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stringlengths 75
31.6k
| category
listlengths 1
20
| output
stringclasses 20
values |
---|---|---|
首届全国期刊展览将于九月在京举行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举办的我国第一次全国期刊展览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加紧进行,许多有影响、有特色的期刊纷纷报名参加。九月二日到九日在北京展出的全国期刊展览,将检阅我国期刊出版事业的成就,它有助于端正期刊出版的导向,扩大期刊的宣传,促进期刊的繁荣。据统计,我国现有正式期刊6000余种,经过1987年、1989年两次报刊调整,期刊的结构布局日趋完善,一批格调清新高雅和学术水平较高的期刊脱颖而出,使我国的期刊事业逐步走向健康、繁荣的发展道路。举办这次期刊展览,也是期刊工作者向党和人民汇报工作、相互切磋的一次盛会。展览期间将举办多种与期刊出版有关的研讨会,以及征订、销售部分期刊,并由观众评选“我所喜爱的期刊”,由专家评选“期刊整体设计奖”和“期刊印刷质量奖”。因这次展览举办在亚运会前夕,同时举办的还有第二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完)
|
[
"Education",
"Energy",
"Enviornment",
"Art",
"Mine",
"Literature"
] |
Literature
|
【 文献号 】2-1707 【原文出处】组织人事学研究 【原刊地名】兰州 【原刊期号】199806 【原刊页号】35~39 【分 类 号】D2 【分 类 名】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199902 【 标 题 】试论“三跨”企业集团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实现形式和基本途径 【 作 者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课题组 【作者简介】 课题组长:陈文光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副组长:彭柏林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常委副部长魏宏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成员:刘毅、陈三义、何健、苏孔孝、张伟荣、平文艺【 正 文 】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将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作为“抓大放小”,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带动国有企业扭亏解困,增强我国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能力的新的重大举措。企业集团党建工作在整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根据企业集团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以下简称“三跨”)的特点,在实践中探索企业集团建党的基本原则和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实现形式,也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一、从企业集团自身的特点,看结构大调整、机制大转换、资产大重组过程中企业集团党的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企业党组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较好地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企业集团作为一种新型经济组织,除具有一般单元企业所具有的共性之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这种特性给企业集团党的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跨行业,企业集团的生产经营规模大,生产的产品品种多,其党组织的工作靠行业党组织管理的矛盾较多;二是跨所有制,企业集团是通过资本扩张、授权经营、股份合作而形成的多个法人实体组成的企业群体,资产多元化,单纯按国有企业党的工作的传统做法来开展党的工作,已经不能适应企业集团发展的实际;三是跨地区,由于企业集团是以资本为纽带,以提高效益为目标,其成员不可能完全是同一地区的企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开展企业集团党的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四是企业集团是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大型“舰队”,如何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工作,其矛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都需要各级党组织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一)企业集团的“三跨”,对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在跨所有制企业集团和私营企业集团中反映更为突出。一是在要不要建党的问题上存在着疑虑和困惑。一些企业集团组建时,只注重理顺经济关系,忽视理顺党的关系,有的企业集团组成多年,却没有党的组织;个别多元资产结构的企业集团认为子公司所有制不同,集团公司建立党组织工作难度大,不如维持原状,对资本扩张后的子公司党的工作不闻不问;一些以私营企业为集体的集团对建立党组织持消极乃至抵触情绪,担心建了党组织会在私营企业内部形成国有企业那种“核心”,“中心”之争,影响企业政令统一,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值得指出的是,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中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不鲜见。二是对党组织要不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认识上有所动摇。有的认为市场经济要不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无所谓。有的认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只适用于国有企业,而不适用于其他所有制结构的企业;有的认为,在非公有制特别是私营企业中,提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作用,有可能引起企业主的反感,怕影响私营企业的发展;还有的认为,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事任免、收入分配等重大决策,往往集于老板一身,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和作用无从体现,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企业主有权支配一切,包括党组织负责人,党组织负责人要想不被炒“鱿鱼”,就得围着企业主转,党组织的作用如何发挥,发挥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企业主的政治素质。三是在如何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上指导思想不明确。有的认为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有的领导体制下,集团党组织无法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除非恢复党委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有的认为,现在企业破产,党员下岗,“饭碗”是第一位的,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无从谈起。(二)企业集团的“三跨”,给党组织参与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型企业集团,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事关全局,怎样参与决策并增强参与的有效性,对企业集团党组织来说难度越来越大。当前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一些党组织无法参与。突出表现在一些非公有制占主体的企业集团中,企业的一切决策都由业主说了算,党组织无法参与;有的国有企业集团的行政领导片面地认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是法律赋予董事长(总经理)的权力,无须党组织过问,由于党组织参与决策缺乏法律的保障,对此党组织显得无能为力。二是参与决策的责任不明确,方法难掌握。过去要求企业党组织参与而不拍板,“参与”的方式主要通过董事会中的党委成员把党组织的意图带到董事会上,但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董事会成员在决策中要表决签字,表决了就要负责任。如果党员董事按党组织的意图表决,决策失误了,甚至造成了重大损失,责任由谁来负?因此,一些党委成员的董事反映,在决策中左右为难。三是参与方式不规范。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是一种组织行为,是集体参与,但在实践中,许多企业把它看作个人行为,在作出某项重大决策时,只让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参加讨论一下就算是党组织参与了决策。决策前党委会没有进行讨论,更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因而大大减少了参与的有效性。四是参与决策者的素质不适应要求。在一些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中的决策中往往涉及到各种利害冲突,党组织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难度很大;企业集团的决策涉及面宽,要求党组织负责人要掌握多门专业知识。目前企业集团党组织负责人的素质还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驾驭市场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企业集团“三跨”,给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和内部领导关系的构成提出了新的问题。首先在企业集团建党形式上遇到一些新问题。目前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大部分建立了党委,但也有部分建立了党组,母公司总部建立了机关党委,子公司的党组织关系只能挂靠在机关党委,而机关党委人员较少,从事党务工作的人员更少,研究和发展企业党建工作不够,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受到影响。此外,在资产重组中,一些企业集团总部很精干,职工和党员都较少,原来集团公司建立了党(总)支部,而在资本扩张后,跨地区兼并或收购了有一定规模的国有企业,而被兼并的国有企业设的是党委,这样就出现了母公司党(总)支部领导和指导了公司党委工作的情况。其次,在企业集团党组织的隶属关系上遇到新情况。一些原来隶属行业部门的企业集团党组织,其党组织的关系大多挂靠在主管部门的机关党委,由机关党委领导企业党委关系不顺,工作指导性也不强;随着企业集团的跨行业发展,党组织隶属关系只能隶属于一个行业党组织,按行业管理党组织面临着新的问题;随着政府机关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一些行业部门将不复存在,一些企业集团党组织面临着找新“婆家”的问题。一些原来规模较小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其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原来隶属于乡镇和村或街道党组织,随着企业发展壮大,组建了企业集团,继续维持原来党组织的隶属关系与企业集团的发展不适应;乡镇和村或街道党组织对这些企业集团党的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上也跟不上。再次,在企业集团内部党组织的领导关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企业在改组、扩张、兼并后,党组织隶属关系未作及时调整,使个别企业集团所属的分、子公司党组织在较长时间内处于所在地无人管,集团本部管不了的“两不管”的空档中;有的虽然实行属地管理,但领导不到位;有的虽然实行垂直领导,但对远离母公司的分、子公司的党组织的领导不落实,工作指导不力。(四)企业集团的“三跨”,给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是随着生产要素的市场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来源主要是企业家市场和各类人才交流中心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还要不要继续承担对后备干部的教育、培养和管理的职能;当前国有资产代表产生的程序和渠道同党管干部原则二者之间即有相一致的地方,也有相冲突之处,如何坚持和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一些地方党委和企业党组织感到疑惑。二是现行干部管理体制与《公司法》有关企业经营者的规定发生碰撞,急需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一方面反映在经营管理者的任免权限和渠道上,二者不尽一致,有人提出根据现代企业理论,非股东的行政管理部门和党组织如果任免董事会成员或总经理,就是对股东的侵权行为,有悖于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在管理的范围上二者的口径不一。《公司法》将董事会、监事会成员(董事、监事)和董事会秘书、财务部经理(部长)均列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由董事会任免,而现行企业领导干部管理范围仅限于“三总师”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如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些地方党委感到无所适从。三是党管干部原则是否适用于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亟待研究和解决。现在的私营企业远非原来意义上手工式的小作坊,正朝着大型化、集团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在这些企业中各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占有相当的比重,其中不少是从党政机关分流或从国有企业和科研单位“跳槽”去的,党员所占的比例不小。党组织对这部分人要不要管、怎么管?其次,对这些企业集团的业主以及党组织的负责人如何实施管理,一些党组织感到疑惑。一些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其分布在异地的子公司党组织关系隶属地方党组织,实行这种管理方式,在确定党组织负责人时如果双方发生分歧怎么办?一些集团党组织反映难以处理。以上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制约和影响“三跨”企业集团党建工作的主要症结所在。当前,首要的是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央的精神,正确处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党的建设的关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探索企业集团党的工作新路子。二、从实际出发,明确“三跨”企业集团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健全集团内部党组织管理机制“三跨”企业集团是由多个投资主体组建成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体,集团公司的产权结构和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从根本上适应这个转变,就要区别不同情况,适时地调整企业集团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尽快建立和完善集团内部党组织的运行机制。(一)建立与企业集团发展相适应的党组织形式。从调查的情况分析,我们倾向于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建立党委。第一,企业集团不建立对分、子公司党组织实施领导的党组织,集团的党组织建立在集团母公司,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企业集团的规范化运作。这样,既有利于以资产为纽带,构建企业集团内部党组织的管理机制,又可以避免企业集团党组织管理层次过多,机构重复设置的问题。第二,集团母公司不宜建党组。这样,有利于保持母、子公司间党组织管理上的严密性,也有利于集团公司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避免由于设党组而带来的职责不清,领导关系不明确等问题。第三,集团母公司不宜建党(总)支部。因为企业集团规模较大,集团公司党组织还要对下属分、子公司党组织实施领导和指导,建立党(总)支部与集团公司党组织需履行的职责不相称。对于个别集团总部党员较少,不具备建立党委条件的,可以将其总部附近地区的分、子公司党员的组织关系转移到集团公司,组建党委。(二)规范“三跨”企业集团党组织的隶属关系。确定“三跨”企业集团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属地管理的原则,二是党组织管辖与企业集团资产管理相一致的原则。一般说来,国有资产控股的大型企业集团母公司的党组织应隶属于市(地)以上地方党委领导,其中少数特大型或行业特殊的企业集团的党组织关系还可以归属更高层次的党的部门直接管理;中等规模的集体或非公有制控股的企业集团党组织关系原则上隶属于县以上地方党委领导;资产单一的企业集团,如国有独资控股集团公司党的关系还可以隶属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党组织管理。对于个别党员人数较少的企业集团,要区别情况,实事求是,党组织关系一般应隶属于县或乡镇(城市街道)党委领导;少数企业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的私营企业集团的党组织关系还可以隶属于所在地私营企业协会党组织管理。对省直属企业集团的党组织关系,由省企业工委或相应的机构负责管理。(三)明确“三跨”企业集团内部党组织的领导关系。“三跨”企业集团党组织的内部领导关系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管理,即集团母公司党委对所属全资、控股子公司基层党组织集中统一领导。二是双重领导,即集团公司党组织对在异地的分、子公司党组织委托其所在地地方(行业部门)党组织领导,母公司对其日常工作起指导作用,从而形成由分、子公司所在地地方党委领导和母公司党委指导相结合的“双重”领导体制。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第一种方式“直接管理”,有利于对整个企业集团各方面的工作进行通盘考虑和管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行政管理和党的工作形成一个整体,统一计划、统一部署,提高工作效率。但这种方式对一些跨地区的子公司党建的工作指导,由于地域的限制,有时存在着指导不及时的问题。因此,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大型国有企业改组而成的企业集团和分、子公司比较集中的企业集团。第二种方式“双重领导”,其优点在于能有效地克服因分散使母公司党组织对所属分、子公司党组织日常工作的管理鞭长莫及而带来的诸多问题。这种管理方式其缺陷是在干部的选聘,尤其是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委派等方面易发生分歧。具体采取哪种模式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原则,区别不同类型企业集团的不同情况,灵活地确定其党组织隶属关系。实行直接管理的集团公司党委要加强对跨地区分、子公司党组织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同分、子公司党组织经常保持联系,加强经常性指导,以克服因跨地区对党的工作的影响;实行“双重”领导的,集团公司党组织和分、子公司所在地(行业)组织要经常沟通情况,母公司党组织要根据公司改革发展的需要,加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或通过召开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等形式,了解异地分、子公司党的工作情况,提出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指导分、子公司党组织围绕企业目标,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在党组织负责人的确定上,都要从大局出发,按党性原则办事,地方(行业)党组织对集团公司党委提出的分、子公司党组织负责人,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一般应尊重集团公司党组织的意见。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或子公司是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其党组织应由控股方建立或领导,参股企业应将所派人员中的党员的组织关系转移至控股方,由控股方建立统一的党组织。(四)确立适应企业集团运作的党政领导任职模式。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党政领导任职模式,我们倾向于党政主要领导一肩挑和党政交叉任职。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党政一肩挑,原则上实行党委书记兼任董事长,但董事长和总经理必须分设,这既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也是中央《通知》作出的原则规定,这样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规范化运作,从体制上形成合理的制约机制。二是必须配备以主要精力抓党的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保证党的工作的正常开展。党委书记也要用适当的精力来抓党的工作,企业党建工作的成效如何。党委书记负有第一位的责任。对于私营企业集团,我们倾向于党组织负责人由私营企业集团的高级管理人员中的党员来担任,一般情况下,私营企业主不担任党委书记,这样,有利于在私营企业集团内形成合理的制约机制,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有利于私营企业集团的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五)合理设置企业集团党组织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在党的工作机构设置上,一方面要充分体现改革的精神,反对过去那种大而全的传统作法,按照精简、效能和便于工作的原则来考虑党的工作机构的设置,应以能保证党组织日常工作正常运转为标准合理设置高效、精干的党务工作机构;另一方面,要防止和反对以改革之名,对党务工作机构不适当的大撤并,使党组织工作失去载体。特别是大型国有独资集团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要认真贯彻中央《通知》精神,合理设置党组织的工作机构,原则上纪委、组织、宣传、党办等必要的工作机构应分设,这样便于各负其责地开展工作。其他类型的集团公司包括私营企业集团公司党组织工作机构的设置,应视其承担的职能、任务、党员数量及其分布情况而定,不强求一律。在党务干部配备上,要从干部自身的素质条件和工作需要出发,宜专则专,宜兼则兼。党组织工作机构的设置要与整个集团公司的管理机构协调,人员配备不可畸轻畸重。对于单纯管理型的集团公司,由于其主要职能只从事资本营运、经营决策及集团统一经营活动,因此其人员较少,机构较精干,其党组织工作机构可以只设一个综合部门,内部进行合理分工,其子公司党组织的机构和人员可以配强一些,实行“宝塔型”的管理;对于混合经营型集团公司,由于其既从事资本经营、决策,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集团公司的人员较多,职能部门也较多,这类企业集团,党组织的工作机构可以实行分设,并适当配置党务政工人员,其分、子公司党组织的工作机构和人员可以精干一些,实行“倒宝塔型”的管理。三、从保证党对企业政治领导权的战略高度,明确不同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职责和跨所有制企业集团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途径《公司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公司中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活动依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办理”。这说明,党章规定的基层党组织八项基本任务同样适用于各类企业,包括企业集团党组织,不论何种所有制企业的党组织、何种形态企业的党组织都要切实履行党章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职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所不同的是: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党组织履行职能的侧重点和发挥作用的途径方面应当有所区别。(一)不同所有制企业党组织履行职能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根据党章规定的基本任务,企业集团党组织的主要职责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本集团的贯彻执行;二是支持“三会一层”依法行使职权;三是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四是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支持它们依据各自的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五是加强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强调党组织都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在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党组织履行职能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要按照中央《通知》的精神,在履行好其他职能的同时,侧重于保证监督国有资产的安全、增值,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国有资产能否安全增值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保证在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的同时公有制能否占主体地位的关键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国有企业党组织担负着重要职责,这个职责履行得如何,也是检验国有企业党的工作是否卓有成效的重要标志。――城镇集体所有制和乡镇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组织,具有同国有企业同样的属性,对国家经济建设承担的职责和任务,与国有企业基本相同。因此,党在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基层组织的职责和任务,应参照国有企业党组织的职责。乡镇企业职工的主要来源是“离土不离乡,做工不进城”的亦工亦农的农民,因此,乡镇企业党组织的工作还要侧重于企业干部和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私营企业和外高独资企业,企业生产资料由私营企业主和外商占有并负责经营。针对这一特点,私营企业党组织履行职责的侧重点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积极做好企业中的统一战线工作;监督企业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保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其党组织工作的侧重点和私营企业党组织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保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主要是保护中方雇员的合法权益和中方投资者的权益,在坚持原则基础上同外商合作。其履行职责还有一个重点就是维护民族尊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关键取决于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哪种经济成份占主导地位,其党组织履行职责的侧重点可参照同类型的独资企业党组织的职责,如国有控股企业党组织的职责同国有企业党组织的职责。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党组织在履行职责上,还有注重协调各方利益的关系。――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一是其资本的混合;二是企业内部母、子公司的各种所有制并存。其党组织的职责:资本混合的,根据控股方的资本属性确定其集团公司党组织重点履行的职能;子公司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根据不同子公司控股资本的属性确定子公司各自党组织履行职能的重点。只有根据不同所有制的特点,突出履行职能的侧重点,才能使企业集团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二)不同所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国有、集体企业中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参与干部人事的管理来体现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私营企业中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则主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实现,党组织与企业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政治核心作用,主要应体现在对企业职工思想上的领导,企业经营方向上的引导,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协助指导。因此不同所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上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方法上的区别。无论是何种所有制企业,客观上都有重大问题的决策,党组织都要通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在企业的贯彻执行。但是不同所有制企业“参与”的形式和途径有所区别。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是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的全过程“参与”,而非公有制企业,如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党组织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事前和事后的“参与”上,决策中的“参与”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对私营企业主和外资代表的影响来实现的。――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途径上的区别。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体现。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企业的一些高层管理人员如总经理等将逐步走向“市场化”,主要来源于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的中介机构。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就必须大力加强这些中介机构中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党组织的作用,确保这些中介机构推荐出的企业高层管理人才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要根据不同所有制的特点,在发挥党组织作用的途径上有所区别。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企业坚持党管理干部原则,一方面通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相应的党组织推荐代表国有资产的董事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党组织积极参与企业的干部人事管理来实现。国有企业党组织的这种“参与”是培养、教育、选拔、考核、任用的全过程“参与”。而非公有制企业,如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及其控股企业,代表资产的董事由企业和外商来确定;企业党组织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着重体现在培养、教育和推荐各类管理人才上。――保证监督的重点上有所区别。发挥企业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是党章赋予企业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责。所有企业党组织都要发挥监督的职能,在这个问题上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我们不能因为个别私营企业主反感而放弃企业党组织的监督职能。当然,在强调党组织的监督职能的同时,也必须承认不同所有制企业党组织履行监督职能的重点及其监督的方式方法上有所不同。外商独资和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监督,主要是监督企业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而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党组织的监督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增值,监督企业的经营方向和各级管理人员的廉洁自律。(三)从党的工作和经济工作的结合上,探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途径。长期以来,在原有的企业运行机制下,企业党建工作形成了一套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活动方式,其中确有不少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这些办法为企业集团党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集团党建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仅仅依靠老办法、老经验已经远远不够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工作都要讲求效益,党的工作也要注重实际效果。我们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衡量企业集团党建工作是否得到加强,主要看:是否牢固树立围绕经济中心抓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党章》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话责和党员的权利、义务是否认真履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是否在集团中认真贯彻执行;经营者是否依法经营;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实现最大化;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是否在企业集团中形成。只有按照这一标准和思路去研究企业集团党的工作,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应新机制、新结构下企业集团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式,切实做到内容与形式、动机与效果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六个转变”: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从纯政治性的就党建抓党建的小循环,转变为“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大循环。二是在工作思路上,要从等布置、听指令转变为从实际出发,发挥工作的自主性,把工作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找准企业集团党的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三是在教育内容上,要从单一的政治教育灌输转变为融政治、思想、经济、科技、管理、文化为一体,全面提高党员和职工的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企业集团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四是在管理方式上,要从单一的管理模式向多方式、多渠道转变。对子公司党组织的管理要由过去的垂直领导向垂直领导、“双重领导”等多渠道转变。党员管理,也要根据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探索多方式多渠道。五是在活动方式上,要由过去那种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向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六是在考核标准上,要从单纯考核党内活动的形式、次数转变为综合考核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结合的程度及其实效,把党建达标与经济达标捆在一起。推动和促进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总之,企业集团这一新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既向党建工作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企业集团党建工作只要在转变中求适应,在适应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就一定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夯实基础。课题组长:陈文光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副组长:彭柏林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常委副部长魏宏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成员:刘毅、陈三义、何健、苏孔孝、张伟荣、平文艺
|
[
"Politics",
"Literature",
"Space",
"Medical",
"Mine",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Energy",
"Enviornment"
] |
Politics
|
环境科学研究RESEARCH OF ENUIRONMENTAL SCIENCES2001 Vol.14 No.2 P.54-56含聚合物污水回注时污染地层的主要物质分析刘晓冬 徐景祯摘 要:笔者系统分析了大庆油田南三区东部聚合物驱产出水处理前后原油、聚合物、固体悬浮物、无机离子和细菌等成分的含量及其固体悬浮物颗粒直径大小与分布,并且对该区聚合物驱产出水主要特征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根据油层损害机理并且结合该区油层的孔渗特征,研究和确定了污染物质。得出结论:聚合物驱产出水中硫酸盐还原菌是主要污染物质,此外,向萨葡油层的低、中渗层及高台子油层回注时,固体悬浮物和原油也是主要污染物质,而聚合物仅对低渗层造成损害;常规处理方法对污水中原油处理效果最好,而对PAM和固体悬浮物处理不太理想。关键词:聚合物; 聚合物驱产出水; 回注; 污染物质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929(2001)02-0054-03Analysis of Contaminants in Water Produced from Formation with Polymer Flooding and Its Possibility for RecyclingLIU Xiao-dong(Petroleum Department ,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 Anda 151400, China)XU Jing-zhen(Petroleum Department ,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 Anda 151400, China)Abstract:The contents of oil, polymers, solid particles, inorganic ions and bacteria in water with or without pretreatment we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by means of various chemical and physical methods, which was produced from formation with PAM flooding in Nanshan Area, Daqing oilfield. The diameter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of solids were also measured by laser granularity equipment. According to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se materials and their damage mechanism to oil formation, the damage contents were determined. The sulphate-deoxidized bacteria are main damage contents for the rejecting of water into formation. Solid particles and oil can damage formation with medium or low permeability, and PAM can damage formation with low permeability. The usual pretreatment of water can remove oil significantly, but have some effects for removing PAM and particles.Keywords:PAM; water from PAM flooding; recycle; contaminant作者简介:刘晓冬(1964-),女,辽宁北宁人,讲师,硕士.作者单位:刘晓冬(大庆石油学院 勘探系,黑龙江 安达 151400)徐景祯(大庆石油学院 勘探系,黑龙江 安达 151400)参考文献:[1] 王克亮,王风兰,李群,等.改善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73.[2] 裘怿楠,刘雨芬.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模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34~145.[3] 张绍槐,罗平亚.保护储集层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155~199.收稿日期:1999年6月5日出版日期:2001年3月30日
|
[
"Education",
"Enviornment",
"Mine",
"Communication",
"Economy",
"Philosophy",
"Transport"
] |
Enviornment
|
【 文献号 】2-4128 【原文出处】百科知识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3 【原刊页号】22-23 【分 类 号】G8 【分 类 名】体育 【 作 者 】肖静宁 【复印期号】199604 【 标 题 】竞技体育中的兴奋剂 【 正 文 】 反兴奋剂斗争的由来体育运动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存在于社会中的药物癖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体育界。自古以来,人们都有意无意地寻求快乐与良好的感觉,以避开单调、枯燥与痛苦,药物的使用似乎是自然之理。运动员希望通过药物来增强身心能力由来已久,体育与药物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记载,公元前3世纪的古代奥运会,运动员就试用蘑菇、 仙人掌的提取物(含致幻剂)来提高运动成绩。到了19世纪,社会上使用的可卡因、士的宁、咖啡因、吗啡等药物已涉及多项运动领域,运动员以服药来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可见,体育界滥用药物是整个社会的缩影。随着新药的出现,运动员的药物滥用也与之同步发展。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新药苯丙胺(安非他明)已成为体育界内外滥用最严重的一种药。苯丙胺是一种拟交感药,可以明显呈现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的一系列效应。苯丙胺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强烈的兴奋作用,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兴奋剂。苯丙胺通过加速代谢、提高肌肉效率而增强快速反应的能力,提高警觉,减轻疲劳,提高运动员的攻击性。苯丙胺的流行在60年代已达顶峰。苯丙胺激发运动员的生理机制超常运转,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触目惊心的事例终于发生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丹麦一名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途中死亡,尸体解剖的死因分析是服用了苯丙胺,这是体育史上令人震惊的用药事故。60年代由于苯丙胺等药物的滥用,直接或间接死亡的运动员就达30余人。苯丙胺使交感神经过度亢奋,可导致高血压、心绞痛和致命性的心率失常;苯丙胺对中枢神经的强烈兴奋作用可引起严重的行为改变,包括坐立不安、兴奋失眠、攻击行为,偏执狂与幻觉等精神失常。此外,苯丙胺还有明显的成瘾作用。沉重的代价唤醒了人们的警觉,体育界、医学界的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展开一场反对以兴奋剂苯丙胺为代表的药物滥用的斗争。1962年国际奥委会在莫斯科通过了一项反对使用兴奋剂的决议,但由于缺乏适当的处罚权,未取得决定性的成功。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以日本、法国、比利时为代表的15国医生联合上书,要求对使用兴奋剂采取控制措施。 以后, 以梅罗德亲王为首的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于1967年成立。1968年,法国冬季奥运会与墨西哥夏季奥运会第一次设立了兴奋剂检查机构,结果破天荒地收回了4名运动员的铜牌、 银牌和金牌。经过几年的努力,人类终于在全世界范围内揭开了反兴奋剂斗争的新的一页。兴奋剂检测及其进展竞技体育中“失之毫厘”的胜负与随之而来的“差之千里”的荣誉与巨额物质奖励,使某些运动员不惜用违禁药向自身的极限进攻。这不仅从根本上违背了体育竞争的公平原则,把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审美过程变成一种谎言与欺诈;而且给用药者带来严重甚至致命的身心危害。但是,仅靠说服教育、警告与声明却无法使运动员摆脱实际利益的诱惑而放弃兴奋剂的使用。实践证明,唯有兴奋剂检测及随之而来的处罚才是遏止药物滥用的最有效的手段。因为兴奋剂(如苯丙胺)是体坛最早被使用、也是最早被禁用的一类药物,尽管以后也陆续宣布禁用其他并不具兴奋性的药物,但国际上仍沿用兴奋剂的称呼,把它作为所有禁用药物的统称。关于兴奋剂的定义,国际奥委会的阐述是:“竞赛运动员应用任何形式的药物或以非正常量或通过不正常途径摄入生理物质,企图以人为和不正当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竞赛能力即为使用兴奋剂。”可见竞技运动中的兴奋剂含义是很广泛的,即使是生理物质,但通过不正常途径或摄入非正常量也属于禁药之列。自从1968年在大型运动会开展兴奋剂检测以来,发展是非常快的,可以说,体育世界快变成一个巨大无比的“药物研究所”了。由于新药不断问世,以及运动员千方百计使用禁药名单以外的药物,致使禁药范围不断扩大。1968年首次兴奋剂检测只有5类8种药物被列入禁用范围,即:①拟交感药(苯丙胺、麻黄素);②中枢神经兴奋剂(苯丙胺、马钱子素、回苏剂);③麻醉止痛剂(吗啡);④抗抑郁剂(丙咪嗪);⑤镇静剂(酚噻嗪)。以后,历届奥运会禁用药物的品种与数量不断扩大,目前禁药已达107种。在107种禁用药物名单中,每一类别的最后都注明“及有关化合物”,即包括结构与性质类似的药物,可见,实际禁用药物远不止107种。一般而言,兴奋剂检测是通过对运动员尿样的定性分析来进行的,对咖啡因等少数物质还要作定量分析(如当尿中的咖啡因含量超过12微克/毫升时才能定为阳性)。随着禁用药物不断增加, 检测手段与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与完善,这是与分析化学的发展分不开的。为保证兴奋剂检测工作的可靠性,国际奥委会对检测实验室有十分严格的要求,检测实验室必须通过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的有关考试,合格者才能取得国际检测资格。合格实验室有效期仅1年, 第二年初要复试合格才能取得当年的检测资格,每年都有几家实验室因不能顺利通过复试而被取消或降低资格。目前全世界共有17个合格实验室,“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是其中之一,自1989年建立并取得合格证书以来,年年通过复试,保持了国际先进水平。1976年是反兴奋剂斗争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年令人注目地将合成类固醇(甾体)列入禁药,这对于净化体坛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随着50年代中期不同类型的合成类固醇的问世,体育界内外使用类固醇日益广泛,到了60年代,类固醇的使用几乎遍及所有运动项目。类固醇是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合成类固醇是人工合成的具有类固醇基本结构的一大类化合物。它们具有雄性与蛋白同化双重作用,也称为雄性/合成类固醇,不同结构的合成类固醇雄性作用与蛋白同化作用的比例是不同的。体育界常用的雄性/ 合成类固醇按结构可分为五大类60余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大力补、康复龙、康力龙等,注射剂有苯丙酸诸龙等。合成类固醇能使全身肌肉处于亢奋状态,肌肉纤维变粗,使肌肉收缩的力量超常增长,保持竞赛的高水平。合成类固醇开始只用于决定成败在于力量与体能的运动项目,如举重、投掷、健美运动,以后在整个体育界泛滥成灾,这必然给运动员本人带来损害。合成类固醇是人工合成的一类激素,它扰乱机体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转与平衡,带来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在各类禁药中,合成类固醇的使用最为严重,特别是在训练期间普遍使用。一些投机取巧者往往采用周密的服药方式,一般在赛前停用,以逃避赛时的兴奋剂检查。因此要控制合成类固醇的滥用还必须把目光由赛场移到赛场之外。90年代初,一些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个别国家的奥委会开始实行赛外检查的新举措。赛外检查也称飞行检查,即检测人员事先不打招呼,随时飞往运动员集训基地或休息场所进行不定期的随机抽查,赛外检查药物范围主要适合于合成类固醇以及肽类激素。基于赛外检查的积极作用,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专门设了一个分管赛外检查工作的分会,并于1992年召开了工作会议,使赛外检查工作逐步走入正轨。最后应当指出的是,反兴奋剂斗争最终还需依靠更为完善和有效的检测手段。据统计,去年国际“举联”对1196 名选手进行药检, 查出17例阳性(占1.4%);今年到世锦赛前为止,检测1310名,查出64 例阳性(占4.9%)。这并不是越打击服药者越多, 而是因为检测手段的进步。在这64例中有56例是德国科隆一家兴奋剂实验室查出的,这家实验室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检测仪器,对兴奋剂更为敏感。这种仪器已得到国际奥委会认可,而且将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显示其威力。(责任编辑:王昕若)*
|
[
"Military",
"History",
"Literature",
"Sports",
"Communication",
"Computer",
"Enviornment",
"Energy",
"Space",
"Electronics",
"Art",
"Education"
] |
Sports
|
盖亚盖亚敦促奥恩交出总统府新华社贝鲁特5月2日电“黎巴嫩力量”民兵司令盖亚盖亚在今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敦促前政府军司令奥恩将他占据的贝鲁特东区巴卜达总统府交给黎巴嫩总统赫拉维。与此同时,“黎巴嫩力量”民兵与奥恩军队之间的武装冲突仍在继续。双方今天在贝鲁特东区和北部的港口又展开炮战。同一天,位于双方交战中心的克莱亚特地区居民在该地区一个广场上搭起了帐蓬,开始举行静坐示威,要求全面停火。(完)
|
[
"Politics",
"Enviornment",
"Medical",
"Military",
"Transport",
"Computer",
"Agriculture",
"Art"
] |
Politics
|
航空工艺技术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1999年 第3期 No.3 1999刚性辅助支承在仪器仪表夹具设计中的应用Application of Rigid Aid-Support in Instrument Fixture Design胡鹏浩[摘要] 为解决仪器仪表中薄壁件、悬伸件弹性变形大,加工精度难以保证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刚性辅助支承夹具。关键词: 夹具设计 刚性辅助支承 定位[ABSTRACT] The rigid aid_support fixture is presented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manufacturing thin wall and suspended workpieces of instrument and meters, which are elastically deformed and thus difficult to machine to the accuracy.Keywords: Fixture design Rigid aid_support Location在机床夹具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经常采用弹性辅助支承来提高薄壁件和悬伸件的局部刚度,减少受力变形,提高加工精度。其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在弹簧作用下,支承销保持与工件接触,然后锁死支承销,此时不是支承销决定工件的高度,相反,是工件的接触面决定支承销的高度,故支承销并不参加定位,它只起提高工件刚度、承受夹紧力和切削力等外力的作用。对于精密仪器中的此类零件,由于其尺寸小,精度高,材料多为有色金属,无法设置弹性辅助支承,为此,我们设计了另一种辅助支承,用来支承工件的薄壁、悬伸部分。为了区别于定位用的固定支承,对应于弹性辅助支承,暂且称之为刚性辅助支承。它和弹性辅助支承的作用类似,但没有弹簧浮动作用,不能调节。图1 弹性辅助支承典型结构Fig.1 Typical structure of elastic aid_support如图2(a)所示的铸铝合金零件,在顶面内腔铣4个腰形平台,保留4条筋,其壁厚为1.5mm。铣工序的定位基准是底面和φ115G6内孔,夹具设计如图2(b)所示。为防止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内腔底面下沉,设计了图中的刚性辅助支承心轴,在切削力作用下,工件将发生弹性变形,内腔底面将搁置在心轴端面上而不再下沉。很明显,此时支承尺寸A是非常关键的,过小起不到支承作用,过大则会导致过定位,因此尺寸A的公差选择是刚性辅助支承设计的关键所在。图2 铸铝零件及其铣工夹具Fig.2 Cast aluminium part and its milling fixture1 刚性辅助支承的精度设计对于薄壁件、悬伸件来说,受外力作用后弹性变形较大,这种变形是此类零件超差的主要原因。在设计刚性辅助支承时,需保证工件的被支承部分在夹紧力或切削力等外力的作用下与固定支承的支承面接触,它不参与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不破坏工件的定位,不导致过定位。获得这种效果的前提是:必须根据力学原理准确计算在无支承情况下工件的变形量或通过试验确定该变形量;根据变形量确定支承部分工件和夹具的公差配合。就图2所示的零件而言,A1为已知,其公差T1=40μm,确定尺寸A的公差即可。支承尺寸A公差带的确定如图3(a)所示,工件定位后,选取被支承面到夹具定位基准间尺寸A1的下偏差为刚性辅助支承的同向基本尺寸,即A=80-0.02=79.98mm,其公差大小一般选取工件公差的1/3~1/5,选T=IT4=8μm。据实测,在无支承情况下内腔下沉量为5~20μm,其公差带位置曾作了多种设计,发现图3(a)的公差带位置支承效果最好。该配合性质为过渡配合,其最大过盈Ymax=-8μm,有可能导致过定位。对于出现过盈配合的概率进行了以下计算:在没有系统加工误差的前提下,可以认为,加工后零件实际尺寸A1S和夹具实际尺寸AS为随机变量,服从于正态分布,记为:A1S~N(μ1,σ12)…………(1)式中:μ1――随机变量A1S的数学期望;σ1――随机变量A1S的均方差。AS~N(μ2,σ22)…………(2)式中:μ2――随机变量AS的数学期望;σ2――随机变量AS的均方差。根据数理统计理论,实际配合间隙ΔA=A1S-AS,也将服从于正态分布,记为:ΔA~N(μ,σ2)…………(3)式中:μ――随机变量ΔA的数学期望;σ――随机变量ΔA的均方差。并有μ=μ1-μ2…………(4)…………(5)在没有系统误差的条件下,可以认为公差带中心和正态分布的中心重合,故有:μ1=80mm;μ2=79.984mm。根据文献[3]中的“3σ”原则,有σ1=T1/6…………(6)σ2=T/6…………(7)式中:T1――零件尺寸A1的公差;T――夹具尺寸A的公差。将数据代入式(4)~(7)得:μ=16μm;σ=6.8μm。此配合产生过盈的概率为:P(ΔA<0)=0.5-(Z)…………(8)式中:(Z)为图3(b)中阴影部分面积,查表得:(Z)=迹(μ-0)/σ]=(2.35)≈0.49,可得P(ΔA<0)=1%,所以过盈的概率是非常小的,说明这种方案可取。图3 支承尺寸的公差带Fig.3 Tolerance range of support dimension对于不同种类的零件,应根据其变形规律、零件形状等因素,对公差作不同的设置和调整。其中,计算出现间隙和过盈的概率是一个有力的数学工具。2 应用举例图4(a)所示的零件由LY12铝合金制造,薄壁厚度为0.7mm,同轴度、垂直度要求如图所示,精镗φ50mm在精密车床上进行。夹具结构见图4(b),该夹具由两部分组成,锥柄插入车床主轴锥孔后,先车定位端面和定位圆柱面φ20mm,保证精度,以用作工件的定位基准,共限制5个自由度;再装上夹具套,以4个螺钉紧固,夹具套内腔面不参加定位,为刚性辅助支承,车削中工件最大变形量为5μm,据此设计内腔面的公差为φ51.4+0.003+0.001mm,定位圆柱的公差设计为φ20 0-0.001mm。在设计这两个公差时需注意的是,定位面的配合间隙应小于辅助支承的配合间隙,否则刚性辅助支承和定位圆柱面之间将在自由度限制上发生矛盾,导致过定位。图4 铝合金薄壁零件及其夹具Fig.4 Al alloy thin wall part and its fixture3 结论(1)刚性辅助支承的作用是减小变形,提高加工精度,这与弹性辅助支承类似,但它不参加定位,不是定位元件。(2)设计刚性辅助支承的关键是在获知变形量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的概率计算,合理调整、设计支承部分的公差配合,保证它实现有效的支撑,而又不导致过定位。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参考文献1 李 柱.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2 郑志达.仪器制造工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3 费业泰.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责编 文 洵)
|
[
"Philosophy",
"Medical",
"Energy",
"Computer",
"History",
"Education",
"Economy",
"Electronics",
"Art",
"Mine",
"Enviornment",
"Politics",
"Military",
"Transport",
"Sports",
"Agriculture",
"Law",
"Space",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 |
Space
|
上海航天AEROSPACE SHANGHAI2001 Vol.18 No.1 P.61-64二级燃料箱后底顶盖成形工艺研究侯正全 朱芝松摘 要:介绍了某型号运载火箭二级燃料箱后底顶盖成形方法改进及工艺试验过程。在分析了原顶盖不足之处后,提出了采用过弯法抵消弯曲回弹,采用翻边法提高焊接质量的成形方法,给出了经大量工艺试验后确定的工艺参数,并分析、介绍了模具设计过程。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某型号运载火箭二级燃料箱后底。关键词:燃料箱;结构改进;成形工艺;翻边成形分类号:V421.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630(2001)01-0061-04Shaping Technology Research about the Bottom Cap of Second Stage Fuel TankHOU Zheng-quan(No.800 Institute of SAST, Shanghai 201600, China)ZHU Zhi-song(No.800 Institute of SAST, Shanghai 201600, China)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haping method improvement and technological trial course of bottom cap of certain model of carrier rocket's fuel tank. After the primary cap's deficiencies are analysed, the make-up method to offset winding spring is put forward. And the flanging method is used to improve the welding quality.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analyses and introduces the course of die design. With a large number of technology trials, reasonable technology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The bottom cap is applied successfully to second stage fuel tank of certain model of carrier rocket.Keywords:Fuel tank; Design improvement; Shaping technology; Flanging forming作者简介:侯正全(1975-),男,助工,钣金工艺师,研究领域:钣金工艺研究。作者单位:侯正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0所,上海 201600)朱芝松(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0所,上海 201600)参考文献:[1]陈炎嗣,郭景仪.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2]解汝N.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3]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协会、焊接结构设计制造(XV)委员会.焊接结构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4]吴诗谆.冲压工艺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收稿日期:2000年4月21日修稿日期:2000年9月12日出版日期:2001年2月25日
|
[
"Law",
"Computer",
"Mine",
"Space",
"Military",
"Energy",
"Electronics"
] |
Space
|
路透社报导,美国总统克林顿最近建议美国政府增拨2.8亿美元制订一项长远规划,来加强美国的计算机安全系统,对付黑客入侵和恐怖分子的破坏。克林顿称,美国的重要设施,包括能源,航空、交通控制等部由计算机控制,因此为了美国安全,必须加强美国信息系统的防御力量,在这项长远规划中包括用1.6亿美元用于计算机系统安全的研究,培养计算机安全人材和组织政府和私人力量从事计算机安全系统的研究。程序
|
[
"Computer",
"Art"
] |
Computer
|
宇航学报JOURNAL OF ASTRONAUTICS1998年 第19卷 第1期 No1 Vol.9 1998科技期刊提高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的一种新途径罗瑞盈 李东生(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100095)摘 要 提出了由本身材质提高碳/碳(简称C/C)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的新途径,即在坯体中添加陶瓷微粉与石墨粉的混合物,用快速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成C/C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制备的材料不仅氧化失重率小、氧化起始点高,而且致密。确定了其优化配方。分析了这种材料的抗氧化机理。主题词 碳/碳复合材料 抗氧化性 氧化起始点A NEW WAY OF ENHANCEMENT OFOXIDATION-RESISTANT PROPERTIESFOR CARBON/CARBON COMPOSITESLuo Ruiying Li Dongsheng(Beiji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Materials*Beijing*100095)Abstract A new way of enhancement of oxidation-resistant properties for C/C composites was put forward by material itself.The mixture of ceramic and graphit power is added in prepregs,and C/C composites are prepared by rapid chemical vapour.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weight loss of C/C composites prepared is not only small,and the initial oxidizing temperature is high,but also more compact.The oxidation-resistant mechanism was analyzed.The optimization of C/C composites was determined.Key words Carbon/carbon composite Oxidation-resistant property Initial oxidizing temperature1 引 言C/C复合材料在高温环境中的抗氧化问题一直受到极大关注[1]。目前,提高C/C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部涂层保护法,但由于C/C复合材料本体与涂层的热膨胀行为不匹配,易生成裂纹,致使高温下C/C复合材料很快氧化;另一种方法是用树脂法制备C/C复合材料时,在浸渍液中加入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这种方法对提高碳/碳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有一定作用,但由于用树脂法制备的材料本身机械强度不高,加入添加剂后强度更低[2]。要使C/C复合材料在大负荷、高温氧化环境中长期反复使用,除了采用涂层保护以外,在满足其高温强度的前提下,还应重新设计C/C复合材料的成分和制备工艺,以提高C/C复合材料本身材质的抗氧化性。本文报道了制备高抗氧化性C/C复合材料的新途径和这种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及其抗氧化机理。2 实验方法2.1 材料的制备原材料选用吉林炭素厂生产的1K高强Ⅰ型聚丙烯腈基平纹碳布,在高温热处理后叠层,加入纯度99.7%石墨粉和SiC、纯度99.7%Si3N4或金属硼化物等添加剂,经快速化学气相沉积基体碳,再经高温热处理制成φ100×11mm复合材料试样,再从上取下10×8×6mm样品做氧化试验,每组三个样品。2.2 试验方案确定碳纤维体积含量为35%,石墨粉加入量为碳纤维重量的9%[3],保持此条件不变,通过改变添加剂及其加入量研究它们对C/C复合材料氧化起始点的影响,所采用添加剂含量按正交表L43(9)实验确定,设计配方如表1所示。2.3 氧化试验在示差精密热分析天平上进行氧化试验,升温速率10℃/min,由室温升至1000℃为止。2.4 结构分析、表面观察结构分析在D/MAX-3C自动X-射线衍射仪上进行,用AMRAY-1000B电镜观察试样表面结构变化。3 实验结果及分析3.1 材料的设计C/C复合材料防氧化涂层应该是一种致密的具有自弥合功能的物理阻挡层,能够延长氧向材料本体的扩散路程;同时C/C复合材料防氧化涂层还应具有化学阻挡层(耗氧反应层)的功能,使得扩散进入涂层内的氧与耗氧组分反应,进一步降低C/C复合材料与涂层界面的氧分压。基于这个设计原则,设想将陶瓷微粉与石墨粉混合,添加到坯体中去,在快速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中,它们不仅可以起着填料的作用,减小沉积应力,从而大大减小C/C复合材料的微裂纹,也就是减少高温氧化通道,而且在高温氧化环境中材料裸露面上的陶瓷组分发生反应形成自弥合保持膜,起到物理和耗氧阻挡层的作用,由于仅是材料裸露面上的组分发生氧化形成保护膜,因而C/C复合材料的本体强度未受到影响。据此进行正交设计试验,确定优化配方,并探索其抗氧化机理。3.2 添加剂对C/C复合材料氧化起始点的影响表1为添加剂对C/C复合材料氧化起始点的影响,表1表明,未加陶瓷添加剂的1#材料的氧化起始点最低,仅500℃,加有陶瓷添加剂的2#-9#材料氧化起始点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2#试样最高,对正交表L34(9)的数据处理[4],得出优化配方为SiC、Si3N4、1#金属硼化物、2#金属硼化物的添加量均为4%,按优化配方,进行补充实验,得出这种配方材料的氧化起始点为714℃,比未加添加剂的1#试样提高了214℃,比树脂法制备的C/C复合材料的氧化起始点提高约300℃。图1(a)、(b)为优化配方材料的显微组织,可以看出,基体碳沉积均匀,材料致密、完整、无分层。表1 添加剂对C/C复合材料氧化起始点的影响材料号SiC%Si3N4(%)1#金属硼化物(%)2#金属硼化物(%)密度(g/cm3)总孔隙率(%)材料平均氧化起始点(℃)100001.7616500204441.7715672308881.7914594440481.7814604544801.7616594648041.7715574780841.7715609884081.7615569988401.7815582(a)平行布层方向 (b)垂直布层方向图1 优化配方材料的显微组织图2 C/C复合材料失重率与温度关系曲线3.3 优化配方材料的氧化失重率图2为优化配方材料(C1)的氧化失重率和温度的关系,图中C2、C3材料的碳布种类、碳纤维体积含量与C1相同,C2、C3材料未加任何添加剂,采用碳布叠层后等温法沉积及高温热处理,密度分别为1.65、1.70g/cm3,氧化起始点分别为500、508℃。图2表明,在相同温度下,C1材料失重率最小。3.4 加有添加剂的C/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机理图3为加有添加剂制成的C/C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图谱(XRD),由图3可见,经过高温热处理后材料中的部分添加剂相互作用形成一些新的金属碳硼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和金属硼化物在氧化条件下会发生反应生成B2O3[5],B2O3在450℃以上开始熔化,在1000℃以下仍为液相,它润湿碳素材料的表面能低于100mJ*m-2,在600-1000℃范围内粘度为103-10Pa*S,B2O3还可以浸润陶瓷粉料Si3N4、SiC[6,7],所以在高温氧化气氛中B2O3呈融熔态,可以在表面流动铺展,弥合裂纹,提高了C/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能力。图4为经过800℃、1小时氧化后在材料表面形成保护膜的SEM照片,它们确实起到了保护材料,提高氧化起始点的作用。图3 加入添加剂的材料XRD图谱图4 材料表面形成有保护膜的SEM照片4 结 论(1)采用在坯体中加入陶瓷微粉,快速化学气相沉积新途径制备出了高抗氧化C/C复合材料,这种材料氧化起始点比树脂法制备的C/C材料提高了约300℃,比未加添加剂的材料提高了214℃,在相同温度下的氧化失重率也较小。(2)氧化起始点的优化配方为:SiC、Si3N4、1#金属硼化物、2#金属硼化物均为4%。(3)由于高温下金属硼化合物及形成的金属碳硼化合物与氧作用,生成具有自弥合功能的表面膜,提高了C/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能力。参考文献1 Strife R James,Sheeham E James.Ceramic bulletin,1988,67(2)2 李铁虎.西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19933 罗瑞盈.西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19954 朱燕堂.应用概率统计方法.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5 高荣发.热喷涂.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6 Mckee D W.Carbon,1987,257 Ehrburger P.炭素技术,1989,3本文于1996年4月22日收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682007)航空基金资助项目
|
[
"Computer",
"Law",
"Communication",
"Economy",
"History",
"Literature",
"Art",
"Mine",
"Space",
"Military",
"Philosophy"
] |
Space
|
【 文献号 】2-972 【原文出处】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原刊期号】199902 【原刊页号】64~68 【分 类 号】F8 【分 类 名】世界经济 【复印期号】199908 【 标 题 】世界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前因后果 【 作 者 】王娈 【作者简介】王娈,共青团荆门市委副书记 448000 【内容提要】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认为:其产生应是一个连续的历史演变过程 ,当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其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跨国公司充当了这一潮流的主导力量。世界经济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关 键 词】全球化/一体化/世界经济 【 正 文 】 本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显出不可阻挡的澎湃之势,全球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中国来说,这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如何趋利避害,乘势而上,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课题。本文试就这一现象的前因后果谈谈自己的浅见。一、科学涵义一体化一词最初来源于企业的组合,本世纪50年代,当国家之间的经济联合开始出现时,这一词被赋予新的含义。在1990年以前,我国学术界大部分作者所说的一体化主要是指地区经济一体化,随着冷战结束和世界经济逐步呈现高度国际化倾向,一体化又被用来描述世界经济的相互融合现象。“世界经济一体化”应运而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也被用来描述同一事物。“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在90年代初开始使用的,后来,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在我国广泛使用。时至今日,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也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国家教委社科司主编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联系》的定义是,“国家之间通过设立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制度的合作和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的方向演变”。陈必达、许月梅编著的《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学》的定义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立的国家经济结合为一个范围更大的经济集团的状态或过程”。上海社科院张幼文的定义是,“再生产过程各阶段上国际经济障碍的消除”。J・丁伯根的定义是,“有关各国贸易的自由化”。B・巴拉萨的定义是,“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流动的人为障碍的完全消除”。C ・金德尔伯格的定义是,“生产要素国际流动障碍消除,并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1998年5月,在深圳召开的“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上,我国学者从全球化的视角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行了新的探讨,薛荣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融合”。武冈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全面展开的背景之下,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穆光宗则认为,经济全球化指的是“经济增长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知识要素、技术要素乃至人力要素在市场法则的驱动下所出现的全球性流动和组合,以至于国别经济和区域经济越来越多地被纳入一个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关联性和依赖性也由此增强。各种商品互通有无、竞价出售,为人类所共享”。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作为描述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理论的特定范畴,两者阐述的对象、内容、实质是一致的,这是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在描述同一对象时将两者交替使用的原因。但是,严格分析起来,两者也有细微的差别,一体化所表达的是各国经济在机制上的统一,而全球化所表达的是世界经济在范围上的扩大;一体化所指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融合的状态,而全球化则反映了各个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事实;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前提条件;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内在机制,全球化则是一体化的外在形式。为此,有的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描述更准确,有的认为经济全球化更全面,我倾向于两者交替使用,关键在于描述的特定对象。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其涵义不妨界定为:“生产要素跨越空间、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流动和组合,从而使各国的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向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定义方式既反映了一体化最初所表现的形式,也承认了当前全球化的特点;既表现了外在形式,又说明了内在机制;既反映了其根本属性,又表明了其过程性质。当然任何概念的界定都只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理论概括,我相信,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演变,人们对此会有更精确、更科学的表述。二、历史过程世界经济一体化之所以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强大力量,是因为其经历了长期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经济和社会规律的历史必然性,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来分析,我认为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5―17世纪,探索时期。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人类形成统一世界的概念的影响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估。由于扼守欧亚交通要道的土耳其人以其特有的野蛮方式掠夺过境的商人,到15世纪中叶,丝绸之路几乎断绝,躁动的欧洲人开始转向大西洋另辟贸易路线,由中国太监郑和与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瓦斯科・达・伽马从不同方向先后开辟了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到达东非及印度的航路。“海上丝绸之路”带动了东西方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自古相隔的这两个部分第一次感到相互靠近了,即使这样,当时除极少数极富洞察力的学者外,人们还根本没有“地球”的概念。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幸运地到达了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和南美洲,终于发现了一块“新大陆”,葡萄牙人麦哲伦沿着哥伦布航道继续西进,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环球航行。全球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进程开始了,从而为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开辟了道路,然而,此时无论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谈不上任何程度上的一体化。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由于朝廷将“圣朝恩威”看得远比实际商业利益重要,而明显缺乏外向动力,经济也因此开始与世界特别是欧洲拉开距离。第二阶段:18―19世纪,启动时期。18世纪中期,开始于英国,后来扩展到欧洲大陆、北美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工业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由于工业革命提供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国际贸易中的自然障碍大大削弱。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具雏形,国际贸易时代来临了,这是世界经济国际化进程跨出的关键性的一步,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国际贸易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国际分工,“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稳定增长,世界市场的不断发育,国际贸易赖以进行的制度、组织、机构的逐步形成,使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支付体系应运而生,世界货币随之出现,一定的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逐步确立,生产的国际化开始出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开始启动。而这一时期的中国闭关锁国,从而完全与这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经济的落后导致国家衰落,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也随之降临。第三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扫障时期。由于产业革命的推动,到20世纪初,汽车、电气用具等已成为最受注目的产品,电力得到普遍应用,工业面貌大为改观,交易所一时间拥挤不堪,工业化世界一片莺歌燕舞,然而由于早期资本主义的经济联系的脆弱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破坏性力量的失控,再加上统治者的愚昧与贪婪,这种一片升平的景象很快被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世界经济危机所摧毁,世界战争和世界经济危机两者的破坏形式、手段、对象虽有所不同,但对社会财富的摧毁、社会构架的冲击和生产力的破坏却是一致的,有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物资损失不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和经济危机使国际化进程骤然中断,国际金融体制崩溃,国际投资停顿,然而战争和危机的过程及其后果也使正义的人们和经济学家清醒地认识了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扭曲市场的力量得以扫荡,经济国际化的制约因素,得以相当程度摧毁,世界战争和经济危机一方面以其固有的暴虐摧残了国际化,同时,又以与发动者相反的逻辑力量,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一时期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从历史的尘垢中站了起来。第四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成长时期。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持续高速增长。得天独厚的美国是二战中最大的赢家,也是冷战的“胜方”,在战后世界经济国际化的浪潮中,充当了火车头的作用;日本和德国由于战后实行了较彻底的经济与政治改革,摧毁了军国主义赖以滋生的经济基础,完成了由统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从而迅速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成为当今推进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所有老的工业国家都调整了自己的经济政策,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实力的日益扩大,使它们对世界市场怀有愈来愈大的渴求,它们对于世界经济的积极参与与全球一体化进程恰好一致;在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乘势而上;在拉丁美洲,巴西、智利相继发迹,所有这些国家都是依靠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坚定地实行市场化来促使经济起飞的,它们虽不是推进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却是全球化因素成长的辉煌例证。中国进入这一时期以来,较快地实现了整个经济结构的建构,在经过十多年徘徊后,终于在70年代末开始加入开放型经济国家行列,实现了世界最快的经济增长而迅速地步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队伍,取得了全世界震惊的经济成就,开辟了中国步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崭新道路,以至于经过20年的发展后,形成了中国再也离不开世界,世界时刻需要中国的格局。此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的几次金融危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在人们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唱赞歌的时候,给人们服了一味清醒剂,使各国在借助全球化发展时必须十分注意国家经济安全。这是20世纪末,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各国获得的最宝贵的经验教训。三、发展趋势纵观国际经济形势,由于生产要素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位置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正呈现出六大趋势:第一,生产网络化的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生产活动的网络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国际分工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的分工。“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进行生产,使国际分工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形成机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贸易自由化的范围正在迅速扩大。1995年1月1日诞生的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行以来,贸易自由化已经从传统的商品贸易扩大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1997年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额合计已达6.7万亿美元,预计2010 年将增加到16.6万亿美元。第三,金融国际化的进程正在明显加快。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大银行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开始了大规模兼并、收购活动,以提高效益。如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买下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在比利时和荷兰的附属机构;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和国民希敏寺银行也吞并了一些欧洲其他国家的小银行,以扩大在欧洲的网络。为了提高本国银行的竞争能力,很多国家对于大银行的合并表示了支持态度,1993年以来,世界排名在200名之内的大银行之间至少发生过25次合并。时间、地域、国界对资本流动已不形成障碍,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年交易量500 万亿美元,每年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实现的融资安排在1万亿美元以上。第四,投资外向化的现象正在日趋凸显。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也在稳步增长。据统计,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从1985―1990年年均1555.78 亿美元增长到1996年的3468.24 亿美元。 同期,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450.05亿美元增长到2947.32 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05.54亿美元增长到514.69亿美元。第五,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正在加速发展。所谓区域集团化是指同一地区中两个以上邻近的国家(地区)实行经济联合,采取共同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措施,使各成员(地区)的经济结为统一体的过程。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区域集团化的三大组织均有新的发展,欧洲联盟随着欧元的启动迈入了更高的阶段,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使美洲的经济正向着一体化方向迈进,亚太经合组织正在由关税同盟向共同市场过渡。目前,已有146个国家参加了各种形式的35 个区域性经济集团,这些区域经济集团不仅内部的商品和资本流动加快,正在形成共同大市场,而且对外部的开放也在扩大,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第六,经营跨国化的力量不断壮大。近年来,企业运营的一个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公司走出国界,实行跨国经营,从而形成了一大批跨国公司,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动力和主体力量,据联合国《1997年投资报告》的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4.4万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 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的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在世界大跨国公司的全球拓展中,产业分布越来越多地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结果,而越来越少地继续作为本国产业、政策的体现。四、根本原因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个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其产生的条件及反映的实质,是这类问题中的难点。我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二战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70年代后突飞猛进,其原因在于以下四个方面:1、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资基础。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全球杂谈》中描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时指出,跨国界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把电视、电话、计算机连为一体,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特别是电子机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产品的零部件和生产阶段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可分性,使得同一种产品同时分布在十几个、几十个国家生产,每个国家发挥其技术、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使最终产品成为“万国牌”国际性产品,如此一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便随之产生。2、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力量。 鉴于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浩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战争与对抗,不会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即使不动枪炮的冷战,也会大量耗费人类有限的资源和财富,理性的人们开始抛弃政治的偏见,寻求共同发展即所谓“双赢”的模式,这一切使各国经济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在以苏联解体为标志而导致冷战结束的世界背景下,虽然不时仍有不和谐的声音和举动,个别国家也一直在推行一国主导的全球格局,然而,毕竟力不从心。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和平与发展逐渐取得共识,认为只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协调行动,才能保持南北双方和谐的发展,世界经济才能得以健康地运行。当前各国经济贸易摩擦即使激化到相当程度,最终仍能达成协议,其根源就在于经济因素在整个国际关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谋求资源在更大范围的有效配置,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战略目标。3、 跨国公司为主角的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过去,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多在一国内部进行,其代价比起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更高,所需时间更长,跨国公司由于利润的驱使,纷纷采取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形式。在发达国家之间,跨国公司通过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实现了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4、通讯和运输效率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条件。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廉价而又快速地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大量信息数据成为可能,跨国公司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能够把生产的各阶段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通过信息传递,让这些生产有机组织起来,管理者可以在瞬间了解世界各地市场情况,而后进行及时研究,找出针对各地市场进行有效配置资源的赢利机会,从而实现了生产和服务的全球化进程。【责任编辑】王一 【参考文献】 [1]《国际贸易》1998年1―2期。[2]《世界经济研究》1998年6―10期。[3]《光明日报》1998年1―12月。[4]胡元梓、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中国》,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5]王列、杨雪冬编译《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年11月版。[6]李转良著《全球经济一体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7]胡适耕、曾庆豹著《全球化世界经济贸易大趋势》, 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
[
"Law",
"History",
"Economy",
"Philosophy",
"Education",
"Politics",
"Mine",
"Space",
"Communication",
"Military",
"Art",
"Computer",
"Agriculture",
"Energy",
"Electronics",
"Literature",
"Transport",
"Enviornment",
"Medical",
"Sports"
] |
Economy
|
广州军区授予某高炮旅一连“官兵团结模范连”称号新华社广州5月24日电(记者郑国联)广州军区某高炮旅一连干部战士发扬尊干爱兵光荣传统,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紧密团结,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被军区授予“官兵团结模范连”称号。一连组建20多年来,历任干部时刻把战士的进步、冷暖和忧愁装在心里,用自己真诚的爱去温暖每个战士的心。执行军事训练、抢险救灾等各种任务,干部总是战斗在最艰苦、最艰险的地方,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日常生活中,干部对战士关心体贴,无微不至。战士生病,干部问寒问暖,端病号饭。战士家庭发生困难或不幸,干部更是多方劝慰,竭力相助。一连还有个不成文的制度,每逢星期天、节假日,干部就领着战士党员到炊事班帮厨,让炊事班战士休息。一连干部还特别注意新形势下战士的新要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战士民主意识增强,要求有均等的竞争机会。连队大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对好的建议就采纳并给予表彰。对战士关心的转志愿兵、选学汽车司机、入党入团等,都公开让战士民主讨论和评议,使战士的民主权利得到尊重。战士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掌握技术技能特别关注。连队成立8个业余学习小组,组织有共同爱好的战士一起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干部关心战士,战士爱护、支持干部。战士们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连队建设,全力支持干部工作,千方百计为连队建设多作贡献。(完)
|
[
"Enviornment",
"Energy",
"Transport",
"Economy",
"Politics",
"Military",
"Agriculture",
"Medical",
"Electronics",
"Law",
"Literature",
"Mine",
"Art",
"Education",
"Space",
"Philosophy"
] |
Military
|
【 日 期 】19961029 【 版 号 】5 【 标 题 】北京天文台又发现一颗超新星 【 作 者 】秦春 【 正 文 】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记者秦春)北京天文台继今年4月10日首次在河外星系发现一颗超新星后,10月18日在河外星系NGC673中又发现一颗超新星。这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台长李启斌今天宣布的。这颗由北京天文台青年天文学家李卫东博士等发现的超新星,是用北京天文台位于燕山深处兴隆观测站的一个口径为60厘米的望远镜,并配以一个高灵敏度的电耦感光片观测到的。目前这颗超新星已被欧洲南方天文台等机构所证实,并被国际天文学会正式编号为SN1996bo。
|
[
"Literature",
"Education",
"Politics",
"Military",
"Agriculture",
"Medical",
"Computer",
"Space",
"Enviornment",
"Energy",
"Electronics",
"Philosophy",
"Transport",
"Sports"
] |
Space
|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8年 第24卷 第5期 Vol.24 No.5 1998《自动化学报》征稿简则一、 《自动化学报》是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主办的全国性高级学术期刊,双月刊.在美国出版英译版,季刊.二、 本刊刊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水平理论性和应用性学术论文.内容包括:1. 自动控制理论;2. 系统理论与系统工程;3. 自动化技术及其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的创造性应用;4. 自动化系统计算机辅助技术;5. 机器人与自动化;6. 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7. 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新设计;8. 自动化学科领域的其它重要问题.三、 本刊以发表论文和短文为主,并不定期地发表长论文、综述文章、问题讨论、书刊评论、国内外学术活动信息等.四、 本刊不接受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包括待发表)的稿件,但不排除已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或准备发表的优秀论文(对于此种情况,作者必须在稿件首页脚注说明).五、 稿件内容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由作者自行负责.六、 来稿一式三份寄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自动化学报》编辑部.邮编100080.编辑部在收稿后一周内寄送回执.作者请自留底稿,稿件概不退还.稿件是否录用一般在半年内通知作者.七、 稿件刊登与否由本刊编委会最后审定,已被录用的稿件需严格按审查意见和《作者加工稿件须知》修改并一式两份寄编辑部.八、 编委会有权对来稿作适当文字删改或退请作者修改.文章发表后,按篇酌致稿酬,并赠送30本抽印本,在稿件的修改及联系过程中,如果不特殊说明,本刊只与第一作者联系.九、 来稿格式及要求:1. 来稿要求论点明确,论证严格,语言通顺,文字简练,一般定稿时长论文12000字;普通论文尽量不超过6000字;短文不超过3000字;其它形式文章视具体内容由编辑部决定.2. 文章结构请参照本刊近期发表的文章格式,论文摘要限制在200字左右,其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文中非标准缩写词(中文或英文)须在首次出现时定义清楚,公式、图、表均须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全文统一编号.3. 计量单位一律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即SI单位,名词术语必须规范化 标准化,前后一致.外国人名、地名、书刊名称除已通用者外一律用原文.4. 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期刊的格式为:编号 作者(姓在前,如Wiener L N, Kalmn R E, Wang H等).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根据国际惯例使用缩写词),年,卷号(期号);页码顺序编排.图书的格式为:编号 作者(姓在前).书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年份,页码顺序编排.正文未引用的文献及未公开发表的文献不得列入参考文献栏目.5. 文末附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一致).摘要包括英文标题、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文章摘要、关键词,摘要一般不超过250个单词.6. 来稿最好用方正打印,打印稿请用四号字,行间空距不小于7毫米.文中符号、大小写等必须清楚.
|
[
"Law",
"Enviornment",
"Mine",
"History",
"Philosophy",
"Economy",
"Electronics",
"Literature",
"Art",
"Communication",
"Computer",
"Education",
"Space",
"Military",
"Sports",
"Energy",
"Medical",
"Politics",
"Transport"
] |
Computer
|
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99年 第28卷 第4期 Vol.28 No.4 1999DNA 计算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任立红 丁永生 邵世煌摘 要:最近,采用DNA计算的可能性引起了人们的广 泛兴趣.本文在简要介绍DNA机理之后,探讨了DNA计算及其模型,并将其与遗传算法、模 糊控制、神经网络、混沌系统等软计算技术进行集成,指出了 DNA 计算的优点及目前存在 的问题.最后我们对它们的前景进行展望.关键词:DNA计算,软计算,遗传算法,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混沌系 统中图分类号:TP11 文献标识码:ATHE STUDY OF DNA COMPUTING: CURRENT SITUATIONAND FUTURE DIRECTIONSREN Lihong DING Yongsheng SHAO Shihuang(The Department of Automation,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Abstract:Recently,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DNA as a computi ng tool arouses wide interests of many researchers. In this paper, after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mechanism of DNA, we first explore DNA computing and its m odels. Then we integrate DNA computing with some soft computing technologies, s uch as genetic algorithms, fuzzy control, neural networks and chaotic systems. F urthermore, we pointe out the advantages and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of DNA c omputing. Finally, we for ecast the further work of DNA computing.Key words:DNA computing, soft computing, genetic algorithm, fuzzy control, neural networks, chaotic systems1 引言脱氧核糖核酸(DNA)携带生命的遗传信息.自从Watson和Crick在1953 年发现DNA 之后,人们发现和发展了许多操作DNA的方法.在生物技术中有:采用酶进行切除和粘 贴、及聚合链反应产生DNA串等.在生物工业技术中有:选择过滤、标定和DNA排序 .总的来说,这些发展不仅使我们能使用DNA作为可修改的存贮媒体―一种内存,而 且使我们能使用这些技术在这种内存上进行操作以实现算法.DNA于1994年被L. Adleman首次用实验显示了用于计算的可能性.他在《Science 》杂志上发表的突破性的文章中[1],介绍了用DNA计算解决图论中Hamilt onian七节点路径问题的实验.这个奇迹表明了采用DNA进行特定目的计算的可行性. 它的新颖性不在于算法,也不在于速度,而在于采用迄今为止还没有作为计算机硬件的生物 工业技术来实现,并且开发了这种媒体潜在的并行性.这篇文章不久引起了许多学者尤其是 计算机科学家的兴趣,目前研究已涉及许多方面:DNA计算的能力、模型和算法等[2~13].最近也有学者开始将DNA计算与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模糊系统和混 沌系统等软计算方法相结合[14~23]. L. Adleman给我们提出了令人激动人心 的挑战,但DNA计算的许多研究等待着各个学科的合作研究,如生物学、化学、计算机 科学、数学、物理和工程等,我们称之为“DNA生物软计算”.本文首先简要介绍DNA机理,然后探讨目前DNA计算的研究进展,并将其与软计算进 行集成,指出DNA计算的优点及实际实现存在的问题.最后我们对它们的前景进行展望.2 DNA原理及其数学机理2.1 DNA编码机理DNA是重要的基因物质,它携带着生物的遗传信息.DNA的基本元素是核苷酸.由于化学结构的不同,核苷酸划分为四类碱基(bases):腺嘌呤 (A)、鸟嘌呤 (G)、胞嘧 啶(C)和胸腺嘧啶(T).DNA由两条极长的核苷酸键组成,这两条极长的核苷酸键利用碱基之间的氢键而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双股的螺旋结构,且一股中的碱基序列与另一股中的碱基序列互补.A和T配对,C和G配对.每个染色体是一段双股螺旋的DNA.遗传信息以A、T、C、G 在核苷酸中的排列顺序而体现,其排列序列的多样性构成了丰富的遗传信息.2.2 遗传信息流程及操作方法细胞利用遗传信息主要有三种:复制、转录和翻译.通过DNA的复制而保留遗传信息.遗传信息从细胞核传到细胞质,是把DNA转录成mRNA.用mRNA编码的遗传信息翻 译成由一个特定序列氨基酸连成的蛋白质.tRNA起调节作用,将氨基酸插入到多缩氨基 酸的合适位置.重组或交叉是DNA交换遗传信息的过程,两条DNA链通过交叉互相交换链上的核苷酸.变异是DNA序列中的变化,最常见的变异是基因中代码序列的变化,如转换(trans ition)变异:嘌呤替代嘌呤、嘧啶替代嘧啶;颠换(transversion)变异:嘌呤被嘌呤或嘧啶替代;框构转移(frameshift)变异:一个或多个碱基对丢失或插入,再重新组合.2.3 DNA的数学机理从DNA的原理来看,它与数学操作非常类似.单股DNA可看作由四个不同符号A、 G、C和T组成的串.它在数学上就像电子计算机中编码“0”和“1”一样,可表示成四字 母的集合∑={A,G,C,T}来译码信息.DNA串可作为译码信息,酶可看作模拟在DNA序 列上简单的计算. 不同的酶用于不同的算子,如,限制内核酸酶(endonucleases)可 作为分离算子,DNA结合酶(ligase)可作为绑结算子,DNA 聚合酶(polymeras es)可作为复制算子,外核酸酶(exonuclease)可作为删除算子等[24].3 DNA计算的研究进展3.1 DNA计算及其模型DNA计算的研究涉及许多方面,DNA计算的通用性、时空复杂性、有效性及容错的模 型已被提出并检验.3.1.1 DNA通用计算机L. Adleman在他的文章中指出是否存在一个通用DNA计算框架的问题[1], 不久一些其他的研究学者解答了这个问题.通过许多不同的方法,他们表明DNA计算至 少在理论上是通用的[3, 25, 26].基于DNA计算的机器能像我们所用的电子计算机一样进行编程.这些证明主要是表明DNA计算框架如何能模拟一个著名的通用计算 模型,例如,它能模拟一个通用的图灵机或元胞自动机.一串DNA可看作一个图灵机磁 带中内容的解码,根据机器的有限控制规则,通过酶反应的客观框架可重写磁带.Beave 提出了如何建立和操作含单个DNA分子的图灵机[27],Smith和Scheweitzer表明DNA分子和标准实验室技术可用于建立一个非确定性图灵机[28],Winfre e描述了一种基于自装配单股核酸链网络的空间图灵机[12],另外,结扎方法也 被用于模拟图灵机[29].Baum显示了使用DNA和分子生物学工具能达到编码1020个字的联想记忆[30].Rooβ和Wagner则表明,若没有时间限制 ,Lipton模型能处理任何计算问题[11]. 这些证明显示了存在DNA计算机 的许多可能结构,但是许多证明做了一些从实际角度来看不现实的假设,如无差操作.因此 它们不能直接用于工程中的DNA计算机,并且DNA反应中的并行性也没有很好地被开 发.3.1.2 DNA计算模型及其算法许多实际计算问题,包括最优购货规划、图的最长路径和布尔逻辑满意等,都可以翻译成像 有向Hamiltonian路径问题这种形式.自L. Adleman的第一个DNA计算实验之后,R. Lipton紧接着将他的结果推广到解决任意 的NP问题,并提高了计算速度.他在一些理想的假设下得到了一个确定性的并行计算模 型(无限制模型),并在试管中应用了提取、合并、删除和放大等分子操作[31]. 他还显示了DNA实验如何解决计算机科学中的满意问题(SAT)(SAT是一个著名的 NP完全问题的算法,它需要指数时间),并证明了任意NP问题可使用这个模型用多 项式时间完成.接着L. Adleman提出了构造分子计算机的实际问题,基于R. Lipton 提出的带有提取、合并、删除和放大等试管操作的无限制模型的基础上,介绍了有限制的 改进模型[32].Rooβ和Wagner基于其它DNA操作,系统地探讨了各种 Lipton模型的变形[11].其他一些学者调查了拼接(splicing)系统的数学 模型[25, 33~38],它是基于拼接操作的产生机理,作为DNA重组的形式语言模 型[39, 40].拼接系统具有图灵机同样的通用计算能力[25, 35].另一类 结合分子操作和随机访问内存的sticker计算模型也已被研究[41, 42].试管系统被提出了作为DNA分子的生物计算机系统[43, 44].拼接、切除和重 组操作表明试管系统具有通用计算能力.但在试管系统的各种一般模型中,某个特定对象的 试管中应用规则的数目受到限制.许多研究学者不仅研究了基于DNA计算的各种DNA算法来提高计算能力和降低复杂性 [12, 17, 22, 30, 36, 43, 45, 46], 而且也提出了与电子计算模型对应的分子模 型的DNA算法,如DNA加[47]、分子矩阵乘[48]和因子分解法[27]等.DNA计算机的布尔电路也已被仿真研究[31, 49],Liu等[50]还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开发了有效地模拟一些电路的分子计算模型.3.2 DNA计算与软计算的集成生物进化中采用的许多信息处理模式已被人们用于智能系统,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软计 算方法.软计算主要包括模糊逻辑推理、神经网络理论、概率推理、遗传算法、混沌系统和 一部分学习理论.本节将DNA计算与软计算中智能技术进行集成,主要是与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模糊技术和混沌系统的集成.3.2.1 DNA计算与遗传算法的集成遗传算法(GA),用于模拟生命的自适应和进化,被用于设计好的机器和编制自进化的 计算机程序.由于常规GA用于实际问题,尤其是处理复杂的、混淆的和多任务问题时不 够灵活,且计算速度慢,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DNA机理的改进的GA.如,带有双串 DNA 的GA用于促进DNA复制的非对换变异[15];类似DNA编码的“ 系统描述”用于各种进化系统细胞特定化的模型[18].在细胞特定化的过程中,每 个细胞具有相同的DNA.硬件建模和计算机仿真显示了细胞特定化具有自组织特性.另 外,还提出了基于生物学DNA编码方法的GA[21, 22].这种方法具有DNA 染色体中的重复性和基因表达的重叠性,并使交叉和变异操作变得容易,利用生物学DN A的发展机理可实现知识的灵活表达. DNA转录、病毒DNA和酶操作也可用这种 DNA编码方法来实现.还有学者将DNA编码方法与伪细菌GA(PBGA)相结合[2 3].同时,为了避免在DNA计算中,由于核酸碱基之间化学反应带来的误差,一些作 者提出了用于搜索DNA进化计算中好的DNA译码算法[14].3.2.2 DNA计算与模糊系统的集成模糊系统在许多领域中已获得成功应用,但对于复杂的多输入多输出模糊系统目前仍缺乏有 效的设计方法.虽然常规GA能用于获取模糊控制规则,但有时难以胜任复杂系统,如多输入多输出模糊系统的优化工作.故一些作者提出了基于DNA编码机理的GA并用于多变量模糊系统的优化[21, 22].它能用于模糊系统的输入变量的选择和映射函数参数的调整,从而自动获取模糊控制规则.并且,病毒和酶操作也用于这种DNA编码 法.机器人运动控制的研究中初步显示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3.2.3 DNA计算与神经网络的集成生物的神经组织的生成和功能受DNA遗传信息作用,故DNA遗传信息可用于神经网络 的建模和优化.一种采用DNA序列译码的框架被用于建立神经网络(NN)模型[19].这种 神经网络模型与采用常用CODE-4译码框架的神经网络相比能更好地预测分开DNA序 列的topoisomerase可能性,且该网络大小是后者的1/4,因而该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数 目减少了近75%.另外,Farhat和Hernandez探讨了采用DNA译码的推理网络的复杂时空行为[16] .该推理网络是由外部驱动的推理处理元件或带有量子化相互作用的神经元耦合组成.相互作用的神经元是由分子生物学的遗传信息译码,即根据DNA分子中的四个核苷酸碱基来 模拟.这种将分子生物学和DNA分子遗传信息译码与神经网络进行结合的研究有助于促 进分子计算和学习机的发展.3.2.4 DNA计算与混沌的集成一种获取对应于所需DNA算法的反馈网络的系统方法被提出,此时混沌系统可看成包含 待处理信息的一个试管.按照DNA计算框架,利用混沌动态性的丰富本质特性来有效地 产生和处理二进制编码序列,进而得到问题的解答[17].另外,现代DNA和 古代I Ching结合被用于计算建模[20],每个模型均显 示了模式混沌新科学的原理.4 DNA计算的优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4.1 DNA计算的优点首先,DNA具有不可估量水平的并行性.目前最快的巨型机每秒能执行1012个操 作.而DNA计算机的重要特点在于它的巨大并行处理.在L. Adleman的初始实验中 ,通过适当估计,DNA串的并行操作数目可达1014.许多研究者认为,用当前技 术,1015 到 1020个串的并行操作是可以达到的[1, 27].虽然DN A计算每个操作本身与电子实现相比非常缓慢,但对于当前要求的巨型机或更强的计算挑 战,DNA反应的巨大并行性足以补偿.其次,DNA计算有很高的能量效率和存贮容量.电子计算机操作过程效率非常低,计算 机浪费了它们产生的许多热能量.巨型机执行109个操作需要1焦耳能量,而用于实现DN A 计算操作的酶,是在进化中产生的,具有很高的能量效率,1焦耳的能量足以执行2×10 9个操作.DNA分子允许非常高的信息存贮密度:1 位/nm3,而当前录像带的信 息存贮密度仅为1位/1212nm3[1].此外,尝试开发实际的DNA计算能促进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获得更灵活的操作和更可靠的 技术.4.2 目前存在的问题尽管DNA计算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DNA计算还有许多实际问题和理论挑战有 待解决.在当前所有DNA计算框架中,DNA串表达的计算状态类似于并行机的芯片状态.电子并行计算机中用的算法通常依赖于并行计算元件之间的通信.目前在DNA计算 的研究中,几乎还没有对如何获得DNA串之间通信的建议.因此许多在常规并行计算中的技术目前还不能用于DNA计算.实际设计一个DNA计算机的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1)物理上:处理大规模系统和复制时的误差.误差来自几个方面,DNA串在传输中会物理丢失.DNA并不总是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工作,例如,它能显示U型循环,基对之间的绑结并不总是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另外,DNA计算框架用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PCR操作来实现,其可靠性只有95%.研究学者们现在已意识到这些误差问题,并正考虑许多激动人心的补偿措施[2, 10, 49, 51],如,仔细编码能使DNA更好地工作、用其它技术进行操作、并正考虑最优的反应环境、用重复元件和实验来增加可靠性、用其它宏观分子,如RNA或DNA合成的变形作为信息载体.(2)逻辑上:适应广泛种类计算问题的多用性和有效性[1, 3, 24, 26].虽然D NA计算机被证明是通用计算机,但DNA计算机在所有实际应用中不可能替代电子计算机.最佳方案是高度并行任务可用DNA计算机来实现,而固有的串行工作仍应由电子计算机完成[50].5 结论与展望DNA计算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显出非常大的潜力,在生物、化学和医学中有许多潜在 的应用.它能产生期望特性的分子,如酶、药,并在以上领域中非常重要.DNA计算机 的代价非常低,能量效率极高,它们使用与自然界中生命细胞相同的巨大并行性.DNA 计算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想法,在得到实际应用之前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DNA计算待解 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有:(1)在DNA计算实验中,如何选择实际操作参数的数目、个体的操作速度、个体操作和序列操作的可靠性、信息载体的稳定性个体及一个实验中连续操作的数目;(2)未来的计算机应是DNA与电子相结合的计算机.在这种计算机中,每部分完成自己适合的任务,并行任务用DNA来计算,而固有的串行工作由硅芯片来完成.同时还应该 开发一种高级分子编程语言;(3)与软计算进一步的集成.在常规GA基础上进行以下改进:(a)编码改进:由0-1二进制编码改进成DNA的ATCG编码;(b)操作改进:由单点交叉发展成 多点交叉、标准交叉,增加反转技术,改进替代策略等;(c)模拟DNA修补系统功 能;(d)开发基于DNA机理的递阶GA.同时研究基于DNA机理的学习方法 ,并用于模糊系统和神经网络的生成和优化设计.总之,DNA计算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实现等待着人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智能系统中软计算方法相结合的途径需更好地探索.我们期望这一科学技术挑战带给科学技术更大的进步.注释: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作者简介:任立红,女,32岁,博士生.研究领域为软计算、智能控制、非线性系统控制的 理论研究与应用工作.丁永生,男,32岁,博士,讲师.研究领域为为模糊控制、智能控制、非线性系统控制的理论研究与工业及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工作.邵世煌,男,61岁,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纺织大学校长.长期从事模糊控制、智能控制、非线性系统控制、智能CAD、计算机控制的教学、理论研究与应用工作.作者单位:中国纺织大学自动化系 上海 200051参考文献1 Adleman L M. Molecular Computation of Solutions to Combinatorial Problems, Science, 1994, 266(5187): 1021~10232 Bach E et al. DNA Models and Algorithms for NP-complete Problems, Proce edings Eleventh Annual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Philadelphia , PA, USA, 24-27 May 1996: 290~3003 Freund R et al. DNA Computing: the Existence of Universal Computers, To Appear in Theory of Computer Science4 Gibbons A et al. Models of DNA Computation, Proceedings of 21st Internat ional Symposium on 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 1996, MFCS '96, Cracow, Poland, 2-6 Sept. 1996:18~365 Gibbons A et al. DNA Computing,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1997, 8(1):103~1066 Leete T H et al. Massively Parallel DNA Computation: Expansion of Symbol ic Determinants,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Annual Meeting on DNA based Computers , June 1996:49~667 MacDonaill D A. On the Scalability of Molecular Computational Solutions to N P Problems, The 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 1996, 2(2): 8 7~958 Murphy R C et al. A New Algorithm for DNA Based Computation, Proceedings of 199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ICEC '97), I ndianapolis, IN, USA, 13-16 April 1997:207~2129 Reif J H. Parallel Molecular Computation: Models and Simulations, In Proceed ings of the Seventh Annual ACM Symposium on Parallel Algorithms and Architecture s, Santa Barbara, June 1995, http://www.cs.duke.edu/~reif/HomePage.html10 Rooβ 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DNA-Computing, Proceedings of 1997 2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ple-Valued Logic, Antigonish, NS, Canada, 28-30 May 1997:3~911 Roo β D, Wagner K W. On the Power of DNA-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mput ation, 1996, 131(2):95~10912 Winfree E. On the Computational Power of DNA Annealing and Ligation, In DNA based Computers (E. B. Baum and R. J. Lipton, editors),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 ciety, 1996.13 Zauner K P, Conrad M. Parallel Computing with DNA: toward the Anti-Universa l Machine,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Problem S olving from Nature, Berlin, Germany, 22-26 Sept. 1996:696~70514 Deaton R et al. A DNA Based Implementation of an Evolutionary Search for Good Encodings for DNA Computation, Proceedings of 199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 erence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Indianapolis, IN, USA, 13-16 April 1997:267 ~27115 Doi H, Furusawa M. Evolution is Promoted by Asymmetrical Mutations in DNA Re plication-Genetic Algorithm with Double-Stranded DNA, Fujitsu Scientific and T echnical Journal, 1996, 32(2):248~25516 Farhat N H, Hernandez E D M. Logistic Networks with DNA-Like Encoding and I nteraction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 Malaga-Torremolinos, Spain, 7-9 June 1995:215~22217 Manganaro G, Gyvez J P D. DNA Computing Based on Chaos, Proceedings of 199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ICEC '97), Indianapol is, IN, USA, 13-16 April 1997:255~26018 Nakano K et al. A Self-Organizing System with Cell-Specialization, Pro ceedings of 199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Indi anapolis, IN, USA, 13-16 April 1997:279~28419 Russo M F et al. An Improved DNA Encoding Scheme for Neural Network Mode ling, World Congress on Neural Networks-San Diego. 1994 International Neural Net work Society Annual Meeting, San Diego, CA, USA, 5-9 June 1994, I/354~35920 Walter K. Nonlinear Computation in the I Ching, Symbiosis of Human and Artif act,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 ction, Tokyo, Japan, 9-14 July 1995, B/1053~105721 Yoshikawa T et al. Emergence of Effective Fuzzy Rules for Controlling Mo bile Robots Using DNA Coding Method, Proceedings of 199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 erence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ICEC'96), Nagoya, Japan, 20-22 May 1996:581 ~58622 Yoshikawa T et al. DNA Coding Method and a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for Acquisition of Fuzzy Control Rules,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FUZZ-IEEE '96), New Orleans, LA, USA, 8-11 Sept. 19 96, 3:2194~220023 Yoshikawa T et al. The Effects of Combination of DNA Coding Method with Pseudo-Bacterial GA, Proceedings of 199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olu tionary Computation (ICEC '97), Indianapolis, IN, USA, 13-16 April 1997:285~29024 Kari L. DNA Computing: Arrival of Biological Mathematics, The Mathematical I ntelligencer, 1997, 19(2): 9~2225 Csuhaj Varju E et al. DNA Computing Based on Splicing: Universality Resu lts, Proceedings of First Annual Pacific Symposium on Biocomputing, Hawaii, (L. Hunter, T. E. Klein, eds), World Sci. Publ., Singapore, 1996:179~19026 Rozen D E et al. Molecular Computing: Does DNA Compute? Current Biology, 1996, 6(3): 254~25727 Beaver D. Computing with DNA,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 1995, 2(1): 1~828 Smith W, Schweitzer A. DNA Computers in Vitro and Vivo, DIMACS Workshop on D NA Based Computing, Princeton, April 199529 Rothemund P. A DNA and Restriction Enzyme Implementation of Turing Machine, In DNA based Computers (E. B. Baum and R. J. Lipton, editors), American Mathemat ical Society, 1996:75~11930 Baum E B. Building an Associative Memory Vastly Larger than the Brain, Scien ce, 1995, 268: 583~58531 Lipton R J. DNA Solution of Hard Computational Problems, Science, 1995, 268( 5210): 542~54532 Adleman L. On Constructing a Molecular Computer, In DNA based computers (E. B. Baum and R. J. Lipton, editors),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96, 27: 1~2 133 Head T. Splicing Schemes and DNA, Nanobiology, 1992, 1: 335~34234 Paun G. On the Power of the Splicing Ope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 puter Mathematics, 1995, 59: 27~3535 Paun G. Splicing Systems with Targets Are Computationally Universal, Informa tion Processing Letters, 1996, 59(3): 129~13336 Paun G et al. Computing by Splicing,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1996, 168(2):321~33637 Paun G, Salomaa A. DNA Computing Based on the Splicing Operation, Mathematic a japonicae, 1996, 43(3): 60738 Paun G et al. Computing by Splicing: Programmed and Evolving Splicing Sy stems, Proceedings of 199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olutionary Computa tion, Indianapolis, IN, USA, 13-16 April 1997:273~27739 Head T. Formal Language Theory and DNA: an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ve Capaci ty of Specific Recombination Behaviors, Bulletin of Mathematical Biology, 49, 19 87:737~75940 Kari L et al. At the Crossroads of DNA Computing and Formal Languages: C haracterizing Recursively Enumerable Languages by Insertion-Deletion Systems, P roceedings of 3rd DIMACS Workshop on DNA-Based Computers, Philadelphia, June 1 997:318~33341 Kari L et al. DNA Computing by Using Sticker Systems, To appear in Acta Informatica42 Roweis S et al. A Sticker Based Architecture for DNA Computation, Procee dings of the Second Annual Meeting on DNA based Computers, June 1996:1~2743 Csuhaj-Varju E et al. Test Tube Distributed Systems Based on Splicing, Computers and AI, 1996, 15(2~3): 211~23244 Freund R, Freund F. Test Tube Systems with Controlled Applications of Rules, Proceedings of 199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 ICEC '97), Indianapolis, IN, USA, 13-16 April 1997:237~24245 Jonoska N, Karl S A. Ligation Experiments in Computing with DNA, Proceedings of 199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Indianapolis , IN, USA, 13-16 April 1997:261~26646 Kari L. DNA Computing Based on Insertions and Deletions, Proceedings of Conc eptual Tools for Understanding Dynamics in Biological Systems (Coenoses, N. Kenk el ed.), London, Canada, 1996, 1247 Guarnieri F et al. Making DNA Add, Science, 1996, 273:220~22348 Oliver J S. Computation with DNA-Matrix Multipl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Annual Meeting on DNA based Computers, June 1996:236~24849 Karp R M et al. Error-Resilient DNA Computation, In 7th ACM-SIAM Sympo sium on Discrete Algorithms, 1996:458~46750 Liu Q et al. A Surfaced-Based Approach to DNA Comput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Annual Meeting on DNA based Computers, June 1996:206~21651 Amos M et al. Error-Resistant Implementation of DNA Computation, Procee dings of the Second Annual Meeting on DNA based Computers, June 1996:87~101收稿日期:1998-10-05
|
[
"Art",
"Sports",
"Computer",
"Economy",
"Enviornment"
] |
Computer
|
中国环境科学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9年 第19卷 第1期 Vol.19 No.1 1999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陶福禄 冯宗炜摘要:将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敏感性等级与用MAGIC模型在对应样点计算的临界负荷值相结合,对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进行了研究,并编制了1°×1°经纬度网格的临界负荷图.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硫沉降临界负荷大多在2.3~5.2 g/m2 a 之间,在地域分布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其中临界负荷小于3.0 g / m2a 的极敏感地区为浙江南部、广东与福建交界地区、贵州西南部和广西中部.关键词:酸沉降;敏感性;MAGIC模型;临界负荷中图分类号:X5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1999)01-0014-04Critical loads of acid deposition for ecosystems in South China.TAO Fu-lu, FENG Zong-wei (Department of System Ec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80,China).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9,19(1):14~17Abstract:The critical loads of acid deposition for ecosystems in South China are studied by combining ecosystem sensitivity with site-specific studies, which are done using MAGIC model. A critical load map of acid deposition for ecosystems in South China with a resolution of 1°×1°is produc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ritical loads of sulfur for ecosystems in South China vary from 2.3~5.2 g/m2a and increase from the southeast to the northwest on the whole. The four most sensitive areas where the critical loads are less than 3.0 g/m2a are the south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areas between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the southwest part of Guizhou Province and the central part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Key words:acid deposition;sensitivity;MAGIC model;critical loads中国南方酸雨区迅速扩展,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酸雨区,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是政府部门为控制酸雨危害,制定削减大气酸性污染物排放量的主要依据,我国南方酸雨是典型的硫酸型, 本文中酸沉降临界负荷是指硫沉降的临界负荷.作者在总结国家“七五”、“八五”课题中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将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敏感性等级与用MAGIC模型在其对应样点计算的临界负荷值相结合,对我国南方酸雨区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进行了研究, 并参考文献[1]中介绍的方法,编制了1°×1°(经纬度)网格中国南方生态系统酸沉降临界负荷图.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全境以及四川和云南的东部,属于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气候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区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除北部外一般都超过1000mm;各地年平均温度在16 ~20℃左右;土壤是赤红壤、红壤和黄棕壤,其中红壤是主要的地带性土壤.充足的光热条件和充沛的降水给这一地区的农林业生产带来有利条件,同时使土壤遭受强烈的风化淋溶作用,土壤酸化作用明显,降水酸度较大.2 研究方法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与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敏感性,都反映了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缓冲能力,较大范围地区酸沉降临界负荷往往首先对该区生态系统进行敏感性评价,再结合样点研究给每个敏感性等级赋予临界负荷区间值[1].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敏感性评价应当依据影响点位敏感性的环境因子,根据前人的研究及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岩石类型、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以及水分盈亏量4个因子.岩石类型常用来表征点位的风化速率,可根据其风化速率的快慢将其分为两类:含有硅质和其它低风化速率的岩石,例如花岗岩,缓冲能力低;石灰岩等风化速率高的岩石,缓冲能力高.土壤类型可根据其pH值、盐基饱和度和阳离子交换总量(CEC)分为两类:强酸性热带土壤(如强淋溶土和铁铝土)、酸性土壤(如灰化土和有机土)为敏感性土壤;富含营养的非钙质土壤、含钙土及干旱区发育的土壤为非敏感性土壤.不同的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状况对酸沉降有不同的作用,针叶林增加点位的敏感性,阔叶林覆盖的点位对酸沉降的敏感性较低,农耕地对酸沉降的敏感性最低.水分盈余量是降雨量和蒸发量之差,水分盈余量越大,盐离子的淋溶越强烈,对酸沉降就更敏感.利用周修萍建立的亚热带生态系统相对敏感性分级指标[2],对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敏感性进行评价.软件采用ARC/IFO 系统,土壤类型图、岩石类型图、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图[3]以及水分盈亏图[4]用数字化仪输入.研究区经度跨度21°,纬度跨度16°,以 1°×1°为制图单元,为叠加分析时统计方便,将各制图单元分为20×20共400份,栅格化后得到的地图为320行×420列,然后进行叠加分析,计算各栅格的敏感性等级指数,以其面积加权平均值作为制图单元的敏感性等级指数.根据后者将敏感性分为极敏感、敏感、中等敏感、较不敏感和不敏感5个等级.MAGIC模型即集水区地下水酸化模型(Model of Acidification of Groundwater in Catchments)[5]是一个动态的地球化学模型.MAGIC 模型考虑了控制土壤酸化的一些主要土壤化学过程,把SO42-吸附作为一个重要的土壤过程进行考虑,对我国南方硫酸型的酸沉降和以红黄壤为主的地区是比较适合的,故在该研究中选用该模型进行样点研究.鉴于“七五”、“八五”期间的研究多在我国的西南和东部地区,作者在两广及云南的一些地区进行了补充研究,将这些研究一并作为样点,根据样点所在敏感性评价中的等级,给每个敏感性等级赋予临界负荷区间值.3 结果与讨论表1列举了在两广、云南的研究结果及“七五”、“八五”期间前人在中国西南和东部地区的研究结果,同时也列举了这些样点在敏感性评价中的等级.由表1可知,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大多在2.3~5.2 g/m2a 范围内,分属5个敏感性等级,其间的对应关系见表2.表1 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敏感性等级Table 1 Critical loads of acid deposition and sensitivity class for ecosystems in some areas of South China地点所在经纬度敏感性等级临界负荷(g/m2a)地点所在经纬度敏感性等级临界负荷(g/m2a)广东省*广州中山湛江潮州113~114, 23~24113~114, 22~23110~111, 21~22116~117, 23~24ⅣⅣⅢⅡ4.24.23.83.4云南省*昆明个旧楚雄文山102~103, 25~26103~104, 23~24101~102, 25~26104~105, 23~24ⅢⅣⅢⅣ3.84.33.94.4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桂林玉林百色柳州[6]108~109, 22~23110~111, 25~26110~111, 22~23106~107, 23~24109~110, 24~25ⅡⅢⅢⅣⅠ3.33.53.54.30.7~3.2 浙江省**丽水台州衢州宁波绍兴119~120, 28~29121~122, 28~29118~119, 28~29121~122, 29~30120~121, 29~30ⅠⅡⅠⅡⅡ2.93.42.63.03.5福建省**漳州龙岩泉洲三明福州南平宁德117~118, 24~25116~117, 25~26118~119, 24~25117~118, 26~27119~120, 26~27117~119, 26~28119~120, 26~27ⅡⅠⅡⅡⅡⅡⅡ3.32.83.03.23.23.13.3湖北省**咸宁鄂西随州黄冈宜昌郧阳114~115, 29~30109~110, 30~31113~114, 31~32115~116, 30~31111~112, 30~31110~111, 32~33ⅡⅣⅤⅣⅤⅤ3.44.55.24.54.74.7安徽省**黄山宣城安庆六安117~119, 29~30118~119, 30~31116~117, 30~31116~117, 31~32ⅡⅡⅢⅣ3.43.04.04.4江苏省**宁镇丘陵区六合~江浦高淳~滦水118~119, 31~32118~119, 32~33119~120, 31~32ⅣⅣⅢ3.83.83.6湖南省**常德怀化零陵郴州益阳邵阳长沙岳阳吉首111~112, 28~30110~111, 27~28111~112, 25~26113~114, 26 ~27111~112, 27~28113~114, 28~29113~114, 29~30109~110, 28~29109~110, 28~29ⅢⅢⅢⅡⅡⅢⅢⅢⅢ3.73.84.03.53.53.53.54.03.9江西省**宜春永丰井冈山赣州上饶景德镇114~116, 27~29115~116,27~28114~115, 26~27114~115, 25~26116~118, 28~29116~118, 29~30ⅢⅡⅡⅡⅢⅡ4.03.53.43.13.53.4贵州中部黄壤[7]104~106, 27~28Ⅰ~ Ⅱ2.3~3.3四川盆地紫色土[7]104~108, 29~32~Ⅳ4.2注:* 本研究计算 ** 来源于国家“八. 五”科技攻关课题(85-916-01)“中国酸沉降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课题总报告)表2 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敏感性等级及其临界负荷范围Table 2 Sensitivity class to acid deposition and itscritical load range for ecosystems in South China敏感性等级敏感性临界负荷(g/m2a)Ⅰ极敏感< 3.0Ⅱ敏感3.0 ~3.5Ⅲ中等敏感3.5 ~ 4.0Ⅳ较不敏感4.0 ~ 4.5Ⅴ不敏感> 4.5由表2及评价结果,编制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图(图1).由图1可知,中国南方生态系统酸沉降临界负荷在地域分布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这与中国气候、土壤及植被地带性分布基本一致.东南沿海地区,水热条件丰富,脱硅富铝化作用强烈的红壤广泛分布;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等酸性结晶岩,因此这些地区的临界负荷较低;而江苏和安徽北部,土壤主要为水稻土和潮土,对酸沉降的缓冲能力较强,临界负荷较大.贵州西南部在高温湿润生物气候条件下,黄壤成土母质风化后硅酸盐矿物大量分解,土壤淋溶强烈,铁铝相对聚集,使该地区酸沉降临界负荷较低,为2.3~3.3 g/m2a.图1 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Fig.1 Critical loads map of acid deposition for ecosystems in South China临界负荷小于3.5 g/m2a的敏感区广泛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4个临界负荷小于3.0g/m2a的极敏感区是浙江南部、广东与福建交界地区、贵州西南部和广西中部.MAGIC 模型较稳定状态质量平衡模型(SMB)所需的参数多,资料相对难得,较少用于大范围的研究,将其与敏感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用于大范围的研究是可行的.但MAGIC模型没能考虑生物过程的作用,所求得的临界负荷可能偏小,这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本研究结果与以前RAINS-Asia模型的研究结果[8]有较大的差别,前者所求得临界负荷明显较后者大,这是采用不同的模型结果.4 结论4.1 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大多在2.3~5.2 g/m2a;在地域分布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这与中国气候、土壤及植被的地带性分布基本一致.4.2 4个临界负荷小于3.0 g/m2a的极敏感区是浙江南部、广东与福建交界地区、贵州西南部和广西中部.基金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96-911-05-03)作者简介:陶福禄(1970-),男,河南洛阳人,博士,主要从事污染生态、森林生态及GIS等方面的工作.发表论文6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开放室,北京 100080)参考文献:[1] Kuylenstierna J C I,Cambridge H,Cinderby S,et al.Terrestrial ecosystem sensitivity to acidic deposi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Water,Air and Soil Pollution, 1995, 85:2319- 2324.[2] 周修萍.我国东部七省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 [J].农村生态环境, 1996, 12 (1):1- 5.[3] 熊 毅,李 锦主编.中国土壤图集 [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6.[4] 高国栋, 陆渝蓉. 中国物理气候图集 [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1.[5] Cosby B J, Wright R F,Hornberger G M,et al. Modeling the effects of acid deposition:estimation of long-term water quality responses in a small forest catchment [J].Water Resour. Res., 1985, 21:1591- 1601.[6] 谢绍东,郝吉明,周中平.柳州地区酸沉降临界负荷的确定 [J].环境科学, 1996, 17(5):1- 4.[7] 赵殿五,张晓山,熊际翎.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903- 911.[8] Hetlelingh J P,Sverdrup H, Zhao D. Deriving critical loads for Asia [J].Water,Air and Soil Pollution,1995,85:2565- 2570.收稿日期:1998-08-27
|
[
"Communication",
"Enviornment",
"Medical",
"Military",
"Economy",
"Philosophy",
"Mine",
"Literature",
"Sports",
"Agriculture",
"Electronics",
"Computer"
] |
Enviornment
|
产业与环境INDUSTRY AND ENVIRONMENT1998年 第20卷 第4期 Vol.20 No.4 1998科技期刊APELL简 讯THE APELL NEWSLETTE联合国环境署工业与环境中心致力于地方级应急意识与准备的网络简讯UNEP IE 《产业与环境》增刊"TransAPELL"联合国环境署工业与环境中心高兴地宣布,“TransAPELL”的定稿版本将于1998年初可供利用.TransAEPLL将指导如何使原来为固定设施发展的APELL方法论适用于危险物品公路、铁路和管道运输过程中发生的事故的准备规划.这种指导分三部分:TransAPELL方法论;其应用的案例研究,根据两个中试项目的经验编写;和一系列技术性附录.TransAPELL的编制始于1994年,得到了与当时的常设APELL高级工业顾问John Morton协同工作的瑞典救援服务局(SRSA)的支持.初稿于1994年12月送交APELL顾问组讨论,第二稿,即一个更成熟的版本,提交给1996年10月APELL会议讨论.一个非凡的特色是,该文件是通过中试项目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不像以前的APELL技术指南那样是由专家发展到一种可发表状态,然后进行后续试验.在SRSA和John Morton的帮助下,克里斯蒂娜港(瑞典)和陶格夫匹尔斯(拉脱维亚)得到了第一稿,并用它开展工作.从这些经验汲取的教训已经编入该指南中.克里斯蒂娜港火灾与救援服务局副局长Par Modin先生向1996年10月APELL会议介绍了该市用TransAPELL开展工作的经验.以下是他的讲稿经过编辑加工的版本.TransAPELL在克里斯蒂娜港Per Modin为什么在克里斯蒂娜港率先实施TranAPELL?有许多危险物品运输从克里斯蒂娜港地区附近或上空通过.这里有两条大型公路干道、一条铁路、维纳恩湖主要港口之一和进出卡尔斯塔德附近机场的空中交通.该市已经历过两次危险物品交通事故.1960年代初,它制订了瑞典第一个危险货物运输路线指定系统.因此,它既对这个问题有兴趣,也有对付这个问题的经验.TransAPELL如何开始?1995年3月,SRSA邀请我们参加TranSAPELL项目.第一步是组织一个初次研讨会.这一阶段,至关重要的是让恰当人员参加,既决策者和有所涉及服务的实际知识的人员.如果能把政客包括在内,则他们将有更好的动机来支持这一进程的随后发展.我们发现,参加者大多数不会业已互相认识,而且,一个好主意是给他们安排好座位,使得他们大家能互相看见,并给他们提供写上名字和单位的号牌.一种开始方式是讨论真实事故的报告.如果还没有这样的报告可供利用,则可以讨论一个案例研究情景.这种办法当我们后来在拉脱维亚的陶格夫匹尔斯照搬时很管用.终于确认了约25名利害攸关者来参加初次研讨会:供应商和承运商;警察、消防和急救服务部门;当地医院;铁路和港口当局;当地联合警报中心;以及市政府的卫生、环境、水、道路和信息与公共关系部门.很快就了解到,很多参加者对应急规划很少知道或一无所知.决定:◆所有参加者都应调研在各自服务部门中心已经存在着什么计划,并在任何东西都不到位的情况下着手搞这些计划;◆对公路干线、铁路和港口应当进行危险物品流研究;◆应当调研当前指定让危险物品运输通过的道路的路况,因为这可能引起事故.TransAPELL组织一开始就决定,克里斯蒂娜港应当在两年内有一个能发挥作用的TransAPELL计划.起初,Trans-APELL组的会议每月举行一次,以期迫使人们推动各自的任务并能介绍有关结果.在第3次每月例会,决定设立4个小组,即运输小组、港务小组、灾害规划小组和信息小组.终于,这个TransAPELL大组能够减少到每年两次会议,而每个小组继 续每年开会3―4次.目前也有各服务部门操作人员的“小型TransAPELL”会议,以期互相了解各自的职能.运输路线铁路当局很容易就能供给关于所运载危险物品的类型和数量的信息.大约30种物质经常用铁路运输,但大部分里程只涉及6种物质:氯、二硫化碳、硝酸铵、硫酸、液化石油气(LPG)、和盐酸.氯和液化石油气被评价为代表最大风险,因此,这些是特殊研究的对象.港口主要应付乙醇和石油.在公路干道上7个地点,在4个不同的日子,进行了一项摄像监视研究.这显示,有3300辆重型货车通过,其中约7.5%运载危险物品,包括石油、柴油和盐酸.这些调查给了我们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在事故的情况下期待着什么.我们也进行了一个关于道路的状况和方向与事故的潜在后果之间的联系的项目,例如,水源地及其它水系附近一条狭窄、弯曲的道路、水净化厂、土沉积和基岩的组合.这使我们能确认那些可能发生最坏环境损害的地点并绘成地图,从而能考虑补救措施例如路边障碍.当我通过近10年来的消防队记录进行回顾时,我可以看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故事实上恰好发生在这些地方.因此,做这种研究的一种较省钱(倘若较精确)的方式应是把真实事故的记录与当地的地理条件加以比较.应急计划TransAPELL组讨论了尽可能多的紧急状况的应急计划,从而能利用全组的知识.例如,消防队缺乏一个应付火车出轨的计划.反过来,铁路当局有这一方面的详细计划,救火服务部门可以利用这种计划.确认的其它弱点是:◆到达医院的患者的去污染程度;◆在大疏散的情况下警察如何疏导交通流和如何保护财产的计划;◆水主管当局关于部分或完全中断水供应的计划.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已经产生而可供利用,但它们不是广泛已知或有案可查的.演 习到1995年11月,我们已经检验了我们新的准备水平.举行了两个演习:一个是理论的,一个是实际的.理论演习在消防队总部举行.市议会和新闻界应邀到场,并在结束时举行新闻发布会.着手进行两个演习.“简单”演习涉及柴油泄漏对供应该市饮用水的湖的污染.已经为这种偶然事故制订了十分详细的计划.更复杂的情景涉及在铁道货场发生的运氨货车的相撞事故.一个小泄漏不断恶化,有必要发出有“重要情况”的警报信号,即指出人们应当呆在家里,紧闭门窗,和听无线电广播.要采取的决定之一是2000人是否要疏散.他们应当到哪里去?他们应当如何得到食品?他们应当在哪里睡觉?在他们不在家期间他们的财产应当如何受到保护?应当如何把他们送回去?显而易见的是,警察和市政当局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及其它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计划.实际演习涉及20名士兵卷入一次有载氨轨道车的事故中.8人受到污染.1人用一辆私人小轿车送到医院,当他到达仍处于受污染状态的紧急入口时引起了很多问题.其余人员由消防队用4℃的水去污染.因此,主要问题是让受害人保持温暖直至救护车到达.在以往14年中每年举行一次实际演习.然而,这次演习由于TransAPELL工作的缘故,各服务部门之间的合作有了显著改善.现实生活教训在这一段时期中,我幸运或不幸运得足以有一些真实事故.在一次撞车之后,在现场泄漏了15吨盐酸.两辆液化石油气槽车出轨并几乎翻车.我们拍摄了照片、起草了报告,从而使每个人可以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在另一次偶然机会,一些孩子在街上发现了一种放射性医学制剂.他们把它交给他们的教师,在消防队得到这个消息之前警察把它移送到森林中去.我们能够确定,只要玻璃圆筒原封不动,它就是无害的.这次实际活动总共需要约20分钟.此时,问题才真正开始,因为我们经历了非常强烈的、对来自媒体的信息的需求.因此,我们了解到,就连一个很小的、几乎无害的事故也会需要数小时努力才能宣布新闻发布和举行新闻发布会.结 语本计划是要更广泛地扩展TransAPELL进展和继续增强对于危险物品运输事故的可能性的意识和准备.一旦采纳,TransAEPLL就变成一种救生方法.后 记由于这个报告是去年作的,因而又有了两个进一步发展:◆公路局已经开始沿紧挨着淡水库的公路修建防护墙.◆克里斯蒂娜港的消防和救援服务机构已经与另外5个社区的同类机构合并,以期省钱.克里斯蒂娜港的TransAPELL组利用这个机会为来自其它社区的总共58人安排了一次小型的TransAPELL研讨会.这些社区现已决定开始自己的TransAPELL并将在1998年初举办各自的研讨会.秘 书 处 消 息Ernst Goldschmitt博士于1997年10月1日加入联合国环境署工业与环境中心,继John Morton、David Thwaites和Bob Young之后成为APELL的新的高级工业顾问.他是拜耳化学(德国)公司通过化学工业联合会欧洲理事会(CEFIC)、在化学协会国际理事会(ICCA)的支持下派遗到联合国环境署工作的.Goldschmitt博士1975年作为一名研究化学家在拜耳公司开始了他的生涯,1989-1992年是一名工厂经理.1982-1992年他到国外工作,先在南非,然后在印度.1982年,他成为拜耳南非公司的工程经理,负责约翰内斯堡和帕尔/开普敦的工厂.他也在约翰内斯堡附近建了一座新厂,领导了马普托(莫桑比克)和哈拉雷(津巴布韦)的小规模配方厂的规划、建设和投产.1988年,他去印度,在这里他先当工程主任,然后从1990年起任塔内(Thane)拜耳印度公司的技术主任,负责一个生产农用化学品、橡胶化学品和医药供当地消费和出口的厂址的生产与服务.在此期间,他启动并主持了该地区化学品制造公司的编组,旨在改善安全标准、应急规划和应急(与区政府和市政府一道)以及重新区划工业区和住宅区,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在化学品事故的情况下对毗邻人群的风险.从1993年起,Goldschmitt博士成为乌珀塔尔和布龙斯比特尔等地拜耳工厂的环境保护部主管.联合国环境署高兴地欢迎Goldschmitt博士,并感谢拜耳公司、CEFIC和ICCA使这一派遣成为可能.APELL案例研究比《简讯》第15期上的宣布更进一步,《产生与环境》杂志第20卷第3期目前已经可供利用.除关于世界各地重大事故预防与准备的现状的一般性文章外,它还包含下列社区中地方APELL实施的案例研究:上海(中国),巴兰基利亚(哥伦比亚),科林(捷克共和国),马德垃斯(印度),杰尔加瓦(拉脱维亚),和加贝斯(突尼斯).发展中国家中没有收到该“杂志”的《APELL简讯》读者,通过给联合国环境署工业与环境中心写信,就可以免费得到一本该期杂志.经合组织国家的读者可通过如下地址邮购:SMI(Distribution Services)Ltd,PO Box 119,Stevenage,Hertfordshire SG1 4TP,UK.布兰卡港的CAMEO在阿根廷布兰卡港,关于风险分析和评估的委员会或小组(也请参阅以下“国家报告”栏目下的阿根廷)一直在用“计算机辅助应急作业管理”(CAMEO)开展工作,以开发能在APELL进程的全部10个步骤上给用户以帮助的地方危险化学品信息系统.这个小组花3个月时间培训其成员使用该软件,并按当地要求进行修改,从此以后,它通过使用一些特别设计的表格,一直在收集该APELL进程的所有参加者的数据.目前正在用MARPLOT编制当地地图,以便把关于设施、路线、人口密度,医院和消防队地点等的信息变成易于利用的直观形式.“MARPLOT中的一种重要工具是为了更靠近观察而移近的能力……很快就能看见设施周围的大街,也能看到……有最危险化学品的建筑物.突然有一些形像覆盖在平面图上,每一个形像代表一种特定化学品的位置.为了编制应急计划之目的,已经进行了后果分析.利用文献中找到的模式和Mathcad模拟编程,得到了初步结果.利用区域性危险气氛定位(ALOHA),进行了模拟化学品分散事件的进一步研究,这种手段可以连接现有空气监测站,以采集实时大气数据.还打算购买其它计算机工具,以完成风险评价研究.(联系地址:APELL进程协调员,详见以下“国家报告”栏目下的阿根廷)编者注:我们将高兴地在今后各期中刊载描述读者使用CAMEO的经验的其它来稿.MIACC的更安全社区举措加拿大重大工业事故理事会(MIACC)是一个多利害攸关者实体,聚集了加拿大技术事故预防、准备和应急进程的所有参加者.同APELL一样,MIACC是对博帕尔灾难以及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其它灾难的一种反应.MIACC在1996年庆祝它的十周年;APELL的十岁华诞是1998年.MIACC编制了关于事故预防与准备的指南,发起了培训班,并举办了一系列非常成功的“预防、准备和应急”(PPR)年会.目前,它正在通过“更安全社区”举措,致力于其产品与服务的地方级实施.这一举措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区准备计划”,其对象是有显著化学品风险的500多个城市――按照MIACC自己的地点分类体系列为“清单1”地点者.(清单1物质,若以大于所列阈限值的数量使用/贮存/操作,就有引起该地点以外伤亡的高概率).加拿大有许多法律要求制订某一层次的应急计划,但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化学品危险,也没有一个描述削减风险和对化学事故作出恰当反应的专门程序.因此,该计划将促进地方工业界、市政府和社区之间的协作的自愿思路.联邦、省和地方政府、化学及其它有关工业协会、以及各家公司都被要求与各城市一道工作,同心协力实施该计划.目前要求“清单1”城市对照MIACC所确定的基准完成其化学品事故准备状态的自我评估,并完成一项问卷调查,此项调查得到的数据将有助于MIACC以及省政府和地方政府确认什么地方需要额外帮助.MIACC将给那些达到所有准备基准的城市颁发达标证书.(联系地址:MIACC,265 Carling Avenue,Suite 600,Ottawa,Ontario K1S 2EN.)国 家 报 告阿根廷(见第8期第3页,第13期第3页,和第14期第2页)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布兰卡港的APELL协调组已经设立了4个委员会或小组,覆盖评估和风险分析;应急;意识与推广;以及新闻界和财务.第一组一直在用CAMEO广泛开展工作,以上给出了其发展的更详细报告(“布兰卡港的CAMEO”).应急组已经根据穆尔(加拿大)模式和塔拉戈纳(西班牙)模式编制了一份一体化应急计划.一旦审议过程完成,就要进行全规模演习.这个组也将负责组织第一批应急队员培训,目前正在一支包括工厂医务人员在内的队伍的帮助下编制医疗应急队员工作程序.意识与推广组进行了舆论调查,包括查明人们对应急准备想知道些什么和查明他们当前的知识水平,以此作为衡量今后向公众提供信息方面的进展的基线.已经举办了工厂管理者、第一应急者、当地政客与社区代表之间的会议.1996年10月和1997年10月为协调组和4个小组的成员举办了风险沟通研讨会.(联系地址:Ing Nestor H.Sposito.APELL Process Coordinator,Petroquimica Bahia Blanca,Av.San Martin SN,8103 Ing White,CC555,8000 Bahia Blanca.)捷克共和国(见第6期第2页,第7期第2页,第10/11期第3页,和第14期第3页)1997年9月29日―10月3日,来自捷克共和国和德国“德累斯顿工业三角”的应急当局的150名代表出席了在莫斯特举行的“工业紧急状态预防与应急规划”研讨会.他们全部参与了1996年11月对莫斯特石油化学炼制厂一场大火的应急行动,而且利用这次机会从此次经历中吸取教训,并起草了改进的应急计划.APELL计划的一位代表也出席会议.介绍欧盟关于重大事故隐患(MAH)装置的立法,有人提议要让捷克立法与该立法相一致.举行了一次大规模实践演习,包括“受害者”的分级处置.新闻界作了全面报道.已经制作了原发火灾和演习的录像带.联系地址:Occupational Safety Research Institute (OSRI).Jeruzalemska 9,116 52 Prague 1.)印 度(见第6期第3页,第8期第3页,第9期第3页,第10/11期第3页,第12期第3页和第14期第3页)由国家安全理事会在世界环境中心(WEC)支持下实施的五年APELL-LAMP(地方意识与缓解计划)项目于1997年6月完成.然而,在该项目下设立的国家顾问委员会已经同意,所启动的活动应当在6个试验区域继续进行.同时,环境与森林部已经颁布了化学品事故(应急计划与应急)条例1996.这些条例规定在中央、邦、区和地方层次上设立危机组,其基础广泛的组员资格大体上沿用APELL协调组的各项标准.这些危机组的责任包括:◆化学品事故意识、准备与应急的总负责;◆建立危机警报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室和各级政府的信息联网系统;◆向公众提供信息.国家安全理事会欢迎这些条例,将其视为该国所有工业区中开展化学品应急准备的一种宝贵助推器.(联系地址:National Safety Council,PO Box 26754,CLI Building,Sion Bombay 400 022.)俄罗斯联邦(见第6期第3页和第10/11期第4页1997年1月,俄罗斯联邦民防、应急和自然灾害后果消除国家委员会(EMERCOM)与瑞典政府代表商定在俄罗斯西北部巴伦支地区举办一系列APELL研讨会.第一次研讨会于1997年5月12-14日在卡累利阿共和国彼得罗莎沃茨克举行,有48名与会者出席.卡累利阿的工业正在进行重大结构调整,有人担心这可能导致安全水平降低.在介绍当地情况和APELL进程之后,与会者进行了两次角色扮演练习,一次涉及一起严重交通事故,另一次涉及工厂氯气泄漏.这些练习显示地方级协调的重要性,和需要修改原来为战时状态制订的应急计划,使之适用当前和平时期的问题.他们也强调缺乏关于固定设施上危险材料处置和危险物品运输流的可供利用信息.介绍了克里斯蒂娜港的TransAPELL项目,包括通过一批较小的小组开展工作以期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做法.已经商定彼得罗莎沃茨克应当接受APELL原则,并计划第二次研讨会在摩尔曼斯克地区举行.(联系地址:Swedish National Rescue Services Agency,Raddnigns S-65180 Ka-rlstad,Sweden.)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见第4期第2页和第8期第4页)1997年10月8-10日在西班牙港举行一次关于“减少工业灾害影响”的研讨会,作为特立尼达与“国际自然灾害削减十年”(IDNDR)有关的活动的一部分.特立尼达自从出席1990年7月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APELL研讨会以来一直致力于APELL进程和计划.因此,在此次研讨会上介绍了APELL.国家紧急状况管理局(NEMA)目前正在利目APELL思路,在3个工业区(洛茨海,利萨斯角,和福蒂因角-拉布雷亚)启动一个社区意识与准备项目.这不仅旨在提高社区意识与应急能力,而且也旨在安装社区预警与安全信息系统,和旨在通过西印度大学启动一个关于靠近工业区的家庭中一个房间的安全避难建设的研究项目.(联系地址:NEMA.Ministry of National Security,NBS Radio Building(Ground Floor),17 Abercromby Street,Port of Spain.)有 关 活 动◆寒冷气候与冰条件下安全与清洁工业发展研讨会.1997年8月11-13日,瑞典罗瑟斯堡.对北极理事会应急预防、准备和应急计划(EPPR)工作的一份贡献.覆盖的话题包括:国际合作;风险分析;工业活动中预防与准备;陆地上的危险运输活动;海上溢油;和瑞典在这一领域的政策与资源.(联系地址:Mingistry of Defence,S-103 33 Stockholm,Sweden.)◆世界液化石油气(LPG)论坛.世界LPG协会(WLPGA)组织、1997年10月15-17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本年度年会.安全是一个重要主题,介绍了APELL进程与计划.(联系地址:WLPGA,4 avénue Hoche,75008 Paris.)◆健康危机与因特网――关于利用因特网开展灾害与流行病工作的国际会议.1997年11月18―21日,哥伦比亚圣菲德波哥大.世界卫生组织、泛美卫生组织和哥伦比亚卫生部.目的是交流信息,和提出关于利用因特网进行健康危机的准备规划、战略决策与运作协调的建议.预期结果包括:关于利用因特网进行减灾和流行病检测与控制的案例研究;确认现有信息源;以及疾病爆发预警和减灾与备灾所涉及的机构和个人之间新型电子联系.(联系地址:WHO,EMC Division,20 Avenue Appia,CH-1211 Geneva,Switzerland;or PAHO,Emergency Preparedness Programme,525 23rd Street NW,Washington D.C.20037,USA.)◆APOSHO 14――亚洲与太平洋职业卫生与安全组织第14次年会,1998年4月21―23日,韩国汉城,韩国工业安全公司(KISCO)主题是“共同安全”.专题会话题包括:工作上健康与安全的管理;安全工程与技术;隐患确认和风险评价;建筑安全;职业健康;工业卫生;职业环境改造学;及安全文化和职业健康与安全培训.(联系地址:KISCO,34―4 Kusan-dong,Pupyunggu,Inchon,Korea 403-711.)
|
[
"Agriculture",
"Military",
"Energy",
"Medical",
"Literature",
"Enviornment",
"Transport",
"Politics"
] |
Enviornment
|
【 文献号 】2-673 【原文出处】社会主义论坛 【原刊地名】昆明 【原刊期号】200004 【原刊页号】13~14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复印期号】200006 【 标 题 】关于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发展绿色农业的思考 【 作 者 】李国华 【作者简介】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农工部副部长 【 正 文 】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共云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抓住机遇,从云南实际出发,及时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中华生物谷,把云南建成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的国际大通道的战略构想,这是21世纪振兴云南经济的战略决策。我们有当年被称为“蓝色文明”的沿海改革开放和特区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作借鉴,所以,对今天被称为“绿色文明”的西部大开发,我们充满信心。“绿色文明”建设,是人类绿色本原的回归自然,是云南绿色经济强省的呼声,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升华和飞跃。在振兴云南经济和富民强省的伟大使命感召下,对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谈几点思考:一、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业的再认识所谓绿色农业,是与绿色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绿色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农业生产体系,是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的开放型农业系统。建设绿色农业是一场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具有云南优势的知识密集型农业。绿色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云南农业的未来和方向,是云南农业的希望和成功之所在,是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基础。二、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内容绿色农业是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内容,没有绿色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这是由农业的地位和特点决定的。从生产的流程和顺序来看,绿色农业是绿色经济的原料基地,是第一车间,我省现有的传统产业以及正在加速培养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包括烟、糖、茶、胶产业、旅游业、生物技术等的开发,对农业都具有高度的依赖性。从农业的地位来看,经过五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我省国民收入的75%,财政收入的70%,外汇收入的60%,轻工业原料的80%,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从绿色产品的内容来看,一类是可食用的绿色食品,另一类是非食用绿色产品。绿色食品是自然、安全、营养、无公害的食品,绿色食品是绿色农业的重要产品。从绿色经济的内涵来看,支撑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成分都与农业密切相关,如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林业和旅游业。既是特色农业又是旅游观光业,绿色经济的内涵在不断延伸、扩大和丰富。三、认真制定绿色农业的发展规划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省委和省政府已经作出了决策,为云南21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纲要》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落实纲要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要有全面的包括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总体规划和宏观战略安排。要有产业发展思路、区域经济布局和市场定位。农业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是体现绿色的基本原则,即突出产业特色、科技决胜、机制创新、以人为本、富民强省的原则。体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配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与文化的相互融合。规划要以生态经济平衡作为优先考虑的原则,要体现云南的气候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坝区、山区、边疆、内地,要从规划对象的实际出发,体现各自的特点和个性,要因地制宜和扬长避短。同时,农业的规划要与加工企业的布局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在发展思路上,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变。二是由常规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三是由一般产品向名牌产品的转变。四是由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根据我省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行分类指导,走“绿色(特色)+规模+科技+名牌”的发展路子。广大民族地区和山区,在保护生态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把安全食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和名牌产品的生产组织起来,走具有云南特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坝区,在规模化区域化种植、养殖的基础上,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商贸业组合起来,走出一条“大流通――大加工――大种植――大养殖”一条龙的订单农业发展之路;在滇中地区选择若干是,建设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园,把农业高新技术组装起来,把绿色农业与知识经济结合起来,把名特优商品包装起来,使之成为全省绿色农业的高科技龙头。四、采取更优惠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没有重点就没有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要采取优惠政策进行重点扶持。一是财政周转金要向绿色农业倾斜。各级财政部门要把扶持绿色农业与发展地方经济、培育财源税源结合起来,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周转金用于扶持绿色农业的发展。二是金融部门要把扶持绿色农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点,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贷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绿色农业企业可以享受国家和省对现有农业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兴办的绿色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可以比照实行国家和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还要研究激励政策,例如对引进的优良种子、种畜(禽)、苗木,凭国家有关机关证明,是否可以“放水养鱼”,在一定时间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四是农业各主管部门要根据省绿色农业发展规划,集中各自的物力、财力,多渠道增加对绿色农业的投入。五是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培训绿色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推广绿色农业典型经验和结合省情州情进行新技术新理论研究。五、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指出:“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丰收,粮食多了,不等于农业的基础已十分牢固了,要注意防止忽视农业的倾向。农业如果出现反复,整个经济工作都会陷入被动。”朱róng@①基总理也强调:“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尤其是在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更要防止忽视、放松农业的倾向。”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边疆农业省,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业生产力水平极不平衡。73个贫困县,506个扶贫攻坚乡,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 贫困程度深,为索取生活的物质,山区25度以上的坡地大都被开垦,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严重。云南虽然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药材之乡”、“生物基因库”、“水电富矿”、“金属王国”、“花卉之乡”、“歌舞之乡”等一顶顶美丽的桂冠,但对很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的优势资源,保护和研究、开发和利用远远不够。影响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最根本原因:一是农业的基础设施脆弱。近年农田水利建设成就辉煌,对436 条流域进行治理,解决了山区1605万人的饮水困难。但是,坡改梯,梯改田,山区节水灌溉,坝区自流灌溉,种子工程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加之原来建设的良田由于受洪灾、泥石流、地震等破坏,要建成高质量的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生态农田”,差距就更大。有的荒山还未根本治理,有的“库、塘、坝”尽管建成了,由于周围山体植被退化,水源涵养林被砍光,“下雨水往山下流,天晴山上渴死牛”,水源枯竭,“库、塘、坝”泥沙沉积,库容缩小,有的成了“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的病害工程,使原设计的对农田灌溉率下降;二是对农业基础地位作用的思想认识不够,讲在嘴上和写在纸上的多,特别是划钱分物,涉及机构和队伍建设,“基础”、“第一”的位置就改变了。一些地方、一些干部,有饭吃“挖基础”,增加农民负担,减少农业投入,忽视了农业的保护和基础的建设。为此,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中华生物谷的发展战略,要从水是农业的命脉,耕地是农业财富的母亲,绿色是农业的根本出发,从“四高四低”的云南省情出发,在农业基础设施上作文章,在省委六次党代会上提出的30字发展思路“打基础,兴科技,调结构,建支柱”上作文章。农业稳是农业兴的基础,农业兴是百业兴的支撑,绿色大农业的振兴是绿色经济强省的基础。六、把发展绿色农业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结合起来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绿色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和目标。近年来,我省农村经济结构虽得到调整和优化,但仍然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经济结构层次仍然较低。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成供大于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需求的双重约束,受此影响,我省主要农副产品的卖难问题交替出现。农业由解决温饱的需求转向适应小康的更高层次要求,质量优、档次高、价格合理的农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此,对农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的市场条件,必须根据国内外市场信息,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品质结构、科学技术结构以及农民的组织结构,使之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变化。当前,要注重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制订绿色农业产品的认定标准和产品目录。二是引导绿色消费,带动结构调整。三是搞好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绿色药品。四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尽快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我省是产糖大省,但生产的都是原糖,没有精糖,不搞加工增值是不行的。五是围绕绿色农业,积极开展“五新”活动,即观念更新、组织结构创新、运行机制创新、分配机制创新和生物技术创新。七、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素质,为绿色农业提供智力支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工业、科技、教育等有关方面的力量,都要向绿色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农副产品相对集中的大农业倾斜,通过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生产经营效益。首先,要针对绿色农业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其次,要抓好粮食、林业、水产、水果、食用菌、橡胶、茶叶、烟叶、花卉、蔬菜、甘蔗、畜禽、珍稀特种养殖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引进试验,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良种普及率。第三,要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农产品保鲜、加工、包装、贮运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拳头名牌产品,同时,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及监测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第四,要大力推广现有科技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选择一批效果显著的绿色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重点加以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第五,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对劳动者的科技文化培训。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和资本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要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农业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农函大、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等,广泛开展对农民的绿色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要设立省级绿色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在高效中开设绿色专业课程,招收本科生或研究生,培养为本省农村经济服务的各类“永久牌”的专业人才。【责任编辑】何飞 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铁的左半部右加容
|
[
"Enviornment",
"Economy",
"Art",
"Education",
"Literature",
"Space",
"Philosophy",
"Mine",
"Energy",
"Politics",
"Transport",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Military",
"Computer",
"History"
] |
Economy
|
【 文献号 】1-2480 【原文出处】教育评论 【原刊地名】福州 【原刊期号】199406 【原刊页号】15-17 【分 类 号】G4 【分 类 名】高等教育 【 作 者 】马超山 【复印期号】199503 【 标 题 】我国高校发展综合化现象浅析 【 正 文 】 所谓高校发展综合化现象,是指高校的专业设置呈现的多样化倾向。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发展综合化趋势很盛,这同世界著名大学发展模式和新技术革命挑战有关,也同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形势和办学者的指导思想有关。正确认识和把握这种现象,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2年开始的院系调整,按照前苏联的模式,将本科高等学校分为三类:文理科性质的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多科性院校,单科性院校。文理和医科一般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工科则按工艺、设备、产品设置专业,专业面很窄。同时,在管理层次上由校、院、系三级改为校、系两级,并在系设置专业,按专业培养人才。第二阶段是“文革”后开始的80年代逐步兴起的高校综合化发展趋势。当然,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少数高校也出现过向综合化发展的迹象,但这毕竟是少数,而且专业面扩充得也不大,80年代综合化发展的现象则比较普遍。综合性大学更加综合。我国原综合性大学主要是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50年代院系调整后,全国有14所大学由教育部办学和管理,以后各省相继建立地方综合性大学。这些大学都是部属和省属重点大学,办学时间较长,办学条件较好,师资力量雄厚。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培养人才的规格与社会需要的差距越来越大,形势要求这些学校逐步发展一些应用、技术、管理等学科专业。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以及一些地方综合性大学等,都正在向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拥有多种应用学科、技术学科、管理学科的新型综合大学方向转变。多科性大学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我国工科院校是以二级学科设置专业,在工科里专业设置面广一些的就成为多科性大学。这些大学先是向理工结合方向转变,然后又向包括文科、管理学科等更加综合的方向发展。如清华大学在80年代恢复理学院,新建经济管理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提出把清华大学建成高水平的以工科为主兼有理科、文科和管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目前设有28个系,其中工科17个,理科4个,文科3个,经济管理学科4个。工科(单科)专门院校的综合化。这些院校过去多数称为“工学院”,在高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80年代以来发展情况也有多种:一是所设工程技术学科专业面扩大,向多科性院校发展,如辽宁工学院等。二是实行以理工结合为主,变成理工大学,如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三是更加综合,变成综合大学,如东南大学等。有的虽然还称工业大学或学院,但所设专业增加了应用理科、应用文科以及经济、管理学科等专业。总之,轻工、化工、建筑、水利电力、邮电、服装、印刷等各类工科(单科)院校,所设专业大都超出了本行业的范围。农、林、医、财经、政法、语言、艺术、体育等院校,虽然不像工科院校那样综合化程度大,但也有综合化的迹象,许多院校设置了其他领域的专业。地方职业大学的综合化。这些大学多为80年代省辖大中城市所办,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都办成综合性的,所设专业包括理工、师范、管理、医科等,只是因各地需求不同而有点差别。师范院校的综合化。不但国家教委所属重点高师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如北京师大现设有管理学院、应用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文学院和理学院也将正式成立;而且省属师范院校和省辖师范专科学校,也大都增办了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高校合并,联合办学。“211”工程的提出,加速了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出现了高校合并、联合办学的强劲势头。如四川大学与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为南昌大学,扬州地区7所学校合并为扬州大学,以及北京东北部5所院校联合办学、长春地区3所院校联合办学、武汉地区4所院校联合办学等等。这些合并、联合办学的高校,现已涉及到200多所,其中有许多是国家重点院校。80年代以来高校综合化发展的特点是:重点高校综合的多,本科院校综合的多,工科院校综合的多,师范院校综合的多。综合化的趋势都是文、理、工、管等兼而有之,但各有侧重。综合化的措施大都是以老专业为依托,尽力减少投资,提高办学效益。综合化的结果还带来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办学层次的增加,一般本科院校都有培养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三个办学层次,改变了本科院校不培养专科生的局面。二是学校管理层次和幅度发生变化,一些规模较大的大学下设学院,系设专业,学校管理层次由院系调整后的院(校)和系二级,变为现在的大学、学院和系三级,并增加了许多新的专业。我国高校发展史上两次重大专业设置变化的情况有所不同。第一次是由综合性、多科性变为单科性,这是学习前苏联而形成的,当然这样做比较符合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第二次是由单科性变为多科性甚至综合性,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 的全面进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之一。我国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而走综合化道路,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发挥高校为社会服务职能所要求的。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是多方面的,而地方所能办的高校有限,原来所设的专业有限,特别是经济营销、电子通讯、美术广告、公共关系、计算机、建筑工程、管理、文秘、财经会计茸ㄒ等瞬牛需求数远远大于 所能培养数,因此地方综合大学、地方职业大学等都力所能及地增办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一些新专业。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地区仅有1所高校─―师专,该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各种人才需要师专培养一部分,这就是一些师专增办非师范专业的重要原因。2.科技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从高械闹澳芸矗我国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 担负着发展科学技术的重任,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各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呈现高度综合的趋势,文理渗透、交叉学科层出不穷,边缘学科迅速发展,一种新兴学科需要许嘞喙啬综合知识协同作战。因此,高校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发展科技的职能作用,就必须实行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从世界科技竞争看,一个国家要富强,提高综合国力,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并且在几个领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高校,特别是全国重点高校是发展科学技术、参与世界科技竞争的重要方面军。把高校办成科研中心,就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着眼于未来的竞争,跟踪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和发展方向,主动在专业和学科建设上不断调整和更新,带动学校教学、科研的全面提高,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3.培养人才的需要。这里包括:其一,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承担任务的增加。例如一些非师范院校因培养师资(主要是职业教育师资)要办师范专业,而师范院校为社会培养多种人才要办非师范专业等。其二,根据新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需要,必须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即要求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其中包括思想境界、知识结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等。具体说就是:要求高校毕业生对国家、社会有高度责任感,有高度的理智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求高校毕业生掌握广泛的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具备吸取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需要;要求高校毕业生既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工作需要。同时,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产业结构由过去的静态向动态发展,一个人的职业变迁将是随时可能的,因而高校毕业生也要有从事多种职业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扩大专业的种类,增加开设课程的门类,除让学生学习主修专业外尽力学习一些辅修专业,以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4.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要适应这种要求,就要不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要发展、要提高,就要不断地创造条件,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1)调整师资队伍结构的能力。层次上尤其要有学科带头人,专业上既有学术型的又有应用型的,能根据社会需要随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2)改造老学科、老专业的能力,能根据新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调整学科和专业方向。(3)充实设备条件的能力,除国家拨款外,学校自己要有较多的、稳定的经济来源。学校走综合化发展道路能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创造必要条件。因为文理、工程和管理学科等相互补充,协调配合,有利于改造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类型,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有利于开展跨学科的重点科学研究,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从而也就有利于老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造、更新,使之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有利于扩大科研选题方向,增强科技开发势头,推动校办产业发展,增加办学资金。当前,高校发展综合化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关系。高校走综合化发展道路是必要的,一方面它有利于高校职能作用的发挥,更好地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这也是世界各国高校发展的一种趋势,目前世界上不但一些著名大学是综合性的,而且大多数一般院校也都在走综合化发展道路。但是,这种必要性和趋势是否要求我国每所高校当前都这样搞呢?不是的。一所院校要不要扩充专业方向、走综合化发展道路,一方面要看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还要看可能,即看是否已具备这种条件。不能因为某省的师专办了非师范类专业,另一省的师专也办这样的专业。办学条件,包括师资,设备等是增办新专业所必须考虑的。我国高教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当前不可能过多地增加投资发展新专业,而要靠高校挖潜。因此,在高校发展综合化问题上,我们要避免和纠正一哄而起的现象。一哄而起的大上,由于不符合实际需要和条件不具备,其结果必然是大下,造成浪费。综合与“特色”的关系。各高校在创立时都是以某几个领域的专业为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专业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方面具备了比较雄厚的基础,取得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高校走综合化发展道路是不是会丢掉原来的特色,形成“殊途同归”的千篇一律的综合性大学的局面?这里面既有办学指导思想问题,也有所采取的具体措施问题。从指导思想上讲,应该保留特色、维护优势、巩固长处,这是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拿出“拳头”产品参与竞争的重要条件。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必须以老专业为主,即工科院校向理、文、管结合方向发展,仍要以工程技术学科专业为主;文理科院校向工、管结合方向发展,仍要以文理科专业为主;师范院校增办非师范专业,仍要以师范专业为主。从措施上讲,各院校在办新专业时,必须以老专业为依托,依靠老专业的师资和设备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发挥优势,挖掘潜力,而不要不顾条件急于上新专业。总之,目前我们不可以扬短避长,忽视甚至放弃社会还需要的长线专业,把主要精力用于新专业的建设上,而是要在继续办好反映学校特色的专业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量力而行增办新专业。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社会需要和学校现有条件是创办新专业的两个必备条件。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大量的,因此增办新专业主要的要看高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一般地讲,具有多年办学历史的高校增加少量的与原有专业相近的专业是可能的,但不能办得太多。即不能因为社会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办什么专业,不能在增设专业的问题上贪多求全,而应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保证原有专业和新增专业的教育质量是增加专业数量的最基本的原则。不要因为增办新专业既影响原有专业的教育质量,又没有办好新专业;既造成两败俱伤,又误人子弟。不要单纯以“创收”(招自费生)为目的,今年办这个专业明年又办那个专业。总之,在增加专业数量的问题上,一定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一定要经过科学论证,逐步进行,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权力下放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过去专业设置的审批权在国家教委,现在下放到省教委(省属院校),这有利于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发展高等教育,调动地方和高校的积极性。但是,在专业设置问题上,全国也有个比例失调的问题。如部委管理高校300余所,所设专业与地方重复的较多,现在也存在专业调整和这些院校的归属问题。而且这些院校力量较强,在增办新专业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这就要从国家的角度考虑专业布局和将来的办学规模。各省、地区在规划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数量时既要考虑所属高校的培养能力,又要考虑部委属高校可能为本地区培养人才的数量。
|
[
"Philosophy",
"Transport",
"Space",
"Literature",
"Politics",
"Energy",
"Economy",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Sports",
"Law",
"Military",
"Medical",
"Mine",
"History"
] |
Sports
|
【 文献号 】2-4157 【原文出处】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607 【原刊页号】⑽ 【分 类 号】G8 【分 类 名】体育 【 作 者 】江正茂 【复印期号】199606 【 标 题 】明确体育方向 造福人民群众――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答本报记者问 【 正 文 】 (本报记者 江正茂)正当我国健儿积极备战亚特兰大奥运会,即将赴大洋彼岸参赛的时候,全国人民又迎来了一个全民健身的高潮――将于6月10日至20 日举行’96全国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这是继去年宣传周之后举办的第二次全国性全民健身宣传活动。为此,记者走访了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请他介绍一下此次全国全民健身周活动有什么新特点和新内容等。记者:伍主任,’96宣传周较之’95宣传周有哪些新特点?伍绍祖:’96宣传周较之’95宣传周有着许多新的特点。一是活动的主题鲜明。’96宣传周把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隆重纪念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光辉题词发表44周年作为主要内容。二是内涵丰富。宣传周期间正逢第26届奥运会即将召开之际,全国人民以积极参与全民健身的实际行动,支持与声援中国体育健儿出征亚特兰大,体现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思想,反映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三是形式多样,重在参与。宣传周内既有文艺演出、街头宣传、设置专栏等宣传活动;又有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年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健身活动;还有以普及体育健身知识、推广科学健身方法为目的的相关科学活动,同时我们还将在全国举行“全国全民健身广播体操表演赛”,这项活动将在全国30个省(区、市)同时进行,参加人数高达100多万,声势浩大。 我相信:通过这次宣传周活动,必将使全民健身计划更加深入人心,一个全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潮一定会在中华大地上深入展开。记者:伍主任,您能否谈谈举办“全国全民健身广播体操表演赛”的目的意义吗?伍绍祖:国家体委在这次宣传活动中组织举办“全国全民健身广播体操表演赛”的意义是深远的。自1951年中央和地方广播电台相继开办了广播体操节目以来,国家已经连续推出了七套广播体操,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广播体操活动,形成了中国群众体育的一大特色。1995年,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等9 个单位又联合发出了《关于坚持开展广播体操活动的通知》,广播体操因其具有简单易行,不拘场地器材,运动量适宜,活动部位全面等特点,使之成为我国普及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并且形成传统、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之一。这次举办全国性的表演赛将会对于推广与普及广播体操,增强人民体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增强组织纪律性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1952年6月10日, 毛泽东同志曾为中国体育事业欣然书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光辉题词,它高度概括地为新中国体育事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时光虽然过去了44年,但是今天读来依然十分亲切。国务院去年在全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正是坚持体育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的正确方向,因而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一周年来,我们高兴地看到了一个亿万人民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风气正在全国逐步兴起。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体育的生命力所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把体育工作同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健康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使体育事业之根深植在人民的土壤之中。坚持社会主义体育的人民性,不仅过去和现在是我们所遵循的原则,而且是我们从事体育工作必须永远遵循的原则。记者:伍主任,国家体委在竞技运动方面进行了许多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那么,在全民健身方面,将进行哪些改革?伍绍祖:我们开展体育运动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必须要有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权力下放,把权力下放到各省区市体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各自根据地区特点、民族特点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所需的费用,也由他们去拉赞助,这样就容易搞活搞好。第二是进一步完善法制法规。使一些体育法规具体化,可操作化,便于有关部门根据法规,保护民众的健身权和保证必要的体育活动场所等。第三是进一步收集和推广全民健身方法。国家体委日前已从全国各地征集到许多好的健身方法,不久将汇集成册,出版发行,便于大家科学地开展健身活动。第四是进一步与有关部门配合,广泛持续、有组织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搞全民健身,光靠体委一家不行,还需要工青妇等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目前大连搞了一个10万人的步行上班健身俱乐部,丹东有一支3万多市民的晨练队伍等,这些很有意义, 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有类似的健身大军。随着全民健身宣传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我相信一个新的全民健身热潮,将在中华大地掀起。*
|
[
"Medical",
"Energy",
"Philosophy",
"Sports",
"Computer",
"History",
"Electronics",
"Education",
"Literature",
"Art",
"Enviornment",
"Space",
"Transport",
"Politics"
] |
Sports
|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9年 第25卷 第5期 Vol.25 No.5 1999中国2000年机器人学大会(CCR′2000)――中国第六届机器人学术大会暨中国第四届智能机器人学术研讨会征 文 通 知主办单位: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机器人工程协会、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专家组、国家863计划空间机器人专家组。承办单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学会协办单位:中南工业大学时 间:2000年10月地 点:湖南长沙一、征文范围:● 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经济论题● 机器人新型机构及运动学、动力学● 机器人控制技术及智能控制● 人工智能在机器人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系统与机器人应用工程● 机器人视觉及非视觉传感技术● 人―机器人―机器交互技术及接口● 机器人语言编程及仿真● 遗传算法、进化计算及软计算在机器人中的应用● 机器人学的教育与培训●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智能机器人体系结构及系统技术● 神经网络、多智能体、模拟现实等技术在机器人系统中的应用● 机器人规划与导航● 先进制造技术与机器人● 多媒体技术和多传感融合集成技术● 机器人装配● 工业机器人的新设计方法和新应用● 机器人及自动化的其它内容二、征文要求:1 未在其他会议或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2 反映机器人学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成果.3 文稿必须正式打印;录用论文将要求寄文稿软盘.4 每篇论文篇幅不超过6000字(含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并附50字左右的作者简介.三、关键日期:1 收文截止:2000年3月31日.2 录用通知:2000年4月15日.3 清样截止:2000年6月15日.四、来稿请寄:410083长沙市中南工业大学中国智能机器人学会办公室 刘明收五、录用论文将在核心刊物上以专辑正式出版.联系单位:中南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湖南省长沙市,410083) 联系人:罗安 刘明电话:0731-8876677 8879628 传真:0731-8876677 Email:xinfo@csut.edu.cn
|
[
"History",
"Military",
"Mine",
"Politics",
"Sports",
"Medical",
"Computer",
"Energy",
"Law",
"Agriculture",
"Economy",
"Electronics",
"Art",
"Transport",
"Philosophy",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 |
Computer
|
【 文献号 】3-1157 【原文出处】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原刊地名】福州 【原刊期号】199701 【原刊页号】58-63 【分 类 号】J3 【分 类 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704 【 标 题 】历史的喻象和喻象的历史 ――试论新历史小说的比喻结构与动机【 作 者 】林明 【 正 文 】 八十年代的文坛蕴藏着众多变革的潮流,它相继促发了“先锋文学”和“新写实小说”的浩大声势,一个令人注意的现象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历史小说。这批历史小说不再构筑光辉灿烂的历史故事,对历史的反思也失去了峻切深沉的色彩,它们专注于叙述那些古旧和并不古旧的家庭往事,并以崭新的目光重新审视革命斗争的历史,民俗、宗教、世态、人情从历史帷幕的破裂处源源涌出,迅速占据了历史前台,英雄人物与庸常小人之间的界限被悄悄弥合甚至互相混同,历史上辉煌的光圈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叙述者不断进出历史,在与历史的超距离对话中,这批历史小说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这些小说后来被称作“新历史小说”。试图说明“新历史小说”的内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包含了众多作家(如苏童、叶兆言、余华、格非、孙甘露、池莉、刘震云)风格迥异的历史小说创作,它跨越“先锋”、“新写实”两大阵营,崭新的历史观念和新颖的艺术方法层出不穷,也引发了单个作家历史小说创作的蜕变。其中包含的诸多理论命题如历史小说的虚构性,历史的迷雾化、空间化、颓败化、平俗化、消费化,给传统的历史理论递上了一份充满火药味的挑战书,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对这一大批作家的精心构思实施误读。在真实与虚构之间一个明显的特征在于“新历史小说”已经摆脱了追寻历史本真的硬性规定,一任想象在小说虚构的空间内自由地飞翔。众多的新历史文本讲述的并不是历史上确有的故事,作家对历史事件的兴趣降到了最低点,而以或生动或紧张或琐碎的故事叙述取而代之。叶兆言是讲述这些故事的行家里手,他的“夜泊秦淮”系列分别讲述了四个家庭的故事,在明静流畅的叙述中渗溢出晚清世事人情和生活气息。池莉在她的《预谋杀人》、《凝眸》中讲述了杀人的故事和两对青年男女恋爱的故事,苏童在《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米》中调用古旧的历史肖像,将笔触伸入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生活史,这些故事不再涉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或著名人物,而是转向以往被历史所忽略的凡俗小事或民情风俗,这就避开了先验文本的历史规定,为虚构创设了充分的可能性。在此之前,先锋小说先行一步,已经将历史真实远远地驱逐了;他们的一系列形式实验是建筑在历史存在的退场之上的,他们解构意识很强的形式策略迷失了历史的本相,这在格非设置的叙事空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先前传统历史小说恰恰是将历史的真实放在首要地位,叙事人呈退隐状态并竭力弥合小说叙事和历史真实之间的差距。《红岩》采用革命回忆录的形式保证了小说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红旗谱》、《红日》是作者亲自参与或间接参与的社会斗争的反映。对于取材于较远的历史题材的小说如《李自成》、《曾国藩》、《金瓯缺》、《星星草》,作者无一不是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充分的史料与“建构的想像力”(柯林伍德语)的有机配合,共同修筑了遥远的历史情境,为一种“逼真”的历史状态作出承诺。如果说“虚构”和“真实”在古典主义那里还是一对互相排斥的范畴的话,那么随着现代阐释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凯歌行进,它们之间的差异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现代语言学对语词的“再现”能力普遍持悲观态度,他们认为“词语仅仅是在世界其它事物之中的事物而已,它们既显示其力图表示的对象,又将始终含混不清”[①]。因而,后结构主义再现批评认为“再现所依凭的是歪曲的再现”,“一切再现活动都会产生一个边缘化的或遭到排斥的他者(other)”[②],历史小说中真实的基石――语词的透明性遭到了怀疑。历史由于时间的流逝成为一种永恒的“不在”,它永远无法达到那个曾经实有的历史存在。所以,对历史小说而言,它决不是代表了“作为人类活动的总和和相互作用的历史”,而只是一种“对过去的记录叙述或诠释”,历史小说说到底是作为文本形式存在的,历史的文本性质暴露了它的虚构性。在文本中,历史事件的客观性会遭到人们主观性有意无意的融汇改造,散乱的历史事件被一种情节结构或意义结构重新组织,陌生的、混乱的历史被现代人按自己的想象加以解释,类似的工作在历史小说中司空见惯,而且是必不可少,但这将会使历史偏离真实的轨道。因此,在那些极力宣称真实的历史小说,历史虚构大量存在,这也是历史仿真的必要手段。如果说传统历史小说在虚构的时候依然有一个事实真实的基本指向的话,新历史小说则完全滑入了虚构一格,作家的大胆想象早已溢出了历史史实的现实性规定。作家设置一个确定的时空,如“一九三四年”、“枫杨树故乡”(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只不过是为了让事件得以落实在人们的时空经验构架上,它已经失去了为事件的确定性论证的原初意义,许多小说只是在叙事背景上略略勾画几笔时代风云,暗示时间的位置与流动。历史真实的淡化并没有减弱小说的魅力,这得归功于作家“建构的想象力”,它建筑在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在现实的一系列推论关系中将结论置于古老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人类生活体验意义上的真实。苏童的《妻妾成群》是个显而易见的虚构文本,众多活动的人物由于丧失了历史性的根基而漂浮在那个古老恒定的文化时空里,但人物之间的明争暗斗,封建制度强大的无意识力量,人性卑琐丑恶的一面却如此真切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的真实。历史小说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已经如此密切地交错融合在一起,这使人们对小说中史实的考辨失去了意义,“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原貌”这样的批评标准不再适合于大批的新历史文本,历史小说在广袤的历史空间施放出被压抑的众多可能性,它必然要求历史小说批评寻找新的尺度。形式进入历史当代新历史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历史是作为文类,一种特殊的文本而存在的”。[③]无论是编纂学意义上还是文学意义上的,历史总是以某种叙事话语的方式存在,福柯将它称之为“历史叙述”或“历史修辞”,以区别于客观存在的历史。海登・怀特则进一步认为,历史文本从深层结构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文学的想象和虚构,从而将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之间的隔墙彻底拆除了。历史文本无法达到与客观的绝对同一,它总是在追踪那个永恒的“不在”中呈现出话语的意识形态追加,因而,新的批评标准应当以历史话语作为切入口,摆脱真实与虚构的二元对立思维格局。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历史随着经典著作的产生而前进,但经典著作不会同科学的主要概念一样容易失效或被否定,“永久性说明了历史经典中根本的文学性质。一部历史杰作中有不可否定的东西,这不可否定的东西正是其形式,历史杰作的虚构在于他的形式。”[③]这种形式不是指黑格尔“形式/内容”范畴意义上的形式,而是指导小说家剪裁史实的情节组织模式。形式的意义不在于如何使内容表达得更充分、更完美,而是为历史小说家提供一个前理解结构,它指示小说家在处理混沌的历史事件的时候应该往何处思考,采取何种情感与价值取向,不是内容决定了形式的样式,而是形式主导了内容的取舍,形式揭示出了小说家的策略性和理解力。对历史小说家采用的比喻模式的考察是形式考察的关键,维柯考察了诗歌语言后提出,诗歌语言本身提供了比喻表达法的四种主要模式:隐喻、转喻、提喻和反喻。作为广义的诗歌语言,历史叙事所采用的语言也具备同样的比喻功能,并且,占主导地位的比喻模式决定了其情节编码模式。“所有的历史叙事都是假定他所要表达和解释的事件的比喻特征,这说明作为纯粹的语言人工品的历史叙事可以由其所立足的比喻话语模式而解释。”[④]现代解构主义大师保罗・迪曼在他的名著《阅读的寓言》中讨论了隐喻和换喻(转喻)在文中形成的两种不同结构及其相互关系。郑敏在《保罗・迪曼的解构观与影片〈红高粱〉》一文中作了很好的概括:“文学及一切有关文学意义的文字和语言都具有双重结构,它们是‘换喻结构’和‘隐喻结构’。和换喻结构相应的是理性的逻辑思维,语法、故事的陈述、评述插话,因此它给作品提供了故事的时空细节和具体的秩序和情况。而隐喻结构则是带有浓厚的作者个人和读者个人的主观色彩想象与象征的产物。和隐喻结构相应的是朦胧的修辞格、想像力所萌生的隐隐约约的含义,因此隐喻结构为作品和文字带来某种神秘性、象征性、不可定性。通常评论者与写作者总是将隐喻结构放在首要地位,而换喻结构则企图在万象纷纭中说出一些规律,作出一些抉择,给作品增加某些条理性、可定性。但由于两重结构的相生相克,换喻结构在受到隐喻结构的渗透时就会发生变形,这时它就失去某些清晰性和逻辑道理。迪曼管它叫做‘修辞化的语法’,我们或可以称之为隐喻化的换喻,在相反的情况下,隐喻结构由于受到换喻结构限制就失去某些朦胧及象征魅力,这就是迪曼所谓‘语法化的修辞’,我们或可称之为换喻化的隐喻。”[⑤]历史文本的比喻结构是小说家采用的比喻模式与历史事件相遇的结果,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小说的形态和演变。传统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文本的比喻结构,新历史小说兴起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冲破了传统历史小说稳定而强大的比喻结构,将历史小说从单一的编码模式下解放出来,完成了历史话语的当代换形。双重比喻结构的对抗与对话传统历史小说在政治主流话语的不断引导下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比喻结构,表现为强大的换喻结构和潜藏的隐喻结构的统一,对历史事件的描绘表现为清晰和谐的图式结构,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之间的关系均被交代得清清楚楚,各种结构性的因素被和谐地统一到事件的连续性流程中去了,隐喻隐藏其中,内在地起着指导调节的作用。《红旗谱》的换喻轴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朱、严两家三代贫农和冯家两代地主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而隐喻轴却指向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作出论证,这一思想作为潜流折射于情节的总体流向、人物的思想言行、环境的精心营构上,二者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传统历史小说中,这两种结构总的说来相生的一面多于相克的一面,当然也存在矛盾,隐喻轴被强大的换喻轴所改造而显得清晰单一,指向性十分明显。新历史小说不再满足于隐喻结构的潜在状态,而让其转为公开。隐喻结构不再躲在换喻结构后面,通过间接的影响显示自我的存在,而是直接切入文本的表层结构,结果导致了换喻结构的稳定性、统一性、联贯性的解体。格非是一个先锋意识很强的作家,他的初期小说如《迷舟》、《大年》、《褐色鸟群》通过在叙事中设置空缺,驱逐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消解了换喻结构的清晰性。这种策略表面上看是受了博尔赫斯的影响,但深入到比喻结构的层面,我们就会看出,这事实上体现了充斥强大哲学意念的隐喻结构对换喻结构的一次冲击。在《迷舟》里,格非设置了战争/爱情两重情节结构,故事从旅长萧潜入棋山下游的涟水要塞开始,战争场景置换为情爱场景,仅留一个警卫员若隐若现地提示战争线的存在。当萧去榆关看望杏的时候,两条线索迅速重合,由于警卫员没有介入情爱线,又未曾跟从萧的这次行动,因而形成了空缺,警卫员并没有进行考察,凭当时的战争气氛认为萧是去传递情报的,他自认为这一填充合情合理,因而遵照旅长的命令,用六发子弹打死了萧,而事实上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在这里,格非对历史揣想的合理性提出了诘疑。历史与人的永恒差距使历史本文的换喻结构常常蕴含着虚假的一面,那些貌似清晰、逻辑严密的历史进程、那些自命为最合理的想象也许最不可靠,其文本的隐喻结构指向的不是真实,而是探寻真实过程中的一种荒诞与错位。对历史话语的哲学沉思使这篇小说具有形而上的意味。如果说《迷舟》还保留了故事情节的连续性编码的话,《褐色鸟群》的情节链已经被拆解得支离破碎了。我的回忆、一个名叫棋的女人回忆、那个神秘的女人的回忆都企图恢复不久前的历史,可是,三人的讲述却互相矛盾、互相否定,事件、人物、时间的一系列错位使过去那段历史根本无法拚合确认,历史在一次次的讲述中不是变得更加完善,而是逐渐变得丰富芜杂,小说的换喻结构在一系列事件的碰撞中显得扑朔迷离,而隐喻结构则在不断提醒读者:历史是无法确切认识的,甚至回忆也不可靠。隐喻结构正是以对换喻结构本体意义上的反思侵入并消解了换喻轴的清晰性与完整性。比之于格非哲学意念很强的拆解,苏童更愿意将拆解定位在叙事结构的层面,在他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里,家族故事从“我”的想象中汨汨流出,众多先辈的生存活动在“一九三四年”这个定格的时间背景上广阔地展开,叙事人从各个角度进入历史,造成了故事的中断;另外,在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预言句式插入了故事的运行流程,造成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气氛。小说开始不久,作者就迫不及待地告诉读者:“你知道吗?一九三四年是个灾年。”而小说中“我”的祖父陈宝年在新婚之夜就不无根据地预言他的妻子蒋氏是个灾星。在苏童的另一篇小说《我的帝王生涯》中,同样的预言句式一再出现于老宫役孙信的口中(“燮国的灾难就要降临了”)。预言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对未来神奇不可思议的洞见力量,它不需现实因果关系的推演,相反它指导着、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无论作为一种叙述动机,还是作为一种总体性的结构策略,预言句式使小说在舒缓流畅的叙述中笼罩上了一层神秘宿命的色彩,让人物命定地朝着预言指示的方向衰颓或覆亡,原因则被预言隐藏了起来。历史文本的隐喻结构依靠预言机制挣脱了换喻结构平滑严整的表面,显露出其隐含不定的真实面目。从换喻走向隐喻新历史小说初期的形式试验引发了隐喻轴的膨胀和换喻轴的破裂,一度使历史小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质。但随着先锋派的逐渐衰落,由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观念激发的形式冲动逐渐和缓,文本的隐喻轴在短暂的亮相后再次退居幕后,换喻轴的清晰性、条理性重新回到叙事表面,这体现在苏童的《妻妾成群》、《米》、《我的帝王生涯》,池莉的《预谋杀人》、《凝眸》,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格非的《敌人》等小说中。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使历史重新获得了自足的显现,对历史氛围的渲染、细腻的心理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生活味很浓的口语对白,消尽了探索期的躁动不安而归于平静淡远、从容纡徐,双重比喻结构的设置同传统历史小说有更多的相似之处。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历史小说只是在先锋派那里转了一个弯,走出先锋后,又回到了传统创作的旧路上去了呢?当然不是。如果我们再考察两种历史叙事的比喻性动机,就会发现它们的相异之处。传统历史小说由于受“真实性”支配,作者首先做的工作往往是收集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对历史回忆或历史文本进行换喻式的编码,将历史面貌尽可能完整有序地描述出来。例如唐浩明在创作《曾国藩》之前,就翻看了“七八种近代史著作,其中包括解放前及港台出版的,同时大量阅读了关于太平天国的著作,也读了不少曾氏同时代人的文集、传纪、年谱……并且旁及各种笔记杂谈、稗官野史。”[⑥]隐喻式编码(即扭转历史加于这个人身上的种种偏见,最大限度地表现他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复杂性)在换喻编码中逐渐清晰可见,隐喻层面的多向突破显然不是作家任意猜想的结果,而是受到了换喻层面的支持与制约,其编码动机是从换喻模式走向隐喻模式。新历史小说作家将这一次序作了一个颠倒,他们首先确立的是历史的隐喻结构,这种结构大多来自于作者主体对历史的先验感悟,并以此去决定其历史换喻编码的内容和方向。正如苏童所说:“我的创造也许只在于一种完全虚构的创作方式,我没见过妻妾成群的封建家庭,我不认识颂莲、梅珊或陈佐千,我有的只是‘白纸上好画画’的信心和描绘旧时代的古怪的激情。”[⑦]而《妻妾成群》在纳妾、争宠、偷情、赏花、唱戏、约会、性爱等显在的叙事代码下,展开了个性、自由、爱情与封建家庭之间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将人的自然属性、生存本能和生存竞争同恶之间的关系揭示得淋漓尽致。在小说的换喻轴,我们很容易找出同巴金《家》的相似之处,即恶的强大、恶与善的冲突构成了故事的基本框架模式,笼罩着颓败、没落的气息。不同的是,《家》中的恶紧密地联结着当时的时代背景,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垂死没落的象征,是一个阶级为维持自己的脆弱统治而作的最后挣扎,也是历史走完一个阶段的必然结果。然而,《妻妾成群》中恶的隐喻指向来自于作家的主观预设,不是历史产生恶,而是由各种各样的恶(如陈佐千的愚昧残暴、妻妾之间的阴险关系、家法制度的惨无人性)推动、制造了家庭的历史,“描绘旧时代的古怪的激情”事实上是对历史上反复出现的隐喻意象(如性、暴力、恶、死亡)进行富于个人风格色彩的转喻式编码而已。在《后宫》(苏童文集)自序中,苏童表述得更为清楚:“《我的帝王生涯》是我随意搭建的宫廷,是我按自己喜欢的配方勾勒的历史故事,年代总是处于不详状态,人物似真似幻,一个不该做皇帝的人做了皇帝,一个做了皇帝的人最终又成了杂耍艺人,我迷恋于人物峰回路转的命运,只是因为我常常为人生无常、历史无情所惊慑。”格非后来推出的长篇小说《敌人》体现了相同的叙事动机。“恐惧”这个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原命题被植入了故事,它随着一场原因不祥的大火潜入了赵少忠的心里,随后,猴子、哑巴、赵虎、柳柳相继莫名其妙地死亡,古怪的事件呈现出既不能接受又无法拒绝的含义,赵少忠设置了一个隐含的“敌人”,为后来一连串的事件施加可解释的原因,因而他一直生活在假想敌人所带来的恐惧中。表达一种“恐惧”是这篇小说叙事的主要动机,种种换喻因素如恶梦、预感、失踪、死亡被精心组织在人物周围,成功地烘托了神秘、可怖的气氛。从隐喻走向换喻使新历史小说把对历史事件的转述改换成对隐喻结构的无穷填充过程,换喻结构由于失去了史实背景的支撑,或是遭到隐喻结构的拆解,或是为隐喻结构作注解。一个总的趋向是:历史隐喻(结构或动机)支配了历史换喻(结构或动机)。而新历史小说的隐喻主题已经超出了以往政治意识形态的单向规定,开始显现多种指向。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和《故乡相处流传》在怪诞的表层结构中寄予了对中国几千年历史形成的权力怪圈和权力无意识的深沉思考;池莉则企图切入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场景,追寻他们的生存动机和生存状态;叶兆言从文化释义的角度走入晚清四个家庭,将历史风云贯穿于日常琐碎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传统文化、世事人情的无尽感喟。许多新历史文本还将隐喻结构指向存在主题,我们经常可以从苏童、余华、格非的小说中感受到恶、恐惧、隔绝、暴力、死亡、罪孽等存在的具象主题,领悟到有关存在与不存在的哲理蕴含。比喻结构的换形仅仅显示了新历史文本形式的新变,但它却折射出这一代作家的生活经历、时代特征、西方思潮及中国新时期文学走向的多重影响,具有特定的文化涵义与价值标向,反映了整整一代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它必然要在文学史上留下独特的脚印。*注:①海登・怀特:《解码福柯:地下笔记》。②布鲁克・托马斯:《新历史主义与其他过时话题》。③ ④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⑤《电影艺术》89年第二期。⑥唐浩明:《〈曾国藩〉创作琐谈》,《文学评论》1993年第六期。⑦苏童文集《婚姻即景》自序。
|
[
"History",
"Sports",
"Electronics",
"Transport",
"Military",
"Education",
"Mine",
"Computer",
"Philosophy",
"Enviornment",
"Agriculture"
] |
History
|
发信人: sjiang (忆蕾), 信区: News标 题: 中国航天员登九重天指日可待发信站: 日月光华站 (Fri Nov 26 07:48:43 1999) , 转信----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1月26日 02:25 辽沈晚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试验飞船飞行成功后,世界各国的航天专家反响强烈:有22年从事航天飞机研制经验的美国航天专家詹姆斯-奥伯格高度评价说:“毫无疑义,中国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成功发射一艘可以载两到三名航天员的载人飞船!”“神舟号”飞行成功的意义不言而喻,而更吸引人的则是“神舟号”之后的中国载人飞船。许多人更关心载人飞船的航天员如何选拔,选拔出来的航天员如何训练,航天员上太空的真正意义又在哪里?『教 员是这样选拔出来的在航天飞行中,驾驶、管理、维修航天器或者从事科学实验、生产加工及军事活动的人员被称为航天员,又称宇航员。英文中的“ASTRONAUT”这个单词是美国人1959年前后为选拔和训练其宇宙飞船的驾驶员而“发明”出来的,直接的字面意思是“驾驶星球航行的人”。自从1961年4月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首次遨游太空以来到1999年为止,世界上已有354名航天员参加了航天任务,其中有先后参加6次航天飞行的美国航天员J-W-杨、有78岁重上太空的美国老航天员罗林斯、有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女航天员前苏联的捷列什柯娃、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以及在太空中生活与工作了43 8天安全返回地面的俄罗斯航天员波利亚科夫等。这些航天员无疑是人类航天事业中的精英。那么,世界各国是如何选拔这些被称为“驾驶星球航行的人”呢?这根据航天员的不同职责分为两种情况:航天飞船驾驶员和担负使命的航天员。航天飞船的驾驶员通常从具有丰富经验的战斗机尖子飞行员中挑选;担负空间科学试验、生产加工以及军事任务的航天员则要从有科学专长的科学家、医生、工程师中选拔。不论是飞船驾驶员还是科研航天员,其选拔最起码应该符合以下三项条件:文化程度及技能要比空军飞行员要高--在空军选拔飞行员的基础上,对航天员的文化程度和工作技能要求更高。如果工作技能不娴熟的话,那么在关键的时刻后果将不堪设想。1997年2月24日,俄罗斯航天员祖特金像往常一样启用高 人犸系统 取氧气。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制氧装置突然失火,在90秒钟内将舱内的氧气耗尽,烟雾蔓延到整个空间站。空间站上的3名航天员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立即戴上防毒面具,启动灭火器扑灭了大火。在接下来三天时间里,为防意外,三名航天员都没有睡觉。事后,地面指挥员称赞说:“如果他们没有娴熟的操作技能的话,那么很难在90秒钟内采取种种有效的挽救措施,后果不堪设想。”身体素质要比空军飞行员要好--航天飞机驾驶员的身体素质必须符合战斗机驾驶员的身体素质标准,而担负科研任务的航天员体质要求比航天飞机驾驶员稍低一些,但每位航天员的心血管、前庭和神经系统必须绝对健康。心理素质要比空军飞行员强--航天员除了应该具备空军战斗机飞行员的基本心理素质外,还应该通过个性、思维、气质、感知、反应与判断能力的检查,从中选拔出具有最佳心理素质的优秀者。多年来的载人航天实践证明,航天员出众的心理素质是处理太空紧急或者意外事件的关键,以“和平号”空间站的事故和美国的“阿波罗”飞船事故为例就能证明这一点:1997年6月25日,“和平号”空间站在与“进步号”货船进行遥控对接的时候突然发生碰撞,空间站内的压力从7 60毫米汞柱骤降到690毫米汞柱,电力也减少了一半!事故发生之时,飞船和空间站都不处在俄罗斯地面站和中央飞行控制中心的控制之下,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和平号”空间站上的指令长楚勃列夫非常镇定,他下令站上的航天员迅速进入空间站前对接口上的“联盟号”救生飞船,并且迅速关闭“光谱舱”舱门,从而保持空间站其他舱体的正常压力。“和平号”空间站这批航天员返回地面后感慨地说:“如果不是指令长心理素质稳定的话,那么不知道会是什么后果!”⊙“味 象在通过了上述三项基本条件后,还必须接受 天特殊环境需要的考验。考验的具体内容包括:让选拔对象进行运动负荷训练,检查选拔对象的心肺等人体器官功能;用转椅、秋千等器材进行选拔对象前庭功能的训练;通过飞机抛物线飞行来检查选拔对象的太空失重环境的适应能力;用隔绝环境的方式检查选拔对象的独力处理情况以及跟群体合作的能力。所有这些项目的检查结果将进行单项和综合评定,只有全部的结果合格者才有资格成为预备航天员。『教 员是这么进行训练的『教 员的全面训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根据航天员在太空中担负的不同任务,其训练时间和内容也大不相同。一名航天飞船驾驶员的训练时间通常需要4到5年,而担负科研任务的航天员的训练时间需2到3年。训练的内容包括:一般性训练--一般性训练的内容包括航天科学与工程技术理论知识,航天医学与航天技术以及各项体育锻炼。『教 环境适应性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是航天员训练的核心。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包括:通过驾驶飞机进行飞行训练, 炼航天员适应空中环境和熟练技巧;通过大型空间模拟室进行航天环境中的生活与工作能力训练;利用大型浮力池进行模拟太空出舱活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训练内容还包括太空救生方案的训练。尽管载人航天器的性能十分可靠,但自从1961年载人航天以来到1986年为止已经发生多起航天事故,造成4名前苏联航天员和10名美国航天员死亡,其中最典型的事故包括:前苏联3名航天员因返回时舱内严重减压缺氧而丧生;1名前苏联航天员因飞船降落伞系统没有打开而摔死;3名美国航天员因飞船在发射架上起火被烧死;7名美国航天员因“挑战者”号爆炸而丧生。因此,载人航天活动中航天救生成了航天员训练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航天员根据载人航天器在发射、上升、轨道运行、返回、着陆这五个阶段所处的空间环境不同而进行不同方案的训练。模拟飞行训练--这对于航天飞船驾驶员来说最为重要。飞船驾驶员除了参加航天器的种种实验外,还得进行飞船的模拟飞行、控制、通讯、着陆、邦联除排等专业训练。模拟飞行训练通常分为四个阶段进行--首先是操作技能训练,要求航天员熟练各自的操作内容;其次是飞行科目训练;第三阶段是多个项目的联合与程序操作训练;最后是飞行任务全过程的综合性大演练。航天员只有在完成训练内容,并且通过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实际的航天飞行。『教 员可以在太空做这样的事情经过精心选拔和特殊训练的航天员到太空后究竟能干啥呢?众所周知的是,航天员通过完成各项科学实验、生产和探索任务来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航天员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利用载人航天器从事军事活动。美国与前苏联都利用载人航天器从事各种太空侦察活动,比如说监视地面或者海上军事目标,敌对国家的兵力部署与调动,军事大演习等。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器上可以有目的地对某一地区和目标进行监视,从而达到比无人侦察系统更好的侦察效果。航天员还可以破坏敌方的军用卫星或者空间武器系统,而对自己的卫星进行维修和补给,试验与发展空间武器系统。在保证这些航天军事研究任务中,航天员的作用必不可少。美国为了开展航天军事应用研究,已经选拔了一批军事航天员。这些军事航天员队伍最终可能发展成为一支特殊的空间特种部队。实际上,美国空军已经开始向航空航天部队发展。(徐冰川)--
|
[
"Politics",
"Enviornment",
"Economy",
"Agriculture",
"Literature",
"Military",
"Law",
"Space",
"Art",
"Electronics",
"Medical",
"Energy",
"Philosophy"
] |
Space
|
罗一城市举办中国文化日活动新华社布加勒斯特5月19日电罗马尼亚南部著名工业城市皮特什蒂18日举办了中国文化日活动,当地群众通过参观中国工艺品展览会,听访华报告会,观看中国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幻灯片等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中国工艺品展览会展出了150多件展品,其中有贝雕、木雕、国画、风筝、刺绣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品。皮特什蒂市市长奥尔泰亚努在展览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希望罗中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方面加强合作。他说,皮特什蒂市准备尽快开设一个中国餐馆并修建中国式的园林。他还希望皮特什蒂市能同中国某一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阿尔杰什县联盟临时委员会主席基里勒和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文化参赞梁沈修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观看了展览。(完)
|
[
"Transport",
"History",
"Philosophy",
"Electronics",
"Law",
"Military",
"Communication",
"Art",
"Computer",
"Economy",
"Politics",
"Mine",
"Energy",
"Space",
"Sports",
"Medical"
] |
Art
|
【 文献号 】1-33 【原文出处】《文艺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005 【原刊页号】4~13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101 【 标 题 】走进生态学领域的文学艺术 【 作 者 】鲁枢元 【作者简介】鲁枢元,1946年生,海南大学精神生态研究所所长、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自牛顿发表他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以来,三百年来人类社会已经完成了它的现代化过程。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 ,这个时代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也酿造下生死攸关的灾难。主要问题是人类文明出现了偏颇,同时引起了生态失衡。重整破碎的自然与重建衰败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时代的转折已经悄然开始,在新的历史天幕上,生态学与文艺学正在寻找相互支撑的契机。诗学中的“回归”被赋予生态学的含义,文学艺术将为填平物质与精神之间的鸿沟、抚慰人与自然之间的创伤、开创新时代的和谐与均衡做出贡献。文学艺术也将在完善世界的同时完善自身。【关 键 词】文明偏颇/艺术难题/回归/生态文艺学 【 正 文 】 文学艺术问题并不单单是文学艺术领域内的问题。这一判断并不难理解。但在中国,为达成这一识见,却在短短时间内驰过两个“急转弯”。起初,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文学艺术从单一的“为政治服务”的机械框架中解放出来,人们运用文本学、叙事学乃至心理学的诸多理论做了许多颇有成效的努力,急切促成文学艺术“返回自身”;进入90年代后,人们的视野进一步扩大,才又发现当代的文学艺术早已经深深地陷入文化、政治、宗教、生态、种族、性别交织而成的迷惘之中,文艺学术与时代、社会、自然之间已经累积了如此纷繁的难题。这时,文学艺术才又不得不“走出自身”,面对错综复杂的现代生活界。或许,这“走出”与“返回”其实不过是文学艺术运动的常态,与基本粒子在原子内部的持续震荡相似,出走的同时也在回归,坠落的同时也在升腾,寂灭的同时也在显现,那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宇宙之舞”。在通常情况下,文学艺术的震荡周期要漫长得多,中国“新时期”的情况则是一个罕见的例外。文学艺术无疑拥有其自身的属性、内涵,文学艺术注定又与其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自然的环境密切相关。也许,文学艺术只有在与其所处环境的折冲磨砺中,才能够显现出它自身的真谛。“天翻地覆”的时代那位精通数学又热爱艺术、同时对自然环境又充满爱心的英国哲学家A.N.怀特海说:“到了1700年的时候,牛顿完成了巨著《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整个世界也就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注:〔英〕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页。)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整整三百年过去。这个所谓的“崭新时代”,显然就是目前我们仍然置身其中的“工业时代”,与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所经过的另外两个时代――“原始时代”“农业时代”相比,这的确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牛顿对这个时代做出的贡献在于,他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切实而又可靠的“宇宙观”:自然、物质是外在于人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着的,人凭着自己的理性(科学知识、技术工具)可以有效地认识、控制、利用、改造这个世界。更有人把这种观念概括为简单的六个字:擅理智,役自然。异常复杂的事物,说到底却又往往如此简单。就是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支配下,在牛顿之后的三百年里,人类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三百年间,人类凭借自己的理智,凭借自己发明创造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向自然进军,向自然索取,开发自然,改造自然,一心一意地要为自己在地球上建造起人间天堂。这条道路一直延续到今天,三百年的历史,同时又被称作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变化是如此深刻,而且如此迅捷,法国著名生物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雅克・莫诺在回顾这三百年时曾概括指出:“在过去三个世纪中,人们在所有知识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迫使他对于他自身的以及他同世界的关系的概念,忍痛地作了全面的修正。”(注:〔法〕雅克・莫诺:《偶然性和必然性》,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2页。)“在三个世纪的历程中,建立在客观性假设基础上的科学,已在社会中和人类实践中赢得了自己的地位”,“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注:〔法〕雅克・莫诺:《偶然性和必然性》,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2页。)。在科学之光的照射下,天庭不再是万众仰望的上帝居所,而不过是由物质构成的广漠空间;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银河系中一颗小小的行星;大地也不再是上帝的血肉之躯,而不过是可供工农业生产开发利用的资源;人类与其说是上帝的孩子不如说是猿猴的后代;上帝本人也已经被科学的实证追逼得无处藏身。东方圣人老子在两千多年前所描绘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混沌化一的宇宙图像已经被拆解得支离破碎;西方哲人海德格尔痴心向往的古希腊时代的“天、地、神、人”四重协奏曲也已成为日渐泯灭的绝唱。三百年间,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天翻地覆,正是由于人类自己改天换地、努力实践的结果,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力量。三百年间,人类的收获是无比丰盛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普遍改善,人类的寿命大大延长,接受教育的层面普遍有所扩展,社会组织化的程度(尤其是城市化)显著加强,社会生产部门与生产者的专业化进程日益加快,与此同时,生产与消费领域的世界一体化进程也在与日俱长。通常,人们把这些称作现代社会的进步。有人曾经运用形象的手法比喻道:原始社会如果像一个狰狞可怖的旷野,农业社会则像一座劳苦而又贫瘠的庄园,现代社会就是那条高速高效的生产流水线、那所瞬息万变的证券交易所、那座商品充塞、琳琅满目的超级市场。现代社会因此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绝大多数现代人的拥护。当代学者查尔斯・哈珀(Charles Harper)曾经对现代工业社会的“主导社会范式”做出以下归纳:1.经济增长压倒一切,自然环境(当然包括天和地)只不过是理应受人支配的生产产品的资源。2.关注个人的、当下的需求与幸福。3.对科学和高技术的信念是有利可图;以市场调节生产;为追求财富最大化敢冒最大风险。4.生产与消费的增长永无极限,科学进步与技术发明可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一切问题。5.强调竞争与民主,强调专业与效率,强调等级制度与组织控制,倡导快速、便捷的生活方式。(注:〔美〕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0―61页。)由于现代社会的巨大成功,现代社会的以上运作法则,便成了现代社会合理性、合法性存在的依据,甚至被当作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人类果真可以沿着这条社会发展的道路笔直地走下去了吗?文明的偏颇随着现代化运动在全球的节节胜利,现代社会却日益显露出其内在的重重危机,其中有一些危机也许就是在它对传统社会实施颠覆时潜隐下来的。于是,对于三百年前发轫的这一工业时代的反思,就成了现代社会思想界的一个重大课题。早在上个世纪,正当工业时代仍在蒸蒸日上的时候,恩格斯就曾经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取消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0卷第519页。)马克思则更尖锐地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日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78―79页。)现在看来,恩格斯与马克思分别从“自然的有机完整”与“人性的健康发展”这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权衡了工业时代的利弊,其中隐含了复杂而辩证的“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关系,这也是后来的许多文化精英人士反复议论的话题。人们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大自然攻掠式的无度开发,已经大大损耗了地球上的有限的资源,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污染了人类及其它生命物质的生存环境,给人类的基本生活带来严重危机。从牛顿时代起,对人和自然一体化的最初否定,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成了此后的社会文明中一切缺憾的根源。已经生成的历史症结还要复杂得多。马克斯・舍勒通过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指出这个“仅仅依靠外力去征服其他的人和物,去征服自然和宇宙”的外向型、功利型的现代社会,也片面地培养造就了现代人“善于经济”、“精于算计”的人格。宗教般的神圣化、心灵化的境界遭到蔑视,个人的精神生活变得异常贫乏,人的“意志能量”不再“向上”仰望,而是“向下”、向着永远填不满的物欲之壑“猛扑过去”。这时,一心攻掠外物的“猛士”,其实已经普遍沦为被外物拘禁的“奴隶”。海德格尔则把审视的目光对准现代社会中“技术的本质”,在他看来,技术不仅仅是人类达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技术还体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真实存在着的一种“关系法则”。在现代社会里,技术已成脱缰之马,已成为传说中的那个巫师的小徒弟施放的魔法,不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时代的真正危险还不是由某些技术引出的那些对人类不利的后果,比如原子弹、核武器;真正的危险在于现代技术在人与自然及世界的关系上“砍进深深的一刀”,从而对人、对自然的自身性存在都造成了扭曲与伤害。“由于这个技术的意志,一切东西在事先因此也在事后都不可阻挡地变成贯彻着的生产的物质。地球及其环境变成原料,人变成人力物质,被用于预先规定的目的。”(注:〔德〕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在强大的技术力量统治下,社会的精神生活与情感生活被大大简化了,日渐富裕的时代却又成了一个日趋贫乏的时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霍克海默则试图运用辩证的方法,说明启蒙运动已经走向了它的反面。在他看来,“自然界作为人类操纵和控制的一个领域这一新概念,是与人自身作为统治对象的观念相似的”,“人对自然工具性的操纵不可避免地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工业时代,控制与统治大自然的那种力量实际上也在控制统治着广大人民群众,“启蒙在这里是和资产阶级思想统一的”,工具理性已经化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注:〔美〕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2、297、294页。)。自然、人、国家全都成了为了实现一个既定的目的机械运转着的机器,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日趋干涸。在这样的社会里,就连文学艺术也已经纳入一体化的“文化工业”的生产营销流水线,“独特的个性”、“细腻的感情”、“自由的精神”如果不能被制作、包装成时髦的商品投放市场,就要被视作“无用的东西”被众人嘲笑、遗弃。怀特海从他的有机整体论出发,认为在人类的身上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力量:一种表现为宗教的虔诚、道德的完善、审美的玄思、艺术的感悟;一种表现为精确的观察、逻辑的推理、严格的控制、有效的操作。怀特海认为,科学的认知既不能包笼更不能取代审美的感悟,“你理解了太阳、大气层和地球运转的一切问题,你仍然可能遗漏了太阳落山时的光辉”,“夕阳无限好”,那该是一个审美的境界。而审美的境界总是与自然密切相关,“伟大的艺术就是处理环境,使它为灵魂创造生动的、转瞬即逝的价值。”(注:〔英〕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5页。)工业时代迅猛发展的三百年里,人的第二种力量被推向了极致,第一种力量则被冷落被忽视,结果,既破坏了人与自然的有机完整,也造成了这个时代的文明的偏颇,这个时代中人的生存状态的失衡。黑格尔的艺术难题早在上一世纪初期,当欧洲刚刚掀起工业化的时代浪潮不久,黑格尔就曾不无遗憾地指出:艺术遇到了困难,遇到了危机,“就它的最高的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因此,它也已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注:〔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卷,第15页。)因为在黑格尔看来,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艺术美是诉之于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的,不属于思考的范围,艺术用感性的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黑格尔认为,在古希腊时代,艺术曾经是人们的“最高使命”“绝对需要”;当下的时代却是一个偏重于理性和理智、技术和工具、概念和规则、职能和权利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于艺术是不利的,随着这个时代的发展,艺术终将走向解体,走向消亡。毫无疑问,黑格尔是热爱、同情艺术的,但从他的理论体系看来,艺术只是“绝对理念”呈现的低级阶段,艺术被科学所取代应该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但事实要比理论复杂得多,一个多世纪过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形而上学体系早已被人们遗弃,而由他明确表述的这一“艺术难题”却一直成了西方、东方许多有识之士深为关注的时代焦点。人们切入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得出的结论却大体一致:文学艺术在现代社会中正日益被误解、受冷落,遭排挤,正日趋衰落、萎缩、退化、变质。胡塞尔在构筑他的现象学体系时特别肯定了艺术问题的复杂性与困难性,认为艺术现象和艺术生活是一个不能凭借自然科学和技术观点解释的领域,艺术创造与物质生产不同,审美感悟与科学思维不同,近代社会中自然科学对文学艺术的贬抑和代替,导致了艺术和美学的危机。这一危机则又是与“欧洲人片面发展”的社会危机连结在一起的。维特根斯坦在建立他的逻辑分析哲学时也曾注意到文学艺术的特殊性,与上文我们提到的怀特海的观点相似,他也认为科学问题之外还有艺术问题,艺术问题也许还要大于科学问题,“甚至当所有可能有的科学问题都得到了回答,我们的问题还全然不曾触及”。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艺术属于一个不可言说的“神秘”领域,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类似于科学与神秘的关系,在近代启蒙运动破神祛魅的同时,艺术也随即受到伤害。现代社会中艺术创造活动的衰落与生活风格的退化,与生活方式的简化、单一化是一致的。当时代越业越趋向于物质、技术、实用、功利的时候,一些心理学家开始致力于人的精神、心灵、情感、艺术创造活动的研究,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时代的偏颇必将导致对艺术的伤害。他从性爱的角度解释,艺术与性爱之间较具有一致性,科学则不同,科学可以成为排挤性爱的手段,从而成为排挤艺术的手段。在弗洛伊德之后,性爱与艺术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对此做出了更为尖锐深刻的论述:在现代工业技术社会中,复杂的两性关系被简化了,生物性的性欲取代了精神性的爱欲,性的技术取代了爱的艺术,爱,几乎全部被成功地从两性关系中清除出去。“男女之间共同建筑一种亲密关系,共同分享趣味、梦想、憧憬,共同寄希望于未来和共同分担过去的忧愁――所有这一切都似乎比共同上床更另人害羞和尴尬。”(注:〔美〕罗洛・梅:《爱与意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38页。)这一切都是因为,现代工业技术社会需要一种简单化的人,机器的规则性、普泛性的运作,也必然要求人像机器一样。真正的爱情是属于诗意的,在一个连爱情都已经化为灰槁的年代,难道还能够期待诗歌艺术的繁荣?海德格尔曾以极为认真的态度探究过黑格尔的这一艺术难题。在他看来,确认艺术是否已经成为过去,等于对西方社会过去的历史做出裁决。在裁决之前,艺术的衰败的确是一个事实,艺术的确已经不再是这个社会的“最高使命”和“绝对需要”。但海德格尔并不像黑格尔那样认为历史的演进是绝对合理的,历史有时也会出问题,也会走弯路、走错路。因此,黑格尔关于艺术的论断既是确切的又是不确定的。海德格尔认定是时代出了问题,当下的时代是一个“贫乏的时代”,贫乏的时代造成了情感的贫乏、精神的贫乏、诗意的贫乏、艺术的贫乏。这一“艺术难题”的价值在于,这个漏洞百出的时代是否还有可能获救,它是否可能会有一个不再贫乏的未来?那么,艺术的存亡实际上就关系着时代的未来。海德格尔鼓动诗和艺术积极参与造就一个理想的未来,并且期待诗和艺术在这一过程中重放光彩!问题似乎已经明白: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兴盛,现代化的推进,物质生活的富裕,都市的繁荣,人口的激增;一方面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精神文化的衰落,情感生活的贫乏,文学艺术的衰败,个人创造性的枯竭,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情景似乎是同时展开的。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重大”的不幸。“回归”的含义现代社会中的情感危机、道德危机、个性危机、精神危机,最先并且最强烈地煎熬着诗人、艺术家的那颗敏感的心。然而,面对强大的社会现实,这又是一颗过于纤细柔弱的心。于是,诗人、艺术家们采取的抗争方式多半只能是“逃避”。当时代一日千里飞速向前发展时,他们却想逃往远古;当科学日新月异步步攀上尖端时,他们却想退回简朴;当城市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主导生活方式时,他们又倾心向往着乡村的牧草和田园。卢梭可以说是一位典型的代表人物,是他率先打出了“远离社会,回归自然”的旗帜,提出了“自然使人善良,社会使人邪恶;自然使人自由,社会使人奴役;自然使人幸福,社会使人痛苦”的主张。色彩斑斓的草地,清爽宜人的树林,碧波荡漾的湖水,繁星密布的夜空成了他躲避现实社会的世外桃源。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则把文学的自然主义崇拜推向顶峰,在他看来,只有乡村生活才最有利于人类的本性与基本感情;天真的孩子、襁褓中的婴儿由于没有受过“庄严思想”的熏染,更多地葆有“神圣的灵性”,因此要比成年人、尊长者更容易领悟宇宙间“不朽的信息”,更接近自然中“真实的生命”。那位内心孤独而又行迹匆匆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他短短的有生之涯几乎走遍了欧洲的所有国家,一心要找回自己的“故乡”。那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而是心理意义上的故乡,“故乡意味着一种特别的亲近或亲密”,是一个始终“被感情奉为神圣的地方”。日暮乡关何处是?最终被他寻到的竟然是伏尔加河岸边神秘笼罩的苍穹、宽阔浩荡的大川、耸入云霄的森林,以及林中那座古旧的木屋,木屋中那位银髯飘拂、目光炯炯、创作出《战争与和平》的老人。在东方,崇尚自然,憎恶现代工业社会的则有印度诗哲泰戈尔。他愤激地指责,喷着浓烟的工厂,吞吐着金钱的贸易,以其秽物污染大地,以其喧嚣震聋人间,以其重压疲惫世界,以其贪婪撕裂苍生,这种“以效率的铰钉铆合在一起、架在野心车轮上的社会是维持不长的”。只有那幼稚的孩童,清纯的处女,涧上的新月、枝头的黄鹂、温馨的爱、诚挚的诗才是永恒的天国的福音。在以上这些诗人的追求中,儿童、故乡、往古、东方、女性、自然、艺术、田园成了对抗现代工业社会、挽回世道人心的希望。他们的反抗是无力的,因为现代社会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反抗而稍稍放慢了自己的步伐;他们的反抗又是有力的,他们创作的那些优美的诗篇仍在代代流传,以其“深刻的人类直觉”洞察了人性的内在需求与工业机械之间的冲突。这是一种恢弘的弱效应,正如怀特海所肯定的:“伟大诗人的证言正好是在这种直接比较上才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注:〔英〕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5页。)以往,我们的文学课程中总是把这些主张回归自然、逃离现实的诗人贬为“消极浪漫主义者”,甚至斥之为“反动”。那是因为我们自己毫无觉察而又坚定不移地站在工业社会的立场上说话。时至今日,当地球的生态危机逼迫人们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时,已经有人在大声呼唤这种“反动”:“生病的地球,惟有对主流价值观进行逆转,对经济优先进行革命,才有可能最后恢复健康。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必须再次倒转。”(注:〔美〕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页。)勃兰兑斯在论及英国的“自然主义文学思潮”时就曾指出:“自然主义转移到社会领域,就变得具有革命性了。”(注:〔丹麦〕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分册,第11页。)站在今日生态运动的立场上看,文学史上的这些“自然主义者”的历史价值,无疑应当重新评定了。诗歌之中的“回归”只是诗人的一种情绪和意象,承认这些“回归主义的文艺思潮”的历史价值是一回事;而真的要把“回归”作为现实社会问题探讨,那就需要弄明白“回归”的理论含义与现实的可能性。首先需要核查一下“来路”。人类究竟在何时遇上了“岔道”,人类的选择究竟在何时出现了差错,以至酿成了现代文明的严重偏颇,说法不一。多数人是从启蒙运动算起,认为启蒙运动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把一个有机完整的世界分割拆解了。还有人把责任追溯到文艺复兴,因为从那时起,理性的力量就已经被过度推崇,人类开始被抬举到万物之上、世界的中心。也有人断言,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经闹出了偏差:这两位希腊人的发现代表了人类的一个巨大而且必要的进步,但同时又是一种损失,因为原有的人类存在的完整性被分开了,从此,理性被看得越来越重,情性被看得越来越轻。正是这两个人,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制定了理念的法则与逻辑的法则,并把理念与逻辑高悬于存在之上,以所谓的“形而上学”开启了古代希腊的“童蒙”之心,开始了人类对自然以及对人类自身的算计、解析、简化、控制。真正的启蒙应当说是从这里开始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开端,同时又是一个终结。他们开启的是一个条清理晰、井然有序的理性社会,终结的是一个“天、地、神、人”浑然和谐的诗意境界。这种说法似乎与中国古代的庄子在一则寓言中的判断是一致的,庄子也认为原初的那个“混沌”世界死于一个偶然的历史时刻,死于“倏忽”以善良的愿望对其混沌状态的开凿。那“开凿”当然也就是“启蒙”。有人的推论还要早,认为在《圣经》“旧约”关于创世纪的传说中就已经确认了人对自然的管辖,因为上帝曾经对挪亚及其子孙说:“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了地。凡地上的走兽、空中的飞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的一切昆虫、并海里的一切鱼,都交付你们的手,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作你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同菜蔬一样。”(注:《圣经》第9章第1―4节。)在自然界的所有生灵中,惟独人成了上帝特别高看的宠儿,这里就埋伏下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来路”已经如此漫长,那么,诗人们为自己的“回归”标定的“原点”究竟在哪里呢?在西方,该是古代希腊。据说那时的人,精神与肉体还不曾分离,强壮的屁股与聪明的脑门一样庄严;神明与常人没有截然的界限,神、人可以相互交媾共同生儿育女;男人女人之间也不存在性别的社会歧异;那时的人生活简单,房子仅用来睡眠,衣服仅为了蔽体,三只橄榄,一棵洋葱,半个鱼头就足以打发午餐;那时的人生活又非常丰富,几乎三天两头过节,体育锻炼、艺术创作、宗教祭祀、游戏娱乐是密不可分的日常功课。在东方的中国,这一“原点”该是古代哲人们描述的那个“至德之世”:人民“耕而食,织而衣”自给自足、自得其乐;“不尚贤,不使能,行无迹,事无传”无知无识,不图名利,不斗心眼;不但人与人之间如此和谐,而且大地上“禽兽成群,草木遂长”,人们“与禽兽居,与万物并”,“会而聚之,无以相异”,人与动物、植物、自然万物的关系也是那么和谐。原点的真实情况究竟怎样,已经难以考查清楚,上述诗人、哲人的描述也难免掺进个人的臆测,但在很早以前,人类社会确曾有过一段有机的、统一的、原生的、协调的、未经解析分化的历史,该是大体不差的,尤其在中国、印度和古代希腊。那么,我们还能够返回这个原点吗?岁月已逝,时过境迁,情随事移,现在的人群和土地已经不是老子、庄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的人群和土地,现在的社会和自然也已经不是神农氏、伏羲氏、阿波罗、雅典娜时代的社会和自然,真要巴望在20世纪的今天捡回人类史前社会的那个原点,无异于刻舟求剑。现在大约可以断定,诗人们潜心吟唱的“回归”,只是一种感伤的情绪,一种美好的憧憬,一些不无夸饰的言辞,虽说饱含着深刻的审美意义与批判意义,但毕竟只是一片虚渺的幻影。如此说来,由于“回归”的不可能,现代社会的直线发展、高速发展、无限发展就取得了理论的、现实的合理性了吗?况且,更有人因此把所有“回归”论者统统说成是要让人们重新茹毛饮血的“复古倒退”者,在极尽嘲讽挖苦的同时,又竭力掩饰了现代社会的危机。问题远非如此简单,现代社会中一些深入思索人类命运前途的智者,在探测“回归之路”时,已经为“回归”赋予了新的含义。首先,“回归”决不等于机械的“倒退”,不是从来路上倒退回原点,这是显而易见的。海德格尔曾明确指出:当代人“不能退回到那个时期的未受伤害的乡村风貌,也不能退回到那个时期的有限的自然知识”,“没有人会想到这样的意见:我们这个行星的状况在不久或一般而言可以又变成乡村的田园风光。”(注:〔德〕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但是,“情况仍然会从根本上改观!”未来的社会应当“从人类的根源处萌发出新的世界”!(注:转引自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页。)这就是被哲学家赋予了新含义的“回归”。“根源”即最初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那个有机统一的天地,这个天地虽然已经被现代社会搅得破裂颠倒,但神圣的原则依然在历史的飘渺处赫然高悬,“回归”即寻回这个长久以来被人遗忘的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回归”完全与“倒退”无涉,而只是希望通过与古代希腊人、古代中国人的“对话”,为已经走进极致的现代工业社会寻获一个新的开端。“回归”实际上是端正人的生存态度,发掘人的生存智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纠正人在天地间被错置的位置。“回归”是参照“原点”为现代重新提供一个行走的基础,“借着这个基础,我们能在技术世界内而又不受它损害地存在着”。(注:〔德〕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3页。)这同时又是一场话语和观念上的革命,是一种精神上的改造运动,人类的精神生命有可能再次在此开花吐艳。舍勒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整个西方文明是一个过分片面活跃的外向型过程,是一次以不合格的手段向前发展的尝试,“人类必须再一次把握那种伟大的、无形的、共同的、存在于生活中的人性的一致性,存在于永恒精神领域中的一切精神的同契性,以及这个第一推动力和世界进程的同契性。”(注:〔德〕马克斯・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31页。)在舍勒看来,“回归”,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一次自我“超越”,是向着人性丰富与崇高维度的艰难樊登。文学艺术在这场事关地球命运、人类前途、历史进程的“回归运动”中,将如何呈现自己,如何发挥作用呢?在那个最初的原点,诗歌、艺术曾经就是存在与生存,就是人的生活本身,就是生长、繁息、创造、自娱、憧憬、祈盼,就是吹拂在天地神人之间的和风,就是灌注在自然万物之中的灵气。就是黑格尔所说的那种“绝对使命”“最高存在”。人们曾经与诗歌、艺术一道成长发育,靠诗歌、艺术栖居于天地自然之中,而不是凌驾于天地自然之上或对峙于天地自然之外。如今,在个人与自然严重割裂对立的时代,艺术还有可能填平物质与精神之间的鸿沟、抚慰人和自然之间的创伤、开创新时代的和谐与均衡吗?我们应当看到,在这个分裂的时代,艺术也早以蒙受重重伤害。现在需要的是高扬真正的艺术精神,凭着这种精神,艺术也许将会把我们重新带回涌动生长的大地,带向至高至上的神圣。文学艺术在救治自身的同时将救治世界,在完善世界的同时将完善自身。生态学的人文转向与生态文艺学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转换的关头,这决不仅仅是时间意义上的。贝塔朗菲曾经如此宣告:由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开创的西方文明已经完成自己的使命,它的伟大创造周期已经结束。也还有人说,人类史上只出现过两次“真正的革命”,一次是“农业革命”,一次是“工业革命”,当前,“第三次真正的革命”正向我们走来。关于这一“后工业”“后现代”的“新文明”的名称,人们还没有意见一致的看法,我们赞同这样一种提法:即将来临的时代是一个“人类生态学的时代”。(注:〔美〕E.拉兹洛:《即将来临的人类生态学时代》,见《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第10期。)这是人们始料不及的。“生态学”(Ecology)在1869年刚由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提出时,只不过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一门研究“三叶草”“金龟子”“花斑鸠”“黄鼠狼”之间相互关系的生动有趣则又无关宏旨的学问。进入20世纪后,生态学却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很快地成为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地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学更加引人注目,似乎已经成了本世纪末的一门“显学”。在生态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它所研究的课题还仅仅局限在人类之外的自然界,基本上采取的也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其结果是建立了诸如“昆虫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一些专门化的学科。正是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生态学渐渐形成了整体的、系统的、有机的、动态的、开放的、跨学科的研究原则。到了本世纪初,在社会学、人类学领域有人开始把生态学的原则运用到人类社会的研究中来,生态学开始渗入人类社会的种族、文化、政治、经济各个方面,促使了一批新的社会科学的诞生,如“城市生态学”、“民族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等。生态学从此呈现出越来越浓重的人文色彩。1962年,美国女作家瑞秋・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一书问世,作者一反常态地把满腔的同情倾泻给饱受工业技术摧残的生物界、自然界,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对立的态度,并以她生动的笔触将哲学思考、伦理评判、审美体验引向生态学视野。原本属于自然科学中一个小小分支的生态学,从此以后即延伸到社会生活、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与我们的时代脉搏息息相关起来。保罗・布鲁克曾经这样评价卡森对于开创生态时代新文明的意义:“她将继续提醒我们,在现今过度组织化、过度机械化的时代,个人的动力与勇气仍然能发生效用;变化是可以制造的,不是借助战争或暴力性的革命,而是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注:〔美〕瑞秋・卡森:《寂静的春天》前言,晨星出版社(台湾)1997年版。)一个多世纪以来,生态学已经确凿地展现出由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乃至其他人文学科扩展的轨迹,生态学者的目光也渐渐由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扩展到人类的文化生态、精神生态层面上来,“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都已经成为目前生态学研究的一些新的生长点。所谓“生态学”,似乎已经不再仅仅是一门专业化的学问,它已经衍化为一种观点,一种统观了自然、社会、生命、环境、物质、文化、机体、精神的观点,一种崭新的、尚且有待进一步完善的世界观。文学艺术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关系是什么,文学艺术在即将到来的生态学时代将发挥什么作用,文学艺术在当代的生态学家的心目中居于何等地位,在日益深入的生态学研究、生态运动的发展中文学艺术自身又将发生哪些变化,已成为一些十分重要而且非常有趣的问题。怀特海在论及19世纪英国文学时指出:正是这一时期的诗歌,证明了人类的审美直觉和科学的机械论之间的矛盾,审美价值是一种有机的整体的价值,与自然的价值类似,“雪莱与华兹华斯都十分强调地证明,自然不可与审美价值分离”。(注:〔英〕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5页。)自然与人的统一,更多地保留在真正的诗人和诗歌那里。这就是说,诗歌中表现出的艺术精神,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一个标志。在海德格尔看来,重整破碎的自然与重建衰败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他把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社会的一线希望寄托在文学艺术上:神话限制着科技的肆意扩张,歌唱命名着万物之母的大地,梵高画中的一双农妇的鞋子便能够轻易地沟通天、地、神、人之间的美妙关系。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是人在大地上的“诗意的栖居”,诗,“不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更不只是一种表达的技巧,“人类此在其根基处就是‘诗意的’”。“诗的活动领域是语言”,“惟有在这一区域中,从对象及其表象的领域到心灵空间之最内在领域的回归才是可完成的”。(注:《海德格尔选集》上册,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19、451页。)他甚至宣称,只有一个上帝可以救渡我们,那就是诗。海德格尔的这些表述可能带有他自己的某些偏爱与夸饰,但从那时起,文学艺术的原则、审美的原则与现代社会中人类生存状态的关系,倒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比如马尔库塞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物化”时就强调指出:艺术比哲学、宗教更贴近真实的人性与理想的生活,“艺术通过让物化了的世界讲话、唱歌、甚或起舞,来同物化做斗争”,惟有艺术才可能“在增长人类幸福潜能的原则下,重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注:〔美〕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57、245页。)。法国社会学家J-M费里也曾经乐观地预言:“未来环境整体化不能靠应用科学或政治知识来实现,只能靠应用美学知识来实现”,“我们周围的环境可能有一天会由于‘美学革命’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态学以及与之有关的一切,预示着一种受美学理论支配的现代化新浪潮的出现。”(注:[法]J-M费里:《现代化与协商一致》,载法国《神灵》杂志1985年第5期。)从近年来的文学艺术创作实践来看,被称作“环境文学”“环保艺术”“自然写作”的创作运动已渐渐汇成浪潮,一批优秀的生态文艺作品已蔚为大观,建立一门《生态文艺学》的尝试,已成为时代的呼唤。“生态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不应仅限于“环保艺术”一类作品中,那只是一种狭义上的“生态文艺”。而作为人类重要精神活动之一的文学艺术活动,从整体上必然和人类的全部生态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更是如此,因而都应当纳入生态文艺学的理论视野加以考察和研究。一门完整的“生态文艺学”,应当面对人类全部的文学艺术活动,并对其做出生态学意义上的解释。
|
[
"History",
"Medical",
"Transport",
"Agriculture",
"Law",
"Space",
"Computer",
"Economy",
"Communication",
"Military",
"Philosophy",
"Literature",
"Art",
"Energy",
"Mine"
] |
Art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RDS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1999年 第10卷 第3期 vol.10 No.3 1999四川某水库大坝左坝肩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整治对策探讨*王士天摘 要: 以现场考察和变形监测资料为依据,探讨一个下部有软弱基座,上部为硬脆性坡体的“二元结构”边坡的变形破坏问题,揭示这类边坡的变形总是以下部软弱岩体的不均匀压缩流变为先导,进而引起上部硬脆性坡体的拉裂与倾倒,最终通过渗入水的作用,使下部承载状况已进一步恶化了的软弱岩体,沿剪应力集中带发生剪切破坏而导致整个变形坡体的下滑。关键词: 二元结构边坡;不均匀压缩流变;拉裂与倾倒;剪切破坏中图分类号: P642.22 文献标识码: ARESEARCH ON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AND TREATMENT MEASURE OF THE LEFT ABUTMENTSLOPE AT A DAMSITE IN SICHUANWang Shitia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from field observations and deformation monitoring,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a double-decked slope composed of soft rock strata in its lower part and hard-brittle rock strata in its upper part.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eformation of this kind of slopes is always initiated by the non-homogeneous rheological compression of the lower soft rock strata,leading to the tension fracture and toppling of the upper hard rock strata, and at last the sliding of the whole deformed body will be caused by the shear failure along the stress-concentration zone in the lower soft rock mass under the actions of the gravitational loading and infiltration water.Key words: double-decked slope;non-homogeneous rheological compression;tension fracture and toppling;shear failure1 前言四川某水库位于川中威远地区,于70年代末建成蓄水后已运行多年。经监测发现,自1995年初以来左坝肩山体发生了明显变形,且近年来变形有加剧的趋势。为了查清此边坡岩体的变形机制、稳定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保证大坝的安全运行,笔者应主管部门的邀请,于1998年11月赴现场对其进行考察咨询。鉴于边坡的变形很有典型意义,且监测资料又揭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新情况,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特撰写本文,将笔者通过现场考察和分析监测资料所得出的主要认识加以总结,可供研究同类问题时的参考。2 工程及左坝肩边坡概况水库设计总库容4 570×104 m3,属具有多年调节性能的水利枢纽工程。水库大坝为浆砌条石单曲拱坝,最大坝高52.8 m,坝顶高程488.8 m。大坝左坝肩边坡由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的近水平地层组成,地层总体以4~7°的倾角缓倾山里偏上游。边坡岩体具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以高程496~497 m为界,下部为页岩,厚约8 m;上部为厚层砂岩,厚28~32 m。边坡坡形,以492.38 m高程的进坝公路为界,下部稍缓(60~70°),上部则十分陡峻(80~90°)。下部有软弱基座,总长60~70 m的这段边坡,又被平行于坡面的贯通性后缘裂隙和多条垂直于坡面的纵向裂隙所切割。后缘贯通性裂隙大体于距坡肩约15 m的部位通过,其总体产状为N28~30°W/NE∠60~70°。共有纵向裂隙5条,将边坡岩体分割为4块,其中,由L1,L2和L3所切出的两块危岩体(B1和B2),恰位于大坝左坝端的正上方,对大坝的安全运行构成直接威胁(图1)。图1 左坝肩变形边坡地质剖面示意图Fig.1 Geological section of the deformed slope at the left dam abutment① 后缘拉张裂缝;② 潜在剪切破坏面3 边坡变形的基本特征3.1 监测资料揭示的变形特征为及时掌握大坝和两岸边坡岩体在运行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在大坝建设过程中即布设了较完善的监测系统。作为整个监测体系的一部分,当时在大坝左坝肩边坡上共布设了4个监测点,其中:R1和R2位于边坡上部(接近坡肩处)的同一高程上,但分别分布于上游侧块体(B1)和下游侧块体(B2)上;而R3和R4则位于比R1,R2低约8 m的同一较低高程上,也分别分布于B1和B2两个块体上。监测系统从1980年7月29日开始投入运行,每年施测4次,分别于1,4,7,10四个月份的上、中旬进行。直到1995年元月份之前,一直未观测到上述两块体的明显变形,但从1995年4月开始,发现两块体产生了量级不断变化的变形现象。表1列出历年来的监测结果。表1 左坝肩边坡变形监测结果Table 1 Results of the slop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t the left dam abutment序号日 期(年.月.日)气温(℃)监测前半月降雨量 (mm)不同测点垂直于坡面、朝向坡外的累计变形量 (mm)R1R2R3R411995.1.115.610000024.913.663.27.03.12.33.937.1324.8130.816.310.313.28.8410.1018.231.88.63.27.97.151996.1.228.98.58.85.13.41.764.717.441.24.74.91.51.077.824.074.88.07.45.43.3810.1117.853.06.72.53.40.291997.1.185.811.74.71.71.50.1104.1218.012.45.32.51.20.0118.1627.099.614.612.38.68.01210.1021.218.49.99.38.33.5131998.1.99.60.710.96.95.44.0144.930.010.021.518.112.88.8157.1031.4152.516.912.010.87.81610.2816.61.014.613.811.77.9粗看起来,表1中变形数据的大小变化不定,似乎毫无规律可循,致使最初曾错误地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可能是测量误差所引起,说明监测资料的可信度很低。但通过作图对4个点的监测资料及其与气温和降雨等环境因素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综合分析(图2)后,终于认识到以下4点基本事实。图2 大坝左坝肩边坡变形监测曲线及降雨量、气温变化曲线Fig.2 Slop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curves and variation curves of rainfalls and temperatures(资料由主管单位提供)(1) 4个点的变形曲线(图2)无论从形态,还是从高峰与低谷的位置来看,都是基本一致的,反映了边坡变形的总体规律,这表明监测资料是可信的,可以作为边坡变形分析的依据。(2) 4个点所反映的边坡变形,明显地包括两个部分,即可恢复的变形和不可恢复的变形(永久变形)。可恢复的变形所反映的,看来主要是由气温和降雨变化所引起的岩体胀缩变形,而永久变形所反映的才是边坡真正的破裂变形。(3) 从4个点的永久变形来看,边坡的变形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1995~1997年间所有点的永久变形都较稳定地保持在很小的量级上,而从1998年1月起,4个点的永久变形均明显地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表2)。(4) 边坡上部监测点(R1,R2)的变形量,均明显大于下部监测点(R3,R4),表明现阶段边坡的变形整体具有倾倒性质。表2 4个监测点的永久变形统计表Table 2 Magnitudes of the permanent deformationsat four monitoring points监测点编 号1995~1997年永久变形量 (mm)1998年1月后永久变形量 (mm)R15~5.510~15R22~37~14R31~25~11.5R40~0.54~93.2 现场考察中观察到的变形现象现场考察中所观察到的变形现象,主要包括:(1) 从上游侧壁观察发现,后缘裂隙明显张开,开口上部较大,向下逐渐变小,而且这种自上而下发展的拉张变形,目前显然已下延到砂、页岩交界面附近,但在坡顶有较厚残坡积物分布的后缘裂隙通过部位却未见有地表裂隙发育;(2) 沿分割B1和B2两块体的纵向裂隙,见有明显的不均匀张开现象,且在该纵向裂隙出露于坡顶地表部位处,所铺设的水泥地面上也见有新产生的拉张沉陷裂缝发育,表明近期两相邻块体有不均衡的相对运动;(3) 在边坡前缘砂、页岩交界面附近,见有多处显示雨季有地下水流出或渗出的痕迹,且在该界面上的砂岩体内,见有垂直于坡面方向的新鲜细微拉张裂缝发育。4 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发展趋势分析通过对上述现场考察和监测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与已有类似条件下的边坡变形实例的对比,对大坝左坝肩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和发展趋势,得出如下主要认识:(1) 从岩体力学角度来看,边坡是一个下部有软弱基座,上部为硬脆性坡体的二元结构边坡类型。下部软弱基座的力学强度低,流变性能强,抗风化能力差,且又处于受力最大之处,是整个坡体内的最薄弱部位。因此,这类边坡的变形,基本上是以软弱基座的变形为先导(突破口),进而引起上部坡体变形的相继发展,最终再通过软弱基座的破坏而导致整体失稳。(2) 在坡体应力、卸荷、风化和水的长期作用下,坡面附近的软弱基座岩体将首先产生伴有侧向粘性流动变形的压缩流变,但由于下述两方面原因,即: ① 坡体应力以σ1大体垂直于层面方向作用在软岩上,且其量值于坡面处最大,向内逐渐减小为主要特征;② 在风化、卸荷和水的作用影响下,软弱基座岩体力学强度的弱化有由内向外逐渐增强的趋势,故这种压缩流变必然是不均匀的,具有由边坡内向坡面逐渐增大的特征。软弱基座的这种不均匀压缩流变,必将导致其上部厚层砂岩的倾倒和沿后缘已有结构面的拉裂变形,而且随着作用的进行,这种拉张裂缝将不断向深部发展,直到抵达下部砂、页岩的交界面为止(参见图1);同时,下部软岩如果有横向上的不均匀压缩变形,还会导致上覆砂岩的横向解体,这就是边坡变形发展的第一个阶段。(3) 上述变形的发展,必将导致以下两方面重要后果,即:① 上部砂岩变形体完全与母体分离,其荷重因而将全部转移作用到下部软岩上,使这部分软岩内的应力相应增大,且往往因此而形成一定的剪应力集中带。在通常情况下,由于软岩面上所承受的是偏心荷载(偏于里端一侧),故其中剪应力集中带及由其所控制的潜在破坏面的分布,必然具有“从砂岩变形体底面的里端开始,向下向外呈一定的弧形延伸,并最终于一定部位出露于坡面”的总体特征(参见图1)。② 直达下部砂、页岩界面的后缘拉张裂缝的形成,明显改善了下部软岩接受降水补给的条件。此后,每当雨季都会有大量降水渗入后缘裂缝中并形成水头,且在其作用下渗入到软岩中,特别是渗入到沿剪应力集中带发育的微裂隙中去,恶化其力学性状,从而导致剪切破裂变形沿剪应力集中带自上而下发展,使边坡变形的发展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当这种剪切破裂变形向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在一次强降雨过程中产生突发性的大滑动,对大坝的左坝接头及附近的建筑设施和人员造成重大危害。(4) 根据前述的现场调研和监测资料判断,目前左坝肩山体的变形极有可能已开始进入第二变形阶段,但尚处于其初期。鉴于近期其变形的发展明显加剧,已严重威胁到大坝的安全运行,故对其进行及时的工程处理是十分必要的。5 整治对策建议基于上述认识,建议对该变形边坡进行综合整治,整治措施包括:(1) 封闭高程496~497 m以下的页岩,防止其进一步风化和掏蚀;(2) 设置地面排水系统和封堵地表裂缝,防止雨水继续入渗;(3) 适当削坡减载,或采用锚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处理。主研方向:区域构造及工程岩体稳定性研究。已出版专著及教学用书10余部,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作者简介: 王士天,男,67岁。教授,博士生导师,本刊主编。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学院工程地质研究所,成都 610059参考文献[1] 王士天,詹铮,刘汉超.洒勒山高速滑坡的基本特征及动力学机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0,1(2).[2] 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
[
"Electronics",
"Enviornment",
"Politics"
] |
Enviornment
|
中国环境科学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年 第18卷 第4期 No.4 Vol.18 1998科技期刊美国两年内有26%环保公司歇业在1995~1996年间有四分之一以上曾经登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环境信息公司(EI)出版的工商行名录上的美国环境服务公司已经歇业。据EI为新版名录而进行的调查称,在这两年间,在40个州至少有20%专业环境服务公司关门;在17个州至少有30%关闭。1994年,名录载有3305家公司,其中有883家在1996年已关闭。佛蒙特州歇业公司百分比最高,为67%,在调查的12家公司中有8家歇业。研究人员Jamie Anderson说,虽然受影响的大多数是雇员少于25人的公司,但涉及面较广,且大多数公司已从业7年以上。他说:“这就表明整个环保业都受到影响”。调查对象包括咨询公司、环境研究所、治理商、供应商、土壤钻探服务公司和监测井钻探公司等。据高级分析家Cary Preket说,环保法规执法不力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他说:“许多专业公司上报的项目被取消是因为用户认为新的管理改革会进一步降低治理费用”。江 年 摘自《Water Environment & Technology》,April,11(1998)
|
[
"Communication",
"Military",
"Economy",
"Agriculture",
"Literature",
"Medical",
"History",
"Space",
"Mine",
"Energy",
"Enviornment",
"Law",
"Electronics",
"Philosophy",
"Computer",
"Education",
"Sports",
"Art",
"Politics",
"Transport"
] |
Enviornment
|
【 文献号 】2-2534 【原文出处】江苏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南京 【原刊期号】199505 【原刊页号】118-123,128 【分 类 号】J8 【分 类 名】电影、电视艺术研究 【 作 者 】彭耀春 【复印期号】199506 【 标 题 】1979―1989:新时期电影的一个历史描述 【 正 文 】 内容提要 新时期初期的伤痕影片、反思影片最早冲破了人性、人情的禁区,高扬起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旗帜;八十年代初兴起的“中国电影新浪潮”引起了对电影美学的自觉追求和对电影语言潜力的着意开掘;八十年代中后期骤然高涨的娱乐片热显示了对电影娱乐性、商业性的重视。新时期电影的主流就在这迭涌的浪潮中经历了现实主义的回归――蜕变――再次回归的历程,在不断探索、更新、融汇的否定之否定中完成了全面的超越。新时期是中国电影的自觉时代。新时期又一次拉开了中国现代化的帷幕。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中,有着七十年历史的中国电影面对门户开放后的八面来风和经济改革中的多方挑战,感受着当代思想理论和文学艺术的各种潮涌,以新的装束和规模在表现历史与现实的壮阔波澜中重新提出和积极探索“电影究竟是什么?”[(1)]并由此走向自身的成熟与自觉,谱写出中国电影史上最为绚丽的一页。一、1979―1983:现实主义的回归发展和对电影本体的重新审视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的文艺事业全面迅速地复苏。而电影作为一门生产周期长,受制环节多,需要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其复苏和腾飞要比其它艺术门类迟缓和艰难。在拨乱反正,思想解放和文艺创作春潮涌动的推进下,以向国庆三十周年献礼为序幕,《从奴隶到将军》等最早一批优秀影片标志着新时期电影终于结束徘徊,进入有声有色迅速发展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成为与1957年遥相呼应的中国电影“复兴年”。新时期的历史前提是“文化大革命”,对十年“文革”的反思在实质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思索、行动的一个出发点。新时期电影的复苏,首先是作为人民心声的负载,以血泪的回顾和严肃的反思汇入新时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潮流。《曙光》、《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泪痕》、《枫》、《小街》、《巴山夜雨》等“一批直接反映刚刚过去的令人惊心动魄的斗争的影片”揭示了十年浩劫的灾难和创伤。继之,《燕归来》、《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毋忘我》等影片中人物的悲剧命运被进一步回溯到“文革”前的几次“左”的政治运动的背景中。上影著名导演谢晋率先投入新时期电影的反思潮流,“力图在刻划民族的悲剧中,给人以反思、警世的作用。”[(2)]1980年《天云山传奇》第一次在银幕上展现出反右斗争扩大化所造成的历史悲剧,罗群和三位女性的故事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1982年的《牧马人》以许灵均放逐祈连山牧马的遭遇再次触及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事实。经过几年的酝酿准备,谢晋又以反映湖南小镇自反右至“文革”结束的政治风云以及在这其中人物的悲欢离合的《芙蓉镇》表达“对历史的严峻沉思”。[(3)]加之1984年的《高山下的花环》奠定了谢晋在新时期卓尔不群的电影艺术家的地位。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因为恢复和再现中国革命进程的本来面目而获得强烈的现实意义。《北斗》、《元帅之死》、《陈毅市长》、《西安事变》、《南昌起义》、《四渡赤水》等影片表现了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贺龙、彭德怀、陈毅等一大批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并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他们的性格特征。到八十年代的中后期,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有了更大的发展,成为新时期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对历史的反思,对现代蒙昧主义的批判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张扬,使电影创作爆发出有史以来少见的思辨力量和情感力度。同期结伴而行的对现实主义的呼唤和发展,又使新时期的电影直面人生,以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于是,人性、人情、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回归电影艺术家的创作视野,推动电影贴近真实的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命运,深入人的内心世界。于是,有了描写历史灾难的《生活的颤音》、《泪痕》和《苦恼人的笑》;有了突破爱情禁区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和表现普通人爱情失落的《如意》;有了回忆故乡和童年风景的《城南旧事》;也有了描写普通中学教师无私奉献的《春晖》;即使是以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为题材的《高山下的花环》也不再有“高大全”式的战斗英雄,而是出现了用鲜血浸染债单的梁三喜和爱发牢骚牺牲了几乎不能授奖的靳开来。这些充满悲剧色彩的影片都程度不同地显示了人民的力量,显示了人心所向,显示了正义、良心和高尚情操的光彩,并由此显示了历史的必然。人的发现的一个重要突破是知识分子的发现,新时期电影着意于表现知识分子的情感历程。1982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人到中年》以质朴清新的电影镜头真挚感人地表现了陆文婷默默地超负荷地奉献心智的坚韧和终于身心交瘁的“断裂”,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承前继后的历史高度尖锐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意义的社会问题――一代中年知识分子的现状及其历史使命的不协调,从而成为新时期影坛又一部形成全国舆论热点引起全国性共鸣的优秀影片。进入八十年代,反映现实生活,触及时代脉搏,讴歌社会主义新人的影片约占故事片的半数,这是新时期电影创作的主流。越来越多富有历史使命感的电影艺术家紧随时代的脚步,记录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表现改革时代的社会心态,塑造改革者的形象。最初的改革影片按照典型化的原则塑造出第一批改革者形象,乔光朴、蔡明在银幕上大刀阔斧地兴利除弊并取得振奋人心的胜利。随着改革的深入,1983年以后改革影片进入高潮,《在被告后面》、《血,总是热的》、《最后的选择》以及1985年的《花园街五号》都冷静地写出了改革阻力的盘根错节,也因此加大了改革影片的力度。当李江川、罗心刚在改革前沿向人们呼唤“改革者的热血”时影片呈现出了悲壮色彩。《不该发生的故事》则严肃地描写一个农村党组在分组联产承包时被群众冷落的困窘,以及如何振奋精神、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赤橙黄绿青蓝紫》和《锅碗瓢盆交响曲》塑造出更加贴近生活鲜明生动的改革时代青年形象。新时期电影在思考它的对象的同时,也在思考其自身。1979年张暖忻与李陀发表《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依据世界电影语言的发展呼唤中国电影界要“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大讲电影的艺术性,大讲电影的表现技巧,大讲电影美学,大讲电影语言。”[(4)]这篇文章与此前发表的白景晟的《丢掉戏剧的拐杖》和此后发表的钟惦fěi@①的《电影和戏剧离婚》一起,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电影新浪潮”的宣言。同期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和克拉考尔的电影本体观受到普遍的重视。电影理论的倡导和电影多元化局面的初步形成,引唤出了一股强烈的电影观念革新洪流。努力运用电影思维,“创造出真正是有电影特性的完整的电影艺术”成为电影艺术家的自觉追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戏剧电影观念被打破了,新的电影美学――形式美学与纪实美学相继兴起。《小花》、《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小街》、《天云山传奇》等影片引人注目地探索更为开放、更富有表现力的电影结构和技巧。继之《沙鸥》、《邻居》、《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见习律师》、《都市里的村庄》、《大桥下面》追求“如同生活本身那样真实可信”[(5)]的纪实效果,《城南旧事》、《乡情》、《如意》则借助中国传统美学创造出富有诗意的纪实风格。二、1984―1986:探索电影的异军突起和主流电影的蔚然大观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电影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第五代”导演和探索电影的异军突起。1983年冬,张军钊导演的影片《一个和八个》在京试映震动影坛,1984至1986年,一批被称作“第五代”的年轻导演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吴子牛、张泽鸣等人相继推出《黄土地》、《猎场札撒》、《喋血黑谷》、《黑炮事件》、《绝响》、《盗马贼》等影片,加之其它导演拍摄的《海滩》、《雾界》、《青春祭》、《湘女萧萧》等影片,骤然在中国影坛上推涌起探索电影的潮流。探索电影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全新的银幕形象,其艺术哲学与当时文坛上的“文化热”“寻根热”相承相联。一方面,影片的反思从社会学的层面渗透到文化层面,以“思前想后”、“纵横古今”[(6)]的方式逼视人生,追溯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另一方面,电影语言突破单纯再现,执意创造一些不那么尊重表面真实,然而却更富有意蕴内涵和艺术想象的镜头,以异常活跃的前卫姿态冲击传统的主流电影模式。具有鲜明个性的探索电影显示着新时期电影多元化局面的形成,并展示了几代电影主创者各走其路而交相辉映的前景。探索电影的探索将新时期以来电影本体的思考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它的进一步发展转寓在中国“西部片”上。西部片强调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发挥区域优势,表现西部风情、西部精神,融民族传统与现代色彩为一体。探索电影潮流意味着一种新的艺术哲学和电影影像美学的崛起。探索电影的探索因为意念的艰深和艺术上的过于陌生化而导致了“解读”电影的需要,急于创新的“第五代”在接受了许多赞誉的同时不期而然地陷入了没有接受的困窘。于是很快出现了在国外获银熊奖而在国内(获奖前)只卖出一个拷贝的“《晚钟》现象”,到1986年以后,探索电影便在观众的冷漠和舆论的批评中沉寂了。现实主义在八十年代中期进一步深化,主流电影全方位地表现生活,形成题材、风格、片种、样式的蔚然大观。改革片稳健地走向深入,具有较大历史容量的“巨片”被鼎力推出。同时,电影面临诸多挑战:电影体制改革使电影生产更加依重于票房价值;娱乐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电视的迅速普及造成观众的大幅度分流;在八十年代初就显端倪的银幕上的“脏”“乱”“差”成为电影一患。电影界开始呼喊“危机”,讨伐“平庸”,呼吁“净化银幕”。改革影片的特点在于追踪时代、表现时代。八十年代中期的改革影片敏感于时代的脉搏,感受着改革对社会意识深层结构的震荡,表现各种具有历史意味的人际关系和人物命运的变化。与前一阶段的改革影片比较,除《代理市长》、《男性公民》等继续以阳刚之气抒发改革者坦坦荡荡、百折不挠的刚毅和赤诚,八十年代中期反映改革浪潮的影片从慷慨激昂、热血沸腾转向沉稳坚毅、蕴藉隽永。《野山》、《流浪汉和天鹅》通过普通农民的爱情倾斜,婚姻选择反映改革时代对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影响。《女人的力量》绕开改革者的男子汉形象模式,塑造刚柔兼济的女改革者。《相思女子客店》以改革者的最终出走留给观众不尽的回味思索。《咱们的退伍兵》是赵焕章继《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之后导演的反映农民青年改革致富的影片。赵焕章的“农村三部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明朗、质朴,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既叫好又叫座。胡炳榴在导演了《乡情》、《乡音》后,又以《乡民》进一步表现改革之风吹进边远小镇的骚动。王好为继《瞧这一家子》、《夕照街》、《迷人的乐队》又拍出农村改革影片《失信的村庄》,在轻喜剧的样式上进行探索。在一片“野山”“乡民”之风中,《T省的八四・八五年》又以城市大工业的时代节奏引人注目,它以政论的风格提出改革中的民主法制问题,创造了一种新的改革影片的样式――纪实的政论片。《索伦河谷的枪声》则触及到部队的政治工作改革。几部反映青少年生活的优秀影片引起很大的反响。《红衣少女》用一双真诚、纯洁的眼睛注视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人生》颇有深度地描述了一位黄土地上的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情感失落;《少年犯》因为触及新时期青少年犯罪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受到好评的影片还有《女大学生的宿舍》、《黄山来的姑娘》、《雅马哈鱼档》、《珍珍的发屋》。新时期伊始,电影工作者在重新认识电影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电影“娱乐性”“商品性”的认识。最初的惊险片《保密局的枪声》、传奇片《红牡丹》在票房上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开创新时期武打片源头的《武林志》、《武当》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上座率,而娱乐风光片《庐山恋》又以旎丽的风景,纯情的表演赢得观众的喜爱。这些表面浅俗然而拷贝数遥遥领先的影片传递出一个不容轻视的信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电影理论家纷纷呼吁娱乐性复归电影艺术,郑洞天提出重新认识“电影的商品性”,钟惦fěi@①重弹电影“票房”的观点,邵牧君为“商业电影”正名。这些信息、观点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观众的接受对于最终实现电影价值的重要意义,加之其时更加有力的经济杠杆迫逼电影必须接受观众的选择。如果说《神密的大佛》上映时还受到一些责难,使得导演改弦易张的话,那么以《少林寺》为发端,各电影厂已经竞相拍摄武打片、侦破片、惊险片、娱乐片等旨在“票房”的商业片。在这些扑朔迷离的故事框架里,既有如《嫌疑犯》、《神鞭》、《超国界行动》等赏心悦目的娱乐片,也有不少格调不高,甚至胡编乱造的平庸影片。1986年被称为是新时期电影的“巨片年”。一批规模宏大、气势不凡的历史巨片《孙中山》、《血战台儿庄》、《直奉大战――冯玉祥在1924年》、《芙蓉镇》、《非常大总统》、《成吉思汗》被推上银幕。这些“巨片”不只是场面宏大,事件重大,耗资巨大,更重要的是具有相当的历史概括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历史巨片标志着新时期电影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突破了传统的历史片、传记片的叙事模式,具备了能以恢宏的气度再现历史风云,深入刻划人物心灵的电影艺术。它也标志着新时期电影获得了一个新的起点,一种对以《黄土地》为代表的探索影片的超越,以其主流电影优势的充分发挥,以其阔大感、丰富性和对电影因素的整体把握使技巧追求特征消匿。三、1987―1989:“娱乐片主体”的提出和“突出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调整从1987年开始,整个中国电影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被迫作了重大调整。电影厂将大部分影片产量分给了旨在票房价值的各种类型的娱乐片,“娱乐片主体”的提出更是扬波激澜,1987―1989年,以娱乐片大潮的涌动为标志划分出新时期电影的又一阶段。八十年代后期,主流影片继续开拓着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十年树木,植根于民族文化与沸腾生活的土壤上的新时期电影积蓄了近十年的努力,终于推出惊世之作,创造了一个新高度――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电影八十年代的高度。1987年西影厂的吴天明在继《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之后,又以凝重、质朴的现实主义风格拍出了现代愚公式的打井故事《老井》。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从《老井》中出来,就在《红高粱》里轰轰烈烈张张扬扬地倾注了对敢爱、敢恨、敢生、敢死的生命意识的独特感受和热烈礼赞。上影厂黄蜀芹的《人・鬼・情》在虚与实、叙事与造型、表现与再现以及各种电影语言因素和艺术手段的结合上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显出一种大家风范。正如吴天明所说:“《老井》只能产生于1987年。”[(8)]他实际上说出了新时期电影的历程和在这一历程中中国几代电影艺术家不懈探索。以开放的艺术胸襟融汇各种积极成果,终于在否定之否定的飞跃中创造了新的辉煌。是年,《老井》在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获故事片大奖,次年《红高粱》获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中国电影终于从西部的黄土地走向世界。新时期电影界对于“娱乐性”、“娱乐片”的认识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重视到重视,从羞于拍摄到竞相拍摄的过程。八十年代后期一些急功近利的电影理论家、艺术家将娱乐片视作解救中国电影的药方,1988年正式提出“把娱乐片确定为今后中国电影在数量上的主体”。[(9)]该年生产的各式武打片、警匪片、侦察片、言情片、歌舞片八十多部,占年度摄制影片的60%以上,这是新中国影坛上从未有过的电影文化现象。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拓宽创作题材,丰富片种样式,发挥电影的娱乐功能,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不同层次观众的电影审美心态。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摄制者在准备不足,目的不明的情况下仓促“下海”,并不熟练地操练起用民族色彩包装的好莱坞模式,凭借野史轶闻大演刀光剑影、英雄美人,在离奇、惊险和色相中出售廉价的刺激。这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只能导致粗制滥造的泛滥。八十年代后期,反映城市青年生活的电影创作形成一种优势。1988年有《摇滚青年》、《疯狂的代价》、《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疯狂歌女》、《绑架卡拉扬》等十多部影片,几乎都以通俗故事的框架表现现代都市的文化观念,描写都市青年,主要是个体或无业青年的困惑、焦躁、疯狂和无奈。根据王朔小说改编拍摄的四部影片《轮回》、《顽主》、《大喘气》、《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在中国银幕上第一次正面表现了反传统的“城市浪子”,他们嘲弄各种规范,以貌似潇洒的矫作,或作出各种孤独沉思状,或放浪形骸,游戏人生。继“王朔年”后,刘恒的作品又受到电影导演们的青睐,据他的作品改编拍摄的《本命年》以泉子与社会的不容暗示了与王朔形象系列的沟通。当改革开放之风在南中国劲吹的时候,中国银幕也吹来南国之风。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珠影厂得风气之先,及时将视线投向在市场经济中沸腾起来的都市生活。《街市流行曲》、《太阳雨》、《给咖啡加点糖》、《花街皇后》、《女人街》、《商界》等“南国都市电影”几乎使人与时代同步地感受到改革以来南方都市的商业文化。越过高粱地,中国银幕走进喧闹的城市个体市场,显现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街边仔、街边女”的交织着挫折与欢欣的创业。关于娱乐片的论争实际上没有阻止娱乐片潮涌的态势,1989年生产娱乐性影片近百部,约为年产量的70%,其中武打、惊险、侦破片有五十几部。但作为电影创作的理论导向,“娱乐片主体”很快被“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所取代。“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最初是在1987年3月全国故事片厂长会议上提出的。这是继八十年代初对电影剧本《苦恋》的批判之后,针对探索影片中偏避时代主流,热衷表现民族文化落后方面的倾向,以及娱乐片中的庸俗化倾向的又一次理论导向。对“主旋律”的认识逐渐从“表现改革开放的生活主流和时代发展的大趋势”的题材层面上升为“一种自觉地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呼声的创作意识和创作精神”。[(10)]“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激发了电影艺术家的社会使命感和创作激情。与往年波谲云诡的银幕相比,1988―1989年电影创作在调整中前行。以1989年向建国四十周年献礼为契机,《共和国不会忘记》继《解放》后,又一次挟磅礴的气势和饱满的热情反映中国大工业在改革年代的历史巨变。《巍巍昆仑》、《百色起义》、《开国大典》等一批革命历史巨片,以高度的历史视点和宏阔的创作气势引发了新时期的第二次“巨片热”,以其全景化的电影形式再现历史重大事件,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刻划和情感揭示取得突破性进展,既写出运筹帷幄而又真实可亲的革命领袖,又表现了蒋介石在大厦倾覆之际的殚尽竭虑和怅然失落,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三次高潮的序幕。中国电影从来没有如新时期那样充满活力,涌动着更新的浪潮。新时期初期的伤痕影片、反思影片最早冲破了人性、人情的禁区,在银幕上高扬起意义深远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旗帜;八十年代初兴起的“中国电影新浪潮”引起了对电影美学的自觉追求和对电影语言潜力的着意开掘;八十年代中期逐渐高涨起来,到八十年代后期骤起大潮的娱乐片热显示了对电影娱乐性、商业性的重视。新时期电影的主流就在这迭涌的浪潮中经历了现实主义的回归――蜕变――再次回归的历程,在不断探索、更新、融汇的否定之否定中完成了全面的超越。新时期的电影评论与理论建设十分活跃。以“电影语言现代化”的讨论为发端,相继提出电影的观念、戏剧性、文学价值和民族化,以及电影模式、电影美学等问题,开始从功利理论走向本体建设。围绕“电影的自觉”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渐次递进的层次:一、电影作为艺术,从狭隘的工具论中解放出来;二、电影作为电影,与戏剧“离婚”;三、电影作为艺术的电影,注重电影美学和对电影语言潜力的开掘;四、电影作为具有认识、审美、娱乐三种功能的艺术,从顾此失彼的急功近利走向全面把握,并强调新时期电影的历史使命。新时期三代导演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个性和优势,“努力寻找真正是‘电影’的那种东西”。电影美学从形式美学、纪实美学到影像美学各领风骚,最终趋向整体融合。电影创作追逐时代的热点,各种题材、风格、样式、片种蔚然大观。从伤痕影片、反思影片到改革影片,从探索影片、娱乐片到历史巨片,浪潮迭涌,或此消彼长,或呼应竞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绰约多姿、云谲波诡的多元化局面。《天云山传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喜盈门》、《城南旧事》、《骆驼祥子》、《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环》、《人生》、《红衣少女》、《黄土地》、《野山》、《黑炮事件》、《良家妇女》、《青春祭》、《孙中山》、《芙蓉镇》、《老井》、《红高粱》、《人・鬼・情》、《春桃》、《开国大典》等一大批优秀影片显示着新时期银幕的坚实与辉煌。新时期的电影无愧于我们的时代。新时期电影的发展也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电影的健康发展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方向。这就是我党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所总结的“双百”方针和“两为”方向。电影的认识、审美和娱乐功能是不可剥离的。单一强调、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只能导致损害电影自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使电影为人民喜闻乐见,同时又坚持电影的思想艺术水准,这仍然是中国电影所面临的一大课题。注释:(1)吴贻弓《在导演意识的潮流中》,载《上海电影四十年》,学林出版社1991年2月版。(2)《论谢晋电影》,载《电影新作》1989年3期。(3)见《光明日报》1986年6月15日。(4)载《电影艺术》1979年3期。(5)张暖忻《努力拍摄一部有追求的影片》,载《电影文化》1981年3期。(6)陈凯歌《怀着诚挚的赤子之爱》,载《电影艺术参考资料》1984年15期。(7)《“谢晋电影”在中国艺坛上激起波澜》,载《沙龙》1987年1期。(8)《说〈老井〉兼论吴天明》,载《当代电影》1987年5期。(9)《电影发展战略:面对21世纪》,载《电影通讯》1988年2期。(10)《关于中国的主旋律》,载《人民日报》1991年2月7日。(彭耀春,1954年生,江苏公安专科学校管理系副教授)〔责任编辑:李静〕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非下加木
|
[
"Military",
"Economy",
"Sports",
"Philosophy",
"Art",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History",
"Space",
"Energy",
"Electronics",
"Law",
"Politics"
] |
History
|
【 文献号 】2-132 【原文出处】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原刊地名】成都 【原刊期号】200002 【原刊页号】32~38 【分 类 号】F13 【分 类 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复印期号】200009 【 标 题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够结合吗? 【 作 者 】康超光/程显煜/周治滨 【作者简介】康超光 程显煜 周治滨 作者分别系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列所所长、教授;中共四川省委党 校副教育长、教授【内容提要】文章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明确地肯定,未来社会应当取消商品生产,代之以产品经济和全社会有计划的生产。但是,按照 马恩设想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既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也没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践中的挫折和教训使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但是,如何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既在理论认识上存在争论,又在现实生活中面临各种深刻的矛盾和困难,是对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关 键 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 【 正 文 】 经典作家为什么强调社会主义要搞计划经济周:康教授,您在上期文章中谈到,当前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已经不是或以后必然不是社会主义,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据,就是因为我国已在宪法和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确定了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康:是的,在他们看来,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产物,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社会主义,无论在所有制关系、生产组织形式、产品分配方式、国家和社会组织结构、以及基本价值观念方面,都是格格不入,无法相容的。程:其实,不仅一部分学者,国内相当一部分群众及至官员,怀疑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以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能结合。之所以会这样,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他们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里,的确没有给市场经济留有任何位置,而我们过去又一直是这么做并且这样教育广大群众的。康:是这样。马克思在《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多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将停止商品生产,取消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代之以产品经济和全社会有计划的生产。虽然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在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上,还必须按劳分配,但内容和形式都已发生了变化。因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个人劳动直接变成了社会劳动,个人的产品直接成了社会产品,劳动的社会性无须通过商品货币交换就能实现。因而按劳分配在形式上表现为按个人的劳动证书或劳动券进行分配,在内容上则表现为在扣除劳动者为社会基金进行的必要劳动之后,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分给一份消费资料。程:现在看来,经典作家的思想的影响是很大的。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鉴于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虽然没有取消商品和货币,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价值规律是个大学校,要好好学习和利用,但却仅仅将商品、货币局限在消费资料的流通、分配方面,而对生产资料,则认为其只具有商品的外壳,不具有商品的属性。因而,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经济体制和经济建设,基本上都是按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来构建和运作的。周:按我的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以主张用计划经济代替市场经济,主要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认为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既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注:参看《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67页;)而计划经济既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因此,经典作家在从社会形态上将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五种类型时,又从经济形态上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个发展阶段,并且将自然经济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相对应,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应,产品经济与共产主义社会相对应。二是认为只有通过全社会的有计划生产,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个别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彻底消除由这一矛盾的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及其对已形成的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康:列宁说得更明确,“凡是学过马克思主义初步原理的,都知道这种周转和贸易自由不可避免地要使商品生产者分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所有者,分化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这就是说重新恢复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50页;)所以,虽然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试验失败后,提出了著名的“新经济政策”,还号召所有的布尔什维克都来学习经商,但列宁当时这样做,不是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而是把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作为计划经济的补充,因而将其明确限制在过渡时期。而等到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不仅商品、货币不复存在,即便是黄金,也只能用来“修一些公共厕所”。(注:参看《列宁选集》第4卷,第526页;)周: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即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商品经济、商业竞争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估计得过于严重了。他们坚持认为,正是资本主义的占有关系和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造成了劳动的异化和全社会的严重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以及人对商品货币的严重依赖。而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要消灭资本主义占有关系,而且要消灭与这种占有关系紧密相联的生产方式――商品生产。所以,马克思早在1843年《论犹太人问题》一书中就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两个著名命题。前者指人从封建政治制度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下获得解放,后者则是指将人类从金钱中获得解放。他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手稿)中进一步指出,自然经济造成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商品经济造成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只有产品经济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程:我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商品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的消极作用的看法,可能同傅利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批判的影响有关。傅利叶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一切灾难的渊薮,因为这种生产方式造成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害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建筑师需要一场大火把一个城市的四分之一化为灰烬;安装玻璃的工人希望下一场大冰雹把所有的玻璃都打碎;……”。(注:《傅利叶选集》第1卷,第124页;)周:有这个可能。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对傅利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傅利叶对现存的社会关系作了非常尖锐、非常生动和非常明睿的批评”,“到目前为止,能够进行这种批评的只有傅利叶一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56、659页;)康:我同意二位关于马克思、恩格斯过高地估计了商品生产负面作用的观点,但我认为这不完全是受傅利叶的影响,也同他们自己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关。他们一贯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必须以现实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联系的交换形式为基础,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事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第1卷第43页;)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把商品生产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属性和重要特征,所以他们才把“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极端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不仅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而且与商品生产相联系,所以才得出了“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人才能“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才能真正成为自然和自身的主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50、751页。)社会主义等于计划经济吗周:但是,大大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预料,按照他们设想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虽然在消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个别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以及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两个根本目标方面,都很快陷入新的困境,一个也没有取得成功。康:确实如此,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经济生活国家化、企业与国家关系行政化、经济管理集中化指令化、经济关系和经济联系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的实物化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整个经济机制功能递减乃至衰竭,拉大了与实行市场经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最终使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经济竞争中败下阵来。周:不仅生产力没能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愿来一个大解放、大发展,人也未能如他们所想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程:事实上,计划经济既未能使人摆脱对物的依附,而且还又加重了对人的依附。周: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计划经济不但未能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反而造成严重“短缺”,使人对物的依赖更大;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垄断了一切资源,计划的制定、经济的运转,对单位和公民个人的要求,都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强调“全国一盘棋”,产品统包统分,收入统收统支,不仅企业、单位的自主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公民个人的权利更是受到严重的忽视甚至践踏。人非但没有成为“自身的人”,反而异化为“组织的人”、“单位的人”、“镙丝钉式的人”。每个人的工作、待遇、升迁、福利都由单位或组织说了算,个人没有任何选择的机会和权利,而组织和单位又是由人来主持和掌管的,因而,对单位和组织的依附也就变成了对人的依附。康:但是,从觉察到传统体制有弊病到形成“社会主义不等于计划经济”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就我国而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50年代中期对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就有所觉察。毛泽东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批评了斯大林模式,针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他指出“我们不能象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周恩来在党的八大上,提出改进经济体制问题;陈云也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方案,试图发挥一点市场调节的补充、辅助作用。在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况下,毛泽东曾一度重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甚至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概念以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本质区别”这些重要命题。但是毛泽东同时又认为,商品生产最终会产生“资本主义的鬼”,必须“必须第一、价格第二”;商品交换“应纳入计划的轨道”;商品、货币、等价交换等商品经济范畴,都是必须严加限制的“资产阶级法权”。总之,尽管对计划经济弊病有所觉察,尽管力图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毛泽东由于没有真正认识到计划经济缺少内在的自动调节机制这一根本弊端,最终还是造就了一个和苏联模式基本相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认识到体制的弊端,还不等于明确了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了推进体制改革的决心。程:我同意你的看法。我们都记得,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必须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已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到底改什么?怎样改?人们的认识也不是完全清楚和统一的。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试图在计划经济的“笼子”里给市场机制划出一块空间,以补充计划经济的不足,但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讳莫如深;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商品经济排除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外的陈旧观念。但当时强调: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党内和理论界许多人仍然认为市场经济等于盲目生产、无序竞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在邓小平的推动下,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又有重大突破,改变了以往认为市场调节只起补充、辅助作用的观念,指出“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但1989年到1991年,权威机构没有继续沿用十三大提法,而是恢复使用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提法,并且在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斗争中,将“鼓吹市场经济”列为自由化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之一。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此,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才得以全面启动。康:否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我们当然不会无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也不否定它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积极作用。我这里只想强调两点:第一,尽管在特定条件下(如革命与战争为时代主题、资本主义包围、保卫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为根本任务、面临险恶的军事、政治环境等),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唯一可能的历史选择,但它决不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常态”,更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原则性必然要求:第二,实行了几十年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取得过伟大成就,国民经济也获得过不小的发展,这些都不应当轻易否定。但是,又要看到那是以耗费大量资源为代价而取得的。由于这种体制只能依靠大量投入来支撑高增长速度,因而不得不限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民长期过着艰苦的生活。周:事实上,9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飘扬了70年的红旗在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这个20世纪最大的历史悲剧的发生,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它在很长时期里坚持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民众的生活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压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相当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丧失了信心,不能不说是一个根本原因。程:是这样。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功使我们更清醒了。于是,党的十四大报告在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时,说了一段来之不易的大实话:“实践证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动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演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能与市场经济兼容吗周:当今世界,就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而言,只存在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即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实践已经证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予以摒弃,社会主义应当实行市场经济。可是,接下来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能不能与市场经济结合?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坚持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不可能与市场经济结合。因为没有私有制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于1920年发表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核算》一文中指出:“市场及其在形成价格方面的功能是不可能和一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的作用相分离的”。他认为市场是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才是可能的,它是不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被“人为地”模拟的。米塞斯否认市场经济能够产生和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之上,他断言,抉择只能是:“或者是社会主义,或者是市场经济”。程:不仅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否定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西方一些左翼学者也排除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可能性。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承认市场关系在社会主义之下是长时期内不可避免的,但他强调:“马克思主义设想的社会主义永远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而且它运行时所根据的规律和原则,和资本主义是南辕北辙,根本不同。”为了达到满足自己作为人的真正需要而掌握和安排自己的整个一生的社会主义主要目标,就意味着“包括在生产资料方面取消私有财产以及由之而来的收益,在一切事情上都有高度的平等,按计划而不是市场的盲目力量分配资源,尽快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令人讨厌的差别,以及最终以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取代一切货币和商品关系。”可见,斯威齐仍然认为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所特有。康:在去年武汉召开的国际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上,一位美国学者说:有些东西可以结合,比如盐和胡椒;有些东西就不能结合,例如水与火。他的意思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水火不相容”。周:这个比喻倒真还有点生动。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包括左翼知识分子在内的相当多西方学者,也有不赞同这种看法的,而是积极主张、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作为当代社会主义一种流派的“市场社会主义”就是目前十分流行的一种设想,在美国和欧洲都有不少倡导者和支持者。虽然国外学者对市场社会主义的看法多种多样,但他们都力图在肯定市场存在和发挥市场积极性的基础上提出各种产权关系、管理分配方案,把市场视为实现社会主义、实现效率与公正、自由与平等结合的手段。当然,市场社会主义带有明显的改良色彩,只是“纠正资本主义的一些弊端的过渡性阶段”,因而与科学社会主义有原则区别。但是他们关于社会主义可以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论证,关于反对把计划与社会主义等同、把市场与资本主义等同的观点,关于市场机制是协调业已分权的经济决策的最为有效的方式的观点等,对我们在理论上探讨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极具启发性的。康: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大创新,就是提出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没有区别,这是一个人们谈论得很多、又没有形成完全统一认识的重要问题。程:其实,对这个问题,党的一系列重要文件都作了明确的阐述。十四大报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江泽民同志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在所有制结构上、分配制度上、宏观调控上,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因而也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优势。”对这三个方面的“社会主义特征”,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最新的阐述,即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康:这三个特征是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理论界有不同看法。尤其认为在宏观调控上很难说有根本区别。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哪一个是让市场自发地起作用?哪一个没有国家干预和计划指导呢?其实,自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以来,西方国家即对自由资本主义作了重大修正,“管得少的政府才是好的政府”已经被人们所抛弃。而克服自由放任,加强国家干预,调控经济发展方向,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持续发展已成为潮流。所以,我觉得三个特征中最基本的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周:我同意。公有制这个“主体”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十分重要的。市场经济是多元主体竞争的经济,各个经济主体生产和经营的直接目的和动机就是获取利润,因而可能产生忽视社会效益的行为和无序竞争的现象。同时,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过程中,一些投资大、利润低的基础产业部门可能发展缓慢,而另一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基础产业部门又容易发生不合理的垄断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有了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国家就能够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和重要的基础产业部门,并拥有强大的财力,就可以从国家整体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合理地调节各种利益矛盾,最大限度地克服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程:您谈了公有制对社会主义市场的极端重要性,并不等于就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认为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观点早已不是我国的主流意识了。但由于实践中遇到许多难题,如怎样提高国有经济的效率、如何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如何调节等问题,使人们看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还有一些关系需要理顺。公有制在实践中怎样与市场经济结合康:我认为,公有制能不能与市场经济相容,关键是公有制能不能找到一种满足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要求的实现形式。我们知道,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有联系,又有区别。所有制是一种经济制度,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关系,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生产资料所有者支配、经营、管理生产资料,并对再生产过程创造的产品进行分配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同样的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具体实现形式。事实上所有制实现形式总是发展变化的。因为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总要探索和建立特定所有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更有效的组织方式、经营方式、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因此,从理论上讲,在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完全有可能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微观基础――实现形式。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在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所决定的。我国改革的实践证明,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形式,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家成分和集体成分”。就是国有企业,根据十五大精神也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总之,公有制完全可以采取国家、集体所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这种实现形式。公有制的这种实现形式,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所以,能不能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不在于公有制本身,而在于公有制采取什么样的实现形式。程:看来区分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理解“兼容”问题的关键。搞清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它有利于我们在理论上和思想上克服那种认为传统公有制难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因而要搞市场经济,就必然推行私有化的片面性。即便是某些西方经济学家,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萨谬尔森就认为:“市场主体的最基本特征是自负盈亏。只要分清了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实现真正的自负盈亏,就可以形成一个正常的市场主体,而与其所有制性质并无直接关系,公有与私有都是没有区别的。”康:仅仅从“理论上”讨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否相容是不够的。事实上,公有制真的与市场经济结合,就必须解决公有产权的清晰化、人格化问题,否则就会出现名义上属于全民的公有资产,实际上无人对它真正负责,更使一些人借此机会将本属大家的公有资产攫取为个人所有。“穷庙富方丈”的事这几年出现不少了。所以必须明确界定公有企业的具体产权归属。现在的许多概念并不是清楚的,如“国有”是不是等于全民所有,应该说中央所属企业大体上可以等于,而地方所属企业就很难具有同等的“全民性”,这种问题尤其在实行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灶吃饭”后更是明显。所以必须设法使公有产权明晰化。再一个问题就是公有资产的“委托――代理”制度如何完善,怎样使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像对待自己个人财产一样对手中掌握的公有资产认真负责。康:这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健全的社会管理制度下是可以实现的。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企业家是国有资产的委托经营者,具有与企业地位相应的责、权、利。企业兴旺,则企业家名利俱得;企业衰,企业家不仅名利损,甚至名利毁。但在我国现阶段委托代理制度是很不成熟的,企业家的责权利的实现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有的经营者并不对所有者负责,有的利用手中权力为个人或少数人捞取非法利益等,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也有的经营者为自己的贡献和所得不相称而心有不甘,利用退休前的机会捞一把,即“59岁现象”。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缺乏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激励方面看,要给企业经营者与其责任相适合的利益,这种“利”首先是物质利益,同时还可以表现在社会地位上,即给予某种社会荣誉和政治地位,从而使经营者的利益与其所承担的经营责任、经营风险及经营业绩相配,使经营者从物质利益和社会声誉两个方面感受到与企业和资产所有者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紧密的而非松散的联系。市场取向的改革还有许多难题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唯一正确的选择。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本身不仅仅是以价值规律为中轴的经济运作体制,还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互动的综合体系。所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又是一场涉及面很广、难度很大的深刻革命。正如邓小平所说,推进这样一场历史大转折,马克思没有说过,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干过,几千年中国没有过。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探索性、开拓性事业。因为经验不足和理论薄弱,在这个进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还有许多难题有待我们在实践中去破解。程:在我国推进经济体制转轨的同时,社会结构正经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两个转变交织进行,情况十分复杂。特别是我国要将在西方国家经历了数百年的市场经济压缩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完成,难度更大。有学者称,我国由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变的过渡时期,正在经历三个转变:从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原始积累及自由竞争时代的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从原先已形成严密体系的计划经济向既合乎市场经济通则又体现社会主义精神的新体系转变。“这是个16、17、18、19世纪和20世纪并存的时代”。由于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尚未建立,因而,在这个历史阶段很难避免失序,失衡、失范现象的发生。周:前面我们论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本身不存在根本矛盾,但并不是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完全没有磨擦、对立。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存在,它既具有比自然经济、传统计划经济更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效率提高和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又有如市场主体对整个社会主义生产和交换的盲目性、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市场机制失灵等负作用。可以说,它的每一个优点,都是与相应的缺点和弊病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可以使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得以缓解,消极作用得到更多的克服,但不能指望根本消除对于市场经济这一矛盾的经济范畴。只要好的方面,不要坏的方面,那只能是蒲鲁东式的空想。马克思曾批评这种思维方式:“谁要给自己想出消除坏的方面的任务,就是立即使辩证运动终结”。康:这里涉及到一个如何看待矛盾的方法论问题。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时时存在、处处存在。事实上我们根本不可能消灭矛盾。旧的矛盾消灭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真的什么矛盾也没有了,事物的发展也就停止了。程:所以,正确的办法不是要消灭矛盾,而是要看这个矛盾是不是对抗性的,无法缓解的,对于社会是利多,还是利少。如果是非对抗性的,如果利大于弊,那么,无论这个矛盾多么严重,造成的社会后果如何严峻,我们都应当在制度内去协调它,解决它,而不是急于去消灭它。体统社会主义模式急于彻底消灭商品生产和商品生产所带来的各种矛盾的教训,值得引以为鉴。周: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仅存在矛盾,并且在我国现阶段体制转轨条件下,有些矛盾还相当严重,但这些都不是不可解决的,更不能成为我们放弃发展市场经济的理由。康:从目前看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有两大类,除了前面已经分析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矛盾外,还有市场经济与社会上层建筑,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有的学者在谈到党的建设和市场经济的矛盾时说: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社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而市场竞争更多地体现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由于大量的共产党员并不是职业革命家,而是从事各类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是市场竞争主体即各类企业的负责人,这就是一个矛盾。又比如企业中“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党管干部的组织原则如何在企业贯彻等,都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表现。意识形态方面,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对人性中追求物欲的一面给予了鼓励,市场经济形成社会生活普遍“物化”倾向,使人的能力、人的价值乃至人的心灵物化,也导致人与物主客关系颠倒,精神生活庸俗化,强化了利己主义,引起拜金主义死灰复燃等。市场经济产生的一些观念与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对立。程: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看,问题也不少,比如,国有企业改革进展不大,相当数量企业的经营状况没有好转,“三年脱困”的目标看来不可能完全实现;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总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4(有人说已经超过);地区发展差距也在急速扩大,1999年上海市人均GDP为25193元,贵州省人均仅有2301元,相差约11倍;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不能够为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好的条件,等等。总之、矛盾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应当正视它、分析它,从对立中求得统一以解决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北京有一位青年经济学者曾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是对10多亿中国人智慧的严峻挑战。这句话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是一个曲折而艰难的长过程。我们在宣传舆论上应着重宣传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却应当正视矛盾,树立市场经济的问题意识和矛盾意识。在肯定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更为合理、先进的方式去解决一般市场经济发展中必然出现的难题,努力在实践中寻求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超越市场逻辑的制度安排。
|
[
"Economy",
"History",
"Computer",
"Military"
] |
Economy
|
产业与环境Lndustry and Environment1998年 第20卷 第3期科技期刊世界环境中心:APELL在某些国家中的实施进展概 况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中,鉴于博帕尔及其它重大工业事故的严重后果,化学品灾害管理已经在国家议事日程上摆在高度优先位置.这表现在“APELL研讨/座谈会”在70多个国家中几乎普遍承认为一个使社区有权管理其化学品风险的起点.从1992年10月以来,美国国际发展局(USAID)对外灾害援助办公室(OFDA)已经向世界环境中心(WEC)提供资助,以建立一些原型预防和缓解计划,来解决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泰国高风险城市中心内环境的和人为的灾害与紧急状况.世界环境中心是通过“地方事故缓解与预防”(LAMP)计划实施APELL概念的,此类计划确定了某些高风险地点的社区基紧急状况准备与预防.在印度,该计划由世界环境中心与印度国家安全理事会(NSCI)合作管理.在墨西哥、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该计划是通过每个国家的当地世界环境中心办事处管理的.通过在地方层次和国家层次上与政府、工业界和社区领导人密切合作,APELL/LAMP有助于风险社区改善化学品风险的评价和沟通,制订应急准备计划,和改善对危险泄漏与释放(包括危险材料运输事故)的应急.在这4个目标国家的若干个高风险地点,在启动适当的灾害预防和缓解活动方面,工业界、政府和地方社区之间的长期有效合作已经取得了良好进展.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个目标国家中多个地点上的APELL/LAMP计划推广,都能得到国家联络机构的良好支持.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最大进展的地点是: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州(夸萨夸尔科斯,维拉克鲁斯,奥里萨巴和波萨里加);印度:马德拉斯,孟买,科钦,哈尔迪亚,坎普尔和巴罗达;泰国:马塔富和邦普工业区;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芝勒贡和坦泽兰)和锦石/泗水.以下介绍一些典型APELL/LAMP活动和效益/成果.APELL/LAMP活动目标社区是由每个国家中各自的APELL/LAMP计划经理根据计划基准选择的.按定义,APELL/LAMP点系指存在着对人类生命财产有真正威胁的人为灾害风险的地方.首要考虑的是那些生产易燃和有毒化学品的地点,其次考虑的是那些有来自此类化学品贮存和运输的风险的地点.此外,在初步目标社区的选择时,也考虑某个以前社区、政府和工业界参与的证据.在一些情况下,新关系是通过APELL/LAMP进程确定的.一旦确定了地点,APELL/LAMP就聚焦于地方层次,并与工业群体、公务员、法规机构和社区领导一道致力于最大限度减少技术灾害的风险.在这些地方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下,APELL/LAMP开展了各种活动,大大提高了事故情况下的安全、意识和准备水平.活动总是修改得适合目标地点和社区的具体需要.通常,APELL/LAMP活动反映APELL计划推广的“十步方法”.因此,大多数计划始于APELL座谈会,以向有关各方介绍与应急准备和灾害预防有关的问题.此外,随即在LAMP之下开展支持性活动,例如:◆工厂和工业联合体的风险评价;◆与来自美国环境保护局化学品紧急状况准备与预防办公室(US EPA/CEPPO)的专家合作,进行化学品紧急状况准备与事故预防(CEPAP)培训;◆社区意识与教育研讨会;◆信息管理研讨会,包括使用美国环保局的计算机辅助应急作业管理(CAMEOTM)技术以及其它数据库系统进行应急计划制订和应急;◆工业用火安全和危险材料事故(包括危险材料运输事故)控制的第一应急人员培训;◆医生、护士和伞降医生的化学品事故医疗应急培训;◆有地方应急队参与的桌面演习和模拟应急演习;◆帮助设立地方层次计划委员会;◆帮助建立国家级应急计划和应急联网系统;和◆适合于风险社区需要的其它适当活动.APELL/LAMP活动迄今为止一直聚焦于墨西哥、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然而,在智利、哥斯达黎加、捷克共和国、匈牙利、牙买加、斯洛伐克共和国和委内瑞拉,已经开展了一些APELL/LAMP活动.1992年以来,APELL/LAMP计划已涉及20多个目标社区.APELL/LAMP计划效益和影响LAMP计划在每个国家中地方层次上的主要效益和影响是:◆提高工业界对风险削减和事故预防的敏感性,和增加紧急状况准备与应急计划的采用;◆增加高风险社区中协调的灾害准备与预防;◆增加训练有素的技术事故应急者数目;◆增加社区对所界定事故情景的灾害预防和应急的参与;◆地方紧急状况准备和应急计划的定期和常规检验;和◆加强地方、地区和国家技术灾害应急网络.国家层次影响:◆新立法,支持成立有社区和工业界代表以及政府参加的地方紧急状况协调委员会;◆国家级灾害计划和协调委员会,有工业协会、保险群体、政府各部和国家服务组织的代表参加;和◆使新的经费资源可用于购买应急设备,和在更多的地点推广此类计划.国际层次影响:◆由其它国家采用一种以社区为基础的应急准备思路,以使当地社区有权关照它们与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有关的安全;和◆了解国际机构的成就.欲了解关于世界环境中心实施APELL的活动的更多信息者,请联系:The World Environment Center,419 Park Auenue South,Suite 1800,New York,NY 10016,USA.Tel:+212 683 4700,Fax:+212 683 5053
|
[
"Enviornment",
"History",
"Art"
] |
Enviornment
|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MISSILES AND SPACE VEHICLES1999年 第3期 No.3 1999便携式推进剂泄漏检测仪王荣宗 赵 忠 孙天辉摘要 介绍了一台用于航天器推进剂泄漏检测的便携式小型质谱检测仪,详细阐述了仪器的设计、结构及特性,给出仪器的性能实验结果及卫星的推进剂的检测实例。主题词 推进剂,泄漏,测量方法。Portable Propellant Leakage DetectorWang Rongzong Zhao Zhong Sun Tianhui(Lanzhou Institute of Physics,Lanzhou,730000)Abstract A portable mass spectrum detector used for propellant leakage is introduced. The design,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tector are described, and the performance experiment result and the detection example in satellite propellant are given.Key Words Propellant, Leakage, Measurement method.1 引 言航天器推进剂泄漏检测技术是关系到卫星、火箭及其它航天器安全发射的关键技术之一。推进剂泄漏造成飞行失败、航天事故屡见不鲜。为提高航天器的可靠性,防止推进剂泄漏的事故发生,应把航天器的密封设计、关键部件及整机检漏、燃料加注过程泄漏监测等作为系统工程问题进行考虑。推进剂泄漏检测是在航天器推进系统燃料加注过程中以及加注后卫星、火箭在技术阵地及发射架停放期间,对卫星内及周围环境进行推进剂的浓度测量,根据检测到的推进剂的气体浓度,判断推进系统是否泄漏,并确定泄漏位置。当危险气体浓度达到设定阈值时,及时报警,确保发射安全。推进剂泄漏检测仪必须满足卫星、火箭等航天器危险气体检测的基本要求。a) 高可靠性。要求仪器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本领。在大气环境下,对航天器通常采用的推进剂如甲基肼、无水肼、四氧化二氮的检测灵敏度为1×10-6,浓度的测量范围应满足1×10-6~1×10-1。当几种组元同时存在时,仪器应具有高的鉴别能力,同时检测各种组分而不相互干扰。b) 快速响应。当推进剂发生泄漏时,仪器应在秒级时间内迅速检测并对浓度变化进行实时监测。c) 仪器适用于卫星、火箭的发射环境。仪器采用便携方式对技术阵地和发射塔架进行灵活检测。目前,推进剂的测量方法主要有:化学法、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色谱法、质谱法等。在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商用仪器,如采用分光光度法的TLD-1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1],利用可燃气体燃烧改变电导的可燃气体检测仪,采用电化学法的二氧化氮检测仪。为提高检测的可靠性,在一些大型的航天器发射场中,采用了以质谱计为核心的大型危险气体监测系统,如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的HGDS危险气体监测系统和用于民兵Ⅲ导弹监测的由Honeywell公司制造的TVD有毒气体监测系统[2,3]。小型四极质谱仪器的出现,为便携式推进剂泄漏检测仪的研制提供了可能,并出现了小型监测仪器。2 仪器设计及结构2.1 仪器工作原理便携式推进剂泄漏检测仪原理方框图如图1所示。该仪器由敏感器、取样器、质谱计和小型真空系统等4部分组成。图1 仪器工作原理方框图敏感器是在梳状电极上制备一层敏感的LB有机膜,当被测气体通过时,膜的导电性能发生变化,利用膜的电阻的变化测量出气体的浓度大小。质谱计是根据不同气体分子或原子具有不同质量的特性进行气体鉴别的仪器。四极质谱计通常由离子源、四极分析场和离子收集极组成。被测气体进入质谱室后,中性气体分子在离子源被电离为离子,带电的离子进入四极分析场后,不同质量的离子运动轨迹不同,并在分析场作用下按其质量大小顺序以谱的形式被鉴别。根据质量数确定气体成份,根据谱峰的强度确定浓度。真空系统的作用是为质谱计提供真空的工作条件,它由真空室、涡轮分子泵、机械泵、真空测量规及相应的管道阀门组成。系统的极限压力通常为1×10-6 Pa,工作压力为1×10-3 Pa。被测的气体经过取样毛细管,通过敏感器进入取样器,敏感器对被测气体进行粗测。同时,部分气体通过取样器的针阀被引入质谱室,经过质谱分析,进一步确认气体的成份及浓度。由于采用两种检测手段联用,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2.2 仪器设计2.2.1 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根据航天器推进剂泄漏检测的基本要求,仪器设计的主要技术指标为:a) 在大气环境条件下仪器对常用的推进剂无水肼、甲基肼、四氧化二氮的检测浓度灵敏度为1×10-6;b) 浓度测量范围:1×10-6~1×10-1;c) 响应时间:在低浓度下不大于60 s,高浓度下不大于10 s;d) 真空系统启动30 min后,质谱室压力为1×10-5 Pa,进样时工作压力稳定度为10%;e) 体积小、质量轻、便于携带,仪器质量为35 kg。2.2.2 设计中考虑的问题a) 质谱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鉴别能力强、快速响应和浓度测量范围宽等特点,可以满足上述仪器要求。但必须考虑到甲基肼、无水肼等推进剂在空气中发生反应而产生新的成份,采用质谱检测时应首先测量该组份在空气中的特征峰,特征峰不应和空气谱峰重叠。b) 小型四极质谱计通常为真空质谱计,小型的四极分析场限制了仪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较大的峰的拖尾造成相邻峰贡献大。在大气环境下进行极微量分析时,必须对质谱计进行改进,对工作参数做最佳调整,实现在大本底信号相邻旁,检测微小的样品信号。c) 小型便携式仪器要求高真空系统必须小型化,而小型的质谱室由于体积小,进样系统及抽气系统的任何小的波动,有可能造成质谱室工作压力不稳、增加质谱峰的噪音、影响仪器浓度检测灵敏度。d) 为了实现对卫星内部测量的原位置浓度,仪器必须采用较长的毛细管取样。取样系统必须保证气体在毛细管内为粘滞流状态,使气体有序流动。同时,必须考虑取样毛细管的延迟时间应尽可能短。毛细管不应改变被测气体组份,不应有记忆效应。2.2.3 仪器结构及设计便携式推进剂泄漏检测仪的整机结构如图2所示,机箱内安装1台小型涡轮分子泵、1台小型前级真空泵、相应的管道阀门、分子泵电源、敏感膜传感器和测量电源。机箱的上面,装有质谱室、质谱计探头及电源、真空测量规和进样装置。质谱电源和真空测量规通过R232接口与586笔记本计算机相联,进行质谱的数据处理和真空系统的压力测量。整机尺寸为480 mm×340 mm×250 mm。图2 仪器整机结构图1―质谱计电源;2―质谱计探头;3―真空规;4―质谱室;5―针阀;6―敏感传感器;7―毛细管; 8―涡轮泵;9―取样泵;10―前级泵;11―涡轮泵电源;12―敏感器电源; 13―机箱。小型四极质谱计选用QMS200质谱计,离子源为轴向源,分析场长度为80 mm,采用电子倍增器为离子收集,质谱计电源由计算机控制。主要技术指标为:质量范围为1.67×10-27 kg~3.34×10-25 kg;分辨率为8.35×10-28 kg~4.175×10-27 kg;最小可检分压力为1×10-11 Pa;相邻峰贡献为5×10-5;最大工作压力为1×10-3 Pa。小型涡轮分子泵采用风冷-水冷两用的分子牵引泵,主要技术指标为:极限真空为10-8 Pa;前级压力为1 330 Pa;对氮抽速为50 L/s。前级泵和取样泵选用XZ-0.2型机械泵,抽速为0.2 L/s;极限压力为67 Pa。传感器对无水肼灵敏度为5×10-7,响应时间为60 s。3 仪器性能实验和测试3.1 空气中甲基肼、无水肼、四氧化二氮质谱特征峰实验在相同工作条件下,对纯甲基肼、四氧化二氮、无水肼和含有空气的甲基肼、四氧化二氮、无水肼进行质谱分析,结果表明,其谱峰有很大差别。在空气中配入一定浓度的样品,将混合气体引入到质谱室,测量混合气体谱,将混合气体谱和空气谱进行比较,可以得到该样品的特征峰。在空气中甲基肼的特征峰为m=2.505×10-26 kg,四氧化二氮的特征峰为m=5.01×10-26 kg。当微量的甲基肼和四氧化二氮在空气中同时存在时,其特征峰不变,可以利用特征峰进行各自测量而互不干扰。无水肼在空气中的特征峰为m=2.839×10-26 kg,和空气中水的碎片峰相叠加,无法直接测量,只能利用解线性方程的质谱分析法进行间接测量。图3为空气中甲基肼、四氧化二氮的质谱图。图3 空气中甲基肼、四氧化二氮质谱3.2 仪器检测浓度灵敏度实验如上所述,利用小型真空质谱计进行微量测量难度很大,因此如何改进结构,选择合理的工作参数,提高检测灵敏度是本仪器的关键技术问题。对甲基肼、无水肼、四氧化二氮质谱检测灵敏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检测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3.2.1 质谱计技术指标及工作参数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a) 小型四极型真空质谱计的最小可检分压力是影响本仪器检测灵敏度的最关键的技术指标。为了提高检测灵敏度,质谱计的设计应选用高效率的轴向离子源,四极分析场应尽可能有高的传输率,选用偏轴安装电子倍增器作为离子收集极。确保质谱计的最小可检分压力为1×10-12 Pa或更低的指标。b) 分辨本领和峰形的影响。为了在空气的高本底中检测微量的危险气体,质谱计必须具有足够高的分辨率和好的峰形。质谱峰的前、后的拖尾要小,相邻峰的贡献应达到1×10-6级。这样,才有可能在大的本底峰的相邻峰处,检测到微量成份的谱峰。c) 质谱计工作参数的影响。为了同时得到上述指标,质谱计必须在最佳的工作参数下工作,其中包括:1) 离子源各级工作电压的调整,使离子从离子源引出效率最高,离子进入四极分析场的入口条件最好;2) 离子引入能量和四极分析场电压直-交比的调整(分辨本领调整),使质谱计在高的灵敏度下,具有高的分辨本领和好的峰形;3) 电子倍增器工作电压的调整,使倍增器具有高的增益和最小的噪音。应该特别强调,质谱计工作参数的调整应同时考虑灵敏度、分辨本领、峰形、噪音等指标折衷进行,因为这些指标是相互关联甚至相互矛盾的。3.2.2 污染的影响质谱计污染的重要来源是真空系统油,特别是扩散泵油的污染。涡轮泵真空系统的污染来自前级机械泵油。油蒸气在离子的电子作用下,在离子源电极表面和四极杆入口处的表面形成绝缘膜,由于电荷积累改变电场而导致灵敏度下降和峰形变坏,增加了峰的拖尾。轻微污染时,可采用烘烤或调整离子源参数来改善性能,污染严重时,必须对四极质谱计探头进行清洗。3.2.3 本底及噪音的影响高的本底峰和大的噪音使仪器检测灵敏度降低。m=2.505×10-26 kg、m=5.01×10-26 kg的本底峰来自真空系统,噪音来自质谱室压力不稳、倍增器噪音及测量仪器的不稳等因素。为了提高检测灵敏度,必须降低本底和噪音。3.3 仪器性能指标调试3.3.1 甲基肼检测灵敏度测试为了测试甲基肼检测灵敏度指标,仪器应调整在最佳工作状态,对真空系统进行烘烤,质谱计进行去气,降低m=2.505×10-26 kg峰的本底。根据质谱计的实验结果,将四极质谱计工作参数调整为最佳状态,即峰强最大且稳定度好、峰形无崎变和拖尾、分辨本领的调整应采用1%谷定义达到单位分辨,并保证具有足够高的峰强度。为了降低噪音,质谱计质量扫描速度不能太快,应调整适中。质谱室压力达到1×10-5 Pa后,启动取样泵,空气样品通过取样毛细管引入取样室,利用针阀将取样室的样品气体分流到质谱室,维持质谱室工作压力为1×10-4 Pa。在多离子工作模式下同时测量m=2.505×10-26 kg峰、压力和时间的变化曲线。当m=2.505×10-26 kg峰稳定后,在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毛细管的进样口引入配制好的一定浓度的甲基肼样品气体,质谱计记录m=2.505×10-26 kg峰的增高,测量出信号值Is。关闭甲基肼样品,m=2.505×10-26 kg峰下降复原后,测量本底噪音In。灵敏度的计算公式为C = C0×In / Is式中 C0为样品气体浓度。图4为甲基肼测量曲线。图4 甲基肼测量曲线3.3.2 无水肼检测灵敏度测定为了进行检测仪无水肼测量,敏感膜测量电路应预热30 min,当输出本底稳定后即可进行测量。启动取样泵,空气样品经取样毛细管通过敏感膜探头、测量电路进行测量并以电压信号显示出空气的本底Vb(单位为 mV),然后测量配制好的一定浓度的无水肼样品气体,相应地显示出该浓度下的信号Vs。关闭样品,信号复原后,测量本底噪音Vn。灵敏度的计算公式为C = C0×Vn /(Vs-Vb)式中 C0――样品浓度。3.3.3 仪器响应时间测定仪器的响应时间是指从进样开始时间到测量信号达到最大值的70%所需的时间,包括质谱计仪器的响应时间和取样毛细管的延滞时间,及取样室样品浓度的平衡时间。仪器取样毛细管是一个长度为6 m,内径为1.8 mm的聚四氟乙烯管,取样泵抽速限制为0.01 L/s。因此, 取样毛细管的延滞时间是限制仪器响应时间的重要因素。3.3.4 真空系统性能测试a) 系统启动时间测试。系统启动时间是指真空系统从开机到质谱计能满足进行灵敏度测量条件时所需的时间。测试方法为:启动前级真空泵,记录起始时间为T1,按操作规程启动涡轮分子泵、真空室烘烤、质谱计去气、记录压力变化。当真空室压力达到4×10-5 Pa时,质谱计可进行灵敏度测量,记录时间为T2,系统的启动时间为T = T2-T1。b) 质谱室压力稳定度测试。压力稳定度是在仪器工作的条件下真空室工作压力的波动与工作压力之比。测量方法为:当真空室压力达到1×10-5 Pa后,取样泵启动并用毛细管进行取样,利用针阀进样维持真空室的工作压力1×10-4 Pa,并记录压力和时间的变化曲线。在10 min的时间段内,测量压力波动的偏差值ΔP,计算公式为δ=△P/P本仪器于1998年通过鉴定,仪器实测技术指标见表1。表1 仪器实测的主要技术指标序 号项目名称设计指标实测指标1检测浓度灵敏度1×10-68×10-72浓度测量范围1×10-6~0.11×10-6~13响应时间10 s10 s4测量质量范围1.67×10-27 kg~1.67×10-25 kg1.67×10-27 kg~3.34×10-25 kg5压力稳定度10%7%6启动时间1 h25 min7重量35 kg29.2 kg4 结 论便携式推进剂泄漏检测仪是为航天器推进系统燃料泄漏检测而研制的小型便携式专用仪器。它具有灵敏度高、鉴别能力强、浓度测量范围宽、响应速度快等特点,可对航天器上用的多种危险气体进行实时监测。仪器的小型化可使操作者携带仪器在技术阵地或发射塔架上进行灵活检测。该仪器在进样系统进行适当改进后,还可在工业流程检测、危险环境气体监测、人体呼气和血气分析及监护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作者单位:王荣宗 赵 忠 孙天辉(兰州物理所,兰州,730000)参考文献[1] MDA Scientific, Inc.Manual Part No.870044, 1990.[2] Hall James J. An application of space technique for propulsion detection.The Boeing Company,Kennedy Space Center, Florida.[3] Luskus IE,et al.Evaluation of a portable mass spectrum meter of monomethyl hydrazine and nitrogen tetroxide in air.AD-027824收稿日期:1999-02-15
|
[
"Electronics",
"Mine",
"Enviornment",
"Military",
"Space",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Law",
"Transport",
"Medical",
"History",
"Philosophy",
"Economy",
"Agriculture",
"Sports"
] |
Space
|
上海航天AEROSPACE SHANGHAI2001 Vol.18 No.2 P.51-55FY-1C卫星地面综合测试软件技术李云端 黄小虎摘 要:介绍FY-1C星地面综合测试软件的系统构成、系统的网络数据流,着重介绍为提高测试软件的安全可靠性、准确性,提高软件对卫星的监视能力,提高软件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软件发现问题后的主动预报能力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给出了一些软件实际应用的成果图。关键词:测试软件;卫星地面测试;网络通讯;多媒体;软件平台分类号:V448.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630(2001)02-0051-05Technology of Integrated Ground Testing Software for FY-1C SatelliteLI Yun-duan(No.509 Institute of SAST,Shanghai 200240, China)HUANG Xiao-hu(No.509 Institute of SAST,Shanghai 200240, China)Abstract:To make satellite ground test more efficient, the satellite ground tes t software's ability of displaying data, looking for fault and the initiative of reporting fault shall be improved. The solutions to meet above requirements in FY-1C are introduced, and some pictures of applying the software are given.Keywords:Testing software; Ground testing of satellite; Network communication; Multimedia; Software platform作者简介:李云端(1976-),男,工程师,研究领域:卫星地面综合测试。作者单位:李云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509所,上海 200240)黄小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509所,上海 200240)参考文献:[1]周明天,汪文勇.TCP/IP网络原理与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 994.[2]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3]Daoglas E C. Computer network and internet [M].Upper Saddle River,N J:Prentice Hall,1995.[4]Stefano M.The Microsoft windows 95 developer's guide[M].Upper Saddle Riv er, NJ:PrenticeHall,1995.收稿日期:2000年11月1日修稿日期:2001年1月5日出版日期:2001年4月25日
|
[
"Education",
"Space",
"Transport",
"Sports",
"Mine",
"Computer",
"Energy",
"Agriculture",
"Politics",
"Economy",
"Art",
"Literature"
] |
Space
|
024民事 合同 0102中华人民共和国 财产 保险 合同 条例(1983 年 9月 1 日 国务院 发布 )第 一 条 本 条例 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 经济 合同 法 》 的 有关 规定制定 。第 二 条 本 条例 所 指 的 财产 保险 , 包括 财产 保险 、 农业 保险 、责任 保险 、 保证 保险 、 信用 保险 等 以 财产 或 利益 为 保险 标的的 各 种 保险 。本 条例 中 的 保险 事故 , 是 指 发生 保险 合同 责任 范围 内 的 事故 。第 三 条 财产保险 的 投保 方 ( 在 保险 单 或 保险 凭证 中 称 被 保险人 ), 应当 是 被 保险 财产 的 所有 人 或者 经营 管理 人 或者 是 对 保险标的 有 保险 利益 的 人 。 投保 方向 保险 方 申请 订立 保险 合同 , 负责 交纳保险 费 的 义务 。第 四 条 保险 合同 当事人 根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 经济 合同 法 》第 五 十 条 规定 , 向 合同 管理 机关 申请 调解 或 仲裁 ,应 从 其 知道 或 应当 知道 保险 事故 发生 之 日 起 1 年 内 提出 。第 二 章 保险 合同 的 订立 、 变更 和 转让第五 条 投保 方 提出 投保 要求 , 填 具 投保 单 ,经 与 保险 方 商定 交付 保险 费 办法 , 并 经 保险 方 签 章 承保 后 , 保险合同 即 告 成立 , 保险 方 并 应 根据 保险 合同 及时 向 投保 方 出 具 保险 单或者 保险 凭证 。第 六 条 投保 方 可以 与 保险 方 订立 预约 保险 合同 。保险 方 应当 根据 保险 合同 向 投保 方 出 具 预约 保险 单 , 以 资 证明 。预约 保险 合同 应当 订 明 预约 的 保险 责任 范围 、 保险 财产 范围 、每 一 保险 或 一 地点 的 最 高 保险 金额 、 保险 费 结算 办法 等 。在 预约 保险 合同 有效期 内 ,投保 方 应当 将 预约 保险 合同 范围 内 的 每 一 笔 保险 , 按 规定 及时 向保险 方 书面 申报 保险 方 对 投保 方 每 一 笔 书面 申报 , 均 应当 视 作 预约保险 合同 的 一部分 , 按 保险 合同 承担 保险 责任 。 保险 方 有 权 查对 申报内容 , 如 有 遗漏 , 投保 方 必须 补报 投保 方 有 权 要求 保险 方 对 申报的 每 一 笔 保险 , 出 具 单独 的 保险 费 。第 七 条 在 订立 保险 合同 时 ,保险 方 应当 将 办理 保险 的 有关 事项 告知 投保 方 ; 投保 方 应当 按照 保险方 的 要求 , 将 保险 方 在 决定 其 是否 接受 承保 或者 据 以 确定 保险 费率所 需 了解 的 有关 主要 危险 情况 告知 保险 方 。保险 合同 成立 后 , 如果 发现 投保 方 对 本 条 上款 所 述 的 主要 危险情况 不 申报 或者 有 隐瞒 或者 作 错误 的 申报 , 保险 方 有 权 解除 保险合同 或者 不 负 赔偿 责任 。第 八 条 由于 投保 方 的 故意 而 发生 保险 事故 , 造成 保险 财产损失 的 , 保险 方 不 承担 赔偿 责任 。第 九 条 在 保险 合同 有效期 内 ,投保 方 和 保险 方 可以 协议 变更 保险 合同 的 内容 。 对于 变更 保险 合同的 任何 协议 , 保险 方 均 应当 在 原 保险 单 、 保险 凭证 上 批注或者 附 贴 批单 , 以 资 证明 。第 十 条 保险 合同 一经 成立 , 保险 方 不得 在 保险 有效期 内 终止合同 。 如果 按 法律 或者 保险 合同 的 协议 , 保险 方 提前 终止 保险 合同时 , 则 应 将 按 日 计算 的 未 到期 的 保险 费 , 退还 投保 方 。投保 方 要求 终止 合同 时 , 保险 方 有 权 按照 国家 保险 管理 机关 规定的 短期 费率 表 的 规定 , 收取 自 保险 生效 日 起 至 终止 合同 日 为止 的保险 费 , 退还 投保 方 原 已 交付 的 保险 费 。 但 货物 运输 和 运输 工具 的航程 保险 , 保险 责任 一经 开始 , 除非 保险 合同 另 有 规定 , 投保 方 不 能要求 终止 合同 , 也 不 能 要求 退还 保险 费 。
|
[
"Communication",
"Mine",
"History",
"Military",
"Literature",
"Education",
"Computer",
"Energy",
"Transport",
"Politics",
"Art",
"Enviornment",
"Electronics",
"Law",
"Space",
"Sports",
"Agriculture",
"Philosophy",
"Economy",
"Medical"
] |
Law
|
【 文献号 】1-3099 【原文出处】文艺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503 【原刊页号】⑸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 作 者 】夏杏珍 【复印期号】199607 【 标 题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 【 正 文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一大创造。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成功地解决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科学事业的方针问题。作为具体工作的指导方针,早在1951年春毛泽东就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指导戏曲艺术的研究, 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1952至55年间又多次指示对历史问题的研究要实行“百家争鸣”,促进了历史科学的发展。但是,把“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联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发展文化科学的方针,则是在四十年前―1956年的春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实践的过程。从1956年初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到1957年春的宣传工作会议,一年多时间里经过了酝酿、提出、贯彻、总结四个段落。本文拟对“双百”方针的形成过程作一回顾和述评。“双百”方针的酝酿: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到《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的发表在论述“双百”方针的酝酿时,不能忽略1956年1 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作用。在这次会上,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报告最为重要的论点,是给知识分子“定性”,郑重宣布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报告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给科学技术“定位”,作出“科学是关系到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的论断,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这两个重要论断,标志着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前夕党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的重大转变,为“双百”方针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前提,又对“双百”方针的产生提出了强烈的内在要求。对“双百”方针的产生更为直接的酝酿是党中央在1956年2 月苏共二十大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就破除对苏共和斯大林的迷信,冲破教条主义,走自己的路,作了许多深入有益的探讨。关于怎样领导科学、文化工作是讨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2 月颐年堂会议酝酿对科学工作采取“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毛泽东寓所召开的这次会议上,陆定一揭露和批评苏联在领导科学、文化上的教条主义,及对于我们的不良影响。他提到,在遗传学界,贬摩尔根学派是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学派,说米丘林学派是社会主义的、唯物主义学派。不容许摩尔根学派的存在和发展。我们应该让两派平起平坐,各自拿出成绩来。在医学界,有人认为“中医是封建医,西医是资本主义医,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郭沫若与范文澜对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这是学术问题,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陆定一认为,应该破除对苏联的迷信,学术与政治不同,只能自由讨论。毛泽东同意陆定一的上述意见。〔2〕二、毛泽东、刘少奇等在不同场合反复主张学术问题应自由讨论,文艺创作要百花齐放,反对教条主义,反对粗暴干涉。2月中旬, 毛泽东同志得知一位苏联学者谈了他对《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孙中山世界观论点的不同看法,写批语说:“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因此,不要向尤金谈此事。如果国内对此类问题和任何领导人有不同意见,也不应加以禁止。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3〕3月5日刘少奇接见周扬、刘白羽谈文艺工作,批评政治上干涉太多、粗暴,说:“以后遇到这种干涉的时候,没有正式文件,就可以当作个别人的意见,可以不听。”〔4〕3月8 日刘少奇听取文化部党组汇报时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但‘出新’不能勉强。”“百花齐放,就允许并存”,“自己好的要保持、发扬,外国好的东西也要吸收。”〔5〕4月18日,毛泽东看到一份摘报, 简要记录了德国统一社会党哈格尔批评过去对待苏联科学和哲学上的教条主义态度,很重视,写了“此件值得注意”的批语,要求中宣部组织讨论。〔6〕三、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谈宣传理论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毛泽东在3月讨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时说,现在看来, 至少可以指出两点:一是他揭了盖子,一是他捅了漏子。说他揭了盖子,就是讲,他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说他捅了漏子,就是讲,他作的这个秘密报告,无论在内容上或方法上,都有严重错误。〔7〕4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编辑部文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在论述宣传工作时指出:“若干年来,我们的哲学、经济学、历史和文艺批评的研究领域中有了一些成绩,但是一般说来,还有许多不健康的状态存在着。我们有不少的研究工作者至今仍然带着教条主义的习气,把自己的思想束缚在一条绳子上面,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也在某些方面接受了对于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影响。”这一段话,是对我国宣传理论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深刻检讨。以上这些事实说明,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注意吸取苏联的教训,及时调整我们在科学和文化工作中的政策。通过多次反复讨论,“双百”方针已经是呼之欲出了。“双百”方针的提出: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陆定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是在讨论《论十大关系》时提出和确定的。1956年4月25日, 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抛弃照抄外国的教条主义办法,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来。中心思想就是“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7日,陆定一发言,提出对于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要让它自由,要把政治思想问题同学术性质的、艺术性质的、技术性质的问题分开来。把那些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帽子套到自然科学上去是错误的〔8〕。28 日陈伯达发言说,在文化科学问题上,恐怕基本上要提出两个口号去贯彻,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个在艺术上,一个在科学上。〔9〕4月28日毛泽东作总结发言,采纳了讨论中的意见,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10〕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在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必要的。”他还展开论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只有反革命议论不让发表,这是人民民主专政。”〔11〕毛泽东确定了“双百”方针是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同时又界定了实行这个方针的范围:在人民内部,在宪法之内。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后,反响十分强烈。一时间,为什么提出“双百”方针,怎样实行这个方针,成为谈论的热点。刘少奇指定中宣部长陆定一代表党中央作报告。5月26日, 陆定一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系统、详尽地阐述了“双百”方针。陆定一说: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他指出,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虽然同阶级斗争密切有关,但又和政治不完全相同。以为文艺和科学同政治无关,是一种右的片面性;把文艺和科学同政治完全等同起来,则是“左”的简单化的片面性。因此,他认为,“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同时他又明确指出:“我们主张政治上分清敌我,我们又主张人民内部一定要有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领域中的表现。”会后不久,他收到郭沫若、茅盾等72封来信。陆定一吸收意见对讲稿作了修改,连同郭沫若、茅盾、何其芳、袁水拍、胡稼轩的5 件来信,送毛泽东审阅。6月8日,毛泽东批示“此件很好,可以发表”。 〔12〕“双百”方针的贯彻:从赞扬昆剧《十五贯》到批评“四同志文章”“双百”方针提出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和中宣部等有关部门,抓住具体工作、实际问题扎扎实实地贯彻执行。他们创造的范例,使这个方针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空洞口号,而是真正成为指导文化科学工作的行动方针。一、昆剧《十五贯》的演出毛泽东一向重视传统戏曲的利用改造。1942年他就为延安平剧研究院题词:“推陈出新。”1944年看了平剧(即京剧)《逼上梁山》后,写信赞扬它使“旧剧开了新生面”。1951年又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他还亲自过问戏曲的整理改编和出版。昆曲《十五贯》也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1956年4月,浙江昆剧团到北京演出《十五贯》。 周恩来观看后予以肯定,称赞它“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13〕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都观看了演出。 6月,文化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提出“破除清规戒律,扩大和丰富传统戏曲上演剧目”,“对戏曲剧目,不能片面地和机械地要求直接的‘教育作用’和‘配合作用’。”〔14〕会后,各地贯彻“开放剧目”的方针,不到一年,全国发掘的戏曲剧目有近5万个, 整理上演的剧目超过1万个。还救活了不少老的剧种。〔15 〕通过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推陈出新,促进了“百花齐放”。二、《人民日报》的改版《人民日报》改版已经酝酿多时。党中央确定“双百”方针后,改版已成为贯彻“双百”方针的迫切需要。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奉《真理报》为圭臬。胡乔木代表党中央指导改版。人民日报编委会6 月20日向中央呈送了“改进报纸工作”的报告,提出要坚决克服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习气,增加工作问题和思想学术问题的讨论,增加新闻和通讯。胡乔木很重视副刊,要求报纸由四版改出八版后,副刊尤其要作为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重要园地;对学术问题和艺术问题,可以有不同意见乃至争论,不要只有一种声音,文责自负,并不是每篇文章都代表党中央;副刊稿件和作者队伍的面要尽可能地宽广。他还强调杂文是副刊的灵魂,要放在首位,要批评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和弊病。〔16〕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这天的社论《致读者》表示改版后的《人民日报》第一要扩大报道范围,第二要开展自由讨论,第三要改进文风。8月1日,党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转发了人民日报编委会的报告并写了批语,指出,党的各种报纸“应该发表党的指示,同时尽量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人民日报应该强调它是中央机关报又是人民的报纸”,今后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这样做就会使思想界更加活跃,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愈辩愈明。”〔17〕三、青岛遗传学座谈会以教条主义态度学习苏联,在科学工作中最突出的是遗传学。建国以后独尊李森科学派而批判禁止摩尔根学派,影响很坏。在提出“双百”方针之际,毛泽东、周恩来等指示中宣部和中科院要进行调查研究,采取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遗传学座谈会于8月10日至25 日在青岛召开,参加者有130多人,包括了我国遗传学界两派的主要学者。 会议的宗旨是:“在遗传学上发扬百家争鸣的精神,打破片面狭隘的见解,使遗传学在中国健康地发展。”〔18〕会上共有56人发言,打破了几年来在我国遗传学界形成的两派对立、“一家独鸣”的僵硬局面。〔19〕会后,两派学者都公开发表文章,西方的遗传学著作重新开始翻译出版。教育、科学和出版等部门,都分别作出具体规定,要求坚决改变过去支一派压一派的做法,做到对两派一视同仁。被停止的摩尔根学派的科学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在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我国遗传学研究要早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四、音乐民族形式的争论和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1956年8月, 文化部和中国音协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为时近四个星期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这是一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音乐周。不仅演出了各个时期各种风格题材和形式的音乐节目,而且还就当前音乐工作中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关于音乐的民族形式问题的争论,从会议筹备时就已经开始了。争论由7月14 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音乐舞蹈的民族形式》引起,作者认为“目前,在我们有些音乐、舞蹈创作中,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这就是中西混杂、不中不西,看不出民族特色。”他指出这是个发展方向问题。一位音乐批评家表示不同意见:“有的批评家对音乐风格的‘不中不西’表示深恶痛绝。‘不中不西’就是不全象中国,也不全象西方。换句话说就是‘又中又西’,这是创作新的民族音乐形式难以避免的情形。”〔20〕两种意见在报刊上争论得很激烈。在音乐周期间,仍然争论不止。8月24日,毛泽东接见与会代表后, 让音协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留下,针对争论的问题,发表长篇谈话。〔21〕毛泽东说:“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音乐可以采取外国的合理原则,也可以用外国乐器,但是总要有民族特色,要有自己的特殊风格,独树一帜。”“无论东方西方,各民族都要有自己的东西。”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在政治方面是如此,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表现形式“不要雷同”,“应该‘标新立异’”。对双方争论中说到的“不中不西”、“非驴非马”,毛泽东表示:“非驴非马也可以,”“民族的形式可以掺杂一些外国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毛泽东还讲了学习西方的必要性和应取的态度。他说:“文化上对外国的东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盘吸收,都是错误的。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这样争论就可以统一了。要反对教条主义,反对保守主义,这两个东西对中国是不利的。学外国不等于一切照搬。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在这里,毛泽东具体地阐明了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批判吸收外国音乐作为养料和借鉴的原则。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对这次争论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对于音乐界如何贯彻“双百”方针是一次很好的指导。五、毛泽东对陈其通等四同志文章的批评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双百”方针在短短几个月里得到初步贯彻。在文艺界,形成了“鸣”和“放”的局面,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探讨相当活跃,文艺创作也开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趋势。科学界摆脱苏联教条主义的束缚,突出表现在制定了一个思想解放而又切合我国实际的十二年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与此同时,在实践中,对“双百”方针的认识与理解也有了加深和拓展。但是,对于“双百”方针,正如毛泽东所说,许多人实际上不赞成。〔22〕1957年1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陈其通、陈亚丁、马寒冰、鲁勒的文章《我们对目前文艺工作的几点意见》就是代表。陈其通等人看不到贯彻“双百”方针以来积极的进展,夸大消极的方面。文章认为,“自从提出‘百花齐放’以后,许多人只热衷于翻老箱底,热衷于走捷径改编旧的。”认为在过去一年中,“文学艺术的战斗性减弱了,时代面貌模糊了,时代的声音低沉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镜子里光彩暗淡了。”毛泽东当天就指示将此文“印发政治局、书记处及月中到会各同志。”〔23〕以后,在几次会议上批评这篇文章,并对“双百”方针的政治意义作深刻的说明。毛泽东说,陈其通等四同志对文艺工作的意见不好,“百花齐放,我看还要放。有些同志认为,只能放香花,不能放毒草。这种看法,表明他们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很不理解。”〔24〕毛泽东又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方针“我看还是对的,是合乎辩证法的”。毛泽东详细论证了这个方针是从列宁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提出来的,是有益无害的。同时,他也强调在我们国家里,当然不能让毒草到处泛滥。主要的和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25〕上述举措,使“双百”方针在科学、文化各领域逐步得到贯彻,同时在实践中又丰富了对这个方针的认识,对贯彻“双百”方针具有长远的示范作用。“双百”方针贯彻一年的总结: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2月, 毛泽东写了《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提纲。〔26〕其中对“双百”方针一年实践作出总结,最值得注意的是以下两点:其一,怎样历史地辩证地认识香花、毒草。提纲写道:“毒草不是香花,教条主义也不是香花。”“马克思主义是和它的敌对思想作斗争发展起来。历史上的香花在开始几乎均被认为毒草,而毒草却长期被认为香花。香毒难分”。其二,怎样从全局上认识“双百”方针的意义。提纲写道:“这是一个人民内部教育自己和发展自己事业的方针。”“统一战线,长期共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治病救人,反对形而上学、教条主义―联系起来。”可见,这时毛泽东已不仅把“双百”方针作为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而且看作是统一战线的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针了。2月27日,毛泽东在有1800多人参加的最高国务会议第11 次扩大会议上就《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发表讲话。讲话经过整理和十多次修改、补充,于6月19 日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为题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在《正处》中毛泽东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对“双百”方针的性质、内涵和政策原则,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他明确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又指出:“我们应当批判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我们是反对一切毒草的,但是我们必须谨慎地辨别什么是真的毒草,什么是真的香花。”那么,怎样辨别香花和毒草呢?发表稿增写了辨别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并强调“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毛泽东又特别指出,“这是一些政治标准。为了鉴别科学论点的正确或错误,艺术作品的艺术水准如何,当然还需要一些各自的标准。”毛泽东在《正处》中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双百”方针贯彻一年来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思想是贯彻执行“双百”方针、繁荣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关键。2月发表《正处》以后, 毛泽东为进一步贯彻“双百”方针做了许多工作。在3月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分别同宣传、文艺、 教育、新闻出版、高教、科学等各方面代表座谈,就各种问题广泛发表意见。针对部分人的疑虑,着重说明“‘放’还是‘收’?这是个方针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党中央的意见就是不能收,只能放。”他辩证地分析了“放”和“收”两种不同的办法及其利弊,从解决矛盾,发展文化科学,巩固政权的高度论证了我们必须采取“放”的方针。毛泽东还说,这个方针,“推而广之,也是我们进行一切工作的好方法。”〔27〕会后,毛泽东到天津、济南、南京、上海,宣讲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双百”方针。他在讲话提纲中写道:“采取现在的方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强国而使人可亲。”〔28〕这是多么深远的理想,多么坚定的信心啊!综上所述,从1956年1月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到1957年3月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以提出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自己的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道路。这是繁荣文化、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这个方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形势下,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是在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指导下提出来的;是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克服教条主义,实行思想解放的结果;是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继承我国和我党历史的优良传统,吸取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在戏曲艺术上实行“百花齐放”,在历史研究中实现“百家争鸣”取得成功的经验的产物。“双百”方针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杰出的创造。它是一个富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口号,完全用民族的形式表述了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可惜的是,由于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国内整风鸣放中出现的尖锐矛盾,导至1957年夏季开始的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致使“双百”方针的贯彻出现了曲折。但是,“双百”方针本身却始终没有被否定、被抛弃,“双百”方针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观点,也没有真正被否定、被抛弃。因此,有60年代初的复苏(以文艺八条和科学十四条的制定为标志),有1957年的重提(以文艺调整为标志),终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贯彻执行和进一步发展。 而直到今天以至将来,1956年初到1975年春提出的关于“双百”方针的指导思想、理论、原则、政策、办法,不仅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而且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注释:〔1〕、〔13〕《周恩来选集》下卷160、181、186页,195―196页。〔2〕据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回顾》, 《陆定一文集》第841―843页。〔3〕、〔6〕、〔12〕、〔21〕、〔22〕、〔23〕、〔26〕、〔27〕、〔2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40页,74页,120页,175 ―183页,313页,294页,310―315页,390―391页,405页。〔4〕、〔5〕《刘少奇选集》下卷187页,190―192页。〔7〕吴冷西:《忆毛泽东》4―7页。〔8〕、〔10〕、〔11〕《党的文献》1990年第3期。〔9〕转引自文严《“双百”方针提出和贯彻的历史考察》, 《党的文献》1990年第3期。〔14〕《戏剧报》1956年7月号。〔15〕据1957年4月21日《解放日报》社论《只能“放”, 不能“收”》。〔16〕袁鹰:《胡乔木同志和副刊》,《回忆胡乔木》第125页。〔17〕《党的宣传工作文件选编(1949―1966年)》第311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1月版。〔18〕这是童第周在1956年8 月青岛遗传学会议开幕词中的一段话,见《百家争鸣――发展科学必由之路》第一页,商务印书馆1985 年11月版。〔19〕青岛遗传学会议情况及于光远发言,据《百家争鸣――发展科学必由路》。〔20〕转引自黎之《回忆于思考》,《新文学史料》1994年第4 期115页117页119页。〔24〕、〔25〕据《毛泽东选集》第5卷338―339页,345―351页。*
|
[
"Energy",
"Agriculture",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
"Politics",
"Medical",
"Literature",
"Computer",
"History",
"Military",
"Philosophy",
"Economy",
"Education",
"Mine",
"Law",
"Art",
"Space",
"Transport",
"Enviornment",
"Sports"
] |
History
|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8年 第24卷 第5期 Vol.24 No.5 1998关于模糊PID控制器推理机维数的研究胡包钢 G.K.I. Mann R.G.Gosine摘 要 对一维(1D)至三维(3D)模糊PID控制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四项系统功能特性指标来评价不同结构的控制器;这包括控制分量合成,耦合影响,增益相关和规则增长.通过对最常见的二维Mamdani模糊控制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控制器存在功能缺陷.为此,提出了最优结构的一维模糊PID控制器.该控制器采用了“1D-3D”映射关系的模糊推理机,从而实现了三个控制分量可以独立不相关的调整功能.通过与二维和三维控制器比较结果表明,一维控制器具有最佳系统功能特性.关键词 模糊控制,模糊PID控制器,模糊推理机维数.STUDY OF DIMENSIONALITY OF FUZZY INFERENCEFOR FUZZY PID CONTROLLERSHU BAOGANG (B.-G.HU)(National Laboratory of Pattern Recognition,Institute of Automation,Beijing 100080)G.K.I.Mann, R.G.Gosine(C-CORE and Faculty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ced Science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St.John's,A1B 3X5 Canada)Abstract A systematic study of one-,two- and three-input fuzzy inferences has been made for fuzzy PID controllers.We propose four criteria to evaluate the functional behaviors of the controllers,namely,control-action composition,coupling influence,gain dependency and rule growth.Based on a simple analysis,we conclude that the Mamdani's two-input fuzzy controller suffers from the difficulties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A novel one-input fuzzy controller is proposed which consists of a “1D-3D” fuzzy inference to generate three independent(proportional,integral and derivative)control actions.This system has shown the best inference structure with respect to the four functional criteria in comparison with two- and three-input fuzzy controllers.Key words Fuzzy control,fuzzy PID controllers,dimensionality of fuzzy inference.1 引言模糊逻辑控制器的维数是根据其推理机输入变量个数决定的.图1显示了一至三维模糊PID控制器推理机的输入、输出关系.输入变量可以是误差、误差变化率、或误差二次变化率.输出变量表达式将根据输入变量及输出变量形式(绝对量或相对量)而决定.上标符号“^”表示各变量为归一化变量(在[-1,1]之间).图1 一至三维模糊PID控制器推理机的“输入-输出”关系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涉及到许多参量的选取,如控制器维数、模糊变量个数、隶属函数形状、增益参数、量化因子等,其中有关维数的选取是最基本的.然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则很少.到目前为止,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者们大多沿用Mamdani[1]1974年提出的二维模糊控制器结构[2―8].近年来,三维[9]与一维[10]模糊控制器也相继显示出成功的计算结果.此外,文献[11,12]给出了n维模糊控制系统的理论推导.如何选取模糊控制器维数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模糊控制器维数选取研究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评价控制器.作为对通用模糊PID控制器的系统性研究,这种评价应是具有广义意义的.然而,基于特定被控对象进行的常规控制品质检查(如误差、稳定性、优化等指标)是无法给出系统通用性结论的.因此,作者提出了四项系统功能特性评价指标.据此首先对常规二维模糊控制器进行分析研究,推证出这种控制器的功能缺陷:控制分量合成、耦合影响、增益相关和规则指数增长.通过对三种不同维数控制器的比较研究,使设计者了解它们的系统特性差异.最后提出了最优结构的一维模糊PID控制器.2 关于常规二维(2D)模糊控制器根据二维模糊控制器的数学关系式,提出了四项系统功能特征评价指标.尽管这类控制器最为常见并为设计者所熟悉,有关它的结构特性及其缺陷的研究是欠缺的.下文将根据四项系统功能特性评价指标考察该类控制器.2.1 控制分量合成(control-action composition)二维模糊控制器的基本规则语言表达式可有两种PD型: Else[if is Eiand Δ is ΔEjthen PD is (UPD)m]; (1)PI型: Else[if is Ei and Δ is ΔEj then PIis (ΔUPI)m]. (2)由Mamdani[1]第一个发展的模糊控制器是PI型控制器.它采用增量形式输出,并与传统PI控制器的增量形式(3)有着近似的关系.当采用绝对量输出形式式(1)时,系统将为模糊PD控制单元.这可由传统三参数PID控制器的绝对量表达式反映出(4)应该注意到,“增益参数与输入变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将随输出变量形式而改变.如绝对量变为相对量输出时,比例增益由对应误差变量变为对应误差变化率变量.本文将讨论到,二维和三维模糊控制器已失去这种一一对应关系.然而,传统PID控制器中的对应关系将是辨别模糊控制器PID类型的依据.这里将(4)式改写为三项控制分量之和uPID=uP+uI+uD, (5)其中uP,uI,uD分别表示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分量,uPID则表示三项分量的合成控制量.与传统PID控制器不同,(1)式与(2)式分别计算了模糊PD总量和与模糊PI增量和.由于这种“2D-1D”映射过程,这里无法对二维推理机输出结果分解出各个控制分量的实际值,这一现象称为“控制分量合成”.本文用uPD,ΔuPI来分别表示模糊PD(图1(b))与模糊PI(图1(c))的合成输出.传统PID控制器具有许多优越性.其中最主要一条是各项增益控制效果明确[7]KP:加快系统响应速度,降低上升时间,但增大过调量;KI:主要用于减少稳态误差;KD:增加系统阻尼,降低波动响应影响,减少调整时间.这种简明的控制分量独立整定效果对于工程应用操作是十分方便的.然而,二维模糊PI或PD控制器中的控制分量合成输出将失去这一优良特性.2.2 耦合影响(coupling influence)本文采用文献[4]中的推导公式来说明二维模糊控制器的耦合问题.文献[4]对四种不同的模糊推理方法(包括Mamdani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然而,模糊控制的输出可以由下面相同形式的方程来表示(6a)(6b)这里Se,SΔe分别为误差和误差变化率信号的量化因子.本文称P,I分别为“表征(apparent)比例增益”和“表征积分增益”.这是因为(6b)式是根据传统PID控制器的一一对应关系在表征上分解(apparently decompose)了模糊PI控制器的合成输出,它的各项控制分量值只是近似结果.(6a)式中的β值对于不同的模糊推理方法有不同的计算公式(见文献[4]中的表3).但是,该值总可以由一个统一的、具有二维变量的函数形式表达β=f(,Δ). (6c)由上式可以看到各个表征增益已非常数,一般表现为非线性函数[4].为了保持传统PID控制器中简明控制特性,希望各控制分量有如下函数形式PI: ΔuP=f1(Δe,SΔe), ΔuI=f2(e,Se),(7a)PD: uP=f1(e,Se), uD=f2(Δe,SΔe).(7b)然而,由于采用“2D-1D”推理机结构,那种传统PID控制器中的一一对应特性已失去.各控制分量将同时敏感于误差和误差变化率.这一现象称为“耦合影响[13,14]”.该影响对于系统调整及控制品质是不利的.首先,当调节任一量化因子时,它将同时改变各个增益值或各个控制分量,使系统变得无法进行各控制分量的单独调整;此外,各个控制分量的初始物理意义发生改变.如表征比例增益值同时是误差变化率变量的函数,这可能会使系统比例控制分量变得更为敏感于噪声信号的干扰.尽管文献[4]中的推导是对二维模糊PI控制器进行的,系统的耦合影响这一特性同样适用于二维模糊PD控制器.这一点可以由(1),(2)式的相似形式来理解.2.3 增益相关(gain dependency)模糊控制器优于传统PID控制器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提供非线性增益.一般讲,这些增益将根据误差的大小而相应变化,并以此改变系统控制品质.为了使控制系统具有更大的可控范围,各个增益应该可以实现独立不相关的调整.然而,本控制器表现出增益相关的特性:其中一个增益可以由其它增益表示.由(6a)式可以得到如下关系(8)上式表明当表征比例增益给定后,表征积分增益将部分的确定.传统PID控制器的各个控制分量是可以任意给定的,而(8)式中的增益相关特性将会减少该类模糊控制器的可控范围.增益相关与耦合影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数学角度上讲这可以用模糊PI控制器中的矩阵方程式来解释(9)增益矩阵K中的非对角元素将产生误差向量e对控制分量向量Δ的耦合影响.二维控制器的实际输出是控制分量的合成量ΔuPI=sum{ITΔ}.对该量分解后的等效增益只是一种表征上的解耦(apparently decoupling).解耦合的矩阵称为等效增益矩阵,记为(10)该矩阵为一对角阵,增益相关表示其对角元素可以互为表示.从控制角度讲,耦合影响表明一个控制分量的输出将由两个或多于两个输入分量产生.增益相关说明一个输出控制分量(或其增益)的调整将同时改变其它输出控制分量(或其增益).这些显然对控制器的整定是不利的.2.4 规则增长(rule growth)假设二维控制器的每维中规则数是一样的,在此用“n”表示.则控制器的总规则数是“n2”.以上讨论证明传统的Mamdani[1]二维模糊控制器结构是存在功能缺陷的.事实上,由(2)式或(6b)式实现的模糊PI控制器可能存在另一种不足,这就是时延情况下的“增益角色置换”(gain-role change).在有时延的设定值过程控制中,控制器从初始时刻到时延长度时刻的期间中(0≤t≤td,td为时延常数),其误差变化率总是为零(Δe=0).这意味着控制器的输出实际上是由积分控制分量提供的(6b),或者说,该分量在此期间表现为比例分量.由PID控制器的物理特性可知,误差大时,比例控制分量应大,以尽快趋近设定值.当误差小时,积分控制分量为主,以减少稳态误差.由此分析可知,该类模糊PI控制器在表征形式上至少是不符合PID控制器的物理特性,这种“增益角色置换”缺陷不仅使系统积分增益调整变得困难,也可能会影响控制性能质量.当然,这些不足并不是由模糊推理机维数引起的,系统时延加上模糊控制器输出的增量形式是其原因.本文指出了这一缺陷并为控制器设计者提供另一设计准则:采用控制器绝对量输出形式.3 关于三维(3D)模糊控制器根据上节对二维(2D)模糊控制器的讨论方法,很容易推证出三维模糊控制器同样具有控制分量合成、耦合影响两项系统特性.这是由于该推理机中“3D-1D”映射关系结构所决定的.它的规则总数将按立方指数增长“n3”.该类控制器使设计及整定变得更为复杂,这也是为什么实际应用中很少采用的主要原因[15].4 关于一维(1D)模糊控制器最近,作者提出了一维模糊PID控制器[10].该推理机中“1D-1D”映射关系使输出结果是单控制分量的(individual-control action),这里称该分量(p=F())为模糊比例控制分量(图1(a)).通过采用与传统PID控制器相似的计算方法(11)可以分别得到模糊积分与微分控制分量(图2).称为单位化的增益常数(在[0,1]之间).输出量比例因子(Su)将最终调整控制器输出量的水平.显然,该控制器不存在传统二维或三维模糊PID控制器中的头两项功能缺陷.首先,一维推理机输出不再是合成分量,控制器是通过内部三个分量分别计算之后进行合成输出如(11)式.因为是单变量的输入,耦合影响也随之消失.比较(11)式与(4)式,并给出了各项等效(equivalent)增益参数图 2 一维模糊PID控制器结构(“1D-1D”映射关系)(12)这里的等效增益与实际增益只相差输出量化因子的乘积.由于“P与”的非线性关系,各等效增益将呈非线性特征.传统PID控制器中原有的“增益参数与输入变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在广义上仍有保留.等效比例增益只对应误差变量,而误差变化率变量只对微分控制分量起作用.这种控制分量物理意义的保留,对于熟悉传统PID控制器的工程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检查一维模糊PID控制器(11)的等效增益(12),可以发现下面关系式(13)上式表明该控制器等效微分增益与等效比例增益是相关的.事实上,由于各个等效增益均是同一比例控制分量的函数,三者必然是互为相关的.为了实现各增益独立不相关的系统特性,本文提出了最佳一维模糊PID控制器结构(图3),该结构采用了“1D-3D”映射关系.三个输出变量虽然还都称为比例控制分量,但它们可以表达为不相关的(如通过采用不同形状的隶属函数).将不同的Pj(j=1,2,3)分别代入式(11)中的三项,该控制器将产生三个独立的等效增益.该增益调整可用文献[10]中的遗传算法.本文认为选用比例控制分量作为非线性控制器的输出量设计将使模糊PID系统具有最简结构特性,有关讨论可参见文献[16].该控制器的规则总数为“3n”,属于算术和增长.图 3 一维模糊PID控制器结构(“1D-3D”映射关系)5 关于系统特性与模糊知识规则的关系本文认为上述四项系统特性基本上是由模糊知识表达形式决定的.一个模糊系统,它的通用表达形式[14]可写为Else[if 1 is E1,i and … and if p is Ep,a then1 is U1,j and…and q is Uq,b ], (14)这里[1,…,p]是输入变量向量,[1,…,q]是输出变量向量.Ei,j是被控状态论域Xi上的模糊子集,Um,n是控制量输出论域Ym上的模糊子集.该控制系统将产生“p维-q维”的映射关系.可以理解,控制器产生控制分量合成及耦合影响的条件是p>1, (15)满足上述临界条件的模糊知识规则被简称为“耦合规则”.该简单判据对于建立模糊知识规则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模糊控制器设计者编写控制专家的知识时,应当尽量采用非耦合规则.为了避免耦合规则引起的系统特性缺陷,作者建议采用一维模糊PID控制器.为了进一步克服增益相关缺陷,本文又提出采取“1D-3D”映射关系的推理机(图3).该控制系统的有关模糊知识表达形式将为Else[if is Ei then (P1 is UP1,j) and (P2 is UP2,k) and (P3 is UP3,l)]. (16)6 结 语本文通过简单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模糊推理机的维数与模糊PID控制器特性的关系.提出了四项系统功能特性评价指标,这对控制器设计者选取模糊推理机结构有着指导意义;同时指出了目前常用的二维模糊控制器存在控制分量合成,耦合影响及增益相关等缺点.传统PID控制器除了不能提供语言知识表达、模糊推理、及非线性特性外,它在四项系统特性方面均是优良的.作者认为一个好的模糊PID控制器应该与传统PID控制器的优良特性兼容并有所扩充.在分析和比较了一至三维模糊PID控制器的系统特性之后,作者认为带有“1D-3D”映射推理机的一维模糊PID控制器最为优越.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注意到,由于该控制器具有最低的规则增长特性,这对于解决多变量模糊控制中的规则数量几何爆炸问题[17],提供了一条积极有效的途径.然而,如何对该控制器与目前常用的二维模糊控制器进行实际控制性能的综合比较将是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致 谢 本文第一作者首先要感谢马颂德博士提供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基金对本课题的资助.本课题开始于加拿大自然科学委员会(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和加拿大石油资源公司(Petro-Canada Resources)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作者简介:胡包钢(B.-G.Hu) 1983年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工学硕士.1993年于加拿大McMaster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哲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目前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模糊控制及智能系统.G.K.I.Mann is currently pursuing doctoral studies in the Faculty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at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Canada.Before he came to Canada,he has been working as a lecturer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University of Moratuwa,Sri Lanka.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the areas of fuzzy and non-linear control and manufacturing.R.G.Gosine received his B.Eng(Elect.)in 1986 from Memorial Unversity of Newfoundlang,and his Ph.D.in 1990 from Cambridge University,England.He is now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ngineering at Memorial Unversity of Newfoundland and is the Director of Intelligent Systems at C-CORE.Dr Gosine'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the area of industrial automation.作者单位:胡包钢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0)G.K.I. Mann R.G.Gosine (C-CORE and Faculty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St.John's,A1B 3X5 Canada)参考文献1 Mamdani E H.Application of fuzzy algothms for simple dynamic plant.In:Proc .IEE,1974,D-121,,1585―15882 Braae M,Rutherford D A.Theoretical and linguistic aspects of fuzzy logic controller.Automatica,1979,15(5):553―5773 程一,庄成,安燮南.通用的模糊逻辑控制算法及其应用.自动化学报,1992,18(6):647―6544 Ying H.The simplest fuzzy control using different inference methods are different nonlinear proportional-integral controllers with variable gains.Automatica,1993,29(2):499-5055 Harris C J,Moore C G,Brown M.Intelligent Control,Aspects of Fuzzy Logic and Neural Nets.London:World Scientific,19936 Malki H A,Li H,Chen G.New design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fuzzy proportional-derivative control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1994,2(4):245-2547 de Silva C W.Intelligent Control,Fuzzy Logic Applications,New York,CRC,19958 Li W.A method for design of hybrid neuro-fuzzy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behavior modeling.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1997,5(1):128-1379 Maeda M,Murakami S.A self-tuning fuzzy controller.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2,51(1):29-4010 Hu B G,Mann G K I,Gosine R G.Theoretic and genetic design of a three-rule fuzzy PI controller.In:Proceedings,Six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Barcelona,Spain,July,1997,489-49611 Ying H.General analytical structure of typical fuzzy controllers and their limiting structure theorems.Automactica,1993,29(4):1139-114312 Lewis F L,Liu K.Towards a pardigm for fuzzy logic control.Automatica,32(2):167-18113 徐承伟,吕勇哉.模糊系统的串联补偿解耦.自动化学报,1987,13(3):177―18414 de Silva C W,A criterion for knowledge base decoupling in fuzzy-logic control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1994,24(10):1548-155215 李士勇.模糊控制.神经控制和智能控制论.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16 Hu B G,Mann G K I,Gosine R G.Control curve design for nonlinear (or fuzzy)proportional actions using spline-based functions.Automatica,(to appear),1998,34(9)17 Kosko B.Fuzzy Engineering.New Jersey:Prentice Hal,1997收稿日期 1997-10-30
|
[
"Economy",
"Agriculture",
"Philosophy",
"Medical",
"Education",
"Space",
"Enviornment",
"Law",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History",
"Sports",
"Transport",
"Computer",
"Politics",
"Energy"
] |
Computer
|
【 文献号 】5-1451 【原文出处】山东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济南 【原刊期号】200003 【原刊页号】39~44 【分 类 号】D2 【分 类 名】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200008 【 标 题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逻辑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 作 者 】宋福范/周善红 【作者简介】宋福范,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生 中国 北京 100091 周善红,济南教育学院讲师 中国 济南 250001【内容提要】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全党高度重视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按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在的理论逻辑来进行。本文认为,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有主客体构成的系统,是一个主客体互动的过程。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把握这一点十分重要。【关 键 词】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客体/主客体连接方式 【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4145[2000]03―0039―06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依靠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党成功地把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在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对于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全党必须高度重视,更重要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逻辑,通过总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成功的经验,找出今天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改进和创新上下大力气。唯有如此,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一依照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贯思想,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指的是掌握先进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由自发性到自觉性的转变,从而使他们积极地起来为自身的利益而斗争的过程。笔者认为,它内在地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素:第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即谁来做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政党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它自身的先进性,使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承担了主体的地位。第二,人民群众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即做谁的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政党建立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斗争。这就决定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能是以人民群众为客体。同时,按照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但人民群众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人民群众的事业就会陷入自发性的境地。第三,“疏导”的方式是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的连接方式。主客体的连接方式即如何来做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18页。),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没有在人民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它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这就决定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只能是疏导的方式而不可能是别的方式。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由主体、客体及其连接方式三个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逻辑。这些关系体现在:第一,主体在整个系统中处于主导的和关键的位置。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能够成立,首先是由于作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对作为客体的人民群众在先进性方面保持优势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获得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资格的前提条件。二是必须维护和代表作为客体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它的主体资格及其所做的思想政治工作才可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接受。可以说,这两点也是党的整个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基础,失去了这两点,思想政治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主要依托。其次是由于作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主动性。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积极推动,才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可能。第二,强调主体的主导和关键作用,并不是说只要马克思主义政党具备主体资格和仅仅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积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就可以得以实现,它的构成和运行还需要得到作为客体的人民群众的有效配合。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98页。)首先,作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维护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需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和认可。只有在得到人民群众的检验和认可之后,马克思主义政党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其次,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趋向判断主体的意图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并决定自己是否接受主体的思想。只有当一种思想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时,人民群众才有可能认可它、接受它。只有当人民群众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时,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算是得到了真正的实现。其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的资格是接受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的前提条件,接受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是接受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主体的必然结果。第三,即使是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主体的资格,他们能否接受主体的思想还取决于主客体的连接方式。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决定了这种方式只能是疏导的方式。要教育群众,就有一个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广开言路、循循善诱,才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正确态度,才符合人们思想的发展规律。堵塞、压制的办法不仅不能使人民群众接受正确的思想,而且还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排斥和拒绝正确的东西,甚至会接受错误的东西。上述三个要素对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整个系统来说,尽管作用不同,但是缺一不可。主体的作用最重要,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具备了成为主体的条件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接受,其次还要看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准确地把握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价值趋向,最后还取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由此看来,搞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主客体之间不断地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实现协调一致的复杂过程。总结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时候,就是上述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时候。相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难尽人意的时候,除了我们人为地削弱以外,就是上述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的时候。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形成了我们党的独特的政治优势,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从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角度说,我们党始终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注重加强党的建设,比较好地体现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并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总结民主革命时期的经验时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谋任何私利的政党,是敢于并善于领导人民百折不挠地向敌人作斗争的政党。中国各民族人民从亲身经历中看到了这个事实,从而在党的周围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政治团结。”(注:《三中全会以来》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1 版第792页。)我们党不仅成立伊始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而且始终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当作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在整个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一整套的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广大共产党员在革命斗争中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资格。第二,从思想政治工作客体的角度说,在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榨,始终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迫切地希望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1840年以来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代表他们的利益,能够为他们指出解放的道路,并带领他们获得斗争的胜利。因此,无论是从主观愿望上,还是从现实实践中,人民群众都十分认可和接受我们党的主体地位。第三,从主客体的连接方式来看,我们党历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人民群众,因而,对待人民群众采取了正确的态度,这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态度。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讲到官兵关系、军民关系时说:“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从这态度出发,于是有各种的政策、方法、方式。离了这态度,政策、方法、方式也一定是错的,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关系便决然弄不好。”(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512页。)正是因为我们党有了正确的态度, 因而也就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方式和方法,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就理所当然地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成功的历史经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二在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世纪之交,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背景下;在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政治优势,必须把握今天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前提。应当肯定,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许多有利条件。首先,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角度来看,一是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已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正在大步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中国人民从来没有获得象今天这样多的实惠。党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威信。二是由于党掌握着科学的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汇集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可以说,它仍然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代表者,仍然保持着对人民群众先进性的优势。三是中国共产党仍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为了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党需要运用这一传统的政治优势,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全力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去。由此看来,从总体上讲,党本身仍具备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资格。其次,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的角度来看,一是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建国初期,刘少奇在论及必须提高共产党员的条件时,就曾经说过:“由于中国革命已经胜利,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已经能够自由地接触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种情形下,普通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觉悟程度也提高了”。(注:《刘少奇选集》下卷第69页。)在这里就阐述了革命胜利后人民群众素质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这种变化也越来越明显。二是人民群众及其社会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由于我们国家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新时期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因而,在民主革命胜利后,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是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追求。但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诸如中国社会到底应该如何向前发展,发展的目标、动力、战略到底应该怎样认定等等,他们在实践中迫切希望得到明确的解释和回答。三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的日趋明显,在这个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求知、求美、求乐、求健的要求更加迫切。主体和客体的上述需要是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基础,是我们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动力。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由于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同民主革命时期或者同建国初期相比较,构成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各个要素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许多并不利于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甚至严重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正常运行。笔者以为,影响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资格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于党自身的失误以及执政以来党的地位的变化给党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是建国以来一段时期内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的严重失误,特别是1957年反右斗争以来一直到十年动乱对党的形象的损害至深且巨,极大地败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威信。尽管这种情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这种影响恐怕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除。其次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地位的变化带来的消极影响。随着党成为执政党,党掌握了巨大的国家权力。掌握国家政权给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譬如说,掌握着主流意识形态,拥有的传播工具也非过去所能相比。但同时也使我们党正面临着新的考验。一是执政党的地位容易产生诸如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执政前,党始终处于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条件十分艰苦,经常担负遭受反动派迫害的危险,这在客观上使党密切地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以求得生存和发展。执政后,上述环境和外在压力没有了,代之以拥有了“从社会中脱离出来而又自居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权力,这在客观条件上使党有了脱离群众的可能。事实也正是如此。建国初期,针对党内开始出现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现象,毛泽东就提醒全党:“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在我们的党和政府,不但在目前是一个大问题,就是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还将是一个大问题。”(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 73 页。 )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再次深刻指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而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结果,必然发展主观主义”。“执政党的地位,还很容易在共产党员身上滋长着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14页。)对于这种倾向,1957年毛泽东在要求全党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时又专门提出:“我们的同志应当注意,不要靠官,不要靠职位高,不要靠老资格吃饭。”“尽管你过去做过多少好事,职位有多么高,你今天的时期办得不好,解决得不对,对人民有损害,这一点人民就不能原谅。”(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02页。 )二是执政党的地位使党内滋生了腐败现象。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腐败,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真理。”建国以后,由于我们党缺乏对制度建设的认识,没有从制度的层面上加强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因而导致各级政权机关中权力的不规范使用甚至滥用的情况比较严重。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的现象泛滥成灾。虽经我们采取多方措施,但腐败蔓延的势头仍然难以遏止。这极大地损害了我们党的形象和威信。以上两点已对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地位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和严峻的挑战,如不采取根本措施加以整治,最终的结果就是使我们党丧失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地位。第二,作为客体的人民群众的情况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观念变革越来越剧烈。一方面,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导致人们的收入差距呈日益增大趋势,对于相当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为改革垫付了成本而没有获得相应收益的群众(主要是我们党过去依靠的基本群众)来讲,极容易产生失望和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与过去相比,人民群众的活动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趋向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转变。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和多种利益群体的出现,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就是多种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各种矛盾斗争错综复杂,人民群众中可能出现思想困惑或混乱;各式各样的生活观念和精神文化需求,使人们很容易接受形形色色的社会影响;社会组织良莠不齐,活动频繁,可能会消弱社会整和能力,有的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与我们争夺群众;人们在职业之间、产业之间和地域之间的流动,使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已难以覆盖。此外,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科技、军事优势,加紧运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先进手段对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这对于人民群众接受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有效的手段巩固我们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如果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适应时代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而赋予其崭新的内容和形式,那么,就很难吸引人民群众,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第三,作为主客体连接方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进。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信和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与支持,即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它仍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但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主客体上述情况的不断变化加上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忽视甚至是轻视思想政治工作,因而,并没有重视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地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仍然沿用过去那种“你打我通,你说我听,通不通三分钟”的简单的灌输方式。应当承认,列宁所倡导的灌输方式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毕竟客观环境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过去已大不相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必须相应地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那种认为教育者只要教育内容正确,可以不分对象、不看动机、不看场合的做法在今天是无法达到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创造性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目的的。三适应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个系统及其内部的各个要素必须不断地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在新的条件和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赋予思想政治工作以新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眼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个系统,从改善系统的各个要素入手,达到从整体上改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第一,作为主体的中国共产党,要大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努力做到“三个代表”,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资格。鉴于主体在思想政治工作整个系统中的主导地位,保持和巩固党的主体资格对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至关紧要。因此加强和改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应该在党的先进性上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江泽民同志说:“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这同样也适用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要保持和巩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地位,从党的整体来讲,必须努力做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即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每个共产党员来说,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努力做到:“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在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决同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作斗争。”(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1997年9月12日)人民出版社1997年 9月第1版。)为达到上述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决党和国家政权机关内的腐败问题。如前所述,腐败败坏了党风、败坏了党的威信、败坏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当前影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最大障碍。党自身的腐败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党对于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做到让人民群众心服口服。必须痛下决心,重惩腐败。当然,反腐败是一项相当复杂艰巨的工作,最终要靠邓小平同志20年前所提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来解决问题,但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情况下,总得通过一定的办法遏制腐败,给人民群众以信心,这是保持我们党长期以来在人民群众中所形成的崇高威信的根本前提。在逐步解决腐败问题的基础上,再通过“三讲教育”这样的形式,进一步发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我们党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地位就会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建立在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之上。第二,要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在新的形势下各种变化,紧密结合人们的思想实际,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前面的分析,在新时期,对人民群众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应该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为此,广大党员和政工干部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思想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之中,在于同人民群众利益的紧密结合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讲道理,但首先要办实事,倾听群众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之前首先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其次,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目标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有的放矢,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既要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又要注意结合实际,对不同的群体应当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现在干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当在全社会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同时要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国家自强、人民幸福、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民群众中找准位置,充满活力,形成特色,发挥作用。最后,要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充实新的教育内容。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宽阔的领域和广泛的内容。我们既要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又要针对新形势下人们的精神渴望和心理需求,以科学知识开启心智,培养良好品质,提高意志能力;既要加强政治理论和革命传统教育,又要吸收时代内容,引导人们树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既要加强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正面教育,又要有力地鞭挞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愚昧思想,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第三,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说服教育的方法、言传身教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要紧密结合新的形势加以继承和发扬。但在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中,适应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开阔视野和不断增长的民主意识的需要,还应该特别强调民主的原则和正面引导的方针,反对板着面孔训人、居高临下的不民主倾向,代之以摆事实、讲道理、平等讨论、以理服人的民主方法。当然也要反对只讲人情味、不讲斗争性,只讲感情投资、不讲理论灌输,片面强调情感因素、忽视理性教育的倾向。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民主方法应当采取主体、客体完全平等的态度,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有机结合。以情动人是手段,以理服人是目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思想政治工作情理交融、亲切可信。其次,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手段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现代大众传媒,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同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联系密切,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舆论导向。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努力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最后,要变说教为感化,变有形教育为隐形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许多人在思想和心理上开始重实惠、轻理论,重经济、轻政治,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以功利为尺度。面对变化了的工作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不能仅仅采用传统模式的说教和一般的有形教育方法,而应当拓宽渠道,切实加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思想教育内涵。要按照一定的教育计划和要求,为受教育者安排、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文化氛围,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受教育的过程中接受教育。要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充分发挥现有各种文体设施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帮助广大群众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
[
"Electronics",
"Mine",
"Enviornment",
"Computer",
"Agriculture",
"Politics",
"Transport",
"Energy",
"Medical",
"History",
"Education",
"Literature",
"Sports",
"Art",
"Law",
"Military",
"Philosophy"
] |
Politics
|
计算机应用研究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2000 Vol.17 No.2 P.22-24面向Agent程序设计中继承机制的研究路军 王亚东 王晓龙 王础⊥蚯旌摘 要 对面向对象技术在面向Agent程序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了继承机制在面向Agent程序设计中的应用及目前存在的两个问题,并分析了解决的方法,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关键词 面向对象 可继承性 聚合 类1 引言对面向Agent程序设计的研究近几年来受到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它们大都是对Shoham提出的Agent0编程语言[4]和面向Agent编程理论[5]的改进和发展,如澳大利亚学者Devindra Weerasooriya等人提出的并发的面向Agent语言[6],哈尔滨工业大学姚郑博士提出的AOPL语言[8]等。如何改进信?愿望-意向(BDI)Agent中的面向Agent程序设计是本文讨论的重点。Agent是一个反应的、自治的、内部驱动的实体,置身于变化的不确定的世界里,它们可以感知这个世界并对其作出反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几例成熟的、大规模的Agent系统的应用,部分原因是由于缺乏成熟的语言和软件工具,但最大障碍是缺乏使系统复杂性得到有效控制的方法。对系统复杂性的管理,历来是大规模嵌入软件系统的设计者们最富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抽象化、构造技术、继承、模块化和其它机制来管理它们的内在复杂性。面向对象技术是当今最前沿的方法论,此方法通过对象(Object)允许抽象,通过类(Class)的分层实现继承。面向对象技术中的对象模型和动态模型表示技术,加以适当的扩充和约束,可以作为面向对象技术用在面向Agent程序设计中的理论基础[3]。2 面向对象技术中的相关概念面向对象技术尽管已经在各行各业中普遍得到应用,但对面向对象中一些概念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下面我们描述几个相关概念。2.1 对象对象是一个实体,包含状态(信息)和可执行的操作(行为),它既可以检查又可以改变自身的状态。2.1.1 构造现实世界中的对象在现实世界中,一个对象被认为是相关知识和行为的软件包,是要解决的问题的反映。我们可以把对象想象成能执行某个任务的“小人”,其中装载着“私人的数据”。2.1.2 对象的封装(Encapsulate)对象分为“内部”和“外部”两部分。信息在对象内部的表示方法是透明的,一个系统中的其它软件不能够直接访问一个对象的“内部”,这就称为封装。一个对象所具有的方法(操作或过程)允许系统中的其它对象查询信息,触发某个动作或者改变某种状态。2.1.3 封装的好处(1)封装绑定数据和相关过程。(2)由于封装对象的状态由对象自身来维护,所以状态的表示可以随意改变而不影响系统中的其它对象。(3)对象的方法(Method)是透明的,系统的其它部分只需知道接口协议就可以了,没有也不需要知道具体操作是如何完成的。2.2 类一个类可以看成是对象的一个“工厂”,一个类定义了变量(Variable,也称为属性)和类中所有的方法(Method)。每一个独立的对象都有其自身的变量值,定义方法的代码通过对象共享。类通过聚合(Aggregate)和继承(Inheritance)来达到“重用”。聚合和继承是可重用的两种最一般的形式,可分别描述为“part of”和“is a”的关系类型。给出一个聚合的例子如图1所示。图1 聚合的一个例子2.3 继承图2是一个继承的例子,其中从父类中导出的子类符合“is a”关系,DB-File“is a”File;Text-File“is a”File,这和讨论聚合时的“part of”关系有所不同。要区分继承和聚合之间的不同,只要对树结构的任一顶点提问:“这个类的一个对象和它的父亲是同一个类型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则是继承关系,否则为聚合关系。图3 继承的一个例子3 面向Agent程序设计中继承机制的引入对象、类等面向对象概念在面向Agent程序设计(AOP)中的应用,使得将继承机制集成到AOP中成为可能和必然。Lobel Crnogorac等人已经给出了AOP中有关继承的概念[1],本节中我们首先给出dMARs系统[2]的编程环境,然后对它的继承机制加以分析,指出引入继承机制后的好处及系统内存在的两个问题。3.1 引入继承的好处继承使用户可以扩展一个现存的类,增加相应的变量(Variable)和方法(Method)来定义新类。通过共享类间的代码来大幅度地减少系统中代码的数量。在AOP中引入继承有双重的潜在利益:第一,通过代码共享来降低编程的复杂性;第二,继承的引入有助于多Agent系统模型的修改。3.2 Agent的表示一个Agent族(Family)X是一个三元组<Bx, Gx, Px>。其中Bx是一个信念原子集,每一个信念原子b(v)(b是一个谓词符号,v=(v1, ..., vn),vi是一个项)反映了Agent所获得的环境状态信息;Gx是一个目标集,其中的每个目标描述了此系统所期望的状态。如果g是一个谓词符号,v如前面所定义,目标!g(v)说明一个Agent要达到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下g(v)是一个真信念;Px是一个规划集,每个规划指出如何实现一个目标或对某种情况如何作出反应。一个Agent族是一个Agent实例的集合,这些Agent实例具有相同的信念集,达到相同的目标集,使用相同的规划集来达到所有它们的目标。Agent的实例是动态的,运行时才存在的实体,而Agent族是静态的,相当于OOP中类的概念。任何时候一个Agent都包含一个基本信念原子集,发生在Agent周围环境或Agent内部的事件将导致Agent激活自身相应的规划。每一个规划包含激活条件、上下文条件和规划图三部分,可以表示为<Pinv, Pcon, Pgp>。其中激活条件(Invocation)指激活此规划必须发生的事件;事件(Event)是对信念或目标的增减,用+和-分别表示增减操作,于是+b(v),-b(v),+!g(v),-!g(v)都是事件;上下文条件(Context)是一个由信念原子和连接词∧和∨组成的逻辑表达式,上下文条件必须被Agent的基信念原子集所满足,此规划才能执行;规划图(Graph)是一个非循环图,它的有向边是一些子目标和原动作,表示为了达到此目标所必须达到的子目标和原动作。一个Agent族的实例包含一个初始的基本信念集,要实现的目标和Agent族所用的规划。当一个Agent和环境进行交互时,它采纳并提交相应的规划,形成意向。例1.图3中给出了一个Agent族SimplePlane的几个规划,此Agent族用来模拟简单类型的飞机。事件+!landed(base)触发第一个规划,本规划完成在好天气(w(good))和好能见度(v(good))下着陆的任务。此规划的执行蕴含子目标!checkPos(V),继而触发各自的规划。两个!checkPos(V)规划的选择基于各自的优先权,高优先权的规划先执行,如果失败,则执行下一个规划。规划+rain(V)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它是在信念rain(V)被加到Agent的信念集中时被触发的。图3 SimplePlane的规划集下面我们指出当一个简单的继承机制加入到一个诸如dMARs的面向Agent语言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以下内容中,继承完全引用OOP中的概念,因此,一个Agent(相当于OOP中的对象(Object)继承了它的父Agent的所有规划(相当于OOP中的方法(Method)),重定义了一些规划,并且可能加入一些新规划。4 引入继承机制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分析4.1 行为保留(Preservation)问题Agent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产生了Agent的行为(Behaviour)。假设已经实现了一个Agent族X,并证明了它能完成一些期望的行为,我们通过继承X并增加一些新的规划来定义一个新Agent族Y。族Y的任意一个实例是否还至少能达到所有族X的实例所能达到的目标(假设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换句话说,我们能否保证Y的一些特性而不需要确切地证明它们。例2.假设SimplePlane的实例在好天气和能见度下都能成功着陆。现在我们考虑一个新的Agent族AdvancedPlane,它在继承了所有SimplePlane的规划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针对目标!landed(V)的新规划,如图4所示,此规划使Agent在任何天气和能见度下都能着陆。于是我们继承并扩展了SimplePlane,现在我们试图证明Agent族AdvancedPlane能在任何条件下着陆。图4 AdvancedPlane的规划集而我们甚至不能保证它在好天气和好能见度下着陆,这是因为,如果新的规划比继承的规划具有更高优先权的话,新规划将被首先触发执行,而新规划中可能包含错误,从而引起SimplePlane坠毁。我们注意到,还是有一些继承的特例,确实能保留行为。如在上例中,如果继承的规划比新规划具有更高优先权的话,AdvancedPlane将保留SimplePlane的行为,即它们都能在好天气、高能见度下着陆。我们还可以构造出一些不包含规划的优先权的、更为复杂的例子,结果仍然不能保证行为的保留。而我们认为,在理想情况下,继承机制应当保证行为保留。4.2 继承异常(Anomaly)问题假设我们已经定义了一个Agent族X,它能完成了一些期望的行为。现在我们想要建立一个特殊的Agent族Y,可以完成X所能完成的所有目标以及一些其它的目标。我们从X中继承所有的规划,同时将不在X中出现的行为通过编写新规划来实现。如果在此情况下,X和Y不能共享代码,我们称为发生了继承异常情况。例3.假设我们定义一个新的Agent族NewPlane,它在继承了所有SimplePlane的规划并增加了一个针对目标!CheckPos(V)的新规划,此规划含有上下文条件(Context Condition) v(poor),使Agent能在低能见度下检测自身的位置,如图5所示。因此,NewPlane的实例可以在任何能见度、好天气时着陆,然而继承的规划的上下文条件仍然限制Agent只能在好的能见度下才能着陆,因此这些规划必须用新的上下文条件w(good)进行重写。图5 NewPlane的规划集所以尽管在两个Agent族间还有一些代码可以共享,如对目标+rain(V)和!ChechPos(V)的规划,但可共享代码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了。我们甚至还可以构造出没有代码共享的例子。对Agent父亲族的规划的重定义是易错的,耗时的,而且违反了模块化和封装的概念。继承的引入就是为了通过代码共享来解决这一问题的,而继承异常问题大大地减弱了继承的实用性。4.3 问题解决方法的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继承机制引入后,潜在利益是否能够实现主要依赖于继承机制的定义,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可能发生两类问题:缺少行为的保留和存在继承异常问题。这两个问题相当于系统有效性和完备性的问题,其中行为的保留类似于有效性:只有期望的行为才能被继承机制所演绎;继承异常类似于完备性:所有期望行为都能被继承机制所演绎。缺少行为的保留导致需要对继承的Agent的每一个特性进行证明;而继承异常和继承机制的表达能力密切相关,一个继承异常通常在继承机制不足以提供Agent之间完成相关抽象行为的代码共享时发生。这两个问题能大大减弱继承机制的可用性,解决它们需要更复杂的继承机制的设计。事实上表明,这种方法通常是利弊各半的,设计更复杂的系统可能减少继承异常现象的发生,但同时增加了行为保留的问题。如何设计出能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继承机制,将是我们今后的主要工作。5 结束语到目前为止,许多基于BDI结构的面向Agent程序设计系统已经发展起来[7],相应地,面向Agent的程序设计语言,如AGENT0[4],也被提出并用于Agent程序设计。然而,很少有人在如何对面向Agent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上下功夫。本文对面向对象技术在Agent程序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地研究,并对AOP中的继承机制加以分析,指出它依然是一种不成熟的技术,对它的研究将是今后BDI Agent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本项目的研究获得国家“863”高科技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 863-ZD-06-01)路军(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哈尔滨 150001)王亚东(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哈尔滨 150001)王晓龙(Department of Computing The Hong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王矗ù笄焓油管理局 黑龙江大庆 163712)万庆红(大庆采油二厂 黑龙江大庆 163414)参考文献1,L.Crnogorac, A.S.Rao, K.Ramamohanarao. Analysis of Inheritance Mechanisms in Agent-Oriented Programming. In IJCAI-97, Nagoya, Japan, 19972,Mark d'Inverno, David Kinny, Michael Luck, and Michael Wooldridge. A Formal Specification of dMARS. Technical Report72, AAII, November, 19973,David Kinny, M.Georgeff, and Anand Rao. A Methodology and Modelling Technique for Systems of BDI Agents. MAAMAW'96, 19964,Yoav Shoham. AGENT0: a Simple Agent Language and its Interpreter. In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AAI-91, pages 704~709, San Jose, CA, 19915,Yoav Shoham. Agent-Oriented Programm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60(1): 51~92, 19936,Devindra Weerasooriya, A.Rao, K.Ramamohanarao. Design of a Concurrent Agent-Oriented Language. In Intelligent Agents: Theories, Architectures, and Languages. LNAI 890. Springer Verlag, 19957,路军, 王亚东, 王晓龙. "信念-愿望-意向"Agent的研究与进展. 计算机科学, 1999, 26(2)8,姚郑, 高 文. 面向Agent的程序设计. 软件学报, 1997, 8(1)收稿日期:1999年8月11日
|
[
"Transport",
"Enviornment",
"Art",
"Education",
"Energy",
"Computer",
"Military",
"Agriculture",
"Law",
"Philosophy",
"Mine",
"Sports",
"Politics",
"History"
] |
Computer
|
软件学报JOURNAL OF SOFTWARE1999年 第4期 第10卷 Vol.10 No.4 1999大规模层次化视频点播存储系统的设计与管理*李 勇 吴 飞 陈福接摘要 近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视频点播(video-on-demand,简称VOD)在技术和经济上成为可能.连续媒体的特性使得VOD系统需要大规模的存储服务器.层次化存储体系是减少系统费用的合理方案.文章提出了一种层次化的存储模型和磁盘cache的概念.根据这个模型,提出了基于访问频率的替换算法,并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算法解决了LFU(least frequently used)算法中的“cache污染”(cache pollution)问题,能较好地适用于连续媒体数据应用.关键词 连续媒体,视频点播,层次化,存储服务器,替换算法.中图法分类号 TP393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Large ScaleHierarchical VOD Storage SystemLI Yong WU Fei CHEN Fu-jie(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Changsh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Abstract Recent advances in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e made VOD (video-on-demand) technically feasible and economically. The VOD system needs massive storage server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ntinuous media. Hierarchical storage is a good solution for the system under low cos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first propose a hierarchical architecture model and the concept of disk cache, then develop a replacement algorithm based on access frequency by the model, finally analyse and simulate the algorith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avoids cache pollution problem in LFU (least frequently used) algorithm and well suits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continuous media data objects.Key words Continuous media, VOD (video-on-demand), hierarchical, storage server, replacement algorithm.网络和存储技术的进展使得多媒体在线(on line)访问成为可能.其中,视频点播(VOD)是一个典型的应用范例,成为目前分布式多媒体研究的热点[1].对于VOD存储服务器的设计,许多人已经做了很多出色的研究工作[2~6].这些研究在媒体流的实时性分析、缓冲区管理、磁盘调度和磁盘阵列的分布和优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它们大都局限于单节点上小规模的视频服务器的研究.Brubeck在文献[5]中提出了一种分布的VOD体系结构,它将影片分布到许多规模较小的视频服务器中.本文研究一种大规模的集中式VOD系统,它在一个中心服务器上存储了大量的影片,能支持很大规模的客户数目.服务器还可以在网络上交换数据,和异地的服务器协同工作.大规模VOD系统对信息的提供者和消费者都更具吸引力,而且也有利于资源的优化使用.由于连续媒体具有实时连续特征,大规模VOD系统需要巨大的存储容量.如一部100分钟的影片,采用4Mbps的MPEG-Ⅱ压缩标准需要3GB的存储容量,1 000部影片就要3TB的存储容量.根据表1所示的参数,如果将影片存储在内存中,系统存储费用将达到600万美元,假设系统支持1 000个用户,每个用户存储费用为6 000美元,这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如果使用磁盘存储影片,系统存储费用为150万美元,用户平均费用为1 500美元.如果使用光盘,系统存储费用为1.5万美元,用户平均费用仅为15美元,这在经济上最具可行性.但是,光盘的性能太低,不能满足带宽的需求.可见,单一的存储器件难以满足其性能和价格上的双重要求.为了设计既能满足带宽要求,费用又合理的存储服务器,层次式存储方案是一种合理的选择.表1 存储器件参数表设备访问延迟(ms)带宽(Mbps)价格($/MB)内存约0.01800~2 0002磁盘10~20200~4000.5光盘30~5010~200.005层次化存储系统是将全部的数据存储在低速的后援存储器中,而把常用的数据存放在具有较高速度的存储器中,如果大部分的访问能在高速器件中满足,存储系统的总体性能接近于高速存储器件,而平均价格接近于后援存储器件,性能价格比就能提高.能否达到这样的效果将取决于数据访问的局部性和替换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提出一种层次化存储系统的模型和磁盘cache的概念.对VOD系统的数据访问特性和数据局部性进行了分析,根据VOD系统和传统的计算机系统的数据特性的不同,开发了新的替换算法.文章第1节提出了系统模型,并分析了VOD影片数据的访问特性和访问的局部性.第2节描述了层次化存储系统的替换算法,并对算法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第3节是全文的总结.1 VOD数据访问特性和系统模型我们的VOD系统模型是处于分布环境下的层次式结构.如图1所示,各种类型的服务器分布在广域网上(如Internet).图中文档服务器(AS)提供后援存储服务,全部的影片都存储在其中,包括不常被访问的冷门电影.它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异地的,它们之间可以交换数据.视频服务器(VS)存储的是热门影片,它向客户提供点播的实时服务.客户端是机顶盒(set-top-box)或多媒体电脑,它通过高速网络与代理服务器(EFS)相连,客户向代理服务器发出请求,代理服务器决定是否接收请求以及和哪一个特定的视频服务器相连,然后由视频服务器为客户提供实时服务.视频服务器和本地文档服务器构成层次化结构,巨大的影片库存储在由光盘或磁带组成的后援存储器中,由磁盘构成的二级存储器存储的是访问概率较大的热门影片,我们称之为“磁盘cache”.用户点播的数据由视频服务器从磁盘读到内存缓冲区中,再通过高速网络发送给客户端.图1 系统模型和服务器结构层次化存储系统的关键在于数据访问的局部性,由于目前还没有大规模投入实际运行的VOD系统,我们无法统计出确切的影片访问特征,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影像出租的统计资料,为VOD系统的设计服务.研究表明,如果按访问概率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影片的访问概率基本上符合Zipf法则,即N部电影排序后,第i部电影的访问概率f(i)=C/i,i=1,2,...,N,其中.如图2所示,客户的点播集中在前面的一小部分热门影片,体现了影片访问的局部性.当影片库容量增大时,这种局部性表现得更加明显.有研究表明,随着单位时间内访问人数的增加,热门影片的访问概率将变得更大,从而访问的局部性就更强.这样,大规模VOD系统采用层次化存储是合适的.考察一部影片在不同的时间内的访问概率,虽然每部影片的访问概率有不同的变化特点,但它们都有上升、平稳和下降3个阶段,我们分别称之为成长期、成熟期和衰老期.显然,成长期的影片存入磁盘cache最有利.图2 Zipf法则下的访问热门影片体现的访问局部性是层次化VOD存储系统设计和管理的依据,下一节将利用这种数据的局部性和影片访问概率的变化规律开发合适的替换算法.2 层次存储系统的管理层次化存储系统的管理主要解决访问不命中的问题.在层次化的VOD系统中,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磁盘数据的选取上,即磁盘cache的替换算法上.在传统的计算机系统中,cache替换算法主要有FIFO(first in first out),LRU(least recently used)和LFU(least frequently used).FIFO算法最简单,它只是将最先进入cache的数据替换出来,而没有考虑数据的使用情况;LRU算法利用了数据的时间局部性,将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替换出cache;LFU算法考虑了数据的使用频率,将使用频率最小的数据替换出cache.在VOD系统中,影片的数据尺寸很大,数据访问一般是按顺序的,时间局部性不强,但存在访问局部性,所以FIFO和LRU算法都不适用于磁盘cache.LFU算法考虑了数据的访问频率,但存在所谓的cache污染问题(cache pollution),即一个曾经访问多次而又不再使用的数据不能及时替换出cache,因而降低了cache的命中率[7].我们根据VOD系统影片数据使用周期较长,访问频率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这些特点开发了一种周期频率预测算法(periodic frequency prognosis,简称PFP).将时间轴按一定的长度划分成一个个的周期:T1,T2,....只用前一个周期和本周期的访问频率来决定是否替换.这样,较早的访问频率被屏蔽掉了,就可以避免LFU算法中的cache污染问题.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利用访问频率的变化趋势,将成长期的影片尽早换入磁盘,将衰老期的影片尽早换出磁盘.我们在周期的中间时刻使用现行频率法,在周期的结束时刻使用预测法来提高替换算法的命中率.用Ti表示第i个周期(i为自然数).设Pk为第k部电影.总数为N的影片库可以表示为S={Pk|k=1,2,...,N}.设fki为Pk在Ti中的访问概率.热门电影表示为Shot={Pk|fki>Δ},冷门电影表示为Scold={Pk|fki<Δ}.其中Δ为电影访问概率的阈值.我们的目标就是将热门电影放到磁盘中去,但在算法中,并不固定一个热门电影集,而是统计影片的访问频率,用访问频率替代影片的访问概率.设Nki为Pk在Ti中的访问次数;Fki为Pk在T1到Ti中总的访问次数,即;Wki为Pk在Ti比Ti-1访问次数的增量,即Wki=Nki-Nki-1.每次请求到来时,都统计总访问次数.我们为每部影片保留一个三元组〈Fki,Fki-1,Fki-2〉,再根据它来计算Nki和Wki:Nki=Fki-Fki-1,Wki=Nki-Nki-1.(a) 在每个周期的中间,我们使用请调法.设现在时刻为t,第k部影片总的访问次数为Fk,本周期到现在为止的访问次数为Nk,Nk=Fk-Fki-1,我们将磁盘cache中的影片根据其访问频率的变化分为上升集和下降集.上升集Sa={Pk|Wki>0}, 下降集Sd={Pk|Wki<0}.将后援存储器中处于上升期、访问频率大于阈值Δ的影片定义一个换入集,即Sin={Pk|Nki>Δ,Wki>0}.当对第K部影片的请求到来时,如果不命中,若Pk∈Sin,则满足换入条件,如果磁盘有足够的空间就换入,否则,按以下顺序换出影片.(1) Sd中当前时间周期内的访问频率加上上一周期的访问频率(Nk-1+Ni)最小者为Pk′,若Nki>Nk′i,则将Pk′换出,退出,否则,转(2);(2) Sa中当前时间周期内的访问频率加上上一周期的访问频率(Nk-1+Ni)最小者为Pk′,若 Nki -Δ>Nk′i,则将 Pk′换出.(b) 在周期的结束时刻,我们使用预调法.我们用一阶线性法则预测下一个时间周期的访问频率Nki+1=Nki+Wki,并定义换入阈值Δin和换出阈值Δout,满足换入条件Nki+1>Δin,Wki>0的影片列入换入集Sin,满足换出条件Nki+1<Δout,Wki<0的影片列入换出集Sout,在特定的时候,将换出集中的影片换出,按Nki+1的大小顺序将换入集中的影片依次换入,直到磁盘空间用完为止.我们用符合Zipf法则的随机访问序列简单地模拟了3种替换算法的效率,结果(如图3所示)显示,周期频率预测替换算法(PFP)命中率最高,FIFO和LRU命中率较低,但两者差别不大.在FIFO替换法中,热门影片会随时间的推移被替换出磁盘cache,它的命中率最低.LRU将最近最少使用的影片替换出磁盘cache.热门影片因为经常使用,可以保留在磁盘cache中,但是冷门影片一定会替换入磁盘cache,这必将替换出热门影片,从而增加了替换次数,降低了命中率.基于访问频率的算法,可将热门影片保留在磁盘cache中,而且冷门影片因为访问频率低而不能替换入cache,不会挤占热门影片的磁盘空间,所以命中率最高.图3 替换算法性能模拟结果3 结束语在大规模的VOD系统中,影片数据具有访问局部性.利用这种访问局部性,我们提出了一种层次化的存储体系.根据VOD影片数据访问频率变化特性,我们开发了周期频率预测替换算法(PFP).这种替换算法解决了LFU算法中的cache污染问题.模拟实验显示,与LRU算法和FIFO算法相比,该算法的效率最高.VOD层次化存储系统还有许多内容需要研究,如,磁盘cache的大小设置、后援服务器服务策略等.客户访问模型对系统性能影响很大,目前还没有精确的模型来描述,需要进一步深入地研究.* 本文研究得到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本文通讯联系人:李勇,长沙 410073,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系研究生队作者简介 李勇,1970年生,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布式多媒体,高性能视频服务器,连续媒体网络传输.吴飞,1968年生,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分布式多媒体技术.陈福接,193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分布式多媒体技术.作者单位: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系 长沙 410073Email: yli@nudt.edu.cn参考文献1 Gemmell D J et al. Multimedia storage servers: a tutorial. IEEE Computer, 1992,28(5):40~492 Rangan P V, Vin H M, Ramanathan. Design an on-demand multimedia service. 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 1994,30(7):56~643 Lougher P, Shepherd D. The design of a storage server for continuous media. The Computer Journal, 1993,36(1):32~424 Banu Ozden, Rajeev Rastogi, Avi Silberschatz. On the design of a low-cost video-on-demand storage system. Multimedia System, 1996,4(1):40~545 Brubeck D W, Rowe L A. Hierarchical storage management in a distributed VOD system. IEEE Multimedia, 1996,3(3):37~476 吴飞,陈福接,王朴.一个支持并行流的多媒体服务系统.软件学报,1997,8(5):327~334(Wu Fei, Chen Fu-jie, Wang Pu. A multimedia service system supporting parallel streams. Journal of Software, 1997,8(5):328~334)7 Ramakrisna Karedla, Love J S, Wherry B G, Cache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disk system performance. IEEE Computer, 1995,27(3):38~46本文1998-01-22收到原稿,1998-05-04收到修改稿
|
[
"History",
"Space",
"Economy",
"Computer",
"Sports",
"Mine",
"Art",
"Law",
"Literature",
"Philosophy",
"Energy"
] |
Computer
|
农 业 信 息 探 索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earch1998年 第3期科技期刊实施名牌战略 加速新疆果品产业化新疆农业学校 李永萍新疆昌吉州审计局 王 军文 摘:阐述了新疆果品业产业化现状;提出了新疆果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四点对策关键词:名牌战略 新疆 果品 产业化新疆因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盛产多种水果,且风味独特,品质优良,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在很久以前,库尔勒梨、哈密瓜就成为贡品而誉满华夏。在众多水果中,吐鲁番的葡萄、库车的小百杏及库尔勒香梨当属姣姣者,普遍受到区内外市场的青睐。如今,果品业已是新疆除棉、粮、畜牧业之外的又一大主力产业,全疆水果的种植面积1997年已达到14.88万公顷,果品业收入已是南疆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因此,要使新疆经济稳定增长,农业持续发展,就需要提高果品业的产业化水平,使果品业的规模化、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一、新疆果品业产业化现状新疆果品业在90年代中期已经起步,如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表现在:(1)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到1995年,已先后在16个县建立了20多个名优特瓜果基地,其中,库尔勒香梨基地、吐鲁番葡萄基地规模较大。(2)经营形式颇具特色。吐鲁番葡萄走出了一条“公司+农户”的产业化道路,以公司为依托,以合同连接广大农户,以葡萄为中心,开发了葡萄酒、葡萄干及其制品的多种系列产品,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库尔勒香梨则走出了一条“农场+农户”的产业化道路。(3)市场水平逐步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果品除满足区内市场以外,还大量销往内地,部分销往海外,1997年商品率已达到67%。新疆果品经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果品业产业化的发展,主要问题如下:(1)产品种类单一。新疆果品类型虽多,但果品业销售的主要是鲜果和少量果脯,深加工产品较少,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2)果品经营的经济效益较低。主要原因:①产品销售过程中受运力、包装、保鲜技术等的影响,损耗较大,效益低。②从事果品经营的企业多且分散,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管理能力差,竞争力差;同时,各地企业因受行政区划的限制,条块分割,为各自利益,他们相互竞争,内耗较大,未能取得应有的总体效益。3.无名牌产品作支撑,开拓市场受到限制。新疆不少果品有一定知名度,但却无名牌,除吐鲁番的葡萄干及其制品、库车及英吉莎的杏脯有品牌外,其它果品大多无品牌,更不用说名牌了。因产品没有名牌的光环,只能把“白天鹅”当作“丑小鸭”来卖,既难以取得应有的效益,又难以占领市场。从新疆近几年果品业发展状况看,发展步伐较为缓慢。1995年全疆水果种植面积为14.99万公顷,1997年为14.88万公顷;1995年鲜果产量为101万吨,1997年为123.67万吨。因科学技术提高等原因,使产量有所增加,但就种植面积而言,1997年比1995年减少0.11万公顷,种植规模不但没有扩大,反而缩小了。这说明,新疆水果业的自然优势还未能有效地向经济优势转化,果品业的产业化步伐还较慢。要加快新疆果品业的产业化步伐,就必须不断地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这需要通过树名牌产品,实施名牌战略来实现。二、新疆果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对策因果品业实施名牌战略是加速新疆果品业产业化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作为商品,必须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参与竞争,而在竞争中,果品无名牌,就难形成特色,无商标,就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竞争中,要占领市场,就需要培养品牌,要让消费者易于识别自己的产品,这都需要名牌做后盾;新疆果品业要有较大发展,必须进入国际市场,而名牌又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所以,新疆果品业实施名牌战略势在必行。根据新疆果品业的实际情况,即在区内市场上知名度高,而在内地及海外市场知名度较低,颇有“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感觉,虽然许多果品是珍品,但毕竟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对此,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促销宣传,通过名牌战略的实施达到“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效果。实施名牌战略应采取的主要对策如下:(一)加强宣传,增强名牌意识。根据新疆果品业现状,大多数产品无品牌,不重视树名牌,所以需加强名牌意识方面的宣传,让经营者意识到名牌有价,名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商标法,让经营者早日使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产品特色。(二)采取措施,树立名牌。对新疆果品中已有品牌和商标的产品,要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加强宣传,注意抓住各种机遇推销自己的名牌产品,如一年一度的商洽会、吐鲁番葡萄节等就是最好的时机。对无品牌的产品,根据市场需要尽可能品牌化。包装也是树名牌的一条有效途径,包装既起到保护产品,又起到宣传产品的作用,同时,包装本身也具有价值,一个好的包装能够提高产品的身价,尤其是进入海外市场的产品,更应改进包装,在海外市场进行真空保鲜包装的鲜果已是产地价格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三)加强品牌质量管理,提高果品的科技含量。树名牌难,保名牌更难,因此,在果品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应注意建立健全品牌的质量标准体系,并进行统一管理,严把品牌质量关,确保名牌不倒。同时,要注意果品的深加工,促使产品系列化,除鲜果、果脯外,还要注意开发以它们为原料的多种加工品。杏仁和巴旦杏是新疆特产,具有防癌作用,在海外市场非常有吸引力,但在未进行深加工前的原始状态下是不受市场欢迎的。另外,在果品深加工过程中,还可添加各种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元素,既能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又能使产品更具特色,为创名牌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政府提供服务,促使名牌战略起步。因新疆果品经营企业大多规模小、资金短缺,只注重眼前利益,短期行为严重;而实施名牌战略需进行长远规划,需投入大量资金,要得到的是长远利益,鉴于这种矛盾,目前新疆果品业实施名牌战略起步阶段难度较大。为使名牌战略顺利起步,就需要自治区及各地区政府的大力帮助和支持。首先,政府应从政策上鼓励果品业跨地区的联合,从行动上为这种联合提供信息,牵线搭桥。其次,政府还应从财政、信贷资金方面采取优惠政策,为名牌战略提供启动资金。当果品业实现了各种形式的联合或集团经营后,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提高了企业实力,有了长远的战略目标,就易于实施名牌战略了。当果品业实施名牌战略后,将会有效地带动龙头企业的发展,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反过来又促使果品的种植和经营上规模、产品上档次,使果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占领市场的能力提高,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新疆果品业的行业竞争力,有效地实现自然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收稿日期:1998年5月13日 作者单位邮政编码:831100
|
[
"Space",
"Economy",
"Mine",
"Agriculture",
"Electronics",
"Energy",
"Literature",
"Computer",
"Law",
"History",
"Sports",
"Military",
"Politics",
"Medical",
"Communication",
"Enviornment",
"Philosophy",
"Art",
"Education"
] |
Agriculture
|
【 文献号 】2-2609 【原文出处】历史教学 【原刊地名】津 【原刊期号】199503 【原刊页号】013-015 【分 类 号】K1 【分 类 名】历史学 【 作 者 】刘汉东 【复印期号】199505 【 标 题 】论历史表述 【 正 文 】 历史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人们在重现历史之时,有一个重要环节,即如何加以表述,表述时站在什么立场。历史表述还在于表述过程中的表述方式方法,是客观表述,还是非客观的主观表述;是简单重复,还是价值评论;或者是实践认识,或者是求证现实。历史怎样被表述,怎样去表述历史,不仅关涉到历史本身的存在状态是什么,而且关涉到史学功能、史学结构、史学目的、史学认识、史学发展等等一系列重要的史学理论问题。历史与表述的关系、表述过程的方式方法、表述与表述者的关系、表述者本身的价值取向、表述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情感氛围、当时的政治要求和政策许可范围等等,都值得加以研究和探索。一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表述历史时,首要的就是客观性。历史是不可更改的,不论后人如何表述,如何评价,历史事实终归是历史事实,绝对不会因此而有丝毫的改变。但是,历史本身虽然不会有所变化,对历史的表述却一直处在变化之中。这些变化比较集中的一点,就是如何去表述历史,是客观地表述呢,还是非客观地主观表述。结论很清楚,对历史加以表述,表述者应持客观态度。不过,要做到客观表述历史,需要解决许多难点。首先,表述是表述者的个人行为,他在表述时必定要受其能力、素质、才识、条件等等的局限,是否可以做到客观表述,往往就因人而异,不可能一致,这也正是同一历史问题常常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和不同的结论的主要因素,以致纷争不休。其次,表述者不可能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相脱节,至少绝大部分是不可能脱节的,因而,他在表述和重现历史时,就会带上他那个时代和社会的烙印,自觉不自觉中为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服务。再次,不同表述者和表述者所处不同时期与社会,将会使表述者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任何一段历史或一个历史问题,表述者价值观的不同,表述方法和结论也就不同,其中差距往往相当大,客观程度也就同样有着等同的差距了。又次,当局政治要求和政策许可范围,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表述者对历史的表述方式、角度、内容、范畴、结论等。一般情况下,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当政者的地位诸种因素,在制定政策时,对于历史的表述方法和一些历史问题的结论,都会有一定的限定,以适合其要求。因此,历史表述的客观性就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最后,表述者之间由于表述方法和结论的不同,相互间引起的争辩,越辩越深,互无结果,其中非客观性的因素就很多了。由于上述的难点,是否可以客观地表述历史,尚可探讨。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也即是表述者在表述历史时通常都经过了加工,有的加工痕迹非常深。客观的历史在表述和重现时,一旦加以了加工改造,就不能说是完全客观的了。既然不是完全客观的,其中当然就有了许多非科学的成分。客观表述与非科学表述,是人类社会了解历史的共同需求,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给现实服务,所以,两者可以并存,而后者还隐隐然更为超前。也即是说,加工改造历史是每个历史时期和社会自身的需求,不可能为了客观的历史而改变现实的价值和施政措施。客观表述历史和非科学表述历史,不是历史自身的要求,而是表述者的要求和愿望。其关键在于主客体的换位。在历史表述之中,历史是客体,表述者是主体,表述者以主体的身份去观察和研究作为客体的历史,然后在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之下有所选择地加以表述和论证,并据此作出结论。实际上表述主体将自己放入表述客体之中,以便使主体价值取向取代客体的客观性质,达到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目的。因此说,在要求历史表述的客观性时,难度很大,更大的可能是带价值判断的表述。那么,表述所带来的结论就可想而知了。二表述历史时,不论是客观表述还是主客体换位,都将在简单重复和价值评论两者之间加以选择。表述历史的目的性不是那么强烈和明确的时候,表述者可以采用只表只述的方式,不加添任何个人判断,也可以不下结论,由接受历史表述的人自行去作出判断和结论,严格来说,这是一种简单的历史重现,在表述方法上是一种简单重复。表述历史的目的性非常强烈和明确的时候,表述者就必然要采用价值评论的方式,通过判断和结论,以图影响接受历史表述的人的价值取向。应该说,表述历史中的简单重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至少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追溯历史。人类生存和活动的一切痕迹,他们的后代都带着一种虔诚的情感,将自己祖先的所作所为一一详细述说,使之知晓前辈人是怎样生活和怎样思维的。二是尽量客观。在历史表述中采用简单重复的方式,可以说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客观的态度,没有添加什么别的因素,仅仅是将历史重现出来而已,不会失去真实性。三是摒除个人价值取向。历史表述中的简单重复给个人价值取向留下的空间很小,不会影响到历史的真实和客观。四是有固定的延续连接。每一代对历史的表述和重现,都在上一代的基础上,因而,越是简单重复,其延续越是自然,连接也就越无牵强之处。价值评论则与简单重复正好相反,其着重点是体现表述者自身的价值取向,以及为现实服务。价值评论要达到这一目的,有一个基本的程序,分为五个层次:历史表述--认知历史--历史哲学--求证现实--预测未来[①]。以价值评论为目的的前提之下,历史表述不可能是简单的表述,而是带有倾向性的一种论述,或者可以称作为研究。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表述或研究达到对历史的认知,用时代的或认知者的价值观总结出一些他们认为有用的规律,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的角度,作为历史认知的评判和论断。规律和理论被划入历史哲学的范畴,是一种完全的价值评论,力求将认知历史和历史表述纳入到统一的模式之中,以便总结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②]。规律、理论、模式都是为了求证现实,不论是证实现实是合理的,还是证实现实是不合理的,在历史表述基础上认知历史,进入历史哲学范畴,其目的只在于提供参照系数给予现实社会。现实社会要求历史的表述进行价值评论,是要从历史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从而作为现实中的一些现象是继续发展弘扬还是更改剔除的证据或参考。历史表述虽然以简单重复和价值评论为主要类型,但是,因为历史有着两重性,存在着客观的历史和历史的客观这么一个事实,前者所占比重远远小于后者。客观表述历史,以及简单重复历史,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说来容易,做到可就不容易了[③]。三历史表述或表述历史,不可能避开这么一个问题,即实践的认识。实践的认识在表述历史和研究历史中,通常又称为史论关系。实践的认识不仅仅在研究历史的环节中起作用,在表述历史的环节中也同样起作用,也即论与史都被放在实践认识的大前提之下,并将之揉合为一体。历史表述一般情况下会被实践的认识所覆盖,或者说被笼罩,服从于史学实践的要求。史学的实践与史学的认识是两个方面,又是一个整体,实践要在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成立,而实践又要求认识围绕着实践来进行。实践的认识认为认识只是手段,实践才是目的,必须进行价值评论,也即研究和论述,不能简单重复或表述历史。实践的认识是有要求的,以主体的观念、意识、模式、价值观去认识和论述历史,并将之在现实中加以实践。实践的认识目的性很强,因为实践本身就是目的。在认识历史之前,实践的认识已经预先准备好了倾向性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了现实的实践而服务的。因而,认识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通过认识达到实践,通过实践完成目的的实现。实践性和目的性非常强烈的情况下,令人担忧的是,表述历史和认识历史之中,与实践或目的不相符合时,就会出现有意无意间的人为加工改造现象,致使客观的历史难于得到客观的表述,也就很难达到历史的客观。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不论是什么,其根本点就在于实践认识的目的性和史学认识的现实价值[④]。加工改造历史,甚至改变历史,并不少见,历史表述或表述历史与实践的认识或史学现实价值,总是存在差距和矛盾的。表述本身是越客观越好,实践本身是现实价值越高越好,二者必须要有一个服从于另一个,通常情况下,当然是表述服从于实践,并为之服务。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来说,这也是很自然的,顺理成章,不可能要求实践服从于表述。四无庸置疑,在历史表述和表述历史中,实践的认识必然会归结为以历史求证现实。可以说对于本民族和国家和历史与文化,都不是简单地加以回顾,而是渗透入现实生活各个范畴和各个层面之中的。下述四点是以历史求证现实的典型所在:一是现存民族文化、精神、意识、观念、心态、思维方式的来源和发展历程。这是表述历史和以历史求证现实最重要的一点。具体的文化都有具体的发展过程,其民族精神、民族性格、观念意识、文化心态、思想定势等等,都是千百年来历史发展的结果,要了解现实存在的这一切,不研究历史和表述历史,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而每个民族的生存和进取,必须的和根本的就在于上述的各个方面。这就规定了每一个民族都必然要以自身民族的历史来证实现实中上述各个方面的合理性,以便发扬光大,其目的是求得生活方式的心安理得和追求更佳的生存方式。二是怎样证实现实的合理性和非理性。人们可以使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现实本身的合理性或非理性,并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不过,其说服的力度怎么也不及以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加以证实。现实存在是否合理的,或者是不合理的,牵涉到历史的历程和文化的定型,不通过历史是无法加以证实的。三是对现实的扬弃。不论是历史的发展还是现实的存在,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必然有正负两个方面,一定会产生是扬还是弃的问题。什么事物应该扬,什么事物应该弃,现实本身会有结论。但是,如果加上历史的评判和论断,扬和弃就有了更加坚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四是改造现实的历史证据和理由。现实本身是否合理与不合理,在短时期内很难加以确定,因而,研究历史和表述历史就成了如何改造现实的证据和理由。这些证据和理由,也是各取所需,希望改造的当然是取他们之所需;不希望改造的也取他们之所需。问题的关键在于历史表述很难客观,也很难做到简单重复,不同的表述者当然要取不同的历史证据和理由了。以历史表述达到价值评论、实践认识、求证现实,应该说是其功能之一。不过,客观的历史表述还是不能忘记的。历史表述很复杂,涉及到客观的历史与历史的客观、史学认识与现实价值、史学认识的主客体结合等等理论问题。因而,对于历史表述,不论是表述者,还是接受表述者,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简单重复,客观表述,无所议论;二是价值评论,实践认识,求证现实。_______________[①] 参见拙作:《论史学认知的主客体结合》,《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3期。[②] 参见拙作:《历史研究是一种文化现象》。《历史教学问题》1990年3期。[③] 参见拙作:《历史的两重性:客观的历史与历史的客观》。《江汉论坛》1991年11期。[④] 参见詹小美、文沐(刘汉东):《论史学认识与现实价值》。《学术研究》1993年3期。(作者系广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
[
"Politics",
"Philosophy",
"History"
] |
History
|
【 文献号 】2-390 【原文出处】政治学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3 【原刊页号】25~30 【分 类 号】B6 【分 类 名】外国哲学 【复印期号】199810 【 标 题 】论洛克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 作 者 】申建林 【作者简介】作者:申建林 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430072) 【内容提要】洛克作为17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和政治学家,其政治观念是哲学思想在政治问题上的逻辑延伸。这不只是因为洛克的经验论为他的政 府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而且还因为洛克的哲学精神本身直接转化为某种政治信念。本文分析了洛克的理性活动的独立性、理性平均主义、精神生活的私人化和自由自觉的无限获取的生命活动等哲学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引申出洛克的个体政治独立与平等、精神生活与政治秩序相分离、政治社会产生和进步的动力等政治结论。【关 键 词】政治哲学/哲学思想/洛克/政治思想史 【 正 文 】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离不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繁荣,而科学研究又需要哲学扫除宗教意识和盲目信仰的障碍,并为世俗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近代欧洲哲学肩负了时代的重任,洛克的哲学尤为如此,洛克作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主要代表,其哲学不仅成为“整个英国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观念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393页。)而且成为资产阶级社会政治观念(或法权观念)的基础。那么洛克是如何运用自己的哲学原则指导自己的政治学研究的?或者说《政府论》两篇是如何体现《人类理解论》中的哲学精神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一问题。一、个体政治独立和平等的认识论基础到洛克生活的年代,哲学理性主义者已成功地挫败了欧洲对传统宗教和文化观念的信心,而旅行的扩大,与其它文明的接触,新教徒对天主教正统派的挑战又有效地激发了这种批判怀疑的精神。面临怀疑论的挑战,洛克许诺要为知识提供某种确实性,洛克的关于知识和观念起源的理论是详尽而复杂的,甚至包含着不少矛盾。这里,我们不打算追究各种细节,仅概括出其认识论的基本精神。洛克说:“人心在一切思想、推论中,除了自己的观念而外,既然没有别的直接的对象,可以供它来思维,因此,……知识只与观念相关,”“知识,就是人心对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所生的一种知觉”。(注:洛克(英):《人类理解论》下册,关文运译,515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如果把知识仅看成个人内心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那么知识便成了全然内部的东西,因为它不涉及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相互面对,而是主体对自身的思考。洛克的经验主义决不会在观念面前止步,它需要继续追问:我们心中的一切观念从何而来?洛克的回答是:“从经验得来”。(注:洛克(英):《人类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68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在洛克看来,心灵类似于一张白纸,没有任何印记和观念,由于我们的身体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感觉和对自身内部心理活动的反省而获得了知觉印象(即经验),这些知觉印象被传达到心中,并刻印在心中,便成了观念,心灵通过反思这些观念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了人类知识。以上即是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路,沿着这条思路,我们可作如下推论:第一,洛克的严格的经验主义具有否认形而上学可能性的作用。经验论只承认对那些能给予身体和感官以物理刺激的可感物的认识,即只知道诸如运动、硬度、形状和广延等“第一性的质”,至于这些性质背后的任何本体和原则则超出了直接经验的范围,因此真正的形而上学(即超物理的玄学)是不可能的。只有承认理性的限度,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当然这不是关于终极事物的智慧,而是关于有用东西的知识。尽管对于“本质”的科学理解超出了人们的领悟力,但人们不必为此而深感苦恼,这正如海员只需确信海水深至不会使船只搁浅而不必为无法测出海洋深度而感到苦恼一样。人类理性经过限制和适当的训导,能够寻求避免怀疑的确实性知识。洛克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理论来展开对政治问题的研究的。在洛克看来,父权理论和君权神授这一形而上学的政治观念超出了人类的经验和理性的能力,宣称自己具有这种知识即意味着宣称自己取得了超出人类心灵能力的成就。为此,在《政府论》上篇中,洛克对罗伯特・菲尔麦爵士的《先祖论》进行了系统的批驳。在铲除超验的创造的秩序之后,洛克将自己的政治体系完全建立在感觉经验优先性的基础上。在这一体系中,人类被理解的完全依据他们自己的快乐、痛苦和世俗需要的直接经验来确立思想、指导行动。真正具有确实性的政治概念只能从单纯的身体的感觉和直接反省中导出,尤其是来源于通过内感官对自身心理活动(如意欲、快乐、痛苦)的反省。这样,洛克的政治信念完全基于一种心理的现实性,它不需要假设超出真实心理感受的教条。我们看到,在《政府论》下篇中,洛克正是根据人类(实则资产阶级)的切身感受和现实需要来提炼“利益”、“生命”、“财产”和“自由”等政治概念。第二,一切观念开始于感觉经验的原则否认了任何天赋的思辨原则和天赋的实践原则。上帝并没有将任何真理铭刻在个人的心灵上,最初似乎是固有真理的东西事实上只是一个特定群体的偏见、意见和信仰。如果把这些原则作为天赋的而盲目接受,将会“放弃自己的理性和判断”(注:洛克(英):《人类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65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受到别人的支配和利用。因为真正的知识不可能通过他人现成的思想而获得,理性的人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感觉和反省的能力,因而能获得作为一切知识源泉的经验,真理只根源于对自己的经验的思考。若离开了自己的感觉经验而依赖他人的思想只意味着取消了使一切知识成为可能的条件。个体从社会教条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是洛克的认识论模式,这种模式在《政府论》中则表现为个体政治独立的政治模式。洛克如此描绘自然状态:人类“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无需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注:洛克(英):《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5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可见,摆脱奴役的个体独立权利被洛克视为在政治社会出现之前即已存在天生的、符合理性和自然法的权利。围绕这种个体独立性,洛克进一步制定了天赋人权的基本内容:“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注:洛克(英):《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6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因为生存权是个体独立的前提,财产权是个体独立的物质基础,自由权是个体独立的真实内涵。为了确保个体的独立,每个人都“享有惩罚罪犯和充当自然法的执行人的权利”。(注:洛克(英):《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8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进入政治社会后,尽管每个人都丧失了充当自身案件的审判者的权力,但个体独立的自然权力不能丧失,相反更为有效地保证个体政治独立的权利(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不仅是政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唯一理由,也成为政府权力的限制条件。第三,洛克的“白板说”强调的是人类认识的消极性质。洛克把人类的心灵描述为一块“白板”或一张白纸,知识不过是感觉印象即现在心灵上的产物,所以,认识并不依赖个人的特殊能力,一个人是谁并不决定他能知道什么,在认识论上,一切人的潜力相等。这样一来,洛克的认识论否认了人类智力发展和个体的差异。虽然这种理性平均主义一反传统的观念。众所周知,柏拉图认为并非所有人都能获得最高真理,因为柏拉图给哲学意识预设了特殊的个人和心理能力,只有其灵魂受到对智慧热爱的指引的那些人才能使自己置身于作为存在的根据的意境中,这种知识能力的差别成为建立公民等级制的理由。因此,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社会阶级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哲学教育的反映能力和受益程序不同而得以区别。洛克则否认了这种认识论上的等级制,所有人的学习能力基本平等,因为学习无非是感受和体验。这种理性能力的平等性反映在政治理论中即成为政治平等的要求,所以,洛克这样描述自然状态:“这是一种平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切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极为明显,同种和同等的人们既毫无差别地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注:洛克(英):《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5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二、世俗秩序和精神秩序的理性与启示基础在信仰和理性的问题上,洛克打破了柏拉图和阿奎那的传统。在传统的视野中,信仰和理性只不过是具有人、神意识相互渗透交融特征的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而洛克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对理性与信仰作了根本区分,洛克说:“理性的作用是在于发现出人心由各种观念所演绎出的各种命题或真理的确实性或概然性(这里的所谓各种观念,是人心凭其自然的官能――感觉或反省――得来的)。在另一方面,信仰则是根据说教者的信用,而对任何命题所给予的同意;这里的命题不是由理性演绎出的,而是以特殊的传达方法由上帝来的。这种向人暴露真理的途径,就叫做启示”。(注:洛克(英):《人类理解论》下册,关文运译,688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可见,理性与信仰各有特定的范围和特殊的作用方式。洛克将两者分开,其主要目的是:先划清两者的界限,再建立两者的联系,尤其是确立理性的绝对价值和基督教在理性主义文明中的位置。一方面,洛克的确接受了启示的现实。他认为《新约》提示了自然的全部规律,因为“启示乃是自然的理性”,(注:洛克(英):《人类理解论》下册,关文运译,698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凡是我们的自然理性和观念所能发现的东西,启示也能发现并传达。另一方面,一种启示究竟是“传统的启示”还是真正的“原始的启示”,唯有理性才能判断,我们不能接受与理性相反的信仰,因为“理性不是自然的启示”,(注:洛克(英):《人类理解论》下册,关文运译,698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不遵从理性的法则意味着违背造物主的意图。洛克的结论是:“在任何事情方面,我们都必须以理性为最后的判官和指导”。(注:洛克(英):《人类理解论》下册,关文运译,705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洛克思想的真正意义不只是在于强调理性的优先性,更在于对传统的启示和理性含义的变革。在洛克看来,启示不再是对宗教向世俗流入的神秘体验,它不过是一套其命题可得到证明的教义;而理性也不再是人类对一种隐秘含义的怀疑性反应,它只是一种存在于信仰感受之外、批判地检验教条公式的可接受性的自主能力。因此,在信仰和理性中,受到冥冥指引的神秘体验的意义消失了,真理无非是与正确的观念有关。信仰和理性内涵的这种变化在洛克的《基督教的合理性》中得到明显的反映。为了抛弃教会长期试图表达的对基督教福音和奇迹的感悟,洛克分析了作为基督教教义核心的三个关键性命题:上帝存在,基督是弥赛亚(救世主),必死者(人)应该忏悔以过着的正当的生活。洛克认为,每一命题均可得到自然理性的检验和证实,基督教中不存在理性不能接受的东西。实际上,“人类的思考的部分”或哲学家已独立于启示而提出了作为正当生活的道德准则(尽管是以一种不系统的形式)。既然启示没有脱离理性的轨道,那么基督的降临又有何意义?在洛克看来,自然理性尽管发现了道德的真理,但它难以使这种真理深入到那些文盲和劳动者的心灵之中,而基督教在本质上是一套道德训戒,基督能以其神圣的权威性感化人们,使这些教义为最天真质朴的人们所接受。这样,洛克找到了基督教在理性文明中的地位:它是道德教化的必要工具。启示和理性的思想关系反映在政治上即成为教会和国家的制度关系。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制度上,洛克都试图通过把两者分开,并将其中的每一个限制于它自己的适当范围之内。然而,洛克最终又无意识地让一个支配了另一个。正如洛克的自主的理性逐渐支配基教教启示的教导一样,洛克的世俗国家也不断扩展,最终垄断了社会公共秩序领域。在洛克的时代,教会与国家的主要问题是宽容的问题。洛克的宽容态度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国家对不同宗教活动的宽容,并排除无神论的影响。其二,基督教徒之间的相互宽容,但天主教徒不可宽容,因为他们虽然也是基督教徒,但却忠于罗马。可见,洛克是为一种有条件的宗教自由而论证的,他的宽容社会预设了新教文明的存在。为了实现宗教宽容,洛克区分了两种生活秩序,一方面,存在世俗生活的秩序,它被组织成一种政治社会,只关注“谋求、维护和增进公民们自己的利益”,(注:洛克(英):《论宗教宽容》,吴云贵译,5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这些利益被概括为生存、自由和对财产的追求。另一方面,存在精神生活的领域,其合适的组织形式是自愿结成的教会,“教会唯一的宗旨是救人灵魂”。(注:洛克(英):《论宗教宽容》,吴云贵译,25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洛克认为,世俗和精神的秩序应该彼此独立运行,互不干涉对方的事务。这种观念一旦被接受,那么政治社会将会对各种教会的宗教信仰失去兴趣,在有关永恒得救的事情上尊重个人意识的优先性,国家仅关注外部社会的繁荣。为了减少两个领域的矛盾和冲突,洛克在区分世俗和精神秩序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公共秩序和私人秩序划清界线。由于政治社会关注物质的繁荣和发展,它在公共秩序的范围内运行。然而精神(灵魂)的领域则不同,由于“真正的宗教的全部生命和动力,只在于内在的心灵里的确信”,(注:洛克(英):《论宗教宽容》,吴云贵译,6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因此,精神的关切本质上是个人的事情。这样,当洛克把精神与世俗的秩序分开时,他同时也将前者私人化,宗教成了纯粹私人的事情,从而为宗教争得一块特定的空间。既不使它越出自己的范围而支配世俗社会,也不使它受到无神论的威胁而被取消。洛克的政治思想是在探求宗教宽容方式的同时而形成的,因而,他的政治观念至少有如下特点:第一,通过把精神的秩序与世俗的秩序分开,并把后者作为政治学关注的唯一对象,洛克彻底摆脱了古典传统。对于古典时期的理论家,政治学的目的不仅在于维护生活,而且还在于追求善的生活,因此,它必然关心美德及其实践的问题。而洛克设想的社会仅关注生存,正是生存及其先决条件成为政治存在的目的,而善和德行的问题则成了个体公民的私人之事。这样,保护人的纯粹的生物的和社会的存在的问题被扩展,并占据了全部公共舞台,而精神的满足则移交给私人,由个人进行自主的选择。第二,洛克的宽容的社会是一个缺乏现实基础的假设。在洛克那里,政治仅成为对物质目标的单纯追求,因而它显得无足轻重。公共秩序的平凡化固然有效地限制了人们的利益和情感的冲突,但公民是否愿意接受这种琐屑平凡化的政治呢?我们常常看到:人类似乎存在一种将政治秩序与一套更高的价值联系起来的需要。洛克希望抛弃基督教政治秩序中的精神意义,以获得宗教自由,但他这样做时,却创造了政治社会的精神真空。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为了弥补精神世界的私人化所引起的虚空,才导致政治意识的产生和政治宗教的流行。所以,洛克将其督教从公共秩序中逐出后,无意中激励了它的滥用形式。三、政治社会产生和进步的动力基础对政治权力性质的理解不同,其论证方式往往也不同。菲尔麦的观念是靠对《旧约》的合理性解释而得以支撑的,而洛克则通过自然状态的假设来引出自己的结论。因为洛克与霍布斯一样,相信政治社会的诞生最终根源于人性及其需要,而人性唯有在其原始的形式而非完善的形式中得到最充分的显露,为了揭示人性,需要创造一种市民社会发展前即已存在的自然状态。我们可以把洛克的自然状态作如下概括:第一,所有的人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自由地处理自己及其财产,然而,自由并“不是放任”,(注:洛克(英):《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6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因为人类的原初状态是创世主颁布的自然法所塑造的,人人受自然法的支配,尤其是不可践踏这条自然法:既然每个人是创世主的“创造物”,是他的“财产”,也就没有毁坏自己和他人的权力。这里,洛克借用基督教的社会理论,作为人类关系的基础。但洛克是按另一种方式来理解传统理论的,传统基督教理论的核心是:合理的人类关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这种爱是在对上帝形象的幻觉中而体悟到的。而洛克认为,为人类的相互联系提供基础的是上帝与每个人之间的财产关系,这样,所有者的利益关系取代了基督教的爱而成为社会秩序的纽带。第二,自然状态是一种平等的状态,任何人不从属于他人的意志。当然,基督教也并不否认平等观念,但它是基于人人平等地受到上帝的爱。而洛克的平等理论是建立在一切人是平等地作为同一生物物种的成员这一事实之上的,社会和政治的平等权力是从生物学的平等而引出的(第一部分中讲到的理性平均主义最终也是建立在这种生物学的平等基础上)。可见,洛克把人性理解为人的自然的、生物的性质及其利益需要,如果自然状态已具备满足人性利益需要的完备条件的话,那么政治社会则是多余的。政治社会产生的唯一动力只能是自然状态所包含的满足人性的利益需要的矛盾。对于霍布斯来说,自然状态是“人人相互为战的战争状态”,(注:霍布斯(英):《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96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它直接威胁个体的生存及利益的满足,理应被政治社会所否定。而洛克并没有按霍布斯的彻底的个人主义方式来理解人的自然本性,在洛克看来,自然的个体在理性的支配下,除了具有自尊行为外,还包括尊重他人。可见,洛克描绘的自然状态更为美妙,但为了给政治权力的产生提供逻辑,洛克又必须找出自然状态的美中不足:“大部分人并不严格遵守公道和正义”,人们“对财产的享有就很不完全、很不稳妥”,(注:洛克(英):《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77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所以,社会是为了保护财产而设立的,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人类,它被看成是上帝的财产。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生命、自由和财物,这些被洛克称为人类的财产。洛克对财产权的辩护直接面临这样的困难:既然理性和《圣经》证明了“上帝把地给了世人,给人类共有”,(注:洛克(英):《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18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那么,一个人怎么能对本来由全人类共同占有的东西提出财产权要求?这一问题的答案是通过对劳动的分析而找到的,但同时,洛克还必须修正以前的观点,即每个人在本质上是上帝的财产。而现在他坚持每个人实际上是他自己的财产。正因为“每个人对他自己的人身享有一种所有权”,(注:洛克(英):《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19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所以,每个人身体的劳动和双手的工作也就为他本人所专有,通过劳动,他将自己的某种东西掺进了自然物品中,他理应对他个人劳动的最终产品具有财产权。因此,在洛克那里,劳动不只是产生经济价值的必要手段,它同时为个人获取的正当性提供了证据。在自然状态的初期,洛克为人类的获取行为设置了两个界限:第一,如果占有的土地和其他自然物超出了自己所能耕种、收获的部分,导致土地和资源荒废,也就意味着浪费了公共财物,侵犯了他人利益。第二,如果占有的东西超出了自己所能享用的数量(尽管是自己的劳动所得),结果在他利用之前即告腐败毁坏,也同样违反了自然法。这种劳动和生活所需限制了人类的获取。财产权正像自由一样不能超出自然法的范围。然而,这种有限的财产制度的最初平衡不久被货币的发明所打破。人们同意赋予金银以价值,从而创造了超越财产限制的手段。因为人们可将剩余产品换取不会腐败的金银,这样,生产最终能转换成货币的劳动产品不再是毫无意义的活动。洛克的结论是:个人的无限获取是合理的!随着货币的发明,社会的目的由单纯的保护财产而变为促进财产的增长。人类的劳动由最初的为了消费而变成为了获取。劳动不只是保存生命的手段,而且反映了人们醉心于对财富的无限追求。无疑,洛克充当了资本主义秩序的代言人,因为他取消了对资本积累的限制,而且论证了这种主张的正当合理性。但同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思想在洛克时代的激进意义。洛克的同时代人霍布斯小心翼翼地避开洛克的结论,霍布斯似乎害怕对财产的无限的精神狂热最终会毁掉社会,而洛克将它视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源泉。人们一般认为:《政府论》下篇是为推动和捍卫光荣革命而作(因为洛克认为:如果政府按照侵犯而不是保卫人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方式行使立法权,则人们的反抗是正当的),并强调洛克对美国革命、尤其是对托马斯・杰弗逊的影响。但把洛克政治思想的重要性仅限于此是错误的,洛克的最主要的理论成就理应包括:把充满激情的人性作为政治权力的基础,因此,自由自觉的无限获取的生命活动取代了寻求正义和善的生活,企业家对财产的热衷取代了哲学家对智慧的热爱而成为社会进步的源泉。【责任编辑】王焱
|
[
"Transport",
"Mine",
"Sports",
"Space",
"Literature",
"Philosophy",
"Computer",
"Politics",
"Energy",
"Medical",
"Law",
"History",
"Enviornment",
"Agriculture"
] |
Politics
|
【 文献号 】1-193 【原文出处】发展论坛 【原刊地名】济南 【原刊期号】199902 【原刊页号】4~7 【分 类 号】D2 【分 类 名】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199905 【 标 题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 【 作 者 】宋士昌 【作者简介】宋士昌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 正 文 】 江泽民同志关于共产党人一定要讲政治的一系重要论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讲政治的一贯思想,又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是新时期共产党人讲政治的重要指针。一、关于讲政治的基本含义江泽民同志说:“我们讲的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我在五中全会讲过,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讲政治,核心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全面、正确理解江泽民同志关于讲政治的含义,首先必须明确,所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就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劳动人民的政治,而不是资产阶级、剥削阶级的政治。所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而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主义性质的政治。其次,我们讲的政治,核心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我们所坚持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指引的方向,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就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方向。我们讲的政治立场,就是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立场。共产党人讲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就是坚定地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站在维护党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第三,讲政治,必须具有鲜明正确的政治观点。我们共产党人鲜明正确的政治观点就是马列主义的观点、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和邓小平理论的观点。实践证明,掌握了这些正确观点,就能纠正那些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甚至是扭曲的认识;就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坚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理想和信念;就能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和无私奉献精神,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和影响。第四,讲政治,必须具有严格的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党员干部必须共同遵守的、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确定的行为准则。党的政治纪律是党员政治行为的规范,也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坚强领导,党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都离不开严格的政治纪律。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讲加强政治纪律,最根本的就是要遵守党章,按党章的规定去做。对党章的各项规定,所有党员都要遵守,高级干部更应该带头遵守。”党章规定,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这“四个服从”,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坚决贯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指示,确保政令畅通,这是遵守政治纪律的准则,是对共产党员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的一条很高要求。第五,讲政治,就要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是政治上识别大是大非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是大非问题并不是一眼就可以区分开来,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不是件容易的事。领导干部提高了政治鉴别力,就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政治上划清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界限,作出正确的判断。政治敏锐性,简单地说,就是在政治问题上有见微知著的眼光。即善于抓住萌芽,洞察本质,判明利害,把握趋势,并据此确定应采取的态度和对策。上述讲政治的六个方面是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是讲政治的核心;政治观点是讲政治的基础,是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的理论表现;政治纪律是讲政治的保证,是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在组织性上的表现;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是讲政治的能力,是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在实践上的表现。中央要求领导干部要做一个坚定而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定”主要表现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这四个方面:“清醒”主要表现在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这两上方面。“坚定”和“清醒”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体现了领导干部的政治水平。二、关于讲政治的基本依据(一)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首先,无产阶级政党总是从政治上看待和处理重大社会问题的。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中心任务。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任务由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斗争转变为主要是发展经济,因此,马克思主义者便把发展经济看作是政治问题。列宁在十月革命后说:“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开采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其次,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发生重大的反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时明确指出:一方面,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政治等上层建筑;另一方面,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主体部分,又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会对经济发生重大的反作用。资产阶级的政治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无产阶级的政治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再次,政治是一切工作的灵魂,是统帅。毛泽东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但是,专搞政治,不懂技术,不懂业务,也不行”。在新时期,邓小平又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是不能离开现实政治的。……不能设想,离开政治的大局,不研究政治的大局,不估计革命斗争的实际发展,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理论家。”(二)讲政治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首先,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和执政地位的鲜明政治性,决定了我们党的政治性,也决定了党的领导干部“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为宗旨。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都反复告诫全党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更是反复强调这一重大问题。1986年,他在天津视察时进一步强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注意从政治上判断形势,分析问题,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多次指出越是改革开放,越是注意政治,越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1985年6月3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表彰会上指出:“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是做合格的中高级干部的最重要条件。如果政治方向模糊不清,就难当大任,难受重托。”1985年9月27日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召集人会议上他再次强调:“我们的高级干部,首先是省委书记、省长和部长,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一定要讲政治。”所有这些,充分表明了我们共产党人时刻都要讲政治。其次,讲政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历来重视政治建设。70多年来,我们党正是靠坚强的政治建设,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夺取了全国政权,保证了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巩固了人民政权,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一次次政治进攻和政治阴谋。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江泽民同志提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建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这既是对我国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政治总结,又是深刻反思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惨痛教训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三)从国际上说,讲政治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目前国际形势对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是有利的。但同时要看到,世界并不安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严峻的挑战和敌对势力的破坏依然存在。面对着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我们必须在政治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决不可麻痹大意。社会主义国家要有效抵御“和平演变”的图谋,首先在于自己内部要搞好,江泽民同志在《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一文中说: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必须有政治保证,不讲政治、不讲政治纪律不行。这一点对高级干部尤其重要。在十四届四中全会上,他提出高级干部要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有些同志还没有重视起来。我们的高级干部,绝大多数在政治上是好的,是同中央保持一致的。但是有的干部,也确实有在政治斗争中迷失方向的问题。我们讲加强政治纪律,最基本的就是遵守党章,按党章的规定去做。对党章的各项规定,所有党员都要遵守,高级干部更应该带头遵守。(四)从国内说,讲政治是深化改革、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需要首先,我国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邓小平同志早在80年代就说过,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是第二步,这关系到能不能最终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其次,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从1978年底开始的改革,可以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十四大以前。这一阶段是逐步明确并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全面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这一阶段的改革较之第一阶段,层次更深,难度更大。再次,国际形势出现种种新变动。90年代初以来,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当代经济和社会生活。这说明,我们正处于重大历史关头,机遇和挑战并存。为实现我们的跨世纪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须坚决维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保证党中央政令畅通,做到令行禁止。一句话,必须坚持讲政治。(五)讲政治是培养、造就跨世纪干部的迫切需要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领导行为实质上就是政治行为。领导干部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素质。讲政治就是其中最根本的素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际工作的锻炼,确实成长起来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干部队伍建设在新时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有的不关心政治,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原则问题面前分不清是非;有的对共产主义理想半信半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缺乏信心;有的对党中央的决策采取实用主义,于自己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有的不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任意散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满情绪,对违背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的言行不抵制、不斗争;有的忘记了党的宗旨,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有的盲目追求速度高,不讲效益,搞短期行为,为一时发展,不择手段,不顾后果;有的口是心非,讲一套、做一套,一味追求个人名利,热衷于拉关系,走门子,吹喇叭,抬轿子,跑官要权,吃喝玩乐;有的经受不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被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所腐蚀,受贿、贪污、物欲膨胀、违法乱纪、腐化堕落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在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念。干部队伍的这种现状,说明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努力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新的伟大工程提到全党面前,突出强调必须全面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的素质,培养和锻炼数以万计的中高级领导干部,要求高级干部不仅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而且首先要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讲政治的基本依据也正是江泽民同志在《关于讲政治》中所总结的:只有讲政治,才能保证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把国家的法律、法规贯彻到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去,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的干扰,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只有讲政治,才能动员、鼓舞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党和国家确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只有讲政治,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有力地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和各种形式的的犯罪活动,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只有讲政治,才能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并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讲政治,才能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从而提高领导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只有讲政治,才能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证党的坚强团结和党同人民的坚强团结,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总之,坚持讲政治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三、关于讲政治的基本要求(一)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讲政治,核心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而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是以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为前提的。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我们克服各种错误的思潮与倾向,不断把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引向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是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任何时期都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二)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大政策。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切实抓好党的建设,抓好民主法制建设,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来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析和处理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位和指导作用,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注、政治、文化的纲领,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是指引我们迈向21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三)一定要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中央权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我们党是一个有5800多万党员的大党,如果没有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纪律,各行其是,就会涣散无力,就难以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所以我们必须坚持讲政治,自觉防止和克服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组织上的分散主义和各种形式的本位主义倾向,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做到令行禁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党和人民利益的根本所在,也是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恪守的政治纪律。(四)一定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是讲政治的前提,也是讲政治的保证。这是因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讲政治才合格,才能讲好政治。因此,要把政治讲好,讲得得当得力,就要大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为此,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做到“四自”。一是高度自重,就是要高度珍视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共产党人的名节,自觉塑造和保持共产党人良好的政治形象,决不因狭隘的个人私利而玷污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二是经常自省,就是要对党的政治原则经常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解剖,及时发现自己在政治上的缺点和错误,并及时改正。三是善于自警,就是要自觉警惕和抵制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特别是防止被社会上的投机分子施放的糖衣炮弹击中。四是敢于自励,就是要不断地激励自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党的战斗力的基础,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五)一定要澄清各种糊涂观念,把讲政治健康地开展下去有的同志认为,江泽民同志 出讲政治,只是针对有些地方的同志而言的,并不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这是一种错误观念。“讲政治”是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极端重要的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继续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深入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把“讲政治”和“讲学习”、“讲正气”的“三讲”规定为党性党风教育的主要内容,这就更加说明讲政治是对全党的普遍要求。还有的同志认为,党中央不是从根本上、理论上来强调讲政治的,只是一般地谈及政治问题。这也是一种错误观念。我们提出的“讲政治”,决不是从浅层次上讲的,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层次上讲的,也就是从党的性质、党的传统、政治和经济的统一以及阶级斗争形势等方面来论证这个问题的。首先,“讲政治”是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因为“讲政治,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不是什么新问题。”“为什么现在要强调一下这个问题呢?目的是希望全党更加坚定不移地、更加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搞得更好。”其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政治保证。“坚持讲政治,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再次,国内外的形势决定了不讲政治不行。江泽民同志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形势,才得出了必须强调“讲政治”的正确结论的。也有的同志认为,讲政治会从“突出经济”的“新社会主义观”,“倒退”到“突出政治”的“传统(以往)社会主义观”。这更是一种错误观念。因为,两种“社会主义观”是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我们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从列宁、毛泽东到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分成“新的”和“传统的”是极其错误的。给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胡乱地扣上“突出政治”的帽子,给邓小平理论胡乱地扣上“突出经济”的帽子,是极其荒唐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并非“突出政治”;邓小平一贯坚持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而绝非用经济“代替”一切,“冲击”一切的所谓“突出经济”。
|
[
"Art",
"Economy",
"Communication",
"Military",
"Philosophy",
"History",
"Education",
"Computer",
"Politics",
"Mine"
] |
Politics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1999年 第30卷 第2期 Vol.30 No.2 1999水稻杂种后代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配合力分析金正勋 崔成焕 秋太权摘要 选用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比较相近的6个粳稻品种,采用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四,再结合直链淀粉含量的单粒测定方法,对亲本在F1、F2代植株上结实的F2、F3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配合力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GCA和SCA方差均极显著,表明在本试验中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均起重要作用。但,由于二个世代的gca Ms/sca Ms值大于1或显著,且随着世代的推进这一比值又明显增加,因此,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在杂种后代的表现主要还是由基因加性效应决定。在F2的胚乳表现中基因非加性效应的作用很大,随着世代的增加,加性基因的作用越显重要。在总的遗传变异中,F2种子主要以非加性变异为主,F3种子主要以加性变异为主,但非加性变异仍然占很大比重。配合力效应两世代间相关不显著,亲本稻米直链淀含量的高低与一般配合力的高低并不一致。关 键 词 水稻,直链淀粉含量,配合力,变化中图分类号 SS11.1,S501 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THE COMBINING ABILITY OF AMYLOSECONTENT IN GRAINS OF RICE HYBRIDJin Zhengxun, Cui Chenghuan, Qiu Taiquan(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PRC)ABSTRACTThe combining abilities of amylose content were analysed in grains of F2 and F3 setting on the F1 and F2 plants from the crosses,made among 6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which were different in amylose content by the means of the Griffing's diallel cross method 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ll GCA and SCA variance of amylose contents in rice grains,indicating that the gene additive effect and non-additive effect all acted on it significantly in this experiment.However,the amylose content appearances of rice grains in offspring of hybrid were determinded by the gene additive effect,because the values of gca Ms/sca Ms in the two generatins were over/or significant and increased as the generation advanced.And the action of the gene non-additive effect on the amylose content appearance of F2 was more,but the gene additive effect became more important with the generation augmentation.The non-additive variation was chief in F2 and the additive one was chief in F3 though the non-additive still accounted for a certain proporti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mbining ability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 wa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re wa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mylose content of rice grain of parents and its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KEY WORDS:Rice,Amylise content,Combining ability,variation0 前 言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是衡量稻米优劣的最重要指标。已有的研究表明,稻米蒸煮、食味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稻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与支链淀粉含量的比例。因此,国内外水稻育种家在稻米品质改良中都很重视直链淀粉含量的鉴定和遗传研究。配合力是杂交组合中亲本各性状配合能力的一个指标,在作物育种中,它可以作为选配亲本的重要依据。配合力和其它农艺性状一样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在以培育纯系为目的的杂交育种中,仅用F1代的配合力评价亲本是不全面的,应该进一步了解配合力在杂种后代中的变化特点及其相对大小,这对于正确选择优良亲本和后代具有实际意义。Griffing(1956)提出的完全双列杂交法,一直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分析配合力的有效方法。为了进一步探讨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特性,作者利用此种方法,再结合直链淀粉含量的单粒测定方法,对水稻杂种后代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为水稻品质育种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选用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比较相近的6个粳稻品种合江19、上育397、东农416、富士光、东农419、东农415(分别以P1、P2、P3、P4、P5、P6表示,亲本直链淀粉含量见表2),分别于1994年和1995年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四配制15个杂交组合。1996年将F1和F2代的15个杂交组合及亲本进行试验。行距30cm,株距10cm,单本插,F1代为8―15株不等,F2代和亲本为4m行长,双行区,全部试验以组合为单位顺序排列,不设重复。收获时,F1代植株以组合为单位全部混收,F2代每组合随机取30个单株,亲本随机取15个单株,单株脱粒,并参照申岳正的方法〔1〕,取完整精米,测定单粒直链淀粉含量。F1代每组合测定90粒,F2代每单株测定3粒,这样F1、F2代均得90个观察值,亲本测定70粒。统计分析以单粒为单位进行,配合力分析是按刘来福〔2〕介绍的方法进行。2 结果与分析2.1 各世代配合力分析及基因作用的估计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是胚乳性状,而胚乳是一个受精产物,在遗传上比植株本身高一个世代,即F1、F2代植株上结实的种子胚乳已分别是F2、F3代。因此,在本试验中所进行的配合力分析实际上是F2、F3代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F2、F2代配合力分析结果列于表1。表1 各世代直链淀粉含量的配合力分析Table1 Combining ability analysis of amylose content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世代GenerationF2F3项目 ItemsDFMSFMSF组合间 Crosses1437.73224.35**23.46616.49**GCA50.57933.66**0.49131.07**SCA90.33419.42**0.1338.42**误 差 Error13350.0172 0.0158GCA/SCA 1.73 3.69*σ2A/σ2G 0.2788 0.6046注:澈酮唱撤直鸨硎敬5%和1%的显著水平。Notc:and唱represent at 5% and 1% singnificant levels respectively.由表1可见,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两个世代组合间均方都极显著,表明上述材料群体平均数间有极显著的遗传差异。分解为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后,二个世代这两种配合力均方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这说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在杂种F2、F3代有极显著的一般配合力差异及组合间极显著的特殊配合力差异,同时还表明,在本试验中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均起重要作用。GCA与SCA均方之比是衡量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相对重要性的指标。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这一比值在F2代虽然没达到显著水平,但比值大于1,而且在F3代达到显著水平。由此说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在杂种F2、F3代的表现主要是由基因加性效应决定,但F2代的表现中基因非加性效应的作用仍然很大,不过随着世代的增加,加性基因的作用越显重要。值表示,在总的遗传变异中加性变异所占的比重大小,这一比值越大,说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加性变异的成份越大,而值在世代间的变化大小表示显性及其有关互作变异的大小。如果显性及其有关互作变异较大,则值将会随着世代的推进而变化增大,反之若显性及其有关互作变异较小,则值在世代间的变化较小。在表1中,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在F2代为0.2788,F3代为0.6046,并且随着世代的推进这一比值明显增大。这就说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F2代主要以非加性变异为主,F3代主要以加性变异为主,但非加性变异仍然占很大比重。因此,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虽然在F1代植株上以粒为单位进行分离,为单粒选择提供材料,但其遗传变异主要以非加性变异为主,而这部分变异在杂种后代中不稳定,会降低选择效率,故对F1代植株不宜进行单粒选择。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单粒选择应从F2代植株开始为宜,这样有利于提高选择效果。2.2 世代间配合力效应的变化配合力中的各种基因效应都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基因的分离和重组,这些基因效应相应地会有所改变,从而配合力的表现也就会有所变化。表2 亲本直链淀粉含量各世代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及平均值Table2 Means and GCA effects of amylose content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世代Generation合江19Hejiang 19上育397Shangyu 397东农416Dongnong 416富士光Fushiguang东农419Dongnong 419东农415Dongnong 415一般配合力效应 F2-0.163-0.238-0.0480.762-0.088-0.893gca effect F36.280-12.5607.6007.060-6.800-1.580亲本均值(%)Parent means19.3318.5919.9219.6619.3818.28表3 15个杂交组合直链淀粉含量各世代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Table3 SCA effects of amylose content of 15 crosses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亲本 ParentP1P2P3P4P5P6P1 -0.3390.861-0.199-0.089-0.244P20.217 -0.0740.78960.036-0.419P30.517-0.238 -0.824-0.4440.481P4-0.201-0.276-0.006 0.266-0.039P5-0.083-0.1580.8820.145 -0.764P6-0.4510.455-0.3560.3770.015注:右上角和左下角分别为F2和F3代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Note:The up triangle in the table in the S.C.A Values of F2 generation and the down in the S.C.A Values of F3.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在F2代及F3代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表2、表3)。亲本合江19和东农416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在F2代均表现为负值,但在F3代却均表现为正值,在这两世代的表现完全相反。另外在F2代亲本东农415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小,但在F3代亲本上育397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却最小。特殊配合力效应同样表现了和一般配合力效应相类似的现象。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在F2代和F3代间的秩次相关系数分别为0.6571和-0.1214,相关不显著。以上说明,世代间一般配合力效应及特殊配合力效应的表现有所不同,即不同世代亲本具有不同的一般配合力效应,组合间有不同的特殊配合力效应,配合力效应在两世代间的表现无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对于利用品种间杂交选育新品种的自交作物来说,不能只根据F1代植株上结实的F2种子的配合力效应大小来确定亲本或组合的优劣。2.3 配合力的相对效应与亲本评价为了具体了解各亲本对杂种贡献的大小,以便对亲本优劣作出更为确切的评价,估算了两世代的亲本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一般配合力的相对效应及特殊配合力方差,其结果分别列于表2和表4。表4 亲本特殊配合力方差Table4 Variance of parental SCA世代Generation合江19Hejiang 19上育397Shangyu 397东农416Dongnong 416富士光Fushiguang东农419
|
[
"Electronics",
"Energy",
"Literature",
"History",
"Politics",
"Medical",
"Space",
"Education",
"Mine",
"Computer",
"Enviornment",
"Philosophy",
"Law",
"Military",
"Agriculture",
"Transport"
] |
Agriculture
|
航空制造技术AERONAUTICALMANUFACTURING TECHNOLOGY1999年 第6期 No.6 1999航空材料质量信息管理系统魏法杰 丁 宁 董唯莉[摘要] 针对航空材料的特点,对航空材料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联系我国飞机制造企业实际,阐述了航空材料质量信息流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关键词: 航空材料 质量管理 信息系统Qual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Aeronautical Material[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eronautical material, this article studies on qual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mbining the practices of aircraf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conception of the material quality in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ality information system and its operating procedure.Keywords: Aeronautical material Quali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航空产品是高科技产品,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航空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航空产品的质量。据调查,在我国航空企业中因材料质量问题而影响飞机正常生产和使用的事件时有发生。近几年来,通过不断吸取教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航空产品的质量有所改善。但由于航空材料发展较快,新材料增多且品种多样,质量控制难于落到实处。针对航空材料品种多、生产过程复杂、技术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对航空材料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通过对航空材料质量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传递、纠正及反馈,实现对航空材料有效的质量控制,不断改善航空产品质量。1 质量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质量信息是指在产品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与质量有关的信息,即质量活动中的各种数据、报表、资料和文件等。它包括所有的产品在研制、制造和使用过程中所牵涉到的各种质量信息,如设计、实验、工艺、设备、工装、计量、检验及维修等工作中的与质量有关的信息。质量信息具有价值性、适时性、正确性、等级性、可追踪性和可加工性。质量信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质量动态信息:在日常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反映质量动态的各种信息,包括各种质检记录、质量报告以及相关企业和用户对质量的反映等。(2)质量指令信息:国家和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质量的政策、法令、规定、标准及企业领导层决定的质量目标、计划和产品指标等。这些信息既是质量管理活动中组织、调节管理对象的准则,又是质量信息管理中进行比较和判别的标准。(3)指令反馈信息: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偏差信息,即动态信息与规定的目标比较产生的表示异常状况的信息。一个正确的质量决策必须有充分的质量信息依据,质量信息系统是协调各个质量职能的信息纽带,是建立质量体系不可缺少的“神经系统”。在当前生产技术飞跃发展和进入信息社会的新形势下,在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中进行质量信息管理显得更加重要。给合航空企业现状进行质量信息管理,有以下特点:(1)为质量决策提供信息;(2)调节控制和改进产品质量;(3)为质量检查和考核提供依据;(4)建立质量信息档案以供检索查考。2 航空质量信息流程明确质量信息流程是进行质量信息管理的首要条件。质量信息流程是按照质量管理的需要,根据质量信息系统基本原理而设计的质量信息传递的流通顺序。它应符合信息系统输入―处理―输出的基本原理和闭环反馈的原则。质量信息流程应由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信息输出、采取纠正措施和信息存储等基本环节组成。图1是典型的质量信息流程图。图1 质量信息流程图Fig.1 Quality information flow chart2.1 质量信息输入这是质量流程的起点。信息的收集可以根据各种信息源采用不同形式的信息记录表,如企业内的标准报表、数据记录单等。质量信息流程中其他各环节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始信息的质量,因此,收集信息时,要使信息准确、及时、完整,应着重收集与产品的缺陷和故障有关的信息。2.2 质量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加工处理指将收集到的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分类、分级、核对、筛选、处理、比较和分析,使之成为能供管理人员决策所用的有价值的信息。结合航空企业实际情况,按照质量信息的重要程度将信息加工分成3级。A级(特急) 影响人身、设备安全与整机性能的重大质量事故信息;B级(急) 影响产品正常工作的质量信息;C级(一般) 除上述AB级以外的质量信息。在实际操作中,应对输入数据采用数据统计方法进行处理,以便从离散的数据中找出规律,并将处理过的有用信息与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偏离程度及产生偏差的原因,通过责任部门及时传递,研究如何纠正。2.3 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信息系统的重要功能,它从信息源出发,是联系信息输入、处理、输出、存储等基本环节的纽带。信息传递应按事先制定的路线进行,以防信息混乱和中断。2.4 信息输出信息输出一般是将处理后的信息转换成质量指令、信息反馈单、日常质量统计表等形式,由质量信息中心向外部各有关部门传递。2.5 针对反馈信息的纠正措施责任部门接到反馈信息后,必须制定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实施后检查效果如何,将信息反馈给质量信息中心,直至问题解决。2.6 信息存储信息存储是信息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应当根据已制定的质量信息存档程序对信息进行整理、归档,作为历史资料保存备查。信息存档前应统一编号,以便于检索。航空材料质量信息分别来自产品的研制过程、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为了对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质量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们建立了一个材料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这个系统是企业管理体系内部各层次与部门之间、企业和外部协作厂、配套厂、供应厂以及使用部门质检进行质量信息传递、反馈的纽带。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防止信息丢失,加速信息运转,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提高材料质量管理水平。3 质量信息管理系统3.1 系统构成一个设计合理、管理得当的质量管理系统是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它由信息源、信息流、信息中心、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5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1)信息源 产生信息的始端,即信息的发生点。例如,某个产品由于设计不当而在使用中发生故障,故障的发生点在使用部门,但追根朔源,该故障信息的发生点在设计部门。(2)信息流 信息依靠各种传递媒介(如报表、文件、计算机等)流动并形成信息流。(3)信息中心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中枢。它既是信息的管理机构,又是信息中转站和加工厂。它负责信息的收集、核对、筛选、加工、传递和存储以及信息系统的组织、协调和考核等工作。通过对质量信息进行分层管理,建立了“质量信息中心”、“质量信息分中心”和“质量信息站”3级管理网。1)质量信息中心:公司质量信息管理的中枢,负责全过程的质量信息管理。它统一管理来自企业外部(主要是用户)的各种质量信息以及企业内跨部门的质量信息和企业内部产生的重要的突发性质量信息。同时质量信息中心还对质量信息分中心和质量信息站进行业务指导、工作协调和质量考核。它以“质量信息报告单”和“质量信息综合分析”等形式及时向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信息。2)质量信息分中心:公司在各主管技术业务科、处和专业厂分别建立质量信息分中心,如检验质量信息分中心、供应质量信息分中心等,分别负责各主管业务的质量信息管理和质量考核。每月向质量信息中心上报“质量管理月报表”和“分中心质量考核汇总表”。3)质量信息站:各生产厂和科室均建立质量信息站,负责本单位的质量信息管理和质量考核,每月定期向质量信息中心上报“质量管理月报表”,向分中心上报“专业管理月报表”。在工段、班组设立质量信息点,由质量人员随时采集质量信息的原始数据,以“质量信息流动单”或“质量信息反馈”进行传递和上报。(4)决策机构 企业中作出决策、发出指令的各级机构,即企业的领导层。(5)执行机构 接受输出信息(指令)并具体执行指令的部门(如各设计室、车间)。整个材料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统一收集、加工处理和反馈各种质量信息,以满足各职能部门、领导部门及基层单位的需要。3.2 系统运行为确保质量信息运转环节少、流程短、传递快,并遵循构成闭环管理的原则,我们将质量信息反馈分为3类,分别传递到质量信息中心或质量信息分中心,以实现分类归口传递,做到双闭环管理。(1)A级(特急)质量信息的处理方法(针对经济损失在5?000元以上,或给公司信誉造成重大影响的质量信息)。这类信息发出后,应立即报告质量信息中心,并在2?h内填写“质量信息流动单”一式两份上报。由质量信息中心核实并提出处理建议,经公司领导批准后,传递到主管部门(或分中心)。主管部门要在4?h内提出纠正措施并组织力量解决,问题解决后要填写“质量信息反馈单”一式三份,分别反馈到质量信息中心和发生单位。这样始于信息源,又终于信息源,形成了闭环回路。(2)B级(急)质量信息的处理方法(针对经济损失在3?000元以上,或给公司信誉造成较大影响的质量信息)。这类信息发出后,应立即填写“质量信息流动单”一式三份,在4?h内分别传递到质量信息中心和分中心,经分中心组织、协调、处理后,再以“质量信息反馈单”的形式一式三份分别反馈到信息中心和发生单位,质量信息中心对处理结果进行监督考察。这样,对质量信息中心和分中心来说,都形成了闭环管理。(3)C级(一般)质量信息的处理方法(针对非关键、重要件的一般故障及产品改进和产品检验、试验的质量信息)。“一般”质量信息由厂质量信息站自行组织、协调、处理,不向外部传递,只在月初综合汇总上报。对“特急”和“急”的质量信息,质量中心和分中心的闭环管理形成双闭环。这种分类归口传递的双闭环方法,为公司有效开展质量信息工作提供了质量“法制”上的保证。质量信息管理双闭环运行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2 质量信息管理双闭环运行示意图Fig.2 Double closed-loop running diagram of qual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4 结束语由于飞机制造企业的产品品种多,机构层次复杂,业务范围广,因此涉及的材料质量信息数目庞大,它的质量管理信息不可能靠单一的手工进行处理。这就迫切需要实现一个高效的人―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随时收集和存储各种航空材料质量信息,高速、准确地对质量信息进行检索和传递,从而使管理人员对质量信息能够更迅速、更准确地把握,并及时作出决策。实现人―机质量信息管理必须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建立合理的质量管理工作程序,确定企业各部门职能工作,并合理设计质量管理的流程和信息流模式,从而使材料质量信息管理的职责范围规范化和程序化。(2)使报表文件统一化,信息代码化,这是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特定要求。(3)对信息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配备必要的计算机硬、软件等。随着质量管理的进一步深化,要求材料质量管理要向设计靠近、向售后服务延伸,使质量信息在产品的设计质量、生产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中形成一大闭环,加强各种质量信息的反馈工作,使产品质量问题随时暴露,随时解决,从而提高航空产品的质量。作者单位:魏法杰 丁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董唯莉 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参考文献1 吴桂玲.质量管理应遵循的质量原则及应用.中国质量,1998(1)2 Venkatesh M.激励质量改进小组以实现连续改进.国外质量信息,1997,5(4)3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导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4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航空材料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5 航空航天工业部失效分析中心.航空机械失效案例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责编 宇 迪)
|
[
"Economy",
"Space",
"Politics",
"History",
"Education",
"Law",
"Philosophy"
] |
Space
|
【 文献号 】3-2298 【原文出处】学术月刊 【原刊地名】沪 【原刊期号】199701 【原刊页号】98-103 【分 类 号】K1 【分 类 名】历史学 【复印期号】199704 【 标 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发展规律 【 作 者 】田昌五 【作者简介】田昌五,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正 文 】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是有规律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探索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掌握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谱写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的规律是贯通古今,通向未来的。所以,只有发现并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把握现实的脉搏,明确前进的方向。我曾经提出,历史学的根本任务不在借鉴,而是要为我们在有关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中提供战略性的历史依据。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是可取的,而将历史学的任务归结为借鉴,是不可取的。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是研究历史规律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其他各种历史学、包括中国传统史学的根本区别所在。所以,只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才能把历史研究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建立科学的历史学。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对事物规律的认识体系。缺乏规律性的知识堆集,是不成其为科学的。这就要求,历史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离开这个基点,历史研究就会坠入五里云雾中去。有些人明里暗里反对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规律的,而历史是由人们的活动形成的,人的思想行为是谈不上规律的。殊不知,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活动的,而规律就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我们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由人们的活动形成的历史是不可能没有规律的。一些人反对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还由于他们看到,几十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不过是一些公式和概念的不断演练,反思令人厌倦,于是转轨易辙,另作他图。应当说,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如将阶级斗争简单化和绝对化,就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这种现象本身就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我们不应因噎废食,放弃马克思主义,而应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总结既往,开拓未来,吸收西方当代史学之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历史学必须创新,但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创新,从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转到当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轨道上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就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现在可说有了初步结果,这就是我提出的新型中国历史体系。兹撮要于下,就诸时贤,希予讨论。一问题要从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说起。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各个流派都是以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解释开始,然后按照五种生产方式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的解剖刀进行剖析,由此建立的历史学体系。所以,各个流派虽不无成绩,但都有先天的缺陷,即它们都不是或不完全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体系。这样,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就只能另起炉灶,从头开始了。当然,在另起炉灶的过程中,取各家各派之长,包括以往我们所说的资产阶级历史学,总是在所不免的。先就中国古代社会或先秦史来说吧:我不是先给中国古代社会定个什么型,然后找材料证明其为什么型的。在先秦时期,社会中明显地存在着姓族、宗族、家族、家庭体制,这就是那个时代基本的历史实际。由此出发,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予以分析,就会发现:那个时代的姓族和宗族是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类的。先秦时期的改朝换代并不像后世那样,只是统治集团的更换,而是改姓易族,由一或几个姓族和宗族群体取代原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姓族和宗族群体,把他们降为被统治姓族和宗族。周代的庶人或庶民,就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庶姓之民。因为他们原来曾居于统治地位,所以有时又称之为庶民百姓。百姓本指统治姓族和宗族,现在降下来了。统治姓族和宗族也可称君族,被统治姓族和宗族也可称为臣族。“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一部中国古代社会史,就是诸多姓族和宗族升降浮沉、兴衰交替的历史。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城邦,但这种城邦是宗族城邦,而不是像古希腊、罗马那样的自由民的城邦。宗族城邦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最后灭亡的过程。据此,我将其分为四个时期,统称族邦时代。从这个角度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族邦史。中国古代国家既然呈现为族邦形态,其政治体制必然是宗主政治。因此,国君可称宗君,卿士可称宗卿。古代也有官僚,不过他们属于臣族,要为王公卿大夫奔走服务的。这种官僚也可说是走狗,故而要为其主人效犬马之劳。中国古代也有等级制度,但不是欧洲中世纪那样的等级制度,而是宗族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是用宗族法规、即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固定下来的。中国古代也有发达的奴隶制,但其形态则以王室、公室、宗室、家室呈现出来,我称之谓宗族奴隶制。这种宗族奴隶制之所以是发达的,不仅由于奴隶数量众多,门类齐全,而且境遇不同,层次有别。对各种奴隶,都有专职官吏管理,如商代王室之各种臣正,周代的官有司,等等。王室官吏足以成为一个小政府,而王朝公卿则为大政府。这种奇特现象,与中国古代奴隶制产生的途径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奴隶,有战俘,有虏掠来的敌方民人,而更多的则是被灭掉的族邦。如武王克商和周公东征,或云灭国者五十,或云憝国九十有九。一举吃掉这么多族邦,就有一个对这些族邦的战后处理问题。所以我们看到的材料,赏赐奴隶有以人数计者,有以家数计者,也有不少以宗族计者。后者多数是灭亡族邦原有的宗族。对这些失去政权的宗族在重新发落后还有一个管理问题,于是各种官司臣正之类的职官就出现了。有些职官就是由原有宗族之长担任的,所以看起来不像我们通常所说的奴隶,然而这正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独具特色的地方。因此,当有人提出中国古代的奴隶制究竟是西方型或东方型的时候,我的回答是,既非西又非东,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型。中国古代的军制、田制、国野都鄙制,都应抓住宗族这条基本线索予以研究。这些,我已有专文和著作,就不在这里多说了。要之,既不要用古希腊、罗马的城邦制和劳动奴隶制来切割中国古代社会史,更不要用所谓东方不发达奴隶制来歪曲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这种比猫画虎、按图索骥、曲解史实的方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古代世界当然有其共性,但也必有其个性,而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的。我们怎能以西方历史为共性来抹杀中国历史的个性呢?至于所谓东方型,事实证明,纯属主观臆测之说。我们今天还咬住不放,就太有点不可理喻了。中国古代社会既然以存在姓族和宗族为其基本特征,我们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就应以从氏族到宗族作为主线,而古代社会的结束则应以姓族和宗族的消亡为界标。这种现象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我看是在战国时期。古代的姓是宗姓,许多宗族一个姓;宗族之建国者则为国姓,许多国家一个姓。宗族称氏,同族的人一个氏。家庭以至家族,都是没有单独姓氏的。至战国则不然,一是姓氏不分,以往的宗氏全变成了姓;二是许多家庭或家族一个姓,各个家庭和家族都有姓。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家庭已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了。原来的家庭是包含在家族之中的,而家族又是包含在宗族之中,现在全独立出来了。这就是战国以后最基本的社会实际,后来虽有宗族出现,但那是同姓之宗,和古代的宗氏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情况并不能改变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基本事实。我们对战国以后各代历史的研究应以此为出发点。先拿战国社会和以前对比来说吧!战国时期的提封授田是以顷为单位计算的,而以前则是以井为基本单位计算的;战国时的授田制是按一夫百亩计算的,而以前的耕地分配是按一井九夫或十夫计算的。以前的赋役也是以井作为基本单位征收的,到战国时则是以户为单位征收的;战国时的社会组织是按户编制的,而以前也是按井编制的;战国时的食邑制是按户计算的,以前的建国立家则为族邦制;战国时对地方官的政绩考核是以户口、垦田顷亩、税收多少为标准的,以前的情况就说不清了。同样是宗族,战国以后是有户数的,而以前不过用“宗氏”、“分族”等计之而已。这种现象还可举出一些,就不多罗列了。以前我们笼统地用封建制和郡县制区别战国社会和以前的社会,怎么也说不清楚,这一对比就什么都明白了。所以,我主张以战国时期划分前后两个历史时代,并以商鞅变法作为界标。有人以为我是什么郭(沫若)派,可能是由此而来的。但只要看一下我对前后两种社会的分析,就知道我是不属于郭派的。这里有一个问题要交代:战国之后是不是进入了什么发达奴隶制社会或者如有些人所说奴隶制帝国时期了呢?我以前也这样考虑过,后来改变了看法。主要原因是看到,古希腊、罗马的自由农是从氏族中直接瓦解出来的,而战国时期的农民则多半是从前此的被征服宗族中瓦解出来的,所以他们生来就是不自由的。欧洲古典古代的帝国是自由人的帝国,而秦汉帝国则是统治农民的帝国。还可举出一些问题来,就不多说了。因此我曾说,要对中外历史作对比,必须先把握双方各自社会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否则是会成为牵强附会、机械类比的。二自战国至清朝灭亡,大约二千四百年,我称之谓封建帝制时代,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简单地以封建社会论之。为什么不这样作呢?因为这期间的中国历史不是直线式发展的,而是重复性进行的。即:不是同一封建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而是封建社会的三次大反复,就像一个人在环形跑道中跑了三周一样。当然,这种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次高过一次的重复,即扩大式重复。但就一些基本点而言,这三段历史大致是相同的。据此,我提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循环发展论,代替过去的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论。这三段历史的重复性,可以简括如下:首先,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中国这段历史是三次分裂和三次统一的历史。无论自上而下计还是自下而上计,都是这样。而且这三段历史各约八百年左右,可谓八百年一分合。这难道不是有规律的现象吗?其次,这三段历史都是从统一编户开始的。第一次发生于战国,第二次是北魏至隋唐,第三次在明朝初年。而且,三次编户制的最后结果也有某种重复性。如魏晋户口分为仕籍和民籍,两宋则分为主户和客户,清朝民户中有士绅,等等。这难道不也是有规律的现象吗?第三,这三段历史都是从大规模国有土地的再分配开始的。这就是战国时期的提封授田制,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明初的所谓屯田制,而其结果则都是土地私有制。这里要说明一下,我国历史上如东汉初年、曹魏时期、南北朝期间和元代,都存在过屯田,但这种屯田都是以国有土地为基础的租佃制。明初的屯田,除军屯外,商屯属于招垦,民屯为移民垦荒而后实行课税制,因而与授田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由此,我提出了土地国有和私有相互转化的规律。第四,在这三段历史中,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过三次重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汉族的更新。现在的汉族已不是由华夏族发展而来的汉族,而是由众多民族合成的汉族了。过去不少人以同化论之,我认为是不对的。例如,隋唐时期的民族家庭,生出来混血皇帝和著名诗人,到底是谁同化谁呢?有些人还说,中国就是汉族封建王朝,实在汉族封建王朝是为数不多的。正因为如此,才有我们现在的多民族国家。顺带指出,在这三段历史中,各有一次大规模民族外迁和征服活动。第一次是北匈奴的西迁,其结果引起欧洲民族大迁徙,导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第二次是突厥人的西迁,结果导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第三次是蒙古人的西征和大蒙古帝国的建立。这些,和中国境内民族关系的分合更新一样,都是有规律的。第五,在这三段历史中,各有两次至三次社会改革。如第一阶段中有商鞅变法、汉武帝改革、王莽改制;第二阶段中有魏孝文帝改革、杨炎两税法改革、王安石变法;第三阶段中有张居正的改革、戊戌变法,加上明初土地与户口改革,也是三次。应该说,这也是有规律的现象。而且,有些改革是非常相似的,如杨炎的改革和张居正的改革就没有实质性的差别。第六,在这三段历史中,各有一次宦官专权和一至二次党争,而且都发生在每个阶段的后期。东汉一次,唐后期一次,明末一次;宋代有党争,清末也有党争。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现象吗?第七,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我们过去按长期停滞论的模式,对这个问题怎么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农民起义的结果总是改朝换代呢?但如果把这些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分为三个阶段,问题就非常清楚了。这三个阶段的农民起义不仅有其重复性,而且对一个阶段转变到另一个阶段,总是和民族斗争相交错,起到了催化的作用。这也是一种规律。第八,这一规律还适用于其他方面,如封建政府对工商业的操纵和控制,在每一阶段都有一个从强到弱的过程,或者说是从直接控制到间接控制的发展过程。而由于政府对工商业的直接和间接的控制,商业资本的发展遂出现了畸形,一头流入政府财政,另一头转移到土地买卖和高利贷资本。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商人又大多是地主,一身而二任。再如奴隶制,在每一阶段上都有一个由强到弱的过程。所以,无论把那一阶段独立出来,定为什么发达奴隶制社会,都是不合适的。第九,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玄学、理学和实学。一些人注意到先秦时期的世界性思想文化的大发展,但很少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的周流循环。而这正是中国文化独具特色的地方。中国从不排斥外来文化,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传播自古及今共有三次,即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第十,中国封建帝制时代周期性的历史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如赋役制度、民族贸易和对外贸易、地区经济和民族经济、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等等、等等。这些变化,用长期停滞论、长期延续论、缓慢发展论,都是不得其解的。只有抓住周期性变化这个环节,一切疑团方可迎刃而解。当然,中国历史发展是连续性的,其间从未中断过,但这种连续性是以各个历史阶段的首尾衔接性呈现出来的。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就是各个历史阶段的衔接性。从总的方面来看是这样,每个历史阶段也是段落分明的。在中国封建帝制时代的三个历史周期中,都有二至三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将每一周期分为几个段落。所以,中国封建帝制时代的历史是一部周期变化、段落分明的历史。每个历史周期中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都标志着那个历史周期由盛而衰的历史。有人说要用阶级观点,那么就请按这种周期性的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的变化运用阶级观点吧!有人说要用历史主义,那么就请打破长期停滞论,按照这种周期性的历史变化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吧!我将中国历史的这种辩证法的发展定名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循环论。有些人感到莫名其妙。在他们看来,这种提法和马克思主义是不相容的。我不想就循环论作空头理论之争,如果有人要驳斥我提出的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循环论,就请拿出确凿无误的事实来吧!三我将中国历史划分为洪荒时代、族邦时代、封建帝制时代。洪荒时代从人猿相揖别开始,到人类从依赖自然界而生存转到能把自己的生活资料生产出来为止。这个时代长达数百万年,有时我也以从洪荒到文明称之。我不用原始社会或从野蛮到文明之类的说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所说原始社会仅指氏族社会,而从野蛮到文明则指从氏族制解体到古代社会的过渡阶段。我也不用蒙昧、野蛮之类的说法,因为蒙昧所指乃氏族从产生到衰亡的过程。当然,我说的洪荒时代仍可分期,但应依据考古人类学来划分,可称为:人猿时期,能人时期,直立人或猿人时期,智人时期。人猿指手足分离,能独立行走,用手从事劳动但还不会制造工具的猿。人类的原始祖先就是这种猿类,故名曰人猿。它们已从其他猿类中分离开来,确定不移地朝着人类的方向发展了。能人是考古人类学的名称,所指乃学会制造工具从事劳动,但仍过着猿类社会生活的原始人。所谓猿类社会生活,主要指无伦序的婚配关系。直立人又名猿人,他们不仅能制造工具从事劳动,而且学会了用火,在社会生活中也排除了群体内部母子之间的交配关系。智人时期又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属于旧石器时代,后一阶段为中石器或曙石器时代(在我国可能为细石器)。这个时期的社会形态才是氏族社会。这些都是一万年前的事情,谈起来就像走进了天外世界。我们对这个时代的研究,在许多方面还不免出于合理的假设和推测,而不能作出完全科学性的结论。但不谈这个时代,中国历史犹如断头巨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是无从谈起的。所以,我们有必要给这个时代勾画出一些简单的线条,作为尔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引子。大约从一万年前开始,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氏族制逐渐解体。其特点是:在氏族内部出现了家庭和家族,从而形成了家庭―家族―氏族和部落结构。到六千年前后,家族突破了氏族而独立,随之形成了家庭―家族―宗族和姓族联合结构,从而进入了文明社会,即族邦时代。族邦时代的历史规律和其后的封建帝制时代的历史规律,已略如前述。这样,洪荒时代、族邦时代、封建帝制时代,就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历史体系。说是有中国特色的,即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这就是我要建立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中国历史的发展虽然逃不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无论和西方历史抑或和我们以往设想的东方历史相较,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均有其独具特色的地方。拿欧洲中世纪的历史来说,它是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由蛮族的氏族公社、家族公社、农村公社发展而成的,而中国的封建帝制时代则是从古代宗族社会结构解体后开始的。因此,欧洲中世纪的初期是没有多少像样的城市的,中国封建帝制时代自始就有众多发达的城市。欧洲中世纪的历史是直线发展,其间没有大的曲折和反复,所以时间只有1300年左右。中国帝制时代的历史是重复性进行的,所以长达2400年左右。如按其中的一个时期计算,时间就不长了,甚至比欧洲中世纪还少了500年左右。中国封建帝制时代的历史经历过三次重复而未进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欧洲中世纪的历史未经反复就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其主要原因厥有二端:一是欧洲中世纪没有发生过新的蛮族入侵,二是欧洲中世纪的工商业以至城市是独立发展的;中国封建帝制时代的历史则否,其间有两次后进民族大规模迁入中原,而商业资本的发展在政府控制下是畸形的。这些问题,我将另撰专文论之,就不在这里多说了。在我看来,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在已进入它的又一次大循环,开始步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轨道。在这样的关头,我们从历史规律中能够取得什么启示呢?从总体上说,西方的现代化基本上是城市化,我国的现代化则应是城乡一体化。我们不仅要建设星罗棋布的现代化大、中、小城市,而且要建设农业、多种经营、乡镇企业三结合的现代化农村市镇。西方的现代化是以私有经济作为主渠道进行的。我国则应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现代化作为主渠道,辅以私有经济的现代化。我国的社会发展仍应是有计划的,否则就难以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但计划的实施主要应采取经济手段和法制手段,尽可能减少对工商业和市场经济的政治参与和行政干预。在制定社会发展规划时,不仅应考虑到如何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和城乡间的差距,更应着眼农民问题和民族问题。我国的对外开放不仅应是全方位的,而且应是整体性的。从历史看现代,我们的主要难题是如何避免社会发展中出现大反复,实现社会稳定有序的持续发展。建国以来,社会发展中的多次反复,说明我国的历史规律仍然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历史规律,排除左倾教条主义的干扰,克服右的倾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恩格斯说过,历史常常是曲折的跳跃式地前进的。经过几次曲折和反复,现在该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跳跃前进的时候了!任何外部敌对势力和内部邪恶势力,都不可能阻挡住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责任编辑】谢宝耿
|
[
"Medical",
"Mine",
"Transport",
"Law",
"Military",
"Enviornment",
"History"
] |
History
|
【 文献号 】2-6833 【原文出处】求是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724 【原刊页号】158~19 【分 类 号】D4 【分 类 名】中国政治 【复印期号】199801 【 标 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 作 者 】李茂管 【 正 文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党的十五大报告依据邓小平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含义、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作了精辟的概括,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根本指导思想。一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原则性概括,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其实质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历来是我们党奋斗的基本目标之一。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英勇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新纪元。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其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我们党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在对我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之后,做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极为重要的论断,并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重大政策之一和重要的政治实践。回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什么时候我们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就发展和兴旺;反之,什么时候忽视甚至放弃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出现失误甚至倒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依靠了巩固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支持和保证;我们将要完成的跨世纪的历史任务,同样必须靠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提供政治基础。一句话,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9页)没有共产党领导,也就不可能有人民民主,更谈不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人民的民主权利,是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获得的;我国各种民主机构、民主制度,是在党领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逐步扩大,也是由党的方针和具体政策指导的;而且,人民还需要在党的教育下提高自己的素质,以便享有和行使更为充分的民主权利。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党的领导同人民民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民主不是不要集中,不要纪律,不要党的领导,民主不等于无政府主义。因此,那种把党的领导同社会主义民主对立起来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还应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因而它的每一个进程,都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和轨道。只有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共产党才能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引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达到预期目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基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和核心。这主要表现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不仅享有各项公民权利,而且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由它们派生出来的各项具体制度,无不以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为出发点和归宿,不允许任何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凌驾于人民之上。人民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来源,也是国家权力的主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只有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基础,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可靠的力量源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实行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结合。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依法治国。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要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要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民主专政不仅承担着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而且还承担着对国内存在的各种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防御国外敌人的武装侵略和干涉,反对和粉碎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安全的神圣使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事实上,没有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就不可能保卫从而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同上,第169页)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清楚地表明,人民民主专政在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保障和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我国面临着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为了充分发挥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国家长治久安,保证新时期总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并使之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完善。(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它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这一制度,既能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要求,又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好形式;既能使人民群众参加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管理,又能保证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 “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权鼎立、两院制。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0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认真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各项职权,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日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它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也不同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这一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不是各党派轮流执政,也不是一党专政。各民主党派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的历史选择。实践证明,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密友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民主党派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有利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消除民主发展的障碍。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原则在中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我国少数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有机结合、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有机结合、中央统一集权与民族区域自治有机结合,从而保证少数民族能够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我国几十年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是实现少数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繁荣昌盛不可缺少的政治制度,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三)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治理国家的一条基本方针。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原则和治国方法。现代法治是与民主密不可分的。政治民主化,秩序法律化,是现代法治的重要内容。在向新世纪迈进的进程中,法治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已日渐明显,并对整个社会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建设作为社会文明标志的现代法治是社会主义制度趋于完善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又为现代法治的最终实现提供了实质性的保证。法治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民主政治要求保障公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这种平等权利是通过公民之间建立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关系来实现的,而实现公民之间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平等关系,只能由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是一种讲程序的政治,而民主程序也只有通过法律加以规范和保障才能实现。民主政治是公开性政治,而实现政治公开化也要依赖于法治环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个总目标,还要解决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问题,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最终要落到法制化。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实行社会主义法治重要意义的认识,扎扎实实地工作,不断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三十五大报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的基本目标作了简要的概括,即“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去完成的具体任务。要促进和维护社会安定。保持社会安定,防止出现大的社会动荡,是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必须十分强调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决排除一切破坏稳定的因素,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颠覆渗透和分裂活动。要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发展、改革,在发展、改革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关系的调整,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变化,其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我们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部门要认真、满腔热情地解决好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人民内部矛盾,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区别不同情况,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以处理,防止矛盾激化。搞好社会治安,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要加强政法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伸张正义,保护人民。打击犯罪活动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其他手段要密切配合,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切实落实责任制,以预防为主,加强教育和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要促进政府廉洁高效,坚持廉政勤政原则,提高工作效率,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机关及组成人员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建国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工作机构,特别是经济管理机构,基本上是按原苏联的模式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对于建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奠定我国的工业化基础,曾起过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一体制某些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加上其他原因,使得经济体制上过度集中统一的问题发展得越来越突出,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后,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造成的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等弊端,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为了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我们必须下决心继续推进对政府工作机构的改革,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决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真正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利切实交给企业: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把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调整为宏观调控部门,减少和改组专业经济,部门,充实执法监督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裁减冗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要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廉政教育和对他们的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要通过机构改革和廉政建设,不断促进政府廉洁高效。要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切结和睦,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实现祖国的稳定和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建国以来,尤其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进一步消除了旧社会民族之间隔阂的残余,增进了彼此的团结,使平等互助、团结协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发展,经受了各种风浪的考验。我们要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加强民事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要对广大干部进行马克恩主义民族观的教育,使广大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从而正确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要进行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等关系的教育,通过教育和完善法制,在全社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十五大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光明前景,增强搞好民主政治建设的信心;又要看到我国民主化进程同经济上改革开放的需要,同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和政治愿望,还有相当差距,增强加快民主政治建设步伐的紧迫感:同时也要看到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让我们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
[
"Energy",
"History",
"Communication",
"Transport",
"Economy",
"Education",
"Law",
"Medical",
"Electronics",
"Politics",
"Art",
"Literature",
"Computer",
"Agriculture",
"Military",
"Space"
] |
Politics
|
【 文献号 】1-1522 【原文出处】地理学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4 【原刊页号】260-368 【分 类 号】K92 【分 类 名】世界地理 【 作 者 】阙维民 【复印期号】199604 【 标 题 】西方欧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趋势[*] 【 正 文 】 (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系,北京 100871)提要 现代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中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是自十九世纪末才逐渐从西方历史学科中脱胎出来,至本世纪20、30年代发展成为一门现代学科,从20年代至90年代,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学科定义探讨时期、方法论探索时期、新哲学思维影响时期和90年代以来的多元化研究趋势。纵观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有三方面的推动力:新研究资料的发现、最佳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思维的更新,而大量的具体研究实践,则是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得以长足发展的本源。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 方法论 新哲学思维 多元化研究历史地理学在西方欧美国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本世纪20、30年代之前的萌芽时期,20、30年代至50年代的形成时期,60、70年代的方法论研讨时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新哲学思潮影响时期,90年代以来的多元化研究趋势等五个时期。1 萌芽时期在现代地理学创始之初,历史地理学就已经潜在地奠定了它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R.E.迪肯森在《现代地理学创始人》[(1)]一书中,在对16世纪以来的德法两国现代地理学创始者们的史学功底、以及他们在地理学研究中对历史与地理相互关系一惯重视的叙述中,揭示了这一客观事实。本世纪30年代之前,西方传统的区域历史研究中,逐渐出现了大量的地理景观描绘,1887―1924年,由J.D.罗杰斯和C.卢卡斯分别主编、出版的《不列颠殖民地历史地理》和《英属领地历史地理》[(2、3)]两大套丛书,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现象,现代历史地理学也由此萌发。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地理(学)与历史(学)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始渐展开。F.W.帕克的《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4)]一文与H.B.乔治的《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5)]一书首开先河。后者被再三出版,足见这个论题在当时所受关注的程度。经过一再论证,西方欧美历史地理研究者基本统一了认识:地理学与历史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如果地理学者要想获得比表面观察更多的结果,就必须到历史王国中去遨游;同样地,历史学者必须认识影响历史事件发展的地理环境,许多历史事件只能通过地理学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因为风俗、传统和经验的逐渐形成,以及它们的代代相传,始终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6)]。历史研究需要地理学的基础,对往日地理的研究需要历史学的基础;历史的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认识地理环境从往日到今天的变迁需要历史的头脑。2 形成时期在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许多标有‘历史地理学’的著作最好题之为‘地理学史’,因为它们主要研究的不是地区而是文化。”[(7)]准确地讲,是界于历史学与地理学两学科边缘的研究,尚不能以“学科”称之。随着对历史学与地理学关系这一论题探讨的继续深入,加之现代地理科学研究的总体发展,促使现代历史地理学在本世纪20、30年代至50年代最终形成。然而,从两门学科之间的边缘研究到一门相对独立的现代历史地理学科,在学科性质的认识上,西方历史地理学界经历过反复曲折的过程。1922年10月,H.H.巴罗在他的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主席就职演讲《作为人类生态学的地理学》[(8)]中认为:“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往日’以及所要研究的现象‘随时间的演变’,具有历史学的明显特征;又由于它的研究局限于人类与其环境的关系,而完全属于人类生态学。因此历史地理学具有地理学和历史学独特的双重性质[(9)]”。他把历史地理学认识为边缘研究。1927年,A.赫特纳在《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10)]一书中认为:“就其考察方式说,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地理学科,因为它主要涉及人类,它应该说是一门人类地理学的学科。但是,在这方面它的兴趣是历史的,只是在用过去来解释现在这方面才间接地是地理学的。材料的取得,就是说事实的确定,如果和现代的不同,就要从历史资料中来,并采用历史的方法。因此我认为,历史地理学的工作大部分落在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手上,这是有道理的……”[(11)]。他虽然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地理学科,但又模棱两可地自我怀疑。1932年1月6日,在由英国历史学会和英国地理学会共同主持的题为“何为历史地理学”的讨论会上,来自历史学和地理学两大学科的历史地理研究者们,展开了激烈地争论。一些历史学家,如J.E。莫罗斯认为“讨论‘何为历史地理学’是多余的”,“地理学家没有任何权力出版历史地理学的教科书,除非他已经严格地学习了历史学,或寻求历史学家的帮助。”[(12)]面对历史学家的过激言论,地理学家E.G.R.泰勒引经据典,反唇相驳:“历史学(它的旧定义)‘只是关于所观察得到的现象的学科,特别关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因此R.哈克路特说:‘地理学和年代学就是一切历史学的太阳和月亮、左眼和右眼。’S.帕奇斯说:‘没有地理学,历史学将处于半死不活的疯瘫病状’”[(13)]。E.W.吉尔伯特则对历史地理学作了细致的剖析:“历史地理学至少有五个不同的含义,国家政治疆界的变迁、地理发现与探险史、作为一门科学的地理学史、地理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这四个含义都可称之为历史地理学。但作为历史地理学的定义,第五个含义则更为贴切,即:重建过去的区域地理。这个定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应该着重于对某一个历史时期的区域作地理的叙述,而不应把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作为主要目的。区域地理学要全面分析现代地理综合体,而历史地理学只是分析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历史时期的区域地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当结合运用两种方法:现代区域地理学方法与历史评论方法。”[(14)]双方都出辞激烈,各持已见,由于没有更进一步的研究实践基础而终无结果。但客观上,在学术界造成了很大声势,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从而促进了历史地理学的发展。1939年,R.哈特向在《地理学的性质》[(15)]中写道:“与经济地理学或政治地理学相比,历史地理学并不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不是历史的地理学,也不是地理的历史学。而完全是它本身的、具有它的一切分支的另一种地理学”,“总之,历史学和地理学的完全结合,会对世界的时空变化作出完全真实的解释。但是我们还没有建立任何形式的可信办法,哪怕是在一个地区或在总体上,来同时表现所有变化现象的动态画面。为了把握两门学科的研究技术,我们不得不区别历史学与地理学的观点,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来区别两门学科。”[(16)]哈特向既不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分支,又否定它的独立学科地位,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对历史地理学理论的探讨中,一些讨论者本身缺乏深厚的历史地理研究实践,对历史地理学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确切地说,囿于他们的认识水平,尽管长篇累牍地叙述,甚至面红耳赤地争论,均未阐明历史地理学科的真正含义。与此情形相反,同时代的H.C.达必等少数几位历史地理学家,并未陷入当时难于仲裁的理论争鸣中,而将主要精力投入了具体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实践。1983年达比曾经考虑良久,打算写一部概论性的历史地理学理论著作,但最后认为“时机尚不成熟”[(17)],放弃了这一计划,而将全部精力投入了《公元1800年以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18)]的主编工作,以适应历史地理学在大学教学中日益重要的需要,也是争对当时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争论的一份答卷。这部著作,从史前至1800年,分14个历史时期对英格兰的历史地理进行了断代分析研究,并大量运用各种比例尺地图详加说明。实际上是一部通过具体的实践研究,对英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进行总结概括的著作。同一时期还有W.G。伊斯特撰著的《欧洲的历史地理》[(19)]和《历史的地理背景》[(20)]两书。正是在这几部著作的基础上,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科大厦才得以最后筑就。1940年,当时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主席C.O.索尔在就职演讲《历史地理学序论》[(21)]中,概述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研究要点、研究资料、野外考察以及研究方向等许多方面。尽管他的一些观点,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序论》第一次从学科建设角度对历史地理学科进行了全面论述,宣告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科的真正诞生。继达比和伊斯特之后,R.H.布朗的《美国人的映象:1810年东部沿海地区的面貌》[(22)]与《美国历史地理》[(23)]、D.怀特利瑟的《欧洲历史的地理环境基础》[(24)]和A.H.克拉克的一系列重要论文相断问世。尽管这些论文“不奢望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内求全,”[(25)]只是在研究中尽量做到详实充分,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检验,却被公认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著作。1954年,在扎实的实践基础上,J.B.米切尔的《历史地理学》[(26)]问世,在整个学术界的影响虽然不及伊斯特、达比和布朗等人的著作,但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作为第一部通论性的现代历史地理学教科书,它反映了当时历史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科成熟的标志。3 方法论研讨时期60年代,西方地理学科的许多其它分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对此,1970年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主席C.F.考恩指出,方法论的进步是其发展的关键[(27)]。西方的新方法论思潮同样也在历史地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方法在发展学科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为历史地理学家所重视,被视为历史地理学进一步发展的动力[(28)]。对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回顾、总结和探索,就成了这一时期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显著特征。1969年,R.M.纽考姆率先进入了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研究领域。根据当时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他总结出12种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断代法(The Temporal Crosssection)、通史专题法(The Vertical Theme)、通史与断代综合法(The Dagwood Sandwith)、逆时序法(The Retrogressive Method)、能动文化法(Dynamic Culture History)和历史区域地理法(Historical Regional Geography)6种传统模式;和地貌变迁的人类动因法(Man′s Role as an Agent of Landscape Change)、历史残存的区域差异法(Areal Differentiation of Remnants of the Historic Past)、人类生存竞争痕迹法(Genre de Vie)、理论模式法(The Theoretical Model)、地貌遗迹有效保存法(Pragmatic Preservation of Landscape Legacies)和往日感性透视法(Past Perceptual Lenses)6种现代模式[(29)],第一次初步提出了历史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1971年,J.A.杰克尔总结了布朗、索尔、克拉克、梅宁等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将空间维度上的“地区描述”、“区域化”、“空间分析”和时间因素中的“历史的描述”、“断代沿革”、“历史变化分析”两两相交构成三个层次九种类型的时空研究方法[(30)],并揭示出从“地区描述”+“历史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向“空间分析”+“历史变化分析”的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1972年,贝克在总结一些世界主要国家历史地理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历史地理学科作了反思,着重论述了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统计方法、理论方法和行为方法[(31)]。80年代以来的历史地理学实践发展证明,贝克当时的方法论研究对历史地理学研究具有导向作用。70年代,历史地理学家在学术界受到了贬遇,他们的研究方法,不是被怀疑,就是被贬低[(32)]。甚至连两位现代历史地理学科奠基人达比和克拉克的历史地理研究方法,都被人评论为很糟糕[(33、34)]。这些观点,现在看来不值一驳,达比对1086年英王威廉一世颁布的全国土地、财产、牲畜和农民的调查清册(Domesday Book)的历史地理研究,如果没有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是不可能持续二、三十年的。从根本上讲,研究方法也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许多研究方法并不为哪一门学科所专有。1973年底至1974年,在美国历史地理学界内部,由探讨方法论而引发了一场“野鹅”论战。这场论战是由W.泽林斯基引起的,他把沉迷于历史地理学方法论探讨的人形象地戏称为一群追逐某一目标而噢噢发声的“野鹅”,作为一名历史地理学家,他不无自嘲地认为:“真正能够称得上‘历史地理学’的任何研究领域都没有一个逻辑的基础”;“就相互关心并自称为历史地理学家的学者圈内,他们中的每一位以及他们各自的研究,都可以被其它术语更为精确地描述。”[(35)]泽林斯基这种过于自我排斥、近乎否定的观点,受到了一些历史地理学家的强烈反驳,D.W.莫蒂、J.C.列尔和J.A.爱尔威联合撰文,批评泽林斯基没有真正地理解历史地理学的基本原理[(36)]。这场学术争论就被后人简称为“野鹅”论战,在历史地理学科的整体发展史上,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它反映了历史地理学界内部自我危机、自我完善的意识。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的探讨,是历史地理学科具体研究获得实质性发展的表现,反映了历史地理学家们面临新问题时所采取的积极态度。70年代以来,历史地理学重要著作和大型系列专业丛书的相继出版,以及专业学术杂志的创刊,使历史地理学以崭新的面目跻于现代科学丛林。70年代初,贝克主编了《历史地理学的进展》[(37)]一书,他组织西方欧美各国历史地理学家撰写了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英国、前苏联、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拉丁美洲和非洲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地理研究概况,不仅大大推动了历史地理学在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同时也显示了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国际普遍性。但由于贝克不熟悉亚洲地区的历史地理学发展状况,在这一具有全球影响的著作中没有反映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进展,令人十分遗憾[(38)]。与此同时,克拉克主编的“北美历史地理系列”[(39)]和贝克、J.B.哈利主编的“历史地理研究”[(40)]两套丛书的相继出版,标志了现代历史地理学已经形成系统研究的规模。而1971年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不定期刊物《历史地理通讯》、尤其是1975年第一种国际英文季刊《历史地理学杂志》的创刊,则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高水准的国际科学论坛,在现代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4 新哲学思维影响时期一门具体学科的发展会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强烈制约。本世纪下半叶以来,首先迈入信息革命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人们的思维已经不受简单的劳作所束缚,学术思想活跃,新的哲学思想和流派不断涌现,如:现象学、阐释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批判、女权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辩证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等,对西方整个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地理学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也受其冲击。1979年,贝克首先认识并提出了历史地理学研究新哲学思维时代的到来。他在《历史地理学:新的开端?》一文中指出:“从最近几年发表出版的一些重要论著看,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在70年代已经逐渐展现。如同盎格鲁撒克逊人入居英格兰成为现代英国人之前提出了以后地理学科的基础一样,当前正在入渗历史地理学科的不可回避的思想意识体系正在进入已有的学术领地,从而显示出一门新历史地理学科诞生的基础正在筑就。因此,一部分历史地理学家别无选择地用批判地眼光去审视他们自己的研究哲学和研究实践,就不足为奇了。”[(41)]贝克在该文中提到了十几位重要历史地理学家及其论著,也包括他自己的许多著述。进入80年代,西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历史地理学杂志》每期的“书评”一栏所评述的历史地理著作,自1981年第7卷以来,明显地多于1980年以前的6卷。更为重要的是以贝克、哈利、D.沃德[(42)]三人主编的大型“剑桥历史地理研究”丛书,从1982年出版第1部起,迄今共出版了22部。这套国际性的大型历史地理研究丛书,选题广泛,观点新颖,是西方当代历史地理学科最重要的系列研究成果,其中贝克与比林杰合编的第1部《时期与区域: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43)]、L.古尔克撰写的第3部《地理学的历史认识:理想主义者方法》[(44)]、贝克与格雷戈里合编的第5部《历史地理学探索论文集》[(45)]、R.D.萨克撰写的第7部《人文领域:理论与历史》[(46)]、D.科斯格雷夫与S.丹尼尔思合编的第9部《景观图解:过去环境的符号解释、设计与应用论文集》[(47)]等多部著作,都反映了新哲学思维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重要影响作用。由此也可见“剑桥历史地理研究”丛书在现代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历史地理学的具体实践中,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而在历史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和整体发展方面,哲学思维的更新与引导占据主导地位。新哲学思维自70年代末渗入历史地理研究后,在80年代对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科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5 多元化研究趋势综观90年代出版的历史地理文献,没有一个共同的研究方向,其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广泛发展趋势,诚如《历史地理杂志》1990年第1期“社论”所说:“历史地理学最有价值的财产之一,是它的理性多元论的遗产。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既不坚持特定的一套方法论传统,也不求立杆见影的应用效果。而是强调对问题的阐释、对资料的精确运用、对早期相关研究的详细评价、以及对行文阐述的质量要求。最终结果是大量个性鲜明、题材广泛、各种学术研究传统共存的研究成果文献”,“历史地理研究的广泛性,已在总体上促进了历史地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并创造了一种建设性的研究探讨比争议性的教条争执更为频繁的学术环境[(48)]。”在历史地理研究资料的文献整理方面,有美国、加拿大一个世纪以来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文献的总结性著作:M.P.科曾等的《美国、加拿大历史地理文献学术指南》[(49)],是研究西方和北美历史地理的必备工具书。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哲学思维著作:D.格雷戈里的《地理学的想象创造力》[(50)],作为80年代新哲学思维在90年代的延续。在历史地理综述方面,有教科书性质的著作:R.A.布特林的《历史地理学:穿越时空之门》[(51)],较之于半个世纪前J.B.米切尔的《历史地理学》,题材和范围大有突破。在环境变迁方面,有I.G.斯曼思的《环境的历史》[(52)],而《历史地理学杂志》1994年第一期社论《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53)]的发表,说明环境历史变迁研究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明显增长。历史地图集的出版,有继由R.C.哈里斯主编的《加拿大历史地图集(卷1:人类之初至1800年)》[(54)]在80年代出版之后,由R.L.吉蒂科尔和D.克尔分别主编的《加拿大历史地图集(卷2:土地改革1800―1891)》[(55)]、《加拿大历史地图集(卷3:寄语二十世纪1891―1961)》[(56)],在西方90年代出版的几十种历史地图集中,影响最大、内容最为丰富。历史地理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反映出历史地理学科综合、整体研究水平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新的形势下,一些历史地理学家对历史地理学科进行了再次评估,重新思考了历史地理学的作用并探讨了学科的发展趋势。D.B.格林在他所编《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素描》一著的序言中,对历史地理学的方法论研究作了历史性的回顾和总结。他认为:对历史地理学科的这种反思并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并指出:“的确有人会强烈地批评,历史地理学家一直不断地在努力寻觅其身份,即寻求他们存在的理由。”然而,“永久地自我评估,正是历史地理学家的特性”[(57)]。道出了为推动历史地理学科健康发展的所有历史地理学研究者的心声。纵观迄今为止的整个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历史地理学科的进展,除了解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所遇历史地理问题外,从学科内部来讲,有三个方面的推动力:(1)研究资料的新发掘、新发现;(2)研究方法的更新与最佳选择;(3)研究思维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早期的西方历史地理研究,以大量历史资料为基础,作时间与空间的描述。60年代以后,新方法论的采纳与新哲学思维的运用,使西方历史地理学呈现万花纷纭的局面。但是,有必要特别地指出,无论处于哪个发展时期、无论采用哪种研究方法、也无论受到哪种哲学思维的影响,大量的具体研究实践,是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得以长足发展的本源。任何一位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西方历史地理学家,都十分注重具体研究实践,而不纠缠于某个定义、某种方法、某种思维方式的争论。本文的撰写,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重点项目“中国历史地理学”基础研究之一。参考文献(1) Dickinson RE.The Makers of Geography.England:Frederick A.Praeger,1969.(2) Rogers JD (Ed.).A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British Colonies.Ox ford: Clarendon Press, 1887―?.(3) Lucas SC (Ed.).A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British Dominions.Ox ford:The Clarendon Press, ?―1924.(4) Parker FW.The Relation of Geography to History.National Geography to History, 1894, 5.(5) George HB.The Relations of Geography & Hsitory.Oxford: Oxford Uni versity Press, 1924.(6) Wright JK.The Geographical Basis of European History. New York: H enry Holt and Company, 1928. 1―2.(7) Mitchell JB.Historical Geography, London: The English Universitie s Press Ltd, 1954. 11.(8) Barrows HH.Geography As Human Ecolog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23, 13(1):1―13.(9) Barrows HH.Historical Geography in Geography As Human Ecology. An 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23, 3:11―12.(10) Hettner A. Die Geographie: Ihre Geschichte,Ihr Wesen Und Ihre Me thhoden. Ferdinand Hirt in Breslau, 1927.(11) [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王兰生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71―172.(12) Morris JE. What is Historical Geography?. Geography, 1932, 17:39.(13) Taylor EGR.What is Historical Geography?. Geography, 1932, 17:41.(14) Gilbert EW. What is Historical Geography?. Geography, 1932, 17:42.(15) Hartshorne R. The Nature of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39, 29(3―4).(16) Hartshorne R. The Nature of Geography. Photo- Lithoprint Reprodu ction. Edwards Brothers Inc, 1964. 184―185,188.(17) Darby HC. Historical Geography in Britain, 920―1980: continuityand change. Transactions.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NS 8,423, 1983.(18) Darby HC(Ed.).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England before AD 1800,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6.(19) East WG. 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Europe. London: Methuen, 1967.(20) East WG. The Geography Behind Histcry. London: Thomas Nelson & Sonsltd., 1994.(21) Sauer CO. Foreword to Historical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41(1).(22) Brown RH. Mirror for Americans: Likeness of the Eastern Seaboard,1810. New York: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1943.(23) Brown RH.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Har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48.(24) Whittlesey D.Environmental Foundations of European History. Century-Crofts Inc, 1949.(25) Brown RH.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Harourt, Brace and Company Inc., 1948.(26) Mitchell JB. Historical Geography. London:The English Universities, 1954.(27) Kohn CF. The 1969s: A Decade of Progress in Geographical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pahers, 1970, 60:211―19.(28) Seig L. The Challeg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Journal of The Minnesota Academy of Science, 1969―1970,36(2―3):110―112.(29) Newcomb RM. Tewlve Working Approaches to Historical Geography. Yearbook of the Association of Pacific Coast Geographers, 1969, 31:27―50.(30) Jakle JA. Time, Space, and Geographica Past: A Prospectus for Historical Geography. Americal Historical Review, 1971, 6(10):157 ―172.(31) Baker ARH. Rethink Historical Geography. In: Baker ARH(ed.). Progress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New York: Wiley-Interscience, 1972. 17―28.(32) Goheen PG. Methodology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the 1970s in Review. Historical Methods, 1983, 16(1):8―15.(33) Koelsch WA. Review on the Publication of H. C.Darby. Economic Geography, 1969, 45:185―86.(34) Koelsch WA. Review on the Publication, Acadia (Madison, Wis., 1968) of A. H Clark. Economic Geography, 1970,46:202.(35) Zelinsky W. Pursuit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Other Wild Geese.Historical Geography Newsletter. 1973, 3(Fall):1―5.(36) Moodie DW. Lehr JC, Alwin JA. Zelinsky′s PUrsuit:Wild Goose orCanard?. Historical Geography Newsletter, 1974.4(Fall):18―21.(37) Baker ARH(Ed.). progress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London: David& Charles, 1972.(38) Weimin Que. Historical Geography in China.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1995, 21(4):361―370.(39) Clark AH(Ed.).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North American Series. Ox 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1975.(40) Baker AEH, Harly JB(Eds.). Studies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Dawson & Archon Book Press, 1970―1980.(41) Baker ARH. Historical Geography: A New Beginning?.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79, 3:560―570.(42) Baker ARH, Harly JB, Ward D(Eds.). Cambridge Studies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Cambridge, 1982―?.(43) Baker ARH, Billinge M(Eds.). Period and Place: Research methodsin Historical Geogra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44) Guelke L.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in Geography: An Idealist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45) Baker ARH. Gregory D. EXplorations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46) Sack RD. Human Territoriality:its Theory and Histor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47) Cosgrove D, Daniels S. The Iconography of Landscape: Essays in th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Design and Use of PastEnvironments. C 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48) Radford J. Editori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1990, 16( 1):1―2.(49) Conzen MP. Rumney TA, Wynn G. A Scholar′s Guide to GeographicalWriting on the American and Canadian past.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50) Gregory D.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4.(51) Butlin RA. Historical Geography: Through the Gates of Space andTime.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3.(52) Simmons IG. Environmental History: A Concise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 1993.(53) Baker ARH. Editorial: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History.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1994, 20(1): 1―2.(54) Harris RC. Historical Atlas of Canada(volume I From the Beginning to 1800).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7.(55) Gentilcore RL. Measner D. Walder RH et al. Historical Atlas of C anada(VolumeⅡ The Land Transformed 1800―1891).Toronto: Univer 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3.(56) Kerr D, Holdsworthy DW, Laskin SL et al. Historical Atlas of Canada(Volume Ⅲ Address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1891―1961). Toro 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0.(57) Green DB. Historical Geography: A Methhodological Portrayal. Mar 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1.THE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MODERNHISTORICAL GEOGRAPHY IN THE WESTQue Weimin(Department of Geography,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Key Words:modern historical geography, methodolgy, new philosophical minds, pluralismAbstractModern historical geography has originated gradually from historical science since the end of last century, and developed as a solitary branch of modern geography up to 1930′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historical geography in the west from1920′s to 1990′s, there are four periods:(1) of discussing the discipline definition from 1920′s to1950′s, which reflects the formal setting up of modern historical geography; (2) of inquiring the methodology from 1960′s to 1970′s, which promotes the concrete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3) of newphilosophical minds from the ends of 1970′s to 1980′s, which propelsthe synthetical research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s a whole; and (4) of the tendency of plural study since 1990, which marks the new reachedpeak of modern historical geography. Scanning the growing course of modern historical geography inthe west, there are three impetuses: discovering the new data, choosing the best approach. and renewing the thoughts on the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neverthe less, the sum of concrete researches is the origin for the permanent developmentof modern historical geography in the west.作者简介阙维民,男,1957年生。杭州大学地理系暨杭州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1993年9月至1994年12月赴美访学,现为北京大学城市环境科学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已发表“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等历史地理学术论文30多篇。*
|
[
"History",
"Politics",
"Economy",
"Law",
"Transport",
"Agriculture",
"Enviornment",
"Communication",
"Philosophy",
"Education",
"Military",
"Electronics",
"Medical",
"Mine",
"Energy",
"Art"
] |
History
|
【 文献号 】2-4981 【原文出处】理论与改革 【原刊地名】成都 【原刊期号】199802 【原刊页号】21~24 【分 类 号】D4 【分 类 名】中国政治 【复印期号】199805 【 标 题 】近年来中国工人的政治参与 【 作 者 】杨龙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天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 【 正 文 】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阶层的分化非常明显,各个阶层在中国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变化。针对这些新情况,有必要对当今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状况进行考察,这里我们主要考察工人阶级的政治参与。中国工人的政治地位和参政状况自1978年以来,中国工人阶级的分化最为剧烈,已经从原有的全民所有制职工和集体所有制职工两种分化为全民所有制职工、集体所有制职工、“三资”企业职工、乡镇企业职工和私营企业职工。他们在工作方式、收入方式甚至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但仍具有作为同一个阶级的基本特征。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为中国工人的主体。我们研究中国工人的参政状况以他们为主要对象。中国工人的政治地位 现行宪法规定:“工人阶级是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工人在国家政治中具有法律上的领导地位,相对于社会其他阶层处于优越地位。首先,工人阶级天然正确。解放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没有一次是针对工人阶级的,相反,干部和知识分子以及个体工商业者都曾成为革命的对象。工人阶级不但出身永远正确,而且还被赋予向其他阶层进行政治教育的职责。知识分子多年里曾一再被要求向工人阶级学习,接受工人阶级的在教育。干部和知识分子一旦犯了“错误”,很流行的一种惩罚就是下放劳动,到工厂去做工。文化大革命期间甚至派出“工人宣传队”到文教事业单位去领导知识分子和干部的思想改造。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没有改革,但政治优越感正在消退。改革使农民、个体工商业者率先受益,一部分干部和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状况也得到改变,而全民所有制职工的收入提高幅度小于上述几个队层,其中亏损企业的职工生活状况甚至又开始降低,原来的政治优越感已经被经济上的失落感冲淡,中国工人阶级较高的政治声望正在受到较低的经济收入的冲击。尽管如此,中国工人阶级依然是政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力量。首先,我国各阶层中只有工人具有全国性的群众组织――工会。工会组织严密,从中央到省市地县,直到每一个全民所有制企业,都有工会组织。官方对工会也十分重视。工会是我国政治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各地方的总工会的主要负责人,一般都是同级人大常委会的委员,有的甚至进入人大的领导班子。(朱光磊《大分化新组合――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4页,以下引自此书简称《大分化新组合》)其次,工人阶级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政治体系在发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十分注意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对企业改革十分谨慎,千方百计地去减少工人阶级在改革中的损失。到1995年经济改革体制有较大进展,但企业改革依然相对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担心会出现全民所有制职工利益剧烈受损这样的局面。第三,工人阶级仍然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核心力量。改革期间的利益分化使社会冲突的可能性增加,政治体系把工人阶级作为中国社会稳定的依靠力量。1989年学潮波及社会,一些不法分子趁机社会治安,一些城市就发动民兵和纠察队,协助公安部门维持秩序。(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惊心动魄的五十六天》大地出版社,1989年第230 页)为了稳定工人,国家向那些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发放贷款,帮助他们恢复生产或部分恢复生产,以解决职工的工资收入。这就是90年代初期所谓的“安定团结费”,从经济上靠贷款维持无效率的企业是不合算的,但这样做是解决失业问题的一种有即时效果的方法。减少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在政治上是值得的。中国工人的参政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工人参与政治活动比以前有所减少,参政的深度亦降低了。这十几年来多数工人参加的由政治系统发起的政治运动只有两次:揭批“四人帮”和整党。1989年学潮,只有一部分工人同情学生,卷入学潮,另有一部分工人应政府要求帮助维持社会秩序。90年代以来,个别城市发生过一些企业的工人到政府请愿,要求给活干,发满额工资,这些工人来自长期亏损,不能按期如数发给工人工资的企业。在参政议政方面,工人对政策的影响比文化大革命期间减弱。“文革”中工人曾进入“三结合”的领导班子――革命委员会中,直接参加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领导决策,也曾以“工宣队”的身份进驻大学、科研机构对文化事业加以领导。粉碎“四人帮”以后,工人回到车床旁,他们的参政议政经由人民代表、新闻媒介和行政系统及工会等制度化途径,这些参政途径使工人对政策的影响主要是间接发生的。作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这样的合法民意代表的工人很少,比如天津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共718名,其中工人代表在10 名左右(不包括那些企业的基层干部代表)。政协委员多为知名人士,普通工人中只有个别劳动模范有可能成为政协委员。由于文化水平所限,工人利用新闻媒介表达政见的机会也少于知识分子和干部等阶层。中国工人的参政积极性尽管工人从左倾路线时期那种虚幻的“领导一切”的地位会到现实社会中以后,一部分工人有某种程度的失落感,但出于中国工人阶级多年形成的革命传统和自身所具有的政治觉悟,中国工人阶级仍保有相当的参政热情。对政治持积极的态度 政治态度是一个人是否愿意参与政治的前提。据中国社会科学院1989年初的调查,工人中认为“政治是坏事”的只占总数的4.4%,绝大多数认为“政治是好事”; 认为“政治是少数人争权夺势”的在工人中只占24.3%,仍然是少数。(张明澍,《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6页;第21页,以下引此书简称《中国政治人》)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工人对政治的态度是积极的,这就奠定了他们积极参政的基础。积极维护国家的利益 作为中国社会中的领导阶级,中国工人从总体上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强的认同意识。1987年《中国政治手册》编辑在全国范围的调查表明,占74.95 %的工人不赞成“如果国家使您失望,您就有理由不管它”的提法,更多的工人(86. 44%)反对以同样的理由背叛国家。(闵琦《中国政治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第25页)学潮中个别反动分子提出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甚至向国家领导进行人身攻击的口号,在不少地方和场合遭到在场工人的反对和抵制。有政治参与的热情 关心国家大事,积极维护国家利益的政治行为倾向推动了工人群众对国家事务和单位事务的参与热情。据调查,工人中表示“如有可能就争取当人大代表”和“如果群众选我,当也无妨”的人数为总数的30.6%(《中国“政治人”》第63页)近三分之一的工人想去当那3000―5000人中才有一个名额的基层人大代表。这个比例不能不说是很高了。除此以外,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方面,工人群众也有热情,基层人代会上、每次都有来自工人代表的提案。工人也开始利用“热线”电话、直播节目、现场办公等途径对政策施加影响。工人群众的揭发检举是反腐败的一项有力的制约因素。参政积极性有下降趋势 虽然中国工人阶级从总体上仍是积极参政的,但对政治的疏离、漠不关心的倾向也同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发展。在企业决策中,各种企业改革、承包、租赁、股份制等都强调厂长经理的负责制,强化了厂长经理的决策权。同时加强劳动纪律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人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只体现为“像‘主人翁’那样自觉地劳动”,而缺乏工人群众在企业决策中的发言权。调查表明,在企业中,有强烈参与意向和愿望的职工只有16%,而近60%的职工则基本没有参与需要。有72.5%的职工认为“企业好不好,责任在领导。”(《大分化新组合》第73页)工人在企业决策中的参与意识已经明显下降。在社会政治方面,工人们从朴素的爱国理想出发对政治的关心正在受到社会利益分化的冲击。全民所有制职工在改革中没有首先得益,经济利益相对少于某些其他阶层的窘况,使工人们更多关心个人的生活,具体的生活状况与抽象的爱国理想之间首次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导致了工人中普遍存在的失落感。据调查,1989年初,中国工人中对基层人大选举可能持冷漠态度的为总数的35.9%远高于学生、干部、个体劳动者。《中国“政治人”》第35页)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但领导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分解为行政过程和决策过程。由于普通工人不具备干预政府决策过程和行政过程的技术,难以实现对社会的领导,因而工人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在中国社会复杂程度提高的现代反而有所削弱。中国工人的参政能力参政能力与参政积极性之间有某种关联,不具备参政能力的人无法对政府施加影响,参政的积极性难以形成。中国工人阶级的参政能力主要受他们的政治知识水平和参政技术的掌握所影响。中国工人的政治知识水平 政治知识包括对政治体制的了解、对公民权利的了解、对政治运动规则的了解、以及对个人政治行为的后果的了解。中国工人对政治的了解大体上处在以政治常识为主的层次。他们知道中国政治体制的性质,知道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上的区别,但有关中国政治体制的几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共同动作的等知识,工人们明显不足。在调查中问及“我国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领导职位是什么”和“党政分开意味着什么”时,能够给出正确答案的工人占总数的59.5%,比工人、农民、干部和学生四个群体回答正确的平均比例低了3 个百分点。(《中国“政治人”》第116页)从上述两类问题之间的联系看, 工人们对中国政治体系的构成缺乏进一步的了解。尽管多数工人知道国家主席是谁,但有不少人还不知道中国政治生活中党的领导应体现为最重要的领导职位是党的总书记而不是国家主席,而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政治上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中国工人的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对公民参与权的认可上。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表明有73.5%的工人认为“政治是大家的事”,不赞成“政治只是领导人的事”。(《中国“政治人”》第22页)1987年的另一个调查表明有55.5%的工人同意“我是国家的主人,大事小事都有权管”,有55.8%的工人赞成“我是我居住地的主人,这个地方的大事小事我都有权管”,有53.18%的工人认为“我是我工作单位的主人,单位的大事小事我都有权管”。(《中国政治文化》第208页,第210页)从“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到只有三分之二多一些的工人认为政治是大家的事,只有一半的工人坚持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坚持参与单位、地方和国家的事务。这表明中国工人的公民意识有退步的迹关于迹象。关于政治体系的运行规则的认识是中国工人阶级的薄弱环节。1987年的调查中,竞有47.25%的工人同意“搞政治要不择手段”, 高于平均值5个百分点。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治”倾向, 至于制度建设方面,在1987年的调查中表明,工人中认为民主制是“集中指导下的民”、“广泛听取、征求人民意见”、“人民当家作主”,“为民作主”的占有多数(分别为总数的19.6%、24%),而认为民主制是“少数服从多数”、“人民能选举政治领导人”、“限权分权”的是少数(分别为总数的5.17%、6.55%、3.35%)。(《中国政治文化》第88页,第181 页)工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停留在民主的原则上,对民主的制度建设内容的了解较少。中国工人的政治能力 政治能力主要指个人对政策的影响能力。一个人政治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他的政治地位和参政的能力。中国工人阶级是宪法规定的领导阶级,这从法理上保证了工人有影响政策的可能性。中国工人阶级的教育水平较低,到1989年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5.3%,大专以上的只有0.9%,这使工人的参政能力受到很大的局限。 (《大分化新组合》第159页)调查显示,中国人在家里经常和偶尔谈论政治的人为78.3%。但工人在家里谈政治的只有17.7%,在单位里谈政治的为30%。工人议论政治的频率低于平均数很多,这恐怕与工人受教育水平较低有关。同一个调查表明,受到初等教育的人和受过中等教育的人谈论政治的比例明显低于受过高等教育人(见表),一般而言,喜欢谈论政治的人,对待政治参与的态度也积极。“以在单位谈论政治的状况为例,经常谈论政治的人,半数以上都认为对待政治的最好态度是积极的,而偶尔谈政治的人,这一态度立即下降到34.8%,不谈政治的人的比例更降至23.4%,(《中国“政治人”》第69、70页)表 受教育的程度与议政的关系初等教育水平 中等教育水平 高等教育水平在家里经常谈政治 15.9% 24.7% 35.7%在单位经常谈政治 28% 41.2% 58.1%资料来源:据《中国“政治人”》,第69页数据整理。谈论政治与政治知识之间的关系明显。谈论政治可以加深对政治的了解,人们在采取政治行动之前,总要对所针对的事情有所了解。谈政治有助于人们交流政治信息,交换政治态度,是一种政治互动。通过互动可以形成共享态度,而态度一致的人共同发起或参与集体行动的可能性远远高于单个人采取政治行动的可能性。掌握政治参与的技术较少也是中国工人政治能力不高的一个原因。目前中国,民众参政的方式包括:(1)参加选举;〈2〉通过党的系统或行政系统提出意见和建议;〈3〉通过工会、 妇联等群众组织或民主党派反映;〈4〉通过人民代表或政协委员反映;〈5〉通过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或杂志来表达;〈6〉通过罢工或集会游行的方式。 这些参与的方式中不少是需要一定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能力或组织能力的。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工人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参与方式。调查表明,曾给党政领导机关、人大或报社写过信,反映过问题的工人只有11.7%,比平均比例的19.3%低很多。在基层人民代表选举中有明确的政治效能感,也即“希望选出代表人民利益的代表”和“希望选出代表自己利益的代表”的工人选民只有30%(《中国政治文化》第215,232页)换言之,在最简单易行的参政方式中,希望借以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工人不到三分之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不会改变,目前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就必须依靠工人阶级。经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工人阶级适应了新的企业制度以后,他们将重新确立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到那个时候,中国工人阶级将在积极以各种现有的方式参与政治的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参政方式。【责任编辑】李翔宇
|
[
"Transport",
"Electronics",
"Computer",
"History",
"Enviornment",
"Communication",
"Energy",
"Military",
"Law",
"Sports",
"Medical",
"Education",
"Mine",
"Literature",
"Agriculture",
"Economy",
"Politics"
] |
Politics
|
【 日 期 】19960506 【 版 号 】11 【 标 题 】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 作 者 】何东昌 【 正 文 】 我国的教育事业4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若干重大的难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应试教育模式的消极影响还广泛存在,使教育承担的提高民族素质的任务难以很好完成。这种消极影响不利于民族素质的健康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忧虑,国家教委也正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我国教育已有了一个大发展。今后各类教育当然还要根据需要与可能继续有步骤地协调地予以发展,但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在教育质量上有一个大的提高。这里最根本的,就是使基础教育真正从应试教育,即一切教育活动以在升学考试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为主要目标的那种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即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按照教育规律,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素质全面地得到提高为主要目标并不懈地进行革新的教育。真正普遍地实现这个转变,可以肯定我国教育将会面目一新,那时德、智、体生动活泼地得到全面发展又有各种专长的人才将会大量涌现,前景十分诱人。汨罗等地改革带来的希望实现这种转变的好处,在教育界的很多同志中是有共识的。但是不少同志又认为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因此,实践上并不能真正下决心千方百计地去加以实现。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据笔者所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比较成功的事例是有的。如山东的招远县从1988年开始在全县进行了变升学竞争为办学竞争的改革实验。他们在高中招生中,用办学条件和水平与录取挂钩的办法代替过去简单的只以考分定录取的办法,并逐步建立了一套对乡镇一级教育、学校教育、班级工作和学生个人的四级评估体系,初步使全县的基础教育转向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再如,浙江绍兴市柯桥教改实验区在70多所中小学的范围内积极探索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的合理模式,这项实验至今已进行了8年,目前实验区素质教育也已基本形成。还有如汨罗基础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改革,已经探索了12年之久。他们的经验受到省领导的重视,目前已开始向全省推广。《人民教育》1996年第2期刊登了湖南教育报刊社及《人民教育》编辑部的5位同志对其教育状况的长篇调查报告。从这份调查报告上看,“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方针已在汨罗全市439所中小学中全部得到基本落实。以上所举是几个大面积地实施素质教育并取得成功的例子。对汨罗等地的具体经验也许会有不同看法,但它们至少证明了:大面积地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虽有难度,但是可能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绝不是不治之症。我们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有不少好的经验,可以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但它们的推广遇到了应试教育这个拦路虎。所以只有实现这个转变,才能大面积提高基础教育。这是一切教育和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汨罗等地的成功经验意义十分重大,给我们实现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带来了希望,使人有“柳暗花明”之感。应该进一步考察、总结这些典型,并大力加以推广。笔者认为,要使基础教育在更大范围内实施这个转变,可能还需要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完善教育制度,努力使青年学生人人能成才“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这是一些中学提出的正确口号。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和社会,理应创造条件,使每个有志青年有可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做到了这一步,客观上学生就没有必要拚命去挤升大学这个独木桥了,剩下的就是人们在主观世界中转变观念的问题了,首先是人才观要切合实际,不能都去追求高学历。我们现在设计的总体教育结构已接近前述的目标,青年学生可经过普通高中通向高等教育,经过初中通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还有小学后、初中后和高中后的短期职业培训,等等。这为每个学生进入劳动或工作岗位创造了条件。总的讲,还要搞好城乡两个综合教育改革,把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服务同时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但是还应想得更远一些。在早期学校教育中就应该考虑,如何使学生离校以后,能随着经济、科技、社会的进步而提高自己。这样看来,九年义务教育采取“五、四”学制更好,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日后在劳动和工作岗位上自学的能力。当然还要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好。这样学生毕业了,即使不升学,只要有志向、有毅力,就能结合实际需要继续成长和提高。现在我国教育上已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两个平行系列。有的同志提出这两个系列之间要有多一点沟通渠道。这是一个重要的见地。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就可以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多一点选择。我国已有成功实践的自学考试制度,又有双休日,空暇时间增加了,这些都可为青年成才提供更多的“有志者事竟成”的机遇。如果我们经过论证,按照多样化成才道路和目标的要求,进一步将现有的教育制度加以完善,并向在校师生和社会做宣传,那么,社会对升学考试的压力可望大为减轻,也有助于消除升学失败诱发的悲剧。用舆论与政策导向改变过时的传统观念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了要改变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现象。从此以后,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问题远未完全解决。如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技工教育招生却不那么乐观,办学规模的增长也进展较慢。从“产品质量反映了民族素质”的角度来看,这是我国经济竞争力中的一个隐忧。应该说这方面舆论宣传是不够充分的。五六十年代,我们有若干全国知名的劳动模范。现在我们至少需要成千上万各行各业的先进能手,他们应与当年王崇伦、倪志福一样知名,成为青年人学习的榜样。但有些地方举行技术能手比赛时却出现了报名者寥寥无几的局面。这与我国的教育要培养大量劳动者的要求是不相称的。有的学校里挂的名人像也清一色是各种家。我们当然要宣扬优秀的“家”(科学家、企业家等)与“长”(领导人才),特别是与群众结合得好的先进人物。同时也要宣传优秀的人(工人)与民(农民)。从转变传统观念的难度着想,后者是要花力气的。与此相应也要有政策导向。要讲德才兼备,“才”要看学历,更要讲能力,当然这二者是有关联的,但毕竟不是一回事。现在有的地方存在机械地讲学历的现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十分重要的政策,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出人才,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但知识与人才是多种多样的。一个掌握先进职业技能的工人或农民,他的作用也可以是十分出色的。按照讲学历,不唯学历,重在真才实学的原则,我国的人事、劳动、工资政策也可能要相应地做些修改或补充。职务资格证书制度,有助于改变单纯讲学历的现象,应该加快建立。加强评估督导,改革升学制度汨罗等地的改革都是从抓转变教育思想入手的。汨罗还狠抓了目标管理,对各校的办学目标有一套“刚性”的管理办法。实际上是把办学指导思想用目标管理的办法端正过来。现在全国许多地方小学升初中实行了免去统考,就近入学的办法,小学从升学压力下获得“解放”。有的地方的“中考”也有改革,办法是把一定比例的名额分给各个初中,不全按分数排队录取,从而缓解了家长送子弟集中挤向历史上重点初中的状况,也调动了所有初中学校的办学积极性。这些都提醒我们要从加强对学校评估督导和升学制度改革上来思考如何促进向素质教育转变。对省级来讲,不存在省际考试竞争会影响录取多少的问题,需要的是省级主管部门对县级单位办学进行评估督导,然后才是县一级如何对各校进行评估督导问题。要用全面科学评估来代替只看考试成绩来评价的片面做法。我国的督导制度广泛实行,时间还不长,很大精力用于督导下级政府的教育行为,即“督政”。这样就还要花力气“督学(校)”。既然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意义如此巨大,甚至要作为教育面向21世纪的关系民族振兴的大事来看,多花些力气哪怕是增加一些督导人员也是值得的。为了把学校引向正确方面,升学制度要改革。招生只以一次书面考试定高低的办法,多年来的经验证明它有本身难以避免的片面性,不符合德、智、体择优的原则。现在小学直升初中有较多的成功经验,中考开始有了一点经验,除了加以总结推广以外,还要继续解放思想,探索更好的办法。同样高考制度也要进一步改革。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即使是一个大省,县级单位最多也不过200多个,是有可能定期逐个加以评估督导的,并可以设想将评估结果与高考录取适当地挂钩,以正面发挥“指挥棒”的作用。这方面也要鼓励各地大胆做些改革试验。要有党政领导的充分重视这些年来,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涉及社会传统文化心理的改变。它还涉及教育的全局和相关部门的配合。所以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首先要充分认识这场转变的重要性。这实际上是毛主席当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他提出了要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主动地、生动活泼地都得到发展。实现这个理想境界,将把民族素质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指引下,改革使我国社会出现了蓬勃生机。教育的这场转变将从人的素质方面促进各行各业生动活泼局面的形成,反过来又推动多样化的各种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可以说是一项很大的社会工程。这又是一个需要物质投入最小,而效益最高的教育工程。实施这项工程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界内外的办学思想,首先是各级干部的教育思想。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科教兴国,关键在人的素质。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如不尽快消除,它会带来的种种危害不可低估。它冲击了德、体、美、劳各育。智育虽然好像受重视了,实际上也是被扭曲了的。它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健康成长。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以勤奋知名于世界许多高校。勤奋出智慧,成绩也就优异。我国以很低的教育经费支撑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但在国际测评中我们初中一年级的数学成绩还是先进的。这要归功于学生学得认真,教师教得认真。但如果应试教育导致长期忽视了劳动教育,加上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和社会上追求奢靡之风的影响,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等优秀传统就会逐渐被削弱。教育可以百年树人,但指导思想如不对头,也可以造成大的失误。党政领导重视教育还要能正确地指导教育,希望从关心民族未来的高度,把端正教育指导思想这件大事也抓起来。
|
[
"Space",
"Education",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Sports",
"Mine",
"Enviornment",
"Art",
"Medical",
"Politics",
"Economy",
"Electronics",
"History",
"Agriculture",
"Transport",
"Military"
] |
Education
|
环境科学研究RESEARCH OF ENUIRONMENTAL SCIENCES2001 Vol.14 No.2 P.48-50,53生化-氧化偶合絮凝法处理含季铵盐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潘碌亭 肖锦 朱云摘 要:采用厌氧-好氧-氧化偶合絮凝工艺处理特种有机废水,研究了在不同运行参数条件下处理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2500~3000mg/L范围内,经厌氧-二级好氧处理,COD总去除率可达95%,再通过氧化偶合絮凝处理,出水COD可降至80mg/L以下,COD总去除率可高达97%以上,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关键词:有机废水; 生化处理; 氧化偶合絮凝分类号:X78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929(2001)02-0048-03Treatment of High Strength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Organic Wastewater with Biochemical-Oxidation and Flocculation ProcessPAN Lu-ting(College of Paper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China)XIAO Jin(College of Paper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China)ZHU Yun(College of Paper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China)Abstract:The effect of applying A/O-oxidation and flocculation process to treat special organic wastewater in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influent COD was 2 500~3 000 mg/L, after being treating by A/O/O the total COD removal rate is 95%, and by oxidation and flocculation the effluent COD can be reduced to below 80 mg/L. The total COD removal rate is up to 97%, meeting the wastewater discharge standard.Keywords:organic wastewater; biochemical treatment; oxidation and flocculation作者简介:潘碌亭(1964-),男,安徽蚌埠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作者单位:潘碌亭(华南理工大学 造纸与环境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肖锦(华南理工大学 造纸与环境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朱云(华南理工大学 造纸与环境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参考文献:[1] 杨军,陆正禹,胡纪萃,等.抗菌素工业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现状与展望[J].环境科学,1997,18(3):83~85.[2] 潘碌亭,肖锦,朱云.厌氧-好氧法处理特种有机工业废水的动态模拟实验[J].中国环境科学,2000,20(2)173~175.[3] 杨健,王士芬,郭长虹.水解酸化-好氧工艺处理异丙醇工业废水[J].重庆环境科学,1999,21(4):26~29.[4] 王凯军.低浓度污染水厌氧-水解处理工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231~236.[5] 周平,钱易,李炳伟,等.厌氧-好氧-混凝工艺处理抗生素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1996,12(2):4~6.[6] 薛正琴.缺氧-好氧工艺处理高浓度废水的应用[J].化工排水设计,1998,(1):3~8.[7] 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456~459.收稿日期:2000年5月22日出版日期:2001年3月30日
|
[
"Literature",
"Art",
"Transport",
"Electronics",
"Education",
"Politics",
"Military",
"Philosophy",
"Medical",
"Mine",
"Space",
"Enviornment",
"Energy",
"Law",
"Agriculture",
"Communication",
"Economy",
"History"
] |
Enviornment
|
【 日 期 】19960618 【 版 号 】10 【 标 题 】中国应当成为录像机大国 【 作 者 】张今强 【 正 文 】 我国录像机市场是随着彩电普及率的提高而发育起来的,开始被进口产品占领,奇货可居、价格昂贵。为了使广大消费者用上物美价廉的国产录像机,国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朱せ副总理亲自关怀下,电子部着力抓了录像机一条龙专项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奋战,1993年底,一座当今世界最现代化的录像机企业―――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在大连建成投产,揭开了我国录像机工业的新篇章。目前,我国已形成年产录像机200万台的能力,整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正常进口产品,并已批量出口,基本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中国录像机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基础,我们还要继续向新的目标迈进:到2000年完善自主开发能力,具备国际竞争实力,达到年产500万台规模。这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决策,表达了我国录像机产业广大职工的雄心壮志,也是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登上的新台阶。国际国内市场对录像机有着广泛需求。录像机市场与彩电普及成正比,随着彩电普及率的提高,节目录像带及其服务业的发展,必将带来录像机市场的繁荣。预计,到2000年录像机的年市场需求量将达到650万台,加上出口可能有800万台的需求。满足这一市场需求,是我国录像机产业的责任。我国是彩电消费大国,必然同时也是录像机消费大国;我国已成为彩电生产大国,也应成为录像机生产大国。我们实现新的目标有着十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一是录像机技术引进的起点高,并已培养起一支强大的开发队伍,具有了创新保持先进水平的能力;二是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在国家的组织与支持下形成了机芯与整机的紧密结合,具备整体竞争优势;三是录像机在我国因劳动力价格等因素成本相对较低,可取得价格优势;四是我国已经建立并将逐步完善销售、维修服务体系,消费者买国产机有售后服务保障之利;五是随着法制建设的加强,市场环境的改善,录像机产业发展受走私冲击的状况将得到缓解;六是发展录像机产业是建立我国民族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合民心、顺民意,在前进中必将会得到国家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 (作者为全国录像机专项领导小组副组长)
|
[
"Military",
"Law",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Mine"
] |
Electronics
|
上海航天AEROSPACE SHANGHAI2001 Vol.18 No.2 P.61-68卫星电磁兼容性设计技术宋明龙 魏致坤摘 要:根据卫星上电子元器件多的特点,对气象卫星的电磁兼容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着重对卫星接地、搭接、电磁屏蔽和电缆布线束的设计进行了分析。针对上述技术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实施要求。经卫星在轨飞行验证,对FY-1C所进行的电磁兼容性设计是正确的。关键词:电磁兼容性;电磁环境;电子设备;接地;屏蔽分类号:V47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630(2001)02-0061-08EMC Design Technology of SatellitSONG Ming-long(No.509 Institute of SAST, Shanghai 200240, China)WEI Zhi-kun(No.509 Institute of SAST, Shanghai 200240, China)Abstract:The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of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is s tudied and the satellite grounding and contacting, shielding and the design of c able lines are analyzed emphatically. The in-orbit flight shows that the EMC de sign for FY-1C is correct.Keywords: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Electroni c device; Grounding; Shielding作者简介:宋明龙(1940-),男,研究员,上海市宇航学会会员,研究领域:卫星总体。作者单位:宋明龙(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509所,上海 200240)魏致坤(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509所,上海 200240)参考文献:[1]GJB 1210-91,接地、搭接和屏蔽设计的实施[S].[2]GJB 72-85,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性设计名词术语[S].[3]MIL-STD-1587,接地、搭接和屏蔽设计的应用[S].[4]吕仁清,蒋全兴.电磁兼容性结构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收稿日期:2000年9月29日修稿日期:2001年1月5日出版日期:2001年4月25日
|
[
"Space",
"Agriculture",
"Philosophy",
"Politics",
"Energy",
"Law",
"Medical",
"Electronics",
"Sports",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History",
"Transport",
"Mine",
"Economy",
"Art",
"Computer",
"Enviornment"
] |
Space
|
【 文献号 】1-1422 【原文出处】哲学动态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05 【原刊页号】26~28 【分 类 号】B1 【分 类 名】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909 【 标 题 】知识经济:新文化理念的发祥地 【 作 者 】贾红莲 【作者简介】贾红莲,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北京 100732 【 正 文 】 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8862( 1999) 05-0026-28从国际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跨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可以概括为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和一体化。这种趋势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趋势报告》季刊发行人约翰・奈斯比特所说:“趋势的发生是自下而上的,而风尚的流行则是自上而下的。”又说:“趋势就像是奔腾的马,顺着它们奔跑的方向来驾驭就比较容易。”无论政府、企业或是个人的经济活动顺趋势而行则昌,逆趋势而行则衰。在这种趋势下,知识经济在市场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了。知识经济除了将会带来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外,它还可能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理念,从而推动社会整体向前发展。当前,知识经济所蕴含的新的文化理念正在孕育并已经初步展示了它的形态,随着社会实践的推动,它将会更加完善和成熟。同时,对于传统的文化形态来说,这种新的文化理念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从精神实质上看,它们在某些方面还保持着一致性。一、知识经济社会的文化理念是一种崇尚创新的文化理念 创新在现代知识经济中包含多方面的含义、内容和途径,它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江泽民主席在1998年2月14日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可以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也可以是文化创新。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下的文化创新应当包括以下五种情况:一是引入一种新的文化观念补充到原有的传统文化中;二是采用一种新的文化研究方法;三是创造一种新的文化价值理念;四是形成一种广泛支持的新的文化市场;五是实行一种新的文化保障体系,例如建立一种规范或者打破一种规范。这种文化创新从根本上说并不排斥传统文化,而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一种加强,或者说,文化创新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二、不同的文化视界将达到新的融合 这即是说不同地域的文化母体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打破,不同类型的文化母体形态将进一步相互影响和融合。这根源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计算机出现以前,人与社会交流信息的语言都是自然语言,尤其是本民族的通用语言,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也是有限的,即在本民族的区域范围内才能与人进行交流活动,所交流的内容也大部分是本民族文化所能兼容的。知识经济对人与自然、社会交流信息的语言提出新的要求,必须采用计算机语言。它表面是融会了不同的语言,事实上是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意识形态和思维习惯。因此,语言本身有它内在的逻辑体系,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掌握一种语言,也就相应地掌握了它的逻辑方法、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这样就更有利于在对不同文化的比较中,分析判断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它民族文化的优势和劣势,发挥自己的优势文化要求,以它人的优势文化要素改造、完善自己的劣势文化要素,达到优势互补。三、经济文化将发生新的革命 自从1897年美国的“泰罗制”经济文化兴起,到21世纪人类即将迎来知识经济的经济文化形态的新时代,世界经济的经济文化在不断地创新。如果说以“科学管理”取代“经验管理”引起了经济文化的“第一次革命”,那么在经历了20世纪的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现代管理等历史发展阶段后,在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刻,全球的经济文化将迎来“第二次革命”,即以“人性化”、“科学化”为标准的经济文化新时代。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在知识经济下的经济文化将产生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农业经济的价值体现在劳动力和土地的占有,工业经济的价值体现在资源和金钱的占有,而智力经济或知识经济的价值体现在智力和知识的占有,必须通过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用法律体系和机构设置保障知识成为决定分配的最主要要素,来促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真正实现,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变革。这就把变革的基本方向引向了经济主体的人。第二,在知识经济下产生的新的市场观念,将把经济文化的重点转向对人才的竞争。这种新的市场观念包括:“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市场的新特征,电子贸易将成为传统市场经济的一次革命;宏观调控显得更为重要;日益发展的跨国公司已开始形成不同于传统市场的竞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竞争的新局面;新的市场经济周期规律还将出现,这就要求采取对外贸易的新对策,起用新人才。而且,与传统市场相比,在知识经济的市场竞争中需要更强的主观规划能力。参照这种新的经济文化理念,可以看出,泰罗创造的“科学管理”的经济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将人当作物的“刚性管理”文化,它无视人性和人的创造性,把人作为“标准的经济人”。新的经济文化要求把人当做社会人,注重人际关系,相信人,尊重人的价值和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它与传统文化注重人文的特点是不冲突的、具有一致性。四、道德文化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知识经济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而在知识和科学面前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知识就是智力资源,而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是虚假的,知识经济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泡沫经济。因此,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不诚实就会搞垮经济,破坏社会秩序。这样,提倡诚实的社会道德文化就成为必然的了。所谓“诚实”就是对国家严守法规,对党严守党纪;对上级严守契约、格守诺言;对下级和群众讲信用、说话算数;一句话,就是做老实人。也就是“政者,正也”。“诚实”的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中的“诚”是一致的,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还应该在诚实问题上转变观念。首先,在人们的心目中有一些误解,似乎市场经济下的人才应该“更活”,老实人不行。事实上市场经济成功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严守法规,信守契约。英文“公司集团――托拉斯”一词,就是忠诚、可靠的意思。知识经济是更高规范的市场经济,应该有更高尚的诚实品格。其次,目前的社会风气有一种不正常的声音,即市场经济就是“讲实际”,太理想主义不行,太原则不行,“书呆子”不行。事实上,我们是一个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国家,不倡导这种理想主义是不现实的;而且,知识经济是注重知识的经济,“书呆子”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这种诚实的社会道德文化还应渗透于干部的选拔上,提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这也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基本要求。倡导诚实的社会文化道德即使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也还是一种软约束,为了强化这种文化道德,还必须建立法律的硬约束。比如,要摒弃以往忽视知识产权的意识,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这样,相信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将会是一个协调有序、崇尚道德的有着良好风气的社会。五、价值观的变革将是建设知识经济社会高度的精神文明的保证知识经济社会是高度知识化的社会,是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精神文明归根结底就是优化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达到知识经济所要求的精神文明,就需要一系列的社会观念的变革。知识经济的消费应该是文明消费,文明消费的实质就是适应生产发展程度的物质消费与高品味的文化消费。庸俗排场、追求高消费、大吃大喝等不文明的消费,只能毁坏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谈不上达到知识经济时代。因此,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但要有效益的价值观,还要有合理创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除此以外,还要有社会公正的价值观。即要提倡共同富裕,反对贫富悬殊;提倡公平竞争,反对以权谋私;提倡诚实劳动,反对谋取暴利;尊重知识产权,反对巧取豪夺;尊重人才发展,反对嫉妒诽谤等等。只有一个公正的社会才能发展知识经济。由此分析可以看出,文明消费与社会公正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关“节俭”和“公平”的观念是相一致的。总之,知识经济除了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外,还相应地蕴含了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一致的新的文化理念。它是一种在充满理性的知识化社会中发展的经济,是一种在充满创新和鼓励创新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同时,它又是一种包含了崇尚诚实社会道德理念的文化经济,是一种包含了倡导社会公正原则的文化经济。只要把这些先进的思想转化为全民族的实际行动,我们的民族就不会错过知识经济的历史机遇,而再次为人类文化进步做出划时代的贡献。【责任编辑】董谊思
|
[
"Literature",
"History",
"Art",
"Military",
"Electronics",
"Transport",
"Enviornment",
"Law",
"Economy"
] |
Economy
|
【 文献号 】2-1312 【原文出处】经济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004 【原刊页号】11~18 【分 类 号】F13 【分 类 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复印期号】200008 【 标 题 】金融控制、风险化解与经济增长 【标题注释】本文的构思与写作一直得到了唐寿宁先生的指导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文章的错误由作者负责。 【 作 者 】王晋斌 【作者简介】王晋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 100872 【内容提要】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抑制(自由化)、金融约束理论所描述的发展路径,90年代的中国在处理金融改革、风险化解与经济增长关系 上,对金融改革采用了既发展又控制的政策。金融控制为改革提供了所需要的资本,同时,让居民个人参与政府主导下的资本市场交易来使风险社会化。金融控制和风险化解之间的不同组合可以理解为某一阶段经济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处理上的动态性。金融控制和风险化解的动态组合决定了中国资本市场特定的结构、交易与绩效。中国转轨时期的金融控制缓和了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资金关系,并可能减少银行预期不良资产比例,在让国有银行继续成为大中型国有企业主要债权人的同时,争取到了体制内部(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化解风险的时间。【关 键 词】金融抑制/金融约束/金融控制/风险化解 【 正 文 】 一、引 言回顾1990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与金融改革,下述三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一是在1990―1991年建立了组织化的、全国性的资本交易市场――上海和深圳股票交易所。随着改革的推进,股权市场在经济与金融改革中的作用凸现;二是强调体制内部风险的化解。在如何妥当处理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资金供求关系的同时,国有金融机构金融风险的化解和防范成为经济与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和政府比较刚性的预期经济增长目标。这三个方面是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在经济与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改革与发展是需要资源的,转轨时期的政府手中必须有足够的资源来调节利益矛盾,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而依靠原有投融资体制来配置资源,要受到效率不高所导致的风险水平的限制。因此,如何取得改革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并使风险可控或控制在可以忍受的水平下,成为这一时期政府或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对上述问题,本文试图从资本市场(特别是股权市场)角度提出一种理论假说来解释这一时期的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路径。本文认为金融控制和风险化解的动态组合理论是中国在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的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股权市场充当了政府取得改革与发展所需资源、并化解体制内风险的重要角色。政府或管理部门对资本市场、特别是股权市场的控制则是保证其与改革、发展目标函数相一致的逻辑选择。对资本市场实行金融控制的程度要依据改革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实现、体制内部风险化解的程度以及由此控制政策带来的风险而定。金融控制与风险化解的动态组合也许可以作为对中国金融改革、风险化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抽象。这一组合决定了中国资本市场特定的结构、交易与绩效。本文从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市场)的角度,分五个部分对这一尝试解释1990年以来中国金融改革、风险化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作论证。前三个部分说明本文提出的金融控制与风险化解的动态组合理论为什么与传统的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有所不同;第四部分分析选择这种发展政策的条件;最后简要说明该解释框架的作用及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二、在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问题上传统的理论告诉了我们什么?1.金融抑制(自由化)理论下的资本市场:转轨时期股权市场的作用被忽视了Mckinnon-Show(1973)金融抑制或金融深化理论被Fry(1995)称为第一代金融发展理论。Mckinnon-Show 认为政府通过银行管制利率限制了金融部门发展,阻碍了经济增长。要实现经济增长,只有实行全面的金融自由化。(注:后来存在不少的对这一分析框架的批评与质疑。如Taylor(1983),Buffie(1984)的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因此,政府对金融部门仍有必要保持一定的控制;Wade(1990),WB(1993)认为东亚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提高了社会福利;Edwards(1984),Hastings(1993 )对拉丁美洲国家金融自由化研究的成果表明了在缺乏适当管制的条件下,自由化会导致经济系统的脆弱性;Cho and Khathate(1989)对亚洲五个国家的研究表明金融自由化并没有导致储蓄与投资的系统增长;Akyüz(1991)对土耳其的自由化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与本文分析相关的、 最值得注意的是C.Denizer,R.M.Desai and N.Gueorguiev(1998)的研究, 他们认为用抑制性的金融控制来为赤字融资可能会比用自由化来弥补赤字的成本要高,但采取这样的政策能够维持权威和确保权力的生存及延续。应该说这一判断与本文的分析相关。但他们首先没有强调风险问题。其次,中国的金融控制不能仅仅理解为弥补赤字,即不能仅理解为所谓的金融剩余。金融控制也是政府重要的投资手段。最后,本文所要强调的是金融控制与风险化解之间组合的动态性,金融控制与风险化解两者都是重要的。因此,从这一角度可以把政府的预期效用方程简洁地归纳为是这两个变量(详细的讨论见本文的第4部分)的函数。 由于这一分析的出发点的不同,本文的分析框架可能会更适合于中国改革进程的实际,今后按照本文框架发展的初步验证模型与上述的研究也存在差异。)麦氏(1993)在《经济市场化的秩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中还对这一问题作了动态化研究,提出了财政控制(平衡中央财政)应优先于金融自由化的著名论断。麦氏的金融控制理论是一种财政和货币控制理论,该理论指出了转轨时期的政府靠发行货币来取得资源将导致通货膨胀,进而不会导致实际的金融与经济增长。要避免通货膨胀风险必须实行财政控制,广泛的税收基础是避免通货膨胀风险的必要条件,国内资本市场(主要指银行信贷市场)的开放是为了存款人、借款人能够支付实实在在的实际(对通货膨胀作了调整)利率(pp8)。 该理论在说明转轨时期的金融制度安排时没有研究股权市场在资源获得(pp213,288)和风险化解中的作用。因而他认为中国在财政方面是一个重要的,然而又是暂时的例外,即中国在财政收入下降的同时,却保持了实际金融增长与宏观经济稳定。Fry还把8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和分析工具运用于金融领域产生的大量的研究成果通称为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注:这些研究成果大体可归结为7个方面, 理论综述可以参见Gertler(1998),Harrs and Ravine(1992 ), Thakor (1996),Leavine(1997)等。周业安(1999a),对上述研究成果作了说明,pp21。)与本文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金融抑制或金融自由化理论,仍然沿用了Mckinnon-Show分析传统,只是分析工具有所改变, 基本观点几乎一致。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基本上是针对某一特定的金融中介或金融市场来构造模型的,同时,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只是比较静态分析,并没有触及动态演变过程(周业安,1999)。因此,在金融抑制(或深化)理论中,即使涉及到了风险问题也是针对某一金融中介或金融市场的风险,对全社会风险问题并未触及,股权市场在化解原有体制风险中的作用被忽视了。并且,如果进一步认为这些理论涉及了风险化解(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风险管理),那么,它采取的风险管理行为与一个机构、企业、产品的风险管理是同样的(注:有关这方面的一个综述,可以参见M.Santomero(1995)。)。2.金融约束理论下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抑制与租金获得是密切相关的金融约束是赫尔曼等人(1996)提出的一个新的分析政府在金融发展中作用的框架。Mckinnon-show(1973)和赫尔曼等(1996 )都强调了通过利率管制或信贷配给产生租金,只不过前者是政府从民间攫取租金,后者政府没有得到任何租金,存款利率控制创造的租金由金融中介和企业获得(如果同时对贷款利率加以控制的话)。因此,金融约束的政策含义与金融抑制不同,金融约束有助于而不是阻碍了金融深化。(注:金融约束也强调了动态性,“金融约束不是静态的政策工具,这一点很重要。相反,它是随着经济不断成熟而进行调整的一系列政策”。但它仍然强调了存款利率低于竞争性利率所产生的租金。这与本文下面所强调的金融控制所产生的结果存在不同。本文下面所描述的中国的金融控制能否产生租金,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让居民参与政府主导下发展的股票市场所付出的成本是否比让银行提供资金的成本要低呢?对企业而言,这种金融控制下的股票市场的成本是否就比自由发展股票市场的成本要高呢?如果在这里姑且不论成本,这种金融控制下的股权市场的确起到了风险社会化的作用。)金融约束理论下的资本市场(主要是证券市场)发展是受到抑制的。因为证券市场会与银行部门争夺居民的资金,使垄断的银行业失去部分收益最高的业务,导致特许权价值(Franchise Value)损失,减少了银行业租金, 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金融约束强调了在其政策发挥作用条件下的租金总量问题,同时,没有对股权市场作研究,其资本市场的发展顺序(pp229―230)与中国的实际也不相符,该理论也没有涉及社会风险的化解问题,交易的风险形态并未被清楚地阐述。如果进一步从风险角度对该理论作理解的话,这里的风险化解只能理解为金融中介、生产企业自己的风险管理、家庭被动地参与金融交易(储蓄)。因此,该理论并没有提供一个金融约束条件下,全社会风险化解的动态机制。3.金融管制理论下的资本市场:机构运作规则的设定与监管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管制历史来看,金融管制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管理部门对机构运作空间的限制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注:参见艾伦.加特:《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pp1―86。米什金,《货币经济学》,pp269―299。)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者对机构的约束和监管,是管理者为防止金融机构运作风险对经济发展造成破坏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对金融机构业务的限制、资本金比例要求、信息发布的规则,等等。(注:Cottani and Cavallo(1992)对金融管制、 金融约束和金融抑制作了区分。金融管制是指政府为稳定金融市场,设定银行资本充足率标准、贷款规则指导、存款保险等;金融抑制是指政府直接限制银行业的竞争,对利率实行管制(设定利率上下限)等;金融约束是指低通货膨胀时期的金融抑制政策。)政府不直接甚至间接参与涉及社会资源分配的交易,并且这种交易形式风险的化解与居民个人几乎没有什么联系,这一点可以在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中找到相当多的证据。(注:参见Robert C.Merton( 1993 ), Franklin Allen , Anthony M.Santomero(1998)。)4.传统理论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问题上的研究:没有超出传统理论这里所说的没有超出传统理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据金融自由化或金融约束的基准来研究企业融资制度安排。如王跃生(1999)论述了金融压抑与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企业融资制度;周业安(1999b)研究了金融抑制条件下的中国企业融资问题。认为政府对利率的管制、对信贷市场上的价格管制和市场分割与政府限定证券价格对企业融资能力造成了不良影响,并提出加速金融自由化的政策建议;谈儒勇(2000)认为中国已具备实行金融约束的条件,即利率为正和通货膨胀率较低,并认为目前是实行金融约束的大好时机。这里要说明的是,首先,仅从中国经济一个阶段的特征与金融约束描述的特征相似就得出实行金融约束政策的结论,值得商榷。因为一项重要的金融政策的实施要充分考虑到时间问题,特别是这类金融政策有长期性,这与宏观上的微调政策不同,它关系到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全社会的资金配置问题,是属于战略性的政策。不能仅依据几年的相似特征就认为应该实行某种政策。假设有几年经济特征发生了变化,是不是终止这种政策呢?其次,金融约束政策不符合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取向,也不符合目前国家风险化解的实际,它只强调了租金总量。再次,该研究没有涉及股权市场,仍然从利率角度来论述资金筹集问题,得出的结论与Hellmann.et.al(1996)一致。二是把股权市场在转轨时期的作用仍归属一个金融总量问题。张杰(1997,1998)对中国的金融控制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国家金融控制的成本与收益,应该说与麦氏的金融控制相比,该研究涉及了股权市场的研究,更加贴近中国的实际。但该研究仍然强调了总量,“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由国家控制金融市场的规模是合理的。因为对国家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储蓄动员,而不是调节社会的金融资产结构”(pp175)。并认为证券市场(股权市场)与国有银行的信贷分配没有什么不同,“证券市场发展对储蓄的转移本身仍然不属于标准意义上的资产替代”(pp175)。实际上,只有全社会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 才使得风险多元化有存在的基础。股权市场与银行信贷的最大差别在于风险的承担者发生了变化。尽管政府存在对股权市场的干预,也承担风险,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通过股权市场使风险社会化了。5.在风险化解问题上,金融控制(特别是股权市场控制)被忽视了吗?对风险化解问题国内也有不少的研究,如楼继伟等(1995),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1998a,1998b)等。他们从企业资产重组、银行风险防范以及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国有企业战略改组、重组等方面研究了各自所提出的问题;吴敬琏(1997)说明了我国金融市场形成的两个问题,即金融抑制与经济气泡,认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抑制状态;谢平(1999)研究了防范金融风险的财政措施,等等。但尚缺乏金融控制与风险化解之间动态关系的研究。三、金融控制与风险化解组合理论的提出看来,有必要对中国金融改革与经济增长过程中如何实现改革目标和如何处理改革过程中的风险形态问题提出一个动态性的解释。与上述研究相比,本文强调三点:一是强调金融控制。1990年以来,尽管中国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与上述研究相类似的某些特征,但中国并不是完全采取金融抑制政策,也不是赫尔曼等人所说的金融约束,中国实行的是金融控制政策。这种金融控制与后来麦氏的金融控制也不相同,麦氏金融控制分析框架仍然沿用了其原有的金融抑制框架,(注:参见《经济市场化的秩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前言pp4。)银行信贷与利率管制仍是其金融抑制理论分析的核心内容。 在传统部门(国有部门)的金融安排上并没有提到股权市场。正是股权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构成了本文所提出的金融控制理论与麦氏的金融控制理论的重大区别。中国金融控制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中国在鼓励资本市场(股权市场)发展的同时,(注:从实际来看,到1998年9 月底股票市值已占据了GDP一个相当高的比例,达到37.6%。 对这个比例还应该动态地来看,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这个比例不高。但如果考虑到中国的改革路径和时间,是难以作出是高还是低的判断的,更何况目前也没有一个一致的评价这一比例高低的基准,如证券市值与GDP的比例基准等。 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中国政府或主管部门在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进程上是处在一个主导位置,还是处在一个被动位置上的问题。这一区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一个占据主导地位主体才能对市场的进程,包括可供交易的金融产品数量以及交易规则等有控制权。这是与金融抑制理论的重要区别,它反过来也使得金融控制的概念更加清晰化。当然,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早期(1990年以前),政府对资本市场的控制是很弱的,甚至没有。如陈郁(1995)对上海股票交易案例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但在政府对这种交易实施正式的组织化改造以后,政府在交易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特别是随着改革进程的推移,这种交易的重要性会逐步凸现出来,政府也逐步认识到这种交易对其改革目标的作用,政府的主导型角色就会出现。初始的交易只是表明了初级行动团体在股票市场制度演进中所起到的作用或贡献,在中国,政府一旦确认了股市的潜力和能量,便成为股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胡继之,1998)。)又对其发展采取了与改革目标函数相一致的金融控制政策。这种控制不是仅仅通过银行来完成的,对资本市场,特别是对股票市场的控制是金融控制的重要表现形式。二是强调金融控制与风险化解之间的动态关系。中国在实行金融控制的同时,努力化解原有体制造成的种种风险,在金融控制与风险化解不同组合的过程中配置资源以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三是本文认为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什么会实行金融抑制不能完全用一些客观的条件,如缺乏有效的金融制度安排等等,来解释。这些客观条件只能作为采取实行金融抑制政策的参考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政府的阶段和整体经济、社会改革目标,改革初始路径的选择以及实现改革目标的风险与可能性,要动态地看待实行何种金融政策的原因,要动态地看待实行何种发展政策和风险化解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渐进改革过程中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本文的一个基本判断是,中国政府在发展金融的同时,又作为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主导者对金融实施了较大程度的控制。因此,依据动态的分析方法,并理解原因的动态性,就可以看出本文下面所要进一步讨论的分析框架为什么与传统分析框架有所不同。这也是本文为什么强调金融控制,而不是金融抑制,同时又强调金融控制与风险化解之间不同的组合,并花较大的篇幅说明传统的金融抑制或金融自由化等概念的原因。四、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与风险化解动态上看,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与风险化解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如何有效地、正确地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关系的过程。改革与发展是需要资源的,金融控制则可以作为取得资源的手段。那么,金融控制和风险化解之间的不同组合可以理解为某一阶段经济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处理上的动态性。本部分仅简要地从政府如何在金融控制与风险化解之间不同组合的过程中来配置资源,并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阐述。在本部分首先的问题是如何简要地说明改革目标与金融控制之间的关系;其次,说明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与风险;最后简要论及采取这种动态路径选择的发展政策和一些手段。1.改革目标和金融控制改革的过程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地位相互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为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对某些主体作利益补偿。在动态上,维持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是保证政府这些措施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对内对外的诸多矛盾,没有这个基础是解决不好的(黄达,1999)。渐进改革路径中,政府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政府必须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发展是硬道理。要实现这样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问题)和经济增长目标,并保持社会稳定,政府手中必须有足够的资源,资源从那里来呢?一般来说,有三条途径:一是财政盈余(包括各种税费)和向银行透支;二是发行货币,获得铸币税;三是借,从国内、国外借。下面我们逐步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的财政收入占GDP份额逐年下降, 在许多年份里财政盈余为负数,财政成为“吃饭”财政。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以后,向银行透支的路也不好走了。尽管在某一特定的货币化区间内发行货币既可以取得发行货币收入(金融剩余),又能够避免通货膨胀,(注:对这一问题国内外都有研究,如易纲(1996),谢平(1996),WB(1996)等。这些研究的估计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都显示了在经济货币化初期政府有一个较高的货币发行收益。)但随着经济货币化进程的放慢(1985年以后),超额货币供给的主要结果是造成通货膨胀,发行货币收益也显著下降(易纲,1996)。1992年以后,经济货币化达到顶点,靠发行货币收入已经远远不能支付体制改革补贴(谢平,1996)。继续靠扩大银行贷款和货币发行的方式进行利益补偿的作用是有限的,这样做还会加大通货膨胀和银行的风险。最后,借钱是要还的,借钱有一个限度,并且面临着未来没有投资收益的风险,一般来说,借钱只有投资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才是合理的。(注:樊纲(1999)研究了国家综合负债,认为重要的问题仅在于控制增量而不是清理存量,这种观点强调了动态性。事实上,清理存量可能也是重要的,因为清理存量的过程也是控制增量的过程。如曾经发生过的“三角债”的清理就是对存量的清理。)那么,合适的选择是什么呢?通过金融控制,特别是股权市场来获得改革、发展所需要的资源。90年代中期股权市场规模的迅速发展也使股权市场在扮演金融控制角色上的作用凸现。80年代以来居民收入的迅速增长则为股权市场的运作提供了资金来源。对企业而言,只要不破产清算,股票是一种无限期债务凭证。把股权市场作为企业长期资金的来源,(注:股票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同样存在成本。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基于独立信用的企业而言,股票融资的成本是较高的。 Mayer(1984,1985),Fazzari, et. al. ( 1988 )等提出的融资顺序(Pecking-order)就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上市公司股票融资的具体成本是难以确定的,因为该成本中包括了一部分、但又是重要的非市场化成本。)可以缓解国有银行与企业的资金关系,减少银行预期不良资产比例,为体制内部风险化解争取时间。同时,让居民通过参与股票市场来分散金融风险,利于风险社会化,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2.金融系统的风险如果银行在管理上存在较大问题,政府通过银行扩大贷款,就意味着增加了金融系统的风险。随着巴塞尔协议的提出,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开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尽管国有银行的贷款在全社会贷款余额中有所下降,但仍然一直占据了全社会贷款余额中一个相当大的部分,国有银行金融资产的质量可以作为全社会金融资产质量的代名词。在静态上,一个完善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可以提供该银行在某一特定时点稳定与否的关键信息。银行不良资产比例是最主要的考察指标。但中国国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并没有提供这样的信息。因此,中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大多出于各个研究者自己的估计。如美林公司1998年估计的中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坏账的平均比率为29%,J.P.摩根银行的估计为36%,(注:这里的数据转载自武剑(1999),《经济研究》,第11期,pp34。)IMF(1997)的估计为20%,高峰期比率则大于25 %,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这一比率是相当高的(见表1)。 如此之高的不良资产比率,是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的。东亚可能是一个例证。(注:参见斯泰恩.克莱森斯,托马斯.格莱森纳,《金融部门的软弱性是否损害了东亚奇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译本,1998年4 月第1版。)表1 银行资产的不良比率(%)中国 新加坡 香港 菲律宾 马来西亚目前比率 20 2.0 2.1 3.4 5.6高峰比率 >25 >8 >8 10―15 >20印度 印尼 韩国 泰国目前比率 17 9.2 14 18高峰比率 >15 >40 >25 >25资料来源:IMF(1997),Goldman Sach,胡祖六(1998)。 转载自胡祖六(1998)。3.金融控制与风险化解之间的动态组合在上述分析的经济与金融环境下,政府的选择是,既要控制金融资源,保证改革目标(如国企改革目标,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又要尽可能减少这种体制运作所带来的风险。因此,涉及到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的一切重大的方针政策就必须在金融控制和风险化解之间作组合。这种组合反映了政府对经济改革目标及风险的态度,决定了要选择的发展政策。在风险可控或可忍受的情况下,来获得政府改革目标所需要的金融资源。在这里有必要阐明本文所提的风险化解的含义,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在体制内部化解风险,主要是各种风险消除和管理手段的运用,如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比例;在银行内部推行资产负债管理;推行信贷责任制;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等等。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让非国有经济成分通过市场参与管理部门主导下的各种交易来达到国有经济风险社会化的目的,如让居民个人参与金融市场的交易,特别是参与股票市场,使风险社会化。同时,让非国有经济成分的企业成为上市公司来分享风险与增长,但这一比例很小,目前民营上市公司的市值只占证券市场总市值的3%左右。通过证券市场, 特别是股权市场,管理部门取得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来支持改革的进程,并以期达到改革的目标。只要有足够的非风险厌恶的、有足够的收入盈余来迈入证券市场门坎的居民个人投资者存在,(注:1992年,中国居民的资产结构为:通货19.3%,存款60.6%,证券15.0%,股票及其它股权3.9 %,保险准备金1.2%;1998年上述各项分别为:7.0%,73.0%,11.0%,6.0%,2.0%;与1992年相比,1998年末居民存款和股权资产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9年末,居民银行存款达到59622亿元,债券8984亿元,手持现金5717亿元,股票及其它股权4900亿元,保险准备金5717亿元。15%的居民以利息为主的财产收入和各种财产转移带来的收入为生。参见《经济日报》,2000年2月4日第2版。 )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证券市场来完成其特定目的的交易。如果我们再从初期金融产品的设计特征上看,也体现出某种控制的特征,最明显的是上市公司股权的划分和兼并重组交易规则的一些设定。(注:国有股权和法人股权较大的比例(流通股权较小的比例)及交易规则(如持有股权比例的交易规则等)的设定,使得市场在调整资源配置上存在不便。当初这样做可能是为了找到符合公有制特征的股票市场。当然,这样做的结果也导致了中国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相对本分析而言,有关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属于微观的问题,本文不打算涉及。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对中国的研究当推Xiaonian Xu and Yan Wang(1997)。与绝大多数研究该问题的计量模型相比,Pedro Alba,Stijn Claessens and SimeonDjankov( 1998)对泰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则采用了非常简洁的分析方法。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变量难以处理,如Tobin'Q 值也许不能用来真正反映中国上市公司成长性或财务杠杆,因为中国的债券市场是一个行政一市场结构(唐寿宁,1999)。可见,对企业而言,它几乎是一个外生变量。由此看来,后者这样做也许更为妥当。)至此,可以从资本市场角度把本文所分析的框架简要地用模型表示如下:U[,government]=U(Fcontrol, Rdiversify)=Y[,expectation]+ⅡR政府改革的总体效用函数中有两个变量,即金融控制和风险化解,结果等于总体预期改革收益加上可控制的或可忍受的风险水平(ⅡR)。最后,我们进一步说明本文的研究框架与传统的分析框架的不同之处。金融抑制分析框架实际上是两部门分析,即民间部门和政府。金融约束分析框架是四部门分析,即把民间部门再分为家庭、金融中介和生产企业。本文研究框架是五部门分析,即政府、家庭、金融中介、生产企业(国有企业)和金融市场(特别是股权市场)。 运作机理如图1。加入股权市场是因为本文考虑了经济与金融改革过程中的资源获得和风险社会化问题。附图{图}图1 金融控制与风险化解的动态组合机理五、对本研究框架的进一步说明及上述模型可能的意义1.要准确分析金融控制和风险化解的总体效率如何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没有一个可供比较的基准。一个采用客观上能够确认的发展政策的政府可能会比另外一个采用同样发展政策的政府取得更好的绩效,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发展政策是最佳的。更何况不存在一个一致的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发展政策,因此,不可能用一个严格的基准来比较发展政策的绩效。如果某一阶段的发展政策能够持续地取得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并把风险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水平之下,该发展政策可能就是在某种发展条件下的优化政策。尽管难以对金融控制与风险化解之间组合的总体绩效作精确的检测,但可以借鉴一些基本模型,并作变量改造来检测某种发展政策与经济增长或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2.从实际观察来看,金融控制与风险化解之间不同的组合至少是这一阶段政府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动态的特征。这种政策未来的前景如何,主要要看这种政策所致的交易行为所产生的总体风险情况,如果风险可控或可以忍受,并且这种政策可望实现改革目标,基本的政策会延续。如果风险难以控制或超出可忍受水平,就需要调整这种金融控制政策,让更多的“控制”领域以外的主体来参与这种风险交易,达到风险化解或降低的目的,这实质上又是何种投资主体参与这种风险交易的问题。风险社会化是一个趋势,关键在于这一趋势是如何演进的。因此,把握中国金融控制与风险化解之间不同的组合的特征,以风险形态来推测化解这种风险形态的手段,也许可以用来预测某些重大的金融创新。3.从中国的实际来看,单纯以金融自由化为标准没有意义。因为“从长期来看,我们都将死去”。而单纯实行金融抑制政策或金融约束政策不符合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和风险社会化。更重要的意义也许在于过程,而过程就是动态性。金融控制与风险化解之间的不同组合也许可以作为对这种动态性的抽象。这一抽象能否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论证。这一框架对制定政策的含义在于:它不同于金融自由化所倡导的政策建议,也不同于金融约束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它所揭示的政策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在这样一个阶段,任何重大的政策出台要依据政府或管理者对社会、改革风险形态、风险程度的认识,并受制于经济增长目标。随着各种社会投资主体地位的相对变化,这种动态组合政策的效用也会发生变化,甚至会不再被采用。从目前来看,应该说中国转轨时期的金融控制缓和了国有银行和企业的资金关系,在让国有银行继续成为大中型国有企业主要债权人的同时,争取到了体制内部(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化解风险的时间。在实行金融控制的时期内,中国在财政收入下降的同时保持了实际金融资产的增加和经济增长。依据本文的初步分析,金融控制与风险化解的优化组合也许是这种良好结果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本文的分析存在某些合理性的话,对麦金农之谜来说,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的案例或许是一个特殊的,但又是一个长期的例外。【责任编辑】石村 【校 对 者】子璇 【参考文献】 樊纲,1999:《论“国家综合负债――兼论如何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经济研究》,第5期,pp11―17。黄达,1999:《冷静思考经济紧缩带来的启示,重新审视我们对待经济、金融问题的思路》,《财贸经济》,第8期,pp3―8。胡继之,1999:《中国股市的演进与制度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胡祖六,1998:《银行问题与亚洲金融危机》,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术论文。楼继伟,吴晓灵,谢平,1995:《转轨经济中的中国金融改革――楼继伟,吴晓灵,谢平新春对谈》,《改革》,第2期。罗纳德.I.麦金农,1997 :《经济市场化的秩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唐寿宁,1999:《个人选择与投资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谈儒勇,2000:《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托马斯.赫尔曼,凯文.穆尔多克,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载青木昌彦等主编《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译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吴敬链,1997:《我国金融市场形成的两个问题:金融抑制与经济气泡》,《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王跃生,1999:《金融压抑与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企业融资制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1期。谢平,1996:《中国金融制度的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易纲,1996,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其政策含义,《经济研究》,第12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1998a :《国有企业债务重组与银行资产保全》,经济科学出版社。周业安,1999:《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2期。张杰,1997:《中国的货币化进程,金融控制及改革困境》,《经济研究》,第8期。――1998:《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Anthony M.Santomero,1995,"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TheWhys and Hows",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 & Instruments,no.5,pp1―14.Cevdet Denizer,Raj M.Desai,and Nikolay Gueorguiev, 1998,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press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cs,WB,Workingpaper,no.2030.Fry, Maxwell J. , 1995, Money, Interest and Banking inEconomic Development,second editi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Press.Xiaonian Xu and Yan Wang, 1997, "Ownership Structure,Corporate Governance,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The Case ofChinese Stock Companies",WB,Workingpaper,no.1794.
|
[
"Electronics",
"Space",
"Military",
"Economy",
"History"
] |
Economy
|
【 文献号 】1-748 【原文出处】上海党史研究 【原刊期号】199601 【原刊页号】24-26 【分 类 号】K4 【分 类 名】中国现代史 【 作 者 】罗青长 【复印期号】199604 【 标 题 】潘汉年冤案的历史教训 【 正 文 】 潘汉年是我们情报战线曾作过杰出贡献的优秀战士、领导人,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前辈。潘汉年冤案的发生,是我党的历史悲剧。对此应当历史地分析,同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建国初期,党内发生了高岗、饶漱石反党分裂活动的严重事件。这件事对毛主席震动很大。过去毛主席是很信任高岗的。毛主席对陕北党组织评价很高,说陕北是我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由于陕北根据地创始人刘志丹与谢子长早已牺牲,高岗贪天功为己有,居功自傲,个人野心膨胀,建国后背着中央、背着毛主席想依靠苏联在东北搞独立王国。毛主席对此非常恼火。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揭发批判高、 饶分裂党的罪恶活动,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要求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提高维护党的团结的自觉性。但高岗拒绝党的教育,于1954年8月自杀,自绝于党和人民。1955年3月21日至31日的全国党代表会议,讨论了关于高、饶反党联盟的报告,开除了高、饶的党籍。在讨论中,一些曾受过高、饶影响,或是和高、饶有过某些牵连的人,先后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同时交代了自己的一些问题。毛主席对此表示充分肯定,并说,高级干部本人历史上如有什么问题没有交代的,都应当主动向中央讲清楚;会上没有来得及讲的,或是不能在会上讲的,会后还可以再想一想,写成材料;现在把问题讲清楚,我们一律采取欢迎的态度;尤其是里通外国的问题,都得向党交代,否则罪加三等。当时党内政治气氛很紧张。在这个背景下,潘汉年向华东组组长陈毅谈了1943年被李士群、胡均鹤挟持去见汪精卫的经过,并且将写好的材料托陈毅转交中央。陈毅感到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就直接将材料转送毛主席,毛主席大笔一挥,批示“此人从此不能信用”。另一方面,当时在审查饶漱石时,发现上海市公安局在开展对敌斗争中存在一些问题,不仅同饶漱石直接有关,而且同潘汉年有牵连。而此时,我们国家内部肃反工作刚刚开始,由于潘汉年过去长期从事对敌隐蔽斗争,经历复杂;又是党的高级干部。这两件事就成了被怀疑为“内奸”的起因。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潘汉年就被逮捕,由政法机关审理。这并不是哪个人的事情。有的人不了解情况,怀疑与江青、康生等人有关,其实并不是那样。当时江青根本没那个地位。至于康生,他当时并不在中央,是山东分局书记,1957年才调回中央。江、康插手潘案也是以后的事。所以发生潘案的直接原因还是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其实,过去毛主席是很赞赏潘汉年的,30年代潘汉年同福建十九路军和广东陈济棠以及同南京国民党的谈判,毛主席都是参与领导或直接领导的。延安时期潘汉年发回的电报,毛主席都看过。潘汉年做的几项重要工作,如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等情报,策反敌伪工作,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等,中央都知道。毛主席多次称赞上海的情报工作。“七大”时,毛主席曾经表扬过上海的地下工作,对刘晓、潘汉年都称赞过。进北平后,中央在考虑开展外交工作时曾议论要潘汉年担任驻英国大使。可见中央过去对潘汉年很信任。因此,主要是当时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造成了这个冤案。潘案发生后,反映很多,说情报部门出了个内奸、反革命,对情报部门的同志压力很大。当时情报部、公安部和监察部正分别在北京召开全国会议。有一次,三个会议在公安部大礼堂联合召开大会,周总理到会讲话。他首先谈了要依靠人民,依靠群众。他说,你们三个部门分工不同,但基本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同敌人、同坏人作斗争。要相信绝大多数的人,党内绝大多数党员是好人,坏人是极少数。无论公安也好,情报、监察也好,一定要相信绝大多数的人是好人。要依靠绝大多数好人同极少数坏人作斗争,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他又谈到潘汉年案件,周总理要大家不要紧张,说,潘汉年的事情,你们紧张什么?我同潘汉年交往的历史最长,关系最深,我都不紧张,你们紧张什么?当时周总理也只能讲到这个程度,主要是要稳定大家的情绪。当时我兼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我报告潘汉年从1939年到1948年的来往电报都在,许多事情中央都知道。周总理要我告诉李克农,组织一个小组,查一下解放前潘汉年和中央来往文电的有关档案,搞一个审查报告。这个小组的成员有总理办公室秘书许明,公安部12局局长狄飞,我任组长。我们三个人检查了1939年3月到1948年8月潘汉年与中央来往电报和有关记录文件,按年月日排列,潘汉年怎么报告的,中央如何指示的,搞了3个月。根据档案材料,当时潘汉年所做的工作, 如打入日寇内部,利用李士群等,中央都是知道的,档案中都有记载。而且当时采取革命的两面政策,中央也有指示,是完全允许的。中央对他的工作也都是肯定的。经过审查,由李克农出面于1955年4月29 日向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写了正式报告。报告列了7个疑点,建议中央进一步审查。这几个疑点问题,后来都完全弄清楚了。当时提这几个问题,实际上是陪衬,因为既然是审查,当然不能不提疑点。接着,报告提出了有力的五大反证:(一)是中央一再有打入敌伪组织,利用汉奸、叛徒、特务进行情报工作的指示。(二)潘利用袁殊、胡均鹤、李士群,利用日本驻港副领事刻户根木和小泉都有正式报告。(三)潘汉年提供了决策情报:(1 )关于德国进攻苏联时间的准确情报,他在1941年6月13日报告说苏德战争一触即发, 延安于6 月20日收到。(2)苏德战争爆发后,日军究竟是南进还是北进的情报。 (3)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情报。这是当时延安,毛主席、 党中央都是极为关注的问题,是起了决策作用的战略情报,得到了中央的好评。(四)组织机密一直未被泄露,直到上海解放。如关于上海武装起义的事。日本投降后,中央曾一度决定要搞武装暴动,解放上海。当时上海党组织反映可以干。毛主席开始也同意这个决定。但两天后,心里感到不踏实,就召集会议,提出重新考虑。他说,上海工作不错,里应外合,可以占领上海。但占领以后怎么办?根据当时情况,上海周围只有部分地方武装,新四军主力来不了,即使占领了上海,以后还得退出。大革命时期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也占领了上海,但蒋介石一来又失败了。毛主席说服大家立即发电报给上海,停止武装起义。这个决定,正是毛主席的伟大之处。潘汉年当时是上海行动委员会主要领导人之一,这件事前前后后潘汉年都是知道的,而国民党一点也不知道。如果消息泄漏出去,我们上海的党组织还不是被一网打尽?潘汉年经管好几部秘密电台,知道许多机密,但都未出事,怎么能说他是内奸呢?至于说上海“二六”轰炸是他利用国民党的秘密潜伏电台提供的情报,陈云说,那是连起码的常识都不顾了,国民党在上海统治那么多年,连杨树浦发电厂在哪儿不清楚,还用你给他指目标啊!(五)潘所属的重要关系,当时还正在起着绝密的现实作用,是毛主席、周总理所知道的。李克农的报告,有理有据,十分有力,结论是潘汉年虽然有疑点,但根据大量档案反映的事实,请中央予以重视,慎重考虑潘汉年问题。但在当时情况下,“左”风越来越盛,这个实事求是的报告并未引起中央的重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建议重新复查潘案时,这个报告才发挥了作用,成为为潘汉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重要依据。中纪委领导同志说,李克农当时写出这样的报告是冒风险的,是很不容易的。潘汉年得以平反,陈云登高一呼起了重要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大批冤假错案被平反,潘汉年一案的复查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中纪委对潘案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当时任中纪委书记的陈云对此十分重视,亲自调阅了有关材料。陈云说,当时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代表和主管同国民党接触的有三个人:王明、康生和我,如今只剩我一个了。我再不说话,没有人知道了。陈云还说,我要开刀动手术,结果如何不知道,我相信潘汉年必将平反。当时党内有人也有不同看法,认为别人都可以平反,但潘汉年不能平反,主要就是抓住潘汉年见汪精卫的事。其实中央早在1935年就有打进去,拉出来,实行革命的两面政策的决定。潘汉年利用汪伪关系开展工作,都向中央请示或汇报过。见汪精卫是在李士群、胡均鹤突然挟持下发生的,当时已无法请示。这次会见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东西,潘汉年所说的也仅是应付之词,以后也并没有进一步的接触。会见后我党在政治上,组织上没有受到任何损害。当然,由于许多原因,他长期没有能向中央讲清楚,有过错。经过认真、细致的复查,中央于1982年8 月正式发出文件,为潘汉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潘汉年冤案,是一个历史悲剧,是沉痛的教训。邓小平说过,党的历史上犯过右的错误,也犯过“左”的错误,但“左”的错误对党的危害更大。后一代人可能不大体会邓小平这一讲话的意义。其实这不是随便说说的,潘汉年冤案就是一例。我们都是有亲身体会的。(责任编辑 唐mín@①红)*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日加文,上下结构
|
[
"Economy",
"Sports",
"Energy",
"Enviornment",
"Education",
"Medical",
"History",
"Art",
"Law",
"Computer",
"Military",
"Communication",
"Philosophy",
"Electronics",
"Mine",
"Space",
"Agriculture",
"Transport",
"Literature",
"Politics"
] |
History
|
【 文献号 】1-3169 【原文出处】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武汉 【原刊期号】199703 【原刊页号】60-63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 作 者 】宋德勇/李郁 【复印期号】199710 【 标 题 】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 正 文 】 提 要 可持续农业不等于生态农业,“绿色革命”不是真正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困境。发展中国家必须控制人口,加大技术投入,充分发挥现有科学技术的作用。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家作 者 宋德勇,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李郁,鄂州大学经管系讲师。* * *一、什么是可持续农业“可持续的农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什么样的农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呢?有人认为“绿色革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世界银行的许多专家,竟然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简单地解释为保持农业生产的增长。可持续发展(SD)是这样一种发展:满足现在需要,而不损害未来人类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那么可持续的农业应该是采取不会耗尽资源或损害环境的耕作方式,就是要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在生态环境可接受的条件下来满足现在对食品和纤维需求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可持续的农业与环境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一种长远的、全面的农业发展战略体系,其目的在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长期的、稳定的、全面的发展。可持续的农业,不等于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以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为主要特点,依靠科学轮作、田间科学管理、选育良种、施用有机肥和生物除虫剂来发展农业生产。可持续农业的内涵要大于生态农业,它是在更大规模上、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对生态农业的丰富和发展。生态农业只是可持续农业的一种生产方法。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关系到全社会、全人类农业战略体系。“绿色革命”并不是真正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绿色革命”是发展机械农业和生物农业,在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同时,主要通过大量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如采用基因工程培育良种、大量增施化肥、农药等,以增加产量。“绿色革命”使得主要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缓解了因人口增长造成的粮食危机及其它威胁,但是,它很少顾及农业资源和环境自身的变化规律,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了严重后果,土壤盐碱化和污染显然是有悖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可持续的农业应该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能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需要,同时必须提高和保护农业生产赖以维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换句话说,必须保持农业生产的持久的经济活力,农产品的增加不应以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质量的下降为代价。二、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首先是人地矛盾,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据世界粮食组织预测,未来30年里世界人口将年增1亿,2030年增加到87亿人,这么多人口,要维持今天的营养水平,世界粮食生产必须增加75%。而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质破坏,大量耕地丧失,而且降低了良田的增长率,估计到2000年由于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破坏作用,地球约失去2.75亿公顷(占地球总耕地面积18%)耕地。另外,据资料记载,由于降水量减少,以及过度耕作、过度放牧引起对地力的破坏,致使地球上每年有1200万公顷土地失去地力,逐渐变为沙漠[1]。人口以每年1亿的速度增长,而耕地以每年12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使得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其次,水源的污染和枯竭,也成为全球性的灾害。由于世界气候的变化以及城市用水和农业灌溉滥用水源,造成许多水源枯竭、河流干涸、水位下降、湖泊缩小,有的水源甚至遭到严重污染。供水的短缺,意味着粮食的减产,而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将受到限制。水源遭污染,会带来各种疫病及其它灾难。第三,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日益加速的工业化、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以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耗,都加剧了环境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环境污染首先来自于工业化过程。实现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而工业化意味着基本消费品生产以及伴随的工业材料和设施(钢铁、纸张、化工品、建筑材料)的大量增加,必然带来大量的工业有害物、废物,这就必然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大量消耗。其中大量排放的有害物质使农业水资源受到污染,农作物被毒化,农业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巨大的有毒或有害的废物,造成难以净化和降解的严重环境问题,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损害生态平衡。具体说来,工业污染包括:(1)燃料的燃烧,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2)工业用水量大,排污水量80%以上来自工业;(3)工业生产工艺过程产生的有害物,如二氧化碳、氟化氢、氨、铜、放射物等污染物质。而且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发展导致人口高度集中城市而增加大量的生活排泄物。这些工业污染物投入环境,远远超过了自然的降解和净化能力。这些污染物最终都会对土地、空气和水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毒化空气、水和土地,这必然影响到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另一方面,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带来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中国家要不断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和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材料)的需求,在耕地面积有限甚至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供需缺口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发展中国家政府经常补贴农业化学,印度尼西亚的经验说明这也能够导致环境破坏。印尼被认为是近期农业成功的典范,从1968年到1984年,谷物生产年均增长5%,到1985年,这个过去的世界上最大粮食进口国已开始出口粮食。然而,据估计,这一时期约一半的产量增长要归功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补贴(鼓励更多地使用化学药品)。对广泛使用的杀虫剂,农民只付了10~20%的费用。而化学药品的高使用率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毒化水源,形成竭色区域,等等,结果,印度尼西亚1986年谷物庄稼遭到严重毁坏。面对谷物生产上的巨大损失,印尼政府不得不禁止57种化学药品的使用,只同意4种化学药品可以出售给农民。[2]最后,发展中国家的污染还来自于某些发达国家的生产转移。如美国已对工厂的污染采取控制,象铜的冶炼,生产已转移到没有管制的国家,煤和铜的熔炼产生的硫的排放量在美国减少,但在其他地区却增加了,总的世界排放量以幂指数增长。农业和非农业部门也可能出现同样的转移过程,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污染程度日益加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各种困难,但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更大。人口的急增、耕地的日益减少、资金的紧张、技术的相对落后、工业化对农业的依赖,等等因素使得发展中国家农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三、发达国家持续农业的主要措施持续农业基本要求是:提高整个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系统内效率,尽量减少浪费和污染;在利用自然资源和投入过程中,充分挖掘潜力,尽量减少风险;促进生产和生产后系统的多样化和农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民转向持续农业生产模式的关键在于应用系统工程方式。持续农业不只是简单地减少化学物的施用量,实质上,它是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模式,它囊括许多传统农业耕种技术和现代科技进步成果,其中包括最佳管理模式,而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持续农业将整个农场作为一个综合的系统来看待。目前,发达国家持续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1.作物自然耕作法所谓作物自然耕作法就是不依赖化学物质,而靠土壤自身的作用来培育作物的农业生产方法。它利用农业生态关系,帮助农田清除杂草,帮助农作物抵抗病虫害,并通过大自然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向农作物提供所需的养分。目前,发达国家采取的技术主要有两种:(1)农作物轮作法;(2)农物业生产综合经营法。实践证明,通过轮作,种完一茬根瘤菌作物后再种粮食作物,其产量通常比连续种植粮食作物的产量高10%至20%。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农场采用农牧业综合经营法,禁用化肥和杀虫剂15年,但农场玉米产量比当地农场平均产量高30%,大豆产量高40%。2.保护性耕作法土地翻耕分常规性翻耕和保护性翻耕两种。保护性翻耕方式同常规方式比较起来,优点在于通过残茎削减径流的功能,减轻侵蚀,阻止水流,增加水分的入渗能力;节省人力和能源,提高土壤肥力等。如采取免耕法种植玉米、高梁、大豆,能使中等坡度上的土壤流失量降低90%。3.病虫害综合防治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密切监视虫口密度,将化学农药的使用与生物防治以及新的耕种技术等非化学手段配合起来,使害虫口密度降低而不致发生严重灾害,并最大限度地减轻对其他物种特别是有益生物的损害。美国从70年代起开始应用综合防治技术,进入80年代,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已从主要用于大田作物扩大应用于蔬菜和水果方面。1990年,伊得诺伊大学对该州中部201户农场所作调查表明,化肥和农药的低投入、对增加农民实际收入,的确起不小的作用。[3]瑞典等国的生态农业,日本的“生物工厂”也是效果良好,既能提高农业收入,又可减轻污染,保护资源。四、发展中国家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危机主要是耕地日益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的大量消耗难以为继。发达国家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是:作物自然耕作法,保持性耕作法,病虫害综合治理。生态农业是其持续农业的重要生产方法。这些生产方法的重要特征是:1.要求较高水平的科学技术,象病虫害综合防治,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2.要求更高的投入,除了运用先进技术外,还有固定资产的投入,象农业机械,其他相应的设施,都需要比常规农业生产方法更多的投入。3.这些措施大多是节约劳动力而多用耕地,对耕地的使用比较宽松,适合于大面积的农场式规模经营。发达国家持续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的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从以上特点来看,人地矛盾大、耕地使用十分紧张、资金短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采取以上措施显然困难重重,至少从短期看,这些措施是难以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委员会提出的持续农业的三个基本目标分别是实现粮食安全,根除农村贫困现象,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发达国家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针对第三个目标的,前两个目标,发达国家已基本上解决。而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讲,还远远没有解决粮食安全和农村的贫困两个问题。“现在第三世界吃不饱饭的人有8.4亿多”,“在撒哈拉南部有43%的人在挨饿,人数为2亿。”[4]还有成千上万的农村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显然,在还有不少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农村贫困现象还未根除的情况下,要求发展中国家象发达国家一样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主要目标,采取发达国家所采取的那些措施来实现农业持续发展,显然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也是难以做到的。当然,三个目标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第三个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前两个目标的达到,但是在耕地有限,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加上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具体操作中,前两个目标与后一个目标可能就会有冲突。在生存问题还未解决时,更长期的持续发展就必然被放在次要地位了。环境保护的需求是与收入相关的,低收入国家将把满足基础需要的短期投资放在优先地位,而不是关注环境保护的长期投资。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特别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资源的日益枯竭。根本出路只有依靠技术进步。要缓解人地矛盾,必须开发新领域,研究新技术控制土壤盐碱化、沙漠化,保持土壤肥力,为此,需要海洋开发技术,通过海水养殖业使海洋成为人类未来食物的重要生产场地;通过空间技术发展“宇宙农业”;更重要的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从根本上改造农业部门,培育新品种,提高光合使用效率,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发展中国家为适应人口日益膨胀的形势,必须增加粮食生产,同时要保护资源和环境。要解决粮食问题,只能依靠新技术,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也只有依靠技术进步,尤其是有关各种植物的生物技术,开发新的资源植物。发展中国家要把农业可持续发展放在有关生存问题的战略高度认真对待,必须深入研究解决粮食短缺、根除农村贫困、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战略方针、战略部署和措施。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全体人民的教育和知识水平,以减轻人口压力和迎接未来高新技术的挑战。2.必须加大对农业技术研究的投入。政府要组织和支持农业技术研究。制定研究计划和纲要,组织人力、提供经费,提供必要条件。从技术进步的方面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技术,必须是节用土地,多用劳动,精耕细作提高产量,同时尽量少消耗农药和化肥,将农药使用减到最低限度。3.充分发挥高新技术的效果,必须抓好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尽量利用和推广已有的现代技术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农业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还很低,应该千方百计挖掘技术进步的潜力。4.通过立法等手段保护环境,包括利用生态技术。5.开拓农业新领域,发展“海洋农业”、“沙漠农业”、“植物工厂”。开发新的植物种质资源,把牧草通过反刍动物转化成肉食。等等。6.开发新食品新能源。总之,发展中国家农业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引进和消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充分发挥现有的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同时,必须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注释】 [1]《世界经济年鉴199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News Releae,Indonesia Backs Benificral Insects(Los Banos,Philippinies,January,1987)[3]中国农业科学院编著《当代世界农业》,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4]德国《世界报》11月8日文章《联合国粮农组织呼唤世界良知》,载《参考消息》1996年11月11日。责任编辑 邱玲
|
[
"History",
"Electronics",
"Agriculture",
"Literature",
"Politics"
] |
Agriculture
|
【 文献号 】1-6629 【原文出处】中国农史 【原刊地名】南京 【原刊期号】199601 【原刊页号】1-14 【分 类 号】F7 【分 类 名】经济史 【 作 者 】李伯重 【复印期号】199604 【 标 题 】“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 ――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五【 正 文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人耕十亩”是明清人对当时江南普通农户经营规模的一个大概估计。本文通过对明清江南耕地与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宏观分析和对近代江南农户耕田数量的考察,指出“人耕十亩”这一农户经营规模的标准模式,确实存在于明清江南,但在时空分布上却很不均衡。只是到了清代,它才成为占压倒性地位的普通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与普及,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其中农民耕作能力的变化、农家妇女脱离大田农作的增加和农民阶级的“中农化”作用尤为重要,而过去所强调的人地比例的变化,相比之下反而是次要的因素。** *“人耕十亩”,是明清人对当时江南农民耕种田地一般数量的一个大概估计,用现代的语汇来说,就是他们对当时农民的普通经营规模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通常以单个的小农家庭为经营单位,一个农场就是一个农民家庭所耕种的田地。从明清江南的情况来看,一个普通的小农家庭,一般仅包括一对夫妇及其未成年的子女和丧失了劳动力的父母,总人口约在五口上下(即所谓的“五口之家”)〔1〕。 其中主要的农业劳动力,就是这个家庭中的丈夫和妻子。因此,一般而言,一个农户的经营规模(即一个家庭农场的规模),也主要指的是一对成年劳动力的所耕种的田地的数量。虽然农民的经营规模问题是农业经济史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奇怪的是,在过去关于江南农业经济史的研究中,尽管许多著作都涉及这个问题(例如,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或倾向于认为:明清江南农民经营规模狭小,有的学者甚至将经营规模狭小视为明清江南农业停滞的主要原因),但是专门讨论的论著却不多。就史籍中所说的“人耕十亩”而言,不少学者相信这是明清江南农民的普通经营规模的写照,但是他们大多只是将史籍中的成说加以引用,并未对此说可靠与否的问题进行论证。晚近比较流行的看法,以“人地比例关系决定农业经营规模”作为立论基础,即认为人口增加快,耕地增加慢,人均耕地减少,农民的平均经营规模就必定要下降。早在明代以前,江南就已是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自明末以来,直至太平天国前夕,江南社会长期安定,人口数量有很大增加,而耕地数量则几乎没有多少变化。因此,许多学者都相信:至少是从明代后期以来,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就一直在缩减。所谓“人耕十亩”之说,只不过是泛泛之言而已,并无任何实际意义。此说确有相当的道理,然而迄今为止,我们也尚未见到持此见解的学者,对明清江南农民经营规模问题做出深入的专门研究。因此,尽管上述两种看法出入颇大,但实际上仍然还都只是未经证实的假设而已。对于这两种看法,我们的意见是:由于地权和劳力、财力不均,即使是在同一时期和同一地区,各个农户之间在经营规模上也有颇大区别。因此之故,在史籍中关于农民经营规模的具体记述很多而且出入很大。如果依靠这类记述来对某时某地农民的一般经营规模作判断,结论自然会千差万别。更何况由于明清江南人口增加颇多而耕地总数变化很小,人均耕地确实不断下降,所以倘若“人耕十亩”之说成立于明代后期,就肯定不能成立于清代中期;反之亦然。因此,仅凭明清江南有一些“人耕十亩”的说法就断言情况如此,确是难以服人的。然而,我们也认为:这种以“人耕十亩”为标准模式的农民经营规模,在明清江南是确实存在的。否则,此说频频出现于这个时期,又应作何解释呢?因此,我们认为: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对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而不是笼统地断言“人耕十亩”之说是对还是错。在本文中,我们拟依次讨论以下问题:首先,从宏观的分析入手,探讨“人耕十亩”这种农民经营规模的标准模式是否可能存在;其次,从生产能力的角度,来分析决定这种经营规模模式的主要因素到底是什么;再次,因为这种经营规模的标准模式的出现与普及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还应对这种经营规模模式的分布作一时空分析。一作为一种对明清江南农民经营规模的标准模式的形象化描述,“人耕十亩”之说是否能够成立,关键不在于从史籍中能够找到多少条支持此说的记载(因为在史籍中同样也可以找到许多否定此说的记载),而在于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明清江南人口与耕地的变化,然后根据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判断这种经营规模是否可能存在。这种宏观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只会是一个平均数,而且肯定会与各种具体情况下的农户耕田数有所出入,但是这个平均数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判断的参照系。很明显,如果史籍中的有关说法与此平均数出入过大,那么就很难相信这些说法能够成立。因此,这个分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应当是很有帮助的。下面,我们就对明清江南的人口、耕地及农业中的人均耕地问题作一扼要分析,得出结果后,再用近代的调查结果进行旁证。(一)一般认为:人口数量是决定农民经营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严格地说,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真正对农民经营规模起作用的,只是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因此人口与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只是涉及农业劳动力的问题。自明代后期以来,江南人口确有相当的增长,但我们要指出的是:首先,这个增长的幅度并不像许多学者所想象的那么大;其次,江南城镇人口增长比农村快,因此农村人口增长速度低于总的人口增长速度;再次,由于农村妇女日益脱离大田农作而转向手工业,所以农业中劳动力的增长慢于农村人口的增长。总而言之,相对于明清中国人口的变化而言,这一时期江南农业劳动力的增长是相当缓慢的。下面,我们对上述情况作一简要讨论。1.关于明清江南人口变化的问题,我已有专文讨论〔2〕。 在该文中,我指出:在明代江南人口最多的时期(1620年前后),江南总人口大约为2000万左右。由于有效的人口控制, 使得人口年均成长率仅在3‰左右,所以到了太平天国战争前夕的1850年, 江南的人口才达到3600万上下。因此,较之同时期或近代中国总人口的增长情况而言, 江南并未出现“人口暴增”或“人口爆炸”。2.众所周知,在明清时期,江南的城市化有重大进展。但令人遗憾的是有关人口城市化的数量资料却很匮乏,因此迄今为止,学者们只能根据不同资料和分析方法作出一些大致的估计。其中,饶济凡(Gilbert rozman)估计清初江苏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3〕, 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估计1843年“长江下游经济巨区”中330 个“中心地”(Central place)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7.4%〔4〕。 但刘石吉和刘翠溶都已指出这些估计太过于低〔5〕, 而且饶氏所说的江苏与施氏所说的“长江下游经济巨区”的地域范围,都远大于本文所说的江南。那两个地区的城市水平,也无疑比本文中所说的江南要低得多。因此他们的估数,对于江南来说,肯定都太过偏低。 徐新吾先生估计1860年松江府“非农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约为15%。〔6 〕但是我们知道,当时江南正处于太平天国战争后期,人口损失极大,城镇人口尤然。另外,在19世纪后期近代上海兴起以前,松江府没有像苏、杭、宁这样的大城市,其城市化水平在江南八府中只能算是一般。因此在战前繁荣的1850年,江南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肯定要比1860年松江“非农人口”所占的比重更高。然而,正因为松江府没有大城市,所以对于江南大多数府来说,松江的城市化水平,可能比有大城市的苏、杭、宁三府的情况更具代表性。如果我们从低估计,认为1850年除去苏、杭、宁三大城市外的整个江南地区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仅为1860年松江府的水平(15%),然后再加上三大城市的人口(约占江南总人口的5 %),那么江南城镇人口的比重应当在20%左右。这个估数和刘石吉所作的估数一致(见刘石吉1978),我们认为应当是可以接受的。明代后期的城市化水平,未见有人作出估计。李中清根据施坚雅和刘翠溶的有关研究,估计1700年全中国的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5―10%,而江南的比重二倍于此〔7〕。他们所说的“江南”, 地域范围都大于本文中的江南,城市化的水平肯定也较本文中的江南为低。不过,鉴于没有更可靠的数字可资校正,所以我们仍然采用李中清的估计。取其中数,全国的平均数约为7.5%,而江南的相应比重约为15%。据此, 我们可知1620年和1850年江南的农村人口所占有的比重, 分别大约为85 %和80%,即1700万和2900万。3.农村人口并不是全部都从事农业生产。虽然史料中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字,但是从明清时期的一些记载来看,江南农村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的比重相当大。例如嘉靖后期何良俊说:“自四五十年来,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昔日乡官家人亦不甚多,今去农而为乡官家人者,已十倍于前矣;昔日官府之人有限,今去农而蚕食于官府者,已五倍于前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8〕。 康熙时靳辅也说务农者仅占百姓的十分之五〔9〕。道光时林则徐明确指出:在江南东部, “男妇纺织为生者十居五六”〔10〕。同时代的湖州南浔镇,据温丰所说,“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11〕。 这些估计可能有所夸大,但是明代后期以来江南农村非农人口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而且不断增加,则是可以肯定的。据1930年代的调查,江南农村中不从事农业的家庭约占总户数的10%〔12〕。而在1940年代初,据满铁调查,江苏南部农村无地可耕的居民也占同样的比例〔13〕。由于此时江南农村手工业已衰落,所以这个数字肯定大大低于明代后期和清代中期的相应比重。这里,我们仍然沿用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比例,假定明清江南农村不从事农业的家庭占农村总户数的10%,应当说是一个很保守的估计。按一家五口计〔14〕,1620年前后江南从事农业的农村家庭(即农户)数量,大约为310万户,而1850年则为530万户。以每户有两个成年劳动力(即农夫与农妇)计,1620年共有劳力620万人,1850年则有1060万人。(二)江南耕地的变化,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变化。关于这些的变化,我已作过讨论〔15〕这里集中分析数量方面的一些问题。在1950年代以前江南所有的耕地数字中,以洪武26年和万历9 年两次调查所得的数字最为可靠。但是这两个数字相比,前者却又比后者高不少。那么,到底哪一个更为可靠呢?很明显,要判断哪一个数字更为准确,首先应了解造成两个数字之间差别的主要原因到底何在。我们认为:这个原因,主要在于这两次调查对“耕地”所定的标准不同,而非调查本身的问题所致。依照滨岛敦俊的看法,明代江南的土地开发,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十五世纪中期以前,是“外延式开发”,即以扩大农田面积为主要目的的开发;而在此以后,直至明末,则为“内涵式开发”,重点是改良农田品质,提高耕地的利用率。〔16〕在前一阶段,主要采用“圩田”(或“围田”)的手段,将大片低洼土地用堤岸圈围起来,建成农田。明初圩围范围甚大,例如宣德时的苏州府,一圩“多则六七千亩,少则三四千亩”〔17〕。在这种大圩之内,包含着不少荒地、沼泽、池塘。但因为朝廷(特别是明太祖本人)假定所有未耕地,在将来某个时候都会被开垦为农田的缘故,在作田亩统计时,整个圩通被视为耕地,因此使得田亩统计数高于实有耕地数。到了后一阶段,目标是农田改良,所用的主要方法是“分圩”(即将大圩分为小圩)。在“分圩”的过程中,同时也消除大圩的“内部边疆”(internal frontier 即将原来大圩内存在的大量荒地改造为田),并实行“干田化”,改造低湿耕地。因此,尽管“分圩”时修筑圩岸和开挖沟渠,可能也要占用一些耕地,不过总的来说,这些被占用的耕地数量不会太大。因此,较之洪武时的情况,万历时的实际耕地数量可能有相当增加。但是,与洪武调查不同,万历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使田赋负担更为符合实际情况,所以丈量出来的是实际的耕地数字。因此,尽管万历时的实际耕地数字可能比洪武时增加了,但统计数字却有下降,这是可以理解的。又,江南土地的“外延式开发”在万历之前已结束,所以万历清丈之后,耕地实际数字纵有变化,其幅度也不会很大。正因如此,清代江南官方耕地数字也基本上是沿用万历数字。我们也因此而采用万历九年前后的统计数字,作为整个明清时期的耕地数。据万历《大明会典》卷15中苏、松、常、镇、宁五府和康熙《浙江通志》卷17中杭、嘉、湖三府的万历清丈数字,江南农田总数大约为4500万亩。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就把这个数字作为明清江南的耕地总数。(三)根据以上人口与耕地数字,我们即可求得明清两代人口最多时期的农户平均耕地数:在1620年前后大约是每户(即一个家庭农场)平均有耕地14.5亩,而1850年时则是每户约耕8.5亩。 以“户耕十亩”为标准来看,前者比这个标准多出45%,而后者则仅只少了15%。换言之,后者与此标准十分接近。因此,就清代中期的情况而言,“户耕十亩”之说是可以大致成立的。而在清代前期,由于农户数比1850年数少,户均耕地更接近于10亩,因此此说之能成立,更无疑问。然而,从明末情况来看,由于差距颇大,此说较难成立。至于在明代前中期,由于农户数明显少于1620年数,户均耕地数当然更应当大大超过10亩的标准。虽然人口与耕地数字失实,难以深究明代前中期江南的农民经营规模究竟有多大,但一些零星的数量记载来看,显然普遍大大超过10亩。例如,如果按洪武二十六年户数与田地数,苏州府户均耕地为20亩,常州府为52亩;而按万历六年户数与耕地数,则苏州府户均耕地为15亩,常州府为25亩。〔18〕如果除去各种非农业人口,那么一个农户平均耕地数还应更多。因此在江南,“人耕十亩”之说不适用于明代大部分时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此说只是到了明末才开始出现于个别地区,而到了清代中期,已普遍于各地。这一点,与我们上面对农户户均耕田数所作宏观分析得到的结果是相互吻合的。(四)从人地比例(严格地说,是农业劳动力与耕地的比例)来看,在清代前中期的江南,“人耕十亩”的经营规模的普遍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是由于缺乏实际调查资料,尚难确知这种经营规模是否真的存在。因此,我们不得不借助于近代的调查,来进行推断。然而,在运用近代调查资料时,首先应当注意到:由于江南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破坏和人口损失,许多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近代调查反映出的情况,与清代前中期的情况肯定有所不同。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近代调查所涉及的时间去清未远,较之清代中期,近代江南农业和农村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从近代调查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过去的轮廓。而近代调查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又恰恰证明了“人耕十亩”之说,确实是成立的。1.据《江苏省农业调查录》第99―104 页中的有关数字计算(将各乡作算术平均),1920年代初,在原松江府、太仓州属各县及原苏州府属嘉定县农村,不同经营规模的农户(耕户)的百分比分别为:县别 调查乡数 1-5亩 5-15亩 15-20亩上海 7 29% 61% 9%奉贤 6 2% 44% 51%南汇 7 6% 40% 48%川沙 4 14% 58% 26%太仓 6 16% 47% 35%宝山 5 41% 42% 15%松江 7 7% 37% 54%青浦 5 30% 50% 15%金山 5 5% 34% 55%嘉定 8 14% 50% 33%崇明 9 48% 35% 13%由于不知道每个耕户内有劳力几个,是否用牛等,所以对于在本文讨论中被当作标准的那种小农户(即户内仅有成年男女劳力各一人、不用牛耕的农户)的经营规模到底有多大,难以作进一步了解。但是,从上面的数字也可以看到,尽管各地的差别颇大,但是大体而言,农户的经营规模,仍然以10亩上下(5―15亩)者为最多。2.据卜凯(Buck)调查〔19〕,1920年代末江宁县和武进县家庭农场的平均经营规模为:地点 江宁(淳化镇) 江宁(太平桥) 武进种田数 28.3亩 35.6亩 15.9亩这里的户均耕田数都大大超过了10亩,但是如果按照每个标准成年男劳动力(工人等数)来计,上述数字却变为:地点 江宁(淳化镇) 江宁(太平桥) 武进种田数 15.3亩 11.4亩 16.0亩此外,在以上三地被调查农村中,农户均使用耕牛每个农场平均拥有耕牛数如下:江宁淳化镇――1.01头,江宁太平桥――0.48头,武进――0.92头。如果每个农场平均拥有的劳动力和耕牛的数量不是这么多,农场的规模也决不会如此之大。例如,按照江宁太平桥的例子,如果每户只有1个成年男劳力而较少使用耕牛,其耕种田地的数量就只有10亩上下。3.黄炎培1932年在川沙县农村进行的调查表明:当时该地水稻生产情况几乎如清代之旧,稻田亩产量也差不多。关于农户的经营规模,黄氏指出:“大概夫妇二人,两三个幼童帮助,可种十亩田,但农忙时仍须雇工”〔20〕。4.据原浙江大学农学院抗战前在嘉兴地区所作的调查,一般农户(小经营)平均每户种田11.27亩。与此同时,在小经营中, 而有牛户仅为0.2%。〔21〕5.据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抗战前在无锡所作的调查,贫农每户平均种田8.17亩,中农9.05亩。〔22〕一些村级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例如,根据费孝通1935年对吴江县开弦弓村种稻农户生产能力所作的调查,一个普通农户大约种稻7亩,而该村妇女都不参加大田农作〔23〕。由以上调查资料观之,尽管存在着时间和地点的差别,但在抗战以前的江南,大体而言,一个无牛农户通常种稻10亩上下(换言之,一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近乎10亩)。尽管与清代前中期相比,1920 年代和1930年代江南的人地比例和其他一些条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人耕十亩”的经营规模在江南仍然很普遍。这从一个方面也证明了:在清代前中期的江南,“人耕十亩”这种经营规模的普遍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二“人耕十亩”这一经营规模之所以能够出现并普及,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人地比例是这些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原因,甚至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简单地把人地比例当做首要的原因,我们就很难解释以下情况:太平天国战争以后,江南人口减员近半,人地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尽管如此,“人耕十亩”的格局仍然保持了下来,依然是江南农民经营规模的标准模式。因此,我们应当摆脱这种简单化的狭隘观点,从更广泛的方面去分析原因。(一)决定农户经营规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户的耕作能力。各种特定的生产方式,都要求相应的经营规模。反过来说,某一特定的经营规模,是由农民在某一耕作方式下的生产能力所决定的。尽管经济作物的种植在明清江南有重大发展,但毫无疑问,一直到清代中叶,水稻生产依然是江南农业中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就江南整个地区而言,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从事该项生产的农户数量来看,水稻对其他作物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因此,江南农民的平均经营规模,很大程度上是由种稻农户的经营规模所决定的,而种稻农户的经营规模则又取决于稻农的耕作能力。明代前中期江南平原大部分地区仍实行水稻一年一作制〔24〕。在这种耕作制度下,一个无牛农户可种稻25亩上下。因此耕田20亩以上,是符合当时农民生产能力的〔25〕。也正因如此,明代前中期江南盛行的大经营中,一个劳动力(僮仆或雇工)的平均耕种面积有多达数十亩的例如明代前期吴江县大地主王天奖“尤善治生,动不失时,薄种厚获,…田且数十顷,僮仆千指”,〔26〕而一个农户耕田25亩上下,也在一些地方成为普遍情况〔27〕。自明代中期以来,水稻与春花轮作的“新一年二作制”〔28〕逐渐推广,但是一直到清代中期才在江南绝大部分地区全面普及〔29〕在这种耕作制度下,一个成年男劳力只能耕种10亩上下〔30〕。如果超过了10亩,农民就无力耕种,在通常的情况下,就只好将超出的部分出租。因此,农户耕作能力的上限,决定了其经营规模的上限――10亩水田。这一点,早在清初,张履祥就已明确地指出了。他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耕植而收其租”〔31〕。两个世纪之后,陶煦又说“吴中之田,…上农不过任十亩”;在计算种田成本与收入时,他更进一步指出:“试以佣人耕者推之:人耕十亩(原注:佃农而一家力作,夫耕妇盍,视佣耕者为胜,或可逾十亩以外。然如是以佣于人,则又必增益其佣值。故不以佣耕者与佃农比例,无由得其概也…”〔32〕。两段文字合观,可知不论上农还是雇农(长工),一人最大耕作能力不超过10亩。佃农一户或可超过10亩,但如超过,就要雇工帮助。因此就一个农户而言,其经营规模的上限仍然只是10亩。应当强调的是,上引张履祥与陶煦的话,都是在十分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说的。《补农书》成书于顺治后期,其时承明清之际严重天灾人祸之后,人均耕地肯定比明代后期承平之日要多。《租核》则成书于同治、光绪之际,更是江南人口经空前减员之后。在这两个大乱甫定、人口锐减的时期,农户本有可能扩大种田面积,但其所能耕田仍未超过10亩,多则就只能出租或雇工帮种。可见大体而言,自明末至清后期,江南农户一户能种田十亩的格局,并未随人口的起落而发生很大的改变。其原因则正如张、陶二人所言,在于农民的耕作能力如此。(二)除了耕作方式外,农户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的变化,也对经营规模具有重大影响。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农家妇女劳动的变化,对“人耕十亩”这一经营规模形成的影响。很明显,一个普通农户的成年劳力通常为农夫和农妇二人,因此农妇劳动是否投入农业或投入多少,都是决定农户经营规模大小的主要因素这一,一般说来,农夫的工作,只有在农妇帮助下,才能顺利完成。这从长工劳动的情况亦可见之。由于长工只是单身出雇,其劳动通常没有自己家属的帮助。但是地主雇长工种田,在某些生产环节上(如插秧最紧张时),可能还要另雇短工或忙工帮助(例如沈氏的田地是雇长工耕种,但《沈氏农书》中在计算人工成本时,除了长工工钱外,又谈到“田壅、短工之费,以春花、稻草抵之”,可见沈氏仍然雇佣短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短工(或忙工)起到了农妇通常所起的作用。此外,长工在生活上可以获得主人家提供的各种服务(例如炊事及农作时送饭即史籍中所说的“yè@①饷”), 故得专力于农作(《沈氏农书》与《补农书》里均有关于此方面的论述),而在普通农家,这些也是农妇的工作。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一年二作制下,只有在农妇的帮助之下,一个成年男劳力方可种田10亩。如果农妇完全不参加大田农作,或者如果没有农妇提供的生活服务,这个农户的种田数很难达到10亩。但是,在这里,我们所关心的是妇女是否参加大田农作对农户经营规模的影响。农家妇女是否参加大田农作(至少是最主要的大田农作,如整地、插秧、收获等),情况依时依地而异。在明代后期以前,江南农妇普遍参加大田农作;但是自明代后期起,越来越多的农妇日益转向养蚕和纺织。因此,江南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并未与农户数量的增加保持同步。这里我们首先要说明的两点是:第一,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养蚕仍属农业,但是在生产方式上与大田生产差别颇大,因此在这里我们将其与缫丝合为一体,视为手工业。从此意义上来说,明清江南农村手工业的主体是蚕业(养蚕和缫丝)和纺织业;第二,明清时期江南的蚕业和纺织业虽有很大发展,但在地域上变化并不很大。蚕业以及丝织业一直集中于太湖南部地带的蚕桑区,而棉纺织业则主要是在沿江沿海高田地带的植棉地区。因此,蚕业和纺织业的发展,主要也是集中在这些地区的农村。由于这些工作主要由农家妇女承担,所以江南蚕业和纺织业的发展,也体现了这些地区农村农家妇女越来越深地卷入农村手工业。根据吴承明先生的估计,清代中期江南苏、松主要棉布产区的棉布产量比明代后期大约增加了一倍〔33〕。而按照范金明的估计,在此时期内江南丝绸的年产量更增加了三十余倍〔34〕。由于蚕业与纺织业的重大发展,因此而脱离大田农村妇女的数量,肯定很大。依照我所作的估计,在明代后期至清代中期的三百来年中,江南从事蚕业和纺织业的农村妇女的人数大约增加了近一倍。当然这些妇女并不全都脱离大田农作,但是其中脱离大田农作的人数确是与日俱增〔35〕。如果妇女劳动不投入或少投入大田农作,农户平均种田数当然要减少。因此,在蚕业和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农户耕田数确实较少。即使在明代,已经有一些例子表明情况如此。例如,明代苏州府昆山县大地主周某雇工种田,“耕地常数百亩,日yè@①百余人”〔36〕, 平均每人种田仅数亩。又如明代苏州府嘉定县liǘ@②城乡农民阮胜,一家三口(一母一妻),种田为生,“有五七亩田,又租人几亩田,自己勤谨,早耕晚耘,不辞辛苦。那妇人有好得紧,纺得一手好纱,绩得一手好麻,织得一手赛过绢的好布”〔37〕。即一个有家室的农夫,农妇专力于纺织业,农夫种稻田近于10亩。到了清代中期,情况更为清楚,所以张海珊说:乾隆时江南“一夫耕(田)不能十亩”,又说:“(苏州府)人浮于田,计一家所耕田不能五亩”〔38〕。姜皋说:道光时松江的许多佃农“自种租田三五亩”〔39〕。苏、松是江南蚕业和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妇女大多不下田劳动,所以农户耕田之数也大大少于10亩,这是顺理成章之事。整个江南的情况虽然不一定如苏、松那样典型,但总的来看,到了清代中期,也正在像苏、松的情况靠近。即使在太平天国战争以后,尽管江南人均耕地大大增加,但因农作方式未变,而且妇女仍然专力于养蚕和纺织,所以农户经营规模并未相应扩大。1888年(光绪十四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中国分会会报第25卷发表英国领土与传教士对江南个别地区与个别事例的调查报告, 指出在江苏南部一个农业雇工仅耕种水田6亩,杭州亦然〔40〕, 与张海珊和姜皋所说情况并无多大差别。其根本原因,当时人已清楚地看到。因此薛福保总结说:“往时(太平天国战争之前)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41〕。当然,由于一年二作制的普及和妇女脱离大田农作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在地域上分布也不平衡,所以在清代前期江南的许多地方,也有若干例子表明农户的经营规模超过10亩的标准。例如康熙时靳辅奏称:“臣访之苏、松、嘉、湖之民,知壮夫一丁只可种稻十二三亩”〔42〕。这种情况,如果放在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来看,是不足为奇的。此外,在分析农户经营规模的问题时,还应注意到不同农户在生产能力上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对于农户之间在生产能力上的这种明显差别,明清人并非没有注意到。例如尹会一说:江南农民,“一夫所耕不过十亩,多则二十亩”〔43〕,把农民按耕作亩数分为两类。章谦存更进了一步。他说:江南佃农,“工本大者不能过二十亩,为上户;能十二三亩为中户;但能四五亩者为小户”〔44〕。把佃农按生产能力分了三类。前引薛福保语中所体现出的差别亦与此大同小异。这里所说的“上农”生产能力较强,每人能耕种稻田远不止10亩;“下农”生产能力较弱,仅能种田数亩。方行先生指出:从农民对土地的实际使用权和收入来看,清代前中期江南农民出现了一种“中农化”的趋势,即“中农”在农民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45〕,而依照我们的看法,这种“中农化”的趋势又是农民生产之趋于均衡的表现。“中农”的耕作能力大约为10亩,因此代表“中农”的耕作能力的“人耕十亩”之说,也随着“中农化”的进展而普遍了起来。考虑到以上因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耕十亩”的经营规模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其中,耕作方式的变化和农家妇女劳动的转移,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而农民的“中农化”,又为这种经营规模的普及创造了另一条件。三“人耕十亩”的经营规模,其形成和发展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均具不均衡性。这一点,我们应当予以足够的注意。关于在时间方面的不均衡性,前面已有涉及,因此此处讨论的重点,是空间方面的不均衡性。正如我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经指出的那样,在明代时期,随着资源合理利用水平的提高,在江南最主要的部分――江南平原(或称太湖流域平原)上,逐渐形成了三个相对集中的作物区:东部和北部沿江沿海地带的棉区,太湖南部低洼地带的桑区和太湖北部地带的稻区〔46〕。由于桑、棉、稻三种作物在种植栽培方面有颇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对于农民的经营规模又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在考察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问题时,应当对这三大作物区的情况分而论之。(一)农民的耕作能力,与农民的作物选择有密切关系。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必须对专业化的桑农、棉农和稻农的耕作能力,进行探讨。关于明清时期江南专业桑农与稻农的耕作能力问题,我过去已有专文讨论,兹可不赘。简言之,一般而论,自明代后期以来,在湖州、嘉兴和苏州等主要蚕桑地区,一个专业桑农(成年男劳动力)的治桑能力,通常在5亩上下〔47〕。至于稻农的耕作能力, 我也已指出:在合理调剂和使用人畜力资源的条件下,江南一个成年男劳力大约可种稻10亩左右〔48〕。也就是说,在明代后期以来江南的耕作方式下,一个专业桑农和专业稻农(以成年男劳力计)的最大耕作能力之比,大约为1: 2。这个比例最早出现于《沈氏农书》“运田地法”关于长工工作定额的规定中,自此以后一直没有多少变化。当然,明末湖州精明的经营地主沈氏为其田庄上的每个长工(即成年男劳力)所确定的治桑和种稻亩数,分别为4亩和8亩。〔49〕均略低于我们所得的5亩和10 亩的一般数字。不过这个差异是很容易解释的,因为沈氏所奉行的经营田地原则是:“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只要生活作好,监督如法,宁可少而精密,不可多而草率也”。实际上,如果功夫细些,一个成年男劳力能治桑4亩或种稻8亩已很不容易了。例如,《广蚕桑说辑补》卷下末附《新增蚕桑总论》六条之二说:“蚕桑不可过贪,…宣知节,贪多则有害。何也?…蚕桑并多,更防工力不敷,反至糟蹋。大约一人之力,可以植桑三亩”。清初张履祥为友人遗属策划生业,也认为一个农户种桑至多以3亩为限〔50〕。一般农户的耕作似乎没有那么精细, 因而每个劳动力所能治桑或种田之数,也多于沈氏的标准。例如,据万历时代湖州人庄元臣《曼衍斋草》“治家条约”的“立庄规”条,他的长工专业种桑,3人治桑地20亩,平均每人6.7亩。又,在水稻生产方面,据张履祥《补农书》“总论”,在明清之际的桐乡农村,“上农夫一人只可治田十亩”。可见,即使是在与沈氏生活的时代相近的湖州和嘉兴地区,一般农民的治桑或种稻的亩数都略多于沈氏田庄上的长工。有鉴于此,故兹以5亩(桑)和10亩(稻)为一般农民的耕作能力标准。关于明清江南专业棉农的植耕能力,有关记载极少,也未见有学者对此作过探讨,因而在此需要作一些考证。此方面的材料,我在江南史籍中仅见以下两条,反映的都是乾嘉时期松江地区的情况。一条是钦善《松问》所说:“种棉之农,夫夫妇妇,洒汗坳硗,人jí@③二亩”〔51〕。另一条则是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所说:“下农种木棉三五亩”〔52〕。两条合观,可以推知当时松江一个种棉农户(应属“下农”)的耕作能力甚小,大约4亩上下。此外, 一些零星的史料也表明农户种棉确实不多。例如,顺治时上海姚廷lín@④家种棉只是数亩〔53〕,而乾隆时常熟郑光祖家种棉也不过3亩而已〔54〕。下等农户每户种棉在 3―5亩之间,中等农户应多一些,兹以下等农户之上限计,为5 亩或略多。这里要指出的是:种棉农户的生产情况,与种桑和种稻农户的生产情况,在以下两方面有所不同:第一,在种棉的生产活动中,妇女参加大田劳动的情况比在种桑和种稻生产活动中普遍(特别是打心、摘花等活动,更主要是妇女的工作),因此难以单独计算男子的耕作能力;第二,棉田不一直种棉,每种棉数年就必须改种稻一次。因此即使是专业棉农,为轮作的需要,也必须种一些水稻。曹幸穗对1940年代初江南农村种棉情况的研究表明:一个成年男劳动力通常种棉、稻各3亩〔55〕。 如加上妇女辅助,应当稍多一些。 这与我们在此所谈情况颇为接近。(二)正如我在过去的文章中已说明的那样,明代后期以来江南出现的三大作物区,并非仅止种植某一种作物的“单一型专业化”种植区,而是以一种或两种作物为主导、几种作物并重的“宽广型地区专业化”种植区〔56〕。在桑、棉、稻三大作物区内,大多数农户也并非单一种植某一种作物。由于农民在桑、棉、稻等作物种植上的耕作能力不同,所以如果他们的生产同时包括不同的作物的话,那么他们的耕作能力自然也就不同于专业桑农、棉农或稻农的耕作能力。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在上述三大作物区中,一个成年男劳力的耕作能力究竟有多大。1.在明清江南桑区,几乎所有农户都养蚕。但是在他们当中,专业桑农只是少数;同时也有一些农户只种稻而不种桑,他们养蚕所需的桑叶通过市场而获得。但是大多数养蚕农户既种桑、又种稻。为了简化分析,这里我们假设所有的农户都养蚕,而且桑、稻兼种。如前所述,种植桑、稻主要是农夫的工作,而一个成年男劳力的耕作能力限度为治桑5亩或种稻10亩,又,桑区的绝大多数农户桑、 稻兼种。因此,这里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此地区,一个农户究竟种桑、稻各几亩呢?很明显,既然绝大多数农户都是自己种桑以供给自己所养之蚕,故决定桑、稻种植比例的,主要是农户养蚕的能力。因此,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一个农户可以养几筐蚕?要养这些蚕需要几亩桑园?明清江南农村养蚕(包括缫丝)主要是妇女的工作。一个成年妇女能够养多少蚕?史料中有一些零星的记载。例如, 据《警世恒言》卷18《施润泽滩阙遇友》所言, 嘉靖时吴江县盛泽镇小机户施复(即施润泽)之妻,“每年养几筐蚕儿”,而镇郊滩阙村农民朱恩之母、妻二人,“常年…养十筐蚕,…今年看了十五筐”。两条合观,可知那里的蚕妇一人,大约养蚕5―8筐。张履祥《补农书》“总论”说:“且如匹夫匹妇,男治田地可十亩,女养蚕可十筐”。据此,一个成年农妇的养蚕能力的上限,大约为10筐。就一般情况而言,农妇一人养蚕8筐左右,应属比较普遍的情况。据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所作的考证,在一般情况下,明清江南中等桑园每亩所产之叶,可养蚕8―9筐。〔57〕农妇一人养蚕8筐,大约需要中等桑园1亩。但是,正如乾隆《湖州府志》卷37“蚕桑”说:“蚕事…湖人尤以为先务。其生计所资,视田几过之,且为时促而用力倍劳,方蚕月,…农夫女红,尽昼绵宵,竭蹶以祁蚕事之成”。在江南桑区农村,养蚕是头等大事,农家其他成员常常都也全力投入,辅助农妇工作。若将农妇之外的其他劳力(主要是老幼劳力)合起来以一个成年女劳力计,那么这个农户所能养之蚕,就需要2 亩桑园才能供给。我们已知一个成年男劳力可以治桑5亩或种稻10亩, 为满足其家人养蚕须治桑2亩,此外他就只能再种稻6亩了。桑园与稻田合计,一共8亩。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平均数,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出入,但不会很大。所以在《杨园先生全集》卷19《凭耕末议》所附“授田额”中,张履祥对奴婢授田的合理标准是:“一夫一妇,授田三亩,地二亩,…代主人耕田二亩,地一亩”。亦即一户奴婢夫妇二人, 仅能耕田5亩,管地3亩(即桑园)。二者合计共8亩,与我们的估数相近。 如果这个人家还有未成年的劳动力,那么这个总数还可以有所增加。总之,一个农户耕种田地的总数,大约接近10亩而略少。2.在明代后期以来的江南棉区,随着耕地使用技术的进步和为防病虫害的发生,棉田三年一轮作(即二年种棉,一年种稻)的“翻田制”逐渐成为了主要的种植方式。在这种种植制度下,棉农必须每年将其三分之一的耕地用来种植水稻。因此,如果一个普通农户每年种棉5 亩,那么它还将同时种稻2.5亩,即总计耕种田7.5亩左右。总之,一个种棉农户耕种田地之数也是接近而略少于10亩。3.桑区和棉区不种桑、棉的农户以及稻区的农户(后者大多不种桑、棉)的耕作能力,在明代颇有差异。例如,据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4“史十”,嘉靖后期松江西部水稻产区一个种稻农户的耕种面积,通常为25亩左右,而东部棉花产区一个种稻农户的耕种面积,却只有5亩左右。但是到清代中期,各地种稻农户的耕作能力的差别似乎已变得很小,都趋向于每户10亩左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一个原因是资源利用的合理化,使得那些不适合种稻的耕地(如松江东部地势高亢的耕地)退出了水稻生产,从而消除了特别的不利条件对农民种稻耕作能力的限制。另一个原因(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水稻和春花(麦、豆、油菜)轮作的一年二作制的普及,而在这种种植制度之下,一个成年男劳力的耕作能力大约是10亩。再一个原因,是由于农家妇女越来越多地退出大田农作,从而种稻也越来越成为农夫一人的工作。因此一个种稻农户种田10亩左右的情况,也普遍了起来。由于桑园和棉田的经营比稻田的经营更加集约,因此桑农和棉农的户均耕作面积也肯定要比稻农少一些。从上所作分析可见,桑农和棉农的耕作能力都略低而接近于10亩。所以“人耕十亩”之说先出现于桑区和棉区,然后方逐渐扩张到稻区,这是很自然的。据我所见的史料而言,这种说法最早出现于万历时代的湖州〔58〕,随后是康熙初期的嘉兴〔59〕,接下去是康熙时期的苏、松〔60〕、乾隆时期的江南〔61〕,等等。在以后的时期里,这一说法仍然流行不改〔62〕。这种时空分布特点,与农民生产情况的变化是相一致的。因此,“人耕十亩”之说的出现与流行,在时空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而这种不均衡性恰恰证明了:这种经营规模的形成,与农民生产方式的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决定这一经营规模出现和普及的首要原因,是农民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是人地比例的变化。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从对明清江南农业劳动力和耕地数量的宏观分析,可以证实“人耕十亩”这一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的标准模式,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完全可能存在的。从近代调查所反映的情况来看,这种经营规模肯定在近代以前曾经广泛流行于江南。因此,否定这种说法的可靠性,是不符历史实际的。其次,尽管“人耕十亩”之说曾经存在于明清江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论何时何地情况都如此。相反,这种经营规模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只是到了清代,它才成为占压倒性地位的普遍模式。这一点,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注意。再次,“人耕十亩”的经营规模模式的出现和流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农民耕作能力的变化、农家妇女脱离大田农作和农民的“中农化”等,都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简单地把原因归之于人地比例的变化,是不全面的。最后,我们还想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看一看研究明清江南农民经营规模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近代以前农业和农民经济行为,具有何种意义。一般而言,只有在最佳的经营规模下,才能获得最理想的经济效益,因此经营规模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大的影响。但是在研究农业经营规模的问题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首先,任何一种既有的农业经营规模,都是各种特定的条件的产物,因此所谓“最佳经营规模”,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相反,由于各种条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最佳经营规模”的标准也因时因地而异。其次,即使是在近代以前的中国(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商业化水准较高的江南地区),农民为了获得最理想的经济效益,也在不断地努力追求某种最佳经营规模。“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从此意义上来说,每个时期和地区农民的经营规模,相对于其所处的特定条件而言,都可以说是在向“最佳经营规模”靠近。简言之,一种经营规模之所以能够出现和普及,最根本的原因,是其经济上的合理性。在明代后期以来江南所具有的各种条件下,以“人耕十亩”为代表的经营规模之所以能够出现和普及,乃是因为这种经营规模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比其他经营规模更佳〔63〕。也正因如此,它能够经受住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内乱外患和各种社会危机的严峻考验,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中期,从而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我们才能对过去的农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特点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判。相反,站在一种我称之为“近代优越论”的立场上〔64〕,否定近代以前小农经济和小农经营行为的合理性,或从马尔萨斯主义的观点出发,把“人口压力”当做分析近代以前农业和农民经济问题的钥匙,肯定是难以说明问题的。*注释:本文中的“清代”,在大多数情况下,仅指自清军占领江南至太平天国军到达江南前夕,即西元1644―1850年。“江南地区”则指长江三角洲或太湖流域,包括明清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应天(江宁)、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和从苏州府折出的太仓州。这样界定的理由见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载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1〕参阅李伯重《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1620―1850》,Memillan Press(London) 1996. 第二章第一节。〔2〕李伯重《控制增长,以保富裕: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行为》,载于《新史学〔台北〕,第5卷,第3期。〔3〕饶济凡(Rozman.Gilbert),《Urban Networks in ChingChina and Togukawa lapa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3.第219,273页。〔4〕施坚雅(Skinner,G.Williem), 《Regional Urbanizatin inNeneteenth Century China》,收于Skinner 主编《The City inLate ltoperin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5〕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地区市镇之数量分析》, 载于《思与言》(台北),第16卷第2期,1978。 刘翠溶:《明清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载于《经济论文期刊》(台北),第14卷第2期,1987。〔6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1992。〔7〕李中清:《中国历史人口制度:清代人口行为及其意义》, 收于李中清与郭松义主编《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8〕《四友斋丛说》卷13“史九”〔9〕《生财裕饷第一疏》,收于《皇朝经世文编》卷26。〔10〕《太仓等州卫帮续被歉收请缓新赋折》,收于《林文忠公政书》“江苏奏稿”卷2。〔11〕温丰《南浔丝市行》,收于咸丰《南浔镇志》卷31。〔12〕〔14〕李伯重: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Delta,1620―1850,第二章,第二节。〔13〕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家庭农场的规模效应研究》,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1990年第3期。〔15〕李伯重:《“天”、“地”、“人”的变化与明清江南的水稻生产》,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1994年第4期。〔16〕滨岛敦俊:《土地开发与客商活动――明代中期江南地主的投资活动》, 收于《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1989。〔17〕况钟《明况太守治苏政绩全书》卷9 《修浚田圩及江湖水利奏》。〔18〕梁方仲:《中国历代人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第434页附表3。〔19〕卜凯(Buck.Joho Lossing);《Chinese Farm Economy》,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and the China Council of the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南京),1937;第445―447页, 表15―17。〔20〕民国《川沙县志》卷5农业。〔21〕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农业出版社,1983。第43―44页。〔22〕同上。〔23〕费孝通:Peasant Life in China:A Field Study of CountryLife in the Yangtze Valley,Willian Clowers & Sons Ltd (London and Beccles),1937;第162―165页,第170页。〔24〕李伯重:《明清江南种稻农户生产能力初探》,载于《中国农史》(南京),1986年第2期。〔25〕同上。〔26〕赵宽《半江赵先生文集》卷9《乐善堂记》。〔27〕《四友斋丛说》卷14《史十》。〔28〕北田英人:《宋元明清中国江南三角州农业の进化と农村手工业た关よる发展研究》,载于《1986―1987年被科学研究费补助金“一般研究C”研究报告书》(高崎),1988。〔29〕李伯重《“天”、“地”、“人”的变化与明清江南的水稻生产》,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30〕同〔2〕。〔31〕《补农书》“总论”。〔32〕《租核》“推原”、“量出入”。〔33〕吴承明、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277―279页。〔34〕范金民:《明代江南丝绸的国内贸易》,载于《史学月刊》(上海),1992年第1期。《清代江南丝绸的国内贸易》, 载于《清史研究》(北京),1992年第2期。〔35〕以上讨论,详见李伯重:《Agricultural Devclopment in theYangzi Delta 1620―1850》,第8章,第1节。〔36〕《震川先生文集》卷2,《周子嘉唐文孺人墓志铭》。〔37〕《三刻拍案惊奇》第17回。〔38〕《积谷会议》与《甲子救荒私议》,收于《皇朝经世文编》卷39、43。〔39〕《浦泖农咨》。〔40〕引自李文治:《明清时代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收于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合著《明清时代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8。〔41〕转引自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1996年第1期。〔42〕《生财裕饷第一疏》,收于《皇朝经世文偏》卷26。〔43〕《敬陈农桑四务疏》,收于《皇朝经世文编》卷36。〔44〕《文誉》“通论”。〔45〕同〔42〕。〔46〕李伯重:《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载于《农业考古》(南昌),1985年第2期。〔47〕李伯重:《对〈沈氏农书〉中一段文字之我见》,载于《中国农史》,1984年第1期。〔48〕李伯重:《明清江南种稻农户生产能力初探》,载于《中国农史》1986年第2期。〔49〕二者不可得兼。见李伯重《对〈沈氏农书〉中一段文字之我见》,载于《中国农史》1984年第1期。〔50〕《策邬氏生业》。〔51〕《皇朝经世文编》卷28。〔52〕《上海掌政丛书》第一辑。〔53〕《历年记》顺治六年条。〔54〕《一斑录杂述》卷2。〔55〕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家庭农场的规模效应研究》。〔56〕李伯重:《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57〕李伯重:《明清江南桑蚕亩产杂考》(将刊稿)。〔58〕崇祯《乌程县志》卷2“赋役”引万历时县人沈演语。〔59〕《补农书》“总论”。〔60〕光绪《川沙厅志》卷4载汤斌疏略。〔61〕尹会一《敬陈农事四疏》。〔62〕张海珊《甲子救荒私议》、陶熙《租核》“重租议”。〔 63 〕关于这种经营规模的经济效益问题的讨论, 详见李伯重《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Edlta》第8章第2节。〔64〕更确切地说是“近代西方优越论”,参见李伯重《控制增长,以保富裕,清代前中期的人口行为》,载于《新史学》(台北),第5 卷第3期。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食加磕字右半边@②原字为田加谬字右半边@③原字为足加昔@④原字为王加磷字右半边
|
[
"History",
"Space",
"Medical",
"Computer",
"Politics",
"Literature",
"Military",
"Education",
"Sports",
"Mine",
"Economy",
"Law",
"Agriculture",
"Philosophy",
"Electronics",
"Enviornment"
] |
Agriculture
|
【 文献号 】3-3653 【原文出处】福建体育科技 【原刊地名】厦门 【原刊期号】199802 【原刊页号】1~5 【分 类 号】G8 【分 类 名】体育 【复印期号】199808 【 标 题 】体育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表现形态 【英文标题】Contents and Forms of Expression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in Sports Huang Lishen 【 作 者 】黄力生 【作者简介】黄力生 厦门大学体育部 361005 【摘 要 题】体育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协调的身体、匀称的体态、优美的动作以及开朗的胸襟,坚毅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体育中蕴藏着极 为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对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巨大的威力。【英文摘要】Aesthetic appreciation in sports means the training ofharmonious boby movements,of well-proportioned figures and the training of personnels of open-minded,of strong character,and of nolel sentiment,Factors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insport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moral,intellectual,physical,and aesthetic education.【关 键 词】体育 审美教育Sports,aesthetic appreciation 【 正 文 】 1 前言体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而进行的教育;美育即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体育和美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属于社会现象,它们的发展和社会教育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自从教育形成独立的体系之后,体育和美育始终都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出现的。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体育主要是培养人的健壮体魄,美育主要是培育人的审美风貌,在体育中有许多审美教育的因素,在培养人才方面可发挥巨大的威力。然而,这个问题至今尚未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的重视,因而对这个方面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拟就对体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研究,以图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的重视。2 审美教育的内涵和功能要研究体育中的审美教育,首先必须对审美教育的内涵有个初步的了解。所谓审美教育,就是使人们通过对美、尤其是艺术美的感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激发人们在生活中创造美好事物的热情和力量。就审美教育的性质来说,它是一种以培养人们美好的心灵为主的情感教育。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中曾经给美育下了一个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书》上册,742页,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原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曾经指出:“美育这个概念有发展美的领会力和感受力的意思,就是指领会自然界、社会和艺术中优美事物的能力。美育也需要发展审美的批判力,就是说,能够批判优美的事,能够辨别、正确的评定。最后,美育也必须包括创造能力的发展,即善于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马列主义教育论文选择》第7卷)。美离不开形象,没有形象这一基本特征,美就无所附丽。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美育又可以称之为美的形象教育。有人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这种对审美教育内涵的认识显然是过于狭窄和片面的。因为,审美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培养一般领域或特殊领域的艺术鉴赏、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的能力,而更主要的是要借助于人类精神生活的特殊范畴――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兴趣和稳定的审美情操。因此,审美教育要通过美的各个领域,各种形态来实现。而艺术美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的审美理想。如果说,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或者说,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那当然是正确的。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审美教育在教育人方面的作用。在我国,早在周代的学校里,作为审美教育主要内容的音乐就被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据古籍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以道,乃教之以六艺”(《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周代的“六艺”,包括了体育和美育在内的“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包含丰富美育因素的诗教和乐教,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观点,并对《诗论》的作用做了精辟的分析。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孔子对美育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充分肯定了美育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蔡元培也对美育的功能作了高度的概括,他认为,美育可以陶养情感,使人的心灵日趋高尚纯洁;去私忘我,使人的心灵日趋和谐平等;发展个性,使人提起创造精神;美化人生,忘却忧患,去掉生活恶习,代替不良消遣,使人的性灵寄托美的享受;丰富科学知识,充实人生,使人增添勇气活泼的进取精神。在国外,古代雅典的教育体制规定,儿童从七岁起,就开始进入国立初等学校,分别学习阅读、写作、算术和奏乐、唱歌、诵诗。排斥文艺著名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著作中,有多处都专门谈到美育的问题。然而,真正从理论上提出美育的问题并加以系统的阐述的,恐怕还是十八世纪德国的美学家席勒。席勒把人分成感性和理性两个部分,认为在古希腊,人在物质和精神、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都和谐统一的,是完整的人,所以人是自由的。可是,到了近代情况就不同了,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严密的分工,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机器造成各种等级,各职业之间的严格差别,使本来处于和谐状态的完整的人就分裂开来。这样,在人的身上就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要求:即“感性的冲动”和“理性的冲动”。前者要求理性的人获得感性内容而变为一种“物质存在”;后者要求感性内容获得理性的形式。席勒认为,在对立面双方的冲突中,美育正是起着调解的作用。它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觉,冲动和情绪修养成为本身就是理性的,因此理性、自由和心灵性就解除了它们的抽象性,和它的对立面,即本身经过理性化的自然,统一起来,获得了血肉”(黑格尔、《美学1卷“全书序论”》)。从而使得人克服人性的分裂面而回到和谐统一的自由的状态中去。当然,席勒妄图避开革命的道路,通过美的威力来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是,美育作为一种教育的重要形式、内容和手段,却可以使受教育者通过美的熏陶,逐步摆脱庸俗的、低级的和不健康的思想情调,以高尚的情感来战胜卑下的情感,从而把人的灵魂引导到一个纯净、美好的境界。所以,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就把美育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并要求受教育者通过对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充分感受和正确理解,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鄙,从而激发他们的美感,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3 体育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表现形态体育中审美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从体育美学的角度来讲,体育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协调的身体,匀称的体态,有力的、娴熟的、敏捷的、深思熟虑的和优美的动作,以及开朗的胸襟,坚毅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3.1 体育中的审美教育体现在培养人的健美身体上。也就是说,通过科学而严格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的健美发育,从而获得匀称的形体、优美的姿态;坚强的骨骼,发达的肌肉;秀丽的皮肤和健康的气色,塑造健美的形体。这种美,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可身体的健美是体育中审美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因为任何美都是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没有具体的形象就不会给人以美感,体育中的美主要是通过人体这个具体形象来表现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美和丑是相对的,美是由“劳动创造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93页,125―126页。)。人是劳动的产物,人的身体也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创造美和创造人的身体是一致的。人的身体无论从结构或机能来看都是美的。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人体的自然美还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自由地表现出来。而通过科学、系统的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则可以使人体的自然美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英姿飒爽的田径运动员,勇猛刚强的足球运动员,鹰击长空的跳水运动员,鹤发童颜的老武术家,他们那种健美的形象,能给人以美的享受。3.2 体育中的审美教育表现在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美的教育上,即人们所说的心灵美。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各项体育运动都有它完整的规则,凡参与者都必须严格地遵守这些规则。同时,体育运动是一项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集体活动,是一种具有非常鲜明的集体感、荣誉感同时,体育运动往往伴有强烈的竞赛性,在剧烈的比赛中运动员们表现出那种顽强拼搏、争取胜利的精神,以及在运动场上所表现的公正、诚实、谦虚、礼貌和友好等优良的道德作风,能给人以心灵美的熏陶。体育作为社会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参加体育运动的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社会文明活动,不论直接参与者还是观尝者,都能够得到精神的调节,它能使人身心愉悦,性情得到陶冶,从而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种追求高尚情趣的活动。3.3 体育中的审美教育充满着艺术美的形式和内容。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多种艺术因素的人体运动,体育的艺术美首先表现在人体美上,运动员们那种发达的肌肉,匀称的形体,优美的线条,是人体美的典型,能给人以健美的感受。有许多体育运动项目还有十分鲜明的艺术内容。例如,艺术体操、自由体操、花样游泳、体育中的艺术美是与精湛的运动技艺紧密相连的,是各种运动动作的技能与技巧高度熟练的表现,它与表演者身体美、心灵美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形成了运动健儿的完美形象,是艺术美的最高境界。4 把体育与审美教育融为一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于体育中的审美教育内容丰富,对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巨大的魅力,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体育家和美学家都竭力主张体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体美与德智相结合,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古希腊的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就十分重视审美教育,反复强调智、德、体、美相结合,主张养成健美的体格而不是野蛮的兽性的体格,以使受教育者达到身心既美且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们曾主张把培养完美的个性当作反对中世纪宗教统治的口号,竭力主张发展“希腊人的体格和审美风貌。”英国十六世纪著名教育家缪卡斯特,提倡体育活动和文化活动融合为一体,并把它称为“文体”。德国十八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具体地论述了通过对美的形象的观察,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的心灵,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为体育与审美教育的结合推向了一个新阶段,瑞典体操的创始人林格,把体操分为教育体操、医疗体操、兵式体操和美的体操,并于1813年拟制了第一套有音乐伴奏的体操,把体育与艺术密切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发挥了体育中美的教育作用。在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就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语语・述而》),这段话的大意是,要教育学生立志求学,修养道德,恪守仁爱,进行游艺。同时,他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还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美的行为。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来看,可以说是体育与美育,体美与德智相结合的典范。我国近代教育家王国维,在他1906年所撰写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就提出: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培养使精神与身体都能达到“和谐之发达”的“完全之人物”;与之相应,教育也应分为“心育”和“体育”两大方面。而精神之中,又可以分为三部分,即知力、意志和情感,所以,他又把“心育”分为知育、德育、美育三项,他认为:“完全的教育,不可不备此三者”。随后,蔡元培也陆续写了许多关于美育的文章,继承了我国古代体美结合的传统教育思想,把体育和美育都列为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德、智、体、美四育并重,并较为完整地阐明了体育和美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说:“游戏,美育也”:“普通体操,兼美育与军国民主义二者”(《蔡元培选集》14页)。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逐渐应用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等各个领域,加上伦理学、美学的规范不断地贯注于体育之中,人们愈来愈重视体育的愉悦性和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因而使体育和美育的结合更加紧密,充分显示出体育中审美教育的感染力,对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发挥出巨大的威力。5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5.1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自身要注意体态、仪表、精神和举止,力求做到教态美,给学生树立一个人体美的楷模。由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直接感觉、知觉的对象是教师,而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求知欲和模仿性都很强,因此,教师的仪表、语言、举止、精神和教态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不论在炎5.2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讲究讲解语言美和动作示范美教师讲解的语言力求声调抑扬顿挫恰当,节奏轻重缓急适宜,速度快慢适中,声音宏亮清晰,条理清楚,语言亲切,富有情感色彩,还可以运用手势、身态、眼神、表情来帮助表达。再加上准确、娴熟、利落、优美的示范动作,必然会引起学生由衷的钦佩和赞扬。这样,在学生的知觉和意向中就会产生连销式的心理反射过程。欣尝→羡慕→向往→实践,从而获得良好的审美教育效果。反之,如果教师在讲解动作要领时层次不清,平平淡淡,拖泥带水,枯燥无味;示范动作又马马虎虎,毫无生气,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难以学会正确的动作技术。5.3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注意新颖多样,丰富多彩,并富有针对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例如,队列练习的图案要精心设计,而且要经常变换,做到形式多样;准备活动的动作要优美大方,丰富多彩,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学而不倦,练而不厌,从中也可以达到感受美、欣赏美和表达美的目的。又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站队也应有个严格的要求,纪律要严明,做到“站有站相”,整齐划一。在练习和比赛中要求学生发扬勇猛顽强,坚韧不拔,互相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这样做也是对学生一种心灵美的教育。5.4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布置美因为体育课不同于一般文化、专业课的教学,它的教学活动场所主要不是在教室里坐着听课学习,而是在室外的运动场进行活动,活动的场所和器材设备均是构成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当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的要求,把运动场地设计得美观大方,粉线清晰;器材布置要符合美的要求,图形新颖,雅观醒目,给学生以美的感觉。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跃跃欲试,积极练习的目的。6 结束语体育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可以说没有一项体育运动不闪耀着身体美、心灵美和艺术美相互辉映的光芒。体育运动是由人所显现的“美的沃土,美的矿源”。国内外报刊杂志经常选登各项体育运动的精美照片、绘画、雕刻,这些都为体育中的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素材,只要体育教师善于动脑,勇于实践,在体育教育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就会犹如一个导演一样,使教育过程成为一个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显示出审美教育的巨大魅力。【参考文献】 1 黄力生,论体育美学的实质及其创造,四川体育科学,1992.3期2 陈海啸,黄力生等,体育美的本质特征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1卷论文专刊
|
[
"Philosophy",
"Enviornment",
"Agriculture",
"Education",
"Politics",
"Military",
"Medical",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Computer",
"Art",
"Economy",
"Transport",
"Sports"
] |
Sports
|
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99年 第28卷 第4期 Vol.28 No.4 1999变参数PID控制器钟庆昌 谢剑英 李 辉摘 要: 在分析PID控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PID控制器――变参数PID控制器 .该控制器根据控制偏差的大小通过非线性函数在线改变PID三个控制参数的大小,以获得 满意的控制性能.本文给出了该控制器的三种结构,将这三种结构与常规PID控制器进行了 对比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这三种结构的性能均优于后者.本文还就该控制器的抗干扰性能、 鲁棒性能、对非最小相位系统的适用性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性能良好.关键词: PID控制,非最小相位系统,变参数,增益函数中图分类号:TP13 文献标识码:BPID CONTROLLER WITH VARIABLE ARGUMENTSZHONG Qingchang XIE Jianying LI Hui(Dept. of Automatio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200030)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PID controller with variable arguments (shortened as VAPID), in which the nonlinear functions are employed t o change the PID parameters on-line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error. Three kin ds of VAPID, of which the performance is all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ordinary PI D controller, are provided. It also shows better performance of disturbance-rej ecting and robustness, and can be applied to the non-minimal phase system.Key words: PID control, non-minimal phase system, variable argu ment, gain function1 引言PID控制是工业控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控制规律.实际运行经验和理论分析均表明,将这种控制规律用于大多数工业对象能够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但是,由于许多控制对象存 在着大惯性、非线性、大纯滞后、强干扰等特性,用一组事先整定的PID参数实施控制 难以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尤其当对象参数变化超过一定的范围时,系统性能会明显变差, 甚至超出许可范围.为了进一步提高PID控制的性能,许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文献[1,2]提出了一种自校正控制器,其实质与常规自校正控制器相同,即在线辨识对象模型,根据辨识模型按照经验公式来校正PID参数.该方法需要在线辨识对象模型,计算量大.文献[3]提出 了一种基于模糊推理的自校正PID控制器,在ZieglerNichols公式[5]基础上进行参数的模糊自校正,参数可校正范围较小,而且模糊规则表不直观,不便于建立. 本文在分析PID控制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变参数PID控制器(PID Controller with Varia ble Arguments,简称VAPID).该控制器通过引入非线性函数根据偏差的大小在线调节PID参数来提高控制性能,具有结构简单,整定方便,计算量小等优点,仿真结果表明具有很好 的控制效果.2 变参数PID控制器(VAPID)2.1PID控制器对于典型的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PID控制器表示为ИА (1)其中,偏差e=r-y,Kp为比例增益,Ki=Kp/Ti为积分增益,Kd=KpTd为微分增益.比例作用Kp使得控制器的输入输出成比例关系,一一对应,一有偏差立即会产生控制 作用,当偏差为0时控制作用也就为0,因此,比例控制是基于偏差进行调节的,是有差调节 ,为了尽量减小偏差同时也为了加快响应速度,缩短调节时间,就需要增大Kp,但是Kp又受到系统稳定性的限制,不能任意增大;积分作用Ki就是为了消除静差而引入的,然而 ,Ki的引入使得响应的快速性下降,稳定性变差,尤其,在大偏差阶段的积分往往使得系统响应出现过大的超调,调节时间变长;微分作用Kd的引入使之能够根据偏差变化的趋势 作出反应,加快了对偏差变化的反应速度,能够有效地减小超调,缩小最大动态偏差,但同时又使系统容易受到高频干扰的影响.因此,只有合理地整定这三个参数,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控制性能.2.2P、I、D增益函数常规PID控制中,Kp、Ki、Kd根据对象模型或动态响应曲线进行整定[4] .本文提出的变系数PID控制器将Kp、Ki、Kd取为偏差e的函数,根据偏差e的大小,实时改变这三个系数,以提高控制性能.根据2.1的分析,比例系数Kp在偏差e的绝对值较小(稳态值附近)时取较小值,相反时取较 大值,这样有利于加快响应速度,同时保证有很好的稳定性.积分系数Ki在偏差e的绝对值较小(稳态值附近)时取较大值,在偏差e的绝对值较大时取较小值(或者0),这样既有利于保证稳态无静差,又不会引起积分饱和而使超调增大、调节时间延长.微分系数Kd在偏差e的绝对值较小(稳态值附近)时取较大值,在偏差e的绝对值较大时取较小值,这样有利于加快对小偏差的反应速度,提高控制器对干扰的灵敏度,出现干扰时及时调节.本文采用Gauss函数为基础构成P、I、D增益函数Kp、Ki、Kd,如图1所示.图1中,Kp 的宽度取为0.1,以保证在较大的范围内具有较大的比例增益; Ki的宽度取为0.1,在稳态值附近加大积分作用,大偏差时Ki可取为0,这样可以实现积分的分离,使系统有较快的响应速度而且可以避免积分饱和;Kd的宽度取为0.2.这样得到的增益函数为:ИKp=Kpo(1+K'p(1-exp(-100e2)))Ki=Kio(K′i+ K″iexp(-100e2)) (3)Kd=Kdo(1+K′ddexp(-25e2))) (4)式中,Kpo、Kio、Kdo按常规PID控制器的整定方法,如Ziegler Nichols频率响应法[5]、CohenCoon响应曲线法[6]、基于积分平方准则ISE的整定法[7]等,进行整定.K′p、K′i、K″i、K′d为修正系数,K′p主要取决于控制变量的限幅值和对象的稳定性,可在~umax/Kpo-1中选取,一般可取K′p(1,K′p越大动态响应速度越快,但太大易引起过大的超调;K′i反映大偏差时的积分作用、K″i反映稳态值附 近的积分作用,K′i可取0~1,一般取K′i=0,K″i≥1,当K′i=0时,应适当加大K″i和积分增益函数的宽度,以保证足够的积分作用;K′d反映稳态值附 近的微分作用,一般取K′d≥1.图1 P、I、D增益曲线2.3 VAPID的结构VAPID有三种结构,一种标准形和两种变体,如图2所示.类型A中,积分增益Ki 的计算变量调整为偏差的积分ei=∫edt,积分增益函数的宽度要根据常规PID控制时的ei第一个峰值eimax1来调整,可取其值的80%.微分增益Kd的计算变 量调整为偏差的微分ed=de/dt,稳态值附近的ed相当小,增益函数的宽度可取为0. 02以下.类型B中,计算积分、微分增益之后再进行积分、微分,积分、微分作用变为ui=∫Ki(e)edt (5)ud=d(Kd(e)e)/dt (6)这相当于对不同大小的误差乘以不同的权值后进行积分、微分,从而动态地改变积分、微分的作用.类型C是标准类型,完全按照2.2节的思想实现.图2 变参数PID控制器的三种结构形式3 仿真结果3.1 性能对比以大惯性、大纯滞后的二阶系统为控制对象进行仿真得到的仿真曲线如图3,并以误差平方积分准则()作为性能指标进行比较,详见表一,其中,VAPID控制器以曲线2的参数为基 础进行整定,Kpo=5,Kio=0.025,Kdo=90.图3 变参数PID控制与常规PID控制的对比曲线表1 图3曲线对应的控制参数与性能指标曲线控制器类型控制参数性能指标ISE性能提高1常规PIDKp=5,Ki=0.025,Kd=031.5-7.5%2常规PIDKp=5,Ki=0.025,Kd=9029.303类型AK′p=0.2,K′i=0, K″i=1.5,K′d=1[注1]25.712.3%4类型BK′p=0.4,K′i=1.4, K″i= 0,K′d=124.516.4%5类型CK′p=0.8,K′i=0,K″i=1.5,K′d=121.825.6%3.2 鲁棒性能与抗干扰能力作者就控制对象的参数发生变化时VAPID类型A的控制性能进行了仿真,图4所示的曲线表明:VAPID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限于篇幅,类型B、C的仿真曲线从略[注2].图4 VAPID的抗干扰性能和鲁棒性能3.3 非最小相位系统在3.1节控制对象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非最小相位环节(1-s),即传递函数改为:,仍然以上一组常规PID控制参数为基础 ,采用VAPID标准型为控制器,适当选择增益函数的系数,得到了图5所示的仿真曲线(这里,积分增益函数的宽度取为0.4).结果表明,对于非最小相位系统,VAPID可以获 得比常规PID好得多的效果(ISE指标提高25%),而且控制对象参数发生一定的变化时,性能变化不大.图5 VAPID控制的非最小相位系统4 结束语本文详细分析了一种改进的PID控制器―变参数PID控制器的结构、原理和参数整定方法.该控制器结构简单,整定方便,计算量小.VAPID与常规PID控制器的对比实验 结果表明VAPID性能优于后者.本文还讨论了该控制器的抗干扰性能、鲁棒性能、对非 最小相位系统的适用性等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性能良好.作者简介:钟庆昌,男,29岁,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过程控制、运动控制.谢剑英,男,59岁,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过程控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李 辉,男,24岁,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变结构控制.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 200030参考文献1 Astrom K J, Hagglund T. An Industrial Adaptive PID Controller. Pro c. 1989 IFAC Symp. Adaptive System in Control and Signal Processing. 1989,293~29 82 Hoopes H S, Hawk W K, Lewis R C. A self-tuning Controller. ISA Trans. 1983,2 2:49~583 He S Z, Tan S H, Xu F L. Fuzzy Self-tuning of PID Controllers. Fuzzy Sets an d Systems.1993,56:37~464 A A Rovira, P W Murrill, C L Smith. Tuning Controllers for Set-Point Change, Instruments and Control Systems, 1969,42(12)5 Ziegler J G, Nichols N B. Optimum Settings for Automatic Controllers. Trans. ASME, 1942,64:7596 Cohen G N, Coon G A.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of Retarded Control. Trans. ASME, 1953,75:2877 Lopez A M et al. Controller Tuning Relationships Based on Integral Perfor mance Criteria. Instrumentation Technology. 1967,14:57收稿日期:1998-03-19
|
[
"Mine",
"Sports",
"Military",
"Art",
"Philosophy",
"Space",
"Communication",
"History",
"Agriculture",
"Computer",
"Transport",
"Education",
"Enviornment",
"Medical",
"Economy",
"Electronics",
"Law"
] |
Computer
|
【 文献号 】1-3123 【原文出处】中国物价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5 【原刊页号】22-25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 作 者 】孙燕/崔俊生 【复印期号】199608 【 标 题 】当前制约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 【 正 文 】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发展中积累的矛盾较多,亟待从政策上加以研究解决。为此,我们近期赴我国的农业大省――四川省进行了专题调查。所到之处了解的问题和地方政府及农民反映的意见颇具代表性,值得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一、农业发展究竟受哪些矛盾制约我们在四川省农业主产区仁寿县、遂宁市及所辖射洪县、蓬溪县、市中区,在重庆市及所辖潼南县、巴南区,专门就困扰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诸多矛盾,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感到,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过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偏低,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调查中,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农民难以承受。1995年上半年与上年同期相比,四川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1.8%,其中化肥上涨31.1%,尿素涨价尤为突出,目前市场尿素价格高的约3000元/吨左右,平均涨幅达41.1%;农膜价格为1.1~1.2万元/吨,上涨3000元左右;农药价格也上涨很多。以潼南县为例,1995年与1994年相比,化肥中的尿素计划内价格上涨41.7%,计划外上涨59.7%,小氮肥涨价47.7%,磷肥涨价55.9%;农药中的乐果乳油涨价61%;农膜涨价46.3%;地膜涨价45.8%;柴油涨价94.9%;种子中的杂交水稻涨价93.4%,杂交玉米涨价96.7%。与农资价格上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产品收购价格偏低,特别是粮食定购价格与市场价格差价较大。在几个粮食主产区中,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定价与市价普遍相差0.30~0.40元/500克以上。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涨幅大大低于农资价格的涨幅,对这种不断扩大的“剪刀差”,农民将其形象地比喻为“火钳差”。一些农民自嘲地编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农资涨价我不买”,下联是“粮食定购我不卖”,横批是“自求平衡”。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近几年虽然国家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市场价格也不断上扬,但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过猛,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种田效益持续下降。1991~1993年,四川省农作物成本利润率逐年递减,分别为42.8%、37.9%和27.4%,1994年与上年基本持平。目前,一般来看,主产区粮食作物中除水稻盈利,玉米略有盈利外,小麦和油菜籽都亏本。因此,受利益机制的驱动,农业方面的资金、人力、物资、耕地等生产要素“三转向”突出,即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由农村转向城市,由不发达地区转向发达地区,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二)农民负担反弹,群众反映强烈从四川省的情况看,农民法定内的负担一般都能得到控制,即村提留和乡统筹基本上能控制在农民人均年收入的5%以内。 问题主要是法定外的负担没有得到控制,农民对各种不合理的摊派和集资非常反感。主要表现在:一些已明令取消的达标升级活动寻机抬头;教育、交通等集资活动势头很猛;村、乡自筹费用未能有效控制;农村集体资金被平调挪用现象突出;个别地方向农民收费过急,方法简单,引发农民聚众抵制,干群关系紧张。有些部门只向农民收费,不为农民办事,农民意见很大。据几个县反映,许多加重农民负担的项目是上级有关部门出台的,因此,农民对国家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信心有所降低,党和政府的威信也受到严重损害。(三)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近年来,我国在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对促进生产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受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封锁势力的影响,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尚未形成,加上国际市场波动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我国农业生产始终没有跳出流通不畅――生产滑坡――价格上扬――刺激生产的怪圈。如四川省是全国的生猪生产基地,养猪成本在全国是较低的,但由于流通不畅等原因,使生猪生产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京津沪等大中城市加强了“菜篮子”生产和建设,大大减少了川猪的外调量,四川省财政又比较困难,无力实施保护措施,导致重新出现以前曾多次发生的生猪“卖难”现象,使生猪收购价格一再下跌。现在四川主产区毛猪一般只能卖到每500克2.2元左右,仅相当于上年价格的一半。按饲料价格每500克0.9元及1:4.5的肉料比计算,农民养猪每500克亏损1.8元左右。四川省其他大宗农副产品,如油菜籽、生丝等,由于受到进口和国际市场销售不畅的影响,价格波动较大,也造成了生产的不稳定。尤其是生丝在国际市场上卖不出去,导致蚕茧价格大跌,农民砍桑树不愿养蚕。(四)农业投入不足,减弱了农业发展的后劲虽然四川省各级财政都比较困难,但这几年在支农方面还是尽了很大努力,省级财政每年增加支农支出4000多万元,农业支出占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0%以上,略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一些县级财政也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但是,尽管如此,由于农业主产区一般都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很难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加之农业投入的风险大,效益低,回收周期长,有的地方政府从局部和短期利益出发,甚至从自身的政绩考虑,将资金更多地投向“短、平、快”的工业项目。在一些市县存在着支农资金完不成预算,不能及时、足额到位,被截留和挪作他用等情况。我们在调查中看到,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许多还是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大部分年久失修,带病运转,处于“吃老本”状态,有效灌溉面积不足,中低产田得不到改造,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仍处于“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另外,由于农技科研和推广资金不足,农技人员待遇不落实,农技推广和应用难度很大,部分地方财力困难,还给乡镇农技站规定创收上交任务,致使农技人员不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技术推广上。(五)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有效政策不多,农业缺乏强有力的保护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既是一种基础产业,又属于“弱质”产业,投资额大,风险性强,回收期长,收益率低,社会资金很少愿意投入。因此,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据调查了解,目前国家对农业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的不多,特别是对产粮大县缺乏足够的扶持和保护,有的政策还被逐渐取消,或者在落实过程中大打折扣,如被层层截留等,农民对此反映强烈。由于农业相对收益低,多年来形成越搞农业越穷(包括地方政府和农民)的不良状况,成为影响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严重隐患。二、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一)逐步增加农民收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农业问题,要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但归根结底要靠农民,靠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振兴农业的核心。为此,需要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适当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当前, 粮食收益低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合理增长,尤其是定购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较大差价,使农民从种粮中被拿走的“隐性”收入,仅四川一个省每年就有二十几个亿,产粮县对此反映非常强烈。为了使农民能够通过种粮逐步增加收益,“九五”时期合理确定国家粮食价格政策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在目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国家收购价格与市场价格相比仍然偏低的情况下,应结合成本、收益和供求关系等因素,继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农民出售农产品后能够弥补生产成本并有适当的收入。考虑到粮价提高后城镇居民的承受能力以及对市场物价的影响,加上我国粮食市场价格水平与国际市场相比已经不低的现实,粮食收购价格提高的幅度一次并不一定很大,意义主要在于给农民一个稳定增加生产的信号。我们设想,粮食价格的调整和改革可以分几步走。第一步,1996年适当提高粮食定购价格,每500克提高0.15元左右。第二步, 在“九五”中期(1998年前后)继续提高粮食定购价格,进一步缩小粮食定购价与市场价的差价。第三步,可以考虑采取“减购、放价”的办法,理顺粮食价格。这种设想的基本考虑是:(1 )目前国家粮食合同定购任务为1000亿斤,其中200亿斤为农业税(公粮)。 如果以国家定购价格平均每500克低于市场价格0.25元计算,其余800亿斤合同定购粮的总价差约为200亿元,按市场价平均每斤0.80元计算,这200亿元相当于250 亿斤粮食,因此,农民交纳的农业税相当于450亿斤,其中250亿斤为暗税,也就是我们在调查中地方一再提到的国家“隐性”收入。(2 )1000亿斤粮食合同定购任务数量,是按保障全体城镇居民口粮供应考虑的,现在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粮食部门在城镇居民口粮销售方面,大约只占30~40%的份额,多数城镇居民宁可多花一点钱到市场购买优质粮,导致有些国有粮食部门收购的相当数量粮食,实际被倒卖给私人商贩,甚至被粮食部门自己用来谋取私利了。(3)根据上述情况, 我们建议,能否根据国家掌握适量的储备(用于战备和救灾),以及国家只负责军需、低收入阶层(包括优抚救济对象和大中专学生)基本口粮供应的要求,适当提高农业税(公粮)负担水平,取消粮食合同定购任务,农民完税后的粮食按市场价格自由出售。这一改革思路,符合农民讲的“皇粮国税要交,粮食价格也要合理”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2、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保证及时充足供应。当前,农资价格上涨过猛主要是源头所致,即由于电力和天然气涨价,生产厂家通过提高出厂价格转嫁成本增加的负担。此外,部分产品货源紧张,也加剧了流通中的倒买倒卖现象。为了稳定农资价格,国家对农资生产企业还要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即通过补贴限制其产品价格。同时,针对流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整顿市场流通秩序,坚持“一主两辅”的农资销售渠道,即农资公司为主渠道,农业“三站”和生产厂家为辅助渠道,严禁其他单位和个人通过各种变相形式介入农资经营,继续实行最高销售限价,稳定价格水平。3、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地方普遍反映, 目前农民负担出现反弹,农民不满情绪较大,处理不好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正确处理同农民的关系,是新形势下的一项政治任务,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采取得力措施,依法控制农民的法定内负担,坚决制止法定外负担的增加,严格控制让农民出钱出物的各种不合理集资、摊派和达标升级活动,强化监督检查,依法严肃处理一批加重农民负担的责任人员,形成威慑力,取信于民。(二)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各级政府应尽快划清在农业投入上的事权范围,明确责任,各尽其责,强化落实。今后,中央投入主要用于重点农业基础设施和骨干工程建设,跨省区的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全国性大型防洪、治涝、排灌、水土保持工程等。同时,要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增大农业科技投入比例,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科研水平,重点支持先进实用技术研究,保证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经费,促进“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地方投入主要用于地区内的江河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本地区的科技开发和推广等。中央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建立农业保护基金,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农业长期发展。(三)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发展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形成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农业技术培训等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组织和联结农民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村各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帮助农民进入市场,将农民的小规模分散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联合起来,将农民与市场联结起来。加快农贸市场建设,疏通流通渠道,清理各种不合理的收费,为农民进入市场提供便利条件和良好环境,让农民得到应有的实惠。(四)对农业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的自然特点,决定了国家必须在多方面给予适当扶持。例如,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优先安排农业生产性贷款,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逐步提高农业贷款存量占国家银行贷款总存量的比重。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通过实行低档税率等倾斜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包括国外资金进入农业生产和流通。同时,继续保留对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环节的财政补贴,进一步完善淡季储备制度,保证储备资金的落实,改善农资的仓储和运输等条件。研究改进重要农产品的风险调节基金和储备制度,对主要农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格。在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的前提下,鼓励农民进行内部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对效益好、短期内可以形成财源的农业多种经营项目,可以通过周转金等形式给予贷款支持。引导农民立足本地实际,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由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骨干企业和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工补农,增加农民收入。(作者工作单位:财政部综合与改革司)*
|
[
"Agriculture",
"Law",
"Military",
"Education",
"Art",
"Politics"
] |
Agriculture
|
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1999年 第19卷 第4期 Vol.19 No.4 1999厌-好氧交替工艺的生物除磷特性研究竺建荣 刘纯新 何建中 顾夏声摘要 采用模拟配制的生活污水,研究了厌-好氧交替工艺对磷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经过驯化运行等阶段后,在高效除磷阶段运行期间,磷的去除效率在90%以上.总COD去除率通常大于90%.实验表明COD主要是在好氧阶段被去除.反应器的有机处理负荷Fr达1.21―1.5?kg(COD)/(m3.d).这些良好的运行性能与反应器中培养出好氧颗粒活性污泥有关.运行过程中,不必投加外部碳源(甲醇或乙酸钠),只利用生活污水自身的有机物就能达到如此好的除磷和降解COD效果,而且该工艺的曝气时间仅为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一半.关键词 生物除磷;厌-好氧循环工艺;活性污泥法.A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bia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in alternation of aerobic/anaerobic processZHU Jianrong,LIU Chunxin,HE Jianzhong,GU Xiasheng(Dept.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hosphorus (P) and COD removal characteristics in alternation of aerobic/anaerobic (AAA process) using synthetic domestic wastewater as feed. It is shown that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technology, the influent P concentration of 9.84―13.57\mg/L can reduce to about 1mg/L of effluent at the 4 th stage, P-removal efficiencies reach more than 90%. The influent COD of 372―548 mg/L decreases to 20―50 mg/L of effluent,total COD removal efficiency is higher than 90%. The proportion of COD removal in anaerobic operation period is 16.7%―33.4%,and 54.9%―75.6% in aerobic operation period.This indicates that the degradation of COD mainly occurs in aerobic period.These good operational properties of AAA process are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granular activated sludge in the reactor,which is first reported.It is unnecessary to add any external carbon source for operation.The reactor can effectively metabolize organic matters and conversion of phosphorus,and only uses half aeration of the conventional technology.It implies that AAA process is a good potential treatment process both in P removal and COD degradation.Keywords biological P-removal,alternation of aerobic/anaerobic process,activated sludge process.我国的湖泊、水库近年来富营养化的速度很快,污染现象日益严重[1].迄今已有的研究表明,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各类营养物质中,通常以磷为限制因子,其来源主要是生活污水、磷矿、磷肥工业以及合成洗涤剂的废水,而造成富营养化的磷大多来自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洗涤剂的大量应用,生活污水中的总磷浓度增加到10―30mg/L,其中70%左右是可溶的.传统的二级处理出水中,90%左右的磷仍然未能去除并以磷酸盐形式存在.这样,去除污水中的磷,削减其排放量,就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2―5].据统计,我国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仅有5%左右,而且现有的污水处理厂绝大多数不具备脱氮除磷的能力.因此,研究污水除磷,探索适合我国国情且经济有效的除磷工艺和方法,已成为亟待开展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厌-好氧交替工艺(alternation of aerobic/anaerobic process,简称AAA工艺)是指厌氧和好氧交替进行操作的活性污泥法.它涵盖多种不同的运行方式,实质上是SBR工艺的一种变型[6,7].鉴于AAA工艺的许多优点,正在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本文采用AAA工艺作为生物除磷工艺的考察对象,以模拟配制的生活污水作为进料,培养具有除磷功能的好氧活性污泥,研究该工艺在不同试验运行条件下的生物除磷特性,分析测定反应器中污泥的形态、结构特性以及污泥颗粒化与生物除磷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1 试验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装置图1 试验装置示意图1 配水槽 2 电磁阀 3 曝气池 4 时间程序控制器 5 进水口 6 曝气器 7 出水管Fig.1 Diagram of experimental process试验所用反应器为聚氯乙烯塑料圆桶,内径为22cm,总体积8?L,有效容积为6?L.由时间程序控制器控制进水、厌氧、曝气、沉淀、排水全过程.根据需要选定运行周期以及各段的启动、关闭时间.运行温度冬季为20℃,由热交换器保持恒温在20±2℃范围内;夏季在室温下运行.气源采用山本-6500型曝气机,以粘沙块作为微孔曝气器.整个装置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典型的运行控制方式为每1天运行3个周期,每1周期8h:厌氧2.5h,曝气4h,沉淀和进水1.5h.进水在反应器的污泥沉淀后进行.进水方式为:从底部向上进水,从反应器底部出水管排水.进水16min,流量0.4L/min,每次进水控制在约6.5L.定期测定混合液中的SV、SVI、DO、MLSS、MLVSS、pH等运行参数,保持MLSS浓度在4―6g/L,SV 20%左右,SVI 20―50,pH 6.8―7.6,好氧曝气段的DO 4―6mg/L.根据运行参数的测定分析,判断反应器的运行好坏并作相应的及时调整.在试验运行过程中,根据AAA工艺的特点,在每一种状态都至少运行1周进行驯化,即保持循环重复20次以上,然后取样测定.1.2 试验用水本试验研究以生活污水为考察对象.试验采用模拟生活污水的自配水作为进料:COD 300―500mg/L;TN 30―40mg/L;NH3-N 10―20mg/L;TP 8―15mg/L.典型的配方如下(mg/L):葡萄糖 169,蛋白胨 169,氯化钠 63,硫酸铵 63,KH2PO4 44,NaHCO3 94,MgSO4.7H2O 94,CaCl2.2H2O 31,FeSO4.2H2O 2.2.采用模拟配水的优点是:水质稳定且易于控制,适合反应器工艺运行特性和污泥形态、结构及微生物学特性等的研究.在试验运行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适时调整配水成分,改变部分进水组分的浓度和配比,但TP含量保持不变.1.3 分析项目和测试方法磷含量:采用钼酸铵-氯化亚锡比色法,用岛津UV-250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在波长700nm测其光密度[8].COD、SV、SVI、MLSS、MLVSS等均按文献[8]提供的方法测定.DO采用YSI DO测定仪测定.pH采用pHS-3B精密pH计测定.2 结果和讨论本研究将整个运行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驯化阶段、调整阶段、除磷提高阶段和高效除磷阶段.本文重点介绍驯化阶段和高效除磷阶段的试验结果.2.1 驯化阶段的运行情况和结果本试验装置从1996-10-20开始运行,最初60d为驯化阶段.运行周期为8h,采用6h曝气,2h污泥沉淀、进水和厌氧状态.此阶段主要是为了培养好氧活性污泥,使之快速生长起来.当沉淀后的污泥体积达到1?L后开始隔天排泥.此阶段运行状况见表1.表1 驯化阶段的运行结果Table 1 Operational properties of CAST in cultivation stage运行时间,d配水成分,mg/L出水P,mg/lP去除率,%CODBODTNPBOD:N:PCOD/TN3642236037.210.85100∶10.3∶2.811.310.34.24642236037.211.99100∶10.3∶2.811.311.18.25342236037.210.35100∶10.3∶2.811.39.112.1图2 高效除磷阶段的除磷结果Fig.2 P concentration and removal efficiency in high P-removal stage图3 高效除磷阶段COD的去除结果Fig.3 COD removal performance in high P-removal stage这些结果说明污泥的除磷活性并不理想,污泥具有的除磷能力很低.鉴此,该阶段对COD等其它指标未予测定分析.但是,可以注意到,在这一阶段中,随着运行过程的进行,除磷效率在逐渐提高,说明污泥的除磷活性正在驯化提高过程中.2.2 高效除磷阶段的试验结果自1996-12-20以后,将运行状态调整为4h曝气,沉淀和进水1.5h,厌氧2.5h.经过调整阶段和除磷提高阶段共约90d的运行管理,反应器内出现好氧活性污泥颗粒化并具有良好的除磷和去除有机物能力,运行进入高效除磷阶段.此阶段从1997-04-11―06-04,共运行55d.2.2.1 磷的去除 高效除磷阶段运行期间,进水磷浓度在9.94―13.57mg/L范围内,出水中磷浓度一般在1mg/L左右,去除效率在90%以上(图2).运行过程中,不必投加外部碳源(甲醇或乙酸钠),只利用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就能达到良好的除磷效果,说明此工艺对于生活污水的除磷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2.2.2 有机物的去除 本阶段对COD的去除结果见图3.图3结果表明,本试验的厌-好氧循环生物除磷反应器能稳定地去除有机物,并且效率很高.经计算,本试验反应器的有机物处理负荷Fr=1.2―1.5kg(COD)/(m3.d).Carucci A等人报道[9],在不同的基质浓度下,除磷效率为40%―60%.特定运行条件下短时间内除磷效率可达90%以上.Schleypen P等人报道[10],德国巴伐利亚州生活小区污水处理厂的除磷效果为65%―90%.高庭耀等报道[11],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改良工艺在3d内除磷效率能够保持在90%左右.从这些数据分析中可以认为,本试验的技术指标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是还有待中试或生产性处理工程的进一步试验研究与应用.由于反应器表现出极好的运行性能,在本阶段运行中,对污泥的数量、形态和结构进行了重点考察.结果发现,在反应器中观察到形成了好氧颗粒活性污泥,因此,污泥的沉降性能很好.经测定,颗粒活性污泥受阻沉降层的均匀沉降速度Vs约2.15cm/min,好氧颗粒活性污泥的沉降指数(SVI)一般为20―45mL/g(而普通活性污泥为100―150mL/g).反应器内MLSS 4.04―6.88g/L,SV 0.14―0.27,颗粒污泥粒径为0.5―1.5mm.这些结果表明,试验中培养的好氧颗粒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有利于污泥浓度的提高和反应器处理能力的增加.颗粒污泥一般只是在厌氧反应器中培养并应用.通过厌氧颗粒污泥发挥高效降解有机物的能力.UASB反应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开发的高速厌氧处理装置[12].虽然有人尝试在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中培养颗粒活性污泥,但是运行条件非常苛刻,须用纯氧曝气才能形成,且没有除磷脱氮能力[13,14].在普通的厌-好氧交替工艺中培养出好氧颗粒活性污泥,这是首次明确报道.由于形成颗粒活性污泥,污泥的代谢活性也大大增强.据试验测定,单位质量的微生物单位时间对氧气的吸收量(定义为WOUR)为1.27mg(O2)/(g(VSS).min),而普通活性污泥法的WOUR值为0.8mg(O2)/(g(VSS).min)左右.由此可见,好氧颗粒活性污泥的生物代谢活性明显高于普通活性污泥.加上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污泥浓度较高,所以反应器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有较大提高.初步的试验分析认为,好氧颗粒活性污泥的培养和形成可能与厌-好氧交替的特殊运行方式有关,也与厌-好氧交替的运行周期以及状态设置有关,还可能与废水水质及工艺条件有关.不过,确切的培养条件和形成机理(包括好氧颗粒活性污泥的理化特性和微生物学特性等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试验还选择了部分运行时间,对反应器一个运行周期内各阶段COD的降解结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2.表2 一个运行周期内各阶段的COD降解结果Table 2 COD removal in each degradation period within one operational cycle时间,dCOD,mg/L厌氧段去除率,%曝气出水COD,mg/L好氧段去除率,%总去除率,%进水厌氧出水27404.7269.833.447.654.988.039349.5292.716.728.575.691.946408.6326.720.123.974.194.247422.3326.722.723.971.794.4从表2可以看出,一个运行周期内各阶段对有机物的去除情况有如下特点:(1) 在厌氧阶段,由于段时间较短,有机物分解不彻底,一般仅仅进入酸性发酵阶段,进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脂肪酸等,因此COD去除效率不高,只有16.7%―33.4%.另一方面,除磷细菌在厌氧条件下摄入脂肪酸的能力很强,所以反应器中pH值无明显下降,一般在6.6―7.2之间.(2) 在好氧阶段,活性污泥中的各种好氧微生物,利用氧气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并通过三羧酸循环途径,将有机物彻底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试验结果表明,COD主要是在好氧阶段被去除.3 结论1.采用模拟配制的生活污水,通过厌-好氧交替工艺处理,在高效除磷阶段运行期间,磷去除效率在90%以上.2.厌氧阶段对COD的去除效率约为16.7%―33.4%,好氧曝气阶段对COD的去除效率约为54.6%―75.6%.本试验反应器处理有机物的负荷Fr达1.2―1.5kg(COD)/(m3.d).运行过程中,不必投加外部碳源(甲醇或乙酸钠),只利用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做碳源就能达到如此好的除磷和降解COD效果,而且该工艺的曝气时间仅为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一半,这些说明此工艺对于生活污水的除磷及去除COD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3.本试验中观察到反应器中形成了好氧颗粒活性污泥.好氧颗粒活性污泥的沉降指数(SVI)一般为20―45mL/g,反应器内MLSS为4.04―6.88g/L,SV为0.14―0.27,SVI为20―45mL/g,颗粒污泥粒径在0.5―1.5mm左右,沉降性能很好.* 清华大学青年研究基金资助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北京 100084)参考文献1 金相灿,刘鸿亮等.中国湖泊富营养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2 Van Starkenburg W,Rensink J H,Rijs G B J.Biological P-removal:state of the art in the netherlands.Wat Sci Tech,1993,27(5―6):317―3283 Farrimond M,Upton J.A strategy to meet the nutrient (N and P) standards of the urban wastewater directive.Wat Sci Tech,1993,27(5―6):297―3064 Harremoes P,Bundgaard E,Henze M.Development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for nutrient removal.Europea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1991,1(1):19―235 曹国民等.生物除磷脱氮工艺技术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6,16(1):68―726 Irvine R L et al.Controlled unsteady state processes and technologies-an overview.Wat Sci Tech,1997,35(1):1―107 Manning J F et al.The biological removal of phosphorus in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J WPCF,1985,57(1):87―948 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美国自来水厂协会、水污染控制联合会编著.宋仁元等译.水和废水标准分析法(第1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9 Carucci A et al.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with different organic substrates in an anaerobic/aerobic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Wat Sci Tech,1997,35(1):161―16810 Schleypen P et al.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with continuous inflow for small communities in rural areas in Bavaria.Wat Sci Tech,1997,35(1):269―27611 高庭耀等.高浓度活性污泥连续进水间歇曝气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第四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台北,1996.241―24712 Lettinga G.Anaerobic digestion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antonie van leeuwenhoek.Antonie van Leeuwenhoek,1995,67:3―2813 Shin H S,Lim K H,Park.H S.Effect of shear stress on granulation in oxygen aerobic upflow sludge bed tractors.Wat Sci Tech,1992,26(3―4):601―60514 Mishima K,Nakamura M.Self-immobilization of aerobic activated sludge-a pilot study of the aerobic upflow sludge blanket process in municipal sewage treatment.Wat Sci Tech,1991,23:981―9901997-12-01收到原稿1998-05-11收到修改稿
|
[
"Law",
"Literature",
"Economy",
"Mine",
"Transport",
"Computer",
"Politics",
"Military",
"Art",
"Education",
"Energy",
"Communication",
"History",
"Agriculture",
"Philosophy",
"Electronics",
"Enviornment",
"Sports"
] |
Enviornment
|
【 文献号 】3-5161 【原文出处】工人日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628 【原刊页号】⑴ 【分 类 号】D422 【分 类 名】工人组织与活动 【 作 者 】丁军杰 【复印期号】199603 【 标 题 】尉健行在全总十二届十一次主席团会议上提出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不容动摇的基本政治原则会议讨论通过了《全国总工会关于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搞好企业若干问题的意见》【 正 文 】 本报讯(记者丁军杰)“依靠谁的问题,既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也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首要问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这一根本指导方针,这是基本的政治原则。”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十二届十一次主席团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阐述了以上观点。于6月26日至27 日在北京举行的这次全总主席团会议的主题是:在新的形势下,工会如何深入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更好地依靠工人群众搞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保护、调动和发挥好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和主力军作用。尉健行在会上作了题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不容动摇的基本政治原则》的讲话。尉健行说,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贯彻这一方针,关系到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能否坚持正确的方向,影响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决定着当今中国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关于讲政治的要求,从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其极端重要性,并认真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落实这一方针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更好地把这一根本指导方针落到实处。尉健行指出,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如何把这一方针落到实处,其中一个贯穿始终、起决定作用的问题仍然是认识问题。坚持依靠方针,就必须切实保障职工的企业主人翁地位;坚持依靠方针,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依靠方针,就是坚持和捍卫了党的领导地位与执政地位;坚持依靠方针,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依靠方针,就是坚持了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坚持依靠方针,就是保证党的跨世纪宏伟纲领的实现。据了解,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方面,涌现出石家庄第二印染厂、邯郸钢铁公司、上钢一厂、沪昌钢铁公司、吉林油田管理局、武汉钢铁公司、辽宁锦西炼油化工总厂、广西赖氨酸厂、福日电视机有限公司等许多不同类型的企业先进典型。会议讨论修改和通过了《全国总工会关于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搞好企业若干问题的意见》,通报了全总即将表彰的十名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搞好企业的优秀党政工领导干部和十名坚持与工人群众相结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优秀知识分子的有关情况。全总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丁华主持了这次主席团会议。张丁华在会议结束时讲了话,对各级工会如何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提出了要求。杨兴富、李奇生、刘珩、江家福、张国祥、方嘉德、滕一龙、倪豪梅、张富有、肖振邦、李永安等全总领导出席了会议。*
|
[
"Enviornment",
"Medical",
"Politics",
"Law",
"Communication",
"History",
"Electronics",
"Agriculture",
"Mine"
] |
Politics
|
【 文献号 】1-4645 【原文出处】中国戏剧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3 【原刊页号】14-16 【分 类 号】J5 【分 类 名】戏剧、戏曲研究 【 作 者 】曲润海 【复印期号】199606 【 标 题 】戏曲现代戏还要在艺术上下大功夫 【 正 文 】 我们的戏曲现代戏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已经逐步形成气候,走向成熟。从1995年12月至1996年1 月在北京举行的戏曲现代戏新剧目交流演出的盛况和交流演出期间的几次座谈会、研讨会,表明这个基本的看法是公允的。这个看法的依据是:①理论研究深入,舆论导向明确。②有了一批公认的精品。③出现一大批创作和演出现代戏的人才。④有了一批以演现代戏为主的剧团。⑤现代戏有了自己的市场和观众。说戏曲现代戏逐步形成气候,走向成熟,并不是已经成了大气候,并不是完全成熟,它们需要发展,因此,还要在艺术上下大功夫。那么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呢?一、提炼生活,编织故事。这次交流演出,评出四个优秀剧目奖,十三个优秀演出奖,这些戏都有一个好的或比较好的本子。这些本子都取材于生活,剧作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概括和开掘,形成了不同的剧本,给观众以不同的感受。几个涉及法制的戏都有一定的深度。《山杠爷》、《关东雪》、《塞北雪》,在欣赏了生动活泼的表演之后,给人的思考是深沉的,具有警世的意味。《榨油坊风情》、《木乡长》、《羊角号和BP机》展现了农村改革中多彩的风貌。《鸡毛蒜皮》写的是基层文明建设中常见的事,却情趣盎然。《木乡长》写廉政,却不干巴。《母亲的情怀》写下岗工人如何自强、进取。所有这些戏,都有个好故事,引人入胜。而好故事的前提是准确地把握生活。有的戏虽然故事也看得过去,但由于对生活把握不准,经不住推敲,因此效果也就出不来。在这方面不少戏仍需要进一步琢磨。比如有几个戏写改革,一个人出去打工,回来就腰缠万贯,不可一世,成了大老板,救世主。这样的戏往往不感人,原因就是不熟悉这一部分人,不熟悉改革的实情。《神河口》整个演出显得匆忙,但不要紧,要紧的是要写清楚为什么要封海,为什么要卖船队,不卖行不行?要解决好由单纯的近海捕捞到近海的养殖的关系,以及远洋捕捞的关系,要转变人们的观念,这个关系理顺了,船队卖不卖皆可。《塞北雪》显然后两场戏欠火候,塞北人对川妹子的救助和保护表现得不够,也就升华不到“我爱你塞北的雪”的意蕴。《贺家桥边》只颂扬咬破蚕茧的精神,这不够,要知道如春蚕的作茧自缚,也是一种奉献精神。《母亲的情怀》中没有必要让老教授死;朱玲不是为财产而当保姆,把老教授的财产给她,反而损坏了这个形象。所有这些都启示我们的剧作家,一定要开拓新的深入生活之路,广泛地了解、体验、把握现实生活,这是创作的第一个基本功,第一个要下的大功夫。二、精雕人物,以少胜多。交流演出中一些剧目的成功,关键在于一些人物塑造的成功。“山杠爷”、“大白桃”、“满爹”、“木乡长”、“尤三”“朱玲”、“周县长”、“川妹子”、“李阿三”、“阿福婆”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或令人振奋,或令人深思,或令人赞叹,或令人同情。随着剧目的不断演出、加工锤炼,这些形象将更加鲜明,更加放出光彩。这些人物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出现的、完成的,因此才有它的社会意义,才有艺术的价值。但是塑造人物还必须有各自特定的情节、细节、手段。山杠爷全心全意为乡里办事,却不懂得法律,用强硬的手段整人,打人,结果犯了法,又满腔真诚去服刑。《水墙》中周县长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给农民造成了损失,诚心诚意给农民下跪、赔情。《母亲的情怀》中下岗待业的朱玲,为了给儿子看病,也为了学到再上岗的业务知识、技能,不惜去给教授家当保姆。《塞北雪》中的三个妇女在不同时期被拐骗,被买卖,但三个人的命运不同,一个屈从现实,做了为人传宗接代的工具;一个同流合污,也成了人贩子;一个自尊自强,终于主宰了自己的命运,在对比中三个形象都鲜明起来。这一批戏的成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全剧人物都不多,主要人物就是一两个,主要配角也就是两三个。这样就能够集中力量精雕细刻。相反,现在有不少戏却不懂这个规则,往往人物过多,演出队伍过大,很难集中力量把人物塑造得有棱有角、有血有肉。这次交流演出的戏,绝大部分剧中人物不多,演出队伍不大,就很适合于到基层演出,很适合于剧团之间互相学习、移植,真正发挥一个戏的示范推广的价值。但是人物塑造得成功与否,主要还是看把握人物性格是否准确,如果剧作家自己对人物把不准,就很难感动观众。这次交流演出中有几个戏想刻画老板的形象,但却不很成功,主要是剧作家主观意念偏重了,而老板在戏剧情节中将会怎样沿着自己的逻辑发展,却理得不顺,因而给观众的不是复杂的形象,而是剧作家的矛盾的主观意念。一个戏的成功与否,人物塑造得如何是至关重要的,人物站不住,苍白,戏也没有长久的生命力。三、语言要精美,唱词要有味。这次交流演出的剧目,有几个戏的语言是比较好的,如《关东雪》、《哪嗬咿嗬嗨》、《鸡毛蒜皮》。但是,就多数来看还是锤炼不够。即使像《关东雪》也有过俗的部分。由于这些戏立在舞台上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每个戏的可供传唱的代表性唱词。人物对话更是像生活中的原话,豪言壮语倒是不多,但提神的,令人鼓舞的,发人深省的,给人美的享受的语言也不多。好的唱词不多,一方面是由于编剧对生活提炼概括不够,还没有升华出精彩的耐人回味的语言,另一方面也是写词的功夫不足。我们的戏曲作者,特别是年轻的、写戏时间不长的作者,平时很少练习写一些通俗上口的诗词,待到需要在剧本中写词了,就临时凑,自然缺乏新奇、巧劲儿,也就唱不出味儿来。还有一个原因是有的写本子的作者平时接触剧团不多,对戏曲音乐唱腔不熟悉,凑出来的词唱起来不通俗顺畅。解决这写词功夫不足的办法,只能是笨办法,就是多练,在本子外练,多接触剧团和演员,甚至自己也能唱几句。要解决人物对话太原始的毛病,首先要懂得戏曲是讲究韵律节奏的。所谓韵白,不一定就句句押韵,而是要讲究节奏。这是戏曲与话剧不同的地方。如果在人物对话时,是大白话,唱起来又突然变成歌词,就太不协调了,就是所谓的话剧加唱,甚至是地方话加唱。要把人物对话写时音乐节奏中,对话就不能长。在这次交流演出中有的剧本是解决得好的,如《鸡毛蒜皮》,是地地道道的戏曲语言,又是现代生活的,是有借鉴价值的。四、音乐要完整,唱腔要优美。音乐唱腔是一个戏曲剧种区别于其他剧种的重要标志,也应该说是一个剧目区别于其他剧目的重要标志。这次交流演出的剧目,音乐创作的成果是很大的,首先它是围绕着剧本内容创作的。是与内容相结合的,剧本内容新,音乐也新,单纯地只表现音乐的不多。这些好的音乐都保留了剧种的特色,但又融进了新的音乐素材。《塞北雪》把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的旋律融入了剧情,既抒发了创作者们对塞北这一方土地的挚爱,又展现了川妹子的心境。《哪嗬咿嗬嗨》反复出现“王三打鸟”的旋律,抒发的是旧军队中彩调艺人的心境,又鲜明地让人知道这就是彩调戏。了不起的是,一些戏曲音乐家,把剧种音乐素材加以拆卸,重新组装,成了一部完整的新作。《东瀛女》把流传在晋西北和内蒙古南部西部地区的二人台改造成了漫瀚剧音乐;不再是一个个小曲儿,而是一种大气的剧种音乐,是个了不起的贡献。《榨油坊风情》、《羊角号与BP机》、《山稔果》、《贺家桥边》等戏的音乐,都具有创作上的完整性。然而也有的剧目在音乐上不讲究,缺乏与剧本内容相和谐的完整统一,或者在创作时没有仔细琢磨剧本内容便下手,结果给人以凑合之感。有的则是配器不当,或演奏不熟,尽管曲子、作词不错,总体效果却没有出来。在唱腔方面,交流演出的剧目中也有很漂亮的唱段和演员的动人心扉的演唱,《母亲的情怀》中朱玲(陈sū@①萍)的唱, 以及几个戏的伴唱都优美动听,给人以享受和满足。但是多数戏还没有磨练出自己的代表性的唱段,与这些戏的音乐创作相比,明显地感到薄弱。有些戏的唱腔设计得并不差,但由于演员只赶着把故事走下来,还没有来得及在唱上发挥优势。这就给这些戏提出了一个进一步的任务,就是要磨练出好的唱段来。如果一个戏没有一段或几段好唱,是难以征服观众的。在这个问题上,革命现代京剧和其他成功剧目的经验很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借鉴、汲取。五、新瓶装新酒,创造新演技。这次交流演出剧目在戏曲化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好多戏看着不那么别扭了,名符其实地是戏曲现代戏了。不仅大部分地方小剧种演的戏生动活泼,自然顺畅,就是一些古老的大剧种也有明显的进步。川剧的《山杠爷》既有生活化的追求,又有改造传统戏形式为我们所用的追求。刘大妈(刘芸饰)围裙的表演,翠花的长发的运用,都是从传统戏化过来,并不觉得生硬。《哪嗬咿嗬嗨》中彩调扇子的运用和舞蹈的结合,都创造了新的戏曲形式美。一些以演现代戏为主的剧团,这些年都有一些新的演技的创造。如河南的几个剧种表演的骑自行车,就是一种新程式。东北现代戏中二人转的手帕技巧的普遍运用,也是成功的。即使是骑马,现代戏里也与传统戏有了不同。作为一种戏曲艺术,就是要有相对稳定的唱腔格式和表演程式,观众公认,约定俗成,才便于观众理解剧情,理解人物情绪,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一概地反对程式是不妥的。要在不断地创作实践和演出实践中改造旧的戏曲程式,吸收姐妹艺术的技巧,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仅此还不够,还要从生活中提炼创造新的演技。日久天长,反复锤炼,不断积累,就会形成一套新的现代戏演技。那时,一些以演现代戏为主的小剧团就会成为大剧团,一些小剧种就会成为大剧种。新陈代谢,渐变突变,中国的戏曲艺术就又是一次大的变革。六、优化三支队伍,注重综合效果。搞好戏曲现代戏更须要优化创作、演出、管理三支队伍。管理队伍包括行政领导、思想工作、后勤服务,出主意要靠它,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要靠它,工作生活条件的保证要靠它。创作队伍包括编剧、导演、舞蹈编导,武打设计、作曲、唱腔设计、舞美设计等等方面的尖子人才。这支队伍要能够合作默契,不计较得失,要有股韧劲,一直合作到立在舞台上,磨成精品。这次交流演出的剧目,凡比较成功的,都有一个合作默契的创作班子。而不成功的,则一定是创作人员不尖,不全,或合作得不默契,或合作的时间短。我们现在一般重视演员,而忽视创作人员。一个地方演员得了个梅花奖,各方面都觉得光彩,却很少问问,他们的戏是谁写的本子,谁导演的,谁作的曲子。有的地方得文华奖,其中的演员也许还知道,而创作人员却一无所知,不知道本地有哪些“宝贝”。这种情况如果不引起领导的重视,创作要上去是无望的。至于演员队伍,一般都是重视的,但是不是优化就难说。我们谈的优化,是指那些适验性示范性剧团的演出人员(包括演奏人员和舞美人员)的优化。在这样的团里乐队不能太寒酸,只有几件乐器或没有必要的电声器材,演奏不出好的效果来。演员的优化,不是为个别名演员(或领导喜欢的演员)组团,而应该是要男有男,要女有女,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各个行当都要有尖子。这样的团多是青年剧团,就是像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上海、天津青年京剧团那样的团体。这样才便于创作演出实验性、示范性的剧目。当然也可以是另一种形式的优化,就是创作一个新剧目时组合成一个优化的演出班子,任务完成后仍各干各的。这样的班子多是中年演员的班子。不论是哪种形式的优化演员班子,在他们创作过程中或实验演出过程中要保证充分的时间,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切不可动不动调他们的尖子演员完成别的演出任务,有关部门要给把把关,尤其不可让他们到处为别人唱“堂会”。要保护演员,保护是为了他们在创作演出上有成果,有成就。当然,也要保护创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此,领导者要明确,我们现在提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不同于大跃进时期的“演中心”、“唱中心”,不能太直接了。领导者还要淡化评奖意识,不可给剧团创作人员、演员施加压力,要他们必须拿回奖来,要他们立军令状。原黑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运泰有两句名言:不以一次得失论英雄,不以不同观点贬英雄。黑龙江省在对待进京演出,参加奖评活动,态度比较实在,既不轻易放弃,也不强烈追求。他们从不说情走后门。对得奖者,他们奖励,对不得奖者,只要在省里够得上水平,也奖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宽松的创作演出环境,新作品不断出现。当然,他们对进京演出和参加活动的戏要求是严格的,绝不把他们认为不到火候的戏轻易推出来。这也是保护剧团、保护创作人员和演员的一种办法。七、面向基层,面向市场。猛看起来这好像不是什么艺术问题,但仔细琢磨,这里面艺术问题并不少,也需要下功夫解决。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在基层,在农村,我们的创作演出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固然要“阳春白雪”,但更多的还是“下里巴人”。雅俗共赏不为低,要达到也不容易。因此我们的戏要高品味多层次,特别是要为基层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为此,我们创作的新戏,现代戏,应该正剧、喜剧、悲剧都有,特别是富有喜剧色彩的、情趣盎然的、观赏性强的戏更要多创作、多演出。为了送戏到基层、到农村,在演出形式上也要有所改进。演出队伍不能太大,乐队不能太大,舞美设计不能太复杂,景不能太大、太重、太实、太硬,而应小一些、轻一些、虚一些、软一些。特别要推广大厂县评剧团大篷演出的形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为基层服务。在这里,有个观点要明确,就是:农村是个演出大市场,农村是广大基层剧团的用武之地。这个市场我们不可忽视,更不能放弃。放弃了这个市场,也就是放弃了一个阵地,广大基层剧团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因此不仅基层剧团要面向基层,面向市场,就是国家剧团也应该有这个思路。送戏下基层,下农村,是所有剧团的共同任务。我们的现代戏要多演出,在演出中不断修改加工,要像《鸡毛蒜皮》、《哪嗬咿嗬嗨》那样,反复磨练,精益求精。要把戏保留在舞台上,保留给演员,保留给剧团,经受观众的考验,经受时间的考验。*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苏”繁体字为“更”加“生”
|
[
"Military",
"Space",
"Medical",
"Economy",
"Communication",
"Philosophy",
"Law",
"Computer",
"Art",
"Mine",
"Enviornment"
] |
Art
|
李鹏会见古井喜实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记者杨子迪)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日中友好会馆会长古井喜实先生。李鹏总理称今年88岁的古井先生是中日友好的开拓者之一,德高望重,对他在“米寿之年”(日本用语,将米字拆开,便成为“八十八”三字)再次来华访问表示热情欢迎。他对古井先生说:“竹下前首相前年访问中国时,我曾经对他说,中日两国老一代政治家所建立起来的中日友好关系经过风风雨雨,来之不易,我们这一代有责任保持和继续发展这种关系。竹下先生同意我的看法。”他接着说,我们不愿意看到因为这样和那样的事件干扰和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处理中日关系要从中日两国乃至亚洲和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大局出发。我们愿意和日本长期友好下去。古井先生回忆道,1959年他随松村谦三先生访华时,周恩来总理曾讲过,中日两国应该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古井先生说,至今,周总理的这些话仍然回响在他的耳际。他说,日本的国民和舆论都希望中日两国友好,携起手来,为世界和平和发展而努力。李鹏对日本国民有这样的共识感到很高兴。他说,这也是中国人民的愿望。李鹏还向古井先生介绍了中国国内情况。(完)
|
[
"History",
"Communication",
"Politics",
"Philosophy",
"Electronics"
] |
Politics
|
世纪末的我国航天将向何处去?有关部门负责人日前说,未来发展中,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将继续跟踪国际航天技术发展,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仍将以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为主。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我国将在进一步提高运载火箭可靠性和适应性、降低成本、缩短发射周期的同时,重点发展廉价、无毒、无污染、高可靠的大型运载火箭。在进一步提高应用卫星可靠性和长寿命的同时,重点发展大容量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技术和小卫星星座技术,逐步形成通信、气象、资源、导航等国民经济急需的、长期稳定运行的应用卫星系统。
|
[
"Electronics",
"Medical",
"Education",
"Law",
"Economy",
"Mine",
"Energy",
"Agriculture",
"Literature",
"Space"
] |
Space
|
【 文献号 】1-7174 【原文出处】世界知识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7 【原刊页号】18,17 【分 类 号】D7 【分 类 名】国际政治 【 作 者 】刘靖华 【复印期号】199710 【 标 题 】北约扩大的背后 冷战后的政治需求;军事压力集团的功利取向。【 正 文 】 北约扩大是西方冷战结束以来最具战略意义的行动。它被美国一些战略家认为是对以下三个目标的“创造性反应”:一是美国与欧洲的战略关系;二是与发展方向颇不确定的俄罗斯进行接触;三是巩固中东欧的“民主”。这三个目标大体上反映了美国主流战略家对欧洲的看法。这种看法表现美国对俄罗斯的一种特有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不能不进行接触,另一方面又存在一种制约俄罗斯的习惯思维。北约东扩已成事实。但是,在美国,关于它的争论仍未尘埃落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有意思的线索:一个是美国正在对俄罗斯冷战后时代的政策定位或政策内涵进行反思;另一个是美国正在对其霸权地位及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反思。北约东扩表明,美国的政治现实主义仍占据上风。所谓保卫民主与巩固冷战胜利成果成了对等词。北约东扩表明,俄罗斯仍是美国战略视线中潜在的敌人。北约扩大既是美国军工利益集团的物质需要,又是美国式制度安排的政治需要。北约东扩是要花大钱的,军工压力集团自然不会放过这一诱人的机会。它在学术界的代言人利用学术的力量为扩大北约提供理论合法性,进而将俄罗斯判定为日后必故态复萌的对美国地位的挑战者和威胁者。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保护中东欧业已取得的“民主”不受“俄罗斯民主”的威胁。但真正诱人的还是物质实惠:北约东扩的全部费用在10年中将至少达到250亿美元,仅波兰一国,为了使其军队能与北约的军队相匹配,每年都要在购买装备方面花掉3亿~4亿美元。美国军工企业的产品自然也会成为波兰的首选。可以想见,美国的军火制造商是北约扩大的真正受益者。与此同时,北约东扩所引起的俄罗斯的反对以及美国内部的大辩论,又恰恰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满足了美国的政治需求。一些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历史上凡是美国有确定的敌人的时候,美国的政策实施和各种资源的调动才是最有效率的,民族凝聚力也得以加强。而一旦没有了这样的对手,美国政治就会出现一种痉挛症;对外政策失去法律基础,国内矛盾突出,民族关系涣散,国家也似乎丧失了方向感。这种时期,寻找敌人便成为一种政治需求,此刻,理论界如果有一本锁定或描述敌人的书出现,就会对政治神经乃至广大民众产生强大刺激,一场激烈争论往往相伴而来。政治上的需求正是在这样激烈的争吵中得到某种意义上的满足。当年乔治・凯南“X”文章的出笼、1993年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文明的冲突”文章的发表、今年早些时候伯恩斯坦和芒罗的《即将到来的中美冲突》的出版都属于此类情形。有的时候,没有敌人也得制造一个。这也是这类著作引起轰动效应的内在原因。而这样做时常会导致政府政策丧失理性,沉醉于“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之中,即如本来没有什么威胁,但自我非要找个威胁而且果真相信了这样的威胁。这就导致了黑白颠倒和本末倒置。美国是个利益集团之间纷争激烈的地方。冷战结束后,功利取向的军工综合体与议会中的自由派利益集团一直存在矛盾。如以共和党右翼的杰西・赫尔姆斯、民主党左翼的保罗・韦尔斯通等为代表的重要议员反对扩大北约,认为那样既会威胁到俄罗斯的民主,又拿不出令美国人信服的理由。6月25日,美国国会20名参议员联名致信克林顿总统,表示对北约东扩不理解,主张美国在未找到充分的理由说明扩大北约的合法性以前,要慎重从事。另一些利益集团如纳税人联盟基金会不但不主张北约扩大,而且要求美国逐步地退出北约,将保卫欧洲安全的责任和负担一并交还给欧洲人自己。然而,美国的主流战略家还是更在乎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问题。美国的一个重要战略理念是,绝不允许在亚欧大陆的两侧出现一个起支配作用的力量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发起挑战。今天,美国在亚欧大陆的两侧恰恰同时面临一个大国的衰落和一个大国的崛起。在国际关系体系中,对于霸权者来说,处理一个曾经作为敌手的大国的衰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在一个不均衡的国际秩序中,一个大国的衰落至少会产生三种震荡性后果:一是导致原有均势的破裂,弄不好会出现冲突和战争;二是一个大国的没落会诱发民族主义心态和其他大国的利益野心;三是这个衰落的大国如果受到进一步的伤害,那么它在衰弱时迫不得已接受的东西可能会是它日后重新崛起时首先要加以推翻的东西。北约东扩体现了美国的霸权思维,但也是对付俄罗斯的一次冒险。它为21世纪初期的国际关系留下一个不算小的悬案,播下了不和的种子。*
|
[
"Enviornment",
"Law",
"Agriculture",
"Energy",
"History",
"Communication",
"Philosophy",
"Literature",
"Electronics",
"Education",
"Computer",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Mine",
"Medical"
] |
Politics
|
航空动力学报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1998年 第3期 No.3 1998科技期刊外缘轴向进气的旋转空腔主盘平均换热特性研究丁水汀* * 陶 智 徐国强 袁怡祥 邱绪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摘要】 某型发动机的涡轮盘腔冷却结构被简化成外缘轴向进气的旋转空腔模型,以实验方法研究了旋转雷诺数(Reω)、冷气雷诺数(Rez)、哥拉晓夫数(Gr*)对主盘平均换热特性的影响。实验发现,主盘平均换热系数随冷气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加,随旋转雷诺数的增加而下降,随哥拉晓夫数的增加而增加。根据实验结果给出了计算主盘表面平均对流换热系数的经验关系式。 主题词: 旋转 盘 换热 离心力分类号: V231.11 前 言本文将某型发动机的涡轮盘腔冷却系统简化成如图1所示的模型。对于盘、腔内换热问题图1 实验模型的研究,文献[1~4]作了一些报道,但实验模型为径向内流、径向外流、以及轴向贯通流,与本模型进、出流方式不同;由于采用中心进气方式,文献[4]忽略了哥拉晓夫数的影响。另外,国内对转―静系模型做了较多研究[5]。本文着重研究图1所示的模型的换热特性以及离心力和浮升力对换热的影响,以加深对此类换热问题的了解,为实际发动机涡轮部件的冷却设计提供依据。2 实验研究的准则关系式、实验装置及方法旋转坐标系下的微分方程组及相似理论,在流速较低的情况下,忽略可压缩性的影响,实验准则关系可表为:Nu=f(Reω,Rez,Gr,Pr,S1/R,S3/R,R1/R,R2/R)(1)式中:努塞尔特数Nu=αR/λ,普朗特数Pr=ν/α,旋转雷诺数Reω=ωR2/ν(ω为旋转角速度),冷气雷诺数Rez=VzR/ν(Vz为附盘平均相对进气速度),哥拉晓夫数Gr=ω2β△TR4/ν2。实验中介质为空气,普朗特数基本不变,S1/R,S3/R,R1/R,R2/R也为常数。本实验模型主盘外缘为等热流边界条件:qR=const。而主盘背面绝热及实心盘的轴对称效应,可认为加热热流全由主盘迎风面传出。因此迎风面平均热流强度为:q=2RZqR/(R2-R22)。式中:Z为主盘轮缘加热边宽度。在迎风面上有:α△T=q。式中:α为主盘平均换热系数。因此为使用方便且更符合本模型,用努塞尔特数和哥拉晓夫数相乘,并将特征温差用q/α代替得两子域耦合的第二类边界条件下的哥拉晓夫数为:Gr=2ω2βqRZR6/λν2(R2-R22)。式中:β=2/(wi+Tc),wi为迎风面平均壁温。用实验方法求解以下关系: Nu=f(Reω,Rez,Gr*) (2)并确定式(2)的具体形式,进而研究主盘迎风面的平均换热特性。式中各准则数的定性温度为冷气进口温度Tc。实验模型与发动机原型半径近似1∶1,其旋转半径为305 mm,有效实验段内半径R2=140 mm和外半径R=270 mm,主盘厚度Z=12 mm,空腔间距S1=35 mm。压缩空气由R1=258.5 mm的134个Φ8的附盘进气孔轴向进入腔体,S2=10 mm,然后由距附盘面S3=17.5 mm的36个Φ12.5的出气孔径向流出,冷气的流量分别用节流孔板测量和调节阀门控制。驱动装置是一台11 KW的交流电机,其转速由电磁离合器调节,最大转速为1200 r/min,经变比为1∶3的皮带传动带动旋转腔旋转。实验时,旋转腔的转速可在0~3600 r/min内连续变化,其转速由光电式数字转速表测定。为保证沿径向较大的温差以减少相对测量误差,旋转腔主盘由1Gr18Ni9Ti不锈钢加工而成,在它的边缘有一环型沟槽。加热带均匀地铺设在这里,加热带外敷以绝热材料压紧后用盖板盖牢,以保证等热流边界条件。电加热带导线经空心轴引到强电刷环装置上。主盘迎风面的温度用18对Φ0.2的NiCr-NiSi热电偶测量,其测点位置距圆心依次为140,150,170,190,210,230,250,260,270 mm,每个径向位置布置两对,角度相差180°。热电偶信号先由在旋转系上的放大器放大,再由多路选通器选通到滑环引电器,经A-D转换后由计算机采集。这样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滑环对测量的影响。考虑到实际发动机的涡轮盘腔是双面冷却,换热近似对称,中间截面近似绝热,因此本实验模型主盘的背面及轮毂内装有绝热材料,然后压紧。本文利用热电偶分别测出不同工况下主盘盘面壁温,再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求出盘内温度分布进而求出盘表面的热流密度,再解得其局部和平均换热系数。平均换热系数的定义:α=[Σ△Fiαi(Twi-Tc)]/[F(Twi-Tc)AV](3)αi为局部对流换热系数;△Fi为微元体的对流换热面积。F为迎风面的表面积,(Twi-Tc)AV为盘表面温度与冷气温度之差的平均值,Twi为盘面局部温度。实验范围:旋转雷诺数Reω=0~1.5×106;冷气雷诺数Rez=0~2×105;哥拉晓夫数Gr*=5.3×1011~1.4×1014。3 实验结果及讨论由于模型的附盘进气孔的长径比为10∶8=1.25,很好地保证了实验范围内各种工况下冷气相对于旋转腔基本上全轴向进入,因而减弱了进口径向哥氏力的影响,较好的模拟了某发动机高压涡轮盘腔的设计工况。下面分别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1)小转速下,主盘面的换热随冷气雷诺数的变化规律。在流量较大、转速较小的情况下,冷气进入空腔后,受离心力影响较小,主盘面的换热主要由强迫对流控制。如图2所示(n=198 r/min即Reω=9.8×104,Gr*≈5.29×1011)其回归公式为:Nu=0.00792Rez0.9886。(2)大转速下,主盘面的换热随冷气雷诺数的变化规律。在转速较大而冷气流量较小的情况下,冷气进入空腔后,相对受离心力影响较大,使流线向外偏移,这将导致主盘迎风面的相对冷气流量降低。在流量较小而转速较高的情况下,冷气甚至可能在保证与腔内环流有少量质量和动量交换的同时,大部分冷气直接由出气孔流出而不能冲击主盘面。表现为主盘面换热主要取决于浮升力驱动的自然对流。如图3所示,在保持较高转速不变的前提下,Nu随Rez的变化与图2相比明显较缓,Rez的幂指数随转速的不同n=1000,2000,2500 r/min依次变为0.61,0.42,0.19,这主要是离心力的增大使主盘面的相对冷气流量降低的缘故。当然图3中也包含了哥拉晓夫数的影响(哥拉晓夫数依次为1.4×1013,5.5×1013,8.5×1013)。但总的来说,随着冷气雷诺数的增大,主盘面换热增强。图2 小转速下冷气雷诺数对换热的影响 图3 不同转速下冷气雷诺数对换热的影响(3)旋转对换热的影响。在小流量下(Vz=2.99 m/s即Rez=5.2×104,Gr=2.3×1011~5.4×1013)如图4所示,实验点反映了旋转雷诺数(Reω)、哥拉晓夫数(Gr*)对主盘平均换热特性的综合影响。随着旋转的增强,主盘面感受到的相对冷气量减少,导致换热下降,同时,旋转又使浮升力增大,使自然对流增强,增强了盘面换热。在小流量下,旋转雷诺数存在一临界点,在临界点之前,旋转的综合效应使盘面换热增强,而在临界点之后,旋转的综合效应使盘面换热减弱。图4 小流量下旋转对换热的影响 图5 大流量下旋转主盘面对换热的影响在较大流量下,由于最大转速的限制,未能发现临界点,如图5所示。线1工况为:Vz=6.998 m/s即Rez=1.2×105,Gr=2.7×1011~8.6×1013;线2工况为:Vz=5.626 m/s即Rez=0.97×105,Gr=1.6×1012~1.4×1014。从图5可以看出,在冷气流量一定(较大)的前提下,旋转对换热有加强作用,但这仍然是旋转雷诺数(Reω)和哥拉晓夫数(Gr常┕餐作用的结果。因为旋转在增大Rez的同时也使Gr*迅速增大。显然,在较大转速下,工况2的变化趋势较工况1平缓,可以预测其临界点要比工况1先到,这主要是因为工况2的Rez比工况1小。图6 哥拉晓夫数对换热的影响从图6中(Reω=1.05×106;Rez=6.9×104)可以看到哥拉晓夫数Gr*对换热的影响。从曲线的斜率可以看出,腔内换热随哥拉晓夫数变化。随着哥拉晓夫数的增加,迎风面换热大大增强。因此由浮升力驱动的自然对流占主导地位。对86个不同的实验工况进行了多元非线性回归,得到了准则公式(4),其分散度在±15%。准则公式:Nu=0.279Rez0.2717Gr0.3853Reω-0.5094(4)(4)回归公式分析在实验模型中,Reω,Rez和Gr*三者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即:Reω增加的同时导致迎风面感受到的相对Rez降低而Gr吃黾印U庖坏愦庸式(4)中Reω及Rez 的指数可以看出,Rez的幂指数还不及平板层流时的水平。而Gr车拿葜甘却较大,也说明了腔内的自然对流占主导地位。Reω的幂指数为负值,并不说明旋转对换热不利,因为Gr持械摩氐闹甘为0.3853×2=0.7706,而Reω中的ω的指数为-0.5094,所以ω的总的幂指数量级为0.2612。虽然Gr持邪含Reω,但不能将其合并,因为它们表征了腔内不同区域内离心力和浮升力的不同影响。另一方面迎风面相对冷气流量的降低,也通过气体膨胀系数β的变化对Gr车拇笮〔生影响。Gr呈且桓鲴詈狭浚应用公式(4)时,要对迎风面平均壁温wi进行迭代,以求得最终的平均换热系数α。4 结 论本实验模型附盘进气孔的长经比为10∶8=1.25,很好地保证了实验范围内各种工况下冷气相对于旋转腔基本上全轴向进入,因而减弱了进口径向哥氏力的影响。可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在冷气雷诺数(Rez)不变的前提下,旋转雷诺数(Reω)的增加,一方面导致迎风面相对冷气流量的降低而减弱换热,另一方面又增大了哥拉晓夫数(Gr常┒加强了换热。旋转对换热的减弱是有限度的,因此,在实验转速范围内,旋转的增加对换热的影响为先增强(流线未能偏移出出气孔)、后减弱(迎风面的相对冷气流量开始降低),这已为实验所证实。(2)Reω不变的前提下,Rez的增加,将使迎风面的换热增强。但它的影响指数随转速的增加而降低,在小转速下,其指数大于0.8,可能是含有冲击冷却的缘故,而在大转速下其指数甚至可能很小。(3)在Reω和Rez均不变的前提下,随着Gr车脑黾樱迎风面的换热将增强。参 考 文 献1 Oven J M.Air-Cooled Gas-Turbine Discs: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Int.J.Heat and Fluid Flow,19882 Ong C L,Owen J M.Prediction of Heat Transfer in a Rotating Cavity with a Radial Outflow.89-GT-265,19893 Owen J M,Onur H S.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in a Rotating Cylindrical Cavity.J.Enging.Power 82-GT-1514 Long C A,Owen J M.The Effect of Inlet Conditions on Heat Transfer in a Rotating Cavity with a Radial Outflow of Fluid. ASME 86-GT-955 徐国强,曹玉璋,邱绪光.中心进气的旋转盘平均换热特性研究.航空动力学报,1994,9(1):27-30(责任编辑 杨再荣)1997年8月收稿;1997年11月收到修改稿。* *男 32岁 硕士 讲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02教研室 100083
|
[
"Law",
"Space"
] |
Space
|
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99年 第28卷 第3期 Vol.28 No.3 1999CMAC神经元网络在CSTR系统建模中的应用于乃功 汪吉鹏摘要:目前正在兴起和发展的人工智能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为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开辟了一条新路.本文将CMAC神经元网络用于CSTR系统的建模,取得了很好的仿真效果.关键词:神经元网络,CMAC网络,连续搅拌釜系统(CSTR),建模中图分类号:TP20 文献标识码:BAPPLICATION OF CMAC NEURAL NETWORK TO CSTRSYSTEM MODELILINGYU Naigong WANG Jipeng(Weifang Advanced Academy)Abstract Current research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has paved a new way for the control of complex nonlinear systems. In this paper,a new CMAC(Cerebellar Model Articulation Controller)-based method to model the CSTR system(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is put forward, and simulation results are presented to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ethod.Key words neural network,CMAC network,CSTR system,modeling1 引言CSTR系统是聚合反应工业中广泛使用的重要系统,它是一个很强的非线性系统,其系统建模、状态估计和实时控制等问题,近年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它的控制性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对反应的机理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以及过程本身存在的严重的敏感性和非线性,使得系统的准确建模变得相当困难.同时,由于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完善有效控制策略的缺乏,给CSTR系统的实时有效控制造成更大困难.目前正在兴起和发展的人工智能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为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开辟了一条新路,我们将CMAC神经网络用于CSTR系统的建模,取得了很好的仿真效果.2 CSTR系统简介CSTR系统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Pottman and Seborg, 1992).其中,CA是生成物A的浓度,T反应器温度,q进料流速,qc冷却剂流速,Tc是冷却剂温度.在这里CA和T是CSTR系统的输出,q、qc、Tc是CSTR系统的输入.该系统的输入输出方程为式(1)所示.(1)这个CSTR的参数定义及稳态工作点如表1所示.图2 CSTR系统结构图表1 CSTR的参数定义稳态工作点VariableSymbolNominal valueTank volume 100lFeed flow rateq100lmin-1Feed concentrationCAf1moll-1Feed temperatureTf350KCoolant flow rateqc100lmin-1Coolant temperatureTc350KDensitiesρ,ρc1000gl-1Specific heatsCP,CPC1calg-1K-1Pre-exponential factork07.2×1010min-1Exponential factorE/R9.98×103KHeat of reaction-ΔH2.0×105calmol-1Heat transferhA7×103min-1K-1characteristics根据这些参数,并且令(1)式可以转化为(2)式.(2)式(2)是CSTR系统的微分方程,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可得到系统的差分方程.对方程组(3)的四阶龙格-库塔式子为(4)其中并且h=tn+1-tn为步长.由(4)式可以得到CSTR系统方程式的离散递推表达式.图2是CSTR系统输出CA在系统输入qc阶跃变化下的响应曲线,从这个阶跃响应曲线可看出CSTR系统是个很强的非线性系统.图2 CSTR系统在冷却剂流速阶跃变化下的响应曲线这样一个非线性系统采用通常的建模方法会遇到很多困难,例如模型结构和模型阶次难以确定,而建模算法也很难实现,因此这里采用神经网络的建模方法.3 用CMAC神经网络实现CSTR系统的建模3.1 CMAC神经网络特点简介CMAC网络是ALBUS针对PERCEPTRON的缺点,在1975年提出的一种模仿人脑的连接的控制模型.虽然从每个神经元看,其关系是一种线性关系,但从其结构总体看CMAC模型可以适合一种非线性的映射关系,而且,CMAC从输入开始就具有一种综合的能力,对于一个样本输入进行学习之后,可以对相邻的样本产生一定的效应,因此在输入空间中,相近的样本在输出空间也比较相进,同时CMAC的算法是十分简单的δ算法,它的收敛速度比别的同类网络快的多(如BP网),尤其是它把输入在一个多维状态空间中的量映射到一个比较小的有限区域,只要对多维状态空间中样本(少部分)进行学习,就可以达到轨迹学习和控制的解,因此CMAC特别适合于复杂系统的控制,非线性函数映射,以及其它识别领域,它具有自适应的作用,也便于硬件化.已经证明,CMAC能够迅速学习未知的非线性函数,对于未经训练的输入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对于以下场合(1)输入输出为模拟量;(2)对收敛速度、计算速度要求较高;(3)要求大量的权值.用CMAC网络取代BP网络,会使系统性能更优.3.2 建模结构CMAC网络实现了一个非线性映射,这是一种静态模型,而CSTR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因此为了能用CMAC网络去学习CSTR系统就需要将CSTR系统的输出反馈到CMAC网络的输入中,此便是ARMA模型的结构.如图3是CMAC网络学习CSTR系统的原理框图.图3 CMAC网络学习CSTR系统的框图图中d是CSTR系统的滞后θ.非线性ARMA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5)有了网络学习的基本结构,若能给出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对,就可利用改进的CMAC学习方法完成建模任务.图3中CMAC网络采用压缩的CMAC结构,其寻址方式是输入集S中的一个元素激活权值表W中的一组地址,通过对这些地址的值(即权值)求和,得到输出Y.3.3 确定系统参数n,mn,m是系统的维数,对于一个完整的系统辨识方法而言,应该能得到系统的结构,至少应给出判定它们的法则.在线性系统中,最可靠的方法是取不同的参数值建立不同的模型,然后根据模型的精确程度来决定最终的参数.同样,本文也采取同样的方法,逐步提高n,m的值(但保持网络其他参数不变).根据仿真结果,当n和m增加到n=m=3时,模型的误差显著减少,而取其他小于此值的参数时,网络的学习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同样,取大于此值的参数时,模型的精确程度也增加得很少,相反,由于系统维数的增加,使网络的输入空间大大增加,降低了网络学习的性能.故,本文中取n=m=3.3.4 训练数据的处理对于神经元网络而言,它最终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学习时用的学习数据,很难想象通过学习不能反应系统特性的数据,能得到满意的模型.因此如何针对不同的系统和网络,选取合适的训练数据是人工神经元网络中的重要课题,本人对此作了以下探索.如何设计输入使之能更好地激发系统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输入信号是系统建模的重要部分.对于线性系统而言,已经有不少理论结果指导人们选择输入.但对于复杂很多的非线性系统,几乎没有什么很成熟的理论成果,因此本人采取在额定工作点附近采用随机输入信号,实践证明其效果不错,通过学习,网络能建立起较精确的模型.得到原始数据后,应对各变量进行归一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本文中将所有变量转换成(0-1)范围里,其公式如下:(6)式中,max(.)和min(.)表示在输入和输出向量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3.5 仿真结果及分析本文以输入qc到输出T,CA的模型为例,因为它在实际控制中最常用,其余模型类似.根据前面所述的原则选取输入信号qo如图4所示.得到系统的响应T,CA如图5,图6所示.图4 建模时用的输入qc图5 CSTR系统组分浓度CA对输入的响应图6 CSTR系统反应温度T对建模时输入的响应从中得到神经元网络学习所用的学习数据,本文中选取了100个数据进行训练.首先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由前面式(9),其中取归一化后,所有变量的分辨率均取0.02.根据(2)式得到系统的非线性ARMA模型为:由此可见,输入空间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杂凑编码很重要.经过训练的网络应该能代表系统的非线性特性,为了检测它的性能,改变系统的输入信号,使其在额定工作点±20%里变化,看看网络是否有一定的外推功能.图8是系统的响应,而图7是网络的输出,可见,两者符合得很好.图7 CMAC网络的输出(T)图8 CSTR反应温度T对检验时输入的响应4 结束语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用CMAC网络对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建模的效果是不错的,这显示了CMAC网络较一般网络(如BP网络)的优越性,作者的体会最深主要有下面两点:(1) CMAC的结构特点及其联想特性使其学习的收敛性极快.在仿真中发现,一般其学习时间在5分钟以内便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2) CMAC的参数选择比较自由,实现比较方便.当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如何使网络具有一定的外推功能;对于时变系统,如何对网络进行实时纠正;以及如何建立基于网络的控制系统.当然,有些问题的解决也依赖于其他学科,尤其是非线性理论的发展.总之,CMAC网络发展至今,虽经波折,但已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作者简介:于乃功,男,32岁,硕士.研究领域为智能信息处理、复杂工业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神经网络技术.汪吉鹏,男,44岁,副教授,主任.研究领域为微机应用,智能控制等.作者单位:潍坊高等专科学校 电气系 潍坊 261041参考文献1 Albus J S. A new Approach to Manipulator Control:The Cerebellar Model Articulation Controller (CMAC), Trans. ASME, J. Dynamic Syst. Meas. Control,1975, 1(9):220~2272 Albus J S. Data Storage in the Cerebellar Model Articulation Controller (CMAC),Trans. ASME, J. Dynamic Syst. Meas. Control. 1975, 1(57):228~2333 Miller W T. Real-Time Application of Neural Networks for Sensor-Based Control of Robots with Vision,IEEE Trans4 Yiu-fai Wong, A Sideris. Leaning Convergence in the Cerebellar Model Articulation Controller, IEEE. Trans. Neural Net. 1992, 3:115~1215 Zurada J M.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Neural Systems,West Public-Shing Company,19926 郭 莉,李清泉.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控制与决策,1994,(2)7 张立明. 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及其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8 焦李成. 神经网络的应用与实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9 王秀峰,李 波.随机非线性系统的正交优选算法,自动化学报,1993,19(3)1997-01-03收稿
|
[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Philosophy",
"Enviornment",
"Energy",
"Literature",
"Mine",
"Computer",
"Medical",
"Military",
"Art",
"Politics",
"Electronics",
"Economy",
"Sports",
"History",
"Law"
] |
Computer
|
【 文献号 】2-451 【原文出处】南方经济 【原刊地名】广州 【原刊期号】200001 【分 类 号】F101 【分 类 名】财务与会计 【复印期号】200012 【 标 题 】会计与知识经济的适应性分析 【 作 者 】汪小英 【 正 文 】 目前,就我国会计改革而言,受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响,面临很多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新的经济形势使会计改革较之以往具有更大的艰巨性。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本文集中两点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世纪之交会计环境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其次着重思考今后会计改革的几个主要问题。一、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环境变化分析从总体上考察,前19个世纪会计的演进速度是较为缓慢的。它仅仅完成了由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的演进,将簿记的历史推进到复式簿记时代。直至工业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学术界才开始酝酿由簿记时代向会计时代转换的变革,而真正完成这一变革还是在20世纪初期。一方面,20世纪加快了它的历史进程,而另一方面在世纪末期它又面临着新的历史性转折。这一转折促使它必须通过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发展时期。这是本文首先要分析世纪之交会计环境变化的基本原因。1.首先,知识无国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它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近似乎光速在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从而使经济活动突破国与国的界限而成为全球化的活动,因而使世界性的经济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企业的生存、发展既有持续发展的机遇,同时也由此承受着种种风险,甚至要面临一些潜在的危机。未来的企业正是在追求不断创新发展与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中取得成功的。有鉴于此,未来国家与企业的会计、财务、审计工作在改革中首先应当树立“世界经济观念”、“经济全球化观念”,这既是改变传统会计、财务、审计思想所必须的,也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所必须的。2.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经济,是以知识投入为导向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智力资产和他们超常智慧的产物而形成的无形资产,相对于传统的有形资产将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从而使经济的发展不再属于资源依赖型,而转化为知识依赖型,上述变化直接影响到传统财务思想、财务管理内容及其方法的变革。由于地球上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的头脑中的知识却可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因而,知识经济作为知识依赖型的经济,就可保持长期的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变革的影响还表现在一些更具体的方面:一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会引起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并促使产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二是知识创新不仅可以促使产品成本迅速降低,而且加快了产品更新速度,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三是网络与信息技术在管理过程中结合运用;四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货币的形式及其本质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如从有形形态演化为无形形态,从直接价值演化为间接价值等。总而言之,在世纪更替之际,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的会计都是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上,巨变之中的会计环境促使将要发生的变革成为世界性的一致行动。二、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会计变革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这一环境变化将会引起会计的一系列重大变革。1.知识经济要求会计市场国际化,进一步缩小财务制度的国别差异,积极推进财务比较的国际协调,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目标,即相同或相似的会计交易不论在何处进行报告,其信息应当是相同或相似的,以使各国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可比性。其次,实行双向协调。即各国尽可能遵循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和会计规范来编制本国的企业财务报告,以尽量避免由于各行其是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国别差异;同时积极争取国际会计组织认同本国的会计规范和财务报告内容,使会计这一通用的“国际经济语言”真正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成为可能。2.财会的重心应向无形资产倾斜。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进入到信息化制造阶段,这时衡量生产效率的标准已由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生产率标准转变到以知识生产率为标准的方面,管理的重点也相应由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生产能力与增加产品产量,转向依靠研究开发、销售及其对智能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这种变化,迫切需要财务信息作出反应,即在企业的财务中充分恰当地提示无形资产的价值,以使财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真正的价值所在,提高财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但现行财务信息体系与工业时代企业资产结构相适应,报告的重心是企业的有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揭示处于软弱无力的状态。面对知识经济浪潮,财务报告体系首先要在无形资产揭示上有所创新,即把重心由企业的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倾斜。第一,基于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内容极大丰富的特点,拓展财务报告上无形资产的范围,将企业拥有的事实上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信息、技术资源,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研究开发支出、商品及服务品牌、成熟的销售网络、各类特许经营协定、组织管理资产、自主开发的知识产权等等,纳入财务报告披露的范围,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充分性和相关性,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第二,尊重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成为企业财富的主要创造源这一事实,将无形资产放在企业财务报告的显要位置,详细予以披露,以恰当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状况和整体价值,突出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日益重要的地位。3.企业的组织形式应改变官僚制化。从古至今,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组织经历了一个官僚制化的过程,其中的财务与会计组织也经历了同样演化。而今,在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发生根本性转变之际,专家们已深刻认识到,21世纪当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官僚制化状态与企业经营管理中官僚主义问题的时候了。要改变企业组织体制中的官僚制化问题,改革的目标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实现企业上层决策组织的科学化、民主化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决策的主体是具有高素质的智能工作者,决策的最高组织形式将是专业工作者会议。在决策层中,财务、会计、内部审计方面的专家将是主要成员。二是解决系统化经营与管理,分权化经营与管理同实行网络化管理的结合问题。三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中的领导者也应是高智能的工作者,他们既要按照交付的领导责任自觉地开展工作,又要在具体工作中与普通工作者融为一体。这便是未来改变企业官僚制化最根本的转变。4.知识经济要求会计教育多层化。由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为基础的经济。因此,解决好这个时代的教育问题将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以,专家们认为,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与教育发展并驾齐驱的世纪。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会计教育不能仅局限在大学的院墙内,要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教育网络体质,即会计教育对象多层次化(实现专业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就业教育与后续教育,专业人员教育与全民教育相结合的会计教育模式。)会计教育目标多层次化与会计教育内容多层次化,树立全民的会计意识,使会计成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真正成为现实。显而易见,知识经济在摒弃传统工业社会的同时,对于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的会计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对原有的会计理论与方法重新审视与评判,不断建立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会计新领域,新理论和新方法,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创新与巨大变革。【参考文献】 ①陶德言:《知识经济浪潮》,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②周兴召:《知识经济时代的两大特征;知识化和全球化》载陈胜昌主编:《知识经济专家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③陈今池编著。《现代会计理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④(美)史蒂文MH沃尔曼著,孙菊生译《时代的演变与会计的未来》《经济译文》1996。
|
[
"Philosophy",
"Politics",
"Agriculture",
"Sports",
"History",
"Energy",
"Space",
"Computer",
"Communication",
"Enviornment",
"Education",
"Electronics",
"Art",
"Mine",
"Literature",
"Economy",
"Law",
"Transport"
] |
Economy
|
【 文献号 】4-334 【原文出处】《外国文学评论》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102 【原刊页号】53~59 【分 类 号】J4 【分 类 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111 【 标 题 】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张与实践 【 作 者 】高继海 【作者简介】高继海 男,1959年生。199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近期代表作:专著《英国 小说史》(英文版),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译著伊夫林・沃《独家新闻》,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2月。【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读解康拉德的小说《“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指出康拉德在表现人性、人的生存处境方面的独特之处。 其基本观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真诚地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从而遏制恶的滋生和蔓延。康拉德运用叙述视角的交替、叙述态度和语气的交换营造气氛,调节作者、作品及读者之间的距离,开创了一种新的叙述方法。康拉德的现代性在于其选择及表现主题时的独立创新精神。【关 键 词】《“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主题/人性/叙述方法/艺术宣言 【 正 文 】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是波兰裔英国小说家,其父曾因组织领导波兰人民争取独立自主的斗争被沙俄流放。康拉德12岁成为孤儿,由其舅父抚养成人。他17岁只身到法国马赛当海员,4年后到英国商船上服务,在那里工作了20年,后来加入英国国籍,并娶一英国女子为妻。康拉德将自己后半生献身于文学,以其20多年海上生活经历为素材,创作出十余部深受读者喜爱和批评家赏识的小说。康拉德的文学声誉由李维斯在其《伟大传统》(1948)中定了基调,在康拉德百年诞辰前后达到顶点,此后一直吸引了众多批评家的广泛关注。康拉德创作的年代正是传统现实主义小说走向衰落,现代主义小说逐渐兴起的年代,是文学上多种流派争奇斗艳,异彩纷呈的年代。然而康拉德是印象主义作家还是象征主义作家?他的艺术是唯美主义的还是自然主义的?他的小说在主题和叙述方法上有哪些特色?这些重要问题,在以往的康拉德研究中讨论得尚不够充分,本文通过对康拉德的小说《“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的读解,尝试回答上述问题。一1897年康拉德出版了他的第三部小说《“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以下简称《水仙》)并为小说写了一个《序言》。他此前的两部小说《阿尔迈耶的愚蠢》(1895)和《荒岛流亡者》(1896)虽然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批评家的注意,但康拉德对自己能否当一名成功的小说家还没有信心,因此也没有下定决心放弃海员生涯专事文学创作。在写作《水仙》时,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语言、主题和叙述方法,获得了当小说家的自信,决定将自己的后半生献身于文学。康拉德在《致我的美国读者》中写道:“我作为一个致力于表达自己最真实情感的艺术家,成败荣辱均系于此书。其中的文字表达了我对船、对海、对海员、海风深厚不移的爱,这种爱铸造了我的青春,陪伴我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注:Robert Kimbrough ed.,Joseph Conrad:The Nigger of the"Narcissus",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79,p.168.)《水仙》篇幅不长,情节十分简单。小说出版后,当时《每日邮报》的一篇文章评论说:“也许我们期望过高了,但不管怎么说,这本小说令人失望,仅仅叙述了水仙号从孟买到泰晤士河的普通的航行。船上有一名聪明的黑人水手名叫詹姆斯・威特。他大部分时间躺在船舱中,最后死了,被葬入海里。这就是全部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坏人,没有英雄主义。除了一场风暴和一次死亡与葬礼外,没有任何事件。”(注:Robert Kimbrough ed.,Joseph Conrad:The Nigger of the"Narcissus",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79,p.215.)笔者引这位评论家的话,意在说明康拉德的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们超越了当时一般读者的“期待视域”,从来没有像狄更斯或哈代的小说那样受人欢迎,但有鉴赏力的读者依然能从中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的享受。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驳杂丰富,具有开放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读解,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先从主题的角度做一些具体的分析。首先,《水仙》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它真实记录了康拉德的一段生活经历。康拉德在《序言》中指出这是“从无情的岁月流逝中撷取的生活瞬间”,表现“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实际生活中确有“水仙”号这条船,而且康拉德本人在这条船上当过二副,船上也的确有一名黑人水手死在航行途中,时间是1884年6月至10月,出发地也是孟买,但目的地不是泰晤士河,而是法国的敦刻尔克,当然黑人的名字也不叫威特。小说中对海员生活细节的描写,对他们粗犷性格的刻画,对航海术语和海员俚语的运用,对船的拟人化比喻,尤其是对海上风暴的生动描写,没有长期的生活积累是绝对写不出来的。其次,《水仙》是一部象征主义作品。“水仙”这个词源于古希腊神话,有“自恋、自怜”的含义,与黑水手威特的心理和行为完全吻合。威特嫌饭不好吃,抱怨说,“好一顿人吃的晚餐啊,我家里的狗都怕吃不下哩。难道你我只配吃这种东西?”(第189页)(注:引自《康拉德小说选》,袁家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笔者对译文有改动,下引该小说均出自此书,随文注出页码。)他嫌别人打扰他的睡眠,忿忿地说,“我本想眯一眯眼睡忽儿觉的。你们知道我好几夜不能安眠了啊,你们偏偏上这儿门口来,好象一群讨厌的老娘们儿,叽里咕噜地闹个不停。你们哪还顾到一个快死的人!”(第189页)康拉德在《致我的美国读者》中解释说:“一个黑人在英国船上是孤独的,他没有朋友,他怕死,用自己濒临的死亡恐吓船上的人,支配我们的怜悯,嘲笑我们的感伤,击溃我们的怀疑。但在书中,他仅仅是船员的集体心理和行动的轴心。”(注:Robert Kimbrough ed.,Joseph Conrad:The Nigger of the"Narcissus",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79,p.168.)康拉德显然让威特作为死亡的象征。威特的英文是Wait,意为“等待”,他上船不是为了干活,而是等待死亡;船员们关心照顾他是因为他们在威特将死的状态中看到了自己必死的命运,仿佛挽救威特就是在挽救他们自己。威特这样谈到那即将到来的死亡,“仿佛它已经光临了,仿佛它正在对面甲板上散步,仿佛它马上会走进来睡在那张惟一的空铺里。”(第200页)水手们为了让威特安静休息,晚上不敢喧闹,不敢奏乐唱歌,连换班的水手也不敢象往常那样大声吆喝,而是轻轻摇醒同伴。威特就这样以自己的自恋自怜控制了所有水手,干扰了船上的正常工作。水仙号船在浩瀚的海上航行,象征一个封闭的小社会。“她有她自己的前程;那践踏在她甲板上的人们赋予了她生命;同将她抛弃给大海的陆地一样,她也有忍受不了的悔憾与希望的重负,被胆怯的真理和狂勇的谎骗所盘踞。”(第195页)在这个只有26人的小社会里等级森严,船长很少抛头露面,命令由大副和二副转达,水手长督促众水手执行。船长明知威特沉疴在身,却出于一时的怜悯雇佣了他。代表激进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唐金一无所有,懒惰自私,到处煽风点火,后来策划叛乱,用铁钉险些击中船长,而追根溯源,都是船长的怜悯心所致。康拉德暗示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在与大自然做殊死博斗时,怜悯心是极其有害和危险的。但小说没有谴责船长,而是让他为自己的过失承担了责任,他在关键时刻临危不惧,恩威并施,平息骚乱,表现了大智大勇。这似乎暗示怜悯虽是人性的弱点,又是人性之高贵所在。在船这个小世界里,康拉德总是站在代表权威和秩序的船长一边,表明他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同时也透示出作者对父亲当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彻底否定。康拉德曾说,“读我小说的人都知道我的信条,即这个尘世的世界建筑在几个十分简单、象岩石一样古老的观念上,其中之一就是忠诚。”(注:Joseph Conrad,A Personal Record:Some Reminiscences,London:Dent and Sons Ltd.,1923,p.xix.)忠诚于自己的职责,这是康拉德心目中理想的海员品质,也是康拉德认为做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小说中的辛格尔顿是康拉德理想水手的典型代表,他十二岁即当水手,在海上生活了近半个世纪,“腰部以上脱得精光,活像一个吃人的蛮族首领,魁伟的胸膛和壮大的臂膀双头肌上刺满了花纹。他是原始智慧的化身,在猥亵纷扰的境地还能清明在躬。”(第173页)他是船上惟一看透威特,不受其影响的水手。小说中的风暴代表自然的力量,检验并激发出海员的团结、勇敢和坚忍不拔,以显示他们在生死考验面前作为人的尊严;而黑水手威特作为海员们的“集体心理”代表,则检验并诱发出他们的自私、孤独、懒散和无政府倾向。威特一上船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控制了大家的情绪和行动,使大家各自心怀鬼胎,互相猜忌,纠纷不断,矛盾重重。当风暴来临,船面临倾覆的危险时,大家暂时忘记了威特的存在,齐心协力,团结奋斗。这其中“有一两个人叫喊着爬上绳去,大多数人慌忙屏息,紧紧把稳了各自的立脚点。辛格尔顿将他两个膝头塞在舵轮壳下面,并小心地松了松舵,以防船身向前倒栽,他的眼睛却没有离开那奔腾前来的浪头。”(第219页)在真正的死亡威胁面前,海员们能发挥自己智力和体力的最大潜能,为自己的生存而奋力拼搏,使他们作为人的尊严得到了充分而完美的体现。但当风暴稍减,危险刚过,他们又打起自己的小算盘,他们的自私、虚荣、傲慢、贪婪顷刻又表现出来。康拉德似乎是在演绎昆德拉的命题: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人只有背负沉重的十字架谦恭前行,才有获救的希望。这部小说还有浓重的神秘主义气氛。威特本身就是一个谜一样的神秘人物。他身材魁梧健壮,声音洪亮,却沉疴在身,不能劳作。他是不祥的征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狂风恶浪,即使风暴过后,船也一直逆风行驶。代表“原始智慧”的辛格尔顿预言他将在见到陆地时死去,果然船驶近一个海岛时他被葬入海底。此时风向立即改变,此后一帆风顺。二这部小说的叙述视点很有特色。小说开始时叙述声音是全知的、超脱的,不介入感情,很像福楼拜的风格。但康拉德是以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如同他在后来的小说中所做的处理。但在创作《水仙》时,康拉德还没有“发现”马娄。小说开头描述辛格尔顿读巴尔沃・林顿小说时那段议论显然是作者本人的声音,而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辛格尔顿的赞赏和对唐金的鄙夷显然也代表作者的态度。在第二章,叙述者一开始仿佛置身事外,描述“船变成了一座孤独崇高的宝塔,雪白晶亮,在日光照耀的迷雾中滑行”(第193页),但仅过了3页,叙述者就变成了船上的一位海员,以“贝克先生一刻也不放松地让我们苦磨苦练”(第196页)的口吻展开叙述。此后这位海员叙述者就以“我们”的口气叙述航行中发生的一切,直到小说临近结束时,“我们”突然变成了“我”:“当我走近时,我遇见一个村俗的红脸老太婆,披着一条灰色肩巾。”(第321-322页)小说的叙述视点一直是小说家十分关注的一个技巧问题,但一向被评论家所忽视。这个问题首先由享利・詹姆斯提出,后来由卢伯克在《小说的艺术》(1921)中系统化,使之成为叙述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小说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一般认为有两种主要的叙述视点: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叙述的优势在于作者可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向读者展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缺陷是不能把握全局。第三人称叙述的优势是叙述者容易把握全局,缺陷是不利于深刻地刻画人物。维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1961)中指出这种传统的划分是不精确的,提出用叙述的不同“声音”来代替视点在不同人称间的转换。康拉德小说的一个重要叙述特点就是多重声音的混用,像巴赫金在读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时所发现的“多重声音”一样。在《水仙》中,叙述声音从非人格化到第一人称复数再到第一人称单数的变化,与作者在小说里所表现的海员从孤独到团结再到分离的主题有对应关系。小说中不仅叙述者的身份,而且作者的语言和态度都在不断变化,以适合表现主题的叙述需要。作者一会儿是船上的海员,参与其他海员的劳作,一会儿仿佛置身船外,以超脱的身份对船员的行动品头论足。如果我们不从严格的逻辑角度来考察作为船上的一员的叙述者,如何可能知道威特与唐金之间谈话的细节;如果我们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这是康拉德写的一部小说,我们感到小说叙述视点的转换并不影响对小说的欣赏。因为福斯特说过:“小说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变换叙述角度。”(注:引自威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4页。)在小说中,“我们”这个声音是水手舱里一名未确定身份的水手发出的,这个声音徘徊在此刻和回顾之间。有时候他“显示”的事件给读者的感觉是事件正在发生,他正参与所发生的事,有时候他“讲述”的口气让读者感到他是在回忆过去发生的事件,给所述事件以价值判断。在康拉德后来的小说如《黑暗的心脏》(1899)》、《吉姆爷》(1900)和《青春》(1902)中,康拉德让一个名叫马娄的年长水手向一群年轻人讲述他过去的经历,读者很容易辨别两种声音:一种是马娄当时的经历,另一种是此刻马娄对当年经历的评价。但在《水仙》中,康拉德还没有找到这种方法,所以读者须细心分辨这两种声音。在小说的某些地方,叙述者的语气仿佛航行已经结束,如第四章第二节,“从此刻起,我们的生命似乎重新开始了,我们就象死而复生了。”这里的“我们”具有双重身份,将叙述者与其他海员(行动的时间)联系起来,同时与读者(叙述的时间)联系起来。读者可以根据叙述的“我们”使用的句型和词汇,通过其对所叙事件界入与否来判断是哪一个“我们”在发出声音。那位“经历着”的叙述者,作为海员情感的代言人,一会儿同情威特,一会儿讨厌威特,直到第四章结束时才明白威特真有病;而那“回忆着”的叙述者从一开始就知道威特既装病又真有病,既濒临死亡又有强烈的求生欲。“经历着”的叙述者问,“它是个实体呢,还是个假象,这位吉米永远期望着的访客?”(第200页)“回忆着”的叙述者分析当时众水手的心理,“我们竭力想做体面的人,然而觉得烦难极了;我们一忽儿渴望保持正直的美德,一忽儿又深怕闹出笑话;我们想避免后悔的痛苦,但是不愿意受自己感情的欺蒙,变成可鄙的傻瓜。”(第205页)康拉德通过视点的转换、距离的调整来控制读者的阅读感受,表现出高超的叙述技巧。他能够转达出其文本的当时效果,与此同时从反思的角度对当时的情形进行价值判断。他让读者在感受具体的、屑细的事件的间隙,去体味宏大的哲理。在第四章开头,船员们刚刚经历了与风暴的殊死博斗,喘息未定,百废待兴,作者插入了一段议论:不朽的大海出于鄙夷的慈悲暂时宽免了人们所受的酷刑,按照它的公平原则赐给他们充分的特权去享受他们希冀的纷扰。可是这种体现它至高无上智慧的恩惠,并不容许他们悠闲地体味那纷烦而辛辣的生存滋味。他们必须继续不断地努力,使他们的生命不致辜负了那永恒的怜悯,这怜悯驱使他们从日出到日落,从日落到日出,从事艰巨的劳动,直等到最后的解脱,直等到漫漫的昼夜循环,那被祈求极乐的幸福和虚幻的天堂的圣哲们大喊大叫大吵大闹搅乱了平静的昼夜循环,最终被痛苦和劳动者的无边沉寂解脱,被那些渺小、健忘而坚忍的人们沉默的恐怖和沉默的胆量解脱。(第248页)这种华丽空泛的文字到19世纪末已经普遍受到贬斥,被认为“言之无物,炫耀辞藻”,但在康拉德的小说中却俯拾即是。笔者认为康拉德有权在两段具体而详细的叙述之间插入几段雄浑而富有哲理的文字,把读者从直接的、具体的感受之中解脱出来,从文本描述的有限时空中解放出来,采用明暗对比的方法,使这些具体的描述显得更清晰,也使读者认识到还有其他不那么确定具体但同样真实的生活向度。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谈到上述引文时称康拉德的文字“在表面美之下有一种道德品格,我似乎看到每个句子经历艰辛的冲突,泰然而坚毅地前行,抵御着虚伪、滥情和疏懒”(注:Robert Kimbrough ed.,Joseph Conrad:The Nigger of the"Narcissus",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79,p.245.)。我们须用读解诗的方法来读解康拉德的这段文字。康拉德把大海比作全知全能的上帝,它对人的可怜无助怀有慈悲之心,又对人的自私虚荣表示鄙视,因此有“鄙夷的慈悲”;生活是人所珍爱的、希冀的,但充满了纷扰,因此有“希冀的纷扰”。这两个悻论都包含丰富的联想意蕴。三康拉德的《序言》列于著作之首,却写于著作完成之后。康拉德称他在写完小说后立即写了序言,但实际是他在完成小说半年之后,读小说的校样时写了这篇著名的序言。尽管如此,《序言》依旧表达了康拉德完成小说后的“心境”,被众多批评家视为康拉德的艺术宣言。《序言》共十段,可大致分为三部分。在序言的前三段康拉德首先区分了艺术真理与科学真理和哲学真理之间的不同,指出虽然三者都寻求真理,但方法各异。思想家专注的是观念形态,科学家看重的是事实根据,二者都诉诸人的智能和日常关注,而艺术家则“深入自身”去发现真理,在那“充满紧张与冲突的孤独领域”寻找与读者沟通的渠道。康拉德把艺术定义为一种“专注的努力”,目的是发现“人类经验中具有恒久和本质价值的东西”,因此不像科学和哲学那样具备直接的、实用的价值。从第四段到第七段,康拉德对自己的论点展开论述。他说小说像绘画、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凭借的是气质的感应和沟通,是一种气质向所有类似气质的诉求。这种诉求要获得效果,必须通过感官留下的印象,因此一切艺术都是诉诸感官的。小说借助于文字须像雕塑那样有立体感,像绘画那样色彩丰富,像音乐那样具有无穷的暗示性,而要达此效果,小说家就要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对每个句子的结构形式和措辞音韵精益求精。康拉德写道:“我致力完成的任务是,借助于文字的力量,使你听见,使你触摸到,而且最要紧的,是使你看见!仅此而已!如果我成功了,你将依自己的能力得到你应得的那一份:鼓舞、慰藉、恐惧、妩媚,也许还有你忘记要的对真理的一瞥。”(注:康拉德的《序言》系笔者所译,原文见注①,pp.145-148.)康拉德要读者看见的是“从无情的岁月流逝中撷取的生活瞬间”,包括其“震颤、色彩、形式”,他是以此透示生活的秘密。一位持上述观点的艺术家不能因袭成规,不能拘泥于任何一种文学范式,只能凭自己艺术家的“诚恳”,独辟蹊径。在序言的最后一段,康拉德以一个在田间劳作的农夫作类比。这位农夫为何忙碌我们不知道,他也许由于缺乏力量或智慧而达不到目标,但我们谅解他,继续赶自己的路。艺术的目标,就像生活的目标一样,令人鼓舞,却难以实现。康拉德提出自己艺术的目标就是“让那在田间劳作的人喘口气.休息片刻;让那矢志于遥远抱负的人稍停片刻,环顾一下四周的形状与色彩,阳光与阴影,让他们看一眼,叹一声,笑一笑”,而“生活的全部真理都包括其中了”。康拉德对于文学批评历来持怀疑态度,虽然创作了大量作品,却很少谈论创作经验和体会,《序言》是他惟一一篇企图阐释文学的目的与功用的文章。康拉德在这篇序言里试图回答关于文学本体论的若干问题:文学包含什么真理?文学对人类究竟有哪些用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解的机制是什么?康拉德认为,文学包含了科学和哲学不能认知的真理,而这种真理更基本、持久,因而也更有用。它积淀在人格的深层结构中,受到想象力的激发或感性的诱导而显示出来。艺术家寻求真理时不依赖智慧或事实,而是凭借审美的冲动,潜入自身无意识的深处,去探寻宗教、道德及社会生活的意义。康拉德相信世界是客观的,外部世界作用于人的感官,给他留下印象,但艺术家不是像照相那样把印象原封不动地转达给接受者,而是对印象进行记忆、比较、加工和综合,在确定其意义后转达给接受者。他相信读者身上被日常生活所遮蔽了的“本性的那一部分”会对艺术家作出反应。这一部分就是读者对艺术生活的“欢乐和惊异的能力”;“神秘感、怜悯、美感和痛感,潜在的与同类融为一体的感情”;以及由此而生发的团结意愿,那种渴望“把无数孤寂的心联系在一起”,“把死者与生者,生者与后来者连接到一起”的感情。康拉德认为,虽然每个人的气质不同,但人们的接受机制如无意识、象征能力等是共同的,都把直接的感官印象转换成意义和价值观念,而这些意义和观念由于建立在共同的人类经验之上,有足够的相似性,因此可以作为作者诉诸读者的基础。由于康拉德强调印象的重要性,强调把艺术家的印象转换成生动的画面而“让你看见”,不少批评家称康拉德为印象主义者(注:Ford Madox Ford,Joseph Conrad:A Personal Remembrance,New York:The Ecco Press,1989,p.194.)。康拉德承认世界的客观性,但侧重表现的却是人物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确是印象主义者。但康拉德在评论斯蒂芬・克瑞恩的小说时称他是惟一的印象主义者,也仅仅是印象主义者,可见他对印象主义这个标签是不满的。康拉德认为他的艺术借助于感官,但不依赖感官,他的目标是让读者看见真理,而真理的传递更需要气质的介入。值得注意的是贯穿于《序言》的对于读者的重视。康拉德不赞成浪漫主义激进派如拜伦、波德莱尔等将艺术家与大众截然对立起来的态度,也反对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将艺术从生活中剥离的作法,而是坚持文学反映生活的唯物主义原则。英国小说家兼文论家戴维・洛奇指出:“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是詹姆斯和康拉德。”(注:David Lodge,Modes of Modern Writing:Metaphor,Metonymy and TheTypology of Modern Literature,London:Edward Arnold Press,1977,p.45.)如果我们考察康拉德的现代性表现在哪里,这部《“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是极好的例子。康拉德在《水仙》中表现的核心观念是“忠诚”和”团结”,他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人人在其中恪尽职守、各司其责的有序社会。康拉德对人性中的恶有深刻认识(注:关于康拉德对于人性恶的探讨,参见拙文《马洛的‘寻觅’与库尔茨的‘恐怖”――康拉德〈黑暗的心〉主题初探》,载《河南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而他认为遏制恶的最佳方法就是像小说中的辛格尔顿那样全心全意地献身工作,对其他一切置若罔闻。康拉德欣赏有自知之明的堂吉珂德主义、行动的人而非哈姆雷特式忧郁多思的人。在思考与行动的二元对立中,他摈弃前者而赞赏后者,这从他对辛格尔顿和唐金的对比描写中看得一清二楚。疏懒是罪恶的根源,人应该一直处于诚惶诚恐的状态,“希冀的纷扰”这个悖论在此意义上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康拉德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处境和生活态度,认清了在这个危机四伏,充满背叛和欺诈的世界上,宗教说教已经无能为力,人只有靠自身的良知和勤奋的工作拯救自己。虽然康拉德的小说充满了含混的陈述和反讽,但他反复申明的几个基本信念反映了他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虑和希望。我们对《水仙》叙述特色的简要分析表明,康拉德在叙述方法上较之以往的小说家颇多创新。随着康拉德研究的深入,有不少学者尝试用叙述学的方法研究康拉德,比较有影响的是挪威的罗特,他1989年出版的《康拉德的叙述方法》以热奈特的叙述学理论为指导,对康拉德的主要作品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此外,用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理论对康拉德进行分析的研究也成绩斐然,如美国缅因州立大学的内德拉夫特教授1991年出版的《约瑟夫・康拉德:女性主义的读解》。总之,康拉德的魅力在于他的独立自主性,在争相标新立异的世纪末,他不随波逐流,不属于任何流派,但却博采众长,无论在主题还是在表现主题的方法上都靠自己辛勤的探索和努力开拓了新的领域。
|
[
"Agriculture",
"Art",
"Medical",
"Economy",
"Literature",
"Enviornment",
"History"
] |
Art
|
BBC报导,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称,他们在实验室中成功地将合成的DNA分子固定于涂有金的玻璃片上,并利用排除法来筛选DNA,清除了代表误合的DNA分子留下与正确答案相符合的DNA分子,制成一台可执行16个解的复杂运算的DNA计算机。研究人员指出,这仅仅是非常初步阶段,但在实验中,通过表面化学手段,使设计DNA计算机的步骤大大简化,为设计更复杂的DNA计算机提供了可能。
|
[
"Communication",
"Art",
"Computer",
"Transport",
"Military",
"Electronics",
"Education",
"Medical",
"Enviornment",
"Philosophy",
"Literature",
"Energy",
"Sports",
"Economy",
"Space",
"Mine",
"History",
"Politics",
"Law"
] |
Computer
|
环境科学研究RESEARCH OF ENUIRONMENTAL SCIENCES1999年 第 12卷 第3期 vol.12 No.3 1999重庆地区大气硫污染总量监测和总量控制该成果将两控区概念、大气硫沉降概念和总量控制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而有根据地提出总量控制的基础是总量监测,并同步实施包括大气硫干沉降、湿沉降和森林树冠水沉降在内的中尺度区域环境大气硫污染物总量监测,在重庆城区、城镇、农村居民点、田野及林区等各类大气环境获得有代表性的中尺度环境大气SO2浓度时空分布,各类环境自然下垫面的大气硫沉降速度、通量以及区域大气硫干湿沉降总量的信息,使总量监测具有可操作性。课题对区域大气硫总量排放,总量输送和总量转化,以及总量沉降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发出适合重庆地区的区域大气硫沉降总量模式,在国内首次对中尺度环境大气硫进行四价硫和六价硫干湿沉降4种量的估算并与实测总量比较。模式对重庆辖区及其周边源进行计算,获得区域大气硫排放与沉降的关系,以及辖区源的周边源的贡献。该成果指出,总量控制的实质是控制敏感森林生态区酸化硫酸根(Acidifying Sulfate)沉降总量;总量控制的依据是敏感区森林土壤的硫沉降临界负荷和森林生长对硫的吸收能力。该成果进行了排放削减方案的研究,指出总量削减应是源区酸性母质和碱性母质排放的同步削减,并对实施硫排放削减后的区域大气酸沉降和大气SO2浓度进行了预测。完成人员:赵大为 张冬保 高世东
|
[
"Electronics",
"Enviornment",
"Art"
] |
Enviornment
|
【 日 期 】19961219 【 版 号 】1 【 标 题 】宁都起义六十五周年纪念会在京举行 刘华清出席并讲话 【 作 者 】罗玉文/郭嘉 【 正 文 】 本报北京12月18日讯 新华社记者罗玉文、本报记者郭嘉报道:解放军总政治部今天在京举行历史上著名的武装起义――宁都起义65周年纪念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以及姬鹏飞同志出席纪念会。中央军委委员傅全有、于永波、王克、王瑞林也出席了纪念会。刘华清在纪念会上讲话说,1931年12月14日,第二十六路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抗日反蒋发动了宁都起义,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反蒋的热情,壮大了红军力量,对巩固和发展中央苏区,增强苏区军民革命胜利的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的中革军委指出:“宁都暴动是中国苏维埃革命中一个最伟大的士兵暴动。”“是革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光荣的一页”。毛泽东同志曾在1938年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刘华清说,我们纪念宁都起义,一是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我们这支军队能够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归根结底是靠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能动摇。二是要树立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努力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⑴⑶)三是要继承和发扬宁都起义的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实现四化,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四是要保持和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刘华清强调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提出要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认真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党史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我们要通过对宁都起义等我党我军重大革命历史活动的纪念,引导全军官兵更好地学习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辉历史,继承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加强我军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努力推进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创造无愧于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先烈的新的业绩。参与组织和参加宁都起义的老同志袁血卒、谷广善和原红五军团的老同志莫文骅分别在纪念会上发了言。于永波主持纪念会。参加纪念会的还有当年组织和参加宁都起义的在京部分老同志,在红五军团工作过的部分老同志;组织和参加起义的已牺牲和病故的部分同志的亲属;解放军三总部、驻京部队各大单位和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
|
[
"History",
"Education"
] |
History
|
【 日 期 】19960215 【 版 号 】7 【 标 题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 作 者 】陈树楷 【 正 文 】 (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 陈树楷)在50年前的1946年2月15日,人类一项伟大的发明――使用电子管制造的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它在1945年年底研究制造成功,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正式举行了揭幕典礼。这台计算机的名称叫做“埃尼阿克”(ENIAC),英文的全称翻译成中文是“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这台机器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电工系为美国陆军所属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研究制造的,用于炮弹弹道轨迹的计算。1943年6月5日莫尔学院和美国军方正式签订合同,此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一个庞然大物,使用了1・7万支电子管,7万只电阻,1万只电容,工作时耗电量为150千瓦,占地面积为170平方米,总重量达30多吨。这样一台“巨大”的计算机每秒钟可以进行5000次运算。比之在电子计算机问世之前的机械式计算机(例如使用齿轮的)或是机电式计算机(例如使用继电器的)要快了上万倍。这台50年前发明的电子计算机确确实实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电子计算机可以快速运算,就其原理来讲,最主要的是两条:一是可以储存信息,二是进行程序操作。但是,存储和程序这两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并不是50年前发明电子计算机时才有的,而是已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之前,已经制造出来了齿轮结构的和继电器式的计算机,但是速度不快,容量不大,满足不了要求。存储和程序两条基本原理是受自动织机的影响,自动织机就是按照给定花纹图案的要求自动地按照各种颜色的线来编织。自动织机的发明又是受东方的影响,其中包括我国古代的织布机。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既然早已有之,为什么到了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才问世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是社会需求,当时急需快速计算的机器,一发炮弹的弹道飞行轨迹,用齿轮式的手摇计算机来计算,其工作量要以小时计,根本无法满足要求。第二是技术基础,当时已经发明了电子管,使得制造电子计算机成为现实。第三就是有一批眼光敏锐的科学家,例如莫尔学院和美军方有关的专家们。电子管的发明在本世纪初,电子管线路的研制成功在20世纪20年代,这有力地推动了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在本世纪初,一个青年发明家德福列斯特(De Forest)在家里烧制各种各样形状的玻璃管,把它抽真空,装上金属线做电极,作各种实验,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子管,它的开关速度比继电器快了1万倍。1919年,爱克尔斯(Eccles)和乔丹(Jordan)把一对三极电子管连接起来制成了第一个电子触发器,这就是电子计算机所需要的最基本电子线路。电子触发器的成功引起了电子线路理论和应用的蓬勃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些目光敏锐的学者已经注意到了使用电子管来大大提高计算机速度的可能性。在这方面的早期探索者中,首先需要提到的是阿塔纳索夫(Atanasoff)。阿塔纳索夫的方案是在电子计算机设计中用电子技术的最早方案。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设计人莫克利(Mauchly)1941年曾经看过他的关于电子计算机设计的笔记本。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表明,20世纪的科学技术已进入各门学科交叉渗透、科学研究社会化的时代。
|
[
"Transport",
"Art",
"Military",
"History",
"Economy",
"Medical",
"Energy",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Enviornment",
"Mine",
"Sports",
"Philosophy",
"Computer",
"Law",
"Electronics",
"Politics"
] |
Electronics
|
软件学报JOURNAL OF SOFTWARE1999年 第4期 第10卷 Vol.10 No.4 1999基于时间窗口的增量式关联规则更新技术*欧阳为民 蔡庆生摘要 文章提出了基于时间窗口的增量式关联规则更新技术.该方法不仅可以利用在先前发现过程中已经获得的结果,而且利用时间窗口,还可以在最近的数据集中进行知识发现.关键词 知识发现,关联规则,增量式更新,时间窗口.中图法分类号 TP311A Time-Window Based Incremental Technique forUpdating Association RulesOU-YANG Wei-min1 CAI Qing-sheng21(Computer Center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2(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7)Abstract A time-window based incremental technique for updating association rule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hich can not only re-use the results acquired in the previous discovery process, but also focus the discovery on the recent data set using time window.Key words Knowledge discovery, association rule, incremental update, time-window.在数据库中发现知识(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简称KDD),亦称数据发掘(data mining),是当今国际上人工智能和数据库研究的一个主要热点课题[1].在KDD研究中,人们较多地侧重于知识发现技术与工具的研究,而对已发现的知识的更新、维护问题则较少注意[2].关联规则是Rakesh Agrawal等人首先提出的一个重要的KDD研究课题[3].在现实世界数据库中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时态数据,例如,超市的交易记录有时间标记、病员的病历数据记录、天气数据日志文件等等.时态数据的出现使得有必要在知识发现过程中考虑时间因素.为此,本文在交易数据库的背景下,研究了时态关联规则的维护问题.该问题的关键是由于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当前已发现的某些关联规则可能不再有效,而可能存在的新的有效关联规则有待进一步去发现.商业机构中的交易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交易行为的模式很可能随时间呈现出某种发展趋势或周期性.这种发展趋势或周期性对于市场计划与分析是很有价值的.本文集中讨论时态关联规则的更新与存储.一种方法是接受所有的新数据,连同过去的旧数据一起,重新运行普通的关联规则发现算法.该方法的缺点是要重新处理已经处理过的数据,不能有效地利用已经获得的结果.另一种方法是随着新数据的产生增量式地更新关联规则集,尽可能地只处理新数据.显然,后者更可取,因而也是本文所采取的方法.目前,在增量式更新关联规则方面已有一些工作[2,4,5],但均未考虑时间因素,因而未能明确提出过时数据的淘汰策略.这样,就不能适应时态关联规则的更新维护需要.为此,我们提出基于时间窗口的增量式关联规则更新技术.该算法不仅可以利用在先前发现过程中已经获得的结果,而且利用时间窗口,还可以在最近的数据集中进行知识发现.1 基于时间窗口的增量式更新技术所谓时间窗口是指这样一个时间区间,在该区间之外的交易数据均认为是过时的,不用于当前关联规则的发现过程.这样,发现算法便可集中在最近的数据上,提高了发现结果的时效性.常规关联规则发现算法将所有规则保存在一个集合中,这些规则适用于整个数据库;而带时间约束的关联规则是在当前时间窗口中有效的关联规则.令当前时间窗口为Cur―Window,其起止时间分别为Tstart和Tend,DB为在当前时间窗口Cur―Window中的交易所构成的交易数据库,D为其中的交易数,L为交易数据库DB的频繁项目序列集,s为最低支持,c为最低信任.注意,s和c均为百分数.假定对每个项目序列X∈L,其支持数X.support(即在DB中包含X的交易数)是可以利用的.设从时间Tend开始到Tnow结束,对交易数据库作了某些更新,新的交易所构成的集合为db,d为db中的交易数.新时间窗口为New―Window,其起止时间分别为Tnow-(Tend-Tstart)和Tnow.这样,在时间Tnow+Tstart-Tend之前的交易数据不在新时间窗口New―Window中,应予淘汰.记在时间Tnow+Tstart-Tend之前的交易所构成的集合为retire,其交易数记为r.我们记对交易数据库更新后在新时间窗口New―Window中的交易所构成的交易数据库为NewDB,那么NewDB=DB∪db/retire.对同样的最低支持s,如果某项目序列X在新时间窗口中的支持不低于s,即X.support≥s×(D+d-r),那么,X在NewDB中就是频繁的.基于时间窗口的关联规则更新的关键在于发现更新后在新时间窗口中的数据库NewDB中的频繁项目序列集NewL.注意,原频繁序列集L中的频繁序列X在更新后的数据库NewDB有可能不再是频繁的,即X∈L,但XNewL却是可能的;而不在L中的频繁序列X在更新后的数据库NewDB也有可能变为频繁的,即XL,但X∈NewL却是可能的.本文余下部分采用如下记号.数据库DB中长度为k的频繁项目序列(称为频繁k-项目序列)的集合记为Lk,更新后的数据库NewDB中的新的频繁k-项目序列集记为NewLk,Ck为算法IWUP第k次循环中长度为k的候选集.另外,X.supportD,X.supportr和X.supportd以及X.supportN分别为项目序列X在DB,retire,db和NewDB中的支持数.下面,我们首先讨论TWUP算法的第1次循环,接着讨论后继的各次循环.限于篇幅,这里略去完整的算法描述.1.1 频繁1-项目序列集的更新在推导更新后数据库存NewDB中的频繁1-项目序列时,如下性质是非常有用的.引理1. 某原频繁1-项目序列X∈L1在更新后数据库存NewDB中是非频繁的,当且仅当X.supportN<s×(D+d-r).证明:由最低支持和频繁1-项目序列的定义可直接推知.引理2. 对某原非频繁1-项目序列XL1,该项目序列X在更新后数据库NewDB中是频繁1-项目序列的必要条件是X.supportd≥s×(d+k-r),其中s×k为X在淘汰数据库retire中的支持数.证明:既然XL1,那么X.supportD≤s×D.假定X.supportd<s×(d+k-r),那么X.supportN=X.supportD+X.supportd-s×k<s×D+s×(d+k-r)-s×k<s×(D+d-r).这样,X在更新后数据库NewDB中就是非频繁的.于是,引理2得证.基于上述两引理,在NewDB中发现频繁1-项目序列集NewL1可按如下步骤进行:(1) 遍历淘汰数据库retire,计算所有项目序列X∈L1在retire中的支持数,记为X.supportr;(2) 遍历新增数据库db,计算所有项目序列X∈L1在db中的支持数,记为X.supportd,从而得到L1中所有项目序列X在更新后数据库NewDB中的支持,X.supportN=X.supportD+X.supportd-X.supportr.检查X.supportN的大小,如果X.supportN低于s×(D+d-r),根据引理1,X在更新后数据库NewDB中就是非频繁的,因而予以淘汰.经过这一过滤后,L1中剩下的在更新后数据库NewDB中就是频繁1-项目序列.(3) 在对db和retire作上述遍历的同时,根据db中的每一交易t构造不在L1中的候选1-项目序列集C1,分别计算各候选在db和retire中的支持.按照引理2,对C1中的任一项目序列X,如果X.supportd<s×(d+k-r),那么X在更新后数据库NewDB中就必是非频繁的.因此,可将X从C1中删除.这样,我们便可对C1进行修剪,删除其中所有那些在db中的支持低于s×(d+k-r)的候选.(4) 对原部分数据库DB/retire进行遍历,计算C1中各个候选X在DB/retire中的支持数,从而得到X在更新后数据库NewDB中的支持数X.supportN.通过检查X.supportN是否不低于s×(D+d-r),我们可以从C1中发现新的频繁1-项目序列.更新后数据库NewDB中的频繁1-项目序列集NewL1由原L1中在NewDB中仍是频繁的项目序列和在C1中发现的新频繁项目序列共同组成.与Apriori算法的第1次循环相比,TWUP算法首先从原频繁1-项目序列L1中排除在更新后数据库NewDB中不再是频繁的项目序列.经此过滤后,L1中剩下的在更新后数据库NewDB中就全是频繁1-项目序列.而达到这一目的,仅需对新增数据库db和淘汰数据库retire作1次遍历.该算法还根据引理2,对根据db构造出的候选集C1进行修剪,排除那些不可能成为新频繁项目序列的元素.这两项工作均在对新增数据库db和淘汰数据库retire作1次遍历中完成.然后,该算法对原部分数据库DB/retire作1次遍历,以从C1中发现新的频繁项目序列.与此形成对照,Apriori算法必须以所有数据项目构成长度为1的候选集,对整个更新后数据库NewDB进行遍历,以发现频繁1-项目序列集NewL1.显然,TWUP算法所涉及的候选数远远少于Apriori算法所涉及的候选数.1.2 频繁k-项目序列集的更新在推导更新后数据库NewDB中频繁2-项目序列集NewL2时,下列性质将是有用的.引理3. 如果某项目序列{X1,X1,...,Xk-1}∈Lk-1在第k-1次循环中发现,在更新后数据库NewDB中不再是频繁的,即{X1,X1,...,Xk-1}NewLk-1,那么,包含该项目序列的任何原频繁k-项目序列Y∈Lk(对k≥2)在更新后数据库NewDB中均不可能成为频繁项目序列,即YNewLk.证明:根据频繁项目序列的任何子项目序列均必是频繁的(参阅文献[3])这一性质可以推知.引理4. 原频繁k-项目序列集Lk中的任何k-项目序列{X1,X1,...,Xk}在更新后数据库NewDB中是非频繁的,当且仅当{X1,X1,...,Xk}.supportN<s×(D+d-r).证明:由最新支持和频繁k-项目序列的定义可直接推知.引理5. 对某原非频繁k-项目序列{X1,X1,...,Xk}Lk,该项目序列X在更新后数据库NewDB中是频繁k-项目序列的必要条件是{X1,X1,...,Xk}.supportd≥s×(d+k-r),其中s×k为{X1,X1,...,Xk}在淘汰数据库retire中的支持数.证明:类似于引理2.基于上述引理,在NewDB中发现频繁2-项目序列集NewL2可按如下步骤进行:(1) 根据引理3,从L2中删除在NewDB中不再是频繁的项目序列.第1次循环所识别出的不再是频繁的项目序列的集合为L1-NewL1.对任何项目序列X∈L2,如果存在某子项目序列Y∈L1-NewL1,那么,X在更新后数据库NewDB中就不可能是频繁的,因而可将X从L2中删除.这样,我们便对L2进行了修剪.(2) 分别对新增数据库db和淘汰数据库retire作1次遍历,计算修剪后L2中每个项目序列X在db和retire中的支持数X.supportd和X.supportr,从而计算出X在更新后数据库NewDB中的支持,X.supportN=X.supportD+X.supportd-X.supportr.根据引理4,在NewDB中淘汰所有非频繁项目序列.这样,L2中剩下的在NewDB中就全是频繁2-项目序列.(3) 本步骤是发现新的频繁2-项目序列.首先,利用候选生成算法Apriori―gen[3]根据NewL1生成候选集C2,注意,由于L2中的项目序列已经处理过了,所以应从C2中删除属于L2的项目序列.然后,分别对db和retire作1次遍历,计算每个候选X在db和retire中的支持数X.supportd和X.supportr.接着对C2作进一步修剪,即对任何X∈C2,如果X.supportd<s×(d+k-r),那么,根据引理5,X在NewDB中就必是非频繁的,因此可将X从C2中删除.(4) 对原部分数据库DB/retire进行遍历,计算C2中各个候选X在DB/retire中的支持数,从而得到X在NewDB中的支持X.supportN.对每个候选X∈C2,如果X.supportN≥s×(D+d-r),那么X就是新的频繁2-项目序列.NewDB中的频繁2-项目序列集NewL2由原L2中在NewDB中仍是频繁的项目序列和在C2中发现的新频繁项目序列共同组成.对第k(k≥3)次循环,应用上述算法,直到没有新的候选产生时为止.在TWUP算法的第k次循环中,各数据库仅遍历1次.对原频繁k-项目序列,该算法只对新增数据库db和淘汰数据库retire作1次遍历,就可发现在更新后数据库NewDB中仍是频繁的k-项目序列;而对新的频繁k-项目序列,其候选集Ck根据上次循环所得到的NewDB中的频繁(k-1)-项目序列集NewLk-1生成,然后利用引理3和引理5对Ck进行修剪.经过如此修剪后的候选集Ck,要远远小于在Apriori算法中所生成的候选集.这表明,在关联规则更新方面,TWUP算法的性能要优于重新运行Apriori算法.2 小结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窗口的增量式关联规则更新维护算法.利用时间窗口技术,我们得以提高关联规则集与当前数据的相关性,同时还可利用已经获得的结果,降低规则集更新的处理代价.TWUP算法已在PC 586/166(32M内存)上用Visual FoxPro1.0实现,并用合成数据进行了测试.实验表明,该算法思想正确,具有良好的可扩放性.* 本文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本文通讯联系人:欧阳为民,合肥230039,安徽大学计算中心作者简介 欧阳为民,1964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KDD,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蔡庆生,193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机器学习,知识发现,人工智能.作者单位:欧阳为民(安徽大学计算中心 合肥 230039)欧阳为民 蔡庆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 合肥 230027)参考文献1 欧阳为民,蔡庆生.大型数据库中多层关联规则的元模式制导发现.软件学报,1997,8(12):920~927(Ou-Yang Wei-min, Cai Qing-sheng. Meta-pattern guided discovery of multiple-level association rule in large databases. Journal of Software, 1997,8(12):920~927)2 Cheung D W, Han J, Ng V et al. Maintenance of discovered association rules in large databases: an incremental updating technique. In: Proceedings of 199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Engineering. 1996. http: //www.cs.hku.hk/~dcheung3 Agrwal R, Srikant R. Fast algorithm for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Very Large DataBases Conference. 1994. 487~499. http: //www.almaden.ibm.com/cs/quest4 Cheung D W, Lee S D, Kao B. A general incremental technique for updating discovered association rul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9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bases Systems for Advanced Applications. 1997. http: //www.cs.hku.hk/~dcheung5 Feldman R, Aumann Y, Amir A et al. Efficient algorithms for discovering frequent sets in incremental databases. In: Proceedings of 1997 SIGMOD Workshop on Research Issues on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1997. 59~66. http: //www.cs.biu.ac.il/~feldman本文1998-02-12收到原稿,1998-04-16收到修改稿
|
[
"Transport",
"Philosophy",
"Medical",
"Computer",
"History"
] |
Computer
|
【 日 期 】19960229 【 版 号 】9 【 标 题 】蕴涵哲学思维的经济著作 【 作 者 】王锐生 【 正 文 】 由钟阳胜撰写的《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一书,已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读后感触颇多。我为作者奉献出这样一部蕴涵哲学思维的经济学著作感到高兴。一、经济增长是本书所剖析的对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多年来困惑着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明确了: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应当是千方百计把社会主义经济搞上去。这也就是要解决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说到经济增长理论,过去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发达国家为对象。发展中国家只能模仿或照抄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作者却大胆突破这个传统,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问题――所以叫“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二、经济中有哲学,哲学思维寓于经济论述之中――是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本书的理论框架就可以看出作者融哲学思维于经济论述中的匠心:(一)该书的主题虽然是经济增长,但全书的起点是人的主体需要,“主体需要是经济增长的最高原则”,“经济增长诚然从现象形态上表现为财富的增加,国民生产总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但本质上是一个从人作为主体的需要出发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以及主体在不断满足自身的需要中全面发展的过程。”(二)该书从主体需要的内在矛盾逐步展开,把社会经济增长过程看作是一个人作为主体的需要与主体能力、人作为主体与自然界作为客体这两对社会生产过程的基本矛盾形成、发展和不断解决的永恒的前进运动过程。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分析了经济增长的本质(生产力发展)、制约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资源环境)、经济增长的导向力量(战略目标)、产业运动规律,等等。(三)经济增长的论述以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其归宿。这是经济增长的最高目标。三、虽然本书的理论构架处处显示出作者的哲学思维,然而它仍然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经济学著作,是为解决一个重大经济问题――如何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组织经济增长――而写的。在我看来,经济增长是一个需要一定经济理论思想指导的经济实践问题,本质上是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所以作者把一系列表面上看来似乎彼此没有多少内在联系的经济实践问题,如方针政策、经济体制、产业建设和产业运动、技术进步、企业素质、资金和投资、资源环境、战略目标等等,放在“如何组织经济增长”这样一个参考框架内考察它们,分别赋予它们各自在经济增长运动过程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这样,作者就初步构建了一个新颖的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尽管它还显得粗糙,但由于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经济振兴成功者不多,我国现代化建设为时不久,经验有待继续积累,所以当中国人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升华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理论时,它的不成熟和不完善,是可以理解的。最后,我还想指出,作者关于如何组织经济增长问题的论述,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一是这些论述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较强的理论指导作用。二是书中的论述不时闪现作者理论创新的思想火星。比如说,作者关于“产业发展的历史趋势”的论述,关于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赶超中后来居上的第一推动力”的论述,以及关于“价值观作为经济增长的精神因素如何转化为加速经济增长的现实力量”的论述等等,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迪。
|
[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Art",
"Sports",
"Electronics",
"Transport",
"Military",
"Law",
"History",
"Education",
"Computer",
"Space",
"Enviornment",
"Economy",
"Philosophy",
"Politics",
"Medical",
"Agriculture",
"Mine",
"Energy"
] |
Philosophy
|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8年 第24卷 第5期 Vol.24 No.5 1998关于Razumikhin-Type定理的衰变估计侯春海 钱积新关键词 Razumikhin-Type定理,衰变估计.On the Decay Estimate for Razumikhin-Type TheoremsHOU CHUNHAI QIAN JIXIN(Institute of Industrial Process Control, National Laboratory of IndustrialControl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Key words Razumikhin-Type theorems, decay estimate.1 引言在研究系统的稳定性过程中,专家们不但想得到关于稳定性的定性描述,而且更希望得到定量信息.多年来,动态系统的定量稳定性分析研究一直受到专家的关注.就时滞系统而言,1982年T.Mori等人给出带有定常时滞的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衰变估计,1994年B.Lehman和K.Shujaee对一类纯滞后时变泛函微分方程解的衰变估计[1].进行研究[2].楚天广和王照林应用比较原理的方法研究了时滞系统的实用稳定性[3,4].众所周知,Razumikhin-Type定量是指用通常Lyapunov函数,加上Razumikhin-Type条件而得到的一系列与常微分方程平行的种种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准则,在研究纯滞后泛函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过程中,Razumikhin-Type定理发挥着重要作用[5].近年来,应用Razumikhin-Type定理对时滞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愈来愈引起工程师们的重视[6].所以,研究Razumikhin-Type定理的衰变估计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虽然已有应用Razumikhin-Type比较原理研究时滞系统的定量稳定性的报导[3],但是针对Razumikhin-Type定理的实际应用,具体给出其定量渐近描述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本文从Razumikhin-Type定理的应用角度出发给出其衰变估计,从而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2 符号及定义表示“对所有的”或“对任给的”,表示“均存在”或“均可找到”;R=(-∞,+∞),R+=[0,+∞];[s]:不大于s的最大整数.设u:R→R为连续函数,则定义(1)(2)(1)式中的r为正数,在以下的讨论中也假设r为正数.3 主要定理定理1.连续函数u:R→R+满足下述条件:若存在q>1,α>0,且当r(t)<qu(t),t≥t0时,(t)≤-αu(t),则有(3)其中证明.1) 先证明使用文献[5]中Theorem4.1的证明过程,容易证明本步结果.2) 再证明首先假设:t*∈[t,t+r],使得.若否,由有(4)由已知条件可知,,有()≤-αu()≤0,因此(5)而这是矛盾的.因此,假设成立.若令,则有t场师1.下面分两种情况加以说明(a) Ω2=φ;此时Ω1=Ω1∪Ω2=[t*,t*+r],所以,∈[t*,t*+r],有r()≥u().应用1) 的结论可得,∈[t*,t*+r],有r(t)≥r()≥u().这样由式(1)可得r(t)≥(t*+r)≥(t+2r).(b) Ω2≠φ;由函数u的连续性可知,∈Ω2,可定义非空集合T()={l|l,|Ω2}.取l()=inf{T()},因为t*∈Ω1,则和有l(t)∈Ω1.这是因为,若l()Ω1,则必有l()∈Ω2,且t*<l(),这样由函数u的连续性可知,l()不是T()的下确界,这与l()的定义相矛盾.此外,由已知条件可知,∈Ω2,在区间(l(),)上,函数u单调不增,因此必有u(l())≥u().由l()∈Ω1可知u(l())≤r(l())/.又由1) 的结论可得r(l())≤r(t),因此可得,∈Ω2,r(t)≥r(l())≥u(l())≥u().小师1,有r(t)≥r()≥u().这样,就有以下结论:∈Ω1∪Ω2=[t*,t*+r],有r(t)≥u(),因此,通过取上确界,由式(1)可知,r(t)≥(t+r)≥(t+2r).这样,本步结果得证.3) 证明式(3)成立由2) 可知,t≥t0,2r(t-2r)≥2r(t),依此类推可得式(3)成立.因此,定理得证.考虑如下的纯滞后泛函微分方程(t)=f(t,xt), (6)其中f:R×C→Rn是一致连续函数,C=C([-r,0],Rn),xt(θ)=x(t+θ),-r≤θ≤0.从Razumikhin-Type定理的应用角度出发,不但可以得到以下Razumikhin-Type纯滞后泛函微分方程的解的定性稳定性描述――一致渐近稳定,而且还可给出其定量描述――衰变估计.定理2.对于系统(6),若存在一个连续非负函数V:R×Rn→R+,且满足i) V(t,x(t))=0,当且仅当x(t)=0;ii) q>1,α>0,使得若r(t,x(t))<qv(t,x(t)),t≥t0,有(t,x(t))≤-αV(t,x(t)).则(7)其中证明. 可由定理1直接导出.注.条件i)―ii)可以保证系统(6)的零解的一致渐近稳定性.之所以能得到这样的结论而不需要附加文献[5]中(4.2)的无限小上界条件,这是由于条件ii)比相应的Razumikhin-Type定理的条件(文献[5]中第127页(4.4)强的缘故.针对Razumikhin-Type定理的实际应用,本文给出相应的衰变估计,这对于第一阶段的工程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研究所、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310027 杭州)参考文献1 Mori T, Fukuma N, Kuwahara M. On an estimate of the decay rate for stable linear systems. Int. J. Contr., 1982, 36(1):95―972 Lehman B, Shujaee K. Delay independent stability conditions and decay estimates for timevarying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IEEE Trans. Autom. Control,1994,AC-39(8):1673―16763 楚天广,王照林.时滞系统的实用稳定和Liapunov稳定性.力学学报,1996,28:200―2064 王照林,楚天广.非线性力学中的比较原理与应用.中国科学(A辑),1993,23(10):1070―10785 Hale J K. Theory of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New York: Springer-Verlag,1977.6 Chunhai H, Jixin Q. Stability criterion for LQ regulators including delayed perturbations.Int. J. Syst. Sci.,1997,28(3):321―323收稿日期 1996-09-27
|
[
"Computer",
"Sports",
"Mine",
"Philosophy",
"Space",
"Military",
"Law",
"Electronics",
"History",
"Economy",
"Communication",
"Energy",
"Enviornment"
] |
Computer
|
体育科学SPORT SCIENCE1999年 第1期 No.1 1999高校体育部门创收现状研究陈建嘉采用调查访问等方法,对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3所高校体育部门创收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形成于改革开放早期、发展于90年代初的高校体育部门创收现象,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同。在国家向学校及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的一定时期,这种创收活动对高校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调查表明,高校体育部门创收目的是增加经费来源,解决教师福利待遇及收入偏低的矛盾,补充学校体育经费的不足;各校部门领导对创收认识较一致,但对其深化认识有待提高;创收的组织管理已纳入规范;经营创收的类型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收的形式丰富多彩,其中各类办班占第1位,游泳池收入占第2位,体育舞场开放占第3位;创收启动资金来源呈多元化;创收资金分配方案五花八门,总体看,对创收部门有利,但仍需注意确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创收的效益显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欠缺与事业发展的矛盾。证明提高经费自给率完全可能。但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体育经营创收尚存在认识上不一致、开发领域不广和收入分配不甚合理等问题。提出:1,开发高校体育的经济潜力,建立良性循环的补偿机制;2,转变观念,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理论研究;3,拓展服务领域,由有形资产利用为主向无形资产开发为主转换;4,积极吸引社会资助,争取资金来源多元化;5,积极探索商业型体育运作的方式与途径;6,加强高校体育经营活动的管理,确立合理的分配制度等对策。高校体育经营创收是当前解决经费不足的主要途径。为保证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应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统一认识,进一步拓展高校体育经营的领域,培育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开展多种体育服务。作者单位:陈建嘉(四川师范大学体育系,成都 610068)
|
[
"Agriculture",
"Politics",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Sports",
"Mine"
] |
Sports
|
农 业 信 息 探 索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earch1998年 第5期科技期刊农产品成本调查与分析青海省民和县农业局 鄂德魁文 摘:就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收益与劳动生产率作了分析,分析了影响农产品生产成本及收益的因素,对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关键词:农产品 成本 调查 分析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和要求,结合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实际情况,对主要农产品成本进行了专题调查,旨在摸清农户当前农产品生产成本和经营情况,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样本是以全县农业生产特点及种植结构,采取选点分类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的。全部样点共计三个乡九个村、45户。从样点分布来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有川水区、浅山区、脑山区等。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农户主要生产的小麦、玉米、油料三项。主要调查内容有:①农户基本情况;②农户的年收入、生产的各项投入、生产成本、收益及劳动生产率;③劳动用工情况等。一、农产品生产成本、收益与劳动生产率分析现就小麦、玉米、油料三种主要农产品成本分析如下:(一)小麦。经综合计算,1997年川、浅、脑不同地区每公顷小麦产量为4932公斤(主副产品产量比为1∶1),每公顷产值7166.10元,其中:主产品产值6570元,副产品产值592.05元,每公顷净产值5212.50元,每公顷物质投入1948.80元,用工403.50个。按省定标准劳动日工价8.50元/日计算,每公顷日工价为3429.75元,总生产成本5379.30元/公顷,税后纯收益为1598.40元,成本纯收益率30%。从小麦投入的物质费用构成分析:每公顷总费用1949.55元,其中种子占25.60%,化肥费占33.60%,农家肥占9.20%,农药费3.80%,机械作业费占2.4%,畜力费占5.70%,排灌费占4.80%,间接费占9%。上述数据明显的看出化肥费用最高,机械作业费最低。(二)玉米。调查户玉米平均每公顷产量为8874公斤,副产品产量为26622公斤,(主副产品比为1∶3),产值为12465.3元,其中副产品产值2171.85元,净产值8741.40元。平均每公顷物质投入3723.9元,占总成本的49%,用工量445.5个,用工作价为3786.75元,占总成本的51%,每公顷总成本为7510.65元,税后纯收益4684.65元,成本纯收益率为62%。从每公顷物质投入分析;据调查资料表明:平均每公顷投入物质费用3723.90元,其中:种子费占10%,化肥费占51%,农家肥占7%,农药费占4%,机械费占5%,畜力费占2%,排灌费占9%,间接费占11%。(三)油菜籽。每公顷油菜产量为2007公斤,产值为5737.65元,净产值4703.55元。从收益情况分析,油菜成本纯收益率高于小麦,低于玉米,减税纯收益均低于小麦和玉米,是一种产出低,收益低,效益适中的经济作物。从成本和产值分析:平均每公顷总成本4017.60元,其中物质费用1034.10元,占总成本的25.70%,用工作价2983.50元,占总成本的74.30%。油菜的投入形成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物质投入远远低于用工投入。其原因是一般农户施肥量少,作业粗放。二、影响农产品生产成本及收益的因素影响当前农产品生产成本及收益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一)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过高,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在化肥用量不变前提下,仅化肥一项每公顷增支345元左右。种子、农药、农机、柴油、电力等价格也呈现出全面上涨的趋势,灌溉区的水费又不断上涨,加大了排灌费用。另外,化肥的报酬递减现象也使单位粮食增量与更多的化肥成本相联系,即使提高复种指数,也会使粮食生产成本明显上升。所以,对于粮食生产来说,边际成本的上升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二)农业生产自然风险较大,影响生产者的投资情绪。特别是我县浅脑山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3/4以上,灾害多,产量低而不稳,农业种植效益较差。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农业生产风险大,收益低这种现象必然影响扩大生产资金的积累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三)市场因素对农产品收益的影响。农业生产地区大都偏远,市场信息不灵通,又由于生产周期长,产品供给弹性小,加之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不可能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因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相反市场的粮油价格都对农户生产的产品影响较大。三、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途径的探讨与对策综合上述,如何降低农产品成本,籍以提高农产品的效益,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质消耗。从实践看,种植业降低物质消耗,首先,应抓好降低肥料成本,其次是大力提倡有机肥和无机肥并重,增施农家肥,并推广秸秆还田和秸秆过腹还田等措施,节省化肥用量,提高单产;其三是科学播种,全面实行条播,适当减少下种量,节省种籽,达到降低成本和增加产量的目的。(二)科学配置和充分利用固定资产,提高其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折旧费用。如农机具超量配置占用额大,而利用小,因此应加强农机社会服务组织建设,发挥效益,提高使用效率。(三)降低单位产品的活劳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力。一是通过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效率;二是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节约活劳动力;三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效益。(四)降低农产品成本最根本的途径是提高收益。提高农产品的收入,降低农产品的成本,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挖掘潜力,努力提高单产。二是努力开拓市场,搞好市场营销,促使生产者加强经济核算,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以及进行农产品加工,从而进一步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三是加强经营管理,充分发挥经营者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内在动力。收稿日期:1998年6月3日 作者单位邮政编码:810800
|
[
"Enviornment",
"Computer",
"Education",
"Military",
"Economy",
"Law",
"Art",
"Transport",
"Medical",
"History",
"Agriculture",
"Electronics",
"Sports",
"Literature",
"Mine",
"Space",
"Politics",
"Philosophy",
"Energy"
] |
Agriculture
|
计算机应用研究APPLICATION RESERCH OF COMPUTERS2000 Vol.17 No.1 P.33-34,52TAPI3.0的体系结构与应用黄求根 吴宛萍 卢强华摘 要 在阐述TAPI接口背景的基础上,从应用的角度全面地分析了TAPI与WOSA体系的关系,TAPI3.0的层次模型,TAPI3.0的对象以及与TAPI3.0有关的ActiveX控件。关键词 TAPI IP电话 WOSA ActiveX控件1 引言100多年前,贝尔发明了电话。在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电话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本世纪的下半叶,电子计算机在军事、商业等因素的推动下,以一种超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由单机到网络,由局域网到广域网、因特网。范围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远的网络互连,使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应该利用早已遍及世界的电话网。电话和计算机,终于殊途同归,它们的结合导致了IP电话的诞生。IP电话是将语音、电视和数据合为一体,在基于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的局域网、广域网和因特网上工作的新技术。IP电话应用IETF和ITU标准使多媒体信息流能在任何使用IP协议的网络上传输,并向用户提供物理媒体和物理位置连接的机动性。IP电话通过目前已经遍及全世界的网络,连接到世界各地的个人、公司、学校以及政府机构等。IP电话的使用,不仅使得个人和团体能够降低他们利用现有的语音和广播电视服务的成本,而且能够扩展其用途,例如电视会议、应用共享、远程交换、远程办公、远程教育、人员培训、电视邮件、实时文件协作以及电视购物等。当一项新技术即将出现时,用户看到的是更便捷、舒适的使用;开发商看到的则是潜在的巨大商业机会。在高科技时代,谁掌握了某项技术的标准或规范,谁就掌握了这项技术的今天和明天。英特尔和微软合作开发了在视窗平台下应用IP电话的微软视窗电话应用程序设计接口TAPI(Telephony Application Programme Interface)的规范。随着Windows平台从16位发展为32位,TAPI也逐步升级到TAPI3.0。TAPI帮助用户实现电话网与计算机网的结合,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套支持电话通讯的方法,它是视窗电话技术的核心。2 TAPI与WOSA视窗开放服务结构WOSA(Windows Open Services Architecture)旨在为程序员提供一个开发环境,使他们能避开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的复杂的内在细节,以专注于自己的应用。全面地讲,TAPI实际上是由TAPI和TSPI (Telephony Service Provider Interface)电话服务提供者接口两个部分所组成的。TAPI是一个为程序员提供的工具包,使他们能够为微软视窗环境下的用户开发提供个人电话的应用程序。TSPI也是一个为程序员提供的工具包,使他们能够进行后端服务的开发,以操纵来自符合TAPI规范的应用的请求,也就是说,它提供了一种连接到某一特定通信设备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所以,TSPI也常常是由那些通信设备制造商提供的。视窗电话是WOSA的组成部分之一。微软提供一个称为TAPI.DLL的动态链接库,TAPI.DLL处在TAPI和TSPI之间,TAPI被来自用户的应用程序所调用,而TSPI则被服务单元所执行。TAPI.DLL管理那些来自用户的应用程序对TAPI功能的调用,并将其发送到适当的服务单元以执行这些功能。由于TAPI.DLL具有将对某一特定通信设备的形式调用转换为对某一特定通信设备的实际调用的功能,所以,TAPI.DLL也被称为形实替换层。在WOSA体系下TAPI,TAPI.DLL以及TSPI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图1 TAPI与WOSA3 TAPI3.0的层次模型TAPI3.0是基于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的APIs,它支持传统的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Public Switch Telephone Network)与IP电话的结合。TAPI3.0在视窗平台上通过提供简单的方法实现机器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IP电话。在TAPI3.0中,服务提供者接口扩充了连接到IP电话的功能。也就是说,TAPI3.0从连接层上抽象出来,因此开发应用时无需考虑是否连接到了PSTN、ISDN、程控交换机还是IP网络上。TAPI3.0支持基于H.323会议系统和多点传送会议系统的标准,利用Windows NT5.0的ActiveX目录服务以简化一个机构内部的配置。QoS(Quality-of-service)支持对电视电话会议性能以及网络易管理性的改善。通过DirectShow(MS DirectX媒体服务之一)过滤器提供对媒体流的访问。TAPI3.0有关PSTN和IP的功能由三个主要部分提供:电话与媒体的控制、媒体流控制和目录控制。图2显示上述控制如何与PSTN网和IP网之间相互作用。图2 TAPI3.0的层次结构媒体流控制使用实时传输协议DirectShow过滤器,该协议要求Windows NT5.0或以上版本。由于DirectShow过滤器是Windows NT5.0的一部分,因此,不需要额外地安装。用于IP会议的目录控制,要求至少有一个ILS(Internet Locator Service)或NTDS(NT Directory Service)服务器处在适当的位置。如果没有NTDS服务器,那么终端用户必须知道ILS服务器的名字,否则,就用NTDS服务器自动定位ILS服务器。电话与媒体的控制是一系列简单的对象、接口和方法,用于实现机器之间的电话连接。在TAPI3.0的文本中,电话是一个不仅与PSTN电话网上的语音传送有关,而且还与传送内容的媒介能力有关的术语。TAPI3.0对电话与媒体的功能进行了抽象和提炼,以使那些不同的,甚至表面上矛盾的通信协议能够共存于一个公共的应用接口之中。因为TAPI3.0是基于COM的,所以TAPI3.0的应用程序可以采用任何一种语言来写。但是,某些方法对于用VB等写的自动客户应用程序则是例外。通过DirectShow,TAPI3.0实现对媒体的访问。DirectShow是一个称之为过滤器的可插入组件的标准系统,其排列结构称之为过滤器图。过滤器图管理器监视过滤器的连接,并控制媒体流的数据流程。4 TAPI3.0的对象TAPI3.0包含有4个主要的代码单元:TAPI3.0 COM对象、TAPI服务器、电话服务提供单元(TSPs)和媒体服务提供单元(MSPs)。TAPI3.0的COM对象主要有以下5个:TAPI、地址、终端、电话和电话集线器,这些对象及其相关的接口如图3所示。图3 TAPI中的对象4.1 TAPITAPI对象是一个应用指向TAPI3.0的入口指针。一个TAPI3.0的应用必须在其初始化之前产生一个TAPI服务器对象的实例。TAPI对象给出本地计算机访问的所有电话资源,从而允许应用程序列举所有的本地和远程的地址。当系统跨越多层服务器时,远程地址可以是分布式的。4.2 地址地址对象是一个呼叫对象给出的源指针和目标指针。TAPI3.0可以从地址对象获得传输媒体和终端的支持。一个应用可以在一个地址对象上等待一个对内的呼叫对象,或者从一个地址对象产生一个对外的呼叫对象。4.3 终端所谓终端对象是一个连接的起点的交接器和终点的接收器。终端对象既可以被理解为人们交往所使用的电话或麦克风之类的硬件,也可以是一个文件或接收输入,产生输出的设备能力。终端对象允许用户选择自己所用的设备,如果需要的话,它还提供一个通用的方法对这些设备进行控制,例如选择音频或视频控制。如果某一应用不要求TAPI3.0设置这个终端,那么它可以不指定终端。但是,当电话设置为使用DirectShow,而且已经有一个或几个媒体流,那么这时唯一适当的选择是不指定终端。4.4 呼叫所谓呼叫对象是一个本地地址与一个或几个其它地址之间的地址连接。图4表示两位个人之间的通话。呼叫对象为pCallA和pCallB,而呼叫集线器对象为pCallHub。用户为A和B。图4 用户A和用户B的通话过程应当指出,所有的呼叫控制都是通过呼叫对象来完成的。我们可以将呼叫对象视为一次通话过程中出现的第一个角色。利用呼叫集线器对象CallHub,一个有安全要求的用户可以发现并潜在地控制通话过程中的其它参与者。例如,在图4中,用户A的应用利用对象pCallA实现全部的呼叫控制,而用户B的应用则利用对象pCallB实现全部的呼叫控制。用户A的应用利用呼叫集线器对象pCallHub到达对象pCallB,因此,用户A的应用能够利用对象pCallB发现有关用户B的信息。如果用户A拥有足够的授权,用户A的应用也能够从用户B的视角出发,利用对象pCallB执行呼叫控制。4.5 呼叫集线器如我们在呼叫对象中所述,所谓呼叫集线器对象,即相关呼叫的集合。一个呼叫集线器对象不能由一个应用直接产生。当一个进入的呼叫通过TAPI3.0所接收时,一个呼叫集线器对象就间接地产生了。当TAPI3.0的应用必须对呼叫过程进行监视时,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呼叫集线器将RegisterCallHubAddress方法注册到TAPI服务器,二是通过让呼叫对象将ITCallNotificationEven接口注册到地址对象。5 与TAPI3.0有关的ActiveX控件TAPI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程序员直接对TAPI进行开发不会是一件轻松的工作。TAPI3.0支持ActiveX控件。除了微软提供的1,000多个可重用ActiveX控件之外,还有许多公司在开发各种专用的ActiveX控件,其中当然包括与TAPI3.0有关的ActiveX控件,如Excele tel的Teletools。在VB、VC++、DELPHI等基于组件的可视化编程环境下,程序员可以在自己的程序中直接利用这些ActiveX控件,避免了大量重复烦琐的编程,以便将主要精力用于特定的应用,从而大大缩短了应用程序的开发周期。6 结束语IP电话是一项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的新技术,在微软视窗环境下,这项技术的核心是TAPI。TAPI在IP电话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在TAPI3.0中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建立CTI应用所需的所有工具。TAPI3.0对ACD(自动呼叫分配)、代理、群组和路由的支持使它完全能够胜任呼叫中心应用的创建。此外我们还看到,就IP电话而言,微软提供了从WOSA到TAPI,到可重用的ActiveX控件,即从操作系统到开发平台,到应用级的全面的支持,这是极具战略眼光的考虑。当我们致力于民族信息产业的振兴时,微软的成功给我们以许多启示。黄求根(武汉纺织工学院计科系 武汉 430074)吴宛萍(武汉纺织工学院计科系 武汉 430074)卢强华(武汉纺织工学院计科系 武汉 430074)参考文献1Jim Boyce等著, 王建华等译. WINDOWS NT4.0安装与配置手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2http://madras.npac.syr.edu/people/abba/Tapi.htm IP Telephony, 19993http://www.wilco-telephony.co.uk/tapi.html, The TAPI Factor, 19994http://technet.microsoft.com/cdonline/content/complete/boes/bo /win2ksrv/technote/tapi30.htm, IP Telephony with TAPI 3.0 (Windows Operating System), 19995ExceleTel Inc. Windows Telephony Architecture, 1998收稿日期:1999年8月23日
|
[
"Military",
"Electronics",
"Mine",
"Communication",
"Sports",
"Computer",
"Energy"
] |
Computer
|
军医黄传贵祖传秘方黄氏抗癌粉通过鉴定新华社昆明5月5日电(记者段建勋、通讯员李作琴)云南省军区军医黄传贵祖传秘方黄氏抗癌粉,近日通过鉴定,揭开了神秘面纱。专家们通过科学实验从这种药粉中寻找到的抗癌活性部位和成分――主药一号虫体,对癌细胞有直接杀灭或抑制作用。黄传贵对其家传民间单方“包块粉”进行实验研究,制成了9组抗癌药粉。经临床验证,总有效率达百分之八十九,对肺癌、肠癌、食道癌和鼻咽癌的疗效尤为明显。近5年里,黄传贵平均每天诊治病人达百人,每年收到国内外患者的求诊信件和电报都在万份左右。(完)
|
[
"Space",
"Electronics",
"Education",
"Agriculture",
"Energy",
"Communication",
"Sports",
"Medical",
"Art"
] |
Medical
|
【 文献号 】1-798 【原文出处】高科技与产业化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05 【原刊页号】21~22 【分 类 号】F8 【分 类 名】世界经济 【复印期号】200001 【 标 题 】世界发达国家如何推动知识经济快速成长 【 作 者 】侯寿华 【作者简介】侯寿华,江苏省盐都县委,224001 【 正 文 】 随着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世界发达国家更加注重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以增强自身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目前,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正在积极抓住国际新产业革命的机遇,超常发展高新技术,迅速推动科技知识的转化,逐步建立一大批专业化程度高,知识、技术和资金高度密集的新兴产业,企图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继续抢占制高点。一、改革国家机构,加强对高科技发展的宏观领导和协调。为了增强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美国、日本等国家一改过去的做法,强化了对科技领域的政府干预和指导,其突出表现为对原有的科技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80年代初,美国就专门成立了国家科技委员会,国家首脑亲自担任委员会的一把手,其成员包括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和国防部、能源部、商务部、航天局、环保署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国家科技委员会下设9个专门委员会,总统授权他们分管全国科研、技术开发、国际合作及教育培训事务。扭转了原来联邦政府的科研活动由其下属的22个机构各自进行的分散局面,加强了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为实现国家科研整体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年,日本政府也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最终方案,缩编政府的省厅建制,将文部省和科技厅合并为“教育科学技术省”。新成立的机构直属于首相的“脑科学委员会”,其功能远远超过原来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全面负责协调各省之间关于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事务,由此提高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战略地位,促进了日本经济由汽车、摩托车等传统支柱产业向知识和信息产业迅速转化。二、增加科技投入,保证对科研事业进行有力的财政支持。近年来,为了加快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高新技术向前迈进,美国、日本对产业结构和投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90年代中期,美国决定把民用科研总预算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每年实际额高达1843亿美元, 居世界第一位。强有力的科技投入为美国增强技术实力和实现产业化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因而美国的科研成果转化较为突出。据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调查的结果表明,在当今27项世界关键技术中,美国居领先地位的就占24项。某些关键技术曾一度被日本夺去优势,如半导体技术、彩色胶卷技术等,但被不惜花本的美国又重新夺了回来。大量的科研投入,开拓了知识经济的能力,美国制造出的每秒可进行1.4 万亿次浮点运算的并行计算机;美国费米实验室发现夸克可以继续再分;美国的“探路者”火星探测器在火星着陆等等,都充分证明了科技投入的重要性。日本政府鉴于本国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历来都十分重视科研投资,大力发展高、精、尖技术适合本国国情的附加值高的产业,以有竞争力的产品击败竞争对手。尤其是加强对大科学研究设施的投入,建设了一批具有世界顶级水平的大型先进科研设施。除了大型辐射光设施之外,日本还投资建设了探索核聚变等离子体科学现象的大型螺旋装置,总工程费高达400亿日元的世界级的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投资100亿日元的最先进的基本粒子观测装置等,这些设施都受到了世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日本的科研经费再创新高,仅1997 年支出总额达到15.7亿日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2%,绝对数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三、兴办科技园区,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壮大。所谓科技园区(或称高科技工业园区、科学园等),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划出一块区域,在此区域内提供多方面的优惠待遇,集中一批高级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人员,实行科研、开发、生产三位一体,开拓高技术新产品市场。作为知识经济新细胞的科技园区,最初诞生在美国“硅谷”,从40年代初创建到现在,“硅谷”已拥有大小企业8000多家,其中电子工业制造厂2700多家,为电子工业产前产后服务的公司近3000家,还有2000多家从事其他尖端工业科技开发与生产的企业。 目前, 美国已有39个州依“硅谷”模式建立了200多个高新技术园区, 其中著名的奥斯丁和波士顿第128号高速公路带,也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微电子中心,仅次于“硅谷”。美国发展科学园区给日本很多启迪, 从1960 年初至1985年底,日本仿照美国模式兴建的“筑波科学城”,占地总面积约2.85万公顷,为东京都区面积的一半。国家投资就达1.5万亿日元,现在拥有国立研究所和大学46所,汇集了1万多名科技人员, 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之一。紧接着,日本又在九洲、松溪、长冈、熊本等14个地区建设了起点高、产业新、规模大的“高技术密集区”,其中“九洲岛”科学园区,现有千余家生产微电子产品的企业,年产日本41.8%的半导体器件,产值占32%以上。东芝、富士通、索尼等日本知名大公司也都是相继在“九洲岛”设厂投产的。四、重视科技人才,强化自培与引进以满足知识转化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关键,知识的主体是人,是高素质的人。谁掌握先进的知识和仪器设备,谁就掌握了最新的信息,谁就掌握了在竞争中获胜的主动权。面对知识经济的大潮,世界发达国家普感人才匮乏。单纯从数量上来看,美国的高科技人才已达96.3万人,日本54.1 万人, 德国23万人,法国14.6万人和英国14万人,已经是相当可观,但各自仍感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切实解决科技人员不足的问题,法国除调整政策、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大力发展理工科教育外,还不惜支付25万美元的个人年薪,在全球范围内广招贤才。法国正在实施的“人类新领导研究”的高科技计划中,有1/3的高级人才就是用重金从国外招聘的。美国政府则通过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和终身教育,为发展知识经济准备了大量人才,其中企业的作用尤为明显。据有关方面统计,80年代初,美国企业界每年为教育投资400~600亿美元,相当于全美3800所公私立四年制高校的全年教育经费。美国除了加强自身培养人才外,还不断大量地吸引国外人才,国会曾多次修改《移民法》,大力吸引来自亚洲、欧洲等地的优秀科技人才到美国从事研究与开发,目前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中有30%是外国公民。五、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和培植高新技术企业尽快成长。为了增强国家技术优势和经济实力,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美、英、法等国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是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创新。美国政府对企业研究开发投资税收从1980年的49%减至1995年的18%,小企业的先进技术长期投资收益税收降低50%以下,以鼓励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英国政府为诱导中、小企业投资高技术,规定创办小企业者,可免税60%的投资额,对新创办的小企业可免100%的资本税, 取消投资收入附加税,这些政策在一般国家中还是难以做到的。法国政府早在80年代中期,就设置“特种投资贷款”以低息方式支持企业进行创新活动,侧重在试验研究费的额度上给予税收优惠,扶植高技术企业快速成长。二是抓住高新技术小企业的发展。大企业发展高技术产业虽有其无可比拟的人才、设备和资源优势,但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较长,费用也较大,很难适应高技术发展的高效率、快节奏的特点。为获得类似的科研成果,小企业却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此,美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高技术小企业的发展。“技术孵化器”是美国政府、地方政府及大学创办的,它为弱小企业提供研究开发和办公场所,从管理、经营、技术上给予帮助,这种辅助性的“技术孵化器”在全美已达千家,使小企业成功率达80%以上。再从20世纪的飞机、光纤检测设备、心脏起搏器、光学扫描器的发明来看,都是小企业的功劳。因此,重视抓住高技术小企业的发展,也是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策略。三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就象物质财富一样,也是财富,同样也有所有权的问题。因此,西方各国纷纷制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以保持其技术垄断地位并进而维持其市场垄断地位。其中美国在这方面是不遗余力的,先后出台了《技术转移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商标法》、《联邦技术转让条例》等等。在对外经贸科技交流中,美国也积极运用“特别301条款”,对外国进行制裁。在国际贸易中,美国经常高举知识产权大棒,“敲打”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这表明美国在“冷战”后,企图以保持技术垄断地位来保持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国内高技术企业的根本利益。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这样一个启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对知识转化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竞争、生存的根本问题,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只要注重在高科技领域的投入、研究与开发,力促知识经济快速成长,才能尽快提高国力,才能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
|
[
"Energy",
"Sports",
"Economy",
"Mine",
"Agriculture",
"Philosophy",
"Computer",
"Electronics",
"Art",
"Military",
"History",
"Education",
"Enviornment"
] |
Economy
|
航空工艺技术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1999年 第2期 No.2 1999动态信号检测振动攻丝刀具磨损研究苟 琪 陈鼎昌[摘要] 分析了动态切削力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在计算机中的实现方法;研究了振动攻丝动态攻丝扭矩与丝锥磨损的关系;提出了在频域内采用动态攻丝扭矩主要峰值频率的功率值实时检测丝锥磨损的方法。关键词:动态切削力 丝锥磨损 实时检测Research on Detecting Tap Wear in Vibratory Tapping by Using Dynamic Signal[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for studying the dynamic force and the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in the computer ar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ynamic tapping torque and the tap wear is studied through the experiments. The power magnitude of main peak frequency of dynamic tapping torque can be used for on_line detecting the tap wear.Keywords: Dynamic force Tap wear On_line detecting刀具的磨损程度对切削过程和零件加工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刀具磨损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传统的离线静态检测刀具磨损方法可以精确地测量出刀具的磨损程度。但是,随着CNC,FMS等现代加工方法大量应用,这种静态测量方法已无实际应用价值。现代加工方法要求必须能在线检测刀具磨损,尤其针对难加工材料切削。例如钛合金攻丝,丝锥的耐用度很低,其磨损程度直接决定丝锥的扭断和加工零件的报废,因此,丝锥后刀面磨损达到磨钝标准前必须能够被检出。在线检测刀具磨损的方法很多,如声发射法、振动法等,但是利用切削力检测比较灵敏和容易实现,因此得到广泛应用。过去切削力检测时通常采用静态切削力检测法,实际应用中其灵敏性指标不够理想。动态信号反应灵敏,包含着诸如刀具磨损、加工系统动态特性等信息,在现代检测技术中占据重要位置。本项研究结果表明,将其应用到检测振动攻丝丝锥磨损是可行的。1 动态切削力信号分析原理任何切削力信号都是静态切削力与动态切削力的叠加,如图1所示。Fm为静态切削力,是切削力信号的均值;ΔFm为动态切削力,是切削力的波动部分。由于在力传感器输出中,静态力是一个变化缓慢的直流电压分量,动态力是一个交变电压分量,直流电压分量可以通过高通滤波器滤掉,只得到交变电压分量,即动态切削力信号。对于动态切削力信号可以用傅立叶积分表示为(1)式中:(2)X(jw)称为动态切削力信号x(t)的傅立叶积分变换。根据维纳-辛钦关系式,动态切削力自功率谱Sx(jw)为(3)式中:(4)Rx(τ)称为动态切削力信号x(t)的自相关函数。根据巴什瓦定理,时域内的总功率与频域内的总功率满足下列关系式,即(5)若在有限长度T内考虑动态切削力信号,则有(6)式(6)反映了功率谱与幅值谱之间的关系,实际应用中采用单边功率谱,即功率谱的频率范围为(0,+ ∞)。考虑到能量等效,单边功率谱Gx(jw)应为Gx(jw)=2Sx(jw)(7)综上所述,得到动态切削力信号功率谱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求信号的幅值谱;另一种是求信号的自相关函数,然后求其功率谱。实际应用中采用计算机分析,通过采样将切削力信号离散化,用时序方法得到其功率谱。图1 振动攻丝扭矩Fig.1 Vibratory tapping torque2 试验装置试验装置组成原理图如图2所示。切削力(攻丝扭矩和轴向力)通过四向精密测力仪测量,切削力信号经过动态应变仪放大后,一路通过X-Y记录仪记录,另一路经过抗频混滤波后送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得到动态切削力的时域信息,将时域样本记录进行FFT处理,得到相应的频域特性,即动态切削力信号的功率谱,并通过打印机记录。图2 试验装置组成原理图Fig.2 Constitution principle diagram of test device3 试验分析试验的目的是研究在频域内动态切削力随丝锥磨损的变化规律。试验条件如下:机床:作者研制的数控振动攻丝机床;丝锥:M3 mm×0.5 mm,高速钢材料,经过修磨,2级精度;工件材料:钛合金TC4,供应状态,棒材;工件底孔:2.6 mm×15 mm,通孔;切削液:自配;润滑方式:浸泡;振动攻丝转速:39 r/min;振幅:0.275 mm;频率:8.2 Hz;振型:22-3-8-5。试验中其中一只丝锥共攻出16个孔,丝锥经历了初期磨损、正常磨损和剧烈磨损阶段,最后出现攻丝过程不平稳,产生明显振动。攻第16个孔时,攻丝过程中出现抱锥,间歇切削,即丝锥时转时停,后刀面磨损值达0.27 mm,出现刀齿局部微小崩刃,有两个校正齿完全崩掉,失去切削能力。图3为攻第2个孔时,动态攻丝扭矩的时域图(a)和频域图(b)。从FFT分析仪CF-920得到的攻丝全过程动态攻丝扭矩时域图和频域图可以看出,尽管动态攻丝扭矩时域图形差别很大,但是其功率谱图有极其相似的形状,只是在主要频率处谱峰变化不同。进一步分析知:动态攻丝扭矩的功率谱有两个主要峰值,一个在低频段5 Hz左右,另一个在较高频率段350 Hz左右,谱峰的能量随着丝锥的磨损逐渐增加。表1为主要谱峰频率功率值(采用线性谱表示,为功率谱值的平方根)随丝锥磨损的变化情况。攻丝初期,主要峰值的功率值较小,而且整个动态信号的全功率值也较小。随着攻丝个数的增加,丝锥逐渐磨损,主要峰值的功率值明显上升,整个动态信号的全功率值也增加,说明刀具磨损后,刀具与工件的摩擦面积增加,影响到各种频率信号的能量增加。刀具产生崩刃时,高频段主要峰值能量迅速增加,而且整个信号的全功率值上升。(a)(b)图3 动态攻丝扭矩时域图(a)和频域图(b)Fig.3 Time_domain and frequency_domain diagramof dynamic tapping torque表1 主要峰值频率功率值攻丝个数频率5 Hz左右功率值/V频率350 Hz左右功率值/V10.229 90.102 930.293 80.098 270.308 30.110 4100.332 90.135 2140.434 00.158 5160.277 80.408 3在其他条件不变,只将振幅变为0.49 mm,频率变为5.8 Hz,所做丝锥磨损试验与上述试验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说明振动攻丝刀具磨损与攻丝扭矩功率谱存在着特定关系。在丝锥严重磨损至崩刃,较高频率段的主要谱峰值明显增加,而且在整个频域的全功率值增加。由于对于任何攻丝条件下,主要谱峰的频率数少,因此,计算量大大减少,为实际监控提供了方便,工程应用完全是可行的。4 结束语刀具磨损的在线检测在现代加工方法中日益重要。振动攻丝中,攻丝扭矩动态信号主要峰值频率功率值与丝锥磨损存在着明显的变化规律,且功率谱图中主要峰值频率少,可以在工程中利用主要峰值频率的功率值实时检测刀具磨损。作者单位:苟 琪(青岛大学 博士)陈鼎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参考文献[1] 卢文祥等.刀具磨损时声发射信号的谱特征.华中工学院学报,1987,15(2):45~48[2] Thangaraj A, Wright P K. Computer_assisted prediction of drill_failure using in_process measurements of thrust forc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 ASME, 1988,110(5):192~220(责编 根 山)
|
[
"Education",
"Energy",
"Space",
"Military",
"Sports",
"Computer",
"Literature",
"Transport",
"Electronics",
"Politics",
"Enviornment",
"Economy",
"Law",
"History",
"Mine",
"Philosophy",
"Medical",
"Communication",
"Agriculture"
] |
Space
|
环境科学研究RESEARCH OF ENUIRONMENTAL SCIENCES2001 Vol.14 No.2 P.11-13,21河堤环境效应略论罗新正 孙广友摘 要:河流堤防的初始环境效应主要是防止河水泛滥和与河川争地。其派生的主要环境效应有:抬高水位,增大流速;延迟或堵塞支流汇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短缺;中断土地肥力的自然培育过程;破坏土壤表层盐分的自然洗涤机制;加速土地沙化进程;改变流域结构,破坏河流环境生态功能。为防止河水泛滥并侵占河流的生存空间而修筑堤防,却引起了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导致环境恶化,人类应从中汲取沉痛的教训。关键词:堤防; 生存空间; 环境效应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929(2001)02-0011-03Brief Discussion About Environmental Effect of River DykeLUO Xin-zheng(Changchun Institute of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chun 130021, China)SUN Guang-you(Changchun Institute of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chun 130021, China)Abstract:The original functions of river dyke were mainly to prevent flood and to vie with river for land. Its deriving effects include raising water level and current velocity, delaying of cutting current from tributary to main river, squandering water resources and causing their shortage, breaking off process of naturally-recovering land fertility, destroying mechanism of naturally-washing-off salt and alkali in the surface of land, accelerating progres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changing the structure of drainage area and destroying the environmental function of river. Constructing dyke to prevent flood and occupy river's survival space, however, caused decrease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even led to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Human should draw a bitter lesson from it.Keywords:dyke; survival space; environmental effect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农业项目(KN-02-01);中国典型湿地水陆相互作用过程、资源环境效应及调控(KZCX2-302)作者简介:罗新正(1965-),男,河南临颍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作者单位:罗新正(中国科学院 长春地理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1)孙广友(中国科学院 长春地理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1)参考文献:[1]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卷十八.水利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2] 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92~98.[3] 王京阳.清代铜瓦厢改道的河患及其治理[A].谭其骧.黄河史论丛[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86~203.[4] 季山.民国以前嫩江、松花江的水患与堤防工程[J].黑龙江水专学报,1999,26(2):19[5]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卷十八.水利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6] 谢家泽.松花江流域水文特性分析的初步成果[A].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队编著.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学术报告(第一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58~71.[7] 西北师范学院,地图出版社.中国自然地理图集[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4.77.[8] 延军平,黄春长,陈瑛.跨世纪全球环境问题及行为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94~96.[9] 孙军,王卫成,佟艳丽.嫩江流域水文特性浅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1999,5(1).[10] 卢玲,赵彩霞,董崇智,等.泥河水库渔业水域水质及评价[J].水产学杂志,1999.12(2):17[11] 孟宪玺,吕宪国,王其存 等.松嫩平原西南部土地沙漠化及防治对策[A].黄锡畴,孟宪玺.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带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67~74.[12] 孙广友.嫩江’98特大洪水与治水方略[J].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1999,9(专刊):108~109.收稿日期:2000年6月5日出版日期:2001年3月30日
|
[
"Energy",
"Politics",
"Transport",
"Mine",
"Enviornment",
"Economy",
"Sports",
"Philosophy",
"History",
"Electronics"
] |
Enviornment
|
【 文献号 】1-502 【原文出处】新美术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199803 【原刊页号】16~22 【分 类 号】J7 【分 类 名】造型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199804 【 标 题 】艺术媒介与创作意图 【 作 者 】曹意强 【 正 文 】 一在我们的时代,艺术已被视为表现个性的神秘载体,因此,人们往往乐意对艺术自由、灵感和独创性之类的问题高谈阔论,而忽视那些跟创作实践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这种情况也存在于我国的油画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揣浅陋,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一下油画材料、调色板、表现手段与油画风格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牵连触及油画民族化问题。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对发展中国油画都是重要的。众所周知,西方油画传入中国已有四百余年,而从本世纪初起,它迅速发展为我国视觉艺术领域中的一支主力军,有时甚至有压倒其他画种之势。可是,凡在国外观看过西方油画名作的人,都会意识到中国油画依然没有摆脱一股“土气”,看上去缺乏油画本来应有的特质,尤其是缺乏那种光的韵味与笔触的生气,或者说,缺乏“油画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有三:首先是改革开放之前长期的社会封闭状态使得我们无法接触西方原作,有些只能依据色彩失真的印刷品学习油画,所以难以真正把握油画的实质,而往往流于一种以油彩画素描的简单做法。这是其一。80年代以来,随着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急速展开,人们如饥似渴地引进和摹仿西方现代艺术,以期跟上时代的步伐。这种做法固然打破了以往油画单一化的局面,但若操之过急,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却不无消极的意义。现代西方艺术的标志之一是对传统的反叛,特别是否定艺术的再现功能与传统技巧,更多地依赖外在于图像语言的观念和阐释,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视觉艺术应有的独立性。从这一点上看,中国艺术家在尚未真正把握西方油画技巧的情况下,直接插足现代潮流,难免会未究其本而先承其末。这是其二,也可以说是第一个原因所导致的另一个极端。介乎这两个原因之间的是一种理论误导,即过早地强调油画的民族化。如果说,在80年代以前,这种理论曾使中国油画失去油画自身的特质,那么现在又被用作为缺乏真正的油画技巧和造型功夫辩护的工具。诚然,创作富有中国特色的油画是一个无可指责的远大目标,但是,在没有掌握西方油画要领的情况下,过分地强调这一点会导致把目的与手段、风格与价值判断相混淆(甚至将其颠倒)的危险。在此,我们暂且搁置这一问题,先着重强调一个明显的事实:即若要精通油画艺术,就必须首先理解其色彩语言、形式结构和技巧,否则,“民族化”的目标只能是沙上建塔。油画既然已成为我国的一个主要画种,那么我们就应该将它视为我们自己的艺术传统中的一部分,就像对待我们中国传统绘画一样来对待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画出“地道”的油画,我们的油画才能代表中国艺术的一部分立足于世界艺林。二其实,轻视对油画艺术语言的理解,轻视传统的油画技术早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了。西方18世纪所掀起的浪漫主义运动对此负有重大责任。这种思潮的核心是强调天才与独创性,并一味把技术视为妨碍个人情感渲泄的屏障。到了19世纪,业余画家便被奉为最具独创性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无师自通,纯凭天性,“真诚”地表达自我的“个性”。未过多久,这种缺乏训练、漠视传统的做法就带着至尊的冠冕跨进了现代艺术。然而,也正是在传统技巧遭到否定的岁月里,不少西方艺术家越来越觉得恰恰是这种知识构成了西方伟大艺术遗产的重要部分。一个著名的例子便是被誉为现代立体派启示者的塞尚(Paul Cezanne),他在名声鹊起之时,毅然退居林下,他要回到传统,依据普森( NicolasPoussin)去重画自然。也就是在那个时代,人们开始感叹, 他们的传统油画的“秘密”因未被记录而失传。众所周知,在18世纪以前,西方大师无一不是在具有高度组织性的画坊中进行创作的,他们的创作方法和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社会的需求,可以说,那时的油画是一种规范而具竞争性的“商品”。在那种画坊制度下,种种绘画方法一直依赖师徒传授是不言而喻的,因此,18世纪以来的人们相信,那些老大师必定掌握着一种油画“秘方”,即所谓的“金钥匙”。为了解开他们的秘密,英国画家雷诺兹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 )竟然把一幅卡拉瓦乔(Caravaggio)的作品彻底清洗了一遍,将画面层层洗刷到一无所存,企图弄清卡拉瓦乔的作画过程。雷诺兹的努力当然是徒劳的,因为世上并不存在这样一把“金钥匙”,真正的奥秘在于谙熟传统的技术知识和绘画材料。塞尚深知其义,他潜心研究古典形式语言,分析色彩与明暗效果,从自然中学习普森的画法,希望使自己的印象主义作品能够像美术馆中的古典作品一样坚实而历久弥新。可以说,塞尚真正找到了那把通往油画艺术殿堂的“金钥匙”。西方油画史证明,绘画的手段与材料在油画形式语言的发展上曾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文艺复兴时期,阿尔卑斯山南北的绘画风格截然不同,南方讲究素描,北方重视色彩,尽管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众多,但是我们认为,两地的艺术家所采用的绘画手段不同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简单事实。 南方的艺术家们沿用了中世纪琴尼诺・切尼尼( CennioCennini)《艺匠手册》(Il Libro dell'Arte)中所记载的蛋彩媒介,引进焦点透视法、运用解剖知识并以数学手段揭示形体在环境光中的变化,而北方的画家则发扬光大了凡・艾克(Van Eyck)等创立的以油彩描绘光影的技巧,在传达各种材料的细微质感上精益求精。他们各自不同的作品表明,画家只能画手中材料所允许他画的作品,只能创造出媒介所允许他创造的视觉效果。而随着材料和手段的变化,他的绘画目的和意图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总之,特定的时代所采用的特殊材料和手段必定会影响绘画的风格和视觉效果。 这就是为什么沃尔夫林(Woelfflin)会说“各个时代当有其不可为之处”。如果我们分别从波提切利(Botticelli)、伦勃朗(Rembrandt )和印象主义时代各请一位画家来表现一个同样的题材,例如描绘那光影变幻无穷的河水,那么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材料和技巧是怎样增强或限制艺术表现力的。波提切利时代的画家运用的媒介是蛋彩。这种颜料缺乏光泽,难以表现光线落在水面上的明亮效果。因此,正如我们可以从许多当时所画的《基督受洗》(The Baptism of Christ)中所见到的那样, 在表现基督所立于其中的那片水时,画家是怎样着力于表现水的透明性的。他并不去追求那种在日照下的耀眼的闪烁水光,相反,他往往运用一系列细线来表示出水的波纹,且添上几条游动的小鱼,以暗示出水的透明感觉;而透过水面,基督的双腿清晰可见。在此,艺术家扬长避短,发挥了蛋彩的特性,表现出图案化的色彩绚烂的画面,出色地解决了一个视觉难题。三个世纪之后,伦勃朗时代的画家早已废弃蛋彩,他们使用的是会逐渐变干的植物油调制的油彩:一种特别适合于描绘光影闪烁的视觉效果的媒介。伦勃朗那幅现藏于英国国立美术馆的表现其情妇斯托费尔斯(Hendrickje Stoffels)下河洗浴的作品即是描绘水光的杰作。 尽管画家面对的视觉问题与波提切利时代的画家完全相同,但他无须刻划那位妇女站在水中的双脚,也无须添画游鱼以表示水流。他手持油画颜料,大可倾心去描绘那深暗水面上的闪闪微光和垂垂倒影。这属于只能用油彩来探索的视觉世界,在这种媒介诞生之前,这一奇妙的领域自然是一片无法开恳的荒原。大约又过了两个世纪,印象派画家们,特别是莫奈(Claude Monet)与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将油画表现水光的潜力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一步可以说将光影的描绘发挥到了极致,是一项惊人的成就,而这项成就则是与19世纪的科学进步密不可分的。当时化学工业的发展已为颜料的制作开拓了崭新的前景,生产制作出了色彩强度未之前见的新颜料,因而为画家提供了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前代画家艺术难题的新媒介。像雷诺阿这样的画家便可大胆地借助这种媒介将群青与明亮的铬黄、铬橙并置,从而创造出一种奇妙的水面效果,在历史上开天辟地首次描绘出耀眼夺目的水中阳光与倒影的舞蹈。现藏英国国立美术馆的莫奈的那幅描绘塞纳河畔的海滨浴场的作品以及雷诺阿的《塞纳河上的游船》(Boating on the Seine)都堪称是这一新成就的范例。如前所述,印象主义画家之所以能创造出这样惊人的视觉世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绘画材料工业的诞生。1841年,旅居英国伦敦的美国艺术家约翰・兰德(John G. Rand)发明了类似于我们现在所用的锡管颜料。在这之前,油画颜料是装在猪囊中的,但由于猪囊透气,颜料干得很快,往往在未用之前便已硬化。兰德的发明可使颜料较长时间地保持其鲜丽柔润的品质。同时,兰德还供应绷好的画布和金属包头的扁平画笔。今天,我们的油画家已习惯于运用现成的颜料、画布和画笔,但对于当时的艺术家来说,这些新工具,新材料的上市简直是一场革命,彻底改变了艺术家的手艺程序。画家们无须像以前那样依赖作坊合作,要亲手准备画布,研磨颜料,并费心地估计所需材料的种类与数量。现在,他成了一个独立的艺术家。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操起画笔,蘸上颜色,在画布上直接表达自己的视觉感受。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新材料帮助艺术家走出了画室,能够在户外对景作画。如果不是随时随地可以要求画商提供现成的画布和颜料,凡高(Vincent Van Gogh)能够奔赴法国南部写生的做法就是难以想像的。 可以说凡高在普罗旺斯(Provence)的作品证明了当时颜料工业的繁荣和邮寄服务的效率,不仅仅如当代的艺术史家所谓的是其内心痛苦的象征而已。没有前者凡高就不可能给我们留下那样的作品。凡高留给我们的大量订购画布与颜料的信札表明,当时还发生了另一项重要革新:化学的进步扩展了色彩的范围,尤其是亮色的范围。我们从凡高的一封订货信中得知,他曾请求颜料商一次性给他邮寄18支不同明度的铬黄。在上一个世纪,没有任何艺术家可以梦想坐在阳光之下,要求别人邮寄颜料,更不用说明度这么丰富的颜料了。铬黄是新颜料中最重要的,但研制甚为简单,只要将亚硝酸盐溶液调入铬酸盐钾即成。同时,只要略改变其浓度与酸性,或稍为加热,便可制成不同明度的铬黄,其色彩范围甚至可以扩展到橙色、乃至红色。在凡高的《向日葵》(Sunflowers)中,我们可轻而易举地辨认出各种不同的铬黄。不但明亮的黄色、橙色和红色出自现代化学家之手,而且新的蓝色,包括合成群青也是如此。在19世纪60年代晚期,这种合成群青比从天青石中提炼出来的自然群青要便宜700倍,画家可以放手使用。 与此同时,翠绿、氧化铬合成液也进入了生产。这些颜料都可以与铬黄调和,产生极其丰富的色彩层次。无疑,新颜料的出现,为印象主义画家征服视觉真实创造了重要的条件。虽然我们不应忽视其他促使印象主义画家兴起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等诸种因素,但是我们可以断言,如同过去的时代一样,他们的创作动机受到了他们可利用的材料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材料甚至决定了他们的绘画意图。如果我们回忆一下莫奈晚年的睡莲便可对此有更清醒的认识。他用手中的颜料去捕捉不同光线下的睡莲,与其说是在努力描绘对象的自然情态,还不如说是在尽兴探索如此众多的新颜料所创造的视觉可能性,并享受由此而带来的精神愉悦,或者干脆说,他是在尽情地玩弄色彩游戏以变幻出若即若离的抽象意境。凡高被称为是表现主义之父,但他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这么多种类的铬黄和绿色颜料的出现不无关系。只要看一下他的《蝴蝶与长草》(Long Grass withButterflies)便可明了此点。在这幅画中, 凡高使用了数种新的明亮绿色。作画时,他直接将管装颜料挤到调色板上,不加松节油,用笔厚厚地挑起颜料,以精心的笔触塑造形体。他用笔极为轻捷也极为小心,既避免压得过重使颜料下塌扁平,失去厚度感,又能一笔成形,使草叶豁然立现,而又蕴含着多种色彩。在画飞蝶时,他先用铅白块面铺出双翼,然后在笔端醮上一丁点儿深蓝色,很可能是新的合成群青,勾出翅膀轮廓,点出头部,然后迅速移向蝴蝶背部,以疾笔冲破尚未干透的白色。这种惊人的笔法正是由于颜料允许他乘湿作画的缘故。在这一方面,凡高的笔触与中国画家笔下滋润的墨色有同工异曲之妙,一笔挥出既有丰富的色调,又迸发出无限的活力。可见,新材料不但产生了新画法、新观念,而且还激发了新激情,正是在前者的作用下,后者才得以完满的实现。如果忽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永远难以窥见凡高的创造秘密。三在寻找开启往昔大师创造奇迹的“金钥匙”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可以真正帮助一窥其奥的工具:调色板。而历代大师对它却无不极为重视。凡高曾多次用素描记录下自己不同时期的调色板即是一例。抽象艺术的奠基人康定斯基(Kandinsky)对它更是赞美有加:它赏心悦目,值得称颂……本身便是一幅作品,比许多其他作品更美丽。调色板是画家的一个重要工具,它的历史不仅标志着油画的发展,而且反映了各时代大师的不同的色彩观念。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画家们一直都在使用纯色,他们用贝壳或碟子来分门别类地盛放颜料,多者11种,少者5种。 调色板的启用时间恰与传说中凡・爱克发明油画的时间一致,即1400年左右。从两幅现藏巴黎的勃艮第抄本插图上,可见几位妇女手持调色板,其上放置着几种颜料。据勃艮第大公说,这类调色板是画油画用的。不过,那时的画家尚未开始用调色板来调合颜料,颜色依然单独使用。这样画出的作品色彩艳丽且富有装饰性。在调色板上调色的做法始于16世纪初叶,并迅速传播开来,为画家们普遍地采用,以致最终改变了传统的色彩观念。瓦萨里(Vasari)在《名人传》(Lives of the Artists)中对莱奥纳尔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在委罗齐奥(Verrochio)画坊时的画友洛伦佐・克雷迪(Lorenzo di Credi)的调色板的描述可以帮助我们想象这场绘画实践的革命:他在调色板上准备了许多混合颜料,从最亮的到最暗的颜色,颇具夸张性,有时,他在调色板上排列25至30种颜色,并为每一种颜色准备了专门的画笔。在那时,尽管人们普遍地把调色板视作一种以油稀释颜料的工具,尽管色彩的调配是在作画的过程中一点点地进行,但克雷迪的调色板却预示了18和19世纪盛行的做法,即注重调色板上事先调好的色彩的细腻色调层次。大约1600年左右,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以原色为基础和以混合色为基础的两种色彩体系。鲁本斯(Rubens)大胆地尝试了纯色并置的方式,伦勃朗则在作画时使用了不同的调色板,从他可能作于1629年的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大一小两块尺寸不等的调色板。伦勃朗喜欢根据从亮到暗的色调顺序在调色板的边缘排列颜色,他毕生都保持着这种习惯,并为其学生所继承。在伦勃朗的时代,调色板已经起到了现今通用的三种功能:一是安排色调序列;二是将颜料与油调和;三是混合色彩。那时,人们已制定了色彩排列的原则,强调应把亮色置于调色板上端靠近拇指孔之处,而将暗色放在底部。此后,人们越来越充分地意识到,调色板上的色彩安排会左右绘画的整体色调。显然,这时的调色板已成为画家创造色彩的重要工具, 正如将调色板赞美为“众色之母”的皮埃尔・ 勒布伦 (Pierre Le Brun)在1635年所说的那样:只需将4种主色中的3种混合,画家的画笔就能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色彩,宛如百花争艳。然而,调色板上颜料的布置及其比例关系视画家的取舍而定。委拉斯克斯(Velasquez)在画《宫娥》(Las Meninas)时把10种颜色挤于调色板上:朱砂为首,白色紧接其后,在亮色、棕色与黑色之间则布置了色阶宽广的中间色。到了19世纪初,人们开始讨论调色板上的色彩配置是否会直接影响绘画的特征。1815年左右,一群艺术家聚集在英国著名批评家威廉・黑兹利特(William Hazlitt)家中,对下述问题进行了辩论:画家调色板上特定的色彩安排是否会影响其艺术风格?假定某位画家采用了提香(Titian)、鲁本斯或伦勃朗三位大师的任何一块调色板,他到底能否画出风格相应的作品?一位苏格兰风俗画家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另一位画家却讲述了一件轶事,反对这种看法。他说,有一次,凡・代克(Anthony Van Dyck)在弗朗斯・哈尔斯家作客,他操起后者的调色板画了一幅肖像,但结果还是他自己的风格。我们难以肯定在这场辩论中谁胜谁负,但不难看出调色板在画家心目中所占的地位。19世纪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Delacroix )常把自己的调色板比作“武士的兵器”。他一见调色板,就觉得浑身是胆,信心亦随之而来。在传统的基础上,德拉克洛瓦推进了依据表现对象而改变调色板色彩排列的惯例。至少从1840年代初期开始,德拉克洛瓦为每一幅作品制定了独特的“调色板”,这些调色板的颜色都出于精心的安排,有助于作画的速度,也更具有直接性。这一点尤反映在他的巨幅作品之上。由于这些作品实际上均由助手完成,因此,关于画面的色彩构成,德拉克洛瓦都借助调色板一一给出详细的指示。他的助手对此写道:在着手创作大型装饰性图画之前,德拉克洛瓦往往花费整整几个星期的时间,在他的调色板上配置色彩关系,然后将这种种关系转换到钉在他画室墙上的小块画布上。他仔细地标出每一种色调的构成成分及预想效果(倒影、投影、中间调子、光,人物名字,欲表达的情感,厚涂或上光油等等)。如今依然陈列在巴黎德拉克洛瓦画室中的一系列调色板证实了上述描述确凿无误。德拉克洛瓦的调色板看上去好像是正在乐池中演奏的一个大型交响乐乐团的缩影。确实,把调色板比作乐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说明它对绘画的重要作用。早在1828年,一位名叫布维耶(Bouvier )的瑞士画家已将色彩层次比作钢琴键盘上的音符。在他的《画家手册》中,作者建议用9种基色去调配出36种颜色, 这种理论恰与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技巧的发展,特别是柏辽兹(Berlioz)或瓦格纳(Richard Wagner )的新的管弦配器法遥相呼应。“调”配调色板犹如乐器调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决定调色板“乐器”作用的是那被称为“宏亮高音”的复杂混合色。这是一个崇拜瓦格纳的时代。法国画家享利・方坦―拉图尔(Henri Fantin-Latour)是瓦格纳的崇拜者之一,他探索了前所未见的色调可能性。 那位崇尚黑调(Les Noirs )的象征主义者奥迪隆・勒东(Odilon Redon)天生酷爱音乐,1882年,他把方坦―拉图尔的调色板比喻为“一架完美的钢琴,包容5种色彩层次, 适用于描绘鲜艳的花卉、耀眼的事物。”凡高也是一位瓦格纳的崇拜者,他在哈尔斯的画中发现了27种黑色。惠斯勒(Whistler)更是意识到调色板与乐器的关系,不过他心目中的乐器不是钢琴而是小提琴。1890年代末,他告诉一位学生,调色板是一种乐器,画家能用它演奏出“和声”。他还告诫说,应该像伟大的音乐家细心保护小提琴一样来爱惜调色板,使它永远保持美丽的状态。因此,惠斯勒总是不惜光阴,精心调合颜色,并将其分为两种色阶放置到调色板上,一是从红色到黑色,一是从黄色到蓝色。惠斯勒的同代人斯托里(G. A.Storey)则把19 种颜色安排得犹如一架钢琴的键盘,可经混合而获得各种完美的色阶:“颜色若按确定的、理性的秩序安排,那么,就可以更方便地找到它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画家就能像音乐家演奏乐器一样运用它们,完全有把握知道怎样或在何处去发现其综合成分”,而另一位画家的话更为简单明了,他说,只要熟悉我们“键盘上的颜色,确知它们各自的职能,那么,调出一种色调就跟在乐器上击出一个和弦那样方便”。西方油画大师不但将调色板与音乐类比,而且把自己的作品也比作音乐。勋伯格(Shchoenberg )的亲密朋友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的灵感直接源于音乐,他称自己的创作是在画布上谱写“自然……嵌入我心灵深处的色彩合唱曲”。难怪,跟惠斯勒一样,他常以音乐标题如“作品××号”或“即兴”来命名自己的绘画作品。的确,19世纪以后的艺术似乎在迫不急待地证实佩特(Walter Pater)的著名预言:“一切艺术最终趋向音乐。”四音乐之所以被视为一切艺术的典范,是因为它是一门从最严格的技术限制中获取最伟大的自由解放的人类艺术。诚然,世上一切真正的艺术作品无不产生于对各种限制――不论是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还是技术与材料的限制的超越,而非对其挑战的回避。在伟大的艺术家看来,没有限制的自由,没有翅膀的想像力是艺术的最大的潜在敌人,正如歌德所说,它时刻会“像膜拜怪异偶像的野蛮人那样冲破文明的节制防线”,摧毁艺术家及其作品。因此,不少艺术家担心的不是想像力的萎缩,而是它的放纵无度。年迈的歌德依然担忧“活跃的想像力会以放任自由的花招捉弄有教养的人”,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Baudelaire)则给自己规定了严格的法则来防范这只会伤害他的艺术生命的“尺蠖”。灵感与激情是艺术创造的动力,但它必须接受理性的控制。我们前面谈到过凡高的《蝴蝶与长草》,这幅画表现的是精神病医院的一块草坪,他是该院的病人,但我们不难看出,在这幅画中,画家以高度的控制手段、充分依据材料的性能去表达画意。他深知,激情的稍一失控便会破坏他正在力求创造的东西,即他以虔诚之心细心体察到的那种生气盎然、动人心弦的明亮形式:上帝之光在世间的反射。没有人比柏拉图更雄辩地赞美过那“神圣的迷狂”即天授的灵感,但正是这位哲人对此也产生了一种“神圣的恐惧”(sacred fear)。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正反两重性,自由与想像力才成了艺术史上最为古老的一个话题。《艺匠手册》的作者琴尼尼・切尼尼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即画家应该像诗人那样享有自由,依凭想像力去创造自己的作品。如果我们回想一下,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艺术家依然处于工匠的地位、而诗人从古希腊以来就一直被尊为上帝的代言人的话,就不难体会这一论点的巨大的震憾力。为了提高自己在社会和知识界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常把画家与诗人进行比较,在莱奥纳尔多・达芬奇写的著名的《比较论》中,他反复强调进行智力活动的画家不同于纯粹的体力劳动者,而且甚至还高于诗人。这是一种伟大而诱人的信念,难怪它到了18世纪成了学院艺术生存的基础,而且推动了汹涌而起的浪漫主义思潮。尽管如此,从切尼尼以来的一切真正的艺术家都没有将这种理论的社会功能与具体的艺术实践混为一谈,他们深知,完全顺乎禀性随意创作的自由并不存在,甚至连诗人也要受到严峻的格律与韵律的约束。由此出发,我们或许能更加贴近切尼尼的《艺匠手册》的主旨。那部书开宗明义,首先强调了艺术家创作时心、手、眼的和谐配合:为了发现肉眼未见的事物……并用画家之手把它们固定下来,以清晰的图案将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呈现出来,画家应当诉诸想像力与手的技巧。从切尼尼时代起,经由文艺复兴、再到巴洛克直到新古典主义时期,西方艺术家关注的焦点并非是我们居住的现实世界,而是我们与另一个世界即那个我们的肉眼难以瞥见的上帝的理念世界的关系。要瞥见那个世界,便需要诗人的想像力。毋庸讳言,要将那种想像力转化为视觉形式,就需要现世的材料与媒介,需要艺术家的技艺。正是为了这一目的,切尼尼在《艺匠手册》中记录了当时的画坊惯例和方法,对如何调制和运用山羊胶,如何用精细的石膏粉制作绘画板画,如何嵌镶宝石等作了详细的说明。同时,切尼尼意味深长地把画家的工作喻为“烹调”,把创作过程描绘成准备一顿丰盛的飨宴。主持创作的画家是“掌厨者”,统帅构图设计、描绘画中的主要部分(通常是圣父、圣子、圣母及重要的使徒形象)。镀金工匠负责贴制真金薄片,而其他助手准备基底,调配胶材,研磨颜料,绘制画面的次要部分。参与创作的每一个成员都懂得,欲做一名出色的画家,就得先做一位诚实的工匠,力求精通一切技艺。他们勤恳劳动,精诚合作,把手中廉价的鸡蛋与昂贵的黄金巧妙结合,化作一种神奇的媒介,藉此将天国带往了人间,将人间提升到了天国,建立起两者之间的神圣联系。这种诚实态度与合作精神一直沿续到了德拉克洛瓦时代。从那以后,艺术家的个性渐渐膨胀,最终成了高于一切的东西,而艺术家也成了高于艺术本身的圣人,他将原属于上帝的光环,即创造力与神圣灵感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现在,他就是创造者,可以像上帝一样随意创造,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艺术,正如库尔特・施维特尔(Kurt Schwitters )所声称的那样:我是艺术家,我吐一口唾液,那便是艺术。然而,事与愿违。依照这种逻辑,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就根本不存在了,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因为人人都会做吐痰之类的事;极而言之,如果现在想成为一名艺术家,只要宣称一下自己是艺术家就行了。这样,历代艺术家经过长期艰苦奋斗而赢得的崇高地位在他的“傲慢与偏见”的火焰中毁于一旦,化为乌有,我们真不知柏拉图会以怎样的愤慨将这类亵渎艺术神性的人逐出他的“理想国”。五现在,还是让我们赶快再次回到切尼尼那谦卑的画坊中去,在这里准备结束我们的讨论,因为他的“烹调”比喻可以恰当地把我们引回到本文开端提到的油画民族化问题。凡是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有一种体验,觉得国外的中国饭店里炒出的中国菜大都面目全非,这种感觉也往往适用于国内的西餐,它们都同样地不地道:国外的“中餐”为适合洋人的口味改了谱,已然“西洋化”了,而国内的“西餐”则为了迎合国人的口味变了样,也俨然“民族化”了。油画艺术的改造当然远比烹调艺术精微复杂,但急于求成,也难免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在我国,那种在油画中添加一些中国民族情调或者采用一些中国画格调以求达到“油画民族化”标准的做法,难道不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吗?在此有必要重申,我们老一辈艺术家提出油画民族化的口号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在这一口号中凝结着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境界,此处提出这个问题并非想否定它的精髓。相反,正是为了这一目标,我们才应当首先正视油画是外来艺术这一简单的事实。当今,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歌德和马克思曾梦想的“世界艺术”的开放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新时代里,我们理应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东西方艺术的关系。我们所说的“世界艺术”既不是一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大杂烩的拼盘,也不是一个以某种艺术形式同化、甚或取代其他艺术为指归的单一体系。恰恰相反,“世界艺术”旨在为各种不同的艺术提供更为广阔的独立发展的天地,也就是说,让它们各尽所能地凸现自己的特性,从而使我们全人类的精神生活显得更加丰富、更加多彩。显然,我们应以这样的境界来理解鲁迅的名言:只有民族性,才具有世界性。任何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是断然不能获得世界性意义的,反之亦然。同样,如果我们希望把外来的油画发展成我国艺术传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首先就应当尊重其“外来性”,因为恰恰是它的“外来性”构成了油画的本质特征。而这种“外来性”尤其体现在其表现技巧与媒介之中。1828年,歌德在致钱塞勒・冯・米勒[Chancellor Von Miller] 的一封信中,说到了翻译的问题,他的论述对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无启示:在翻译中,人们首先必须避免与外语进行直接对抗。人们必须竭尽全力,努力理解那不可译之处,并且尊重它;因为,正是在它那不可译之处隐含着任何一门语言的特征与价值。语言不仅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且也是思想的结晶体;简而言之,语言即思想。绘画技巧与媒介也是如此,它们并不外在于表现的手段,而是把艺术表现升华成了凝固的形式,其中凝聚着历代大师的创造智慧与经验,诚如温德(Edgar Wind)所说:“艺术的本质在于把表现(expression)变为技巧(skill)”。从这一意义上说, 离开油画的特有技巧,当今画家所渴望以求的个性表现、艺术灵感、独创性,乃至油画的民族化都不过将是空中楼阁、无根之谈罢了。
|
[
"Medical",
"Space",
"Art",
"Computer",
"Communication",
"History",
"Enviornment",
"Philosophy",
"Agriculture",
"Literature"
] |
Art
|
内蒙古发现宝玉石新产地和新品种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12日电(记者徐战前)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内蒙古新发现宝玉石产地51处,并在内蒙古首次发现了月光石、橄榄绿宝石和铁尖晶石新品种。面积达118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历来有“宝石圣地”的美称。但以前对内蒙古的宝玉石资源一直缺乏详细了解。内蒙古地质研究队经过3年时间调查,掌握了丰富的宝玉石资源情况。目前内蒙古已发现的42种宝玉石中有海蓝宝石、黄玉等宝石22种,水晶、玛瑙等玉石13种,鸡血石、孔雀石等彩石7种。此外,地质工作者还筛选出有价值的宝石、玉石和彩石产地共196处。据称,内蒙古地质研究队已向有关部门提出了以海蓝宝石、黄玉、月光石、玛瑙等矿种为主的17处重点产地的地质工作建议。(完)
|
[
"Military",
"Art",
"Education",
"Transport",
"Politics",
"Enviornment",
"History",
"Mine",
"Law",
"Computer",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Sports",
"Energy"
] |
Mine
|
【 文献号 】2-307 【原文出处】文汇报 【原刊地名】沪 【原刊期号】19960720 【原刊页号】⑶ 【分 类 号】G10 【分 类 名】精神文明建设 【 作 者 】朱寄萍 【复印期号】199611 【 标 题 】科学技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 【 正 文 】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科技工作者要争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江泽民同志这一论述,精辟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应起的重要作用,为我们构建科技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我们加强科技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一科学技术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生产之一。科学技术的这一特点,鲜明地展示了它的文化本性。因此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高尚的文化成就。”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不言而喻的。江泽民同志在科协五大的讲话,对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作了新的定位,进一步突出了科学技术的地位。那么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呢?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历史、本质、特点和社会功能的考察分析,我认为,首先,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之所以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纵观人类文明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使人类社会产生深刻的变革。在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发展史。科学技术在历史过程中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历史现象:每一历史时代的精神文明水平,都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革命,都带来了人类摆脱蒙昧和野蛮进入文明时代,就是以工具的改制为标志的;使中世纪的人们摆脱宗教神学禁锢的是哥白尼的日心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断丰富,使人类文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其次,科学技术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即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是以当时的科学为基础的。古代的自然知识决定了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科学的进步,大大削弱了宗教神学的势力,为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19世纪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坚实基础。人类进入20世纪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提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和核酸的成功,证明了物质世界统一性,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又一个有力的科学依据。再次,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基础。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科学技术也为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现代化物质手段,既提高了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又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其四,科学提供的理论和方法,是人们提高认识能力的强大的精神武器。科学不仅向人们提供了理论―科学知识,而且提供相应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它要求逻辑的严密,数据的精确,经验的验证,抽象的形式,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放射出理性的灿烂光华。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观点、思想、理论,成为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指南,帮助人们预见未被认识的事物和现象;科学的思维方式,又极大地提高认识的科学性、准确性;正因为科学的方法能提供可靠的思维方式,所以科学方法被作为一般的方法广泛用于政治、思想、社会、历史、哲学、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升华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此外,科学技术的精神形态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科学技术的精神形态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知识是科学技术精神形态的重要方面,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主要是指广大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科技活动中形成的观念、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如:热爱祖国、造福人类、无私奉献、顽强拚搏、开拓创新、严谨求实、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等等。科学知识是指广大劳动者和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劳动和科学实践中,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认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知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精粹。它作为科学技术的精神形态,一旦被人们所接受,所确立,便会内化为其价值体系的一部分,精神结构的一部分,并持久地发生作用,帮助人们分清是非、辨别真伪,克服愚昧、落后、无知,净化社会,改变着人们的精神和道德面貌。使人们的思想日益科学化、理性化。二科技工作者要争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这是由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所决定的。排头兵的作用,就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做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成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表率,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反对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捍卫科学真理,反对伪科学,用自己的科学成果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为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做新的生产力的开拓者。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立足本职工作,发奋攻关,攀登科技高峰,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做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弘扬者,广大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科技活动中所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同他们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一样,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鼓舞和激励着多少人们,成为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需要这种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作为精神支柱,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要把自身特有的这种精神和思想大大地弘扬,使人们为这种精神和思想所感染,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做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知识是民族的智能要素,一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反映这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思考科学事业,在进行科学探索的同时,以更饱满的热情,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为提高广大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贡献。做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倡导者。不少科技工作者喜欢博览群书、习字作画、吟诗诵词、欣赏典乐、种花栽树、体育锻炼、在物质生活上安于清淡、节俭朴素。这种生活方式使他们陶冶性情、开阔心胸、增长智慧、催人奋进、而置名利于度外。科技工作者要积极倡导这种生活方式,向全社会作出表率,逐渐光大,形成风气,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新生活方式。三通过上述分析,给我们以启示:构建科技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要从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科技工作者要争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的指示出发,推进科技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根据“立足本系统,面向全社会”的原则,构建新格局。要由过去着重于本系统两个提高(提高科研单位的文明程度、提高职工的素质)为主的精神文明建设,向促进科技系统两个提高与促进全社会两提高工程(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广大市民素质)相结合方面转变,拓宽工作面,充分发挥科技的社会功能,形成科技系统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势。具体要从微观与宏观的三个层次上推进科技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的形成:第一,设计以提高广大职工自身素质和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排头兵的作用为目标的教育引导工程;第二,设计以优化科研院所环境,提高单位文明程度和积极参与社区文明建设为目标的创建文明单位工程;第三,设计以发挥科技的社会功能,从全局上采取措施,推动上海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目标的科技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简称科技社会工程)。以上三项工程是互相联系的统一体,组成科技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框架。为此,当前必须重点抓好的工作是:建立和完善科技系统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建立科技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形成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局面;强化规范化管理(形成一整套操作制度等);加强五个结合,即抓好本系统内精神文明建设与面向社会,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抓党建与抓创建相结合;优化本单位小环境与社区建设相结合;抓科技生产力的转化与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相结合。加强全社会的科学普及工作。制定和完善全市科普工作规划;做好全市各条块科普协调的工作;充分发挥科技系统的优势,以提高市民素质为目标,组织力量开展各类科普工作。努力形成大科技宣传的局面。在组织上,要加强与主管部门和新闻传媒联系,形成全市性的科技宣传网络;在内容上,要突出宣传科技的社会功能,尤其是宣传科技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要大力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形式上,要贯彻多样性、有效性的原则;在手段上,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体现科技的特色。努力提高职工的素质。组织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进一步抓好观念的转变,对科技人员还要按照做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要求引导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加强职工思想道德教育,帮助科技人员不断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确立以青年为重点的系统性教育工作,突出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研道德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以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业务学习,以提高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同时不断向社会传播科技知识。(本文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委员、市科技党委书记)
|
[
"Computer",
"Medical",
"Electronics",
"Law",
"Energy",
"Agriculture",
"Military",
"Politics",
"Enviornment",
"Communication",
"Sports",
"Philosophy",
"Art",
"Mine",
"Education"
] |
Sports
|
环境科学研究RESEARCH OF ENUIRONMENTAL SCIENCES1999年 第 12卷 第6期 vol.12 No.6 1999陕―甘天然气管道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沈渭寿 金 燕 关有志 刘玉璋摘 要 陕―甘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地跨毛乌素沙地南缘和陇东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根据对管道沿线生态环境现状以及输气工程对沿线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工程施工期将造成沿线植被的破坏及大片沙质地表和黄土的裸露以及土体结构的改变,使管道沿线20 m范围内的土壤可蚀性指数上升2~4倍,施工区平均侵蚀模数将会由施工前的0.856万t/(km2.a)增加至3.424万t/(km2.a)。若不采取有效的预防和保护措施,必将引起管道沿线土地沙漠化的扩大和水土流失的加剧。关键词 输气工程 生态环境 预防和保护措施Influence of Natural Gas Transmission Project from Shannxi toGansu o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Control CountermeasuresSHEN Weishou1) JIN Yan1) GUAN Youzhi2) LIU Yuzhang2)( 1)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EPA,Nanjing 210042;2) Institute of Desert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Abstract The natural gas transmission project from Shannxi to Gansu Provinces exends across the southern edge of Mo Us sandy land and the Loess plateau in the east of Gansu Province.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area along the gas pipeline is extremely fragile.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along the gas pipeline and forecasts of influence of the gas transmission project on the environment,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would give rise great damage to the vegetation and exposure of sandy ground surface and loess,and change of the soil structure along the gas pipeline.Thus the soil erosion index of 20 m range along the gas pipeline would increase by 2 to 4 times,and soil erosion rate increase from 8 560 t/(km2.a) before the construction to 34 240 t/(km2.a),which should bring about expanding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of soil erosion of the area along the gas pipeline without effective preventive and protective measures.Keywords Gas transmission proj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ventive and protective measure陕―甘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是一项跨省区的输气工程,工程以陕甘宁中部气田净化厂的外输配气总站为起点,途经陕西省的靖边县、吴旗县和甘肃省的华池县、庆阳县、合水县、宁县到达庆阳天然气化工厂,管道全长353.7 km。管道穿越毛乌素风沙地貌区、黄土梁峁区、黄土塬区和河谷川台等地貌类型区。笔者通过对管道沿线生态环境现状、施工期和营运期对管道沿线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提出了管道输气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1 管道沿线生态环境现状1.1 靖边首站―王渠则段靖边首站至定靖公路穿越处为风积地貌区,该区为毛乌素沙地的南缘,地势平坦开阔,地表覆盖着第四纪松散沙物质,土壤为风积沙土和冲积、洪积沙土。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破坏植被,这里沙丘广布,多为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丘高5~20 m,以半固定和固定沙丘为主,植被覆盖度为15%~50%。间有流动沙丘分布,植被覆盖度不足10%。沙丘间及滩地边缘,由于地下水埋深较浅(0.5~2.0 m),分布着由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乌柳(Salix cheilophila)和沙柳(Salix psammophila)组成的柳湾林。定靖公路穿越处至王渠则段是风沙区向黄土梁峁区的过渡地带,为风蚀地貌区。风蚀垄槽、风蚀谷、风蚀残丘和风蚀洼地形成了该区的风蚀景观。风沙地貌区风日多,风力大,植被少,风蚀和流沙的堆积作用明显。但降水入渗多,径流少,水蚀较轻,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一般为0.15~0.25万t/km2。1.2 王渠则―水路畔―五谷城―沙集段该段为黄土丘陵沟壑强度流失区,峁顶海拔1.0~1.3 km。地表特点是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梁短峁小。区内地形支离破碎,沟壑密度很大,一般为5~7 km/km2。坡面陡峻,梁峁坡面10°~30°,沟坡在30°以上。该段植被较少,主要植被类型为多刺锦鸡儿(Cragana spp.)为优势的旱生灌丛及长芒草(Stipa bungeana)和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为主的草原。土壤为黄绵土,土质疏松,坡面水蚀及沟谷边坡重力侵蚀和潜蚀均很活跃,北部还有一定的风蚀,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5~3.0万t/km2,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流蚀量最多的地区。1.3 沙集―吴旗―白豹段该段管道主要沿宁赛川、洛河及其支流铺设。地形特点是梁长峁大,梁峁相间,沟壑密度一般为4~6 km/km2。阳坡和梁峁顶部发育着短花针茅、冷蒿(Artemisia frigida)草原,阴坡上发育着大针茅(Stipa grandis)、杂类草草原。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川道沟谷地多为淤积土,部分淤地坝和一些沟道耕作土壤有次生盐渍化现象。该段面蚀、沟蚀十分活跃,洛河及其支流侧蚀剧烈,沟谷重力侵蚀较为严重,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0.7~1.0万t/km2,为次强度侵蚀区。1.4 白貌―华池段该段位于陇东黄土高原的北部,管道跨越陕、甘两省交界处的打扮梁,地形起伏较大,为马莲河、洛河的共同发源地。地貌类型以梁峁、沟掌为主,海拔1.7~2.0 km,沟壑密度一般为3 km/km2左右。土壤主要为黄绵土和黑垆土,植被类型属典型草原向荒漠化草原的过渡地带[1],主要为冷蒿、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草原。该段是粗沙产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0.3~0.9万t/km2。1.5 华池―庆阳―板桥段该段位于陇东黄土高原的中部,区内丘陵起伏,塬面破碎,海拔大多在1.5~1.8 km之间,沟壑密度2~3 km/km2,残塬塬面坡度3°~7°。土壤以黑垆土为主,植被类型主要为茭蒿(Artemisia giraldii)、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为优势的草原。局部沟谷陡坡残存有狼牙刺(Sophora vicifolia)、扁核木(Prnsepia uniflora)等旱生灌丛。该段面蚀、沟蚀、滑塌活跃,沟头多以接近分水岭地带,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0.5~10万t/km2。1.6 板桥―合水―宁县―长庆桥段该段位于陇东黄土高原的南部,马莲河下游,泾河的中、上游地带。该区是陇东黄土高原的精华,其中著名的董志源是西北黄土高原保存最完整的大塬。塬面地势开阔,坡度1°~5°,塬边5°~8°。该区因人类长期耕垦,对天然植被破坏很大,天然森林植被已荡然无存,灌丛也残留不多,只在较陡的阴坡及半阴坡零星分布有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狼牙刺、黄刺玫(Rosa xanthina)等灌丛。荒坡草本植被主要为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茭蒿、长芒草为主的草原。塬区黄土覆盖厚度达100多m,土壤为黑垆土和黄绵土,塬面以面蚀为主,沟道沟头延伸,沟底下切,沟岸扩张均很活跃,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0.2~0.8万t/km2。2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陕―甘在然气输气管道工程途经毛乌素沙地和黄土丘陵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施工期由于开沟敷设管道和修建伴行公路,施工车辆、机具和施工人员的活动必将对管道沿线植被和土壤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引起土地沙漠化的扩大和水土流失的加剧。2.1 对植被和农田的影响输气管道原则上采用沟埋敷设,以中心管沟两侧10 m范围内为施工区。其中管沟中心两侧2.5 m范围为开挖区,该范围内的植被和农田将遭到彻底破坏,地表植被基本消失;管沟两侧2.5~5.0 m范围内,各种机具车辆碾压和施工人员的践踏及土石的堆放,也会造成植被和农田较为严重的破坏和影响;管沟两侧5.0~10.0 m的区域内,车辆和人员活动较少,对植被和农田的破坏程度较轻。输气工程在吴旗―华池段将修建30 km的伴行公路,该地段内基本上无农田,但伴行公路的修建将会对公路两侧100 m范围内的自然植被及土体结构造成严重破坏。2.2 对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影响植被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加速或控制土壤侵蚀极为敏感的的因子。黄土高原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多为天然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在保存有天然次生林的植被丰茂地区,无论其地形条件为丘陵、山地、沟谷或是陡坡,经强暴雨的冲刷,基本上不发生侵蚀或侵蚀很微弱。输气工程在管沟的开挖及管道敷设过程中,将破坏管道沿线自然状态下植被和土体的稳定与平衡,造成土壤抗蚀指数降低,土壤侵蚀加剧。据有关资料[2],沙黄土自然状态下土壤干容重为1.52 t/m3,而挖掘堆积土壤的干容重为1.30~1.40 t/m3。由于容重的减小,使得土壤的凝聚力和内摩擦角减小,土壤可蚀性加大。另外,地表土体破坏以后,松散堆积物径流系数减小,相应地入渗量必然增大,这样土壤容易达到饱和。土体的凝聚力和内摩擦角是随含水量的多寡而变化的,含水量增大,土体凝聚力和内摩擦角将急剧减小,土壤的抗蚀性显著降低。根据以上分析,工程施工期将造成沿线植被的破坏及大片沙质地表的裸露以及土体结构的改变,使管道沿线20 m范围内的土壤可蚀性指数上升2~4倍,为风沙的形成、运移及土壤水蚀和重力侵蚀创造了条件,若施工期内不采取有效的预防和保护措施,必将引起管道沿线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加剧。2.3 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重要文物、古迹的影响管道沿线无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重要文物和古迹,故不存在上述影响。但管道沿线局部地段残存有小片次生灌丛及小片人工林,对黄土丘陵区的水土保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管道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应加以保护,尽量减小其破坏程度。管线进入塬区以后,有些地段经过园地及居民点,管道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避开,特点是居民点附近,管线距居民点的距离至少应在200 m以上。3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3.1 水土流失预测陕―甘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途经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又是粗沙产区。根据管道沿线土壤侵蚀模数,则管道沿线20 m范围内及30 km伴行公路两侧100 m范围内土壤侵蚀总量Ws,由下式得出[3]:式中:Ws――土壤侵蚀总量,t;Msi――2条等值线间的平均侵蚀模数,t/(km2.a);fi――2条等值线间的面积,km2。经计算,管道施工区侵蚀总量约为11.189 7万t,施工区总面积为13.07 km2,平均侵蚀模数为0.856万t/(km2.a)。工程施工后,土壤侵蚀状况有2种发展趋势:一是加强防护,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施工区土壤侵蚀量将不会有较大增加;二是不注意防护,不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水土流失会大大加剧,施工区土壤侵蚀总量将会由施工前的11.189 7万t增加到44.751 6万t,施工区平均侵蚀模数将会由施工前的0.856万t/(km2.a)增加至3.424万t/(km2.a)。3.2 土地沙漠化预测根据野外风洞实验,不同土地类型土壤风蚀量不同,其估算值如下[4]:流沙地E1=4.80×103 t/(km2.a);固定风沙地E2=1.21×103 t/(km2.a);固定沙黄土地E3=1.54×103 t/(km2.a);裸露的沙黄土地E4=3.25×103 t/(km2.a);破坏的沙黄土地E5=3.40×103 t/(km2.a)。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施工期风积地貌区土壤风蚀量将增加3倍,覆沙黄土区土壤风蚀量将增加1倍以上。施工期及工程竣工后若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不仅会引起施工区土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而且流沙会侵袭施工区以外的地区,造成沙漠化土地的扩大与蔓延。3.3 对农田影响的预测施工期对农田的影响主要是管沟的开挖、土石的覆盖、施工机具的碾压和人员的践踏造成施工区当年粮食产量的损失。工程完毕后,通过犁耕耙耱等农作措施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对以后的粮食产量基本上没有影响。4 营运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1 正常输气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管道输气工程无排污过程,正常运营中对周围环境不会产生不利影响。b. 地下敷设天然气管线不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工程要求在管线两侧5 m范围内不得种植深根系植物,但可恢复浅根系植物,不会影响管线两侧的环境保护效果。c. 正常输气过程中管道沿线植被覆盖度及土体结构恢复到原始状态以前,土壤风蚀及水蚀仍有可能大于周围地区,特别是黄土陡坡地段,管道沿线将会成为水蚀及重力侵蚀的易发地和加剧地,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4.2 事故状态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天然气中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其含量为96.1%。甲烷为无色、无味的可燃性气体,比重为0.554(空气为1)。当发生事故时,大量天然气释放,由于其比重比空气小,很快在空气中扩散,在没有火源的情况下,不会发生火灾事故,亦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若在火源存在的情况下,发生天然气泄漏,就有可能发生火灾或爆炸事件,地表植被将遭到破坏。如果火灾发生在居住区附近,房屋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将受到严重威胁。5 管道输气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对策a. 施工中尽量避免机械设备而采用人工作业,特别是北部的风沙地段,应尽可能缩小工作面宽度,将对植被和土体结构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b. 在农田中施工尽可能避开生长季,尤其是二年三熟制旱作农田,应禁止跨季作业,以免同时影响两季的作物产量。c. 无论是农田还是自然植被地段,挖掘管沟时,将挖出的土分表层土和底层土分别在管沟两侧堆放,当土方回填时,各复其位,尽量保持植物原来的生长条件,使植被覆盖率和作物产量尽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d. 在黄土陡坡、斜坡地段埋设管道,应砌筑阶梯堡坎和排水沟,以防回填土被雨水冲刷。对于难覆土的边坡地形,应采用特定形式的防坡、堡坎及特定土质回填,并种植适宜的水土保持植物,防止水土流失。e. 在风沙区施工,工程竣工后建议采用1 m×1 m草方格沙障固定沙面。沙障设置后可在方格沙障中补播或补植固沙植物,并进行封禁[5],尽快恢复地表植被,防止沙线南移和沙漠化范围的扩大。f. 管线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开天然次生灌丛及人工林地和园地,必须适时地尽可能恢复原有植被。管线两侧5 m以内改种浅根系灌木和草本植物。作者简介:男,1958年生,研究员,理学博士作者单位:沈渭寿 金 燕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 210042关有志 刘玉璋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兰州 7300006 参考文献1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5~31.2 陈永宗,景可,蔡强国.黄土高原现代侵蚀与治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24~137.3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区域特征及其治理途径.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5~52.4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黄土高原地区工矿和城市发展的环境影响及其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77~180.5 沈渭寿.毛乌素流动沙地飞播后沙丘的固定过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6,2(1):17~21.收稿日期:1999-06-14
|
[
"Transport",
"Economy",
"Art",
"History",
"Enviornment",
"Education",
"Politics",
"Mine",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
"Computer",
"Medical",
"Military",
"Energy"
] |
Enviornment
|
【 文献号 】1-2964 【原文出处】调研世界 【原刊地名】银川 【原刊期号】199406 【原刊页号】4-7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 作 者 】刘湛菁 【复印期号】199503 【 标 题 】试论邓小平关于农业问题的思想 【 正 文 】 (刘湛菁 河北省农调队总统计师)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直高度关注农业问题。他的有关农业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集中反映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深入学习和综合分析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问题的思想,笔者认为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把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看,邓小平同志不仅在每个时期、每一阶段都高度重视农业问题,而且还一直强调要把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可以说,这个思想已成为他思考和指导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之一。1984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说:“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级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5页,以下只注页数)此后,小平同志又多次在不同场合阐述了这个思想。如1985年4月他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领导人时说:改革为什么首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第117页)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关于把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的思想,是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来的,是从保持社会安定的政治高度出发提出来的,是从农业与工业、农业与商业、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来的。因此,意义十分深刻,也很有说服力,。从1983年到1988年,小平同志几乎每年在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接见外宾谈话时都强调:农业是根本,不能忘掉。他还告诫全党,九十年代如果出了问题,就是农业。“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第159页)所以,多次强调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上,一定要把农业放到一个恰当位置上。二,农业问题首先是粮食问题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位非常务实的政治家,在指导整个农业生产上,更加重视粮食发展问题。1982年5月他在会见利比里亚国家元首多伊时说:“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1975年──1982年卷第361页)从这句很朴实的话中,我们便不难体会到小平同志对粮食问题的重视程度有多高。在发展粮食上,小平特别强调全面规划问题。1983年1月他在同国家计委、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农业要有全面规划,先要增产粮食。2000年要生产多少粮食,人均粮食达到多少斤才算基本过关,这要好好计算。2000年总要做到粮食基本过关,这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中国每人平均每年总要吃四五百斤粮食,还要有种子、饲料和工业用粮。做到粮食基本过关不容易,要从各方面努力,在规划中要确定用什么手段来达到这个目标。比如,从增加肥料上,从改良种子上,从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上,从防治病虫害上,从改进管理上,以及其他手段上,能够做些什么,增产多少,都要有计算。”(第22──23页)这里小平同志不仅从定性角度提出了2000年我国粮食应达到的发展目标,同时还指出了达到目标要采取的多种措施,真可谓之谆谆。1986年6月小平同志在听取中央负责同志汇报经济情况时,就粮食问题又作了进一步指示。他说:“粗略估计一下,到2000年,十二亿人口每人八百斤计算,粮食年产量要达到九千六百亿斤。从现在起,每年要增产一百多亿斤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但是,现在粮食增长较慢。有位专家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少,农业生产水平降低,中国农业将进入新的徘徊期。这是值得注意的。我们从宏观上管理经济,应该把农业放到一个的恰当位置上,总的目标始终不要离开本世纪末达到年产九千六百亿斤的粮食盘子。要避免过几年又出现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第159页)在此,小平同志首次明确提出了2000年全国粮食应达到的量化目标值和每年应实现的粮食增产任务。同时,还就粮食增长较慢,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减少,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大量进口粮食将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等问题向人们提出了严肃忠告。改革15年来,正是在小平同志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思想指导下,使我国粮食产量获得了持续快速增长,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最为可靠的物质保证和最为有利的发展条件。三,解决农业问题最终要靠科学技术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具体到农业,小平同志也同样重视和强调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1982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同国家计委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第17页)1983年1月他在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研究农业如何实现翻两番问题时又指出:“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农业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好意见。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第23页)1984年他在会见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时,指出其中一条就是“提倡科学种田”。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视,把科技看成经济发展快慢的决定性因素。1989年6月,他在同新形成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明确指出:“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靠科学解决问题。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第313页)1990年3月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又十分深刻地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355第页)这里,小平同志明确把“科学种田”放在了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核心位置。小平同志的上述思想,无疑是对农村改革解决了生产关系问题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力问题,指明了正确前进的方向。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我们找到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出路。农村摘承包责任制以后,随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明显提高,原来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劳动力隐性失业问题便逐步趋向公开化和明朗化。在此形势下,能否及时消化吸收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对此,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位无产阶级战略家,更是有着深刻的预见和认识。正因如此,他对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乡镇企业消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历史功绩才给予了满腔热情和高度形象地评价。1987年6月他在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料到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第238页)同8年月小平同志在会见意大利客人时又说:“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剩下的劳动力怎么办,我们原来没有想到很好的出路。”“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第251──252这里,“最大收获”、“异军突起”都是小平同志对乡镇企业的高度赞誉和形象描述。但与此同时,小平同志更为看重的则是乡镇企业解决了50%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这一重大历史作用。因为这个贡献实在太大了。它使我们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道路。鉴于此,邓小平同志1990年3月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又强调指出:“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第355页)五,充分尊重基层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充分尊重基层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在小平同志关于农业问题的思想中,占居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可以说,这是他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之所以能够正确把握和指导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一个“胜利法宝”。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些地方农村实行大包干,这实际上是对当时“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的否定。因此,当时社会上对这个问题的争议很大。但小平同志允许试、允许看,不搞强制,认为“采取什么样的农业体制,要从具体条件和群众意愿出发。”正如他1992年南巡谈话时总结的那样:“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只是经济特区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农村改革,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这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是就全国范围讲的。”“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第374页)1987年8月他在同意大利客人谈到乡镇企业的巨大发展成就时十分坦率地说:“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第252页)笔者认为,小平同志在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上充分尊重基层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具体而生动的体现,将永远为人们所敬仰、所珍视。六,农业和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要保持长期不变保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邓小平同志对内对外都经常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使在1989年发生政治风波之后,邓小平同志依然斩钉截铁地指出:“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样干下去。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都不变。”(第307页)这里讲的不变当然也包括各项农村基本政策不变在内。1984年10月小平同志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全议上指出:“改变现在的政策,国家要受损失,人民要受损失,人民不会赞成,首先是八亿农民不会赞成。农村政策一变,他们的生活水平马上就会降低。”“所以,从我们自己的实践看,不但我们这一代不能变,下一人,下几代,都不能变,变不了。”(第83──84页)直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时,他又就保持农村基本政策长期不变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他说:“这次十三届八中全会开得好,肯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一变就人心不安,人们就会说中央的政策变了。”并举例说:“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接着又强调指出:“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第371页)正是在邓小平同志上述思想指导下,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中进一步明确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原定的土地承包到期后,决定再延长30年,从而进一步稳定了人与土地的关系。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基本思想,构成了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些思想的正确指导,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和新的飞跃。完全可以相信,这些思想对我国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将会产生总体性、方向性和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作者单位 河北省农调队)责任编辑 黄亚萍
|
[
"Communication",
"Economy",
"Medical",
"Law",
"Enviornment",
"History",
"Philosophy",
"Politics",
"Energy",
"Agriculture",
"Space"
] |
Agriculture
|
【 文献号 】1-1173 【原文出处】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原刊地名】凯里 【原刊期号】199904 【原刊页号】13~14 【分 类 号】F51 【分 类 名】商业经济 【复印期号】200002 【 标 题 】培植城镇消费市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捷径 【 作 者 】吴国庆 【作者简介】吴国庆,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讲师 贵州凯里 556000 【 正 文 】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目前,我国经济越来越受到市场约束。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如果消费需求上不去,投资也难以发挥效益。要把促进城镇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大措施,实现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的双向启动。一、城镇消费市场现状人类的基本需求可简单分为“衣―食―住―行―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将基本实现小康,从温饱型消费走向小康型消费,从生存型消费走向质量型消费。在衣、食、住、行、乐中,当前,城镇居民基本解决了衣食消费,而转向安居消费、医疗保健消费、旅游休闲消费、各种社会保险消费等。教育、文化、电脑等是智力发展,休闲旅游、医疗保健、各种保险主要是体力发展。而安居、汽车、生态环境等则是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消费需求的增长,从根本上说,要靠发展生产力,增加人民收入来拉动。同时,培育和扶植消费需求,也能拉动经济增长。我国20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经济政策与居民最终消费结合最紧密的时候,也就是经济增长最快的时候。70年代未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创新解决了“吃”,80年代初的轻工业“六优先”发展政策解决了“穿”,80年代中期开放引进加快家电普及解决了“用”的问题。随着居民“吃―穿―用”各层次消费需求逐一满足,在实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也实现了自身的高速增长。当前经济增长乏力,问题出在“住”与“行”的消费升级遇到种种障碍。扩大内需政策在1998年以扩大投资为重点,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效果并不如预期的大,这与居民消费需求没有随之启动有直接关系。当前,城镇居民消费已从温饱消费转向了小康消费,但消费市场仍然不旺,其主要原因有:1、中华民族长期形成了量入而出的消费习惯。在市场化改革中,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储蓄增长得更快,我国国民储蓄率之高几乎居世界首位。银行在1998年先后数次降息,是国家采取刺激消费、回笼货币的一种手段,但收效并不理想。居民对银行成为最大债权人,而没有借银行的钱先消费的观念和习惯。目前,我国居民大都只有等到攒够钱再消费的习惯。落后的消费习惯和认识已经成为阻碍城镇消费市场发展的重大因素。2、居民当年的收入增长幅度下降。1998 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的增幅比“八五”期间平均水平下降4.4个百分点, 而且收入差距也在扩大。3、居民预期的支出增大。主要是住房、医疗、养老、 就业和子女教育等保障,由原来的主要依靠国家和企业负担转为逐步由个人和家庭支出。这两方面因素导致居民消费心理压力增大。4、从住宅市场看,存在着限制消费的几大弊端:一是杂费过多,导致住宅价格居高不下;二是市场不规范,购房陷阱颇多,不是产权不到位,就是面积不到位,不是内部质量不好,就是外部环境恶劣;三是住房制度改革不配套,许多地方没有住房二级市场。5、从产品的分布看,呈明显的结构性不均衡。一方面产品积压、滞销的多是质量不高、货不对路的商品,另一方面在居民消费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部分市场畅销的商品仍有缺点;一方面许多部门的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有些产品及其服务还有很大缺口。一些高科技、高附加值适应现代消费的产品严重匮乏。在商品供给上,大路货多,特色产品少;在流通上,以满足小区域范围内消费的多,真正的参与大市场、大流通的少。使得一方面日益增长的较高层次产品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已生产的产品又有相当一部分无人问津,造成一部分产品相对过剩。二、刺激城镇消费市场的措施1、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中国人一向讲究“衣不求华, 食不厌蔬”,“耕三余一”、“囤谷防饥”。长期的饥饿,把人饿怕了。改革开放以前,解决温饱问题为第一要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消费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消费市场已由温饱消费向小康消费转化。因此,应积极引导人们转变消费观念,通过政策引导和新闻舆论引导,培育新的消费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习惯,引导超前消费。要减轻城镇居民有钱不敢消费的心理压力,政府要将已经可以向民众说清楚的改革方案(如住房、医疗)大力宣传,使大家对改革后的个人负担心中有数,减少居民预期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应注意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习惯。2、尽快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过去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 制定了许多限制消费的政策。现在出现了买方市场,要研究制定引导、刺激、鼓励消费的政策,取缔对企业的各种乱收费,减轻居民负担,增强购买能力;清理整顿现行的收费政策。凡不符合国家规定、由地方政府和部门出台的收费政策,如城市增容、不必要的检查收费以及邮电建设费等事项限期取消;将一些合理的收费项目逐步纳入税收系列,同时取消社会集团购买力控制措施,扩大集团消费;切实降低收费标准,对目前偏高的电话安装费、移动通讯工具入网费和月租费等服务业的收费,适时予以调整;把那些不合时适的限制消费的政策如用电限制、收空调增容费等取消;银行要简化借贷手续,工商企业要研究分期付款,给老百姓创造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缩短消费升级的过程。还要制定优惠的消费配套政策,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加快推广商品实施范围,继续鼓励支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扩大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积极推行商业信用,实行赊销、分期付款等灵活多种的促销措施,减轻居民一次性购买支付压力,以扩大有效需求。3、改善消费环境。改善消费环境,才能培植消费热点, 促进经济增长。如旅游业已逐渐成为中国的“无烟工业”,市场潜力无限,但想要巩固和发展旅游市场,必须尽快改善旅游市场环境,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管理,不要让游客受骗、挨宰,投诉无门。要增加旅游设施,新开旅游景点,大力发展旅游地区的交通事业,又如,汽车消费将会逐渐成为热点,但目前抑制汽车消费的因素还很多。有的大城市道路建设跟不上,汽车没有自行车快,有的地方没有停车场,有车族成天提心吊胆怕挨整,有的厂家售后服务跟不上,有的地方还有种种限制私家车政策和乱七八糟的收费,使得汽车消费需求乏力,库存积压严重,汽车消费热还难以形成。此外,应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疏导不合理的价格矛盾,对社会反应强烈、非法加收的电价、药价和铁路运价等进行清理整顿。4、提高城镇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内需、鼓励最终消费, 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千方百计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在国家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欠佳,下岗职工增加较多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和企业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适当增加职工工资等货币性收入,提高城镇居民持久性收入比重。二是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该项制度实施范围扩大到县级企业,中央和地方财政在预算内开支中要落实财政负担部分,这部分开支既对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也对扩大消费需求有重要作用。按照企业、个人、财政三方负担的原则,加大社会统筹力度,扩大覆盖面。三是规范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工作,继续实施好再就业工程。四是加快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收缴率,扩大社会覆盖面,使居民切实感到“老有所养、失业有靠、患病能医”,是减轻居民心理压力,促使部分储蓄转化为即期消费的有效措施。5、拓展消费领域。一是拓展商品消费。 要培育与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发展新型的营销与服务业,建立良好的流通秩序,使批发与零售市场、现货与期货市场,有形与无形市场、一般与特种市场共同发展,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专卖店一应俱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买卖原则。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二是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娱乐、家政服务等产业,向非商品消费领域延伸。在家庭经济支出结构中,文化教育新占的比例,显示着一个家庭的文明水平,影响着它在未来社会的位置,它是人们价值观的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文化教育消费日渐占据首要的位置。此外,要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生产企业要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拓市场,在质量、价格、服务上下功夫,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推进名品名牌战略,千方百计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需要。要建立良性竞争机制,避免恶性竞争,在竞争中提高。6、加快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启动住房消费。 最近召开的全国房地产及房改工作会议指出,1999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中心任务是在停止住房实物分配的基础上,加快建立适应各地实际情况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首先会使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发生根本性变化,取消住房实物分配后,城镇居民的住房将不再依靠单位分房、建房,也不再以较低的租金水平租住公房,而是根据国家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根据住房分配货币化以后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来解决。另外,城镇居民住房将逐渐脱离单位这个环节,而直接面向市场。从总体上讲,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要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就必须保持较大的建设规模。要逐步建立持续拉动住房建设的机制,积极引导城镇居民调整消费结构,扩大住房的有效需求。要培育住房交易市场,实现各种形式的住房消费。要加强住房资金和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切实防止挤占挪用等问题的发生。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消除居民在购房时有钱不敢花的不安定因素。大力宣传银行提供贷款买房这一新的消费方式。随着有关房改实施方案的陆续出台,必将进一步深化和加速城镇住房体制的改革,促进住房有效需求的增长和住房有效供给的改善,启动住房消费。总之,必须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局出发,抓住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存在的良好机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实施相互配套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和刺激消费,使城镇消费市场成为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收稿日期:1999―04―15【责任编辑】杨明兰
|
[
"Economy",
"Electronics",
"Mine",
"Space",
"Communication",
"Sports",
"Transport",
"Art",
"Computer",
"Enviornment",
"Law",
"History",
"Literature",
"Politics",
"Education",
"Military",
"Energy",
"Medical"
] |
Economy
|
【 文献号 】4-1009 【原文出处】理论与现代化 【原刊地名】津 【原刊期号】199912 【原刊页号】9~11 【分 类 号】D0 【分 类 名】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003 【 标 题 】构建公民文化 ――面向21世纪中国政治学研究的主题【 作 者 】丛日云 【作者简介】丛日云,辽宁师大政法系教授 【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将进入建立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培育成熟的公民文化阶段。与此相适应,政治学研究的主题就是为培 育公民文化服务。政治理论对公民文化的形成具有启动和催生作用,但现有政治学理论属于“群众文化”的理论建构,应该实现向公民文化理论建构的转变。【关 键 词】政治文化/群众文化/公民文化/理论建构 【 正 文 】 政治学是一门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关联的学科。它不是书斋中的智慧游戏,也不是纯粹的求知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学研究就是政治的一部分。从历史上看,政治学的主题总是时代要求的产物。今天,世纪的转折点与时代的转折点又不期而遇,我国的政治发展进入了特殊的历史转型时期。在我们这一代政治学者的心头,需要有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光荣的历史使命感。我们需要严肃地思考: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什么?我们如何把握政治学的发展方向和主题,从而开创政治学发展的全新时代?(一)改革开放以来,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基本驱动力,以对外开放为催化剂,带来我国政治结构和政治文化的解构与变迁。九届人大又开始迈出了重要一步。我国经济改革的大势已经不可逆转,它将指向成熟的市场经济。按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与民主化有着正相关的联系。大体上,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3000美元,就初步具备了向民主政治体制过渡的条件,公民文化开始生成。人均收入在3000美元―6000美元间,就具备了建立法制社会和民主制度的社会经济基础,同时公民文化也趋于发育成熟。瞩望下个世纪初到中叶,我国的经济发展将进入这个时期。也就是说,构建健全的民主制度,培育成熟的公民文化,是今后数十年我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题。中国改革的发展趋向和世界政治变革的潮流告诉我们,新世纪中国政治学的历史使命就是为构建健全的民主制度作理论上的准备和为培育成熟的公民文化提供理论支持。公民文化是民主制度的隐结构,只有公民文化发育到一定程度,民主制度才能建立,也只有得到公民文化的支持,民主制度才能得到巩固和健康运作。与制度上的成功设计相比,推动公民文化形成的任务更为重要,也需要政治学界予以更多的关注。诚然,政治学界仍然需要关注改革过程中的政治稳定、秩序和效率等问题;但是从整体上说,现代国家权力制度化的阶段已经过去,我们需要在构建公民广泛参与的政治结构的大目标下来解决上述问题。政治学的研究只有立足于此,才能有高屋建瓴的眼光,才能跳出以往过于单纯执著地追求稳定、秩序和效率等目标,结果却难以奏效甚至产生负面效应的被动循环。(二)政治学研究能够为公民文化的发育成熟做些什么呢?现代公民文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基本要素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自然发育的过程。政治学界不能过高估计自己的作为和影响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是西方政治文化冲击的结果,现代公民文化并不能由本土文化自然生成,它需要移植、嫁接和融汇外来文化,所以它又是衍生型的,是一种人为的建构。这决定了现代中国式公民文化的诞生和成熟要经历传统政治文化的断裂和创造性地转型、中西政治文化的冲撞与融汇的复杂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文化工程。这使政治学的研究对公民文化的成长发育具有特殊的引发和启动作用、催化作用、助生作用、杠杆作用、指引和模塑作用。它需要政治学家以创造性的工作来积极参与重构现代中国式公民文化的理论设计。市场经济及其相应的经济发展是公民文化形成的基本驱动力,发达的市民社会是公民文化孕生的摇篮。但是,适宜的社会经济条件只能孕生公民意识的某些潜在要素。没有理论的先导,其他一些因素难以生成。没有理论的提炼和升华,这些潜在要素也只是处于自在状态,不能获得自觉的理性形式。公民文化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建构首先在政治思想家或政治学家的头脑中形成,他们对粗糙、零散、模糊的和具有一定盲目性的公民的自我意识、欲求、期望,以及直观的感觉和自然的情感予以提炼和升华,作出系统的阐释和解说。通过理论的环节,公民意识才能上升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定型为政治制度和法律。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法律以及在这种制度和法律规范下的经常性的公民生活,都会成为公民教育的有效手段,反转来塑造公民的政治态度,内化为公民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结构。经过公民理论的中介,成熟的公民文化才能真正形成。可见,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学家在中国当代公民文化的形成中具有特殊地位。所谓政治思想家,我们这里指的是哈耶克所说的“原创型思想家”。政治发展的转型时代呼唤着具有宏观视野和深刻洞察力的政治思想家来把握政治发展的路向,创建中国式现代公民文化的巨大文化工程也需要具有贯通古今的政治知识和融汇中西的政治智慧的政治思想家,为现代中国式公民文化奠定根本原则和理论框架。在政治思想家周围是政治学研究者群体。他们为社会提供政治学的专业知识,从而在各个具体领域里丰富公民理论。借助这个地位,政治学工作者制造和引导舆论,创造文化氛围和环境,指导和矫正公民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评价,影响公民的政治情感和态度。也就是说,政治学家所创造和阐述的民主理论会内化或积淀为公民文化。一些发展中国家民主化的经历告诉我们,衍生型公民文化的形成依赖两种重要的公民教育手段。其一是民主政治结构及民主政治生活,其二是民主理论。在由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转型时期,具有先导性的理论发挥着启蒙作用,塑造着时代精神。一种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的合法性是由公民的政治态度来量度的,而其合理性则取决于知识界对它的描述、分析和判断。18世纪启蒙运动为我们提供了政治学家对政治秩序合理性的解说影响公众关于政治秩序合法性的态度的生动例证。启蒙理论对于推动由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的转型起到了有力的杠杆作用。(三)为了创建现代公民文化,政治学应该强调发展政治哲学,重视规范理论的研究,关注价值问题的探讨。我国政治学恢复以来,一方面,由于在基本的规范理论领域一时还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政治学者在这个领域里还难有大的作为;另一方面,我们面对着战后西方政治学发展起来的令人眩目的大量新理论和新方法。这样,政治学界特别是青年一代以极大的热情介绍和研究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成果。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一些不适合改革开放时代要求的理论没有得到清理,政治学在基本理论方面很少创新;另一方面,却引进大量西方最时髦的理论、方法和概念来装点陈旧的政治学理论体系。结果是两者杂糅并蓄,政治学成为一种奇特的理论与概念的拼盘。应该看到,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主题与我国当代政治学的主题完全不同。战后的西方社会已经确立了民主制度,公民文化发育成熟。西方有的学者在50年代甚至认为,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已经终结。在这个大背景下,政治学弱化了它的文化职能而强化了其科学职能,其重心由政治哲学转向政治科学,其关注的焦点由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转向政治行为。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才进入公民文化的创生时期,我们正在进入的这个阶段是西方人早已越过的阶段。所以我们在引进西方政治学理论时,必须记住中西政治发展的“时差”,不能冲淡或模糊了我国政治学的主题。西方近代公民文化生成的历史可以给我们的一些启示是,公民文化的理论建构有它特定的主题和内容:它需要将公民的自我意识升华为一般理论,按公民社会的标准重新定义国家和公共权力及其与个人的关系。总之,它应该是表达公民的意识、欲求和期望的新的价值体系。西方公民文化创生时期,古典时代公民文化丰厚的理论遗产是他们现成有效的文化资源。近代公民文化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表现为古典时代公民文化的被发现、复兴和再生。是西方人站在近代的基点上对古典文化的再创造。我们的政治传统中没有这样直接可用的资源,所以就需要借用西方的思想成果,包括古典时代、近代和当代的思想成果。其中近代的思想成果更为贴近我国当代的现实。当代西方政治学研究成果对我们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掌握了更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大大深化了我们对政治问题的认识。但是,我们需要记住,当代西方政治学只是给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认识手段和理论工具,而不是改变了我们面临的主题。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成果只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四)我国公民文化的理论建构需要清理两种政治文化和理论遗产,即传统的臣民文化和现代由“革命理论”所代表的“群众文化”。所谓政治文化的“转型”,就是实现这两种文化向公民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臣民文化是我国古代社会留下的遗产。近代以来,它在理论层面已经基本被抛弃;但它仍然是民族心理特征,并以改头换面的形式顽固地存留和体现在现存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理论中。在从整体上谈到传统的臣民文化时,人们往往强调它与现代公民文化的不适应性和不可兼容性。但问题还有它的另一面。当代中国的公民文化不是以西方公民文化替代中国传统的臣民文化,而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不可能被连根拔除的。现代公民文化只能通过在传统文化主干上嫁接西方公民文化而形成,而不是完全另起炉灶。所以,我们需要分析新旧文化的可融性因素和不可融性因素,据此制定我们的政治文化战略。传统臣民文化中的某些要素有可能与当代公民文化相融合,从而使中国式的公民文化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特征。比如:它可能不像西方人那样过分突出个人的独立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对立,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寻求偏向集体主义的平衡点;它可能会相对淡化社会利益的分化、对立、冲突和多元竞争,强调社会整体利益,以及社会合作与和谐的价值,如此等等。传统的臣民美德的酵素融入当代的公民文化,有可能使我国建成和谐的而不是冲突的现代民主。“革命理论”在我国理论界数十年中居于主导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内化为公众的心理结构。“革命理论”的主题是在传统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丧失之后,摧毁传统秩序,重新整合社会和国家,在新的合法性基础上实现政治权威的高度组织化和制度化。所以,在这一理论中,国家被解释为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而不是公民分享权利义务的共同体,国家权力不是公共权力而是阶级权力,政治的主体不是公民个人而是阶级,政治关系不是利益和权利的合法竞争,而是阶级间水火不容的斗争,等等。我们可以把“革命理论”与西方近代公民理论和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逻辑结构进行比较:西方近代公民理论的逻辑结构是:自然状态―社会契约―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国家)。公民社会是其归宿。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典型逻辑结构是:乱世―圣人出(设立政长)―君臣秩序。它的归宿是臣民社会。而“革命理论”的逻辑结构是:阶级社会―无产阶级专政(半国家)―无国家社会。缺失了公民社会这一环节。所以不难理解,许多作为公民文化基本心理要素的价值不能从“革命理论”那里得到理论支持。诸如对理性、宽容和妥协的政治态度的支持,对个人和个人权利的肯定,以及对和平合法的利益竞争手段和讨价还价的政治竞争方式的承认等。所以当我们进行公民教育时,它就会显露出其贫乏和不适应。“革命理论”属于“群众文化”的理论建构。“群众文化”是介于传统的臣民文化与当代的公民文化之间的一种过渡型的政治文化,它兼具两者的特征。因而也可以称之为“臣民―公民文化”。“革命理论”以具有现代性的“群众”概念取代了传统的臣民概念,这是一大进步。但它同时也以“群众”概念模糊和部分地替换了“公民”概念,这又使它不能适应公民社会的需要。“群众”不等于公民,也不等于公民共同体。在我们的日常政治生活中,“公民”一词很少使用,即使偶而使用时,也显得勉强和生硬。至于“公民”的另一代名词“选民”则只有在谈到选举的场合才使用。当选的公职人员的脑海里难以浮现“选民”概念,他们经常想到的是“群众”。想到“群众”时,总是产生居高临下的感觉和联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政治文化和公民文化的差距,也可以发现“革命理论”与公民文化的理论建构间的不同。可以说,从整体上说,“群众文化”还不是公民文化。而作为“群众文化”理论建构的“革命理论”对建设公民文化也有严重的不适应性。建设公民文化是今后数十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迈向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只有自觉地服务于公民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才能充分展现它的社会价值,其学术发展才能步入光明之境。【参考文献】 1.Samuel P. Huntington,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91。2.Kyong-Dong kim, The Mixed Role of Intellectuals andHigher Education in Building Democratic Political Culture inthe Republic of Korea, in Larry Diamond (eds.) , Political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ynne RiennerPublishers, 1993。3. 周光辉:《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 《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1期。
|
[
"Agriculture",
"Medical",
"Literature",
"Enviornment",
"Mine",
"Economy",
"Transport",
"History",
"Politics",
"Art",
"Electronics"
] |
Politics
|
【 文献号 】2-1589 【原文出处】外国经济与管理 【原刊地名】沪 【原刊期号】199911 【原刊页号】27~29 【分 类 号】F31 【分 类 名】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002 【 标 题 】网络经济中的“赢家通吃”现象与企业对策 【 作 者 】陈守明 【 正 文 】 网络经济主要指与因特网(Internet)有关的生产、消费和交易活动,包括硬件、软件和信息内容的生产,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使用设备和信息的收费, 以及网上所进行的经济活动, 如电子商务(e-commerce)。“赢家通吃”(the-winner-take-all)是指赢家获取全部,败者一无所有。美国人弗兰克(Robert Frank )与库克(PhilipCook )两人合著的《赢家通吃的社会》(The- Winner- Take- AllSociety )充分论证了个人职业生涯中的赢家通吃现象的普遍性及合理性。他们认为,现代信息传播科技的广泛运用和知识产品的成本结构原因等,让大众接触到顶尖人物所需的花费和让大众接触到次级代替人物的花费差不多,使得次级人物的服务市场份额大为减少,甚至是赢家通吃。本文主要研究当代企业竞争中的赢家通吃现象。我们发现,有了因特网,第一家入市的企业与其他企业的距离越来越大。世界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 )的因特网分析员马丽・米克尔(Mary Meeker)喜欢说:在因特网上,第一个入市者令人敬畏, 第二个还行,第三个艰难,第四个糟糕,第五个,“嗨,那是谁?”她的论断似乎言过其实,但是从增加收益的潜力和巨大的规模经济来看,这样说可能还只是轻描淡写,网络经济中的赢家通吃现象绝不仅仅是个案。我们知道,在知识经济中收益的增加使商家不仅能忽略有形资产的开支,而且比较容易锁定他们的顾客。同时,因特网也正在改变企业确定其竞争范围的方式,因为从传统意义上说,企业必须在一个特定行业内进行竞争,但是因特网使不同市场的界限变得模糊,并由此使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更加难以控制。一、赢家通吃现象的原因分析1.显著的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 网络经济是信息革命的产物,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概念,为产品或服务的共享提供了可能。另外,知识经济是网络经济的首要特征。网络经济中企业所提供的实物及服务产品(知识型产品)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也就是说,产品的成本结构相当特殊,初始投资花费的固定成本很高,但是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而追加的变动成本却很小。例如,微软公司开发视窗’98操作平台花费巨额成本,而多制作一张存有该软件的光盘的追加成本却非常之低,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产品的平均成本曲线一直呈递减之势,不存在最低的平均成本点。这个特性有点类似于传统经济学中的自然垄断现象,而自然垄断的结果是本地区或本行业只有一个产品供应者。2.非排斥性(non-rivalry) 网络经济中的知识产品与网络上的服务产品消费有非排斥性的特点。我们知道,对最后增加的那个边际消费者来说,其效用显然大于零(U>0),不然他就不会选择消费行为,而网络服务产品提供商的追加成本却几乎为零。比如说,网络上的某一个网站多了一位访问者,这类似于传统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即一个人的消费基本上不影响另外一个人消费同一产品或服务。信息技术和网络产品的消费特性使得极少数供应商就能满足市场的全部需求。3.网络外部正效应(positive network externalities)网络外部正效应有时也称为边际效用递增。事实上,网络经济中的一些现象早在传统的网络系统中就已存在,如电力、铁路、电话、广播电视等,网络外部正效应就是其中之一。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这里举个电话网络的例子,计算机网络也一样。假如一个电话网络只有一个用户,那么这个网络是没意义的,因为用户达不到与人沟通的目的,以后每增加一个电话用户,电话网络就能多提供一个沟通对象,网络的效用就会因此增加。用经济学术语表达就是,对最后增加的那位电话网络消费者而言,网络提供给他的效用高于任一原有网络用户加入时的效用水平;同时,这一新客户的加入也提高了原有用户的效用水平,我们把这称为网络外部正效应。网络外部正效应的存在使得访问用户的网站对新用户更有吸引力,新增用户将越来越多,原先访问人数少的网站吸引力就小得多。这样就会导致网络经济“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4.换制成本 换制成本(switching cost)效应也称为锁定(lock- in)效应,是指网络经济的某一商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换用替代产品需要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更多的是知识的学习成本。举例说明,某一文字处理软件用户原先习惯于金山文字处理系统,假如他决定改用微软公司的Word软件,那么他就得放弃原先花大力气学习的金山文字处理应用方法。所以,他一般不太愿意更改熟悉的软件,也就是不愿意换制。换制成本还可能来自于社会通用的产品对换制行为的限制。假如两种软件在技术上不兼容,那么你就得使用社会上使用得多的产品,换成使用人数少的软件可能会带来许多不便。前两点主要为赢家通吃现象的供给因素,后两点则为赢家通吃现象的需求因素。5.网络经济的企业竞争领域模糊 因特网正在改变企业的竞争范围,你有时并不清楚自己在同谁竞争,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微软公司把“免费的浏览器”(IE)装入视窗系统使依赖网络浏览器销售的网景公司(Netscape)经营难以为继。微软公司在基本操作平台上的垄断可以帮助其实现在网络浏览器竞争中的竞争优势。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不久前雅虎(Yahoo)向因特网著名拍卖公司eBay叫板, 准备提供免费的拍卖服务,以期实现一石三鸟的目的:击败因特网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靠拍卖网站吸引更多顾客;扩大因特网广告收入。网络经济推进了“我免费提供你为客户提供的服务”竞争战略的进程,使市场细分战略经常成为徒劳。二、企业的相应对策赢家通吃现象的普遍化会强化企业的垄断,也许不利于整个社会福利的改进及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所以,政府必须通过反托拉斯法等规制手段实行政府规制。但是政府规制并不是保护弱者,商家必须在网络经济的新情况下重新思考自己的竞争战略及对策。1.先发优势 网络产品的显著规模经济性、消费的非排拆性、换制成本及外部正效应都为先发优势提供了依据。赢家通吃现象说明的只是某一时刻的情况,而我们更关心的是其演化过程,即为什么会逐步形成赢家通吃的状况。混沌理论能提供一些有用的启示。混沌理论认为,敏感依赖于初始条件,也就是说,刚开始时所发生的事,即使乍看是微不足道,都可能产生大得不成比例的结果。一开始小小的领先,能变成比较大幅度的领先,日后占据优势位置。但企业竞争的均衡经常是不稳定的,此时另外一个微小的力量又开始孕育,逐渐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任何一次均衡被打破,企业的先发优势都是明显的。例如,在市场发育的早期,一个公司若能提供比竞争对手优良10%的产品,则可能得到比对手高出100%或200%的市场占有率,即便对手后来提供更好的产品,但为时已晚。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是交通规则,如果一开始,51%的驾驶员或国家决定靠道路右边而非左边行驶,这就会成为几乎100 %的驾驶员的规范。现代网络经济中的新产品标准竞争与此极为相似,很好地体现了赢家通吃的原则。经济管理学者也从其它角度论证了先发优势的威力, 哈梅尔(Gary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合著的《竞争大未来》(Competing For The Future)鲜明地提出了产业领先在未来企业竞争方面的关键作用。他们认为,培育产业发展预见能力是实现产业领先的途径,产业发展预见能力可以帮助企业确立在产业转型的方向和形式上的领先地位。它可以使企业具备领先到达未来并保持领先地位的潜力;可赋予企业发展方向以特色;可使企业控制所在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赢家通吃的逻辑使得竞争者们高度重视第一回合,即“抢滩”的胜利。2.注重专精,培育核心能力 想在离我们越来越近的网络经济时代有所作为,必须选定目标,努力成为自己领域中的佼佼者,原因就在于赢家通吃。企业应在小范围内选择自己的专攻领域,即选择适合自己的有利基点,追求专精。趋向专业化是全世界的生活通则,在生物界里每一个物种寻找新的生态位(niche),并发展新特征, 是生命本身的进化方式。这一点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竞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没有专业能力的企业将会无法生存。现在提倡创建公司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 就是要根据公司自身条件,找准市场定位,谋求专业化的发展方式。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更注重外包业务。可以说,除了自己的主力技能(核心能力)外,其它的事全部外包。最成功的专业公司或企业,只留下自己的主力技能自己做,其它的事全部外包。如果精于营销,那么就不制造;如果擅长于研发,那么不但找别人制造产品,而且把销售也发出去做;如果擅长于大量生产的标准化商品,就不制造特殊规格或市场顶层的商品;如果在高边际利润的特殊商品上最强,就不进入大众市场。应该让你的公司尽可能简化,以全力贯注于强过竞争对手的领域。在企业竞争领域日益模糊的网络经济中,“你无我有”才是真正的竞争优势和他人的进入壁垒。3.标杆管理(bench-marking management),向最优秀的企业学习向同行业或同领域内最优秀的企业学习,这也是取得竞争胜利的法宝之一,即古语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赢家常常说不出他们成功的秘决,但经观察和比较还是可以推论得知,运用标杆管理进行分类比较,可能效果会更好些。前文提到,网络经济时代的竞争领域已趋于模糊,标杆管理的参照企业选择范围要广一些,例如,eBay公司的标杆企业可以是Yahoo 公司,而不能仅仅限于网络拍卖企业,因为它本来就是网上拍卖企业的老大。网络经济时代的竞争远远不止是现存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更应该注意到来自生产替代产品或提供替代服务的公司的竞争,以及潜在进入者的竞争。此时,公司标杆管理的要求也就更高。【参考文献】 ①周惠中博士:《网络经济的商业决策》、规制和发展政策概要,1999年。②Richard Koch:《80/20法则》,谢绮蓉译,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版。③Robert Frank & Philip Cook: The-Winner-Take-All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1995.④Gary Hamel & C.K. Prahalad: 《竞争大未来》,王振西主译,昆仑出版社,1998年版。⑤《财富》中文版,1999年6月/7月,总第14期。
|
[
"Law",
"Mine",
"Communication",
"Economy",
"Computer",
"Medical"
] |
Economy
|
【 文献号 】1-3189 【原文出处】软科学 【原刊地名】成都 【原刊期号】199502 【原刊页号】036-041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 作 者 】任立新 【复印期号】199508 【 标 题 】关于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 【 正 文 】 (四川省农村工作委员会 任立新)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专业化、系列化服务体系,是深化农村改革、振兴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而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乃是整个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环节。没有发达的农业机械服务,便没有发达的现代农业。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怎样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一、四川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迫切需要,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四川农业机械化事业在体系建设、功能建设以及服务手段的改善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促进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1、农机化管理服务组织逐步完善四川乡镇农机站普遍成立于70年代初期,到1993年底,全省已建乡镇农机站5700多个,覆盖了全省乡镇数的87%以上,实有人员56027人,其中管理人员19362人。还有从事跨区、乡以及跨县提水灌溉服务的独立核算的机电提灌站710个,有职工1626人,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乡镇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2.农机化服务手段进一步强化四川各级农机部门紧紧围绕科技兴农和发展“三高”农业的需要,积极发展和推广提灌、加工、收获、耕地、微水电等农业机械,促进了全省农机装备的大幅度增长,强化了服务手段。到1993年底,四川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0亿瓦特,农用大中型拖拉机8393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4.5万台,农用汽车56187辆,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6.6万台,其他农用机械设备120万台(部);四川农业机械固定资产达到57亿元,在农民家庭固定资产中占一半左右,年创产值数已达100多亿元。在国家投入极少的条件下,四川农机部门为国家创造的税收每年为2.5亿元以上。3.农机化服务体系经济实力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四川乡镇农机部门坚持服务和效益两手抓,在搞好为农服务的同时,积极兴办经济实体,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到1993年底,全省乡镇农机站建成了各类加油站(点)4029个,年储油能力一次性达11万吨以上,年销售50~60万吨,为全省农、林、牧、渔、水利业年消费量1.7~2倍,极大地缓解了农忙季节农用油源紧张的矛盾;5700多个乡镇农机站,其本实现了农机修理、零配件供应不出乡,农机新技术推广、咨询等到村到户的社会化服务要求;多数乡镇农机站根据本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建立了机耕、机收、流动提灌等“农机专业服务队”,这些专业服务队在促进四川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有些乡镇农机站还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优势发展站办企业。据统计,1993年全省乡镇农机站有企业4000多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多万人,拥有固定资产7亿多元,年创产值30多亿元,实现利税1.6亿元,上交各类税金近8000万元,有近100个乡镇农机站的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有的已突破了亿元。乡镇农机站富了之后,始终不忘农业和农机化事业,据统计,1993年仅由四川省政府表彰的50个明星乡镇农机站,用站办企业收入无偿投入农业和农机化事业的资金达500万元以上。4、保障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全省乡镇农机站在各级农机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思想,搞好农机化服务的各项工作。一是急农业所急,配合县农机主管部门提前完成提灌机械的维修改造,作好提水抗旱准备,修复改造提灌机械。二是克服各种困难,垫支资金,努力抓好农用柴油的组织调运和供应服务。三是精心组织机耕、收割、脱粒、加工、运输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全力投入抗旱救灾,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运行,为全省农业生产抗灾夺丰收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受到各级政府的赞扬。但是,随着农机事业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在前进中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农机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各级各类农机部门条块分割,多头领导;归口不一,职责各异,机构名称五花八门;农机制造部门划归机械工业部门管理后,充分了解农民需求脉搏的农机管理部门,对农业机械的生产制造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许多农机生产厂家纷纷转产,致使农业急需的主机及零配件的研究、开发、生产等问题日益突出,每年流失资金多达几亿元。二是缺乏信贷机制,制约了农机站办企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对农机站办企业,银行的贷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很多乡镇农机站只能依靠当地信用社的筹集,内部职工集资,少数乡站通过业务主管部的周转金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由于受资金限制,使站办企业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和开展技术改造,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乡镇农机站办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由于撤区并乡建(扩)镇和管理体制下放后,一些地方出现了乡镇农机站的人员、资金不能到位,资金、财产被平调、占用的现象。据典型调查,撤区并乡后,四川全省约10%的乡站人员资金不能完全到位,挤占、调走乡站财产、资金达1700多万元;有近300个乡镇农机站,县农机部门无法“调控”。管理上的混乱,给组织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上述情况表明,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存在的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使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要进一步深化对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几十年来成为千百万农民的向往与追求,成为中国农村经济整体推进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农村中二、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乡镇企业加速发展;劳动力转移的步伐越来越快,劳务输出人数不断增多,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已经在一些地方表现出来;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加重;农业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三高”农业正在兴起。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势在必行。如何发挥农机化作用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和重要。我们要从新的形势和高度来重新认识发展农业机械化及其服务组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一、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措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包括农村政策这个“软件”,更有农机化、水利化水平这些“硬件”。农业机械化是把农业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的必要媒介和载体,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像机耕、机播、机防、机灌、机收等,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1978~1990年的十几年间,四川省每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增长190.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则由1978年的40.33个单位提高到1990年的62.14个单位,年均递增3.6%。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213.9%。这充分说明,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二、农业机械化是抗灾夺丰收和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保证自然灾害是农业的严重制约因素,特别是在粮食生产上,干旱、低温、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尤为严重。目前,农村不少地方耕牛日益减少,加上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行业转移,如果不及时提供和搞好机耕、机播、机收、机脱、烘干等农机服务,就难以做到抢季节、保农时。农作物病虫害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威胁之一,依靠农机部门与农业植保部门配合,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的统防统治,从病虫虫口夺粮,十分重要。同时,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农艺技术要求将越来越高,单纯依靠人畜力和手工劳动是根本无法满足农艺技术的发展需要,只有通过发展农业机械,充分发挥机械作用,才能达到提高农艺水平的目的,才能优质、高效地完成农业技术改造,推动农业技术革命。农业机械也是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成为家庭经营农业在耕、耙、播、收、植保、施肥、排灌等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中必须依靠的手段和重要措施。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作业还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改良土壤,增肥地力,优化生态环境,节约大量的役畜饲料消耗,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所以又是发展畜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条件。例如玉米机械化综合增产技术,通过机械整耕地、根茬粉碎还田、精少量播种、深施化肥等系列作业,玉米增产幅度在15%左右;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水稻生产方式,为发展水稻生产开拓了广阔的领域;在水产养殖、畜牧、林果、农副产品加工等生产领域形成较大经营规模,也需要使用机械化。另外,大量宜农荒地、草原和水面开发,农业机械更是大有用武之地。因此,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生产和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村改革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必须紧紧围绕农林牧副渔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积极而稳步地发展农业机械化。第三,农民奔小康,必须有农业机械化的充分发展农民奔小康,不仅要体现经济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体现生活环境的改善,而且也要体现从事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发展农业机械化,使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使繁重的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逐步为机械化替代,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的更快发展;同时还将大大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1980~1993年,四川省农业总产值增长了3.84倍,纯农业产值仅增长了2.99倍,农民人均纯收增长2.72倍,这与农业机械装备不断增加,农机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改善人民生产生活,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实现“稳粮增收奔小康”的宏伟目标,需要农业机械化的充分发展和广泛运用。三、加强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从农机化服务体系的情况看,乡镇一级农机服务体系是很重要并需大力加强和发展的一环。在当前,乡镇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应是抓机构、队伍、设施建设,引导、支持兴办服务性、开发性经济实体,开展多种经营,逐步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乡镇的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应着重满足四个需要出发:一是满足增强抗灾能力的需要,包括抗旱、防汛、防风雹灾、防治病虫害等;二是满足农业生产推广先进技术措施,促进增产增收的需要;三是满足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土地向规模经营过渡的需要;四是满足农村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多种经营和“菜蓝子”工程建设的需要。为此,提出以下对策:1.重视理顺农机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按照农村深化改革的要求和促进农村各业协调发展的需要,制定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措施,把农机的发展置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加强农业机械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理顺县及县以上农机管理机构,强化其职能。农业机械走进千家万户,服务于农村各业,农机经营形式、服务对象、服务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市场经济对机械化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农机管理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按照政企分设和精简、高效的原则,理顺和加强农业机械管理机构。省、地、县和乡镇农业机械化的行业管理机构应当是各级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统一负责管理农机化科研、制造、供应、培训、使用、修配和管理等工作。同时建议把农机制造行业纳入农业机械行业管理部门管理,恢复完整的农机体制。农机化行业管理机构按照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发展农业机械的原则,主要管农机产品的发展方向,使其在适应性、经济性等方面适合农村的要求。2.要明确对乡镇农机服务组织的管理权限分工对乡镇农机站应实行县农机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以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和县级农机主管部门两方面的积极性。具体地说,乡镇政府主要负责综合、协调、监督乡镇农机站的工作;加强对乡站的党团组织建设,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乡站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多渠道帮助乡站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县级人事、农机主管部门,搞好乡站入编人员的招聘、解聘、考核、奖惩工作。县级农机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乡站的政策、业务指导和管理;帮助乡站制定农机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帮助乡站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搞好资产、财务和审计监督管理;负责站长的任命,与人事部门共同作好入编人员的招聘、解聘、调动和职称评聘、考核、奖惩工作。3.要逐步解决乡镇农机服务组织中的职工待遇问题,稳定队伍乡镇农机站是国家在基层的事业单位,是整个农业服务体系的组成部份,不管机构怎么改,人员如何精简,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不能撤,人员不能散。特别是在区乡建制调整中,要稳定乡站机构,已撤乡镇建制的地方设立分站;要划清乡站财产的不同所有制界限,防止转移和平调乡站资产;要做好统筹安排,发挥乡站职能作用。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符合事业改革的方向,从有利于搞好农机化服务,有利于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的目的出发,切实搞好农机服务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定编和招聘工作。对农机招聘干部应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其工资应纳入县财政预算,福利应与同级公职人员一样对待。并在1994年开始解决乡镇农机站干部“农转非”问题的基础上,力争在二、三年内每年从计划部门单独列出部分“农转非”指标,分期分批全部解决乡镇农机站招聘干部的“农转非”,以稳定基层农机队伍和调动农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同时随着事业的发展,对优秀聘用干部还可给予少量“聘转固”指标,解决部分服务效益成绩突出的优秀聘用干部为固定干部,以进一步增强激励机制。4.要明确乡镇农机管理站的职责、任务乡镇农机站是乡镇人民政府行使农机管理职权的职能部门,承担本乡镇农机管理、使用、维修、供应、技术培训、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和安全监理等任务。具体地说,根据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乡镇农机服务组织的主要职责、任务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农机化的方针政策;协助乡镇政府行使农机管理职能,做好技术推广和其它技术服务工作;规划指导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和经营管理工作;组织指导村及民办服务组织,开展好技术服务;指导农机作业及农机户与农户签订农机化作业合同并监督实施;实施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安全宣传教育;负责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及农机产品使用质量监督;负责农用柴油的分配、管理和农业用油的供应、节约工作;开展各项农机作业、人员培训、技术监测、维护管理、供油供件、代办业务、机具租赁、农村运输、农副产品加工与农田基本建设等各种社会化服务。5.要建立有效的农机化投入机制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在主要靠服务组织自身积累、逐步发展的同时,各级计划、财政、金融部门要给予积极扶持。近几年国家对农机的投入偏少,当前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农机的投入,要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额的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更新改造资金,并随着财力的增长而增长。要用立法或政府行政命令的形式,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支农周转资金、农村合作基金、扶贫开发基金、以工贷赈扶持资金、乡镇企业以工补农建农资金、村社合作组织集体积累等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应从农用油价格调整增收部分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农机作业补贴。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农机基金。所建立的基金主要用于扶持提灌机械更新改造,重点推广应用的田间作业机械的补贴、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发和示范推广农业生产急需的配套新技术、新机具以及农机试点项目等方面。要建立农机事业的信贷机制,争取在农行在贷款“席位”。农机站办企业是乡镇企业的组成部分,建议国家每年应从乡镇企业贷款中切块一部分给农机部门,扶持农机企业的发展。基层农业银行、信用社要对扶持农机增加农贷规模,对集体兴办农机化服务实体所需贷款的自有资金比例应适当降低,并要方便开户和结算。对积极开展农机维修服务和适用农机具生产的企业,各级财政、计划、金融、物资、供销等部门要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立项、信贷资金、物资供应、原燃材料等予以倾斜、支持。6.要支持和鼓励农机服务组织兴办经济实体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兴办经济实体,是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农机部门有人才、有技术、有设备、有实力等诸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兴办为农业和农村市场经济服务的各类技术经济实体,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提高服务功能,使农机社会化服务与经济实体互相促进、同步发展。同时要鼓励国家、集体和个人投资入股,兴建服务设施或服务型实体,开展合理的有偿服务。各级工商、税务、银行对农机部门兴办技术经济实体,在办证、信贷、税收、开户等方面要给予扶持,促进农机服务实体的健康发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各类农机服务实体办理注册登记时,应给予支持和照顾。农机服务实体实行低偿服务,通常收入较低,自我积累能力较弱。因此,税务部门对经营有困难和新开办的服务实体,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7.要拓宽农机服务领域现在的农业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而是社会化、市场化大农业。乡镇农机化服务组织的工作要紧紧把握这一时代特点。立足农业,走出农业;立足农机,走出农机。要由主要抓种植业机械化向林、牧、副、渔各业机械化扩展,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系列化服务延伸,要逐步形成农机供应、机具维修、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安全监督、工程开发六条服务线。按照产业化的要求,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拓宽服务领域,把服务手段搞活,把服务设施健全。要大力发展提灌、植保、机耕、收割脱粒、加工、运输等农机专业服务队,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方便、及时、优质的农机服务。8.要改革农机经营方式在新的农村经济体制下,搞农机化,关键要适应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深化自身改革。首先,实行统分结合,改革农机管理形式。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对大中型农机具,建立农机服务公司或协会,由集体统起来,发挥集体大中型机具的效能。其次,进一步改革农机经营方式,实行企业化经营,要将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对待,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坚持农业机械服务于农业、方便农户的前提下,推行“农业承包,单车核算,自负盈亏,按质、按量定酬”的管理方法,调动机手的积极性。再次,实行开放式作业。要打破过去以行政区划为界的封闭式作业圈,按照农机作业特点,跨地区流动作业,使农业机械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合理流动和充分利用,发挥最大的效能。
|
[
"Art",
"Space",
"Energy",
"Transport",
"Agriculture",
"Enviornment",
"History",
"Electronics",
"Computer",
"Communication"
] |
Agriculture
|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7年 第23卷 第4期 Vol.23 No.4 1997组合概率信息的复杂动态系统层次故障检诊方法葛彤 邓建华摘 要 基于对系统故障的功能性特征的考虑和对子系统模态的精确定义,提出一种构造系统诊断用的层次模型的方法,并由此提出一种在此模型中层次地推进检诊过程的方法,基本诊断手段采用de kleer的GDE通用诊断推理机. 层次的诊断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效率, 子系统模态的适当定义保证了层次间界限分明,消除了诊断算法在不同层次间可能的重复, 产生了简炼的层次间概率传递公式.关键词 故障检测与诊断, 功能层次模型, 层次检诊方法.A HIERARCHICAL FAULT DETECTION AND DIAGNOSISMETHOD WITH PROBABILITY INFORMATION FORCOMPLEX DYNAMIC SYSTEMSGE TONG(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DENG JIANHUA(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Abstract First, a method to construct hierarchical models of a system for fault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FDD) is presented, based on consideration of the function feature of faults and accurat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ion of mode. Second, a hierarchical FDD strategy is also presented, which uses the constructed models as fundamental descriptions of the system, and de kleer's general diagnosis engine (GDE) as the fundamental FDD tool. The hierarchical scheme can greatly improve diagnosis efficiency. Accurate definition of mode makes the system's hierarchies clear, prevents the algorithm from redundancy and produces compact probability transmission formulas.Key words Fault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function-oriented hierarchical model, hierarchical FDD method.1 引言非层次诊断方法(如J. de kleer的GDE通用诊断推理机系列理论[1,2]), 用于如飞行器一类包含大量元件的复杂动态系统时诊断效率很低. 对于此类系统, 必须采用层次诊断方法以提高效率,这就提出了如何构造系统的层次模型以及如何利用此模型推进检诊过程的问题. 只有很少的文献涉及到这些问题[3,4], 并且它们对系统层次模型的构造都没有提出明确的准则,因而其模型层次是含糊的. 这不仅使检诊工作在各层次上可能出现重复,也使概率信息在不同层次间的简洁传递难以实现. 为此,本文从故障的功能性特征出发对子系统及其模态进行严格定义, 提出一套严格的系统层次模型构造方法和利用此模型层次推进检诊过程的方法, 用于解决这些问题.2 功能层次模型被检诊系统(以OBJ表示)的最小构成单元为元件,它是可替换的最小单元. 由此可定义子系统的概念.定义1. (1)元件是子系统;(2) 由子系统组成,具有一定内部结构并完成一定功能的OBJ的一部分是子系统; (3)只有满足以上两点才是子系统.显然, 元件和OBJ都是子系统.子系统具有三个要素:终端变量、组件和内部结构. 子系统通过终端变量和OBJ其它部分相互作用,终端变量形成了子系统的边界, 边界以外的事件(包括终端变量的取值)称为子系统的外部事件,边界以内所有元件的集合称为子系统的域. 子系统可由更低层次的子系统组成,这些更低层次的子系统称为高层次子系统的组件. 以COM(A)表示A的组件集,应有下列关系:COM(A)中各子系统的域是A的域的一个划分. 组件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形成高层次子系统,这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即为高层次子系统的内部结构,以stru(.)表示.子系统的存在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功能的, 并且在不同的条件下功能不同. 由此可提出子系统模态的概念.定义2. 子系统A的模态集Mod(A)是如下集合:(1) 对于元件A, Mod(A)是一个基本事件空间,其中每一元素对应A的一种功能.(2) 如果A不是元件,且对于任意Ai∈COM(A)定义了Mod(Ai),则Mod(A)={A(j)|j=1,2,…}是笛卡尔乘积Mod(Ai)(此集合也为一基本事件空间)的一个划分,并且对于任意的C1, Cm∈A(j) (A(j)为Mod(A)中任一元素)和A的外部事件Φ,有P(Φ|Cl)=P(Φ|Cm).(1)式中P(.)为概率符号.Mod(A)的每一元素称为A的一个模态. 设COM1为子系统的集合,那么笛卡尔乘积 Mod(Ai)称为COM1的实现集,记为INS (COM1), 其任一元素称为COM1的一个实现. 实现中各元素的次序是不重要的,以下本文将其视为普通的集合.根据以上定义将OBJ按组件包含关系划分为多个子系统并形成其相应模态,即形成一种层次结构, 其最低层为元件,最高层即为OBJ本身.用来描述子系统功能的模型称为子系统的功能模型, 它是不同模态下子系统对其终端变量提供的约束的总和. 低层子系统的功能模型按某种结构组合成高层子系统的模型,此模型是和结构有关的,称为装置模型(device-oriented models), 对其进行抽象, 可形成高层次子系统的功能模型. 以mf(A)表示A的功能模型, ms(A)表示A的装置模型,同一子系统随其低层次划分不同可有多个装置模型, 分别以stru(ms(A))和COM(ms(A))表示A的对应于特定装置模型ms(A)的内部结构和组件集, 并以“→”表示映射关系, 则以上关系可表示为(2)ms(A)→mf(A).(3)这样, OBJ就以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模型描述出来, 称为功能层次模型.3 故障检诊策略故障诊断就是识别系统当前所处元件级实现即各元件模态的过程. 非层次的诊断方法必须同时处理数量巨大的系统可能的元件级实现,而层次诊断方法则可通过逐次确定其类别,缩小范围直至元件级的方法极大地提高诊断效率.利用功能层次模型,在任意时刻i,检诊系统动态维护一个OBJ的装置模型mi, 其中m0对应OBJ的功能模型(功能层次模型的顶层),它可看作具有单组件的装置模型. mi+1是将COM(mi)中某组件Aj的mf(Aj)代以ms(Aj)得到的, Aj称为由mi产生mi+1的放大组件, mf(Aj)和ms(Aj)由功能层次模型提供,则有(4)显然, Aj的选择标准是其处于故障模态的概率足够大,而当COM(mi)中所有元素均不满足此条件时,mi+1即为mi. 这样,故障检诊策略就由同一模型mi中的诊断机制和产生{mi|i=0,1,…}序列的模型递进机制两部分构成.诊断机制采用通常的GDE通用诊断推理机[2],它以当前模型mi、当前测量di和当前候选项集CA为输入,产生新的候选项集CA. 候选项集CANi和CA是INS(COM(mi))的子集,其中任一元素称候选项,并且CANi中的候选项可解释i-1时刻以前的测量,CA中的候选项可解释i时刻以前的测量. 在时刻i,每一候选项对应一概率. 对于候选项Ci1∈CANi,对应概率记为P(Ci1), 为Ci1的先验概率. 对于候选项Ci1∈CA,对应概率记为P’(Ci1), 为Ci1的后验概率. 诊断机制根据当前测量di,利用贝叶斯公式计算P’(Ci1).在i时刻,模型递进机制除了由模型mi按(4)式产生mi+1以外,还由CA产生CANi+1. 设Ci1∈CAN’i,Aj为由模型mi产生mi+1的放大组件,且Aj非元件,Ci1中包含Aj的某模态Aj(k), Aj(k)={Cp(Aj)|p=1,2,…,n},Cp(Aj)为COM(Aj)的n个实现. 当mi扩展为mi+1后,Ci1扩展为CANi+1中的n个候选项C(i+1)lp, p=1,2,…,n,且C(i+1)1p=(Ci1-{Ai(k)})∪Cp(Aj).(5)根据定义2中(1)式,对任意外部事件Φ有P(Φ|Cp(Aj))=P(Φ|Cq(Aj))(Cp(Aj),Cq(Aj)∈Aj(k)),(6)由此可得P(C(i+1)lp|di=vik)=P(Cil|di=vik)P(Cp(Aj)|Aj(k)),(7)P(C(i+1)1p|di=vik)即可作为i+1时刻候选项C(i+1)1p的先验概率P(C(i+1)1p).元件的初始模态概率为系统的先验知识. 本文假设各元件模态转变相互独立, 则因为同一子系统的组件集中各组件的域互不相交, 同一组件集中各子系统模态转变也相互独立. 这样,由功能层次模型的底层逐层向上,可求得所有子系统模态及组件集实现的初始概率.4 举例考虑图1作动器系统OBJ, 其元件包括作动器ACT、液压系统HY、电源BAT1、BAT2以及传感器SEN1、SEN2、SEN3(分别测量液压p和电压v1、v2), 则可形成另外两个子系统A和D如图中所示. 子系统模态划分可如下进行:所有子系统均包括两个模态,一个对应正常功能, 另一个对应故障,其功能未知,则子系统OBJ和A的正常模态对应所有组件均正常的情况,而D的正常模态对应BAT1和BAT2均正常的情况. 设各元件故障模态概率均为0.1, 诊断过程如表1所示,候选项以其所包含的正常模态集对应的子系统集简单表示,每一候选项对应一概率,表中只示出概率最大的前两个候选项. 可以看出, 诊断过程没有进入子系统D的内部,而非层次诊断方法通常将遍历所有元件. 即使对于层次方法, 当没有精确分清各层次时,各层中的诊断也可能产生相应的重复.图1 作动器系统表1 诊断过程iCANiCAN′iCOM(mi)0(〔〕,0.65) (〔OBJ〕,0.34)(〔OBJ〕,1)(〔〕,0)OBJ1(〔A〕,0.56) (〔D〕,0.27)(〔A〕,0.9)) (〔A,SEN2〕,0.05)A,D,SEN22(〔ACT〕,0.42) (〔HY〕,0.42)(〔HY〕,0.74) (〔ACT,HY〕,0.09)ACT,HY,SEN1,D,SEN2作者单位:葛彤 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 上海 200030邓建华 西北工业大学120信箱 西安 710072参考文献[1] de Kleer J, Williams B C. Diagnosing multiple fault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987, 32(1):97―130.[2] de Kleer J, Williams B C. Diagnosis with behavioral modes. In: Proc. IJCAI-89, 1989, 2:1324―1330.[3] Ameen A H. Device understanding and modeling for diagnosis. IEEE Expert, 1991, 6(2):26―32.[4] Franz L, Wolfgang N. Integrating model-based monitoring and diagnosis of complex dynamic systems. In:Proc. IJCAI-91, 1991,2:1024―1030.收稿日期 1995-09-29
|
[
"Mine",
"Economy",
"Law",
"Politics",
"Energy",
"Communication",
"Computer",
"Military",
"Literature",
"Art",
"Education",
"Sports",
"Transport"
] |
Computer
|
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1999年 第25卷 第9期 Vol.25 No.9 1999基于WWW的自动答疑系统申瑞民 刘 耘摘 要:提出了一个基于WWW环境的网络自动答疑系统Answer Web,设计并实现了其功能,框架,技术解决方案.关键词:自动答疑系统;动态服务器页面;语义匹配A Web Automatic Answer System Based on WWWShen Ruimin Liu Yun(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Abstract This thesis brings up a web automatic answer and analysis system based on WWW environment and give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function, framework and technical solving scheme of the systemKey words Answer web; Active server pages; Semantic matching近几年来,Internet的发展引人注目,作为Internet最广泛应用的 World Wide Web 日新月异,可以说World Wide Web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利用Web实施远程教育,克服了传统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使得原先分散的教学资源能融为一体,Internet的用户可以使用浏览器随时获得课程信息,达到学习目的。基于Web的学习除了能提供的生动的多媒体视频、音频信息外,用户还可以通过影象和声音方便地和其他用户及教师进行交流。如果说Web的出现是远程教育的一个里程碑,恐怕也不过分。在WWW的远程教育站点中,课程内容以Web出版作品形式提供给用户浏览,课件大部分是用HTML语言开发,通过Java加入了大量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内容,使用户能轻松地完成学习过程。但被动的浏览不能称为教学活动,用户在学习过程中,会要求教师解答疑问,用户也需要通过回答问题来强化学习效果。由于Internet上的学习课程的用户往往较多,因此让有限数目的教师对每一位用户提出的问题都作出实时的解答是不现实的,但是根据学科的教学经验,由于课程的内容具有经典和普遍意义,用户对课程的理解一般都有相似之处,提出的问题实质性内容有60%-70%是相同的,不过表达方式上可能有所偏差,因此,提出建立一个自动网络答疑系统Answer Web,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匹配,自动寻找可能的解答,组合常被链接参考的解答,同一解答能对应多个问题,使用户得到更全面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对问题和答案进行统计和分析,把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教师。这样的自动答疑和分析系统是传统的答疑方式所不能比拟的。本文将给出这样一个自动答疑系统的模型设计和实现。1 Answer Web的功能Answer Web 的主要功能是将学生们的问题和老师的解答组织起来存放至相应的数据库,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查询公布,使答疑变得高效而系统。1.1 答疑功能大学课程中的内容和难点对不同背景的用户都具有普遍意义,因此Answer Web对每门课程都预先加入一些常见的问题及其解答。具体过程是:(1) 学生填写Web页疑问表格(Form),并提交至Web Server;(2) Web Server端提取关键词和语义词进行语义判断,如果数据库中已存在意义相同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参考解答。否则将问题组织存放至相应的数据库;(3) 教师浏览问题库,可以参考其他相关问题的解答作为该问题答案,通过Web页解答表格将解答提交,存放在数据库中;(4) 提问的学生参阅这些解答,同时还阅读一些相关问题的解答,使他们能够对所提出的问题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另外,提供几个best teacher地址,使学生和教师可以做更直接的交流对话。1.2 查询功能随着Answer Web的数据库中所存放的疑问和解答信息越来越多,它必将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有用资源,Answer Web的另一重要部分就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多方面的查询功能。主要的查询方式有4种:(1)查询正在浏览章节中的问题;(2)以访问频率大小进行查询;(3)根据关键词进行查询;(4)根据用户名进行查询。1.3 统计和分析功能(1) 向教师提供的所有问题按章节数统计结果,这样可以起到课件改进的指导作用。(2) 对答案的访问情况进行统计,将知识点有所关联的解答组合成一个解答,使学生从解答中得到更多的信息。1.4 管理功能管理是对Answer Web系统中的用户进行组织化管理,应提供删除无用数据的功能。2 Answer Web的基本框架根据功能要求,Answer Web可分为Web页,Server端处理程序和Server端的数据库3部分,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图1 Answer Web 基本框架(1)Web页 Web页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Answer Web的使用界面,通过提交由Web主页提供的各种Form(表格),由服务器处理相应的数据库请求,就可以使用Answer Web的各种功能。(2)Web Server端的处理程序 Web Server的程序负责了Browser与DBServer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种相关信息的处理。疑问、解答的提交和查询均使用IIS提供的API接口来实现。(3)数据库管理 各种有关Answer Web的操作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对数据库的存取访问,与疑问和解答有关的信息的处理和组织方式对于该系统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3 Answer Web实现的解决方案采用Microsoft BackOffice 系列构造Answer Web的整体平台。BackOffice是为更可靠和更易于维护的快速、低成本浏览器/服务器应用程序而设计的。其部件共享WOSA (Windows Open Services Architecture),易于集成在异机种计算环境中。在具体实现时,采用了下面的一套方案:图2 设计实现采用的平台方案图3 实现平台关系图根据已有的平台方案,各部分的实现采用如下技术。(1) Web页面,用HTML语言编写,HTML是Internet上编写网页的通用语言,支持文本和图象显示,能定义超链接,可以通过表单(Form)向服务器发送信息调用处理程序。(2) 页面与数据库的连接和服务器端的处理程序采用Microsoft ASP技术实现,ASP即动态服务器页面,是Microsoft开发的编写动态网页的工具,它将脚本式编程语言直接嵌入HTML语言中,通过执行脚本语句,能处理运算,变量输出和子过程调用,通过ADO (ActiveX Data Object)能访问ODBC数据库,执行SQL查询。(3)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Access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是在Windows环境下开发的一种全新的数据库系统,支持可视化的设计。4 Answer Web功能的实现(1) 基本框架的实现 首先是数据库的设计,它是程序操作的基础。以下几个数据表是基本的:1) 用户表单Users:记录系统用户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口令、身份(学生或教师)。2)问题表单Questions:问题的标题,内容,状态(是否有解答等),相关问题,关键词,访问记录,提问时间,提问人。3) 答案表单Answers: 包括对应问题的代码,解答内容,时间信息,解答人等。4)关键词表单Keywords: 包括关键词的中英文,简写,所在章节号。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查询,可定义包括几个表中的相关数据的关联表。在数据表格的基础上,还定义了各个表单的关系,表现为主码对外部码的一对多关系,在关系基础上,定义级联删除和级联更新。其次是网页的设计,主要是用户填写的表单和界面的设计。系统对学生和教师设计了功能不同的界面,学生能使用的功能有:提问,查看自己提出的问题,查看访问次数最多的10个问题,按关键词查询问题,对无解答的问题解答,查看其指定用户的问题,删除自己提出的问题,查看本章已有的问题。教师能使用的功能有:解答问题,查看并修正解答,查看问题在各章的分布,删除用户等。服务器端的程序是实现的重点。其内容主要是生成SQL语句对数据库操作以及对所得数据的处理。用脚本语言VB Script实现。(2) 问题语义匹配的解决 当用户提出新问题希望得到解答时,系统需要从原有问题库中查找意义类似的问题,将它取出交给用户确定是否同一问题,若是同一问题,则不必加入问题库中,用户可以直接浏览原问题的解答。这样避免了问题库中问题的重复性,而使用户可以较快地得到解答,也避免了教师的重复劳动。问题意义的匹配属于自然语言理解和匹配的范畴。30年来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3个时期:60年代以关键词匹配为主流的早期历史。70年代以句法--语义分析为主流的中期历史。走向实用化和工程化为特征的近期历史。提出的基础理论算法有:形式语言理论,转换生成语法,概念从属理论,功能合一语法等。在这些理论基础上,按照词、句子、篇章来开展语言处理。词的处理是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首先是词类划分,其次是建立机器辞典,实质是基本词汇数据库。汉语词的处理是较为复杂的,先要经过分词阶段。句子分析是中心问题。它能确定句子是否合乎语法,并使句子结构规范化。Answer Web中的问题语义匹配要解决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问题句的语义匹配,即判断两个表面结构不同的问题句之间是否具有相同的深层含义。基于远程教育系统的网络程序环境的考虑,对语义匹配采取了关键词和语义词同时匹配的办法。关键词是Answer Web课件中的基本和常用概念,是提问的主要对象。问题中的关键词限定了问题的主要范围和内容。对关键词的匹配是语义匹配的重要方面。关键词表的要求是覆盖面广,能完整地反映课件中的内容和概念。语义词是从大量的问题语料中提取出来的常用词,要求出现频率高,有鲜明的语义内容,诸如"概念"、"区别"等。对语义词进行匹配可以大体确定问题的语义,也是问题匹配的有效方法。现从一些问题及习题库中提取了数十个语义词,建立了一个语义库SyntaxWords。图4 SyntaxWords表的域定义语义词和其同义词编号是相连的,Synonym域是在语义词表中和该语义词同义的编号最小的中文语义词。对语义词匹配成功时,检查对应的同义词域是否有同义词存在。如果没有同义词,将中文语义词加入问题的语义词串中,否则,把同义词加入语义词串。这样对同义词匹配具有模糊性。对关键词和语义词都进行了提取之后,一个问题的语义能大体确定,可以用其摘要和其他问题匹配。语义库的建立是实现语义匹配的关键。5 总结利用Web实施远程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和应用前景,Answer Web是和课程集成在一起的网上自动答疑系统,为浏览学习提供了习题和答疑服务,它还将问题解答组织到数据库中供查询和公布,是传统答疑方式不可比拟的。Answer Web的基本框架包括Web页面、数据库和处理程序3部分。对其实现采用了Microsoft的BackOffice系列软件环境,Web页面采用HTML语言编写,数据库用Ms Access97开发,处理程序用ASP技术插入HTML语言之中,在功能的实现中,提出了新问题加入时的语义匹配问题,采用了提取关键词和语义词同时匹配的方法解决。作者简介:申瑞民(1968~),男,副教授,主研方向:计算机软件,数字化教育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参考文献1 Mark S, Castro F, Bacon-Shone J.Proceedings of the AsiaPaci- fic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and the Second Hong Kong Web Symposium. Hong Kong, 1996-082 Neilson I,Thomos R, Seaton C. et al.Education 2000:Implications of W3 Technology. Computers and Education,1996,263 刘开瑛,郭炳炎.自然语言处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收稿日期:1998-11-30
|
[
"Art",
"Medical",
"Mine",
"Electronics",
"Philosophy",
"Agriculture",
"Law",
"History",
"Transport",
"Space",
"Politics",
"Enviornment",
"Military",
"Computer",
"Communication"
] |
Computer
|
【 文献号 】1-1297 【原文出处】中国文化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730 【原刊页号】③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809 【 标 题 】着眼学科进步 努力实现全方位突破 ――二十年文艺理论与批评回眸(四)【 作 者 】云德 【 正 文 】 新时期文艺理论与批评借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东风,建筑在丰厚的创作实践之上,学术争鸣热烈,气氛民主,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呈现出全方位跃动的可喜局面。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在“文革”造成的文化荒漠上起步,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彻底冲破教条主义的思想禁锢,对许多理论问题进行重新梳理和认识。“左”倾思潮的肆虐,使得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肢解。文艺理论和批评要么脱离具体的文艺实际,机械地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寻找对文艺问题的现成答案;要么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各取所需,为我所用,以经典作家的只言片语作为压倒争鸣对手的挡箭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结果是人为地在文艺领域设置了许多禁区。正本清源,恢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来面目,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科学而不是教条,不是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代替具体的文艺理论研究,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想方法当做文艺研究的指导思想,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彻底清除陈旧僵化的文艺观念。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讨论,把文艺从政治的附庸、从阶级斗争工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场讨论直接促成了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取代沿袭多年的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标志着文艺方针的重大转折。文艺在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文艺本质特征、真实性、典型化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问题的讨论和争鸣,则澄清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是非。人性和人道主义、文学主体性、文艺的商品属性和审美属性、人文精神、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现状和功能等方面的论争,更进一步深化了对于文艺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的认识,实现了美学批评与政治批评和单一社会学批评的疏离,文艺理论与批评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文艺创作实践的多样,文艺观念的变革,促成了文艺理论与批评领域日趋扩展。在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中,文艺研究也由封闭走向开放。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许多研究成果都被引入文艺研究领域,极大地丰富着文艺学研究方法。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逻辑学、生理学、传播学、管理学、模糊数学、语言学等学科方法在文艺研究中被广泛运用,使得文艺学从单一的社会学批评方法发展成融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和结构学等为一体的多维复合的美学批评。由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介入而引发的“方法论热”,更是拓宽了文艺理论的研究视野。对具体文艺现象的研究不再是孤立地由现象到现象,在具体对象上死做文章,而是将之放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相互联系之中,既注重文艺与政治、经济、生活的相互联系,又关注文艺现象的复杂特征,从而提高了文艺研究的宏观性和综合性。这不仅意味着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放大,而且意味着对文艺现象的历史的辩证的理解,意味着文艺理论研究走向多维开放的结构。多维开放的理论结构,构成了新时期文艺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方法多元共存的格局。理论研究中这种活跃氛围,直接促进了文艺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成为新时期文艺理论与批评工作的重要成果。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与研究是一个全新领域。50年代,我们借鉴苏联文艺学理论,编写出版过文学概论和文学基本原理。改革开放之初,这些专著依然是我国大中专院校的标准教材。新时期经过短短10年左右的努力,许多重点大学都有了自己的文艺基础理论教材。中国社科院集中专家编著的新版《文学原理》,按“发展论” “作品论” “创作论”三个不同序列,建立起有分有合的文艺理论新体系,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基础理论研究、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研究也都从无到有,逐渐确立、完善起来,显示了较高的理论水准。《文艺美学》、《文学创作论》、《文艺思维学》、《文学理想论》、《文学意象论》、《文艺本体论》、《艺术与人类心理》、《审美心理描述》、《比较文学方法论》等一大批学术专著相继出版,结束了长期以来文艺理论封闭、停滞、贫乏的状态,表明了文艺理论建设稳步向前发展。美国文论家韦勒克曾经断言,在20世纪,不仅有一股名副其实的批评的洪流向我们涌来,而且文艺批评已获得一种新的自我意识,在公众心目中有了比往昔高得多的地位。这或许较符合我国当代文论的发展实际。许多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艺术观的大量涌现,不仅从观念形态上对习惯的既往理论提出了挑战,更在文艺思维方式的深层意义上产生着重大影响,使新时期文艺理论与批评展现出崭新风采。新时期文艺理论与创作并肩,和时代同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求真务实,不断在调整与探索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历史的要求相比,包括文艺理论在内的文化建设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还缺少更多的卓有建树的文艺理论著述,缺少博大精深的理论学派,更缺少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水准、与世界上重要理论派别相媲美的、有着我们自己“发明专利”的文艺理论体系。如何适应中国国情,大胆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艺理论成果,建设一种既符合中国文艺发展实际、又能顺利与世界文艺对话、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新体系,是摆在文艺理论界面前的一项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我们已经有了近80年的新文化积累, 有了近5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当代文艺积累,只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文艺发展的经验,积极借鉴、吸收国外一切有价值的文艺思想,在中西文论互为补充中融会贯通,我们就一定能够构建出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话语体系,让中国式的文艺理论走向世界。(全文完)
|
[
"Medical",
"Military",
"Art",
"Sports",
"Agriculture",
"Transport",
"Mine",
"Space",
"Economy",
"Law",
"Computer",
"Philosophy"
] |
Art
|
【 文献号 】3-3631 【原文出处】体育与科学 【原刊地名】南京 【原刊期号】199803 【原刊页号】6~10 【分 类 号】G8 【分 类 名】体育 【复印期号】199807 【 标 题 】体育科研方法论续论 【英文标题】THE CONTINUED STUDY ON THE METHODOLOGY OF SPORT SCIENTIFICRESEARCH Zhang Hongtan【 作 者 】张洪潭 【作者简介】张洪潭(注:200438,上海体育学院) 【内容提要】分析体育科研领域惯常出现的谬用观察、实验及量化手段和泛化科研工作等弊端,反省体育科研人员自身与实践之长相对应的理 论之短,倡言三维体育科研方法新概念。【英文摘要】At first the author makes a series of analysis and criticismupon the malpractices of misusing the means of obser vation,ex-periment and quantification,and belittling the importance of sport science,which appear regularly in the field ofsport sc-ience. Then he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weakness of sport s-cientists. Finally,theanthor puts forward a new concept of thr-ee-dimensional sport research.【关 键 词】科研方法 观察 实验 量化 取材维 程序维 课题维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observation/experiment/quan tification/dimension of date/dimension of procedure/dimen-sion of task【 正 文 】 1 鉴戒科研禁忌体育科学问世较晚,大家都说它不够成熟却也情有可原。其实,问世较晚正好可以多方借鉴,其它学科领域已经有所意识的种种弊端,不应该在新学科领域中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出现。体育科学的情况似乎不是这样,许多明显背离科学初衷的作法,非但不被遏止,反而得以助长。这对整个体育事业的侵染之烈,当在前科学阶段的一般运作偏误之上。内存隐患,当然不利于后进学科迅速成长;揭示弊端,则犹如敷贴一剂猛药,将使体育科学某些环节在短暂阵痛之后,能够健康发展。这里就让我们试做一些分析和批判。1.1 观察居先所谓观察,是一种采集科研素材的方法手段。凭借观察,通常可以最为简捷地获取科研素材。大概正因如此,观察之法才备受关注,习常为用。科研伊始,人们总是热衷于首先深入实地去做现场观察;一个个的观察终究有限,人们进而企盼能有一种分身术,以便同时去做更多更多的现场近观。分身当然绝无可能,但与之相类似的替代法却被人下意识地找到,然后就被大用特用。这“替代法”就是问卷调查,所谓下意识,指的是没有人会承认他错把问卷调查当作现场观察。不过,想一想,问卷调查的目的也不外是为扩大科研者的视野,否则,难道还能是为让被咨询者另有所做?故而,说问卷调查就是一种已经延伸了的极欲扩大视野的科研观察,并不为错,错只错在人们常常观察了许久或者问卷发了不少却不知道观察咨询的究意是什么。你看,许多人每天都在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第一线,他们做现场观察的条件多优越?只可惜他们对大量现象且看且过,最终也找不出值得研究的素材应该是哪一个。另有人动辄制表发问卷,仿佛问题的答案不是由自己来导引却是靠众人做判断,很少会思量,如果问答一致能说明什么,假若问答分歧又该怎么办。其实,现代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早已绕过传统信奉的“观察居先”。以往强调从观察做起,容易导致只有所看却没有所见。从字面上说,任何观察都是用眼睛去看,但心理状态不同,看的结果就一定会随之改变。正是依凭这一信念,波普尔撰文指出:要把“问题”作为全部科学研究的出发点。[1] 以问题为起点,说起来只是一句话,可做起来并不简单。本来,在任何时空区段内,自有问题层出不穷且普遍存在,却遗憾多数问题并不直观地展示给人们,因而轻易不被发现;这并非是“问题”自做遮掩,而恰恰反映了人们常常缺乏问题意识,未能将感官与思维相并联。人未发现问题,并不能侥幸问题不在近前,初始阶段未抓住的小问题,到后来可能就变成制约全局的大困难;问题的所在也不单单是消极与破坏,其内里往往蕴含着图新图强的变革机缘。正是对这一切体会至深,爱因斯坦才慨然宣称: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需要智慧和灵感。发现问题,需要相应的实践经验,需要适足的理论功底,更需要强劲的问题意识。实践经验自有时间来积累,理论功底自有修养做铺垫,唯问题意识却只是一种选择性思维,且慢说它的形成也有规律,实际上它更需要个性分明的勇力和智慧。有这样一种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一切感官不适和外部异常,均能立即得以解析,而发现问题的眼睛由此也必然变得更加敏锐和犀利。观察如此需要选择,问题如此难于发现,显然,一个学科的成熟或一个科研者的业绩,主要或首先不是看其投入了多少观察功夫,而是看其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绝无例外,体育科研的逻辑起点,势必也要有所调整和转变。1.2 动辄实验所谓实验,就是有控制的观察。所控制者,即为刺激变量;所观察者,即为反应变量。刺激与反应,在无生命的物理世界中,准确对应;在低等生物群类中,也很少偏差;可是在有思想意志和情感的人类面前却应当发问:以人为对象还会不会有实验的成功?人对实验方法的理想设计就是,输入刺激然后静观反应。但人的理想并不总能如愿以偿,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额外变量随机介入,从而影响反应变量的原样输出。在对无机物和低等生物所做的实验中,人们通常还有办法和能力基本排除或严格限制任何可能介入的额外因素;然而,在以人为对象的实验中,情况却发生逆转――根本不可能全面控制任何一个实验过程,因为额外变量的起因,就在被实验的人的自身意念中。如此明显的事理,本应适足戒止社会人文研究信托实验;霍桑实验的失败,[2]更证实了实验安排之反应效应的无可避免。遗憾的是,以人为对象的体育科研,并没有认真地以此为鉴,无数项实验性课题照旧纷纷上马,仿佛不来一番控制操作,就不算是正宗的科研,就不足以表白其科学研究的真功实价。现今的弊端,自有其历史根源。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学毕业的一代除当时限定的政治理论之外从未接触过社会人文科学和哲学,这批学者在“文革”后当上首批研究生导师,他们尽心竭力地用自己所曾学过并所能理解的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认真负责地指导着研究生展开体育科学实验研究工作;尔后,这些研究生又相继成为体育科研事业的骨干,他们的知识范围已有很大扩展,但显然并没有充分地反思其知识结构中的传统信念;或许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许是他们也认定体育科研必须借助实验,总之,他们又指导着新一代的研究生进一步放开眼界,不论是大中小学体育及特殊体育,还是从少体校到国家队的专项技术训练,只要能设课题,便不放过机会而一定要做实验。他们不会不知道,自然科学实验的目的是准确找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相关;他们也未必不清楚,体育活动中的因果联系从来就不会是直线对应那么简单。然而,就在不设任何有效控制变量的情况下,体育实验竟畅然自若,大量的因果关系被推导出来并提上台面。为什么没有控制会有精确结果?只须稍做分辨其假象岂不就尽数识破?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对实验过程进行分辨、置疑、检查、监督这一说。而在没有任何审核机制的情况下,做一个体育实验,那是再容易不过的科研事件――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出,绝无失败之担忧。既然体育实验个个必成,那么,比实验更少控制指标的测试、问卷、咨询等手段的运用,更是没有做不成的理由。翻看我们体育科研的成绩会发现,无论采用的是什么方法,也无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其结果几乎都是令人满意的指标和数据;即使此一假设与彼一假设截然相反,其研究所得仍旧会彼此相攀。无人会设问,若同时面对“学导式”教学的实验成功与程序教学、优化教学等“导学式”教学的成功实验,该做何取舍?因为矛盾太明显也太常见,无可奈何,只能是科研归科研,实践归实践。自然科学的实验,在相当严格的控制下,尚有几十几百几千次的失败记载,更有一些难题几个世纪地供人类竞猜。这才是大自然的真实写照,有失败本来并不奇怪。倒是必成无失的科研现象值得认真反省:究竟是谁有如此神通?1.3 追求量化“只有运用数学的方法,才会有真正的科学。”[3]两百年前康德这句名言,被后人一再地传说。或许,以运用数学方法为显著特征的实验心理学、实验教育学等学科的问世,正是得之于康德名言的催化。本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体育科学也开始追求定量研究,那当然是在步某些相关学科的后尘,只不过这后进学科的步子迈得更大。其实,康德所说的科学只是自然科学,他也预见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误用和泛化,故而指出,“若想以大自然的机械化原则去认识有机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可能性,是做不到的,更别说去解释这些现象了。有人希望将来某一天牛顿复活,并按自然法则去说明一棵草的生长,这种想法和希望是绝对的荒唐;有一天我们会说,这种念头连想都不用想”。[3]追求量化,是社会科研领域效颦自然科研法则的一种时弊,各社会科学分支均对之有所反省,似乎唯体育学科对之笃信至诚。所谓量化,其愿意是为事物指派数字,但有了数字并不等于把握到事物的本性,因为数量仅只是对事物的外在规定。涉及人的研究一向就极端复杂,数字不会欺骗人,可数字总是被人们来捉弄。即便是对自然物的研究,定量分析也只是整理素材的一个途径,一切数量关系究竟能说明什么,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如何为之做定性。一味追求量化,必然弱于分析。看一看有多少体育论文的篇幅多为原始数字所占,而结果讨论的文字却贫乏至极,人们反而不难对体育科学的成熟状况,做出准确的评价。1.4 平地登山平地行走易,登山攀高难;高山投影在平地,无人错把影当山。然而,在体育科学领域,误将科学高峰在地面上的投影当作高峰本体,以为人人轻易便可平地登山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毋庸讳言,其惯常表现就是:众人群起搞科研。诚然,科学领域并无禁区,科研成果属于社会,但社会分工却不需要人人都做同一事情;更何况科研其事毕竟不同于一般劳作――它比一般劳作更为复杂,需要更多的抽象思索;它比一般劳作更为艰涩,需要更多的奋力开拓;且思索和开拓也不能在真空中施展,必须以坚实的功底和顽强的意志为依托。故而,攀登科学的陡峭山峰,也绝不会是大众的普遍意愿和心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就是限定资助少数几所大学重点搞科研――不撒胡椒面,不做无用功,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远比我们更高行政部门不资助,并不等于反对谁去搞科研;有志登山者,山自在眼前。如果选定科研这条路,那就要准备多付出;谁凭努力取得成绩,谁就当然占有科研领域一席地。靠外部激励搞科研,当事人自己通常也会感到进退两难;志趣不同路不同,磨到最后只能以签名文章权且做敷衍。本来,论文只是科研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先有研究过程和体会,就不愁将其描述出来撰写成文。而缺乏真实过程和适足体会的文章,不管有多少人联名签署,也终究算不得科学论文。这里虽说晋级导向有责任,但署了名的文章已成为对署名人的永久评审。分析批判至此并不算完,这不是过初步揭示以往至今体育科学领域存在的主要弊端。我们深知一切毛病的根源都在人的自身,让我们再反观自身与实践之长相对应的理论之短。2 反观自身宿疾科学创建需要实践素材,更需要理论素养,因为实践素材一向就广泛存在,只是当理论素养丰厚时才能认清其影响。作为一名承担科研任务的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其最缺乏的是理论思考还是实验经验?这个问题关系其科研行动策略,而答案只在于做一番回想――从小学就开始上体育课,周复一周,年复一年,有人还当过体育委员,更有人参加过运动队,有所专长,早期训练;后来又考进体育院系或运动技术学院,专门学练体育,整日都沉浸于体育实践;再后来便当上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其谋生职业就在体育场馆。真该想一想,体育实践何其多,体育经验多丰满,可与之比较起来,究竟欠缺的是什么?体育工作固然有活泼多动的一面,但并非完全没有安静闲居的时间。可有闲时咱惯常所做的又是什么,除了例行公事式地填写教案和训练计划,何时曾主动地坐下来思考教学规律和训练特点?看上去整天忙忙碌碌、疲于奔命,一旦接手科研任务,就更是起早贪晚做个不停:拟制问卷表,填写几十几百个信封;联系测试对象,到处去托人情;亲临现场观察,另有事而不能善始善终;东西南北各选几个点,铁路公路轮船飞机全国去旅行;然后是采集数据,统计上机,平均数标准差外加t检验,回归分析复求直线相关;及至最后的理论运思阶段,人已精疲力竭,而且特别厌倦,只能自慰自谅地满足于忙碌所带来的充实感。下一次再有科研任务,就再如此循环一圈,结果总是在最需要思考的时候便戛然止步。终于抓不住什么教学规律或训练特点。我们都知道行成于思而毁于惰,可我们只是在动用身手的时候似乎还算勤勉,却在最需要动脑的时候显得太懒太不耐烦。这是不是与民族心理和传统积淀密切相关――太讲求实际效益了,不能立竿见影的事情就一概放置不管?可是在这种心态主导下,人们又怎能把目光放得稍微远一点?不做深刻思考怎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短缺,不放眼远望又怎能合理制定科研投入及扬长避短的策略?不过,民族传统也不应永远被究诘,今天的实践之长与理论之短,自有其非常现实的内在逻辑。缺乏静心思考的意识和耐性,依果推因,这正是知识结构中偏缺文史哲修养的表现,而文史哲知识的继续偏缺,势必进一步加剧体育科研的浮躁局面。文史哲,三位一体,以哲学为核心及主导。任何一位成功的科学家艺术家乃至政治家军事家,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哲学家;任何一位体育人士的科研成功,肯定也离不开其文史哲根底特别是哲学修养水平。许多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他们明明最为欠缺文史哲知识基础,可是他们似乎并不自知,因而也全然没有此类需求,若被要求提高理论水平,他们总是全力以赴地选修统计学或计算机等工具性课程。数理基础当然应该有所补充,但似乎更应该懂得此间有什么便利可向学习者提供。计算机带来文字数据处理的高效率,统计学却教人们“去个性化”的笼统分析;大样本似能代表整体却不反映任何个例,可一切信息均出自单个人的大脑体系。没有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客观事物如何能转换成文字数据?没有人脑控制下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焉能凭空运算实现高效率?更何况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输入会有误差,试想以讹传讹的负面效应会有多大?而哲学的作用虽然只在于抽象思辨,但那却是在更为有效地开发大脑功能。谁的思辨更透彻,谁的认识就更高明,高明的认识才能更可靠地引导出行动的成功。哲学的思辨无可替代,工具的使用却可以因人而不同。反观自身的所长与所短,也是为了更理智地在知识结构重组时,有所淡化有所偏重。3 激唤方法活力所谓方法,即为程序,程序可以是指步骤,方法不外是指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办事顺序。通常所说的科研方法,一般包括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测试法、文献法等十余种,但细究起来,这些方法却是很单一,做得好也只是在忙于科研素材的集中采集。通常还讲科研步骤,从选题发端,进而提出假说,设定课题,拟制计划,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结果,结论建议,直至撰文成章,报告刊发,是谓一个完整程序。这步骤程序又何尝不是方法,只不过它仍然很单一,或许此间还缺乏某些前提。单一的方法好像只有一个维度,一维的方法会有什么实际用途?或许观念中的一维事物在实践中自然会禀赋三个维度,但为什么不在观念中先期形成三维结构,以便在科研方法的运用上争取更大的主动?通常所说的科研方法过于泛化,按性质可以再做某些聚类和归纳。鉴于通常所说科研方法均以采集科研素材为目的,那么,根据科研素材所由来源的特点,我们试提出“观察与思考――实践与目标――假设与理论”,这三点一线递进相关的方法体系:观察,可最为简捷地获取研究素材,但只看不思则必无所获,故而观察的同时所应特别强调的便是思考;当直接的自然的观察不足以提供思考素材时,就需要创造条件,辅以实验,实验的目标很明确,只是为了更好地观察;当实验无法进行时,就应该提出假设,按照假设的理论指引,或者另辟蹊径做实验,或者改换条件做观察。文献法可类归观察法,测试法和问卷法可类归实验法,预测法可类归假设法。通常所讲的科研步骤也显得繁杂,完全可以再做整理,使之简化。一般地从选题发端,其实并不是最好的科研起点,为什么认识论前提和文史哲基础这两大要素被搁置一边?迫切地想选出课题,偏偏就是无题可选,从选题开始搞科研,往往一起步就撞上无法前行的难关。有鉴于此,我们在“专一选题”之前另加“一般思辨”这一环。所谓一般思辨,这里主要是指文史哲知识积累和专业经验之提炼。其实这也是在对传统弱项做弥补,一般思辨环节中自有真功夫。对之我们将另文再述。又由于任何科研成果都不可能划上永久的句号,一个充满希望的科研课题不应停留于论文的发表。故而,我们还在删繁就简的“采集素材”、“整理素材”和“推理判断”三大环节之后加进’“验察修正”新一环。从“一般思辨”到“验察修正”,这是一个六步递衔的大环路,它比从“专一选题”到“推理判断”那个传统的四步递衔的小环路,肯定运作起来更灵通。对之我们也将另文再述。“三点一线体系”,“六步递衔环路”,都是科研方法新概念,分别设定着三维结构中的一个维度。我们将前者称作“取材维”,将后者称作“程序维”,此二者一向互动且兼容,只是未涉课题时便没有方法活力。预设的方法需要运作对象,而一旦运作起来,对象与方法又合成一体。我们将具体题材称作“课题维”,并将其与“取材维”、“程序维”结合而构成科研方法的三维体系。根据相对性原理,科研方法不再可以脱离研究过程而独立,因人因时因事而随机改变三维组合架上的某一些点,那么,具体的三维科研方法便会多得无法统计。由此完全可以确信,具体的科研方法本来并不贫乏,但也没有人能向别人提供现成的科研方法,因为,千百万科研方法尽以三维储备状态,同等地静待着每一位科研者自己去开发。【参考文献】 1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纪树立编译。三联书店,1987.1842罗伯逊,社会学,黄育馥译。商务印书馆,1994.44-45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联,1991.1164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94
|
[
"Law",
"History",
"Mine",
"Sports"
] |
Sports
|
广西梧州西江大桥建成通车新华社南宁5月15日电(通讯员钟颖、邓豪明)我国公路建设的又一重点工程――广西梧州西江公路大桥建成交付使用,今天正式通车。梧州西江公路大桥位于梧州市西郊的西兴与铁顶角之间,横跨我国珠江最大的干流――西江及西江最大岛屿长洲岛,全桥总长1280・60米,由主河桥和叉河桥两部分组成。这座大桥由广西交通勘探设计院设计,自治区交通建设开发公司与交通部公路二局一处负责承建,1986年11月动工。梧州西江大桥的建成,把梧州市被西江分为河南、河北的两部分市区连成一片,解决了长洲岛上2万多居民的交通困难,同时又把被切断的207和321两条国道连接起来,使梧(州)玉(林)、梧(州)八(步)、梧(州)封(开)等三条联接广西区内和广东的骨干公路相互接通,使梧州成为广西东部的水陆交通枢纽。(完)
|
[
"Energy",
"Transport",
"Communication"
] |
Transport
|
【 文献号 】1-2003 【原文出处】中国教育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50424 【原刊页号】⑴ 【分 类 号】G3 【分 类 名】中小学教育 【 作 者 】郭萍 【复印期号】199506 【 标 题 】“松绑”带来新气象 ――哈尔滨市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取消重点初中的调查【 正 文 】 (本报记者 郭萍)哈尔滨市早在1986年就取消了小学升初中考试,取消了重点初中(通称“两个取消”)。十年过去了,这项改革给哈尔滨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哪些变化呢?一“两个取消”首先给小学松了绑,没有了考试的压力,没有了升学率这个紧箍咒,小学校长和老师们真有一种解放了的感觉。但紧接着又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不抓升学率今后抓什么?市教委及时提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要求。并确定了35所小学为市一级整体改革试点学校,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迈进。“两个取消”使哈尔滨的小学教育从“片追”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过去想抓没空抓的工作现在落实了;过去想干不敢干的改革现在起步了:德育、体育,这些在关键时刻必须给升学考试让步的工作都扎扎实实开展起来了;“五育并举”,从应付检查的形式主义,真正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让小学教育成为培养‘成功者’的教育”、“让小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发展的学习环境”,成为许多学校的办学特色。看过哈尔滨小学的人们,无不为这里改革之花争奇斗艳,一派生机勃勃的生动局面所感染。来自初中学校的反馈也许更有说服力:初中校长们说,初一新生中,有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微机、工艺等特长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学校艺术节,班级活动,多数学生都积极参加,有的班级有特长的学生多达30%。萧红中学王校长说,我们学校能够成为排球、乒乓球的体育基点校,得益于小学给我们送来了这么多特长学生。一位中学校长说,过去入学体检中,近视眼的比例总在30%左右,这两年则保持在20%左右,下降了10个百分点。初中教师普遍反映,摆脱了分数的束缚,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敢于在各项活动中表现自己,与他人较量。说一千,道一万,“两个取消”后,人们最担心的一件事还是小学教学质量如何得到保证?市教委主任刘树民介绍了哈尔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教学质量监控,采取的几项主要措施:--抓校长。反复强调不考试不等于不要智育,要让“全面质量观”牢牢树立在校长心目中。--抓队伍。哈尔滨从“两个取消”后就及时提出“师资队伍建设是永远不变的主题”。十年来,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抓水平测试。由市教委不定期进行随机抽样检查,原则有两条:一是考试,着眼于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二是不公布成绩,不排名次。二取消重点初中,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可光讲大道理难服人心。家长们想让孩子上好学校,受良好的教育,无可非议。坚持这项改革关键在于办好每一所中学,哈尔滨市教委主任刘树民说,学校之间存在差距是必然的,十个指头不可能一般齐。但是,至少把学校办得让群众认可,不必让十二三岁的孩子舍近求远去念书,是我们应该、也有可能做到的。1992年,哈尔滨制定了“增优补差,大面积提高初中办学质量”的措施。这项工作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增优”,增创一批新的名优学校;二是“补差”,治理一批办学条件较差的初中。市、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为确定为“增优补差”重点的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倾斜政策:--调整学校领导班子。到1994年年底,全市有24所学校调整充实了学校领导36人,有13所学校重新配备了一把手。--加强教师队伍。为办学条件较差的初中调入一批骨干教师,全市这类初中共充实教师125名。有的初中调进骨干教师达50人之多。--增加投入。近两年来,哈尔滨市教委拨专款135万元,用于改善“增优补差”学校的条件,市教委教学仪器供应站投入500万元购置教学设备,重点武装这些学校。各级政府也相应增加了各种专项拨款。“增优补差”调动了各级政府的办学积极性。过去,大家都往重点学校上使劲,好教师先得重点校挑,好设备先给重点校装备,有钱优先给重点校投入。现在,群众对家门口的学校建设关心了,办不好大家不依不饶。政府的压力也大了。南岗区区长亲自带领各有关部门领导深入125中现场办公,当场拍板为125中解决了经费、基建费等问题。各区都认真把抓好办学条件较差的初中摆上日程。一个一个地解决实际问题,使一大批学校迅速改变了面貌。更出人意外的是,一批“补差”学校一跃成为“增优”学校。1993年,全市确定了44所学校为“增优补差”学校,到年末,有30所发生了显著变化;1994年又确定了31所学校,至今已有19所达到了验收标准。1986年前,哈尔滨全市就那么几个重点初中,一个区一个就不错。现在,名优学校明显增多。一条长长的大直街上,过去只有69中一所重点;现在,从东到西,124中、69中、17中、萧红中学、165中……,依次排列,都是群众信得过的好学校。1995年,市教委再次明确:“增优补差”以“补差”为主,进一步加快初中建设的步伐。取消重点初中,原来的重点校毕业生质量会不会下降?69中原为区重点中学,1986年取消初中重点校至今,69中每年从就近的两所小学接受学生,好、中、差都有,市、区政府也没给特殊的优惠政策,69中却越办越好,声誉日隆,成为今天全市的“名牌”。哈尔滨“两个取消”整整十年了,最初人们的担心和疑虑,已化为对今日变化的欢欣鼓舞。人们的兴奋点早已从改革应不应该搞,转移到如何完善改革、深化改革,让哈尔滨的基础教育再上新台阶了。
|
[
"Medical",
"Sports",
"Electronics",
"Philosophy",
"Communication",
"Military",
"Education",
"Space",
"Energy",
"Computer"
] |
Sports
|
浙江体育科学ZHEJIANG SPORTS SCIENCE1999年 第21卷 第6期 Vol.21 No.6 1999浙江省优秀划船运动员赛前血清某些激素浓度的变化陈伟,王建江,曹棉英,何东江摘要:通过比较划船运动员赛前和平时(对照)血清中某些激素的水平,发现有明显差异,女性睾酮从1.59下降至1.18nmol/L,男性睾酮则从18.93上升21.69nmol/L;女性皮质醇从543.4下降至206.0nmol/L,男性皮质醇从543.7下降至226.0nmol/L,男性雌二醇从0.158上升至0.310pg/L;T3及T4均有显著性下降。结果表明优秀划船运动员赛前晨起血清激素水平较好,有利于运动员发挥最佳水平,同时有调动免疫系统,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关键词:划船运动员;平时;赛前;血清激素中图分类号:G861.4;R87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624(1999)06-0054-03The changes of some serum hormones concentration inZhejiang outstanding rowers before competitionCHEN Wei1,WANG Jian jiang2,CAO Mian ying2,et al(1.Zheji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Hangzhou 310004,China;2.Zhejiang rowing team,Hangzhou 310007,China)Abstract:By comparing between the changes of serum hormones concentration before the competition.The testosterone in female decreased from 1.59 to 1.18nnmol/1,though it in male increased from 18.93 to 21.69nmol/L.The estradiol in male decreased from 0.158 to 0.310pg/L.The cortisol in female decreased from 543.4 to 206.0nmol/L,and also in male decreased from 543.7 to 226.0nmol/L.The thyroxine and the triiodothyrone in al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nges would be benefit to performance ,spring the immune system,and protect the body from hyperstress.Key words:rower;in ordinary;pre?competition;serum hormone划船运动员赛前安静状态血清中激素水平与对照(平时)的差别及其意义尚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对浙江省划船运动员1998年全国锦标赛前半个月(为赛前状态)与平时训练状态血清中某些激素水平的比较,并初步地讨论其机能意义。Mujiak I等设计12周的高强度训练,对象为高水平的游泳运动员,第10周测试运动成绩。提出T/C与NSBT/C值与运动能力的变化高度相关。关于划船运动队赛前应激的生理反应的特点和规律尚未见诸文献。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对象与方法浙江省划船运动员61人,其中女性25人,男性36人;第一次取血时间距比赛三个半月,代表平时训练状态,作为赛前状态的对照;第二次距比赛半个月,代表赛前状态,两次均在清晨6∶00左右,采血时运动员为晨起安静状态。1.2 指标及测试方法血清睾酮(T)、皮质醇(C)、睾酮皮质醇比值(T/C)、雌二醇(E2)、雌二醇睾酮比值(E2/T)、甲状腺素(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所有测试均用放免法测定,放免药盒由DPC公司提供。结果按男女分组统计,SPSS软件处理,经非参数两个相关样本的Wilcoxon法检查,P值小于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2 结果统计结果表明,各指标两次测试的结果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表1 赛前与平时时男女运动员血清激素水平比较(X±SD)组 别指 标男 性女 性赛 前对 照赛 前对 照T(nmol/l)21.69±5.27*18.52±3.521.59±0.61*1.18±0.47C(nmol/l)226±85*543±93206±60*543±136T/C(10-2)10.80±4.86*3.58±0.900.31±0.15*0.62±0.34E2(pg/l)0.31±0.23*0.158±0.0450.326±0.225*0.68±0.48E2/T(10-2)1.61±1.26*0.86±0.2925.45±25.92*69.32±69.48T4(nmol/l)71±21.9*98.5±16.2100.5±17.1*57.5±21.2T3(nmol/l)1.00±0.15*1.97±0.241.88±0.32*0.85±0.19T4/T370.86±20.00*50.59±8.7254.15±9.76*68.77±21.91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3 讨论3.1 睾酮、皮质醇、睾酮皮质醇比值类固醇激素主要由肾上腺皮质、睾丸和卵巢合成;皮质醇主要由肾上腺皮质的束状带合成,其作用是使蛋白质分解转化为糖;Kraemer WJ等用短时间力量训练的模型对未经训练的男女进行8周的力量训练后得出血清皮质醇水平无性别差异,本研究结果与Kraemer的结果一致。正常的训练状态使睾酮与皮质醇同步增长,T/C比值基本不变;如果在高强度的训练后或长时间力竭性运动,则将引起皮质醇浓度大幅度升高,睾酮降低,T/C比值下降,内环境稳态破坏,从而导致机体合成分解代谢的紊乱,故T/C比值是诊断过度训练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结果表明,赛前晨起安静状态男性运动员出现血清睾酮升高、皮质醇下降,血清T/C比值上升的现象,有利于机体合成代谢,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本次全国锦标赛的结果也表明运动员赛前状态较好。Mujika I等研究后认为T/C比值与运动成绩的变化高度相比,女运动员睾酮的分泌量为男性的10%,而游离睾酮更少,只有男性的4.5%,故T/C比值对女性的诊断价值不大。此外,蔡定芳等认为,低水平的糖皮质激素能增加胸腺激素的分泌,胸腺激素能影响淋巴细胞的成熟,使运动员抵御疾病的能力增强。3.2 雌二醇、雌二醇睾酮比值雌二酮与睾酮比值,运动员均低于普通人,睾酮是合成激素,有利于机体恢复,而雌激素可能对睾酮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作用,将睾酮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大强度训练后需要恢复,较低的E2/T可能是对训练适应的结果。本研究表明男性运动员E2水平在平常训练期低于正常值;赛前雌二醇上升到正常值的上限(正常值:15―40pg/ml),男性运动员赛前状态时雌二醇上升了近一倍,E2/T比值升高,并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赛前训练对内分泌的影响与平时训练时有差别,E2与刺激淋巴细胞活性及促进免疫球蛋白的生成有关;保护机体免受疾病侵害。3.3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比值在专业运动队,赛前训练与平时训练相比较,有着一系列的变化。训练结构上,日常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大强度的训练增多,但训练总量较平时要少;大强度运动对垂体―甲状腺轴具有一定的影响,甲状腺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内分泌腺,它所分泌的激素主要为T3和T4以及降钙素。T4在周围组织中经脱碘作用,有40%转变为T3,这是T3的主要来源;正常甲状腺素的生理活性有2/3由T3完成,血清T4/T3比值可反映血液中T4与T3之间的动态平衡。金其贯等用一次性力竭运动为模型,认为一次性力竭运动可以使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加强,刺激糖、蛋白质、脂肪和盐的代谢,有助于能量物质的分解,以供肌肉活动提供更多的能量。本实验测定结果表明赛前大强度的训练过程可能消耗了甲状腺素,造成安静时甲状腺素水平的降低;赛前划船运动员安静晨起T4/T3比值上升,可能是由外周组织对T3利用率的增加或T4向T3转化速率减慢所致。赛前运动员血清T3浓度降低,低浓度的T3使主要依赖于血源性的肝、肾、心脏、肌肉等组织代谢降低,可能有生理性的保护作用。4 小结运动员在训练期和赛前,体内激素有明显变化。运动员赛前状态表现为甲状腺素、皮质醇大幅度降低。男性运动员出现睾酮升高,反映赛前合成能力的激素水平升高,降低机体分解代谢程度,同时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抵御疾病的能力。作者简介:陈伟(1976- ),男,安徽铜陵人,浙江省体育科研所实习研究员.E-mail:numenspring @ china.com.作者单位:陈伟 浙江省体育科研所,浙江 杭州 310004;王建江 曹棉英 何东江 浙江省划船队,310007参考文献:[1] Mujika I,Chatard JC,Pasilla S,Geyssant A.Hormonal responses to training and its tapering off in competitive swimmers:relationships with performance,Eur J Appl Phyisiol.1996:74(4):361-366.[2] Kraemer WJ,Staron RS,Hagerman FC,Hikida RS,etc.The effects of short-term resistance training on endocrine function in men and women.Eur J Appl Physiol,1998 Jun,78(1):69-76.[3] 甄国栋,叶立生.类固醇与过度训练[J],体育科技,1997,18(1-2):59-61.[4] 蔡定芳,沈自尹.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内分泌网络研究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7):443-446.[5] 姜文凯,叶登辉.运动、健康、内分泌调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6] 杨在春,李庆棣.新编临床医学数据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7] 金其贯,黄叔怀.力竭性运动对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1998,19(1):62-64.[8] 查金顺.706例血清T3、T4RIA结果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1996,9(3):174-179.责任编辑:潘宪民收稿日期:1999-06-28
|
[
"Philosophy",
"Space",
"Transport",
"Agriculture",
"Medical",
"Literature",
"Sports"
] |
Sports
|
【 日 期 】19960923 【 版 号 】12 【 标 题 】悼泥人仇 【 作 者 】王朝闻 【 正 文 】 突闻仇志海(1935―1996)病逝,痛感斯人去得太早。今年5月应邀到济南参观他的黑陶艺术,进一步感到他的陶艺特征与他长期从事的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互相联系,相得益彰。仇志海在最近的回信里,不仅告诉我,他七岁在乡镇上讨饭时,曾拜捏面人的大爷为师学艺,还用过自己的作品回击迫害童友的地主老财。“一次讨饭时,小伙伴被地主的狗咬伤。为了发泄愤怒,我用泥巴照着猪市庙的鬼神的形象塑了伸舌头的鬼,挂在地主的大门上,引起一场大乱。”仇志海作品仓库里,还保存着一个引起我关心的作品《胜利者》。回信还说,他在“十三岁和一群伙伴跟地下党为解放区运送火油、姜黄、火柴等禁运物品。”为了纪念“被国民党杀害的童友,于1971年在博山创作”了鲜为人知的《胜利者》。仇志海在济南军区的作品陈列室及作品仓库里,每一件黑陶容器和雕塑作品,即使是有所模仿的,也能从他对模仿什么的选择中表现出他的审美个性。他所创作的雕塑《胜利者》与黑陶《鸟纹钵》之间,两件作品在神韵方面的共性,也能看出他对雕塑与黑陶的审美趣味的一致性。《鸟纹钵》大敞口,钵腹富有似在暗作横向延伸的张力,钵底尖得使我不禁联想到儿童玩具中的陀螺,也是在静态中暗含动态而显出活泼的美,表现出早期雕塑《胜利者》的形体结构的共性。这个大约八九岁的男孩,面带笑容,右臂抱着沉重的筐子,左手提着似要犯“自由主义”而向下滑的厚而大的棉裤,正要向前迈步。仇志海的许多作品的形态并不雷同,它们所显示的雕塑与容器的内在联系没有淹没双方各自不能被代替的差别。包括仇志海80年代复制的那只黑陶袋足,和他大量模仿过的青铜器中的钵或罐等容器一样,在造型特征方面的审美特性,似像有生命力的动植物不安于现状,总要向外延伸以至扩张空间那么富有动势的美。仇志海近期来信还说到:“我五岁那年,父亲被日本鬼子杀害,母亲领着我兄弟四人过着贫穷的生活。”我在1988年曾为仇志海的黑陶艺术展写过一篇短文《黑旋风赞》,提到他“苦大仇深”。他的这一叙述,进一步说明了仇志海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趣味与风格特征,与他的历史经验有不可割断的渊源。仇志海在来信中还说:“总之,我的作品都是我的生活写照。”这样的概括能不能包括他对《大肚佛》的模仿与创造?我看也不例外。他的生活不只直接提供了《胜利者》这样的素材,而且还创造了他特有的艺术爱好。可能有人会问:《大肚佛》有什么值得强调的审美特性?中国传统艺术例如戏曲《醉打山门》里的主角鲁智深,以及绘画或雕塑中的《布袋和尚》,这些突出了大肚子的人物,岂不也像戏曲里的猪八戒大肚子那样,可能代表一种丑中见美的趣味?在我看来,仇志海的《大肚佛》,那个正高举双臂好像是在打哈欠的和尚,也像雕塑《胜利者》那个战斗生活中的小孩左手提着要往下掉的棉裤那么有噱头意味的创造。我和他长时间的交往中,觉得他在别的生活方面也有点噱头意味。但这一特点不是主要的。看来包括他对这些噱头的兴趣,与山东人民那质朴中富有幽默感的审美经验有内在联系。仇志海这位对艺术勇于进取、永不感到满足的艺术家,还有许多尚待开拓和发展的有关黑陶和雕塑的事业。我如今只能面对书架上或图片上的他的作品而默悼而已。不论为繁荣城市雕塑还是为了提高黑陶制品的艺术美,仇志海创造的几百件雕塑与黑陶作品,应当是有志于撰写现代美术史的专家不会忽略的研究对象。
|
[
"Art",
"Law",
"Economy",
"Military",
"Space",
"History",
"Politics",
"Mine",
"Agriculture",
"Computer",
"Literature",
"Electronics"
] |
Art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