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s:
Running
Running
Update index.html
Browse files- index.html +5 -5
index.html
CHANGED
|
@@ -80,7 +80,7 @@
|
|
| 80 |
<li><strong>表面波 (Surface Waves)</strong>:他們是跟屁蟲,主要沿著地球表面傳播,也是造成建築物搖晃的元凶!</li>
|
| 81 |
</ul>
|
| 82 |
<p>讓我們來看看第一張圖:</p>
|
| 83 |
-
<img src="
|
| 84 |
<p>這張圖很清楚地畫出了不同地震波的「舞步」。</p>
|
| 85 |
<h3>體波 (Body Waves)</h3>
|
| 86 |
<ul>
|
|
@@ -90,7 +90,7 @@
|
|
| 90 |
<h3>表面波 (Surface Waves)</h3>
|
| 91 |
<ul>
|
| 92 |
<li><strong>洛夫波 (Love Wave)</strong>:他跟S波有點像,也是左右晃動,但只在水平面上移動,像蛇一樣在地面上扭來扭去。</li>
|
| 93 |
-
<li><strong>雷利波 (Rayleigh Wave)</strong
|
| 94 |
</ul>
|
| 95 |
<div class="note">
|
| 96 |
<p><strong>重點筆記</strong>:P波最快,S波次之,表面波最慢。造成災害的主要是表面波!</p>
|
|
@@ -98,13 +98,13 @@
|
|
| 98 |
|
| 99 |
<h2>第二站:科學家如何「聽」地球的聲音?</h2>
|
| 100 |
<p>我們不可能鑽到地心去探險,那要怎麼知道地底下的祕密呢?很簡單,我們在地面上擺放很多超級敏感的「耳朵」——<strong>接收器 (Receivers)</strong>,來接收地震波的訊號。</p>
|
| 101 |
-
<img src="
|
| 102 |
<p>這張圖就是我們進行地球物理探勘的基本設置。我們會用一個<strong>震源 (Source)</strong>,比如用可控的炸藥或重錘,在地面上「敲」一下,製造出人造的微小地震。然後,在不同距離擺上一排<strong>接收器</strong>,去記錄不同種類的地震波什麼時候抵達。</p>
|
| 103 |
<p>這就像什麼呢?想像一下,你在起點鳴槍,不同跑者(P波、S波、表面波)用不同的速度往前跑,我們在沿途設置好幾個碼錶(接收器),記錄他們分別在何時通過。有了這些時間紀錄,我們就能反推出跑道的狀況(地底下的構造)!</p>
|
| 104 |
|
| 105 |
<h2>第三站:解讀地震波的「到貨通知單」</h2>
|
| 106 |
<p>接收器收到的訊號,畫出來就叫做<strong>地震圖 (Seismic Trace)</strong>。讓我們來看看這張圖:</p>
|
| 107 |
-
<img src="
|
| 108 |
<p>這張圖分成兩部分:(a) 部分畫出了震源和接收器的位置以及波的傳播路徑,(b) 部分就是這個接收器記錄到的地震圖。Y軸是<strong>傳播時間 (Travel Time)</strong>。</p>
|
| 109 |
<p>讓我們像看快遞APP一樣來解讀這個「到貨通知單」:</p>
|
| 110 |
<ol>
|
|
@@ -116,7 +116,7 @@
|
|
| 116 |
|
| 117 |
<h2>第四站:從點到線,看穿地底結構!</h2>
|
| 118 |
<p>如果我們只放一個接收器,得到的資訊很有限。所以,地球物理學家會沿著一條測線,擺放好幾個,甚至成千上萬個接收器!把所有接收器的紀錄,按照跟震源的距離排排站,就得到下面這張超酷的圖:</p>
|
| 119 |
-
<img src="
|
| 120 |
<p>這張圖的X軸是<strong>與震源的距離 (Distance)</strong>,Y軸是<strong>傳播時間 (Travel Time)</strong>。每一條垂直的線,都代表一個接收器的紀錄。</p>
|
| 121 |
<p>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嗎?</p>
|
| 122 |
<ul>
|
|
|
|
| 80 |
<li><strong>表面波 (Surface Waves)</strong>:他們是跟屁蟲,主要沿著地球表面傳播,也是造成建築物搖晃的元凶!</li>
|
| 81 |
</ul>
|
| 82 |
<p>讓我們來看看第一張圖:</p>
|
| 83 |
+
<img src="1000030020.jpg" alt="不同種類的地震波示意圖">
|
| 84 |
<p>這張圖很清楚地畫出了不同地震波的「舞步」。</p>
|
| 85 |
<h3>體波 (Body Waves)</h3>
|
| 86 |
<ul>
|
|
|
|
| 90 |
<h3>表面波 (Surface Waves)</h3>
|
| 91 |
<ul>
|
| 92 |
<li><strong>洛夫波 (Love Wave)</strong>:他跟S波有點像,也是左右晃動,但只在水平面上移動,像蛇一樣在地面上扭來扭去。</li>
|
| 93 |
+
<li><strong>雷利波 (Rayleigh Wave)</strong>:他是最慢的,但也是最複雜的破壊王!他的舞步是「橢圓形滾動」,就像海浪一樣,讓地面上下前後滾動。你感覺到地面像在坐船一樣搖晃,就是雷利波的傑作。</li>
|
| 94 |
</ul>
|
| 95 |
<div class="note">
|
| 96 |
<p><strong>重點筆記</strong>:P波最快,S波次之,表面波最慢。造成災害的主要是表面波!</p>
|
|
|
|
| 98 |
|
| 99 |
<h2>第二站:科學家如何「聽」地球的聲音?</h2>
|
| 100 |
<p>我們不可能鑽到地心去探險,那要怎麼知道地底下的祕密呢?很簡單,我們在地面上擺放很多超級敏感的「耳朵」——<strong>接收器 (Receivers)</strong>,來接收地震波的訊號。</p>
|
| 101 |
+
<img src="1000030022.jpg" alt="震源與接收器設置示意圖">
|
| 102 |
<p>這張圖就是我們進行地球物理探勘的基本設置。我們會用一個<strong>震源 (Source)</strong>,比如用可控的炸藥或重錘,在地面上「敲」一下,製造出人造的微小地震。然後,在不同距離擺上一排<strong>接收器</strong>,去記錄不同種類的地震波什麼時候抵達。</p>
|
| 103 |
<p>這就像什麼呢?想像一下,你在起點鳴槍,不同跑者(P波、S波、表面波)用不同的速度往前跑,我們在沿途設置好幾個碼錶(接收器),記錄他們分別在何時通過。有了這些時間紀錄,我們就能反推出跑道的狀況(地底下的構造)!</p>
|
| 104 |
|
| 105 |
<h2>第三站:解讀地震波的「到貨通知單」</h2>
|
| 106 |
<p>接收器收到的訊號,畫出來就叫做<strong>地震圖 (Seismic Trace)</strong>。讓我們來看看這張圖:</p>
|
| 107 |
+
<img src="1000030030.jpg" alt="單一接收器記錄到的地震圖">
|
| 108 |
<p>這張圖分成兩部分:(a) 部分畫出了震源和接收器的位置以及波的傳播路徑,(b) 部分就是這個接收器記錄到的地震圖。Y軸是<strong>傳播時間 (Travel Time)</strong>。</p>
|
| 109 |
<p>讓我們像看快遞APP一樣來解讀這個「到貨通知單」:</p>
|
| 110 |
<ol>
|
|
|
|
| 116 |
|
| 117 |
<h2>第四站:從點到線,看穿地底結構!</h2>
|
| 118 |
<p>如果我們只放一個接收器,得到的資訊很有限。所以,地球物理學家會沿著一條測線,擺放好幾個,甚至成千上萬個接收器!把所有接收器的紀錄,按照跟震源的距離排排站,就得到下面這張超酷的圖:</p>
|
| 119 |
+
<img src="1000030034.jpg" alt="多個接收器的地震紀錄排列圖">
|
| 120 |
<p>這張圖的X軸是<strong>與震源的距離 (Distance)</strong>,Y軸是<strong>傳播時間 (Travel Time)</strong>。每一條垂直的線,都代表一個接收器的紀錄。</p>
|
| 121 |
<p>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嗎?</p>
|
| 122 |
<u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