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2
207
article
stringlengths
101
75.3k
老闆說Let's meet for a cup of coffee,不是在約你「一起喝咖啡」!什麼意思?
Anna 在一家外商公司工作,有天她正好要去吃午餐,在電梯前遇到外國老闆,老闆突然說:Let's meet for a cup of coffee later. 什麼?老闆要請她喝咖啡?別會錯意唷,A cup of coffee 字面上是「一杯咖啡」, 但這裡卻是指「很短的時間、一下子」。來看看 a cup of coffee 和 a cup of tea 的用法,和你想的不一樣。(X) 我們一起喝咖啡吧。(O) 我們等等簡單聊一下吧。A cup of coffee 字面意思是一杯咖啡,但在口語中,可以指「一段短暫的時間」, 因為喝一杯咖啡的時間很短,就引申為一下子。看一個例子:I'll be there in just a cup of coffee.(我馬上就到。) A cup of coffee 也可以指「職業球員的短期合約」, 例如:After his years with the Tigers, the outfielder had a cup of coffee with the Yankees in 1950 and the Giants in 1952.(這位棒球外野手在老虎隊幾年之後,1950 年、1952 年又分別在洋基隊和巨人隊待了一段很短的時間。)(X) 那不是我喝的茶。(O) 那不合我的口味 / 興趣。這句話與實際的「茶」飲料無關,而是關於個人的偏好,a cup of tea 意思是「對某件事感興趣」的,加了 not, 就是不感興趣。例如:I don't really like running. It's not my cup of tea.(我不是很喜歡跑步,這不合我的興趣。) 再來看一段對話:A: How do you like the dessert?(你覺得甜點如何?) B: Great. It's my cup of tea.(很棒,這很合我的胃口。)(X) 他的杯子不太完整。(O) 他有點不正常 / 有點瘋瘋癲癲。A cup short of a full set 是一種幽默且委婉的表達,short of 是「少了......」,full set 是「一整套」; 一套茶具缺少一件杯子,比喻某人可能有點奇怪或不太正常。例句:Sometimes I think my uncle is a cup short of a full set, especially when he starts talking about his alien theories.(有時後我覺得我叔叔有點怪,尤其是當他開始談論外星人理論的時候。)
跳票1.8億、差點從21樓往下跳......,「原來失敗不可恥!」工具機大廠總裁的逆境課
購併大王、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是商周集團的常客。早在八 O 年代,朱志洋靠購併崛起的時候,第一次成為《商業周刊》封面人物;二十八年後友嘉集團成為全球第三大工具機集團,再次登上《商業周刊》封面。這一次,他擔任商周 CEO 學院「逆境領導」課程客座教授,同時也是商周 CEO 學院的學員。一場跳票危機,讓他差點跳樓他在三十三歲時進口挖土機,剛好搭上台灣經濟起飛,十大建設興建,挖土機需求暢旺,全台灣需要一千五百臺挖土機,其中八成來自朱志洋公司。他一路擴張,誰想到遇到一九八二年第二次石油危機,景氣反轉,挖土機需求從原來的一千五百台緊縮到兩百台,他手上客戶的票券高達一・八億元,現金只夠三個月。一・八億是什麼概念?當時台北市的地價一坪五萬,現在一百萬元,膨脹二十倍,粗估當時的一・八億元等於現在的三十六億元。三個月後,有三十六億要跳票,根據當時的票據法,跳票要被判刑、要坐牢,從此成為前科犯;不但自己有前科紀錄,也讓父母、老婆、小孩蒙羞。朱志洋顧慮很多,包括:跳了票會讓父親蒙羞,債留家人,但是他去哪借三十六億元?他甚至想到要跳樓,從日本東京丸之內飯店二十樓一躍而下,可是他擔憂的事情仍會照樣發生。接下來三天三夜他無法闔眼,朱志洋感到絕望和自我懷疑,對自己的能力和決策感到懷疑,內心充滿無助和恐懼,只吃了兩片小蛋糕,「原來人在絕望時肚子不會餓的!」朱志洋說。接受失敗,置之死地而後生他不斷反思自己的人生,回顧過去的努力和成就,最後他得到一個結論:「我接受自己失敗。」他意識到即使面臨失敗,也不該放棄希望和努力,最終決定重新振作,勇敢地面對困難。神奇的事發生了,當他從「自己怎麼會失敗?」轉念到「我失敗了!」朱志洋放下自己的驕傲,路出現了,開啟一場關於信心和勇氣的戰役。他決定去找日本原廠神戶製鋼抗議他們的殺價競爭,導致他的經營不善,要求他們一年付款,神戶製鋼可以答應,但他們提出相對應的條件,要求他提供銀行保證,朱志洋一直被銀行拒絕,但天無絕人之路,花旗銀行願意提供擔保,成為他人生中的關鍵轉折點,從此之後,他意識到自己可以克服任何困難。一・八億的損失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但也成為朱志洋的寶藏,從中學到許多珍貴的經驗和教訓。練就財務眼光,開創 700 億營收首先,朱志洋的學習是,凡有問題,必有方法。一・八億對任何人無疑都是天文數字,即便如此,「事情都可以解決,重點是必須要面對;面對它,而不能放下它,直到找到解決的方法。」朱志洋說。其次,這堂課讓朱志洋意識到財務知識的重要性。過去,他以為財務問題可以交給財務經理解決,但他後來明白,作為老闆,必須了解財務,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從那以後,朱志洋下班回家後每天自修三個半小時的財務,然後第二天早上在業務部門教一個小時,持續兩年,練就現在全球二十一個財務長都怕的財務眼光。最後,朱志洋彷彿看開了一切。過去,他有司機,坐林肯黑頭車,正準備搬出老公寓入住電梯華廈,上完這場一・八億的課後,朱志洋辭退了司機、決定不搬家,再把公司的員額從一百八十人減少到六十人,然後配合公司瘦身,他自己自主瘦身減少十二公斤;「我公司要縮減,我自己也要瘦身,」朱志洋笑說,「這也是可視化領導的一種。」這段經歷再次證明,只要願意努力,就能做到任何事情。坦然面對自己的失敗,有時只是一個念頭,退一步海闊天空,朱志洋的放下,是終點也是起點,不只解決一・八億的財務危機,也成為當今七百億元集團的起點。比 EMBA 更實戰!商周 CEO 學院「逆境領導」熱烈開課中,席次有限、立即報名!
當面試官質疑你的經歷是「浪費時間」,怎麼破解?
打工度假,對職涯到底是加分還是減分?對已投身職場的社會人士而言,這是最大的包袱與焦慮點,畢竟出國打工,就代表著與台灣職場的脫鉤、職涯斷層,難保打工回來後,面臨重新累積資歷、薪資倒退幾年的水準。但要是過了打工度假的年紀,是連想去的機會都沒有了。 每段人生經歷都有它的意義存在,那些未被發現的光芒,想讓別人看到,必須自己先琢磨它。回答沒有定式,只要開始問到澳洲打工的經歷,首要議題,就是改變面試官對打工度假的刻板印象。就跟有些面試官喜歡問新鮮人「大學四年學到什麼?」如果答不上來,自然就會被貼上「讀大學浪費時間」或是「學歷無用論」的說詞,碰壁久了,連自己都信了。但這到底是人的問題、還是學校的問題呢?其實,不是讀大學沒有用,而是「這個人」讀大學沒用。打工度假也是同道理,不論這段經歷所獲是否跟職場相關聯,總有故事能說。只是有沒有用心體會每一段經歷,不然就跟大學一樣,會被質疑是浪費時間。我面試過好幾間公司,只有一位面試官對我的澳洲打工經驗持負面態度。不管我怎麼說明,他就是一副「去澳洲浪費人生」的嘴臉,不想聽、也聽不進去澳洲給我的視野與歷練。遇到這種人不必浪費口舌,趕快結束面試,找下一個伯樂。相信我,當你的面試官對打工度假有些偏見,身邊也都沒有打工度假過的同事,聽到你在澳洲是從 0 到 1 這樣過來的,都會有「我以為澳洲打工就是簽證辦好,就直接飛過去工作了」這樣吃驚的反應。做到印象翻轉後,再將自己的經驗連結到公司相關的事情上,面試官自然就能接受。因此即便應徵的職務沒有提到外派,我也會刻意將話題繞到這議題上,用自己的經驗翻轉他們對於打工度假的印象跟看法。「不害怕外派,如果真有外派機會,對於公司給予的資源,一定會格外珍惜」這是我的超級殺手鐧,當我丟出這句話,通常面試官都會被我說得一愣一愣的。有些面試官更會覺得去澳洲打工的「都是逃避現實的爛草莓」, 如果你將自己在澳洲所面臨的種種困難,透過外派的議題帶出來,除了開頭釣面試官胃口,也是翻轉面試官對於打工度假的刻板印象。短期來看,或許我會少別人 1、2 年的歷練;長期來看,在同個領域中提升專業技能,終會面臨成長的極限值,但到了 50 歲,說年輕時比別人少 2 年台灣工作經驗,跟其他同行的能力差異,真的會差很多嗎?有些面試官會拿你在澳洲的成就當笑話問,這時候就要舉一反三,而不是尷尬或惱羞在原地,你可以把在澳洲培養的軟實力拿出來再說一次。例如,「別人採番茄都是靠一根脊椎跟健壯的四肢,但我靠的是思考「如何將過去所學應用到工作中」, 專注在許多細節上,最後在公司尾牙上獲得一年一度的殊榮。」針對自己在澳洲的成就,只要能說出一套自己的心法就可以 (人格特質或是待人處世)。也不一定要是工作相關,只要有點成就,也可以說說自己用到了什麼軟實力 (像是鑽研細節、耐心、善於溝通等)。如何化劣勢於優勢,取決於自己如何看待每一段人生經歷,如果連自己都覺得打工度假就是荒廢人生,憑什麼要別人覺得你是塊待琢磨的璞玉呢?* 本文獲「Patrick Wong」授權轉載,完整文章
每月多賺5萬元!美國薪水族斜槓新招:投資自動販賣機
你以為日本是全世界擁有最多自動販賣機的國家嗎?事實上,美國才是販賣機數量第一大國!而且在通膨籠罩下,甚至成為不少人增加被動收入的來源。軟體服務公司 Linkitsoft 研究指出,美國估計擁有 500 萬台自動販賣機,在 2023 年排名世界第一。而這些自動販賣機,正支持著不少美國人的財富夢。《華爾街日報》指出,一些認為自己薪水不足以維持生計的美國人,把用自動販賣幾販售洋芋片、汽水當成副業,甚至還有人把正職辭掉專心投入。他們的創業成本低,而且商業模式相當簡單:只要花 1500 美元 (約新台幣 4 萬 7 千元) 購入一台二手販賣機,從好市多進洋芋片和汽水後,收取 100% 加價。但產業競爭也很激烈。根據全美販賣機協會統計,該產業規模約 182 億美元,但經營者中超過一半,每年收入不到 100 萬美元,多半都是兼職。儘管如此,透過販賣機追尋財務自由的概念,卻在社群媒體上成為熱門話題。社群媒體管理平台 Sprinklr 統計,2019 年至 2023 年間,貼文、評論提到「被動收入」、「販賣機」, 在 X 就增加 3 倍以上,Instagram 更達 6 倍。不少網紅是造成這股風潮的推手,如在 YouTube 擁有 50 萬訂閱的伊巴尼茲 (Jamie Ibanez)。來自德州,只有 23 歲的他,竟已擁有 51 台販賣機。他常將補貨、收取利潤過程拍成影片,並告訴觀眾,只要勤奮且夠幸運,任何人都可循此模式致富。30 歲的卡車司機史密斯 (Rob Smith), 發現他的日常工作收入無法供他買房,也選擇成為販賣機斜槓經營者。原因是他曾目睹一位同事在工作中抱怨一台販賣機故障,卻還是乖乖投入 2 美元,「我當時就想,一定要儘快得到一台販賣機,」他說。他先花 4000 美元買了第一台販賣機、信用卡刷卡機、一輛載滿零食和飲料的卡車,而後又陸續買進第二、第三台販賣機。為了營運這三台販賣機,他每週只多花 3 到 5 小時,每月卻可多賺進 1500 美元收入,扣除成本後,利潤仍有約 750 美元。但過程遠比他想像更艱難。美國融資公司 Nav 指出,利用販賣機賣汽水,往往是最有利可圖,但史密斯卻踢到鐵板。在線上論壇網友建議下,他把一台販賣機裝滿柳橙口味汽水,但卻沒賣出半罐,最後他只能和家人硬把 3 打汽水喝掉。儘管不是每一款商品都在販賣機熱賣,而且和日本、台灣相比,美國販賣機產業不僅技術較落後,提供品項也較少。市調公司 Spherical Insights 卻指出,從 2021 至 2030 年,美國販賣機產業複合年均成長率將達 10.1%。相較之下,日本販賣機市場相對飽和,從 2023 年至 2033 年複合年均成長率僅 6.97%。為了趁這波浪潮獲利,一些有經驗的販賣機經營者開始開課傳授專業知識,一堂課就要 300 美元維吉尼亞大學媒體研究教授思沃茲 (Lana Swartz) 則表示,有時候線上輔導課程的銷售,可能比光靠販賣機賺錢更有利可圖。但她也提醒,「線上論壇中有個笑話是,如果有人對某個商業模式開課,代表要當做副業,早已過度飽和了。」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領英、Spherical Insights
翻轉窮忙人生,在於神奇4個字!說出口就能改變現況
你或許會認為,你的理財觀念已經夠好了,不需要再學習或改變什麼;但根據我的經驗,這樣的人往往才是最需要學習的。你知道得越多,才會越知道學海的無垠無涯。有一種東西叫「自尊」, 會告訴我們人生該怎樣才是對的。自尊的工作是保護我們的安全,而對自尊來說,安全就是熟悉感,也就是所有已知的事物。因此,自尊會盡全力讓我們卡在原地,為的是能掌握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即便現狀讓你不快樂,讓你無法朝目標接近,對你有百害而無一利,這都無所謂。自尊就是希望你待在原地,理由通常是:現況像坨爛泥一樣,這我當然知道,但我覺得很安全,因為這坨爛泥我很熟悉。我知道會發生什麼。假如我踏出一步,嘗試新的事物,可能會變得更糟,因為以前沒有做過,我一點概念也沒有。人們可能基於這樣的理由,選擇留在很糟的關係或職場中。對於改變的恐懼有時更是難以承擔,更可怕的是,有時候自己還意識不到。因此,自尊更會為我們的現狀找藉口,過度強調現狀的種種「好處」, 例如:如果從金融財務的角度來看,你可能會對自己說:難道你真的要用「還好」、「沒事」或「本來可能更糟」當作人生成功的標準嗎?以我個人來說,平庸並不是成功的標準。我認為,沒有任何人希望在老年回首人生時,只覺得「還可以啦」。光是承認有地方要改進就很困難了,因為這可能會破壞我們良好的自我感覺,讓自尊承受極大的壓力。自尊不希望我們發現,它並非無所不知。遇到問題,自尊只想怪罪在其他人事物上。相同的,我們很容易誤以為,問題唯一的解決方式就是賺更多錢。因為自尊要我們相信一切都沒事,我們很好,會遇到困難不是我們的錯,只要擁有更多錢就會不一樣了。自尊讓我們把金錢的問題都責怪在其他人事物上,而不願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想法。通常,最先浮現的選項不會是承認自己需要改變。對許多人來說,是在災難性的事件後,才會真正承認自身的問題。追根究柢,假如想改變窮忙人生,首先就必須讓自己承認有些事情必須改變。改變人生有 3 個步驟:大多數人甚至連第一步都做不到,這就是他們困頓停滯的原因。你的想法會成為信念,信念成為行動,行動帶來生命中的成就。一切都是從信念和心態開始的。許多人根本不相信改變的可能性,某種程度來說,他們沒有錯。到頭來,相信改變不可能的念頭,會成為自我應驗預言,因為大腦會相信你所認定的。認定改變不可能後,你就會持續尋找「永遠不可能成功」的藉口,而不是設法思考解決的方式。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相信自己是人生的受害者,為此感到憤憤不平:我生父母的氣,因為他們沒有幫我安排好成功的道路,若是他們有給我那些幫助,我就可以不用過得那麼辛苦,少奮鬥幾年了。我生政府的氣,因為他們讓學生貸款變成一門生意。我對就業市場感到憤怒,因為環境太糟了,例如,為什麼低階工作需要 2 年的經驗?為什麼薪資跟不上房價?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憤怒又疑惑的我,大可以停在原地,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認為壞事都發生在我身上,一切並非我所能控制。認為整個體系都在迫害我,我沒有勝利的可能性。我陷入匱乏的心態,對金錢也抱持負面的信念。我認定金錢是有限的資源,我永遠不可能會有足夠的錢,也沒辦法得到更多。但是,我也不想接受這樣的命運。因此,我決定激進一點,對自己人生的一切負起全部的責任,也包含那些無法歸咎於我的人事物。我必須改變自己對於金錢及可能性的信念,重新審視哪些事其實是可控的。我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因為這些不是我父母、政府官員或是公司老闆們的人生,而是我的人生。當我這麼做時,一切都開始改變。每個人都認為我走運了,但運氣其實源自我開始對行為和人生的一切負起全部的責任。我很清楚的記得,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無所不能;這和我過去擁有的人生觀 相比,可說是天差地別。我越努力、越動腦、負起的責任越多、越有勇氣,也就越能看著逆境,說出:「我可以怎麼做?」並帶來持續的改變。於是,我越來越「幸運」。曾經,我開口閉口都是:我改變了「我改不了」和「我辦不到」的想法,培養出尋找方法的好奇心。假如有任何人能達成你的理想,就代表這理想是可能的,你只是還沒找到方法。當你在個人財務管理和人生的旅途上繼續前進,請不要說「我負擔不起」或「我做不到」, 應該改成「我該如何負擔?」和「我該如何做到?」因為「我該如何?」這 4 個神奇的字,我的人生徹底改變。我開始相信,就算起點和其他人不一樣,我仍然有能力成功,可以打造自己夢想中的人生。或許得花更多時間,或許擁有的資源不同,但我可以找到自己的路。假如以前有人成功,代表是可行的,我只是還沒找到自己的路線,暫時還沒而已。我從匱乏和不足,轉移到豐盛和成長。我知道為人生的每個結果負起全部的責任,就能帶來更好的轉變。或許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見的,但終有一天,我能夢想成真。* 本文摘錄自方言文化《快樂花錢,存錢不苦,更能致富的金錢法則》
比AI還大的商機?瘦瘦針打在七巨頭身上,資金正往減肥藥廠流
2024 年,美股七巨頭的成長方向出現分歧。輝達、Meta、亞馬遜、微軟毫無疑問地繼續領漲美股大盤,尤其輝達和 Meta 股價從年初至今 3 個多月間已分別成長了 88% 和 43%; 相比之下,Alphabet 成長已疲軟,蘋果、特斯拉更開始走下坡,股價分別跌了 8%、32%。與此同時,兩家製藥廠,禮來 (Eli Lilly)、諾和諾德 (Novo Nordisk) 追趕而上,他們的股價自 2024 年以來成長了 28% 和 31%, 比亞馬遜、微軟都還高。「美股七巨頭的時代已經過了。」最初提出七巨頭稱號的分析師 O'Rourke 表示。當 AI 緩慢退燒、財報季結束,市場關注起七巨頭各自前景。JPMorgan 表示,散戶正把他們從 AI 賺的錢獲利了結,部分轉移到這兩家製藥廠。禮來、諾和諾德是全球市值第一、二名製藥公司,這兩年因為減肥藥的強勁銷售而爆紅,市值紛紛在今年超越特斯拉。《華爾街日報》甚至稱,禮來有充分理由取代特斯拉,成為新的美股巨頭之一。這對一直以來由科技公司主導的美股市場來說是罕見的事情。美銀分析師則把禮來的目標價從 800 美元上調至 1000 美元,意味禮來有望成為第一個市值破兆的製藥公司。除了 AI, 終於出現讓投資人再度興奮的題材了嗎?為什麼是減肥藥?減肥藥龐大的成長潛力,來自各國驚人的肥胖速度。肥胖症被 WHO 列為全球第 5 大死因,不只容易引發心血管併發症,工作和生產力也都會降低。據《The Lancet》醫學期刊最新統計,全球有超過 10 億人患肥胖症,相當於世界上每 8 人就有 1 人肥胖。這個原先估計 2030 年才會達到的門檻,提早 8 年就超過了!依此速度,到了 2035 年,世界上超過一半的人都將超重或肥胖。「減重」因此成了急遽擴大的需求。當減重成了普世追求的目標,靠一針、一錠就能減肥的藥物動搖了人們對於飲食、運動才是肥胖解方的信念,也大大開展了過去靠著無糖飲料、低卡食品、健身房會員、減肥醫療計畫就已撐出的 760 億美元減重市場。在諾和諾德的 Wegovy, 於 2021 年正式在美國獲准成為合法減重藥物後,銷量在 3 年間翻超過 2 倍;禮來的 Zepbound 雖然於 2023 年 11 月才獲得美國合法藥證,但其更便宜的價錢、更強的減重效果,被預測將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藥物。而在此之前,在兩家藥廠的糖尿病用藥 Ozempic 和 Mounjaro 被證實具減重效果時,早就是坊間供不應求的藥品。高盛 (Goldman Sachs) 估計,全球光是減肥藥市場到 2030 年將成長超過 16 倍,到達 1000 億美元,相當於 5 倍的台灣國防預算。而整個減重市場,Dimension 市調機構預測,在 10 年後將成長到 4248 億美元,台積電於熊本一、二廠總投資額的 21 倍。讓人振奮的是,這個市場仍在迅速成長,離飽和還非常遠。到目前為止,只有不到 1% 的人接受治療。且兩家藥廠近年不斷試驗傳出捷報,不只 Wegovy 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證實能夠降低 20% 肥胖者心臟病發和中風機率;Zepbound 也有助心力衰竭到睡眠呼吸暫停的治療。口服形式、更強效力的藥物也正持續試驗。負責管理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的挪威銀行投資管理公司 (NBIM) 表示,藥品還在推出的初期,「這個題材遠遠還沒結束」。減肥藥如今也不再只有「醫療用途」, 受益大眾文化炒作,它們進入時尚圈、電影圈,成為奧斯卡獎意外贏家。當大家好奇紅毯明星穿什麼名牌禮服、戴什麼首飾,也開始想知道:他們用哪一牌的減肥藥?Ozempic 和 Mounjaro 開展出和過去藥商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它們不再依賴權威醫師和買廣告做宣傳,而是把顧客當作活招牌,成為讓人渴望的奢侈品,甚至比奢侈品還賺!對比奢侈品龍頭 LVMH 29 倍的本益比,諾和諾德的本益比達 49.1, 禮來本益比甚至高達 129.7。對比已被科技大廠、新創塞滿的 AI 市場,目前減重市場幾乎只由禮來、諾和諾德 2 個先行者主導。即便龐大商機已催生從製藥公司到科技新創的大批追隨者,《彭博》估計目前有快 100 種候選減肥藥物正處於不同的開發階段。 不過《經濟學人》預估,禮來和諾和諾德將壟斷 90% 以上的減肥藥市場。禮來、諾和諾德為何能寡占如此龐大的減肥藥市場?他們一飛沖天的關鍵,和輝達的成功軌跡其實相似。輝達當年在平板電腦崛起的年代堅持研發顯卡技術,苦熬 10 年等到 AI 需求爆發,成為晶片市場龍頭。而禮來、諾和諾德則是在全球仍享有經濟增長帶來的健康紅利時,專注於糖尿病藥物的百年藥廠。即便曾被《經濟學人》稱「乏味」, 諾和諾德仍堅持「治癒糖尿病是企業 DNA」; 即使禮來的營運一度瀕臨墜崖,前執行長 John Lechleiter 也堅持繼續把資金投入研發。誰會料到在幾十年後一個糖尿病用藥的「副作用」—— 減重,會成為如此龐大的需求。他們從既有的產品線深入研發,蹲了幾十年默默實驗創新、建立自己的護城河,並在需求爆發後作收紅利。開發新藥的時程約 9 年,在黑馬崛起前,兩藥廠還是處於非常有力的領先地位。
Google前人資主管:面試時說出這3個短句子,是犯「紅旗大忌」
曾擔任 Google 人資主管的諾蘭・丘奇 (Nolan Church), 目前是薪資數據公司 FairComp 的執行長,丘奇指出,儘管你在面試剛開始有不錯的表現,但如果一不小心說出某些話或字眼,也可能讓好不容易到手的機會付諸流水。而以下這些表達方式,在面試官聽來就是「紅旗大忌」(major red flags), 絕對要避免!丘奇說,當面試官問你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時,不要讓表現出,自己「已經沒有什麼地方需要學習了。」常常聽到應徵者將優點化為缺點,像是「我工作太努力」或「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丘奇說這樣的回答,只會讓人覺得你「滿嘴屁話」或「不夠真實」。他指出,雖然「工作太努力」聽起來的確像是一種自我批評,但同時也像是在反向稱讚自己,會讓人覺得你不夠誠實,或是不夠了解自己。丘奇建議,不要用這些空洞的說法,改用舉例說明的方式,分享一個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以及從中學到的教訓和改進的過程,這樣會讓你在面試官前留下好印象,同時也讓人覺得,你對自己誠實,且具備願意學習的上進心。尤其,老闆尋找的不是「做到完美的員工」, 而是一個「能跟公司一起成長的夥伴」。在面試中,不要提到對前同事的任何負面評價。無論是前同事、前主管、經理還是前公司,「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聽起來都很不好。丘奇認為,大家想一起共事的,是那些「願意為自己過去的行為負起全部責任的人」。即使你曾做了錯誤的決定,只要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選擇,勇於承擔責任,並願意從錯誤中學習,對於一個成熟的專業人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品質。面試官會認為,你能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且從過去的選擇中吸取經驗,並變得更好,就足以展現出你的謙虛。丘奇說:「你會希望與有自覺的人一起工作,他們知道自己何時犯了錯,並願意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來解決問題。」當對面試官,不要輕易說出「我不知道」。曾經面試過無數人的丘奇分享,當他聽到應徵者立刻回答我不知道,他心裡會想著:「好吧,對話結束了?你不會解決這些問題?」這種回答可能顯示出,你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主動性。當你面對一個未知的問題,可以如此保持好形象:首先,你可以試著分析問題本身,回想一些跟它相關的經驗或知識,並提出幾個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法。這顯示出你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靈活的思維,即使不知道答案,仍然願意努力尋找解方。再來,你可以向面試官提問,進一步理解問題的背景和要求。除了顯出你對問題的興趣,還透露了你的學習力和適應力,以及尋求幫助的能力,都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品質,甚至是展示自己人格魅力的良機。就算你真的給不出答案,也可以表達出願意進一步學習和提升自我的意願。這種坦率和謙虛,代表你對自我有一定的認識,也會留下好印象。畢竟積極的求知態度,以及嘗試解決問題的意願,才是面試官最看重的一點。資料來源:CNBC、NDTV
你的主管是好人,但他能帶你一起變強嗎?從3點觀察
在《你快樂,所以你成功》一書提及,好人比較容易成為贏家,他們較能激發人的忠誠度,也讓人覺得溫暖與被信任,更能提升創新的精神。《給予》這本書也提到,雖然我們常認為給予者不是太傻、就是太逆來順受,但這種人最後獲得的成就,常讓人跌破眼鏡。這些樂於奉獻的人之所以成就非凡,是他們能贏得尊敬,並激發人的潛力,能以全新的策略來表達、銷售、說服及協商來影響他人。好人主管想要成功,需要避開不少雷區。可以從這幾方面來觀察,這位「好人」是有機會成功的贏家?還是只是濫好人而已。他不能是隨老闆指示而飄忽不定的應聲蟲,這點在開會時特別能夠感受出來。帶兵仁慈的同時,依然能夠公平的給予評價與獎懲。不是不責備員工、或是不進行懲處,就叫做好主管。而是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同仁更好,但不會過分嚴厲、雞蛋裡挑骨頭,甚至用情緒管理同仁。因為賞罰分明,所以能贏得尊敬。資源都是有限的、有排擠效應的,所以能夠「一呼百應」的好人主管,一定在很多看不見的地方,有讓人佩服的能力。大家都不想做白工,所以只需要觀察看看就知道,如果只是吃飯聚餐可以揪到人,要做新專案時就沒有人要參與,那麼這種好人主管不見得能成為贏家。我曾經看過這樣真實的情況:一個看起來非常溫和有禮、老是被欺負的業務單位主管,下面卻有一群相挺、競爭力一流的戰士團隊。他們的表現常是第一名,但開會時,業務單位主管從來都是客客氣氣、好好溝通。遇到部門同仁出包,他也是會議上不動聲色,說他會回去了解一下再教育大家。而遇到大家不想做的事情,都丟到他部門頭上時,他也是說:回頭跟團隊商量看看。團隊成員往往對「主管被欺負」感到不平,但最終還是會接下任務,成果也總是傑出。我常常想,這樣的主管建立了戰功與威信的同時,還能夠讓團隊同仁認可,真是不容易。大家在他的麾下要做更多事、又要接受他不出去吵架、以和為貴的性格,看似反人性,但這位主管卻又能長期維持好的績效表現。仔細想想,這或許就是團體戰、內部外部聯盟的力量吧!以及,好人才願意跟好人主管一起共事,所以團隊會越來越強。相反地,自以為自己最有經驗、最會挑刺的主管,因為沒有好口碑,要做什麼事都苦無人才,即便自己是高手,沒有同行者願意靠攏,也很難成事。團隊要的是信任關係,也要靠強者加入。這些有口碑的好人,他們能夠找到真正的強者合作為伍,讓大家感受到溫暖與信任,甚至能夠激發出大家創新的精神,這都是社會中「好人」特質的領袖所擁有的無形價值。從以上三點去觀察看看,或許找到這樣的好人主管,派他們率隊出馬去打難贏的仗,才容易勝出呢!
上市櫃半導體公司股利誰最香?聯電、世界擠進前5,第一是它!
上市櫃公司股利政策陸續釋出,統計目前公告股利的各大科技公司,共有 2 家超過 6%,5 家超過 5%, 其中聯電現金殖利率達 5.66%, 世界先進 5.44%, 值得注意的是記憶體模組廠品安、創見殖利率位居前 3 名。根據法人圈的預估,台股所有上市櫃公司的股利政策全數出爐後,預估今年的總現金股息,將有機會達到 2 兆元的水準,近期台股大盤指數由科技權值股推動,股價上漲之際現金殖利率勢必下降,但仍有大型科技股現金殖利率達到 5% 水準,聯電董事會決議每股配發 3 元現金股利,以今日收盤價 52.5 元計算,現金殖利率為 5.66%; 世界先進董事會決議每股配發 4.5 元現金股利,與前一年相同,殖利率 5.44%。目前殖利率最高前 10 名的半導體電子股依序為逸昌、品安、創見、聯電、世界、捷敏 - KY、全宇昕、頎邦、京鼎、長科 *。逸昌、品安現金殖利率超過 6%, 創見、聯電、世界、捷敏 - KY、全宇昕殖利率超過 5%; 另外聯發科、聯陽、欣銓、矽創等也有超過 4% 的殖利率。兩大晶圓代工廠展望本季,聯電因客戶對庫存仍維持謹慎,預估晶圓出貨量將季增 2% 到 3%, 美元平均售價受一次性降價影響,估將季減 5%, 毛利率降到約 30%, 產能利用率則從上季的 66% 進一步滑落到 60% 至 63%。世界先進總經理尉濟時先前在法說會表示,年初是傳統淡季,預期供應鏈持續庫存調整,首季晶圓出貨量將季減 6-8%, 產能利用率將季減低個位數,降至約 50%, 全年來看,世界先進預計營收將於首季落底,目標自第 2 季起逐季成長。※本文由《經濟日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延伸閱讀:9 檔電子股當心人踩人!拆解 00940 成分股,值得長期持有?賣掉穩賺?6 大風險要小心... 鴻海財報 / 2023 年 EPS 為 10.25 元、小幅優於 2022 年 上調 2024 年展望整理包 / 黃仁勳一句「This is the future」 散熱需求大爆發!輝達下世代伺服器用「液冷」 散熱概念股一次看鴻海規劃配發 5.4 元現金股利 是 1991 年以來新高裕隆屢傳賣大陸車 和碩童子賢:車廠是「什麼資」將難判定
洗衣機壞了,師傅問「你怎麼洗衣服」秒找病根!企業講師嘆:精準提問高手在民間
洗衣機最近有漏水問題,只好請原廠派師傅來維修。但這幾年師傅越來越少,通常要等上好幾天。果然,廠商回覆要幾天後才能過來。沒想到當天的下午,師傅就打電話給我,說他剛好在附近,有個空檔可以過來處理我們家的洗衣機。我就好奇,維修師傅是如何管理排程的,應該有一些學問。以前在台積電做產品的生產排程時,也是不斷追求最好的排程,在期限內出貨。因此當師傅一進門,我便問道,你們是如何排程的?他說,我看了你的問題單,覺得很快就能解決,剛好上一個維修提早結束,就先過來了。如此看來,維修師傅的排程,是按照今天在的區域、行程空擋,以及經驗判斷問題難易度這 3 個因素決定。接著,師父問了我幾個問題,以釐清洗衣機發生什麼事:「請問洗衣機是在洗衣服的時候漏水?還是衣服洗完、脫水的時候漏水?」「它是在脫水的時候漏水的。」「請問漏水量大不大?是全部廢水都跑出來嗎?」「水量其實蠻大的,所以我覺得應該是所有廢水都流出來了。」根據我的答案,師父說,這應該不是排水管的問題,而是洗衣機內機的問題,可能是零件鬆脫,才造成漏水量那麼大。接著,師父花了 10 分鐘檢查機器,果不其然就是洗衣機內機零件鬆脫。於是,我很好奇,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零件鬆脫?師傅卻反問我,「請問你平常是怎麼洗衣服的?」我心想,衣服不就是這樣洗嗎?我都洗 30 年了,難道我洗衣服的方式是錯的嗎?聽到這問題時,我感到有點被冒犯,不太想回答。但腦中閃過《原則》一書中提到的「開放心胸」: 人們應該謙遜感和內省,能夠以開放心態思考尖銳的批評,並利用批評來不斷改進。承認自己有盲點,有些人比你看得準,你可以藉此學習。好吧,我就聽聽師傅怎麼說。聽完我的描述,師傅找到了原因:當我洗衣服時,為了省水,每次都把水位,設定在比髒衣服高一點的位置,但這是不對的。師傅說,水位高度必須高於髒衣服的一倍,這樣才有足夠的離心力甩乾衣服,也不會耗費那麼大的扭力,導致零件鬆脫。所以時間一久,內機漏水的問題就發生了。哇!重大的發現,原來我 30 年來的洗衣服觀念是錯的。其實用錯的方式洗衣服這件事,很像職場上的問題一再發生。我分享 3 個問題思維:我在輔導企業的過程中,也常常利用提問讓學員們思考,引導他們自己找出盲點,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我最常講的一句話:遇到問題,別馬上解決問題,先精確辨識問題、定義問題,比解決問題來得重要。如果連問題都搞不清楚,千萬不要去解決問題,你會徒勞無功。思考問題時,不只是為了解決現有的狀況,試著再深入挖掘,有沒有過往沒察覺到的行為模式,才導致狀況與問題一再發生,並進而做出預防措施。我們要有開放的心胸,來看待無論是工作或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千萬不能太固執。人們應該保持謙遜、時時內省,承認自己有盲點,有些人比你看得準,善用尖銳的批評,不斷改進自己的缺點。練習心胸開放,我也有很深的觸動,因為有許多思維、做事方式,在生活中都有機會學習到。可以把學到的新知應用到工作上,你會發現,自己還有很多可以成長的地方。
成長的最大敵人,就是「常識」
成功一日就丟!十四年前,商周如此詮釋優衣庫創辦人柳井正的經營哲學。如今,全球景氣尚未復甦,零售業又面臨電商衝擊,優衣庫卻逆勢成長,不僅 2023 年度 (2022/9-2023/8) 營收、獲利創歷史新高,過去半年股價漲 30%、市值也來到 2.8 兆台幣。但柳井正毫不樂觀,反而發出警訊、大聲疾呼:「日本人該醒醒了!日本根本不是先進國家。」為什麼?日本股市剛創下三十四年新高,他卻直言批判,「日本最大的缺點就是沒個性!」認為大家太樂觀,這不過是隨時都會破的泡影。因為,日本人追求安穩、故步自封的性格,正是阻礙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2010 年,商周獨家專訪柳井正,當時他對記者説,自己從小被父親嚴格要求一百分、潑冷水,對成功有高度不安,總覺得「成功中潛伏著失敗的芽」,「七十分只是及格,我的目標是一百分,但我永遠看不到一百分的樣子。」正因此,促使他一路前進的動力,不是旁人讚許、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自我否定。「永遠保持劣等感,」讓柳井正成為日本首富,也讓他創辦的優衣庫從一家廣島的小服裝店,變成全球第一大服飾零售商。為了進步,他違反人性,一輩子都在找批評,「在越惡劣的環境,會越努力,沒有劣等感,什麼也做不好。」他終生自我警惕,「成功一日就可捨棄!」不被小成功沖昏頭,因為永遠有更大的成功在前頭,總是要訂定更高的目標。商業周刊出版、柳井正親自撰寫的《經營者養成筆記》, 就以整個章節強調堅持追求高目標的重要性,「逼自己去面對,依靠延續現有作法所無法實現的目標。」他認為,目標決定行為,促使人們發起挑戰,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自然會展開各式各樣的革新。至於目標該設多高?他說,最好是「常識想像不到的」。「以破釜沉舟的氣勢樹立高遠目標,恰如革新之母,結果便是創造更多顧客,」柳井正說,如果目標只是原本業績的一到兩倍,沿用舊方法就能達到,倘若目標是三到五倍,就必須打破常規、顛覆常識,從原有的思維框架解放出來。就像迅銷 (優衣庫母公司), 在營業額只有八十億日圓時,就確立要成為世界第一大服飾零售商;在集團創立三十年、2021 年時,他們做到了。反之,如果只是遵循慣例,「這樣的企業沒有未來。」他提醒所有經營者,「行業是過去,顧客是未來,不要過分專注競爭對手,要全心全意地以顧客為中心展開經營。遵循慣例的企業是沒有未來的,唯有全心全意為顧客著想,才有未來。」去年卸下社長身份,轉任會長的柳井正,依然鬥志高昂,為優衣庫設下下一個高目標:挑戰全球十兆日圓營收,比起現在的三兆營收,還要成長三倍多。但正如同他所相信,只要胸懷大志,「不畏風險、勇敢嘗試、敢於失敗」, 又有什麼是不可能達成的呢?
元大月配息ETF 00940紅什麼?成分股、特色一次看
不用,因為 00940 是「股票型 ETF」, 沒有發行額度限制。元大投信表示,3 月 11 日開始募集的 ETF「元大台灣價值高息 00940」, 是一檔採用巴菲特價值投資理念的 ETF, 發行價 10 元,並採月配息,非常適合小資族投資。以下介紹 00940 的成分股及管理費等資訊。00940 採用每月配息的策略。提供持續且可預測的現金流,成為小資族尋求定期收入來源的理想選擇。年配息率約為 8%, 這一比率基於基金的總收益和市場表現。值得注意的是,ETF 的配息不僅來自於持有的股票股利,還包括收益平準金。收益平準金是基金管理人將基金的資本利得或其他收益按月分配。00940 是捕捉台灣市場上的高價值投資機會,從台灣上市櫃前 300 大企業中精選出 50 檔成分股。被傳奇投資人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推崇的價值投資,是買入被低估的優質企業,並長期持有這些股票。巴菲特認為,市場偶爾會低估某些股票,使得其市價遠低於實際價值,而巴菲特投資的目標就是挖掘這些機會,以實現長期的投資回報。總體來說,00940 結合低價買、輕鬆存、每月領,其投資策略是用喜歡巴菲特選股方式,確保了投資多樣性和效率。投資前應全面評估基金的特點、風險和費用,以制定適合個人需求的投資策略。※資料來源:元大投信提供,若有誤請以官網或元大投信公告為主。* 本文獲「娜攸 NAYO」授權轉載,原文:00940 ETF 元大臺灣價值高息 | 月月配 + 高股息 + 價值投資
《周處除三害》在紅什麼?阮經天角色原型真有其人、三害是哪三害?8個幕後故事
電影《周處除三害》3 月 1 日在中國上映,截至 3 月 10 日下午 4 時,票房已近人民幣 3.7 億元 (約新台幣 16 億元), 票房上看人民幣 6 億元。據中央社報導,一名在北京的影評人從傳播角度,分析「周」片短時間衝高票房的原因。由於網路上有許多高畫質的盜版資源,反倒成為「周」片的優勢,使短影音帳號有充分的素材能剪輯各種短影片,對電影票房的效果有加乘作用。此外,《周處除三害》「以暴制暴」的題材較罕見,不管是對社會不滿、想反抗朝九晚九每週工作 6 天的年輕人、反邪教組織,或是喜歡「惡人被消滅、壞人伏法」的人,甚至只是想看動作片的中國觀眾,都在這部電影中各取所需。此片 2023 年 10 月在台灣上映時,評價高,但熱度不算高,最終票房約新台幣 4700 萬元,還輸《富都青年》在台的破億票房。不過,《周處除三害》3 月 1 日也在 Netflix 上架,台灣又再度掀起熱潮。入圍金馬獎 7 項大獎的國片《周處除三害》, 由香港導演黃精甫打造,這部「台港混血」的犯罪劇情電影,堪稱金馬影帝阮經天再度突破自我的生涯代表作。再加上陳以文、李李仁、袁富華、王淨、曾珮瑜等卡司,將安排精妙的劇情,詮釋得淋漓盡致,電影也藏了很多哏,以下就來介紹本片不為人知的 8 件事。======== 以下有雷 ========《周處除三害》化用了同名民俗典故,講述原本為惡鄉里的周處為民除掉 2 個禍害,自己又改過自新「除三害」的故事,成為後世浪子回頭的典範。在歷史上周處真有其人,他出身於三國時代的吳國,是個官家子弟,除害的事蹟也有記載,只是在不同的文獻中內容有些出入,但悔悟改過是確有其事。周處允文允武、出將入相,在晉朝時還當了高官,卻因為一絲不苟的嚴明作風得罪皇親國戚,最後被設局帶兵深入敵營,力戰而死。阮經天飾演的主角「陳桂林」, 是參考台灣犯罪史上知名的重刑犯劉煥榮,他曾經惡貫滿盈,名列「10 大槍擊要犯」。劉煥榮冷血殘暴,曾犯下多起駭人的槍擊案,而且都是針對道上的大人物,是個又瘋又狂的「黑幫殺手」, 阮經天的詮釋可是一點都不誇張。手榴彈橋賭債、跟監數日暗殺黑道大哥,都是真實事蹟。不過,劉煥榮在被捕之後改過向善、捐款無數,在執行槍決時昂首闊步慷慨赴死。此外,影集《台灣犯罪故事》單元〈生死困局〉中,李銘忠飾演的角色,也以劉煥榮為原型改編。兩人還雙雙入圍金鐘、金馬,非常巧合。片中把周處除三害中的三害,套入佛教思想中的「三毒」, 也就是貪、嗔、癡。貪是貪欲、嗔是怨恨、癡是愚蠢,經典中也用鴿子、蛇、豬來象徵 3 毒,代表人世間的 3 種禍害。三害也分別對應 3 個人物,陳以文飾演的尊者,是貪念的代表,象徵是背後有著鴿子的刺青;他表面上是道貌岸然的宗教領袖,實質上則是斂財、控制思想、荼毒心靈的邪教教主。袁富華飾演的香港仔代表嗔,手上有一條蛇的刺青,性格喜怒無常,上一秒還在笑,下一秒就直接拿酒瓶砸頭,可以為任何事憤怒。阮經天飾演的陳桂林,就是癡的代表了,戴著小豬圖案手錶的他,雖然非常迷惘、無知,最後卻成了救贖他的反轉關鍵。有注意到嗎?電影一開場,拍攝洪爺喪禮照片的運鏡,跟陳桂林剛到澎湖禮堂時,陳以文的畫像是一模一樣的,先特寫臉部,再拍攝整幅照片或畫像,給人一種莫名的喜感。儂編認為這 2 顆鏡頭,分別代表電影上下 2 個章節的開端,各自表述走向毀滅與救贖的歷程。上半場,陳桂林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每天都在毀滅倒數,想在最後的時間內讓世界記得自己;下半場則發現原來肺癌是個謊言,自己也完成了夢想,心滿意足迎來真正的救贖。片中提到香港仔曾經參與的「吳興街槍戰」, 是真實發生過的案件。1992 年綽號「惡龍」的 10 大槍擊要犯陳新發與 2 名同夥,在吳興街的一處公寓中被警方團團包圍,雙方展開激烈槍戰,交火超過 2000 發子彈,這是警匪衝突史上最慘烈的一次,信義分局的子彈幾乎打光。後來警方向公寓中投擲閃光彈意外引爆瓦斯,3 名嫌犯就此葬身火海。片中謝瓊煖飾演的地下醫生「張貴卿」, 表面上開的是一間藥局,實際上卻是「黑道急救站」。她為許多江湖兄弟醫治刀槍傷,因此與陳桂林有了過命的交情,她也是誘使陳桂林「除三害」出面投案的關鍵人物。其實台北市林森北路上的某間診所,過去就真的有「黑道急救站」之稱,許多道上兄弟挨刀中彈都曾經到這來搶救,不過現在診所早已經轉型,不再提供這樣的服務。在看《周處除三害》時,是否有看到一些似曾相識的角色影子呢?阮經天飾演的角色,與自己 10 年前拿下金馬影帝的《艋舺》一樣,都飾演黑道份子。金鐘視后吳奕蓉則繼《我願意》之後再度加入邪教,而且最後仍難逃「領便當」的命運,實在太慘。另外,台灣影視圈的「客串王」鄭有傑也在本片中飾演醫生一角,他本身是優秀的金獎導演,但仍熱愛演戲,總是在各種電影、影集中露臉,最近演出有《榮耀之路》的警察、《尾號 1314》的工程師、《我願意》中的張總。《周處除三害》中出現的武器也讓人覺得似曾相識。撇除刀槍類不說,香港仔連砸 7 個酒瓶,除了讓人想到周星馳《少年足球》的經典畫面外,在柯震東執導的《黑的教育》也有這一幕。後來,香港仔抄起煙灰缸,則在《模仿犯》、《華燈初上》是關鍵兇器。至於戳瞎陳灰 (李李仁飾) 眼睛的香爐,在《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那件事》、《當男人戀愛時》都有出現過 (而且還是同一個), 看到這些畫面實在讓觀眾有滿滿的熟悉感。* 本文由「Bella 儂儂」授權轉載,原文出處:國片《周處除三害》不為人知 8 件事!阮經天主角原型竟是「他」, 吳興街槍戰、黑道急救站都真有其事!延伸文章:刷新國片新觀感!懸疑驚悚片《惡女》5 大必看亮點解析,邵雨薇、林美秀耍辣比狠超過癮!國片《我的麻吉 4 個鬼》5 大看點!翻拍經典韓片,曾敬驊、邵雨薇浪漫共演最溫馨鬼片,男神坤達首登大銀幕
韭菜收割了?外資狂砍高股息ETF:00919逾7萬張、這幾張也被狂賣
台股指數 14 日開盤後一度下挫,雖盤中一度翻紅,但隨後小跌震盪,終場收 19937.92 點,上漲 9.41 點,漲幅 0.05%, 成交量 4739.65 億元,三大法人賣超 49.69 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外資這次賣超第一名為群益台灣精選高息 (00919), 總計 74928 張,另賣超前十中也有復華台灣科技優息 (00929)、大華優利高填息 30 (00918) 等三檔高股息 ETF。統計三大法人買賣超情況,外資及陸資 (不含外資自營商) 買超 4.88 億元,投信買超 15.65 億元,自營商賣超 (合計) 70.22 億元,其中自營商 (自行買賣) 賣超 4.69 億元,自營商 (避險) 賣超 65.53 億元。據統計,外資今日賣超前十名的個股,依序是群益台灣精選高息、長榮航、復華台灣科技優息、開發金、長榮、大華優利高填息 30、上曜、陽明、大聯大、光寶科。外資賣超群益台灣精選高息 74928 張、長榮航 57331 張、復華台灣科技優息 34571 張、開發金 21688 張、長榮 15687 張、大華優利高填息 30 13181 張。外資今大賣高股息 ETF, 似有高檔結帳的意味,但外資並非第一天賣超 00919, 統計至 14 日外資已連賣 00919 達 13 天,00929 則是 3 月以來第一次出現賣破萬張,00918 也遭到外資連賣 11 天。00919 除遭外資大賣,其成分股新普、漢唐也出現跌停,最大持股長榮跌幅逾 3%, 瑞昱跌幅逾 2%, 聯電、聯詠、聯發科也都下跌。不過 00919 今年來表現和其他 ETF 相比,漲幅 17.2% 表現最佳,其年化配息率也近 10%, 且成立以來填息率百分百。據統計,外資 14 日買超前十名的個股,依序是鴻海、國泰金、玉山金、彰銀、台新金、兆豐金、元大金、大亞、寶成、華南金。※本文由《經濟日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延伸閱讀:00940 太吸金!屢創募集新紀錄 網嘆「台灣錢淹腳目了」台股 ETF 規模 4 年增 1 兆 金管會憂成分股重複不理性投資高股息 ETF 買新或買舊?市場熱議台灣人為什麼瘋搶 ETF? 盛況空前背後 6 大關鍵一次看台灣國人狂瘋 ETF 獨步全球 黃天牧下周要親上火線了
放下太太、媽媽角色,全職媽媽50歲獨自完成徒步朝聖之旅:全家人一起長大
林玉花,我的大學同學,50 歲那年,她不出走則已,要做就轟轟烈烈。她一個人展開絕妙而精采、四十多天徒步完成 799 公里的朝聖之旅,也就是著名的聖雅各之路 (Camino de Santiago), 據聞這是世界上最美的步道。「為什麼想做這件事?」我問。玉花的答案,跟我,以及多數大半輩子全心為家奔忙、幾乎忘了自己是誰的中年媽媽一致,就是「疲憊已極,累了,對生活失去熱情」。「想做好母親、好妻子、好媳婦的鎖鍊,把自己層層捆住,我需要暫停一下,喘口氣,去找找自己,想想自己。」玉花說。「那時剛好看到一部德國電影《我出去一下》(I Am Off Then), 第一次知道聖雅各朝聖之路,我就想,Why not? 不正是送給自己最好的 50 歲生日禮物嗎?於是跟先生小孩商量後,積極準備,3 個月後就走在朝聖路上了。」《我出去一下》主角哈沛是個知名喜劇演員,他是工作狂,生活緊張忙碌,但又不愛運動,也不保養身體,長期的緊繃狀態,終於讓他吃不消,後來因心肌梗塞而送急診,最後切除了膽囊。他這才發現身體過度耗損,於是,決定放自己半年假。低調的跟好友們說了句「我出去一下」, 便踏上朝聖之旅。「電影裡的風光好吸引人,每個角色在大山大景裡探索、療癒了自己,打動當時非常低潮的我。」那時,玉花的女兒高二、兒子國一,兩個孩子都處在青春期。原本乖巧柔順又用功的女兒,大把時間都花在課外活動,甚至擔任資優班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的總召,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功課大受影響,這讓玉花感到非常焦慮,母女常為此爭吵,關係緊張。婆家也處於多事之秋,原本在職場相當傑出的玉花,養成凡事面面俱到的個性,因此,對於婆家的難解習題,身為媳婦的她覺得不該視若無睹,也想為忙碌的先生分擔責任,主動介入幫忙卻是吃力不討好,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越陷越深,真的很挫折。她很想改變先生面對問題卻放任不管的心態,也想跟先生好好溝通內心的壓力與感受,但先生的消極回應總是讓她很受傷。20 年職場生涯,10 年家庭主婦,每天從早到晚都在為生活與家人奔波,但每個人卻都視她的付出為理所當然,沒有珍惜與感謝。玉花感到茫然,也懷疑起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人生似乎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不知道接下來的方向。「可是,你是一個習慣事事顧全的媽媽,怎麼放得下心?我連出去 5 天,都得擔心我家男子宿舍變成垃圾大山了,你出去四十多天欸!」我好奇的問。「當然有和先生小孩溝通過,也預先做了一些安排:家事主要是洗衣服、三餐及倒垃圾。兒子女兒都改搭校車。每週請打掃阿姨來家裡一次。不過,先生臨時必須去歐洲,親戚都住外縣市,緊急請朋友就近幫忙。比較麻煩的是兒子家庭聯絡本沒人簽名,也只好讓他拿我的印章蓋。」「那你出去這四十多天,真的沒有擔心過孩子和老公嗎?」我問。玉花非常明快爽朗的回答:「哈哈,還真的沒擔心過。一方面是已經離家半個地球,擔心也沒用,一方面是事先都盡力安排了。我也沒有特別想念孩子和先生,有時連電話都忘記打回家。反而是先生小孩比較擔心我,他們從一開始就告訴我:『走不下去就趕快回來喔!』」「我也很努力把自己照顧好,讓他們放心,也避免半途而廢的意外情況。當先生孩子不再是我生活的重心,我只要顧好自己,好像回到單身狀態,生理心理都覺得輕鬆多了。事實上,我也沒有空反省什麼拋夫棄子的內疚感,每天忙於規劃行程,找住的、找吃的;頂著風吹日曬雨打,走不完的爛泥水坑,看不完的好山好水;還要探索異國文化,認識來自全球各地的朝聖路友,每天都覺得大開眼界,好新鮮好充實。」其實,會來走朝聖之路的人,除了宗教信仰者之外,多少是心裡有些結吧。相遇的朝聖客,最常問對方的問題就是:「你為什麼來?」朝聖路上,大家萍水相逢,有些人走著走著再三巧遇,談得來的就結伴而行,互陪一段;有些人即使相談甚歡,分道揚鑣後卻再也不見蹤影。大家都是過客罷了,反而能讓人毫無顧慮的吐吐苦水、大倒心裡的垃圾,這就是交淺言深吧。在陌生的土地上,和陌生的人,大膽的把自己的心裡垃圾清一清,很舒坦!」出發前,我帶著自己的問題,比如對先生累積了很多怨懟、對青春期孩子的無力感,更重要的是回頭檢視過去五十年、想想如何面對未知的下半輩子。某天,我獨自走著,這些問題一個一個冒出來:人生在世,都扮演著多重角色,每天睜眼,哪一個角色要先上場?哪一個角色要用什麼台詞動作?哪一個角色要用什麼情緒?別人給你出問題,你要怎麼回應?你的心受傷了,你要怎麼療傷止痛?然後,「寬恕」兩個字出現了。彷佛有誰在跟我對話,用這兩個字回應了我的問題。當下,我全身上下都緊繃起來,因為這不是我自己說的,也不是我的慣用語,我馬上反問:為什麼要寬恕?我能做到寬恕嗎?雖然沒有再出現任何回答,「寬恕」提供我一個出口,糾纏多時的壓力瞬間宣洩,讓我如釋重負。原來,面對先生的不體貼、面對他人的傷害,乃至面對無法達成自己的預期,答案就是如此簡單而明確。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我自己。或許長時間獨處,不斷行走的過程,很自然就把心回歸到自己身上,我深刻感受到,把身體操練到最疲累的顛峰時,心靈會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空靈狀態。這時,我感覺腦袋澄澈,能夠通透自己最內在的想法,在朝聖路上遇到多位獨行的朋友,也都有一些難以解釋的神奇經驗。有人用神諭或奇蹟來稱呼,但這種頓悟之感,也可能是最深刻的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的結果。當然,我最關心的,還是一個多月不在家,玉花的先生和孩子是什麼感受,有沒有產生什麼微妙變化呢?「我回到家,發現老公孩子也有成長。這段時間,他們什麼都要自己張羅,也沒人關心生活起居,這才有機會去感受我的辛苦。兒子說,已經吃膩便利商店的早餐,搭校車要好早起床。我也轉變很多,回來後跟女兒道歉,告訴她之前媽媽心情低落,又擔心她的未來,情緒不是很好,可能說話態度讓她難以消受,希望她能原諒。沒想到女兒回答她態度也不好,知道媽媽是為她好,不怪我。本來僵持的母女關係居然就和解了,變得更珍惜彼此,關係更緊密。」除了找回自信、讓家人有感、珍惜並和解,玉花也在旅程中得到一個很清楚的答案,那就是出發前把她搞得烏煙瘴氣的婆家難題,她必須「放手」。既然她解不開別人的結,就不要再攬在身上,不要扛著什麼好媳婦的枷鎖了,放過自己吧!於是,她不再過問婆家事,一切都請先生去處理。這個改變,也讓先生重新擔負起人子的責任,檢視原生家庭父母手足間的問題。看到先生的轉變,她很高興:「如果不能先改變自己,我還能期望改變誰呢!」儘管做為全職媽媽很辛苦,也有很多委屈感,但玉花覺得一趟朝聖之旅,就是一趟深度的思考之旅:「我想清楚了,即便我在職場也有一片天,但離開職場、回到家裡,純粹是因為覺得孩子更重要,想專心一意陪伴他們長大,這是我自己的選擇,也很感謝有他們陪伴我。玉花說:「回到家,真的有一種充飽了電的感覺,找回原本的自我。這種心情非常美好,以此心態來看待孩子,也期望看到孩子能清楚自己要什麼,好好做自己。這趟旅程讓我知道,把自己顧好,一切才會好。正所謂『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家庭』。」我必須說,我們大半輩子都不是在做自己,都在為別人活,然後,對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失去了動機、失去了膽量。媽媽們,孩子長大了,真的放膽懷抱夢想吧,我們都不年輕了,想做什麼,就勇敢去做吧。只要做了,就會發現自己的勇氣和能耐都在,母親的強大永遠存在、潛力無止境。* 本文摘錄自遠見天下文化《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
世界上最年輕的百歲阿嬤:我盛裝打扮不是給別人看,而是讓自己開心
被稱為世界上最時髦的阿嬤 Iris Apfel (艾瑞絲・愛普菲爾), 於 2024 年 3 月 1 日辭世,耆壽 102 歲。Iris Apfel (艾瑞絲・愛普菲爾) 總是戴著一副圓框大眼鏡、留著灰白短髮,服裝與配件華麗鮮艷,又帶點異國風情。擁有鮮明風格的她,年輕時的職業是室內設計師,因為工作的關係,時常隨著丈夫 Carl Apfel (卡爾・愛普菲爾) 遊歷各個國家,從此養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2005 年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服裝學院,為 Iris Apfel 舉辦了一場展覽,讓她漸漸受到大家關注。2014 年的紀錄片《時尚太后的華麗傳奇 (Iris)》紀錄了她的人生,並與許多時尚品牌合作。一起來看看人老心不老,且擁有多重身分的 Iris Apfel, 對於風格與時尚態度的 7 大金句。不被年齡限制自己的想法,也不盲從流行趨勢並且隨時充滿活力,這就是 Iris Apfel 的人生態度。即使穿著簡約的服裝,她也會搭配大型的飾品配件,且無絲毫的違和感,真的令人佩服。Iris Apfel 大學畢業進入《Women’s Wear Daily》做編輯、擔任時尚插畫助理,之後又轉換跑道成為室內設計師,真的很難界定她的身分。每個人都該為自己而活,服裝穿搭是 Iris Apfel 的最愛,所以她覺得只要自己開心,就不太需要理會外在的眼光。因為工作的關係,Iris Apfel 愛上了亞洲、中東的服飾和配件,並且擁有許多異國收藏品。此後,異國風格也融入她的服裝穿搭中,成為她自成一格的服裝語言。Iris Apfel 勇於活出自我的態度,值得大家好好學習,她用服裝隨時提醒著大家,不要再為別人而活。如同年輕人一樣充滿活力的她,完全不在乎年齡,反而越活越精彩,也讓大家知道變老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本文出自「美麗佳人」, 原文標題:時尚潮嬤 Iris Apfel 艾瑞絲愛普菲爾,關於風格與人生的 7 大名言金句相關文章:「當我變老,我就變得更自由,更能自在地展現我是誰。」不論幾歲都能充滿熱血與創意!時髦奶奶們的獨特之美李函 Kiwi + 邱文駿 Jun: 風格是不需要言語就能展現自我,成為自己的堅持心態!
2024白沙屯媽祖進香直播這邊看!進香路線、住宿一次看
白沙屯媽祖出巡至北港進香,沒有固定的行進路線,前往北港的進香路線,全憑擲筊指示,進香路徑橫跨苗栗、台中、彰化、雲林 4 個縣市,來回距離超過 400 公里。由於今年白沙屯媽祖進香行程安排在 3 月 18 日出發,23 日到北港,26 日就回拱天宮,預計行程是「去緩回急」, 且白沙屯媽祖北港進香適逢朝天宮進香旺季,香客大樓住宿已被訂滿。廟方、雲林縣政府及北港鎮公所等單位積極協調,安排以下地點供香燈腳休息:想掌握白沙屯媽祖進香行程,可下載由拱天宮推出的白沙屯媽祖 App (Android、iOS), 或由義工團隊製作的白沙屯 GPS 即時定位 App。白沙屯媽祖信仰始於清朝乾隆年間,依海維生的白沙屯人,供奉媽祖為守護神,並奉請一尊軟身媽祖供於民家。在白沙屯當地,男子服兵役前、女子結婚前,都必須參加白沙屯媽祖進香,祈求聖母庇佑,並將此視為成年禮。白沙屯舊名為「白沙墩」, 位於苗栗通霄西北方,是通宵最早開發的地區。清朝乾隆年間,從福建來台開墾的漢人,為祈求平安,集資興建廟宇,即為白沙屯拱天宮。拱天宮一共祀奉 3 尊媽祖:至於白沙屯媽祖為何被稱作「粉紅超跑」? 拱天宮說明,2013 年 4 月 24 日,白沙屯媽祖鑾轎當時到了彰化一間 BMW 服務中心,並在白色 BMW 面前行轎,示意要 BMW 讓位。當展售中心的人移車後,媽祖鑾轎便「倒車入庫」停在該位置。拱天宮補充,因為媽祖鑾轎上面有粉紅色的遮雨布,超跑是因進香速度相當快,所以有了「粉紅超跑」的別稱。2023 年白沙屯媽祖進香,廟方更邀請歌手林姍演唱主題曲〈粉紅超跑〉:2024 年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之旅,已於 2 月 16 日 08:00 受理信眾報名。今年拱天宮準備 13 萬 5800 件進香服。參與白沙屯媽祖進香有 4 個方案:個人報名,請親自前往苗栗拱天宮服務台索取報名表,填表後繳費,領取相關進香物品,即完成報名手續。若無法親自前往,可委託他人協助代理報名。在媽祖抵達北港當天 (3 月 23 日), 從白沙屯出發前往北港,參與拜天公儀式。可搭乘「步行專用遊覽車」, 可陪伴媽祖來回北港的前 8 天,在全程跟隨的遊覽車中擁有專屬的休息位置 (住宿費另計)。資料來源:白沙屯媽祖婆網站、白沙屯拱天宮、維基百科
2024春分是哪一天?習俗、禁忌、開運養生法一次看!3生肖財運到
24 節氣之一的「春分」是哪一天?春分是什麼意思?有哪些習俗和禁忌?2024 年春分日期是 3 月 20 日、星期三。「春分」是春天的中間點,通常會在國曆 3 月 20 日或 21 日。春季一共有 6 個節氣,標誌春天到來的是「立春」, 接著依序為「雨水」、「驚蟄」、「立春」、「清明」、「穀雨」。一年之中,陽光直射赤道的這一刻,就是春分。這一天,白天和黑夜一樣長;在南極和北極,可以看見「太陽整日在地平線上轉圈」的現象。春分之後,太陽照射位置逐漸往北回歸線移動,北半球的白天開始比黑夜長。春分這一天,台灣沒有特別標誌性的傳統習俗,但有一些從古流傳至今的慶祝活動:春分前後,天氣變化劇烈,有吃春菜養生、以溫補補陽氣的習俗。春菜指春天的菜,像是菠菜、福山萵苣、野莧等青菜。春分到陽氣逐漸上升、氣流穩定,是適合放風箏的時節,也藉由放風箏到戶外透氣,吸取陽氣避邪。在中國某些地區,有春分立蛋的習俗,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諺語。成功立蛋,代表一整年將有好運。在古代,春分是祭祖的好時機,稱為「春祭」; 到了現代,許多人為了避免人潮車潮,將掃墓的時間提前到春分後。春分因氣候變化多端,需要特別從飲食、運動、穿著保持身體健康。小孟老師指出,以下 4 件事情不要做:春分時不要吃太辣、太冰冷的食物,避免引起身體不適。因春分時氣候不穩定,要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引起心血管不適。春分早晚溫差大,晨間霧氣重、視線不佳,要避免開快車。春分時節清晨濃霧重,視線不佳、濕氣重路面濕滑,要避免在晨間爬山。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學博士、臻品中醫副院長吳啓銘則建議,日常穿衣可遵循以下原則,避免因溫差大而生病:另外,春季氣候多變,外出時一定要帶上雨傘,以備不時之需。2024 年春分開始的時間點為 3 月 20 日的中午 11 時 06 分,可以利用以下方式開運:春分這天,可以在春分前後至飲水機或水龍頭,接一杯春分水喝下或洗臉,迎接春分、帶來好運。古代有天子祭拜太陽神的活動,現代在春分當日,則可以以吃太陽餅迎接陽氣的到來。或是在中午外出曬曬太陽,感受春天的氣息。小孟老師指出,春分有 3 個生肖財運上升,分別是屬虎者,有偏財運;屬羊者,脫離金錢糾紛與財務壓力;屬馬者,投資可能有獲利。* 民俗信仰僅供參考,勿過度迷信。春分開始,大部分作物進入生長階段,農業進入重要的耕種時節。傳統諺語多和農耕、農忙有關:台灣於春分無祭拜的習俗。在古代,天子會在春分這一天「祭日」, 祭拜「大明神」(太陽), 清代的《帝京歲時紀勝》中寫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台灣春分前後的民俗節日有:
元宵、湯圓英文怎麼說?元宵節常見英語一次看
元宵節過完,春節假期就算正式結束了。舊時農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節」, 這天晚上叫「元宵」。元者,首也,此指首次望月,也就是第一個滿月;宵者,夜之謂也,用白話文說就是晚上。所以元宵的本義,就是農曆新年第一個月圓的晚上,亦稱「元夜」或「元夕」。唐代以來,上元節均張燈結綵,入夜後百姓觀燈,民間有放煙火、舞龍燈等熱鬧的民俗活動。唐朝宰相兼文學家蘇味道,在其〈正月十五夜〉的詩中寫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描述的就是盛唐的元宵。上元夜晚的燈火輝煌,京城暫停宵禁、城門大開,任由平民百姓通行取樂。元宵的熱鬧好玩讓上元節逐漸退居次位,正月十五便多稱元宵節。因為燈是主角,所以元宵節又稱燈節,這也是英文 Lantern Festival (字面「燈籠節」) 的來源依據。我們把元宵節翻成 Lantern Festival, 早已約定俗成,然而查閱英文詞典,查到的 Lantern Festival 居然不是元宵節!許多人肯定覺得匪夷所思,難以置信。《牛津高階學習詞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ALD) 於 1948 年問世,是史上第一本針對非英語母語者的英語學習詞典,權威實用。2020 年的第 10 版增收了許多新詞新義,其中 Lantern Festival 驚喜在列。但不查不知道,查了嚇一跳。這裡的 Lantern Festival 不是元宵節,而是日本的傳統節日「盂蘭盆節」(或簡稱「御盆節」或「盆會」)。日本的盂蘭盆節,時間點落在中元節,精神上相當於清明節。OALD 是這樣定義 Lantern Festival 的:a Japanese Buddhist festival that takes place in August, when people show respect to the dead (日本的佛教節日,8 月舉行,是時民眾祭拜亡靈)。Lantern Festival 是 OALD 正式收錄的主條目,底下的括弧裡,還列出了 2 個代表同義詞的「亦作」(also) 為附帶的參照。這 2 個同義詞都是來自日文的借詞,一個是 Bon (音標 [bɔn], 日文寫成「盆」), 另一個是 O-Bon (音標 [oʊˈbɔn], 日文寫成「お盆」)。OALD 對 Lantern Festival 的處理顛覆我們的認知,把元宵節挪作他用、成了日本的盂蘭盆節。不過同屬牛津家族的《英語牛津詞典》(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ODE), 卻又有不同解釋。ODE 是針對英語母語者的大型單冊詞典,也以主條目的地位收了盂蘭盆節的 Lantern Festival, 但沒有釋義,不是個完整的主條目。詞典僅將其視為重要性居次的「又稱」(another name), 要讀者另行參閱主條目 Bon (盆會)。有趣的是,線上版的 ODE 收了 20 條 Lantern Festival 的例句,這 20 條例句有 8 成以上都和元宵節有關,第一條更聚焦台北市:Chen talked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institutions he established as Taipei mayor, such as the Hakka Cultural Foundation, the Taipei Film Festival and the Lantern Festival.(陳水扁市長談到文化的重要性和他在台北市長任內成立的文化機構,諸如客家文化基金會,台北電影節及元宵燈會)。《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以 Lantern Festival 收錄了元宵節,說它又稱 Yuan Xiao Festival (「元宵」音譯 + 節)。《維基百科》(Wikipedia) 也以 Lantern Festival 收錄了元宵節,言其或稱 Spring Lantern Festival (字面「春天燈籠節」)。《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簡稱 OED) 是英語世界的至尊,沒有收錄元宵節,卻收錄了節令食品的 yuan hsiao (元宵,威妥瑪拼音), 並在定義裡以 Chinese Lantern Festival (字面「華人燈籠節」) 指稱元宵節。綜合判斷,我建議元宵節的英文還是不動,繼續使用約定俗成、流通甚廣的 Lantern Festival。誠然,Lantern Festival 也是日本的盂蘭盆節,但經我查證各種權威的語料,英文裡提到這個日本節日的時候,反而比較偏好借自日文的 Bon 或 O-Bon (又拼為 Obon)。所以,倘若有必要強調 Lantern Festival 是元宵節而非盂蘭盆節,不妨冠以修飾語,用 Spring Lantern Festival 或 Chinese Lantern Festival 來明確所指。此外,日文 Bon 的作法不妨加以借鑒,我們的元宵節也可用音譯的 Yuan Xiao Festival, 以異化之策來彰顯文化的主體性。引經據典的名稱探討不免嚴肅,至此暫歇,以免壞了節慶的氛圍。接下來談點輕鬆的,看看元宵節的常見民俗英文該怎麼說。元宵節的應景美食是元宵或湯圓,2 個都是難譯的文化特色詞,英譯時不妨直接訴諸語音:元宵是 yuanxiao, 湯圓則是 tangyuan。為了方便外語人士理解,元宵或湯圓皆可另外意譯為 rice-flour dumpling (字面「米粉糰子」)。碰到難譯的文化特色詞時,我建議以音譯為主、以至多 3 字的短意譯為輔。另外,名詞的單複數、冠詞的有無或選擇、名詞到動詞的轉換、詞語的各種搭配,請讀者依上下文自行調整。燈與火是元宵節的重頭戲。燈,即各式的燈籠。火,原指有明顯火焰的:後亦指節慶時燃放、迸出火花的煙花爆竹:此外,中國在不同地區有特別的元宵民俗,有些我們很熟悉、有些只是聽說,有些甚至聞所未聞。以上英文,部分是約定俗成,部分是權威詞典已經收錄;也有部份是我的建議,乃我廣泛閱讀、思考求證的判斷所得。翻譯常無定論、見仁見智,特別是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文化特色詞,因此這些英譯僅供參考。
當理想工作變成日常消耗?5點檢視自己是不是該離開了
決定離開理想的工作,可能是一大挑戰,卻也同時讓你如釋重負。離開可能令你感覺可怕、刺激、悲傷、困難、輕鬆、有其必要。唯有誠實的評估你目前的狀況,以及在下一個人生階段,你想要變成怎樣的人,你才會知道何時該離開。2009 年,當我巡迴法務官的任期進入尾聲時,「在州法院起訴罪犯近 10 年」這件事開始對我產生嚴重的影響。這種影響既不是生理負擔,也不是情感負擔。用「精神負擔」來形容我的感受應該最為貼切。偵辦一起又一起的暴力犯罪案件、看盡各種虐待與邪惡醜態,讓我付出沉重的代價。不斷接觸人性最醜陋的一面,對我的心靈產生了負面影響。在刑事司法體系,很少有美好的結局出現。往往只有不曾埋葬至親或經歷個人創傷的人,才會說出「解脫」這樣的字眼。話雖如此,我還是很喜歡偵辦案件與出庭帶來的挑戰。在為死傷者與受虐者發聲,是我最有幹勁的時候。替犯罪受害者和他們的親友伸張正義,是極富意義的一件事。我想,我應該表現得不錯。我知道自己有多努力。但有時候,熱愛且擅長某件事還不夠。有時候,即便你熱愛一份工作,而且能從中獲得滿足感,經年累月下來,它還是會讓你或你最在乎的人,付出極大的代價。某些工作無論多有意義,都是有賞味期限的。不過這並不代表你當初決定從事這份工作是錯誤的選擇。只是你必須明白,你何時該離開。承辦凶殺案的檢察官,總是會面臨這樣的挑戰 —— 老是在處理和死亡有關的事,而且往往是我們最害怕的那種死法: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失去生命,沒有時間說再見、彌補過去的錯誤,或請求原諒。你最後感受到的是滿滿的惡意,而不是愛,而且愛你的人都知道,你人生的最後一幕充滿了恐懼與怨恨。負責偵辦凶殺案時,你辦公桌上的每一份檔案幾乎都充斥著這種可怕的死亡。最優秀的檢察官會強迫自己感受被害人和他們親友所經歷的一切。想「仗義執言」, 你得對弱者感同身受。想有效的起訴謀殺案嫌犯,你必須重現犯罪場景、帶領陪審團身歷其境,彷彿那邪惡的一幕正在他們的眼前上演。要做好這件事,你必須在開庭前反覆思索,甚至將自己沉浸在該案件的某些細節裡,並且讓它們佔據心頭好幾個月。因此,你會發覺自己一直想著某位凶嫌的惡行。在刑事訴訟中,很少有「樂觀」與「希望」存在。作為一名承辦暴力犯罪案件的檢察官,你表現得越好,所擁有的樂觀與希望就越少。大家常說「把工作留在辦公室」或「不要把工作帶回家」, 我向來不擅長做這件事,而且也完全不想變得拿手。在職業生涯的這個階段,我已經擁有豐富的經驗,同時我也有自信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好。從很多方面來看,我都在實踐上天賦予我的使命。然而,實現這個夢想卻會對我生活的其他重要層面產生負面影響,讓我付出極大的代價。當這樣的事發生在你身上時,你就必須開始思考關於離開的事。犧牲在所難免。為了得到更好的成績,你犧牲參加某些派對的機會;為了去健身房運動,你犧牲最愛吃的食物;為了在晚上多加班幾個小時,你犧牲了某個你愛看的電視節目。為了在未來取得更好的成果,你總是理所當然的犧牲眼前的享受。但當你老是為了達成某項目標,犧牲生活與自我的某些重要部分,而未來這種狀況恐怕無法獲得改善,可能就是你該離開的時候了。想判定你是否處於這種狀態,你可以問自己這幾個問題:當我們決定離開時,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出某種陰魂不散的念頭。我不斷想到的是,自己在工作任期結束前就選擇拋棄它,這讓我覺得很恐怖。此外,我拋棄了那些需要優秀代言人的犯罪受害者。因此,我開始試圖解釋這一切,告訴自己「凡是值得做的事都會伴隨某些犧牲」、「這當然很難,但最後一切都會值得」、「這只是一段低潮期,情況會好轉的」。然後,我就開始懷疑或重新思考我的決定。接下來,我的問題則變成:我能否讓自己的內心在懷疑與平靜之間取得平衡,抑或是在兩者之間的灰色地帶遊走?當你甘願接受這個決定已經不容改變,當你在面對過往夢想或目標的誘惑時進行理性思考,你就可以獲得平靜。建設性懷疑能讓你證實自己的想法。它會迫使你確信,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相反的,破壞性懷疑只會不停的暗示你犯了某種錯誤,卻不會提供你不同的選擇。在面臨抉擇、試圖決定是否要離開,你之所以會感到猶豫,有一部分是因為目前正在做的事曾經是你最大的夢想。我在考慮辭去巡迴法務官的職務時就是如此。離開通常意味著捨棄某個夢想,等同於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抑或是夢想破滅。它甚至感覺像是種自我背叛,讓你遠離曾經珍視的一切。此刻,你必須確定,你是你夢想的守護者,而不是與此相反的破壞者。你的理想與目標應該使你感到自由,而不是削弱你的力量。你的夢想不該令你充滿焦慮與恐懼,它們應該要讓你變得更好,而不是變得充滿懷疑。我們做出有益健康的決定時,夢想不是跟著我們一起改變,就是我們為了使自己變得更好,選擇讓它們退役。如果你讓夢想成為束縛,終將因此不堪負荷。人生進入不同的階段,我們的夢想也會跟著發生轉變。不要認為它們神聖且不容更改。不要把它們高高的供在神壇上,而要透過檢視、拆解、改善夢險。你是你夢想的編寫者,是你為它們建立架構。你曾經以為,你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護理師,結果其實你是想要幫助有需要的人,然後你因此成了一名心理治療師。你原本夢想成為一名醫生,之後又變成對有機化學和微積分有興趣,最後你成了一名拯救生命的兼職緊急救護技術員。你的夢想可以跟著你一起成長與轉變。放下夢想可能會非常痛苦,那感覺像是種失敗。但放下過往的夢想並非失敗,它也是一種「前進」, 帶著滿滿的回憶繼續向前走。帶著自豪與懷念的心情讓某些夢想退役,使我們得以對新目標投注更多時間與心力。我們讓某個夢想退役時,請回想過去是怎麼實現它,以及在追尋這個夢想時,曾經因此獲得什麼好處,這會是很好的做法。這不是我們留下來的理由,而是值得回憶的美好。當你察覺某個夢想已經超過賞味期限,請承認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然後記住那些美好的部分。* 本文摘錄自遠流出版《決策的藝術》
老外說Hold my beer,不是叫你「拿著啤酒」!會錯意超尷尬
Tim 到美國出差,同事帶他去酒吧感受一下在地文化。在酒吧點酒時,外國同事對 bar tender 說:Can you hold the ice?Tim 覺得太不可思議了,居然叫人拿著冰塊?美國人真是不可思議啊。其實,hold the ice 並不是拿著冰塊。(X) 你可以拿著冰塊嗎?(O) 可以不要放冰塊嗎?在餐飲或酒吧,你對服務人員說 Can you hold the ice, 是請人「不要加冰塊」。這裡的 hold 不是「拿住」或「握住」, 而是「排除在外、不要包括」。例如:I'd like a ham sandwich, hold the lettuce.(我要一個火腿三明治,不要加生菜。) 在英語中,hold 可以用來表示「不要把⋯⋯包括在內」。例如 hold the mayo 是不要加美乃滋,hold the onions 則是指不要加洋蔥。(X) 幫我拿著啤酒。/ 請你喝啤酒。(O) 看我表演吧!常常瀏覽社交媒體的人,對這個詞應該不會太陌生。Hold my beer 是社群網站中常用的一個哏,字面意思是「幫我把啤酒拿好」, 引申意思為「我要大顯身手,開始表演了」。例如,你跟朋友打賭,輸了要去幹一件很蠢的事情時,就會說「Hold my beer, and watch this」。這是一種幽默或自嘲的口吻。來看一個例句:A:There's no way it's possible to jump from the roof into the pool. It's 20 feet away!(不可能從屋頂跳進游泳池。有 20 呎高呢!) B:Hold my beer, amateur.(你這業餘!看我的。)(X) 她 hold 住全場 1 小時。/ 她在地上等了 1 小時。(O) 她長篇大論講了 1 個小時。中文裡我們常說「hold 住全場」, 大家可能以為 hold the floor 是這個意思,其實它較常用於批評,意思較為負面,指「對一群人滔滔不絕的講話,不容許別人發表意見」。Floor 在這裡不是「地板」或「樓層」, 而是指「發言權」, 例如:He asked the chairman for the floor.(他要求主席允許他發言。) Hold 住全場、掌控局面,可以用 hold all the cards。Hold all the cards 是指「處於優勢、掌控局面」, 好比在牌局中,握有一手好牌,當然就擁有較高的勝算。在商業交易中,如果一方對成功交易有絕對的控制權或影響力,你可以說那一方 holds all the cards。例句:We hold all the cards on this deal.(我們擁有這項交易的所有有利條件。) In a situation like this, it’s the big companies that hold all the cards.(在這種形勢下,都是大公司佔優勢。)
職場打工人最怕的「白工」:用最高效率做錯的事
讀完這篇,你將學會:想想看,當有人對你催促「動作快一點!」時,是否會下意識的加快手上的工作,卻鮮少停下來問自己一個根本的問題:這件事情真的們應該做的嗎?在這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時代,這似乎是一種普遍的呼聲。但這種快速行動是否真的導向我們想要的結果?我們常常聽到「效率」和「效能」, 但它們究竟意味著什麼?兩者有什麼區別?或許我們能從彼得・杜拉克 (Peter Drucker) 的智慧中探尋答案。有管理學之父之稱的彼得・杜拉克,在他的著作《杜拉克談高效能的 5 個習慣》(The effective executive) 一書中提到一個深刻的觀點:「效率是把事情做好;效能是做對的事」(Efficiency is doing things right. Effectiveness is doing the right things)。這段句子為我們揭示效率和效能這 2 個核心概念的根本區別。根據杜拉克所說的定義,「效率」是「把事情做好」(do the things right), 強調的是「過程」。它意味著如何用更快的時間、更低的成本。例如在製造業中,提高產品產量,又能減少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就是提高效率的典型例子。「效能」關注的是「做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s), 強調的是「結果」。這意味著在開始行動之前,首先確定你的目標是否真正值得追求,並且有助達成目標。換句話說,無論你的工作效率有多高,如果你做的並不是真正應該做的事,那麼所有的努力都將是徒勞。舉個例子,一家公司雖然高效的生產大量產品,但如果這些產品在市場上的需求相當低,那麼公司的行為雖然高效,卻不具效能。從以上「無效能、有效率」的故事,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將效能與效率畫成一個二維矩陣。從第一象限到第四象限分別為:「有效能有效率」、「有效能無效率」、「無效能無效率」、「無效能有效率」, 每一個象限代表不同的情況:「效率與效能矩陣」既適用在企業經營,也適用在個人管理,而且使用方法很簡單。在企業經營上,可以根據自己所處的位置,將所管轄的單位或個人,依目前的現況放到矩陣當中。個人管理部分,也可以將所做的事情,依目前的狀況放到矩陣裡。接下來就可以發現那些單位、人、事,處於 4 象限中的哪個位置,進而對其進行調整。例如,你可以透過以下 3 步驟進行自我評估與優化:列出你目前的主要任務?考慮每個任務對達成你長期目標的貢獻程度,確定它們屬於哪個象限。根據每項任務所屬的象限,制定相應的策略:最後,透過定期回顧和調整你的任務和目標。人的一天只有 24 小時,將你的時間精力盡可能投入在第一象限「有效能且有效率」的任務上。透過此矩陣的實踐步驟,你將能更清晰的看到哪些任務對你真正重要,哪些任務需要改變方式或者完全放棄。這不僅會提高你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提升效能,讓你的努力更有意義和方向。最後,效率與效能都是衡量企業或個人是否有效管理的重要指標,也是管理者所欲追求的績效。我們可以透過這個矩陣提醒自己:不僅要做事有效率,更要做對的事,以更接近真正想要達到的目標。希望透過這篇分享能啟發你思考,成為「Do the right things right」(將對的事做好) 的高效人才。* 本文獲「台灣高效創新研究」授權轉載,原文:效率與效能:你在做對的事情嗎?
2024清明節哪一天?為何清明節每年日期不一樣?由來、習俗一次看
清明節的日期是隨著二十四節氣而定,而非農曆上的特定日子。農業部解釋,農曆中的一年有 24 個節氣,是依照太陽在天空的位置決定的,實際上是一個時刻,而非日期。因此包含清明節在內,每個節氣對應到公曆時,都只會在 3 天內變動。其實,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其實是 365.2422 天,比公曆的一年約多出 5.8 小時,因此才有每 4 年就會多一天 2 月 29 日的閏年制度。這也導致節氣每年會順延 5.8 小時,到閏年時則會提早 18 小時 11 分。因此,同時是節氣和傳統節日的清明節,才會在落在每年 4 月的 4 號到 6 號之間。清明節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為何會變成華人的傳統節日?其實,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如祭祖、踏青等活動,主要是繼承自「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又稱「禁火節」, 是源於古時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因此就有「改季改火」的儀式。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在當時是件大事。寒食節習俗包含:掃墓、郊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拔河。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三月節、三日節,在某些地區也有掃墓、踏青的習俗,因此也有稱「小清明」支撐。唐代唐玄宗年間,曾下令將掃墓習俗訂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但因為寒食與清明時間太過接近,到了宋代之後,清明和寒食漸漸合在一起,變成在清明節氣這天,進行寒食節的習俗活動。而上巳節的習俗也被併入清明,流傳至今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清明節。參考資料:農業部、維基百科
聽完報告,老闆說For my money是什麼意思?跟錢無關!
最近公司新產品上市,銷售情況不太好,Tim 和外籍同事討論市場狀況。他提出分析後,同事說:Tim, your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was right on the money.Right on the money?「在錢的上面」? 這是什麼意思啊?今天來看看 money 這個字,在商業英文中的幾個道地用法。(X) 你對情況的分析需要花一些錢。(O) 你對情況的分析完全正確。Money 這個字大家都很熟了,是「錢」或「款項」。當「錢」的時候不可數,當「款項」時,講一筆筆的錢可以用複數。例如:He was charged with pocketing public monies.(他被指控侵吞公款。) Right on the money 是一個口語用法,跟錢沒關係。意思是「正中要點」、「完全正確」, 是個好用的片語,來看幾個例句:His estimate for the project costs was right on the money.(他對項目成本的估算完全正確。) When it comes to customer preferences, our marketing team is usually right on the money.(說到顧客喜好,我們的市場營銷團隊通常都是準確無誤的。)(X) 他做這事是用我的錢。(O) 就我看來,他做這事情非常合適。看到 my money, 一般會想到的是「我的錢」, 但是 for my money 是「在我看來」, 用來表達個人觀點或意見。相當於 in my opinion (我的意見是) 或 if you ask me (如果你問我)。For my money, that new restaurant downtown serves the best pizza in town.(依我看來,市中心那家新餐廳的披薩是全城最好吃的。)(X) 這是我的兩分錢。(O) 這是我個人淺見。在英文中,也有其用錢來表示「意見、想法」的例子,例如 my two cents。My two cents 字面上是「給你我的兩分錢」, 但真的意思是發表意見前,謙虛的說自己意見價值不大,也就值 2 美分,接近中文裡的「這是我個人淺見」。注意,雖然 two cents 是複數,但這裡得用 here is 不是 here are, 因為 two cents 在這裡是指一筆錢。Two cents 還可以搭配動詞 put in, 變成 put one's two cents in。If I can just put inmy two cents, I think the staff would really appreciate a bump in their pay.(如果我可以發表一點淺見,我覺得員工應該會很感激薪資上調。)(X) 我用很好的價格買下它。(O) 這可是我花了一大筆錢買下的。Good 是好的意思,good money 字面上是「好錢」, 指一大筆錢、很高的收入,或合理的投資或盈利。Investing in real estate can generate good money over time.(投資房地產可以長期賺取可觀的收入。) She's willing to work hard for good money.(她願意為了高薪努力工作。)
「1 on 1」聊什麼?事前準備、問答清單、事後調適⋯給主管最完整的面談心法
▋作者簡介:郭榮彥 Barry, 法律科技公司「Lawsnote」創辦人暨執行長,全國律師聯合會科技法律委員會主委、台灣法律科技協會副理事長。從 Lawsnote 成立開始,我都會和每一位夥伴做一對一面談,一開始是一季一次,後來人變多了,改成半年一次。到現在,我有四十幾位夥伴,每年我至少還是會和全部人進行一次一對一面談。會開始做這件事的原因很單純,幾乎所有成功的創業家都鼓勵、建議新手創業家這樣做,所以我就這樣做了。那時候我並不明白為什麼,也沒有感受到這樣做的重要性。隨著接觸管理學的深入,和逐漸感受到管理的重量後,我深刻的感受到一對一的意義及它的重要性。目前為止,我沒有看到比較完整的介紹,因此把我的體驗分享給大家。透過真實的一對一面談,可以理解到公司目前遇到的狀況和問題,好的和壞的部分都有,才能根據問題設計解決方案。要了解公司狀況,方法有很多種,但沒有什麼比和每個人一對一面談更真實和直接。進行一對一的形式,和進行一對一這個行為本身一樣的重要。聽起來有點難理解,我舉個例子,我們試過二對一 (2 Founders 對 1 member)、三對一 (3 founders 對 1 member), 效果都不好。一對一就是只有兩個人,關起門來講講心裡話,多一個人都不行。每年一對一聊的話題,會依照公司狀況稍微調整,但差異不大。主題會在前一週開放給所有夥伴先準備,包含下列問題:除了第 7 點是去年開始加上去的,其他題目大致上從第一年開始就沒什麼改變,只有略微調整順序和問法。例如公司人數超過 20 人的時候,我把效率問題擺到第一,因為在這個階段效率是個大議題,而且分散在各個不同的環節上,必須持續關注和解決。「夥伴怎麼可能會和老闆講心裡話呢?」我常被這樣問,但我好奇的是,夥伴為什麼不和老闆講心裡話?無非就是擔心受到不利評價、不利對待、老闆不開心了,或是可能對其他夥伴造成影響。為了能盡量降低這些疑慮,我會這樣做:你就是講你想講的,不管講得怎麼樣,都和公司對你的評價無關。不只是不利評價,做出有利評價也不行,否則會有夥伴期許自己提出非常有建設性的提案,以獲得好評價,但這並非一對一面談的目的。這一點我可以擔保,不信你可以去問公司的老員工們,他們至少都做過 4、5 次的一對一。對於第一次做一對一的夥伴,我會在開頭說:「這不是我在 review 你,而是你在 review 我和公司,所以不用緊張」。如果再一對一的過程中,夥伴表達希望知道我對他們表現的期待或評價,我都會拒絕,因為一對一過程中不評價夥伴。對於第一次進行一對一的夥伴,第一個問題「你有沒有觀察到沒有效率的部分」, 我會這樣問:「有時候我們自己在裡面慣了,所以很多陋習會看不到,這時候就需要剛進入組織、還沒習慣的人發現『大家都沒看到的坑洞』, 所以蠻需要透過你的眼睛觀察,然後告訴我的。」雖然,這樣說還不能完全免除夥伴心中的疑慮,但有一個很顯著的跡象。當我們持續這樣表達、持續這樣施行,年復一年,越資深的夥伴就越願意分享。因為他們待久了,知道我沒有騙人,這些都是真的。在我人生歷程中有幾件事讓我十分痛苦,「提起勇氣表達,卻不被理解和重視」可以排得進前幾名。因此,我不希望在一對一的過程中,讓夥伴有一樣的感受。在一對一中針對所有問題和反饋,我都必須回應,而且只有 3 種回應方式:從零食、啤酒的種類,到協作方式的改變,我都採用一樣的回覆模式,一樣正經的對待每個問題。在過去的經驗中,大概有一半的問題是屬於我無法解決的棘手問題,但當我誠實表達自己的考量與為難之處後,這個問題往往也就被解決了。如果說,澆熄夥伴熱情最好的方式是虛應故事和視而不見,那點燃熱情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誠的面對。大家不是笨蛋,好的夥伴可以理解那些無奈,前提是他們需要被真誠的對待。如果在一對一的過程中沒有感受到痛苦,那你可能是沒有聽到真話。每一年的一對一都是我最討厭、最低落、心情最差的一個月,那種感覺就是被人細數我一整年哪裡沒做好,然後重複 40 次。負能量的累積是一望即知的,有一陣子幾位夥伴看我一對一都愁眉苦臉的,甚至約好每次一對一結束,講冷笑話來逗我開心。為了讓自己好過點,一對一中除了問題反饋外,我還是會希望夥伴分享自己開心的事情,讓我覺得自己還是有做得不錯的地方。除此之外,也更確切認知到,一對一不是個歌功頌德、讓女神摸摸頭的流程,而是實在的發掘問題以求改善。一對一的成果將會體現在,夥伴對公司的熱情,以及超低的自願離職率,這些才是辛苦獲得的果實。雖然經歷痛苦的一個月,但我可以有自信的說,這些夥伴是真的愛著 Lawsnote 這家公司,也都希望她更好,這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獲「Barry」授權轉載,原文:一對一面談的流程和功能
朋友說Don't poke the bear,不是叫你「別戳那隻熊」!什麼意思?
Emily 剛加入一家國際公司,還在適應新環境、學習公司的文化。在最近一次的專案討論會議中,她聽到外國老闆說:The project will bear fruit soon.Bear fruit⋯⋯熊果子?Emily 非常納悶,新公司的用語非常奇特呢。其實,bear fruit 是一個常見的片語,今天來看看 bear 這個字,在商業場合的應用。(X) 這個項目很快會長出水果。(O) 這個項目很快會有成果。Bear 這個字,大家最熟的意思是「熊」, 它也有動詞用法,當成「生物繁衍後代」。例如人生小孩,可以用 bear:She has borne five children.(她生了 5 個孩子。) 植物繁衍也可以用 bear, 例如:Our apple trees will bear well this year.(今年我們的蘋果樹會結許多果實。) Bear fruit 字面上是「結果」, 引申為「有成果、成功」。當我們說一件事 will bear fruit, 意味著它會有好結果,而這種結果經常是預期之內的。His efforts finally bore fruit and permission was granted.(他的努力終於有了結果,請求也獲批准。)(X) 只是跟我一起忍受熊。(O) 請耐心等待 / 請忍耐一下。Bear 當動詞時,也有「忍受、經得起」的意思。可以是很具象的承受重量,例如:The chair, too fragile to bear her weight, collapsed.(椅子太不結實了,她一坐上去就垮了。) bear 也可以是忍受某種壓力,例如:I can't bear to see you like this.(我不忍見你這樣。) Bear with me 的 bear 是指「忍受」, 經常用在你需要一些時間來完成某件事時,請別人等一下。例如:I'm trying to find the document, just bear with me.(我正在找那份文件,請耐心等一下。)(X) 不要戳那隻熊。(O) 不要惹怒某 / 不要挑釁。Don't poke the bear 是一種警告,意思是「不要故意激怒或挑釁某人」, 特別是對方已經生氣的情況下。這樣的表達方式源於實際的意象,你可以想見,刺激一隻熊的後果。He's already upset about the delays, don't poke the bear.(他對延誤已感到生氣了,別再去惹他。) Bear 這個字有很多種用法,大家可能不太熟,補充幾個與 bear 相關的動詞片語:I looked up to see the car bearing down on me.(我一抬頭,就看見那車輛正向我衝過來。) I don't see how that information bears on this case.(我不明白那資料跟案子有何關連。) I think you will bear me out on this.(我想在這一點上你可以幫我作證。) How are you bearing up under the strain?(你在壓力下撐得住嗎?)
史丹佛教授:5個心法變身「障礙剷除者」,在老闆眼中價值連城
冗長又缺乏重點的 email、用群組訊息就能取代的會議,或是充斥著專有名詞的備忘錄 —— 你也被這些「職場障礙」弄到心很累嗎?這些障礙,用美國史丹佛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薩頓 (Robert I. Sutton) 和拉奧 (Huggy Rao) 的話來說,就是所謂的「摩擦 (friction)」, 是一股讓工作變得更難、更慢、更複雜,甚至難以完成的力量。它們不僅會讓員工喪失好奇心,也會使人才的敬業度下滑。在他們最新的一本書裡,兩位史丹佛的組織行為學家一同分享,如何成為職場上的「障礙清除師」—— 這往往是傑出的領導者所共享的特質與技能。以下是他們的叮嚀:我們經常陷入加法思維,認為增加意味著進步,例如更多會議、或開設一個很新穎的職位,但這可能帶來更多負面影響。為了對抗這種「加法偏見」, 薩頓和拉奧的建議是,定期審視過程中可以減少的項目,甚至可以採納「一半法則」, 將花在某件事上的時間減半,例如週會長度、或者某個流程的步驟。只在真正有需要的時候,才考慮加回來。障礙清除師做任何決策時,都會顧慮到別人的時間。薩頓舉例,在加州車輛管理局,他親眼看見了一位貼心的員工,走到了有 50 人排隊的人龍中,發放了表格和筆,讓人一到櫃台就能馬上進行手續,也讓其他人更快的擺脫「等待」。太複雜的專業術語會讓人困惑。最好的表達方式是,就連一個 10 歲小孩第一次就聽懂。例如,許多面對消費者的公司,都會說自己的願景是想要實現「卓越的客戶服務」。但這句話聽起來似懂非懂,甚至員工都不見得理解:這到底是什麼意思?事實上,卓越的客戶服務,換句話就是:「嘿,當你做每一件事的時候,一定要試著讓客戶的臉上露出微笑。」後者是不是更直白明瞭?想避免令人費解的廢話,光捨棄專業術語還不夠,兩位學者建議,可以帶入具體的例子,最好有畫面感,讓人可以「身歷其境」體驗到句子的意義。障礙不一定總是負面的,有時候,你必須讓員工或同事按捺住衝動或本能反應。許多繁文縟節的流程或設計,很可能是為了別讓經手人太過自滿,導致於大意失荊州,也避免錯誤發生。慢,不一定不好,尤其是在追求創新的時候,一個好點子誕生前,通常得經過好幾個餿主意。他們建議,在啟動新計劃初期,不妨讓團隊先在腦海裡做一趟時光旅行,讓他們預想未來將如何成功,或推測可能在哪種情況下失敗。這些思考練習,有助人們將眼光放長遠,評估計劃的可行性。消除障礙可能是由下而上,也有可能是由上而下,每個人都有可能在自己的職位角色上做出貢獻。當每個人都把困難推託成「別人的問題」時,一位優秀的障礙清除師會自告奮用的跳下來解決問題,並鼓勵其他人加入行列。因為他們相信,每個人都有責任和力量讓事情變得更好,這些人,往往會成為傑出的領導者。資料來源:史丹佛商學院、史丹佛商學院 YouTube 頻道、麥肯錫
Costco賣金條,單季銷售破1億美元!背後真正野心?
在上一季,Costco 的電商銷售額繳出亮眼佳績,但你想不到的是,推動這股成長的卻是金條和銀幣。Costco 從 2023 年 9 月開始,在電商中販賣起由 Rand Refinery 及 PAMP Suisse 出品的金條。該金條重量約 1 盎司 (約 28.3 公克), 由 24k 金打造,每條要價 2000 美元,並且限定每位會員只能跟每個廠商購買 2 條。前陣子,Costco 甚至賣起了 25 枚一組、印有加拿大楓葉的銀幣套組,售價 675 美元,每位會員限購 5 組。正是這些全新產品撐起了 Costco 的電商成長。最近的財報會議上,財務長理查。加蘭蒂 (Richard Galanti) 表示,上一季他們光是賣金條就創造高達 1 億美元的銷售額,金條甚至在電商上架後幾個小時內就賣到缺貨。「Costco 電商在黃金、銀幣這幾個領域的表現強勁。」這次的財報會議上,加蘭蒂再次提到金條及銀幣成為電商業務的成長引擎。在金條與銀幣的推動下,截至 2024 年 2 月 18 日的第一季裡,Costco 電商業務營收成長多達 18.4%, 遠高於整體 5.6% 的成長幅度。不過這一季 584.4 億美元的營收,仍然低於分析師預期的 592 億美元,導致 Costco 股價在盤後交易時段下跌約 4%。不過 Costco 賣起金條和銀幣,並不是真的想做銀樓的生意,雖然確實帶來了大量營收,但主目的是想要強化其品牌「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Treasure hunt) 的形象,在商店中擺設大量限時商品,吸引消費者即時下手。「我們試圖營造出一種態度:只要你看到心動的商品,就應該出手購買,因為它下次可能就不在了。」Costco 創辦人詹姆斯。西尼格 (James Sinegal) 曾表示,「我們常常買進這些東西,然後又刻意完售。」某種程度來說,Costco 的作法相當類似於目前常見的「限定商品」。雖然 Costco 並未明說金條和銀幣會賣到什麼時候、是否未來將下架,從銷售額來看這些稀奇、備貨不多的新商品最終成功吸引了消費者「剁手」。在 2023 年 12 月的報導中,金條仍然處於缺貨狀態。不過,Costco 金條及銀幣賣出如此佳績,或許也有大環境的關係。《CNN》指出,投資者認為美國聯準會 (Fed) 2024 年下半年將會降息,因此轉而投資貴金屬。本週金價才創下歷史新高達到每金衡盎司 2141 美元,白銀期貨也在去年上漲多達 21%。而且不只是美國,台灣也有在 Costco 買金條的熱潮。先前台灣 Costco 發布的數據揭露,民眾最愛買的產品第一名為好市多加油站的 95 無鉛汽油,再來依序是鮮奶、衛生紙和金條。包括這次推出金條及銀幣的亮麗佳績,Costco 雖然這季沒達到預期,但整體而言股價仍然維持強勁成長,不斷創下歷史新高,光是過去一年裡,就成長了 60% 以上。疫情期間,Costco 吸納了龐大的會員加入,根據網路資料庫 Statista 的數據,截至 2023 年,Costco 的會員總數達到 1.28 億人,與 2020 年時相比成長了 20% 以上。Costco 一直被外界認為銷售商品不是主要獲利來源,即使營收成長不如預期,靠著會員訂閱費用、利息等收入,Costco 最新一季仍繳出了接近 19% 的獲利增長,從 14.6 億美元成長至 17.4 億美元,EPS (每股盈餘) 達到 3.92 美元,高於預期的 3.63 美元。資料來源:CNN、Quartz、Business Insider *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 原文標題:Costco 單季進帳上億的秘密武器:賣金條!台灣人也愛買,背後藏著巨頭哪些野心?延伸閱讀:台灣人多愛好市多?亞洲最賺店、會員密度冠軍都在這!熱銷品裡竟有「金條」?【圖解】好市多南台中店賣出全球第一,低價策略為何難複製?Costco 靠這一點贏
一場會議,看出一個人的向上或向下空間
「剛剛老師提到,有三個兩難的點,分別是......, 我們好像都還沒有找到解決方案,我想確定,我們現在的看法是什麼?」L 在會議上發言。這個會議進行近兩個小時了,多數人處於腦死或鬆懈狀態,但 L 頭腦如此清醒,還主動檢查會議進度。這個發言,讓我再度確認 L 向上發展的潛力。我在心裡為她大聲按讚。L 只是被我邀來見習的與會者,她不屬於這個部門,也沒有相關的工作,但我希望藉此培養她跨域的管理能力。我卻驚訝的發現,相較其他需要當責的與會者們,她更有意識的投入會議、貢獻自己的價值、協助提升會議效率。這不是第一次了。在不同的會議中,尤其是在她當旁觀者的時候,她從不以旁觀者自居,而總是積極主動、不卑不亢的提出她的觀點、建議。這讓我極度看好她成為優秀管理者,原因有二:一、她有極高的當責性。這種願意承擔的態度,是管理者最重要的特質,因為態度遠比能力重要。二、她的高度自主學習性。她總是把握每一個機會投入、學習、成長,連非她所屬工作範圍的機會,她也都不輕看。想想看,跨出原來的舒適圈,一天累積一點跨域能力,用更高、更全面的上位格局看事情,幾年下來,她的格局與見識會比別人高多少,跨域學習的複利效果會有多驚人。相對她,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在會議中棄權的工作者。當一個人被邀進會議,一定是此事與他相關,也是他該當責的工作,但最糟糕的工作者是,在會議中卸責;要嘛把責任卸給主持會議的主管、不然就是屁股一坐,好整以暇的看戲!他的算盤是:反正有人主持會議,天塌下來有會議主席擋,我就像新聞裡那些列席等待質詢的官員,以靜制動,看立委何時 cue 到我,我再伺機回應即可。多說多錯,少說少錯,反正,這擔子就交給主席,看他智慧。跟我一起承擔會議後果的人,多的是!要我說,當一個人參加會議,既不做筆記,也不發言、沒有主動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意見,這個人就沒有資格坐在會議桌上。更不用提那些會議中滑手機、把耳朵關起來,處理自己事情的人。這種人就不應該坐上會議桌,因為他對其他人不尊重,也不當責。當我看到有這樣的與會者,我要嘛當場糾正,進而更頻繁的詢問他意見;若有更離譜的,我會直接叫他離開會議室。開會,從來不是為了開會。開會,只有三種目的:政策佈達 & 教育訓練、解決問題、創新動腦。儘管這三種需要的互動與交流程度不同,但與會者都應該是會議的當責者,盡可能的事前準備,會議中貢獻價值,會後落實執行。所以,會議中,如果與會者沒有說出「# 我發現」、「# 我認為」、「# 我建議」、「# 我想要」, 這四種當責句型之一,那麼,我可以大膽預測,此人的向下空間遠大於向上空間。
台積電AI晶片市占將達100%!蘋果、輝達、超微混戰,韓媒:tsmc相當於壟斷
人工智慧 (AI) 熱潮延燒,蘋果、輝達、超微等大廠爭相向掌握 3 奈米製程技術的台積電下單。韓媒指出,台積電 AI 晶片生產市占率可能接近 100%。韓媒「中央日報」引述業界人士報導,台積電 3 奈米晶片 2023 年每片要價 2 萬美元,比 7 奈米價格高約 2 倍,也因此需求相對較少,只有蘋果公司 (Apple Inc.) 負擔得起。但今年受到 AI 巨浪帶動,行動設備、伺服器業者都排隊等著下單。除了將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應用 3 奈米行動 AP 晶片新機的蘋果外,高通 (Qualcomm)、聯發科、英特爾 (Intel)、超微 (AMD) 都將於今年開始推出首款 3 奈米晶片,台積電也為此擴廠新增產能。在全球 AI 晶片市占超過 9 成的輝達 (NVIDIA) 同樣將代工訂單交給台積電,這讓台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更坐穩冠軍寶座,三星證券研究員文俊浩 (譯音) 說,無論誰在這場 AI 晶片戰爭中勝出,台積電的 AI 晶片生產市占率都可能接近 100%, 相當於壟斷市場。在需求暴增下,甚至有消息指出,台積電大戶輝達只能退而選擇 4 奈米製程,彭博行業研究分析師沈明 (Charles Shum) 表示,輝達的 AI 半導體熱潮今年可能因台積電產能問題碰壁。根據金融分析師奈斯泰德 (Dan Nystedt) 發布數據,台積電 2023 年最大客戶仍為蘋果,占整體營收 25%, 輝達則以 11% 躍居第 2, 加上聯發科、高通、博通、美滿電子科技 (Marvell Technology)、索尼和超微等 10 大客戶的占比共達 91%。另一方面,根據研調機構 TrendForce 分析,台積電與韓國半導體大廠三星電子的晶圓代工市占率差距已從去年第 3 季的 45.5% 擴大至第 4 季的 49.9%, 即使三星電子率先在 3 奈米製程採用環繞閘極 (GAA) 結構,仍未能挽回頹勢。
製藥大廠禮來推「減肥針」騙過你的腦和胃!華爾街估成史上最暢銷藥物
一種新的減肥藥,打破減重一定得靠意志力,少吃多動的邏輯,正在顛覆 760 億美元的減重產業!《華爾街日報》報導,北卡州的律師安妮克,從青春期開始就一直跟體重鬥爭,她曾在不同減肥計畫花數千美元,但成效甚微。直到她去年 11 月底開始,使用丹麥製藥公司諾和諾德 (Novo Nordisk) 研發的胰妥讚 (Ozempic), 她至今已減掉大約 13 公斤,膽固醇和血糖數值都改善。就算一天吃較少熱量,也不會感到飢餓。億萬富翁馬斯克 (Elon Musk) 去年也在推特回應粉絲留言,說他保持身材的方法,是「斷食和 Wegovy」-- 後者是諾和諾德另一款減肥藥。「它們徹底改變現況,」密西根大學內分泌學家羅斯伯格 (Amy Rothberg) 如此形容胰妥讚、Wegovy、以及另一間美國製藥公司禮來 (Eli Lilly) 未來幾個月可能被批准用於減重的藥物 Mounjaro。在測試期間,Mounjaro 在 72 週的時間裡,幫助節食但難以瘦下來的人減重 22.5%。對於服用最高劑量的典型患者,這意味著減重超過約超過 20 公斤。Wegovy 也能減重高達 17%。這打破過去減肥藥溫和卻無效、或是對身體有害的困境。這種藥物被稱為 GLP-1 藥物,是針劑型藥物,一週施打一次。原本是用來治療糖尿病,後來被研發來減重。藥劑模仿人類進食後所產生的腸胃荷爾蒙,達到抑制食慾,和減弱對食物渴望的效果。施打藥劑後,胃排空的速度會減慢,代表食物在胃停留的時間更長,因此人們會感到更飽並且吃得更少;藥物還會影響下視丘,是大腦中控制飢餓的部分;像 Mounjaro 這種更強的藥物,還能夠幫助身體分解更多脂肪。「在心理上,你變得不想吃東西,」使用 Mounjaro 減重 45 公斤的巴洛 (Matthew Barlow) 告訴美聯社,「現在我可以吃兩口甜點就感到心滿意足。」《華爾街日報》指出,2022 年減重產業規模高達 760 億美元 -- 包含減肥和醫療計劃、無糖汽水、低熱量冷凍食品、健身房會員 -- 都面臨新藥物的威脅,因為它動搖人們長期以來認為節食、運動和意志力,才是減肥唯一方法的信念。因為減肥商機極大,華爾街已經預估,禮來的 Mounjaro 如果被批准用於減重,將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藥物,也推動該公司股價飆升。《華爾街日報》報導,禮來市值 5 月初已超過 4 千億美元,過去沒有任何一間純製藥公司可以達到此里程碑。因為,Mounjaro 被預計年銷售額將超過 500 億美元,比目前最暢銷抗癌用藥物吉舒達 (Keytruda) 銷售額多 6 成。去年,Wegovy 等藥物才剛上市不久,就已經締造 100 億美元的銷售額,最終,整體 GLP-1 藥物年銷售額預計將超過 1 千億美元。《華爾街日報》還指出,就連製藥巨頭輝瑞 (Pfizer) 開發三分之一美國人都需要用的降膽固醇藥物立普妥 (Lipitor), 鼎盛時期年銷售額也不過 130 億美元。不過,難道新藥就能夠讓人完全無痛減肥嗎?事實上,這些藥物也會引發副作用,常見的反應包括腹瀉、噁心、嘔吐、便秘和胃痛。根據美國醫院妙佑醫療國際進行的一項調查,有 3% 的人因為副作用太嚴重,因此停用藥物。一個更大的缺點是,用藥的人可能需要終生依賴它們來維持體重,如果停用,體重就會反彈。根據醫學期刊《糖尿病、肥胖和新陳代謝》去年 4 月發表的研究,人們停用 2.4 毫克劑量的胰妥讚後,又增回原本減掉的三分之二體重,跟大多數傳統飲食減重法一樣。但,長期依賴藥物的副作用還未知。除此之外,藥物現在仍然非常昂貴。Wegovy 的價格約為每月 1,300 美元 (約合新台幣 3 萬 9 千元); 胰妥讚費用約為 900 美元 (約合新台幣 2 萬 7 千元); 目前用於糖尿病的 Mounjaro, 起價約為每月 1 千美元 (約合新台幣 3 萬元)。《華爾街日報》指出,肥胖是一種在低收入人群中非常普遍的症狀,價格可能會加劇醫療不平等。除此之外,這也很可能加劇身體畸形、飲食失調等社會問題,更糟糕的是因為單純想要更瘦的人需求過大,排擠到真正需要使用藥物的糖尿病患者權利。「不幸的是,這些藥物被不適當地用作虛榮心藥物,」舊金山肥胖醫學醫生帕特爾 (Nisha Patel) 說,「有些人使用它們只是為了減掉 5 磅,用來在社群媒體上發文,這不是它們的用途。」資料來源: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華爾街日報 (2)、華爾街日報 (3)、美聯社
台灣金聯平價住宅怎麼買?3/21截止申購,完整物件這裡看
台灣金聯平價住宅銷售活動準備開跑,有購屋需求的民眾,千萬不要錯過一年一度的平價購屋機會!活動何時開始?有哪些平價屋物件?想登記該注意什麼?台灣金聯資產管理公司已連續 14 年舉辦平價住宅銷售專案活動,2024 年將釋出全台共 88 戶平價住宅。今年釋出的平價住宅有「優良區位地段」、「交通便捷」、「生活機能」、「全齡化住宅」等 4 大亮點,住宅涵蓋透天厝、樓店、電梯住宅及套房等類型。平價宅的申購方式並非仲介議價,而是民眾自行登記購買,或抽籤申購。台灣金聯今年共釋出的 88 戶平價屋,包含住宅 85 件、一般事務所及辦公室 3 件。總價 1500 萬元以下者有 60 戶,占總銷售戶數 68%。其他亮點物件包含:有 71 戶位於六都,占總銷售戶數逾 8 成。包含:雙北 1000 萬元以下的物件,共 6 戶。另有鄰近捷運站 600 公尺以內:12 戶。欲查詢 2024 年台灣金聯平價宅所有物件,可至台灣金聯官網查詢。台灣金聯指出,看屋採「線上」及「實體」同步進行。民眾可以先在台灣金聯網站搜尋欲觀賞物件,所有物件均有「360 度環景」及「數位影音導覽」賞屋。有進一步的實體賞屋需求也可先線上預約或電話預約賞屋,也可於賞屋時間內,自行至物件現場參觀;平日賞屋請依各物件服務專線洽詢。民眾若選定物件,請持身分證件及存摺封面影本,至台灣金聯台北總公司或各業務處辦理;或線上填寫申購書,列印後檢附身分證正反面影本、退款銀行存摺封面影本,一同寄回台灣金聯台北總公司或各業務處。申購同時,需繳交 1000 元登記費及 3 萬元的保證金。每人不限申購戶數。同一物件若有多人登記,不需要加價競標,將於 4 月 2 日統一於台灣金聯台北總公司抽籤。未抽中者,無息退還 3 萬元保證金。向台灣金聯台北總公司或各業務處現場索取。至台灣金聯公司網站線上直接填寫申購書後列印親簽,並檢附身分證正反面影本 (自然人:身分證正反面影本;法人:公司變更登記,即法定代理人之身分證正反面影本各乙份), 以及退款銀行存摺封面影本寄送至台北總公司。電洽台北總公司或各業務處,以郵寄或傳真索取。至台北總公司或各業務處繳交。如為支票,應以申購日為發票日之即期支票繳交,且最遲需應能在 2024 年 3 月 22 日前提示兌現、才完成登記,否則將為登記無效。
台股ETF吸金4兆!輪流成飆股、投資人越抱越短期⋯會泡沫化嗎?
台股 ETF 的資金規模、受益人數近年急遽增加,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撐盤力量。台股加權指數在 3 月 8 日一早衝破 2 萬,為台灣股市寫下歷史一頁。不過細看當天行情,台股上市櫃公司中,上漲的股票只有 312 家,下跌的卻高達 1462 家!顯然,當天台股的強漲主要仍受台積電、聯電、廣達、長榮⋯等大型權值股挹注,其餘快 8 成中小型股則綠油油一片。大者獨強的現象,讓台股 2 萬的討論風氣反而不像萬八時街頭巷尾逢人就討論該報哪支明牌熱絡。如今,指數股票型基金 ETF 反而炙手可熱。也因此有人評論「以前是散戶追高,現在則是散戶集結 ETF 來追高」。以佛系投資、拿來分散風險為名的 ETF 影響力真的變那麼大?如果 ETF 被追這麼高,再搶進難道不會泡沫化?從去年 11 月台股 ETF 資金規模破 3 兆,今年 1 月已吸金逾 4 兆,短短 3 個月內規模暴衝 1 兆,相較 2018 年疫情前,資金規模更已成長超過 10 倍!如今占了台灣整體境內基金規模的 57.6%, 和 2018 年的 15% 相比,影響力可說是迅速攀升。ETF 以其低交易門檻、低研究成本且能便宜買進一大籃股票的特性大受歡迎,也是許多投資小白「懶人投資」的第一步。直至今年 3 月 8 日,據集保結算所統計,台股 ETF 受益人數已達 652 萬,幾乎相當全台灣每 4 人就有 1 人投資 ETF, 普及程度說是全民運動也不為過。不過隨著 ETF 發展成熟,種類變得五花八門,除了槓桿型、反向型等獲利類別,金融、能源等產業,還有高股息、半導體、ESG 等不同主題。從 2018 年的 100 檔 ETF, 到 2024 年已有 227 檔。如今 ETF 和過去熟悉的長期、穩健金融商品已不同,過去拿來存股的變飆股、原欲拿來長期持有的標的大家越抱越短期的趨勢出現,ETF 的投資模式已產生改變。過去投資 ETF 的人多以長期持有為主,進場後較少頻繁買賣操作。因此從 2019~2021 年數據看,受益人數和成交金額雖然都攀升,但 ETF 受益人數增長了 3.4 倍,基金規模卻漲幅只有 2 倍,不過這個情形在近年來有了變化,2021~2024 年 1 月,受益人數成長了 1.9 倍,基金規模卻增加 2.4 倍,基金規模的增幅罕見高過受益人。可見越來越多投資人認為短期買賣 ETF 變得有利可圖,出現 ETF 越抱越短期趨勢。從 2023 年高股息 ETF 輪流成飆股的情況可看出短期操作 ETF 出現了很大套利空間。台灣人愛存股、領股息從近年高股息 ETF 規模倍數成長可見一斑,尤其沒時間在投資市場做功課的領息族喜歡靠著長期持有來賺取穩健高股息。不過 2023 年開始,先是第二季多檔高股息 ETF 的高權重成分股緯創、廣達、光寶科、技嘉、英業達⋯因為搭上 AI 題材而漲勢驚人。元大高股息 (0056)、國泰永續高股息 (00878) 從年初到 7 月的年漲幅就達 43.5% 和 38.8%, 遠大於大盤的 21.6%。再來是復華台灣科技優息 ETF (00929) 受惠半導體及其佈局廣泛的相關科技業反彈,6 月初才掛牌上市就已驚人成長速度在 150 天內破千億規模年底,航空全面復甦又適逢第 4 季貨運傳統旺季,長榮佔比 12.5% 成分的群益台灣精選高息 (00919) 再跟著飛漲。過去只是拿來每月領取股息,如今光是賺價差就等於一次賺到好幾年股利。以 0056 和 00878 來說,2023 年漲幅都有 3、4 成,以過去 5~6% 的殖利率計算,價差相當一次賺到了 6 年股利,每個人都在動搖是不是該「獲利了結」。ETF 成民眾搶抱的「明牌」狂飆,許多人利差賺飽飽之餘也擔心是否該有泡沫化風險,但事實上不太可能。原因回溯到支撐 ETF 價值的底層資產。泡沫化是指當前市場價格在投資人過度追捧下已超過其實質價值。像全球金融海嘯時,被炒成超高價的是一堆把房貸債權打包出售的垃圾債券,最後則是錢還不出來而暴雷。但 ETF 不同,支撐 ETF 價值的底層資產是一籃子的公司股票,基本上有其實質價值在,只要公司表現好 ETF 就能分一杯羹,就算單一公司價格被炒高,或最慘某家公司下市倒閉,ETF 風險分散的特性也讓投資人受的影響仍相對小,反之若 ETF 沒人買,整支 ETF 反而才有下市風險。不過說到底,ETF 到底該怎麼投還是得回歸支撐商品價值的底層資產。ETF 為何會輪流飆還是源於成分股漲跌。AI 夯,就看 0056、00878 飆升;換半導體反彈就看 00929 賺;航空業復甦就輪到 00919 秀。不過在 ETF 指數越來越多元、類別越來越細的情況下,真要研究起來,原來的被動投資又回到盯盤操作的主動投資了。或許投資人在做投資決策前得先自問,投資 ETF 的初衷是什麼,想賺的是什麼。
職場貴人是態度吸引來的:好人品才容易被幫助
在職涯的每個階段,難免會遇到跨不過去的關卡。有時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有時覺得時運不佳,心裡不由得嘆息:「為什麼老闆都沒有看見我的努力?」「為什麼總是要不到合理的職位或報酬?」但這些「卡關」, 不見得真的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有時只是一時陷入自己給自己的困頓裡,只要有一雙手來拉一把、推一下,就能跨出泥淖。在我自己的工作經歷中,便曾遇過願意伸手的「貴人」, 記憶中最清晰的有 3 位。何處長是我在道生管理中心工作時的長官,當時我這個鋒芒外露、難以馴服的野馬,在他的軍事管理風格下就像是刺蝟,經常跟他爭辯、唱反調,有時甚至出言不遜的牴觸他的指令。但這位看似嚴肅的處長,卻始終非常有耐心的磨練我這個桀驁不遜的小兵,從組織管理的能力、上對下的溝通倫理、分工負責橫向合作的原則、組織服從的必要與報告技巧等,全都毫不吝嗇的教給我。當時的我,自認是職涯中的黑暗時期,自我意識強、善辯又好強,讓這位長官傷透了腦筋。但萬萬沒想到,他仍然願意提拔這樣的我,向大老闆舉薦,給我一個新的舞臺發揮所長,並賦予我新工作的能量,好讓我能從容站上那個位置。也因為有何處長這位推手,讓我有機會直接跟在道生集團董事長江道生的身邊學習,這個經歷也在我日後創業及管理公司時,至為關鍵。我們初出茅蘆、年輕氣盛時,通常都不了解主管的苦心操練,還經常自我感覺良好。然而在職涯中最重要的學習階段,不懂得低頭、謙虛,有時反而會失去成長的大好機會。非得經歷過一些風雨之後再回想,才會發現當時的無知與愚昧。所幸何處長及江董事長都是和善之人,不會公報私仇,反而還願意無私的給予肯定及提攜,讓我衷心感激。認識江董事長的人,一定都知道他嚴以治軍的管理風格,而我也受過很大的教訓。記得那個只有摩托羅拉 (Motorola) 黑金剛電話的時代,在道生幼稚園的教師福利中心剛剛落成初期,有一次我負責協助董事長,安排、接待很多重要的參訪外賓。那段時間也是我工作量最大的時候,不僅因為工程延誤而都待在教師福利中心加班,更一人身兼數職,忙得不可開交。就在一次忙亂中突然接到董事長的指令,要在隔週接待外賓參觀,但我因為一時忙碌,沒有即時記下筆記,之後壓根兒就忘了這個行程,於是最慘烈的狀況發生了。當天早上,當客人已經抵達了,老闆也緊接到達現場,而我還在辦公室裡,完全忘了接待行程,也沒有準備相關行政作業。這種失誤不僅讓現場無法及時因應,更讓老闆顏面盡失,想當然,我立刻就接到老闆的電話,被嚴厲斥責!參訪活動結束後,董事長坐車回總公司,一路上拿著黑金剛繼續訓斥我的粗心與不負責任,回到公司後又再把我叫進辦公室,重新教育了一番,我被訓得不禁潸然淚下,最後只好幽幽的說:「那我引咎辭職好了⋯⋯。」沒想到這下更不得了,我的請辭讓他更火大。他嚴正的告訴我,這次教訓有 2 個關鍵,一是如果老闆交代的事都記不住,那麼其他重要的事情也會被遺忘;二是,一個負責任的人不是在犯錯後逃跑,而是應該痛定思痛,承諾改變。這次經驗之後,我再也沒有遺忘過老闆交代的事務,也學會了不在犯錯後閃躲,勇於面對過錯,修正並避免日後重複發生。這些當時的小小事件,對我的影響其實很大,在我自己當了老闆後,幫助我在公司治理上建立許多正確的觀點。這種在順境中推我一把,在逆境中拉我一把的人,我都視為貴人。他們在我人生旅途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位置,我時刻銘記在心,一再感恩。我常常跟同仁分享,資質優秀或許是很難得,但是能夠隨時把自己歸零,虛心接納別人建議,才真的難能可貴,因為有容乃大,這樣的人懂得感恩別人的給予,願意接納別人的指導,「受教」才能轉變成自己的能量,否則再好的機會到眼前也只是過眼雲煙,豈不可惜?很多人都說:貴人可遇不可求。但我不認為,我相信受教的態度會影響自己的磁場,越虛心越容易遇見正能量,人緣越好越容易讓貴人靠近。這不是能量學,我寧可說是人品學。唯有好人品、好態度,才容易引起貴人的關注。所以從今天起,請用心展現自己的受教態度,建立好人品形象,適度展現才能,貴人終將會出現並幫助你。無論是推你一把,或是拉你一把,都好。
當了主管,還是想做好人?5個技巧,讓你不必嚴厲也能帶好團隊
前陣子,一位企業的中階主管跟我分享,這陣子他一個很大的困擾 —— 就是「人很好」。他很和善,個性也好,很少生氣也不喜歡責備同仁,不喜衝突。同事都說他是一位「好人主管」, 但是他頂頭上司卻告訴他,同仁做錯,該罵就要罵。還有,不能因為害怕部屬無法勝任、造成部屬壓力,就變成自己承擔,而把自己的產能和身心都擠滿滿。頂頭上司要他,更多更多嚴格要求同仁。他卻覺得,真的要這樣嗎?難道主管一定要用嚴厲的方式管理同仁?好人不能當主管嗎?溫和友善的人就當不好主管嗎?我想講一段,之前我在台積電的經歷。我的職涯比很多人幸運,在台積電那段時間,我遇到的主管都是「好人主管」, 同時也是很優秀的主管。當年,我的主管很溫和、從沒看他生氣,但對於工作交辦,他非常謹慎細心。記得有一年,我負責一個專案,幾乎每個禮拜都要對他報告專案進度。當時這個專案進度嚴重延遲,我以為進到會議室就是招來一頓罵。結果,主管不但沒有責備我,還要我跟他一起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需要主管提供什麼資源支持?然後要求我每兩天主動向他報告專案進度。有一次,我沒有發專案進度給他,他直接跑到我位置旁,問我進度到哪了?這個舉動,讓我很不好意思,從那次開始,我更加積極主動更新進度,讓他放心。有一次,我們在探討,希望 IT 人員協助建立一個系統化生產報表。主管這時卻說:如何評估這個報表對同仁真的有幫助?誰要負責此系統?何時可以完成需求規格的設計?兩天後可以看一下雛形嗎?天啊!兩天後就要有進度。但當我利用假日進公司加班,以加速專案進行,主管也會打電話到公司,詢問進度和困難點,主管是否有可以提供協助的地方。 他雖然個性好,但於公,他對於任務的「交付品質」很嚴格,對進度緊迫盯人。於私,他會關心大家的週末生活、家庭成員、有沒有小孩或是誰負責顧孩子。有一次,我的左手得了碗隧道症候群,因為太晚發現以致左手大拇指肌肉嚴重萎縮,只好開刀。住院那三天,主管幾乎每天打電話關心,要我不要擔心工作,好好休養。這些,對當時的我,都是感動。我感受到主管的真心,我的工作就會發自內心!然後,我也當了主管,而且也自認是一位「好人主管」。從我之前在台積電工作與我自身的經驗,共歸納出 5 個技巧,提供給好人主管參考:開創團隊的新願景,讓同仁覺得 —— 跟著我就會有希望。例如:希望我們的部門,可以在 3 年內,成為全公司開發最多新客的單位。對新人,一開始主管要做 80%, 同仁做 20%, 慢慢把同仁的能力帶起來。重點是給同仁空間,不要一下子太快,循序漸進循給他們更多責任。這幾年,我學習了引導式的教練對話,也發現可以在同仁們執行部份任務或一些事情後,加減運用教練式對話的模式,讓同仁們自己對手上工作有一些反思與精進,啟發他們的自主性。例如,在任務告一段落後,引導詢問他們:若滿分是 100 分,你覺得我們部門剛共同完成的這個任務是幾分?為什麼?從這次經驗,你有學到什麼或獲得什麼啟發嗎?每天遇到同仁,不要一開始就談事情,先談人,再談事。好人主管不喜歡衝突,但是為了達成任務,可以找一位不同特質的同仁,協助好人主管達成目標。主管的任務就是要達成組織所賦予的任務,適當分工,讓出一定機會使部屬成長,因此可善用 ARCIS 法則 (由 5 個單字組成:當責、負責、諮詢、知會與支援), 能夠幫助團隊主管釐清團隊成員的角色與責任,有效提升管理力及執行力所以,只要有原則、能夠完成公司使命,能帶領組織成長,就算態度溫和謙恭有禮,只要能讓團隊成員都能人人越來越稱職,往好的方向發展,共同拿出成果,好人也一樣可以是好主管。
都想避風,誰當港?「好人主管」反而讓下屬身心更累
那天阿米看到一篇游舒帆 Gipi 臉書貼文談到「好人與好主管」的議題,裡面有段引述前老闆對 Gipi 說的話:「一個凡事面面俱到的人,通常不會是好主管。如果一個人做出的決策人人都叫好,沒有人反對,那通常不是好決策。」我因為這貼文想起朋友的職場鬼故事,以下用第一人稱敘述。當年因公司內例行輪調,我準備被調任到 A 部門任職,原團隊前輩我說:「新主管人很好喔,你多保重啊!」再用一種我不太懂的,既悲憫又看好戲眼神目送我。果然,歷經連續幾個月超時加班,我才深深體會前輩曾半開玩笑勸告:「相信我,一個主管想當好人,就注定下屬裡外不是人!」。主管需要對外發聲協調,對內分配資源,動輒需要得罪某一方、成全另一方,或為公司願景鐵腕要求大家妥協,決策力與抗壓力必不可少。然而,新單位 A 主管基於「他是好人」的職場人設,不下決斷反而使重要專案懸而未決,或在召開大小會議後,再將一缸子會議紀錄打包送給最上層老闆決策;又或是升了同事甲,也要想辦法替同事乙記功,同事丙能力很差被投訴,不嚴正示警還想著安撫。一天上班 8 小時,決策不到 5 分鐘,人情世故就佔了 7 小時 55 分。因為主管求人和,推遲決策、團隊停擺。相關單位吃定 A 主管人好,就用取巧或敷衍態度混過貨品交期,最終專案烏煙障氣。A 主管雖活出「好人」的職場人設,不過更是個「濫好人壞主管」。好人主管留給下屬 4 個陰影:職場管理標準不一,就是失控的開始。古有名諺「討好任何人,等同無人被討好 (Please everybody,please nobody.)」, 好人主管做決策,總是優先考慮如何不得罪任何人。自動衡量關係人利益平衡、如何加碼或要求一方退讓等,決策自然是左右搖擺。一個好人主管做決策,必然是進退失據,不公不正。《三十而已》有一段夫妻吵架的經典:「都想避風,誰當港?」, 原意是生氣的太太指責丈夫只想享受結婚成家的好處,而未能承擔人夫的責任。在公司裡,主管擔負傳遞與落實公司政策的責任,一旦主管將「當好人」的渴望,置於公司利益之前,小則對部門管理鬆散,大則損害公司利益、賣合作廠商人情,或替對方掩蓋不利於部門的事實等,長久將對公司整體發展造成傷害。下屬想要的「好主管」, 是能明確提供決策與資源,但好人主管能給的,就是無止境的身心失衡。像是決策困難,導致專案推遲;數不盡的加班;分工賞賜沒有規則,全憑主管一念之間。落得部門同事間計較誰得到的更多,簡直復刻職場大型宮鬥現場。於是,主管扮好人是心累,連帶影響下屬身心更累。敬告主管們:再好下去,你的團隊都要崩了。阿米看過太多伸手打落水狗的合作窗口,他們會吃定好人容易欺負,便在日常合作裡一點一點測試部門底線。如果這個專案破口是直屬主管,事態複雜程度將遠超出一個員工能處理的範圍,因為還要顧及主管的決策、公司利益及雙方合作關係,一想到有沒有覺得瑟瑟發抖呢?我曾遇過一位 EQ 極高的主管,半開玩笑對我說:主管加給就像是「挨罵加給」。當主管的不能期待天天過年,在團隊發生過失時要承擔,更不能閃避或一味扮好人,逃避自己該負的責任。欲做主管,先承其重。講了一連串的好人主管如何壞事,阿米還是得強調:善良絕對是個能幫助你職涯走的又長又遠的美德。但是,這種善良是指不刻意害人、保持正直,而不是假善良之名,合理化自身逃避黑臉職責的行為。身為主管,你還是可以當一個面惡心善的人,像是真誠地向下屬表達自己秉公辦事的為難,該做的、該罵的還是要做,當個凡事退讓的「好人」還是下班再說吧!祝好。* 本文獲《Amigo 阿米果的人生攻略 @自學派對》授權轉載
外資也瘋ETF!這檔ETF被狂掃近6萬張,比台積電還夯
台股指數 4 日續創新高,在台積電的領軍下,盤中一度上漲至 19333.39 點,終場收在 19305.31 點,上漲 369.38 點,漲幅 1.95%, 成交量 4853.84 億元,3 大法人買超 444.74 億元,外資買超 368.78 億元,其中買超榜首為復華台灣科技優息,總計 57274 張。統計 3 大法人買賣超情況,外資及陸資 (不含外資自營商) 買超 368.78 億元,投信買超 74.39 億元,自營商買超 (合計) 1.56 億元,其中自營商 (自行買賣) 買超 10.97 億元,自營商 (避險) 賣超 9.4 億元。據統計,外資 4 日買超前 10 名的個股,依序是復華台灣科技優息、台積電、鴻海、國泰永續高股息、元大台灣 50、燿華、正文、國泰台灣 5G+、富邦特選高股息 30、中信關鍵半導體。外資 4 日買超冠軍為復華台灣科技優息,其次是買超台積電 50093 張,買超個股第 3 大為鴻海,單日買超 26573 張。值得注意的是,買超前 10 名中高股息 ETF 佔了 3 檔,其餘買超個股燿華、正文則具低軌衛星題材。台積電 4 日以 714 元開出,股價震盪後隨即向上拉抬,終場收在最高點 725 元,漲幅 5.22%, 市場看好台積電先進製程與海外成熟製程同步接單,據了解,由於 AI 引發新一波 CIS 需求,索尼看好未來車用及消費性等商機,有意大量採用台積電 22 奈米製程生產 CIS 元件及影像訊號處理器 (ISP) 晶片。台積電熊本新廠預期最快第 4 季投片量產,以 40、28/22 奈米製程為主,提供車用、工業等客戶量產投片。據統計,外資 4 日賣超前 10 名的個股,依序是群益台灣精選高息、仁寶、中信金、大亞、新光金、中鋼、元大滬深 300 正 2、陽明、宏碁、第一金。※本文由《經濟日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延伸閱讀:台積電大漲 36 元以 725 元寫新天價 台股 19305 點創新高台股站高點後還有戲?外資買百億、法人對後市不看淡台股寫歷史新高 錢進 ETF 57 檔創新高價月月配 ETF 新選擇 00940 3 月 11 日起一萬就能入手 ' 高息猛將 00939 重磅登場 首日熱募破百億
誰說老人是過時的老頑固!時尚圈上百億美元商機,竟是來自這群人...
時尚界一向崇尚青春,時裝大秀、廣告看板上的模特兒,幾乎都是妙齡女子,但是時尚真的是年輕人的專利嗎?年紀大的人難道就不能再趕流行?史上最老的奶奶模特兒艾普菲爾 (Iris Apfel) 說了:「誰說 97 歲不能當封面女郎?」65 歲約翰遜 (Jilly Johnson) 是這場抗議活動的組織者之一,她當時說:「人們似乎認為,一但你過了 40 歲,你對服裝、化妝就不感興趣了,但事實並非如此,時裝有很高比例的熟齡消費者。忽略這群人,是時尚界的損失。」但研究發現,即使他們有消費能力,該產業的年齡歧視,仍視這群潛力無窮的消費者為「過時的老頑固」。「長期以來,老一輩的消費者也很時尚、很有型,何況他們也想『永保青春』, 但時裝和美容業一直不願正視這塊市場,令人困惑。」ILC 的受託人肯伍德 (Diane Kenwood) 告訴《衛報》。他還說,這些長輩的消費潛力相當大,卻被邊緣化了。不過肯伍德認為,最近感受到人們的態度有所轉變。《衛報》指出,過去十年,熟齡模特兒越來越常出現在時裝廣告中,但仍不是常態。《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 舉例,2015 年法國奢侈品牌席琳 (Celine) 找來 82 歲的作家蒂蒂安 (Joan Didion) 拍攝廣告;現年 72 歲的女演員海倫米蘭 (Helen Mirren) 擔任美容品牌歐萊雅 (L'Oreal) 的品牌大使;奢侈品牌聖羅蘭 (Saint Laurent) 則是請 71 歲的歌手密契爾 (Joni Mitchell) 來走秀。去年,高齡 97 歲的「地表最潮阿嬤」艾普菲爾 (Iris Apfel) 與國際模特經紀公司 IMG 簽下合約。這些熟齡女子都不以青春、凍齡的外表見長,但深具歲月所累積的智慧與深度。科恩說:「時裝和美容品牌,多年來都忽視年長的顧客。他們只是利用年齡歧視和人們害怕變老的恐懼來推銷產品,從未試圖接觸和了解這群消費者。」《商業內幕》分析,時尚圈的注意力轉向 Z 世代,他們的品味和購物習慣都與上一代的長輩大相逕庭。Z 世代的消費者在購物時,重視消費體驗和品牌的象徵意義,為了迎合這群年輕人,品牌投注大量資源在社群媒體上,建立品牌形象、傳達品牌的核心理念,導致時尚界沒有放太多心力在吸引老年消費者的策略上。科恩告訴《衛報》, 雖然有越來越多年長模特兒或網紅出現在時尚圈,但各大品牌還是不清楚要怎麼抓住老年消費者的心。科技媒體《Quartz》指出,就算品牌年輕化的策略會吸引到年長的消費者,也無法與他們產生共鳴,因為其內容畢竟還是呈現給年輕族群看的。ILC 的研究人員狄米特雅迪斯 (Sophia Dimitriadis) 認同:「尤其在時尚圈,年紀大的女生在廣告中看到年輕妹妹時,會覺得被排擠。」《商業內幕》評論,時尚圈真正的問題,其實並不在於各家品牌該如何經營年輕人和老年人這兩個消費族群,而是根本只經營年輕人、沒真的投注資源去經營、理解銀髮族,若該產業持續忽略年齡歧視的問題,只會一併丟失這塊價值上百億美元的大餅。
台灣首份淨零排放路徑出爐,只有70分!
國發會 3 月 30 日公布了「台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規劃,首次全面揭露台灣在 2050 達到淨零的方法與目標 —— 包括:2050 年時,台灣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要高達 7 成;2040 年時,新售汽機車全面電動化。同時,政府也規劃了台灣有史以來,針對氣候、淨零最龐大的預算規模 ——9 年 9000 億規,以協助產業、各部門轉型。但,淨零路徑與新目標,對企業、產業有哪些影響?又有哪些潛在的商機?本文作者從此份報告點出給產業界的預警與商機。政府終於公布台灣首份「淨零排放路徑」計畫。這份路徑,原本預計要在去年 COP26 前公布,又延到年底,直到今年 3 月 30 日,才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但,遲交的報告,並不代表它品質夠前瞻、內容夠完整。根據過去一年我參與監督與研擬路徑過程的經驗,原本我要給這份路徑圖不及格的分數,但在公布前夕一個半月內,相關部門緊急動員,才讓路徑與策略更完整。因此,我打下 70 分的成績。70 分,是及格,但還不夠好,還有許多讓人憂心的地方。先說說及格、值得肯定的地方。第一,這是台灣首次提出涵蓋時程長達 28 年的長期願景規劃,完全打破歷屆政府只敢訂短期目標的習慣,值得肯定。第二,這份路徑規劃,重新定義了台灣的國家氣候政策。它強調淨零轉型在經濟跟國家安全意涵,而不只把氣候政策當成「盡地球村一份子」的環保宣言。例如,除了要持續佈建綠能設施,提供足夠綠電外之外,這份路徑規劃把「帶動綠能產業鏈」與「帶動本土供應鏈成長」也想進去了。未來,台灣要結合 ICT 產業優勢,提供更高效、更低碳、更智慧的製程,不只可成為產業新的成長動能,也會創造更多綠色就業機會。又例如,能源部門轉型,被升等到國家安全的戰略思維。台灣要藉由擴大再生能源設置,提升自產能源占比,以翻轉高進口能源依賴風險,使進口能源依存度從 2021 年的 97.4%, 降到 2050 年 50% 以下。如此才能降低國際能源市場波動對台灣能源安全的影響。 第三,終於終於終於,政府終於敢正面回應「具挑戰性的政策承諾」。在這份路徑公布前,台灣的能源轉型政策,只停在 2025 年而已。儘管民間團體不斷呼籲,國家能源政策要有更長期、到 2040, 甚至 2050 年的目標,但這議題始終被忽略。直到這一次,政府才提出了 2050 年時,再生能源於電力系統占比需達 60~70% 的明確目標,打破過去幾年來,行政部門認為再生能源不能超過五成的自我侷限。另一點令人可喜的是,在 2018 年選舉大敗後擱置的運具電動化時程、國際如火如荼卻獨缺台灣的「近零碳建築」目標,終於明載在這次路徑圖之中!(雖然,達成時間點與目標都有進步空間,但本於先求有再求好的精神,我們再觀察一段時間好了) 第四,是 9 年 8800 億元的「台灣首份氣候預算」規劃,規模更勝前瞻基礎建設預算。過往台灣減碳政策上,預算規劃幅度極低,如在製造業減碳上,在 2018~2020 年間,政府總投入經費僅 16.2 億元,這個規模只能用來做一點點的廠商輔導、示範計畫。儘管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等環保團體都多次倡議,政府在規劃前瞻基礎建設時,應該要納入高比例的氣候投資,但遲遲未能實現。所幸,這次 9 年 8800 億元的預算規劃,規模堪比前瞻基礎建設,且從投資項目看來,是比前瞻基礎建設更具遠見的。但,我之所以只給 70 分是因為,面對氣候危機,台灣想達到淨零目標,至少每年減碳要達到 6% 左右的幅度才行,但這次公布的路徑規劃,卻沒有看到這樣的具體時程與雄心。為什麼?檢視這回政府公布的路徑圖,仍有兩大迷思無法撇除。第一個迷思為「時間軸迷思」。相較於美、歐、日、韓等國家,在提出淨零路徑時,都會搭配著預算規模增加,提高 2030 年減量目標。但台灣卻只調高預算,沒有調整減量的額度。換言之,錢多了,但目標沒有調高啊!在淨零路徑提出前,政府原本規劃,製造業在 2021~2025 年間的減碳預算,只有 30 億、排碳量較 2005 減少 20%。但這次,政府在未來 9 年對製造業的減碳預算,高達 2000 億,較原本規模成長近 66 倍;照理說,2030 年應較 2005 年減量目標要至少提升至 40%, 才可能發揮加速減碳的效果,但是,我們卻沒看到相應的調整。第二個迷思則是「產業結構不需調整」的迷思。台灣排放量有 57% 來自於工業部門 (含整體鋼鐵業與煉油業), 本次路徑圖中雖提出製程改善、能源轉換與循環經濟等 3 大面向、11 項措施,但相較國際能源總署的淨零路徑,都會清楚說明未來各耗能產業的產量推估、不同年份創新零碳製程占比、加裝 CCSU (碳捕捉) 比例,以及行業別氫能需求量,我們的路徑圖卻缺乏階段性目標、推估數據,以至於很難發揮引導產業轉型的功能。從全球淨零路徑來看,2050 年時鋼鐵、水泥的年產量均應在 2030 年後不再增加,我曾參與的研究也指出,台灣若要邁向淨零,石化業的規模要縮減三成才行。但是,這次路徑圖與轉型策略中,卻完全忽略這些碳排大戶產業縮減產能與轉型的重要性。政府的這兩大迷思,都是因為在研擬路徑過程,讓球員兼裁判 —— 由身為排碳大戶的耗能產業決定台灣淨零路徑,少了民間其他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我很想跟相關部會喊話,後續進行關鍵策略的細部規劃時,必須採用全社會方法 (whole-of-society approach), 提早邀請多方利害關係人參與,正視每個策略的瓶頸,尋路共行。不過,這份路徑,也確實向產業界、企業界正式提出預警。如汽機車產業鏈上的從業人員,必須理解到燃油車的銷售光景僅剩下 18 年!在各車廠、消費者、充電基礎設施、燃油價格合理化等四因素的正面回饋下,更加速運具電動化的時程。產業請立即拋棄「油電平權」的舊思維,投入運具電動化的產業鏈中,看見龐大轉型商機。耗能產業們,也請正視現實。我多次耳聞,有產業代表認為「歐盟碳關稅僅會影響台少數企業」, 因此無需加速碳管制。但本次路徑圖已明確指出,耗能產業必須直球對決製程轉換的需求才行。未來 10 年,台灣耗能產業製程將進入汰換潮。因此,企業在未來 10 年間投資壽齡極長的工業製程設備時,請務必把減碳目標與碳定價因素納入。因為,現在,決定未來,你現在做的任何投資決定,都會影響你未來的競爭力!環團們已經準備好,未來會更積極遊說政府採用「效能標準」、「政府低碳原物料公共採購」等政策工具,來加大耗能產業的碳管制強度,以因應全球邁入將低碳要求納入貿易政策的新時代。這些,產業界們,請不要視為阻力,而是促進大家共同升級轉型的助力。台灣的超低電價,一直被視為能源轉型、淨零排放的阻礙之一。但在這份淨零排放路徑公布前一天,行政院與經濟部才做出 4 月電價凍漲決策。這實在讓人擔心,執政團隊是否仍會陷入「當下政治」, 著眼當月民調跟年底的地方大選。但,淨零轉型需要的是執政者與企業領導人願意看得更遠的「未來政治」。把眼光放遠,才可能引領台灣與產業走向轉型永續之路,看見龐大的綠色商機。
調查:日本女性過半不擔心老後財務!5個用錢好習慣,讓錢跟著你很久
日本人喜歡存錢、儲蓄率之高全球聞名!絕大多數已退休日本老年人並不擔心自己的老後生活,平日懂得節省節約、量入為出,為自己積累了不少錢「傍身」, 尤其善用政府發放的年金聰明過生活,活得從容有餘、不虞匱乏......, 以下為讀者整理日本人日常生活的 5 個省錢小撇步,一起來看看與你我的花錢習慣有什麼不一樣?想要老後退休生活無虞?5 個省錢小撇步學起來!據了解,日本的年金政策與台灣有點雷同,除了提供給全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國民年金」外,另有類似台灣勞保的「厚生年金」, 只要長期受雇於企業,企業就有義務幫員工投保該項保險。根據日本暢銷女性雜誌所做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一般領取「國民年金」的女性平均年齡為 63.1 歲,而領取「厚生年金」的女性平均年齡則為 61.8 歲,顯示女性離開職場的年齡,普遍低於一般認知的 65 歲退休年齡。事實上,在日本,有超過半數已退休女性不太擔心自己老後生活,由問卷調查提問:「是否擔心老後用錢的問題?」, 近半數的受訪女性回答:「不擔心!」相較於尚未步入退休階段的女性,似乎顯得更擔心自己的老後生活,在用錢項目最感到焦慮不安的前 3 名依序為看護費、醫療費及生活費等。為何多數日本女性對於自己的老後生活那麼「老神在在」? 關鍵就在於他們有不少省錢小撇步:時下有許多居家生活便利品,諸如:掃地機器人、電動腳踏車等都價值不斐,以日本女性的觀點看,雖然俯拾皆是且能為日常生活帶來許多便利,卻也相對必須付出不少代價,倒不如自己動手整理家務,身體勞動到了,還能活化大腦細胞,讓人變得更精神、更有活力,一舉數得。台灣近來流行的「小確幸」這個詞彙,就是源自於日本,意指「微小而確實的幸福」, 許多日本女性認為,只要稍稍改變一下想法,不需花大錢一樣能享受人生、也能隨處就發現小幸福;舉例來說,刻意搭乘捷運到之前從來沒有去過的車站,下站走走看看,享受與平時不一樣的「非日常」生活。每到周年慶折扣季期間,你是否有一種不買白不買的心態,往往一不小心就買太多,如果是不耐久放的物品,很容易就放到過期腐敗,不僅浪費錢,也徒增不必要的浪費。近來在日本很流行一種「白湯排毒法」, 就是將白開水煮沸後,接著喝下溫熱的白開水、促進身體排毒,一口一口地慢慢喝,不僅可以加速腸胃蠕動,還能提高新陳代謝。提醒你:別再聽信電視購物買一大堆健康食品,小心反而大失血、當了冤大頭!出去玩一定得花大錢?當然不是!日本許多已退休女性積極參與由社區舉辦的遊覽車一日遊活動,旅遊行程豐富多元,像是賞花、進香...... 等,從中能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藉以拓展自己的人際關係,無疑是調劑個人退休生活的良方。* 本文獲「台北富邦銀行 理財小學堂」授權轉載,原文:調查:日本女性過半不擔心老後用錢問題... 看她們有何省錢妙招?
律師認定財產這輩子花不完!何篤霖預習下半生5棟房全立好遺囑
今年 58 歲的何篤霖開始預習退休生活,甚至寫好遺囑做好財務分配。他坦言,這是一個梳理和身邊的人親密關係的過程,並驚訝從朋友口中發現,原來送別人房子,還得先替對方存一筆「稅源」,「如果我給的人沒錢繳遺產稅,房子在期限內被政府收走就沒意義了」。何篤霖說,3 年前好友羅霈穎過世,告別式上,于美人提醒大家要趁早寫遺囑,「用嘴巴講的沒用,對你好的人,沒有寫下來,你就給不了,後來疫情時全球恐慌,意識到人隨時會走,會留下多少人都不知道,所以我才正式找律師處理這件事」。何篤霖不投資、不碰股票,20 多歲開始工作後買了第一間房給媽媽,之後有了錢就存房買房,手上擁有超過 5 棟房產,律師攤開他的財務,直接告訴他「你這輩子都花不完」, 而立遺囑的過程並不容易,該怎麼給才公平成了苦惱,「5 個手指頭總有長有短,例如我給哥哥的孩子,誰努力、誰不努力,都給一樣的錢不公平,但給不一樣也是一種不公平,而且在過程中,人生回憶全湧上來。」最後他決定不管了,全部公平給一樣的,如果特別喜歡哪一個晚輩,可以在活著的時候多塞一點,「真的很難,所以新聞才會有這麼多新聞為遺產的事吵不完,我現在就用力花,最後花不完也沒辦法,遺囑目前已做好公證」。至於該如何花,他思考人生餘命,扣掉後面躺在病床、跑醫院的時間,大約算出還能好好吃喝多少年,「現在清楚剩下的人生很珍貴,房子也不留了,都正掛牌賣出」。他預習退休,是因為若沒想清楚,一旦突然退下來後,「接著大睡 3 個月,然後呢,很多人就憂鬱症了,所以退休是需要練習的」。當年出外景到美加宣慰僑胞給他很大震憾,「為何洋人能生活這麼悠閒,而亞洲人卻要一生庸庸碌碌,所以我想去不同國家去嘗試不同生活,但不需要移民,冬天我去曼谷,夏天我去加拿大,只需跟著舒服的季節去長住就好」。律師認定他這生錢花不完,但他也不會因此揮霍,何篤霖說,「我不可能每天吃米其林,它雖然好吃,但坐在哪裡等廚師花兩小時完成藝術品我受不了,我喜歡在市場裡吃陽春麵、乾麵,東西好不好吃跟米其林沒關係,我的個性,就是不會亂花錢的那種」, 他想變的,是心境,接受無常,然後接受變老。※本文由《聯合新聞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 3 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 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 50 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真長壽運動防癌降低死亡!專家曝每周運動「這時間」抗癌,散步、腳踏車都算有房就不怕沒錢養老?一實例看如何不讓自己落入窮得只剩房子的窘境
2024現象級ETF 00940該買嗎?為何他認為不適合投資小白?
👉台股 ETF 吸金 4 兆!輪流成飆股、投資人越抱越短期⋯會泡沫化嗎?最近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新的 ETF 00939 和 00940 這兩個話題王,還沒掛牌上市前,就已經獲得轟轟烈烈的迴響,我身旁的同事也紛紛開始問我對於 00939 和 00940 看法。會問我這個問題的人,通常都是以賺大錢為目的,而忽略了風險值。當然,賺大錢這件事很讓人趨之若鶩,散戶也會很盲目的想,要不要來追一下新潮流?現在有很多關於到底要不要買的說法,眾說紛紜,我就來分享自己的經驗吧。我先歸類一下高股息 ETF 的重點,從之前的老牌高股息 0056, 演化到 00878、00919、00929、00905、00900、00888、00894、00915 等。每一種 ETF 的選股策略都不太一樣,因為篩選的邏輯不同,成果可能在今年、去年、明年都會有差異。就我的購買經驗和我所知道的資訊,統整 ETF 成分股的篩選特色,大致如下:現在高股息 ETF 成分股的篩選邏輯越來越多,而且券商的第一個步驟就是篩選出來做回測,一定要勝過國民 ETF 0050 和 0056, 第二個則是年化殖利率 7~10%, 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投資人買他們產品。其實,高股息 ETF 還有許多內部細節,甚至還有更多細項的篩選邏輯。但以我的經驗來說,最適合小資族的,我還是推薦精準定位 (在除息旺季卡位、淡季選市值成長股) 和 00878 這類。原因很簡單,小資族最害怕的是遇到股災,所有錢會化為烏有,所以關於 ETF 的選擇原則,我建議如下 (僅供參考): 建議小資族選擇 1~3 種 ETF 就好,不要買一堆導致不好管理。以你可以定期定額的範圍來當策略。如果能投資理財的錢不夠用,就不要吃碗內看碗外,先買一種 ETF 就好,累積好部位,才繼續增加其他支 ETF。選擇的 ETF 要能穩定配息 (不要這次配 0.5 元、下次配 0.1 元的類型,這就叫不穩定配息), 我認為就算有收益平準金也沒關係,至少有收回成本。資金只能月投 3000~5000 元的小資族,我不推薦月配息的 ETF, 先採用季配息為主。因為前期配息配得少,小資族的心態通常也是為把配得少的利息再丟下去錢滾錢,這樣你就得再被扣一筆利息手續費,也不會比較賺。光是手續費扣一扣,成本過大。我覺得最保險的投資方式,還是採取定期定額。因為高股息 ETF 的崛起,很多亂象開始出現,新的 ETF 產品一定會寫高配息、高成長來吸引更多投資客。我直接總結我的看法,我認為 00939 和 00940 長期投資的效果應該不差,有很大的展望。因為 00939 是有前車之鑑的,畢竟動態調整權重這點,在這 2 年確實是有效果的;而 00940 比較像是高股息的 0050, 所以我才說這 2 檔確實能力不差。但是,它們適不適合剛入場的投資小白,又是一回事,再加上現在是萬九行情,都應該要居高思危。聲明:本文章內容僅為個人的經驗分享,讀者須自行評估所有風險並自負盈虧。* 本文獲「醫療金筆客」授權轉載,原文:投資心得 EP67 - 關於 00939.00940 的開幕典禮即將開始
事事求好,身體卻出大問題⋯她在50歲的體悟:吃好睡飽就是幸福
我曾經為了掛到一位神經內科名醫的診,某天天還沒亮,便跑到醫院排隊。我死心塌地、痴痴的等,直到中午一點多終於見到名醫本尊。沒想到,這位名醫頭也沒抬,只冷回我一句:「想要治好你的病,只有一個辦法,請你換一顆腦袋。」1 分鐘不到,名醫請我走人。此後,我只好求助中醫和傳統療法,一家家造訪親朋好友推薦的針灸、整骨、推拿、刮痧、電療⋯⋯, 從好醫生看到怪醫生,耗盡大好光陰、散盡家財,逛醫院成了日常,病因卻始終是個懸案。但高自尊、高敏感如我,在看遍名醫百態和怪醫的嘴臉之後,也磨出了厚臉皮,也懂了耍無賴。逛醫院、看名醫絕對要有的心理素質就是:被凶被罵受辱不驚,被訛被詐甘心上當。有個中醫看了我很長一段時間卻毫無起色,某天,他頭一歪,說:「怪了,已經把所有能補氣補心的藥都給你用上了,怎麼脈象還是這麼弱?」我懂,意思也就是:「愛莫能助,你可以不用來了。」另一個中醫兩眼直勾勾的逼視我:「你要不要換更好的現煎中藥,但費用比較高一點。」我懂,意思是一直用健保藥,他賺不了錢。有個無牌但江湖傳說非常厲害的針灸大師,每次都把我痛罵一頓:「跟你說不要吃雞肉,你還吃?兩隻腳的動物都被打了一堆抗生素!你不聽話就沒救!」「跟你說不要吃海鮮,你還吃?在水裡的動物都太冷!你不聽話就沒救!」「跟你說不要吃水果,太涼、太甜,你還給我吃?你不聽話就沒救!」「那香蕉呢?」我傻傻的追問。「就跟你說水果都不准碰,你還敢問香蕉?唉,我最討厭你們這種知識分子的病人,都不聽話,都沒救,我很想把你送走!」結果,是我先換掉這個無牌名師,因為,我很可能還沒看好病,就先餓死了。終於,我不得不走進身心精神科了。因為所有找不到病因的,醫生都會歸到一個很難解釋的玄奇因素:自律神經失調。我這才知道,自律神經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我因長期處在緊繃的戰鬥模式,負責踩油門的「交感神經」因而過度興奮,最終停不下來;而負責踩煞車的「副交感神經」已經習慣性失能,無法發揮平衡的功能。自律神經掌控全身許多臟器的運作,重度自律神經失調的我,像是線路錯亂,不斷亂傳錯誤訊息給各個臟器,導致全身不對勁,卻始終找不出病灶。醫生說,「更年期」是自律神經變得遲鈍的階段,這時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難以切換自如,正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好發期。也就是說,以前的我,天天踩著油門,捨不得煞車。結果,如今的我不踩油門,它照樣自衝。長久沒使用的煞車,它就生鏽失靈,最後當然自爆。這種突變,很容易發生在更年期。案情真的如此單純嗎?好吧,這一大段逛醫院之旅實在太慘烈痛苦,我甘願就此定調。多麼痛的領悟,健康,才是我的全部。愛拚就會贏?不!愛拚,真的不會贏。某天,我在等待看中醫時,和一位約莫 6、70 歲的婦人聊起天,兩人互相取暖,叫苦連天。她一聽我才五十幾歲,便鐵口直斷說:「唉呀,你這些毛病就是更年期啦!更年期有不舒服,我覺得很好欸,這樣,你才會知道健康很重要,就會開始好好保養。不像我,更年期還壯得像頭牛,每天從早做到晚,看看我現在一身病,脊椎受傷、髖骨痛、膝蓋差,連走路都難,就是因為更年期了還不知道要保養身體。」原本怨天尤人的我,此刻不禁誠心誠意的謝天謝地,原本還在怪罪生病的身體毀了我的輝煌人生,現在由衷感恩它快狠準的警報。否則,在毀掉事業前,可能先毀了性命。身體啊身體,默默承受我大半輩子的折磨,卻還是慈悲的給我補救的機會。回想起來,這幾年身體一直找機會點化我,只是我駑鈍,收不到它用心良苦的訊號。像是,前幾年,我因為常常莫名其妙流鼻血卻置之不理,最後才檢查出鼻腔深處長了鼻腔血管瘤,連續 3 年動手術;某個半夜,因老媽半夜住進加護病房我徹夜未眠,才回到家就被自己紅色的尿液驚嚇,原來憋尿憋到尿道感染;還有一次拔牙後,牙齦始料未及的大腫痛,快速發炎,一直腫脹到下巴脖子,痛到太陽穴腦門,連牙醫都嚇壞了。那幾年,我只知道鼻痛醫鼻、牙痛醫牙,只要病症一解除,我又開始猛力戰鬥,繼續掏空身體。其實身體早已處在長期發炎的狀態,免疫功能江河日下,新陳代謝也怠速,我卻毫無留意。我謝謝我的身體始終不離不棄,下了「最善意的重手」, 給我逼真的病老演習,終把我點醒:人生,是福也是禍,是禍也是福。長達 3 年多的人生黑暗期,我領悟到人生最幸福,只有簡單 4 件事:吃得下、睡得著、拉得了、笑得出來。真的很簡單嗎?我邊跳舞邊想,一點也不簡單。跳舞簡單多了!* 本文摘錄自遠見天下文化《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
《半澤直樹2》給我的啟發:人到中年,如何做一個「有鋒芒」的好人?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LinkedIn 微信 ID:LinkedIn-ChinaLinkedIn 領英是全球知名的職業社交網站,每個《財富》500 強公司均有高管加入。日劇《半澤直樹》第二季終於迎來了大結局。 皆大歡喜,善惡有報。而職場生涯一直顛沛的半澤則終於有機會邁向行長 —— 那個能調配更多資源的位置,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這一季的劇情,在網路上出現了非常有趣的兩極評價。有人表示,不負多年等待,依然延續了前作的高製作水準,每一集都引起廣泛討論,大家像是集體完成了一場推理遊戲,在緊張和歡笑中一步步走向最終結局。但也有人覺得在這一季的人物塑造出現硬傷,比如反派形象變得扁平,彷彿一出場就在腦門上寫著「我是壞人」, 他們所做的一些「壞事」缺乏必要的動機,彷彿只能用「壞 + 蠢」來解釋。同時,第二季的部分人物形象略有崩塌。 比如上一季最大反派大和田,彷彿完全被行長收服,化身「忠犬」, 到處喊著「有恩必償」。雖然最後的相愛相殺橋段非常好看,大和田用激將法使半澤燃起鬥志,答應競爭行長的職務。 這是只有作為半澤一生宿敵的他才能做到的事情。 這個半澤的「最好的對手」也因此圈粉無數。但這個角色的轉變還是過於完全,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難免讓很多在這一季期待半澤與這個老對手鬥智的觀眾略有失望。但無論如何,沒有人會否認這一季劇情的精彩。日劇影史中,《半澤直樹》都是可以留下一筆的作品,當之無愧。第一季《半澤直樹》曾經創造日劇收視奇蹟,收視率接近 30%, 聲勢大漲席捲亞洲。這個奇蹟的源頭,正是來自於主角半澤直樹設定。縱觀整個東亞的職場與生活文化形態,溫良恭儉讓一直被作為美德口口相傳,也正因為這樣,我們看到的很多主角都是一種美國隊長式的「完人」形象,時間一長,總讓人覺得有些審美疲勞。這個時候,半澤直樹橫空出世。從人物設定上來看,半澤直樹依然沒有跳脫出「完美人設」的扁平人物範疇,但他完美的呈現形式與那種御用男一號完全不同。他從不寬恕、睚眥必報。他的獨特座右銘,成為日劇男主角一股獨特「清流」, 他相信人性善良,但也一定會用最激烈的方式捍衛這一信念。當年意氣風發地看著這部劇的很多大學生,如今已經成為了「社畜」大軍中的一員。 今非昔比,不勝唏噓。 中年這個詞已經開始隱隱壓在他們身上。而有趣的是,這個詞也同樣出現在了這一季的半澤身上。很多人說半澤變了,雖然還是那個說著「以牙還牙,加倍奉還」的男人,但他的銳氣也畢竟不復當年。 面對顯然的不公平對待時,半澤的反應再無激烈,他只是淡淡地說:「我覺得這個結果合情合理」。這樣的半澤,甚至令之前的同事憤怒,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半澤顯得非常中年佛系。「人到中年」也成了這部劇的關鍵詞之一。 編劇藉著上戶彩之口提到了這點:「不過,不要像年輕時那麼拼了,都已經是大叔了。」半澤咧著嘴笑了,沒人知道他心裡想什麼。但中年不代表妥協,他依然堅持著心中的正義,依然有著一團火在心底燃燒,「中年」對於半澤來說,反而意味著更加靈活的「戰鬥」方式。 從這個層面來看,半澤還是半澤,甚至這時的半澤其實是一個「殺傷力」更大的半澤,因為他用中年人的方式堅持著心中的正義。 一個略顯諷刺但是無奈的現實是:在劇中描繪的職場環境下,做好人的條件,相當苛刻。這不僅是因為那句經典的銀行職場介紹:「在銀行,下屬的功勞會被上司攫取,上司的錯誤要被下屬承擔。」更重要的是,日本失落十年對國民信念的打擊仍在,日本僱員普遍在職場上缺乏長遠的信心。做實業這種隨經濟轉好、慢慢賺錢的方式,越來越萎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想賺快錢的心理。這種心態在金融行業的體現,則是銀行放貸與收貸並非源自於對於該企業的信心,而是來自對業績的狂熱追逐。很多依靠惡意競爭的企業因此上場,而安心做實業的企業慢慢退場,銀行職員也把心思都放在這樣的資本遊戲上。半澤的可貴,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依然願意且能夠去做那個「好人」。但好人不能僅有一顆善心,一個有鋒芒的「好人」才能在詭譎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很多情況下,沒有鋒芒的善良就等於懦弱。沒想明白這點的半澤,一開始也曾失利過。他所在的中央證券是中央銀行的子公司,他們接到了一個 1500 億日元的大單,代表電腦雜技集團收購一個以搜索引擎起家的科技公司 spiral。但沒想到的是,中央銀行竟私下聯繫電腦雜技集團、要求更改委託,明搶業務。半澤當然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他抓住機會,揪出子公司裡給銀行通風報信的「叛徒」, 把叛徒帶去和搶走訂單的伊佐山部長對質。沒想到伊佐山早已先一步把所有的往來郵件刪除。關鍵證據沒有了,半澤所有的辛苦竹籃打水。如果是多年前的半澤,在一擊落空後,很可能會就此萎靡一段時間。但中年沈澱下來的城府,讓半澤早已不再只有一支箭,他已能在「金融家」和「黑幫成員」遊戲邏輯間自如轉換。面對這個銀行「紅人」部長,他絲毫不怯,當眾宣戰:「以牙還牙,加倍奉還」。伊佐山勃然變色。這就是想要做好人需要的鋒芒:你可以躲得過他一箭,但他依然是你需要日夜提防,寢食難安的存在。短暫的失利後,半澤很快明白,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間不是單純的方案之爭,而是手段。半澤接下了 spiral 公司反惡意收購的委託,正式開始與這個曾捅了自己一刀的母公司對峙。他也開始「不擇手段」起來。他相信人性本善,但他也從來沒有把自己的戒備降低。 他默許手下對懷疑的對象進行調查,並且也默許前手下在銀行內部偷拍銀行的收購計劃,甚至對手下站在電腦雜技集團門口偷拍的事情不管不顧。這樣的多點開花與「不擇手段」, 讓半澤發現了電腦雜技集團背後的陰謀。整個收購,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陰謀。好人聽起來很是完美,但很多好人卻有著一個「硬傷」: 始終在雲端飄浮。 做一個好人所帶來的讚譽有時也是拖累,讓他們開始自矜名節,反而在很多事情上畏首畏尾。 正如帝國航空改造中,不食人間煙火的機長,在面對帝國航空的重建計畫時,原本事不關己。 因為對他來說,作為首席機長,他的分內事就是保障航空飛安,同時作為公司中「德高望重」的吉祥物,享受自己在員工中一呼百應的聲望。帝國航空中這種涉及裁員、得罪人的改革,原本和他並無關係。 或者說,他被自己的正義善良與不食人間煙火束縛,拒絕做那個「惡人」。但半澤說服了他,讓他直面自己的心裡真正所想。其實做到他這個位置的人,馬斯洛需求中的低端需求,早已都被滿足,所以從本心上來說,他沒必要害怕去做那個「惡人」。對幾年後就要退休的他來說,對公司現狀不管不顧、平安退休是正常態度,但是將要退休,也意味著最後為公司做點什麼的機會,畢竟這家公司真的承載了他作為職業理想的全部寄託。他希望看到公司用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哪怕這種改革是刮骨療毒。他拋下了包袱,賭上「首席機長」的名譽威脅洩密者,揪出叛徒,為公司的改革像一個「莽撞」的年輕人一樣跑前跑後。 在此之前,他是一個因為自己首席機長的身份,面對旅客求助只是輕描淡寫、揮手示意空姐前來幫忙的人。他是整部劇中我最喜歡的人物,中年的好人要能夠把自己的包袱甩下,因為好人的包袱,並不及本心的萬分之一。中年人選擇的權力好像越來越少,再也不能像年輕人一樣直言不諱,大不了跳槽了事。 所以半澤在劇中那種「拔劍生死」的性格,對很多人來說,意味著巨大的壓力。 堅持本心真的很難,有人好奇過,為什麼在那麼糟糕的職場環境下,有人寧可卑躬屈膝也不願換一份工作。 這同樣來自於社會環境,日本社會有著一種「反跳槽」傳統,「企業文化」一詞就來源於日本,對於很多日本人來說,在一間公司是要做一輩子的。 連飾演半澤直樹的堺雅人也曾在採訪中說,不建議觀眾在職場中按照半澤的方式行事,因為可能很早就被開除了。但正因為很難,所以這樣的品質才彌足珍貴。完全照搬劇中性格自然是愚蠢,但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們依然大有可為。 20 歲的時候你的理想是什麼?在青年的時候,我們對很多事情都不得不妥協,但在中年職場中,擁有話語權的你可以選擇仗義執言。做好人有很多種方式,你可以去做那個用中年人的方式堅持正義的人。 劇中有一個令我至今念念不忘的橋段:當下屬嘗試奪回被銀行搶單的客戶,卻陷入失敗的萎靡不振時,半澤以傘為劍,突然發難進攻,下屬本能以劍道格擋,二人對峙。僅僅一個動作,就激起了下屬的鬥志。這比無數苦口婆心的安慰都有效,這就是中年人的優勢。走過長路,看過無數風景,表面上看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日漸委頓。但歲月只是讓中年職場人把劍鋒藏在身體中。狹路相逢時,鹿死誰手依然尚未可知。 這是我能想到的,關於中年最熱血的畫面。※本文由 LinkedIn 原創,作者曹澤宇,獲 LinkedIn 授權轉載:原文
資深社工:這些變故都可能讓我們潰堤!新手常到職3年內就陣亡
▋作者簡介:王晨宇,畢業於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2018 年獲新北市績優身心障礙福利服務專業人員表揚、2023 年獲衛生福利部全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績優社工督導表揚。誓言只要待在社工圈,就會當個認真盡責的社工,努力成為讓同事都不討厭工作的社工督導。社工界常把社工壓力到達臨界值、最後爆掉的狀態稱為「Burn Out」, 用中文來說,就是耗竭。社工耗竭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小型社福組織財源有限,可能會強迫員工薪水回捐;即便沒有回捐,也會因為募款有限,僅能提供社工「基本薪資」。這邊的基本薪資,是依照外面社工的行情 (通常僅有 3 萬餘元), 或補助案核定的薪資發給社工。乍看之下似乎是依照規定來,也沒什麼不對,不過待在一間公司多年,補助案件的薪資往往不動如山,鮮少或幾無調幅,過了好幾年還是發同樣的薪水,這樣真的留得住員工嗎?這種情形不光發生在小型社會福利機構,就連大型機構也面臨一樣的困境。畢竟員工薪資來自於民眾捐款或政府補助,民眾往往期待捐獻的善心能夠用在服務對象身上,但對於分配到人事費──也就是社工身上,可就不一定埋單。我也曾聽同事分享,他開車載家人去社會福利單位承接的加油站洗車,家人卻埋怨洗車場的身心障礙者「看起來不夠可憐」, 感覺自己這些錢好像白花了。但這其實可以解讀為這間社福機構訓練得很好,才能夠讓身心障礙員工個個都表現得專業,只是同事的家人卻完全不這麼想。民眾會希望自己的每一分捐款都不要「浪費」在給員工加薪,最好全部花在服務對象上。向政府寫標案或補助案,以從事社會福利計畫的大型組織,也會因為核定的薪資多寡,而選擇發給員工對應的薪水。畢竟,想加薪需要組織自行尋求財源,所以社工的薪資即便經過前輩多次努力,起薪稍微像樣,調薪幅度卻仍不如預期。你可能會問,當社工還在意薪水,是不是代表不適合當社工?但我認為薪水是職場的誘因之一,如果領的是萬年薪水,難道不會影響久任的意願?要是無法久任,社會工作又該如何延續?再者,多數的社會福利組織都是扁平型組織,往往一名主管下面會管理眾多社工。不像一般企業採科層式組織,不同的科別都是小部門,由眾多小主管管理各個部門。社會福利組織的一位主管,會占好幾年甚至十幾年主管缺,導致升遷不易;且主管往往以募款或申請政府補助案為主要業務,只能「管理行政」, 而無暇「管理員工」。新手社工在工作上會遭遇許多挫折,畢竟處理「人」的工作,複雜度相對高,除了與其他職場一樣會有同事間的人際問題,更多了與服務對象的磨合與衝突。這樣的情緒負荷導致他們需要有資深同事或者主管的支持,不過主管往往忙於行政,無法傾聽員工的想法。若不是同事間情感緊密,新手社工的苦楚往往無處傾訴,最後累積得越來越多,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當社工。這幾年匿名粉絲專頁當道,當然也有「靠北社工」頁面。令人意外的是,利用匿名專頁爆料的社工僅僅只是少數,匿名投稿傾訴自己不適應工作的,卻占了很大一部分。他們往往詢問網友:「我的主管或同事說我不夠外向,沒辦法跟服務對象建立關係,不適合當社工,可是我對這份工作真的很有熱情⋯⋯但既然他們這麼說,是不是我真的不適合這份工作?」我看了這種文章總覺得很諷刺,新手社工在初入職場遭遇到困難,竟然沒有同事、督導可以討論,需要上網向不認識的網友取暖。可見,仍有一定比例的新手社工,在職場上完全沒有同儕與主管支持。社工這份工作的體力負擔並不大,情緒負荷卻很大。主要原因是鮮少在職訓練,由於大家業務繁重,事情都忙不完,更別說提供支持。又因為是扁平型組織,一名社工主管轄下少則 5、6 名,多則 10 名社工,根本沒空傾聽。再加上服務的對象五花八門,其中更不乏三不五時就破口謾罵、索要資源的民眾,將得不到資源怪罪到社工身上。這幾年服務對象持刀攻擊社工,或者社工家訪卻被家屬攻擊的事件時有所聞。社工的人身安全一直是容易受到忽視的議題,包括去偏鄉地區被野狗追,訪視非自願性個案 (例如家暴施暴者)、藥酒癮者個案、有攻擊前科或有犯罪傾向者,或者前述索要資源被拒而懷恨在心的個案等,在在顯示社工是「情緒勞務」相當繁重,而且生命安全具有風險的工作。同樣的,社工也是低度成就感的工作。社工在服務個案之際,都帶著正向且希望服務對象改變的前提進入家庭,卻可能會因為服務對象的家庭對資源並不信任、對社工尚無法相信,或者沒有能量去使用新的資源,導致頻頻受挫。能夠順利且迅速解決服務對象問題的期程,往往短則數週、數月,長則數年,成就感取得不易,無怪乎社工容易在到職 3 年內就早早陣亡。以《我們都被貼滿了標籤》提到的故事總結來說,社工耗竭的原因有 8 點。當然,實際因素一定遠多於這 8 點,以下只是舉例說明:* 本文摘自這邊出版《我們都被貼滿了標籤》
你在職場上是「游刃有餘」的人嗎?用這5種狀況自我評量
「好想離職,怎麼辦?」準備離職前,永遠先問自己:「我在這裡學到什麼?帶走什麼?為公司留下什麼價值?公司會對我留下什麼評價?」如果都還想不出來,也許你和「離職」還有一些距離。根據統計,以下 5 種情況下最容易讓人想離開,但換個思維,或許能交出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現。「就不能細心一點嗎?怎麼老是講不聽?」有些人可能覺得只不過是小事,有必要這樣一直唸嗎?但小錯不斷或許是習慣輕忽,卻可能積累成大錯,甚至引發嚴重後果。例如:因為自己的過失,讓公司損失一筆大訂單、丟掉一個重要客戶、浪費時間、負擔多餘費用等,發生這樣情況,有些人會因為感到羞恥,選擇逃離件事,或毫不認錯、推卸責任怪罪他人。「他們都不了解我!」通常這些情況的發生只是暫時,離開反而失去解釋的機會;耐著被排擠時的孤立感,等待時間拉長,找到彼此更合宜的相處模式。像是跨部門團隊合作、融入公司文化、學習溝通等,都是職場必修課。有些人可能會想:「做不完又不好意思尋求幫助」、「問了會不會被笑」、「感覺別人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幫我」。如果遇到問題不尋求他人幫助,單單埋頭苦幹,容易造成白做工、搞錯方向,且效率變差。「覺得公司沒有前景、毫無未來?」就試著幫助公司創造新契機、成為扭轉改變的人。「工作沒有挑戰?輕輕鬆鬆就做完了。」就自己設立新目標和挑戰,或去支援其他部門同事,建立共好的環境氛圍。「老闆很固執,不願接受建議......」不妨多努力幾次,或自己試著執行到有成效後,再回報討論。除了上司交辦的工作,好像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對週而復始的工作失去熱情。不妨回到剛就任時的初心和期待,找回當時的抱負和滿腔熱情。檢視以上問題,再問問自己,真的想清楚要離職了嗎?其實任何公司少一位員工都不會怎樣,也許一開始確實會有不方便之處,但終究會有人接替工作,「離職」懲罰不了上司、老闆或同事。別用離職逃避問題,一旦學會放棄,遇到挫折就慣性選擇放棄。「離職」很容易,但老是換工作,反而付出昂貴的時間成本。* 本文獲「果子傳媒」授權轉載,原文:想離職?你得先檢視這些事
「買彩券」英文不是buy lottery!正確說法是?
Annie 剛拿下一個大案子,她開心的請大家喝咖啡。當她把咖啡端給正埋首於工作的外國同事時,老外一抬頭,說了一聲:It’s just the ticket!Ticket?Annie 看了一下咖啡,哪裡有什麼票啊?原來,這裡的 ticket 可不是「票」! 今天來看看 ticket 這個字的道地用法。(X) 要好咖啡請給一張票。(O) 我剛好就需要一杯好咖啡呢!Ticket 我們熟悉的意思是「票」, 車票、門票,貨品上的標籤也可以叫 ticket:The ticket tells you the price of this dress.(標籤有這件衣服的價錢。) 甚至警察開的罰單,也是 ticket。例如:I got a ticket for speeding.(我收到一張超速罰單。) 在口語中,ticket 有「恰好的事情;正合需要的東西或事情」, 有個東西來得正是時候時,就可以用 Just the ticket 或 That’s the ticket 表示:It's stuffy in this room. An electric fan would be just the ticket for me.(房間裡很悶熱,電風扇正是我所需要的。)(X) 那車很容易被開罰單。(O) 那車非常昂貴。Big ticket items 經常用來是指「價錢昂貴的大件物品」, 比如汽車、洗衣機和電冰箱等,big 也可以換成 high、為 high ticket, 意思一樣。有人說他們的產品主要是服務 big ticket clients, 就是指付擔得起高額費用的客戶、高檔客戶。來看用法:Now the sales have started. It's a great time to buy some big ticket items at a good price.(現在正打折,正是買高價產品的好時機。) The sales team is focused on high ticket sales, engaging in personalized consultations and tailored solutions for clients in the luxury real estate market.(銷售團隊致力於高價值銷售,在豪華房地產市場為客戶提供個性化諮詢和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 再來看 2 個 ticket 的用法誤區:票是 ticket, 很多人自然以為月票是 monthly ticket, 這用法有錯。Ticket 是用了一次就會作廢的東西,像車票、入場券都是如此,只能用一次。如果說 monthly ticket, 就會變成一個月只能用一次的票,意思不對。那要怎麼說呢?把 ticket 改成 pass, 月票的概念是買一個「通行證」, 而不是一張票:(X) Monthly ticket (O) Monthly pass (X) 1-day ticket (O) 1-day passLottery 是「彩券」, 很多人說買彩券時就會直用 buy lottery, 這用法也有錯。Lottery 是指彩券這個遊戲本身,但我們買的不是彩券這個遊戲,而是遊戲其中的 ticket, 所以買彩券是 buy a lottery ticket。例如:我今天去買彩券。(X) I'm going to buy a lottery today!(O) I'm going to buy a lottery ticket today! 買彩券中獎,可以用 hit the jackpot:I bought a lottery ticket, hoping to hit the jackpot.(我買了張彩券,希望中頭獎。)
小勞勃道尼《奧本海默》奪奧斯卡最佳男配!諾蘭也曾害怕用他,從沒戲拍到偉大演員的翻身路
美國男星小勞勃道尼 (Robert Downey Jr.) 3 月 11 日 (美國時間 10 日) 以《奧本海默》(Oppenheimer) 勇奪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2024 奧斯卡完整得獎名單👉奧斯卡獎看點、必看片單這是小勞勃道尼生涯第三度入圍奧斯卡,首度獲獎。有影評直呼,這是小勞勃道尼遲來 30 年的肯定,早在他 1993 年以《卓別林與他的情人》(Chaplin) 首度入圍時就該登上影帝寶座,只可惜當年敗給《女人香》(Scent of a Woman) 的艾爾帕西諾 (Al Pacino)。小勞勃道尼 2009 年第二度問鼎小金人,以《開麥拉驚魂》(Tropic Thunder) 入圍最佳男配角獎,最後敗給《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已故影星希斯萊傑 (Heath Ledger)。小勞勃道尼這回人生第三度挑戰奧斯卡終於順利鍍金,擊敗的競爭對手包括《美國小說》(American Fiction) 的斯特林布朗 (Sterling K. Brown)、《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的勞勃狄尼洛 (Robert De Niro)、《Barbie 芭比》(Barbie) 的雷恩葛斯林 (Ryan Gosling) 以及《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 的馬克魯法洛 (Mark Ruffalo)。以《奧本海默》勇奪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的美國男星小勞勃道尼,80、90 年代曾因吸毒問題多次進出警局,是一個沒有片商敢合作的問題人物。綜合「紐西蘭先驅報」(New Zealand Herald) 和「衛報」(The Guardian) 等外媒報導,現年 58 歲的小勞勃道尼 (Robert Downey Jr.) 5 歲開始演戲,在父親老勞勃道尼 (Robert Downey Sr.) 自編自導的電影中演出。小勞勃道尼於 1980、1990 年代時初嘗走紅滋味,1987 年的《零下的激情》(Less Than Zero)、1997 年的《肥皂拼盤》(Soapdish) 都十分成功,1992 年的《卓別林與他的情人》(Chaplin) 甚至讓他隔年入圍了奧斯卡金像獎。然而,幕前風光的他,幕後有著毒癮問題。他人生第一支大麻來自父親,父子倆時常一起抽。小勞勃道尼 1980 年代多次進出戒毒中心,並於 1996 年真正闖出大禍,因攜帶古柯鹼、海洛因和槍枝而遭警方逮捕。小勞勃道尼演技雖好,但行為越來越脫序。1997 年片《一夜情》(One Night Stand) 導演麥可費吉斯 (Mike Figgis) 曾說,他記得初次在正式會議中與小勞勃道尼會面時,對方光著腳、帶著槍,還因吸毒呈亢奮狀態。麥可費吉斯當時問小勞勃道尼「帶槍做什麼?」未料對方一臉正經回說:「我總不能把槍留在車上。」2000 年,小勞勃道尼出獄沒多久,知名電視製作人大衛 E 凱利 (David E. Kelley) 安排他在紅遍全球的電視影集《艾莉的異想世界》(Ally McBeal) 飾演與女主角「艾莉」墜入情網的「賴瑞」。這原本看似天作之合:《艾莉的異想世界》給了小勞勃道尼一個翻身的機會,而小勞勃道尼也成功讓《艾莉的異想世界》收視率再創高峰。然而,好景不常,小勞勃道尼 2001 年 4 月 24 日又因毒品罪名被捕,儘管剩下一集沒拍,製作團隊仍硬是砍掉他的戲份。他因吸毒問題一再進出法院、一再到警局報到、一再上新聞頭條,這樣的日子過了近 20 年之後,他終於在 2003 年幡然醒悟。他曾告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2003 年某一天,他把所有毒品都丟進加州洛杉磯的大海,自此再也不碰。他說:「要是我看到有人自毀人生、滿肚子牢騷、破壞家庭,我不會懂那個人。」不過,雖然洗心革面,多年的頹廢生活讓小勞勃道尼被保險業者視為風險過高,拒絕為他拍的片承保。沒有保險,他在好萊塢就沒電影可拍。這時多虧《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 系列片男星梅爾吉勃遜 (Mel Gibson) 及時出手,付了保險金,小勞勃道尼這才有了機會演出 2003 年上映的《歌舞神探》(The Singing Detective), 成了他演藝生涯東山再起的第一步。但過去的陰影讓他錯失與克里斯多福諾蘭 (Christopher Nolan) 在 2005 年片《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 合作的機會,片中重要反叛「稻草人」後來落入席尼墨菲 (Cillian Murphy) 手中。諾蘭近日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承認,他當時雖「非常仰慕」小勞勃道尼,但因「聽過各式各樣的瘋狂故事」, 也「有點怕」當時這名問題男星,所以才沒錄用他。所幸小勞勃道尼後來憑藉 2008 年上映的《鋼鐵人》(Iron Man) 再展事業高峰。時至今日,小勞勃道尼已是好萊塢票房保證,片酬從 2008 年《鋼鐵人》的 50 萬美元 (約新台幣 1580 萬元) 一路飆漲,到了 2019 年的《復仇者聯盟 4: 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 據說已經來到 7500 萬美元 (約新台幣 23.7 億元) 之譜。而小勞勃道尼雖無緣在《蝙蝠俠:開戰時刻》與克里斯多福諾蘭搭檔,但在近 20 年後順利爭取到《奧本海默》(Oppenheimer) 演出機會,不但與當年的「稻草人」席尼墨菲同台,更以精湛演技拿下今天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諾蘭接受紐時採訪時談起小勞勃道尼說:「你總希望和偉大的演員合作,但也要挑時機,正好有他們生涯和職涯至今都還沒嘗試或久久沒接觸過的角色。」他還說:「我只不過是真的希望看到這位了不起的電影明星放下所有包袱、所有光環,擺脫自我的去扮演一個複雜角色。」諾蘭說:「我向來都很想跟他 (小勞勃道尼) 合作,真的。」最後他還補上一句,「等到我不再怕他的時候」。
主管說你負責的案子put on ice,什麼意思?和「冰」無關
Billy 在咖啡廳遇到外國同事,問起一個行銷專案,因為有一陣子沒聽到外國同事談案子近況,Billy 問他怎麼了。外國同事說:The project has been put on ice until further notice.On ice 在冰上?那個行銷案子和冰有關嗎?原來,這裡的 ice 和冰一點關係都沒有,今天來看看 ice 的用法。(X) 案子在冰上,還在等通知。(O) 案子暫緩了,還在等通知。Put on ice 是「推遲一件事、擱置著」, 是暫時中止,而不是永久停止。這個片語經常用來指事情暫時擱置,等待更適合的時機或條件才做。例如 :The deal was put on ice for three months.(這筆交易暫緩了 3 個月。) 有時會搭配 be 動詞,用 be on ice:Both projects are on ice until the question of funding is resolved.(在資金問題解決以前,兩個專案都擱置了。)(X) 我不會切冰塊。(O) 這對我沒影響。Cut ice 字面意思是「切冰塊,砍冰塊」, 冰塊很硬、刀子很難砍斷,因此 cut ice 引申為「有影響,起作用」。如果是有對象、對某人起作用,可以用 with 這個字,cut ice with sb。這個片語更常加 no, 表達否定的意思,也就是 cut no ice with someone。I've heard her excuses and they cut no ice with me.(我聽了她的藉口,它們對我不管用。) Your apologies will cut no ice with them.(你道歉也沒有用。)(X) 蛋糕結冰了。(O) 這真是錦上添花。Cake 是蛋糕,icing 是 ice 的 ing 形式,意思就不是冰了,而是「糖霜」, 經常用來指甜點、蛋糕上裝飾的東西。當我們說一件事情是 icing on the cake, 指的是就像蛋糕上加了糖霜,好上加好,類似中文的「錦上添花」。Not only was I offered a higher salary, but the additional bonus I got was the icing on the cake.(我不僅得到了更高的薪水,得到的額外獎金更是錦上添花。) 一如中文的錦上添花,icing on the cake 也未必完全是稱讚,需要看上下文來判斷語氣,例如:I love my job and getting public recognition is merely the icing on the cake.(我喜歡我的工作,受到大家肯定也只是錦上添花。) 這句話主要意思是,受到大家認可很好,但更在意的是喜歡這份工作。
問題問得好,人生沒煩惱!能夠幫自己未來鋪路的「問問題」技巧是什麼?
我多少會收到一些讀者的來信或私訊,在這些問題中有些是很直接、很好回答的問題,但有些卻不是那麼容易。有些甚至是會讓我不知道如何回答、甚至不想回答。它們的差異是什麼?這篇要來分享:什麼樣是好的提問?什麼會讓人想花時間去理解你的問題、並且幫助你解決它?如果你在提問後沒收到什麼回音,很有可能是你的提問出了問題。我相信在發問時若有更好的提問架構,任何人都會更樂意並且花時間幫助你找到可能的方向。「提問」其實是個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的技能,不管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或是工作職場上都很重要。提問,絕對不是要別人幫你想辦法找答案。因此提問前,可以先做好下面幾個功課,幫助自己問出更好、更有深度的問題:1. 自行 Google 搜尋是否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2. 寫下自己遇到的問題與想達成的目標 3. 對提問對象做基本的調查,了解他是否能提供你想要的協助 4. 確認你期望從對方得到的方向與建議如果你是在科技產業,Google 更是基本到不能再基本的能力。大多時候你大概能找到 60~70% 的答案,就算沒有一個直接的答案,你的心裡大概也會對這個問題產生一些想法,可以繼續往下鑽研。除了 Google 之外,相關領域的 Facebook 社團也都可能可以找到有人遇到過類似的問題,除非你的問題實在是太小眾,或是當你真的走投無路卻心急如焚找不到答案,這時候再來提問也不嫌晚。我已經收過數不清的訊息開頭只留下一句:「我正在考慮轉職 UI/UX 設計,請問你有什麼建議嗎?」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我可以很肯定的說,這種提問方法有大概 90% 的機率會收到無聲卡,因為我對於你目前的狀況一無所知,除非我有兼職算命,否則我完全不可能給出什麼建設性的建議。所以一個好的自我介紹很重要,可以幫助提問者更了解你目前的狀況,以及你的目標是什麼。以下是自我介紹中可以描述的重點:大多數人都還是樂於幫助別人的,但當自己花了時間去幫別人找到答案、卻沒收到任何反饋或鼓勵,內心是會非常難受且感到無奈的。如果連一句感謝的話都不會說,這樣下次你提問時,其實不會有人會願意再花時間協助你。所以在提問的「開頭」和「結尾」加上一些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感謝,會大大增加別人願意回答你的機會,真的不需要吝嗇感謝。不要試探對方「是否有空」或「是否願意回答」, 非同步溝通已經是很常見的交流方式,沒有什麼上線下線、有沒有空的區別,所以寄出訊息時就直接點,對方有空時自然會看到、願意回覆時自然會回覆。當然之後也就會下意識的忽略那個問題不再打開。提問必須要有好的開始才會有下一步,在對方尚未了解你這個人或是你的問題前,一次丟出一大堆問題,很容易造成對方的壓力,對方也會不知道從何回答起。所以,問題盡量單一、直接,避免層層包裹。以上問題,都犯了「太遙遠、太廣泛」的錯誤。盡量避免「沒有提供任何背景資訊」的問題,因為認真回答起來,其實和算命沒兩樣,不會有一個標準答案,一個人的經驗,也很難複製、套用在所有人的身上。所以,提問先首要先了解「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目標可能很遠,但你可以把廣泛的問題拆解成較小、相對具體的提問,收集資料、歸納成自己的觀點再問,這也是任何一個職場工作者的基本功。我也許會回答:「如果 3 個月每天只睡兩小時的的話,成功機率有 87%。」其實大家可以馬上看出來,哪一則訊息會讓人更想要花時間閱讀以及認真回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架構一樣,你需要清楚有脈絡地提出自己的問題,例如上面的訊息包含了:1. 簡單的自我介紹與學習背景 2. 你想要達到的目標 3. 你目前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4. 你嘗試過了什麼方法 5. 你希望得到具體的協助或反饋是什麼?6. 禮貌的開頭與結尾 7. 清晰的語句架構與完整標點符號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問題只有一句話,但對方卻要回覆一篇文章給你,這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沒得到回覆,也不用因此而灰心,因為別人的經驗僅供參考。自己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是非常大的,說不定,隨著你思考各種問題的經驗值變多、「解決問題」的技能提升了,你也成為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人。另外有一個思考盲點:我遇過不少人提問時會想要知道一個「非黑即白的標準答案」, 例如:我是不是做了 A 就會得到 B? 好像在問「我做了這個選擇,人生就會一帆風順」。但人生 90% 的選擇,都是在灰色地帶的,可能有一個相對容易成功的路徑,但如果成功這麼好複製的話,大概全世界都是成功人士了吧?所以依據自己的目標、人格特質、能夠承受的風險⋯等各種不同的因素,這些「答案」也需要為自己做客製化,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標準答案。下次在提問前做好準備,相信你也可以獲得你想要的答案和啟發!* 本文獲「Simon Lin」授權轉載,原文
「可以跟你借洗手間嗎?」英文不是May I borrow your restroom
有天 Sherry 接到一位外國朋友傳來訊息:I could use your help. 原來,外國有人要租房子,但人生地不熟想找 Sherry 幫忙。Sherry 覺得很奇怪,朋友用了 use 這個字,是指要「利用」我或「使用我」嗎?今天,我們就來談談 use 這個字的妙用。(X) 我會利用你的幫忙。(O) 我需要你的幫忙。I could use your help 意思是「我需要你的幫忙」, 那為什麼不直說 I need your help 呢?因為用 use 比 need 更含蓄,也更有禮貌一些。我們請別人幫忙時,對方不一定可以幫忙,用 need 語氣較重,有點「若你不幫我的話,我就無法完成」的意思。I could use your help 比較含蓄,意思偏向於「我可能需要你的幫忙」。在美劇中,有時會看到這樣的對話,有個人生活遇到困境、很沮喪,他身邊的人就說:I thought you could use a friend. 這不是指你要利用朋友,而是「你可能需要朋友」, 意思是「我就在這兒,如果有需要我請告訴我」。Use 不只可以搭配 help, 還可以這麼用,這是和空服員的對話:A:Can I get you anything?(要點什麼嗎?) B:Thanks. I could use a drink.(謝謝,我需要一點飲料。) 多看幾個例句熟悉用法:I could use some help putting these decorations up if you're not too busy.(你如果不太忙的話,我想請你幫忙把這些裝飾品掛起來。) Their website could use an upgrade.(他們的網站需要升級了。) He could use a new suit for work.(他需要一套新西裝上班。)(X) 我覺得好有用。(O) 我覺得被利用了。Use 有「利用人、佔人便宜」的意思,所以當你說一個人是 user 時,是說他很會利用人。He is a user.(他很會利用人。) He's just using you - he'll steal your ideas and then take the credit for them.(他只是在利用你 —— 他會偷你的想法,然後把功勞都算到自己頭上。) Use 的被動用法,就是「被利用」, 而不是「很有用」。I feel used、I feel so used 就是感覺自己被利用。再來看看幾個 use 的誤區,在這些例句中,受到中文干擾,use 可能會被誤用:(X) Please use English to describe your work experience.(O) Please describe your work experience in English. 英文總是先講重點,「用英文描述」, 重點在「描述」, 所以用 describe 這個動詞。這個句子裡沒有 use, 中文裡的「用」一種語言、「用」一種工具,都不需要 use, 這時「用」經常是介系詞。(X) May I borrow your restroom?(O) May I use your restroom? 看到「借」, 就會聯想到 borrow, 但 borrow 在英文裡有借就要有還,中文說「借洗手間」只是客氣用法,並不真的需要把洗手間還給對方,英文直接用 use 即可。(X) Scientists are trying to find more efficient ways of using solar energy.(O) Scientists are trying to find more efficient ways of utilizing solar energy.Use 和 utilize 都是「使用」的意思,有時可互通,但 utilize 更著重於「有利益、有實際用途」的應用。在這裡,科學家應用太陽能,有實際用途或利益,用 utilize 更合適。
歐洲管理權威:用心理學帶人,強調幸福感、經理人特質⋯都錯了
最近深入拜讀瑞士管理學者佛瑞蒙德。馬利克 (Fredmund Malik) 的作品。這位擅長管理複雜系統的管理學者,專精於控制論、系統論,用以研究變革的路徑。他在台灣的出版包括《管理的本質》、《新時代的有效管理》, 有別於台灣常見的美式管理學派,馬利克大師總是能提出一些獨特但論之有理的看法。台灣的書實在看不過癮,因此我又從中國訂了 6 本馬利克的管理經典,包括《策略》、《管理》、《公司策略與公司治理》(皆為簡中譯本) 等。我深刻感覺到,我們習以為常的美式觀念,和歐洲的管理想法,真的大相逕庭。我整理出幾個觀點,算是提出多元想法,也許有機會,成為你反思的點。馬利克提到,理想的經理人很難找到共同特質,重點在於行動。l 有意識的約束自己 l 謹慎認真的執行 l 適切的使用工具而這其中的核心關鍵是「責任感」, 好的經理人會有濃烈的責任感,這是操守的表現,而非僅是命令的遵守,更不會是心情一來的偶爾為之。「責任感」衍伸出來的是「自律」。針對自己做出的承諾,有紀律、有規律的予以實現,沒有藉口或理由,為了達成目標,會自己想辦法,備妥備案。馬利克強調,企業過度專注在成為幸福企業,會讓員工認為:自己的不快樂和不幸福,都是公司的問題。因此產生對企業的依賴感,失去自己創造快樂的動力。真正成熟的經理人,應該學會讓自己產生工作動力,但不須把這件事情過度解讀為「經理人的事」。事實證明,員工會產生高的工作動力,主要來自於具體的產出,而帶來的成就感或認同感。減少開會,最好不要開會。每次有了開會的念頭,就要思考 「有沒有可能不開會?」、「開這個會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想過一次,還是認為有開會必要,才得召開會議。在有限的時間內,經理人要留意:不要被日常營運有關的瑣碎事務牽絆,要清楚區分什麼是「日常營運工作」, 同時意識到經理人最重要的事 —— 有戰略價值的策略計畫。後者意思是,可以對公司未來利潤產生絕對影響,特別需要經理人專注的競爭優勢。越來越多人把管理學和心理學掛勾,用心理學名詞,定義管理狀態、定義員工問題。就如同我們用阿德勒心理學去過度解釋績差員工,用破窗理論去討論團隊的合作問題。這樣的偏差,會讓經理人誤以為 —— 管人就是要用心理學,可以用心理學技巧,針對個人,各個擊破。馬利克提到,管理的重點是「運作」。管理是一套系統,是一套學問,是一個可以轉移的技巧,你的原生家庭,你的童年經驗,不會影響你的管理。管理可以有風格,但是管理的技巧都是同一套,可以被刻意學習的。馬利克提出「變革的協同整合」公式:1/40/3/12/40 > C,M, S, D = Syntegration 這個公式代表:1 個最複雜的挑戰,有 40 個關鍵人物,在 3 天內,針對 12 個最重要的子議題,提出 40 項關鍵作法。從而完成創造性解決方案 (C)、達成最大共識 (M)、提振變革的鬥志 (S)、點燃了執行的欲望 (D)。這個公式要達成的關鍵,就在於「必須在 3 天內」完成與變革有關的決定。因此,40 個與會人員要在時間壓力下,以達成結論為前提共事。另一個關鍵在於「使用共同的工具」, 讓 40 個關鍵作法,得以在共同的語言中,成為結論,成為大家的共識。因為「共事 + 共識」, 才能讓變革有節奏,但又有彈性。瑞士管理學者馬利克的這幾本書,一開始是由宜特科技董事長推薦。馬利克有別於美式擅長激勵、線性思考的風格;這位歐洲管理學派的主流學者,擅長以結構、表格等相對客觀方式,透過對歷史長流的觀察,提出另一管理觀點。閱讀,是和作者對話,並提出自己的見解。閱讀,為的是求精、求深、求思索。習慣性的去思考,才不會老是慣性思考。這才是閱讀的意義。(以上人物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總是遇不到職場伯樂?這個習慣,會讓有本事的前輩「不想在你身上浪費時間」
為自己找個好的職場導師 Mentor, 真的很重要,我自己就因此深深受益。進入職場後,要遇到和你交心的朋友,不如在求學時代容易。人與人之間存在利益糾葛,想要找到一個好的職場 Mentor, 更是難如登天。但若什麼事情都得靠自己摸索的話,往往會四處碰壁,等到你終於搞清楚職場是怎麼一回事時,只怕早就歷經滄桑、一蹶不振了。我很幸運,幾乎在每一家公司都遇到很好的 Mentor, 反倒是我的直屬主管未必讓我印象深刻。比較特別的是,雖然我沒有刻意去找 mentor 這樣一個角色,他們通常不是我的直屬主管,但他們帶給我的正面影響,甚至比我的直屬主管們大的多。最近收到讓我震驚的消息,一位對我照顧有加的前輩突然過世了。我有幸和那位前輩共事的時候,正是我剛開始接觸業務工作不久的職涯階段,很感謝他在那時主動扮演我的 Mentor, 成為我未來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他的處世風格和我大不相同,但他對我的職場生涯乃至個人修為,都有難以磨滅的正面影響。我想與大家分享,這位前輩擔任 Mentor 時,發揮哪 5 項重要的作用。Mentor 和直屬主管有什麼不同?就我的經驗來看,後者偏重於工作上的指示及指導,但前者卻更能帶來指引和啟發。何謂啟發?就是與其只告訴你一件事怎麼做,Mentor 能透過各種不同經驗的分享,讓你懂得從另外一種角度去看事情。他的出發點不是「我的做法最好,所以你應該照我之前的方式」, 而是即使他分享過去的經驗,仍期待我不只是聽懂而已,而是能主動分析當時為什麼那樣做?現在有什麼不同?有沒有不一樣的作法?假如有的話,各種作法的利益得失又會是什麼?對我來說,老闆或主管反而更急功近利的要求成效,即使寫了一堆提案,他們也不見得想要聽你說那麼多;因此,有位前輩願意這樣激發我思考,讓想像馳騁,不用繁文縟節的寫一大堆報告,對當時的我帶來很大幫助,讓我把批判性思考練得更犀利。這種有人願意加持、但成功卻操之在我的成就感,其實是難以取代的。每個人都會在工作時感到挫折,即使外在看起來意氣風發,但肯定也會有低潮和洩氣的時候。如果願意主動找人聊聊、甚至尋求協助,那問題還不大;但像我這種習慣死撐著的人,就很容易內傷,處理不好的話還可能在心中留下死結。這位前輩總是不忘激勵我、給予建議,或單純幫我打氣,甚至只是講個笑話,都對當時的我都意義非凡。激勵不只是向對方説:「你很棒,你一定可以的,好好加油!」而是不論我遇到哪些挫折,他總看到我身上好的那一面,並不吝於給予肯定和讚美。也就是說,他不是用口頭「告訴」我很好,而是讓我自己「相信」自己真的很不錯。人都有做得好和做得不好的時候,當我們發現有同仁做不好時該怎麼辦?假如你心中浮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去斥責他,那可能未必是最佳方式。罵人一時爽,但對改善現狀並無助益,被指責的一方還可能因此灰心喪志,淪為「安靜辭職」的狀態。但是,為了擔心打擊同仁的自信心,難道我們只能一味稱讚、不能指責嗎?當然不是。許多人認為 Mentor 的其中一項任務是「指導」, 但我從那位前輩身上學到,與其指導,不如引導 —— 無須指責對方為什麼會做錯,也無須指導對方該怎麼做,而是引導對方看出自己的問題,甚至能從更大的格局發現自己不足的地方,更能讓人願意接受,因此受益。Mentor 要做到以上 3 點,必須出自於真心對他人的關懷,否則出發點若只是為了自己,雖然會讓你得到他人崇敬,但未必能成就對方。這也是我對這位前輩最感念的地方,因為他和我非親非故,更何況我的成功,非但會為他的工作帶來任何實質上的好處,甚至我們是處在競爭公司同一塊資源的狀態。雖然這位前輩不會因此手下留情,但他對我的真誠關心卻始終沒少過,不但讓當時的我相當訝異,也讓今日的我深深覺得值得效法。世事很奇妙,當你汲汲營營只求私利時,未必能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更無法讓其他人的利益極大化。對談判稍有認識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個世界不該只有分配型的固定思維,我們應該要有能力找出讓更多人都能共享其利的方案,而且未必需要其中任何一方讓利給另外一方。這位前輩連公司內有直接利害關係的情況下都能如此了,想必在廣大的社會中與他人相處,也能帶來更多正面貢獻,也不會擔心為自己帶來什麼損害。其中的關鍵,是你相不相信自己說的這一套。以職場生涯而言,當我們只想著成就自己,總有一天會高處不勝寒;相對來說,當我們想的是成就他人,而且真心希望他們成功,無形中也在成就自己,因為自己能在更多方面得到收穫。就拿我自己來講,雖然和前輩的境界還差很遠,但我很高興自己還未到中老年就當過總經理,連我帶過的幾個人都成為總經理了,對於培育人才有些貢獻。市面上講當 Mentor 的書和文章很多,但分享被指導、引導者 Mentee 的資訊卻很少。就讓有幸被這位前輩當成 Mentee 的我,向大家分 4 個 Mentee 應該注意的事項。當 Mentor 並不容易,不是每位 Mentor 都能像我的前輩一樣懂得拿捏,有時不免會講出一些讓你不是滋味的話。假如你始終是個玻璃心,甚至抱著不願開誠佈公的封閉心態,只能說,神仙來了也幫不了你。與其先求 Mentor 凡事都講得對你胃口,不如先讓自己保持開放心態,好好吸收別人給你的提點和指引。不要以為有個人願意關心你、傾聽你,就可以把對方當神父整天聽你告解,把情緒垃圾都往對方倒。這對你的 Mentor 不公平,也對你的成長毫無助益。因此,設法讓自己具備獨立備戰和應戰的能力,不要養成依賴的習慣。當 Mentor 願意成就你而非成就他自己時,對他最好的回報,就是要拿出一份像樣的表現,讓他引以為傲。如果你認為職場生活就只是幾個人相互討拍取暖,沒事罵老闆、或把責任推到同溫層以外的人身上,你需要的不是一個好 Mentor, 而是需要一群狼狽為奸的同類而已。請注意,你越是這樣,越無緣遇上那些會願意幫助自己的人,真有本事的人不會願意把心思浪費在你這種人身上,請好自為之。我幸運遇上好的 mentor, 因此更該把提攜後進的精神傳承下去。雖然我的個性和特質都和 Mentee 們大不相同,我採用的方法也不一樣,但我願意讓自己成為成就他人的 Mentor, 讓更多人因為我的存在而得到成長與收穫。獻給我的大哥 Eric, 我會繼續努力,希望祢在天上也會以我為傲。* 本文獲《一談就贏・鄭志豪的談判教室》同意授權轉載,原文:改變一生的職場導師,扮演好 Mentor 角色的 5 項具體作法,以及做個好 Mentee 的 4 點須知
越是指導員工,反而越多錯誤!給管理者:你該克服「糾正欲」
很多管理者有個苦惱:越是糾正下屬,他做事問題越多。本意是想幫大家提升效率,怎麼個個都很敷衍?只要不盯著又用回老方法。下面我們用一個案例來具體說說,為什麼有這個問題。有個美容連鎖店的老闆跟我說,她上完課後回去實行遇到了問題,問我該怎麼辦。這個老闆要求下屬做好 3 件事:第一,門市管理層、員工每天寫待辦清單;第二,開早晚會;第三,做好核心客戶資料的維護和追蹤。很快就有店長跟她回饋說員工抗拒,有的還想離職。員工想離職的原因有 3 個:一是使用系統有困難;二是每天的工作重複性高,不知道怎麼寫待辦清單;三是覺得開早晚會耽誤時間。我又問她:「店長是怎麼做的?」她說:「店長執行力很強,每週選出優秀待辦清單的員工給獎勵。早晚會每天至少開半小時,核心客戶資料表單也初步建立了。但店長回饋說事情太多做不完,員工也很排斥,大家的工作熱情和效率都受影響。」我:「店長對待辦清單不合格的員工有單獨輔導嗎?」她:「有優秀待辦清單了,照著這個寫就可以。」我:「每天早晚會內容是什麼?」她:「店長根據員工寫的待辦清單和早會說的工作做對比,晚會根據他們的進度糾正。」我:「核心客戶的資料表格是店長自己做的嗎?」她:「是,她做表格的時候需要資料,就隨時叫大家來補充。」我:「這個門市現在業績怎麼樣?」她:「下滑很明顯,店長回饋,客戶不愛來了。」我:「為什麼客戶不願意來了?」她:「有客戶投訴要等服務人員很長時間,還問她很多問題、寫服務評價,感受不好。」我:「你發現這個問題怎麼對店長輔導的?」她:「就用課程講的,我告訴她哪裡不對,要怎麼做。我現在和店長們開會次數很多,感覺他們做什麼都不對,很多事要我盯,很痛苦也很累。」為什麼糾正員工沒有用?不是工具沒用,而是因為你不會用。我跟這個老闆聊完後,發現他們最大的問題,是從老闆到店長都有過度的糾正欲。學到的東西依樣畫葫蘆,只執行不思考,只糾正不輔導。為什麼要施行這些管理工具?無非就是想門市流程標準化,員工有客戶第一的服務意識,建立核心客戶資料庫。但為什麼越是糾正,離目標越遠?我們結合上面的例子,來說一說為什麼過度的糾正欲對團隊的 3 個危害:1. 擠壓團隊成長、創新空間無論是寫待辦清單還是開早晚會,是為了讓員工梳理工作重點,便於協同和及時溝通,方便店長及時發現問題,而不是為了給員工增加工作難度。如果跟前述舉例的這個店長一樣,每天開早晚會就是看員工寫待辦清單和早會說的一不一樣,追問為什麼沒完成,員工說不出原因就一直開會。整理資料也不管員工在幹什麼,隨時叫過去讓她補充資訊,倒逼員工去問客戶,員工哪有時間精進技術和做好服務?長期下來會加速員工離開。2. 增加內耗降低效率尤其是寫待辦清單,對員工的能力有一定要求,但店長也不管大家會不會操作系統,就要求必須按照格式寫,員工為了交差,要嘛寫的和流水帳一樣,要嘛就是抄別人的,店長怎麼糾正也沒用。過度糾正細節,重視工具忽略目的,重視形式忽略內容。除了增加內耗和降低效率,沒有其他好處。3. 管理動作變形拿不到成果追過程是為了拿到結果,不是為了盯員工的錯處過度糾正。只告訴他怎麼做,卻不告訴他為什麼,這就是管理動作的變形。對於連鎖美容門市來說,提升員工的技能和服務意識是關鍵,所以是覆盤還是開會,都是為了幫助店長瞭解員工的實際情況,為他們提升技能創造空間和條件,而不是頻繁回饋錯誤。1. 保持開放的心態過度糾正欲的潛臺詞,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所以要糾正他。很多事情不能用對錯做判斷,愛糾正別人本質上是因為不夠開放,看到不同的想法、方法不夠包容。怎麼保持開放心態?比如說,店長發現有的員工寫待辦清單很敷衍,不要覺得別人在挑戰自己的權威,而是要多問幾個問題:這個員工的工作能力怎麼樣?她為什麼不願意寫待辦清單?她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怎麼樣幫助她提高......2. 追過程本質是取得結果在上課時,我常說大家要苛求過程,釋懷結果。這句話的意思讓大家做好過程追蹤,保證管理動作有做到位,而不是捨本逐末。怎樣保證管理動作不變形?你要有管理意識,明白作為管理者就是透過輔導團隊取得成果,明白發現問題是為解決問題,不是為告訴員工:他錯了,你對。店長覺得員工寫的待辦清單和早會說得不一樣,覺得大家很抗拒,可以找個機會讓大家暢所欲言,找問題。待辦清單不會寫,那店長可能可以自己做幾天員工的工作,看怎麼結合門市實際的實際狀況。3. 管理者的職業基礎素養很多連鎖門市,常見的問題是在快速擴張的時候,沒有那麼多合適的管理者可用,所以先提拔後培養,透過工作來鍛煉管理技能。這就導致很多店長缺乏管理者的基礎職業素養。最簡單的就是要明白員工只會為自己努力,在意自己的利益。如果影響了員工做業績拿績效,員工一定會抗拒。比如客人來的時候,是不是就先結束會議,讓員工先做服務。提前跟大家約好時間瞭解核心客戶資訊,而不是臨時叫人去。需要補充的資料,是不是做個福利活動,店長出面去跟客戶瞭解...... 過度的糾正欲,會讓員工有種被針對的感覺。有的管理者也會說,不糾正難道看著他出問題不管嗎?最後承擔負責的人可是自己,這種情況你當然要及時出手干預、解決。但這類情況是少數,面對大多數的管理問題,過度糾正欲只會加深矛盾。大家都不喜歡被糾正,但喜歡被理解和支持,你不妨想想如何支持下屬,讓他變得更好。* 本文獲微信公眾號「張麗俊 (ID:zhanglijunCherry)」授權轉載,原文:不會做管理的人,總想糾正員工
越資深的工作者,越容易踩到這3個盲點雷
在一些日常瑣事中,如「晚餐吃什麼」、「今天穿哪件衣服」, 你很少需要用到系統化方法來做決定。就算憑經驗、喜好,也無傷大雅。但在職場上,事情就沒有這麼單純了。企業會遇到的問題五花八門,小從團隊合作方式,大至工廠生產產品有瑕疵,這些複雜的問題,若只靠經驗、直覺,不僅沒辦法解決問題,還可能會讓企業付出沉重代價。做決策其實是有一套系統性方法,以檢視「做決策」的流程,才不會讓你在面對更大、更重要的問題時感到手足無措。我也經常發現主管做決策的時候,常常會落入一些思考的盲點,例如:你列的解決方案,為什麼別人都看不懂。在此我列出思考對策時最常見的 3 大盲點,如果能事先避開,就能提升決策品質,增加解決問題的成功率。根據這些年的講課經驗,我發現越是經驗豐富的學員,越容易困於這個盲點。他們大都身經百戰,一看到問題,就能立刻反應,想出解決辦法。雖然通常能快速解決問題,但有時也會變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真正的解決問題。因此,每當有學員陷入這個盲點,我就會提醒:「要找到好的對策,一定要從眾多對策中尋找。」舉例來說:身為 PM, 意識到自己有向上管理方面的問題,直覺反應是定期找老闆更新專案進度和工作狀態。這是一個解決辦法沒錯,但你可能錯過了更理想的解決方式。多列出 5 個,甚至 10 個解決方案都不為過。我建議用「3 個解決方案」當基準,是因為想第一、第二個方案不難,但要想出第三或更多方案時,你就會卡關。往往需要上網查詢其他做法,或向親朋好友、同事請教,就有可能在過程中,蒐集到從沒想過的做法。此外,當你在思考解決方案時,可以拿出紙筆,寫下任何你想到、查到的解決方案,先忽略「好難」、「主管一定不會答應」等理由。直到列出所有選項後,再進入「評估解決方案」的環節,選擇最終的執行方案。有時你會發現,有些方案當下或許比較難落實,但隨著時間過去,執行機會或許會增加。回到剛剛向上管理的例子,請大家想看看,如果是你,能不能列出 3 個解決向上管理問題的方案呢?這幾年輔導許多企業,我發現公司高層在面對員工表現不如預期時,多數的直覺反應就是「加強教育訓練」—— 這是非常典型的「解決方案太抽象」盲點。「加強教育訓練」這 6 個字,究竟要加強什麼能力?又該如何加強呢?執行起來會有非常多種方案,像是購買線上課程、請外部講師舉辦企業內訓、舉辦讀書會等。即使選定了執行方案,執行時也容易因為每位同仁標準不同,導致最終成效大打折扣。因此,一個好的問題解決方案,應該要盡可能清晰、具體。沿用上面「加強教育訓練」的案例,我會將這個概念發展為更具體的對策。假設我任職於網頁設計公司,那麼我的具體對策就會是「建立一套 CSS 培訓認證制度」。仔細拆解你會發現,這項專案的目標,是要加強同仁使用 CSS 語言的能力,而不是溝通表達技能;透過「認證制度」, 確認同仁的學習進度及成效。如果你是這項專案的負責人,比起「加強教育訓練」,「建立一套 CSS 培訓認證制度」是不是具體多了呢?當原有的解決方案已經過時,卻還堅持使用舊工具、舊方法來解決問題。嘗試使用新工具或方法,更有機會高效解決你遇到的問題。舉例:在新冠疫情稍緩後,許多人周末都喜歡到近郊的小山、步道走走,放鬆身心,下山後再到附近的餐廳用餐。如果是你會如何蒐集這些步道、餐廳資訊呢?比較資深的朋友,可能會開一張 Excel 表,上網蒐集步道、餐廳資訊,再印出來當小抄;但現在其實有不少 App, 為愛好健走的人蒐集好步道與餐廳資訊。就連需要旅客留意的路段、拍照打卡功能通通都有。只要一打開程式,所有資訊一目了然。這就是隨著科技進步,為「蒐集旅遊資訊」這個問題,帶來更創新、高效解決方案的經典案例。再沿用「加強教育訓練」為例,假設最後討論出的目標是要加強同仁的專業技能,並在「購買線上課程」及「邀請講師舉辦內訓」2 種方案擇一。資深工作者,可能會因為過往參加線上課程的成效不佳,拒絕選擇線上課程這個方案。卻忘記在幾年的新冠疫情期間,很多廠商投入、開發出更方便的上課軟體,講師們也研發出更完整的教學技巧,讓線上課程的學習體驗大幅提升。如果因為「過去嘗試經驗不佳」, 就否決線上課程這個訓練方案,很可能錯過一個理想的問題解決方案。想要避免這個盲點,我特別想鼓勵職場經驗豐富的夥伴,不要畏於向年輕同仁徵詢意見。有時在我們看來用老方法很難處理的問題,其實早已有了更新、更便利的解決方案,透過年輕人提供的方法、工具,反而能迎刃而解。以上,是我看到很多工作者在規劃解決方案時常見的 3 個盲點。我想鼓勵大家在規劃解決方案時,至少列出 3 個選項,必要時可以列到 5~10 個,蒐集更多種、更多元的解決方案;在規劃方案時,也務必留意規劃方案盡可能具體,以防實際執行起來出現標準不一的狀況,讓問題更加複雜。
「我不做,我最大」資深公關分享開除大客戶的勇氣
投入公關事業以來,我曾有幾次主動「開除」客戶的經驗,其中一個是我曾合作非常多年的一家知名外商。起初只是服務他們的單項產品,成功為產品打造出獨樹一格的形象與品牌價值,隨著時間的累積,後來這個客戶旗下的居家清潔、辦公文具、個人保健等產品,只要是與行銷公關相關的業務,4 年來幾乎都交給我服務。這家外商公司與我們簽訂了長期合約,有一段期間堪稱是公司 3 大主要客戶之一,貢獻的總體業績,在公司全年的營業額占比中有舉足輕重的比例。面對如此重量級的客戶,一般人勢必都會小心翼翼的捧在掌心上、幾乎有求必應,唯恐哪天客戶移情別戀。我想,大部分的公關公司都是如此禮遇 Key Account (主要顧客), 也是我們業內統稱的「大鯨魚」。有鑑於此,有時我就會基於人情,適度的幫忙客戶公司的各品牌主管,處理一些公關方面的瑣碎事務 (一方面也是因客戶的公關部門人手有限)。像是客戶窗口要向公司匯報時,我會協助彙整資料,以便她能順利完成報告任務。這樣的出手支援,一方面是看在長久合作的情分上,另一方面對方的請託也在情理範圍之內,所以我通常釋出善意、情義相挺。只是沒想到這位主管的要求越來越令人為難,不僅遠超出合理的範圍,在語氣、態度上也常讓人感到不舒服。例如,她會要求我的同仁必須立即處理非長約公關服務中的私人作業,而這種狀況還越來越頻繁。有一次,她甚至在傍晚接近下班時間打來我們公司,要求隔日一早就要完成她交辦的事項,等於要我的同仁為了她的私人作業而加班,而且態度近乎野蠻。凡此種種,造成我們不小的困擾,我特地與對方私下溝通過幾次,她口頭上承諾會盡量改善,但事後卻依然故我。直到有一天,她竟然咄咄逼人的直接質問我公司的會計:「你們公司一年賺我們公司這麼多錢,妳現在就給我一份報表,把你們所賺的每一塊錢都列出來,我要看!」這次真的徹底激怒了我!這個要求已經到了莫名其妙、無理取鬧的地步,她的身分只是客戶的公關主管,而不是這間外商公司的股東或老闆,即使客戶再大、業績貢獻再多,都沒有權利干涉公關公司的營收狀況。於是我毫不保留的明確表態:「請問妳以什麼立場指揮我的會計,妳是他的單位主管嗎?」、「我公司賺多少錢,都有報價並開發票為憑,妳應該找自己公司的會計計算,而不是吩咐我的會計為妳做事!」然而對方不但沒有一絲愧疚,還大言不慚:「這本來就是你們該做的。」我反問:「我們雙方的合約裡有載明這是我方應該服務的事項嗎?包括妳每個月要求我們非合約內的報告?」她惱羞成怒的想繼續喝斥:「妳不要搞不清楚,你們一年賺⋯⋯」, 我立刻回她:「小姐,我不賺了,可以吧!」我沒給她機會把話說完,直截了當終結這麼不健康的對話與合作關係。當月我立刻寄出解約書,客戶其他部門的主管得知消息後大吃一驚,聽我全盤說出事件原由後,他們才知道自家公關主管的假公濟私。雖然大家都勸我不要衝動、別與她計較,但我既然會講出對方欺人跋扈的行徑,就表示已經過深思熟慮,下定決心不再提供服務了。不過話雖如此,我與這家外商的其他主管不但沒有交惡,有些至今都還是好朋友,依然保持聯絡,但我也把立場表明得很清楚,只要這位公關主管還待在客戶公司的一天,我就不會再走回頭路。一直以來,我很堅持服務客戶的原則底線,就是必須相互尊重,企業品牌在接受公關公司提供的服務時,不僅要尊重我們的「專業」, 也要尊重我們服務的團隊 ——「人」, 公關公司並不值得為了一個案子,讓自己或團隊的人格受辱。這個原則也不會因人而異,即使是客戶的大老闆親自打電話來,倘若是不合理的要求,我也照樣會據理力爭。現在的我,隨著更多歷練已經漸漸修正自己的個性,在某些與客戶有價值爭議的過程中,相較以往更會忍住情緒、整理想法,先延後討論時機,讓對方也有時間調整緩和情緒,找出共同可行的解決方案。唯有對於毫無人格的羞辱,至今我依然無法接受,就算客戶付再多的錢,我也不想接。「我不做,我最大」, 一直是我的基本底線,而不違反相互尊重的大原則,就是我開除客戶的勇氣。
只有老人最懂老人!日本藥妝超市聘用70歲店員,業績逆勢成長40億日圓
一提到少子高齡化這個問題,似乎立刻覺得對於經濟發展有百害無一利,他們總像是天空的一朵烏雲,只要飄過來就注定得下雨。但是日本有一家地方藥妝超市連鎖店,卻把少子高齡化當成了企業成長的契機,他們沒有在日本全國展店的宏大規劃,只把目標鎖定在北九州市,這個人口不到 100 萬人的小城市,立志成為小鎮藥妝超市連鎖店的第一品牌,他們把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缺點轉換成了賣點。現在全市只有 73 家連鎖門市,業績卻可以從 2012 年的 190 億日圓拉升到去年的 230 億日圓!他們成功的秘訣,是讓年長的員工去服務同樣高齡的消費者。這家只在北九州市展店的地方藥妝超市連鎖店 39Drug, 1956 年創業的時候就跟一般街頭的獨立藥局沒什麼兩樣,當時正好是日本全國進入經濟高度成長期,北九州市身為日本重要的鋼鐵冶煉重鎮,街上車水馬龍摩肩擦踵好不熱鬧,藥局的生意當然也做得風生水起。但是進入 80 年代泡沫經濟崩壞期之後,過去北九州市帶動經濟成長的鋼鐵業成了夕陽產業。北九州市的人口也開始快速的外移、老化,根據總務省的統計,2015 年北九州市在日本全國 1,700 個市町村中,是人口外移速度最快的城市。同時也是日本全國 20 個政令指定都市 (擁有高度自治權都市) 中,高齡化比例位居全國第一。39Drug 的社長平野健二看到這樣的環境,曾經想過是不是要將企業重心移往其他大都市發展。他曾經試著把 39Drug 開設在九州的最大都市福岡,沒想到福岡的藥妝店競爭激烈的程度,根本不是北九州市所能比擬的。39Drug 在福岡經過了 3 年奮鬥,最後還是宣告失敗!平野健二決定改變企業方針「如果在福岡打不贏,那就回到自己家鄉專心闖出一番天地吧!」不過把戰場拉回北九州市,少子高齡化的問題立刻出現。每天苦思對策的平野,有一天在店裡幫忙的時候,一個剛從藥局拿完藥的老人家跑來問他:「我哪裡可以買到內褲啊?」因為北九州市的人口結構發生改變,過去在北九州市開店的大型超市,幾乎全都撤離了這座城市,所以老人家們想買日常用品也變得很不方便。這個詢問反而給了平野一個啟示,這些老人家需要的或許是不用走幾步路,就可以解決所有生活需求的方法吧。於是平野健二開始搜集北九州市內的所有高齡住宅區的資料,他先在這些高齡住宅區附近開設 39Drug 藥妝超市,接著再去邀集產婦人科、耳鼻喉科、內科的診所到藥妝店附近開業看診,形成平面社區型的銀髮醫療 MALL , 住在高齡住宅裡的長輩們,可以在半徑 400 公尺內不但能看醫生、拿藥還可以買到日常用品。平野想到的還不止這些,他設定 39Drug 開設標準,依照都會便利商店的模式,在北九州市每一家 39Drug 距離大都保持在 1 公里左右的距離。「這些長輩們,至少有 8 成以上還能自己走路,只不過他們沒辦法走得太遠。」現在有不少老人家每天固定到店裡量血壓、測脈搏。除此之外,平野社長還開放早晨 6 點~9 點的打工時間,給 6、70 歲的長輩們可以賺點零用錢,一個小時 880 日圓的時薪,雖然不算太高卻也讓老人家們,可以感覺到依舊對社會有所貢獻。「我們也從這些打工的長輩身上學到不少,他們本身的年紀就是我們所要服務的客層,所以當他們告訴我們哪些商品,該放在哪裡才容易被長輩們找到,或是他們跟朋友聊天的時候,會告訴朋友們,店裡有哪些商品,可以解決他們在生活上遇到的種種問題,這都是公司意外的收穫。」從銀髮族的視角提供給銀髮族服務,是平野社長在企業經營中的亮點。他也是從這些高齡員工口中知道,有不少老人家到了店裡不好意思開口問,才會特別設置了「詢問卡集點」制度,只要找店裡員工詢問商品的相關訊息,就可以獲得一張「詢問卡點數」, 這些點數不但能折價也可以兌換商品,透過這樣的機制,老人家們更願意詢問店員相關訊息,而店員也能發掘出每個消費者的真實需求。39Drug 還有一個跟其他藥妝連鎖店不同的地方,他們除了依法在店內設立常駐的藥劑師之外,還另外在店裡加派營養諮詢師。有天一個老人家跟店裡藥劑師的對話:「阿嬤,你除了吃藥之外,要好好吃東西喔。」「可是,我沒有食慾,不想吃東西啊,怎麼辦啊!」要讓老人家身體健康,除了該做好醫療服務之外,告訴他們該怎麼吃得營養健康也很重要。於是平野立即在店裡配置營養師,這些營養師現在不但在店裡提供營養諮詢,平野今年還計劃開設健康餐飲,透過營養師調配的餐點,不但提高長輩們的食慾,同時也讓他們有效的攝取均衡的飲食。平野健二雖然說不想要在全日本制霸,但是他卻積極的聯合日本各地的的中小型藥妝連鎖店成立聯盟,這些中小型藥妝店散落在日本各地,他們就跟 39Drug 一樣,在地方上都遇到少子高齡化的問題,透過這個聯盟相互交換資訊、心得,讓他們可以在大型藥妝連鎖店的攻城掠地下,保有一席之地。有趣的是參與這個聯盟的 30 個連鎖品牌,店舖總數高達 1,942 家,早已經超過日本最大的藥妝連鎖店 WELCIA 的 1,874 家店鋪的規模。少子高齡化已經是個不可避免的趨勢,怎麼從危機中尋找亮點獲得成功?或許 39Drug 連鎖藥妝超市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重點栽培的部屬突然提離職...主管們,你和員工的「時間軸」對齊了嗎?
「老闆,今天有件事要跟你講。我要換工作 / 換團隊了。」這種突然「被分手」的慘痛經驗,我經歷過不只一次。當然,主管覺得突然,員工可是心中斟酌很久了。造成這種主管、員工不對齊 (misaligned) 的原因百百種,在這裡先分享一個我認為重要卻較少被提起的因素:職涯時間軸 (career timeline)。說穿了其實也沒什麼,就是一種「怎麼還沒輪到我」、「到底還要我等多久」的被虧欠,不被重視感。優秀的員工往往是自我期待高,有想法又積極的類型。他們清楚自己的目標,盡力做到最好的表現,也期待獲得主管對等的肯定,特別是對自己的職涯成長有心中藍圖。這一切都很合理,何況主管也是人,自己也有同樣的問題。唯一的盲點是:主管心中對於培養該員工的時間表,是否與該員工心中的時間表對齊?或不要說對齊了,是否起碼相近?或是差之千里?例如說,你心裡想的是:「我已經從頭到尾帶了兩個產品專案,都很成功,進公司也兩年多了。老闆雖然跟我稍微聊過一次升遷的事,後來也沒再提了,也沒有時間表。感覺他根本在敷衍我。」主管心裡想的反而是:「他表現很好。進公司之後的第一個產品做得不錯,不虧我幫他爭取到第二個不同的產品線,也表現不錯。我接著幫他安排 xxx 的新責任,再 1 年左右應該十拿九穩可以成功升遷。」接下來的幾個月,你越想越不開心;主管卻認為自己幫你爭取最好的專案,用心幫你鋪路,只等時間水到渠成,應該獲得你的感激。最終導致你心懷不滿揚長而去,另謀高就,留下錯愕的主管,不知自己哪裡虧待你。現在,許多組織都推行主管與員工的例行一對一會議,也有些人資部門會鼓勵主管主動與員工談談職涯發展 (career path)。但關鍵是兩人心中的時間軸有沒有對齊啊!所以我很建議主管在一對一會議中,開門見山地問團隊成員:「我們都同意你想要往 xxx 的方向走,我也會盡力幫你鋪路。但你心中有沒有一個大概的想法,希望自己在多久之內達到這個目標?1 年、3 年、5 年?」這聽起來超簡單,但我過去觀察的經驗是做到的人很少。當然,兩邊的時間軸不太可能剛好契合。但是開啟了對話,起碼能「認清鴻溝有多大」, 然後在坦誠的基礎上尋求共識妥協。如同商業思維學院的游舒帆多次提到的:「溝通是雙向的責任」。主管不是員工肚子裡的蛔蟲,不會每次都聽懂員工婉轉或迂迴的暗示。對員工來說,找到直接、清楚,主管又聽得進去的溝通方式,也是職場技能成長的條件之一,請不要迴避責任。但這篇畢竟是我過去當主管的自身失敗經驗分享,所以我會把較大的責任放在主管身上 —— 尤其是當主管帶領的員工可能才剛進入職場時,更需要由主管帶頭扛起溝通責任。這種職場常見的狀況,經驗豐富的經理人除了危機處理外,更應懂得如何從源頭預防。* 本文獲「洪福利」授權轉載
00939發行價15元,特色、申購時間、成分股一次看
統一台灣高息動能 00939 開放募集了。由於「高股息 + 月配息」掀起投資熱潮,不少存股族都想知道,新掛牌的高股息 ETF 該怎麼選、怎麼買、怎麼配?不少外商企業都採用「雙週領薪制」, 也就是每個月發放 2 次薪,優勢在於:不過台灣多數領薪族都是每月領一次,該怎麼辦?我教你用 00939 打造「雙週領」!「月配息」00939 的配息時間為月底,並採用平準金制度,符合市場趨勢。00939 追蹤的「特選臺灣高息動能指數」, 近 5 年平均股利率高達 9.85%, 優於大盤與多數高息 ETF 指數。以波動度來說,相較於台灣高股息指數及加權指數,也是波動度最低的指數。一年調整一次成分股,在 5 月依「殖利率」、「股利率」篩選成分股。並於 1 月、9 月時依照「夏普值」對成分股進行加減碼調整權重。夏普值越高,代表承受每單位風險獲得的報酬越高,可說是金融商品的 CP 值。回測 2007 年 5 月至 2023 年 11 月之間的歷史數據,「臺灣高息動能指數」的總報酬為 708%, 優於台股加權指數的 303%、台灣高股息指數的 278%。00939 追蹤之指數篩選條件:貼心提醒:00939 追蹤之指數的選股方式不局限於電子產業,主要是以符合條件的好公司為主。業界首創雙週配組合:以 00939 搭配復華台灣科技優息 00929 為例。00939 標榜「月底領息」, 有別於其他高股息的「月中領息」, 搭配同樣採月配息的 00929, 就能夠達成:「月中領息、月底再領息,月月雙週領」!* 本文獲股海老牛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年底到了,全體調薪3%、獎金1萬!這樣激勵員工,為何有錯
做主管的有兩個天生的迷思,第一:期望對每一個工作同仁好一點,所以每一個人都希望多給他們一點;第二就是要公平對待每一個人,所以希望給每一個人都一樣多,殊不知這是做主管兩個最大的失誤。因為要給每一個人多一點,所以導致每一個人都給得不夠;因為要公平,每一個人都給一樣多,事實上這是最大的不公平,因為每個人的貢獻都不一樣。分辨每個人的價值,是主管的天職。一個團隊歷經多年的辛苦煎熬,終於突破虧損,逐漸看到營運的曙光。年終編預算時,團隊主管決定調整成員們的薪資福利。對此我是認同的,因為在虧損期間,一切能省則省,團隊成員的所得長期偏低,適度改善大家的待遇,這是應該的。可是,進一步聽到該主管的具體做法,我就不能認同了。這位主管決定辦員工旅遊,每個人都補助 1 萬元;之後再全體調薪,每個人調幅都是 3%, 所有同事一體適用。我問這位主管,採取這樣的無差別待遇,是因為在逆轉虧損的過程中,每個團隊成員的貢獻都一樣大嗎?答案是否定的。有些關鍵團隊成員做出了不一樣的貢獻,才使團隊營運逆轉。既然有些人是團隊轉虧為盈的關鍵人物,在論功行賞時,大家一視同仁,這是對的事情嗎?舉辦員工旅遊是比較接近福利的做法,福利是數人頭,人人平等,每個人都補助 1 萬元,這還說得過去。可是加薪就不可以大家都一樣了,在行賞之前一定要先評比一番,不應該等大等小。論功行賞最大的精神是分辨誰功大?誰功小?給功大者比較大的回饋,給功小者比較一般的回饋,對無功者則不給回饋。而加薪正是對團隊成員最重要的回饋,必須精算貢獻,論功行賞,而且好與壞的差異必須夠大,讓表現好、貢獻大的人,在調薪時有感,才能彰顯其貢獻,絕對不可以等比例加薪。對所有團隊成員一視同仁、無差異回饋,是許多主管共通的盲點。然而,這其實不是組織的常態。組織必定有核心團隊與非核心團隊之分,而且由核心團隊扮演關鍵角色,做出重大貢獻。因此,如果主管每天與所有團隊成員都和諧相處,無分輕重,每當要打考績時,也不易分辨每個人的貢獻,好壞難以決定、對所有成員輕重不分,那就是還不知道如何做主管,也不知道主管的核心角色。一視同仁,讓雞犬一起升天,有兩大壞處:(一) 資源不足,所有人都無感。(二) 好壞不分,讓表現佳、貢獻大的成員心生不滿,不願再全力以赴,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組織能給的回饋總額通常都不足,如果把回饋均分給大家,每個人得到的相對少。如果依貢獻分配,只分配給少數有明確的貢獻者,則所得相對有感,也較能發揮鼓舞效果。主管對上就是要完成公司交付的任務,對下就是要對團隊論功行賞、給予回饋;而回饋最重要的就是分辨貢獻的大小、給予差別待遇的回饋,絕不可一視同仁,雞犬一起升天。後語❶雞犬一起升天,是主管最常見的毛病,不分是非,不辨好壞,大家都一樣,是最大的不公平。❷80/20 原理是組織的常態,20% 的人貢獻了 80% 的成果,如果論功行賞,這 20% 的人應該得到最大的獎賞。
178萬元就買得到房!台灣金聯平價宅登記開跑,共107戶、3月16日開獎
台灣金聯推出的 107 戶平價住宅,售價落在新台幣 178 萬元~3706 萬元不等;最便宜物件總價僅 178 萬元,是位於宜蘭縣蘇澳鎮中山路的華廈套房,權狀坪數 27.28 坪。而台北市唯一一戶總價低於千萬元,是位在民權西路捷運站的機能宅 1 戶,面積約 16 坪、總價 960 萬元。根據官網資訊,今年釋出的 107 戶平價住宅,六都合計釋出 93 戶:台北市 17 戶、新北市 25 戶、桃園市 33 戶、台中市 2 戶、高雄市 9 戶、台南市 7 戶。據金聯的網站資料顯示,今年總計推出 107 戶平價宅,並將在 3 月 16 日抽籤申購。包括大安森林公園旁大樓、內湖的共構大樓、文山區新大樓社區、三重捷運宅與台南、高雄的社區大樓等。由於過去舉辦平價宅市場買氣熱絡,還曾出現 3000 餘人搶標的盛況,不過現在房市景氣下滑,此次標售結果,可視為上半年的房市風向球。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過去 2 年景氣暢旺時,該標案都吸引眾多人潮進場投標,一方面除了價格有吸引力外,基本屋況也不錯,加上景氣處於上升階段,不僅投標的人多,標脫率也非常高,不過現在景氣混沌不明,是否還能出現一波搶購盛況,反而可以作為市場風向球來觀察。先前金聯標售平價宅時,北市文山區南方莊園就有 359 人申購。此次有許多條件不錯的大樓社區釋出標售,包括近大安森林公園的附中學區 3 房,總價 2830 萬元。另有內湖捷運站共構大樓潤泰京采,文山區橡園喆社區、新大樓社區南方莊園 3 戶,捷運共構宅冠德捷世 5 戶,與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大樓社區。此次標售產品相當多元,並非只有套房案件,還有許多屋況條件不錯 2 房、3 房的大樓產品,加上定價也具有競爭力,投標人數與標售結果具有相當的參考指標。※本文由《經濟日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延伸閱讀:台灣金聯推「178 萬元平價宅」太熱門!晚間官網大塞車台灣金聯推 107 戶平價住宅 最低 178 萬元位於蘇澳眾人買氣衰退它增加 北台房市小亮點底加六都買氣王 桃園龜山拿下 2022 年買賣移轉創 3 年新低 房仲估今年房市續量縮
管理最易踩的雷:一個方案「人人叫好」,你卻沒察覺其中危險
今年公司的晨間打卡活動,目前已經執行超過 100 天了,今天早上討論的主題是「好人與好主管」的議題,我對好人與好主管間的差別源自於 2008-2009 年間,有一次老闆跟我說的話。他說:「一個凡事面面俱到的人,通常不會是個好主管。如果一個人做出的決策人人都叫好,沒有人反對,那通常不是什麼好決策。」我剛開始覺得這個說法有點奇怪,會做人不就是如此嗎?不過當時我還是提出了我的疑問:「面面俱到,不就代表他能兼顧許多事,怎麼會不好呢?」老闆說:「如果做決策時總是先想著不得罪人,那就很難做出好決策,當主管尤其如此。你手上握有的資源比別人多,做錯決策的代價比別人高。如果你不把做正確的事放前面,而一直想著怎麼不得罪人,怎麼明哲保身,那你就不可能幹什麼大事。」很多決策都涉及改變,也涉及選擇,而改變跟選擇都會讓有些人覺得自己受益,有些人覺得自己受害。面面俱到不是做不到,但你若將心思過多的花在這些地方,你的精力其實是被嚴重耗損的。舉例來說,當我在負責產品時,我可能接受到 A 業務部門的需求,而暫緩了 B 業務部門的需求,但我又很希望能跟 B 業務部門的主管維持好關係,我可能會動用我私人的關係來協助 B 業務部門搞定他們當下在意的事,以維持我們之間的良好關係,我做到了面面俱到。但這畢竟不能持久,因為我不可能用同樣的模式去照顧到更多的人。長期來說,這也會分散我的精力,讓我無法專注於把最重要的事情給做好,偶爾可以,但長期來說這並不妥當。後來帶的人比較多,經常會碰到一些主管或 PM 是屬於濫好人型,他們喜歡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對工作會有很多不必要的妥協,例如分散資源給所有合作部門,或者統合各部門需求後弄一個四不像的東西出來。我會告訴他們:「因為你想面面俱到,所以團隊的績效被放在最後了,你的團隊跟你幹了半年,結果做一些四不像,無法創造效益的東西出來,你覺得這說得過去嗎?」你可以同時是個好人跟好主管,但一定要意識到自己的好人心態背後,需要付出的代價究竟是什麼。
這幾區一半房子都賣不掉!6都最大賣壓區在哪?
新建案價格一路飆,賣不動的情況愈來愈普遍。根據 591 新建案統計六都各行政區新建案銷售狀況,共有 13 區待售率超過 5 成,換句話說,這些行政區內有過半數房子沒賣掉,顯示整體賣壓仍處在高水位。這些區包括台北信義區、南港區、北投區;新北永和區;桃園觀音區,台中南區、豐原區;台南東區、新營區、善化區,高雄仁武區、鳳山區、小港區。其中信義區推案 734 戶,目前有 492 待售,待售率 67% 最高,其次為仁武區推案 3399 戶,待售 2078 戶,待售率 61%, 第三是台中市南區,推案 2473 戶,待售 1504 戶,待售率 60%。至於六都整體,待售戶數以新北市 2.2 萬戶最多,高雄市 2.1 萬戶居次,台北市待售量近 7000 戶、待售率 47% 最高。591 房屋交易網新聞公關組組長林哲緯分析,台北市推案戶數為各都中最少,僅 1 萬 4000 多戶,但因房價太高購屋門檻高,現階段新案售價幾乎都超過百萬,因而嚇跑不少買方,導致建案去化速度緩慢。以信義區來說,即便不考慮重劃區內超級豪宅,想入手周邊大樓新案成交行情至少都要每坪 120 萬以上,即便是權狀坪數 18 坪以下的小宅,總價最低也從 2 千萬起跳,導致待售率直逼 7 成更是各區最高。此外,北投及南港兩地也都是近年建商積極鎖定的地區,如北投就在北士科議題帶動下,吸引品牌建商進駐,導致供給急遽增加。反觀位處同樣生活圈的新北、桃園,雖然推案量體大,但受惠價格優勢及北市買盤外溢,待售率僅有 3 成左右。以行政區賣壓來看,更只有永和、觀音兩地上榜,以桃園市觀音區來說,賣壓較高的主因仍是因 2 字頭親民房價及草漯重劃區供給,吸引大批建商湧進推案所致。台中市南區、豐原兩地待售率過半,主因是房價急速攀高,加上不少指標案進場所致拉抬所致。至於南二都台南及高雄,近年在科技議題點火下躍升為房市寵兒,吸引建商及投資客大舉南下搶插旗,像台南東區在平實、副都心等地大案連發下,急速拉抬行情發展,導致市場接受度有限,整體交易進入冷靜期。另外善化、新營等地,則是受惠南科效應加持,尤其是大批就業人口紅利,更是讓業者嗅到商機積極開發。而高雄仁武、鳳山及小港三區在利多議題、剛需買盤帶旺下,推案量能均超過 2 千戶,也加速賣壓走高。林哲緯提醒,隨著大選落幕,加上原本新青安政策性等利多,今年房市信心估計將逐步回穩,尤其是擁有就業、人口等硬題材區域的賣壓可望有所解套;惟部分房價超漲的區域,仍要留意會有局部賣壓,甚至多殺多的情形出現。※本文由《經濟日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延伸閱讀:台積電效應?台南新市、善化舊制房屋所得標準調升去年北市最貴套房新案「BR4」每坪最高 192 萬居冠全台 2.6 萬間新屋 3 年賣不掉 專家教找這些房「狠狠殺」價量背離!六都買氣衰退五大重災區曝、僅這區房價下跌七都 Q1 房市推案衝 4,500 億 專家預測北台灣表現最亮眼
退休後怎麼不無聊?別需要時才發現,自己只有同事沒朋友
16 年前當我從台北榮總退休時,曾有位醫師長官說:「給她 1 個月的時間,保證她會無聊到要求回來上班的。」我在心裡嘀咕著:「是嗎?」當然,能夠如此心無懸念的在 59 歲退休,要感恩父母給了一副禁得起操練的好身體,我才能在年輕時不眠不休的行醫;加上從小受嚴格管教,禁得起挫折,也建立起信心。行醫 34 年,歷經師長教導、貴人提拔,同儕互相扶持、激勵與競爭,以及病人的生命教學,儘管步調緊湊、忙碌勞累,但只要為病人治療成功,就有成就感。也因為在病房和診間看多了生老病死,深感生命的可貴、脆弱與不可預料,於是在經濟穩定、個性獨立的前提下,快樂的提早退休。手上捧著黃金歲月,有大把的時間任我運用、調配,感恩滿滿。就像小時候的志願,「長大了要做什麼」, 我的退休也是有抱負的:除了要把時間留給自己,好好看看醫療外的大千世界、感受世間的美好,主要是要作為醫病溝通的橋梁,於是每個月繼續在報章雜誌撰寫專欄,角色在醫師、患者與家屬之間遊走。為了尋找題材、培養靈感,一直睜大眼睛、豎起耳朵,觀察身邊、路上、捷運車廂或醫院裡有什麼可以書寫的。甚至問朋友:「你有什麼醫學問題要問我嗎?」有時,朋友無意中的一句話觸動了我的文思,便立刻抓住他說:「你剛剛說的那句話很好,再重複一遍給我聽。」有位朋友開玩笑的警告大家:「講話要小心喔,不曉得什麼時候就被寫入文章了。」是啊,不少親友的病痛或感言都成了我筆下的小故事,但名字,年齡、性別和內容會稍加變動。另一個方法是參加每週一個小時的病例討論會,聽住院醫師報告特殊病例與最新的醫學文獻。醫學進步日新月異,尤其是各種分子生物標記與基因檢測不斷推陳出新,臨床與基礎醫學不停交織,我得專注聆聽才能跟得上。真佩服現在的年輕醫師,除了照顧病人、學習醫學新知,還善於表達。簡報與影音製作都令人激賞,不僅豐富了我的寫作來源,也讓我感到慶幸:還好我退休了,學習新知是興趣,而非工作上的必要。我一向喜歡讀不同類型的書籍,尤其是上網閱讀各種醫學期刊。以前上班時間緊迫,只能選擇重點快速閱讀,現在則打開電腦盡情瀏覽,而且從一個題目,衍生出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既滿足我的求知欲與好奇心,也是我專欄內容的來源之一。往往一頭栽進去,不知不覺就是好幾個小時,因此常覺得時間不夠用,晚上捨不得上床睡覺,早上鬧鐘一響,立刻起床打開電腦繼續閱讀。剛退休時,猜想自己可能有什麼才能欠栽培,於是在社區大學和其他學習團體報名許多課程,如電腦、繪畫、樂器等。後來終於認清自己真的沒有什麼才能被埋沒,無可嗟嘆,於是精簡成真正喜愛的課程:寫作、中英文 KTV、走入山林和樂齡郊遊趣,也就夠忙了。參加課程,除了學習、娛樂、健身和擴大視野,更可結交新朋友。朋友合則來,若不合,也不用試著去改變人家。有些人在退休後,才發現自己只有同事、沒有朋友。當年紀漸長,老伴也老了、孩子離巢或為事業打拚,甚或自己獨居──此時,朋友圈就非常重要。我很幸運,有最內圈的幾位閨密無話不談,還會陪我到醫院看病。也很感恩有經常來往、志同道合的不同朋友群,如品嘗美食、出國旅行、遊山玩水、健行踏青、打高爾夫球等,因而有不同的 LINE 群組。我的原則是只要我有空,有興趣的活動一定參加,才不會被除名。現在還是有人會問:「你退休後,會不會很無聊?」我總結分享:感恩的過好每一天,充實得很呢!*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
生病、植牙⋯醫療費比想像更花錢,退休金不夠用怎麼辦?最簡單的因應之道只有一個
一向以為自己老有所備。因為個性獨立、生活簡單,靠著退休金,老後生活應無虞,但隨著年齡增長,看看發生在身邊親友的現況,就不敢斷言了。例如一位 86 歲的失智好友,因急性膽囊炎住院 14 天,在醫院裡請了 24 小時的看護。每天 2800 元,2 個星期下來,就花了近 4 萬元。隨著她年紀越大,因位生病或住院,需請人看護的機率也會越來越高。十多年前,我九十多歲的母親罹患失智症,在家裡由兄嫂和看護照顧,每個月的看護費高達 6 萬元。感謝雙親辛勤經營米店 60 年,有足夠的積蓄可以支付。有位 75 歲的好友因腎癌轉移,而需定期接受標靶與免疫療法。免疫療法要自費,一年來,已花費 150 萬元。戰後嬰兒潮的這一代,逐漸步入老年,即使沒有罹患重病,隨之而來的視茫茫、齒牙動搖,早晚有機會動白內障手術或植牙。植牙需自費。白內障手術雖有健保給付,但如要採用較精準的飛秒雷射手術則需自費,開一隻眼睛約 7 萬 5000 元。台灣醫療進步、就醫方便,又有健保給付,但需針對疾病的適應症做合理的分配,不能無限制的使用最先進的醫療資源,因此免不了有些療程需自費。不過人總難免想要最好、最先進的治療,因而花在自費醫療的費用越來越高,例如頸椎、腰椎的微創手術,與某些椎間盤植入手術。曾經有位朋友拍拍自己的頸椎、腰椎,再張開嘴巴,眨眨眼睛說:「光是我身上的裝備就已是百萬身價了!」一般人估算需要存多少錢才能財富自由的退休時,大都只考慮退休後想要的生活水準,以及將來的餘命 (2022 年台灣人平均壽命男性 76.63 歲,女性 83.28 歲) 所需,而沒考慮到「醫療的自費與照護費用」。那麼該怎麼辦呢?小時候,父母教我們要節儉、省錢,並且長大後要努力賺錢及儲蓄。但儲蓄只是理財的初階,若學校能開設投資理財的通識課程,使我們進入職場時,就懂得理性理財,而退休後選擇風險小、且有合理報酬的投資,便能在退休金與儲蓄之外,增加一筆「被動收入」。如果無法增加被動收入,至少不要貪圖高報酬率或受到詐騙,導致血本無歸。一般人退休後,收入大幅減少,但支出也相對減少。比如少了應酬,所以何不衣飾簡單、舒適,不追求名牌,甚至可以將舊衣服重新搭配,穿出個人品味。保養品與化妝品,選擇網購或在藥妝店購買平價產品等。加上年紀大、代謝慢,食欲降低了,吃得也少⋯⋯, 這些都是簡單又可行的省錢方式。還有一個小撇步,就是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以預防疾病;症狀輕微時即就醫,避免變成重症。例如,癌症若早期發現,就有機會治癒,不至於轉移或演變成重症,而需自費醫療或請人照顧。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於 2023 年 7 月 6 日核准了新藥「侖卡奈單抗」(Lecanemab), 以減緩輕度阿茲海默症與輕度認知障礙者約 27% 的認知功能減退,但一年的藥費高達 2 萬 6500 美元,約台幣 82 萬元。如果我們平時就能多動腦、多運動、多人際互動、睡眠充足等,以增加認知存款,降低失智的機率,那不就是省下一大筆錢了嗎?*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
囤房稅2.0稅率基準出爐,專家:房市5個現象很快就來
囤房稅 2.0 將於 7 月上路,財政部 2 月 16 日預告建商待售房及一般房屋差別稅率基準。元宏不動產加值服務平台研究總監陳傑鳴表示,囤房稅 2.0 採全國歸戶、全數累進,具「多重加稅」效果,對於多屋族及建商會有一定壓力,估計 5 大現象很快就會發生。今天預告的稅率,建商待售屋在一年內未銷售,稅率為 2%;1~2 年稅率 2.4%;2~4 年稅率 3.6%; 超過 4 年、在 5 年內稅率 4.2%; 超過 5 年將適用最高稅率 4.8%。至於一般非自住住家房屋分為直轄市、非直轄市兩組,各組均按房屋戶數分四級稅率級距,最高也達 4.8%, 非直轄市組戶數及稅率較直轄市組寬鬆。陳傑鳴表示,隨囤房稅 2.0 稅率基準出爐,下列現象很快就會出現:囤房稅 2.0 除調高稅率、全國歸戶、全數累進外,並將不同縣市歸為不同組別,各組別縣市的戶數適用稅率各異,因此,可能會造成小投資客在高稅率區域 (如六都) 囤房意願降低。因近年各縣市房屋稅基的「房屋標準單價」都明顯提升,目前新屋一年房屋稅破萬已是常態,未來囤房稅若實施,將使得囤新屋的成本遠高於囤老屋,估計將使投資置產客將目標瞄準中古市場。囤房稅 2.0 對於久賣不掉的新建餘屋課徵高稅率,會把建商往預售屋市場推擠,避免成屋才推案,出現賣不完被課徵高囤房稅率的風險。甚至,因囤房稅 2.0 上路,可能讓建商蓋屋,能拖就拖,盡量撐到賣完才再成屋。囤房稅 2.0 針對建商部分,待售餘屋若持有超過一年即加重課稅,持有愈久,稅率愈重,最高稅率可達 4.8%, 每多 1 戶賣不掉,建商可能就需要多付出上萬塊的稅金。如果手握餘屋數百戶,對於財務槓桿玩太大的中、小建商,無疑壓力倍增,有可能出現降價求售、殺價出清的狀況。囤房稅 2.0 版,因只有少數囤房大戶及建商壓力大,一般小囤房者、小投資客囤房負擔增加有限,因此估計容易讓房東更進一步將稅負成本轉嫁給租客負擔,導致租金更進一步上漲。※本文由《經濟日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延伸閱讀:囤房稅 2.0 將上路 一次搞懂 5 大重點全台 2.6 萬間新屋 3 年賣不掉 專家教找這些房「狠狠殺」大宅起跌了!盤點北市賠售前 5 名「一間比一間慘」囤房稅 2.0 未上路先發威 建商改變策略衝豪宅銷售租屋族苦了... 房租指數再創高 租金仍呈現緩漲趨勢
年輕人禁入!「高年級創業生」來這學IT,揭密專屬60+族群的共享辦公室!
過了 65 歲,你打算過什麼樣的生活?是在家裡含飴弄孫,還是享受清閒的退休生活?或者,不只是重拾高年級「實習生」為人打工,更是開創第三人生,成為高年級「創業家」? 最新一期《MIT 科技評論》以「老年已是過去式」(Old Age is Over) 為封面,造訪了位在紐約曼哈頓、專為年齡「60+」打造的共享辦公室「長青星球」(Senior Planet)。就跟當紅的共享空間 WeWork 一樣,這裡也有開放的討論空間、長排的木質辦公桌和電腦。最大的差別,就是印在入口玻璃門上的那句話 ——「變老,可以獨一無二!」(Aging with Attitude)。在這裡,你可以找到藝術編織手套、包包的網路賣家,用盈餘為自己埋單了郵輪之旅;也有手工巧克力老闆將自家產品銷售到全美 30 州,甚至跨國賣到英國和澳洲。60 歲才重返校園補足學士、碩士學歷,開啟職涯第二春的室內設計師,正拿著平板幫客戶規畫公寓轉型 Airbnb 的空間;還有 50 歲轉行的編劇,靠著辦公室員工製作的網頁,把自己帶上舞台,面對在臉書潛水的 3 萬多名粉絲。今年 71 歲的室內設計師泰勒 (Michael Taylor) 過去的職業是古董店老闆,他會故意撿起掉落的鑰匙,向顧客展示自己依然矯健的身手。「那時我對自己說,」過了 60 歲他才重返校園,「你還在念書!不是應該擔心失智症了嗎?」一切的開始,來自一通電話。長青星球的創辦人坎伯 (Tom Kamber) 接受紐約媒體 News NY1 訪問時回憶,多年前他接到一位 80 多歲的長者來電,希望他解釋一下什麼是網路,這讓他在 2004 年開始了「長者科技諮詢服務」(OATS)。15 年過去,OATS 在美國 5 個州已有 50 個社區據點,服務 10 萬長者上網,甚至延伸到以色列,未來還有在西班牙、日本拓點的計畫;2013 年啟用的長青星球,則是協助這些長者創業的共享空間。就像台灣許多長春電腦教室一樣,一開始 OATS 只是單純教高齡者如何上網,但很快坎伯就發現,不論上網、用電腦都只是工具而已,高齡者真正需要的仍是科技背後與人溝通的需求;而高齡者不見得就比年輕人學得慢,比起年齡,人格特質與對電腦的興趣對學習成果影響更大。比起體力、記憶等因素,其實真正阻擋高齡者重返社會的是對「老」的歧視。雖然美國勞工局估計,55 歲以上的勞工將在 2024 年前攀升到四分之一,成為勞動主力;但《商業內幕》引用就業網站 iHire 調查發現,資方的「年齡歧視」讓 53% 高年級員工即使具備資格,卻找不到適合的工作。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的研究更發現,年齡對女性求職的殺傷力比男性更大,明明是一樣的履歷,年紀越大收到面試通知的機會越少。於是,高門檻的創業反而成了中年轉職,甚至是退休後繼續工作的一個解方。不少高齡者商業經驗豐富,只是單純不懂科技。長春星球提供的技術諮詢就能對症下藥,成為他們對外發聲、宣傳的管道。例如原本從事保險業,後來轉職編劇的拉姆齊 (Calvin Ramsey), 當克服了把電腦搞壞的恐懼後,馬上就發現它的美好 —— 不只能夠用電郵快速送出他的劇本,更可以用通訊軟體,向遠方的小學生講述自己的繪本故事。點心、手工藝品的生意,利用 IG、臉書等數位工具,宣傳效果甚至比傳統模式更好。「工作中的身負重任,當你退休了才會開始想念它,」原任職於高等教育的麥考芮 (Jean McCurry) 說。英國智庫經濟事務研究所在 2013 年的研究顯示,一旦屆齡退休,確診憂鬱的機率就比延後退休者高出 40%。「當你上了年紀,有了個點子,就希望它能夠實現,」坎伯說,年紀不會使人慢下來,反而因為時間有限,實現夢想變得更必要與急迫,「他們只是需要一點幫忙而已。」
最新調查:台灣人平均37歲開始布局退休計畫,5大退休迷思一次看
退休理財越來越「年輕化」。從 2023 年「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來看,民眾開始準備退休的平均年齡為 36.99 歲,比 2022 年提早了 2.16 歲。甚至在 20~29 歲的族群中,有超過 3 成的年輕人已經開始布局退休。提早佈局退休計畫時,這 5 大迷思先釐清,更能放心享受退休生活。不論年紀大小,每個人都應該明智的考慮退休計劃。舉例來說,年輕人相較於年長者更能承受風險,擁有更長的時間進行投資,可以利用複利增加資產;年長者會傾向穩健的投資方式,以確保退休金的穩定性。但無論是年輕人或年長者,都需考慮收入、支出管理和長期財務穩定。制定退休計劃對所有年齡的人都非常重要。許多人對退休生活懷抱著期待,但實際情況卻大不相同。若缺乏生活目標和活動,可能引發情緒低落。許多人在退休後仍追求意義,選擇兼職、志願工作或尋找新的興趣。退休並非停止一切,而是轉向有意義的活動和發展,尋找生活中的新挑戰和樂趣。社會安全網 (退休金) 只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這個數字非常有限。假設每月退休金為 3 萬元,但實際生活開支和醫療費用可能遠超這個數字,還有通貨膨脹也是必須考慮的重點。若未提前做好退休理財規劃,退休時隨意聽信網路上或朋友的「明牌」, 就決定將退休金重壓投資單一標的,導致損失慘重。分散投資、謹慎行事,才是確保退休財務穩健的重要策略。退休計劃除了財務,也應考慮其他層面。例如,保持身體活力需要運動和飲食管理;保持社交關係和社區參與等。才不會在退休後每天都閒得發慌,封閉自我喔!有關財務自由、安心退休,請參考以下 4 篇文章:60 歲以下,千萬退休金每月要投資多少?你還沒開始投資嗎?給年輕人投資的 3 點投資建議什麼是財富自由,該如何實現提早財富自由,FIRE 運動是什麼?參考來源:yhaoo! 新聞 * 本文獲股海老牛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懷孕了,叫男生負責啊...資深社工看未成年小爸媽:「懷孕必須結婚」的觀念害死人
「年紀這麼小就懷孕,哪有能力養!」「既然懷孕了,就叫男生負責啊!」「沒有結婚怎麼可以懷孕」是我從事青少女懷孕服務時常會聽到的話語,而相信大多數的人對這樣的話語不大會有異議。小勳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下一步步進入婚姻,小勳的父母認為有了孩子就一定要結婚才算正常家庭,強烈要求小勳與男友結婚,但小勳男友已另結新歡,對家長的安排選擇消極的抵抗,表示雖然接受結婚,婚後仍會繼續與現女友交往;而小勳雖對男友也無感情,然基於對未婚懷孕的自責與愧疚,勉強滿足父母的期待,搬至男友家居住,等待生產後結婚;所幸在社工介入,進行家庭協談下,小勳才敢為自己真實想法發聲,而小勳的父母也終於認清,結婚不代表負責任,徒具形式而沒有愛的家庭,不見得能給孩子帶來幸福。這個個案讓我深刻經驗到「懷孕了必須結婚」或是「結婚了才能懷孕」這樣的價值觀,在這個社會是多麼根深蒂固的存在著,異樣的眼光、負面的評語,社會對未婚懷孕女性的不友善,讓其背負著巨大的壓力,而這樣的社會壓力同時壓在尚未準備要負起家庭責任的父親男性角色身上,逃離成為相對簡單的選擇,所謂的「落跑小爸爸」於焉產生,殊不知對這些男性而言,這一聲「爸爸」是多麼地不可承受之重。剛從事青少女懷孕服務時,我也常僅以女性角度看懷孕事件,缺少男性的觀點,落入男性應怎樣才叫負責的社會價值中,隨著工作經驗的累積,陪伴了無數的個案,才漸漸從中看見社會價值與期待也重重的壓迫著男性,自此,對於男性被賦予的角色與承受的壓力才多了點理解。在未婚懷孕事件中,總是期待或要求男性出來面對,承諾結婚、賺錢養家、撫養生下來的孩子,弔詭的是,縱使女性有能力自己撫養,不需要也不想要男性負責,社會價值仍固著的要求男性出場,扮演所謂父親的角色,以符合社會對於一個家庭的期待,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抑或這些都只是社會對於父親角色的期待與迷思?!究竟怎麼才算負責?怎樣才叫一個家?我以為是身處其中的當事人說了算,但當事人的聲音卻往往被社會期待所取代。工作中接觸了許多青少年,他們發生性行為的原因不盡相同,有人是為了愛,有人是對於親密關係的渴望,也有些人只是單純出於對性的好奇與需求,性行為的發生從來不是為了生兒育女、結婚成家;這些青少年們不是不怕懷孕,而是天真認為這倒楣的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旦發現懷孕,人工流產、翻臉不承認孩子是自己的,甚至是落跑不見蹤影,都是可能做出的選擇;這階段的青少年,經濟與生活能力尚未完全獨立,對他們而言,讀書 / 工作、玩樂、交朋友、拓展人生經驗,才是生活的重心,而養兒育女、負起家中重擔的社會期待,並非他們所能想像與承擔,在這樣的脈絡底下,不難理解小爸爸會做出「落跑」決定。縱使社會如此不友善,建構出所謂的「落跑小爸爸」, 然而,在陪伴青少年父母的過程,我仍看見許多小爸爸願意以自己能力所及的方式為這段關係付出,承擔他們負得起的責任,不一定是結婚,也不盡然要共同生活,有人是利用課餘打工賺錢,支付部分育兒花費;有人與小媽媽協議分工,白天與夜晚輪流照顧孩子;有人選擇同居不結婚,共同生活一起撫養孩子;當然,也有些人選擇結婚,共組家庭。上述選擇,沒有誰優誰劣,更沒有哪一種選擇比較負責,也不是只是一個決定,而是一連串生活決定的過程。婷婷,一個 19 歲的小媽媽,家人的不諒解以及對於男友小漢的批判,常導致婷婷與家人的衝突,在一次嚴重的家庭衝突下,婷婷帶著孩子搬出娘家,與小漢同住,小漢開始學習協助照顧孩子,也進而與婷婷登記結婚。婷婷懷孕時,幾次想約小漢見面皆未成功,婷婷自娘家搬出後的一次家訪,巧遇未上班的小漢,社工對於小漢的肯定與鼓勵,化解了他的防衛,聊著聊著才知小漢避不見面的原因來自婷婷懷孕後,所有關係人對他的指責與期待,「不負責任」四個字像個枷鎖重重壓在他身上,於是他選擇沉默與逃避,社工對其而言只是多了一個指責他的人,當然不願答應見面;經過此次家訪談話,小漢感受到社工的接納與理解,也開始願意敞開心坦承面對。社會價值總期待懷孕了就要結婚,然而,結婚並不是懷孕的萬靈丹,結婚也不代表 happy endding, 從此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婷婷與小漢婚後兩人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實生活,加上孩子尿布奶粉的花費,經濟的困頓導致兩人經常爭吵,在社工的陪伴與協談下,兩人對於分工達成共識,婷婷開始外出工作賺錢,小漢則負責在家育兒。我永遠忘不了小漢問我,這種背離男主外、女主內社會主流的分工模式是否能被接受?別人會不會覺得他是個吃軟飯的男人?這些問題時,顯露出的擔憂與自卑,在我不斷的支持與鼓勵下,兩人才有了嘗試的勇氣與力量。過程當然不是一帆風順,來自親友與社會的異樣眼光與批評壓力,常常讓兩人自我懷疑並多次想要放棄,而社工持續的陪伴與鼓勵、家人的漸漸接納以及朋友與同事的理解,成為支撐兩人堅持下去的動力,兩人也在這個家庭關係中找到了父親與母親的位置。我常在想「父親」的定義是什麼?「父親」又該有著什麼模樣?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的想像與答案,而我在青少女懷孕服務中看見了「父親」角色的多元,有提供生命的「親生父親」, 有母代父職的「媽媽父親」, 有隔代教養的「祖父母父親」, 有透過收養而成的「收養父親」, 還有因著對母親的愛,進而愛孩子的「男友父親」, 所謂的「父親」並非只有一種固定的樣子,而所謂的家庭其實很多元。父親的角色很多元,「男友父親」因著對小媽媽的愛,也深深愛著小媽媽的孩子。「當了父母之後才知道怎麼當父母」, 這不只是一句廣告台詞,同時也是每個身為父母的人很真實的感受,懷孕、生產、育兒,對於父母來說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對這些未成年的小爸媽來說,負擔與壓力更顯沉重,不僅是身心理的疲憊,更多時候是社會價值與期待強加而來的壓迫感。因著這工作,讓我看到生命的韌性與可能性,不管環境多不友善,未來的路多茫然,只要有人願意理解、願意相信、願意陪伴、願意提供機會,都會成為支撐小爸媽繼續往前走的動力。而那個人,除了家人、除了社工,還可以是閱讀著這篇文章的你,以及社會上的每個人。本文獲「想想論壇」授權轉載,原文延伸閱讀:愛爸爸還是愛媽媽?離婚家庭中孩子最難回答的問題大學裡的資源教室:它不大,剛好是一個家的大小
老師、社工師24小時為學生服務...這不是「無私奉獻」,而是「情緒過勞」!
從主舞台一路風靡到第二舞台,中央大學心理學陳永儀教授撥開大家對「情緒」的既定想像。我們每天都有情緒,卻鮮少注意到它,甚至常聽到「你不要情緒這麼多好不好」的提醒。情緒,好像不是個好東西,非常需要人的自主管理,但真的是這樣嗎?過往經驗影響情緒感受根據保羅・艾克曼的研究,人類有六種基本情緒:高興、悲傷、生氣、恐懼、驚訝與噁心。而人們受到過往經驗的影響,對於某一些情緒能清楚辨認,某一些僅有模糊的感受。教授舉了個華爾街高階女主管的例子。女主管長期身處男性為主的工作環境,讓她認為不宜展露恐懼與悲傷,遇到困難必須堅強示人。因為工作壓力大,找陳教授諮詢,有一次她談到與丈夫的嚴重衝突,「你的感覺是什麼?」教授問,「我除了生氣還是生氣啊,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長期研究情緒的教授,判斷這樣的感受與反應可能在下一次衝突時衍生更嚴重的狀況,開始協助她練習面對類似事件時,務必撥給 119 求救。當發生第二次爭吵,丈夫亮刀對峙,女主管因為平常的練習,猶豫幾秒後撥 119 避免了一樁悲劇。這位女主管的案例顯示,因為她平時不能展露被視為女性特質的恐懼與悲傷,這類情緒被長期忽視,因此遭遇問題時情緒反應多半被解讀為生氣。教授用主題統覺測驗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的方式展示下列圖片,讓大家體會經驗影響情緒反應是怎麼回事:「你覺得這個小男生的感覺是什麼?」教授問大家。 「悲傷,小提琴壞了、不想練琴。」「煩躁,不想練琴、想練的歌練不好、想睡覺、琴壞了不知道怎麼跟爸媽說。」教授分享這個實驗在華裔與非裔的測驗結果,前者說:「他感覺煩躁,因為不想練琴。」後者說:「似乎很悲傷,因為沒錢買琴練。」一張中性的圖,反應出解讀者的想法、背景與經驗,看似客觀的描述,其實不然。記憶交集創造情緒,人無真正客觀感受換下一張投影片,「有感覺嗎?那下一張呢?」教授問就資訊組成來說,中華民國、甘比亞、中國、日本等國旗都應該只是色塊組合,紅色與藍色方塊、白色的圓形與三角形、黃色的星星、紅藍綠白長方形,或者就是紅色的圓。但仔細觀察自己看到這些圖像的反應,一定會有點不一樣。為什麼有些國旗你會比較有感,有些卻不會?事件引發情緒,情緒之後才是反應,因為這些圖案有一些你的經歷在裡面,所以才會有感。人沒有真正的「客觀感受」, 沒有過往的交集就沒有想法,也不會有感覺,經驗一旦發生,下一次再遇到,就不再是全然客觀的狀態。感受情緒:從正向、中性、負向開始「感覺」可以練習,人不可能沒有情緒,除非每一件事情都符合預期。多數時候只是因為鮮少注意,而搞不清楚自己的感受而已。情緒感知力弱當然沒有立即的危險,但卻是個體身心發展重要的一環。人們可以透過內觀 (mindfulness) 知道自己的感受,能更細膩的察覺自己的喜好,進而釐清對事情的態度與應變。教授建議想要練習的朋友「問自己,你的感覺是正向的、中性的,還是負向的?大家可以在一天結束時,睡前想一下今天情緒的起伏。」「中性」就是沒感覺,出現情緒多半會是正面或負面的狀態,內觀的時候注意什麼讓你流淚、什麼讓你開懷,不見得每一個時刻都有感受。不只正面情緒有助身心健康,負面情緒其實也可以。每個人狀況不同,沒有所謂最健康的正、負面情緒比例,只有自己最清楚對不同事情的情緒反應,最重要的就是「不刻意」。這樣的練習也能排除情緒認知障礙:第一步、自然接受情緒,不刻意處理,透過生理反應、周圍線索認識情緒,練習感受不同情況下是否有類似的情緒反應。第二步、判斷情緒是正向、中性還是負面的,再逐漸細分成六種情緒。第三步、問自己,那個當下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情緒反應,最後才細究原因。像是某一個電影片段可能讓你流淚,接著可以問自己這是正面或負面的感受,再細分是快樂、難過或討厭。越早體驗不同情緒,彈性越大「有心碎過的舉手?」教授問,現場只有 1/3 的觀眾有過,「天啊!這雖然很痛,卻是任何經驗都換不來的。」經驗感受一體兩面,就算是心碎的時刻,也會有很美好的回憶,對於記憶,人們的感受是複雜的,讓人想起腦筋急轉彎中的萊莉進入青春期時,感受也開始變得混雜,苦的經常雜揉甜美,心碎的感覺想必也是如此。面對它會比用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還要容易克服,逃避它反而會有其他負作用。現在大學生的交往經驗貧乏,在教授做的一份調查中,約一半大三以上學生沒有交往經驗。心碎、失敗、被拒絕的經驗都需要練習,越早體會,面對挫折的彈性越大,「我常說小朋友學滑雪最好了,因為他離地面比較近,跌跤比較不會痛。越小經歷種負面感受,越有信心可以走過。」所以我們不應該逃避那些屬於個人的寶貴情緒。負面情緒跟失敗多少有點關係,我們對於負面情緒的排拒,是否跟社會環境對於「失敗」的否定有關?陳永儀老師認為對失敗的負面看法,壓縮我們嘗試與失敗的空間,但這樣的生活相對的也缺乏感受失敗與再成功。沒有探索的人生,少了對一些感覺的體會,其實很可惜。情緒屬自然,不需反應過度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觀眾詢問:「我們對情緒覺察的過往經歷是否過度關注?」教授認為作為一名社工、心理師、或是教育工作者確實有這樣的可能,處理上要分成兩塊:1. 專業判斷與個人感受要分開。許多受到表揚的教師、社工師等,他們獲獎原因經常是「無私奉獻」, 將自己個人的時間與精力都投注在處理個案需求上,像是 24 小時的學生服務,但這其實是個人與專業混淆的現象。2. 察覺情緒與處理情緒是兩階段的事。察覺到情緒,不代表要行動,可以先持續觀察,除非經常出現變成問題,進入專業必須處理與解決的範疇,才需要積極處理。對付負面情緒,從顧好自己開始面對周遭朋友、家中成員的負面情緒應該怎麼處理?心理診療這種事因為太過個人,所以無法由人代為處理,不像外科醫生手術完就結束,外力迫使治療的有效程度通常不會太高。我們雖然沒有辦法改變別人,但是人作為群聚的動物,會受到周圍外在反應的影響,「我無法改變你,但我可以改變我回應你的方式,讓你必需要回應我。就像跳舞,一個舞者的腳步改變,另外一個人也要回應。」教授建議處理他人負面情緒最好的方式就是先顧好自己,唯有自己強壯,才有餘力回應別人的情緒。情緒,是人們生理機制中很細膩的存在,感受可以練習,還可以漸進式的練習,對自我情緒覺察越深刻,也會對自我狀態有更多理解。座談結束,陳永儀教授獲得如雷掌聲,她的分享想必對許多人來說非常受用,甚至是改變自己的開始。
你是I人還是E人?從辦公室選位就知道!懂MBTI職場相處更輕鬆
MBTI 性格測驗依據能量方向,將人格的 2 個極端分成「外向型」(E) 和「內向型」(I)。在會議上平均只需 2 秒,就能毫無顧忌的表達想法的外向型 (E), 或許會覺得平均猶豫不決 7 秒後,才用稍嫌微弱的聲音回答的內向型 (I) 缺乏自信。這是因為,內向型的人在整理好自己的想法前,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相反的,偏好透過語言整理思緒的外向型,則會在大家保持沉默的肅穆場合說出:「那個⋯⋯我認為是這樣。」比起紙張,更傾向用聲音填滿空間。這種樣貌在寫文章時正好相反。擅長撰寫文章的內向型,覺得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更輕鬆;然而與此相反的是,如果讓外向型的人從原本擅長的語言表達,改成利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會讓他們感到吃力。某天,內向型的人為了討論公事,向外向型的同事提出了邀約。內向型:「有事情想要跟你一起討論,有空要不要去喝一杯呢?」外向型:「好啊!要不要今天就去?」總是給人親切且積極傾聽形象的外向型同事一入座,就開始說起自己的事。就這樣隨著時間過去,到了差不多要分開的時候,同事說:「今天也都是我在說話,下次你一定要多說一點。」然後就這樣結束了這次的約會。2 人都覺得這樣分開很不踏實。內向型的人心想:「你要開口問,我才能回答啊⋯⋯。」為了沒能說出口的話而感到可惜。外向型的人則會覺得:「我已經說了這麼多我的事了,為什麼你一句話都不說呢?是我話太多了嗎?」因為沒能聽到對方想說的話,而覺得惋惜。外向型和內向型有什麼區別呢?外向型的人相信,對方會像自己一樣敞開心胸;而內向型的人則期待他人提問,讓自己可以發言。由此可知,2 種類型的人營造對話氣氛的方法大不相同。不僅如此,外向型的人偏好動員表情、手勢等,積極強調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內向型則利用低調的敘事方式和謹慎的行動,讓他人集中傾聽自己想說的內容。另外,內向型的人比起外向型的人,更加以自己為中心,所以常常使用「我」; 外向型則較常使用「我們」。這也是一項顯著的差別。在辦公室裡選擇自己感覺舒適的座位時,內向型的人,大部分會選擇偏僻且可以完全專注在工作上的座位,或是因為不顯眼、而能夠與他人保持距離的空間。相反的,外向型的人雖然不會偏好位在入口旁、完全暴露在外的座位,但是有可能因為太過與世隔絕的座位,感到鬱悶。他們通常喜歡在不需要極度專注於業務的時期,可以掌握同事們的狀況,或是想在自己說出「唉,集中注意力太久了」、「現在開始專心工作」之類的自言自語時,同事也能互相分享。在能完整休息的家裡,家人正在等著你。外向型的人也想和心愛的家人分享日常生活;不過,對內向型來說,不管再怎麼親近的關係,還是希望可以保障專屬自己的空間。有些人曾承認在踏進家門前,會待在自己的車裡獨處一段時間。「家人總是以為我是加完班回家的,其實我常常待在車上吃飯,或看電影打發時間。我連在自己的家裡,都能感覺到自己的情感被消耗。」擁有內向型性格的人會像這樣表示,需要自己的空間。這項特徵在對話時也很明顯。內向型的人會說:「拜託安靜個 10 分鐘吧!」與此相反,外向型則會說:「為什麼不說話?難道我會吃了你嗎?我們聊聊吧!」不管是面對關係或壓力,都想要透過對話來解決。人們常常會說,外向型認為對內向型最大的體貼,就是主動靠近。例如,認為在會議上詢問:「你覺得如何呢?」或是在初次見面的時候公開自己的故事,可以拉近與對方的距離。然而,內向型的人不論是說出自己的想法,或和他人變得親近都需要時間。因此在建立更深厚的關係前,需要一段等待時期。在開會時,內向型的人也必須有一段準備思緒的時間。所以,事前先分享會議主題,然後再開會比較有效率。此外,在會議期間,比起主動說出意見,寫下各自的想法再進行分享的書面腦力寫作 (Brain Writing) 式會議,可能更加有效率。還有,如果想和內向型的人進行深度對話,詢問他們的想法是有效的。內向型的人常有的錯覺是「就算不說也會知道。這種程度,應該知道了吧。」相反的,對外向的人來說,語言是「傳達自己心意大小」的工具,所以有想要的東西時,他們都會毫不猶豫的表現出來。因此,內向型的人惜字如金的矜持模樣,在外向型的人看來,可能會被解釋成不坦率,所以我們不要把想法一點一點累積在心中,應該要及時說出來。需要整理思緒時,應該告訴對方:「我需要多一點思考時間。」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狀況。仔細想想,外向型的人就算在思考的期間,不也總是會告知自己的想法,並透過「太過專心了。休息一下吧!」或「嚇!檔案不見了。」等,分享他們的工作狀況嗎?另外,內向型的人和外向型的人比起來,聲音有可能比較小。一個人的聲音大小在職場上,常常被視為對工作的自信與熱情。所以,懂得用有力的聲音,充滿自信的表達自己的主張,也是在職場中必備的能力之一。* 本文摘自方舟文化《如果害怕上班,呼叫 MBTI》
這3個心態職場工作者都有,卻會讓你忙到沒空做最重要的事
相信每個上班族或多或少都有種「為什麼每次倒霉的都是我」或「為什麼我總是最忙的那個」的感覺。有時候可能只是自己的感覺 (因為搞不好大家其實都超忙), 有時候真的是同事都很會閃、躲、飄,就只有自己最菜、最倒霉,接下一堆「不在自己份內」的鳥事,還只能私下抱怨。如果跟同事或主管反應,最怕的就是讓人產生「這個人的工作能力有問題」、「也太怕事了吧」、「他好難溝通」這 3 種反應。大家害怕的,都是面對「說不之後的後果」, 那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呢?一般來說,每個上班族手上都不會只有一件事要處理。即使拒絕了不屬於自己轄區的 A 專案,你還是有其他機會、其他事情來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舉例來說,曾有其他部門的同事要求我處理一件「與我的 PM 職責無關的事」, 我在當下就明確表示「這件事情用 XX 後台的 OO 工具就能做到了,你們可以自己去試試看喔,有問題再問我!」雖然有耳聞,這位同事似乎覺得「身為 PM 覺得這不關你的事,但也不關我的事啊?」但因為我們在其他專案的共事,並沒有什麼問題,我和與他同部門的同事和主管也都相處愉快,所以他可能也不好意思,再進一步提出疑問。不過,後來這件事情,這位同事還是沒有自己處理,而是又找其他人做了,也許是因為那位「替死鬼」比較沒有「說不的勇氣」吧。如果你常接到許多超出自己職責範圍的「鳥事」, 通常都是因為這兩點:1. 大家都看自己好欺負。2. 公司並沒有明確的分工。不論是哪種情況,最方便的解法,都是從自己開始做起 —— 也就是向他人「明確說明責任歸屬」。很多時候同事也不一定都這麼壞,並不是「看誰好欺負就找誰」, 純粹只是「不知道要找誰」, 就找個他熟悉、或他認為「對產品較熟悉的人」(如果你是 PM 的話,那麼通常就是找 PM 囉)。但畢竟同事一場,如果你真的被找上了,也沒必要直接說我不知道、這不是我的工作內容,而是委婉說明「這件事情不是我負責」, 同時也可以試著幫對方想辦法,或給一些建議。整體來說,就是維持一個禮貌,但又不會太親切的互動。舉個超級常見的例子,我在前公司時,各部門都有自己的新人到職訓練流程或文件,但各部門並沒有統整出一份通用的版本,文件難免有缺漏。新人一旦碰到某些後台沒權限、產品功能不會用,第一步想到的,就是來問 PM。如果是權限問題,我會直接告訴新人「權限問題請找 XX 工程師,我這裡也沒有權限幫你開。」但不只這樣,我還會再補充說明,讓新人知道哪些情況可以直接找工程師、哪些情況先找 PM, 避免日後又出現類似的情形,也讓新人對於責任歸屬有個認知。當然最好的方式還是有個明確的文件,上面載明每個人的職稱與工作範圍,這樣新人就不用在辦公室玩大地遊戲了。日常工作中難免會有「不能通融一下嗎」、「不能稍微幫一下嗎」、「不能幫我趕一下嗎」的狀況或碎嘴發生,但如果這件事真的與自己無關,你又怕這次的「通融」變成「常態幫忙」的話,還是要硬起來,表明自己的立場與原則。舉一個例子,行銷部門提出,想要做一個像街口幣那樣,在站上消費就可以得到固定比例的回饋幣,希望上線的時間蠻趕的。接到「願望」後,產品部門當然就要開始收集需求、確認方向了,但我也碰過行銷部門也還不太確定自己需求的狀況,例如:回饋的目的是什麼?要吸引更多新用戶下單,還是提醒舊用戶回購?有多少行銷預算可以運用?回饋比例是多少?買站上所有東西都可以得到回饋嗎?還是參與指定活動才可以?回饋金額有上限嗎?這個回饋活動是常態性還是週期性的?每個問題都可以延伸出更多問題,行銷部門一時之間可能也沒想清楚,行銷主管這時會說:「可否給我時間先想想這些問題,然後,有沒有什麼範例給我參考?」我就會這樣回:雖然我回了落落長一大串,但目的並非刁難對方,只是想先說明自己遇到的狀況,並且給予參考的解決方法、自己習慣的工作方式,最後再說明彼此可採取的下一步。如果要快速推進專案,當然 PM 也可以站在行銷立場去做一些競品觀察與比較,或者先根據 (可能還不太清楚的) 需求寫出一份粗略的 PRD (產品需求文件,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 但這樣做之後,未來需求端的許願只會一樣模糊、時程只會一樣趕、PM 一樣要發揮通靈本領。對行銷來說,他們一樣不知道該怎麼和產品團隊共事,甚至會以為「原來跟產品提需求就是這麼簡單嘛」; 對產品來說,雖然能把腳跨出去一步,更了解行銷思維,但這畢竟不是職責內的事,反而可能會排擠到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整體來說,如果沒有建立好一套溝通準則,對於團隊整體的合作默契與能力,其實都沒有幫助。到這裡,你有發現嗎?不敢「說不」的根本原因,都是「心態問題」, 我們都害怕自己被他人否定。所以,只要對於自己的工作能力有足夠的自信,就不用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有人可能會問:這自信從何而來?平常跟同事的互動、每個專案的互動過程、上一次的考核等,都應該有足夠的線索,能看出同事或主管對自己的評價。如果平常相處上沒大問題,說「不」這件事應該不至於太困難,畢竟工作上已累積相當的自信與成就了,同事對自己一定也有某種程度的信任感。但如果完全看不出來同事對自己的感覺,那就得認真思考一下:是自己對辦公室社交太漠不關心了嗎?還是同事們都不擅表達呢?當然,可能也有人覺得,我的工作表現、和同事互動都還可以啊,但我就是很怕說「不」會改變目前的理想狀態。如果是這樣,要做到「一次到位」可能太勉強了,那或許可以漸進式的嘗試。比如這次一樣先答應處理職責以外的事,但接下事情的同時,也要先委婉跟對方說明:「這次我先幫忙處理沒問題~但之後就要麻煩你們囉!」, 強調自己是「幫忙」, 並且預先列出明確界限。下次如果對方還來這招,就可以鼓起勇氣說:「喔喔這次上次幫忙的那件事對嗎?你可以參考這份文件去做喔~如果不太清楚再跟我說」先預示對方「自己已經幫過了」, 再給對方一個參考文件照做,最後再給個軟釘子。萬一對方還是硬要盧,這時就不用客氣了吧?!直接往上參考前面提到的 3 招囉!最後,祝所有快被工作壓垮的工作者,都能「華麗轉身」!* 本文獲「MH」授權轉載,原文:快被工作壓死了...... 請給自己說「不」的勇氣
主管都該學的提問法:一次「只問一個問題」,才能得到正確答案
提出問題的目的,是得到答案。領導者藉提問來收集資料、了解動機、發現問題。在職場提出及回答的問題可坦露情緒、發現新方法及提高效率。而這些希望達成的結果都在假設一件事:有人實實在在找到他們所提問題的答案。你了解嗎?提出問題不保證就找到了答案。人生際遇不像電視上的法庭劇。你記得現場。律師向嫌疑人提出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庭上一陣緘默──長時間緘默。律師看著法官;法官敲下法槌,斬釘截鐵對證人說:「我命令你回答這個問題。」證人經過適當提醒,深呼吸了一口氣,和盤托出。這是問答奏效的戲劇化版本。真實世界中,沒有法官強迫作答。要想得到好答案就有賴發問者的技巧。為提高所收到答案的質量,你必須精通 5 種行為:1、一次問一個問題。缺乏經驗的提問者通常會陷入一次問一大串問題的陷阱。之所以發生這種事,是因為提問人沒有想清楚他們要問的問題。聽聽這句話:「莎拉,我很好奇顧客最近提了一些什麼事?我的意思是,為什麼一通電話還要勞駕你接?我們上周實施的新政策真的有負面效應嗎?」可憐的莎拉。她該回答哪個問題?連番轟炸之所以出現,是因為發問人未動腦就先開口。一時半刻的思索就能協助莎拉的領導者了解,他們最想知道的是新政策的反應。「莎拉,你看顧客對我們上周實施的新政策有何反應?」這是一個直截了當、不偏不倚的問題,莎拉會覺得回答起來自在多了。2、問題結束時停頓一下。讓這段停頓時間長到足夠回答思考、設計答案並說出他們的答案。停頓沉默可做為領導者的工具,這件事常遭人忽略;談到提問題,培養讓自己閉嘴的技巧相當重要。多年來,成功的業務人員都知道沉默的價值:問題提出後第一個開口的人是輸家。在領導者提出問題的狀況下,「輸」意味著領導者未得到答案、未得到好答案,或未得到真誠實在的答案。在提出問題之後保持緘默,此事涉及的不只是不說話而已。保持緘默表示要維持目光接觸、動作停頓,而且在等待時感覺泰然自若 (好了,誠實點,你現在已沒耐心,眼光掃視本頁其餘部分,想找出你到底要等待多久的數字,對吧?沉默,即使是納入書頁之中,也讓領導者緊張)。這種收穫良多的舉動需要練習。多數人自認在提出問題後停頓夠久,但其實不然。如果你問了一個問題之後停個 2、3 秒,你會覺得很久,但如果你是在準備應付他人的題目,你會覺得 2、3 秒似乎是轉瞬之間而已。請密切觀察你在提出問題後的停頓時間,並觀察你在任何情況下面對緘默的自在從容。努力朝以下目標邁進:提出問題後至少留下 10 秒鐘的停頓,你會看到你所獲得的答案的品質大大改善。3、學習聆聽。不久之前,一名學員參加了我傳授的傾聽技巧課程,他問我是否可以給他太太寫一張字條,證明他通過那門課。看起來好像是這位太太看過我們的課程簡介小冊,注意到這堂課,且大力建議先生來上。我對這位學員的答覆是,我樂意給他太太寫一張字條,說她先生上過了這門課,但關於證明他學到什麼,就要看他自己了。我們大多數人都沒學過傾聽,也未接過別人對我們自己傾聽技巧的評價,或甚至從未花時間想想傾聽是多麼的重要。現在是做這 3 件事的好時機。我確信你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會協助你找到跟傾聽相關的課程;你的配偶或身邊重要人士會回饋你意見;現在這件事被提了出來,你可以想想自己傾聽技巧差勁的後果。4、提問後續問題。是否追問後續問題,是優秀訪問者和普通訪問者的高下所在。我們都曾體會過那種挫折──觀看訪問者提問,要求受訪者澄清某事,受訪者給了一個答案,接著訪問者不再繼續追問,卻把話題轉向訪談大綱中的下一個問題。如果你跟我一樣,此時你會停止收看接下來的訪問。為什麼?我認為這種不繼續追問的行為向閱聽人 (先就不提受訪者了) 傳達了一個訊息:你只是在逐步進行訪問動作而已。這個訪問者顯然對於問問題比較感興趣,而不是從受訪者那裡得到答案。當領導者展現這種行為時,員工心裡的想法會像這樣:「又來了,他也許剛又上過一堂成為優秀領導者的課,我們這星期大概要被轟炸許多蠢問題了。今天可能有一定數量的問題要丟出來,根本不必管答案。」提問後續問題的一個壞處是,太多人一開始追問,就讓人聽起來或感覺起來好像是法官審案。你可以運用「口語鼓勵」(對那些喜歡技術用語的人來說,這個字是指導開場白的正式說法), 鼓勵回答者釐清其答案中的論點。你或許已在有趣的對話中使用這些「口語鼓勵」, 例如,「這事我不知道,請多說一點。」「還發生什麼事?」「那件事又出現了嗎?」這些雖然都還是問句,但說出來卻不必像帶著一個問號那樣尾音上揚,而是降低音調結束,做為鼓勵對話的一種表達方式。5、道謝。你母親是對的。給送禮的人寫張謝卡很重要,禮多人不怪。無論人家多麼常說不必言謝,衷心感謝都是必要的。向那些花時間回答你問題、協助你的人致謝,你下回提問時,就可能獲得更多更深入的答案。而你心存感激的消息將在組織內流傳,這種態度將提高你的領導聲望。持續練習上述 5 種行動,將使你變成一個有效率的提問者,也就是能得到答案的提問者。
不預設立場,才是好提問!劉潤: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很多時候提出一個好問題,往往比獲得一個好答案更重要。 每一個事後被證明偉大的答案,最初都起源於一個極妙的問題。 牛頓就是一個非常會提問的同學。蘋果砸到他,正常的反應有如下幾種。 蘋果你砸到我了,你怎麼不上天呢?你有考慮過我的感受嗎?它們背後隱藏著埋怨和責怪的負面情緒,根本無助於解決問題。提出這樣的問題,會讓對方開啟防禦模式,你收穫的只會是更強的反擊。 蘋果你知道你砸的這個腦袋裡裝著多麼珍貴的思想嗎?蘋果當然不知道,禮貌一點的蘋果會說,要不然你說說看?於是,你開啟了話癆模式,讓蘋果知道他差點讓世界的發展落後了幾百年。通常只是為了表現自己,而不是獲得增量資訊。你只是在以請教之名,行指教之實。這根本不利於溝通,只會展現你的自大。 你們這顆樹上為什麼就沒有禮貌一點的蘋果呢?這個問題背後,有一個假設,它假設樹上所有的蘋果都不禮貌。這樣的提問非常危險。那什麼是好問題?what、who、why、when、where、how 開始的問題,都可能是一個好問題。具體來說,一個好問題,可能是事實的問題、邏輯的問題、原因的問題、關係的問題、時間的問題、行為的問題。因為它們都屬於開放式問題,也沒有預設判斷和立場,更加容易獲得更多資訊。一個問題也許是不夠的,想要獲得更多資訊,還要不停追問。※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如何正確提問?
想要團隊氣氛好,就得和員工閒話家常?不盡然!「人生關卡」在場就好
最近在商周《魅力領導學》課程中,跟這群領導者學員們聊到一個有趣的話題:老闆該跟員工當朋友嗎?起因是一位學員分享:她把員工當朋友,所以每次買到什麼好東西,都會訂一堆分送員工,可是員工從來沒有送過她東西,讓她有點落寞。語畢,同桌的學員中,有的人心有戚戚焉,也有人回應:他們是員工,本來就不需要送你東西啊!你認為老闆跟員工該是朋友嗎?當我這麼問學員,有的人說,大家一起奮戰、團隊中氣氛好,工作起來當然會更愉快;也有人說,大家聚在一起是為了做事,只要能合作把事情做好,是不是朋友並不重要。不論你的答案為何,我想更值得思考的是:你認為朋友是什麼?有可能是和你一起買團購、分享好物、吃喝玩樂的人;或許是陪伴你閒話家常、聽你吐苦水的人;是將你的喜好牢記在心、時時關心你的人;也可能是當你做錯事,願意冒著被討厭的風險指出錯誤的人;是當你遇到困難,願意無條件相信你、支持你、協助你的人。老闆與員工的關係,如果是朋友,又是哪一種?很多人以為要跟員工當朋友,就得對員工的生活一清二楚,才算是真的關心他、了解他。因此,在工作之餘,還會去蒐集同事的個人喜好,例如誰正在迷韓星、誰點飲料一定要全糖、誰對堅果過敏、誰小孩在學校打架、誰有婆媳問題⋯⋯, 甚至特意將之記錄在個人筆記本裡。然而請謹記:這僅是「其中一種」與員工建立感情的方式。如果「與員工暢聊生活大小事」對你而言一點也不是負擔,甚至如魚得水的話,繼續這麼做當然沒問題。然而,即使是再怎麼樂於聊天的領導者,也會有因公務繁忙,而沒有餘裕關注太多枝微末節小事的時候。事實上,對管理者而言,如果關注同事個人喜好並非你的本性,那麼建議你「抓大放小」, 同事的人生大事時在場就好。我的一位朋友經營多家企業,是眾人口中的「大姊」。她坦承,同事的個人喜好她真的不清楚,然而只要是同事的人生重大事件,諸如結婚、生子、父母生病、家人意外⋯⋯, 她一定排除萬難到場祝褔或慰問。即使工作行程衝突,也會另外安排時間陪伴同事度過關卡,更不吝提供金援。如發生意外,衝擊同事的家庭財務狀況,適時的雪中送炭總是讓同事感激不已。或許正是如此,她麾下的人才都留很久,不乏 2、30 年的的老員工,且每個人談到她都讚譽有加,願意義氣相挺。老闆跟員工到底該不該當朋友?以我的觀點,老闆跟員工是一個團隊,與其說是朋友,不如說是擁有共同目標的隊友,與其談朋友間的「感情」, 不如談隊友間的「仁義」。仁,是以良善為出發點,以慷慨仁慈的心意彼此相待;義,是不辜負自己的努力、不辜負對方的期待,願意多付出一點,為了實現共同的使命攜手前進。在這個過程中,若有幸價值觀相近,能成為彼此人生中的貴人當然是件好事,如果緣分不至此,倒也無須惋惜。只要能交出理想的成績單,那就很好了。就像一位曾任職於知名科技公司的學員曾告訴我,他們公司牆上寫著的一句話:人際關係的基礎在績效。這句話乍看之下似乎很現實,但卻道出職場人際關係的真實面:成為好隊友,確實比成為朋友更重要!
老闆問Do you get my drift怎麼回?說「我沒收到草稿」就錯了
Sandy 和外籍同事聊天,外籍同事對於新主管很多的新作法不以為然,說了自己的想法,問 Sandy:Do you get my drift? 什麼 draft? 同事傳了什麼文件嗎?Sandy 很納悶,牢騷還要打草稿嗎?別搞錯喔!是 drift, 不是 draft。Drift 不是「漂流」嗎?這和漂流又有什麼關係?一起來看看 get my drift 這個片語,摸清楚老外「想說卻不明講」的溝通撇步。(X) 你有收到我的草稿嗎?(O) 你懂吧?Drift 大家較熟悉的意思是「漂流」:He watched the boat drift downstream.(他看著船往下游漂去。) 抽象一點的漂流:Many country boys drifted into cities to seek work.(許多鄕村男孩流入城市找工作。) 但這裡的漂流可以理解為「思路的漂流」, 想著想著,思緒就往那裡去了,引申為「要旨、大意」。Get the drift 的 drift 就是這個意思,整個片語指「明白、懂得」。例如:Do you get my drift? Should I explain it again?(你懂我的意思嗎?要我再解釋一遍嗎?) I didn't get the drift of his argument.(我沒有聽懂他的論點。) 和 understand 又有點不同,Get the drift 經常用在話沒講那麼白,但對方卻聽得出你的暗示或言外之意,來看一段對話情境:A:My parents are coming over for the weekend and I wanted to spend time with them, but I couldn't get off of work, and hmm......(這周末我爸媽要來,我得陪他們,又不能不上班,唉⋯⋯) B:I get your drift. I will fill your shift for you.(我知道你在想什麼,我來幫你代班吧!) Get the drift 中的 get 可以用 catch 替換,變成 catch the drift 例如:When my boss mentioned possible changes in the project, I quickly caught the drift that some adjustments might be necessary.(當老闆提到專案可能會有變化時,我很快就明白他的意思,我必須得做一些調整。)(X) 我離開了幾秒鐘。(O) 我剛恍神了幾秒鐘。Drift off 描述一種狀況,「精神不集中、失去專注力、或進入睡眠狀態」, 就像漂浮走了一般。多看幾個例句,熟悉用法:Don't let your focus drift off during the important presentation.(在重要的簡報中,別恍神了。) I was so tired during the meeting that I started to drift off.(我在會議中太累了,開始昏昏欲睡。) As the soothing music played, she began to drift off into a peaceful sleep.(當輕柔的音樂響起,她逐漸沉入寧靜的睡眠中。)(X) 多年後,我們慢慢的離開了。(O) 多年後,我們漸漸疏遠了。Drift apart 是「原本親近的人逐漸變得疏離」, 像漂流一般,漸行漸遠:Ten years into the marriage we started to drift apart.(結婚十年了,我們漸行漸遠。) Over the years my school friends and I have drifted apart.(這麼多年了,我和同學們逐漸疏遠。) Sometimes, relationships can drift apart if both parties are not actively maintaining them.(有時,如果雙方都不積極維護關係,雙方可能會漸漸疏離。)
0056、00878、00919,月配領息1~10萬各需要多少?
全台目前規模最大的 3 檔季配高股息 ETF 0056、00878、00919, 主要差異有哪些?預測未來一年股利率挑選成分股,基金規模 2461 億最高、成立時間最長,擁有連續 14 年的填息紀錄。基金規模 2378 億,受益人數 118 萬 7229 人最高。利用最近 3 年股利率挑選成分股,2022 年面對市場空頭抗跌表現亮眼,自從加入收益平準金制度後,不論市場空頭、多頭,穩定配發 6% 年配息率。最近一季配發 0.55 元現金股利,平均年化配息率 9%~10% 最高。目前「可分配投資收益」為 2.22 元,能夠保證高配息繼續維持到明年 9 月。0056、00878、00919,3 檔高人氣季配高股息 ETF, 配息月份剛好完全不一樣,能夠自組月月配息組合。利用季配息高股息 ETF 0056、00878、00919, 打造月月領息 1 萬~10 萬,總共需要多少成本?【提醒您】*0056、00878 配息金額,採用 2023 年度完整現金股利計算。*00919 配息金額,採用「近一季現金股利」x「2023 配息次數」計算。* 不保證未來現金股利金額、配息不一定填息。* 粉專內容無提供任何投資買賣建議。* 投資有風險,買賣前請自行判斷。* 本文獲「知美 Jimmy」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撐住等年終?果斷離職?面對難搞主管,你還有一條路可選⋯
同事說,他常常被朋友提醒,聰明的人更要練 EQ, 他也檢討自己對人耐心不夠、脾氣不夠好。「但我覺得這其實是個盲點,你需要的是方法,而不是忍耐,」我誠實的說。聰明的人,往往自認早已看透一切,或能馬上意識到旁人意圖,因此更容易反抗、不配合,甚至希望扭轉情況。一旦對現況無能為力,就會擺出翻白眼或忍耐姿態,但這並不是件好事。要嘛把老闆或合作夥伴都得罪光了,要嘛自己氣到內傷,最後受不了而求去。為了進一步解釋,我和這個同事分享自己過去的經驗:我曾為了一個批准,和某個高階主管耗時多日。起初,我還會耐心回覆他各種疑問和質疑,但後來耐心全失,也很生氣。當時我自覺,我在前線打戰,你不懂第一線情況、幫不上忙就算了,也不了解市場狀況,一直卡東卡西,到底為什麼?後來遇上連續假期,我乾脆取消本來的旅行計劃、進公司加班,目標是在假期結束前拿到這位主管的批准。說來有趣,排除其他雜務後,我才突然發現,主管的疑問不是沒道理,只是他沒有講完,導致我斷斷續續應付各種問題。每當工作到很忙時,晚上再看到沒通過的信件,就容易失去耐心。於是我改了一個方法:換我主動約他開會,向他取經。那次會議,我第一個問題就是:「通常這類型的案子,有什麼面向、哪些考量是你會評估的?」他交給我一個檔案,足足 7 頁、每頁 20 多個項目,這些全都是他評估案子的要點,我回想前幾次他提出的疑問,果然都在其中。早知如此,先跟他聊過,按著他的邏輯,寫一份評估報告,就能對焦了。經此一役,我們雙方合作愉快,後來每一個主管都來問我:「你到底怎麼搞定的?他超難搞的啦!」我就簡單回一句:「這份評估要點,我傳給你,你拿去從頭想一遍,如果都能回答,那立馬可以去找他核准通過。」合作,就是要知道對方怎麼想,耐心傾聽、積極合作,自然可以順利,若是單靠忍耐和培養 EQ, 時間久了自己也會受不了,找到合作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但有些人很笨,我知道我不能那麼驕傲,但我就是受不了,」我這同事講話超直白,但他的確非常聰明,算是學霸等級的優等生。「如果你是去精兵制的外商,1 個部門 5 個人,每個都年薪上看幾百萬,那沒問題,你可以用這樣的期待來看同事,但如果你是在重視營運或是服務業的公司,一個團隊幾百人起跳,那就必須培養自己可以跟更多元背景、多元能力的同事共事,」我回答他。如果不能跳脫優等生的同溫層,那就早點立定志向朝適合的公司前進,否則勢必要學習與背景不同的同事共事。「翻白眼的習慣要改一改」我拍拍他肩膀。沒想到,最後我還是簽到了他的離職單,說要出去外面看一看,我遞上自己的聯繫方式,對他說「你真的是人才,我們保持聯絡,希望有一天還可以一起共事。」我也曾因年紀輕輕擁有好成績而驕傲,但時間讓我明白:經歷風浪後,一路順遂時的想法就會隨之改變。有些時候,就是該放手給予祝福、也等待人才,期待未來還有機會再續前緣。
黃仁勳一開口就圈粉,拆解「一兆男」演講成功3關鍵
有人說黃仁勳是繼蘋果創辦人賈伯斯 (Steve Jobs) 之後最會演講的 CEO。前科技部長陳良基形容:「聽他演講是享受,而且他會設法把技術對人類生活有什麼改變,展示給你看。」——《商業周刊》第 1855 期封面故事 5 月 27 日輝達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在台灣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相信許多朋友都已經看到。除了激勵人心的故事與觀點之外,我認為黃仁勳的這場演講還有許多值得大家參考學習的地方,而眼神正是其一。對於非專業講者來說,站上大舞台演講,通常是一場硬仗。你或許也有這樣的經驗:針對此重要場合,嚴陣以待的準備了講稿,站到台上戰戰兢兢一字字宣讀,但卻因為眼睛直盯著講稿,演講的感情與觸動力就打了折扣。然而,如果要完全把稿子背起來,或是即興演出,又怕講漏了、講錯了,表現有失水準。事實上,每次我在商周學院的「領袖魅力學」課程中請學員練習上台致詞,總是有學員會很羞赧的問:「不好意思,我可不可以看稿?」對此,我常告訴他們,當然可以,並且一點也不用不好意思!畢竟,看稿顯示出你對此場合與聽眾的尊敬,與慎重的態度。然而,同樣是看稿,功力卻有深淺之分。稿子看得好,能讓稿子成為完美演出的助力;但若看得不好,卻也容易讓聽眾覺得照本宣科,只是機器人在「念稿」。黃仁勳的這場演講,正好可以成為看稿演講的示範。綜觀黃仁勳的整場演講,可以發現以下 3 點:黃仁勳雖然念稿,但眼神並非直盯著稿子。在每一句話中,他的眼神僅在稿子上停留很短的時間,就抬頭望向觀眾。為什麼看觀眾這麼重要?因為溝通過程中,至少要有 70% 的時間與對方四目相接,雙方才有辦法產生連結感。因此,在演講過程中,如果僅是緊緊盯著稿子,無疑是關上了與觀眾互動的門。觀眾無法與你連結,對你所講述的內容自然也較難產生共鳴。從黃仁勳的演講看來,他很清楚稿子不是溝通主角,觀眾才是!這顯示出他對內容的熟稔。就如同在 KTV 唱歌時,之所以需要看字幕,不是因為不會唱,而是為了讓你能夠專注在演唱,而非背誦歌詞上。演講,也是相同的道理。稿子的存在,只是為了在必要時給你提示,讓你不必把專注力花在背稿,而能空出大部分的專注力在與現場觀眾互動上。面對超過千人的場子,到底該看哪裡?誠然,在偌大的場館中,想真正看見每個人是不可能的。這時,就需要借助「九宮格技巧」, 正如黃仁勳於演講中所做的:不只望向聽眾中的某一個點,而是會「雨露均霑」。看了右側,就也要看中間、看左側;前排觀眾照顧到了,也要照顧中排和後排;看到了一樓搖滾區,當然也要顧及樓上的人;藉此,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被看到了」。九宮格技巧的操作方法如下:將現場劃分為九宮格,在每個區塊中選擇一位聽眾 (或一個定點) 作為代表,說話時就讓眼神輪流在幾個代表之間移動。因為只要你的眼光停在代表身上,屬於該區域的觀眾,在心理上就會產生群體效應,每個人都會感覺到自己與你有眼神上的互動、並已得到你的注意。值得一提的是,當黃仁勳在看每一個區塊時,眼神都會稍作駐留,而非匆匆掠過。千萬別小看這個小小的駐留。正是因為這個駐留,聽眾才會覺得「他看到我了」, 也因此能將講者話語的影響力發揮、擴散到最大值。此外,在每一句話結束時,他的眼神也不會飄移,而是會篤定地看著一個定點,再移回稿子上,接續下一句話。這個動作能夠大幅強化沉穩、堅定與從容的感受,值得我們學習。最後,提醒你看稿的幾個地雷。1. 眼睛直盯著稿子,而沒看觀眾。2. 稿子上有你不會念的字。若有生難字、破音字、外語或人名 (尤其是外國人名), 務必要於上台前確認,並且確實練習過發音。3. 將稿子寫在手機中,或皺皺的紙上。請記得:當你決定看稿,稿子就成為了你重要的道具,也是你整體形象中很重要的元素。因此,如果你想傳遞出正式、慎重的感覺,請讓你的稿子看起來同樣正式、慎重,例如使用質感好的板夾,或是精美的信封、信紙這份稿子。4. 一上台就道歉「對不起,我要看小抄」。感謝黃仁勳的這場演講,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也期待這篇文章能協助你學會如何大方看稿,讓稿子成為你上台演說的最佳助力!
交辦工作,年輕人卻一臉「沒要沒緊」?主管要懂得以影響力取代權力
在上課前,負責專案部門的陳處長私下向我抱怨:「為什麼現在交辦給年輕人的專案,他們都不像我們以前會搶著做,甚至接到工作後都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我回答:「處長別生氣,現在的年輕人對交辦的工作很容易迷惘。首先,年輕人不想被交辦,或是不知道為什麼他們要做這些事。其次,他們不是不想做,但是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河泉老師,這樣該怎麼辦?」陳處長緊接著問。1. 年輕人習慣擁有自己的決定權較年長的企業主管,無論是小時候或者進公司時,只要是老一輩交代的事,不會想太多就開始進行。相較之下,新世代從小被給予較多空間、較高度的尊重,也因此年輕人習慣對事情有話語權,有權利決定想不想做或者要怎麼做。除非碰到困難,否則過程中也不喜歡大人插手或干涉。2. 年輕人習慣被直接告知做法許多年輕人從小吸收的資訊很多、學習的內容也很多,但是練習自主決策的機會卻很少。有個重要的原因:只要碰到困難時,年輕世代很容易依賴 Google 和父母。習慣 Google 一下就有正確答案,或由父母直接告知正確答案,反而讓年輕人缺乏分析整理、完全自我決策的機會。1. 運用影響力取代權力要求對於習慣擁有決定權的年輕世代,主管們更應該運用「以影響力取代權力」。與其要求他們非執行不可,不如先開個部門會議,把相關人員找來,並運用下列 3 種手法引導:A. 引發好奇心:主管先談到這件事情的有趣面,可能是接觸不同的客戶、或是了解不同的產業,引發同仁們想嘗試和參與的好奇心。B. 激發企圖心:在會議之前不妨安排椿腳預作部署,在主管宣布後先後發言,營造好幾組人爭取的氛圍,激發年輕人的企圖心。C. 營造求勝心:年輕人常會有自己心中的假想競爭對象,並且不想輸給對方。主管不妨善加運用,讓部門更有士氣、維持良性競爭。2. 主管請練習扮演「旁觀者」而非「參與者」碰到新進同仁不知道怎麼做,許多主管常常會選擇扮演「參與者」, 和年輕人一同成為舞台上的主角,演出的戲碼多半是妥協或是威脅。扮演「參與者」的主管,選擇「妥協」的時候就會說:「好啦,你不會做就算了,剩下我自己來完成!」選擇「威脅」的時候會說:「你連這個都不會做,那麼我還用你幹嘛,接下來你自己看著辦!」這樣做,容易帶來 2 個後遺症:妥協容易造成年輕人繼續依賴、不斷擺爛,或者得寸進尺、自以為是。威脅容易造成年輕人開始抱怨、向外求援,或者集體反抗、選擇離開。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請主管扮演「旁觀者」, 避免和年輕人一同站在舞台上,反而要選擇站在舞台下,扮演引導主角入戲的角色。「旁觀者」不會用第一人稱去指責或糾正舞台上的年輕人,怎麼會選擇以第三人的角色來協助或引導。選擇「旁觀者」的主管可以這麼說:「我發現你這件事情因為不會做,好像似乎有點情緒,請問是針對我嗎?」通常年輕人會回答「不是啦,我是因為...... 其實我大概知道......」此時什麼都不用說,靜靜的聽他說就好。接著從年輕人的回答找出正向的引導,「我很開心聽到你這麼說,其實你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我很期待你接下來的表現!」「旁觀者」的主管不用說太多,只要引導就好,讓年輕人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結論,他會更開心接受自己想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別讓自己被主角的情緒牽動,反而讓事情更複雜。帶領新世代的秘訣是「降低權力,提升影響力」, 習慣運用權力的主管會不自覺變成「參與者」, 開始嘗試「旁觀者」的角色,運用影響力讓同仁接受,可以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良好選擇。☛李河泉老師跨世代溝通線上課程,請點擊:https://bit.ly/3tlcbsM
高齡化社會,「青銀共居」能拯救老人孤獨死危機?台日案例剖析背後優缺點
前一陣子才剛落幕的 2019 年國中會考國文作文寫作測驗,以「青銀共居」為引題結果招來不少爭議。仔細翻找台灣關於「青銀共居」的資料,發現幾乎都是由地方政府推動,但是民間響應的熱情卻相對有限。「青銀共居」的觀念第一次被提出來,應該要回溯到 2003 年的法國,那一年夏天,歐洲的氣溫極端炎熱,在法國有將近 15,000 名的獨居老人因為沒人親友看顧,死於異常的歐洲熱浪襲擊。這時候就有幾個法國的 NPO 團體提出一個構想,如果可以媒合在市中心擁有不動產的獨居老人,以及正在大學唸書或是剛出社會找不到住房的年輕人,透過面談以及條件審核,讓這群年輕人每個月,可以用低於市場行情的租金與老人共住在同一個屋簷下。這項計畫中還會依照高齡者的健康程度分成了「連帶型住居」、「經濟型住居」以及「免費型住居」3 種,其中免費型住居雖然入住不用花一毛錢,但是必須要在週末假日的時候,全時間陪伴照料這些高齡老人。後來這個模式不但在法國正式推展而且還取得意外的成功之後,歐洲許多國家包括荷蘭、比利時也都相繼跟進,日本國內的 NPO 組織,也在 2 年前引進類似的模式。根據去年日本全國普查的資料:在 65 歲以上的日本人當中,每 5~8 個日本人就會有一個人過著獨居老人的生活,預計到 2035 年日本全國會有超過 762 萬戶的單身獨居家庭。這些散落在日本各地的獨居長輩,有幾個特點:他們對於社會活動參與度以及生活行動力低,現在幾乎足不出戶,人際關係網也相對薄弱。位在東京大學所在地,本鄉地區周邊的社區現在就呈現出這種現象,這裡的住民大約有 8 成以上超過 65 歲,不論何時整個街區都缺乏元氣與活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鄉町內會 (街坊委員會) 決定導入青銀共居的概念,他們利用每週一的晚上在活動中心舉辦青銀共居的媒合會,邀請附近幾所大學,像東京大學、順天堂大學、明治大學以及日本大學的學生團體與當地的獨居老人們一起吃飯交流,老人們全都是住在本鄉社區的老住戶。他們的兒女大都長大成人而且自立門戶,有些人甚至連另一半都已經不在身邊,每天都是一個人默默的守著一棟房子孤單的過日子。透過交流媒合的機會,這些老人們與這群年輕學生們從談話中相互理解產生信任,如果彼此配對成功,就有可能同住在一個屋簷下。這樣的青銀共居計畫,不但可以解決老人孤單獨處的問題,對於來自異鄉求學的學子來說,也是一項福音。本鄉社區附近有不少日本知名的大學,但是因為距離東京的市中心不遠,所以房租始終居高不下,學生們很難在附近找到租金合宜的房子。所以當本鄉町內會到學校社團提出這個構想時,當然受到學生們熱列支持。不但幫老人們找到可以聊天陪伴對象,也讓學生在有限經濟條件下,找到合適的居住環境。「最近街坊慢慢的恢復了些元氣,經常還能看到學生們陪著老鄰居出門買東西。」町內會的幹部對於最近街坊的改變很有感觸。在新北市三峽區的台北大學附近,就有新北市設置的青銀共居計畫,跟東京本鄉社區最大的不同在於這片青銀共居基地,原本是新北市政府興建的安置住宅,總共 365 戶人家中,有 26 戶轉為社會住宅,其中 3 戶則是改裝成青銀住宅。所以新北市的青銀住宅裡不論是銀髮族,還是年輕人在這裡都是「室友」之間的關係,不像東京的青銀住宅,是社區老住戶的房東與年輕房客的組合,所以在實施上,新北市的青銀住戶們沒辦法像東京本鄉的青銀共居計畫那樣,同時帶動周邊區域的活化。不過東京這種有點像是「共享住房」的青銀共居,也不是都沒有問題。偶爾還是會有老人家抱怨,有些學生的生活習慣不好,房間都不整理。或是有些屋主會問,做飯的時候,到底要不要幫一起生活的學生們也做一份?站在學生的立場,他們也會擔心會不會跟老人住在一起,成了變相的看護?萬一一早起來發現老人病倒了該怎麼辦?該幫忙照料到什麼樣的地步?這些問題即便是在入住前都說清楚,一旦事情來了還是會很麻煩。不管是日本或是台灣模式的「青銀共居」, 雖然概念上都很不錯,卻無法馬上立竿見影看到成效,畢竟人與人之間不論是信賴關係,或是相互情感的建立都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這在逐漸高齡化的社會中,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議題。
年輕部屬「突然離職」,主管如何提前發現他待不住了?
在和許多優秀企業的合作中,曾經碰到優秀的主管問出下列的問題:「老師我想請教,到底主管該如何在年輕人還沒有真的提出離職前,就發現他待不住的 sign.....?」這個問題真是太棒了,幾乎每位優秀的主管都會有這樣的困擾,曾經碰過頂尖企業的高層和我抱怨:「這些年輕人為什麼這麼沒有忠誠度和責任感呢?我們花了這麼多心思栽培他,到底要怎麼樣才能滿足?而且想走就走,不但不勤奮,更沒有感恩的心?」以下就和大家聊聊「為什麼年輕人想走就走?毫不留戀。」A、年輕人習慣「做自己想做的事」小孩從小被父母給予高度的尊重,讓年輕人擁有幾乎完全自主的決定權,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對許多年輕人來說,父母總要他們把自己管好就好,其他都不用管。在沒有其他擔憂的情況下,年輕人可以追逐自己的夢想,揮霍自己的時間,他們才是一切事情的主人。B、年輕人工作更重「自我實現」過去老一輩的工作是為了養家活口,全力配合公司,是為了能夠讓上頭有個好印象。現在年輕人的工作則是為了自我實現,沒有「養家活口」的擔憂,只想挑個自己想要的工作。主管印象好不好不是最在乎的,對他們來說:打分數的是自己,不是公司。C、年輕人不是沒有忠誠度,只是更「忠於自己」許多主管常常責怪這一代的年輕人「沒有忠誠度」, 根據我多年來的觀察,其實他們不是沒有忠誠度,只是「忠於誰」? 過去的主管絕對忠於公司,以公司的指示為絕對依歸,對公司的責任使命必達,現在的年輕人則選擇忠於自己。即使主管真的想不通為什麼年輕人想走就走,但是也不要第一時間說下列的話,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你們為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怎麼那麼沒有忠誠度?」「年輕人怎麼這麼沒有責任感?」「你們都不考慮別人嗎?只考慮自己。」首先請主管務必要調整心態,我曾經研究出年輕人的 5 個「F」開頭的特性,分別是重感覺 (FEEL)、要未來 (FUTURE)、愛自由 (FREE)、求速度 (FAST)、講公平 (FAIR), 必須從這些特性中找出觀察重點以及解決關鍵。觀察重點 - 是否逐漸主動或被動的邊緣化,發現 3 種狀況就要特別注意:解決關鍵 - 給予好的工作氛圍主管們千萬要記得,這群年輕人早就不是過去主管以為「乖巧聽話」的那這群人,他們幾乎都「跟著感覺走」。對於他們來說,上班的動機未必是完成某項工作的成就感,更有可能是同仁相處很愉快的歸屬感。無論你的團隊是否屬於戰鬥團隊,請記得營造一個「溫暖互動」的感覺,設法練習跟每個人有一小段非公務的對話。好的主管會開始「每天幫同仁把脈」, 發現脈象不對,就要立刻出手調整,避免好的人才不經意地流失。觀察重點 - 對於工作或任務的認同感下降,3 種狀況要特別注意:解決關鍵 - 讓他們知道為何而戰現在的年輕人不是為了家庭和公司而活,擁有自己的夢想,不管是否實際,都會全力追逐。主管要找時間了解年輕人的夢想,然後設法找出個人夢想和公司期待的共通性,讓同仁們知道兩者未必相斥。與其直接交辦工作,不如在交辦前先聽聽同仁的想法,先啟動同仁對於工作的意願,就很容易能夠讓同仁接受任務的重點。觀察重點 - 對於管理方式或主管風格有意見,發現 2 種狀況就要特別注意:解決關鍵 - 讓他們有個自主的空間年輕人從小習慣了幾乎絕對的自主,進入公司造成相當大的不適應,他們希望擁有自己的空間,能夠決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算是公司的規定,他們也有說話的權利。主管必須開始練習,先和同仁講清楚要做的事情、選擇的做法和預定完成的時間。接下來放手讓同仁執行,過程中抓大方向就好,不要凡事過問。觀察重點 - 工作過程中,個人配合度開始下降,發現 2 種狀況就要特別注意:解決關鍵 - 即時滿足年輕人需求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從小想要的東西隨時都會出現,想要尋找的資料透過網路就能立即搜尋,這種被即時滿足的習慣早已養成。別告訴年輕人「站久了就是你的」, 他們不擅長等待和忍耐,想要的東西沒有獲得滿足,時間到了會毫不留情地轉身離開。主管要開始有平等對待的習慣,對於年輕人提出來的想法,不論是否可行或成熟,必須在第一時間先給予認同和肯定,再慢慢找出他們要的關鍵,緩步而且不帶傷害性的協助解決並且陪著前進。對於年輕人的表現,就要第一時間給予回饋,即使表現得不好,也要先稱讚,取得共識後,再調整為正確的做法。觀察重點 - 挑戰公司的權威和制度,發現 3 種狀況就要特別注意:解決關鍵 - 重視權利和自主尊重和過去的上下位階相比,現在的年輕人更習慣「平行互動」, 他們不喜歡權威的管理方式,他們要的是平等的尊重對待。主管要調整觀念,過去把同仁當作部屬,現在要把年輕人當成夥伴,尊重他們的想法和做法,部屬和夥伴最大的差別,在於部屬是聽命行事,不該有任何岐見;夥伴可以平起平坐,互相尊重。如果他們有意見,記得要第一時間處理,即使是主管本身位階不夠,無法解決的事情,也要給予一個「我正在進行」的交代,別讓年輕人有「你為什麼完全不理我」的感受。☛李河泉老師跨世代溝通線上課程,請點擊:https://bit.ly/3tlcbsM
高股息、月配型ETF 00929,最新配息0.13元,能買嗎?
復華台灣科技優息 00929, 自 2023 年 6 月 9 日上市以來,5 個月內就突破千億規模,截至 2024 年 2 月 25 日,受益人數已達 61 萬人。以下整理 00929 的最新配息金額、最後買進日、配息時間表及成分股。資料來源:復華投信 00929 與主打「被動指數投資」的 ETF 理念相比,選股更加「主動」且成分股市值相對小,這使得 00929 在短期績效上較有操作空間。攤開 00929 的成分股,可以發現前 10 大持股的幾家科技公司,市值都未達千億等級。。公司市值越小,其股價越容易受到買盤的進出影響。在 00929 成立之初,廣受小股民青睞,每個月湧入近百億資金,這個規模的買盤足以撐住 00929 股價。然後散戶買、投信也買,就再推升成分股中多半是中小型股的股價。也因此,想追求短線績效的人,00929 的選股屬性是相對符合的。若打算「長期存股」, 則不建議選擇 00929 作為投資標的。00929 追蹤「特選臺灣科技優息指數」, 總共 40 檔成分股,前 3 大持股產業分別為:資料來源:復華投信,截至 2 月 26 日。資料來源:復華投信、Smart 自學網、玩股網
00919最新配息0.55元!想要逾10%配息率,合理入手價格是多少?
2023 年 11 月 30 日,群益投信官網公告 00919 群益台灣精選高息今年度第四季的季配息金額為 0.55 元。利用公告當天收盤價格 21.65 元計算,季配息率 2.54%, 年化配息率 10.16%。有別於前 2 次每單位配發 0.54 元,這次意外提高 0.01 元至 0.55 元,00919 順利突破 10% 年化配息率。可以看出群益投信,想要維持 00919 高配息率的決心。想要獲得 10% 以上高配息率,這次持有價格只要低於 22 元就可以。目前透過群益投信官網可以查詢,00919 的基金淨值組成:(A) 面額:15 元。(B) 可分配投資收益:2.23 元。(C) 資本利得:4.40 元。(D) 基金淨值 (元)=A+B+C=21.63 元什麼是「可分配投資收益」? 官網說明:屬於「現金股利、利息收入」、「收益平準金扣除本基金應負擔之費用」。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00919 目前可以分配的收益總額。以現有可分配投資收益 2.23 元計算,假設未來 00919 單季持續配發 0.55 元現金股利,還有能力維持高配息到 2024 年 9 月。等到 2024 年 6 月~9 月的除權息旺季到來,00919 的成分股還能夠繼續累積配息金額。00919 在 12 月即將更換成分股,有 2 個重點特別需要注意:00919 的 12 月成分股審核,主要透過「當年度前三季的 EPS」, 計算未來一年股利率預估比較高的公司,挑選未來一年有機會配發高息的公司。在除權息淡季提早布局高成長,追求成分股的未來成長性與填息能力。* 本文獲「知美 Jimmy」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加薪升遷,是「上個世代」遊戲規則?能打仗的年輕員工,要這樣帶
網路世代的職涯和以往不一樣了。當公司為了維持競爭力,面對變化快速的商業環境與競爭,採取各種淘汰機制,越來越少公司採取終生雇用制。在可以隨意裁員的年代,企業實際上是鼓勵員工視自己為自由工作者,積極尋找事業成長的最佳機會,一有更好的工作,便跳槽。而《聯盟世代》談的「聯盟關係」也就是:員工努力幫助公司創造價值,公司也使員工變得更有價值、更搶手。這種彼此增值的交換,或許是一個好的雇主與員工的合作方向。在跟同事共事的過程中,我有時會發現,每一位同事都懷有各自的夢想。有些人會想走我走過的路,嚮往有一天進入大型外商,擔任總經理,他們會問我,外商到底需要怎樣的人才?或者更直接地問,如果我想去外商當總經理,你覺得我應該再加強哪些能力?有一位跟我工作 3 年的資深主管,在加入團隊前,他就已經是業界有知名度、口碑很好的行銷業務人才。可惜的是,他當時比較缺乏電商運營、新媒體經驗,在國際化工作的接觸也較少。這位主管加入團隊 3 年,把自己欠缺的能力全都學過了一輪,他輪流在公司內部承接不同任務,學習數據驅動的電商營運,從數據面找商機、用數位行銷的新媒體策略找流量,在國際市場推進的跨國運營合作。最近,他順利拿到外商公司的台灣區主管工作。我記得他跟我開口提離職的那天,他說他一直對於我以前在外商當總經理的工作感到好奇,經過 3 年紮實的實務經驗,現在終於可以去接受外商公司在台灣市場的挑戰,完全實現了他人生的規劃。我除了給予祝福,也想起團隊裡每一個充滿創業家精神與拚勁的同事。他們每天進辦公室,不只是來上班,而是試圖在這樣的團隊裡,把自己越練越強。即便心中對於大將的離開有所不捨,但我知道,這才是最好的成功案例。有一天,我們可以細數自己的團隊帶出了多少在各市場領導團隊的新世代人才。團隊養出了 A 咖,才會吸引更多想讓自己成為 A 咖的人才,渴望加入我們。最近,這位加入外商的子弟兵,才為我們兩家公司找到了商業合作機會呢!有一些同事,未來想去創業,有些想做科技服務、跨國生意,所以加入我們這個跨國運營的旅遊平台;另一些同事,則是滿懷著理想,想存夠了錢,找一間鄉下老宅,開一個療癒選物店,賣自己設計的雜貨、手作品。在共事的過程中,身為主管的我們,如果可以了解同仁對自己的人生規劃,彼此達成聯盟互利的共識,盡可能在工作任務中,分配給他們想要的學習機會、幫助他們締結人脈、認識他們想成為的 Role Model, 有取經的機會,也讓他們盡力完成主管交辦的任務,努力貢獻公司績效與成績。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這樣的互利關係,能夠滿足雙邊需求,真的很有成果。我一路以來的職涯,很多子弟兵後來都成了總經理、副總、事業部主管、CMO 等等,也有開啟創業路的夥伴。或許是 3 年、4 年、6 年,合作達成階段性任務後,同仁獲得了能力、資金預備,到離開的那一天,我們都是彼此祝福,雙邊的聯盟關係也能往更深化的程度邁進。過去穩定的舊經濟體制,企業重效率,員工有固定發展途徑,技能日益專精,但一旦市場改變,專精的技術反而從資產變成負債。《聯盟世代》便說,企業最需要的,是擁有創業思維、能付諸實踐的員工。這類員工,能讓公司適應環境、成長壯大,且有果斷的行動力,是企業成功關鍵。就我自己的觀察,這樣優秀且具有創業家思維的人才,更不可能終身受雇於同一家公司。因此,能夠在在職時可以彼此溝通了解彼此,在合作關係裡雙贏,對企業、對人才都是好事。傳統的管理方法,是在績效考核後給予加薪、升官,這曾是一種標準的遊戲規則。但對現在的世代來說,走在自己的人生規劃、完成自我夢想,才是人才渴求的。這有時是人脈締結、有時是更高的視野、有時是小老闆制度的磨練。身為主管的我們,如何在成就公司目標上,也為同仁的個人發展盡一份心,也就成了一門學問。一個常被提及的用人哲學,A 咖找 A 咖,而 B 咖找 C 咖,好好運用聯盟關係這個觀念,可以讓更多 A 咖加入團隊,尤其是帶有創業家思維的「優秀 A 咖」。
管理最重要一課:有捨才有得!這兩種員工,不值得主管「花時間」
把寶貴的時間與心力,留給值得付出的夥伴。行銷傳播產業的核心服務是研究文化、人性洞察與品牌資產的交集,並提出策略觀點,進而發展出具影響力和銷售力的創意解決方案。在販賣觀點和創造力的產業裡,「人」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如何發掘與培育人才,是最關鍵也最困難的課題。領導者需要不斷思考,如何啟發團隊自發性學習,培養突破困境的決斷力,但也很容易陷入希望所有成員都有優異表現的不實際幻想裡。過去我曾絞盡腦汁,試圖引導團隊中每位成員都具備正確價值觀、超強企圖心、優異的判斷與解決問題能力,但現在的我有不同想法。一個團隊本來就由不同特質與能力的人共組而成,我們無法要求所有人都有一樣的特質或能力,也不可能百分百符合我們期待的表現。關鍵是,領導者能否有所取捨,並知人善察。主管往往為了要滅火或解決問題,付出較多管理時間在表現不好、哭鬧要糖的人事上,因而忽略了組織裡的好學生。這是管理決斷時的一大盲點,表現優異的夥伴,是組織達標與永續經營最重要的功臣與關鍵,領導者要切記,不要把重心放錯位置,造成更大的管理風險。為了讓自己能充分關注組織裡的優秀人才,我重視也參與集團裡的人才培訓與激勵計畫,甚至刻意安排,與表現優異的夥伴定期一對一午餐或下午茶約會,在直接的互動中,傳達我的重視與感謝、關心他們的近況、聽聽他們對組織的建議,或是彼此分享業界動態與趨勢。每次的相聚,都讓彼此得到更多學習、信任與關愛。我提醒自己,要付出最多時間和心力在這些該被珍惜的夥伴身上。「有捨才有得」, 這是我在領導和投資人才上,學到的重要觀念和原則。當領導者清楚管理重心,自然會選擇放棄部分無法跟上組織前進的夥伴。我不會掙扎放棄懶惰或負面的成員,不論他有多優秀。當價值觀和表現必須二選一時,我選擇留下價值觀與我相同的夥伴,再投入資源培訓他們成為頂尖團隊。領導者放任價值觀偏差的成員在組織中,會造成公司文化扭曲,也會促使正向積極與正直的人,質疑領導者或離開公司,最終影響整體表現。老天是公平的,每個人 1 天都只有 24 小時,能投入工作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領導者需要判斷團隊的能力、態度、資質和企圖心,選擇留下對的人,再將人才安排在對的位置,給予相對應的培訓和任務,才能營造組織的成就。組織裡一定會有表現不佳的夥伴,之所以未能符合期待或達成目標,通常可歸類 4 種狀況,主管可透過以下分析,決定要如何把寶貴的管理時間留給值得的夥伴:這樣的員工通常在剛加入公司或接到新任務初期,表現不佳,此時或許與能力無關,而是他剛進入新領域、新工作或新文化,無所適從,還不知道該做什麼才能完成任務或協助團隊達標。在這種狀況下,「清楚溝通工作職責與組織規範說明」, 是公司與主管該為這類夥伴做的事。這種員工知道該為組織完成什麼任務、該達到何種標準,但還不具備該有的能力、技術或經驗,這時主管可以針對不足,給予培訓與資源協助,例如,缺乏企劃、英語或簡報能力,給予適當的教育訓練,幫助提升專業技能,讓他有能力完成任務,好好表現。這類員工清楚知道主管的要求,具備了相關專業能力,也知道該如何做到,但態度上就是不願意配合。例如,知道老闆期望團隊要互相合作,也知道合作需要和隊友討論或相互支援,但可能自視甚高或覺得沒必要,就是不想與同事互動,最終讓團隊或組織利益受損。這樣的人很難成就大事,這與是否具備足夠認知與能力無關,而是最基本的工作態度偏差。以最簡單的舉例說明,員工知道也想要遵守公司 9 點準時上班的規定,更知道只要鬧鐘響、準點起床出門,就可以達到公司要求,但有人卻放任自己的懶散性格,選擇賴床,一再遲到挑戰公司規定,影響團隊紀律。這種人明知在工作上的責任和義務,也有足夠能力完成任務,態度上也有意願做到應允目標,但個性或天性,讓自己終究無法履行承諾,為組織帶來困擾。前兩種夥伴較有機會能透過溝通要求、專業訓練和主管協助,讓他們學會當責並改善表現;但第 3 種和第 4 種人,十分挑戰主管的領導力。卓越的主管還是有機會透過輔導啟發,讓原本不想配合的同事願意改變態度,甚至調整性格,但這對於主管和團隊都是相對困難的任務。如果我們盡力嘗試幫助無法達標的夥伴後還是失敗,專業的領導會敢於讓不適合的夥伴下車,一再給這種「有能力卻不想做或做不到」的夥伴機會,只是徒讓其他人感到不公平,增加管理困擾。對於這兩類員工,我們最後該做到的程序正義,就是給予清楚明確的評估目標與期限,真誠客觀地溝通,確保雙方達成共識後再分手。帶著善意講清楚說明白,通常能讓一段關係好聚好散。請記得,無法在這間公司表現優異的夥伴,不代表他是個能力不足的失敗者;不適任這份工作,有可能在別的職位、別的地方變得出色,有時只是人、職務及公司之間,配置出了問題,無關誰對誰錯。雇用哪類型的人才、安排在哪個位置上、給予他什麼權利,都是領導者的責任。因此,如果錯置一位不適合的主管,在重要決策的位置上,那最大的錯誤其實就是領導者。管理者對團隊成員的去留決斷,並不意味做法決絕,也絕非要造成打擊,而是運用智慧,讓團隊及當事人看到未來能有更好的可能。
給管理者的警醒:權力,為何會讓我們用「負面眼光」看人?
1513 年冬天,一名窮困潦倒的城市書記員在某間酒吧裡待了又一個漫長的夜晚後,開始寫起一本他稱作《君主論》的小手冊。這本被馬基維利描述為「我的小小怪念頭」的書,會成為西方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一部作品。《君主論》最後將會出現在查理五世 (Charles V)、路易十四 (Louis XIV) 和史達林總書記的床邊桌上。德國首相奧托。馮。俾斯麥 (Otto von Bismarck) 有一本。邱吉爾、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也有。甚至拿破崙兵敗滑鐵盧之後,人們也在他的馬車上找到一本。馬基維利哲學的一大優勢是它可行。他寫到,如果你要權力,你就得要牢牢抓住。你必須無恥,不被道德原則所約束。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如果你不自己當心,人們就會大搖大擺地踩過你頭上。根據馬基維利的說法,「一般而言,可以說人都是忘恩負義、三心兩意、遮遮掩掩、虛情假意、膽小怕事,而且又貪得無厭。」如果有人對你好,不要被騙了:那是假的,因為「人從來不做任何好事,除非出於不得已」。常有人說馬基維利這本書「很現實」。如果你想讀讀看,就去最近的書店找長銷專區。或者你也可以從大量忠於他這套哲學的勵志書籍中選一本,從《經理人讀馬基維利》(Machiavelli for Managers) 到《媽媽讀馬基維利》(Machiavelli for Moms); 或者收看受他想法啟發的大量戲劇、電影和電視影集。《教父》(The Godfather)、《紙牌屋》(House of Cards)、《權力遊戲》──這些基本上都是這本 16 世紀義大利人著作的註腳。有鑑於他這套理論如此盛行,質問一下馬基維利說得對不對,也是滿合理的舉動吧。人是不是應該要恬不知恥地說謊欺騙,來取得權力並鞏固權力?最新的科學研究有沒有什麼要說的?達契爾。克特納 (Dacher Keltner) 教授是應用馬基維利主義的頂尖專家。1990 年代當他首次對權力心理學產生興趣,他就注意到兩件事。第一:幾乎每個人都相信馬基維利是對的。第二:幾乎沒有人做過可以支持這想法的科學研究。克特納決定站出來當第一個。在那場 (他自稱為)「自然狀態」實驗中,這位美國心理學家連續潛入好幾個人類自由競爭支配權的環境,從宿舍房間到夏令營等。他預料就是在這樣的地方,在這種人們都初次見面的地方,可以看到馬基維利永不過時的智慧全面展現開來。到頭來他失望了。克特納發現,如果誰像《君主論》開示的那樣行事,就會被踢出營隊。就像史前時代那樣,這些迷你社會不容許有誰傲慢自大。人們會認定你是個混蛋然後將你拒之門外。克特納發現,那些在此掌權的人,是最友善也最具同理心的人。這裡是最友善者生存。現在你可能會想說:這個什麼教授來著的應該要順便來看看我們公司,跟我們老闆見個面 —— 然後他那個善良領袖的小小理論就會改一改了。但等等,事情還沒講完。克特納也研究了權力「在人們掌權之後」會帶來的效應。這一次他得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結論。或許最有娛樂效果的就是他的餅乾怪獸實驗 (Cookie Monster study), 名稱來自《芝麻街》(Sesame Street) 那隻毛茸茸的藍色布偶。1998 年,克特納與研究團隊請每組 3 名志願者的小組陸續來到實驗室。實驗會隨機把其中 1 人指派為團體領袖,而他們都會拿到一項必須完成的枯燥工作。沒多久,有個助理會帶 1 盤共 5 片的餅乾來給團體分。所有的小組都會留 1 片在盤子上 (這是禮儀的金科玉律), 但幾乎在每個案例中,第 4 片餅乾都會被領袖吃掉。此外,克特納的 1 名博士生還注意到,領袖看起來似乎也是吃相比較難看的人。重放影帶之後,很明顯可以看出這些「餅乾怪獸」都比較常開著嘴嚼餅乾,吃的時候比較吵,而且在襯衫上掉的餅乾屑也比較多。一開始我傾向對這種傻呼呼的實驗一笑置之,但近年世界各地發表了眾多類似的研究結果。克特納和研究團隊也再度進行了觀察,這次是觀察昂貴車輛的心理效應。這一次,第一組受試對象得開一輛破爛的三菱或者福特平托 (Pinto) 車,接著要他們開向某條斑馬線;此時正好有行人步出人行道,踏上斑馬線。所有的駕駛都依法停車。但在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受試對象可以開拉風的賓士車。這次,有百分之 45 的人沒有停車禮讓行人。事實上,車子愈貴,行車態度就愈沒禮貌。「BMW 駕駛最糟糕。」另一名研究者跟《紐約時報》這麼表示。(本研究現在已經被複製進行了兩次,並得到類似的結果。) 權力運作起來,似乎就像一種使你對別人無感情的麻醉劑。在 2014 年的一項研究中,3 名美國神經學家使用一種「穿顱磁刺激儀」來分別測試有權勢者與權勢較低落者的認知運作。他們發現,權力感會擾亂所謂的鏡映 (mirroring), 一種對同理心有關鍵作用的心理運作過程。通常來說,我們會不斷鏡映。別人笑,你也會笑;別人打呵欠,你也會打呵欠。但有權勢者的鏡映行為會少很多。他們幾乎就像是不再覺得自己與其他人類同胞有所連結似的。就好像他們的連線被拔掉了一樣。如果有權勢者覺得自己和其他人沒那麼「有連結」, 那他們往往比較憤世嫉俗不信任人,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大量研究顯示,權力的一個效應,就是讓你用負面眼光看其他人。如果你權力大,你就更有可能覺得多數人又懶又不可靠。你會覺得他們需要督導監控、管理規範、審查加耳提面命。同時,因為權力讓你自認比人優越,你也會相信這一切的監控工作都應該託付給你。悲慘的是,無法掌權正好產生完全相反的效應。心理學研究證實,感覺自己無能的人自信心也低落許多。他們表達看法時會猶豫再三。他們在團體中會讓自己顯得渺小,也會低估自己的智力。由於自我懷疑讓人不太可能反擊,這種不確定感對那些掌權的人來說就很方便。審查制度變得不必要,因為缺乏自信的人自己會沉默。我們在這裡看到反安慰劑起了作用:把對方當成笨蛋來對待,他們就會開始覺得自己笨,而這就使統治者推論說:大眾實在太駑鈍,沒辦法替自己設想,也因此他們 —— 有著遠見和洞察力的他們 —— 就應該來發號施令。但情況不是應該正好相反嗎?讓我們短視近利的不就是權力嗎?一旦你爬到頂端,就沒那麼大的動力去從其他觀點看事情了。沒有必要同理他人,因為任何你覺得不合理或者令人不悅的人,你只要忽略他、懲罰他、監禁他,或者再用更糟的手段就好了。權力大的人不需要證明自己的行動有理,因此就有本錢觀點狹隘。達契爾。克特納把這稱為「權力悖論」。許多研究證明,我們會選最謙遜最好心的人來領導我們。但他們一上位,權力總是會沖昏他們的頭 —— 那之後想推翻他們可就難了。※我們一而再地盼望更好的領袖,但那些願望也一而再地粉碎。克特納教授說,原因就在於權力使人失去當初之所以獲選的善良和謙遜,或者說,他們打從一開始就從沒擁有過那些傑出特質。
愛談員工價值的企業,為何常帶出「卡死」的員工?
懂得顧形象的雇主經常談到建立「員工品牌」或增強「員工的價值主張」的重要性,但是他們所打造的企業,卻很少提供員工最渴望獲得的事物:自治權與前景。上百份探討自治權與分享獲利對企業績效影響的研究大多發現,兩者的影響為正相關。荷蘭研究人員德克。馮。迪倫登克 (Dirk von Dierendonck) 與英格。納哲 (Inge Nuijten) 所進行的一項研究特別發人深省。他們建立一個僕人式領導的 8 因子模型,其中的關鍵行為包括:接下來,研究人員要求超過 1500 名的荷蘭與英國員工,針對上述特質為他們的主管評分,然後再根據自己工作上數個相關因素打分數。結果如表 7-1, 各位可以看見,在 8 種領導行為中,授權與員工參與度、工作滿意度,以及對組織的歸屬感的相關程度最高,而當責則是影響工作績效最大的因素。在另一份研究中,約瑟夫。布萊希 (Joseph Blasi)、李察。費立曼 (Richard Freeman) 與道格拉斯。克魯斯 (Douglas Kruse) 探討自治權、前景與人員流動率之間的關係。請見圖 7-1, 各位會注意到,如果將前景與自治權分別看待,探討它們對人員耗損率的影響時,會發現數字變動不大。然而,如果把兩項因素合在一起看,員工的流動率就會降低將近一半。這樣的相互影響並不意外。如果要讓人承擔更多責任,卻沒有給他們更多的利益,很可能被抱怨不公平。反過來說,要是給人機會獲取更高的報酬,卻拒絕給他們決策所需的必要權利,也會招惹挫折與怨懟。唯有自治權與前景結合,才能成為創業熱情的動能。因此,很可惜大部分員工都卡在死板的薪資結構裡,員工自然不太有誘因在交辦工作之外做得更多。如果各位懷疑創造徹底的業主精神文化是否可行,可以再想想海爾與紐克的例子。海爾公司如同我們在第 5 章看到,海爾公司有上千名內部創業者。在 4 千間小微組織裡工作的每一個人,都有很實在的前景。儘管他們底薪不多,還往往只比最低薪資高一點,但是當團隊達成領先指標時,收入就能翻 5 倍、甚至 10 倍。第一線團隊也能用他們認為適合的方式自由經營事業,他們不只獲得授權,更能設定目標、開發產品、界定職務、雇用同事,並且分配獎金。結果打造出一間滿是創業活力、並且不斷超越國內外競爭對手的企業。瑞典商業銀行總部在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商業銀行 (Svenska Handelsbanken) 有 1 萬 2 千名員工,經營超過 840 間分行,營業據點分布在 25 個國家,並且將瑞典、丹麥、芬蘭、挪威、大不列顛與荷蘭視為國內市場。如果以股東權益報酬率 (ROE) 來衡量,瑞典商業銀行在過去 47 年中,有 43 年表現都優於歐洲同業。與對手不同的是,瑞典商業銀行將每一間分行視為獨立經營的事業。每一間分行在營運上都是獨立的,並且自負盈虧。儘管必須分攤部分公司的營運成本,但是幾乎沒有來自上頭的命令。安德斯。鮑文 (Anders Bouvin) 是前任執行長,他解釋:「如果你相信顧客滿意度是取得更好的成果的主因,就得排除任何會迫使員工做出不符合顧客利益的指導機制。」分行的團隊通常有 8 到 10 人,他們負責決定授信與否、為貸款與存款制定本行牌價、與顧客溝通,以及設定人員的職位或階層。在鮑文看來,瑞典商業銀行實施「徹底的人文體制」模式,因為這樣可以產生更好的決策:「對人這麼全然信賴,比起傳統的指揮與控制模式,可以帶來更高的動機與更好的決策品質;根據傳統的做法,會由遠離顧客所在地的總部辦公室做決定。」他們的第一線員工能夠分享到成功所帶來的報酬。不管在哪一年,只要股東權益報酬率勝過同業平均值,公司就會撥出 1/3 的差額,投入 1 檔代表員工投資的基金,基金的主要標的是瑞典商業銀行的股票。無論職位高低,基金收益由全體員工均分。在 2018 年,投資金額達到 9 千萬美元,相當於每一位員工投資 7 千 5 百美元,這對第一線員工來說是筆不小的數字。當員工滿 60 歲時可以 1 次提領,要是待得夠久,還可望提領超過百萬美元。這個狀況跟其他新創企業一樣,自治權與前景的組合可以讓員工流動力降得很低,就像業主通常都會在公司裡待非常久。紐克鋼鐵、海爾公司、瑞典商業銀行與萬喜集團,這些公司所打造出來的組織是,以業主為核心的聯盟。過去 10 年,每間公司最終都呈現出開枝散葉的業主精神,例如:●降低流動率,並且產生更聰明、對工作更熟練的勞動力。●解放對自主做決策的拘謹束縛。●增加創新的誘因。●創造更多凝聚力與革命情感。●強化與顧客之間的連結。●做出更快、以資訊為根據的決策。●打造更扁平、更精實的組織。●產生超越平均值的報酬。
用錢留人,只會害自己陷於兩難?紮實的「留才功夫」,首重三件事
兩週前,​​Hanson 和 May 在電梯口不期而遇,眼神間帶著一絲不安和訝異,沒想到,這時老闆 Ken 也走來等電梯,還開口問道:「你們兩個人要一起出去嗎?」Hanson 連忙否認:「沒有啊!我是要去客戶那裡作結案簡報,和 May 沒有關係。」May 則一臉尷尬,似乎覺得 Hanson 撇得太急了點,靦腆地點了點頭。事隔兩週,Ken 同時收到 Hanson 和 May 提出的辭呈,他才豁然驚覺:原來兩人當時是約好了一起去一家競業面試,取得正式錄取通知後,便雙雙提出離職申請。自己不僅沒有及時發現,更摸不清頭緒,自己是哪裡做得不對?為什麼團隊成員總是留不住?甚至會互相串聯離開?只見 Ken 急忙把 Hanson 找進辦公室,Hanson 一走進來就表態:「老闆,我的層級沒有達到要簽競業限制的標準,我沒有違反公司的規範喔!」Ken 和緩地說:「我不是要質疑你,只是想和你聊一下,為什麼想離開?目前的工作哪裡讓你覺得不好?有沒有我們可以改善的?」Hanson 顯然卸下了心房:「老闆,坦白說,接下來會提離職的應該不只我們兩個,你可能要有心理準備。」Hanson 接著娓娓說出了一連串他想要脫離現職的原因,Ken 這才發覺:自己並不了解團隊成員心裡的真正想法。雖然他每次都會花非常長的時間和成員溝通,但回想起來,多數時間都是自己在說,或是同仁提一個問題,他就不厭其煩地重複述說自己的想法與要求,卻沒有真正細問過同仁的看法和期望。等到團隊成員迎來離職潮,他才發現,他們根本沒有聽進自己的想法,也沒有真正接受。我們接到部屬提出離職的時候,第一個直覺反應會是什麼?其實大多數主管,第一個想法都是:要留?或不留?其次才是:為什麼同仁想要離開?但平心而論,一位員工正式跟主管提出離職要求後,其中超過 7 成會依原計畫離開,另外 2 成會拖延一段時間,只有不到 1 成的人會恢復到穩定在原公司服務的狀態。所以,比起考慮要不要留這一位同仁,更重要的是找出他真正想要離開的原因,釐清這些原因會不會是造成團隊無以為繼的重大影響,同時要立即採取應有的措施改善。當然,許多主管會面臨的挑戰是,離職同仁大多不願說出離開的真正原因,但是我們千萬不能夠因為這樣,就像是將頭埋進沙土裡的駝鳥一樣,忽視了真正的問題。因為沒有找出根本的問題,你帶領的團隊會持續不斷重複發生相同的狀況,最後導致整個團隊瓦解。如同馬雲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人想走兩個原因,一是錢沒給到位,二是心受委屈了。」但若是人想走你才要加錢給他,你將會面臨的兩難是:組織其他人是否也要一視同仁地加薪?不給的話,可能會變成會吵的孩子有糖吃的不公平現象。因此,提出離職才做的調薪動作,既危險又未必有效,更該關注的問題應該是:究竟心受了什麼委屈?追究員工離職的心理層面因素,可以明確的歸類出以下的幾個關鍵:會造成這樣的認知差異,有很大的可能是因為公司的用人單位在招聘的階段,就沒有確實或誠實載明工作內容與要求,如果再加上招募過程缺乏有效的過濾,任由用人單位主導,很容易就會因為急於招到人,刻意忽略彼此之間的期望落差。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從用人單位的主管落實提出「工作說明書」(Job Description,JD),HR 事先審查 JD, 並在面試時協助誠實告知應徵者工作內容,才能夠有效防範發生這樣的狀況重複發生,用人主管應該也要有這樣的認知:「先把人騙進來」補足人力缺口,這樣的做法是不能長久的,人員因為工作內容期望落差而異動頻繁,不僅無助於提升組織的效率,更會降低效能甚至是增加其他團隊成員的負擔。多數的「工作說明書」或是「職缺說明」都只有對一般性條件提出要求,例如:年齡、性別、學歷、專業技能、工作經驗⋯⋯卻鮮少針對工作該具備的人格特質做說明,或揭露企業的核心價值與文化讓應徵者理解,更不一定會優先錄用擁有同路價值觀與文化的應徵者。簡單地說,多數企業的招募都偏重在執行工作的能力與經驗層面,希望能夠找到所謂「即戰力」, 迅速為企業帶來效益,卻忽略了招募進來的新血是否能夠具有長期與企業共同成長的潛質,最終形成不斷訓練新人,卻為其他企業所用的窘境。因此,用人主管要清楚知道,招募目標是要找到最適合這一個職務的人,而不是主觀條件最棒的人。要找到的是最能融入這個工作且喜歡這份工作的人,而非能力絕對能夠勝任,卻未必能夠久任的人。其實僅只是一面之緣的面試,主管很難確認應徵者所有優缺點,所以必須透過有系統的面試方法來協助。反之,應徵者更沒把握自己是否能跟到一位能合作融洽的老闆,多數的主導權和最終的結果,仍掌握在主管這一方。因此,作為一位帶領團隊的領導者,我們必須理解:與我們合作的同仁,面對的是一位領導者,部屬要改變主管是困難的;但作為領導者,則是帶領多位部屬,主管不能期待每一位部屬都和自己的個性、喜好、做事方法一致,但主管卻應該盡一己最大的可能,讓多數的部屬能夠認同、接受自己的領導。所以,我常說擔任主管就像一份傳教工作,神父不會只選擇自己喜歡的信眾佈道與傳播教義,而是會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讓最多的信眾願意跟隨自己、接受與理解宗教的意義。如果我們所在的教區,居民是白領居多,就要用比較文雅、具有典故啟發的經文來佈道,若是所在的教區是勞動階層居民為主,則要懂得用生動活潑且易懂的宗教故事來與大家分享。我們的目的,是傳播讓大家能懂、能接受宗教教化的真諦,而不是彰顯神父本身的深厚神學涵養與能力。當一個高高在上的主管其實不難,但要成為一位真能和部屬打成一片,可以贏得部屬尊敬的老闆則非常不易,放下身段,且能因人而異的地與同仁真誠互動,是避免因領導風格導致人員流失的最好方法。總體而言,員工的心永遠都無法徹底摸清,組織的人員更迭也是一種常態,主管不必刻意迎合每位不同的員工,但重要的是自己是否清楚你需要什麼樣的團隊成員?你是否堅持用對的人做對的事?而你又是否以對的方法來與同仁互動及領導他們?如果都對了,團隊一定就會逐步向穩定與成長的方向發展。
「業餘主管」和「專業主管」,兩者差在哪?一個情境題判斷
我喜歡咖啡,但是不懂咖啡。我喝完咖啡之後,通常只有好喝和不好喝這種弱弱的形容詞。這叫做業餘。我有個朋友是咖啡達人。他買豆、烘豆,賣豆、賣咖啡,跟著他,你能喝到真正好喝的咖啡。但你跟他喝咖啡很累。因為他喝咖啡有程序,有步驟。先聞、再含、再吞,最後品。然後喝完一口後,能夠講個 5 分鐘,從豆子的品種、產地、烘焙的方式,還有⋯⋯(以下略去 1000 個字)。這叫做專業。專業和業餘的當然差很多。但是有一個根本的差異在於,專業的人,腦袋裡有一個解析的架構。讓他知道碰到一個情況時,可以從什麼角度解構,然後分析。相反地,業餘的人腦袋裡就只有模糊的形容詞。所以當部屬執行任務出了問題的時候,業餘的主管就只會給一堆形容詞。比方說:「你不夠用心啊!」「要認真學習,虛心求教啊!」或是講一些如果寫成逐字稿,可以直接在 Line 上面當長輩文發,不痛不癢的話。但是專業的主管看到部屬的工作表現不如預期時,他腦袋有架構。透過這個架構,他可以精準的找出探討原因的方向,同時能夠精準的給出有效回饋,以採取精準的管理對策。對!重點就在於精準。有架構,才會精準。所以這篇文章就是談當部屬績效不好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什麼架構去分析。再往下談之前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今天老婆想要一枚鑽戒,但是老公一直沒有買給她,原因是什麼呢?請在這裡停一下,大家想個 5 秒鐘。其實原因不外乎 3 個。第一個叫做無能,也就是沒錢,買不起。第二個原因是無願。老公可能覺得鑽石不過是顆石頭,喜歡鑽石的都是被行銷手法給愚弄了。或者是更殘酷的是,他有錢,但沒打算把錢花在老婆身上 (說不定買給別人了,哭哭!)。第三個原因是無知。就是老公根本不知道老婆想要鑽戒。這老公既有錢又超愛老婆,但是如果老婆不說,只是在心裡想,老公永遠不會知道,老婆即使已經有了 10 枚鑽戒,但還想要第 11 枚。同理可證。部屬沒有把工作做好跟老公沒買鑽戒給老婆一樣,原因不外乎無知、無能、無願三個其中的至少一個。當然,本題可複選。以下我們就以這個架構來分析部屬績效不好的可能原因。無知可以分成不知道「什麼」, 以及不知道「為什麼」。先說不知道「什麼」。如果主管跟部屬說:「你這報告寫得不好,下次要好好寫,知道嗎?」這種情況之下,部屬的反應通常就是點頭稱是,然後告退。問題是,部屬真的知道報告寫成什麼樣子才叫做好嗎?主管指派任務必須具體明確,也就是一份報告要以何種格式呈現,具備什麼內容才叫好,並且最好還給個範本,還要有完成時間。這樣這個任務才算交代清楚。再說「為什麼」。如果公司用人用的只是人的手腳,不需要同仁臨場反應,必要時在第一時間做最好的決策,那就不用告訴同仁「為什麼」, 因為他們只要照著 SOP 做就好。但如果管理的對象是「知識工作者」, 那告訴同仁為什麼就非常重要了。因為我們用的是他們的頭腦,他們的決策能力。而要做好的決策,了解任務的「為什麼」, 也就是真正的策略目的,就非常重要了。結束這段之前,要說一句重話:部屬無知,一定是主管的錯。把任務交代清楚,是主管最基本的責任。而偏偏很多主管,連這一點都沒做好。所謂「問題常在前三排,關鍵還在主席臺」啊!當我們說一個人「無能為力」的時候,這個「能」其實包含了兩個意思。一個是「能力」, 一個是「條件」。能力是內在的,條件是外在的。以前面那名要交報告的部屬為例。如果他寫不出來是因為他不懂格式,或抓不到重點,所以不會寫,那缺的就是能力。但是如果他報告寫不出來是因為其他單位不給他寫這份報告所需要的資料,那他缺的則是條件。缺能力的話主管要加強教育訓練。但如果是缺乏條件,那主管就要運用他的職權和影響力,協助部屬去「喬」出所需要的資源了。當部屬面臨的困境是缺乏資源,但主管不去幫忙喬,卻只是一味要部屬反求諸己,提升自己的能力,那當然只會惹人厭而已。仔細分析會發現,做一件事情的意願高低,其實決定於「動機」和「信心」相乘的結果。動機是指,部屬完成一個任務之後,所得到的回報是不是他想要的。信心則是他對完成這個任務,把握度有多高。舉例來說,如果小明家裡很不缺錢,來公司上班只是給爸媽交代,順便交朋友,要的就是輕鬆度日,準時下班。但是主管卻跟他說:「小明啊!如果你這次能夠完成這個高難度的專案,我們就給你 5000 元的專案獎金。」 5000 塊錢在小明這個富二代的眼中可能只是他一頓飯錢,根本不放在眼裡。所以他當然就沒有意願要好好完成這個任務了。這是缺動機。但是如果對象是特別愛錢的小華,你告訴他完成這個專案之後要給他 5000 塊錢的特別獎金。但是小華評估之後,發現這個專案根本是個坑,他能夠達到公司設定目標的機率非常低,那他也不會想要認真做好這件事情。這是缺信心。所以當部屬沒有意願的時候,要深入了解是這個任務帶來的成果他不喜歡,或者是他對完成這個任務的把握度太低。各位主管,下次再看到部屬績效不好的時候,請不要再像我喝咖啡一樣任性而不專業,只說得出「好喝」「難喝」這種低水準的評論了。相反的,從「知」「能」「願」三個角度去深入了解、分析部屬的狀況,並提出有效的管理對策,才是一位主管該做的。
最大都更潮,已拆了8個小巨蛋!建商不遷就釘子戶,專家:地主天堂地獄一念間
政府全力推動都更危老,建商積極參與、釘子戶鬆動,全台迎來史上最大老宅拆除潮。根據內政部最新資料顯示,2023 年全國拆除件數為 1345 件,高達 4559 宅,面積則有 22.8 萬坪,足足是 8.2 個小巨蛋;其中以台北市宅數與面積最多,新北宅數與面積成長率最大,高雄則是件數成長方面最多。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指出,全台老屋眾多,而近年來政府也積極推動都更危老,從拆除數穩定增加狀況來看,民眾願意接受以舊換新的都更或危老逐漸成為趨勢,也為市場帶入新的活水。綜觀統計資料可以發現,高雄在件數、宅數與總樓地板面積三者均成長;高雄件數增加 31.9%, 宅數增加 16.5%, 總樓地板面積增加 26.5%; 而台北市僅有總樓地板面積增加 4.7%, 其餘在件數與宅數都較前一年少。徐佳馨說明,值得注意的是,雙北以外的四都,在件數與宅數都相當接近,顯見被拆除者多為透天或戶數少的地主,在政策鼓勵下改建更有效益。徐佳馨分析,相較於在重劃區內取得土地直接開發,走向都更之路會更艱辛。因此,如有重劃區,建商多數以此為優先,這是桃園、台中與台南拆除數相對處於低檔的原因。反觀密度較高的北市、新北與高雄,在近年房價上揚,政策鼓勵與民間觀念改變等三大因素推動下,致使都更與危老相對活絡。徐佳馨指出,近年來建商在造價與時間壓力下,不再如以往一般執著要整合完整基地,更多的是在綜合評估下,選擇直接排除異議戶,由於建商的心態開始轉變,也讓一些固持己見的地主態度有所鬆動。徐佳馨表示,建商為達到快速興建交屋的目標,異議戶最終多數無法順利開發,不僅基地無法達到最佳效益,異議戶往往也只能維持現狀,很難創造更多可能,基於公共利益,若能在互信基礎上達到共識,房價倍翻還在其次,能擁有安全無虞的居住環境,保障生命安全,才是政府積極推動都更的關鍵。※本文由《經濟日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延伸閱讀:全台 2.6 萬間新屋 3 年賣不掉 專家教找這些房「狠狠殺」「餘屋王」房價狂漲 36% A7 將成房市轉向領頭羊?打房嚇跑外資!外國人買房年減 12% 探近 7 年新低房東樂了?官方統計「虛擬通路」退燒、實體店回溫北市赫見「天塹屋」估價師:可割可棄時代來了
Uber後最大IPO》解讀WeWork公開說明書:披著科技外皮的地產公司、CEO是未爆彈
每天 3 分鐘,看一則時事、長一個知識。共享辦公室新創公司 WeWork, 從美國發跡、獲得軟銀大手筆投資,估值高達 470 億美元,預計在 9 月公開發行,被視為是 Uber 之後,在美國最大的 IPO 案。這個已在全球 37 國、124 個城市駐點,在倫敦僅次英國政府的辦公空間持有者,擁有 IBM、微軟、臉書、亞馬遜等客戶的「共享經濟獨角獸」, 掛牌後的命運會如何?快速擴張、快速湧入資金、快速的估值膨脹,同樣的劇本,上一次是共乘平台龍頭 Uber, 挾帶著「全球最大獨角獸」的光環上市,但股票當天就跌破發行價。同樣是共享經濟產物,WeWork 這次上市,能避免同樣的劇本嗎?根據它最新發佈的上市招股書,外界看法,恐怕是看衰的居多。巨大虧損,已是共享經濟獨角獸的正字商標根據 WeWork 提供的數字,光是今年上半年,公司淨虧損就高達 9 億美元,2018 年全年虧損,則是高達 19 億美元。這個數字,甚至比共享龍頭老大哥 Uber 去年全年虧損 18 億美元還要多。這些虧損都是怎麼來的?為了取得提供給企業承租的土地,WeWork 的 IPO 文件指出,WeWork 通常會與地主簽訂平均約 15 年的長期租約。隨著 Wework 在全球不斷擴張,它在租金上的支出,已從 2018 年底的 340 億美元,攀升到今年中的 472 億美元。MKM Partners 的分析師庫卡尼 (Rohit Kulkarni) 指出,持續擴張的營業據點,將使 WeWork 很快就發現他們恐深陷現金流危機。長期的土地租約,意味 WeWork 將負擔長期、且固定成本支出,一旦出現出租的空窗期,公司就只能獨自承受租金的支出壓力。這與 Uber 或是 Aribnb 只提供「搜尋」、「媒合」需求的軟體服務,不購入車輛、房地產的策略邏輯完全不同,讓 WeWork 變成成本相對高的「重資產」公司。復興資本 (Renaissance Capital) 創辦人史密斯 (Kathleen Smith) 直言,這樣 (收入 / 成本) 錯置的結構,若遇到整體經濟蕭條,將是足以令公司致命的可怕組合。CEO 本人就是公司營運最大的風險「如果你想透過投資 WeWork 發財,那就等於是在創辦人紐曼 (Adam Neumann) 這個人身上下注。」對於 WeWork 的 IPO 文件,財經媒體《CNBC》下了這樣的註解。在這份 IPO 文件中,紐曼的名字,出現高達 169 次。最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將他定位為左右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 指出若他未來不續任 CEO, 仍可繼續影響公司營運。文件揭露,紐曼與 WeWork 之間的關係,不只是創辦人或是 CEO 這麼簡單,他更是公司定期付租金的地主、在過去還與公司有過多筆資金借貸記錄。集創辦人、執行長、大股東、大地主、借款人多種身份於一身,40 歲的紐曼,與這家 9 歲新創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正成為投資人眼中的最大風險之一。7 月,正值公司 IPO 前夕,紐曼遭外媒披露已經透過賣股及股票抵押貸款,套現將近 7 億美元,並將這筆資金用來投資房地產與其他新創事業。即使他仍是公司最大的持股者,這樣的賣股動作,仍引起華爾街投資人的高度憂慮。此外,根據招股說明書,紐曼的妻子 Rebekah Neumann 也同樣被列為公司創辦人,紐曼的姊夫 Avi Yehiel 也是公司的主管之一。不只是紐曼個人,他的家族成員與公司的緊密連結,《Bloomberg》直稱,某方面來說,WeWork 就像是一間家族企業。科技公司的外皮,骨子裡仍是家地產公司主打「空間即服務」(Space-as-a-Service) 的口號,WeWork 以提供微形企業、新創、自由工作者辦公場所為訴求,以共享經濟下的科技公司自居,仿照 Uber 等企業,在市場上一路吸收包括最大投資者軟銀的資金,成為全美數一數二的獨角獸。可是 WeWork 的商業模式,仍是以出租空間為主要獲利來源,這讓他們脫離不了「二房東」的稱號,經 IPO 文件數字揭露後,龐大的租金壓力更是無所遁形。今年 1 月,WeWork 大金主軟銀,宣布將原先規劃的投資規模,從 160 億美元、大幅縮減至 20 億美元。甚至,WeWork 在招股書中也承認「空間即服務」的商業模式「進入門檻很低」, 即使身為市場先行者,未來也會面臨其他競爭者的強力競爭。隨著越來越多的財務資訊揭露,這隻披上「科技」外皮的獨角獸,正慢慢的失去光環。沈重的租金壓力、創辦人與公司過度緊密地連結、商業模式的侷限...... 種種不利因素,都在加深 WeWork 上市,只能面對股價流血的可能性。
囤房稅2.0稅率基準出爐!持有戶數如何計算?哪些人受影響?懶人包一次看
財政部 2 月 16 日預告囤房稅 2.0 稅率基準,7 月將正式實施,並於 2025 年 5 月課徵。針對非自住住家房屋改採全國歸戶,稅率調升至 2% 至 4.8%, 地方政府皆必須訂定差別稅率,並採全數累進課徵。如何計算持有人的房產戶數?全國歸戶怎麼算?哪些族群受影響?囤房稅 2.0, 是針對屋主持有的第 4 戶開始計算的非自住住家,採用差別稅率課稅,向持有多間空屋的囤房族徵收更多稅金,以此刺激空房釋出,進入租屋市場。此次囤房稅 2.0 修法內容如下:依據現行房屋稅條例,住宅用房屋分為「自住」、「非自住」: 囤房稅 2.0 修法有 2 大重點:針對持有多間房產,但並非用於自住者,調高法定稅率上限至 4.8%、下限至 2%。各地方政府「必須」在 2%~4.8% 的稅率範圍內訂定囤房稅。並採全數累進,若超過一定戶數,每戶皆採取較高稅率計算。為鼓勵購屋自住、房屋釋出至租賃市場,並兼顧繼承非自願共有造成的空置情形,此次修法酌降全國單一自住房屋 (即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全國僅持有 1 戶,自住使用並辦理戶籍登記者) 的持有稅率至 1%。非自住部分,以下 3 種情況將進行調整稅率:囤房稅 2.0 稅率基準已經出爐,分為「一般房屋」及「建商餘屋」2 大類:一般房屋又分為「自住、出租且申報」及「閒置空屋」2 種:建商餘屋依持有年數為調整級距:囤房稅 2.0 將進行「全國歸戶」, 並以家戶單位 (包含夫妻及未成年子女) 做計算。若一家戶單位名下有 4 間房產,第四戶就會被課徵囤房稅。現行課稅方式,是採取各縣市歸戶的方式,如果一家戶單位在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各有 1 間房產,在每個縣市都可以算「1 戶自住」。未來採取「全國歸戶」後,同一家戶名下,在全國加起來有 4 間房產,第 4 戶就會被課徵囤房稅。囤房稅 2.0 是針對非自用住宅持有數量加重稅率。首當其衝、會被課徵囤房稅 2.0 的族群包括:財政部估計全國約 36 萬戶受影響,囤房稅為地方稅收,粗估整體可增新台幣 26 億元收入。另外有專家擔心,由於房產持有成本增加,租屋族也可能被轉嫁漲租,遭到池魚之殃。參考資料:財政部、好房網、聯合新聞網延伸閱讀:囤房稅 2.0 稅率基準出爐,專家:房市 5 個現象很快就來囤房稅 2.0 打到誰?自住家庭、房東、建商、囤房大戶影響一次看
想留住值得培養的人才?給主管:先停止幫下屬解決問題
身為管理者的你,有沒有遇過以下這種困惑:你積極、有責任心、又親切友善,然而,那些看上去很悠閒、不管事的主管,為何反而比你更深得下屬擁護?此時,你的心裡一定是充滿委屈的,為什麼會這樣呢?有很大機會是因爲:你把自己當成了下屬的「止痛藥」, 而不是「強心劑」。止痛藥就是當下屬出現一個問題,你幫他解決一個問題,聽上去合情合理,但我們要知道,對下屬而言,比起你幫他解決問題,他更需要的是你給他「解決問題的勇氣」, 也就是強心劑。舉個案例,在一個跨國公司的團隊中,有兩位領導者,分別是小張和小王。小張是一位積極負責的領導者,他對下屬的問題總是迅速給予解決方案,並且樂於伸出援手,讓下屬感受到被保護的安全感。相對的,小王則是一位表面上顯得較為閒散的領導者,他會鼓勵下屬自行解決問題,並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和信任。最近公司在推出新產品時遇到了困難,小張為了保護下屬,避免他們犯錯,他立即給出了解決方案,並指導下屬如何做。小張篤定的和下屬說:「這次你聽我的,這麼做,以我的經驗沒問題的。」好處是,問題真的被完美解決了,但卻有副作用:以後下屬工作時,想的第一件事會是「怎麼做才不會錯」還會變得十分依賴小張,小張的工作量也會隨之越來越多。這種行為,就好比是一種止痛藥,可以暫時緩解問題,讓下屬感到安心。然而,這樣的做法,雖然在短期內能解決當前問題,卻有可能削弱下屬的成長和自信心,因為他們沒有機會獨立面對挑戰和解決問題,同時,管理者得更勞心勞力。小王的管理方式就不一樣了。小王沒有直接告訴他們怎麼做,而是鼓勵下屬們集思廣益,共同探討問題,最終,他們提出了一個創新的市場推廣方案,這個方案也成功了。當下屬面臨困難時,小王會給予他們支持和鼓勵,但同時,建議他們自己去尋找解決方案。他會真誠的說:「這次我聽你的,以你的能力和責任心,我相信你的選擇,做得好我請你吃飯,沒做好我協助你一起改善。」所以,下屬想的會是「怎麼做才能更好」? 這種做法,就像是一種強心劑,能夠激發下屬的自信心和創造力,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應對挑戰。總的來說,儘管小張「止痛藥」的管理方式能夠在短期內解決問題,但小王「強心劑」的管理方式,更能夠激發團隊的創造力和自信心,讓團隊更具有競爭力和凝聚力。在現代職場中,領導者的角色與功能不僅僅是管理和指導,更要充當啟發者和培育者的角色。對下屬來說,真正的培養,不是告訴他「不要去碰那個燙手山芋」, 而是給他一副手套,讓他有勇氣去碰。如果他真的做錯了,如果你好心的跟他說:「行了,沒關係,你別弄了,我來弄吧。」那就是追求快速康復,是「止痛藥」的做法。但「強心劑」的做法是,肯定他做事的動機、修正他做事的方式,並引導他思考。告訴他:「你肯定不是故意犯錯的,那麼下次換另一種方式會不會更好?」強心劑做法,既能幫管理者省力,又能給下屬動力。其實,管理者適當的不作爲,恰恰是下屬成長的機會。有效的領導力,是實現團隊目標和提升團隊競爭力的關鍵。通過適當的管理策略和行為方式,領導者可以激發團隊成員的潛能,促進團隊的發展和進步。分享至此,不妨思考一下:你想成為下屬的止痛藥,還是強心劑呢?* 本文獲「Livia Yang」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菜鳥主管成長日記】為什麼你比其他管理者更用心,卻還是帶不好團隊?
平均地權條例過了!從資金面看端倪:自住屋2023年會跌價?
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 1 月 10 日三讀通過。房仲表示,2022 年年初內政部即揭示,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草案將會通過立院三讀,造成市場成交量減少,但成交價格並未受到衝擊。依據實價登錄預售屋成交資料統計六都及新竹縣市平均成交價發現,2022 預售成交價不僅沒有下修,比較 2021 年甚至顯著成長,其中高雄市 2022 年平均房價來到每坪 32.4 萬元,年增幅 30%。大家房屋企研室副理郎美囡表示,平均地權條例通過,市場預期房價可能緩跌,不過由近幾年預售房價漲幅評估,目前預售價格降幅至少要超過 2~3 成,才有機會回到 2019 年資金熱潮前的房價水準。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草案通過後,房價受衝擊而下修的幅度能否抵銷資金潮的漲幅,仍待觀察。觀察六都及新竹縣市 2021 年及 2022 年預售平均成交價,2021 年已不見 1 字頭,到 2022 年連 2 字頭也消失。六都中房價最低的台南市,去年預售年增 24%, 平均房價來到 30.7 萬元,增幅最高的高雄市,年增 30%, 預售平均每坪達 32.4 萬元。台中市房價漲幅也高達 24%, 均價逼近每坪 40 萬元。桃園市 2022 年均價 34.3 萬,年增 18%。新北市預售均價 49.3 萬元,年增 13%, 台北市雖然價格漲幅最小,僅 9.7%, 但平均單價來到每坪 98.7 萬元,入手門檻相當高。前幾年房價漲勢猛烈的新竹縣市,2022 年平均 36.5 萬元,年增幅 10.8%, 與南二都相比價格成長幅度收斂許多。郎美囡分析,政府打炒房態度明確,讓投資性買盤縮手,但抗通膨置產及自用需求仍不畏風雨,且基於自用需求,購屋主力轉至生活機能較佳的地段,因此 2022 年各建案開價仍創新。她表示,跟資金熱潮時期相對低價區最熱門的取向略有不同,如台南市東區的「世界巨星」有多筆 5 字頭交易,台南市北區的「藏美表參道」預售成交價在 49~50 萬元,價格拉出新高。此外,豪宅新案交易也是推升房價的主因,如高雄市鼓山區的「御皇苑」成交單價 6 字頭,成為高雄市豪宅新成員。住商不動產企研室資深經理徐佳馨認為,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通過,加上第一季多假期,成交量必然萎縮,禁止預售轉售及私法人購買住宅採許可制,都會抑制買方的購屋意願,造成房市震盪,經過買盤冷靜期後,賣方的態度可能軟化,因此 2023 年市場呈現盤整氛圍。※本文由《經濟日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延伸閱讀:買氣湧向成屋?專家:平均地權條例修法過關 房市將有四大現象房市反轉!2022 年六都買賣移轉棟數年減 8.9% 創近 3 年新低建商剉咧等!搶建潮碰上預售禁止換約 估去年住宅建照核發超過 17 萬戶房市混沌不明 新「二低一高」指標成為購屋風向球投資客殺出 法拍屋移轉大增
好好說話》在電梯遇到主管...問你「最近還好嗎?」最佳回答是什麼?
剛到職沒多久的 Jenny, 一早進公司就在電梯遇到主管。第一時間她並沒有認出來,只覺得很眼熟;過了一下在腦中回想,才驚覺是部門的大主管。然而已經錯過了打招呼的良機,因此,Jenny 只能如坐針氈地在電梯中直到電梯門再次開啟...... 對上班族而言,早上進公司或者午休外出用餐時,最容易在電梯巧遇主管。到底在電梯遇到主管,該不該打招呼?如果要打招呼,又該說些什麼才恰當呢?許多時候主管都會先開口,這時只需要順順的接下老闆的問題,並適當的提問,就能增進雙方的瞭解,給主管留下好印象。例如,主管隨口問:「最近工作還好嗎?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別只是回答「謝謝關心,目前一切都還好。」而是藉機向老闆提問、開啟話題,比如「如何規劃時間」或者「工作該怎麼分配才能更有效率」等。《雜談的能力》建議你選擇跟工作相關的「軟話題」, 這些話題和工作沾上一點邊、卻又不具體,不會讓主管思考得太深入,還能在他面前塑造勤奮、力求進步的形象。※但千萬別報告你目前工作,不建議在電梯中討論工作進度。要領是 —— 別讓電梯裡的主管開始思考。主動打招呼時,若能加上對方的稱謂,如「任經理早!」就是個相當不錯的開始。特地提起對方的名字,能讓對方產生「是在跟我打招呼」的強烈印象,連帶也會對你有良好的評價。第二,問候時要真誠注視對方的雙眼,若一邊滑手機一邊說「早啊」, 大概不會給人好印象。第三,打完招呼後,可以再多加一句簡短的閒聊,例如「今天又更冷了」、「上次您介紹給我的那家餐廳真棒!」等慰勞對方或是彼此過去曾談論的話題,這樣更能在對方心中留下正面的印象。最有禮貌的方式,是在打完招呼後點頭致意,這是基本禮儀,也被稱為「先言後禮」。不過,「先言後禮」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過於嚴肅,所以可以選擇「同時行禮」, 也就是在問好的同時點頭致意。主管先開口:「最近工作還好嗎?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你可以這樣回答:「最近覺得時間安排上可以更有效率一點,不曉得任經理有沒有什麼建議?」當你主動打招呼時:「任經理早!上次您介紹的那家餐廳真棒,託您的福我家人都吃得非常開心呢。」* 本文參考整理自《雜談的能力》(大是文化)、《一流人士都不會犯的禁忌》(財經傳訊)
你是MBTI哪一型?專業證師:認識你擅長,也擁抱不擅長的那一面
當 MBTI 授證師解說評量結果時,都會說「XXXX 是最符合你的類型 (Best fit type)」, 或「你是 XXXX 傾向 (Preference)」, 而不會說「你是 XXXX 型」, 因為 MBTI 的 4 個向度都是光譜,沒有人絕對百分之百是哪一種類型。也就是說,即使你的分數比較偏向某一邊,你仍然擁有另一邊的特質;而就算是同一類型的人,也不會完全一樣。雖然我能理解,每個 MBTI 授證師都可能有自己對於這個工具的詮釋,但我看到有人用這個工具來協助他人選擇主修科系、找工作,或是做人事調度,我不太贊同這種運用。我分享 MBTI 並非要你給自己貼標籤,認定「我是這個型,所以我這部分很強,我得跟什麼樣的人交往才互補,我應該做什麼樣的工作⋯⋯」; 反之,我希望你能去除標籤。對我來說,MBTI 是個自我探索的工具,它讓我理解,為什麼我會有一些自己都無法解釋的行為與狀況;它也讓我了解,原來世界上的人有這麼多不同的想法,而每種思考邏輯各有適合的地方跟盲點。我們每個人都具備這些思考方式,差別只在於是否擅長使用。如果我們多學習不同類型的思考方式,漸漸就能根據不同狀況,使用最適合的心智功能。此外,我不需要知道別人的類型才能跟他溝通,我只要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不同類型,我不一定是對的,我可以多傾聽、多了解再下定論」, 這樣就好了。另外,請一定要理解,當 MBTI 說你「比較擅長」某個心智功能時,指的是你跟自己比較,而不是你跟別人比較。例如,相對於情感溝通,你可能更擅長邏輯分析,但這並不代表你的邏輯分析一定很強,你還是需要靠後天的開發與練習來增進這項能力。所以,請千萬不要看到網路上說最符合你的類型適合做老闆,就覺得自己是老闆命。透過 MBTI, 你可以看到自己最擅長的思維、做事方式、最需要加強,以及不願意面對的那一面,還有你在壓力下可能遇到的狀況;它也可以讓你知道所屬群體的團體性格、每個人給愛跟接受愛的方式等。請記得,我們每個人在不同人的面前會有不同表現,不同類型的人搭配起來,或是在不同情境脈絡之下,行為表現也會不一樣。所以我再次強調,MBTI 是個了解人性的入門工具,但是等你都懂了,我希望你忘了這些分類,做最舒服的自己;也讓別人卸下盔甲,用他最舒服的一面跟你相處。就算別人因為過往經驗堅決不卸下盔甲,你也比較不會被惹怒或受傷。如果大家都能這麼做,也許多元共融可以不再只是個口號了。以下 3 點,是在使用 MBTI 前,請你務必記得的。在我 Youtube 頻道中,最多人留言跟我辯論的問題,大概就是這個了:「我這麼廢,怎麼可能是世界的禮物?」但請想想,世界這麼大,兩個人能相遇、在一起,還可以懷孕生下你,這個機率有多高?如果你數學好,可以算一下。所以,光是你的存在就是一個奇蹟。你的身體架構無比複雜,卻不需要用任何意識就可以讓身體自己呼吸;你的生命力如此強韌,所以我相信你是這個世界的禮物。既然你是禮物,那麼請想一下你帶給這個世界的貢獻是什麼?這個世界需要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我們不需要所有人都很實際,不然我們的生活會缺乏變化,也不會有創新;我們也不需要每個人都是領導者,否則團體裡的每個人都想要扛責任做決定,卻沒有人願意服從和執行,這個團體也無法運作。這就是天生我材必有所用的道理。不要讓別人否定你特質的價值。這個世界需要你,如果你還看不到自己的價值,也許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的舞台。所以在自評時,請拋下你已經吸收的社會價值觀,坦承面對自己。唯有找到自己,你才能發揮潛能,進入心流狀態、貢獻所長,也才能真的認可自己的價值!你做正式評量時,每個向度的分數只代表你有這樣的「傾向」, 而不是說你就是這樣的人。MBTI 的好處是概念易懂,但這也是大家容易誤解的地方。就拿「外向與內向」的光譜來說好了,我最常聽到的問題是:「有些人有時很喜歡跟人互動,有時又想獨處,你怎麼能斷定他們是外向或內向的?」第一,MBTI 對外向、內向的定義跟大家想的有些不同;第二,我們的傾向會有程度的差異,就像在光譜上,不是非黑即白。當然,如果透過 MBTI 官方的 Step II 評量,你可以更詳細看到自己每種特質的傾向,但是我們往往不需要看得這麼細,就可以初步了解自己了。第三,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智功能,只是我們傾向用哪幾種而已。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套頭毛衣穿法,有的人先穿袖子、有的人先套過頭,但是我們隨時都可以因為衣服的設計不同而改變穿法。所以你要想像每個人心中都有 16 個房間,分別代表 16 種人格類型。最符合你的人格類型只是你最喜歡的那個房間,但不代表你永遠只能待在那裡。最後,除了最符合你的人格類型外,一定還有其他類型跟你有相似的地方,例如 INFP 的某些部分會跟 ENFP 雷同,有些部分則跟 ISFP 或 INFJ 相似。所以,如果你覺得每個類型都跟自己有點像,那很正常,因為你跟每個人都會有些共通點啊!「接受自己」跟「為所欲為」的界限其實非常難說清楚,這也是我最常碰到的問題。我幫助一些組織處理因為潛意識偏見而出現的攻擊時,攻擊者很常跟我說:「我就是這種人,我難道不能做自己?」好像覺得自己就是這樣,其他人應該接受。我們用一個想像的情境來說明好了:我的小孩是青少年,如果我在他們朋友面前大談我有多愛 BTS, 並開始跳 BTS 的舞,雖然我不尷尬,覺得這是自我接納,但這樣的行為肯定會造成我小孩很大的困擾,也許還會影響他們在學校的社交。當然,我可以繼續在他們面前「做自己」, 但我的小孩恐怕以後再也不願意帶朋友來跟我見面了。所以「接受自己」跟「為所欲為」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界線,是你自己要拿捏的。在前面的假想情境中,我可以接受我有追星的那一面,一點都不需要為這件事感到羞愧,但是我也不需要不管別人的想法,每一分、每一秒都展現所有面向給大家看。所以,也許我不需要跟小孩的朋友談這個話題,但是如果在我沒有影響其他人的狀況下,他們告訴我:「你這個年紀還追星,真丟臉,你再這樣下去,我們就不跟你說話。」那就是他們用自己的價值觀將我鎖住,不讓我做自己。在「做自己」跟「為所欲為」之間,我們要找到自己的界限。
辦公室16型人格,你是哪一種?風靡韓國職場的MBTI是什麼?4指標、4張圖測驗
我在三星、SK、LG、韓華等大企業裡,替疲憊上班族解決人際苦惱時,會使用一套「關係回血技巧」。這套技巧,正是風靡韓國、幾乎要成為自我介紹基本碼的「MBTI 16 型人格」。現在的韓國,在互相了解的過程中,MBTI 已不可或缺。向初次見面的人介紹自己時,提及 MBTI 類型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無論要開始一段什麼樣的關係,配合 MBTI 類型,已經成為一種韓國文化,上班族也不例外。我們會在互相詢問對方的類型,看完八字 (?) 和標準後,選出和自己不太合拍的同事。不僅如此,看到在會議上說起玩笑話、讓人哈哈大笑的同事,心中也會想著:「啊,不愧是執政官 (ESFJ)。」看到發揮領導能力,引導大家挑選午餐菜單的同事時,則暗自想著:「不愧是指導者 (ENTJ)。」我們會像這樣,將同事們的活躍表現和 MBTI 相互連結,加以稱讚。而且,這不是只發生在韓國的現象。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全世界每年有 250 萬人參加 MBTI 檢測,由此可知,人們在組織中用 MBTI 類型延續對話、預測關係,並調整合作等行為,是非常自然的現象。2012 年,Google 花費 4 年的時間,進行找出最優秀小組共通點的專案,結果顯示,在業績最優秀的小組中,組員們的「心理安全感」占據影響因素上的最高名次。為了提高這種心理安全感,營造出會試著了解他人行動或情感、性向的氣氛相當重要,而 MBTI 可以對此提供幫助。MBTI 的作用就像是用手機一掃描,就能立刻輕易窺探他人難以得知的價值觀、性格、需求等的二維碼。因此,MBTI 也可能成為非常危險的刀刃。想要認識一個人,就算花了很長的時間觀察、相處,也難以看出並定義那個人的價值。本來如此遙遠的距離,MBTI 卻果敢的用一種類型表示:「你是這樣的人。」或者「你在這種時候會這麼行動吧?」讓我們常常用全知視角預測他人,因此也讓許多人害怕公開自己的 MBTI 類型。然而,好像沒有比 MBTI 的 4 個字母還要更輕鬆、更快速介紹自己的方法。連 MBTI 專家們也感到驚訝,MBTI 現在似乎已經超越流行,成為一種文化、一種語言。所以,我們需要正確理解 MBTI, 避免因為這 4 個英文字母而誤會對方。16 型人格在職場上的樣貌:這麼有用的性格測驗是如何被開發出來的呢?「MBTI 性格測驗」為「邁爾斯 - 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的縮寫,是在 1900 年至 1975 年之間開發出來的性格類型測驗。測驗的名稱是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凱瑟琳。布里格斯 (Katharine Briggs) 和她的女兒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 (Isabel Briggs Myers) 的名字而來。MBTI 於 1990 年 6 月,由釜山大學的沈慧淑 (音譯) 教授與西江大學金政澤 (音譯) 教授引進韓國,如今在韓國國內被廣泛運用於各個領域。MBTI 表現出人格在 4 個領域中,各 2 種極端的偏好度:利用這 4 種指標的組合,區分出了 16 種類型。由上述內容可以整理成下列表格 (參考韓國 MBTI 研究所,線上免費檢查與 16 種類型名稱相異,下列名稱為韓國國內使用的正式名稱)。為了探討這個指標,首先請試著確認自己最明顯的特徵,並推測出可能的指標類型吧!請從下面各項兩極的問題中,勾選出自己真正感到舒服的樣貌,而非經常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形象。由於在職場的樣子和原本的樣子相比,更有可能反映出配合公司的習慣,準確度可能會變得模糊。因此,希望你能夠好好回想一下,自己在最舒適的環境中表現出來的樣貌。順帶一提,該檢測是未經驗證的簡易檢測,可能無法得出準確的性格類型。我們熟悉的線上免費測驗也是如此。如果想進行正確的性格類型分析,在韓國需要透過與原著作權所有者 —— 美國 CPP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簽約,而在韓國國內擁有著作權和使用資格的 Assesta 正式測驗卷進行診斷。為了透過 4 種指標找出自己的性格類型,請勾選出讓自己感到舒適的狀況或描述。左右 2 邊之中,被勾選出最多的一邊,很有可能就是我們的某種性格類型。* 如果左邊被勾選出來的較多,受測者為外向型 (E), 而右邊被勾選較多的話則為內向型 (I)。* 如果左邊被勾選出來的較多,受測者為實感型 (S), 而右邊被勾選較多的話,則為直覺型 (N)。* 如果左邊被勾選出來的較多,受測者為情感型 (F), 而右邊被勾選較多的話,則為思考型 (T)。* 如果左邊被勾選出來的較多,受測者為感知型 (P), 而右邊被勾選較多的話,則為判斷型 (J)。* 本文摘自方舟文化《如果害怕上班,呼叫 MBTI》
韓國全世界最瘋,企業拿MBTI挑人、年輕人用來找另一半⋯你信嗎?
MBTI 把人類的性格分成 16 種,雖然類似心理學理論,但被許多心理學家批評,認為此分類指標不夠全面、測量結果不可信,是一種偽科學。但韓國卻有不少企業,將 MBTI 視為挑選員工的因素之一;在年輕族群中,MBTI 也逐漸演變為與星座同等重要的分類法。究竟,MBTI 是怎麼風靡韓國的?MBTI 全名是「邁爾斯 - 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又名「16 型人格測驗」, 最早是美國作家凱薩琳・布里格斯 (Katharine Cook Briggs) 與女兒伊莎貝爾・邁爾斯 (Isabel Myers) 開發。她們以心理學家榮格 (Carl Gustav Jung) 在 1921 年發表的作品《心理類型》為基礎,把人的性格分成 4 個維度,4 維度中各有 2 個互斥的取向,共可組合出 16 種性格。透過人格測驗了解員工特質,在現在的公司依然很常見。韓國大企業多、員工多,更是需要以人格測驗快速了解員工。Google 搜尋趨勢顯示,從 2018 年開始,搜尋 MBTI 的韓國人數量一直是最多的。民調機構「輿論中的輿論」(여론 속의 여론) 做了 MBTI 的相關調查,有 36% 的人相信 MBTI、35% 不太相信、30% 不知道,照這個統計結果來看,韓國人還不至於很迷信。MBTI 傳入韓國已有三十多年,起初主要是一些機構、公司會使用。2020 年韓國產經媒體《Hankyung》報導,韓國前百大企業中,有 99 間會做人格特質測驗。媒體報導,「Sh 水協銀行」和「OURHOME」要求求職者,在自我介紹中敘述自己 MBTI 類型的優缺點,並以 MBTI 提出適合自己的職位。「LS 電纜」要求求職者,履歷一定要寫上 MBTI。「首爾企業 101」和「ADNINE」甚至直接在徵才簡介中寫:我們期待 E 屬性 (外向型) 的人。公司依據 MBTI 選人合理嗎?儘管我們都知道,若團隊中出現非常消極的人,他的態度會影響整個團隊。只是,看 MBTI 選人真的準嗎?有做過 MBTI 題目的人就知道,你會知道怎樣回答才會出現 E。2017 年開始,韓國人開始大量搜尋與 MBTI 相關的內容,如:▸ MBTI 類型說明▸ 性格測驗▸ MBTI 性格測驗▸ MBTI 解析▸ 16 型人格這些在 Google 肉巡的關鍵字,都還是 MBTI 的原意。2019 年,韓國人搜尋與 MBTI 相關的關鍵字,變得有些奇怪,搜尋量前幾名的有:▸ MBTI 事實暴力▸ MBTI 類型定義▸ MBTI 特徵▸ MBTI 缺點「事實暴力」(팩폭), 指用讓人無法反駁的事實,打擊或傷害他人,像是「你想變瘦怎麼還吃宵夜」、「你怎麼不多賺點錢」⋯⋯。而「MBTI 事實暴力」, 就是用 MBTI 打擊某分類的人,像是「ESTP 的人都很現實」、「ISTJ 的人既嚴肅又保守」等。2020 年,搜尋 MBTI 的關鍵字又變得更歪了,前幾名的搜尋是:▸ 愛情測驗▸ GLAM (約會型社交軟體) MBTI▸ MBTI 愛情類別測驗「愛情測驗」是搜尋量第一名,大家開始關注「哪個 MBTI 適合跟哪個 MBTI 談戀愛」。但 MBTI 只能分出 16 型人格,2 個人究竟適不適合,卻是一件很複雜的事。到 2022 年,MBTI 的用法又更進化了,搜尋排名第一的是「types MBTI」, 台灣對應的是「MBTI 朋友類型測驗」。這最初是一個交友軟體的遊戲,只要回答 12 個問題,系統就會告訴你,你的 MBTI 是什麼、你有什麼特質、朋友眼中的你是怎樣的人,最後,還會讓你知道和你合得來的朋友有哪些。只要年輕人覺得有趣、好玩,MBTI 就能應用在各種領域,不管到底合不合適。2020 年 6 月 13 日,韓國的節目《玩什麼好呢?》(놀면뭐하니?) 邀請藝人 Rain 和李孝利,在節目中做 MBTI 測驗,隔日韓國的 MBTI 搜尋量立即暴增。又在社群媒體掀起一陣流行。MBTI 這幾年會大流行的關鍵在於,現代人內心很匱乏。人很需要滿足「我到底是誰」的問題,因而需要與他人頻繁互動,才能藉由他人更認識自己、挖掘個人本質。但,即便現代人住在人口眾多的都市,卻難以和他人建立深入的交流與互動,這樣的空虛感,讓人很容易匱乏。MBTI 把人簡化成 16 種類型,正好適合作為社交工具,讓人快速拉近距離。自我介紹時,光用簡單的刻板印象,就能記住他人或是被記住,就像是過去我們剛認識人時,會說:「我來自南投。」現在可能會說:「我是只佔全世界總人口數 5% 的 ISTP!」更可用 MBTI 作為聊天話題,像是,「我男友是 ISFP, 他超會照顧人~」我想,發明 MBTI 的人本意絕非如此。他應該沒料想到,有一天,MBTI 會成為企業拒絕求職者的工具,會成為製造刻板印象的一環。* 本文獲「胃酸人」授權轉載,原影片:韓國年輕人都在瘋 MBTI 心理測驗?
現在離職了,將來會後悔嗎?給快撐不住的你,一文判斷「該不該放棄」
逃避很容易,人們也很擅長。壓力大了就抱怨,遇到困難就覺得不適合,不順心了就辭職...... 無論是自己,還是身邊人,這樣故事每天都在職場上演。小賀在職場 3 年,換了 4 份工作,做過銷售、助理、策劃。時間最長的就是上一家公司的策劃工作,做了將近一年時間。去年,公司接了一個大計畫。上司承諾,計畫結束後會給表現突出的人給予獎勵,同事們都幹勁十足,小賀也打算一展拳腳。但職場上,喊口號、表決心容易,落到執行上,那就是一件又一件需要動手動腦的工作,是一天又一天的忙碌。隨著計畫推進,他們的工作節奏已經不似原來從容。開始頻繁加班,上司要求又很嚴格,出了差錯就遭痛批,小賀從最開始被重視的人,變成了常常挨批評的那一個。在計畫臨近結束的時候,小賀因為出了一個小差錯,又在會議上被批評,他感覺很喪氣。小賀覺得自己不太適合策劃工作,而且這份工作壓力大、薪水少,他覺得如果今後的每天都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下,人生將痛苦不堪,便又一次選擇辭職。辭職談話時,上司勸他堅持做下去。上司表示,之所以對他批評得多,是覺得他在策劃工作上有可塑性。但小賀認為,那都是上司在挽留低成本勞動力的說詞,最後還是離開了公司。小賀辭職之後,到現在一直沒找到工作。一方面,他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所以希望我能給指點一二。另一方面,從他的履歷上看,頻繁跳槽,並且沒有明確的職場方向。很多公司都不會選擇這類人選,尤其目前就業壓力不小,他很容易在競爭比較中被淘汰。我認為,如果在每一種選擇遇到壓力和困難的時候,就選擇逃避和放棄,這也就意味著,無論你做什麼選擇,都是錯的。職場人一定要看清壓力和困境,避免在「最後三公里」做了逃兵,讓職場走了不必要的彎路。很少人會承認自己的逃避,大多數時候會將其包裝成身不由己。像前文中小賀的情況,我的確有些替他惋惜,尤其是在最後臨門一腳時,遺憾離場。如果他能堅持完成這個計畫,他的策劃能力肯定會得到提升。而且,作為一個策劃新人,能有機會參與這種大品牌策劃的計畫很難得,如果做下來,這將成為他履歷上的一筆亮色,讓他增值不少。但小賀被壓力遮住了雙眼,根本沒有看到堅持的價值,而選擇了放棄。像小賀這樣的人大有人在,遇見困難或是犯了錯誤,就會找出各種託詞。諸如,「我的興趣不在這裡,我不適合這份工作」、「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等等之類的道理。我認為,很多道理沒錯,只是它都會有相應的前提條件,可大多數人選擇視而不見,並堂而皇之地將其當成逃避的藉口。為自己的行為找到漂亮的、合理的理由,這是現代人最擅長的粉飾和偽裝。在大道理的加持下,多少逃避都成了理所應當。這個時代,從來不缺大道理,也同樣不缺少迷茫的人。所有輕而易舉獲得的成績,也不會具有高價值,更不可能成為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既然選擇奮鬥,就不要自欺欺人。騙過自己,粉飾太平的人,最後也將面對糟糕的人生。物理學上有一個名詞「臨界點」, 它是指物質在臨近某個節點會發生質變。比如水會在 0 度結冰,在 100 度沸騰。對於每個人的職場發展而言,也同樣存在這樣一個臨界點。只是「行百里者半九十」, 很多人在最後一程,堅持不住,遺憾離場。而堅持下來的少數人則走向了自己嚮往的生活。小 G 業餘時間經營自媒體,寫了 8 個月文章,粉絲不到兩千,他還是不斷琢磨怎麼能寫得更好。後來他寫出了爆文,摸出了方法,這兩年漲粉、變現、約稿順順利利。做助理的曉曉很喜歡文案工作,自己業餘時間會去學習,工作之餘也會模仿大咖練筆,後來一次機會,她給主管看了自己的創作,成功轉職,兩年時間,已經做出了不錯的成績。我認為,在臨界點到來之前,就逃避或者放棄的人,沒有資格抱怨機會和發展。在這個處處求變求快的年代,更該懂點慢的哲學。如果不想在焦慮中迷失方向,那麼就該拿出點工匠精神,為目標,死拼到底。在到達臨界點後,自然會柳暗花明。面對壓力,首先要解決最根本的認知問題,也就是要讀懂壓力的價值。我們大多數人都會看到職場菁英的一個光鮮的側面,是年深日久積累後的水到渠成,是在機遇加持下的華麗蛻變,很少人看到他們關鍵時刻的咬牙堅持。就比如說,我一位朋友侯總,在職場做了 8 年銷售,做到了公司銷售總監,後來自己創業,才第 3 年營業額就做到上億。很多人會覺得他一路晉升,又趕上創業風口。但其實,在職場時,他身邊同事換了一批又一批。許多的難啃的單子,他都是咬著牙做下來的。那些起早貪黑、賺得少,被主管罵得狗血淋頭的日子,他都堅持過來了。他的創業路也不容易,在那些企業生死存亡的坎坷裡,很多人在第一年關門大吉,他死拼三年,做出成績,絕不是幸運。在職場中一個又一個壓力山大的緊要關頭,大多數人放棄了,然後吐槽職場暗黑,人生不易。少數人堅持下來,成為了菁英,又進入下階段的上升。就這樣,循環往復,人與人之間拉開了階層,產生了質的不同。我認為,在職場上,越是感覺困難、壓力大的時候,越是爬坡階段,也更靠近成長和蛻變。但很多人看不透、看不懂、看不清,最後選擇了逃避,偏離了上升軌道。在壓力和困境面前,有些人看到了痛苦,有些人看到的是上升通道的大門。我建議,每個職場人都要聚焦職場發展,放下眼前得失,好好審視,你的壓力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寫在最後:職場的上升路徑始終對任何人開放,那就是鎖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做出選擇,然後咬緊牙關,堅持到底。當人生達到臨界點後,你會遇見更加優秀的自己。* 本文獲「獵頭老王」授權轉載,原文:有多少職場人,在最後 3 公里當了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