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adayi commited on
Commit
ed38630
·
verified ·
1 Parent(s): 92df4b4

Update index.html

Browse files
Files changed (1) hide show
  1. index.html +49 -42
index.html CHANGED
@@ -62,6 +62,16 @@
62
  font-size: 0.9em;
63
  color: #7f8c8d;
64
  }
 
 
 
 
 
 
 
 
 
 
65
  </style>
66
  </head>
67
  <body>
@@ -73,49 +83,8 @@
73
  <p>這些圖片就像是地球物理學家的藏寶圖,帶我們一步步解開大地的謎團。接下來,老師會帶大家看懂這些圖,你會發現,原來地球物理學也可以這麼有趣!</p>
74
 
75
  <h2>第一站:認識我們的震波主角!</h2>
76
- <p>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地震波這個大家族。想像一下,你在水池中央丟一顆石頭,水面上會產生一圈圈的漣漪,對吧?地震波就像是地球內部的漣漪,只是它更複雜,跑得更快!</p>
77
- <p>主要分成兩大家族:</p>
78
- <ul>
79
- <li><strong>體波 (Body Waves)</strong>:他們是急先鋒,喜歡在地球「身體」內部到处跑。</li>
80
- <li><strong>表面波 (Surface Waves)</strong>:他們是跟屁蟲,主要沿著地球表面傳播,也是造成建築物搖晃的元凶!</li>
81
- </ul>
82
- <p>讓我們來看看第一張圖:</p>
83
  <img src="1000030020.jpg" alt="不同種類的地震波示意圖">
84
- <p>這張圖很清楚地畫出了不同地震波的「舞步」。</p>
85
- <h3>體波 (Body Waves)</h3>
86
- <ul>
87
- <li><strong>P波 (Compressional Wave - 壓縮波)</strong>:他是速度最快的,像個急驚風!他的傳播方式是「前後壓縮」,就像彈簧一樣。想像一下捷運上人擠人,後面的人一推,力量就一波波往前傳,這就是P波。所以地震發生時,你最先感覺到上下跳動一下,通常就是P波老大駕到!</li>
88
- <li><strong>S波 (Shear Wave - 剪切波)</strong>:他跑得比P波慢,是個優雅的舞者。他的舞步是「左右搖擺」,像繩子甩動一樣,上下或左右晃動。這種搖晃對建築物的破壞力很強!</li>
89
- </ul>
90
- <h3>表面波 (Surface Waves)</h3>
91
- <ul>
92
- <li><strong>洛夫波 (Love Wave)</strong>:他跟S波有點像,也是左右晃動,但只在水平面上移動,像蛇一樣在地面上扭來扭去。</li>
93
- <li><strong>雷利波 (Rayleigh Wave)</strong>:他是最慢的,但也是最複雜的破壊王!他的舞步是「橢圓形滾動」,就像海浪一樣,讓地面上下前後滾動。你感覺到地面像在坐船一樣搖晃,就是雷利波的傑作。</li>
94
- </ul>
95
- <div class="note">
96
- <p><strong>重點筆記</strong>:P波最快,S波次之,表面波最慢。造成災害的主要是表面波!</p>
97
- </div>
98
-
99
- <h2>第二站:科學家如何「聽」地球的聲音?</h2>
100
- <p>我們不可能鑽到地心去探險,那要怎麼知道地底下的祕密呢?很簡單,我們在地面上擺放很多超級敏感的「耳朵」——<strong>接收器 (Receivers)</strong>,來接收地震波的訊號。</p>
101
- <img src="1000030022.jpg" alt="震源與接收器設置示意圖">
102
- <p>這張圖就是我們進行地球物理探勘的基本設置。我們會用一個<strong>震源 (Source)</strong>,比如用可控的炸藥或重錘,在地面上「敲」一下,製造出人造的微小地震。然後,在不同距離擺上一排<strong>接收器</strong>,去記錄不同種類的地震波什麼時候抵達。</p>
103
- <p>這就像什麼呢?想像一下,你在起點鳴槍,不同跑者(P波、S波、表面波)用不同的速度往前跑,我們在沿途設置好幾個碼錶(接收器),記錄他們分別在何時通過。有了這些時間紀錄,我們就能反推出跑道的狀況(地底下的構造)!</p>
104
-
105
- <h2>第三站:解讀地震波的「到貨通知單」</h2>
106
- <p>接收器收到的訊號,畫出來就叫做<strong>地震圖 (Seismic Trace)</strong>。讓我們來看看這張圖:</p>
107
- <img src="1000030030.jpg" alt="單一接收器記錄到的地震圖">
108
- <p>這張圖分成兩部分:(a) 部分畫出了震源和接收器的位置以及波的傳播路徑,(b) 部分就是這個接收器記錄到的地震圖。Y軸是<strong>傳播時間 (Travel Time)</strong>。</p>
109
- <p>讓我們像看快遞APP一樣來解讀這個「到貨通知單」:</p>
110
- <ol>
111
- <li><strong>最先抵達 (叮咚!P波到了!)</strong>:P波速度最快,所以最先被記錄到。它的振幅(搖晃的幅度)通常比較小。</li>
112
- <li><strong>接著抵達 (叮咚!S波到了!)</strong>:S波緊隨其後,振幅通常比P波大一些。</li>
113
- <li><strong>最後的重量級包裹 (表面波登場!)</strong>:表面波(洛夫波和雷利波)走得最慢,所以最後才到。但你看他��振幅,是不是又大又持久?這就是為什麼地表搖晃最厲害的時候,通常是表面波造成的。</li>
114
- </ol>
115
- <p>你還注意到表面波有個特點叫 <strong>"Dispersed" (頻散)</strong> 嗎?這意思是,不同頻率(可以想像成不同波長的波)的表面波,跑的速度還不一樣!通常低頻的跑得快,高頻的跑得慢。所以訊號會被拉得很長,像漂亮的紡錘形。</p>
116
-
117
  <h2>第四站:從點到線,看穿地底結構!</h2>
118
- <p>如果我們只放一個接收器,得到的資訊很有限。所以,地球物理學家會沿著一條測線,擺放好幾個,甚至成千上萬個接收器!把所有接收器的紀錄,按照跟震源的距離排排站,就得到下面這張超酷的圖:</p>
119
  <img src="1000030034.jpg" alt="多個接收器的地震紀錄排列圖">
120
  <p>這張圖的X軸是<strong>與震源的距離 (Distance)</strong>,Y軸是<strong>傳播時間 (Travel Time)</strong>。每一條垂直的線,都代表一個接收器的紀錄。</p>
121
  <p>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嗎?</p>
@@ -126,8 +95,46 @@
126
  </ul>
127
  <p>透過分析這些線的斜率、形狀,科學家就能反推出地底下不同深度的岩層速度、厚度,甚至判斷那裡可能是什麼樣的岩石或地質構造。這就是我們不用鑽井,也能「看」透地球的方式!</p>
128
 
 
 
 
 
 
 
 
 
 
 
 
 
 
 
 
 
 
 
 
 
 
 
 
 
 
 
 
 
 
 
 
 
 
 
 
 
 
129
  <h2>總結與展望</h2>
130
- <p>今天我們從認識P波、S波、表面波這些基本角色開始,了解了它們各自獨特的「舞步」。然後我們學習了科學家如何像佈署偵探一樣,設置震源和接收器來收集訊號。最後,我們還學會了如何解讀這些來自地心的「摩斯密碼」——地震圖,並從中找出規律,反推地底的祕密。</p>
 
131
  <p>這就是控制震源的地震學 (Controlled Source Seismology) 的迷人之處!它不僅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的結構,在石油探勘、工程地質、災害評估等領域也扮演著超級重要的角色。</p>
132
  <p>希望今天的課程能打開你對地球科學的興趣!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動感和精彩。</p>
133
 
 
62
  font-size: 0.9em;
63
  color: #7f8c8d;
64
  }
65
+ .formula {
66
+ background-color: #f2f2f2;
67
+ padding: 15px;
68
+ margin: 20px auto;
69
+ border-radius: 5px;
70
+ text-align: center;
71
+ font-family: "Courier New", Courier, monospace;
72
+ font-size: 1.2em;
73
+ color: #c0392b;
74
+ }
75
  </style>
76
  </head>
77
  <body>
 
83
  <p>這些圖片就像是地球物理學家的藏寶圖,帶我們一步步解開大地的謎團。接下來,老師會帶大家看懂這些圖,你會發現,原來地球物理學也可以這麼有趣!</p>
84
 
85
  <h2>第一站:認識我們的震波主角!</h2>
 
 
 
 
 
 
 
86
  <img src="1000030020.jpg" alt="不同種類的地震波示意圖">
 
 
 
 
 
 
 
 
 
 
 
 
 
 
 
 
 
 
 
 
 
 
 
 
 
 
 
 
 
 
 
 
 
87
  <h2>第四站:從點到線,看穿地底結構!</h2>
 
88
  <img src="1000030034.jpg" alt="多個接收器的地震紀錄排列圖">
89
  <p>這張圖的X軸是<strong>與震源的距離 (Distance)</strong>,Y軸是<strong>傳播時間 (Travel Time)</strong>。每一條垂直的線,都代表一個接收器的紀錄。</p>
90
  <p>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嗎?</p>
 
95
  </ul>
96
  <p>透過分析這些線的斜率、形狀,科學家就能反推出地底下不同深度的岩層速度、厚度,甚至判斷那裡可能是什麼樣的岩石或地質構造。這就是我們不用鑽井,也能「看」透地球的方式!</p>
97
 
98
+ <h2>第五站:從斜率到速度——解鎖地下的祕密</h2>
99
+ <p>在上一站,我們提到P波的線最「陡」,代表速度最快。現在,我們要把它變成一個精確的數學公式!這也是地球物理學家最核心的技能之一。</p>
100
+ <p>請看下面這張圖,它完美地解釋了這一切:</p>
101
+ <img src="1000030038.jpg" alt="走時曲線的斜率與速度關係圖">
102
+ <p>這張圖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關係:</p>
103
+ <ol>
104
+ <li>圖 (a) 定義了什麼是「斜率 (Slope)」。在我們的時間(T) vs. 距離(X)圖上,斜率就是**時間差 (ΔT) 除以 距離差 (ΔX)**。</li>
105
+ <li>圖 (b) 則展示了P波、S波和R波的斜率。你會發現,它們的斜率都等於 **1 / 速度 (V)**。</li>
106
+ </ol>
107
+ <p>為什麼呢?這很直觀:</p>
108
+ <ul>
109
+ <li>速度的定義是:`速度 (V) = 距離 (X) / 時間 (T)`</li>
110
+ <li>斜率的定義是:`斜率 (Slope) = 時間 (T) / 距離 (X)`</li>
111
+ </ul>
112
+ <p>看到了嗎?**斜率正好是速度的倒數!**</p>
113
+ <div class="formula">
114
+ <p>速度 (V) = 1 / 斜率 (Slope)</p>
115
+ <p>或寫成 V = 1 / (dT/dX)</p>
116
+ </div>
117
+ <p>所以,我們只要在時間-距離圖上,量測出P波那條直線的斜率,然後把它「倒過來」(取倒數),就能精確計算出P波在地層中的傳播速度了!這是不是很神奇?</p>
118
+
119
+ <h3>進階探險:當地震波遇到不同岩層</h3>
120
+ <p>地球內部當然不是均勻的,而是由一層一層不同的岩石構成。當地震波從一個地層,傳到另一個速度更快的地層時,會發生什麼事呢?就像光線從空氣射進水中會彎曲一樣,地震波也會發生**折射 (Refraction)**。</p>
121
+ <img src="1000030041.jpg" alt="地震波在兩層介質中的折射示意圖">
122
+ <p>這張圖展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p>
123
+ <ul>
124
+ <li>我們有一個速度比較慢的上層 ($V_1$) 和一個速度比較快的下層 ($V_2$)。</li>
125
+ <li>地震波能量有兩條路可以跑到遠方的接收器:
126
+ <ol>
127
+ <li><strong>直達波 (Direct Wave)</strong>:沿著地表,直接在上層 $V_1$ 中傳播。這是最短的路徑。</li>
128
+ <li><strong>折射波 (Refracted Wave)</strong>:先鑽到下層,沿著兩個地層的交界面,在飛快的 $V_2$ 層中「飆車」,然後再傳回地表。</li>
129
+ </ol>
130
+ </li>
131
+ </ul>
132
+ <p>你可能會想,折射波的路徑比較長,為什麼要理它?關鍵就在於,雖然路徑長,但它有一段是在高速公路($V_2$層)上跑的!因此,**當接收器離震源足夠遠的時候,走「折射」這條路的波,反而會比走「直達」的波更早抵達!**</p>
133
+ <p>地球物理學家就是利用這個「誰先抵達」的比賽,以及它們各自的速度(可以從斜率算出),來反推出地底下岩層的深度和速度。這就是**地震折射法**的精髓!</p>
134
+
135
  <h2>總結與展望</h2>
136
+ <p>今天我們從認識P波、S波、表面波這��基本角色開始,了解了它們各自獨特的「舞步」。然後我們學習了科學家如何像佈署偵探一樣,設置震源和接收器來收集訊號。我們還學會了如何解讀地震圖,並從中找出規律。</p>
137
+ <p>更厲害的是,我們今天解鎖了新技能:如何**從走時圖的斜率精確計算出波速**,並且了解了當地震波遇到不同介質時會發生「折射」,科學家可以利用這個現象來探測更深層的地下結構。</p>
138
  <p>這就是控制震源的地震學 (Controlled Source Seismology) 的迷人之處!它不僅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的結構,在石油探勘、工程地質、災害評估等領域也扮演著超級重要的角色。</p>
139
  <p>希望今天的課程能打開你對地球科學的興趣!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動感和精彩。</p>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