text
stringlengths 75
31.6k
| category
listlengths 1
20
| output
stringclasses 20
values |
---|---|---|
航空工艺技术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1999年 第1期 No.1 1999二维半零件的简易造型方法和数控加工刀具轨迹生成谢 叻 周儒荣[摘要] 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设计了满足数控加工编程需要的二维半零件的简易造型方法,研究了该类零件数控加工刀具轨迹的计算方法,并在SuperMan CAD/CAM系统中得以实现。关键词:CAD CAM 数控加工 刀具轨迹A Simple Modelling Method and NC Machining Tool Path Generation for D Parts[ABSTRACT] For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on, a simple modelling method of D part is design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NC machine programming. The calculating method of NC milling tool path is studied and implemented in SuperMan CAD/CAM system.Keywords: CAD CAM NC machining Tool path1 二维半零件平面型腔(指以平面封闭轮廓为边界的平底槽腔)的数控加工在实际生产中较常见,CAD/CAM软件一般将平面型腔的数控加工(即平面铣削)作为CAM的基本功能模块,但许多软件的这一功能仅仅局限于单个型腔,型腔中虽然可以带有多个岛屿,但岛屿顶面要在同一高度平面上(岛屿同高),并与型腔的顶面共面。对于岛屿不同高的单型腔零件,如图1所示,长方体型腔loop0(顶面高h0,底面高h3)中含有两个柱体岛屿loop1(顶面高h1)和loop2(顶面高h2),h0>h1>h2>h3,只能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由用户将其分解为3个高度段[h1,h0],[h2,h1],[h3,h2]的3个型腔分别编程处理。(a)(b)图1 不同高岛屿的单型腔零件Fig.1 Single cavity part with different height islands在实际生产中会遇到更复杂的情况:一个零件包含多个型腔,每个型腔的深度不同,且包含多个高度不同的岛屿,岛屿中又镶嵌着不同深度的内层型腔,内层型腔又包含岛屿,见图2。型腔loop0(顶面高h0,底面高h5)包含loop1岛屿(顶面高h3),loop2岛屿(顶面高h2)在loop1岛屿上,形成一个台阶。loop2中镶嵌着内层型腔loop3(底面高h4),loop4(底面高h6)为loop3的内层型腔,它比最外层型腔loop0底面还低。loop5岛屿(顶面高h1),为loop4型腔的岛屿,它的顶面高于loop2岛屿。这类零件称为二维半零件,即由一系列柱体(棱线平行Z轴,母线为垂直Z轴的某个平面上的封闭曲线)经过和、交、差布尔运算得出形状的零件。(a)(b)图2 多型腔零件Fig.2 Multicavity part二维半零件的数控加工在基于单型腔(岛屿同高)的CAM系统中,只能由用户将零件分解为多个单型腔分别编程处理,这样使问题变得很复杂,因此开发二维半零件的数控加工功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2 二维半零件的几何造型基于实体造型的CAD/CAM系统,采用实体造型的方法很容易对二维半零件进行造型。世界著名的CAD/CAM软件――美国EDS公司研制的UGⅡ就采用了实体造型,它生成二维半零件的数控加工刀具轨迹的步骤大致如下:(1)建立二维半零件的实体模型。(2)确定加工区域。. 选取加工区域的各边界轮廓(boundary),并由用户选取inside和outside开关,以确定边界属于型腔边界(outside)或岛屿边界(inside);. 确定边界平面(boundary plane),由两种方式确定,即自动确定(默认轮廓所在平面)或用户定义平面;. 选取底平面(floor)。(3)选取加工参数并生成刀具轨迹。在基于曲面造型的CAD/CAM系统中,如果将二维半零件采用曲面造型方法表示为组合曲面,作为组合曲面进行数控编程,则造型和数控编程计算量大,问题过于复杂,显然不可取,而专门开发相应的实体造型功能也不经济。因而,确定满足数控加工需要的简易的造型方法是解决二维半零件数控加工问题的前提。一个型腔由二维边界轮廓、型腔顶面和底平面唯一确定。一个岛屿由二维边界轮廓、岛屿的顶面和底平面唯一确定。然而,在二维半零件中,岛屿的底面是某个型腔的底面或某个岛屿的顶面,如图2中,岛屿loop2的底面是岛屿loop1的顶面,岛屿loop5的底面是型腔loop4的底面。型腔的顶面或是零件的顶面(图2中loop0)或是某个型腔的底面(图2中loop4)或是某个岛屿的顶面(图2中loop3)。如果每个型腔或岛屿用3个信息(轮廓、顶面、底面)表示,则存在信息冗余。2.1 二维半零件的数学模型设想一张很大的木质平板,在平板上画出零件的俯视图,即所有边界的封闭轮廓线(假定零件的型腔底面和岛屿顶面均平行于XOY平面)。沿每条轮廓线将平板锯开,平板被分割成若干块。图2中零件被锯成loop0,loop1,loop2,loop3,loop4,loop56块。然后在锯缝处粘上具有弹性的可任意拉伸的理想化的橡胶薄膜,平板又变成封闭不透的了(每个小木块可不受其他小木块约束拉到任意高度位置),最后,将各小木块沿Z轴方向移动到各型腔底面或岛屿顶面高度位置,二维半零件形状就形成了。从上面的模型可以得出:二维半零件的形状由零件顶面(平板面)、各型腔轮廓和型腔底面高度、各岛屿轮廓和岛屿顶面高度唯一确定。如果少于这些几何信息,则无法确定二维半零件的形状。2.2 二维半零件的造型方法二维半零件造型的一种思路为:(1)给定几何信息,即零件顶面高度、每个型腔的二维轮廓信息和型腔底面高度、每个岛屿的二维轮廓信息及岛屿顶面高度。(2)给出拓扑信息,确定轮廓代表型腔或岛屿(UGⅡ由用户选取inside和outside开关来确定)。这种方法需要用户给出轮廓环的拓扑信息。本文设计的造型方法为:用户只需给出几何信息,拓扑关系由程序利用几何信息自动生成。这种方法需要的信息量最小,而且操作方便,用户不必输入任何拓扑信息,其具体算法为:如果是凸台零件,先加一个比毛坯稍大的外框轮廓,构成一个虚拟的型腔,这样就转化为带岛屿的型腔,凸台即为其岛屿。在XOY平面上画出每个轮廓环,零件的顶面高度采用缺省值Z=0,将型腔轮廓沿Z轴方向移动到各型腔底面高度位置,将岛屿轮廓沿Z轴方向移动到岛屿顶面高度位置。拓扑关系由程序自动建立,步骤大致如下:(1)用户任意捡取各轮廓环,因为此时轮廓环建立在各自的高度上,因此可以获得轮廓环的二维几何信息和高度信息,零件的顶面高度采用缺省值Z=0,得到所有几何信息。(2)将轮廓环投影到XOY平面上,根据轮廓环的相互位置关系(相交、相离、包含)建立树状结构,使得父环包含子环以及子环的各兄弟环,兄弟环之间不相互包含。图2零件的树状结构JN-gloop-2b为:typedef struct jn-gloop-2b{int flag;float high;struct jn-loop *ptr;struct jn-gloop-2b *brotherstruct jn-gloop-2b *son;} JN-gloop-2b;其中,flag取1代表岛屿,flag取-1代表型腔,暂时均取0;high表示轮廓环的高度值;*ptr表示二维轮廓环的链表指针。(3)岛屿和型腔的识别:最外层的环(即树根上或树根的兄弟环)是型腔,flag取-1;比父环高的子环是岛屿,flag取1;比父环低的子环是型腔,flag取-1。如图2中,loop0,loop3,loop4是型腔;loop1,loop2,loop5是岛屿。3 刀具轨迹生成二维半零件的数控加工采用分层切削。所有轮廓环的高度值从大到小排序,相同的高度值只保留一个,如图2中的h0(h0=0),h1,h2,h3,h4,h5,h6。将零件从顶面高度值到最低型腔的底面高度值分为几个区间,如图2中的[h1,h0],[h2,h1],[h3,h2],[h4,h3],[h5,h4],[h6,h5]。在同一高度区间内,不同层上的刀轨(除Z坐标外)相同,因而只需对每个高度区间计算刀具轨迹。按给定的层切下刀量,计算每一层的高度,确定落在那一个高度区间,并根据岛屿顶面余量和型腔底面余量适当调整高度值(只在个别高度上调整)。然后确定在该高度层(高度值记为L-H)上的加工区域。具体步骤如下:(1)从树根及其每个兄弟环上分别寻找第一个高度值低于L-H的型腔,并将环建立在树状结构JN_gloop的树根及其每个兄弟环上。(2)在JN-gloop-2b中从步骤(1)中已搜索到的型腔子环及其每个兄弟环开始分别寻找第一个高度值高于L-H的岛屿,并将环建立在树状结构JN-gloop的相应子环及其兄弟环上。(3)重复(1),(2)的过程,直至没有子环和兄弟环为止。(4)由(1),(2),(3)得出图2零件在[h3,h2]高度区间上的树状结构JN-gloop:typdef struct jn-gloop{struct jn-loop *ptr;struct jn-gloop *brotherstruct jn-gloop *son;} JN-gloop;在JN-gloop中,2n-1层(n为正整数)上的环是型腔轮廓环,2n-1层上的每一个型腔轮廓环与2n层上的子环及其兄弟环(该型腔的岛屿环)构成了一个连通的加工区域,不含岛屿为单连通,含岛屿为多连通。由上可知,在[h3,h2]高度区间上有两个加工区域:第一个区域为含岛屿loop2的loop0型腔,第二个区域为含岛屿loop5的loop3型腔。(5)对每一个加工区域按行切方式或环切方式计算刀具轨迹,一个加工区域加工完后,抬刀到安全平面上,然后在安全平面以上移动到另一个加工区域,下刀进行另一个区域的加工。图3表示了图2零件在不同高度区间的刀具轨迹。图3 图2零件在不同高度区间的刀具轨迹Fig.3 Tool paths of part in Fig.2at different height interval按照该算法编写的程序,已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CAD/CAM工程中心开发的SuperMan CAD/CAM系统中实现。实践证明,该造型方法简便易行,算法稳定、可靠,提高了系统的加工编程能力。作者单位:谢 叻 周儒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责编 宇 迪)
|
[
"Agriculture",
"Literature",
"Space",
"Enviornment",
"Communication",
"Sports",
"Transport"
] |
Space
|
【 文献号 】4-1889 【原文出处】广东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广州 【原刊期号】199802 【原刊页号】92~100 【分 类 号】K3 【分 类 名】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808 【 标 题 】试析1846年以前葡萄牙管理澳门的历史特点 【 作 者 】罗晓京 【作者简介】罗晓京 广东省社科院港澳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员 邮编:510620 【 正 文 】 在1557年到1846年的近三百年中,葡萄牙人在他们以租借形式盘踞的澳门半岛上,曾力图建立起有效的殖民管治。尽管这种殖民管治受到了当时中国明、清两朝当局的抑制,但它却体现了中世纪欧洲大陆社会形态的遗风。关于它的历史特点,目前尚未有比较明晰的评价;然而对此加以了解,有助于认识该时期传教士通过澳门向中国传播基督教,澳门作为贸易港的兴衰,葡萄牙人在1840年以后追随英国人对中国进行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等基本问题。一、再现欧洲中世纪城邦管理的传统色彩葡萄牙人获得居住澳门半岛的许可之后,逐步建立起对澳门半岛居住地的社会管理,他们的管理形式在某种程度上继续体现着欧洲中世纪城邦管理的传统色彩。其表现在:1.建筑城堡。这是葡萄牙人在澳门建立及发展其管理方式的基本条件和内容之一。澳门半岛上颇具规模的葡萄牙城堡体系,从开始筹措到基本建成,前后持续了大约一百多年。耶稣会传教士在城堡体系的设计和施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522年,马丁・阿丰索率领的葡国船队到达珠江口,他此行的使命之一,是在屯门或寻找其它适合的地点修筑城堡。1586年,西班牙的菲利蒲国王赐名澳门为:“中国的上帝圣名之城”,享有与葡萄牙埃武拉和科英布拉同等的城市权力。葡萄牙摆脱西班牙统治之后,新国王唐・若奥四世于1642年授予澳门“天主圣名之城,无比忠贞”的称号,同时认可澳门继续享有已获得的城市权力。约在明朝末年,葡萄牙人已按照“城市”的设计构思,在澳门半岛上建起了城堡体系。大英博物馆藏彼得罗著《东印度》(1646年出版)所载的澳门平面图上,可以见到澳门半岛城堡体系的完整轮廓。此外,在《澳门记略》(1751年出版)所载的正面及侧面澳门图上亦可以见到,此时的城堡体系已分别建有西望洋、娘妈角、南环、伽思兰、东望洋和大三巴六座炮台,以及连接炮台的城墙;在城墙上,分别开有大三巴、小三巴、沙梨头和花三庙四道城门。明、清两朝官府对葡萄牙人在澳门半岛上修筑城堡体系的计划和工程,曾屡次予以干涉。田明曜《香山县志》(卷八)记载:“澳夷旧有城垣,为明总制何士晋所坠”。1636年,澳门议事会讨论修缮受损严重的城市围墙和城堡的事宜,与会者都说自己负债累累,最后商定给广州的海道衙门赠送礼品,先表示了葡萄牙人的尊敬和良好合作愿望之后再作打算(注:施白蒂:《澳门编年史》,澳门基金会1995年版,第43页。)。满清朝廷对葡萄牙修筑城堡体系的干涉,在满清海关设置澳门“关部”后才略有缓和。2.建立和巩固议事会自主政治制度。澳门议事会成立于1583年,是作为葡萄牙人讨论和处理有关澳门半岛居住地事务的管理机构。有三个因素促成澳门议事会的成立。首先,1580年起,葡萄牙被置于西班牙王朝的统治之下。其次,随着澳门半岛上的人口增长,为了抵御海盗、保持澳门半岛的社会秩序,以及应付中国朝廷的有关事务和海上贸易开展的需要;在这个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有一个葡萄牙兵头和两个辅助他的好心商人,还有葡萄牙官营贸易船队的队长,于1565年左右联合起来。再次,葡萄牙耶稣会的神职人员已开始行使罗马教庭的宗教庇护权,在澳门半岛上修筑教堂、划定教区,开展基督教传播;由于唐・贝尔希奥主教的积极推动,议事会得以成立。1584年,葡萄牙印度总督唐・杜阿尔特向澳门议事会授予了行政和司法方面的权力,但规定有关澳门半岛的特殊事项,得事先召开市民大会才能作出决定。澳门议事会最初只有六名议员,包括两名法官、一名管理金库的财政监事和一名负责对外事务的总务长;议事会设有主席,由全体议员逐月推选议员担任;通常都是由澳门主教或市民选定的元老级议员当选,以及主持议事会日常事务。每当议事会的表决出现平局,便得请文人或宗教界的元老们出面解决。议事会设有中文翻译官,除了负责撰写公文及翻译收到的公文之外,还得负责中文课程的教授;担任翻译职务的人,一直是从澳门教会的神甫中临时任命;自1814年起,才改由澳门的土生葡人担任该项职务。葡萄牙国王或葡印总督以国王名义委任的王室大法官、总督、王室财政监事及官营贸易船队队长,有参与和辅助议事会的义务,但没有投票表决权。议事会可任命行政官员、普通法官及检察官。1586年,经过以澳门市民的名义提出要求,葡印总督授予议事会享有与葡萄牙埃武拉及科英布拉同等的城市管理权限;在此之后,议事会还通过不同途径多次要求葡萄牙王室,对上述城市管理权限的自治性质予以追认。1638年,意大利人阿瓦罗在其《澳门城的描述》中提到:该城市在最初建成时,是按共和国方式治理,即由最年长的顾问管辖。到十七世纪末,议事会议员人数已增至九名。削弱王室大法官和澳门总督的实权,一直是议事会提高和巩固其澳门自治管理地位的重要手段。葡萄牙于1580年开始从里斯本向澳门派遣王室大法官。1588年,王室大法官规章颁布,但澳门却一直没有设立皇家法院。1596年,西班牙国王菲利蒲二世应澳门市民的请求,指示葡印总督转告他的决定:王室大法官不再兼任影响重大的孤儿法官,改由被澳门当地各方面了解的“已婚并称职之市民”担任该项职务。在1587~1600年期间,先后有六名王室大法官被更换,不称职是当时更换该职务人选的主要缘故。1626年,澳门市民贡萨罗被推选担任王室大法官,该项任职资格得到了葡印总督认可。耶稣会在澳门设立宗教裁判所之后,王室大法官之职便形同虚设。西班牙王室统治葡萄牙以后,直至1607年才授予葡印总督任命长期驻澳门的兵头以总督的权力。1615年,葡印总督委任弗朗西斯科为第一任澳门总督,兼任王室大法官及官营贸易船队队长。这项任命不仅反映了以往议事会与总督和王室大法官之间的对立,而且反映了葡印总督企图建立起新的权力制衡关系。然而,在1783年以前,葡印总督通过澳门总督去抑制议事会的努力并没有取得多少效果。在此期间,议事会对澳门总督人选的决定仍起着重要影响;担任或代理总督职务的人可以是王室贵族、主教和市民,亦可以是葡萄牙人、印度或澳门的土生葡人;总督到澳门就任的日期是综合了新任总督自己的意见,以及议事会的意见之后才确定和宣布;如果总督去世令该职务空缺,在确定总督的死亡后,由议事会取出当年的册封单,宣布单上所记载的继任人名字;总督继任人得在澳门参加由指定议员授予总督权力手杖的仪式;议事会秘书立公文记载上述发生的一切,这些公文最后得由秘密和新总督本人签字。1622年,澳门市民曾选出由安东尼奥署理主教与市民彼得罗和阿戈斯蒂纽组成的执政委员会,该执政委员会不仅行使兵头职务,而且不受当时官营贸易船队队长的管辖。在澳门的防务方面,议事会有权指派分别负责炮台、要塞和海上守备的军官,在澳门制造火炮及火药的工匠亦受议事会控制,令总督在弹药不足时得向他们求助。1685年,担任过马尼拉贸易船队队长及议事会议员的澳门土生葡人梅斯吉达被推任总督;但议事会不久便对该总督不愿执行授予议事会的权力产生不满。不受议事会欢迎的总督常常被改派到蒂汶任职。另外,教会的神职人员亦利用议事会与总督针锋相对。因此,总督与议事会之间一直存在着深刻的敌对情绪;1643年,唐・塞巴斯蒂奥总督曾企图取消当年进行的议事会议员选举。到十八世纪初,这种敌对情绪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1732年,澳门总督梅内塞斯对他与议事会之间的深刻矛盾作出过这样的评论:葡萄牙国王将澳门的政治及经济管辖权授予了议事会,在解决这些管辖权涉及的有关问题上,总督不知道自己能否有所作为,因为议事会太自行其是,自己决定是否征求总督的意见,不把总督放在眼里(注:施白蒂:《澳门编年史》,澳门基金会1995年版,第119页。)。虽然议事会内部也有严重的派别争斗,但它总能以葡萄牙王室敕令的权威压制住对手。1784年,葡萄牙王室授权澳门总督得参与有关澳门福祉的各项事务,并对议事会的任何动议有一票否决权,议事会对澳门行政权的控制终于被打破。然而,议事会却不愿善罢甘休,不仅耗费巨资在1784年建成堂皇的新会所,而且顽固地阻挠行政权力的转移。一方面以很多理由不断向果阿或里斯本提出申诉,要求恢复往日的权力地位。另一方面则在澳门行政及司法事务上继续制肘总督。这种状况反映了当时澳门议事会包括教会的神职人员,尚未意识到此项权力转移对重整葡萄牙海外殖民地扩张残局的意义。3.维持市民大会的传统地位和作用。在十八世纪末以前,列入澳门市民的人士可分成三等。第一等级的市民由教会神职人员、王室贵族人员和公认是元老的人士及其家属组成。第二等级的市民由富人、船主和担任公职的人士及其家属组成。第三等级的市民由辅助或替第一、二等级市民服务的人及其家属组成。第一、二等级的市民主要是白种人和葡萄牙人,普通的印度和澳门土生葡人属第三等级市民。奴隶和没有入教的中国人不被列入澳门市民。显然,澳门市民的等级划分与欧洲大陆传统的国民等级划分有所不同,来到澳门的葡萄牙人尚缺乏形成封建领主的土地条件,只能在等级划分上保持传统的形式。但是,第一、二等级市民由充满冒险精神及不甘约束的船主、商人,以及蔑视世俗权力的传教士占了多数,则提供了市民大会能在澳门半岛上出现的社会基础。在当时的澳门,市民大会并不是一个具备组织功能及形式的权力机构,只是市民们共同商议和决定某些重要事项的场合。市民大会由议事会不定期举行。神职人员和元老的意见对市民大会的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强化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地位议事会成立之前,传教士已在澳门半岛建立起教会组织及其教区管理。1522~1557年,在中国沿海尤其珠江口、广州一带进行贸易活动的葡萄牙人逐渐增加。1555年,努内斯神甫已在浪白澳向大约三百名葡萄牙人传教。该年,浪白澳有近四百名葡萄牙人、五位弥撒神甫及数位川走广州之间的传教士。1557年,教皇保罗四世敕令澳门划归马六甲教区,隶属果阿,受葡萄牙教区保护;制定教士规程。到1568年唐・贝尔希奥担任澳门署理主教时,已有多批耶稣会传教士和神甫来到澳门居住。1576年,教皇格雷戈利奥十三世成立了葡萄牙澳门教区,辖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和所有毗邻岛屿。从唐・贝尔希奥起,历届澳门主教都由教皇直接任命。1581年,第一任主教唐・莱奥纳尔多抵达澳门,此时澳门教区已先后落成圣・安东尼奥堂、仁慈堂、主教堂、圣母堂及第一所耶稣会学校。1584年,澳门获得与科英布拉和埃武拉同等的城市管理权限。在宗教方面,科英布拉是葡萄牙传教士的摇篮,第一所耶稣会学校于1547年创办。1559年成立的埃武拉圣・思大学是当时培养神职人员的最高学府。传教士强化教会神权统治地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通过文化、教育及社会生活的影响,促使葡萄牙市民皈依和虔信基督教义。在澳门第一部采用活字印刷的书籍,即博尼法西奥编著的《基督教义问答》(1588年版)的封面素描构图上,描绘了两位高高坐在众多教民头上,正在解答圣经的长老。这部著作的出版及其封面构图的内容,反映出教会掌握着当时澳门半岛上的教育及文化活动,市民及其他人接受的主要是基督教义,并且以入教作为信仰归宿。1594年,耶稣会圣・保禄学院设立,有学生60人,学习葡文、拉丁文、艺术和神学。1623年起,该院附设圣・依纳希奥神学院。1657年,耶稣会圣・约瑟学院设立。1672年圣・方济各修道院开设药房行医以后,各教会团体亦陆续开办提供慈善服务的药房、医院及收养院。1640~1846年,澳门的基督教徒人数一般都保持在五、六千人上下。但有史料记载曾达到一万九千多人,其中妇女占百分之八十。1723年,澳门半岛已被耶稣会划分成三个教区。从唐・伊拉里奥主教时起,神职人员便对普通市民的衣着服饰不断提出指责。1777年,议员中的非神职人士被检察官命令,在参加公众活动时得披斗蓬和穿黑色衣服,不得穿礼服。1779年,唐・亚历山大主教在他的《牧师论》中亦指责教徒们的服饰;并且不顾教徒的抗议,要求他们改穿符合传教士观感的衣着服饰。2.通过宗教裁判,影响行政、司法及市民的社会生活。耶稣会在澳门教区设有宗教裁判所,其成员是当然的教区法官;该职务通常是在耶稣会传教士当中选任。由于教会对议事会及市民大会有着深刻影响,教区法官便得以透过议员选举,公职的任命或推选等途径,从事行政、民事或刑事等方面的司法。宗教裁判所的存在实际上亦削弱了王室大法官的职能。1710年,狄奥戈总督解散议事会之后,召集市民大会推选空缺的法官,但选定的人却陆续站到了圣・保禄学院的耶稣会神甫一边,法官的职务仍然空着。1711年,王室大法官托马斯因执行职责逮捕了宗教裁判所的雇员,便被教皇特使铎罗下令扣押和送往果阿。1727年,热苏斯修士对国王使臣唐・亚历山大平息该年的司法界冲突有如下记述:国王使臣说他们不懂什么法律,不受法律的约束,只是凭意愿和按贿赂行事,歪曲法律,为所欲为(注:施白蒂:《澳门编年史》,澳门基金会1995年版,第113~114页。)。耶稣会的宗教裁判所设有监狱。1754年,葡印总督向议事会征求搬迁该监狱的意见,但遭到拒绝;直到1777年该监狱才由耶稣会转移给议事会管辖。宗教裁判所的意见对主教及议事会的决定常常起着重要影响。1758年,该所主判官佩雷拉神甫提议,在当年举行的主佑葡萄牙国王免遭地震之灾的圣像游行中,不准中国人参加,议事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该项提议。3.与葡印总督保持松散的行政联系,以利提高教会在澳门的影响力。传教士要在澳门半岛上牢固树立教会组织的权威,必然面对如何处理与罗马教廷、葡印总督及中国朝廷之间的权利关系问题。澳门教区在教会组织的隶属关系上,以及为了宗教传播的最高目的,不可避免得以教皇作为权力轴心。但他们作为葡萄牙的传教士,以及为了达到通过议事会对澳门半岛自治管理的目的,又必须妥善对待与葡印总督的关系。葡印总督作为葡萄牙国王的代表,是东印度葡萄牙殖民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因此,传教士一直力求澳门教区与葡印总督之间,保持既不完全脱离,也不过分密切的松散关系,以便为提高和稳定教会神权的地位创造条件。澳门教区成立前,在浪白澳传教的神甫与果阿教会学院保持着直接联系(注:施白蒂:《澳门编年史》,澳门基金会1995年版,第13页。)。1573年,教皇开始派遣视察及指导东印度各教区的巡视主教。1583年,第一任巡视主教范礼安神甫(1606年在澳门去世)在果阿设立主教府。此后,历届巡视神甫都由果阿派出,果阿实际上成为教皇管辖东印度各教区的教权中心。4.通过对“中国礼仪”问题的论战,削弱对立教派和世俗权力,巩固教会组织在澳门的地位。“中国礼仪”问题是当时澳门教会在不敢得罪中国朝廷,又必须维护其教权地位及文化控制的产物。问题的焦点是传教士如何看待中国教徒祭祖,以及在澳门及中国遵守中国朝廷的觐见礼仪和其它有关传教士活动的规定。随着中国教徒人数增加,以及传教士进入中国受到限制,“中国礼仪”问题愈来愈受到传教士关注,不同的教派对祭祖各持己见,对祭祖在基督教皈依者生活中的地位亦众说纷纭,并且在1700年向康熙皇帝求得有关“中国礼仪”是礼节性的和政治性的解释。处事谨慎的耶稣会传教士最初对“中国礼仪”的辩论有所提防,不想介入与中国朝廷政治及其社会息息相关的宗法礼教的明显对立。然而,1703~1704年,教皇认可了禁止东印度各教区的教徒继续奉守当地礼仪的命令。不久,澳门教区便在“中国礼仪”奉守与否问题上发生耶稣会与其它教派、主教与总督之间的冲突。耶稣会会士是最早登上澳门半岛的传教士。到十七世纪末,圣・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奥古斯定会的传教士亦来到了澳门半岛。不同教派的传教士对基督教义的理解或解释有一定程度的差别,但耶稣会会士认为自己的是最正统的教派。1705年,教皇派遣觐见康熙皇帝的特使、安蒂奥基亚宗主教铎罗抵达澳门,他此行目的旨在解决耶稣会会士与其他教派传教士之间有关“中国礼仪”的辩论。最早在中国传教的利玛窦神甫主张尊重“中国礼仪”,明朝政府规定只向赞同利玛窦神甫观点的传教士发给进入中国的特许证。康熙皇帝对前来觐见的铎罗主教重复了此项规定。但铎罗主教仅以朝廷觐见礼仪的角度片面解释这项规定,并且在1707年禁止中国教徒遵循儒道及祭祀祖先。澳门教区的卡萨尔主教反对这项禁令,先后关押了支持此项禁令的多明我会及奥古斯定会的会员,并且革除了与他们有来往教徒的教藉。1711年,卡萨尔主教创立澳门司铎团,认同有条件奉守“中国礼仪”的观点。1719年,教皇又派遣里斯本的卡洛斯神甫觐见康熙皇帝,希望扭转在“中国礼仪”问题上的僵局,但徒劳而返。不得不于1721年在澳门宣布:允许中国教徒和传教士在奉行教皇命令的前提下遵循“中国礼仪”。1742年,教皇接受了唐・埃乌热尼奥主教的建议,再次对“中国礼仪”提出谴责,并敕令澳门和中国的传教士宣誓服从教廷。随后,澳门的耶稣会传教士及其在中国各个教区的主教,逐步表示了完全服从敕令的态度,这场围绕“中国礼仪”的论战才得以结束。这场论战除有利于巩固教会组织在澳门的地位之外,亦暂时统一了各个教派在澳门和中国进行传教活动的宗旨。三、商业贸易活动以服从和资助教会福音传播为导向葡萄牙人被允许在澳门半岛定居后,很快便形成以澳门为中心的海上贸易网络。这种海上贸易网络有几个明显的特征:首先,它是背靠中国市场面向海洋,直到十八世纪末此特征才略有改变。其次,以澳门――长崎,澳门――马六甲――果阿/加尔各答为主要海上贸易航道。其三,从澳门开出的商船基本上是采取沿途贩运的贸易形式,没有固定目的地市场。从澳门运出的货物以瓷器、布匹和土产为主,运回澳门的货物则以白银“黄金”以及印度支那半岛或南洋群岛出产的木材为主。其四,从事航运和贸易的商船分官营及私营两类,马六甲被荷兰人占领后,官营船队逐渐瓦解。最后,这些贸易航道同时亦是运送传教士,以及澳门的教会组织与其它教区的教会团体互相联系的通道。葡萄牙人曾试图在该贸易网络内建立贸易垄断,但在当时中国朝廷的贸易制度限制下,以及在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接踵而来的对贸易航线争夺的排斥下,这项打算始终难以得手;贸易垄断的建立或由此偶尔形成的贸易繁荣景象都非常短暂。在澳门,葡萄牙商人通过对外贸易赚回的财富除私人及其家庭的开支和储蓄外,有三条主要使用去向:第一,缴交议事会财政官征收的税款和其它临时性的公务费用。第二,向教会施舍捐献。第三,其它公共用途的集资(如船舶保险金,以及为了抵御海盗和其它海上侵扰得由私人出资的项目,包括供养城市护卫队队员及修造战船)。议事会征收的税款按照其用途主要分成两类:一类为王室财政用途的税收,另一类为议事会本身财政用途的税收。税收采用抽盘形式,议事会司库的监秤官负责税收管理。在官营贸易船队趋于瓦解时,葡印总督曾要求澳门议事会实行单一税率,即所有货物包括白银及药材都以百分之五抽盘,但遭到反对。1719年议事会对若干货物规定的税率分别为:粗布百分之八、细布百分之四、白银百分之二。议事会在财政紧绌时,得适当提高税率予以弥补。1783年,葡萄牙国王玛丽亚一世敕令在澳门征收缴交王室的百分之四转运税,使议事会的实际税收税率超过了百分之五。从税率的变化上反映出议事会在税收方面的两个特点:其一,鼓励船主和商人在从事对外贸易时尽量赚取白银、黄金回澳门;其二,官营贸易船队瓦解之后,其担负的王室财政责任被转移给普通的船主和商人,并且王室财政负担在税收中占较大比重。议事会本身财政收入的开支主要有以下几项:a.向中国朝廷缴纳的澳门半岛借居年租(俗称地租银),以及向中国朝廷申领出海贸易准照的费用。b.议事会行政运作开支。c.有关防务方面的开支。d.对教会的资助。除d.项外,其它几项亦不同程度与教会有关。议事会在财政开支安排的优先次序上得先考虑教会方面的态度。此外,议事会透过传教士要求免缴地租银的活动从来没有终断过;1714年,卡多索神甫由广州致信议事会,答复议事会询问的免交地租银之说是虚假的。议事会从成立时起,一直受教会尤其是耶稣会神职人员的控制,有关议事会行政运作的开支,基本上亦是教会头面人物的活动费用。在防务支出方面,议事会发给的兵饷相当微簿;但教会神职人员不仅是民防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炮台、火炮设计及修造的主要参与者或承担者。但是,严格分别教会方面占议事会财政支出的比重,既不可能亦没必要。议事会财源匮乏时,借款和拍卖资产是常用的筹款方式。借款对象包括澳门市民、教会团体及神职人员,乃至邻近国家的首领。除基本的抵押形式外,在澳门通过对市民大会的承诺,在澳门以外凭友好关系亦是重要的借款条件。议事会对教会的直接财政资助包括几个方面:a.神职人员的薪俸。1633-1634年,有几批圣・方济各会修女由菲律宾的马尼拉、托莱多来到澳门,每月享有五十两白银津贴;1777年,议事会出资建造的新主教府落成。b.教堂及教会团体的传教活动及其本身管理费用的不足部分。1685年起,每年出资在教堂举办感激守护神圣・若奥・巴蒂斯达保佑澳门的九日祭;1703年起,圣・克拉拉修道院的修女得到以每年税收百分之一发给的财政补贴;1710年,议事会去信葡印总督,赞同其有关改变主教供款的决定;1721年起,每年拨给圣・奥古斯定修道院八十两白银;1757年,拨款帮助圣・方济各会修道院的唱诗班;1784年,商定有关圣・约瑟学院修缮、神甫薪俸、及其神学院费用补贴等事宜;1795年,分别对主教座堂、圣・老楞左堂、圣・安东尼奥堂进行修缮。c.教会开办的慈痒机构及其活动。1789年,议事会与仁慈堂已合办了一所孤女教养院及两所慈善医院。d.教皇使臣、使团途经澳门时的路费补充。1751年,议事会司库费尔南德斯携带布匹,陪同教皇的传教使团前往日本,作了一次在贸易及宗教上均无收获的航行;议事会特此记载:神甫们指望议事会负担使团、贡品的费用,为的却是传教团的利益,但最后还得由神甫们自己及一些私人出资,因为运去日本的布匹又运回了澳门,神甫当中除有一位返回澳门外,都在日本躲藏起来。据《澳门城的描述》记载:约在1635年,澳门半岛上有八百五十位已婚葡萄牙人,他们的子女很健壮,都有几个奴仆;另外还有一百五十位未婚葡萄牙船员,部分是拥有五万多葡印金币的富豪;富商都不愿迁往果阿或将财富献给国王。然而,葡萄牙船主、商人和船员却对澳门教会非常恭顺虔诚。具有这种心态的根源,除对基督教义的虔信外;一是入教可以得到教会的恩惠,二是祈望上帝保佑海上航行安全及通商贸易好运。1570年教皇敕令,凡在中国、日本和马鲁古入教者免除十五年抽盘(估计澳门没有采用什一税制,仅订定比什一税制优惠得多的贸易抽盘税制)。1620年,从澳门开出的圣・巴尔托罗梅乌号,在前往日本途中遭荷兰人袭击,船上的商人们保证,只要他们能生还,一定在澳门建造一座圣母小教堂,他们履行了诺言,将捐款委托给了奥古斯定修道院;1622年,该小教堂举行了首次弥撒。向教会施舍捐献的形式是多方面的:1712年,市民罗得里格斯留给仁慈堂二百两白银遗产,其中一百两用于孤儿和寡妇,五十两用作弥撒。1713年,市民法瓦肖向教会捐献三千枚葡印银币,其中一千枚每年给某个葡国人或修士名下的仁慈堂孤女提供嫁妆:另二千枚捐给仁慈堂和望德圣母堂,其中用于白银库存、孤儿和寡妇的分别为一千枚和五百枚。1716年,取稣会神职人员接管了议事会的慈善机构孤儿金库,该金库负责接受和发放死者的遗产。1718年,市民法瓦肖死后捐给教会的遗产包括:二十个孤女的嫁妆,澳门圣母堂作弥撒用的四百枚葡印金币,以及让耶稣会管理澳门与交趾支那贸易的权力。1737年,船主弗乌梅斯死后交给教会两类遗产:一是让仁慈堂收取几项债务,二是给司铎团白银一千两。澳门教会得到的财政收入及教徒的施舍捐献,大部分是拨给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的传教士。不仅如此,1729年,澳门教会还从马尼拉抽运大量的教徒施舍捐献,拨给在中国的传教士,以支持他们的传教活动(注:施白蒂:《澳门编年史》,澳门基金会1995年版,第115页。)。与澳门普通市民一样,教会神职人员亦盛行讲排场风气,这在弥撒活动方面尤其突出。由于缺乏严格的财务管理,各教派团体及教堂的财力浪费现象很严重。这些因素促使当时澳门教会的神职人员非常重视关系到教会财富来源的海外贸易。传教士不仅关注澳门葡萄牙船主和商人的贸易状况,而且直接参与贸易活动,或为船主和商人尽可能提供必要条件(注:施白蒂:《澳门编年史》,澳门基金会1995年版,第72页。)。在1630~1645年尝试恢复澳门与日本通商贸易关系的时期,传教士不仅支持议事会的要求,即葡萄牙船主和商人恪守对日贸易信誉,归还欠日本商人的债务,暂时不能归还,须取得延期支付的准可;惩罚在对日贸易中令日本商人及澳门商人遭受损失的船主和商人,没收故意拖欠日本商人货款者的白银;而且支持议事会摈弃西班牙王室禁令,扩大对马尼拉的贸易规模;告诫马尼拉教会方面不得再向日本派遣传教士,以避免澳门的贸易船只及财物在日本遭焚烧,另外还派团赴日本谈判;当谈判使团在日本被害后,其家属得到以储存在神学院的货物支付的赔偿。1674年,教会神职人员提醒议事会注意檀香木贸易对澳门财政收入的重要性。1685年,借护送在澳门翻船落海的日本船员返回日本的机会,再次尝试恢复对日通商贸易。澳门主教、官员及元老们商定,用葡萄牙船护送日本船员有希望感动日本解除贸易禁令。曾任日本教区总务长的菲埃切神甫等几位市民提出愿为购买所需船舶出资,但仍以国王赴马尼拉使臣塞格依拉的圣・保罗战舰担负此次使命;通过耶稣会托马斯神甫在广州取得满清朝廷的出航准照;出航前澳门主教特意在圣・保禄学院举行九日祭,各教派的传教士亦与教民们举行祈祷,祈求上帝保佑此次航行能恢复澳门与日本的通商;但此次航行没有获得预期结果。为了能让财力不足的普通市民参与澳门对南洋群岛的通商贸易,尤其是对帝汶的檀香木贸易,澳门教会的慈善机构仁慈堂、主教堂司铎团司库分别提供借款,利息约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1710年,议事会有条件地接受了葡印总督将部分对主教的供款转移到印度使用的决定。这些条件包括:总督不介入议事会管理,澳门船只享有帝汶檀香木贸易优先权,去果阿贸易的澳门船只免于抽 。1712年,阿尔内多神甫作为交趾支那国王的通商贸易使臣抵达澳门。1719年,议事会在两位重要商人沙勿略和克依罗斯神甫的反对下,放弃葡印总督有关每年只派四艘船往雅加达贸易的决定,改让船主们自由前往,因为雅加达港口不仅租船收入大,而且澳门与雅加达的海上贸易可给议事会创造约三万两白银的税收。澳门的传教士还是最早注意及参与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商人之一。约从雍正年间时起,已有不法商人通过澳门向中国走私鸦片。当时,满清朝廷上下官吏热衷于吸鼻烟,以及向澳门索取鼻烟的消息,不断由传教士传到澳门。1770年,荷兰人布朗・胡克吉斯特说:在澳门赚钱最多的是印度鸦片。1775年,澳门主教唐・亚历山大向议事会提议关注鸦片贸易。翌年,他又向葡印总督提出允许外国商人租用澳门船只,把鸦片和想运来的其它货物运进澳门的建议。1792年,议事会以投票决定,反对满清官府在澳门设立鸦片稽查的做法。教会神职人员在以高利息借出白银的同时,对帮助议事会摆脱财政困境,常常显得迫不得已。1713年,议事会数次筹款以摆脱财政困境;其中一次,教会团体及其神职人员只答应借给所需款项的三分之一;议事会寄以厚望的圣・保禄学院神甫说:议事会应该公布税收支出项目及筹款用途,如果需要很紧迫,议员、总督及官员都得出资,议事会要将得款尽量存储备用;从议事会没有建立严格的财务账目,及其本身是受教会神职人员影响和控制的角度可以说明,当时澳门教会对白银等财富的需求非常迫切;这种状况亦是教会必须满足其传教扩张需要的反映。然而,1714年,若泽和克利安两位神甫却促使议事会作出决定,为庆贺康熙皇帝执掌朝政五十三年敬献贡品;耶稣会的会员们也加入了敬献贡品的行列。传教士对海上贸易的关注及参与尽管充满了早期重商主义的色彩,但他们当中一直占上风的态度却是:不鼓励在澳门实行自由贸易,甚至阻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贸易季节暂停期间在澳门从事贸易活动,以排斥异教徒势力可能对传统教权地位带来的损害。(注:施白蒂:《澳门编年史》,澳门基金会1995年版,第119~120页。>%1732~1733年,议事会讨论澳门实行开放贸易问题;对此,议员及教会内部都有分歧;结果以澳门主教卡萨尔为首的,担心澳门的宗教风俗会被外国人改变的意见,迫使议事会放弃开放贸易的打算。1773年,议事会讨论外国商人定居澳门问题;结果议事会仍决定奉行已采用多年的办法,即外国商人居住澳门得有条件:a.不准建立住宅,得携同家眷乘坐澳门船只抵达澳门;b.绝对不允许在澳门从事贸易活动,只可投资经营普通的零售店铺;c.外国贸易公司头目本人得接受议事会规定的贸易活动范围。但澳门方面亦不敢执行葡印总督驱逐外国商人的命令。1776~1777年,吉马良斯主教对议事会说:外国商人的竞争使澳门损失严重,但在澳门这块土地上驱逐外国商人是毫无意义的。葡萄牙人的这些规定,不是奉守当时中国朝廷的市舶、公行贸易管理制度的反应。按照中国朝廷的政策,澳门是有条件保持仅次于广州的贸易港地位的。中国朝廷除禁止澳门传教及走私鸦片外,没有禁止过澳门的对外贸易,满清海关在澳门设有负责税务的“关部”,澳门一直与香山、广州保持着民间贸易。进入十八世纪以后,部分葡萄牙商人逐渐接受了荷兰人、英国人的自由贸易经营方式,如1753年在里斯本成立专营印度、澳门贸易的葡萄牙亚洲航运公司。但是,澳门教会却不支持澳门和其他欧洲商人实行贸易开放,米格尔神甫在1730年以前已提出的,在澳门创建贸易公司的建议一直得不到响应。这种状况除说明当时葡萄牙人与其他欧洲商人之间存在的矛盾外,还说明澳门教会的传教士担心开放澳门的贸易对广州可能构成竞争,最终仍会导致中国朝廷对澳门贸易地位的干预,以至进一步威胁教会组织在澳门的存在。但这种状况亦必然会令澳门的贸易逐渐衰弱。葡萄牙传教士以澳门作为大本营向中国传播基督福音,与后来英国人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在中国倾销鸦片,掠夺资源一样,本质都是殖民主义侵略。但彼此的殖民主义性质的经济贸易活动目的,特别在贸易盈余的用途方面是不尽相同的。教会组织的传教士对澳门海上贸易活动的关注及参与,目的是开辟财源以巩固教会在澳门的统治地位,支持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然而,葡萄牙人推行的这种殖民主义方式,在当时只能向葡萄牙殖民帝国本土提供极其有限的物质利益,其在澳门和中国的传教活动发展及收获亦不稳固。这是葡萄牙人在1840年以后,追随英国人对中国进行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根源。葡萄牙人似乎此时已意识到以武力作后盾,依靠其它殖民主义列强,将无形的与有形的鸦片结合在一起的殖民主义方式,将会是最能获得效果的殖民主义方式。【责任编辑】江中孝 【参考文献】 [1]佛朗西斯・罗德里杰斯:《葡萄牙耶稣会天文学家在中国》(1583~1805),澳门文化司署1990年版。[2]查・爱・诺埃尔:《葡萄牙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3]邓开颂:《澳门历史》,澳门历史学会1995年版。[4]邓开颂、黄启臣:《澳门港史资料汇编》(1553~1986),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黄鸿钊:《澳门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5]顾裕禄:《中国天主教的过去和现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
[
"History",
"Art"
] |
History
|
【 文献号 】1-450 【原文出处】国际经济合作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12 【原刊页号】6~8 【分 类 号】F14 【分 类 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003 【 标 题 】回归后的发展:澳门经济的首要课题 【 作 者 】蔡赤萌 【作者简介】蔡赤萌,国务院港澳办港澳研究所 【 正 文 】 回归前后,澳门经济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并不理想:原有的结构性矛盾和制度性问题尚未解决,又遭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加大了澳门经济走出困境、重新复兴的难度。到1998年,澳门经济已连续3 年出现负增长。民心思归、人心思变,成为澳门社会的现实心态和强烈愿望。澳门的回归,正好为澳门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契机。澳门可以摆脱过去主权分割造成的人为障碍,在“一国两制”和“澳人治澳”的基本框架下,长远地思考和探索澳门经济发展道路,根据澳门自身发展要求来改革澳门社会体制中种种陈旧落后以及与现代澳门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澳门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1.应积极主动、前瞻性地考虑澳门经济的发展定位问题在过去20多年中,澳门经济定位曾经历过两次明显的转变。在整个70年代,澳门因为具有配额、关税优惠和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在当时发展成为香港厂商的一个低成本生产加工区。澳门以出口加工产品为导向,带动了经济的迅速增长。到80年代,澳门凭借其自由港地位和广泛的对外联系,在中国内地改革开放浪潮中逐步发展成为内地拓展对外贸易、引进海外投资的桥梁和窗口。在这一过程中,澳门的经济结构转趋多元化发展,形成了目前的以博彩旅游业、出口加工业、建筑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为四大支柱的产业结构。过去澳门把握了外围因素带来的机遇,适时地推进了本地经济的增长。今天,随着澳门低成本优势的逐渐消失以及与内地经济水平差距的缩小,原有的初级优势不复存在,经济增长动力逐渐弱化。这一现象同时也暴露出澳门经济中的一个致命的问题:长期以来澳门内部并未形成有效的资本积累和再生机制,澳门的支柱产业缺乏一种自我创新和优势提升的动力与机制。回归后的澳门,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内外环境的变动情况,主动选择合适的经济定位和应走的方向,并为此创建一套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和法律规章,已成为推动和保障澳门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2.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考虑澳门发展策略澳门受到自身经济规模狭小的客观限制,因此必须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分工才可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澳门历史上出现的两次经济快速增长,都是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合作的结果。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小小的澳门一直具有相对邻近地区的比较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促使并吸引了邻近地区与澳门发展互补互利的经济关系。今天,澳门依然具有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以国际自由港和世界贸易组织特别关税地区为基础,结合澳门本身的特点和相对优势,在信息咨询、离岸金融业务、转口贸易服务、旅游博彩、交通、通讯上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各种功能,健全有关法律法规,那么澳门便可成为华南地区,以及邻近东南亚地区的一个特殊的合作伙伴,并在合作中获得互利互动效应。澳门经济发展走向根据澳门自身的相对优势,澳门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向宜为:――充分发挥国际自由港和单独关税地区的优势和作用,切实改善投资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扩大引进多国多方资本,建立多元化的资本结构;――澳门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另一个桥梁,应发挥出有别于香港的特殊作用,要通过发展多元化的国际联系来突出澳门的多重中介角色,使澳门成为沟通海峡两岸的重要中介、沟通内地与欧洲国家的重要通道;――以广阔的中国内地为依托,加强与内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在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和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出与其地位相称的作用;――以旅游博彩业为先导,发展旅游博彩、出口加工、建筑地产、金融保险和商业服务等主要支柱产业,并努力提升各产业竞争力,形成协调、优化发展的多元化产业结构。澳门经济是一种超微型的自由港经济,这一特点决定了澳门的经济发展除依靠自身的内在活力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外在因素的影响。历史上澳门经济的每一次转型和飞跃,无不与周边地区,尤其是与广东和香港的经济变化息息相关。深化区域分工 突出优势作用1. 澳门与内地的经贸合作虽在深度与广度上远不及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关系,但仍有其独特的,并且是不小的发展潜力。过去由于受历史和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澳门与内地的合作缺少沟通,缺乏高层推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重复建设,出现资源浪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澳门和珠海各建大型机场,各自筹划建设大型港口、跨海(连接香港)大桥等等,造成不好的消极后果。另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总体经济实力和经营成本已明显上升,原来以澳门资本与内地廉价土地、劳动力相结合所形成的资源互补式垂直分工潜力已经不大。广东省已明确提出,其产业发展方向是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轨,在201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因此澳门与广东必须寻求一种新的经济互补关系以取代传统的经济互补关系,并根据两地在产业发展布局、城市功能设置等方面的相对优势,进行水平分工。在贸易、旅游、工业、金融等方面深化合作,更好地发挥功能互补及产业互补效应。2.挖掘澳门与内地、澳门与港台的经济优势与合作潜力,将使澳门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香港与澳门同是国际自由港和世界贸易组织特别关税地区,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港、澳两地既可以保持其经济上的特殊性,又可以消除过去由于主权分裂所造成的种种障碍,与内地进行充分、直接、更高层次的全面协调和合作。与澳门、内地经济相比,香港具有明显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澳门与香港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自己独特的相对优势,具体体现在旅游博彩、自由经济制度、低税低成本、市场反应敏捷、与欧盟和拉丁语系国家联系紧密、依附珠江三角洲等。内地的经济优势主要表现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巨大的内部市场、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完整的工业体系。结合三地比较优势,理性地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合作,无疑可为三方共同面临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创造有利条件。港台、澳台、两岸以及四地之间的互补互利经济关系仍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台湾整体经济基础较为坚实,工业相对发达,已成功开发新竹工业园区,拥有大批生产及管理专业人才。此外,台湾金融市场比较稳定、发达,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和破坏不大,资金充足,外汇储备居全球第四。台湾的上述优势,加上台湾中小企业外向投资的强烈愿望,使得四地经济合作不仅成为必要,而且成为可能。发展策略与政策措施尽管澳门经济具有规模小、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缺乏、产业结构单一,且关联程度小等弱势,但澳门仍有其难以替代的独特优势,有其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然而,多年来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无为无能,造成了其产业结构的畸形和整体经济缺乏再生机制,塑成了澳门社会的某种惰性,严重制约着澳门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因此,特区政府必须革新种种与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相异的因素,在国际经济和区域经济夹缝中创造出契机和良好的投资氛围,为澳门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这些环节的改革和努力,将是一项长远的、综合性的任务。1.提高政府效率和行政能力。澳门公务员本地化进展较晚,不少澳人在最近几年才进入政府高层并担负起重要职责,原有澳葡政府行政能力和工作效率又相对较弱,因此澳门特区政府及整个公务员体系在带领澳门走向新世纪的道路上任重道远。一方面,特区政府和广大公务员要克服旧体制遗留下来的,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和谐的种种不良习惯。另一方面又要拓展思路和更新观念,增强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更好地在澳人治澳中发挥出积极作用。2.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澳门现行的法制明显过时,已不适宜澳门现状,更不适宜于澳门的发展。中文的官方地位问题虽在法律形式上得到认可和解决,但离实际普及运用还有很大距离,直接影响到占澳门人口97%的华人的各种权益和应有的地位。因此澳门法律制度的本地化、国际化和现代化已刻不容缓。澳门法律不仅要能够适应和推动澳门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还要能够为本地华人所认同和了解。为此,澳门应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借鉴所处地区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法律,使之符合澳门当今的经济发展情况,并有利于澳门与邻近地区的经济交往。3.改善治安,优化经商和居住环境。近年来澳门社会治安环境出现恶化趋势,已严重破坏了澳门的投资环境,对外形象和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澳门居民的基本生活环境和安全感。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在多次讲话中向社会坚决表示,一定要严厉打击犯罪,整顿社会秩序。何厚铧最近强调:“铲除罪恶,重建安定的社会,构成一国两制在澳门得到顺利实施的首要现实基础,也是特区政府获得公众认同、建立管治威信的首要现实基础。特区成立后,必须在行政、立法和司法等不同政权范筹之间、在政府的不同部门之间、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在澳门和外地之间,落实多层次的联结和跨部门的合作,全面地将澳门的罪案连根拔起。”4.结合内地优势,共同开发人力资源。人才问题一直是澳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和制约。澳门劳动人口整体素质低,缺乏工业升级和开拓服务业所需的高科技、高素质人员。从深层次分析,澳门社会还缺乏一种开拓精神,呈现出与高度开放经济体系相异的保守意识。为适应转型期澳门经济发展的需要,澳门应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还可借助内地教育力量来加速澳门人力资源开发步伐,例如,与邻近的广东高校合作,相互代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与内地的一些知名学府扩大多种形式的合作,引进某些特殊专业人才到澳门从事科研、教育,为澳门培养各类急需的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5.建立政府间沟通与协调机制。澳葡政府一向很少与粤、港两地政府接触,这对粤港澳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展开深层次的经济合作都十分不利。澳门回归后,澳门特区政府应改变过去保守的方式,与粤、港两地建立起固定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渠道。1997年3月, 粤港政府间成立“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澳门与内地、与香港之间也应建立类似的联系,使得粤港澳之间的产业结构合作、交通设施建设的协调与衔接、人才的培训与交流等,能够在三地政府的引导下,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使粤港澳区域经济的互利互动合作格局产生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总之,澳门凭借回归祖国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澳人治澳”的内在动力,从澳门的实际出发,使“小澳门”做到“小而活”、“小而特”。未来澳门的发展,不必苛求大而全,也无须不切实际与香港或珠江三角洲地区争高低,争中心地位。澳门就是澳门,既有自身的弱项和困难,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潜力。如何从实际出发,以己之长补人之需,应该是澳门未来发展的重点,也是特区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澳门一方面要改进澳门社会制度中陈旧落后的内容,改善整体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澳门还要从区域经济合作中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以其在粤港澳、海峡两岸以及沟通中国与欧盟经济交流合作中独有的多重中介作用创造出新的增长动力。世界上无永恒的高增长,也无永恒的停滞。澳门过去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个例证。澳门的回归,是澳门克服困难迈向新纪元的一个契机,“澳人治澳”任重道远。
|
[
"History",
"Philosophy",
"Military",
"Enviornment",
"Literature",
"Electronics",
"Transport",
"Economy",
"Energy",
"Art",
"Medical",
"Space",
"Computer",
"Agriculture"
] |
Economy
|
【 文献号 】2-347 【原文出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期号】200004 【原刊页号】35~38,141 【分 类 号】J2 【分 类 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105 【 标 题 】《金瓶梅词话》的人物描写与叙事艺术 【英文标题】Character Description and Narrative Technique in Jin PingMei Ci Hua (School of Internation Exchanges,Beijing Foreign StudiesUniversity,Beijing 100089,China)【 作 者 】魏崇新 【作者简介】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北京 100089 魏崇新(1958―),男,江苏丰县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内容提要】《金瓶梅词话》善于描写人物,尤其善于将人物性格的刻画、人物命运的描写与故事的叙述结合起来,人物性格影响着人物的命运 ,而人物的命运又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三者相辅相成,密切关联。同时,《金瓶梅词话》在人物描写上也善于在主要人物周围设置一些影子性质的人物,使人物之间在性格、命运方面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形成了小说独特的人物描写方式和叙事结构。【英文摘要】Jin Ping Mei Ci Hua does well in character description andcombines the story- telling with the exposing of thecharacter's fate. The character's personality, destiny, andthe plots are all integrated. The main characters aresurrounded by shadow-like ones,achieving a contrastive andcomplementary effect. All these show the unique descriptivemode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in Jin Ping Mei Ci Hua.【关 键 词】《金瓶梅词话》/人物/性格/命运/故事/叙事 Jin Ping Mei Ci Hua/character/personality/fate/story/narration【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 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6425(2000)04―0035―04《金瓶梅词话》是一部以写实为基调的长篇白话小说,小说中的人物皆有其现实生活的基础,比之它以前的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中的人物描写更复杂,也更贴近生活的真实。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人物是为情节服务的,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述故事,所以人物之间的关系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改变,人物的性格也因故事的需要而设立,即人随事而设。《金瓶梅词话》则不然,小说中的故事因素明显削弱,而人物的作用则越来越重要,人物的性格及其命运成为小说关注的对象,故事的叙述则是根据人物性格的需要及人物命运的发展而开展,即事随人而出。因此,在《金瓶梅词话》中,人物性格的刻画与人物之间关系的发展就成为推动小说叙事进程的重要因素。性格、命运、故事在《金瓶梅词话》中是密切相关的。基于这种原因,我们在研究《金瓶梅词话》的叙事艺术时,就不可忽视其人物描写与叙事之间的关系。本文拟通过对《金瓶梅词话》中几对主要人物性格及其关系的探讨,阐述其在小说叙事结构中的作用。《金瓶梅词话》善于将人物性格的刻画、人物命运的描写与故事的叙述融为一体,人物的性格影响着人物的命运,人物命运的变化又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三者相辅相成。譬如小说以西门庆为中心人物,以西门庆的一生命运为主线写出了西门家族的兴亡史。西门庆是一个市井棍徒,一个富商,也是一个官僚,他的活动上及官场,下及市井,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他的家庭生活又涉及到各种复杂的家庭矛盾与人际关系。在描写西门庆时,作者的叙述视角如同拍摄电影的摄像机镜头,跟随着西门庆的活动而展开,时而写西门庆的家庭享乐,写他与其妻妾的宴饮游乐,房帏私昵;时而写他市井游走,宿妓嫖娼;时而写他商场投机,官场钻营,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出16世纪中国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小说的叙述也呈现出散发式的网络结构。从西门庆的主导性格看,他是一个在欲望尤其是情欲支配下行动的人物,放纵情欲,贪得无厌,无休止地敛财和猎艳是他人生行为的动力。他的生活牵涉到众多的人物尤其是女性,这使他的命运与众多女性的命运联系了起来。特别是作为书中女主角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位女性,她们性格的形成与人生命运更是与西门庆的性格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她们的人生际遇也与西门庆家族的兴衰相依存。因此,在叙述西门庆家族的故事时,作者在三个女性身上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将她们作为西门庆家族兴衰的参与者与见证人,甚至在西门庆死后,她们的故事仍在继续,进一步推动着小说情节的进程。从某种程度上看,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个女性的性格和命运构成了全书故事的一条主线,她们在整部小说叙述中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西门庆,小说作者以她们三人的名字作为书名,并非随意安排,而是有意取之,寓有深意。因她们的性格不同,造成了她们命运的差异,所以她们在小说的叙述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比较而言,潘金莲在书中所起的作用最大,她的故事在全书的叙述结构中所占的分量也最重,庞春梅次之,而李瓶儿又次之。从小说叙述结构的安排上看,潘金莲开其首,是西门庆家族兴起的经历者,李瓶儿居其中,是西门庆家族鼎盛时的目睹者,庞春梅殿其后,是西门庆家族衰败的见证者,她们三人的人生故事前后相继,从正面展示了西门庆家庭由兴而盛,又由盛而衰的发展过程,构成了整部小说故事发生、发展、结局的完整的叙述结构。从小说的第1回起,潘金莲就成为叙事的主角,直到小说第88 回她被武松杀死,她的故事比西门庆还多,甚至在小说的后20回中,在庞春梅、陈经济的身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潘金莲的影子。我们甚至可以说,一部《金瓶梅词话》相当大一部分所写的是潘金莲的性格成长史和人生命运史。在《金瓶梅词话》的开篇第1回,作者就说明:如今这一本书,乃虎中美女,后引出一个风情故事来。一个好色的妇女,因与破落户相通,日日追欢,朝朝迷恋,后不免尸横刀下,命染黄泉,永不得着绮穿罗,施朱敷粉。静而思之,着甚来由。况这妇人,他死有甚事!贪他的断送了堂堂六尺之躯,爱他的丢了泼天哄产业,惊了东平府,大闹了清河县。这段话中所提及的“好色的妇女”无疑指的是潘金莲,而“破落户”指的则是西门庆。可见作者是把他们两人的故事作为全书的主干故事来写的,他们两人也自然成了小说的第一男女主角。西门庆、潘金莲两人的遇合源于他们共同的性格特征――贪色,正是他们的贪色使他们走到一起,也使他们相互利用、相互玩弄,最后共同走向死亡。在由相遇直至死亡的人生道路上,他们的性格在逐步地凸现成长,他们的人生故事不断地扩展,同时也不断地将众多的人物卷进他们的生活,形成了众多人生故事相互交织的情节网络,使小说的情节结构具有很大的再生能力和扩张性。在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中,推动情节发展的是两人性格的相互作用。两人起始一见动情,由色欲的吸引而私通,为个人的一己私欲而害死武大,之后又因私欲的满足而结合,已经再现出他们以个体私欲为中心的极端利己主义的动机及其危险性。到了西门庆家之后,面对西门庆其他妻妾的明争暗斗,潘金莲施展起浑身解数,极力笼络西门庆,与西门庆的其他妻妾争风吃醋,不惜一切手段排挤谋害威胁到自己利益的人。从潘金莲的性格生成史来看,她出身贫穷,身份低下,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身自由,幼年被卖为丫鬟,后又被老色鬼张大户蹂躏,并像玩物一样被送给她并不喜欢的武大。她的遭际是令人同情的,她的反抗行为如不满武大的猥琐而追求武松,被武松拒绝后与西门庆私通等皆情有可原。至于她伙同西门庆毒死武大,已于情理难容。待她进入西门庆家中之后,在那个污浊的环境里,为了更好地生存,邀西门庆之宠,她时刻提高警惕,防备着别人,并毫不手软地打击危及自己地位的人,她的性格也由此变得越来越凶狠毒辣。由于以满足个人的私欲为中心,西门庆决不会专注于对潘金莲的感情,当然也不会因宠爱潘金莲而放弃对其他女人的追求与占有。事实上,当他还在与潘金莲私通而打得火热时,就已先于潘金莲把孟玉楼娶到家中,而当他刚把潘金莲娶到家中不久,就与朋友之妻李瓶儿刮剌上了。这些对于欲得西门庆专房之宠的潘金莲来说,则是难于禁忍的:她不愿意像吴月娘那样作一个贤妻良母,也不愿意像李瓶儿那样隐忍不发,而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反抗,去满足自己的私欲。譬如,西门庆在外面包妓女,她就在家中偷小童,西门庆在外边偷女人,她就在家里偷女婿,虽遭西门庆的毒打仍不悔改。西门庆喜欢李瓶儿,疼爱官哥,她就设毒计害死官哥,气死李瓶儿;西门庆私通宋惠莲,她就设计唆使西门庆迫害宋惠莲的丈夫来旺,逼死宋惠莲。西门庆把她当作泄欲的工具,她也把西门庆当作泄欲的工具,最后把西门庆弄死在自己的床上。她在欲望的深渊里越陷越深,最终被欲望蒙住了眼睛,丧生在武松的刀下。在西门庆和潘金莲那里,炽热的私欲像一把双刃利剑,既斫伤了别人,也刺伤了自己。在他们两人的身上,性格即故事,他们性格的形成及其相互碰撞促生了一系列的故事,如同瓜藤蔓延,枝叶瓜果随之而生,牵引出诸如王六儿、李瓶儿、官哥、宋惠莲、来旺等一系列人物的故事。《金瓶梅词话》在人物描写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作者在进行人物描写时往往在主要人物的身边设置一些与之相关的具有影子性质的人物,这些人物对于主要人物而言具有性格命运上的衬映对比作用,同时在叙述方面也起到补充延续故事情节的作用,可谓是一手两写,一箭双雕。比如陈经济之于西门庆,庞春梅之于潘金莲,就具有影子的性质。陈经济是西门庆的女婿,实际上自他住进西门庆家之后,西门庆、吴月娘就把他当儿子看待,陈经济对西门庆、吴月娘也以“儿子”自称。例如,按照当时的礼法作为女婿的陈经济本应该与西门庆的妻妾内室有所回避,以别内外,但吴月娘却因为把陈经济当作自家人而主动为其取消了这种内外之别,以至于引狼入室,为陈经济、潘金莲的调情私通大开方便之门,酿成不良后果。西门庆把陈经济当作自己的继承人,把家务交给他掌管,并对陈经济说:“常言道:有儿靠儿,无儿靠婿。姐夫是何人?我家姐姐是何人?我若久后没出,这份家当都是你两口儿的。”(第20回)在临终之前,西门庆特地把陈经济叫到跟前托付后事,对其寄予厚望,可谓是愚暗不明,所托非人。陈经济的所作所为不仅惹人耻笑,而且还败坏了西门家风,促使西门家庭更快地走向衰亡。早在西门庆在世的时候,陈经济就勾搭上了自己的小岳母潘金莲,给岳丈西门庆戴上了一顶绿帽子。在贪淫自私这一点上,陈经济与西门庆没有什么不同,他私通岳母,嫖妓女,包占韩爱姐,与庞春梅淫乱等,都可以使人从他身上看到西门庆的影子。但陈经济比西门庆更不成器,他比西门庆多了一些无赖气、流氓气,也更加下流无耻。他欺骗母亲,逼死妻子,要挟孟玉楼;他挥霍家产,败家丧德,屡教不改,甚至给道士当娈童,为人所不齿。西门庆是创业者,陈经济是败家子;西门庆靠自己的实力征服女性、占有女性,陈经济则缺少西门庆的能力和本钱,只有凭着自己的一副小白脸博得女性的欢心,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他是依靠女性生活的。靠了西门大姐他才进了西门庆家,有了落脚之地;靠了庞春梅他才神气起来,续娶了妻子,开了酒店,而若没有了女性的支持,他只能沦落为乞丐。陈经济是在和庞春梅淫乱之时被张胜杀死的,他与西门庆一样死于贪欲,死于女人身上。不过陈经济死后比西门庆幸运,有葛翠屏、韩爱姐两个女人为他守节,而西门庆身后只有吴月娘孤零零一人。不妨说陈经济是落魄的西门庆,西门庆是得意的陈经济,陈经济暗示了西门庆人生的另一面,两人的形象具有互补性,两人的结局也具有某种影射意义。假如西门庆不是死在潘金莲身上,也会像陈经济那样被人杀死;同样陈经济假如不是被张胜杀死,也会像西门庆那样因纵欲而死在女人的身上,他们都不会有更好的结局。他们两人的这种不同的人生结局恰好形成了耐人寻味的互补关系。如果说陈经济是西门庆的影子,那么庞春梅就是潘金莲的影子。春梅“性聪慧,喜谑浪,善应对”。(第10回)她本是吴月娘房中的丫鬟,西门庆把潘金莲娶到家中后,就把春梅要来伺候潘金莲。春梅在吴月娘那里时因没有表现的机会,性格还没有显露,到了潘金莲房中之后,因受到西门庆的宠爱和潘金莲的纵容,她负气高傲、争强好胜、恃宠生事、纵欲淫乱的性格才逐渐显现出来,并在潘金莲的影响下恶性发展。从性格为人方面看,春梅和潘金莲很相近,她与潘金莲一样是一个“合气星”,喜欢无事生非争风吃醋,她辱骂申二姐,毁骂李铭,与潘金莲一起激斗孙雪娥。放纵私欲,贪淫无度,她也并不亚于潘金莲,她与潘金莲一同作弊,私通陈经济,搞“画楼双美”。特别是她在守备府作了夫人之后,更是肆意胡行,把陈经济接到家中,重续旧情,与仆人淫乱,最终因纵欲过度死在男仆的身上。至于性格的凶狠,春梅也与潘金莲极为相似。她与潘金莲一起折磨丫头秋菊,残忍无情。为了报复孙雪娥,她把孙雪娥买到家中,任意折辱,其行为令人发指。甚至在人生观方面,庞春梅与潘金莲也极其相似,潘金莲不信因果报应,只顾一己的享乐,说:“随他,明日街死街埋,路死路埋,倒在阴沟里就是棺材!”西门庆死后,潘金莲与庞春梅一起与陈经济淫乱,被吴月娘发觉,潘金莲很忧愁,庞春梅劝解潘金莲说:“你把心放开,料天塌了,还有撑天大汉哩。人生在世,且风流了一日是一日。”(第85回)在西门庆家庭中只有庞春梅是潘金莲的心腹之人,她们两人虽名为主仆,实际上情同母女。潘金莲对庞春梅与对别人不同,另眼看待,“一力抬举他起来,不令他上锅抹灶,只叫他在房中铺床叠被,递茶水,衣服首饰捡心爱的与他”。(第10回)潘金莲做事从不避庞春梅,庞春梅对潘金莲也是言听计从,在众人面前极力护着潘金莲,是潘金莲的得力助手。潘金莲被武松杀死后,暴尸街头,春梅得知,就出钱让人把潘金莲埋葬在永福寺,并岁时前往哭祭。庞春梅性格的形成受到潘金莲很大的影响,在她的身上有着潘金莲性格的投射。庞春梅纵欲而死的结局影射着潘金莲的另一种人生结局,假如潘金莲不是被武松杀死,她的结局也只能是像庞春梅那样死在情夫的身上。《金瓶梅词话》前80回是以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为主线,其他人的故事包括陈经济、庞春梅的故事都是这一主线的辅线和枝叶,80回以后,则以陈经济、庞春梅的故事为主线。虽然故事叙述的主角人物换了,但故事的性质和内容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因为陈经济、庞春梅的故事是西门庆、潘金莲故事的继续和发展,在陈经济和庞春梅的身上仍潜藏着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影子。也可以说,陈经济、庞春梅在继续走着西门庆、潘金莲没有走完的道路。陈经济、庞春梅的故事演绎出人生命运的升沉起伏,世事兴衰的荣辱莫测,同时他们的故事也牵连着众多人物的故事,导引出书中其他主要人物的结局,如孟玉楼的改嫁,孙雪娥的惨死,王六儿的结局,韩爱姐的故事等。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和陈经济、庞春梅的故事将《金瓶梅词话》的叙事结构自然分成两大段落,它不仅显示出小说叙事节奏的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故事结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寓意,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认识。他们四个人的人生故事述说的是人生和社会的兴、衰、热、冷,具体地说,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述说的是兴和热,陈经济、庞春梅的故事述说的是衰和冷。人情之冷暖,世态之炎凉,社会之兴亡,莫不通过四人的故事而透于纸上,不论是人生还是社会,最后的结局都是以悲剧而告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人生态度之悲观。在《金瓶梅词话》中,这种人物影子描写的艺术手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的,它常常由一个主要人物为中心向外辐射开去,涉及多个人物,形成一个人物圈。比如西门庆的影子除陈经济之外,还有玳安、张二官人。玳安是西门庆的贴身小厮,西门庆在外面做什么事,玳安都一清二楚,但他从不泄密,他善于猜测西门庆的心思,是西门庆肚里的蛔虫。西门庆私通潘金莲、李瓶儿,他在中间传递消息,西门庆偷仆妇,他做牵头。他还模仿西门庆,身上沾染了西门庆的恶习,西门庆在外嫖妓,他也跟着学,嬉游蝴蝶巷;西门庆与仆妇贲四嫂偷情,他也与贲四嫂有染;西门庆把书童作为娈童玩弄,他也进行戏仿,欺侮书童,等等。西门庆死后,他欺吴月娘软弱,奸占了吴月娘的丫鬟小玉,迫使吴月娘把小玉送给他为妻,最后,他摇身一变改名换姓变为西门安,成为西门庆的继子,承受了西门庆的家业,成了名副其实的西门员外。玳安不是又一个活脱脱的小西门庆吗?玳安的际遇与春梅十分相象,春梅由婢女做夫人,玳安由仆人做主人,两人地位身份的变迁出乎人的预料,说明了人生命运的升沉难测。张二官人在书中并没有正面出现,作者只是在书的结尾从侧面写了他几笔,但我们从中却不难看出他与西门庆的相同之处,他是清河的财主,西门庆死后,他花钱买了山东理刑千户的官职,取代了西门庆的位置,同时他还把西门庆的第二个老婆李娇儿娶到家中,作了二房,他甚至还想把潘金莲弄到家中做妾,只是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此外,他还接手做了西门庆没有做完的生意,就连西门庆的得力帮闲应伯爵也投到他的门下,继续做他的帮闲。西门庆倒下了,张二官人继之站了起来,西门庆的故事在张二官人的身上继续演出,他不是第二个西门庆又是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宕开一笔,写了张二官人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揭示出人生社会的一种怪圈现象,暗示着当时的社会正在无可挽回地走向荒唐和败亡。同样,潘金莲的影子也不仅是庞春梅一人,还有宋惠莲、王六儿等。在出身方面,宋惠莲与潘金莲很相似,特别是她原来的名字也叫金莲,到西门庆家之后,吴月娘因为她与潘金莲重名,就把她的名字改为惠莲,作者让宋惠莲与潘金莲重名,应是有意的安排。宋惠莲与潘金莲另一个相似之处是她的脚特别小。当时的妇女以小脚为美,潘金莲就是以脚小而出名的,可是宋惠莲的脚比潘金莲的还小。元宵晚上出外游玩,她特意把潘金莲的鞋套在自己的鞋外面穿,以显示自己的脚小,惹得潘金莲一肚子不高兴。小说写她:“性明敏,善机变,会妆饰。龙江虎浪,就是嘲汉子的班头,坏家风的领袖。”(第22回)在性格上宋惠莲与潘金莲也有相似之处,聪明美丽,争强好胜,爱占高枝,淫荡不贞是她们的共同点。宋惠莲身为西门庆家的仆妇,不安守本分,一心想高攀望上爬,为了攀高枝儿,追求生活享受,她自觉地与西门庆通奸,并把西门庆私下给她的钱买来好吃的好穿的,在别人面前招摇卖弄。她甚至要与潘金莲比高下,想做西门庆的第七个小老婆,由此引起了潘金莲的嫉恨。潘金莲挖空心思设计陷害宋惠莲的丈夫来旺,把宋惠莲逼向死路。在小说中,宋惠莲的形象对潘金莲的形象起到了巧妙的映衬作用。王六儿与潘金莲也有一些相似之处,首先她们的名字都叫六儿(潘金莲的另一个名字叫潘六儿),其次,她们都生性贪淫,不顾伦常,以自己的姿色得到西门庆的喜欢。还有,她们都有一个小叔子,而且都喜欢自己的小叔子,追求自己的小叔子。不同的是潘金莲追求小叔子武松是以失败告终,王六儿则与其小叔子韩二捣鬼相互有情,并发生了关系,最后如愿以偿地做了夫妻。王六儿与潘金莲都是水性杨花的女人,有着相近的生活道路,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潘金莲的人生结局是悲剧,王六儿的人生结局是喜剧,两人的形象同中有异,相互照应。《金瓶梅词话》以西门庆、潘金莲为中心,向外辐射,描写了数对与他们相关的具有影子性质的人物,这些影子人物与西门庆、潘金莲之间构成了比较复杂的关系,他们与西门庆、潘金莲的形象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丰富了小说的主题,也使小说的人物描写与叙事结构趋于多元化,在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形式的发展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收稿日期]2000―03―20【参考文献】 [1]孙述宇.金瓶梅的艺术[A].台港《金瓶梅》研究论文选[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2]蒲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
[
"Literature",
"Art",
"Communication"
] |
Art
|
【 文献号 】1-3097 【原文出处】农业经济问题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505 【原刊页号】006-011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 作 者 】卢荣善/高燕清 【复印期号】199505 【 标 题 】论农业市场主体形象及其完善 【 正 文 】 我国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塑造城乡市场主体则是市场化改革的基础工程。作为城市企业,可以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达到市场主体形象的完善。那么,农业中的微观经济组织能否以现在的面目走向市场,这一问题涉及到现存农业微观经济组织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哪些不完善的方面,如何深化改革等问题。一、市场经济对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要求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它要求微观经济组织作为市场主体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然而,我国二元经济特征却表现为农业经济的生长、发育和财产组织化程度低于城市。农业部门在今后一定历史时期内还不可能形成相当于城市的财产组织形式。但是,只要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对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能够作出及时而又灵敏的经济理性反应,就是真正的市场主体。真正的农业市场主体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经济关系市场化 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农业经济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市场机制不起作用:(1)生产单位的生产以满足自身消费为目的。这时,生产者自给自足,不与外部发生经济联系,无市场机制配置农业资源可言;(2)完全的政府垄断。在完全的政府垄断下,资源由政府控制,实行行政配置,生产、销售由行政机构下达指令。这时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依附于行政机构,不与市场发生联系,市场机制不发生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必须面对市场,与外部的一切经济联系通过市场。首先,依据市场的供求状况和价格变动,计划生产经营什么和生产经营多少;其次,从市场上获得生产经营所需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再次,根据市场的信号变化修订计划,调节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后,商品价值通过市场来实现。只有在这时,农业微观经济组织才会关注市场,依赖市场,市场机制才有可能成为配置农业资源的基础。(二)经济行为自主化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经济行为的自主化包括自由地选择要素和产品的卖主和买主;自由地吞吐生产要素;自行决定资源的投向、投量和使用手段;以市场信号为唯一的决策依据,只服从法律,不服从任何组织和个人意志。政府的作用表现在中央一级的宏观调控上。即中央政府从社会目标出发,运用财政和金融等方面的若干可控变量影响市场,再由市场转换机制发出信号引导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政府还通过法律和市场法规从外部规范生产经营者的行为,充当调整市场主体经济关系的仲裁者。(三)财产所有权独立化 市场经济要求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必须是独立的产权主体,其意义可以从反面得到证明:当农业微观经济组织作为单纯的利益主体而存在,即运用他人给定的土地等资产使用权来谋取自身利益时,必然取向于自身的短期利益而不关心地产的保值和积累。其一般后果是,对土地的掠夺性使用。倘若土地使用权是廉价获取,并且有了农业以外的盈利机会,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由于无权通过土地转让来获利,便继续垄断具体地块的使用权,任其粗放或闲置。从另一方面来看,那些具有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欲望者,由于个体产权得不到法律承认和保护,也不愿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和从外部吸纳地产。他们宁愿将资金投入产权被现行法律承认的非农产业,如直接投资于工商企业或购买其股份、债券进行间接投资。所以,农业微观经济组织产权不独立,市场机制便不能发挥配置农业资源的使用。(四)经营规模适度化 农业经营规模的不适度分为规模过大和规模过小两种情况。农业因生产经营规模过大而造成完全的垄断市场一般不可能出现,但在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统制的农业中则比较普遍。政府作为独家垄断者可以操纵市场价格,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个行业经营主体都必须多元化且有足够的数量,以便展开竞争。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地细分,而是要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究竟以多大为宜,应由各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人均拥有的耕地数量决定。所以,在不同类型的国家应有不同的标准。就农场的平均占地规模来说,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可能以100公顷以上为宜;在英国、法国、德国和丹麦等国也许以几十公顷为适度;而在日本、菲律宾和我国几公顷便是合理的规模。(五)市场信息获取、运用的充分化和准确化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必须具有充分的知识,能够全面地、准确地掌握要素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并加以比较,实现合理的替代,在保证产出为一定的条件下投入最小化,或在保证投入为一定的条件下,产出最大化。还必须对产出品的价格和供求作出理性预期,以便把生产经营安排在最有利的水平上。二、我国农业现行市场主体的非规范性撇开消费者和要素所有者不谈,现阶段,我国农业中的微观经济组织包括各类农业企业、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和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户。首先是各类农业企业。他们包括国有、集体所有、混合所有、私营(含外商)和个体所有的农、林、牧、渔业等企业。其中的混合所有、私营和个体企业一开始就具备了市场主体的基本特征,大体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国有和集体承包经营企业都存在着政企不分、企业产权不独立和经营不自主等问题,但他们只占农业经济的极小的份额。其次是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现实中的绝大多数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已经统统分到农户,集体统营部分成了空壳。这些社区集体已经不具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职能。还有少数社区集体尚存一定的经济职能,表现为向农户提供一定的生产经营服务。但这种服务不是一种真正的市场行为,而是一个社区内的互助性自我服务。所以,全国绝大多数社区集体已经不成其为市场主体。最后是农户。我国农业实行改革后,形成了两亿多家庭生产经营单位。农户经营部分已经占农业经济的绝对多数。因此,对农业市场主体的塑造,主要是按照市场化原则对现行农户的改造。现阶段,我国的农户虽然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经济职能,但仍然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一)现行农户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复合体 这可以通过对现行农户商品性要素的使用、生产专业化程度和农产品商品率的考察得到证明:(1)农户对商品性生产要素的使用状况。据中央政研室和农业部固定观察点办公室1993年上半年,在全国312个固定观察点村庄,随机抽样出7012个农户中调查得出:农户在资金使用上,生产借款为422.57元,占家庭经营费用现金支出总额的21.46%,并且其中有一部分是亲友之间的非商品性无息借款;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自平均承包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横向流动,在样本中,没有转出的农户占93.8%,没有转入的农户占89.3%;在农业劳动力上,剩余和短缺并存。在样本中,约有2/5的农户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劳动力不足的困难,但雇佣帮工的只占30.8%[(1)a]。由此可见,我国现行农户自然人与家庭企业之间几乎是统一的,自然人既是投资主体,也是经营管理主体,还是劳动主体。(2)农户的生产专业化程度。1992年在占以上样本户总数57.5%的4247个纯农业经营户中,生产一两种产品的农户占总数的13.2%,生产三四种产品的农户占总数的28%,58.8%的农户生产五种以上的农产品,最多的农户生产十几种农产品[(2)a]。(3)农产品商品率。1992年,农户自给性生产占45.51%,农产品的综合商品率为54.49%[(3)a]。(二)农户生产经营仍未摆脱传统的计划体制的桎梏 具体表现在农户获取生产要素的方式、农业现行产权制度、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行政干预和农产品的政府垄断性收购等方面。(1)土地的行政配给制。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但至今仍然实行纵向的行政配置。现阶段,农户所使用的土地基本上还是改革之初由村或村民组按人或按劳或人、劳各半所平分的土地。中途的调整也是由原分配主体根据农户的人口变动情况所进行的再配置。这种行政配置方式所依据的是“公平”原则,而不是效率优先的原则。它与稀缺资源流向短缺行业和流向使用效率最高者手中的市场配置结果相去甚远。(2)“两权”分离条件下的产权边界不清,农户产权不独立。现实中的村民委员会既是乡政府派出的行政机构又是社区集体资产所有权的代表。作为行政机构,它当然地对上负责,执行的是行政职能,担负着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任务;作为社区资产所有权代表,理应对社区内村民负责,执行经济职能,追求的是社区集体资产的增值和资产收益最大化。然而,由于社区内的村民对村委会缺乏硬性约束,致使村委会不能代表村民的利益正常地执行所有权代表的职能;反倒是借所有权代表的合法身份,以牺牲农户的经济利益来满足行政的需要。(3)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行政干预。据对样本户调查,计划体制下的行政命令仍起作用,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未完全落实。有42.47%的农户反映生产上仍有来自行政的种种干预。在20种农产品的产前决策上,除药材外,其他19种农产品的生产中均以完成上面的任务为决策依据[(1)b]。(4)农产品的政府垄断性收购。政府对主要农产品的“保量放价”收购是由原来的“合同定购”演变而来的。原“合同定购”貌似公平交易,实质上仍是计划体制下的统派购,即政府的垄断性收购(农民没有卖与不卖,讨价还价的权利)。而“保量放价”收购依然如此。这是因为“保量”的实质是对政府强制收购农产品权利的一种保留。政府的这一权利与价格决定权有着很强的关联性。政府从政治和社会目标出发,每年都必须收购一定量的农产品,并且坚定不移。在市场供给、国家财政状况良好的年份,政府自然能够做到随行就市,放价收购;倘若遇上农产品市场供给短缺,价格高昂且国家财政困难的年份,政府又不能因此而不“保量”,这时的政府就有可能取向于按照市场均衡价格以下的低价强制收购。本来市场上农产品供给短缺条件下的高价,正确地反映了农业部门资源的短缺,并能引致新的资源流入和下一年供给的增加,现在由于政府的低价收购,使市场信号失真,往往误导农民的资源投向,下一年农产品短缺依旧。(三)农户生产经营规模的超小型化和微观基础的脆弱性 我国的均田制和土地的非商品化使用导致农户经营规模长期维持在户均耕地1公顷以下。这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能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从市场经济发展史上看,小农与大工业从未共同构成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历史上最早的市场经济先于机器大工业形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城市工场手工业占居绝对的优势,而国内的农业则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当时的英国是依靠从殖民地进口廉价农产品来满足国内需求的。在这样的经济结构基础上,英国建立了最早的,倍受亚当、斯密称颂的古典市场经济,即由看不见的手来配置资源。英国在建立现代大工业的过程中同时重视国内农业的发展。到“二战”之后,他们的人均耕地虽然只有0.133公顷,但典型的农场规模却在16-28公顷之间[(2)b]。并且农场的装配程度、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都很高。美国早在本世纪40年代就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近半个世纪以来,农业个数不断减少,单个农场的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占农场总数89%的家庭小农场,平均经营的耕地达180.946公顷,其他合股农场、公司农场的规模更大。全国每个农民平均拥有价值7万美元的装备[(3)b]。日本的情况比较特殊。日本堪称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但其市场经济赖以建立的基础却是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和农业中的较小的经营规模。日本的户均耕地虽然只有1公顷多,但装备程度很高。日本农户的兼业化十分普遍。兼业劳动越来越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按全国农户平均计算,农业收入所占的比重,1960年为55%,1978年只有28.3%,也就是说,农户2/3以上的收入来自非农产业,农业反而成了农民的副业。由此可见,日本农户不会因经营农业不善而破产。日本农业的小规模经营不能说是成功的。问题主要是农业机械利用率很低,从而出现了“机械化贫困”,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使用机械的另一个后果是农业主要劳动力转到非农产业就业,土地经营粗放,产量大幅度下降,以至依靠进口农产品来支持国内工业。东南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推行二元经济发展战略,在城市已经建立了现代化大工业,而在农村仍然维持小农经营的局面,其中印度最为典型。印度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自给自足经济比重大,农产品商品率低。长期以来,城市剥削农村、工业掠夺农业,由于农业的发展缓慢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农业中的家庭经营首先不会走美国式的特大型经营规模之路;也不能走日本式的超小型、高成本、兼业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满足国内需要的道路。我国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然而,若在保持当今小农经营不变的制度下走向市场经济,只会造成类似印度等现行市场经济国家的局面。(2)小农与大工业的不协调性。在我国城市已经建立了现代大工业体系,假如继续维持农业部门的小生产,在市场上必然形成无数分散、零星的小农与雄踞城市的现代化厂商并立的局面。那么,大工业就可以通过对现代要素的控制、垄断性销售和购买来败坏农业的贸易条件,并且往往通过影响政策,借助于政府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与此相反,高度分散和零星的小农始终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这就如同加尔布雷思所揭示的政府往往偏向于以大公司的目标为自己的政策目标,在市场上帮助“计划体系”剥削“市场体系”。[(1)c](3)农业生产规模的超小型化存在着自给性趋向,难以走向完全的商品生产。在给定的资源和生产规模十分狭小的条件下,农业生产者面临着两种生产方式选择:自给自足和商品生产。假定农民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具有充分的知识,他们必然要权衡两种生产方式的利弊。自给自足条件下的生产者由于不与外部发生经济联系,不需支付交易费用,能够将全部资源投入纯粹的生产过程,在生产可能性曲线图中,表现为一条位置较高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假如农业生产者选择的是商品性生产,必然要支付交易费用,包括投入到谈判、执行、监督和核查商品交换上的费用,为交易活动搜集信息所消耗的资源等等。这些都是商品交易活动本身所产生的纯粹的资源耗费,它不提供有效的产品,因此,必须从给定的生产资源总量中扣除。于是,直接用于生产物质产品的资源势必减少,产品量降低,在生产可能性曲线图中,表现为一条位置较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正是这种商品性生产的交易费用,阻碍了小农从自给自足向专业化商品生产的转化。由此可见,我国的两亿多农户不可能在目前狭小的生产规模下走向完全的专业化商品生产,从而,也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三、完善我国农业市场主体的途径(一)实行农业微观经济组织产权独立和发展社会分工,走向完全的专业化商品生产 生产经营者的产权独立和社会分工是发展商品生产的基本条件。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农业中并不完全具备这样两个条件,表现为农业生产经营者产权不独立和缺乏加入社会分工的动力。所以,在农业市场化改革中,首先必须致力于创造发展商品生产的基本条件。(1)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为股份合作制公司,使农户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撤消现存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以遗留的土地和固定资产为基础,按股份合作制原则,组建成公司实体。公司的地产和资产经评估计价后折算成股份,以股票形式发放到农户。使农户成为公司的股东,凭股票享受所有权收益;公司再将土地出租给农户;农户在租约期内逐年投入所积累的地产及其所带来的级差收益归农户所有。农户租约期满,举家外迁,土地仍归公司,但农户可凭股票向公司索取所有权价值补偿;农户承租期间地产价值增值部分,公司应当予以承认,并经评估后加以补偿。等到农村地产市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外迁户的这两部分地产价值也可以在二级地产市场上实现;还可以将实物地产交给公司,携股而去,继续享受所有权收益。农户承得独立的产权后,与各个方面的经济关系明晰,并得到法律的切实保护。这时的农户自然趋向于地产、资产的增值和积累。这正是发展农业商品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2)发展社会分工,促进农户由半自给生产向完全的商品生产转化。笔者认为:农户加入社会分工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由经营规模的大小来决定。在农户生产规模十分狭小的条件下,从事多种物品的生产,自给自足具有经济合理性。当农户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再维持多种物品的生产就比较困难。因为这时每一种物品的生产所需要的劳动量增大,家庭成员的劳动总量在规模较大的多种物品生产上不够分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要么对各种物品都采取粗放经营;要么顾此失彼,二者都会造成资源的不充分利用。解决这一矛盾最通常的办法是雇工经营。但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雇工农场基本上是失败的,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农场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不容置疑的高效率。最后,农户只剩下了根据比较优势走专业化商品生产一条道路,即放弃大部分物品的生产,根据比较优势,只从事一两种商品的生产。(二)清除传统体制障碍,让农民自由“入市” 现实中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实际上已经成为横于农户与市场之间的一道屏障而失去其积极意义。地方政府部门对农户的一系列侵权和干预首先都是作用于社区集体经济的代表--村委会。村委会运用手中掌握的土地和其他资产的支配权制约农户,从而使地方政府部门的意图得以实现。只要撤消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真正还给农民,仅存村委会的行政机构性质,情况就会改观。村委会作为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由地方财政作保证,依据法律和政策对公司和农户实施行政管理。公司和农户都是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它们依法经营,按章纳税。在经过法律规范和保护的新的权利关系下,任何政府部门和个人对生产经营者的侵权和不正当干预行为都会显性化,并遭到生产经营者的抵制乃至受到法律的制裁。传统体制在流通中表现为政府对农产品的垄断性收购,使农民难以进入市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彻底放开农产品市场,让市场价格来调节农产品的供求。政府的作用在于通过建立保护价格、保护性收购、缓冲库存储备和风险基金四位一体的机制来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三)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稳定农业市场主体 在历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小农经济,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力度小,两极分化极其缓慢,规模经营难以形成。我国农业于80年代初实行家庭经营后,虽然商品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至今自给性生产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更主要的是土地资源的行政性均分制,土地的非商品化、福利品、保障品性质,加上户籍制度对农民的束缚,农业以外的就业空间狭窄等,导致土地集中的缓慢,规模经营迟迟不能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培育普遍的地产市场供求主体。一方面要有相当数量的农户让出耕地;另一方面要有相当数量的农户愿意吸纳耕地以扩大经营规模。而地产供求主体的普遍形成又取决于农户的产权独立。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户获得独立的产权后,从地产供给方来说,一部分农户一旦有了农业以外的稳定的就业机会,就会让出土地产权,获得一笔补偿基金,以作从事非农产业的进入成本或等待费用;从地产需求方来说,我国农民历来视土地为财产,地产积累是其最基本的积累方式。经过产权改革后,一部分善于经营的农户,只要农业经营条件良好,市场预期较为乐观,就会积极地吸纳产权属于自己且能随时兑现的地产和扩大经营规模。随着土地向一部分农户集中,适度的规模经营将会逐渐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在于:(1)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经营农业有一个良好的贸易条件;(2)投资于农业,改善农业的生产经营环境;(3)从产业政策和工业技术结构选择上引导城镇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其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4)疏导农业过剩劳动力的流出;(5)提供法律服务,严明市场规则,以法律手段调整好市场关系。(第一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 芜湖 241000)(1)a(2)a(3)a 《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2期,第40、42、37页。(1)b 《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2期,第38页。(1)b 吴学成:《战后英国经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第1版第46-47页。(3)b 中国外国农业经济研究会编:《国外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8、94页。(1)c 加尔布雷思:《经济学与公共目标》,1973年,波士顿,第43-51页。
|
[
"Energy",
"Space",
"Communication",
"Art",
"Law",
"Agriculture",
"Education"
] |
Agriculture
|
我国初步形成“外联干线内联乡镇”的联运网络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千万家东跑码头西跑站的货主一心所想的“人在家中坐,收发全国货”的愿望,已逐步变为现实。据《中国河运报》报道,近几年来,我国铁路、水运、公路、空运等部门携手合作,向联运要运力,要效益。目前,全国县以上的联运公司已发展到400多家,乡镇联运站点有3500多个,联运职工4万多人。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交通干支线间,支线与支线之间的联运网络已初具规模。西部地区也办起了一些联运企业,有的联运企业的业务已延伸到国外。1989年,全国完成联运量1亿多吨。已提前实现国家提出的1990年联运发展规划。(完)
|
[
"Medical",
"Agriculture",
"Mine",
"Law",
"Space",
"Art",
"Literature",
"Energy",
"Communication",
"Computer",
"Enviornment",
"Transport",
"Economy",
"History",
"Education"
] |
Transport
|
【 文献号 】2-4177 【原文出处】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原刊期号】199601 【原刊页号】1-5 【分 类 号】G8 【分 类 名】体育 【 作 者 】邓星华/王俏飙 【复印期号】199607 【 标 题 】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走向的研究 【 正 文 】 (华南师范大学 邓星华 王俏飙 邮编510631)【摘要】 学校体育思想的确立,依赖于当时的学校教育思想、学校体育目标和学生身心的不同特点等一系列客观条件。 【关键词】 学校体育思想;体育目标;终身体育 Study on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the SchoolSports Thought in Our CountryDeng Xinghua Wang Qiaobiao(Southern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C. 510631)【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choot sportsthoughts depends on a series of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school educational thought, school sports purposes and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bodies and psychology, etc.【Key words】 School sports thought; sports purposes;lifetime sports * * *1 学校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思想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研究者们对有关学校体育的基本认识,是学校体育观的反映。它是人们在一定社会背景和时代发展的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反映了研究者们对学校体育本质的认识与看法,甚至形成一种学术流派,对学校体育的管理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1.1 学校体育思想的超前性一种新的学校体育思想的提出,总是力求反映满足现代社会、教育的需要,设想勾画出学校体育的未来、走向及培养人的规格和社会的理想。所以对学校体育思想的研究,从客观上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对学校体育的要求,具有超前性,从宏观上对学校体育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1.2 学校体育思想的制约性学校体育思想一旦被确定,将会成为政府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依据和制定学校体育工作政策和制度的理论依据,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学校体育的管理起着推动和制约作用。学校体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认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内容的选择、质量的评价等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无论从宏观角度或是微观角度上来看,学校体育思想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可靠的理论依据。2 近十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提出与比较以什么思想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体育理论界并未取得共识。但比较集中且有一定代表性的提法有以下几种:[1]体质教育思想;[2]体育与竞技相结合体育思想;[3]终身体育思想;[4]快乐体育思想;[5]人的全面发展体育思想;[6]培养能力教育体育思想;[7]技能教育体育思想;[8]成功体育思想,等等。本文就前面五种学校体育思想作比较与分析,探讨将成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2.1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提出(见下表)学校体育思想 追求的目标和效益 提出的理论依据以发展、完善人体为目的, 体育的本质和教育有关增强体质 追求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 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效益,强调育体发展、完善民族体质为目的 从使用人才的社会效益,追求终身增强体质、增进 提出终身体育 健康的长期效益,强调培养有体育意识、体育知识和作为体育主体的人强调健身和娱乐为一体的运 情感教育理论。现代社快乐体育 动目的,追求运动的乐趣 会生活方式的要求以及为终身体育打好运动基础主张育体、育心为一体,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身体全面发展 调身心协调发展,与教育的 展理论目标保持一致竞技与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满足学 学校体育为竞技打基础体育相 生对竞技的兴趣,强调现代 的要求以及现代竞技的结合 人的品质教育 发展需要从表中可以看出,任何一种学校体育思想提出的目标和追求的效益及理论依据各有差异。2.2 各种学校体育思想的比较2.2.1 增强体制思想体育即身体教育,体育的目的是发展和完善人体。强调运动是手段,强体是目的,身体是研究对象。体育过程即通过运动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是针对当时国际竞技运动的发展而忽略群众体育,特别是忽略青少年一代体质的增强而提出的。这一思想较注重学生身体锻炼的直接效果及运动负荷的安排,采用运动处方的形式锻炼。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体育已突破自然体育,步入发展人体、完善人体的科学化锻炼的历程。2.2.2 终身体育思想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学校体育要为身体发展打好基础。学校体育既要讲近期效益,还要追求终身享受的长期效益,强调在运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思想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余暇时间的延长,尤其是国民对自身健康的普遍关注,使得这一理论不断发展。终身体育已成为人力投资的重要举措,是改善民族素质、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2.2.3 体育与竞技相结合思想注重在增强体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运动竞技能力和运动水平,以满足学生对运动的兴趣,重视专项运动,主张在学校开展课余运动训练,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成绩。它源于竞技运动发达国家从学校体育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思想。符合我国现行的体育思想,对形成现代人的心理品质有重要作用。但同时有可能造成学校重视少数学生竞技运动水平而轻视增强大多数学生体质的倾向。2.2.4 快乐体育思想把运动中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提倡开展学校体育要在学生自己愿望的范围内来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增强体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符合情感教育理论。但易留于形式而忽视体育的本质。2.2.5 全面发展思想十分强调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体育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目标。因而强调身体的教育,主张在体育过程中德、智、体相溶,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这种观点有利于纠正在教育中重“智”而轻“体”的思想,纠正重竞技而忽略大多数人体育的思想。3 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分析3.1 我国当前各种学校体育思想的相融性上述各种学校体育思想从它们提出的理论依据和追求的目的效果看,尽管不尽相同,但仍然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交叉之处,即相融性。3.1.1 各种学校体育思想都是以育人为目的提出的育人包括育心和育体两方面的含义。从各自的核心观点来看,都是以育人为目标。有的是从育体出发,有的则是从育心出发。增强体制思想所强调的是发展和完善人体。学校体育不能离开身体的锻炼与体质的增强;终身体育思想侧重使人终身享受体育的长远效益,可以理解为既有育心又有育体因素;体育与竞技相结合思想强调从提高运动成绩入手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起到育心的效果;快乐体育思想则较注重从育心方面入手来体现育体;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是突出育心、育体的全面协调。不管哪种学校体育思想都没有离开人的身、心两方面,都只是在强调身、心两方面所侧重的不同,从本质上讲都是在育人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3.1.2 学校体育思想理论基础的差异虽然各种学校体育思想从提法上看千差万别,然而究其本,只不过所依据的学科基础的差异。增强体质思想依据的是生物学基础,认为人有其自然属性,作为自然的人不能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相违背,不能脱离自身的发展来谈体育,必须立足于体质的增强。终身体育思想是按社会学的要求提出的,认为人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社会中,进行体育是必然的;而学校体育要全面考虑社会的要求,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以适应社会需要。体育与竞技相结合思想是从教育学、社会学角度来看学校体育,认为学生在学校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具有一定的竞技能力是学校体育的任务之一,同时学校体育也可作为高水平竞技的基础,因此不能排除学生有一定的竞技能力。快乐体育思想则以心理学提出的情感理论为基础,认为人是有情感的,学校体育应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体育思想是从教育学观点来论学校体育,认为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必须肩负培养全面发展人的任务。然而,尽管各种学校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各异,但各种学校体育思想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或交叉或相互渗透、或从属、或主辅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是相容的。如终身体育思想强调为了学生终身享受,必须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这一方面就包括了快乐体育的部分内涵;体育与竞技相结合体育思想都融入增强体质的主题中。4 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认识4.1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4.1.1 学校体育目标是形成学校体育思想的根本依据学校体育目标作为学校体育目的与任务的中介,更是具体、深刻地体现出学校体育发展的整体构想,而学校体育思想正是从理论上来充填其构想的,二者有紧密联系。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提法很多,像增强体质目标、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目标……,不下十种,然而目标作为目的的具体化,学校体育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学校体育目标的明确。而学校体育目标更是学校体育思想形成的依据。根据赵立同志提出的确立学校体育目标“五性”原则(①有限性,即在确立我国学校体育目标时有一定限度;②有序性,即应把增强体质的目标放在第一位;③层次性,即各种目标所属不同层次要区分开来;④有效性,即目标既要反映学校体育的特点,又要有具体可追求的目标,尽可能有衡量标准;⑤稳定性,即目标提出后要有一个稳定的实践过程),可以看出学校体育目标应有侧重,因而学校体育思想也必然有重点。选择学校体育思想应该在选择、确立学校体育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重点,以形成有特色的学校体育思想。4.1.2 学校教育思想是学校体育思想的基本前提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卢梭提倡的教育中就注重这一点。在现代教育中,体育更是教育的重要支柱,没有体育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现代教育思想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也必然从属于学校教育目标,同时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样有赖于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学校体育思想不能脱离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而单独存在。4.1.3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一生要不断接受教育学校教育只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极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阶段,人不断接受各方面知识的教育,为走出学校应用于社会打下基础。学校体育正是沿着这样的方式不断使学生受到终身体育的教育。4.2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走向由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相融性,各种学校体育思想很难独立成为当今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而学校体育思想必须符合学校体育目标。我国学校体育总目标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体系的基本框架”。而具体目标是多方面的。同时学校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看来,要单独确定一种学校体育思想是十分困难的。我们不妨思考:由于各级学校学生身心特点不一,体育的具体目标不尽相同,要固定以某一种体育思想作为大、中、小学统一的体育思想是不现实的。学校体育从小学到大学,时间跨度十几年,各阶段学生无论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有很大差异。因此,确定各阶段学校体育思想必然要有差异。由于各种学校体育思想的相融性,确定某一阶段体育思想时,它们又是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的,使各阶段学校体育思想出现层次性、阶段性。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导思想(见下表)。终身体育观,应贯穿在各级学校体育始终。从小学起,就应该注重体育意识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由于小学生心理特点,就要从快乐体育入手,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充分享受体育赋予他们的情感满足,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的黄金时期,身体素质的敏感期大多在这一时期(如速度素质在7~14岁, 力量素质在16~18岁)。因此,应着重身体的教育,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的同时,注意与德、智、体、美等相配合,将育体与育心结合起来;高中阶段,学生参加竞技运动的需求增强,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运动能力,这时他们的各种身体素质发展迅速,体育与竞技相结合恰能满足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不同要求;在大学阶段,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有必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关于终身享受体育的知识,为他们终身享受体育、服务社会打下基础。学校体育思想 小学阶段 初中阶段 高中阶段 大学阶段增强体质 √终身体育 √ √ √ √快乐体育 √全面发展身体 √ √体育与竞技相结合 √5 结语学校体育思想的确立,是学校体育任务得以完成的前提。然而学校体育思想的确立,不是凭领导者的主观想象,而是依赖于当时的学校教育思想与学校体育目标等一系列客观条件。因此,正确确立学校体育思想,要把握学校体育的基本思想,领会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同时要掌握各阶段学生身心的不同特点,这样确立的学校体育思想才会真正有利于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参考文献[1]刘先肃.试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体育科学,1993,(4)[2]刘绍曾等.当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中国学校体育,1988,(4)[3]林诗娟.论终身体育.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3)[4]曲 陈.学校体育观念变革的新思索.中国学校体育,1989,(6)[5]赖天德.论学校体育的本质与目标.中国学校体育,1990,(4)[6]赵 立. 研究学校体育目标中的“五性”. 中国学校体育,1993,(4)[7]李德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体育未来的探讨. 体育教学与科研,1988,(5)[8]包昌明等.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学校体育,1987,(1)[9]陆 野.体育教育目标的拓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中国学校体育,1991,(2)・收稿日期:1995―10―16*
|
[
"Law",
"Sports",
"Art"
] |
Sports
|
【 日 期 】19960830 【 版 号 】7 【 标 题 】APEC能源部长会议通过宣言 认为亚太地区将成为下世纪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作 者 】李学江 【 正 文 】 本报悉尼8月29日电 记者李学江报道:为期两天的APEC能源部长会议,今天在通过了题为《能源:我们的地区,我们的未来》的部长宣言后结束。宣言认为,亚太地区将成为下个世纪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因此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及缓解对环境的压力已成为本地区经济增长潜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关键问题。为此,部长们在以下五个方面达成了政策共识:一、通过扩大供给、提高能效和促进开放市场作为能源保障的主要手段;二、改善改革规制体系,以吸引企业界对电力基础设施的投资;三、通过综合性的措施减轻增加的能源供应和使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四、通过在能源标准方面的合作来降低企业对能源投资的成本;五、通过共同能源政策原则,作为各国能源政策的参考。会议还强调加强能源技术、节能技术和环境技术的交流和有关的人力资源开发。会议决定将以上共识直接向APEC经济首脑会议报告。部长们同意将会议一致通过的14点政策原则作为各国制定能源政策时的参考。这些原则的主要内容是:减少能源补贴;采用能源和环保技术;开放能源市场。这些原则将提交给今年11月在菲律宾举行的APEC非正式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叶青认为,会议开得很成功。会议尊重和采纳了中国代表团提出的许多合理建议,并将其写入了政策原则和宣言。
|
[
"Law",
"Computer",
"Medical",
"Enviornment",
"Energy",
"Agriculture",
"Mine",
"Space",
"Politics",
"Literature",
"Education",
"Electronics",
"Sports",
"History"
] |
Energy
|
【 文献号 】1-3877 【原文出处】人民摄影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131 【原刊页号】⑴ 【分 类 号】J3 【分 类 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 作 者 】布赫 【复印期号】199603 【 标 题 】站在世纪交叉点上的新艺术 ――专家、学者畅谈摄影文学【 正 文 】 最近,《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中华摄影文学》杂志社、《峨眉》杂志社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了“全国首届摄影文学理论研讨会”;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中国摄影文学论文集》,对摄影文学的美学特征、艺术个性、表现手段和历史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会者一致肯定了摄影文学鲜活的艺术生命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将研讨会整理如下:布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摄影文学作为一个新的艺术门类出现,是件大好事。先有实践,后有理论。通过研讨会可以推动摄影文学事业的发展。我看了《中国摄影文学论文集》觉得很不错,知道摄影小说在我国已评过几次奖。摄影文学这个新艺术种类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希望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这门新兴艺术,使它茁壮成长。汝信(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华美学会会长):摄影文学是一种新生事物,与古老艺术形式比,有生命力,带有综合性。从美学观点看,有启发。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怎么体现在摄影文学中?带有什么特点?怎么讲究美的形式?怎么与内容完美统一?摄影文学,一方面带有绘画性,反映一定空间对象,一方面又带有诗的性质,美和真怎么结合?这给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题目。摄影文学很值得研究,很值得探讨。形式不仅是摄影小说,还有摄影诗、摄影散文等,领域广阔,发展前途远大。成志伟(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怎么把摄影与文学结合起来?看了文集,不少同志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很可贵。摄影文学不应是摄影与文学的简单相加,而是融合,或者说化合。这个题目新得有吸引力。从镜头中看到的世界,和文学家从文字里表现的世界,如何合为一体?希望向摄影文学先贤学习,使富有中国特色的摄影文学取得突破性成果。成东方同志做了许多基础工作;在新的领域艰苦跋涉,很可贵,团结了一批志士能人。我深信摄影文学会取得长足进展。经过实践,再出第二本论文集。董良辉(中国文联副秘书长):摄影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它兼容了文学、摄影、编导、表演、音乐、美术等众多艺术的特点,经过审美复合――艺术的和谐交叉统一视觉性和思维性形成一种独特的“复合语言”,塑造人物,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表达艺术理想。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它既给读者以具体可视形象,又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达到丰富的艺术效果和多重的欣赏愉悦,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这是当今高科技发展带给艺术的变化,也正反映了社会快节奏发展、生活快节奏前进中,读者提出的欣赏要求。因此,摄影文学的发展前景令人鼓舞,一片光明。蒋荫安(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我们的摄影文学,要经过实践,要开垦处女地,要付出努力,摄影文学是新生事物,可以发展更快,样式要多样化,我们报纸愿作试验园地,要重视效果,要使摄影文学幼苗不断壮大,更有光彩。张朋石(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副主任):摄影文学与电视离得最近。我从事电视30多年,我对摄影文学接触少,我搞过摄影小说评奖。要让摄影与文学有机结合,经过实践,再来界定。我们电视工作者愿为摄影文学发展,多做些工作。袁毅平(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摄影文学的产生是合理的。它的发展道路曲折。有人认为摄影小说不真实,尽管年轻人热心、奔忙,摄影刊物还很少发表摄影文学。摄影讲真实,文学讲虚构,两者怎么结合?要继续探索,要提高品味。还要有舆论阵地,建议《中国摄影》杂志发表一些。摄影文学前途无量。成东方(《中华摄影文学》主编):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摄影艺术与文学相互吸引和交叉,相互对立,相互联系,有交叉又有分离,交叉出共性,分离出个性,使摄影文学中的“摄影”不是图解其文学,摄影文学中的“文学”不是说明其摄影。摄影文学可分为摄影小说、摄影散文、摄影诗和摄影报告文学等艺术体裁,也可分为叙事摄影文学、抒情摄影文学两大类,摄影文学的美学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兼容性,即科学与艺术元素的兼容、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兼容。第二是多样性,它包括类别的多样性、形式的多样性、结构的多样性等。第三是参与性,这是由摄影文学的创作要求、特殊的审美表现和特殊的表达方式所决定的。第四代时代性,这首先是它以先进的科学手段介入了再现人类社会现实的艺术表现,其次它在向文化、历史作深层挖掘、揭示人们心理结构擅变等方面同样表现了鲜明的时代风采。王振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从摄影问世,到电子绘画。科学与文艺都在发展、融合。摄影文学的出现,有其必然。摄影小说搞过两次评奖。它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合作、支持。从绘画到电视艺术,人们总想实现探究人类来源的宿愿。电影、电视、摄影、文学几支队伍的合流,奖会大大推进摄影文学新事业。阎国忠(北京大学教授):艺术史上一条规律,就是艺术形式的不断增多,人们需要有不断整合产生的新的艺术。摄影文学就是有综合意味的新的艺术样式。电影是综合艺术,通过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摄影艺术有自己不同于电影的特点,是“一次性”完成的艺术,要表现一定的时空。摄影文学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反复玩味、多次欣赏、沉迷静观之可能,体现了当今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必将取得自己应有的社会地位。童庆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种新的事物能否持久并兴旺发达,一定要有生存的根据。这一根据,可以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找到。摄影文学经过表演和摄影,使文学的描写获得了与之匹配的直观画面,塑造了诗画合一、文画合一的新形象,推到读者面前的是语言符号与视觉形象相统一的对象。读者不仅在读,更重要的是在看,读中有看,看中有读,在保留了文学的阅读作用同时,充分发挥视觉作用,这就获得了心理学的依据,这种艺术活动使艺术信息得到了审美的增值。摄影文学使用过程中的接触、代码由单一形式变成为写、文学与摄影、画面的结合,从而改变了语境,增加了审美信息。更重要的是,摄影文学不单是增加了画面,而且这画面包含的形状、色彩、运动、表情、动作等与文学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思”与“看”相互作用。赵遐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应当十分注意摄影文学创作队伍和摄影文学阵地的建设。这里,关键的一条是摄影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作为一种秉性的特异的艺术,尽管有很多的摄影爱好者作基础,我们也不必幻想摄影文学创作队伍浩浩荡荡,这是合理的设想。不然,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消费要求。为了这个目标而致力于摄影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是有意义的,值得的。马相武(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摄影文学要为读者接受,才能实现它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摄影文学作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接受的具体化过程。在现代艺术体系中,多元性的摄影文学占有特殊位置,它以新的艺术价值丰富了审美文化,使审美感多样化了。摄影文学是一种既有瞬间性又有连续性的艺术。它的形象塑造是在瞬间完成的。它的连续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文学和语言造成的历时性形象塑造和形象感受,二是多幅摄影艺术作品画面经选辑而构成的延续性表现方式和表现性内涵。在摄影文学作品的接受时,会获得一种现实空间相近似的艺术空间感受。这种空间感受是双重作用的结束:一是平面造型的摄影作品发生的作用,二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发生的作用。李泱(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鸦片战争前后,摄影术传至中国。“五四”前夕,中国文坛出现了摄影题材的小说、弹、词、诗、竹枝词、小品文。摄影文学是摄影艺术与语言艺术的有机结合,是新时期我国艺苑中的奇葩。它崛起在80年代的中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现实的合理性。1993年《中华摄影文学》的创刊,《人民摄影》报开展关于摄影文学艺术形式的讨论,1994年《文汇报》“中华杯”摄影文学笔谈征文活动,中央电视台两次邀请专家学者探讨摄影文学,1995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摄影文学论文集》,我们今天召开的摄影文学理论研讨会,都表明中国摄影文学发展到现价段,已经实现了较高层次上的文化组合,艺术融渗。今后,我们要抓好三方面的工作:(1 )继续繁荣各种体裁的摄影文学创作,把精品推向全社会;(2 )开展关于摄影文学理论的学术研究;(3)兴办摄影文学教育,培养各种人才。 只要我们有坚定不移的目标,有百折不回的毅力,我们一定能在摄影文学这个艺术新画廊里,不断贡献出有时代光彩的为人民喜爱的艺术珍品。骆飞(摄影家):能否把文学与摄影综合起来?什么是摄影文学?在中国,实践还不够,像《北京的前卫艺术家》、《荷花》、《我要读书》等作品是不是摄影文学?中国的摄影文学能不能成体系?有什么样的特定含义?能否站得住?改革开放了,搞摄影文学有社会基础了。但要有人切切实实来搞,要建立队伍,要成立组织,要研究什么是摄影文学的语言?表现手段?还要有自己的摄影文学阵地。有志于摄影文学事业的人,要团结起来奋斗。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摄影文学已来到确定其美学特征的关口。摄影和文学各有其得:摄影艺术长于提供逼真而直接的艺术性,但在深入思维领域时却是间接的;文学善于造成具体而生动的思维性,却在还原视觉效果上发于间接性。摄影文学这门新兴边缘艺术的美学特征,即在于能使两门艺术能经过匹配而产生“互启”和“互补”的效果,这就为摄影艺术与文学综合成为摄影文学,提供了必要而充足的理由。要而言之。摄影文学是由照片和文学相互匹配以求互启和互补效果的边缘艺术,其基本的美学特征就是:逼真而直接的视觉性与具体而生动的思维性的相互匹配。正因为此,摄影文学在当今世界愈益受到关注,它可以满足在这个分裂和不确定的高度符号化世界时,人们把握整体性和确定性的强烈渴求;而文学部分既可以提供文化和历史的深度阐释,也可以确认影像部分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以适应读者的不确性眷恋。唐宋元(四川文艺出版社副编审):一种艺术区别于它种艺术的鲜明艺术特征,莫过于所使用的艺术语言。美术的语言是线条和色彩等,音乐的语言是音符旋律、节奏等,电影使用的是镜头叙述的蒙太奇语言,舞蹈使用的是动作语言,而摄影文学的独树之处,在于它使用的是“复合语言”,根据成东方先生的“审美复合论”,摄影文学的语言是一种复合语言。表面上它是由图片和文字两部分组成,而实际上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有人问,摄影和文学怎么能有机融合或化合?创造性地运用“复合语言”,达到“诗中有画,画在有诗”“文中有影、影中有文”的境界。“复合语言”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1)复合的涵盖包容性。(2)画面的断续性和文字的连续性相结合。(3)多义性与确指性的综合。(4)文本的复合性和接受的重铸性相结合。加强了“复合语言”的研究和创新,与摄影文学创作质量的提高关系密切。宋开智(江苏省连云港市委副书记):我平常写散文和杂文,今天就抒情性摄影文学谈一点个人的看法。摄影的单纯的新闻性迈向抒情性的发展,既是艺术上的飞跃,也是时代欣赏趣味要求的结果。摄影和文学的联姻。使抒情性得以更大的张扬,发展抒情性摄影文学作品有了优越的基础。而抒时代之情,抒人民之情(当然也包括抒发个人之情)。则可以使摄影文学创作贴近群众,产生更大的影响。摄影散文和摄影诗,是两种抒情的新颖而有力的形式。它们通过特殊的“复合语言”,高度凝炼地反映生活,抒发真挚的情感,很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另外,我也觉得可以尝试“摄影杂文”的创作,以纪实的画面和犀利的文字相匹配,对生活中的假恶丑现象予以抨击和批评,岂不大快人心,亦顺应了时代要求,喊出了人民的心声。程树榛(《人民文学》主编):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摄影文字有生命力。如同氢和氧化合成了水,摄影文学应该是两者的化合。摄影文学可以成长为独立的艺术,幼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我们《人民文学》和社会各方面都支持摄影文学,要动员文化人,艺术团体扶持摄影文学。杨学礼(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全国首届摄影文学理论研讨会能在我校召开,我们感到很荣幸。这为我们向摄影文学界朋友与会学者,专家学习,提供了机会。摄影文学是一门诞生在造型艺术摄影与语言艺术文学边缘地带的新型艺术,其生命力是旺盛的,前途是远大的。我校是为首都培养中学师资和其他人才的基地,我们支持、发展摄影文学这样的边缘学科、复合学科,我们要为摄影文学的发展培养人才。我校要进行这方面的教学、科研。陈荒煤(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我看罢《中国摄影文学》杂志很高兴――因为它是摄影和文学有机结合的新兴艺术杂志。我觉得摄影散文和摄影诗容易表现,作为摄影小说则比较难。我倒觉得可以开展摄影文学评论,对真正优秀的作品,通过评论者精练的评论、作者的创作体会、读者的感受进行一番探讨,这恐怕比登一篇作品更有影响。张燕瑾(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作为一门新兴艺术,摄影文学还稚嫩,还粗糙,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支持摄影文学,就是要投入人力、精力,扶持这个新生事物使它健康成长,使它成长为能与其它艺术门类并驾齐驱的文艺大国。那么我们就要做两方面的工作,即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知行并进。新兴事物,也应有所借鉴。早年唐代就有了造型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合,绘画题诗题辞也是这种结合的一种形式。艺术离不开文学,即使一张照片,只要给它起一个题目也使与文学沾了边。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应当提高摄影文学的品位和层次,使它成为既适应观众的要求,又能提高观众审美趣味的既通俗又高雅的艺术品类。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摄影文学的出现,反映我国当前文化的丰富和文艺形式日趋多样化的发展倾向。摄影文学产生的时代条件已经具备:1、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相机已经普遍化。2、人们对摄影艺术的爱好日益浓厚, 对摄影表现形式的创新充满期望。3、报刊(发表阵地)的增多。4、印刷技术迅速提高,报纸也可以印出很精美的摄影作品。5、在我们这个影像时代,人们对可视性文艺作品予以很大兴趣。6、开始有一批摄影文学作品在报刊上出现, 受到广泛注意与欢迎。7、摄影文学正受到评论界的关注,有理论的发展, 就不会落入盲目、随意与自生自灭。应该说,时代呼唤这门新的艺术显露光彩,可以预见,它将成为一门有广阔的前途和创造空间的艺术。《论文集》的出版和研讨会召开,无疑对其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如果明天摄影文学成大影观,那么我们应该记住――它是从今天开始的。*
|
[
"Enviornment",
"Law",
"Art",
"Transport",
"Communication"
] |
Art
|
【 文献号 】2-1582 【原文出处】liào@①望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17 【原刊页号】56~57 【分 类 号】F8 【分 类 名】世界经济 【复印期号】199906 【 标 题 】科索沃危机对世界经济有何影响 【 作 者 】谭雅玲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 正 文 】 北约对南联盟的军事打击,从金融市场的角度看,对欧元汇率的走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之呈现持续弱势的走向;同时东欧一些国家在货币汇率波动中的下滑趋势加大,如罗马尼亚列伊汇率持续暴跌,波兰货币贬值速度继续加快,虽然主要出于内部因素,但也不可否认巴尔干地区军事冲突和政治动荡的影响;此外,西欧主要股市状况也呈现波动向下趋势,德国股指一改去年强劲的上扬势头,呈现逐步下跌的趋势,法国股指也连续下跌,英国、意大利等国股市状况也不稳定。继去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之后,巴尔干地区再度引起全球关注。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判断――科索沃危机对世界经济的直接影响尚未显现。目前世界经济形势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强劲以及巴西金融动荡和亚洲金融危机缓解的拉动,而出现趋缓的利好状况。俄罗斯金融危机之后,整个世界经济呈现较为悲观的状态,但近期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拉动世界经济信心上升,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逐步缓解也使世界经济信心逐步回升。因此,总的说来,世界经济信心处于回升阶段。而科索沃危机之所以尚未对世界经济发展信心产生直接影响,原因是一方面整个东欧经济所占世界经济的比例较小,并且与世界经济接轨有限;另一方面是东欧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并不会引起世界经济的动荡。美国经济的主导性已经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动荡。但从世界经济的长远发展趋势看,科索沃危机将会进一步加大世界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从而加大金融市场的波动和连锁反应。如美欧之间的经济差异将继续扩大:目前美国经济明显处于向上调整,而西欧经济则产生向下走滑的趋势;美日之间经济差距和裂痕已经表露明显,而科索沃危机将会促使美国经济内部泡沫转移至外部消除,经济状况将会更好,日本则进一步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打击,亚洲金融危机与俄罗斯金融危机的连动性将会继续牵制和干扰日本经济的复苏;东欧转轨经济的艰难将会由于军事冲击的破坏而进入更加艰难的改革调整,目前巴尔干地区国家正在酝酿的“自由贸易体系”将被搁置,整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被迫中断;尤其是俄罗斯金融危机尚未愈合的经济创伤将面临更加恶劣的局势,与全球经济的不吻合和不协调将继续加大。上述经济之间的矛盾和差异将会直接引起全球金融市场波动的加大,主要汇率之间上涨与下跌趋势将会更加严峻,主要股市走势的差异将会导致资金流向的倾斜,国际银行购并和竞争将会日渐强化,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将会继续加大加深。对西欧经济影响的分析――科索沃危机对西欧经济的冲击将最为直接,并且将会影响仅仅启动3个月的欧元区经济的稳定, 进而影响欧元汇率的走势。而进入1999年,欧元区经济状况则呈现下降趋势,据预测,西欧的经济增长已经由年初预计的2.6%下调至2%,而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则下降至2.2%以下。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报告, 区域性金融危机对德国经济的滞后影响明显显现,其中出口受到较大的冲击,增长幅度明显下降。同时经济的微弱增长将对就业造成更大的压力,宏观经济环境难以稳定。此外,意大利经济直接受到殃及,突出旅游业和运输业的冲击。而西欧其他国家的经济影响也将会逐步显现,经济增长迟滞和物价低迷令欧元区经济面临较大的压力。而科索沃危机将会进一步影响已经出现矛盾和分歧的欧洲政治和经济统一的操作难度,影响经济稳定和汇率利率的统一走势。对美国经济影响的估计――美国经济地位和实力重新得到确认,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信心支持,对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景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与衰退。美国经济已经步入第九个增长年份,并且继续呈现较好和较强的发展趋势。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虽然较上一季度会有所减慢,但仍然保持增长势头,且有利于阻止经济过热的出现;1―2月的通货膨胀率保持于1.1 %的超低水平;失业率在4.4%的低水平的基础上;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上扬; 商品价格保持稳定,尽管石油价格有所上升,但消费品价格仅微升0.1%;工资水平虽然略有上升,但也不足以构成通货膨胀的压力。上述状况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这是美国经济增长与下降的重要标志。主要原因在于消费支出占美国整个经济的2/3,对美国经济具有较大的支撑,可以表明近期内美国经济信心不会下降,美国经济将会保持稳定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率的良好态势将会继续保持。科索沃危机对美国经济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和冲击,原因在于美国内部调整能力和应对能力较强,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使得资金信心旺盛,战争的恐慌心理不仅不会影响资金的撤离,反而将会促进资金的进一步大量流入。事实已表明科索沃危机并没有影响美国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反而使美国成为资金获利和避风的重要市场。科索沃危机于3月24日爆发, 而美股则在3月29日创下历史最高,达到10000点大关;同时外汇市场投资者大量收购美元,美元兑大多数货币汇率持续走强。美国经济已经从全球区域性金融危机中受益,资金流入极大地推动美国经济和股市的高涨,而科索沃危机也将会使美国经济结构更加步入良性循环,尤其有利于库存状况的进一步改善,增加生产良性空间的循环,对美国经济产生利大于弊的效果。目前科索沃危机仍然在继续加深和扩大,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予以极大的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将会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全球金融不稳定性将会加大。亚洲1997年的金融危机,是数字信息的流动改变了亚洲的经济环境。全球某一个金融市场的瞬间波动,迅速传导到全球各个金融市场,引起全球的金融连动。目前的科索沃危机最终结果将直接对西欧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并牵动金融动荡,数字信息将会同样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的稳定。为此,科索沃危机对于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影响应密切关注。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目右加缭的右半部
|
[
"Agriculture",
"Philosophy",
"Economy",
"Law",
"Literature",
"Mine"
] |
Economy
|
【 文献号 】1-3908 【原文出处】辽宁日报 【原刊地名】沈阳 【原刊期号】19950624 【原刊页号】⑷ 【分 类 号】G8 【分 类 名】体育 【 作 者 】金奎英 【复印期号】199507 【 标 题 】体育市场 国内外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 正 文 】 近年,在国际上蓬勃兴起的大众健身体育和休闲体育娱乐活动进一步刺激体育产业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迅速发展。体育产业已成为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之一。美国堪称世界上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随着“体育热”的日益高涨,带动了一些经济部门和行业的兴起,体育产业所包括的领域不断扩大,到1988年已扩展到19个领域,总产值达631亿美元,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占第22位。按其产值数额列其前三位的是:“消遣性和参与性体育”――达227.23亿美元。包括有狩猎、钓鱼、健身和健美等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体育用品业――190亿美元。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市场,有1400多家体育用品生产厂,4万多家体育用品商店。1990年其市场销售额近400亿美元,占世界体育用品市场销售额的30%。体育广告业――43.88亿美元。现在“体育促销”在美国大行其道,4000多厂家以运动员和体育比赛的广告媒体,有400多家公司成立“体育促销”的专职部门。美国――体育产业仅1987年就提供了37.6万个就业机会,超过煤炭、农业和汽车零件制造业。目前,英国体育产业每年创造的产值近70亿英镑,超过汽车制造业和烟草工业。日本――体育产业的市场规模1990年为4.2万亿日元,体育用品市场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二位,其零售总额在1989年已达1.6万亿日元,并以每年近5%的幅度继续增长,目前,日本正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向海外体育产业大规模扩张,开展跨国经营。在前两年期间,日本至少花费3.5亿美元购买美国体育场地,其中仅夏威夷的48个高尔夫球场中就被日本收买22个。预计到本世纪末,日本将完全能够控制美国的体育娱乐业。从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各国采取的做法中由此可以看出:在商品经济发达国家,体育的经济功能得到普遍重视,包括体育物质产品、体育劳务产品和体育信息产品在内的体育产业十分发达,已成为在本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显著地位、是利于扩大就业人口,能够带来巨额收入的大行业。在发展体育产业的做法上,各国都根据本国的特点有所侧重,如美国体育产业的最大收入来自健身性和娱乐性的体育活动,意大利则是以足球彩票为主的“足球工业”为基础,瑞士则突出发展体育旅游业。由于体育具备的社会渗透力和传播经济信息的作用,出卖电视转播权,出卖标志产品许可证,收取广告赞助费,已成为体育的重要集资渠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体育与经济结缘实属必然,以体促销、以销助体,已成为欧美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世界体育用品市场日益扩大,据德国体育用品制造商协会1991年的调查,未来数年世界市场对体育用品的需求将持续大增。预计到1996年止,全球销售额将每年递增15%至20%,其中以东南亚市场最为喜人,而且许多国家依赖进口,因此,如何加快市场大、投资少、见效快的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近十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光辉战绩,涌现了一大批享誉全球的体育人才并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尤其是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更得到了世界的广泛注意。中外企业家纷纷利用体育的优势加强自身产品的宣传,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为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制造舆论,促使我国的体育广告业应运而生,快速发展。此外,由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有了较大改变,人们的体育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带动了我国消遣性和参与性体育的长足发展,全国体育人口已达3亿多人,占总人口的25%,在运动形式上,人们开始注重选择运动环境、场地、器材,特别是名目繁多的健身、健美和娱乐性活动在青年人中已形成时尚。体育用品市场的需求也在稳步扩大。目前,一些多功能的运动健身器材已开始步入家庭,并稳步增长。
|
[
"Art",
"History",
"Mine",
"Communication",
"Sports",
"Space",
"Agriculture",
"Literature",
"Economy",
"Military",
"Enviornment",
"Medical",
"Law",
"Philosophy",
"Energy",
"Electronics",
"Computer",
"Transport"
] |
Sports
|
【 文献号 】1-2508 【原文出处】文艺理论研究 【原刊地名】沪 【原刊期号】199706 【原刊页号】14~21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805 【 标 题 】艺术辩证法的经验性描述 【 作 者 】姜耕玉 【作者简介】南京东南大学文学院 【 正 文 】 一艺术辩证法是一门艺术思维科学,是艺术学的美学的学说。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最高思维形式”。〔1 〕列宁曾作过论证:“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好象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2〕艺术辩证法,则是人类在艺术认识中“所固有的”, 并且涵盖众多的艺术问题。十九世纪恩格斯意识到“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3〕因而写出了《自然辩证法》, 并出现了自然辩证法学科。而对于“第三自然”――艺术领域中的辩证法,尚未出现专一完整的理论著作,只是包容在美学、艺术哲学、文艺学等有关论著、笔记之中。如西方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康德、黑格尔、谢林、席勒、丹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都有涉入艺术问题的哲学描述。其中比较切入艺术辩证法体系的,有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美学》、谢林的《艺术哲学》,十九世纪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等等。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更有许多包含着辩证法的艺术观点。它们散见于品评、评点、诗(词)话、序跋、随笔、杂记之类的古籍中。在浩如烟海的评点中,虽是片言摘语,却悟出艺术之妙谛,虽然缺乏理论体系的完整,但如许零散的表述,却也构成纷繁奇丽的辩证艺术理论的整体景观。中西方艺术辩证法研究,因涉及的范围和层面的不同,思维方法的不同,而形成了异同和互补的理论格局。这无疑为建立艺术辩证法学科提供了重要参照系,而要形成完善的艺术辩证法的概念和范畴的体系,还有待于我们作出现代的审视和理论开拓。特别是二十世纪系统科学向艺术领域的移植,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及复调结构等新艺术方法论的兴起,都大大开拓了人们的艺术认识视野和认知深度,给予艺术辩证法以现代科学的引证,有利于我们进行更加专一深入、系统完整的艺术辩证法理论研究和探讨。多年来,我们对艺术辩证法的兴趣和认识往往是即兴的、片断的描述,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或是从哲学概念出发,对艺术规律作一番演绎。那种把艺术辩证法演绎为“艺术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代替”,只会导致艺术上的概念化、简单化。艺术辩证法作为审美的认识和直觉的方法论,完成对艺术形象(形式)中的宇宙的描述,也不能代替艺术家的道德观、历史观。如何从艺术科学或艺术思维科学的意义上,对艺术规律和现象作全面的整体的审视,对艺术辩证法进行深入系统地探讨,以建立艺术辩证法的学科,确是我们应当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艺术辩证法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完整的艺术科学体系,包含艺术的各个领域、各个侧面和层面,具有丰富的客观的内涵和外延。艺术辩证法是关于联系的艺术。它在实现从生活中的普遍联系到艺术中的普遍联系的过程中,担负着艺术认识和艺术方法的双重功用。首先,艺术辩证法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论,而是审美的艺术的认识论。因为艺术不是对生活的机械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审美的心灵的显影,是经过艺术加工和创造的高级审美形态。艺术家对自然和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不是哲学的感知,而是艺术的感受,哲理感知包容于艺术感悟之中;不是概念的判断,而是对形象的理解,历史的道德的判断融合于直觉的形象的体验之中。艺术家的审美知觉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心灵投射,创造一个独特的审美的艺术世界。建构这种艺术世界,不仅取决于艺术家的直觉感知,还取决于艺术创造的能力,――在形式或形象符号创造中的辩证艺术,往往更能显示艺术家的智慧,体现出直觉感知的深刻性。辩证法运用于艺术手段和技巧的操作,也不是一般的方法问题,而是运作微妙的高出一筹的直觉创造方式。它比一般艺术表现技巧更富有潜在效应。它像一位不露声色的睿智老人,尽管挥洒自如,点铁成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而意味弥漫于形式之中。艺术辩证法完美显现于一切潜能的总体之中,潜能是从所有联系的规定的总体性中暗示出来。只要从艺术整体的相互关系上去考察每一个艺术现象,只要这种考察深入到艺术构成的本质中去,我们就能够对艺术中的客观实在及全部奥秘,给予深刻的揭示和理论描述。二建构艺术辩证法的理论框架,是一项庞大艰难的工程。这不仅关涉到研究范围之广,包括艺术的内部规律研究、外部规律研究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而且关涉到艺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研究,以及不同时空方位的研究,等等。艺术辩证法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对艺术的系统性研究的基础上的。中西方辩证思维方法的不同,导致截然不同的理论模式。西方运用抽象思辨,往往对艺术作宏观的整体的描述,展现艺术世界的全景。中国古代运用直观经验,往往直接切入艺术内部,作微观的局部的领悟,表述艺术的精妙。抽象思辨,属于纯理论形态的思维,又称科学思维或科学方法。它从艺术或哲学的原理出发,运用概念进行抽象化,对艺术作整体性观照,是一种自上而下、自大而小、自外而内的逻辑推理过程和高屋建瓴似的抽象概括方式。黑格尔的《美学》、丹纳的《艺术哲学》及谢林的《艺术哲学》,都体现了这种辩证思维范式。他们把艺术放在整个社会历史和整个宇宙的大背景下展开描述,或者把艺术作为一个宇宙进行整体地描述。正如费希纳称康德、黑格尔的美学是“自上而下的美学”。这些著作都是从一般到具体,具体艺术作品及艺术史实只是用以引证一般原理。从纷纭复杂的艺术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清晰的艺术发展的规律或美的规律。如果说《美学》中的“辩证法”,着重体现在对美和艺术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阐述之中,――美的现象所包含的理念与感性形象的对立同一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过程。从内部规律方面,揭示了艺术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自然美到艺术美――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诗歌等各类艺术自身发展的辩证过程,特别是人物性格的冲突及戏剧矛盾的辩证过程,充分显示了辩证逻辑的雄辩力量。那么,《艺术哲学》(丹纳)中的辩证观点,则主要表现在深入地揭示了艺术与客观世界的联系方面,特别是丹纳提出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对艺术品的本质面貌(“特征”)的重要作用。它细致周密地论证了艺术品诞生中的从自然气候到精神“气候”,从民族风俗到宗教、政治、制度等自然――社会――历史背景。从人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的辩证统一方面理解和描述艺术品的“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并以此作“特征”的必要性和艺术价值判断。丹纳服膺黑格尔,可能受到黑格尔的影响,但《艺术哲学》与《美学》,却以互不重复的理论构架,结成互补的科学思维的整体形态。谢林的《艺术哲学》,是关于对艺术的形式或潜能中的“全的科学”,自成一体地构造了艺术形象(形式)的宇宙。特别是他提出的“潜能”说,与亚里斯多德的“潜能”说相呼应,具有特殊的现代艺术哲学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艺术辩证法就是关于潜能的描述,即是对艺术形式或形象的整体性、多样性的描述。直观经验的辩证方式,属于经验思维或经验方法。它主要借助于“经验”,对艺术客体进行分析、概括、判断、推理,是一种同具体艺术对象和艺术创作过程有着直接联系的自下而上的直觉性思维。它是带有艺术的悟性和本真感的认知范式。换句话说,它是通过深入艺术内部及具体艺术过程,对艺术的规律和本质进行经验性的感悟和表述。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正是从这种直觉性思维中获得了恰到好处的表现。中国古代虽未出现有关艺术辩证法的专著,但古代艺术家的直观经验中却充满了艺术辩证因素和精神,这不仅仅与儒释道的哲学观点对形象思维的渗透有关,同时更重要的,是对艺术自身的切入,对艺术规律及其奥秘的深度的整体性把握,使直观经验达到了艺术认知的辩证的深刻。从我国古代诗文、绘画、戏剧、小说、音乐、舞蹈、书法等大量有关理论资料中,不难看到古代艺术家评论家涉入艺术本身的姿态。他们立足于艺术实践观照艺术,独向一方艺术天地,阐发辩证艺术之精要。许多评点中包孕着艺术辩证法要素或范畴。每一对艺术辩证法范畴,都是具有概括意义的形式要素,尽量用诉诸于人们五官感觉的、既形象又质感、既简易又凝重的词汇作范畴的形式外壳。例如:形神、虚实、浓淡、明暗、深浅、疏密、隐显、藏露、曲直、轻重、高低、冷热、方圆、正反、聚散、肥瘦等。而在阐释具体艺术辩证范畴时,又总是深入艺术内部去发现和发掘自身体验到的独特的东西,以形象的语言方式表述其精要。如此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也是发挥了中国象形文字便于从词义上造形建象的特长。其涉及内容之广,几乎涵盖从艺术原理到批评鉴赏的整个艺术过程。当然,从艺术整体的面面观来看,也存在尚未涉入的空白或论及甚少的领域;表述的零散性,也难以避免范畴的不平衡,如某些范畴的内涵单一浅显,缺乏艺术抽象(哲学)的提升;某些范畴的交叉重复。中西方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构成的艺术辩证法的理论形态的差异性,是明显的。中国注重自然的实践精神,主体经验是植根于艺术实践的智性的花朵;西方注重科学的理性精神,经验仅是研究的出发点,追求主观的理念形式。中国从艺术创作实践中感悟到了哲学,或者说是辩证的观念方法与艺术经验的交会和默契,一句话,是对艺术经验的哲学的升华;西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艺术的鸟瞰,有论者称是对哲学的“直接的移植或替代”,这种说法未必妥当,而西方哲学家、美学家涉入艺术领域而作出了不朽的理论建树,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中国注重体悟式、颖悟式,而少理性思考,注重形象意会,而少抽象概括,并以简洁的语言阐发其妙谛;西方注重抽象思辨,讲究文理的逻辑性、分析的严密性、概念的明晰性、理论的系统性。中国主要是在艺术创作经验、艺术内部过程及规律、形象(形式)创造、艺术空间和意境创造、艺术描绘、艺术表现手法、艺术语言、艺术风格和艺术鉴赏诸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艺术辩证法范畴的形态,具有很大的艺术实践意义和美学价值;西方更多地是在对艺术的总体特征、艺术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及艺术的外部联系、艺术美学、艺术思潮和艺术社会现象及艺术价值判断诸方面,所形成的艺术辩证概念和范畴,显示出理论的优势和力度。因此说,艺术辩证法既是科学(思维)方法,又是经验(思维)方法,既需要对艺术的抽象分析,也需要对艺术的经验描述。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范围和层面,侧重于某种思维方法,建构艺术辩证法体系的理论形态。克罗齐把认识分为“直觉的”与“名理的”“两种”。(《美学》)科林伍德提出“具有哲学素养的艺术家和具有艺术趣味的哲学家”,即“艺术家型的美学家”与“哲学家型的美学家。”〔4 〕中西艺术辩证法的理论形态,正可划入克罗齐、科林伍德提出的“两种”、“两类”。同时,“两种”、“两类”又有着不可隔断的联系,只是在艺术与哲学之间向哪一方倾斜,因而呈现出“直觉的”或“名理的”“艺术家型”或“哲学家型”。我们不能囿于一种思维方法,而需兼用另一种思维方法,或者吸取另一种思维方法的长处,以弥补和克服一种思维方法的局限。亚里斯多德曾对“经验”、“技术”作过描述:“那些有经验的人比那些只懂道理而没有经验的人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其原因在于经验只知道特殊,技术才知道普遍。”“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认识和技能更多地属于技术而不是经验,有技术的人比有经验的人更加智慧,因为智慧总是伴随着认识。”“有经验的人只知道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有技术的人则知道其所以然,知道原因。”“总而言之,知与不知的标志是能否传授。所以,我们主张技术比经验更接近科学,技术能够传授而经验不能传授。”〔5〕这里“经验”是狭义的。 我们以理解为对狭隘经验论的分析。本文所说的“经验”,是包含“技术”因素的宽泛的涵义,同样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是一种智慧,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亦属于能够“传授”之“知”。亚里斯多德忽略了“经验”与“技术”的内在联系。从现代思维科学的角度看,经验方法也可以“接近科学”。两种思维方法之间是可以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中国从古代朴素的艺术辩证法到现代辩证艺术的自觉,可以理解为抽象思辨对直观经验的渗透,是从“经验”走向“科学”的过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虽然形式上还是传统评点式的直观经验,但就对“境界”说(“主观”与“客观”、“有我”与“无我”、“优美”与“壮美”等关系)的辩证阐释中,带有明显的思辨因素,从而突破了历代的境界(意境)说,达到了阐释的深刻。这是王国维受到西方现代科学思维的影响,拓展了我国直观的经验思维。经验思维可能向科学思维靠拢,但科学方法代替不了经验方法。从西方思维现状看,当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艺术心理学、实验美学崛起之后,“经验”被重新唤起,杜威认为艺术是一种“完整的经验”,门罗也认为“艺术即经验”。艺术只有经验性,才有科学性。现代科学方法从经验方法中汲取智慧和活力,似乎又成为一种新趋向。本文无意论证这种“新趋向”,只是企图说明“经验”与“科学”的内在联系,经验方法作为现代辩证思维中一种独立的方法而存在。三艺术辩证法作为经验方法的理论范式而存在,在包罗万象的艺术世界里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它更多地是在涉入艺术本身和艺术创造过程中,显示创造性的直觉认识的智慧和深度。从艺术操作性的角度考察,艺术辩证法的经验思维表现出奇妙的魅力。换句话说,艺术辩证法具备较强的动作性特征,主要借助于经验思维体现出来。从这一角度建构艺术辩证法体系,更能发挥中国和东方的民族思维形式的特长。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已为我们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经验”宝藏。当然,朴素的直观感悟代替不了现代意义上的经验方法,需要以现代科学意识洞彻和点燃古老的东方智慧,吸取光源。艺术辩证法的经验思维,是中国民族的智慧形式,是一种富有直觉活力的理性的自觉。艺术辩证法的经验思维方法,并非一般的艺术方法论,而要从艺术认识的根本规律上去理解它,把握它,使它从艺术哲学的层次上显示出光彩,使它在展现艺术的本真性、整体性、深刻性及全部精微奥妙中表现出魅力。探究其特点,主要有四:一是审美的主体性。艺术辩证法作为经验思维方法,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和领悟,是对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进行的描述。审美经验是主体对客体(艺术创造过程)的深入独到的体验,包括对艺术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想等等。这种对艺术的深层体验,是对艺术世界的奥秘的探索和发现,也是对创造主体的智性和灵感的开发和拓展。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以异彩纷呈、独立自足的理论形态,展示了古老富有的东方智慧和艺术精神。这也表明古代艺术家、批评家以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审美体验,显示出他们的精到而高妙的主体经验。艺术辩证法的经验性描述,归根到底是一种艺术的心理模式。譬如艺术辩证法的母题之一――“有无相生”,完全是心理的经验印象,审美体验即是一种心理过程。现代格式塔的不完全的“形”与完全的“形”,正为“有”与“无”的艺术辩证法提供了心理科学根据。再如,清代画家石涛用“神遇”阐释艺术家变“自然丘壑”为“胸中丘壑”这一过程,用“迹化”表述把“胸中丘壑”化为“画上丘壑”的过程,具体阐释了艺术生成的心理过程。这正契合德国美学家李普斯的“移情作用”,即艺术家的情感的外射,化自然之物为自我之物。真可谓阿恩海姆与老子、李普斯与石涛遥相握手。西方现代艺术心理学是对东方古代艺术辩证法的科学引证。我们需要从现代艺术心理学、艺术本体论的角度,认识艺术辩证法的审美的主体性,在吸取和借鉴西方现代经验方法中,丰富和拓展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理论。二是直观的深刻性。艺术辩证法的经验方法,是通过直觉的经验,达到了辩证的深刻。这是一种完整的艺术认知范式。所谓直觉的经验,不是经验事实或经验本身,也不是仅仅停留在艺术认识的感性阶段,而是从审美主体的感受出发,运用形象客观地把握艺术世界的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它固然常常以感性形式出现,但在艺术的感觉、体验、知觉、表象之中,又包裹着分析、概念、判断、推理;在艺术的直观经验中包含着某种综合统一,即某种普遍性和必然性的东西。揭示了某种规律性的直观经验,便可能成为艺术辩证法的范畴形态。譬如东晋顾恺之最早提出的“以形写神”,是对画的直观式、颖悟式评点,却揭示了形象创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普遍艺术规律,成为深刻的艺术辩证法要素(范畴),为历代艺术家所关注。至于“不即不离”、“不似之似”,更为不少论者对艺术美或自然美的直观感受的经验之谈。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运用“心理的距离”,对这种现象作了美感经验的分析,从而也引证了我国古人对艺术的直观体验的深刻性。艺术辩证法作为直觉经验的表现形态,实质上是一种理性认识的特殊形态。从一般认识过程看,直觉先于知觉,知觉先于概念。但在实际经验中它们又往往交融在一起,知觉不能离开直觉而存在,概念不能离开知觉而存在。特别是在智力发达的现代思维中,加大了直觉思维的力度和质量。在直观的经验中,也包含着理性思考(概念、判断、推理)的东西;在对个别事物的认识里,也带有对许多事物中的关系的认识。因而在“经验”中包含着辩证要素,在“个别”中体现着一般规律。这就是直觉体验、直观经验的深刻的成因。正如谢林所作的描述:“哲学以一种不变的方式在理念中表达出了真正的艺术感在具体中的直观的东西,并由此规定了真正的判断。”〔6〕三是把握的浑整性。艺术辩证法的经验方法作为艺术认识,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审美的把握;而作为形象思维的方式,则是一种浑整的直觉的把握和表现。既是紧扣住观照对象的整体特征,又是直接对艺术对象的整体感受的把握。这种整体性的思维,表现为创造主体对艺术客体的双向运动的经验扫描。可以说,艺术辩证法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在观照和把握对象中达到的有机整体性,或者说浑整性。不仅指把艺术当作统一整体来认识,而且指从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的内部关系、各种因子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中整合地把握对象,包蕴着全部丰富性、复杂性、生动性的形象整体。我们在艺术感知和理解的过程中,辩证观主要表现为把艺术对象理解为“圆形”形象,而不是“扁平”形象〔7〕,或者说是多维的立体形式,而不是单一的平面形式。这样艺术家就不会把丰富复杂的现实情境、人物及冲突简单化,鉴赏者也不会把精致深邃的艺术作品简单化。“圆”,最具象也最抽象。它可作为艺术辩证法的经验方法的形象代码,也是对艺术对象(客体)的浑整的认知的标志。考察构成艺术生命及美的基因,主要在于本真性和整体性。中西古代辩证法所强调的“一”〔8〕即是原初的整体观。现代系统论, 也是研究对象的整体联系的科学方法。从古代朴素的“一”的哲学到现代系统论,都是强调“圆”的整体观。我们应当着眼于“圆”的观照和表现,着眼于艺术美的创造,建构艺术辩证法体系的生成机制。如果说辩证的艺术方法,能够表现对立面双方即统一的整体艺术形象,那么直觉的经验思维,则能使艺术整体得到活脱脱的浑然一体的表现。换言之,艺术辩证法的经验描述,以直观性与辩证法的高度融合,而造成了对审美对象的浑整性的把握。这也是直观经验的深刻性与本真性的统一,也是对艺术的创造性与原生性的形象统一体的契入。四是描述的意会性。对艺术对象的整体性观照和把握,很难以明确的概念说清楚,一般诉诸于形象而简约的论说。因为包含于艺术过程或现象中的辩证法,是在矛盾的对立同一中形成对比的结构模式,知性概念在对比中是模糊的。对审美经验的浑整性把握,包括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的表达,必然表现为意向性或意会性的描述方式。康德曾提出过“模糊概念”。他说:“知性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下起作用最大……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9 〕模糊概念是一个具体生动、神通广大的创造性概念,它见诸于直觉知性,一种内涵丰富的直观经验。艺术辩证法的意会性描述,就是把知性发挥到最大作用的表现形态。它具有囊括艺术的全部奥秘的表达功能。古代艺术评点家以形象概括或比兴赋的方式,作辩证艺术理论的表述和论说。于扼要之中展现艺术的精妙之处,于简约之中包蕴艺术的整体轮廓。模糊的表现力,也是美的显示。审美感觉在“模糊”状态中进入观念世界,近乎逻辑认识;审美判断在“模糊”状态中进入表象世界,近乎感性认识。所谓“顿悟”、“颖悟”,就是对这种审美的感觉和判断的唤起,也是创造主体所储存的美的信息的突发。艺术辩证法的意会性描述,使审美感悟的丰富性和审美判断的复杂性得到完整而混沌地显示。这也是创造主体的生意盎然状态的一种能力,也是从艺术实践中获得的自由创造的形式价值。可见,艺术辩证法的经验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思维和智慧的重要特色。四艺术辩证法是艺术学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于克服艺术创作和艺术品鉴中的片面性、简单化,提高艺术的美学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艺术辩证法的概念和范畴,是在最高层次上对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可以称为艺术理论的精髓。它能够把艺术的经纬万端的组织解开,甚至揭开解不了的艺术之谜,将纷繁庞杂的现象理出清晰的线索。它会引导我们穿越艺术世界的迷宫,在艺术对象上投下一道崭新的亮光。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出现和形成,意味着中国艺术理论的发展和趋向成熟。有无、虚实、形神、刚柔、抑扬、隐显、浓淡、繁简、巧拙等一系列艺术辩证范畴的出现,成为艺术理论中最活跃的因素。艺术辩证法的概念和范畴,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艺术问题的认识,为艺术理论体系提供了基础骨架,而且还从民族思维方式和审美特征方面,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譬如阴阳概念,其抽象含义十分丰富,几乎无所不包。古代艺术辩证法范畴都可以划入阴阳结构图式。阴阳概念中“阴”、“阳”两极表现出的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互相制约又互相渗和的整体统一性,形成了艺术辩证法范畴的本质特征,这正反映了艺术的普遍规律和特征。因此,它们广泛适用于绘画、音乐、舞蹈、诗歌、小说、戏剧、书法等各门艺术之中。而阴阳结构以浓重的民族文化氛围和审美范式,构成中国艺术理论的鲜明特色。中国艺术辩证法与艺术创作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建立在艺术自身的规律和形象思维的规律之上,对艺术创作具有直接应用性的特点。从这一角度而言,可称为应用艺术科学。它在提高和丰富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形象(形式)的整体感和内涵力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中国艺、医、兵、农四大文化领域中的辩证法,都具有明显的实用理性的特征。成熟的辩证艺术是一个自足体,是一个圆。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艺术家运作艺术辩证技巧,就是掌握好半径画“圆”,只需画出“圆”的半面或一部分,以取得显现整个“圆”的艺术效果。我们称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实质上是实中有虚、无中生有的艺术。表象是“线”,实际上留有大片空白,经过欣赏者的联想和幻想而补充成“圆”。中国画的“墨法在有无之间”,“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语);中国书法的“计白以当墨,奇趣乃出”(包世臣语);中国诗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语);中国戏曲舞台上用挥鞭跃进的动作虚拟骑马奔腾;古典园林建筑中藏露得当、疏密有致的空间感、灵动美等;都是有实有虚,虚虚实实中别构一种灵境。线的艺术,权当亦虚亦实的暗示符号。从艺术形象(形式)的整体看,却是意蕴荡漾、浑然一体的“圆”。在艺术创造中,辩证思维就起有造“圆”的奇妙功能。这种“圆”,往往是一种暗示或象征的喻体,是一种直觉智性的形象的把握,能够将艺术家感知到的和尚未感知到的东西都表现出来,乃至达到将艺术的全部蕴涵囊括殆尽的深邃境界。古今不少艺术家正是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艺术辩证思维,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了这种深邃的艺术境界,而成为传世之作。艺术辩证法是符合“美的规律”的艺术创造法则,它对于美学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者说它在艺术美学中占据特殊地位。狄德罗说:“美在关系”,关系分为实在的和察知的两类。但是还有第三种关系,那就是智力的或虚构的关系。〔10〕虚构关系或智力关系,是指艺术创造的本质特点。艺术辩证法正是这种关系的本质体现。首先,辩证法有助于美学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看到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诸种矛盾的相互联系。即是说,艺术家是在现实美(狄德罗说的“实在关系”的形式美与“察知关系”的内容美)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创造。再则,辩证法有助于美学揭示艺术美创造的过程中――艺术构思、艺术想象、艺术技巧的运作、结构布局、艺术语言表现诸种方式的根本动因和艺术思维的基本规律。第三,辩证法也有助于对艺术统一的本质与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同艺术流派风格之间的竞争、艺术的继承与革新诸种关系的审美理解。总之,美学在以艺术为研究对象时,能够从辩证艺术思维规律中找到解开纷纭复杂的艺术现象的钥匙。艺术作为审美创造,也可称圆的美学。因为“圆”作为矛盾统一的自足体,又符合“美在自由”、“美在和谐”的法则。假如考察艺术美的生成,就会发现催化和实现艺术美生成过程的内在根据,不仅在于艺术辩证要素的作用,还在于艺术家在运作艺术辩证技巧中发挥了艺术创造的充分自由,并且谙熟和抓住了辩证统一的和谐的艺术契机。从而在增强艺术创造的高效能中提高了艺术美的蕴含量。辩证艺术的魅力,也在于艺术美的丰富信息的传递,不仅表现在具体艺术形象(形式)或意境中所包蕴的美的信息的原始量,更在于这些美的暗示能和对美的潜能的指向和引发。“圆”的美感,是在艺术辩证法的生成机制下诉诸于我们审美感觉和幻想的艺术意象效果。圆的艺术,是形而上的想象的高级的艺术审美形态。认识和把握这种高级的艺术,是不能省略或越过感性体验而直接运用概念和抽象。因为只有经过直观体验和审美感受的方式,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艺术的内在意蕴和形式意味;也只有由此上升到理性的美学的高度,方能获得对艺术的真知灼见。否则,艺术批评就变成一般的理论批评,而不能成为审美批评。艺术辩证法的经验方法,首先是一种审美的活动和批评。它既在艺术鉴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艺术理论分析提供了基本的哲学和美学的依据。注释:〔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9页,466页,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哲学笔记》第410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4〕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第3页,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年版。〔5〕《亚里士多德全集》第VII卷第28―29页,中国人大出版社,1993年版。〔6〕谢林《艺术哲学・导言》〔7〕英国著名小说家、 评论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本文借用这一概念。〔8〕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认为“存在就是‘一’”, 在众多之上又是“一”。《老子》中把“一”与“道”相提并论,作为原始和根本。“一本万殊”,“万殊复归于一”,成为中国历代沿袭之说。〔9〕见A.古留加《康德传》第115页。〔10〕《百科全书・美论》第23页。
|
[
"Agriculture",
"Sports",
"Mine",
"Enviornment",
"Literature",
"Economy",
"Law",
"Art",
"Space",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
"Medical",
"History",
"Energy",
"Politics",
"Transport",
"Computer",
"Philosophy",
"Education"
] |
Art
|
【 文献号 】2-430 【原文出处】解放日报 【原刊地名】沪 【原刊期号】20000529 【分 类 号】F62 【分 类 名】金融与保险 【复印期号】200007 【 标 题 】抓住我国“入世”机遇,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上海吸引外资“六管齐下”【 作 者 】蒋心和 【 正 文 】 我国“入世”进程的加快,为上海对外开放、吸收外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上海该如何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记者日前从市外资委获悉,本市将围绕六个重点,更加积极、合理和有效地利用外资,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扩大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积极吸引国外中小企业来上海投资。抓住服务贸易领域扩大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大力引进外资、外技、外智。――进一步改善上海投资环境,提高吸引外资的竞争力。要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下,根据WTO规则和中国“入世”的承诺,清理、 修改地方性涉外经济法规。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务公开,提高吸收外资政策的透明度。要完善外商直接投资审批管理体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要规范各行政职能部门的管理和各类中介机构的服务。继续清理、纠正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不合理收费,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办得好”。――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的新领域,不断探索吸引外商投资的新方式。本市已在浦东进行扩大外商投资咨询机构经营范围的试点,允许外商申请涉外项目咨询代理资格。对外商投资性公司的贸易、融资等业务功能,也将逐步使其完善,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将探索允许外商投资采取收购、置换、转让股份或产权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积极拓展外商直接投资新渠道,加快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加快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国有企业集团与市级工业区合作共建工业新高地的政策措施,积极引进与大项目关联度高、能够面向全球供货的外商投资零配件项目,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增强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上海工业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上海工业的地区布局。要积极引导、鼓励外商投资的工业性项目,特别是高新技术项目、大项目进入“1+3+9 ”地区(浦东新区、闵行、漕河泾开发区和上海化学工业区,及9 个市级工业区)。――努力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市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订有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吸引和鼓励外商在上海投资设立研究开发中心。促进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水平和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继续把浦东新区作为本市吸收外资的重点地区,积极推进浦东开发开放。着重启动好浦东新一轮开发建设的“五项计划”,即浦东的中心城区发展计划、科技产业带发展计划、滨江临海发展计划、小城镇发展计划和文化发展计划。
|
[
"Mine",
"Transport",
"Education",
"History",
"Military",
"Space",
"Politics",
"Medical",
"Art",
"Computer",
"Enviornment",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Law",
"Economy",
"Philosophy"
] |
Economy
|
037民事 合同 0102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 技术 引进 合同 管理 条例(1985 年 5 月 24 日 国务院 发布 )第 一 条 为了 进 一 步 扩大 对外 经济 技术 合作 , 提高 我国 科学技术水平 , 促进 国民经济 发展 , 特 制定 本 条例 。第 二 条 本 条例 规定 的 技术 引进 是 指 中华人民共和国 境 内 的 公司、 企业 、 团体 或 个人 ( 以下 简称 受 方 ), 通过 贸易 或 经济 技术 合作的 途径 , 从 中华人民共和国 境 外 的 公司 、 企业 、 团体 或 个人 ( 以下简称 供 方 ) 获得 技术 , 其中 包括 :( 一 ) 专利权 或 其他 工业 产权 的 转让 或 许可 ;( 二 ) 以 图纸 、 技术 资料 、 技术 规范 等 形式 提供 的 工艺流程 、配方 、 产品 设计 、 质量 控制 以及 管理 等 方面 的 专有 技术 ;( 三 ) 技术 服务 。第 三 条 引进 的 技术 必须 先进 适用 , 并且 应当 符合 下列 一 项 以上的 要求 :( 一 ) 能 发展 和 生产 新 产品 ;( 二 ) 能 提高 产品 质量 和 性能 , 降低 生产 成本 , 节约 能 源 或 材料 ;( 三 ) 有利 于 充分 利用 本 国 的 资源 ;( 四 ) 能 扩大 产品 出口 , 增加 外汇 收入 ;( 五 ) 有利 于 环境保护 ;( 六 ) 有利 于 生产 安全 ;( 七 ) 有利 于 改善 经营 管理 ;( 八 ) 有助 于 提高 科学技术 水平 。第 四 条 受 方 和 供 方 必须 签订 书面 的 技术 引进 合同 ( 以下简称 合同 ), 并 由 受 方 在 签字 之 日 起 的 30 天 内 提出 申请书 ,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 对外 经济 贸易部 或 对外 经济 贸易部 授权 的 其他 机关( 以下 简称 审批 机关 ) 审批 ; 审批 机关 应当 在 收到 申请书 之 日 起的 60 天 内 决定 批准 或 不 批准 ; 经 批准 的 合同自 批准 之 日 起 生效 。在 规定 的 审批 期限 内 , 如果 审批 机关 没有 作出 决定 , 即 视 同 获得批准 , 合同 自动 生效 。第 五 条 技术 引进 合同 的 签订 , 应当 遵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 涉外 经济 合同法 》 和 其他 法律 的 有关 规定 。下列 事项 , 双方 应当 在 合同 中 加以 明确 :( 一 ) 引进 的 技术 的 内容 、 范围 和 必要 的 说明 ,其中 涉及 专利 和 商标 的 应当 附具 清单 ;( 二 ) 预计 达到 的 技术 目标 以及 实现 各 该 目标 的 期限 和 措施 ;( 三 ) 报酬 、 报酬 的 构成 和 支付 方式 。第 六 条 供 方 应当 保证 自己 是 所 提供 的 技术 的 合法 拥有者 ,并且 保证 所 提供 的 技术 完整 、 无误 、 有效 , 能够 达到 合同 规定 的 目标 。第 七 条 受 方 应当 按照 双方 商定 的 范围 和 期限 ,对 供 方 提供 的 技术 中 尚未 公开 的 秘密 部分 , 承担 保密 义务 。第 八 条 合同 的 期限 应当 同 受 方 掌握 引进 技术 的 时间 相适应 ,未经 审批 机关 特殊 批准 不得 超过 10 年 。第 九 条 供 方 不得 强使 受 方 接受 不 合理 的 限制性 要求 ;未经 审批 机关 特殊 批准 , 合同 不得 含 有 下列 限制性 条款 :( 一 ) 要求 受 方 接受 同 技术 引进 无关 的 附带 条件 ,包括 购买 不 需要 的 技术 、 技术 服务 、 原材料 、 设备 或 产品 ;( 二 ) 限制 受 方 自由 选择 从 不同 来源 购买 原材料 、 零部件 或设备 ;( 三 ) 限制 受 方 发展 和 改进 所 引进 的 技术 ;( 四 ) 限制 受 方 从 其他 来源 获得 类似 技术 或 与 之 竞争 的 同类 技术 ;( 五 ) 双方 交换 改进 技术 的 条件 不 对等 ;( 六 ) 限制 受 方 利用 引进 的 技术 生产 产品 的 数量 、 品种 或 销售 价格 ;( 七 ) 不 合理 地 限制 受 方 的 销售 渠道 或 出口 市场 ; ( 八 ) 禁止 受 方 在 合同 期满 后 , 继续 使用 引进 的 技术 ;( 九 ) 要求 受 方 为 不 使用 的 或 失效 的 专利 支付 报酬 或 承担 义务 。
|
[
"Education",
"Space",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Transport",
"History",
"Military",
"Agriculture",
"Law",
"Sports",
"Politics",
"Computer",
"Medical",
"Economy",
"Philosophy",
"Art",
"Mine",
"Literature",
"Enviornment",
"Energy"
] |
Law
|
【 文献号 】2-126 【原文出处】《财经理论与实践》 【原刊地名】长沙 【原刊期号】200001 【分 类 号】F101 【分 类 名】财务与会计 【复印期号】200004 【 标 题 】论商誉及其会计处理 【 作 者 】李钰 【 正 文 】 一、商誉的确认从理论上讲,只要企业有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即可确认商誉的存在,并且可将其创立过程所发生的一切支出作为成本入帐。然而这种确定商誉存在的方法及对它作出的会计计量实施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商誉是由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任何一笔支出能够确认是专为创造商誉而支出的,因此,也难决定该笔支出创造了多少商誉,这些支出的受益期是多少。因而在会计实务中,一般只对企业外购商誉即合并商誉加以确认入帐,自行创造的商誉不予入帐。当一个企业购入另一个企业时,其购入成本超过被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部分,就是商誉的价值。可见,商誉的价值无法脱离企业的整体而单独确认,并且只有当发生企业整体产权有偿转让时,才能确认商誉的价值。虽然在西方会计理论与实务中计算商誉有收益资本化价值法(Capitalization of income)和超额利润现值法(present Value ofsuperprofit),但本人认为,这些方法既不够准确也比较复杂,因为未来可获得的超额利润只是一个很不确定的估计数,而以合并企业购买成本减去被并企业净资产公允市价的差额确认商誉价值较合理,这种方法既便于理解,也计算简便。商誉价值=购买成本-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二、商誉的会计处理对商誉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各国会计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有如下三种处理方法:1.将商誉单独确认为一项资产,并在其预计的有效年限内以摊销列作费用。此种观点认为实施合并的企业为了取得以后若干年度的超额利润,发生了超额耗费,这一超额的代价表明被并企业有商誉存在。商誉同样符合资产的定义,它和其他资产一样,在合并主体产生未来收入的过程中发挥着效应,其本身也会损耗,就象开办费等递延资产一样,应定期予以摊销,与所获取的超额收益相配比,这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也符合稳健性原则,否则就会在未来虚增利润。2.把商誉看成一项权益抵销项目,在合并时立即注销(writtenoff),直接冲减合并企业的当期收益或留存收益。此观点认为,商誉的价值很不确定,不能单独存在和变现,而且形成商誉的因素难以为企业所控制,在合并之后,商誉不一定能继续存在。如原来优越的地理位置,由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现在或将来不一定仍然还处于优势的位置;由于主要管理人员人事变动,现在或未来的经营水平不一定还有原来那么高,等等。若将其列作商誉不摊销或分期摊销,不符合稳健性原则。因此,合并商誉应在其会计处理上直接同合并企业的股东权益,即留存收益进行冲销,或直接冲销合并企业的当期收益(把合并企业多付的一部分款项看成是与合并业务相关的费用)。3.将商誉作为一项永久性资产,不予摊销。此观点认为,外购商誉是企业并购交易时获得的能为购买企业带来超过正常盈利水平以上的超额利润,因而是一项资产。作为资产,商誉应予以资本化。成功的企业拥有的商誉将得到永久保持,价值不会下降。此外,在被并企业以往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已形成了未入帐的自创商誉。这些费用以前均已计入费用,抵减了过去的收益,现在通过并购后由并购企业将确认的商誉进行摊销,造成重复计算商誉费用。从以上介绍的三种方法看,本人认为第一种方法为最佳,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恰好对立。第二种方法一次性冲减当期收益,确实不符合权责发生制与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冲减当期收益可能造成因合并而使企业股东权益急剧减少,财务报表数据失真,影响企业的资信状况。第三种方法认为外购商誉价值将得到长久保持,价值不会下降,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是一种空想的商誉。如果是这样,一个企业并购一个商誉较好的企业,无论未来经营好坏,都将永远保持良好的状况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企业之间就无所谓竞争,更不会有倒闭了的现象存在了。因此,第一种方法较佳。外购商誉应该作为一项资产入帐,并应在不到10年时间内摊销,列入未来各期费用。这样处理既符合权责发生制和收入费用相配比的会计原则,也满足稳健性的要求。三、对负商誉的认识根据前述计算企业合并商誉的计算公式,当合并成本小于被并企业净资产公允市价时,会出现负数。美国会计学者对这项负差额的会计处理,提出了两种方法:(1)将它确认为负商誉;(2)将它确认为资产价值调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号――无形资产(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时所支付的价款小于被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市价的差额,称为负商誉,负商誉应确认为企业的递延收益,并在不短于5年的期限内等额摊销,计入各期损益。”本人认为负商誉不存在,更不能将负商誉单纯地计入“负商誉”帐户。第一,负商誉不符合商誉的概念。无论从西方会计,还是中国会计中,均能看到商誉的本质是带来超额收益的能力。商誉虽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而不是低劣),或由于信誉良好(而不是恶劣),或由于经营管理人员能力超群(而不是低下)等形成的。确认商誉都是肯定其正确的、积极的、有利的属性,根本不应出现负面的情况。因此,企业可以确认商誉,而不应确认什么负商誉。第二,商誉从本质上说是一项资产,即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负商誉不符合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能为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东西将不应列为企业的资产。如到期应报废的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应从企业帐面上注销。负商誉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反而将为企业未来带来损失和负担,一般企业是不会购买这样的资产的,即使买回来了,也不应列为企业的资产。第三,虽然从确定商誉价值的计算公式中看,可能出现负数,但我们并不能因此确认为负商誉。正如我们在做数学应用题时一样,往往会舍去没有实际意义的负值,否则就会出现象“负小时”、“负公斤”、“负资产”这样没有实际意义的结果。负商誉逻辑推导过程正是这种不恰当运用的具体体现。第四,在极少数情况下,合并时所取得的净资产公允价值超过了合并成本,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而定,不能轻率地列作“负商誉”入帐。出现此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被并企业除长期有价证券以外的非流动资产的公允市价高估了,或是由于市场不完善,缺乏信息,缺乏比较,结果低估了负债、高估了资产,实际上并不是什么负商誉。其处理办法是将净资产公允市价超过合并成本的差额分摊到除长期有价证券之外的非流动资产中,以抵减虚增、高估的非流动资产。如果这些非流动资产已抵减至零还有未分摊完的差额,这说明其估计的公允价值严重出错。否则被并企业将除有价证券以外的大量流动资产不作任何处理。如果被并企业流动资产与长期有价证券的变现值都会大于合并企业支付的合并成本,这时被并企业完全可以将资产个别出售,不必整体售出。即使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整体企业出售价小于各资产公允价值总和的差额也不能解释为负商誉,只能理解为“整体购买的优惠”,或购买企业获得一次便宜的买卖。这时,被并企业应根据历史成本(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入帐。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与购买一项资产一样,都应以交换价为依据计帐。例如,某企业准备购买一批电脑,公允价每台10,000元。由于单位需一次购买100台电脑,通过讨价还价,每台为6,000元,这样,购买单位只花600,000元买回了1,000,000元的货,购买单位只能按600,000元借记“固定资产”600000元,贷记“银行存款”600,000元,而不能借记“固定资产”1,000,000元,贷记“银行存款”600,000元,再贷记“负商誉”400,000元。因此,合并成本小于被并企业净资产的公以市价是讨价还价的结果,不是什么“负商誉”,公允市价也只是记帐的参考,并不是唯一的依据,实际交换价格才是计帐的依据。【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中级财务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2]中国注册会计师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中级财务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3]阎德玉:“论商誉会计理论结构”,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4]肖爱萍:“商誉概念探微”财会通讯1999年第4期。[5]王澹如、陈今池译[美]埃尔登S享德里克森著《会计理论》。
|
[
"History",
"Economy"
] |
Economy
|
【 文献号 】3-2331 【原文出处】体育科学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2 【原刊页号】9~11 【分 类 号】G8 【分 类 名】体育 【复印期号】199804 【 标 题 】对北京地区冬泳活动的研究* 【文章日期】1997-04-25 【 作 者 】姚建军 【作者简介】姚建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83 姚建军,男,1964年7月出生,讲师。【内容提要】通过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等方法对168 名冬泳者进行了关于北京地区冬泳活动现状的调查。调查涉及冬泳参加者的基本情况 及个人动机和效果,目前北京地区冬泳活动存在的问题、冬泳活动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旨在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冬泳产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和机制,从而推动冬泳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关 键 词】冬泳/基本情况/动机效果/社会价值/活动现状/展望 【 正 文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的对象为北京地区实际(或曾经)从事冬泳活动的人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问卷调查采用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 200份,回收175份,有效问卷168份,有效回收率达84%,对问卷的效度与信度作了必要的检验。2 研究结果与分析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85.7%的冬泳人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中离退休人员占20.8%。这表明中老年人是冬泳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全部168名被调查者中,男性占79.8%,女性仅为20.2%。个案调查证实, 在适当的时期,女性参加冬泳对其身体不会造成损害。从调查对象的职业分布来看,有教师、军人、干部、工人、农民以及学生等,这可以说冬泳适合不同的职业。但是,其中以教师(20.2%)等脑力劳动者为多。调查结果表明高学历者(大专以上)占总数的72.6%,而中低学历者相对较少。笔者认为知识分子参与冬泳的比例较大是因为其高知识结构对于冬泳这个科学含量较高的新生事物容易理解和接受所致。从收入调查中可以看到97.6%的冬泳者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其中500~1000 元为最多,占总数55.3%。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参加冬泳的主要人群还是集中在收入不高的知识分子等工薪阶层。从调查中还了解到,锻炼者主要集中在早晨(47.6%)和中午(38.7%)活动,在中午实施冬泳被认为是冬泳的最佳锻炼时间,活动时间充足,亦可充分利用日光浴等。2.2 对冬泳活动产生发展的个人动机和效果分析2.2.1 个人动机调查表明不同年龄的人群均将强身健体和锻炼意志品质排在动机的第1和第2位置上,但是在第3个动机上,40.6%的老年人和37.5 %的中年人是为了治病,而54.2%的年轻人是出于兴趣。在这一点上青年人的“兴趣”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这种结果显然是符合他们各自的年龄特点的。中老年人处于机体的衰退阶段,易引起各种疾病,他们渴望从冬泳中获得治病强身的效果,因此他们选择冬泳是出于生理上的原因较多。年轻人为了消遣(29.2%)和出于兴趣而喜欢追求新异刺激,对新生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8.3%),同时也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8.3%)。由此表明参加冬泳的人群具有良好的体育动机,他们对体育(冬泳)的认知及价值观念是积极的、健康的。2.2.2 个人效果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老、中、青不同年龄的人群都把增强了体魄和锻炼了意志品质排在收效的第1和第2位,所不同的是40.6%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治愈并减轻了病痛,排在了收效的第3位,而42.5 %的中年人和62.5%的年轻人,却把获得了愉快的心境排在了第3位, 而在这一点上,年轻人又显得较为突出。另外中年人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33.8%)又较老年人(25%)和年轻人(25%)要强一些。统计结果表明,冬泳确实能治病强身、锻炼意志品质、愉快身心,同时还可以怡神醒脑、提高工作效率。从不同年龄的人群的锻炼效果与动机比较可以发现,冬泳人参加冬泳的效果与动机基本处于高度一致。由此可以认为冬泳作为一项自然力锻炼的体育运动,既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强身健体),又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锻炼意志品质,获得愉快的心境),同时还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另外也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医疗保健需要(治愈或减轻某些疾病),而且还能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殊需要。这以上几点也正是冬泳区别于其他运动并散发持久魅力的自身特点,也是冬泳产生发展壮大的最根本原因。2.3 开展冬泳活动社会价值的调查2.3.1 冬泳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冬泳展示了一种当代中国人披荆斩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冬泳人用亲身实践开创了人间奇迹,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3.2 冬泳促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实践证明, 冬泳是增强抵抗能力、改善身体素质、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千百万人通过冬泳提高了健康水准,从不或很少因感冒而误工,冬泳使冬泳人更加健康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了更多的人类文明和财富。2.3.3 冬泳促进了群众体育改革的进程。实践证明, 冬泳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织部分。而冬泳人无私无畏的精神也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调查结果显示 100%的冬泳人是终生体育的实践者,他们平均每周冬泳4.9次,有93.5%的人一年四季皆游泳,88. 7%的人除了冬泳外还有其他的文体活动,充分证明了冬泳人健康积极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2.4 北京地区冬泳活动现状2.4.1 发展迅速。北京冬泳人数从60年代的不足10 人发展到现今的近4 000人,足以说明北京冬泳的人数有了显著的增加, 冬泳规模有了大幅度提高。2.4.2 存在的问题。在问卷调查或访谈中, 我们也了解到虽然市冬泳俱乐部注册会员人数近4 000人,但是其中有近 1/2的人因各种社会原因目前停止了冬泳。另据问卷调查表明,有22%的人中间断了1 年以上的冬泳,平均间断3.32年。22.6%的人冬泳中出现过意外碰伤或险情,其中绝大部分是被冰块碰伤或滑伤摔伤。而影响冬泳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场地问题、科学冬泳问题以及人的主观因素等因题。当调查中问到:“您认为冬泳事业的发展会一帆风顺吗?”结果持否定态度的人达到113人,占67.3%。笔者将他们的理由进行了排序。(1)场地问题是制约冬泳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从地域环境来讲,北京地区水域宽广,适宜大力开展冬泳活动,但事实上因为种种原因,场地问题正在成为冬泳活动开展的瓶颈。冬泳人对场地问题的看法集中起来有:冬泳场地数量少、分布不均匀。自然水域水质下降。近年来,由于工业污染,环境破坏严重,冬泳自然水域水质变的较差,直接影响冬泳者的身体健康,调查中有32.7%的人对其经常冬泳的水域水质表示不满。冬泳水域缺乏更衣冲洗设施。北京地区冬泳的自然水域100%无冲洗更衣设施,58 %的受访者是自带水冲洗的。(2 )社会的支持关心及宣传报道力度不够直接影响北京冬泳事业的整体发展。(3 )科研工作是冬泳活动亟待进行的工作之一。(4 )北京冬泳俱乐部经济上的困难影响了北京冬泳活动的开展。目前北京冬泳俱乐部经费极度紧张,现状令人担忧。没有固定办公室,东西没地儿存,资料没地放。(5 )后备力量不足也将影响冬泳运动的长期发展。目前冬泳队伍老龄化严重,冬泳运动未在日趋升温的全民健身热潮之中突现自己应有的地位(前苏联30万人从事冬泳活动,中国大陆仅3万人)。2.5 对今后北京地区开展冬泳活动的刍议与展望2.5.1 广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加大宣传力度, 为冬泳事业良性运行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2.5.2 以加强俱乐部组织管理为核心,逐渐解决场地、科研、 比赛等问题,为冬泳事业良性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保障体制。俱乐部要想走出当前的困境,必须走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发展的道路。当前,俱乐部自力更生办经济实体将是解决经费困难较为有效的具体方法之一。这一点,80.9%的受调查者表示同意。另外,应以俱乐部为载体,逐步解决冬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1)落实场地。 冬泳俱乐部应和有关水域及其上级主管部门交涉,解决场地问题。关于水质污染,据悉北京市已出台有关全面整治的规定,俱乐部应促成有关部门尽快实施这一举措。关于场地设施,建议俱乐部和水域管理部门一道,统一建设一些经济耐用的更衣冲洗设施。在场地数量上,尽可能地按点、按片、按区有偿扩展,同时动员一些高校有偿开放游泳池也不是没有可能的。(2 )加强科研。(3)搞好比赛。充分利用俱乐部的集体优势, 适当地搞些比赛,无疑将有利于冬泳的发展和扩大冬泳的影响。2.5.3 壮大冬泳后备力量,使冬泳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根据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中老年人始终是冬泳活动的主体,而冬泳后备力量的培育重点应集中于工薪阶层、占人口数量一半的妇女和青年学生中。2.5.4 对北京地区冬泳活动的总体展望。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到冬泳既能给人类带来全面的发展,又能给社会带来进步和繁荣,因此应大力提倡和推广冬泳活动。笔者认为,尽管目前还有种种制约条件阻碍冬泳的发展,但随着困难的解决北京地区冬泳活动总体上将有飞跃性的大发展。3 结论和建议(1)目前北京地区参加冬泳活动的人员以40~ 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高学历者以及男性和工薪族为多。而且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和中午。(2)参加冬泳的人群具有良好的体育动机和价值观, 良好动机主要集中在强身健体、磨炼意志上,其中中老年人是将治疗疾病的生物原因作为第3动机,而年轻人把出于兴趣, 追求身心快乐的心理原因作为第3动机。(3)实践证明,冬泳人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与行为水平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能有效的解决动机和行为的脱节。同时,冬泳的效果与动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冬泳既能满足锻炼者的生理需要,又能满足其生理需要,还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也能满足部分人的医疗保健需要。(4)目前,北京地区冬泳发展总的情况是动态螺旋状地向前发展, 也存在着问题,其中冬泳场地的数量和质量、冬泳科学研究的水平、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等,是制约冬泳发展的主要因素。(5 )冬泳是一项社会价值很高的活动,应得到社会的鼓励和支持,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和实施,在冬泳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冬泳事业必定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对冬泳进行社会调查,宣传冬泳的作用和效果,有助于冬泳运动在全国的普及和推广;对冬泳的有关生理影响研究,以及建立冬泳档案等,是今后冬泳科研的主要任务;今后冬泳的比赛,应以娱乐联谊性和切磋交流性比赛为主;发展冬泳的体育社团,冬泳俱乐部实行实体化管理,有效地解决经费紧张问题;改善现有冬泳条件,解决水质污染,变目前冬泳的无序状态为有序状态是当务之急。(致谢:本文在卢元镇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并得到了王龙生教授、周登嵩教授、秦椿林教授、任海教授、夏元庆教授等热情、细致的指教,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在调查访问期间,得到了北京市冬泳俱乐部的有关领导和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卢元镇教授, 王龙生教授。【责任编辑】马宣建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2 刘 伟.冬泳运动的特点与功能.北京体院学报,1993;(3)3 范学坤.试谈如何科学地开展冬泳运动.游泳,1995;(6)4 肖桂年.冬泳新说(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5;(4)5 马 一.科学冬泳的实质内涵与监测.北京冬泳,1995;(2)
|
[
"Agriculture",
"Economy",
"History",
"Sports",
"Transport"
] |
Sports
|
【 文献号 】2-380 【原文出处】世界文学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4 【原刊页号】278~287 【分 类 号】J4 【分 类 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810 【 标 题 】 终极目标与“纹心”术(注:本书作为《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第十批书之一,将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纪德《伪币制造者》中译本序【 作 者 】柳鸣九 【 正 文 】 纪德于一九二一年开始写这部小说,四年之后完成,一九二六年出版,此时,他眼见奔六十岁了。在此之前,他实际上已完成了他毕生文学创作中的主要业绩:《地粮》、《背德者》、《浪子归来》、《窄门》、《伊萨贝尔》、《梵蒂冈的地窖》、《田园交响乐》,这些作品已经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还要给自己添加一点什么?在他过去的作品中,除了《梵蒂冈的地窖》接近长篇小说外,其余的作品均属中篇的规模,这部《伪币制造者》可说是纪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此后,他再也没有写过长篇,甚至再也没有写出重要的小说,因此,《伪币制造者》要算是纪德作品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了。如果说,他年过半百、业已功成名就之时还要为自己添加一点什么的话,那就是要进入长篇小说创作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文学竞技场,来显示自己的力量。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这时的法国长篇小说领地中,已经出现了《寻找失去的时间》(注:通译《追忆逝水年华》。)这样划时代的奇书,且不说早已有雨果、巴尔扎克、斯丹达、福楼拜、左拉这些比肩而立的巨人了。从长篇小说日益昌盛的时代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往往那些最有气度的小说家都致力于在长篇创作中追求这样一个终极目标: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整个一个时代、整个一个社会的一面镜子,使自己成为整个一个时代社会的书记。不止一个作家曾在有关的文学中宣告过自己这种宏伟的创作纲领。像《人间喜剧》与《卢贡-马卡尔家族》这样巨大的小说群体,固然凝现了这种终极目标最典型的成就,即使在不少单独成书的小说里,作家往往也要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这样的目标。斯丹达把“一八三○年纪事”当作小说《红与黑》的副标题,而该书一八三一年第一版的封面上则干脆标有“十九世纪编年史”的字样,雨果的《悲惨世界》虽然写的是一个人的命运,表达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激情,但其中填进了从滑铁卢战役一直到一八三二年巴黎起义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而且每个历史事件都是以浓墨重彩的充足篇章描绘出来的,使整个小说真正具有了一个时代宏伟史诗的规模。纪德进入《伪币制造者》的写作,看来也怀有这样的目标,不过,他的年龄与来日已经不允许他进行巴尔扎克、左拉那样旷日持久的宏伟工程,他只能以对自己来说有可行性的方式来进行,以一种自己的独特的方式来达到虽然不能与《人间喜剧》匹敌,但却也能以小见大,在一定程度达到有所类似的效果与境地。如果说,巴尔扎克是在几十部作品中采取人物再现的办法,左拉是在二十部长篇中通过人物的家族血缘关系,来实现自己写时代社会全景的目的的话,纪德则是在单独一部小说中通过多线头、多线索的纠合来展现社会全景的。在《伪币制造者》中,重要的线头与线索为数不下十个,例如:小裴奈尔发现自己是私生子而离家出走,在外闯荡奋斗;法官普罗费当经办一批出身中上层家庭的青少年犯下流氓罪与贩卖伪币罪的案件;浮台尔一家艰辛困顿地在巴黎开办寄宿学校;卑鄙文人巴萨房以办刊物为诱饵拉青少年下水,俄理维受骗失足后而悔恨回头;萝拉与杜维哀结婚后不久就失身于文桑,怀孕后惨遭抛弃,最后又被丈夫原谅接纳;格里菲斯夫人饱经患难之后,放浪形骸,生活佚荡;拉贝鲁斯老夫妇晚景潦倒阴暗,寄希望于寻觅远在异国的唯一的儿孙;小波利命运多艰,精神抑郁,痛失女友勃洛霞之后,又被一群恶少捉弄以致死于非命;在教唆犯斯托洛维鲁的支持下,少年恶棍日里大尼索、乔治等人在校内搞恶作剧,在校外抛售伪钱币;作家爱德华为拉贝鲁斯到波兰寻觅小孙子,所有这些故事进行的期间,他正在写一部名为《伪币制造者》的小说,等等……这样多的线索在一部作品里进行,对小说创作而言,是颇为壮观的,为以往文学史中的长篇巨制所罕见。而且,每条线索都带出了若干个人物,总共带出来的人物有数十人之多。这样多的线索与人物被作者用有时自然得不着痕迹、有时又巧合得令人拍案惊奇的手法组合纠绕在一起,构成了广阔的巴黎生活的场景,它包括了好几个生活层面与社会范畴: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青少年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文坛活动、教育状况、法院内外,等等,集中起来则可以说是巴黎文化教育领域里知识阶层的生活现实,应该说,这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文学中社会视野最广阔,社会生活内容最充实、最丰厚的长篇小说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说是一部微型《人间喜剧》式的作品。如果纪德像放风筝那样舒展他的线索,那么他的每一根线索都足以引伸出一个个有始有终、徐缓道来的故事,不难铺陈为一部部单独的枝条繁复、丛叶丰满的作品,巴尔扎克与左拉就是这样做的,纪德却没有这样做,也不可能在一部小说里这样做。他致力于放短线的艺术。他把自己的每一个线索都截得短短的,任何一个线索几乎都不超出一两章的篇幅,这样他总算在四十多章的篇幅里容纳下了十多个线索,而每一个线索正是一幅幅现实图景、一种种社会生活的凝现。不难想象,对于作者来说,用这样分散的短线头、短线索,编织一幅完整的社会生活画面,要比用长线进行编织来得更为困难,更需要技艺灵巧,就像要用零星线头编织出一件衣裳那样殊非易事。《伪币制造者》成功地做到了这点。它可以说首先就体现了一种线索编织的艺术,不仅靠短线头编织出图景,编织出事件,而且有时还达到了类似套色印刷的效果,如文桑与有夫之妇萝拉的私情故事就是一例:文桑与萝拉的关系第一次是通过一对少年朋友俄理维与裴奈尔就寝之前的闲聊透露出来的,第二次是通过罗培尔与莉莉安之间的打情骂俏由莉莉安转述出来的,这两场叙述在小说中都可谓故事中的故事,都同时表现了双重事实的过程。俄理维是文桑之弟,他的这场叙述既表现了他与少年朋友谈话的情境与意趣,又第一次露出了文桑猎艳的蛛丝马迹;莉莉安是文桑的新欢,她在与罗培尔打情骂俏时的一场叙述,则既是巴黎青年放荡生活的一个典型场景,又对文桑欺骗与玩弄女性一事的全部真情起了“竹筒倒豆子”的作用,而在这两场叙述之后,又有萝拉给作家爱德华写信求援的情节与萝拉得到这位作家救助以及丈夫杜维哀出场等的后话,于是一个典型的巴黎私情故事,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就通过零星断续的线段完全呈现出来了。同一事件的始末,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人际交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叙述中多次闪现,就如同经过几次套色印刷,轮廓更明朗,细节更清晰,色彩更鲜明,而且叙述或参与了这个事件有关的那一群人物的面目、性格、人品也都活脱脱而出,这不能不说是纪德高水平的叙述艺术。编织,需要有穿针引线的手艺,尤其是短线头的编织,由此,你就不难理解《伪币制造者》中作者的匠心与机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那种得心应手、娴熟自如、出神入化的穿针引线术,在这里,线索与线索更多的时候是交织得自然而然,不着人工牵引的痕迹,像都德式的散文化小说的淡化情节。偶尔,线索纠合纽结得出自高度的偶然性,颇像雨果准浪漫小说的巧合情节,第一部中丢失提箱的情节就是典型的一例:爱德华在巴黎街道上丢失了寄存提箱的行李单,恰巧被他外甥的好友裴奈尔拾到,小裴因私自从家庭出走后生活无着,冒领了这个提箱,除得了一些钱外,还得到了提箱里的一本日记,其中又恰好记有乔治偷书一事,而乔治碰巧是爱德华的又一个外甥,因而也是小裴的好友的小弟,于是这个行李就把好几个分散的人物联成一片。更巧的是,萝拉写给爱德华的求援信也在箱里,小裴读到后,就萌生救助这个他早已听说过的女子的善心冲动,他来到萝拉面前,直陈自己的善意与身世,恰好又被在门外的爱德华听到,这种直接的巧合与间接的巧合,层层相套,其故事的奇情性简直有点儿像冉阿让经历中那些“无巧不成书”的情节。在线索的编织中,没有起维系交织作用的机杼是不行的。《伪币制造者》中的机杼,显然就是那位作家爱德华,他是纪德特意安排的一个人物,其作用仅仅归结为机杼似乎还远远不够,他是各个生活领域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既是这个家庭的亲戚,又是那个家庭的故友,既是文艺界的一员,又与教育界有渊源,与法律界也发生了关系,不论是哪个领域里发生什么事,都要传感到他这里,加以他热心善良,乐于助人,于是,他就成为了各个领域之间的“交通员”,成为了各个生活层面之间的穿针引线者,没有他,也就没有了《伪币制造者》中的完整故事。他的作用还不止如此,他还起了类似希腊悲剧中合唱队那样的作用,他那份特殊的日记,既叙述、补充与说明各个事件与人物,也对它们进行分析与评判。而且,小说家纪德还把自己的某些特征,甚至自己的同性恋癖好也赋予这个人物,使他成为了自己的化身,成为作家在小说里的直接代理人,作家本人与人物黏合得如此贴紧,如此没有任何间隙,这在小说史上是不多见的。这个人物在各个生活层面之间的来往穿梭,他日记中的断简残篇对人对事的叙述与议论,无不体现了作家本人的艺术匠心,这使得这部小说带有了明显的技巧化的色彩。更带有技巧化与艺术匠心的安排是,小说里爱德华这个人物也在写一部小说,而小说的题目正是《伪币制造者》,他日记中所记叙的种种事情是他为小说所搜集的素材,而日记中所写的关于文学创作的札记,则是他要在小说中贯彻的理论与意图。纪德把这称之为“纹心”术,即如同在一个纹章的中心设置一个与纹章的形状,图像、花色完全相同的微型纹章。这种手法其实就是文学创作中的“戏中戏”,“画中画”,日常生活中的“镜中镜”,它新颖独特,极具匠心,然而并非绝无先例。《哈姆雷特》第三幕中就有一场类似的“戏中戏”,在丹麦王子的指使下,戏班子在杀兄娶嫂的国王面前搬演了讲述同样一桩罪行的戏。在《红楼梦》里,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所翻阅的金陵十二钗名册,实际上是《红楼梦》中几乎所有那些著名女性人物的命运的缩影,可谓整个大图景中的微型画幅,如果这还不够典型的话,那末,整个《红楼梦》的构思,可以说完全是一个故事中的故事,一个故事是小说所构设的顽石“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那里去走一遭”之后“编述历历”的奇幻之事,一个故事是石头上所记述的大观园里的悲欢离合,这两个故事与小说互相套合,其效果更像是“镜中镜”,颇有“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的难解之妙。匠心与手法尽管相似,效应与目的却各不相同,各不相同的关键在于戏中之戏,画中之画,也就是那个“纹心”所占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在《哈姆雷特》中,作为“纹心”的那场戏中戏在整个“纹章”也就是在“戏”中的比重并不大,但完全是对“戏”本身的模仿与影射,也就是对丹麦宫廷中那桩骇人听闻的杀兄篡位娶嫂罪行的模仿与影射,“纹心”中人物的关系与格局与“纹章”中的完全相同,只是改了姓名而已,“纹心”中的事件与“纹章”中的也几乎一模一样,而“纹心”的安排与设置,则是人为性的,完全出自“纹章”中的人物之手,是“纹章”中丹麦王子为了那场为父报仇、反对暴君的斗争的需要而故意安排的。在《红楼梦》里,“纹章”与“纹心”的比例则是另一种模式,在这里,“纹心”几乎占了整个的“纹章”,以至顽石到温柔富贵乡走了一遭的“纹章”,只不过是作为“纹心”的整个石头记的一个装饰性的框架,作者之所以设置这样一个框架,则是为了“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特别是为了达到将自己“半生潦倒之罪”,“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以告天下”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要赋予大观园中的兴衰故事以色空哲理的色彩。纪德的纹心构设,虽为后来,但绝非承继与模仿,而属不约而同,殊途同归,自有其机心与巧思,即使不是独创性的,至少也是别致新颖的。如果说“纹心”总要有加以浓缩、加以映照的对象的话,那末,纪德《伪币制造者》中的“纹心”可以说有两重意义上的浓缩与映照。第一重意义是,这本小说中的“纹心”,是小说中所发生的事件与情节的浓缩与映照,但我们仅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因为,纪德只告诉我们,小说中的小说家爱德华也正在写一部名为《伪币制造者》的小说,但对小说的整个内容以及故事情节、人物格局都并未明言,甚至故意隐而不露,只是隐约让读者感觉到,爱德华把他所见所闻记述在日记本里,这些内容也许可能成为他的小说的片断或组成部分,这样的话,纪德的《伪币制造者》的某一部分现实内容就会成为爱德华的《伪币制造者》的现实内容,因此,这个“纹心”对这个“纹章”的映照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的。第二重意义是,爱德华的《伪币制造者》这一“纹心”,不完全是纪德的《伪币制造者》小说内容的映照,而更多的是纪德本人写作《伪币制造者》这一事实与全部艺术实践的浓缩与映照,于是,这部小说的“纹心”本身的特点,就使得“纹章”并非一部小说,而成为了一部小说的创作实践,成为了纪德写《伪币制造者》这一事实。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纪德在他小说的“纹心”中,虽然并未明确写出爱德华的《伪币制造者》的生活内容、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但是却非常明确、非常详尽、非常具体写出了爱德华创作《伪币制造者》所要遵循的艺术原则,所要运用的艺术方法与艺术经验,以及爱德华对所有这一切的思考。很显然,纪德这部小说的“纹章”,是一个外延扩大了的“纹章”,其扩大的外延在文学史上可说是绝无仅有的,这是纪德的《伪币制造者》的纹章纹心术的特征,也是它的价值。毋庸置疑,纪德的《伪币制造者》中爱德华对于小说创作艺术的一系列思考与议论,是特别值得读者关注、重视的部分。爱德华理想中的小说创作是这样的:“不离开现实,同时可又不是现实;是特殊的,同时却又是普遍的;很近人情,实际却是虚拟的。”这显然是一种追求真实与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观。当然在他看来,这只是所要实现的一种境界与状态,而不是一种法则,因为“在一切文学门类中,小说始终是最自由的”,在这里无法规可言,即使是“巴尔扎克建立起了他的作品,但他从不自称替小说立下了法典”,对于小说家来说,他自己就是“法典”,“试问我与户籍何关?户就是我自己,艺术家”,这样,在给自己立了一个目标的时候,爱德华就授与了自己“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自由选择权。那么,爱德华要把他的《伪币制造者》写成一本什么样的小说?“一本相当奇特的书”,按他的设想,此书的写作不遵循什么结构与纲要,没有预先的人工安排,一切顺乎自然,爱德华这样说:“一本这样的书,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谓的计划,如果事前我先有任何决定的话,一切将显得非常做作。我等着按现实给我的吩咐去做”。他说得好,“按现实的吩咐去做”!因此,“我的小说没有主题”;小说也没有任何剪裁,“我要把一切都放在这本小说里,决不在材料上任意加以剪裁”。对作家来说,这显然是要追求浑然天成的效果,这倒与纪德那种崇尚自然、崇尚天性的整个精神倾向很是一致。然而,“不加任何剪裁”,恐怕只是自我标榜的假话,如果真的把所有一切都胡乱往一个口袋里装,肯定难成一部有可读性的小说,因此,作者的活计不能这么简单,不能这么不费劲,事实上,装哪些东西,如何装,倒的确是一件非常复杂、非常费劲的事情,特别是要装得像是不经心,像是无人工安排,像是浑然无序,那就更复杂,更费劲,更需要艺术与匠心了,难怪爱德华最后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与艰辛:“这书的主题,如果你们一定要有一个主题的话,那就是小说家如何把眼前的现实用作他小说中的资料时所进行的一种挣扎。”纪德的《伪币制造者》,就是正如爱德华所构想、所宣称的那样写出来的,整个作品的风貌可以说是散任自由。它的线索杂然纷呈,似乎并无主次之分,彼此之间亦无明显的焊接,如果没有爱德华的作为“中间人”的来往穿梭,这些线索很可能只构成一个个片断的故事,甚至只构成一个个零星的场景。它的结构松散自由,似乎并无一个程控全局、制导各方的严谨构思,没有出于统一构思的整体上的起伏跌宕与“开端――发展――高潮”式的典型全程,更没有作者归结全书式的结局,它的“结局”可以说是“开放性的”、“继续行进式的”,最后,是爱德华这样明显带有下文的一句话:“明晚我们还能见面,我很好奇地想认识卡鲁”,竟宣告着一个新人物的登场。他的情节基本上都平淡无奇,似乎并无什么戏剧性,如果没有爱德华的那只手提箱,那末整个作品连一丁点儿的偶合也都没有了,情节的叙述并非为了营造动人的故事性,而仅仅是为了表现出日常生活事件,为了表现日常生活图景所必有的起码的时间绵延,而这种叙述又并非是有声有色,浓墨重彩,仅仅是以单线勾勒而出。它的人物众多而分散,彼此并不构成小说中常有的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与纠合,更没有那种互为因果的人工的安排,它的人物描绘绝对是素描式,无意于追求油画肖像或立体塑像的效果,甚至连形貌与衣着也简略而不写,只限于勾画人物基本的言行与精神面貌、人品层次、特别是人性的真实,如像访问拉贝鲁斯夫妇的那两章素描式的场景,就把老年人晚景的凄凉与老年人“精神蜕化”、“人格矮化”表现得很出色。所有这些艺术特点使得《伪币制造者》有别于经典传统中常见的色彩瑰丽、戏剧性强烈、有立体感的小说模式,而明显带有散文化的倾向,使小说的现实生活图景像是一幅幅单线条的素描。传统小说中的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浓烈的色彩、强烈集中的戏剧性冲突,以及足以使读者大悲大喜的结局,固然需要有高明的艺术技巧,而放弃了所有这一切手段的散文化的小说,则更需要艺术气质与艺术氛围,以使读者认可、接受与入胜,把作者眼前如此分散的现实现象,都塞进一个口袋里,不求助于以上那些手段而构成一部作品,显然就需要作者付出艰苦的劳动,甚至作出一番“挣扎”。纪德在他的《伪币制造者》的“纹心”,点出了这个“题”。这样,他这部小说就具有了双重的作用,它所表现的既是作者眼前的巴黎知识阶层的生活现实,也是作者如何把他眼前的这一现实,以他目前这种浑然天成、无序中有序的方法写出来的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纪德的《伪币制造者》的意义与独特性之所在,这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了二十世纪上半期法国最有新颖性的小说之一,最具有“作家味”、最艺术化的小说之一。【责任编辑】余中先
|
[
"Philosophy",
"Economy",
"History",
"Art",
"Agriculture",
"Enviornment",
"Literature",
"Law",
"Transport",
"Communication",
"Mine",
"Politics",
"Space",
"Medical",
"Sports",
"Energy",
"Education"
] |
Art
|
【 文献号 】4-4588 【原文出处】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原刊期号】199704 【原刊页号】34~35 【分 类 号】K92 【分 类 名】世界地理 【复印期号】199801 【 标 题 】日本地名的历史变迁及存在的问题 【 作 者 】中川重 【作者简介】(日)中川重 著 刘含发 译 陈 杰 校 【 译 者 】刘含发 【内容提要】对地名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地名变化的过程,不仅可帮助我们了解命名地名的人或民族的自然观和历史观,还可推断其统治状况 、土地利用特征等。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作为一个近代国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地名改革,其目的是为了使日本行政制度实现近代化、合理化。在中日两国的地名研究中,尤其是地名变更及其比较研究将对加深两国间的了解起到积极作用。【关 键 词】日本/地名改革/比较研究/交流 【 正 文 】 分类号 K313一、概 述自二十五年前起,以地方史学者为主,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开展了对日本地名的研究,尤其对具有历史渊源的地名,社会各界人士极其关心,出现了保留这些历史地名的运动。以往关注地名的主要是历史学家、地理学家、语言学家、民俗学家以及地方史学者,可现在从事行政区划、城市规划、防治灾害、甚至有些市民对地名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人文学科中,地名已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它还是了解当地历史及地理的重要资料,人们在尝试着从地名的意义和分布特征方面寻找其规律性〔1〕。那么人们为什么突然对地名产生如此的兴趣呢? 其主要原因是1962年日本政府实施了《关于表示住址的法律》,此法主要是对复杂的城市区划中所使用的地区号码和很难理解的町名〔2 〕改为合理的表示方法。但是此法在实施过程中,各地长时间所沿袭下来并具有历史渊源的许多町名在行政权力(国家权力)的合理化名义下被改为与当地没有任何关系的机械的没有意义的町名,因此,产生了许多不合理的町名,带来了很大的社会问题〔3〕。这样,居民长期以来用惯了的町名被国家权力强制改变,对此社会出现了强烈的反对运动,主张恢复原有旧町名,于是唤起了人们对地名的极大关心,成为重新认识地名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地域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一大契机。二、地名研究的意义地名不单单是依附于某地域的符号或记号,它作为专有名词具有固有性和表现性。地名本身就是由众多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团体而自然产生的名字,人们对此有了共识,长期沿袭,牢牢地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中。正因如此,地名既是记录当地历史文化的遗产,也是了解当地地理特征的重要资料。然而,对同一地区往往用许多名字来称呼它,地名发生了变化,这也是历史事实。地名的变化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们长期生活过程中自身所发生的渐变;另一种是国家或地方自治体由于行政区划上的需要而使用国家权力对某地加以命名。因此,对地名的变化以及地区差异的探索,是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当地历史渊源及地理特征的有效方法;另外,还可通过研究当地地名如何被政府用强权所改变的事实及改变的背景,帮助我们了解当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搞清利用这一土地的人的历史、地理及社会状况。三、日本地名变化简史1.近世以前的地名变化〔4〕。首先看一下标志着日本进入近代国家的明治维新以前的地名变革史。8世纪所编纂的《风土记》是地名变革最早之例。 《风土记》是大和朝廷为控制国内最下层的地方组织、掌握该地方的实情而编纂的(现存《出云风上记》等五部)。在其编纂诏书中明令“各郡乡之名应选用汉字中的丽字,而且必须用两个字来表述”。此前的地名,主要是根据音韵而自由地填上汉字,但此后则是以外来的大陆文化和思想为基础形成的中央政府机构想通过强制手段将这种制度推广到地方。在古代,另一项地名改革就是实行《条里制》(约在8 世纪完成),按此制度,东西划分为6里,南北划分为6条,再把这一区域内的土地细分为36坪,这样,以前的名字都被废止,代之以某某条、里、坪,现在的一些地名中仍保留了许多条和里,这是追溯当时条里制的形成及特点的重要历史线索。到了中世纪以后(主要是12世纪以后),见不到了古代那种官府以强权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地名的例子,但自平安时代中期起庄园急增,加速了土地的私有化,这样给新开垦的土地命名,以及因领主式武士的产生而对山城或城馆建筑的命名,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到了江户时代(近世),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地开垦新田,新开垦的土地因开发的关系而被命名。2.近代以后的地名改革。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作为一个近代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所进行的地名改革,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首次进行地名改革的是明治新政府,为确立新的中央集权的地方自治制度而将江户时代一直使用的最基层行政组织“村”改为“大区、小区制”,以及过去的藩改为府县的废藩置县改革。尤其是前者,通过对过去许多自然村的合并,然后采用了其中心地的地名或合成地名,产生了许多与旧地名毫无关系的新的町村名, 造成许多历史地名消失了〔5〕。致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的是明治22年(1889年)政府所公布的《市制、町村制》,此《市制、町村制》构成了现今地方制度的雏形,尤其使小的町村被大量强制合并,此令实施一年后,全国71314 的町村减少为15820,由此可见有50000多个町村被合并,经过此次改革虽然有许多旧地名被保存下来,然而许多新的地名中合成地名、全新的地名也为数不少〔6〕。此后的町村名绝大部分一直被沿用了约6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昭和28年(1953年)颁布了《町村合并促进法》,再次进行了地名改革。此法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扩大现有的町村规模、促进行政组织的合理化和效率化,从而加强地方自治,扩大行政管辖区域。此法实施以后,市町村数减少了2/3(昭和59年3255个市町村),此次改革又产生了许多合成地名或新地名,明治以来一直沿用的许多行政地名被废止〔7〕。随着昭和三、四十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全国各地城市地域迅速扩大,城市内的地名和号码也日趋复杂,以致造成难以弄清人们的具体住址。在明治初期,进行地租改革时对土地都加了号码,同时此号码也被用于表示人们的住址。政府于昭和37年(1962年)所颁布的《关于表示住址的法律》正是为了使这些复杂、难懂的住址趋于合理化〔8〕。此法实施以后,全国各地城市内的地名,尤其是江户时代发展起来的城市中的地名被新地名所代替,使这些具有300 多年历史的传统地名消失了。比如说,表示武士区域的百石町和小姓町,表示商人区域的十日町和吴服町,表示手工业者区域的锻冶町和大工町等简明易懂的地名被抛弃,代之以表示城市中心的中央町、本町、大手町,表示住宅地的绿町、樱町、若叶町、幸町、朝日(旭)町、荣町,表示所在位置的城南、城北等地名〔9〕。另一方面,这种用法律手段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强制地更改具有历史传统的地名遭到了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在全国掀起了保留传统地名的运动。不仅如此,在这一时期,由于城市规划、土地改良等致使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自然地名、历史地名均被大量废止。四、中日两国对地名变化比较研究的意义与可能性从日本地名变化的历史来看,在各个不同的时代,地名变化的背景、改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共同点是,当时的政府或统治者都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而实施的。其结果是许多自然地名和细小地名被广泛的行政地名、人为地名所代替,从而丧失了了解当地历史及地理的重要信息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地名的标准化,1977年成立了中国地名委员会,从此在全国各地开始了地名普查,同时也出版发行了研究地名的专刊。据说,最近还开展了保留少数民族地名及用汉语标记这些地名的工作〔10〕。日中两国的友好交流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汉字作为两国语言的基础,在相互交流过程中,用汉字所书写的地名无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两国的地名研究中,尤其是地名变更及其比较研究将对加深两国间的了解起到积极作用,今后两国学者如能对地名研究采取合作的形式,定将取得可喜的成果。【注释】 〔1〕谷川彰英编:《表现地名的社会科教学》,黎明书房, 1986年。〔2〕在日本城市中表示一定区域时常用某某町, 这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某某街、某某路。〔3〕镜味明克:新住址表示法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与现代》1978年,第53号。〔4〕大石堪山:地名变革的历史:古代至近代。《地名与风土》1984年,第1号。〔5〕井户庄三:明治6―10年的町村合并与新町村名,以合成名与人为名为中心。《历史地理学纪要》1978年,第20号。〔6〕井户庄三:明治22年新町村名研究。《地理学评论》1976年,第49卷5号。〔7〕井户庄三:町村合并与新町村名。《地理》1979年,第24卷11号。〔8〕参见〔3〕。〔9〕中川重:表示住址中的地名改革(上),以旧城下町城市为中心。《日本地理学会集刊》,1983年,第23期。本文(下)请见《东北地理》第35卷3号。〔10〕王际桐:祝贺《地名与风土》创刊。《地名与风土》,1984年,第1号。镜味明克:中国地名文学的创刊。《地名与风土》1986年,第6号。收稿日期:1997―02―28(译者单位:吉林师范学院人文分院 132013)【责任编辑】李弘光 【校 对 者】陈杰/津源
|
[
"History",
"Art"
] |
History
|
【 文献号 】2-2950 【原文出处】外国教育研究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199604 【原刊页号】6-9 【分 类 号】G4 【分 类 名】高等教育 【 作 者 】高向月 【复印期号】199610 【 标 题 】韩国地方大学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 正 文 】 (高向月 山东省烟台大学)韩国在短短20余年的时间里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实现了世人瞩目的经济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究其原因,首先应归功于教育的成功。在国际经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区域化的今天,为使教育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国际化的需要和本国的经济发展,自1994年下半年起韩国教育界、特别是各高等院校又掀起了一次改革浪潮。针对这次高教改革浪潮,笔者曾赴韩国进行实地考察、访问,搜集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本文拟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就韩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近几年教育改革的背景、方向和内容等进行初步探讨,这对处于经济改革大浪潮中的中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发展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一、教育改革的背景及目的韩国大学尤其是地方非国立大学,进行全方位改革的背景,不仅要从国际在环境的影响,更主要的要从造成韩国国内教育形势急剧变化的因素研究和理解。一方面,由于特殊的国情,韩国对国际经济大环境的依附性较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非常敏感。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要求和迫使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重新制定战略方针,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急剧变化的国际大环境,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民族振兴服务。另一方面,韩国国内教育形势的急剧变化,使地方大学面临严峻考验,到了不改革就难以继续生存的地步。这种因素,可以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韩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所决定韩国高等教育经过50年尤其是70年代以后的迅速发展,其数量和规模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大学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升学竞争已从根本上得到缓和。即从已经大学选择学生时期,逐步过渡到学生选择学校的阶段,加上下面要谈到的大学自主化学生定员政策的实施,自然而然对地方非重点大学的生源保障构成严重威胁。第二,实施中的大学自主化政策因素到1998年全面实施的大学自主化政策,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学校学生定员自主化从1995年开始,韩国教育部根据长期发展计划和教育特色化战略,对各大学教育条件进行全面评估后,将学校学生定员权利分阶段移交给大学。获得学生定员自主权的大学,根据需要有权废止或新设立学科、专业,并自主决定各学科、专业的招生人数,学生定员将通过实际招收到的学生数自行决定教育部只在宏观上确定全国的总学生数,而对具体大学不限额。1998年起所有四年制大学将全面实施这一政策。2.学士学位培养的自主化从1995年第一学期开始,与学士学位培养过相关的所有业务〔学期划分、授课日数、公共课比重和学分分配基准、每学期应得学分、每学分授课时数标准、毕业所需学分标准等〕由过去教育部统一规定,各大学执行,改为各大学自主决定并实施。3.合并相近学科、专业为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满足综合性学科的需要,将现有557个学科,根据综合化或系统化方式进行合并,同时系统而规范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副专业和选修多个专业的机会。这种国内教育环境的变化,加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导致各大学间的生存与发展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对属中、下层水平的地方大学及靠近汉城的私立大学来说,增强了挑战性和威胁性。这种竞争和挑战主要来自国立大学、知名私立大学及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大专教育,迫使部分生源不足、毕业生就业较难的本科大学降格为大专学校,甚至关门、倒闭。以上可以理解为韩国大学尤其是地方大学进行全面教育改革的背景。招生制度、教育组织结构的改革,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教育方法的改进等是构成教育改革的关键和主要问题。通过改革巩固和增强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活力,即开放化、典范化的教育,优越的教育环境,亲近师生关系,对学生有吸引力的体制,建立一套符合大学自身特点的规章制度和体制,输送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二、为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今后地方大学的发展方向结合本国的特殊国情和急剧变化的国内外环境,韩国地方大学在教育改革中正强化和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1.适应形势,改革教学内容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化竞争的激烈,人的因素、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日趋增加。为适应这一形势,加强基础和应用教育,在积极开发、开拓新的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在扩大对本国历史和文化等的全方位教育的同时,特别加强对外国语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理解教育,以满足世界化时代日趋频繁的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的需要。随着21世纪的临近,世界经济形势向着一体化和区域化格局发展。譬如亚洲――太平洋经济区域,就是世人瞩目的区域化经济格局。这个区域内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在研究和探讨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韩国也不例外。为此地方性综合大学都保留和发展中国语、日语和俄语学科,同时积极努力把上述学科逐步发展成为本地区综合研究学科。并针对使用英语的美洲圈〔美国、加拿大〕和太平洋圈〔澳大利亚、新西兰〕设置了相应学科,且强调了发展针对东南亚圈相关综合性学科的必要性。地方各方面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社会与地方高校间的紧密合作。对韩国而言,随着目前实施的地方自治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这种关系将越来越重要。地方大学正在结合地方社会各方面的需求进行改革,力求为地主社会的文化发展和经济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民族的分裂,对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是不利的,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民族的纺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历史的必然。国际社会预测,在21世纪初的某一时期可能实现朝鲜半岛的民族统一。为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各大学都强化了民族观教育,积极开展有关统一的学术研讨,开展有利于南北交流的多样的化活动。为适应伴随高度物质文明而来的追求文化多样性的新时代,加强了学生自身个性的培养和文化多样性的教育,积极提供多校的学术、文化及体育活动机会,并在设施、财政上予以大力支持。2.重新确定大学发展目标和教育目标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危机,为了生存和发展,韩国曾做过一次民意测验,结果表明:认为处于深刻的危机状态,有必要立即进行根本性改革的人占43.2%;认为需要进行根本性改革,但需循序渐进的人占44.2%。可见进行根本性改革,重新确定发展和教育目标是人心所向,势在必行。大学发展目标和教育目标的相辅相承的。教育目标是以发展目标为基础,发展目标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不管入学学生的质量、水平如何,通过实施尽可能好的教育达到学校生存,这是地方大学最基本的发展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提高竞争力和知名度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这两个目标也是发展的最根本的目标。教育目标的重新确定以学生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内容和条件为基础,以毕业生得到社会认可和满意程度为标准。然而,目前地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除医学类外,是很不容乐观的。请看下表:韩国地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附图 {图})不难看出,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现状与社会需求之间具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这也充分暴露了现行体制中诸如组织结构和教育内容大同小异的“百货店”式的模式,脱离实际的书本式、课堂式教学等弊病。因此,地方大学确立新的教育目标是以社会尤其是大学所在地方社会需求为基础,结合所处地理环境、人力、物力统筹规划。具体措施是强化实用、实践教学,实施大学及学科、专业特色战略,办出自身独物的教育模式,办出比其它大学同一学科更具竞争力的学科,保留自己学校的特色,废止虽属本校传统专业但不是本地区特别需要又是其它重点、名牌大学的特长专业,增设和发展符合本地区需求的学科和专业。三、改革的具体内容1.教育组织的改革教育组织改革的焦点,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扩大学生的选择机会,加强教育的优越性,彻底抑制浪费因素,实施特色化措施,积极改善教育环境,培养合格的毕业生。教育组织改革中的中心内容是学校组织结构的改革,这是与教育改革措施密切相关的重大实质性问题。因此在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的同时,必须制定出符合本校具体情况的切实可行的方案。为此,各大学都成立了“组织改革特别小组委员会”,负责改革工作中具体方案制定和实施。为了避免可能的负效应,目前各大学的措施是保留现行各单科大学的模式,但大力扩大其单科大学的规模。2.学生学籍管理的改革实施中的学生学籍管理的改革,主要内容是,在尊重学生入学志愿的前提下,转专业原则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每个学生。各专业接受转专业学生的定员,规定在原定员人数上增加50%,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各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分阶段完成。学生转专业的时间一般在入学后的第四个学期开始。规定其平均成绩必须在B以上〔相当于中国80分以上〕,必须修完要求转入专业两门以上必修课为前提。若个别专业要求转入的学生超过规定定员时,采取择优转入的原则。特别情况个别热门专业,学生持续过于集中时,除正确引导外,学校将通过增加教师、设施及改善其它必要条件来满足学生的要求。相近学科和专业,将设立“系统教学管理委员会”来统一管理,虽不合并学科组织,但统一指导学生,以避免无谓专业和重复教学等的浪费。3.学分制的改革学分制的改革是与学士培养过程密切相关的具体而细致的工作。从1995年开始实施学士培养自主化政策以来,各校都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灵活地进行了学分制改革。但从目前来看,学期划分,授课日数等各校还没有大的改革。学分改革主要表现在,强化了实践教学、应用教学、基础教学,强调了公共课及社会奉献课的重要性。本科四年,总修学分140学分,每学期为16周以上,每周5.5.个授课日。每学期学生可修学分限制在15~18学分〔学期划分,可根据专业特点灵活掌握〕。为适应急砷的社会变化、技术进步,强化了基础教学。基础教学分,英语〔以会话为中心〕12学分,计算机6学分,作文3学分,体育2学分,总计23学分。每个学校都规定,所有学生入学时必须经过英语和计算机水平考试。根据考试结果,超过规定标准的学生可免修英语和计算机,低于规定标准的学生根据不同水平,进行分级教育。体育课为每周2学时,1学分,要求毕业前修完两门,2学分。体育教学的重点放在毕业后能与生活体育相衔接的科目上。为培养现代人应具备的综合性修养,一般公共课教学规定为7个领域〔哲学、文学、历史、外国文这、社会学、自然、艺术〕,共15学分。学生必须选修其中5个领域,每个领域至少一门课程。自然科学领域中,必修课从原来的6门、18学分,减少到4门、12学分。一般公共课15学分中的6个学分可做为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必修课程学分。一般公共课要求避免走马观花式的概论性教学,提倡选编有针对性的小的专题,进行系统、具体的教学。艺术领域规定学分的完成,提倡结合多样化的课外艺术活动,校方在各方面提供方便,创造条件。专业应修学分为60学分。但专业课堂教学应完成学分减至42~48学分,而专业实践性教学增至至少12~18学分,以加强实践性教学。如果个别专业课堂教学学分需高于48学分而实践性教学学分低于12学分,则需提前报告,并得到教学管理委员会认可后,方可执行。专业实践性教学,目前主要以下面的内容为主,但提倡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多样化开发。A.外语专业可做一学期留学;B.假期到企业、机关学习;C.假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查、研究活动;D.学生自身需要的毕业论文、实习课题和特殊研究;E.学科认可的与就业有关的实习及调查;F.学期或假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根据各校和专业特点,分阶段全面实施每个学生获得第二学士义务制度。所有学生以自身专业为第一专业,同时可选择任何其它专业为第二专业。规定第二专业应完成学分为21~24学分。第二专业的课程选择从完成三个学期即第四个学期开始,个别专业学生比较集中的情况下,则在学生定员范围内择优选定。选择第二专业的学生,可将该专业开设的诸多实践教学中的6~9学分,做为第二专业的课程来选择。提倡学生修多个专业,即拿多个学士学位。每增加一个专业,规定完成21~24学分。为了鼓励和帮助学生,根据需要校方提供小学期服务或推迟毕业时间等方便。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了解社会、理解社会,进而服务和奉献社会,各校普遍增设了社会奉献课。时数为每周4学时,2个学分。允许学生在学期或假期中,将社会奉献课的2学分做为教学课选择,但必须保证时数与质量。4.教学管理的改革韩国此项教育管理改革要求:一般专业课要求必须由相应的专职教师提任。公共课不得缺席、缺课。无论何种情况下的缺席、缺课,都要求在其学分上得到反映。各校都确定了社会奉献活动的范围和内容,选定了对象,建立了监督及评价格方法,并成立了“社会奉献教育委员会”,对此具体管理和执行。专业课教材选择要恰当,在各专业课程内必须开设一门用英语授课的专业课。外语课程、地域必学科,大力强化用外语直接讲授,并尽可能地聘用外籍教师。在大力强化计算机教学的同时,规定所有课程的作业、报告等书面的材料,必须通过计算机完成。规定计算机水平达不到标准,不准毕业。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尤其是现代教学手段,鼓励开发、利用有效的教学技法,并在各方面予以支持和奖励。实施教师对学生的师徒制,使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问题自始至终有人管理,并逐步系统化。各大学引入了象小学那样的师生关系,加强了师生的人情礼仪,同时与家长、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三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坚决防止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道德腐败现象在学校滋生。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社会奉献精神、强烈民族意识和专业上具有较强适应力的通用人才。主要参考资料:1.韩国翰林大学1996年起试行的改革方案,内部资料。2.金英植“大学自主化政策的方向和内容”,韩国《大学教育》,1995年第3.4期第68―25页。3.郑在杰“大学教育政策50年”,韩国《大学教育》,1995年第1.2期,第31―39而。4.康基柱“改革中的韩国教育”,《当代韩国》,1995年春季号,第78―80而。5.韩国1994年教育统计年鉴,内部资料。
|
[
"Agriculture",
"Military",
"Communication",
"Mine",
"Medical",
"Economy",
"Philosophy",
"Education",
"Law",
"Space",
"Energy",
"Politics",
"Enviornment",
"Literature",
"Sports",
"Computer",
"Transport"
] |
Sports
|
航空计测技术AVIATION METROLOGY &MEASUREMENT TEHNOLOGY1999年 第19卷 第4期 Vol.19 No.4 1999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的电路设计吕俊芳+啊∨司 陈巍摘 要 详细介绍了光电感烟火探测器电路的各部分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该电路具有用μA级电流驱动mA级器件工作的特点,有抗干扰电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火灾报警的可靠性;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及很大的实用价值。关键词 光电感烟 火灾探测器 电路设计Circuit Design of Photoelectric Smoke-Sensing Fire DetectorLu Junfang,Pan Jun,Chen WeiAbstract The operation principle and key design points of every part of the circuit of photo-electric smoke-sensing fire detector are presented in detail.This circu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using microampere current to drive the milliampere device.And it has the anti-jamming circuit,so that the reliability of fire alarm is increased.Thus this paper has great value in theory and practice.Key words Photoelectric smoke-sensing,Fire detector,Circuit design.火灾的探测是以物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为依据,实现早期发现火灾。感烟式火灾探测器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普遍、数量最多的探测器。据了解,感烟式火灾探测器可以探测70%以上的火灾。感应式火灾探测器又可分为离子感烟式和光感烟式两种,从发展趋势来看,光电感烟式已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它已广泛用于图书馆、档案资料馆及高层的民用建筑上,同时也用于航空、航天飞行与空间站上。本文对光电感烟式火灾探测器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该探测器的电路设计。1 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分为减光式和散射光式,分述如下:1.1 减光式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该探测器的检测室内装有发光器件及受光器件。在正常情况下,受光器件接收到发光器件发出的一定光量;而在火灾时,探测器的检测室进入了大量烟雾,发光器件的发射光到烟雾的遮挡,使受光器件接收的光量减少,光电流降低,探测器发出报警信号。原理示意图见图1,目前这种形式的探测器应用较少。1.2 散射光式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该探测器的检测室内也装有发光器件和受光器\}图1 减光式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原理图件。在正常情况下,受光器件是接收不到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的,因而不产生光电流。在火灾发生时,当烟雾进入检测室时,由于烟粒子的作用,使发光器件发射的光产生漫射,这种漫射光被受光器件接收,使受光器件的阻抗发生变化,产生光电流,从而实现了将烟雾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功能,探测器发出报警信号。原理示意图如图2。作为发光器件,目前大多采用大电流发光效率高的红外发光管,受光器件多采用半导体硅光电管。受光器件阻抗是随烟雾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烟浓度以减光率表示,单位m,即每米内光减少的百分数。2 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的电路设计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的电路原理图如图4所示。图2 散射光式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原理图图3 受光器件阻抗随烟浓度变化曲线图4 电路原理框图对该探测器的设计除了符合国际要求外,我们还要求探测器在正常监视状态下工作电流不大于100 μA,探测器的电源为24 V直流电压,探测器的输入阻抗为240 kΩ,呈高阻状态。在报警时,工作电流不大于80 mA,并等效于一个7 V左右的稳压管,呈低阻状态。因此,探测器静态功耗很小,同时也有利于区别探测器的两种不同工作状态,以便与座电路相匹配,实现频率的远距离传输。2.1 倒相电路(图5)图5 倒相电路按国标规定,探测器输入24 V直流电压。桥式倒相电路的优点在于接入电源时不必分正负端,可以随意接入电压的两根线,而输出是有确定极性的+E电压,给施工安装带来很大方便。2.2 稳压、限流电路(图6)图6 稳压、限流电路上电后,Q1、Q2均处于导通状态,形成I4电流对C2充电。由于R1和R2阻值的选择使I4电流较小,C2取值又较大,所以B点电位缓慢上升。此时,Z1处于不稳压状态,I2很小。由于Q2导通,A点电位随B点电位上升而上升。当A点电位上升到Z1管的稳压值附近时,Z1管的动态电阻增大,I2电流突然增大。在这瞬间,I1电流基本稳定,这样I3电流相应减小,Q1、Q2相继截止,C2开始放电。经过一段时间后,B点电位下降,当B点电位降到一定值时,Q1、Q2又重新导通,I3逐渐增大,I2减小,使Z1管又处于不稳压状态。如此周而复始,Z1管间隙工作在稳压点附近。B点电位虽略有起伏,但还是较为稳定。B点电压波形见图7。图7 B点波形图2.3 振荡电路(图8)图8 振荡电路由NPN型Q3管,PNP型Q4管与阻容反馈支路C3、R4构成一个无稳态振荡电路。当B点电位达到某一值时,通过偏置电阻R3使Q3导通,从而在R4上建立偏置电压,高速开关管Q4迅速导通,C点电位升高。从C点流出I5、I6电流,I6用于驱动接收放大电路,I5则通过阻容正反馈回路C3、R4流入Q3的基极,巩固Q3的导通。当C3充电到一定值时,将D点电位下拉,Q3截止,Q4也相应截止。当B点电位又上升到某一值时,Q3、Q4继续导通,形成一个无稳态振荡电路。C点电压波形如图9所示。图9 C点电压波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3 s低电平期间,电容C2在存储能量,只在100 μs内释放能量,从而实现了探测器在正常监视状态下平均工作电流为100 μA,呈高阻状态。我们也曾尝试,采用CMOS时基电路7555取代振荡电路,可以得到图9的波形。但由于该芯片本身有一定静态功耗,另外它没有储存能量的功能,总工作电流为几个mA,不附合技术条件的要求。2.4 接收放大电路(图10)图10 接收放大电路从图中看出光电转换是由红外接收管PE完成。PE与红外发光管LED相匹配,波长均为900 nm。PE由B点供电,一直处于导通状态。LED由F点脉冲供电,所以为间断的。当有烟雾时,PE应该接收到LED的发光信号。对LED采用脉冲供电方式,除省电外,还有抗瞬间尖峰脉冲干扰的作用。光电管PE接收到信号后送运放A1(3140)的同相端,A1在此作比较器用,A1的反相端接的R10与可调电阻R11,可以根据探测器所需的不同灵敏度调节P点电位。A1输出电压UH直接送抗干扰电路。运放A1的电源也是由F点供给脉冲电压,平均耗电极少,这就是为何μA级电流能驱动工作电流为mA级的器件的原因所在。2.5 抗干扰电路(图11)A2、A3连成了计数器形式,当连续两次收到接收放大电路输出的正脉冲信号时,Q2输出一个确定的火灾信号,否则认为是干扰而不处理,所以,该电路对瞬时及短时易过性的干扰有较强的抑制作用。R14、R15、C7组成了一个积分电路,在第一个正脉冲到来后,若没有连续收到第二个正脉冲,则将计数器复位。A2、A3的电源由B点电压供电。2.6 报警接口电路(图12)在抗干扰电路未输出正脉冲的火警信号时,可控图11 抗干扰电路硅的控制端为低电平,可控硅不导通。当正脉冲到来时,可控硅的控制端为正脉冲触发,可控硅导通,Z3稳压管开始工作,电压E被稳定在7~8 V左右,报警电流增至几十mA,探测器呈低阻状态,符合技术条件的要求。另外,Z4、R17组成的抗干扰电路,这样,低于火警信号电压幅值的干扰信号就不能使可控硅触发。图12 报警接口电路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总电路图如图13。1)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的电路有其自己的特色,它解决了用μA级电流驱动mA级器件工作的难点,在解决其它类似问题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该电路设有抗干扰措施,提高了火灾报警的可图13 总电路图靠性。3)该电路采用的元器件均是市场上通用的,成本低,也适合以后电路集成之用。作者简介:+54岁 女 副教授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302教研室,北京市,100083参考文献1.国家标准局.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技术要求及实验方法(GB4715―84),19852.边久荣.火灾探测器的分类与原理.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1991,增刊收稿日期:1998-08-12收稿,1998-10-10收修改稿
|
[
"Law",
"Art",
"Communication",
"Transport",
"History",
"Politics",
"Medical",
"Philosophy",
"Space"
] |
Space
|
中国体育科技CHINA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年 第1期 No.1 1999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利用之管见黄继珍 (仲凯农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225)摘要: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过程中,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入手,通过与日本的比较,指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提出了在现有国情条件下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利用之管见。关键词:全民健身计划∥体育场馆∥设施∥现状∥中国A Humble Opinion of Sports Fields and Facilities Constructionand Utilization in ChinaHuang JizhenAbstract:In 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the insufficient of sports fields and facilities has been an extremely anxious problem to be solved.In this article,by comparison with Japan,author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fields and facilities is a process advancing gradually and express a humble opinion about the sports fields and facilities'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under the present condition in China.Key words:National Fitness Program∥sports fields and facilities∥construction and utillization1 前言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体育运动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即在竞技体育高度发展的同时,又在国民体育方面形成了一个被称作“第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大众体育热潮,使体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极具社会意义的组成部分。80年代以后,大众体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随之掀起了一个全球性的大众体育热潮。在这一过程中,支撑大众体育发展有三大支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利用;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及体育法律、法规。举世瞩目的全民健身计划即将完成第一期工程第二阶段的任务,而进入“全面展开全民健身计划的各项工作并普遍取得成效”的第三阶段。自1995年6月至今,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新建的体育场地、设施有限,原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又很少能得到翻修。在许多地方体育场地、设施被侵占或挪用,群众应得的体育活动场所得不到落实。特别是在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体育场地的绝对数量增加不多,难免捉襟见肘。许多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的老百姓大多在公园、广场和房前、屋后的空地上进行体育健身娱乐活动,而发达国家的老百姓则大多在体育场馆内进行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育活动场所景观。为了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利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2 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一直力不从心。从1953~1991年的近40年间,全国共完成体育基建投资65.79亿元。按10亿人口计算,每人每年的体育场地基建费用仅0.17元,而这其中用到群众体育方面的比例很小。如1986~1990年的基建投资为45.54亿元,占近40年总投资的70.29%,这些钱主要用在第11届亚运会设施的投资上,而这些设施在亚运会后主要服务于高水平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仍严重不足。目前,我国体委系统的体育场地、设施(包括公共体育设施)只占场地、设施总体的2.34%(表1),而日本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在1969年就已占到了总体的6.9%(表2)。据国家体委计财司的调查,至1996年末,我国共有615,693个体育场地、设施,平均每10万人拥有50.82个,与日本及西方一些国家的差距甚大(表3)。表1 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的类别及比例一览表体委系统工矿系统农业系统铁路系统武警系统解放军系统学校系统其它系统2.347.3210.680.842.081.1468.198.40数据来源:国家体委体育信息研究所。表2 日本1970年公布的体育场地、设施类别及数量一览表学校体育设施(小、初、高中)国公立大学大专的体育设施公共体育设施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民间非营利性体育设施营利性体育设施计101672个5720个10193个23760个2552个4184个148059个68.6%3.90%6.9%16.1%1.7%2.8%100.0%数据来源:日本文部省体育引自竹之下休藏著《游戏.运动.作者论》P305。表3 日本及西方几个国家平均每10万人拥有的体育场地设施数日本意大利瑞士德国芬兰260212220240457数据来源:意大利奥委会(CONI)CARTA DELLO SPORT DEL2000。引自日本《面向2001年的大众体育――体育白皮书》。以上是全国的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地方上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以广州市为例,根据在1995年第4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中的调查结果,广州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4,382个,占地面积2,850多万m2,但高尔夫球场、赛马场和航空运动机场就占去了2,144万m2,是总面积的75.23%,而公共体育场地仅有185个,只占场地、设施总数的4.13%,面积为115 m2,平均每千人占地不足200 m2,距国家关于公共体育场地平均每千人300 m2的规定还有较大的差距。3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大规模的体育场地、设施是都市现代文明的窗口,它反映着经济发展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它的发展不可能是突发式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日本经济自1954年出现“神武景气”,至1975年超过英国和原西德而成为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历时20年,GNP的实际增长率年平均为10%左右。从1976~1990年的15年间,已跃居世界经济大国的日本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给予了日本的体育地场、设施建设以强大的经济支持(表4)。表4 日本体育场地设施发展情况一览表中小学体育设施大学体育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合计1969年101,6725,72010,193117,5851975年120,0987,19819,835147,1311980年135,1706,62429,566171,3601985年148,9959,12460,777218,8961990年156,5489,72662,786229,06020年增加数54,8764,00652,593111,57420年增加率154%170%616%195%数据来源:日本文部省体育局《我国体育运动设施》1993。引自卢元镇著《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p183。对表4的数据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分析,从1969~1990年的20年间,日本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政府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而递增的,递增的幅度反映了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府发展大众体育的决心和纳税公民的愿望,反映了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得到了法律制度的有效保障(日本在《体育振兴法》中,对大众体育的资金投入和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有较明确的强制性规定及落实措施)。从广州市的情况来看,从1980~1995年的14年间,共建成体育场地、设施3,315个,占现有体育场地、设施总数(4,382个)的75.65%,是1949~1979年30年间建成的体育场地、设施的3倍。正是在这14年间,以广州为首的珠江三角洲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连续14年平均每年增长17.8%的奇迹,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经济高速发展绝无仅有的纪录。经济发展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的同步并非巧合,也不是偶然的对称,而是经济发展制约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4 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利用之管见4.1 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之管见4.1.1 各级政府应加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既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政府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它又是公共行政活动中的政府行为,需要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国际上的经验表明,凡大众体育搞得好的国家,政府均把工作重点放在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提供服务方面。美国在其经济最不景气的1932~1937年间,还投资15亿美元兴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原西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施的3个《黄金计划》的主要目标,就是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日本的公共体育、设施由1969年占体育场地、设施总数的6.9%,增加到1990年的27.4%,表明了政府行为的力度。为此,各级政府应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使其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4.1.2 严格贯彻、执行《体育法》,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地方立法根据一些地方政府在涉及体育场地拆建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忽视法律规定,甚至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的行为屡有发生的情况,应进一步加大宣传、贯彻执行《体育法》的力度,坚决依法收回被非法侵占的体育场地、设施,对严重违法者要坚决依法查处。同时,还要通过地方立法来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保护。如1998年7月29日,在广东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广东省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并于10月1日起在全省施行。4.1.3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所谓立足于现实,是指在体育设施的建设上不一定一味追求外观豪华和观众席位的多少(必要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除外),而要着眼于设施的利用效率。从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社会阶层、活动项目倾向等出发,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进行综合规划,多建一些中小型的多功能的体育场地、设施。所谓着眼于未来,是指从群众体育活动的空间发展趋势出发,考虑以登山、滑雪、远足等为对象的山岳性体育活动项目所必备的账篷场、山中临时宿营地、滑雪练习场等的设备的建设和以游泳、划船、其它海滨体育活动等为对象的体育设施建设。4.2 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利用之管见在现有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场地、设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4.2.1 对现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形态基本上是团体利用,实际上,这种团体形态的利用率是不高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有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都应对所有的人开放,无论是男、女、老、幼,还是团体、个人。为了维持场地、设施的正常运转,更好地服务于为大众,可适当收费。4.2.2 对现有学校体育设施的利用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占地面积最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解决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最好办法之一。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研究落实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具体措施。4.2.3 对现有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一般来说,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是为单位成员进行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场所。这些场地、设施原则上是不对外开放的。但是,在社区共建的形势下,为促进企事业单位和当地住民的合作关系,为促进全民健身计划落实,也应考虑在一定限度下向社会开放。4.2.4 对其它现有体育设施的利用对于街道和乡镇所属的文化站中的体育活动设施,对于生活小区中的体育活动设施,对于各类公园中的体育活动设施,都应该成为群众健身的活动场所,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予以充分利用。参考文献1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2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3 竹之下休藏.游戏,运动,体育论.东京:大修馆书店,19724 吕树庭,等.广州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体育科学.1997(6):16~20(收稿日期:1998-08-05)
|
[
"Medical",
"Sports",
"Law",
"Transport",
"Mine",
"Politics",
"Economy",
"Electronics",
"Computer",
"Space",
"History",
"Philosophy",
"Agriculture",
"Literature",
"Military",
"Enviornment",
"Energy",
"Education"
] |
Sports
|
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1999年 第19卷 第1期 Vol.19 No.1 1999水溶液中二氧化锰对铀的吸附*樊耀亭1 吕秉玲2 徐 杰1 蒋永贵1 张琳萍1摘要 用流动色谱法测定了二氧化锰的比表面积及其对铀的吸附等温线,考察了吸附温度、溶液pH值等因素对二氧化锰吸附铀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氧化锰对铀(Ⅵ)的平衡吸附量随吸附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本文条件下,25?min可达到吸附平衡,pH=6左右平衡吸附量达最大值,吸附模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对其吸附机理进行了讨论.关键词 二氧化锰;铀酰离子;吸附;共沉淀.Adsorption of uranium on manganese dioxide in aqueous solutionFAN Yaoting, XU Jie, JIANG Yonggui, ZHANG Linping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LuBingling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bstract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manganese dioxide was determined. Th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of uranium on manganese dioxide, the effects of pH, temperature, and time on the adsorption of uranyl ions on the manganese dioxide have been studied and the enthalpy change ΔH in the adsorption process was calculated. The mechanism of the adsorption was discussed.Keywords manganese dioxide, uranyl ions, adsorption coprecipitation.吸附共沉淀法在微量铀的分离和富集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海水提铀、含铀工业废水的处理以及铀的分析化学中,钛、铁、铝、锰、铅的金属氧化物、水合氧化物及其氢氧化物都是常用的吸附剂[1].例如,钛胶作为海水提铀的优良吸附剂正在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2,3];关于铁、锰、铝、硅、钛的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对锌、铜、钴、镍等金属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亦有不少报道[4,5];最近还报道了以三氧化二铁和二氧化锰作为混合吸附剂从含铀硼镁铁矿的酸解液中分离富集铀的工艺研究[6].为了进一步探讨二氧化锰对铀的吸附机理,本文测定了二氧化锰的比表面积及其对铀的吸附等温线,并对影响铀吸附量的主要因素及吸附机理进行了讨论.1 实验方法1.1 主要仪器及试剂1.1.1 主要仪器 ST-03型表面与孔径测定仪;721型分光光度计;pHS-2型酸度计.1.1.2 试剂 二氧化锰(分析纯,北京化学试剂三厂产品),经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证实其组成为Mn(O*OH)2和MnO2的混合物,其中Mn(O*OH)2占63.70%,MnO2占36.30%.实验所用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1.1.3 硫酸铀酰标准溶液的制备 将硝酸铀酰于200℃附近加热脱水,再于850―900℃温度下灼烧使其转变为U3O8.准确称取U3O8用25%硫酸溶解(质量百分浓度),并用H2O2助溶至溶解完全后,定量转移至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1.1.4 铀含量分析 以偶氮胂(Ⅲ)为显色剂,分光光度法测定.1.2 实验方法1.2.1 比表面积的测定 用ST-03型表面与孔径测定仪,连续流动色谱法测定不同相对压力(PN2/PS)下的吸附量Vd,由BET公式计算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Vm[7].再由公式S=4.36Vm/W计算二氧化锰的比表面积(W为吸附剂质量).PN2为氮气分压,PS为液态氮的饱和蒸气压.实验条件:二氧化锰0.0505 g,样品处理温度353 K,室温19.5 ℃,仪器常数K=4.6×10-8 min/(μV*s),Pa=100.045 kPa,Ps=127.670 kPa.1.2.2 吸附实验 所有吸附实验均在与超级恒温水浴相连的带夹套的恒温烧杯中进行.根据实验要求,在烧杯中加入一定体积的纯水和铀标准溶液,用精密酸度计调节溶液pH值,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作为吸附剂,用橡皮塞塞紧杯口,搅拌一定时间,过滤,分析滤液中铀含量,计算铀的吸附量.X表1 二氧化锰比表面积测定数据Table 1 Data of Specific Surface area for manganese dioxideNoPN2/PsVd,cm3A(a.u)10.07560.6402747070.12720.11430.6992836420.18430.15490.7482852140.24640.19640.8082875340.29450.23590.8772912940.353图1 pn2/ps关系图Fig.1 Curve of as a function of PN2/Ps2 结果与讨论2.1 二氧化锰比表面积的测定以N2为吸附质,H2为载气,按1.2.1所述的方法测定二氧化锰的比表面积,色谱峰面积(任意单位)由CDMC-1型色谱积分仪给出,结果列于表1.以对PN2/Ps作图得一直线(见图1),用最小二乘法对直线进行线性拟合处理后,求得该直线的斜率为,截距;由BET公式求得N2在二氧化锰表面上的饱和单分子层吸附量为,所以二氧化锰的比表面积为:2.2 铀在二氧化锰上的吸附量和平衡时间实验条件为:溶液体积50 mL,铀浓度0.2893 mg/mL,用0.1 mol/L NaOH溶液调节吸附体系pH=6,然后按前述实验方法加入50 mg二氧化锰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吸附实验.图2 吸附量与时间的关系Fig.2 Adsorbing capacity of uranium as a function of time图2为不同温度条件下二氧化锰对铀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由图2可以看出,在不同温度下25?min以内可达吸附平衡,为确保吸附达到平衡,选择吸附时间为30 min.实验结果也表明,平衡吸附量还受到吸附温度的影响,例如,90 ℃时二氧化锰对铀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位于16.5 ℃时曲线的上方;在16.5 ℃时,单位质量二氧化锰对铀的平衡吸附量为173 mg/g,而在90 ℃时,平衡吸附量可达209.4 mg/g.2.3 吸附体系pH值的影响当其它条件恒定时,不同pH值对平衡吸附量的影响示于图3.由图3可知,铀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吸附量随pH值的变化曲线均为抛物线形,且都在pH=6附近时达最大值.由图3结果也可以看出,升高温度有利于二氧化锰对铀的吸附反应.图3 pH的影响(C0U=0.2893 mg/mL;V=50 mL;MMnO2=50 mg)Effect of pH in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range ions on manganese dioxide溶液pH值对平衡吸附量的影响,主要起因于作为吸附质的铀酰离子在不同pH下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同时也与吸附剂的表面状态有关.在不含SO2-4的溶液中,当溶液中铀离子浓度为1×10-4mol*dm-3时,UO2+2在pH>3时开始水解,当pH=6.6时,其水解产物为UO2(OH)2沉淀.随着溶液pH的变化,水解产物除UO2(OH)2外,还有UO2(OH)+,U2O2+5和U-O2+8等[4].在含有大量SO2-4的体系中,UO2+2离子随溶液pH的变化除发生水解反应,形成不同组成的羟基铀酰络离子UO2(OH)+\,(UO2)2(OH)2+2\,(UO2)3(OH)+5和UO2(OH)2外,还与溶液中的SO2-4离子发生配合反应,形成组成不同的硫酸铀酰配阴离子UO2SO4,UO2(SO4)2-2\,UO2(SO4)4-3和(UO2)2(OH)2SO4等.当溶液中UO2+2离子浓度为1.36×10-4 mol*dm-3,SO2-4离子浓度为1.43 mol*dm-3时,利用牛顿迭代法可以近似算出pH=6时溶液中铀离子主要以UO2(SO4)4-3,UO2(SO4)2-2,UO2SO4,(UO2)2(OH)2SO4和尚未沉淀的UO2(OH)2的形式存在.经对吸附剂吸附铀前后的红外光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锰在pH=6附近吸附铀后的红外光谱中,有UO2+2(884 cm-1)、-OH基团(1637 cm-1,1404 cm-1)和SO2-4(1152 cm-1,1076 cm-1)的特征吸收峰存在.由此推测,铀的吸附产物很可能是以UO2(OH)2和(UO2)2(OH)2SO4*8H2O的形式存在,而硫酸根与铀酰离子所形成的UO2(SO4)4-3,UO2(SO4)2-2和UO2SO4等配离子很可能是不易被吸附的化合物,这一推测与铀、钍在萃取分离和液膜分离过程中的行为是一致的[5].当介质pH值进一步升高时,由于铀酰离子形成(UO2)3(OH)+5,UO2(OH)+等不易被吸附的配离子而进入溶液,导致铀的吸附量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介质pH值的变化会导致作为吸附剂的二氧化锰固体表面极性发生变化,即二氧化锰固体表面吸附活性发生变化,实验结果也证实了固体吸附剂在pH=6附近时具有最大的表面活性.2.4 吸附机理的探讨分别测定了26 ℃和90 ℃时铀在二氧化锰表面上的平衡吸附参数,结果列于表2.其中C0U表示吸附体系中铀的初始浓度,CeqU代表吸附达平衡时溶液中铀的浓度,Y表示单位质量的二氧化锰吸附铀的相应质量,令,表示二氧化锰对铀的吸附常数.由不同温度下的K值,根据公式,可以求得相应的吸附热ΔH的平均值[9].根据表2数据可分别求得26 ℃和90 ℃时的lgY对lgCeqU的关系曲线,结果示于图4和图5.表2 二氧化锰吸附铀的吸附常数(K)和吸附热(ΔH)值Table 2 Data of adsorption constants K and adsorption heat ΔH for the sorption of Uranium on manganese dioxideC0U,mg/mL 0.11580.13900.15450.16990.20850.2317CeqU,mg/mL26℃0.044810.058390.067930.080590.11010.122590℃0.0016250.005500.008350.012250.040000.05188Y,mg/g26℃69.5478.6386.5389.68102.2109.290℃69.6382.0283.9390.70101.5107.9K×10-3,mL/g26℃1.5521.3471.2471.1130.92840.891490℃42.8514.9110.057.4042.5372.080ΔH,kJ/mol 46.7933.9029.1226.7314.1811.95图4 90℃时lgY与lgCeqU的关系曲线Fig.4 Curve of lgY as a function of lgCequ at 90℃图5 26℃时lgY与lgCeqU的关系曲线Curve of lgY as a function of lgCeqU at 26℃根据吸附理论[9],在液固吸附体系中,固体表面的遮盖率与达吸附平衡时吸附质的浓度有关,作为吸附质的铀的平衡浓度越大,二氧化锰表面吸附铀的几率越大,表面遮盖率也越大.图4和图5的实验结果证明了二氧化锰对铀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吸附热是判断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重要判据之一,由于本文条件下ΔH具有较大的正值,由此推测,二氧化锰对铀的吸附过程主要是吸热的化学吸附过程[2,10].实验表明,二氧化锰固体表面的遮盖率与吸附质的铀的浓度CeqU成正比关系,同时也与吸附热有关.铀酰离子将优先在吸附热较大的位置上被吸附,因此时二氧化锰表面的遮盖率较小.二氧化锰对铀的平衡吸附量既取决于其自身比表面积的大小,也与其本身的极性有关,因带有一定极性基团的吸附剂分子更有利于对铀的吸附.虽然实验中所用二氧化锰的比表面积较小,但由于吸附剂分子中存在极性强的羟基,因而对铀有较好的吸附活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29431206作者单位:樊耀亭 徐 杰 蒋永贵 张琳萍 郑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郑州 450052吕秉玲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参考文献[1] 尾 方.关于海水提铀的基础研究.日本海水学会言 志,1971,24(5):197―212[2] 陈松,廖文卓,黄宣宝等.钛胶海水提铀的动力学研究Ⅱ.海洋学报,1981,3(4):571―578[3] 傅文通,骆炳坤,庄万金等.铀酰离子在水合氧化钛上的吸附作用.海洋学报,1986,8(2):178―183[4] Tewari P H. Adsorption of Co2+ by oxides from aqueous solution. Can J Chem, 1972,50(11):1642―1648[5]Kenta Oi. Lithium-ion sieve of λ-type manganese oxide. Solvent Extr Ion Exch, 1987,5(3):561―572[6] 樊耀亭,吕秉玲.从含铀硼镁铁矿酸浸液中分离、富集铀的研究.核化学与放射化学,1997,19(2):23―28[7] 严济民,张启元.吸附与凝聚.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8[8] Helfferich F. Ion exchange. New York:McGraw-Hill, 1962.166[9] 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杨.物理化学(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966[10] Atkins P W. Physical chemistry (second edition).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82.10291997-03-24收到原稿 1998-02-10收到修改稿
|
[
"Enviornment",
"Space",
"Military"
] |
Enviornment
|
222企业 管理 体制 与 生产 经营06011984 年 9月 18 日国务院国务院 关于 改革 建筑 业 和 基本建设 管理 体制 若干 问题 的暂行 规定(1984 年 9月 18 日 发布 )根据 六 届 人大 二 次 会议 关于 改革 建筑 业 和 基本建设 管理 体制的 精神 , 现 就 有关 问题 作 如下 规定 :一 、 全面 推行 建设 项目 投资 包干 责任 制 。今后 新 建 项目 都 要 实行 投资 包干 制 。 有些 新 建 项目 如 煤炭 、火电 等 , 实行 按 新 增 单位 生产 能力 造价 包干 。 住宅 建设 按 平方米造价 或 小区 综合 造价 包干 。现有 在建 大中型 项目 , 要 力争 在 今 明 两 年 内 按照 批准 的 概算或 修正 的 概算 , 由 建设 单位 和 主管 部门 签订 投资 包干 协议 , 实行 包建 。 接近 完工 的 项目 也 要 核定 未 完 工程 的 投资 , 实行 收尾 包干 。凡 实行 投资 包干 的 项目 ,都要 在 协议 或 合同 中 , 明确 “ 包 ”、“ 保 ” 双方 的 责任 。 尚未推行 招标 承包 制 的 工程 项目 , 建设 单位 要 按 投资 包干 的 要求 与 建筑安装 企业 和 有关 单位 签订 合同 , 层层 落实 , 不 能 敞口 。二 、 大力 推行 工程 招标 承包 制 。要 改革 单纯 用 行政 手段 分配 建设 任务 的 老 办法 , 实行 招标 投标 。由 发包 单位 择 优 选定 勘察 设计 单位 、 建筑 安装 企业 。要 鼓励 竞争 , 防止 垄断 。 经 审查 具备 投标 资格 的 , 不论 是 国营或 集体 单位 , 不论 来自 哪个 地区 、 哪个 部门 , 都 可以 参加 投标 。项目 的 主管 部门 和 当地 政府 , 对于 外 部门 、 外 地区 中标 的 单位 ,要 提供 方便 , 不得 制造 困难 。 外地 中 标 单位 , 未 经 批准 , 不得 在项目 所在地 建立 永久 性 或 变相 永久 性 的 基地 。招标 工程 的 标底 , 在 批准 的 概算 或 修正 概算 以内 由 招标 单位确定 。 评标 、 定标 , 由 招标 单位 邀请 项目 主管 部门 、 基建 综合 部门 、建设 银行 参加 审查 中标 单位 要 在 规定 期限 内 与 发包 单位 签订 合同 ,明确 双方 的 责任 、 权利 和 奖惩 条款 。关于 外国 工程 公司 、 中外 合资 工程 公司 参与 国 内 建设 项目 的 投标办法 , 另行 规定 。三 、 建立 工程 承包 公司 , 专门 组织 工业 交通 等 生产 性 项目 的 建设 。各 部门 、 各 地区 都 要 组 建 若干 个 具有 法人 地位 、 独立 经营 、自负盈亏 的 工程 承包 公司 , 并 使 之 逐步 成为 组织 项目 建设 的 主要形式 。 工程 承包 公司 所 需 周转 资金 , 由 建设 银行 贷款 。工程 承包 公司 接受 建设 项目 主管 部门 ( 或 建设单位 ) 的 委托 ,或 投标 中 标 , 对 项目 建设 的 可行 性 研究 、 勘察 设计 、 设备 选购 、材料 订货 、 工程 施工 、 生产 准备 直到 竣工 投产 实行 全 过程 的 总 承包 ,或 部分 承包 。工程 承包 公司 可 跨 部门 、 跨 地区 承包 建设 任务 。工程 承包 公司 要 注意 开发 新 技术 , 提高 技术 和 经营 管理 水平 ,努力 增强 竞争 实力 。四 、 建立 城市 综合 开发 公司 , 对 城市 土地 、 房屋 实行 综合 开发 。有 条件 的 城市 和 大型 工矿区 要 逐步 建立 若干 个 这 一 类 的 开发 公司 ,实行 独立 经营 ,自负盈亏 。 综合 开发 公司 要 按照 城市 总体 规划 , 制定 开发区 的 建设规划 , 通过 招标 组织 市政 、 公用 、 动力 、 通讯 等 基础 设施 和 房屋建设 以及 相应 配套 设施 的 建设 。 所 需 周转 资金 , 由 建设 银行 贷款 。已 建立 的 开发 公司 要 积极 创造 条件 , 尽快 成为 经济 实体 。综合 开发 公司 对 土地 的 开发 建设 和 房屋 建筑 、 工程 设施 实行有偿 转让 和 出售 。 未经 开发 的 土地 , 不得 收取 开发 费用 。
|
[
"Space",
"Sports",
"Agriculture",
"Politics",
"Transport",
"Energy",
"Electronics",
"Mine",
"Enviornment",
"Philosophy",
"Medical",
"Military",
"Economy",
"Law",
"Art",
"History"
] |
Law
|
【 日 期 】19960918 【 版 号 】7 【 标 题 】世界太阳能首脑会议召开 国务委员罗干代表江泽民主席出席并发表讲话【 作 者 】朱士骧/王庆华 【 正 文 】 据新华社哈拉雷9月16日电 (记者朱士骧、王庆华)为期两天的世界太阳能首脑会议今天在这里开幕。来自世界12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数千名代表将就目前全球能源形势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共商大计。出席今天会议的有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中国国务委员罗干代表江泽民主席出席了会议。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书面讲话中说,在今后30年,能源消耗量将大幅度增加,常规能源已不能满足人类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全球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效应也迫使人们不得不积极考虑和寻求替代能源。他期待着与会代表就能源政策和替代能源的开发问题提出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会上呼吁人类提高对再生能源的认识,各国政府应将开发再生能源纳入能源发展计划,逐步改变能源的结构。欧洲联盟代表帕波特西斯表示欧盟将支持人类对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并愿意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援助。在这次世界太阳能首脑会议上,代表们将讨论和审议《世界太阳能十年规划(1996―――2005年)》和《关于太阳能及可持续发展的哈拉雷宣言》。14日在这里举行的世界太阳能委员会会议已讨论并通过了这两个文件。据新华社哈拉雷9月16日电 (记者朱士骧、王庆华)中国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罗干今天在这里举行的世界太阳能首脑会议上发表讲话,全面介绍了中国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的成就。罗干说,中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中国政府也一直关心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他指出,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多地用洁净能源替代矿物燃料,是中国能源建设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是一种广泛存在、平等给予和可自由利用的洁净能源。他强调,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点是农村地区。中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占80以上,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资源,求得能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罗干说,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造福于全人类的事业,需要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他强调,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发展中国家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规划,加强“南南合作”。罗干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其它国际组织,加强协调,调动各种财力和物力,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他表示相信,经过共同的努力,人类将能够把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建立在清洁干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上。
|
[
"Economy",
"Energy",
"Medical",
"Literature",
"Art"
] |
Energy
|
中国环境科学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年 第18卷 第2期 No.2 Vol.18 1998科技期刊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简介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创建于1977年,隶属广州市环境保护局,是我国首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分析测试、环保工程设计、政策法规研究、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环保产品开发的环保科研机构。我所持有国家甲级环境影响评价证书和广州市环保治理工程设计一级证书。拥有一支专业齐全、训练有素的科技队伍和6000m2的科研大楼。全所编制100人,现有科技人员8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6人,工程师41人,配备了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掌握了一系列先进的环境规划、评价、实验测试的技术和方法,具有从事重大环保科研和环保产品开发的良好条件。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以高效优质为建设单位和环境管理部门服务为一贯宗旨。实行所长负责制和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设有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室、污染治理技术设计研究室、环境分析研究室、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室、环境信息研究室等专业科室。建所以来,积极承担“六*五”、“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研究项目和为当地经济发展、环境管理服务的课题共获70余项科研成果和1项国家专利发明奖,其中获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环保科技进步奖12项、市环保科技进步奖23项。为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努力寻求走科、工、农相结合发展的新路子,成立了广州环境保护科技开发部、广州天河高新技术开发区环科发展公司、广州龙归绿园生态科技开发公司,全所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所积极开拓和发展对外合作和交流,美国、英国、日本、德国、荷兰、加拿大、芬兰、挪威、澳大利亚、香港的同行相续到所参观指导和开展技术交流。我们还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傅家谟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刘鸿亮院士、北京大学唐孝炎院士、香港大学姚思教授为我所顾问。现在,我所正充分利用人才和装备的优势,加快产品开发步伐,加强对外合作,向着建设一个与国际大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广州环境管理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的研究所的目标前进。
|
[
"Education",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
"Computer",
"Military",
"Mine",
"Politics",
"Philosophy",
"Agriculture",
"Energy",
"Transport",
"Economy",
"Medical",
"Enviornment",
"Sports"
] |
Enviornment
|
航空动力学报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1999年 第14卷 第1期 VOL.14 No.1 1999突扩区/火焰筒头部流动特性研究赵坚行澈 劲 丁万山 赖寿昌 邓淑文 邓 武摘要:本文试验研究某型直流短环燃烧室突扩区/火焰筒头部流动特性,测量突扩区,火焰筒内外环气流通道及整个燃烧室的总压损失和燃烧室各股气流通道的分流比,采用LDV多谱勒激光测速仪测量突扩区流场。通过对二种燃烧室和七种不同结构方案的突扩扩压器流场测定,综合分析突扩扩压器主要几何参数对流场参数,总压损失及分流比等燃烧室性能参数影响规律,为燃烧室的研制和改进设计提供有用的试验依据。主题词:燃烧室 流动特性 测量分类号:V231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OF HEAD IN SECTOR ANNULAR COMBUSTORZhao Jianxing,Xu Jin,Zhan Xuewei(2nd Dept.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16)Lai Shouchang,Deng Shuwen,Deng Wu(Nanhua Power Plant Research Institute,Zhuzhou 412002)ABSTRACT Th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udden expansion region between the prediffuser exit and the head of the flametube in relation to its geometric parameters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purpose of the annular combustor optimization.The mass flow ratio,total pressure loss of outer and inner annulus,and whole combustor are measured with different total pressure probes and flowmeters,respectively.Flow velocity profiles in the asymmetric sudden expansion region are measured by Laser Doppler anemometry.Experemental results of flow field total pressure loss and flow ratio for two types of combustor and seven configuration sectors show that two eddies occur in the sudden expansion regions;the prediffuser geometric parameters,such as deflection angle;relative sudden gap L/h and inlet Mach number,have an effect on the airflow patterns,drag coefficient and mass flow ratio.Key Words Combustion chambers Flow characteristics Measurements1 总压损失及分流比的试验本文所研究的燃烧室与一般涡喷发动机所采用短环燃烧室[1]不相同,为了与离心压气机图1 燃烧室结构示意图相连接,其扩压器出口轴线与火焰筒轴线并不重合,而是相交一定角度,火焰筒设置的位置靠近燃烧室内壁离扩压器出口有一定距离(见图1)。燃烧室的总压损失和分流比是燃烧室设计中二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本文研究燃烧室前置扩压器几何参数β和L以及进口气流Ma数对这2个性能参数的影响规律。试验件共分5个测量截面来完成燃烧室总压损失的测量(见图1),这5个截面分别为扩压器出口,内外环2个突扩区界面以及2个出口截面(火焰筒和内环通道)。在测量总压过程中气流方向的偏差对总压值影响较大,为了能够准确测量总压,我们设计了旋转式单点和3点套筒式总压管分别布置在扩压器出口和燃烧室出口以及突扩区界面。各测量截面的压力耙都按等环面积规律分布。由于总压损失与各股气流的分流比有关,因此在测总压时通过调整各通道出口阀门,控制了出口反压使各流道的流量分配达到设计分流比,然后进行总压测量。各截面的总压值可取其各测量点的算术平均值。总压损失系数ξ和阻力系数λ可按下式计算:(1)式中:下标1为扩压器出口截面Ⅰ-Ⅰ,j为Ⅱ,Ⅲ,Ⅳ截面。本试验还探索了燃烧室各股气路分流比的变化规律,从离心式压气机出口排出的气流经呈锥面倾斜的短直壁突扩扩压器进入突扩区。在突扩区分成三股气流:一股流入燃烧室外环,这股气流在燃烧室尾部又分出一少部分气流用于冷却涡轮导向叶片;一股流经旋流器和火焰筒头部冷却孔进入燃烧室内部;一股流向燃烧室内环,这股气流又被隔板分成二股气流,其中一股经燃烧室内环进入火焰筒内部,另一股流向涡轮盘用于冷却涡轮盘和涡轮叶片。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工作者在进行分流比研究时,都没有模拟火焰筒的进气情况,本试验则是在扩压器后部放置了真实火焰筒,研究燃烧室几何参数和气动参数的变化对分流比的影响,由于每股通道的反压对流量分配有直接影响,本试验进行分流比时为了保持出口反压不变,在测量分流比时,调节各流道的出口阀门,使其出口压力一定。2 激光测速试验本试验的试验件为扇形,激光测速的截面为通过火焰筒旋流器中心的剖面,由于试验件两侧的光学玻璃倾斜导致玻璃面法线与激光光束轴线成一定夹角,使激光器的四束光束不重合不相交于一点,这样测出的两个速度分量并不是空间同一点的速度分量,为此本文采用光束交点偏移修正法[2],对光路进行了修正。所得到中心纵剖面上径向速度V′y=Vycosα。式中:Vy为测得的径向速度,α为中心纵剖面偏转角度。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必须保证光束交点落在旋流器中心纵剖面上,而实际上,由于光的折射,光束穿过石英玻璃后,二束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使交点位置改变,为此可用下式来求得透镜到交点的实际距离F[2]F=FD+t(1-tgkw/tgkf)+d1(1-tgka/tgkf) (2)式中:FD为透镜的焦距,t为玻璃的厚度,d1为透镜到窗口的距离,ka为光束入射角,kf为光束折射角,kw为光束在石英玻璃内折射角。在本试验中,设kf=ka。在试验中入射光与玻璃的夹角一定,因此F为定值。首先可在试验中心纵剖面上设一个基准点,调整入射光交点与基准点重合,其他测点按其与基准点的相对位置移动坐标架,这就确保了每个测点在中心剖面上。3 试验结果与分析本文所用扇形短环燃烧室试验件为两种:1号和2号。扩压器试验件共有7个,其中扩压器出口轴线与垂线夹角β分别为31°,40°,49°和58°;突扩间隙L/h分别为0.6,0.8,1.0,1.2;进口气流Ma数分别为0.1,0.12,0.14和0.16。前置扩压器出口折转角β,突扩间隙L和燃烧室进口Ma数变化对总压损失系数,阻力系数和分流比的影响,其部分试验结果见图2~图5。图2为总压损失系数ξ随Ma数的变化关系曲线。由图可见,随着Ma数的增加,燃烧室总压损失也相应增加。这是因为马赫数增大,扩压器出口速度增加,气流撞击火焰筒头部所产生的压力损失也增大的缘故。图2 总压损失系数ξ随Ma数的变化 图3 总压损失系数ξ随β角的变化图3为总压损失系数ξ随β角的变化。由图可知折转角β对总压损失影响不大,其损失变化范围在0.2%左右。这说明燃烧室对扩压器出口气流方向变化不敏感,可以预见如果这种燃烧室的火焰筒由于热膨胀而使火焰筒与扩压器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其燃烧室性能不会发生明显地恶化。图4表示阻力系数λ随着无量纲突扩间隙L/h的变化曲线,当L/h很小时,总压损失明显增大,阻力系数也加大。这是因为此时火焰筒离扩压器出口很近,气流急剧转弯,导致气流的剪切应力和损失都增加。当L/h为0.8时,燃烧室的总压损失降低,阻力系数也相应减少,而随着L/h继续增大,燃烧室的总压损失和阻力系数也略有增加,最后当火焰筒远离扩压器出口时,燃烧室阻力系数保持不变。图4 阻力系数λ随L/h的变化 图5 燃烧室各股进气量百分比Gf/G随Ma数的变化图5为进气速度变化对分流比的影响,由图可知,内环和头部总气量随进口气流Ma数增加略有加大,而外环总气量略有下降。但是,总的看来,流量分配随进口Ma数变化较小。本文采用LDV激光测速仪测量燃烧室头部突扩区流场,研究扩压器的几何参数β和L以及进口Ma数对突扩区/火焰筒头部气动流动特性的影响。图6 2号燃烧室模型A流谱图(Ma=0.12,β=40°,L/h=1.0)图6为2号燃烧室突扩区流谱图,由图可知,在扩压器出口两侧有两个较大的稳定旋涡,这两个旋涡形成两个气动壁面,迫使从扩压器流出气流沿着较窄的流路,以较大的速度流入火焰筒内外环通道,气流流动比较稳定总压损失也较小。通过一系列测验表明:(1)两种燃烧室几何尺寸不相同,但当其折转角和间隙相同时,所得流谱基本相似。(2)当β角由31°增加到58°时,突扩区流场也有较大相应变化,β角太大或太小都不能形成合理的流场,只有β角为40°时,在扩压器出口形成两个稳定的旋涡。(3)突扩间隙L/h变化,使扩压器出口气流对火焰筒头部冲击损失不相同,气流转弯方向也不同,因而突扩区流场也不同。当L/h=0.6火焰筒头部靠近扩压器出口,气流冲击损失较大旋涡不稳定。而L/h=1.2时,火焰筒离扩压器出口较远,因而气流受火焰筒影响小,此时旋涡趋向于稳定,但是旋涡强度减弱。只有L/h=1.0时流场稳定,总压损失也小。(4)随着进口气流Ma数增大,流谱未见明显变化趋势,只是旋涡尺寸略有加大,而且由于扩压器出口速度增加使得气流撞击火焰筒头部加强,气流的紊流强度也增加,流场略有畸变,燃烧室头部的旋涡趋于不稳定,同时,由于撞击压力损失也有所增加。作者简介:赵坚行 女 58岁 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5教研室 210016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赵坚行澈 劲 丁万山航空工业总公司608研究所 赖寿昌 邓淑文 邓 武参考文献[1] Carotte J,Stevens S J.The Performance of a combustor Pre-Diffuser Incorporating Compressor Outlet Guidle Vanes.AIAA 1990-2165[2] 胡劲.:突扩区/火焰筒头部一体化设计试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7收稿:1998年3月修稿:1998年6月责任编辑:杨再荣
|
[
"Transport",
"Electronics",
"Philosophy",
"History",
"Computer",
"Space",
"Agriculture",
"Education"
] |
Space
|
土壤与环境SOI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1999年 第8卷 第2期 Vol.8 No.2 1999广东省有机肥产业化的发展前景与策略张育灿 罗兴根反复的农业生产实践证明,有机肥料在当今农业生产及今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重施偏施化肥,一是导致土壤板结,耕性不良,地力下降;二是降低农产品品质,污染环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三是降低肥料的利用率。而施用有机肥不仅能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效益,而且能保养和提高地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种作用是化学肥料所不能替代的。传统有机肥腐熟周期长,养分损失多,体积大,肥料质量低。如何克服使用有机肥料的缺点,是有机肥料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自从1987年广东省高要市农业局率先办起一间利用泥炭生产有机复混肥料厂以来,利用各种有机肥源来提炼生产有机复混肥或纯有机肥的工厂如雨后春笋,使广东省有机肥的生产逐渐走上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道路。1 我省有机肥的生产现状1.1 发展速度快据初步统计,广东省商品有机肥生产厂家已发展到17家,年设计生产能力可达30万 t左右。1.2 多渠道开发利用各种有机肥源在商品有机肥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广东省广大肥料工作者和商家通过学习外地的好经验以及引进先进技术,多渠道开发目前的各种有机肥源,使广东省利用的有机肥源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到目前为止,可利用的有机肥源很多,例如,禽畜粪便、糖厂的滤泥、发电厂的煤灰、卷烟厂的烟末、泥炭、木糠末、鱼粉、骨粉、麦麸、花生麸、羽毛粉、稻秆和蔗叶,通过广泛利用有机肥源,丰富了广东省商品有机肥产业化的内容,从而实现了变废为宝或从低值向高值方向的转化。1.3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等高科技开发有机肥源,促进商品有机肥生产走向产业化广东省在商品有机肥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高新技术作为推动产业化发展的动力,例如,广东德隆有机生物肥料厂充分利用新兴县养鸡基地的鸡粪作为有机肥源,运用现代综合微生物技术,利用发酵微生物和功能微生物对鸡粪进行发酵、除臭,生产出有机无机复混肥和纯有机肥,使该产品综合了化学肥料的“速”、有机肥料的“稳”、功能微生物的“促”等优势,且具有肥效缓急相济的特点,提高了肥料利用率。1.4 克服无机复混肥生产的某些缺点,为商品有机肥的不断开发和发展提供保证由于受政策、原料价格、能源价格、运输价格、市场销路、农作物生长周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广东省无机复混肥的生产不很正常,主要表现为生产季节较为集中,一年中主要集中在需求旺季生产,一过需求旺季又导致生产积压,加上流动资金不足而几乎导致停产。但是,生产有机肥或有机复混肥就可以克服上述问题。这是由于有机肥源等原材料价格低,目前纯有机肥或有机复混肥厂的规模又较小,流动资金需求不那么大;广东省多数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商品有机肥施用于任何作物都可以使农作物稳定增产,避免需求旺季和淡季的矛盾;此外,受化肥价格的影响程度也较小,从而商品有机肥的生产能保持较正常的状态。1.5 物理性能较好,有机质含量高,质量过关,肥效好目前广东省有机肥商品的形状大部分为圆柱形,粉状或粒状,颜色多数为黑灰色或黑色,吸湿性、溶解性与化肥相当,置于水中半小时开始膨胀溶解。有机质含量高,普遍在150 g/kg以上,有的甚至高达400~500 g/kg。基本上没有臭味。有的纯有机肥还带有香味。施用有机肥或有机复混肥增产增收效果好,深受农民欢迎。目前广东省生产的有机肥基本能适合各种作物,有的厂家甚至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研制出某种农作物的有机专用肥。1.6 商品有机肥向多元化发展目前广东省商品有机肥除有机无机复混肥外,还有纯有机肥。目前有14个厂家生产有机-无机复混肥,另外有6个厂家生产纯有机肥;其中两家既生产有机无机复混肥,又生产纯有机肥。这说明广东省有机肥在不断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面对农业生产的市场需求而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 广东省有机肥产业化的发展前景2.1 政府重视、政策扶持有机肥产业化的发展早在1988年国务院就颁发了《关于重视和加强有机肥工作的指示》,这是指导今后一段时期内有机肥料工作的战略性文件,为有机肥料的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广东省人民政府[1996]23号文《批转省农办、农业厅关于全面实施“沃土计划”的意见通知》中指出:“支持有机肥商品化。”有机肥商品化“既可充分利用有机肥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是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好方法。各级政府要支持开办有机复合肥加工厂。省准备建一间年产万吨以上的有机复合肥厂,以模索经验,作出榜样。”2.2 有丰富的有机肥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每年有禽畜粪便达2700多万t,城镇人粪140多万t,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禽畜粪便来源将更多。另外,广东省还有不少其他有机肥源,例如,糖厂的滤泥,林业废料木糠末、卷烟厂的烟末、发电厂的煤灰、鱼粉、骨粉、羽毛粉、麦麸、花生麸、还有稻秆、甘蔗叶等,这为商品有机肥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3 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为商品有机肥产业化发展提供后盾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有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技术力量。广东省农业厅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则为商品有机肥产业化发展提供试验、示范和推广的阵地。2.4 有市场保证随着农业生产者对有机肥的作用的认识的深化,商品有机肥的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这为有机肥的产业化提供了市场保证。3 广东省有机肥产业化的发展策略3.1 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是有机肥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虽然国务院、省政府都曾经对有机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但是缺乏可操作性的强有力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各有关部门如农业、财政、科技、银信、税收等部门必须联合起来,改变以前农业部门孤掌难鸣的被动局面,或者赋予农业部门强有力的责权,负责对商品有机肥产业化的发展进行扶持、引导、服务。在目前政府机构正在改革的情况下,赋予农业主管部门专门的责权更能适应未来社会及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使产业化能扎扎实实的地进行;要增加投入;要加强调查研究,实行优胜劣汰。3.2 以市场为向导,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在商品有机肥产业化过程中,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选择一些市场适销份额大、效益好、内部管理好、负债少、规模大的企业作为商品有机肥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让它们壮大发展。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对效益低的企业采取兼并、资产重组、注入优质资产等形式进行低资本扩张,使这些企业焕发新机,以保证广东省商品有机肥产业化的健康发展。3.3 发展产业化必须做到以科技先行,加强和充实科研技术队伍和力量,千方百计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广东省各有关院校、科研所各自为立,难以形成一股合力,使这方面的技术力量比其他省份落后,因此,必须加强和充实广东省有机肥产业化的科技队伍和力量,做到科技先导,使广东的有机肥产业化逐渐跨入国内、国际的先进行列。3.4 必须加大使用有机肥的宣传力度施用有机肥能提高地力,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增加农民效益,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战略措施,因此农业、电视、广播、报刊、电影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各新闻媒介要把此项工作作为公益事业来宣传,而且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级干部重视和支持有机肥的开发和建设,使广大消费者树立起购买和使用有机肥产品的消费观念和意识,从而扩大商品有机肥的市场。3.5 开辟适销对路的有机肥品种,适应广东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生产企业既要让技术配方适合农作物的需要,也要在产品推销前做好“试验-示范-推广”的工作。只有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的有机肥品种,才能占领市场。作者单位:张育灿 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广州 510500罗兴根 南海市成人中专学校,广东南海 528200收稿日期:1998-11-05
|
[
"Enviornment",
"Politics",
"Transport",
"Communication",
"Energy",
"Electronics",
"Art",
"Education",
"Medical",
"Agriculture",
"Sports",
"Space"
] |
Enviornment
|
【 文献号 】4-4360 【原文出处】学术研究 【原刊地名】广州 【原刊期号】199711 【原刊页号】51~56 【分 类 号】K3 【分 类 名】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803 【 标 题 】动态的历史过程与辩证的历史分析 ――以太平天国为中心【 作 者 】郭世佑 【作者简介】作者郭世佑,杭州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310028 【 正 文 】 在近代农民起义史和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中,倘若始终如一地站在起义领导者的正义立场来评判历史,分辨是非,是否就能确保站在被压迫阶级的正义立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是否就能得出颇有说服力的科学结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法论问题,也是正确评价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关键所在。一不少论著在总结太平天国起义军最终前功尽弃的主要原因时,既充分注意到了洪杨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所造成的致命伤,也如实地指出洪杨一班人早在杀出广西之前就迫不及待寻求享乐、在定鼎南京之后更加变本加厉所带来的巨大危害。个中信息无异于表明:小农出身的旧式农民起义领导者只能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选择区间和创造区间中有所作为。既然旧式农民起义领导者在起义成功或相对成功之后,便由昔日的贫苦农民或别的社会底层摇身一变而成了同自己的起义对象并无本质差别的军功贵族或新式地主,由被压迫者变成新的压迫者,由自己所属的被压迫阶级的代表变成了自己所新属的压迫阶级的代表,那么,只有用辩证法的动态眼光来看待这种合乎历史逻辑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审视这种变化的阶级实质,分别研究各变化阶段的具体情况,才有可能保证史学工作者始终站在被压迫阶级的阶级立场来主持历史的公正裁判,才有可能始终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党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倘若一成不变地站在农民起义领导者的立场来判断历史,就会不知不觉地随着这些农民起义领导者的阶级地位的变化而发生阶级立场的移位,不知不觉地被起义领导者的阶级地位的变化牵着鼻子走,动机与效果的背离也就开始了。一方面,“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1 〕另一方面,任何社会集团都是动态中的社会集团,“任何真正的革命进步都要吸引更广大的群众参加运动,也就是说,要求更清楚地认识阶级利益,更明确地划清各政治党派的界线和更确切地描绘各个不同政党的阶级面貌;也就是说,要求以更加具体的、明确的、各个阶级的不同要求来代替一般的、抽象的、模糊不清的政治要求和经济要求。”〔2 〕如果史学工作者只顾其一,不顾其二,所得结论就难免失之偏颇。对于旧式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来说,他们不可能创造“任何真正的革命进步”,不可能为着这个进步而重新设计有助于“吸引更广大的群众参加运动”的政治方案和经济方案,但他们的造反功业能使原有的阶级对比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能或迟或早地制定一系列反映自己今非昔比的“阶级面貌”和政治利益的政策,这是毫无疑问的。在“成者为王”之后,他们自身的政治要求不外乎重建专制王朝秩序,享受人间富贵,充其量还能像刘邦或朱元璋那样尽快医治战乱创伤,尽快恢复广大农民的家园和生产生活秩序。此时此刻,成千上万的起义追随者或胁从者仍然是社会底层的基本成分,他们所获得的最佳回报除了朝政开明和轻徭薄赋外,就所剩无几了。广大劳苦农民并不指望新的主宰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东西,旧式农民起义也不可能给他们给历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东西。我们在研究近代农民起义领导者洪杨集团与太平天国的实际操作过程,评价其历史作用时,不应当机械地站在洪秀全一班人的政治立场来说话,不应当采取尽量挖掘甚至夸大其正面效应,尽量为其负面效应辩护或轻描淡写的态度,而应当始终站在被压迫阶级的正义立场,运用历史辩证法来冷静分析和区别对待之。〔3 〕我们既要充分肯定被压迫阶级奋起反抗的正义性,又要充分注意洪杨集团攻占南京之后以军功贵族和劣质主宰身分日益疏远自己曾经置身其中的下层劳苦大众这一客观事实。既要估计到洪杨起义军之于清朝的致命打击有助于晚清“洋务运动”之发生,有助于清朝中央集权制的瓦解等方面的客观历史作用,又要正视洪家王朝与清军双方借助于历时10余年的战争拼杀与搜括富庶江南所造成的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关于太平天国之于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不是一个“进步作用”或“倒退作用”之类非此即彼的简单结论或十分省事的“功过分成”之类结论所能说明的。为了确保历史的真实性,舍具体分析无他法。否则,历史就毫无复杂性可言了。在近年来出现的曾国藩研究热中,如何冷静地看待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与曾氏倡导“洋务运动”等其他事功之间的关系问题似乎在困扰不少研究者。新近的有关学术讨论与研究状况表明,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学术争论还值得进一步考虑:第一,有的研究者为了充分肯定曾国藩之于开中国早期现代化之先河的洋务运动的某些历史作用,试图否定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正当性及其历史作用;有的则强调清皇朝已经腐败透顶,只能彻底推翻。而曾氏率领湘军人马助纣为虐,维护清皇朝的腐朽统治,把太平天国将士残酷镇压下去,这就无异于开历史的倒车,是为研究和评价曾国藩一生事功的重要前提,在这一点上不容含糊。第二,受上述争论的制约,在关于曾国藩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的所谓盖棺定论上各执一端,争论不休。争论者都想说服对方,又都说服不了对方。恩格斯指出:“把革命的发生归咎于少数煽动者的恶意的那种迷信时代,是早已过去了。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是有一种社会要求为其背景,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4〕在君主专制主义统治下,“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广大农民往往是在自身的生存都已受到威胁时才铤而走险的,洪秀全一班人振臂高呼之后的四方景从完全是“官逼民反”的结果。被压迫者的造反权利是历史所赋予的,不是哪个后世研究者所能任意赐给或取消的,史学工作者没有理由淡视甚至怀疑洪秀全等人擎旗金田的历史正当性和必要性。至于农民起义者能不能创造出一个名副其实的新世界,或者洪秀全一班人能否在王袍加身之后履行自己的宗教诺言,尽可能为广大劳苦大众带来甜头,那是另一回事。曾经去南京走访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容闳在其《西学东渐记》一书中也提到:“予意当时即无洪秀全,中国亦必不能免于革命”。因为其“恶根实种于满洲政府之政治。最大之真因为行政机关之腐败”。至于这场起义的历史作用,也许它并不直接体现在同近代民主革命的历史联系上,而是体现在同“洋务运动”即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之发生的历史联系上,前者是后者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因为,如果不是洪杨起义军横扫东南半壁江山的雄姿彻底揭露了清朝八旗、绿营等经制之师的腐朽和无能,打乱了原有的中央集权制与民族歧视的统治秩序,似乎还谈不上曾国藩和他身后一批汉人督抚的迅速崛起,因而也谈不上“师夷之长技”方案的尽快到位。如果不是屡败屡战的曾国藩带着湘军的赫赫战功异军突起,欲期力排众议“师夷智”,其阻力必将更大。太平天国将士们十数年浴血奋战之于清朝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冲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据《清文宗实录》记载,仅在咸丰元年至咸丰六年(1851―1856年)间,亦即洪杨起义军兴师之后的前6年内, 骁骑校等正六品以上的八旗武官死亡共260人, 其中副都统等正二品以上者36人,占八旗死亡官员总数的14%。另外,因师糜饷、贻误战机而受各类处分者68人次,其中副都统以上军官占55人次。绿营军遭受太平天国起义军的打击更是毁灭性的,其中死于战阵的把总、千总、守备、都司等中下级武官不计其数, 游击等正三品以上的中高级将领死亡者即达204人,其中提、镇大员18人,占全国水陆提、镇总人数的67%;总兵83人,占全国总兵人数的47%。 另有遭受处分的正三品以上绿营将领达223人次,其中提、镇大员占114人次。在此期间, 文官七品以上死亡者达429人,其中藩、臬、抚、督等正三品以上者共63人。 至于被起义军镇压、“殉节”、非自然病故以及遭受革职处分的地方知县共达415 人次,其中安徽、江西、广西三省的知县变动人数在70%以上,〔5 〕许多新任命的知县、知府等官还不敢前往赴任。广西巡抚劳崇光于咸丰五年十一月上奏即称:“盐法、左江二道悬缺均已三年,平乐、柳州二府悬缺各已二年,丞@①州县佐杂悬缺数年者更不可胜计”,上年“奏明咨取大挑知县来粤计有十员,迄今并无一员前来”。〔6 〕太平军以偏师约2万人自扬州和六合拔队北征时,朝野震颤,清廷在河南、 山东一带和京畿附近调集近20万军队防守,而且“粮道不通,京师震动,部内部外官僚送回家眷,闲员学士散归大半,京城一空”。〔7 〕正是在太平天国起义军的武器批判下,清皇朝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遭到空前的冲击和破坏,以汉人为主体的湘军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冒出来,并迫使清廷倚为长城。曾国藩不仅使一向疑忌重重的满族贵族们委以统辖江南4省军务之大权,而且将地方督抚权限轻而易举地扩展之, 从地方政务扩展至军权和财权,可以不听中央六部的使唤和藩司的牵制,有意无意地削弱着由满族贵族所独揽的清朝中央集权统治,其影响可谓久远。越来越为后世史学工作者所看重所称道的“洋务运动”,就是在有头有面、有权有势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督抚大员的竭力倡导和身体力行之下启动的。因而可以说,是金田起义后的时势造就了湘军统帅曾国藩,洪杨起义军有功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与“洋务运动”之间具有某种因果联系。洪杨起义军之于中国早期现代化发轫的那一份历史功绩理当引起人们的关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重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与相互作用。列宁在《论国家》中强调:“为了解决社会科学问题,为了真正获得正确处理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被一大堆细节或各种争执意见所迷惑,为了用科学眼光观察这个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8〕基于同样的理由, 我们既没有必要为了适当肯定曾国藩在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而贬低被曾氏所剿杀的太平天国起义者的那一份历史作用,也没有必要把曾氏倡导的“洋务运动”同他双手镇压农民起义之举对立起来研究之。在肯定曾国藩之于洋务运动的开拓之功或批判其残酷镇压天国将士的阶级罪恶时,只有适当注意二者之间的内在历史联系,才有可能确保历史描述与逻辑思维的连贯性。二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曾国藩一班人起兵镇压太平军固然属于无可争辩的事实,不过,这个事实如同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和君主专制统治进行武器批判一样,都是阶级的本能所驱使。曾国藩镇压农民起义的阶级罪恶,似不应成为研究和评价他的其他历史活动的障碍或前提条件,否则,全面研究和公正评价云云,就有可能成为空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明确指出:“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9 〕对曾国藩的研究与评价亦当如此。倘若曾国藩不去镇压太平天国,不去维护由社会经济形态所决定的“阶级关系”,那才不符合历史的常规,至少算是曾国藩的失职,清朝最高当局饶不了他,他也当不了举足轻重的封疆大吏,从而力排众议,在“师夷之长技”的筚路蓝缕中有所作为。这大概也算是历史无情的一种表现吧。至于洪杨集团高高兴兴地在南京城为自己营造天国之后,他们就过早地同广大劳苦大众疏远、隔离甚至对立起来,前者就以军功贵族或新式地主的姿态明显区别于后者,曾国藩之辈的阶级罪恶与洪杨集团的阶级面貌之间也就难分轩轾了。此时时刻,“兄弟”“姊妹”之类甜蜜的称呼和《天朝田亩制度》之类鼓动性的承诺对于广大劳苦大众究竟有何实际意义?互相拼杀的新式贵族同清朝贵族之间究竟有何本质的区别?也许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对于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纲领和洪仁gān@②向洪秀全提供的改革方案,我们不妨听听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的一段告诫:“据我们的爱国的历史学家和聪明的政治家们看来,只要那个时代的人能够对天国事物取得一致的认识,他们就毫无理由去为人间的事物争吵了。这些思想家们习于轻信,他们总是把某一个时代对本时代的一切幻想信以为真,或者把某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们对那个时代的一切幻想信以为真。”〔10〕更无情的历史景观在于:自中英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侵略者破门而入,中外民族矛盾日形尖锐。在太平天国将士同包括曾国藩的湘军在内的清朝兵勇殊死搏斗期间,俄国侵略者就趁火打劫,强占我国东北地区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英、法联军则悍然发动新的侵华战争,将新的不平等条约强加给我国。既然内战本身是由国内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的,战争双方还不可能像帝制推翻之后的国共双方那样从民族大义出发,停止内战,携手对外,历史的法则就只能是通过较量,尽快结束内战,由胜利者去扮演中国早期现代化之领导者的角色,走“师夷之长技”之路。就历史研究而言,在相对客观描述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尽可能把握历史的内在联系,清理其来龙去脉,这比我国学术界流行的“功过分成论”以及“正面或反面”,“肯定或否定”(或曰“是基本肯定或基本否定”)之类非此即彼的整体性盖棺定论要复杂得多,也重要得多。对于曾国藩这样一个产生于复杂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人物,至少当现实与历史的时空还没有适当拉开距离之前,似乎还没有必要急于寻找一个十分简单的整体性结论。这样的整体性结论也许很省事,但不一定科学,还是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为好。在具体分析之后,有时仍很难也没有必要综合出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结论来。如果断定曾国藩或别的历史人物“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或主张“三七开”、“四六开”等等,此类结论乍看起来很精确,颇具科学特征,实际上均属意念支配下的主观估摸。因为从根本上说来,历史人物作用于不同时空,而且内容、类别乃至性质也不同的那些活动与事件是无法通过加减计算方法来判断其功过大小的。况且,许多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往往是互相联系着的,有时还具有某种因果必然性甚至互补性。如果以为历史人物的功过之间可以加减甚至可以抵消,那只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害的。应该说,研究历史人物不必急于得出一个简单结论,然后确定褒贬的基调。通过具体研究,史学工作者如果能切实回答历史是什么和为什么,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大概就完成得差不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力量与科学精神完全可以在回答历史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研究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却无法指望貌似准确而实属主观臆断的所谓“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之类的简单结论去体现。当然,这并不排除具体研究之后,人们各自对历史人物形成某种整体印象,对其历史地位与作用作出某种整体估价的可能性。如果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看作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那么,何谓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作为农民起义“最高峰”的标志何在?是因为它克服“流寇主义”所建霸业的时空范围超过了以往的同类先行者,还是因为起义领导者引进了上帝观念而摆出了学习西方的姿态?是因为洪秀全颁发了集唐末黄巢起义以来农民平均主义思想之大成的一纸空文《天朝田亩制度》,或者因为匆匆赶来的洪仁gān@②提出了既能体现其个人游历香港数年之后的思想与见识又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近代历史发展趋势相吻合的《资政新篇》,还是因为这场起义打击两千年来中国君主专制统治与小农经济结构的广度和深度与众不同?还是因为它面对船坚炮利的西方“番弟”或“洋兄弟”有什么惊人之举?等等这些线索,似乎还可进一步讨论。而对于广大受苦受难的社会下层民众来说,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也许并不是基于那些空头许诺所展示的想象力或系统性和鼓动性,也不是后世研究者所看重所欣赏的战争空间之广袤与战争时间之长久,而是揭竿而起的军功贵族们在“成者为王”之后能尽快打扫战场,以廉洁开明和轻徭薄赋回报农民,尽可能让嗷嗷待哺的农民兄弟过上好日子,或者就是把秦朝末年的陈胜起自垄亩前那句朴实无华的承诺付诸实践――“苟富贵,毋相忘”。不是因为我们偏爱揭前人之短,喜欢同洪秀全等人的历史形象过不去,只是试图区分并且具体说明作为阶级整体的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与作为个体的洪秀全一班人自身的缺陷与失误,试图说明洪秀全一班人的真实言行与近代政治革命之间的历史鸿沟,我们才不得不抖出一些系于洪秀全一班人之身的诸多缺陷,并无存心苛求或贬低之意。如果一定要将历史的天平无条件地偏向洪杨一班人,无需用动态的眼光去审视和适当区分当年以劳苦大众的代表身分揭竿而起者与时过境迁后的军功贵族或新式地主之间的明显差异,那就另当别论了。毛泽东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如果此说可以成立,那么,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当作近代民主革命的一个基本内容甚至是重要内容或革命高潮之说,至少就不是“正规”的说法了。〔1〕《列宁全集》第1卷,第379页。〔2〕《列宁全集》第12卷,第393页。〔3〕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 吴承明先生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包括一系列原则和规律,不只是方法。但是,如果我们不是写历史,而是研究历史,即研究一个未知领域或未决问题,不如把它看作方法。这是因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规律虽是客观存在,但只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说明历史的方法是什么呢?我以为,其核心,也是我们在实践中用得最多的,就是历史辩证法。辩证法思想来自人们观察自然现象的总结,即自然辩证法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这本是恩格斯的意思,由斯大林明确说出。因而,钱学森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为‘社会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相并列,这是很有见地的”。吴承明先生还指出:“过去我们讲授历史唯物主义却很少讲辩证法,而把国家、阶级、阶级斗争当作主要内容。这是因为,我们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截然分成两门课(这也作俑于斯大林),前者讲辩证法,后者就不讲了。也因为我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是在民主革命战争中开始的,继之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这就很自然地突出了阶级和阶级斗争。”(《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杂谈》,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6,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4 页)吴承明先生的上述见解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的。如果我们用历史辩证法的眼光来看待洪秀全一班人所作用的历史演变过程,也许可以跳出某种思维误区,关于农民政权的性质与转化等问题的学术争端也就迎刃而解。〔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00―501页。〔5 〕以上统计数字参见何瑜:《晚清中央集权体制变化原因再析》。《清史研究》1992年第1期,第70页。〔6〕《宫中档》(清咸丰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7〕李汝昭:《镜山野史》。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3册,第9页。〔8〕《列宁选集》第4卷,第43页。〔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07―208页。〔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399页。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亻右加卒@②原字为王右加干【责任编辑】郭秀文
|
[
"Philosophy",
"Law",
"History"
] |
History
|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2000 Vol.26 No.3 P.430-432单机调度中平均流程时间和延期工件数的双目标问题司昕 郑应平 安燮南关键词 单机调度,多目标,平均流程时间,延期工件数.BICRITERION PROBLEM IN SINGLE-MACHINE SCHEDULING WITHMEAN FLOW TIME AND NUMBER OF TARDY JOBSSI Xin ZHENG Yingping AN Xienan(Institute of Auto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Key words Single-machine scheduling, bicriterion, mean flow time, number of tardy jobs.1 引言本文在具有平均流程时间和延期工件数两个目标的情况下对单机多目标问题进行研究,所研究的调度环境为假设工件集N的n个工件在一台机器上进行无中断的加工,每个工件的加工时间、到达时间和交工日期分别为pi,ri和di,且每个工件在零时刻到达,即ri=0,其完工时间为Ci,流程时间Fi=Ci-ri=Ci,平均流程时间每个工件的延迟Ti=max{0,ci-di},如果工件i是延迟的(即Ti>0),则令Ui=1;否则Ui=0.延期工件个数记为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是(P):在上述调度环境下,如何确定工件的一个加工排序,使得平均流程时间和延期工件数nT这个双目标问题达到最优,采用Graham等人的三参数表示法[2],将此问题记为1//,nT.对于单机调度中的双目标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三中形式:1)1//γ2|γ1,即在保证目标γ1为最优的情况下,使目标γ2达到最优;2)有效点集合形式1//γ1,γ2,即使目标γ1,γ2尽量都达到最优,这样得出的结果是一系列有效点的形式,而非单一的点;3)加权形式1//f(γ1,γ2),即目标γ1,γ2的函数表达形式,一般情况下为γ1,γ2的线性加权表达式.本文所研究的目标为有效点集合形式,即1//γ1,γ2.在有m个目标的单机调度问题的排序中,设其解集为R,其中每一解r∈R是一个具有m维的向量(r1,r2,…,rm),rj表示第j个目标的值.这里先给出有关有效解的定义.定义.称r为此多目标问题的一个有效解,如果对于排序s,不存在另一个排序s′,使得(i)rj(s′)≤rj(s),j=1,2,…m;(ii)rj(s′)<rj(s),对某些j.2 NP-hard问题本节中,我们将证明上述问题1//,nT是一个NP-hard问题.定理1.如果1//γ2|γ1是NP难问题,则1//γ1,γ2也是NP难问题.实际上,由问题1//γ2|γ1所得到的解必定是问题1//γ1|γ2的一个有效解.因此,此定理得证.定理2.问题1//|nT为NP-hard问题.可以利用另一个NP-完全问题,即3划分问题(3-partition problem)来建立此问题的多项式归纳,从而证得此定理(证明略).定理3.问题1//,nT为NP-hard问题(根据定理1和定理2即可推得此定理).3 算法由于1//,nT属于NP-hard问题,因此当n很大时,求出此问题的精确解将是非常困难的.本节将整理出此问题的几条性质,并将Emmons的一条定理[5]进行扩展,从而使我们能够采用动态规划的方法来处理此问题.在工件集N中,将非延期工件集和延期工件集分别记为E和T,即N=E∪T.注意到在最优排序中,E和T中的工件可能会交错排列.性质1.T中工件按SPT法则排序,而E中工件采用Smith方法[6]进行排序,即在Ti=0的约束下,使最小,其中i∈E.性质2.最小平均流程将随着延期工件数nT的增加而减少,且在nT=T时取得最小值,T为按SPT排序所得的延期工件数.性质3.在具有共同完工期(di=d,i∈N)的情况下,上述问题的排序具有(E,T)的形式,即所有E中的元素均排在T中元素之前,而且E,T中元素均按SPT法则排序.为能高效地获得问题1//,nT所有的有效解,我们将Emmons的一条定理进行了扩展[5],从而使我们能够采用动态规划的方法来进行求解.定理4.对于问题1//,nT的一个最优排序,若工件i不延期,即i∈E,则当n0T减少时(n0T≥T),仍有关系i∈E(证明略).Emmons同时给出了一条优先规则[5],我们将其扩展使其适用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优先规则.对于问题1//,nT,若两个工件i和j中只有一个不延期,如果满足(i)pi≥pj和(ii)pi-pj≥di-dj,则必有j∈E和i∈T.根据定理2和上述优先规则,我们提出了求解问题1//,nT的动态规划方法,其计算步骤如下:step 1.分别利用SPT法则和Moore方法计算延期工件数的上、下界T和T,计算L=T-T+1,L为动态规划所需进行的阶段数;step 2.m=1,E1={按SPT法则排序所得的非延期的工件},计算1(E1);step 3.计算Tm=N-Em,并根据优先规则在Tm中得到不可行工件集Im;step 4.m=m+1;step 5.For i:=1,…,Tm-Imdo Emi=Em-1∪{Ji}上式中Ji为Tm\Im中的一个工件;step 6.取Em=使step 7.m=L?是,则停止;否则转step 3.计算结束后,就得到L个有效解(T,1(E1)),(T-1,2(E2)),…,(T,L(EL)).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9635030)资助项目.司 昕 1968年出生.1995年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在DSS和CIMS中的应用、生产调度、DEDS以及混杂动态系统等.郑应平 简介见本刊第19卷第6期.安燮南 1936年生.195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司昕(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北京 100080)郑应平(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北京 100080)安燮南(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北京 100080)参考文献[1] Panwalkar S S, Dudek R K, Smith M L. Sequencing research and the industrial scheduling problem. In:Elmaghraby S E(ed). Symposium on the theory of scheduling and its application, New York:Springer-Verlag, 1973:29~38[2] Graham R L, Lawler B L, Lenstra J K et al. Optimization and approximation in deterministic sequencing and scheduling:a survery. Annal Discrete Math. 1979,5:287~326[3] Moore J M. An n job, one machine sequencing algorithm for minimizing the number of late jobs. Management sci., 1968,15(1):102~109[4] Tanaev V S, Gordon V S, Shafransky Y M. Scheduling Theory:Single Stage System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4[5] Emmons H. One machine scheduling to minimize men a flow time with minimized number tardy. Naval Res. Logist.Quart., 1975,22(3):585~592[6] Smith W E. Various optimizers for single stage production. Naval Res.Logist.Quart., 1956,3(1):59~66收稿日期 1998-07-21修稿日期 1999-01-08
|
[
"Computer",
"History",
"Literature",
"Politics",
"Philosophy"
] |
Computer
|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7年 第23卷 第6期 Vol.23 No.6 1997联想记忆神经网络的一个有效学习算法梁学斌 吴立德 俞俊摘 要 提出一种新的联想记忆网络模型的有效学习算法,它具有下述特点:(1)可以全部存储任意给定的训练模式集,即对于训练模式的数目和它们之间相关性的强弱没有限制;(2)最小的训练模型吸引域达到最大;(3)在(2)的基础上,每个训练模式具有尽可能大的吸引域;(4)联想记忆神经网络是全局稳定的.大量的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充分说明所提出的学习算法比已有算法具有更强的存储能力和联想容错能力.关键词 联想记忆网络,训练模式集,全部存储,最大吸引域,全局稳定性.AN EFFICIENT LEARNING ALGORITHM FOR ASSOCIATIVEMEMORY NEURAL NETWORKLIANG XUEBIN WU LIDE YU JUN(Dept.of Computer Science,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Abstract A new and efficient learning algorithm of asociative memory neural network is proposed,with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1)it can store any given training pattern set no matter how much and what correlation among them may be;(2)the smallest domain of attraction of training patterns is maximized;(3)each domain of attraction of training patterns is guaranteed to be as large as possible;(4)the designed associative memory network is globally stable.A large number of computer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firm that our algorithm possesses more powerful storage ability and more fault-tolerance capability than existing ones.Key words Associative memory, training pattern set, total storage ability, maximized domain of attraction, global stability.1 引言联想记忆神经网络可分为有自反馈和无自反馈两种模型,它具有信息记忆和信息联想的功能,能够从部分信息或有适当畸变的信息联想出相应的存储在联想记忆神经网络中的完整的记忆信息[1,2].其性能主要是由具体的学习算法来决定.至今,已经提出了不少关于联想记忆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主要有Hebbian学习算法[3]、投影学习算法[4]、Gardner学习算法[5]、最小重叠学习算法[6]、Ho-Kashyap学习算法[7]、神经元或训练模式加权学习算法[8]和优化学习算法[9]等.其中只有优化学习算法严格考虑了如何提高联想记忆神经网络的存储能力和联想容错能力.基于文献[9]的思想,本文提出了设计联想记忆网络的极大极小准则,它要求设计出的对称连接权阵应使得网络最小的记忆模式吸引域达到最大.并进一步发展了综合联想记忆网络的一个有效学习算法,它具有如下特点:(1)可以全部存储任意给定的训练模式集;(2)最小的训练模式吸引域达到最大;(3)在(2)的基础上,每个训练模式具有尽可能大的吸引域;(4)网络连接权阵是主对角元为1的对称阵,因此所设计出的联想记忆神经网络是全局稳定的[11].2 无自反馈网络模型训练式集的基本约束联想记忆神经网络模型是由N个互联神经元组成的非线性动力系统.网格状态v=(v1,…,vN)t,其中vi(i=1,2,…,N)表示第i个神经元的状态,取值空间是{-1,1};网络连接权阵W=(Wij)N×N,其中Wij表示从第j个神经元到第i个神经元的连接权.联想记忆神经网络模型可表述为[1](1)其中v′i=(v′1,…,v′N)t表示下一时刻的状态向量,非线性函数sgn(x)定义为当x≥0时为1,而当x<0时为-1.若网络连接权阵W满足Wij=Wji(i,j=1,2,…,N),且Wii=0(i=1,2,…,N),即连接权阵是一个具有零对角的实对称阵,则称为Hopfield网络[1].设有M个不同的训练模式,即x1,x2,…,xM,其中xu=(xu1,…,xuN)t,u=1,2,…,M.它们成为系统(1)的稳定吸引子等价于对所有u=1,2,…,M,都成立(2)文献[11]已证明,Hopfield网络的存储容量不超过N,即对于任何正整数M,若M>N,则一定存在M个训练模式,它们不可能同时是Hopfield网络的稳定吸引子.本节的结果是,即使M≤N,若M个不同训练模式同时成为Hopfield网络的稳定吸引子,则必须满足如下基本约束(Fundamental Constraint,FC):任意两个不同的训练模式至少有两个分量不同.若不然,则存在某两个不同训练模式刚好有且只有一个分量不同.由于Hopfield网络无自反馈,故这两个训练模式必然是同一个训练模式,这就出现了矛盾.由于有些训练模式间的分类仅靠某个模式分量,如汉字“王”和“玉”,“已”和“己”等.因此,上述基本约束(FC)反映了Hopfield网络在存储能力方面的局限性.以下不妨称连接权阵是零对角实对称阵的网络为无自反馈的Hopfield网络,称连接权阵是具有非零对角元的实对称阵的网络为有自反馈的Hopfield网络.有自反馈的Hopfield网络可以存储任意给定的训练模式集[4],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使每个训练模式具有尽量大的吸引域.3 稳定吸引子和联想容错性分析Hopfield网络的连接权阵可由Hebbian学习准则确定,即(3)Hebbian学习准则主要是为了模拟生物神经网络工作原理而提出的[3],并不是从联想记忆人工神经网络的工程设计准则出发.它通常只能存储相关性较弱的训练模式集.定理1.M个不同训练模式x1,x2,…,xM成为系统(1)的稳定吸引子的充分条件是对所有u=1,2,…,M都成立(4)定理2.设xu(u∈{1,2,…,M})是系统(1)的一个记忆模式,x是一个畸变模式,H(x,xu)表示x和xu之间的Hamming距离.若H(x,xu)<Fui/(2Wmi),i∈{1,2,…,N},则x一步迭代联想出xui,其中.证明.即要证明xi‘=xui.该等式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是(5)注意到 (6)由于故由(6)式得从而不等式(5)成立. 证毕.为了书写和结论简洁,且不影响结论的实质,文后均假定对于所有i=1,2,…,N,Wij(j=1,2,…N)不全为0,且Wmi=1.这样,Fui值越大,则xu的第i个分量的联想容错性就越强.类似的定性讨论也可参考文献[6,12].令 (7)推论1.设xu(u∈{1,2,…,M})是系统(1)的一个记忆模式,x是一个畸变模式.若H(x,xu)<Fu/2,则一步迭代联想出xu.由推论1可知,Fu/2是记忆模式xu的吸引域半径的一个下界.4 极大极小设计准则和两个学习算法设 (8)则F/2是最小的记忆模式吸引域的半径的一个下界.从数学上,极大极小设计准则可表示为下列有约束不可微优化问题即 (9)其中arg max的约束条件是Wij=Wji,且|Wij|≤1; i,j=1,2,…,N.将(9)式中的Wij(i>j; i,j=1,2,…,N)都变化成Wji,则这个约束不可微优化问题含有N(N+1)/2个自由变量,即Wij,而arg max的约束条件是|Wij|≤1.因此,有约束不可微优化问题(9)等价于下列线性规划问题:(P)max(z), (10)并带有约束条件(C1)Fui≥z, i=1,2,…,N; u=1,2,…,M; (11)(C2)|Wij|≤1, i≤j; i,j=1,2,…,N. (12)线性规划问题(10)―(12)可以用单纯形方法来求解.由于单纯形方法相对较复杂,特别是在N和M都比较大时.为此,本文将提出更有效的简单方法.现对(9)式作分析(13)其中第二个等号利用了Fui只与Wij(j=1,2,…,N)有关的事实,和分别表示在约束(C2)和(C3)下求最大值,(C3)定义为(C3) |Wij|≤1, j=1,2,…,N. (14)由于min(a+b)≥min(a)+min(b)(其中a和b是变量),故由(13)式得(15)易知约束优化问题(16)的解是(17)由不等式(15)可知,(17)式是不可微优化问题(9)式的一个次优解.Hopfield联想记忆网络的连接权可以由(17)式来确定,该规则就称为快速学习算法.它具有下述特点:1)可以存储任意给定的训练模式集,且具有一定的联想容错能力[13];2)可以用作其它约束优化迭代算法的初值;3)设计出的连接权值为-1,0或1,特别是,主对角权元素全为1,故网络易于硬件实现和光学实现.设f是线性规划问题(10)―(12)的解.线性规划问题(10)―(12)等价于在约束条件(C4)|Wij|≤1 (i<j; i,j=1,2,…,N) (18)下求解线性不等式组 Fui≥f (i=1,2,…,N; u=1,2,…,M); (19)而在无约束条件下求解线性不等式组(19)可用感知器算法[14].设训练模式的学习序列是x1,x2,…xM,…,x1,x2,…,xM,…,即是一个循环学习序列.感知器算法按此循环顺序接受训练模式xu(u∈{1,2,…,M}),且按下列规则来修改连接权:对于i=1,2,…,N,有(20)其中t是算法迭代次数,q>0是任意正数,Wij的迭代初值可以任意选定.为使得每个训练模式具有一定大小的吸引域,在感知器算法(20)中须加入约束条件(C4).同时,将快速学习算法(17)的结果作为连接权阵的迭代初值,并且只对初值为0的非对角权元素进行优化迭代.在此基础上,再使得每个训练模式具有尽量大的吸引域.本文的约束感知器优化学习算法可总结如下:(1)初始化.Wij(0)(i<j; i,j=1,2,…,N)由快速学习算法(17)确定,f(0)=1,并选取学习因子q,迭代次数δ1和δ2;(2)学习.设从循环学习序列x1,x2,…xM,…,x1,x2,…,xM,…,接受到训练模式xu(u∈{1,2,…,M},则对于i=1,2,…,N,按下式来修改Wij(t)(i<j; j=1,2,…,N)(21)其中函数Φ(x)定义为当x>1时为1,当x<-1时为-1,否则为x.每完成一个循环序列{x1,x2,…,xM},就称为迭代一次;(3)判断.若算法(21)收敛,即Fui≥f(i=1,2,…,N;u=1,2,…,M)时的迭代次数小于δ1,则f=f+1,转至步骤(2);若算法(21)迭代次数超过δ1后仍不收敛,则Wij返回算法(21)式迭代之前的值,并转至步骤4;(4)增大每个训练模式的吸引域.设fu=f,u=1,2,…,M.设从循环学习序列x1,x2,…xM,…,x1,x2,…,xM,…,接受到训练模式xu,u∈{1,2,…,M},则对于i=1,2,…,N,按下式来修改Wij(t)(i<j;j=1,2,…,N)(22)每完成一个循环序列{x1,x2,…xM},就称为迭代一次.每迭代一次,且迭代次数小于δ2时,对于u=1,2,…,M,按如下规则递增fu:若Fui≥fu(i=1,2,…,N),且Fu′i≥fu′-1(u′≠u,u′=1,2,…,M; i=1,2,…,N),则fu=fu+1,并且迭代次数重新从0开始,返回步骤(4);若算法(22)式在迭代次数超过δ2后,所有fu(u=1,2,…,M)都不能再作递增,则Wij返回算法(22)式迭代之前的值,并结束算法.5 计算机实验结果实验中取q=1/N,δ1=δ2=40.设(23)Fmax,Fmin和Fave可用作统计量来定量客观地评价Hopfield联想记忆学习算法的联想容错能力.Fmax,Fmin和Fave越大,则说明算法的联想容错能力越强.第一组实验的训练模式集是汉字“己”、“已”和“巳”,如图1所示.用快速学习算法可以记忆该训练模式集.Hebbian学习规则和文献[9]的优化学习算法都不能存储这个训练模式集.这是因为,“己”和“已”以及“己”和“巳”的Hamming距离均为1.实验结果表明Hebbian学习规则的联想结果是3个训练模式都联想到模式“己”.表1是快速学习算法和本文优化学习算法的联想容错能力比较.由表1可知,快速学习算法和本文优化学习算法在此特例下,具有相同的联想容错能力.图1 实验1训练模式集表1 两种算法的联想容错能力比较FmaxFminFave快速学习算法98.001.0096.06本文优化学习算法98.001.0096.06第二组实验的训练模式集是英文字母“A”―“H”,如图2所示,对于8组训练模式集{A},{A,B},{A,B,C},{A,B,C,D},{A,B,C,D,E},{A,B,C,D,E,F},{A,B,C,D,E,F,G}和{A,B,C,D,E,F,G,H}分别用本文优化学习算法和文献[9]的优化学习算法进行学习.表2是两种优化学习算法的容错能力比较,其中M表示上述8组训练模式集分别所含的模式个数.由表1和2的结果可知,本文优化学习算法比文献[9]的优化学习算法具有更强的联想容错能力,同时说明快速学习算法的结果作为迭代算法的初值可大大提高迭代算法的联想容错性.图2 实验2训练模式集表2 两种优化学习算法的联想容错能力比较M12345678Fmax(本文)10057.0049.7840.4736.0636.2833.6230.38Fmax(文献[9])9942.5634.6314.7014.8314.8314.4117.88Fmax(快速算法)10057.0042.0038.0033.0033.0031.0027.00Fmin(本文)10043.0033.3414.0814.1913.8311.0812.02Fmin(文献[9])9942.0032.0313.0413.0811.0010.0110.01Fmin(快速算法)10043.0015.001.001.001.001.001.00Fave(本文)10050.9840.5125.7822.2221.8419.6317.66Fave(文献[9])9942.3232.7713.7513.8111.8610.9411.00Fave(快速算法)10050.9829.2622.5815.3814.1212.029.56作者简介:梁学斌 1997年1月获复旦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博士学位.现从事计算机智能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已发表论文30余篇.吴立德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100余篇,著作多部.俞 俊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研究生,主要学习计算机视觉和图象编码.作者单位: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上海 200433参考文献[1] Hopfield J J.Neural networks and physical systems with emergent collective computational abilitie,In:Proc.Natl.Acad.Sci.,U.S.A.,1982,79(4):2554―2558.[2] Michel A N,Farrell J A.Associative memories via atrificial neural networks.IEEE Control Syst. Mag.,1990,10(4):6―17.[3] Hebbian D O.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New York:Wiley,1949.[4] Personnaz L,Guyon I,Dreyfus G.Collective computational properties of neural networks:new learning mechanisms.Phys.Rev.A,1986,34(5):4217―4228.[5] Gardner E.The space of interactions in neural network models.J.Phys.A:Math.Gen.,1988,21:257―270.[6] Krauth W,Mezard M.Learning Algorithms with Optimal Stability in Neural Networks.J.Phys.A:Math.Gen.,1987,20:745―752.[7] Hassoun M H,Youssef A M.High performance recording algorithm for hopfeild model associative memories.Optical Eng.,1989,28(1):46―54.[8] Wang T,Zhuang X H,Xing X L.A neuron-weighted algorithm and its hardware implementation in associative memories.IEEE Trans.Computer,1993,42(5):636―640.[9] Wang T.Learning of Hopfield associative memory by global minimization.Int.J.Pattern Recog.Artif.Intell.,1993,7(3):559―567.[10] Atiya A,Abu-Mostafa Y S.An analog feedback associative memory.IEEE Trans.Neural Networks,1993,(4):117―126.[11] Goles E.Fogelman F,Pellegrin D.Decreasing energy functions as a tool for studying threshold networks.Discrete Appl.Math.,1985,12:261―277.[12] Abbott L F,Kepler T B.Optimal learning in neural netwrok memories.J.Phys.A:Math.Gen.,1989,22:711―717.[13] 梁学斌,吴立德.综合联想记忆神经网络的外积取等准则.通信学报,1995,16(2):1―6.[14] Tou J T,Gonzalez R C.Pattern recognition principles.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1977.165―168.收稿日期 1994-12-25
|
[
"Space",
"Computer",
"Philosophy"
] |
Computer
|
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1999年 第25卷 第8期 Vol.25 No.8 1999肺癌早期诊断系统中形态学识别的研究与实现冒宇清,李宁,陆新泉,陈世福,叶玉坤,汪栋摘要:讨论了通过利用细胞图象中的形态学信息对肺癌细胞进行识别和检测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基于区域边界的链码方法提取形态学特征,再根据形态学识别算法,对细胞自动进行分类,从而识别出图象中的肺癌细胞。关键词:形态学;链码;特征向量;分类The Pesearch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Morphological Recognition in the System of Diagnosing the Early Stage Lung CancersMao Yuqing,Li Ning,Lu Xinquan,Chen Shifu,Wang Dong(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Novel Software Technolog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Bayi Hospital,PLA,Nanjing 210002)【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a method of recogniaing the lung cancer cells by utilizing the information in the Cytological image.This method uses the chain code based on the edge of the region to extract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Then the cells are classified automa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arithmetic of morphological recognition, so that all cancer cells in the image can be recognized. 【Key words】Morphological reconition; Chain code;Feature vector;Classification 南京大学与八一医院联合研制了肺癌早期诊断系统。该系统通过一系列的图象处理和识别过程,能判断肺癌穿刺标本的彩色显微图象中是否存在癌细胞,识别诊断出患者是否有肺癌。为了提高识别肺癌细胞的准确性,系统采用了形态学特征与色度学特征并举的多层次处理结构;同时,在系统中还运用了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技术进行识别和判断。该系统经试用,已实现了肺癌细胞的自动识别和分类,同时还有效地弥补了人工识别的缺陷和不足,提高了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1 系统概况1.1 系统硬件配置系统的硬件配置如图 1 所示,主要有显微镜、摄影机、图象采集卡和计算机系统等。图 1 系统硬件配置彩色摄影机与显微镜观察平台相连接,它实时地获取肺癌穿刺标本涂片的视频信号,该信号经图象采集卡处理后转化为 RGB 真彩图象,供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系统所使用的涂片均采用 HE 染色法进行染色处理。1.2 系统处理流程系统的处理流程如以下 (1)-(7) 顺序,并对各模块的功能作简要叙述。(1) 初始化模块 定义系统中使用的各种数据结构 , 对所有全局变量进行说明 , 并分配图象存储区等。(2) 图象获取模块 通过图象采集 , 得到一幅优质的细胞图象。(3) 图象预处理模块 对原始图象进行去噪、平滑和锐化等一系列的预处理,提高图象的质量,并清除显微图象中的过滤效应和电子光学中的“假象”问题。(4) 图象分割模块 主要功能是将细胞逐一从背景中分离出来。通过双重自适应阈值选取算法,求出一幅标示细胞所在位置和形状的二值图象,再经多次筛选后,得到感兴趣的区域。(5) 形态学识别模块 对划分出来的区域 , 利用形态学的有关特征对其进行再识别 , 标示出可疑区域。(6) 色度学识别模块 对可疑区域 , 利用色度学技术对其相关的色度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 标示出有癌细胞的区域。(7) 专家系统 (ES) 和神经网络系统 (NNS) 主要是进一步完成检测、分类和判决等工作。根据上述模块得出的各种特征参数以及经过人机交互输入的现象和特征,经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算法处理后,得出最终的分析结果,并硬拷贝输出。以上介绍了系统中各模块的主要功能。为了保证系统的正确运行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系统的若干模块中还设计了人机交互功能。使用者可以通过数字化仪、键盘或光笔监控系统对误差进行校对,以弥补算法上的某些不足并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准确率。2 形态学识别与判断一个完整的识别过程由模式采集、特征提取 / 选择和分类判决组成,如图 2 所示。图 2 识别过程方框图在本系统中,图象获取模块采集到的是彩色细胞图象。在进行形态学识别时,由于只关心它们的形状特征,其色度信息让位为次要地位,因此首先将彩色图象转化为二值化图象,使目标与背景区分开来。通常对目标进行形状分析,提取形态特征有 3 种方法:基于区域本身、基于区域的边界以及基于区域的骨架。为了提高系统的处理速度,我们采用了基于区域边界的链码表示来提取形态特征,这种链码表示既有利于有关形态特征的计算,也有利于节省存储空间。在进行分类判断时,我们采用了最小距离分类器 (MDC), 并且在学习阶段,通过训练求出聚类中心。下面分别介绍我们采用的链码技术、分类器和形态学识别算法。2.1 链码对于显微图象中的象点而言 , 均有 8 个方向的邻域 , 如图 3 所示。对每种方向赋以一种代码表示 , 如图 3(a) 中 8 个方向分别对应 0,1,2,3,4,5,6,7, 这些代码称为方向码。一条曲线最终可以由下式表示:An= α1α2…αn,αi∈{0,1,2, … ,7} ,i=1, (1)An称为曲线的链码。如图 4(b) 中曲线的链码为 :A=1,0,1,0,1,2,2,4,3,4 。设分辨单元边长为 1, 那么链的每一码段的长度是 1( 当 i= 偶数 ) 或( 当 i= 奇数 ) 。图 3 八链码原理图从链码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细胞的几何形状特征,其周长、面积、宽度和高度等所采用的计算公式如下:(1) 链码所围细胞区域的周长,即链的长度其中 ne表示链码中偶数码的数目, no表示链码中奇数码的数目。(2) 细胞区域的宽度和高度定义ai在X轴上的分量为aix,在X轴上的分量为aiy,aix与aiy的取值如表1所示:表 1 aix 与 aiy 的取值ajaixaiy0101112013-114-105-1-160-171-1设 x0 与 y0 是起始点的坐标,则宽度高度(3) 细胞区域的面积(1) 其中, yi =yi-1 +aiy(4) 细胞区域的圆度 (2)圆度用于描述细胞区域与圆形的偏离程度。在相同面积的条件下,细胞区域边界光滑且为圆形,则周长最短,其圆度为 C=1 。细胞区域的形状越偏离圆形,则 C 值越小。(5) 细胞区域的矩形度(3)矩形度用于描述细胞区域与矩形的偏离程度,当细胞区域为矩形时, R 取最大值 1 。(6) 细胞区域的伸长度(4)细胞区域越呈细长形,E越小,当细胞区域为圆形时, E=1 。2.2 分类器假定 n 维特征空间中有两个模式向量 x 和 y 分别为:x=(x1 ,x2 , … ,xn )T ,y=(y1 ,y2 , … ,yn )Tx 与 y 之间的距离定义为:(5)显然,若 x 和 y 位于同一个类型区域里,距离 D(X,Y) 较小,距离的远近反映了模式向量所属类型有无差异,最小距离分类器就是根据这一性质进行分类的。为了有效地分类,希望类间距离大而类内距离小,所选择的特征应尽可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在本系统中,选取的形态学特征为:面积 S 、圆度 C 、矩形度 R 和伸长度 E ,在四维特征空间进行分类。特征的选择是基于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形态上的主要差异,即: (1) 癌细胞核比正常细胞大,一倍至三四倍不等; (2) 癌细胞核异型明显,正常细胞的细胞核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 , 而癌细胞的细胞核则还会出现各种不规则型或分叶状等。由 (5) 式可见,每个特征在 D(X,Y) 中的权重与其数量级有关,由于圆度 C 、矩形度 R 和伸长度 E 都在区间 (0 , 1] 中取值,为了使面积 S 对距离的影响与 C 、 R 、 E 相当,用 A=S/S0 取代 S ,其中 S0 为通过实验所获得的癌细胞面积最大极限值。另一方面,通过 S0 与癌细胞圆度最小极限值 C0 相结合,可以排除细胞图象中的杂质和无法分割的聚堆细胞,使特征向量能够收敛于聚类中心。在学习阶段,通过对大量训练样本进行统计分析,针对肺癌的 3 种类型:鳞癌、腺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分别确定 3 种肺癌细胞的聚类中心 M1 =(A1 ,C1 ,R1 ,E1 ),M2 =(A2 ,C2 ,R2 ,E2 ) , M3 =(A3 ,C3 ,R3 ,E3 ) ,及非癌细胞的聚类中心M'=(A',C',R',E') ;在判断阶段,分类器根据通过计算目标区域的特征向量 T 与聚类中心 M1 、 M2 、 M3 和 M' 的距离,判断该区域是癌细胞还是非癌细胞。为了提高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在处理完一定量的穿刺涂片后,系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针对可能出现的误分类,进行误差校对,对聚类中心进行修正,从而提高识别的精度。2.3 形态学识别算法所采集的彩色细胞图象经过预处理之后,根据如下算法进行特征提取和识别分类。(1) 对图象中的每个象素 Pi 计算其灰度值 Hi ,根据灰度直方图统计自动选取分割阈值 Hth 。(2) 对于每个象素 Pi ,其 Hi 的取值:(3) 对二值化图象进行扫描,以边界上的点作为起始点,按照图 3(a) 的次序搜索:先向 “0” 方向搜索邻点,如果遇到目标象素,则标记为链码上的点,否则向 “1” 方向搜索,如此不断向前搜索,直至回到起始点为止,这样得到图象中每个目标区域的链码表示。(4) 对于每个目标区域 X ,根据其链码表示由 (1) ~ (4) 式求取其特征值,得到特征向量 T=(A,C,R,E) ;若:X 满足 S>S0 或 C<C0 (S0 、C0分别为癌细胞面积和圆度极限值),则该区域标记为非癌细胞区域,算法结束,否则:(5) 对每个目标区域 X, 分别计算T与聚类中心 M1 、M2、M3 和 M' 的距离 D1、D2、D3、D',若: D'<min{D1,D2,D3},则该区域标记为非癌细胞区域,否则标记为可疑的癌细胞区域。由该算法可以识别出绝大多数癌细胞,对于标记为可疑癌细胞的区域,再经过下一步色度学识别,得出系统的初步诊断结果。该结果包括癌细胞个数、位置以及相关特征量值等信息。根据这些参数以及人机交互输入的参数,再由肺癌病理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识别系统进行最终的判断和分类,可使整个系统识别癌细胞的正确率达到 95% 以上。3 结束语在医学图象识别系统中,往往由于对识别目标缺乏全面清晰的描述而使得识别工作效果很差。在本系统中,我们采用图象处理、模式识别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肺癌细胞进行了全面、多层次的基于特征量的描述,从而较好地克服了这一难题。其中,在形态学识别部分,通过合理地选择特征向量,并且采用链码方法提取形态特征,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最小距离分类法的应用使分类识别有了客观定量尺度,大量的实验分析和学习过程以及在专家指导下的再学习功能,使系统的诊断更为科学,识别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本系统在 Windows 95 环境下用 VC++ 语言编程实现。试运行结果表明,特征的提取和识别技术的应用是成功的。本系统已于 1998 年 5 月顺利通过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期考核,并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医院试用,运行效果很好。作者单位:南京大学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3;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医院,南京 210002参考文献1 徐建华 . 图象处理与分析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2 夏德深 , 傅德胜 . 现代图象处理技术与应用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19973 Zhou P,Pycock D.Robust Statistical Models for Cell Image Interpretation.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1997(15) : 307
|
[
"Sports",
"Medical",
"Law",
"Transport",
"Electronics",
"Space",
"Computer"
] |
Computer
|
体 育 科 学TIYU KEXUESPORT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sports Science Society1998年 第2期 No.2 february 1998科技期刊学校体育学关于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的研究杨铁黎 李颖川 骆秉全(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北京 100088)摘要 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问等方法,对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的目的、服务对象、经营项目、经营方式以及在经营中的主要困难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在分析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发挥高校办体育产业的优势:并提出了部分建议。关键词 高校 体育产业 全民健身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Industry Run b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in China: the Status Que and TrendYang Tieli et al1998,18(2):16(Beijing Teachers'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China 100088)Abstract The purpose, clients, scope and forms of business, and facing diffculties of sport industry runb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by literature study, questionnaire and expertsinterview. After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operation of sport indust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discussions were made on the ways of how to bring into full play the advantag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and to promote it into a sou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were also put forward to effectively propel the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Key words industry, business, economics, sport, administration, fund raising, management system1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的经营目的、服务对象、经营项目和方式,以及在经营中存在的主要困难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高校办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为高校办体育产业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2 研究方法问卷法、文献研究法、专家访问法、数理统计法。3 结果与分析3.1 高校办体育产业的目的及服务对象在调查的84所高等院校中,已有52所成立了与体育产业有关的公司或部门,占调查对象的60%。其中1993年以后成立的占64%。可以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第14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为高校办体育产业提供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高校的体育产业得以较快地发展。在尚未成立的34所高校中,其中有27.8%正在筹建中,另有61.5%有成立体育产业的设想。3.1.1 高校办体育产业的目的按调查结果出现的频度看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的目的,排在第1位的是“为本院(校)学生、教职工提供体育服务,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生活质量”占71.4%,第2位是“为补充体校体育设备、器材经费的不足”占69%,第3位是“为提高本校(或系科)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占61.9%。可以看出通过开展体育产业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生活质量是最主要的目的。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水平所限,教育经费的投资尚不充足,特别是用于学校体育的经费一直处于短缺状态,学校教职员工的收入也属偏低阶层。因此,高校通过办体育产业,自我造血,以解决学校体育经费的不足和改善教职员工的生活待遇,保证教学效果和师资队伍的稳定性是高校办体育产业的又一主要目的。另外,“为社区群众提供体育服务”和“为学校的体育教学和科研服务”也占有较高比例。3.1.2 高校办体育产业的服务对象据调查,高校办体育产业以“校内学生及教职工”为对象的占73.8%;以“社会普通体育爱好者”为对象的占69%;以其他大、中、小学生和教师为对象的占31%;只有11.9%的学校以专业运动员为对象。而且多集中于体育院校,可以看出以本校学生、教职工为主要服务对象与高校办体育产业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3.2 高校办体育产业的主要经营内容如表1所示,高校办体育产业经营项目出现频率前几位的分别是“体育场馆的租赁”占73.8%;“承办和组织各类体育健身培训”占64.3%。可以看出高校开展体育产业经营项目主要是发挥其人才和场馆设施的优势。另外,“体育用品、设备、器材的销售与经营”占52.4%;“运动服、运动鞋的销售与经营”占47.6%。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因此,高校里拥有人数众多的学生、教职工,他们是这些消费的主要和相对固定的群体。表1 高校办体育产业的主要经营内容经 营 内 容频率(N)%1.体育场馆的租赁2.组织体育健身培训3.组织体育技能活动4.体育用品的设计、生产5.体育用品的经营6.承办高水平的竞技比赛7.体育用品的出租8.有偿训练(专业性)9.保健医疗10.体育科技开发11.体育信息的咨询12.体育广告13.体育旅游14.运动服、鞋的设计15.运动服、鞋的经营16.其 他62541614442222168241244440473.864.331.016.752.426.226.2199.528.614.34.84.84.847.64.8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学校的专业性质不同,在经营项目的内容方面也有差异。如体育院校除上述几项外,还开展“承办高水平的竞技比赛”、“有偿训练”、“体育科技开发”、“体育情报咨询”等。充分利用了体育专业人才多、学科面广和研究条件好的优势。在理、工、农、医和综合性大学中,也有开展体育用品的设备、器材的设计和生产、运动服、运动鞋的设计等项目的。据调查,高校办体育产业以体育主体产业为主的占35.7%,以体育相关产业为主的占11.9%,主体与相关产业相结合的占12.9%,以本校实际情况确定经营项目的占50%。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基本是以体育主体产业为主,以体育相关产业为辅,以本校实际情况为基点的一个经营范围较广,发挥其自身优势为特点的经营实体。3.3 高校办体育产业的管理和经营方式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的管理方式“由学校统一管理”的占38.1%,为最多,“自行管理,自负盈亏”占35.7%。可是,经营者们对希望的管理方式的回答中,“自行管理、自负盈亏”占73.8%是现行管理方式的1倍以上。希望“由学校统一管理”的减少到14.1%,可以认为经营者们根据他们自身的经营体验,已经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按市场规律去运作,运作必须拥有经营自主权,在观念上已有了突破,那种完全由行政干预的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在以体育场馆租赁和体育健身培训为主的高校体育产业中,体育场馆的经营形式和利用率反映该校体育产业的经营水平。据调查,已有48.6%的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42.9%半开放,未向社会开放的仅占11.9%。可见,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也逐步适应社会发展和全民健身的需要,面向社会,由于单一的教学功能向经营服务型的多功能方向转变。据日本通产省调查,体育俱乐部的经营形式66.7%采用会员制,会员制与临时顾客结合的占21.57%,完全临时顾客制的占3.92%。从这3种经营形式的收益来看,采用会员制的体育俱乐部80%左右是盈利的。会员制和临时顾客结合的有70%左右的体育俱乐部是盈利的。而完全靠临时顾客制的体育俱乐部100%亏损。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开放和半开放的体育场馆中,以会员制形式管理的占7.1%;会员制和临时顾客制相结合的所占比例最多,为47.8%。但完全临时顾客制的仍占23.8%。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管理方式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原始的管理水平阶段。在高校中体育场馆是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场所。那么,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否会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回答无影响的占33.3%,有影响的占61.9%。但其中有45.2%的学校认为“虽然有影响,经过努力这种矛盾是可以得到调节的”。3.4 高校办体育产业存在的主要困难据调查,有78.6%的高校办体育产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其主要困难如表2所示。“缺乏经营资金”和“缺乏经营人才”是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的主要困难,分别占66.7%和52.4%。表2 高校办体育产业存在的主要困难困 难频率(N)%1.缺乏经营资金2.缺乏经营场所3.缺乏经营人才4.缺乏场馆设施或体育用品5.销售网络不健全、销路不好
|
[
"Art",
"Computer",
"Sports",
"Energy"
] |
Sports
|
【 文献号 】1-2540 【原文出处】国土开发与整治 【原刊地名】西安 【原刊期号】199801 【原刊页号】24~27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复印期号】199805 【 标 题 】可持续农业:未来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英文标题】The Study on Sustaiable Agriculture 【 作 者 】马忠玉/吴永常/王道龙/张德永 【作者简介】马忠玉 吴永常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区划所 王道龙 张德永 农业部资源与区划管理司 【内容提要】分析了可持续农业建设的必要性,可持续农业评价体系及进一步开展可持续农业研究的基本问题。 【英文摘要】The necessity of sustainable agricultaure are analysed.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 nd thebasic problems of study are discussed.【关 键 词】可持续农业/生态体系/经济体系Sustainable/agriculture 【 正 文 】 1 可持续农业的提高人口的增长、资源的短缺和退化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地威胁着当今世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主要非持续性因素表现为环境污染、农业投入过多以及生产成本过高;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人口膨胀、资源过度利用与退化、食物安全问题严重。因此,自八十年代以来,“可持续农业”研究倍受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的重视。 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的合作支持下, 向全球发出了“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波斯(DENBOSCH)宣言和行动纲领”倡议, 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新战略, 即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简称SARD)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特别是耕地紧缺,淡水严重不足。以实际耕地面积20亿亩算,目前人均只有1.7亩左右,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300m[3], 分别为世界平均数的1/3和1/4。到下世纪20~30年代,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将下降到1.2亩,淡水资源占有量将下降到1800m[3]。为了保证农产品的持续供给,我国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必须保持在27亿亩,灌溉面积必须达到9~10亿亩,要达到这一目标难度很大, 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的矛盾将进一步激化。不仅如此,我国常规式高投入集约农业面临的问题极为严峻,如过分依赖化肥,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村镇建设布局不合理以及集约化农牧业引起的环境问题及资源的过度消耗等,而且中国商品能源的数量和质量、重要农业生产资源的原料矿藏以及资金都严重不足,难以支持预期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预测研究表明,作为粮食登上第二个“台阶”最为依靠的化肥,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求,而且目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化肥施用量的1/4依靠进口。从长远发展,不仅外汇负担过重,而且很不稳定。况且,我国还有几千万人口的贫困地区,其环境和资源状况濒临生态临界限或已退化 ;农村现有的1.5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也是我国农业与农村持续发展面临的难题。我国一方面资源不足,另一方面资源浪费严重,资源的利用率、产出率很低,浪费严重。由于经营粗放,我国平均光能利用率在0.5 %以下,耕地多占少用,每年都以400~600万亩的速度递减。我国耕地复种指数仅在155%左右,而根据研究,可达160%以上,增加1 %的复种指数就等于扩大播种面积2000万亩。由于灌溉技术及其管理水平落后,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而先进国家已高达50~70%,化肥利用率30~40%,化学农药浪费更甚,真正能够到达病虫害作用部位的农药仅有0.1%,其余99.9 %都被浪费并长期滞留在环境中对环境形成危害。2 中国SARD研究的探索与实践根据国际社会农业发展、研究的趋向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计划大纲的要求,同时结合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需要,1992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同国家科委、国家计委组织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重大项目,研究开发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政策体系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战略。并在我国不同农业生态区选建了29个试验示范基地县,进行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示范。经过5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课题组在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和国外关于可持续农业各种思潮和实践的基础上,取精去粕,较系统地进行了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持续性的综合评价,初步提出了全国6大类型区共25种可供借鉴的SARD模式, 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出中国“可持续集约农业”的持续发展道路及其相应的技术和政策体系。现将主要结论介绍如下:2.1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1)农业生产持续性表现为: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前30年多曲折,后15年先期快速但后期钝化;人均产量水平尚低,总体上生产持续发展,但仍处于农产品偏紧阶段,农业形势不可高估。(2)农村经济持续性表现在:农民基本解决温饱, 但农民收入仍较低,尚未脱离相对贫困型,舆论估计过高;近年来农业经济发展缓慢,不利于农村全面持续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持续增长,功不可没,但喜中有忧。(3)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性表现在:主要农区普遍改善, 非农区和丘陵山区局部恶化,资源环境形势仍然严峻。一方面,主要农区的江河防洪能力提高,灌溉面积扩大,农田防洪能力增强,盐碱地面积显著减少,农田防护林总体发展,多数农区土壤肥力与土地生产力稳中有升,这是主流;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草场退化扩大,水土流失量大而广,工业对农业污染加重,人均资源不断减少等资源环境的严峻挑战。2.2 可持续集约农业的特点与相应的技术政策体系将高产高效与持续发展有机结合的可持续集约农业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1)集约农作:将土地利用率放在首位,力求变低产为高产,力争有田皆绿四季常青,集约多维地利用土地,实行精耕细作、复间套种等多熟种植模式;(2)高效增收:将提高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力争高产高效或高产不低效,积极提高劳动生产率,调整生产结构,实行多种经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实行劳力密集、科技密集与投入集约的有机结合;(3 )持续发展:强调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相结合,在保护资源的同时,积极改善生态环境与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持续生产能力。中国可持续集约农业由六大类型的技术体系组装而成,即常规可持续高产再高产农业技术体系;节水型高产高效农业技术体系;节肥节药节粮低耗高效率农业技术体系;耕地保护与中低产田改良型技术体系;资源多级利用与综合再生利用技术体系;解决重点非持续性因子的生物工程技术体系。初步提出了九条促进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如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农业生产目标管理体系之中,强调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的统一;强化对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强调从政策、立法、技术等方面多管齐下,加强耕地的保护工作;加强有关SARD的能力建设及宣传培训;继续深化SARD试验示范区建设工作等。2.3 我国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中国SARD模式是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道路的具体化反映,也体现了我国SARD道路的区域性、多样性和多元性。 各SARD 试验示范县经过5年的艰苦探索与实践,归纳总结出6大类型区共25个SARD模式。如平原集约持续模式(河南省扶沟县);人多地少丘陵旱地可持续发展模式(四川乐至);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贵州平坝);漫岗丘陵水土流失地区开发治理模式(黑龙江拜泉县);低平原盐碱缺水治理模式(河北曲周);粮猪主产区种养加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湖南娄底);东部沿海亚热带丘陵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模式(浙江临安);沙漠化边缘地区治沙兴农模式(新疆阜康);沿海农村工业与农业相协调发展模式(上海国营农场)等。3 进一步深化SARD研究, 建立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综合体系3.1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体系一是要培育和选用高产、优质、低耗、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林木、畜禽、水产品种,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强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二是探索和推广农林作物用养结合、相互促进的耕作制度,以培养地力、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研究开发和合理运用作物生产管理技术以及畜、禽、鱼、虾的饲养技术,尤其是生物防治技术,按照生态经济原理,综合组装各种单项农业技术,建立农业林牧副渔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技术系统。3.2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体系一是研究、开发科学的资源与环境监测管理系统,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有限资源得以持续利用。研究分析农业系统中各种资源组合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的变化趋势,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化组合效应。二是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系统如农田、水域、丘陵、山区、牧区、以及各种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系统分析,据此建立各具特色的可持续的农业生态体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无污染农业。三是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把生物工程治理和水土工程治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一个造福于子孙后代的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3.3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体系一是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一方面合理增加农业投入,同时控制生产成本的过快增长,提高生产资金利用效率。二是积极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购销制度,逐步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零售摊点为网络的、有计划、易控制、规范化的市场体系。三是善于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投资等经济杠杆,合理有效地调控农产品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使税收、信贷、投资的水平和结构与农业生产水平和结构相适应,以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四是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系统,综合分析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在对现行经济政策评价的基础上,优化和改革我国的经济政策,促进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发展。3.4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体系一是要确立合理的农村人口发展政策和目标,普及科学的膳食营养知识,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膳食消费结构。二是推进农科教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实施农科教一体化,全面组织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加快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三是广泛开辟农村就业门路,努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四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把新技术的推广、资源的开发、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带来影响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同时要调整与农业持续发展相关的农村社会发展政策。3.5 建立可持续性农业的知识和技术培训体系一是通过培训提高政府决策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决策水平,强化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府行为。二是通过培训要进一步充实和武装科研队伍,提高其业务素质,使之成为持续农业研究、推广、开发的中坚力量。三是通过培训鼓励农民自觉地参与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的实施,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民科学技术。
|
[
"Energy",
"Literature",
"Economy",
"Enviornment",
"Space",
"Education",
"Politics",
"Mine",
"Philosophy",
"Art",
"Agriculture",
"Electronics",
"Computer",
"Sports",
"Communication"
] |
Agriculture
|
【 文献号 】1-7186 【原文出处】欧洲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704 【原刊页号】4-25 【分 类 号】D7 【分 类 名】国际政治 【 作 者 】刘靖华/牛军/姜毅 【复印期号】199711 【 标 题 】论北约东扩――地缘政治与文明特性的双重分析 【 正 文 】 编者按语:近两年来,北约东扩的势态发展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1997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美国研究所和东欧中亚研究所的部分学者在一起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即是在此次讨论会的基础上,由三位与会者就各所长的领域分工合作写成,并由《欧洲》与《美国研究》同时刊载。北约东扩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中的第一件具有牵动全局意义的大事,它不仅将对当事者――欧洲、美国、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有着重大的影响,也必将对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产生重要影响。在北约东扩的背后或许正在形成冷战结束后世界重新组合的新的某些要素。前不久,俄罗斯与北约签订了关于北约东扩的协议。北约东扩已成定局,作为一件事情似乎已经过去,人们只要等着看它如何实现就是了。然而,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北约东扩的过程并不只单单是作为冷战的“胜利者”向“失败者”的一种“理所当然的”“索要”,或是冷战结束方式所产生的“惯性”使然。北约东扩的背景及其发生是十分复杂的,不仅有着当事者各方的现实利益的考虑,也有着更为深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文化的复杂影响。两刊同时发表同一文章在我们是第一次,不仅在于北约东扩问题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性以及此问题恰恰是两刊所涉领域,还在于此文的三位作者和参加此次讨论会的学者们所表现的思辩的精神和多学科、跨学科的努力。同时,问题的深入还得益于广泛的集体讨论。这正是两刊长期以来所提倡、所期望的。我们希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读者的关注,拓开国际问题研究的视野。两刊实行文责自负的原则,三位作者亦按分工顺序排名。由于版面所限,文章未能得以充分展开,还有粗糙之处,我们欢迎读者批评。刘靖华:毕业于复旦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在职博士。牛 军: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88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姜 毅: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 *冷战终结后,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用两种不同的思维看待问题。历史学家认为,该想想过去的事情了。经济学家说,应该着眼于未来。其实,两者并不矛盾。面对今天的国际关系现实,我们更乐于把以下三种思维方法或说是理论视角融合起来,进而从一个战略的高度来思考问题,那就是1,地缘政治学说。它属于传统的政治现实主义;2,文明特性学说。也不妨称它作文明冲突理论,尽管我们不能同意亨廷顿的论证方式。在国际政治的话语体系中,它基本上也属于现实主义的权力论。只不过在论述策略上有所不同罢了;3,相互依赖理论。 它是建立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基本假定基础上的分析框架。它有力地否定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几个基本命题。但其最终结论却模糊得令人吃惊。总体上说,这三种看问题的角度也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我们看到,在今天的国际关系现实中,地缘政治思维与文明特性理论的视界融合,渐成一种主流的范式,并且对外交政策学说日益具有影响力。我们正是这样来看待北约东扩的。理论分析框架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文明是在提出艰难挑战的环境中诞生的。当社会经历一系列不断袭来的挑战时,文明便发展起来。受到挑战的文明激起生命的活力,使它达到平衡并迎向新的挑战,促使它作出新的反应。挑战―反应的循环往复可能是永无止境的〔1〕。在汤因比看来, 挑战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内部的挑战乃是国家丧失了利用一定条件、资源并使之富有效率的能力。外部的挑战则是不言自明的。当我们借取汤因比的视角分析国际关系时,地缘政治概念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位置也是一种性质。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国家间关系的不确定性,利益冲突甚至文明冲突, 都可能通过地缘政治表现出来〔2〕。在地缘政治上,中东欧地区的地位,在战略上极其重要。150 年来这一地区在安全属性上对世界政治的影响都是既敏感又关键的。这一地区历史上屡次成为大国争霸的抵押品。这一点,也构成了北约东扩的地缘战略含义的重要部分。当年塞耶・马汉(Captain Alfred T. Mahan)研究了海洋历史,特别是英国霸权在全球的扩张,所得到的结论是:制海权对于大国的战略地位是至关重要的,那些出海口和重要的交通线尤其如此。有进入海洋之便的国家较之内陆国家有更大的获得大国地位的潜力。这就使海洋国家结成联盟,海洋国家与内陆国家结盟在性质上的分类变得尤为重要。麦金德爵士(Halford Mackinder )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指出:国际政治的“中枢地带”是从东欧平原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平原的那片广阔地域。他问道:从地理关系的某种一贯性看,世界政治的中枢地区难道不是欧亚之间那块广阔地区吗〔3〕?于是, 就有了麦金德那个著名的政治咒语: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the heartland),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 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统治全世界。其实,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政治咒语在美国已演化成一个重要的战略理念:绝不允许欧亚大陆的两侧出现一个起支配作用的霸权力量。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提出了一个新论点:在欧亚大陆的周围如果形成了新的工业力量中心,那么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the rimland)在战略上甚至比大陆心脏更为重要〔4〕。今天的中东欧、中亚地区就是斯皮克曼所指的“边缘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有着双重的威慑功能:对内可威慑大陆心脏,对外可威慑欧洲工业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斯皮克曼的假说构成了当年乔治・凯南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的理论基础。直至今日,在基辛格的战略意识里,如何对付俄罗斯日后的崛起和可能的威胁,都应该是美国新大西洋政策的核心。基辛格判断,在下个世纪初,经过多次兴衰之后,俄罗斯很可能恢复其中央权力,它很可能更接近于皮诺切特或萨拉萨尔所喜欢的政治结构,一旦建立了法律制度,它的经济也会复苏。到那时,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必须习惯于一个更加武断的俄罗斯。大西洋联盟的任务将变成向俄罗斯提供一个充分参加新的一千年的政治建设的机会,同时保证它的传统民族主义不扩张到它的国界之外。他主张北约东扩,认为北约东扩到前苏联卫星国能为这项任务提供重要的安全网。他反对把俄罗斯纳入欧洲安全机制,认为那样“会摧毁作为一个安全网的北约,并招致俄罗斯永久地闯入西方联盟的决策中心”〔5〕。可见, 一个太虚弱或太强大的俄罗斯都会让西方感到不安。因为俄罗斯是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今天的欧洲工业中心,已不再玩历史上那种危险的力量均势游戏,而是正在以法德轴心为主线推进一体化进程,它的东部“边缘地区”对于欧洲的未来命运无疑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地缘政治学说是政治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把国家或国家集团看成是生命有机体,它必须占据足够的资源和空间位置;它会增长、扩张,也会缩小、衰亡。近些年来,有一种理论更加强调国家联盟的所谓“道德和精神力量”,认为只有同源同类文明才能结成可靠的联盟,“非我族类”的文明是不可能结成可靠联盟的。这样富有共同文明特性的“文明实体”结成联盟才能使地缘政治和“文明均势”更加具有力量。这一理论由亨廷顿在1993年提出,并在他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到了系统的阐发。亨廷顿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将以文明的冲突为主调。他的结论是,“美国与欧洲必须团结一致,结成可靠联盟,否则,就会被其他文明所取代”,到那时,地缘政治优势和文明的均势都将发生可怕的转移〔6〕。亨廷顿设想了三对矛盾:西方与俄罗斯的矛盾(基督教文化与东正教文化矛盾),西方与伊斯兰教的矛盾(基督与穆罕默德的矛盾)以及西方与中国的矛盾(基督教文化与儒教文化的矛盾)。亨廷顿对西方白人的利益念兹在兹。在他的心目中,所谓“绿祸”(green peril, 指伊斯兰教)、“黄祸”(yellow peril,指中国人)、“邪恶的俄国人”等大抵都是不能信任的,都是潜在威胁,这种威胁不仅来源于现实利益,更是源于文明特性的差异。所以亨廷顿主张北约东扩,以形成基督教文明的欧洲,在特性上实现完整的统一。不单如此,他还主张“净化”西方,把属于东正教的希腊从北约中开除出去,更不用说接纳属于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了。从这一视点看,亨廷顿的“文明理论”也为北约东扩寻找了一种合法性。可见,亨廷顿“文明理论”的背后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权力论。这种“文明的预言”目的是单一的――寻求更可靠的霸权,它所塑造的“敌人”的形象则是牵强附会的。这种预言读起来可能扣人心弦,但是难以具体化为政策和战略。地缘政治观念的背后,是现实主义的权力论。马基雅弗利把权力视为机遇和统治者能力的结合。他在《君主论》中说:“谈到那些依靠本人的能力而不是依靠幸运崛起成为君主的人们,我说最出类拔萃的范例是摩西、居鲁士、罗慕洛、提修斯以及如此之类的人们……机会给他们提供了物力,让他们把它塑造成为他们认为最好的那种形式。如果没有这种机会,他们的精神上的能力就会浪费掉;但是,如果没有那样的能力,有机会也会白白地放过。”〔7 〕这种现实主义的权力论自然会导致博弈论中的“零和竞争”和“囚徒的困境”〔8〕, 并为纷争的世界现实提供了合法性。斯皮克曼关于“边缘地区”的新见解使地缘政治理论又深入了一步。他认为,在国际体系中,有三种基本的活动形式:合作、和解和对抗。但是国家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必须把维护和加强自己的权力地位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9〕。 因为权力最终体现在发动战争的能力上。所以各国一贯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在斯皮克曼的地缘政治和势力均衡理论中,权力就像水流一样,哪里的抵抗最弱,扩张就会在哪里出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它将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在他的命题中,西方不具备足以抵御欧亚大陆合力进攻的经济、军事和技术资源。美国必须竭力维持在欧洲和亚洲的力量均衡。他认为俄国迟早会对西方安全造成麻烦。一个从乌拉尔山到北海的俄罗斯国家,同从北海到乌拉尔山的德意志国家是一丘之貉。但是,斯皮克曼的思想中也含有这样一个观点,即国家追求的目标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就建议美国不要以摧毁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为目标,而只应致力于消灭当时的政权。因为有朝一日其他大国在欧亚大陆谋求霸权时,必须由德日发挥重要的平衡和遏制作用。1943年斯皮克曼就去世了,但是他的观点似乎早已根深蒂固。我们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对付伊拉克的过程中,就能看到斯皮克曼观点的影子。正是由于伊拉克还保存下一定的实力,萨达姆还在台上,沙特阿拉伯等海湾诸国就离不开美国的安全保护。因为西方需要的是“合适的石油价格”。麦金德当年曾提出从“枢纽地带”到“心脏地带”的两个扩展。其中一个是扩大到中亚细亚的山地,制海权很难达到这个地区;另一个扩展最为重要,它包括了黑海和波罗的海水域,这就从易北河至亚得里亚海形成一条直线把东欧划了进去。麦金德实际上是断言,占有东欧是控制心脏地带的关键。在20世纪初,麦金德认为德国已经决定性地取代了俄国,成为英国霸权的挑战者。也就是说,自19世纪,“东欧的重心已从彼得格勒转移到了柏林”。日耳曼人和斯拉夫民族历史上的敌对,正是源于日耳曼人想要控制东欧这一强烈欲念。这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之一。中东欧地区是夹在德国和俄国之间的“第三地带”,这个地带像一把双刃剑一样维持着心脏地带和欧洲工业中心之间的力量均衡。斯皮克曼关注的是三大世界实力中心:即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欧洲沿海地区和欧亚大陆沿海地区。当年如果德日联盟真正取得成功,意味着他们将联手控制欧亚大陆这个第三大实力中心。美国则除了与英国结盟之外别无选择。他认识到,正是俄国和中国的地面实力与英国和美国的海上实力的联合,才迫使德日在海陆战场同时投入战争,最终招致失败〔10〕。斯皮克曼在地缘政治学派中属于现实主义者。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主要危险可能来自反美的欧亚实力中心的联合。他预言德国可能因占据东欧(即“边缘地带”)而成为胜利者,也同样因为丧失那个“边缘地带”而成为最终的失败者。斯皮克曼的新现实政治观受到了理想主义者的抨击〔11〕。但是,他还是坚持主张,“不论是我们的原则之中不言而喻的真理还是我们的伦理价值的神圣基础,都不足以保证世界按照我们渴望的想象建立起来……武力对于民族的生存和创造美好的世界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手段。”〔12〕斯皮克曼一向关注内新月形地带(Inner Crescent),这一地区与中东欧有关,带有更为实在的世界权力特征。在它的周围有“一条与整个所谓海权国家聚集区相联接的环绕大海的交通线”。是“海权与陆权之间冲突的一个巨大的缓冲地带”。它带有两栖的双重功能,从海陆两面发挥着制衡作用。斯皮克曼不赞成麦金德海权与陆权相冲突的论点。他认为海权和陆权国家若能有效地联合起来,反对某个企图控制“边缘地带”的国家便可以保持一种均衡的稳定。因此,他将麦金德的咒语改写成:谁统治了边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了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命运。他断言,美国的国家利益在于保证决不让任何一个单独的强国来统一“边缘地带”,最好是由美国自己来控制这些边缘地带。1949年北约建立的宗旨,一方面是承担起西欧的防务,另一方面就是对付苏联,因其威慑到被斯皮克曼称之为边缘地带的地区。这就是说,北约是为冷战准备的。著名历史学家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在其新著《现在我们知道》中断言:一旦苏联渡过了二战的折磨,“不管西方怎么做,冷战都将会发生。”一般认为,乔治・凯南提出的“遏制”战略就是以斯皮克曼的观点为基础的。其实,在地缘政治的理论内涵里,暗含着一个文明特性差异或冲突的视角。在冷战后时代,地缘政治与文明特性这两种思维的结合是通过“西方与非西方”这一特定视角表现出来。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指出,“苏联象它的彼得式祖先一样可以被视为披着一件为了方便和伪装而选取的西方外衣来保命的俄国东正教统一国家。”他还说,“无论如何,毫无问题的是,反西方倾向在俄国人的感情和思想中的尖锐的再度强化,曾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后果之一。而苏联的出现并成为世界上现存的两个敌对强国之一,已经再度把一种文化上的冲突引入政治的角斗场了。这个角斗场在以前的大约250 年间是给相同文化面貌的列强之间进行内部政治争端用的。”〔13〕这也就是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所说的“西方的内战”。在15世纪80年代,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和莫斯科大公国的合并,建立了俄罗斯东正教统一国家。而在1569年波兰和立陶宛这两个王国的联合已属于天主教的文化圈了。汤因比发现,近代西方惊人成就的秘密在于精神武器和世俗武器的巧妙合作。那就是自由主义加上精良的武器。亨廷顿也认为,只有帝国主义手段才能传播文化价值观〔14〕。这就使西方文明在与其它文明在空间上接触时,会发生难以避免的文化冲突。西方社会从11世纪开始进入中世纪,15―16世纪开始进入近代,它突然的兴起和扩张使它很快就与东正教国家包括俄罗斯划出了一条文明的边界线。按照汤因比的逻辑,毋宁说,他早已经预见到雅尔塔体制所形成的势力范围格局是无法长久维持的。他指出,“俄罗斯东正教社会的原来遗留的影响,由于在14世纪以后波兰、立陶宛这些西方区域性国家的侵略和胜利而受到了损失――这些损失一直到1945年以后才得到弥补。”〔15〕但是,随着北约东扩的完成,这种弥补再度难以挽回地失丢了。而在波兰人看来, 他们早就应该“回归欧洲”了。 德国外长金克尔1997年4月14日在德波论坛上说,波兰回归欧洲已成定局, 德国和波兰这两个欧洲心脏部位的邻国离得更近了。中国学者陈乐民先生说,“欧洲东半部的欧洲文明,在西方看来有相当多的‘东方’色彩,经济生产也不及西半部发达,所以东西欧的区别在文明的发展上,从中世纪已清楚地表现出来了。因此,当说到欧洲文明时,人们总是习惯地以西欧为代表;从文明的相互影响的态势看,欧洲东部是居于被影响、被波及的地位的……东部欧洲越是同东方的奥斯曼、阿拉伯对抗,欧洲观念(包括宗教信仰、民族属性、哲学思想等等)就越是在欧亚大陆的西部居住的人的心中刻上深深的烙印――他们因而成为有别于其他的、自觉的欧洲人。”〔16〕从这样一种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北约的东扩仿佛是历史的一种延续。西方的策略选择如今,北约扩大了。在1997年7月马德里北约首脑会议上,波兰、匈牙利、捷克这些中东欧国家将成为北约新的成员国。这一改变未来欧洲大陆力量结构的重要变动,具有地缘政治和文明要素的双重内涵。从地缘政治视角看,中东欧属于斯皮克曼概念中的“边缘地带”。北约控制了这一地区后,它与俄罗斯的关系就变成了未来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大悬案。俄罗斯不管怎么说,是失去了一个战略上的缓冲带。从文明特性的角度看,中东欧国家“回归欧洲”又是俄罗斯所难以强制阻拦的。因为中东欧这一敏感的“边缘地带”在安全特性和文明特性上如果长期没有方向感和归属感,就可能发生种族冲突、文化冲突,乃至不可预测的政治动荡。这种情形,显然也不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关于解决欧洲安全问题,俄罗斯倾向于利用欧安会机制,但在西方的反对下,无法实现。欧洲原是倾向于用欧盟东扩来解决中东欧安全问题,用经济力量来解决安全困境,这可能更稳妥一些。但是,欧盟自身的制度建设还未解决,货币一体化尚无定论,再把中东欧加进来,问题就更加复杂化了。因此,欧洲政治家采取了赞成美国的北约东扩的基本态度。中东欧国家在1989年剧变之后,都把尽快加入北约作为既定国策。1993年波兰正式提出加入北约,其外交部为此特别向北约提供一份书面申请材料。1994年1月, 北约首脑会议作出对中东欧有关国家“敞开大门”的决定,随即捷克于1994年1月,波兰于1994年2月分别与北约签署了“和平伙伴关系”文件。1994年12月15日,北约国防部长会议讨论了东扩的可能性,1995年正式作出北约东扩的决定。北约与华约是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是冷战的产物。冷战结束后,华约解散了。北约不仅没有解散,而且其势力还在不断地扩大。北约扩大的根据是什么?这在西方存有很大的争议。在俄罗斯的一些人士看来,北约东扩的确有点以怨报德,趁火打劫的味道。对于俄罗斯这样的大国来说,它在最虚弱的时候迫不得已接受的东西,恰恰可能是它日后强盛时首先要推翻的东西。西方现在扩大了北约,但它在多大程度上为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作了实力准备呢?1925年,英国为遏制德国再度崛起,签订了洛迦诺条约,承担了保卫法国和比利时东部边界及德国西部边界的义务。但是,日后人们看到的却是英国的绥靖政策。保罗・肯尼迪作为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提醒人们注意这一点。关于北约东扩这一事实所引起的后果的争议,肯定还将继续下去,短时期内尚难作出一个定论。在美国,支持北约东扩的克林顿政府和一批战略家所依据的可以说是斯皮克曼和基辛格的基本假定,即俄罗斯总有一天会再一次威胁中东欧,进而对欧洲工业中心构成威胁。现在,趁其衰弱,必须将北约战略防御空间向东推进到中东欧地区。在美国人的战略思想中,北约东扩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未来发展方向并不确定的俄罗斯起到一种威慑作用,另一方面对欧洲内部的力量分布也是一种约束机制。从美国人的历史经验看,俄罗斯和德国都是需要约束的。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认为,俄罗斯不会害怕北约东扩,5月27日签署的北约―俄罗斯基本文件,既不是凡尔赛条约, 也不是雅尔塔体制。凡尔赛条约太苛刻了,而雅尔塔协定又太宽容了。这个协议即北约―俄罗斯协议能够产生一种制度性合作关系。这是一种既有约束又赋予权利的一种新的均势。此外,一些支持北约东扩的战略家还认为,北约东扩能够加强分裂了50多年的欧洲的民主,促进中东欧地区的稳定,有助于该地区的民主转型和尽早地融入西方社会。捷克总统瓦茨拉夫・哈韦尔在《北约的生存特性》一文中认为,对北约东扩的争论不应是“纯机械性的”,应该“重新给北约的目的、使命和特性下个定义,它首先是个民主的工具”,是“欧美文明的制度性保证”。北约东扩终于使一百多年来中东欧地区作为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缓冲带的危险局面得以改观。这样,美国出兵去那里打仗的可能性减少了。况且,克林顿认为,他不愿意再用传统的均势理论――即使用抗衡力量来对付那些企图支配邻国的国家――来理解一个新世界了;他倒是想使以前的敌人联合起来,共同携手面向21世纪:所以俄罗斯根本用不着害怕北约东扩。反对北约东扩的战略家认为,这一事态将在原来的铁幕以东划下一条新的分裂线。俄罗斯现在在衰弱之中接受的东西一定会成为日后它在复兴时首先要推翻的东西。乔治・凯南认为,北约东扩是一次危险的赌博,“是整个冷战后时期美国政策最大的错误”。凯南预言,美国所主张的北约东扩将带来5个消极后果:1,刺激俄罗斯民族主义。这一假定是北约东扩将超过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的承受力;2,促进反西方倾向;3,滋生俄罗斯军国主义;4,妨碍俄罗斯民主进程;5, 可能造成东西方新冷战,造成欧洲新的分裂。将来这些后果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都将发生在欧洲。也就是说,欧洲要承担本来可以避免的新对抗的成本。实际上,凯南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它是有逻辑的。脆弱的经济,虚弱的民主,心怀不满甚至充满屈辱感的军队使俄罗斯成为最具不确定性的国家。它本来就对现状感到不满,更何况还要它接受北约东扩这一令它不舒服的现实。俄罗斯还不是一个心态平衡的国家。除乔治・凯南外,费雷德・伊克尔、保罗・尼采等一批军控专家也反对北约东扩。他们认为,面对一个更加接近自己边界的西方军事联盟,俄罗斯必然不愿意批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而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不是那些常规力量,恰恰是战略武器,相反,俄罗斯还会在未来加强这方面的实力。原克林顿的顾问,现为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院教授的曼德尔鲍姆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北约东扩及北约―俄罗斯协议都是“一笔糟糕的交易”。他的观点是,中东欧国家的民主不需要外界的刺激,让其自发地发展壮大会更好;西方的刺激,不仅无助于促进那里的民主,反而还会妨碍之。本来那个地区并不存在什么威胁,是西方自己制造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a self―fulfilling prophecy),使俄罗斯变成了一个威胁。 俄罗斯现在不是威胁。假定俄罗斯有一天真的成了威胁,它也会首先威胁波罗的国家和乌克兰,不会首先威胁波兰、捷克和匈牙利,而前者恰恰又不是北约东扩的吸收对象。西方如果明智,就应该给中东欧国家留出自发变革的时间和空间。当然,也有些人担心北约东扩所需要付出的额外成本会超过本国所能承受的限度。纳税人可能是不大情愿这么干的。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拯救了一个狭义的欧洲,但却促成了一个广义的欧洲的分裂。但是,北约东扩的事实表明,支持者的观点占了上风。也就是说,地缘政治和文明特性的逻辑在西方决策者的内心是根深蒂固的。在这里,我们分析一下北约与俄罗斯在处理北约东扩这一问题上的决策策略是有意义的。从西方的角度看,对北约东扩这一战略行动可以有以下三种选择:1,大胆行动,不要过多地顾虑俄罗斯;2,既要实现东扩,又要讲点技巧,不引起俄罗斯的对抗。布热津斯基认为,北约东扩的赌注具有双重性:一是在吸收新成员国的同时又不向莫斯科的要求屈服,二是把俄国牵连进去但又不损害联盟政治上的完整;3, 暂缓东扩。从俄罗斯的角度看,也存在三种选择:1,硬顶,坚决反对东扩,不惜对抗;2,虽然没有能力阻止北约东扩, 但要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力争获取最大好处;3,欢迎北约东扩,甚至主张俄罗斯也应加入北约。以下,我们用经济学中的“效用曲线”(utility curve )进一步加以分析(见下页图)。(附图 {图})对于一个决策集团来说,由于时间、条件的不同,对同一问题的决策,对相同利益或损失的反应也不一定是相同的。我们这里把决策者对于利益和损失的反应称为“效用”,它实质上代表着决策者对于风险的态度。横坐标是损益值。图中曲线A对于利益的反应比较迟缓, 但对于损失却比较敏感,因此对肯定能获得的某种收益值的效用经常大于对带有风险的同等收益值的效用;这属于保守型决策者的效用曲线。 曲线C正好与曲线A相反,是进取型决策者的效用曲线, 对风险概率的尝试欲望较强。曲线B是介于两者中间的中间型决策者的效用曲线。 这类决策者认为,肯定能得到的收益值与同等的预期收益值之间具有相同的效用值,即风险概率。一般而言,大多数决策者属于曲线A型的, 即保守型的。在博弈论中,这均属于不确定的决策;即有一个以上的自然状态(不确定性),且不知道各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这样就难以对可能的结果作出非常明确的判断和稳定的预期。例如,谁也无法明确知道北约东扩日后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由于信息不完备,沟通不力,制度差异,价值观等要素的影响,当然就确定不了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决策的损益值也就难以判定。一般而言,曲线A 型(保守型)决策坚持“最大最小准则”(maximum minimum criterion), 即在自然状态(不确定性)最小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收益;曲线C 型(进取型)决策坚持“最大最大准则”(maximum maximum criterion), 即在自然状态(不确定性)最大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收益;曲线B 型(中间型)决策坚持“最小最大准则”(minimum maximum criterion), 即在自然状态(不确定性)最大的情况下获取最小的收益。分析以上的“效用曲线”,我们看到,在北约东扩这一问题上,西方采取了第2种策略,即在扩大北约的同时,给俄罗斯以一定的安抚,力争不引起俄罗斯的对抗。因为外交政策目标必须依据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而不能依据假定的最佳情况来制定。 这在“效用曲线”中属于A型即保守型,在博弈策略上属于“最大最小准则”。俄罗斯在应付北约东扩这一问题时,也采取了第2种策略, 即在招架不住西方扩大北约的前提下,尽量获取更多的实惠和面子。在“效用曲线”中也属于A型即保守型,既未硬顶,也没有假装看不见, 甚至举双手赞成,在博弈策略上也属于“最大最小准则”。正是这样,双方才经过5―6个月的艰苦谈判,达成了北约―俄罗斯基本文件。双方采取了合作的策略。 可以说在关键的一点上双方打破了“囚徒的困境”(Prisoner's Dilemma)。应该说这是一种冷战后健康思维的表现,尽管谈判是硬性的、艰苦的,甚至对双方的约束性概念也是不太清楚的。双方对某些概念作不同解释的可能性仍然是很大的。北约的收益是在未引起与俄罗斯激烈对抗的前提下实现了扩大;俄罗斯的收益是在实际上没有能力与西方对抗的条件下,通过政府文件“把北约东扩的消极后果降低到最低限度”:即一方面北约承诺不在新成员国领土上部署或存放核武器,俄罗斯对北约事务有一定的发言权,对北约下一步继续扩大构成了某种限制;另一方面谋取西方承诺在经济上给予更多支持并承认俄罗斯对欧洲安全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17〕。俄罗斯现在没有能力把大量的钱花在反北约的军事活动上。俄罗斯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所长谢尔盖・罗戈夫在一篇《我们使西方失去行动自由》的文章中认为,俄罗斯在实力不足的条件下与北约进行适当妥协是最佳选择。他认识到,外交是一门实现可能性的艺术,而俄罗斯的“可能性”无论明天,还是后天,都不会有什么增加;俄罗斯已经受不起再一次卷入与西方失去理智的军备竞赛。采取“越坏越好”的策略,即在第二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等问题上给西方找麻烦,制造一些事端,就会使俄罗斯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不确定因素,这也是一种危险策略。最好的策略就是与西方达成一种制度性妥协,例如常设联合委员会机制就给俄罗斯一个相当重要的机会,可以使俄罗斯有机会、有能力“从内部”对西方的决策施加影响,这可以使西方“失去行动自由”,避免它采取单方面行动。这难道不比在外面虚张声势地瞎嚷嚷强得多吗〔18〕?实际上,一个大国处于虚弱状态时,其言辞和态度往往倾向于过于强硬。反之,一个强盛的国家在言辞和态度上却倾向于不那么咄咄逼人。重要的是,这个协议在俄罗斯决策者看来,部分地转移了北约针对俄罗斯的直观目标,降低了俄罗斯国内民族主义势力对政府的压力。美国与北约东扩1989年12月,美国布什政府针对德国将统一的局面,提出了四点原则,其中第二条规定:统一后的德国应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德国“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19〕。在此后解决德国统一的“外部问题”时,美国始终坚持这一原则。1990年6月, 美国在与北约成员国协商后,向苏联提出了一个“九点计划”,其主旨是要求苏联接受统一后的德国为北约成员国,同时给予苏联一些安全保障和经济报偿,并争取保持住欧洲缓和的势头〔20〕。苏联任何反对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它最终不得不接受美国的安排。原因很简单,德国的统一反映的是西方阵营对苏联阵营的胜利,美国的计划是胜利的一方向失败的一方提出的。可以说北约“东扩”从德国统一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而且美国是那次“东扩”的始作俑者。当时冷战尚未结束,华沙条约组织还存在,因此,“东扩”尽管是因德国统一而起,但布什政府的有关决定主要还是基于安全战略的考虑。随着华约解散、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美国重提北约东扩,并终于付诸实施,其含义及影响要复杂得多了,其决策过程反映了冷战后美国外交决策的所有基本特点。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集中揭示促使美国推动北约东扩的那些深层的、起持久作用的因素,而不是探讨美国决策的一般过程和特点。这里所谓的深层的、起持久作用的因素,是指美国对冷战后的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处理与北约东扩有关的问题的基本态度。简而言之,冷战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美国该怎么办,特别是在欧洲该怎么办?美国那些思想家、战略家和决策层的政治人物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及结论,构成了美国有关决策的主要背景。1989年夏,时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处副主任的福山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文章《历史的终结?》。他在文中断言:在整个20世纪“目睹的是一阵又一阵的意识形态狂热,自由主义先是同专制的残余进行斗争,后是同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进行斗争,最后是同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斗争,后者曾威胁要诉诸核战争的最后启示。……经历了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之后,人们现在似乎又找回了自信,未来并不会像早些时候所预测的那样,是‘意识形态的终结’或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趋同,而是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的辉煌胜利。”〔21〕从福山文章发表到现在,尽管在西方对福山的见解并不是没有非议,但总的看来福山是说出了美国精英们――包括政治界的、思想界的和军界的――的心里话。近些年来,福山的看法差不多已经成了美国领导人的座右铭。美国总统克林顿就曾经用赞美诗一样的语言吟诵西方的胜利――“我们已经高举火炬走过黑夜,现在我们可以创造我们的后代应当拥有的黎明了。……今天地球上三分之二的国家和一半以上的人民处在由本国人民选出的政府的治理之下,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22〕美国人几乎从未像现在这样坚信,资本主义正在全世界走向胜利,而且是不可逆转的。正是这种近乎狂热的自信,进一步刺激了他们的领袖欲和向全世界推行美国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冲动,并将他们的欲望和冲动注入到外交战略中。美国在结束了“遏制”以后,在自己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增加了“扩展”的概念,其源盖出于此。所谓“扩展”战略如其设计者、克林顿第一任期的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安东尼・莱克所说,就是美国“在实行了遏制主义之后必须……扩大这个世界上由市场民主制国家组成的自由大家庭”,并把“广泛地促进民主制和市场的目标同较为传统的地缘战略利益结合起来”〔23〕。《外交》杂志1996年5―6月号发表了美国劳德管理和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伊肯伯里的文章《冷战后混乱的神话》。该文称:“冷战后的秩序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形成的西方秩序的继续和延伸”,“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领头建立的制度没有崩溃,相反它仍然是世界秩序的核心。今天的任务不是发现或确定某种神话般的新秩序,而是重申旧秩序的政策、承诺和战略。”〔24〕这可以被认为是“扩展”战略最精彩的注释和发挥,即美国就是要继续维护冷战时期西方国家之间形成的秩序,以及为维持那种秩序而形成的体制,并将其“扩展”到需要的地方。北约东扩的确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只要研究美国对欧洲的政策,就回避不了美国外交中那个剪不断、挥不去的“欧洲情结”,即在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上对欧洲认同,以及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欧洲(包括东欧地区在内)的深切关怀。美国人曾因此而赋予他们在冷战中所作所为以一种超越了反共产主义和地缘政治的意义,他们自认为是在拯救和保护西方文明〔25〕。1949年4月12日, 杜鲁门在将北约成立的文本提交参院批准的附信中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的美洲成员在传统上,在对自由的热爱上,都直接源于欧洲的成员国。”〔26〕将近50年后,现任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谈到欧洲和北约时说:“美国,尤其是我个人的根都在欧洲。我们对事物的看法都受到欧洲传统的影响。”〔27〕做这样的比较意在指出,美国外交中的“欧洲情结”不仅在冷战初期影响着美国建立北约组织的决策――包括它对决策的影响和决策者利用它来说服、鼓动公众接受他们的政策,而且今天在美国人考虑北约东扩时仍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它至少也是美国人决策的感情与心理基础之一。如今的美国决策者们谈到欧洲时,总给人一种感情冲动的印象。他们在宣布“建立一个统一、稳定和民主的欧洲”是现政府外交的当务之急时,常常流露出他们内心深处那种动情的关怀〔28〕。这同他们在谈到亚太地区时既斤斤计较又颐指气使的劲头,形成了格外鲜明的对照。正是这种动情的关怀,使美国领导人在冷战后对中东欧国家的命运表现出特别的关心,而且一旦那些国家提出加入北约,要他们加以拒绝,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欧洲形势的演变刺激和鼓励了美国外交中的“欧洲情结”,这还仅仅是一种表象。更深一层的发展是,这种情结已经与一种特殊的见解联系在一起,并被深化和强化。那种见解认为,冷战后世界政治的中心是“西方与非西方”的矛盾。从美国精英们对美国对外政策的讨论中,从他们对欧洲统一的向往与追求中,从他们对北约的职能以及北约东扩的种种设想及论证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关于“西方与非西方”的见解在他们内心深处的非常巨大的、有时已经变成是下意识的影响。在探讨“美国与北约东扩”时提出“西方与非西方”的问题,除了因为它确实存在于美国精英们的心底并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与思考外,也是为了使人们在考虑北约东扩可能给欧洲乃至世界政治带来的影响时,增加一个视角和多一份忧虑。而且提出这一问题也会有助于探讨北约东扩的限度,因为这个限度很可能最终由欧洲的地缘政治与“文明疆界”这两者的结合来确定。北约作为一个军事组织,本质上是西方进行地缘政治斗争的工具,是为了遏制苏联而结成的军事联盟。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在地缘政治上的对抗有着比反共产主义斗争久远和复杂得多的历史渊源〔29〕。事实上美国人也并没有因为苏联解体和俄罗斯当局宣布进行西方式的民主改革,便消除了在安全方面对俄罗斯的疑惧。冷战后,美国的思想家和战略家们显得更热衷于从俄罗斯300 多年扩张与争霸的历史中理解俄罗斯目前和未来的对外政策,其中最典型的是布热津斯基的见解,他在《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用了整整一章(该章题为“复仇的不死鸟”)来分析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发展方向。布热津斯基在断定存在产生“一种俄罗斯法西斯主义变异形态”的潜在可能性后说:“法西斯主义的不死鸟在俄罗斯的转世再生,不单单是极大的历史讽刺。……一个充满民族主义动机的俄罗斯,在再度恢复的帝国本能的驱使下,并因而非常可能与其邻国发生激烈冲突的情况下,就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一种破坏性力量,使世界越来越无法控制它的命运。”〔30〕近年来,美国国内有关北约东扩的争论相当多的是围绕如何估价和影响俄罗斯未来的对外政策展开的,各种观点间尽管存在诸多分歧,但其前提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即俄罗斯未来的对外政策存在着不确定性。随着美俄关系的演变,对俄罗斯的担忧越来越明确地反映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1994年2月,在北约公布“和平伙伴计划”后不久, 当时在克林顿政府中任国务卿的克里斯托弗在美国参院外交委员会作证时说:“俄罗斯的危险仍然非常实实在在。我们必须准备应付这种可能性,即改革被扭转,俄罗斯富于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可能从共产主义的废墟中抬头――即使通过民主方式也罢。”〔31〕当年夏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也直言不讳:“俄罗斯的未来捉摸不定。”这以后不久,美国便下定决心推动北约东扩计划的实施了。事实表明,仍然将俄罗斯视为一种潜在的威胁是美国推动北约东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决定了美国在与北约东扩有关的一些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如果考虑到,即使根据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的协议,俄罗斯仍然可以保留3000多枚核弹头,即它仍具有将美国所有重要城市和工业区摧毁好几次的能力,而且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具有这种能力的国家,便可以明白,为什么美国执意要北约东扩,并不肯承诺永远不在被“东扩”进北约的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和部署核武器。冷战之初任国务卿并对当时美国的欧洲政策发挥过重要影响的艾奇逊曾在1958年发表过这样的见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及其共同防御部队,不但对于西欧的安全是主要的,而且没有这种部队就很少可能恢复东欧的民族独立或取得德国的巩固而持久的统一。……由于对苏联在欧洲的力量加以限制和约束,南斯拉夫和波兰才能享有今天这样大的民族独立。”〔32〕这里包含着冷战后北约注定要东扩的内在逻辑,即在当时的美国决策人物看来,北约从成立起除了要遏制苏联的扩张外,还要通过军事威慑来影响东欧的形势。当苏联势力从东欧地区消失后,美国无意放弃利用北约影响那里形势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东扩不过是美国早已企图赋予北约的那种职能的特殊表现形式。当然,近年来这一地区的形势也为北约东扩提供了相当多的理由,如一些国家政局不稳和左翼力量回潮、动乱或种族冲突,特别是前南斯拉夫地区长达数年的战争,等等。在美国领导人看来,只有将北约向东扩展,才能确保这一地区的民主改革不致于倒退;这一地区国家间的纠纷不致于蔓延或引起大国间的冲突,像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发生过的那样;俄罗斯的势力不再能卷土重来,它将在欧洲政治格局中永久性地沦为一个二流国家〔33〕。总而言之,美国推动北约东扩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其内在的逻辑和动力根源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的欧洲政策,并反映着美国人对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看法和处理有关问题的基本态度。本文的主旨决定了我们经常“向后看”美国有关政策的历史渊源。但是,这种探讨决不能代替对美国东扩决策过程的不同阶段中许多具体动机以及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那些众所周知的国内外因素的研究。北约东扩中的“俄罗斯因素”“俄罗斯因素”虽然不是北约加快东扩速度唯一的动机,但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考虑。换句话说,俄罗斯的形势和其内外政策的变化,以及它与西方越来越多的矛盾,从反面刺激了北约东扩意图的明确和加强。另一方面,从更广泛的空间而言,俄罗斯的影响、作用和价值对西方都要来得特别重要。因此,俄罗斯对东扩的阻力,如果没有滞缓东扩的进程,至少也影响了和将影响西方在扩大“冷战胜利成果”时的政策。下面的分析首先试图从纷杂的线索中抽出俄罗斯与西方矛盾的逻辑起点,这对于诠释东扩的动力和以后双方关系的演变可能是特别重要的。苏东的剧变曾使西欧一度沉浸在欢呼雀跃之中,似乎这个西方文明异化物的主要载体、这个对西方威胁最大的“问题”解决之后,欧洲的太平盛世已经真正到来,西方文明至少在欧洲将凯歌行进。而且俄罗斯民主派自己也的确提出了:在政治上迅速确立西方式民主政治体制,在经济上实现自由市场经济的两大社会变革任务,并保证把与西方结盟视为“唯一明智的政策”。然而,双方很快就发现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如果从市场―经济的视角解释,冷战结束后,在西方日渐声隆的自由制度主义的逻辑实际是:在参与市场(国际舞台)活动的各行为主体(国家)信奉共同市场原则(共同价值观)的前提下,通过建立某种制度和规则,规范它们的行为,加强它们的相互依赖,从而达到市场稳定的目的。由此可见,它们设定的国际稳定与合作的核心是各国行为的可预期性和确定性。然而,俄罗斯和西方关系在某些领域取得的进展和它们的某些模糊的共同利益恰恰不能,也不可能解决这个核心的问题,当然也是影响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最关键的问题,即俄罗斯向何处去。尽管俄罗斯的民主派信誓旦旦地试图给予某种明确的保证,但至少目前的答案对西方而言要么仍不明朗,要么仍不能令人满意。俄罗斯的改革虽然声势浩大,却收效甚微。转型引起的社会振荡和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仅危及到政治制度的稳定, 也导致了反政府力量的上升。 1993 和1995年的议会大选明显成了这些政治势力的大检阅。西方现在真正是以一种喜忧参半的心情来看待俄罗斯了。喜的是俄罗斯的危机使其可能在长时间里一蹶不振(布热津斯基估计,俄国在10―15年内都将处于危机状态),了却了西方长期以来的一块心病;忧的是俄罗斯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它仍然可能是威胁欧洲安全和稳定的最主要根源。俄罗斯的形势使西方在两个方面产生了对它的担心。从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出发(无政府的世界必然出现冲突,因此首先需要明确潜在的敌人),西方断定这个现实的敌人就是冷战后在欧洲出现的“悄悄的不稳定”,“从奥德河到乌拉尔山脉,也许整个欧洲看来是平静的,但是它正迅速成为一个战略真空,这将助长暴力的出现和竞争性的外交,从而最终可能引起局势的严重动荡。”〔34〕首当其冲的则是俄罗斯的不稳定,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核扩散、民族冲突、难民外流等等)。如果说冷战期间西方对苏联的警惕是由于其政治思想、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军事力量等的威胁,那么,现在西方则是担心俄罗斯的动荡不宁、方向不明。德国社民党主席鲁道夫・沙尔平说:“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一个不稳定和难以预料的俄罗斯仍然将是用核武器武装起来的全球大国。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政策实际上能在何种程度上在俄罗斯促进我们理想中的趋势。”〔35〕从理想主义需要构筑世界统一的价值观出发,西方又认为,不断发展壮大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思想和左派势力在意识形态上与这种以西方文明为蓝本的“统一”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并极可能引导俄罗斯重新走上建立与西方对抗的帝国的道路。在他们看来,俄罗斯虽然在破坏旧制度方面取得了不可逆转的进展,然而认为俄罗斯会顺利地发展成为建立市场经济并奉行同西方合作政策的开明民主国家的想法也落空了。基辛格指出,在俄国这样一个缺少民主传统的国家,即使是那些最西方化的人士,西方思想的精髓也未必真正成为植根于其思维方式中的机能,而很可能流于某种思想。布热津斯基则断定,俄国只会出现皮诺切特式的政权〔36〕。所以,美国国防部长佩里特别“悲观”地预测:“俄罗斯可能在经过动乱之后成为同西方敌对的一个极权主义、军国主义、帝国主义的国家”〔37〕。由此可见,俄罗斯目前的和潜在的发展状况都不符合西方盛行的两种国际关系思维的坐标。因此,从华盛顿到柏林在以扩大接触为主要手段、争取将俄罗斯纳入有助于欧洲稳定的轨道这种最好情况的同时,还更加注意防止俄帝国的复活和它可能对欧洲造成的危害。在谈到俄罗斯因素对东扩的刺激作用时不能不提到此过程中一个技术的问题。我们可以将东扩问题视为博弈论中一种典型的“小鸡游戏”模式(见下图)。图中甲设定北约与俄罗斯双方就东扩问题达成原则性妥协,双方各失2分; 乙设定北约坚持东扩(其范围可能不限于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波匈捷三国),俄罗斯退让,则北约得5分,俄罗斯失5分;丙设定俄罗斯成功地遏制住了东扩步伐,俄罗斯得5分,北约失5分;丁设定,北约与俄罗斯就东扩问题发生重大冲突,双方各失20分。显然,在这种博弈中最关键的一个条件就是准确的和明晰的信息。然而,无论在东扩原则明确前还是明确后,俄罗斯都向西方提供了十分混乱和矛盾的信号。它此时表示自己也愿加入北约,彼时又认为北约仍是冷战的遗物;它今天表示各国有选择的自由,明天就强调东扩将导致新的对抗和分裂。西方在此种情况下可能的选择实际上是很少的:既然停止或延缓东扩不一定能保证俄罗斯未来的“合作”,那么只能及早作出在最坏情况下遏制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安排。我们之所以指出这一博弈论的方法问题,不仅因为其对东扩肯定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且其在政策博弈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附图 {图})莫斯科也发现它原来的浪漫理想和对西方寄予的殷切希望并没有实现。其一,俄罗斯各种政治势力都认为,结束冷战功劳最大的是他们自己。西方不能向两次大战后处理战败国那样对待俄罗斯。而且俄罗斯还应该作为一个平等的伙伴加入世界强国集团。在民主派看来,实现此目的最佳途径就是“步入最积极发展的民主国家的行列,在这些国家中占有历史以及地理给我们确定的应有的地位”。换句话说,俄罗斯与西方既然成了盟友,那西方发给它一张进入强国俱乐部的通行证总不是件困难的事。可是,让俄罗斯人很有些恼火的是,西方显然不打算让它成为对世界,那怕是欧洲事务有影响权的力量,不过是把它看作是一个可资利用的小伙计(按布热津斯基等人的看法,俄国现在最多只是一个就前苏联地区而言的大国,与美国很少有在国际上合作之处)。其二,在俄罗斯社会转型设计者们的蓝图中,西方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是实现转型并减少震痛的关键。按照民主派的理解,西方提供大规模援助是保证俄罗斯改革不可逆转的一项投资,它可能因此而获得不仅是经济上的红利。何况西方对此作过允诺。而这个要求实际上是西方不能、也不可能作到的。不能,是因为西方目前不具备向一个既缺乏硬件,又缺乏软件的国家输血的力量。不可能,是因为在俄罗斯未来发展方向缺乏可预见性的情况下,西方在援助和市场准入问题上必然要瞻前顾后。这又使俄罗斯人大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俄罗斯与西方在这两个问题上的分歧成为它们在其他一些问题上争吵的导火线。既然西方不打算给予俄罗斯所希望的地位,俄罗斯便准备自己来实现它,比如加强对独联体地区的控制、恢复对前苏联在世界各个地缘战略据点的影响、推动与中国等国的战略合作关系;既然西方不能满足俄罗斯经济援助的要求,俄罗斯就试图通过出口军火和某些高技术来解决资金困难,这些出口对象当然也包括那些美国所不信任的国家。而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变化,又进一步加强了西方对它的不信任感。他们特别担心,俄罗斯加强在独联体地区的领导作用,是其在地缘和心理上恢复帝国传统的前兆。俄罗斯与西方的矛盾就这样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北约东扩计划也因此而产生和不断进展。由此又导致了双方在欧洲安全格局安排上的斗争。在欧洲建立均势是俄罗斯外交的传统和指导思想。在力量遭到削弱的情况下这对于其保证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它认为欧安组织是在更高层次、更广泛的战略意义上处理欧洲安全事务的有效机制,北约、西欧联盟和独联体应作为三个平等实体置于欧安会的协调和控制之下,成为欧洲安全共同的支柱。其实质就是,俄罗斯可以为欧洲安全承担责任,当然也应享有决定和否决权。在莫斯科看来,北约东扩不仅破坏了其在欧洲实现均势的计划,而且对俄罗斯具有灾难性的影响。第一种影响是最直观的,也是俄罗斯各种政治力量对东扩最本能的反映,这便是,东扩威胁了俄罗斯的地缘安全。俄国的地理特点(开阔的平原、缺乏天然屏障的保护)使其安全观具有一种悲观的情调风格,也使其产生了争夺欧洲权势以保证安全的动机。而俄国的文化对于欧洲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震慑力,因此,强大的军队、广袤的地域和“有效率”的政权结构就是使它可能在欧洲关系体系中占有份量的基本要素;因此,东欧对于俄国建立宽阔的纵深防御、对于增加其大国的资本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恩格斯曾经特别有预见地指出,除非将边界推进到但泽―的里雅斯特一线,否则俄国不会停止扩张,不会有安全感〔38〕。俄国和苏联向西部的扩张不仅在地缘上扩大了版图,而且确实在安全上为其提供了相应的保证。从地缘军事的角度看,1812年拿破仑、1941年希特勒如果不是要在广阔的东欧平原上苦斗数月,俄国的历史恐怕就要重写了。所以,后来斯大林在雅尔塔体系中坚持要把东欧置于苏联控制之下;所以冷战伊始,苏联立即指挥和帮助东欧共产党彻底夺取了政权,并建立了以苏联为中心的联盟。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缘安全状况发生了几百年来从未有过的重大变化,它失去了其西部纵深达2000多公里的防御前沿。这种状况与俄罗斯同西方的现实矛盾结合起来必然使它有一种不安全感。俄罗斯人今天仍然认为,只有广袤的地域才能从异族的入侵中拯救俄罗斯。著名战略学家阿・阿尔巴托夫指出,在西欧和俄罗斯之间保留上千公里长的走廊,对俄罗斯是有好处的。“它能使俄罗斯的行政和工业中心处在西方非核武器攻击的能力之外”〔39〕。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还从俄国文明的地缘土壤这一层面出发,认为东扩将恶化俄罗斯文明的生存环境,并强调俄国文明中两重性(欧洲化与亚洲化并存)不仅是其最重要的特点,而且是它得以成其为一种特殊文明的必要条件,尽可能地控制广阔的疆域和影响其周边地区是俄罗斯文明赖以生存的地缘基础。因此,俄罗斯外交政策早就明确要求:“现阶段的战略任务是,要防止东欧成为我们同西方隔绝的某种缓冲地带,另一方面也不能容许西方大国将俄罗斯排挤出东欧地区的阴谋完全成为现实。”〔40〕而东扩恰恰针对着这个对俄是至关重要的安全带,使其西部边界直接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庞大的军事政治集团的压力。第二种影响则是潜在的,然而可能是最关键的和最深刻的,它不仅关系到东扩,实际上也关系到俄罗斯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如何处理俄罗斯与西方文明的关系问题。北约东扩在俄罗斯两大政治思想派别那里都遭到了激烈的反对,这可能是西方始料不及的。俄罗斯民主派认为,俄罗斯“当前的改革是在回归‘欧洲大家庭’的旗帜下开始的,也就是说是对西方文明召唤的回答。”〔41〕这种在俄国被称为“西方派”或“大西洋派”的势力从历史上、文化上和人种上对俄罗斯与欧洲的某种血缘关系作了充分的论证。它们与下面要提到的另一重要思想的分歧在于不是要不要保持俄罗斯民族性,而是俄罗斯民族传统中什么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保留的。它们强调,俄罗斯民族性中最重要的是其与西方文明的某些共同点(基督教精神)和历史进化中向西方学习的欲望。在它们看来,不存在俄罗斯现代化的特殊道路,接受在西方得以验证的成功的经验、实现两种文明的融合是其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俄罗斯的民族性不能成为其向西方学习的障碍,如果这其中有某些与西方化不符的东西,那只能抛弃这些传统(比如对国家的崇拜、国家对社会的全面干预)〔42〕。在它们设计的蓝图中,东欧由于其与西方在地域和文化上的接近,由于其与俄罗斯相同的转型方向,它在西方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俄罗斯来说是“更近和更明显的:它们可以成为俄罗斯的榜样和镜子”〔43〕。也就是说,东欧应该成为俄罗斯与西方融合的桥梁。俄罗斯有人明确提出:“在北约和俄国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可以对中欧的稳定作出重要贡献。这个缓冲区可以由华沙条约的前成员国和前苏联西部的某些加盟共和国组成。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北约和俄国可以保证这些国家的安全。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会实现俄罗斯的利益和西方的利益的调和。人们用这种方式确保俄国的西部边界,而俄国则可以用它有限的资源来完成其他任务。”〔44〕一个友善的、中立状态的东欧还可以在政治上保证俄罗斯西方化的进行。因此,民主派们认为,北约东扩意味着在俄罗斯西部筑起一道“柏林墙”,阻断了俄罗斯与西方文明融合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关于北约东扩只能加强俄国内“反民主”势力地位的言论,就不仅是一个形式上的警告,也确实反映了他们担心被拒之于欧洲统一大门外的心情。他们将北约的这种举动视为可能导致俄罗斯被孤立和“隔绝”,导致欧洲再次分裂的步骤〔45〕。俄罗斯民族主义势力(其基本指导思想是欧亚主义)反对东扩的态度自然更甚于民主派。欧亚主义强调俄罗斯特殊的地缘条件和与西欧文化截然不同的欧亚文化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别于欧洲文明和亚洲文明的欧亚文明。他们指出,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在于其横跨欧亚的地缘位置及由此产生的对多种族文化的包容,在于其与东方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由此产生的对国家权威的崇尚有着血缘关系〔46〕;俄罗斯的地缘条件、民族构成、宗教和文化都决定了西方与俄罗斯显然属于世界文明的不同的分支、其间的差异足以放下一个太平洋,因此俄罗斯的强国利益客观上可能与其他国家的利益相冲突〔47〕。它们强调,任何西方化的改革在俄罗斯都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因为实施这种改革的人没有考虑到俄罗斯社会对西方价值观念本能的抗拒心理〔48〕。它们断定,北约东扩恰恰证明了俄罗斯与西方的对立,西方不可能接受俄罗斯,而且还要缩小和孤立其生存空间。如果说西方派反对东扩是从现实政治战略的角度出发的话,这种势力则主要是从两种文明的异质性这一价值观,从反对西方文明侵入俄罗斯文明的生存空间这种角度出发的。这意味着前者的反对态度可能是战术性的和可变性的,后者的态度则是本质性的和恒常的。历史的方法和视角是解读今天西方何以视俄罗斯为异已这个与东扩有着本质联系的问题的最犀利的手术刀。俄国著名思想家别林斯基说:“当代最伟大思想成就之一,便是我们终于了解到俄国有其同任何一个西欧国家完全不同的历史;必须研究这个历史,并根据这个历史本身,而不是根据同它毫无共同之处的欧洲各国人民的历史,来作出判断。”〔49〕别林斯基所说的这个有别于西欧的历史就是俄国精神的两面性。别尔嘉耶夫更明确地指出:“俄罗斯精神所具有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可能与下列情况有关,即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历史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巨大的东方―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50〕15―16世纪俄罗斯民族国家形成后,俄罗斯在精神上和物质上与西方相比都处在落后的地位。从彼得大帝开始,俄国西方派的人士一直追求着将俄罗斯与发达的西方文明结合起来(虽然他们大多数未必真正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核),也有许多人士(主要指19世纪中后期的革命民主主义和各种社会主义者)在从道义和政治等方面猛烈抨击西方文明的“黑暗”面的同时,至少仍然决心部分地以西方为榜样。但是,俄国变革的特殊条件,以及俄国思想与西方文明的不兼容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俄国西方化变革的一个显著特点:俄国的西方化与东方化相伴而行,而且东方化往往成为西方化的条件,即为了实现这种追赶和跳跃,俄国领导人无论在方法上,还是思想上都更多地表现出了东方式集权、使国家全面干预社会生活的倾向〔51〕。俄罗斯就是在这样一种不同文明相互撞击和结合的情况下开始实现现代化的。这些撞击和结合对俄罗斯来说有两种含义,即它在获得进步,得到西方文明熏陶的同时,其个性的烙印也刻得愈深。或者说它一方面在形式上或文明的某些表面成分上成为西方文明的近亲,但另一方面,在本质上与西方文明的核心又进一步拉开了距离。俄国用西方的物质文明将自己武装得更象俄国了。弗郎西斯・福山在分析黑格尔的“观念推动历史”说时认为,利用人的灵魂的第一部分(欲望)、第二部分(理性)是可以使非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但它们无法发挥其第三部分(精神),因而也就不能分享西方思想的“胜利”〔52〕。如果福山的理论只是暗含着这样一个逻辑:类似俄国这样的国家在物质上的现代化并不能导致精神上的西方化,另一位近来很“叫座”的西方学者亨廷顿则明确指出,西方文明具有特殊性,非西方文明是不可能被同化于其中的〔53〕。一个不同于西方的俄国如果安心偏于欧亚大陆一隅,问题也就简单了。然而,驱动俄国学习西方的动力还在于其东正教中的使命感,即试图在赶上西方后的俄国建立第三罗马帝国的野心。19世纪30年代的斯拉夫主义还只是醉心于俄国文明的“优越性”〔54〕,19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泛斯拉夫主义则是在对外政策上集中体现了俄国与西方的对立,以及以东正教和俄国精神“拯救”欧洲的思想〔55〕。“‘俄罗斯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国家思想、帝国思想。与世界强国的躯壳相应的有思想上的俄罗斯救世说。正是这种俄罗斯救世思想,无论以官方意识形态出现,还是以经过加工后的知识分子的理论出现,或者是作为群众的‘大国’心理,过去是、现在仍然是领土扩张的思想基础,也是向往在世界上的特殊作用的思想基础。”〔56〕与此相伴而行的还有俄国民族主义中的反西方情结。俄国人对待西方是持一种矛盾心理的:它们既羡慕、向往西方的先进,又无法接受,甚至敌视西方的价值观念。这种矛盾在许多俄国的著名人士那里都能得到反映,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从亲西方开始,以反西方或留恋俄国本土文明而告终〔57〕。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到一般的国家安全,俄国人最能直接感受到的都是西方的威胁。俄国西方化变革所引发的外来文明与“土著”文明的矛盾,特殊的变革所造成的社会分裂,以及俄国一些思想家对西方社会弊病的洞悉,在俄国精神中无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反西方的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种反西方的倾向促使俄国在上个世纪末期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战胜”了西方主义,并最终导致了试图利用俄罗斯文明中的某些“优势”,跳过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58〕。难怪西方人从俄国的这种历史发展中得出了相当“悲观”的结论:“俄罗斯是国际体系中的一个造成不稳定的因素,因为它太大了,无法融入欧洲;而且它在太大的程度上属于一个亚洲大国,无法充分被接纳到西方体系中去,同时它自身也为这种相互抵触的特性而感到苦恼。俄罗斯19世纪和20世纪的历史是一部连接不断地试图同西方在政治上的敌对和西方的智识影响达成妥协的历史。每一次对西方的挑战的妥协最后都夭折了。布尔什维克主义本身乃是把一种西方思想应用于俄罗斯的产物,而这种主义屈从于体现在斯大林身上的‘亚洲的’倾向,于是失败了。今天,西方的自由的政治主张和经济主张正在俄罗斯应用,同时也被歪曲,结果如何难以预料。”〔59〕东欧与北约东扩现在人们谈到东扩时往往首先想到北约步步紧逼。其实,冷战后最先提出加入北约的是东欧国家。东欧〔60〕为什么急切地希望加入北约,为什么波匈捷首先成为东扩的对象同样是北约东扩中的重要问题。由于东欧地区在地缘政治中的特殊地位(简单说来,它成为西欧向东扩展的基地,也是俄国进入欧洲中心的跳板),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是欧洲外交、军事和政治斗争的主要舞台。如同我们所知道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均开始于此,冷战结束和现在东扩也集中于此。实际上,东欧国家从13世纪90年代开始即成为欧洲列强的争夺对象。而其短暂的独立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未摆脱在安全上依附某一大国或大国集团的命运〔61〕。自然,它也多次成为列强讨价还价的筹码(1938年之慕尼黑、1939年之波兰、1940年之罗马尼亚和1945年前后之雅尔塔)。一个面积不大的次地区承担了如此多的重负,对于东欧人来说不知是有幸还是不幸。东欧地区奇特的历史造成了许多在东扩问题上仍在发挥作用的影响:其一,文化、宗教和人种上的多样性〔62〕。波兰、匈牙利和捷克等前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国家不仅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而且实际上也成为这种文明西部的边沿。因此,它们把冷战后向西靠拢视为回归母体文化的正常进程,加入北约也就成为其“回归欧洲”,“实现欧洲性”的发展战略的一部分。难怪俄罗斯也有人承认“东欧急切加入北约与其说是为了防止来自俄罗斯的威胁,不如说是它们回归自己历史、精神和地缘‘根’的进程的一种表现”〔63〕。在这些国家看来,加入北约不仅保证了其摆脱俄国影响和恢复欧洲文明传统的进程不可逆转,而且,因此而成为西方联盟成员的事实有助于其此后加入西方其他现有机构和组织,有助于从西方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等以前在奥斯曼帝国占领下的国家则在社会精神、生活方式等方面,与西方有着相当的距离。这种背景不仅使得捷匈波三国在目前的西方化变革中走在其他东欧国家的前面,而且也使其获得了最先加入北约的“优越”条件,尽管其他东欧国家对此的急切心情丝毫不亚于它们。另一方面,1945年后这些国家出现的向左转的倾向〔64〕、1995年以来这些国家左翼势力的复兴都说明,处在西方边沿的这些国家在发展方向上仍然存在着某种不确定性。无论从巩固冷战“胜利成果”的政治意义上讲,还是从维护西方文明整体性的角度看,西方都首先要将东扩的目标指向这些国家。其二,领土、民族纠纷复杂。列强势力的此消彼涨导致该地区领土变更频繁,各国的民族疆界与实际国界往往不一致。东欧国家之间、它们与其他国家之间的领土矛盾至今也未完全解决。这种情况多次导致了危机局势,也迫使东欧国家在安全上寻求强国或强国集团的保护。冷战后的东欧充满了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出现了被捷克总统哈韦尔称作“安全真空”的状态。而欧盟和欧安会在处理前南问题时的软弱无力,表明该地区除北约之外缺乏保障安全的国际结构。东欧国家在品尝到冷战结束带来的自由和主权的甘露后不久,就逐渐感到一种无可名状的不安全感。在它们看来,对其安全构成最大的威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该地区内部的民族主义和种族冲突,二是俄罗斯的不稳定。这样,无论从在制度中消除内部矛盾看,还是依靠联盟遏制外部威胁来说,它们都需要一个能将其包容在内的、完善可行的安全机制。其三,与俄罗斯的亲疏程度不一。沙俄在东欧的侵略、干涉和统治使一些东欧民族产生了强烈的反俄、仇俄心理。二战后苏联对东欧盟国的一些不平等政策和行动更加深了这种民族情绪。波兰、罗马尼亚,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匈牙利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而保加利亚、塞尔维亚人则始终记得俄国帮助它们摆脱土耳其人统治的作用。捷克和斯洛伐克人在历史上对俄国并无恶感〔65〕。由此可见,如果捷克人力图加入北约更多地是从“回归”的角度上理解的,那么波兰人则更关心俄罗斯恢复帝国传统的可能。同样,这种人文环境也反映在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对东扩的态度〔66〕。而它们在情感上与俄国的接近或多或少也影响了它们加入北约的进程。结语中国古人说:“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67〕又说,“善除恶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68〕北约东扩肯定为未来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投下一个大的变数,也会成为冷战后新东西方关系中的一大悬案。北约第一任秘书长伊斯梅曾经说过:“北约的目的,就是让美国人进来,不要俄国人参加,把德国人压下去。”今天,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作何感想呢?他一定对北约把中东欧这一地缘政治敏感区即“边缘地带”包容进来而感到庆幸。他也一定会对与俄罗斯达成协议进而把本来属于对抗范畴的事情变成了一种可以标榜的制度性合作机制而觉得自豪。他应该对双方没有因此事陷入“囚徒的困境”而感到满意。这里面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在美国的对外政策学说中,一贯具有两种倾向:一是倾向于按照处理自己国内事务的方式制定对外政策,处理国际事务;二是认为自己的目标和意图是高尚的,政策倾向是和平的,其他国家如果对此提出异议,那是荒谬的。实际上,这种“致命的自负”(fatal canceit )极容易产生外交学说中“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这种倾向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称为“螺旋效应”(spiral effects),即双方都认为自己采取的政策是合理的、正义的,是防御性质的,但是都倾向于认为对方的政策具有威胁性、进攻性。这就导致信息与形象的扭曲,进而导致冲突甚至战争。这一次北约―俄罗斯协议,表明双方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螺旋效应”,从而软化了可能导致对抗的心理情结。俄罗斯面对北约东扩,基本上是理性应对的。西方扩大北约,可谓怒之令愤;趁其衰弱,取其利益,可谓间之令疏。俄罗斯民族主义势力将来对叶利钦的改革力量可能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但是,可以认为,俄罗斯仍然在与北约的谈判中获得了与其实力相称的收益。虽然北约与俄罗斯达成了一种制度性妥协,但俄罗斯仍将东扩的北约看成是潜在的特洛伊木马。双方的根本地缘政治利益和文明特性上的差异或冲突并未获得最终的解决。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搞了一个联盟宪章,当时也把西方吓了一跳。但是,俄罗斯并未想建立一个新帝国。俄罗斯只不过是一方面用它来缓冲一下北约东扩的冲击力,另一方面对国内压力有个交待罢了。(本文责任编辑:沈雁南 赵梅)注释:〔1〕参见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4页。〔2〕假定国家政治行为受环境的影响, 那么通过对环境的有效控制,就可能改变政治行为。这里的“环境”具有广泛的含义,既包括地理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人文环境。参见James Dougherty & RobertPfaltzgraff,Jr.1981,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Relations.Harper & Row,New York,Chap. 2。〔3〕See Halford Mackinder, 1962, Democratic Ideas andReality. New York, Norton. See H. J. Mackinder, The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in Geographical Journal.No. 23,1904,pp.421―437.〔4〕See Nicholas Spykman, 1944. The Geography of Peace.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ampany.〔5〕见亨利・基辛格:《我们还不了解的世界》, 载[美]《新闻周刊》1月27日。 周荣耀教授在一篇《关于北约东扩的思考》的文章中也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一般看来,北约东扩仍是冷战思维的一种延续。因为扩展民主不是北约这类真枪实弹的军事组织应该管的事情。〔6 〕参见Samuel P. Huntington, 1996. The Clash of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 亨廷顿在这本书中所表达的逻辑就是西方与非西方的对立,详见该书。〔7〕马基雅弗利:《君主论》,商务印书院1985年版,第25页。〔8〕地缘政治理论们大多认为大国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这是权力扩张理念导致的。但是这些理论家并不将如何避免冲突,建立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当成自己的职责。参见George liska, 1977, Quest forEquilibrium:America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on land and Sea.Johns Hopkins Press.P.25。〔9〕See Nicholas J.Spykman and Abbie A.Rollins, Geographyand Foreign poli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June,1939.〔10〕See Nicholas Spykman,1944. The Geography of Peace.Harcourt Brace,New York, P. 20. See N. J. Spykman, AmericasStrategy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42.〔11〕在美国地缘政治学派中,存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两个阵营的争论。〔12〕参见N.J.斯皮克曼:《和平的地理学》,1944年纽约版;斯皮克曼:《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战略》,1942年纽约版。〔13〕参见(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页。〔14〕See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West: Unique, NotUniversal, in Foreign Affairs, Nov./Dec.1996.〔15〕参见[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39页。〔16〕陈乐民:“从文明史的观点看欧洲”,载《国际经济评论》,1997年3―4月号。〔17〕俄罗斯科学院美国加拿大研究所所长罗戈夫认为,俄罗斯在目前条件下追求的是以下6个目标:一是继续维持俄美特殊关系, 迫使美国承认俄罗斯在新的国际关系体系中拥有不同于其它大国的特殊地位;二是承认俄罗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有重大发言权;三是把北约东扩的军事后果减小到最低限度;四是保持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稳定;五是解决西方对俄罗斯贸易上的歧视问题;六是俄罗斯在世界贸易组织和巴黎俱乐部等国际组织中应有合法地位。参见俄罗斯《独立报》,1997年3 月25日。〔18〕参见罗戈夫:《我们使西方失去行动自由》,载[俄]《消息报》1997年5月27日。〔19〕见陈乐民:《东欧巨变与欧洲重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20〕同上书,第144页。〔21〕Francis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The National Interest, Summer 1989, P.3.〔22〕 Clinton/Howard Ⅱ/20 press conference, U.S. Inform-ation Service, Bulletin, November 21, 1996.〔23〕 Anthony Lake, Effective engagement in a changingworld, sdd in Bulletin of USIS, December 20, 1993.〔24〕 G. John Ikenberry, The Myth of Post-Cold War Chaos, Foreign Affairs, May/June, 1996.〔25〕典型的一例是,在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任国务卿的杜勒斯曾经在一份秘密备忘录中说:冷战“主要是一场西方(基督教)文明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思想斗争”。转引自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页。〔26〕同上书,第112页。〔27〕奥尔布赖特:“我代表着一个能肩负一切责任的国家”,[法]《世界报》。〔28〕参阅 First News Conference with Secretary of StateMadeleine Albright, January 24, 1997, Bulletin printed by USIS,January 27, 1997; “科恩称美安全政策重点将从应付冷战结束转向塑造新时代”。〔29〕陈乐民先生曾经对“西方与非西方”问题提出这样的看法,即: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我们在这里冒昧地加上“建立大西洋联盟强权下的世界和平”)等等“都反映了一个相同的观点或情绪,就是把西方作为先进文明的代表,并把非西方文明所属的国家和民族视为西方的对立面和‘异类’”。见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1页。〔30〕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可参阅陈乐民:《战后西欧国际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6页。〔31〕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4页。〔32〕在冷战后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对使用核武器的防范一直被置于首位。参阅 William J. Perry, Defense in an Age of Hope,Foreign Affairs, November/December, 1996。〔33〕Dean Aches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Messachusetts, 1958.〔34〕美国前国家安全局局长威廉・奥多姆:《扩大北约组织将遏制俄罗斯的欲望》,[美]《华盛顿邮报》,1996年4月28日。〔35〕沙尔平:《大西洋联盟有责任承担义务》,[美]《国际先驱论坛报》,1995年3月14日。〔36〕参见亨利・基辛格:《当心国外的威胁》,[美]《商业周刊》,1996年6月17日。布热津斯基采访录,[俄]《今日报》, 1996年8月22日。〔37〕1994年3月14日佩里在华盛顿大学的演讲。〔38〕参见恩格斯:《土耳其问题的真正论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8页。 恩格斯这里指出的俄国“安全线”与冷战时形成的东西方分界线基本一致。〔39〕А.Арσатоь: Россuя: безоna сносmb сtрaньl B 90 loaom, 《MEMO》r. 1994. H. 8―9.〔40〕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的基本原则。〔41〕В・В・Ильин, россuя: оnьlm нauuоu нanьно-lосуaapcm венноǔ uaеоnoluu, Mockba 1994,c.113.〔42〕参见 А・КозвIрев: Переобрahceнue;E.T.гaйдap:Cmpaиa u пobopom 两书中的相关部分。〔43〕о.ъoromoлoв:Poccuя u вocmoчHaяEbopona, 《Meждyhapoдhaя жизhb》r.1994.4.〔44〕[俄]维・齐基奇科:《北约东扩情况下俄国的安全和欧洲的稳定》;[德]《欧洲安全》1996年第7期。〔45〕“北约布鲁塞尔最高级会晤”,[俄]《独立报》,1994年1月13日。〔46〕有关两种思潮的主张可参见《PocuяcoвpeMeHHbIй M иP》丛书1993年中的一系列文章。〔47〕А・И・лютов, Коиuuo иambHo ǔбe з оnachocmu Poccuя в1995.〔48〕В・КpachoB: Ot BblбopoB - 93 К Вblбopam -95,《Cbo - бoднaя мьIсль》, r. 1995, H. 10.〔49〕[俄]别林斯基:《1846年俄国文学一瞥》。〔50〕[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页。〔51〕有关俄国变革中东方化的原因和特征足可用一本书来分析,但它不属于本文的范畴。〔52〕参见弗郎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53〕参见塞缪尔・亨廷顿:《西方文化是特有的,但不是普遍的》,[美]《外交》杂志,1996年11―12月号。〔54〕斯拉夫主义与一个世纪后出现的欧亚主义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前者从文化的角度、后者从地缘的角度论证了俄国与西方的本质差异和俄国发展的特殊道路。〔55〕关于这点可以参见泛斯拉夫主义的“圣经”――尼・达尼列夫斯基的《俄国与欧洲》一书。〔56〕B.Xopoc: Pycckaя u бея иa ucmopu чeckomnepekPecmke,《 Cboбoдиaя MbIcдb》r,1992,H.6.〔57〕关于这点,可以研究陀斯妥耶夫斯基、赫尔岑等人的思想变化。〔58〕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宁主义是俄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十分准确的。在列宁那里,俄国精神的两重性再次表现出来。事实上,列宁的俄国“根”及他从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民粹派”继承而来的对西方的排斥,构成了俄国后来发展模式的内在逻辑。〔59〕威廉・普法夫:《华盛顿的北约政策树俄罗斯为敌》,[美]《芝加哥论坛报》,1997年3月25日。〔60〕现在人们更多地称这里为中东欧和巴尔干地区,但为叙述方便,本文仍运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政治概念。〔61〕除阿尔巴尼亚(1912年)外,其他东欧国家成为现代民族独立国家是在1918年以后。它们随即成了丘吉尔提出的“反共防疫线”的一部分,在安全上成为英法的“保护国”;二战前夕,一部分国家接受了维也纳仲裁,成为“轴心集团”的成员;二战后它们又变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62〕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属西斯拉夫民族,但接受了西方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匈牙利属马扎儿人,信奉天主教和新教;罗马尼亚基本由拉丁民族组成,信奉东正教,但与俄罗斯传教语言不同(罗用拉丁字母,俄用基里尔字母);保加利亚和前南地区的大多数为斯拉夫人,前者信奉东正教,后者的宗教构成则较为复杂。〔63〕П・Е・Смирнов: ape ǔф Bocmo чнo ǔeBponbl Ha yanaa u uHmepecbl poccuǔ・《CIIIA》r. 1994, h. 12.〔64〕尽管苏联是战后东欧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定性因素,但与这些国家当时的社会倾向也是密不可分的。〔65〕19世纪兴起的泛斯拉夫主义并不是起源于俄罗斯,而是捷克斯洛伐克。〔66〕它们对俄罗斯关于建立欧洲安全新体系的设想和对东扩的后果的关心表示理解。〔67〕引自《寤言二迁都建藩议》。〔68〕参见《孙子兵法・形篇》。*
|
[
"Politics",
"Law",
"Art",
"Education",
"Mine",
"Military",
"Electronics",
"Transport"
] |
Politics
|
中国摄影展览会在塞浦路斯举行新华社尼科西亚5月5日电为期一周的中国摄影展览会昨天在这里开幕。塞浦路斯旅游组织主席安德列斯・乔治乌在开幕式上说,通过这个展览会塞浦路斯人民将有机会发现和赞美今天中国人民的独特形象和生活方式。中国驻塞浦路斯大使林蔼丽以及近百名塞浦路斯摄影爱好者和摄影家出席了开幕式。展览会上展出了192名摄影家的192幅作品。这个由塞浦路斯摄影社主办的展览会一周之后将到利马索尔、帕福斯和拉纳卡等市巡回展出。(完)
|
[
"Space",
"Art",
"Economy",
"Agriculture",
"Military"
] |
Art
|
中新社昆明一月十日电一向被视作“天书”的中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已被成功破译。两万余卷纳西东巴古籍最近被汇集成《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共一百大册,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据悉,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一项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和出版工程,政府为此拨出专款四百万元人民币。早在数千年前,聚居在云南丽江地区的纳西族祖先就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东巴图画象形文字,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远古文字,纳西族的东巴(祭司)们至今仍在使用。如图似画的纳西东巴象形文字仅有二千一百余字,但是用它撰写的东巴经典却多达一千四百余种,两万余卷。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云南省成立了专门的东巴文化研究所,健在的纳西东巴祭司被作为“国宝”保护起来,一些东巴祭司被礼聘为东巴文化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或顾问。中国的纳西学学者和纳西东巴祭司精诚合作,开始搜集、整理、翻译纳西古籍。他们对现存的两万余卷东巴经典逐一解读,通常是将多名老东巴的解读互相参详、印证,并吸收中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从而对经典作出最准确、最权威的译解。(完)
|
[
"Mine",
"Art",
"Communication",
"Agriculture",
"Space",
"Energy",
"History",
"Literature",
"Medical",
"Sports",
"Transport"
] |
History
|
浙江体育科学ZHEJIANG SPORTS SCIENCE1999年 第21卷 第4期 No.4 Vol.21 1999因素交互影响分析法在优化体育院系教学计划中的应用初探隗金水 严丽萍摘要:对因素交互影响分析法作了介绍,即在广泛收集体育教学专家宝贵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对课程与目标的交互影响关系以及课程与课程的交互影响关系,以计算直接关联指数、总关联指数、可实现指数和依赖指数,为量化地确定各门课程的重要程度、一些基础课的取舍、各门课程开课的先后顺序、必修课和选修课等提供科学方法,从而可以达到优化体育院系教学计划的效果。关键词:因素交互影响,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优化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An applied study on factors’interactive influence method in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plans of sports majorWEN Jin-shui1,YAN Li-ping2(1.Statisticsandmeasurementsection,GuangzhouinstituteofPE,Guangzhou510075,China;2.PEdepartmentofHubinsection,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31,China)Abstract:The factors’interactive influence method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at is to say,basic on the viewpoints of many experts of PE,through interactive analysis on between courses and objects and between different courses,direct correlative index,total correlative index,realizable index and dependent index are calculated,the determination of following aspects which are the significant degree of each course,the reserving and abandoning of some basic courses,the sequence of arranging course classes,the teaching plans can be optimized in this way.Keywords:factors’interactive influence;sports major;teaching plans;optimization体育院系的教学计划是组织体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它的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体育院系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规格。众所周知,教学计划一般包括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和时间分配,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时间分配表和教学进度表,而在教学计划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培养目标,占核心地位的是课程体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体育院系原有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需要及时的改革,而改革的关键在于以科学的方法理顺课程与目标的关系,找到其规律,从而对教学计划及其各因素进行逐步修改和完善。1 体育院系教学计划的因素交互影响分析的基本思想在教育史上,在课程理论的发展中,第一次明确把教育目标确定为课程编制依据的当推泰勒,根据泰勒的观点,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以教育目标为依据,围绕教育目标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体育院系的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它既有运动技术的学习,又有文化理论的学习。那么理论课与理论课之间、术科与术科之间、术科与理论课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持程度多大,即那些是重要课程,那些是次重要课程,那些课程应当删除,还应加强那些方面的课程;开课顺序上,理论课优先还是技术课优先;同时理论课(或技术课),其开课顺序又应孰先孰后等问题,是当今体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素交互影响分析法就是把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看作两个“作用元”,通过这两个作用元的交互影响分析,量化地解决教学计划中存在的以上问题。2 因素交互影响分析法在优化体育院系教学计划中的基本步骤这种方法包括六个步骤。2.1 确定体育院系(某一具体专业)的培养总目标2.2 将总目标分解成N个具体的子目标O1、O2……On2.3 确定子目标的权重W1、W2……Wn2.4 进行课程与目标的交互影响分析这一分析按表1的形式进行。列表头C1、C2……Cm为M门备择课程(即准备选用课程)。表中矩阵元aij是第i门课程与第j个目标的交互作用元,它由课程对目标的支持程度决定。在这一分析中,我们把课程对目标的支持程度分成4个等级,分别定义以下4个符号:A(有关键支持作用)、B(有重要支持作用)、C(一般支持作用)、D(没有支持作用)。为了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对上述答号分别赋值(如分别赋4、2、1、0分)。表1 课程与目标交互作用矩阵O1O2……OnW1W2……WndC1a11a12……a1nd1C1a12a22……a2nd2……… ……Cmam2am2……amndm向全国体育教育专家发放问卷,调查每门课程对每个目标的支持程度,然后将统计结果填入表1,得到一个课程―――目标交互作用矩阵。矩阵的每一行表示某一课程对各目标的支持作用,支持的程度有多大。为此,定义:di=∑Wjaij为第i门课程的直接关联指数。它表明第i门课程对目标系统的直接贡献。式中Wj为权重,aij为课程―――交互作用矩阵元。2.5 课程与课程交互作用分析仅根据直接关联指数下结论,理由是不充分的。事实上,体育院系有些课程虽然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对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缺少的间接作用。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课程与课程的交互作用,即学习一门课程对学习另一门课程的积极影响。这里也将这种影响作用分成4个等级,符号和赋值与课程―――目标交互作用矩阵元相同。表2的矩阵元bij表示第i门课程对第j门课程的支持程度。定义:ti=∑djbij为第i门课程的总关联指数,即t值的大小是指课程对目标的全部贡献的量度。它既包括课程对目标的直接贡献,又包括课程对目标全部贡献,又包括课程对目标的间接贡献(即它通过支持其它课程而对目标系统作出的那部分贡献)。表2 课程与课程交互作用矩阵C1C2……Cnd1d2……dntC1b11b21……b1nt1C1b21b22……b2nt2……… ……Cmbm2bm1……bmntm2.6 课程体系的优化分析在课程体系的优化分析中,将获得下列三种信息:①为了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内开设那些课程最合适;②在已确定的课程体系下,每个目标可能实现的程度有多大;③在所有的课程确定后,以何种顺序开课最合理。2.6.1 第一种信息由t值和d值决定,这里需要分4种情况进行讨论。①t值和d值均较大。t值和d值大表明课程对目标系统的贡献大,这类课程应该在教学计划中优先考虑,并对它们的开设予以保证。②t值和d值均较小。表明课程对培养目标的贡献小,这些课程是应该摈弃的。我们把这类被摈弃的课程记成k1门。③t值较大而d值较小。对于那些t值较大而d值较小的课程,要注意加以保护,因为这些课程是基础课程,即对目标的实现起间接的重要贡献(即通过支持其它课程而对目标系统作出的贡献)。④t值较小而d值较大。这些课程就慎重对待。必须具体分析这门课程直接支持了那些目标,这些目标可能实现的程度有多大(由P可实现指数反映,后面即将讨论)。如果这门课程直接支持的目标中有一个以上的目标P值较小,则这门课程需要保留,否则这些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削弱;反之,不存在这种情况,就可取消该课程(假定为k2门),因为它不会对目标的实现带来太大的影响。2.6.2 第二种信息是关于子目标可实现程度的信息。这种信息由计算各个子目标的可实现指数中获得。P值的计算步骤如下:①建立新的课程与目标交互作用矩阵。在原来的课程―――目标交互作用矩阵的M门备择课中剔除k1门(t值和d值均较小)课程,由余下的L(L=M-k1)门课程组成新的课程―――目标交互作用矩阵(见表3)。②求课程的可实现指数。定义:Pj=∑aij(j=1、2…N)为第j个目标的可实现指数,它表明在这一课程体系下该目标可能实现的程度。③对课程或目标的取舍。由小到大排列N个子目标的可实现指数P值,由此获得的信息有两个用途:①用以决定t值较小而d值较大的课程的取舍(假定k2门被剔除)。②判断子目标的可实现程度。对于可实现指数P值特别低的子目标,如果这些子目标的删除对人才质量无大的影响的话,就删除这些子目标;若有重大影响的话,则必须考虑用课程以外的其它途径来保证它的实现。2.6.3 第三种信息是课程的依赖指数信息,它决定课程开设的先后程序。在课程―――课程交互作用矩阵中,剔除k1和k2门课程后,构造新的课程―――课程交互作用矩阵(表4,课程数量S=M-K1-K2)。表3 课程与目标交互作用矩阵O1O2……OnC1a11a12……a1nC1a21a22……a2n……… …C1a11a12……a1nPP1P2……Pn表4 课程与课程交互作用矩阵C1C2……CsC1b11b12……b1sC1b21b22……b2s……… …Csbs1bs2……bssrr1r2……rs表4已非备择课程,而是已准备付诸实施的课程。表中的矩阵元从每一行来看,它表明一门课程对其它课程的支持程度,而每一列则表明一门课程对其它课程的依赖程度。因此,定义:rj=∑bij(j=1,2……S)为第j门课程的依赖指数。将S门课程的依赖指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列,就得到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3 应用举例利用上述方法确定了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子目标,先取了一些常规课程,建立了目标―――课程矩阵、课程―――课程矩阵,通过因素交互分析法的计算,确定了课程的开课顺序。表5 学科课程的开课顺序表(即课程依赖指数rj顺序表)1计算机 2外语Ⅰ 3外语Ⅱ 4统计学 5体育史 6奥林匹克 7革命史 8法律 9遗传学10中文写作 11生化 12体育概论 13解剖 14 中社建 15学校体育学 16社会学17管理学 18 生物力学 19德育 20教育学 21选材学 22生理学 23测量学 24科研25马克思原理 26心理 27营养学 28训练学 29保健学 30美学 31毕业论文 32 教育实习(军训,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表6 术科课程的开课顺序表(即课程依赖指数rj顺序表)1举重 2棒球 3垒球 4游泳 5羽毛球 6网球 7体操 8田径 9乒乓球 10艺术体操11体育舞蹈 12武术 13健美操 14足球 15篮球 16排球4 小结体育院系由于专业的不同,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各异,因素交互影响分析法能针对具体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体系,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计划的效果。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①确定准确的培养目标和子目标。②建立精确的目标―――课程、课程―――课程交互作用矩阵。③因课程的数量较多,专家可放弃填写对不太了解课程的意见,只填写对较了解课程的意见。④可以分层批发放目标―――课程、课程―――课程交互作用矩阵意见表,以避免一次性填写的巨大工作量及其造成的误差。作者简介:隗金水(1966-),男,浙江安吉人,广州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作者单位:隗金水 广州体育学院统测室,广东广州 510075,严丽萍 浙江大学体育部,浙江杭州 310031参考文献[1]黄香伯.体育控制论[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张文修.模糊数学基础[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3]吴望名.应用模糊集方法[M].北京师范大出版社,1988.[4]王汉澜.教育测量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5]隗金水.篮球运动员的灵敏素质与训练手段的相关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5(1)28-32.责任编辑:梁瑾收稿日期:1999-02-01
|
[
"Communication",
"History",
"Energy",
"Medical",
"Mine",
"Military",
"Computer",
"Law",
"Agriculture",
"Economy",
"Enviornment",
"Literature",
"Education",
"Politics",
"Electronics",
"Sports",
"Art",
"Philosophy",
"Transport",
"Space"
] |
Sports
|
【 文献号 】2-759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199805 【原刊页号】102~110 【分 类 号】D0 【分 类 名】政治学 【复印期号】199901 【 标 题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流变:从新个人主义到新集体主义 【 作 者 】俞可平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 【 正 文 】 “美国的男人、女人和孩子是许多个社群的成员――家庭、邻里、无数的社会性、宗教性、种族性、职业性社团的成员,美国这个政治体本身也是一个社群。离开相互依赖和交叠的各种社群,无论是人类的存在还是个人的自由都不可能维持很久。除非其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贡献其才能、兴趣和资源,否则所有社群都不能持久。排他性地追求个人利益必然损害我们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破坏我们共同的民主自治实验。因为这些原因,我们认为没有一种社群主义的世界观,个人的权利就不能长久得以保存。社群主义既承认个人的尊严,又承认人类存在的社会性。”(注:“负责的社群主义政纲:权利和责任”(The Responsive,Communitarian Platform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负责的社群》杂志(Responsive Community),1991年冬季号。)这段话不是一般的学术陈述,而是一份政治宣言。签发这份宣言的是50名学者和政治家,这份长达14页的政治宣言的正式名称是“负责的社群主义政纲:权利和责任”,它最初发表于1991年冬季号的《负责的社群》杂志。这份杂志创刊于90年代,专门用来宣传社群主义的观点,它是社群主义从书斋走向社会的产物。宣言的核心思想是,反对在现代西方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宏扬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相对立的社群主义。作者在这份政纲中得出的最后结论是,“必须用社群主义的观点处理我们这一时代所有重大的社会问题、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注:“负责的社群主义政纲:权利和责任”(The Responsive,Communitarian Platform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负责的社群》杂志(Responsive Community),1991年冬季号。)这一政纲的理论基础就是本文将要论述的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最新发展社群主义。(注:“社群主义的英文为Communitarianism,它的词根是community,其词源是希腊语 koinonia。Community 通常译为“社区”、“共同体”,所以有人也把Communitarianism译为“社区主义”或“共同体主义”。又因为Communitarianism和Communism (共产主义)的词根community和commune有类似的含义,所以偶而也有人把此译为“共产主义”。还有人把它译为“社团主义”、“合作主义”等。我们认为所有这些译法都欠妥当,较为合适的译名应是“社群主义”。)社群主义是在批评以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相对峙的局面。新自由主义禀承了康德的个人主义传统,所以又称为新康德主义或新个人主义。社群主义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许多营养,它又被称为新集体主义。一1971年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发表了《正义论》。这一著作的发表在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政治学领域,它被公认为是战后政治哲学最重要的文献,被看作是政治哲学在经受政治行为主义冲击后再度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罗尔斯放弃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功利主义传统,而立足于契约论和康德的自由主义哲学。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两大原则,一是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the principle of justice as fairness), 二是差异原则(thedifference principle )。 前者强调, 每个人在“原初状态”(theoriginal position)中都是“自由而平等的道德人”, 他们都拥有最大限度的基本自由,只要这种自由与其他人所享有的同等的基本自由不相冲突。他们在“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的限制下, 选择一套用以规范社会的正义原则。后者强调的是,只允许存在有利于社会中获得利益最少的那部分成员的社会的与经济的不平等。进而言之,如果社会经济利益的不平等确实不可避免,那么,这些必要的、不得不实施的不平等至少应当满足以下两个限制性条件:1 )这些不平等有利于社会中最少受益者的最大利益;2)在机会公平的条件下, 各种社会价值,如职务和地位,应向所有人自由开放。罗尔斯正义原则的核心思想是,所有社会基本价值或基本利益,如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所有保证个人自尊和个性发展的客观条件,都必须平等地分配,除非对这种或这些价值的不公平分配有利于每一个人的利益。由此可见,罗尔斯的正义主要涉及到对利益的分配,是一种关于分配的正义(A Justice of Distribution or DistributiveJustice)。在关于价值分配的上述两大原则中, 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罗尔斯从“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推演出其作为分配公正的正义原则。“原初状态”是罗尔斯提出的一种假定状态,这是一种纯粹的状态,完全自由的个人在这一状态中进行反复的推理和选择后相互订立各种原始契约。而人们在订立这些契约时,都受到“无知之幕”的约束。也就是说,在“原初状态”中的人们,浑然无知于他们的自然天赋和社会地位,无知于他们的善恶观念,无知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由于罗尔斯的“原初状态”是一种假想的逻辑状态,所以,由此推绎出的正义经常被指责为“形而上学的正义”。对此,罗尔斯本人在1985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予以辩解。罗尔斯认为,他的正义虽然是从假定的“原初状态”中推演出来的,但这种正义决不是形而上学的正义概念,而是一种“政治的正义概念”。也就是说,作为公平的正义,决不只是一种哲学的思辩,而是一种政治的设计。它适用于所有现代宪政民主制度的基本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所有主要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联结成一种社会的合作体制。事实上,在早先的《正义论》中,他就已经对分配的正义如何体现为实际的民主政治原则作了程序性的解释。(注: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政治的而非形而上学的”(Justice as Fairmess:Political Not Metaphysical),《哲学与公共事务》,1985年夏季号。)他说,从“原初状态”的正义原则到现实的立宪民主制度,其间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处在“无知之幕”下的个人在“原初状态”中选择正义原则;第二阶段是根据正义原则制定宪法;第三阶段是根据宪法制定各种具体的法律;第四阶段便是在现实政治中实际应用正义原则。罗尔斯认为,正义原则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展开和应用过程,同时也是逐渐消除“无知之幕”的过程。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这种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必须给正义、公平和个人权利以优先的地位。一个公正的社会不是努力促进任何其他的特定目的,而是在不与他人的自由相冲突的条件下使其公民追逐其自己的目的。换言之,新自由主义认为,使一个公正的社会公正的东西不是它所要达到的目的,而恰恰是它预先在各种对立的目的之间进行选择的取舍权。在其宪法和法律中,这个公正的社会努力提供一种框架,公民在这种框架中追逐其自己的价值与目标,而不与他人的自由相冲突。罗尔斯的《正义论》引发了一场政治哲学的革命,继《正义论》后,一大批基于个人权利之上的新康德主义政治哲学著作相继问世。如罗伯特・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和罗纳德・德沃金的《认真对待权利》等等。这些新自由主义者在具体的观点上不尽相同,但在有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即强调个人权利压倒一切的优先性,把个人权利而不是功利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所以,不少人把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称作“权利优先论”(the primacy-of-right theory )或“权利基础论”(rights-based theory)。 罗尔斯和德沃金倡导诺齐克所反对的福利权,他们都强调权利,认为个人权利不依赖于个人的道德价值或人的本能。德沃金认为,政府必须是中立的,政治决策必须独立于任何特殊的善良生活概念。尽管诺齐克和哈耶克反对罗尔斯支持的再分配政策,但他们都拒绝按照道德价值分配收入的思想。在罗尔斯看来,将权利基于道德之上就会将善置于权利之前。对于诺齐克来说,将权利与道德价值相联就会削弱人们所选择的自由。这些基于权利的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们在关于什么权利是根本性的,什么样的政治安排是理想的中立框架所需要的等问题上的观点也并不一致。一些自由主义者支持福利国家,支持将公民自由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权利相联系―如福利权、教育权、保健权等,这些人常常被称为“平等的自由主义者”。另一些自由主义者则捍卫市场经济,认为再分配政策侵犯了人们的权利,他们支持将公民自由与严格的私有财产权相联系,这些人常常被称为“绝对自由主义者”。但不论平等主义或绝对自由主义,基于权利的自由主义首先都主张,我们是相互独立的个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目的、利益和对善的感知,都寻求一种权利框架,它能使我们实现自己作为自由的道德人的能力,只要不损害他人的相同自由。在整个70年代,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或新康德主义在政治哲学领域中一直占据着无可动摇的主导地位,但近来却遭到了严峻的挑战。在重温黑格尔反对康德的过程中,社群主义对现代自由主义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对权利优于善的主张,以及它所意含的自由选择的个人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他们认为,如果我们不涉及公共目的,我们就无法证明政治制度的好坏;不涉及我们作为公民和公共生活参与者的角色,我们就无法设想我们是什么样的个人。80年代后,社群主义从方法论和规范理论两个方面对新自由主义发起了全面的反攻,成为唯一足以与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理论相抗衡的政治哲学流派。二社群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从个人与社群的关系来建立其整个理论体系。社群主义的主要代表迈克・桑德尔指出,罗尔斯的原初状态是这样发生作用的:在我们知道我们将成为的特殊的人之前,甚至在我们知道自己的利益或目标或善的概念之前,它就使我们想象我们将要选择的统治社会的原则。这些原则就是正义原则。它们事先设定了一幅人的图画,设定了我们必须采用的方式。这幅图画就是一个“混沌无知的自我”,这个自我先于并且独立于目的。这个混沌无知的自我首先描述了我们是什么、拥有什么或想要什么的方式。它意味着在我所拥有的价值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之间始终存在着差别。对特定的我的目的、企图、欲望等的认同始终意味着某种主体“我”在它们的背后的一定距离之外,这个“我”的形式必定先于任何我所拥有的目的与态度。这一距离的后果之一是将自我本身置于其经验之外。换言之,它消除了我们称为构成性目的的可能性。混沌无知的自我,对我们人类最本质性的意义,不是我们选择的目的,而是我们选择目的的能力。桑德尔接着指出,罗尔斯的上述观点颠倒了个人与社群的关系。任何个人都不能脱离社群,个人的认同和属性是由他所在的那个社群决定的,因此,个人是社会的产物。具体地说,罗尔斯等人假定自我先于其价值和目的,而桑德尔则认为,自我不能先于其价值和目的,正是由这些价值和目的决定着自我。而这些价值和目的并非是先天地形成的,而是由社会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这些价值和目的,对于个人来说,这些价值和目的是构成性的,它规定人之所以为人。所以,桑德尔说,个人不能自发地选择自我,而只能发现自我。是社群决定了“我是谁”,而不是我选择了“我是谁”。如果我们想理解人是谁,我们必须考察人的目的和价值,而要考察人的目的和价值,我们又必须考察社群的历史文化背景(注:迈克・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坎布里奇:剑桥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0―155页等。)。社群主义的另一主要代表阿拉斯太・麦金太提出了类似的观点。麦金太认为,人们的道德价值是历史地遗留下来的,只有理解个人所处的社群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环境,才能解释个人所拥有的价值与目的。而罗尔斯等新自由主义者却把个人与社群分离开来,即把个人从其生活和思考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抽象出来,这样的个人――社群关系观是虚假的。用麦金太的话来说,人们只有通过考察个人在某种场景或某个“叙述”(narrative)中的行为才能理解他的生活。 但他的叙述与其他人的叙述是同时发生的,其他人的叙述是他的叙述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在社群的关系中才能理解他本人,社群规定了这些叙述的形式、环境和背景。不过,麦金太认为这些社群的形式仅限于家庭、部落、邻里,而不是国家、民族和阶级。在他看来,国家所展示的是一系列混乱的价值,缺乏一致的价值观。因而,不能说现代国家拥有任何共同的道德信仰;但信仰对于一个社群来说则是必不可少的和真实的(注:麦金太:《追寻美德》,印第安那:圣玛利亚大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15页等。)。社群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查理斯・泰勒把17世纪至今所有基于契约论之上的自由主义和从个人主义出发的功利主义都称之为“原子主义”(atomism),包括罗尔斯和诺齐克等人的新自由主义。他认为, 原子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过分强调个人及个人权利对社会的优先性,而把社会只当作是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泰勒指出,个人作为一个自主的主体,只有在社群中才能发展起来。按照泰勒的解释,社群构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这种文化是道德自主的前提条件。根据这样的逻辑,泰勒得出结论说,自由主义关于个人自主性优先于社群的观点便不攻自败了。(注:查理斯・泰勒:《哲学和人文科学论文集》 (Philosophy and the Human Sciences:Philosophical Papers),坎布里奇:剑桥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87―210页。)社群主义强调社群对于自我和个人的优先性,所以社群概念对于他们正象个人概念对于自由主义一样,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从逻辑上说,要认真回答个人与社群的关系,首先必须界定社群的概念。换言之,任何社群主义者在断定社群优先于个人时,都必须同时回答什么是社群,以及社群有何种属性等问题。一般地说,社群主义者把社群看作是一个拥有某种共同的价值、规范和目标的实体,其中每个成员都把共同的目标当作其自己的目标。因此,在社群主义的眼中,社群不仅仅是指一群人;它是一个整体,个人都是这个整体的成员,都拥有一种成员资格。但是,在对社群的具体界定上,社群主义者之间并非完全一致。桑德尔特别强调社群对于其参与者的自我的构成性质。他说,所谓社群,就是那些具有共同的自我认知的参与者组成的,并且通过制度形式得以具体体现的某种安排,其主要特征就是参与者拥有一种共同的认同,如家庭、阶级和民族等。虽然他提出了三种不同性质的社群:工具意义上的社群;感情意义上的社群和构成意义上的社群,但他所强调的是最后的构成意义上的社群或构成性的社群。所谓构成性的社群,即是指个人所属的社群,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个人的自我认同。他这样来解释他的所谓“构成意义上的社群”:个人的自我目的不可能独自实现,而必须在与他人追求共同的理想中才能实现。这些与他人共同追求的理想便也成为与自我不可分割的、构成自我本身的基本要素。这样,自我与他人一道构成的社群,同时也成为构成自我的基本要素。(注:迈克・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 (Philosophy and the Human Sciences:Philosophical Papers ), 坎布里奇:剑桥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等。)迈克・华尔采尤其强调社群参与者的成员资格。他指出,社群的参与者自我约定相互分工和交换,并共享利益。但在所有人类社群中,参与者相互分配的最基本的利益就是成员资格。我们关于成员资格所做的一切构成了我们的其它分配选择:它决定我们选择谁、需要谁的服从、向谁收税、给谁分配利益与服务。无论什么地方,没有成员资格的男女就是一些无依无靠的人。换句话说,任何个人的权利都是封闭的,没有这种封闭的权利就根本不可能有社群。因为只有作为成员的男女才有可能希望享有所有的社会利益――安全、富裕、荣誉、职位和权力,所有这些才使社群生活成为可能(注:迈克・华尔采:《正义的范围》,基础图书公司(Basic Books,lnc.),1983年版,第55页等。)。近年来以社会主义的社群主义观而名闻遐迩的戴维・米勒则特别关注社群成员的政治信仰。在他看来,社群是由拥有共同的信仰的个人组成的,这种共同的信仰即是每个人都属于他人的信仰。每个社群都以其成员的特殊信仰而区别于其他社群;社群的每个成员都承认效忠于他所在的社群,都愿牺牲个人的目标来促进整个社群的利益。社群都享有政治上的自主性,最常见的社群形式就是民族和国家。所以,社群与“公民资格”是分不开的。他说,所有社群的前提条件是,其成员把自己看作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的积极主体。所以,作为最重要的社群的民族与公民资格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种共同的民族认同,就不能把公民聚集在一起,也没有理由使这些不同的公民充当不同的角色。没有公民资格,民族就不能实现人民决定其自己前途的积极理想;就会有一种危险,像传统形式的群体那样不加批判的审察从事一切活动。民族给人们以共同的认同,从而使人们有可能设想去一道改变现实世界。公民资格给他们以改变世界的实际手段。他断定,作为社群参与者的基本条件的公民资格,不仅是一种占有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信仰和作为。只有拥有公民资格,社群成员才能感觉到自己在决定其社会前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集体决策的责任,并作为社群的一员而投身于共同利益。(注:戴维・米勒:《市场、国家与社群》,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8―50页。)不难发现,社群主义所界定的社群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即它包涵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信仰和政治归属等关系。有的学者把这种性质的社群称之为“完全性社群”,并认为它具有下列四个特征:1 )它享有完整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为了分享利益而组合的;2 )社群的参与者的关系是一种面对面的关系;3)社群成员彼此的利益紧密相联, 休戚与共;4)社群是其成员自我认同的核心,社群的关系、义务、习俗、 规范和传统对成员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注:杰克・克里特登(Jack Crittenden):《超越个人主义:重建自由的自我》(Beyond lndividualism ―Reconstituting the Liberal Self),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132―133页。)。实际上,社群主义者心目中的社群,即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为了达到最大和最高的善而组成的人类团体或人类关系,即政治社群。在这一点上,自由主义对社群主义者的批评是对的,社群主义者实质上没有把社群与政治社群区分开来,他们所说的社群成员的自我认同也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政治含义。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区别除了对社群范围的界定外,更主要的在于对社群性质的看法上。在大多数自由主义者看来,社群对于善良生活来说,既不是必需的,也不是善的,而只是工具性的。相反,对于社群主义者来说,社群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善的。社群主义者认为,社群对于人类生活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证社群的必要性。首先,任何个人必定生活在一定的社群之中,而且他不能自由地选择所处的社群。或者说,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关系中,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约束。其次,社群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需要。正如华尔采所说,把社会看作是一种契约或许是合理的,但只有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这种契约才有意义,其中的需要之一便是社群。例如,感情的归属和自我认同是个人的一种需要,而只有社群才能满足个人归属和认同的要求。最后,社群是个人的自我的构成性要素。现实中的任何个人都拥有一定的目的、理想、价值,而这些构成自我的东西恰恰是由社群决定的。因此,社群构成了个人对自我的认同,界定了自我是谁。在社群主义者心中,社群还是一种善,个人只有通过社群其生命才有意义,其生活才有价值。社群主义者说,社群给个人以美德,诸如爱国、奉献、牺牲、利他、团结、互助、友睦、博爱、诚实、正直、宽容、忠信等美德,都是通过社群形成的。他们甚至还说,就是连自由主义者竭力倡导的个人权利,如自主和平等,也只有在社群中才能真正实现,或者至少说,在社群之内要比在社群之外更容易实现。他们由此得出结论说,作为一种善的社群,是人类善良生活的基础。反之,一个没有社群生活的社会肯定不是一个良好的理想社会。例如,假定有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最大限度地拥有自由权利,并充分自由地行动。他们没有亲朋好友的纽带,不参加政党、社团、教会、工会和各种公民团体。这些可以说是十足的自由人士,这个社会甚至是一个公正的社会,但肯定不是我们所欲的最美好的社会。社群主义者重新定义个人、自我、社群及其相互关系,其主要目的和实际意义不在于方法论,而在于建构其独特的规范理论,即建立社群主义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权利观。三新自由主义者认为自我优先于其目的。而当自我的认同与自我所拥有的目的与利益毫无关系时,自我才能把自己看作是自由的、独立的和有选择能力的。换言之,只要自我优先于其目的,也只有当自我优先其目的时,权利便优先于善。与此相反,社群主义者认为,自我不能优先于其目的和价值,而是目的和价值优先于自我并规定自我。因此,正义就不是优先于善,而是善优先正义。正义原则是用以规范个人平等选择的权利的,它属于权利的范畴。所以,善优先于正义,也就是善优先于权利。这是社群主义者从社群优先于自我和个人这一立场出发所得出的第一个重要结论。桑德尔将新自由主义的这一逻辑概括如下:新自由主义伦理学断定权利的优先性,它寻求那些不预先设定任何特定的善的概念的原则。这就是康德的道德律至上,也是罗尔斯所说的正义是社会制度首要道德的意思。正义高于其它价值。它提供一个框架,规定相互对立的价值和目的。因此,它必须拥有一种独立于那些目的的命令。按照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一个公正的社会不是努力促进任何特定的目的,而是使其公民追逐其自己的目的,而不与其他所有人的自由相冲突;所以它必定受那些不预先规定任何特殊的善的规则的制约。证明这些规则的东西首先不是使一般利益最大化,或促进善,而是证实权利的概念,这是一个优先于善并独立于善的概念。按照自由主义者的这种思维逻辑,权利在以下两种意义上优先于善:第一,权利优先意味着不能因普遍的善而牺牲个人权利;第二,界定这些权利的正义原则不能建立在任何特定的善良生活观之上。桑德尔指出,这种权利优先于善的主张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正确的观点应当是,权利以及界定权利的正义原则都必须建立在普遍的善之上,善优先于权利和正义原则。这是因为,1 )把政治建立在权利之上意味着相信正义对于我们的所有特殊目的, 我们对善的感知(ourconception of the good),都应当具有绝对的优先性。2 )接受正义优先于我们对善的感知意味着相信我们的认同可以先于善而确立。否则,我们对善的感知会进入我们对正义的感知。3 )由于我们的认同是由我们对善的感知构成的,所以正义不可能具有优先性。据此,我们便不能相信权利的政治学。(注:桑德尔:“程序共和制与浑沌无知的自我”(The Procedural Republic and the Unencumbered Self), 见《政治理论杂志》(Political Theory),1984年第12期第81―96页。)社群主义者所说的普遍的善(universal good),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的物化形式便是公共利益,或简称公益。于是,善优先于权利的社群主义命题便引申出第二个重要结论,即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这是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结论,包括社群主义者自己在内的许多政治哲学家甚至把此作为区分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分界线,把自由主义政治学称之为“权利的政治学”,而把社群主义政治学称作“公益的政治学”。桑德尔自己也这样说:自由主义者的命题依据于一系列错误的形而上学的超伦理的观点之上,它没有能力捍卫其以下基本原则,即“不能为了普遍利益而牺牲个人权利”。自由主义认为正义的原则是绝对的和普遍的;人们相互之间并不能足以了解对方,以至于形成共同的目标;人们可以在社会决定的目标之外规定自己的目标。由于这些论据必然是错误的,所以桑德尔建议我们应当放弃“权利的政治学”,而建立“公益的政治学”。(注:桑德尔:“道德与自由的理想”(Morality and theLiberal ldeal),见《新共和国杂志》(The New Republic), 1984年5月7日,第16―17页。)社群主义努力将“权利政治学”转向“公益政治学”,具有极为丰富的意义。首先,它倡导扩大政治生活的范围,而不是像自由主义者那样提倡限制政治生活的范围。按照社群主义者的理解,一个政治社群如果把推行公共利益作为己任的,它所提供的公共利益的范围越大,获益的人数或者同一个人获益的数量也越多,就越符合善良生活的要求。反之,如果一个政治社群所提供的公共利益很少,或者公共利益的享受者寥寥,这样的社会纵使最公正,也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社会。针对自由主义者关于扩大政治生活领域可能导致极权主义的指责,社群主义者回答说,极权主义的根源不在于此,而恰恰在于对政治领域的限制。其次,社群主义者倡导个人积极参与社会的公共生活。他们主张扩展政治参与有两个主要依据。一是认为,只有通过积极的政治参与,个人的权利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他们从实质上把政治权利界定为个人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因而把个人广泛的政治参与当作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华尔采和米勒都强调指出,最基本的个人权利不是别的,而正是个人的成员资格和公民资格,没有积极的政治参与,这种成员资格或公民资格就不能真正实现,从而个人的权利也就不能充分实现。二是认为,个人积极的政治参与是防止专制集权的根本途径。在这一点上他们也与自由主义者截然相反,自由主义者认为个人是否参与政治是个人的自由选择,积极动员个人政治参与的结果可能是对个人自由的限制。社群主义者认为,使人们脱离公共争论和公共活动就为专制独裁创造了基本的条件,没有公民积极而广泛的政治参与,就谈不上真正的民主政治。社群主义者倡导扩大公共政治生活范围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他们大胆地主张包括政府在内各种政治社群应当在保护和促进公民的公共利益方面更加有所作为,甚至为了社群的普遍利益可以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以禁止色情活动为例,社群主义者认为色情有伤风化,并有害于其维护社群的良好价值,所以比自由主义者更积极主张禁止色情书店。自由主义者担心这样的政策会在社群标准的名义下开启不容忍的先河。对此,他们的回答是,不容忍恰恰最经常地发生在那些生活方式不确定,根基不稳固和传统未形成的地方。因此,他们敦促恢复那些隐含在传统中但在现时代正在消失的公民的共和能力。(注:参阅阿米・古特曼:“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评”,《哲学与公共事务杂志》,1985年夏季号,第320―322页。)在西方国家的现行政治实践中,自由主义的影响要比社群主义的影响大得多,许多主要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策略实际上是按照自由主义原则设计的。社群主义者非常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当他们倡导从自由主义的“新个人主义”转向社群主义的“新集体主义”时,他们也相应地呼吁将现实政治从“权利政治”转向“公益政治”,并据此对现实政治提出了种种严厉的批评。麦金太尔说,他与无政府主义对现代国家政府的批判和否定不同,他认为政府是必要的。但他认为现代政府是不合法的,因为现代政治在其制度中表明它本身是对传统的全面抗拒。现代政府不表达或代表公民的道德社群,而是代表一系列缺乏真正的道德共识的官僚化的整体,在这种政体中政治义务的性质从根本上是模糊不清的。传统的美德与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核心特征,尤其是与其个人主义、贪得无厌和把市场价值置于核心地位的状况不相一致。现代的政治体制,不管它是自由主义的、保守主义的,还是激进的、社会主义的,都不是基于传统的美德之上,因而,从传统的标准看,它们都必须摈弃。这样的政府是不值得热爱的,虽然爱国主义过去是现在也是一种美德。他认为爱国主义与爱政府完全是两回事,爱国主义首先植根于政治和道德社群,其次才植根于社群的政府。当由于政府性质的变化和社会中缺乏道德共识从而导致政府与道德社群关系的危机时,就很难再拥有一种清晰的和富有教益的爱国主义观念。这时,公民对祖国的忠诚和所在社群的忠诚便与服从政府的统治分离开来(注: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印第安那:圣玛利亚大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44―255页等。)。到现在为止,我们简要地考察了作为新自由主义对立面出现的社群主义的主要理论。我们知道,社群的思想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产生了,此后这种思想在西方历史上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社群学说,到了本世纪80年代后,它事实上已经成为西方政治哲学的两大主流之一。不仅社群主义的思想源远流长,而且社群主义这一概念也早在19世纪末就出现。尽管社群主义的思想及其概念早就有之,但在本书的最后我们仍有必要说明,对这一概念始终充满着争议。虽然社群主义这一概念频繁出现于当代的政治学文献中,但是有意思的是本文中论及的诸如迈克・桑德尔、阿拉斯太・麦金太尔、查理斯・泰勒、迈克・华尔采等社群主义名家自己却几乎不使用这一概念,更不用说以社群主义者自居。戴维・米勒可能是个例外,他在著作中倒是不避讳使用社群主义概念,但即使如此,他也更倾向于把自己说成是一位社会主义者,而不是一位社群主义者。尽管对社群主义的概念充满着分歧,尽管关于什么是社群主义没有一致的界定,但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它确实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尤其是与新自由主义不同的政治哲学而存在着。社群主义究竟具有哪些特征,它的现实基础是什么,它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怎样。所有这些问题还需学者们进一步去概括、分析和评论。【责任编辑】张盾
|
[
"Military",
"History",
"Electronics",
"Energy",
"Sports",
"Mine",
"Communication",
"Space",
"Medical",
"Law",
"Art",
"Philosophy",
"Literature",
"Transport",
"Enviornment",
"Computer",
"Economy",
"Education",
"Politics",
"Agriculture"
] |
Politics
|
【 文献号 】1-625 【原文出处】《文学评论》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005 【原刊页号】68~76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102 【 标 题 】理论生态与归属困惑――20世纪文艺理论的思考 【 作 者 】庄锡华 【作者简介】庄锡华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内容提要】20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政治化趋势明显,战争、动乱、阶级斗争、政治运动,构成文学学术发展的社会生态,主流话语的背后总是 可以发现居主流地位的社会力量的支持,生活活动于该时期的文论家具有人格的“两栖性”,学术取向较多地受到政治归属的影响,表现出某种非理性的特征,学术争论总是不免会上升为政治层面的审视并以非思维超精神的强制告终,而文论家的个人的学术生命也为充满变数的社会所左右,显示出悲壮的色调。【 正 文 】 检视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过程,给我一个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国内理论生态的频繁变动使文艺理论家们产生归属的困惑。文化人因一时难以适从变幻的社会情势而使自己的文学的学术的归属出现某种不确定性。这是20世纪文艺理论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背景,它向我们提供了理解某些疑难问题的锁钥。一20世纪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敏感期,社会生活激烈动荡,政治化趋势明显,整个社会处于严重的失序状态:一,政治斗争营垒分明,最终总是要通过激烈的战争来分出胜负,人们在进入学术研究之前便必得要进行角色的定位,选择自己所属的政治阵营,并将这一角色定位彰显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之中。这一点我曾经在《战争文化背景下的文论》一文中集中作了阐释(注:参见《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二,社会政治力量的不断分化与重组,造成国家政治生活的动荡,国家政权频繁易手,同一个集团中又经常发生派系之争,政治形势的震荡必定会引起文化人的归属困惑。三,军事领袖成为政治强人,用他们特有的方式管理思想文化领域的事务。四,国共两大政党的殊死搏斗,对20世纪的基本的思想文化格局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五,阶级斗争观念失调,在思想文化界掀起了一次次与政治斗争相配合的狂风暴雨式的清洗批判运动,给文学界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研究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即发现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生活对学术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它们构成文艺理论发展的特殊的生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术与政治没有严格的区分,学者们往往有双重身份与人格。30年代“自由人”、“第三种人”及新月派在与左翼文艺界进行论争的时候,就曾对左翼人士的“两栖特性”大加讥评,说他们是以文学作跳板的政客。学术的政治化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传统,并构成学术发展的一个瓶颈。最早对这一现明提出批评的是梁启超,他对“学术之争,延为政争”的现象颇有非议(注: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在我看来,儒家思想家的载道主张早已渗透到这个民族的每一个文化细胞,20世纪学术政治化不过是民族文化思维定势的惯性延续。由于当时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政治斗争异常激烈的当口,政治对文化的影响、政治对学术的干预亦必更加强烈和频繁。“五四”时期林纾企图招引强权对如火如荼、蓬勃展开的新文化运动加以弹压,雅驯的文字中暗含了杀机。30年代浙江国民党人许绍棣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公然通缉“堕落文人”鲁迅,将其借用非文化超思维的强制来制裁异己者的险恶居心彰显于世人面前。试图将文人间正常的意见分歧限制在文争而不是武斗的限度内的,大多是社会生活中的弱者,他们关于平等讨论的呼喊是那样无力,只能招引强权的嗤笑,并使后者更加信奉并滥用手中的政治权力。在统治者大逞淫威、文网高张的时候,如果没有为了学术牺牲的决心,那么只能对着那些学术禁区,徒唤奈何了。20世纪充满变数的形势对中国文艺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国土沦陷、民族危亡、民生凋弊、政治黑暗的现实,唤醒了中国一切有良知的文学家,将他们集合在民族解放与人民革命的旗帜之下。中国新文艺队伍中的许多人,在面对深刻的民族危机和人民革命的形势时,抛弃了个人主义,投向革命,在艺术上从狭隘的自我表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积极地反映人民的革命斗争,完成了文艺观念的革命的转变。许多文学家因受时代政治的召唤而投入了革命的阵营,他们的思想与创作随之发生了深刻的积极的变化。闻一多感于多难的国是,毅然从平静的书斋中走出,用自己的诗文投身于为民族解放与人民民主斗争的行列,完成了一个个人主义者向民主主义斗士转变的形象塑造。30年代后期,何其芳因倾向革命而对其早期创作进行深入的反思与不断的否定,实现了认识的飞跃,奋不顾身地投身革命,他的创作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繁忙的革命工作和紧张的战斗生活中,他的感情变得粗壮了,诗情也有了更深厚的生活基础,形成了他的创作的第二个高潮。另一方面,20世纪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那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容易让人感到无所适从,这不仅表现在政治积极性有差异的人们之间,而且也反映在已经确立了自己的政治归属的人们身上,他们对革命政党多变的政策感到困惑,而政治情势的失序对他们的创作与学术研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有关理论生态与文学学术关系的讨论主要针对着其中的教训,这是由反思的题旨所决定的。联系着理论生态讨论学术主体的归属问题,这里的归属包含了这样两层意思,即理论家的政治归属与学术归属。我们知道,理论追求彻底,理论获得彻底性品格的关键是服膺于真理,只要有这样一种心态,就能够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排除干扰,坚实地迈出向前的步子。然而社会生活的剧烈动荡,使生活活动于该时期的文艺理论家们必得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政治归属,但政治上特别强烈的归属感有时会严重地扭曲理论家的学术人格。我们注意到学术研究领域过分浓厚的政治意识成为具有时代征候的普遍性的现象,并直接影响到圈内人的学术选择与学术生命。因此,研究20世纪特定的政治格局中的理论生态与学术主体的归属困惑,对于了解20世纪文艺理论的走向与基本面貌,对于了解理论人士的追求与苦恼确有极大的好处。在20世纪,一种居于主流地位的思想意识,无非是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居于主流地位的集团、阶级的思想意识,这些社会力量的声音左右着该时期的思想文化,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话语。所谓“话语霸权”,在笔者看来,它的背后总是可以发现超思维非文化力量支持的蛛丝马迹,权力对理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30年代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和民族主义文艺便因得到国民党政府的支持而有了兴风作浪的能量,形成一时的气候。我们知道,马克思曾经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批判权力对思想的统制,肯定精神个体性的普遍意义,指出检察官不能也无法用自己的脾气来为思想者规定表达的方式和思想取向。恩格斯在晚年所写的《反杜林论》特别批评了那种意欲借助强权实现对思想界的一元化的统治的做法。他指出,人的意识只能表现在一系列的个人中,“我们能够说这些个人中的每一个人的思维具有至上性,只是在于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权力能够强制那处于健康而清醒状态中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5页。)否定超思维强制是恩格斯一贯的思想,他因坚信“任何权力都不能强制那处于健康而清醒状态中的个人接受某种思想”,而坚定地维护专制统治下人的思想自由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将自己在理论研究中获得的结论与现实的情势相互验证,于是他们发现了这样一种普遍现象:政治权力对思想的影响、政治权力对思想的解构、政治权力对思想的控制,认识到政治形势与思想文化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健康而清醒的思维是每一个正常的人的思维特性,健康而清醒的思维总是会顽强地表现出它的个体性。但是,另一方面,思维的这一特点总是不能得到某些人的尊重,总是有人试图以自己的意志来左右他人的思维,他们因自诩权威、把有重器而难以容纳精神领域中的异己。为了维持精神领域表面的平和与宁静,他们需要的就是服从,即便不能使健康而清醒的头脑停止思维――这种思维必然会表现出个性,至少要使其缄口!不能制止自由的思想,便要制止自由的表达,不使这种自由的思想威胁其在思想界的权威。为了维持意见的统一与倾向的纯粹,他们便利用超思维的强权展开对异己思想的围捕并在思想界进行永无休止的精神征战。德国的书报检查令、旧中国的文字狱、文化围剿便是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思想者的命运不能由检查官的脾气来决定,因此,强调精神个体性、否定对思想的超思维非精神强制的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合作写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专门讨论了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经济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并认定政治上、经济上居于强势的力量也必在文化生活与思想领域居于强势地位。有时候,人数的多寡也能够成为学术走向的决定性的因素,众议往往拥有诛心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从众的心理,众的意见具有人数上的优势,也是一种强势话语,能够对思想者的心态产生一定的压力,左右学术研究的方向。二对20世纪学术文化发展实际的考察使我认识到,一方面,我们要承认话语的个体性,坚信学术上的是非不是超思维、非精神的外部强制力量能够决定的,但是,我们也要面对现实,承认一定时期权力对个人学术活动的制约,权力左右着学术的是非。许多学者在那个年代形成了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在学术上出现纷争之后,便静候或招引政治机制的裁决。当延安文艺界出现严重的思想混乱与意见分歧时,文艺界便只能等待毛泽东这样的具有极高威信的政治领袖来出面解决问题,在领袖意志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像50年代提倡“两结合的创作方法”,现代诗歌以民歌为典范的观点,都是领袖的意志转变为学术界必须遵行的原则的例子。在这种思维惯性的支配下,新时期人性、人道主义、文学主体性的争论中也还发生过对超思维强力的希冀,露骨地表达了借助非文化的力量来制裁不同意见的企图。一些人有意识地将对方的观点向政治层面引伸,发掘所谓微言大义,刻意罗织政治罪名,以引起政治家的注意。当然,这也不是中国的专利,原苏联50年代发生的关于遗传学问题的论争就是依靠政治人物的裁决分出了胜负。政治领袖当然有自己的思想优势,例如他们往往有深刻的历史意识,有较高的立足点,有较宽广的视野,这些都是一般文化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但是,总体而言,政治人物在考虑思想文化问题时,他们的思维有明显的指属,总是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文化的政治效应、从实现政党政治的目的的立场来阐明自己的主张,并试图用自己的主张来框范文艺与学术。列宁将文学艺术视为革命机器中的齿轮与镙丝钉,毛泽东看重文艺作为革命中的一条战线的作用,都是这方面的例子。政治人物的理论主张因为得到了政治力量的支持,是一种命令型的话语,容不得讨价还价。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反思建国后艰难的学术历程的时候,我们常常听到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禁区。“学术禁区”、“理论禁区”。无形的精神思想领域何以能划定有形的禁区,秉性自由的思想何以会在禁区前趑趄不前,我想这主要依靠对敢于涉入禁区者的有形的制裁。一旦学术人士在从事自己的著述时产生身家性命的严重顾虑,又怎能心无旁骛地寻找真理?在巴人、钱谷融因违规讨论人性人道主义问题受到了不公正对待之后,人们只能久久徘徊于这些理论禁区的大门之外。特定的政治格局所规定的文化生态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威慑力,当学术人士头上高悬着达摩克利斯剑的时候,谁还敢越出允许的界限,作雷区的旅行?巴人、钱谷融不是已经为他们的学术兴趣、责任意识与固执的脾性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前车之辙可鉴,谁还敢以牺牲自己的政治生命对前路作无谓地蹈袭?不确定的理论生态是决定学术是非的根本因素。50年代,国内有较好的自由讨论学术问题的政治空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激活了思想文化界本来沉寂的空气,人们开始涉足一些前沿性的较为敏感的问题。但是,当他们怀着希冀去讨论诸如共鸣、文学作品的非阶级性、跨阶级性的特点时,却被一阵突然降临的狂风骤雨打得人仰马翻,留下了累累伤痕和痛苦的记忆。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当文化学术界迎来了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新一代领导人明确指出,今后,文学上、学术上的是非问题要由文艺界、学术界通过讨论求得解决,而不应指望依靠政治家来裁决这些属于思想学术方面的问题。在这里,我愿意说说周扬。他对摒弃政治干预,在学术问题上提倡自由建言、平等对话有着更深一层的体会。在周扬漫长的文艺实践中,与胡风长达20年的理论论争特别引人注目。拿30年代关于典型问题的争论来说吧,由于当时论争双方都没有可以特别倚持的政治背景,各方都不得不容忍对方尖锐的诘责,听取对方不那么顺耳的声音。但是,正是因为这样,周胡双方在这一争论中都不得不认真检视自己的表述方式,进而完善表述的内容,以实现认识的互补与优化。退一步讲,即便是固执己见,通过双方的诘问驳难,也容易让人了解争论的底里与症结,探求别样的解决办法。例如,就典型问题的争论而言,周扬的观点较之胡风的观点确实更切合实际,但人们不是也照样从这一争论中发现,周扬的“由某一社会群里抽出最性格的特征,习惯,趣味,欲望,行动,语言等”,“体现在一个人物身上”(注:朱丕智:《周扬胡风的“典型”之争》,《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大概也会使人物丧失其独有的性格――个性的。全国解放以后,党对文艺界实现了统一的领导,周扬的地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他成了这一领导的具体执行者和实现者,他与胡风的关系也不再平等了。那时的周扬得到政治领导的信任,因此,他没有将理论研究的个人行为和他受命宣传贯彻党的文艺政策的特殊行为加以区分,在他身上,政治身份与学术身份叠合在一起。而他的理论对手,只有胡风曾作过不成功的尝试,企图将周扬的这两重身分所规定的不同行为作出区分,并进而向周扬的文艺思想发起挑战。1955年,这一挑战失败之后,再没有出现过形成气候的与周扬的理论论争。他的观点因为得到其特殊的政治身份的支持,成了无条件的权威。也许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当时那种不言自威的权势对平等讨论的无形的遏制体会甚深,1980年,复出后在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筹备会上,周扬真诚地告诫他的朋友们:“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主要精神就是提倡自由地、平等地、同志式地讨论。可以批评,也可以反批评,凭讲理,不凭权势;在学术、艺术问题上,领导人不要轻易地下结论,以免妨碍自由讨论的发展……”(注:《美学》第3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6月版。)这一番话,对于那些负有领导责任的文艺工作者,确实是应该永远记取的。区分了两重身份的周扬,在新时期似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不必耗费心力去固守与维护虚拟的绝对真理和理论权威的架子,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可以讨论的,人道主义是可以讨论的,创作方法、表现形式是可以自由竞争的,一切理论都应在文艺自身发展的进程中加以检验和重新定位。我们知道,在思想史上,大凡有成就的思想家,总是乐意倾听不同意见,总是注意在同这些意见的平等的对话中,吸取其中的合理成分,使自己的认识更加完善。例如,晚年的恩格斯已经是一个享誉欧洲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但是,对于理论问题,他依然保持了学者的谨慎,虚心听取不同意见,注意吸收合理的东西。他主张理论论争的平等、反对在论争中采用超思维的强制是真正从自己做起的,而他越是在学术论辩中表现出虚怀若谷的气度,越显出他在理论上的自信,也丝毫没有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伟人形象,没有损害他们所创立的理论的崇高威信,相反,更显示出理论家对于真理探索的严肃态度和人格魅力。三在20世纪中国特殊的文化氛围中,政治归属对学术主体的理性也产生了极大的腐蚀力。在讲究理性、讲求科学的学术界竟也会产生对政治领袖的个人迷信。政治归属意识总是要表现为对其所选定的政治阵线的忠诚上,而这种政治忠诚又特别表现为对领袖人物的敬畏与无条件服从。这样,在最需要理性、最需要科学精神的思想文化领域活动的学人,竟发生了服膺真理还是服从权力的选择困难。“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说起来轻松,实行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当社会动荡政治斗争十分激烈的时候,对领袖的态度便会成为学术研究中的决定因素。笔者曾对何其芳的文艺思想进行过较深入的研究,我觉得何其芳的许多不乏睿智的文学观点,能够真切地感到在何其芳身上似乎不乏探索真理的勇气,但又往往在真理碰到鼻子尖的时候退缩了。都说理论探索是不倚重甚至有点压抑情感的,然而在何其芳这位诗人型学者的身上,情感不仅培育了他对事业的执着,也往往成为他前进的重负,这里特别要提到他对毛泽东主席的复杂情感。何其芳投身革命便确立了告别过去,全面接受革命政党将令的意识。他一进延安就得到毛泽东的接见,1942年又亲耳聆听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是他参加革命的领路人。投身革命曾经给何其芳的创作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何其芳因此特别感激毛泽东对他的教诲,在何其芳后来的许多文章中,他多次谈到毛泽东给他的教育和鼓励。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宏大气魄,浪漫主义诗人的潇洒风度不能不使何其芳倾倒、心折,并产生近乎虔诚的敬畏,这种情感不能不影响到理论家选择的眼力。在何其芳身上反映出来的对政治领袖的这种态度普遍反映于当时的文艺家身上,他们将毛泽东所讲的话一律当作不可更易的金科玉律,似乎毛泽东可以代替自己思想。当毛泽东后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出现重大失误,对文艺现状的估计发生重大偏差时,何其芳和他的同伴们艰难地追寻着这位伟人晚年多变与艰深的思路,在一个十分逼仄的空间内从事现在看来颇有争议的活动,这种情况的发生同何其芳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不无关系。我还想特别提到1977年在他逝世前写的《毛泽东之歌》。该文回忆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情况,文中关于文艺问题的许多见解,似乎表明作者重又认同了要用共产党人在战争时期的文艺指导思想来规范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的观点,这同五六十年代何其芳思想变化的轨迹有明显的错位。因此,我觉得何其芳的《毛泽东之歌》是他演奏的生命乐曲使人惋惜的尾者,使人万分遗憾的是随着何其芳的遽然长逝,他的乐曲竟在这个不和谐的音符上嘎然而止,我们也因此永远失去了聆听这位十分执着,极想有为的理论家融入新的时代,演奏更为辉煌的乐章的机会。归属上的困惑对学术主体理性的影响还表现在人们对思想文化领域用超精神非文化的方式对待不同意见的做法见怪不怪,感觉麻木,有些人还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炼出了诸般整人、钻营投机的本事。像对俞平伯等老学者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评,批评者中有些是看着政治人物的脸色表态式地、人云亦云地参加进来的;有些人则夹杂了不少学术外的企图。像姚文元这样的文坛小丑更将自己棍子式的批判的指向变成揣摩政治人物心理、投其所好式的压宝,他本人也因此成了专门整人的文坛一霸。归属的困惑不仅是深刻的,而且也是普遍的,那些革命资历很深的人也必得要经常检查自己的学术立场,使其始终轨合某些权力人物划定的界限。周扬新时期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思考,完全是一位文艺界的资深领导人对自己工作上理论上的失误的一种负责任的反思,然而,由于这种反思超出了时代认可的范围,立即遭到了毫不容情的批评。从后来知道的情况看,周扬对政治人物的意见已经不再盲目地信从,并不认可对他的批评,但周扬还是违心地做了检讨。近期一些报刊披露了此事的原委。《文汇读书周报》1999年10月9日刊登《周扬秘书谈周扬》,该文特别提到了周扬的《邓拓文集序言》最后一段话,这段话是这样写的:一个作家发现自己在思想认识上同党的观点有某些距离,这是一件痛苦的事。任何一个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的作家,在根本政治立场上都应力求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但在特殊情况下,或者由于党的政策和工作上发生了偏差,或者是作家本身存在着错误的、不健康的观点和情绪,出现两者之间不一致或不协调都是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党员作家首先应当想到群众、想到党,以严肃认真、积极负责的态度向党陈述自己的意见,决不可隐瞒和掩盖自己的观点,更不可把自己摆在党之上,以为自己比党高明。另一方面,作家也应当在党的正确方针和政策的引导下改变自己的不正确的认识,使党的正确主张真正为自己的所理解、所接受、所融会贯通,从而在思想政治上达到同党中央的认识一致。这是我国近几年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从正面证实了的一项重要经验,也是在怀念死于“四人帮”文字狱的邓拓同志时不能忘却的历史教训。李辉撰写的《摇荡的秋千》对此评论道:“这段话似乎讲得十分明白易懂,但如果仔细琢磨,却不难感觉到字里行间的矛盾表述。周扬是在语言的圈子里徘徊着,他欲明白说出却又迟疑再三,他欲将自己放置进去,但又不等跨进门槛就又小心地把脚缩了回来。这样的心思,使这段话表现出思路的不顺畅……”(注:李辉:《摇荡的秋千》,《读书》1993年第10期。)在解释周扬口将言而嗫嚅、欲说还休的原因时,当时为周扬起草这篇序言的徐宗勉的回忆帮我们解开了其中的迷团。原来,周扬是以同情的态度讲述了邓拓因对某些政策产生怀疑而感到痛苦,徐为周扬起草的序言忠实地体现了周扬的这层意思,但是序言经过周扬后来的修改,变成了现在这般模样。徐宗勉在分析其中原因时写道,“原来此时周扬正因为发表了自己对‘异化’和‘人道主义’的看法受到来自党内领导层的批判。这件事,温济泽的《1983年对周扬的批判》(载《炎黄春秋》1998/11)讲得很清楚。该文说,1983年11月,周扬向温解释他何以不得不违心地作自我批评时,叹口气说:‘我是老党员,总要顾全大局啊!’周扬审改上述序言稿也正在这个期间。我认为,‘顾全大局’同样是周扬改变此稿末段立意的动因。试想,正当自己受到领导(代表组织)的批判而又思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强调党员要正确对待自己与党的分歧,而是公开倡言党要正确对待党员作家的不同意见,岂不是意味着同党对抗吗!作为一个老党员、老干部,周扬自然是决不会这样做的。那么,这篇序言的末尾,除了向党员作家个人提出要求外,还能说什么呢!那些话,与其说是议论邓拓,不如说是周扬的自白。”(注:徐宗勉:《回忆周扬为邓拓文集写序》,《百年潮》1999年第12期。)进一步分析,我们还会发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归属困惑决定并影响着他的文化取向与审美取向。当政治归属发生困惑时,这种困惑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学术上的归属。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因着政治上的需要,服膺于真理的理论家竟也说起了套话甚至假话,完全背弃了理论家应有的良知。在纪念鲁迅时,不愿意人云亦云,说一些无关痛痒、人人可能通过的话的何其芳,却在60年代中期做起了命题文章,去批判与他长期共事、相知甚深的朋友。如果说批判胡风、冯雪峰确实是出自于他对这一问题的真实看法的话,那么,他后来批判思想接近的夏衍、田汉,就是理论家在外界压力面前无法坚持自己学术个性的明证。正是因为如此,讨论20世纪文艺理论的有关问题便不能忽略这些非学术因素的影响,而一味责怪文论家们不尽如人意的表现;而当我们自觉地将这一因素融入有关讨论时,一些本来匪夷所思的问题却获得了求解的线索,让人豁然开朗。四我认为,文化生态决定理论人士的命运,这也是20世纪一个普遍的现象,用行政手段制裁反对派也可以在本文所确定的思想层面上加以思考。从这个角度看,40年代对王实味的处理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王实味对延安社会生活的批评现在看来既有意气也有实情,他当然应当对他批评中的那些不准确不全面的东西负责,但在思想批判之外又加之以政治清算,为了消除思想影响必得要消灭思想者,并因此纠缠着许多历史问题,将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转变为对王实味政治忠诚的诘问,并进而挖掘其批评的政治动机,为最后的政治处置铺平道路,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了温情的学术的另一个鲜为人知的面相。这种方法后来竟相沿成习,被如法炮制般地用来处理胡风和他的朋友,而文革大规模地整人不过是这些惯用手段的恶性膨胀,有意识地将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竟成了这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胡风对新中国怀着强烈的感情,他与人发生争论的问题,现在看来与政治毫不相干,如现实主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如主观战斗精神的发挥。但是,在那个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学术问题的讨论总是鬼使神差地要上升到政治层面来审视,甚至要用党性原则来决定自己的归依。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通过开除冯雪峰党籍的会议上,冯雪峰竟对决定自己政治生命的这种不公正的处置投了赞成票。被党除名的冯雪峰在被批评30年代中期受党指派到上海后不去找周扬等人的所谓“错误”时,仍然坚守着这个将他开除的党的党性原则,不予置辩,默默地承受着詈骂和误解。当然这一切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一个20年代入党的老党员,一个参加过长征、九死一生的革命者,一个曾在白色恐怖的上海文艺界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领导人,竟在一场包含了个人恩怨的政治斗争中成了可怜的牺牲。在20世纪的文学史上,借助超思维力量制裁反对派的事竟然频繁发生,而那些对这种处置方法十分崇信并一度从中得到过好处的人,后来却在同样性质的处理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自40年代中期起,周扬便成了新文学运动的实际领导人,他在文艺界历次运动中根据政治领导的指示,收拾了许多人,其中一些人历史上与周扬有过夙怨,因此这些收拾反对派的行动,似乎不能脱尽挟嫌报复的痕迹。曾经整人的周扬,一旦落入被收拾的行列,对他的攻讦也总是带着恩怨相报的成分,那些长期被收拾的人目睹周扬的急速沉没会不会有出气的快意呢?为什么20世纪的文化人好象总也走不出这个整人、被整的怪圈?在20世纪中国这种独特的理论生态中,政治领导插手文艺界的内部问题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政治领导人因为自信,脾气也变得竣急起来,对文艺界的现状的不满常常溢于言表,不时向这个本来就已经十分紧张的领域发一通极具爆炸性的批示。这些批示仿佛一团火种,一投入文艺界这个充满是非的草场,立场腾起一片烈火,葬身其间者,别指望获得涅pán@①般的重生。指出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清楚,本来被当作窝里斗的文坛内哄,其实总是有圈外的、社会的背景。如前所述,批判胡风时,文艺界的领导人周扬一度想将其限定于学术思想的层面,并公开说过胡风政治上没有问题的话。但是,随着政治干预的介入,形势骤然发生变化,对胡风的批判的主导权也从周扬手里转到国内最高政治领导层那儿,至此,胡风陷入灭顶之灾的命运已无可挽回。五对文学史的实例的观察,使我们发现,社会的变迁往往成为一些人思想发展、转换的契机,因为这种变动了的现实会使一些人重新发现自己或重新认识生活,随着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力量的分化与重组,旧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解体与建构,也给理论人士提供了一些新的机会,人人都有一个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或寻求自己的合适位置的问题。在20世纪那个风云激荡、不断变换的历史新局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人斑斓的生相,他们那为历史情景所规定的行为中可作选择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小,变得越来越带着悲壮的色彩。我们不妨来看一看新中国的建立对文艺家们的巨大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一切倾向革命的文学家带来了巨大的欣喜和希望。新中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春天来了,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在这个春天里却并没有他们所期待的姹紫嫣红、似锦繁花,相反,粗制滥造、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和火药味极浓的批评文章充斥文坛,不少早先卓有成就的作家、诗人,建国后意外地发现,自己在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审美领域深深地品尝了捉襟见肘的困窘。如果说,建国前,他们还能以社会动荡、参与革命活动自慰与搪塞读者的话,那么,他们现在再也找不到任何托辞,他们再也找不到那种引动他们创作激情的感觉了。概言之,政治归属已经得到了根本的解决,但文学上学术上却再无可资称道的建树。何其芳是较早意识到这一困窘的作家,他曾伤感地自问:“为什么我结出的果实这样稀少?难道我是一棵不结实的树?”何其芳的不幸在于他过早地感受到了这种情感折磨,从40年代后期起,他就少有鲜活的创作。文艺思想上,何其芳也通过对自己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检视觉悟到,他过去太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了,“只是强调为当前的需要服务,只是强调内容正确和写得朴素、容易理解”,领悟到因否定了“只讲求艺术的完美”,走到了“不讲求艺术的完美”的极端(注:《何其芳散文选集序》,《何其芳文集》第3卷第37页。)。概言之,在一个他们期待的社会中,创作和研究都走入了看不到希望的尽头。对于那些一贯坚持民主人道主义中间立场的人来说,新中国的建立,无疑更让他们感到一丝尴尬,朱光潜、萧乾、沈从文等人都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的时势的严峻问题。朱光潜是适应得比较好的,通过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实际是一次痛苦的自我批判,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谅解,取得了仍旧在文艺思想界活动的合法身份。三四十年代曾经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却因适应不了变化了的情势没能得到宽恕而终于封笔,失去了创作的权利。一个活跃的、具有非凡创造能力、成就卓著的作家的身影突然从文坛消失了,那样彻底,无声无息!“即使被邀请参加文代会者,也有心情极为沉重的,如胡风。他刚受到过滞港的共产党文化人的集中批判,而这些文化人来到北平后,都身居要位。他虽然也写了反驳文章,但估计对方是不会就此罢手的。而他的老对头周扬,现在又成为文艺界的领导。所以,他拒绝参加大会报告的起草工作,而茅盾,却在有关国统区文艺运动的报告中,把他的理论作为错误的文艺理论倾向来批判。”“这种种迹象,都表明在这个团结的大会背后,正孕育着新的斗争。”(注: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第325页。)沈从文其实是相当珍视自己的创作权利的,为此他也作了适应新形势的努力。但是,他为过关而写的多次检查难以过关,看不到出路的他一度还萌生过轻生的念头,后来不得不离开了北京大学,到故宫博物馆去做一名他不具有任何优势的讲解员;还有刘大杰、陈子展等,都有一段令人伤心的经历。哲人已逝,时移景迁,我的这篇意在追寻往事检索踬蹶来路的文章,极愿向这些壮志未已、心有戚戚的理论家们表达一份真挚的哀思。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般下加木
|
[
"Education",
"Art",
"Electronics",
"Enviornment",
"Transport"
] |
Art
|
中国环境科学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年 第18卷 第4期 No.4 Vol.18 1998科技期刊研究人员认为减少营养物负荷可降低有毒微生物爆发的危险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水资源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减少水域中营养物负荷水平可以降低类似Pfiesteria的腰鞭毛虫(属于腰鞭毛目的原生动物,一种海生单细胞生物)有毒疯长的危险。该报告题为:“1998年Ragleigh(摘者注: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报告:Pfiesteria研究需要和管理行动”,评价了关于这方面的科学的现状并提出了关于有毒单细胞生物Pfiesteria的优先研究项目。Pfiesteria曾多次导致北卡罗来纳州和马里兰州大量鱼类死亡事件。该报告由14名科学家组成的小组编写,报告建议开发快速鉴定有毒藻类物种的可靠技术并确定其产生的毒素是什么。江 英 摘自《Environ. & Techn.》,April 1,171(1998)
|
[
"Medical",
"Enviornment",
"Agriculture",
"Sports",
"Philosophy",
"Energy",
"Computer",
"Military",
"Art",
"Literature"
] |
Enviornment
|
CNET报导,据美国的一家市场调查公司分析,今年全球半导体芯片的产值将继续大幅增长,销售量要比去年增加17%,达1769亿美元,其中存贮器芯片的增长将达40%以上,而计算机微处理器芯片的增长率预计为14.4%。分析认为,2000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前景一片光明,并且这种高速发展趋势至少可将持续两年。
|
[
"Agriculture",
"Mine",
"Electronics",
"Space",
"Art"
] |
Electronics
|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2000 Vol.26 No.1 P.110《自动化学报》征稿简则一、《自动化学报》是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高级学术期刊,每年出版六期.二、本刊刊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科学研究成果。内容包括:1.自动控制理论;2.系统理论与系统工程;3.自动化技术及其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的创造性应用;4.自动化系统计算机辅助技术;5.机器人与自动化;6.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7.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新设计;8.信息理论与信息处理技术,模式识别;9.自动化学科领域的其它重要问题。三、本刊发表的文章以论文和短文两种形式为主,并不定期地发表综述性文章、长论文、书刊评论、问题讨论、读者来信和国内外学术活动信息等。四、本刊原则上只发表原始性稿件,但不排除刊登已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或准备发表的优秀论文的可能性(对于此种情况,作者必须如实说明)。请勿一稿多投。五、来稿格式及要求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论证充分、语言通顺、文字简练。一般定稿时论文不超过6000字;短文不超过3000字;其它形式文章视具体内容由编辑部决定。对重要成果进行系统、完整叙述的长论文字数可稍长。对于长论文稿件,作者在投稿时必须注明。2.稿件首页应包括下列内容: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包括邮政编码)、E-mail、电话号码;论文摘要;关键词;用英文书写的上述内容。3.论文和短文的文章结构请参照本刊最近发表的文章格式。论文摘要必须在200字以内;短文100字左右。文中非标准缩写词(中文或英文)须在首次出现时定义清楚;公式、图、表均须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全文统一编号。4.计量单位一律用国际单位,即SI单位制。名词术语必须规范化、标准化,前后一致。外国人名、地名、书刊名称除已通用者外一律用原文。5.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文献如为期刊,按[编号],作者(姓在前如 Wiener L N, Kalman R E, Wang H.).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根据国际惯例使用缩写词),年份,卷号(期号):页码顺序编排。文献如为图书,则按[编号],作者(姓在前).书名,版次(初版不写),出版地点:出版者,年份,页码顺序排列。文中未引用的文献不得列入参考文献栏目。6.来稿请用A4纸1.5倍行距打印。六、作者必须对稿件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七、本编辑部在收稿后一周内通知作者,并在稿件修订过程中与作者保持联系。如果作者在来稿中不作特殊说明,编辑部将只与第一作者联系。八、已被本刊接受发表的稿件,按审查意见和“作者加工稿件须知”修改后一式两份寄编辑部。并需附所有作者的简介。九、来稿刊登与否由编委会最后审定。编委会有权对来稿作适当文字删改或退请作者修改。来稿一经发表,按篇酌付稿费,并赠送当期杂志1本及30份抽印本。经审查后不拟刊登的文稿,一般情况在半年内退还。十、来稿(一式叁份)请寄北京市中关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转《自动化学报》编辑部,邮政编码100080。E-mail:aas@ sunserver. La.ac.cn
|
[
"Communication",
"Computer",
"Space",
"Electronics"
] |
Computer
|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7年 第23卷 第1期 Vol.23 No.1 1997参数不确定系统的H∞估计问题的显式解和中心解王正志 周宗潭 张良起摘 要 研究在连续时间情形下的具有部分参数不确定性的系统的H∞状态估计问题,它可以被化简为带有一个自由可调参数对象的H∞状态估计,由此可得到滤波器的简洁通解显式.并进一步研究了H∞估计的中心解,以及它与卡尔曼滤波器的关系.实例计算表明,对于参数具有不确定性的系统,H∞滤波器的性能明显地优于卡尔曼滤波器.关键词 鲁棒性,H∞估计,卡尔曼滤波.THE EXPLICIT SOLUTIONS AND CENTRALSOLUTION OF H∞ ESTIMATION PROBLEM FORUNCERTAIN PARAMETER SYSTEMSWANG ZHENGZHI ZHOU ZONGTAN ZHANG LIANGQI(Dept. of Automatic Control, National Univ. of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Abstract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H∞ estimation problem for linear continuous-time systems with part of parameters uncertainty. It can be simplified as a H∞ estimation problem for a plant with a free rejustable parameter. Thus the filter expressions are given in simple and explicit way. This paper is further concerned with the central filter of H∞ estimation, and its relations to Kalman filter.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H∞ filter is much better than Kalman filter for the systems with uncertain parameters.Key words Robustness, H∞ estimation, Kalman filter1 问题的提法若线性系统的全部参数能准确知道,在已知谱密度的高斯噪声作用下,要从输出测量估计线性系统的内部状态,已由卡尔曼滤波方法解决.但在许多工程实际问题中,各噪声源的统计特性难以确定,甚至不是高斯噪声,而是有界能量噪声,这时可以采用H∞方法估计其内部状态.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对象模型参数具有不确定性,而仅知道它们各自在一定的区间内变动,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对于部分参数不确定的对象,在有界能量噪声影响下,如何进行状态估计,是此文的研究内容.考虑连续时间域上的对象P的模型=(A+ΔA)x+Bw, (1a)y=(C+ΔC)x+Dw, (1b)z=Lx (1c)其中x∈Rn是状态,w∈Rm是噪声,y∈Rr是输出测量,z∈Rp是要估计的状态组合.A,B,C,D 和L 是已知的实数矩阵,各为n×n,n×m,r×n,r×m 和p×n维,它们是标称对象的全部参数.假设A是稳定矩阵,(1)式中ΔA和ΔC表示对象参数的不确定性.假设(2)其中H1,H2 和E分别为n×b1,r×b1,b2×n维的已知矩阵,它们反映不确定参数所处的位置和变化幅度.而b1×b2维的未知实矩阵F在单位球FTF≤I中变动,从而引起ΔΑ和ΔC的变化.设计估计状态组合z的滤波器Q:e=Aexe+Key, (3a)ze=Lexe (3b)其估计误差为e=z-ze.对象P和滤波器Q组成的系统,其状态方程可紧凑地写为=(Ac+HcFEc)ξ+Bcw, (4a)e=Ccξ. (4b)其中(5)于是从噪声w到估计误差e的传递函数为T(S)=Cc[SI-(Ac+HcFEc)]-1Bc. (6)对于小正数γ,定义H∞估计问题‖T(S)‖∞<γ, (7)即要设计滤波器Q,使得对于各种有界噪声w,均有较小的估计误差e.由于T(S)中含有未知矩阵F,造成处理上的困难,为了克服此困难,考虑带有正参数δ的对象Pδ:(8a)(8b)(8c)其中新的有界噪声∈Rm+b1,输出∈Rp+b2,采用(3)式的滤波器Q,并且用(9)来估计的输出,所产生的估计误差为(10)带参数δ的对象Pδ和滤波器Q组成的系统,可紧凑地写成(11a)(11b)其中(12)从有界能量噪声到估计误差的传递函数为(13)采用类似于文献[9]定理1的证明思路,有如下定理.定理1.若存在一个正数δ,使得Pδ被滤波器Q估计的误差传递函数Tδ(S)满足(14)则对于原来的参数不确定对象P,该滤波器Q产生的估计误差传递函数T(S)满足(7)式.2 问题的通解定理1表明,解决了带有正参数δ的对象Pδ的H∞估计问题(14),就可以保证原来的参数不确定对象P的H∞估计精度(7).(14)式可在H∞标准控制问题的框架中求解.H∞标准控制问题一直是H∞控制的核心问题,经过许多控制学者的努力,已有多种解法[1-4],但多数解法步骤复杂,解式与对象的状态空间表示矩阵的关系不直观.此文采用我们近年来推导的公式写出通解,十分简洁,与对象的原始表达式的关系非常直观.由于推导过程比较复杂,本文仅在下述引理中直接给出结果,其推导过程可参阅文献[8].引理 广义对象(15)的H∞标准控制问题,在D11=0,D22=0,以及D12满列秩,D21满行秩的情形下,可按如下步骤求解.首先分别求出Riccati方程(16)(17)的镇定解X≥0,Y≥0.再设(18a)(18b)(18c)(18d)(19)由此可以写出H∞标准控制问题的通解(20)(14)式所对应的广义对象(15)式为B1=[γ-1B δ-1H1],B2=0,C2=C,D11=0,D21=[γ-1D δ-1H2],D22=0.把以上诸式代入引理的(16)―(20)式,得出下面的主要结果.定理2.对于参数不确定对象P,若在(1)和(2)式中,A是稳定矩阵,[γ-1D δ-1H2]具有满行秩.分别求出如下两个Riccati方程:(21)(22)的镇定解X≥ 0,Y≥0.如果有(23)则带有正参数δ的对象Pδ的H∞估计问题(14)有解,从而参数不确定的对象P的H∞估计问题(7)也有解,其H∞滤波器的通解为(20)其中(24)而BHp×γ∞是Hp×γ∞空间中的单位球.3 中心滤波器及其与卡尔曼滤波器的比较(24)式中,对于所有在BHp×γ∞中的Φ,得到的滤波器Q都满足H∞估计精度要求(7).在所有这些滤波器中,中心解给出的中心滤波器Q0最值得注意.令(24)式中Φ=0,得到中心解,由此得到H∞中心滤波器Q0为(25)特别对于参数确定的对象,在(2)式中有H1=0, H2=0, E=0于是Riccati方程(21)的解为X=0,而Riccati方程(22)为0. (26)所以参数确定的对象的H∞中心滤波器为(27)为了把H∞中心滤波器与卡尔曼滤波器进行比较,在参数确定的对象模型(1)中,ΔA=0,ΔC=0,假设w为零均值高斯白噪声,其协方差阵为E[w(t)wT(τ)]=Rδ(t-τ), (28)其卡尔曼滤波器为(29)其中Y1满足Riccati方程(30)把参数准确的对象的H∞中心滤波器(27)与卡尔曼滤波器(29)相比较发现:若认为R=γ-2I, (31)两者就非常相似.唯一的差别是Riccati方程(26)比Riccati方程(30)多了一项YLTLY.不难看出Y≥Y1.在γ充分大时,(26)式中CT(Dγ-2DT)-1C>>LTL.这时可以略去LTL,从而(26)式变为(30)式.故在γ充分大时,H∞中心滤波器就变为卡尔曼滤波器.表1 H∞中心滤波器与卡尔曼滤波器的比较卡尔曼滤波器(对象参数准确)H∞中心滤波器(对象参数准确)H∞中心滤波器(对象参数具有不准确性)外推率AA(A+(γ-2BBT+δ-2H1HT1)X)新息Y-CY-CY-(C+γ-2DBTX+δ-2H2HT1X)新息增益(BRDT+Y1CT)(DRDT)-1(Bγ-2D+YCT)(Dγ-2DT)-1(I-YX)-1(γ-2BDT+δ-2H1HT2+YCT)(γ-2DDT+δ-2H2HT2)-14 实例与结论用一个实例,比较H∞滤波器与卡尔曼滤波器的性能.若参数不准确对象为若我们希望H∞滤波器的精度(7)达到γ=0.1,取自由参数δ=1,由Riccati方程(21)和(22)解出由(25)式给出H∞中心滤波器为而由(30)和(29)得到卡尔曼滤波器为在常值干扰下(即w为单位阶跃),比较二者的滤波估计性能.图1表示对象参数完全准确的情形(F=0),这时卡尔曼滤波器是最优滤波器,估出的曲线(c)几乎与真实状态(a)完全重合;而H∞中心滤波器的估计(b)与真实状态(a)略有差别,但估计误差小于γ=0.1.图1 对象参数完全准确的情形(F=0.0)(a) 真实状态 (b) H∞中心滤波器的估计 (c) Kalman滤波器的估计图2表示对象的部分参数不准确的情形(F=1.0),这里a11由-1.0 变为-0.6,C1 由1.0 变为1.4.这时卡尔曼滤波器的估值曲线(c)与真实状态(a)之间发生巨大的偏差;而H∞中心滤波器的估值曲线(b)则与真实状态(a)几乎重合在一起,估计误差小于γ=0.1.图2 对象的部分参数不准确的情形(F=1.0)图3表示对象的部分参数不准确的另一种情形(F=-1.0),这里a11由-1.0变为-1.4,c1由1.0变为0.6.这时卡尔曼滤波器的估值曲线(c)与真实状态(a)也发生很大偏差;而H∞中心滤波器的估值曲线(b)与真实状态(a)相当接近,估计误差小于γ=0.1.图3 对象的部分参数不准确的另一种情形(F=-1.0)总之,在对象参数具有不确实性时,本文给出的H∞滤波器的性能明显优于卡尔曼滤波器.本文推导的H∞中心滤波器,形式简洁,性能优越,可望在实际控制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作者简介:王正志 1967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自动控制专业.1981年至1984年在美国Rice大学电气工程系进修,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和博士导师.研究领域为飞行器控制,智能控制和遥感技术.周宗潭 26岁.1994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自控系,获得硕士学位.现为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博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张良起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曾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现为国防科技大学自控系教授和博士导师.研究领域为飞行器控制,武器装备自动化和智能机器人等.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自控系 长沙 410073参考文献[1] Doyle J C, Glover K, Khargonekar P,Francis B A. State-space Solution to Standard H2 and H∞ Control Problem.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 1989, 34(8):831-847.[2] Glover K, Doyle J C. State-space formulae for all stabilizing controllers that Satisfy an H∞ norm bound and relations to risk sensitivity. System and Control Letters, 1988, 11:167 -172.[3] Kimura H, Lu Y, Kawatani R. On the Structure of H∞ control systems and related extensions. 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 1991, 36(6):653-667.[4] Francis B A. A Course in H∞ Control Theory. Springer Verlag. 1987.[5] Nagpal K, M, Khargonekar P. Filtering and smoothing in an H∞ setting . 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 1991, 36(2):152-166.[6] Shaked U. H∞ minmum error state estimation of Linear Stationary Processes. 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 1990, 35(5):554-558.[7] Xie L, De Souza C E, Fu M. H∞ Estimation for discrete-time linear uncertain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 1991,1(2):111-123.[8] 王正志,周宗潭.状态空间中标准 H∞问题的直接求解公式.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1994,146-150.[9] 王正志,部分参数不准确的线性系统的鲁棒性控制,自动化学报,1995,21(4):455-459.收稿日期:1994-10-17
|
[
"Education",
"Literature",
"Computer",
"Transport",
"Art",
"Agriculture",
"Medical",
"Law",
"Enviornment"
] |
Computer
|
【 文献号 】2-820 【原文出处】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广州 【原刊期号】199906 【原刊页号】102~109 【分 类 号】F14 【分 类 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001 【 标 题 】澳门经济增长的总需求分析(1982~1997年) 【英文标题】An Analysis of the Aggregate Demand of Macao's EconomicGrowth Chen Guanghan & Li Guangzhong【标题注释】由于澳门只是从1982年开始公布经济的统计资料,所以本文的研究就从1982年开始。文章1999年10月18日收到。 【 作 者 】陈广汉/李广众 【作者简介】陈广汉,中山大学港澳研究中心 教授 广州 510275 李广众,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博士生 广州 510275【内容提要】澳门的现代经济增长始于60年代,经过70年代的经济起飞,进入80年代以后,其经济规模得以迅速地扩张。然而,自1992年开始 ,澳门以实际生产总值计算的经济增长率出现了持续的下降。文章从澳门经济增长的总需求分析入手,在对影响内部需求与外部需求变动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澳门的宏观经济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澳门经济复苏与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英文摘要】Macao's economic growth began in 1960s. With the economictake-off in 1970s, its economic scale expanded rapid ly. From1992 on,however,its growth rate has slowed down continuousl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Macao's economic growth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ggregate demand. The authors firststudy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mponents of theaggregatedemand. After that, they construct the macroeconomic model.By measuring the model,they bring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economic resuscitation anddevelopment of Macao.【关 键 词】总需求/影响因素/澳门经济增长 【 正 文 】 一、澳门的经济增长与总需求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总需求分析和总供给分析。总供给分析主要考虑影响经济供给能力非线性增长的要素投入以及技术进步(无论内生的或外生的)等因素。总需求分析则从国民收入恒等式入手,通过考察总需求的各组成部分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由于考虑到澳门要素投入统计资料的缺乏或不足,以及澳门的内、外部需求的变动对这一微型海岛经济的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本文对澳门经济增长的分析选择以需求分析为全文的出发点。从澳门总需求的结构变动来看,内部需求与国外需求净值所占的比重自1982年以来基本稳定,内部需求大约占60%~70%,国外需求净值大约占30%~40%。图1给出了澳门的实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内部需求、 外部需求增长率的情况。从图1可以发现澳门的实际生产总值波动与其内部需求、 外部需求的变动出现一定的一致性。可以说,从中短期来看,需求的变动是造成澳门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表1给出了GDP增长率(GY)与内部需求增长率(GID)、外部需求净值增长率(GFD)的相关系数矩阵。从表1的结果来看,澳门实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与内、 外部需求的实际增长率呈现高度表1 GY与GID、GFD相关系数矩阵项目 GY GID GFDGY 1GID 0.6132 1GFD 0.8266 0.7265 1附图{图}图1 澳门GDP增长率及内、外部需求的实际变动率资料来源:《澳门经济年鉴》(1982~1997年)。以下资料均同一来源,不再注明。的相关性。我们可以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为自变量,以内部需求增长以及外部需求增长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如下:GY=-0.0082+0.7108GID+0.3697GFDT: -2.07 18.950 16.56R[2]=0.972,R[2]调整值=0.967,DW值=2.397,F值=208.403上述分析表明,内部需求净值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0. 7108)大于外部需求净值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0.3697)。 这一结论似乎与人们通常在分析澳门的经济问题时强调外部需求对经济的冲击出现了不一致。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分析的是外部需求净值即净出口对澳门经济增长的贡献,而澳门以服装和纺织品为主体的制造业属于一种“两头在外”的加工工业的发展模式。因此上述结果并不否认澳门经济对外部经济的高度依赖性。为了进一步探讨内部与外部需求对澳门经济增长的影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澳门内、外部需求的各组成部分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作进一步分析。二、总需求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分解(一)对总需求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分解根据澳门统计资料的分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澳门的国民生产总值从需求的角度可以表示为:Y=C+I+S+G+X-M,式中,C、I、S、G、X、M 分别代表其私人消费支出、 固定资产投资支出、 贮存变动(change in stocks)(注:主要指在一指定会计期间即年初与年末之差的贮存估值。)、政府支出、进口、出口。其中内部需求等于前四项之和,国外需求净额可以用贸易差额予以表示。从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分析入手,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建立澳门经济增长率的经济模型:GY=C+α[,1]GC+α[,2]GI+α[,3]GS+α[,4]GG+α[,5] Gser+α[,6]Ggd+α[,7]GM+ε (1)这里,C代表常数项;GY、GC、GI、GS、GG、Gser、Ggd、GM分别代表国民生产总值、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贮存变动、政府支出、服务出口、货物出口、进口的实际增长率;α[,i](i=1,…,7) 分别代表各自的产出弹性;ε为随机扰动项。回归结果如下。澳门经济增长总需求分析的决定方程回归结果(1982~1997年):GY=0.0025+0.302GC+0.269GI+0.014GS-0.001GG+0. 405Gser+0.549GGd-0.567GMT 值:(0.268)(2.070) (10.485)(5.642) (-1.107)(16.085) (8.339) (-6.826)R [,2]=0.991,R[,2]调整值=0.982,DW值=2.607, F 值=109.263从R[,2]值来看,模型对澳门的经济增长解释程度达到 99%以上。但其中政府支出的产出弹性通不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统计 T的检验,反映了政府财政支出的生产性功能较弱。回归的结果表明:在1982~1997年间,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存储变动、服务出口、货物出口、进口的实际增长率是影响澳门经济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它们一起较好地解释了澳门的经济增长,其中,各自对澳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可以表示如下:1.从回归的结果来看,私人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澳门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如果二者上升1%, 澳门的经济增长率将上升0.569%。 了解这一点对澳门实施经济启动政策是十分重要的。对这一部分需求的调控应该成为澳门政府需求管理的一个重点。(注:今年以来澳门政府增加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为此提供一个佐证。)2.货物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最大(0.549)。 这表明尽管自1989年以来,在以当年价格按生产法估算的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见表2),1996年更是达到了86. 9%。但是从拉动经济的增长的角度来看,制造业的生产以及出口对澳门的经济增长和复苏仍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这预示着国际纺织品贸易的自由化和配额的取消会对澳门的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澳门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已刻不容缓。表2 澳门以当年价格按生产法估算的本地生产总值结构表项目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第二产业比重/% 31.8 28.0 25.5 22.9 19.3 17.0 16.2 15.1第三产业比重/% 71.0 74.8 77.3 79.9 84.7 87.1 87.8 89.63.服务贸易的出口增长对澳门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仅次于货物出口的增长,其产出弹性达到了0.405。从现实来看, 博彩旅游业在澳门的服务出口中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在制造业结构调整短期无法实现的前提下,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推动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博彩旅游业的效率,进而促进服务出口仍是推动澳门经济增长的一个现实选择。4.澳门的进口对澳门的经济增长具有负作用。回归结果显示,进口水平上升1%,澳门经济增长率下降0.567%。其主要原因在于,本文对澳门经济增长的分析主要从总需求的角度出发,而进口项作为总需求的一个扣减项,反映了本国居民对国外商品的需求,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回归结果显示进口增长不利于澳门的经济增长也在情理之中。(二)计量结果检验图2显示了澳门经济增长率实际值与估计值的比较。 从图上我们可以发现回归估计值与实际值拟合得很好。这说明本文的回归结果可以用以预测澳门的经济增长情况,并为实现澳门的经济复苏提供政策建议之用。在以上的分析基础上,笔者将对影响澳门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澳门服务出口和货物出口的影响因素作进一步的分析。三、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根据澳门经济的特征,对影响内部需求各个组成部分以及澳门服务、货物出口的影响因素在理论上分析如下。1.收入水平的变动 当代经济学的消费函数理论主要是在凯恩斯学派范式内发展而来,包括凯恩斯、弗里德曼、杜生贝、莫迪利安尼等经济学家均认为,消费主要受收入影响。尽管他们各自对收入的定义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其消费行为函数中都强调收入的作用。因此本文选择收入水平的变动作为影响澳门私人消费水平变动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附图{图}图2 澳门经济增长率的实际值与估计值比较2.物价水平 由于澳门是一个微型的开放经济,澳门元在实质上与美元挂钩,再加上埠内不设立中央银行,区内物价水平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但从理论上说,物价水平仍是影响澳门总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3.政府支出变动 在大多数开放型小国或地区经济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开放经济小国或地区的公共资本在总资本中占有更大的比重,此时政府支出对中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澳门的情况来看,澳门政府历年用于治安、卫生、福利、教育、环境等的“一般性支出”以及用于满足其“投资计划”的“财务支出”两项之和均占其财政总支出的85%以上。这一部分的支出将对澳门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其作为影响澳门固定资产投资的解释变量。4.实际汇率水平的变动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汇率会通过一定的经济传导机制作用于一国的经常帐户。而澳门的经常帐户差额 X-M, 即外部需求净值,又构成了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实际汇率的波动势必影响澳门的进出口,进而影响澳门的经济增长。其中,实际汇率对出口的作用方向及大小主要取决于出口商品的性质。当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较大时,贬值有利于促进出口。澳门币作为一种地区性货币,在岛内实行自由兑换。1977年4月7日,澳门币正式与葡萄牙的士姑度脱钩,而与港币挂钩。由于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港币与美元挂钩,所以澳门币在实际上是盯住美元的,其名义汇率的波动与美元汇率的波动保持一致,具备一定的稳定性。然而,由于澳门与其贸易伙伴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差异较大,所以澳门元实际汇率的变动与其名义汇率出现较大的不一致。本文将计算澳门币的实际汇率(注:实际汇率的计算公式为:RE=E×Pf/Pd,RE代表实际汇率,E为名义汇率,Pf为国外物价水平,Pd为国内物价水平。这里我们用澳门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法国、德国、英国、香港的物价水平的算术加权平均数来衡量Pf,用Pd来衡量澳门地区的物价水平。),以此考察实际汇率水平变动对其进出口的影响。5.利率水平的变动 在古典学派的理论框架中,人们十分强调利率对消费、投资的作用。萨伊、勒纳、霍特里等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中,利率是调节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杠杆。尤其对于澳门这样一个人口较少的开放经济地区而言,作为经济增长长期源泉的资本积累不仅依赖于本地的资本形成与积累,更重要的是外国资本的流出与流入,所以对利率水平的变动必须给予特殊的关注。澳门是一个不设中央银行、没有外汇管制的地区,由澳门货币暨汇兑监理署负责发行澳门币和管理澳门的外汇储备,其资金可以自由地进出入国际资本市场。在此条件下,再加上由于澳门本地经济环境严重地依赖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好坏,故此,作为调节澳门资金流动和控制银根收放措施的利率调控只能被动地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再加上澳门元实质上盯住美元,所以在本文中,我们采用美国的实际利率水平的变动来反映澳门利率水平的变动,(注:主要原因在于过去近十年以来,每当外国国际金融市场发生波动和变化时,很快就会直接反射到澳门的金融市场,澳门的利率水平只能被动地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所作出的走势而为。在加上澳元实质上盯住美元,岛内实现自由兑换,所以在缺乏澳门利率水平完整的数据的条件下,我们近似地采用美国利率水平来反映利率水平可能产生的影响。)它的变动必将对澳门居民的消费、投资选择产生影响。6.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 出口对澳门来说是外生的,它取决于其贸易伙伴国的进口需求,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越繁荣,越会带动澳门的出口,进而刺激澳门的经济扩张。因此所谓的经济周期国际传递是解释澳门经济增长的重要外生变量。考虑到旅游博彩业在澳门服务出口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作为其游客主要来源地的香港与日本的经济状况必将对澳门的服务出口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香港与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作为反映香港和日本的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以此来衡量外部环境变动对澳门服务出口的影响。至于澳门货物出口的解释变量的选取,我们主要考虑澳门货物出口的主要市场的变动。以澳门的主要出口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作为反映指标。四、影响因素作用的实证分析根据上文,本部分将对影响因素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具体的模型如下。消费增长函数为GC=C(GY,R,P);投资增长函数为GI=I (R,P,GG);服务出口增长函数为Gser=Ser(GE,GHK,GJP);货物出口增长函数为Ggd=Gd(GE,GHK,GUS,GGR,GFR,GEN)。这里,R、GG、GE,GHK,GJP,GUS,GGR,GFR,GEN 各自反映以美国利率水平反映的利率水平、澳门政府支出、澳元实际汇率的增长率,香港、日本、美国、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经济增长率。对以上4个函数的回归计算采用线性的回归方程进行估算。 数据则主要来自《一九九七本地生产总值》、《中国统计年鉴》、《澳门总览》、《International Finance Statistic》的有关统计。函数1、私人消费增长决定方程回归结果(1982~1997年):GC=0.156+0.107GY-0.009R-0.043P(-1)T值:(1.00)(4.28) (-3.02)(-2.77)R[,2]=0.668,R[,2]调整值=0.578,DW值=2.502,F值=7.409函数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决定方程回归结果(1982~1997年):GI=0.756-0.061R-0.324P+0.016GG(-1)T值:(2.91)(-2.33)(-3.43)(1.65)R[,2]=0.687,R[,2]调整值=0.687,DW值=2.75,F值=8.069函数3、服务出口增长决定方程回归结果(1982~1997年):GSer=-0.096-0.745GE+0.011GHK+1.705GJPT值:(-2.07)(-2.28) (2.23) (1.92)R[,2]=0.586,R[,2]调整值=0.473,DW值=1.54,F值=5.20对汇率作用时滞的检验:GSer=0.156+1.070GE(-4)T值: (4.78)(2.79)R[,2]=0.463, R[,2]调整值=0.404,DW值=1.277,F值=7.790函数4、货物出口增长决定方程回归结果(1982~1997年):GGd=-0.001+0.402GE+0.013GHK+0.006GUS -0. 006GGR -0.005GEN-0.004GFRT值:(-0.98)(1.42) (3.21) (0.58) (-1.05) (-0.40) (0.31)R[,2]=0.730,R[,2]调整值=0.527,DW值=1.995,F值=3.605对汇率作用时滞的检验:GGd=0.077+0.704GE(-4)T值:(4.550)(3.536)R[,2]=0.582,R[,2]调整值=0.535,DW值=1.301,F值=12.512通过以上的回归计算,我们可以发现澳门的物价水平、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动、美国利率水平、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澳门实际汇率的变动是影响澳门总需求中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服务出口、货物出口的重要解释变量。它们的变动将通过影响总需求组成部分进而影响澳门的经济增长率。具体从回归的结果来看:1.收入水平的上升、利率水平的降低以及物价水平的降低有利于私人消费水平的上升。从回归的结果来看,利率水平降低0.01,澳门的私人消费水平将上升0.009%;物价指数下降0.01, 第二年的私人消费水平将上升0.043%。2.利率水平的提高以及物价水平的上升不利于澳门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上升。相反政府支出的提高有利于澳门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平均来看,前一年澳门政府的政府支出增长1%, 澳门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将提高0.016%,从而带动澳门的经济增长率上升0.0043%。3.澳门元的升值、香港以及日本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对当年澳门服务出口的作用具有有利影响。其中香港经济增长率上升1%, 澳门的服务出口将上升0.011%;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上升1%,澳门的服务出口将上升1.705%。通过对澳门元实际汇率升值的作用时滞的检验, 我们还发现尽管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年澳门的服务出口,但在经过4 年的货币合同阶段和数量调整阶段之后,升值对澳门出口的不利影响就开始发挥作用。回归结果显示,澳门元升值1%,4年后澳门的服务出口将下降1.070%。4.澳门元实际汇率的升值不利于澳门的货物出口。这种不利的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造成这一作用逐渐增强的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澳门货物出口中配额出口部分的数量刚性、(注:部分原因是由于配额的存在。)掌握市场信息、扩大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生产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澳门元的升值主要是由于澳门物价水平相对其贸易伙伴国物价水平上升过快造成的,这种由于物价变动造成的实际汇率上升的信号要发挥作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从回归结果来看,澳门元升值1%将导致4年后货物出口将下降0.704%。5.在澳门的主要货物出口市场中,只有香港市场的变动对澳门经济增长的解释作用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统计检验。笔者认为美、德、法、英的经济增长率对澳门的经济增长率缺乏解释的主要原因是, (1)澳门的货物出口以制衣和纺织为主导,其出口货物的收入弹性较低决定了欧美国家的收入水平上升并不能带来澳门货物出口的明显上升;(2)澳门对欧美国家的货物出口主要依赖于配额制度。 尽管伴随着欧美国家的经济上涨,澳门享有的配额的转让价格有所上升,(注:有资料显示:1999年以来,由于美国市场成衣需求强劲,澳门输美配额转让价已普遍上涨三成。)但由于供给方面的原因,澳门的货物出口无法立即上升。五、几点结论与政策建议1.澳门政府政策的实施能够对澳门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澳门是一个微型的开放经济区,其经济受外部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很大。从现实来看,在影响总需求的因素中,能够通过政策实施加以干预也只有物价水平、政府支出、实际汇率。假定利率水平、物价水平下降0.01,其它影响因素也朝着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方向变动1%, 经济增长率将上升1.678%,其中可控制变量的作用达到0.924%(注:计算公式为:影响因素的作用=Σ(由影响因素的变动引起总需求组成部分的变动)×(总需求组成部分的变动的产出弹性)。)。政府可调控变量的作用占总作用的比例为55.08%。这说明对于澳门经济增长, 澳门政府的作用仍是不可忽视的。2.适当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部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根据对函数1的回归结果, 我们发现若内部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增长1%,澳门的经济增长率将上升0.575%。其中私人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作用占了98.61%(注:98.61%=(0.567/0.575 )×100%。)。 对此,政府可以通过继续增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同时由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的消费收入弹性不同,在收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政府仍然可以通过调节居民的收入分配,影响私人消费,进而作用于澳门的经济发展。3.控制价格水平,稳定澳元实际汇率,刺激外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对总需求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分解,我们发现澳门出口增长对促进澳门经济增长具有巨大作用。尽管澳门制造业的出口主要受纺织品配额的影响,但是作为价格调整的实际汇率变动仍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根据实际汇率的计算公式,在名义汇率盯住美元的条件下,为实现澳元实际汇率向名义汇率的回归只能通过调控和稳定澳门与其贸易伙伴国的相对物价水平,实现澳元的贬值,以求促进澳门的服务出口与货物出口,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根据回归结果,可以预见澳门元贬值1%,4年后澳门的经济增长率将上升0.82%(注:0.820=[1.070(贬值1 %对服务出口增长的作用)×0.405(服务出口增长1%对经济增长的作用)]+[0.704(贬值1%对货物出口增长的作用)×0.549(货物出口增长1%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这里,我们同时也发现,90年代以来澳门物价水平的上升是不利于澳门的出口和经济增长的。由于资料缺乏和理论研究的不足,对澳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仍是理论界尚未深入涉足的领域之一。本文对澳门经济增长的研究仅仅从总需求的角度展开,整个分析不涉及影响供给诸要素变动对澳门经济增长的影响,所以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实际上,生产要素投入(主要是资本与劳动力)的外生性以及澳门比较优势的变化对澳门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同时根据本文的分析,第二产业的生产与出口将对澳门的长期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但由于统计资料的缺乏以及本文研究主题所限,故未进行探讨。【责任编辑】许玉兰 【参考文献】 1 Leonardo Auemheimer, Susan Mary George. Shock versusgradualism in models of rational expectations: the case oftrade liberalization.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 54:307~3322 John Gafer.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ExternalShocks on Small Open Economies: The Caribbean Experience. TheJournal of Developing Areas,1996,30:341~3603 Pierre-Richard Ag énor, Peter J Montiel. DevelopmentMacroeconom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ewJersey.19964 Sule ? zler,Dani Rodrik. External shocks, politics andprivate investment,some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2,39:141~1625 Srinivasan T.N.Data base for Development Analysis: Anoverview,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44:3~276 吴志良.澳门经济述评.澳门基金会出版,19947 黄汉强,吴志良.澳门总览.澳门基金会出版,19948 澳门统计及普查司.一九九七本地生产总值.1998
|
[
"Transport",
"Economy",
"Politics",
"Mine",
"Literature",
"Space",
"Computer",
"Enviornment"
] |
Economy
|
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99年 第28卷 第2期 Vol.28 No.2 1999用约束满足自适应神经网络和有效的启发式算法解Job-shop调度问题*杨圣祥 汪定伟摘要 提出一种用约束满足自适应神经网络结合有效的启发式算法求解Job-shop调度问题.在混合算法中,自适应神经网络具有在网络运行过程中神经元的偏置和连接权值自适应取值的特性,被用来求得调度问题的可行解,启发式算法分别被用来增强神经网络的性能、获得确定排序下最优解和提高可行解的质量.仿真表明了本文提出的混合算法的快速有效性.关键词 约束满足自适应神经网络,启发式算法,Job-shop调度,整数线性规划USING CONSTRAINT SATISFACTION ADAPTIVE NEURAL NETWORKAND EFFICENT HEURISITICS FOR JOB-SHOP SCHEDULINGYANG Shengxiamg WANG Dingwei(Department of Systems Engineering,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6)Abstract Based on constraint satisfac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adaptive neural network,and an efficient heuristics hybrid algorithm for Job-shop scheduling. The neural network has the property of adapting its connection weights and biases of neural units while solving feasible solution. Heuristics are used to improve he property of neural network and to obtain local optimal solution from solved feasible solution by neural network with orders of operations determined and unchanged. Computer simulations have shown that the proposed hybrid algorithm is of high speed and excellent efficiency.Key words constraint satisfaction adaptive neural network,heuristics,Job-shop scheduling,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1 引言生产调度问题就是按时间分配资源来完成任务的问题[1],Job-shop调度问题是一类复杂且极具代表性的生产调度问题:给定m台机器加工n个工件,每个工件有其特定的加工顺序或路线,调度目标就是确定每台机器上各工件工序的加工顺序及开工时间,使某个性能指标(如制造周期)最小[2].Foo S.Y.最早提出用神经网络求解Job-shop调度问题[3],其后又有一些人用神经网络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4,5,6],但所有这些网络基本上都是非自适应的,必须在网络运行前先确定神经元自身的偏置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值.本文采用基于约束满足基础上的自适应神经网络(CSANN),结合相关的启发式算法来求解Job-shop调度问题.CSANN具有神经元的偏置和连接权值在网络运行过程中自适应取值的特性,用来求得调度问题的可行解,而启发式算法被分别用来增强神经网络的性能、获得确定排序下最优解和提高可行解的质量.仿真实验表明了混合算法的快速有效性.2 Job-shop调度问题的数学模型设N={1,…,n},M={1,…m},ni是工件i的工序数,用Oikq表示工件i第k道在第q台机器上加工的工序,其开始加工时间和加工时间(工序加工时间已知)记为Sikq和Tikq,Sieiq和Tieiq分别是工件i最后一道工序的开始加工时间和加工时间,ri和di分别是工件i的投料时间和交货期限,Pi是工件的有序工序对\集合,其中Oikp优先于Oikq,Rq是使用机器q的所有工序Oikq的集合,以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为性能指标,则Job-shop调度问题数学模型可采用整数线性规划描述如下s.t.(1)(2)(3)其中,目标函数E是取所有工件最后一道工序完工时间的最大值,即制造周期;式(1)表示同一工件的不同工序不能同时加工,且必须满足工序顺序约束;式(2)表示每台机器同一时刻只能加工一个工件,即资源约束.式(3)表示投料时间和交货期限约束.3 约束满足自适应神经网络CSANN是由在通用神经元(见图1)基础上,分别定义的表示工序开工时间的ST类(Starting Time)神经元、工序顺序约束是否满足的SC(Sequence Constraint)类神经元和资源约束是否满足的RC(Resource Constraint)类神经元组成,这三类神经元通过相互连接组成工序顺序约束――SC模块和资源约束――RC模块.SC模块的每个单元由一个SC类和两个ST类神经元组成(见图2),用来判断同一工件的工序顺序约束是否得到满足,RC模块的每个单元由一个RC类和两个ST类神经元组成(见图3),用来判断资源约束是否得到满足,当工序顺序约束或资源约束条件不满足时,通过适当的反馈调节来消除约束冲突.图1 通用神经元模型图2 SC模块单元图3 RC模块单元通用神经元由对输入信号的线性加权求和函数与非线性函数f(.)级联而成,见图1.图1中,ST类神经元用于约束各工件的工序加工活动开始时间,定义如下(4)(5)其中,(4)式右边的第一和第二项分别是相关的SC类和RC类神经元的反馈调节作用,第三项是ST类神经元STi上一时刻的输出,(5)式中TSTi是STi所对应工序的加工时间.SC类、RC类神经元采集ST类神经元的输出,分别用来判断(1)式表示的工序顺序约束、(2)式表示的机器资源约束是否满足,定义形式相同,如下所示(6)(7)其中,Ci=SCi或RCi,BCi是神经元SCi或RCi的偏置设定(见图2和图3).图2中\∈Pi,各权值与偏置取值如(8)式所示.图3中Oikq和Ojlq∈Rq,各权值与偏置取值视网络运行t时刻具体情况而定,若Sikq(t)≤Sjlq(t),由(9)式确定,若Sikq(t)≥Sjlq(t),由(10)式确定.(8)(9)(10)上述各式中,W是正的可调参数.针对Job-shop调度问题,CSANN的建模步骤:确定工件数n和机器数m,工件i的工序数ni;确定ST类神经元的数目,并为每个ST类神经元对应工序Oikq编号为STikq;根据工艺要求,确定Pi和Rq集合,构造SC模块和RC模块.4 算法描述求解Job-shop调度问题的混合算法由CSANN和启发式算法组成,CSANN用来消解约束冲突,得到可行调度解,启发式算法被分别用来增强神经网络的性能、获得确定排序下最优解以提高可行解的质量.4.1 启发式算法描述算法1(相邻工序互换排序算法):在神经网络运行过程中t时刻,对同一工件的相邻工序 ∈Pi(i∈N),当Sikp(t)≥Silq时,互换Oikp和Oilq的开工时间以互换其加工顺序,以减少因工序顺序冲突造成的反馈调节次数,加速神经网络的运行,算法如下(11)另一方面,在神经网络运行过程中,由于工序顺序约束冲突的反馈调节和资源约束冲突的反馈调节之间可能存在矛盾,从而造成“死锁”现象,即神经网络陷入死循环而不能收敛到对应问题可行解的稳定状态,此时可通过对同一机器上的相邻工序,满足一定条件时,互换开工时间以互换其加工顺序,从而消除网络求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死锁”现象,以确保得到可行解,算法如下:Oikp和Ojlq∈Rq(q∈M),当Tqikjl(t)≥T时,(12)其中,Tqikjl(t)是网络运行t时刻,机器q上加工的工序Oikq和Ojlq对已经连续需要调整的次数,T是设定的常数(例如5).算法2(确定排序下最优算法):对CSANN得到的可行调度解,在不改变各机器上工序排序的情况下,对所有机器压缩空闲等待同时有工件可加工的时间,以缩短可行解的制造周期,得到确定排序下最优的可行调度解.具体算法是按时间从小到大顺序,将遇到的所有工序的开工时间作如下修改(13)其中,Sjlp是算法运行前工序Ojlp的开工时间,S′ikp是算法运行后得到的确定排序下最优解中Oikp的开工时间,Oik-lq是Oikp同一工件i的紧前工序,Ojlp是机器p上Oikp的紧前工序.(13)式表示将Oikp的开工时间提前到Oik-lq的完工时间或Sjlp的完工时间.4.2 混合算法描述混合算法求解Job-shop调度问题基本步骤为:(1) 建立CSANN模型,设定参数T和W的值,设定最大运行次数;(2) 随机或统一给定各工序开始加工时间ISTikp,作为相应的ST神经元的初始输出;(3) 运行SC模块各单元,按(6、7和8)式计算OSCikp(t),若OSCikp(t)≠0,表示(1)式对应的工序顺序约束不满足,则按(14)式或(11)式(若启用算法(1)和(5)式修改Sikp(t+1)和Silq(t+1)(14)(4) 运行RC模块各单元,按(6、7、9或10)式计算ORCqikjl(t),若ORCqikjl(t)≠0,表示(2)式对应的资源约束不满足,则按(15)式或(12)式(若启用算法1)和(5)修改Sik1(t+1)和Sjlq(t+1).重复步骤3和步骤4,直至得到可行解.若不启用算法2,则结束本次运行(15)(5) 若算法2启用,则运用算法2,得到确定排序下最优解;(6) 若运行次数未达到设定最大运行次数,返回步骤2;否则停止运行,并输出最好解.5 仿真实验结果表1给出一个6×6 Job-shop调度问题的原始数据[5],(s,m,t)表示工件的第s道工序在第m台机器上加工,加工时间为t;“→”表示工序间先后顺序,问题最优值(最小制造周期)是55.表1 6×6Job-shop调度问题原始数据工件1(1,3,1)→(2,1,3)→(3,2,6)→(4,4,7)→(5,6,3)→(6,5,6)工件2(1,2,8)→(2,3,5)→(3,5,10)→(4,6,10)→(5,1,10)→(6,4,4)工件3(1,3,5)→(2,4,4)→(3,6,8)→(4,1,9)→(5,2,1)→(6,5,7)工件4(1,2,5)→(2,1,5)→(3,3,5)→(4,4,3)→(5,5,8)→(6,6,9)工件5(1,3,9)→(2,2,3)→(3,5,5)→(4,6,4)→(5,1,3)→(6,4,1)工件6(1,2,3)→(2,4,3)→(3,6,9)→(4,1,10)→(5,5,4)→(6,3,1)对上述调度问题,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仿真实验:方法1=CSANN+算法1,方法2=CSANN+算法1+算法2,实验中各参数设置为:T=5和W=0.5.仿真中各工件投料时间设为0,即在0时刻所有工件都已释放或可加工,完工时间约束是事先设定的期望制造周期,用作所有工件的交货期约束.在每种方法下和不同的完工时间约束,进行100个实验,其中,第一个实验是在零初始条件下进行的,即所有的工序初始开工时间都设为零,而其他99个实验中,所有初始解中各工序初始开工时间取[0,100]之间的均匀分布.仿真得到其统计平均值结果见表2(运行时间为0秒表示不到1秒).图4和图5分别是采用方法1和方法2,在完工时间约束设为100时和用同一个随机产生的初始解进行运算的结果甘特图(方框中[i,j]表示第i个工件的第j道工序).图4 方法1求解结果图5 方法2求解结果由图4和图5可见,由于算法2的启用,运算的结果性能指标得到明显的提高(制造周期由100缩减为66).图6是采用方法2在完工时间约束设为58(近优值)时,随机产生初始解进行运算的结果.图6 方法2求得的最优解表2 6×6调度问题的实验结果求解方法完工时间约束各工序初始开工时间设定调度指标E平均/最小/最大运行时间(秒)平均/最小/最大方法12000711方法1200随机产生106.56/99/1210.10/0/1方法22000691方法2200随机产生76/61/940.17/0/1方法11000711方法1100随机产生99.50/99/1000.18/0/1方法21000691方法2100随机产生75/60/930.21/0/1方法158(近优值)05820方法158(近优值)随机产生58/58/585.53/0/43方法258(近优值)05625方法258(近优值)随机产生57/55/586.6/0/446 结束语仿真实验表明:(1)以最大完工时间为性能指标时,从零初始加工时间开始搜索,对于各种完工时间约束,采用方法1和方法2一般都能快速得到较好的可行解;(2)配以适当的完工时间约束,采用方法1能够快速得到较好的可行调度解,但解的性能指标好坏依赖于期望制造周期的设定;(3)采用方法2,对不同的完工时间约束和各工序初始开工时间,都能得到较好的可行调度解、近优解或最优解.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求解Job-shop调度问题的混合算法是快速有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9684005)和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No.863-511-9069-003)共同资助课题.作者简介:杨圣祥,男,26岁,博士生.研究领域为神经网络,智能优化方法,智能调度等.汪定伟,男,50岁,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生产计划与调度理论,建模与决策,智能优化方法.作者单位: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系统工程系 沈阳 110006参考文献1 Baker,K. R.,Introduction to Sequence and Scheduling,John Wiley & Sons,New York,19742 Conway,R. W.,Theory of Scheduling,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19673 Foo,S. Y. and Takefuji,Y.,Integer-linear Programming Neural Networks for Job-shop Scheduling,Proc. IEEE IJCNN'88,San Diago,1988,341~3484 Zhou D. N.,Charkassky,V.,Baldwin,T. R. and Hong,D. W.,Scaling Neural Network for Job-shop Scheduling,Proceedings IEEE Int.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1989,889~8945 于海斌,智能生产调度方法及应用研究,东北大学博士论文,19976 Willems,T. M. and Brandts,L. E. M. W.,Implementing Heuristics as an Optimization Criterion in Neural Networks for Job-shop Scheduling.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1995,6,377~3871998-03-23收稿
|
[
"Computer",
"Philosophy",
"Agriculture",
"Art",
"Literature",
"Education",
"Mine",
"Communication",
"Economy"
] |
Computer
|
【 文献号 】2-612 【原文出处】《装饰》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101 【原刊页号】55~57 【分 类 号】J7 【分 类 名】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103 【 标 题 】环境伦理:环境艺术设计新视角 【英文标题】Environmental Ethics:The New Viewpoint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 作 者 】陈六汀 【作者简介】陈六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博士研究生 【 正 文 】 我们被告知,这个世界是特定地为人而造――这是一个完全没有被得到事实证明的假设……人为什么要高估自己作为一个伟大整体创造物的渺小部分的价值呢?约翰・缪尔1867环境艺术设计在经历了信息时代的初期阶段后仍然受到青睐,而且更显方兴未艾之势。这里谈论环境艺术设计,更多是想寻找这样一门艺术在当下的哲学意义,因为认定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边缘性学科且具有多学科互为渗透的整体性似乎已是大多数学者不争的共识。美国《环境设计丛书》的出版者理查德・多伯指出:“环境设计是比建筑范围更大,比规划的意义更综合,比工程技术更敏感的艺术。这是一种实用的艺术,胜过一切传统的考虑,这种艺术实践与人的机能密切联系,使人们周围的物有了视觉秩序而且加强和表现了人所拥有的领域。”F・吉伯德这位英国杰出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师在他《市镇设计》一书中用“整体的艺术”来概括环境艺术,他认为环境中不同元素经过有机组合协调产生新的比原有要素更多或更简捷的视觉现象,这种新的视觉现象将作为环境的美学价值而存在。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的系列教材前言中对环境艺术设计也有过自己的认识: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如同一把大伞,涵盖了当代几乎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从狭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内容是以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其中的室内、家具、陈设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为内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建筑、雕塑、绿化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为外部环境艺术设计。前者冠以室内设计专业名称,后者冠以景观设计专业名称,成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最为迅速的两翼。邓庆尧在《环境艺术设计》一书中谈到环境艺术观念是艺术日益走向民主开放的必然结果。在这里艺术“从宗教、贵族的依附转向生活在这个世纪中的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一个普通人的住屋再度成为建筑师思想的有价值对象,一把椅子或一个花瓶再度成为艺术家驰聘想象力的用武之地”。但环境艺术设计由于它所具有的公众性,所以它整个的创作过程都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没有那一位设计者能够无视他人的存在价值。一、环境艺术设计的观照对象环境艺术设计尤如绘画艺术的发展史一样,都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直接反映和参考的结果。从公元前一万五千多年绘制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到现代纽约的自由女神都是人类不同时期的生活标志以及理想塑造。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觉醒的环境意识已在生存、经济、社会、政治、艺术甚至宗教等范畴产生影响,艺术设计领域也不可能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因此,对于人类的基本生存目标,包括城市村落住房的基本功能化要求,对于生存环境的安全性向舒适性的转变,对于生存环境空间品质以及理想境界的塑造,对于环境形式分析、规律和特征的研究,对于环境实践的主体人的行为评价、心理需求的共异,对于环境场所形成的语言符号的类别、意义与人思维模式的关系,对于构成人类环境行为的哲学背景、宗教背景、文学背景、美学背景、科技背景、民俗学背景以及所有一切文化现象的研究等都构成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观照对象。包括具体反映出来如构成城市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园林设计和所有视觉领域的要素设计,故将环境艺术设计总结为系统艺术、关系艺术、感受艺术、实用艺术、时限艺术是较为适当的。二、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取向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它所产生的社会功用就远非其他艺术形式可以替代。“人类理想生存模式的现实显现”在我个人看来就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所向。1、安顿生命。“《淮南子・泰族训》中有这样一段话:“凡人之所以生者,衣与食也。今囚之寞室之中,虽养之川刍豢,衣之川绮绣,不能乐也;以目之无见,耳之无闻。穿隙穴,见雨零,则快然而叹之,况开户发镛,从冥冥见zhào@①zhào@①乎?从冥冥见zhào@①zhào@①,犹尚肆然而喜,又况出室坐堂,见日月之光乎?见日月光,旷然而乐,又况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视天都著盖,江河若带,又况万物在其间者乎?其为乐岂不太哉!”。可见简单的施于人的居和住并不能使人达到精神的畅然,而将大自然之万物有机的呈现在人类面前并与人形成良性生物链,人才有可能感觉到生命的真正活力与愉悦,换言之即是工业革命以后和生产力的根本变化,现代人造环境的总体生存的品质已日渐恶化,人类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采取了各种手段来加以改善以避免人类成为它自己创造的栖息地环境的囚犯。2、心灵润泽与提升。“我无法找到另一个比都市恶梦更恰当地词来形容我们的城市。”城市规划专家杜克赛迪斯的这番话代表了现代都市人的普遍心态。逃出城市钢筋混凝土的森林,远离宏大冷漠、高度抽象化世界的非人性化世界,转向对于人在自然中地位和生存价值的再度思考,使人类对于踏进文明门槛之前的混沌的自然世界有了更多的相思之愁。胡晓明在解释人类这种相思时这样写到:“当人类自野蛮踏过了文明的门槛时,他从一个混沌的自然世界迈入了一个他自己的创造世界;于是那些原先与他生命相依存的山川草木、鸟兽鱼虫,渐渐地变得与他相疏远,相隔绝了。人类用许多人工器物把自己围绕起来,从有机自然中分离出来,人类凌驾于万物之上。于是就有了‘相思’,有了回归大自然的永恒的‘乡愁冲动’”。为了这份相思,人类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在作各自的努力。环境艺术设计也寄希望于理想生活模式的现实显现来开启人类的心智,将自然之山川云烟、鸟啼雨露、树木花草和绮丽的春光、荒寒幽静的秋景、春江花月夜的神秘等与人们生活场景重叠而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润泽并不断提升,走向一种自由的心灵之境。三、环境伦理作为新的设计哲学观走向精神的自由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种追求,它也应当是可持续的。而人类步入工业社会以来的两百多年所产生的对工业化方式与方法在精神上的过度依赖和迷恋,以及形成的物质价值主义、经济增长主义、技术进步主义等价值体系,出现了物质存在被人格化、成为人们不可分割的部分。一个社会中主导性的价值座标是对物质财富本身或金钱的崇拜,往往是见物不见人和以物取人,在人性解放的现代社会竟变成了一个物贵人轻的社会。这种基于经济增长的无限欲望来不断改变人们的生存质量的作法也就有了价值参照。可事实上地球的有限承受资源和生态的脆弱所表现出的结果是熵质的大大增加而与人们对于理想环境的希望却越来越远,很显然西方传统的对于人与自然的哲学态度出了问题。人与自然对立的必然结果是遭到自然的报复。重新调整人与自然存在的一切关系,尤其是伦理范畴的关系也就成为我们最为现实的设计哲学。四、一种新的道德标准――环境伦理我们传统的设计思维模式似乎极少将设计实施的对象当作我们人类与自然一样平等的地位去对待,人类行为永远是以人为中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对人类生存所构成的威胁已成为国际化趋势。要维系人类的新的发展,需要“努力使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一种进行持续生活的道德标准得到广泛地传播和深刻地支持,并将其原则转化为行动。”即发展一种新的环境伦理学来研究环境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原则,对人的环境行为作出规范和评价。这种环境伦理的产生是对传统环境认识观的批判:传统认识观使人们感觉自然资源的无限性,人作为自然之主对自然资源无休止的索取和向环境的过度排放是不存在道德问题和无可争议的。有学者认为现在提出的环境伦理将权利交予大自然,而是否存在着像“大自然的权利”这一如此抽象的东西,是否认为是人类功利化的另一种表现,这个我们暂不评论。但从1867年约翰・缪尔(J・Muir)提出的尊重“所有其它创造物的权利”,1915年阿尔伯特・施韦泽“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到提出“大地伦理”的奥尔利・利奥波德和他的整体主义的生物中心道德观,还有“解放地球”、“大自然的解放”、“深生态主义”和“终极民主”中把动物、植物和人类放在同样是拥有权利的平等地位的系列伦理思想都站在了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前沿地带。环境伦理不仅继承传统伦理中注意人的社会存在,人与人的责任、义务、规范,这一人生存的社会依赖性,同时更加强调人生存的二重性中的自然依赖性,因为人类根本无法摆脱首先是自然的然后才是社会的这一双重存在和双重依赖特性,所以我们可以说环境伦理具有对传统伦理的补偿和新的实践精神的完全展开。20世纪70年代前后在美国率先开始对环境伦理的讨论并很快波及全球。五、环境伦理的基本内涵1、自然界的价值“我们终将认识到,自然环境是被剥削的无产阶级,是被每一个工业制度蹂躏的黑人。……大自然也必须拥有其自身的天赋权利”。西尔多・罗斯雷克在1978年指出了他对大自然权利的观点。自然界的价值分别从物质、信息和能量几个主要方面体现。中国历史上众多思想家对自然的价值都有过深刻的论述。荀子肯定自然价值“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对后人的影响极为深刻。他讲到:“从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思物而物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恩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儒家提倡“仁民家物”也是自然价值的体现。它体现了儒家的生态从善性原则,并从自然资源利用、政治制度和道德心理等方面加以具体化,将生态从善的道德情怀施于自然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作为自然价值观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中已成为基本命题之一。对人类而言,自然具有生命支持系统价值、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科学技术研究价值、精神陶冶和审美价值、文化和自然史价值、基因多样性价值、性格培养价值、医学价值、辩证的价值、自然界稳定和开放的价值、宗教价值等,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满足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并维持地球基本生态过程的健全发展的外在和内在双层价值。2、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反思环境伦理是对于传统伦理学的补偿和拓展,传统伦理学界定为:“阐明人的关系,从而阐明作为人类共同体基础的秩序、道理的学问。”作为人的关系的学说,人成为中心的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在西方思想史中,《圣经》创世纪讲到上帝对于世界的创造,人作为上帝创造物中最杰出和最伟大的代表,利用宇宙万物,统治并主宰世间一切生灵便成了人这一上帝化身的最好诠释。这种完善了自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之尺度,是存在事物的尺度,又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之尺度”,到柏拉图以人之理念构造整个世界的思想,使人一直在神的光芒照耀下普渡众生并繁衍生息。人这种屈服于神性而超拔于动植物界的历史经过文艺复兴后逐渐得以改变,随着人性的自觉和宗教神秘的扬弃,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已成为社会主流并不断有理论支撑出现。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69-1650)提出的“主体――客体”二分思维模式中著名的“借助实践哲学使自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的论断,到德国学者康德(1724-1804)“人是目的”的绝对价值所产生的“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的理论,以及后来的以“知识就是力量”闻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还有“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理论的洛克,他们为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作好了充分的理论铺垫。这种世界观和理论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不断扩大和提升人的自我意识,扩大人的活动领域和行为自由选择,这样一种以人为主体控制和征服客体自然的思维定势就一代代传承下来,也就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唯一评价标准,其结果就是形成道德的关注对象是单一的,人与其他存在物无关。这种道德歧视违背了规则的普遍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因为“如果具有某些特征的人类存在物有权获得道德的关怀,那么,具有相同特征的非人类存在物也有资格获得道德代理人的道德关怀,道德代理人不应采取道德歧视态度,只对人提供‘道德服务’而不对具有相同特征的动物提供‘道德服务’,否则就犯了与种族沙文主义和性别歧视主义相类似的错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现实结果就是人对自然的无极限索取和创造巨大财富的现代文明所伴生的一切与环境有关的危机。3、对于权利的讨论自然界所具有的价值存在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现实批判,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对权利的评价系统以获取道德、利益和义务的公正。余谋昌在《生态伦理学》一书中对自然权利是这样论述的,他讲到:“自然界的权利,是指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权”。他还总结出自然界的权利是自然界的利益与自然界的权力的统一,权力进化以及生物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等。罗尔斯顿指出“生存权,从生物学上讲,是为了生存适应性配合的权利。适应性配合,需要经上千年的维持生存过程。这一思路至少使人们想到,在某一生态位的物种,它们有完善的权利,因此,人类允许物种的存在和进化,才是公正的。”自然因其自然物在长时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中形成的庞大的立体式网络,使每一种生物都成为这个网络中的有机环节,彼此关联,环环相扣。这是它们对人类的生存保障,同时也是它们自身权利的保障。罗尔斯《动物权利与社会进步》一书,论及自然及动物的权利,他讲到:“如果人类拥有生存权和自由权,那么动物也拥有,二者的权利都来自天赋权利。”他号召人们把“所有的生物都包括进民主的范围中来”。他还宣称:“并非只有人的生命才是可爱和神圣的,其它天真美丽的生命也是同样神圣可爱的。未来的伟大共和国不会只把它的福恩施惠于人。”在他看来,作为动物,在拥有天赋权利方面,以及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方面,人类和其他“低等种属”都是完全相同的。塞尔特还希望“未来的宗教将信奉一种万物一家的教义,一种关于人类与准人类之间的关系的宪章。对于人类及自然界权利的思考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新的前沿阵地。1949年当生态学已开始扩展到伦理共同体的范围后,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就提出“把人类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造成其中的普通成员和普通公民”。这种道德范围的不断扩展,权利范围也就发生根本性变化,可以说与我们人类一样,自然界权利的自然性、社会性、平等性与差异性都在公正的共同体内得以体现。4、环境伦理的基本规范在泰勒(P.Taylor)的《对自然的尊重》(Respect for Nature)一书中,他超越了局限于对尊重生命终极关怀道德态度的论证和概念的提出,并实质性地划分了这种道德伦理的具体规范:如对自然环境中那些有机体、种群和生命共同体“好”的存在不作恶的原则;对大自然的有机体追求自己的“好”的自由不干预的原则;对于自然状态下生存的动物采取忠诚的原则;如果道德代理人有意违背了前面三条的一条,那他就是打破了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正义的平衡”。这时道德代理人就应履行对被伤害的道德顾客进行补偿的原则等。而在《保持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书中,联合国的报告则指出“人类现在和将来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这是一项道德原则。”它已是一项世界道德准则,其中要求:①作为生命大家庭的一员,构成了全部活着的生命。这个大家庭联系了所有人类社会现在和将来的世代,人类和自然界其他部分。它包括了文化和自然的多样性。②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基本和平等的权利,生活、自由、安全、信仰和宗教自由,参政与受教育以及在地球极限之内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③人人尊重这些权利。每种生命形成以它对人类的价值有理由分别得到尊重。人类发展不应威胁到自然的整体性和其他物种生存,善待并保护它们免遭摧残,避免受折磨和不必要的屠杀。④任何个人都应对自己给自然界的影响负责。保护生存进程和自然界的多样性,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保证资料使用的可持续性。⑤不论何种团体,贫穷还是富足地区,现代和未来的世代之间都应有目的地公平分享资源利用效益及费用,不能透支下一代应享有的多彩世界的应有资源和发展财富。⑥对自然界其他物种和人类权利的保持是超越地理界限、文化、宗教、政治体制的世界范围的责任,无论从个体还是集体都是如此。在儒家哲学的伦理学中,以“仁民爱物”为核心的生态从善原则在道德心理、政治制度和自然资源等方面都得以具体体现。孔子认为仁是道德主体心理情感的自然流露,具有自然向善趋势。道家“道法自然”的以“慈”为价值最终来源和内在根据规定“道”的首要品德,并将“慈”引向了“道德自然”,从而建构了道家的生态道德从善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环境伦理规范中最为通俗和国际共同认可的重要理论实施原则。环境伦理作为一种全球新的道德观的出现,对于中世纪以后人文主义思想泛化,包括美国自由主义精神以及后工业社会所面临的众多社会问题都形成了强烈的道德冲击,同时还出现了如政治生态伦理、人口生态伦理、科学生态伦理、战争生态伦理、资源与消费生态伦理等一系列伦理学说。这种超越人际伦理所倡导的自然物种共同体伦理观的价值体系,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哲学依托性会让我们在学会创造的同时逐步告别传统工业文明的价值模式,共同构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参考文献】 〔美〕纳什著《大自然的权利》。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邓庆尧著《环境艺术设计》,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朱铭主编《环境艺术设计》,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郇庆治著《绿色乌托邦》,泰山出版社,1998年版。余谋昌著《生态伦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李培超著《环境伦理》,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胡晓明著《万川之月》,生活・读书・知识三联出版社,1992年版。〔日〕岩佐茂著《环境的思想》,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老子・庄子》,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保持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火加召
|
[
"Economy",
"Computer",
"Sports",
"Education",
"Art"
] |
Art
|
【 日 期 】19961125 【 版 号 】9 【 标 题 】城镇个体客运混乱无序(观察台) 【 作 者 】姜伯仁 【 正 文 】 近年来,我市公路运输呈现国有、集体、个体公平竞争的局面,对方便乘客,促进物资流通和提高交通时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据我市公路运输管理部门的跟踪调查,目前城镇个体客车在营运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利益驱动,超载营运。个体客车为追求『卖座率』和『实载效益』,几乎每辆车每个车次都是乘客『爆满』。十九个坐位的小客车,往往超员六至八人,过道里站着的,摆小板凳坐着的,或在前排与后排旅客间隙『插队』的,层层叠叠,可谓『人满为患』,极不安全。超期服役,带病行驶。个体客运户为降低成本,赚取更多利润,将报废客车超期营运。有的个体客车虽未报废,但车况很差,长期带『病』工作。欺行霸市,服务意识差。个体客车营运线路大多在乡镇、县市间。于是,各乡镇、县市小客车停车场就出现了竞争,有些司机互相串通,一方面不准外地客车到本地拉客;另一方面,对旅客以『愿坐就坐,不坐就下车』相威胁,态度极其恶劣。乱停乱靠,以街代站。一些个体客车司机为了逃避公路运输部门的管理,不缴车辆进站经营管理费,进城后不进客车站或停车场,而是在市区打『游击战』,以街代站,吆客、拉客、带客,阻碍市区交通,影响市容市貌。逃费欠税,不履行义务。据公路运输管理部门调查,我市现有从事客运的个体小客车三百余辆。依照国家交通法规规定,所有从事客运的客车均应缴纳公路养路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客运附加费。然而,我市每年至少有近八十辆小客车长期拖欠交通规费,有四十余辆抗缴拒缴交通规费,公路征费部门因此每年须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四十余起,追回抗缴交通规费三十余万元。个体客运市场混乱,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多头管理,权限不清。按照国家交通法规规定,公路客运市场应由交通部门进行管理,但目前管理小客车的除交通部门外,还有公安交警、城建、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部门;二是重税费征收,轻业务管理。多数部门只管向个体客车收费、征税,却没有真正为个体客车提供信息服务,进行行业指导、管理和培育客运市场。有关部门应切实整顿个体客运秩序,为城镇公共交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湖北宜城市 姜伯仁)
|
[
"Sports",
"Computer",
"Energy",
"Philosophy",
"Education",
"Space",
"Art",
"Communication",
"History",
"Medical",
"Agriculture",
"Politics",
"Law",
"Transport",
"Military",
"Enviornment",
"Economy",
"Mine",
"Electronics"
] |
Transport
|
奎尔说美不放弃核威慑战略新华社罗马5月7日电美国副总统奎尔今天说,布什总统最近提出的削减欧洲核军备的建议丝毫不意味着美国要放弃或改变核威慑政策。奎尔是在与意大利总理安德烈奥蒂会谈后,会见记者时这样说的。据透露,他同安德烈奥蒂着重讨论了北约内部伙伴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将是今年6月北约特别理事会会议的主要议题。在此之前,奎尔还同意大利总统科西加就欧洲的新局势、东西方关系和欧共体的统一进程问题交换了看法。奎尔是6日晚抵达罗马的。(完)
|
[
"Politics",
"Economy",
"Electronics",
"Military",
"Communication",
"Computer",
"Enviornment",
"Law",
"Medical",
"Energy",
"Mine"
] |
Military
|
【 文献号 】1-3200 【原文出处】价格理论与实践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709 【原刊页号】23-28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 作 者 】路南 【复印期号】199711 【 标 题 】1980~1996年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问题 【 正 文 】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推动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今后农业生产成本会不会持续上升,重要农产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状况如何? 这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 为了探讨这一问题, 我利用1980 ~1996年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典型调查资料和农业统计中农业总产值、农业中间消耗及农业劳动力有关资料,研究了十几年来农产品单位产量的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及成本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效益问题,以期能从中找到答案。由于我国农业至今仍处于小农经济状态,农民对自己投入农业的劳动是从不计算工资的,也没有利润概念。当他们的收获扣除了生产开支和各种税费负担之后,收入比上年增加得多,不比从事其它行业收入少就是收入好,农业生产积极性就高,反之就认为收入不好,农业生产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人们在研究农业生产成本的时候,把重点放在研究农业生产中物质费用(农用生产资料消耗)成本和每个农业劳动日的净产值、净收入的增减上,避开用工作价(工资)问题。但是,计算成本又不能没有工资,所以在农产品成本调查中一直采取虚拟的工资标准(农产品成本中称作用工作价,也称劳动报酬),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全国统一的工价标准(劳动报酬),用以计算农产品成本。近几年来除了统一的工价标准外,还有地区的工价标准。种田大户、小农场、农业规模经营者的出现,需要雇佣长期或临时农工,这就出现了农工工资问题。农业生产成本中也就需要计算工资成本。通过对农产品生产成本典型资料的分析研究,可以使我们看到生产主要单位农产品所投入的物质费用和劳动量及每个劳动日的净产值、净收入情况。通过对农业总产值、农业中间消耗及有关资料的计算和分析研究,可以使我们看到包括农、林、牧、渔的全部农业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投入的中间消耗和劳动消耗情况。以下是对1980~1996年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关情况的分析:(一)生产单位农产品的物质费用和成本根据农产品典型调查资料计算,1980~1984年间,九种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物质费用和成本,三种粮食是减少的,三种油料和棉花也是减少的,生猪和烤烟是增加的。根据对农业(包括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业中间消耗及农业劳动力等有关资料计算,全部农产品的单位产量用现价计算的物质费用和成本(不含折旧)是增加的,两个资料所反映的1984~1996年单位农产品的物质费用和成本都有较大幅度增加。具体情况见表1:表1 单位农产品物质费用和生产成本增减表1980~1984年物质费用 生产成本增减% 年均% 增减% 年均%3种粮食平均 -2.7 -0.7 -2.0 -0.53种油料平均 -3.0 -0.8 -1.4 -0.3棉花 -19.2 -5.2 -10.7 -2.7烤烟 +22.9 +5.3 +24.0 +5.5生猪 +10.2 +2.5 +9.0 +2.2全部农产品 +13.8② +3.3 +25.3 +5.81984~1996年物质费用 生产成本增减% 年均% 增减% 年均%3种粮食平均 +340.0 +13.2 +358.7 +13.53种油料平均 +248.3 +11.0 +303.9 +12.3棉花 +410.9 +14.6 +493.8 +16.0烤烟 +409.1 +14.5 +464.1 +15.5生猪 +443.4① +15.1 +429.5① +14.9全部农产品 +426.1 +14.8 +301.1 +12.3注:①生猪生产成本包括户养、专业户和集体猪场的生产成本。1996年的物质费用、用工、生产成本是根据户养成本估算的(下同)。②全部农产品的单位产量物质费用和生产成本增减%,根据农业总产值,中间消耗,农业劳动力等有关资料计算(下同)。1980~1984年间,农村经济改革蓬勃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这期间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每亩产量提高的幅度较大。同时,每亩的物质费用开支也是增加的,但是不少农产品亩产增幅大于物质费用开支的增幅,所以它的单位农产品费用水平还是降低的。粮食、油料、棉花等都是如此,只有烤烟亩产增幅低于物质费用的增幅。1984~1996年生产单位农产品物质费用开支和成本的增幅比较大的最主要因素,是这期间物价上涨幅度比较大,1984~1996年间零售物价上涨220.9%,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300.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38.0%。随着社会工资水平的提高, 农业劳动报酬的计算标准也从每工日1.5元提到9.7元,提高了5.5倍。同时,为了农业增产, 农业生产资料实物量的投入也在增加。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价格上升不可避免,农业生产的物质费用和成本不可能排除价格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产品价格过低,工资过低,在改革中要逐步解决这一问题,就必然推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和农业用工工价标准的上升。例如农产品价格提高了,必然引起种籽、饲料等价格的上涨。石油、煤炭、钢铁等价格提高了,必然引起化肥,农药、燃料等价格的上升。这是客观的和不可避免的。因此,受之推动的农业物质费用和生产成本上升也是不可避免的。但12年间我们还几度遇上因经济过热、货币发行过多所引发的物价上涨,使农业物质费用和生产成本过度上升,而这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二)用可比价格计算的生产单位产品的物质费用和成本情况1.需要根据生产各种农产品不同物质费用结构,编制物质费用价格指数,用以消除价格影响。为了弄清楚1980~1996年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物质费用实物量和可比成本的增减幅度,需要消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劳动报酬上涨因素的影响。消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简单的办法是用统计局公布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进行计算。但有两个问题:一是1993年以前农业生产价格指数中缺少种籽、饲料等项,而这几项费用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二是权重问题,各种农产品中各项生产费用所占的比重都不相同,有的差距还很大。例如一般作物的农药开支只占物质费用总开支的3 %~4%,而棉花则占到21.2%;种植业物质费用中不列饲料费, 而养猪的物质费用中饲料费所占比重高达65%上下。所以,计算生产资料价格对生产各种农产品所投入的物质费用的影响,较理想的办法是根据各种农产品各项费用的不同比重,分别计算。我们根据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农贸市场农资价格指数的类指数及有关价格资料,并根据农业生产成本中各项生产费用所占的比重,分别编制了粮食、油料、棉花、烤烟、生猪的物质生产费用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用以消除其价格影响。计算结果见表2。表2 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单位农产品物质费用开支和生产成本增减%1980~1984年物质费用 用工 生产成本增减% 年均% 增减% 年均% 增减% 年均%3种粮食 -20.4 -5.5 -47.3 -14.8 -31.7 -9.13种油料 -18.9 -5.1 -46.6 -14.5 -32.9 -9.5棉花 -33.4 -9.7 -47.7 -15.0 -40.4 -12.1烤烟 +7.8 +1.9 -33.4 -9.7 -13.9 -3.7生猪 -6.6 -1.7 -48.9 -15.4 -13.7 -3.6全部农产品 -4.5 -1.1 -27.7 -7.8 -16.8 -4.51984~1996年物质费用 用工 生产成本增减% 年均% 增减% 年均% 增减% 年均%3种粮食 +27.2 +2.0 -24.9 -2.3 +10.3 +0.83种油料 -0.8 0 -29.2 -2.8 -12.2 -1.1棉花 +41.8 +3.0 +2.8 +0.2 +25.0 +1.9烤烟 +41.6 +2.9 -5.4 -0.5 +21.9 +1.7生猪 +3.2 +0.3 -23.1 -2.2 +0.5 0全部农产品 +57.4 +3.9 -52.3 -6.0 +7.0 +0.62.用可比价格计算的单位农产品物质生产费用和生产成本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生产单位农产品物质费用增减和成本的增减,实际上就是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实物量的增减变化和相应的成本增减变化。表2说明,在消除了生产资料价格和工价的影响之后,1980 ~1984年生产单位农产品(如粮食、油料、棉花等)的物质费用和成本,比用现价计算的减幅更大,4年平均每年减幅:物质费用在5.1%到9.7 %之间,生产成本在9.1%到12.1%之间; 生猪用可比价计算的物质费用和生产成本都是减少的,年均减幅为1.7%和3.6%;烤烟用可比价格计算的物质费用年均增幅1.7%;生产成本年均减幅为3.7%。1984~1996年间,由于多数农产品亩产年均增幅比1980~1984年低得多,亩产增幅普遍比每亩生产资料实物量增幅低,所以单位农产品消耗的生产资料实物量多数是增加的。那些每亩产量1996年比1984年还低的产品,单位农产品消耗的生产资料实物量的增幅就自然更大些。1984~1996年12年每年平均的生产资料实物消耗增幅:三种粮食为2.0%、棉花3%、烤烟2.9%、生猪0.3%,只有3种油料,仍维持原有水平。抵消了用工量减少因素,1984~1996年12年年均可比价格生产成本,三种粮食增加0.8%,棉花增加1.9%,烤烟增加1.7%,生猪基本持平, 三种油料减少1.1%。(三)1980~1996年我国农业社会劳动生产率1.农业劳动生产率要用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也可以是可比价格农产品产值)来计算。由于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全社会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故此,我们用的是农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概念。表3是用成本调查资料计算的1980~1996 年每一个农业标准劳动日生产的九种主要农产品数量。从表3可以看出,1980~1984 年每个标准农业劳动日生产的农产品数量都是增长的,而且增长幅度很大,说明这个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1984~1996年间粮食、油料、生猪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但提高速度减慢。棉花、烤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在1984年的水平上徘徊不前。棉花的主要问题是虫害严重,成为单位面积产量、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障碍。2.用每个农业劳动日所创造的可比价格净产值计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上述方法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可以说明一个活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的产品数量。反过来说,就是单位产品中所消耗的活劳动时间。由于这种方法,只计算了单位产品中所消耗的活劳动时间,没有包括过去劳动(物化劳动)时间,所以不能说明单位产品中包含多少活劳动和过去劳动的总劳动时间。而任何产品都是包含了活劳动和过去劳动的。劳动生产率的正确算法,应该是计算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活劳动和过去劳动总量的增减变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单位产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的减少。也可以说以比过去少的活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的生产活动中,把比过去多的物化劳动转移到更多的产品(使用价值)上去。单位农产品中包含的过去劳动量的增加,活劳动量的减少,每个农业劳动者推动的生产资料实物量更多,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农业经济进步的重要表现。人们通常采用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某产品可比价格净产值或增加值计算劳动生产率状况,这等于扣除了过去劳动后的那部分产品同活劳动部分的比较。如果单位劳动时间创造的净产值(可比价格)增加,说明产品中减少的活劳动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表4 是用可比价格净产值计算的1980~1996年九种农产品劳动生产率情况。表4表明,用可比价格净产值计算的九种农产品劳动生产率, 1980~1984年提高幅度很大;1984~1996年每年平均的劳动生产率,三种粮食、三种油料、生猪的增幅分别为1.2%、3.0%和1.6 %, 比1980 ~1984年增加的低得多;棉花、烤烟劳动生产率有所降低,每年平均下降1.1%。棉花、烤烟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的原因同前文分析是一致的。 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粮食、油料、生猪减少的活劳动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可比价格计算的物质费用),因而劳动生产率是提高的。棉花1984~1996年因亩产下降,单位产量中活劳动增加了2.8%, 过去劳动增加更多达41.8%,所以劳动生产率是下降的,下降了12.5%,年均下降1.1%。烤烟也大体如此。只有一点差别,就是1984~1996 年间烤烟中活劳动是减少的,12年减少了5.4%, 但是不能抵消过去劳动增加41.6%的影响,所以劳动生产率也下降了12.5%,年均下降1.1%。表3 每个农业标准劳动日生产的九种农产品数量和指数1980年 1984年数量 指数 数量 指数 年均%3种粮食(500克) 17.38 100 31.94 183.8 +12.93种油料(500克) 5.27 100 9.78 185.6 +13.2棉花(500克) 1.55 100 2.92 188.4 +13.5烤烟(500克) 3.76 100 5.63 149.7 +10.6生猪(500克) 6.87 100 14.34 208.7 +15.91990年 1994年数量 指数 数量 指数3种粮食(500克) 38.64 222.3 45.19 260.03种油料(500克) 11.68 221.6 13.41 254.5棉花(500克) 3.06 197.4 2.78 179.4烤烟(500克) 5.20 138.3 5.41 143.9生猪(500克) 19.53 284.3 16.86 245.41996年 1996年(1984年=100)数量 指数 指数 年均%3种粮食(500克) 44.36 255.2 138.9 +2.83种油料(500克) 13.91 263.9 142.2 +3.0棉花(500克) 2.87 185.2 98.3 -0.1烤烟(500克) 5.98 159.0 106.2 +0.5生猪(500克) 20.11 292.7 140.2 +2.9表4 每个农业标准劳动日所创造的可比价格净产值1980年 1984年金额 指数 金额 指数 年均%(元) (元)3种粮食 1.57 100 3.41 217.2 +21.43种油料 1.94 100 3.91 201.5 +19.1棉花 2.03 100 4.41 217.2 +21.4烤烟 1.92 100 2.80 145.8 +9.9生猪 1.24 100 2.95 237.9 +24.2全部农产品① 100 140.9 +9.01990年 1994年金额 指数 金额 指数(元) (元)3种粮食 4.00 254.8 4.08 259.93种油料 4.67 240.7 5.18 267.0棉花 4.69 231.0 3.77 185.7烤烟 2.22 115.6 2.35 122.4生猪 2.57 207.3 1.76 141.9全部农产品① 169.8 215.61996年 1996年(1984年=100)金额 指数 指数 年均%(元)3种粮食 3.94 251.0 115.5 +1.23种油料 5.54 285.5 141.7 +3.0棉花 3.86 190.1 87.5 -1.1烤烟 2.45 127.6 87.5 -1.1生猪 3.56 287.1 120.7 +1.6全部农产品① 229.8 163.1 +4.2注:①为每个农业劳动日所创造的增加值。3.种植业生产中,增加物质费用投入的经济界限。在种植业生产中,增加物质费用的投入基本上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增加亩产或者为了减灾保产而增加投入;二是为了抢季节、省工时而增加投入。当然也有交叉,有的既可增加亩产,又可节省工时;或者既抢了季节省了工时,又可使亩产增加。这里有两个关系需要正确处理:一是为实现第一个目的增加的物质费用投入同增加的产出品收入的关系。最为理想的是产出品随费用投入增幅同比例增加。由于在原有技术没有什么突破的情况下,在原有耕地上超过一定限度的投入,会发生收益递减,所以一般是产出品增幅低于费用的增幅。如果产出品增幅小于费用增幅的结果,使两者增加的金额相同,对生产者来说就成为无效益的投入。只有产出品增收的金额大于费用增加的金额才是有效益的投入。增加投入的效益只有同其它农产品的比较效益大体相等的情况下,才会增加费用的投入。二是为实现第二个目的增加的物质费用同生产成本的关系。如果设备的改善,需要增加一个物化劳动量的投入,可以减少两个活劳动量的投入,劳动生产率显然是提高了。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里有一个界限,就是生产成本不能增加。如果生产成本增加了,就不会有生产设备的改善。例如改善设备需要增加一个物化劳动日的价值是30元(物质费用开支增加30元),而节省下来的两个活劳动日的价值虽然是60元,可是减少的工资开支只有19.4元,产出品的品质也未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提高了,但成本将增加10.6元,而产出品又不能多卖钱,在这种情况下,种田大户,小农场经营者是不会干的,他将继续雇用人工而不去改善设备,这一点我们在调查中曾多次遇到。只有改善设备增加的开支金额小于减少的工资开支金额的时候,种田大户,小农场经营者才会对改善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感兴趣。4.九种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1984~1996年我国种植业,许多农产品的每亩物质投入的增加往往快于亩产量的增加,使单位农产品中包含的过去劳动份额增加,活劳动份额减少,由于活劳动减少的多,所以总劳动是减少的,劳动生产率是上升的。当然,也发生过某种农产品单位产量中包含的过去劳动增加,活劳动没有减少,使总劳动量增加,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情况,棉花、烤烟就是如此。但是由于供求状况的影响,这些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大于其它农产品,其收益并不比其它农产品低多少,生产者仍可继续生产。养猪的经济效益主要受饲养天数、每日增重、每公斤肉饲料消耗量、用工等方面的影响。这些方面十几年来变化很大。每头猪饲养天数从1980年的304天,缩短到1984年的226天,1994年再缩短到187天。 饲养期缩短,加速了资金周转,提高了经济效益。每头猪每日增重:1980年为0.268公斤,1984年为0.372公斤,1994年为0.427公斤。每增重1公斤肉所需精饲料(粗饲料折成精料):1980年为4.204公斤,1984 年为3.895公斤,1994年为4.088公斤。每头猪饲养用工;1980 年为28 个,1984年为13.8个,1994年为11.7个。这几个方面的经济效益也基本上是增加的。虽然1984~1994年间每增重1公斤肉所需饲料增加5%,但完全可以从缩短饲养天数所增经济效益中弥补。用现价计算,增加的收入与增加的饲料费支出也大体上与用实物计算的经济效益相符。表5 是用现价计算的1984~1996年九种农产品的效益比较表。表5表明,1984~1996年间,同三种粮食价格上升幅度相比, 棉花价格上升幅度高出5.4%,烤烟价格上升幅度高出17.2%。所以, 在亩产降低、物质投入增加、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情况下,每个劳动日按现价计算的净产值同粮食劳动日净产值之间扩大了的差距有所缩小。例如烤烟,1984年每个劳动日净产值比粮食低2.9%,1994年扩大到低64.3 %,1996年又缩小为低8.6%。 如果再扣除税款和成本外开支及其它负担,每个劳动日的净收益则缩小得更多些(见表6)。仍以烤烟为例, 烤烟的每个劳动日净收益与三种粮食之间的差距1996年缩小到低4.9%,比净产值之间的差距8.6%,少3.7个百分点。因此,在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情况下,棉农、烟农的种棉、种烟的比较效益还可以,所以生产积极性没受太大的影响。表5 1984~1996年九种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表(现价计算)3种粮食(亩)1984年 1996年 增长%主产品价格(50公斤/元) 17.36 72.59 +318.1主产品产量(500克) 589.0 709.81 +20.5产值 (元) 113.73 550.78 +384.3用工 (工) 18.44 16.0 -13.2物质费用(元) 37.14 189.32 +409.7净产值 (元) 76.59 361.46 +371.9每工净产值 (元) 4.16 22.59 +443.03种油料(亩)1984年 1996年 增长%主产品价格 51.56 176.99 +243.3(50公斤/元)主产品产量 187.0 212.75 +13.8(500克)产值 (元) 101.96 395.4 +287.8用工 (工) 19.12 15.3 -20.0物质费用(元) 27.14 106.83 +293.6净产值 (元) 74.39 288.57 +285.8每工净产值 (元) 3.91 18.86 +382.4棉花(亩)1984年 1996年 增长%主产品价格 163.17 719.14 +340.7(50公斤/元)主产品产量 133.5 120.06 -10.1(500克)产值 (元) 248.96 979.49 +293.4用工 (工) 45.66 41.9 -8.1物质费用(元) 58.29 265.82 +356.0净产值 (元) 190.67 713.67 +374.3每工净产值 (元) 41.8 17.03 +307.4烤烟(亩)1984年 1996年 增长%主产品价格 93.89 460.11 +390.0(50公斤/元)主产品产量 330.9 278.48 -15.8(500克)产值 (元) 314.9 1292.27 +310.4用工 (工) 58.78 46.6 -20.7物质费用(元) 77.52 330.45 +326.3净产值 (元) 237.38 961.82 +305.2每工净产值 (元) 4.04 20.64 +410.9生猪(头)1984年 1996年 增长%主产品价格 75.33 392.95 +396.3(50公斤/元)主产品产量 198.14 210.06 +1.5(500克)产值 (元) 173.09 816.45 +371.7用工 (工) 13.82 10.0 -27.6物质费用(元) 121.21 625.93 +416.4净产值 (元) 51.88 190.51 +267.2每工净产值 (元) 3.75 19.05 +408.0表6 每个劳动日净产值,净收益粮食、棉花、 烤烟之间的比例关系每个劳动日净产值(元)1984年 1990年 1994年 1996年3种粮食 4.16 6.98 19.73 22.59棉花 4.18 9.63 14.28 17.03烤烟 4.04 6.47 7.05 20.64以粮食为1001984 1990 1994 19963种粮食 100 100 100 100棉花 100.5 138.0 72.4 75.4烤烟 97.1 92.7 35.7 91.41996年每个 以粮食为 1996年每个劳动劳动日净收益 100 日税款和成本外金额(元) 开支及其它负担(元)3种粮食 19.78 100 2.81棉花 15.12 76.4 1.91烤烟 18.82 95.1 1.82(四)我国农业生产成本的展望对于我国今后的农产品物质费用、生产成本的走势,许多人认为仍将继续上升,并非常担心上升过多,推动我国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我认为,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存在继续上升的因素,也存在减缓上升幅度甚至停止上升的因素。下面我着重对农产品生产成本减缓甚至停止上升的各种因素作一分析。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或下降,取决于单位面积的农产品产量和农业生产中的物质消耗、劳动消耗之间的关系。而影响单产、物质消耗、劳动消耗的因素有:农业劳动力受教育和农业科技的应用程度;农田水利条件的好坏;农业机械化的水平;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所占比重;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抗灾能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状况等等。目前这些方面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有的方面相差极大。国内各地之间的差距也不小。说明这些方面改善的潜力很大。这些方面的进步,将有可能使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速度减缓,甚至停止上升。关于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为39%,而发达国家达到70%~80%。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30%~40%,而发达国家在60%左右。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8%。 化肥有效利用率仅为30%,发达国家在70%以上。我国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发达国家在80%以上。关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我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比较低。全国八万多座水库,有1/3是带病运行的。万亩以上灌区,工程基本完好的只有30%,不同程度损坏失修的占60%。我国旱涝保收面积占总耕地面积38%。就是说62 %的耕地抗灾能力是比较差的。 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世界平均为31.3%。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化、碱化、 盐渍化加剧。耕地有机质含量已下降到平均1.5%水平,欧美国家为2.5%~4%。关于农业机械化水平。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每亩耕地农机动力只有0.16千瓦,机耕面积为55%,机播面积为18%。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如生产粮食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48倍。生产100 公斤粮食1978年需17.19个工日,1980年需10.66个工日,1984年降为5.62 个工日,1996年降到4.22个工日。降低幅度非常之大,但是同发达国家差距仍十分巨大。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太大,1980年底的比重为68.7%,1996年降至50.5%,下降了18.2个百分点,下降的速度不算小,但这个比例同某些发展中国家比较仍是高的,同发达国家比较就更高了。关于农业经营规模。我国农业规模极其细小。每户农民经营耕地只有9.7亩,而且分成若干块,并不连片。 每个农业劳动力所承担的耕地只及世界平均数的1/6。关于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我国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比世界平均数高出59%,但比发达国家仍低35%~55%。上述几个方面。国内各地之间相差也很大。这些差距正是可以挖掘的潜力。据农业专家的估计,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如果提高到50%(这是2000年的目标,农业科技示范点达到60%),粮食可增产4500万吨;占总耕地面积近2/3的中低产田,每年改造一部分,将会使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逐步提高。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将使我国农村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也会使农业生产成本涨势减缓,趋于稳定。(作者是国家计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
|
[
"Enviornment",
"Space",
"Military",
"Transport",
"Philosophy",
"Sports",
"Literature",
"Politics",
"Law",
"Agriculture",
"Computer"
] |
Agriculture
|
英准备削减驻西德军队新华社伦敦5月14日电英国《金融时报》今天在一篇报道中援引英国政府高级官员的话说,英国准备削减它驻扎在联邦德国的军队。报道说,一旦欧洲常规裁军谈判达成协议,北约国家将马上就中欧地区的军备控制问题举行会谈。届时,英国将正式提出削减其驻西德军队的建议。英国目前在西德的驻军为7万人。(完)
|
[
"Art",
"Philosophy",
"Communication",
"Agriculture",
"Politics",
"Military",
"Energy",
"Computer",
"Transport",
"History"
] |
Military
|
广州市街道参与办运动会新华社广州5月25日电(记者张家昌)今天闭幕的广州市街道职工运动会受到了当地体育界人士的称赞,被誉为社会办体育的又一桩新事。运动会从5月15日开始,来自广州7个区38条街组的15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南华西街成绩最突出。这个街道是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又是广州市两个文明建设的标兵。近年来这个街道体育工作出现新的飞跃。他们不但搞好街道职工自身体育活动,还出资主办运动会,成为广州市街道参与举办全市性的综合性运动会的首例。(完)
|
[
"Space",
"Computer",
"Philosophy",
"Medical",
"Agriculture",
"Enviornment",
"Mine",
"Energy",
"Law",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Art",
"Transport",
"Military",
"Electronics",
"Politics",
"Sports",
"Economy",
"History"
] |
Sports
|
北京农业科学BEIJING AGRICULTURAL SCIENEES1999年 第17卷 第2期 Vol.17 No.2 1999杂种小麦的研究现状与光温敏二系法赵昌平 王 新 张风廷 叶志杰 戴惠君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半个世纪的工作基础上,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此,1997年8月“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墨西哥)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列入今后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的二个主要途径之一,正加速研究。199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杂交小麦研讨会”(Fir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brid Wheat)表明,国内外学者已对我国首创的二系杂交小麦研究引起高度重视。同时,1997年以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和杜邦(Dupont)公司为代表的国外组织大量投资中国的杂交小麦市场,我国的部分重点科研院所也开始进入杂种小麦走向生产的“中试”阶段。杂种小麦在近期应用于大面积生产不仅有可能,而且迫在眉睫。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及其比较概括前人的研究,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有:“三系法”(利用核不育或核质互作不育)、“化杀法”(利用化学杀雄技术)和“二系法”(利用光温敏不育)。1.1 “三系法”的研究与利用1951年Kihara首次发现小麦雄性不育系标志着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开始;1962年Wilson和Ross培育出T型不育系,首次实现“三系”配套;1979年Mukai、1987年杨天章、何蓓如等育成K、V型不育系,并三系配套;60~80年代,北京农业大学系统组织全国T型“三系”研究;1997年澳大利亚利用“三系”法使5个杂交小麦组合注册;而我国“三系”杂交小麦研究在近30年的研究基础上,在小面积生产中也开始应用,但总体上尚未真正突破生产应用关。“三系”法的优点在理论上讲,由于制种过程中母本雄性不育度高,其制种纯度高,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三系”杂种小麦由于不育系与保持系除了雄性育性差异外,其他形态特征一致,不育系繁殖时很难区别,也很容易引起混杂,加之不育系难于繁殖及恢复系筛选因受严格的恢、保关系限制,使杂种小麦新组合选择往往落后于常规育种,从而限制了“三系”法的实际应用进程。1.2 化学杀雄方法的研究与应用1953年Hoagland和1960年Chopra等用马来酰肼处理小麦获得雄性不育株;1984年英国壳牌公司生产出“WL84811”化杀剂;1990年美国杜邦公司推出“KMS-1”(均三嗪二胴)化杀剂;1991年法国HYBRINOVA公司生产出“SC2053”化杀剂;1994年刘植义、张爱民利用乙烯利先后配制了化杀剂;1995年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出“GENESIS”化杀剂;至今世界各国已研制出数以百计的化学杂交杀雄剂。从实际应用情况看,以美国、法国、阿根廷等国利用较好,而我国由于前期对新型化杀剂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不足,实际应用面积很小。通过化学杀雄技术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显著优点是亲本选择自由,制种简便,二代可利用,但也由于该项技术在其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制种成本高,药物对品种有专一性及具有不同程度残毒,制种纯度难以保证,加之该方面的关键专利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中等因素,我国运用化学杀雄技术利用小麦杂种优势也受到较大限制。1.3 “二系法”的研究与应用自1981年石松明首先发现光温敏不育水稻以来,我国在两系杂交水稻、小麦、高粱、油菜等作物研究和应用方面显著领先于世界各国,尤其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新途径。1992年,何觉民等首次在湖南报道育成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ES3、ES4、ES5等);1992年谭昌华等于重庆、赵凤梧等于河北也报道育成光温敏不育小麦(C86S、C49S,91-1等);1994年赵昌平等于北京首先报道育成一批冬性小麦光温敏不育系(ZP35、ZP49、ZP100、ZP145、组1、组2、组3等)。光温敏二系法同以上两种方法相比,除在不育性的稳定性,制种纯度方面尚需进一步提高外,其显著的优点为免除了不育系的异交繁种,摆脱了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利用中的诸多困难,并具有恢复源广,易筛选强优组合,加之制种成本降低等特点,同“三系法”和“化杀法”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目前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The Proceedings of 1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brid Wheat,Beijing,1998.12)。2 光温敏二系杂种小麦的理论与应用2.1 理论基础鉴于植物光温敏雄性不育性状受遗传、生态条件的综合影响,不育遗传基因的表达取决于生态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水分、营养等)是否适宜,通过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以调控植物的雄性育性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据此,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组,在全面分析和总结本研究组和前人有关工作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即是:小麦雄性育性作为其雄性器官发育状况的最终表现,几乎贯穿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幼穗分化至开花受精的整个过程,可以认为该阶段的任何代谢受阻或不协调(包括遗传的或生理的)均会造成小麦雄性不育。由于小麦雄性器官的发育持续时间长,其发育过程所依赖的遗传控制基因可以是单个、二个和多个,但绝大多数表现为多基因控制,从而使雄性育性多呈现广泛的数量性遗传。核不育、核质互作不育(T型、V型、K型、MS2等)、光温敏型不育和常规品种,实际上都是小麦雄性育性在其基因与环境互作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即小麦雄性育性表现都是相对的。据此表明可以在遗传基因与生长环境互作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条件的改变,实现小麦雄性器官的完全不育或完全可育,达到生产杂交种的目的。调控的途径包括:生长时空调节、化学药剂控制、栽培措施调控、物理手段等方法。该原理较好地为小麦两系法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2.2 应用效果1993~1998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组根据以上原理和方法,通过与湖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科院等单位的密切合作,在北方冬麦区首次选育出各类冬性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50余份,其中农艺性状优良、育性转换稳定并已进入大群体测优或小规模制种的小麦光温敏不育系20份。由不同生长时空生态性试验结果证明,所选不育系中短日低温型不育系45份,长日高温型不育系5份。同时,还累计获得各类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性资源3000多份。1996~1998年,通过对所选光温敏不育系所进行的大群体测优试验,小麦光温敏两系杂种小麦存在着明显的杂种优势,约有10%的组合产量超亲优势大于20%;产量性状中杂种优势的表现与父母本的遗传基础关系密切,一般表现出千粒重的杂种优势较强,其次是穗粒数优势,分蘖成穗优势平均较弱。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杂种小麦的组合选配中,以不同生态类型区域间的小麦材料所配组合杂种优势较强,尤其是冬春性小麦材料间的杂交组合。2.3 “二系”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中应该考虑的几个问题制繁种的大生态区观点:通过生态条件的大范围调整,筛选不育系的稳定不育区间和育性基本恢复的自繁区间。光敏型雄性不育的优先原则:由于温度在年度间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性,而同生态区小麦生长期间的光周期变化在年度间相对保持稳定,因此在光温敏不育系的选择过程中应以光敏型为主加以选择。父母本趋同性原则:因“二系”杂种小麦在制种过程中很难保证杂交种纯度达到98%以上,故在杂交小麦新组合的选育过程中可通过尽量选择父母本农艺性状差异较小的,即使在杂交种中出现一定量的父母本材料也可达到不影响杂交种产量和长相的程度。制种中花粉高效利用原则:通过栽培技术措施来提高父本花粉传授过程中的高效利用率,即以提高单位花粉的授粉率为目标增加杂种小麦的制种产量。用种区的恢复原则:对杂交种的应用可以通过恢复区原则来解决两系杂交小麦的恢复度问题。化控辅助利用原则:可以通过化杀药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理使用来调控杂种小麦制种过程中的不育系的自交结实和花期不育等问题。作者单位:赵昌平 张风廷 叶志杰 戴惠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100089)王新(安徽阜阳市颖泉区种子公司)参考文献[1] 赵昌平等. 光温敏两系杂交小麦研究进展. 第一届国际杂交小麦研 究会大会宣读论文,北京,1998[2] 石明松. 晚粳自然两用系选育及应用初报. 湖北农业科学,1981,(7):1~3[3] 袁隆平. 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 杂交水稻,1987,(1):1~3[4] 何觉民等. 两系杂交小麦研究(1). 湖南农业科学,1992,(5):1~3[5] 傅廷栋. 中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 作物研究,1990,4(3):1~4[6] 钱存鸣等. 早熟小麦后期发育特性研究(1). 作物学报,1986,12(3):188~193[7] 刘雄伦等. 两系杂交小麦的温光生态类型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特刊),1997,23[8] 高田宽之. Japan J Breed, 1993,43:107~112[9] Tetstuo Satake, Male Sterility Coursed by Cooling Treatment at the Vong Micro spore Stage in Rice Plants. JPN J Crop Sci, 1991,60(4):523~528
|
[
"Computer",
"Energy",
"Philosophy",
"Agriculture",
"Mine",
"History",
"Transport",
"Law",
"Space",
"Education",
"Economy"
] |
Agriculture
|
【 日 期 】19960902 【 版 号 】4 【 标 题 】首都专家学者研讨认为 榆林能源矿产极具开采价值 【 正 文 】 本报讯 首都专家学者日前就陕西榆林能源重化工开发示范区的建设问题进行研讨。榆林是我国西部资源高度富集的地区,全区52.8的面积含煤,探明储量1659.71亿吨,其中神府是世界八大煤田之一,其侏罗纪煤属优质动力煤和化工用煤。榆林具有我国目前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田的边缘仍在不断扩大。榆林探明湖盐储量3292万吨,可望成为我国西部大型食用盐和化工用盐产地。专家们认为,榆林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种类多、规模大,极具开采价值。为了形成规模效益,应坚持资源外运与就地加工转化并举的方针,在当地形成产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国家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快榆林优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
"Electronics",
"Education",
"Sports",
"Mine",
"Energy",
"Military",
"Transport",
"Medical",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Politics",
"History",
"Economy",
"Agriculture",
"Art"
] |
Mine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RDS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1999年 第10卷 第3期 vol.10 No.3 1999软岩地区钻孔嵌岩灌注桩承载力确定的探讨唐胜传 黄润秋摘 要: 单桩承载力的确定,在桩基础的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软岩地区由于地层岩性的不同,单桩承载力的实际工作性状与国家规范的规定之间不尽相同。根据实测资料对软岩地区的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进行探讨,综合考虑嵌岩段侧阻力与端阻力之间的相互协调对嵌岩段所能提供的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验证。关键词: 单桩承载力;嵌岩段;发挥性状;软岩地区中图分类号: TU473.1+1 文献标识码: ASTUDY ON BEARING CAPACITY OFROCKSOCKETED PART OF ROCKSOCKETEDCASTINPLACE PILE IN SOFT ROCK AREATang Shengchuan Huang Runqiu(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Chengdu 610059)Abstract: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single pile is important to the design of pile foundation.However, in soft rock area due to different stratum and lithotogic characters, there is something of variance between its practical working traits and specification of national regulation.Based on in-situ measurements a new calculational method of bearing capacity of single pile, which involved intercoordination between lateral resistance and bottom resistance, is raised in this paper. In addition, a case study is used to verify the new method.Key words: bearing capacity of single pile; rock-socketed part; working trait; soft rock area嵌岩钻孔灌注桩作为灌注桩的一种类型,与沉管灌注桩等其他成桩方法相比,具有桩径大、施工方便、快捷等特点,在工程中,尤其是在对单桩承载力要求较高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钻孔嵌岩灌注桩的设计中,桩的承载力是首要确定的重要指标。尽管桩基础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基础形式,但由于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力学体系,其工程设计方法至今仍然处于半理论、半经验状态之中。《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 JGJ 94―94》(以下简称:《规范》)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行业规定,在桩基础的设计、施工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的地层岩性变化极大,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发现江苏、浙江等软岩广泛分布地区的钻孔嵌岩灌注桩嵌岩段承载力的实际工作性状与《规范》中的规定有一定的出入。因此,在软岩地区对钻孔嵌岩灌注桩嵌岩段承载力的确定方法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1 《规范》对钻孔嵌岩灌注桩嵌岩段承载力确定的规定《规范》中,对嵌岩段端阻力的计算如下:Qqy=Qrk+Qpk (1)Qrk=uζsfrchr (2)Qpk=ζpfrcAp (3)式中,Qrk,Qpk 为嵌岩段总极限侧阻力、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u为桩身周长;frc为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对于粘土质岩取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hr为桩身嵌岩(中等风化、微风化、新鲜基岩)深度,超过5 d(d为桩径)时,取5 d,当岩层表面倾斜时,以坡下方的嵌岩深度为准;ζs,ζp为嵌岩段侧阻力和端阻力修正系数,与嵌岩深径比有关,按表1取值。表1 嵌岩段侧阻力和端阻力修正系数Table 1 Coefficient of correction of lateral resistance and bottom resistance of pile segment inset into rock bed嵌岩深径比(hr/d)0.00.51.02.03.04.0≥5侧阻力修正系数ζs0.0000.0250.0550.0700.0650.0620.050端阻力修正系数ζp0.5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注:当嵌岩段为中等风化基岩时,表中数值乘以0.9折减。可见,《规范》包含了以下规定:(1) 将桩嵌岩段的端阻力和侧阻力极限标准的代数和作为嵌岩段的总阻力。(2) 用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作为侧阻力计算的基准值,未能对嵌固于不同力学性质岩体中的不同情况分别加以考虑。而事实上:当桩身混凝土强度高于桩周岩层时,破坏才发生在岩层中;当桩身混凝土强度小于桩周岩层时,破坏则发生在混凝土中。显然,这两种情况应分别加以讨论。(3) 由表1中的端阻力修正系数可以看出,当嵌岩深径比hr/d≥5时,修正系数ζp取为零,即不考虑桩端阻力的承载作用。2 《规范》规定在软岩地区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的计算方法将收集到的软岩地区测桩资料作成图,如图1至图4所示。图1 嵌岩桩端阻力与嵌岩比关系图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tom resistance and socket ratio图2 嵌岩段总阻力与嵌岩比关系图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resistance of rock-socketed part and socket ratio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在软岩地区即使在hr/d≥5时,单桩端阻力还是可以部分发挥作用。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嵌岩段的侧阻力与端阻力不能同时达到峰值强度,两者的峰值强度之间存在一“落差”。因此,在计算嵌岩段的承载力时,必须考虑到嵌岩段侧阻力与端阻力之间的相互协调。图3 某嵌岩桩桩顶沉降与端阻力关系图Fig.3 The curve of top settlement with bottom resistance图4 某嵌岩桩桩顶沉降与嵌岩段侧阻力关系图Fig.4 The curve of top settlement with lateral resistance of rock-socketed part考虑到以上所述的几点不足,并引入部分变形理论的思想,即岩土体所能提供的承载能力与其变形密切相关,其极限承载能力只有在变形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发挥,且超过这一数值时,其承载能力又会下降。参考《规范》与式(1)至式(3)的形式,笔者建议采用下式计算嵌岩段的总阻力:Qqy=η(ζsζguhrτr+ζdfrcAc) (4)式(4)与式(1)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所包含的指导思想却与式(1)有较大的差别,式(4)中右边括弧中的第一项表示嵌岩段提供的侧阻力,第二项表示嵌岩段提供的端阻力,括弧外的系数反映了在桩端沉降量较大时嵌岩段侧阻力与端阻力相互协调的程度。式(4)中的几项系数与桩顶沉降有直接关系,即式(4)中:ζs为侧阻力修正系数,与桩端沉降及嵌岩比有关;ζg为施工对侧阻力影响的修正系数,与施工工艺有关,表示桩体混凝土与基岩的接触程度;对于用正循环回转成孔的桩体而言,此值可取为0.85;τr为单位侧摩阻力标准值:当桩体嵌固于软岩中时,可取此值为软岩单轴抗压强度的1/3;当桩体嵌固于硬岩中时,此值可取为桩身混凝土标号的1/4(香港工程师协会推荐);ζd为与沉渣厚度及桩端沉降有关的的端阻力修正系数,在实际的工程中因为沉渣厚度不能精确控制,故可按施工工艺和桩端沉降的不同而作出相应的规定;η为表示桩端阻力与桩侧阻力发挥程度的修正系数,与桩端沉降有关。以上各参数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施工工艺下可取不同的值。上述建议中的取值,是根据笔者掌握的南京地区采用正循环法成孔的灌注桩的取值,具有地区性。根据掌握的资料及有关嵌岩比与桩端沉降、桩端荷载、嵌岩段侧摩阻力发挥性状的关系,建议按表2采用侧阻力、端阻力的修正系数。关于η的取值问题,一般说来:当桩端沉降在1~6 mm时,可取0.90;当桩端沉降大于6 mm时,可取为0.85 。表2 侧阻力与端阻力修正系数表Table 2 Coefficient of correction of lateral resistance and bottom resistance桩端沉降 (mm)嵌岩比 (hr/d) 侧阻力修正系数 (ζs)端阻力修正系数 (ζd)1~33~66~10>101~33~66~10>100.00.0000.0000.0000.0000.5000.5500.6500.7500.50.0940.1110.0880.0650.5000.5500.6500.7501.00.2250.2440.2190.1700.4500.5000.6000.6002.00.2750.3110.2620.2000.4000.4500.5500.5503.00.2630.2890.2500.1900.4000.4000.4000.4004.00.2500.2750.2380.1860.3000.3500.3500.3505.00.2250.2440.2060.1600.2000.2500.3000.3006.00.2060.2200.1880.1200.1000.1500.2500.2507.00.1560.1880.1500.1100.1000.1500.1500.200>7.00.1250.1500.1130.0800.0000.0000.0000.0003 计算实例(1) 选取南京某高层建筑场地的桩基础为计算实例,桩基础嵌岩深度为6.5 m。嵌岩段岩层分别为:① 强风化泥岩―粉砂质泥岩: 砖红、棕红色,以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用手捏岩芯易碎,遇水易崩解。埋深38.0~39.2 m,层厚1.0~5.4 m,在本计算剖面上取2.5 m,此层西厚东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0.8 MPa;② 中等风化粉砂质泥岩: 砖红、棕红色,层理较清晰,岩芯完整,粉质结构,泥质胶结,层状构造,遇水易软化。层顶埋深39.5~44.0 m,在本计算剖面上取4 m,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0.98 MPa;(2) 计算结果与对比① 根据《规范》规定按式(2)进行计算,嵌岩段侧阻力为:Qrk=uζsfrchrQrk=376.8+646.2 = 1 023 (kN)按《规范》规定,当嵌岩比hr/d≥5时,端阻力修正系数为0,即不考虑端阻力对桩总体承载力的贡献。② 根据本文提出的计算公式计算承载力: 根据式(4)和本工程实际情况,查表2可得: η= 0.9 ;ζs= 0.22 ;ζg=0.85 ;τr=1/3frcζd,本工程嵌岩段有两层力学性质不同的岩层,根据岩体力学性质的不同(即frc不同),τr分别取为不同的计算值。计算结果: Qqy= 1 746.6 (kN)由静载试验表明,此桩嵌岩段提供的总承载力为3 000 kN。按《规范》中的式(2)计算所得此桩嵌岩段提供的总承载力为1 023 kN;按本文提供的式(4)计算所得的嵌岩段提供的总承载力为1 746.6 kN。两者的计算结果,都与试验结果有较大的误差,但相比较而言,本文所提供的计算式(4)所得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4 结论(1) 在软岩地区,可以适当加深嵌岩比。当嵌岩比为7时,桩的端阻力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 在计算嵌岩段所能提供的承载力时,必须将嵌岩段的侧阻力和端阻力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即必须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关这种承载力的计算与修正系数的取值问题,一般须进行大量的现场测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作相应的统计才能得出较为符合实际的结果。由于受时间所限,修正系数仅是笔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并借用了一些前人的实测结果进行相应的统计而得出的,对软岩地区的嵌岩钻孔灌注桩的荷载情况较为符合。对其进一步的完善,尚有待于继续进行研究。作者简介: 唐胜传,男,24岁,硕士。199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同年考入该系攻读硕士研究生。专业:地质工程。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学院工程地质研究所,成都 610059参考文献[1] 桩基工程手册编委会. 桩基工程手册[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2] 岩土工程手册编委会. 岩土工程手册[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4] 明可前. 嵌岩桩受力机理分析[J]. 岩土力学,1998,19(1).
|
[
"Agriculture",
"Mine",
"Education",
"Military",
"Economy",
"Enviornment",
"Politics",
"Transport",
"Sports"
] |
Enviornment
|
湖南举办高校领导干部研讨会探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教育问题(4)内容: 新华社长沙5月23日电(光明日报记者张祖璜、本社记者曹光晖)为期一周的湖南省高等院校领导干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教育研讨会今天结束。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高校党政领导应带头学好这方面的基础课,教育者先受教育。全省40多所大专院校的党委书记、校长、马列教研室负责人,以及各地、市分管教育的领导共180多人参加了会议。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向天同大家一起座谈讨论。大家在座谈讨论时指出,把住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就抓住了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这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中一个最基本的教育课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他们说,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决不仅仅是少数政治课教师的事情,而是全体师生的头等大事,党政领导要亲自抓、带头抓。而要抓好这项工作,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只有当好学生,才能当好先生。在研讨教育方法时,许多同志认为,要抓好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教育的基础课,就要抓住解决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深层次的问题;要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同马列主义理论课紧密结合起来,把课堂教育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要抓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专职干部和党政干部三支队伍的建设;要敢于拿起批判的武器,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与会者经过集思广益,编写了《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一书,将于下月出版,作为全省大专院校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教育的基本教材。(完)
|
[
"Economy",
"Military",
"Transport",
"Enviornment",
"Electronics",
"Space",
"Education",
"Medical",
"Law",
"Communication",
"Philosophy",
"Agriculture",
"History",
"Energy",
"Mine",
"Sports",
"Literature",
"Art"
] |
Philosophy
|
计算机应用研究APPLICATION RESERCH OF COMPUTERS2000 Vol.17 No.1 P.26-28VRML虚拟空间协同生成原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刘一松摘 要 以该文作者自行开发的VRML虚拟空间协同生成原型系统(MVRC)为基础,提出了借助VRML的外部程序接口EAI,人-机交互地生成VRML虚拟空间的方法;论述了通过采用集中式系统结构、利用TCP/IP协议下的Java Socket网络通信机制以及构造相应的网络通信数据包等方法,实现异地多个用户协同工作的过程。MVRC可以成为实现诸如虚拟教室、多用户虚拟展览馆应用系统以及虚拟社区的基础。关键词 VRML EAI CSCW 虚拟空间生成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是描述虚拟环境中场景的一种标准,利用它可以在Internet上建立交互式三维多媒体虚拟境界。VRML的基本特征包括:分布式、交互式、平台无关、三维、多媒体集成、逼真自然等,被称为第二代Web,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科学研究、教育、工程、建筑、商业、娱乐、广告、电子商务等,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VRML像HTML一样,用文本格式来描述虚拟境界,这种创建虚拟境界的方法,既繁琐又不直观,较难为一般使用人员所接受。VRML虚拟空间生成系统(VRML Authoring software)可以使用户通过可视化拖放的方法,人-机交互地生成VRML虚拟空间,并保存于VRML文件 (扩展名为.wrl) 中,而用户完全不需要掌握VRML的语法和规范。国外已经有一些单用户的虚拟空间生成系统的商品软件,如Silicon Graphics公司的Cosmo Worlds 2.0 、Platinum Technology公司的 VRCreator 2.0等。而多用户的VRML虚拟空间协同生成系统(VRML Cooperative Authoring software)能使异地的多个用户协同工作,共同生成一个VRML虚拟空间;也可以使设计者在生成VRML虚拟空间的同时,与其客户进行实时交互,以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目前,VRML虚拟空间协同生成系统正处于研究阶段,还没有出现可用的商品软件。本文主要以我们自行开发的多用户VRML虚拟空间生成原型系统(MVRC)为基础,论述了人-机交互地生成VRML虚拟空间的方法,以及实现异地多用户协同工作的方法。1 VRML虚拟空间的生成技术1.1 Java Applet借助EAI访问VRML虚拟境界在VRML中,节点是构成虚拟场景的基本单元。节点由域和事件组成,域的取值决定了节点的取值,从而决定了虚拟境界的当前状态。事件包括Eventin(入事件)、Eventout(出事件)以及exposedField(外露域)的一对隐含的事件入口(set_xxx)和事件出口(xxx_changed),事件为节点提供了接受外界(如外部程序Java Applet)消息以及向外界发送消息的能力,通过事件可以动态改变虚拟境界的状态。VRML文件描述的虚拟境界需要经过带有VRML插件(plug-in)的浏览器的解释,才能呈现给观察者。而VRML的EAI(External Authoring Interface外部程序接口)是一个与VRML插件相联系的Java包,它由三部分组成:Vrml.external、 Vrml.external.field、Vrml.external. exception。EAI允许一个Java Applet主要以三种方式访问VRML中的场景:①可以发送一个事件到VRML场景中节点的事件入口。②可以收到VRML场景中节点的事件出口发出的最新值。③当VRML场景中节点的事件出口发出一个事件时,能得到一个通知,激活callback方法。借助于在Java Applet使用EAI,可以实现Java Applet 与VRML虚拟空间之间的相互通信。具体的实现方法是:VRML文件可以通过HTML文件的标记<EMBED>或<OBJECT>等包含在HTML文件中,而Java Applet可以通过HTML文件的标记<CODE>等同样包含在HTML文件中,这样包含在同一个HTML文件的Java Applet和VRML 虚拟境界可以相互访问,如图1。图1 Java Applet借助EAI访问VRML虚似境界1.2 VRML虚拟空间的生成MVRC主要用基元构造法人机交互地生成VRML虚拟空间,即用户能创建(或删除)任意多个物体,包括如正方体、球体、圆锥体、圆柱体、文本等基元物体和用户预先设计的物体;能用移动、旋转、缩放、改变颜色等造型变换方式,变换和组合这些物体,以构造一个虚拟空间。MVRC系统的虚拟空间主要由基元物体、用户预先设计的物体和用户替身(Avatar)组成,可将它们设计成三种节点类型:BaseObject(基元物体)、CustomObject(用户预先设计的物体)和 AvatarObject(用户替身)。其中BaseObject节点类型的结构如下。Proto BaseObject[ExposedField SFVec3f translation #位移ExposedField SFRotation rotation #旋转ExposedField SFVec3f scale #缩放ExposedField SFColor diffusecolor #颜色ExposedField SFBool touchsensorenabled #锁定/解锁ExposedField SFBool spheresensorenabled #交互属性ExposedField SFBool timesensorenabled #动画属性Eventin SFNode objectNodes #物体的几何造型Eventout SFTime touchtimeEventout SFRotation rotation_changed]{ ... }MVRC 用VKIND(0,1,2)将物体分为三类,用VID(物体序号)来识别某一物体是哪一类中的哪一个物体。MVRC分别用三个Java类:CBaseObject、CCustomObject、CAvatarObject来生成并保存三种物体中的每个物体的状态数据,根据保存的每个物体的状态数据和VRML的语法,就可生成VRML文件以保存创建的虚拟空间。生成VRML虚拟空间的具体方法和关键Java代码如下。1) 构造初始的VRML虚拟空间(Init.wrl)Inline{url "scene.wrl"}//scene.wrl描述了VRML的初始虚场景,可以为空DEF ROOTNODE Transform {}//ROOTNODE是所有生成物体的根节点DEF BIGBOX ProximitySensor {//节点BIGBOX能跟踪本地协作者的视点size 1000 1000 1000 //的移动和转向。}在Java Applet中,建立与VRML浏览器(Browser)即Init.wrl的联系:browser=Browser.getBrowser(this);//获得VRML浏览器(Browser)的句柄,Node rootNode=browser.getNode("ROOTNODE");//获得ROOTNODE的句柄addChildren=(EventInMFNode) rootNode.getEventIn("addChildren");removeChildren = (EventInMFNode) rootNode.getEventIn("removeChildren");Node box = browser.getNode("BIGBOX");//获得BIGBOX等节点的句柄2)在Browser中创建物体创建物体在类CBaseObject、CCustomObject、CAvatarObject中实现,例如values="Box":Node[] nodesNodes=browser.createVrmlFormString("BaseObject节点的文本内容")EventInSFVec3f set_translation=nodes[0].getEventIn("translation")EventOutSFVec3f translation_changed=nodes[0].getEventOut("translation")...objectNodes=(EventinSFNode)nodes.getEventIn("objectNodes")objectNodes.setValue(browser.createVrmlFromString(values+"{}")addChildren.setValue(nodes) //将创建的物体加到Browser中3) 对物体设值和取值通过设值,可对物体进行移动、旋转、缩放、改变颜色等变换;通过取值可获得物体的当前状态。例如values为位移值。set_translation.setValue(((VSFVec3f)values).getValue()) //平移物体float[] val= translation_changed.getValue() //获取平移值4) 从Browser中删除物体removeChildren.setValue(nodes)2 VRML虚拟空间协同生成的研究与实现要使异地的多个用户能协同工作,共同生成一个VRML虚拟空间。必须使得所有用户当前获得的信息保持一致,实现WYSIWIS的效果;应该提供一个人-人交互界面,使用户能感知当前群体工作的状态,并能与其他用户进行语言交流;必须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冲突,提供解决冲突的办法。实现这些的基础是建立多用户通信环境和构造通信数据包。2.1 建立CSCW系统结构和构造多用户间通信数据包目前,CSCW系统结构的实现方法有集中式和分散式(复制式)两大类。我们自行开发的MVRC采用集中式系统结构,遵循客户/服务器模式,服务器通过TCP/IP协议下的Java Socket机制与每个客户机相连接。采用集中式方式易于实现用户间信息的一致和事件的同步。服务器为每一个发出连接请求的用户创建一个线程,负责接受用户的操作请求,请求被处理后发出响应,必要时把这个响应通过相应的线程广播给其他用户。客户端生成一个线程与服务器连接和通讯,用户大部分的操作都须向服务器提出请求,请求得到响应后,才能作相应的处理,得到结果,如图2。图2 MVRC的系统结构一个用户在客户机上所产生的数据信息(用户所操作的对象、操作的类型、操作的结果),如用户的加入或退出、替身移动或转向、替身自身动作、创建或删除一个物体、对物体进行移动(旋转、缩放、改变颜色)变换处理、对物体进行锁定或解锁、用户间的对话等,可形成一个请求数据包:VKIND操作对象类型VID操作对象序号VIP操作类型Vfield操作的数据类型Values操作的数据值这个请求数据包传送给服务器,经过处理后,服务器会产生一个结构相同的响应数据包,并传回给该用户。必要时将这个响应数据包广播给所有的用户,以及时改变他们的VRML虚拟空间和Java Applet界面的状态。这样就可以实现用户间信息的一致和事件的同步,获得WYSIWIS的效果。2.2 协同感知为实现多用户在协同工作时能感知当前群体工作的状态,可在VRML虚拟空间中用一个带有用户名的3D替身(avatar)来代表一个用户,3D替身是VRML场景中一个特殊的物体,是用户形象和行为在虚拟环境中的表现。利用VRML的PoximitySensor节点可以跟踪本地用户视点的移动和转动并获得位置和方向值,这对值通过网络可用以改变其他用户的VRML虚拟空间中该用户3D替身的位置和方向。这样其他用户就能感知到该用户正移向或转向某个区域的某个对象,正关注什么。用户间的交流可以简单地通过文本的形式来实现,如在Java Applet界面中包含接收对话框和发送对话框。要使用户间在交流的同时,能感知到对方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可对3D替身预先设计几种动画(如摇头、点头、举手等)和面部表情(如高兴、生气等),用户可选择并驱动替身的这些动画和面部表情。2.3 用锁定机制避免冲突MVRC采用锁定机制避免多个用户同时对同一物体进行修改(变换)而可能发生的冲突。用户要对某一物体进行修改时,先必须向服务器发送一个锁定该物体的请求。若此时该物体未被其他用户锁定,则服务器向该用户发出一个可修改该物体的响应,同时向其他用户发出一个“可修改该物体”的消息。一个用户只有对某物体解锁后,才可以提出另一个锁定请求。MVRC中物体节点的(ExposedField SFBool) touchsensorenabled域可用以对物体的锁定和解锁。3 MVRC的操作界面和实验运行环境MVRC主要用基元构造法,人机交互地生成具有简单动画和交互能力的VRML虚拟空间。当用户所在的客户机与服务器连接成功时,就会出现MVRC的Java Applet操作界面,如图3。图3 MVRC的Java Applet操作界面异地的多个用户可在各自的VRML浏览器(Browser)中共同生成一个VRML虚拟空间,并可同时在这个VRML虚拟空间中漫游,如图4。其中,标有lee的物体为一用户替身?/P>图4 VRML浏览器(Browser)中显示的虚拟空间MVRC原型系统在服务器上的实验运行环境为:Windows95或Windows NT、MS Personal Web Server、Java sdk1.1.5;客户端的实验运行环境为:Windows95、 Netscape4.0、Cosmoplay2.1(VRML插件)、Npcosmop21.zip(Cosmoplay2.1 EAI包)。MVRC系统在局域网上的实验运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4 结论MVRC是一个VRML虚拟空间协同生成原型系统。MVRC借助EAI,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实现了VRML虚拟空间的生成。MVRC采用了集中式系统结构,利用TCP/IP协议下的Java Socket网络通信机制,建立了服务器对多个客户机的多点传输;根据VRML虚拟空间生成系统的特定环境,构造了相应的网络传输的数据包;采用了锁定机制,以消除群体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冲突。总之,MVRC实现了多用户间信息的一致和事件的同步,达到了WYSIWIS的效果,并具有一定的协同感知的能力。从另一角度看,MVRC也是一个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该系统能使多个用户同时在同一虚拟空间中漫游,共同作用于同一虚拟空间中的场景,并能进行人-人交互。MVRC可以成为实现如下应用系统的基础:虚拟聊天室、多用户虚拟展览馆、虚拟教室、具有虚拟现实环境的会议系统、协同编著系统、多用户虚拟商场购物系统、网上多人3D游戏等等。刘一松(江苏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镇江 212013)参考文献1,(美)Chris Marrin, Bruce Campbell著, 王海燕等译. 21天学通VRML2.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82,Chris Marrin, Proposal for a VRML 2.0 Informative AnnexExternal Authoring Interface Reference, http://cosmosoftware. com/products/ EAIReference.html January 21, 1997收稿日期:1999年6月28日
|
[
"Energy",
"Law",
"Enviornment",
"Agriculture",
"Politics",
"Economy",
"Electronics",
"Space",
"Computer",
"Education",
"History",
"Art",
"Transport",
"Philosophy",
"Communication",
"Mine",
"Sports"
] |
Computer
|
【 文献号 】1-2847 【原文出处】云南学术探索 【原刊地名】昆明 【原刊期号】199505 【原刊页号】25~28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 作 者 】王云昌 【复印期号】199512 【 标 题 】中国农业剩余的再配置与农村非农化 【 正 文 】 一国之发达程度主要取决于其非农化水平的高低。西方发达国家昔日的非农化主要是采取工业化――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而众多发展中国家当今的非农化实践表明,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并非唯一可行的发展模式。推行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在内的多渠道非农化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少走弯路,加快发展速度,而且可以避免单一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的高昂成本和可能产生的“城市病”。值得一提的是,不论采取哪种非农化模式,都必然借助于农业剩余的大量生成和有效地再配置。本文试图在对中国农业剩余的再配置等问题作出必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非农化的模式选择和发展思路。一、农业剩余及其意义对于农业剩余这一经济学范畴,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狭义的农业剩余仅指农业的产出剩余,即指农业总产出在扣除了农业内部消费之后的剩余部分;而广义的农业剩余则是指农业自身生成的生产要素和产出在满足了农业自身需要之外的部分,不仅包括农业的产出剩余,而且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剩余。本文主要以广义的农业剩余再配置为研究对象。农业历来被誉为“母亲产业”,非农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农业的哺育,没有农业剩余的产生,非农产业的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条件。尤其是在非农化的起步阶段,农业剩余是非农产业资本和劳动力积累的主要源泉。具体表现在:1.非农产业的起步和发展,必须通过大量汲取农业的产出剩余作为原始积累,进一步转化为非农产业资本,才能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这就是农业对非农产业作出的“资本贡献”。2.非农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量劳动力也有待于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再配置到非农产业中去。即农业的“劳动力贡献”。3.农业还必须为非农产业就业者和城市居民作出“食品贡献”。农产品在满足了农业从业人员的自身生活消费之后,还必须有足够的剩余来满足城镇居民和非农产业就业者对食品的需求。4.农业还为非农产业作出“原料贡献”。许多农产品是非农产业所必需的原料,需由农业提供。5.农业剩余同时也是农业扩大再生产和工业品实现的物质基础。农业产出剩余的一部分通过内流可用于农业自身的扩大再生产,一部分被非农产业所汲取和转移,另一部分则可通过与工业品相交换,一方面满足了农业对工业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为工业品的实现提供了“市场贡献”。另外,农业还必然为非农产业提供土地,矿山等作为对非农产业的“场所贡献”。二、中国农业剩余的再配置和非农化透视我国非农化的真正起步始于建国以后。建国初期,迫于国际国内的种种形势和压力,我国的非农化也是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唯一模式,特别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使农业为之付出了较为惨重的代价。几十年来农业发展极为缓慢,基础较为薄弱。据统计,1990年与1952年相比,我国农业产出只增长了近3倍,而工业总产值则增长了65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我国工业基础的奠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农业剩余的大量被汲取密不可分,特别是对农业产出剩余的汲取数量极为惊人。1952年―1990年,我国工业总共汲取了农业产出剩余11594.14亿元,占同期国民收入总积累额的27.2%。我国工业化资本积累对农业剩余的汲取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税收方式,“剪刀差”方式和储蓄方式。其中,尤以“剪刀差”方式为主。据统计,1952―1990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即“剪刀差”)方式为工业化汲取了高达8708亿元的剩余,平均每年约223亿元,约占同期国家财政总收入的20.5%,而且数量不断递增。1989年高达797.44亿元。同期,通过农业税和牧业税等税收方式共从农业中汲取了1527.8亿元的农业产出剩余,占同期国家财政总收入的3.6%,近年来比重有所下降,但绝对数额却不断增长。通过农民自愿储蓄方式汲取的农业剩余,由于农民较为贫困,数额较小。但80年代以后明显增加,1980年达28.6亿元,占总汲取量的8%,1990年上升到319.4亿元,占总汲取量的28.4%。较之工业化对农业产业剩余的汲取,建国以来,非农产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极为有限,明显表现出了两种剩余非农化的非同步性。1952年农业劳动力与非农劳动力的比例是84:16,1985年为62.4:37.6,到1991年时仍为59.8:40.2。而相应年份的农业产值在GNP中的份额与非农产值在GNP中的份额之比则是:1952年为58:42,1985年为42.4:57.6,1991年为39.5:60.5。可见,目前非农产值已大大超过了农业产值,而农业劳动力却仍然大大高于非农产业劳动力。其结果是,大量的剩余劳动者滞留于农村,形成了沉重的人口压力。加之70年代中期以前对控制人口问题没有足够重视,未采取积极的抑制措施,使本来基数很大(1952年为5.75亿)的人口,在出生率上扬而死亡率下降的情况下“爆炸”性增长。1976年以前,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5%以上,1976年以后实行计划生育才使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15%以下。但是,由于人口惯性作用,我国人口增长仍然迅速。1995年2月已达12亿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沉重压力。一般而言,非农化过程,一方面是农业总产值在GNP中的相对份额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农业从业人员(或农村人口)占总就业人数(或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小。这是衡量一国非农化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对农业产出剩余的非农化应该是与对农业劳动力剩余的转移同步进行的。而我国在大量汲取农业产出剩余的同时,却没有相应把农业劳动力剩余转移出来。其结果是,对农业产出的过度汲取,限制了农业生产的扩大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大量隐性失业者滞留在农村,使本来就有限的耕地资源显得更为紧张,进一步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扩大了城乡差别,于是非农化的所谓“推力”和“拉力”作用在中国表现出了极度的扭曲。主要表现在:1.农业资源的有限与闲置浪费并存。人多地少本来会推动大批农民从事非农活动,加上非农产业较高收入的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会自行转移到非农产业,农业资源也会得到有效使用。但现实是,多数人离乡不离土或无法获得非农就业机会,使得新增劳动者无法获得劳动对象,耕地资源的分配和占有关系日益紧张。同时,部分转出人员由于无力经管土地,实行粗放经营,甚至抛荒弃耕,造成巨大浪费。2.过度汲取所造成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和农村资金技术的缺乏使农业自身发展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目前,我国除1463亿亩耕地外,实际上尚有宜农林牧发展的荒地5亿亩,宜林果种植的荒山荒坡11亿亩,宜牧业发展的草山草坡6亿亩,宜水产养殖的内陆水面和沿海滩涂2亿亩有待开发利用。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占耕地面积69%的中低产田地改良等都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空间。其制约因素在于农村的“贫困恶性循环”和农业政策的不规范。没有足够的资金、技术和相应的政策扶持,农民无法为自身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3.农业劳动力的数量过剩与人才稀缺并存。由于“推力”和“拉力”的双重作用,大批农民离乡进城,寻求较高收入。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再配置机制,盲目转移,一方面是农村中文化和素质较高者由于非农就业较易而被转移,致使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降低,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奇缺,阻碍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科技兴农”失去了其人才基础。另一方面则在城市形成了“打工潮”,加重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负担。4.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与城乡壁垒造成劳动力转移和再配置的无序性。多年来推行的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城乡壁垒政策以及城市的高福利待遇,一方面使城乡差别扩大,激发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又人为地阻止了劳动力、人才的城乡流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的更变,国家已无力将农民钉在土地上,又未能及时组织有序的转移和流动,致使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动处于混乱状态。这种流动既不是市场机制调节的结果,也不是国家的有序调整和组织。因而大多呈现出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人口稠密区流动的特点。这就更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产业和地区间的不平衡。三、农村非农化――中国非农化的可行模式我国目前非农化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配置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约有4亿多,乡镇企业近几年吸收了近1亿,农村尚有2亿左右剩余劳动力,其中3/4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有8000多万人则背井离乡,跨省区流动打工,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仍有1亿多。另外农村劳动力每年还以1300万的速度递增。仅靠工业化和城市化来再配置,吸纳能力极为有限。因此,寻求多元的劳动力再配置模式乃当务之急,关系到中国非农化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农村非农化道路无疑是更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所谓农村非农化是指在农村兴办包括乡村工业、乡镇企业、农村第三产业、农工商联合体等非农产业,就地吸纳和转移农业剩余,同时实行乡村城镇化与之相配合。实行农村非农化的优点在于:(1)可避免工业化――城市化的高昂成本和“城市病”的发生,减弱人口流动对城市、交通运输的压力。(2)能迅速繁荣农村经济文化,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壁垒,弱化“推力”、“拉力”作用和“二元经济结构”。(3)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和经济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产出剩余,拓宽农业本身对劳动力的吸纳量。(4)改善农村教育教学条件,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使其能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乡镇企业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农村非农化的可行性,乡镇企业在我国经济中不论在规模上还是速度和效益上都起到了一个方面军的作用。1993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仅为4.07万亿元,而乡镇企业的工业产值就占了2.18万亿元,而且还同时吸纳了近1亿剩余劳动力。当然,乡镇企业的发展势头和对劳动力的吸纳已有所减弱,而且其地区分布也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江浙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因此,仅靠乡镇企业孤军奋战,终非良策,全方位地实行农村非农化、乡村城镇化,多渠道再配置农业剩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发展思路。1、加快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放开农产品价格控制,由市场自发形成均衡价格,佐以国家适度的间接调控。由市场决定农产品价格其实是逐步消除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最佳方式,有利于防止农业产出剩余的过度外流;增加农业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出量。同时使农民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非农活动,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技和农村教育等。这就意味着我国工业对农业剩余的汲取量将减少。不过我国现阶段已基本完成了“以农哺工”阶段,走向了“工农平衡发展”阶段,适当增加农业产出剩余的内流是必要而可能的。工业基金一方面可由工业自身积累,另一方面可通过农业税收和农民储蓄的增加来补充。当然,农产品价格放开初期,可能会有较大的涨幅,国家应建立专门基金,间接调控平抑物价。2、发展多元的劳动力再配置体系,在加强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劳动力的吸纳力的同时,全面推行乡村城镇化建设。这种多元劳动力再配置模式的具体措施有:①增加农田改良和基本建设投入,开发荒山荒坡、沿海滩涂,发展林、牧、渔副业和经济作物,转移和吸收部分剩余劳动力;②加强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特征的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地转移部分剩余劳动力;③建立农工商联合体,多种经营,综合发展,增加农业收入的同时又转移了部分劳动力;④继续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中西部落后地区,进一步拓展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⑤加快工业发展,提高劳动生产力,扩大生产规模,有序引导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配置到工业中去;⑥加快城乡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目前已实行每星期五天工作制,一方面可增加部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⑦以县城和中心乡镇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村城镇化,形成燎原之势,同时发展乡村交通、通讯业、旅游景点和文化娱乐设施等建设,一方面改善了农村文化生活条件,使农民享受现代文明,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就业门路;⑧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扩大国际劳务输出,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⑨培育劳务市场,建立相应的职业介绍和咨询服务机构,指导劳动力有序地在地区和行业间流动,避免盲目流动和“打工潮”的加剧。⑩改善扶贫工作,变“救济式”的扶贫为“促其自救式”,同时加强“希望工程”和“星火计划”的力度和广度以拓宽潜在的就业机会和门路。3、实行合理的地区和产业倾斜政策,对农业和落后地区给予必要的扶持。农村非农化的全面推行归根到底取决于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是否得到满足。尤其是贫困地区,三项都极为缺乏。农村非农化的资金大部分要靠农民从农业剩余中积累,这就意味着,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产出量是先决条件。国家对农业,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农业,应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使其冲出“贫困恶性循环”。至于技术和人才方面,国家一方面可加强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专业化教育,另一方面应鼓励、奖励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流入落后地区。[1]李微:《农业剩余与工业化资本积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2]《亚洲非农化发展研究》,南京出版社,1988年。[3][英]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4]辜胜阻:《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何处去》,《农业经济》1994年第10期。[5]陶文达主编:《发展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6]《中国经济年鉴》1990――1994年。(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责任编辑:袁国友]
|
[
"Computer",
"Education",
"Law",
"Literature",
"Agriculture",
"Sports"
] |
Agriculture
|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9年 第25卷 第5期 Vol.25 No.5 1999基于信息几何的统计回馈神经网络非线性自适应预测控制1)戴宪华摘 要 研究统计回馈神经网络(SRNN)的非线性自适应预测控制.基于混合统计模型,利用信息几何的处理方法,将SRNN的参数估计转化为一般的线性ARMA系统的最小均方误差参数估计算法,最终获得SRNN参数估计.获得RNN预测的参数估计以后,可以十分方便地利用线性ARMA系统的控制规律来设计SRNN的预测控制规律,解决了非线性SRNN预测参数估计、复杂非线性系统控制规律设计等问题.在研究单隐元SRNN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多隐元SRNN的自适应预测控制问题.关键词 统计回馈神经网络,信息几何,线性近似.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PREDICTION CONTROLLER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GEOMETRYDAI Xianhua(Dept.of Electronic Eng.,Shantou University,Guangdong 515063)Abstract The paper primarily investigates the adaptive predication controller modeled by the statistic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RNN).Using a mixed statistic model to approximate single neuron of the SRNN,one can easily obtain both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control rule of the adaptive controller based on the procedure of information geometry.On the basis of adaptive controller of single hidden unit,the paper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 controller problems of the complicated SRNN with multiple hidden units.Key words Statistic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information geometry, linearapproximation.1 引 言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经常遇到的许多实际物理系统或多或少地存在非线性特性.在众多的非线性模型中,统计回馈神经网络是一类十分有效的非线性系统描述方法,它的研究以及在控制、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应用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与线性系统的预测误差控制技术相比,非线性系统自适应控制的研究一直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目前,尚无普遍适用的控制方法可有效地解决一般非线性控制问题的全局收敛性等问题.在处理非线性问题的众多方法中,基于局部线性化或局部线性近似的处理方法一直是十分有效的处理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非线性系统局部线性化后,可以直接利用大量成熟的线性系统控制技术方法,解决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控制问题.本文就是基于这一思想,结合信息几何的处理方法,将非线性系统控制问题转化为一系列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最终利用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方法解决非线性RNN的自适应控制问题.2 单隐元RNN的预测控制2.1 单隐元RNN预测的线性近似模型考虑如下具有单隐元的简单RNN系统(1)其中x(t),y1(t)分别为RNN的输入和输出信号;ai(t),bm(t)为受控系统的参数,它们是未知的,需要在预测中估计;g(.)为RNN的激励函数;n(t)为加性噪声,这里假定它满足高斯分布.采用单隐元RNN预测模型,式(1)所描述系统的预测输出为(2)其中参数(t),(t)为非线性RNN预测的待估计参数.在式(1),(2)中,由于g(.)为非线性算子,直接根据式(2)计算控制器的控制输入信号通常也是十分困难的.但根据式(1),(2)可知,当g(.)为线性算子时,单隐元RNN退化为线性ARMA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线性ARAM系统预测的参数估计可以收敛于全局最优解[2,3,4].而基于线性ARMA系统的预测控制设计也较为简单,可直接利用预测控制或极点配置控制设计方法来获得全局收敛的控制规律[4].因此,若能将单隐元RNN转化为线性ARMA系统,将可能获得较好的参数估计收敛结果及简单的预测控制规律.下面研究如何将式(2)转化为线性系统.当激励函数为连续泛函时,它在定义域的充分小区域将可利用它的一阶Taylor展开近似.因此,RNN的激励函数取为软非线性函数,如Sigmodial函数时,式(2)可用下面一系列线性系统近似(3)(4)(5)其中,Ak表示g(.)定义域中以y01,k为中心的小邻域,并且满足,为g(.)的定义域.k称为RNN的状态指标.从上面模型描述可以看出,当线性近似的数目K充分大时,公式(3)―(5)描述的线性系统将完全可以近似预测系统(2),近似误差随着K的增大而趋于零.这样,就可以将非线性RNN预测转化为一系列线性ARMA系统的预测问题.2.2 单隐元RNN线性近似模型的几何在SRNN预测模型的训练学习中,训练数据或指导信号为y1(t).根据上面的线性近似模型,若已知训练数据y1(t)可作为式(3)―(5)描述的线性系统的指导信号,那么参数估计即为一般的线性ARMA系统预测的参数估计问题[2,3,4].但是,通常并不能预先知道训练数据y1(t)可作为K个线性系统中的哪一个线性系统的指导信号.因此,模型参数估计是一不完全观测数据(incompletedata)的参数估计问题.那么参数估计包含如下两个方面:1)确定当前训练数据y1(t)可能作为哪一个线性系统的指导信号或期望信号,即定位或状态指标k的确定问题,这是离散概率事件的模式辨识问题.2)确定每个线性系统的训练数据后,利用线性ARMA系统预测算法估计(t),(t).为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将引入混合统计模型.根据线性近似模型(3)―(5)知道在某一时刻RNN的训练数据y1(t)将作为K个线性近似系统中的一个线性系统的指导信号.同时,由于RNN的输出包含高斯加性噪声干扰,那么受控系统的输出y1(t)可以利用如下统计模型来描述[1,5,6](6)(7)其中.根据上面的分析,知道状态指标k是一离散随机变量(也称为隐含变量),为此引入变量,那么单隐元RNN的联合统计分布可写为(8)对应的对数似然函数为(9)令r1,k(t)=δk(z), r2,k(t)=y1(t)δk(z), r3,k(t)=y21(t)δk(z), (10)(11)r(t)=[r1,1(t),…,r1,K(t),r2,1(t),…,r2,K(t),r3,1(t),…,r3,K(t)]T,θ(t)=[θ1,1(t),…,θ1,K(t),θ2,1(t),…,θ2,K(t),θ3,1(t),…,θ3,K(t)]T. (12)那么,联合统计分布式(8)可写为pr(t),θ(t)=py1(t),z=expθT(t)r(t)-φθ(t). (13)显然,观测量r(t)在自然参数θ(t)下为一指数族分布.但参数θ(t)为SRNN参数(t),(t)的非线性函数,因此,SRNN参数构成的集合为自然参数流形的子流形,是一曲指数族[1,7].在分布函数(13)式中,观测量r(t)包含隐含变量,观测量的统计期望η为另一与θ(t)对等的参数坐标系统,有关指数族与曲指数族的几何性质可参见文献[1,7].2.3 RNN参数估计从以上的分析,可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获得自然参数θ(t)的估计.然后,再利用θ(t)与参数(t),(t)的关系获得RNN参数估计.但是,在上面的指数族分布中,观测量r(t)包含隐含变量,因此,不能直接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估计参数.这里采用基于信息几何的em-投影算法.a)e-投影根据上面的观测矢量,其中状态指标k为隐含未知的,y1(t)是已知可观测的.那么利用t时刻的自然参数估计(t),可求得观测量r(t)的估计为(14)(15)其中αk=pk|y1,k(t)表示训练数据y1(t)可作为第k个线性ARMA系统指导信号的概率,由下式估计(16)b)m投影根据信息几何的理论,知道在指数族分布中,观测量的期望参数为一充分统计量,因此,可以利用期望参数来获得自然参数的估计.根据观测量的表示式,观测量的期望参数估计为(17)当ρ=0时,式(17)为无记忆的期望参数估计.那么,自然参数估计为(18)其中GT为Fisher信息矩阵G的逆矩阵,η(θ(t))为参数估计(t)下的期望参数.令为RNN预测的参数估计,并设参数与自然参数(t)的关系为.那么,参数的估计为(19)根据文献[1,7],式(2)―(10),式(19)中的.当式(17)中的ρ=0,即观测量的期望参数取为无记忆估计时,式(19)的可展开为=y(t)e(t), (20)其中y(t)=[y1(t),…,y1(t-I),x(t),…,x(t-M+1)]T.将式(20)代入式(19),并与文献[2,3,4]中的一般线性ARMA系统预测参数估计算法比较,可以看到SRNN预测参数估计公式与一般的线性ARMA系统预测的参数估计基本相同,只是其中的误差与线性ARMA系统稍有不同.因此,通过近似处理,将非线性SRNN预测转化为线性ARMA系统预测问题.线性ARMA系统预测参数估计的各种算法和算法收敛性质分析可直接应用到m-投影参数估计中.同样利用信息几何的批处理方法,可以求得πk,σ2的估计[1,6,7].注意这里的em-投影算法是交替迭代获得参数估计的[1,7].2.4 RNN最小均方预测误差控制规律在上述线性近似模型及信息几何的描述下,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RNN的最小均方预测误差控制规律.设RNN控制器的期望信号为d1(t).方法1.在获得了RNN参数估计后,RNN预测可写为(21)令,那么式(21)可简化为(22)显然,式(22)为一具有时变系数的线性ARMA系统,因此它的控制规律,如控制输入信号可采用线性ARMA系统的自适应预测控制规律的设计方法来获得[4].方法2.在上面的RNN预测训练数据的分布(13)式中,自然参数θ(t)为受控系统输入信号x(t)的函数.因此,可通过先估计自然参数,然后利用自然参数与受控系统输入信号的关系,求出RNN控制器的输入信号.将指数分布(13)式中的观测量r(t)改造为r(t)=[α1,…,αK,α1d1(t),…,αKd1(t),α1d21(t),…,αKd21(t)]T. (23)利用上面的em-投影算法可求出y1,k(t),k=1,…,K(它们为受控系统输入x(t)的函数),然后根据关系式(4),即可求出RNN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从上面的讨论看出,非线性RNN的控制问题完全转化为线性ARMA系统的预测控制问题.同时,也可根据线性ARMA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分析非线性RNN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关于稳定性分析,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讨论.3 具有多隐元的复杂RNN预测控制根据单隐元SRNN模型,多隐元的RNN预测的局部线性近似模型示于图1.对于多隐元RNN的预测若能分解为多个单隐元RNN预测,那么多隐元RNN的预测控制问题也就转化为多个单隐元RNN的预测控制问题.图1 多隐元的RNN预测局部线性近似模型在上面的模型中,多个单隐元RNN的输出合成作为RNN预测的输出.因此,如果RNN每一隐元对应的训练数据或期望信号确知,那么多隐元RNN的参数估计、自适应控制即为多个单隐元RNN的分别控制及参数估计.但是,多隐元RNN预测每一隐元的训练数据、期望信号并没有给出,需要在参数估计的过程中估计每一隐元的训练数据、期望信号.这里,采用如下简单的估计方式给出各隐元的训练数据、期望信号.第l隐元在t+1时刻的训练数据、期望信号分别为(24)其中为利用t时刻参数估计的第i隐元的一步前后预测输出信号[4].在多隐元RNN的每一隐元获得了训练数据及期望信号后,多隐元RNN预测的参数估计以及预测控制也就转化为多个单隐元的参数估计、控制问题,可利用本文第二部分提出的方法解决.注意在多隐元RNN转化为多个单隐元控制问题以后,它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线性ARMA系统,需利用MIMO线性ARMA系统的参数估计、控制方法来解决参数估计及控制问题[4].4 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实验模型如下(25)y(t)=y′(t)+n(t), (26)其中n(t)=0.8n(t-1)+w(t),w(t)为零均值高斯白噪声.RNN预测取与式(25),(26)同阶的预测形式,每一隐元的局部线性化数目取为11.RNN控制的期望信号取为方波.图2为部分实验结果,其中(a)为RNN控制的期望信号d(t)和受控系统(25),(26)的控制输出信号;(b)为RNN控制器控制输入信号;(c)RNN预测系统的参数估计学习曲线,它是30次独立的计算机模拟结果的平均,曲线表征了RNN预测参数估计或系统辨识的收敛性能.从图2可看出,本文提出的RNN预测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图2 预测控制实验结果5 结 论本文利用SRNN的非线性激励函数的分段局部线性近似方法,将非线性SRNN转化为混合统计模型表示的统计预测问题.利用信息几何的em-投影算法,SRNN预测转化为线性ARMA系统的预测问题,最终利用线性ARMA系统预测控制的结论解决非线性SRNN的预测控制问题.作者简介:戴宪华 199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1993―1994年在华南理工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5年至今,在汕头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同年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主要科研领域:非线性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通信系统均衡,自适应控制等.作者单位:汕头大学电子工程系 广东 515063参考文献1 Shuninch Amari.Information geometry of the EM and em algorithms for neural networks.Neural Network,1995,8(9):1379―14082 Anderson B D O.Stability of adaptive systems:passivity and averaging analysis.Cambridge,London,The MIT Press,19843 Kumar P R.Stochastic systems estimation,identificaion and adaptice control.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Inc.19864 Graham C.Goodwin Adaptive filtering prediction and control.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Inc.19845 Xuan J.Information geometry of maximum partial likelihood estimation for channel equalization.In:ICASSP'96:3533―35666 Roy L.Streit maximum likelihood training of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IEEE Trans.Neural Network,1994,5(5):764―7837 Shuninch Amari.Differential geometry of curved exponential familycurvature and information loss.The Annual of statistics,1982,10(2):357―385收稿日期:1997-06-04修稿日期:1998-02-06
|
[
"Philosophy",
"Sports",
"History",
"Politics",
"Computer",
"Education"
] |
Computer
|
【 日 期 】19960210 【 版 号 】8 【 标 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 作 者 】席泽宗 【 正 文 】 什么是科学精神?竺可桢在1941年分析近代科学的先驱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刻卜勒、牛顿和波仪耳等六人的生平事迹时,从他们身上总结出了三个特点,认为是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近代科学精神。这三点是:(1)不盲从,不附和;(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专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后来,他在浙江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又把这三点归纳成为两个字,即“求是”。而求是的途径则在儒家经典《中庸》中已说得很明白,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这里,竺可桢已把近代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了,但没有更多地展开。事实上,科学精神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它在追求真理和坚持真理这一点上,和人文精神是一致的。而人文精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遗产,仅以《论语》为例,我就觉得有许多论点和竺可桢所谈科学精神是一致的。《论语・子罕》篇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就是说,孔子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主观、不武断、不固执、不唯我独尊,这不就是“无偏见性”和“虚怀若谷”吗?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里的“思”,是思考的意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不怀疑,就罔然无所解,光思考不学习,就殆然无所得,这又和“怀疑性”与“不盲从”是一致的。孔子反对附和,反对盲从。颜回虽是他的得意门生,但对“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是不满意的。他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论语・先进》)相反,他却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对孔子来说,“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性质,即人道的最高真理,一旦掌握了这个真理,就是老师也不让,而且提倡“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在真理与生命之间进行比较,真理更重要。孔子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为中国历代的优秀分子所继承;孟子高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大义凛然,临刑前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这些动人的事迹不但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也成为中国科学家求实、献身精神的思想源泉。任何传统都有精华和糟粕两个方面。问题是我们要善于保持和发扬精华,敢于淘汰那些糟粕。那些轻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妨碍科学发展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1月17日《中国青年报》席泽宗文)
|
[
"Literature",
"Energy",
"Space",
"Transport",
"Mine",
"Philosophy"
] |
Literature
|
【 文献号 】2-1367 【原文出处】桂海论丛 【原刊地名】南宁 【原刊期号】199805 【原刊页号】1~6 【分 类 号】D4 【分 类 名】中国政治 【复印期号】199812 【 标 题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正确分析和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 【 作 者 】王兆铮 【作者简介】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教授 【 正 文 】 世纪伟人邓小平在领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纪元的时候,十分强调要重视研究和认识中国现实的国情。他说:“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2页。)他在这里说的是:“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的最大的、最基本的国情,我们想一切问题、办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根本实际出发,而不能离开这个实际。我们发展经济,推进改革,稳定社会,都是要从这个根本实际出发,而不能离开这个实际去谈论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种力量值得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中国现实的客观存在,是近现代中国全部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而作出的能动的选择。所以,要准确和能动地认识和把握,就一定要弄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所包含的那个先进主导性成分带领广泛群众性成分前进并克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落后反动性成分这样三者相统一的重要命题之深刻涵义,特别要搞清楚这个社会条件下先进主导性成分所处的领导地位的根据、重要性及其意义、作用,要搞清楚先进性成分带领广泛群众性成分和克服将不可避免地存在的落后反动性成分的基础、必要性和条件以及其所遇到的挑战。这才能有我们冷静清醒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先进主导性成分最主要的就是保证我们社会主义方向的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先进主导性成分是有其物质基础的,更是有其上层建筑和思想精神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后长期努力的结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广泛群众性就在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大国社会生产力的不发达、不平衡,和基于此而产生的文化科技教育道德法制等等方面的缺陷。这是长期历史的积淀,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存在,那就是落后反动的成分。这不仅仅是个别人的罪孽。这也是任何一个社会制度的必然现象,那就是顽固地要走前社会主义道路的人们及反映他们要求的社会思潮。其中主要的是资产阶级自由化。这种思潮由于国际社会主义低潮,由于国际资本主义具有的经济科技军事方面的优势,而得到鼓舞,而趋于活跃。当然还有其他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我们党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先锋队,我们党在党风方面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思想精神方面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优势和保证、支持和动力之所在,这需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以很好发挥而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来考虑和研究问题,从而明确我们应当做些什么,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和怎么样去做。对我们的优势要有确当的估量、充分的珍惜和恰当的发挥思想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和很好的优点,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极为需要有正确的估量,充分的珍惜,努力地强化,恰当地发挥。我们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优势是长期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的重要条件。在1985年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就深刻地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4页。)邓小平同志说,这是“真正优势”。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经验和基本事实。我们所以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所以敢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所以有胆略来搞“一国两制”,等等,等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靠我们的思想政治优势,就是对我们的思想政治优势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但是,在当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存在歧见,主要的也就是邓小平在讲到上述一些话时就已经指出过的那个问题,即: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真正优势,“这个真理,有些同志已经不是那么清楚了。”一些同志更是不那么以为然了。这也就说不上珍惜、强化和发挥了。这种“不那么清楚”“不那么以为然”,主要是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我们现实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优势,表示了困惑或迷惑;一个是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思想政治优势不是必要的,没有巨大的保证和推动作用。有些人已经明确地表示了这样的观点,更有为数不是很少的人,包括有些居于领导岗位上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是困惑的。这是应当尖锐地提出来并认真地予以解决的问题。不把我们党和国家事实上存在的思想政治优势和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的重大作用的正确认识同那些“不那么清楚”、“不那么以为然”的观点尖锐地对立起来,我们就不能提高从严治党,搞好党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我们也不能搞好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也就不能建设成比资本主义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那么清楚”,“不那么以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对于一些善良的人们来说,从思想认识上来说,最主要最根本的是我们的一些同志缺乏从大局出发看问题的必要高度和宽广视野。我们必须也只能坚持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从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走出新路的历史责任感来看问题,以邓小平同志的“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的教诲来要求自己,才能深刻地懂得:在今天这样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共处而资本主义尚具有某些经济军事优势的国际环境下,在今天这样的国际社会主义遇到重大挫折因而步入低潮的时候,在今天这样的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在今天这样的实行改革开放既要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有益成果又要抵制其恶劣影响的条件下,我们要以较短的时间、较小的代价来实现现代化,实现比资本主义现代化要干得好、显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不依靠思想政治优势是绝对不可设想的,不依靠我们党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先锋队的榜样示范和积极带领是绝对不可能的。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优势要有足够的估计和认识,不仅要看到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斗争中锤炼出来的以优良党风和民族精神为集中代表的思想政治优势在党内、在人民群众中的深刻影响和根基;而且要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正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共产党人的身上,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使我们党在自己的旗帜下集合了中华民族的精英,这些立志献身为人民谋利益的人们正是支撑着我们社会的脊梁,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一个个胜利的基本动力。对于现实生活中实际地存在的主流,对于振奋我们民族奋进的浩然正气,应当理直气壮地加以说明,加以证实。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一定要驳斥那种因为党内存在腐败现象而否定党的主流,并从而否定党的那种言论,特别要揭露某种利用善良人们心态来否定党的领导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有这样一种观点,就是认为,我们思想政治优势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又经历了计划经济年代,因而是具有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属性。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是一个应当纠正的观点。从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从表面的联系看问题,这似乎是有道理的,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确也不应当全盘袭用过去的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许多具体内容和活动方式,但是,从根本上讲理想、讲道德、讲正气、讲大局、讲整体、讲奉献,这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完全需要的,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也是非常需要提倡的。没有这一条,就不可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拿现在人们普遍关注的一部分国有企业的困难来说,其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同那里的领导班子背离我们党的发扬思想政治优势的传统的作为相联系的。那种观念陈旧,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没有能力把企业推向市场的软班子;那种面对困难精神不振,畏缩不前,单纯等靠要的懒班子;那种领导之间不团结,内耗严重,以致影响企业发展的散班子;那种贪污受贿、严重以权谋私的坏班子;那种主要领导独断专行,造成重大决策失误,不发挥集体作用的家长式班子,不正是那样地干着的吗?!而就在同样的情况下,甚至比之更困难的情况下,正气和朝气充沛的领导班子则创造出令人折服的业绩。我们在珍惜思想政治优势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我们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采取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需要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使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有效发挥。这是一个我们正在实践的问题,这是一个我们已经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这是一个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去回应挑战的问题。我们必须努力地去做,否则,我们就枉为中国共产党人了。用科学的忧患意识来作超前的研究以实现防患未然的努力在现阶段,当谈到从严治党,搞好党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候,人们似乎更多地关注遏制和打击消极腐败丑恶现象,特别是忧虑于消极腐败丑恶现象“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的问题。这是应当认真重视和探讨的问题。从严治党搞好党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理所当然地包括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发挥我们民族的良好精神风貌的一面,和遏制打击与此相对立的消极腐败丑恶现象的另一面。我们党的优良党风,我们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是保证我们事业胜利发展的重要优势,也是遏制打击与此相对立的消极腐败丑恶现象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后,从中纪委第二次全会具体部署和有效开展反腐败斗争以来的实践,更是证明了这一点。邪不压正,高扬正气,造成崇尚正气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就是遏制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消极腐败丑恶现象“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的问题,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有着联系的两个社会现象。我们需要去研究它。这里,需要我们摆脱感情的冲动,理智地去分析这种现象的根由。从而在这个基础上,执行科学的对策。实际上,“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不尽相同的两个范畴的问题,应当分别加以探讨。先谈谈“出生率”,也就是今天腐败现象高发多发的问题。这是一个人们忧虑的问题,这是一个妨碍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的问题。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披露消极腐败丑恶现象的材料中发出“本来不该发生这样的事”之类的感叹。而如果我们冷静地作理智的思考,那末,就会从另一个角度获得新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对于我们来说,恰恰是十分必要的。马克思在《资本论》1867年第一版序言中曾这样说过:“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 版,第2卷,第101页。)这里,有两个观念应当十分注意,一个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一个是“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是充满唯物辩证法的论断,一个是讲的客观规律的必然性,一个讲的是人们认识规律之后的能动性。这是相辅相成的命题。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比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要小的代价,来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现代化,而且要干得比他们还要好。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探索,这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决定着我们必须而且一定能够实现的。但是,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推进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曾经出现过的众多弊端问题,我们不能完全避免,包括消极腐败丑恶现象在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消极腐败现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难以完全避免”,而不是“本来不该发生这样的事”。“消极腐败现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难以完全避免”,这是一个似乎使有正义感的善良人们难以接受的,有许多人写过批判“腐败难免”的文章。但是,我们既然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是处于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我们就应当懂得“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52页。)道理。就会懂得处在同国际资本主义竞争共处、国内实行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是既不能使腐败现象完全消除也不能使之不再产生。这个唯物主义的道理,我们应当懂得。这是一个令人不愉快的事实,而又是我们必须面对并正视的事实。在全人类进入共产主义之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法制正处在建立而还很不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已经难以生效的情况下,在我们的社会发展的现实程度上,由于追求尽可能大的利益欲望的驱动,消极腐败现象的丛生多发,就在所难免。这是我们应有的冷静的理智的态度。我们应当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忧患意识。这就是邓小平经常讲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没有十全十美的办法。所以,“出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我们的思想政治优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使我们清醒地认识,消极腐败丑恶现象的出现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我们在清醒地认识的基础上,应当而且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使之“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3页。) 这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我们可以降低其“出生率”,但不能做到使之既不存在又不再产生,而是要进行坚持不懈地斗争,不能企求毕其功于一役。“出生”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降低“出生率”也必须按规律办事。这就要研究消极腐败丑恶现象产生的具体成因,对症辨治。提高我们的对症辨治能力是当务之急。这需要作大量的调查研究。这里,要提到一个我们重视不够的领域。那就是对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现代化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出现的消极腐败丑恶现象产生的具体成因的研究。在我们的一些同志中,有这样的一种幼稚的想法,就是以为我们是社会主义,那些资本主义条件下出现的消极腐败丑恶现象,就不应产生,不会产生。不客气地说,这就有点沾染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言中嘲笑的那种德国庸人习气。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他进一步解释说:“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2卷,第100 页。)这一番话,给予了我们重要的方法论的启示。市场经济、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现代化,必然为中国带来巨大效益;但是与此同时,也会相伴带来弊端缺陷。我们要正视,并着力去解决。马克思嘲讽当地的德国庸人,说:“柏修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英雄)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我们却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2卷,第101页。)这一番话是十分辛辣的。 而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一些同志不愿去研究市场经济的某些负效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去研究,不去作必要的努力。我们老祖宗的这番话,应当是一帖苦口的良药。我们的任务不是用社会主义优越性来自我安慰,自我满足,而是要研究如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使这些历史上难以完全避免的东西尽可能地减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们党和国家通过制度建设、法制建设,为遏制消极腐败丑恶现象的滋生,作出了努力。强化我们的忧患意识,是进一步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必要条件。既然,消极腐败丑恶现象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因此,我们就不应当不必要地去吊高人们对消除消极腐败丑恶现象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值。也要不客气地说,我们有些同志提出的理想主义般地实现消极腐败丑恶现象的“根除”的热情是可嘉的,但是却是不现实的,因而是不能实现的,而且会造成某种误导。在慷慨激昂的气氛中,说这样的话,似乎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对于搞好工作是完全必要的。这样想问题,处理问题,是很必要的。对消极腐败丑恶现象,实现控制“出生率”,是可以做到的,同样,提高其“死亡率”,也是可以做到的。这同样可以向资本主义国家作些借鉴。邓小平同志在著名的1992年南方谈话中这样说过,“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这不仅提出并肯定了可以借鉴的重要思想,而且明确了两个重要指导原则,一是要搞得比他们还要好,而不是照抄照搬,这是人们比较多注意到了的;另一个是,邓小平强调了他们经验中的一个重要的、本质的方面是:“管”,是“管得严”,是我们要“管得更好”。这是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突出一个“管”字,就是要发挥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有效地同消极腐败丑恶现象作斗争。应当指出,在研究借鉴国外经验教训的时候,有些同志的视野不够开阔,尤其对一些经验教训的本质理解和把握不准确,那就结果会适得其反。比如,在吏治方面,有些同志非常热衷于推荐“高薪养廉”,甚至以为是唯一的良方。而只要多方面地去考察,就不难发现,这不仅是中国现实生活不可行的,而且同那些国家经验的本质是不一致的。凡是搞得比较好的,主要还在于严格规范的管理,而“高薪养廉”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管理的支撑点而已。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进现代化、搞市场经济进程中在吏治、社会风气、社会秩序等等方面已经发生的和面前存在的问题,既要认识其之某种不能完全避免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发挥我们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优势,来使之“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在这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消极腐败丑恶现象的“出生”和“死亡”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而实现控制“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也必须按规律办事。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来研究现阶段的积极的现实可行的近期目标。近年来,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的从实际出发的积极奋斗目标,我们就是要切切实实地使之落到实处。情绪冲动,以为不过瘾,那至少是一种天真幼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新的开拓,设想十全十美是不现实的。在从严治党,搞好党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上,把我们的好传统,把我们的正气,发扬到最大程度,把消极丑恶面减少到最低限度,是可以的,更是必要的。毛泽东同志说得好,“事情总是不完全的,这就给我们一个任务,向比较完全前进,向相对真理前进,但是永远也达不到绝对完全,达不到绝对真理。所以,我们要无穷尽无止境地努力”。(注:《毛泽东传(1893―1949)》第705―706页。)努力地工作,实现两个最大的“限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是应当做到的。【责任编辑】吴毅
|
[
"Medical",
"Electronics",
"Politics"
] |
Politics
|
北欧和非洲前线国家外长会议结束新华社斯德哥尔摩5月14日电据瑞典通讯社报道,北欧国家和7个非洲前线国家外长会议今天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结束。外长们在会上一致强调,必须坚持对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实行经济制裁,直到它发生深刻变化为止。外长们认为,南非政府同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的对话是积极的,但是,举行消除种族隔离制度的谈判,还必须排除很多障碍。北欧国家决定在近期内派代表团去南非考察,并打算继续实行贸易抵制等制裁措施。这次会议是5月13日开始的,下一次会议将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举行。(完)
|
[
"Transport",
"Military",
"Law",
"Mine",
"Energy",
"Space",
"Politic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Sports",
"History",
"Art",
"Literature",
"Economy",
"Medical",
"Computer",
"Agriculture",
"Electronics",
"Philosophy"
] |
Politics
|
【 文献号 】3-337 【原文出处】《娄底师专学报》 【原刊期号】200101 【原刊页号】55~58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108 【 标 题 】网络作为文艺传播手段的思考 【英文标题】The Network Used as Literature and Art MediaHE Yan-hong(Centre of Lab.Loudi Teachers College,Loudi 417000,China) 【 作 者 】何艳红 【作者简介】何艳红(1965- ),女,湖南新化人,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验中心,助理实验师。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验中心,湖南 娄底 417000【内容提要】网络作为文艺传播手段在世界文化多极化的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的介入和文艺家的价值抬升、角色转换将成为规范网 络文艺传播的重要因素。【英文摘要】The network which serves as a means of literature and arttransmitting,plays a great role in the course of the cul turalmulti-polarization in the world.The government's intervention,the literators' value ascension and the role coversion willbecome importance factors in the stipulation of literatureand art transmission.【关 键 词】网络/文艺传播/角色转换network/literature and art transmission/role conversion 【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66(2001)01-0055-04一原始社会,人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着文学传播。文字的发明成为原始社会与文明社会的分水岭。文字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符号,而书籍印刷成为文学传播的几乎唯一载体。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革命,不仅正在逐渐改变人类竞争的势态,而且正使人类的合作走上新的台阶。第一次信息革命,以计算机的问世为标志,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第二次信息革命目前正方兴未艾,它的里程碑是计算机的网络化与多媒体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微波通讯、卫星通讯、光纤通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问世,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得以空前方便地进行联系。电脑时代的到来,文学艺术藉以存在的方式、意义已经而且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文艺传播速度的快捷、内容的丰富与手段的多样,已为旧时代结舌瞠目,文艺传播市场的规范已成为日益严峻的课题。网络技术对文学乃至文化有什么影响呢?人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各执一端。事实上,辩证地看,网络技术作为文艺、文化传播手段对文艺、文化的影响有积极、消极两个方面。网络技术对文学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传播的全球化。崇山峻岭、长河大洋不再影响全球文学艺术的资源共享,高宽带的光纤正在向边远的乡村延伸。据计算,人类有史以来所积累的知识,使用一条光纤在3-5分钟内就能传输完毕。2.文艺作者与受众的世俗化。文本的署名曾成为文学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文艺曾是作家艺术家谋生的手段,但是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逐渐为寻常百姓提供发表的自由,匿名创作成为自娱自乐的方式。作为个人创作,人们可以利用超文本任意涂鸦,挥洒才情[1],读者则为广大的网络终端用户,即占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3.文学手段的综合化。人类文学经历着从综合性的艺术中剥离出来又复归为综合性的艺术的过程。新技术将为文学的综合性提供新的保证。人们在流览网络小说时,可以根据文字的叙述了解情节的进展,也可以听到或读到不断插入的音乐、图片和音像资料。网络技术对文艺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而迅速的推进,强势文化以唯我独尊的心态对弱势文化进行渗透。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文化的多极化的矛盾将日益尖锐。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格局将在文化共享、文艺共享的名义下成为隐含许多可怕因素的未来神话。具有超国界以唤起人类共同情感为特征的文学将有可能借助现代传媒技术而为虎作伥。(2)作为后现代产物的网络小说,它切断了作者或读者与现实之间的真实联系。如同电脑多媒体游戏,借助声光图像创造出一个与世隔绝而又自在真实的虚幻世界。游戏者关注的是当下的现场感受,把他们所面对的虚幻世界当成是唯一的真实。随着电脑技术支持的进一步升级,网上创作与欣赏所能实现的虚拟真实的能力将无限提高。无怪乎有人担心,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这种虚拟化的境地学习预制好的人生神话,定会“反认他乡为故乡”,迷失自我。高科技对日常生活的介入将使人们生活日益便捷,但也势必使人们愈来愈离开真实的生存状态。人类生活对科技的依赖性愈来愈强,而其独立性愈来愈弱。这对未来教育提出了严重的课题。(3)网络的开放性将使文艺创作与传播变得空前自由,网络终端将成为一个个没有检查官的文学园地和没有警察的政治广场。日益成为公害的文字垃圾(包括黄色故事)、不正当的言论(包括邪教思想)通过网上传播,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预言,未来网络社会的战争不见硝烟,“制毒”者的锐器足以使敌对政府瘫痪消亡,而且,由于黑客和病毒的侵入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已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因此,不少国家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美国政府决定从2000年度财政中拿出巨款打击网络恐怖活动。但潜滋暗长、“和平演变”才更可怕,更为严重的是,越来越多的愤世嫉俗者和政府异己势力将从“制毒”转变到坚持“韧性战斗”中来。网上文学和网上文化是坚持“韧性战斗”的最好武器。二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悲观。因为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曾使我们的社会向着文明前进,尽管科技与道德伦理也有背反的时候,我们相信方兴未艾的高科技同样能够真正造福人类。当然,我们将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一)政府应有前瞻的眼光,在网络文学的建设上给予财力、物力的投入传播媒体的权力是一种政治权力。掌握了传媒,在很大程度说是掌握政治。因此网络无限的自由度,将使政府的介入显示出空前的重要性。政府没有理由认为网络文学建设不带来经济效益而坐视不管。美国不但暂缓征收网上贸易与服务增收额外的赋税,并从1999年度财政中拿出巨款,把美国所有文化财富搬上网。而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遗产,却没有在网上得到很好的体现。网上中文信息资料本来就缺乏,可封建糟粕却不少。国家还没有将如何在网上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列入整体文化发展规划,还没有行之有效的保护民族文化遗产、输出民族文化信息的措施。我们只有借助高科技传媒技术将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才能扩大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不良文化、信息垃圾的渗透和入侵,为世界文化的多极化作出贡献。这就需要政府在精力、财力、物力上的大量投入和科技界、文化界、文艺界、教育界的通力合作。(二)文艺家的工作方式将相应改变,他们的价值将更加重要网络的开放性,的确给文艺家造成不少冲击。比如文艺家的著作权受到侵害,他们的著作被私自下载。特别严重的是当未来社会彻底告别笔与纸的时候,文艺家的价值与生存将受到挑战。但是可以相信,文艺传媒愈开放,文艺家的价值愈高。因为,第一,“只要人仍然用语言交往,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恐怕仍会流传下去,……别的艺术无法替代它。”[2]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怎样给未来文艺家的价值做出合理判断与预测,文艺家在“转型期”怎样在迎接挑战的同时体现自身价值。第二,以何种媒介来进行创作只是手段和形式问题,不是内容问题。对于作家来说内容总是创作的主导因素。首先,那种在网络社会作家将给“毙了”的结论未免下得太草率[3]。虽然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它改变的不会是人们生活的全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产品的生产的区别将会长期存在。电脑、网络只是部分地改变了生产劳动与物质资料联结的方式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方式,却无法改变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属性。因此,只要社会分工还存在,人类自身还没有得到真正解放,作为文化精神主要承担者之一的文艺家就会有生存的可能性。其次,文艺创作需要才情、悟性,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优秀的文艺家之所以优秀就在于他为率尔操觚的业余爱好者所不可比拟。网上文艺良莠不齐的情况愈严重,文艺家的价值愈显重要。比如网络小说的创作群体中,虽不乏有良好的文学素养的业余爱好者,但更多的作者出于消遣,随意涂鸦,技巧粗糙,有的甚至低级趣味。政府和网络公司应鼓励职业的文艺家从事网络小说的创作,承认他们的劳动成果,在法律和技术上保护其知识产权。这样可以引导网络小说的创作走上健康的道路。(三)培养网络文学爱好者高尚的艺术趣味,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由于网络的巨大开放性,文艺的创作与接受变得空前自由,因此政府的网络监控和网络文艺爱好者的健康的文艺趣味显得十分重要。对于网络文艺的创作与接受活动的监控显然有别于对电脑犯罪的防范与打击。网络文艺活动也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所以所谓网络文艺的监控实际上是指对网络文艺进行规范管理,掌握网上文艺传播的动态,在充分尊重创作自由和保护隐私权的同时,政府可以使其对有不正端目的文艺活动的“闯入”行为合法化,就像捣毁黄、赌、毒的窝点一样。但这种有形控制的效果是极为有限的。对这样一种绝大多数出于对文艺的真诚喜爱的群体,我们更应该从积极的方面加以引导,使他们既不参与不健康的网络文艺的制作,又能够自觉地对不健康的网络文艺拒绝接受。如果过多地运用电脑警察(cybercop)对网络文艺进行行政干预并不是一个正常现象。1.加强网络文艺爱好群体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学校教育目前依然是主要的教育体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教育体制所具有的群体协同效应,对网络文艺爱好群体进行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使之不传播不接受格调低下的文艺信息。基于对有些哲学家所宣称的“人正在死去,文明人正受到物质系统和精神系统的双重奴役”的考虑,加强“网虫”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激发他们艺术创作的激情,使他们成为能理解和掌握新技术而又不至于成为其奴隶的健康群体。2.培养网络文艺爱好者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遗产的热爱之情我国古代、近现代文化、文学遗产博大精深,我们理当十分珍爱它们。我国传统文学以美善相兼为本质,以抒情言志为内核,以物我同一为感受方式,以传神写意为表现方法,以中和为美学风格[4],涵泳其间对人类心灵具有良好的净化作用,足以弥补后现代社会文学的浮躁与空虚。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精华已经在中国本土以外发生影响。大概早在17世纪,我国儒家经典通过来华的耶稣会的传教士的译介传到欧洲。欧洲了解中华文化的古代经典之后,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特别是法国的启蒙主义者,几乎每个人都对中国文化的早期哲学发过言。有的评价非常高,强调了它的法制和哲学思想的智慧。当然也有评价不高的,如孟德斯鸠,还有后来的黑格尔。事实上,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汇中,可以看到中华文化固有的素质。比如西方社会讲究个性发展,但所谓个性实不同于个人主义和私欲膨胀。现在人们已清楚看到,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勤修内功”,国家遵循“韬光养晦,发展自己”的方针而大有成效,世界也出现和平和发展的总趋势,大多数国家都在致力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中国儒家的“克己修身”、“反求诸己”可以获得现代意义与世界意义的诠释。至于中庸、仁、义、智、勇诸概念莫不如此。1988年,诺贝尔奖金得主聚会巴黎,会后发表的宣言指出:人类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去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联合国教科文组总干事泰勒曾说,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未来,也将鉴照现在和未来。可以套用WTO组织干事莫尔的话来说明中华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重要意义:“世界文化如果没有中华文化的参与便不是完整的文化。”中华文学曾对世界文学发生过影响。唐宋诗词影响了日本、韩国,18世纪法国的被称为“魏玛的孔夫子”的大诗人歌德就对中国二三流的作品《风月好逑传》评价甚高,法国的伏尔泰曾改编过《赵氏孤儿》,屈原、关汉卿都曾成为“世界文化名人”。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从卢梭、海德格尔的思想返观中西文化的融汇的逻辑基点,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到美国作家IRVING的"Rip Van Winkle",可以看出人类对精神家园的普遍追求,正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中华民族无愧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我们只有树立了对我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自豪感,才能在世界范围内文化融合的进程中,找到“和而不同”的基点,而不致迷失自己。3.普及信息检索知识,为优秀文艺作品的传播提供畅通的渠道全部人类知识都可以称为信息,文艺信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文献目录学就其应用层面而言就是信息的检索。现在尽管有了电脑、网络、多媒体,用CD-ROM可以把成千上万的典籍压缩在一张小小的碟片里,用INTERNET可以在瞬间把无数文献传到地球的另一端,信息的检索作为一门学问依然十分的重要。虽然随机检索十分方便,但对于拥有浩繁的典籍的国度而言,传统的文献目录学依然是沟通典籍与网络传播的重要桥梁。比如说,在《全唐诗》中检索某诗某字,可以通过随机检索,而在《四库全书》中检索某诗某字以设定合理路径为更加便捷,这就需要传统目录学的知识。如要在《四库全书》中检索元明小说、戏曲,则不必费此一举,因为《四库》不收小说戏曲,这是目录学的基本常识。21世纪将出现人人上网的局面,接受高等教育者是率先上网的群体,因此很有必要在高校开设信息检索的课程,使他们享有丰富的网上资源,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能便捷地读到他所要读的作品。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互联网终将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开始利用现有的条件尽可能将一些文学艺术作品搬上因特网。中国文联“文娱网”、上海作家局域网、由文化部主管的中华文化信息网等已经或正在开通,或接入国际互联网。《山花》等纯文学杂志拥有网络版。但这只是一个起步。此外,一些重要的文化典籍,如《全唐诗》、《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等等在大陆和台湾制成光盘。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在议事日程中。目前正崭露头角的超媒体,要求文艺家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创作才能,不仅得拥有原先专业分工所规定的专长,而且必须熟悉其他文艺形式,并且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多种艺术综合成整体的方法。随着神经网络计算机、超导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高性能设备的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可能出现光明的前景。文艺家与电脑的联系将更加广阔多样。文艺家的职责是利用高新技术告诉网上文艺爱好者真正的生活图景,培养他们高尚的艺术趣味。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的商业化、消费化,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的经验教训,在社会网络化的进程中,怎样充分发挥文艺家的作用,这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计算机专家曾自豪而又不无忧患地说:在通向信息高速公路上,中国与先进西方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关键是我们能否抓住这个起跑的时机。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艺和正在产生的文艺精华源源不断地送上信息高速公路,是有望成为现实的事情。文艺理论界应对这个新生现象加以足够的关注。收稿日期:2000-05-19【参考文献】 [1]黄鸣奋.全球化及其对文艺的影响州[N].文艺报,1999-1-12(3).[2]钱中文.文学发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陈海燕.如何看待网络小说及其前景[N].文学报,1999-7-8(1).[4]陈伯海.中国文学史之宏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
[
"Art",
"Military",
"Education",
"Space"
] |
Art
|
体育科学SPORT SCIENCE1999年 第1期 No.1 1999优秀跆拳道选手原地侧踢力量分析刘振光 林昭庚 陈艟 苏俊贤受试者为11名中国文化大学甲组男生跆拳道选手,平均年龄21.45±1.70岁、身高174.09±5.50 cm、体重65.2±6.30 kg。受试者在实验前30 min到达实验室,换好短裤,暖身20 min,准备接受实验动作测试。将表面鞋底测力器之电极片贴于受试者鞋底,经由讯号连接至电脑,受试者以准备姿势立于沙袋前。受试者分别做出原地左脚侧踢、原地右脚侧踢。受试者做出指定攻击动作,攻击目标,鞋底测力器经由传输线至电脑。每一个动作做3次,,取其平均数。每1次攻击都利用程式作校正的动作,使攻击力量的分析更加精确无误。资料以Microsoft Excel 7.0、WORD 7.0、SPSS/PC统计软件做资料分析。结果发现,原地左脚侧踢显著小于原地右脚侧踢,达显著差异(p<0.05)。表示原地左脚侧踢攻击力量,小于原地右脚侧踢。而在攻击力量分布情形中,右脚跟骨>す>股骨,显示右脚跟骨受力范围较大,受伤比例相对会偏高,训练中应注意肌肉力量的加强。整体攻击力量情形分析中显示,左脚攻击力量显著小于右脚攻击力量,在跆拳道如此激烈的运动中,力量无法均衡施展,容易产生运动伤害,因此,左右肌肉力量的平衡,在训练中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作者单位:刘振光(台湾、新竹、明新技术学院)林昭庚(台湾、台中、中国医药学院)陈艟(台湾、苗栗、亲民工商专校)(通讯作者)苏俊贤(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运动教练研究所)
|
[
"Art",
"Electronics",
"Transport",
"Communication",
"History",
"Sports",
"Medical",
"Mine"
] |
Sports
|
宇航学报JOURNAL OF ASTRONAUTICS1999年 第20卷 第3期 vol.20 No.3 1999高分辨率星载SAR总体参数分析黄 岩 陈 杰 李春升 周荫清 陈元藻摘 要 本文详细分析了高分辨率星载SAR的方位分辨率、距离徙动效应以及影响脉冲重复频率选择的因素。同时论述了分辨率、测绘带宽、模糊度、脉冲重复频率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并给出了计算机仿真结果。主题词 星载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 脉冲重复率 分辨率ANALYSE PARAMETERS OFHIGH RESOLUTION SPACEBORNE SARHuang Yan Chen Jie Li Chunsheng Zhou Yinqing(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Chen Yuanzao(Shanghai Institute of Satellite System,China Aerospace Corporation)Abstract Analyses of azimuth resolution,range migration,and factors of seleting 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 in spaceborne SAR are presented.The relations among resolution,swath width ambiguity and 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 are discussed.The results of computer simulation are given.Key words Satellite-borne rad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Pulse repetition rate Resolution1 引言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空间对地观测的成象雷达,与光学遥感相比,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可以穿透一定植被的优点,并且可以进行全球观测,在军事、农业、海洋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美国、欧空局、俄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分别发射了带有SAR的卫星或航天飞机。我国对研究和发展SAR卫星十分重视,因此开展高分辨率星载SAR系统总体参数的研究,对促进我国高分辨率SAR卫星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星载SAR总体关键参数包括雷达参数、图象参数、轨道与平台参数。雷达主要参数有:雷达工作波长,天线极化,距离信号带宽,雷达信噪比,测绘带宽,视角,脉冲重复频率等。SAR图象主要参数有:距离向、方位向分辨率,峰值、积分旁瓣比,等效视数,校准精度等。雷达搭载平台主要参数有:卫星轨道参数,平台稳定性参数等。各参数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制约关系。本文主要分析星载SAR方位分辨率、距离徙动、脉冲重复频率选择的制约因素。2 方位分辨率星载SAR的极限方位分辨率为[1](1)其中Ba为多普勒带宽,卫星速率Vs与雷达波束照射区在地面的移动速度Vg有如下关系[2]:(2)式中H为卫星高度,Re为地球半径,θi为入射角,ψ为视角。使得星载SAR极限方位分辨率要优于机载SAR的极限方位分辨率(Da/2)。对于高分辨率星载SAR,分析方位分辨率还应考虑实际天线的3dB波束宽度和信号处理中的加权问题。在信号处理中为压低旁瓣,采取频域加权,但同时会使主瓣展宽,降低分辨率。天线方向性图的形状,影响回波信号的频谱形状,对成象结果的影响也类似于一种频域加权。天线波束宽度直接影响方位分辨率,如果实际天线3dB波束宽度为kaλ/Da,理想均匀加权天线有ka=0.886。则方位分辨率为(3)其中kw为加权及天线方向性图带来的展宽因子,kw与峰值旁瓣比的要求有关。加要求旁瓣为-26dB,则kw≈1.1。3 距离徙动雷达载体与雷达照射的地面目标之间的距离变化称为距离徙动。雷达载体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为时间t的函数,记作R(t),忽略高次项,R(t)可以表示成t的二次函数[2]。(4)fd为多普勒中心频率,fr为多普勒调频率。星载SAR情况下,即使星上天线安装使波束指向与平台运动方向垂直,但是由于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雷达平台和地面目标的相对运动方向与雷达波束指向也不垂直,星载SAR的距离徙动现象比较严重[3]。在合成孔径时间内最大、最小斜距的差称为距离徙动量Rm(5)距离徙动量跨越的距离门数Rn=Rm/Δr,简称为距离徙动数,Δr为距离门的大小。Rn与多普勒参数、合成孔径时间、距离门大小等因素有关。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距离分辨率,也会使距离徙动数增加。卫星在轨道的不同位置上,雷达在不同视角情况下,距离徙动量也不同。Rn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反映了回波信号中距离向与方位向的耦合程度,它的大小与成象处理密切相关。Rn小于1时,SAR信号处理可以简化为两个一维处理。Rn越大,回波信号中距离向与方位向信号耦合越严重,精确的成象处理越困难。4 脉冲重复频率的选择4.1 多普勒带宽的影响为了避免测绘带内的目标回波相移超过2π,造成频谱混迭,脉冲重复频率fprf应大于多普勒带宽,在实际中一般要求[4][5](6)fprf的下限受到多普勒带宽的限制,也就是受到方位分辨率的限制。方位分辨率要求越高,多普勒带宽越大,要求脉冲重复频率也越高。4.2 发射脉冲遮挡的影响星载SAR整个测绘带内的回波应避免发射脉冲的遮挡[4][5],必须在几个发射脉冲之后的同一脉冲发射周期内收到。因此脉冲重复频率fprf应满足(7)即在第m个脉冲和第m+1个脉冲之间收到回波信号(m为正整数)。C为光速,Rmin为测绘带最小斜距,Rmax为测绘带最大斜距,τ0为发射脉冲宽度,这里考虑发射脉冲前后各有τ0时间的保护。4.3 星下点回波的影响星下点回波功率远大于其它方向的回波,因此在设计脉冲重复频率时,要尽量避免星下点回波落在测绘带的回波内[4][5]。脉冲重复频率要同时满足以下两式(8)(9)其中k为正整数,m与(7)式中相同。这里设星下点回波宽度为2τ0。4.4 距离模糊与方位模糊的限制星载SAR测绘带有一定的宽度,因此总会有斜距不同的另一地区回波的延迟时间,与测绘带内的回波延迟时间相差为脉冲重复周期的整数倍,在接收回波时两者重叠在一起,造成距离模糊[4]。一些角度上的目标回波的多普勒频移与主波束的多普勒频率相差为脉冲重复频率的整数倍,这些信号将在多普勒中心频率附近,干扰对主波束测绘区的成象,从而造成方位模糊。脉冲重复频率直接决定模糊区的位置,影响模糊度的大小。随着脉冲重复频率的增加,距离模糊区的间距变小,第一距离模糊区的位置接近距离向天线的主波束,使得距离模糊度增大。而方位模糊区的间距则随脉冲重复频率的增加而变大,第一方位模糊区的位置远离方位向天线的主波束,方位模糊度减小。因此脉冲重复频率的选择要兼顾距离模糊和方位模糊。综上所述,首先根据方位分辨率的要求,确定脉冲重复频率的下限,其次要考虑整个测绘带内的回波信号避免发射脉冲的遮挡及星下点回波的相遇,由于公式(7)-(9)中的m、k为整数,这使得脉冲重复频率被限制在一些离散的窄区间内,第三,根据不同的视角和测绘带宽度,分别确定脉冲重复频率的可选区间,最后,在这些可选区间内,兼顾距离模糊和方位模糊的性能选取脉冲重复频率。星载SAR在分析测绘带宽与斜距的关系,确定距离模糊区时,必须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另外,脉冲重复频率越高,雷达的功耗越大。因此在选择脉冲重复频率时,在可能的选择范围内,尽量选用较低的脉冲重复频率。5 计算机仿真结果通过计算机仿真,在三个典型视角计算高分辨星载SAR的距离徙动,选择一组脉冲重复频率,并计算相应的距离模糊度与方位模糊度。卫星轨道平均高度600公里,偏心率0.003,距离门为2.25m(斜距向)。图1给出视角为20°、35°、45°时距离徙动数随星下点纬度的变化的计算结果。在赤道附近距离徙动最大,视角20°时距离徙动数为197,视角35°时为385,视角45°时为566。目前在轨的SAR卫星距离徙动量为几个至几十个距离门。距离徙动量很大的情况,对成象处理算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1 距离徙动数随星下点纬度的变化表1给出测绘带宽50公里,视角为20°、35°、45°时选择的脉冲重复频率,并计算相应的距离、方位模糊度。表1 不同视角的脉冲重复频率选择中心视角(度)203545多普勒带宽(Hz)166016601660测绘带宽(km)505050脉冲重复频率(Hz)195020502115方位模糊度(dB)-22-24-24.5距离模糊度(dB)-34.5-25-176 结论本文介绍了星载SAR总体参数设计的内容,详细分析了方位分辨率、脉冲重复频率、雷达视角、测绘带宽等总体参数之间的关系。高分辨率星载SAR的方位分辨率不仅与多普勒带宽、卫星速度、波束中心在地面的速度有关,而且还应考虑天线方向性图和加权处理对方位分辨率的影响。高分辨率星载SAR的距离徙动现象十分严重,影响成象处理算法的选择。分析了脉冲重复频率选择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同时论述了分辨率、测绘带宽、模糊度、脉冲重复频率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并给出了一组计算机仿真结果。作者单位:黄岩 陈杰 李春升 周荫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203教研室.100083陈元藻:航天工业总公司第八研究院参考文献1 Raney R K.Considerations for SAR Image Quantification Unique to Orbital Systems.IEEE Trans.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1991,29(5):754-7602 Curlander J C.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ya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13 Davidson G W and Cumming I.Signal properties of spaceborne squint-mode SAR.IEEE Transaction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1997,35(3),611-6174 Raney R K.Conceptual design of satellite SAR.in Proc.IGARSS,1984,801-8075 陈元藻.星载SAR模糊特性及其工程设计.上海航天,1997,(4)收稿日期:1998年10月19日,修回日期:1999年4月19日
|
[
"Law",
"Space",
"Mine",
"Transport"
] |
Space
|
【 文献号 】2-545 【原文出处】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 【原刊地名】郑州 【原刊期号】199601 【原刊页号】42-45 【分 类 号】G1 【分 类 名】教育学 【 作 者 】郭喜青 【复印期号】199607 【 标 题 】构建心理教育学的思考 【 正 文 】 摘要 提高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的提高,实现心理教育科学化需要科学的心理教育理论的指导。心理教育学这门新型交叉学科的建立将为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提供理论依据。心理教育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已为心理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条件。关键词 心理教育学 心理素质 心理学 教育学* * *一、构建心理教育学的依据依据之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中,围绕升学而进行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素质结构比较单一,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的客观要求。为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素质的整体结构中,主要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因而也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素质教育,即思想素质教育、知识素质教育,技术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等。在应试教育中,主要是进行单纯的知识素质教育,对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重视不足,因而是一种不完整的素质教育。因此,心理素质作为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素质结构及其相应的教育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重新认识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系统的、全面的开展与此有关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学的研究,从而为素质教育提供心理学的依据。依据之二:心理教育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心理教育学的建立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已经取得的心理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心理教育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心理教育活动到建立心理教育学的各分支学科,最后形成心理教育学这样一个归纳的逻辑过程。如果说心理教育起源于心理咨询活动的话,那么,心理咨询便是心理教育学最早的一门分支学科。自1879年德国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诞生以来,心理学为心理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心理教育学就是在传授心理学知识,积累心理教育经验,解释心理问题,调控人的行为等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心理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呈现出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趋势,其研究成果已达到了较高水平。(1)这就为建立心理教育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依据之三:心理教育科学化的实际需要。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心理教育起步比较晚,心理教育科学化水平比较低,不仅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也不能适应我国心理教育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的心理教育是从本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建国后的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心理学被视为伪科学而受到批判,蒙受了不白之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才逐步恢复心理系、开设心理学专业或心理学专修课,但大多停留在对师范生这种准教师所进行的心理学知识教育,旨在为未来从事教师职业作准备,而不是用于自身或其教育对象实际的心理教育。8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在中学生中开展中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实验,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一些师范院校或医院面向学校和社会开办了心理门诊,心理教育开始向社会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心理教育的研究成果仍然是支离破碎,不仅概念混乱,缺乏对心理教育规律的研究和认识,更谈不上形成完整的心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这不仅极大地制约了心理教育活动的普及,妨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无法从整体上对心理教育规律、方法的研究和掌握。综上所述,从现在起,非常有必要构建心理教育的理论体系,使心理教育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二、心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心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2)“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领域。”(3)因此,要想确立心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必须研究心理教育学所要研究的特殊矛盾,区别其与其它相关科学的异同。心理教育学是心理学和教育学交叉之后形成的一门交叉科学,既不属于心理学的分支科学,也不属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这门新兴的交叉科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相互区域中独立出来,具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同时又与心理学和教育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接受两门科学某些规律的共同制约。其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儿童和青少年在接受心理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矛盾,为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提供理论依据。在心理教育学中,心理教育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要想界定心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必须首先界定心理教育这个基本概念。尽管我国学术界对“心理教育”等概念认识不尽一致,(4)但我们认为“心理”属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它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的总称,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反映。(5)“教育”属于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它指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施行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6)但是,心理教育决不是“心理”和“教育”的机械相加,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因此,心理教育就是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这里所说的心理教育是狭义的心理教育。即学校心理教育。广义的心理教育除学校心理教育之外,也包括家庭心理教育和社会公众的心理教育。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素质和个性素质。同理,心理教育学虽然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科学,但决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规律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性的规律。(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它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方针、制度、各项教育工作的任务、过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教师,学校的领导与管理等问题,教育学由于所研究的对象不同,有不同的分支,如学前教育学,普通学校教育学、特殊儿童教育学等。(8)因此,心理教育学是研究心理教育现象,揭示心理教育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心理教育的本质、目的、方针、制度、各项心理教育工作的任务、过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教师、教学、实验、评价、管理等。心理教育学也可根据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划分出具体的分支学科如幼儿心理教育学、学校心理教育学,家庭心理教育学、社会心理教育学、学生心理教育学、教师心理教育学、管理心理教育学等。那么,应该建立什么类型的心理教育学呢?在对大量的学科体系进行总结和研究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从科学的意义上,可以将学科体系大体上划分为三类:1.问题学型学科体系,即以研究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的学科体系。其基本特征是:抓住要害问题进行专门研究;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无固定的模式,文风活泼,不拘一格。2.领域学型学科体系,即把研究某种特殊现象及其规律作为其研究对象而构成的学科体系。其基本特征是:有确定的研究领域;有较固定的模式;总论在先,分论在后;文风较为呆板。3.范畴体系型学科体系,即从某个最基本的范畴为逻辑起点演绎而成的学科体系。其基本特征是:以某个最基本范畴为逻辑起点;采取演绎逻辑的方法把与最基本范畴相关的知识、资料或成果构成一个整体;体系严谨、规范;具有先演绎,后归纳的双重性。这三类学科体系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就学科体系形成的过程而言,问题学型学科体系是整个学科体系形成的基础,处在第一层次;领域学型学科体系居中间层次;范畴体系型学科体系处在最高层次。问题的深入研究自然会确定所研究领域的范围、广度和深度,最终则会形成作为严密科学逻辑起点的最基本范畴,从而构成相应的完整学科体系。我们认为心理教育学体系现已进入领域学阶段,所以,应从领域学型学科体系开始,逐步上升为范畴体系型学科体系。三、心理教育学的结构与功能系统科学认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称为系统的结构,系统与外部的联系称为系统的功能。心理教育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也是一个系统,因此具备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一)心理教育学的结构心理教育学的结构是指心理教育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依据心理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心理教育学由总论、理论、操作和具体学科四个要素构成,其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了心理教育学的结构。具体表述为,由心理教育的由来与发展,心理教育概念界定,心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类型及研究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总论对心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具体学科三个分论起着制约作用,是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居于基础地位;作为由心理教育的本质、心理教育的目的、心理教育方针、心理教育制度、心理教育目标分类等各要素构成的理论分论是整个结构的灵魂,它对整个结构中其他三个分论起到统帅作用;作为由操作技术方法构成的操作分论是对总论、理论分论和具体学科分论给予科学方法的支持,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具体分支学科构成的学科分论,使心理教育学进入专门领域,具有综合化、专门化的特点。综上所述,心理教育学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就构成了心理教育学的科学结构。(二)心理教育学的功能心理教育学与外部的联系构成了心理教育学的功能。1.心理教育学的理论功能心理教育学首先是一门新兴科学,所以,它的建立不仅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而且还为整个科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2.心理教育学的教育功能心理教育学为提高心理教育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也就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提供系统的、科学的理论基础。它不仅可以使人们对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识,转变其忽视心理素质教育的旧观念,而且使学校和教师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中能自觉遵循心理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心理教育学除了具有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的直接功能外,还具有通过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进而提高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间接功能。3.心理教育学的社会功能广义的心理教育学不仅限于学校,而且包括社会心理教育在内。人是工作、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人的心理活动也必然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影响的性质决定着人的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所以,就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心理素质,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参考文献(1)朱赤:《美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向》、《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年2期,第51―56页。(2)(3)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84页。(4)龙立荣、江光荣:《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理论问题讨论》、《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年2期,第41页。(5)(7)《辞海》《教育、心理分册》第104页、98页。(6)(8)《辞海》《教育、心理分册》第1页。
|
[
"Literature",
"Art",
"Law",
"History",
"Sports",
"Energy",
"Agriculture",
"Electronics",
"Enviornment"
] |
Sports
|
钱菁开拓中医男性科新天地新华社杭州5月14日电(记者曹银康)1986年3月,一位中医师建立了浙江北部地区首家男性科门诊室,4年来已为3000多例男性病患者治疗或缓解了痛苦。这位中医师就是浙江省海宁市中医院副院长钱菁。钱菁是14年前高中毕业后拜师学中医的。他在门诊中发现有不少男子患男性病,其中多数是性功能障碍或不育症。为了这些病人的家庭幸福,他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开设了治疗男性病的专科门诊。钱菁研制了一种倍受推崇的阳萎灵胶囊,是男性病研究领域中的一项创造。传统中医一直把生殖、生育功能视为“肾”的范畴,因此长期来在临床中把“补肾壮阳”作为主要治疗方法。目前,国外从事这项研究的专家发现,男性阳萎与血液流变的差异有关。而在男性门诊室就诊的阳萎病人,一般都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很少伴有肾虚症状,其发病原因大都是由于性知识缺乏和其它精神因素导致的。所以,钱菁根据国外的血液流变原理,以及中医的肝有参与血液流变的功能,大胆突破“补肾壮阳”的传统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了“调肝活血壮阳”的治疗新方法,并率先研制成功具有调节肝血功能的“阳萎灵胶囊”,在中医男性临床中独树一帜。经过临床100例观察,痊愈71例,好转23例,总有效率为百分之九十四,而且无副作用。这项成果不久前在一个专业会议上,受到专家好评,被认为“对于男性学的研究非常有价值”。钱菁在积极探索治疗阳萎新途径的同时,也在治疗男性不育症方面花了很大气力。他研制的“生精散”、“通精散”等,能增加精子、提高精子活力。几年来治疗了600多名患者,疗效较好。(完)
|
[
"Mine",
"Education",
"Energy",
"Electronics",
"Politics",
"Economy",
"Space",
"History",
"Law",
"Military",
"Medical",
"Transport",
"Communication",
"Sports",
"Philosophy",
"Literature"
] |
Medical
|
【 文献号 】4-334 【原文出处】《外国文学评论》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102 【原刊页号】53~59 【分 类 号】J4 【分 类 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111 【 标 题 】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张与实践 【 作 者 】高继海 【作者简介】高继海 男,1959年生。199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近期代表作:专著《英国 小说史》(英文版),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译著伊夫林・沃《独家新闻》,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2月。【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读解康拉德的小说《“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指出康拉德在表现人性、人的生存处境方面的独特之处。 其基本观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真诚地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从而遏制恶的滋生和蔓延。康拉德运用叙述视角的交替、叙述态度和语气的交换营造气氛,调节作者、作品及读者之间的距离,开创了一种新的叙述方法。康拉德的现代性在于其选择及表现主题时的独立创新精神。【关 键 词】《“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主题/人性/叙述方法/艺术宣言 【 正 文 】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是波兰裔英国小说家,其父曾因组织领导波兰人民争取独立自主的斗争被沙俄流放。康拉德12岁成为孤儿,由其舅父抚养成人。他17岁只身到法国马赛当海员,4年后到英国商船上服务,在那里工作了20年,后来加入英国国籍,并娶一英国女子为妻。康拉德将自己后半生献身于文学,以其20多年海上生活经历为素材,创作出十余部深受读者喜爱和批评家赏识的小说。康拉德的文学声誉由李维斯在其《伟大传统》(1948)中定了基调,在康拉德百年诞辰前后达到顶点,此后一直吸引了众多批评家的广泛关注。康拉德创作的年代正是传统现实主义小说走向衰落,现代主义小说逐渐兴起的年代,是文学上多种流派争奇斗艳,异彩纷呈的年代。然而康拉德是印象主义作家还是象征主义作家?他的艺术是唯美主义的还是自然主义的?他的小说在主题和叙述方法上有哪些特色?这些重要问题,在以往的康拉德研究中讨论得尚不够充分,本文通过对康拉德的小说《“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的读解,尝试回答上述问题。一1897年康拉德出版了他的第三部小说《“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以下简称《水仙》)并为小说写了一个《序言》。他此前的两部小说《阿尔迈耶的愚蠢》(1895)和《荒岛流亡者》(1896)虽然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批评家的注意,但康拉德对自己能否当一名成功的小说家还没有信心,因此也没有下定决心放弃海员生涯专事文学创作。在写作《水仙》时,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语言、主题和叙述方法,获得了当小说家的自信,决定将自己的后半生献身于文学。康拉德在《致我的美国读者》中写道:“我作为一个致力于表达自己最真实情感的艺术家,成败荣辱均系于此书。其中的文字表达了我对船、对海、对海员、海风深厚不移的爱,这种爱铸造了我的青春,陪伴我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注:Robert Kimbrough ed.,Joseph Conrad:The Nigger of the"Narcissus",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79,p.168.)《水仙》篇幅不长,情节十分简单。小说出版后,当时《每日邮报》的一篇文章评论说:“也许我们期望过高了,但不管怎么说,这本小说令人失望,仅仅叙述了水仙号从孟买到泰晤士河的普通的航行。船上有一名聪明的黑人水手名叫詹姆斯・威特。他大部分时间躺在船舱中,最后死了,被葬入海里。这就是全部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坏人,没有英雄主义。除了一场风暴和一次死亡与葬礼外,没有任何事件。”(注:Robert Kimbrough ed.,Joseph Conrad:The Nigger of the"Narcissus",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79,p.215.)笔者引这位评论家的话,意在说明康拉德的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们超越了当时一般读者的“期待视域”,从来没有像狄更斯或哈代的小说那样受人欢迎,但有鉴赏力的读者依然能从中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的享受。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驳杂丰富,具有开放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读解,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先从主题的角度做一些具体的分析。首先,《水仙》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它真实记录了康拉德的一段生活经历。康拉德在《序言》中指出这是“从无情的岁月流逝中撷取的生活瞬间”,表现“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实际生活中确有“水仙”号这条船,而且康拉德本人在这条船上当过二副,船上也的确有一名黑人水手死在航行途中,时间是1884年6月至10月,出发地也是孟买,但目的地不是泰晤士河,而是法国的敦刻尔克,当然黑人的名字也不叫威特。小说中对海员生活细节的描写,对他们粗犷性格的刻画,对航海术语和海员俚语的运用,对船的拟人化比喻,尤其是对海上风暴的生动描写,没有长期的生活积累是绝对写不出来的。其次,《水仙》是一部象征主义作品。“水仙”这个词源于古希腊神话,有“自恋、自怜”的含义,与黑水手威特的心理和行为完全吻合。威特嫌饭不好吃,抱怨说,“好一顿人吃的晚餐啊,我家里的狗都怕吃不下哩。难道你我只配吃这种东西?”(第189页)(注:引自《康拉德小说选》,袁家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笔者对译文有改动,下引该小说均出自此书,随文注出页码。)他嫌别人打扰他的睡眠,忿忿地说,“我本想眯一眯眼睡忽儿觉的。你们知道我好几夜不能安眠了啊,你们偏偏上这儿门口来,好象一群讨厌的老娘们儿,叽里咕噜地闹个不停。你们哪还顾到一个快死的人!”(第189页)康拉德在《致我的美国读者》中解释说:“一个黑人在英国船上是孤独的,他没有朋友,他怕死,用自己濒临的死亡恐吓船上的人,支配我们的怜悯,嘲笑我们的感伤,击溃我们的怀疑。但在书中,他仅仅是船员的集体心理和行动的轴心。”(注:Robert Kimbrough ed.,Joseph Conrad:The Nigger of the"Narcissus",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79,p.168.)康拉德显然让威特作为死亡的象征。威特的英文是Wait,意为“等待”,他上船不是为了干活,而是等待死亡;船员们关心照顾他是因为他们在威特将死的状态中看到了自己必死的命运,仿佛挽救威特就是在挽救他们自己。威特这样谈到那即将到来的死亡,“仿佛它已经光临了,仿佛它正在对面甲板上散步,仿佛它马上会走进来睡在那张惟一的空铺里。”(第200页)水手们为了让威特安静休息,晚上不敢喧闹,不敢奏乐唱歌,连换班的水手也不敢象往常那样大声吆喝,而是轻轻摇醒同伴。威特就这样以自己的自恋自怜控制了所有水手,干扰了船上的正常工作。水仙号船在浩瀚的海上航行,象征一个封闭的小社会。“她有她自己的前程;那践踏在她甲板上的人们赋予了她生命;同将她抛弃给大海的陆地一样,她也有忍受不了的悔憾与希望的重负,被胆怯的真理和狂勇的谎骗所盘踞。”(第195页)在这个只有26人的小社会里等级森严,船长很少抛头露面,命令由大副和二副转达,水手长督促众水手执行。船长明知威特沉疴在身,却出于一时的怜悯雇佣了他。代表激进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唐金一无所有,懒惰自私,到处煽风点火,后来策划叛乱,用铁钉险些击中船长,而追根溯源,都是船长的怜悯心所致。康拉德暗示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在与大自然做殊死博斗时,怜悯心是极其有害和危险的。但小说没有谴责船长,而是让他为自己的过失承担了责任,他在关键时刻临危不惧,恩威并施,平息骚乱,表现了大智大勇。这似乎暗示怜悯虽是人性的弱点,又是人性之高贵所在。在船这个小世界里,康拉德总是站在代表权威和秩序的船长一边,表明他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同时也透示出作者对父亲当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彻底否定。康拉德曾说,“读我小说的人都知道我的信条,即这个尘世的世界建筑在几个十分简单、象岩石一样古老的观念上,其中之一就是忠诚。”(注:Joseph Conrad,A Personal Record:Some Reminiscences,London:Dent and Sons Ltd.,1923,p.xix.)忠诚于自己的职责,这是康拉德心目中理想的海员品质,也是康拉德认为做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小说中的辛格尔顿是康拉德理想水手的典型代表,他十二岁即当水手,在海上生活了近半个世纪,“腰部以上脱得精光,活像一个吃人的蛮族首领,魁伟的胸膛和壮大的臂膀双头肌上刺满了花纹。他是原始智慧的化身,在猥亵纷扰的境地还能清明在躬。”(第173页)他是船上惟一看透威特,不受其影响的水手。小说中的风暴代表自然的力量,检验并激发出海员的团结、勇敢和坚忍不拔,以显示他们在生死考验面前作为人的尊严;而黑水手威特作为海员们的“集体心理”代表,则检验并诱发出他们的自私、孤独、懒散和无政府倾向。威特一上船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控制了大家的情绪和行动,使大家各自心怀鬼胎,互相猜忌,纠纷不断,矛盾重重。当风暴来临,船面临倾覆的危险时,大家暂时忘记了威特的存在,齐心协力,团结奋斗。这其中“有一两个人叫喊着爬上绳去,大多数人慌忙屏息,紧紧把稳了各自的立脚点。辛格尔顿将他两个膝头塞在舵轮壳下面,并小心地松了松舵,以防船身向前倒栽,他的眼睛却没有离开那奔腾前来的浪头。”(第219页)在真正的死亡威胁面前,海员们能发挥自己智力和体力的最大潜能,为自己的生存而奋力拼搏,使他们作为人的尊严得到了充分而完美的体现。但当风暴稍减,危险刚过,他们又打起自己的小算盘,他们的自私、虚荣、傲慢、贪婪顷刻又表现出来。康拉德似乎是在演绎昆德拉的命题: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人只有背负沉重的十字架谦恭前行,才有获救的希望。这部小说还有浓重的神秘主义气氛。威特本身就是一个谜一样的神秘人物。他身材魁梧健壮,声音洪亮,却沉疴在身,不能劳作。他是不祥的征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狂风恶浪,即使风暴过后,船也一直逆风行驶。代表“原始智慧”的辛格尔顿预言他将在见到陆地时死去,果然船驶近一个海岛时他被葬入海底。此时风向立即改变,此后一帆风顺。二这部小说的叙述视点很有特色。小说开始时叙述声音是全知的、超脱的,不介入感情,很像福楼拜的风格。但康拉德是以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如同他在后来的小说中所做的处理。但在创作《水仙》时,康拉德还没有“发现”马娄。小说开头描述辛格尔顿读巴尔沃・林顿小说时那段议论显然是作者本人的声音,而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辛格尔顿的赞赏和对唐金的鄙夷显然也代表作者的态度。在第二章,叙述者一开始仿佛置身事外,描述“船变成了一座孤独崇高的宝塔,雪白晶亮,在日光照耀的迷雾中滑行”(第193页),但仅过了3页,叙述者就变成了船上的一位海员,以“贝克先生一刻也不放松地让我们苦磨苦练”(第196页)的口吻展开叙述。此后这位海员叙述者就以“我们”的口气叙述航行中发生的一切,直到小说临近结束时,“我们”突然变成了“我”:“当我走近时,我遇见一个村俗的红脸老太婆,披着一条灰色肩巾。”(第321-322页)小说的叙述视点一直是小说家十分关注的一个技巧问题,但一向被评论家所忽视。这个问题首先由享利・詹姆斯提出,后来由卢伯克在《小说的艺术》(1921)中系统化,使之成为叙述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小说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一般认为有两种主要的叙述视点: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叙述的优势在于作者可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向读者展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缺陷是不能把握全局。第三人称叙述的优势是叙述者容易把握全局,缺陷是不利于深刻地刻画人物。维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1961)中指出这种传统的划分是不精确的,提出用叙述的不同“声音”来代替视点在不同人称间的转换。康拉德小说的一个重要叙述特点就是多重声音的混用,像巴赫金在读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时所发现的“多重声音”一样。在《水仙》中,叙述声音从非人格化到第一人称复数再到第一人称单数的变化,与作者在小说里所表现的海员从孤独到团结再到分离的主题有对应关系。小说中不仅叙述者的身份,而且作者的语言和态度都在不断变化,以适合表现主题的叙述需要。作者一会儿是船上的海员,参与其他海员的劳作,一会儿仿佛置身船外,以超脱的身份对船员的行动品头论足。如果我们不从严格的逻辑角度来考察作为船上的一员的叙述者,如何可能知道威特与唐金之间谈话的细节;如果我们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这是康拉德写的一部小说,我们感到小说叙述视点的转换并不影响对小说的欣赏。因为福斯特说过:“小说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变换叙述角度。”(注:引自威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4页。)在小说中,“我们”这个声音是水手舱里一名未确定身份的水手发出的,这个声音徘徊在此刻和回顾之间。有时候他“显示”的事件给读者的感觉是事件正在发生,他正参与所发生的事,有时候他“讲述”的口气让读者感到他是在回忆过去发生的事件,给所述事件以价值判断。在康拉德后来的小说如《黑暗的心脏》(1899)》、《吉姆爷》(1900)和《青春》(1902)中,康拉德让一个名叫马娄的年长水手向一群年轻人讲述他过去的经历,读者很容易辨别两种声音:一种是马娄当时的经历,另一种是此刻马娄对当年经历的评价。但在《水仙》中,康拉德还没有找到这种方法,所以读者须细心分辨这两种声音。在小说的某些地方,叙述者的语气仿佛航行已经结束,如第四章第二节,“从此刻起,我们的生命似乎重新开始了,我们就象死而复生了。”这里的“我们”具有双重身份,将叙述者与其他海员(行动的时间)联系起来,同时与读者(叙述的时间)联系起来。读者可以根据叙述的“我们”使用的句型和词汇,通过其对所叙事件界入与否来判断是哪一个“我们”在发出声音。那位“经历着”的叙述者,作为海员情感的代言人,一会儿同情威特,一会儿讨厌威特,直到第四章结束时才明白威特真有病;而那“回忆着”的叙述者从一开始就知道威特既装病又真有病,既濒临死亡又有强烈的求生欲。“经历着”的叙述者问,“它是个实体呢,还是个假象,这位吉米永远期望着的访客?”(第200页)“回忆着”的叙述者分析当时众水手的心理,“我们竭力想做体面的人,然而觉得烦难极了;我们一忽儿渴望保持正直的美德,一忽儿又深怕闹出笑话;我们想避免后悔的痛苦,但是不愿意受自己感情的欺蒙,变成可鄙的傻瓜。”(第205页)康拉德通过视点的转换、距离的调整来控制读者的阅读感受,表现出高超的叙述技巧。他能够转达出其文本的当时效果,与此同时从反思的角度对当时的情形进行价值判断。他让读者在感受具体的、屑细的事件的间隙,去体味宏大的哲理。在第四章开头,船员们刚刚经历了与风暴的殊死博斗,喘息未定,百废待兴,作者插入了一段议论:不朽的大海出于鄙夷的慈悲暂时宽免了人们所受的酷刑,按照它的公平原则赐给他们充分的特权去享受他们希冀的纷扰。可是这种体现它至高无上智慧的恩惠,并不容许他们悠闲地体味那纷烦而辛辣的生存滋味。他们必须继续不断地努力,使他们的生命不致辜负了那永恒的怜悯,这怜悯驱使他们从日出到日落,从日落到日出,从事艰巨的劳动,直等到最后的解脱,直等到漫漫的昼夜循环,那被祈求极乐的幸福和虚幻的天堂的圣哲们大喊大叫大吵大闹搅乱了平静的昼夜循环,最终被痛苦和劳动者的无边沉寂解脱,被那些渺小、健忘而坚忍的人们沉默的恐怖和沉默的胆量解脱。(第248页)这种华丽空泛的文字到19世纪末已经普遍受到贬斥,被认为“言之无物,炫耀辞藻”,但在康拉德的小说中却俯拾即是。笔者认为康拉德有权在两段具体而详细的叙述之间插入几段雄浑而富有哲理的文字,把读者从直接的、具体的感受之中解脱出来,从文本描述的有限时空中解放出来,采用明暗对比的方法,使这些具体的描述显得更清晰,也使读者认识到还有其他不那么确定具体但同样真实的生活向度。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谈到上述引文时称康拉德的文字“在表面美之下有一种道德品格,我似乎看到每个句子经历艰辛的冲突,泰然而坚毅地前行,抵御着虚伪、滥情和疏懒”(注:Robert Kimbrough ed.,Joseph Conrad:The Nigger of the"Narcissus",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79,p.245.)。我们须用读解诗的方法来读解康拉德的这段文字。康拉德把大海比作全知全能的上帝,它对人的可怜无助怀有慈悲之心,又对人的自私虚荣表示鄙视,因此有“鄙夷的慈悲”;生活是人所珍爱的、希冀的,但充满了纷扰,因此有“希冀的纷扰”。这两个悻论都包含丰富的联想意蕴。三康拉德的《序言》列于著作之首,却写于著作完成之后。康拉德称他在写完小说后立即写了序言,但实际是他在完成小说半年之后,读小说的校样时写了这篇著名的序言。尽管如此,《序言》依旧表达了康拉德完成小说后的“心境”,被众多批评家视为康拉德的艺术宣言。《序言》共十段,可大致分为三部分。在序言的前三段康拉德首先区分了艺术真理与科学真理和哲学真理之间的不同,指出虽然三者都寻求真理,但方法各异。思想家专注的是观念形态,科学家看重的是事实根据,二者都诉诸人的智能和日常关注,而艺术家则“深入自身”去发现真理,在那“充满紧张与冲突的孤独领域”寻找与读者沟通的渠道。康拉德把艺术定义为一种“专注的努力”,目的是发现“人类经验中具有恒久和本质价值的东西”,因此不像科学和哲学那样具备直接的、实用的价值。从第四段到第七段,康拉德对自己的论点展开论述。他说小说像绘画、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凭借的是气质的感应和沟通,是一种气质向所有类似气质的诉求。这种诉求要获得效果,必须通过感官留下的印象,因此一切艺术都是诉诸感官的。小说借助于文字须像雕塑那样有立体感,像绘画那样色彩丰富,像音乐那样具有无穷的暗示性,而要达此效果,小说家就要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对每个句子的结构形式和措辞音韵精益求精。康拉德写道:“我致力完成的任务是,借助于文字的力量,使你听见,使你触摸到,而且最要紧的,是使你看见!仅此而已!如果我成功了,你将依自己的能力得到你应得的那一份:鼓舞、慰藉、恐惧、妩媚,也许还有你忘记要的对真理的一瞥。”(注:康拉德的《序言》系笔者所译,原文见注①,pp.145-148.)康拉德要读者看见的是“从无情的岁月流逝中撷取的生活瞬间”,包括其“震颤、色彩、形式”,他是以此透示生活的秘密。一位持上述观点的艺术家不能因袭成规,不能拘泥于任何一种文学范式,只能凭自己艺术家的“诚恳”,独辟蹊径。在序言的最后一段,康拉德以一个在田间劳作的农夫作类比。这位农夫为何忙碌我们不知道,他也许由于缺乏力量或智慧而达不到目标,但我们谅解他,继续赶自己的路。艺术的目标,就像生活的目标一样,令人鼓舞,却难以实现。康拉德提出自己艺术的目标就是“让那在田间劳作的人喘口气.休息片刻;让那矢志于遥远抱负的人稍停片刻,环顾一下四周的形状与色彩,阳光与阴影,让他们看一眼,叹一声,笑一笑”,而“生活的全部真理都包括其中了”。康拉德对于文学批评历来持怀疑态度,虽然创作了大量作品,却很少谈论创作经验和体会,《序言》是他惟一一篇企图阐释文学的目的与功用的文章。康拉德在这篇序言里试图回答关于文学本体论的若干问题:文学包含什么真理?文学对人类究竟有哪些用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解的机制是什么?康拉德认为,文学包含了科学和哲学不能认知的真理,而这种真理更基本、持久,因而也更有用。它积淀在人格的深层结构中,受到想象力的激发或感性的诱导而显示出来。艺术家寻求真理时不依赖智慧或事实,而是凭借审美的冲动,潜入自身无意识的深处,去探寻宗教、道德及社会生活的意义。康拉德相信世界是客观的,外部世界作用于人的感官,给他留下印象,但艺术家不是像照相那样把印象原封不动地转达给接受者,而是对印象进行记忆、比较、加工和综合,在确定其意义后转达给接受者。他相信读者身上被日常生活所遮蔽了的“本性的那一部分”会对艺术家作出反应。这一部分就是读者对艺术生活的“欢乐和惊异的能力”;“神秘感、怜悯、美感和痛感,潜在的与同类融为一体的感情”;以及由此而生发的团结意愿,那种渴望“把无数孤寂的心联系在一起”,“把死者与生者,生者与后来者连接到一起”的感情。康拉德认为,虽然每个人的气质不同,但人们的接受机制如无意识、象征能力等是共同的,都把直接的感官印象转换成意义和价值观念,而这些意义和观念由于建立在共同的人类经验之上,有足够的相似性,因此可以作为作者诉诸读者的基础。由于康拉德强调印象的重要性,强调把艺术家的印象转换成生动的画面而“让你看见”,不少批评家称康拉德为印象主义者(注:Ford Madox Ford,Joseph Conrad:A Personal Remembrance,New York:The Ecco Press,1989,p.194.)。康拉德承认世界的客观性,但侧重表现的却是人物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确是印象主义者。但康拉德在评论斯蒂芬・克瑞恩的小说时称他是惟一的印象主义者,也仅仅是印象主义者,可见他对印象主义这个标签是不满的。康拉德认为他的艺术借助于感官,但不依赖感官,他的目标是让读者看见真理,而真理的传递更需要气质的介入。值得注意的是贯穿于《序言》的对于读者的重视。康拉德不赞成浪漫主义激进派如拜伦、波德莱尔等将艺术家与大众截然对立起来的态度,也反对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将艺术从生活中剥离的作法,而是坚持文学反映生活的唯物主义原则。英国小说家兼文论家戴维・洛奇指出:“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是詹姆斯和康拉德。”(注:David Lodge,Modes of Modern Writing:Metaphor,Metonymy and TheTypology of Modern Literature,London:Edward Arnold Press,1977,p.45.)如果我们考察康拉德的现代性表现在哪里,这部《“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是极好的例子。康拉德在《水仙》中表现的核心观念是“忠诚”和”团结”,他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人人在其中恪尽职守、各司其责的有序社会。康拉德对人性中的恶有深刻认识(注:关于康拉德对于人性恶的探讨,参见拙文《马洛的‘寻觅’与库尔茨的‘恐怖”――康拉德〈黑暗的心〉主题初探》,载《河南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而他认为遏制恶的最佳方法就是像小说中的辛格尔顿那样全心全意地献身工作,对其他一切置若罔闻。康拉德欣赏有自知之明的堂吉珂德主义、行动的人而非哈姆雷特式忧郁多思的人。在思考与行动的二元对立中,他摈弃前者而赞赏后者,这从他对辛格尔顿和唐金的对比描写中看得一清二楚。疏懒是罪恶的根源,人应该一直处于诚惶诚恐的状态,“希冀的纷扰”这个悖论在此意义上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康拉德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处境和生活态度,认清了在这个危机四伏,充满背叛和欺诈的世界上,宗教说教已经无能为力,人只有靠自身的良知和勤奋的工作拯救自己。虽然康拉德的小说充满了含混的陈述和反讽,但他反复申明的几个基本信念反映了他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虑和希望。我们对《水仙》叙述特色的简要分析表明,康拉德在叙述方法上较之以往的小说家颇多创新。随着康拉德研究的深入,有不少学者尝试用叙述学的方法研究康拉德,比较有影响的是挪威的罗特,他1989年出版的《康拉德的叙述方法》以热奈特的叙述学理论为指导,对康拉德的主要作品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此外,用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理论对康拉德进行分析的研究也成绩斐然,如美国缅因州立大学的内德拉夫特教授1991年出版的《约瑟夫・康拉德:女性主义的读解》。总之,康拉德的魅力在于他的独立自主性,在争相标新立异的世纪末,他不随波逐流,不属于任何流派,但却博采众长,无论在主题还是在表现主题的方法上都靠自己辛勤的探索和努力开拓了新的领域。
|
[
"Economy",
"Medical",
"Philosophy",
"Mine",
"Art"
] |
Art
|
【 文献号 】2-437 【原文出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001 【原刊页号】105~109 【分 类 号】F13 【分 类 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复印期号】200004 【 标 题 】经济学应为我国改革开放大业鼓与呼 ――杨瑞龙教授访谈录【 作 者 】刘晶 【 正 文 】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理论与实践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国企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作为反映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经济理论也面临挑战,经济理论如何走在改革的前列,指导实践?中国经济学的走向是什么?《学报》怎样反映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杨瑞龙教授。在经济学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刘晶(以下简称刘):你在产权和企业理论上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经济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你发表在《经济研究》1995年第2 期上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理论思考》一文荣获我国经济学最高奖――1998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能否谈一谈你在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贡献?杨瑞龙(以下简称杨):我早在80年代中期,在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就对国企改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市场取向改革的关键是市场主体的培育,而国企改革又是重塑市场主体的关键。当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第一年,就在《经济研究》1988 年第2期、第4期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具体设计了双层股份制模式, 即通过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控股公司――股份公司的多级代理构架和准股票市场、股票市场的设置,重构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把国企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这一改革设想后来通过《要报》的形式上报中央有关领导,并在深圳、上海等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得到了体现。国企股份制改造中发生的种种变形的现象及国有资产流失的事实触发了我对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在你上面提到的那篇写于1994年并获孙治方奖的论文中,我通过深入剖析国有产权的特征及国企走向市场面临的体制性障碍,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宜实施分类改革的战略,即主张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宜选择国有国营模式,自然垄断性企业宜选择国有国控模式,竞争性大中型国企宜改造成股权多元化和分散化的股份公司,小型国企宜完全放开。该改革设想产生了广泛影响,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阐述的国企改革原则就体现了分类改革的思想。近年来,在我与我的博士生周业安合作并发表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上的一系列论文,借鉴现代企业理论,对“股东至上主义”、“工资侵蚀利润”、“内部人控制”等命题提出了质疑,根据“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阐述了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模式。刘:听说1999年9 月中旬你赴美国华盛顿参加新制度经济学国际年会,并会见了科斯、诺思、德姆塞茨、威廉姆森等著名教授。自90年代初以来,制度经济学在我国成为非常时髦的学派。我注意到我国很多有关探讨制度变迁的论著常常引用你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三篇研究我国制度变迁方式的系列论文,你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杨:在这三篇论文中,我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我国向市场经济的演进过程。根据改革之初中央政府在改革方案的设定和实施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我提出了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理论假说。这种制度变迁方式在实现向市场经济的演进过程中将面临一系列难题。但是,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地方政府具有利用政治组织实现发展本地经济的功能,从而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此,我又提出了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理论假说。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推断,一个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国家有可能成功地向市场经济体制渐进过渡的现实路径是,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步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并随着排他性产权的逐步确立,最终过渡到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完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刘:你在非均衡理论的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以你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修改而成的学术专著《宏观非均衡的微观基础》自1994年出版以来,已经重印了两次,并获教育部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在学术专著出版很困难的情况下,你的这本纯学术专著为什么有这么好的发行状况?到底在哪些地方吸引了读者?杨:宏观经济学应以一定的微观经济行为分析为基础。但翻开经济思想发展史,我们发现,新古典主义流行的均衡分析方法与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分析方法使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事实上处于割裂状态,重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成为当代国际上经济学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本《宏观非均衡的微观基础》以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作为联结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桥梁,系统地运用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分析基础,并集中研究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宏观非均衡状态,从微观角度透视导致宏观非均衡的原因,进一步探索一条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思路。尽管这是一本学术味很浓的专著,但是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及其在经济研究上的应用前景对国内的学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它所引申出的理论结论和政策含义对我国的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具有借鉴意义。这也许是这本纯学术著作比较流行的原因吧。中国经济学的走向刘:最近一段时期,构建中国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你认为存在一个中国经济学派吗?杨:这要看如何界定中国经济学的内涵。如果把中国经济学界定为与已有的任何理论流派没有血脉关系,完全由中国经济学家独创的以中国的经济运行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流派,那么这样的中国经济学是很难生存和发展的。因为,任何学术派别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之上的,前人丰富的思想积累可使后人少走很多弯路,对某一学术派别的继承和发展使学术思想具有可交流性。正是在这种交流中,经济学得到了发展。如果当你的学术思想不能被同行所理解时,又如何使这一理论流派具有生命力呢?但是,如果把中国经济学界定为中国经济学家在继承某一为众多人所认同的经济学流派的同时,根据中国的国情,拓宽某些假定条件,或通过案例分析、计量分析等来检验该学派的理论前提和理论结论,进而使这种经过修正和发展的该学派的理论打上显著的中国烙印,那么,这样的中国经济学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有着令人激动的发展前景。因为,中国的特殊国情及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取之不尽的研究素材。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正在关注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原因就在于此。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建立中国经济学中处于什么地位?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过时了。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说法的?杨: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据我所知,不少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过时的人其实没有读过几本马克思的著作。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生命力,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就是为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谋利益。难道今日的经济学家不应把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分析的出发点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就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难道追求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社会的热望会消失吗?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其应用前景也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若要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永葆青春活力,就必须以开放的态度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当时的研究重点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对未来社会的描述是预示性的。对于我们正在从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业中所面临的问题,在马克思的原著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那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来评判我们的实际工作和学术走向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而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僵化。因此,为了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永葆青春活力,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践,吸收人类文明包括西方经济学中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直面现实,研究和回答改革和开放中面临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实脱节的学说是很难让人信服的。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向成功的道路。刘: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开始受到中国高校学生的青睐,在专业性经济学的期刊上,你会看到充满西方经济学术语的论文,甚至搞了几十年政治经济学的专业人士也看不懂这些经济学论文。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杨:西方经济学在中国流行有它的原因。我国自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以来,现有的经济理论不足以支撑现实经济的发展。因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学是以计划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它甚至在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之间划等号。而西方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是如何配置的,对我国市场化进程中某些现象的解释有独到之处。因此,不少人开始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西方经济学毕竟是以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为研究对象的,不仅其资源配置方式背后所体现的生产关系与我国不一致,而且,其构建理论体系的前提性条件与我国的现实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差异。所以,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肯定是行不通的。当然,市场经济具有共性的一面,西方经济学中反映资源配置一般规律的理论和相对成熟的分析方法仍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特别是我们正在从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事业是人类的一次伟大尝试,许多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而西方国家毕竟搞了几百年的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是对成熟型市场经济运作的理论描述。我们既然要发展市场经济,在构建中国经济学时就应吸取西方经济学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那种对西方经济学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也是不足取的。刘: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政治理论课,又是一门专业课。尽管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版本已有成百上千种,但令学生满意的教材并不多。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怎样构建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杨:目前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出现两个偏差:一个是仍基本沿着传统政治经济学教材的体系和逻辑来撰写,加入一些对当代我国改革和发展问题的分析;另一个是试图以西方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来取代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把研究对象仅定位在资源配置上。这种偏差更多地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板块式结合,即资本主义部分基本上是《资本论》的缩写,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很少,而社会主义部分则更多地引入西方经济学,阐述市场经济的运行,但对社会主义制度特征、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现方式等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很难兼容的,因为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例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以“社会人”构建逻辑起点,并采取以阶级关系为基础的利益矛盾分析方法。而西方经济学从“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出发,采取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两者的基本分析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相容性,这也是为什么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板块式结合创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尝试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可借鉴的学说和分析方法,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现象,回答我们改革开放中面临的新问题,进而写出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政治经济学新教材,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经济学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办好人大学报 创建人大学派刘:作为编辑,我自然很关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的发展。不知你对此有何建议?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作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全国核心期刊,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来说是一笔价值可观的无形资产。经过编辑和作者的共同努力,人大学报在全国高校学报中享有盛誉。然而,人大学报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来自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挑战。我认为,人大学报若要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中继续保持领先的位置,应该注意学报的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办刊方针的开放性、学术探讨的创新性、联系实际的超前性。人大作为社会主义的大学,在办刊中坚持政治方向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办刊方针的开放性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不要只是一种声音,而是要多种声音,引起争鸣是好现象;二是稿件来源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人大,应该是只认稿子不认人。当然,人大学报对于扶植新人,特别是扶植人大新的学科带头人也应是责无旁贷。所谓学术探讨的创新性,就是所发表的论文要有独到见解,或者是对本学科的理论发展有贡献,或者是对实践有贡献,而不要“炒冷饭”。所谓联系实践的超前性,简单地说,就是理论研究要联系实践,政策建议少一点“迎合”、“见风使舵”和“马后炮”,多一点“事前诸葛亮”和“真知灼见”。刘:那你觉得在办刊中如何体现你所提出的几条原则?杨:我觉得应结合创建人大学派来办好人大学报。也就是说,要把人大学报办成发扬、光大人大学派的园地。刘:创建人大学派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你能否谈谈人大学派的特点?杨:其实人大学派不是我提出来的,而是校领导早在构建人大发展规划时就提出来了。因为,中国人民大学要保持人文和社会科学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就必须在国内外的学术界有人大的声音,在党和政府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人大的声音,在改革和发展中有人大的声音。若要使人大的声音使人过“耳”不忘,就必须与众不同,而不能重复人家的声音。这种与众不同的声音就构成人大学派的精髓,而人大的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人大学派的主要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人大传统的内核,这种传统在当代就体现在以下方面:以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理论探索中不惟上、不惟书,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倡导实事求是的精神;让理论走出书斋、走出校园,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刘:那你认为应怎样发扬、光大人大学派?杨:最重要的是应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丢掉传统就将失去人大学派的内核,没有创新,人大学派就会失去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大传统的现代价值要通过当代人大人的理论创新来实现。对于创新经济学的人大学派来说,这种理论创新不仅是指怎样通过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当代中国发展与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更大的解释力,而且也要以创新的态度对待西方经济学,即应结合中国的实际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对我们有用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制度经济学在中国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对于分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有独到之处,但制度经济学毕竟源于对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制度演进的解释,从而它更强调从制度需求的角度研究制度变迁。我国的体制改革则是在缺乏市场主体的条件下由政府来组织和推进改革的。正是根据这一中国特色,我提出了“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理论假说,进而分析在这一制度变迁方式下实现向市场经济过渡所可能面临的障碍。在解释如何逾越这一障碍时,我发现制度经济学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为目标一致性的假设下的国家理论难以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经济学。根据我国在改革的一定阶段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事实,我提出了“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理论假说,并判断随着市场主体的确立,将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验证了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假说。刘:那么在创建人大学派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杨:关键是要有锲而不舍、知难而上的精神。创建和发展人大学派与我们每个人大人的学术生命息息相关,人大学派这座“大厦”要靠我们每个人大人“添砖加瓦”来完成。在这一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的过程中,我们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学问,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搞“花架子”。文章必须自己想通了再写、再发表。重要的不在于有什么“新”观点,而是每一观点的得出是否有严格的论证,是否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相信人大学报必将在创建和发展人大学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杨瑞龙,1957年生,江苏昆山市人,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因其在经济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取得的突出成绩,曾先后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数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及两届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并被选拔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人选、北京市“百人工程”人选。【责任编辑】刘晶
|
[
"Economy",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History",
"Sports",
"Computer",
"Military",
"Enviornment",
"Mine",
"Law",
"Space"
] |
Economy
|
航空工艺技术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1999年 第2期 No.2 1999超高强度钢30CrMnSiNi2A冲击韧性值的探讨周萍兴[摘要] 研究和分析了机械加工精度、试验条件及热处理工艺对超高强度钢30CrMnSiNi2A试样冲击韧性值ak的影响,对生产出合格的超高强度钢成品零件具有指导意义。关键词:超高强度钢 试样 冲击韧性值Study on Impact Toughness Value of Super High Strength Steel 30CrMnSiNi2A[ABSTRACT] The effects of machining accuracy, test condition and thermal treatment process on impact toughness value ak of super high strength steel 30CrMnSiNi2A sample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This will be a guide for producing qualified finished super high strength steel part.Keywords: Super high strength steel Specimen Impact toughness value材料的冲击韧性试验是最容易获得材料动态性能的方法。因此,在航空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超高强度钢30CrMnSiNi2A材料所制造的重要承力件,在设计图纸和冶金工艺文件中多标有冲击韧性值要求,以便检查材料的脆性倾向和冶金工艺质量。但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同一炉号的材料,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热处理,在不同生产时间其试验结果相差甚远。尤其是在近两年来的生产中,多次出现零件最终热处理所带随炉试样冲击韧性值不合格的现象,或热处理后工艺试验合格而在成品零件破坏检查时又出现不合格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生产的顺利进行和飞机的正常交付。为此,我们对工厂现行的试样加工工艺,热处理工艺和冲击试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试验分析和探讨。1 试样制备试验用料采用抚顺钢厂生产的20 mm棒材,化学成分见表1。表1 试验用料郴学成分(w/%)元素CCrMnSiNiPS出厂0.311.091.101.011.600.0180.005复验0.301.081.141.061.62――*炉号0D70107-5,退火状态。本试验拉伸试样采用GB228-87,d0=10 mm的短试样,试验在国产60 t万能试验机上进行,冲击试样采用HB-5144-80梅氏圆切口试样。试验在JB―30A型冲击试验机上进行。试样加工过程为:机械粗加工→最终热处理→磨削加工→研磨。试样最终热处理工艺除另有说明外,其余均为:盐浴炉加热至900 ℃,保温16 min后于210 ℃硝盐槽中等温60 min,最后在270 ℃硝盐槽中保温2 h。2 试验2.1 机械加工精度及试验条件的影响试样精磨加工后,经计量检验对冲击试样按槽口尺寸R的正负偏差值分成两大类,每类又分成对槽口尺寸研磨和不研磨两组,最后各组依据试验技术条件中允许的最大和最小试验机跨距分别进行试验,结果见表2。表2 冲击试样在不同状态下的ak值 kJ.m-2跨距/mm件号正偏差R值负偏差R值附 注研磨未研磨研磨未研磨40.51783799870780σb=1 650 MPaψ=52.7%δ=12.9%277374387578638387187947814730*7898377595887844758*843均值82077984479040.0188271981379327897298167703755*80780776948857897827645882792796―均值8607678037742.1.1 试样缺口尺寸R是否研磨的影响观查表2中带*的3组数据,发现研磨试样的冲击值低于未研磨的试样。经检查是由砂轮磨削时存有较深的磨削痕迹,而在研磨时又未全部消除造成的,现将这3组数据删除,并取平均值。从表2中可看出,无论何种状态,研磨试样的冲击值均明显高于未研磨试样,这是因为试样研磨时可消除砂轮磨削时在R尺寸底部留下的磨削痕迹和磨削烧伤。由于超高强度钢30CrMnSiNi2A对缺口敏感性强,故对表面粗糙度要求甚严,尤其要求强度高。因此,为使试验数据更客观地反映材料的性能,试样缺口磨削后的研磨工序很有必要。2.1.2 试样R尺寸正负偏差值的影响为尽可能避免磨削痕迹带来的影响,我们对研磨试样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见表2)。从表2可看出,R正偏差值试样的ak值稍大于R负偏差值试样。这是由于随着缺口端部半径R值的变小,应力集中就越严重,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断裂就更易产生。而冲击韧性ak值正是表征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产生弹塑性变形以致断裂前所吸收的功的。只是由于试验方法中规定R尺寸的公差仅为±0.1 mm,而控制难度又大,本试验所用试样R值的极差仅为±0.03 mm,故其ak值并无明显区别。2.2 热处理工艺的影响试样依照图纸技术条件对零件的要求,即σb=(1 670±100)MPa,ψ≥9%,δ≥9%,ak≥590 kJ/m2,并按“航空结构钢热处理说明书”进行热处理,采用推荐的180~230 ℃范围内的上(230 ℃)、中(210 ℃)、下(180 ℃)3个等温温度。为分析比较,并对今后生产中的故障处理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另增加3组试样:一组将等温温度提高到285 ℃;一组按生产中的大型零件考虑,将淬火加热保温时间延长至50 min;一组于盐浴炉中增加一次预备处理正火工序。所有冲击试样的缺口尺寸在磨制后均未进行研磨。2.2.1 等温温度的影响等温温度在180~285 ℃范围内处理的试样,ak值呈现出随等温温度提高先稍降后又上升的趋势,而拉伸强度稍有下降,塑性稍有上升,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技术条件要求。ak值在210 ℃等温时数值最低。实践表明,当材料含碳量达到上限值0.33%~0.34%并在推荐的180~230 ℃范围内等温时,ak值时有出现不合格的现象,故可考虑将等温温度适当提高,以便满足零件的技术要求。2.2.2 延长淬火加热保温时间的影响对细晶粒的30CrMnSiNi2A钢来说,适当延长保温时间对试样ak值无不利影响,反而有所提高。这说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保温,不会使晶粒明显长大,而是使组织更趋向均匀一致。故可认为生产中不同有效厚度的零件随炉带同一规格尺寸的试样的办法是可行的。2.2.3 增加预备处理正火工序的影响增加预备处理正火工序对试样的ak值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正火工序能进一步细化晶粒、均匀组织的缘故。若原材料预备处理不充分,效果将更加明显。2.3 每组试样性能数据分散度的分析通过对各组试样机械性能数据分散度分析可看出,每组试样中的拉伸试样数据分散度小,拉伸强度值分散度多在1%以下;而冲击试样数据分散度大,均在10%以上。应该说试验数据存在一定的分散度是正常的。一是样品差别的客观反映,也是试验方法精度和外界因素影响的反映。而后者的影响希望能降到最低程度。同组试样间冲击韧性值分散度最高达到22.5%,这反映出冲击试样在制备过程中对R缺口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控制不严又未研磨,使30CrMnSiNi2A钢在处理至高强度时,试样冲击韧性值出现大的分散度,这在生产中应尽量避免。由此再次证明,为使试样数据更能反映材质和热处理工艺的真实情况,将试样缺口尺寸R在磨制后再进行研磨加工就显得十分必要。另据资料介绍,对高强度钢来说,试样磨削后增加低温回火工序以便消除磨削应力,提高试样ak值,能更准确地反映零件实际情况。3 结束语(1)试样按“航空结构钢热处理说明书”生产能满足各项技术指标要求;当ak值偏低时可考虑增加预备热处理正火工序或将等温温度适当提高以满足零件对冲击韧性的要求。(2)对于一定有效厚度范围内的零件,热处理时随炉带同一规格尺寸的试样是可行的,对试验结果无显著影响。(3)为更真实地反映材料脆性倾向和冶金工艺质量,对冲击试样槽口处R尺寸增加研磨工序是十分必要的。注:参加本试验工作的还有于俐娜、雷还悟、应荣福等同志。作者单位:周萍兴(云马飞机制造厂)(责编 小 目)
|
[
"Electronics",
"Literature",
"Politics",
"Medical",
"Computer",
"Economy",
"Space",
"Agriculture",
"Sports"
] |
Space
|
航空计测技术Aviation Metrology & Measurement Technology1999年 第19卷 第3期 Vol.19 No.3 1999井式电阻炉的炉温均匀性测试周玲玉井式电阻炉在机械类工厂中可以对机械零件进行回火,氮化或渗碳等多种热处理,以改变其金属性能,适应各种不同需要;但是,井式电阻炉因其结构特殊,温场为竖直分布,而炉内空间温度仅有部分连续温场符合某种级别的技术指标,具有符合这种技术指标的空间称为有效加热区。即使在有效加热区内,从垂直、水平两维空间看,炉温也有高低之别。根据HB5354―86和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对军工产品承制单位质保体系的评审要求,航空制件热处理炉必须进行炉温均匀性的测试,以满足军工产品质量要求。因我单位承担了军工生产任务,因此也需要对热处理车间所用的井式电阻炉进行炉温均匀性测试。我单位热处理所用36 kW井式回火炉为上述航标颁发以前的老产品,这些产品在制造时每个区域仅有一支测温热电偶。此外,这些电阻炉中均未设计温场测试用热电偶的引出口,因此根据我单位电炉的实际情况,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测试。1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测量炉温均匀性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根据所测电阻炉炉膛大小确定有效加热区。如果经第一次测试不能满足规定的电阻炉保温精度允许的偏差范围,则需缩小原定的有效加热区重复测试。2)制作固定热电偶的测温架。测温架一般采用耐热合金或不锈钢管(棒)等焊成,形状大小随加热炉型号种类及测温方法而定。我们采用井式炉测温架,形状如图1。3)确定测试点数量和测温位置并编号。测试点数量和测温位置由加热炉种类和加热区尺寸来决定。根据HB5425―89中规定,36 kW电阻炉炉体尺寸≤0.15 m3,测试点数量为5个,位置及编号如图1所示。将5支测温热电偶用镍铬丝固定在支架中已确定的5个测温点位置上。4)将热电偶参考端有序地排列于炉口, 从炉盖下方引出并在其周围分别垫以硅酸铝纤维毡, 用以绝缘和保护热电偶。纤维毡厚度以炉内的温场分布不因热电偶的引出而产生影响为准。5)密封炉口保温。图 12 炉温均匀性测试装置电阻炉有效加热区炉温均匀性的测试装置,由测温元件热电偶、补偿导线、检测仪表及测温架等组成。采用经检定合格的镍铬―镍硅热电偶,这种热电偶在使用温度为0~400 °C时允许偏差为±3°C,在400~1300°C时,允许偏差为±0.75%t°C。连接热电偶与检测仪表的补偿导线选用与热电偶配套的K分度补偿导线。在检测仪表的选择方面,由于数显式温度仪具有读数误差小、直观、响应时间短等特点,所以,采用PF3型双积分式多路直流数字电压表进行测量。3 炉温均匀性测试根据实际生产和使用情况,决定在300°C、400°C、500°C三个检测点上进行炉温均匀性测试。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给电阻炉和测温仪表通电。这时,电炉以正常升温速度升温。当电炉经过一段时间升温,仪表指示炉温升至设定值300°C左右时保温。此时仪表指示波动最小,炉温达到热平衡,待其稳定后可以测量。这时的炉温呈正弦波变化。从数显表上观察炉温变化周期。测量时读数可选择在峰值或谷值时,读数顺序见图2。图 2N―测温热电偶;Xi―i号测温点热电偶(i=1,2,…,5)一个来回为一次循环,每隔5 min测取一次读数。由于存在人眼和读数的时间误差,每个测温点读取数据的次数一般在五次循环以上。同时,因为炉温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每次循环数据的读取时间越短越好,以减小由于炉温变化给测量带来的误差,提高测量准确性。4 测试后的数据处理因测量数据较多,现仅取300 °C时的数据,见表1。测量时环境温度为20 °C。按K型热电偶分度表换算或电势值为0.798mV,另从仪表和热电偶的检定证书中查出检测仪表及热电偶各检测点的误差修正值,对检测仪表及热电偶进行修正,经修正后检测结果见表2。表 1mVNX1X2X3X4X5第一次循环:11.40911.49311.60311.54111.58911.60711.40711.47111.58511.50111.55311.604第二次循环:11.41511.49911.67111.62111.65611.68911.41111.47111.60111.50311.62111.681第三次循环:11.38911.39911.56811.60511.63211.65111.38111.39011.52111.50711.53111.667第四次循环:11.46111.56211.72011.68911.63411.78011.45111.52411.63211.58811.63011.771第五次循环:11.43411.62211.74211.70011.68611.77811.41111.58811.70211.65611.59111.772表 2°CNX1X2X3X4X5300308305304311308根据测试结果,此炉符合HB5425―89中Ⅳ类电阻炉的规定,其保温精度在±1°C范围内, 控温精度和仪表精度也都符合要求,允许按Ⅳ类电阻炉使用。作者单位:周玲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市,100083)1998-10-27收稿
|
[
"Enviornment",
"Space"
] |
Space
|
阿沛・阿旺晋美与各族少年儿童共迎“六一”新华社北京5月26日电今天下午,北京二龙路地区20多个民族的300多名儿童载歌载舞,举行“六一”联欢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作为这个地区的一个居民,与各族儿童一起,共迎“六一”。会上,少年儿童展示了一幅由他们亲手绘制的画幅,上面画有鲜花、绿树、红太阳和大熊猫等,以表达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祖国的热爱。戴着红领巾的阿沛・阿旺晋美副委员长兴致勃勃地在画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勉励少年儿童们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祖国的接班人。(完)
|
[
"Economy",
"Electronics",
"Medical",
"Sports",
"Transport",
"Energy",
"Philosophy",
"Space",
"Computer",
"History",
"Politics",
"Enviornment",
"Art",
"Law",
"Mine",
"Military",
"Communication",
"Agriculture",
"Literature",
"Education"
] |
Education
|
【 文献号 】1-2781 【原文出处】农业经济问题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508 【原刊页号】038-043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 作 者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综合分析处 【复印期号】199510 【 标 题 】1995年上半年农业与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 正 文 】 1995年上半年农业与农村经济形势如何,很多人都很关心。我们根据收集到的部内外各方面的信息材料,初步分析认为:今年上半年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平稳,但各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暴露的矛盾又使形势喜忧参半,问题可能更多地出现在下半年。从生产上看,夏季粮油丰收已成定局,但油菜籽要警惕出现“卖难”;“菜篮子”产品生产正常,但生猪价格下跌已成畜牧业发展中一大问题;乡镇企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中西部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从流通上看,主要问题依然是国家定购粮棉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过大,反应强烈,相对而言,棉花收购的难度更大;生产资料价格猛涨,已引发诸多问题;局部地区收购资金短缺,应引起高度重视。从农民收入看,农民收入增长维系去年的势头,主要依靠出售农副产品获取收入,但农村物价涨幅依然高于城市,实现全年收入增长目标难度加大。从农村改革看,突出的表现在: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较好;二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展顺利;三是农村税制改革有新的起色;四是供销社体制改革有了实质性突破;五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一、基本态势1995年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立足点仍是抓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增长。但由于上年的粮食产量在前年的基础上又有回落,客观上加大了在2000年实现增产粮食500亿公斤的难度。而且,粮食供需缺口加大影响到农业与农村经济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抓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尤其是抓粮棉生产已成为多数地方最重要的工作。1995年夏季粮油生产充分体现了这一工作思路。(一)夏委粮油增产预示今年粮食可望增产,但棉花生产形势令人担忧1995年粮油播种面积稳中有增,据农业部统计,夏粮播种面积为3100万公顷,比去年增加20万公顷,油菜籽播种面积比上年增110多万公顷,早稻面积也是增加的。农业部50个蹲点县调查,早稻面积比上年增3.5%。5月份农业部12省区调查,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江苏、四川落实水稻面积677万公顷,比去年增34万公顷,目前长势不错;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玉米种植面积达470万公顷,比上年增近50万公顷。此外,农业投入状况比往年有明显改观,各级政府相应增加了农业基建投入和农业贷款规模,农民投入动向引人注目。一季度,农民人均生产性支出比往年增加70%,化肥销售量增35%。加上农民对粮食价格的预期收入,1995年夏季粮油丰收已成定局。农业部预计夏粮总产可能超过1050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5亿公斤左右,油菜籽总产可达900万吨,比上年增长26%。但是,棉花生产问题突出。虽然统计种植面积超过545万公顷,但距计划要求的600万公顷仍有相当差距。农业部调查,河南1995年预留棉田80万公顷,比上年减17.2%;山东对60个县1万多棉农定向调查,预计面积减15.8%。据最近农业部农业司观察,棉花生产实际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面积并不比上年增加多少,二是苗情长势不好,三是二代棉蛉虫严重。再加上棉花收购价格太低,粮棉收益比率不利于调动农民植棉积极性。1995年油菜籽产量预计将达历史最高水平,但随食用油价格下跌,农民“卖油难”可能出现。农业部160个物价信息网点县调查,4月份食用油价格平均下降9.42%。湖南省溧县油菜总产量高达130万担,国家定购40万担,农民自用30万担,积压60万担卖不出去。湖北襄樊市1995年油菜籽总产比上年增33%,但价格下跌40%。(二)生猪价格下跌引人注目,下半年生猪生产不容忽视 受1994年下半年生猪高价位影响,全国生猪存栏普遍上升,1995年2月,四川等10个主产省生猪总存栏近2亿头,增3.7%。由于2季度存栏增加而销量并没有增加,结果造成目前生猪价格下跌,猪粮比价过低,已对畜牧业的稳定生产造成隐患。农业部对全国27个省245个县集贸市场调查,4月份的仔猪、活猪和猪肉价格比上年明显下降,仔猪和活猪价分别下降23.7%和21.3%,全国猪粮比价下降到1∶4.6。生猪价格下跌,严重地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据有关部门统计,5月中旬农民补栏的仔猪减少15%,大猪压栏增加25%。(三)乡镇企业出现快速、健康的增长势头,但资金短缺、负担加重、增本减利矛盾突出 1995年上半年,乡镇企业在外部环境变化、困难多于往年的情况下,一直保持快速、健康的增长势头。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统计,1―5月完成乡村工业总产值1082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39.86%,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突出的特点表现在:一是产销率提高,1―5月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08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52.1%,产销率达到91.1%,比上年同期增2个百分点;二是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1―5月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11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28%,高出产值增长速度16.4个百分点;三是中西部发展明显加快,东西合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1―4月东中西地区乡村工业产值分别为6972.6亿元、2292.9亿元、207.1亿元,分别增长36.8%、54.9%、44.7%,中西部分别比东部高出18.1和7.9个百分点。但是,乡镇企业在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若干问题:一是资金短缺矛盾突出,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二是“三角债”问题突出,全国乡镇企业各项应收款高达2708亿元,占乡村集体企业流动资金比重高达32%;三是企业税赋加重,贷款利率提高,能源、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上升,增本减利矛盾突出。(四)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创历史纪录,供需缺口加大 1995年上半年,化肥、农膜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月上涨,一季度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高达30.4%,创近年同期涨幅最高纪录。尽管国家规定国产化肥最高限价为1400元/吨,但绝大多数省区早已突破。在部分省区,进口化肥的市场价格高达2400―2600元/吨。农膜一季度商业零售价平均每吨9595元,比上年同期上涨了16.6%。与此同时,农资总量不足,供需缺口加大。1―6月化肥社会需求量约7500万吨,但供应量只有6900万吨。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9个省区825个调查县调查,化肥可供量占需求量的83%,而1994年为88%,农药可供量由1994年的94%下降到89%,农膜则由基本平衡变为缺20%。农业部召开的三夏农业工作会议统计,夏季农业急需追肥2750万吨,但供给量只有2200万吨,缺口20%以上。进入二季度后,在部分省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回落,如浙江省4月份全省农资价格指数为137.1,比3月份回落2.3个百分点。但从基本态势上看,农资价格仍在高价位上运行。(五)粮棉价格上涨,购销矛盾突出 从总体上看,1995年上半年各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仍保持去年以来持续增长的势头。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粮食零售价格1―4月逐月攀升,4月份大米零售价高达2.975元/公斤,5―6月份尽管上涨速度减缓,但仍是上扬趋势。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预测,1995年玉米、小麦、大米、豆类的价格都呈上升态势,其中玉米、小麦价格更呈高扬趋势。粮食的市场价格上扬,一方面加剧了农民待价而沽的心理,这又反过来促使价格进一步上涨;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国家定购粮食收购困难。5月份全国小麦集市价格为1.70元/公斤,比今年小麦定购价高出0.62元/公斤。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粮棉收购资金只保按定购价格收购部分,实行价外补贴部分需地方自筹,很多地方难以承受。从目前情况看,夏季粮油收购局部地区收购资金短缺,“白条”现象初露端倪。(六)农民收入增长仍保持上年势头,但农村物价涨幅继续高于城市 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1995年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436元,比上年同期增125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14%。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市场价格涨幅明显高于城市。国家统计局调查,一季度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比城市高1.6个百分点,零售价格高4.8个百分点。5月份,城市零售物价比上年同期上涨16.1%,农村涨幅为19.7%,农村再次高于城市3.6个百分点。而且,1994年以来呈西高东低的物价涨势特点仍在持续。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和零售价格涨幅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4.3和4.6个百分点,但回落较快的地区却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云南、贵州、甘肃等地物价仍在攀升,区域价格涨幅进一步拉大。(七)农村改革在农业产业化、土地制度、农村税制、供销社改革、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较明显的进展1.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较好。今年以来,山东、江苏等省区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或“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很快,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了有利于农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增加了农产品的加工附加值,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减少了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2.农村土地制度建设方面取得若干进展:一是各地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广大农民对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普遍拥护。二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在有条件的地方,稳妥地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取得新的进展。农业部调查统计,目前全国有近9万个村近600万公顷土地实行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三是“四荒”使用权拍卖的土地使用制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推行更为广泛,粗略统计,全国有16个省区近140万公顷“四荒”地实行了使用权拍卖。四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取得新的进展,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3.“税费统筹、折实征收、财政结算、税费分流”的农村税制改革有新的起色。农村税费制度的实质是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其思路是实行费改税、“暗税转明、正税除费”,税费折实征收。实行试点的安徽太和县取消粮食定购,实行税费征实制,安徽省今年将在淮北平原粮区31个县推行这项改革。贵州湄潭县实行税费合一,“一道税,一次清”。河北正定县的做法是:实行“公粮制”,即税费征实,纳入定购,明确权责,税卡规范。从试点的3个县看,做法尽管不一,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即:一是税费合并征实;二是从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入手;三是简化手续;四是抵制乱收费和乱摊派。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干群关系,农民是欢迎的。4.供销社改革有实质性进展。199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持续几年的供销社体制改革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按照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改革的基本目标:一是努力恢复和加强供销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真正将供销社还原为农民群众的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单一的购销组织向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方向发展;三是把供销社的发展建立在支持农业增产、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上,同农民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四是承担国家委托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的经营任务,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纽带。5.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好的动向。1994年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部署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求力争在3年内把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党组织整顿和建设好。从目前情况看,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农业部春季对全国25个省100个蹲点县的100个村调查表明,有99个村在中央的通知下发后,村党支部立即组织干部、党员进行了学习贯彻;100个村都建立了有专人负责的村党支部、村委会、民兵、妇联和共青团组织,85个村建立有村合作(集体)经济组织,37个村制订有党建制度,30个村有村委会工作制度,50个村有财务管理制度,58个村有村规民约,12个村有村民议事制度;87个村的农民对村党支部的工作表示满意,86个村农民对村委会的工作表示满意,72个村农民对合作经济组织工作表示满意。二、几点分析(一)从农业经济运行看,夏粮丰收的开端,尽管是多种积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实行“米袋子”的省长负责制的作用最为突出 1995年夏季粮油丰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调控措施,显然来自于层层落实粮棉生产责任制。在粮棉生产的“省长负责制”以及各省粮食自求平衡的要求下,各省区不仅将各品种的种植面积、生产总量、单产指标,而且将定购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县、乡、村,不仅促进了夏季粮油的增产,而且为今后较长时期的粮棉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要看到,实行“米袋子”的省长负责制更多的是依靠行政手段来保面积、保产量。而且,自求平衡也潜在地区封锁的可能性,无论粮食出现丰缺现象,粮食产区与销区间的利益矛盾冲突也难以避免。更重要的是,农民利益如何体现。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二)要高度重视农资价高货缺的问题,否则不仅影响秋粮生产,而且可能使我们在稳定粮棉生产方面作出的种种努力付诸东流 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化肥价高货缺的现象,从表象上看,一是由于农资生产的成本上升;二是价格、外汇、税制改革以及柴油流通体制改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资的生产和经营;三是流通秩序混乱,而中间环节过多;四是国际化肥市场价格随我国进口数量增多价格上扬,而提高了进口化肥价格。但从本质上讲,化肥等农用生产工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工业发展位序的末端,增长率大大低于工业的增长水平,因此,农用工业的微利经营导致其自身发展缺乏活力,自给率不能提高,供需缺口加大。在农用工业发展本身没有多少动力的前提下,一味限制化肥等农资的出厂价并不是最有效的办法。农资流通体制和专营的办法效果也有限。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系列问题有待研究。(三)粮棉市场价格上涨,既有利于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抑制通胀也带来压力。但关键是如何化解粮棉定购价与市场价差距过大引发的矛盾我国粮棉价格上涨将是持续性趋势,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多少回旋余地,从态势上看,主要粮食价格继续上涨或维持高价位几乎是肯定的。粮棉价格作为生产供应的函数,其价格上涨是必然反应。这一方面对提高粮棉生产的比较效益,让农民种地有利可图是有利的。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粮棉作为基础产品,无论是合同价格抑或市场价格过高,对相关产品的成本影响很大,对抑制通货膨胀也是不利的。而且,如果粮棉价格远超国际价格,甚至步日、韩之后,农业成为“高价农业”则十分危险。因此,如何使粮棉价格维持在合理的限度,合乎中国的国情,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国家定购粮棉价格与市场价格的过大差距,农民出售定购粮棉价格损失突出,农民意见很大。粮棉比较,棉花收购的矛盾更为突出。从全国看,到1994年底,棉花收购量仅完成70%。而棉花作为专营产品,要求百分之百出售给国家,棉花流通和加工部门的利润很大,农民感到吃亏太大。山东、河北棉花收购与调出的差价高达4520―5020元/吨,致使很多棉农一直等待观望棉花收购政策的调整。因此,粮棉的价格问题、收购问题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农民存粮囤棉不售,极不利于实现今年农业的既定目标。(四)解决生猪生产波动,关键要认识到,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模式在部分地区已走到了尽头。因此,必须调整生猪生产方式 生猪产销波动,从表象上看,除了春季以后的销售淡季外,主要源于饲料价格上涨,尤其是玉米价格居高不下,猪粮比价不合理。从深层次看,持续多年的畜牧业高度发展,使畜牧业逐渐表现出独立发展的产业特征,生猪生产也逐渐摆脱依附于农业的副业地位,而要求具有规模化、机械化的产业化特征。而且,生猪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市场与价格波动。因此,除了在四川、湖南等传统养猪大省,依靠农户散养方式还有传统优势而言,在资源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农户散养的生猪饲养方式规模小、饲料报酬低、成本高,养猪经常低于农民预期收入。改变传统的生猪生产方式,鼓励、发展规模化的饲养方式,便于提高生猪出栏率,提高饲料转化率,便于改进品种和提高防疫能力,也有助于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格局,提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在这方面,不少发达地区的养禽业,尤其是养鸡业已先行一步,可供借鉴。(五)1994年农民收入增长是近年来最多的一年,但仍未实现小康要求的目标,1995年乃至今后几年,农民收入状况将始终是一大问题 从1995年上半年农民收入构成看,家庭经营收入仍是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统计局调查,一季度全国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的现金收入为274.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占全部现金收入的63%,其中出售种植业和牧业产品的收入195元,增71元。农民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出售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此外,出售劳务、二三产业发展也使农民增加了收入。但是,这种依靠出售农牧产品价格上涨的收入增长,从全年的趋势看,已无多少潜力可挖。全年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希望,只能来自合同定购以外的农产品市场价格收入和更多地依靠多种经营来增加收入。但无论如何,今年农民收入增幅低于上年的态势是肯定的,农民实现小康目标的难度更为突出。三、几点建议为了实现全年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从现在起,必须加大工作力度,既要有较长期的措施,也要考虑到近期的对策。(一)关于粮棉产销问题 在粮食生产上,基本原则还是要执行中央提出的“稳定面积、稳定产量、稳定库存和实现总量平衡、区域平衡”。但是鉴于当前粮棉定购价与市场价差较大的现实情况,除了采取有力措施抑制农资价格上涨以及恢复定购粮棉与平价化肥柴油挂钩的政策外,建议有关部门尽早着手研究明年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问题。棉花的关键还是收购价问题,今年标准级皮棉每担收购价提到700元,但与进口棉花相比,提价潜力还较大(目前国际市场棉价高达20―25元/公斤)。建议参照粮食的实际收购价,即定购价+价外补贴,根据合理的粮棉比价,大体为麦棉比价1∶8,稻棉比价为1∶12,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棉花收购价。(二)关于生猪生产问题 为了稳定生产,治标的对策是向生猪生产区紧急调运平价玉米以平抑饲料价格,执行生猪收购的最低保护价,不准压级压价收购。治本的建议,一是将生猪收购资金纳入必保范围,确保收购资金落实;二是建立生猪生产的风险基金,平抑市场波动,稳定生产;三是加强市场预测和信息反馈,引导生产者行为;四是加快规模化的养殖大户、企业的产业化发展;五是加快国家级生猪生产基地建设。(三)关于化肥价格问题 近期措施是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费用,严格控制价格,不得擅自涨价和变相提价,加强价格监督和农资市场管理,整顿流通秩序,建立化肥价格调节基金和储备制度。从长期看,解决化肥供求的根本出路,比较可行的办法是采取粮肥价格联动挂钩的思路,并减少进口补贴资金,扶持国内企业生产,增强国内生产能力,提高自给率。(四)关于农民收入问题 要实现今年农民收入增长目标,除了一些长期性措施外,比较现实的对策:一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多种经营的收入;二是在完成定购粮油任务后开放市场,使农民获得较多的农产品价格收入;三是鼓励农民有序地跨区域流动,增加劳务收入;四是进一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二、三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五是控制农村物价涨势,减少通货膨胀对农民实际收入的影响。(作者单位:农业部政策法规司 北京 100026) 责任编辑 李玉勤)
|
[
"Agriculture",
"Communication",
"Computer",
"Military",
"Mine",
"Art",
"History",
"Space",
"Law",
"Energy",
"Transport",
"Philosophy",
"Electronics"
] |
Agriculture
|
【 日 期 】19960516 【 版 号 】11 【 标 题 】尊重各国艺术自身的特色 【 作 者 】徐永祥 【 正 文 】 我们知道,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是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的恒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前三处都地处亚洲,这是上苍造物独钟情于东方的安排。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背景。让我们缩小文明概念而只谈艺术,东方艺术的发展当然就渊源于这个历史背景,和西方艺术相对而言,各有各的特色。东西方艺术的不同特点和相异性,构成了世界艺术的两大板块。在这两大板块中分布着一百多个国家和居住着几百个不同民族。每个国家和不同的民族,都会强烈地表现出他们自身的艺术特色和相异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尊重并肯定这种相异性恰恰是世界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历史上多少哲学巨匠、艺术大师、美术史家对此早就取得了共识,认为人类的艺术差异越多样,就越能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刻地体现人类的精神面貌。自然界的结构必须保持生态平衡,因为这有利于人类的物质需要。世界艺术结构也需要有个“生态平衡”,这有利于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这就是东西方艺术两大板块的相互依存,以及各个国家不同民族艺术的总体组合。历史上人类的战争,总是伴随着强者的文化入侵,一些多少带点偏见的西方美术史家在谈及古罗马对东方的侵略时,总是津津乐道,而当东方影响西方时,他们就发出哀叹。一位西方艺术史家曾写道:“古代西方诸民族造型艺术的衰落―――200年起在东方的影响下逐渐枯萎―――是艺术史上最触目的现象之一。”一个民族的艺术魅力是不可小看的,它能在精神上征服“征服者”,胜利了的罗马贵族对被征服了的希腊艺术着了魔,就是例证。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仍然以其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来发展自己的艺术。可以说,这是不同民族自身的“遗传基因”永远在起主导作用,一切外来影响只能起次要作用。中国艺术的发展,应当是东西方艺术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洋为中用。然而最近有人说,中国美术同“国际接轨”就是搞“世界美术一体化”,对此,笔者颇有异议。西方可谓大矣,美术世界的统一中心,不知把它安排在哪个国家?西方美术的多元格局,弄得他们自己都不清楚中心在哪里。再说西方现代主义目前虽并未失去它的主流地位,但后现代思潮已渐露端倪,并开始对现代主义某些特征(比如失却公众性)作第一波的尝试冲击。似乎后现代艺术大有长进,并认为是未来取代现代主义的必然。然而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现代情景的象征,也绝非那么容易成为历史,它既然是一个时代的主流,作出了自身的贡献,其影响力也非同小可。黄河流域古文明的诞生和崛起,造就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奠定了我们深厚的传统底蕴。西方艺术思潮中所有的精髓,我们尽可认真学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他人充实自己,但不能夸大西方来制约我们。从总体上说,中国美术的发展将永远在神州大地的热土上,顺着自己的轨迹前进。
|
[
"Energy",
"Electronics",
"Art",
"Medical",
"Economy",
"Agriculture",
"Literature",
"History",
"Communication",
"Transport",
"Computer",
"Space"
] |
Art
|
【 文献号 】2-1125 【原文出处】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国外社会科学情况) 【原刊地名】南京 【原刊期号】199906 【原刊页号】30~31,7 【分 类 号】F14 【分 类 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002 【 标 题 】澳门的旅游业与澳门经济定位 【 作 者 】陈德宁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现代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 正 文 】 一、关于澳门定位的几种主张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之后如何发展,已成为各地学者讨论的热点。现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澳门成为在中国的拉斯维加斯。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在旅游娱乐业带动下,如今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和会议、展览中心,成为人才集中、就业良好、经济发达的沙漠上的神话城市。旅游博彩业在澳门已有很长的历史,并具有继续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长远去看,在2001年博彩专营合约期满后,宜引入拉斯维加斯的管理方式,引入内部竞争,澳门有条件发展成为中国及亚洲的博彩娱乐中心。二是继续发展劳动密集的出口加工工业,适时调整工业结构,实行多元化和向高级化发展。劳动密集的出口加工工业现有较好的基础,一度成为澳门最大经济支柱,如以内地为加工基地,加强现代化的科学管理,适度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劳工素质,引进新科技、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将会建成制衣采购中心和工业多元化城市。三是小澳门,大经济。立足澳门,放眼世界,发挥澳门自由港等优势,荟萃人才,调度资金,运用世界先进技术和经济网络,从开发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商品入手,逐步建立壮大澳门在世界的经济力量。四是先进的袖珍型国际化城市。澳门发展思想应坚持强而不在于大,精而不在于多,质而不在于量。其目标不在于搞成“大澳门”,搞成国际性大都市,同香港平起平坐,而是要力争成为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有较高经济、有广泛联系渠道的袖珍型国际城市。五是把澳门定为地区性的战略要地,使之成为联系欧洲、拉美的枢纽。澳门的大型建设和对外交通网络逐步完善,是30多国际组织成员,并与欧盟、葡语及拉丁语系国家具有密切关系,是中国与世界相互联系的一座桥梁。六是珠江三角洲西部的区域性综合商贸服务中心。七是把澳门建成高科技中心。八是近期澳门经济定位是有特色的现代化的博彩、旅游和娱乐城市,远期澳门经济大致定位为“国际性的综合旅游和商贸服务中心”。二、澳门旅游业在澳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笔者认为,澳门的发展定位不能过于简单化,研究任何经济问题,关键在于把人类普遍经济规律体系、市场经济一般经济体系与特定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符合澳门实际,又要利于它的持续发展。由于篇幅关系,这里只谈旅游业在澳门定位的作用。自本世纪60年代取得“博彩合法”之后,以博彩业为主的旅游业在澳门取得迅速发展,并在80年代中后期超越出口加工业成为澳门第一大产业,1996年,旅游博彩业总收入266亿澳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 59.8%,旅游业上缴税收占政府财政收入的4成左右, 为澳门的低税制作出了贡献,并带动投资、基建、交通、商业、酒店餐饮服务业等的发展,为澳门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人们说澳门是“东方蒙地卡罗”或“东方拉斯维加斯”,正是从旅游博彩业在本地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角度说的。其实,近百万人口的美国西部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每年接待的境外旅游者也只有1000万人,只相当于本地人口10倍多,远不及澳门的20倍。蒙地卡罗所在的摩纳哥大公国虽然每年以3万多本地人接待了80多万境外观光者, 接待的境外旅游者人数相当于本国人口25倍左右,但该国仅有1.95平方公里的土地,只及澳门1/11(9%)。如果澳门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再将自己的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提高或超过拉斯维加斯和蒙地卡罗的水平,其发展前景更是不可限量。但近年来,澳门旅游博彩业呈出一种增长缓慢,缺乏后劲的状态。90年代以来非本地居民在博彩业消费总额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再加上周边地区竞争日渐激烈,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蒙古均已开设赌场,在港澳附近海域甚至开设赌船。澳门虽存在景点分散,旅游市场细小等不利因素,但不可否认,旅游博彩业仍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仍是澳门目前最具优势和最重要的产业。三、澳门经济定位:国际旅游商贸城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澳门经济定位为“国际旅游商贸城”较为合适。澳门是一个国际性都市,并且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赌城”之一,发达的旅游娱乐业是澳门经济的一大特色,也是澳门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澳门财政收入中占举足轻重地位。旅游和商贸是连理树,不可分割的。对外贸易曾是澳门经济的生命线,它的兴衰也是澳门经济兴衰的一个重要标志。澳门的“开埠”以商贸为起源,自从1535年广州市舶司(管理外国商船的机构)转移到澳门,使澳门正式成为一个对外贸易的港口,明朝后期,曾垄断中国的对外贸易,后来随着香港的崛起而澳门对外贸易逐步走向衰落,但自50自代中期以来澳门的对外贸易持续上升,转口贸易从70年代开始亦有较大发展。澳门属于“小型海岛经济”地区,贸易倾向颇高,澳门在1992年的出口倾向为34%,在亚太地区排行第五,入口倾向达为41%,排行第四。1997年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达到421亿澳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2%。 澳门本土地少,劳动力费用比内地高,工业用地比商业用地更不经济,不适合大力发展工业。澳门劳动力总体素质较低,技术吸收、开发、创新能力有限,亦难以建成高科技中心。另外,我们考虑到香港已经是国际经济中心,在小小的珠三角内,澳门不可能再是什么国际经济中心,因而,我们给澳门的经济定位是“国际旅游商贸城”。为实现上述定位战略,在旅游业上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旅游环境条件的安全和环境的保护。治安的好坏直接影响旅客多少,埃及金字塔景区的枪杀事件曾经使当地游客一时大减。近年来澳门黑社会的枪杀事件时有发生,1996年“每万人口犯罪案件数”达144宗,竟相当于香港的1.6倍,澳门社会治安恶化,已成为旅游发展的一大障碍。加强当地治安的管治,恢复社会安宁,逐步改善旅游形象,恢复旅客的信心,这对保障旅游业、澳门经济的健康发展乃至回归前后社会的稳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澳门整体环境还是可以的,在联合国亚太地区环境排名上,仅次于新加坡排二位,是一个环境健康的城市,但环境管理水平还欠佳。澳门环境保护追赶新加坡,争取第一,可获取游客更大的吸引力。(二)旅游项目的规范经营与多样化。澳门的博彩业应借鉴拉斯维加斯的做法,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多人持牌,或实行有限度的竞争发两三个牌,规范经营,协调发展,把博彩业发展导向良性竞争轨道。如果澳门仅依赖博彩业长期支撑旅游业发展,容易被游客淘汰,因为游客心理是不断求新。拉斯维加斯晚上文化娱乐项目丰富多彩,城市夜景繁华、灯饰千姿百态,马来西亚的云顶赌场亦增加高科技的游乐项目,以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澳门要穷则思变,除继续增加“新、奇、高”的博彩项目外,还要抓住澳门的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的优势,做好中国、南欧文化的文章,培植东、西方宗教“圣地”,增加澳门文化旅游的内涵,建设较大规模的景点,努力扩大会议旅游、体育旅游、休闲度假等项目。(三)内外交通的便利化。澳门的海陆空交通条件比过去有较大的改善,尤其国际机场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与世界各地的往来。然而澳门的铁路交通仍是空白;市区道路交通梗塞,车多路少停车场不够;机场直航点不多,开拓欧美等远程航线拓展工作屡屡受阻,影响澳门在旅游市场的能力。因此,澳门对内加强交通综合建设管理,做到路畅车通。对外加强与香港、内地协作,全方位推出港澳直通快线服务,全面转承服务,方便往来香港与澳门之间的旅客,并把在建的广珠铁路修筑到澳门等。(四)客源市场的多元化。从旅游市场的客源地来看,东亚仍然是澳门的主要客源地,占来澳旅游客人数的比重的90.37%(1998年),香港、台湾、 中国内地和日本仍是四大主要客源市场,其中香港占总游客人数的六、七成,中国内地旅客成为四大客源中稳定上升的客源。澳门旅游业振兴,应从客源市场下功夫:在保持香港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展其它的客源市场,如台湾、大陆、欧美、东南亚等。把握澳门回归的良机营造“回归效应”,向世界、内地大力宣传澳门,提高旅游知名度。(五)旅游服务的优化和联合化。澳门政府、民间团体、旅游机构要承诺为来澳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提供安全、愉快的旅游环境。商业部门想游客之所所想,提供量多质高的旅游商品。澳门旅游市场细小,不够规模经济,应与粤港澳旅游大三角推向更实质的合作阶段,由广东省旅游局、香港旅游协会和澳门旅游司共同组成的“珠江三角洲旅游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跨越两种不同制度和具有两种不同经济、生活方式的综合性旅游区。它有着其他地区所没有的旅游文化色彩,有着独特的旅游吸引力。三地的联合优势和整体合作,已经形成一定的合力和区域优势,再继续促进政府间的协调,简化游客出入境手续,合作向纵深发展。再深入与信奉妈祖的福建省和共饮一江水的西江流域地区合作,必然扩大澳门的经济腹地范围,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澳门政府、民间团体抓住“回归效应”机遇,到内地、香港、世界各地作宣传、推广。一批重要旅游设施陆续建设,如海洋世界公园、澳门博物馆、观音莲花苑、观光塔、妈祖雕像等,还有澳门卫星电视台开播及灯光夜市开设,使澳门旅游业更加灿烂多姿。1997年底,欧盟提供约七百五十万元澳门币在澳门旅游培训学院内成立一个旅游研究中心,并愿意为澳门长期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可见,澳门回归后,继续营造旅游业优势,争取祖国和欧盟对旅游业的支持,其旅游博彩业的持续发展是有坚强的基础和后盾的。【责任编辑】张远鹏
|
[
"Economy",
"Politics",
"Communication",
"Medical",
"Agriculture",
"Sports",
"Literature",
"Energy",
"Space",
"Philosophy",
"History",
"Transport"
] |
Economy
|
【 文献号 】2-4304 【原文出处】体育与科学 【原刊地名】南京 【原刊期号】199606 【原刊页号】3-10 【分 类 号】G8 【分 类 名】体育 【 作 者 】茅鹏 【复印期号】199612 【 标 题 】谈训练结构 【 正 文 】 在现代训练实践经过百年发展途程,训练理论由于争鸣而有可能走向科学的今天,有需要也有可能探讨体能训练的基本结构问题。体能与技术存在于统一体中。技术,要求肢体动作过程实现运动生物力学的合理性。体能,简单化地说,它的发展和发挥,要求实现运动生理学的合理性。肢体动作是由生理运动进行的,它若存在错误和缺点,该项运动的运动生理学合理性也就不可能完整实现。体能与技术互为表里,不能截然分割。动作技术如有错误缺点,在大量重复中会巩固、难改;因此,在个体训练史中,一般地说,首先要把动作技术练对、练好。体能离不开技术质量。这里假设技术质量完好,专门探讨体能训练的训练结构问题。在本文中体能和体力是同义词。本文着重探讨:怎样在训练中争取进步?怎样在比赛中争取发挥?1 训练以体力波动态为客观基础体力波是我在1979年首次提出的、对人体运动能力进行认识的一个基本概念。运动能力在具体时刻出现,它具有“时相”特性。运动能力是动态的,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间断性(间歇性),其动态呈现出波浪现象。其本质在于人体有序状态的内部矛盾运动。人体有序状态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巨系统。这是一个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统一的,多层次、多分支、又严密协应着的,由巨量矛盾运动构成的有机整体。遗传决定人体有序状态的先天基础,训练参与决定人体有序状态后天发展的具体选择。体质,指人体有序状态的总体的机能状况。它可划分为体力和健康两个方面:体力反映体内矛盾运动的运动势垒态(斗争性),健康反映体内矛盾运动的统一性。具体体力,是体内具体的系列矛盾运动激烈展开中表现出来的人体运动能力。它以具体的运动势垒态(包括肌肉、骨骼等等的具体结构状态,从神经体液支配到能量物质代谢等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的动力学结构、机制、配置和配备等等)为基础。它是先天、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动态存在。运动势垒态,是一种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的稳定态,可相对地大致区分为非激发正态(安静正态)、激发态、非激发负态(安静负态)等三种状态。在表现出运动能力的运动过程中,随着运动势垒内部矛盾斗争的激烈展开及可供动用的物质的耗解,“正态”便转化为“负态”(疲劳状态);以待随着休息等过程,在体内矛盾统一性的推动下,在有关的相应的系列矛盾运动的进展中,动态地重建(改建)新的运动势垒态(非激发正态)。前者形成训练负荷,后者形成运动能力在波浪运动中的动态发展。因此,体力只能以具体形式并在具体的波浪运动中存在着。要争取运动能力的进步、争取运动成绩,必须研究、把握作为运动着的整体的具体体力的波浪运动动态。从波峰着眼,才能避免盲目性;从波体进行把握,才能保证实效性;这就形成了训练结构。这样,才能正确地掌握运动训练,积极地争取运动提高。由于作为超级复杂巨系统的人体的内部矛盾运动的巨大复杂性,运动训练的内在作用和影响也是极为复杂的,现代科学尚远未能清楚了解其全部内涵;但若能在总体上认清其本质,便可防止认识上的以偏概全。在训练经验极大丰富、有关科学和哲学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也应该努力促进运动训练的研究和实践发展到新水平,使之比较正确地积极向前发展。运动能力就是具体体力,是体力在具体项目上的表现,是具体项目中的体力。体力波是运动训练工作的客观基础。运动训练离不开对体力波的研究和把握。2 体能发展的方向和路线运动训练要从体力波的动态中把握体能发展的方向和路线。为此,首先要努力认识这个体力波动态。全部训练工作,从训练手段选择到训练安排等等一切环节,都必须服务于、而不能干扰于这个体力波动态的发展方向和路线。例如,为百米运动发展“耐力”,若用万米作训练手段,便只能形成“干扰”,而不可能提供“服务”。认识清楚长远的目标状态和当前的现实状态,就可以明确方向。经过努力,当前就可以达到的目标,是客观存在的。这个目标倘若被认识清楚,这就是当前现实的目标状态。实现这个目标,便是训练长途中的第一个步骤。训练的实质,在于调整体内的有序状态。这就是说,要通过具体的训练,有分别、有重点地振荡人体现实的有序状态,激发其涨落,促使向着目标状态转化。因此,不妨这样来看问题:训练,是为着实现向目标状态的转化,而对现实有序状态进行的一种“自我改造斗争”。这种斗争,无论从空间角度、时间角度来看,都需要采取灵活、生动的策略和方法,需要巧妙地利用现实的矛盾,从而也往往需要一定的迂回。因此,步骤不同于方向。长远目标瞄准着方向,现实步骤则可能为了迂回而容许在方向上带有某种偏转。这就形成:方向是明确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是为了曲折而曲折,是为了效益而曲折;也正是为了效益,要尽可能地少曲折。长远目标状态,就是训练长途中的、最后的一个步骤。从第一个步骤起,连同依次地、过渡向长远目标的每一个步骤,这一系列步骤,就构成了路线。3 训练结构的基本内容方向和路线,构成训练结构的基本框架。在这个基本框架内,要进一步建构训练的具体结构。建构训练结构,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包括:训练条件;主训练手段;主训练日;支持性训练手段;辅助性、配合性训练手段;恢复节奏和辅助恢复措施;主训练小周期;调整性训练小周期;训练中周期;训练大周期;赛前训练和临赛掌握;等等。其中,主训练手段、主训练日、主训练小周期、赛前训练和临赛掌握,这四者是关键因素。训练结构在认识和实践的能动运动中不断改进。人们在进行认识的当时,只能达到有限的深度;在这个深度上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一种暂时的假定;对于所争取的目标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深切留意的缺陷。多学科新知识的学习、实践反馈的能动检验,可以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改进我们的训练工作。4 训练条件运动员的年龄、健康、身体条件和训练基础;精神和心理状态;作息制度;营养;场地器材设施和资金等等;这些因素构成着训练条件。这些条件也是动态的。5 运动水平训练动态的内在机制现实的运动水平反映了某种人体有序状态稳定态的功能。在有关条件的支持下,它同一定的训练结构相联系(保持平衡)。在这种训练结构中,其主要的训练负荷具有某种特征。训练疲劳消除、实现恢复(开始进入稳定态)后,即可进行新的特征性训练;即使没有新的训练,原训练的作用(稳定态的保持),也可以持续一定的时间(可称之为训练作用时限);超过时限没有进行特征性后继训练,运动水平便会退步。一次特征性训练,在其疲劳消除后,到其训练作用时限消失前,便是这个稳定态的存在时段,同时就是再次进行特征性训练的合适时段;若在此时,进行具有更高新质特征的训练,便将促进运动进步。上述这些,是训练史上大量存在着的事实。研究其内在机制,可以为训练进步服务。特征性训练负荷、疲劳消除、训练作用时限(稳定态存在时段),勾画了训练结构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是由体力波动态的本性所决定的。人体有序状态在信息、物质、能量的新陈代谢运动中存在和发展着。它本身具有涨落运动。训练同运动水平的平衡,保持着这种涨落运动的稳定性。具有新质特征的训练,振荡了这种涨落运动,促使破坏原有的稳定态,使之激发、过渡到新的稳定态,运动水平便发生变化。这个过程是全身整体性的。首先在神经体液控制系统、特别是在大脑中进行,使数以万计的神经元间的、网络化协同着的、信息控制的稳定态发生着变化;随即接连着,在有关条件的支持下,经过全身各系统、各组织的信息、能量、物质代谢的完成,而使这种变化在全身整体全部完成。这个过程,反映着人体先天具有的“适应”机制。信息、能量、物质的代谢运动过程,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这个“适应”、“过渡”的进行过程可能有下述特点:大脑中首先会在“虚拟”层次上,出现振荡着的变化运动;这种“虚拟”变化运动在全身的物质和能量变化运动的信息的校勘和调节下,形成三层次协同“确认”的统一方案;这样在新的基础上,统一“落实”下来,成为新的稳定态。实际过程会比这个陈述更远为复杂和有序得多。全过程所需时间,随项目、运动员个体特点和其它条件的不同而长短不同,一般会在一天以内、或在几天间完成。能够促使人体有序状态稳定态产生结构性转换的训练负荷,在其实际运用中使人体出现“应激”。应激状态,是当时即刻综合集中地进行着的,有认知、思维、意志、情绪、植物性神经和体液、肢体运动、呼吸、循环等等系统、几乎人体全身的一切系统都参与或与之联系着的,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代谢运动过程。它包括有序、混沌(一种特殊的有序)、再到有序的过程,从而出现稳定态的结构性转换。对“应激”作观察,可注意到三种不同档次:低于应激;适度应激;过强应激。(“应激”是生理学名词,针对着当时整体的综合状态而言。为了操作方便,从训练角度,不妨这样来进行粗略的类比:过强应激,相当于全程运动当时实力的超水平发挥;适度应激,相当于全程运动当时实力的基本发挥;低于应激,一般为轻松进行的水平,也可以有低于应激而高于轻松等等不同强度的分别掌握。上述类比中要注意:第一,实力,是指“当时”的实力,非指原先的水平。第二,全程运动,不同项目,其生理负荷意义也很不相同。)应激是精神和生理的综合作用,没有激情就没有应激。没有激情的高度激发就没有过强应激;没有对激情的适当控制就没有适度应激。适度应激,促使人体有序状态现实的稳定态,出现进行性破坏,向着目标水平转化,在有关条件的支持下,最终实现目标水平稳定态的建立,从而实现运动进步。低于应激,也可以说训练中没有出现应激。在这种条件下,人体有序状态当时的稳定态,一般不会出现质变;就是说,运动水平一般不会变化。低于应激的训练,在有控制的较大数量的使用中,可以大规模而低强度地振奋人体整体的新陈代谢,很少伤损危险,很有利于促进体内矛盾的统一性;因此,可以用作维护和增强健康和防止伤损的、重要的配合和辅助性训练手段。低于应激的训练如果掌握达到一定水平,人体“适应”机制可被这种训练振荡所“营养”,运动水平可得到维持,原有的稳定态可得到延长。同时,由于运动员当时的年龄等条件,使身体处在某种发育、发展状态下;这种状态,与一定水平的低于应激训练的某些积极因素相结合,运动水平也可能出现某些进步。“中等强度大运动量”(即具有一定水平的低于应激训练的大量重复),曾经于60年代,由新西兰里迪亚德大力提倡而风行一时。(有人欣赏足球训练中的万米训练并称之为强度课,这里存在着多重的认识混淆和混乱。)倘若低于应激训练的水平过低(或无训练),这种状况持续超出原先的特征训练的作用时限,便将经由“适应”机制促使人体有序状态稳定态出现退行性破坏,衰变成较低水平的稳定态,从而使运动水平退步。过强应激,可能当时就表现出了进行史中更高的运动新成绩。但它在破坏运动水平现实稳定态的同时,也某种程度地损害着了其支持、保障条件――健康水平。健康水平可大别为健态、病态和“第三种状态”三种状态。这是国际医学界近些年发展起来并趋于确认的观点。“第三种状态”虽然在仪器检测上并未明显地越出健康指标,但它却是健态和病态转化过程中确实存在着的一个区间状态。过程应激使人体进入“第三种状态”,甚至越出“第三种状态”而开始进入病态。是否损伤到健康水平,即是否促使机体越出“健态”,是区别适度应激与过强应激的“阈值”界限。(把握住这个阈值,可以使运动生理学界和医学界的看法统一起来。)出现这种状况,就使恢复健康成为机体随即面临的首要任务。在这个任务完成以前,不可能保障运动水平;在这个任务完成以后,运动水平可能仍处在原先的水平上,甚或出现稍稍退步。因此,出现过强应激,并不表示支持这个水平的、体内有序状态的稳定态的建立。就是说,即使由于过强应激而表现出了更高的运动新成绩(如果处在大赛决赛关口,它正是所需要的),但它并不表示运动水平的进步和提高。(过强应激并非一定会表现出更高的运动成绩,它也可能表现为手足无措、瘫倒等等,视刺激强度和个体特点等条件而定。)低于应激、适度应激、过强应激三者,在理论上容易分清,在实践中、在强负荷当时的复杂条件下,不易截然分清;尤其是适度应激与过强应激,在实践掌握中,有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偏越界限的现象。这就需要探讨其在实践运用中的稳妥方法问题。由于特征性训练后的疲劳恢复,比它的训练作用时限的终结点早得多;就是说,稳定态的存在时段、即再次进行特征训练的合适时段,具有一定的长度;若在此时段内进行具有一定水平的低于应激的训练,则既有利于维护、恢复和增强健康而避免健康退步,又可以将此功能时段延长而避免运动退步。因此,在出发点上,我们应争取“适度应激”;在掌握上、尤其是在出现了高效应“适度应激”后的掌握上,不妨作为可能已经稍微偏入了“过强应激”来处理:在其后的“合适时段”上,后续以一、二个具有一定水平又低于应激的训练,直到体内矛盾的统一性、即健康水平,确有把握地已经恢复到所需要的水平上,对下一轮新的突破性训练已经作好准备时为止。6 主训练手段这里所说的主训练手段,就是突破性训练手段。它的选择和创制,需要认真研究。首先要从方向上、即从大的方面讲究它的正确性,同时要从步骤操作上、即从具体实践方法上讲究它的可行性、可控性和效益性。这一切,都建立在如何更好地把握体力波的发展动态,这样一个客观基础上。合乎需要的主训练手段,就是能实现适度应激的训练手段。其主要特征有三:(1)积极;即高于现实水平的维持, 而能促进现实水平稳定态的破坏和目标水平稳定态的建构;(2)可能; 即现实水平的运动员,能够做得到;(3)可控;不但能够做到, 而且能够按训练要求,有把握、有控制地做出来(这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出现过强应激)。第一条涉及训练的战略问题,达不到这条要求,对于训练目的来说,是无效的;第二、第三条涉及训练的战术和艺术问题,把握不住,就无法顺利地实行训练,因而也不可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效益。从“强度”角度看,前者决定了强度的低限,后者决定了强度的高限。突破性主训练手段的任务,在于将人体有序状态调整到目标状态。因此,它要求能够激发出目标状态所要求的生理功能,藉以激励“适应”机制,促进、并进而实现人体有序状态的结构性转换。常常采取这样的方法:对当前步骤的目标状态运动全程,进行分段组合、分解及附加条件等方法,藉以形成训练手段。由于它是目标状态“运动全程”的分段组合,一般地说,既可以激发出目标状态所要求的生理功能(体力波峰峰型),同时又避免过强应激,又使训练操作成为可能和可控。所有这些,均需要对目标状态和现实状态这对矛盾,反复地、深入地、多角度地进行具体分析。7 支持性训练手段支持性训练手段是为主训练手段的实施进行服务的手段。例如,准备活动、整理活动等等。这需要因项、因人、因时、因具体条件而制宜。对支持性训练手段,同样需要不断开展科学研究。例如,神经生理学关于长时程增强(LTP)、长时程抑制(LTD)等的发现和研究,同准备活动的合理掌握,可能就有密切关系。按摩活动等的介入,也丰富了有关问题的研究。8 训练课主训练手段同支持性训练手段科学地、艺术地组合起来,就可以完整地建构主训练课。训练课是训练工作的基本作业单元,它不只主训练课一种。训练课的任务,在于满足训练布局中特定的要求,在于争取针对着这种要求的效益性。它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运动量的多少等等,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在训练实践史上,在效益的驱动下,训练课在向着精干的方向发展。9 主训练日和它的课次具有突破性主训练课的训练日,便是主训练日。近20年来,许多项目在主训练日中,发展出多课次现象。训练作用的直接承受对象,是人体有序状态的某种子系统而非其整体。训练作用,并未能直接达到运动员体内有序状态这个“整体”,而只是达到它的某种子系统;即使这个子系统对于整体而言,是相当地大,而且非常重要。但是,“现实状态”和“目标状态”的“稳定态”,却都是指的“整体系统”的属性,而非指子系统的属性。对于整体系统而言,不破坏原有的稳定态,不建立新的稳定态,就没有实现结构性转换,就实现不了训练进步。经过恰当的训练课作业,对所针对的子系统产生了强大的作用,从而经过子系统,对整体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对于整体系统的作用,因项目特点、运动员个人特点等等因素而不相同。如果单次课产生的这种张力作用,引发了整体系统稳定态的某种程度的破坏,训练进步便将得以实现。如果单次课的这种张力作用较为有限,并未能引发整体系统稳定态的破坏,甚至并未引起其动摇,那么,便需要在主训练日中,再次组织或多次组织主训练课,通过累积的张力作用,争取达到动摇和破坏整体系统的稳定态的目的。这就出现了多课次。多课次的具体分布和组织方法,需要具体地研究。所以,主训练日中的主训练课,可能是单课次的,也可能是多课次的。这需要因项、因人、因时、因具体条件而选择、尝试、研究、处置之。10 辅助性、配合性训练体内矛盾的势垒性(斗争性)需要统一性来支持和保障。突破性的主训练课,需要振奋新陈代谢、维护和增强健康的低于应激的训练进行辅助。在训练进展中,视需要和可能,同辅助训练相结合或相配合,还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解决有关任务的配合性训练。只有辅助性、配合性训练课的训练日,就是辅助性、配合性训练日。为突破性主训练小周期进行准备或善后,专门组织的训练小周期,就是辅助性训练小周期。11 训练恢复节奏由上一波运动势垒态的“安静正态”,经过“激发态”形成新的下一波的“安静负态”;这时,由体内矛盾统一性而出现的强大重建动力,在体内外一系列条件(辅助训练、休息、营养等等)的支持下,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重建成新的运动势垒态的“安静正态”;这就完成了体力运动中的一个波浪节奏。这是真实节奏的简要抽象。从原运动水平稳定态的破坏,到新稳定态的建立,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个时间过程,成为建构训练恢复节奏的基础框架。(正确地说,是训练和“重建”节奏,重建并非恢复,习惯上称为恢复,这里暂按习惯使用称谓。)在这个节奏中,既包括主训练、辅助和配合训练、休息和恢复措施等等,这些训练组织者便于调控的部分;还包括学习和工作等社会生活中必须承担的部分;对所有这些内容和过程,都需要有机合理地统筹配置、协调安排。生理机能恢复到安静时的“正常”状态,是这个体力波运行完成的标志。这可以通过许许多多的生理指标来进行检测。心率和脉象,是常用的、简便易行而又含有丰富信息的检测指标。计算机管理,将是面对着这些复杂而大量的指标,有面有点地、适当而及时地、进行应对处理的优选工具。12 辅助恢复措施合理地掌握训练恢复节奏,这是最基本的恢复措施。此外,还可以通过训练的、休息的、营养的、物理的、化学的、药物的、精神的等等措施,辅助促进之。这些措施,称之为辅助恢复措施。“基本”和“辅助”的主次地位不能搞错。在辅助措施中,休息、营养和辅助训练,又处于主要地位。13 主训练小周期主训练小周期是实现运动水平突破性进展的训练小周期。它必须在合适的基础上进行。主训练日同恢复节奏、辅助恢复措施的完善结合,就形成为一个主训练小周期。主训练小周期所占用的天文时间,是因项、因人、因时、因具体条件而不同的。短的,可能就同单个主训练日相重合,几乎天天都是主训练日。这样,可以连接安排成“星期”制的、多主训练日的“主训练小周期”。长的,可能有二、三天或多天时间。在其中,可能只有一个主训练日,也可能连续地、或分散地具有二个甚至更多的主训练日。主训练小周期的主体构成,是适度应激训练及其恢复节奏。如前所说,实践中为了稳妥起见,在适度应激训练后,也常可能在它的合适时段,安排一、二个低应激的训练节奏,这样来复合地建构主训练小周期。当主训练课或主训练日取得较大突破性进展时,不但可以在这个主训练小周期内部后续以必要的低于应激的训练,还可以紧贴在这个小周期后边,续以一、二个以一定水平的低于应激训练为主的“辅助性训练小周期”,以更好地促进恢复、巩固成效。这种训练组合、形成为一个大型的体力波浪,可称之为一个扩大的、复合的“主训练小周期”。这样的组合艺术,对于长距离高水平运动员,可能尤为重要。能攻能守,进退自如。以上是从自然体育学角度分析“主训练小周期”。但是,现实的训练工作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必须与社会生活节奏协调起来。因此,对大多数情况而言,“主训练小周期”常常采用七天星期制。自然体育学的短周期在七天之内,扩大的、复合的长周期,可能十天、半月,在七天之外;但可以运用训练战术和训练艺术,来巧妙地构筑七天一拨的训练。进行中必须要做有心人,以便使自然体育学和社会体育学,两全其美。从理论上说,一个主训练小周期,可以既实现着运动进步,又保持着良好的健康水平,从而为后续的主训练小周期建构了新的、健全的基础。如果在实践中基本达到了上述要求,“主训练小周期”便可以连续地、滚动式地运行下去,使运动水平“阶梯式”地实现持续进步。这就形成所谓“快节奏”。这种快节奏,曾经于六十年代在我国个别基层训练单位开始出现,后遇故夭折。七十年代,快节奏在保加利亚举重训练探索中受到支持而勃兴。八、九十年代,在我国少数项目少数单位,快节奏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得到间断尝试、或相当成功地开发着。尽管或有挫折,这个成功不容忽视。胡鸿飞、马俊仁和一些项目的优秀教练员,就是开拓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对世界训练史做出了贡献。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马特维耶夫在与我谈话时说到,邦达尔丘克连续运行了28个小周期。这是一种不常见的“长连续段”。这种“长连续段”对于训练效益,一般地说是有利的。14 调整性训练小周期由于人体有序状态的极为复杂,又由于训练工作也十分复杂,在训练运行中,发生某种挫折,是常有的事。例如:主训练手段的运行中出现了高“过强应激”,主训练课频次或主训练日频次的安排太过密集,以及运动员偶而伤、病或因故短期离队等。这时,可及时插入“调整性训练小周期”,加以因应、承转、解决。“调整性训练小周期”也可称为“恢复性小周期”,与“辅助性训练小周期”较为接近。有时,主训练小周期连续运行得很好、很正常,但出于预先安排;或为了“见好就收”,完善地了结当前阶段,腾出精力更好地启动下阶段;或出于主动预防;也可以主动地插进“调整性训练小周期”。在主训练小周期的连续运行进展中,并不是不会被动出现、或主动需要暂时的中断。这时,可使用“调整性训练小周期”进行穿插接续。这样,主训练小周期的连续运行,便划分成连续段和间歇段。这个“连续段”,便可看作一个“中周期”。这个“间歇段”,便形成中周期之间的转折和衔接,它一般地归入于下一个中周期内进行计算。调整性训练小周期的主要任务,是使体内矛盾的统一性恢复到应有的水平。就是说,使机体的健康水平恢复到应有的高度。为此,要采取相应的手段、方法、节奏、以及有关的配合措施。对这些,同样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地研究发展,以提高效益。如果调整性训练小周期基本实现了它的任务,便可转入新的主训练小周期;如果尚未实现,则可以继续地组织针对性的新的调整性训练小周期,直到完成预期任务,能够顺利地开始新的“主训练小周期”为止。15 迎赛和临赛掌握比赛在预定的时间、地点、场地设备和对手参与等条件下进行。比赛的科学和艺术,在于争取当时的成绩水平的充分发挥。为此: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地消除体内对于成绩方向的剩余疲劳;另一方面,在比赛中,不但不惧怕、而且还积极争取某种程度的过强应激,争取其准确地在决赛时刻出现。训练进步在于体内有序状态的结构性转换,这种转换,导源于训练张力对原稳定态的破坏和新稳定态的促成;换句话说,导源于训练张力同所面对着的稳定态的矛盾紧张性。在前后两个主训练小周期连续运行的交接中,上一小周期的主负荷的影响,未必完全消除;新建立的稳定态,也未必巩固;这种情况,可目之为存在着某些成绩方向的剩余疲劳;这种剩余疲劳,对于紧接着的下一轮的结构性转换,并不一定构成甚么样的障碍;因为它并不、或并不显著削弱训练张力同所面对的稳定态的矛盾紧张性。然而,对于比赛中的成绩表达而言,若有剩余疲劳存在,则明显地属于不利因素了。换句话说,成绩表达,要求人体有序状态的相应稳定态的巩固性而非过渡性。这种要求,对人体有序状态的一切环节,均有影响。以肌细胞内外的物质储备、这样的具体环节来说,结构转换中物质代谢所需要的氨基酸,暂时变得不突出,而运动势垒态构成中的能量储备,变得更突出起来了。为此,在迎赛和临赛训练中:以主要训练手段的建构而言,在于争取接近适度应激的低于应激、或低度适度应激。(这是指应激程度而言,并非指绝对强度而言,而且在赛前的不同小周期中,又很不相同,值得当时细致斟酌。例如,热身赛中的强度要求是相当高的。)在强度的三特征中:“积极”,转变为在于人体有序状态的现实稳定态的维护和巩固,而非对之进行破坏(当然,对于实力水平不相同的选手来说,会采取稍微有所不同的策略);“可能”,变成不需讨论的问题;对“可控”性要求也有发展,需要积极地为提高比赛中的战术水平服务。在运动量方面,需要适当地进行削减和控制。具体掌握,要谨慎地依具体情况而定。在饮食中,三大营养物质的供应,也需要合理地、有序地进行调整,以配合肌纤维中糖元含量提高等项要求的实现。同时,特别要注意防病、防伤、以及防止类似的灾害性事件的发生。但事实上,有些运动员在临赛中,某些病伤事件还是可能会发生;赛前睡眠受干扰、以至整夜睡不着觉的事也往往会有;然而有的运动员仍然出现了优异的成绩。这些情况,一方面说明,搞得好还有更高的潜力可挖;另一方面说明,运动员具有相当的抗干扰能力,若是发生了某些情况,也不必紧张。在比赛中,为了涌现出激情,除了上述的身体方面的掌握以外,还特别需要研究和掌握好心理因素。要具有清醒的认识和激发充分的自信心。为此,包括积极的、适当的心理和思想工作在内,需要针对性地做好一系列的工作:在赛前,既需要积极性,更需要着重保持“平常心”;以免赛前出现“虚火”,反而抑制比赛中出现激情。无所事事也可能会引起无谓的心潮起伏,当迎赛、临赛中运动量削减之际,可以适当安排紧凑而有序的、许多需要一定注意力的事务性活动,以分散注意力而有助于保持平常心;并能产生不会引起成绩方向疲劳的某些负荷,以有利于睡眠、饮食等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在比赛中,特别需要高昂的激情,同时也需要平常心。要在激情中保持着某种沉着冷静(在不同项目中,以及对于不同的人,具体要求又各不相同)。对这一切,既要做有心人,进行积极的安排,又不要搞成庸人自扰。总之,迎赛、临赛工作既十分复杂,又情况多变,而且效益的取损出入极强,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着意研究和确当把握。比赛成绩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集中展现,迎赛、临赛工作尽管既敏感又复杂,然而,都同“比赛”密切关联着;所以,在实践的进化运动中,“热身赛”就逐渐显现出来。热身赛可以为大赛汲取全面的、丰富的经验,成为迎赛、临赛工作中的一种突出的、优选的手段。以26届奥运会的短跑选手们为例,开赛前半个月至20天再往前倒数,20多天的时间里,在欧洲、美洲进行了十来场热身赛。这就为奥运大赛积累了丰富的近期经验,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全面准备。在这些比赛中(以及大赛中的预、次、复赛中),其成绩发挥应该掌握在“可控”的程度上(时间不相同的各场比赛,具体掌握又各有不同),以便“巩固”而非“破坏”身体有序状态的稳定态,为大赛决赛中涌现过强应激,比较恰当地进行准备。(不同水平和状态的、面对着不同对手的运动员,在掌握上又稍有差别。)约翰逊和贝利在奥运会比赛中的成绩发挥,明显地超出热身赛(低度适度应激或低于应激),并在决赛中成功地打破了世界纪录(出现过强应激);而在奥运会后参加的多次大奖赛中,却表现平平(过强应激的后续反应)。从热身赛、预次复赛到决赛、再到赛后,我们所看到的这种成绩轨迹曲线,是掌握得非常成功的。同某些奥运比赛失败者在大赛前、大赛中、大赛后,由列次比赛成绩所构成的轨迹曲线,是不相同的。这样的实际情况,内藏着深刻的学问、不可不察。(由于游泳比赛、尤其是短距离游泳比赛的自身特点,在掌握上稍有不同;有的奥运冠军,其世界纪录打破在复赛中。同时,世界纪录也并非必然就是过强应激。)16 中周期和大周期主训练小周期连续运行中的连续段,就形成为训练中周期。如果认清了运动训练训练的本质意义,掌握了主训练小周期、辅助性训练小周期、调整性训练小周期等项基本规律,就可以针对具体训练工作的需要,主动地建构训练中周期。主训练小周期是争取训练进步的基本环节,训练中周期则争取这些基本环节进步的有效累积,使相对微小的进步转化为显著的进步,以完成战役性训练任务。训练大周期是为迎接重大比赛任务而进行的、季度性或年度性的、战略性训练安排。它从当前实际出发,从比赛目标着眼,系统地、合理地对中周期和小周期进行组织安排。“体力波”是运动训练结构的内在根据。“小周期”是这个“根据”反映在训练结构中的基本环节。它同体力波的其它各种运用在一起,构成训练结构的完整体系。这种运用,是作为客观规律的“体力波”,在效益驱动的训练实践史的进化运动中,自发地逐渐显露出来的,目前并非臻于完善。可能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效益。若能在理论上进行较透彻的认识,再使之同实践探索相结合,可望对之进行较充分的开发。17 进行中的检验和诊断训练中要不断进行及时检验和诊断。对于具备着条件的运动员来说,如若在训练进程中正确掌握了训练结构,就能争取运动水平的不断进步。如若停滞不前,就必须深入研究现实训练结构中的得失而革新之。我们不妨把训练工作同医务工作进行比较,来研究教练员的培养和修养的重要性。教练员和医生,是处理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问题的专业工作者。医生处理的,是人体由病态争取转向健态的发展过渡问题;教练员处理的,是人体转向高强态的发展过渡问题。医生必须具备高知识、高智慧,这是人所共知和公认的;教练员同样必须具备高知识、高智慧,尚未被社会所确认。事实上:教练员每天审视运动员的情况、制订训练计划,就像医生审视病情、开出处方那样,同样需要高知识和高智慧。如若满足不了这个需要,便会影响训练质量,付出代价。训练界和医界情况又有不同。古医术由巫术发展而来,现代医学却已经完全摆脱了巫术的羁绊,建立起科学的、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即使如此,仍然存在深刻的矛盾;例如,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西方医学,曾经有人否认以整体论为基础的中医医学的科学性,同时否认它自身也存在着片面性、局限性;这种门户偏见,现在已在改变和转变之中。然而,在训练认识领域,尽管在国内外学者们的艰苦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健康”化、科学化发展,以及解除门户束缚,现在还仍是繁重艰巨的任务。在体育界,非常需要宽容性、开放性、智慧性和创造性,这就是胡鸿飞、马俊仁等一部分优秀教练,为什么会来自非科班出身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具有实践成就和丰富经验与阅历的、中国足协教练委员会的主任,自愿以负责的态度深入基层,竟被审定为不具备地方队主教练的资格,令世人惊诧);同时,另一方面,“马家军”在奥运选拔赛的挫折,又对训练理论研究的迫切性,发出了明确的召唤。热爱事业,刻苦学习钻研,从实际出发,不死抠框框,勇于革新创造,坚持以实践为检验标准,这是科班出身和非科班出身的优秀教练员的共同特点。一方面,由于我们的知识和智慧,不但受到个人的限制,还受到时代历史的限制,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还是很不成熟的;另一方面,由于训练工作的高度复杂性和现实训练条件的多变性,即使是成熟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中也极需要针对着具体实际的生动灵活,而力戒机械、呆滞。因此,要高度重视在实践中探索、创造、检验、前进。进行中的训练行为,要求多种知识和智慧的汇集,并交叉地、综合地、集中地、能动地进行运用。然而,越是要求交叉、综合、集中、能动,就越是难以一下子做得正确、妥贴、恰如其分。这就需要在进行中不断地学习、研究,“摸石”、“问路”,证实、证伪,一边实践、一边在反馈检验中调整更新。要坚持做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需要使进行中的训练行为,同时形成为一个开放式的、自学习的、实践和认识的能动生发系统。学术在讨论和争论中向前发展,本文不妥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批评指正。18 参考文献[1] 茅鹏:《运动训练新思路》,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年版。[2] (德)R.F.施密特、G.特夫斯:《人体生理学》, 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3](美)乔奇A.布茹克司、汤姆士D.法哈:《运动生理学》, 杨锡让等译,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4] 姚志彬、陈以慈、郭爱克等著:《脑研究前沿》, 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5] 田麦久、武福全等著:《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版。[6] 茅鹏:《满负荷与大运动量》,载《体育与科学》1995 年第6期。[7] 茅鹏:《谈体能训练》,载《体育与科学》1996年第2期。[8] 茅鹏:《进步速度反映着训练生命力》, 载《体育与科学》1996年第1期。[9] 茅鹏:《成绩水平决定于训练结构》,载《体育与科学》1996年第4期。[10] 《系统辩证学学报》有关文章。*
|
[
"Economy",
"Politics",
"Electronics",
"Enviornment",
"Philosophy",
"Law",
"Art",
"Space",
"Agriculture",
"Medical",
"Energy",
"History",
"Communication",
"Computer",
"Military",
"Education",
"Mine",
"Transport",
"Sports"
] |
Sports
|
【 文献号 】2-3440 【原文出处】人民日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624 【原刊页号】⑥ 【分 类 号】D7 【分 类 名】国际政治 【复印期号】199807 【 标 题 】美伊政治足球赛 【 作 者 】林皎明 【 正 文 】 美国队与伊朗队21日在法国世界杯赛场上对阵,这不仅是美伊两国之间的一场足球竞技,也是克林顿总统与哈塔米总统之间的一次颇有意义的政治过招。以球为媒,传政治意图,并非美伊两国首创,这种球倘若玩得得当,效果往往不错。赛前两国球队教练强调,他们只管踢球,而克林顿总统却明确表示,希望美伊这场球赛“会进一步迈向结束两国的疏离状态”,保进两国和解并恢复正常邦交。显然,这是一场“政治足球赛”。事实上,早在两支球队上场之前,白宫就已忙碌起来了。17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纽约发表一番非同寻常的讲话,说“不信任的围墙一旦被拆除,我们就可随时与伊朗拟定一份通往正常关系的建议”。克林顿18日表示:“我们希望的是同伊朗真诚地和解”。在两队开赛之前,美国媒体又播出克林顿对伊朗和解的讲话。对美国的和解表示,伊朗给予“温和的回报”。据报道,伊朗仍然要求美国首先撤销对其制裁,而且需要“伴随具体行动”;而美国的先决条件是,要求伊朗“停止支持恐怖主义,停止扩散危险武器,停止反对中东和平进程”。双方接触的氛围已经形成,能否谈得拢,就看双方“球艺”如何了。其实,美伊关系解冻并非始于今日,去年5月,哈塔米就任伊朗总统后,首先提出与美国改善关系。去年底他在德黑兰伊斯兰首脑会议上讲话,倡导与“美国人民对话”。随后,克林顿于今年初通过“美国之音”电台发表对伊和解讲话。双方你来我往,通过媒体交换彼此观点。美国摔跤队前不久访问德黑兰,已经打破了两国近20年“老死不相往来”的僵局。对美伊两国这场“政治足球赛”,或许只有站在中东、海湾的全局才能看懂。美国的海湾政策正在调整之中,改善与伊朗的关系,是其调整的重点。因为在中亚地区石油资源地位凸显的今天,特别是在中东和平进程面临危机之际,美国很难继续维持已经失效的“双遏制”政策,修改对伊政策,也算是明智之举。在伊朗方面,缓和对美立场,也是出于现实需要。由于世界原油价格下跌,伊朗财政收入锐减近半。亚洲金融危机又使伊朗出口贸易蒙受打击。通过改善与美关系以求解除制裁及解冻在美存款,是伊朗明确改变对美态度更深层次的原动力。美伊近20年的对立与隔阂,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消除。两国关系的恢复,还需双方继续努力。既然这场“政治足球赛”已经开场,那就踢出个结果才好。
|
[
"Space",
"Philosophy",
"Computer",
"Politics",
"Education",
"Economy",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
"Energy",
"Enviornment"
] |
Politics
|
澳门简讯新华社澳门5月26日电澳门简讯(小标题)澳门经济学会成立一个民间学术团体――澳门经济学会,5月25日在此间成立。该会会长崔世昌表示,经济学会活动的原则是“研究经济问题,促进澳门发展”。(小标题)首季对外贸易增长今年头三个月,澳门出口总值为26亿多澳门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七点九,进出口顺差为2500万澳门元。澳门政府统计暨普查司的资料显示,在头三个月的出口结构中,纺织及成衣与非纺织品类分别占总出口额的百分之七十二点六及百分之二十七点四。纺织及成衣出口上升百分之十点七,而非纺织品类则上升百分之一点二。进口总值为26亿澳门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二点三。其中消费品增加百分之十点八,资产性货物增加百分之十五点八。(完)
|
[
"Medical",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Law",
"Sports",
"Enviornment",
"Space",
"Economy",
"Mine",
"Energy",
"Transport",
"Military",
"Computer",
"Politics",
"History",
"Art",
"Education",
"Agriculture"
] |
Economy
|
【 日 期 】19960410 【 版 号 】10 【 标 题 】新世纪从哪年开始? 【 作 者 】温红彦 【 正 文 】 编者按:“世纪之交”一词恐怕是近年来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那么,本世纪何时结束?新世纪哪年开始?这“世纪之交”的交点在哪里?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随着新世纪的日益迫近变得复杂起来。它已成为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大事,并有着重大的社会价值。* * *日前,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李竞,以下是关于世纪之交问题的对话。 ** *记者:21世纪从哪一年开始?这个问题众说纷纭。目前国内外有没有一致的看法,有关国际组织有没有明确的规定或权威的认同?李竞: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人民日报》1982年9月8日刊登的中共十二大报告中,20世纪末指的是2000年。《解放日报》1990年1月6日社论《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则表明20世纪末是1999年。再看看国外的一些说法。日本西铁城钟表公司已在东京新宿车站的建筑物上装设了一座大钟,开始了世纪转折的倒计时。按大钟倒计时的时间算,本世纪末是2000年12月31日。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2000年1月1日0时0分出生的婴儿,命名为“世纪婴儿”,显然是将2000年算作下一个世纪了。迄今尚未得知,最权威的国际组织和机构,例如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牙国际法庭,是否将作出有关世纪之交的明确规定。记者:前些时候,国内一些传媒报道了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天文学家的看法,认为2001年是21世纪的首年。李竞:这只是一家之言,不具有国际约束力。记者:世纪之交的概念如此混乱,问题出在哪里呢?李竞:问题的根源在于公历纪年中没有公元“0”年。现在国际通用的公历纪年是1400多年前提出的基督纪年,起点定为公元1年。逐年推算下来,今年就是1996年。在基督纪年问世200多年后,历史学家开始采用公元纪年推算公元前的年数,依次定为公元前1年、公元前2年等等。这就是沿用至今的历史纪年法。历史纪年法中亦不存在公元0年的事实往往被忽视。比如,1989年,我国隆重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人们就将1989-(-551),当然是2540。然而,由于公元无0年,这个减法就做错了。到1989年,孔子诞辰实际只有2539周年。记者:那么,公元无0年与现在世纪之交概念的混乱到底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李竞:由于公元无0年,导致了世纪的划分与年代的划分产生不协调。这里先谈谈天文纪年法。公元无0年对天文学的计算很不方便,不仅对计算公元前后相隔的年数容易出差错,还使天文学中凡能被4整除的公元纪年均为闰年的规律不适用于公元前。为此,天文学家于1740年规定,将公元1年记为+1年,公元前1年记为0年,公元前2年记为-1年。而在天文纪年法尚未问世之前,已有用“世纪”一词表示100年的说法,即从公元1年至100年为公元1世纪,公元101年至200年为公元2世纪,这样推下来,21世纪自然是从2001年始。但是,出现天文纪年法之后,便有了世纪是从1年开始还是从0年开始的分歧和争议。今日世界各国多将1个世纪划分为10个年代。年代的划分法一般是从0起到9止的10年。例如,20世纪90年代表示的是1990―1999年。而按照前面世纪划分的办法,一个世纪是从1起到0止的。这种世纪和年代二者的不协调,便是问题的焦点所在。试想,若将20世纪90年代定为1990―1999年同时又将21世纪的起点定为2001年,那么2000年将成为无法纳入任何年代的一年,它既不是20世纪的末年,也不是21世纪的首年。记者:有消息报道,美、德等国的商人们已开始准备世纪之交的庆祝活动。在美国,欢度世纪之夜的好去处订单爆满。在德国,“2000年烟花项目办公室”计划为历史性的1999年12月31日之夜制造出最大的烟花。多瑙河航运公司已备好驶向新世纪的游船。这些国家的百姓已默许2000年是21世纪的首年。李竞:这是一个新趋势。不仅在民间,就是在一些著名辞书当中,也有这种倾向。在尚未见到有约束力的国际性明文规定、意见或倡议之前,著名的词典和辞书的解释是值得参考和重视的。记者:人们总是把新年看成一个新的开端。从这个角度讲,新世纪的开始确实很有纪念意义。李竞:不仅如此,它还有很现实的社会意义。例如,我国的奋斗目标之一是国民收入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翻两番。这些都应在本世纪末年的归属问题明确的前提下来计算。另外,各个国家的政策法规的制定,都有可能涉及到这个问题。国际权威组织尽早做出世纪之交的统一规定,已是人心所向。试想,到2000年,当一些国家认为已经跨入21世纪时,另一些国家还宣称逗留在20世纪,那将是滑稽可笑的事。记者: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科学界的看法和建议又如何呢?李竞:全国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经过几年的研讨,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授权,发表如下建议:“21世纪始于2000年1月1日。世纪从0年起计,年代也从0年起计。”该建议的理由有四:一、这是国际上多数人的主张,符合新的趋势;二、世纪和年代的纪年法一致,二者关系协调;三、世纪和年代都从0起计的法则,符合计算机广泛应用的时代潮流;四、只要认同,作为一个特例,公元1世纪只有99年,即可回避公元无0年的困惑。这里要强调的是,世纪和年代的纪年法是个国际性的人为规定,任何国家都不宜各自为政。在世界性方案出台之前,可以研究、讨论,提出看法、建议,最后还是要按照国际惯例办事。
|
[
"Education",
"Law",
"Enviornment",
"Computer",
"Space",
"Sports",
"Energy",
"Economy",
"Transport",
"Literature"
] |
Space
|
【 文献号 】4-363 【原文出处】《美术》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108 【原刊页号】54~58 【分 类 号】J7 【分 类 名】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106 【 标 题 】“中国当代艺术建设和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有何关系”笔谈讨论 【 正 文 】 西方现代艺术并不具有普世性浙江大学艺术史教授 博士 河清是否全世界全人类都要经历西方现代艺术那样的“阶段”?是否全世界都要走到西方现代文化?即,本文现代文化是否具有普世性?我的回答是否定的。西方文化并不放之四海皆可行,西方现代艺术亦然。假如全世界都搞同样的“现代”艺术,那将是一种多么荒诞而悲哀的景象!因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用中国自己的文化艺术标准去评价世界各地的艺术,不必以人家之是非为是非,而可以自信地说,此谓美善,彼谓丑恶。违背自己的文化精神,硬着头皮去艺术“现代化”,与西方“接轨”同化,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愚不可及。近期,我看到了《美术》杂志关于食人自残等行为艺术的讨论,也读到了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先生《这就是现代艺术》的文章。一边是朱先生的自负,称杂志(抑或指国内艺术界?)“目前还不具备基础背景知识”来讨论,另一边是国内其他学者理论家的批驳。姑不论有的驳斥失之过火,我还是肯定批驳者们在理,因为他们没有丧失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精神――“良知”。这个良知,不仅仅指阳明先生所倡扬的那个文化概念,更是内化在我们生活的日常判断当中。可惜,不少国人丧失了使用自己良知的能力。在那些插着“现代”“国际”“世界主流”等煌煌标签的文化艺术现象面前,他们就像那位来到邯郸的寿陵小子,变得没有脑子,“忘”了使用中国自己的文化价值标准,“忘”了可以凭日常最起码的良知,去评判善恶美丑。“人食人”(camibalism)现象,除了某些部落习俗,只听说在一些极度饥饿的情况下才有发生。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和罗丹的《乌果林》等作品的背景,都是这种情形。但一个并不是因为饥饿、营养状况极其良好(照片显示)的人,在大咬大嚼自己的同类,无论以任何名义,都应受到谴责。中华古国对一个人最严厉的斥骂,莫过于“你不是人”“你禽兽不如”。这位“食人”艺术家,正不齿为人。我日益相信,艺术是有文化属性的。就是说,不同的文化,各有不同的艺术精神。古埃及艺术追求永恒,古亚述艺术表现尚武,古希腊艺术崇尚美和秩序,印度艺术浸染着宗教,中国艺术神往和静淡远的境界(以山水画为最高表现),西方现代艺术奉行先锋(前卫)逻辑,背后是西方现代性文化的“进步论”和“新之崇拜”(注:参阅拙著《现代与后现代―西方艺术文化小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西元1998年。)……人类社会不同的艺术现象,都折射了其背景的文化精神。时代固然是影响艺术的重要因素,但不像“进步论”所认定的是唯一决定性因素。我以为,影响艺术发生和演变的,至少包括丹纳说的“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时代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我更同意法国艺评家克莱尔的说法,艺术是与“土地”有关。中国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艺术何尝不是从一方土地上长出来的?文化间的互相影响和时代因素的确重要,但我以为,根本地,艺术乃与一个民族和一方土地上的文化相关(注:不可否认,在许多情况下,某一种文化的艺术可以被另外文化的人所理解,接受,欣赏。即,人类不同文化的艺术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共通性。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艺术的共通,由于人类文化间的深刻差异,是有限的。比如,中国山水画的那种境界,没有山水诗传统的西方人,是很难能够领略的。源于意大利的西方歌剧,不说普通中国人,就是搞专业的,又有多少人能像苏州人听苏州评弹那样真正听出门道,摇头晃脑?)。但在进步论的世界主义(其实是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伪世界主义)深重影响下,大量国人已习惯于独尊“时间”(时代)要素,无视“空间”上事实存在的人类文化间的深刻差异,忽略不见民族和地域,即文化的要素。他们只知将人类所有文化艺术现象纳入原始――传统――现代等三段式阶段进步模式之中,把西方现代文化艺术,当成“现代”这个时间阶段全人类都要同归的样板。就是说,他们认为全世界全人类的艺术,都要经历一条时间的进步直线,普遍必然地走向“现代”,即走向西方现代艺术。中国当今艺术如果不与西方现代艺术“接轨”,比方说,不搞行为艺术,就不“现代”。这种事情,人们只要还有一点良知,都可见其荒谬。西方现代艺术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我以为,它是一种贯穿于西方现代性文化精神的艺术。正是在“进步论”和“新之崇拜”这两个西方现代文化根本观念的导引下,西方现代艺术表现为先锋(前卫)们一路向前、不断破旧立新的历程。从西元19世纪中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现代艺术一步一步,历经绘画――实物――行为――概念,最后走到其逻辑的终点。具体一点说,西方现代艺术首先在绘画领域进行了一次革命:从主题形象非客观化(主观的形式和色彩,如后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等),经抽象绘画(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等),直到“绘画的零度”(空白):马列维奇的《白底上的白方块》。马列维奇和杜尚,代表了西方现代艺术首次向绘画的极点和超越绘画走向实物的冲击。在二、三十年代的“回归秩序”和二战后的全面抽象之后,西方现代艺术终于完成绘画领域的革命,来到无绘无画的空白:克莱恩的单色蓝(“国际克莱恩蓝”),莱茵哈特的《黑色绘画》和《红色绘画》(黑底黑十字,红底红十字),劳申伯格的《白色绘画》,弗兰西斯的空白画布……走到这里,以求“新”为最高价值的西方现代艺术,只有超越绘画,才能山穷水尽之时又继续向前,柳暗花明。于是走向实物(波普,新现实主义)(注:有的美国艺评家把波普等六、七十年代的极端艺术现象,称为“后现代”,这不太确切。我以为,这些艺术仍然属于“现代”艺术,是极端期的现代艺术。英国艺评家詹克斯称其为“后期现代”(late-modernism),甚为确当。因为,判别一种艺术现象是否“现代”,要看它是否奉行“拜新”的先锋(前卫)逻辑。)行为艺术(happening),直到概念艺术。至此,把概念或语言文字都作为艺术,西方现代艺术便“进步”到了它的逻辑终点,正应了黑格尔的预言:艺术最终被哲学所取代而归于消亡。概念艺术祖师科苏斯所谓“哲学之后的艺术”其中的黑格尔主义一目了然。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终于消解不存。到了谈天说地、拉屎拉尿都称之为艺术的境地,艺术与生活还有什么区别?君不闻,西方现代艺术大巫师博伊斯宣告:“人人都是艺术家”。这种艺术消融于生活的结果,并不是一场凯旋。相反,这标志着西方现代艺术在逻辑上,即先锋(前卫)的逻辑(以标新为最高原则),已告终结。早在西元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现代艺术已经借“立异”来“标新”,靠挑衅,血腥,自残,刺激感官,惊世骇俗以求“新”。有切割自己皮肉,烧自己的头发,搬石砸脚,以身撞墙(勒瓦),浸头呛水(布登),当众手淫(阿孔奇),臂上揿钉或刀片割脸(佩恩),奉献身体(阿布拉莫维奇,观者可以任意在她身上涂抹捉弄),还有希瓦茨戈格勒连续自残至死(西元1969年)……这已是“后期”、进入穷竭终极之境的西方现代艺术。这以后,西方现代艺术能够真正创新的余地已经没有,或很少。几十年来,西方现代艺术似乎还在继续,但名义多于真实。一些“先锋(前卫)”在国际艺术投机市场和一些官方私人赞助下,继续忙乎,实际上是黔驴技穷,并没有变出真正“新”的花样,炒冷饭而已。前些年,据说纽约一女艺术家,直把画廊当青楼,观者可以任意与之交媾,亦称“艺术”体验。中国有句成语:狗急跳墙。“拜新”却无“新”可创的先锋(前卫)们,多么像一群被逼到墙跟的“急狗”。所谓中国的先锋(前卫)艺术,实际上是发生在中国的西方(后期)现代艺术。它奉行的是西方现代文化的逻辑,与中国文化精神无关,与中国人的艺术欣赏无关。我个人并不整体地排斥西方现代艺术。我认为,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许多形式因素,还是可以为中国艺术所借鉴,所包容。但中国先锋(前卫)们照搬极端期的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文化艺术精神不容,而且毫无意义。被朱先生说得神秘兮兮的行为、人体艺术,不过是西方现代艺术“进步”线上的一个环节,在今天的西方也“过了气”。有位中国前卫去年以艺术之名自缢身亡,不过是重复了31年前的希瓦茨戈格勒,以“拜新”原则观之,并无新意,所以毫无价值。用中国文化常理观之,无异于入了魔信了邪,属于愚昧。那几位在南京公园表演返回牛肚子的裸男,也是照搬了奥地利的尼茨、布鲁斯和穆尔的三人表演,则属无聊。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否全世界全人类都要经历西方现代艺术那样的“阶段”?既因为西方现代艺术深刻带有文化的属性,所以上面这一问后面,是这样一问:是否全世界都要走到西方现代文化?即,西方现代文化是否具有普世性?我的回答是否定的。艺术,正如属联的文化,不可能全世界单一化,同一化,时间性地“进步”到西方现代艺术,而是空间性地呈多样差异的状态,因民族、地域不同而不同。假如全世界都搞同样的“现代”艺术,那将是一种多么荒诞而悲哀的景象!因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用中国自己的文化艺术标准,去评判世界各地的艺术,不必以人家之是非为是非,而可以自信地说,此谓美善,彼谓丑恶。朱先生显然是把西方现代艺术看作是普世性的,认为中国也“必然”要走到这样的“现代”艺术。他说:“在所有发达国家,现代艺术已成为艺术的主流,……成为社会文化的标志,最主要的是成为每个现代公民的基本教养”。其逻辑是:“西方”等于“现代”,而“现代”艺术是全人类普遍要经历的,所以全人类都要搞西方现代艺术。凡是“现代”公民,都要具备西方现代艺术的“基本教养”。这种欧洲文化中心论,朱先生自己恐怕都没有意识到吧。朱先生的思维是时间性的,受进步论影响至深。所谓“现代化时代来临之后,美丽的形式包不住艺术了”,不过是黑格尔主义艺术进步观的通俗表述。再如,他把今天国人比作“十几岁少年”,还不能欣赏只有“成年人”(注:莱维―斯特劳斯曾说:“事实上,从来不存在童年的人民。所有的人民都是成年的。”(《种族与历史》・4))才能欣赏的现代艺术。所以,他才自负地要出来给国人上一堂现代艺术的“常识课”。只可惜,朱先生本人也对西方现代艺术缺乏“基础背景知识”。先锋(前卫)艺术在今天的西方,并不是“艺术的主流”,也没有也为普通国民的“基本教养”。先锋(前卫)艺术,由于其形式的反社会反“主流”激进性和极端性,并没有为普通公众所接受,所欣赏。几十年来,西方文化艺术理论界对先锋(前卫)艺术的批判,不绝于耳。德国哲人哈贝马斯早就严厉声言:“所有那些抹杀艺术品和日常用品、有意识的举动与本能的激狂之间的区别,声明任何东西都是艺术,任何人都是艺术家,取消所有标准,并将美学判断与主观体验的表现相提并论――所有那些做法,都已被证明是一种胡闹的实验”(《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计划》)。尤其在法国,以克莱尔为代表的反先锋(前卫)艺术阵营,近10年来持续对先锋艺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从朱先生这篇文章来看,他对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案头功夫,甚至学术文章功底本身,都是有欠缺的。比如,他对“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定义,是极任意而想当然的:“艺术有两种,一种是当代艺术,一种是现代艺术”。前者指电影、音乐、画展和“围绕我们日常作息的美化设计活动”;后者则“模样奇异”,是“隐藏在各种艺术之下”的“艺术根本机能”。前者称得上美,后者不美。这“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和“现代艺术”(modern art),本是两种时间性的定义。前者一般指最近二、三十年,甚或最近五十年的艺术。在西方,通常指当下的先锋(前卫)艺术。你在巴黎或芝加哥去一家“当代艺术”博物馆,或去看“当代艺术”展,大抵是去看先锋(前卫)艺术。而“现代艺术”一般是指西元十九世纪中以来、以“拜新”为标志的西方艺术。朱先生把这两个时间性的定义,自说自话地界定为两种性质不同的分类,尤其把很“前卫”的“当代艺术”定义为某种美化生活的艺术,可谓闻所未闻。还有,他把模样怪异的“现代艺术”,又说成是美化生活的“当代艺术中的一个门类”。难怪有个批驳者要说朱先生“形式逻辑ABC没有过关,可能当北大学生都不够资格”。据说朱先生自己也是一个“现代艺术”的实践者,应当谙熟现代艺术的挑衅之术。也许,朱先生甩出这么一篇粗疏之作,是否本来就是为了激怒国内艺术理论界。现在受到众人批驳,是否正中朱先生下怀,大大“现代艺术”了一把?也未可知。不过,“文章千古事”,为朱先生计,让这样的文章传给后人,恐怕也是不好玩的。总之,这场关于先锋(前卫)艺术的讨论,应归结为一场文化之辩:西方现代艺术的普世性问题,实际上是西方文化是否具有普世性问题。本人认为,西方文化并不放之四海皆可行,西方现代艺术亦然。人类的文化根本地是与民族和地域相联,呈现为多样差异。西方现代艺术凭借其强大的物质力量,几个世纪以来,征服、摧毁、改变了众多其他文化。西方现代强大的经济体系和传媒通讯,将西方文化的内涵和表征播散于世界各地。抬眼望,五洲四海一派西化(以“现代化”之名)景象。这的确是事实。尤其,西方文化中心论的伪世界主义“进步论”,在中国知识界影响深广。像朱先生那样,认为中国艺术必然“现代化”到西方现代艺术那里去的人,在国内艺术理论界并不是少数。杭州也有一两个理论家,跪着膜拜西方一家一派的理论,把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奉为神明,以为拿到了贡氏(或波普尔)的“方法”,则中国一切都有救了。像朱先生搬出“国际最权威的……”,他们也动辄把“举世无双”、世界“最伟大”、“最杰出”……的形容词,套到他们崇拜的英国人头上,全无一点学者起码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但是,西方文化势将一统全球,不过是个表象。我以为,那些经历近千年或数几千年积累形成的人类主要文化,其文化个性将凭其深沉的历史惯性而长期存在,不会被西方文化所“全球化”。在这一点上,亨廷顿显得很清醒。他申明: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独特,一种“独一无二”(unique)的文化,并不具有普世性。非西方国家在科技上西方化(“现代化”)可行,但文化上“西方化”则不可能。国内的世界主义者(或文化西化派),常常低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力量,低估了中国文化潜在的抗拒西方文化同化的能量。的确,中国目前在许多方面已相当西化。中国的社会现实,已非唐诗宋词、元明山水时的现实。的确,时代已经给今天中国的现实涂抹上面目全非的西方色彩。但我依然坚信,中国人几千年承传下来的、那种特有的根本的文化精神或文化个性,仍然顽强地存在。在喧闹的现实环境中,中国人读起唐诗宋词依然充满无限的亲切感。面对宋元山水画,依然悠然神往,“悄然动容,视接千里”。中国人骨子里依然按照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在行事。因此,中国的文化个性将长期存在。对于西方现代先锋(前卫)艺术,我们应当相信自己的文化艺术价值观,作出忠实于自己文化本性的判断。违背自己的文化精神,硬着头皮去艺术“现代化”,与西方“接轨”同化,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愚不可及。后现代艺术是西方文化危机的产物彭公亮 湖北教育学院副教授西方强势经济、政治在全球化格局中,越来越以西方文化价值为中心进行一种价值一元论的扩张,从而使其它弱势国家放弃自己的文化、艺术立场。中国艺术只有真正立足于民族精神、立足于当代中国伟大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抗拒西方文化价值理念的殖民,也才能真正与西方文化进行平等对话、交流,才能真正走向世界。一后现代艺术是西方现代社会发展和艺术观念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典型地体现了资本主义文化生产日益扩张的内在危机,同时也深刻地体现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日益加深的内在矛盾。从社会层面看,随着晚期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的社会转型,生活实在和现代社会建构不断裂散,日益商品化的公共生活同个人真情实感发生了分裂,文化生产的工业化与商品亦紧密结合,使文化产品及其文化生产处处渗透着资本和资本的逻辑,随着日益商品化的文化产品以“机械复制”为本质的持续扩张,现实日益成为一种影像,影象文化以及机械复制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物化、机械复制化和影像化构成了西方后现代社会的一种图景。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层面看,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彻底商品化、日常化、大众化,现代主义新建立起来的各种“中心”被消解,所强调的深层意义被解析,艺术行为文本不再具有任何经典作品所应具有的意义、价值或真理,现实和当下也只能是一种零碎意向的堆砌,力图把“零碎意向堆砌”进行重新整合而从中重建或寻求一种理想和意义只是一种无聊和无谓的企图。这样一来主体精神以及蕴含于艺术文本的艺术内在精神都只能是一种妄想,因为连主体自我都只能是纯客观的“物化”产品或机器,或只是可以机械复制的形象:主体、个人风格乃至人格等等,只是一种文化代码。总之,在西方后现代主义语境中,没有主体、价值、意义、历史、真理、整体性、同一性、责任、使命等等语汇,而只有商品化、大众化、物化、机械化、拆除、纯客观化、消费等等,它集中体现现代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内在矛盾。在西方后现代主义语境,艺术领域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艺术界开始出现种种“前卫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标本艺术、观念艺术等等,以行为、表演、装置等等来传达一种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念,以纯客观的物品(人体亦是一种物品)来呈现一种图像或图像变化过程,以此来反映纯客观性的现实(其实也只是现实的图像)。物品的图像及图像的呈现是其艺术的唯一的目的。这种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或艺术形式成为西方后现代主义社会的主流艺术(其实按后现代主义者的看法,“主流”亦应是被消解的“中心”之一),但这种所谓主流艺术恰恰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内在固有矛盾的重要特征。它标志着西方文化艺术一步一步成为非艺术和反艺术,“艺术成为适应性和沉沦性的代名词”(王岳川《艺术在体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标志着西方艺术在一种日益物化、商品化、机械化复制中走向“艺术解体”。因此,这种代表消费资本主义时代的艺术就其“艺术的根本机能”(朱青生《这是现代艺术》载《美术》2001年第四期)来看,并不能如朱先生所声称的这种“现代艺术的基本性质是创造。就是说,现代艺术专门以创造、创新作为它的特征。……现代艺术的创造旨在突破现有局限,是一种纯粹的创造。作者不创造不行。越是超常,越是奇特,其创造价值就越大。”“它用奇异的形象来反照不正常的社会现象:用常人不注意的角度和深度显现人间问题的原因:用常理不能体察的方式来展示宇宙和人生的内涵”,“在人性的深处,包含着一股自由的清流。来自无尽头,又向永恒的寂静流去。无以诉说,无以把握,伏在每个人的心底,连传统和当代艺术的优美、雅致、悲悯和崇高的形式也不能到达那个地方,现代艺术却将人轻轻地(或重重地)推将去”,“现代艺术不是做作品给人欣赏,而是为造新一代新人,造就一代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创造力,能承担孤独、因苦和责任,具有独立的反省精神而推动社会走向公正光明的人”。质而言之:(1)宇宙和人生内涵的展示,人性深处自由的清流,以及承担孤独、困苦、责任的,具有独立反省精神的人,推动社会走向公正光明的人,种种对属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行为艺术的理解恰恰与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思潮的根本宗旨相违背,上述种种恰恰是后现代主义消解的中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价值、人性、自由、公正、承担责任等等,都是古典传统的呓语。(2)后现代主义决不“侧重揭露罪恶”,恰恰相反,后现代主义迫使艺术放弃批判功能,而只是去适应商品的生产、消费的关系,体现大众化商品复制与形式化的平面模式:同时,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和价值均等主义,使后现代主义放弃对价值的追求,也就必然地拒绝一种价值关怀和批判精神。由于价值规范的失落和对商业主义的依附,也就使后现代主义既无法阻挡对财富和权利的贪婪的追求,也无法对残酷、也无法对残酷、暴力、黑暗进行揭露。当真正的善恶体系标准被消解后,我们能指望后现代艺术能真正揭露罪恶?事实上,以抗拒霸权为出发点的“后现代主义”已正演变为一种现代话语霸权,而成为一种知识分子的游戏。(3)“创造”并不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和艺术的根本特征。“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原动力之一就是创造自己的独特风格。……而在后现代主义里,这种对个人独特风格的追求消失了。”(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客观世界本身已经成为一系列的文本作品和类像,而主体则充分地零碎化、解体了。”(同上)追求一种“机械复制”制造大量的相同文本是当代复制艺术的特征,并且当主体被零碎化、解体为――生物肌体时,创造性从何而来?观念艺术主要是通过图像及其传播才能实现他的作品,机械性复制和大规模生产艺术消费文本,“创造”性在后现代主义艺术里被机械性、复制性所代替。二行为艺术核心在于对“行为”本身及过程进行客观的表达与记录,因此,对行为艺术“行为”的解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行为艺术。人类的行为有别于动物的本能就在于人类是依据其文化传统理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目的需求来进行一种“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后现代主义中的“行为艺术”放弃对行为本身的价值规范,因而,其行为中充塞的血腥的恐怖、暴力、自虐、粗暴、残忍乃至色情,在行为艺术中都成为一种“合法性”的行为,他们对行为本身既不进行价值评判,也不对行为本身负责,行为本身即是艺术的全部目的,生命活动只是一种行为的自发呈现。当某些行为艺术把种种“恶行”行为“合法化”时,我们能再为其披上艺术的外衣,把这些行为神圣化吗?其次,暴力、恐怖、自虐是当代社会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任何有理性的人看来,显现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是一种恶。但当行为艺术以恐怖对恐怖、以暴力对暴力、以残忍对残忍,甚至以惨无人道的非人性的暴虐对人性进行鞭挞和扼杀是否就能如行为艺术者所认为的那样达到对恐怖与暴力的消除呢?显然不能。消除人类的非理性、非人性的行为只能靠人类以其智慧建立起来的公正、合理、秩序的道德规范、价值标准和法律制度来消除。因此,行为无论如何“前卫”都不能抛弃理性判断,更不能没有道德的约束。尽管我们并不赞同艺术家的道德优越论和道德至上论,但把个人的行为、自由选择凌驾于道德之上,甚至以个体行为来贬低道德,把个性任何行为都视为无经地义地具有合理性或合法性的看法或做法都只能是对人类合理行为或理性原则的背叛。再次,行为艺术的“行为”对人性的“恶”的因素进行深度发掘或表现,并不能是对人性的“恶”的因素的认同。一种或多种行为的抽象展现并不能达到对“恶”的扬弃或批判。行为本身有价值高下之分,对行为价值判断标准亦有优劣之分。因此,行为的意义首先在于通过对行为的价值评判而使“恶”被扬弃、被批判,使公正、正义和善得到彰明。屈原、老舍的自杀行为是一种崇高的生命行为艺术,以生命之死来捍卫真理和道德价值的永恒性,其生命自杀过程并不是为了展示自杀行为的血腥和恐怖的过程本身,其自杀行为的意义不在于自杀的行为过程本身,而在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展示。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以及731细菌部队的人体实验岂不都可能成为现代行为艺术眼中的最“前卫?艺术了。三无论人类现实如何变动不居,如何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也无论艺术的发展如何具有不平衡性和动态性:也无论人类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如何富于变化和呈现多样形态,有一个古典的艺术问题决不会也决不能消失,那就是艺术必须具有一种内在精神。在一定的文化传承内存在的文化类型的变化、发展以及迅速变革的时代、现实会使艺术的内在精神有所变化,或侧重于理想主义表现,或侧重于现实的批判,或侧重于人类内在生命意识的揭示,或侧重于现实生活的客观描写,但无论如何艺术的精神不会丧失。艺术内在精神的丧失就意味着艺术的真正解体或消亡。从艺术的超越性价值取向来看,艺术最内在的本质即是设定一个超越性的价值维度,而不是以空虚、无聊、荒诞的生命的事实性存在来消解生命本身和现实本身的悲剧审美精神。艺术无论如何贴近生活事实,但决不意味着等于生活现实,更不能把生活事实变成血腥、恐怖、残忍的生活事实。正因为现实世界不完善、不完美,人类才创造理想性、超越性的艺术形态来为人类生活和生活意义提供一种“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语),如果艺术只是记录生活事实的血腥、恐怖、残忍乃至弑害人性的过程而不对其加以美学批判,艺术又何以能够对人类黑暗和丑恶进行抗拒呢?从艺术文化立场来看,现代西方艺术从根本上讲抛弃的只是所谓传统的价值理念,却并没有真正抛弃一种精神理念。西方后现代艺术的价值理念是现代西方社会文化现实状况的表现。无论如何西方现代艺术也有精神价值取向,并且,这种价值取向随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扩张,越来越呈现出扩张的态势,在某种意义上它越来越成为西方政治、经济、侵略的先遣队。西方强势经济、政治在全球化格局中,越来越以西方文化价值为中心进行一种价值一元论的扩张,从而使其它弱势国家放弃自己的文化、艺术立场。中国艺术只有真正立足于民族精神、立足于当代中国伟大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抗拒西方文化价值理念的殖民,也才能真正与西方文化进行平等对话、交流,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艺术创新与艺术发展角度来看,艺术无论如何创新,但艺术本身的一些艺术准则不能突破,或者说,创新并不是无底线的、无规则的游戏。超越常规、常态,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依据人类发展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依据艺术发展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进行。现代的“行为艺术”不单纯追求怪诞、奇特,而只是追求一种残暴、恐怖、血腥的极端表现,这种“创新”能使艺术健康发展?能使人类社会健康发展?说句实在话,我实在无法宽容与认同这种以艺术的名义烙印、放血、割肉、食人、喂人油、玩尸体、虐杀动物的“艺术”,也无法把这种“前卫艺术”与真的的艺术联系起来。一旦真的当“什么都是艺术”――杀人、放火、强奸、暴力、恐怖活动都是艺术了,那人类真该在一次宇宙大爆炸中毁灭了。
|
[
"Mine",
"Enviornment",
"Agriculture",
"Electronics",
"History",
"Philosophy",
"Medical",
"Sports",
"Literature",
"Politics",
"Computer",
"Energy",
"Communication",
"Art",
"Transport"
] |
Art
|
发信人: qzh (人在旅途), 信区: News标 题: 我国无人飞船发射成功!发信站: 日月光华站 (Sat Nov 20 09:46:12 1999) , 转信今天早晨6:30,我国在酒泉成功地发射了一艘无人飞船,目前飞船运行良好,各种参数完全正常,预计明天上午回收。这次的成功发射,表明我国向着载人航天迈出了第一步。※ 修改:・qzh 於 Nov 20 09:49:38 修改本文・[FROM: 210.39.3.50]※ 来源:・日月光华站 bbs.fudan.edu.cn・[FROM: 210.39.3.50]
|
[
"Transport",
"History",
"Literature",
"Sports",
"Medical",
"Law",
"Politics",
"Military",
"Electronics",
"Computer",
"Mine",
"Energy",
"Education",
"Agriculture",
"Space",
"Economy",
"Communication",
"Art"
] |
Space
|
【 文献号 】2-225 【原文出处】《统计与决策》 【原刊期号】200006 【分 类 号】F104 【分 类 名】统计学 【复印期号】200004 【 标 题 】知识经济形态下的产业分类与计量研究 【 作 者 】隗斌贤 【作者简介】隗斌贤 浙江工商学院 【 正 文 】 (一)产业分类是一种分析经济运行的方法,早在1758年重农学派代表人物魁奈在《经济表》巨著中就已涉及部门划分问题,尽管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马克思还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之是最有创见的尝试。马克思本人在研究社会再生产理论中提出了两大部类划分的理论,但由于其目的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显得十分抽象而与实际的产业部门有差异。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其著名的经济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并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第二次产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及供水等)和第三次产业(广义的服务业,即除第一、二次产业外的所有其它产业)。划分的依据是:第一次产业的属性是取自自然,第二次产业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第一、二次产业均为有形物质财富的生产部门。由于三次产业的划分基本上能够包含所有的经济活动,便于进行分类统计,因此这种产业分类法得到国际上的公认,联合国颁布的标准产业分类法也同三次产业的划分一致并有着稳定的对应关系。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结构性的变化,而二战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必然引起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第一次产业中的科技含量在增加,第二次产业服务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另一方面是第三次产业的内涵、总量及其知识化程度在迅速扩大,以至于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及其重要程度逐步超过第一、二次产业。在农业生产、经营与服务“一条龙”的情况下,产值、劳动力就业比例等在统计上就很难将各产业截然分开。而第三次产业中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在第二次产业中的作用份额的不断增大,又使三次产业划分无法反映当今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很显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独特性使人们按照其性质对其进行独立的统计与分析,这样对原来的三次产业划分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影响,对原来的产业结构带来冲击,导致人们对产业结构理论与产业分类方法的进一步思考。此外,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第三次产业所包括的内容也越来越庞杂。本来第一、二次产业之外的所有产业都归入第三次产业,而这些产业的差别极为悬殊,从日常生活服务业到复杂的科技部门,从简单的修锅补盆到最繁杂的为航天事业服务的数据库都包括在内,饭店、理发店、报社、科研机构、咨询部门、政府机关、军事单位和商贸公司等应有尽有,五花八门,这就很难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发展规律,从而难以制订出共同的政策和管理方针。由此,也需要对三次产业分类方法进行修正、补充和发展。事实上,作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最初思想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阿・费希尔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他将初级阶段生产的产业称为primaryindustry,处于第二阶段的产业叫做secondary industry,处于第三阶段生产的产业叫做tertiary industry。费希尔所用的这三个单词,primary有最初、初等的含义,secondary有中等的含义,tertiary有第三级的含义。所以,翻译也有“第X个产业”(简称第X产业,反映产业发展时序)与“第X次产业”(反映产业的演进层次)两种,只是历史的局限,当时只划分为三个先后层次。面对产业不断分化、发展、演进的实际,我们可将这种划分引伸为按产业的发展时序分类与按产业的生产力层次分类,前者可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航天产业、生物产业、海洋产业等,其中农业为第一产业、工业为第二产业、服务业为第三产业、信息产业为第四产业、航天或生物产业等为第五产业。后者可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知识产业等,它们依次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和第四次产业。显然在前一分类中第四产业是信息产业,它包括信息工业(属于第二次产业)、信息服务业(属第三次产业)和信息开发业(属于第四次产业),美国经济学家拉波特就是持这种观点。而后一种分类的第四次产业是知识产业,它由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构成,包括高科技产业中的智力知识密集型子产业,如信息开发业、航天产业、生物产业、海洋产业以及服务业中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等。显然知识产业作为第四次产业与作为第四产业的信息产业是不同层面的产业归属,二者是相交的关系。把信息产业等同于知识产业是错误的。(二)那么,第四次产业――知识产业究竟包括哪些产业或部门呢?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认识。美国学者马克卢普的观点是将知识产业作为与传统产业相对应的产业,是指“这样一些厂商或组织机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包括家庭和个人,他们生产知识,特别是信息产品与服务,无论这种生产的目的为何。”由此,他把知识产业分为5大类共30小类,如表1所示。附图{图}我国学者对第四次产业的认识,首先是与第四产业相混淆,其次是对其所包括的内容有不同的认识。王树林在1996年出版的《21世纪的主导产业――第四产业》一书中明确提出要“把第四产业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并指出第四产业包括科学研究、教育、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民间公证和法律服务等九种行业。显然,这是把第四产业定义为精神产品的生产领域。魏建国等人在《统计与决策》撰文主张“从实物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分野中,将知识产业作为与实物产品生产下三次产业相并列的第四产业。”我国著名的知识学专家宋太庆则把在“第四次产业大革命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知识产业概括为科学技术产业、信息情报业、文化教育产业、传播娱乐产业、智能智慧业、规划产业、咨询策划产业和思想设计产业等8大产业群体。如前所述,国内还有学者简单地把知识产业或第四次产业界定为高新技术产业或信息产业。笔者认为,知识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应用,必然导致产业的深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形态演进。20世纪中叶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的产业形态极为丰富,出现了软件产业、信息咨询业、生物工程业和传播娱乐业等新的产业形式。这些新的产业形式过去仅仅依附于传统的产业形态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使它们作为崭新的产业形态而独立存在。为便于研究产业结构及其形态的变化,分析知识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我们有必要把知识产业从前三次产业中(而非仅第三次产业)分离出来,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态――第四次产业。因此笔者既不同意仅把知识产业视为信息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也不同意知识产业仅是从第三次产业中分离出来的观点,对知识产业是对应于实物产品生产部门的精神产品生产部门的认识也不敢苟同。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确是知识产业的主体、支柱,但毕竟只是组成部分之一,从对应的支撑技术和支柱产业层面上讲,知识产业要比它们的范围和内涵都要宽。虽然作为第四次产业的知识产业是在前三次产业基础上的演进,但并意味仅从第三次产业中分离出来,它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都存在着渗透、融合,知识产业是前三次产业日益高级化的产物,既包括精神产品的生产,也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它与前三次产业不同的是该产业的知识含量、科技含量(即知识技术密度)很高,即以知识创造财富,可以说,知识产业是相对于“非知识产业”而言的。据此,笔者认为,作为第四次产业的知识产业应包括下图所示范图:附图{图}(三)对知识产业或第四次产业进行计量、核算是产业统计的一项新领域,主要困难在于缺乏来自上述产业部门的实物产量、市场交易以及某些服务活动的市场价格的数据,此外中间产品的采购、就业人数、生产率的变化等信息也难以掌握。针对现行统计体系和可取得的数据的不完备性,一个可行的尝试就是将知识产业逐个从统计体系中挑选出来,然后逐个进行核算和平衡。马克卢普正是按照这一思路并采用最终需求法来测度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过程的,最终需求法的公式为:GD=C+G+I+(X-M)式中,C代表消费,即消费者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与消费量,G代表政府的需求量与消费量,I代表投资,即厂商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与消费量,X、M分别代表进口额、出口额。这种经验性统计核算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产业(部门)和环境考虑知识的分配及其构成,但缺点是数据要求严格且庞大,并且有扩大知识产业部门范围的倾向。除了核算其产值外,还应对知识产业劳动者、知识职业劳动收入进行估算,从而为知识产业经营规模与分配统计提供基础数据。对此,波拉特的信息产业测度体系具有借鉴意义,它是先把信息活动划分为市场信息活动与非市场信息活动,对那些向市场提供信息商品或服务并参与市场交换的厂商称为“一级信息部门”,将仅满足政府或非信息企业内部消费而提供信息生产与服务的部门称为“二级信息部门”,然后明确信息资本、信息劳动者和信息职业等范畴,最后依据这些范畴分别估算、一、二级信息部门的增加值。我国著名统计学家贺铿以信息产品的性质为标志将信息产业划分为信息生产资料部门、直接信息部门和间接信息部门,其中前两个部门采用分离法从全口径投入产出表中分离出信息业并求得总产出,间接信息部门则采用典型调查法取得基础数据后在假设单位内部信息劳动者劳动生产率与所在单位全员劳动生产率相同的前提下推算信息产业的产值。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核算知识产业的产值。知识产业统计核算的另一种重要内容是计量知识产业的知识资源密集(集约)程度、丰裕程度、生产能力、发展潜力以及知识资本的存量与流量。知识密集量类似于劳动消耗量、原材料消耗量,是某种知识资源的消耗与产出之比,因而可视为科技活动的经济标准或科技进步的标志。测度知识密集量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研究与开发性投入的费用与该部门的总产出或增加值之比,反映一般知识密集量;三是用产业部门内部知识劳动收入与非知识劳动收入之比,反映各产业部门使用知道资源的集约程度。根据这些指标,可以把各产业部门划分为三类知识资源密集型部门:知识资源高度密集型部门,如电子、航天等;知识资源中度密集型部门,如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知识资源低度密集型部门,如冶金、食品等传统产业部门。知识资源丰度是反映知识资源丰富(裕)程度的指标,测度方法也有三种,一是反映知道资源生产力的指标,通常是用人均知识资源生产量来测度的,公式为:R[,1]=(P[,1]+P[,2]+P[,3]+P[,4])/M式中,P[,1]、P[,2]、P[,3]、P[,4]分别表示数据库数量、专利和商标数量、书报刊量、视听产品生产量,M为人口数。二是反映基本知识资源储备潜力的指标,通常是用人均拥有的基本知识资源量来测度的,公式为:R2=(Q[,1]+Q[,2]+Q[,3]+Q[,4]+Q[,5])/M式中,Q[,1]、Q[,2]、Q[,3]、Q[,4]、Q[,5]分别表示计算机、文化设施、新闻设施、娱乐设施、邮电信设施的拥有量。三是反映知识资源处理潜力的指标,公式为:R3=(T[,1]+T[,2]+T[,3]+T[,4]+T[,5])/M式中T[,1]、T[,2]、T[,3]、T[,4]、T[,5]分别表示识字人数、各级教育在样生数、科研人员数、政府部门人数和咨询机构人数。显然是用上述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知识资源处理潜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有价值的是知识资本,它将企业信誉、商标、员工文化水平与技能、顾客满意、组织文化、机制及经营关系等许多传统管理理论所忽视,但却日益成为企业重要资源或者说已经成为企业核心能力重要组成的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并与企业组织结构、生产能力、技术创新、市场开拓能力以及财务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经营资产。那么,如何衡量知道资本的价值呢?世界著名的金融服务机构、瑞典的斯勘的亚公司在90年代初推出的一项传统会计系统不统计、但有价值的资产核算公式IC=MV-BV具有代表性,式中,MV为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BV为帐面价值。显然,知识资本是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之差。斯勘的亚认为,一个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要比其帐面价值高3-8倍,这个差值就是隐藏的价值,由于它属于非金融资本,会计学上把它列为债务类。因而,有必要将这种隐蔽资本浮出水面。为此,斯勘的亚公司于1995年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份知识资本年报,它着眼于顾客、流程、更新、开发、人力、财力等因素,对知识资本进行分析与评价,还有人在此基本上提出了用增长和创新指标、效率指标、稳定性指标等三个动态指标来评定知识资本的价值。知识的存量和流量是知识价值量的另一种表现形态,也是OECD关于知识经济测度框架的一个重要方面。测度知识的存量比较困难,但可以用科学技术指标来估算,如对不同国家或企业的R&D年投入的积累可借助析旧率的假设进行成本分摊,然后再根据R&D存量指标估算R&D投资的回报率,或根据特定领域研究与开发人员年增量估算R&D人员的存量后再按照人员流动和职业变动情况进行折算。值得注意的是,有人建议将教育费用投入也列入知识的存量。教育虽然只是知识的传播和积累,但教育是需要成本的,当人们投资于教育时,他们事实上牺牲了其它投资机会而换取了所掌握的知识,这类知识显然是可以直接形成生产力的。把R&D与教育费用投入之和作为知识存量的计算公式为:附图{图}式中RD[,k]、ED[,k]分别表示当年起倒数第k年R&D费用与教育费用投入量在考虑通胀后的贴现值,m、n分别表示R&D、教育所形成的知识的“老化年限”,R[,1](即1/m)、R[,2](即1/n)分别表示R&D、教育形成知识的“老化率”。知识的流量是指某一段时间内进入经济系统的知识存量的比例,通常用物化形式的知识扩期和非物化形式的知识扩散来衡量。前者表现在机械、设备和部件的生产中使用新技术的过程,对于已经体现了技术或研究与开发的部分可采用投入产出方法来测度,即利用技术流量矩阵作为指标来研究体现半成品和资本货物中的研究与开发在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当然也可以通过对具体技术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扩散与普及来分析物化知识的流量,如对不同国家的个人电脑、光盘设备、互联网站或人网户数等占家庭(或人口)的比例来分析信息技术的扩散与流动水平。对于尚未被物化的知识流量则可通过引文分析来测度,即借助于引文索引计算出知识在不同领域和学科之间的流动。这种非物化形式的知识流动通常是以技术专长、专利、许可证和诀窍方式传播或扩散的。【责任编辑】顾岚
|
[
"Politics",
"Sports",
"Economy"
] |
Economy
|
航空动力学报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1998年 第13卷 第1期科技期刊多斜孔壁气膜冷却绝热温比传热传质类比实验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方 韧** 李 彬 林宇震 刘高恩【摘要】 采用传热传质类比的方法,对多斜孔壁气膜冷却的绝热温比进行了实验 研究。多斜孔为规则的叉排形式,小孔与平板表面在主流方向上夹角α均为30°。在吹风比为1.0~4.0的范围内,研究了具有不同展向间距比p/d,流向排距比s/d的实验板绝热温比分布;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孔距与排距的最佳比值,以及吹风比对绝热温比的影响。主题词: 冷却 绝热壁温 传热传质学 实验分类号: V231.11 引 言多斜孔壁气膜冷却方式参见图1,它是在冷却壁上钻出大量密集的倾斜小孔(小孔的直径比壁厚小,以形成一定的内冷面积,此时孔长径比1/d=3~8),冷却气流过小孔时,以强制对流换热的方式主动冷却壁;然后喷射进入主流,在壁燃气侧形成气膜,将壁面与燃气隔离,以充分发挥冷却气流的冷却能力。图1 多斜孔壁气膜冷却方式多斜孔壁冷却方式的绝热温比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基本的参数,它表示了燃气侧某一位置上的气膜冷却能力,其定义式是η=(T∞-Taw)/(T∞-Tj)。式中,Taw绝热壁温,表示在绝热时被冷却壁面附近的气体温度,完全由燃气与小孔冷却气的混合情况来决定。对多斜孔壁气膜冷却的研究,已有公开发表文献大多是针对涡轮叶片的冷却,或属于气膜冷却的基础实验探讨。文献[1~4]所研究的多斜孔阵均为叉排形式,无量纲孔间距p/d=3~14,无量纲排距s/d=5~10。实验的吹风比M较小,在0.1~1.5左右。本文作者根据一些现代发动机主燃烧室的几何及性能参数估算了多斜孔壁冷却方式下吹风比及孔阵排布的大致数值。其中吹风比M=2.0~6.0(吹风比的定义为:M=ρjuj/ρ∞u∞),单位冷却表面小孔开孔面积率AP=0.022~0.041(Ap=πd2/4ps)。对这个范围的研究不多。为给发动机主燃烧室多斜孔壁冷却方式设计提供设计参数,对密集离散孔阵内的绝热温比分布应予以专门研究。这时的分布,由于各排小孔射流的相互影响和叠加呈现出一些整体特性。经过分析和讨论,设计了多个不同几何参数的实验板,排列方式都为叉排,具体数值见表1。表1 多斜孔实验板几何参数板号p/ds/dd(mm)αAP1/d123455.1254.1006.0003.0003.0005.1254.1003.0009.0006.0001.62.01.52.02.030°30°30°30°30°0.0300.0470.0440.0290.0446.35.06.75.05.02 实验方法及实验系统本实验采用CO2传质传热类比方法,即在小孔射流(冷却流)中加入异性气体CO2,通过测量异性气体在非渗透壁面上的浓度分布来换算绝热温比η。其理论基础是:当流动及边值条件相似时,传热过程的能量方程和传质过程的质量扩散方程的解具有相同的形式[5]。文献[6]认为:当采用传质方法时,Sc数从0.226~1.54,对测出的η值几乎没有影响。本文试验范围内Sc数约为0.98;另外试验时|t∞-t2|≤3℃,热扩散影响可忽略,因此可用传质方法获得绝热温比值。在传质实验时,非渗透壁相应于绝热壁,因而当壁表面的CO2浓度cm测出,并已知冷却气、主流的CO2浓度时,根据上述原理,即可得到绝热温比值β通常主流里不掺入CO2,则η=cm/cj(cj是冷却气射流的CO2浓度)。CO2传质传热类比实验台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主气流供给部分,包括风机、流量调节阀、稳流箱及试验段;第二部分是冷却气供给部分,包括空压机、CO2气瓶、临界小孔及浮子流量计。CO2浓度比例,由CO2气瓶上的减压阀和临界小孔控制;第三部分是移位采样部分,包括多自由度移位机构和采样探针。采样气体由真空泵抽出,经干燥后送入分析仪。探针抽气速度与当地气流流速相当,对上游流动的影响很小;第四部分是CO2样气分析部分。样气分析由QGS-08型红外气体分析仪分析;分析仪测量范围为0~5%(CO2),精度0.5%;第五部分是多斜孔实验板。详细的实验系统及操作过程见文献[7]。实验中:冷却气射流出口浓度cj=3.5~4.5%;射流与主流气体密度比ρj/ρ∞≈1.02;主流速度u∞=20~25 m/s。3 实验结果与分析为了使测点富有代表性,实验中基本上是在上游(前几排孔)测量一些点,再在下游(后几排孔)测量一些点。测量点分布在两列孔的中心线及在这两列孔的中间。由于对称性,这些点可代表整个实验板展向的情况。吹风比M=1.0~4.0,这样接近实际燃烧室工况下的多斜孔壁气膜冷却情况,可为工程设计及数值计算提供数据。为了分析多孔射流叠加的效果,测量了单孔及单排孔下游绝热温比η的分布。图2为单孔射流下游η的分布,其中吹风比M=4.0,孔径d=1.5 mm。结果发现:η在孔的正下游迅速下降,而在孔两侧η几乎为零。这表明单孔射流在吹风比M=1~4的范围内,由于小孔射流速度较大,射流对主流的穿透强烈,脱离壁面;而主流也绕过射流到达壁面,所以单孔射流几乎不能形成对壁面的保护性气膜。图3为单排孔射流下游的绝热温比η分布。当x/d<10时,排中各孔射流仍呈现出单孔特征,相互之间影响很小,x/d≥10后,由于各孔射流扩展、混合、叠加,减小了主流的绕流,绝热温比反而上升,呈现出与二维缝槽气膜相似的情况。而且η值在x/d=20~45的范围展向均匀并且几乎保持不变,这表明当多斜孔阵无量纲排距为s/d=3~6时上游排孔影响到下游8~10排孔后η的分布。为了便于进一步讨论多斜孔阵绝热温比分布的变化规律,采用展向平均绝热温比=ni=1η(x/d)in。其含义是在相同x/d的一排测量点上各η值的算术平均值,该值反应出x/d位置上气膜冷却的面积平均效果,越大说明该x/d处气膜冷却能力越强。图2 单孔射流下游η的分布 图3 单排孔射流下游的η的分布图4为5个不同吹风比下,1#板展向平均绝热温比的比较。由图可看出不同吹风比下的分布是相似的,呈现为锯齿状分布,锯峰为排孔出口位置,锯谷为两排孔之间偏下游的位置。孔阵上游锯峰与锯谷的 值差别较大,而到下游就比较平缓,充分体现了多排孔叠加的整体特性。在多斜孔阵上游,当吹风比M=1时,值略大,在下游当M=4时,较大。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孔阵下游,各吹风比下值的差别不大,并且大致在9~10排孔处,值接近于饱和状态,这与前面单排孔的实验结果,即单排孔会影响到下游8~10排孔η分布是相吻合的。图4 不同吹风比值的比较 图5 2#,3#,5#板值的比较图5为2#,3#,5#实验板 值在吹风比为4时的比较。这3个实验板的几何参数AP分别为0.047,0.044和0.044,大致相等;这样在相同吹风比下,当主流流速不变时,实验的冷却气流量基本相同。其中2#板展向孔距与流向排距之比p/s=1.0,称为正菱形板,3#板p/s=2.0,称为扁菱形板,5#板p/s=0.5,称为长菱形板,从图5可看出:5#板值在上游偏低,而在下游最高,并且有上升的趋势;2#板值在上下游均属中等水平,3#板在孔阵下游值最低,且已达到饱和状态。这表明在相同的冷却气流量下,长菱形的孔阵排列形式能获得最佳的气膜覆盖效果。图6 1#,4#板值的比较图6为1#板与4#板值在吹风比M=4时的比较。这两块实验板的几何参数AP分别为0.03和0.029。1#板p/s=1.0,为正菱形板;4#板p/s=0.33,称为超长菱形板。从图中看到孔阵上游4#板值偏低,而在下游两个实验板的值大致相当。当p/d越小时,排孔下游的η分布越接近于连续缝槽的绝热温比分布,所以这个值原则上是越小越好,但要受到结构和强度的限制。当s/d较小时,孔与孔射流沿流向的合并和相互作用较激烈,对主流的扰动也大,不利于冷却气膜的发展;而当s/d较大时,由于叠加排数少且排孔后η值下降较快,数值不大,所以不能体现多斜孔阵多排叠加的优点。从以上分析可看到这样的趋势,即展向孔间距与流向孔间距之比p/s的值应有一最佳值,这个值大致在0.3到0.5之间。4 小 结航空发动机主燃烧室火焰筒采用多斜孔壁冷却方式时,应充分发挥冷却小孔内强制对流换热和气膜冷却两方面的作用。(1)对高温升、高压燃烧室来讲,多斜孔壁单位冷却表面小孔开孔面积率AP大致在0.022~0.041之间。AP一定时,小孔孔径减小,小孔侧壁总面积增大,小孔内换热效果增强。但小孔孔径要考虑加工难度、成本和火焰筒积炭阻塞等问题,所以较适当的小孔孔径为Φ0.5 mm~Φ1.0 mm。(2)叉排形式的孔阵结构能达到较好的气膜冷却效果。本文从孔阵的值进行分析,得出孔距与排距之比有一优化值,大约0.3~0.5。叉排孔阵的值要在8~10排孔后才接近饱和状态。(3)燃烧室火焰筒多斜孔壁冷却方式的吹风比M大约2.0~6.0,这个范围内,对一个均匀孔阵排布的多斜孔壁而言,吹风比对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不明显。男 37岁 博士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04教研室 100083参考文献1Mayle R E,Camarata F J.Multihole Cooling Film Effectiveness and Heat Transfer.ASME Jouranl of Heat Transfer,1975,1972Sasaki M,et al.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for Injection from Multirow Holes.ASME Paper 78-GT-32,19753Crawford M E,et al.Full-Coverage Film Colling Part 1:Comparison of HeatTransfer Data for Three Injection Angles.ASME 80-GT-43,19804Kumada M,et al.Studies of Full-Coverage Film Cooling Part 2:Measurement ofLoc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ASME Paper 81-GT-38,19815李立国.传质传热的类比及其在薄膜冷却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1981年学术报告会,编号:81-3114(1981)6葛绍岩等.气膜冷却.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7宋波.燃烧室多斜孔壁壁冷却方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51997年4月收稿;1997年6月收到修改稿。(责任编辑 杨再荣)
|
[
"Computer",
"Space",
"Mine",
"Literature",
"Electronics",
"Sports"
] |
Space
|
产业与环境INDUSTRY AND ENVIRONMENT1999年 第21卷 第1-2期 Vol.21 No.1-2 1999志愿工业环境行为规范(联合国环境署技术报告No.40)志愿举措是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上改善工业界环境表现的一种重要工具.通过扶持工商管理方面的长期文化变革,志愿思路可以超越一些旨在改善工业界环境表现的政府法规,而且比此类法规更有效.在1992年地球高峰会议上,作为联合国环发大会全球行动框架(21世纪议程)的一部分,国际社会呼吁工业界采取并报告志愿行为规范.这份技术报告提供了关于怎样做才会使志愿的工业界行为规范卓有成效的指导.它评议了那些率先使用志愿规范的工业协会的经验,并从中汲取教训.《志愿工业环境行为规范》聚焦于国家层次上工业规范的实施,因为正是在国家层次上它们才需要具体地加以实施和监测.然而,也从国际规范的经验中汲取了教训.这本新的联合国环境署出版物是以两个关键前提为基础的:没有良好的政府法规与政策框架和公众参与,志愿的工业行为规范不可能是有效的;为了改善环境表现和变成一种公开合法的政策工具,它们必须不只是纸上的正确言词.第1章介绍了志愿的行为规范的广泛观点.它讨论了它们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并强调了对政府法规和更灵活的政策工具如志愿协议这两方面的不断需要.描述了工业规范的范围和不同类型,着重说明公司在实施这些规范方面的最终作用.第2章概述了有效行为规范的5个决定性方面:1)成员的承诺;2)内容;3)工业界内部协作;4)成员实施的检验;和5)向工业界外部人员通报进展情况.这些方面又细分成17个关键组分(见表),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工业界实例说明.第3章显示这些决定性方面和关键组分中的每一个怎样才能随着时间推移、随着经验取得和随着资源许可而逐步引进.第4章评议志愿的工业界行为规范的未来挑战,并给工业协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出了建议.附录包括一份不同工业部门中当前志愿的工业行为规范清单;国际的、国家的、跨部门的和工业界特有的行为规范实例;用于实施志愿的工业行为规范的管理指导准则与工具实例;和实施结果公开通报的实例.合国环境署有效志愿工业行为规范的5个决定性方面和17个关键组分阶段1:初步规划阶段2:提出原则阶段3:推广与指导阶段4:初步实施阶段5:继续实施Ⅰ.承诺1.确定目的2.确认公司实施的理由3.涉及工商界4.涉及社会Ⅱ.内容 5.清洁生产思路6.管理要素7.社会因素Ⅲ.协作 8.一般信息传播9.指导准则和管理工具10.教育与培训11.同行支持与联网Ⅳ.核查12.核查成员意识13.核查实施情况14.核查环境结果Ⅴ.通报15.听取公众意见16.通报实施情况17.通报环境结果
|
[
"Enviornment",
"Electronics",
"Computer",
"History"
] |
Enviornment
|
环境技术ENVIRONMENTAL TECHNOLOGY1999年 第3期 No.3 1999军用与民用环境试验技术的差异与接轨孔学东 邓国华摘要:概述了国内外军用与民用环境试验标准的差异,以及它们相互借鉴和渗透的发展趋势,并结合美国军用标准体系改革的思路,提出了国军标GJB 150修订的几点建议。关键词:环境试验;改革;发展中图分类号:TB114 文献标识码:AThe Gap Between Military and Civil Usages of EnvironmentalTesting Technology and the Minimizing Trend of the GapThe China Electronoic Product Reli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Testing Research InstituteKONG Xue-dong, DENG Guo-hua环境试验技术是产品环境适应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保障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中。由于适用范围和使用对象的不同,环境试验技术在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中的应用也存在着差异。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军品与民品是互相渗透的,有些军品是从民品中优选出来的,或是由民品改型而得的,因此在环境试验技术上应该考虑互相协调和接轨的问题。随着民用工业基础的进一步壮大和环境适应性工程的发展,以及先进国家军用标准体系改革的发展,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的差异有缩小的趋势,其一致性正在提高。环境试验技术包括环境试验方法、环境试验设备等多方面的内容。环境试验标准是环境试验的依据。下面就从环境试验标准方面论述环境试验技术在军用与民用中的差异与协调。1 军用与民用环境试验标准异同的对比分析在国际标准中,具有代表性的军用环境试验标准是MIL-STD-810《环境试验方法与工程导则》(F版草案稿名称为:环境工程考虑和实验室试验方法标准),而民用环境试验标准则以IEC 68出版物为代表,与之相对应。我国国家军用标准以GJB 150《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为代表,它来源于MIL-STD-810;而民用环境试验标准则以GB 2423《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方法》为代表,主要等同采用IEC 68号出版物的内容。MIL-STD-810和IEC环境试验方法标准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MIL-STD-810标准适用于军用设备,包括:自动控制设备、液体系统、气体系统、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导航、仪表、武器、光学设备、电子和通信设备等;而IEC 68标准则适用于电工电子产品,它不仅包括设备类型机,还包括元器件,因而也包括相当数量的仅适用于元器件的密封、焊接、端子强度、耐清洗等试验方法。由于适用范围不同,军用标准中必然会包括军品所特有的试验项目,如:爆炸性大气、炮振等。同时军品涉及军事环境,必然会遇到比一般情况更严酷的振动、冲击、高低温、湿热等环境,因此军用标准与民用标准相比,即使试验方法相同,军标也需要更加严酷的试验等级。这种差异是无法消灭而必须保留的。尽管存在着差异,但MIL和IEC标准中也在不断地相互借鉴各自的优点,使差异在缩小。在80年代初,当时任IEC/TC 50 SC 50B主席的瑞典科学家SPONG曾经在80年代初的美国环境科学年会上呼吁美军的湿热试验方法向IEC靠拢:“在力学环境试验方法方面,MIL标准和IEC标准已基本一致了。在气候环境试验方面,IEC已经充分吸收了MIL标准的优点,制定了多种湿热试验方法,希望MIL采用IEC的湿热试验方法。”在英国有民用标准BS 2011《基本环境试验规程》,也有军用标准DEF 07-55《军用器材环境试验》,前者基本上与IEC 68号出版物一致。在DEF 07-55中的试验方法后面都有一章专门说明与BS 2011的关系,即相同点和不同点,而且这两套标准中的16项试验是相似的。2 美国军用标准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趋势为了适应冷战结束后军费开支锐减的状况,美国目前正在开展军用标准的改革。其做法是大量采用民用规范,淡化军、民标准的界限;加大军用标准的内容与结构的灵活性,变详细规范为性能规范;提出“世界级”军用标准的概念,扩大影响,把这种改革精神渗透到其它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去。这种改革的实质是“变国防部一家办军标为举国办军标”。美国军用标准改革是美军标准发展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也将对其它国家和许多国际性的标准化组织产生深远的影响。军、民标准界限的淡化和相互渗透,是国外先进标准的重要发展趋势,是国家防务政策调整和民用工业发展的产物。它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它能发挥民用标准在满足军事需求方面的作用,大幅度节约资源;不断使新技术、新工艺更加及时地溶入军用标准,提高军工产品的质量等。但改革后,军用标准NIL-STD-810仍然作为试验方法标准保留,说明810还不能被民用标准取代。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这种改革和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环境试验技术在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的协调与接轨的研究。3 国军标GJB 150的修订与几点建议GJB 150在颁布执行了十多年后,目前正在酝酿进行修订。在GJB 150中充分体现目前军用标准发展的趋势,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环境试验标准的优点,是做好环境试验技术在军品和民品应用中的协调与接轨的重要内容。GJB 150应按以下原则进行修订:以MIL-STD-810和GJB 150-86为基础,吸收国内外先进标准的优点,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制订出体现国际环境适应性工程技术先进水平、符合我国国情、适应范围广泛而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国家军用标准。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3.1 继续坚持采用国外先进的环境试验标准淡化军民标准的界限,不是取消军用标准,而是丰富军用产品可用的标准资源。GJB 150的修订应以MIL-STD-810F为基础,充分吸取其环境适应性工程管理和环境剪裁的先进思想及其完整的试验方法体系。3.2 认真研究民用标准,吸取其长处要认真研究IEC 68等民用环境试验标准,借鉴其优点。IEC 68号标准在理论上比较完善,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试验程序较细,每个试验方法均有若干试验严酷等级,适用面较广;同时,针对某个试验方法或某一类试验方法还制订了导则标准,通过它们阐明试验原理,并对正确理解标准和应用标准提供了指导。这些优点也体现在GB 2423系列标准中。GJB 150在修订中应更多地吸取它们试验原理清楚、试验程序合理的优点。3.3 试验方法应尽可能与国家标准统一,增加灵活性在GJB 150和GB 2423系列标准中,已有许多试验方法的程序和条件是相似的,在修订中应在许可的范围内尽量提高它们的一致性。同时还应提供剪裁信息与指南,以便于使用。这些思想已体现在刚修订的810F中。如810F的霉菌试验方法,列出了供选用的7个欧洲菌种,这些菌种正是IEC 68号标准中霉菌试验所采用的菌种。第一作者简介:孔学东(1955-)男,广东人,电子工业部第五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作者单位:孔学东 邓国华 (电子工业部第五研究所, 广州 510610)收稿日期:1999-3-25
|
[
"Transport",
"Enviornment",
"Mine",
"Computer",
"Law",
"Politics",
"Agriculture",
"Medical",
"History",
"Art",
"Education",
"Philosophy",
"Communication",
"Economy",
"Sports",
"Electronics",
"Space"
] |
Enviornment
|
计算机工程COMPUTERENGINEERING1999年 第25卷 第7期 Vol.25 No.5 1999基于ActiveX部件的Web计算刘仲 王正华摘要 讲座了基于部件对象开发软件的优势和基于Web的计算模式特点。结合部件技术和Web计算特点,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ActiveX部件的Web企业计算模式。关键词 部件软件ActiveX部件Web计算因特网/内特网/外特网The Web Computation Based on ActiveX ComponentLiu Zhong Wang zhenghuaNational Laboratory for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Changsha 410003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vantege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bassed on component object and the feature of web-based computation mode.As a result, we propose and implement a Web enterprise computation paradigm based on ActiveX componentKey words:Component software;ActiveX component;web computation;internet/Intranet/Extranet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企业计算的模式,从早期的集中式主机模式到客户/服务器模式,如今发展为基于Internet和Web技术的3层结构计算模式。未来的信息基础设施必将发展为一种新的应用模式,即因特网/内特网/外特网(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模式。Internet是通过TCP/IP协议和其他标准协议将各种专业网、公用网和内部网连接起来的全球互联网。1 Web计算模式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应用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整个网络采用标准的Internet协议组TCP/IP协议进行通信;都以Web服务器为中心,利用Web作为统一的软件开发和应用平台。利用Web作为软件开发和应用平台的优点有:①统一的客户界面,②平台独立性,③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④并行性和分布性,⑤易用性和通用性。基于Web技术的3层结构计算模式是Internet/Intranet/Extranet上的新一代客户/服务器企业分布计算体系结构。它将企业分布计算任务分解为如下3种逻辑服务组的服务模型(Service Model),如图1。图1 基于Web的3层结构计算模式・用户服务(User Service)主要集中在客户端,用于提供信息给客户和验证、收集从客户端发送的数据。・事务服务(Business Service)Web服务器响应来自客户浏览器或其他应用程序的服务请求而执行一系列的事务任务(Business Task)。它是用户服务和数据服务之间联系的桥梁。・数据服务(Data Service)服务器端响应事务服务请求而提供的应用服务,包括各种服务扩展。它用来定义、维护、访问和更新数据,以满足事务服务对数据的要求。从图1中可以看出,通过网络传输的主要是服务请求和任务请求以及相应的请求结果。通常情况下,事务服务和数据服务物理上相邻,甚至在同一服务器上,网络传输开销较小。所以开发一个高效、可靠的Web应用主要考虑服务器端的数据服务扩展,以及客户端的用户服务扩展。客户端的用户服务扩展包括在浏览器将服务请求通过HTTP协议发出之前数据的验证、收集和处理。主要的实现技术有Java applet、ActiveX Component、VBScript、JavaScript等。Java applet和ActiveX Component经下载后在客户端执行,而VBScript和JavaScript则由浏览器来解释执行。服务器端的数据服务通过扩展服务器的功能,提供各种专门的应用服务。主要的实现技术有公共网关接口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Microsoft的Internet服务器应用程序接口ISAPI(Internet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和部件(Component)技术。CGI是根据浏览器的HTTP请求激活响应进程,每一个请求对应一个响应进程,当同时有很多请求时,程序挤占系统资源,造成系统响应时间长,效率低下。ISAPI针对CGI效率低下,利用动态链接库(DLL)技术,以线程代替进程,提高了性能和速度,但要考虑线程的同步问题,而且程序的开发困难,步骤繁琐。2 基于部件对象的Web计算Microsoft的软部件技术作为一种行业技术标准已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其中由 OLE扩展而来ActiveX部件技术尤其适合于以Web为中心的系统开发。ActiveX是Microsoft的OLE技术的扩展,OLE技术的基础是COM,在本地机器内,ActiveX同OLE一样通过COM总线相互作用,在网络计算机之间,ActiveX部件之间通过分布式部件对象模型 (DCOM)相互作用。通过DCOM,部件之间以及部件与系统之间在网络上的位置透明,系统与部件之间的调用只需知道部件的类标识符即可,不用关心部件的具体网络位置。部件对象是粒度更大的二进制对象,它通过封装将具体的实现细节隐蔽起来,只提供给外界服务接口,对象之间只通过消息相互作用。这非常适合以网络请求/服务为模式的Web计算。基于部件对象的Web计算是结合面向对象技术和Web技术来实现基于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的分布式企业计算。从面向对象的观点看,部件、客户端的浏览器和服务器端的Web服务器都是对象,只是粒度的大小不一而已,都通过消息接口相互作用。2.1 对象分析(1)浏览器对象客户端的浏览器实现为一个部件对象,Microsoft的Internet Explorer应用程序的内核就是作为一个内进程COM部件对象实现的,它实现了一个浏览器OLE控件对象(类标识为CLSID-Iexplorer)。浏览器控件完全实现了OLE超链接对象并驻留在OLE文档对象中。所以,浏览器一方面作为超链接文档包容器实现,完全支持所链接的任何类型文档,另一方面作为COM部件对象类,它实现了OLE控件对象所需实现的所有接口。浏览器部件也实现为OLE自动化对象,开发者可以在程序中或脚本语言中创建它的一个实例,调用其方法和属性。浏览器部件对象暴露给外界的接口有IWebBrowser、IWebBrowserApp和DWebBrowserEvents,其中IWebBrowser接口是开发者在程序中实现一个浏览器部件对象所需实现的接口,该接口的实现使程序能够访问Internet上的任何WWW站点,IWebBrowserApp接口将Internet Explorer应用程序封装成一个OLE自动化部件对象实例,IWebBrowser接口是IWebBrowserApp接口逻辑上的基类。DWebBrowserEvents是一个事件接受器接口,指定需要从浏览器部件对象或应用程序接受事件通知的用户部件对象或程序必须实现的接口。(2)HTML对象Web计算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嵌入脚本命令语言将HTML文档和各种功能部件粘合起来实现某种计算。HTML标准也是基于对象的,它定义了基本的对象集合,对象之间的继承和集合关系如图2。图2 HTML对象模型(3)ActiveX部件对象ActiveX脚本部件包括ActiveX脚本解释器和ActiveX功能部件。ActiveX脚本解释器装载并解释运行命令脚本和功能部件,如Microsoft的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Internet著作工具和系统Shell等,需要实现IActiveXScriptSite接口、IActiveXScriptWindows接口和其他相关接口。ActiveX功能部件是用程序开发语言开发,封装有特定功能和接口的部件对象,需要实现IActiveXScript接口、IActiveScriptParse接口和其他功能接口。ActiveX部件对象在执行的过程中经历各种状态转换如图3。①创建未初始化的ActiveX部件对象;②从存储中为部件对象载入数据并初始化;③启动部件对象实例;④建立回调事件;⑤销毁运行状态和撤销回调事件;⑥撤销回调事件;⑦重新建立回调事件;⑧销毁运行状态;⑨撤销回调事件、销毁运行状态、释放所有接口指针和分配资源;⑩去配部件对象。图3 ActiveX部件对象的状态转换(4)服务器对象随着以分布化和对象化为特征的软部件技术在软件开发中的广泛应用,操作系统必须提供相应的系统对象技术为基于部件的软件开发技术提供系统服务。系统对象技术在一个运作的操作系统环境中按面向对象的原则运作,封装的、多语义的、可重用的各种部件存在并作为二进制实体运作而非源代码。新的部件,无论何时何人开发,可以加入到这个运作系统中,并立即把所提供的服务扩充给应用,即使这些应用已在运行。OLE/COM作为一种可扩展的系统对象技术成为Microsoft公司未来操作系统的基石。也就是说,操作系统只提供基本服务集,而OLE/COM提供了一个机制:无须修改操作系统便可以扩充新的服务,开发者能够创建新的服务,这些新的服务又能够用来创建更新颖的应用软件。进一步讲,系统服务的升级无需任意一种中心控制和商家协作便可完成,这种随意集成的能力在开发软件及用户把软件用作解决问题工具方面引起重大改进。WWW服务作为系统提供的服务,开发者能够在任何时候增加各种服务,这些服务都以部件的方式提交给系统,由系统将部件作为系统提供的服务注册到系统数据库,注册后的服务能够被其他开发者利用开发新的应用。如Microsoft公司基于WWW服务器IIS的Active Server Pages。它提供内置的5个ActiveX部件对象给开发者开发基于服务端而与客户端无关的动态主页。并且5个部件对象提供相应的接口,开发者可以直接利用这些接口开发新的部件对象。2.2 基于ActiveX部件的Web计算模式的总体结构・服务端以Windows NT Server 4.0为操作系统,IIS为Web服务器,以SQL Server6.5为数据库服务器,用数据库连接器、ActiveX Server Pages和ActiveX部件提供服务扩展。・客户端以Windows NT Workstation 4.0和Windows 95为操作系统,以IE4.0为客户浏览器,用ActiveX部件在客户端作数据验证和收集。・用VC5.0和VB5.0作为ActiveX部件的开发工具。部件包括ActiveX EXE、DLL和OCX。用VBScript和JScript作为脚本语言。该系统除提供通常的Web信息浏览以外,还实现远程的数据录入、查询、更新和修改,远程设备状态的监测,远程数据的计算等各种功能(如图4)。图4 基于ActiveX部件的Web计算模型总体框架3 结论基于部件的软件开发技术代表新一代软件开发的发展方向,基于Web的计算模式是未来企业应用的主要方式。基于部件能简便、高效地实现Web计算,并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基于COM/DCOM的ActiveX部件技术是当前开发基于Web计算的较为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但也存在对Windows平台依赖性较强的缺点。作者简介:刘仲 男,26岁,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面向对象技术、分布与并行处理技术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03参考文献1 The Component Model Object Overview.Microsoft Corporation,19962 The OLE Technique Overview.Microsoft Corporation,19963 The ActiveX Technique Overview.Microsoft Corporation, 19964 刘仲.基于OLE/COM的部件软件组合技术的研究〔硕士论文〕.长沙:国防科技大学,19985 李威,杨乔林.Intranet中基于软件构件的企业分布计算,计算机系统应用,1998-02收稿日期:1998-08-27
|
[
"History",
"Communication",
"Enviornment",
"Medical",
"Education",
"Agriculture",
"Space",
"Art",
"Energy",
"Literature",
"Computer",
"Philosophy",
"Transport"
] |
Computer
|
【 文献号 】1-400 【原文出处】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期号】200004 【原刊页号】117~124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103 【 标 题 】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应当相互结合 【英文标题】Literatures- Arts and Sciences- Technologies Should beCombined Each AnotherCHEN Ting-huai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作 者 】陈廷槐 【作者简介】陈廷槐(1928―),男,重庆人,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外知名容错计算专家。出版有《Fault Diagnosis and Fault-tolerance-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Special Topics 》(Springer)等5本计算机书籍和《望槐楼诗词选集》。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IEEE国际学会奖状。本文是作者自1999年5 月起在重庆文史书画研究会、重庆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经整理而成。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重庆 400044【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古典诗词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问题,这里谈到的古典诗词有时又涉及到传统文学艺术,甚至是形象思维;谈到的计算机 有时又涉及到自然科学技术,甚至是逻辑思维。文中指出了文艺与科技之间的差异,探讨了用古典诗词反映科技的一些途径、层次和特点;反过来又探讨了用计算机武装文学艺术的问题,特别是探讨了计算机辅助写作诗词的可能性、阶段和发展动向。【英文摘要】This paper discusses mainly the combination problem ofclassical poetry with modern computers. The related c lassicalpoetry sometimes can be extended to literature and art, evento image thinking, while the computer sometimescan beextented to na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en to logicthinking.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iterature- art and science- technology are pointed. Some way, hierarchy and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classical poetry is used to reflectscience-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inversely, the problem thathow the literature-art is being equipped with computersisstudied, especially the possibility, research stages and thestate-of-art of the composition of computer-aided-poetryarediscussed also.【关 键 词】古典诗词/计算机辅助诗词写作/人工智能/诗词与科技classical poetry/computer- aided- poetry/artificialinte lligence/poetry and science-technology【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 (2000)04―0117―08一、前言――古典诗词与科学技术为何要结合(一)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至少有三千年历史。诗歌的形式不断发展,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明清时盛行的对联(由于讲平仄,也纳入诗歌范围讨论,因诗词也讲对仗),流传十分广泛,北宋时凡是有井水的地方都能听见歌唱柳永的词。元曲作为剧目上演,流传很广。至于对联、家家户户过年时都要贴在门上。流传下来的诗篇,可说是汗牛充栋。历代名人,大都有诗篇传世。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家。杨叔子院士说得好,他深深地感到“中国诗歌、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美。思想之含蓄,意境之深邃,感情之充沛,语言之丰富,文字之凝练,音韵之优美,风格之纷繁,技艺之高超,流传之广泛,活力之强大,孰可以比?我们可以无愧而自豪地说: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绝的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皇冠钻石。”[1]作为伟大的中华诗词的继承人而倍感自豪。五四运动后,伴随白话文的兴起,出现了新诗,使诗歌向着口语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本身是一大进步。然而对古典诗词又产生了一些人为的压抑,束缚了她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人为压抑消失了,古典诗词又出现了复兴。据统计,在全国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中发表旧体诗词的有140万人,而发表新诗的有70万人,前者是后者的两倍[2]。省级以下的可能更多。有的专家预测: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古典诗词与新诗相互融合,各取所长以创建新体诗歌。将会以较为自由的新诗为主,以便反映新感情、新事物(包括科技),同时也应吸收诗词(经改良后)的韵律、平仄、对仗、修辞,以增加其美感。(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改造了物质世界。宏观上人类可飞出太阳系,可上九天揽月,微观上可进入夸克,可制造出反氢原子。计算速度可达每秒万亿次,网络技术可将世界联成地球村。信息技术已进入到人们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生物技术已达到分子水平,克隆技术能复制出生命体,基因的研究将对医学带来新的革命。邓小平同志总结了近代世界的科技成就,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把它作为文章的主要标题刊登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国历代许多统治者不太重视科技,看作只不过是些雕虫小技,不是经天纬地之学。只有在解放后的今天,科技才被提升到第一生产力的高度,成为社会和生产发展的动力。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和诗词如果不去反映科学与技术,就会脱离现实生活,缺乏时代特色。反之,如果与科技相结合,就能加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三)注重人才的素质教育,发扬诗词的爱国主义传统在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1989年就尖锐地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我们应该牢记这一教训,加强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创造性人才。杨叔子院士说得好:“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而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自垮。”[1]中华诗词最能反映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最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最容易在人的思想上生根发芽。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于谦的“碎骨粉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及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些诗句曾经鼓舞过多少中华儿女为国捐躯,英勇就义。也吸引着赵宗尧、钱学森、李世光等爱国科学家放弃海外的优裕生活,历尽困难险阻,回到祖国的怀抱,参加建设,并作出巨大贡献。反之,由于文革后教育的失误,使得有些青年大学生把“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变成了“到公司去,到海外去,到钞票最多的地方去!”要“一切向钱看”,更有甚者,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如果让这种思想泛滥,岂非不打就垮了吗?中华诗词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议在华中理工大学召开,研讨的主题是“让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这是贯彻人文素质教育、注重陶冶爱国情操、形成良好道德的重要举措,它恢复了孔夫子主要把“诗”这门课作为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首的教育传统。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不仅是发展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必需,也是我国培养人才的教育方向。(四)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年青人普及推广诗词我国基本的诗词队伍已有140万人,但还远远不够。 要恢复诗国的地位,作到凡有自来水的地方莫不有人会诗词,就必须训练年青一代。除了在基础教育中增加诗词的内容和在大学中增开诗词选修课外,还得搞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青年人有诗的感情,缺少诗的基本素养,不熟悉诗词的韵律、平仄、对仗、修辞、典故等。然而,青年人接受新事物快,更重要的是他们熟悉计算机,如果我们能够开发出一套实用计算机方法,帮助他们掌握诗词的韵律、平仄、对仗、修辞以及典故等,就能真正“让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为诗词的大普及作出贡献。我国老一代的科学家中有诗词功底的不算少,例如,数学家苏步青院士、李国平院士、之后的唐稚松院士等。他们写的诗词在文学家看来也属一流。然而他们在写诗填词时,完全以诗人的身份出现,正如他们在作学问时完全以科学家身份出现一样。换言之,他们的古典诗词与科学技术除了潜移默化的结合外,还没有作到更紧密、更自觉的结合。在高科技发展的新千年之际,这个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作到使诗词与科学技术二者更自觉、更紧密、更深入地结合,搞出计算机辅助诗词写作系统,为在中国普及诗词作出时代的贡献。二、结合的层次――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我们所说的结合有三个层次,主要讨论古典诗词与现代计算机的结合及二者的相互支持与影响;其次是较为广泛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再次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三种结合之间有区别,也有相似之处;在强调相似之处时,古典诗词也泛指文学艺术或形象思维,同样,计算机也泛指科学技术或逻辑思维。人的逻辑思维主要由左脑完成,它是抽象、严密的推理;而形象思维主要由右脑完成,它是直觉、跳跃的思维方式。二者虽有不同,但总是紧密联系,正如人脑两部分的工作是紧密联系的一样,人脑就是二者结合的物质基础。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佩里曾经指出:人右脑的记忆量是左脑的100万倍, 而人脑细胞的80%尚未得到利用。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开发脑的功能,特别是右脑的功能。唐稚松院士在谈到脑的两部分协同工作时提出了两个命题,即成功的形象思维成果必然包含有好的逻辑思维,而成功的逻辑思维成果必然也包含有好的形象思维。我们不妨举例说明。(一)成功的形象思维成果必然包含有好的逻辑思维试看苏轼著名的七绝诗(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谈到的横看、侧看、远近、高低属于典型的形象思维,尽管经过了看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但仍然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什么呢?诗通过形象的描写揭示出有两个观点的差别:一个是宏观与微观的差别,在山中看到的属于微观,尚不能反映宏观的真面目;另一个是动态与静态的差别,尽管已有横、侧、远、近、高、低的景象,这只是静止的几个侧面,要了解真面目还需要从各个方面动态观察。诗的特点就是用一种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一种抽象的思维,形象很生动,而思维更深刻,反映出诗句内含的丰富性。实际上我们欣赏诗时也有一个由具象到抽象,再回到具象的过程。我们从认识庐山真面目这个具象出发,抽象到需进行宏观与动态的思考,然后再联系读者本人的经历返回到某一具象。如果找到了这样的具象,就会产生共鸣,他会觉得这诗写得真好,说出了他想说而又说不出的话来。例如,我们在文化大革命中尽看到一些污七八糟的事情,两派打得你死我活,究竟文化大革命是干什么的一下就弄糊涂了。这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在心中产生共鸣了。另外,历代王朝的历史都要等到下一王朝来写,例如,明朝的历史要让清朝写。这也是因为当朝的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原因。同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些诗句的欣赏也需要一个由具象1→抽象→具象2(共鸣)的过程,这是属于逻辑思维的过程。我经常发现许多人读我的诗词,反映各不相同。有人说这一句好,有人说那一句好,和我的看法不一样;原因是由抽象到具象2时各人的经历有所不同,产生的共鸣点就不一样。著名的诗句往往能引起广泛的共鸣,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愁”虽然各人所想的内涵不同,但大都能引起共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苏轼这里的“人”是指其弟苏辙,然而读词者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自己的“人”,都希望寄予“千里共婵娟”的愿望。我想起一段往事,在一次研究生的讨论班上,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形容憔悴,两眼发红,什么也讲不出来。说他十几天来,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还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怎么办?我一看这种情况,就没有和他讨论计算机科研问题,而是告诉他文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他用三句词来表述这三种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站在高楼一望,一下子就看到天边地头了,有高层建瓴。目空一切的气概,使他有了把学问搞下去的决心。这只是第一境界。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等到工作逐渐深入,各种问题出现了,他进入了第二境界。裤腰带松了,人也瘦了,吃不下,睡不好,正是你现在这种样子。但不管怎样,要“终不悔”,坚持下去,就会出现第三境界。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时突放光明,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记住要获得找到心上人的快乐,是要经过“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着追寻而得到的。这三句词描述了三种境界,王国维的贡献在于把它抽象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的高度,偏偏又具体化到这个学生身上,情况相同,引起了共鸣。第二天,那个学生高高兴兴地告诉我,他的问题解决了。他说:“如果昨天你给我讲业务,我一句也听不进去,但是王国维帮助了我”。后来他的这篇论文发表在计算机最著名的刊物―IEEE计算机汇刊上,并获得了霍英东奖,又获得了霍英东基金。这位32岁的硕士生还被破格提拔为教授,这事在1986年还是十分罕见的。这一事实不正说明古典诗词能够为科技服务吗?能够对科技工作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吗?(二)成功的逻辑思维成果必然也包含有好的形象思维由于右脑不仅在记忆量上高出左脑100万倍, 而且右脑的形象思维并不像逻辑思维那样按步就班地严密推理,而是发散地、跳跃地进行,因而具有创造性。爱因斯坦说得好:“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是形象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等莫不势衷于音乐、诗歌等文艺活动,并有卓越的成就,同时也促成他们在科学上作出卓越的贡献。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计算机科学中一个有名的背包问题:把n 个大小不同的球装进体积已知的方盒内,能否装下?怎样装法?已经证明获得这个装法(算法)所需的时间是n的指数函数(例如2[n]), 凡是算法的计算复杂性不低于指数函数的问题统统称为NP完全问题。不管计算机速度有多快,只要n相当大,算这类问题总是低效的, 很可能要算到下一个银河纪,这已失去实际应用的意义。因此每年有一次国际竞赛,看谁的程序算NP完全问题相对地快,尽管它并未改变NP完全的指数函数性质。1998年在莫斯科国际竞赛中,华中理工大学黄文奇教授的程序用来计算背包问题的速度超过其他人一千万倍,获得了国际竞赛金奖,这是一项了不起的逻辑思维成果,然而他的思路却是从生活中的形象思维得来。在文革中,我们都有挤公共汽车的经验。汽车一到,一大群人就往里涌,以至车门都关不上。但开车振动一会儿后,大家都感到压力减小了,再过一会儿后,几乎都不觉得有压力了。黄教授把n 个球都看作是弹性体,压进方盒后,首先找出受压最大的球,把它旁边的球的位置调松一点,然后再找第二个受压最大的,反复多次调整,直到所有的球都不再受压为止。这时球的排列方法,就是所要求的解答了。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总之,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必定能创造出伟大的成果。三、文学(古典诗词)怎样为科学技术服务(一)科普与预见文学可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来普及科学,例如,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把一个复杂的数论问题――哥德巴赫问题,以及数学家陈景润的艰苦劳动描写得清清楚楚,激起广大青年去热爱科学。英国西蒙・辛格著的《费马大定理》精彩描写了另一个更为著名的数论问题。黄易的《星际浪子》、苏学军的《火星三日》用美妙的幻想鼓舞人们去开发外星空。这些文学著作都为科学普及作出了贡献。文学不单用来普及已有的科学成果,有时还可以运用丰富的想象力预见未来,引导人们去探索未来。《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飞天、土行孙入地就是一例;至于千里眼、顺风耳,早就被人们实现了。南宋辛弃疾有一首词《木兰花慢(中秋)》:“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在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他说我们这边的月亮落下去了,在另外一个世界的东方才能看见。这岂不是说地球是圆的吗?唐朝方干《送僧归日本》诗有“西方尚在星辰下,东域已过寅卯时。”更进一步指出了长安与京都的时差[4]。值得惊奇的是, 这是在一千年以前预见到的。(二)文学与科技的差异要想用文学来反映科技,就不能不知道二者的差异,以便确定二者结合的界限。他们之间的主要差异如下:第一,形象与逻辑。(右脑与左脑)第二,感情与理智。第三,主观与客观。文学一定要有主观的感受,如果诗词中没有“我”,纯属客观描写,就不是好作品。反之,科学要尽量客观,排除一切主观因素,才能接近真理。第四,模糊与精确。模糊不仅增加了诗词的美感,也由于字数精简带来的模糊而增加了意义的广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红”没有指具体的花,但却包含了所有的花。然而科学一定要求精确,不能有任何混淆。第五,多元与唯一。在一定条件下科学的标准是唯一的,因而是非分明。文学艺术则不然,用美声唱是一种美,用沙哑的嗓子唱是另一种美。和谐的音乐是美,有时不和谐的噪音也是美。第六,阶级性与普遍性。文艺有阶级性,鲁迅说:“焦大不会爱林妹妹”。科学没有阶级性,尽管科学家是有阶级性的。由此看来文艺与科技不能相互取代。例如,不能指望用文学的语言来精确表述科学的定律,也不可能用科学的语言细致地描述文学的感情。二者只应遵循各自的规律而适当地结合。因此,用古典诗词反映科技,她必须首先是“诗”,必须满足诗词的格律,以及上述的形象、抒情、主观、模糊等等特点,然后再适当结合科技。(三)古典诗词结合科技的一些形式由于诗词结合科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我们提供一些由低级到高级结合的例子。1.采用诗歌形式以便于记忆科技内容中国民间有一种算法叫做神仙算,韩信点兵,又叫诸葛亮隔墙算;国际上叫做中国剩余定理。它用了下面四句口诀:“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真月半,除百另五便得知。”例如我今年71岁了,我不直接告诉他,我只告诉他我的岁数用3 除余2,5除余1,7除余1;他就按照口诀把这三个余数分别乘上70,21 ,15;加起来,然后减去105的倍数,最后得到71的答案。即三人同行七十稀 2×70=140五树梅花廿一枝 1×21=21七子团圆真月半 1×15=15求和 140+21+15=176除百另五便得知 176-105=71我从小学就知道神仙算,由于口诀便于记忆,至今不忘。中国剩余定理现在已被用于编码,用剩余码设计的计算机能快速地进行加、减、乘,并能进行校验、容错等。2.吸收共知率高的科技术语许多科技术语已经常用,如的确良、微机、电视、图像等,可以入诗:“石壁禅踪玄又长,祖庭东土未相忘。重来岂有旧衣钵,只见袈裟的确良。”(周长源《太原玄中寺》[2 ])幽默地反映了佛寺的变化。“正春风,微机时代,老枝新萼。”“月白风清,神怡心旷。打开电视观图像。”(李天伦《贺新郎》,《踏莎行》)。有些词汇在一些特定的范围内也算共知率高的,如“离散专家,协同模范。群、环、逻辑一般看,东西南北共峥嵘,百花似锦神州灿。”(陈廷槐《踏莎行》题中国离散数学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册[5 ])离散数学中包括了群、环、数理逻辑等已是学会中一般的常识。3.使用藏头科技信息“探索算机四十年, │兴至疏狂偏险韵,语中少有感人篇。 │理当公正对金钱。言传身教七旬天。 │论评身世付云烟。”(陈廷槐《浣溪沙》题计算机会议的语言、基础理论组)藏头首字含“探语言,兴理论”。4.科技名人词反映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的喜、怒、哀、乐,这是主要结合点之一。“鹤归华表人间异。莫空垂,思亲涕泪,黄泉难寄。放眼东风吹绿野,换了神州天地。看屹立,英雄八亿。我亦三生余一念,为人民,竭尽涓埃意。老骥志,又千里。”(唐稚松《金缕曲》筱姐自海外归,赋赠[4])丧亲之情、报国之心,溢于词表。“夕阳西堕水悠悠, 人到西欧地尽头。莫把西天当彼岸,美洲西更有神州。”(唐稚松《题欧洲大路最西点阿尔加夫海边》[4])身在欧美,爱我中华。5.反映科技组织活动动态“智叟会渝州,共索思维费运筹。蜀中自古多杰士,悠悠!恰似长江滚滚流。甘为稻粮谋,易礼诗书一揽收。愿于诸君同挽手,飕飕!不到长城不掉头。”(陈廷槐《南乡子》题重庆《思维科学》刊物[5])“电脑生来弱。……,容错玄机探索。……一啸万邦皆景仰,似奥林,肃奏升旗乐。忆往事,豪如昨。”(陈廷槐《贺新郎》题容错会议)“智士会杭州。多值研探费运筹。十亿神州多奇志,悠悠!国际科坛踞上游。”(陈廷槐《南乡子》题多值逻辑会[5],1989 年我国中选论文数占多值逻辑国际会议首位。)6.结合战争,反映军事科学成果“头顶蓝天,脚踏炎烟。听轰隆,震响乾坤。长征碧落,轨道椭圆。看快如梭,闪如电,轻如烟。”(刘永年《行香子》赞长征火箭发射成功[6])7.反映科技自身效果,是主要结合点之二(1)低层次:完全贴实描写, 即写生产场景加上产品的社会价值。如“产品特殊不见形,煞时闪亮万家灯。能源只用一渠水,效果堪夸百万金。开放功成欣醒梦,革新业绩喜惊人。城乡机器轰隆响,开闭全凭线一根。”[2]――《咏水电厂》(2)中层次:形象描绘,结尾处有诗意。如“支农功赫赫,铁塔耸丰碑。尽日风雷吼,终年雪霰飞。齐心挥汗雨,一意按章规。宁为千家瘦,洁身不自肥。”[2]――《赠氮肥工人》(3)高层次:写意为主,抒情言志。如“循环从不计辛勤,唤取君家好惜阴。分秒必争应记取,等闲老了少年人。”[2]――《咏手表》完全抒情,没有一句写手表的机械装置。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与科技结合的层次可以由纯粹便于记忆提高到内容上的结合,但是一定要满足诗词对平仄、韵律、对仗的形式要求,在内容上应注意:第一,诗中要有“我”,不能纯客观描写。如《咏水电厂》。第二,叙事为辅,抒情为主,结尾处一定要化实为虚。如《赠氮肥工人》〉第三,在角度上避开正面,从侧面迂回,在手法上避开直叙,采用抒情方法。如《咏手表》。四、计算机怎样为传统文艺服务传统文艺集中表现为诗、书、画、篆刻;我们怎样运用计算机来武装传统文艺,以便促进文艺进一步发展?先讨论后三者:(一)计算机书、画、篆刻编辑系统中国画用笔常常采用侧锋,把笔横着扫过去,笔划有粗有细,颜色有浓有淡,这一点目前计算机很难模仿,因此用计算机作国画还有一定困难。但是如果把已有的国画拆成许多子画,利用计算机的编辑功能,按照自己对画的构思,从许许多多的子画中挑出自己所需的,进行重组,这也可以产生具有新意的国画来。同样把已有书法家的字体,篆刻家的字体当作细胞、分子,用计算机按作者的意图重新编辑,也可以产生出具有新意的作品来,这就是计算机书、画、篆刻编辑。当然对细胞类型的挑选、细胞大小形状的确定、排列的疏密,颜色的浓淡,特别是对整体的构思,仍然要依靠画作者去解决。这样一来,除了细胞分子不属于作者外,它仍然有其创造性。图1(行书)、图2(隶书)(封2)是作者填的词,借王羲之、 王献之、颜真卿、李世民、米芾等20余位我国历代大书法家的作品为我所用,相当于他们又复活了,帮助我这不会书法的人,同时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图3(封2)是篆刻,几乎是同样方法产生。但是却没有真正用石头刻(如果加上外部设备雕刻机也可以刻出石章)。刻一大的石章至少要半天,用计算机刻只需几分钟。图4(封2)是京剧脸谱画――包公与四义士(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从马少童先生(京剧一级演员)处学来。图5、图6、图7(封3)是关于杨贵妃的三幅人物画,根据白居易《长恨歌》和李白《清平调》的诗意创作。特别是图7 的背景是一幅风景照片,这是传统的画家所做不到的。尽管细胞和分子都不是我作的,但仍然有其创造意义。例如可以集古人诗句来作诗,王安石、文天祥皆有这类不朽之作。门捷列夫本人并没有作过多少化学试验,他把别人对化学元素的实验结果排列起来就发现了周期表,这个贡献比具体的化学实验的意义还大。杨叔子院士说得好:“创新还有更广泛的意义,美国的阿波罗登月技术,所用的都是已有的成熟技术,而其创新之处就是十分恰当巧妙地组合了已有的成熟技术,是系统工程的胜利。”[1]关键点在于创新, 而不是单纯复制别人已有的成果。那些创造细胞和分子的基础工作很有价值,希望那些作者也用高科技来改进自己的工作,多、快、好、省地出成果,以推动社会加速进步,这也是积极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的较好方法。(二)计算机辅助诗词(含对联)写作系统这是本文探索的重点。尽管完全用计算机作诗词从理论上讲也是可能的,但诗词要求有“我”,这个我就是诗作者,所以我们还是探讨人机合作的辅助写作系统为好。分三个阶段进行。1.计算机辅助诗词检测系统诗作者按自己的感受写成诗,输入计算机内,计算机可按照诗词的平仄和韵律进行检测,把不合平仄和韵律的字标注出来,让读者改正,反复进行,直到正确为止。这一阶段比较简单,杭州大学朱则杰教授就作过类似的工作[7],我们认为有下列基础工作还得重新来作。(1)汉字问题。国家公布的一、 二级汉字不够诗词和其他研究需用,还得扩充到大约两万个汉字。这些汉字的编码、查找以及读音都得研究。(2)平仄问题。我们发现已有的韵书都不完整, 我们想把《平水韵》、《佩文韵》、《诗韵简编》以及《词林正韵》都输入计算机让诗作者选用。音韵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来标注,以便能够处理“曲”。困难之一是处理一字多音问题,例如“重”字,如果表示“重复”,读平声;如果表示“重大”,则读仄声,需要理解词意。另一困难是古今音的不同,给青年人带来很大麻烦。我们迫切希望诗词界能早日发布一本权威性“今韵谱”来,以便输入机器,供年青人使用。(3)词曲谱问题。我们期待词曲格律学家定正词曲谱, 使其能概括大部分宋词和元曲。由于词的音乐早已失传,订正词谱失去最终依据,这项工作是很困难的。我们拟以《白香词谱》为主,参照涂宗涛著《诗词曲格律纲要》逐渐加以扩充。2.计算机辅助诗词(含对联)提示系统在诗词的写作过程中,诗作者一下想不起和某个字的关联字,本系统可以提出一些词组供诗作者选择。例如诗作者提出“天”字,计算机就可显示出“今天”、“明天”、“青天”、“奈何天”等齐下字词组,或者“天明”、“天亮”、“天晴朗”等齐上字词组,供诗作者选用。这些词组还可以按声韵分类,例如想查齐下字的“仄平平”词,计算机就显示“奈何天”。此外还可以查到对仗词,例如“黄梅天”则可查到“绿草地”。故这个系统也可以解决作对联问题。要作到这一点必须搞出一个大的词库,其规模类似于《佩文韵府》或《诗韵》等书。顺便提及,第一阶段检测到的错误,诗作者可以利用本阶段的提示系统进行改正。3.计算机辅助诗词补充系统诗词的写作过程是这样的:作诗人触景生情,颇有感受,立刻有几句诗涌上心头,这几句成为全诗的纲,或者叫作“警句”。例如,我在文革中天天看见两派厮杀,把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革命的大好形势都葬送了:而我们则常常被要求“站队”,站队一错再错,犹如庄周“梦中之梦”。于是忽然冒出了以下警句:调寄卜算子“无寐数残更,有恨…。……,可惜佳风景。……,心已如冰冷。化蝶庄生…,……。”但要完成其余部分,就须按照《卜算子》的对仗和格律反复拼凑,既费力气,又没有太多的创造性,往往改一字要动全局。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凑出结果如下:“无寐数残更,有恨眠孤影。雷雨狂风竞侵凌,可惜佳风景。身也似萍浮,心已如冰冷。化蝶庄生不自知,是梦抑或醒。”[5]因此我们建议人机合作,各自发挥所长,人作警句,计算机管拼凑。在所获得的许许多多答案中,诗作者挑出最合己意的一个作为最终作品。由于计算机要填出句子,它就必须知道词语间如何配搭才合理,句式才合适,不致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错误。这就可能要用到人工神经网络。此外大量的唐诗宋词也可以作参考,这就要用到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凑成的结果是否有意义,这就要用到自然语言的理解。还要解决一个风格问题。至少要分豪放派还是婉约派。风格表现在使用字频率的不同,以及词之间配搭方式的不同。总之,本阶段的任务相当艰巨,即使从计算机科研角度看,也是很难的。(三)人脑与电脑的比较这本是一个哲学问题,每个人有各自的看法,在“左派”统治的文革中一般认为“电脑是人脑所创,因而永远赶不上人脑,谁反对,谁就是唯心的”。已故的计算机科学家王湘浩院士(曾写过9 篇《红楼梦》论文),他提出一个相反的命题:“谁不认为电脑能赶上人脑,谁就是唯心的。”把唯心的帽子反过来戴在“左派”的头上,使他们不敢乱打棍子。可是无论他走到那里,到处都被围攻。他的理由也很明确:“第一,人脑不管多高明,它总是物质的,只有唯心论者才反对。第二,人脑的机构不管多复杂,它总是可以认识的,反对者必为不可知论者,而不可知论是唯心的。”既然如此,“人类为什么不可以用另外一种物质来复制出人脑呢?”当然他的这些话是从哲学意义上说的。姑无论他的结论是否正确,他把我们从“左派”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敢于想以前不敢想的事,也增强了我们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信心。然而,就目前不太长的一段时期来说,电脑是赶不上人脑的。就拿最简单的对联来说,戴汝为院士与费越博士搞了计算机对六个字以内的对联,例如“岁岁平安日”对得“年年如意春”[8]。 这是很了不起的尝试。然而其巧妙度还一时无法赶上人。因为人可以作以下巧对:1.词组对人可以作到字对字,词组对词组。“孙行者;胡适之(历史学家兼诗人陈寅恪对),祖冲之(数学家段学复院士对)”。“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计算机要积累大量词组的资料,增大存储容量才能作到。2.拆字对把字拆开,计算机须懂字的写法。“白木本能成画栋,欠金仍可作诗人。”(陈廷槐戏作“刘柏钦”拆字嵌名联)。3.谐声对“天下太贫(平);民国万税(岁)。”(刘师亮用四川方言讽国民党)“普天当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同狂,同狂同狂同同狂。”(刘师亮用锣鼓声庆国庆)计算机作这种对联须知道字音。4.利用知识与典故“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华罗庚院士作,隐含钱三强、赵九章名和《九章算术》,与勾、股、弦定理。)“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先生来江夏,当称第一?当称第二?”(张之洞考梁启超上联,四水为江、河、湖、海;江夏为古武汉,时张之洞为两广巡抚。)意为:你到我的地盘来,算是老几?“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怎敢在前!怎敢在后!”(梁启超对下联,三教指儒、释、道;三才为天、地、人;儒人指读书人。)回答得不亢不卑。这些巧妙的对联,或利用了字形,或利用了字音,或利用了词组,或利用了典故。计算机的知识容量增大以后,原则上总能够解决。本文曾经以下好友审阅并提出了宝贵意见,特此致谢。他们是涂宗涛(汉语诗律学家)、熊启钊、王光、李路基、程地全、伍子玉、陈昭文等。我们期待着诗人、音韵学家、训诂学家、词曲格律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程序设计家团结起来,共同携手,让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为中华诗国复兴而奋斗!收稿日期:2000―06―18【参考文献】[1]杨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再论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J].中华诗词,1999,(6):44―53.[2]丁 岚.当代诗词学[C].1998.[3]涂宗涛.苹楼夕照集[C].天津: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1998.36―37.[4]唐稚松.桃蹊诗存[C].北京:中科院软件所,1990.[5]陈廷槐.望槐楼诗词选集[C].重庆:重庆计算机研究所,1996.[6]刘中一,董味甘.鹅岭诗词[C].重庆:重庆师范学院,1998.[7]朱则杰.诗词格律与检测系统(博士论文)[D].杭州:杭州大学,1998.[8]费越.汉语语义的多层次集成研究―及春联艺术系统设计(博士论文)[D].北京:中科院自动化所,1999.
|
[
"Philosophy",
"Agriculture",
"Literature",
"History",
"Space",
"Law",
"Art",
"Sports",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Medical",
"Enviornment",
"Education"
] |
Art
|
【 文献号 】4-3303 【原文出处】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原刊地名】呼和浩特 【原刊期号】199801 【原刊页号】94~102 【分 类 号】K91 【分 类 名】中国地理 【复印期号】199805 【 标 题 】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色和开发保护初探――以五凉都城武威市为例 【英文标题】DISCUSSION 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ALPRESERVATION OF THE FAMOUS HISTORICAL CULTURAL CITIES IN HEXICORRIDOR【 作 者 】王乃昂/杨淑华/蔡为民 【作者简介】西部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地理学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Lanzhou University【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武威的地理特征、历史演变和文化源流的考察,认为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在于凉州文化,保护武威历史文化名城 的实质就是保护、弘扬凉州文化。建议武威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要以凉州文化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掘旅游资源,以促进经济技术协作和交流。【英文摘要】The historical culture of Wuwei is characterized by theLiangzhou Culture.Preserving the Liangzhou Culture should betaken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关 键 词】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名城/凉州文化/整体保护/旅游开发Hexi Corridor/famous historical city/Liangzhouculture/intregrate d preservation/tourism development.【 正 文 】 1 研究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名城的意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历史文化名城走向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名城普遍遇到的问题。在德国,人们十分尊重历史文化遗产和古建筑上所保留的历史文化信息,看作是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源泉,成为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联邦和州政府都十分重视名城保护和开发工作,都制定有专门的法规,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具体的条款和章程可依。如对重要文物、古迹和建筑实行重点保护,不准改变其原有风貌;对中世纪的建筑,在维修改造中,不准改变其外部造型和装修色调;古城区不准安装霓虹灯、不准使用百叶窗等等。在加强对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德国还十分重视对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全国建立了2000多个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和1800个保护区对全世界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旅游观光者,其收入在全世界占第六位〔1〕。在法国,各地有着灿烂的古老文化,但法国人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却使古老文化青春常驻。法国城市规划要求城市的旧区改造必须保持原有风貌,所以各城市的宗教建筑和古老民居均按原样修缮,不少城市街道均呈现中世纪外形和现代化内涵的强烈反差。在巴黎、里昂、里尔等主要城市,中世纪的教堂、17―18世纪的罗马、意大利、英国、西班牙式的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法国城市现代化的模式是在充分尊重历史、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现代化来实现的。这与美国城市缺少历史感的高层化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各地城市古迹众多,如何使它们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德法两国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我国自1982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三批历史文化名城,计99座。按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在东部地区39座,中部地区22座,西部地区31座。这些城市是我国悠久历史的缩影和中华民族绚丽多彩文化的反映,至今仍是各个地区乃至全国的政治、文化或经济中心。中国西部地域辽阔,名城数相对稀疏,但在河西走廊却分布有武威、张掖、敦煌等3座名城(图1)。其中,武威以“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而闻名于世。今天的武威是一座普通的中小城市,但它在两千多年来的中华民族关系、行政建置、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城市建设史等方面,无不具有特殊而显著的地位。汉唐之际姑臧是我国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的最大古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唐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以后历为郡、州、府治。她还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丝绸之路”河西段的要隘,中外商人云集的都会,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著名的凉州词(曲)、西凉乐、西凉会都曾在这里形成和发展,对保存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播西域文化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变迁,其许多遗迹已从地面上消失,人们难以再睹见这座古都当年的风貌和盛况。近年来,凉都姑臧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如日本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前田正名的《四、五世纪的姑臧城》、《随唐河西诸州户口数的分析》等。不过,关于西汉武威郡的始设年代、凉都城区规模、城市、景观变迁、凉州历代人口等均无定论,甚至连姑臧的城址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基于此,为赶上国外研究水平,以之为例探讨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名城的变迁规律、主要特色和开发保护问题,我们认为是十分必要的。附图{图}图1 河西走廊及毗邻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Fig.1 Historical cultural cities distributed in Hexi Corridor and the adjecent areas.2 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色每一个城市都在历史中形成,凝聚着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集中反映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名城的民族习俗之不同,文化环境之差别,加以历史的积淀,遂形成了自己城市的鲜明特色和风貌。武威城市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其主要特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2.1 以皇娘娘台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丰富多彩考古发现表明,远在4000年前,武威的文化发展情况已经与中原地区相近。目前,武威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20多处。这些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武威原始的狩猎、农业、手工业生产以及原始的绘画艺术等方面的状况。其中,皇娘娘台、五坝山、王景寨、海藏寺、磨嘴子、南营青嘴湾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1984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城高15km的五坝山遗址墓葬中发掘出一批极为精美的彩陶,属马家窖文化(甘肃仰韶文化)在河西地区的新类型。城西南20公里的南营青嘴湾以及城东30km的王景寨遗址发现的研磨器、窑址以及陶纺轮,反映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城西北2km处的海藏寺河旁,分布着距今约4000 年的两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即皇娘娘台和海藏寺齐家文化遗址。前者经过4 次发掘,已发现房屋9座,窖穴56个,墓葬88座,聚落遗址近万平方米, 出土各类器物数百件。房子多为方形,用白灰抹地,半地下穴式和地面建筑都有,一般面积为10―12m[2]。供储藏之用的窖穴,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大小各异。这种住房建筑形式与黄河流域同类型文化遗址相同。从两者年代顺序来看,河西文化显然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而发展起来。墓葬坑以仰身直肢为主,还有屈肢葬、俯身葬、乱葬坑等。随葬品多为陶、石、骨、玉器等。这为研究当时的人类居住以及社会情况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皇娘娘台和海藏寺遗址中还发现有大量的石璧和玉璧,说明当时作为交换手段的货币已经普遍使用。特别在这里发现有3 人合葬墓,男子仰身直肢,居于中间,两边女子侧身屈肢,面向男子。从女子屈从依服于男子的这种葬式以及墓葬中随葬品玉、石璧都集中于男子身上的情况来看,当时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私有制已经出现。此外,这里还发现有铜器,经过化验,大多为红铜,有铸造和锻打两种,可见当时已进入了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成人男女合葬墓和红铜器是该遗址具有特征性的重要发现,其红铜器为我国迄今出土的文物年代最早的红铜器皿。2.2 以铜奔马为代表的古都文化影响深远汉武帝设立武威郡以来,这里由于从中原来了移民、戌卒和汉王朝驻守边郡的官吏,遂使中原文化在本地生根。建国以来,武威出土了大量的汉晋简牍,如磨嘴子和旱滩坡汉墓中发现的《仪礼简》、《法令简》、《医简》及“旱滩坡纸”、丝纺织品、漆器等,足以证明中原汉族的农业文化已经在这里生根、发展,并广为传播。1969年在武威城北雷台发现一座魏晋时期(一说为东汉晚期)的大型砖室墓,出土有金、铜、铁、玉、骨、漆、陶、石等器物数百件〔3〕。其中最突出的是99 件铸造精致的铜车马武士仪仗俑,再现了当时姑臧的高度文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引人注目的铜奔马,它神态逼真,造型优美,是古代文化中的珍品。它高34.5cm、长45cm、重约7.15kg,昂首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飞鸟,既表达了奔马风弛电掣的速度超过飞鸟,又巧妙地利用飞鸟躯体扩大了着地面积,保证了奔马的稳定。铜奔马以高超的艺术价值享誉世界,现已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也是象征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城标。铜奔马的出土地雷台,据清乾隆《武威县志》记载,乃是前凉所筑之“灵钧台”。前凉政权建都姑臧共有76年时间,曾多次筑城。据《晋书》所载,张轨曾“大城姑臧”,张茂“复大城姑臧”。到了张骏在位之时姑臧城在原有基础上完成了改造扩建工程,建成“拟于王者”的新宫殿群。《水经注》描写道:“凉州城有龙形,故日卧龙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本匈奴所筑,乃张氏之世居也。又张骏筑四城,厢各千步。东城殖园果,命日讲武场;北城殖园里,命日玄武圃,皆有宫殿。中城作四时宫,随节游幸。并旧城成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门。大缮宫殿观阁,采妆饰拟中夏也。”这段话说明了姑臧城在前凉张骏时扩建修筑的规模和气派都是宏大的,显示了姑臧都市建筑在布局和工艺方面“穷尽珍巧”的风格。五凉中的后凉、南凉、北凉皆以姑臧为都,前秦、后秦分别据姑臧而统辖河西,乃至北魏占领凉州,他们都十分叹服姑臧城修筑的豪奢精巧。十六国时代,当晋朝东、西二都丘墟之后,凉都姑臧建筑的规模和水平,无疑是首屈一指的。中国经典传统的都城建筑布局,是以春秋战国之际编写成书的《周礼・考工记》为重要依据,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姑臧城因“本为匈奴旧建,当张氏增筑时其宫市位置为迁就旧址之故,不能与中国经典旧说符合”〔4〕,从而出现了一反旧制的宫北市南的新格局(表1)。后来西凉李hào@①之曾孙李冲入仕北魏,在他规划营建洛阳新都时,即参照姑臧的都城建筑形式和格局,形成宫北市南的新规制。关于此点,前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种与《周礼》所载面朝背市旧制不同的市南宫北的都城规划,即来自对十六国时凉州城的模仿。这种模仿不仅见于北魏旧都平城、新都洛阳,也施之于东魏的邺都,并为隋唐长安城的营建所继承,形成了中国古代都市建设的新格局”〔5〕。表1 古都长安、洛阳和姑臧城市特征之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a few old cities.城 名 汉长安 汉晋洛阳原有基础 秦兴乐宫旧基 成周(下都雒邑)建设年代 前202―前102年 25年,220―235年城市职能 秦汉军政中心 东汉、三国、西晋军政中心城市人口 24―40万 不 清形制规模 平原方形,斗城周回 不规则的长方形,大城60里 周长30里宫市布局 未央宫、长乐宫居城 主要宫殿在城内偏南南部,"宫南市北" 部,"宫南市北"城 门 东、南、西、北四面 东3门、南4门、西3门各开3门,共12门 北2门,共12门街 道 八街九陌,一百六十里 东西向、南北向大街各4条塔 寺 不 清 白马寺等42所园 囿 上林苑等5处 上林苑、西苑等池 沼 昆明池、太液池等 灌龙池、灵芝池等城 台 鸿台、武台、柏梁台等 清凉台、温明台、皇始台等城 名 东晋姑臧 北魏洛阳原有基础 匈奴姑臧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建设年代 301―439年 439―495年城市职能 河西军政中心 北魏新都前、后、南、北凉都城城市人口 10―20万 40万形制规模 "鸟形",周回约31里 不规则的长方形,城区合四郊周长70里宫市布局 东城、西城、北城、南城和 宫殿区集中城中部偏西中城,共5城,"市南宫北" 部的北侧,"市南宫北"城 门 城门22座(最多) 东3门、南4门、西4门、北2门、共12门街 道 二十二门,街衢相通 二百二十里塔 寺 大云寺、罗什寺、清应 永宁寺等1367所寺、海藏寺等园 囿 东、西苑等 西游园、华林园等池 沼 灵渊池、闲豫池等 碧海曲池、天渊池等城 台 灵钧台、渐台等 凌云台、灵芝钧台等原有基础 隋唐长安建设年代 汉代都城东南新建城市职能 582―654年隋唐新都城市人口 100万形制规模 外郭城呈正方形,周回70里宫市布局 皇城、宫城居中北部,"市南宫北"城 门 南、东、西各开3门,北面2门,共11门街 道 畦分棋布,14条东西向街道,11条南北向塔 寺 街道园 囿 慈恩寺等100多所池 沼 大兴寺等100多所城 台 大兴苑、芙蓉园等曲江地、龙池等2.3 以罗什寺塔、天梯石窟为代表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汉晋以来,西方佛教文化沿着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向内地传播。先后来中国讲经说法的西城高僧达80多人,其中很多与凉州有关。早在前凉时期,《魏书・释老志》就说姑臧“多有寺塔”。前秦以后,因为许多少数民族统治者信仰佛教,于是佛教传播更为广泛。座落在武威北大街的罗什寺塔,就是为了纪念鸠摩罗什在姑臧弘扬佛法、翻译经典的功绩而建造的。东晋太元十年(385年)九月, 前秦吕光迎西域龟兹国高僧鸠摩罗什到姑臧,讲经达16年之久。相传罗什寺旧址即鸠摩罗什讲经之处,寺塔在明、清均有修茸。1927年因大地震塔遭破坏,1934年重修。现存砖塔高32m,巍峨高耸,金碧辉煌,素称武威胜迹。位于武威市南约40km的天梯山石窟, 始创于北凉王沮渠蒙逊时(401―432年),距今已1500多年,早于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石窟开凿在红砂岩的崖壁半腰,在北魏、隋、唐、西夏期间均有扩建,至明、清已成为喇嘛教寺院。明正统九年(1444年)“诸佛之龛二十有六”,始名广善寺。由于地质结构松软,天梯石窟在历次地震中遭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仅1927年武威大地震,就震毁洞窟10余处。1959年修黄羊水库时,窟址属淹没范围,窟存大部分造像、壁画迁往甘肃省博物馆。北魏、随唐时期的藏文经卷、绢画等均由敦煌研究院保存。现残存洞窟三层,大小佛龛17窟,位居正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大窟,残高约30m,宽19m,深6m。佛龛内释迦牟尼坐像高约15m,背山面水,俨然端坐。左右立像有迦叶、阿难二弟子,文殊、普贤二菩萨和二天王共6尊,神态各异, 栩栩如生。窟内南北两壁绘有大幅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形象逼真。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代表,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凉州模式”之谓。它不但为佛教的传播培养了人才,而且为石窟的开凿造就了技术力量。北魏灭北凉,大量居民被押解平城,其中仅僧徒就有三千人。后来,北魏在大同开凿云岗石窟时,所用能工巧匠都是从姑臧迁徒而去的,主持开凿的也是姑臧僧人昙曜。现在,天梯石窟正以它独特的湖光山色和古老的佛都文化,吸引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游客。2.4 以凉州词(曲)为代表的边塞文学、 乐舞文化异彩纷呈。始于十六国时代的凉州乐舞,作为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溶合的典型,在中国音乐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旧唐书・音乐志》说:“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诗人刘禹锡赠当时著名音乐家米嘉荣诗中说:“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惟数米嘉荣。”以此来看,凉州乐曲在唐时广为流行,颇负盛名。至于舞蹈方面,见于唐人诗歌中的也很多。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西凉伎》的诗歌,其前面几句话:“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度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把西凉伎从角色、内容,到狮子的装饰、动作描写得栩栩如生。西凉伎是唐时盛行于凉州的一种民间伎艺,后流传于唐都长安和全国各地,如今各地流行的狮子舞,即脱胎于西凉伎。凉州乐舞以其特有的艺术生命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晚唐诗人杜牧在《河湟》中描写的那样:“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诗坛上,出过两位凉州籍杰出诗人阴铿和李益。南朝阴铿,诗以写景见长,风格清新流丽,是五言诗的先驱者之一,对唐代大诗人李白等影响很大。唐朝李益官至右散骑常侍,以边塞诗著称,诗作基调悲壮凄婉,后人把他列入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唐朝的凉州,由于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成了当时边官要员、文人墨客荟萃之所,文学艺术更呈现出繁荣似锦、绚丽灿烂的景象。唐代许多杰出的诗人,如岑参、高适、王之涣、王翰、张籍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元镇的《西凉伎》、王维的《凉州郊外游望》、王翰的《凉州词》等诗作,各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凉州这个边塞古城的风貌。这些具有浓郁边塞风味,以歌颂凉州为主题的诗歌大量出现以后,在诗歌创作领域里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格调,这就是《凉州词》为命名的诗歌,其中有不少已成为经久不衰的“千古绝唱。”2.5 以西夏碑为代表的碑碣石刻举世无双武威碑碣闻名全国,它们充分反映了武威在各民族交融中所酝酿的辉煌文化。仅文庙内历代大小碑刻就多达50余块,诸如西夏碑、高昌王碑、西宁王碑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即西夏碑。它刻于西夏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碑文正面西夏文,背面是汉文。西夏文是一种被人们遗忘了的语言文字,而西夏碑是迄今所见唯一的西夏文和汉文对照文字最多的碑刻,为我们研究西夏的语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碑刻中的各种图案、花卉、人物等生动优美,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此碑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由著名金石学家张澍发现于武威清应寺内。后碑文拓片传世以来,法国人德维利亚于1989年首欠考定此碑正面为西夏文。西夏碑的历史价值不仅仅在于对西夏文字的研究,碑文中的诸多内容,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如“武威当四冲地,车辙马迹,辐凑交会,日有数千”以及增修宝塔时“众匠率职,百工效技”,即反映了武威当时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和西夏工商经济及手工业生产的发达。碑文中所反映的凉州大云寺的变迁,天佑民安三年冬的大地震,西夏时的一些官职名称和番汉僧众在寺院的活动情况,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1963年,西夏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 以文庙为代表的明清建筑宏伟壮观文庙位于城东南隅,约占地1500m[2]。据文献记载建立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规模之“壮伟宏耀, 为陇右学宫之冠”。此后,历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以及民国年间重修扩建,已“规模宏大,气象雄壮,知非府县所及”。武威文庙是甘肃省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富有我国古建筑庄严雄伟的特点。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河西走廊的历史博物馆,武威旅游的必游之地。位于城区东北的大云寺古钟楼,是另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上悬挂大云寺铜钟,铜体形制古朴,声音雄浑宏亮,远闻数十里。“大云晓钟”,为凉州八景之一。大云寺,原明宏藏寺,是闻名遐尔的佛教古刹,为东晋十六国前凉张天锡所建造。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日本僧人沙门志满曾远渡重洋,专程来凉州朝拜大云寺,并主持募化重修,被传为中日人民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话。钟楼具宋元建筑特点,是研究古建筑艺术、结构力学等学科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与文庙、罗什寺塔、海藏寺、雷台等古建筑,颇受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综上所述,名城武威的历史文化特色有两重涵义 其一是地理涵义,它代表着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北,是有别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边缘文化”。其二是历史涵义,它始于两汉,兴盛于五凉和隋唐,重新起步于明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其最本质的属性,是汉族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草原文明、中原传统文化与西域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对于名城武威历史文化特色的概括,可统称为“凉州文化”。3 武威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与旅游开发在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中武威遗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古迹。但由于长期以来天灾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加之认识上的差异和城市规划建设的超前服务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致使古城风貌逐步消退。随着时代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名城武威的城市性质、发展方向、整体保护以及旅游开发研究更加必要。3.1 明确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在现代化建设中弘扬凉州文化武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当代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其历史渊源和现实情况看,名城武威的发展方向应是有凉州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旅游城市。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围绕着既能维护和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又要实现城市的现代化这个中心来进行。要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环境污染较少,附加值高的产业,特别是要发展与旅游系列产业有关的产业,以发达的或比较发达的旅游业商贸经济来支持名城武威现代化建设。为此要合理地进行生产布局,防止对名胜古迹的破坏,布局不当的应及时进行纠正。工业建设项目要以是否影响名城人文自然景观、环境质量等标准作为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此来决策新建项目的位置和规模,使城市建设既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又能有效地保护名城的历史文化。凉州文化作为名城武威的历史文化特色,是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魅力源泉。保护武威历史文化名城,其实质就是保护、弘扬凉州文化,并组织进现代城市建设中去,使之与市民生活融为一体,发挥积极作用。换言之,武威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要以凉州文化为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注意保存历史遗产。例如各类建筑设计应加上铜奔马等标志凉州文化的历史符号,以使新建项目的建筑风格与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特征保持一致。要在凉州文化的基础上,创建明快、通透的步行街、食街、民俗用品街、工艺品店铺等凉州风情为特色,以凉州花木、园林、雕塑为点缀,形成历史韵味无穷,游客流连忘返的各具特色的现代化街区。3.2 制订名城整体保护规划,坚持分层次的重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从单个的文物保护转向历史文物的整体保护,从文物主体的保护转向文物环境的保护,从静止的文物保护转向对名城基本格局和传统风貌的保护。为使这座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军事重镇永葆古朴风貌,又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必须制订武威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规划。首先,为了协调各城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在宏观上要研究武威市的布局结构问题。根据武威城区变迁规律和市区四大街、四小街以及密布期间的小巷组成的“井”字形街市景观,城市建设应坚持“城北严格控制,城东适当延伸,城西、城南按规划发展”的原则,内部结构以南北大街等为主体,连接南门广场、文化广场大什字、罗什寺塔、雷台形成城市第一空间轴和城市文化中心,显示名城保护精华,是以名城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中心轴。同时,以西小南北街为主体,连接火车站广场、西小南门什字、西小什字商业中心、海藏寺等,形成城市第二空间轴和交通、商贸中心,以显示城市发展的精华,是以古城新貌为主要内容的中心轴。它们与东西大街共同形成双锤中心结构,显示出名城武威新旧协调发展,进而达到完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良性发展的目的。其次,还应根据文物古迹和自然文景观资源的分布状况,划分出武威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区。城区风貌应以塔(罗什寺塔)、楼(古钟楼)、庙(文庙)、门(明城南门)为核心,以文化广场大什字、西小什字、西小南门什字、文化商业街等为烘托,以滨河休憩绿地、西效公园、海藏寺公园、雷台湖公园等呼应,以第一空间轴和第二空间轴为贯穿,逐步恢复起古城的特色环境。在城区形成文庙、古钟楼、罗什寺塔、雷台、海藏寺、市中心、南门、凉州特色文化商业街等城市风貌区。在市域内形成古长城、西沙滩、旱滩坡、喇嘛湾等风貌区,它们以武威市为中心,构成市域的旅游热线。这对于考古研究、汉墓和壁画研究、凉都规制研究、西夏文化研究、明清建筑研究等,必将具有极大魅力。3.3 发掘旅游资源,促进经济技术协作和交流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业之间有着天然而紧密的联系。旅游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资源不仅包括城市景观、名胜古迹、园林风景,也包括市井风情、民俗艺术等。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展示地方历史文化特色,表现当地人的气质,是最令游客向往的旅游资源之一。武威市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因地处著名的“丝绸之路”黄金路段上,境内外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关键是要树立大旅游、大流通的观点,突出区域性的特色旅游,变单纯组织观光、游览为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技术经济协作及内外贸易相结合,把旅游内容渗透到广阔的领域中去。在景点建设上,应重点突出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出土地、凉都古迹雷台(灵钧台)、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的象征罗什寺塔、中国早期石窟代表之一天梯山石窟的开发建设;同时,进一步修缮和重建文庙、武庙、古钟楼、清应寺塔、白塔寺、海藏公园、沙漠公园、九墩古长城等系列景点群,积极修建西夏碑亭、西夏历史文物陈列馆,逐步将建国路、和平街等地段改建为反映地方传统特色的文化商业街、文物字画街、工艺店铺(作坊)街等,让更多的名胜古迹和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向国内外游客开放。总之,明确武威市的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将推动武威市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作为河西走廊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武威的历史名城保护和发展可以说是整个河西走廊古代城市的缩影和代表。如何有效地使它们在发展中继承、又在继承中发展,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参考文献】 〔1〕中国市长协会编,1993.德国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国城市出版社,97―120.〔2〕李慕寒、鲍洪明,1996.试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及其特征,地理研究,15(1),98)―104.〔3〕甘肃省博物馆,1974,武威雷台汉墓,考古学报,(6),87―109.〔4〕陈寅格,1963.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4―81.〔5〕丝绸之路考察队编著,1983.丝路访古,甘肃人民出版社, 255―274.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日下加高
|
[
"Philosophy",
"History",
"Economy",
"Computer",
"Enviornment",
"Space",
"Energy",
"Electronics",
"Transport",
"Politics",
"Communication"
] |
History
|
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1999年 第19卷 第5期 Vol.19 No.5 1999水气氛下活性炭固定床对二硫化碳的吸附动力学行为*樊惠玲 金国杰 上官 炬 郭汉贤 李永爱摘要 研究了二硫化碳于水气氛下在5种国产活性炭固定床上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用直线平衡体系的穿透曲线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用误差函数求解).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水气氛下各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的穿透性能参数并与干燥条件下二硫化碳吸附做了比较.关键词 活性炭;水蒸汽;二硫化碳;穿透曲线.Adsorption kinetics of CS2 from damp gas on activated carbon in a fixed-bedFAN Huiling,JIN Guojie,SHANGGUAN Ju,GUO Hanxian,LI Yongai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for Coal,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030024)Abstract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carbon disulfide from dry and damp gas on five kinds of domestic activated carbon in fixed-bed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breakthrough curves could be described with a linear equilibrium.Computed with error function,breakthrough parameters in damp gas were derived and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for dry gas.Keywords activated carbon,water vapor,carbon disulfide,breakthrough curve.电子工业使用的焦炉气及化纤工厂排出的废气中含有大量CS2,给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对操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工业原料气中微量CS2的存在也会使化工生产中的各种催化剂中毒失活,严重影响使用寿命和产品质量.故对CS2脱除的研究尤为重要.作者用热重法和固定床流动法研究了干燥条件下活性炭吸附CS2的情况[1],鉴于工业上CS2常与水汽共存,我们进一步开展了有水气氛下活性炭吸附CS2动力学的研究.文献[2]报道了这一方面用热重法研究动力学行为的结果.本文主要介绍活性炭固定床在有水气氛下对CS2吸附行为的研究结果.1 实验方法采用固定床流动法测定CS2于干燥及有水气氛下在各活性炭床上的穿透曲线.主要实验仪器包括带有水浴夹套的玻璃制吸附塔、超级恒温水浴和增湿器等.温控范围为±1℃.实验所用原料气系用CS2和纯氮气配制而成,用WLSP-852型微量硫分析仪测定其浓度.脱硫活性炭选用5种国产柱状产品,为方便起见记作A、B、C、D、E,其比表面积、微孔容积及总孔容积见文献[2];颗粒尺寸和堆密度见表1.表1 5种活性炭的物性参数Table 1 Physical property of the activated carbon活性炭ABCDE颗粒尺寸,mm23.0×3.03.5×3.52.0×2.03.0×3.03.5×3.5堆密度ρ,g/mL0.4840.3740.4800.4360.567实验条件见表2.表2 活性炭吸附CS2的穿透实验条件Table 2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adsorption吸附塔内径D,mm床层高度Z,mm空 速Vsp,h-1线速度u,cm/s水蒸汽含量*g/m3CS2入口浓度C0,mg/m3吸附床层温度T,℃144536404.5435.8135.530 40 50* 30℃下的饱和水蒸汽图1 干燥和有水气氛下CS2在活性炭床上的穿透曲线Fig.1 Breakthrough curves in dry and damp gases2 结果与讨论2.1 活性炭吸附干燥CS2的穿透曲线取出口CS2浓度C与进口浓度C0之比C/C0=0.1为穿透点,此时所经历的时间为穿透时间,吸附量为穿透吸附量;C/C0=0.9时,认为吸附达到基本平衡,所经历的时间为平衡时间,所吸附的CS2量为平衡吸附量.先做30℃下CS2于各活性炭床上的吸附实验,并给出A、C炭的C/C0-t形式的穿透曲线(见图1,因其它曲线均有类似,不再赘附).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不论何种活性炭各穿透曲线均具有典型的S形特征.A、B炭脱除CS2能力最差,通气后很快穿透并达到平衡,而C、D、E炭则通气3―5h后,CS2方行逸出.其中以C炭为最,而且穿透曲线也最陡.2.2 有水气氛下活性炭吸附CS2的穿透曲线(1)由图1可看出,有水气氛下CS2在各自床层上的穿透曲线与干燥时一样,也具有典型的S形特征.(2)不论选用何种活性炭,气体中水分的存在都极大地干扰了CS2的吸附,使床层出口CS2过早穿透,穿透时间大大缩短.而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及平衡吸附量也都相应地减少许多.2.3 水气氛与干燥情况下各活性炭床吸附CS2的穿透性能比较为便于比较水蒸汽对活性炭吸附CS2性能的影响程度,现将上述两种情况下的主要结果归纳于表3中.以干燥情况CS2的吸附时间及吸附量为基准(取其为1).可以明显看出,在水气氛下,CS2在各活性炭床上的穿透性能都有大幅度的劣化.表3 有水气氛与干燥情况下CS2在各活性炭床上的实验结果Table 3 Experiment results of the adsorption in dry and damp gases活性炭ABCDE穿透时间tb,h/g干燥情况0.451.262.471.751.57水气氛情况0.230.590.540.830.18穿透时间缩短率,% 48.953.278.152.688.5干燥情况1.704.809.626.615.96穿透吸附量qb,mg/g水气氛情况0.741.671.772.800.58穿透吸附量下降率,% 56.465.281.657.790.3干燥情况3.639.283.805.605.89平衡时间te,h/g水气氛情况0.902.341.211.660.64平衡时间缩短率,% 75.274.868.270.489.1平衡吸附量qe,mg/g干燥情况5.9317.2011.5011.67>20.0水气氛情况2.004.912.993.941.35平衡吸附量下降率,% 66.371.574.066.2>93.3对照作者对活性炭吸附CS2、H2O、CS2+H2O热重研究[1,2],可以看出,尽管A、B炭吸附CS2+H2O的总量比单一CS2吸附量大,但实际上,炭样的表面主要为水所占据,CS2只占一小部分.C、D、E样的CS2+H2O总吸附量比单一CS2或H2O吸附量还小的情况更不待言.CS2和水蒸汽是两种不互溶的吸附质,当一物质吸附于活性炭之后,则排斥另一物质的吸附.在本实验中,水蒸汽处于30℃的饱和状态,而CS2含量仅有135.5mg/m3,与水蒸汽相比,分压很低.所以,尽管大部分活性炭具有憎水性,但由于水汽较高的相对压力和低分子量,在活性炭上反倒更容易扩散及吸附.从而排斥了活性炭对CS2的吸附.活性炭E之所以受水蒸汽的影响极其严重,是因为其本身的表面碱性较强所致.据苯甲酸表面吸附测定,表面碱度约比其它各样高2.07―6.85倍.2.4 有水气氛下温度对活性炭床吸附CS2的影响我们的热重研究表明[2],活性炭对CS2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在CS2浓度一定时,平衡吸附量与吸附速度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这一规律对各种活性炭都是适用的.由此可见,活性炭床对干燥CS2的动态行为也受温度的明显影响.升高温度将使穿透曲线提早出现,CS2提早穿透,曲线陡度变小,穿透吸附量及平衡吸附量下降.但是,活性炭吸附潮湿CS2的行为又如何呢为了进一步考察在有水气氛下温度对活性炭床吸附CS2的影响,分别在给定的3个温度下进行了各活性炭吸附潮湿CS2实验,所得穿透数据归纳于表4.表4 各活性炭在水气氛下于不同温度时吸附CS2的实验结果Table 4 Experiment results for adsorbing CS2 in damp gas at various temperatures样品温度T,℃穿透时间tb,h/g穿透吸附量qb,mg/g饱和时间te,h/g饱和吸附量qe,mg/g300.2260.7380.9042.000A400.2970.9641.3352.572500.2100.6972.2543.627300.5861.6712.3444.905B400.5791.8914.0548.174500.6682.1775.3448.814300.5421.7691.2052.986C401.3834.6243.1566.739501.0833.6212.2565.395300.8312.7991.6613.940D400.9903.2702.9706.375500.7252.3872.1424.841300.1790.5790.6381.348E400.2250.8261.9102.321500.2540.8252.1603.622由表4可见:(1) 在30℃―40℃的温区内,尽管升温也使穿透曲线陡度变小,但穿透时间并没有提前反而推后,穿透吸附量和平衡吸附量也均相应增大,呈现出与干燥CS2吸附不同的特点.(2)在40℃―50℃温区内,则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仍然遵循30℃―40℃温区的规律.B、E样属于这一情况.二是同30℃―40℃温区的变化规律相反.50℃的穿透曲线反比40℃的提早出现,同时陡度变大,穿透提前,穿透吸附量减小,对平衡时间及平衡吸附量亦是如此.C、D炭样属于这一情况.而A炭介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温度由40℃升至50℃,穿透吸附量减小而饱和吸附量增大.两种气氛下CS2吸附穿透曲线的如此差异显然是水汽所引起的.对上述现象试作如下解释.一般水的存在会不可避免地阻碍活性炭对CS2的吸附.水与CS2相比,除了分子量和分子体积都小以外,还由于本身的极性和易生成氢键,它的气化热(40.33kJ/mol)也比CS2的汽化热(26.72kJ/mol)大得多.故升高温度对水来说引起吸附推动力的降低也远比CS2的来得大.这样随着温度升高,水的干扰相对弱化,结果反而强化了CS2的吸附,从而导致了CS2穿透吸附量及平衡吸附量的增加.但应指出,这适应于水的干扰影响较大的情况.若进一步升温而使水不再吸附,干扰趋近于零,将会出现类似于干燥CS2吸附的状况.C炭、D炭与B炭在40℃―50℃温区内之所以表现不同,与各炭样的孔结构及表面性质有密切关系.2.5 用直线平衡体系的穿透曲线公式拟合实验结果Hougen及Marsha[3]等人把吸附等温线近似看成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从而由扩散方程式求出其穿透曲线.Eaglton[4]及Nutter[5]等人的研究表明,对于非直线的等温吸附体系,所求出的方程式的解也同样适用.穿透曲线的表达式如下:(1)式中I0是虚数为零的贝塞尔函数.下列误差函数(error function)可以近似解出(1)式,即:(2)(3)式中:图2 水气氛下CS2在活性炭床上的E-t直线关系Fig.2 E vs. t for A and B sample式中KFaV为传质系数.对水气氛下CS2的吸附实验数据用上述公式进行处理.先由C/C0给出E值,再对E-t作图,如图2所示(以无论何种样为例),E-t均呈线性关系.取Z=2mm,u=4.54mm/s,求出CS2在各活性炭床层中的传质系数,结果见表5.可见,C,D炭上水汽干扰最小,KF也最大,这同上述讨论是一致的.故误差函数表达式可大致用于穿透曲线的数学描述.但应指出,活性炭吸附CS2等温线实际上遵循Freundlich方程,拟和尚存在一定误差,有待进一步完善.表5 水气氛下CS2在各活性炭床层中的传质系数KFaVTable 5 Value of KFaV温度,℃活性炭ABCDE传质系数KFaV,3047.4747.71104.82129.8128.66cm3/(cm2.s)4042.9721.58103.0859.228.545021.3538.34130.5162.3218.644 结论1.有水气氛下在固定床中,5种活性炭对CS2的吸附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活性炭E和其它4种样品相比,降低的幅度却大得多.这主要与活性炭表面碱度有关,表面碱度越大,其吸水量就越多,从而对吸附CS2的影响就更严重.2.水气氛下,各活性炭床层对CS2吸附的性能受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共同影响,相对湿度降低对活性炭吸附CS2有利,为了改善活性炭对CS2的吸附性能,可适当升高温度以降低相对湿度.3.水气氛下CS2在5种活性炭床层中的实验穿透曲线能够较好地用直线平衡体系的穿透曲线公式理论预测,并用误差函数进行求解,得CS2在各活性炭床层中的传质系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9576254)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煤化工研究所,太原 030024参考文献1 金国杰,郭汉贤,李永爱等.活性炭吸附CS2的共性行为研究.天然气化工,1995(增刊):162 金国杰,樊惠玲,上官 炬等.活性炭对二硫化碳和水的共吸附动力学行为的热重研究.环境科学学报,1999,19(4):3793 Hougen Q A,Marshall JR W R.Adsorption from a fluid stream flowing through a stationary granular bed.Chem Eng Progr,1947,43:1974 Eaglton L C,Harding Bliss.Drying of air in fixed beds.Chem Eng Progr,1953,49:5435 James I Nutter,George Burnet JR.Drying of air by fixed bed adsortion with molecular sieves.AIChE J,1963,9:2021997-10-29收到原稿1998-06-01收到修改稿
|
[
"Philosophy",
"Computer",
"Politics",
"Communication",
"Energy",
"Enviornment",
"Military",
"Agriculture",
"Medical",
"Economy",
"Law",
"Sports",
"Mine",
"Art",
"Education",
"Transport",
"History",
"Literature",
"Space",
"Electronics"
] |
Enviornment
|
微型机与应用WEIXINGJI YU YINGYONG1999年3月 第18卷 第3期 vol.18 No.3SQL Server数据库性能优化技术钱文波 谢金宝摘 要:影响SQL Server数据库性能的一些因素及SQL Server进行性能优化的原理,并且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原则来优化数据库的性能。关键词:SQL Server数据库 性能优化 查询设计1个应用系统似乎并不难,但是要想使系统达到最优化的性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开发工具、数据库设计、应用程序的结构、查询设计、接口选择等方面有多种选择,这取决于特定的应用需求以及开发队伍的技能。本文以SQL Server为例,从后台数据库的角度讨论应用程序性能优化技巧,并且给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1 数据库设计要在良好的SQL Server方案中实现最优的性能,最关键的是要有1个很好的数据库设计方案。在实际工作中,许多SQL Server方案往往是由于数据库设计得不好导致性能很差。所以,要实现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就必须考虑这些问题。1.1 逻辑库规范化问题一般来说,逻辑数据库设计会满足规范化的前3级标准:1.第1规范:没有重复的组或多值的列。2.第2规范:每个非关键字段必须依赖于主关键字,不能依赖于1个组合式主关键字的某些组成部分。3.第3规范:1个非关键字段不能依赖于另1个非关键字段。遵守这些规则的设计会产生较少的列和更多的表,因而也就减少了数据冗余,也减少了用于存储数据的页。但表关系也许需要通过复杂的合并来处理,这样会降低系统的性能。某种程度上的非规范化可以改善系统的性能,非规范化过程可以根据性能方面不同的考虑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但以下方法经实践验证往往能提高性能。1.如果规范化设计产生了许多4路或更多路合并关系,就可以考虑在数据库实体(表)中加入重复属性(列)。2.常用的计算字段(如总计、最大值等)可以考虑存储到数据库实体中。比如某一个项目的计划管理系统中有计划表,其字段为:项目编号、年初计划、二次计划、调整计划、补列计划…,而计划总数(年初计划+二次计划+调整计划+补列计划)是用户经常需要在查询和报表中用到的,在表的记录量很大时,有必要把计划总数作为1个独立的字段加入到表中。这里可以采用触发器以在客户端保持数据的一致性。3.重新定义实体以减少外部属性数据或行数据的开支。相应的非规范化类型是:(1)把1个实体(表)分割成2个表(把所有的属性分成2组)。这样就把频繁被访问的数据同较少被访问的数据分开了。这种方法要求在每个表中复制首要关键字。这样产生的设计有利于并行处理,并将产生列数较少的表。(2)把1个实体(表)分割成2个表(把所有的行分成2组)。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将包含大量数据的实体(表)。在应用中常要保留历史记录,但是历史记录很少用到。因此可以把频繁被访问的数据同较少被访问的历史数据分开。而且如果数据行是作为子集被逻辑工作组(部门、销售分区、地理区域等)访问的,那么这种方法也是很有好处的。1.2 生成物理数据库要想正确选择基本物理实现策略,必须懂得数据库访问格式和硬件资源的操作特点,主要是内存和磁盘子系统I/O。这是一个范围广泛的话题,但以下的准则可能会有所帮助。1.与每个表列相关的数据类型应该反映数据所需的最小存储空间,特别是对于被索引的列更是如此。比如能使用smallint类型就不要用integer类型,这样索引字段可以被更快地读取,而且可以在1个数据页上放置更多的数据行,因而也就减少了I/O操作。2.把1个表放在某个物理设备上,再通过SQL Server段把它的不分簇索引放在1个不同的物理设备上,这样能提高性能。尤其是系统采用了多个智能型磁盘控制器和数据分离技术的情况下,这样做的好处更加明显。3.用SQL Server段把一个频繁使用的大表分割开,并放在2个单独的智能型磁盘控制器的数据库设备上,这样也可以提高性能。因为有多个磁头在查找,所以数据分离也能提高性能。4.用SQL Server段把文本或图像列的数据存放在1个单独的物理设备上可以提高性能。1个专用的智能型的控制器能进一步提高性能。2 与SQL Server相关的硬件系统与SQL Server有关的硬件设计包括系统处理器、内存、磁盘子系统和网络,这4个部分基本上构成了硬件平台,Windows NT和SQL Server运行于其上。2.1 系统处理器(CPU)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确定CPU结构的过程就是估计在硬件平台上占用CPU的工作量的过程。从以往的经验看,CPU配置最少应是1个80586/100处理器。如果只有2~3个用户,这就足够了,但如果打算支持更多的用户和关键应用,推荐采用Pentium Pro或PⅡ级CPU。2.2 内存(RAM)为SQL Server方案确定合适的内存设置对于实现良好的性能是至关重要的。SQL Server用内存做过程缓存、数据和索引项缓存、静态服务器开支和设置开支。SQL Server最多能利用2GB虚拟内存,这也是最大的设置值。还有一点必须考虑的是Windows NT和它的所有相关的服务也要占用内存。Windows NT为每个WIN32应用程序提供了4GB的虚拟地址空间。这个虚拟地址空间由Windows NT虚拟内存管理器(VMM)映射到物理内存上,在某些硬件平台上可以达到4GB。SQL Server应用程序只知道虚拟地址,所以不能直接访问物理内存,这个访问是由VMM控制的。Windows NT允许产生超出可用的物理内存的虚拟地址空间,这样当给SQL Server分配的虚拟内存多于可用的物理内存时,会降低SQL Server的性能。这些地址空间是专门为SQL Server系统设置的,所以如果在同一硬件平台上还有其它软件(如文件和打印共享,应用程序服务等)在运行,那么应该考虑到它们也占用一部分内存。一般来说硬件平台至少要配置32MB的内存,其中,Windows NT至少要占用16MB。1个简单的法则是,给每一个并发的用户增加100KB的内存。例如,如果有100个并发的用户,则至少需要32MB+100用户*100KB=42MB内存,实际的使用数量还需要根据运行的实际情况调整。可以说,提高内存是提高系统性能的最经济的途径。2.3 磁盘子系统设计1个好的磁盘I/O系统是实现良好的SQL Server方案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里讨论的磁盘子系统至少有1个磁盘控制设备和1个或多个硬盘单元,还有对磁盘设置和文件系统的考虑。智能型SCSI-2磁盘控制器或磁盘组控制器是不错的选择,其特点如下:(1)控制器高速缓存。(2)总线主板上有处理器,可以减少对系统CPU的中断。(3)异步读写支持。(4)32位RAID支持。(5)快速SCSI―2驱动。(6)超前读高速缓存(至少1个磁道)。3 检索策略在精心选择了硬件平台,又实现了1个良好的数据库方案,并且具备了用户需求和应用方面的知识后,现在应该设计查询和索引了。有2个方面对于在SQL Server上取得良好的查询和索引性能是十分重要的,第1是根据SQL Server优化器方面的知识生成查询和索引;第2是利用SQL Server的性能特点,加强数据访问操作。3.1 SQL Server优化器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内核用1个基于费用的查询优化器自动优化向SQL提交的数据查询操作。数据操作查询是指支持SQL关键字WHERE或HAVING的查询,如SELECT、DELETE和UPDATE。基于费用的查询优化器根据统计信息产生子句的费用估算。了解优化器数据处理过程的简单方法是检测SHOWPLAN命令的输出结果。如果用基于字符的工具(例如isql),可以通过键入SHOW SHOWPLAN ON来得到SHOWPLAN命令的输出。如果使用图形化查询,比如SQL Enterprise Manager中的查询工具或isql/w,可以设定配置选项来提供这一信息。SQL Server的优化通过3个阶段完成:查询分析、索引选择、合并选择。1.查询分析在查询分析阶段,SQL Server优化器查看每一个由正规查询树代表的子句,并判断它是否能被优化。SQL Server一般会尽量优化那些限制扫描的子句。例如,搜索和/或合并子句。但是不是所有合法的SQL语法都可以分成可优化的子句,如含有SQL不等关系符“<>”的子句。因为“<>”是1个排斥性的操作符,而不是1个包括性的操作符,所在扫描整个表之前无法确定子句的选择范围会有多大。当1个关系型查询中含有不可优化的子句时,执行计划用表扫描来访问查询的这个部分,对于查询树中可优化的SQL Server子句,则由优化器执行索引选择。2.索引选择对于每个可优化的子句,优化器都查看数据库系统表,以确定是否有相关的索引能用于访问数据。只有当索引中的列的1个前缀与查询子句中的列完全匹配时,这个索引才被认为是有用的。因为索引是根据列的顺序构造的,所以要求匹配是精确的匹配。对于分簇索引,原来的数据也是根据索引列顺序排序的。想用索引的次要列访问数据,就像想在电话本中查找所有姓为某个姓氏的条目一样,排序基本上没有什么用,因为你还是得查看每一行以确定它是否符合条件。如果1个子句有可用的索引,那么优化器就会为它确定选择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查询设计准则仔细检查所有的查询,以查询的优化特点为基础设计索引。(1)比较窄的索引具有比较高的效率。对于比较窄的索引来说,每页上能存放较多的索引行,而且索引的级别也较少。所以,缓存中能放置更多的索引页,这样也减少了I/O操作。(2)SQL Server优化器能分析大量的索引和合并可能性。所以与较少的宽索引相比,较多的窄索引能向优化器提供更多的选择。但是不要保留不必要的索引,因为它们将增加存储和维护的开支。对于复合索引、组合索引或多列索引,SQL Server优化器只保留最重要的列的分布统计信息,这样,索引的第1列应该有很大的选择性。(3)表上的索引过多会影响UPDATE、INSERT和DELETE的性能,因为所有的索引都必须做相应的调整。另外,所有的分页操作都被记录在日志中,这也会增加I/O操作。(4)对1个经常被更新的列建立索引,会严重影响性能。(5)由于存储开支和I/O操作方面的原因,较小的自组索引比较大的索引性能更好一些。但它的缺点是要维护自组的列。(6)尽量分析出每一个重要查询的使用频度,这样可以找出使用最多的索引,然后可以先对这些索引进行适当的优化。(7)查询中的WHERE子句中的任何列都很可能是个索引列,因为优化器重点处理这个子句。(8)对小于1个范围的小型表进行索引是不划算的,因为对于小表来说表扫描往往更快而且费用低。(9)与“ORDER BY”或“GROUP BY”一起使用的列一般适于做分族索引。如果“ORDER BY”命令中用到的列上有分簇索引,那么就不会再生成1个工作表了,因为行已经排序了。“GROUP BY”命令则一定产生1个工作表。(10)分簇索引不应该构造在经常变化的列上,因为这会引起整行的移动。在实现大型交易处理系统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因为这些系统中数据往往是频繁变化的。3.合并选择当索引选择结束,并且所有的子句都有了一个基于它们的访问计划的处理费用时,优化器开始执行合并选择。合并选择被用来找出一个用于合并子句访问计划的有效顺序。为了做到这一点,优化器比较子句的不同排序,然后选出从物理磁盘I/O的角度看处理费用最低的合并计划。因为子句组合的数量会随着查询的复杂度极快地增长,SQL Server查询优化器使用树剪枝技术来尽量减少这些比较所带来的开支。当这个合并选择阶段结束时,SQL Server查询优化器已经生成了1个基于费用的查询执行计划,这个计划充分利用了可用的索引,并以最小的系统开支和良好的执行性能访问原来的数据。3.2 高效的查询选择从以上查询优化的3个阶段不难看出,设计出物理I/O和逻辑I/O最少的方案并掌握好处理器时间和I/O时间的平衡,是高效查询设计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说,希望设计出这样的查询:充分利用索引、磁盘读写最少、最高效地利用了内存和CPU资源。以下建议是从SQL Server优化器的优化策略中总结出来的,对于设计高效的查询是很有帮助的。1.如果有独特的索引,那么带有“=”操作符的WHERE子句性能最好,其次是封闭的区间(范围),再其次是开放的区间。2.从数据库访问的角度看,含有不连续连接词(OR和IN)的WHERE子句一般来说性能不会太好。所以,优化器可能会采用R策略,这种策略会生成1个工作表,其中含有每个可能匹配的执行的标识符,优化器把这些行标志符(页号和行号)看做是指向1个表中匹配的行的“动态索引”。优化器只需扫描工作表,取出每一个行标志符,再从数据表中取得相应的行,所以R策略的代价是生成工作表。3.包含NOT、<>、或! =的WHERE子句对于优化器的索引选择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这样的子句是排斥性的,而不是包括性的,所以在扫描整个原来数据表之前无法确定子句的选择性。4.限制数据转换和串操作,优化器一般不会根据WHERE子句中的表达式和数据转换式生成索引选择。例如:paycheck * 12>36000 or substring(lastname,1,1)=“L”如果该表建立了针对paycheck和lastname的索引,就不能利用索引进行优化,可以改写上面的条件表达式为:paycheck<36000/12 or lastname like “L%”5.WHERE子句中的本地变量被认为是不被优化器知道和考虑的,例外的情况是定义为储备过程输入参数的变量。6.如果没有包含合并子句的索引,那么优化器构造1个工作表以存放合并中最小的表中的行。然后再在这个表上构造1个分簇索引以完成一个高效的合并。这种作法的代价是工作表的生成和随后的分族索引的生成,这个过程叫REFORMATTING。 所以应该注意RAM中或磁盘上的数据库tempdb的大小(除了SELECT INTO语句)。另外,如果这些类型的操作是很常见的,那么把tempdb放在RAM中对于提高性能是很有好处的。4 性能优化的其他考虑上面列出了影响SQL Server的一些主要因素,实际上远不止这些。操作系统的影响也很大,在Windows NT下,文件系统的选择、网络协议、开启的服务、SQL Server的优先级等选项也不同程度上影响了SQL Server的性能。影响性能的因素是如此的多,而应用又各不相同,找出1个通用的优化方案是不现实的,在系统开发和维护的过程中必须针对运行的情况,不断加以调整。事实上,绝大部分的优化和调整工作是在与客户端独立的服务器上进行的,因此也是现实可行的。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200030)参考文献1 Schneider R D著,李小坚译.规划与建立高性能的SQL Server6.5数据库.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收稿日期:1998-09-11)
|
[
"Computer"
] |
Computer
|
【 文献号 】1-3203 【原文出处】光明日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417 【原刊页号】⑹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 作 者 】马也 【复印期号】199605 【 标 题 】马也说法 文艺批评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 正 文 】 文艺批评近年来疲软,这是上上下下尽人皆知的事实。开始是文艺界自己承认批评“缺席”、“失职”,呼唤正常的健康批评,到最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四家报刊举行关于加强文艺批评工作的座谈会,可见文艺批评问题不小。批评为什么不活跃?为什么不少报刊取消了批评(栏目)?事情明摆着,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是批评的商业化,批评被“收买”了;第二是为数不多的真正的批评没市场,好的批评很难在报刊上发表。批评的核心是说真话,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实事求是。当然批评还有诸多更高要求,那就是作者能力问题了。现在还不是奢谈能力的时候,而是呼唤真实、准确。批评界要打假!连老百姓连读者观众都清楚,不少评论文章是虚夸的不实之辞;批评的被冷落,主要原因在于批评家、批评自身的不争气。是批评自己把自己降为劣等的吹鼓手和低档的化妆师。批评,既不应是君临文艺和文艺家之上的神,更不能是文艺家尤其是文艺经纪人、文艺制作人的奴婢。西方人谓批评家为“举之可升天抑之可入地”的权威,这种定位未必科学准确。但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该沦落为可怜的附庸和乞丐!中国有些文艺家轻视批评,认为批评是可有可无的外在于生产和创作的东西,这种看法本身就不懂批评,不知批评为何物。批评不是别的,批评是人的一种文化本性。只有人才会批评,人的一切言论、议论、评价,在本质上都是批评,看一处风景,买一块香皂,都有评价、品鉴在内。没有批评就没有选择。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批评、评论、评价,其根本功能在于鉴别高下、优劣、长短、真伪。然而它本身如果成了假的呢?产品的评定和作品的评价,其本义都是为市场、为社会、为消费者作出真伪优劣的鉴定,然而它本身如果靠不住了呢?批评的被收买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为讨好(或得到好处)而巴结、吹捧、说假话;一种是应声虫、会混子、跑腿的,整天赶场,挣点车马费、误餐费,这是典型的应景者、捧场者、会议寄生者;另一类是少数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艺术家、老评论家,他们一开始可能碍于情面说些违心的话,但习惯了就开始不自觉地说假话了,诸如“世界级的大导演、大作家、大制作”、“里程碑”、“跨世纪”等等。以上如若不信,不妨参加一两次座谈会、研讨会,你会感到,批评家需要唤回那已失去的真诚和良知了。商业化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固然有强大的渗透力,但它实在不该左右最不该商业化的评价评论领域。借用佛家的一句话“小有情实无情,大有情似无情”来用于我们当前的文艺批评状况:庸俗的捧场,廉价的叫卖,眼下看,使主人高兴,批评家受惠;但长远看,害人(作家、艺术家、作品)、害己、害社会、害大众、害文艺。广告化的评论,是个陷阱。*
|
[
"Military",
"Space",
"Medical",
"Energy",
"Art",
"Enviornment",
"Law",
"Mine",
"Agriculture"
] |
Art
|
【 文献号 】1-744 【原文出处】学海 【原刊地名】南京 【原刊期号】199905 【原刊页号】3~7 【分 类 号】F10 【分 类 名】国民经济管理 【复印期号】200001 【 标 题 】五十年中国经济发展路径与政策优选 【 作 者 】宋林飞 【作者简介】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博导 邮编:210013 【 正 文 】 回头看50年,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转轨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其中,近20年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变革最为迅猛,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被誉为“中国经济奇迹”。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最近撰文指出,中国的经济转轨道路是成功的。与俄罗斯相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转轨所遇到的挑战更大。如果都从1989年的经济实绩算起,10年中国的GDP增长了近一倍, 而俄罗斯则减少了一半,同时经济不平等增加了近两倍(用基尼系数衡量)(①斯蒂格里茨:《改革向何处去?论10年转轨》,转引自《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第44期。)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与转轨取得了成功?这是中国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正确、宏观政策不断优化的结果。我国50年经济转轨的路径与宏观政策的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从计划配置资源为主向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新中国成立50年来,前30年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并在此体制条件下建立了现代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基础。这种高度集中与僵化的经济体制和“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方针,到60、70年代越来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近20年来,由于打开了国门,国际竞争的压力加大。从而,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也成为适应国际市场、提高民族经济活力的客观要求。但实现这种转变非常艰难,因为计划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与体制,被错误地政治化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这就把经济体制与社会制度等同了起来。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当这些理论被进一步深化与发挥以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理论禁区才被打破。1992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其实,市场经济的探索与尝试早已开始。“社队工业”在江苏等地70年代的兴起与80年代的蓬勃发展,就是人们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采取市场取向的一种创造。“社队工业”不象国有企业那样依赖政府提供的原材料与产品销售渠道,而要自己“找米下锅”。苏南乡镇企业的首要特征,正是这种市场取向。这种市场取向的改革突破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计划外物资流通是挖社会主义墙脚”等框框与束缚,率先走上了市场调节之路。80年代,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逐步放宽了政策限制,为乡镇企业发展不断给予政策支持。江苏与全国各地一样,从利用市场调节到扩大市场调节再到以市场调节为主,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市场调节因素不断增加,区域经济的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市场化的中国经济改革,首先从计划经济体制比较薄弱的农村开始启动。到1984年底,全国98%的农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改变了土地经营权与生产计划过度集中的状况。1985年,农业生产指令性计划基本取消,主要农产品产量分别实行指导性计划与市场调节。这一改革,也是对经营方式政治化的特殊政治文化的一种突破。长期以来,农业家庭承包制被认定为资本主义的东西,不得实行。因而,全面推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对计划经济体制政治化的一次冲击。这不仅带来了农产品生产快速增长,农村商品市场活跃与繁荣,同时也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推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与城镇的流动,培育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与市场环境。市场取向的改革,不仅表现在国内市场的开拓方面,还突出的表现为对外开放,即大胆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1978年以来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与政策,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宏观环境。我国在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把吸引与利用外资作为工作的重点。从1979年到1998年底,我国累计利用外资4072.48美元。 我国大量引进海外资金,加速了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继续坚持对外开放,以发展中国家的公平条件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注重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与高新技术含量,是当前与未来对外开放的主要政策取向。指令性计划指标大多向预测性指标转变,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一项新进展。从1995年起,国家计划指标分为三类:一是宏观调控目标,二是预期指标,三是国家公共资金和资源配置指标。全面的指令性指标体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国家计划指标大多改为预期指标,只有极少数计划指标仍采取指令性方式。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指标具有指令性。中央采取“两本帐工作法”:中央以期成指标下达各省、市、自治区,期成指标的平均值高于必成指标;各省、市、自治区将中央下达的期成指标作为自己的必成指标,并以高于此指标的平均值向所属地、市下达。从而,层层加码,在宏观经济松动的情况下,往往形成投资递增效应,导致经济过热;在宏观经济从紧的情况下,则往往形成投资递缩效应,导致经济偏冷。宏观调控的不成熟性,通过经济波动系数偏大、资源浪费等形式表现出来。1999年朱róng@①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为7%左右,“这个增长速度是指导性的”。 经济增长速度从指令性指标向指导性、预测性指标转变,是我国政府培育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机制的一种优化。二、商品价格改革为主向要素价格改革为主转变价格信号是市场主体决策与行为的主要依据。在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极大多数商品价格由政府决定,实行固定价格体制,价格信号往往失真或扭曲。价格信号不准确,价格与价值背离,就形不成市场。因此,价格体系的改革就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我国价格改革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从1979年到1984年, 改革思路是“完善计划价格体制”;政策重点是调整价格,调放结合,以调为主。(2)从1985年到1991年,改革思路是“实行混合价格体制”, 政策重点是转换价格形成机制,调放结合,以放为主,放开了大多数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与计划外生产资料的价格。其中,后三年围绕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政策取向是控中求改,相机调放。(3)从1992年到1996年,改革思路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系”;相关政策加快了转换价格形成机制的步伐,缩小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工农产品剪刀差,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并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新的价格调控体系开始形成。 (4)从1997年开始,改革思路是“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政策重点是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培育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传统理论认为,“资本”即姓资。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在发展各类市场的过程中,要着重发展资本等要素市场。公有资产以合理的价格机制进行资本营运,有利于实施公有资本的重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公有资产存量的优化与保值增值,有利于防止公有资产流失,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在更广阔的空间、更高层次上提升规模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近年来,中央与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与培育生产要素市场,推动要素价格的市场化进程。人们习惯于把“价格”理解为商品价格,把“市场”理解为商品市场。其实,这是浅层次的认识。商品市场背后是要素市场,商品价格背后还有要素价格。要素价格不合理,商品价格无法合理;要素市场不发展,商品市场无法繁荣,即使繁荣了也会衰退。这样看问题,我们对于技术入股、年薪制等已经出台与即将出台的新政策,就会加深认识与理解。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内价格体系与国际价格体系的衔接已成为必然的趋势。目前,我国许多商品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有些基本持平,从而对于国内商品价格体系作出适当的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同时,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价格体系同国际要素市场价格体系有着更大的差异,因此调整国内要素价格体系的任务更为艰巨。其中,人才价格的平均化与偏低现象,所导致的人才大量外流、技术创新积极性不高等状况,没有根本好转。今后,培育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激励知识分子的创造热情,应成为我国建构市场经济框架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的价格调控体系正在形成,主要包括三种手段:一是控制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率,以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同时也阻止物价的持续下跌。我国政府在通货膨胀治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于通货紧缩尚缺乏调控经验。目前,我国物价已连续20多个月负增长。这说明价格调控能力仍然有待提高,主要“攻关点”在哪里?在于要素的投入与价格形成机制,及其存量要素结构与价格体系的不合理性。劣质资产、低价资本存量不能再追加投入,平均分配、非劳动分配不宜继续扩大。二是调节重要商品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一类是主要的消费品,另一类是主要原材料与能源的价格。三是保护农业等特殊部门。建立粮食、钢材等商品的储备与价格调节基金,是保护与支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的特殊部门。市场化是要素价格形成的基本机制。工资的市场化是劳动力价格改革的基本取向。工资应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竞争形成。现在看来,提高流动度是培育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价格合理化的重要途径。要打破劳动力特别是人才的“单位所有制”。只有在适当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上才能形成合理的劳动力价格,关起门来搞工资改革、政府统一规定与调整工资,都不是市场取向。利息也是一种资本(金)价格。在通货膨胀现象比较严重的时期,我国实行负利率政策,使资金价格严重扭曲,既不利于鼓励居民储蓄,又便于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的滋生。在近年来物价负增长的情况,连续七次降低利率,并且实行利息税,对刺激消费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政府直接规定金融市场上利率及其变动,不宜继续强化,而应以利率的市场化作为未来的政策取向,政府通过中央银行调节基准利率,影响市场利率,而不干预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三、以利益刺激为主向机制转换为主转变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后,首先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在农村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城市通过发展多种经济成份,逐步实现了居民充分就业。同时,讲理想、讲信念、讲政治,从精神上激励人们投身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运动。但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片面强调思想动员而忽视物质鼓励,大革命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焕发出来的高涨热情越来越难于持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申物质利益原则,在农村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在城镇通过放权让利逐步搞活了企业。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大体上每4年采取一种新的改革思路与政策措施:从1979年到1982年,改统收统支为“利润分成”、“利润包干”。从1983年到1986年,实行“以税代利”制度。从1987年到1991年,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从1992年到1996年,实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办法。从1997年开始,强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总的改革思路是以利益刺激为主向机制转换为主转变,实行政企分开,把企业推向市场,成为市场的独立主体。转换经营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中有三个难点正在寻求突破:一是经营者的选择问题。目前,国企经营者的选择范围窄小,主要在本单位或本系统选拔。应面向社会以至国外招聘经营者。随着企业经营业务的全国化与国际化,经营者也应打破单位、系统、地区、一国的界限。同时,经营者的选择标准模糊。应明确界定,主要是资信、绩效与品格。二是经营者的激励问题。厂长经理是管理专门人才,实行与企业效益挂钩的年薪制有利于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但不能负盈不负亏,应通过部分年薪实行期股制加大经营者的经营风险与责任意识。三是经营者的监督问题。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国有企业平均负债率偏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逐步解决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资本金不足、社会负担重等问题,对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负债如何适度?目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全行业平均负债率有三种主要类型:一是50%左右(加拿大、英国);二是60%左右(美国、法国、德国);三是80%左右(日本)。我曾经提出,以55%-65%为现阶段我国企业适度负债率的宏观控制目标区间。(宋林飞:《化解资本运营中的债务与失业风险》,载《学海》1998年第1 期)国有大中型企业应争取在“十五”期间达到50%的理想目标。债转股应有两种形式,一是纵向转换,即将国家银行贷款转化为对企业的投资。二是横向转换,即将企业之间的债权转为股权。由于不同企业的资产质量与市场前景不同,债务的资本价格也就不同。债务以货币计量时难于直接比较。这种计量上的困难,需要在资本市场发育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各类企业改革的方向。多数国有企业应按一般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建成国有控股企业或国有参股企业,少量国有资本则完全从企业中退出。少数国有企业应按照特殊的现代企业制度,建成国有独资企业,以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与国家经济安全目标。四、“一刀切”的宏观调控向“有紧有松”的宏观调控转变国民经济发展总是呈波浪式前进的态势。我国近50年经济运行中有三次简单波动,即国民收入与工业产值有三次绝对下降,第一次发生在1960至1962年,第二次发生在1967至1968年,第三次发生在1976年。20年来,我国经历了五次增长波动,即增长率的下降与上升。这些经济波动既受经济运行的自身规律支配,又都同国家的宏观治理有关。在短缺经济状态,政府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主要是抑制过旺的总需求,平衡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缩小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率。在买方市场出现后,宏观调控的着力点逐步转向改善总供给,特别是改善总供给的结构与质量,通过缩小总供给结构与总需求结构的差异,以缓解部分商品过剩的压力。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宏观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国家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政策重点是从计划转向金融、财政与税收。近5年来, 中央越来越充分地使用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是遏制通货膨胀。宏观治理的思路与主要政策取向,是“适度从紧”。具体政策措施是控制总需求的过快增长,避免过高的财政赤字和货币超量发行,力求国际收支平衡与贸易顺差。当通货膨胀现象消退、物价连续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央又及时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从而,一个时期内非紧即松的“一刀切”宏观调控向“有紧有松”、“松紧搭配”的宏观调控转变。防止通货紧缩与衰退,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在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应扩大先导产业的投资,应通过贴息等政策手段引导民间投资。扩大内需应着力于扩大消费需求,推动以农村家电普及及建房、城镇住房与轿车消费为主要标志的新一轮消费周期。应取消各种限制消费的条条框框,采取鼓励消费的新政策。从而,实现投资与消费双向启动。当前,由于扩大投资、利率连续下调,以及加薪、利息税等政策措施陆续出台,物价可能略有回升。政府必须严密监测与控制物价上升的“度”,即不超过收入增长率。防止过去曾经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先通胀后紧缩”、“未着落又起飞”、波峰与波谷绝对值大的经济强波动,以减少社会震荡,维持社会稳定,防止资源浪费与效益牺牲。为了启动经济,正在实行多管齐下的政策。一是货币超量发行,二是扩大财政赤字,三是扩大投资规模,四是发展消费信贷等,为了防止发生新的通货膨胀,“用药”不宜过猛。货币超量发行与财政赤字,不能较长期地扩张。否则,国家的经济风险就会偏高。宏观松动时间太长、幅度过大,经济的某些链条就会膨胀与松弛,市场不可避免地会畸形发展。应随着整个经济的走势而不断变动宏观调控目标与手段。五、从单一公有制向多元化所有制格局转变我国经过50年代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整个国民经济成为单一公有制,企业成为资本全部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的纯粹公有制。把这两种形式等同于公有制,等同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十分片面的认识。近20年来,人们通过解放思想逐步突破了这些传统观念。党和政府允许与鼓励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从1978年到1984年, 打破了国民经济单一公有制的格局,允许发展个体经济与引进外资。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2)从1984年到1992年,允许私营经济健康发展。(3 )从1992 年到1997年,逐步强调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4)从1997年开始,所有制理论与相关政策出现了新的突破。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对公有制理论提出了三个新观点:一是“多样化论”。即认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是多样化的,鼓励探索公有制的最佳实现形式。二是“差别论”。即认为公有资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要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三是“混合经济论”。改变过去的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两分法,将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第三种所有制形式加以肯定,推动公有和私有资本、国有成份与集体成份在同一企业中运行。有些人认为,深化所有制改革的方向是私有化。这是对中央政策取向的误解。近年来,中央反复强调国有企业改革,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三年扭亏脱困的目标。政策取向是注重结构调整与经济效益。这里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发展思路,即增强公有制信心,提高公有制活力。有人主张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全面退出,这是不可取的。中央坚持有进有退的方针是正确的。竞争性领域中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要吸引多方投资加快发展。在公益性、自然垄断性行业,在支柱产业与高科技产业,国有经济应主要以控股的形式“进”,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责任编辑】晓初 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铁的左半部右加容
|
[
"Economy",
"Space"
] |
Economy
|
【 文献号 】1-151 【原文出处】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01 【原刊页号】12~19 【分 类 号】D413 【分 类 名】经济法学、劳动法学 【复印期号】199907 【 标 题 】论经济责任制对国企改革价值的再发现 【 作 者 】史际春/邓峰 【作者简介】作者史际春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作者邓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公司的有限公司后仍然普遍经营管理不善,实行公司制并非必然导致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鉴于国有财产 的基本特征就是“产权不明晰”,因此,凡国有主体暨国有财产投资经营,客观上都要求实行某种形式的责任制,以依法设置种种角色及其权义,并使之不至于普遍错位。经济责任制分为一般和特殊两种形式,应当在国企包括由国有主体控制的公司治理和运作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实行特殊责任制,在此基础上就相关的经济责任制建设采取若干对策。结论是:作为公有制内在要求之经济责任制的普遍实现,是国有暨公有制得以全面实现、国有企业与市场接轨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充分必要条件,也即国企改革的根本出路之所在。【关 键 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 【 正 文 】 一、导言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经了扩放权――市场化――承包制――股份制的改革思路。以承包制为典型的经济责任制一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之后,逐步走向沉寂,以至倍受指责。在股份制进程中,作为“现代”企业代表形态的境内上市公司,至1998年10月已达827家; 据称这些公司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23.4%,其中国家及国有企业控股的占70.3%,股东主要为公有制企业的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控股的占12.5%,在其总股本中国有股占53%。(注:1997年10月16日、1998年10月16日《中国证券报》第1版。)而令人失望的是, 那些由政府或其他国有主体充当股东或控股的(国有)公司,与未改制的国有企业相比,在行为和运作方式上并无质的区别。政府或其他国有主体或者仍以行政的或其他超越企业公司法架构和机制的方式操控企业,或者怠于、疏于行使股东权利或老板职权而致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国有资产暨全民暨纳税人利益的减损。除了上市公司尚可合法地从百姓兜里掏钱挥霍外,非公募、非上市的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早已沦落到与未改制的企业为伍,普遍难以为继。简言之,所谓股份制,成了圈钱和甩包袱的法宝,凡国有主体投资或控制的股份公司也好,有限公司也好,多靠政策或政府人为地支撑着,并未建成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在国企改革改制的一片纷杂的景象中,也可以发现,那些在市场竞争的洗礼中活而不乱、控而不死,能够较为从容应对的国有企业或公司,都是职位暨权义设置明确、责权利一致者,反之都是各等角色普遍错位、运筹混乱的企业或公司。也就是说,在公有制主导的条件下,股份制或公司化并不必然能带来现代的企业及其经营管理。同时,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包括方式各异的承包制,如原上草般为野火烧而不尽,诸如扭亏为盈责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离任审计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授权经营或“托管”责任制、法人授权经营责任制、模拟市场交换责任制、各种岗位责任制、年薪制和风险抵押责任制等。可以说,责任制以其固有的权义明确和法治要求,仍在苦苦支撑着笨重陈旧的国企大厦使不致倾覆于一旦。经济责任制的顽强存在和效用,同其理论暨法律上的苍白和漠然形成鲜明反差。今天当我们已经跨越了改革的幼稚阶段,得以无拘束地对历史和实践进行冷静反思和科学分析的时候,确有必要对这一事物及其对于国企改革的价值和意义予以重新评价。二、经济责任制的意义及其回顾国有暨公有财产的特点之一,就是“产权不明晰”。因为它没有自然人之人格化主体,对于任何公有主体的个别成员(自然人或个别机构、团体)而言,所有权或物权的客体均既是我的、又不是我的,既是你的、又不是你的,因而财产权行使之决策、执行必须将责、权、利相联系,否则就必然会导致漠不关心、扯皮拖拉,或者化公为私、分光吃光的结果。因此,国有及国有主体控制的企业、公司天然地需要经济责任制。经济责任制正是回应公有制的要求而产生的。所谓经济责任制,是在公有财产之管理经营体系中刻意于角色塑造及相应的权义设置和权益制衡的某种法律关系或制度,是在公有制领域内的财产经营和经济管理中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相互承担义务和相应享有权益的法律关系或法律制度。如果没有经济责任制,公有财产权关系中的各项责权利不得一致、统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的市场经济和经济法治就不可能实现,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就会落空。广义而言或者顾名思义,经济责任制也可以包括私人主体和私有财产投资经营中的责权利关系,譬如私营部门的公司对其出资人和股东、董事对公司和股东、经理对董事会等的经营管理“责任制”,以至家庭经营、自然人合伙的企业也有一个权责划分和经营管理的问题,但是在私有制主导的体制和经济中,财产均有清晰的自然人人格充任主体,客观要求还没有发展到需要在一般企业公司法之外将此抽象、上升为专门的责任制关系暨法律制度的程度。在私有制主导的条件下,政府投资经营企业及其经济管理之职权和权利义务,则被湮没在行政之中。故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私有制及其主导的企业中,有“责任制”而不需要责任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上,经济责任制最早表现为“一长制”和经济核算制。“一长制”由列宁针对国企中工人委员会集体领导之扯皮拖拉、无人负责、效率低下等弊端而提出,强调专家指挥、严明纪律和责任、民主参与基础上的现代经营管理,经济核算则在由军事共产主义转而实施新经济政策,要求国企基于商事性运作的条件下得到了强化。(注:我们注意到,列宁于1918年提出“一长制”时,至少有以下几点背景:其一,他受到了当时蓬勃掘起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资本主义在这方面的最新成就泰罗制,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又包含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它分析劳动中的机械运动,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适当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方法等等。苏维埃共和国无论如何都要采用这方面一切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应该在俄国组织对泰罗制的研究和传授,有系统地实行这种制度并使之适用”(参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列宁全集》第34卷,第170~171页);其二,实践初步暴露出来的问题表明,社会主义应当提高劳动生产率,应当加强经济核算和监督,“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方面没有表报,没有监督,就是扼杀社会主义的幼芽,就是盗窃公产”(参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列宁全集》第34卷,第166页);第三,在公有制下,科学管理应由当事人自治转为法的规范,“在劳动者中间建立纪律,组织对劳动标准和劳动强度的监督,成立专门的工业法庭来规定劳动标准,对任何恶意破坏这种标准的行为追究责任,经常教育多数人提高这个标准――这一切现在都作为苏维埃政权的极其迫切的任务提上了日程”(《〈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列宁全集》第34卷,第135页)。显然,理解经济责任制的最初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个概念及其真谛。)我国从1950年下半年起,在东北的一些公营企业中实行“一长制”,这可谓中国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开端;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1951年国营工业生产建设的决定》中,则确定在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等。(注:参见吴敬琏等:《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9页。追根求源,经济核算制早在抗日根据地时期就已经在公营企业中实施,当时有的根据地把“三人团”改为厂长领导下的厂务会议,采取报销制、营业制和制造费制等管理体制,分别类似于计划管理、经济责任制管理和国家订货制度。在公有经济中普遍实行经济责任制,则应当从建国之后算起(参见《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4年版,第72~72页;杨涧华主编:《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发展简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普遍的的群众运动、政治挂帅和“大锅饭”败坏了经济,腐蚀了工人阶级。痛定思痛,受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发,经济责任制在国企中也开始复兴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0年山东菏泽始行承包制,其后山东煤炭工业实行承包制,在1981年一季度亏损1357万元情况下一举扭亏为盈,4月份就实现利润57万元。(注:参见徐之河、 李令德:《中国公有制企业管理发展史续篇》,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43页。)从1986年起,配合第二步利改税,承包、租赁等国企经济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时间起到了扭转经济滑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效果。同时,以承包制为典型的责任制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企业短期行为、负盈不负亏等问题。从深层次看,承包和租赁等使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契约化,但是由于这种契约得不到切实履行和可靠的司法保障,反而削弱了企业经营权暨法人财产权的法定性质,使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回复至“人治”轨道。而人们把这一切归咎于承包制等经济责任制本身,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之后,经济责任制式微,企业改革渐以股份制暨产权改革为主导。计划经济的思路和改革之初始条件,决定了已有经济责任制实践的特点和局限性:第一,将经济责任制仅仅理解为对国有企业的一种管理制度,而忽略了国有和整个公有财产体系中的每个具体主体和具体的财产关系,都是由法律之角色和职位设置、通过责权利一致的责任制模拟出来的。殊不知,如果缺乏普遍的经济责任制――从各种主体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及交易决策到政府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管理,公有财产关系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第二,迄今各种经济责任制仍缺乏充分的市场机制和市场关系作为基础性条件,由此决定企业未能普遍实现有效的经济核算。第三,既有的经济责任制只有单一的政府行政性约束,而且在中国缺乏法治和制度的条件下仅为“人治”性的身份和(人际)关系的约束。因此,在角色设置和制约、指标确定、考核和责任承担等方面,无法体现经济责任制所固有的经济性和法治化特性。由此可见,作为公有制内在要求的经济责任制在我国大体上仍处于初级和自发阶段,而其普遍实现,却是国有暨公有制得以全面实现、国有企业与市场接轨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充分必要条件。以经济责任制对于国企改革价值的重新认识或“再发现”为契机,可望令国人充分关注国家所有权的统一性、层级性同其具体表现形式的独立性之对立统一,及其组织管理因素与财产因素的一致性,通过经济责任制而使企业暨经营者的行为和国家所有者的具体行为,均放置于市场和法治的双重约束之中。三、经济责任制的重构经济责任制在本质上首先是一种法律关系。它将经济利益同公有财产经营管理上的权责相结合,要求严格考核、赏罚分明、监督有力,以及纠纷裁判、处罚和相应的强制措施等。鉴于国有暨公有主体在我国经济和投资经营中的主导地位,经济责任制必然要摆脱当事人自治和私法自治而上升为经济法和司法上的普遍制度,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经济责任制又是一种利益关系。它通过对构成公有财产体系之各种主体间的利益调整,塑造一种良性的激励机制。即如小平同志所说的:“这种赏罚、升降必须同物质利益联系起来。总之,要通过加强责任制,通过赏罚严明,在各条战线上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152页。)经济责任制也是一种管理关系,它是公有财产利用之宏观和微观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的本质特性,将它所内在要求的科学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和制度的层次。只有严格的约束和管理,经济管理主体和经营性公有组织才能实现有效的激励,以此引导这些组织的行为。经济责任制包括权义设定、经济核算、责任的确定和制裁等三个方面。权义设定在于确定特定主体的法律权利、义务,设置某种主体角色和职位,以接受行政、司法机关的评价和国家强制力保障。经济核算通过考核指标、考核程序和评价机制,将公有财产的激励机制具体化,是经济法规范之经济性和技术性的具体体现。责任的确定和制裁,则表明违反义务应当由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实施责任追究,表明了法的国家强制性。鉴于国有暨公有财产经营管理内在的责权利一致的要求,对适当乃至开创性的行为以及有效履行义务的鼓励,具有不亚于对违反义务进行惩戒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法律后果之广义的责任,也应包括奖励或褒奖在内。按经济责任制的产生根据及实现方式,可分为一般经济责任制和特殊经济责任制。一般经济责任制是指由法律一般地规定经济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力)义务关系,普遍适用于某一类主体或关系,对于法律不作规定的细节或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通过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主体的日常活动加以解决的责任制形式。如经济管理机关的权义和职权职责的设置通常属于一般责任制性质;国有公司、企业对于股东、董事、经理、监事等角色处理不采取特定责任制形式的,也适用法律规定的一般要求。一般经济责任制由普遍性规范加以确认,优点是操作方便,有利于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主动性的发挥,不容易发生短期行为。但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可能会出现权利(力)义务不明晰的情况,此时法律关系主体的自由裁量度较大,如果当事人不能正确地理解法律规定的目的和精神,或出于一己之私利而曲解法律的要求,就容易出现滥用权利(力)或疏忽懈怠的弊端。这也是一般经济责任制的缺点,即它所规定的责权利关系对于公有制的主体和财产关系而言极易落空、使之不成其为责任制的原因之所在。特殊经济责任制是指由个别契约、章程或专门法规等来规定某一种具体的责任制关系。据此,当事人依法可以享有的权利(力)义务、职权职责等,均通过一定的合法形式予以明确,加以具体落实。如公有主体同其委任的股东、董事、经理、监事等之间以协议或责任状等形式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义务,由特别法对某一机关或企业等组织的设立和运作予以专门调整,如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日本的《金融监督厅设置法》、《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法》等等。特殊经济责任制的优点是权利(力)义务较为明确、具体,采取契约或协议形式的能够突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平等性,当事人不易滥用权利(力)或怠于履行义务,发生纠纷较易解决。缺点则为具体地确定权义的成本较高,较为耗时费力,当事人的经济力、信息力、谈判力等的差异可能导致在同等条件下发生不同的权义安排,对实质公正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果权利(力)义务规定过细,又可能在长期关系性契约中对当事人形成束缚,或者导致短期行为。简言之,一般经济责任制对一国法治水平和社会法律意识的要求较高;实行特殊经济责任制,则法律的规定可以较粗,具体权义又较为明确,比较适合于立法、执法暨司法以及人们的法治观念相对较差的社会状况。前者恰如只公布交通规则和设置交通信号灯,要求各类车辆行人一体遵行;后者再在路口加设警察,以至挥小旗、拉绳子的群众纠察,用直接的警示和处罚来建立并维持某种既定或企望之秩序。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凡以某种具体方式来落实法律规定或以专门法就某事项作具体规定的,一般都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权衡是否采用特殊经济责任制抑或放任仅以一般司法来实施法的一般规定、制度时,应将“宜‘特’则‘特’”作为一项原则。同时,是否实行特殊责任制,不能成为公有体系中的任何主体滥用权利(力)、消极观望、疏忽懈怠或无视一般责任制之藉口。在一般经济责任制和特殊经济责任制之间,特殊经济责任制的有效实现依赖于一般经济责任制的完善和发展。没有制度和法治作为经济责任制的背景和前提条件,特殊责任制形式就缺乏相应的保证。譬如承包制衰落的原因之一,就是作为发包方的政府疏于依照合同对承包方施以有效监管,而行政暨法治水平低下又不必承担国有财产管理疏忽的法律责任。(注:如据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其审结的100 起企业承包经营合同纠纷的调查,有24%以上的发包方未对承包方实行有效监管(参见1996年10月10日《新民晚报》)。)特殊经济责任制与一般经济责任制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经验表明,如果我们不尽可能以各种形式的特殊经济责任制来保证达到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所要求的最低经营管理水平,听任一般责任制的艰难发展,则公有制和市场经济都将可能半途夭折。特殊经济责任制在实践中之所以绵延不绝,正表明权利一致的责任制是国有暨公有制经营管理的内在客观要求,印证了在我国较为落后的社会法治环境下实行特殊经济责任制的极端重要意义。四、经济责任制与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权在投资经营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只要出资者、股东、资本、股份、资产、财产等的“国有”属性不变,鉴于国家作为所有者主体的特殊性,就需要有一定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来实现对各种各级经营管理角色的设置、约束、激励,以保证角色担当者为国家所有者暨全民暨纳税人的利益以最大善意行事。因此,国有主体和国有财产的投资经营无论是否采行股份制,都需实行责任制。在国有主体和国有财产投资经营领域,股份制不过是国资经营的一种方式,它与责任制并不相悖或矛盾。国有主体及其主导的企业在市场化条件下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将国有财产投入市场化运营时面临着一个两难的课题,即:市场运作和竞争,要求其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以便能够灵敏地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通过适当的市场经营行为而使国有财产得以和私有制对其主导的财产一样地保值增值;然而,国有财产主体的非人格化特点,使得在政府及其部门不再直接以所有者身份干预企业经营行为的市场化条件下,引发了国有财产普遍缺乏所有者利益驱动及其对企业的有效传导,也即“老板”缺位的状态,以致国有财产流失,经营者频发道德危机。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责任制。责任制搞不好,上述问题得不到适当解决,违反经济规律的后果严重到一定程度,或者会引发社会动荡或者革命,或者行政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就会重新获得合理性而“卷土重来”,从而危及改革的进行乃至政权之存续。党的政策把现代企业制度表述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历次党代会》数据库,《人民日报》网络版。)等16个字。而从法律关系角度看,现代企业制度一般只需两个要素:一是所有者支配,在所有权、财产权、私有权仍将长期存在的条件下,不能实现所有者支配的企业是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否则企业的一时兴旺红火也是不合逻辑的偶然现象;二是企业经营的市场化、契约化,使所有者得以从供略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挑选合意的企业经营者,从而保证其投资的保值增值。但对于公有制经济组织及公有主体主导的经济组织来说,还须加上一个要素,就是一套高效廉洁的文官制度,否则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便不足以在各种各层级所有者代表与企业之间有效地传导。关于前两个要素,对一般私有制及其主导的经济组织而言,只需一般地确立和健全所有权制度和契约法律制度即可,而对公有制来说却不够;关于后一个要素,则各种特殊形式的责任制对于我国公有制和整个经济的当前运作,以及稳健、坚韧不拔地迈向既定目标,是至关紧要的。可以断定,各种形式的特殊经济责任制包括企业承包、租赁等,将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国企改革当然不会“一包就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三个要素,都涉及市场结构、市场机制和国家所有权实现方式的完善问题,需要由特殊经济责任制来帮助实现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政府面向市场进行管理。“任何一种公司治理结构,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间接控制及其提供的实施监督的充分信息,都不能单独奏效”。(注:林毅夫、蔡@①、李周:《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由于市场发展仍很薄弱,尤其是资本市场和经营者劳动力市场的缺乏或不完善,公共管理不尽人意,如果继续对责任制尤其是各种形式的特殊经济责任制抱有偏见的话,国企及其改革很可能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各项要素渐次成就的过程中就随之消亡了。国企改革的关键之一,在于面向市场的激励和约束――包括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世界银行曾经指出,中国的改革在自由化、将权利下放的同时忽略了责任的下放,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应当通过加强财经纪律来实现。(注:参见世界银行:《中国:90年代的改革和计划的作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第9页。)这必然要藉助特殊责任制的作用和机制, 并有赖于法治保障;整个市场环境的完善,也离不开民法、经济法和整个法律体系的协同发展。我们认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经济组织形式的变革,并不涉及公有财产关系之深层次的内容和机制,只能将其看作在公有制主导的条件下促进市场关系发展及强化相应的激励和约束的辅助手段。它们只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表象和浅层结构。因此,承包、租赁等特殊经济责任制对于公有制及其主导的经济组织的改革是十分必需的,它们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并不矛盾,相反可以共同促成公有财产的有效经营管理。纵观那些初步适应了市场要求、经营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和公司,正是通过承包、租赁在内的各种特殊经济责任制形式,从作为出资者或股东的政府等国有主体到经营者和企业最底层的勤杂工,有一套权责分明、责权利统一、管理科学高效的经营体系。这是公有财产有效管理经营的永恒法宝。应当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来加强国有主体及其主导的企业的经营责任制建设:(一)尊重并完善企业法固有的一般责权利制衡机制这是政府和各种国有主体如何学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老板”的问题。公有财产投资经营在多数情况下要适用普通企业法,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公司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商业银行法》、《民法通则》、有关破产和企业重整的规定等,国有暨公有投资主体首先应该遵循这些法就所有者、企业、经营者、职工、债权人等相互关系所作的规定和相关制度。譬如,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44条的规定,政府主管部门委任或者招聘厂长经理或予免职、解聘的,就应切实认真征求企业职工的意见;或者既决定由企业职工代表大会选举厂长经理的,就应真正在程序和实体上尊重职工群众之民意,指导群众选出能够胜任国资经营的能人。目前各级政府和其他公有主体对待《公司法》的态度,则更具反面典型的意义。本来,公司制度对于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优越性,在于股东权益制衡以及股东会、董事和董事会、经理、监事和监事会相互之间的服从和制约机制,实行特殊责任制也应建立在这种一般责权利关系之上,否则一切都将陷于无序状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无从谈起。而事实上,在公司制度的运作中,政府和其他公有主体表现出对于法律要求的制约机制心存戒备和自觉不自觉的回避。政府热衷于设立由一个国有大股东控股甚至独资的公司,而非从转换经营机制出发,诱导、促使若干实力相当的股东在控制与反控制的对立统一中实现合资经营,俾国有财产的利用和决策得以分散化、民主化、非行政化和科学化;甚至《公司法》也有意不规定股份公司的股东大会由“全体股东”组成,并删除了原先作为行政规章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中关于股东大会召开之最低法定人数的规定,(注:参见《公司法》第3章第2节;1992年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财政部等部门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第46条。)从而为主要由原国有企业充任之大股东“独断专行”创造了条件。这样做从表面上看似乎维护了国有主体和国有财产的利益,实际后果却是以在新的形式下使企业重新沦为没有效率的对社会和国家的异化力量,损害小股东暨公众和国家利益,造成国有资产以各种方式流失。故而应适当适时地对《公司法》及其实施中的这种不合宜的指导思想和规定进行修改。实践中的另一个倾向是政府架空公司的股东会甚至董事会。传统国有企业改组为公司后,表面上董事和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但是绝大多数以国有股东为主的公司,其董事长和董事会的组成均由政府决定,或者由党委考察、政府决定,然后走一下股东(大)会表决通过的程序。这样,董事会和董事长必然直接对政府负责,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公司制企业固有的优越性――不同利益主体的制约和相反相成,也就被一笔勾销了;而如同在厂长(经理)负责制下一样,政府权力对于面向市场经营的众多企业来说实在鞭长莫及,具体国有股东和股东(大)会如果不起作用,则实行公司制改组后的国有企业就仍和改制前一样,普遍处于“老板”缺位的状态。所以,改革虽已经过多年,政企分开却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严肃的任务。政企分开不应仅从股份制的组织形式上做表面文章,只有令各种国有主体按照公司法的规定,遵循资本原则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经营,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国有公司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才能真正得到确立。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使每个国有投资主体都能以出资人或股东的身份,按企业、公司法的要求,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经营管理,这既是它的权利(力),同时也是它对国家、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真正由股东(大)会或具体股东产生的董事会,才可能感受到对具体“老板”负责的压力,否则就不可避免地与传统企业之厂长(经理)负责制一样,导致政企不分和企业老板缺位同时并存的尴尬局面。在我国以国有股东为主导的公司,经理事实上也多由政府直接选任,这样又破坏了公司制度所要求的经理由董事会选任并对董事会负责的契约化、市场化经营机制。公司的监事会制度在国有公司中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除职工监事外,应由股东大会选任的监事亦由政府包办确定,导致其工作性质和任务不明确,或无所作为,或重复其所属的经贸委、财政、行政监察或审计等部门的工作,而非从股东的基本立场――追求资本的保值增值出发,去关心、约束企业的财务和董事、经理们的行为;公司监事的职责与行政监察、审计、党的纪检等部门的工作重叠,也难免会冲淡这些职能部门本身的监督作用。只有在充分尊重企业暨公司法之固有优良机制的基础上,方谈得上以特殊责任制的形式,来解决公有财产投资经营中的有关特殊问题。(二)发展、完善各种形式的特殊经济责任制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承包等特殊经济责任制形式与实行公司制等企业组织形式改革举措之间并无矛盾。要使适应资本原则和市场机制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对于公有财产投资经营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针对公有财产关系的内在要求和具体需要精心设计、适用各种形式的特殊经济责任制,应该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外,还需通过特殊经济责任制或外在强制性规范的要求,来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和岗位责任制。企业内部管理和岗位责任制,即使对于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有主体主导的经济组织而言,一般也不应属于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责任制,而属“私”管理的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应将其交给企业或当事人自治,法律不必直接干预、调整;此外,在许多场合,它具有劳动关系的性质,依法应由劳动法调整。然而,针对公有财产投资经营的内在要求和长期之积弊,许多公有制企业如邯钢等,采取各种特殊经济责任制形式,对企业内部管理和岗位责任制加以强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就通过契约将企业内部关系外部化,使之获得了经济法律关系的性质。而且,鉴于公有制及其主导的经济组织的特点和特殊要求,在法律上对其内部管理和岗位责任制提出一般要求,为之设定最低标准,也是必要和可取的。岗位责任制贯穿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的环节,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诸如生产流程、营销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标准和计量管理、财务会计等的有效运作,都离不开岗位责任制及其发展完善。它的精髓在于依照科学管理的原则,确定不同职务和岗位的职责,通过“命令――服从”的强制性要求和有效的利益激励、奖惩制度等,实现对个体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在市场制度得到大力发展,私法制度和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国有企业改革应当更多地采用组织管理因素和财产因素相统一、公法和私法相结合的理念和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实际采用的那种民法――行政法调整国有企业关系的模式应予摒弃。在市场制度的基础上,采用经济法的理念,通过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指导下的经济责任制实现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法律调整,这是国企改革的根本出路所在。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晾的左半部右加方
|
[
"Computer",
"Education",
"Mine",
"Literature",
"History",
"Military",
"Medical",
"Economy"
] |
Economy
|
航空工艺技术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1999年 第2期 No.2 1999控制和预测焊接质量的计算机可视系统Э.А.格拉德柯夫 Р.А.彼尔柯夫斯基 А.В.马罗列特柯夫[俄][摘要] 介绍了控制和预测熔焊质量的计算机可视系统的结构和技术特性。该系统能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部门的重要焊接结构的质量保证方面发挥明显作用。关键词:计算机可视系统 激光显微光波干涉传感器 关系数据库 神经网络模块Computer_Visual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nd Predicting Welding Quality[ABSTRACT] The structure and technical features of computer_visual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nd predicting fusion welding quality are introduced. This system can play a distinct role for quality guarantee on important welding structures of aviation, aerospace and atomic energy industries.Keywords: Computer_visual system Laser profilograph sensor Relational database Neuron network module在航空和航天部门,焊接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材料的零部件。这些产品的极端重要性对焊接接头的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接头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降低接头质量的干扰作用,仅仅依靠正确选择焊接工艺和规范来满足这些要求实际上是困难的。要完全避免干扰因素的出现,即使生产技能进一步提高也不可能。因为质量经常被产品本身(不同的材料,复杂的几何外形和结构)、产品在焊接中发生的物理过程(产品的变形和翘曲,材料热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的变化等)、焊接设备及自动控制系统等因素所制约。实际上,按照一系列综合使用指标――接头强度、热及抗腐蚀稳定性、抗裂纹稳定性、有否气孔与杂质之类潜藏的缺陷等来控制焊缝质量的问题并未解决。因此,为了从本质上提高重要航宇产品焊接件的可靠性,完善焊接质量的控制技术是一个很迫切的任务。1 系统结构在以Н.Э.包乌曼命名的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里,研究了计算机可视系统的基本模型,并用它来控制和预测各个工业部门重要产品的焊接质量。该系统是一个控制焊接质量的三回路系统(图1)。它含有控制加热源运动轨迹的回路Ⅰ、为保证优质焊缝成形的参数控制回路Ⅱ及预测在各种干扰作用下所产生缺陷的回路Ⅲ。还研制了可以控制熔焊过程的仪表和软件,以便在有各种干扰时能获得优质的接头。根据对接头的要求和焊接设备的功能,可视系统能使焊缝单位长度所需的能量、热源总量、熔透等得以稳定,控制金属转移并按数学模型实现接头几何形状的控制。图1 控制焊接质量的三回路系统Fig.1 Three_loop systemfor controlling welding quality可视系统的组成包括对接处参数、焊接设备工作规范、加热源参数及获得焊缝参数的传感器,信号转换器,计算机及其软件,计算机同设备联系的模块,功率放大器和执行机构。(1)为了测定焊前对接处的几何形状和形成的焊缝形状(上面宽度和突起高度,下面宽度和下坠),采用了按三角测量原理工作的、用激光照明的电视显微光波干涉传感器(图2)。利用功率为5?mW,有圆形光柱的连续氦-氖激光器作照明。影像(图3)由电视摄像机传送。该机配有能滤去激光射线光谱的滤光镜。视频信号进入计算机电视影像输入板并在那里变换成数字形式。传感器的特点是在变换器中采用Analog Devices公司的AD775高速АЦП(模块)。它可以按256种不同的灰度级别展开成512×512点的电视画面。当照明源与电视摄像机轴线间的角度不大时,能得到很高的测量精度并易于将传感器放在焊接可视系统中。在初步处理影像后,便可以用软件计算对接处的几何形状,精度为0.1 mm。图2 对接处几何形状和焊缝形状传感器Fig.2 Sensor for butt_joint geometry and weld shape图3 激光显微光波干涉传感器工作时监视屏上不同类型对接处的影像Fig.3 Image of different sections of butt_jointon the monitoring screen when laserprofilograph sensor is working显微光波干涉传感器的技术特性:垂直坐标测量精度 0.1 mm垂直坐标测量范围 15 mm水平坐标测量精度 0.05 mm水平坐标测量范围 20 mm视觉范围 20 mm×30 mm画面处理时间 0.1 s至表面的距离 100~500 mm(2)为测定焊接时电极和对接处的相互位置,采用了以电视摄像机为基础的传感器(图4)。电视摄像机配有能使视觉范围内的目标对比均匀化的专用光学附加镜,可同时在监视屏上观察到对接处、电弧、焊接熔池和电极,以测量逼近电弧的电极与对接处的相互位置、对接缝宽度、电极在焊件上的高度及边缘错位。电视摄像机要牢牢固定在距电弧200~500?mm处或焊接机头上。要注意保护,使其避开金属蒸气和飞溅,并避免传感器影响焊接工艺过程。焊接时,可借助光缆在传感器难以到达处或直至离焊接高温区几米远处向电视摄像机发送焊接区图像。标准的视频信号数字化后存入计算机。在波幅法和梯度法的基础上,软件可以确定参数及对接处与电极的位置。视频传感器的技术特性:测量精度/mm:对接缝宽度 0.05对接缝偏差 0.05对接缝错位 0.2边缘错位 0.2测量范围/mm:对接缝宽度 0.05~3对接缝偏差 ±8对接缝错位 ±2边缘错位 ±2图4 焊接时测定电极和对接处相互位置用的传感器Fig.4 Sensor for measuring of mutual alignmentof electrode and butt_joint during welding(3)为联接计算机、标准传感器和焊接设备,采用了各种模块形式的目标接口装置(УСО)。它们可以装在计算机内,也可以接到传感器上。接至计算机的模块制成标准板形式并装到空位槽上,再与计算机的电源接通。工艺板包含16通道的模拟多路调制器、有放大编程系数的精密微分放大器、12位模拟数字转换器、控制测量的逻辑电路、4个12位数字模拟转换器和16位输出/输入寄存器ТТЛ。有了输出缓冲模拟信号就可以控制各种传动,入口和出口的数字线用作查询分立的传感器并控制继电器的输入。目标接口装置(УСО)的技术特性:输入模拟通道数 16模拟数字转换器位数 121个通道转换时间 2 μs入口电压最大范围 -10~+10 V放大系数值 5输出模拟通道数 4数字模拟转换器位数 12АЦП转换时间 0.5 μsЦАП出口电压范围 ±10 V分立线路(ТТЛ)数量:入口 16出口 16(4)为与标准设备和传感器相联接,研制了配有计算机单晶INTEL8751的小型(55 mm×55 mm)模块АЦП和ЦАП。模块АЦП可以将4种模拟信号转换成精确度为12位的数字信号,将它们进行预处理并沿标准序列通道将数值传送到主计算机。模块ЦАП可以沿序列通道从计算机接收数据并发出2种控制模拟信号。2种模块都有双向8位门。借助于这些模块,可以将来自标准传感器的信息(焊接电流、焊接速度、电弧电压、供丝速度、保护气体消耗、焊接熔池温度等)以数字形式输入计算机。已研制的模块能保证可视系统与任何焊接电源和自动焊机相联接。2 系统软件软件采用Pascal编程语言,汇编程序利用标准程序EXCEL和FOX_pro。所有关于过程运转的信息,存入由信息参考和记录部分组成的关系数据库,其中的第一部分是EXCEL格式的电子表格,表中载有关于焊接规范与接头类型、材料、气体、填加焊丝关系的参考材料。焊前先定出原始数据,所需要的焊接规范便自动从数据库中选出。记录部分是一种专用的数据库,在运行状态下,它可以从频率不大于10 Hz的传感器上取出数据并保存在用于各种情况、独立的专用表格型文件中。对三回路控制系统中的成形回路与缺陷回路而言,这个文件是输入的。在每一步算错后,由预测的正常指标来补充。软件结构包含4个基本模块:(1)关系数据库的信息参考部分控制模块,它可以在对话状态下校订(补充,修正,复制,取消)有关焊接规范与接头类型、焊接方法的参考数据。图5 按标准模块预测焊接质量Fig.5 Predicting welding quality accordingto the standard module(2)控制焊接工作循环的模块。它在焊前以程控手段定出焊接规范和质量控制系统的工作方式、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参数、视频影像识别特性,控制过程运转监视屏上的工作循环和映像。(3)焊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模块。它从传感器获取信息并控制焊接规范,以保证在有各种干扰时获得优质接头。在运行状态下,焊接区的伪彩色视频影像显示在计算机的显示屏上,包括焊接电流和速度、质量区域外貌及工作点的位置、电弧电压、对接处断面、电极运动轨迹、间隙值、焊缝形状、影像识别系统工作结果、过程时间、工作循环及工作点在其中的流动位置和可能出现的缺陷信息。焊接是自动完成的,但如规范与标准值有较大偏差或出现不能容许的缺陷时,操作员可以干预这个过程。(4)分析焊接质量的模块。借助于这个模块,可以在监视屏、磁存储器或纸带上得到焊接质量的记录。有了记录,就获得了每一个产品的质量证明,并可以分析过程的运转状况。研制的软件可以按4种规范实现焊接控制:(1)借助于显微光波干涉仪,可以按焊前测得的对接处几何形状并利用预先训练过的神经网络模块(模拟仿真)预测焊接质量。在此场合,焊前进行试验通道时,对接处的参数即记录于数据库的记录部分中(图5)。这些作为输入文件的数据和来自数据库信息参考部分的规范基本参数数据随后便进入预测缺陷回路的入口。该回路中有预先训练过的神经网络模块。在特征(优质焊缝,烧穿,未焊透,咬边,裂纹)可变的模块出口上,形成未来焊接接头的焊接质量点状记录,记录点间断1~2 mm。分析所得的数据,即可作出在给定条件下能否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结论,如果能够得到优质接头,那么就可以在标准规范下完成焊接。在记录接头参数的基础上,轨迹回路保证加热源对准接头的中心。如果在某些点上可能出现缺陷,可以利用成形回路在重复模拟仿真阶段校正焊接基础规范,并形成焊接质量新的记录。分析记录以后,即可作出决定:或者进行校正规范的焊接,或者因对接处几何形状过分偏离要求值而需要校正焊接装置。(2)按系统的工作规范焊接。在这种情况下,按编制的工艺进行焊接。在运行状态下,过程参数、对接处参数和焊缝形状记录在数据库的记录部分(图6),这样可以获得每一个零件的工艺证明,这在生产重要产品时是必需的。必要时,焊后也可据此分析产生缺陷的原因。图6 可视系统工作的信息状态Fig.6 Information status when visualsystem is working(3)在焊接过程中,根据控制系统回路中的标准模块来控制焊缝的成形(图7)。在此方案中,焊接过程中热源位置控制靠轨迹控制回路来实现。成形回路是一个控制神经网络模块,需要预先进行训练:输入参数取自数据库信息参考部分的原始数据、传感器测量的过程参数、对接处的几何形状及电极与对接处的相互位置,而其输出参数是焊接电流和速度。在工作过程中,应保证焊接电流和速度的控制。在这种控制下形成的焊缝,其几何形状最接近于规定值。缺陷回路是用工作在运行状态下的预测神经网络模块来完成的。模块的输入数据是标准控制模块的输入与输出数据,而输出数据则是焊缝中缺陷的概率指标。在焊接过程中,操作员能得到可能出现缺陷的信息,必要时可以采取停止运行过程的措施。图7 按标准模块控制焊接质量Fig.7 Controlling welding quality accordingto the standard module(4)用可变输入的神经网络模块来控制焊接质量(图8)。在这种情况下,轨迹回路将加热源瞄准对接处。成形控制由神经网络模块来实现。在模块的入口,除规范和对接处的参数外,加上了实际成形的焊缝参数(焊缝宽度,突起值,咬边的有无和大小)。神经网络模块训练要考虑可变(在过程中的变化)输入以及未检测到的干扰进行补偿,以便拟出所要求的焊接电流和速度的控制作用来补偿未检测到的干扰(被焊材料热物理参数,传热条件,填加焊丝的形状和化学成分,环境介质的温度和湿度等的变化及电极腐蚀)。出现缺陷的概率由预测神经网络模块来决定。在模块的入口,输入完整的过程运转信息和由控制模块产生的成形控制作用。图8 按照有可变输入的神经网络模块控制焊接质量Fig.8 Controlling welding quality accordingto the neuron network module with variable input3 结束语计算机可视系统在АОЗТ联合体(КОМПОЗИТ)已用作运载火箭外壳的环缝和纵缝焊接(铝合金多层焊),在“НИКИМТ”用作控制反应堆零件的焊接(高合金钢件,对接与搭接接头),在莫斯科制管厂用于不锈钢管的直缝焊接。系统适用于各种类型接头的弧焊、电子束焊和激光焊接的质量控制技术作业。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控制焊接过程的计算机可视系统可以提高存在不同类型干扰作用时的焊接质量。(2)借助于所研制的传感器,可以获得焊前对接处和运行状态下的完整信息。(3)已研制的接口装置实际上可以使系统与任何焊接设备实现联接。软件在分析干扰矢量各分量数值的基础上,能选择最佳控制规律,保证获得优质焊缝。(4)系统可以全面评价焊接过程,并能得到每个零件的工艺证明。(5)在控制和预测焊接质量的系统中,神经网络模块的应用是很有前途的。(许贵芝译自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изводство.1997(7):40~44 刘家富校)(责编 文 洵)
|
[
"Military",
"Medical",
"Computer",
"Space",
"History",
"Education",
"Art",
"Transport",
"Mine",
"Economy",
"Philosophy",
"Literature",
"Electronics",
"Enviornment",
"Agriculture",
"Communication"
] |
Space
|
【 文献号 】1-3812 【原文出处】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原刊期号】199404 【原刊页号】38-41 【分 类 号】G8 【分 类 名】体育 【 作 者 】洪小平 【复印期号】199502 【 标 题 】对莫斯科1994年艺术体操冠军赛单足转体的调查分析 【 正 文 】 (洪小平 成都体育学院 成都610041)【摘要】本文对莫斯科1994年艺术体操冠军赛单足转体动作的统计分析发现,俄罗斯艺术体操单足转体动作类型较为多样化;单足转体的 难度和完成质量是决定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转体时,提踵高度和转体稳定性密切相关,故在训练中应两者同时并重。关键词 俄罗斯,艺术体操,单足转体* * *跳跃、平衡、单足转体是评价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难度动作的三大主要方面。其中,单足转体以其特殊的动作特点和较大的技术难度,历来为艺术体操工作者所重视。为了促进艺术体操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国际体联艺术体操技委会于1993年对艺术体操评分规则作了较大的修改。新规则在转体动作难度及完成规格方面都有明显提高。从而使教练员和运动员更加重视对单足转体动作的类型选择和技术训练。俄罗斯作为世界体育强国,艺术体操项目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动作编排和训练手段都有其独到之处。本文试图通过对莫斯科1994年艺术体操冠军赛决赛单足转体动作的统计、分析,对当今俄罗斯艺术体操运动转体动作类型、分布、训练特点及完成情况作一初步了解。1 方法及结果统计对象为参加决赛的40名运动员,年龄为14~17岁,其中功勋健将1名,国际健将2名,健将28名,预备健将级9名。转体难度统计和完成情况的评判以1993年艺术体操评分规则为依据[1]。主要统计内容为各单项运动单足转体动作的类型分布、数量、难度及完成情况等。由于艺术体操难度动作的不断提高(1993年艺术体操规则已出现了高于A、B难度动作的C、D难度动作),复合转体在艺术体操比赛中越来越常见。复合式转体是通过脚跟或不压脚跟或上步的方式相连接的两种不同类型或形式的转体。本文将此类转体单列。在艺术体操比赛中,还存在着另一类转体,这一类转体动作的设计不以提高完成难度为主要目的,而主要为丰富转体类型及突出表现风格[2]。我们暂将此类以丰富表现形式和风格为主要目的的无难度转体称之为表现力转体。亦在统计表中单列一项,供同行参考。在调查中,我们分别对参加决赛的40名运动员和获个人全能前6名运动员进行了现场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表2、表3。表1 单足转体类型及难度统计(200人,项次)(附图 {图})备注:1.统计量顺序分别代表转体360°,540°,720°,1080°。2.复合转体和其他形式转体不计度数。表2 各单项单足转体完成情况统计(200人,项次)(附图 {图})表3 个人全能前六名运动员单足转体动作统计(30人,项次)(附图 {图})备注:1.统计量顺序分别代表转体360°,540°,720°,1080°。2.复合转体和其他形式转体不计度数。2 讨论2.1 转体类型分布从表1可见,后鹤立、吸腿搬腿为该比赛主要转体形式,三类转体占单足转体总数的79.1%,此外,具有C、D难度的复合转体在比赛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6.6%),除上述转体外,比赛中尚出现阿拉伯,前直腿(水平位),表现力转体以及垂直后劈腿转体360°,不搬腿超头转体等转体形式,与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相比,表现出较多样的转体类型[3]。2.2 转体数量、难度统计结果表明,该比赛个人成套动作的单足转平均数量为2.87次/套。绳、圈、球、棒、带各单项比赛单足转体总数量分别为:101、113、112、118、130,以带操为最多,这同艺术体操规则中所要求的一套个人带操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单足转体有关。整个决赛中,B、C、D难度单足转体数量为270个,占总单足转体数量的47%,接近单足转体总数一半,提示现代艺术体操运动高难、超高难动作比例越来越大这一发展趋势。2.3 转体完成情况及错误分析从表2可见,在全部574次单足转体中,动作完成完美无缺为165次,占28.4%,各单项中的棒操成功率为最高,占该项全部单足转体动作的34.7%,不完善单足转体为409个,占总数的71.3%。对各种单足转体错误的统计可以看出,在完成转体动作的过程中,提踵高度不够这一错误出现最少(24次),占总转体4.2%,表明运动员在转体训练中对提踵高度的重视。但由于高提踵,足与地面接触面积小,随之而来出现转体稳定性下降,最明显地表现在转体重心偏移和转体后移动。上述两类错误在比赛中出现较频,分别为106次(18.5%)和57次(9.9%)。可见,提踵高度训练和转体稳定性训练应并重。此外,由于旋转动量不足引起的转体不完全和身体动作幅度过小错误在比赛中也较为常见,分别占总单足转体数量的11.5%和12.4%。这与转体稳定性下降,关节柔韧性不够和上肢伸展度训练不足等因素有关。值得提出的是,由于1993年新规则中规定,转体难度动作的评判基本标准之一是摆动腿大腿与支撑腿的夹角不少于90度。因此,摆动腿位置对动作难度的确定具有重大的意义。该比赛中“摆动大腿低于水平位”这一错误为47次,占8.2%,表明运动员今后的训练尚需重视摆动大腿的高度,以及时适应新规则的要求。在观察比赛中,我们尚对个人全能前6名运动员单足转体的动作类型、难度分布和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3。将前6名运动员与40名决赛运动员比赛情况相比较发现,在单足转体数量方面,两者并无明显的差异,分别为2.77次和2.87次/套。但在转体动作难度分布上,前6名运动员的高难超高难动作比例远高于整体水平,在83个单足转体中有50个高难、超高难动作,占60%,而整体水平的高难,超高难动作占总转体数的47%。在动作完成情况方面,前6名运动员成功率为36.1%,而整体成功率为28.7%。从上述分析可见,在转体动作中,决定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不是成套动作的转体次数,而是转体动作难度和完成质量。通过对莫斯科1994年艺术体操冠军赛单足转体情况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艺术体操单足转体的训练既要重视提踵高度,同时又要加强转体稳定性的训练、肢体柔韧性训练和伸展度训练,这对完美无缺地表现单足转体动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转体数量在符合规则要求的前提下,还应努力提高转体难度和动作质量,这将有助于提高运动成绩。参考文献1 Анализ промзьольных Упражнении В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и гицнастцкеи пути соверщенствования цастерства сильнецших гицнасток. Аверковц ьвира ПетровнА. МосквА 1979 С. 175-1822 许洁.对六运会艺术体操个人全能单足转体动作的统计与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9,15(1).Survey on Body Turn with Single Foot in '94 Moscow Champi-onship Competition of Rhythmical GymnasticsHong Xiaoping(Chengd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Chengdu 610041)Abstract It was carried out in the paper that the statist-ical survey on the movement of body turn with singlefoot in '94 Moscow Championship competition of rhythmicalgymnastics.The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thesingle-foot tu-rn movements in rhythmical gymnastics in Russia;the diffcultdegree and the movement quality of the single-foot turn is t-hemain factor,which determines the sportsscores;there is a c-losel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ight ofthe raising-heel andthemovement's stability when body turns.So,it should be paidmore attention to the factors in thetraining.Keywords Russia,rhythmical gymnastics,single-foot turn (1994年5月10日收稿)
|
[
"History",
"Space",
"Agriculture",
"Transport",
"Military",
"Medical",
"Mine",
"Art",
"Economy",
"Electronics",
"Law",
"Communication",
"Energy",
"Computer",
"Enviornment",
"Politics",
"Education",
"Sports",
"Philosophy",
"Literature"
] |
Sports
|
中国体育科技CHINA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年 第35卷 第5期 Vol.35 No.5 1999男子400m跑速度分配的特征研究殷立泉 林 琳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参加199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00 m跑决赛的8名运动员分段速度的特征与成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快分段速度与最慢分段速度之间、前200 m成绩与后200 m成绩之间的差距越小,成绩越好。关键词:400 m∥短跑∥成绩∥分段成绩∥速度∥世界锦标赛∥1997A Study on the Speed Distribution in Men's 400mYin Liquan,Lin LinAbstract: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8 athletes who entered the final of men's 400m in 1997 World Track and Field Championship.With the literature and statistics,the paper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ed variation in different distance stage and the competition results.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loser the spee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stest and slowest stage,the first 200 m and second 200m;the better the performance.Key words: 400 m∥sprint∥result∥split time∥speed∥world championship∥19971 引言400m跑比赛成绩除了取决于运动员的速度与速度耐力,还与在整个比赛中速度的分配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199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00 m跑决赛运动员速度分配与成绩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我国运动员在400 m跑比赛中掌握好速度分配,充分发挥水平提高成绩提供参考。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参加199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00 m跑决赛的8名运动员。2.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文献,掌握有关的数据信息;将查阅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3 结果与分析3.1 400m跑各分段速度的特征分析从表1可知,参加男子400 m跑决赛的8名运动员,其速度分配都呈单峰曲线,除银牌得主卡莫加及托马斯分别在150~200 m段和100~150 m段达到最大速度外,其余6名运动员都是在50~100 m段达到最大速度,该段的平均速度为最大,约为10.04 m/s,各运动员之间的平均速度差仅为0.33 m/s。运动员在达到最大速度后,各段速度都呈下降趋势。在350~400 m段,8名运动员的速度都下降至最低点,平均速度约为7.97 m/s,各运动员之间的平均速度差却增至0.64 m/s。表 1 199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00 m跑决赛运
|
[
"Literature",
"Politics",
"Economy",
"Space",
"Military",
"Computer",
"Mine",
"Electronics",
"Law",
"Art",
"Transport",
"Agriculture",
"Communication",
"Enviornment",
"Education",
"Medical",
"Philosophy",
"Sports",
"Energy",
"History"
] |
Sports
|
中拉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刘华秋谈杨尚昆出访拉美5国(4)内容: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今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杨尚昆主席即将对拉美5国的访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出访拉丁美洲,是中拉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加强中国和拉丁美洲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应墨西哥、巴西、乌拉圭、阿根廷和智利5国总统的邀请,杨尚昆从明天起分别对这几个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刘华秋说,访问期间,杨尚昆主席将同5国领导人举行会谈,探讨进一步发展双边友好关系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并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杨尚昆主席还将利用访问机会,结识各界包括工商界的朋友,同他们讨论扩大双边交流和合作问题,并亲自看看5国的建设成就,同主人交流国家建设的经验,学习他们的长处。他表示相信,杨尚昆主席这次拉美5国之行,必将对加深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扩大合作、促进中拉关系不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对加强第三世界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也有重要的意义。在谈到对中拉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时,刘华秋说,拉丁美洲是一个很有生气和充满活力的大陆,也是第三世界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中国已同18个拉美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国家的面积与人口均占拉美总面积和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多。同未建交的拉美国家和地区,中国同它们也有着贸易交流和民间往来。他说,中拉关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十六世纪,著名的“中国之船”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沟通了中国与拉美的贸易和文化往来。中国的玉米、土豆、西红柿就是从拉美传入的。他说,中拉之间高层往来密切。近10年来,拉美先后有10位国家元首和6位总理访问过中国,中国的领导人也多次访问过拉美。现在杨尚昆主席又即将对拉美5国进行国事访问。高层领导人的互访对于加深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中拉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他说,中国同拉美各国共同点多。在建设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方面,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发展方面,我们的立场相近,利益一致。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和拉美国家一向互相支持,彼此合作。他说,中国同拉美国家间的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去年中拉贸易总额已达30亿美元,创历史的最高水平。中国同拉美国家还开发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经济技术合作。双方在文化和科技交流方面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他说,中拉关系前景广阔。中国同拉美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也没有历史积怨,是可以相互信赖的朋友。中拉合作领域广,潜力大,互补性强。他说,中国一贯重视发展同拉美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同拉美国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方针不会改变。“我相信,杨尚昆主席对拉美五国的访问必将推动中拉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完)
|
[
"Education",
"Economy",
"Politics"
] |
Politics
|
日本队获亚青足球赛出线权新华社东京5月4日电(记者姜占国)日本队3日在日本高知以6:1击败中国台北队,并以两战总成绩8:1获胜,取得亚洲青年足球锦标赛预赛第七小组出线权。第七小组只有日本队和中国台北两队,共进行两场比赛。4月30日的第一场比赛,日本队以2:0获胜。获得小组出线权的日本队将于今年10月至11月,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亚洲青年足球锦标赛决赛阶段比赛。(完)
|
[
"Law",
"Medical",
"Philosophy",
"Sports",
"Military",
"Agriculture",
"Politics",
"Literature"
] |
Sports
|
【 文献号 】1-2964 【原文出处】中国软科学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511 【原刊页号】70-77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 作 者 】张红宇/黄其正/颜榕 【复印期号】199604 【 标 题 】1995年上半年农业与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 正 文 】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 张红宇 黄其正 颜榕)1995年上半年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平稳,但喜忧参半,问题可能更多地出现在下半年。从生产上看,夏季粮油丰收已成定局,但要警惕出现油菜籽“卖难”情况;“菜篮子”产品生产正常,但生猪价格下跌已成畜牧业发展中一大问题;乡镇企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中西部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从流通上看,主要问题依然是国家定购粮棉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过大。相对而言,棉花收购的难度更大。生产资料1995年上半年价格猛涨,已引发诸多问题。局部地区收购资金短缺,应引起高度重视。从农业收入看,农民收入增长维持1994年的势头,主要依靠出售农副产品获取收入,但农村物价涨幅依然高于城市,实现全年收入增长目标难度加大。从农村改革看,突出地表现在: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较好;二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展顺利;三是农村税制改革有新的起色;四是供销社体制改革有了实质性突破;五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一、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1995年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立足点仍是抓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增加。但由于1994年的粮食产量在1993年的基础上又有回落,客观上加大了在2000年实现增产粮食1000亿斤的难度。而且,粮食供需缺口加大影响到农业与农村经济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抓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尤其是抓粮棉生产已成为多数地方最重要的工作。1995年夏季粮油生产充分体现出这一工作思路。1.夏季粮油增产预示1995年粮食可望增产,但棉花生产形势令人担忧。1995年粮油播种面积稳中有增,据农业部统计,夏粮播种面积为4.66亿亩,比1994年增加300多万亩,油菜籽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1700万亩。早稻面积也是增加的。据农业部50个蹲点县调查,早稻面积比去年增加3.5%。5月农业部对12省区调查,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江苏、四川落实水稻面积10157万亩,比1994年增加510万亩,目前长势不错;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玉米种植面积达7070万亩,比1994年增加734 万亩。此外,农业投入状况比往年有明显改观,不仅各级政府相应增加了农业基建投入和农业贷款规模,农民投入动向引人注目。一季度,农民人均生产性支比往年增长70%,化肥销售量增长35%。1995年夏季粮油丰收已成定局。农业部预计夏粮总产可能超过2100亿斤,比1994年增加30亿斤左右,油菜籽总产可达900万吨,比1994年716万吨,增长26%。但是,棉花生产问题突出,虽然种植面积据统计超过8200万亩,但距计划要求的9000万亩仍县、1万多棉农定向调查,预计面积减少15. 8%。最近,据农业部农业司观察,棉花生产实际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面积并不比1994年增加多少;二是苗情长势不好;三是二代棉铃虫严重。再加上棉花收购价格太低,粮棉收益比率不利于调动农民植棉的积极性。1995年国家虽然再次提高粮棉收购价,但农民对此并无敏感反应。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油菜籽产量预计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随着食用油价格下跌,农民“卖油难”可能出现。据农业部160 个物价信息网点县调查,4月份食用油价格平均下降9.42%。因此, 要防止农民“卖油难”现象发生,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生猪价格下跌引人注目,下半年生猪生产不容忽视。受去年下半年生猪高价位影响,全国生猪存栏普遍上升,今年2 月,四川等10个主产省生猪总存栏数近2亿头,增长3.7%。由于二季度存栏数增加,销量并没有增加,结果造成生猪价格下跌,猪粮比价过低,已对畜牧业的稳定生产造成隐患。据农业部对全国27个省245 个县集贸市场调查,4月份的仔猪、活猪和猪肉价格比1994年明显下降, 仔猪和活猪价分别下降23.7%和21.3%,全国粮猪比价下降到1:4.6。 国内贸易部提供的信息表明,5月份生猪、猪肉价格继续下跌, 全国生猪国营收购价比4月份下降4.7%,产区白条猪调出价比4月份下降2.3%。同时,由于粮食价格上涨,玉米平均价达1.5~1.6元/公斤, 宁波进口玉米高达1800元/吨。结果粮猪比价下跌,农民养猪效益直线下降。 对四川等10个生猪主产省市调查,5月份粮猪比仅1:4;山西省3 月份粮猪比已降到1:5.85的临界限,比12月份的1:7.85下降26.6%。此外,对 27 省245个县集贸市场调查,4月份鸡蛋价格6.89元/公斤,比去年12月份的8.33元/公斤下跌21%。料蛋比价已降至1:4的成本临界点以下。据农业部调查,目前雏鸡存栏减少30%,下半年生产形势不好。生猪价格下跌,严重地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据有关部门统计,5月中旬农民存栏的仔猪减少15%。 同时大猪压栏增加25 %。 这对1995年下半年的生猪生产乃至全年的畜牧业发展都会造成明显的影响。3.乡镇企业出现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但资金短缺、负担加重,增本减利矛盾突出。1995年上半年,乡镇企业在外部环境变化、困难多于往年的情况下,一直保持快速而且健康的势头。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统计,1~5月完成乡村工业总产值1082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94 去年同期增长39.86%,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突出的特点表现在:一是产销率提高。1~5月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08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1%,产销率达到91.1%,比去年同期增长2个百分点。 二是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1~5月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114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6.28 %,高出产值增长速度16.4个百分点。三是中西部发展明显加快,东西合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1~4月东中西地区乡村工业产值分别为6972.6亿元、2292.9亿元、207.1亿元,分别增长36.8%、54.9%、44.7%。 中西部分别比东部高出18.1和7.9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工交司统计,黑龙江省乡镇企业增长78.6%,江西77.8%,湖北68.7%,河南66.9%,安徽65.6%。但是,乡镇企业在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若干问题:一是资金短缺矛盾突出,流动资金严重不足。1994年度乡镇企业贷款规模仅占全国贷款总规模的2.4%。二是“三角债”问题突出, 全国乡镇企业各项应收款高达2708亿元,占乡村集体企业流动资金高达32%。三是企业税赋加重,贷款利率提高,能源、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上升,增本减利矛盾突出。4.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创历史记录,供需缺口加大。1995年上半年,化肥、农膜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月上涨,一季度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高达30.4%,创近年同期涨幅最高记录。尽管国家规定国产化肥最高限价为1400元/吨, 但绝大多数省区早已突破。在部分省区,进口化肥的市场价格高达2400~2600元/吨。农膜一季度商业进货价平均每吨8552元,比1994年同期价格上涨23.6%,商业零售价平均每吨9595元,比1994年同期上涨16.6%。与此同时,农资总量不足,供需缺口加大。1~6月化肥社会需求量约7500万吨,但供应量只有6900万吨。据农业部召开的三夏农业工作会议统计,夏季农业急需追肥2750万吨,但供给量只有2200万吨,缺口20%以上。5.粮棉价格上涨,购销矛盾尖锐。从总体上看,1995年上半年各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仍保持1994年以来持续增长的势头。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粮食零售价格1~4月逐月攀升,4月大米零售价高达2.975元/公斤,5~6月尽管上涨速度减缓, 但仍是上扬趋势。据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预测,1995年玉米、小麦、大米、豆类的价格都呈上升态势。其中玉米、小麦价格更呈高扬趋势。粮食的市场价格上扬,一方面加剧了农民待价而沽的心里,这又反过来促使价格进一步上涨;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国家定购粮食收购困难。5月份全国小麦集市价格为1.7元/公斤,比1995 年小麦定购价高出0.62元/公斤。据农业部调查,黑龙江省每吨粮食平议差价就分别达到:小麦300元、水稻600元、玉米500元、大豆200元。陕西省粮食收购价比市场价低0.32元/公斤,棉花收购价低300元/担。 据山东省东明县调查,农民每交售1公斤定购小麦,就减收0.6元,人均收入减少近28元。农民意见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粮棉收购资金只保按定购价格收购部分,实行价外补贴部分需地方自筹,很多地方实际难以承受。从目前情况看,夏季粮油收购时局部地区收购资金短缺,“白条”现象初露端倪。湖南澧县油菜籽国家定购的40万担,资金缺口2000万元;江苏建湖县夏季粮油收购共需资金1.5亿元, 但初步落实资金仅5712 万元, 资金缺口高达9883万元;四川绵阳市反映,收购资金只保粮棉,但生猪、蚕茧等同样国家收购,却无法保证收购资金,结果该市蚕茧、生猪收购资金缺口高达数亿元。6.农民收入增长仍保持1994年势头,但农村物价涨幅继续高于城市。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1995 年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436元,比1994去年同期增加125元,增长40%,扣除物价因素, 实际增长14%。另据湖南对3700户农户抽样调查,农民现金收入为388.8元, 比1994年同期增加101.87元,增长35%。此外,陕西、安徽的农民现金收入分别比1994年同期增加36.24%和38.92%。基本与全国态势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市场价格涨幅明显高于城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季度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比城市高1.6个百分点, 零售价格高4.8个百分点。5月份,城市零售物价比1994年同期上涨16.1%,农村涨幅为19.7%,农村高于城市3.6个百分点。而且, 自去年以来呈西高东低的物价涨势仍在持续。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和零售价格涨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4.3和4.6个百分点,但回落较快地区却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云南、贵州、甘肃等省份物价仍在攀升,区域价格涨幅进一步拉大。联系到西部地区农民的比重远大于东部地区,因此这种物价上涨明显地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质量。7.农村改革在农业产业化、土地制度、农村税制、供销社改革、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较明显的进展。其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较好。1995年以来,山东、江苏等省以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或“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很快,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了有利于农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而且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加工附加值,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减小了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其二,农村土地制度建设方面取得若干进展。一是各地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广大农民对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普遍拥护。据农业部调查,目前全国已有1/3 以上的村完成了土地承包期延长工作。最近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后,这项工作进行更加规范。二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在有条件的地方,稳妥地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取得新的进展。据农业部调查统计:目前全国有近9万个村近9000 多万亩土地实行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三是“四荒”使用权拍卖的土地使用制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推行更为广泛,粗略统计,全国有16个省区近2000万亩“四荒”地实行了“四荒”使用权拍卖。四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取得新的进展,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三,“税费统筹、折实征收、财政结算、税费分流”的农村税制改革有新的起色。农村税费制度的实质是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其思路是实行费改税、“暗税转明、正税除费”,税费折实征收。如实行试点的安徽太和县已取消粮食定购,实行税费征实制。即将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及乡统筹、村提留等所有税费合在一起,由征收货币改为折成每亩50公斤粮食征收,一定几年不变。从试点的县看,做法尽管不同,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即一是税费合并征实;二是从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入手;三是简化手续;四是抵制乱收费和乱摊派。而且,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干群关系,农民是欢迎的。其四,供销社改革有实质性进展。1995年2月,党中央、 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这标志着持续几年的供销社体制改革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按照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改革的基本目标一是努力恢复和加强供销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真正将供销社还原为农民群众的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单一的购销组织向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方向发展;三是把供销社的发展建立在支持农业增产、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上,同农民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四是承担国家委托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的经营任务,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其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好的动向。1994年,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后来党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强调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求力争在三年内把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党组织整顿和建设好。从目前情况看,总体情况不错,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很多地方召开了专门会议,建立了责任制,领导干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加强检查督促,机关部以各种形式到基层帮助工作。农业部春季对全国25个省100 个蹲点县的100个村调查表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个别地区和部门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措施力度不够,抓得也不太紧,对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总之,从上半年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各方面的态势看,实现1995年既定的农业发展目标,尤其是粮食产量目标应该是有把握的。但各方面的困难因素不少,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与改革的基本动向:一是假如“厄尔尼诺”现象不突出,天气正常,不出现大的旱涝灾害,粮食在夏粮增产30亿斤的基础上,争取早稻增产50亿斤,秋粮增加120亿斤以上,全年的粮食产量达到45500万吨,比1994去年增长1000万吨是可能的,但不可能补回1994年减产的欠帐;棉花产量若达不到预期目标,收购将更加困难,而且收购主要取决于收购政策和价格调整。二是实现畜牧业增长目标的关键是平抑饲料价格,提高猪粮比价。三是乡镇企业发展增长速度可能有所减缓,但增长率仍可以保持在30%以上,经济效益将有所提高。此外,随着国家对东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和中西部合作工程的实质性进展,中西部乡镇企业仍可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异。四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将回落,但仍维持在高价位上,由于主要粮食品种的市场价格仍呈上升态势,粮肥比价将在一个时期内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但优质肥货缺价高对三夏、三秋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五是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突出,实现1995年预期目标,一方面寄希望于能否在市场上出售农副产品取得更多收入;另一方面取决于农村的物价涨幅能否降下来。六是农村改革尽管在局部地区和个别方面有新的进展和突破,但大的思路和整体动作将继续处于探索阶段。二、几点分析与思考现阶段我国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时期,农业发展和粮棉增长,除了靠面积调整、投入增加、天气好以外,还要靠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事实证明:领导重视了,工作跟上去了,就一定会有明显的效果,否则,问题就多,矛盾就突出。1.夏粮丰收尽管是多种积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实行“米袋子”的省长负责制是首要的积极因素。1995年夏季粮油丰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各级都切实增加了农业投入,不仅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用于农业的信贷资金规模和比例都比往年明显增加, 其中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计划比1994年实际执行数增加11.8%,农业银行的农业贷款计划比1994年实际增长22%,另外许多省区还想方设法扩大农业资金来源,增加投入数。地方财政支农资金计划比1994年实际执行数增长26.28%,其中天津、黑龙江、安徽、山东、广东、四川等增长幅度在50%以上。又比如,持续一年多的粮油市场价格的大幅度上升,使农民除在定购价格以外不同程度地获得价外补贴收入外,还可以在完成定购任务后,获得较高的市场价格收入,这就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比如,财政、银行、铁路、交通、化工、供销等各行各业在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支持和关心农业都有实际行动,这些都对确保夏季粮油丰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应该充分肯定的。然而,最重要的是层层落实粮棉生产责任制。在粮棉生产的“省长负责制”以及各省粮食自求平衡的要求下,各省区不仅将各品种的种植面积、生产总量、单产指标,而且将定购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县、乡、村。现在,几乎每个省区对粮棉生产都制定了明确的标。当然,也要看到,实行“米袋子”的省长负责制更多地是依靠行政手段来保面积、保产量。而且,自求平衡也存在着地区封锁的可能性,无论粮食出现丰裕和短缺现象,粮食产区与销区间的利益矛盾难以避免。还有农民利益如何体现,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2.不高度重视农资价高货缺的问题,不仅影响秋粮生产,而且可能使我们在稳定粮棉生产方面做出的种种努力付诸东流。目前,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化肥价高货缺的现象,究其原因,从表象上看,一是由于农资生产的原料、能源价格、运营费、人工费等上涨,有些已超过国际市场标准,加大了生产成本;二是价格、外汇、税制改革以及柴油流通体制改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农资的生产和经营;三是流通秩序混乱,中间环节过多,任意加价,盘剥严重;四是国际化肥市场价格随着我国进口数量增多价格上扬,提高了进口化肥价格。但是从本质上讲,化肥等农用生产工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工业发展位序的末端,增长率大大低于同期工业的增长水平。因此,一方面农用工业的微利经营导致其自身发展缺乏活力,自给率不能提高,比如我国化肥约有1.2亿吨的生产能力,这个能力与农业本身需求尚有5~10%的差距,而化工部门实际是按85%的负荷来安排生产的,致使供需缺口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农资供给经常处于“卖方”市场的有利位置,加上供销社作为供应的主渠道具有双重身份,但实践中常常发生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与服务农民的职能相矛盾,使农资价格层层加码,加剧了农资供给的紧张态势。问题的焦点在于:在农用工业发展本身没有多少动力的前提下,一味限制化肥等农资的出厂价并不是最有效的办法。农资流通体制和专营的办法效果也有限。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系列问题有待研究。3.粮棉市场价格上涨,有利于刺激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同时对抑制通涨也带来压力,关键是如何化解粮棉定购价与市场价差距过大引发的矛盾。我国粮棉价格上涨将是持续性趋势,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多少回旋余地。囿于农业资源状况,尽管从总体上看,我国粮食实现总量平衡还是有潜力的,但困难不小。1990~1994年,我国粮食生产年递增率只有0.4%,而消费增长却很快,1994年与1990年相比,工业用粮年递增20%,饲料用粮年递增6%。因此,从产销趋势看,稍不注意, 供需就出现缺口,导致粮食价格上涨。1994年以来,持续到1995年第一季度的粮食市场价格只涨不落趋势,尽管随着夏粮上市,个别品种如小麦价格能趋稳外,从态势上看,主要粮食价格继续上涨或维持高价位几乎是肯定的。事实上,国内市场主要粮食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农业部农研中心材料显示,1995年4月份国内集市大米价格高出曼谷市场成交价1.1元/ 公斤,小麦高出0.6元/公斤,玉米高出0.86元/公斤。 而棉花尽管实行专营,但存在隐形的市场价格上扬(1993年为600~700元/担,1994 年为700~800元/担),却是事实。粮棉价格作为生产供应的函数,其价格上涨是必然的反应。这一方面对提高粮棉生产的比较效益,让农民种地有利可图是有利的;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粮棉作为基础产品,无论是合同价格抑或市场价格过高,对相关产品的成本影响很大,对抑制通货膨胀也是不利的。而且,如果粮棉价格远超国际价格,甚至步日、韩之后,农业成为“高价农业”,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如何使粮棉价格维持在合理的限度,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国家定购粮棉价格与市场价格的过大差距,使农民出售定购粮棉在价格上受到损失,农民意见很大。1994年国家大幅度高粮食收购价,提价带来的收入,使农民得到相当实惠。而1994年上半年,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急剧上涨,粮食定购价不变,大大抵消了粮食提价带来的好处。这种情形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粮食销区矛盾还小一些,因为这类地区一般要付给农民相应的价外补贴,给农民补偿,加上出售粮棉只占这类地区农民收入的较少部分。而在棉花主产区,地方财政无力给农民更多的价外补贴,农民上交的数量任务又重,再加上个别地区收购资金短缺,极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粮棉比较,棉花收购的矛盾更为突出。从全国看,到1994年底,棉花收购量仅完成70%。据农业部调查,到1995年3月初,湖北完成收购任务74.8%,河南、 山东和河北沧州均仅完成50%左右。而且,尽管1995年棉花调价,粮棉比价已超过1:12的合理比价,但各地实际粮食收购价格仍高于国家定购价格30~60%,粮棉比价不合理,再加上去年许多地区加上价外补贴后,农民实际得到的收购价早已高于700元/担的水平,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售棉积极性更不高。而棉花作为专营产品,要求百分之百出售给国家,棉花流通和加工部门的利润很大。山东、河北每吨棉花收购与调出的差价高达4520~5020元。农民感到吃亏太大,致使很多棉农一直等待观望棉花收购政策的调整。因此,粮棉的价格问题、收购问题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农民存粮囤棉不售,极不利于实现1995年农业的既定目标。4.解决生猪生产波动的关键是因为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模式在部分地区已走到了尽头。生猪产销波动,从表象上看,除了春季以后的销售淡季外,主要源于饲料价格上涨,尤其是玉米价格居高不下,猪粮比价不合理。从深层次看,持续多年的畜牧业高度发展,使畜牧业逐渐表现出独立发展的产业特征,生猪生产也逐渐摆脱依附于农业的副业地位,要求具有规模化、机械化的产业化特征。而且,生猪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市场与价格波动。因此,除了在四川、湖南等传统养猪大省,依靠农户散养方式还有传统优势以外,在资源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农户散养的生猪饲养方式已面临规模小、饲料报酬低、成本高、养猪经常低于农民预期收入的困境。改变传统的生猪生产方式,鼓励、发展规模化的养殖企业,依靠规模化的饲养方式,一是便于提高生猪出栏率、提高饲料转化率,便于改进品种和提高防疫能力;二是有助于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格局,提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在这方面,不少发达地区的养禽业,尤其是养鸡业已先行一步,可供借鉴。5.1994年农民收入增长是近年来最多的一年,但仍未实现小康要求的目标,今年乃至今后几年,农民收入状况将始终是一大问题。从上半年农民收入构成看,家庭经营收入仍是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一季度全国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的现金收入为274.2元,比1994年同期增长47%,占全部现金收入的63%,其中出售种植业和牧业产品的收入195元,增加71元。 农民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出售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其中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和猪肉六项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使农民人均增加37元,仅粮食就增加24元。湖南省农调队对全省3700户调查显示,与1994年同期相比,出售农产品的平均价格,猪肉上涨54.1%,禽蛋上涨32.2 %, 家禽上涨12.2%,蔬菜上涨54.1%,鱼虾上涨21.6%,粮食上涨71.3%。价格上涨使农民人均多增加收入50.9元,占现金增加额的87%,此外,出售劳务,二、三产业发展也使农民增加了收入。但是,这种依靠出售农牧产品价格上涨的收入增长,从全年的趋势看,已无多少潜可挖。其一,粮食定购价格不变,农资价格又上涨,因此,靠出售定购粮棉的价格收入比1994年要减少;其二,生猪、禽蛋价格波动,又要减少一块收入;其三,乡镇企业和劳务输出收入增加态势也不明显;其四,农村物价指数高于城市的现象短期内还不能化解,承受通货膨胀的压力相对比城市大。因此,全年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希望,只能来自合同定购以外的农产品市场价格收入和更多地依靠多种经营来增加收入。但无论如何,今年农民收入增幅低于1994年的态势是肯定的。农民实现小康目标的难度加大。三、几点对策与建议为了实现全年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从现在起,必须加大工作力度,既要有较长期的措施,也要考虑到近期的对策。1.关于粮棉产销问题。在粮食生产上,基本原则还是要执行中央提出的“稳定面积、稳定产量、稳定库存和实现总量平衡、区域平衡”。但是鉴于当前粮棉定购价与市场价差距比较大的现实情况,除了采取有力的措施抑制农资价格上涨以及恢复定购粮棉与平价化肥、柴油挂钩的政策外,建议有关部门尽早着手研究1996年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问题。至于棉花,关键还是收购价问题,1995年标准级皮棉每担收购价提到700元,但与进口棉花相比, 提价潜力还较大(目前国际市场棉价高达20~25元/公斤)。建议参照粮食的实际收购价, 即定购价+价外补贴,根据合理的粮棉比价,大体为麦棉比价1:8,稻棉比价为1:12, 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棉花收购价。2.关于生猪生产问题。为了稳定生猪生产,治标的对策一是向生猪生产区紧急调运平价玉米,平抑饲料价格;二是养猪大户和企业应把握时机,以较低价格购入仔、母猪,为1995年下半年和1996年生产打下基础;三是国有食品部门应积极增加储备,补充库存;四是执行生猪收购的最低保护价,不准压级压价收购。治本的建议:一是将生猪收购资金纳入必保范围,确保收购资金落实;二是建立生猪生产的风险基金,平抑市场波动,稳定生产;三是加强市场预测和信息反馈工作,引导生产者行为;四是加快规模化的生猪养殖大户、企业的产业化发展;五是加快国家级生猪生产基地建设。3.关于化肥价格问题。近期措施一是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费用,让利于农民,鼓励生产厂家对农民直销;二是严格控制各环节的最高限价,不得擅自涨价和变相提价;三是加强价格监督,违者要严肃查处;四是加强农资市场管理,整顿流通秩序;五是建立化肥价格调节基金和储备制度,稳定生产。从长期看,解决化肥供求的根本出路,比较可行的是按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建议,采取粮肥价格联动挂钩的思路,即一方面按不高于1500元/吨的尿素标准供应农民; 一方面通过政策性补贴对生产厂家实行扶持,化肥厂按“保本微利”原则控制出厂价,亏损由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分级补贴。此外,减少进口补贴资金,扶持国内企业生产,增强国内生产能力,提高自给率。4.关于农民收入问题。要实现今年农民收入增长目标,除了切实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增加农产品供给,确保农民收入增长,以及进一步理顺工农产品价格,缩小产品“剪刀差”和进一步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长期性措施外,比较现实的对策一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多种经营的收入;二是在完成定购粮油任务后,开放市场,使农民获得较大的农产品价格收入;三是鼓励农民有序地跨区域流动,增加劳务收入;四是进一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二、三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五是控制农村物价涨势,减少通货膨胀对农民实际收入的影响。(本文责编:曹珏)*
|
[
"Computer",
"Mine",
"History",
"Electronics",
"Education",
"Agriculture",
"Military",
"Communication",
"Sports",
"Transport",
"Law",
"Politics",
"Energy",
"Enviornment",
"Philosophy",
"Literature"
] |
Agriculture
|
计划于12月3日在火星南极着陆的美国“极地登陆者号”火星探测器,在着陆的一瞬间与地球失去了联系。科学家们认为,一种严重的情况是太空船在登陆时出现程序错误,已经坠毁。“极地登陆者号”的使命是探寻在火星表面下的土壤中是否含有生命赖以生存的水,它还计划用微型麦克风传回火星上的声音,这将是人类第一次收听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的声音。“极地登陆者号”是“乘坐”火箭离开地球的。这个无人探测器高约1米,长宽各约3.6米,有3条支撑腿和一个长约2米的机械臂,重300公斤。机械臂前端装有一个用来获取火星表面土壤的铲子,它从火星表面铲起土壤放入探测器内加热,如果里面含有水分就会被蒸发出来。它还装备着两个小探测器,在着陆之前几分钟同母体分离,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撞击火星,钻入地表下1米寻找水。美国人探索火星艰辛而又波折,迄今为止的12次火星探测活动有4次失败了,这一次依然成败未卜。最近的一次失利是在9月23日,火星气候轨道器由于靠火星太近,坠入火星大气层烧毁。而其原因竟然是工作人员错把英制当做公制单位。虽然“极地登陆者号”失利,美国宇航局仍然计划每隔两年就向火星发射无人探测器。其最终目标是在下个世纪初,实现人类登陆火星。
|
[
"Economy",
"Education",
"Law",
"Space",
"Sports",
"Agriculture",
"History"
] |
Space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1999年 第30卷 第2期 Vol.30 No.2 1999大蒜茎尖组培苗的检测张明厚 魏培文 朱俊华 张俊华摘要 从市售阿城紫皮蒜生长的叶片经PEC沉淀差速离心提纯,获得复合病毒制剂,得率为4.90 mm(100 g)-1叶。电镜观察病毒粒体为长度550~800 nm的线状物,经抗血清测定主要为洋葱黄矮病毒(OYDV)和大蒜潜隐病毒(GLV)。用复合病毒制剂免疫制备的抗血清效价为1024~2048。OYDV抗血清检测茎尖脱毒组培苗,脱毒率为50%左右,用GLV抗血清检测,脱毒率为95%~97%,复合病毒抗血清检测结果与OYDV相同。证明复合病毒抗血清可用于组培苗的检测。组培脱毒大蒜在田间种植1年后发病率为50%,3年后达80%。茎尖组培脱毒率不高。需用抗血清逐株检测挑选,淘汰病苗,才能获得健康无毒的大蒜群体。关 键 词 大蒜病毒病,组培脱毒苗,检测,洋葱黄矮病毒(OYDV),大蒜潜隐病毒(GLV)中图分类号 S633.4 文献标识码ADETECTION OF VIRUS ON TISSUE-CULTURALGARLIC SEEDLINGSZhang Minghou, Wei PeiwenZhu Juhhua, Zhang Junhua(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 PRC)ABSTRACTComplex virus preparation was obtained by purification through sedimentation with PEG and 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 from diseased laeves of purple garlic bulbs bought in markets of Acounty,Heilongjiang Province.4.90 mg complex viruses were purified from 100g deseased garlic leaves.All virus particles were flexous rods with 550~800 nm in length.OYDV and GLV were two major viruses which were identified by antiserum test. Antiserum against complex virus with titer of 1024~2048 was prepared.Rate of OYDV free tissue-cultural seedlings was ablut 50%.Rate of GLV-free tissue-cultural seedlings was 95%~97%,when detected with ther antisera.The result of testing with complex antiserum was the same as with OYDV antiserum.This indicated that using complex antiserum to detect tissue-cultural gralic seedlings was also reliable and could be used for virus-free garlic production.When tissue-cultural garlic seedling were planted in field,disease incidence was 50% after one year 80% after 3 years.As rate of virus-free seedlings from tissue-culture was rather low,detection of viruses by testing with antiserum was very necessary in order to avoid diseased seedlings occurring in fields.KEY WORDS:garlic virus diseases,tissue-cultural virus-free seedings,detection OYDV.GLV0 前 言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的大蒜产区,阿城、宁安等地大蒜栽培面积很大,质优味美,载誉国内外。据我们调查当前我省栽培的大蒜,普遍严重退化,蒜头小,发病株率100%,对农民和地方经济造成很大损失,目前正采取茎尖组培方法脱毒,以便培育无毒大蒜,重新获得优质高产的大蒜。由于组培脱毒产果达不到100%,经茎尖培养的苗必须逐株用抗血清检测挑选,才能获得完全无毒的大蒜群体。而抗血清检测又需要首先明确我省大蒜主要病毒病的种类,并制备抗血清,才能有的放矢的检测汰除病苗。我们通过寄主范围、传播方式、抗血清反应及电镜观察粒体形态等常规鉴定,已查明我省大蒜主要病毒的种类〔1〕,并试验了检测组培苗的有效方法,以便在生产中应用,本文是关于组培苗检测方法的报道。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检测植株 东北农大蔬菜园艺系经茎尖组织培养的大蒜再生小苗,及1992~1995年在试验站田间繁殖的组培大蒜植株。1.1.2 抗血清 复合大蒜病毒抗血清为本组自制的。OYDV及GLV抗血清分别为日本Dr.Fukami,M及台湾Dr.Deng,T.C.提供的。1.2 病毒提纯用阿城紫皮大蒜种植温室中,长出叶片后观察记录叶部症状及发病率,收集大蒜病叶1550 g,按下列流程提取病毒复合制剂。图1 病毒复合制剂提纯流程Fig.1 The procedures of purification提纯病毒制剂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波长260 nm测定OD值,计算其浓度,用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形态。1.3 抗血清制备选健康公兔,免疫注射前从耳静脉采血一次,取血清作为对照。免疫用复合病毒制剂2 mL,加等量不完全佐剂,乳化后肌肉注射兔左右臀部。每周免疫一次,连续免疫4次。第4次免疫后三周有血,每7 d采血一次,测其效价。1.4 茎尖组培大蒜带毒检测用间接酶标抗体测定法(ELISA)检测,酶标抗体为辣根过氧化物酶羊抗兔IgG(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毒研究所)正对照为温室繁殖的病苗,负对照为多次检测无毒的组培苗。OD值大于负对照的2.50倍者为阳性反应。2 结果与分析2.1 症状阿城紫皮蒜的叶片呈明显花叶,即黄色腿绿条纹或条斑(图2),严重时叶扭曲捻卷,叶尖干枯,植株矮缩,鳞茎退化变小(图2)。市售阿城紫皮蒜发病率100%,在阿城田间调查及哈市温室调查蒜苗发病率也为100%。2.2 病毒提纯和抗血清制备1550 g病叶提纯后得病毒复合制剂8 mL,稀释10倍液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OD值高峰在257 nm处,峰值为2.666(图3)。电镜观察全部粒体均为线状,未见其它形状粒体。粒体长度为550~800 nm,在马铃薯Y病毒组及康乃馨潜隐病毒组粒体的长度范围内〔2,3〕。根据我们对黑龙江省大蒜病毒病的调查和病原鉴定〔1〕,全部大蒜病毒病均系复合侵染,其中最主要的病毒有两种,洋葱黄矮病毒(OYDV)及大蒜潜隐病毒(GLV,又称亚实基隆葱潜隐病毒大蒜株系SLV―G),两者都是线状病毒,其形状和长度与提纯的复合病毒是一致的。提纯的复合病毒制剂,按PVY及CLY两病毒组的紫外吸收系数2.80〔2,3〕计算病毒浓度,提纯病毒的得率为4.90 mg.mL-1。制备的抗血清效价为1024~2048。2.3 茎尖脱毒组培大蒜苗带毒检测用复合病毒抗血清及日本和台湾提供的OYDV和GLV抗血清分别测定茎尖脱毒组培苗的带毒情况,结果(表1)表明,茎尖组培对OYDV的脱毒率不高,仅有50%左右,但对GLV的脱毒效率则很高(95%~97%),复合病毒抗血清的检测结果与OYDV抗血清一致的。可见用复合病毒抗血清检测组培再生苗的结果是可靠的,能检出含任一种病毒的组培苗。茎尖脱毒组培大蒜苗如不经过抗血清检测严格挑选,在田间种植又不采取防病措施,仍然会迅速退化(表2)。组培苗当年发病率为30%,3年后可达80%。如将OD值为负对照+2.0的低毒株计算在内,田间种植3年的发病率也达到100%。表1 茎尖脱毒大蒜组培苗带毒检测Table1 Detection of virus on tissue-cultural garlic seedling抗血清(Antiserum)带毒苗(株)(Virus seedling)无毒苗(株)(Virus-freeseedling)检测株数(Count ofTesting garlic)脱毒率(%)(Rate)复合病毒抗血清(Complex virusesantiserum)198228764715859.6048.10OYDV(日本)708515855.50GLV(日本)415415897.50GLV(台湾)815015894.90*为两次用复合病毒抗血清测得的结果表2 茎尖脱毒组培大蒜田间繁殖植株的发病率Table2 Incidence in the field planting from tissue-cultural seedling田间种植时间(年)Time of plantingin fields(year)病株数(Count ofDiseased)检测株数(Count ofTesting garlic)发病率(%)(Incidence)3162080213206511020562月(Month)31030*用混合病毒抗血清定图2 大蒜病苗症状Fig.2 Symptoms of virus seedlings图3 大蒜混合病毒曲线Fig.3 Absorption curve of purified garlic complex viruses3 讨 论大蒜是以鳞茎无性繁殖的蔬菜,病毒可通过鳞茎传至后代,使病毒发病率逐年增加,直到100%。与此同时,感染病毒的种类也可能增加。致使大蒜普遍感染多种病毒。人们曾采用挑选大植株或大蒜头种植的方法防止退化,但收效不大。近来普遍采用茎尖脱毒的方法,培育无毒蒜。许多地方用此方法获得很理想的效果,但也有些地方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其原因是对于不同的病毒,脱毒效果不同,含有脱毒效果差的病毒,不经过抗血清挑选剔除近半数的病苗,是不可能控制退化的。我们的试验结果指出,黑龙江省大蒜所含的两种主要病毒之一OYDV,茎尖脱毒率很低,而它的为害性最大,茎尖组培对LGV的脱毒率很高,但它的为害性不及OYDV。为了保证播种材料不带病毒,特别是OYDV,组培苗必须逐一检测,否则将大大降低组培脱毒的效益。大蒜两种主要病毒在田间以蚜虫非持久性方式传播,蔓延很快。黑龙江省大蒜4月初种植,8月收获。田间蚜虫发生始于6月中旬左右,7月中达高峰。蚜虫发生时期大蒜虽已过最感病为害最大的苗期,但仍然能被侵染而带有较低浓度的病毒。作为商品大蒜,含低浓度的病毒对产量影响不大,但种蒜即使带毒量低也可成为田间毒源。根据我们的研究,与OYDV同属马铃薯Y病毒组的大豆花叶病毒(SMV),在蚜虫发生中等程度的年份,种子带毒率不超过0.10%,才能控制当年SMV的为害〔4〕,莴苣花叶病毒的防治要求种子带毒不超过0.30%。茎尖脱毒大蒜带毒率50%,显然不能控制大田病毒的蔓延为害。大蒜病毒病基本都是复合侵染,其主要病毒的寄主范围很窄,如OYDV只限于葱科,常规方法难以找到能分离纯化OYDV的过滤寄主。因此我国目前还未能制出OYDV的单一抗血清。本试验证明用复合病毒制备的抗血清检测和挑选无毒组培苗是可靠的,它的制备也较简单,成本低,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GLV抗血清虽已能制作,但GLC的为害性不及OYDV大,而且组培脱毒效率高,因而用GLV抗血清检测的意义不大。作者简介:张明厚,女,70岁,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植保系植物病理教研室教授。作者单位:张明厚 魏培文 张俊华 (东北农业大学 植物病理系 哈尔滨 150030)朱俊华 现在山东农业大学植保系参考文献〔1〕 朱俊华,张明厚.黑龙江省大蒜病毒病的鉴定.(东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 Koenig,R.Dcarlavirus group CMI/AAB descriptions of plant viruses 1982(259):4〔3〕 Bos,L. Onion yellow dwarf virus CMI/AAB Description of plant viruses 1976(158):4〔4〕 郭井泉.控制大豆花叶病毒危害的种子带毒率临界水平.东北农学院学报,1992,23(3):220~225收稿日期:1997-11-05
|
[
"Energy",
"Agriculture"
] |
Agriculture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