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2
207
article
stringlengths
101
75.3k
20130731 今天你應該要知道的新聞
1. 洪仲丘案偵結 沈威志等 18 人被訴 (自由時報) 陸軍下士洪仲丘冤死案今天偵結,最高軍事法院檢察署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宣布起訴被告沈威志、何江忠、徐信正、劉延俊、范佐憲及陳以人等 18 人,其中 542 旅旅長沈威志涉利用職權妨害自由,戒護士陳毅勳、李念祖涉凌虐部署罪嫌,醫官呂孟穎則涉及過失致死罪嫌。洪仲丘案今偵結 洪姊:看起訴書內容,再與律師討論 軍檢偵結 洪仲丘家人北上桃檢 「小丘被折磨死」軍方挨轟撤教材 洪仲丘案 起訴沈威志等十八人 2. 馬:服貿爭議 闢謠對抗造謠 (中國時報) 立法院臨時會今天將審查《兩岸服貿協議》, 馬英九昨出席「為台灣經濟開路高峰會」, 在致辭時針對外界對服貿協議的抨擊提出反駁,表示有些根本沒發生的事一再被渲染。針對台灣對外洽簽經濟協議,馬英九說,目前台灣出口貨物產品包涵在自由貿易協定或相關 ECFA 的部分僅占 4.18%, 但競爭對手國日本則達 17%, 韓國達 34%、新加坡更高達 70%, 兩岸服貿協議就是提供台灣鍛鍊的機會。誰把國家的主人看成敵人?焦點評論:誰造謠?請馬總統面對公民社會 (鄭秀玲) 馬:服貿爭議 造謠和闢謠的對抗 3. 投資不如預期!主計總處:下半年景氣或呈軟性擴張 (鉅亨網) 主計總處今 (31) 日公布第 2 季經濟成長率 (GDP) 概估值為 2.27%, 較 5 月的預測值增加 0.29 個百分點,儘管出口和民間消費回溫,對 GDP 分別較原預估值增加貢獻 0.15 和 0.11 個百分點,不過第 2 季的資本形成、政府消費均呈負成長,主計總處認為,下半年景氣或呈「軟性擴張」。出口優於預期 第 2 季 GDP 概估 2.27% 第 2 季 GDP 優預期 主計總處:景氣軟性擴張 主計總處上修 Q2GDP 為 2.27%4. 賣工業膠製布丁 黑心業者遭訴 (蘋果日報) 台南市立光農工公司竟以工業用膠代替食品添加物使用的天然膠,賣給統一、愛之味等 191 家食品廠商,還將過期食品添加物「精製刺槐豆膠」等賣給依蕾特等 16 家廠商做食品,五年來詐得一億四千餘萬元,在今年五月被檢方查獲引發毒布丁風暴,全案台南地檢署昨依詐欺、偽造文書等罪,將老闆等三人起訴,老闆並被求處重刑。黑心老闆嗆 「吃一點不會死」 工業原料充食材 檢求重刑 工業原料製食品 南檢起訴 3 人 5. 廣大興案報告 我不排除單方公布 (自由時報) 廣大興 28 號事件發生已近三個月,台菲雙方卻遲不公布調查報告,罹難者洪石成大女兒洪慈綪要求政府在一個月內給交代,否則將舉行國際記者會討公道。外交部發言人高安昨表示,我方對菲律賓提出道歉、賠償、懲兇、漁業談判等四項要求絕不妥協,目前仍透過外交管道持續磋商。漁船案進度慢?外交部:為爭最大利益 廣大興案 外交部:不輕易妥協 廣大興案 外交部:不輕易妥協 6. 世界運動會女子撞球 周婕妤逆轉摘金 (蘋果日報) 台灣女子撞球全國排名第一的周婕妤,今天凌晨參加在哥倫比亞卡利 (Cali) 世界運動會,女子花式撞球九號球項目,以 9 比 8 擊敗南韓金佳映,拿下金牌,獲 60 萬元國光獎金,同樣晉級決賽的張榮麟,不幸 10 比 11, 搶尾局敗給英國選手艾波頓 (Darren Lee Appleton) 屈居亞軍,獲 30 萬元台幣獎金。周婕妤力抗韓流 世運撞出金牌 安麗杯輸費雪 周婕妤世運會大復仇 周婕妤力抗韓流 世運撞出金牌 2024 年 1 月 22 日 星期一 | 火爆與走紅前幾天日本的《Palworld》上市,至今早已成為 2024 年第一款爆紅的電腦遊戲。今天早上 T 客邦的新聞報導,宣稱本遊戲「由於遊戲過於火爆,伺服器在週末遭受到了相當大的打擊」。好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火爆」吧。其實嚴格來說,今天的主題應該是「火」這個中國用語。這個詞對應的臺灣繁中是「紅」, 但是在這兩種用法的競爭當中,又衍生出很多很多「修正得很明顯」、「修正了一半」或是「改了比沒改還糟」的衍生詞,包括「火紅」、「紅紅火火」, 以及今天筆者碰巧看到的「火爆」。筆者小時候碰巧看過一本兒童文學,書名叫《代做功課股份有限公司 (宮川比呂著,嶺月譯)》, 小說當中就有用到「很紅」的原始詞語:「走紅」。筆者沒有記錯的話,是在故事前期的時候,有人講了這麼一句話:「就算不好好讀書,跑去當明星,只要能走紅,也一樣能賺很多錢啊。」這便是筆者與「很紅」這個用法的初次相遇。但是這個詞在中國有個很大的問題:他們的「很紅」容易讓人有奇怪的聯想。不論是哪個國家的共產黨,幾乎都以紅色為代表色。在這樣的狀況下「一位很紅的藝人」免不了會讓人以為,這位藝人是不是和黨政高層有來往。所以,雖然「走紅」這個詞對岸仍有在使用,但發展到「很紅」之後就全亂了。後來在與臺灣繁中碰撞之後,有人試著居中妥協,發明了「火紅」、又有人想要進一步強調「很火」所以弄出了「火爆」...... 最後就變成這個樣子。實際上在受到中共影響前的中華民國國語中,「很火」是一個人很生氣、「火紅」是一種紅色、「火爆」是形容人脾氣不好,至於「紅紅火火」則完全不使用。臺灣從未受過共產黨統治,我們實在沒有必要避諱他們。既然原始的詞是「走紅」發展成的「很紅」, 我們就沿用即可。今天我們久違地遇到了甲類中國用語,包括「很火」及其衍生型。 2024 年 1 月 23 日 星期二 | 目前當下與當前眼下今天來聊聊筆者已經看 (不順眼) 很久的 Discord 吧。Discord 是一款即時通訊軟體 (也有人把它當作一個社群媒體平台), 特色是使用者可以輕易自己建立伺服器,並靈活運用即時通訊頻道與討論串系統。這套軟體當然也有中文版,但很不巧的是雖然有許許多多「一看就知道是改正過的中國用語」, 它卻也不幸地仍留有少數沒有改正過的中國用語。如果我們在 Discord 的文字聊天頻道上面,往前捲動到比較久以前的留言,為了方便使用者回到現在最新的進度,在畫面的下面就會有一行提示訊息:「您正在檢視以前的訊息:跳到至當前」。是的,今天我們要來聊聊這個「當前」(「跳到至」的贅字就等哪天有人想寫一本講贅字贅句的書再討論吧)。「當前」的中華民國國語用法是「目前」。筆者這麼一說,一定會有人拿經典戰爭片《大敵當前》出來反駁。請放心,筆者當然知道。大敵當前、疫情當前,這種「當前」的用法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它和這種取代「目前」的用法並不一樣。中文的字是從少數的字發展演變成現在這麼多的字。比方說王和玉、花和華,這些字在遠古時代都是同一個字。因此偶爾會有一些字換成現代中文是別的字的意思。比方說,《古詩十九首》的「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這裡的「華」就是花的意思。同樣地,大敵當前和疫情當前的「當前」, 這個「當」在現代的中文當中其實是「擋」的意思。所以「大敵當前」指的並不是「現在」我們遇到了敵人,而是有敵人「擋在我們面前」。中國用語當中當作「目前」之義使用的「當前」, 形容的是一個時間上的狀況,指的是這件事和我們處於相同的時間;而原始用法的「當前」指的是有個什麼樣的東西與我們在方向上與我們相對 (也許是前進方向,也許是有敵意的對抗行為)。更奇妙的是,那部電影《大敵當前》, 筆者竟然曾經在 YouTube 上面看到有人寫作「大敵當下」。「當下」也是一個可以代表「現在、同時」的詞,但是並不適合用在原始意義的「當前」上面。本來這也不是什麼重大發現,畢竟誰都有可能寫錯字,可是就在筆者曾在中共央視的節目中看到字幕將水平的橫樑寫作「水準」(水準和水平作抽象引申義解時,是另一組臺灣 / 中國用語,有空再聊) 之後,便覺得這件事或許也不能直接忽略了。或許在中國,基於某些不明的原因開始手動修改一些詞語,甚至改到連不是原本要改動的範圍、更為上游 (引申前) 或下游 (引申後) 的意思都改到了。現在似乎變成在中國,「當前」是目前的意思,而「當下」卻變成了擋在我們之前的、原本的「當前」的意思。順帶一提,有另一組和目前 / 當前意思相近的詞組,就是「當下 / 眼下」。臺灣講目前和當下,中國講當前和眼下。然後眼下在日文當中也有使用。但是當下和眼下的兩岸差異沒有目前和當前那麼明確。今天我們介紹了「當前」,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24 日 星期三 | 晚安與晚上好剛剛在某 Vtuber 的烤肉 (剪輯、翻譯直播的內容後上傳) 頻道中,看到了這類頻道很常有人使用的「晚上好」這個用法,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吧。臺灣人習慣講「早安」、「午安」、「晚安」, 對岸由央視開始推動,推行「早上好」、「下午好」等。其中以「晚安」這個問題最大,因為在臺灣很多人覺得「晚安」聽起來像是要睡覺之前的那種晚安,因此確實在各種中共央視用法裡也是「晚上好」入侵得最嚴重。實際上臺灣原本也確實有區分「晚上見到人的問候」與「睡前的問候」, 前者是「夜安」, 後者是「晚安」, 只是 21 世紀的現在,如果我們講「夜安」, 可能會給人一種文謅謅甚至像是某種過於正式、好像大小姐見了外人在打招呼一樣的形象。因此即使是筆者平常在做翻譯工作,也不會使用這樣的用法,而是不去區分兩種夜間問候語,直接都寫作「晚安」。事實上,像這樣直接以「晚安」問候的方式,在臺灣的廣播電台也已行之有年,直到筆者小學左右、還會聽廣播的時代,電台在晚上確實是以「晚安」問候。中共推行「晚上好」等用法的原因筆者並不清楚,也許正是因為這個「晚安」會讓有些人誤會,也許是希望「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等各種不見得一致的時間都能簡易地發展出對應的問候語。這兩種可能都非常符合簡體中文的「簡化」宗旨,但也可能是除此以外的其他原因。不論原因為何,在央視的大力推行下,現在中國簡中似乎已接近完全看不到原有的「早安」、「午安」、「晚安」用法了。幸好在各種中國用語當中,這應該是最容易修改的一種。甚至在大多數狀況下,將「早上好」等用法改為「早安」都可以直接以文書處理軟體的取代功能解決。因此,雖然「早上好」、「晚上好」等用法屬甲類中國用語,但其實並不難辨識與防治其入侵。 2024 年 1 月 25 日 星期四 | 專案與項目這兩天接了兩個字數比較多的遊戲專案 (礙於保密條款不能多聊), 因此或許可以趁這個機會來聊聊「專案」這個詞。專案是用於翻譯英文「project」而發明的詞。在中華民國國語當中,依用途而定,「project」也可以翻譯成「計畫」或其他詞語;在中共簡中當中,只要英文是「project」, 就一律寫作「項目」。和先前的一些例子一樣,「項目」當然也是國語中有的詞,只是不用在這裡。我們有「專案」這個詞來照顧大部分相當於英文「project」的用法,中共的簡體中文沒有。臺灣用法當中的「項目」單純用於一個清單當中的一項,或是用來翻譯英文的「item」(選單、清單、型錄等當中的一項) 這類的用法,不用於「基於開發、研究等目的而提出來執行的工作計畫」這樣的用途。筆者也不清楚中共為什麼要用「項目」來翻譯「project」, 畢竟「案子」這個用法很久以前就有,對岸也有使用。不過倒是有一件小事可能值得一提:與中共關係密切的蘇俄,在冷戰時代開發實驗型戰車時,通常不會給予正式型號,而是以「Object (Объект)」為字首,再配上序號。例如有一款具有四條履帶、主攻地形跨越能力並配有核生化防護的試驗型戰車,就稱作 Object 279。這個 Object 在對岸不論官方或民間,都統一翻作「工程」, 例如前述的 Object 279 就會稱作「279 工程」。如果中共早就有將「工作、工程、案子」與「物體 (object)、item、項目」混用的前例,那麼將一個專案稱作「項目」似乎也不是那麼奇怪的事情。但當然,筆者就不用說了,恐怕也很少有人有辦法確實證明這兩個用法到底有沒有關聯。我們最後還是只能從實際的用法得知對岸將 project 稱作「項目」、相當於我們的「專案」這兩件事。今天的案例比較麻煩,雖然有可能是共軍的用法,但由於目前欠缺證據,只能先當作「有可能是甲類的」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26 日 星期五 | 動詞倒裝今天早上碰巧看到了這麼個新聞標題:〈美國務院鼓勵各國擴大往來台〉。這個對我們譯者來講是很要不得的句子,因為「往來台」同時可以切成「往來」和「來台」, 會讓讀者一眼看過去不知道要在哪裡斷句。這樣的文章筆者要是用在自己的譯文上,一定會被審稿在評論的地方扣「可讀性 (readability)」的分數。其實這篇文章的完整標題是:〈傳吐瓦魯選後斷交 美國務院:鼓勵各國擴大與台往來〉, 只是因為網站首頁的版面限制,才被縮短成原本那個樣子,但這樣一來,「與台往來 (與臺灣往來)」就變成了「往來台」, 除了前述可讀性問題之外,還同時產生了一個傷害到中文原有用法的中國用語。諸如「對日本宣戰」不宜寫作「宣戰日本」(遊戲《鋼鐵雄心》的討論很常看到這種用法)、「與對方談判」不宜寫作「談判對方」, 中文當中有很多不適合傳統的「主詞、動詞、受詞」句形,必須在主詞後面放一個「對」、「向」、「與」之類的詞 (是叫介詞嗎?), 然後先說受詞,再說動詞。可是在中共的「簡化」大旗之下,把這樣的句型省略成「主詞、動詞、受詞」這樣子不當的倒裝修辭方式,在過去的十年間也漸漸猖獗了起來。這或許不是中共政權有意推動的「語言改革」, 但確實符合簡體中文「簡化」的宗旨。事實上,英文也有類似的狀況。大約從十年前開始,英文媒體開始會把「take something on board」這樣的片語寫成「take on board something」。這是和我們中文當中一模一樣的狀況,在英文裡似乎只被當作是一種演變,但在中文裡,至少以中華民國國語來講的接受度並不高,只有受到簡體中文入侵的領域才比較常使用。身為職業譯者,筆者還是想重申,我們希望能保有中文原有的特色 (不然還講中文作什麼,大家都講英文不就好了嗎?), 因此如果有些詞語傳統上要這樣運用,我們就不應該任意倒裝,使這個詞變成好像可以像外語那樣運用似的。今天我們談的這種不當倒裝,是乙類中國「用法」, 嚴格來說並不是用語而是一種文法、一種句型結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天聊的內容並不包括度量衡的不當倒裝 (「每小時若干公里」在對岸被改成「若干千米每小時」, 除了公里與千米的改動之外也有被倒裝過)。度量衡的不當倒裝與一般動詞的不當倒裝不同,是有中共教育當局以及央視明確涉入,屬甲類中國用語,我們改天有機會會再討論。 2024 年 1 月 27 日 星期六 | 單元與環節今天一早碰巧在網路新聞上看到了有人提到電視節目的「環節」, 所以今天就來聊聊這個不起眼的中國用語吧。「環節」並不是在中華民國國語裡不使用,只是和以前的幾個例子一樣,並不用在這裡。比方說,我們可以說前些日子阿拉斯加航空的波音 737-9 MAX 艙門脫落事故,是飛機從生產到使用到維修的哪些「環節」出了問題,這個用法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比方說有個新聞節目好了,從頭條、焦點新聞、國際、體育、影劇文化,最後再加上天氣,這樣完成一個小時的新聞內容,像這樣一個電視節目當中不同的組成部分,若是把它稱為「環節」, 那就變成是中國用語了。筆者小時候,不論是綜藝節目還是什麼樣的電視節目,像這樣節目內的不同主題,都是稱作「單元」。教科書裡比一個章節 (第幾課) 更細的單位有時也會稱作單元。但是近年來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單元這個詞太常被電子、機械、科技產品拿來當作「模組 (module)」的另一種稱呼「unit」的翻譯 (例如飛機上的備用發電 / 供氣系統稱作輔助動力單元 / APU), 似乎現在的人就比較不喜歡稱呼電視節目的分段或教科書的小主題為「單元」, 而讓對岸的「環節」得以乘虛而入。今天筆者工作比較忙,只能簡短介紹乙類中國用語「環節」。 2024 年 1 月 28 日 星期日 | 札與扎這兩天在翻譯的案子,是個遊戲專案。現在很多遊戲專案都是同時發給許多語言的譯者翻譯,當中當然也包括簡體與繁體中文。對客戶而言,這當然是個非常合理、有效率的作法,但也代表我們繁中譯者除了面對本身就被簡中用法影響的同事之外,還要注意不要被偶爾會看到的簡中用法影響。視使用的翻譯軟體與介面而定,有些時候譯者可以看到其他語種的譯文 (前提是該語種比自己的語種早翻完)。這個特徵有時很有用,因為可以看看其他語種的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和自己一不一樣,尤其是在同字歧義的時候,可以找兩種意思是不同字的語言,來看看別人是解讀成哪個意思。但這也表示我們會看到一些與繁體中文相似卻又不一樣的語言 (其實就是日文和簡中), 而偶而會免不了受到影響。今天筆者遇到的是音譯上的問題。當外文當中有「Za」之類的發音時,中華民國國語傳統的翻譯習慣會使用木字邊的「札」, 而簡體中文會 (似乎是中共教育當局規定的) 幾乎統一採用提手旁的「扎」。這樣的案例很多,像「S/Sh」的音在人名的時候,中華民國國語一般翻作「史」(筆者曾看過別人的論文,提到繁中有使用漢姓翻譯外國人姓名首字的傾向), 而中共則統一須翻作「斯」。但筆者今天遇到的是更麻煩的案例。筆者今天遇到的是美國非洲裔人士獨有的節日「Kwanzaa」。這個節日是每年 12 月 26 日到第二年的 1 月 1 日舉行,旨在模仿西非、南非傳統的豐收慶典,建立一個取代基督教聖誕節的、屬於非裔美國人的節日。想當然耳,這個節日的中文翻譯,查到最常用的用法是「寬扎節」, 是簡體中文常用的提手旁的扎。雖然有少數臺灣的網站改成了木字邊的札,但當筆者發現美國在台協會 (AIT) 的網站上使用的也是「寬扎節」的時候,筆者的頭就更痛了。首先,美國在台協會實質上等於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的功能,對於將美國的文化介紹給臺灣人而言,是有相當程度的權威的。可是反過來講,諸如德國之聲 (DW)、英國廣播公司 (BBC) 等外國媒體的中文網站,其即使有繁中版,也都可以明顯看到大量的中共簡中用法 (事實上,這些媒體的報導被國內媒體引用的過程,本身就是中國用語入侵的一大管道)。美國在台協會的工作人員、外交官都是美國人。要在美國找到會講中文的人就已經很不容易,怎能輕易假設對方願意或有辦法把範圍進一步限縮到「學臺灣繁中的美國人」? 所以 AIT 網站上寫的「寬扎節」, 是絕對有可能是從簡體中文改過來的,因為背後的工作人員很可能學的是簡中,然後再依各自或多或少額外對臺灣繁中的理解,而改成最終的樣子。筆者不能多談自己最後在譯文中決定用哪個字,對於寬札節還是寬扎節也沒有辦法得到結論。今天的日記只能說一般音譯的扎與札是甲類中國用語 (因為簡中的「扎」似乎是中共教育當局律定的), 但具體的個別實例就要 case by case 地分析了。
外商遊戲公司最愛的行銷人特色:經營副業
Photo Credit: action_1971@ Flickr CC BY SA 2.0 小時候作文題目問長大後想做什麼,當時很天真的答出各種職業:賽車手、歌手、花式溜冰選手⋯⋯。到了高中,父母告訴我們,大學科系要選實用的、畢業後好找工作的、能養活自己的。於是追求成績優異、考進好的科系變成主要目標,那個科系適不適合你並不重要,先上再說。我很幸運,大學填志願的時候,因為先跟爸媽聲明了絕不念需要用到數學的科系,所以大學念得很愉快。雖然日後證實大學念的在工作時完全派不上用場,但那四年所認識到的人與經歷過的事,卻帶給我更大的收穫和影響,並且延伸至今。在矽谷的這幾年,看到我周遭許多工程師朋友,很多都是台清交電機、資工系畢業,後來到美國念電機或資工研究所,在矽谷各大科技公司工作。他們都是很優秀的工程師,有些很樂在其中,也很適合這份職業;但也有許多在當了三、五年的工程師之後,發現工程從來都不是他們的興趣。當初會去念,只是因為分數夠高,電機、資工又都是熱門科系;而且如果要留在美國就業的話,對國際學生來說,工程師比起其他像金融、媒體、行銷等職業,相對容易找到工作,以及拿到公司贊助工作簽證 (在矽谷的工程師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印度人和華人)。幾年下來,他們發現到,如果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或為了留在美國而做不感興趣的工作,似乎不值得。所以很多人選擇辭掉原本的工作,對商業管理或行銷有興趣的,重新申請學校去念 MBA; 或者搬回台灣,在科技公司擔任專案經理,或投入產品行銷;或者完全離開科技業,從事服務業,開店自己當老闆。在美商藝電 (Electronic Arts) 全球總部的行銷部門工作這幾年下來,我觀察到我的美國同事及主管,絕大多數都不是商學院背景出身,大學讀的科系五花八門:藝術、電影、人文、心理、物理⋯⋯等等,擁有碩士以上學歷的也不多。然而他們卻充滿創意及點子,還有一顆勇於嘗試的心。這些創意往往來自他們在學校及工作以外所接觸到的,投入時間專研的各種興趣、或是閱讀的書和聽到的演講。像我的直屬主管為了鼓勵我們養成閱讀好書的習慣,固定每個月利用午餐時間舉辦一次跨部門的讀書分享會。這種非正式的交流,讓我們不只是從書中學到東西,透過每個人的心得分享,經常也能引發出新的想法,同時又拉近與同事的距離,對個人與公司都是有利無弊。我有一半以上的同事,除了白天在公司的這份工作以外,都還有不與正職衝突,屬於個人興趣的副業。有人當健身教練;有人受過專業烘培訓練,開始賣起手工甜點;有人自拍自導院線電影;甚至有個同事自製手工耳環、項鍊在網路商店上賣,結果產品大熱門,多部美國知名電視影集的女主角都是戴她的產品。這些我們以前只能在新聞報導或從雜誌訪問上看到的故事,在這裡,這樣的人卻天天都出現在我的生活中。在他們身上,我瞭解到什麼叫多元發展,是發掘個人的興趣及個性,然後認真的花時間精力,盡情施展自己的專長。我那位喜歡做甜點的同事,學生時期就蒐集很多食譜,自己鑽研,後來又去報名烹飪學院。雖然那並沒有成為她的正職,但她從來沒有停止這項興趣。她起先只是不時做些糕點請周圍的親戚朋友吃,因為比外面賣得還好吃,後來陸續有朋友要辦宴會時就會跟她訂。這樣一個推薦一個,漸漸的,訂單多到她得架設網路訂購才能處理。幸好她當年沒有放棄烹飪的夢想,否則我們這些同事就不會有機會享用到她的手工甜點了。我們可能不會烘培、不會拍電影,但一定有我們喜歡及擅長做的事情。或許這些不會成為我們的專業,也不一定會讓我們賺大錢,但只要用心去做,結果有時會令我們驚訝。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創造,如果不照著我們與生俱來的特性去發揮,又怎麼知道我們能為世界帶來什麼樣的火花?註:無意間看到一本由日本管理大師 Ochi Masato 寫的《下班,你的人生才開始!: 靠復業賺錢!不放棄夢想的乘法工作術》, 原來我的同事早已都在這麼做了。2024 年 1 月 22 日 星期一 | 火爆與走紅前幾天日本的《Palworld》上市,至今早已成為 2024 年第一款爆紅的電腦遊戲。今天早上 T 客邦的新聞報導,宣稱本遊戲「由於遊戲過於火爆,伺服器在週末遭受到了相當大的打擊」。好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火爆」吧。其實嚴格來說,今天的主題應該是「火」這個中國用語。這個詞對應的臺灣繁中是「紅」, 但是在這兩種用法的競爭當中,又衍生出很多很多「修正得很明顯」、「修正了一半」或是「改了比沒改還糟」的衍生詞,包括「火紅」、「紅紅火火」, 以及今天筆者碰巧看到的「火爆」。筆者小時候碰巧看過一本兒童文學,書名叫《代做功課股份有限公司 (宮川比呂著,嶺月譯)》, 小說當中就有用到「很紅」的原始詞語:「走紅」。筆者沒有記錯的話,是在故事前期的時候,有人講了這麼一句話:「就算不好好讀書,跑去當明星,只要能走紅,也一樣能賺很多錢啊。」這便是筆者與「很紅」這個用法的初次相遇。但是這個詞在中國有個很大的問題:他們的「很紅」容易讓人有奇怪的聯想。不論是哪個國家的共產黨,幾乎都以紅色為代表色。在這樣的狀況下「一位很紅的藝人」免不了會讓人以為,這位藝人是不是和黨政高層有來往。所以,雖然「走紅」這個詞對岸仍有在使用,但發展到「很紅」之後就全亂了。後來在與臺灣繁中碰撞之後,有人試著居中妥協,發明了「火紅」、又有人想要進一步強調「很火」所以弄出了「火爆」...... 最後就變成這個樣子。實際上在受到中共影響前的中華民國國語中,「很火」是一個人很生氣、「火紅」是一種紅色、「火爆」是形容人脾氣不好,至於「紅紅火火」則完全不使用。臺灣從未受過共產黨統治,我們實在沒有必要避諱他們。既然原始的詞是「走紅」發展成的「很紅」, 我們就沿用即可。今天我們久違地遇到了甲類中國用語,包括「很火」及其衍生型。 2024 年 1 月 23 日 星期二 | 目前當下與當前眼下今天來聊聊筆者已經看 (不順眼) 很久的 Discord 吧。Discord 是一款即時通訊軟體 (也有人把它當作一個社群媒體平台), 特色是使用者可以輕易自己建立伺服器,並靈活運用即時通訊頻道與討論串系統。這套軟體當然也有中文版,但很不巧的是雖然有許許多多「一看就知道是改正過的中國用語」, 它卻也不幸地仍留有少數沒有改正過的中國用語。如果我們在 Discord 的文字聊天頻道上面,往前捲動到比較久以前的留言,為了方便使用者回到現在最新的進度,在畫面的下面就會有一行提示訊息:「您正在檢視以前的訊息:跳到至當前」。是的,今天我們要來聊聊這個「當前」(「跳到至」的贅字就等哪天有人想寫一本講贅字贅句的書再討論吧)。「當前」的中華民國國語用法是「目前」。筆者這麼一說,一定會有人拿經典戰爭片《大敵當前》出來反駁。請放心,筆者當然知道。大敵當前、疫情當前,這種「當前」的用法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它和這種取代「目前」的用法並不一樣。中文的字是從少數的字發展演變成現在這麼多的字。比方說王和玉、花和華,這些字在遠古時代都是同一個字。因此偶爾會有一些字換成現代中文是別的字的意思。比方說,《古詩十九首》的「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這裡的「華」就是花的意思。同樣地,大敵當前和疫情當前的「當前」, 這個「當」在現代的中文當中其實是「擋」的意思。所以「大敵當前」指的並不是「現在」我們遇到了敵人,而是有敵人「擋在我們面前」。中國用語當中當作「目前」之義使用的「當前」, 形容的是一個時間上的狀況,指的是這件事和我們處於相同的時間;而原始用法的「當前」指的是有個什麼樣的東西與我們在方向上與我們相對 (也許是前進方向,也許是有敵意的對抗行為)。更奇妙的是,那部電影《大敵當前》, 筆者竟然曾經在 YouTube 上面看到有人寫作「大敵當下」。「當下」也是一個可以代表「現在、同時」的詞,但是並不適合用在原始意義的「當前」上面。本來這也不是什麼重大發現,畢竟誰都有可能寫錯字,可是就在筆者曾在中共央視的節目中看到字幕將水平的橫樑寫作「水準」(水準和水平作抽象引申義解時,是另一組臺灣 / 中國用語,有空再聊) 之後,便覺得這件事或許也不能直接忽略了。或許在中國,基於某些不明的原因開始手動修改一些詞語,甚至改到連不是原本要改動的範圍、更為上游 (引申前) 或下游 (引申後) 的意思都改到了。現在似乎變成在中國,「當前」是目前的意思,而「當下」卻變成了擋在我們之前的、原本的「當前」的意思。順帶一提,有另一組和目前 / 當前意思相近的詞組,就是「當下 / 眼下」。臺灣講目前和當下,中國講當前和眼下。然後眼下在日文當中也有使用。但是當下和眼下的兩岸差異沒有目前和當前那麼明確。今天我們介紹了「當前」,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24 日 星期三 | 晚安與晚上好剛剛在某 Vtuber 的烤肉 (剪輯、翻譯直播的內容後上傳) 頻道中,看到了這類頻道很常有人使用的「晚上好」這個用法,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吧。臺灣人習慣講「早安」、「午安」、「晚安」, 對岸由央視開始推動,推行「早上好」、「下午好」等。其中以「晚安」這個問題最大,因為在臺灣很多人覺得「晚安」聽起來像是要睡覺之前的那種晚安,因此確實在各種中共央視用法裡也是「晚上好」入侵得最嚴重。實際上臺灣原本也確實有區分「晚上見到人的問候」與「睡前的問候」, 前者是「夜安」, 後者是「晚安」, 只是 21 世紀的現在,如果我們講「夜安」, 可能會給人一種文謅謅甚至像是某種過於正式、好像大小姐見了外人在打招呼一樣的形象。因此即使是筆者平常在做翻譯工作,也不會使用這樣的用法,而是不去區分兩種夜間問候語,直接都寫作「晚安」。事實上,像這樣直接以「晚安」問候的方式,在臺灣的廣播電台也已行之有年,直到筆者小學左右、還會聽廣播的時代,電台在晚上確實是以「晚安」問候。中共推行「晚上好」等用法的原因筆者並不清楚,也許正是因為這個「晚安」會讓有些人誤會,也許是希望「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等各種不見得一致的時間都能簡易地發展出對應的問候語。這兩種可能都非常符合簡體中文的「簡化」宗旨,但也可能是除此以外的其他原因。不論原因為何,在央視的大力推行下,現在中國簡中似乎已接近完全看不到原有的「早安」、「午安」、「晚安」用法了。幸好在各種中國用語當中,這應該是最容易修改的一種。甚至在大多數狀況下,將「早上好」等用法改為「早安」都可以直接以文書處理軟體的取代功能解決。因此,雖然「早上好」、「晚上好」等用法屬甲類中國用語,但其實並不難辨識與防治其入侵。 2024 年 1 月 25 日 星期四 | 專案與項目這兩天接了兩個字數比較多的遊戲專案 (礙於保密條款不能多聊), 因此或許可以趁這個機會來聊聊「專案」這個詞。專案是用於翻譯英文「project」而發明的詞。在中華民國國語當中,依用途而定,「project」也可以翻譯成「計畫」或其他詞語;在中共簡中當中,只要英文是「project」, 就一律寫作「項目」。和先前的一些例子一樣,「項目」當然也是國語中有的詞,只是不用在這裡。我們有「專案」這個詞來照顧大部分相當於英文「project」的用法,中共的簡體中文沒有。臺灣用法當中的「項目」單純用於一個清單當中的一項,或是用來翻譯英文的「item」(選單、清單、型錄等當中的一項) 這類的用法,不用於「基於開發、研究等目的而提出來執行的工作計畫」這樣的用途。筆者也不清楚中共為什麼要用「項目」來翻譯「project」, 畢竟「案子」這個用法很久以前就有,對岸也有使用。不過倒是有一件小事可能值得一提:與中共關係密切的蘇俄,在冷戰時代開發實驗型戰車時,通常不會給予正式型號,而是以「Object (Объект)」為字首,再配上序號。例如有一款具有四條履帶、主攻地形跨越能力並配有核生化防護的試驗型戰車,就稱作 Object 279。這個 Object 在對岸不論官方或民間,都統一翻作「工程」, 例如前述的 Object 279 就會稱作「279 工程」。如果中共早就有將「工作、工程、案子」與「物體 (object)、item、項目」混用的前例,那麼將一個專案稱作「項目」似乎也不是那麼奇怪的事情。但當然,筆者就不用說了,恐怕也很少有人有辦法確實證明這兩個用法到底有沒有關聯。我們最後還是只能從實際的用法得知對岸將 project 稱作「項目」、相當於我們的「專案」這兩件事。今天的案例比較麻煩,雖然有可能是共軍的用法,但由於目前欠缺證據,只能先當作「有可能是甲類的」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26 日 星期五 | 動詞倒裝今天早上碰巧看到了這麼個新聞標題:〈美國務院鼓勵各國擴大往來台〉。這個對我們譯者來講是很要不得的句子,因為「往來台」同時可以切成「往來」和「來台」, 會讓讀者一眼看過去不知道要在哪裡斷句。這樣的文章筆者要是用在自己的譯文上,一定會被審稿在評論的地方扣「可讀性 (readability)」的分數。其實這篇文章的完整標題是:〈傳吐瓦魯選後斷交 美國務院:鼓勵各國擴大與台往來〉, 只是因為網站首頁的版面限制,才被縮短成原本那個樣子,但這樣一來,「與台往來 (與臺灣往來)」就變成了「往來台」, 除了前述可讀性問題之外,還同時產生了一個傷害到中文原有用法的中國用語。諸如「對日本宣戰」不宜寫作「宣戰日本」(遊戲《鋼鐵雄心》的討論很常看到這種用法)、「與對方談判」不宜寫作「談判對方」, 中文當中有很多不適合傳統的「主詞、動詞、受詞」句形,必須在主詞後面放一個「對」、「向」、「與」之類的詞 (是叫介詞嗎?), 然後先說受詞,再說動詞。可是在中共的「簡化」大旗之下,把這樣的句型省略成「主詞、動詞、受詞」這樣子不當的倒裝修辭方式,在過去的十年間也漸漸猖獗了起來。這或許不是中共政權有意推動的「語言改革」, 但確實符合簡體中文「簡化」的宗旨。事實上,英文也有類似的狀況。大約從十年前開始,英文媒體開始會把「take something on board」這樣的片語寫成「take on board something」。這是和我們中文當中一模一樣的狀況,在英文裡似乎只被當作是一種演變,但在中文裡,至少以中華民國國語來講的接受度並不高,只有受到簡體中文入侵的領域才比較常使用。身為職業譯者,筆者還是想重申,我們希望能保有中文原有的特色 (不然還講中文作什麼,大家都講英文不就好了嗎?), 因此如果有些詞語傳統上要這樣運用,我們就不應該任意倒裝,使這個詞變成好像可以像外語那樣運用似的。今天我們談的這種不當倒裝,是乙類中國「用法」, 嚴格來說並不是用語而是一種文法、一種句型結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天聊的內容並不包括度量衡的不當倒裝 (「每小時若干公里」在對岸被改成「若干千米每小時」, 除了公里與千米的改動之外也有被倒裝過)。度量衡的不當倒裝與一般動詞的不當倒裝不同,是有中共教育當局以及央視明確涉入,屬甲類中國用語,我們改天有機會會再討論。 2024 年 1 月 27 日 星期六 | 單元與環節今天一早碰巧在網路新聞上看到了有人提到電視節目的「環節」, 所以今天就來聊聊這個不起眼的中國用語吧。「環節」並不是在中華民國國語裡不使用,只是和以前的幾個例子一樣,並不用在這裡。比方說,我們可以說前些日子阿拉斯加航空的波音 737-9 MAX 艙門脫落事故,是飛機從生產到使用到維修的哪些「環節」出了問題,這個用法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比方說有個新聞節目好了,從頭條、焦點新聞、國際、體育、影劇文化,最後再加上天氣,這樣完成一個小時的新聞內容,像這樣一個電視節目當中不同的組成部分,若是把它稱為「環節」, 那就變成是中國用語了。筆者小時候,不論是綜藝節目還是什麼樣的電視節目,像這樣節目內的不同主題,都是稱作「單元」。教科書裡比一個章節 (第幾課) 更細的單位有時也會稱作單元。但是近年來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單元這個詞太常被電子、機械、科技產品拿來當作「模組 (module)」的另一種稱呼「unit」的翻譯 (例如飛機上的備用發電 / 供氣系統稱作輔助動力單元 / APU), 似乎現在的人就比較不喜歡稱呼電視節目的分段或教科書的小主題為「單元」, 而讓對岸的「環節」得以乘虛而入。今天筆者工作比較忙,只能簡短介紹乙類中國用語「環節」。 2024 年 1 月 28 日 星期日 | 札與扎這兩天在翻譯的案子,是個遊戲專案。現在很多遊戲專案都是同時發給許多語言的譯者翻譯,當中當然也包括簡體與繁體中文。對客戶而言,這當然是個非常合理、有效率的作法,但也代表我們繁中譯者除了面對本身就被簡中用法影響的同事之外,還要注意不要被偶爾會看到的簡中用法影響。視使用的翻譯軟體與介面而定,有些時候譯者可以看到其他語種的譯文 (前提是該語種比自己的語種早翻完)。這個特徵有時很有用,因為可以看看其他語種的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和自己一不一樣,尤其是在同字歧義的時候,可以找兩種意思是不同字的語言,來看看別人是解讀成哪個意思。但這也表示我們會看到一些與繁體中文相似卻又不一樣的語言 (其實就是日文和簡中), 而偶而會免不了受到影響。今天筆者遇到的是音譯上的問題。當外文當中有「Za」之類的發音時,中華民國國語傳統的翻譯習慣會使用木字邊的「札」, 而簡體中文會 (似乎是中共教育當局規定的) 幾乎統一採用提手旁的「扎」。這樣的案例很多,像「S/Sh」的音在人名的時候,中華民國國語一般翻作「史」(筆者曾看過別人的論文,提到繁中有使用漢姓翻譯外國人姓名首字的傾向), 而中共則統一須翻作「斯」。但筆者今天遇到的是更麻煩的案例。筆者今天遇到的是美國非洲裔人士獨有的節日「Kwanzaa」。這個節日是每年 12 月 26 日到第二年的 1 月 1 日舉行,旨在模仿西非、南非傳統的豐收慶典,建立一個取代基督教聖誕節的、屬於非裔美國人的節日。想當然耳,這個節日的中文翻譯,查到最常用的用法是「寬扎節」, 是簡體中文常用的提手旁的扎。雖然有少數臺灣的網站改成了木字邊的札,但當筆者發現美國在台協會 (AIT) 的網站上使用的也是「寬扎節」的時候,筆者的頭就更痛了。首先,美國在台協會實質上等於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的功能,對於將美國的文化介紹給臺灣人而言,是有相當程度的權威的。可是反過來講,諸如德國之聲 (DW)、英國廣播公司 (BBC) 等外國媒體的中文網站,其即使有繁中版,也都可以明顯看到大量的中共簡中用法 (事實上,這些媒體的報導被國內媒體引用的過程,本身就是中國用語入侵的一大管道)。美國在台協會的工作人員、外交官都是美國人。要在美國找到會講中文的人就已經很不容易,怎能輕易假設對方願意或有辦法把範圍進一步限縮到「學臺灣繁中的美國人」? 所以 AIT 網站上寫的「寬扎節」, 是絕對有可能是從簡體中文改過來的,因為背後的工作人員很可能學的是簡中,然後再依各自或多或少額外對臺灣繁中的理解,而改成最終的樣子。筆者不能多談自己最後在譯文中決定用哪個字,對於寬札節還是寬扎節也沒有辦法得到結論。今天的日記只能說一般音譯的扎與札是甲類中國用語 (因為簡中的「扎」似乎是中共教育當局律定的), 但具體的個別實例就要 case by case 地分析了。
20130802 今天你應該要知道的新聞
1. 立法院今排定要處理核四公投案,但民進黨立委昨天發動突襲,提早一晚就封鎖住立院議場要阻撓今天的議事。不過國民黨立委也在今天清晨發動攻擊,衝入議場,並企圖占據主席台,雙方也幾度發生推擠、拉扯,因此目前雙方仍在台上、台下對峙。焦點評論:核四公投為誰而戰 為何而戰 (方儉) 核四公投案 藍綠立委續對峙 核四公投 今天決戰立法院 2. 8 月起離島民眾可在全國各縣市新辦、補辦身分證,不需要在奔波往返離島和本島,實施的第一天就有不少來自金門等離島的民眾,辦理補發或新辦身分證申請。離島跨縣市辦身分證 新北首日 12 件 新北首推 同縣市、離島可跨區初補領身分證 方便離島居民 開放本島辦身分證 3. 八月一日是「原住民族日」,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昨指出,民進黨在陳水扁執政時,將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這就是尊重原住民族,但馬英九總統曾公開向原住民說「我把你們當人看」, 以及原民會官網把原住民族日的完整由來取消掉,可看出馬政府對原住民議題的倒退。原民日免費 逾萬原民玩九族 九族原民日 萬人回娘家 「法律原來如此 4」 贈書原住民活動在九族文化村舉辦 4. 彰化銀行今 (2) 日召開董事會,與台新銀行合併研究案排在「報告案第二案」。台新金周三發表聲明說要放緩合併研究時程,但公股對議案仍排入董事會相當不滿,已擬妥長期作戰計畫,公民股將展開激烈攻防。台新金指合併放緩 彰銀總座怒嗆撤案 公股激烈攻防 彰銀今董事會 戰事未休 董事會前夕 彰銀總座轟 台新金「賞曾銘宗一巴掌」「野獸」林志傑領軍帶頭衝,昨天亞洲男籃錦標賽首戰約旦,砍進個人在亞錦賽單場最高 27 分,並幫助中華隊從第 3 節末曾落達全場最高 10 分的劣勢反撲,終場以 91 比 87 逆轉搶得頭采。亞錦賽 / 戴維斯、林志傑帶頭衝 中華心臟變大 亞錦賽》末節穩住陣腳 中華首戰險勝約旦 亞錦男籃 /「野獸隊長」爆發!林志傑 27 分全能個人秀 6. 士林夜市現切水果攤過去定價及消費爭議多,但 8 月 1 日起,台北農產與士林市場合作,引進優質平價水果示範攤,消費者購買現切水果,將有公開透明的合理價格可選擇,至 14 日為止的開幕期間,還有「買二送一」等優惠特價。公營攤進駐 士林現切水果紛降價 士林夜市挽民心 賣平價水果 士林夜市平價水果示範攤開幕 限時買 2 送 17. 新北市政府配合總統馬英九「防災型都更」主張,將採簡易重建及都更單位減半等方式,推動簡易都更,以加速都更腳步。新北市都市更新處長王玉芬表示,目前老舊建築及違建密集存在,只要能都更,都具有防災意義。降低門檻縮短程序 新北推簡易型都更 新北推簡易都更 限制大鬆綁 透過土管鬆綁 新北市府將推簡易更新 2024 年 1 月 22 日 星期一 | 火爆與走紅前幾天日本的《Palworld》上市,至今早已成為 2024 年第一款爆紅的電腦遊戲。今天早上 T 客邦的新聞報導,宣稱本遊戲「由於遊戲過於火爆,伺服器在週末遭受到了相當大的打擊」。好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火爆」吧。其實嚴格來說,今天的主題應該是「火」這個中國用語。這個詞對應的臺灣繁中是「紅」, 但是在這兩種用法的競爭當中,又衍生出很多很多「修正得很明顯」、「修正了一半」或是「改了比沒改還糟」的衍生詞,包括「火紅」、「紅紅火火」, 以及今天筆者碰巧看到的「火爆」。筆者小時候碰巧看過一本兒童文學,書名叫《代做功課股份有限公司 (宮川比呂著,嶺月譯)》, 小說當中就有用到「很紅」的原始詞語:「走紅」。筆者沒有記錯的話,是在故事前期的時候,有人講了這麼一句話:「就算不好好讀書,跑去當明星,只要能走紅,也一樣能賺很多錢啊。」這便是筆者與「很紅」這個用法的初次相遇。但是這個詞在中國有個很大的問題:他們的「很紅」容易讓人有奇怪的聯想。不論是哪個國家的共產黨,幾乎都以紅色為代表色。在這樣的狀況下「一位很紅的藝人」免不了會讓人以為,這位藝人是不是和黨政高層有來往。所以,雖然「走紅」這個詞對岸仍有在使用,但發展到「很紅」之後就全亂了。後來在與臺灣繁中碰撞之後,有人試著居中妥協,發明了「火紅」、又有人想要進一步強調「很火」所以弄出了「火爆」...... 最後就變成這個樣子。實際上在受到中共影響前的中華民國國語中,「很火」是一個人很生氣、「火紅」是一種紅色、「火爆」是形容人脾氣不好,至於「紅紅火火」則完全不使用。臺灣從未受過共產黨統治,我們實在沒有必要避諱他們。既然原始的詞是「走紅」發展成的「很紅」, 我們就沿用即可。今天我們久違地遇到了甲類中國用語,包括「很火」及其衍生型。 2024 年 1 月 23 日 星期二 | 目前當下與當前眼下今天來聊聊筆者已經看 (不順眼) 很久的 Discord 吧。Discord 是一款即時通訊軟體 (也有人把它當作一個社群媒體平台), 特色是使用者可以輕易自己建立伺服器,並靈活運用即時通訊頻道與討論串系統。這套軟體當然也有中文版,但很不巧的是雖然有許許多多「一看就知道是改正過的中國用語」, 它卻也不幸地仍留有少數沒有改正過的中國用語。如果我們在 Discord 的文字聊天頻道上面,往前捲動到比較久以前的留言,為了方便使用者回到現在最新的進度,在畫面的下面就會有一行提示訊息:「您正在檢視以前的訊息:跳到至當前」。是的,今天我們要來聊聊這個「當前」(「跳到至」的贅字就等哪天有人想寫一本講贅字贅句的書再討論吧)。「當前」的中華民國國語用法是「目前」。筆者這麼一說,一定會有人拿經典戰爭片《大敵當前》出來反駁。請放心,筆者當然知道。大敵當前、疫情當前,這種「當前」的用法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它和這種取代「目前」的用法並不一樣。中文的字是從少數的字發展演變成現在這麼多的字。比方說王和玉、花和華,這些字在遠古時代都是同一個字。因此偶爾會有一些字換成現代中文是別的字的意思。比方說,《古詩十九首》的「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這裡的「華」就是花的意思。同樣地,大敵當前和疫情當前的「當前」, 這個「當」在現代的中文當中其實是「擋」的意思。所以「大敵當前」指的並不是「現在」我們遇到了敵人,而是有敵人「擋在我們面前」。中國用語當中當作「目前」之義使用的「當前」, 形容的是一個時間上的狀況,指的是這件事和我們處於相同的時間;而原始用法的「當前」指的是有個什麼樣的東西與我們在方向上與我們相對 (也許是前進方向,也許是有敵意的對抗行為)。更奇妙的是,那部電影《大敵當前》, 筆者竟然曾經在 YouTube 上面看到有人寫作「大敵當下」。「當下」也是一個可以代表「現在、同時」的詞,但是並不適合用在原始意義的「當前」上面。本來這也不是什麼重大發現,畢竟誰都有可能寫錯字,可是就在筆者曾在中共央視的節目中看到字幕將水平的橫樑寫作「水準」(水準和水平作抽象引申義解時,是另一組臺灣 / 中國用語,有空再聊) 之後,便覺得這件事或許也不能直接忽略了。或許在中國,基於某些不明的原因開始手動修改一些詞語,甚至改到連不是原本要改動的範圍、更為上游 (引申前) 或下游 (引申後) 的意思都改到了。現在似乎變成在中國,「當前」是目前的意思,而「當下」卻變成了擋在我們之前的、原本的「當前」的意思。順帶一提,有另一組和目前 / 當前意思相近的詞組,就是「當下 / 眼下」。臺灣講目前和當下,中國講當前和眼下。然後眼下在日文當中也有使用。但是當下和眼下的兩岸差異沒有目前和當前那麼明確。今天我們介紹了「當前」,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24 日 星期三 | 晚安與晚上好剛剛在某 Vtuber 的烤肉 (剪輯、翻譯直播的內容後上傳) 頻道中,看到了這類頻道很常有人使用的「晚上好」這個用法,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吧。臺灣人習慣講「早安」、「午安」、「晚安」, 對岸由央視開始推動,推行「早上好」、「下午好」等。其中以「晚安」這個問題最大,因為在臺灣很多人覺得「晚安」聽起來像是要睡覺之前的那種晚安,因此確實在各種中共央視用法裡也是「晚上好」入侵得最嚴重。實際上臺灣原本也確實有區分「晚上見到人的問候」與「睡前的問候」, 前者是「夜安」, 後者是「晚安」, 只是 21 世紀的現在,如果我們講「夜安」, 可能會給人一種文謅謅甚至像是某種過於正式、好像大小姐見了外人在打招呼一樣的形象。因此即使是筆者平常在做翻譯工作,也不會使用這樣的用法,而是不去區分兩種夜間問候語,直接都寫作「晚安」。事實上,像這樣直接以「晚安」問候的方式,在臺灣的廣播電台也已行之有年,直到筆者小學左右、還會聽廣播的時代,電台在晚上確實是以「晚安」問候。中共推行「晚上好」等用法的原因筆者並不清楚,也許正是因為這個「晚安」會讓有些人誤會,也許是希望「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等各種不見得一致的時間都能簡易地發展出對應的問候語。這兩種可能都非常符合簡體中文的「簡化」宗旨,但也可能是除此以外的其他原因。不論原因為何,在央視的大力推行下,現在中國簡中似乎已接近完全看不到原有的「早安」、「午安」、「晚安」用法了。幸好在各種中國用語當中,這應該是最容易修改的一種。甚至在大多數狀況下,將「早上好」等用法改為「早安」都可以直接以文書處理軟體的取代功能解決。因此,雖然「早上好」、「晚上好」等用法屬甲類中國用語,但其實並不難辨識與防治其入侵。 2024 年 1 月 25 日 星期四 | 專案與項目這兩天接了兩個字數比較多的遊戲專案 (礙於保密條款不能多聊), 因此或許可以趁這個機會來聊聊「專案」這個詞。專案是用於翻譯英文「project」而發明的詞。在中華民國國語當中,依用途而定,「project」也可以翻譯成「計畫」或其他詞語;在中共簡中當中,只要英文是「project」, 就一律寫作「項目」。和先前的一些例子一樣,「項目」當然也是國語中有的詞,只是不用在這裡。我們有「專案」這個詞來照顧大部分相當於英文「project」的用法,中共的簡體中文沒有。臺灣用法當中的「項目」單純用於一個清單當中的一項,或是用來翻譯英文的「item」(選單、清單、型錄等當中的一項) 這類的用法,不用於「基於開發、研究等目的而提出來執行的工作計畫」這樣的用途。筆者也不清楚中共為什麼要用「項目」來翻譯「project」, 畢竟「案子」這個用法很久以前就有,對岸也有使用。不過倒是有一件小事可能值得一提:與中共關係密切的蘇俄,在冷戰時代開發實驗型戰車時,通常不會給予正式型號,而是以「Object (Объект)」為字首,再配上序號。例如有一款具有四條履帶、主攻地形跨越能力並配有核生化防護的試驗型戰車,就稱作 Object 279。這個 Object 在對岸不論官方或民間,都統一翻作「工程」, 例如前述的 Object 279 就會稱作「279 工程」。如果中共早就有將「工作、工程、案子」與「物體 (object)、item、項目」混用的前例,那麼將一個專案稱作「項目」似乎也不是那麼奇怪的事情。但當然,筆者就不用說了,恐怕也很少有人有辦法確實證明這兩個用法到底有沒有關聯。我們最後還是只能從實際的用法得知對岸將 project 稱作「項目」、相當於我們的「專案」這兩件事。今天的案例比較麻煩,雖然有可能是共軍的用法,但由於目前欠缺證據,只能先當作「有可能是甲類的」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26 日 星期五 | 動詞倒裝今天早上碰巧看到了這麼個新聞標題:〈美國務院鼓勵各國擴大往來台〉。這個對我們譯者來講是很要不得的句子,因為「往來台」同時可以切成「往來」和「來台」, 會讓讀者一眼看過去不知道要在哪裡斷句。這樣的文章筆者要是用在自己的譯文上,一定會被審稿在評論的地方扣「可讀性 (readability)」的分數。其實這篇文章的完整標題是:〈傳吐瓦魯選後斷交 美國務院:鼓勵各國擴大與台往來〉, 只是因為網站首頁的版面限制,才被縮短成原本那個樣子,但這樣一來,「與台往來 (與臺灣往來)」就變成了「往來台」, 除了前述可讀性問題之外,還同時產生了一個傷害到中文原有用法的中國用語。諸如「對日本宣戰」不宜寫作「宣戰日本」(遊戲《鋼鐵雄心》的討論很常看到這種用法)、「與對方談判」不宜寫作「談判對方」, 中文當中有很多不適合傳統的「主詞、動詞、受詞」句形,必須在主詞後面放一個「對」、「向」、「與」之類的詞 (是叫介詞嗎?), 然後先說受詞,再說動詞。可是在中共的「簡化」大旗之下,把這樣的句型省略成「主詞、動詞、受詞」這樣子不當的倒裝修辭方式,在過去的十年間也漸漸猖獗了起來。這或許不是中共政權有意推動的「語言改革」, 但確實符合簡體中文「簡化」的宗旨。事實上,英文也有類似的狀況。大約從十年前開始,英文媒體開始會把「take something on board」這樣的片語寫成「take on board something」。這是和我們中文當中一模一樣的狀況,在英文裡似乎只被當作是一種演變,但在中文裡,至少以中華民國國語來講的接受度並不高,只有受到簡體中文入侵的領域才比較常使用。身為職業譯者,筆者還是想重申,我們希望能保有中文原有的特色 (不然還講中文作什麼,大家都講英文不就好了嗎?), 因此如果有些詞語傳統上要這樣運用,我們就不應該任意倒裝,使這個詞變成好像可以像外語那樣運用似的。今天我們談的這種不當倒裝,是乙類中國「用法」, 嚴格來說並不是用語而是一種文法、一種句型結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天聊的內容並不包括度量衡的不當倒裝 (「每小時若干公里」在對岸被改成「若干千米每小時」, 除了公里與千米的改動之外也有被倒裝過)。度量衡的不當倒裝與一般動詞的不當倒裝不同,是有中共教育當局以及央視明確涉入,屬甲類中國用語,我們改天有機會會再討論。 2024 年 1 月 27 日 星期六 | 單元與環節今天一早碰巧在網路新聞上看到了有人提到電視節目的「環節」, 所以今天就來聊聊這個不起眼的中國用語吧。「環節」並不是在中華民國國語裡不使用,只是和以前的幾個例子一樣,並不用在這裡。比方說,我們可以說前些日子阿拉斯加航空的波音 737-9 MAX 艙門脫落事故,是飛機從生產到使用到維修的哪些「環節」出了問題,這個用法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比方說有個新聞節目好了,從頭條、焦點新聞、國際、體育、影劇文化,最後再加上天氣,這樣完成一個小時的新聞內容,像這樣一個電視節目當中不同的組成部分,若是把它稱為「環節」, 那就變成是中國用語了。筆者小時候,不論是綜藝節目還是什麼樣的電視節目,像這樣節目內的不同主題,都是稱作「單元」。教科書裡比一個章節 (第幾課) 更細的單位有時也會稱作單元。但是近年來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單元這個詞太常被電子、機械、科技產品拿來當作「模組 (module)」的另一種稱呼「unit」的翻譯 (例如飛機上的備用發電 / 供氣系統稱作輔助動力單元 / APU), 似乎現在的人就比較不喜歡稱呼電視節目的分段或教科書的小主題為「單元」, 而讓對岸的「環節」得以乘虛而入。今天筆者工作比較忙,只能簡短介紹乙類中國用語「環節」。 2024 年 1 月 28 日 星期日 | 札與扎這兩天在翻譯的案子,是個遊戲專案。現在很多遊戲專案都是同時發給許多語言的譯者翻譯,當中當然也包括簡體與繁體中文。對客戶而言,這當然是個非常合理、有效率的作法,但也代表我們繁中譯者除了面對本身就被簡中用法影響的同事之外,還要注意不要被偶爾會看到的簡中用法影響。視使用的翻譯軟體與介面而定,有些時候譯者可以看到其他語種的譯文 (前提是該語種比自己的語種早翻完)。這個特徵有時很有用,因為可以看看其他語種的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和自己一不一樣,尤其是在同字歧義的時候,可以找兩種意思是不同字的語言,來看看別人是解讀成哪個意思。但這也表示我們會看到一些與繁體中文相似卻又不一樣的語言 (其實就是日文和簡中), 而偶而會免不了受到影響。今天筆者遇到的是音譯上的問題。當外文當中有「Za」之類的發音時,中華民國國語傳統的翻譯習慣會使用木字邊的「札」, 而簡體中文會 (似乎是中共教育當局規定的) 幾乎統一採用提手旁的「扎」。這樣的案例很多,像「S/Sh」的音在人名的時候,中華民國國語一般翻作「史」(筆者曾看過別人的論文,提到繁中有使用漢姓翻譯外國人姓名首字的傾向), 而中共則統一須翻作「斯」。但筆者今天遇到的是更麻煩的案例。筆者今天遇到的是美國非洲裔人士獨有的節日「Kwanzaa」。這個節日是每年 12 月 26 日到第二年的 1 月 1 日舉行,旨在模仿西非、南非傳統的豐收慶典,建立一個取代基督教聖誕節的、屬於非裔美國人的節日。想當然耳,這個節日的中文翻譯,查到最常用的用法是「寬扎節」, 是簡體中文常用的提手旁的扎。雖然有少數臺灣的網站改成了木字邊的札,但當筆者發現美國在台協會 (AIT) 的網站上使用的也是「寬扎節」的時候,筆者的頭就更痛了。首先,美國在台協會實質上等於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的功能,對於將美國的文化介紹給臺灣人而言,是有相當程度的權威的。可是反過來講,諸如德國之聲 (DW)、英國廣播公司 (BBC) 等外國媒體的中文網站,其即使有繁中版,也都可以明顯看到大量的中共簡中用法 (事實上,這些媒體的報導被國內媒體引用的過程,本身就是中國用語入侵的一大管道)。美國在台協會的工作人員、外交官都是美國人。要在美國找到會講中文的人就已經很不容易,怎能輕易假設對方願意或有辦法把範圍進一步限縮到「學臺灣繁中的美國人」? 所以 AIT 網站上寫的「寬扎節」, 是絕對有可能是從簡體中文改過來的,因為背後的工作人員很可能學的是簡中,然後再依各自或多或少額外對臺灣繁中的理解,而改成最終的樣子。筆者不能多談自己最後在譯文中決定用哪個字,對於寬札節還是寬扎節也沒有辦法得到結論。今天的日記只能說一般音譯的扎與札是甲類中國用語 (因為簡中的「扎」似乎是中共教育當局律定的), 但具體的個別實例就要 case by case 地分析了。
和市場脫節不見得不好 「廣東賈伯斯」的One More Thing
Photo Credit: marcopako  @ flickr CC BY SA 2.0 身為一個設計師,常常需要飛到生產商的工廠去直接與工程師對話,了解最新的材質及生產工藝。很多時候,我們的客戶是一些從事十幾年代工的老闆。後來因為市場的壓力想要轉型,想要做品牌,做自己的產品。這其實是非常有趣的事,開工廠的老闆們往往都有一些很奇怪的想法。他們常年專注於工廠生產力上面的提升,以及花很多時間盡量的爭取訂單,往往與市場有些脫節;但也因此沒有被主流市場影響,他們的某些概念特別能夠引起話題。之前有個客戶的朋友,一直在做手機代工,常常想要找我幫他設計手機,但是從來沒有合作過。智慧型手機開始盛行之後,他就以山寨機為主要業務。幾年下來,自己也開始有些「智慧」的想法,據說發明手機能待機一個月的人就是他。上次碰面時他很興奮的拿著電腦讓我看他的「新發明」。電腦裡面放的是非常粗糙、製造給電視購物用的帶子。片中男女主角在路上碰到銷售人員,銷售人員開始介紹山寨機各種與市面上的智慧型手機相仿的功能,男主角用非常不屑的表情與誇張的語氣強調,這些功能他現在在用的智慧型手機都有。這時,銷售人員不慌不忙的說:「我們的手機沒有電池也能夠接電話!」「沒有電池也能接電話?」男主角驚訝的回應跟我心裡的 OS 同時響起。我按下暫停鍵,用好奇的眼光投向這位自稱是「廣東賈伯斯」的朋友。「真的啦,你看。」他從口袋裡掏出跟知名水果手機看起來差不多的一支智慧型手機開始示範,但我對他接下來的動作沒有特別留意。畢竟在實際上這個想法是可行的,只要在手機裡面多裝一個備用電池就好了。更令我感到好奇的是,他這個相對另類的想法,以產品設計的角度來說,很成功的利用了現代人的「手機沒電恐懼症」來開發產品。從市場推廣的角度來說,這項功能說穿了其實沒有什麼,但是卻非常吸引中國大陸使用這類山寨機的消費者。雖然最終的成果以我們專業的角度來說是非常的「隨意」。我很好奇「廣東賈伯斯」接下來還會有什麼驚人的想法,從那次認識後就一直與他保持聯繫,一方面交換一些新奇的主意,一方面期待他那粗糙但又很奇特的 “one more thing”。後來去廣州又順便約了他一起吃飯,好奇的追問他現在在搞些什麼新玩意兒。「物聯網。」 他很自豪的說。物聯網,其實就是最近很流行的智能配件。也是一種智慧型手機普及後,各家廠商相繼投入開發的新形態產品。所有能通過網路或藍牙等傳輸方式與智能手機做交互的產品,都可以算是「物聯網」產品,比如 Google Glass 和傳說中的蘋果 iWatch。很巧的是,我這次去廣州也是去談一個寵物相關的「物聯網」產品,對於這方面的產品我非常有興趣,也著手開始設計了一些相關產品。我分享了一些對這類產品的一些看法跟概念,他也告訴我接下來的一些計劃。礙於商業機密,我沒有辦法在這裡透露。但是我們這次的對話讓我想起前陣子看到的一篇相關報導。通用電器 (GE) 前陣子在一個公開募資的網站投資了一個放雞蛋的托盤,這個托盤能讓你通過手機,在全世界任何有網路的地方看到你冰箱裡有多少雞蛋。讓你能夠無時無刻確保家裡的蛋是足夠的,甚至分享到社交網路上,告訴你的親朋好友,你的生活因為有足夠的雞蛋而滿足。沒錯,未來已經來了。現在我們帶著可以告訴我們消耗多少熱量的手環,站在可以紀錄並提醒我們少攝取高糖高脂的體重計上,聽著可以變成鬧鐘的藍牙喇叭放的音樂,隨意用手機調整燈泡的亮度及顏色來搭配你的心情;還有,就算你在羅浮宮看展覽,你也能因為知道冰箱裡有多少蛋,而笑的跟蒙娜麗莎一樣從容。這些幾年前只能在科幻電影裡面看到的情節,正發生在我們的身邊。連科幻電影裡面沒有想到的未來,都已經來了。坐在廣州機場的候機室,看著來往的人與自己的智慧型手機做各種不同的互動,我的腦子裡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超現實的想法。猛然發現螢幕上顯示本來該是兩個小時之前起飛的班機,要再等「或許」兩個小時才能起飛。我從口袋裡掏出智慧型手機,想發個簡訊給家人,但是沒電了。好吧,我的「未來」打不開了。看來應該要考慮是否買支沒電池也能打電話的手機了。2024 年 2 月 5 日 星期一 | 媳婦是你的誰年關將近,網路上許多人在抱怨過年才有的種種麻煩事。在這當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抱怨當然就是婆媳問題。所以今天,我們來聊聊「媳婦」這個詞。筆者推測很多讀者都知道「媳婦」在兩岸的用法不一樣,在各種兩岸用語差異當中應該算知名度比較高的一個吧。但為了不知道的讀者,我們再來整理一下。在臺灣,「媳婦」是自己的兒子的妻子;在對岸,「媳婦」是自己的妻子,因此才由此衍生「兒媳婦」這個詞 (嗎?)(等一下我們再討論這點)。其他還有「孫媳婦」等等,但是要注意弟媳是臺灣一直都有在用的用法。可是當我們打開微軟舊注音輸入法 (以前提過,是以大約到 80 年代為止的用法為準), 我們就會發現打「兒」、「孫」之後,相關字詞候選都會出現「媳」(「兒媳」是第一頁第七個候選字、「孫媳」是第二頁第六個,注意都沒有「婦」)。同時筆者的父親也確認他小時候有聽過「兒媳」以及將「媳婦」用作自己妻子的用法。家父的父親來自遼寧,母親來自江西,是純外省人家庭;本省人的家母似乎就沒有聽過這個用法了。另外在今天稍晚,筆者的朋友也碰巧翻到了陳年的舊訃聞,是 2004 年蔣方良女士 (先總統蔣經國的夫人)。這篇訃聞在署名的地方是這樣寫的:孝男:...... 孝媳:...... 孝女:...... 孝婿:...... 孝孫:...... 孝孫媳:...... 孝孫女:...... 孝孫婿:...... 我們可以看到「孫媳」的用法確實有出現在這篇 2004 年 (早於絕大多數的中國用語入侵) 的訃聞上,但「兒子的妻子」雖然格式上允許,但並沒有寫作「孝兒媳」。因此從上述線索看來,「媳婦」的兩岸用法差異有兩種主要的可能因素。首先是省籍因素,也許筆者的父親因為出身在北方省份出身者所組成的家庭,所以使用與同樣以北方省份 (北京腔) 為主的中國普通話比較相似的用法;另一個可能因素則是或許早年臺灣也使用這些用法,只是久了以後因為戰後的臺灣並沒有平均地接納中國各省出身的人 (而是以祖籍福建、廣東的人最多), 因而使偏向南方的用法成為主流。今天我們介紹了「媳婦」與其相關的詞語的兩岸與省籍差異。目前筆者會歸類在丙類中國用語 (南北方省籍用法), 但從微軟注音輸入法的狀況來看,說不定也有戊類中國用語 (臺灣後來改變) 的成份。 2024 年 2 月 6 日 星期二 | 音譯時的音節問題筆者是個很熱愛日本動畫的人,前面提到我有收看本季的《反派千金等級 99》, 而上週的集數因為有一段很好笑,筆者反覆重看,今天就注意到有人在討論人名翻譯問題。出問題的角色名叫派翠克,日文原文是パトリック (pa-to-ri-kku), 來自英文名字 Patrick。有意見的觀眾似乎是覺得中文字幕的寫法配上日文配音很奇怪。這本身不難理解,畢竟照日文發音的節奏,パトリック是五個音節,中文的派翠克只有三個字。筆者以前也做過字幕翻譯 (後來因為事多錢少就沒再接了), 我們確實會注意字幕的長度,但主要是以下幾點:第一,字幕的字數必須處在觀眾來得及看的範圍。相關的軟體會計算字幕顯示的秒數和字數的比例,印象中好像每秒不能超過 4 個字吧?接下來則是字幕開始顯示、結束顯示的時間要和演員嘴動的時間相符 (動畫片的話嘴的動作比較不明確,所以可能是以語音為準)。所以其實嚴格來說我們並沒有要求某個高辨識度的詞語 (像是音譯名詞這種聽不懂原文的人都認得出來的東西) 要和原文有類似的音節數。可是對岸的簡體中文又是如何呢?以前筆者也稍微提過,中共教育當局有針對各種發音所對應的中文音譯,製作出相當詳盡的表格。他們似乎同時也有「一個音節就一定要翻出一個字」的硬性規定,這造成大多數西洋語言在翻譯下,結果通常都會比臺灣的翻譯長。同樣舉個日本動畫的例子吧。16 年前的動畫作品「幸運星」裡,有個角色的名字是 Patrick 的陰性型 (女生版)。她叫 Patricia, 中國翻譯的字幕印象中譯作「帕特里西亞」。又比方說早一季開播的動畫《葬送的芙莉蓮》, 有位人物的名字原文是 Stark (德文), 日文寫作シュタルク,中文翻作「修塔爾克」。以上兩個例子就是典型的「中國式人名翻譯法」的結果。兩個譯法的結果都是字數與原文 (動畫的原文日文) 相符,而偏離了這個名字「真正的原文」的發音狀況。比方說同樣這個 Stark, 拿到美國電影裡的角色 Tony Stark (鋼鐵人), 就完全變了一個譯法,翻成了「很臺灣」的「史塔克」(Stark 的德文與英文發音不同,但不影響音節數)。其實前面舉的例子剛好碰到了兩個中國式人名譯法在遇到「經由日文二度翻譯」時常見的毛病,一個是「特」, 一個是「爾」或「魯」。在西方語言裡面,有時會多一個 t 或是 r 或是 l, 這些子音有時不發音,有時發很輕的音。可是遇到「沒有母音就不會念」的日文,這些音往往就會被翻譯成ト (to) 或是ル (ru, 日文不區分 r 與 l。ru 實際上發音是 lu), 而這兩個「被硬塞了個母音」的音,到了中國式音譯法裡頭就會變成「特」和「魯」或「爾」。這造成這三個字,在某些來自或經由日文翻譯的作品當中,變得相當浮濫。順帶一提,筆者在決定放棄研究所論文寫作之前,曾經翻過一篇比較兩岸用語的論文,裡面有確實提到臺灣翻譯人名時會「傾向於以中文姓氏開頭」。前面提到的史塔克、很有名的史達林 (陸譯為「斯大林」)、前德國首相梅克爾 (陸譯「默克爾」) 都是很好的例子。或許改天我們可以再細講這點。今天介紹的音譯音節數問題與衍生的贅字問題,因為涉及中共教育當局律定的音譯規則,故列為甲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2 月 7 日 星期三 | 在啦,X! 同樣是《反派千金等級 99》話題。這部動畫昨晚推出的集數,有一段片段當男女主角在前景說話的時候,背景的班上同學完全沒有動作。這或許是成本問題吧。但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聊的話題。我們要聊的是有一位 (應該是中國或馬星的觀眾) 在這個片段處留言:「後面完全不再動」(「後」和「動」都是簡體字)。當然,他馬上就被另一個人糾正了,糾正的地方除了「後」和「動」之外,再來就是這個「再」字。這位糾正的人說,這裡應該要用「在」, 但筆者看了看前因後果,覺得這恐怕是一場誤會。如果依糾正的人所言,寫作「後面完全不在動」, 這樣反而有點怪。首先,後面的路人角色確實一直都是靜止畫面,但依照臺灣的用法,應該是會寫成「後面完全沒在動」吧?然後這邊就牽涉到一個很多人都不會注意到的小細節。「沒在動」其實是台語。「沒在做了」、「你有沒有在念書啊」、「你們打情罵俏也沒在看場合的啊 (同一部動畫同一集的評論)」, 這些都是台語用法進入我們的繁中的結果,只是我們用得太過習慣,都忘了有這麼回事。先前筆者曾在一個專案改了一個字,把「他真的為妳著想」改成「他真的在為妳著想」, 馬上就把原本或許顯得生硬 (但是在簡中裡是對的) 的句子改得非常...... 像臺灣人講出來的句子 (但如果給簡中的審稿看,他們應該會認為是贅字)。所以既然原本留這個言的人都已經寫了兩個簡體字了,實在很難去認為他是想要說我們常講的「沒在動」(別忘了他還寫「不再」而不是「沒再」)。他原本想表達的意思恐怕是:「後面 (背景中) 的人從某個時間點之後就沒有再移動過了」。這樣的話其實寫「再」是對的。自從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制定國語,國語就一直免不了和台語交互影響。筆者以為只要不要妨礙到彼此的大原則 (其實說穿了就是程度不要太過份), 留有一些彼此的痕跡其實也可以視為是臺灣獨特的歷史軌跡。正是因為獨特的歷史,讓我們的國語有了台語的影響、有了某個時代的記憶 (比方說把海灘傘稱做「五百萬的大傘」就是來自 1982 年新光人壽的電視廣告), 成為真正屬於我們的記憶。今天我們聊到了「在 + 動詞」的用法,這是臺灣因為台語的關係而獨自發展出來的用法,屬於戊類中國用語。改天我們或許還可以介紹因為台語而濫用「有」的狀況,同樣也很有趣。 2024 年 2 月 8 日 星期四 | 進而與從而這兩天翻譯介紹戰鬥機的書籍時,常常會有「因為怎樣所以怎樣以致於怎樣」的句型。由於英文語序 (講事情的順序) 常常和中文顛倒,就需要多花力氣去把順序改回來,很多時候甚至要改寫句子。在這個過程當中,筆者常常會很想要用一個詞,就是中共簡中的「從而」、中華民國國語的「進而」。比方說這個例子:「第四代 Mazda 3 把後照鏡的位置往後調整,以縮小 A 柱盲點,進而避免事故」。在這個句子裡,「後照鏡的位置調整」先造成了「縮小 A 柱盲點」這個直接結果,然後直接結果再進一步造成「避免事故」的間接結果。在直接與間接結果之間的這個詞,臺灣通常會用「進而」, 而對岸統一使用「從而」。其實這個「從而」是筆者最早注意到的中國用語之一。早在筆者還在念翻譯所的時候,就曾與所上的對岸交換生聊到這件事。奇妙的是,筆者記得當年和那位同學說「從而最接近的臺灣用法是進而,但並不是完全相等」。可是多年過去,在業界累積一些經驗的筆者,現在反而想不起來當初「簡中的從而不能換成臺灣繁中的進而」的案例是什麼了。或許這幾年間臺灣的用法已經有所改變,「進而」完全變成用來轉換 「從而」的詞了吧。「進而」的進是進一步的意思,也就是說原因首先造成直接結果,然後再進一步造成間接結果;「從而」的從則比較像 「從這裡」的意思,也就是先造成直接結果,再從這個直接結果造成間接結果。兩種用法都可以自圓其說,但為什麼兩岸都這麼忠於自己的用法,筆者就不得而知了。今天我們介紹了「進而」和「從而」,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而且運用方式似乎光是在最近十年內就有變化,值得注意。 2024 年 2 月 9 日 星期五 | 進度與過程今天碰巧被手機推了個幾天前的新聞標題:〈「代表台灣歷史進程」國立歷史博物館今重新揭牌 2 月 21 日正式對外開放〉。沒錯,今天我們要來聊聊這個「進程」。「進程」 基本上是中共推出來翻譯 progress 這個英文字用的詞。英文的 progress 可以代表進步、過程、進展,甚至依詞性變化還會有一點「步驟」的意思在。我們前面已經提過很多次,中共喜歡用一個詞代表所有同字歧義的不同意義,「進程」這個詞也不例外。當然,這也表示我們把簡體中文的「進程」轉換成臺灣繁中的時候要很注意。以這個例子來講,「台灣歷史進程」指的應該是歷史演變,比較接近「過程」這個意思。事實上,該篇新聞的內文在引用文化部長史哲先生的原文時,先是寫「台灣歷史進程」, 後面又寫「台灣歷史過程」。究竟是史先生講了兩次同樣的話、但沒有每個字都一致,還是記者寫錯了,沒有現場聽史先生演說的筆者就不得而知了。但既然有這兩個版本,至少應該足以說明史先生講「進程」的時候 (如果他真的有這麼說的話), 他想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過程」。「進程」這個詞中共官方也很常用,筆者印象最深的應該是用在像一帶一路等「中央對外推動的重大計畫」這類的事情上。不曉得是想要同時表達「現在到了哪裡 (程度)」和「持續正在推進 (進展)」, 還是想讓平淡的「過程」更有動態感,總之以筆者見過的使用例來看,「進程」不管轉換成中華民國國語的哪個詞,意思都會有一點些微的變動,這是這個詞與其他「合併好幾種不同意義而成的詞」不太一樣的地方。由於「進程」在中共官方文書 (或許應該稱之為文宣) 上的使用相當頻繁,筆者會將其歸為甲類中國用語。但隨著用法的演變和筆者接觸到的資料增多,或許有一天這個分類也得改了。2024 年 2 月 10 日 星期六 | 龍今天是大年初一。既然今年是龍年,我們就來聊聊龍吧。剛好今天的《聯合報》就有這麼一篇報導:〈龍的英文是「dragon」? 大陸要正名為「loong」〉。中共一直都很致力於區分中國與外國之間不同的神話或傳說生物。他們主張西洋鳳凰不能叫鳳凰,要叫「不死鳥」; 西洋殭屍不能叫殭屍,要叫「喪屍」或「活屍」。另外對於這幾種傳說生物的中國版,中共也努力推動英文中以不同的詞稱呼:中國鳳凰他們推廣的英文是「fenghuang」、中國殭屍是「jiangshi」, 最後就是這次將中國龍正名為「loong」的主張。這次的報導替筆者省下了查證「龍」的英文典故以及中共方修改的意圖為何等工作,因為內文裡直接就寫了:同時報導也替中共說明了他們想要正名的理由,包括兩邊的龍的起源不同、正面負面意涵不同等種種理由。對住在臺灣的我們而言,我們有沒有必要跟著改實為值得商榷的問題。不僅我們混用龍、鳳凰和殭屍已久 (中共官媒宣稱他們那裡 1980 年代就有學者提出要區分,我們這邊可沒有), 而且以生物 (先不論是否真實存在) 的命名來講,我們和西方語言一直都有「用已知的東西來替未知的新東西命名」的習慣。正如同馬可波羅認為中國龍和西方龍很像,中文也用「美洲豹」翻譯 Jaguar、用「美洲獅」翻譯 Cougar。反過來講,西洋人稱中國鳳凰為 phoenix、稱中國龍為 dragon (有時前面會加「Chinese」) 也從沒有什麼搞混的問題。類似的議題甚至可以擴張到生物以外。日本的村上水軍實質上是當地人組成的治安團體,其會向過路的船隻收取費用,換取引水人服務 (避開礁石等) 並維持水域治安。村上水軍名字裡有水軍兩個字、又被日本人稱作「海賊眾」, 可是其運作方式和中國的水軍、西洋的海盜都大異其趣。但日本人仍沒有修改村上水軍或類似歷史團體的名稱或分類。中共近年來為了「文化輸出」, 時常在這些詞語上作文章,包括前述的鳳凰、殭屍乃至於今天的龍都是同樣的例子,但筆者認為既然不管是哪邊的語言,「用自己熟悉的東西去理解未知」都已是數百年來的慣例,那就沒有必要強求一定要有個不一樣的詞。否則,若是各國都比照辦理,義大利麵不能稱作義大利的麵而要音譯;提琴不能以中國的「琴」去理解,而必須回到胡適那個年代的「梵阿伶」等譯法,豈不是沒完沒了?全部改了一輪之後,大家都搞不清楚彼此在說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了,這樣有比較能達到翻譯的目的嗎?更何況,中共將西洋棋改為「國際象棋」(有機會我們可以再細講這個案例)、將棋改為「日本象棋」, 豈不是犯了自己規定不可以做的事:拿自己知道的東西來為別人的東西命名?在這樣「我可以、你不行」的雙重標準之下,顯見文化侵略 (美其名曰「文化輸出」) 才是中共真正的目的。既然如此,住在臺灣使用中華民國國語的我們,到底需不需要隨之起舞,就真的很需要三思了。今天我們講到了龍、鳳凰等神話生物的翻譯方式。由於是中共政權明確且現在進行式地介入的結果,而且相關改變有明顯的政治意圖 (甚至還可以明確看出文化侵略的動作), 屬於典型的甲類中國用語。2024 年 2 月 11 日 星期日 | 後宮與后妃大過年的,筆者還是要繼續努力工作,並盡量在工作空檔找到一些足以自娛的話題。近年影視娛樂圈不論是古裝劇還是日本動畫,我們都常常可以看到一個字叫「後宮」。這個詞原本指的是中國宮廷後方的區域,是后妃居住的區域,現在則通常引申指一位男性身邊有著多位有親密關係的女性 (尤其是以這類角色結構為主的題材)。但是近年來由於簡體中文內容 (包括網路文章、影視作品、新聞報導等) 大舉入侵,好像越來越多人忘了「后宮」這個寫法單純就只是「後宮」的簡體字,而開始在本應使用臺灣繁中的地方也使用這樣的用法。身為文字工作者,筆者還是滿擔心的。事實上後后不分也不是那麼少見的事情了。2015 年中國的電視連續劇《瑯琊榜》就出現過「太皇太后之靈位」的「后」字被誤植成「後」的事情。中共雖然採用簡體中文,但古裝劇的道具、佈景基本上還是要寫繁體字,但不幸因為當地人顯然對繁體字不熟,偶爾還是會遇到這樣的錯誤 (《瑯琊榜》至少有一位重要角色的演員是臺灣人,他應該也有出現在這個「太皇太后之靈位」的道具前面,至於為什麼他沒有提出指正、或是為什麼指正之後我們觀眾還是看到這個「後」的錯字,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回來講「後宮」被寫成「后宮」的問題。筆者懷疑有些人已經開始以為「后妃居住的宮殿」所以叫「后宮」了。這就像教育部硬要把「徹底」改成「澈底」一樣,有些錯的用法也可以自圓其說,但它還是錯的。而且正是因為錯的用法「也能自圓其說」所以才更容易擴大誤用。今天我們簡單介紹了「後宮」被寫錯、變成「后宮」的問題。理論上這應該算是乙類中國用語,但單純只是簡繁轉換沒轉換正確,需要列到乙類嗎...... 還是筆者的分類需要加強呢,真是困難的問題。
20130801 今天你應該要知道的新聞
1.200 元動物疫苗喊到 1500 政院下令嚴查哄抬 (自由時報) 北市獸醫師公會警告,預估八月上旬恐會有另一波疫苗大短缺。有民眾抱怨,狂犬病疫苗一劑只需要二百元,有些獸醫院卻喊到六百、八百,甚至一千五百元。行政院昨已下令嚴查動物用狂犬病疫苗哄抬行為。初步了解,疫苗的價格波動應為短期現象,估計這個月大量進口後,價格應會回穩。世衛專家:錢鼠染狂犬病勿驚慌 疫苗需求量大 嚴防抬價牟利 賴清德:狂犬病不會大流行,台南絕不擴大安樂死 狂犬疫苗搭配販售 飼主抱怨 2. 郝明義辭國策顧問 籲馬別再「謝謝指教」(聯合報) 大塊文化出版董事長郝明義不滿政府簽署服務貿易協議,昨宣布辭去總統府國策顧問,並指馬應九總統不傾聽異議,執意推動影響國安的服貿協議,並請馬總統,以後再聽到異議或批評,不要再說「謝謝指教」。郝明義表示,馬總統不能罔顧國家安全、破壞民主秩序、錯亂政府體制;馬總統現在不知移樽就教,反而狹總統之尊在媒體上批評個別異議學者,這樣讓人聯想到兩種可能,「不是獨裁,就是愚不可及」。不滿服貿 郝明義辭國策顧問 反服貿反馬 郝明義辭國策顧問 郝明義辭國策顧問 王郁琦:沒意見 3. 招不到 10 人 私校擔心沒生計 (聯合報) 末代基測登記分發昨天放榜,北市有多所私校錄取的人數都不到十人。台北市教育會理事長夏惠汶指出,學校發展、升學標準都以公立學校為基準,私校沒有發揮空間,自然易遭淘汰。台北市教育局表示,學校若要選擇退場,市府會協助讓學生權利不受影響。高中職登記分發 就近入學增多 基測放榜 建中 398 北一女 397 基測登分缺額高 職校逆勢翻紅 4. 藥師不得兼職 大法官:違憲 (蘋果日報) 女藥師楊岫娟、桃園地院法官錢建榮等人,認為《藥師法》第 11 條限制藥師只能在一處執業規定違憲,聲請釋憲。大法官昨作出釋字第 711 號解釋,宣告該法條違反《憲法》比例原則、保障工作權規定,一年後失效。藥師公會全聯會表示,開放兼職藥師恐疏於照護患者,不利全民用藥安全,不排除上街頭抗爭。藥師限單一處所執業 違憲 防堵借牌歪風 公會反對多處執業 禁藥師他處工作 違憲法工作權 5. 曾銘宗新官上任 贊成金融整併 但須符合 3 大原則 (鉅亨網) 新科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今 (1) 日上任,對於台新金暫緩彰銀合併案表示感謝,但談及金融整併,曾銘宗表示,國內銀行的規模相對零散,他贊成金融整併的大方向,但須符合市場機制、法令規定及大眾利益等 3 大原則。曾銘宗「五力」高超 財長讚 曾銘宗:帶領銀行走向海外 曾銘宗:金融管理將大開大闔 盼公股銀行強化亞太布局 6. 羅國華抱病救火 象 3 連勝 穩居榜首 (蘋果日報) 兄弟象羅國華在第 3 局緊急接替狀況不穩的先發投手增菘瑋,後援 2.1 局無失分。象隊靠牛棚展現壓制能力,以及 6 局下王俊杰高飛犧牲打攻下致勝分,終場 5 比 4 擊敗統一獅,獲 3 連勝坐穩下半季第 1。高國輝點醒 羅國華率象擒獅 中職 / 羅國華止血擒獅 象逆轉 3 連勝 中華職棒 / 羅國華抱病中繼 奪生涯首座單場 MVP2024 年 1 月 15 日 星期一 | 插件從去年一直鬧到現在的 YouTube 擋廣告外掛紛爭,又有新的消息說有人載入非常慢,甚至看不了了。筆者不知為何從未受過這方面的影響,我用的外掛程式總是有用,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件事吧。當初這件事最早鬧起來時,有許多媒體報導以「擋廣告插件」稱呼這種外掛,而插件正是中國用語。在詳細討論這個詞之前,我們要先來瞭解一下廣告是怎麼阻擋的,以及這種程式為什麼會叫這個名字。從很久以前,比較熱門的網頁瀏覽器 (尤其是素以附加功能聞名的 Chrome) 就一直都有各種可以阻擋廣告或其他不想看見的內容的外掛程式。這些東西被稱作外掛程式,是因為它是附加在原本的程式 (瀏覽器) 上,並改變原有程式的行為。外掛程式的英文是 plugin 或 add-on, 後者有時也被翻譯作「附加功能」。但是外掛程式還包括另種東西,就是電玩遊戲軟體中同樣用來改變遊戲軟體行為、尤其是替使用者提供不公平優勢的「作弊程式」。不論是單機還是線上遊戲,自從遊戲產業興起,各式各樣的遊戲都有各種不同的「外掛」, 有些在不影響他人的狀況下受到玩家接受甚至愛用,但也有些抓不勝抓,成為該遊戲的問題,甚至最後影響玩家遊玩的意願。中國同樣也使用「外掛」這個詞,但他們只用來指上述這種帶有負面意義的遊戲作弊程式,而將廣泛的 plugin 另外直譯成「插件」。在臺灣也有人因為以為「外掛」只用來指作弊程式,而不明究理地跟著入侵的中國用語使用「插件」。這點和我們未來有機會應該會講到的「小姐」類似。實際上,外掛非但不限於作弊程式,也有不少像這類擋廣告外掛一樣,具有網路資訊安全上的重大意義 (尤其考慮到現在偽裝成頁面元素、覆蓋瀏覽器畫面、重新導向至惡意網址等的惡質廣告越來越多), 或是是將原本的程式修改成特定用途的必須工具。至少以臺灣這邊的用法來看,實在沒有必要為了遊戲的非法外掛而避用這個詞 (更別說臺灣是民主國家,因為有負面意義就要禁掉一個詞,這本身不是就很不民主嗎?)。當然,YouTube 的廣告爭議,來自它明面上是合法的廣告 (廣告水準如何不在這裡的討論範圍), 只是因為公司為了產生廣告收入而不斷增加使用者被迫看到的廣告,所以才激起廣大使用者的反抗。或許有人會據此認為,將擋廣告外掛稱作「外掛」, 好像有在指控它非法的意思在,但其實上述兩大重點還是適用:第一是臺灣的「外掛」不見得有負面意義、第二是就算有我們也不會像某些國家一樣因此而去禁掉一個詞。事實上,在筆者寫這篇文章的此時,就已有人在歐盟提起告訴,認為 YouTube 在網頁中植入特定程式,去偵測使用廣告阻擋程式的人,已經符合歐盟資安法規定義的「間諜軟體 (以此例是會探測使用者不公開資訊的網頁)」。如果指控成立,那非但這種擋廣告外掛不是違法,反而是企圖去偵測並反制它的行為才是違法了。今天我們討論了「插件」,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來自兩岸不同的資訊產業發展史。 2024 年 1 月 16 日 星期二 | 等級的簡稱今天剛好遇到筆者正在收看的動畫《反派千金等級 99》出了第二集,那就來聊聊「等級」這個詞吧。以前在 RPG 等具有人物等級制度的遊戲裡,等級的寫法一律是「Level XX」, 翻譯過來後就會變成「等級 XX」(當時很多遊戲不支援把數字和文字對調,或是根本沒有在做遊戲在地化)。因此,在臺灣,至少直到筆者小時候為止,都是將「等級」簡稱為「等」。比方說「等級 5」我們口語上會稱為「5 等」。這個詞也同樣影響到其他相關的詞語,例如以提升等級為主要目的的行動會稱作「練等」、等級升到遊戲支援的上限會稱作「滿等」。同樣的詞語,在對岸則是簡稱為「級」。前述相同的意思在中國用語中會稱作「5 級」、「練級」、「滿級」。詳細的原因筆者不清楚,但有可能是因為「等」理論上應該要是「數字小的等級比較高」, 而「等級」卻是相反吧。但奇怪的是,筆者也有遇過等級越高數字越小的遊戲。國外的航海遊戲《Naval Action》, 採用史實英軍的軍艦分級系統,分為一等艦 (戰列艦) 到七等艦 (比史實等級系統最低的六等還要小的船,在遊戲中稱為七等艦)。該遊戲的中國玩家仍然使用「X 級艦」來稱呼遊戲內的各種船隻。這樣的現狀筆者只能猜測其原因。或許先是有人覺得應該把「等」改成「級」, 然後到出現真的是數字越小等級越高的狀況時,這個用法已經固定下來了吧。另外,有些人物或技能的等級會稱作「階級」, 這個詞中國用語似乎會避免使用。而今天的主題,是遊戲或類似產品中的「等級」要簡稱為「等」還是「級」的問題,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17 日 星期三 | 更好地今天我們來聊聊近年來出現的一種...... 不完全是中國用語的中國用語吧:「更好地」。比方說像這樣的句子:「為了更好地提升糧食自給率,農業部計劃......」(句子是筆者瞎掰的,請讀者不必太認真), 這指的是農業部為了讓提升我國糧食自給率的工作變得更容易、成效變得更好,因此計劃要做一些事情。句型上其實就是把「為了提升糧食自給率」在「為了」的後面硬塞進「更好地」三個字。但這並不是我們的中華民國國語固有的用法 (其實也不是簡中固有的用法)。這樣的用法來自英文字 better 的一種使用例:「to better do something」。這個用法的意思和前面的例句一樣,是在 to do something 中間加一個 better, 將「做某件事」修飾成「把某件事做得更好」。沒錯,是「把某件事做得更好」, 不是「更好地做某件事」。這顯然就是一種西化中文,或者叫英式中文。那這和中國用語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這個用法不但是從中國進入臺灣,直到現在也還是對岸用得比臺灣多。如同先前提過的「舉報」一樣,這也是為了方便翻譯而將中文調整成比較接近英文的例子 (「舉報」是讓中文擁有與英文一樣的一詞多義;「更好地」是為了讓中文可以從英文直譯,詞的修改控制在最小、句子語序完全不用動)。這樣的變化不論以臺灣繁中還是中共簡中的觀點,都應該視為所謂的「語言癌」, 實際上也真的不比傳統認定的語言癌 (像是「做了 XX 的動作」) 好到哪裡去。那麼這樣的句子怎麼寫會比較好呢?我們再回來看原本的例句:可以改成:其實有很多改法,但要注意有些意思有跑掉 (第一個和第二個意思就不一樣), 必須依實際想表達的意思調整。畢竟這個「更好地」本來就是為了不要動到語序、句型而發明出來的語言癌,因此那就代表正確的寫法本來就是需要動到語序和句型的。所以別偷懶了,該改的東西就還是改掉吧。今天我們討論了「更好地」以及相關的句型。這個句型嚴格來說以任何一種中文而言都是錯的,因為這種簡化算是中共推行簡體中文的核心價值 (簡化、與外語達成類似的句型結構和文法), 因此雖然算是是乙類,但其實有一些甲類的特徵 (筆者不歸為甲類只是怕甲類太浮濫)。很多時候反而正是這種細微的差異,才最容易讓不正確的用法入侵、破壞掉我們的語言原有的樣貌與特色。 2024 年 1 月 18 日 星期四 | 大數據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大數據 (big data)」。是的,臺灣現在大家都會講大數據,甚至應該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的「臺灣用語」是什麼吧。但其實臺灣微軟有律定一個詞,只是除了它之外幾乎沒有人使用而已。這個詞叫「巨量資料」。臺灣微軟應該直到很最近 (至少直到去年六月微軟語言入口網站繁中版收掉為止) 都還堅持使用這個詞,其他電腦相關廠商、業者和媒體都選擇直接使用中國用語「大數據」。其實從根本上來講,「資料」和「數據」(兩個原文都是 data) 就已經可以算是一組兩岸用語了。如果依照臺灣微軟、中華電信等具有代表性的組織所採用的詞語,「數據量」的臺灣用法會是「資料流量 (出現在資費方案等)」、一般意義的「數據」也完全可以由「資料」取代,甚至可以說除了數據機 (modem) 之外,在臺灣繁中看到任何「數據」兩個字,其實正確的用法都會是「資料」。筆者會建議大家在要寫「數據」之前,先試試看寫「資料」, 如果說得通,那就用「資料」, 不要用「數據」。現在其實在電子、網路、資訊等領域,像這樣已經嚴重被中國用語入侵的案例不少。今天介紹的「數據」可能是其中比較早的一個 (畢竟資料 / 數據並不限於電子化的媒體),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19 日 星期五 | 丟失今天碰巧看到有網路影片提到了「丟失了自我」這個用法,所以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詞吧。這部影片來自一位從中國嫁來臺灣的女性,所以她使用中國用語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既然本書的宗旨是要推廣並讓大家多討論正確的臺灣繁中、中華民國國語,我們還是要提一提正確的用法是什麼。「丟失」是對岸從很久以前就在使用的一種簡化詞,合併了繁中的許多詞語,包括「遺失」、「流失」、「喪失」、「失去」等。這個簡化用法尤其在翻譯文本裡頭非常常見。筆者小學時曾去過深圳,並在那裡買了一本簡體中文翻譯的《福爾摩斯探案》, 書中就有用到這個用法。這是在 2000 年代前半的時候,因此應該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許多 2013 年習近平上台、中共網路文化輸出日漸增加以後才有的那類用法。以原本這部影片的案例來看,臺灣用法可能會講「迷失了自我」或「失去了自我」。但為什麼「丟失」這個用法會在對岸興起,甚至現在有些臺灣人也在用呢?這就要講到前面提到的翻譯。英文當中有「missing」這個詞,例如如果回到家卻找不到鑰匙開門,這就是「key is missing」。這個 missing 的翻法非常依賴上下文,有時候是「找不到......」, 有時候是「...... 不見了」, 有時候是「某樣東西遺失了」, 甚至有時候是「某某人失蹤了」。但是除了有人失蹤之外,上述所有的翻法在簡中全都可以用「丟失」來處理。這便是典型的簡體中文「以一個詞 / 一個用法取代多種原有詞語或用法」的作風。從字音 (消滅破音字) 字形 (簡體字本身), 到諸多合併多種意義的「統一化詞語」, 再到今天我們看到的這種「萬用語境詞」, 全都是中共推行簡體中文的核心理念之下的產物。中文、日文等東亞語言,一般在我們學翻譯或語言的人之間稱作「高情境語言」, 意思是詞語乃至於語句的意思比較會依情境而改變。這點同時也反映在中文比較常因為情境不同就使用不同的詞上面。因此這個「missing」在中文當中有許多不同的對應用法,甚至許多時候必須把整個句型改寫,那都是中文獨有的特色、獨特的美,不宜迎合打著「簡化」之名而行破壞文化之實的對岸政權改變。今天的「丟失」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20 日 星期六 | 導引與制導最近常在翻譯戰鬥機的書籍與其他一般案件,來來去去,免不了有些用詞會幾天沒用就變得有點生疏。由於是現代戰鬥機的書,有很多武器系統都十分先進、複雜,讓筆者不禁深深感覺到譯者工作所需要的知識量,以及自己仍有的不足。現代戰鬥機的武器五花八門,最重要的分類不外乎兩種:動力與導引方式。動力通常就是有動力 (飛彈與火箭) 和無動力 (機砲彈與炸彈) 的二分法,但導引方式就很精彩了:從被動雷達導引、主動雷達導引、紅外線導引、雷射導引、GPS 導引、慣性導引、電子光學導引...... 真是讓人學也學不完。在查詢資料、調整翻譯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自己常常遇到一個奇妙的中國用語,以中文維基百科沒有改過來的簡體用法等方式出現在筆者的眼前。是的,今天我們要來聊聊「制導」。前面提到的所有「導引」方式,在簡體中文當中都會寫作「制導」。不曉得是不是共軍覺得除了導引之外還有控制的意思在,所以才要稱之為「制導」呢?但其實從飛彈的原理來看,稱之為「制導」其實沒什麼道理,因為導引方式並不影響飛彈的控制本身,飛彈的控制都是透過飛彈上面的穩定翼轉向,來讓本應直直往前飛的飛彈轉彎。甚至,基於飛彈的類型不同,很多控制邏輯也會不同,例如空對空飛彈會在火箭引擎燒完之前爬高,以便居高臨下地利用高度位能保持飛彈的速度,直到擊中目標。而這些控制模式與設計和導引方式的關係不大,因此其實「制導」這個詞是站不住腳的。除了「制導」之外,另一個和飛彈有關的中國用語就是「導彈」。「導彈」在中華民國國語會用,但卻是用在另一種狀況:備有飛彈的驅逐艦,英文稱作 guided missile destroyer, 縮寫為 DDG, 這個詞就會翻作「導向飛彈驅逐艦」, 簡稱「導彈驅逐艦」。筆者也不清楚為什麼明明現代的「飛彈 (missile)」一詞本身就有導引功能的意思,還要特別強調是「導向飛彈」, 但總之和跳過「飛彈」和「導向飛彈」, 直接將 missile 翻作「導彈」的中國簡體中文是不一樣的用法。今天介紹了「制導」和「導彈」。這些詞語是共軍所創,但找不到明確的政治因素,筆者也很掙扎應該歸類為甲類還是乙類中國用語。2024 年 1 月 21 日 星期日 | 通過某渠道積累財富今天在 Facebook 上面看到了一連串的投資詐騙廣告,甚至還有「偽裝成詐騙救濟組織的」詐騙廣告。這些廣告,乃至於許多其他的詐騙簡訊等,其實都可以透過中國用語來辨識。筆者所看到的廣告,宣稱可以「通過他們的特殊渠道」, 替使用者追回「積累」下來的財富。這些全部都是中國用語。接下來我們會一一探討這些中國用語的狀況以及其對應的中華民國國語 / 臺灣繁中詞彙。臺灣繁中並不是不會用「通過」這個詞。通過審核、通過某個地點,這些用法都是很正常的國語詞彙,有問題的只有「通過某某手段達成某某目的」這類的用法。以前述句子為例,改寫為臺灣繁中應該是「透過某某方法達成某某目的」。以今天看到的詐騙廣告來看,「通過他們的渠道」追回被騙的款項,屬於前述「透過某某方法」的用法,因此這裡的「通過」必須改成「透過」。這也沒有什麼為什麼,就是傳統習慣上的問題。至於「渠道」這個詞在臺灣繁中幾乎不使用,至少不用在輸送液體的管路以外的情境出現。如果是抽象的「路徑」, 例如經由什麼樣的人際關係去聯絡需要聯絡的人,在臺灣繁中,也就是中華民國國語當中,我們會說「管道」。「積累」比較獨特一點,兩岸用語當中有不少詞組,兩者是完全相同的詞,只是前後兩個字顛倒,例如累積與積累、展開與開展、道地與地道、搭乘與乘搭等等。這些詞大多數都是香港詞。至少筆者確定搭乘 / 乘搭,以及累積 / 積累是。但每個詞都有不一樣的狀況,例如道地和地道是臺灣後來改的。香港詞除了可能來自殖民時代之外,更常見的狀況是來自粵語與國語的差異。語言都是先有發音、後有文字,因此詞語、文法原則上都是由發音、對話的實際發展狀況決定,而不是由文字決定。因此,中文的各種方言既然發音不同,文法和造詞的方法與規則當然也會有出入。事實上,就算是同樣在臺灣使用的國語與台語,就可以看到像是在被動態上的出入 (「他給我打」逐字翻成台語,誰打誰就完全相反了) 或是句型邏輯的差異等 (現在的臺灣人應該很難想像「他在打電話」其實以極嚴格的標準來看,是算台式中文喔)。所以甚至可以這樣說:以粵語為主的香港詞語,要是造詞邏輯和以北京話為主 (然後還經過臺灣獨特的歷史因素影響) 的中華民國國語相同,那才是碰巧、那才是特例。今天我們稍微聊到了「通過某手段」、「渠道」和「積累」, 皆屬於乙類中國用語,但三個詞分別有一些不同的特性。通過這個詞只有在這種用法時算中國用語、渠道只有在作抽象意義時算中國用語,而積累則很可能是粵語獨有的用法。
20130801 你應該要知道的國際新聞
1. 塞普勒斯同意對高額儲蓄者徵稅 47.5%(美國之音) 塞普勒斯與它的國際債權人達成最終協議,沒收其最高額的銀行儲蓄賬戶 47.5% 的金額,協助支付這個島國 130 億美元的救援計劃。這是歐元區貨幣集團首次在救助其 17 個成員國之一時,對儲蓄者徵稅。賽國央行:國際債權人逾 10 萬歐元 減記 47.5% 塞普勒斯銀行完成重組 Bank of Cyprus depositors lose 47.5% of savings2. 辛巴威大選 總統一做 33 年 總理來逼宮 (自由時報) 辛巴威七月三十一日舉行總統與國會大選,現任總理昌格萊第三次挑戰在位長達三十三年的總統穆加比,兩大陣營都自稱勝選在望。由於選民名冊到投票前最後一刻才公布,選舉舞弊疑雲升高,國際擔心選後可能再度爆發政治危機。辛巴威 "三合一" 大選平靜有序 選舉結果有望很快公佈 辛巴威舉行總統和議會選舉 Focus turns to vote-counting in Zimbabwe’s hotly contested election3. 以巴和平協議 9 個月內出爐 (自由時報)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七月三十日在華府結束兩天會談,雙方同意在兩週內再度展開實質性談判,以期在九個月內磋商出和平協議,結束以巴六十多年來的衝突。美國希望這次和談能斡旋出一份兩國並存協議,讓巴勒斯坦在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建國,與以色列和平共存。以巴談判 朝和解之路前進 促進以巴和談 歐巴馬大力加持 Israelis, Palestinians argue over which issues come up first4. 泰國政府決定在曼谷 3 個區實施 10 天「內安法」(新浪網) 泰副總理蓬帖 31 日稱,當天的內閣特別會議決定在曼谷杜斯特、帕那空和蓬帕薩杜拍等 3 個區實施 10 天的國家內部安全法令,以此應對國會在審議特赦條例草案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衝突事件,時間自 8 月 1 日起至 8 月 10 日止。國會開議示威 曼谷實施國安法 泰國曼谷將實施國內安全法應對反政府集會 3 Bangkok districts under ISA5. 柬埔寨總理表態 願與反對黨妥協 (聯合新聞網) 長期在位的柬埔寨領導人洪森今天說,由於朝野都宣稱在 28 日選舉獲勝,他所屬政黨願與反對黨談判。他提及有必要妥協,但仍自稱是「總理當選人」。柬埔寨反對黨聲稱贏得了星期天舉行的議會選舉,拒絕接受他們所説的充斥舞弊的選舉結果。選舉舞弊?柬埔寨總理:歡迎調查 柬埔寨反對黨聲稱贏得議會選舉 Cambodia poll puts strongman premier on the back foot2024 年 1 月 1 日 星期一 | 接口 2024 年的第一天,往往是許多新法規上路的日子。於是除夕的媒體 (週刊王) 就有了這樣的報導:「USB-C 政策明年元旦生效!歐盟電子設備通用接口唯一標準」。這篇報導來自一般認為政治立場比較親共的媒體,因此在標題中看到中國用語「接口」、內文中看到「端口」, 也就不足為奇。這個詞在臺灣繁中的用語是「連接埠」或「端子」。連接埠的「埠」是港口的意思,因此連接埠是來自英文的「Port」。在英文中,Port 除了代表港口之外,在電腦發展的過程中也代表這種連接用的插座。在微軟語言入口網站於去年夏天關閉繁中頁面之前,可以查到這是臺灣微軟的官方用詞。端子是來自日文,定義是「用來連接電線用的電子零件」, 換言之就是這種插座。日文至今仍使用端子這個詞,臺灣中文則似乎從 AV 端子 (電視用的三條一組連接線,俗稱三色線) 之後就比較少用了。換言之,從連接插座的用詞變化,就可以看出到電視為止臺灣使用的是日文,到了電腦相關之後卻變成英文,這是為什麼呢?臺灣最早出現、足以定義相關用詞的廠商是微軟,是美國公司,因此這點大概不難想像。但電視就需要多想想了:臺灣的電視最早是 NEC、東芝、日立等日本廠商為主,甚至連電視網的建立都有許多來自日本的資金與科技。綜上所述,這樣獨特的發展過程,就造成同樣是訊號線的插座,電視的插座用日文詞 (端子), 電腦的插座卻用英文 (連接埠)。至於中國為什麼稱之為接口或端口呢?雖然筆者沒有明確的來源,但接口應該是來自「連接口」, 是一種自創、用來形容這種插座的詞;而端口則應該是「端子」與「接口」各取一個字的結果,這是中國用語當中非常常見的作法。在接下來的這一年當中,我們應該還會遇到很多這種例子。依筆者的分類方式,這個「接口」或「端口」應該會列在乙類中國用語。雖然兩種詞各取一個字這種簡化做法可說是簡體中文的簡化「政策」, 但如果把這種東西也歸類於具有政治意涵的中國用語 (甲類), 那恐怕甲類中國用語的範圍會大到使分類系統失去意義。因此筆者這邊只能將簡體中文的本質「簡化」從政治性介入語言的範疇中排除了。在這個閏年中,筆者會介紹 366 個這樣的例子,希望能為各位讀者帶來有趣又有知性的一份紀錄。請多多指教。 2024 年 1 月 2 日 星期二 | 海參崴新的一年才剛開始,昨天便不幸在鄰國日本的石川縣發生規模 7.6 的地震和海嘯。筆者認為拿天災來當作寫書的主題實屬不妥,因此今天我們不會討論這方面的東西。但說到日本的日本海側,就想到海的另一邊有座城市叫海參崴。這裡原本屬於中國,但後來因為諸多歷史上的因素而被俄國「取得」。臺灣至今仍使用清朝時代的稱呼「海參崴」, 但對岸卻因為種種政治原因 (其實就是一面倒親蘇政策) 而使用俄文譯名「符拉迪沃斯托克」。不僅如此,海參崴的發音在兩岸也不一樣,崴在對岸 (用作此地名時) 念作ㄨㄞˇ, 在臺灣念作ㄨㄟ;符拉迪沃斯托克在臺灣的國教院雙語詞書網則譯作「夫拉迪沃斯托克」, 兩個名字其實在兩岸都有出入。去年曾有報導稱中國官方開始恢復加註「海參崴」, 不再僅有俄文地名。具體從何時開始恢復加註有爭議,但顯然是有一段時間只有俄文地名的,那麼我們當然也就不難想像僅取俄名的作法有其政治意涵。在序章中我們討論過筆者自己對於兩岸用法差異的分類,依上述原因來看,這可能要列為甲類中國用語了。 2024 年 1 月 3 日 星期三 | 領導今天的聯合報有這麼個標題:「侯:賴鄙視憲法 沒資格領導國家」。侯指的是侯友宜、賴指的是賴清德,筆者不會在這邊談政治的事,只想提這個標題在該報頭版右邊的專欄 (就是整理今天哪一版有哪個重點新聞的地方) 那邊被簡稱成「侯:賴沒資格當領導」。這就很不幸地犯了對岸用法的錯了。字幕也好,這種簡短版的標題也罷,省字數都是一門大學問。不管我們想到多麼了不起的標題,最後都必須為了沒有妥協空間的字數或版面限制而讓步。這時要怎麼省、要省哪些字,就很考驗編輯者的功力。以這個新聞標題而言,問題出在「領導」這兩個字。完整版標題的「領導」是動詞,領導一個國家;簡短版的「領導」是名詞,指領導別人的人。這一來一往的出入,就把原本很正常的一個詞變成中國用語了。臺灣使用的繁體中文並不將「領導」用來指領導別人的人。我們有領袖、領導者等詞。在對岸,領導者這個詞似乎很少用,筆者將兩邊的用法與意思簡單整理如下:在這樣的歧異之下,後來中國用語還衍生出了「(國家) 領導人」這個用法,相當於我們的「(國家) 元首」。今天的這個簡稱版標題,由於談論的主題是選總統,所以必須在這邊把「領導人」也拿出來聊一聊。雖然標題本身是從「不適合領導國家」改來,但最後卻因為將「領導」轉品為名詞,而最終結果上變成類似於中國用語「領導人」的意義。那麼這個簡短版的標題可以怎麼改呢?首先,我們再來看一次完整版的標題。這個標題當中,「領導」是完全的動詞,可以的話,我們也希望簡短版的標題不要變更詞性。事實上筆者翻譯遊戲的時候,偶爾也會有特定字串有縮短版、完整版之分的狀況,雖說不能確定每個譯者都會注意這種細節,但筆者個人是會注意不要變換詞性的。想想看,一個讀者在頭版上看到了「侯:賴沒資格當領導」他對這個標題就有了個印象,這個標題講的大概是這件事。可是等他翻到了內頁,卻變成「沒資格領導國家」, 這會造成讀者必須在「沒資格當領導」的既定印象 (領導是名詞) 下,去理解「沒資格領導國家」這個句子 (領導是動詞)。嚴重的話,這可能會造成讀者在讀比較晚看到的句子時卡住,要重新把每個字仔細看過一遍、放下原本看簡短版標題的印象,從頭重新理解這個句子。閱讀報紙或許還好,在身邊的情境瞬息萬變的電玩遊戲裡,要是讓玩家必須把一個標題讀第二次,那可不是什麼很好的遊戲體驗。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讓簡短版和完整版的「領導」兩個字保持相同的詞性,一方面可以迴避「不小心用到」中國用語,另一方面又可以確保讀者讀起來、理解起來方便。而其實這也不難,只要這樣寫就好。只需要刪掉一個「當」字,「領導」就變回了動詞。這當然就避免了中國用語作領導者解的「領導 (名詞)」用法,同時也確保從簡短版到完整版之間不會針對同一個詞有不同解法的狀況,最後甚至還讓簡短版的文字更為接近侯友宜的原文 (這整個標題都是引用別人說的話,當然是能不要改變文字就盡量不要)。改一個字,就能同時得到三種效果,語文的世界是不是很有趣呢?今天介紹了「領導」。由於這個詞常用於共產黨本身,同時也容易涉及政治 (國家元首與「國家領導人」), 因此列在甲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4 日 星期四 | Dash1 月 2 日發生在羽田機場的事故,是日本航空的空中巴士 A350 和海上保安廳 (相當於我們的海巡署) 的迪哈維蘭加拿大 DHC-8-Q300 相撞造成。筆者也是個業餘的航空迷,今天就來聊聊這架 DHC-8 吧。DHC-8 以前叫作 Dash 8。關於這個 Dash 後面跟著一個數字的稱呼方式,在翻譯上也是個很頭痛的問題。對,這只是一個稱呼方式,並不是真正的型號。Dash 在英文中指的是比連字號 (hyphen) 長、類似中文破折號的長橫線,以前在電話號碼的中間會有一條橫線把號碼隔開、避免連續的數字太長,這就是 dash。在產品的型號上,有時會因為某些原因而想要把數字隔開,比方說前面的數字是基本型號,後面的數字指的是同一個型號不同的細部設計,或是新一代的同型產品。比方說,美國的火車頭大廠 EMD 和奇異,分別都有 SD40-2 (SD40 的第二代) 和 C40-8 (C 代表每一輛台車三軸,40 代表 4000 匹馬力,-8 代表屬於 Dash 8 世代) 這樣的命名方式。同樣在航空界,波音 747 在 - 100、-200、-300、-400 等型號後,最後一個世代的機型就叫 747-8, 在英文中同樣也是讀作「seven-forty-seven dash eight」(747、一槓、8)。在英文中,當 dash 的後面只有一位數,發音上就會發生困難。如果忽略 dash,SD40-2 就會念成「SD 四十二 (中文碰巧也有這個問題)」, 聽者就會以為是 SD42;747-8 在臺灣的航空迷似乎都直接念「七四七八」沒有問題,但在英文中配上三位數口語念法就會變成「seven forty seven eight (七、四十七、八)」這樣不知所云的一串數字,因此在這些案例當中,都必須特別把 dash 念出來。久而久之,這些後綴的細部型號,往往就成了該系列機型的一個統稱或暱稱,就像 EMD 的火車頭有了 Dash 2 系列、奇異的火車頭有了 Dash 7、Dash 8 和 Dash 9 世代,以及迪哈維蘭加拿大的 DHC-7 和 DHC-8 直接在口語上被稱作 Dash 7 和 Dash 8 這樣的狀況。可是當這樣的型號需要翻譯的時候,問題就來了。總不能稱人家叫「迪哈維蘭加拿大槓八型通勤客機」吧?就算是打臺灣 16 張麻將,也不可能開槓八次啊。臺灣的國家地理頻道已經在去年年底收播了,但先前他們曾有一個節目去跟拍加勒比海一個荷蘭屬地的小島上的海巡人員,當中就有同款的 Dash 8 登場 (和這次發生事故的海上保安廳機一樣,是特別針對海巡用途加裝監視、偵察配備的改裝機體)。當時字幕的翻譯是「衝鋒 8」。Dash 除了代表標點符號之外,也有衝刺的意思,顯然發明這個譯法的人並不瞭解 Dash 8 這個稱呼背後真正的意思。而這個翻譯似乎也不是只有國家地理頻道在用。中文版的維基百科上,同樣赫然可見 Dash 8 的俗名裡包括「沖 8」, 連衝刺的衝都寫成了簡體字。顯然,這是個中國的用法。臺灣的知性頻道乃至於許多其他的電視字幕,從多年前筆者短暫做過字幕翻譯的時候,就常常是由香港商某集團提供。(事實上,早年臺灣看到的繁中字幕院線片,它的字幕也常常是香港那邊過來的,所以才會有企業號變奮進號、中士變沙展這種狀況,但那方面的事有機會再聊吧。) 至於國家地理頻道,它本身在臺灣的代理商就是港商。為什麼要提港商呢?香港以前由於是英國殖民地,當地要找到英文好的人當然比較容易,這也就造成了早年香港翻譯行業的興盛。因此,傳統上香港可說是英文和中文之間詞語互相影響的「通訊站」, 有很多這方面的詞語都是經過香港傳播的 (甚至連鄰國日本特有的詞語「援助交際」, 都是透過香港翻譯成 compensated dating 然後進入英文)。在中國改革開放後,突然需要快速、大量接受西方 (最大宗當然是英語) 的新詞,香港就成了很好的來源;反之在 1997 年香港「回歸」後,香港也會接受許多來自中國的影響 (尤其是近幾年中共加強對香港的掌控之後)。因此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譯者會發現有好多好多香港和中國的用語是共通的,甚至已經分不出當初是誰影響到誰。舉個例子,對岸人士如果要去同一座城市遠一點的地方,或許會想要「打的 (「的」在這裡他們實際發音接近「滴」)」。這就是融合中國舊有用法「打車 (搭計程車)」和香港用語「的士 (taxi 的粵語音譯)」的結果。同理,香港商做的繁中字幕當中,將型號的口語稱呼 Dash 8 翻作「衝鋒 8」, 以及來自簡中版的中文維基百科標示此機型可以稱作「沖 8」, 同樣也是這種港陸互相影響、不知誰先誰後的狀況。那麼要怎麼翻譯比較好呢?幸好我們生在比 1990 年代晚不少的現在。臺灣汽車業界從大約 1980 年代末期到 1990 年代開始,就不再為新車的型號取中文名字 (像是什麼福特天王星、跑天下這種很有 70、80 年代風的名字)。比 90 年代晚這麼多的現在,我們都已經很習慣不去翻譯外語品牌、型號名稱了。iPhone 就叫 iPhone, 我們不會吃飽沒事去翻成「i 電話」。所以其實我們面對這種狀況,需要的僅僅只是勇氣。認知到臺灣繁中並不強求翻譯產品名稱或型號、然後勇敢地直接留原文的勇氣。今天介紹了對於型號中的 dash 的翻譯方式,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5 日 星期五 | 舉報今天鏡傳媒有這麼一則新聞:「台首艘國造潛艦疑用南韓外洩技術?韓媒稱收到親中立委舉報」。這則新聞講的是去年下水的第一艘試作國造潛艦海鯤艦的事情。完全沒有潛艦製造經驗的臺灣,突然弄出了一艘看起來尚稱像樣的國造潛艦,當然免不了讓人猜測背後的技術是和誰購買的,以及過程有沒有涉及刺探外國的國防機密。但我們要聊的不是那麼深的事情,單純就只是標題最後的「舉報」這個詞。舉凡在社群媒體或線上遊戲,有人做了違反規則的事情,就會造成其他使用者向管理者或其他有權單位檢舉。這個動作在英文裡叫 report, 在臺灣繁中叫檢舉,在中國簡中和香港繁中叫舉報。簡中翻作舉報的理由很簡單,report 有「檢舉」和「報告」兩個意思,基於簡體中文合併簡化的大原則,只要把兩邊的詞各取一個字,組成「舉報」這個詞,翻譯時就不必傷腦筋去猜測它是哪個意思了。或許會有人問,那古文把捕役和快手合併為捕快、客家話的海陸腔和四縣腔融合後變「四海腔」, 難不成也是中國用語?這樣的指控有意義嗎?其實不然。捕快和四海腔都不是為了翻譯外語的方便而將兩種不同意義的東西強行融合,而「舉報」卻是依外語同詞異義的特性而硬要在中文中發明一個同時可以代表外語詞不同意義的新詞,兩者還是有明確的差異的。筆者也曾遇過有人和我爭執,說「舉報」這個詞在古書上就有。筆者現在一時之間翻不出原文,但對方當時舉出的古文,大意是講地方官員向中央推舉地方有功有德的人士,這個動作用的動詞叫「舉報」。看到這裡讀者應該不難發現,這個「典故」馬上就顯示出和現代中國用語「舉報」不一樣的地方:古文的舉報是正面的意思,指的是往上呈報這裡有一個好人;現代中國用語的「舉報」是負面的意思,指的是向具有公權力或管理權限的人報告說這裡有人違規。所以我們現在知道,中國用語的「舉報」和古文中的類似用法,至少結果上完全無關 (「結果上」的意思是:就算當初創這個詞的時候有參考,意思也已經扭曲太多了,和沒有參考、完全原創無異)。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舉報」融合了「檢舉」和「報告」, 但實際使用上幾乎全都只有「檢舉」的意思。為了避免有人因此懷疑「舉報」到底是不是融合而來。請容筆者舉一個例子:幾年前臺灣的國家地理頻道,有個節目在講美國的太空計畫,當中就曾有字幕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乃至臺灣字幕全體的香港影響,以及香港繁中受到中國中文的影響,請參閱 1 月 5 日的文章) 說有負責觀測火箭發射的單位「舉報」說看到了某種異常。這就是「舉報」用作「報告」解的實例,並且節目中英文的原文也真的是 report。每一個語言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與歷史。如果我們的語言當中某樣東西和某樣東西是兩個不一樣的字,那也代表著我們的語言獨特的歷史。若是為了「與國際接軌」, 各國都將自己的語言調整成與強勢語言相同的特徵,那就是文化的流失了。因此在翻譯工作上,筆者總是會保留在繁中當中不同的詞語 (當然這也表示筆者多了區分、辨識原文詳細意義的工作), 以確保產出的譯文是傳達了中文原有特色的譯文。今天我們介紹了「舉報」,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6 日 星期六 | 視頻剛剛在 YouTube 上看到網友在討論現在的小學生,提到「國小國中手機打開,就是抖音小紅書,短視頻上癮性極高......」。是的,雖然 2024 年才過了 6 天,但今天就來談談「視頻」這個中國用語吧。與中國用語「視頻」這個詞相當的臺灣繁中詞語其實有兩個,要看我們要找哪個層面上的「相當」。要討論這點,首先得從它的起源和演變說起。以前的電影膠卷上,在每一格的影像旁邊,還會有一或兩條用來記錄聲音的「音軌 (soundtrack)」。就算是現代化的影片剪輯軟體,往往也會將影像與聲音分開處理,方便配音、配樂、消音、從分別的來源攝影與收音等處理方式。因此一個有聲影片,我們就需要兩個詞來形容它「影像的部分」和「聲音的部分」。在臺灣,這兩個詞分別是「視訊」和「音訊」(「視覺的訊號」和「聲音的訊號」); 在對岸,這兩個詞分別是「視頻」和「音頻」(「視覺的頻道」和「聲音的頻道」)。後來,臺灣的「視訊」和中國的「視頻」又分別衍生出不同的引申義。臺灣的視訊後來還有了「具有影像功能的通話服務」(視訊電話) 的意思,對岸的「視頻」後來則用來代指整個包括影像和聲音的影片或直播。所以,中國用語的「視頻」以原義而言,相對應的中華民國國語詞彙是「視訊」; 以引申義而言,相對應的中華民國國語詞彙就會變成「影片」。所以我們的「視訊通話」在對岸會叫「視頻通話」, 包括口語也和我們這邊對應 (「我要和客戶視訊」變成「我要和客戶通視頻」之類); 而我們的「影片」在對岸當然就如大家知道的一樣叫「視頻」。另外還要特別提一點,「視頻」這個詞的某些衍生版有著「去中國化」的臺灣用詞,但其實很沒必要。以抖音 / TikTok 為首的那種短小、重覆播放的影片,在對岸叫「短視頻」, 在臺灣不知為何有人發明了一個詞叫「短影音」, 以便讓這個詞沒有那麼「中國」。其實這個詞完全沒必要。短影片或短片就可以了。「視頻」這個詞有明確的兩岸差異,但沒有明顯的政治因素,筆者會把它歸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7 日 星期日 | 作為筆者平常的興趣是看日系的動畫,今天碰巧注意到字幕上有「作為信號的鐘聲」這樣的用法,今天就來聊聊這個「作為」吧。「作為一位臣子」、「作為你的家長」, 我們都常常看到這樣的用法。可是這個用法至少若是在幾十年前的話,其實會是錯的。「作為」原本的用法是這樣的:「國軍的防疫作為 (國軍為了防疫所做的事)」、「無所作為 (針對某個狀況沒有作出反應)」。以筆者的經驗沒有辦法 (說真的,比我更資深的譯者恐怕也很難) 指出是誰最早在何時把「作為」以字面的方式解讀成「當作、身為」的意思使用,但是確實這樣的用法在對岸比較常用於正式文書上。早在余光中先生 1979 年的文章〈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裡面,就已經提過這樣的用法,並且他也明確說到這類的用法「在大陸尤其嚴重,香港也受到波及」(但筆者要特別說明,余光中先生的文章當中說尤其嚴重的是「作 / 做」這個動詞的濫用,非專指「作為」一個用法)。2022 年 3 月,俄國剛入侵烏克蘭不久,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在回應記者提問時,就曾宣稱「美國作為烏克蘭戰爭的始作俑者......」。臺灣這邊在 COVID-19 疫情期間,時不時可以看到「防疫作為」這樣的原始用法,顯見雖然兩邊都有人用這個新發明的用法,但臺灣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還是會遵從舊的用法,而且顯然大家並不會看不懂。依照序章中的定義,這應該屬於丁類中國用語。不過比較特別的是,真的要說的話這個「作為」的用法,不論用哪邊的角度來看其實都是錯的,因此要特別注意這點。
政府限制嚴 「以房養老」業績掛0
楊士範、翁世航、邱怡婷 整理分析內政部於今年 (2013) 5 月份公告「以房養老」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計畫試辦,受理期間自今年 5 月 1 日至今年 7 月 31 日止。然至截止日雖有 194 人電話諮詢,但仍無人提出申請,原因為詢問的人與規定的資格不符,其中 65% 是因有法定繼承人所以無法申請,35% 則是因老人未單獨擁有不動產、不動產有設定擔保等因素。 台灣「以房養老」試辦計畫規定人數以 100 人為上限,符合 65 歲以上、無法定繼承人,且房屋無貸款、不動產價值未超過中低收入戶標準者 (民國 102 年台北市中低收入戶標準為全家人口之土地房屋價值小於 776 萬), 可將房屋逆抵押給政府,由政府再按長者性別、年齡及其不動產估價後,折現按月給付至終老;期間老人仍可居住,但過世後房屋收歸國有。 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使老年人在年老時可以先花費他所擁有的住宅資產,同時又不必擔心需要被迫搬遷,是很重要的兩項優點。 國民黨立委江惠貞表示「以房養老」不是沒有市場,但朝野立委一致質疑名額太少、資格過嚴。外界則質疑這樣的標準太過嚴格,尤其是無法定繼承人這項,實際符合的人數應該不多。內政部次長曾中明則表示,當初規定無法定繼承人,是考量財產繼承問題,因此把對象單純化,後續將規劃成金融商品,移轉民間團體或金融保險業繼續推動。「以房養老」觀念最初起源於美國,除了政府主導外,亦有民間銀行提供此服務。自 1987 年推動至今已有 26 年,2001 年以前每年申請人數只有數千人;然近年申請人數增加,2006 年每年申請人數超過 10 萬人,至 2009 年只累計超 57 萬人。值得注意的是,這在美國是一種經濟行為,而非社會保險。但和美國不同的是,經過調查,台灣有 60% 以上的老人希望與子女一起住,把遺產留給子孫的觀念重。且台灣城鄉房價價差大,鄉下標的房產價格偏低,整體市場可能的需求將侷限於都市中。台灣綜合研究院戴肇洋所長表示,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計畫只能作為部分老人的補充計畫,例如獨居老人或與配偶同住但無子女的老人。社家署表示,近期內將再次公告,以利各縣市受理老人申請;至於申請人資格條件是否放寬,涉及整體資源配置、財務需求精算,將於近期內檢討評估可行方向。
20130805 四大報頭條
各位週末有上凱道嗎?這個週末因為有 8/3 上凱道、8/4 洪仲丘告別式,所以今天四大報的頭條依然圍繞在洪仲丘案上。不過四大報各自的標題走向還是略有不同,自由和蘋果的標題和內容是比較嗆辣,中時和聯合相對比較溫和一點。覺得今天四大報哪個頭條做得最好呢?中國時報》洪媽媽:放下仇恨 查出真相洪家家屬昨為枉死的陸軍下士洪仲丘舉行告別式,強忍悲痛送仲丘最後一程,多次淚崩的洪媽媽還理性的籲請外界放下仇恨,讓仲丘一路好走,姊姊洪慈庸則感謝各界關懷與協助,會持續追查真相。自由時報》洪仲丘告別式 / 洪父諫馬:別讓君言變謊言 洪母控遭監聽 要求馬保護家人安全洪仲丘在軍中枉死昨舉行告別式,馬英九總統到場致祭,卻遭洪家大批親友圍嗆,「不要臉」、「下台」。馬上香後和洪仲丘父母會面,洪父洪吉端對范佐憲等四名涉案人交保表示不滿,遞交陳情書;洪母胡素真則提及電話被監聽,要求總統保護家屬人身安全。蘋果日報》軍方刁難洪家 拒給「他殺」證明 總統被嗆才補發遭虐死的陸軍下士洪仲丘告別式昨上午舉行,馬英九總統前往致哀被近千民眾包圍嗆聲,洪姊洪慈庸在答禮時拒絕與他握手。洪家向馬抱怨向軍檢要求開立死因為「他殺」的死亡證明書,軍檢卻拒絕,馬總統表示可以開,傍晚軍檢派專人前往,當場補發證明書。聯合報》軍審法修法急行軍 「讓洪仲丘案也適用」國民黨立院黨團書記長賴士葆昨天表示,國民黨支持修軍事審判法「一次到位」, 今天將請立法院長王金平邀集朝野協商、希望最快周五就能三讀通過,承平時期回歸一般司法偵審,讓陸軍下士洪仲丘案也適用。2024 年 1 月 8 日 星期一 | 外商音譯今天和幾個興趣同樣是軍武的朋友,聊到幾家有在做軍用航空的航空大廠名稱與其翻譯方式。說到航太國防產業,美國有波音、諾斯洛普 — 格魯曼、通用動力、洛克希德 — 馬丁等;前蘇聯與現在的俄國有米格、蘇愷、圖波列夫等;英國有英國航太系統 (BAe Systems); 法國有空中巴士國防集團、馬特拉、達梭;義大利則有製砲名廠 OTO; 日本有三菱、新明和工業;南韓有 KAI; 我國則有漢翔。這些廠商除了使用縮寫 (OTO、KAI) 或是日本、臺灣等本來就是漢字名稱的公司不必翻譯之外,其他廠商的名稱或多或少都會有翻譯上的問題,其中也包括兩岸或是其他因素造成的翻譯差異。舉例來說,航太 (Aerospace, 航空與太空) 在對岸稱作航天,所以顯然英國航太的翻譯到了中國簡中就會不一樣;俄國與其他西里爾字母國家的國防大廠,其譯名會因為臺灣繁中大多以英文拼法翻譯、中國簡中大多以俄文翻譯而有出入 (例如蘇愷會變成蘇霍伊)。此外,其機型型號當中的製造商簡稱,臺灣會用英文字母拼寫蘇系武器的型號,簡中則會使用中共教育律定的俄文字母轉換用字 (例如 Tu-160 與圖 - 160)。在這些用語的處理上,筆者最近正好在翻一本和戰鬥機有關的書,就面臨另一種可能有兩岸用法差異的狀況:簡稱。簡稱是一個很難確定到底是不是中國用語的東西。一方面在中國簡中「簡化」的基本教義下,他們確實比我們更有動機去做一些 —— 尤其是過當的簡化;可是反過來講,同為田園詩人的王維和孟浩然被並稱作王孟、李白和杜甫被並稱作李杜,這些可不是中共政權成立之後才有的東西。所以當近年來筆者注意到諾斯洛普 — 格魯曼開始被簡稱作、洛克希德 — 馬丁被稱作的時候,就非常苦惱。這可能是中國的用法,也可能不是,最糟的是由於這兩家分別合併而成的公司成立的時間太晚 (諾格 1994 年、洛馬 1995 年), 無法從詞語開始出現的時間推斷 (大多數中國用語進入臺灣至少在 2013 年以後,少數在 2005 到 2013 年,比這個更早的很少見但也不是沒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奇怪的音譯問題,例如英國航太被音譯成「貝宜」。這並不符合中共教育當局的音譯規則,而且這家公司在中國用語中本來就有他們自己的譯名 (英國宇航)。這並不足以完全排除中國用語的可能,但應該足以大幅降低機率了。所以我們在遇到這種狀況時該怎麼辦呢?筆者只能建議找找這些廠商的名稱有沒有「確定是臺灣或中國用語」的用法了。如果能找到確定是臺灣繁中用法並且沒有受到中國用語影響的痕跡,那就可以放心使用;如果能找到確定是中國用語的用法,也可以用來和不知該不該用的用法比對,盡量找出比較可能的解釋。 2024 年 1 月 9 日 星期二 | 衛星 1 月 9 日最大的新聞,當然就是中共發射衛星、造成全臺簡訊警報大響的事情。既然說到衛星,就來談談筆者從事的翻譯文本之一的遊戲業界常常會出現的一種特殊用法。衛星指的是像月球或土衛一之類繞行行星的天體,但其實今天我們大多數時候討論的「衛星」指的都是人造衛星。人類發射到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數量早已超越全太陽系所有天然衛星的總和,因此人造衛星「喧賓奪主地」搶下了「衛星」這個詞當簡稱,恐怕也是難以避免的事。但今天我們要來聊的是不一樣的「衛星」。近年來由於中國遊戲社群乃至於其自有遊戲產業的發達,遊戲業界也開始出現了專門的中國用語。「衛星」在其中指的是一種預告,尤其是暗示性的預告 (例如簡短或半隱藏地顯示出未來新增內容、人物等相關資訊)。舉例來說,如果某遊戲三個月前在社群媒體上公開的圖文當中,有一個未作說明的新人物登場,今天在更新當中又加入了這位人物,對岸的遊戲社群就會說三個月前的圖文是「放出 (這位新人物的) 衛星」、今天的更新是「衛星落地」。實際從人造衛星運作的方式來看,這樣的用語實在很奇特。一枚人造衛星在發射後幾乎是立即進入運作,並不是一個新功能、新服務的「預告」; 當然,人造衛星也絕不會落地,它只會進入軌道運轉,並在壽命用盡或任務完成後重返大氣層燒毀,從發射到壽命終點為止都不會再接觸到地球表面。所以,這是一個並不符合「衛星」原義及其運作狀況的造詞。這個詞臺灣,目前也只有受到中國社群影響比較嚴重的地方 (例如對岸製作的遊戲) 在使用,事實上,這個詞就算拿到比較正式的中國簡中裡來看,恐怕也會被認為是錯誤的用法。既然如此,作「遊戲或類似產品的新功能、新內容預告」解的「衛星」, 筆者應該會歸類為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10 日 星期三 | 量詞今天我國的國防部發表了一個有趣的新政策:他們要統一國軍在書寫正式文書時關於軍品單位的量詞。「例如步槍是『枝』而不是把;軍艦是『艘』而不是隻」。槍械我們一般日常生活通常用「把」, 為什麼國防部會決定相反,在筆者找到完整的清單前難以評論,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量詞這種東西吧。首先先從到底有沒有量詞說起。近年來入侵的中國用語常有量詞省略的狀況,像是「有一男子前往該地 (一名男子)」、「那只是一形容詞」這樣的用法。這種省略在數詞為「一」的時候最多,但筆者也見過用於二以上的狀況。筆者懷疑這是為了與英語「接軌」的修改,因為英文常沒有量詞。當然,固有的繁中用法裡也有省略量詞的狀況,包括法律 (這是為了避免因為量詞的不同而限制指涉的範圍。比方說有個專利說某個機器這裡有「一條」制動機構,結果侵害專利的人宣稱他用的是「一片」怎麼辦?)、名詞化 (「光有三種原色」的「三種原色」是一個子句,「三原色」是一個名詞)、文言文或特殊用法,甚至還有部分不需要量詞的名詞存在。但是上述這些狀況明顯不屬於繁中傳統用法亦可省略量詞的狀況,而是簡中新創的。除此之外,也有繁中量詞較多、簡中量詞較少,顯見簡體中文將許多量詞統整為少數幾種的傾向比繁中更強。臺灣的繁體中文一樣有量詞精簡的狀況,只是沒有簡體中文明顯,例如我們往往不知道該用什麼量詞的時候就一律用「個」之類。這種狀況比較麻煩的是有些「統整」單純只是因為簡體字造成可以用的字變少,因此還需要另外去區分這種狀況和真的人為簡化過的狀況。排除上述兩種狀況後,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狀況是對於同樣的東西,中國簡中基於不明原因而使用和臺灣繁中不同的量詞,例如手錶在對岸可以看到用「塊」當量詞,在臺灣只會用「只」或「隻」。當看到一個似乎被省略的量詞時,要區分是否為中國用語並不容易,這需要對中國用語入侵前的臺灣繁中用法擁有相當的語感。這點的原因正是因為兩邊對量詞的使用僅有情境上的差異,鮮有能簡易切割成「臺灣會用這個詞、對岸會用那個詞」的狀況。因此,雖然嚴格來說這不是機率性,但筆者還是只能將其歸類在丁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11 日 星期四 | 反饋今天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本汽車雜誌用到了「車主的意見反饋」這樣的句子,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反饋」這個中國用語吧。中國用語「反饋」和臺灣版「回饋」, 其實都是翻譯自同一個英文詞「feedback」。筆者大學時就讀機械系,因此有機會在自動控制相關的課程中接觸到與 feedback 有關的許多概念。在自動控制上,feedback 指的是這樣的狀況:想像一輛車我們要控制它的速度維持在每小時 60 公里。當車子的速度因為外在原因降到低於 60 公里時,會有一個訊號從測速裝置傳回電腦,讓電腦決定加大油門,這個回傳的訊號 (油門控制速度,因此從油門到車速是「去程」的訊號,把速度回傳給電腦是「回程」的訊號) 就叫 feedback。同樣地,某些特定狀況會有訊號往前交給機械傳遞上更下游的地方,這種狀況叫 feedforward (可能的狀況是比方說開車的人重踩了油門,電腦會傳訊號給自動變速箱讓它降檔。變速箱在動力的傳遞中比引擎更後面,因此是 feedforward)。臺灣的工程師總是給人講話夾雜英文和「工程師語」的形象,大家總覺得他們會講出像這樣的句子:「你那個 backend 做了 compile 動作了沒啊?」。實際上雖然我們也會避免「做了 OO 的動作」, 但確實以筆者在機械系就讀時的狀況來看,我們的確傾向於把專有名詞直接使用原文。而這點就造成臺灣用法的 feedback 和 feedforward 很少使用,而是往往直接使用英文,所以當 feedback 用在一個沒有那麼專業的場合 (例如用在意見回饋而不是自動控制的 feedback) 下,大家便很容易只聽過中國的用法,沒聽過臺灣的用法 (對岸的專業領域尤其工程界,有個知名的問題就是不翻成中文他們就聽不懂)。而這點自然就造成了中國用語的興盛。今天我們介紹了「反饋」,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12 日 星期五 | 煙火、煙花與焰火今天碰巧看到有人寫到「焰火 (煙火)」, 好像是在討論前一陣子跨年煙火的事,那麼就選今天來聊聊這個詞吧。筆者從小只看過「煙火」, 直到長大後看過對岸翻譯的東西才知道還有「煙花」這個用法 (在這之前只有「煙花三月下揚州」, 而這個煙花和煙火沒有任何關係)。後來到了差不多 2020 年前後,才開始看到有人 (而且目前只有看過臺灣人) 開始使用「焰火」來指「煙火」。從筆者踏入譯者這行的經驗來看,「煙火」是臺灣用法、「煙花」是中國的用法,這應該沒有問題,可是「焰火」就很難確定了。以筆者目前的觀察,似乎這是受到中國用語入侵之後進一步衍生出的用法?可是為什麼呢?在寫這本書的一年當中,我們應該還會有機會遇到很多「為了修正中國用語」而創出來的新詞 (例如擷圖、螢幕更新率), 但這個「燄火」筆者實在是想不通。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焰火」和中國用語沒有關係,單純只是因為大家看煙火不想看到煙 (每年 101 的跨年煙火都有人抱怨煙太大看不到漂亮的煙火), 所以把它改成了焰火。因為看煙火要看的是火焰,不是煙。這就好像有不少店家 (尤其餐飲業) 的女性經營者近年來開始自稱「闆娘」, 把「老闆娘」裡頭的「老」字去掉一樣。身為語言工作者,在認定一個詞是中國用語之前,還是要累積更多接觸這個詞語的經驗,而這個「焰火」, 筆者實在是沒有把握。這系列文章寫作目的,除了點出筆者日常見到的中國用語外,也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去思考和探討誰是、誰不是中國用語。所以如果真的有讀者,尤其是同為文字工作者的專業人士有比較有把握的答案,筆者也歡迎見到有人說明,這樣才算是成功地拋磚引玉,讓研究中國簡中入侵臺灣繁中得以成為一門真正的學問。今天我們簡短地討論了煙火、「煙花」和「焰火」。煙火是臺灣繁中沒有問題,煙花是中國簡中 (乙類中國用語) 也沒有問題,但「焰火」就真的要再觀察了。 2024 年 1 月 13 日 星期六 | 關注今天是大選,所以不意外地聯合報有這樣的新聞標題:「『全球都在關注』! 臺灣大選登 BBC、NHK 首頁」。其實就算不是這篇新聞報導,近 10 年來「關注」這個詞也越來越常使用。從新聞媒體用來表達一個議題受到矚目的程度,到用來翻譯社群媒體的「follow」, 這個中國用語入侵臺灣的狀況也十分廣泛。筆者小時候曾經聽過 1989 年的《這一夜誰來說相聲》, 當中的段子〈廢話訓練〉裡,是這樣使用現在的「關注」這個詞的:「您好比說有一個部長,從部裡面出來,記者們圍上去訪問。說:『部長、部長,這個問題全國都很關心,請您立刻表示一下意見吧!』」這個時候他用的是「關心」但 2020 年代的媒體應該會用「關注」。順帶一提,筆者小時候最常聽到的用法是「關切」, 但這個詞後來染上了負面的意思,現在聽起來就好像是有人找立委來「喬」事情那種「關切」(事實上這個動作有一個專門的詞叫「關說」, 但同樣地,後來說人在關說幾乎就是要把人告上法院那種等級的指控,所以關說變成了關切、關切變成了關注)。或許,正是這樣子染上負面意義的過程,才讓「關注」這個詞有了乘隙而入的空間吧。除了代表「關心、關切」之外,「關注」還有一個截然不同的用法,正如前面我們講過的「舉報」一樣,十分符合中國用語將不同意義合併進同一個詞的作法。在社群媒體上,我們可以設定軟體將特定人物的更新狀態送到我們自己的介面上,這個動作叫「follow」, 臺灣繁中叫「追蹤」, 也有部分社群媒體直譯作「跟隨」; 在中國的簡中裡,這個也叫「關注」。當然一定會有人有一個疑問:如果要把「關注」改掉,那「關注度」怎麼辦?首先「關注度」本身就是人為創造的詞,而且頗有余光中先生在 1987 年所寫的〈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當中諸如「重要性」、「嚴重性」等濫用後綴來造新詞的味道。所以,實際上這個詞根本就不該鼓勵使用,而是應該用原有的用法改寫,例如「這個一個高關注度的案件」就可以改成「這個案子受到大眾矚目」等不濫用後綴也不用到中國用語的用法。今天我們討論了「關注」, 屬乙類中國用語,而且是入侵狀況嚴重、要改正已經不容易的案例。 2024 年 1 月 14 日 星期日 | 高難度與大難度今天碰巧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說出「難度不是普通的大」, 那麼今天就來講一種比較非正規的中國用語吧。在學翻譯的時候筆者有學到,有一個概念叫「collocation (這個詞我們沒有使用任何中文翻譯,都是直接用英文)」。這個概念指的是什麼樣的東西要配上什麼樣的形容詞。比方說,人的身高我們會用「高」、「矮」來形容,但山的高度卻會用「高」、「低」; 非直立動物的體長則是用「長」、「短」, 距離則是用「遠」、「近」。這些東西從度量衡的角度來看都算「長度」, 但我們卻會依情況配上不同的形容詞,這就是 collocation。有些 collocation 很簡單,但也有一些複雜得多。比方說,我們都聽過「高風險行業」, 可是若是把「風險」做成句子,我們就也可以說「做這行的風險比較大」。但不論如何,中國的簡體中文都有簡化 collocation 的傾向,比方說我們說年齡「高」、「低」, 可是在中國用語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大齡」這種並不符合臺灣繁中文法的用法;高度應該是「高」、「低」, 可是筆者也曾在中國製作的遊戲 (手機遊戲《少女前線》) 裡看過「大高度」這種用法。似乎不論是高度、深度、時間 (年齡)、重量 (尤其是載重這個詞), 在中國的用法當中幾乎都可以用「大」、「小」來形容。這點和幾天前提到的量詞統整縮減乃至消失不用有些類似,都是符合簡體中文「簡化」的最高指導原則的改動。因此筆者會將其列為乙類中國用語,雖然有少數用法是和臺灣的通用而只有數量差異。
去印度是為了挑戰 留在印度是因為好玩
Photo Credit: roblerner @ flickr CC BY 2.0「為什麼要去印度?」光是要跟團到印度旅行,我想許多人就會發出這個疑問。而我,第一次到印度就決定要待一年。這個問題自然我也回答過千百回,答案有長有短,但總會有兩個字:「挑戰」。22 歲那年義無反顧的出走印度,最大的動力是,現在不做,未來肯定後悔,且那時候或許也只能後悔。大學畢業典禮後的一個星期,我一個人拉著兩個行李箱,人生地不熟的抵達新德里機場,搭著計程車前往未知的落腳處,沿途看到的一切都像是虛假的夢。我第一次看見 SONY 和 TOYOTA 的門市開在破矮的窄平房裡,周圍都是剝落的石塊和裸露的鋼筋,拉下的鐵門只用一個生鏽的鐵鎖扣著;我第一次在路途中,體驗車子一次次閃躲的不是人車,而是一隻隻的聖牛;我第一次知道郝龍斌的路平專案原來執行的這麼好。抵達新德里的當晚,我看到一個非常驚悚的景象。在車行途中,看見某戶的庭院中擺張竹床,有人躺著,只有黑色發直的兩腳露出來,我內心驚愕的想「為什麼死人會放在家門口?」後來才知道許多印度人夏天都睡外面,太熱,而我也在當晚體驗到電風扇吹出來的熱風,像是有 10 個人同時把鼻孔放在你的手臂上呼氣一樣,氣溫 45 度。如果想要挑戰你的生理和心理,印度將會是個不二之選,從熾熱的氣溫到塵土彌漫的空氣,從漫天蒼蠅的路邊攤到隨時挖著鼻孔搔抓著小弟弟的路人,從你完全聽不懂的「In-glish」(他們自稱是 British Accent) 到隨時都想要坑你的嘟嘟車司機,印度只能用「瘋狂」兩個字來形容。瘋狂得讓你喜讓你悲,瘋狂得讓你哭讓你笑,瘋狂得讓你愛讓你恨,瘋狂得讓你慶幸讓你後悔。印度觀光局的口號是「Incredible India」, 而我總覺得,應該是 Incredible ________ India, 外來客會想再填入另一個形容詞。現在是我在印度生活的第二年,沒錯,當初我只想待一年,但我決定留下來,當初恨得牙癢癢最後卻選擇留下來。「為什麼要留在印度?」這是現在大家喜歡問我的問題,我的答案一樣有長有短,也總會有兩個字:好玩。「好玩」這兩個字聽起來好像是死小孩會說的話,但是其實還包含其他含義,例如新鮮、驚奇、獨特、出乎意料或是人生轉捩點等等。現在我在印度當記者,我覺得很好玩,然後發現自己的世界其實沒有這麼小,有很多事情在我眼前發生,而我必須關切。印度為什麼好玩呢?因為有太多在台灣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它還沒經歷或是正在經歷。印度仍有種性制度;印度的警察系統居然至今仍維持著英國殖民時期的規定,沒有修改;印度仍有榮譽處決;印度仍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印度還沒有國際零售廠商進駐;印度女性仍然遭受歧視;印度的城市與鄉村宛若兩個世界。因為所有國際舞台上所發生的事情,都和它有關。美國重返亞太戰略、俄羅斯銷售軍武、中國增加軍事實力,必提印度;不丹、緬甸、孟加拉、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的內政外交,必提印度;南非經濟發展、東南亞國家南海爭議、日本海上軍事合作,必提印度;阿富汗局勢、伊朗核武與巴基斯坦恐怖主義,必提印度。印度是一個什麼事情都正在發生的國家,所以它好玩。曾經有印度人問我,台灣好玩嗎?我沒有答案,只是微笑。是阿,台灣理應也是一個這麼好玩的國家,應該也要與世界接軌才是。但我卻聽過香港人評論台灣「小街小巷」。當然小街小巷有其風情,但這裡的小街小巷是指,格局小。我曾試著辯論,說台灣是個小島,與中國仍有主權爭議問題。接著他們提出一個問題,那跟新加坡比呢?那跟香港比呢?我還是沒有答案,也發現自己的辯論脆弱至極,那些荒謬的藉口令人難過得發慌。那曾經的四小龍,可是全世界有名的,不是嗎?2024 年 1 月 15 日 星期一 | 插件從去年一直鬧到現在的 YouTube 擋廣告外掛紛爭,又有新的消息說有人載入非常慢,甚至看不了了。筆者不知為何從未受過這方面的影響,我用的外掛程式總是有用,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件事吧。當初這件事最早鬧起來時,有許多媒體報導以「擋廣告插件」稱呼這種外掛,而插件正是中國用語。在詳細討論這個詞之前,我們要先來瞭解一下廣告是怎麼阻擋的,以及這種程式為什麼會叫這個名字。從很久以前,比較熱門的網頁瀏覽器 (尤其是素以附加功能聞名的 Chrome) 就一直都有各種可以阻擋廣告或其他不想看見的內容的外掛程式。這些東西被稱作外掛程式,是因為它是附加在原本的程式 (瀏覽器) 上,並改變原有程式的行為。外掛程式的英文是 plugin 或 add-on, 後者有時也被翻譯作「附加功能」。但是外掛程式還包括另種東西,就是電玩遊戲軟體中同樣用來改變遊戲軟體行為、尤其是替使用者提供不公平優勢的「作弊程式」。不論是單機還是線上遊戲,自從遊戲產業興起,各式各樣的遊戲都有各種不同的「外掛」, 有些在不影響他人的狀況下受到玩家接受甚至愛用,但也有些抓不勝抓,成為該遊戲的問題,甚至最後影響玩家遊玩的意願。中國同樣也使用「外掛」這個詞,但他們只用來指上述這種帶有負面意義的遊戲作弊程式,而將廣泛的 plugin 另外直譯成「插件」。在臺灣也有人因為以為「外掛」只用來指作弊程式,而不明究理地跟著入侵的中國用語使用「插件」。這點和我們未來有機會應該會講到的「小姐」類似。實際上,外掛非但不限於作弊程式,也有不少像這類擋廣告外掛一樣,具有網路資訊安全上的重大意義 (尤其考慮到現在偽裝成頁面元素、覆蓋瀏覽器畫面、重新導向至惡意網址等的惡質廣告越來越多), 或是是將原本的程式修改成特定用途的必須工具。至少以臺灣這邊的用法來看,實在沒有必要為了遊戲的非法外掛而避用這個詞 (更別說臺灣是民主國家,因為有負面意義就要禁掉一個詞,這本身不是就很不民主嗎?)。當然,YouTube 的廣告爭議,來自它明面上是合法的廣告 (廣告水準如何不在這裡的討論範圍), 只是因為公司為了產生廣告收入而不斷增加使用者被迫看到的廣告,所以才激起廣大使用者的反抗。或許有人會據此認為,將擋廣告外掛稱作「外掛」, 好像有在指控它非法的意思在,但其實上述兩大重點還是適用:第一是臺灣的「外掛」不見得有負面意義、第二是就算有我們也不會像某些國家一樣因此而去禁掉一個詞。事實上,在筆者寫這篇文章的此時,就已有人在歐盟提起告訴,認為 YouTube 在網頁中植入特定程式,去偵測使用廣告阻擋程式的人,已經符合歐盟資安法規定義的「間諜軟體 (以此例是會探測使用者不公開資訊的網頁)」。如果指控成立,那非但這種擋廣告外掛不是違法,反而是企圖去偵測並反制它的行為才是違法了。今天我們討論了「插件」,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來自兩岸不同的資訊產業發展史。 2024 年 1 月 16 日 星期二 | 等級的簡稱今天剛好遇到筆者正在收看的動畫《反派千金等級 99》出了第二集,那就來聊聊「等級」這個詞吧。以前在 RPG 等具有人物等級制度的遊戲裡,等級的寫法一律是「Level XX」, 翻譯過來後就會變成「等級 XX」(當時很多遊戲不支援把數字和文字對調,或是根本沒有在做遊戲在地化)。因此,在臺灣,至少直到筆者小時候為止,都是將「等級」簡稱為「等」。比方說「等級 5」我們口語上會稱為「5 等」。這個詞也同樣影響到其他相關的詞語,例如以提升等級為主要目的的行動會稱作「練等」、等級升到遊戲支援的上限會稱作「滿等」。同樣的詞語,在對岸則是簡稱為「級」。前述相同的意思在中國用語中會稱作「5 級」、「練級」、「滿級」。詳細的原因筆者不清楚,但有可能是因為「等」理論上應該要是「數字小的等級比較高」, 而「等級」卻是相反吧。但奇怪的是,筆者也有遇過等級越高數字越小的遊戲。國外的航海遊戲《Naval Action》, 採用史實英軍的軍艦分級系統,分為一等艦 (戰列艦) 到七等艦 (比史實等級系統最低的六等還要小的船,在遊戲中稱為七等艦)。該遊戲的中國玩家仍然使用「X 級艦」來稱呼遊戲內的各種船隻。這樣的現狀筆者只能猜測其原因。或許先是有人覺得應該把「等」改成「級」, 然後到出現真的是數字越小等級越高的狀況時,這個用法已經固定下來了吧。另外,有些人物或技能的等級會稱作「階級」, 這個詞中國用語似乎會避免使用。而今天的主題,是遊戲或類似產品中的「等級」要簡稱為「等」還是「級」的問題,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17 日 星期三 | 更好地今天我們來聊聊近年來出現的一種...... 不完全是中國用語的中國用語吧:「更好地」。比方說像這樣的句子:「為了更好地提升糧食自給率,農業部計劃......」(句子是筆者瞎掰的,請讀者不必太認真), 這指的是農業部為了讓提升我國糧食自給率的工作變得更容易、成效變得更好,因此計劃要做一些事情。句型上其實就是把「為了提升糧食自給率」在「為了」的後面硬塞進「更好地」三個字。但這並不是我們的中華民國國語固有的用法 (其實也不是簡中固有的用法)。這樣的用法來自英文字 better 的一種使用例:「to better do something」。這個用法的意思和前面的例句一樣,是在 to do something 中間加一個 better, 將「做某件事」修飾成「把某件事做得更好」。沒錯,是「把某件事做得更好」, 不是「更好地做某件事」。這顯然就是一種西化中文,或者叫英式中文。那這和中國用語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這個用法不但是從中國進入臺灣,直到現在也還是對岸用得比臺灣多。如同先前提過的「舉報」一樣,這也是為了方便翻譯而將中文調整成比較接近英文的例子 (「舉報」是讓中文擁有與英文一樣的一詞多義;「更好地」是為了讓中文可以從英文直譯,詞的修改控制在最小、句子語序完全不用動)。這樣的變化不論以臺灣繁中還是中共簡中的觀點,都應該視為所謂的「語言癌」, 實際上也真的不比傳統認定的語言癌 (像是「做了 XX 的動作」) 好到哪裡去。那麼這樣的句子怎麼寫會比較好呢?我們再回來看原本的例句:可以改成:其實有很多改法,但要注意有些意思有跑掉 (第一個和第二個意思就不一樣), 必須依實際想表達的意思調整。畢竟這個「更好地」本來就是為了不要動到語序、句型而發明出來的語言癌,因此那就代表正確的寫法本來就是需要動到語序和句型的。所以別偷懶了,該改的東西就還是改掉吧。今天我們討論了「更好地」以及相關的句型。這個句型嚴格來說以任何一種中文而言都是錯的,因為這種簡化算是中共推行簡體中文的核心價值 (簡化、與外語達成類似的句型結構和文法), 因此雖然算是是乙類,但其實有一些甲類的特徵 (筆者不歸為甲類只是怕甲類太浮濫)。很多時候反而正是這種細微的差異,才最容易讓不正確的用法入侵、破壞掉我們的語言原有的樣貌與特色。 2024 年 1 月 18 日 星期四 | 大數據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大數據 (big data)」。是的,臺灣現在大家都會講大數據,甚至應該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的「臺灣用語」是什麼吧。但其實臺灣微軟有律定一個詞,只是除了它之外幾乎沒有人使用而已。這個詞叫「巨量資料」。臺灣微軟應該直到很最近 (至少直到去年六月微軟語言入口網站繁中版收掉為止) 都還堅持使用這個詞,其他電腦相關廠商、業者和媒體都選擇直接使用中國用語「大數據」。其實從根本上來講,「資料」和「數據」(兩個原文都是 data) 就已經可以算是一組兩岸用語了。如果依照臺灣微軟、中華電信等具有代表性的組織所採用的詞語,「數據量」的臺灣用法會是「資料流量 (出現在資費方案等)」、一般意義的「數據」也完全可以由「資料」取代,甚至可以說除了數據機 (modem) 之外,在臺灣繁中看到任何「數據」兩個字,其實正確的用法都會是「資料」。筆者會建議大家在要寫「數據」之前,先試試看寫「資料」, 如果說得通,那就用「資料」, 不要用「數據」。現在其實在電子、網路、資訊等領域,像這樣已經嚴重被中國用語入侵的案例不少。今天介紹的「數據」可能是其中比較早的一個 (畢竟資料 / 數據並不限於電子化的媒體),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19 日 星期五 | 丟失今天碰巧看到有網路影片提到了「丟失了自我」這個用法,所以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詞吧。這部影片來自一位從中國嫁來臺灣的女性,所以她使用中國用語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既然本書的宗旨是要推廣並讓大家多討論正確的臺灣繁中、中華民國國語,我們還是要提一提正確的用法是什麼。「丟失」是對岸從很久以前就在使用的一種簡化詞,合併了繁中的許多詞語,包括「遺失」、「流失」、「喪失」、「失去」等。這個簡化用法尤其在翻譯文本裡頭非常常見。筆者小學時曾去過深圳,並在那裡買了一本簡體中文翻譯的《福爾摩斯探案》, 書中就有用到這個用法。這是在 2000 年代前半的時候,因此應該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許多 2013 年習近平上台、中共網路文化輸出日漸增加以後才有的那類用法。以原本這部影片的案例來看,臺灣用法可能會講「迷失了自我」或「失去了自我」。但為什麼「丟失」這個用法會在對岸興起,甚至現在有些臺灣人也在用呢?這就要講到前面提到的翻譯。英文當中有「missing」這個詞,例如如果回到家卻找不到鑰匙開門,這就是「key is missing」。這個 missing 的翻法非常依賴上下文,有時候是「找不到......」, 有時候是「...... 不見了」, 有時候是「某樣東西遺失了」, 甚至有時候是「某某人失蹤了」。但是除了有人失蹤之外,上述所有的翻法在簡中全都可以用「丟失」來處理。這便是典型的簡體中文「以一個詞 / 一個用法取代多種原有詞語或用法」的作風。從字音 (消滅破音字) 字形 (簡體字本身), 到諸多合併多種意義的「統一化詞語」, 再到今天我們看到的這種「萬用語境詞」, 全都是中共推行簡體中文的核心理念之下的產物。中文、日文等東亞語言,一般在我們學翻譯或語言的人之間稱作「高情境語言」, 意思是詞語乃至於語句的意思比較會依情境而改變。這點同時也反映在中文比較常因為情境不同就使用不同的詞上面。因此這個「missing」在中文當中有許多不同的對應用法,甚至許多時候必須把整個句型改寫,那都是中文獨有的特色、獨特的美,不宜迎合打著「簡化」之名而行破壞文化之實的對岸政權改變。今天的「丟失」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20 日 星期六 | 導引與制導最近常在翻譯戰鬥機的書籍與其他一般案件,來來去去,免不了有些用詞會幾天沒用就變得有點生疏。由於是現代戰鬥機的書,有很多武器系統都十分先進、複雜,讓筆者不禁深深感覺到譯者工作所需要的知識量,以及自己仍有的不足。現代戰鬥機的武器五花八門,最重要的分類不外乎兩種:動力與導引方式。動力通常就是有動力 (飛彈與火箭) 和無動力 (機砲彈與炸彈) 的二分法,但導引方式就很精彩了:從被動雷達導引、主動雷達導引、紅外線導引、雷射導引、GPS 導引、慣性導引、電子光學導引...... 真是讓人學也學不完。在查詢資料、調整翻譯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自己常常遇到一個奇妙的中國用語,以中文維基百科沒有改過來的簡體用法等方式出現在筆者的眼前。是的,今天我們要來聊聊「制導」。前面提到的所有「導引」方式,在簡體中文當中都會寫作「制導」。不曉得是不是共軍覺得除了導引之外還有控制的意思在,所以才要稱之為「制導」呢?但其實從飛彈的原理來看,稱之為「制導」其實沒什麼道理,因為導引方式並不影響飛彈的控制本身,飛彈的控制都是透過飛彈上面的穩定翼轉向,來讓本應直直往前飛的飛彈轉彎。甚至,基於飛彈的類型不同,很多控制邏輯也會不同,例如空對空飛彈會在火箭引擎燒完之前爬高,以便居高臨下地利用高度位能保持飛彈的速度,直到擊中目標。而這些控制模式與設計和導引方式的關係不大,因此其實「制導」這個詞是站不住腳的。除了「制導」之外,另一個和飛彈有關的中國用語就是「導彈」。「導彈」在中華民國國語會用,但卻是用在另一種狀況:備有飛彈的驅逐艦,英文稱作 guided missile destroyer, 縮寫為 DDG, 這個詞就會翻作「導向飛彈驅逐艦」, 簡稱「導彈驅逐艦」。筆者也不清楚為什麼明明現代的「飛彈 (missile)」一詞本身就有導引功能的意思,還要特別強調是「導向飛彈」, 但總之和跳過「飛彈」和「導向飛彈」, 直接將 missile 翻作「導彈」的中國簡體中文是不一樣的用法。今天介紹了「制導」和「導彈」。這些詞語是共軍所創,但找不到明確的政治因素,筆者也很掙扎應該歸類為甲類還是乙類中國用語。2024 年 1 月 21 日 星期日 | 通過某渠道積累財富今天在 Facebook 上面看到了一連串的投資詐騙廣告,甚至還有「偽裝成詐騙救濟組織的」詐騙廣告。這些廣告,乃至於許多其他的詐騙簡訊等,其實都可以透過中國用語來辨識。筆者所看到的廣告,宣稱可以「通過他們的特殊渠道」, 替使用者追回「積累」下來的財富。這些全部都是中國用語。接下來我們會一一探討這些中國用語的狀況以及其對應的中華民國國語 / 臺灣繁中詞彙。臺灣繁中並不是不會用「通過」這個詞。通過審核、通過某個地點,這些用法都是很正常的國語詞彙,有問題的只有「通過某某手段達成某某目的」這類的用法。以前述句子為例,改寫為臺灣繁中應該是「透過某某方法達成某某目的」。以今天看到的詐騙廣告來看,「通過他們的渠道」追回被騙的款項,屬於前述「透過某某方法」的用法,因此這裡的「通過」必須改成「透過」。這也沒有什麼為什麼,就是傳統習慣上的問題。至於「渠道」這個詞在臺灣繁中幾乎不使用,至少不用在輸送液體的管路以外的情境出現。如果是抽象的「路徑」, 例如經由什麼樣的人際關係去聯絡需要聯絡的人,在臺灣繁中,也就是中華民國國語當中,我們會說「管道」。「積累」比較獨特一點,兩岸用語當中有不少詞組,兩者是完全相同的詞,只是前後兩個字顛倒,例如累積與積累、展開與開展、道地與地道、搭乘與乘搭等等。這些詞大多數都是香港詞。至少筆者確定搭乘 / 乘搭,以及累積 / 積累是。但每個詞都有不一樣的狀況,例如道地和地道是臺灣後來改的。香港詞除了可能來自殖民時代之外,更常見的狀況是來自粵語與國語的差異。語言都是先有發音、後有文字,因此詞語、文法原則上都是由發音、對話的實際發展狀況決定,而不是由文字決定。因此,中文的各種方言既然發音不同,文法和造詞的方法與規則當然也會有出入。事實上,就算是同樣在臺灣使用的國語與台語,就可以看到像是在被動態上的出入 (「他給我打」逐字翻成台語,誰打誰就完全相反了) 或是句型邏輯的差異等 (現在的臺灣人應該很難想像「他在打電話」其實以極嚴格的標準來看,是算台式中文喔)。所以甚至可以這樣說:以粵語為主的香港詞語,要是造詞邏輯和以北京話為主 (然後還經過臺灣獨特的歷史因素影響) 的中華民國國語相同,那才是碰巧、那才是特例。今天我們稍微聊到了「通過某手段」、「渠道」和「積累」, 皆屬於乙類中國用語,但三個詞分別有一些不同的特性。通過這個詞只有在這種用法時算中國用語、渠道只有在作抽象意義時算中國用語,而積累則很可能是粵語獨有的用法。
20130801 今日四大報頭條
大家早安。洪仲丘案昨天早上宣布偵結,所以今天四大報不意外都拿這件事當做頭條。目前各家也都已「小兵扛責任」為主要觀點。大家覺得今天哪家報紙做的比較好呢?另外也可參考我們昨天整理的疑點 QA。洪仲丘案偵結起訴 關鍵疑點 Q&A 蘋果日報》洪案起訴 18 人 殘酷虐待 7 人遭求重刑 陸軍下士洪仲丘冤死 28 天,於 8 月 4 日舉行告別式前夕,國防部最高軍事檢察署檢察長曹金生昨宣布洪案偵結,起訴 18 人;269 旅禁閉室管理士陳毅勳及 542 旅少將旅長沈威志等 7 人,均遭請求從重量刑,其中陳毅勳依重罪「上官藉勢凌虐軍人致死」起訴,最重可處無期徒刑;沈威志等 6 人涉《刑法》、《陸海空軍刑法》,「共同職權妨害自由」等罪,最重可處 7 年 6 個月徒刑。中國時報》縱放大官 人民再上街 軍檢對陸軍下士洪仲丘枉死案昨日偵結起訴,預計最快今天移審高等軍事法院審理。洪仲丘家屬認為,軍檢起訴狀況都在預料之中,但交代不清,應還有更多內情,目前真相僅 60 分。自由時報》洪仲丘案起訴 18 人 // 洪家:小兵扛罪 高官卸責 陸軍下士洪仲丘枉死 28 天後,軍檢專案小組昨偵結,起訴五四二旅旅長沈威志少將等 18 人。其中,僅二六九旅禁閉室中士陳毅勳涉「上官藉勢凌虐軍人致死罪」, 最重可處無期徒刑。洪家對此批判是「小兵扛罪、高官卸責」。而軍檢趕在後天「公民一九八五聯盟」第二波抗爭行動前夕偵結,也引來「草率結案」的質疑。聯合報》洪仲丘案起訴 18 人 定調陳毅勳一人凌虐 陸軍下士洪仲丘案,軍檢昨天火速偵結,起訴五四二旅旅長沈威志、副旅長何江忠、上士范佐憲、士官長陳以人等十八人,其中僅二六九旅戒護士陳毅勳因「魔鬼操練」涉凌虐致死,求處七年以上、最重無期徒刑之重刑;軍檢定調凌虐僅陳毅勳「一人所為,無長官授意」, 引發外界「一人扛罪」質疑。2024 年 1 月 29 日 星期一 | 紮實與扎實今天要來聊聊昨天調查「扎」與「札」的時候,順便注意到的一個中國用語問題。不曉得讀者有沒有注意過「紮實」和「扎實」兩種用法?現在現實上臺灣的中華民國國語一般是用「紮實」, 簡體中文則統一使用「扎實」, 昨天為了音譯用的「札」與「扎」查資料時,順便查到了相關的沿革。作家暨書評家倪采青女士在 2009 年一篇名為〈別說我啣金湯匙〉的文章當中,整理出了許多當代常見的錯別字,當中也如此介紹了這個「紮實」與「扎實」。這一則爭議性不小。教育部兩者皆承認,但《國科會統一字詞用法表》明指「紮實」是錯誤,出版界的習慣也多取「扎實」。可是,在臺灣寫「扎實」恐難避免被指為錯字。用 Google 搜尋,兩者使用率不相上下,但若限定臺灣地區,「紮實」的使用率就是「扎實」的 3 倍。文中所指的國科會用法表,筆者現在已經找不到 (而且國科會從 2009 年到現在已經改名科技部又改回來了,很難想像有多少「老國科會」時代的文獻還留著)。而這位倪女士從經歷來看,至少就語言文字工作者的角度來看,可以算是筆者的前輩,因此筆者也會尊重她的看法,不過同時卻也必須提出自己的觀察與理解。筆者平常工作時是使用微軟的舊注音輸入法 (俗稱ㄅ半)。這個輸入法在現在的 Windows 10/11 裡已經被微軟藏了起來,還得去改機碼才有辦法使用,足見其年代有多麼久遠。舊注音與新注音的差異除了自動選字之外,最重要的區別就是舊注音沒有根據使用頻率而改變手動選字順序的功能,因此像筆者這樣每天要打幾千個字、常用字的順序早就背起來的人,就不必擔心會選錯字,可以直接照自己記得的指法輸入。而正是這個百年不變的選字順序,提供了「紮實」與「扎實」的線索。在舊注音輸入法中,輸入「紮」或「扎」, 同樣都會在相關字詞候選中提示「實」。這個舊注音輸入法定型的時代非常早,可以從輸入「謝」會接「東閔」看出。謝東閔先生是冷戰時代的政治人物,於 1984 年淡出政治圈,2001 年逝世,因此顯然舊注音輸入法定型的時代不會比 1984 年晚太多,而在相同的時期,臺灣所使用的中文就已經是「紮實」、「扎實」至少並存的狀態了。那麼實際上是否真的「出版界多用扎實、但在臺灣這樣寫恐難被指為錯字」呢?現在寫「扎實」應該是一定會被認為是寫簡體字,出版界是否多用這點則與筆者的經驗有出入。那麼為什麼現在我們會覺得「扎實」是簡體字呢?其實說穿了只有一句話:因為「紮」的簡體字不巧正是「扎」。就像「潛」這個字本來就是二聲,但是因為大家講「潛水」講習慣了,以為「潛水」的潛是因為後面的「水」是三聲才念作二聲,結果許多人會把「潛艦」的「潛」也念三聲、最後和「淺見」變成同音一樣。但除此之外還有一點。「紮實」是什麼,「扎實」又是什麼?紮指的是把東西綁起來;扎指的則是以尖銳物穿刺。我們不妨想想看,「把一個東西捆綁牢固」的「紮實」比較合理,還是「植物扎根扎得很堅實」比較合理?至少筆者會比較傾向於前者 (尤其「紮根」自己就有出現在舊注音裡面), 但畢竟「徹底」(貫徹到底,翻譯業界統一用法) 與「澈底」(清澈見底,教育部律定用法) 的前例在那邊,這種回推造詞邏輯的作法其可信度還是有極限,僅能拿來當作參考。所以結論而言,現在臺灣確實幾乎都用「紮實」, 並且也有證據證明以前曾經至少是並用的狀態。這樣一來,現在臺灣使用的「紮實」或許就應該視為是後來臺灣這邊改過的用法,而不是單純「紮實被簡體化後變成扎實」。至少在筆者找到更多以前的用法之前,或許應該先當作是戊類中國用語吧。 2024 年 1 月 30 日 星期二 | 夠與够今天在 Facebook 上面和別人聊到了「夠」和「够」兩個寫法的問題,因此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吧。現在臺灣人絕大多數都使用「夠」, 中共簡中才會使用「够」; 教育部則把兩者列為異體字,也就是認為兩個都可以使用。筆者在前述討論的過程中,甚至有人主張應該「足夠」要用「夠」,「不够」要用「够」。那麼實際上是如何呢?筆者手邊正好有多年前從國語日報社本社購買的漫畫《小亨利》。這是很久以前《國語日報》上刊登的漫畫,集結成冊之後出版的漫畫書。之所以會拿這本漫畫來當參考資料,是因為它的「譯者」(為什麼會打引號後面再說明) 來頭不小:夏承楹先生。夏先生曾任國語推行委員會的委員、《聯合報》主筆,也是《國語日報》本身的社長與發行人。這個人對我國的國語影響深遠,即使筆者口出暴言說「夏先生說的話就是國語」也不見得會太過分。《小亨利》系列漫畫原作完全沒有漫畫格位底下的文字說明,在臺灣看到的這些說明、台詞,全都是夏先生加上去的,因此他在這本書當中並不完全是一位譯者。但不論如何,這本漫畫當中的中文用法,都足以代表成書當時的中華民國國語。筆者手上的書是 1992 年左右印刷,但書裡夏先生寫的「前記」最後附的日期是 1968 年。顯然書裡的國語用法,代表的是 1960 年代左右,臺灣的中華民國國語的實際情形。重點來了:《小亨利》漫畫中,我目前只有找到「夠」; 筆者記憶中同樣是國語日報社出版 (也是夏承楹先生譯) 的《淘氣的阿丹》卻是寫「够」(實書在寫這篇時找不到,所以也查不到《阿丹》翻譯的年份)。不論如何,同一位譯者在兩本不同的書裡兩個字都有用到,但是今天的臺灣幾乎只使用「夠」、大陸只使用「够」, 這樣的結論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筆者在寫自序的時候,自己提出的五類分類法 (甲類到戊類中國用語) 並沒有包括兩岸都偏離原始用法的狀況。但依原本的分類字面來看,這可能只能列為乙類中國用語了 (兩岸有明確差異而無政治因素)。2024 年 1 月 31 日 星期三 | 黏與粘昨天在查找民國 50 年代的漫畫《小亨利》時,意外看到了不少當年與現在用法頗有出入的字詞,今天就來討論其中一個近年來在兩岸用語的事情上偶爾會出現的單字吧。筆者在漫畫《小亨利》當中,沒有看到夏先生使用過任何一個「黏」字,只有使用「粘」, 而且 (受惠於國語日報社的出版品大多都會標注音符號) 發音一律是ㄓㄢ,不是ㄋㄧㄢˊ。舉例來說,當亨利用頭頂著書走路,卻被其他小朋友放更多書惡作劇時,他直接鑽過低矮的籬笆破洞,讓裸露的橫樑把多餘的書掃掉,他自己的兩本書卻仍固定得好好的。這時他的評論 (如昨日所述,係夏先生所加) 就是說他的書是「粘 (ㄓㄢ) 上去的」。還不只如此。有些現代會使用「沾」的地方,《小亨利》裡也是用「粘」。可是現在只要對兩岸用語差異略有瞭解的人 (比方說有在收看對岸連續劇的人), 應該或多或少都知道,在臺灣我們會使用「黏」和「沾」, 就算使用「粘」也是念作ㄋㄧㄢˊ。筆者沒有詳查「黏」和「粘」的演進史,但顯然到了微軟舊注音的 1980 年代,這兩個字的用法就已經和現代的臺灣繁中一樣了:「黏」貼 (粘貼也可以但發音不變)、「沾黏 (發音是ㄓㄢ ㄋㄧㄢˊ)」, 姓氏的「粘」也是念作ㄋㄧㄢˊ。事實上,如果要用微軟舊注音輸入ㄓㄢ並且要得到「粘」這個字的話,必須在選字的時候往後整整三頁,在清單的倒數第二位、與一堆簡體字放在一起的地方才找得到,而且輸入後的「相關字詞候選」與輸入ㄋㄧㄢˊ而得到黏或粘一樣,都是「黏土、黏著、黏貼」這三個佔據前三位,並且「黏」不論是排位順序還是相關字詞候選,無不證明「黏」的使用率在 1980 年代便已遠高於「粘」。換言之,現代簡體中文將「粘貼」念作ㄓㄢ ㄊㄧㄝ,是與 1968 年的國語日報相符 (亦即符合 1960 年代的中華民國國語) 的用法。姓氏的「粘」似乎不論時代、不論兩岸何地,發音都是ㄋㄧㄢˊ沒有爭議的樣子。雖然如前所述筆者並不知道圍繞著「黏」與「粘」的形音義演變史,但有兩件事筆者是知道的,一是這些改變「有可能」來自姓氏的粘 (此姓氏是女真人的完顏姓家族改姓而來), 其發音影響到一般意義的「粘」, 然後可能後來又基於某些原因另創了「黏」字 (或是從別處借來用); 二是現在中共簡中的「粘」字發音與用法並不是中共的發明,而是中華民國國語本就如此 (戊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2 月 1 日 星期四 | 編程與程式設計今天要來聊聊在翻譯工作中看到的「programmable」。這個詞指的範圍有些鬆散,字面意義上指的是電腦的某個硬體設備,允許使用者去設定其程式,有時候也指某種輸入硬體的按鈕功能可以設定 (筆者小時候買過的微軟搖桿上面就有寫「六個可程式按鍵」)。但這個詞翻譯過來時有個小小的問題:program = 程式這個沒問題,可是程式是名詞,什麼叫作「可以程式」?programming 這個詞在繁體中文當中大部分都必須繞道而譯 (paraphrase, 抽換詞面), 例如 programmer 往往稱作「程式設計師」、programming 稱作「程式設計」。筆者在翻譯工作上曾經遇到 programmable 這個字很多次。每次我都選擇了不一樣的譯法。如果是在比較口語的情境,我會繞道而譯,比方說「具有程式設計功能」或「支援功能設定的」(取決於具體有多「programmable」, 是真的涉及程式設計嗎?還是只是按這個鈕會給一個不一樣的指令?)。如果是比較堅硬的技術性文件,筆者可能就會留一個比較生硬冰冷的「可程式」, 希望讀的人可以靠這個回想起「啊,就是原文是 programmable 的那玩意」。那麼這和中國用語又有什麼關係呢?在簡體中文當中,program 作名詞是「程序」, 作動詞是「編程」(編寫程式 / 程序之意), 所以其他相關詞語也就依樣畫葫蘆,programmer 是「程序員」、programming 一樣是「編程」、programmable 當然就是「可程序」。這個「program 家族」的詞語讓我們得以看到簡體中文是如何調整翻譯外來詞語的方式,以期相關詞語都能以最精簡、最不用動腦筋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自動找出可用的譯法。這除了來自簡體中文的簡化哲學之外,也和中國吸收電腦等新科技較晚、因此需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吸收更多新詞有關。若是「program 家族」的詞語全都在短時間內進入一個語言,而且使用這個語言的人又更需要立即擁有一個新詞 (不像臺灣的工程師往往都直接用原文很長一段時間,實在沒辦法了才創新的中文詞), 那麼制定譯法的人就更有動機要使用簡化、統一、容易發明新相關詞的翻譯方式,而這點也就塑造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簡體中文對於較新科技的處理方式。Programming 與其相關詞語的翻譯方式在兩岸的歧異屬於乙類中國用語。雖然這些詞的發展有歷史因素,但筆者尚無掌握有受到中共政治影響的跡象。 2024 年 2 月 2 日 星期五 | 繳交與提交這兩天在翻譯一份遊戲的意見調查,因此當然就會面對到「submit」這個字。這個字指的是在一份表單填寫完畢之後交出去的動作。在臺灣,我們翻譯這個詞的方式很多元,包括「繳交」、「交出」、「提出 (來自日文的用法)」等等;在簡體中文當中,submit 這個詞則統一翻作「提交」。沒錯,這也是把提出、繳交合一的作法,很典型的簡體中文造詞邏輯。不過這個詞和其他類似邏輯的詞語相比,倒是多了一個讓中共造詞者想要這樣做的理由。就像現在的遊戲常常看到動詞「Play」被翻作「遊玩」一樣,其實 submit 這個詞真的就只有「交」而已。但筆者以前曾經在製作簡易 (講難聽點就是「粗糙」) 的遊戲網站上看過真的只寫一個「玩」字的開始遊戲按鈕,那個感覺真的是一種說不上來的怪。好像寫了錯字、好像漏了字一樣,只要看到一個按鈕、指令或連結上面只有一個字,就會覺得好像不太對,儘管其實原始的中文用法真的只需要一個字。其實這並不是近年才有的趨勢,也不限定在電腦系統或遊戲領域。小時候學校發通知單要交回條,上面的說明往往寫著「繳交」; 公家機關要制定一套標準或規範,往往會講「訂定」標準。換言之,從好幾十年前開始,我們早就已經有「盡量以兩個字當作詞語最小單位」的習慣了。中國用語的「提交」很可能也是像這樣「硬要湊兩個字」下的產物,與先前像是「舉報」等屬合併兩個不同意義的詞不同,提出、繳交都是相同意思的不同詞面,因此還是要分別一下。話雖如此,屬於乙類中國用語這點還是沒有改變。 2024 年 2 月 3 日 星期六 | 感測器與傳感器今天在翻譯一本書籍的時候,看到了「感測器 (sensor)」這個詞。不論是小便斗的紅外線感測器、電梯門的光電桿、雷達、現在自動駕駛車會用到的光達 (lidar, 其實就是波段在可見光的雷達), 甚至是微動開關,很多東西都算是感測器。現在科技發達,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其實有很多感測器,從汽車的倒車雷達、感光頭燈的感測器、智慧型手機的前鏡頭 (用於偵測環境亮度以調整螢幕亮度時)、麥克風 (用於叫出語音助理時算感測器)、加速度計 / 陀螺儀等等都是。感測器在對岸叫「傳感器」, 應該是因為有個與感測器 (sensor) 類似的詞「transducer (轉換器)」。transducer 是來自動詞 transduce, 根據 Merriam-Webster 辭典的定義,transduce 是「to convert (something, such as energy or a message) into another form」, 也就是「將某樣東西,例如能量或訊息,轉換成另一個形式」。舉例來說,天線將電流轉換為無線電波,就算是一種 transducer。因此 transducer 這個詞本身比較著重「傳遞、轉換」的意思,或許是這樣才會有個「傳」字在簡中版的這個詞裡頭吧。有趣的是,感測器在日文當中,除了以片假名拼寫英文之外,也可以稱作「檢知器 (筆者已將日文漢字換成繁中)」, 同樣忽略了傳遞、轉換的意思,而只著重於「偵測」的概念。雖然在今天有限的書寫時間中,筆者沒辦法作太詳細的查證,但有一種可能是這樣的:由於臺灣在現代科技的用語上受到日本的影響非常大 (以後書中應該也會介紹到幾個), 因此其實很多這種「新東西」都會是從日文的詞修改而成,或是與他們有類似的概念與適用範圍 (當然,完全直接照搬的例子也有)。中國不會有這樣的因素,影響其語言發展與新詞創造的來源也不同,因此最終詞語的邏輯脈絡也會有差。加上中共喜歡合併類似的概念以減少詞語總數,就成了「傳感器」。順帶一提,sensor 在臺灣叫感測器、在大陸叫傳感器;transducer 在臺灣叫轉換器 (實際上除非翻譯時遇到原文 transducer 不然這個詞很少用,大多數 transducer 都有像「天線」之類另外的名稱), 在對岸還是叫傳感器;但是臺灣還有另一個詞叫轉換器,原文是 converter (例如自排汽車的扭力轉換器), 而對岸在這個詞上用詞則比較不統一,就像臺灣的「轉換器」一樣。所以其實要講精簡詞語,在感測器與相關詞語上,臺灣其實沒有比對岸「不懶」到哪裡去,一樣都有做減少詞語的工夫,只是具體減少、合併的程度可能有差而已。今天我們聊到了感測器 / 傳感器與相關詞語,屬於乙類中國用語。或許讀者也可以試著去查查看,說不定能發現這些詞在簡體中文和我們的國語當中,分別到底是怎麼演變的。 2024 年 2 月 4 日 星期日 | 發語詞與句尾助詞「欸」今天在看網路漫畫時,看到有人用了「诶」這個字。今天應該是我們第一次單純講字吧。其實只要用比較大的字體寫出來,就可以看出「诶」的左半邊,完全就是簡體字的言字邊。這個字本身的繁體字「誒」, 用注音輸入法很難打 (筆者到現在還沒試出要怎麼打,前面那是用轉換軟體弄的), 而由於這個字幾乎只用於狀聲詞,大家通常會輸入的音是「ㄟ」配上四聲 (問句可能會有人打二聲)。而不論新舊注音,這個「ㄟ」不論配一二三四聲,出來的第一個字都是這個簡體字「诶」。實際上在筆者年輕時,要表達類似於「ㄟ」的感嘆或發語詞,都是使用「欸」這個字 (新舊注音都是打四聲,舊注音選字排序在簡體字「诶」之後)。簡體字「诶」和其字形上的繁體版「誒」, 筆者都只有在簡體字來源、簡體字用軟體轉換後的文字,以及近年受到中國用語影響比較嚴重的人身上看過。前幾天筆者寫這本書的時候查了 60 年代的《小亨利》漫畫,發現當年其實很多這種近代會用國字來表達、但沒有意義的發音,在當年都是只用注音符號表達。但即使同樣是 1968 年的漫畫,還是有像「喔 (句尾)」和「嘛」等寫成國字的東西,以及「哇 (單字成句)」這種當年是用注音符號拼出的區別。可能這是漸進式的演變,從以前有些要寫國字、有些只用拼的,演變到後來一律寫國字 (或許還有早年注音難以在電腦上顯示的問題)。而由於這種「無意義字」的演變比較頻繁,也就比較容易會有新的或是外來用法進入。舉例來說,「這麼」、「那麼」的「麼」, 在很久以前 (國民政府大陸時期以前,大概胡適、徐志摩那個年代吧?) 是寫「末」; 到筆者小時候受教育時,是寫「麼」; 千禧年代有一段時間網路上曾有不少人寫「嚜」(起因為將ㄇㄛ ̇錯打成ㄇㄜ ̇); 當然後來還會有簡體字入侵後帶來的「么」和「嘛 (很少見但筆者遇過,少見到懷疑是一般的錯字)」。同理,「欸,你有空嗎」或是「你很煩欸」的「欸」也有不少變化形。包括「ㄟ」(有段時間流行直接寫注音)、「喂」(視具體發音而定有些人喜歡選這個,只用於發語詞)、「耶」(僅用於句尾,不用於發語詞)、「噎」(同前), 以及簡體字「诶」和受簡體字影響的「誒」。這種非常日常、非常隨性的詞,演變起來當然也比較隨性一點,但筆者還是不希望有中國用法藉此流入。「诶 / 欸」與其他類似的發語詞 / 句尾助詞的兩岸差異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存款變股權 塞普勒斯對存戶課重稅
Photo Credit: Nicolas Raymond CC BY 3.0 Unported 喬宜斯 整理報導賽普勒斯政府副發言人 7 月 29 日宣布,塞普勒斯最大銀行塞普勒斯銀行已完成重組,賽國中央銀行並決議,針對國際債權人在賽國銀行的存款,超過 10 萬歐元以上者,存款被轉成銀行股權的比例為 47.5%。賽普勒斯曾是許多富豪的洗錢天堂,在總計七百億歐元的存款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外國人的存款,其中以俄羅斯、希臘、土耳其為大宗,但該國在 2011 年爆發財務危機,今年 3 月歐洲三巨頭 (歐盟、IMF、歐洲央行) 有條件地援助賽國 100 億歐元 (約 3975 億元台幣) 避免其政府破產,其中要求「銀行重組」以及「課徵塞普勒斯銀行存款戶一次性存款稅」最受矚目。其中針對儲戶增稅方案消息一出,還曾引發賽國民眾嚴重擠兌潮,讓該國銀行在今年 3 月連續關閉長達 12 天。該項紓困方案雖暫時解除債務危機,但也有許多分析師認為賽國還是無法避免經濟衰退,甚至建議他們退出歐元區。塞普勒斯在七月底終於與國際債權人達成最終協議,除宣布已經完成塞普勒斯銀行的重組計劃之外,更確認該行 10 萬歐元以上存款被轉成銀行股權的比例為 47.5%, 這是歐元區貨幣集團首次在救助其成員國時對儲蓄者徵稅。此外賽普勒斯的國際債權人也表示,該國勞動市場情況較預期來得更加疲弱且失業率也持續上升,認為該國的經濟在短期內復甦無望,並且「受到相當大的不確定性限制」, 經濟成長率至少要到 2015 年年初才會復甦。歐債風暴尚未完全平息,國際貨幣基金 (IMF) 預估加勒比海地區今年經濟成長率只會有 1.25%, 所以南歐、加勒比海等資金窘迫的國家想出新方法,爭相放寬簽證與公民申請資格,而他們的目標其實是花錢不手軟的中國富豪,希望吸引他們移民並帶來資金。希臘政府承諾提供在當地投資房地產的外國人延長居留簽證時間,葡萄牙去年也開始向花費逾 50 萬歐元資金買房的外國人提供「黃金簽證」, 賽普勒斯更打出只要花 30 萬歐元買房,就能獲得簽證,賽國投資推廣局表示,已有約 1,000 戶房屋賣給來自中國的投資人。加勒比海東部的兩個島國「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與「安地卡及巴布達」更是爭相吸引移民。只要在聖國投資房地產或糖業,最低只要 25 萬美金就可以獲得公民權。安國不甘示弱,推出只要向該國捐款 20 萬美金,就能獲得公民資格。獲得這些國家公民資格最大的好處,就是一本通行無阻的護照,此招也的確奏效,已經吸引許多中國有錢人,考慮前往該地投資。
背包旅行是一種新殖民主義
Photo Credit : trickypink@flickr CC BY SA 2.0 作者 / 夜雨先生「觀光客是醜陋的、空虛的、愚蠢的,像個垃圾般來到這裡,看看這個、嚐嚐那個。」「每個本地人都有機會成為外地人;每個外地人都是某個地方的本地人。每個本地人都想要去旅行,成為外地人,好消解在本地生活的無聊、沮喪之感。但是世界上大部分的本地人經濟能力都無法負擔去旅行。他們太窮了,沒法出去。他們嫉妒你們這些觀光客,有能力脫離自己的現實狀態,來到他們國家找樂子。 」—— Jamaica Kincaid《A Small Place》暑假到了,許多大學生會在這段期間出去旅行,體驗世界。在台灣,「背包旅行」似乎已經被昇華、轉化成某種心靈上的淬鍊。網路上充斥著各種部落格炫耀自己旅行到哪裡的文章和照片。旅行已經被台灣人浪漫化了。但是,如果我們檢視二十一世紀裡頭「旅行」的本質,會發現「旅行」是一種新殖民主義的行為。這套理論用在「背包旅行」上尤其貼切 。先進國家的人去到落後國家,看看這個,嚐嚐那個,標榜著「體驗當地生活」, 這樣的行為,不管那背包客是多麼的「刻苦」或「入境隨俗」, 其實多少是在複製幾百年來西方帝國主義的行動。台灣雖然不是「西方列強」, 但在世界上也算是個高收入國家,一般國民都有能力出國旅行,所以在這裡把台灣歸類為先進國家來討論。但是,我們不能忽略掉台灣身為半邊陲國家的複雜性。富與窮、先進與落後、殖民與被殖民,觀光與被觀光,都能在這裡看到。薩依德的著作《東方主義》是研究後殖民理論的重要著作。裡頭他提出「東方主義」是西方人用來了解東方所作出的理論與行動。東方就像一面鏡子,西方人用東方的落後來定義、檢視自身的先進。由此延伸出「他者 (Others)」的理論。在這裡,「他者」指的就是第三世界落後國家。在殖民時期,西方人藉由了解「他者 (第三世界國家)」來維持自己在權力結構中的正當性。到了現在,西方的財富、權力還是讓他們有能理可以自由進出、描繪這個「他者」。先進國家的人民到落後國家旅行,正是企圖了解「他者」的二十一世紀版本。現今社會中,背包旅行被賦與一種神聖的意義。富裕世界的年輕人藉由體驗不同文化來開闊自己的視野。大家都覺得這樣的旅行能夠洗脫掉自身的物質主義,以及提昇對不同文化的包容,成為自由思想的先驅。的確,旅行有這樣的好處。筆者我也是藉由旅行,讓我的思想變得更自由、更開放。 但是,這樣的旅行多多少少帶有殖民主義的色彩。因為在自己的國家裡無法體驗到第三世界的貧窮,我們必須遠渡重洋去尋找落後,用以定義自身。這種想要體驗當地文化、想要過當地人的生活、排斥熱門觀光景點,青睞「真實的場域」的舉動,都是想要藉由了解「他著」來定義自身的行為,可以說是殖民主義的再現。富裕世界的人有能力離開自己的國家到處探索,但許多國家的本地人沒有經濟、政治實力作同樣的事,他們只能「被探索」。時常他們在自己的國家裡反而被觀光客排擠。許多本地店家開始掛起英文招牌,對西方人笑嘻嘻,對自己人冷淡淡;越來越多夜店、酒吧成了西方人專屬的休閒場所,好讓他們在「體驗當地文化」一整天後,有種回到自身先進文化的「家」的舒適感。旅行,本身就是不平等的象徵。背包客再怎麼標榜自己的低預算、窮苦,都還是以上位者之風來去拂掃這些地方,再怎麼抱怨當地人的粗魯、再怎麼不喜歡這個國家的貧窮與髒亂,他們都有權力離開,這就是身為外地人的好處。當地人是根植在土地上的草,只能風行草偃,然後努力存活。本文獲 TEDxNTNU 授權刊登,原文於此 2024 年 2 月 5 日 星期一 | 媳婦是你的誰年關將近,網路上許多人在抱怨過年才有的種種麻煩事。在這當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抱怨當然就是婆媳問題。所以今天,我們來聊聊「媳婦」這個詞。筆者推測很多讀者都知道「媳婦」在兩岸的用法不一樣,在各種兩岸用語差異當中應該算知名度比較高的一個吧。但為了不知道的讀者,我們再來整理一下。在臺灣,「媳婦」是自己的兒子的妻子;在對岸,「媳婦」是自己的妻子,因此才由此衍生「兒媳婦」這個詞 (嗎?)(等一下我們再討論這點)。其他還有「孫媳婦」等等,但是要注意弟媳是臺灣一直都有在用的用法。可是當我們打開微軟舊注音輸入法 (以前提過,是以大約到 80 年代為止的用法為準), 我們就會發現打「兒」、「孫」之後,相關字詞候選都會出現「媳」(「兒媳」是第一頁第七個候選字、「孫媳」是第二頁第六個,注意都沒有「婦」)。同時筆者的父親也確認他小時候有聽過「兒媳」以及將「媳婦」用作自己妻子的用法。家父的父親來自遼寧,母親來自江西,是純外省人家庭;本省人的家母似乎就沒有聽過這個用法了。另外在今天稍晚,筆者的朋友也碰巧翻到了陳年的舊訃聞,是 2004 年蔣方良女士 (先總統蔣經國的夫人)。這篇訃聞在署名的地方是這樣寫的:孝男:...... 孝媳:...... 孝女:...... 孝婿:...... 孝孫:...... 孝孫媳:...... 孝孫女:...... 孝孫婿:...... 我們可以看到「孫媳」的用法確實有出現在這篇 2004 年 (早於絕大多數的中國用語入侵) 的訃聞上,但「兒子的妻子」雖然格式上允許,但並沒有寫作「孝兒媳」。因此從上述線索看來,「媳婦」的兩岸用法差異有兩種主要的可能因素。首先是省籍因素,也許筆者的父親因為出身在北方省份出身者所組成的家庭,所以使用與同樣以北方省份 (北京腔) 為主的中國普通話比較相似的用法;另一個可能因素則是或許早年臺灣也使用這些用法,只是久了以後因為戰後的臺灣並沒有平均地接納中國各省出身的人 (而是以祖籍福建、廣東的人最多), 因而使偏向南方的用法成為主流。今天我們介紹了「媳婦」與其相關的詞語的兩岸與省籍差異。目前筆者會歸類在丙類中國用語 (南北方省籍用法), 但從微軟注音輸入法的狀況來看,說不定也有戊類中國用語 (臺灣後來改變) 的成份。 2024 年 2 月 6 日 星期二 | 音譯時的音節問題筆者是個很熱愛日本動畫的人,前面提到我有收看本季的《反派千金等級 99》, 而上週的集數因為有一段很好笑,筆者反覆重看,今天就注意到有人在討論人名翻譯問題。出問題的角色名叫派翠克,日文原文是パトリック (pa-to-ri-kku), 來自英文名字 Patrick。有意見的觀眾似乎是覺得中文字幕的寫法配上日文配音很奇怪。這本身不難理解,畢竟照日文發音的節奏,パトリック是五個音節,中文的派翠克只有三個字。筆者以前也做過字幕翻譯 (後來因為事多錢少就沒再接了), 我們確實會注意字幕的長度,但主要是以下幾點:第一,字幕的字數必須處在觀眾來得及看的範圍。相關的軟體會計算字幕顯示的秒數和字數的比例,印象中好像每秒不能超過 4 個字吧?接下來則是字幕開始顯示、結束顯示的時間要和演員嘴動的時間相符 (動畫片的話嘴的動作比較不明確,所以可能是以語音為準)。所以其實嚴格來說我們並沒有要求某個高辨識度的詞語 (像是音譯名詞這種聽不懂原文的人都認得出來的東西) 要和原文有類似的音節數。可是對岸的簡體中文又是如何呢?以前筆者也稍微提過,中共教育當局有針對各種發音所對應的中文音譯,製作出相當詳盡的表格。他們似乎同時也有「一個音節就一定要翻出一個字」的硬性規定,這造成大多數西洋語言在翻譯下,結果通常都會比臺灣的翻譯長。同樣舉個日本動畫的例子吧。16 年前的動畫作品「幸運星」裡,有個角色的名字是 Patrick 的陰性型 (女生版)。她叫 Patricia, 中國翻譯的字幕印象中譯作「帕特里西亞」。又比方說早一季開播的動畫《葬送的芙莉蓮》, 有位人物的名字原文是 Stark (德文), 日文寫作シュタルク,中文翻作「修塔爾克」。以上兩個例子就是典型的「中國式人名翻譯法」的結果。兩個譯法的結果都是字數與原文 (動畫的原文日文) 相符,而偏離了這個名字「真正的原文」的發音狀況。比方說同樣這個 Stark, 拿到美國電影裡的角色 Tony Stark (鋼鐵人), 就完全變了一個譯法,翻成了「很臺灣」的「史塔克」(Stark 的德文與英文發音不同,但不影響音節數)。其實前面舉的例子剛好碰到了兩個中國式人名譯法在遇到「經由日文二度翻譯」時常見的毛病,一個是「特」, 一個是「爾」或「魯」。在西方語言裡面,有時會多一個 t 或是 r 或是 l, 這些子音有時不發音,有時發很輕的音。可是遇到「沒有母音就不會念」的日文,這些音往往就會被翻譯成ト (to) 或是ル (ru, 日文不區分 r 與 l。ru 實際上發音是 lu), 而這兩個「被硬塞了個母音」的音,到了中國式音譯法裡頭就會變成「特」和「魯」或「爾」。這造成這三個字,在某些來自或經由日文翻譯的作品當中,變得相當浮濫。順帶一提,筆者在決定放棄研究所論文寫作之前,曾經翻過一篇比較兩岸用語的論文,裡面有確實提到臺灣翻譯人名時會「傾向於以中文姓氏開頭」。前面提到的史塔克、很有名的史達林 (陸譯為「斯大林」)、前德國首相梅克爾 (陸譯「默克爾」) 都是很好的例子。或許改天我們可以再細講這點。今天介紹的音譯音節數問題與衍生的贅字問題,因為涉及中共教育當局律定的音譯規則,故列為甲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2 月 7 日 星期三 | 在啦,X! 同樣是《反派千金等級 99》話題。這部動畫昨晚推出的集數,有一段片段當男女主角在前景說話的時候,背景的班上同學完全沒有動作。這或許是成本問題吧。但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聊的話題。我們要聊的是有一位 (應該是中國或馬星的觀眾) 在這個片段處留言:「後面完全不再動」(「後」和「動」都是簡體字)。當然,他馬上就被另一個人糾正了,糾正的地方除了「後」和「動」之外,再來就是這個「再」字。這位糾正的人說,這裡應該要用「在」, 但筆者看了看前因後果,覺得這恐怕是一場誤會。如果依糾正的人所言,寫作「後面完全不在動」, 這樣反而有點怪。首先,後面的路人角色確實一直都是靜止畫面,但依照臺灣的用法,應該是會寫成「後面完全沒在動」吧?然後這邊就牽涉到一個很多人都不會注意到的小細節。「沒在動」其實是台語。「沒在做了」、「你有沒有在念書啊」、「你們打情罵俏也沒在看場合的啊 (同一部動畫同一集的評論)」, 這些都是台語用法進入我們的繁中的結果,只是我們用得太過習慣,都忘了有這麼回事。先前筆者曾在一個專案改了一個字,把「他真的為妳著想」改成「他真的在為妳著想」, 馬上就把原本或許顯得生硬 (但是在簡中裡是對的) 的句子改得非常...... 像臺灣人講出來的句子 (但如果給簡中的審稿看,他們應該會認為是贅字)。所以既然原本留這個言的人都已經寫了兩個簡體字了,實在很難去認為他是想要說我們常講的「沒在動」(別忘了他還寫「不再」而不是「沒再」)。他原本想表達的意思恐怕是:「後面 (背景中) 的人從某個時間點之後就沒有再移動過了」。這樣的話其實寫「再」是對的。自從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制定國語,國語就一直免不了和台語交互影響。筆者以為只要不要妨礙到彼此的大原則 (其實說穿了就是程度不要太過份), 留有一些彼此的痕跡其實也可以視為是臺灣獨特的歷史軌跡。正是因為獨特的歷史,讓我們的國語有了台語的影響、有了某個時代的記憶 (比方說把海灘傘稱做「五百萬的大傘」就是來自 1982 年新光人壽的電視廣告), 成為真正屬於我們的記憶。今天我們聊到了「在 + 動詞」的用法,這是臺灣因為台語的關係而獨自發展出來的用法,屬於戊類中國用語。改天我們或許還可以介紹因為台語而濫用「有」的狀況,同樣也很有趣。 2024 年 2 月 8 日 星期四 | 進而與從而這兩天翻譯介紹戰鬥機的書籍時,常常會有「因為怎樣所以怎樣以致於怎樣」的句型。由於英文語序 (講事情的順序) 常常和中文顛倒,就需要多花力氣去把順序改回來,很多時候甚至要改寫句子。在這個過程當中,筆者常常會很想要用一個詞,就是中共簡中的「從而」、中華民國國語的「進而」。比方說這個例子:「第四代 Mazda 3 把後照鏡的位置往後調整,以縮小 A 柱盲點,進而避免事故」。在這個句子裡,「後照鏡的位置調整」先造成了「縮小 A 柱盲點」這個直接結果,然後直接結果再進一步造成「避免事故」的間接結果。在直接與間接結果之間的這個詞,臺灣通常會用「進而」, 而對岸統一使用「從而」。其實這個「從而」是筆者最早注意到的中國用語之一。早在筆者還在念翻譯所的時候,就曾與所上的對岸交換生聊到這件事。奇妙的是,筆者記得當年和那位同學說「從而最接近的臺灣用法是進而,但並不是完全相等」。可是多年過去,在業界累積一些經驗的筆者,現在反而想不起來當初「簡中的從而不能換成臺灣繁中的進而」的案例是什麼了。或許這幾年間臺灣的用法已經有所改變,「進而」完全變成用來轉換 「從而」的詞了吧。「進而」的進是進一步的意思,也就是說原因首先造成直接結果,然後再進一步造成間接結果;「從而」的從則比較像 「從這裡」的意思,也就是先造成直接結果,再從這個直接結果造成間接結果。兩種用法都可以自圓其說,但為什麼兩岸都這麼忠於自己的用法,筆者就不得而知了。今天我們介紹了「進而」和「從而」,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而且運用方式似乎光是在最近十年內就有變化,值得注意。 2024 年 2 月 9 日 星期五 | 進度與過程今天碰巧被手機推了個幾天前的新聞標題:〈「代表台灣歷史進程」國立歷史博物館今重新揭牌 2 月 21 日正式對外開放〉。沒錯,今天我們要來聊聊這個「進程」。「進程」 基本上是中共推出來翻譯 progress 這個英文字用的詞。英文的 progress 可以代表進步、過程、進展,甚至依詞性變化還會有一點「步驟」的意思在。我們前面已經提過很多次,中共喜歡用一個詞代表所有同字歧義的不同意義,「進程」這個詞也不例外。當然,這也表示我們把簡體中文的「進程」轉換成臺灣繁中的時候要很注意。以這個例子來講,「台灣歷史進程」指的應該是歷史演變,比較接近「過程」這個意思。事實上,該篇新聞的內文在引用文化部長史哲先生的原文時,先是寫「台灣歷史進程」, 後面又寫「台灣歷史過程」。究竟是史先生講了兩次同樣的話、但沒有每個字都一致,還是記者寫錯了,沒有現場聽史先生演說的筆者就不得而知了。但既然有這兩個版本,至少應該足以說明史先生講「進程」的時候 (如果他真的有這麼說的話), 他想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過程」。「進程」這個詞中共官方也很常用,筆者印象最深的應該是用在像一帶一路等「中央對外推動的重大計畫」這類的事情上。不曉得是想要同時表達「現在到了哪裡 (程度)」和「持續正在推進 (進展)」, 還是想讓平淡的「過程」更有動態感,總之以筆者見過的使用例來看,「進程」不管轉換成中華民國國語的哪個詞,意思都會有一點些微的變動,這是這個詞與其他「合併好幾種不同意義而成的詞」不太一樣的地方。由於「進程」在中共官方文書 (或許應該稱之為文宣) 上的使用相當頻繁,筆者會將其歸為甲類中國用語。但隨著用法的演變和筆者接觸到的資料增多,或許有一天這個分類也得改了。2024 年 2 月 10 日 星期六 | 龍今天是大年初一。既然今年是龍年,我們就來聊聊龍吧。剛好今天的《聯合報》就有這麼一篇報導:〈龍的英文是「dragon」? 大陸要正名為「loong」〉。中共一直都很致力於區分中國與外國之間不同的神話或傳說生物。他們主張西洋鳳凰不能叫鳳凰,要叫「不死鳥」; 西洋殭屍不能叫殭屍,要叫「喪屍」或「活屍」。另外對於這幾種傳說生物的中國版,中共也努力推動英文中以不同的詞稱呼:中國鳳凰他們推廣的英文是「fenghuang」、中國殭屍是「jiangshi」, 最後就是這次將中國龍正名為「loong」的主張。這次的報導替筆者省下了查證「龍」的英文典故以及中共方修改的意圖為何等工作,因為內文裡直接就寫了:同時報導也替中共說明了他們想要正名的理由,包括兩邊的龍的起源不同、正面負面意涵不同等種種理由。對住在臺灣的我們而言,我們有沒有必要跟著改實為值得商榷的問題。不僅我們混用龍、鳳凰和殭屍已久 (中共官媒宣稱他們那裡 1980 年代就有學者提出要區分,我們這邊可沒有), 而且以生物 (先不論是否真實存在) 的命名來講,我們和西方語言一直都有「用已知的東西來替未知的新東西命名」的習慣。正如同馬可波羅認為中國龍和西方龍很像,中文也用「美洲豹」翻譯 Jaguar、用「美洲獅」翻譯 Cougar。反過來講,西洋人稱中國鳳凰為 phoenix、稱中國龍為 dragon (有時前面會加「Chinese」) 也從沒有什麼搞混的問題。類似的議題甚至可以擴張到生物以外。日本的村上水軍實質上是當地人組成的治安團體,其會向過路的船隻收取費用,換取引水人服務 (避開礁石等) 並維持水域治安。村上水軍名字裡有水軍兩個字、又被日本人稱作「海賊眾」, 可是其運作方式和中國的水軍、西洋的海盜都大異其趣。但日本人仍沒有修改村上水軍或類似歷史團體的名稱或分類。中共近年來為了「文化輸出」, 時常在這些詞語上作文章,包括前述的鳳凰、殭屍乃至於今天的龍都是同樣的例子,但筆者認為既然不管是哪邊的語言,「用自己熟悉的東西去理解未知」都已是數百年來的慣例,那就沒有必要強求一定要有個不一樣的詞。否則,若是各國都比照辦理,義大利麵不能稱作義大利的麵而要音譯;提琴不能以中國的「琴」去理解,而必須回到胡適那個年代的「梵阿伶」等譯法,豈不是沒完沒了?全部改了一輪之後,大家都搞不清楚彼此在說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了,這樣有比較能達到翻譯的目的嗎?更何況,中共將西洋棋改為「國際象棋」(有機會我們可以再細講這個案例)、將棋改為「日本象棋」, 豈不是犯了自己規定不可以做的事:拿自己知道的東西來為別人的東西命名?在這樣「我可以、你不行」的雙重標準之下,顯見文化侵略 (美其名曰「文化輸出」) 才是中共真正的目的。既然如此,住在臺灣使用中華民國國語的我們,到底需不需要隨之起舞,就真的很需要三思了。今天我們講到了龍、鳳凰等神話生物的翻譯方式。由於是中共政權明確且現在進行式地介入的結果,而且相關改變有明顯的政治意圖 (甚至還可以明確看出文化侵略的動作), 屬於典型的甲類中國用語。2024 年 2 月 11 日 星期日 | 後宮與后妃大過年的,筆者還是要繼續努力工作,並盡量在工作空檔找到一些足以自娛的話題。近年影視娛樂圈不論是古裝劇還是日本動畫,我們都常常可以看到一個字叫「後宮」。這個詞原本指的是中國宮廷後方的區域,是后妃居住的區域,現在則通常引申指一位男性身邊有著多位有親密關係的女性 (尤其是以這類角色結構為主的題材)。但是近年來由於簡體中文內容 (包括網路文章、影視作品、新聞報導等) 大舉入侵,好像越來越多人忘了「后宮」這個寫法單純就只是「後宮」的簡體字,而開始在本應使用臺灣繁中的地方也使用這樣的用法。身為文字工作者,筆者還是滿擔心的。事實上後后不分也不是那麼少見的事情了。2015 年中國的電視連續劇《瑯琊榜》就出現過「太皇太后之靈位」的「后」字被誤植成「後」的事情。中共雖然採用簡體中文,但古裝劇的道具、佈景基本上還是要寫繁體字,但不幸因為當地人顯然對繁體字不熟,偶爾還是會遇到這樣的錯誤 (《瑯琊榜》至少有一位重要角色的演員是臺灣人,他應該也有出現在這個「太皇太后之靈位」的道具前面,至於為什麼他沒有提出指正、或是為什麼指正之後我們觀眾還是看到這個「後」的錯字,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回來講「後宮」被寫成「后宮」的問題。筆者懷疑有些人已經開始以為「后妃居住的宮殿」所以叫「后宮」了。這就像教育部硬要把「徹底」改成「澈底」一樣,有些錯的用法也可以自圓其說,但它還是錯的。而且正是因為錯的用法「也能自圓其說」所以才更容易擴大誤用。今天我們簡單介紹了「後宮」被寫錯、變成「后宮」的問題。理論上這應該算是乙類中國用語,但單純只是簡繁轉換沒轉換正確,需要列到乙類嗎...... 還是筆者的分類需要加強呢,真是困難的問題。
電子書包在台灣進入關鍵時刻
電子書包戶外教學 (作者提供)「電子書包」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數位科技的方式,取代傳統的書包,讓學生 (一般指的是國中小學學生) 能更輕便、愉快、以及有效地學習。這個概念從筆記型電腦開始普及時,就經常被教育及科技專家,以及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提出來探討。台灣地區也陸續選定一些中小學進行特定科目及型式的實驗計畫,平心而論,過去絕大多數的實驗計畫都不太成功,不是成效不明顯,就是無法建立一個可以普及使用的模式,其中原因很多。這兩年由於技術及應用的日趨成熟,特別是新型態平板電腦 / 行動裝置的出現,加上電子書及行動應用 (App) 等數位內容興起,配合更成熟的無線網路環境,以及雲端服務的模式,讓電子書包的概念有了新的發展契機,這不只體現在個人多樣的學習上,也牽動了國家在科技教育政策上的規劃。新一代的電子書包概念,需要包含至少四個領域的配套:適用的行動及互動載具、豐富適用的數位教材內容、能為學習加值的軟體應用及平台管理、以及創新的教學及學習思維 / 模式。這裡涵蓋了科技應用、教育理論、行政管理、出版內容、以及商業運作等不同面向的整合,希望透過有系統且正確的實施,達到符合未來發展需要的科技教育願景,包括:隨時隨地 / 便利的行動式學習創新 / 有效的教學及學習形式 (協同,即興,遊戲式等) 多元化 / 個人化的學習模式及管理增強運用科技 / 創新的解決問題能力從更廣義且系統實作的角度來描述,電子書包的完整解決方案還需要包括老師備課的工具及來源、學校及區域教育單位的電子資料管理、學生課外學習補充的內容服務來源、以及 (智慧) 教室內外教具及環境的整合。各國在科技化教學的政策與實施上,猶如軍備競賽,發展腳步越來越快。韓國砸下大筆經費,目標 2015 年教科書全面數位化;泰國傳已購買 50 萬台平板電腦準備給所有一年級學生使用;英國在電子白板的普及率上已經達到 90%; 其他如新加坡、美國、馬來西亞等都陸續在投入。中國大陸的十二五計劃中,也明列科技信息化的具體原則與目標,由大陸中央 (教育部 / 工信部) 主導的電子課本及電子書包標準制訂,已經推出不少文件,甚至影響國際的標準走向,我們不可輕忽他們的發展及影響力。台灣地區的電子書包發展,除了教育部曾主導一些學校實驗計劃外,這兩年反而是由經濟部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給予較多的支持。一般的實驗計劃都會邀集相關的科技教育專家來輔導及研究,透過設計過的新型態教學策略及模式,搭配適合的教具及教材,希望獲得預期的創新效果,同時避免可能的副作用 (例如沉迷、影響視力等)。以筆者參與的諸多實驗計劃中,以下兩個學校的導入案例頗有特色,跟大家分享:台北市百齡國小 – 六年級學生在國語寫作及母語發音的學習電子書包課堂互動 (作者提供) 台中市長億國小 – 五年級學生在閱讀創作及多元化學習領域以筆者的觀察,電子書包的發展已到了關鍵的時刻,未來三到五年,在國家政策及產業發展上如果有積極且適切的資源投入,我們還可搭建適用於台灣、擁有東西方教育精神薈萃的新一代教育型態,並在將來的教育水平 / 人民科技素養上維持一定的競爭能力;但是如果政府和產業無法在這個領域 (數位出版 / 文化創意產業也類似) 及時發展,被鄰國超前,下一代競爭力衰退的前景則令人擔憂。以此與各位讀者共勉。2024 年 1 月 8 日 星期一 | 外商音譯今天和幾個興趣同樣是軍武的朋友,聊到幾家有在做軍用航空的航空大廠名稱與其翻譯方式。說到航太國防產業,美國有波音、諾斯洛普 — 格魯曼、通用動力、洛克希德 — 馬丁等;前蘇聯與現在的俄國有米格、蘇愷、圖波列夫等;英國有英國航太系統 (BAe Systems); 法國有空中巴士國防集團、馬特拉、達梭;義大利則有製砲名廠 OTO; 日本有三菱、新明和工業;南韓有 KAI; 我國則有漢翔。這些廠商除了使用縮寫 (OTO、KAI) 或是日本、臺灣等本來就是漢字名稱的公司不必翻譯之外,其他廠商的名稱或多或少都會有翻譯上的問題,其中也包括兩岸或是其他因素造成的翻譯差異。舉例來說,航太 (Aerospace, 航空與太空) 在對岸稱作航天,所以顯然英國航太的翻譯到了中國簡中就會不一樣;俄國與其他西里爾字母國家的國防大廠,其譯名會因為臺灣繁中大多以英文拼法翻譯、中國簡中大多以俄文翻譯而有出入 (例如蘇愷會變成蘇霍伊)。此外,其機型型號當中的製造商簡稱,臺灣會用英文字母拼寫蘇系武器的型號,簡中則會使用中共教育律定的俄文字母轉換用字 (例如 Tu-160 與圖 - 160)。在這些用語的處理上,筆者最近正好在翻一本和戰鬥機有關的書,就面臨另一種可能有兩岸用法差異的狀況:簡稱。簡稱是一個很難確定到底是不是中國用語的東西。一方面在中國簡中「簡化」的基本教義下,他們確實比我們更有動機去做一些 —— 尤其是過當的簡化;可是反過來講,同為田園詩人的王維和孟浩然被並稱作王孟、李白和杜甫被並稱作李杜,這些可不是中共政權成立之後才有的東西。所以當近年來筆者注意到諾斯洛普 — 格魯曼開始被簡稱作、洛克希德 — 馬丁被稱作的時候,就非常苦惱。這可能是中國的用法,也可能不是,最糟的是由於這兩家分別合併而成的公司成立的時間太晚 (諾格 1994 年、洛馬 1995 年), 無法從詞語開始出現的時間推斷 (大多數中國用語進入臺灣至少在 2013 年以後,少數在 2005 到 2013 年,比這個更早的很少見但也不是沒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奇怪的音譯問題,例如英國航太被音譯成「貝宜」。這並不符合中共教育當局的音譯規則,而且這家公司在中國用語中本來就有他們自己的譯名 (英國宇航)。這並不足以完全排除中國用語的可能,但應該足以大幅降低機率了。所以我們在遇到這種狀況時該怎麼辦呢?筆者只能建議找找這些廠商的名稱有沒有「確定是臺灣或中國用語」的用法了。如果能找到確定是臺灣繁中用法並且沒有受到中國用語影響的痕跡,那就可以放心使用;如果能找到確定是中國用語的用法,也可以用來和不知該不該用的用法比對,盡量找出比較可能的解釋。 2024 年 1 月 9 日 星期二 | 衛星 1 月 9 日最大的新聞,當然就是中共發射衛星、造成全臺簡訊警報大響的事情。既然說到衛星,就來談談筆者從事的翻譯文本之一的遊戲業界常常會出現的一種特殊用法。衛星指的是像月球或土衛一之類繞行行星的天體,但其實今天我們大多數時候討論的「衛星」指的都是人造衛星。人類發射到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數量早已超越全太陽系所有天然衛星的總和,因此人造衛星「喧賓奪主地」搶下了「衛星」這個詞當簡稱,恐怕也是難以避免的事。但今天我們要來聊的是不一樣的「衛星」。近年來由於中國遊戲社群乃至於其自有遊戲產業的發達,遊戲業界也開始出現了專門的中國用語。「衛星」在其中指的是一種預告,尤其是暗示性的預告 (例如簡短或半隱藏地顯示出未來新增內容、人物等相關資訊)。舉例來說,如果某遊戲三個月前在社群媒體上公開的圖文當中,有一個未作說明的新人物登場,今天在更新當中又加入了這位人物,對岸的遊戲社群就會說三個月前的圖文是「放出 (這位新人物的) 衛星」、今天的更新是「衛星落地」。實際從人造衛星運作的方式來看,這樣的用語實在很奇特。一枚人造衛星在發射後幾乎是立即進入運作,並不是一個新功能、新服務的「預告」; 當然,人造衛星也絕不會落地,它只會進入軌道運轉,並在壽命用盡或任務完成後重返大氣層燒毀,從發射到壽命終點為止都不會再接觸到地球表面。所以,這是一個並不符合「衛星」原義及其運作狀況的造詞。這個詞臺灣,目前也只有受到中國社群影響比較嚴重的地方 (例如對岸製作的遊戲) 在使用,事實上,這個詞就算拿到比較正式的中國簡中裡來看,恐怕也會被認為是錯誤的用法。既然如此,作「遊戲或類似產品的新功能、新內容預告」解的「衛星」, 筆者應該會歸類為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10 日 星期三 | 量詞今天我國的國防部發表了一個有趣的新政策:他們要統一國軍在書寫正式文書時關於軍品單位的量詞。「例如步槍是『枝』而不是把;軍艦是『艘』而不是隻」。槍械我們一般日常生活通常用「把」, 為什麼國防部會決定相反,在筆者找到完整的清單前難以評論,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量詞這種東西吧。首先先從到底有沒有量詞說起。近年來入侵的中國用語常有量詞省略的狀況,像是「有一男子前往該地 (一名男子)」、「那只是一形容詞」這樣的用法。這種省略在數詞為「一」的時候最多,但筆者也見過用於二以上的狀況。筆者懷疑這是為了與英語「接軌」的修改,因為英文常沒有量詞。當然,固有的繁中用法裡也有省略量詞的狀況,包括法律 (這是為了避免因為量詞的不同而限制指涉的範圍。比方說有個專利說某個機器這裡有「一條」制動機構,結果侵害專利的人宣稱他用的是「一片」怎麼辦?)、名詞化 (「光有三種原色」的「三種原色」是一個子句,「三原色」是一個名詞)、文言文或特殊用法,甚至還有部分不需要量詞的名詞存在。但是上述這些狀況明顯不屬於繁中傳統用法亦可省略量詞的狀況,而是簡中新創的。除此之外,也有繁中量詞較多、簡中量詞較少,顯見簡體中文將許多量詞統整為少數幾種的傾向比繁中更強。臺灣的繁體中文一樣有量詞精簡的狀況,只是沒有簡體中文明顯,例如我們往往不知道該用什麼量詞的時候就一律用「個」之類。這種狀況比較麻煩的是有些「統整」單純只是因為簡體字造成可以用的字變少,因此還需要另外去區分這種狀況和真的人為簡化過的狀況。排除上述兩種狀況後,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狀況是對於同樣的東西,中國簡中基於不明原因而使用和臺灣繁中不同的量詞,例如手錶在對岸可以看到用「塊」當量詞,在臺灣只會用「只」或「隻」。當看到一個似乎被省略的量詞時,要區分是否為中國用語並不容易,這需要對中國用語入侵前的臺灣繁中用法擁有相當的語感。這點的原因正是因為兩邊對量詞的使用僅有情境上的差異,鮮有能簡易切割成「臺灣會用這個詞、對岸會用那個詞」的狀況。因此,雖然嚴格來說這不是機率性,但筆者還是只能將其歸類在丁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11 日 星期四 | 反饋今天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本汽車雜誌用到了「車主的意見反饋」這樣的句子,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反饋」這個中國用語吧。中國用語「反饋」和臺灣版「回饋」, 其實都是翻譯自同一個英文詞「feedback」。筆者大學時就讀機械系,因此有機會在自動控制相關的課程中接觸到與 feedback 有關的許多概念。在自動控制上,feedback 指的是這樣的狀況:想像一輛車我們要控制它的速度維持在每小時 60 公里。當車子的速度因為外在原因降到低於 60 公里時,會有一個訊號從測速裝置傳回電腦,讓電腦決定加大油門,這個回傳的訊號 (油門控制速度,因此從油門到車速是「去程」的訊號,把速度回傳給電腦是「回程」的訊號) 就叫 feedback。同樣地,某些特定狀況會有訊號往前交給機械傳遞上更下游的地方,這種狀況叫 feedforward (可能的狀況是比方說開車的人重踩了油門,電腦會傳訊號給自動變速箱讓它降檔。變速箱在動力的傳遞中比引擎更後面,因此是 feedforward)。臺灣的工程師總是給人講話夾雜英文和「工程師語」的形象,大家總覺得他們會講出像這樣的句子:「你那個 backend 做了 compile 動作了沒啊?」。實際上雖然我們也會避免「做了 OO 的動作」, 但確實以筆者在機械系就讀時的狀況來看,我們的確傾向於把專有名詞直接使用原文。而這點就造成臺灣用法的 feedback 和 feedforward 很少使用,而是往往直接使用英文,所以當 feedback 用在一個沒有那麼專業的場合 (例如用在意見回饋而不是自動控制的 feedback) 下,大家便很容易只聽過中國的用法,沒聽過臺灣的用法 (對岸的專業領域尤其工程界,有個知名的問題就是不翻成中文他們就聽不懂)。而這點自然就造成了中國用語的興盛。今天我們介紹了「反饋」,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12 日 星期五 | 煙火、煙花與焰火今天碰巧看到有人寫到「焰火 (煙火)」, 好像是在討論前一陣子跨年煙火的事,那麼就選今天來聊聊這個詞吧。筆者從小只看過「煙火」, 直到長大後看過對岸翻譯的東西才知道還有「煙花」這個用法 (在這之前只有「煙花三月下揚州」, 而這個煙花和煙火沒有任何關係)。後來到了差不多 2020 年前後,才開始看到有人 (而且目前只有看過臺灣人) 開始使用「焰火」來指「煙火」。從筆者踏入譯者這行的經驗來看,「煙火」是臺灣用法、「煙花」是中國的用法,這應該沒有問題,可是「焰火」就很難確定了。以筆者目前的觀察,似乎這是受到中國用語入侵之後進一步衍生出的用法?可是為什麼呢?在寫這本書的一年當中,我們應該還會有機會遇到很多「為了修正中國用語」而創出來的新詞 (例如擷圖、螢幕更新率), 但這個「燄火」筆者實在是想不通。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焰火」和中國用語沒有關係,單純只是因為大家看煙火不想看到煙 (每年 101 的跨年煙火都有人抱怨煙太大看不到漂亮的煙火), 所以把它改成了焰火。因為看煙火要看的是火焰,不是煙。這就好像有不少店家 (尤其餐飲業) 的女性經營者近年來開始自稱「闆娘」, 把「老闆娘」裡頭的「老」字去掉一樣。身為語言工作者,在認定一個詞是中國用語之前,還是要累積更多接觸這個詞語的經驗,而這個「焰火」, 筆者實在是沒有把握。這系列文章寫作目的,除了點出筆者日常見到的中國用語外,也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去思考和探討誰是、誰不是中國用語。所以如果真的有讀者,尤其是同為文字工作者的專業人士有比較有把握的答案,筆者也歡迎見到有人說明,這樣才算是成功地拋磚引玉,讓研究中國簡中入侵臺灣繁中得以成為一門真正的學問。今天我們簡短地討論了煙火、「煙花」和「焰火」。煙火是臺灣繁中沒有問題,煙花是中國簡中 (乙類中國用語) 也沒有問題,但「焰火」就真的要再觀察了。 2024 年 1 月 13 日 星期六 | 關注今天是大選,所以不意外地聯合報有這樣的新聞標題:「『全球都在關注』! 臺灣大選登 BBC、NHK 首頁」。其實就算不是這篇新聞報導,近 10 年來「關注」這個詞也越來越常使用。從新聞媒體用來表達一個議題受到矚目的程度,到用來翻譯社群媒體的「follow」, 這個中國用語入侵臺灣的狀況也十分廣泛。筆者小時候曾經聽過 1989 年的《這一夜誰來說相聲》, 當中的段子〈廢話訓練〉裡,是這樣使用現在的「關注」這個詞的:「您好比說有一個部長,從部裡面出來,記者們圍上去訪問。說:『部長、部長,這個問題全國都很關心,請您立刻表示一下意見吧!』」這個時候他用的是「關心」但 2020 年代的媒體應該會用「關注」。順帶一提,筆者小時候最常聽到的用法是「關切」, 但這個詞後來染上了負面的意思,現在聽起來就好像是有人找立委來「喬」事情那種「關切」(事實上這個動作有一個專門的詞叫「關說」, 但同樣地,後來說人在關說幾乎就是要把人告上法院那種等級的指控,所以關說變成了關切、關切變成了關注)。或許,正是這樣子染上負面意義的過程,才讓「關注」這個詞有了乘隙而入的空間吧。除了代表「關心、關切」之外,「關注」還有一個截然不同的用法,正如前面我們講過的「舉報」一樣,十分符合中國用語將不同意義合併進同一個詞的作法。在社群媒體上,我們可以設定軟體將特定人物的更新狀態送到我們自己的介面上,這個動作叫「follow」, 臺灣繁中叫「追蹤」, 也有部分社群媒體直譯作「跟隨」; 在中國的簡中裡,這個也叫「關注」。當然一定會有人有一個疑問:如果要把「關注」改掉,那「關注度」怎麼辦?首先「關注度」本身就是人為創造的詞,而且頗有余光中先生在 1987 年所寫的〈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當中諸如「重要性」、「嚴重性」等濫用後綴來造新詞的味道。所以,實際上這個詞根本就不該鼓勵使用,而是應該用原有的用法改寫,例如「這個一個高關注度的案件」就可以改成「這個案子受到大眾矚目」等不濫用後綴也不用到中國用語的用法。今天我們討論了「關注」, 屬乙類中國用語,而且是入侵狀況嚴重、要改正已經不容易的案例。 2024 年 1 月 14 日 星期日 | 高難度與大難度今天碰巧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說出「難度不是普通的大」, 那麼今天就來講一種比較非正規的中國用語吧。在學翻譯的時候筆者有學到,有一個概念叫「collocation (這個詞我們沒有使用任何中文翻譯,都是直接用英文)」。這個概念指的是什麼樣的東西要配上什麼樣的形容詞。比方說,人的身高我們會用「高」、「矮」來形容,但山的高度卻會用「高」、「低」; 非直立動物的體長則是用「長」、「短」, 距離則是用「遠」、「近」。這些東西從度量衡的角度來看都算「長度」, 但我們卻會依情況配上不同的形容詞,這就是 collocation。有些 collocation 很簡單,但也有一些複雜得多。比方說,我們都聽過「高風險行業」, 可是若是把「風險」做成句子,我們就也可以說「做這行的風險比較大」。但不論如何,中國的簡體中文都有簡化 collocation 的傾向,比方說我們說年齡「高」、「低」, 可是在中國用語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大齡」這種並不符合臺灣繁中文法的用法;高度應該是「高」、「低」, 可是筆者也曾在中國製作的遊戲 (手機遊戲《少女前線》) 裡看過「大高度」這種用法。似乎不論是高度、深度、時間 (年齡)、重量 (尤其是載重這個詞), 在中國的用法當中幾乎都可以用「大」、「小」來形容。這點和幾天前提到的量詞統整縮減乃至消失不用有些類似,都是符合簡體中文「簡化」的最高指導原則的改動。因此筆者會將其列為乙類中國用語,雖然有少數用法是和臺灣的通用而只有數量差異。
20130805 今天你應該要知道的新聞
內政部啟動「還地於民」計畫,近期內政部通盤檢視全台 338 宗都市計畫案,預計四年批釋出近 4,000 公頃公共設施保留地。這波「重劃商機」最大贏家,將是原土地持有人與地方政府,而依漲價歸公精神,地方政府至多也可分得 40% 土地作為回饋,也有助改善地方政府財政。公設保留地解編 政府花 1.81 億分地值 3 兆 (自由時報) ) 洪仲丘冤死,25 萬白衫軍上街頭怒討真相,行政院回應白衫軍的訴求將成立軍事冤案申訴委員會。根據國防部提供給立法院資料顯示,國軍近 13 年死亡人數高達 2088 人,其中以「自殺」結案的有 332 人,平均每年 26 名軍人死於輕生,其中「因公死亡」居冠,高達 755 人 (36%)。國軍 10 年陣亡 1392 人!楊念祖:其中的確有不當處罰致死國內毒物科權威、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上周五病倒住院,昨持續昏迷,在加護病房以葉克膜 (體外心肺維生系統)、高階抗生素搶救。林妻譚敦慈泣訴不忍看他再受苦,「如果可以,我願折壽給他。」院方透露林杰樑昏迷指數只剩三,病情不樂觀。林杰樑病情趨穩 初判非洗腎惹禍 林杰樑出現敗血性休克 病情不樂觀馬英九總統今天出席「2013 東海和平論壇」時表示,他在去年的今天提出「東海和平倡議」: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不僅符合各國的核心利益,未來也有機會適用到其他區域,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總統:東海漁業秩序開始建立馬總統盼台菲漁業糾紛 盡快解決 ) 熱浪來襲,氣象局昨日破天荒在官網首頁以紅色警語發布高溫預報,提醒大台北地區本周天天都有可能出現 36 度以上高溫,各地紫外線指數可能達過量或危險級,這波熱浪至少會持續到周日 (11 日), 前後長達 8 天,呼籲民眾注意防曬並補充水分、避免中暑。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 ) 交通部 8 月 1 日公告「觀光旅館業與旅館業及民宿個別旅客直接訂房定型化契約」,10 月 1 日生效,其中一項新強制規定,個別旅客向旅館或民宿直接訂房,業者收取的訂金上限為總房價的 30%。 ) 紐西蘭乳品業全球最大乳製品出口商恆天然 (Fonterra) 周六 (3 日) 緊急通知產品疑遭到大腸桿菌感染,這已是恆天然今年爆發的第 2 起乳品受汙染事件。紐西蘭貿易部長周日隨即宣布,中國已暫停所有來自紐西蘭及澳洲的奶粉進口。消息傳出後,周一 亞洲匯市上午,紐元兌美元應聲重貶至 1 個月來最低價。肉毒桿菌污染 紐西蘭回收 7 國乳品 新西蘭全球召回恆天然問題乳製品 2024 年 2 月 5 日 星期一 | 媳婦是你的誰年關將近,網路上許多人在抱怨過年才有的種種麻煩事。在這當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抱怨當然就是婆媳問題。所以今天,我們來聊聊「媳婦」這個詞。筆者推測很多讀者都知道「媳婦」在兩岸的用法不一樣,在各種兩岸用語差異當中應該算知名度比較高的一個吧。但為了不知道的讀者,我們再來整理一下。在臺灣,「媳婦」是自己的兒子的妻子;在對岸,「媳婦」是自己的妻子,因此才由此衍生「兒媳婦」這個詞 (嗎?)(等一下我們再討論這點)。其他還有「孫媳婦」等等,但是要注意弟媳是臺灣一直都有在用的用法。可是當我們打開微軟舊注音輸入法 (以前提過,是以大約到 80 年代為止的用法為準), 我們就會發現打「兒」、「孫」之後,相關字詞候選都會出現「媳」(「兒媳」是第一頁第七個候選字、「孫媳」是第二頁第六個,注意都沒有「婦」)。同時筆者的父親也確認他小時候有聽過「兒媳」以及將「媳婦」用作自己妻子的用法。家父的父親來自遼寧,母親來自江西,是純外省人家庭;本省人的家母似乎就沒有聽過這個用法了。另外在今天稍晚,筆者的朋友也碰巧翻到了陳年的舊訃聞,是 2004 年蔣方良女士 (先總統蔣經國的夫人)。這篇訃聞在署名的地方是這樣寫的:孝男:...... 孝媳:...... 孝女:...... 孝婿:...... 孝孫:...... 孝孫媳:...... 孝孫女:...... 孝孫婿:...... 我們可以看到「孫媳」的用法確實有出現在這篇 2004 年 (早於絕大多數的中國用語入侵) 的訃聞上,但「兒子的妻子」雖然格式上允許,但並沒有寫作「孝兒媳」。因此從上述線索看來,「媳婦」的兩岸用法差異有兩種主要的可能因素。首先是省籍因素,也許筆者的父親因為出身在北方省份出身者所組成的家庭,所以使用與同樣以北方省份 (北京腔) 為主的中國普通話比較相似的用法;另一個可能因素則是或許早年臺灣也使用這些用法,只是久了以後因為戰後的臺灣並沒有平均地接納中國各省出身的人 (而是以祖籍福建、廣東的人最多), 因而使偏向南方的用法成為主流。今天我們介紹了「媳婦」與其相關的詞語的兩岸與省籍差異。目前筆者會歸類在丙類中國用語 (南北方省籍用法), 但從微軟注音輸入法的狀況來看,說不定也有戊類中國用語 (臺灣後來改變) 的成份。 2024 年 2 月 6 日 星期二 | 音譯時的音節問題筆者是個很熱愛日本動畫的人,前面提到我有收看本季的《反派千金等級 99》, 而上週的集數因為有一段很好笑,筆者反覆重看,今天就注意到有人在討論人名翻譯問題。出問題的角色名叫派翠克,日文原文是パトリック (pa-to-ri-kku), 來自英文名字 Patrick。有意見的觀眾似乎是覺得中文字幕的寫法配上日文配音很奇怪。這本身不難理解,畢竟照日文發音的節奏,パトリック是五個音節,中文的派翠克只有三個字。筆者以前也做過字幕翻譯 (後來因為事多錢少就沒再接了), 我們確實會注意字幕的長度,但主要是以下幾點:第一,字幕的字數必須處在觀眾來得及看的範圍。相關的軟體會計算字幕顯示的秒數和字數的比例,印象中好像每秒不能超過 4 個字吧?接下來則是字幕開始顯示、結束顯示的時間要和演員嘴動的時間相符 (動畫片的話嘴的動作比較不明確,所以可能是以語音為準)。所以其實嚴格來說我們並沒有要求某個高辨識度的詞語 (像是音譯名詞這種聽不懂原文的人都認得出來的東西) 要和原文有類似的音節數。可是對岸的簡體中文又是如何呢?以前筆者也稍微提過,中共教育當局有針對各種發音所對應的中文音譯,製作出相當詳盡的表格。他們似乎同時也有「一個音節就一定要翻出一個字」的硬性規定,這造成大多數西洋語言在翻譯下,結果通常都會比臺灣的翻譯長。同樣舉個日本動畫的例子吧。16 年前的動畫作品「幸運星」裡,有個角色的名字是 Patrick 的陰性型 (女生版)。她叫 Patricia, 中國翻譯的字幕印象中譯作「帕特里西亞」。又比方說早一季開播的動畫《葬送的芙莉蓮》, 有位人物的名字原文是 Stark (德文), 日文寫作シュタルク,中文翻作「修塔爾克」。以上兩個例子就是典型的「中國式人名翻譯法」的結果。兩個譯法的結果都是字數與原文 (動畫的原文日文) 相符,而偏離了這個名字「真正的原文」的發音狀況。比方說同樣這個 Stark, 拿到美國電影裡的角色 Tony Stark (鋼鐵人), 就完全變了一個譯法,翻成了「很臺灣」的「史塔克」(Stark 的德文與英文發音不同,但不影響音節數)。其實前面舉的例子剛好碰到了兩個中國式人名譯法在遇到「經由日文二度翻譯」時常見的毛病,一個是「特」, 一個是「爾」或「魯」。在西方語言裡面,有時會多一個 t 或是 r 或是 l, 這些子音有時不發音,有時發很輕的音。可是遇到「沒有母音就不會念」的日文,這些音往往就會被翻譯成ト (to) 或是ル (ru, 日文不區分 r 與 l。ru 實際上發音是 lu), 而這兩個「被硬塞了個母音」的音,到了中國式音譯法裡頭就會變成「特」和「魯」或「爾」。這造成這三個字,在某些來自或經由日文翻譯的作品當中,變得相當浮濫。順帶一提,筆者在決定放棄研究所論文寫作之前,曾經翻過一篇比較兩岸用語的論文,裡面有確實提到臺灣翻譯人名時會「傾向於以中文姓氏開頭」。前面提到的史塔克、很有名的史達林 (陸譯為「斯大林」)、前德國首相梅克爾 (陸譯「默克爾」) 都是很好的例子。或許改天我們可以再細講這點。今天介紹的音譯音節數問題與衍生的贅字問題,因為涉及中共教育當局律定的音譯規則,故列為甲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2 月 7 日 星期三 | 在啦,X! 同樣是《反派千金等級 99》話題。這部動畫昨晚推出的集數,有一段片段當男女主角在前景說話的時候,背景的班上同學完全沒有動作。這或許是成本問題吧。但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聊的話題。我們要聊的是有一位 (應該是中國或馬星的觀眾) 在這個片段處留言:「後面完全不再動」(「後」和「動」都是簡體字)。當然,他馬上就被另一個人糾正了,糾正的地方除了「後」和「動」之外,再來就是這個「再」字。這位糾正的人說,這裡應該要用「在」, 但筆者看了看前因後果,覺得這恐怕是一場誤會。如果依糾正的人所言,寫作「後面完全不在動」, 這樣反而有點怪。首先,後面的路人角色確實一直都是靜止畫面,但依照臺灣的用法,應該是會寫成「後面完全沒在動」吧?然後這邊就牽涉到一個很多人都不會注意到的小細節。「沒在動」其實是台語。「沒在做了」、「你有沒有在念書啊」、「你們打情罵俏也沒在看場合的啊 (同一部動畫同一集的評論)」, 這些都是台語用法進入我們的繁中的結果,只是我們用得太過習慣,都忘了有這麼回事。先前筆者曾在一個專案改了一個字,把「他真的為妳著想」改成「他真的在為妳著想」, 馬上就把原本或許顯得生硬 (但是在簡中裡是對的) 的句子改得非常...... 像臺灣人講出來的句子 (但如果給簡中的審稿看,他們應該會認為是贅字)。所以既然原本留這個言的人都已經寫了兩個簡體字了,實在很難去認為他是想要說我們常講的「沒在動」(別忘了他還寫「不再」而不是「沒再」)。他原本想表達的意思恐怕是:「後面 (背景中) 的人從某個時間點之後就沒有再移動過了」。這樣的話其實寫「再」是對的。自從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制定國語,國語就一直免不了和台語交互影響。筆者以為只要不要妨礙到彼此的大原則 (其實說穿了就是程度不要太過份), 留有一些彼此的痕跡其實也可以視為是臺灣獨特的歷史軌跡。正是因為獨特的歷史,讓我們的國語有了台語的影響、有了某個時代的記憶 (比方說把海灘傘稱做「五百萬的大傘」就是來自 1982 年新光人壽的電視廣告), 成為真正屬於我們的記憶。今天我們聊到了「在 + 動詞」的用法,這是臺灣因為台語的關係而獨自發展出來的用法,屬於戊類中國用語。改天我們或許還可以介紹因為台語而濫用「有」的狀況,同樣也很有趣。 2024 年 2 月 8 日 星期四 | 進而與從而這兩天翻譯介紹戰鬥機的書籍時,常常會有「因為怎樣所以怎樣以致於怎樣」的句型。由於英文語序 (講事情的順序) 常常和中文顛倒,就需要多花力氣去把順序改回來,很多時候甚至要改寫句子。在這個過程當中,筆者常常會很想要用一個詞,就是中共簡中的「從而」、中華民國國語的「進而」。比方說這個例子:「第四代 Mazda 3 把後照鏡的位置往後調整,以縮小 A 柱盲點,進而避免事故」。在這個句子裡,「後照鏡的位置調整」先造成了「縮小 A 柱盲點」這個直接結果,然後直接結果再進一步造成「避免事故」的間接結果。在直接與間接結果之間的這個詞,臺灣通常會用「進而」, 而對岸統一使用「從而」。其實這個「從而」是筆者最早注意到的中國用語之一。早在筆者還在念翻譯所的時候,就曾與所上的對岸交換生聊到這件事。奇妙的是,筆者記得當年和那位同學說「從而最接近的臺灣用法是進而,但並不是完全相等」。可是多年過去,在業界累積一些經驗的筆者,現在反而想不起來當初「簡中的從而不能換成臺灣繁中的進而」的案例是什麼了。或許這幾年間臺灣的用法已經有所改變,「進而」完全變成用來轉換 「從而」的詞了吧。「進而」的進是進一步的意思,也就是說原因首先造成直接結果,然後再進一步造成間接結果;「從而」的從則比較像 「從這裡」的意思,也就是先造成直接結果,再從這個直接結果造成間接結果。兩種用法都可以自圓其說,但為什麼兩岸都這麼忠於自己的用法,筆者就不得而知了。今天我們介紹了「進而」和「從而」,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而且運用方式似乎光是在最近十年內就有變化,值得注意。 2024 年 2 月 9 日 星期五 | 進度與過程今天碰巧被手機推了個幾天前的新聞標題:〈「代表台灣歷史進程」國立歷史博物館今重新揭牌 2 月 21 日正式對外開放〉。沒錯,今天我們要來聊聊這個「進程」。「進程」 基本上是中共推出來翻譯 progress 這個英文字用的詞。英文的 progress 可以代表進步、過程、進展,甚至依詞性變化還會有一點「步驟」的意思在。我們前面已經提過很多次,中共喜歡用一個詞代表所有同字歧義的不同意義,「進程」這個詞也不例外。當然,這也表示我們把簡體中文的「進程」轉換成臺灣繁中的時候要很注意。以這個例子來講,「台灣歷史進程」指的應該是歷史演變,比較接近「過程」這個意思。事實上,該篇新聞的內文在引用文化部長史哲先生的原文時,先是寫「台灣歷史進程」, 後面又寫「台灣歷史過程」。究竟是史先生講了兩次同樣的話、但沒有每個字都一致,還是記者寫錯了,沒有現場聽史先生演說的筆者就不得而知了。但既然有這兩個版本,至少應該足以說明史先生講「進程」的時候 (如果他真的有這麼說的話), 他想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過程」。「進程」這個詞中共官方也很常用,筆者印象最深的應該是用在像一帶一路等「中央對外推動的重大計畫」這類的事情上。不曉得是想要同時表達「現在到了哪裡 (程度)」和「持續正在推進 (進展)」, 還是想讓平淡的「過程」更有動態感,總之以筆者見過的使用例來看,「進程」不管轉換成中華民國國語的哪個詞,意思都會有一點些微的變動,這是這個詞與其他「合併好幾種不同意義而成的詞」不太一樣的地方。由於「進程」在中共官方文書 (或許應該稱之為文宣) 上的使用相當頻繁,筆者會將其歸為甲類中國用語。但隨著用法的演變和筆者接觸到的資料增多,或許有一天這個分類也得改了。2024 年 2 月 10 日 星期六 | 龍今天是大年初一。既然今年是龍年,我們就來聊聊龍吧。剛好今天的《聯合報》就有這麼一篇報導:〈龍的英文是「dragon」? 大陸要正名為「loong」〉。中共一直都很致力於區分中國與外國之間不同的神話或傳說生物。他們主張西洋鳳凰不能叫鳳凰,要叫「不死鳥」; 西洋殭屍不能叫殭屍,要叫「喪屍」或「活屍」。另外對於這幾種傳說生物的中國版,中共也努力推動英文中以不同的詞稱呼:中國鳳凰他們推廣的英文是「fenghuang」、中國殭屍是「jiangshi」, 最後就是這次將中國龍正名為「loong」的主張。這次的報導替筆者省下了查證「龍」的英文典故以及中共方修改的意圖為何等工作,因為內文裡直接就寫了:同時報導也替中共說明了他們想要正名的理由,包括兩邊的龍的起源不同、正面負面意涵不同等種種理由。對住在臺灣的我們而言,我們有沒有必要跟著改實為值得商榷的問題。不僅我們混用龍、鳳凰和殭屍已久 (中共官媒宣稱他們那裡 1980 年代就有學者提出要區分,我們這邊可沒有), 而且以生物 (先不論是否真實存在) 的命名來講,我們和西方語言一直都有「用已知的東西來替未知的新東西命名」的習慣。正如同馬可波羅認為中國龍和西方龍很像,中文也用「美洲豹」翻譯 Jaguar、用「美洲獅」翻譯 Cougar。反過來講,西洋人稱中國鳳凰為 phoenix、稱中國龍為 dragon (有時前面會加「Chinese」) 也從沒有什麼搞混的問題。類似的議題甚至可以擴張到生物以外。日本的村上水軍實質上是當地人組成的治安團體,其會向過路的船隻收取費用,換取引水人服務 (避開礁石等) 並維持水域治安。村上水軍名字裡有水軍兩個字、又被日本人稱作「海賊眾」, 可是其運作方式和中國的水軍、西洋的海盜都大異其趣。但日本人仍沒有修改村上水軍或類似歷史團體的名稱或分類。中共近年來為了「文化輸出」, 時常在這些詞語上作文章,包括前述的鳳凰、殭屍乃至於今天的龍都是同樣的例子,但筆者認為既然不管是哪邊的語言,「用自己熟悉的東西去理解未知」都已是數百年來的慣例,那就沒有必要強求一定要有個不一樣的詞。否則,若是各國都比照辦理,義大利麵不能稱作義大利的麵而要音譯;提琴不能以中國的「琴」去理解,而必須回到胡適那個年代的「梵阿伶」等譯法,豈不是沒完沒了?全部改了一輪之後,大家都搞不清楚彼此在說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了,這樣有比較能達到翻譯的目的嗎?更何況,中共將西洋棋改為「國際象棋」(有機會我們可以再細講這個案例)、將棋改為「日本象棋」, 豈不是犯了自己規定不可以做的事:拿自己知道的東西來為別人的東西命名?在這樣「我可以、你不行」的雙重標準之下,顯見文化侵略 (美其名曰「文化輸出」) 才是中共真正的目的。既然如此,住在臺灣使用中華民國國語的我們,到底需不需要隨之起舞,就真的很需要三思了。今天我們講到了龍、鳳凰等神話生物的翻譯方式。由於是中共政權明確且現在進行式地介入的結果,而且相關改變有明顯的政治意圖 (甚至還可以明確看出文化侵略的動作), 屬於典型的甲類中國用語。2024 年 2 月 11 日 星期日 | 後宮與后妃大過年的,筆者還是要繼續努力工作,並盡量在工作空檔找到一些足以自娛的話題。近年影視娛樂圈不論是古裝劇還是日本動畫,我們都常常可以看到一個字叫「後宮」。這個詞原本指的是中國宮廷後方的區域,是后妃居住的區域,現在則通常引申指一位男性身邊有著多位有親密關係的女性 (尤其是以這類角色結構為主的題材)。但是近年來由於簡體中文內容 (包括網路文章、影視作品、新聞報導等) 大舉入侵,好像越來越多人忘了「后宮」這個寫法單純就只是「後宮」的簡體字,而開始在本應使用臺灣繁中的地方也使用這樣的用法。身為文字工作者,筆者還是滿擔心的。事實上後后不分也不是那麼少見的事情了。2015 年中國的電視連續劇《瑯琊榜》就出現過「太皇太后之靈位」的「后」字被誤植成「後」的事情。中共雖然採用簡體中文,但古裝劇的道具、佈景基本上還是要寫繁體字,但不幸因為當地人顯然對繁體字不熟,偶爾還是會遇到這樣的錯誤 (《瑯琊榜》至少有一位重要角色的演員是臺灣人,他應該也有出現在這個「太皇太后之靈位」的道具前面,至於為什麼他沒有提出指正、或是為什麼指正之後我們觀眾還是看到這個「後」的錯字,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回來講「後宮」被寫成「后宮」的問題。筆者懷疑有些人已經開始以為「后妃居住的宮殿」所以叫「后宮」了。這就像教育部硬要把「徹底」改成「澈底」一樣,有些錯的用法也可以自圓其說,但它還是錯的。而且正是因為錯的用法「也能自圓其說」所以才更容易擴大誤用。今天我們簡單介紹了「後宮」被寫錯、變成「后宮」的問題。理論上這應該算是乙類中國用語,但單純只是簡繁轉換沒轉換正確,需要列到乙類嗎...... 還是筆者的分類需要加強呢,真是困難的問題。
20130802 四大報頭條
今天四大報中自由和聯合報導核四公投要闖關的新聞,中時和蘋果則報導洪仲丘案中被收押的 4 人全部交保候傳。各位覺得今天哪個頭條做的最好呢?自由時報》立院核戰 一觸即發 在野三黨攻佔、夜宿議場 馬政府今將在立法院闖關「核四公投案」, 民進黨團昨傍晚發動奇襲佔領議場主席台,台聯及親民黨立委也加入,在野共有 43 位立委夜宿議場;國民黨團則徹夜完成集結,還揚言不排除召開第三次臨時會,朝野對峙急遽升高。中國時報》洪案 收押 4 人全交保 洪仲丘枉死案,軍高院合議庭針對在押的何江忠、徐信正及范佐憲召開接押庭,范佐憲大打悲情牌還啜泣,何江忠把責任推給下屬,徐信正則坦承送禁閉有疏失;此案求處最重的陳毅勳在北軍院出庭時行使緘默權。4 人最後全交保候傳。蘋果日報》洪仲丘案開庭 逆轉 4 被告全交保 法官:非重罪 洪父:無奈洪仲丘遭凌虐致死案,昨移軍事法院審理,並召開 542 旅副旅長何江忠、旅部連長徐信正、上士范佐憲,及 269 旅禁閉室管理士陳毅勳的羈押庭,訊後 4 人以無串證、逃亡之虞,裁定以 15 萬元至 30 萬元交保。對此裁定,軍檢表示會盡速提出抗告。聯合報》核四公投案立院攻防戰 藍綠今恐殺紅眼立法院今日預定處理核四公投案,綠營發動焦土戰,昨晚霸占議場主席台。藍營緊急開會因應,擬定「樂觀」、「最可能」與「悲觀」三套劇本,預計破曉出擊。藍營已做好最壞打算,不排除舉行第三次臨時會,力拚在八月底前讓公投案送出立法院。這裡是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喜歡我們文章的話,請幫忙分享或按個讚 http://www.thenewslens.com2024 年 1 月 8 日 星期一 | 外商音譯今天和幾個興趣同樣是軍武的朋友,聊到幾家有在做軍用航空的航空大廠名稱與其翻譯方式。說到航太國防產業,美國有波音、諾斯洛普 — 格魯曼、通用動力、洛克希德 — 馬丁等;前蘇聯與現在的俄國有米格、蘇愷、圖波列夫等;英國有英國航太系統 (BAe Systems); 法國有空中巴士國防集團、馬特拉、達梭;義大利則有製砲名廠 OTO; 日本有三菱、新明和工業;南韓有 KAI; 我國則有漢翔。這些廠商除了使用縮寫 (OTO、KAI) 或是日本、臺灣等本來就是漢字名稱的公司不必翻譯之外,其他廠商的名稱或多或少都會有翻譯上的問題,其中也包括兩岸或是其他因素造成的翻譯差異。舉例來說,航太 (Aerospace, 航空與太空) 在對岸稱作航天,所以顯然英國航太的翻譯到了中國簡中就會不一樣;俄國與其他西里爾字母國家的國防大廠,其譯名會因為臺灣繁中大多以英文拼法翻譯、中國簡中大多以俄文翻譯而有出入 (例如蘇愷會變成蘇霍伊)。此外,其機型型號當中的製造商簡稱,臺灣會用英文字母拼寫蘇系武器的型號,簡中則會使用中共教育律定的俄文字母轉換用字 (例如 Tu-160 與圖 - 160)。在這些用語的處理上,筆者最近正好在翻一本和戰鬥機有關的書,就面臨另一種可能有兩岸用法差異的狀況:簡稱。簡稱是一個很難確定到底是不是中國用語的東西。一方面在中國簡中「簡化」的基本教義下,他們確實比我們更有動機去做一些 —— 尤其是過當的簡化;可是反過來講,同為田園詩人的王維和孟浩然被並稱作王孟、李白和杜甫被並稱作李杜,這些可不是中共政權成立之後才有的東西。所以當近年來筆者注意到諾斯洛普 — 格魯曼開始被簡稱作、洛克希德 — 馬丁被稱作的時候,就非常苦惱。這可能是中國的用法,也可能不是,最糟的是由於這兩家分別合併而成的公司成立的時間太晚 (諾格 1994 年、洛馬 1995 年), 無法從詞語開始出現的時間推斷 (大多數中國用語進入臺灣至少在 2013 年以後,少數在 2005 到 2013 年,比這個更早的很少見但也不是沒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奇怪的音譯問題,例如英國航太被音譯成「貝宜」。這並不符合中共教育當局的音譯規則,而且這家公司在中國用語中本來就有他們自己的譯名 (英國宇航)。這並不足以完全排除中國用語的可能,但應該足以大幅降低機率了。所以我們在遇到這種狀況時該怎麼辦呢?筆者只能建議找找這些廠商的名稱有沒有「確定是臺灣或中國用語」的用法了。如果能找到確定是臺灣繁中用法並且沒有受到中國用語影響的痕跡,那就可以放心使用;如果能找到確定是中國用語的用法,也可以用來和不知該不該用的用法比對,盡量找出比較可能的解釋。 2024 年 1 月 9 日 星期二 | 衛星 1 月 9 日最大的新聞,當然就是中共發射衛星、造成全臺簡訊警報大響的事情。既然說到衛星,就來談談筆者從事的翻譯文本之一的遊戲業界常常會出現的一種特殊用法。衛星指的是像月球或土衛一之類繞行行星的天體,但其實今天我們大多數時候討論的「衛星」指的都是人造衛星。人類發射到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數量早已超越全太陽系所有天然衛星的總和,因此人造衛星「喧賓奪主地」搶下了「衛星」這個詞當簡稱,恐怕也是難以避免的事。但今天我們要來聊的是不一樣的「衛星」。近年來由於中國遊戲社群乃至於其自有遊戲產業的發達,遊戲業界也開始出現了專門的中國用語。「衛星」在其中指的是一種預告,尤其是暗示性的預告 (例如簡短或半隱藏地顯示出未來新增內容、人物等相關資訊)。舉例來說,如果某遊戲三個月前在社群媒體上公開的圖文當中,有一個未作說明的新人物登場,今天在更新當中又加入了這位人物,對岸的遊戲社群就會說三個月前的圖文是「放出 (這位新人物的) 衛星」、今天的更新是「衛星落地」。實際從人造衛星運作的方式來看,這樣的用語實在很奇特。一枚人造衛星在發射後幾乎是立即進入運作,並不是一個新功能、新服務的「預告」; 當然,人造衛星也絕不會落地,它只會進入軌道運轉,並在壽命用盡或任務完成後重返大氣層燒毀,從發射到壽命終點為止都不會再接觸到地球表面。所以,這是一個並不符合「衛星」原義及其運作狀況的造詞。這個詞臺灣,目前也只有受到中國社群影響比較嚴重的地方 (例如對岸製作的遊戲) 在使用,事實上,這個詞就算拿到比較正式的中國簡中裡來看,恐怕也會被認為是錯誤的用法。既然如此,作「遊戲或類似產品的新功能、新內容預告」解的「衛星」, 筆者應該會歸類為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10 日 星期三 | 量詞今天我國的國防部發表了一個有趣的新政策:他們要統一國軍在書寫正式文書時關於軍品單位的量詞。「例如步槍是『枝』而不是把;軍艦是『艘』而不是隻」。槍械我們一般日常生活通常用「把」, 為什麼國防部會決定相反,在筆者找到完整的清單前難以評論,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量詞這種東西吧。首先先從到底有沒有量詞說起。近年來入侵的中國用語常有量詞省略的狀況,像是「有一男子前往該地 (一名男子)」、「那只是一形容詞」這樣的用法。這種省略在數詞為「一」的時候最多,但筆者也見過用於二以上的狀況。筆者懷疑這是為了與英語「接軌」的修改,因為英文常沒有量詞。當然,固有的繁中用法裡也有省略量詞的狀況,包括法律 (這是為了避免因為量詞的不同而限制指涉的範圍。比方說有個專利說某個機器這裡有「一條」制動機構,結果侵害專利的人宣稱他用的是「一片」怎麼辦?)、名詞化 (「光有三種原色」的「三種原色」是一個子句,「三原色」是一個名詞)、文言文或特殊用法,甚至還有部分不需要量詞的名詞存在。但是上述這些狀況明顯不屬於繁中傳統用法亦可省略量詞的狀況,而是簡中新創的。除此之外,也有繁中量詞較多、簡中量詞較少,顯見簡體中文將許多量詞統整為少數幾種的傾向比繁中更強。臺灣的繁體中文一樣有量詞精簡的狀況,只是沒有簡體中文明顯,例如我們往往不知道該用什麼量詞的時候就一律用「個」之類。這種狀況比較麻煩的是有些「統整」單純只是因為簡體字造成可以用的字變少,因此還需要另外去區分這種狀況和真的人為簡化過的狀況。排除上述兩種狀況後,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狀況是對於同樣的東西,中國簡中基於不明原因而使用和臺灣繁中不同的量詞,例如手錶在對岸可以看到用「塊」當量詞,在臺灣只會用「只」或「隻」。當看到一個似乎被省略的量詞時,要區分是否為中國用語並不容易,這需要對中國用語入侵前的臺灣繁中用法擁有相當的語感。這點的原因正是因為兩邊對量詞的使用僅有情境上的差異,鮮有能簡易切割成「臺灣會用這個詞、對岸會用那個詞」的狀況。因此,雖然嚴格來說這不是機率性,但筆者還是只能將其歸類在丁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11 日 星期四 | 反饋今天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本汽車雜誌用到了「車主的意見反饋」這樣的句子,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反饋」這個中國用語吧。中國用語「反饋」和臺灣版「回饋」, 其實都是翻譯自同一個英文詞「feedback」。筆者大學時就讀機械系,因此有機會在自動控制相關的課程中接觸到與 feedback 有關的許多概念。在自動控制上,feedback 指的是這樣的狀況:想像一輛車我們要控制它的速度維持在每小時 60 公里。當車子的速度因為外在原因降到低於 60 公里時,會有一個訊號從測速裝置傳回電腦,讓電腦決定加大油門,這個回傳的訊號 (油門控制速度,因此從油門到車速是「去程」的訊號,把速度回傳給電腦是「回程」的訊號) 就叫 feedback。同樣地,某些特定狀況會有訊號往前交給機械傳遞上更下游的地方,這種狀況叫 feedforward (可能的狀況是比方說開車的人重踩了油門,電腦會傳訊號給自動變速箱讓它降檔。變速箱在動力的傳遞中比引擎更後面,因此是 feedforward)。臺灣的工程師總是給人講話夾雜英文和「工程師語」的形象,大家總覺得他們會講出像這樣的句子:「你那個 backend 做了 compile 動作了沒啊?」。實際上雖然我們也會避免「做了 OO 的動作」, 但確實以筆者在機械系就讀時的狀況來看,我們的確傾向於把專有名詞直接使用原文。而這點就造成臺灣用法的 feedback 和 feedforward 很少使用,而是往往直接使用英文,所以當 feedback 用在一個沒有那麼專業的場合 (例如用在意見回饋而不是自動控制的 feedback) 下,大家便很容易只聽過中國的用法,沒聽過臺灣的用法 (對岸的專業領域尤其工程界,有個知名的問題就是不翻成中文他們就聽不懂)。而這點自然就造成了中國用語的興盛。今天我們介紹了「反饋」,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12 日 星期五 | 煙火、煙花與焰火今天碰巧看到有人寫到「焰火 (煙火)」, 好像是在討論前一陣子跨年煙火的事,那麼就選今天來聊聊這個詞吧。筆者從小只看過「煙火」, 直到長大後看過對岸翻譯的東西才知道還有「煙花」這個用法 (在這之前只有「煙花三月下揚州」, 而這個煙花和煙火沒有任何關係)。後來到了差不多 2020 年前後,才開始看到有人 (而且目前只有看過臺灣人) 開始使用「焰火」來指「煙火」。從筆者踏入譯者這行的經驗來看,「煙火」是臺灣用法、「煙花」是中國的用法,這應該沒有問題,可是「焰火」就很難確定了。以筆者目前的觀察,似乎這是受到中國用語入侵之後進一步衍生出的用法?可是為什麼呢?在寫這本書的一年當中,我們應該還會有機會遇到很多「為了修正中國用語」而創出來的新詞 (例如擷圖、螢幕更新率), 但這個「燄火」筆者實在是想不通。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焰火」和中國用語沒有關係,單純只是因為大家看煙火不想看到煙 (每年 101 的跨年煙火都有人抱怨煙太大看不到漂亮的煙火), 所以把它改成了焰火。因為看煙火要看的是火焰,不是煙。這就好像有不少店家 (尤其餐飲業) 的女性經營者近年來開始自稱「闆娘」, 把「老闆娘」裡頭的「老」字去掉一樣。身為語言工作者,在認定一個詞是中國用語之前,還是要累積更多接觸這個詞語的經驗,而這個「焰火」, 筆者實在是沒有把握。這系列文章寫作目的,除了點出筆者日常見到的中國用語外,也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去思考和探討誰是、誰不是中國用語。所以如果真的有讀者,尤其是同為文字工作者的專業人士有比較有把握的答案,筆者也歡迎見到有人說明,這樣才算是成功地拋磚引玉,讓研究中國簡中入侵臺灣繁中得以成為一門真正的學問。今天我們簡短地討論了煙火、「煙花」和「焰火」。煙火是臺灣繁中沒有問題,煙花是中國簡中 (乙類中國用語) 也沒有問題,但「焰火」就真的要再觀察了。 2024 年 1 月 13 日 星期六 | 關注今天是大選,所以不意外地聯合報有這樣的新聞標題:「『全球都在關注』! 臺灣大選登 BBC、NHK 首頁」。其實就算不是這篇新聞報導,近 10 年來「關注」這個詞也越來越常使用。從新聞媒體用來表達一個議題受到矚目的程度,到用來翻譯社群媒體的「follow」, 這個中國用語入侵臺灣的狀況也十分廣泛。筆者小時候曾經聽過 1989 年的《這一夜誰來說相聲》, 當中的段子〈廢話訓練〉裡,是這樣使用現在的「關注」這個詞的:「您好比說有一個部長,從部裡面出來,記者們圍上去訪問。說:『部長、部長,這個問題全國都很關心,請您立刻表示一下意見吧!』」這個時候他用的是「關心」但 2020 年代的媒體應該會用「關注」。順帶一提,筆者小時候最常聽到的用法是「關切」, 但這個詞後來染上了負面的意思,現在聽起來就好像是有人找立委來「喬」事情那種「關切」(事實上這個動作有一個專門的詞叫「關說」, 但同樣地,後來說人在關說幾乎就是要把人告上法院那種等級的指控,所以關說變成了關切、關切變成了關注)。或許,正是這樣子染上負面意義的過程,才讓「關注」這個詞有了乘隙而入的空間吧。除了代表「關心、關切」之外,「關注」還有一個截然不同的用法,正如前面我們講過的「舉報」一樣,十分符合中國用語將不同意義合併進同一個詞的作法。在社群媒體上,我們可以設定軟體將特定人物的更新狀態送到我們自己的介面上,這個動作叫「follow」, 臺灣繁中叫「追蹤」, 也有部分社群媒體直譯作「跟隨」; 在中國的簡中裡,這個也叫「關注」。當然一定會有人有一個疑問:如果要把「關注」改掉,那「關注度」怎麼辦?首先「關注度」本身就是人為創造的詞,而且頗有余光中先生在 1987 年所寫的〈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當中諸如「重要性」、「嚴重性」等濫用後綴來造新詞的味道。所以,實際上這個詞根本就不該鼓勵使用,而是應該用原有的用法改寫,例如「這個一個高關注度的案件」就可以改成「這個案子受到大眾矚目」等不濫用後綴也不用到中國用語的用法。今天我們討論了「關注」, 屬乙類中國用語,而且是入侵狀況嚴重、要改正已經不容易的案例。 2024 年 1 月 14 日 星期日 | 高難度與大難度今天碰巧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說出「難度不是普通的大」, 那麼今天就來講一種比較非正規的中國用語吧。在學翻譯的時候筆者有學到,有一個概念叫「collocation (這個詞我們沒有使用任何中文翻譯,都是直接用英文)」。這個概念指的是什麼樣的東西要配上什麼樣的形容詞。比方說,人的身高我們會用「高」、「矮」來形容,但山的高度卻會用「高」、「低」; 非直立動物的體長則是用「長」、「短」, 距離則是用「遠」、「近」。這些東西從度量衡的角度來看都算「長度」, 但我們卻會依情況配上不同的形容詞,這就是 collocation。有些 collocation 很簡單,但也有一些複雜得多。比方說,我們都聽過「高風險行業」, 可是若是把「風險」做成句子,我們就也可以說「做這行的風險比較大」。但不論如何,中國的簡體中文都有簡化 collocation 的傾向,比方說我們說年齡「高」、「低」, 可是在中國用語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大齡」這種並不符合臺灣繁中文法的用法;高度應該是「高」、「低」, 可是筆者也曾在中國製作的遊戲 (手機遊戲《少女前線》) 裡看過「大高度」這種用法。似乎不論是高度、深度、時間 (年齡)、重量 (尤其是載重這個詞), 在中國的用法當中幾乎都可以用「大」、「小」來形容。這點和幾天前提到的量詞統整縮減乃至消失不用有些類似,都是符合簡體中文「簡化」的最高指導原則的改動。因此筆者會將其列為乙類中國用語,雖然有少數用法是和臺灣的通用而只有數量差異。
20130705 今日值得關注新聞
擅毀檔案 監委彈劾自家祕書長 監委李復甸、馬以工調查認定,監察院祕書長陳豐義擅自銷毀高達 161.5 公尺,相當於新光大樓高的檔案,直指檔案涉及「犯罪事證」, 嚴重違反《檔案法》而彈劾陳。陳豐義也立刻大動作開記者會反擊,雙方隔空對決意味濃厚。這也是自前監委蔡慶祝被依貪汙罪判刑定讞後,監委決定開鍘自家人的第二起案件。監委彈劾監院祕書長 祕書長喊冤批監委 監院鬧家變 王建煊切莫輕忽 監委開鍘 彈劾自家秘書長 監院彈劾監院秘書長陳豐義綠營華山會議 務實調整對中政策 為凝聚黨內兩岸政策共識,民進黨規畫召開 9 場「對中政策擴大會議」。民進黨 4 日下午舉行首場「華山會議」討論兩岸政策,據轉述,與會者大多認為,解決兩岸問題不用急於一時,前外交部次長高英茂指出,兩岸問題也許要長久的未來才能解決,中短期要爭取執政機會,因此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應務實調整,並讓國際社會能夠理解與支持。兩岸 / 華山會議:民進黨兩岸政策要有民意支持 華山會議 綠:對陸策略須更務實靈活 首場華山會議 蘇貞昌:為區域穩定和平 找出最好策略 謝長廷路線 綠華山會議小攻防拒酒測就強制抽血 修法被退回 馬政府提出修法將拒絕酒測者強制抽血檢查,現行規定只有酒駕「肇事」者才能移送至醫院強制抽血檢查,馬政府為嚇阻酒駕,由交通部提出「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三十五條修正草案」, 拿掉「肇事」二字。行政院法規會認為,強制抽血具侵入性,有妨礙人權疑慮,因此退回交通部。警政署表示,會提出更周延的修法意見。酒駕強制抽血 政院:恐侵犯人權 就是不吹!酒駕強制抽血修法被政院打槍「恐侵犯人權」 有疑慮 拒酒測抽血修法再研議 修法酒駕強制驗血 政院審查未過中俄開始在日本海展開軍演 日美派戰機巡航 中國與俄國從周五 (5 日) 開始在日本海彼德大帝灣舉行聯合海上軍事演習。是中國海軍一次性向國外派出兵力最多的中外聯合演習。但此次中俄海上聯合軍演時值中日海上關係緊張,軍演又在靠近日本列島的海域進行,引起日方密切關注。中國海軍艦艇編隊穿過對馬海峽期間,進行了一系列的編隊演練,同時也引發日本方面全方位的、高度的監控,日本也特別派出了巡邏機和驅逐艦來進行監控。中俄海上聯合軍演今日開始日本海空監視 太平洋艦隊主力 集結日本海 中俄軍演 陸精銳盡出 中俄開始在日本海展開聯合軍演當全球直銷產業呈現衰退,安麗台灣卻能逆勢成長,關鍵策略為何?林彥秀給出實際答案,就是這一兩年安麗制定明確的營運戰略,聚焦在「大健康」趨勢,從身體健康、心靈健康、個人健康、社群健康、財務健康、環境永續等六大面向著手,顛覆直銷產業過往的經營思維。進一步拆解要讓大健康策略的落實,背後可說就是運用到「雙軸轉型」概念。一方面,安麗從十年前開始推動數位化,運用數位科技推動營運及直銷商順利轉型;另一方面,明確擘劃出組織的 ESG 策略,從體驗中心的空間營運到驅動夥伴日常行動的改變,達到綠色永續及減碳成效。全台直銷業第一家碳中和體驗中心落成,年減碳 18,253 公斤今年一月台北安麗空間重新整頓開幕,從原址地下室搬遷到一樓,既有功能都在,但是更高效利用實體空間坪效,打造讓身心健康的工作環境,同時也能大幅減少電力的使用,讓減碳績效立刻看到成果。值得追問的是,安麗明明去年線上訂貨業績,已經佔整體營業額超過 8 成,為什麼他們還願意投入大筆資源,陸續升級全台五個體驗中心?安麗台灣業務暨營運長黃桂琴解釋,「數位愈發展,體驗愈重要!尤其在 OMO 時代,線上通路提供快速訂貨、出貨服務,但是實體的體驗,則可以強化直銷與顧客之間的信任感,不僅可以透過互動裝置讓直銷商新朋友瞭解各種方案,同時每月一次的體驗日,在多功能空間舉辦各類沉浸式體驗、專家學者講座等主題活動,反而有助於線上線下緊密串連,強化認同感。」除了善用空間、節能減碳,安麗台灣也敞開大門,邀請外部夥伴一起集思廣益,展開不同面向的減碳可能性。黃桂琴指出,去年安麗開始與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研究所合作,藉由學界的研究能量,幫助安麗找到多元的減碳切入點。例如各地體驗館使用循環杯替代紙杯,一年約可減少 47 萬個紙杯的用量;搭配重複使用的環保袋,估計一年可減少逾 70 萬個紙袋。當然減碳也不會只侷限於體驗中心,安麗台灣企業傳播暨人力資源處長丁蘭就表示,他們也會從人的行為面著手,鼓勵直銷商夥伴從日常開始減碳。例如安麗從今年開始,招標工作就用數位檔取代紙本印製,連同《安麗雙月刊》也開始數位化,不再印製 125 萬本紙本月刊,各種行動加總起來,等於每年種植超過 6,600 顆樹的減碳效益。賦能直銷夥伴勾勒成長曲線,關鍵策略在於數位化、精準化除了淨零減碳,雙軸轉型的另一支柱,也就是數位轉型,安麗台灣其實走得更早,從事業發展角度鼓勵直銷商勇於結合數位工具,得以更有效率方式推展事業。這也是為什麼安麗台灣連續 5 年可以維持成長,甚至在亞太區市場,安麗台灣去年的成長率更是奪得第一,背後因素就可歸因於十年前開始進行數位轉型。至於轉型陸續展開哪些實際舉措?黃桂琴回應,「我們主要是透過數位化、精準化策略。」所謂數位化策略,首先是重新設計銷售、服務流程,讓直銷商在招商過程更為便捷;其次是陸續開發數位工具,像是提供 iShare 數位內容中心、Am-Card 安麗行動卡,幫助直銷商快速查詢業績,並且結合 CRM 系統分析銷售資訊,讓直銷商即時掌握顧客購物喜好,才能借力使力加速成交。至於精準化策略,目標就是要降低新加入的顧客流失率,透過數據分析及觀察直銷商行為,提供他們具體的策略建議。甚至安麗也會根據個別直銷商的事業發展階段,給予不同面向的事業計畫策略,以及提供相對應的教育訓練,例如教授他們可以怎麼透過 LINE 工具,有效連結電商、資料庫、人力訓練、社群經營等工具及資源,確實讓直銷商的數位運用能力,明顯有所提升。洞悉安麗台灣營運策略可發現,雙軸轉型背後最重要的目的,聚焦在賦能成長,也就是幫助夥伴、直銷商找到新的成長曲線。黃桂琴分享一項大健康策略之下,賦能同仁的實際成績,安麗從兩年前開始與北醫合作,目前已有 6,000 位夥伴取得健康管理師認證、8,000 人獲得北醫學分班資格。由此可見,不論是數位化或永續經營,企業組織內最重要的元素仍是「人」, 號召志同道合一起投入好事,自然形成一股革新力量。
什麼科系畢業才能當現代羅賓漢
Photo Credit: Official U.S. Navy Page CC BY SA 2.0 很多朋友對公益團體的工作想像往往是如此的:「你們是不是沒有領薪水?」、「你們是不是都很有愛心?」、「你們是不是都是念社工的呀?」我微笑搖搖頭,答案是『以上皆非』。第一,我們有領薪水,是從你的捐款裡保留 15% 行政經費而來;第二,我不覺得自己很有愛心,我從來不跟馬路上的阿姨買玉蘭花,只是很容易十秒鐘落淚、上街頭抗議表達訴求從不「歹勢」; 第三,我們這一整組同事沒有一個人是念社工的,多半都是企業界打混一陣子後,想要來公益團體做「劫富濟貧」的工作。前些日子,跟新進同事做期中考核,他把了解社工的專業列為下半年度自我學習的目標之一,他怕自己不是相關領域出身,而沒辦法在跨部門的會議提供更好的想法或建議。我問他:「你覺得社會福利是什麼?」他支支吾吾以為這是申論題,還正想找點專有名詞來回應我時,我說:「社會福利關心的不就是『人』的事情嗎?」「我們每天不就在跟人相處,觀察別人學習如何相處?只是現在把這個專注力放到那群在貧窮線之下,或是社會邊緣的那群人,聽見他們的聲音,找出他們的需求,然後告訴社會。」「不要捨棄你原來會的東西,而急著進入另一個專業,我要的就是你和他們不一樣。『想辦法』這本事大家都會,想解決社會問題不就是要想辦法嗎?至於哪個辦法最有效,那些人會用他們即將被改變的人生回答你。」過了兩天,主責社會福利工作的主管很興奮的跟我說:「你們家同學參加我們的會議討論非常投入耶,問了很多我們也沒想過的問題。我覺得他有穿透這些社會問題的本質。有些問題聽起來好像有點天馬行空,但卻可以豐富觀點,大家就不會只有一種解決策略。」看來,我的精神喊話奏效了。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絕不是一場「誰比較專業,誰就是老大」的職場廝殺。我們願意接受被挑戰、樂見新的助人之道。賈伯斯之所以成就蘋果,不是因為他是資訊工程的博士;薩爾曼可汗之所以成就可汗學院,也不是因為他是教育學者出身。而是他們都有能力看見,且願意嘗試挑戰權威。社會福利不也是如此,每天打開報紙的社會問題到底被解決了多少?此路不通時,是不是就該轉彎了?就在兩天之前,我代表我們單位到一個國內募款的研討會做分享。研討會上集結了兩百多家公益團體,台上無私的分享募款案例,台下拼命埋頭抄筆記。會後,有位台大學生跑來問了我一些問題。看了他遞上的名片,才想起來我知道這個人,是一家募資平台的創辦人。我們趁著休息的空檔隨意聊了一下,看著他還帶著牙套,非常稚嫩的模樣,卻有滿腹的理想和以及改變的力量。我越聊越覺得這個人有趣,就順口問了他:「你什麼系的阿?」他靦腆的笑著:「物理系。」我心裡想著,這個行業越來越有趣了。歡迎你,物理系男孩,加入我們現代羅賓漢的行列。當全球直銷產業呈現衰退,安麗台灣卻能逆勢成長,關鍵策略為何?林彥秀給出實際答案,就是這一兩年安麗制定明確的營運戰略,聚焦在「大健康」趨勢,從身體健康、心靈健康、個人健康、社群健康、財務健康、環境永續等六大面向著手,顛覆直銷產業過往的經營思維。進一步拆解要讓大健康策略的落實,背後可說就是運用到「雙軸轉型」概念。一方面,安麗從十年前開始推動數位化,運用數位科技推動營運及直銷商順利轉型;另一方面,明確擘劃出組織的 ESG 策略,從體驗中心的空間營運到驅動夥伴日常行動的改變,達到綠色永續及減碳成效。全台直銷業第一家碳中和體驗中心落成,年減碳 18,253 公斤今年一月台北安麗空間重新整頓開幕,從原址地下室搬遷到一樓,既有功能都在,但是更高效利用實體空間坪效,打造讓身心健康的工作環境,同時也能大幅減少電力的使用,讓減碳績效立刻看到成果。值得追問的是,安麗明明去年線上訂貨業績,已經佔整體營業額超過 8 成,為什麼他們還願意投入大筆資源,陸續升級全台五個體驗中心?安麗台灣業務暨營運長黃桂琴解釋,「數位愈發展,體驗愈重要!尤其在 OMO 時代,線上通路提供快速訂貨、出貨服務,但是實體的體驗,則可以強化直銷與顧客之間的信任感,不僅可以透過互動裝置讓直銷商新朋友瞭解各種方案,同時每月一次的體驗日,在多功能空間舉辦各類沉浸式體驗、專家學者講座等主題活動,反而有助於線上線下緊密串連,強化認同感。」除了善用空間、節能減碳,安麗台灣也敞開大門,邀請外部夥伴一起集思廣益,展開不同面向的減碳可能性。黃桂琴指出,去年安麗開始與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研究所合作,藉由學界的研究能量,幫助安麗找到多元的減碳切入點。例如各地體驗館使用循環杯替代紙杯,一年約可減少 47 萬個紙杯的用量;搭配重複使用的環保袋,估計一年可減少逾 70 萬個紙袋。當然減碳也不會只侷限於體驗中心,安麗台灣企業傳播暨人力資源處長丁蘭就表示,他們也會從人的行為面著手,鼓勵直銷商夥伴從日常開始減碳。例如安麗從今年開始,招標工作就用數位檔取代紙本印製,連同《安麗雙月刊》也開始數位化,不再印製 125 萬本紙本月刊,各種行動加總起來,等於每年種植超過 6,600 顆樹的減碳效益。賦能直銷夥伴勾勒成長曲線,關鍵策略在於數位化、精準化除了淨零減碳,雙軸轉型的另一支柱,也就是數位轉型,安麗台灣其實走得更早,從事業發展角度鼓勵直銷商勇於結合數位工具,得以更有效率方式推展事業。這也是為什麼安麗台灣連續 5 年可以維持成長,甚至在亞太區市場,安麗台灣去年的成長率更是奪得第一,背後因素就可歸因於十年前開始進行數位轉型。至於轉型陸續展開哪些實際舉措?黃桂琴回應,「我們主要是透過數位化、精準化策略。」所謂數位化策略,首先是重新設計銷售、服務流程,讓直銷商在招商過程更為便捷;其次是陸續開發數位工具,像是提供 iShare 數位內容中心、Am-Card 安麗行動卡,幫助直銷商快速查詢業績,並且結合 CRM 系統分析銷售資訊,讓直銷商即時掌握顧客購物喜好,才能借力使力加速成交。至於精準化策略,目標就是要降低新加入的顧客流失率,透過數據分析及觀察直銷商行為,提供他們具體的策略建議。甚至安麗也會根據個別直銷商的事業發展階段,給予不同面向的事業計畫策略,以及提供相對應的教育訓練,例如教授他們可以怎麼透過 LINE 工具,有效連結電商、資料庫、人力訓練、社群經營等工具及資源,確實讓直銷商的數位運用能力,明顯有所提升。洞悉安麗台灣營運策略可發現,雙軸轉型背後最重要的目的,聚焦在賦能成長,也就是幫助夥伴、直銷商找到新的成長曲線。黃桂琴分享一項大健康策略之下,賦能同仁的實際成績,安麗從兩年前開始與北醫合作,目前已有 6,000 位夥伴取得健康管理師認證、8,000 人獲得北醫學分班資格。由此可見,不論是數位化或永續經營,企業組織內最重要的元素仍是「人」, 號召志同道合一起投入好事,自然形成一股革新力量。
20130805 你應該要知道的國際新聞
1. 美國已下令駐穆斯林世界與附近地區國家的 25 處大使館和領事館今天關閉,原因是接獲蓋達恐怖組織將有所行動的可靠威脅,而在中東和北非發動攻擊的可能性最高。美料基地襲擊蓄勢待發 美情報:蓋達高層討論大型攻擊 Intercepted al Qaeda message led to shuttering embassies, consulates2. 泰國首都曼谷 4 日籠罩在黃衫軍再起的氣氛中,因為泰國國會正在討論是否給予前總理塔克辛特赦。塔克辛當年被控濫權而遭到推翻,離開公職後流亡海外,後遭到泰國法院以貪污罪定罪。泰反特赦案集會展開 和平進行 泰國四千人示威 抗審議特赦草案 People’s Army protesters in Bangkok urge overthrow of ‘Thaksin regime’3. 非洲國家辛巴威上周三舉行總統大選,前天公布計票結果顯示,執政 33 年的穆加比以 61% 得票率擊敗對手崔凡吉萊,邁向第 7 任總統任期,他領導的執政黨也拿下逾三分之二國會席次,牢牢掌控立法權。但媒體踢爆他收了近 300 億元台幣的政治獻金,操縱選舉結果。鑽石商暗助 辛巴威總統贏到下個任期 辛巴威宣布 穆加比贏大選 Robert Mugabe’s re-election results are not credible, warns John Kerry4. 最近一個多月,美國多地發生罕見的環孢子蟲病疫情,至今已造成約 400 人感染,至少 22 人住院。美國衛生部門 2 日表示,至少兩個州的疫情與受污染的什錦沙拉有關。美數百人感染環孢子蟲 袋裝沙拉或是肇因 沙拉致傳染病 美連鎖餐廳停售 Cyclospora outbreak may have multiple sources5. 巴勒斯坦談判代表埃雷卡特説,根據巴以雙方的恢復和談協議,以色列下星期將釋放四批巴勒斯坦囚犯中的第一批。這是巴以三年來首次恢復和談。埃雷卡特在聲明中説,將有 26 人在 8 月 13 號獲釋。以色列 8 月中釋放 26 名巴囚 第一輪巴以直接和談將在以色列舉行 Israel to release 26 Palestinian prisoners2024 年 1 月 1 日 星期一 | 接口 2024 年的第一天,往往是許多新法規上路的日子。於是除夕的媒體 (週刊王) 就有了這樣的報導:「USB-C 政策明年元旦生效!歐盟電子設備通用接口唯一標準」。這篇報導來自一般認為政治立場比較親共的媒體,因此在標題中看到中國用語「接口」、內文中看到「端口」, 也就不足為奇。這個詞在臺灣繁中的用語是「連接埠」或「端子」。連接埠的「埠」是港口的意思,因此連接埠是來自英文的「Port」。在英文中,Port 除了代表港口之外,在電腦發展的過程中也代表這種連接用的插座。在微軟語言入口網站於去年夏天關閉繁中頁面之前,可以查到這是臺灣微軟的官方用詞。端子是來自日文,定義是「用來連接電線用的電子零件」, 換言之就是這種插座。日文至今仍使用端子這個詞,臺灣中文則似乎從 AV 端子 (電視用的三條一組連接線,俗稱三色線) 之後就比較少用了。換言之,從連接插座的用詞變化,就可以看出到電視為止臺灣使用的是日文,到了電腦相關之後卻變成英文,這是為什麼呢?臺灣最早出現、足以定義相關用詞的廠商是微軟,是美國公司,因此這點大概不難想像。但電視就需要多想想了:臺灣的電視最早是 NEC、東芝、日立等日本廠商為主,甚至連電視網的建立都有許多來自日本的資金與科技。綜上所述,這樣獨特的發展過程,就造成同樣是訊號線的插座,電視的插座用日文詞 (端子), 電腦的插座卻用英文 (連接埠)。至於中國為什麼稱之為接口或端口呢?雖然筆者沒有明確的來源,但接口應該是來自「連接口」, 是一種自創、用來形容這種插座的詞;而端口則應該是「端子」與「接口」各取一個字的結果,這是中國用語當中非常常見的作法。在接下來的這一年當中,我們應該還會遇到很多這種例子。依筆者的分類方式,這個「接口」或「端口」應該會列在乙類中國用語。雖然兩種詞各取一個字這種簡化做法可說是簡體中文的簡化「政策」, 但如果把這種東西也歸類於具有政治意涵的中國用語 (甲類), 那恐怕甲類中國用語的範圍會大到使分類系統失去意義。因此筆者這邊只能將簡體中文的本質「簡化」從政治性介入語言的範疇中排除了。在這個閏年中,筆者會介紹 366 個這樣的例子,希望能為各位讀者帶來有趣又有知性的一份紀錄。請多多指教。 2024 年 1 月 2 日 星期二 | 海參崴新的一年才剛開始,昨天便不幸在鄰國日本的石川縣發生規模 7.6 的地震和海嘯。筆者認為拿天災來當作寫書的主題實屬不妥,因此今天我們不會討論這方面的東西。但說到日本的日本海側,就想到海的另一邊有座城市叫海參崴。這裡原本屬於中國,但後來因為諸多歷史上的因素而被俄國「取得」。臺灣至今仍使用清朝時代的稱呼「海參崴」, 但對岸卻因為種種政治原因 (其實就是一面倒親蘇政策) 而使用俄文譯名「符拉迪沃斯托克」。不僅如此,海參崴的發音在兩岸也不一樣,崴在對岸 (用作此地名時) 念作ㄨㄞˇ, 在臺灣念作ㄨㄟ;符拉迪沃斯托克在臺灣的國教院雙語詞書網則譯作「夫拉迪沃斯托克」, 兩個名字其實在兩岸都有出入。去年曾有報導稱中國官方開始恢復加註「海參崴」, 不再僅有俄文地名。具體從何時開始恢復加註有爭議,但顯然是有一段時間只有俄文地名的,那麼我們當然也就不難想像僅取俄名的作法有其政治意涵。在序章中我們討論過筆者自己對於兩岸用法差異的分類,依上述原因來看,這可能要列為甲類中國用語了。 2024 年 1 月 3 日 星期三 | 領導今天的聯合報有這麼個標題:「侯:賴鄙視憲法 沒資格領導國家」。侯指的是侯友宜、賴指的是賴清德,筆者不會在這邊談政治的事,只想提這個標題在該報頭版右邊的專欄 (就是整理今天哪一版有哪個重點新聞的地方) 那邊被簡稱成「侯:賴沒資格當領導」。這就很不幸地犯了對岸用法的錯了。字幕也好,這種簡短版的標題也罷,省字數都是一門大學問。不管我們想到多麼了不起的標題,最後都必須為了沒有妥協空間的字數或版面限制而讓步。這時要怎麼省、要省哪些字,就很考驗編輯者的功力。以這個新聞標題而言,問題出在「領導」這兩個字。完整版標題的「領導」是動詞,領導一個國家;簡短版的「領導」是名詞,指領導別人的人。這一來一往的出入,就把原本很正常的一個詞變成中國用語了。臺灣使用的繁體中文並不將「領導」用來指領導別人的人。我們有領袖、領導者等詞。在對岸,領導者這個詞似乎很少用,筆者將兩邊的用法與意思簡單整理如下:在這樣的歧異之下,後來中國用語還衍生出了「(國家) 領導人」這個用法,相當於我們的「(國家) 元首」。今天的這個簡稱版標題,由於談論的主題是選總統,所以必須在這邊把「領導人」也拿出來聊一聊。雖然標題本身是從「不適合領導國家」改來,但最後卻因為將「領導」轉品為名詞,而最終結果上變成類似於中國用語「領導人」的意義。那麼這個簡短版的標題可以怎麼改呢?首先,我們再來看一次完整版的標題。這個標題當中,「領導」是完全的動詞,可以的話,我們也希望簡短版的標題不要變更詞性。事實上筆者翻譯遊戲的時候,偶爾也會有特定字串有縮短版、完整版之分的狀況,雖說不能確定每個譯者都會注意這種細節,但筆者個人是會注意不要變換詞性的。想想看,一個讀者在頭版上看到了「侯:賴沒資格當領導」他對這個標題就有了個印象,這個標題講的大概是這件事。可是等他翻到了內頁,卻變成「沒資格領導國家」, 這會造成讀者必須在「沒資格當領導」的既定印象 (領導是名詞) 下,去理解「沒資格領導國家」這個句子 (領導是動詞)。嚴重的話,這可能會造成讀者在讀比較晚看到的句子時卡住,要重新把每個字仔細看過一遍、放下原本看簡短版標題的印象,從頭重新理解這個句子。閱讀報紙或許還好,在身邊的情境瞬息萬變的電玩遊戲裡,要是讓玩家必須把一個標題讀第二次,那可不是什麼很好的遊戲體驗。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讓簡短版和完整版的「領導」兩個字保持相同的詞性,一方面可以迴避「不小心用到」中國用語,另一方面又可以確保讀者讀起來、理解起來方便。而其實這也不難,只要這樣寫就好。只需要刪掉一個「當」字,「領導」就變回了動詞。這當然就避免了中國用語作領導者解的「領導 (名詞)」用法,同時也確保從簡短版到完整版之間不會針對同一個詞有不同解法的狀況,最後甚至還讓簡短版的文字更為接近侯友宜的原文 (這整個標題都是引用別人說的話,當然是能不要改變文字就盡量不要)。改一個字,就能同時得到三種效果,語文的世界是不是很有趣呢?今天介紹了「領導」。由於這個詞常用於共產黨本身,同時也容易涉及政治 (國家元首與「國家領導人」), 因此列在甲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4 日 星期四 | Dash1 月 2 日發生在羽田機場的事故,是日本航空的空中巴士 A350 和海上保安廳 (相當於我們的海巡署) 的迪哈維蘭加拿大 DHC-8-Q300 相撞造成。筆者也是個業餘的航空迷,今天就來聊聊這架 DHC-8 吧。DHC-8 以前叫作 Dash 8。關於這個 Dash 後面跟著一個數字的稱呼方式,在翻譯上也是個很頭痛的問題。對,這只是一個稱呼方式,並不是真正的型號。Dash 在英文中指的是比連字號 (hyphen) 長、類似中文破折號的長橫線,以前在電話號碼的中間會有一條橫線把號碼隔開、避免連續的數字太長,這就是 dash。在產品的型號上,有時會因為某些原因而想要把數字隔開,比方說前面的數字是基本型號,後面的數字指的是同一個型號不同的細部設計,或是新一代的同型產品。比方說,美國的火車頭大廠 EMD 和奇異,分別都有 SD40-2 (SD40 的第二代) 和 C40-8 (C 代表每一輛台車三軸,40 代表 4000 匹馬力,-8 代表屬於 Dash 8 世代) 這樣的命名方式。同樣在航空界,波音 747 在 - 100、-200、-300、-400 等型號後,最後一個世代的機型就叫 747-8, 在英文中同樣也是讀作「seven-forty-seven dash eight」(747、一槓、8)。在英文中,當 dash 的後面只有一位數,發音上就會發生困難。如果忽略 dash,SD40-2 就會念成「SD 四十二 (中文碰巧也有這個問題)」, 聽者就會以為是 SD42;747-8 在臺灣的航空迷似乎都直接念「七四七八」沒有問題,但在英文中配上三位數口語念法就會變成「seven forty seven eight (七、四十七、八)」這樣不知所云的一串數字,因此在這些案例當中,都必須特別把 dash 念出來。久而久之,這些後綴的細部型號,往往就成了該系列機型的一個統稱或暱稱,就像 EMD 的火車頭有了 Dash 2 系列、奇異的火車頭有了 Dash 7、Dash 8 和 Dash 9 世代,以及迪哈維蘭加拿大的 DHC-7 和 DHC-8 直接在口語上被稱作 Dash 7 和 Dash 8 這樣的狀況。可是當這樣的型號需要翻譯的時候,問題就來了。總不能稱人家叫「迪哈維蘭加拿大槓八型通勤客機」吧?就算是打臺灣 16 張麻將,也不可能開槓八次啊。臺灣的國家地理頻道已經在去年年底收播了,但先前他們曾有一個節目去跟拍加勒比海一個荷蘭屬地的小島上的海巡人員,當中就有同款的 Dash 8 登場 (和這次發生事故的海上保安廳機一樣,是特別針對海巡用途加裝監視、偵察配備的改裝機體)。當時字幕的翻譯是「衝鋒 8」。Dash 除了代表標點符號之外,也有衝刺的意思,顯然發明這個譯法的人並不瞭解 Dash 8 這個稱呼背後真正的意思。而這個翻譯似乎也不是只有國家地理頻道在用。中文版的維基百科上,同樣赫然可見 Dash 8 的俗名裡包括「沖 8」, 連衝刺的衝都寫成了簡體字。顯然,這是個中國的用法。臺灣的知性頻道乃至於許多其他的電視字幕,從多年前筆者短暫做過字幕翻譯的時候,就常常是由香港商某集團提供。(事實上,早年臺灣看到的繁中字幕院線片,它的字幕也常常是香港那邊過來的,所以才會有企業號變奮進號、中士變沙展這種狀況,但那方面的事有機會再聊吧。) 至於國家地理頻道,它本身在臺灣的代理商就是港商。為什麼要提港商呢?香港以前由於是英國殖民地,當地要找到英文好的人當然比較容易,這也就造成了早年香港翻譯行業的興盛。因此,傳統上香港可說是英文和中文之間詞語互相影響的「通訊站」, 有很多這方面的詞語都是經過香港傳播的 (甚至連鄰國日本特有的詞語「援助交際」, 都是透過香港翻譯成 compensated dating 然後進入英文)。在中國改革開放後,突然需要快速、大量接受西方 (最大宗當然是英語) 的新詞,香港就成了很好的來源;反之在 1997 年香港「回歸」後,香港也會接受許多來自中國的影響 (尤其是近幾年中共加強對香港的掌控之後)。因此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譯者會發現有好多好多香港和中國的用語是共通的,甚至已經分不出當初是誰影響到誰。舉個例子,對岸人士如果要去同一座城市遠一點的地方,或許會想要「打的 (「的」在這裡他們實際發音接近「滴」)」。這就是融合中國舊有用法「打車 (搭計程車)」和香港用語「的士 (taxi 的粵語音譯)」的結果。同理,香港商做的繁中字幕當中,將型號的口語稱呼 Dash 8 翻作「衝鋒 8」, 以及來自簡中版的中文維基百科標示此機型可以稱作「沖 8」, 同樣也是這種港陸互相影響、不知誰先誰後的狀況。那麼要怎麼翻譯比較好呢?幸好我們生在比 1990 年代晚不少的現在。臺灣汽車業界從大約 1980 年代末期到 1990 年代開始,就不再為新車的型號取中文名字 (像是什麼福特天王星、跑天下這種很有 70、80 年代風的名字)。比 90 年代晚這麼多的現在,我們都已經很習慣不去翻譯外語品牌、型號名稱了。iPhone 就叫 iPhone, 我們不會吃飽沒事去翻成「i 電話」。所以其實我們面對這種狀況,需要的僅僅只是勇氣。認知到臺灣繁中並不強求翻譯產品名稱或型號、然後勇敢地直接留原文的勇氣。今天介紹了對於型號中的 dash 的翻譯方式,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5 日 星期五 | 舉報今天鏡傳媒有這麼一則新聞:「台首艘國造潛艦疑用南韓外洩技術?韓媒稱收到親中立委舉報」。這則新聞講的是去年下水的第一艘試作國造潛艦海鯤艦的事情。完全沒有潛艦製造經驗的臺灣,突然弄出了一艘看起來尚稱像樣的國造潛艦,當然免不了讓人猜測背後的技術是和誰購買的,以及過程有沒有涉及刺探外國的國防機密。但我們要聊的不是那麼深的事情,單純就只是標題最後的「舉報」這個詞。舉凡在社群媒體或線上遊戲,有人做了違反規則的事情,就會造成其他使用者向管理者或其他有權單位檢舉。這個動作在英文裡叫 report, 在臺灣繁中叫檢舉,在中國簡中和香港繁中叫舉報。簡中翻作舉報的理由很簡單,report 有「檢舉」和「報告」兩個意思,基於簡體中文合併簡化的大原則,只要把兩邊的詞各取一個字,組成「舉報」這個詞,翻譯時就不必傷腦筋去猜測它是哪個意思了。或許會有人問,那古文把捕役和快手合併為捕快、客家話的海陸腔和四縣腔融合後變「四海腔」, 難不成也是中國用語?這樣的指控有意義嗎?其實不然。捕快和四海腔都不是為了翻譯外語的方便而將兩種不同意義的東西強行融合,而「舉報」卻是依外語同詞異義的特性而硬要在中文中發明一個同時可以代表外語詞不同意義的新詞,兩者還是有明確的差異的。筆者也曾遇過有人和我爭執,說「舉報」這個詞在古書上就有。筆者現在一時之間翻不出原文,但對方當時舉出的古文,大意是講地方官員向中央推舉地方有功有德的人士,這個動作用的動詞叫「舉報」。看到這裡讀者應該不難發現,這個「典故」馬上就顯示出和現代中國用語「舉報」不一樣的地方:古文的舉報是正面的意思,指的是往上呈報這裡有一個好人;現代中國用語的「舉報」是負面的意思,指的是向具有公權力或管理權限的人報告說這裡有人違規。所以我們現在知道,中國用語的「舉報」和古文中的類似用法,至少結果上完全無關 (「結果上」的意思是:就算當初創這個詞的時候有參考,意思也已經扭曲太多了,和沒有參考、完全原創無異)。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舉報」融合了「檢舉」和「報告」, 但實際使用上幾乎全都只有「檢舉」的意思。為了避免有人因此懷疑「舉報」到底是不是融合而來。請容筆者舉一個例子:幾年前臺灣的國家地理頻道,有個節目在講美國的太空計畫,當中就曾有字幕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乃至臺灣字幕全體的香港影響,以及香港繁中受到中國中文的影響,請參閱 1 月 5 日的文章) 說有負責觀測火箭發射的單位「舉報」說看到了某種異常。這就是「舉報」用作「報告」解的實例,並且節目中英文的原文也真的是 report。每一個語言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與歷史。如果我們的語言當中某樣東西和某樣東西是兩個不一樣的字,那也代表著我們的語言獨特的歷史。若是為了「與國際接軌」, 各國都將自己的語言調整成與強勢語言相同的特徵,那就是文化的流失了。因此在翻譯工作上,筆者總是會保留在繁中當中不同的詞語 (當然這也表示筆者多了區分、辨識原文詳細意義的工作), 以確保產出的譯文是傳達了中文原有特色的譯文。今天我們介紹了「舉報」,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6 日 星期六 | 視頻剛剛在 YouTube 上看到網友在討論現在的小學生,提到「國小國中手機打開,就是抖音小紅書,短視頻上癮性極高......」。是的,雖然 2024 年才過了 6 天,但今天就來談談「視頻」這個中國用語吧。與中國用語「視頻」這個詞相當的臺灣繁中詞語其實有兩個,要看我們要找哪個層面上的「相當」。要討論這點,首先得從它的起源和演變說起。以前的電影膠卷上,在每一格的影像旁邊,還會有一或兩條用來記錄聲音的「音軌 (soundtrack)」。就算是現代化的影片剪輯軟體,往往也會將影像與聲音分開處理,方便配音、配樂、消音、從分別的來源攝影與收音等處理方式。因此一個有聲影片,我們就需要兩個詞來形容它「影像的部分」和「聲音的部分」。在臺灣,這兩個詞分別是「視訊」和「音訊」(「視覺的訊號」和「聲音的訊號」); 在對岸,這兩個詞分別是「視頻」和「音頻」(「視覺的頻道」和「聲音的頻道」)。後來,臺灣的「視訊」和中國的「視頻」又分別衍生出不同的引申義。臺灣的視訊後來還有了「具有影像功能的通話服務」(視訊電話) 的意思,對岸的「視頻」後來則用來代指整個包括影像和聲音的影片或直播。所以,中國用語的「視頻」以原義而言,相對應的中華民國國語詞彙是「視訊」; 以引申義而言,相對應的中華民國國語詞彙就會變成「影片」。所以我們的「視訊通話」在對岸會叫「視頻通話」, 包括口語也和我們這邊對應 (「我要和客戶視訊」變成「我要和客戶通視頻」之類); 而我們的「影片」在對岸當然就如大家知道的一樣叫「視頻」。另外還要特別提一點,「視頻」這個詞的某些衍生版有著「去中國化」的臺灣用詞,但其實很沒必要。以抖音 / TikTok 為首的那種短小、重覆播放的影片,在對岸叫「短視頻」, 在臺灣不知為何有人發明了一個詞叫「短影音」, 以便讓這個詞沒有那麼「中國」。其實這個詞完全沒必要。短影片或短片就可以了。「視頻」這個詞有明確的兩岸差異,但沒有明顯的政治因素,筆者會把它歸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7 日 星期日 | 作為筆者平常的興趣是看日系的動畫,今天碰巧注意到字幕上有「作為信號的鐘聲」這樣的用法,今天就來聊聊這個「作為」吧。「作為一位臣子」、「作為你的家長」, 我們都常常看到這樣的用法。可是這個用法至少若是在幾十年前的話,其實會是錯的。「作為」原本的用法是這樣的:「國軍的防疫作為 (國軍為了防疫所做的事)」、「無所作為 (針對某個狀況沒有作出反應)」。以筆者的經驗沒有辦法 (說真的,比我更資深的譯者恐怕也很難) 指出是誰最早在何時把「作為」以字面的方式解讀成「當作、身為」的意思使用,但是確實這樣的用法在對岸比較常用於正式文書上。早在余光中先生 1979 年的文章〈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裡面,就已經提過這樣的用法,並且他也明確說到這類的用法「在大陸尤其嚴重,香港也受到波及」(但筆者要特別說明,余光中先生的文章當中說尤其嚴重的是「作 / 做」這個動詞的濫用,非專指「作為」一個用法)。2022 年 3 月,俄國剛入侵烏克蘭不久,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在回應記者提問時,就曾宣稱「美國作為烏克蘭戰爭的始作俑者......」。臺灣這邊在 COVID-19 疫情期間,時不時可以看到「防疫作為」這樣的原始用法,顯見雖然兩邊都有人用這個新發明的用法,但臺灣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還是會遵從舊的用法,而且顯然大家並不會看不懂。依照序章中的定義,這應該屬於丁類中國用語。不過比較特別的是,真的要說的話這個「作為」的用法,不論用哪邊的角度來看其實都是錯的,因此要特別注意這點。
老外在廁所裡的小確幸
翻譯 / 紅凱利我最喜歡的藝術竟然在化妝室裡頭。雖然對於藝術,我並不內行,也從未修過相關課程。當我站在化妝室前,看見玻璃上那幅行雲流水的書法,我不禁停下腳步。真美!第一眼看到的感動真是難以言喻,我想我一定駐足許久,嘗試著想要理出一些頭緒。然而,我發現對大多數人而言,進化妝室只不過是一件例行公事罷了。走進去、洗手、上廁所、洗手 (你們小便前應該都會洗手吧?)、走出化妝室,然後回到日常生活中。有些時候,化妝室牆上會播放一些有趣的影像,或是擺放一些新奇的畫作塗鴉,但通常走進浴室並不是一個「美麗」的經驗。這間富創意的店家美化了店內化妝室,將平凡無奇的小隔間變成充滿藝術氣息的空間,我也因此學會如何欣賞更多美好的事物。我真誠地感謝店家主人讓我擁有一個如此「美麗的邂逅」。從店家主人口中得知,化妝室牆上書法作品來自一位揚名國際的書法家以及武術家 —— 周于棟大師。店主告訴我周大師晚點會來店裡,問我是否願意與他見上一面?想當然爾,我不願錯過這個機會,畢竟他可是讓我在化妝室裡揚起笑容的人呢!況且,店主所描述的周于棟大師是一位非常有趣、充滿智慧的人,熱愛與人們分享他創作藝術的理念,或是任何與藝術相關的話題。和周于棟大師的第一次見面,他的眼神以及整個人都充滿愉悅正向的能量,即便我不懂藝術,他還是可以深入淺出地告訴我一些有關中國藝術史和書法史的事情,以及歷史對作品所產生的影響,特別在台灣!時間就在愉悅的談話中不知不覺過了數個小時。接下來,我想要表達一些我從周于棟大師那邊得到的想法,而我希望這些想法可以讓我們在下次走進化妝室時,也可以體驗一些生命之美。為何不在化妝室裡發展出更多美妙的藝術以及書法呢?傳統中國藝術主要由毛筆、墨水所繪製成的黑白山水畫,因為墨水以及畫法暈染,一座山後面似乎還有層層綿延不絕的山巒景色,畫作給人無止盡的蔓延,而這正是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在古代的中國,想要成為官員必須經過層層的科舉考試。因此在儒家思想下,士大夫是上層階級,畢竟通過考試後,他們便可獲得土地、權力、金錢以及被世人尊敬等好處。一旦成為士大夫階級,不論退休或死亡都仍保有士大夫身分,因此成為士大夫之後的生活可謂是一帆風順。而考試的內容不僅包含對中國詩詞歌賦和古典文學的了解,也包括算數、音律以及書法。在書法方面,想成為士大夫都必須擁有工整的書寫能力,以確保全國上下都可以辨識其字,而這代表所有受過教育的人,寫書法的方式都相同。周于棟大師認為,書法字體的標準形式代表著中國藝術史的發展,畢竟所使用的書寫工具都相同;而書法標準字體卻會隨著朝代更迭,而產生不同的官方標準型體。也因此各朝代字體不盡相同,其他藝術型態的發展也有所變化。另外,藝術向來多由貴族階級所創造,也只有皇族仕紳等上層階級有能力欣賞藝術。甚至直到今日,藝術某方面而言仍被歸屬於高級文化。想想,許多現代畫家的畫作展出都還是在畫廊、博物館或是私人展館展出,不是嗎?但是,那天在化妝室裡最讓我驚豔的是,我竟然在一個向來被視為粗俗的化妝室裡,欣賞到世界級的藝術!周于棟大師的藝術品和書法向來展出在世界級的畫廊、私人展館,但現在卻就在我的眼前!即使是被視為粗俗的地方,「美」仍然存在每一角落。儒家講究循規蹈矩;道家講究心靈自由。此外,因為「道」生萬物,所以萬物各有各的面貌,應當順其自然而不妄行干預,所以萬物間能彼此相應。周于棟大師除了書法家、武術家身份之外,同時也是一位精通太極的道家思想者。在他的作品裡可以看見不同學派的影響,打破所謂的「標準」藝術形式,因此周大師可說是新藝術風格的開路先鋒。周大師在創作時,並不侷限於傳統的畫法或書寫方式,而會使用許多不同的素材:使用五彩繽紛的顏色、甚至以畫圓、重複書寫的方式來創作書法。而非傳統的由上到下、由右到左的書寫方式。崇尚道家思想的藝術家相信,「美」並不是只能藉由傳統素材來展現,而是每一種素材都可以創造出截然不同的美與藝術。即便靈感來自於傳統書法,周大師也大膽將傳統黑白轉化成顯目的色彩,並用一塊塊小金屬或是紙屑來完成作品。道家藝術相信時間和環境並不會影響藝術本身,無論在畫廊、私人展覽、化妝室或是手機殼。周于棟大師認為,只要作品可以讓人打從心裡發出一抹微笑,就是最美最成功的藝術,即使在化妝室又何妨?但是,這種想法卻跟台灣對於藝術的保守想像非常不同,畢竟中國傳統藝術對於描繪人事物的體裁有一定的標準,好比竹林意象或一群智者在深山裡冥想。雖然周于棟大師也跟其他書法家、藝術家使用一樣的畫筆、一樣的墨水,但周大師的作品卻有獨特的氣質、繽紛的色彩,以及行雲流水的筆觸,真是棒透了。對於道家思想藝術家以及周于棟大師有別傳統的藝術風格,最重要的是藝術被看見的當下,人們產生對美的感動。而非僅在展場展示,卻無法引發任何共鳴。最後,我希望當我們下次走進化妝室時,都可以想到周于棟大師對藝術及生活哲學的體悟:不論身在何處,都存在美與藝術。只需擺脫傳統框架的束縛,打開所有感官,去留心生活的每個細節。如果今天你可以自由地擺放一件讓人心情愉悅的藝術品,你會放在哪裡呢?周于棟 Cheerful M 粉絲專頁 2024 年 1 月 1 日 星期一 | 接口 2024 年的第一天,往往是許多新法規上路的日子。於是除夕的媒體 (週刊王) 就有了這樣的報導:「USB-C 政策明年元旦生效!歐盟電子設備通用接口唯一標準」。這篇報導來自一般認為政治立場比較親共的媒體,因此在標題中看到中國用語「接口」、內文中看到「端口」, 也就不足為奇。這個詞在臺灣繁中的用語是「連接埠」或「端子」。連接埠的「埠」是港口的意思,因此連接埠是來自英文的「Port」。在英文中,Port 除了代表港口之外,在電腦發展的過程中也代表這種連接用的插座。在微軟語言入口網站於去年夏天關閉繁中頁面之前,可以查到這是臺灣微軟的官方用詞。端子是來自日文,定義是「用來連接電線用的電子零件」, 換言之就是這種插座。日文至今仍使用端子這個詞,臺灣中文則似乎從 AV 端子 (電視用的三條一組連接線,俗稱三色線) 之後就比較少用了。換言之,從連接插座的用詞變化,就可以看出到電視為止臺灣使用的是日文,到了電腦相關之後卻變成英文,這是為什麼呢?臺灣最早出現、足以定義相關用詞的廠商是微軟,是美國公司,因此這點大概不難想像。但電視就需要多想想了:臺灣的電視最早是 NEC、東芝、日立等日本廠商為主,甚至連電視網的建立都有許多來自日本的資金與科技。綜上所述,這樣獨特的發展過程,就造成同樣是訊號線的插座,電視的插座用日文詞 (端子), 電腦的插座卻用英文 (連接埠)。至於中國為什麼稱之為接口或端口呢?雖然筆者沒有明確的來源,但接口應該是來自「連接口」, 是一種自創、用來形容這種插座的詞;而端口則應該是「端子」與「接口」各取一個字的結果,這是中國用語當中非常常見的作法。在接下來的這一年當中,我們應該還會遇到很多這種例子。依筆者的分類方式,這個「接口」或「端口」應該會列在乙類中國用語。雖然兩種詞各取一個字這種簡化做法可說是簡體中文的簡化「政策」, 但如果把這種東西也歸類於具有政治意涵的中國用語 (甲類), 那恐怕甲類中國用語的範圍會大到使分類系統失去意義。因此筆者這邊只能將簡體中文的本質「簡化」從政治性介入語言的範疇中排除了。在這個閏年中,筆者會介紹 366 個這樣的例子,希望能為各位讀者帶來有趣又有知性的一份紀錄。請多多指教。 2024 年 1 月 2 日 星期二 | 海參崴新的一年才剛開始,昨天便不幸在鄰國日本的石川縣發生規模 7.6 的地震和海嘯。筆者認為拿天災來當作寫書的主題實屬不妥,因此今天我們不會討論這方面的東西。但說到日本的日本海側,就想到海的另一邊有座城市叫海參崴。這裡原本屬於中國,但後來因為諸多歷史上的因素而被俄國「取得」。臺灣至今仍使用清朝時代的稱呼「海參崴」, 但對岸卻因為種種政治原因 (其實就是一面倒親蘇政策) 而使用俄文譯名「符拉迪沃斯托克」。不僅如此,海參崴的發音在兩岸也不一樣,崴在對岸 (用作此地名時) 念作ㄨㄞˇ, 在臺灣念作ㄨㄟ;符拉迪沃斯托克在臺灣的國教院雙語詞書網則譯作「夫拉迪沃斯托克」, 兩個名字其實在兩岸都有出入。去年曾有報導稱中國官方開始恢復加註「海參崴」, 不再僅有俄文地名。具體從何時開始恢復加註有爭議,但顯然是有一段時間只有俄文地名的,那麼我們當然也就不難想像僅取俄名的作法有其政治意涵。在序章中我們討論過筆者自己對於兩岸用法差異的分類,依上述原因來看,這可能要列為甲類中國用語了。 2024 年 1 月 3 日 星期三 | 領導今天的聯合報有這麼個標題:「侯:賴鄙視憲法 沒資格領導國家」。侯指的是侯友宜、賴指的是賴清德,筆者不會在這邊談政治的事,只想提這個標題在該報頭版右邊的專欄 (就是整理今天哪一版有哪個重點新聞的地方) 那邊被簡稱成「侯:賴沒資格當領導」。這就很不幸地犯了對岸用法的錯了。字幕也好,這種簡短版的標題也罷,省字數都是一門大學問。不管我們想到多麼了不起的標題,最後都必須為了沒有妥協空間的字數或版面限制而讓步。這時要怎麼省、要省哪些字,就很考驗編輯者的功力。以這個新聞標題而言,問題出在「領導」這兩個字。完整版標題的「領導」是動詞,領導一個國家;簡短版的「領導」是名詞,指領導別人的人。這一來一往的出入,就把原本很正常的一個詞變成中國用語了。臺灣使用的繁體中文並不將「領導」用來指領導別人的人。我們有領袖、領導者等詞。在對岸,領導者這個詞似乎很少用,筆者將兩邊的用法與意思簡單整理如下:在這樣的歧異之下,後來中國用語還衍生出了「(國家) 領導人」這個用法,相當於我們的「(國家) 元首」。今天的這個簡稱版標題,由於談論的主題是選總統,所以必須在這邊把「領導人」也拿出來聊一聊。雖然標題本身是從「不適合領導國家」改來,但最後卻因為將「領導」轉品為名詞,而最終結果上變成類似於中國用語「領導人」的意義。那麼這個簡短版的標題可以怎麼改呢?首先,我們再來看一次完整版的標題。這個標題當中,「領導」是完全的動詞,可以的話,我們也希望簡短版的標題不要變更詞性。事實上筆者翻譯遊戲的時候,偶爾也會有特定字串有縮短版、完整版之分的狀況,雖說不能確定每個譯者都會注意這種細節,但筆者個人是會注意不要變換詞性的。想想看,一個讀者在頭版上看到了「侯:賴沒資格當領導」他對這個標題就有了個印象,這個標題講的大概是這件事。可是等他翻到了內頁,卻變成「沒資格領導國家」, 這會造成讀者必須在「沒資格當領導」的既定印象 (領導是名詞) 下,去理解「沒資格領導國家」這個句子 (領導是動詞)。嚴重的話,這可能會造成讀者在讀比較晚看到的句子時卡住,要重新把每個字仔細看過一遍、放下原本看簡短版標題的印象,從頭重新理解這個句子。閱讀報紙或許還好,在身邊的情境瞬息萬變的電玩遊戲裡,要是讓玩家必須把一個標題讀第二次,那可不是什麼很好的遊戲體驗。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讓簡短版和完整版的「領導」兩個字保持相同的詞性,一方面可以迴避「不小心用到」中國用語,另一方面又可以確保讀者讀起來、理解起來方便。而其實這也不難,只要這樣寫就好。只需要刪掉一個「當」字,「領導」就變回了動詞。這當然就避免了中國用語作領導者解的「領導 (名詞)」用法,同時也確保從簡短版到完整版之間不會針對同一個詞有不同解法的狀況,最後甚至還讓簡短版的文字更為接近侯友宜的原文 (這整個標題都是引用別人說的話,當然是能不要改變文字就盡量不要)。改一個字,就能同時得到三種效果,語文的世界是不是很有趣呢?今天介紹了「領導」。由於這個詞常用於共產黨本身,同時也容易涉及政治 (國家元首與「國家領導人」), 因此列在甲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4 日 星期四 | Dash1 月 2 日發生在羽田機場的事故,是日本航空的空中巴士 A350 和海上保安廳 (相當於我們的海巡署) 的迪哈維蘭加拿大 DHC-8-Q300 相撞造成。筆者也是個業餘的航空迷,今天就來聊聊這架 DHC-8 吧。DHC-8 以前叫作 Dash 8。關於這個 Dash 後面跟著一個數字的稱呼方式,在翻譯上也是個很頭痛的問題。對,這只是一個稱呼方式,並不是真正的型號。Dash 在英文中指的是比連字號 (hyphen) 長、類似中文破折號的長橫線,以前在電話號碼的中間會有一條橫線把號碼隔開、避免連續的數字太長,這就是 dash。在產品的型號上,有時會因為某些原因而想要把數字隔開,比方說前面的數字是基本型號,後面的數字指的是同一個型號不同的細部設計,或是新一代的同型產品。比方說,美國的火車頭大廠 EMD 和奇異,分別都有 SD40-2 (SD40 的第二代) 和 C40-8 (C 代表每一輛台車三軸,40 代表 4000 匹馬力,-8 代表屬於 Dash 8 世代) 這樣的命名方式。同樣在航空界,波音 747 在 - 100、-200、-300、-400 等型號後,最後一個世代的機型就叫 747-8, 在英文中同樣也是讀作「seven-forty-seven dash eight」(747、一槓、8)。在英文中,當 dash 的後面只有一位數,發音上就會發生困難。如果忽略 dash,SD40-2 就會念成「SD 四十二 (中文碰巧也有這個問題)」, 聽者就會以為是 SD42;747-8 在臺灣的航空迷似乎都直接念「七四七八」沒有問題,但在英文中配上三位數口語念法就會變成「seven forty seven eight (七、四十七、八)」這樣不知所云的一串數字,因此在這些案例當中,都必須特別把 dash 念出來。久而久之,這些後綴的細部型號,往往就成了該系列機型的一個統稱或暱稱,就像 EMD 的火車頭有了 Dash 2 系列、奇異的火車頭有了 Dash 7、Dash 8 和 Dash 9 世代,以及迪哈維蘭加拿大的 DHC-7 和 DHC-8 直接在口語上被稱作 Dash 7 和 Dash 8 這樣的狀況。可是當這樣的型號需要翻譯的時候,問題就來了。總不能稱人家叫「迪哈維蘭加拿大槓八型通勤客機」吧?就算是打臺灣 16 張麻將,也不可能開槓八次啊。臺灣的國家地理頻道已經在去年年底收播了,但先前他們曾有一個節目去跟拍加勒比海一個荷蘭屬地的小島上的海巡人員,當中就有同款的 Dash 8 登場 (和這次發生事故的海上保安廳機一樣,是特別針對海巡用途加裝監視、偵察配備的改裝機體)。當時字幕的翻譯是「衝鋒 8」。Dash 除了代表標點符號之外,也有衝刺的意思,顯然發明這個譯法的人並不瞭解 Dash 8 這個稱呼背後真正的意思。而這個翻譯似乎也不是只有國家地理頻道在用。中文版的維基百科上,同樣赫然可見 Dash 8 的俗名裡包括「沖 8」, 連衝刺的衝都寫成了簡體字。顯然,這是個中國的用法。臺灣的知性頻道乃至於許多其他的電視字幕,從多年前筆者短暫做過字幕翻譯的時候,就常常是由香港商某集團提供。(事實上,早年臺灣看到的繁中字幕院線片,它的字幕也常常是香港那邊過來的,所以才會有企業號變奮進號、中士變沙展這種狀況,但那方面的事有機會再聊吧。) 至於國家地理頻道,它本身在臺灣的代理商就是港商。為什麼要提港商呢?香港以前由於是英國殖民地,當地要找到英文好的人當然比較容易,這也就造成了早年香港翻譯行業的興盛。因此,傳統上香港可說是英文和中文之間詞語互相影響的「通訊站」, 有很多這方面的詞語都是經過香港傳播的 (甚至連鄰國日本特有的詞語「援助交際」, 都是透過香港翻譯成 compensated dating 然後進入英文)。在中國改革開放後,突然需要快速、大量接受西方 (最大宗當然是英語) 的新詞,香港就成了很好的來源;反之在 1997 年香港「回歸」後,香港也會接受許多來自中國的影響 (尤其是近幾年中共加強對香港的掌控之後)。因此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譯者會發現有好多好多香港和中國的用語是共通的,甚至已經分不出當初是誰影響到誰。舉個例子,對岸人士如果要去同一座城市遠一點的地方,或許會想要「打的 (「的」在這裡他們實際發音接近「滴」)」。這就是融合中國舊有用法「打車 (搭計程車)」和香港用語「的士 (taxi 的粵語音譯)」的結果。同理,香港商做的繁中字幕當中,將型號的口語稱呼 Dash 8 翻作「衝鋒 8」, 以及來自簡中版的中文維基百科標示此機型可以稱作「沖 8」, 同樣也是這種港陸互相影響、不知誰先誰後的狀況。那麼要怎麼翻譯比較好呢?幸好我們生在比 1990 年代晚不少的現在。臺灣汽車業界從大約 1980 年代末期到 1990 年代開始,就不再為新車的型號取中文名字 (像是什麼福特天王星、跑天下這種很有 70、80 年代風的名字)。比 90 年代晚這麼多的現在,我們都已經很習慣不去翻譯外語品牌、型號名稱了。iPhone 就叫 iPhone, 我們不會吃飽沒事去翻成「i 電話」。所以其實我們面對這種狀況,需要的僅僅只是勇氣。認知到臺灣繁中並不強求翻譯產品名稱或型號、然後勇敢地直接留原文的勇氣。今天介紹了對於型號中的 dash 的翻譯方式,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5 日 星期五 | 舉報今天鏡傳媒有這麼一則新聞:「台首艘國造潛艦疑用南韓外洩技術?韓媒稱收到親中立委舉報」。這則新聞講的是去年下水的第一艘試作國造潛艦海鯤艦的事情。完全沒有潛艦製造經驗的臺灣,突然弄出了一艘看起來尚稱像樣的國造潛艦,當然免不了讓人猜測背後的技術是和誰購買的,以及過程有沒有涉及刺探外國的國防機密。但我們要聊的不是那麼深的事情,單純就只是標題最後的「舉報」這個詞。舉凡在社群媒體或線上遊戲,有人做了違反規則的事情,就會造成其他使用者向管理者或其他有權單位檢舉。這個動作在英文裡叫 report, 在臺灣繁中叫檢舉,在中國簡中和香港繁中叫舉報。簡中翻作舉報的理由很簡單,report 有「檢舉」和「報告」兩個意思,基於簡體中文合併簡化的大原則,只要把兩邊的詞各取一個字,組成「舉報」這個詞,翻譯時就不必傷腦筋去猜測它是哪個意思了。或許會有人問,那古文把捕役和快手合併為捕快、客家話的海陸腔和四縣腔融合後變「四海腔」, 難不成也是中國用語?這樣的指控有意義嗎?其實不然。捕快和四海腔都不是為了翻譯外語的方便而將兩種不同意義的東西強行融合,而「舉報」卻是依外語同詞異義的特性而硬要在中文中發明一個同時可以代表外語詞不同意義的新詞,兩者還是有明確的差異的。筆者也曾遇過有人和我爭執,說「舉報」這個詞在古書上就有。筆者現在一時之間翻不出原文,但對方當時舉出的古文,大意是講地方官員向中央推舉地方有功有德的人士,這個動作用的動詞叫「舉報」。看到這裡讀者應該不難發現,這個「典故」馬上就顯示出和現代中國用語「舉報」不一樣的地方:古文的舉報是正面的意思,指的是往上呈報這裡有一個好人;現代中國用語的「舉報」是負面的意思,指的是向具有公權力或管理權限的人報告說這裡有人違規。所以我們現在知道,中國用語的「舉報」和古文中的類似用法,至少結果上完全無關 (「結果上」的意思是:就算當初創這個詞的時候有參考,意思也已經扭曲太多了,和沒有參考、完全原創無異)。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舉報」融合了「檢舉」和「報告」, 但實際使用上幾乎全都只有「檢舉」的意思。為了避免有人因此懷疑「舉報」到底是不是融合而來。請容筆者舉一個例子:幾年前臺灣的國家地理頻道,有個節目在講美國的太空計畫,當中就曾有字幕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乃至臺灣字幕全體的香港影響,以及香港繁中受到中國中文的影響,請參閱 1 月 5 日的文章) 說有負責觀測火箭發射的單位「舉報」說看到了某種異常。這就是「舉報」用作「報告」解的實例,並且節目中英文的原文也真的是 report。每一個語言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與歷史。如果我們的語言當中某樣東西和某樣東西是兩個不一樣的字,那也代表著我們的語言獨特的歷史。若是為了「與國際接軌」, 各國都將自己的語言調整成與強勢語言相同的特徵,那就是文化的流失了。因此在翻譯工作上,筆者總是會保留在繁中當中不同的詞語 (當然這也表示筆者多了區分、辨識原文詳細意義的工作), 以確保產出的譯文是傳達了中文原有特色的譯文。今天我們介紹了「舉報」,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6 日 星期六 | 視頻剛剛在 YouTube 上看到網友在討論現在的小學生,提到「國小國中手機打開,就是抖音小紅書,短視頻上癮性極高......」。是的,雖然 2024 年才過了 6 天,但今天就來談談「視頻」這個中國用語吧。與中國用語「視頻」這個詞相當的臺灣繁中詞語其實有兩個,要看我們要找哪個層面上的「相當」。要討論這點,首先得從它的起源和演變說起。以前的電影膠卷上,在每一格的影像旁邊,還會有一或兩條用來記錄聲音的「音軌 (soundtrack)」。就算是現代化的影片剪輯軟體,往往也會將影像與聲音分開處理,方便配音、配樂、消音、從分別的來源攝影與收音等處理方式。因此一個有聲影片,我們就需要兩個詞來形容它「影像的部分」和「聲音的部分」。在臺灣,這兩個詞分別是「視訊」和「音訊」(「視覺的訊號」和「聲音的訊號」); 在對岸,這兩個詞分別是「視頻」和「音頻」(「視覺的頻道」和「聲音的頻道」)。後來,臺灣的「視訊」和中國的「視頻」又分別衍生出不同的引申義。臺灣的視訊後來還有了「具有影像功能的通話服務」(視訊電話) 的意思,對岸的「視頻」後來則用來代指整個包括影像和聲音的影片或直播。所以,中國用語的「視頻」以原義而言,相對應的中華民國國語詞彙是「視訊」; 以引申義而言,相對應的中華民國國語詞彙就會變成「影片」。所以我們的「視訊通話」在對岸會叫「視頻通話」, 包括口語也和我們這邊對應 (「我要和客戶視訊」變成「我要和客戶通視頻」之類); 而我們的「影片」在對岸當然就如大家知道的一樣叫「視頻」。另外還要特別提一點,「視頻」這個詞的某些衍生版有著「去中國化」的臺灣用詞,但其實很沒必要。以抖音 / TikTok 為首的那種短小、重覆播放的影片,在對岸叫「短視頻」, 在臺灣不知為何有人發明了一個詞叫「短影音」, 以便讓這個詞沒有那麼「中國」。其實這個詞完全沒必要。短影片或短片就可以了。「視頻」這個詞有明確的兩岸差異,但沒有明顯的政治因素,筆者會把它歸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7 日 星期日 | 作為筆者平常的興趣是看日系的動畫,今天碰巧注意到字幕上有「作為信號的鐘聲」這樣的用法,今天就來聊聊這個「作為」吧。「作為一位臣子」、「作為你的家長」, 我們都常常看到這樣的用法。可是這個用法至少若是在幾十年前的話,其實會是錯的。「作為」原本的用法是這樣的:「國軍的防疫作為 (國軍為了防疫所做的事)」、「無所作為 (針對某個狀況沒有作出反應)」。以筆者的經驗沒有辦法 (說真的,比我更資深的譯者恐怕也很難) 指出是誰最早在何時把「作為」以字面的方式解讀成「當作、身為」的意思使用,但是確實這樣的用法在對岸比較常用於正式文書上。早在余光中先生 1979 年的文章〈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裡面,就已經提過這樣的用法,並且他也明確說到這類的用法「在大陸尤其嚴重,香港也受到波及」(但筆者要特別說明,余光中先生的文章當中說尤其嚴重的是「作 / 做」這個動詞的濫用,非專指「作為」一個用法)。2022 年 3 月,俄國剛入侵烏克蘭不久,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在回應記者提問時,就曾宣稱「美國作為烏克蘭戰爭的始作俑者......」。臺灣這邊在 COVID-19 疫情期間,時不時可以看到「防疫作為」這樣的原始用法,顯見雖然兩邊都有人用這個新發明的用法,但臺灣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還是會遵從舊的用法,而且顯然大家並不會看不懂。依照序章中的定義,這應該屬於丁類中國用語。不過比較特別的是,真的要說的話這個「作為」的用法,不論用哪邊的角度來看其實都是錯的,因此要特別注意這點。
20130802 你應該要知道的國際新聞
1. 俄羅斯今天決定庇護洩露美國情報的史諾登後,美國表示極為失望,並暗示美國總統歐巴馬正重新考慮下個月與俄國總統蒲亭舉行高峰會的計畫,原已緊繃的美俄關係再面臨考驗。獲 1 年庇護 史諾登遁入俄境 獲俄庇護 史諾登出境仍困難 Edward Snowden asylum: US ‘disappointed’ by Russian decision2. 一艘屬於印尼國營石油公司 Pertamina 的油輪昨天在北摩鹿加省干那低市輸油時,被突然掀起的巨浪沖擊,船身撞到碼頭,以致油輪後部破裂下沉,7000 噸的燃油洩漏至大海。這是東南亞本週發生的第二大環境災難。此前,泰國東部羅勇府海域曾發生原油洩漏事故。印尼一油輪發生事故致 5400 噸原油洩漏 Pertamina’s Tanker Spills Oil in the Molucca Sea Pertamina Siap Alihkan Kebocoran Solar di MT Patriot Andalan3. 敘利亞中部城市荷姆斯一處軍火庫 1 日發生爆炸,造成 40 人喪生、以及至少 120 人受傷。敘利亞人權瞭望台組織說,這起爆炸發生在政府軍控制的荷姆斯市瓦迪達哈布區,顯然是被反抗軍的火箭攻擊所引爆。敘軍火庫爆炸 40 死 1 百多傷 敘利亞一軍火庫遭襲致 80 多人傷亡 Report: Ammunition depot explosion kills at least 40 in Syria4. 位於印度南部的泰倫加那省歷經 40 年爭議後,終將獨立。但此事卻引起民眾的抗爭與暴動,造成泰倫加納省與安德拉省搶奪同一個省會的資源。抗爭恐讓當地事業停擺,獨立後政府也必須砸下更多經費進行公共建設,更將嚴重影響印度經濟。泰倫加納 可望成印度第 29 省 泰倫加納或將成印度第 29 省 經濟影響受爭議 What new Telangana state means for India5. 為了減少毒品黑市,烏拉圭眾議院 31 日通過大麻合法化法案,未來大麻將可在藥局購買。雖然拉美對大麻合法化的辯論存在已久,但由於開放使用過於禁忌,目前仍未有國家實行。大麻合法化 烏拉圭眾院通過 大麻合法化 烏拉圭以毒攻毒 Uruguay votes to create world’s first national legal marijuana market2024 年 1 月 15 日 星期一 | 插件從去年一直鬧到現在的 YouTube 擋廣告外掛紛爭,又有新的消息說有人載入非常慢,甚至看不了了。筆者不知為何從未受過這方面的影響,我用的外掛程式總是有用,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件事吧。當初這件事最早鬧起來時,有許多媒體報導以「擋廣告插件」稱呼這種外掛,而插件正是中國用語。在詳細討論這個詞之前,我們要先來瞭解一下廣告是怎麼阻擋的,以及這種程式為什麼會叫這個名字。從很久以前,比較熱門的網頁瀏覽器 (尤其是素以附加功能聞名的 Chrome) 就一直都有各種可以阻擋廣告或其他不想看見的內容的外掛程式。這些東西被稱作外掛程式,是因為它是附加在原本的程式 (瀏覽器) 上,並改變原有程式的行為。外掛程式的英文是 plugin 或 add-on, 後者有時也被翻譯作「附加功能」。但是外掛程式還包括另種東西,就是電玩遊戲軟體中同樣用來改變遊戲軟體行為、尤其是替使用者提供不公平優勢的「作弊程式」。不論是單機還是線上遊戲,自從遊戲產業興起,各式各樣的遊戲都有各種不同的「外掛」, 有些在不影響他人的狀況下受到玩家接受甚至愛用,但也有些抓不勝抓,成為該遊戲的問題,甚至最後影響玩家遊玩的意願。中國同樣也使用「外掛」這個詞,但他們只用來指上述這種帶有負面意義的遊戲作弊程式,而將廣泛的 plugin 另外直譯成「插件」。在臺灣也有人因為以為「外掛」只用來指作弊程式,而不明究理地跟著入侵的中國用語使用「插件」。這點和我們未來有機會應該會講到的「小姐」類似。實際上,外掛非但不限於作弊程式,也有不少像這類擋廣告外掛一樣,具有網路資訊安全上的重大意義 (尤其考慮到現在偽裝成頁面元素、覆蓋瀏覽器畫面、重新導向至惡意網址等的惡質廣告越來越多), 或是是將原本的程式修改成特定用途的必須工具。至少以臺灣這邊的用法來看,實在沒有必要為了遊戲的非法外掛而避用這個詞 (更別說臺灣是民主國家,因為有負面意義就要禁掉一個詞,這本身不是就很不民主嗎?)。當然,YouTube 的廣告爭議,來自它明面上是合法的廣告 (廣告水準如何不在這裡的討論範圍), 只是因為公司為了產生廣告收入而不斷增加使用者被迫看到的廣告,所以才激起廣大使用者的反抗。或許有人會據此認為,將擋廣告外掛稱作「外掛」, 好像有在指控它非法的意思在,但其實上述兩大重點還是適用:第一是臺灣的「外掛」不見得有負面意義、第二是就算有我們也不會像某些國家一樣因此而去禁掉一個詞。事實上,在筆者寫這篇文章的此時,就已有人在歐盟提起告訴,認為 YouTube 在網頁中植入特定程式,去偵測使用廣告阻擋程式的人,已經符合歐盟資安法規定義的「間諜軟體 (以此例是會探測使用者不公開資訊的網頁)」。如果指控成立,那非但這種擋廣告外掛不是違法,反而是企圖去偵測並反制它的行為才是違法了。今天我們討論了「插件」,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來自兩岸不同的資訊產業發展史。 2024 年 1 月 16 日 星期二 | 等級的簡稱今天剛好遇到筆者正在收看的動畫《反派千金等級 99》出了第二集,那就來聊聊「等級」這個詞吧。以前在 RPG 等具有人物等級制度的遊戲裡,等級的寫法一律是「Level XX」, 翻譯過來後就會變成「等級 XX」(當時很多遊戲不支援把數字和文字對調,或是根本沒有在做遊戲在地化)。因此,在臺灣,至少直到筆者小時候為止,都是將「等級」簡稱為「等」。比方說「等級 5」我們口語上會稱為「5 等」。這個詞也同樣影響到其他相關的詞語,例如以提升等級為主要目的的行動會稱作「練等」、等級升到遊戲支援的上限會稱作「滿等」。同樣的詞語,在對岸則是簡稱為「級」。前述相同的意思在中國用語中會稱作「5 級」、「練級」、「滿級」。詳細的原因筆者不清楚,但有可能是因為「等」理論上應該要是「數字小的等級比較高」, 而「等級」卻是相反吧。但奇怪的是,筆者也有遇過等級越高數字越小的遊戲。國外的航海遊戲《Naval Action》, 採用史實英軍的軍艦分級系統,分為一等艦 (戰列艦) 到七等艦 (比史實等級系統最低的六等還要小的船,在遊戲中稱為七等艦)。該遊戲的中國玩家仍然使用「X 級艦」來稱呼遊戲內的各種船隻。這樣的現狀筆者只能猜測其原因。或許先是有人覺得應該把「等」改成「級」, 然後到出現真的是數字越小等級越高的狀況時,這個用法已經固定下來了吧。另外,有些人物或技能的等級會稱作「階級」, 這個詞中國用語似乎會避免使用。而今天的主題,是遊戲或類似產品中的「等級」要簡稱為「等」還是「級」的問題,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17 日 星期三 | 更好地今天我們來聊聊近年來出現的一種...... 不完全是中國用語的中國用語吧:「更好地」。比方說像這樣的句子:「為了更好地提升糧食自給率,農業部計劃......」(句子是筆者瞎掰的,請讀者不必太認真), 這指的是農業部為了讓提升我國糧食自給率的工作變得更容易、成效變得更好,因此計劃要做一些事情。句型上其實就是把「為了提升糧食自給率」在「為了」的後面硬塞進「更好地」三個字。但這並不是我們的中華民國國語固有的用法 (其實也不是簡中固有的用法)。這樣的用法來自英文字 better 的一種使用例:「to better do something」。這個用法的意思和前面的例句一樣,是在 to do something 中間加一個 better, 將「做某件事」修飾成「把某件事做得更好」。沒錯,是「把某件事做得更好」, 不是「更好地做某件事」。這顯然就是一種西化中文,或者叫英式中文。那這和中國用語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這個用法不但是從中國進入臺灣,直到現在也還是對岸用得比臺灣多。如同先前提過的「舉報」一樣,這也是為了方便翻譯而將中文調整成比較接近英文的例子 (「舉報」是讓中文擁有與英文一樣的一詞多義;「更好地」是為了讓中文可以從英文直譯,詞的修改控制在最小、句子語序完全不用動)。這樣的變化不論以臺灣繁中還是中共簡中的觀點,都應該視為所謂的「語言癌」, 實際上也真的不比傳統認定的語言癌 (像是「做了 XX 的動作」) 好到哪裡去。那麼這樣的句子怎麼寫會比較好呢?我們再回來看原本的例句:可以改成:其實有很多改法,但要注意有些意思有跑掉 (第一個和第二個意思就不一樣), 必須依實際想表達的意思調整。畢竟這個「更好地」本來就是為了不要動到語序、句型而發明出來的語言癌,因此那就代表正確的寫法本來就是需要動到語序和句型的。所以別偷懶了,該改的東西就還是改掉吧。今天我們討論了「更好地」以及相關的句型。這個句型嚴格來說以任何一種中文而言都是錯的,因為這種簡化算是中共推行簡體中文的核心價值 (簡化、與外語達成類似的句型結構和文法), 因此雖然算是是乙類,但其實有一些甲類的特徵 (筆者不歸為甲類只是怕甲類太浮濫)。很多時候反而正是這種細微的差異,才最容易讓不正確的用法入侵、破壞掉我們的語言原有的樣貌與特色。 2024 年 1 月 18 日 星期四 | 大數據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大數據 (big data)」。是的,臺灣現在大家都會講大數據,甚至應該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的「臺灣用語」是什麼吧。但其實臺灣微軟有律定一個詞,只是除了它之外幾乎沒有人使用而已。這個詞叫「巨量資料」。臺灣微軟應該直到很最近 (至少直到去年六月微軟語言入口網站繁中版收掉為止) 都還堅持使用這個詞,其他電腦相關廠商、業者和媒體都選擇直接使用中國用語「大數據」。其實從根本上來講,「資料」和「數據」(兩個原文都是 data) 就已經可以算是一組兩岸用語了。如果依照臺灣微軟、中華電信等具有代表性的組織所採用的詞語,「數據量」的臺灣用法會是「資料流量 (出現在資費方案等)」、一般意義的「數據」也完全可以由「資料」取代,甚至可以說除了數據機 (modem) 之外,在臺灣繁中看到任何「數據」兩個字,其實正確的用法都會是「資料」。筆者會建議大家在要寫「數據」之前,先試試看寫「資料」, 如果說得通,那就用「資料」, 不要用「數據」。現在其實在電子、網路、資訊等領域,像這樣已經嚴重被中國用語入侵的案例不少。今天介紹的「數據」可能是其中比較早的一個 (畢竟資料 / 數據並不限於電子化的媒體),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19 日 星期五 | 丟失今天碰巧看到有網路影片提到了「丟失了自我」這個用法,所以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詞吧。這部影片來自一位從中國嫁來臺灣的女性,所以她使用中國用語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既然本書的宗旨是要推廣並讓大家多討論正確的臺灣繁中、中華民國國語,我們還是要提一提正確的用法是什麼。「丟失」是對岸從很久以前就在使用的一種簡化詞,合併了繁中的許多詞語,包括「遺失」、「流失」、「喪失」、「失去」等。這個簡化用法尤其在翻譯文本裡頭非常常見。筆者小學時曾去過深圳,並在那裡買了一本簡體中文翻譯的《福爾摩斯探案》, 書中就有用到這個用法。這是在 2000 年代前半的時候,因此應該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許多 2013 年習近平上台、中共網路文化輸出日漸增加以後才有的那類用法。以原本這部影片的案例來看,臺灣用法可能會講「迷失了自我」或「失去了自我」。但為什麼「丟失」這個用法會在對岸興起,甚至現在有些臺灣人也在用呢?這就要講到前面提到的翻譯。英文當中有「missing」這個詞,例如如果回到家卻找不到鑰匙開門,這就是「key is missing」。這個 missing 的翻法非常依賴上下文,有時候是「找不到......」, 有時候是「...... 不見了」, 有時候是「某樣東西遺失了」, 甚至有時候是「某某人失蹤了」。但是除了有人失蹤之外,上述所有的翻法在簡中全都可以用「丟失」來處理。這便是典型的簡體中文「以一個詞 / 一個用法取代多種原有詞語或用法」的作風。從字音 (消滅破音字) 字形 (簡體字本身), 到諸多合併多種意義的「統一化詞語」, 再到今天我們看到的這種「萬用語境詞」, 全都是中共推行簡體中文的核心理念之下的產物。中文、日文等東亞語言,一般在我們學翻譯或語言的人之間稱作「高情境語言」, 意思是詞語乃至於語句的意思比較會依情境而改變。這點同時也反映在中文比較常因為情境不同就使用不同的詞上面。因此這個「missing」在中文當中有許多不同的對應用法,甚至許多時候必須把整個句型改寫,那都是中文獨有的特色、獨特的美,不宜迎合打著「簡化」之名而行破壞文化之實的對岸政權改變。今天的「丟失」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20 日 星期六 | 導引與制導最近常在翻譯戰鬥機的書籍與其他一般案件,來來去去,免不了有些用詞會幾天沒用就變得有點生疏。由於是現代戰鬥機的書,有很多武器系統都十分先進、複雜,讓筆者不禁深深感覺到譯者工作所需要的知識量,以及自己仍有的不足。現代戰鬥機的武器五花八門,最重要的分類不外乎兩種:動力與導引方式。動力通常就是有動力 (飛彈與火箭) 和無動力 (機砲彈與炸彈) 的二分法,但導引方式就很精彩了:從被動雷達導引、主動雷達導引、紅外線導引、雷射導引、GPS 導引、慣性導引、電子光學導引...... 真是讓人學也學不完。在查詢資料、調整翻譯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自己常常遇到一個奇妙的中國用語,以中文維基百科沒有改過來的簡體用法等方式出現在筆者的眼前。是的,今天我們要來聊聊「制導」。前面提到的所有「導引」方式,在簡體中文當中都會寫作「制導」。不曉得是不是共軍覺得除了導引之外還有控制的意思在,所以才要稱之為「制導」呢?但其實從飛彈的原理來看,稱之為「制導」其實沒什麼道理,因為導引方式並不影響飛彈的控制本身,飛彈的控制都是透過飛彈上面的穩定翼轉向,來讓本應直直往前飛的飛彈轉彎。甚至,基於飛彈的類型不同,很多控制邏輯也會不同,例如空對空飛彈會在火箭引擎燒完之前爬高,以便居高臨下地利用高度位能保持飛彈的速度,直到擊中目標。而這些控制模式與設計和導引方式的關係不大,因此其實「制導」這個詞是站不住腳的。除了「制導」之外,另一個和飛彈有關的中國用語就是「導彈」。「導彈」在中華民國國語會用,但卻是用在另一種狀況:備有飛彈的驅逐艦,英文稱作 guided missile destroyer, 縮寫為 DDG, 這個詞就會翻作「導向飛彈驅逐艦」, 簡稱「導彈驅逐艦」。筆者也不清楚為什麼明明現代的「飛彈 (missile)」一詞本身就有導引功能的意思,還要特別強調是「導向飛彈」, 但總之和跳過「飛彈」和「導向飛彈」, 直接將 missile 翻作「導彈」的中國簡體中文是不一樣的用法。今天介紹了「制導」和「導彈」。這些詞語是共軍所創,但找不到明確的政治因素,筆者也很掙扎應該歸類為甲類還是乙類中國用語。2024 年 1 月 21 日 星期日 | 通過某渠道積累財富今天在 Facebook 上面看到了一連串的投資詐騙廣告,甚至還有「偽裝成詐騙救濟組織的」詐騙廣告。這些廣告,乃至於許多其他的詐騙簡訊等,其實都可以透過中國用語來辨識。筆者所看到的廣告,宣稱可以「通過他們的特殊渠道」, 替使用者追回「積累」下來的財富。這些全部都是中國用語。接下來我們會一一探討這些中國用語的狀況以及其對應的中華民國國語 / 臺灣繁中詞彙。臺灣繁中並不是不會用「通過」這個詞。通過審核、通過某個地點,這些用法都是很正常的國語詞彙,有問題的只有「通過某某手段達成某某目的」這類的用法。以前述句子為例,改寫為臺灣繁中應該是「透過某某方法達成某某目的」。以今天看到的詐騙廣告來看,「通過他們的渠道」追回被騙的款項,屬於前述「透過某某方法」的用法,因此這裡的「通過」必須改成「透過」。這也沒有什麼為什麼,就是傳統習慣上的問題。至於「渠道」這個詞在臺灣繁中幾乎不使用,至少不用在輸送液體的管路以外的情境出現。如果是抽象的「路徑」, 例如經由什麼樣的人際關係去聯絡需要聯絡的人,在臺灣繁中,也就是中華民國國語當中,我們會說「管道」。「積累」比較獨特一點,兩岸用語當中有不少詞組,兩者是完全相同的詞,只是前後兩個字顛倒,例如累積與積累、展開與開展、道地與地道、搭乘與乘搭等等。這些詞大多數都是香港詞。至少筆者確定搭乘 / 乘搭,以及累積 / 積累是。但每個詞都有不一樣的狀況,例如道地和地道是臺灣後來改的。香港詞除了可能來自殖民時代之外,更常見的狀況是來自粵語與國語的差異。語言都是先有發音、後有文字,因此詞語、文法原則上都是由發音、對話的實際發展狀況決定,而不是由文字決定。因此,中文的各種方言既然發音不同,文法和造詞的方法與規則當然也會有出入。事實上,就算是同樣在臺灣使用的國語與台語,就可以看到像是在被動態上的出入 (「他給我打」逐字翻成台語,誰打誰就完全相反了) 或是句型邏輯的差異等 (現在的臺灣人應該很難想像「他在打電話」其實以極嚴格的標準來看,是算台式中文喔)。所以甚至可以這樣說:以粵語為主的香港詞語,要是造詞邏輯和以北京話為主 (然後還經過臺灣獨特的歷史因素影響) 的中華民國國語相同,那才是碰巧、那才是特例。今天我們稍微聊到了「通過某手段」、「渠道」和「積累」, 皆屬於乙類中國用語,但三個詞分別有一些不同的特性。通過這個詞只有在這種用法時算中國用語、渠道只有在作抽象意義時算中國用語,而積累則很可能是粵語獨有的用法。
櫃買中心三十而立 實踐SDGs不遺餘力
櫃買中心以打造永續交易所為使命為了邁向淨零轉型,櫃買中心在 2022 年依據 ISO14064-1:2018 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希冀透過國際標準掌握櫃買中心自身溫室氣體排放情形,此外,為提高盤查資訊與報告之可信度,特別安排由第三方機構執行確信作業,以積極落實低碳目標。 櫃買中心並於 2022 年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 作為統籌推動永續發展之任務型組織。該委員會將依據溫室氣體盤查結果,設定永續目標及推動策略,並追蹤實際執行情形。未來將視碳排放量占比、盤查數據品質等因素,逐步增加範疇三之盤查及確信類別。將環保融入各經營層面櫃買中心以打造綠色交易所永續經營為使命,並將環保融入各層面的經營政策,舉凡降低紙類耗用、行政流程 e 化、辦公處所設備選擇環保材質、推廣節能等,將各項內部資源管理朝提升綠化效能目標邁進;此外,在用電管理方面,採取責任分區並定期追蹤管理,櫃買中心目前已完成採購「太陽能光電合約」, 同時使用節能燈具、減少熱能以降低電力消耗,並定期清洗保養空調設備,以提高運轉效率。如此不僅能落實節能,也能提供員工更優良的工作環境。食衣住行育樂 實踐永續新生活為了將永續意識融入生活,櫃買中心從食、衣、住、行、育、樂,全方位帶領同仁實踐永續新生活。「食」- 每月固定在蔬食日供應蔬食、低碳餐盒供同仁享用,辦理各項餐會亦提高在地食材及蔬食料理之比例。「衣」- 櫃買中心與長期捐助之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合作辦理「舊愛尋新歡 - 二手衣回收」活動,鼓勵同仁將欲汰換之舊衣物捐出,以嘉惠弱勢族群,做公益之同時亦落實循環經濟。「住」- 持續向同仁宣導節電相關措施,例如落實午休適度關燈 (得保留必要光源) 等,並為帶動同仁具體落實節能減碳及環境永續之風氣,辦理「節電獎勵活動」。「行」- 鼓勵同仁上班時間於不同樓層移動時,以走樓梯取代搭電梯。公務車的調派則以共乘為原則,並透過定期維修保養及檢驗,維持效能並節省用油。「育」- 設計「永續低碳」系列之通識課程,並預計辦理二手書籍之捐贈活動及帶領同仁走出辦公室之環境教育活動。「樂」-2022 年及 2023 年分別舉辦親子活動,赴基隆潮境公園及桃園石門水庫撫育造林,並將持續認養植樹造林地,以實際行動守護地球。響應 SDGs 櫃買中心投身公益此外,櫃買中心亦積極透過公益行動響應 SDGs, 除前述植樹及環境資源復育外,亦贊助有機稻米之栽種、資助太陽能發電設施之建置並將躉售綠電之收益捐贈社福團體、資助齊柏林基金會拍攝「看見台灣 III」紀錄片,期能喚起大眾關注環境議題,同時辦理捐助偏鄉學童教育計畫、兩廳院之「藝術零距離 - 雙離島深化教育專案」與公共電視之「藝術教育推廣計畫 - 藝術很有事」等,更連續 11 年不間斷地支持 1919 食物銀行,亦大力支持育成社福基金會興建符合台灣綠建築評估系統之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四大指標的「綠建庇護園區」, 為身心障礙者營造一個兼具優質軟硬體設施的友善就業環境,持續發揮影響力。櫃買中心即將於今年 10 月底成立滿 30 週年,所謂 30 而立,櫃買中心更將持續響應 SDGs, 規劃辦理更多元化之永續活動,並鼓勵同仁只要持之以恆,縱使是微小的行動,也可為地球、為永續發展貢獻心力,同時在各項內部資源管理上,持續優化並與時俱進,朝向永續交易所目標大步邁進。本文章內容由「櫃買中心」提供。
年用電量達5億度且成長產業,經部擬調漲電價1至2成,資料中心漲幅將高於一般產業
年用電量達 5 億度且成長產業,經部擬調漲電價 1 至 2 成 (中央社) 台電財務壓力巨大,若最後僅獲千億撥補,中油擬調降氣價支援,目標是將平均調幅控制在 12% 內。其中,產業用電漲幅高於民生,並依「使用者付費」原則,年用電量達 5 億度且連續兩年用電成長產業,調幅將高於產業平均,落在 1 至 2 成之間。根據台電資料,年用電量達 5 億度且連續兩年用電成長產業包括半導體、記憶體、氣體公司、高鐵、台鐵、中華電信等 10 餘家。近年台電吸收國際燃料劇烈漲幅,導致虧損越滾越大,截至去年底累虧新台幣 3826 億元,今年若完全不調整電價,預計將再虧 2124 億元。為讓台電免於資不抵債窘境,經濟部優先爭取以去年歲計賸餘補貼台電 1500 億元,再搭配電價調整,首要任務是打掉今年虧損。若最後政院僅撥補千億,經濟部會協調中油調降電業氣價,將漲幅控制在 12% 內;中油目前預測天然氣價趨勢下降,未稅氣價每立方公尺只要調降 1 元,中油就需回吐 168 億元。同時,煤價亦估計走低,搭配長約下限購買策略,可減少台電財務壓力;煤價每噸下降 1 美元,台電可少花 9 億。產業別方面,用電成長產業調幅最高,調幅擬介於 10% 到 15% 之間,用電衰退不滿 10% 減半調漲,用電衰退逾 10% 漲幅最低。若以年用電量劃分,首先,針對年用電量達 50 億度且連續兩年用電成長的特高壓超級大戶,預計調幅上看 2 成,高於上述一般產業。台電內部資料顯示,全台僅台積電適用此門檻,台積電占全台用電約 8%, 去年用電量超過 200 億度,電費支出僅占個位數比例,現行電價每度不到 3 元,若漲到 4 元以上,台電電費收入可增逾百億。另外,每年用電 5 億度以上也會劃設一級距,調幅較一般產業調多 1%, 預計 30 家特高壓大戶達到門檻,但會排除面板、石化、鋼鐵等未達連續兩年用電成長產業,因此,最後約 10 家入列,包含半導體、記憶體、氣體公司、高鐵台鐵、中華電信等。在台成本低於韓國,資料中心電價漲幅將高於一般產業 (中央社) 產業電價調幅方案朝細緻化方向處理,經濟部考量國內資料中心用電量可觀,幾乎 24 小時用電,但適用相對低廉的工業電價,淪為變相補貼,為顧及公平性問題,研擬針對每年用電 5000 萬度、1 億度以上另設兩級距,電價調幅將高於一般產業。台灣高壓與特高壓用戶數占全台不到 1%, 但用電量超過 6 成,考量「使用者付費」原則,且電價調漲有引導節電效果,此次經濟部將以產業別與年用電量作為分類方式,並依據用電增減狀況,辨別業者是否遭受景氣衝擊,若用電量衰退幅度超過 10%, 代表該產業受到大環境景氣影響,這類產業電價調幅最低。另一方面,全球網路資料中心 (IDC) 規模在 AI 人工智慧、雲端運算等趨勢推波助瀾下,規模持續壯大,台電觀察到,國內資料中心用電十分可觀,與部分半導體廠用電相去不遠,因此擬針對資料中心每年用電 5000 萬度以上、逾 1 億度各設一級距,目前正在分析精算調幅。知情官員解釋,之所以有此規劃,一方面資料中心幾乎 24 小時用電,且適用工業用電,平均電價相對低廉,等於變相補貼電價。此外,官員表示,其他國家針對資料中心用電多有額外機制,有些是直接不准予設置,有些則會規範用電上限。考量韓國等競爭對手工業電價已較台灣高,跨國比較情況下,將有越來越多公司選擇來台建造資料中心,從申請量已可見趨勢,而工業電價每度補貼近 1 元,存在公平性問題。全台資料中心一年用電近 15 億度,其中 8 億多度為某家跨國科技公司,其餘包含電信、通訊業者以及其他資料中心業者。官員透露,現已有數家「大公司」申請遞件,其申請契約容量有 20MW、50MW、200MW。
生乳捲始祖「亞尼克」驚爆倒店潮,連關六家門市為哪樁?董座:有些店兩年都沒請到店長
文:徐采薇生乳捲始祖「亞尼克」日前傳出關店潮,3 月 17 日至 4 月 28 日將陸續關閉嘉義中正店、台南中正店、彰化員林店、頭份中正店、新莊幸福店以及南投草屯店,一共 6 家門市,引外界擔憂亞尼克是否經營不善。對此,亞尼克董座吳宗恩於今日親自召開記者會澄清,「此舉為 2024 年的策略調整,沒想到會被外界解讀為集體倒閉、造成消費者恐慌,目前亞尼克的營運狀況一切良好,請各位放心。」長期缺工、原物料高漲,關閉門市 3 大原因他表示,基於長期缺工、原物料成本居高不下,加上疫後內需疲軟,才在今年初決定結束部分門市以汰舊換新,「長期缺工會造成服務品質下降,有一些店 1 到 2 年都還沒請到店長,我認為這不是短期可以解決的問題,而原物料高漲更是餐飲、烘焙業長期面臨的問題。」基於上述因素,亞尼克決定關閉沒有盈餘的門店,並增加 YTM 自動販賣機據點。截至目前,實體門市關掉 6 家店後,亞尼克尚有 18 家實體門市,加上未來 3 月中旬在台北車站內新開的據點,總店數將會剩下 19 家。YTM 二代蛋糕自動販賣機,將是未來消費趨勢亞尼克將重點擴大 YTM 二代蛋糕自動販賣機布局,目標將在今年內,將現有的 18 個機台,拓展至 30 到 40 個新站點,主要集中在台北捷運等人流聚集較多的場所,期盼能將 YTM 的營收占比從 2% 拉升至 5%。吳宗恩也強調,這些 YTM 二代機台較前一代新增了多元支付功能,商品也更加多元化,連切片蛋糕也可以在機台買到,故在使用率上較第一代機台成長近 100%, 而機台使用率成長也就等於成交率同步倍增。此外,如今結合線上訂、線下取的功能,也大幅提升機台使用率,光此模式就占機台 2 成營業額,「我發覺現在所有的硬體和軟體結合,可以解決客人困難,就會提升效率。」據吳宗恩觀察,6 年前 YTM 剛推出時,使用者以年輕男生居多,但現今女性和年長者逐漸成長,尤其女性增加 6 至 7 成,因此他深信,YTM 將是未來的消費趨勢。「我們都很期待每一家店都能長長久久,但我們是連鎖企業,要保持滾動式調整,如果沒有預期來得好,該收的還是要收⋯⋯」吳宗恩鄭重強調,這次收店是及時設下停損點,既然決策錯誤,就要勇敢面對。本文經今周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原標題:亞尼克驚爆倒店潮,連關 6 家門市為哪樁?缺工、原物料漲價... 董座:及時止損「有些店 2 年都沒請到店長」
《非驢非馬》:中醫在民國初年「三一七抗爭」,巧妙借「國醫」之名獲得國貨運動者支持
文:雷祥麟三一七抗爭包括中醫師在內的所有人,都沒想到中醫師竟然能夠阻擋醫學革命的時代潮流。就在余巖和西醫師們熱切迎接國民革命軍之時,有些中醫師已意識到國家的統一可能意味著中醫學校的終結。余巖的提案公開後,同樣積極批判中醫的汪企張寫下一篇措辭強烈的文章〈促學習舊醫的青年自決〉, 公開警告中醫學校的學生考慮改行。汪企張相信余巖的提案將會勝出,是有道理的。首先,南京政府顯然致力追求現代化,所以衛生部內的官員絕大多數都是西醫師。此外,即便是在先前的軍閥割據時期,中醫師企圖影響國家政策的努力絕大多數都是以失敗收場。先前中醫師從事的政治運動大半會失敗,主要有兩個因素:他們既沒有基礎組織,也沒有體現共同利益的願景。此外,日本明治政府在一八七○年代藉著施行醫學執照制度而成功打壓漢醫的歷史經驗,想必縈繞在每個人的心頭。有鑑於此,許多中醫師都不認為與政府打交道是個好主意,更遑論積極追逐由國家創造的權益。之前部分中醫師發起將中醫學校納入教育體系的政治運動之時,他們的許多同僚都只是隔岸觀火。為了避免中國政府仿效日本政府的策略,經常有人提議中醫師應該抗拒政府介入醫療,理由是「依據四千年 (醫學) 學術,素未行執照。」簡言之,中醫師在政治運動方面之所以一直不太成功,就是因為許多人都不認為連結中醫與國家符合他們的利益。反諷的是,余巖的提案為這兩個問題提供了一個立即的解方。由於中醫師本就焦慮於重蹈日本漢醫的覆轍,因此立刻將余巖的提案視為徹底廢止中醫。是以動員一切力量以組織一個全國聯盟來阻止此提案,立刻成了他們共同的目標。余巖提案目標是消滅中醫群體,但其實那時中醫師尚未建立一個能夠讓他們形成群體的溝通網絡。雖然他們過去曾經為了政治運動而集結,卻一直難以組織永久性的全國協會。一名傳統醫師哀嘆埋怨道,「取締之聲稍起,便紛紛入會;取締之聲暫歇,即烟散雲消。」因此,上海中醫師試圖動員群眾抗議這項提案之時,他們幾乎必須從零開始。最先發起抗議活動的是神州醫藥總會,它先前曾為了將中醫學校納入教育體系在一九一三年發起過運動。這次運動的許多籌辦者都來自於副會長丁甘仁的人脈,包括他的同僚、老師與學生。舉例而言,三一七示威的發起人之一陳存仁 (一九○八 — 九○), 就是丁甘仁次子丁仲英 (一八八六 — 一九七八) 最信賴的學生。陳存仁回憶指出,他原本不曉得該怎麼向全國各地的中醫師發送訊息,呼籲他們參與這場群眾集會。所幸,陳存仁主持一份醫學週刊,而另一名發起人張贊臣 (一九○四 — 九三) 則是中醫期刊《醫界春秋》的編輯。陳存仁與張贊臣檢視他們的訂戶名單,從每一個縣裡隨機挑出兩個人,把訴求寄給這兩個人、請他們把這份文書交給當地的中醫協會,如果當地有這種組織的話。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後來由上海總商會所支持的三天大會,竟有一百三十一個組織的兩百六十二名代表參加。由於清末以來,上海總商會就是中國商業菁英在政治上的代表,因此總商會對中醫的支持令西醫擁護者感到格外地失望與懊惱。兩千多名中醫師休診半天以示支持,全國知名的胡慶餘堂也強烈抗議。各大報紙都刊登支持的全版廣告,甚至散播一項謠言,指稱外國藥廠以六百萬美元賄賂余巖提案。這個由中醫擁護者發起的示威活動被描述為國民黨終結軍閥以來最龐大的群眾運動。在中醫師聚集開會的禮堂裡,牆上懸掛著兩副巨聯,分別寫著:「提倡中醫以防文化侵略!」以及「提倡中藥以防經濟侵略!」為了爭取各界支持,中醫師不僅訴諸文化民族主義,更訴諸國貨運動。國貨運動興起於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夕,主要是鼓勵人民購買國產商品以支持國家經濟獨立。藉由全體一致的經濟行動來回應國恥,國貨運動標誌了一種新式群眾運動的興起。於是,政府官員與新興的中國資本家共同努力把愛國精神與購買國產商品連結為一。藉著把中藥轉譯為「國貨」, 中醫支持者不止可以爭取到中藥業者,更可以爭取到原本並不關心中西醫之爭的國貨運動的人士。結果證明這是一項非常成功的策略。除了中醫藥業者本身之外,全國商業聯合會、國貨維持會以及藥業職工會 (主要是藥業工人) 都立刻表態支持示威抗爭。實際上,中國的藥業協會不僅從一開始就加入這場抗議活動,而且還接待了來自上海以外地區的代表。在第一天結束之前,杭州中醫協會的一名代表說出了所有與會者的心聲:「全國中醫藥團體之團結,與此次之全國代表大會,為空前未有之首舉。我中醫藥界,受人摧殘,至於如此,實堪痛心。今日為我們代表大會開幕之第一日,我中醫藥界同人,應以今日為紀念日,亦即『三一七』為我們今後永久之紀念日。」他的提議獲得熱烈鼓掌通過,於是三月十七日就此定為「全國醫藥大團結紀念日」。與會者最為感動興奮的一點,就是目擊彼此以全國大會代表的身分齊聚一堂,從而見證了中醫是一個全國性的團體。這個目標當然不可能僅靠一次聚會達成,而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為期三天的大會裡討論並且通過了一百零五項議案。除了反對余巖的提案之外,中醫支持者也決議成立一個永久性的全國組織──不只代表中醫執業者,也代表製藥產業──藉此「集中力量,以禦外侮」。許多代表提議借此機會為中醫業與中藥業建立起永久的結盟關係。於是決議建立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其中包含中醫界團體、中藥界團體,以及藥業職工團體。此處必須釐清的是,大會與會者刻意避免提及「中醫」, 反而在他們的總聯合會與次聯合會名稱當中強調「全國」一詞。這麼做顯然是為了製造他們代表中國大多數醫師與藥師的印象。在總聯合會之下,也設有各省、各縣與各區域的分會。面對被廢止的威脅,中醫執業者踴躍加入。在三年內,分會數目就從兩百四十二個增加至五百一十八個,包括在香港、菲律賓與新加坡的分支機構。為了回應余巖提案的威脅,史無前例的跨國中醫網絡開始逐漸成形。大會中最戲劇性的一刻,就是當與會代表要為他們的專業「正名」之時。代表們不僅排斥「非科學醫」與「舊醫」這類帶有貶義的名稱,而且令人意外地,也決議拒絕「中醫」之名,儘管有些人已經如此自稱好一陣子了。郭適 (Ralph Croizier) 關於中醫的開創性研究的結論指出,國醫運動的主要動力是一種心理認同的需求,源於支持者希望能在文化鉅變下保有獨特的中國認同 (uniquely Chinese identity)。如果這真是最主要的動力,實在難以想像其支持者為什麼捨「中醫」而偏好「國醫」之名。模稜兩可的「國醫」這個關鍵問題的答案就在於「國醫」一詞模稜兩可的意義。首先,國醫在英文裡翻譯為 national medicine 雖然在大多數的情境下確實沒錯,卻排除了這個中文詞語的另一個重要含意。英文當中的 nation 與 state 這兩個概念,在中文通常都可由「國家」一詞翻譯。因此,一旦把「國」這個形容詞放在「醫」這個名詞前面,我們無從確知其意是指「民族的醫學」(亦即屬於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還是「國家的醫學」。中文以同一個詞語代表「民族」與「國家」這兩種概念的做法,可能有歷史上的根源:國家建構與民族建構在歐洲是兩項獨立的歷史進程,但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卻結合為單一個歷史進程。說得更精確一點,如同杜贊奇指出的,二十世紀中國「打造國家的努力是建立在民族主義以及相關現代化觀念的架構之內的」。由於現代中文常將「國家」與「民族」這兩個概念混為一談,因此國醫一詞的意義變地十分模稜兩可。一方面,如同一九六○年代的郭適與一九三○年代的醫學現代化人士所主張的,國醫可以被理解為一種中國特有的東西,亦即中華文化的「國粹」。另一方面,正如國曆指的是國民政府頒行的陽曆,國醫也可以理解為受到中國國家正式認可的醫學。自從孫中山刻意選擇在一九一二年的元旦就職成為民國的首任總統以來,國曆一詞就用於指涉陽曆。在本書探討的脈絡裡,國醫的意義包含了中醫,但反之卻不成立。支持這種「國醫」解讀方式 (亦即視之為「國家認可的醫學」, 而不只是「民族醫學」) 的強烈證據,來自於一個出人意料的源頭──西醫執業者。在中醫師策略性地自稱為國醫之後,西醫師隨即在他們的年會上通過決議,禁止中醫師使用國醫一詞。最令人意外的是,當國民黨政府在一九三一年成立國醫館後,由西醫師組成的上海醫師公會即正式要求政府把西醫指定為國醫,因為只有西醫才堪稱「國家的醫學」。在他們的眼中,國醫就如國曆一樣,其中的「國」字指的不是中國特性,而是指受到國家的正式認可。藉著利用國醫一詞模稜兩可的意義,中醫師得以把中醫與文化民族主義 (cultural nationalism) 還有國家主義 (statism) 連結起來。換句話說,他們一方面成功地把中醫與「國粹」畫上等號,強化了中醫與中華文化的連結,另一方面,透過「國藥」的概念,又可以宣稱中醫有助於國家的經濟自主。實際上,中醫師之所以選擇國醫這個名稱,就是因為他們最重要的目標是要直接與國家建立關聯,比較次要的目標才是與文化民族建立關聯。一名代表直接指出國貨運動帶給他的啟發:如同國貨運動人士,中醫支持者最想要拉攏的並不是文化中國,而是興起中的現代國家。極具象徵性的是,與會代表決議將示威活動第一天的三月十七日訂為國醫節,從此每年慶祝,直到共產黨接掌中國為止。面對國家的壓迫,中醫藥業者致力於自我組織為一個全國性的實體。國藥、國醫,尤其是國醫節這幾個突顯出「國」的名稱,都見證了中醫現代史的起始點是一九二九年三月十七日,那時中醫師集結起來迎向中國的第一個現代國家。相關書摘 ▶《非驢非馬》推薦序:中醫遭遇西方學術浪潮卻得以保留,對世界科學史有什麼意義?書籍介紹本文摘錄自《非驢非馬:中醫、西醫與現代中國的相互形塑》, 左岸文化出版作者:雷祥麟 翻譯:陳信宏 結帳時輸入 TNL83, 可享全站 83 折優惠 (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作者考掘出巨量的史料,鳥瞰全局,編織出一幅跨國、跨地域、跨政權的東亞歷史圖像。從延燒輿論界的知識分子論戰,到本草物種的正名;從東三省到四川重慶;從歐美來華組織,到日本醫界的影響,甚至日本殖民台灣的公共衛生經驗,都曾經影響當時中國的國家治理。這不僅是現代中國的誕生,更是中國現代性的創生,也是東亞世界的交流與創造。中醫從幾乎被西醫邊緣化的危險境地,到成為兩岸官方認可的醫學體系,甚至躍升為全球另類醫療的主力,我們絕對不能錯過這段中醫奮鬥的歷史經驗。綜觀世界,有哪一門傳統醫療在經歷了科學霸權年代,能夠存活下來,甚至貢獻自身回饋給主流醫學呢?放在全球史的脈絡下,這些經驗將迫使我們重新反省科學的普世性。這不僅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學史。
韓國醫師罷工延燒3週醫療資源吃緊,近3成醫學生申請休學,教授表態辭職表達支持
韓國醫師罷工 3 週,恐危及醫療資源短缺地區 (中央社) 韓國住院醫師集體罷工潮至今延續約 3 週,政府為維持主要醫院營運,開始調動軍醫等各地醫師人力,業界憂心可能導致原本醫療資源短缺地區情況更加惡化。截至 8 日上午 11 時,100 間主要教學醫院旗下住院醫師罷工人數已來到 1 萬 1994 人,占比約 92.3%。保健福祉部已就其中 4944 人發送處分事前通知,大力呼籲住院醫師盡快回到工作崗位,但仍效果甚微。據《韓聯社》報導,部分醫院已因人力短缺發出關閉部分病房、部分科室不提供急診治療等公告。其中忠清北道唯一的上級綜合醫院忠北大學醫院近半數醫師皆為住院醫師,大部分仍在罷工中,住院率已從 7 成多降至 4 成多。江原道 9 間教學醫院旗下 390 名住院醫師多達 360 人辭職罷工,僅 10 多人罷工後回到醫院,其中住院醫師最多 (206 人) 的全北大學醫院手術室使用率只維持在平時 3 到 5 成。韓國政府今 (11) 日起將派遣 158 名軍醫及醫療役醫師至 20 間醫院支援 4 週,緩解重症、急診患者治療及手術因人手不足而延遲的問題,但這種狀況若長期化,可能引發醫療資源原就短缺地區的人力不足問題。部分意見認為,醫療役醫師優先被分派至上級醫院支援,衛生所等對醫療役依賴度高的醫療短缺地區可能出現問題。以忠清南道論山市衛生所為例,因 2 名醫療役被調派,原本 13 間衛生所的診療工作必須由剩下 8 人共同分擔,相當於一人要負責近 2 間的工作量。同時,調派支援的地區多為人口集中的首爾、京畿道等首都圈地區,原就缺少醫療資源的非首都圈地區可能接著發生人力短缺問題。而就中央災難安全對策本部今天表示,下週可能增加調派 200 名醫療役醫師支援。對於不服復工令的罷工醫師,當局已開始發送處分通知,韓國保健福祉部長曹圭鴻今天接受《KBS》訪問表示,住院醫師若在行政程序完全結束前回到醫院,會積極從寬處理,「希望住院醫師們能早日回來」。保健福祉部預計在本週內完成處分事前通知發送工作,曹圭鴻強調,處分程序是針對每個人進行,「不是所有人同時會被扣留執照,造成醫療空缺的影響有限」。雖然短期內會有人力短缺風險,但「為阻止反覆發生的集體行動」, 這種原則不可避免。對於也開始採取行動的醫學院教授,曹圭鴻表示,甚至若連教授都離開,會造成的情況「教授們更清楚」, 呼籲教授們為了患者安全做出明智選擇。近 3 成韓國醫學生有效申請休學 (中央社) 隨著韓國住院醫師罷工潮延燒,同樣反對醫學院增招政策的醫學生陸續申請休學,目前依程序提出有效休學申請的人數達到全國醫學生的近 3 成。韓國教育部昨 (10) 日公布上述統計結果,累計至 9 日為止,依相關程序向學校提出有效休學申請的人數達到 5445 人,以去 (2023) 年 4 月全國醫學院在學人數 1 萬 8793 人計算,占比達到 29%。若加上未取得指導教授、父母簽名同意等必要條件,不符合相關規定的休學申請件數,韓國各醫學院截至 2 月 28 日為止收到的休學申請共達 1 萬 3698 件。教育部自昨天起發布統計結果,皆不計入不合規定的件數。部分學校的醫學生仍持續罷課抗議,8 日共有 10 所學校發生罷課事件,《韓聯社》報導指出,若學生堅持持續集體罷課,最後可能面臨「集體留級」。多數醫學院規定,若缺席 3 分之 1 或 4 分之 1 以上課程,該學科將以不合格處理,只要有任何一門學科不合格,就必須留級,許多學校先前為避免這種狀況,將原定 2 月開始進行的課程推遲至 3 月開始,或是乾脆以停課處理。隨著年輕學子與實習醫生抗議行動延續,醫學院教授們也開始考慮以辭去教職表達支持。首爾大學醫學院教授協議會非常對策委員會表示,分屬首爾大學醫院、盆唐首爾大學醫院、波拉美醫院 (Boramae Medical Center) 的教授們將在 11 日開會,討論是否集體辭職。盆唐首爾大學醫院教授協議會先前對會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85% 受調者認為有必要採取集體行動來保護住院醫師及學生。韓國全國醫學院教授協議會 9 日也在各校代表會議中討論這項問題。會長金昌洙 (音譯) 在會後表示,「沒有住院醫師跟學生,教授又有什麼意義」, 並透露許多教授表態會自行辭職。
《徹底治好膝蓋痛》:穿高跟鞋奔跑又在辦公室坐著蹺二郎腿,對膝蓋來說是最糟糕的一天
文:Dr. YOUTH 金裕洙 40 後走路隱隱作痛,膝蓋卡卡關節痛?預防疼痛三招這樣做,防止老化保護好膝蓋在了解導致膝蓋疼痛的姿勢之前,先告訴大家預防膝蓋痛的「三個改善點」。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習慣、圍繞我們的環境,還有恢復力,這三點需要同時從多方面進行。一、改善姿勢與習慣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消除會造成膝蓋受損的有害因素,並且養成習慣。就像討論肺部健康不能不講到戒菸一樣,如果保持過度彎曲膝蓋或衝擊的姿勢和習慣,那就沒什麼好討論膝蓋健康的了。「蹲下」是最典型對膝蓋不好的姿勢。例如打掃庭院、在澡堂洗澡、手洗衣服以及撿起掉在地上的東西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姿勢。在運動中也是如此,例如最常見的下肢運動「深蹲」, 其實只要稍微再彎曲多一點,就會變成蹲下的姿勢。說到對膝蓋不好的姿勢,「盤腿」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我們會認為坐在地板上才是盤腿的姿勢,但實際上坐在椅子上時也經常會盤一隻或兩隻腿。讓膝蓋減少接觸硬地板以及摩擦也很重要。包裹膝蓋的肌肉較少,容易受到刺激,如果膝關節時常摩擦地面,例如長時間跪著或貼著地面工作等,可能會產生滑囊炎,而且長時間扭曲膝蓋的姿勢也會造成半月上軟骨板受損。很多人不知道蹺二郎腿對膝蓋不好,尤其是在下面支撐的膝蓋在已經很彎曲的狀態下,還要支撐放在上面的腿的重量,承受著雙重痛苦。比如穿著高跟鞋奔跑的那天,如果在辦公室裡還蹺著二郎腿坐著,那對膝蓋來說是最糟糕的。撞擊也對膝蓋不好。很多人會不知不覺地跺腳,尤其下樓梯的時候比上去的時候更容易如此,會自動往下踏,登山時的下坡也一樣,有許多人都是因為這樣的習慣而導致膝蓋疼痛難以痊癒。坐太久彎曲膝蓋的姿勢也不太好。長時間坐在桌子前或者長時間開車時,中間一定要伸直雙腿休息。最好養成開車時間不超過 1 小時,或者最多不超過 2 小時就要去休息站或停車伸伸腿的習慣,另外轉換姿勢時,也是盡量慢慢彎曲會比較好。最後是肥胖。在以韓國人的生活習慣、營養、體力資料為基礎,對膝關節炎的危險因素進行調查的研究中顯示,明顯對男性與女性都造成危險的因素是膝蓋周圍的肌肉不均衡和肥胖。當體重增加五公斤時,走路時只要多負擔五公斤就可以了,但如果為了減重而去跑步,就會變成對膝蓋施加 20 倍,也就是 100 公斤以上的巨大力量,那麼膝蓋不受傷才奇怪。減肥的一大原則是「先控制飲食,再進行劇烈運動」, 否則再加上積累的內臟脂肪會不斷引發慢性發炎,身體的恢復力也會下降。二、改善環境因素第二點是改變讓膝蓋受傷的環境,也就是外在因素的改善。如果使用不適合自己身形的小桌子,膝蓋要長時間地保持非常彎曲的姿勢,所以最好盡量使用高度和深度比較足夠的桌子。此外,椅子太低時也會變成需要保持蹲姿,相反地,椅子太高也會使膝蓋彎曲,在這種情況下最好使用腳墊。開車的時候也一樣,如果座位太靠前的話,膝蓋和肩膀肌肉會很緊繃,因此最好能夠確保有讓膝蓋充分伸展的寬敞空間。另外,保持同樣的姿勢太久也不好,至少每小時換一次姿勢休息比較好。另一個真正重要的環境因素是常坐在地板上,這樣不僅會常常盤腿坐著,連站起來的動作也會過度彎曲膝蓋並承載體重,因此手洗衣服或清掃地板時,建議準備沐浴用小椅子坐著洗。運動的地點也很重要,過硬或是不規則的地板會使膝蓋受到衝擊。此外,冬天要盡量避免走下雪的山路或冰多的地方,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外傷會變得非常致命,所以要特別小心。注意讓自己不要受傷比運動更重要,所以如果可以的話,請選擇安全的路來散步。膝蓋稍微有點痛的話,使用貼紮或護具是必要的,那麼就算做相同的動作,也能減輕膝蓋的負擔,而獲得能夠正常復原的時間。戴著護膝走路時膝蓋不會變弱,反而是疼痛的時候硬著頭皮走路或者因為疼痛而乾脆不走路的話,膝蓋會受損更嚴重。三、改善內在因素千萬不要勉強自己。身體疲累的時候,最脆弱的部份一定會出問題,疼痛是要你讓該部位休息,是想要復原的身體所出現的自然防禦反應,希望你能好好傾聽自己身體的細微聲音。壓力的控管也很重要。受到壓力時身體免疫力會下降,就很容易受傷。如果工作上壓力大,那就不要做劇烈運動,而是應該透過簡單的散步、冥想和深呼吸來緩解壓力,因為最妨礙身體維持恢復力的因素就是壓力。為了強身而做的運動應該在狀態好的時候做,覺得哪裡不舒服了才要用運動來加強肌肉力量,這無疑是火上加油。就像在狀況好的時期要為艱困的時期做準備一樣,健康的時候也要為生病的時候做準備。在膝蓋上,我們可以先強化膝蓋周圍的肌肉力量,完全沒有疼痛感時,再混合高強度的運動,讓肌肉變得更加結實,但是疼痛的時候,保護、休息和恢復是最重要的。為了讓膝蓋康復,最好要好好吃飯。就像沒有鋼筋、混凝土就無法建造建築物一樣,沒有材料就無法建造筋骨。當然不是要你攝取像麵包、餅乾或泡麵這種高熱量的食物。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蛋白質攝取量會減少,所以在攝取優質蛋白質的同時,還要充分補充維生素 D 等。維生素 D 不僅對增強免疫力有幫助,也是對於防止骨質疏鬆症等肌肉骨骼系統各方面都有幫助的珍貴營養素。書籍介紹本文摘錄自《徹底治好膝蓋痛:膝蓋要的是治癒,不是治療!》, 幸福文化出版作者:Dr. YOUTH 金裕洙 譯者:楊筑鈞 結帳時輸入 TNL83, 可享全站 83 折優惠 (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今天正確的運動和姿勢,造就明天的膝蓋 專業復健科醫師教你,四階段打造不會痛的健康膝蓋 第一階段消除、第二階段重建、第三階段強化、第四階段治癒 打造可以使用到 100 歲的膝蓋!吃葡萄糖胺對膝蓋痛有效嗎?退化性關節炎,一定要動手術?戴護膝會讓肌肉變弱,所以不能長時間戴?打玻尿酸、PRP 注射有用嗎?「啊!我的膝蓋無法用力」別以為自己還年輕,膝蓋偶爾不舒服隔天就好了!膝蓋開始感到發麻的瞬間,就是開始管理的時候!面對膝蓋的保養,我們應該超越現有的治療 (Treatment) 模式,而從治癒 (Healing) 的觀點出發。最大的差異點在於「從問題發生的初期就介入改善手段」。不論幾歲都可能會有膝蓋痛問題,可能是由運動、姿勢不良或受傷、年紀、荷爾蒙等引起,年紀輕輕就患上「退化性關節炎」的情況也很多。如果置之不理,隨著年紀增長可能終至無法行走,甚至因疼痛而引發憂鬱症、焦慮或其他疾病。本書包含膝蓋痛的各種治療方式、復健運動、預防方法,不僅介紹了讓膝關節更強化的運動方法、還詳細地瞭解膝蓋痛的原因和症狀、如何在減少損傷的同時進行正確的復健和治療,進而加強預防、管理。膝蓋關節是消耗品,從年輕健康的時候就要開始需要提前珍惜,就能打造可以使用到 100 歲的膝蓋!▶防止關節老化,膝蓋管理指南的四個階段 第 1 階段消除、第 2 階段重建、第 3 階段強化、第 4 階段治癒第 1 階段消除:發現並清除引起疼痛的原因!膝蓋疼痛初期,要先找出現在出現異常症狀的原因,並找出導致疼痛的姿勢或運動,不要勉強。第 2 階段重建:尋找消除疼痛的治療方法!用各種方法治療並恢復出現異常的膝蓋。物理治療、戴護具、以及各種治療方法。第 3 階段強化:開始可以走到百歲的膝蓋訓練!這階段要努力打不易損傷的膝蓋,可選擇符合自己狀態的強度運動。要根據當下的狀態來選擇運動的目的 (緩解膝蓋疼痛) 和所有運動處方的要素 (運動種類、強度、頻率與時間)。例如:室內腳踏車、深蹲、登山、HIIT (高強度間歇) 等運動,以及運動後修復等下、爬樓梯或盤腿等日常習慣第 4 階段治癒:真正的答案是我身體的恢復力!減少身體發炎對關節疾病有幫助,所以良好的飲食營養、妥善調節壓力、良好睡眠等,都可預防管理膝蓋問題,是比治病更優先和更重要的環節。如果想要更長壽、身體更健康的話,就要增加身體的「恢復力」! 如何讓恢復力保持在最佳狀態呢?首先要先抓到平衡,讓身體狀態舒適,所以必須控制:1 不必要的藥物使用、2 嚴格控管心搏數、3 緩解情緒 (壓力)。希望這本書可以讓各位擁有可以健康使用到 100 歲的結實膝蓋,並且不管是幾歲,就算是上了年紀,也都能自由前往各處,過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
林家嘉《不做星光,也能成為一家人的太陽》:要跳脫舒適圈,我與林益全討論過最多的就是重量訓練
文:林家嘉、卓子傑重訓帶來新幸福要跳脫出既往的舒適圈,我與益全討論過最多的就是重量訓練。為了「要不要重訓」這件事,我已經跟他爭論過很多次,尤其面對一個過去成績這麼好的選手,要說服他脫離習慣模式去嘗試重訓著實費了我一番功夫。早在二○一三年我就發現他不重訓,當時我好奇的問:「為什麼你當職業球員可以不用重訓啊?」他回我說:「我不用啦!我不用重訓成績就這麼好了。」當時全爸跟他一個鼻孔出氣,還半開玩笑的附和:「沒重訓就這麼好了,重訓下去還得了?」我心裡想著:「啊本來就應該要讓他很不得了啊......」益全職棒新人年時的體能教練「毛哥」孫昭立曾經一對一帶益全做重訓,益全當時真的很沒力,每次重訓完毛哥都會生氣的說:「我覺得帶你做重訓最後都是我在練,扶槓我出的力比你還多!」乳酸代謝緩慢的問題,讓益全在重訓後的痠痛期拉長,沒辦法用百分百的狀態比賽,所以後來他就順理成章的逃離重訓,用增加打擊訓練量的方式來取代。但我認為這種替代方案長期來看是無效的,重訓的目的是為了減緩肌力下滑,打擊練習只是增進技術和累積肌肉記憶,就算有成效頂多是強化部分小肌肉罷了;當時我不懂,也沒辦法解釋給他聽,直到近幾年他的低潮期逐漸拉長、擊球的飛行距離變短,這些警訊讓他不得不正視問題。益全年輕時就仰賴持續出賽和大量打席來調整手感,球隊也都給足機會,全年結算時他的成績也都如預期般穩定,所以大家不會意識到他慢熱的問題;但在球團換血浪潮興起後,資深選手不再有充年輕時「我不用重訓就可以拿那麼多獎」的自信,和「不改變就可能離開這個舞台」 的念頭開始在他內心碰撞,後來看了某位傳奇球星的例子,他也是靠練打來取代重訓,直到巔峰期過後揮棒速度變慢、長打數據跟著下滑,才意識到肌力流失靠練打是無法彌補的,他到生涯後期才知道重訓的重要性,但那時已經太晚了,益全在發現問題時則還有機會,也終於願意嘗試。我跟你一起練我的個性是碰到問題一定要想方法解決,而且我會身體力行,我如果要求益全要接受重訓,我就跟著他一起練,不讓他覺得在旁邊用嘴巴說說很容易。二○一八年初,我們先找到一間重量訓練教室開始做一對一重訓,我不希望他抱持著「老婆逼我來,那我就來應付應付」的心態,他一周練三天,我也跟著他一起練三天,我們當時做的是負重型重訓,他練得很痛苦,我也每天痛苦的要命。接受持續加重、苦不堪言的負重訓練過了數月以後新球季開打,益全的力量雖然變大了,但全身肌肉僵硬,原本的球棒控制和揮棒延伸優點反而無法發揮,上半季開打後,益全的擊球不是噴天就是滾地,成績不進反退,打到後來他也慌了,雖然他口頭上沒講,但看他的表情也猜得到他的想法:「怎麼沒重訓前好好的,重訓以後反而更慘啊......」負重訓練模式對益全無效,也反映在成績下滑,當時全爸一直數落說:「叫你不要去重訓,你們就硬要去!」就連中信兄弟的張志豪也曾經跟益全說:「我重訓以後出現過三年的撞牆期。」益全聽了內心連連叫苦,他當然沒有本錢在這個年紀再承受三年撞牆期,加上二○一八年球季全壘打大幅減產,讓他更惶恐。我知道剛開始接觸重訓肯定會有撞牆期,但我認為長達三年之久是不合理的,後來研究發現益全這種偏向技術型而非力量型的打者,並不適合壓重式的重量訓練,我認為重訓一定是正確方向,只是我們的方法錯了,既然知道問題出在哪,去找到正確解答就可以了。考證照是為了尋找正確方向我自己親身嘗試過重量訓練後的疑問也是:「我不太理解這個項目是為了什麼目的而訓練的。」為什麼要扛槓、深蹲?我不理解為了什麼目的練這些內容,教練得解說對於初學者而言太過專業,我們只能在訓練時單向接受新知。盲目的扛重,追求負重的極限,益全半信半疑的配合嘗試,但看得出來他不是很認可,加上後來持續不斷的加重、再加重到他真的受不了了,他才提問說「都不知道在練什麼,這些項目鍛鍊的目的到底是為了加強什麼?」他所提出的問題跟我內心所想的其實是一樣的,我也是覺得練習不應該盲目,抱著想「知其所以然」的初衷,我才去學習重量訓練相關的學理和實作證照課程。證照的研習過程,我利用機會跟講師溝通,了解鍛鍊哪些項目可以提升單項運動表現,比如轉體訓練、藥球與棒球選手加強揮棒速度的相關性,具備理論基礎和實做經驗,我才知道如何有效幫助益全正確重訓。我考證照的目的不是想親自指導益全,我相信專業,但我希望尋求專業協助的過程自己並非一無所知,如果我有理論和經驗做基礎,在與專業人士溝通的時候,我才能識別什麼方式是最適合益全的。負重訓練以後,益全身體的力量是足夠了,甚至可以說力大無窮,但他全身僵硬,每次揮棒感覺都很想把球打爆,但是球就是飛不遠,二○一八年因為上半季重訓的挫敗,下半季我建議益全先跟著球隊的訓練即可,一對一的重訓先暫停,直到我們找到正確方向再重新開始。到下半季時我開始思索:「是不是重訓是對的,只是我們重訓的方式錯了?」我仍然委託經紀公司幫我們尋找新的重訓教練,這次我不敢再貿然讓益全投入,我請他們先物色,有合適的對象先一起面談後再決定,因為他的職業生涯已經進入中後期,我們沒有本錢再用一年的時間讓他這樣實驗,我必須先跟對方聊過再決定。後來輾轉找到「秋哥」林仲秋教練得兒子林弘偉,他是專業的體能訓練師,弘偉面談時告訴我,他看過益全的經歷和打擊型態後,覺得益全不適合盲目的壓重訓練,肌肉量要維持,但揮棒速度不能減慢,和弘偉面談後我發現他對益全訓練方向的想法和我類似,因此我們決定跟他展開合作。核心強化的必要我會去考核心訓練證照,同樣也是接觸重訓過程中產生疑問想尋求解答。益全以前曾跟我說,國輝、阿德 (張進德)、智賢 (蔣智賢), 都曾在比賽或訓練時腹斜肌受傷,他們都是旅美選手,負重重訓做很重的人,但我覺得不可能是因為負重過重而受傷,不然誰還敢做重訓?一定是其他方面出了問題。我當時很疑惑:「重訓已經這麼嚴苛了,為什麼選手揮空還會受傷?」因為內心存著這個疑問,我去研習核心訓練課程來找解答。選手在訓練時感覺腰、背或腹部「緊緊的」有時是種警訊,碰到這種狀況要嘛就是休息、要嘛找防護員做舒緩,但多數球員會為了爭取機會選擇忽略,結果比賽揮空後拉傷。在核心訓練證照研習過程,對照過去曾經看過選手受傷的案例,讓我對核心訓練的重要有更深的體悟。如果運動進行的轉體多,核心訓練一定要紮實,練核心很痛苦,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像棒球揮棒、高爾夫揮桿都很依賴轉體動作,下半身力量傳導,靠核心穩固,再傳達到上半身,揮擊力量才會最大化;但若是核心不夠強健,轉體速度愈快、力量愈強,反而愈容易受傷。核心訓練對打者的重要性有兩個,第一是力量傳導,第二是防止受傷,揮棒力量要從下半身傳遞上來,核心不穩住的話比賽過程很容易受傷,尤其力量型打者負重訓練都練得很勤,全身力大無窮,若是核心訓練不夠紮實,揮棒落空時側腹要承受強大的旋轉力量,很容易造成受傷。球隊的重訓菜單都會有核心訓練,但多數狀況下訓練跟著球隊菜單就是相同的質與量,不見得完全適合每個選手,加上核心訓練過程真的很辛苦,如果不是教練一對一盯著做,團體進行的效果往往不夠紮實,球隊訓練人手不足,不可能支援所有人一對一訓練到位是情有可原的,想要精進者就必須投資自己,所以後來我才請弘偉教練來幫助益全。我跟益全說,球隊的菜單能做就跟著做,但重心放在一對一教練幫你量身訂做的項目,尤其要著重核心加強和轉體訓練,因為這牽涉到揮棒速度,對於益全而言,他的揮棒速度無論如何不能掉。益全以往可以常占據打擊、安打和打點等排行榜、甚至拿下個人獎項,在這狀況下全壘打數量可以順其自然;但隨著年齡漸增,安打數如果沒辦法每年在榜上佔據前三名,就必須考慮犧牲一些打擊率和短程安打,追求更多的長打量產。在弘偉的建議下,益全調整了重訓方向,強調核心和轉體,以維持肌力、強化核心強度為目標前進。在技術層面,我們也請秋哥來協助益全做打擊練習,秋哥針對益全的打擊型態,讓他採取速度派揮棒訓練模式,透過狂丟猛打的餵球打擊練習,加強益全的動態視力和揮棒速度。因應大環境用球彈性係數的改變,為了追求長打,益全也更改了使用球棒的棒型,他捨棄過去輕量化且配重平均的球棒,改採棒頭加重的新式球棒,在益全以高速揮棒的情況下輔以較重棒頭,擊中球心後的飛行距離飛得更遠,也因此在二○一九年他的全壘打數如願獲得大幅度的提升。書籍介紹本文摘錄自《不做星光,也能成為一家人的太陽》, 堡壘文化出版作者:林家嘉、卓子傑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結帳時輸入,可享全站 83 折優惠 (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愛上一個人,並不等於成為誰的附屬,走入家庭,也不代表必須放棄自我,那些屬於妳的夢想,可以轉向,但不要輕易放下。她是曾在演藝圈中閃耀的藝人林黛妤,也是鄉民、球迷口中令人尊敬的「全嫂」家嘉姊。因為愛,她勇敢走入家庭,因為愛,她也找到更值得努力的勇氣。她幫助身為球員的丈夫訓練、分析、談薪也談心,成為激勵他向前的原動力,也為了自己,努力進修,無所畏懼,成為全家人的向心力。對她來說,愛情與家庭,從來不是只能 1+1=1, 除了愛別人,也能愛自己,即使微小的星光,也能化身為照亮所愛的人的溫暖陽光。
亞尼克蛋糕販賣機,離真正的「智慧零售」有多遠?
本月稍早國內知名的「亞尼克蛋糕」宣布推出新的無人商店 「YTM」(Yannick To Go Machine)(其實更像是自動販賣機), 首波從 15 個台北捷運點開始,提供他們最熱賣的生乳捲,預計三年內在 108 個捷運站都會設點,目的是提升 30% 以上的業績,為公司創造新的成長動能,也跨入所謂「新零售」的領域。近年「新零售」(或稱智慧零售) 的風潮席捲全球,由美國的 Amazon、以及中國的多家電商平台 (阿里、京東、蘇寧等) 領頭,不僅是積極進行線上和線下的整合,促進產品管理的優化,以及物流營運的效率,也大量利用先進的科技 (特別是大數據和 AI), 將實體世界數位化,創造出更多創新的商業模式,可說是掀起了零售業最新的一波革命。全自動的「無人商店」(包括便利店、餐飲店、行動店、無人貨架、販賣機等形式) 在零售服務業或許可說是終極目標,在比較複雜的購物場景中要實現,需要許多技術 (電腦視覺、監測感應等) 的深度整合,以及消費者心態的適應改變,估計還有一段時間才會普及。但是「新零售」帶來的新思維和營運模式的改變,卻是所有經營者需要趕緊熟悉和採用,以避免被超越或顛覆的。我們觀察「亞尼克」的布局,短期除了擴大特定產品的通路銷售外,是不是有抓到「新零售」的精神,後續能從新的營運方式再拓展出更多商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1. 消費者購物體驗是否真的升級?傳統上購買生鮮食品,受限於冷藏物流技術和成本,絕大部分的消費需要在實體店面進行。近年由於技術和營運能力有所突破,在線上訂購任何商品,往往很快就能宅配到府,例如中國盒馬鮮生標榜三公里內能在 30 分鐘內送達,Amazon 也是因為要加強這一塊,併購了有將近 500 個據點的 Whole Foods 超市。我相信「亞尼克」因為銷售點的遽增,在生乳捲類產品的冷藏運送及管理上,必須加大投資,確保品質無虞。不過,只是增加單一產品購買和提領的便利性 (仍侷限在都會區的捷運站,其價值容易被快速物流替代), 我目前還看不出新的模式在其他的消費體驗上,有什麼創新之處。而且,當我實際使用他們的 App, 試著購買除了這個能在捷運站提領的生乳捲口味「以外」的產品時,發現並不能混合兩種運送方式成為一個訂單 (該產品寄送預期需要一週!), 等於線上線下購物的體驗尚未能無縫串聯,看起來也還有不少進步空間。2. 是否能把握實體世界的數位化,蒐集更多數據並加以運用?實體的零售及服務業,特別是使用現金進行消費,過去最無法掌握的就是每一個購物者的購買行為和交易紀錄。不僅在貨品布置和補充上流於被動延遲,也喪失許多深入了解消費者偏好和習慣的機會。這一點在行動支付、影像辨識、以及各種物聯網智慧裝置技術 (例如智慧貨架) 的來臨後,大大地有所突破。先不說較複雜的商店型態,許多新式的自動販賣機,早就有不少配備了能即時偵測購物者行為的攝影機,蒐集大家選擇上的行為,更進階的還能進行個人化的行銷及推薦,以增加銷售機會。這一次「亞尼克」的銷售布局,雖整合了線上 (包括手機 App) 的訂購及實體的臨時購買,但是購買行為侷限在單一產品,消費情境很是單純,除了能多知道消費者如何運用 (及喜好) 這樣的提貨方式,在物流配送和補給上持續優化上 (這本身有一定的挑戰), 我還看不出會有那些新的數據價值和應用,十分可惜。建議廠商在這方面多一些設想。3. 多通路的營運,是不是真的能提高轉換率和業績成長目標?在 Philip Kotler《行銷 4.0》的描述中,購物者在詢問度高 (Ask) 但購買率低 (Act) 的時候,企業特別需要加強對與顧客的「承諾」(或是增加顧客「承諾」購買的動力), 通常是增加與客戶的通路 (購買點), 或是加強購買當下的說服力 (例如業務力)。「新零售」強調線上線下,甚至多通路的整合營運,就是希望創造更多顧客的接觸點,並且提供更為完整,而且一致的體驗和品牌形象。 根據報導「亞尼克」計算過,當每一個捷運點日銷量能達到 30 條生乳捲時就可以回收軟硬體的投資成本 (似乎不包含營運費用), 而決定建造如此「龐大」的新通路,公司在產品需求預估和品牌形象上,似乎深具信心。一條生乳捲幾百元,屬於購買頻次不高,替代性卻很高的非民生必須產品,在沒有其他的創新變化 (例如提供單片蛋糕) 下,是不是增加通路就能線性增加銷售,我認為還有待觀察。4. 有沒有藉此機會創新商業模式,顛覆產業遊戲規則?前面提到,零售服務行業,特別是飲食相關,因為在財務及實體營運上比較不透明,過去資本市場比較不會大舉介入,因而商業模式的變化也比較少,頂多是做行銷宣傳時進行異業合作,整合上游的生產,加強營運的效率 (例如中央廚房), 或是採用連鎖加盟形式拓展通路。即使是網路消費,也是在近年因應手機使用和支付的普及,才開始有爆發性的發展。舉中國最近崛起的瑞幸咖啡 (小藍杯) 為例,他們嘗試打破過去零售業著重「場貨人」順序的思維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而利用互聯網的思維以及資本的力量,從快速大量經營線上會員 (人) 開始,然後運用數據分析的力量,決定最有效率的商品口味設計 (貨), 以及店鋪地點和形式的鋪設 (場)。當這樣的形式建立出來,可以變化的商業模式就增加許多 (例如更客製化的商店、產品、以及服務,或是成為一個飲品的平台)。這次「亞尼克」也算投下重資,很有勇氣地用相對創新的模式,為市場帶來些不同。或許因為還有許多營運上的考量,必須以單一商品做為起點,從中再學習調整,給人的震撼和期待不免降低許多。我比較擔心的是企業思維還是停留在傳統的 Push 銷售,即使後來擴充了選擇的品項,達到了營運的目標,還是脫離不了好吃零嘴的刻板形象 (註:目前網站強調生活品味), 而很快會再碰到經營的天花板。從企業經營的角度,持續降低營運成本,增加數據的蒐集和管理,越來越重要,也更依賴科技的佈建,和新型的營運模式。根據中國艾媒諮詢 (iMedia Research) 調查,2017 年無人零售商店交易額達人民幣 389.4 億元,之後五年將迎來發展的高峰,到 2020 年預計成長達到 281.3%, 市場交易額將超過 1.8 兆元。亞尼克和國內的其他業者及早投入布局,從嘗試中不斷修正經驗,絕對是必要的。然而,零售服務業的核心價值仍然是在「懂得人心」。或許未來購物場景裡,為我們服務的真人很少 (可能是機器人), 但我們在消費的時候絕對不希望缺少「人味」, 如何在我們需要關懷或協助的時刻,適當提供我們所需要的產品或服務,將是所有的企業持續努力的目標。那一天我在家附近的巷子口吃完一碗美味的牛肉麵後,想要嚐一片鮮甜的哈密瓜生乳捲,去除一下油膩,若亞尼克能在我信步走回到家之前,就把蛋糕送達,可能還附上一份下週我結婚紀念日的促銷推薦,恐怕我真的會成為他們最忠實的客戶!(作者是瀚師科技創辦人,香港大學中國商學院客座講師,智慧零售及顧問培訓專家。)
電價會前會12日登場,台電若獲千億補貼調幅13至15%;半導體業等「超級大戶」4月調漲箭在弦上
電價會前會 12 日登場,台電若獲千億補貼調幅 13 至 15%(中央社) 電價工作小組會議 12 日登場,台電將提報不同補貼金額情境下的電價調整方案;考量歲計賸餘尚有其他用途,若最後僅獲得千億補貼,擬搭配中油調降電業天然氣價,讓電價平均漲幅可控制在 13 到 15%。另一方面,考量現行工業氣價遠低於成本,台電爭取補貼預算已構成世界貿易組織 (WTO) 經常討論的交叉補貼問題,工業氣價將調回「貼近成本」狀態,減少中油負擔。近年國際燃料價格高漲,台電肩負「物價消波塊」角色,電價無法完全反映燃料漲幅,導致虧損雪球越滾越大。儘管政府已連 2 年出手增資台電,截至去 (2023) 年底仍累虧新台幣 3826 億元,今年若完全不調整電價,預計再虧 2124 億元,淨值將減少至 228 億元。為讓台電免於資不抵債窘境,經濟部優先爭取以去年歲計賸餘補貼台電 1500 億元,再搭配電價調整,目標是打掉今年虧損為首要任務。電價調整幅度關鍵在撥補額度,根據內部試算,若可爭取到 1500 億元,電價平均調幅約 10 至 12%。考量歲計賸餘尚有勞健保等待撥補,經濟部官員表示,若最後台電折衷獲得 1000 億,兼顧照顧民生、穩定物價等原則,將搭配中油調降電業天然氣價格,控制電價平均漲幅在 13% 至 15% 之間。電業氣價每立方公尺調降 1 元,台電支出可減少 205 億。官員指出,3 月電業氣價每立方公尺約 15 元,較成本 14 元略高,由於全年氣價估計走低,有空間可調降;至於工業、民生等非電業氣價,目前每立方公尺 8.27 元,遠低於成本,導致爭取預算「形同納稅人補貼台電、中油,中油再補貼台塑、中鋼」, 已構成 WTO 經常討論的交叉補貼問題。交叉補貼 (cross-subsidization) 指政府對特定產業採行國內補貼,間接使該產業出口具有價格競爭力,變相形成出口補貼。因此,規劃將非電業氣價調回「貼近成本」狀態,但只會調整工業用戶氣價,因民生用戶不會出口,沒有不公平競爭問題。假設工業氣價酌修至每立方公尺約 12 元,以中鋼來看,1 個月需多付 3000 萬。中油自 2021 年起,經俄烏戰爭氣價波動至今,氣價部分已吸收超過百億。電價 4 月調漲箭在弦上,半導體等逾 50 億度超級大戶漲最大 (中央社) 台灣住宅、工業電價長年居全球排名後段班,為穩定台電財務,4 月電價調漲箭在弦上;其中,產業用電除會以產業別用電情形做不同幅度調整,年用電量逾 50 億且連兩年用電成長的「超級大戶」調幅最高,如半導體業,但會排除連兩年用電衰退產業,如面板、石化、鋼鐵業。台電虧損大洞亟待填補,否則將瀕臨資不抵債困境,4 月起民生、產業電價調漲可能性高。根據經濟部研擬方向,民生用電方面,考量最低段電價幾乎未曾調漲、甚至降價 3 次,為讓 330 度以下電價回歸合理,並減少分戶規避高段電價投機行為,此次擬不分級距全面調漲。住宅與小商店合計共 1462 萬戶,會依據不同用電區段分 3 種漲幅,最低級距調幅最多 5%, 最高級距調幅約 1 成,台電盼藉此督促用戶節約用電。考量內需產業熱絡,餐飲零售等低壓用戶電價也會調漲。現行民生電價若調漲 5%, 每月用電 120 度以下,每戶多付 9 元;每月民生用電 330 度者,則多 34 元。產業用電部分,則以產業別用電情形做不同幅度調整;其中,用電成長產業調幅最高,用電衰退不滿 10% 減半調漲,用電衰退逾 10% 漲幅最低。此外,針對年用電量 50 億、100 億度且連續兩年用電成長的特高壓大戶,台電擬另設高於前述調幅,但會排除連兩年用電衰退產業,如面板、石化、鋼鐵業。國內工業電價調整主要參考對象是南韓,為維持國內產業一定競爭力,工業電價單價不能超過對手國南韓的 4.53 元。據此估算,用電成長的特高壓用戶電價調幅應在 3 成內。針對部分仍面臨景氣影響的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經濟部透過疫後特別預算,採「以大帶小」及「個別廠商」 模式,輔助業者朝低碳化、智慧化升級轉型。同時,今年持續提供 10 億元補助商業服務業更換節能設備,並擴大補助項目,亦可降低電價調整影響。
「生產」危機 醫療人力不足的警訊
楊士範、邱怡婷整理分析婦產科人力危機浮現,偏鄉無足夠產科醫師讓婦女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雖然衛生署長邱文達去年提出報告,近 10 年的醫師成長率約有 16%, 顯示婦產科從業醫師人數持續成長,但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卻表示,婦產科人力危機的陰影並未消失。台灣醫療環境這些年開始出現「四大皆空」的窘境,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的醫生都越來越少 (後來又加入急診科變成五大皆空), 其中尤以婦產科人力資源短缺最多,婦產科醫學會呼籲若不增加誘因、改善體制,則十年後可能連都會區都沒有足夠的醫師可以幫忙接生。2012 年此狀況已出現,情況險惡到大腹便便的孕婦需在前一夜到醫院排隊抽預約生產號碼牌。然而一年過去了,婦產科醫師短缺的情況依然沒改善,以台東縣為例,台東僅有的門諾醫院的婦產科即將關閉,縣民得要跑到屏東、高雄或花蓮的大醫院待產。由於少子化,偏鄉經營婦產科的困難度提升。根據婦產科醫學會統計,全台鄉鎮超過 4 成沒有婦產科醫師執業。產科醫師短缺的原因,包含先天年齡限制,因體力隨著年齡上升而下降,無力負荷全天待命的產科;家庭因素也是原因之一,台灣婦產科醫師有七成是女性,但多選擇婦科,因女性成家之後,希望重心放在家庭。生活品質也是影響重點,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所長鄭守夏,去年針對 1,077 名醫學生做問卷調查,發現學生選擇專科時,最多人 (占 35%) 重視生活品質,薪資高低則排名第 5 (占 5.48%)。健保局雖提高婦產科、小兒科等門診診察費,希望有助解決醫師人力流失,但成效並不如預期。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指出如果醫界只談薪資、不積極爭取勞基法、職災保障等權益,恐難挽回醫學生的心。醫師的收入隨著健保體制的出現下降,降低了醫師從事高風險、生活品質相對低的科別意願。反而如牙醫、醫美等醫師成長快速。但根據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的統計,全國 368 鄉鎮中,還有 43 個鄉沒有牙醫師,也就是牙醫很多,但卻分佈不均。高風險 (容易被告)、生活品質不佳、工作時數高等讓內外婦兒急診室的醫師短缺,而醫療分配不均則使鄉鎮的居民相比於都會區民眾不易接受完整的醫療服務。這些都跟我們切身相關的議題,你一定要關心。
台灣水電價格明明處於世界低標,為何民眾聽到「水電雙漲」就翻臉?
每年的 4 月,都是經濟部調整水電價格的期程。油價由於採浮動機制,所以溫水煮青蛙,比較沒被討論。由於台水已經 30 年沒漲價,台電屢屢虧損,所以今年面臨了水電雙漲的狀態,也引發民眾焦慮。台電在 2023 年調漲電價 11%, 但全年累計虧損仍高達 3820 億元。電價審議委員會規劃 2024 年度要挑戰不虧損,電價擬調漲 25%, 民生用電調漲門檻從 700 度下修到 500 度,約有 300 萬家庭用戶受到衝擊。台水 2023 年虧損 43 億,研擬調整級距,將從現行的 4 級拉高到 6 或 7 級,用水越多,水費就越貴。水價審議委員會預期於 5 月確定價格。水電雙漲到底合不合理?以數據來看,真的是不調不行。台灣水費世界第三低,一般家庭用戶每月 50 度以下的一般家庭,每月水費約 200 至 300 元,占台水用戶數 92%, 其實根本是小錢。所以台水針對低用水戶,打算不漲反降,調降幅度可能超過 2%。但工業用水大戶占用戶數的 8%, 用水量卻高達 40% 至 50%。台水預計將用水 50 度以上至 200 度的商業店家,進行微幅調漲。200 度至 1000 度、4000 度的用水量大戶,每度預計調高到 25 元。而這些占 8% 的用水大戶,為電子業、鋼鐵業、紡織業以及水泥。台積電因為用水量大,也是名列其中。而這幾個產業橫跨電子與傳產業,不是台灣最賺錢的行業就是收入最穩定的傳產,近 30 年來享有極低水費的政府補貼,荷包賺滿。就數據來看,水費的調整不但不影響民生,還達到了社會公平,可說完全沒爭議,工商業界也沒什麼反彈。櫃買中心以打造永續交易所為使命為了邁向淨零轉型,櫃買中心在 2022 年依據 ISO14064-1:2018 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希冀透過國際標準掌握櫃買中心自身溫室氣體排放情形,此外,為提高盤查資訊與報告之可信度,特別安排由第三方機構執行確信作業,以積極落實低碳目標。 櫃買中心並於 2022 年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 作為統籌推動永續發展之任務型組織。該委員會將依據溫室氣體盤查結果,設定永續目標及推動策略,並追蹤實際執行情形。未來將視碳排放量占比、盤查數據品質等因素,逐步增加範疇三之盤查及確信類別。將環保融入各經營層面櫃買中心以打造綠色交易所永續經營為使命,並將環保融入各層面的經營政策,舉凡降低紙類耗用、行政流程 e 化、辦公處所設備選擇環保材質、推廣節能等,將各項內部資源管理朝提升綠化效能目標邁進;此外,在用電管理方面,採取責任分區並定期追蹤管理,櫃買中心目前已完成採購「太陽能光電合約」, 同時使用節能燈具、減少熱能以降低電力消耗,並定期清洗保養空調設備,以提高運轉效率。如此不僅能落實節能,也能提供員工更優良的工作環境。食衣住行育樂 實踐永續新生活為了將永續意識融入生活,櫃買中心從食、衣、住、行、育、樂,全方位帶領同仁實踐永續新生活。「食」- 每月固定在蔬食日供應蔬食、低碳餐盒供同仁享用,辦理各項餐會亦提高在地食材及蔬食料理之比例。「衣」- 櫃買中心與長期捐助之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合作辦理「舊愛尋新歡 - 二手衣回收」活動,鼓勵同仁將欲汰換之舊衣物捐出,以嘉惠弱勢族群,做公益之同時亦落實循環經濟。「住」- 持續向同仁宣導節電相關措施,例如落實午休適度關燈 (得保留必要光源) 等,並為帶動同仁具體落實節能減碳及環境永續之風氣,辦理「節電獎勵活動」。「行」- 鼓勵同仁上班時間於不同樓層移動時,以走樓梯取代搭電梯。公務車的調派則以共乘為原則,並透過定期維修保養及檢驗,維持效能並節省用油。「育」- 設計「永續低碳」系列之通識課程,並預計辦理二手書籍之捐贈活動及帶領同仁走出辦公室之環境教育活動。「樂」-2022 年及 2023 年分別舉辦親子活動,赴基隆潮境公園及桃園石門水庫撫育造林,並將持續認養植樹造林地,以實際行動守護地球。響應 SDGs 櫃買中心投身公益此外,櫃買中心亦積極透過公益行動響應 SDGs, 除前述植樹及環境資源復育外,亦贊助有機稻米之栽種、資助太陽能發電設施之建置並將躉售綠電之收益捐贈社福團體、資助齊柏林基金會拍攝「看見台灣 III」紀錄片,期能喚起大眾關注環境議題,同時辦理捐助偏鄉學童教育計畫、兩廳院之「藝術零距離 - 雙離島深化教育專案」與公共電視之「藝術教育推廣計畫 - 藝術很有事」等,更連續 11 年不間斷地支持 1919 食物銀行,亦大力支持育成社福基金會興建符合台灣綠建築評估系統之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四大指標的「綠建庇護園區」, 為身心障礙者營造一個兼具優質軟硬體設施的友善就業環境,持續發揮影響力。櫃買中心即將於今年 10 月底成立滿 30 週年,所謂 30 而立,櫃買中心更將持續響應 SDGs, 規劃辦理更多元化之永續活動,並鼓勵同仁只要持之以恆,縱使是微小的行動,也可為地球、為永續發展貢獻心力,同時在各項內部資源管理上,持續優化並與時俱進,朝向永續交易所目標大步邁進。本文章內容由「櫃買中心」提供。
德國政府推新法案改用「熱泵」供暖,可降低碳排為何引發高度爭議?
文:Taylor Mei 當大家在夏天都在討論一年比一年更高溫的熱浪時,今 (2023) 年的德國雖然同樣是在討論「熱」, 但此熱非氣溫的熱,而是暖氣。根據雜誌《外交政策》(Forign Policy) 報導,德國政府正在擬定一項具高度爭議性的法案,希望在明 (2024) 年開始,能夠幾近全面禁止新的燃煤油及天然氣供暖系統。德國冬季能源費用創新高繼先前戰爭等因素導致能源價格飆漲開始,歐洲地區的冬天變得愈來愈難熬,因為家戶在氣溫驟降的這幾個月裡,收到的能源帳單不斷地創新高,而身為工業大國的德國也不例外。據能源相關媒體《Clean Energy Wire》指出,光是今年冬天,一般德國家庭在冬季收到的暖氣使用帳單,平均為 2180 歐元,換算成新臺幣則為 7.5 萬元左右,費用十分驚人。從去 (2022) 年 9 月至今年 3 月的暖氣使用價格,與前年至去年同一段時間相比,也已經增加了 20%。德國在暖氣使用上,以天然氣作為燃料的比率為 51%、燃油的比率為 20%、區域供暖為 18%、木頭及電力使用皆為 4%。使用價格不斷往上,也導致在去年有 80% 的德國家庭決定在冬季來臨時,把暖氣設定的溫度往下調,相較於 2021 年平均低了攝氏 0.8 度,落在攝氏 19.4 度上下。而溫度調整的幅度,仍會依據當地民眾居住的地區而有所不同。希望禁止暖氣燒煤油與天然氣的德國政府為考量能源價格攀升及全球暖化腳步加速等現象,由德國總理蕭茲 (Olaf Scholz) 領導的三黨聯合政府,規劃推出《建築能源法案》(Building Energy Act, 又稱供暖法案)。希望能藉此讓德國民眾拋棄原本使用的天然氣或燃煤式供暖系統,改用「熱泵」(heat pump) 等裝置,期待能對環境更友善,且能更快達到降低碳排等目標。如果此法案後續順利通過,則全德國民眾未來自明 (2024) 年元旦起所使用的新型供暖系統,將會被要求至少要有 65% 是透過綠能供能。而德國境內多個邦,最晚也得在 2028 年前須設計並提出環境友善的供暖整體計畫。當全球直銷產業呈現衰退,安麗台灣卻能逆勢成長,關鍵策略為何?林彥秀給出實際答案,就是這一兩年安麗制定明確的營運戰略,聚焦在「大健康」趨勢,從身體健康、心靈健康、個人健康、社群健康、財務健康、環境永續等六大面向著手,顛覆直銷產業過往的經營思維。進一步拆解要讓大健康策略的落實,背後可說就是運用到「雙軸轉型」概念。一方面,安麗從十年前開始推動數位化,運用數位科技推動營運及直銷商順利轉型;另一方面,明確擘劃出組織的 ESG 策略,從體驗中心的空間營運到驅動夥伴日常行動的改變,達到綠色永續及減碳成效。全台直銷業第一家碳中和體驗中心落成,年減碳 18,253 公斤今年一月台北安麗空間重新整頓開幕,從原址地下室搬遷到一樓,既有功能都在,但是更高效利用實體空間坪效,打造讓身心健康的工作環境,同時也能大幅減少電力的使用,讓減碳績效立刻看到成果。值得追問的是,安麗明明去年線上訂貨業績,已經佔整體營業額超過 8 成,為什麼他們還願意投入大筆資源,陸續升級全台五個體驗中心?安麗台灣業務暨營運長黃桂琴解釋,「數位愈發展,體驗愈重要!尤其在 OMO 時代,線上通路提供快速訂貨、出貨服務,但是實體的體驗,則可以強化直銷與顧客之間的信任感,不僅可以透過互動裝置讓直銷商新朋友瞭解各種方案,同時每月一次的體驗日,在多功能空間舉辦各類沉浸式體驗、專家學者講座等主題活動,反而有助於線上線下緊密串連,強化認同感。」除了善用空間、節能減碳,安麗台灣也敞開大門,邀請外部夥伴一起集思廣益,展開不同面向的減碳可能性。黃桂琴指出,去年安麗開始與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研究所合作,藉由學界的研究能量,幫助安麗找到多元的減碳切入點。例如各地體驗館使用循環杯替代紙杯,一年約可減少 47 萬個紙杯的用量;搭配重複使用的環保袋,估計一年可減少逾 70 萬個紙袋。當然減碳也不會只侷限於體驗中心,安麗台灣企業傳播暨人力資源處長丁蘭就表示,他們也會從人的行為面著手,鼓勵直銷商夥伴從日常開始減碳。例如安麗從今年開始,招標工作就用數位檔取代紙本印製,連同《安麗雙月刊》也開始數位化,不再印製 125 萬本紙本月刊,各種行動加總起來,等於每年種植超過 6,600 顆樹的減碳效益。賦能直銷夥伴勾勒成長曲線,關鍵策略在於數位化、精準化除了淨零減碳,雙軸轉型的另一支柱,也就是數位轉型,安麗台灣其實走得更早,從事業發展角度鼓勵直銷商勇於結合數位工具,得以更有效率方式推展事業。這也是為什麼安麗台灣連續 5 年可以維持成長,甚至在亞太區市場,安麗台灣去年的成長率更是奪得第一,背後因素就可歸因於十年前開始進行數位轉型。至於轉型陸續展開哪些實際舉措?黃桂琴回應,「我們主要是透過數位化、精準化策略。」所謂數位化策略,首先是重新設計銷售、服務流程,讓直銷商在招商過程更為便捷;其次是陸續開發數位工具,像是提供 iShare 數位內容中心、Am-Card 安麗行動卡,幫助直銷商快速查詢業績,並且結合 CRM 系統分析銷售資訊,讓直銷商即時掌握顧客購物喜好,才能借力使力加速成交。至於精準化策略,目標就是要降低新加入的顧客流失率,透過數據分析及觀察直銷商行為,提供他們具體的策略建議。甚至安麗也會根據個別直銷商的事業發展階段,給予不同面向的事業計畫策略,以及提供相對應的教育訓練,例如教授他們可以怎麼透過 LINE 工具,有效連結電商、資料庫、人力訓練、社群經營等工具及資源,確實讓直銷商的數位運用能力,明顯有所提升。洞悉安麗台灣營運策略可發現,雙軸轉型背後最重要的目的,聚焦在賦能成長,也就是幫助夥伴、直銷商找到新的成長曲線。黃桂琴分享一項大健康策略之下,賦能同仁的實際成績,安麗從兩年前開始與北醫合作,目前已有 6,000 位夥伴取得健康管理師認證、8,000 人獲得北醫學分班資格。由此可見,不論是數位化或永續經營,企業組織內最重要的元素仍是「人」, 號召志同道合一起投入好事,自然形成一股革新力量。
20130708 今日四大報頭條
毫不意外,凌晨在四大滿貫賽中的溫布頓網球錦標賽中奪得女子雙打冠軍的謝淑薇躍居今天四大報的當然封面。從 2006 年蘋果日報開始將拿下勝投的王建民用海報式做第二天報紙頭版開始,只要每逢這種「台灣之光」站上體育顛峰的新聞事件,多半也可以預計第二天會出現在四大報的頭條。大家喜歡這種「台灣之光」頭版嗎?週末還發生了另外一個大事件就是韓國的韓亞航空在舊金山機場降落時發生空難,造成 2 死,一百多人受傷。蘋果日報》溫網女雙 謝淑薇奪冠 台灣首座大滿貫 謝淑薇與中國彭帥組成海峽女雙,昨在溫網錦標賽女子雙打決賽中,以 7 比 6、6 比 1 擊敗今年草地賽已 9 連勝的澳洲組合,謝淑薇奪下第一座溫網冠軍盃,也是首名奪大滿貫賽冠軍的台將。謝淑薇下周世界雙打排名可望重返前 10 名。溫網、美網、法網及澳網,統稱網壇四大滿貫賽。聯合報》謝淑薇女雙摘冠 捧台灣溫網第一金捧起大滿貫金杯,謝淑薇成為台灣第一人,她和中國大陸好手彭帥搭配,以七比六 (七比一)、六比一扳倒澳洲組合,在溫布頓女雙奪冠。兩人直落二擊敗澳洲的芭蒂、狄拉克,但小薇和彭帥贏球的過程並不輕鬆,開賽首局錯過破發點,沒想到接下來反被破發,一度以三比五落後給對手。先拿第一盤後、第二盤守住三個關鍵時刻的破發點,只讓對手拿到一局、輕鬆過關捧起金杯。中國時報》謝淑薇 彭帥溫網封后 謝淑薇與中國搭檔彭帥以七比六 (七比一)、六比一擊敗澳洲的第十二種子巴蒂 / 德拉夸,謝淑薇一舉成為網球歷史上第一位贏得四大賽女雙冠軍的台灣球員。賽後馬英九總統拍發賀電,稱許謝淑薇寫下台灣網壇第一位奪得大滿貫冠軍的歷史新頁,為國爭光。自由時報》台灣首位大滿貫賽冠軍 溫網女雙 謝淑薇稱霸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女雙決戰,第八種子謝淑薇 / 中國彭帥火力全開,以 7 比 6 (7 比 1)、6 比 1 擊潰澳洲第十二種子巴蒂 / 黛拉奎,贏得職業網壇最頂級的四大賽冠軍獎盃。謝淑薇成為史上首度大滿貫封后的台灣女將。最新公布的世界女雙排名,小薇也可望從第十六再度衝回前十。2024 年 2 月 5 日 星期一 | 媳婦是你的誰年關將近,網路上許多人在抱怨過年才有的種種麻煩事。在這當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抱怨當然就是婆媳問題。所以今天,我們來聊聊「媳婦」這個詞。筆者推測很多讀者都知道「媳婦」在兩岸的用法不一樣,在各種兩岸用語差異當中應該算知名度比較高的一個吧。但為了不知道的讀者,我們再來整理一下。在臺灣,「媳婦」是自己的兒子的妻子;在對岸,「媳婦」是自己的妻子,因此才由此衍生「兒媳婦」這個詞 (嗎?)(等一下我們再討論這點)。其他還有「孫媳婦」等等,但是要注意弟媳是臺灣一直都有在用的用法。可是當我們打開微軟舊注音輸入法 (以前提過,是以大約到 80 年代為止的用法為準), 我們就會發現打「兒」、「孫」之後,相關字詞候選都會出現「媳」(「兒媳」是第一頁第七個候選字、「孫媳」是第二頁第六個,注意都沒有「婦」)。同時筆者的父親也確認他小時候有聽過「兒媳」以及將「媳婦」用作自己妻子的用法。家父的父親來自遼寧,母親來自江西,是純外省人家庭;本省人的家母似乎就沒有聽過這個用法了。另外在今天稍晚,筆者的朋友也碰巧翻到了陳年的舊訃聞,是 2004 年蔣方良女士 (先總統蔣經國的夫人)。這篇訃聞在署名的地方是這樣寫的:孝男:...... 孝媳:...... 孝女:...... 孝婿:...... 孝孫:...... 孝孫媳:...... 孝孫女:...... 孝孫婿:...... 我們可以看到「孫媳」的用法確實有出現在這篇 2004 年 (早於絕大多數的中國用語入侵) 的訃聞上,但「兒子的妻子」雖然格式上允許,但並沒有寫作「孝兒媳」。因此從上述線索看來,「媳婦」的兩岸用法差異有兩種主要的可能因素。首先是省籍因素,也許筆者的父親因為出身在北方省份出身者所組成的家庭,所以使用與同樣以北方省份 (北京腔) 為主的中國普通話比較相似的用法;另一個可能因素則是或許早年臺灣也使用這些用法,只是久了以後因為戰後的臺灣並沒有平均地接納中國各省出身的人 (而是以祖籍福建、廣東的人最多), 因而使偏向南方的用法成為主流。今天我們介紹了「媳婦」與其相關的詞語的兩岸與省籍差異。目前筆者會歸類在丙類中國用語 (南北方省籍用法), 但從微軟注音輸入法的狀況來看,說不定也有戊類中國用語 (臺灣後來改變) 的成份。 2024 年 2 月 6 日 星期二 | 音譯時的音節問題筆者是個很熱愛日本動畫的人,前面提到我有收看本季的《反派千金等級 99》, 而上週的集數因為有一段很好笑,筆者反覆重看,今天就注意到有人在討論人名翻譯問題。出問題的角色名叫派翠克,日文原文是パトリック (pa-to-ri-kku), 來自英文名字 Patrick。有意見的觀眾似乎是覺得中文字幕的寫法配上日文配音很奇怪。這本身不難理解,畢竟照日文發音的節奏,パトリック是五個音節,中文的派翠克只有三個字。筆者以前也做過字幕翻譯 (後來因為事多錢少就沒再接了), 我們確實會注意字幕的長度,但主要是以下幾點:第一,字幕的字數必須處在觀眾來得及看的範圍。相關的軟體會計算字幕顯示的秒數和字數的比例,印象中好像每秒不能超過 4 個字吧?接下來則是字幕開始顯示、結束顯示的時間要和演員嘴動的時間相符 (動畫片的話嘴的動作比較不明確,所以可能是以語音為準)。所以其實嚴格來說我們並沒有要求某個高辨識度的詞語 (像是音譯名詞這種聽不懂原文的人都認得出來的東西) 要和原文有類似的音節數。可是對岸的簡體中文又是如何呢?以前筆者也稍微提過,中共教育當局有針對各種發音所對應的中文音譯,製作出相當詳盡的表格。他們似乎同時也有「一個音節就一定要翻出一個字」的硬性規定,這造成大多數西洋語言在翻譯下,結果通常都會比臺灣的翻譯長。同樣舉個日本動畫的例子吧。16 年前的動畫作品「幸運星」裡,有個角色的名字是 Patrick 的陰性型 (女生版)。她叫 Patricia, 中國翻譯的字幕印象中譯作「帕特里西亞」。又比方說早一季開播的動畫《葬送的芙莉蓮》, 有位人物的名字原文是 Stark (德文), 日文寫作シュタルク,中文翻作「修塔爾克」。以上兩個例子就是典型的「中國式人名翻譯法」的結果。兩個譯法的結果都是字數與原文 (動畫的原文日文) 相符,而偏離了這個名字「真正的原文」的發音狀況。比方說同樣這個 Stark, 拿到美國電影裡的角色 Tony Stark (鋼鐵人), 就完全變了一個譯法,翻成了「很臺灣」的「史塔克」(Stark 的德文與英文發音不同,但不影響音節數)。其實前面舉的例子剛好碰到了兩個中國式人名譯法在遇到「經由日文二度翻譯」時常見的毛病,一個是「特」, 一個是「爾」或「魯」。在西方語言裡面,有時會多一個 t 或是 r 或是 l, 這些子音有時不發音,有時發很輕的音。可是遇到「沒有母音就不會念」的日文,這些音往往就會被翻譯成ト (to) 或是ル (ru, 日文不區分 r 與 l。ru 實際上發音是 lu), 而這兩個「被硬塞了個母音」的音,到了中國式音譯法裡頭就會變成「特」和「魯」或「爾」。這造成這三個字,在某些來自或經由日文翻譯的作品當中,變得相當浮濫。順帶一提,筆者在決定放棄研究所論文寫作之前,曾經翻過一篇比較兩岸用語的論文,裡面有確實提到臺灣翻譯人名時會「傾向於以中文姓氏開頭」。前面提到的史塔克、很有名的史達林 (陸譯為「斯大林」)、前德國首相梅克爾 (陸譯「默克爾」) 都是很好的例子。或許改天我們可以再細講這點。今天介紹的音譯音節數問題與衍生的贅字問題,因為涉及中共教育當局律定的音譯規則,故列為甲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2 月 7 日 星期三 | 在啦,X! 同樣是《反派千金等級 99》話題。這部動畫昨晚推出的集數,有一段片段當男女主角在前景說話的時候,背景的班上同學完全沒有動作。這或許是成本問題吧。但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聊的話題。我們要聊的是有一位 (應該是中國或馬星的觀眾) 在這個片段處留言:「後面完全不再動」(「後」和「動」都是簡體字)。當然,他馬上就被另一個人糾正了,糾正的地方除了「後」和「動」之外,再來就是這個「再」字。這位糾正的人說,這裡應該要用「在」, 但筆者看了看前因後果,覺得這恐怕是一場誤會。如果依糾正的人所言,寫作「後面完全不在動」, 這樣反而有點怪。首先,後面的路人角色確實一直都是靜止畫面,但依照臺灣的用法,應該是會寫成「後面完全沒在動」吧?然後這邊就牽涉到一個很多人都不會注意到的小細節。「沒在動」其實是台語。「沒在做了」、「你有沒有在念書啊」、「你們打情罵俏也沒在看場合的啊 (同一部動畫同一集的評論)」, 這些都是台語用法進入我們的繁中的結果,只是我們用得太過習慣,都忘了有這麼回事。先前筆者曾在一個專案改了一個字,把「他真的為妳著想」改成「他真的在為妳著想」, 馬上就把原本或許顯得生硬 (但是在簡中裡是對的) 的句子改得非常...... 像臺灣人講出來的句子 (但如果給簡中的審稿看,他們應該會認為是贅字)。所以既然原本留這個言的人都已經寫了兩個簡體字了,實在很難去認為他是想要說我們常講的「沒在動」(別忘了他還寫「不再」而不是「沒再」)。他原本想表達的意思恐怕是:「後面 (背景中) 的人從某個時間點之後就沒有再移動過了」。這樣的話其實寫「再」是對的。自從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制定國語,國語就一直免不了和台語交互影響。筆者以為只要不要妨礙到彼此的大原則 (其實說穿了就是程度不要太過份), 留有一些彼此的痕跡其實也可以視為是臺灣獨特的歷史軌跡。正是因為獨特的歷史,讓我們的國語有了台語的影響、有了某個時代的記憶 (比方說把海灘傘稱做「五百萬的大傘」就是來自 1982 年新光人壽的電視廣告), 成為真正屬於我們的記憶。今天我們聊到了「在 + 動詞」的用法,這是臺灣因為台語的關係而獨自發展出來的用法,屬於戊類中國用語。改天我們或許還可以介紹因為台語而濫用「有」的狀況,同樣也很有趣。 2024 年 2 月 8 日 星期四 | 進而與從而這兩天翻譯介紹戰鬥機的書籍時,常常會有「因為怎樣所以怎樣以致於怎樣」的句型。由於英文語序 (講事情的順序) 常常和中文顛倒,就需要多花力氣去把順序改回來,很多時候甚至要改寫句子。在這個過程當中,筆者常常會很想要用一個詞,就是中共簡中的「從而」、中華民國國語的「進而」。比方說這個例子:「第四代 Mazda 3 把後照鏡的位置往後調整,以縮小 A 柱盲點,進而避免事故」。在這個句子裡,「後照鏡的位置調整」先造成了「縮小 A 柱盲點」這個直接結果,然後直接結果再進一步造成「避免事故」的間接結果。在直接與間接結果之間的這個詞,臺灣通常會用「進而」, 而對岸統一使用「從而」。其實這個「從而」是筆者最早注意到的中國用語之一。早在筆者還在念翻譯所的時候,就曾與所上的對岸交換生聊到這件事。奇妙的是,筆者記得當年和那位同學說「從而最接近的臺灣用法是進而,但並不是完全相等」。可是多年過去,在業界累積一些經驗的筆者,現在反而想不起來當初「簡中的從而不能換成臺灣繁中的進而」的案例是什麼了。或許這幾年間臺灣的用法已經有所改變,「進而」完全變成用來轉換 「從而」的詞了吧。「進而」的進是進一步的意思,也就是說原因首先造成直接結果,然後再進一步造成間接結果;「從而」的從則比較像 「從這裡」的意思,也就是先造成直接結果,再從這個直接結果造成間接結果。兩種用法都可以自圓其說,但為什麼兩岸都這麼忠於自己的用法,筆者就不得而知了。今天我們介紹了「進而」和「從而」,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而且運用方式似乎光是在最近十年內就有變化,值得注意。 2024 年 2 月 9 日 星期五 | 進度與過程今天碰巧被手機推了個幾天前的新聞標題:〈「代表台灣歷史進程」國立歷史博物館今重新揭牌 2 月 21 日正式對外開放〉。沒錯,今天我們要來聊聊這個「進程」。「進程」 基本上是中共推出來翻譯 progress 這個英文字用的詞。英文的 progress 可以代表進步、過程、進展,甚至依詞性變化還會有一點「步驟」的意思在。我們前面已經提過很多次,中共喜歡用一個詞代表所有同字歧義的不同意義,「進程」這個詞也不例外。當然,這也表示我們把簡體中文的「進程」轉換成臺灣繁中的時候要很注意。以這個例子來講,「台灣歷史進程」指的應該是歷史演變,比較接近「過程」這個意思。事實上,該篇新聞的內文在引用文化部長史哲先生的原文時,先是寫「台灣歷史進程」, 後面又寫「台灣歷史過程」。究竟是史先生講了兩次同樣的話、但沒有每個字都一致,還是記者寫錯了,沒有現場聽史先生演說的筆者就不得而知了。但既然有這兩個版本,至少應該足以說明史先生講「進程」的時候 (如果他真的有這麼說的話), 他想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過程」。「進程」這個詞中共官方也很常用,筆者印象最深的應該是用在像一帶一路等「中央對外推動的重大計畫」這類的事情上。不曉得是想要同時表達「現在到了哪裡 (程度)」和「持續正在推進 (進展)」, 還是想讓平淡的「過程」更有動態感,總之以筆者見過的使用例來看,「進程」不管轉換成中華民國國語的哪個詞,意思都會有一點些微的變動,這是這個詞與其他「合併好幾種不同意義而成的詞」不太一樣的地方。由於「進程」在中共官方文書 (或許應該稱之為文宣) 上的使用相當頻繁,筆者會將其歸為甲類中國用語。但隨著用法的演變和筆者接觸到的資料增多,或許有一天這個分類也得改了。2024 年 2 月 10 日 星期六 | 龍今天是大年初一。既然今年是龍年,我們就來聊聊龍吧。剛好今天的《聯合報》就有這麼一篇報導:〈龍的英文是「dragon」? 大陸要正名為「loong」〉。中共一直都很致力於區分中國與外國之間不同的神話或傳說生物。他們主張西洋鳳凰不能叫鳳凰,要叫「不死鳥」; 西洋殭屍不能叫殭屍,要叫「喪屍」或「活屍」。另外對於這幾種傳說生物的中國版,中共也努力推動英文中以不同的詞稱呼:中國鳳凰他們推廣的英文是「fenghuang」、中國殭屍是「jiangshi」, 最後就是這次將中國龍正名為「loong」的主張。這次的報導替筆者省下了查證「龍」的英文典故以及中共方修改的意圖為何等工作,因為內文裡直接就寫了:同時報導也替中共說明了他們想要正名的理由,包括兩邊的龍的起源不同、正面負面意涵不同等種種理由。對住在臺灣的我們而言,我們有沒有必要跟著改實為值得商榷的問題。不僅我們混用龍、鳳凰和殭屍已久 (中共官媒宣稱他們那裡 1980 年代就有學者提出要區分,我們這邊可沒有), 而且以生物 (先不論是否真實存在) 的命名來講,我們和西方語言一直都有「用已知的東西來替未知的新東西命名」的習慣。正如同馬可波羅認為中國龍和西方龍很像,中文也用「美洲豹」翻譯 Jaguar、用「美洲獅」翻譯 Cougar。反過來講,西洋人稱中國鳳凰為 phoenix、稱中國龍為 dragon (有時前面會加「Chinese」) 也從沒有什麼搞混的問題。類似的議題甚至可以擴張到生物以外。日本的村上水軍實質上是當地人組成的治安團體,其會向過路的船隻收取費用,換取引水人服務 (避開礁石等) 並維持水域治安。村上水軍名字裡有水軍兩個字、又被日本人稱作「海賊眾」, 可是其運作方式和中國的水軍、西洋的海盜都大異其趣。但日本人仍沒有修改村上水軍或類似歷史團體的名稱或分類。中共近年來為了「文化輸出」, 時常在這些詞語上作文章,包括前述的鳳凰、殭屍乃至於今天的龍都是同樣的例子,但筆者認為既然不管是哪邊的語言,「用自己熟悉的東西去理解未知」都已是數百年來的慣例,那就沒有必要強求一定要有個不一樣的詞。否則,若是各國都比照辦理,義大利麵不能稱作義大利的麵而要音譯;提琴不能以中國的「琴」去理解,而必須回到胡適那個年代的「梵阿伶」等譯法,豈不是沒完沒了?全部改了一輪之後,大家都搞不清楚彼此在說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了,這樣有比較能達到翻譯的目的嗎?更何況,中共將西洋棋改為「國際象棋」(有機會我們可以再細講這個案例)、將棋改為「日本象棋」, 豈不是犯了自己規定不可以做的事:拿自己知道的東西來為別人的東西命名?在這樣「我可以、你不行」的雙重標準之下,顯見文化侵略 (美其名曰「文化輸出」) 才是中共真正的目的。既然如此,住在臺灣使用中華民國國語的我們,到底需不需要隨之起舞,就真的很需要三思了。今天我們講到了龍、鳳凰等神話生物的翻譯方式。由於是中共政權明確且現在進行式地介入的結果,而且相關改變有明顯的政治意圖 (甚至還可以明確看出文化侵略的動作), 屬於典型的甲類中國用語。2024 年 2 月 11 日 星期日 | 後宮與后妃大過年的,筆者還是要繼續努力工作,並盡量在工作空檔找到一些足以自娛的話題。近年影視娛樂圈不論是古裝劇還是日本動畫,我們都常常可以看到一個字叫「後宮」。這個詞原本指的是中國宮廷後方的區域,是后妃居住的區域,現在則通常引申指一位男性身邊有著多位有親密關係的女性 (尤其是以這類角色結構為主的題材)。但是近年來由於簡體中文內容 (包括網路文章、影視作品、新聞報導等) 大舉入侵,好像越來越多人忘了「后宮」這個寫法單純就只是「後宮」的簡體字,而開始在本應使用臺灣繁中的地方也使用這樣的用法。身為文字工作者,筆者還是滿擔心的。事實上後后不分也不是那麼少見的事情了。2015 年中國的電視連續劇《瑯琊榜》就出現過「太皇太后之靈位」的「后」字被誤植成「後」的事情。中共雖然採用簡體中文,但古裝劇的道具、佈景基本上還是要寫繁體字,但不幸因為當地人顯然對繁體字不熟,偶爾還是會遇到這樣的錯誤 (《瑯琊榜》至少有一位重要角色的演員是臺灣人,他應該也有出現在這個「太皇太后之靈位」的道具前面,至於為什麼他沒有提出指正、或是為什麼指正之後我們觀眾還是看到這個「後」的錯字,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回來講「後宮」被寫成「后宮」的問題。筆者懷疑有些人已經開始以為「后妃居住的宮殿」所以叫「后宮」了。這就像教育部硬要把「徹底」改成「澈底」一樣,有些錯的用法也可以自圓其說,但它還是錯的。而且正是因為錯的用法「也能自圓其說」所以才更容易擴大誤用。今天我們簡單介紹了「後宮」被寫錯、變成「后宮」的問題。理論上這應該算是乙類中國用語,但單純只是簡繁轉換沒轉換正確,需要列到乙類嗎...... 還是筆者的分類需要加強呢,真是困難的問題。
藝術中的道德天秤:《燃燒女子的畫像》與羅曼波蘭斯基的戀童癖風波
文:Monodie 這次的凱薩獎我是很有感的,我沒有年年看凱薩獎,因為文化與語言的關係,法國人的頒獎典禮相對來說娛樂性比較沒那麼高。今年特別看了一下,只因為引起爭議的雙方都是我熟悉的,這次的爭議在於,一直沒有擺脫性侵疑雲的名導羅曼波蘭斯基大舉入圍凱薩獎,這件事情在公布名單時就引發熱議,最終竟然還抱回最佳導演獎,此一連串事件使得主演《燃燒女子的畫像》, 曾被其他導演性騷擾的女星阿黛兒艾奈爾極度不滿,甚至在波蘭斯基得獎的當下憤而離席。我是一個很喜歡看電影的人,我會知道這些名字就是因為電影,所以性別在這裡不是我要講述的核心,我關心的是敘事。我喜歡阿黛兒艾奈爾 (AdèleHaenel) 的表演,活生生的、激烈而有富有魅力的存在感,硬朗混雜著媚惑。但身為電影系輟學生,我認識羅曼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的作品更久,他拍過太多好作品了,我著迷過,甚至鑽研過,我喜歡他的電影,而且是忍不住想要看他的電影。因為好看,讓電影歸電影吧。在我認識他的作品以前,就在書上讀過「羅曼波蘭斯基因性侵少女而避走歐洲」這樣的敘述,那時我非常非常的年輕,對藝術世界與那些偉大的思想與才華充滿嚮往,希望自己有一天能知道他們如何能創造出那樣的作品,所以那個敘述完全沒有困擾我,富有聲光與天才調度的螢幕比起那乾乾短短的冷硬控訴實在好看太多太多了,是不是?藝術歸藝術,品德歸品德,好熟悉的話對吧?很輕易就能回到一個不用顧慮太多的狀態,沈浸於電影迷人的世界,多簡單。有沒有看出這裡的問題?只要對電影有熱情,很容易就會去認同那樣的才情,所以很容易很容易就把藝術和作者分開了 (實在太容易了,而且聽起來很超然啊), 很容易很容易就忽略了「羅曼波蘭斯基與未成年少女發生性行為而避走歐洲」的事實,而現實其實是遠超過那個的,我只列出有出來指控他的,「一個 9 歲,兩個 10 歲,一個 12 歲,一個 13 歲 (唯一個有指控成功的), 兩個 15 歲,三個 16 歲,一個 18 歲.....」先不列進更年長的受害者。我們看到什麼?羅曼波蘭斯基對年輕女孩鐵鐵的偏好,還有,一串長長歷史 (絕非偶然), 但非常非常的扁平:沒有聲音的人,未知的長相,沒有名字,更不知道她們的故事。為什麼?因為有權力在各個平台講故事和露出的是羅曼波蘭斯基,被寫進歷史裡的是羅曼波蘭斯基,羅曼波蘭斯基,太悲劇太有意思了。且不論羅曼波蘭斯基用視聽語言給我講了多少超棒的故事,他光講自己就夠了,被慘烈屠殺的猶太人,全家被關進集中營,母親死了,他逃出生天,妻子被虐殺一屍兩命,認為美國司法可能會陷害他所以逃了一輩子...... 他是一個受了可怕的傷害的天才藝術家,這個故事不論誰來講,都很動聽。在這裡我們暫停一下,換一個故事來講,2002 年的時候有一部內容頗令人咋舌的電影叫《惡魔的孩子》, 裡面兩個孩子演員的表演光彩奪目,特別那個小女孩,12 歲。然後,想寫也沒得寫,中間一片空白,反正她就消失了五六年,不演戲了,不是沒人問,就是她不演了。一直到 2007 年她才又以一部《愛上壞女孩》回到觀眾的視線裏,接著,就是這個女孩在法國影壇迅速崛起,坎城和凱薩獎幾乎年年看到她。這個人就是阿黛兒艾奈爾,頒獎典禮中離席的女演員。去年底,公眾才知道那段空白發生了什麼事,《惡魔的孩子》的導演在她 12 至 15 歲的時候,每一週,把她叫到家裡去,親吻她、對她上下其手。故事的攻防點就在這裡,反 #metoo 的人說,那些孩子、女人都有所企圖,願打願挨不是?怎麼都怪男人?如果她不願意,她為什麼每週都還去?是的,阿黛兒艾奈爾當時真的覺得是自己的錯,她覺得男導演對她有恩,但她並沒有要這種「男女關係」, 最重要的是在導演 / 演員、導師 / 學生這樣的脈絡下,她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拒絕 (請記住她的年紀,對方是一個快 40 歲的成年人), 孤男寡女在一個房間裡,她只能一直移動位置,即便她推開對方,男導演還一直貼上來,三年。所以最後她做了很青少年的決定,莽然一刀切,什麼都不要了,乾脆不當演員了,直接消失。一直到瑟琳席安瑪 (CelineSciamma) 找她演《愛上壞女孩》, 她才重新演戲。她不說,沒有人會知道,因為 17 年來,她都沒有出來指控男導演,她花了很長的時間檢討並責怪自己是否有錯,她的青春期很挫折、混亂且憤怒,並且保持沈默、孤立自己,因為她也沒辦法跟自己的父母談論這件事,她覺得很羞恥。講完男主角和女主角,現在來講舞台:剛落幕的凱薩獎。如果電影能歸電影的話,那我們現在在聊的,應該要是那些得獎的作品,至少聊聊得了最佳影片的《悲慘世界》吧?可憐的黑人,即便得了大獎也擠不進這晚的文本裡 (是的,我們又回到敘事權力的迴圈裡了)。但顯然今年的劇本早在羅曼波蘭斯基和阿黛兒艾奈爾雙雙提名的那一刻就寫好了,這注定是一個雙方搶奪發言平台的一幕,根本無法、也不可能成為電影論電影的一晚。而在這個劇本裡,羅曼波蘭斯基和阿黛兒艾奈爾甚至都無法完全代表他們自己個人,甚至他們各自帶來的電影是什麼內容也不重要了 (多諷刺)。他們是兩個代表符號。一邊代表的是「藝術有表現的自由、品德與藝術可分離」, 另一邊是「被消音、被剝奪自身敘事」的受害者。請注意,在這裡我沒有提到性別,因為不論是什麼性別,在雙方的敘事裡都可以代換對吧。只在性別上面打轉,兩造永遠不會有交集,這也是為什麼這次的爭議這樣激烈、這樣分裂。真正的核心問題是敘事權力的問題,而不是性別的問題。羅曼波蘭斯基被討厭了,女權納粹被討厭了,都是權力的問題,男人因為權力變得暴力狂妄,女人當然也可能犯下同樣的錯誤。今年凱薩獎在入圍名單公佈的時候,主席公開講了,讓藝術歸藝術,《軍官與間諜》(An Officer and a Spy, 暫譯) 是好電影所以提名,《燃燒女子的畫像》也是好電影所以提名,其他的就交由整個影藝學院去投票吧。之後沒多久法國影藝學院的董事會就在一片異議之聲中集體辭職了,大亂鬥揭開序幕。我一直要強調,這是一場爭奪發聲機會、敘事權力的戰爭。像羅曼波蘭斯基這樣的導演,像阿黛兒艾奈爾這樣的演員,都不是隨便什麼片都拍的電影人,他們的選材選本就是他們觀看世界的角度。羅曼波蘭斯基為什麼拍「我控訴」(軍官與間諜)? 當然不止他是受害的猶太人,也不止德雷福斯事件裡反猶主義所造成的冤案,更吸引他的是「一個無端受害的人被整個社會體制剝奪了自由與交談的機會」, 在訪談中,我們隱隱可以知道,這個是羅曼波蘭斯基自己對性侵案的看法,而「一個猶太人因他沒做的事情遭受了懲罰,而調查真相的人即便討厭猶太人,也願意為之奮戰到底」, 這就是 Polanski 對這個敘事的期望:你可以討厭我,但為了真相,人甚至要能為討厭的人站出來。阿黛兒艾奈爾為什麼演《燃燒女子的畫像》? 當然不止因為導演瑟琳席安瑪曾經是她的戀人,當然不止這是一個女性角度的故事,這故事是一段隱蔽的戀情,不是女人自己躲起來,而是女人在父權社會架構下不能有自己的選擇 (被迫嫁給不認識的男人)、不能代表自己 (女畫家必須在父親的名下,才接到工作和參加畫展)、美麗而沒有聲音 (被觀看的客體、肖像畫好看就能娶了,妳不用有聲音)。阿黛兒艾奈爾選擇這片,當然是要傳達「不,女性不只如此」的訊息。即便父權陰魂不散,女性在這樣的框架下還是會有自己的敘事、也有開創自己敘事的能力。阿黛兒艾奈爾跟羅曼波蘭斯基,藝術對他們來說從來就不只是消遣,他們知道自己「有能力形塑人們的精神世界」。他們清楚得很,也很把握自己這樣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能把自己的活兒幹得這麼傑出。藝術家並不是開創了什麼,而是他們以嶄新、迷人的手法回應了自己所處的世界。好看的電影都是向觀眾揭示平常我們看不到的東西,那些存在於世上,但我們看不到的東西,這就是藝術家的眼光與手藝。所以藝術當然來自於生活,不然從哪裡來?所以真的那麼容易一刀切嗎?切那裡?讓藝術歸藝術,切掉那些受害人吧,那羅曼波蘭斯基為什麼自己一直抓著受害人的形象不放?不能討論?我的腦汁每一次到這個坎上就嚴重被耗盡,我有很嚴重的錯亂感。為什麼羅曼波蘭斯基悲慘的遭遇一直被書寫?那其他一輩子被性侵的創傷所縈繞的靈魂呢?我只能說,藝術本身就是矛盾的,現實生活是很複雜的,不願意在兩方的焦點不斷移動思考的群眾是更可怕。羅曼波蘭斯基說她們都是自願的,是的,我知道,因為我們總是可以聽到羅曼波蘭斯基的說法,但我們從來聽不到其他那些「跟他上床的年輕女孩們」說了什麼 (請注意,是複數。所以不要再跟我扯有受害者已經原諒她了)。我沒有說他有罪,我只是想點出,我們永遠只有單方面的敘事,這是巨大的不平等。我只講到這裡,羅曼波蘭斯基絕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至於那些相對於他過分年輕的孩子們,即便她們說願意,權力不對等、經驗不對等、年齡不對等、知識不對等、智性不對等、地位不對等,成年人就不用想想,你真的沒佔便宜嗎?孩子們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成年人真的沒有任何一點點責任嗎?講到這裡,應該會有人說,好啦可以了啦,大家都知道成年人有責任了啦,可以讓藝術回到藝術了吧,羅曼波蘭斯基的電影就是好看,影藝學院就是肯定他的才華他的手藝而不是他的品格。當然可以,現在就是這個版本,不管喜不喜歡,現在就是這樣。就正是因為是這個敘事版本,所以阿黛兒艾奈爾一定要出席 (而且必須是鄭重地出席,看看她歷年的服裝,本屆幾乎是她最認真穿的一次), 而且她也必定得離席,因為她必須忠於自己的敘事:「受害者必須被講述、被看見。」所以她要如此,而且必須如此。凱薩獎到底有沒有羞辱《燃燒女子的畫像》劇組團隊是另一回事,但她不能自己缺席,也絕對不能對結果毫無反應。旁人可以抹掉她的敘事,但她不能自己放棄敘事的權力。這次讓她提名的電影就是在講這個,阿黛兒艾奈爾忠於自己的藝術,自己的電影。知道《燃燒女子的畫像》最打動我的地方是什麼?不是那段動人的女女戀,而是在一個令人無法動彈的禁錮環境、註定的離別之下,角色沒有發瘋、沒有消失不見、也沒有去死。她們想辦法,並且富有感情地活下去。那麼,在同樣的邏輯下,羅曼波蘭斯基有沒有忠於自己的敘事?我覺得有,只不過這個敘事指向他認為自己受到的委屈,這個敘事指向他自己。阿黛兒艾奈爾忠於自己的敘事,而她的敘事指向世界,指向那些沒有機會被聽見的故事。他們都是藝術家,他們表現出來讓觀眾看到,剩下來的,就是我們的事情了。所以再說一次,藝術本身就是矛盾的,而現實生活是很複雜的,不願意在多種焦點間不斷移動思考的群眾是更可怕。藝術跟基本生活所需無關,所以如果說藝術有任何價值,就是為我們多打開一扇觀看世界的窗,如果我們不肯多多移動腳步去看看不同的景緻,藝術就是一樣沒有用的死物而已。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反同性戀者能否拿獎?淺談近年坎城影展的性別爭議
既然第 73 屆坎城影展確定延期,就再多聊聊第 72 屆坎城影展,替各位讀者溫故知新。大型影展除了電影放映買賣外,場外的各種議題動向,當然也是眾人矚目的焦點。上一篇提到「藝術能改變世界嗎?淺談第 72 屆坎城影展面臨的政治議題」, 這篇文章就來談近年坎城影展對於女性電影工作者的看法、努力以及轉變。先從 2018 坎城影展說起,當年因為燒到 2017 年底的「哈維韋恩斯坦」的性醜聞事件,世界影壇對女性電影工作者的重視度逐漸增加。於是前年,在主競賽評審團主席凱特布蘭琪 (Cate Blanchett) 帶領下,在平常爭奇鬥豔、華服盡出的紅毯上,集結了 82 位電影從業女性發表共同聲明,為同樣在電影產業奮鬥、創作的女性爭取與男性的同工同酬,並大聲疾呼的反對性騷擾。其中成員包含了去年辭世的法國新浪潮之母安妮華達 (Agnes Varda)、法國演員蕾雅瑟杜 (Lea Seydoux)、瑪莉詠柯蒂亞 (Marion Cotillard)、美國演員克莉絲汀史都華 (Kristen Stewart)、非裔美國導演阿娃杜威內 (Ava DuVernay) 等知名女性電影工作者。此佔領紅毯的宣言,是由法國的「5050X2020」所發起,該活動旨在呼籲電影產業在性別組成上更加平等與多元,因此現身紅毯的女性影人皆配戴了「50/50」的胸章,象徵公平;至於為什麼是 82 位呢?凱特布蘭琪當時不卑不亢地說:「階梯上站了 82 位女性,代表著自 1946 年坎城影展開始至今,只有 82 名女性導演曾走上這裡,但卻有 1688 位男性導演,走上這同樣的階梯。」接著更表示,「我們要求我們的工作環境多元和平等,幕前或幕後所有人,包含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攝影師、經紀人、剪接師、發行商、代理商等,能夠與我們的男性工作夥伴肩並肩一起蓬勃發展,這道代表電影產業的階梯必須讓所有人都能夠站上來。」算上凱特布蘭琪,坎城影展至今只有 11 位女性擔任過主席 [1]; 除了評審團主席數量男女比例相當誇張外,象徵坎城影展最高榮譽的金棕櫚獎更是差異懸殊,至今只有 1 位女性導演獲得其榮耀,其一是 1993 年以《鋼琴師與她的情人》獲獎的紐西蘭導演珍康萍 (Jane Campion), 但 2015 年安妮華達則是獲頒肯定其終身成就的「榮譽金棕櫚」, 可見在電影藝術的最高殿堂中,仍是由男性占據了多數鎂光燈的焦點。然而,凱特布蘭琪如此登高一呼,也換來了回報,坎城影展的藝術總監泰瑞法莫 (Thierry Fremaux) 簽署了性別平等承諾書,承諾未來的坎城影展將透明化公開選片標準與流程的性別比例,讓外界逐一審視。於是去年第 72 屆坎城影展,在官網中首次公開了參展作品與影人的性別數字:根據坎城影展官網的資料顯示,去年的官方展映單元中共有 1845 部長片電影遞交報名,有 26% 為女性執導的電影,其中 21 部角逐金棕櫚的有四部為女性導演作品,來自法國的就有三名,分別為新銳女導演潔絲汀楚特 (Justine Triet) 的《寂寞診療室》、演員暨導演瑪蒂迪歐普 (Mati Diop) 的《大西洋》和瑟琳席安瑪 (Céline Sciamma) 的《燃燒女子的畫像》, 最後一位女性代表則為奧地利女導演潔西卡賀斯樂的 (Jessica Hausner)《小魔花》。且這四位女性在去年坎城主競賽獲獎命中率極高,《大西洋》獲得評審團大獎、《燃燒女子的畫像》獲得最佳劇本、《小魔花》則是最佳女演員的獎項。另外一個競賽的平行單元「一種注目」, 共有 19 部作品入選,其中有 8 部為女性執導,這邊就不逐一列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懸疑電影,趙德胤執導的《灼人秘密》也入選了此單元,繼 2015 年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後,台灣電影暌違 4 年再闖坎城官方競賽單元。身為緬甸華僑的趙德胤,前年返璞歸真,拍了探討人生哲學的紀錄片《十四顆蘋果》, 並入圍柏林影展「導演論壇」競賽單元,去年則帶著首次挑戰懸疑驚悚類型的《灼人秘密》進攻坎城。特別的是,長年和趙德胤合作的女演員吳可熙,這次不只擔任女主角,更同時兼任編劇一職,除了吳可熙外,也找來了夏于喬和宋芸樺兩位女星加入演出。而《灼人秘密》的靈感是來自於好萊塢的「MeToo 事件」, 最後劇本在台灣也順利獲得「107 年度徵選優良電影劇本」的優等獎,並入圍金馬獎 7 項大獎,最終抱回最佳音效。因此片題材關注演藝圈長期受霸凌的弱勢女性,在去年也格外受到外媒關注。同時吸引世界聞名的影人的注意,包含蒂妲史雲頓 (Tilda Swinton) 與札維耶多藍 (Xavier Dolan) 都與劇組合照。除了競賽的作品之外,坎城影展去年在各獎項的評審主席性別比例也做到了均衡,「主競賽」、「一種注目」、「競賽短片與創投短片」、「金攝影機獎」的主席,分別為阿利安卓岡札雷伊納利圖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男)、黎巴嫩導演娜迪拉巴琪 (Nadine Labaki, 女)、法國導演克萊兒德尼 (Claire Denis, 女) 和柬埔寨導演潘禮德 (Rithy Panh, 男)。此外,「主競賽」與「一種注目」單元的開幕片分別選了吉姆賈木許 (Jim Jarmusch) 的《喪屍未逝》和莫妮亞喬柯里 (Monia Chokri) 的《La Femme De Mon Frèer》, 同樣是一男一女導演的作品,算是力求平衡。然而,去年看似在性別平權上做出極大改變與努力的坎城影展,卻在「榮譽金棕櫚」的獲獎者上惹出極大爭議。「榮譽金棕櫚」可以理解成奧斯卡的終身成就獎,目的為了表彰電影生涯優秀、傑出的影人。去年的「榮譽金棕櫚」, 頒給現年 84 歲的法國傳奇男星亞蘭德倫 (Alain Delon), 此消息一出,引起一片譁然,原因是亞蘭德倫曾公開表態反同性戀者,更曾多次公開批評同性戀,此外也因家暴事件而臭名遠播。亞蘭德倫的兒子也曾指控父親毆打母親,亞蘭德倫私下諸多的誇張行徑更因為這次的「榮譽金棕櫚」浮上檯面,美國團體「Women and Hollywood」與法國團體「Osezle Feminisme」都表達了其憤怒,並要求坎城撤回獎項。面對來自近兩萬個撤回獎項的連署簽名,加上去年坎城主視覺,還是致敬已故女導演安妮華達,影展承受了多麼巨大的輿論壓力,可想而知。但坎城藝術總監泰瑞法莫公開堅決表示不會撤回這個獎項,強調坎城影展是表彰亞蘭德倫的演藝成就。他更表示:「我們不是頒給亞蘭德倫諾貝爾和平獎,亞蘭德倫他們也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且再糟也沒有美國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糟。」藉此幽了美國人一默,確實,若以相同標準來看,那麼美國的伍迪艾倫 (Woody Allen)、凱文史貝西 (Kevin Spacey) 等一票曾爆發性醜聞的影星,得過的奧斯卡獎座都該收回才是。「榮譽金棕櫚」在去年 5 月 20 日於坎城的德布西影廳舉行頒獎典禮,亞倫德蘭在受獎前曾說:「我的職業生涯歸功於那些奮鬥成為演員的女性。」更在典禮當天從女兒手中接獲獎座時表示:「除了我的女兒外,我最大的人生成就是這漫長的電影生涯。」算是對這幾日來的風波作出平反與表態。事實上,不只是亞倫德蘭的「榮譽金棕櫚」問題,泰瑞法莫同時也針對了「性別平權」作出回應:「簽署性別平等承諾書,我們的想法絕不是將作品立基於性別上,坎城影展絕不會承諾在其選擇電影的方面實現性別平等,如果你選擇一部電影只是因為這是女人的作品,那會顯得缺乏尊重,在我們的選片標準看來,能入選的都是真的該選中的。」這一席話完整地表現出現今最有聲量的影展所帶有的傲骨與堅持。私自認為,坎城藝術總監泰瑞法莫的態度並無不當,端看以何種角度切入。作為純然的電影藝術評比,的確該拋開性別等種種因素,純粹就作品論作品,優劣自有定奪,若是將性別考慮近作品,的確也會有失公允。然而你我都知道,「電影歸電影,政治歸政治」只是空談,政治之於生活的任何形式,並無法完整切割,於是從各大影展、獎項頒發時,往往會在當時的語境以及社會氛圍間擺盪,「女權」也好、「種族」也好、「性向」也好,不可否認或多或少皆會影響評選與觀影者的體驗。究竟如何在「作品」與「潮流」間做取捨?此題不像聯考作答有標準答案,中間的平衡都在在考驗每位影人、影迷和每個影展殿堂。[1] 除了凱特布蘭琪,以下女性也擔任過坎城主競賽評審團主席:演員奧麗薇哈佛蘭 (Olivia Havilland,1965 年)、演員蘇菲亞羅蘭 (Sophia Loren,1966 年)、演員蜜雪兒摩根 (Michèle Morgan,1971 年)、演員英格麗褒曼 (Ingrid Bergman,1973 年)、演員珍妮摩露 (Jeanne Moreau,1975、1995 年)、作家莎岡 (Francoise Sagan,1979 年)、演員伊莎貝艾珍妮 (Isabelle Adjani,1997 年)、演員暨導演麗芙烏曼 (Liv Ullmann,2001 年)、演員伊莎貝雨蓓 (Isabelle Huppert,2009 年), 以及導演珍康萍 (2014 年)。
役男之死疑團重重,軍方找的出真相嗎?
楊士範、邱怡婷整理分析今天 (5 日) 聯合報報導:「陸軍六軍團湖口營區下士班長洪仲丘,明天即將退伍;上周因違反規定攜帶照相手機被關禁閉,前天晚飯前操課後身體不適,送醫急救因熱衰竭不治。家屬無法接受死亡事實,質疑軍方操過頭。六軍團指揮部少將主任簡士偉表示,一切按表操課,沒有刻意惡整,會配合調查,盡快給家屬真相。軍方檢察官昨天下午已展開調查,釐清死因。」此案件除了讓人感到惋惜與不捨外,更引發民眾激烈的討論。據死者母親表示,洪姓下士體力很好,常上山幫忙,也不曾中暑,且曾是籃球隊隊長,體能優於常人,對於在軍中因中暑而死亡感到不能理解。洪姓下士最後一次休假時曾向家人反映軍中有人對他不滿,要找他麻煩,殊不知過沒幾天就傳出死亡的消息,令人懷疑是否是因在軍中被刻意刁難導致橫紋肌溶解症而死。另一項引起網民質疑的是,送禁閉有一定的流程,需要通過體檢及上呈許多資料,還得呈報上級得到多位長官蓋章並通報相關單位,光是簽呈往返可能就要花上一段時間,但此次送禁閉的速度卻快得少見。根據死者同單位的弟兄在臉書上表示:「這位下士是我的學弟,這件事情在於他跟連上兩位老士官有過結,正常送禁閉流程要等體 檢報告出來後才能送,兩位士官禮拜四送他去體檢,硬要院方當天將體檢報告做出,隔天馬上送至 269 禁閉...... 不過也有網友在 PTT 上表示公文都已電子化,讓相關證據留在網路上,只要經過核對公文、簽呈,並查看禁閉室之錄影記錄,理論上就可以還原現場真相。如果當初任何一個公文流程有問題,就可能變成是違法私刑。雖然我們從目前的網路消息和新聞報導中尚無從得知洪仲丘送禁閉的完整始末,也不清楚整個過程到底是否有違法,不過目前軍方表示此案已成立專案小組進行調查中,網路鄉民也已經將各種不合理情況的懷疑散播出去,希望我們一起來監督此事,讓事件真相能水落石出。
20130708 今日值得關注新聞
韓亞航空在美墜機 2 死 181 傷 一架搭載 307 人的韓亞航空波音 777 客機,6 日上午 11 時 28 分在舊金山機場降落時,據報導可能是因飛行高度太低,碰到海堤,機尾撞擊跑道與機身脫離,導致機身失控衝出跑道起火。此事故造成機上兩名大陸女學生喪生,181 人輕重傷。韓亞航空初步排除機械故障。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局表示,已找到俗稱「黑盒子」的飛航紀錄器,韓方調查人員也動身飛美。 韓亞航墜機 臉書三星主管逃死劫 韓亞航「7」魔咒 3 起死亡空難全在 7 月 出事韓亞航客機 降落時速度過低 阿拉斯加小飛機墜毀,10 人全數罹難人力萎縮 城鄉差距 婦產科陷危機 低出生率、高醫療風險,加上經濟誘因不足,婦產科的人力萎縮及城鄉差距問題,日益受到醫界重視。從事婦產科有先天年齡限制;家庭因素也影響投入意願。因少子化,偏鄉地區的婦產科診所,發生經營困難的情況。隨之而來的則是都市醫療院所負擔加重。因此有學者專家提出辦法,希望以提高醫師費、改變健保給付方式來解決困難。 改善產科人力荒 醫學會:檢討醫師費 產科醫師 盼恢復指定醫生費 政府改革牛步 婦產科快沒了台紐將簽 ECA 雙方協商順利媒體報導台灣與紐西蘭經濟合作協議 (ECA) 即將簽署,經濟部高層今天低調表示,「雙方協商非常順利,我們也希望儘快」。目前台灣對外簽署 5 個自由貿易協定 (FTA), 對象都是中南美洲邦交國,占台灣對外貿易量不到 5%。一旦台紐 ECA 完成簽署,將是台灣與已開發國家簽署的第 1 個經濟合作協議。協議內容包含貨品貿易及服務貿易;而貨品貿易涉及農產品、工業產品相互開放進口,且都以零關稅為目標,因紐西蘭市場規模小,評估對台灣衝擊或受惠程度不大 觀察站 / FTA 敲門磚 拚骨牌效應 外交部:台紐 ECA 有具體進展 台紐 ECA 將簽署 學者:農業衝擊小貓熊圓圓哺乳一叼扯破腿一抱 5 小時 大貓熊圓圓前晚誕下小千金。小寶寶現正在保溫箱內,由保育員負責哺育。大貓熊繁殖計畫召集人張志華表示,因野生大貓熊母親照顧技巧欠佳、幼子身體虛弱等因素,大貓熊寶寶存活率低,現由人工哺育,存活率提高至八成。台北市立動物園發言人趙明杰表示,在台灣出生的大貓熊小寶寶屬於台灣,但基於物種延續,等到四歲後,可能「出嫁」到他國,或是「招贅」其他貓熊到台灣。 貓熊圓圓 終於生寶寶了 團圓喜獲千金 小貓熊最快 10 月見客 圓圓沒偷吃 貓熊寶寶是團團的 2024 年 1 月 15 日 星期一 | 插件從去年一直鬧到現在的 YouTube 擋廣告外掛紛爭,又有新的消息說有人載入非常慢,甚至看不了了。筆者不知為何從未受過這方面的影響,我用的外掛程式總是有用,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件事吧。當初這件事最早鬧起來時,有許多媒體報導以「擋廣告插件」稱呼這種外掛,而插件正是中國用語。在詳細討論這個詞之前,我們要先來瞭解一下廣告是怎麼阻擋的,以及這種程式為什麼會叫這個名字。從很久以前,比較熱門的網頁瀏覽器 (尤其是素以附加功能聞名的 Chrome) 就一直都有各種可以阻擋廣告或其他不想看見的內容的外掛程式。這些東西被稱作外掛程式,是因為它是附加在原本的程式 (瀏覽器) 上,並改變原有程式的行為。外掛程式的英文是 plugin 或 add-on, 後者有時也被翻譯作「附加功能」。但是外掛程式還包括另種東西,就是電玩遊戲軟體中同樣用來改變遊戲軟體行為、尤其是替使用者提供不公平優勢的「作弊程式」。不論是單機還是線上遊戲,自從遊戲產業興起,各式各樣的遊戲都有各種不同的「外掛」, 有些在不影響他人的狀況下受到玩家接受甚至愛用,但也有些抓不勝抓,成為該遊戲的問題,甚至最後影響玩家遊玩的意願。中國同樣也使用「外掛」這個詞,但他們只用來指上述這種帶有負面意義的遊戲作弊程式,而將廣泛的 plugin 另外直譯成「插件」。在臺灣也有人因為以為「外掛」只用來指作弊程式,而不明究理地跟著入侵的中國用語使用「插件」。這點和我們未來有機會應該會講到的「小姐」類似。實際上,外掛非但不限於作弊程式,也有不少像這類擋廣告外掛一樣,具有網路資訊安全上的重大意義 (尤其考慮到現在偽裝成頁面元素、覆蓋瀏覽器畫面、重新導向至惡意網址等的惡質廣告越來越多), 或是是將原本的程式修改成特定用途的必須工具。至少以臺灣這邊的用法來看,實在沒有必要為了遊戲的非法外掛而避用這個詞 (更別說臺灣是民主國家,因為有負面意義就要禁掉一個詞,這本身不是就很不民主嗎?)。當然,YouTube 的廣告爭議,來自它明面上是合法的廣告 (廣告水準如何不在這裡的討論範圍), 只是因為公司為了產生廣告收入而不斷增加使用者被迫看到的廣告,所以才激起廣大使用者的反抗。或許有人會據此認為,將擋廣告外掛稱作「外掛」, 好像有在指控它非法的意思在,但其實上述兩大重點還是適用:第一是臺灣的「外掛」不見得有負面意義、第二是就算有我們也不會像某些國家一樣因此而去禁掉一個詞。事實上,在筆者寫這篇文章的此時,就已有人在歐盟提起告訴,認為 YouTube 在網頁中植入特定程式,去偵測使用廣告阻擋程式的人,已經符合歐盟資安法規定義的「間諜軟體 (以此例是會探測使用者不公開資訊的網頁)」。如果指控成立,那非但這種擋廣告外掛不是違法,反而是企圖去偵測並反制它的行為才是違法了。今天我們討論了「插件」,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來自兩岸不同的資訊產業發展史。 2024 年 1 月 16 日 星期二 | 等級的簡稱今天剛好遇到筆者正在收看的動畫《反派千金等級 99》出了第二集,那就來聊聊「等級」這個詞吧。以前在 RPG 等具有人物等級制度的遊戲裡,等級的寫法一律是「Level XX」, 翻譯過來後就會變成「等級 XX」(當時很多遊戲不支援把數字和文字對調,或是根本沒有在做遊戲在地化)。因此,在臺灣,至少直到筆者小時候為止,都是將「等級」簡稱為「等」。比方說「等級 5」我們口語上會稱為「5 等」。這個詞也同樣影響到其他相關的詞語,例如以提升等級為主要目的的行動會稱作「練等」、等級升到遊戲支援的上限會稱作「滿等」。同樣的詞語,在對岸則是簡稱為「級」。前述相同的意思在中國用語中會稱作「5 級」、「練級」、「滿級」。詳細的原因筆者不清楚,但有可能是因為「等」理論上應該要是「數字小的等級比較高」, 而「等級」卻是相反吧。但奇怪的是,筆者也有遇過等級越高數字越小的遊戲。國外的航海遊戲《Naval Action》, 採用史實英軍的軍艦分級系統,分為一等艦 (戰列艦) 到七等艦 (比史實等級系統最低的六等還要小的船,在遊戲中稱為七等艦)。該遊戲的中國玩家仍然使用「X 級艦」來稱呼遊戲內的各種船隻。這樣的現狀筆者只能猜測其原因。或許先是有人覺得應該把「等」改成「級」, 然後到出現真的是數字越小等級越高的狀況時,這個用法已經固定下來了吧。另外,有些人物或技能的等級會稱作「階級」, 這個詞中國用語似乎會避免使用。而今天的主題,是遊戲或類似產品中的「等級」要簡稱為「等」還是「級」的問題,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17 日 星期三 | 更好地今天我們來聊聊近年來出現的一種...... 不完全是中國用語的中國用語吧:「更好地」。比方說像這樣的句子:「為了更好地提升糧食自給率,農業部計劃......」(句子是筆者瞎掰的,請讀者不必太認真), 這指的是農業部為了讓提升我國糧食自給率的工作變得更容易、成效變得更好,因此計劃要做一些事情。句型上其實就是把「為了提升糧食自給率」在「為了」的後面硬塞進「更好地」三個字。但這並不是我們的中華民國國語固有的用法 (其實也不是簡中固有的用法)。這樣的用法來自英文字 better 的一種使用例:「to better do something」。這個用法的意思和前面的例句一樣,是在 to do something 中間加一個 better, 將「做某件事」修飾成「把某件事做得更好」。沒錯,是「把某件事做得更好」, 不是「更好地做某件事」。這顯然就是一種西化中文,或者叫英式中文。那這和中國用語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這個用法不但是從中國進入臺灣,直到現在也還是對岸用得比臺灣多。如同先前提過的「舉報」一樣,這也是為了方便翻譯而將中文調整成比較接近英文的例子 (「舉報」是讓中文擁有與英文一樣的一詞多義;「更好地」是為了讓中文可以從英文直譯,詞的修改控制在最小、句子語序完全不用動)。這樣的變化不論以臺灣繁中還是中共簡中的觀點,都應該視為所謂的「語言癌」, 實際上也真的不比傳統認定的語言癌 (像是「做了 XX 的動作」) 好到哪裡去。那麼這樣的句子怎麼寫會比較好呢?我們再回來看原本的例句:可以改成:其實有很多改法,但要注意有些意思有跑掉 (第一個和第二個意思就不一樣), 必須依實際想表達的意思調整。畢竟這個「更好地」本來就是為了不要動到語序、句型而發明出來的語言癌,因此那就代表正確的寫法本來就是需要動到語序和句型的。所以別偷懶了,該改的東西就還是改掉吧。今天我們討論了「更好地」以及相關的句型。這個句型嚴格來說以任何一種中文而言都是錯的,因為這種簡化算是中共推行簡體中文的核心價值 (簡化、與外語達成類似的句型結構和文法), 因此雖然算是是乙類,但其實有一些甲類的特徵 (筆者不歸為甲類只是怕甲類太浮濫)。很多時候反而正是這種細微的差異,才最容易讓不正確的用法入侵、破壞掉我們的語言原有的樣貌與特色。 2024 年 1 月 18 日 星期四 | 大數據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大數據 (big data)」。是的,臺灣現在大家都會講大數據,甚至應該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的「臺灣用語」是什麼吧。但其實臺灣微軟有律定一個詞,只是除了它之外幾乎沒有人使用而已。這個詞叫「巨量資料」。臺灣微軟應該直到很最近 (至少直到去年六月微軟語言入口網站繁中版收掉為止) 都還堅持使用這個詞,其他電腦相關廠商、業者和媒體都選擇直接使用中國用語「大數據」。其實從根本上來講,「資料」和「數據」(兩個原文都是 data) 就已經可以算是一組兩岸用語了。如果依照臺灣微軟、中華電信等具有代表性的組織所採用的詞語,「數據量」的臺灣用法會是「資料流量 (出現在資費方案等)」、一般意義的「數據」也完全可以由「資料」取代,甚至可以說除了數據機 (modem) 之外,在臺灣繁中看到任何「數據」兩個字,其實正確的用法都會是「資料」。筆者會建議大家在要寫「數據」之前,先試試看寫「資料」, 如果說得通,那就用「資料」, 不要用「數據」。現在其實在電子、網路、資訊等領域,像這樣已經嚴重被中國用語入侵的案例不少。今天介紹的「數據」可能是其中比較早的一個 (畢竟資料 / 數據並不限於電子化的媒體),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19 日 星期五 | 丟失今天碰巧看到有網路影片提到了「丟失了自我」這個用法,所以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詞吧。這部影片來自一位從中國嫁來臺灣的女性,所以她使用中國用語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既然本書的宗旨是要推廣並讓大家多討論正確的臺灣繁中、中華民國國語,我們還是要提一提正確的用法是什麼。「丟失」是對岸從很久以前就在使用的一種簡化詞,合併了繁中的許多詞語,包括「遺失」、「流失」、「喪失」、「失去」等。這個簡化用法尤其在翻譯文本裡頭非常常見。筆者小學時曾去過深圳,並在那裡買了一本簡體中文翻譯的《福爾摩斯探案》, 書中就有用到這個用法。這是在 2000 年代前半的時候,因此應該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許多 2013 年習近平上台、中共網路文化輸出日漸增加以後才有的那類用法。以原本這部影片的案例來看,臺灣用法可能會講「迷失了自我」或「失去了自我」。但為什麼「丟失」這個用法會在對岸興起,甚至現在有些臺灣人也在用呢?這就要講到前面提到的翻譯。英文當中有「missing」這個詞,例如如果回到家卻找不到鑰匙開門,這就是「key is missing」。這個 missing 的翻法非常依賴上下文,有時候是「找不到......」, 有時候是「...... 不見了」, 有時候是「某樣東西遺失了」, 甚至有時候是「某某人失蹤了」。但是除了有人失蹤之外,上述所有的翻法在簡中全都可以用「丟失」來處理。這便是典型的簡體中文「以一個詞 / 一個用法取代多種原有詞語或用法」的作風。從字音 (消滅破音字) 字形 (簡體字本身), 到諸多合併多種意義的「統一化詞語」, 再到今天我們看到的這種「萬用語境詞」, 全都是中共推行簡體中文的核心理念之下的產物。中文、日文等東亞語言,一般在我們學翻譯或語言的人之間稱作「高情境語言」, 意思是詞語乃至於語句的意思比較會依情境而改變。這點同時也反映在中文比較常因為情境不同就使用不同的詞上面。因此這個「missing」在中文當中有許多不同的對應用法,甚至許多時候必須把整個句型改寫,那都是中文獨有的特色、獨特的美,不宜迎合打著「簡化」之名而行破壞文化之實的對岸政權改變。今天的「丟失」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20 日 星期六 | 導引與制導最近常在翻譯戰鬥機的書籍與其他一般案件,來來去去,免不了有些用詞會幾天沒用就變得有點生疏。由於是現代戰鬥機的書,有很多武器系統都十分先進、複雜,讓筆者不禁深深感覺到譯者工作所需要的知識量,以及自己仍有的不足。現代戰鬥機的武器五花八門,最重要的分類不外乎兩種:動力與導引方式。動力通常就是有動力 (飛彈與火箭) 和無動力 (機砲彈與炸彈) 的二分法,但導引方式就很精彩了:從被動雷達導引、主動雷達導引、紅外線導引、雷射導引、GPS 導引、慣性導引、電子光學導引...... 真是讓人學也學不完。在查詢資料、調整翻譯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自己常常遇到一個奇妙的中國用語,以中文維基百科沒有改過來的簡體用法等方式出現在筆者的眼前。是的,今天我們要來聊聊「制導」。前面提到的所有「導引」方式,在簡體中文當中都會寫作「制導」。不曉得是不是共軍覺得除了導引之外還有控制的意思在,所以才要稱之為「制導」呢?但其實從飛彈的原理來看,稱之為「制導」其實沒什麼道理,因為導引方式並不影響飛彈的控制本身,飛彈的控制都是透過飛彈上面的穩定翼轉向,來讓本應直直往前飛的飛彈轉彎。甚至,基於飛彈的類型不同,很多控制邏輯也會不同,例如空對空飛彈會在火箭引擎燒完之前爬高,以便居高臨下地利用高度位能保持飛彈的速度,直到擊中目標。而這些控制模式與設計和導引方式的關係不大,因此其實「制導」這個詞是站不住腳的。除了「制導」之外,另一個和飛彈有關的中國用語就是「導彈」。「導彈」在中華民國國語會用,但卻是用在另一種狀況:備有飛彈的驅逐艦,英文稱作 guided missile destroyer, 縮寫為 DDG, 這個詞就會翻作「導向飛彈驅逐艦」, 簡稱「導彈驅逐艦」。筆者也不清楚為什麼明明現代的「飛彈 (missile)」一詞本身就有導引功能的意思,還要特別強調是「導向飛彈」, 但總之和跳過「飛彈」和「導向飛彈」, 直接將 missile 翻作「導彈」的中國簡體中文是不一樣的用法。今天介紹了「制導」和「導彈」。這些詞語是共軍所創,但找不到明確的政治因素,筆者也很掙扎應該歸類為甲類還是乙類中國用語。2024 年 1 月 21 日 星期日 | 通過某渠道積累財富今天在 Facebook 上面看到了一連串的投資詐騙廣告,甚至還有「偽裝成詐騙救濟組織的」詐騙廣告。這些廣告,乃至於許多其他的詐騙簡訊等,其實都可以透過中國用語來辨識。筆者所看到的廣告,宣稱可以「通過他們的特殊渠道」, 替使用者追回「積累」下來的財富。這些全部都是中國用語。接下來我們會一一探討這些中國用語的狀況以及其對應的中華民國國語 / 臺灣繁中詞彙。臺灣繁中並不是不會用「通過」這個詞。通過審核、通過某個地點,這些用法都是很正常的國語詞彙,有問題的只有「通過某某手段達成某某目的」這類的用法。以前述句子為例,改寫為臺灣繁中應該是「透過某某方法達成某某目的」。以今天看到的詐騙廣告來看,「通過他們的渠道」追回被騙的款項,屬於前述「透過某某方法」的用法,因此這裡的「通過」必須改成「透過」。這也沒有什麼為什麼,就是傳統習慣上的問題。至於「渠道」這個詞在臺灣繁中幾乎不使用,至少不用在輸送液體的管路以外的情境出現。如果是抽象的「路徑」, 例如經由什麼樣的人際關係去聯絡需要聯絡的人,在臺灣繁中,也就是中華民國國語當中,我們會說「管道」。「積累」比較獨特一點,兩岸用語當中有不少詞組,兩者是完全相同的詞,只是前後兩個字顛倒,例如累積與積累、展開與開展、道地與地道、搭乘與乘搭等等。這些詞大多數都是香港詞。至少筆者確定搭乘 / 乘搭,以及累積 / 積累是。但每個詞都有不一樣的狀況,例如道地和地道是臺灣後來改的。香港詞除了可能來自殖民時代之外,更常見的狀況是來自粵語與國語的差異。語言都是先有發音、後有文字,因此詞語、文法原則上都是由發音、對話的實際發展狀況決定,而不是由文字決定。因此,中文的各種方言既然發音不同,文法和造詞的方法與規則當然也會有出入。事實上,就算是同樣在臺灣使用的國語與台語,就可以看到像是在被動態上的出入 (「他給我打」逐字翻成台語,誰打誰就完全相反了) 或是句型邏輯的差異等 (現在的臺灣人應該很難想像「他在打電話」其實以極嚴格的標準來看,是算台式中文喔)。所以甚至可以這樣說:以粵語為主的香港詞語,要是造詞邏輯和以北京話為主 (然後還經過臺灣獨特的歷史因素影響) 的中華民國國語相同,那才是碰巧、那才是特例。今天我們稍微聊到了「通過某手段」、「渠道」和「積累」, 皆屬於乙類中國用語,但三個詞分別有一些不同的特性。通過這個詞只有在這種用法時算中國用語、渠道只有在作抽象意義時算中國用語,而積累則很可能是粵語獨有的用法。
《非驢非馬》推薦序:中醫遭遇西方學術浪潮卻得以保留,對世界科學史有什麼意義?
文:陳麒方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雷祥麟教授的力作《非驢非馬:中醫、西醫與現代中國的相互形塑》(), 英文版於 2014 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發行,在 2015、2016 年,連續獲得了中央研究院、美國醫學史學會的大獎。2024 年由名家陳信宏先生 (哈佛大學栗山茂久教授《身體的語言》譯者) 翻譯、雷教授修訂,推出正體中文版《非驢非馬》。雷教授研究領域主要聚焦於近現代傳統醫療與公衛史、科技史與身體史、科技與社會研究等領域,著作等身,其論述在醫界、史界,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東亞先民的醫藥方術知識,大約在漢帝國末期總成,後來由遣唐使與鑑真和尚等人把這些知識帶去日本,到江戶時代發展出與當時流行的蘭醫 (彼時風尚西洋荷蘭醫學) 分庭抗禮的漢方,今天日本有「漢方醫學科」專門醫,是醫學系畢業生的執業選擇之一,跟內科、外科、骨科、兒科等專科並列。台灣與韓國,則是分別有自己的中醫學系、韓醫學系,中醫、韓醫,為與西醫共存於各自全民健康保險架構下的系統。台灣與日本,更發展出特有的濃縮生藥細粒製劑科學中藥技術。西醫治療人所生的病、中醫處理生了病的人,由於中醫之關注面偏向人的整體證候 (類似西醫的症候群、Syndromes), 所以發展模式與西方醫學不大一樣。不管哪一種醫學,都是處理人的健康問題。目前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在推動傳統醫學,包含了東亞的中醫學 TCM、南亞印度的生命吠陀 Ayurveda、歐非的 Unani medicine (比如使用體操術、水療、芳療、精油等),《國際疾病分類第 11 次修訂本》(ICD-11) 亦於 2019 年 5 月 25 日第 72 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將東亞傳統醫學「病症辨證系統」納入 ICD-11 第 26 章內。醫學的形成有其國家社會背景,中華民國《醫療法》規範的醫療為西醫、中醫、牙醫,這樣的分類是從國民政府時期開始的。當西方學術系統席捲東方後,東亞各學科知識 (Knowledge), 只有中醫獨立留下,其他的算學、地學等都被西方系統知識取代。雷教授以科學史的角度,探討中醫遭遇到西方學術浪潮後,如何將這套中醫醫學體系保留、甚至反向影響世界各地?這種不大符合「現代性」的現象對於世界科學史有什麼意義?另外,衍伸到為什麼當初日本時代首位台籍醫學博士杜聰明先生曾計畫在台大醫院開設「漢藥治療科」? 國家政治與醫學如何糾纏?這些問題,透過雷教授多年的研究,我們在《非驢非馬》看到答案。回顧文獻,杜聰明曾提過中醫有價值的地方就在《傷寒論》辨證處置與針灸學,其他很多基礎理論等等是大有問題的。臨床療效是醫學的生命,離開臨床無醫學,中醫有許多需要強化自身內涵的地方、也需要修訂糟粕。體系內的臨床工作者除了在治療上守護全民健康,史家、數學家、人類學家等不同類群的知識人,其洞見也對臨床醫學的發展有相當之助益。雷教授在《非驢非馬》第九章探討常山抗瘧,傳統上「由在研究室內以合理的試驗方法已發現有效成分後,在人身上進行實驗治療學的研究。」而杜聰明主張可用相反研究程序,是「藉由 (在人體上進行) 實際治療學的實驗認定有效的生藥,再移至研究室內以抽出的有效成分進行實驗。」此與 1940 年代發現藥品常山治瘧的研究程序相比較,突出了杜聰明對研究設計的爭議與突破性。《非驢非馬》十一個篇章順讀下來,對民國時期醫療發展,可以有不一樣的角度切入,更能體會到「國家體制」對於醫學的影響。我們看同時期,在太平洋彼岸,1916 年美國眼科專科醫學會 (American Board of Ophthalmology) 在賓州誕生,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專科醫學團體,1933 年全美專科醫學聯合會 (American Boards of Medical Specialties, ABMS) 成立,由最初的個位數單位成員,一個世紀發展迄今,共有 24 個專科。而台灣目前則有 23 個西醫專科、11 個牙醫專科,近幾年來專科的分合,包括醫院整合醫學科 Hospitalist 的成立、部定次專規劃,都是在高齡化社會、全球化社會所做的調整。近現代醫學變遷,皆與國家體制息息相關。本人榮幸受邀撰寫《非驢非馬:中醫、西醫與現代中國的相互形塑》推薦絮語,在此鄭重推介此書給中醫愛好者、感覺中醫不科學的人、對於歷史有興趣的人、想了解政治如何影響醫學的人、想知道近代醫學發展變遷的人,都能在展讀雷教授《非驢非馬》後,更加了解醫學為什麼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相關書摘 ▶《非驢非馬》: 中醫在民國初年「三一七抗爭」, 巧妙借「國醫」之名獲得國貨運動者支持書籍介紹本文摘錄自《非驢非馬:中醫、西醫與現代中國的相互形塑》, 左岸文化出版作者:雷祥麟 翻譯:陳信宏 結帳時輸入 TNL83, 可享全站 83 折優惠 (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作者考掘出巨量的史料,鳥瞰全局,編織出一幅跨國、跨地域、跨政權的東亞歷史圖像。從延燒輿論界的知識分子論戰,到本草物種的正名;從東三省到四川重慶;從歐美來華組織,到日本醫界的影響,甚至日本殖民台灣的公共衛生經驗,都曾經影響當時中國的國家治理。這不僅是現代中國的誕生,更是中國現代性的創生,也是東亞世界的交流與創造。中醫從幾乎被西醫邊緣化的危險境地,到成為兩岸官方認可的醫學體系,甚至躍升為全球另類醫療的主力,我們絕對不能錯過這段中醫奮鬥的歷史經驗。綜觀世界,有哪一門傳統醫療在經歷了科學霸權年代,能夠存活下來,甚至貢獻自身回饋給主流醫學呢?放在全球史的脈絡下,這些經驗將迫使我們重新反省科學的普世性。這不僅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學史。
三安集成攜射頻前端整合解決方案首次亮相MWC巴塞羅那展
西班牙巴塞羅那 2024 年 2 月 28 日 / 美通社 /-- 2024 年 2 月 26 日,國際通信行業盛會 MWC 24 於西班牙巴塞羅那召開,全球通信及其相關供應鏈的頂尖企業薈聚一堂,展示移動通信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與國際行業同仁展開深入技術交流。三安集成作為射頻前端整合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首次出席了 MWC, 於 3A1Ex 展位將工藝節點和產品型譜的最新進展向國際客戶進行展示,引起了國際市場的廣泛關注。作為通信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性展會,MWC 巴塞羅那展被視為全球移動通信行業風向標。MWC 24 以「Future First」為主題,匯集前沿的移動通信技術,智能手機,網絡技術,物聯網以及雲計算等方面的頂尖企業,展開產品技術交流,共同探討未來移動通信的發展趨勢。自 2023 年 8 月集團業務整合以來,三安集成現已成為三安光電旗下專注射頻前端整合解決方案的公司,主營業務為射頻前端芯片制造,細分為砷化鎵射頻代工、濾波器、先進應用封裝三條產品線。在被喻為 5G-A 商用元年的 2024 年,網絡連接的數字化、智能化進一步深入發展,對射頻前端芯片制造的標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安集成已做好充分准備,與全球通信行業客戶一起,擁抱更加繁榮的 5G-A 時代。「三安集成的射頻前端芯片制造在性能和質量方面均展現出精湛水平,已經在中國市場獲得了手機品牌和 ODM 廠商的廣泛認可,」三安集成的市場負責人表示,「因此,我們希望進一步延伸我們的服務版圖,在 MWC 這樣的國際平台上,與客戶交流戰略布局,廣泛聽取客戶的需求,以便我們掌握全球視野,在長遠未來做好芯片制造服務。」三安集成的砷化鎵射頻 HBT、pHEMT 工藝全面支持客戶在在 Sub-3G 和 Sub-6GHz 等 4/5G 頻段的設計需求。基於自研 LT 襯底專利工藝,三安集成提供全面的高性能 TC-SAW 和 HP-SAW 濾波器產品,結合 WLP 等先進應用封裝能力,幫助客戶實現更高能效和更小空間占用的射頻模組設計。在 5G-A 時代大數據通量、高鏈接密度、低時延和高可靠性的要求下,三安集成將持續投入工藝研發,不斷提升技術和產品的性能和可靠性。本文章內容由「美通社」提供。
中國海警連闖金門水域,美:北京施壓台欲改變現狀,陳建仁:勿單方面破壞雙方尊重對等
中國海警連闖金門水域,美:北京施壓台欲改變現狀 (中央社) 中國海警船連續 2 天航入金門禁限制水域。美國國務院今天對此表示,北京在台灣海峽持續的挑釁行動並對台施壓,表明其試圖單方面改變現狀;美方期盼兩岸分歧能以和平、無涉脅迫、且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解決。中國 4 艘海警船台北時間 15 日航入金門禁限制水域,台灣海巡署隔天指出,中國海警 14608、2202、2203、14604 再度編隊,並於上午 8 時 54 分航入相同水域。對於中國 24 小時內兩度以非軍事手段擾台,一名國務院發言人以背景說明的方式回覆《中央社》表示,已留意到相關報導,並再次敦促各方保持克制,勿單方面改變現狀。這名發言人說,「維護台海和平穩定與我們的一貫利益相符,這對區域及全球安全與繁榮至關重要」, 北京在台海持續性的挑釁行動以及對台灣施加壓力,表明其單方面試圖改變現狀,而數十年來,這種現狀一直維護著全球的和平穩定。中國一艘載乘 4 人快艇於台北時間 2 月 14 日越界闖入金門海域遭海巡人員追緝,拒檢後翻覆釀 2 死、2 人生還後,中國海警宣布在金廈海域展開常態化執法巡查。中國國台辦對此表示堅決支持,並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海警部門在金門附近海域開展執法巡查,是維護相關海域作業秩序的正當之舉」。陳建仁:勿單方面破壞雙方尊重對等 (中央社) 近來頻傳中國船隻翻覆沉沒,行政院長陳建仁今天說,台灣是法治國家,重視人權與國際人道救援,但兩岸對救援措施應做務實合理安排,「不要單方面破壞雙方尊重與對等關係」。金門快艇翻覆案致兩岸情勢升溫,中國海警近日頻繁進入金門禁限制水域。14 日再有中國籍漁船「閩龍漁 61222」在金門海域翻覆沉沒,船上 6 名漳州漁民落海;之後又有中國船隻在距馬祖北竿三連嶼東側約 3 浬處 (限制水域外 2.2 浬) 漁民落海。陳建仁今天出席第 94 屆國醫節慶祝大會暨第 16 屆台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大會開幕式,並接受媒體聯訪表示,近期在金門、馬祖海域,陸續發生中國船隻沉沒事件,接到通報後,海巡立即派人前往進行國際人道救援,海軍也加入搜索工作。海上所有人的安全都很重要,但如果過程中有漁船、中國海巡船進入禁限制水域,當然會加以驅離。陳建仁強調,台灣是法治、重視人權、尊重國際人道救援的國家,發生事件,一定會加以援助,最重要的是,兩岸間對救援措施,應該要做務實、合理的安排,不要單方面破壞雙方尊重與對等關係,這是很重要的原則,也才能讓漁民權益獲得最佳保障。此外,立法院長韓國瑜 15 日下午主持立法院會時,因首位質詢的立委羅明才未到場,韓國瑜依序唱名排定在後的 7 名立委,因未在場被韓國瑜視為棄權,引發風波。媒體詢問陳建仁對此次事件的看法,他說,到立法院接受總質詢是憲法義務,質詢規則和慣例安排,一向尊重立法院安排,不加以評論,且相關人士都已提出必要說明,相信韓國瑜會做出最有智慧的判斷與安排。
中國「土味短劇」爆發性成長,官媒憂內容題材單一引發負面影響
(中央社) 中國微短劇爆發式成長,甚至出海發展,企圖將「中式土味短劇」換成洋人面孔後搶占海外「手機看劇」的市場。不過,官媒多次批評其「內容題材單一,品質不穩定」, 憂心負面影響。所謂微短劇,中國國家廣電總局認定是單集時長不足 10 分鐘的網路影視劇作品;實務上,大多是單集時長 2 到 3 分鐘,大致由 50 至 100 集構成的劇集。由於時間極短,並透過多集數增加付費機會,劇情通常轉折快又多,演員表情誇張,整體看起來甚至像傳統連續劇「前情提要」多個畫面的剪輯,內容上則多從言情小說、網路文章取材。專門觀察研究網路內容行業的微信公眾號「刺蝟公社」9 日發布的文章說,透過對 6000 部中文短劇名稱的詞頻統計,發現「總裁」、「夫人」和「戰神」等關鍵詞頻繁出現,無數關乎階層、兩性與慾望的命題隱藏在其中。以女性為目標觀眾的短劇,在婚姻的時間點上,名稱完整覆蓋了「新婚」、「離婚」、「復婚」, 離婚總是收視率最高的一集。以男性為目標觀眾的短劇,故事裡的「她」, 可以是追悔莫及的「前妻」和「未婚妻」, 也可以是身居高位的「女帝」、「公主」與「師姐」, 共同特徵主要是「絕色」。根據「2023—2024 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3 年中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為人民幣 373.9 億元 (約新台幣 1645 億元), 年增 267.65%。陸媒《工人日報》今天刊文說,當前,圍繞霸總、贅婿、戰神、重生、穿越等主題,以「爽」為內核,配之以狗血劇情的微短劇,不僅收割了滔天流量,甚至創造了很多「7 天拍完、8 天破億元」的影視劇神話。但文章批評,微短劇存在內容題材單一,品質不穩定等問題。有的劇情虛假浮誇、題材低俗獵奇;有的利用技術手段逃避監管,展示色情暴力、拜金炫富等不良內容,有些還觸碰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容易對大眾,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產生誤導,這些都會對行業生態產生不可逆轉的破壞」。文章認為,「內容為王永遠被認為是第一準則,微短劇需要盡快從野蠻生長狀態回歸到創作文化精品的正軌上來」, 並主張則要明確政策法規,加強規範管理和平台審核,不給違規微短劇生存、滋生空間。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從 2022 年 11 月下旬開始,就曾數度對社群平台上網路微短劇專項整治工作。微短劇在中國可能面臨進一步加強監管,動作快的公司已在兩年前開始布局海外,但至今海外市場仍舊不算明朗。《財經》雜誌 16 日刊文指出,這些「土味短劇」在更換海外本土演員後,換湯不換藥地搬上了海外短劇市場。目前領先的短劇平台 ReelShort 是由中文在線旗下公司在 2022 年推出,憑借幾部熱門短劇,2023 年 11 月時其下載量一度超越了 TikTok, 登上美國 iOS 娛樂榜免費應用第 1 名,2023 年該平台的下載量達到了 2823 萬次,之前則幾乎為零。但截至 2 月 21 日,ReelShort 在美國 iOS 娛樂榜上已跌至 21 位,短劇出海的熱潮彷彿只是曇花一現。ReelShort 首頁上仍推薦著半年前的爆款劇,而新劇則都表現平平,播放量大多在百萬左右。在美國的中國製作人認為,短劇市場在海外是一片藍海,還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間。
味蕾上的時空旅行:用88年的時間,串起台灣的家庭之味
在這片土地上,每當人們談論到台菜,金蘭的名字總會浮現心頭。在金蘭的陪伴下,台菜不僅是一種菜系,而是一段歷史,一份傳承。每當醬油滴入鍋中,那獨有的香氣便勾起了人們對家的思念,以及對過往美好時光的追憶。「金蘭」已經超越了一個品牌的範疇,成為「台灣味」的代名詞,一個讓人想到台菜就會聯想到的深刻名字。與台灣味彼此成就的金蘭台灣味是一個很複雜的味道。矗立在太平洋中,台灣這個小島在數百年間,經歷過來自許多國家的文化洗禮,發展出強大的包容性與融合能力,讓外來的事物長成台灣特有的模樣,當然,料理也是。創立時期:日治時期及國民黨政府來台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後,由於戰爭時期糧食缺乏,台灣的餐廳、酒樓這些飲宴的地方,開始重新關注「鄉土料理」。許多酒樓標榜著把「家中的菜色搬上宴席」, 例如菜脯蛋、虱目魚、刈包、雞腳凍、炒酸菜蝦仁、燖醬冬瓜肉等,強調將台灣當地的原物料,變成宴席中的好料。而在國民黨政府來台後,帶著大量的外省菜來到台灣,一夕之間,北京菜、山東菜、江浙菜、川湘菜到粵菜,蜂擁而至。當時的酒樓受到中國各地料理的影響,開始吸納中國料理的精神,再透過選用台灣原料,加入更貼近台灣口味的烹調方式等手法,逐漸實現了料理台灣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台菜。在這些料理中,醬油是不可或缺的調味料,無論是煎、煮、炒,甚至沾醬,都能見到醬油的身影。創立於 1936 年的金蘭食品前身 ——「大同商業株式會社」, 就秉持著追求完美、講究品質、專注於釀造工藝的原則,透過當時開發的醬油及醬漬品,在這個可以說是菜品 / 料理的三國時代,成為每道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深植在每一個台灣人的記憶中。經濟起飛到全球化時期:1960 年代至 2000 年 1960 年代酒家菜興起,宵夜小菜餐廳興盛;1980 年代後,更多國家的料理,隨著全球化的腳步進入台灣。1960-2000 年的這四十年間,台灣經歷了經濟上的蓬勃發展、全球化帶動文化流動等劇烈的變遷,飲食習慣當然也受到影響 —— 台式的義大利麵、台式的泰國菜、台式的牛排等,這些料理都是披著原生國家的外衣,但內在擁抱著非常強烈的台灣色彩,成為大家共同記憶中的台灣料理。與此同時,健康飲食 —— 吃得飽不如吃得巧的觀念,也在民生富裕,並且對體態審美、健康觀念開始發展的情況下,在家庭的餐桌以及餐廳料理中出現。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年代的台灣飲食文化,是朝著兼及全球化與重視個人的狀態發展。與時俱進的金蘭食品,極為重視「健康、環保」的概念發展,也在這個時期陸續研發出榮獲全台首瓶 ITI 鑽石獎的鼓舌醬油、針對健康訴求研發的薄鹽醬油、為素食者開發的香菇素蠔油以及多款有機類醬油,並且在 1977 年率先獨家採用透明瓶裝醬油,讓品質清楚可見。這些努力不僅獲得了「中國民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所頒發的新產品開發獎,更彰顯金蘭對於食品安全和健康的承諾。1979 年,金蘭引進當時最新的廢水處理設備,以活性污泥分解法處理工廠廢水,這種環保作法在當時是全台首創,更在 1985 年獲得了「全國工業防治污染獎第一名」的殊榮,成為許多廠家觀摩的典範。不過,提起這個時期的金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還是改寫了中秋節儀式的金蘭烤肉醬吧!對很多台灣人來說,中秋節和烤肉脫離不了關係,來自於金蘭食品在 1989 年推出的金蘭烤肉醬廣告。在廣告中,一群年輕人歡聚烤肉,種類豐富的炭火烤肉刷上噴香的烤肉醬,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肉汁和香味,廣告一出就造成轟動響應,從此台灣人的中秋節必定要烤肉才算完整。和台灣人一起成長的金蘭,當然最了解台灣人的飲食習慣,看準了台灣人對美食永遠抱持著求新求變的嘗鮮精神,金蘭的每一次突破,都是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需求,更讓金蘭在食品領域中保持領先地位。自我認同時期:2000 年至今小吃搬上國宴,台灣菜走出台灣。2000 年至今的台灣菜,將發展的方向從吸納各國料理並且融合成台灣的樣貌,轉為向外介紹屬於我們的「台灣滋味」。我們看到珍珠奶茶、牛肉麵、滷肉飯、小籠包、鳳梨酥,成為招待外賓用的餐點、國外市集中的招牌菜色,也是吸引外國旅客來台的賣點,用美食大步走向國際,也用美食讓國際進入台灣。如今,台菜的變化更加多元,不僅要滿足台灣人的口味,在不同場合和時刻,也要考慮為外國人的喜好進行調整。金蘭作為台灣最重要的醬油品牌之一,積極助攻台灣料理,開發多樣化的商品,以應對每道料理的各種需求,在這樣的前提下,金蘭推出了 All-in-One 便利性調味料,如十三香滷味醬和水餃沾醬,還在 2020 年啟動了台菜一包到味的宅宅醬計畫,並於 2021 年成功上市。透過金蘭宅宅醬,讓全世界的人,在家就能自己重現地道的台灣味道,特別是在異鄉的遊子,能夠快速烹製出屬於家的美味,無疑是在每一個想家的時候,最能感受到溫暖的一刻。堅持初衷、不斷創新的金蘭,目前是全台灣單一廠區產量最大的醬油工廠,堅持以完整 28 道釀造工序、超過 50 項以上的品管檢驗,加上釀造工藝的傳承,金蘭確保每一滴金蘭醬油都是風味醇美,並且持續致力於為台灣菜的未來發展,貢獻一份心力。從產地到餐桌的美味與安心從象徵「有太陽的地方就有美味的金蘭」的日不落商標、每飯不忘金蘭醬油的 slogan, 到改寫台灣人過中秋節習慣的金蘭烤肉醬,金蘭食品成就了許多台灣第一。走過 88 個年頭,金蘭身為本土醬油第一品牌,深深感受到對台灣土地的責任,秉持著支持台灣在地農業,友善台灣土地的精神,金蘭希望能為台灣的環保與農業的永續發展,貢獻一份心力。因此,現任的鍾淳名董事長除了在口味和產品多元性的經營之外,再加入對於小農的重視,將有機、永續的發展納為金蘭願景,讓金蘭走在更加貼近時代需求的路上,並期待可以和台灣的精緻化農業發展互相提攜。金蘭將這樣的理想,反映在近年來推出的產品上,最實際的例子就是台灣第一瓶農委會產銷履歷加工農產品驗證的有機醬油,也是大獲消費者好評的料理好幫手「金蘭國產有機醬油」。金蘭有感於台灣雖為醬油大國,過去市場卻找不到完全使用台灣在地原料、百分之百屬於台灣的醬油;再加上台灣農業遭遇衰退期,許多農民空有技術卻沒有發揮的空間。金蘭食品的鍾董事長決定從友善台灣土地的理念出發,加上認同、支持在地農業的發展,開發出這支 100% 台灣在地原料國產有機醬油。為了尋找一塊適合種植醬油原料的環境,金蘭就花費了兩年的時間,最後才在台灣中南部,找到了符合標準的天然農場,並且進行一連串關於水質、土壤的檢驗,以確保環境天然無汙染,再委託農民契作。這支金蘭國產有機醬油,使用的是來自嘉義東石的有機黃豆、有機小麥,以及苗栗通霄的海鹽,搭配獨家「金蘭釀」技術,將最飽滿、樸實的台灣土地的滋味,封存在一瓶瓶醬油中。國產有機醬油推出以來廣受消費者歡迎,除了味道上的豐美和香氣,金蘭那份對品質的堅持和對台灣的情感,更是讓這支醬油不再只是調味料,而是讓消費者看見了台灣土地的獨特之處,展現了金蘭食品對土地、環境和小農的承諾。經典持續進化,美味再突破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它帶有一種無法取代、深植人心的特色。就像馬龍白蘭度的西裝、麥可傑克森的舞步、《雨夜花》的旋律,還有金蘭醬油的味道。但經典的困難,更在於在眾人的期待中持續成長,突破現有框架,成為一個新經典。金蘭就像是蝴蝶一樣,從經典的蛹中脫殻而出,形塑出一個能夠走向世界,讓更多人認可的台灣味。因此,金蘭將持續深耕、豐富化產品品項與內涵,期望能夠引領年輕世代更深入認識醬油這個代表台菜文化的調味精髓。除此之外,金蘭也將持續貼合全球流行,例如 2000 年以來「用美食交朋友」、「去不了的地方,就用食物實現」的新世代活動樣貌,融合更多文化、國家的烹飪技巧和傳統製作方法,開發出更多元的調味產品,實現醬油在不同文化中的多樣化表現。金蘭的香味,將不僅在台灣家庭中深植,也能夠透過創新和多元化,贏得全球消費者的喜愛和認可。這是金蘭對於台灣飲食文化的堅守,同時也是對於不斷追求卓越的承諾。金蘭食品成立 88 週年,以最純粹的百年工法,陪伴著許多家庭,成就台菜料理近百年來最經典的美味。金蘭已經不僅是烹飪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串聯記憶與情感的橋樑。金蘭醬油的每一滴,都承載著對品質的堅持與對味道的探索,它是家的味道,是溫暖的回憶,也是共享美食時刻的情感交流。從料理的輔助角色到飲食文化的引領者,金蘭醬油的旅程,正是台灣味道發展的縮影。88 年的風雨兼程,金蘭不僅見證了台灣飲食文化的變遷,更積極參與並推動變革。展望未來,金蘭食品將繼續用經典與創新,讓台灣的味道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光芒。
總鋪師的拿手好菜,少不了「這一味」!統清雙潔淨認證香豬油王、香牛油王系列油品,讓菜餚更香更好吃
在台灣傳統飲食文化裡,動物油烹調是讓菜餚更好吃的秘訣,料理中加點豬油,能讓香氣更飽滿、顏色更好看;麻辣鍋加牛油,則能使辛香料綻放出完整的麻辣與辛香,也更添幾分牛油香,湯底是更香、更夠味。許多總鋪師之所以愛用豬油、牛油,是因為動物油香氣更飽滿,而且性質穩定,較耐高溫烹調,這裡介紹幾道總鋪師推薦使用豬油、牛油的菜色,看看豬牛、牛油讓菜餚更美味的效果。熟悉的台灣「古早味」, 關鍵就在豬油提味台灣菜那股熟悉的舊時香氣,其實就是靠動物油去提味,像是最能勾起眾人古早情懷的「豬油拌飯,讓米飯吃起來香氣滿溢的靈魂要素,就是豬油。老練的總鋪師也喜歡用豬油炒青菜,能潤飾青菜的苦澀味,入口感覺更順滑。炒飯要講究,也得用豬油,炒出來香氣更足,米飯粒粒分明不濕軟,配料不管是肉絲或蝦仁都不會乾柴,食材與米飯間融合得恰到好處。另外豬油還可用在紅蟳米糕等宴客菜,讓高級食材的鮮香更飽滿。豬油用在烘焙點心裡更是絕妙,中式糕餅的油皮用豬油做,口感更香酥、外型穩定度也好,用在西點麵包裡亦十分適合,青蔥麵包的麵團上淋點豬油再烘烤,烤後的麵包底部有酥香,青蔥味道也更香濃,層次更豐富。麻辣鍋底要鮮香濃厚,牛油不可少至於牛油,則非常適合與麻辣料理搭配,麻辣鍋底得有牛油,才能讓湯頭有香醇濃厚的口感,辛香料的香氣更能帶進口中;麻辣醬用牛油做,味道更香醇。而牛肉麵湯頭、牛肉料理,加點牛油,牛肉香更鮮美。想用最好的豬油、牛油,就找油脂專家統清豬油、牛油是從動物取得的油脂,來源更需要嚴格挑選,許多知名總鋪師都指定使用台灣油品大廠統清的「香豬油王」、「香牛油王」系列油品,因為統清對原料、品質都有非常高的標準,原料只使用屠宰合格豬隻、嚴選紐澳進口牛脂,用高品質原料才能熬出好的豬油與牛油。而在品質把關上,統清的香豬油王、香牛油王系列產品有「雙潔淨認證」, 保證成分純淨、單純,絕不添加任何香料、色素,油裡只有醇厚的原始香味。統清香豬油王、香牛油王系列油品的生產廠房,獲得 FSSC22000 多項食品安全管理系統驗證,品質管理與國際高標準接軌。油品產品本身更有超過五百項的檢驗項目來把關,食品安全最放心。而在全球都重視永續發展的浪潮中,統清的熬製油廠也符合空污環評標準,從裡到外都純淨。食品安全高標準只是基本,講究製造過程才是真高手一般傳統自行熬製豬油,原料多半混雜多種部位,熬製費時,熬得的油脂未精煉過,不適合油炸也難以保存,也因此讓總鋪師、店家們選擇採用品質穩定的統清香豬油王來取代自熬油脂。統清香豬油王在製造與原料都極其講究,豬油來源只挑豬脂肪中最好的腹板油、 中油 (背脊油)、里肌油來提煉油脂,更斥資千萬打造豬油生產設備,讓豬油同時擁有傳統直火熬製、水煮熬製,與現代精製工藝等三種工法的優勢,保留傳統火熬豬油的濃香、水熬豬油的溫潤,香氣溫和無腥味,更有現代工業的精良品質。獨家「急冷捏練」工法讓豬油質地細緻,品質安定、油性 Q 彈好操作。至於油炸需求,統清更開發液態酥炸油產品,讓炸物酥脆香氣層次豐富,清爽不膩。統清香牛油王是統清依台灣餐飲業者需求開發出高食安標準、符合華人飲食偏好的火熬香牛油,補足市場上高品質牛油缺口的油品。香牛油王原料嚴選純淨紐澳牛脂肪,以直火熬油,並嚴密控制溫度與火力讓精華香氣完整淬煉出,接著過濾降溫鎖住香氣,再以獨家急冷捏練使油脂結晶穩定。香牛油王道地香、醇、濃的牛油香味,用在湯頭、麻辣鍋、油炸食物都非常適合,香氣飽滿而不腥,是餐飲店讓顧客口齒留香的秘密訣竅。要用豬油、牛油,就要選擇最好的廠商!統清「香豬油王」、「香牛油王」系列油品,是眾多總鋪師們的選擇,也是讓料理更有靈魂的關鍵一味,在品質上更有雙潔淨認證的高標準肯定,讓人吃了更安心,是市售動物油的最佳選擇。
瑞音生技攜手瑞昱半導體共同推出助聽器晶片解決方案,響應國際聽力日主題
台北 2024 年 3 月 4 日 / 美通社 /-- 瑞音生技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一家致力於革新助聽器產業的先驅性企業,與瑞昱半導體攜手合作,共同推出創新的 AI 晶片解決方案,以應對助聽器產業所面臨的挑戰。這一重要的合作與發展將在 2024 年國際聽力日 (World Hearing Day) 的背景下推出,呼應主題「轉變思維:推動耳朵和聽力照護的普及化」(Changing mindsets: Let's make ear and hearing care a reality for all!)。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算,到 2050 年,全球將有近 25 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影響,其中 7 億人需要專業的聽力康復服務。然而,助聽器的使用率仍然不盡理想,主要困難包括音質不符預期、在噪音環境中的語音辨識度有待提升,以及使用者適應過程的挑戰。最新的研究報告也指出,聽力損失與失智症的發生呈現正相關,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體中,因此,定期的聽力檢測與適當的助聽器使用被視為降低失智症風險的重要措施。為因應傳統助聽器產業的種種挑戰,瑞音生技提出了一套創新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基於主動式降噪技術的聽力檢測方法。這一方法已經在台北榮民總醫院完成臨床實驗,旨在協助使用者進行更準確的聽力測試。同時,通過 AI 技術進行聽力補償,將提供高音質、原音重現的助聽裝置,可望縮短使用者適應助聽器的時程。此外,利用主動式降噪技術將改善使用者在噪音環境中的語音辨識能力。瑞音的技術將能廣泛應用於助聽器、藍牙耳機、家用電視等設備上。瑞音生技與瑞昱半導體攜手合作,共同致力於克服助聽器產業的種種挑戰,期能為全球聽力受損者提供更卓越的聽力照護。本文章內容由「美通社」提供。
衛福部稱接獲2起疑似重大兒虐,1死1傷皆有諾羅症狀,北市:不宜先定調
北市通報 2 起疑似兒虐 1 死 1 傷皆有諾羅症狀,初步排除關愛之家群聚衛福部接獲 2 起疑似重大兒虐事件通報,均為移工子女,其中 1 案已死亡,另 1 名來自桃園個案,在搶救後生命跡象穩定。台北市政府說明,2 名孩童皆疑似感染諾羅病毒。對於死亡的 6 個多月大男嬰,疾病管制署發言人曾淑慧說,此案受社會高度關注,防疫醫師已進入協助調查;根據關愛之家工作人員描述,個案 15 日早上腹瀉,工作人員帶到診所就醫,就醫後返回休息,下午又因為發現個案臉色不對,緊急送醫仍不幸死亡,詳細死因尚待進一步調查。曾淑慧說,經疫調了解,這個關愛之家共有 3 名工作人員、2 名住民,除死亡個案外,其他人目前都沒有感染諾羅症狀,另有 2 名社工會不定期協助關愛之家,目前也無症狀,初步排除群聚感染狀況,應為單一感染個案,防疫醫師將進一步了解是否有需要釐清的部分。至於另 1 名來自桃園、疑似感染諾羅病毒的個案,曾淑慧說,個案不住在關愛之家,但經關愛之家協助送醫,為 1 歲女嬰,個案 14 日起腹瀉 4 到 5 次、脫水、發燒,15 日送急診發現病童多處瘀青,因症狀嚴重,轉院收治加護病房,醫院已通報家防中心社工及報警。諾羅病毒是一群可感染人類引起腸胃道發炎的病毒,曾淑慧說,諾羅病毒對一般人來說不是嚴重疾病,但對幼兒及免疫不全者,仍有可能因為體液流失、電解質不平衡等原因造成死亡,不過因為非法定傳染病,過去未有諾羅死亡統計。腹瀉群聚事件,曾淑慧說,因擔心不明原因腹瀉,根據規定,人口密集機構若每日有腹瀉 3 次以上,就應依據人口密集機構監視作業進行通報,地方衛生局則須介入確認是否須做進一步處置;但若患者已經醫師診斷,就不需要通報。疾管署統計,過去 4 週 (第 7 到 10 週) 共通報 136 起腹瀉群聚事件,其中 101 起檢驗陽性,主要發生在餐飲旅宿業 83 起,校園 13 起,檢出病原體以諾羅病毒為主。衛福部稱接獲 2 起疑似重大兒虐,北市:不宜先定調衛福部昨天稱接獲台北市通報 2 起疑似重大兒虐事件,2 案均為移工子女,其中 1 人死亡、1 人救治中。台北市政府今天強調,相驗結果尚未出爐,不宜先定調為兒虐事件。衛福部次長李麗芬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昨晚確實有收到台北市政府通報 2 起疑似兒虐案件;本來依法只要發現有「疑似」案件,就應該要通報並由地方主管機關調查釐清,從來沒有中央定調為兒虐案件的情況,後續若確定為兒虐事件,再啟動重大兒虐檢討流程。2 案都為移工子女,李麗芬說,衛福部本來就有針對失聯移工子女的照顧計畫,若後續地方調查確實為兒虐事件,並認為還有哪個政策需要檢討、精進,都可以再提出,衛福部將再邀請勞動部、移民署等相關單位討論。1 歲男童疑遭保母虐死案仍在檢討中,台北市社會局又通報 2 起重大兒少保護案,皆為逃逸外籍移工子女,其中 1 名男嬰已死亡,將進行司法相驗以釐清死因;另 1 名女童經搶救後生命跡象穩定,留在加護病房觀察。台北市社會局長姚淑文今天說明,2 案皆是疑似感染諾羅病毒,在 15 日經由台灣關愛之家協會協助送醫,社會局一接獲通知便立即派員至醫院及機構關懷、了解情形。她指出,男嬰雖沒有明顯外傷,但為謹慎起見,仍通報重大兒少保護事件,待司法相驗確認;女童身上則發現多處瘀傷,因此通報保護事件,並先行製作筆錄,盼盡快找到照顧者釐清事發過程。針對女童後續醫療及安置,姚淑文說,女童因病脫水嚴重送醫,目前以救治為優先,市長蔣萬安也指示要全力協助,「人已經在我們這裡,無論如何都會協助照顧,這是人道問題」。姚淑文表示,待 2 案狀況更明確後,將一併舉行防治會議,討論未來工作及是否有可精進之處。台北市政府強調,2 名幼童都是疑似感染諾羅病毒才會送醫,目前尚未確認是否為兒虐事件,不宜在調查結果出爐前直接定調,且 2 案皆涉及移工管理缺失,呼籲勞動部及內政部移民署等相關單位正視背後結構性問題。
收到堆笑轉頭懊惱:「地雷情人節禮物」排行榜TOP 5,電子用品、彩妝等都NG
文:洪采姍世界上最謎的兩件事,大概就是訂房網站上飄忽不定的價格,還有送禮到底該送什麼了。每到重要節日如情人節、生日等等,不少男男女女都開始頭痛起來,要送到對方心頭上,又得兼顧實用性,實在是一門大哉問。適逢西洋情人節到來,本文就盤點五樣整理身邊親友、網友意見後的「五大地雷禮物」, 希望看完這篇的你,還來得及踩剎車。#01: 馬克杯在沒有講好的前提下,拆禮物就像在拆驚喜包,而每當打開包裝看到陶瓷握把時,冷汗差不多就要滴下來了。馬克杯雖然性質中庸,也是生活中實用的物品,但正因太過實用,相信大家的櫥櫃裡已經堆了不知道幾個,在角落的都要長塵。加上每個人對於餐具風格喜好落差頗大,即便可以根據對方平時的用品來猜測,但還是滿容易送到其實不那麽喜歡的樣式,當下笑臉迎接,轉頭苦惱不已。除非可以確定他家裡一個都沒有,不然,馬克杯還是先 pass 吧。#02: 娃娃不論男女,生活偶爾都有展露童心的時候,看到可愛小物也不免眼冒愛心 —— 不過,就僅止於「欣賞」即可。也許學生時期收到娃娃代表浪漫,還會覺得對方真懂自己,但我們現在都過那個年紀了呀。當然不是說不能崇尚可愛,只是娃娃實在太容易堆積灰塵,過敏人表示痛苦,放在家裡又顯得有些佔位。若對方真的非常喜歡某個 IP 的話,不如選個更實用的週邊物品,都勝過日夜看著你笑的娃娃。#03: 現金雖說現金是許多網友票選出的地雷禮物,不過這點其實滿看人,若以百分百的實際派而言,現金大概是最直接又好用的禮物了。但對於多數對情人節抱持浪漫想像的人,都還是期待對方可以體察自己的喜好,收到真正想要的實體物件。對這些人來說,現金就像無心準備的臨時工具,你也不是人體 ATM,「從皮包裡掏個幾張小朋友就想打發我?」收回去 (吶喊)。#04: 電子類用品或電玩大家也許會感到意外 —— 能夠收到 3C 用品或是電玩,應該是件值得開心的事?不過由於多數電子類用品和電玩價格都偏高,加上回禮是台灣人的習慣,有時收到貴重物品時心中不免會有些壓力。因此建議在和伴侶過節前,不妨先講好預算,才能讓對方歡喜地收下。另外還有一點需注意的是,電子用品依照不同人的使用習慣,在注重的性能或品牌偏好上會有滿大的差異,若對方對 3C 剛好頗有研究的話,送到不適用的反而更加麻煩。#05: 彩妝或保養品化妝品一直都是一個大坑,有些人看見伴侶家中擺滿各式各樣的彩妝用品,加上現時多數女性出門仍會帶妝,送相關用品如粉底、口紅對方應該會喜歡吧?但若對化妝不了解的話,可能不知道光是膚色就有好幾階區分,還會因為冷色調或暖色調有不同適合的口紅色系,乾性肌、油性肌或敏乾肌亦有各自所需的保養品特性。建議若真要送保養品或化妝品的話,平時就要多多觀察對方選用的品項,避免送到不適用的款式。(本文意見僅供參考,心意還是一切本質。祝福各位不管有無伴侶,都能安好順心地度過情人節 ♡) 本文經 every little d 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執法不應走回頭路!交通微罪取消檢舉記點,路權團體7縣市快閃抗議
(中央社) 不滿交通違規記點及檢舉措施將調整,路權團體今天在 7 縣市發起快閃活動,近千人參與,表達拒絕調整措施的訴求。路權團體指出,23 日將在台北集會遊行,希望政府退回修法草案。行政院會日前通過相關修法,調整交通違規記點及檢舉措施,未來 10 類最高罰鍰新台幣 1200 元以下的輕微違規,將不開放民眾檢舉,包含騎機車手持行動電話通話、倒車未顯示燈光或不注意行人等。路權團體不滿相關調整措施,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今天在 7 個地點發起快閃抗議活動,其中台北場有上百人參與,高喊「停止殘害交通安全」、「執法不應走回頭路」等標語,並繞行路口,表達拒絕調整訴求。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表示,這次訴求共有 5 項,包含道路工程要改善、配套措施要規劃、回訓制度要建立、交通執法要改革以及退回修法草案,除了今天的快閃活動外,23 日也將號召民眾走上街頭。台南市的活動上午在去年發生 3 歲余姓女童走行人穿越道被撞死的忠義、成功路口舉辦,吸引不少民眾自發前往參加,台南市人本交通促進協會發起人、同時也是余姓女童父親余志祥,揹著女兒之前使用的背包出席。余志祥表示,這個包包是去年 5 月 8 日事故發生後從現場撿回來的,是他對女兒最後的思念,有這個包包才有力量一直站出來、忍受這些痛,每次站出來發聲都必須再面對傷痛 1 次,但相信女兒給他的力量可以讓他繼續堅持下去。台南市人本交通促進協會提供資料指出,行政院、立法院此次通過微罪不罰,讓違法變得很方便,在民主國家尊重法律是最低標準,但沒有國家會讓法律回頭走,希望政府和立法院能再提出相關配套措施。高雄逾百人在路口繞圈行走,高舉標語、高喊口號,要求政府取消政策,還有人揹著紙箱做成的汽車,4 個輪子上有交通部長王國材的頭像,在人行道行走,象徵汽車開上人行道,不顧行人安全。遊行過程陸續有民眾加入,國民黨高雄市議員白喬茵,以及台灣基進高雄市議員張博洋等人的助理也代表參加。參與遊行的民眾接受媒體訪問表示,這是項很莫名其妙的政策,希望可以改回去。也有人批民進黨政府「嫌得票率不夠低嗎?」下一代學生行人路權聯盟表示,這是項短視近利的政策,挑起民眾對立;該改善的措施沒做到,卻先放任違規。張博洋回應表示,政府基於民怨取消檢舉制度,但不要忘了,不良的道路設計改善牛步、正確交通觀念無法落實,當然會造成違規頻傳,民眾被檢舉的不滿只是次因,國家提供的道路很爛才是民怨主因,希望政府不要搞錯民怨重點。台中民眾在東區復興路四段台中車站旁集結,接著一路走到新時代購物中心,再回到原來的集合地。一路上高喊「道路工程要改善,配套措施要規劃,回訓制度要建立,交通執法要改革,退回修法草案」等口號,也呼籲大家一起參與 23 日在台北舉辦的遊行。在快閃活動過程中,民眾經過被占用的騎樓,必須走到車道上,車道上又有違停車輛還要繞行,讓民眾感受到要安全回到家真的很危險。曾擔任實習老師的民眾表示,他在學校實習時看到,周邊沒有讓家長可以安心停車及讓學下車的地方,只好併排停車,呼籲所有學校必須設置讓家長安心停車的區域。新竹場次選在國立清華大學附近的建功路、光復路二段路口,近 50 名關心交通安全的民眾身穿黑衣齊聚響應,其中不乏有家長帶著小朋友、甚至推著娃娃車到場參與。到場響應活動的時代力量新竹市議員蔡惠婷表示,前幾年竹市民生路曾發生違規併排貨車造成 A1 死亡事故,行政院拍板的交通微罪不開放檢舉、記點修法草案一旦通過,許多違規行為樣態不再受檢舉、計點,「不能因為微罪就存僥倖心態,每一項違規都有可能讓家人陷入致命風險」。1 名參與活動的視障民眾指出,自己曾在附近路口被撞,呼籲大家要思考,走在路上的人,包含眼睛看不到的人、坐輪椅的人,經常受到違規停放的車輛影響,導致身體受到傷害或行程遭到延誤,因此行人的權利更要被重視。雲林縣在斗六圓環內進行,一行人穿黑衣、舉標語,沿著圓環周邊道路遊行,並訴求改善道路工程等項目,以及要求退回修法草案。大雲林改善交通倡議人、雲林快閃活動發起人張哲誠表示,這次全國快閃活動主要訴求是要求行政院退回修法草案,因為並沒有達到大家的共識;對於微罪不記點部分,民眾未來對違規恐會肆無忌憚,交通也會更加紊亂,因交通違規記點一定會有嚇阻作用,讓民眾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大富翁」街頭快閃行動桃園市部分,上午 10 時 10 分起,在中壢區新生路與中美路口展開,約 20 多人手舉標語參與,一行人在聚集完成後,沿著中美路左轉中豐路前往機場捷運 A22 老街溪站。主辦人沿途就相關法規、道路規劃、配套措施、市容可搭配改善處進行解說,活動在 10 時 40 許結束,沿途秩序良好。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楊時睿接受媒體聯訪表示,世界各國的國際機場所在地都是先進的國際都市,但桃園市卻並非如此,位於機場周邊的大園市區卻連完整的人行道都沒有,「這是非常可恥的事」。希望透過行動喚起地方政府重視,改善整體用路人的交通狀況,讓桃園市能夠擁有國際城市該有的交通基礎設施。
Coser扮《原神》胡桃在文昌廟咒考生「全落榜」,爭議言行跟過去喜劇圈炎上有些類似
日前,一名 Coser 在社群網站上貼出了自己扮演遊戲角色「胡桃」, 到廟宇進行外拍的相片。似乎是為了貼近角色古靈精怪、愛開玩笑的形象,在貼文中寫下了「喲?文昌燈?全都落榜吧!」的文案。雖然該名 Coser 有在自己的貼文下方留言「沒有對不起祝你們考上」, 但還是引發部分網友的不滿。幾天後,被用作拍照場景的四張犁文昌廟,也在 Coser 的貼文下方留言請對方下架貼文。Coser 也在爭議中下架貼文並重新發布道歉聲明,表示近日也會再前往廟宇,對自己的不當行為親自登門道歉。該 Coser 的行為惹怒了誰?所謂的 Coser, 指的是「從事 Cos 活動的人」, 其中的 Cos 則是「Cosplay」的簡稱。這個流行自日本的詞彙,在台灣一般被翻譯為「角色扮演」, 但相較於廣義的「Roleplay」,「Cosplay」尤其用來指從服裝層面開始打扮,以此來讓扮演者從外觀開始貼近角色。狹義的「Cosplay」通常扮演的對象是動漫或遊戲中的二次元角色,廣義的「Cosplay」也可以包含扮演真人電影角色、網路迷因人物、甚至政治人物與物品。除了會希望盡可能地還原角色在作品裡的外觀之外,愛好者往往也會希望透過一些行為與神態的表演,來讓自己更貼近扮演角色。這次炎上的 Coser 所扮演的角色為知名遊戲《原神》中的人氣角色「胡桃」。在遊戲故事中,胡桃出生於以古代中國為原型的國家「璃月」, 年紀輕輕就接任當地負責喪葬事宜的「往生堂」負責人的她,個性活潑、古靈精怪,對生死之事看得很開。雖然喜歡開玩笑,但實際做事起來也並不馬虎,會認真以對。基於這樣的人物背景,Coser 選定了廟宇進行外拍,並以玩笑的方式撰寫文案。這本來或許是一件美事,說明了 Coser 有在試圖揣摩角色來讓扮演更加深入。然而,Coser 並未意識到,自己的這項行為搭配照片中的動作,會讓重視文昌信仰的人感到相當冒犯,甚至可能讓點燈者擔心自己的祈福受到影響。2024 年 1 月 29 日 星期一 | 紮實與扎實今天要來聊聊昨天調查「扎」與「札」的時候,順便注意到的一個中國用語問題。不曉得讀者有沒有注意過「紮實」和「扎實」兩種用法?現在現實上臺灣的中華民國國語一般是用「紮實」, 簡體中文則統一使用「扎實」, 昨天為了音譯用的「札」與「扎」查資料時,順便查到了相關的沿革。作家暨書評家倪采青女士在 2009 年一篇名為〈別說我啣金湯匙〉的文章當中,整理出了許多當代常見的錯別字,當中也如此介紹了這個「紮實」與「扎實」。這一則爭議性不小。教育部兩者皆承認,但《國科會統一字詞用法表》明指「紮實」是錯誤,出版界的習慣也多取「扎實」。可是,在臺灣寫「扎實」恐難避免被指為錯字。用 Google 搜尋,兩者使用率不相上下,但若限定臺灣地區,「紮實」的使用率就是「扎實」的 3 倍。文中所指的國科會用法表,筆者現在已經找不到 (而且國科會從 2009 年到現在已經改名科技部又改回來了,很難想像有多少「老國科會」時代的文獻還留著)。而這位倪女士從經歷來看,至少就語言文字工作者的角度來看,可以算是筆者的前輩,因此筆者也會尊重她的看法,不過同時卻也必須提出自己的觀察與理解。筆者平常工作時是使用微軟的舊注音輸入法 (俗稱ㄅ半)。這個輸入法在現在的 Windows 10/11 裡已經被微軟藏了起來,還得去改機碼才有辦法使用,足見其年代有多麼久遠。舊注音與新注音的差異除了自動選字之外,最重要的區別就是舊注音沒有根據使用頻率而改變手動選字順序的功能,因此像筆者這樣每天要打幾千個字、常用字的順序早就背起來的人,就不必擔心會選錯字,可以直接照自己記得的指法輸入。而正是這個百年不變的選字順序,提供了「紮實」與「扎實」的線索。在舊注音輸入法中,輸入「紮」或「扎」, 同樣都會在相關字詞候選中提示「實」。這個舊注音輸入法定型的時代非常早,可以從輸入「謝」會接「東閔」看出。謝東閔先生是冷戰時代的政治人物,於 1984 年淡出政治圈,2001 年逝世,因此顯然舊注音輸入法定型的時代不會比 1984 年晚太多,而在相同的時期,臺灣所使用的中文就已經是「紮實」、「扎實」至少並存的狀態了。那麼實際上是否真的「出版界多用扎實、但在臺灣這樣寫恐難被指為錯字」呢?現在寫「扎實」應該是一定會被認為是寫簡體字,出版界是否多用這點則與筆者的經驗有出入。那麼為什麼現在我們會覺得「扎實」是簡體字呢?其實說穿了只有一句話:因為「紮」的簡體字不巧正是「扎」。就像「潛」這個字本來就是二聲,但是因為大家講「潛水」講習慣了,以為「潛水」的潛是因為後面的「水」是三聲才念作二聲,結果許多人會把「潛艦」的「潛」也念三聲、最後和「淺見」變成同音一樣。但除此之外還有一點。「紮實」是什麼,「扎實」又是什麼?紮指的是把東西綁起來;扎指的則是以尖銳物穿刺。我們不妨想想看,「把一個東西捆綁牢固」的「紮實」比較合理,還是「植物扎根扎得很堅實」比較合理?至少筆者會比較傾向於前者 (尤其「紮根」自己就有出現在舊注音裡面), 但畢竟「徹底」(貫徹到底,翻譯業界統一用法) 與「澈底」(清澈見底,教育部律定用法) 的前例在那邊,這種回推造詞邏輯的作法其可信度還是有極限,僅能拿來當作參考。所以結論而言,現在臺灣確實幾乎都用「紮實」, 並且也有證據證明以前曾經至少是並用的狀態。這樣一來,現在臺灣使用的「紮實」或許就應該視為是後來臺灣這邊改過的用法,而不是單純「紮實被簡體化後變成扎實」。至少在筆者找到更多以前的用法之前,或許應該先當作是戊類中國用語吧。 2024 年 1 月 30 日 星期二 | 夠與够今天在 Facebook 上面和別人聊到了「夠」和「够」兩個寫法的問題,因此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吧。現在臺灣人絕大多數都使用「夠」, 中共簡中才會使用「够」; 教育部則把兩者列為異體字,也就是認為兩個都可以使用。筆者在前述討論的過程中,甚至有人主張應該「足夠」要用「夠」,「不够」要用「够」。那麼實際上是如何呢?筆者手邊正好有多年前從國語日報社本社購買的漫畫《小亨利》。這是很久以前《國語日報》上刊登的漫畫,集結成冊之後出版的漫畫書。之所以會拿這本漫畫來當參考資料,是因為它的「譯者」(為什麼會打引號後面再說明) 來頭不小:夏承楹先生。夏先生曾任國語推行委員會的委員、《聯合報》主筆,也是《國語日報》本身的社長與發行人。這個人對我國的國語影響深遠,即使筆者口出暴言說「夏先生說的話就是國語」也不見得會太過分。《小亨利》系列漫畫原作完全沒有漫畫格位底下的文字說明,在臺灣看到的這些說明、台詞,全都是夏先生加上去的,因此他在這本書當中並不完全是一位譯者。但不論如何,這本漫畫當中的中文用法,都足以代表成書當時的中華民國國語。筆者手上的書是 1992 年左右印刷,但書裡夏先生寫的「前記」最後附的日期是 1968 年。顯然書裡的國語用法,代表的是 1960 年代左右,臺灣的中華民國國語的實際情形。重點來了:《小亨利》漫畫中,我目前只有找到「夠」; 筆者記憶中同樣是國語日報社出版 (也是夏承楹先生譯) 的《淘氣的阿丹》卻是寫「够」(實書在寫這篇時找不到,所以也查不到《阿丹》翻譯的年份)。不論如何,同一位譯者在兩本不同的書裡兩個字都有用到,但是今天的臺灣幾乎只使用「夠」、大陸只使用「够」, 這樣的結論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筆者在寫自序的時候,自己提出的五類分類法 (甲類到戊類中國用語) 並沒有包括兩岸都偏離原始用法的狀況。但依原本的分類字面來看,這可能只能列為乙類中國用語了 (兩岸有明確差異而無政治因素)。2024 年 1 月 31 日 星期三 | 黏與粘昨天在查找民國 50 年代的漫畫《小亨利》時,意外看到了不少當年與現在用法頗有出入的字詞,今天就來討論其中一個近年來在兩岸用語的事情上偶爾會出現的單字吧。筆者在漫畫《小亨利》當中,沒有看到夏先生使用過任何一個「黏」字,只有使用「粘」, 而且 (受惠於國語日報社的出版品大多都會標注音符號) 發音一律是ㄓㄢ,不是ㄋㄧㄢˊ。舉例來說,當亨利用頭頂著書走路,卻被其他小朋友放更多書惡作劇時,他直接鑽過低矮的籬笆破洞,讓裸露的橫樑把多餘的書掃掉,他自己的兩本書卻仍固定得好好的。這時他的評論 (如昨日所述,係夏先生所加) 就是說他的書是「粘 (ㄓㄢ) 上去的」。還不只如此。有些現代會使用「沾」的地方,《小亨利》裡也是用「粘」。可是現在只要對兩岸用語差異略有瞭解的人 (比方說有在收看對岸連續劇的人), 應該或多或少都知道,在臺灣我們會使用「黏」和「沾」, 就算使用「粘」也是念作ㄋㄧㄢˊ。筆者沒有詳查「黏」和「粘」的演進史,但顯然到了微軟舊注音的 1980 年代,這兩個字的用法就已經和現代的臺灣繁中一樣了:「黏」貼 (粘貼也可以但發音不變)、「沾黏 (發音是ㄓㄢ ㄋㄧㄢˊ)」, 姓氏的「粘」也是念作ㄋㄧㄢˊ。事實上,如果要用微軟舊注音輸入ㄓㄢ並且要得到「粘」這個字的話,必須在選字的時候往後整整三頁,在清單的倒數第二位、與一堆簡體字放在一起的地方才找得到,而且輸入後的「相關字詞候選」與輸入ㄋㄧㄢˊ而得到黏或粘一樣,都是「黏土、黏著、黏貼」這三個佔據前三位,並且「黏」不論是排位順序還是相關字詞候選,無不證明「黏」的使用率在 1980 年代便已遠高於「粘」。換言之,現代簡體中文將「粘貼」念作ㄓㄢ ㄊㄧㄝ,是與 1968 年的國語日報相符 (亦即符合 1960 年代的中華民國國語) 的用法。姓氏的「粘」似乎不論時代、不論兩岸何地,發音都是ㄋㄧㄢˊ沒有爭議的樣子。雖然如前所述筆者並不知道圍繞著「黏」與「粘」的形音義演變史,但有兩件事筆者是知道的,一是這些改變「有可能」來自姓氏的粘 (此姓氏是女真人的完顏姓家族改姓而來), 其發音影響到一般意義的「粘」, 然後可能後來又基於某些原因另創了「黏」字 (或是從別處借來用); 二是現在中共簡中的「粘」字發音與用法並不是中共的發明,而是中華民國國語本就如此 (戊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2 月 1 日 星期四 | 編程與程式設計今天要來聊聊在翻譯工作中看到的「programmable」。這個詞指的範圍有些鬆散,字面意義上指的是電腦的某個硬體設備,允許使用者去設定其程式,有時候也指某種輸入硬體的按鈕功能可以設定 (筆者小時候買過的微軟搖桿上面就有寫「六個可程式按鍵」)。但這個詞翻譯過來時有個小小的問題:program = 程式這個沒問題,可是程式是名詞,什麼叫作「可以程式」?programming 這個詞在繁體中文當中大部分都必須繞道而譯 (paraphrase, 抽換詞面), 例如 programmer 往往稱作「程式設計師」、programming 稱作「程式設計」。筆者在翻譯工作上曾經遇到 programmable 這個字很多次。每次我都選擇了不一樣的譯法。如果是在比較口語的情境,我會繞道而譯,比方說「具有程式設計功能」或「支援功能設定的」(取決於具體有多「programmable」, 是真的涉及程式設計嗎?還是只是按這個鈕會給一個不一樣的指令?)。如果是比較堅硬的技術性文件,筆者可能就會留一個比較生硬冰冷的「可程式」, 希望讀的人可以靠這個回想起「啊,就是原文是 programmable 的那玩意」。那麼這和中國用語又有什麼關係呢?在簡體中文當中,program 作名詞是「程序」, 作動詞是「編程」(編寫程式 / 程序之意), 所以其他相關詞語也就依樣畫葫蘆,programmer 是「程序員」、programming 一樣是「編程」、programmable 當然就是「可程序」。這個「program 家族」的詞語讓我們得以看到簡體中文是如何調整翻譯外來詞語的方式,以期相關詞語都能以最精簡、最不用動腦筋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自動找出可用的譯法。這除了來自簡體中文的簡化哲學之外,也和中國吸收電腦等新科技較晚、因此需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吸收更多新詞有關。若是「program 家族」的詞語全都在短時間內進入一個語言,而且使用這個語言的人又更需要立即擁有一個新詞 (不像臺灣的工程師往往都直接用原文很長一段時間,實在沒辦法了才創新的中文詞), 那麼制定譯法的人就更有動機要使用簡化、統一、容易發明新相關詞的翻譯方式,而這點也就塑造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簡體中文對於較新科技的處理方式。Programming 與其相關詞語的翻譯方式在兩岸的歧異屬於乙類中國用語。雖然這些詞的發展有歷史因素,但筆者尚無掌握有受到中共政治影響的跡象。 2024 年 2 月 2 日 星期五 | 繳交與提交這兩天在翻譯一份遊戲的意見調查,因此當然就會面對到「submit」這個字。這個字指的是在一份表單填寫完畢之後交出去的動作。在臺灣,我們翻譯這個詞的方式很多元,包括「繳交」、「交出」、「提出 (來自日文的用法)」等等;在簡體中文當中,submit 這個詞則統一翻作「提交」。沒錯,這也是把提出、繳交合一的作法,很典型的簡體中文造詞邏輯。不過這個詞和其他類似邏輯的詞語相比,倒是多了一個讓中共造詞者想要這樣做的理由。就像現在的遊戲常常看到動詞「Play」被翻作「遊玩」一樣,其實 submit 這個詞真的就只有「交」而已。但筆者以前曾經在製作簡易 (講難聽點就是「粗糙」) 的遊戲網站上看過真的只寫一個「玩」字的開始遊戲按鈕,那個感覺真的是一種說不上來的怪。好像寫了錯字、好像漏了字一樣,只要看到一個按鈕、指令或連結上面只有一個字,就會覺得好像不太對,儘管其實原始的中文用法真的只需要一個字。其實這並不是近年才有的趨勢,也不限定在電腦系統或遊戲領域。小時候學校發通知單要交回條,上面的說明往往寫著「繳交」; 公家機關要制定一套標準或規範,往往會講「訂定」標準。換言之,從好幾十年前開始,我們早就已經有「盡量以兩個字當作詞語最小單位」的習慣了。中國用語的「提交」很可能也是像這樣「硬要湊兩個字」下的產物,與先前像是「舉報」等屬合併兩個不同意義的詞不同,提出、繳交都是相同意思的不同詞面,因此還是要分別一下。話雖如此,屬於乙類中國用語這點還是沒有改變。 2024 年 2 月 3 日 星期六 | 感測器與傳感器今天在翻譯一本書籍的時候,看到了「感測器 (sensor)」這個詞。不論是小便斗的紅外線感測器、電梯門的光電桿、雷達、現在自動駕駛車會用到的光達 (lidar, 其實就是波段在可見光的雷達), 甚至是微動開關,很多東西都算是感測器。現在科技發達,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其實有很多感測器,從汽車的倒車雷達、感光頭燈的感測器、智慧型手機的前鏡頭 (用於偵測環境亮度以調整螢幕亮度時)、麥克風 (用於叫出語音助理時算感測器)、加速度計 / 陀螺儀等等都是。感測器在對岸叫「傳感器」, 應該是因為有個與感測器 (sensor) 類似的詞「transducer (轉換器)」。transducer 是來自動詞 transduce, 根據 Merriam-Webster 辭典的定義,transduce 是「to convert (something, such as energy or a message) into another form」, 也就是「將某樣東西,例如能量或訊息,轉換成另一個形式」。舉例來說,天線將電流轉換為無線電波,就算是一種 transducer。因此 transducer 這個詞本身比較著重「傳遞、轉換」的意思,或許是這樣才會有個「傳」字在簡中版的這個詞裡頭吧。有趣的是,感測器在日文當中,除了以片假名拼寫英文之外,也可以稱作「檢知器 (筆者已將日文漢字換成繁中)」, 同樣忽略了傳遞、轉換的意思,而只著重於「偵測」的概念。雖然在今天有限的書寫時間中,筆者沒辦法作太詳細的查證,但有一種可能是這樣的:由於臺灣在現代科技的用語上受到日本的影響非常大 (以後書中應該也會介紹到幾個), 因此其實很多這種「新東西」都會是從日文的詞修改而成,或是與他們有類似的概念與適用範圍 (當然,完全直接照搬的例子也有)。中國不會有這樣的因素,影響其語言發展與新詞創造的來源也不同,因此最終詞語的邏輯脈絡也會有差。加上中共喜歡合併類似的概念以減少詞語總數,就成了「傳感器」。順帶一提,sensor 在臺灣叫感測器、在大陸叫傳感器;transducer 在臺灣叫轉換器 (實際上除非翻譯時遇到原文 transducer 不然這個詞很少用,大多數 transducer 都有像「天線」之類另外的名稱), 在對岸還是叫傳感器;但是臺灣還有另一個詞叫轉換器,原文是 converter (例如自排汽車的扭力轉換器), 而對岸在這個詞上用詞則比較不統一,就像臺灣的「轉換器」一樣。所以其實要講精簡詞語,在感測器與相關詞語上,臺灣其實沒有比對岸「不懶」到哪裡去,一樣都有做減少詞語的工夫,只是具體減少、合併的程度可能有差而已。今天我們聊到了感測器 / 傳感器與相關詞語,屬於乙類中國用語。或許讀者也可以試著去查查看,說不定能發現這些詞在簡體中文和我們的國語當中,分別到底是怎麼演變的。 2024 年 2 月 4 日 星期日 | 發語詞與句尾助詞「欸」今天在看網路漫畫時,看到有人用了「诶」這個字。今天應該是我們第一次單純講字吧。其實只要用比較大的字體寫出來,就可以看出「诶」的左半邊,完全就是簡體字的言字邊。這個字本身的繁體字「誒」, 用注音輸入法很難打 (筆者到現在還沒試出要怎麼打,前面那是用轉換軟體弄的), 而由於這個字幾乎只用於狀聲詞,大家通常會輸入的音是「ㄟ」配上四聲 (問句可能會有人打二聲)。而不論新舊注音,這個「ㄟ」不論配一二三四聲,出來的第一個字都是這個簡體字「诶」。實際上在筆者年輕時,要表達類似於「ㄟ」的感嘆或發語詞,都是使用「欸」這個字 (新舊注音都是打四聲,舊注音選字排序在簡體字「诶」之後)。簡體字「诶」和其字形上的繁體版「誒」, 筆者都只有在簡體字來源、簡體字用軟體轉換後的文字,以及近年受到中國用語影響比較嚴重的人身上看過。前幾天筆者寫這本書的時候查了 60 年代的《小亨利》漫畫,發現當年其實很多這種近代會用國字來表達、但沒有意義的發音,在當年都是只用注音符號表達。但即使同樣是 1968 年的漫畫,還是有像「喔 (句尾)」和「嘛」等寫成國字的東西,以及「哇 (單字成句)」這種當年是用注音符號拼出的區別。可能這是漸進式的演變,從以前有些要寫國字、有些只用拼的,演變到後來一律寫國字 (或許還有早年注音難以在電腦上顯示的問題)。而由於這種「無意義字」的演變比較頻繁,也就比較容易會有新的或是外來用法進入。舉例來說,「這麼」、「那麼」的「麼」, 在很久以前 (國民政府大陸時期以前,大概胡適、徐志摩那個年代吧?) 是寫「末」; 到筆者小時候受教育時,是寫「麼」; 千禧年代有一段時間網路上曾有不少人寫「嚜」(起因為將ㄇㄛ ̇錯打成ㄇㄜ ̇); 當然後來還會有簡體字入侵後帶來的「么」和「嘛 (很少見但筆者遇過,少見到懷疑是一般的錯字)」。同理,「欸,你有空嗎」或是「你很煩欸」的「欸」也有不少變化形。包括「ㄟ」(有段時間流行直接寫注音)、「喂」(視具體發音而定有些人喜歡選這個,只用於發語詞)、「耶」(僅用於句尾,不用於發語詞)、「噎」(同前), 以及簡體字「诶」和受簡體字影響的「誒」。這種非常日常、非常隨性的詞,演變起來當然也比較隨性一點,但筆者還是不希望有中國用法藉此流入。「诶 / 欸」與其他類似的發語詞 / 句尾助詞的兩岸差異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杜拜10%租金收益率全球最高 中東頂級地產商安家Unique首度來台辦說明會
台北 2024 年 2 月 22 日 / 美通社 /-- 台灣的房地產市場在龍年雖逐漸回溫,但原本觀望的買盤,為避開地緣政治,以及追求較高的投資報酬率,開始將目光轉移至海外,尋找資金避風港。來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頂級地產建商阿爾德 (Aldar Properties)、地產服務商杜拜安家地產 (Unique Properties) 首度聯手來台搶市,銷售主管更親自由杜拜來台拜訪客戶,並將於 3 月 2 日及 3 日 (週六、週日) 上午 9:00 至下午 6:00 在台北君悅酒店舉辦投資說明會。阿拉伯半島地區已成閃亮的新興經濟體,其中向來以不動產與觀光業著稱的杜拜,不但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中東地區的經濟和金融中心、世界知名免稅之都,其包容開放、法律健全的國際樞紐地位,近期更受惠於後疫情時代的資金熱潮。當地八成人口都是來自世界各地。2023 年杜拜的房地產累計銷售 89,400 筆,為近十年最高,年增率達 46.95%, 顯示交易熱絡。阿爾德國際銷售經理任泉篪指出:「台灣民眾對赴海外投資置產觀念開放,擅於及早掌握投資機會。作為地區最具影響力的開發商,希望能來分享當地優質建案,滿足台灣民眾的投資需求。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房市正蓬勃發展,外籍人士可享永久產權,無房產稅,資金進出自由。由於匯率與美元掛鈎,購買不動產相當於配置美元資產。根據杜拜房地產監管機構 (RERA) 的資料,2023 年杜拜房地產的平均租金收益率為 10.6%, 名列全球第一。杜拜安家地產成立於 2008 年,有 16 年不動產管理經驗,是當地針對華語人口提供一站式服務的地產服務公司,不論是長期投資或短期投資,都能提供投資者最合適的選擇建議。安家地產亞太區銷售總監 Vicky Fan 表示:「台灣人的國際化程度很高,對前進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投資房地產有很高的興趣,包括高級豪宅、小資族收租的住宅,或是商業大樓,有多元化的產品可滿足各種客層的需求,當地的高租金收益率極富吸引力。」如果有興趣在全球最安全的國家置產,請填寫報名表單。本文章內容由「美通社」提供。
BSOS 獲首屆 SAP.iO 新創加速器年度最佳解決方案
台北 2024 年 2 月 6 日 / 美通社 /-- BSOS 台灣灣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榮獲首屆台灣 SAP.iO 新創加速器年度最佳解決方案,BSOS 營運資金管理平台,旨在協助企業管理供應鏈營運資金,結合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和 SAP ERP 系統,為企業供應鏈注入強勁的金融動能。SAP.iO 新創加速器計畫在全球協助新創企業已行之有年,持續挹注各種技術、業務、行銷等資源與經驗,賦能新創企業。去年 SAP.iO 新創加速器首次登入台灣,BSOS 積極參與,採用 SAP 業界領先的企業級管理解決方案,推出 BSOS 營運資金管理平台。歷經去年一整年的徵選、競賽、評比,BSOS 成功在最終五家新創企業中脫穎而出。參與過程中,BSOS 深入瞭解 SAP 系統,進行整合、制定共同架構、驗證等多項工作,同時得到 SAP 專業技術及顧問的大力支持,最終催生 BSOS 營運資金管理平台。此項解決方案可為企業打造供應鏈營運資金調節平台,將 SAP ERP 系統資料融入一體,為供應鏈企業提供便捷方式,輕鬆串接 SAP ERP 系統之發票資訊並提交融資需求,這不僅簡化了融資業務流程、提升供應鏈管理效率,更強韌供應鏈靈活性,使企業能夠更敏捷應對市場變化。此外,BSOS 也與中國信託銀行攜手合作,透過區塊鏈傳送可信之供應鏈資訊,實現財務強韌之永續供應鏈解決方案。這種全面整合的模式不僅加強了企業的財務可持續性,同時也促進了供應鏈上下游的良性互動,為企業創造了更多的商機。BSOS 獲得年度最佳新創解決方案的殊榮,標誌著我們在 SAP.iO 新創加速器計畫中的傑出表現;我們期待未來繼續與 SAP 攜手,為企業提供更智能、更靈活的解決方案,助力我們邁向更繁榮的未來。本文章內容由「美通社」提供。
群起出征鍾明軒的訪中影片,我們與「小粉紅行為」可能只有一線之隔
日前,擁有超過 113 萬訂閱的台灣網紅鍾明軒,上傳了一支名為「一個人去中國大陸!」的旅遊影片。在影片上架後,長期關注時事與政治議題的藝人鄭家純 (雞排妹) 很快在社群平台上表達了她的負面意見。鄭家純認為,鍾明軒的影片具有誤導性,很容易讓年輕且不了解中國的粉絲相信「中國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壞」、「中國並不是毫無言論自由」。其他與鄭家純有著類似觀點的聲音也認為,無論鍾明軒本人有沒有想要協助「大外宣」, 他的這支影片都可能不知不覺成為認知作戰的一部份。與北京「出租車」司機大談統獨在這部一週內已經超過 70 萬播放的影片中,鍾明軒首先放了一段出發前的談話。在這段談話裡,鍾明軒以經紀人「你千萬不要去中國」的叮嚀開頭,接著澄清他過去批評的是「中國政府」, 而不是中國人民。並在最後給出「不要透過媒體認識一個國家,要真實認識一個國家,需要直接進入民間」, 以此來定調他這次去中國的主要目的。到達北京之後,鍾明軒上了一台北京的「出租車」(也就是台灣所謂的計程車), 司機一開口就與鍾明軒談論統一議題,表達台灣在他們眼裡就是中國的一部分,「遲早要統一」。同時也向鍾明軒表示,北京人就愛談政治、北京很包容,談論這些話題並不敏感。批評者認為,從前面的引導、出租車司機的表態、到鍾明軒自己「(統獨) 無所謂,生活比較重要」的發言,會讓閱聽人認為中國其實有一定的言論自由。同時,由於這些話和片段出自過去曾經批評中國政府、替香港加油、與小粉紅互罵的鍾明軒,許多人在擔憂誤導的同時,也懷疑他的立場是否變了、是否忘記了自己過去做過的事情與說過的話。然而,如果我們實際看過這支影片,聽過他們的對話。我們會注意到,對於出租車司機符合中國政府的發言,鍾明軒其實一句都沒有認同。一上車,當司機問他哪裡來的,他開口就說「我是台灣人」, 司機想要把概念抽換成「從台灣過來」這個不包含國族的說法時,他也是馬上回以「從台北過來」來取代對方刻意矮化的言論。當司機提到「在大陸眼裡,台灣是中國的」時,鍾明軒也是立即用中國人到台灣需要入台證、台灣人到中國需要台胞證這一事實來表達兩者隸屬於不同政府。司機說「以後會統一」時,他則語帶嘲諷地說「祝你們加油」並尬笑了幾聲。2024 年 1 月 29 日 星期一 | 紮實與扎實今天要來聊聊昨天調查「扎」與「札」的時候,順便注意到的一個中國用語問題。不曉得讀者有沒有注意過「紮實」和「扎實」兩種用法?現在現實上臺灣的中華民國國語一般是用「紮實」, 簡體中文則統一使用「扎實」, 昨天為了音譯用的「札」與「扎」查資料時,順便查到了相關的沿革。作家暨書評家倪采青女士在 2009 年一篇名為〈別說我啣金湯匙〉的文章當中,整理出了許多當代常見的錯別字,當中也如此介紹了這個「紮實」與「扎實」。這一則爭議性不小。教育部兩者皆承認,但《國科會統一字詞用法表》明指「紮實」是錯誤,出版界的習慣也多取「扎實」。可是,在臺灣寫「扎實」恐難避免被指為錯字。用 Google 搜尋,兩者使用率不相上下,但若限定臺灣地區,「紮實」的使用率就是「扎實」的 3 倍。文中所指的國科會用法表,筆者現在已經找不到 (而且國科會從 2009 年到現在已經改名科技部又改回來了,很難想像有多少「老國科會」時代的文獻還留著)。而這位倪女士從經歷來看,至少就語言文字工作者的角度來看,可以算是筆者的前輩,因此筆者也會尊重她的看法,不過同時卻也必須提出自己的觀察與理解。筆者平常工作時是使用微軟的舊注音輸入法 (俗稱ㄅ半)。這個輸入法在現在的 Windows 10/11 裡已經被微軟藏了起來,還得去改機碼才有辦法使用,足見其年代有多麼久遠。舊注音與新注音的差異除了自動選字之外,最重要的區別就是舊注音沒有根據使用頻率而改變手動選字順序的功能,因此像筆者這樣每天要打幾千個字、常用字的順序早就背起來的人,就不必擔心會選錯字,可以直接照自己記得的指法輸入。而正是這個百年不變的選字順序,提供了「紮實」與「扎實」的線索。在舊注音輸入法中,輸入「紮」或「扎」, 同樣都會在相關字詞候選中提示「實」。這個舊注音輸入法定型的時代非常早,可以從輸入「謝」會接「東閔」看出。謝東閔先生是冷戰時代的政治人物,於 1984 年淡出政治圈,2001 年逝世,因此顯然舊注音輸入法定型的時代不會比 1984 年晚太多,而在相同的時期,臺灣所使用的中文就已經是「紮實」、「扎實」至少並存的狀態了。那麼實際上是否真的「出版界多用扎實、但在臺灣這樣寫恐難被指為錯字」呢?現在寫「扎實」應該是一定會被認為是寫簡體字,出版界是否多用這點則與筆者的經驗有出入。那麼為什麼現在我們會覺得「扎實」是簡體字呢?其實說穿了只有一句話:因為「紮」的簡體字不巧正是「扎」。就像「潛」這個字本來就是二聲,但是因為大家講「潛水」講習慣了,以為「潛水」的潛是因為後面的「水」是三聲才念作二聲,結果許多人會把「潛艦」的「潛」也念三聲、最後和「淺見」變成同音一樣。但除此之外還有一點。「紮實」是什麼,「扎實」又是什麼?紮指的是把東西綁起來;扎指的則是以尖銳物穿刺。我們不妨想想看,「把一個東西捆綁牢固」的「紮實」比較合理,還是「植物扎根扎得很堅實」比較合理?至少筆者會比較傾向於前者 (尤其「紮根」自己就有出現在舊注音裡面), 但畢竟「徹底」(貫徹到底,翻譯業界統一用法) 與「澈底」(清澈見底,教育部律定用法) 的前例在那邊,這種回推造詞邏輯的作法其可信度還是有極限,僅能拿來當作參考。所以結論而言,現在臺灣確實幾乎都用「紮實」, 並且也有證據證明以前曾經至少是並用的狀態。這樣一來,現在臺灣使用的「紮實」或許就應該視為是後來臺灣這邊改過的用法,而不是單純「紮實被簡體化後變成扎實」。至少在筆者找到更多以前的用法之前,或許應該先當作是戊類中國用語吧。 2024 年 1 月 30 日 星期二 | 夠與够今天在 Facebook 上面和別人聊到了「夠」和「够」兩個寫法的問題,因此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吧。現在臺灣人絕大多數都使用「夠」, 中共簡中才會使用「够」; 教育部則把兩者列為異體字,也就是認為兩個都可以使用。筆者在前述討論的過程中,甚至有人主張應該「足夠」要用「夠」,「不够」要用「够」。那麼實際上是如何呢?筆者手邊正好有多年前從國語日報社本社購買的漫畫《小亨利》。這是很久以前《國語日報》上刊登的漫畫,集結成冊之後出版的漫畫書。之所以會拿這本漫畫來當參考資料,是因為它的「譯者」(為什麼會打引號後面再說明) 來頭不小:夏承楹先生。夏先生曾任國語推行委員會的委員、《聯合報》主筆,也是《國語日報》本身的社長與發行人。這個人對我國的國語影響深遠,即使筆者口出暴言說「夏先生說的話就是國語」也不見得會太過分。《小亨利》系列漫畫原作完全沒有漫畫格位底下的文字說明,在臺灣看到的這些說明、台詞,全都是夏先生加上去的,因此他在這本書當中並不完全是一位譯者。但不論如何,這本漫畫當中的中文用法,都足以代表成書當時的中華民國國語。筆者手上的書是 1992 年左右印刷,但書裡夏先生寫的「前記」最後附的日期是 1968 年。顯然書裡的國語用法,代表的是 1960 年代左右,臺灣的中華民國國語的實際情形。重點來了:《小亨利》漫畫中,我目前只有找到「夠」; 筆者記憶中同樣是國語日報社出版 (也是夏承楹先生譯) 的《淘氣的阿丹》卻是寫「够」(實書在寫這篇時找不到,所以也查不到《阿丹》翻譯的年份)。不論如何,同一位譯者在兩本不同的書裡兩個字都有用到,但是今天的臺灣幾乎只使用「夠」、大陸只使用「够」, 這樣的結論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筆者在寫自序的時候,自己提出的五類分類法 (甲類到戊類中國用語) 並沒有包括兩岸都偏離原始用法的狀況。但依原本的分類字面來看,這可能只能列為乙類中國用語了 (兩岸有明確差異而無政治因素)。2024 年 1 月 31 日 星期三 | 黏與粘昨天在查找民國 50 年代的漫畫《小亨利》時,意外看到了不少當年與現在用法頗有出入的字詞,今天就來討論其中一個近年來在兩岸用語的事情上偶爾會出現的單字吧。筆者在漫畫《小亨利》當中,沒有看到夏先生使用過任何一個「黏」字,只有使用「粘」, 而且 (受惠於國語日報社的出版品大多都會標注音符號) 發音一律是ㄓㄢ,不是ㄋㄧㄢˊ。舉例來說,當亨利用頭頂著書走路,卻被其他小朋友放更多書惡作劇時,他直接鑽過低矮的籬笆破洞,讓裸露的橫樑把多餘的書掃掉,他自己的兩本書卻仍固定得好好的。這時他的評論 (如昨日所述,係夏先生所加) 就是說他的書是「粘 (ㄓㄢ) 上去的」。還不只如此。有些現代會使用「沾」的地方,《小亨利》裡也是用「粘」。可是現在只要對兩岸用語差異略有瞭解的人 (比方說有在收看對岸連續劇的人), 應該或多或少都知道,在臺灣我們會使用「黏」和「沾」, 就算使用「粘」也是念作ㄋㄧㄢˊ。筆者沒有詳查「黏」和「粘」的演進史,但顯然到了微軟舊注音的 1980 年代,這兩個字的用法就已經和現代的臺灣繁中一樣了:「黏」貼 (粘貼也可以但發音不變)、「沾黏 (發音是ㄓㄢ ㄋㄧㄢˊ)」, 姓氏的「粘」也是念作ㄋㄧㄢˊ。事實上,如果要用微軟舊注音輸入ㄓㄢ並且要得到「粘」這個字的話,必須在選字的時候往後整整三頁,在清單的倒數第二位、與一堆簡體字放在一起的地方才找得到,而且輸入後的「相關字詞候選」與輸入ㄋㄧㄢˊ而得到黏或粘一樣,都是「黏土、黏著、黏貼」這三個佔據前三位,並且「黏」不論是排位順序還是相關字詞候選,無不證明「黏」的使用率在 1980 年代便已遠高於「粘」。換言之,現代簡體中文將「粘貼」念作ㄓㄢ ㄊㄧㄝ,是與 1968 年的國語日報相符 (亦即符合 1960 年代的中華民國國語) 的用法。姓氏的「粘」似乎不論時代、不論兩岸何地,發音都是ㄋㄧㄢˊ沒有爭議的樣子。雖然如前所述筆者並不知道圍繞著「黏」與「粘」的形音義演變史,但有兩件事筆者是知道的,一是這些改變「有可能」來自姓氏的粘 (此姓氏是女真人的完顏姓家族改姓而來), 其發音影響到一般意義的「粘」, 然後可能後來又基於某些原因另創了「黏」字 (或是從別處借來用); 二是現在中共簡中的「粘」字發音與用法並不是中共的發明,而是中華民國國語本就如此 (戊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2 月 1 日 星期四 | 編程與程式設計今天要來聊聊在翻譯工作中看到的「programmable」。這個詞指的範圍有些鬆散,字面意義上指的是電腦的某個硬體設備,允許使用者去設定其程式,有時候也指某種輸入硬體的按鈕功能可以設定 (筆者小時候買過的微軟搖桿上面就有寫「六個可程式按鍵」)。但這個詞翻譯過來時有個小小的問題:program = 程式這個沒問題,可是程式是名詞,什麼叫作「可以程式」?programming 這個詞在繁體中文當中大部分都必須繞道而譯 (paraphrase, 抽換詞面), 例如 programmer 往往稱作「程式設計師」、programming 稱作「程式設計」。筆者在翻譯工作上曾經遇到 programmable 這個字很多次。每次我都選擇了不一樣的譯法。如果是在比較口語的情境,我會繞道而譯,比方說「具有程式設計功能」或「支援功能設定的」(取決於具體有多「programmable」, 是真的涉及程式設計嗎?還是只是按這個鈕會給一個不一樣的指令?)。如果是比較堅硬的技術性文件,筆者可能就會留一個比較生硬冰冷的「可程式」, 希望讀的人可以靠這個回想起「啊,就是原文是 programmable 的那玩意」。那麼這和中國用語又有什麼關係呢?在簡體中文當中,program 作名詞是「程序」, 作動詞是「編程」(編寫程式 / 程序之意), 所以其他相關詞語也就依樣畫葫蘆,programmer 是「程序員」、programming 一樣是「編程」、programmable 當然就是「可程序」。這個「program 家族」的詞語讓我們得以看到簡體中文是如何調整翻譯外來詞語的方式,以期相關詞語都能以最精簡、最不用動腦筋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自動找出可用的譯法。這除了來自簡體中文的簡化哲學之外,也和中國吸收電腦等新科技較晚、因此需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吸收更多新詞有關。若是「program 家族」的詞語全都在短時間內進入一個語言,而且使用這個語言的人又更需要立即擁有一個新詞 (不像臺灣的工程師往往都直接用原文很長一段時間,實在沒辦法了才創新的中文詞), 那麼制定譯法的人就更有動機要使用簡化、統一、容易發明新相關詞的翻譯方式,而這點也就塑造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簡體中文對於較新科技的處理方式。Programming 與其相關詞語的翻譯方式在兩岸的歧異屬於乙類中國用語。雖然這些詞的發展有歷史因素,但筆者尚無掌握有受到中共政治影響的跡象。 2024 年 2 月 2 日 星期五 | 繳交與提交這兩天在翻譯一份遊戲的意見調查,因此當然就會面對到「submit」這個字。這個字指的是在一份表單填寫完畢之後交出去的動作。在臺灣,我們翻譯這個詞的方式很多元,包括「繳交」、「交出」、「提出 (來自日文的用法)」等等;在簡體中文當中,submit 這個詞則統一翻作「提交」。沒錯,這也是把提出、繳交合一的作法,很典型的簡體中文造詞邏輯。不過這個詞和其他類似邏輯的詞語相比,倒是多了一個讓中共造詞者想要這樣做的理由。就像現在的遊戲常常看到動詞「Play」被翻作「遊玩」一樣,其實 submit 這個詞真的就只有「交」而已。但筆者以前曾經在製作簡易 (講難聽點就是「粗糙」) 的遊戲網站上看過真的只寫一個「玩」字的開始遊戲按鈕,那個感覺真的是一種說不上來的怪。好像寫了錯字、好像漏了字一樣,只要看到一個按鈕、指令或連結上面只有一個字,就會覺得好像不太對,儘管其實原始的中文用法真的只需要一個字。其實這並不是近年才有的趨勢,也不限定在電腦系統或遊戲領域。小時候學校發通知單要交回條,上面的說明往往寫著「繳交」; 公家機關要制定一套標準或規範,往往會講「訂定」標準。換言之,從好幾十年前開始,我們早就已經有「盡量以兩個字當作詞語最小單位」的習慣了。中國用語的「提交」很可能也是像這樣「硬要湊兩個字」下的產物,與先前像是「舉報」等屬合併兩個不同意義的詞不同,提出、繳交都是相同意思的不同詞面,因此還是要分別一下。話雖如此,屬於乙類中國用語這點還是沒有改變。 2024 年 2 月 3 日 星期六 | 感測器與傳感器今天在翻譯一本書籍的時候,看到了「感測器 (sensor)」這個詞。不論是小便斗的紅外線感測器、電梯門的光電桿、雷達、現在自動駕駛車會用到的光達 (lidar, 其實就是波段在可見光的雷達), 甚至是微動開關,很多東西都算是感測器。現在科技發達,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其實有很多感測器,從汽車的倒車雷達、感光頭燈的感測器、智慧型手機的前鏡頭 (用於偵測環境亮度以調整螢幕亮度時)、麥克風 (用於叫出語音助理時算感測器)、加速度計 / 陀螺儀等等都是。感測器在對岸叫「傳感器」, 應該是因為有個與感測器 (sensor) 類似的詞「transducer (轉換器)」。transducer 是來自動詞 transduce, 根據 Merriam-Webster 辭典的定義,transduce 是「to convert (something, such as energy or a message) into another form」, 也就是「將某樣東西,例如能量或訊息,轉換成另一個形式」。舉例來說,天線將電流轉換為無線電波,就算是一種 transducer。因此 transducer 這個詞本身比較著重「傳遞、轉換」的意思,或許是這樣才會有個「傳」字在簡中版的這個詞裡頭吧。有趣的是,感測器在日文當中,除了以片假名拼寫英文之外,也可以稱作「檢知器 (筆者已將日文漢字換成繁中)」, 同樣忽略了傳遞、轉換的意思,而只著重於「偵測」的概念。雖然在今天有限的書寫時間中,筆者沒辦法作太詳細的查證,但有一種可能是這樣的:由於臺灣在現代科技的用語上受到日本的影響非常大 (以後書中應該也會介紹到幾個), 因此其實很多這種「新東西」都會是從日文的詞修改而成,或是與他們有類似的概念與適用範圍 (當然,完全直接照搬的例子也有)。中國不會有這樣的因素,影響其語言發展與新詞創造的來源也不同,因此最終詞語的邏輯脈絡也會有差。加上中共喜歡合併類似的概念以減少詞語總數,就成了「傳感器」。順帶一提,sensor 在臺灣叫感測器、在大陸叫傳感器;transducer 在臺灣叫轉換器 (實際上除非翻譯時遇到原文 transducer 不然這個詞很少用,大多數 transducer 都有像「天線」之類另外的名稱), 在對岸還是叫傳感器;但是臺灣還有另一個詞叫轉換器,原文是 converter (例如自排汽車的扭力轉換器), 而對岸在這個詞上用詞則比較不統一,就像臺灣的「轉換器」一樣。所以其實要講精簡詞語,在感測器與相關詞語上,臺灣其實沒有比對岸「不懶」到哪裡去,一樣都有做減少詞語的工夫,只是具體減少、合併的程度可能有差而已。今天我們聊到了感測器 / 傳感器與相關詞語,屬於乙類中國用語。或許讀者也可以試著去查查看,說不定能發現這些詞在簡體中文和我們的國語當中,分別到底是怎麼演變的。 2024 年 2 月 4 日 星期日 | 發語詞與句尾助詞「欸」今天在看網路漫畫時,看到有人用了「诶」這個字。今天應該是我們第一次單純講字吧。其實只要用比較大的字體寫出來,就可以看出「诶」的左半邊,完全就是簡體字的言字邊。這個字本身的繁體字「誒」, 用注音輸入法很難打 (筆者到現在還沒試出要怎麼打,前面那是用轉換軟體弄的), 而由於這個字幾乎只用於狀聲詞,大家通常會輸入的音是「ㄟ」配上四聲 (問句可能會有人打二聲)。而不論新舊注音,這個「ㄟ」不論配一二三四聲,出來的第一個字都是這個簡體字「诶」。實際上在筆者年輕時,要表達類似於「ㄟ」的感嘆或發語詞,都是使用「欸」這個字 (新舊注音都是打四聲,舊注音選字排序在簡體字「诶」之後)。簡體字「诶」和其字形上的繁體版「誒」, 筆者都只有在簡體字來源、簡體字用軟體轉換後的文字,以及近年受到中國用語影響比較嚴重的人身上看過。前幾天筆者寫這本書的時候查了 60 年代的《小亨利》漫畫,發現當年其實很多這種近代會用國字來表達、但沒有意義的發音,在當年都是只用注音符號表達。但即使同樣是 1968 年的漫畫,還是有像「喔 (句尾)」和「嘛」等寫成國字的東西,以及「哇 (單字成句)」這種當年是用注音符號拼出的區別。可能這是漸進式的演變,從以前有些要寫國字、有些只用拼的,演變到後來一律寫國字 (或許還有早年注音難以在電腦上顯示的問題)。而由於這種「無意義字」的演變比較頻繁,也就比較容易會有新的或是外來用法進入。舉例來說,「這麼」、「那麼」的「麼」, 在很久以前 (國民政府大陸時期以前,大概胡適、徐志摩那個年代吧?) 是寫「末」; 到筆者小時候受教育時,是寫「麼」; 千禧年代有一段時間網路上曾有不少人寫「嚜」(起因為將ㄇㄛ ̇錯打成ㄇㄜ ̇); 當然後來還會有簡體字入侵後帶來的「么」和「嘛 (很少見但筆者遇過,少見到懷疑是一般的錯字)」。同理,「欸,你有空嗎」或是「你很煩欸」的「欸」也有不少變化形。包括「ㄟ」(有段時間流行直接寫注音)、「喂」(視具體發音而定有些人喜歡選這個,只用於發語詞)、「耶」(僅用於句尾,不用於發語詞)、「噎」(同前), 以及簡體字「诶」和受簡體字影響的「誒」。這種非常日常、非常隨性的詞,演變起來當然也比較隨性一點,但筆者還是不希望有中國用法藉此流入。「诶 / 欸」與其他類似的發語詞 / 句尾助詞的兩岸差異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徵集在地人才能量,威旭資訊打造全亞洲第一的高頻交易商
2023 年台美股市表現亮眼,一掃疫情及升息陰霾,在股市中除了常聽到的個人投資者、法人機構,近年來還有結合程式交易,在極短的時間內,以高周轉率取得極大報酬的高頻交易商。「專注每項細節」成就威旭資訊頂尖高頻交易 (03:12) 談起高頻交易,威旭資訊的總經理曾永泉 Adam 說這是個十分新潮的字眼,概念上就是透過「價格發現」與「流動性」等特點,以最快的速度造勢,讓市場回到均勻的價格。高頻交易的產業仍集中於歐美地區發展,作為亞洲市場的領先者,Adam 也希望能以不同於傳統公司的特色與優勢,打開臺灣對高頻交易相對陌生的市場。(05:30) 為了打造最完善的高頻交易環境,威旭資訊從硬體設備、軟體系統、交易策略、數據庫、AI 研究等每個環節都有專人調教,才能夠快速處理龐大的資料,以及如何從高比例的交易雜訊中找出有意義的資訊。對此,威旭資訊在設立之初即投入建設 AI 團隊,並透過各式機器學習發展出一套適用於高頻交易的計量演算法,成功取得低延遲與高勝率的完美平衡,在資金高周轉率下套現出更多的獲利,持續突破天花板。集合在地人才能量,走向國際高頻交易舞台 (08:04) 把時光倒回創業前,Adam 是從權證發行商的交易員做起,不同於環境的保守作法,Adam 對於交易早有許多突破性的想法。因此他決定自立門戶,透過 Excel + VBA 達成基礎的自動化交易,在市場上擁有不錯的表現。然而好景不常,在更多的競爭者加入市場後,Adam 也發現自己除了要持續突破,也應該要學會「打群架」, 以團體之力才能夠在市場持續生存。(13:59)「早期有許多的外資都在使用自動化交易,賺走非常可觀的收益,但其實這些事情靠著資工電機通訊人才的結合就能做到」Adam 分享道。臺灣的人才能量十分充沛、技術水準也高,若能結合這些優勢,培養更多在地優秀人才,也讓這些錢留在臺灣,帶動在地更好的循環發展。(15:45) 然而,Adam 的創業之路也非一帆風順,「到第三第四年發現,其實原來全自動化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是速度,而不是單靠一個人」因此,威旭資訊便開始朝著高頻交易公司發展。說起來容易,但要能有高傳輸速率與低延遲,需要許多軟硬體基礎設施的配合,所有環節也皆須進行最佳化調校,追求極限,盡可能縮短報價到下單之間的時間,為每筆交易奠立成功的基礎。提供人才專業的管訓、國際級的舞台與創意開放的工作風氣 (18:04)「這就是為什麼無論是電機、數學、統計、金融,各個面向的人才我們都十分積極地招募」Adam 表示。在招募人才上,威旭資訊除了技術能力之外,更看重的是希望員工能具有好奇心、開創試錯的精神,這也較為符合整個公司美式的文化精神。 Adam 也大方分享道,在公司初期有位員工因為程式碼寫錯,連續出錯,差點造成公司鉅額虧損,讓難得休假的他嚇出了一身冷汗,雖然如此這位員工現在仍然在公司內部服務,且已能獨當一面領導專案。(27:21) 為了提供最適合人才發揮的環境,威旭資訊十分重視員工的 work-life balance, 也在公司內部打造開放討論、專業大於領導、鼓勵試錯的風氣,對員工創新的想法與意見,除了給予空間發揮之外,也會給予實際的預算資源去測試,Adam 也時常鼓勵同仁:「有好的想法就去付諸行動,寧可快速試錯、除錯、持續修正跟調整,也不要浪費時間空想。」(35:00) 由於高頻交易的工作都是在做前緣的研究,這些問題很可能都是沒人被解決或是非常新穎的,也都無法 Google 到,因此就需要仰賴極喜歡面對未知、勇於試錯人才發現並找出解決的方法,才能在市場中取得先機、屹立不搖。 回顧創業至今的發展過程,Adam 認為「每一個細節都是成就頂尖的關鍵」, 作為亞洲領先的高頻交易商,威旭資訊仍會積極擴張版圖,同時廣召人才,首重追求完美、堅持卓越的人,舉凡電機、資工、財務工程及理工相關科系皆為重點招募對象,希望攜手優秀人才一起在高頻交易的舞台上突破自我,發揮所長。
不只清潔、更要永續! 藝康助力國泰飯店觀光事業導入「藝康科學守護」項目計畫
台北 2024 年 2 月 16 日 / 美通社 /-- 國泰飯店觀光事業旗下飯店連續第二年與藝康集團合作導入「藝康科學守護」項目計畫,以藝康專業環境清消、食品安全及公共衛生等方案,嚴格檢視現場的作業方式、流程、頻率是否有不足之處,為食品安全把關。「藝康科學守護」項目計畫,重新定義了清潔這件事近年來食安風暴頻傳,食品安全及公共衛生更加被社會及大眾關注,根據藝康集團內部調查,76% 消費者擔心餐廳清潔消毒不到位,更有 82% 的人希望有政府或專業的第三方把關。「藝康科學守護」項目計畫以科學方法把關餐飲、飯店和零售等商業機構在日常清潔消毒上的實際行動,舉例來說從員工是否穿戴乾淨的工作服、製冰機的清潔程度,到各環節的過敏原管理等百餘項檢查項目,涵蓋九大項主題範圍,為的就是幫助餐飲、飯店和零售等商業機構提升清潔衛生水準。國泰飯店觀光事業旗下各品牌飯店持續導入「藝康科學守護」項目計畫,目的就是讓飯店在清潔領域有更高一個層次的提升。在餐飲方面,食品安全體系的建立無非是最重要的一環,由藝康專業的食品稽核人員來為飯店做最專業培訓,強化消費者對飯店品牌的信任。在客房方面,缺工一直是飯店業長久以來的問題,藝康的清潔產品讓飯店在有限人力的情況下,提供出最有效的清潔,提升飯店營運效率,進而維持顧客滿意。支持永續發展愛地球,國泰攜手藝康從企業做起在台深耕十年,國泰飯店觀光事業在支持永續發展上不餘遺力。國泰飯店觀光事業旗下和逸、慕軒飯店自 2018 年起,陸續導入大瓶裝洗沐備品,更在 2023 年起 7 月起提前響應不主動提供一次性備品,邀請旅客一起共同守護地球。對內也邀請旗下員工同仁一同響應 3 月份的國際關燈日活動,「關燈一小時 Earth Hour」善盡企業公民精神,支持國際環境保護運動。在合作夥伴的選擇上,國泰飯店觀光事業選擇了擁有相同理念的藝康集團。作為其主要清潔劑的綠色供應夥伴,藝康集團從選擇化學原料和產品配方,經過生產、包裝,到產品被客戶使用,皆非常重視產品生命週期的各層面,持續努力研發和創新,以深化永續發展。舉例來說,藝康集團於 2023 年上市的固態濃縮洗劑,有別於傳統笨重的 20 公升 (約 20KG) 包裝,其濃縮配方讓單顆藥劑重量只有 4KG, 可大幅減少員工的職業傷害並提升工作效率;在包裝設計上,每年更可減少 15%-25% 的塑料包材,約 25% 的碳排放量。強強聯手創造出 1+1>2 的顧客體驗國泰飯店觀光事業無論是在住宿、餐飲等各方面,都以旅客安全為重中之重,透過「藝康科學守護」項目計畫,以藝康集團的專業作為飯店清潔與永續發展的幕後推手,讓清潔檢測、及各衛生標準量化,變得更容易執行。藝康集團與國泰飯店觀光事業未來也將持續攜手並進,讓消費者在住宿、用餐的同時可以感受到飯店的用心,進而升級顧客體驗,讓清潔被看見,讓永續被實踐。本文章內容由「美通社」提供。
雅特力AT32 MCU與SEGGER攜手合作 開發量產事半功倍
新竹 2024 年 2 月 20 日 / 美通社 /-- 近日,雅特力與 SEGGER 共同宣佈 J-Link 模擬調試器與 Flasher 燒寫器全面支援 AT32 MCU 產品,SEGGER 工具鏈的加持使 AT32 MCU 開發如虎添翼。雅特力自 2018 年對外銷售以來,以 32 位 ARM®-Cortex®-M4 為立基,推出超值型、主流型、高效能、無線型及車載型五大系列,多達 200 個產品型號和提供多種封裝尺寸產品組合,今年即將發表低功耗 M0 + 及馬達專用 MCU。回顧 2023 年,共推出 3 大系列產品,如超值型多管腳 AT32F423 系列,以高性價比搶攻高性能應用市場;車規級 AT32A403A 系列,通過 AEC-Q100 車規級可靠性認證,廣泛適用於車身控制、ADAS 輔助駕駛、車用影音和 BMS 等新能源車用領域;主流型 AT32F402/F405 系列,內建獨立的 HS USB OTG (僅 AT32F405 支持) 與 FS USB OTG, 滿足高速 USB 市場需求,一推出即獲市場好評。上述產品系列皆支援 SEGGER J-Link 模擬調試器與 Flasher 燒寫器,滿足客戶從產品開發到生產的需求。SEGGER J-Link 作為市場上使用最廣泛的調試工具之一,不但提供免費軟體和韌體線上更新,更是具備快閃載入器 (Flashloader)、高速下載能力與在 MCU 的 Flash 中設定無限數量中斷點優勢,且調試速度快、穩定性高和相容性高,易上手操作,使其降低開發難度,同時大幅提升開發效率。雅特力表示,"藉由與 SEGGER 合作,提供客戶最佳的嵌入式開發工具,無論在性能、效率和易用性上,SEGGER 開發調試平臺極具人性化,也全力支援 AT32 MCU, 共同實現縮短產品開發量產進程。"SEGGER 大中華區總經理陳國威 (Lionheart) 表示,"SEGGER 和雅特力科技將持續合作,提供完善的程式設計和調試工具支持 AT32 MCU, 以領先的性能、穩定性和高品質產品,共同協助客戶完成專案開發,加速產品上市時程。" 本文章內容由「美通社」提供。
套用巢狀選擇題,輕鬆設定多層篩選,填答更快速!
巢狀選擇題,顧名思義,就是擁有巢狀式結構的選擇題,協助填答者在眾多選項中進行選擇。問卷建立者可以預先設定題目中分層的篩選條件,而填答者只要先從第一層的下拉列表中進行選擇,問題便會根據他們的答案呈現特定的後續列表,讓填答者能快速找到所需的選項。舉例來說,當填答者依序選擇品牌、型號後,相配的年份便會隨之出現。 賣車估價:品牌 (Ford)→ 型號 (Focus)→ 年份 (2018 年) 巢狀選擇題也很適合於擁有多家分店的情況下使用,例如填寫顧客滿意度時,填答者只要依序選擇縣市及地區,相對應的門市名即會顯示。 選擇門市:縣市 (台北市) → 地區 (松山區)→ 門市名 (新芽門市) 設定巢狀選擇題非常簡單,只需要三步驟!1. 首先於「選擇題型」區塊新增「巢狀選擇題」題型,並點選「來源設定」。2. 接著,下載 CSV 範例檔,在電腦中編輯文件中的層級標題、預設文字及選項。3. 編輯完成後,上傳 CSV 檔案,點擊儲存後即大功告成!SurveyCake 的「別名與預設值」可以在問卷網址帶入參數,讓問卷中的答案在填答者填寫前就自動帶入。假設你是某分店的店家,希望讓顧客省去填寫店家資訊的麻煩,那你一定要將這個功能學起來!跟著以下兩步驟設定預設值,就可以讓顧客在填寫時直接將答案自動帶入。1. 首先,在題目設定中點選「進階」→ 「別名與預設值」2. 接著,確認預設值參數,並在發放的問卷網址中設定預設值,以「,」分隔該巢狀選擇題不同選單之選項。這樣一來,當填寫者前往帶有預設值參數的問卷,就可以看見選項自動帶入於巢狀選擇題的選單之中,不需要再次進行填答!使用巢狀選擇題不僅能讓填答者迅速找到選項回答問題,更可以讓問卷顯得專業俐落,也更能深入了解填答者的答案。現在快動動手試試看設定巢狀選擇題吧!如果你想更了解「巢狀選擇題」功能,歡迎點擊這裡了解更多!本文經 SurveyCake 官方部落格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SurveyCake 企業版問卷系統不僅成就高品質問卷溝通,更能以絕佳資安防護機制有效蒐集回饋,進而協助作出最佳決策與營收轉化,發揮企業問卷溝通的最大綜效!若想了解更多問卷多元情境的應用,或是對我們的 SurveyCake ENTERPRISE 有興趣,歡迎與我們聯繫!填寫企業版體驗表單後,將會有專人和您聯絡,了解貴單位的需求和想法。
雅特力首顆低功耗M0+ AT32L021 MCU小巧精悍強勢登場
新竹 2024 年 2 月 29 日 / 美通社 /-- 雅特力於 2 月 28 日正式發佈首款 AT32L021 系列入門級低功耗 MCU, 以極小面積 3x3mm 優勢出道,搭配不同容量 Flash、SRAM, 提供 7 種封裝類型共 21 個型號選擇,為降低能耗,延長設備運作時間,AT32L021 系列支援多種能耗模式和睡眠模式,提供短啟動時間和多種喚醒事件,特別適用於可擕式設備、無線感測器、OBD、BMS、RF 工業控制、無線通訊模組及物聯網設備等各種靠電池供電和小空間開發設計需求等設備。優異的功耗效率和續航能力 AT32L021 系列以 32 位 ARM®Corex®-M0 + 為內核,主頻達 80MHz, 最高支援 64KB Flash 及 9KB SRAM, 並提供硬體除法器 (HWDIV) 增進計算效能。AT32L021 系列具備快速進入 / 喚醒低功耗模式與低待機功耗優勢,深睡眠 (Deepsleep) 模式下電流約 9uA, 喚醒時間低於 17us, 待機模式 (Standby) 下電流僅 1.2uA, 並提供 5 個 WKUP 引腳喚醒待機模式,達到真正的低運行、低待機電流與高速喚醒內核優勢,有效延長電池使用壽命。MCU 功耗高低的關鍵在於時鐘系統,對應不同設備應用的低功耗模式下,每秒上百次在運行和停機間切換,並提供快速處理任務能力,AT32L021 系列支援多種時鐘源 (CRM), 包括 HEXT、HICK、LEXT、PLL 及 LICK 振盪器頻率,每種時鐘源皆可獨立開關,進行靈活切換,當不使用時,可將其關斷來降低能耗,通過動態管理系統的工作頻率,滿足在不同場景應用需求,降低 MCU 功耗。高集成外設降低資料延遲為降低內核的處理時間和功耗,片上集成豐富外設,如 1 個取樣速率高達 2 Msps 的 12 位高速 ADC、1 個 16 位高級計時器、5 個 16 位通用計時器和 1 個 16 位基本計時器。通訊方面具備 2xI2C、2xSPI/I2S、4xUSART、1xCAN, 和 1xIRTMR, 且 4 個 USART 介面皆可使用 DMA 操作,並可配置為 TX/RX 引腳互換,每一通道皆有專門的硬體 DMA 請求邏輯,可由硬體觸發進行連續通訊,有效降低資料傳輸延遲;CAN 介面支援 2.0B 規範,具備高可靠性和良好的錯誤檢測能力,廣泛用於汽車和工業領域。工業級別產品強化可靠度 AT32L021 系列多達 39 個快速 GPIO, 且 I/O 口支持 5V 容忍,可免於 5V 電壓衝擊損壞埠。AT32L021 系列可運行於工業級寬溫度範圍 - 40 ~105°C, 並提供通過認證的 IEC-60730 安全測試庫,確保設備安全運行。為加強產品的機密安全性保護,AT32L021 系列搭載了雅特力自行開發的 sLib 安全庫 (Security Library), 支援密碼保護指定程式碼安全庫區,供方案商燒錄核心演算法至此區,使代碼僅能執行無法讀取,提供下游客戶二次開發便利性和增強產品開發使用之可靠性。雅特力為用戶提供完整的開發生態環境系統,持續完善各項軟硬體開發工具平台,從系統開發階段到量產燒錄及後續韌體更新,其中包含 AT-START 開發板、AT-Link Family 程式設計調試工具等硬體支援,以及 BSP 標準庫、ICP/ISP 程式設計工具、AT32 IDE、AT32 Workbench 等圖形化 (GUI) 開發工具等軟體資源,同時支援如:Keil、IAR、Eclipse 等協力廠商開發工具平台與 RT-Thread OS、FreeRTOS 及 LittlevGL 等 OS/UI 平台,提供開發人員便利性,減少重複設置工作,有效縮短開發及量產時間,加速產品上市週期。AT32L021 系列產品已經開始發送樣片並於 2024 年 3 月正式投入量產供貨。本文章內容由「美通社」提供。
永續企業隊再添生力軍!直銷龍頭安麗台灣以「大健康」策略從空間到人力加速減碳成效
當全球直銷產業呈現衰退,安麗台灣卻能逆勢成長,關鍵策略為何?林彥秀給出實際答案,就是這一兩年安麗制定明確的營運戰略,聚焦在「大健康」趨勢,從身體健康、心靈健康、個人健康、社群健康、財務健康、環境永續等六大面向著手,顛覆直銷產業過往的經營思維。進一步拆解要讓大健康策略的落實,背後可說就是運用到「雙軸轉型」概念。一方面,安麗從十年前開始推動數位化,運用數位科技推動營運及直銷商順利轉型;另一方面,明確擘劃出組織的 ESG 策略,從體驗中心的空間營運到驅動夥伴日常行動的改變,達到綠色永續及減碳成效。全台直銷業第一家碳中和體驗中心落成,年減碳 18,253 公斤今年一月台北安麗空間重新整頓開幕,從原址地下室搬遷到一樓,既有功能都在,但是更高效利用實體空間坪效,打造讓身心健康的工作環境,同時也能大幅減少電力的使用,讓減碳績效立刻看到成果。值得追問的是,安麗明明去年線上訂貨業績,已經佔整體營業額超過 8 成,為什麼他們還願意投入大筆資源,陸續升級全台五個體驗中心?安麗台灣業務暨營運長黃桂琴解釋,「數位愈發展,體驗愈重要!尤其在 OMO 時代,線上通路提供快速訂貨、出貨服務,但是實體的體驗,則可以強化直銷與顧客之間的信任感,不僅可以透過互動裝置讓直銷商新朋友瞭解各種方案,同時每月一次的體驗日,在多功能空間舉辦各類沉浸式體驗、專家學者講座等主題活動,反而有助於線上線下緊密串連,強化認同感。」除了善用空間、節能減碳,安麗台灣也敞開大門,邀請外部夥伴一起集思廣益,展開不同面向的減碳可能性。黃桂琴指出,去年安麗開始與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研究所合作,藉由學界的研究能量,幫助安麗找到多元的減碳切入點。例如各地體驗館使用循環杯替代紙杯,一年約可減少 47 萬個紙杯的用量;搭配重複使用的環保袋,估計一年可減少逾 70 萬個紙袋。當然減碳也不會只侷限於體驗中心,安麗台灣企業傳播暨人力資源處長丁蘭就表示,他們也會從人的行為面著手,鼓勵直銷商夥伴從日常開始減碳。例如安麗從今年開始,招標工作就用數位檔取代紙本印製,連同《安麗雙月刊》也開始數位化,不再印製 125 萬本紙本月刊,各種行動加總起來,等於每年種植超過 6,600 顆樹的減碳效益。賦能直銷夥伴勾勒成長曲線,關鍵策略在於數位化、精準化除了淨零減碳,雙軸轉型的另一支柱,也就是數位轉型,安麗台灣其實走得更早,從事業發展角度鼓勵直銷商勇於結合數位工具,得以更有效率方式推展事業。這也是為什麼安麗台灣連續 5 年可以維持成長,甚至在亞太區市場,安麗台灣去年的成長率更是奪得第一,背後因素就可歸因於十年前開始進行數位轉型。至於轉型陸續展開哪些實際舉措?黃桂琴回應,「我們主要是透過數位化、精準化策略。」所謂數位化策略,首先是重新設計銷售、服務流程,讓直銷商在招商過程更為便捷;其次是陸續開發數位工具,像是提供 iShare 數位內容中心、Am-Card 安麗行動卡,幫助直銷商快速查詢業績,並且結合 CRM 系統分析銷售資訊,讓直銷商即時掌握顧客購物喜好,才能借力使力加速成交。至於精準化策略,目標就是要降低新加入的顧客流失率,透過數據分析及觀察直銷商行為,提供他們具體的策略建議。甚至安麗也會根據個別直銷商的事業發展階段,給予不同面向的事業計畫策略,以及提供相對應的教育訓練,例如教授他們可以怎麼透過 LINE 工具,有效連結電商、資料庫、人力訓練、社群經營等工具及資源,確實讓直銷商的數位運用能力,明顯有所提升。洞悉安麗台灣營運策略可發現,雙軸轉型背後最重要的目的,聚焦在賦能成長,也就是幫助夥伴、直銷商找到新的成長曲線。黃桂琴分享一項大健康策略之下,賦能同仁的實際成績,安麗從兩年前開始與北醫合作,目前已有 6,000 位夥伴取得健康管理師認證、8,000 人獲得北醫學分班資格。由此可見,不論是數位化或永續經營,企業組織內最重要的元素仍是「人」, 號召志同道合一起投入好事,自然形成一股革新力量。
台股高點震盪,下週聚焦台積電除息、輝達GTC大會及Fed利率
台股聚焦台積電除息、輝達 GTC 大會及 Fed 利率 (中央社) 台股週線翻黑,終止連 8 紅,本週指數下跌 102.82 點,收在 19682.5 點。台積電將於 18 日除息、輝達 GTC 大會、美國 Fed 利率決策會議和美銀證券亞太科技投資論壇將於下週登場,都是市場關注重點。台積電 2023 年第 3 季每股現金股利新台幣 3.49978969 元,總金額 907.62 億元,將於 18 日除息,據證交所估計,台積電除息將影響指數約 28.73 點。台積電自 2019 年起改採每季配息,18 次除息皆順利完成填息;其中,13 次在除息當天快速填息。法人估計,台積電現金股利僅約 15 日收盤價 753 元的 0.46%, 預期台積電不排除有機會再度完成填息。法人指出,台積電股價表現牽動台股走向,美國股市及人工智慧 (AI) 族群表現是影響台積電股價強弱的關鍵,尤其 AI 晶片廠輝達 (NVIDIA) 的 GTC 大會即將登場,是否再度掀起 AI 熱潮,市場高度關注。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 (Fed) 利率決策會議將於下週舉行,法人預期,美國 3 月利率可能維持不變,會後公布的利率點陣圖,是市場推估聯準會態度的風向球。美銀證券下週舉行亞太科技投資論壇,邀請鴻海、台達電、英業達、元大金等多家上市櫃企業參加,市場關注廠商未來營運展望。台灣投資圈近期掀起一波 ETF 熱潮,群益台灣精選高息和復華台灣科技優息即將陸續除息,除息行情表現料將受到矚目。台股高點震盪,法人:18 日輝達 GTC 牽動 AI 股敏感神經 (中央社) 台股 15 日收在 19682.5 點,下跌 255.42 點,週線翻黑跌 102.82 點。法人表示,台股漲多面臨獲利調節賣壓,高檔震盪與籌碼換手可能持續到本週,可觀察 3 月 18 日在美國舉辦的輝達 GTC 技術大會如何影響人工智慧 (AI) 類股走勢。台股 15 日開低走低,權值股台積電回檔,最後一盤逢富時指數調整,爆出逾千億元大量,並壓低大盤 87.32 點,終場加權指數下跌 255.42 點,收在 19682.5 點,結束連 3 天上漲。美股道瓊工業指數 15 日終場下跌 190.89 點,或 0.49%, 收在 38714.77 點;標準普爾 500 指數下跌 33.39 點,或 0.65%, 收在 5117.09 點;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下跌 155.35 點,或 0.96%, 收在 15973.18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 25.939 點,或 0.54%, 收在 4757.707 點。新光投信董事長劉坤錫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指出,台股加權指數從 2022 年 10 月底約 12600 點起漲,到現在 2 萬點附近,累積一定漲幅,難免面臨獲利調節賣壓。目前成交量保持在新台幣 4000 億元至 5000 億元,高檔震盪及籌碼換手可能持續到本週。觀察本週重要事件,劉坤錫表示,AI 晶片大廠輝達 (NVIDIA) 將於 3 月 18 日在美國舉辦 GTC (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 年度繪圖處理器技術大會,將影響輝達股價表現,也會牽動以台積電為首的台股 AI 族群敏感神經。劉坤錫說,另一個影響台股的事件,是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FOMC) 預計 3 月 20 日公布會議結果,可能左右市場對未來利率走勢的判斷,以及如何解讀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 (Fed) 對目前美國經濟的看法。華南投顧董事長儲祥生指出,台股過去由 AI 扮演攻堅要角,指數衝上 2 萬點後賣壓較重,有點「高處不勝寒」, 短期可能在 19600 點附近盤整。本週 FOMC 將公布最新利率決策會議結果,市場焦點有望回到美國降息時間點及幅度。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日前分析,這波「台股繁花」, 主要是熱錢和 AI 等 2 大動力引擎,驅動瘋牛行情。從資金面來看,接下來美國聯準會準備降息,資金將趨於寬鬆,看好台股長多格局不變。
教師「拒站導護」惹議 葉丙成力挺:別再把老師當OK繃!
台中市教育局於 2011 年前訂定「台中市國民中小學執行學生交通導護工作實施要點」, 第二條明定「教師不得拒絕站導護工作」。台中市教師工會認為,教師依法沒有維持交通權責,不該明文規定,並以「教師無交通指揮權」、「接送學生上下學是家長職責」等考量,向勞工局提起仲裁,引起家長、校長團體抗議,老師是否該站導護一事也引發社會討論。►孩子上下學安全該由誰把關?台中教師拒站導護,家長憂掀連鎖效應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 3 日發新聞稿聲援,表示導護老師的存在未必合理。法律上並無明定教師擔任導護之義務,目前是基於愛心而協助,若發生事故,對教師而言,除了甚感遺憾之外,卻要負事故之連帶責任。歷來不少老師因執行導護工作被告,讓老師站導護備感壓力。中央社報導,全國校長協會理事長薛春光 3 日表示,有孩子才有老師,學校才有存在的價值,若此仲裁成立後,可能導致台灣各縣市所有的老師都不用再站導護,這對孩子的交通安全衝擊太大,他很難接受與交通安全教育有關的導護工作與教學無關的說法。自由報導,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表示,台中市有教師拒站導護,台中市長林佳龍竟黑箱作業跳過家長,指示由「勞工局」盡快處理「導護仲裁案」, 一旦做成判斷,即視同法院的判決。究竟台中市教育審議委員會功能何在?是被架空或虛設?尤其仲裁全程跳過利害關係人家長,擺明是黑箱作業。吳福濱指出,教育基本法規定教育人員的工作應以法律定之,政府應明訂導師工作項目,偏偏教育部怠惰 20 年,迄今仍未提出教師工作的具體法案,使教師團體得以法律無明文規定為藉口,拒絕站導護。縣市政府依法本來就有權規範,將交通導護納入教師聘約,老師評估意願再來考教職,反對政府將交通導護問題丟給校長和家長。中央社報導,教育部次長林騰蛟 3 日受訪表示,教師專業在於「學生在,老師在」, 上下學期間的導護工作,目前多依靠家長志工,「連家長都願意犧牲時間,沒理由老師不承擔。」相信絕大多數老師都有熱忱,願意分擔導護工作。教育部的立場是,不贊成用勞工仲裁路徑解決,如果台中市政府已經決定要透過仲裁處理教育事務,也應邀請學生及家長團體加入。林騰蛟表示,所有導護老師和志工都有保險,導護志工大隊也定期辦研習,不會管制紅綠燈,也不指揮交通,而是協助學童安全過馬路。導護老師被告是少數案例,若因執行導護因公涉訟,比照公務員也有訴訟補助。台中市政府表示,由於牽涉層面廣泛,目前尚未有結果,教育局將秉持維護學生安全的立場,再與教師、家長團體及學校共商。聯合報導,台北區監理所副所長魏武盛表示,導護老師或導護志工因非「依法指揮交通的執勤人員」, 因此出了事,還是要負法律責任。警署依民防團隊編組訓練演習服勤及支援軍事勤務辦法,認定義交是依法賦予的交通執勤人員,若教部在辦法或規則上授權導護老師或志工指揮交通,就可視為道路條例規範的交通執勤人員。中央社報導,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今 (6 日) 在臉書發文「別再把老師當 OK 繃!」文中指出,老師當導護,碰到有路權的駕駛人不服他指揮,硬不停車而撞到導護老師或學生,造成有人殘廢甚至身亡,不但駕駛人可以告老師,老師也完全得不到保險的理賠。因為中華民國法律只准警察跟義交指揮交通,並不准老師去指揮交通,若因老師指揮交通不當而出任何事情,所有的責任老師自己要扛。葉丙成認為,「老師的天職是把孩子教好,不是去幫一個不願為孩子出錢的廉價社會當 OK 繃」, 不管校內、校外,什麼事情沒人做,就要拗老師做,為什麼在沒有勞動保障的情況下,去拗老師做這些原本不在他們工作範圍的事情。社會已經太習慣把 OK 繃貼起來就騙自己沒問題,其實 OK 繃下的傷口正潰爛流膿,重要的筋骨已經快傷到,卻仍不自知。聯合報導,葉丙成指出,政府只想用「cheap solution」(廉價解決), 老師站導護沒法律保障;老師兼任午餐教師,出事也會受食品衛生管理法處分;學校蓋房子何其專業,也讓老師、總務、校長在扛。曾有彰化和南投的校長告訴他,校園請保全巡邏,那是天龍國台北市才有的事,其他縣市都是老師巡邏。葉丙成建議,如果台灣社會那麼關心孩子,要交通安全,就出錢請保全人員受義交訓來當導護指揮交通;要校園安全,就出錢給學校裝保全系統請保全人員巡守校園;要吃得營養,就出錢給學校預算聘請專業營養師擬午餐菜單。建議政府編預算聘保全受訓後來站導護,一天只站 1 小時,政府把浪費的錢撙節來用,大約 2 億元就可以做。當全球直銷產業呈現衰退,安麗台灣卻能逆勢成長,關鍵策略為何?林彥秀給出實際答案,就是這一兩年安麗制定明確的營運戰略,聚焦在「大健康」趨勢,從身體健康、心靈健康、個人健康、社群健康、財務健康、環境永續等六大面向著手,顛覆直銷產業過往的經營思維。進一步拆解要讓大健康策略的落實,背後可說就是運用到「雙軸轉型」概念。一方面,安麗從十年前開始推動數位化,運用數位科技推動營運及直銷商順利轉型;另一方面,明確擘劃出組織的 ESG 策略,從體驗中心的空間營運到驅動夥伴日常行動的改變,達到綠色永續及減碳成效。全台直銷業第一家碳中和體驗中心落成,年減碳 18,253 公斤今年一月台北安麗空間重新整頓開幕,從原址地下室搬遷到一樓,既有功能都在,但是更高效利用實體空間坪效,打造讓身心健康的工作環境,同時也能大幅減少電力的使用,讓減碳績效立刻看到成果。值得追問的是,安麗明明去年線上訂貨業績,已經佔整體營業額超過 8 成,為什麼他們還願意投入大筆資源,陸續升級全台五個體驗中心?安麗台灣業務暨營運長黃桂琴解釋,「數位愈發展,體驗愈重要!尤其在 OMO 時代,線上通路提供快速訂貨、出貨服務,但是實體的體驗,則可以強化直銷與顧客之間的信任感,不僅可以透過互動裝置讓直銷商新朋友瞭解各種方案,同時每月一次的體驗日,在多功能空間舉辦各類沉浸式體驗、專家學者講座等主題活動,反而有助於線上線下緊密串連,強化認同感。」除了善用空間、節能減碳,安麗台灣也敞開大門,邀請外部夥伴一起集思廣益,展開不同面向的減碳可能性。黃桂琴指出,去年安麗開始與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研究所合作,藉由學界的研究能量,幫助安麗找到多元的減碳切入點。例如各地體驗館使用循環杯替代紙杯,一年約可減少 47 萬個紙杯的用量;搭配重複使用的環保袋,估計一年可減少逾 70 萬個紙袋。當然減碳也不會只侷限於體驗中心,安麗台灣企業傳播暨人力資源處長丁蘭就表示,他們也會從人的行為面著手,鼓勵直銷商夥伴從日常開始減碳。例如安麗從今年開始,招標工作就用數位檔取代紙本印製,連同《安麗雙月刊》也開始數位化,不再印製 125 萬本紙本月刊,各種行動加總起來,等於每年種植超過 6,600 顆樹的減碳效益。賦能直銷夥伴勾勒成長曲線,關鍵策略在於數位化、精準化除了淨零減碳,雙軸轉型的另一支柱,也就是數位轉型,安麗台灣其實走得更早,從事業發展角度鼓勵直銷商勇於結合數位工具,得以更有效率方式推展事業。這也是為什麼安麗台灣連續 5 年可以維持成長,甚至在亞太區市場,安麗台灣去年的成長率更是奪得第一,背後因素就可歸因於十年前開始進行數位轉型。至於轉型陸續展開哪些實際舉措?黃桂琴回應,「我們主要是透過數位化、精準化策略。」所謂數位化策略,首先是重新設計銷售、服務流程,讓直銷商在招商過程更為便捷;其次是陸續開發數位工具,像是提供 iShare 數位內容中心、Am-Card 安麗行動卡,幫助直銷商快速查詢業績,並且結合 CRM 系統分析銷售資訊,讓直銷商即時掌握顧客購物喜好,才能借力使力加速成交。至於精準化策略,目標就是要降低新加入的顧客流失率,透過數據分析及觀察直銷商行為,提供他們具體的策略建議。甚至安麗也會根據個別直銷商的事業發展階段,給予不同面向的事業計畫策略,以及提供相對應的教育訓練,例如教授他們可以怎麼透過 LINE 工具,有效連結電商、資料庫、人力訓練、社群經營等工具及資源,確實讓直銷商的數位運用能力,明顯有所提升。洞悉安麗台灣營運策略可發現,雙軸轉型背後最重要的目的,聚焦在賦能成長,也就是幫助夥伴、直銷商找到新的成長曲線。黃桂琴分享一項大健康策略之下,賦能同仁的實際成績,安麗從兩年前開始與北醫合作,目前已有 6,000 位夥伴取得健康管理師認證、8,000 人獲得北醫學分班資格。由此可見,不論是數位化或永續經營,企業組織內最重要的元素仍是「人」, 號召志同道合一起投入好事,自然形成一股革新力量。
若國會改革法案未開公聽會排審,柯建銘:將提復議,藍:拿不出版本想翻桌
若國會改革法案未開公聽會排審,柯建銘:將提復議 (中央社) 立法院 21 日排審國會改革相關法案,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今天表示,希望先召開公聽會,等待民進黨團版本併案審查,若國民黨團執意而為,他會把所有國會改革法案復議,這樣也無法排審,「有需要動干戈嗎?」柯建銘強調,民進黨團的國會改革法案不少,但絕對不會寫出違憲版本,出爐後會再跟外界報告。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本週四排審攸關國會改革相關修正草案,但國民黨立委及民眾黨團提出的版本涉及擴大立法院調查權、總統國情報告採即問即答,遭質疑是國會擴權。柯建銘今天上午接受媒體訪問,談及司法及法制委員會 21 日排審國會改革法案時表示,在野黨提出的版本許多都違法違憲,他昨天有跟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聯繫,請國民黨團好好思考,國會改革是本會期重中之重,應先召開公聽會形成意見再審法案比較恰當。談及在野黨提出總統國情報告採即問即答,柯建銘表示,憲法明定行政院為最高行政機關並對立法院負責,因此備詢的是行政院長不是總統,總統沒有向立法院負責這回事,總統國情報告採即問即答方式當然違憲。柯建銘指出,有關總統國情報告條文,不論是憲法增修條文或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都是採用「得」字,待立委詢問完畢後,總統得綜合回答,沒有即問即答方式,若要修改則涉及修憲。柯建銘強調,由於民進黨團國會改革專案小組今天開會,他才會跟傅崐萁商量先開公聽會,等待民進黨團版本併案審查,若國民黨團執意而為,他會把所有國會改革法案復議,這樣也無法排審,「有需要動干戈嗎?」此外,對於民進黨團擬先召開公聽會,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昨天受訪表示,國會改革法案的公聽會 2016 年早就開過,若民進黨團想開公聽會,就請民進黨的召委去排議程,不要搞這種技術性拖延,希望 21 日如期排審。對此,柯建銘反嗆,2016 年開過公聽會審查國會改革法案,當時唯一通過的是立法院組織法,明定國會議長應維持議事中立,但今夕何夕,那時朝野認為不適合的版本丟到垃圾桶後,如今再撿回來拾人牙慧,他真的不懂黃國昌在講什麼。柯建銘說,很多法案排審前都會開公聽會,目的是讓審查時比較能凝聚共識,過去在野黨也常主張要開公聽會,而國會改革法案如此重大,開公聽會卻變成阻礙議事,這種說法他聽不下。綠不排除對國會改革提復議,藍:拿不出版本想翻桌 (中央社) 立法院 21 日排審國會改革相關法案,民進黨團盼先開公聽會等民進黨團版本,不排除提復議,讓國會改革法案無法排審。國民黨團書記長洪孟楷今天表示,民進黨團自知理虧,拿不出版本就想翻桌破局,國會改革全民重視,國民黨團絕對會持續推動。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洪孟楷今天受訪表示,民進黨團速度比別人慢,跟不上節奏,無法回應民意,還要其他人等,還打算要對國會改革相關法案全部提復議,這不就是要翻桌的意思嗎。洪孟楷指出,在議事攻防上,民進黨團的動作,國民黨團也都有沙盤推演,如果民進黨團執意如此,也不一定可以得分,反而讓民眾看出民進黨團的國會改革是玩假的,只想拖延時間。洪孟楷表示,民進黨團現在自知理虧,拿不出自己的國會改革版本,就想要用翻桌的方式,破壞整個局,這絕對不是執政黨該有的態度。國民黨團就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國會改革是全民高度重視的議題,也是制衡行政權的第一步,拒絕一黨獨大,絕對會持續推動,盼執政黨莫再頑固抵抗。對於柯建銘表示希望先開公聽會,洪孟楷說,「柯建銘是內行人講外行話」。國民黨召委排審法案,但是否要安排召開公聽會,是大家的權利,不是非要國民黨召委才能召開,民進黨召委也可以召開。洪孟楷指出,如果民進黨覺得國會改革的公聽會很重要,大可在民進黨召委輪值會議主席時,就可以安排,甚至還可以要求由行政部門召開公聽會。
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團旗下三大品牌參與2024國立臺灣大學校園人才博覽會
上海 2024 年 3 月 4 日 / 美通社 /-- 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團旗下三家子品牌阿特拉斯・科普柯 (Atlas Copco)、愛德華先進科技 (Edwards) 及萊寶 (Leybold) 參與 2024 國立臺灣大學校園人才博覽會。此次博覽會以「國際」與「永續」為主題,旨在讓優秀的國際人才瞭解在全球永續發展意識的浪潮下,企業對於人才招募的新需求與方向,並協助他們尋找合適的機會。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團自 1873 年在斯德哥爾摩成立以來,一直以其卓越的技術和創新精神引領著全球工業領域的發展。去年 11 月 13 日,集團發佈了全新的形象,包括新的集團商標、視覺形象及核心資訊:「科技改變未來」。新形象的發佈象徵集團未來的發展方向,即在保持各品牌獨特性的同時,共同追求科技變化,推動工業領域的永續發展。在本次博覽會上,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團首次以全新形象亮相,攜旗下阿特拉斯・科普柯、愛德華先進科技和萊寶三大品牌,共同展示了集團在壓縮機技術、真空技術、工業技術、動力技術等領域的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期待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此外,集團還展示了永續發展方面的承諾和努力。身為建設更美好未來解決方案的企業,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團致力於基於科學減碳目標減少經營和產品對環境的影響,透過創新與客戶成長並推動社會進步。此次參展的三個品牌各具特色,阿特拉斯・科普柯以其卓越的壓縮機技術和工業解決方案,為全球客戶提供高效、可靠的設備和服務;愛德華先進科技則以其創新的真空、減排與循環再生的技術,在半導體、科技研究、新能源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萊寶則專注於為客戶提供動力技術解決方案,助力工業生產的永續發展和升級。在博覽會期間,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團與國立臺灣大學的師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動,分享了集團在工業領域的最新發展成果和未來永續趨勢,同時也收集師生們的意見和建議,為未來的研發和創新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讓我們一起展望未來,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團將繼續秉持「科技改變未來」的核心理念,透過不斷創新和進步,推動全球工業領域的永續發展,實現每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本文章內容由「美通社」提供。
順勢療法「藥物」為何不可能有療效?
話說順勢療法 (Homeopathy) 是 200 多年前由哈尼曼 (Samuel Hahnemann) 創立。他的理論是,如果疾病會導致某些症狀,那麼用其他也會導致這種症狀的物質加水稀釋 (記得要震), 就會醫好該疾病 (所謂的「相同者能治癒」)。當時瘧疾 (Malaria) 流行,患者會出現全身骨痛,體溫忽冷忽熱,心跳加速等等。而他發現金雞納樹的樹皮的萃取物奎寧 (quinine) 也能導致同樣徵狀,剛巧奎寧真的可以治療瘧疾,於是順勢療法就開始了。時至今日,順勢療法療師宣佈他們能夠醫治多種疾病,包括花粉症,過敏性皮膚反應,腦損傷,女性不孕症,流感,失眠症等等。香港順勢療法醫學會下個月甚至有講座,講解順勢療法可以治療近視,散光,老花 (如果根據「相同者能治癒」理論,可能是用手提電話打碎,溝水,稀釋飲用吧)。稀釋、稀釋、再稀釋... 究竟用任何物質加水稀釋是否真的可以令該藥劑有效呢?多年前英國一名註冊醫生高達可 (Ben Goldacre, 著名的反偽科學人士) 出過幾本書指出順勢療法的謬誤,而他已經認真計算過順勢療法的稀釋方法其實有多稀釋.. 順勢療法中,典型的稀釋度稱為「30C」: 這意味著一滴物質用 100 滴水稀釋,反複做 30 次。這到底有多稀釋呢?答案是稀釋至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即 10) 之一。而再稀釋多 70 次,在 100C 的順勢療法稀釋液中 (順勢療法聲稱比 30C 功力更強), 那滴物質已經被超過宇宙中的原子總數稀釋!順勢療師會教你,其原則是,在每一次稀釋中加入振盪,甚至要用到皮革和馬毛表面來振盪 (教授為什麼不提?唔識?還是聽起來太白癡吧), 水便會出現原物質的印記。至於水 (HO, 一氧化二氫), 是否真的能夠記住某物質的印記,而達致治療效果呢?從來沒有人能夠提供真正科學證據。如果順勢療法有效,不妨參與挑戰贏獎金當然順勢療法師只會對你講,現今科學不可以解釋,不等於它沒有效用。但其實早幾十年前,已經有一名魔術師兼懷疑論者蘭迪 (James Randi) 發出了一個價值 100 萬美金的挑戰。獲得獎金的條件是能夠用嚴謹的科學鑑證方法,表現出超自然能力,當然也包括順勢療法 —— 參賽者只需要能重複、非撞彩地分別出哪是水,哪是順勢療劑。挑戰舉行了足足 51 年,卻沒有任何人成功過,而挑戰也在 2015 年完結了。當然香港順勢療法杜大教授可能比全球其他順勢療法同行道行更深,只不過在過去幾十年錯過了這個黃金機會。那麼,機會嚟啦杜大教授!上年德國有一個所謂的偽科學調查協會 (Society for th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Parasciences, GWUP) 宣佈會提供五萬歐羅相 (等於近 45 萬港幣), 獎給勝出的順勢療法療師。挑戰條件非常簡單,參賽者需要提供三種順勢療劑,協會會把這三種藥隨機放進 12 個樽內。參賽者只需要用任何科學或非科學的方法,正確地認出其中 11 樽內含的藥,然後再重複這個步驟一次,那就可以勝出。當然,如果水真的能夠把藥物成分記住,大教授也應該能夠用超乎現今科學的方法,「讀取」那些水份究竟記住了什麼,對吧?要不然,順勢療師如果連自己配發的藥也沒有辦法認出,如果順勢藥廠製藥時出現錯誤,把藥物掉轉,又或者順勢藥劑過期,豈不對病人安全構成危險?吞「順勢安眠藥」抗議退開一萬步講,順勢療法藥劑越被稀釋作用就越強,那麼我買一支順勢藥劑再稀釋多一百次,會不會服藥過量中毒?又或者飲 50 支順勢藥劑,又會不會服藥過量呢?其實早在 2010 至 2011 年,英國已經有團體抗議英國藥品店舖售賣順勢療藥。 他們每人服食 84 粒順勢砒霜 (arsenium album) 藥物嘗試「自殺」。在 2012 年,更有超過 100 人服食一種稱為「caffea cruda」的「順勢安眠藥」—— 用咖啡豆製作,作用是「醫治失眠」。(你沒有讀錯,是稀釋了的咖啡豆用來做安眠藥!) 當然在這些團體抗議中,並沒有任何人出現任何毛病!結語.. 杜大教授一出文就話筆者滿口大小便,身為三間所謂「學院」的「教授」, 原來也這麼沒口德,難道你在英國 Plaskett 國際學院做教授是這樣的嗎?還是要回到那個偽科學學院,重新學學 Holistic model of healthcare 的偽科學課程,用生命力 ("Life Force") 來調整一下自己負面的情緒?(認真,請看 Plaskett 課程教材,例如這一份的第 8 頁。) 等等,究竟 Life Force 是不是《星球大戰》中絕地戰士用的神功?那其實,我也是同門,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註..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 Facebook 專頁醫學治眼。相關文章..
英國智庫報告:中國可能利用歐美對俄制裁,擴張國際鈾市場版圖
(中央社) 英國一項研究指出,儘管歐美試圖降低在核產業供應鏈對俄羅斯的依賴,俄羅斯不僅依然在市場上保有優勢,且有跡象顯示,中國有野心利用各國對俄製產品的進口限制,擴張自己的國際市場版圖。考量俄羅斯核產業在侵略戰爭及軍工業供應鏈扮演要角,並為莫斯科當局創造可觀收入,研究呼籲,各國有必要對俄羅斯相關企業及其產品和服務,聯合施加更嚴格的進口限制與制裁。此外,為降低對俄依賴,各國宜強化自身或盟友夥伴的濃縮鈾和核燃料生產能力。歐盟至今未對俄羅斯國營核子企業 Rosatom 實施任何制裁,也反映歐洲的依賴困境。與此同時,報告示警,各國應避免轉而依賴中國。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 近日發表報告,分析俄產濃縮鈾的國際貿易現況與趨勢。根據報告,Rosatom 依然是全球濃縮鈾最大供應源。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 (UN Comtrade) 及其他資料庫顯示,世界各國在 2021 年估計自俄羅斯進口價值約 12 億 9000 萬美元的濃縮鈾,2022 年和 2023 年的進口數字則分別為 20 億 3000 萬美元、27 億美元,呈上升趨勢。世界核能協會 (WNA) 去年 9 月發布的國際核燃料市場最新報告指出,俄羅斯掌握全球近半濃縮鈾產能。國際鈾濃縮服務幾乎由 4 大企業壟斷:Rosatom、中國核工業集團 (CNNC)、總部位於法國的歐安諾 (Orano), 以及英國 - 荷蘭 - 德國集團尤藍可 (Urenco)。核燃料生產同樣由少數企業掌握。這樣的市場現實讓俄方敢揚言限制濃縮鈾出口。部分專家評估,一旦俄羅斯中斷供應,即便是美國,也可能在確保核能設施持續正常運轉面臨挑戰。不過,俄羅斯 2022 年 2 月全面侵略烏克蘭後,部分西方國家及其盟友夥伴開始採取有限措施,試圖限縮俄羅斯核產業營收,例如英、美制裁 Rosatom 部分高層,英國於 2022 年 7 月對進口自俄羅斯的放射性化學元素和同位素新課徵 35% 關稅。報告指出,因應新情勢,俄羅斯可透過「出口移轉」策略,尋求維持、甚至擴大濃縮鈾出口額。所謂的移轉策略指的是 Rosatom 等企業可將濃縮鈾出口至仍願意交易的國家,用於滿足該國國內核能設施需求;進口國接著可以向其他國家出口自己生產的濃縮鈾,利用相關國家有意降低對俄依賴、避免資助俄羅斯戰爭機器,順勢搶占市場。類似策略已可見於俄羅斯如何因應原油出口受限制。舉例而言,德國 2023 年擴大進口來自印度的成品油,而早在 2022 年,印度即躍升為俄羅斯原油主要進口國之一。RUSI 報告指出,若這類國際貿易模式有助規避制裁,俄羅斯自然有動機對核產品出口比照辦理。根據工程服務顧問公司 IBR 去年 10 月的報告,有跡象顯示,Rosatom 已開始採取這樣的策略,並在法國和中國取得可觀成果。IBR 由一群前蘇聯核子專家於 1991 年成立。IBR 分析,中、法的俄羅斯濃縮鈾進口量自 2022 年起大幅增加。同時,法國計畫擴大對美出口濃縮鈾,而中國原子能工業有限公司 (CNEIC) 已與南韓「水電與核電公司」(Korea Hydro & Nuclear Power, KHNP) 簽訂 2026 至 2031 年的供應合約。根據 RUSI 的報告,中國官方貿易數據顯示,中國 2020 年進口約 44 噸俄羅斯濃縮鈾,2021 年進口 0 噸,2022 年則暴增至 685 噸,達 2011 年以來最高。2023 年,中國進口 467 噸俄羅斯濃縮鈾,雖明顯少於 2022 年,仍較過去許多年的進口量大。除了用於提升國內「安全庫存量」、滿足持續增長的核能設施需求,報告指出,中國增加進口濃縮鈾的原因可能還包括發展本國出口。儘管在 2022 年,中國僅出口 97 噸濃縮鈾,與 2021 年的 95 噸相差不大,且明顯低於過去特定幾年的出口量,來到 2023 年,中國的濃縮鈾出口量較 2021 年激增 288%, 達 368 噸。報告分析,2023 年中國濃縮鈾出口激增,主要得歸功於美國市場。2019 至 2021 年,美、中官方貿易資料皆未見中國對美出口濃縮鈾的紀錄,但在 2023 年,據中方統計,中國對美出口 175 噸,相當於較 2015 至 2022 年這 8 年期間中國對美濃縮鈾出口總額增長 5%。若採用美方數據,則 2023 年美國的中國濃縮鈾進口量更高達 293 噸。目前還無法確定來自中國的濃縮鈾最終在美國的流通路徑。RUSI 報告提到,儘管中國濃縮鈾在美國濃縮鈾進口總量的占比依然不大,2023 年的進口量暴增,原因仍值得探究。此外,美國相關單位有必要衡量在濃縮鈾供應鏈,從依賴俄羅斯轉而依賴中國的風險。根據報告,中國顯然有興趣利用俄烏戰爭的「機會之窗」, 在各國核產業供應鏈尋求取代俄羅斯的地位,且手段之一即為擴大進口俄羅斯相關產品,實質上是為俄羅斯規避制裁「開後門」。
【接地氣的現代詩】陳易聰〈海面一公尺〉:願如今的我們不再朝著末日走
今年 8 月,極端氣候在全球各地造成災害。在台灣,卡努颱風在南投縣仁愛鄉,帶來有史以來最高降雨量,導致土石流淹沒聯外道路、加油站,以及當地好幾戶民宅。而國外,極端高溫讓土耳其、希臘、義大利、美國夏威夷的森林大火更難撲滅。雖然有些人主張,森林大火是這些地區夏季的常見現象,但也有些人認為,近幾年的森林大火程度越來越嚴重、波及範圍也越來越大,可能是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影響。在這個極端氣候幾乎成為「日常」的季節,我想跟大家一起讀這首有關極端氣候的詩:陳易聰的〈海面一公尺〉。平淡無奇的句子中,含藏對政治的批判這首詩是 2010 年台北文學獎新詩的首獎作品。或許有的人會好奇,這詩整體平鋪直敘,看起來似乎有點平淡無奇,為什麼能得到當時的首獎?其實,這首詩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在平淡無奇的句子中,突如其來地插入「對政治的批判」或「末日景象」。「政治批判」方面,第一段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一段的開頭寫道「中午光線充足時我們開了一場會議,/ 提到糧食和供水,加高海堤可行 或不可行?」, 這兩行詩是非常平凡的句子。你可以想像,這可能是現實世界真的會出現的場景,或許是當代某個政府單位內部的一場會議,而敘事者用非常簡單、平靜的口氣,描述了現場狀況。不過,為什麼這些句子會給人這種平淡無奇、很現實的感覺呢?答案藏在句子的細節中。一般來說,在描述緊急、異常的狀況時,人們往往會精簡語言,刪掉非必要的資訊,且用比較正式的詞彙,希望聽的人、閱讀的人可以快速抓住重點。2024 年 2 月 5 日 星期一 | 媳婦是你的誰年關將近,網路上許多人在抱怨過年才有的種種麻煩事。在這當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抱怨當然就是婆媳問題。所以今天,我們來聊聊「媳婦」這個詞。筆者推測很多讀者都知道「媳婦」在兩岸的用法不一樣,在各種兩岸用語差異當中應該算知名度比較高的一個吧。但為了不知道的讀者,我們再來整理一下。在臺灣,「媳婦」是自己的兒子的妻子;在對岸,「媳婦」是自己的妻子,因此才由此衍生「兒媳婦」這個詞 (嗎?)(等一下我們再討論這點)。其他還有「孫媳婦」等等,但是要注意弟媳是臺灣一直都有在用的用法。可是當我們打開微軟舊注音輸入法 (以前提過,是以大約到 80 年代為止的用法為準), 我們就會發現打「兒」、「孫」之後,相關字詞候選都會出現「媳」(「兒媳」是第一頁第七個候選字、「孫媳」是第二頁第六個,注意都沒有「婦」)。同時筆者的父親也確認他小時候有聽過「兒媳」以及將「媳婦」用作自己妻子的用法。家父的父親來自遼寧,母親來自江西,是純外省人家庭;本省人的家母似乎就沒有聽過這個用法了。另外在今天稍晚,筆者的朋友也碰巧翻到了陳年的舊訃聞,是 2004 年蔣方良女士 (先總統蔣經國的夫人)。這篇訃聞在署名的地方是這樣寫的:孝男:...... 孝媳:...... 孝女:...... 孝婿:...... 孝孫:...... 孝孫媳:...... 孝孫女:...... 孝孫婿:...... 我們可以看到「孫媳」的用法確實有出現在這篇 2004 年 (早於絕大多數的中國用語入侵) 的訃聞上,但「兒子的妻子」雖然格式上允許,但並沒有寫作「孝兒媳」。因此從上述線索看來,「媳婦」的兩岸用法差異有兩種主要的可能因素。首先是省籍因素,也許筆者的父親因為出身在北方省份出身者所組成的家庭,所以使用與同樣以北方省份 (北京腔) 為主的中國普通話比較相似的用法;另一個可能因素則是或許早年臺灣也使用這些用法,只是久了以後因為戰後的臺灣並沒有平均地接納中國各省出身的人 (而是以祖籍福建、廣東的人最多), 因而使偏向南方的用法成為主流。今天我們介紹了「媳婦」與其相關的詞語的兩岸與省籍差異。目前筆者會歸類在丙類中國用語 (南北方省籍用法), 但從微軟注音輸入法的狀況來看,說不定也有戊類中國用語 (臺灣後來改變) 的成份。 2024 年 2 月 6 日 星期二 | 音譯時的音節問題筆者是個很熱愛日本動畫的人,前面提到我有收看本季的《反派千金等級 99》, 而上週的集數因為有一段很好笑,筆者反覆重看,今天就注意到有人在討論人名翻譯問題。出問題的角色名叫派翠克,日文原文是パトリック (pa-to-ri-kku), 來自英文名字 Patrick。有意見的觀眾似乎是覺得中文字幕的寫法配上日文配音很奇怪。這本身不難理解,畢竟照日文發音的節奏,パトリック是五個音節,中文的派翠克只有三個字。筆者以前也做過字幕翻譯 (後來因為事多錢少就沒再接了), 我們確實會注意字幕的長度,但主要是以下幾點:第一,字幕的字數必須處在觀眾來得及看的範圍。相關的軟體會計算字幕顯示的秒數和字數的比例,印象中好像每秒不能超過 4 個字吧?接下來則是字幕開始顯示、結束顯示的時間要和演員嘴動的時間相符 (動畫片的話嘴的動作比較不明確,所以可能是以語音為準)。所以其實嚴格來說我們並沒有要求某個高辨識度的詞語 (像是音譯名詞這種聽不懂原文的人都認得出來的東西) 要和原文有類似的音節數。可是對岸的簡體中文又是如何呢?以前筆者也稍微提過,中共教育當局有針對各種發音所對應的中文音譯,製作出相當詳盡的表格。他們似乎同時也有「一個音節就一定要翻出一個字」的硬性規定,這造成大多數西洋語言在翻譯下,結果通常都會比臺灣的翻譯長。同樣舉個日本動畫的例子吧。16 年前的動畫作品「幸運星」裡,有個角色的名字是 Patrick 的陰性型 (女生版)。她叫 Patricia, 中國翻譯的字幕印象中譯作「帕特里西亞」。又比方說早一季開播的動畫《葬送的芙莉蓮》, 有位人物的名字原文是 Stark (德文), 日文寫作シュタルク,中文翻作「修塔爾克」。以上兩個例子就是典型的「中國式人名翻譯法」的結果。兩個譯法的結果都是字數與原文 (動畫的原文日文) 相符,而偏離了這個名字「真正的原文」的發音狀況。比方說同樣這個 Stark, 拿到美國電影裡的角色 Tony Stark (鋼鐵人), 就完全變了一個譯法,翻成了「很臺灣」的「史塔克」(Stark 的德文與英文發音不同,但不影響音節數)。其實前面舉的例子剛好碰到了兩個中國式人名譯法在遇到「經由日文二度翻譯」時常見的毛病,一個是「特」, 一個是「爾」或「魯」。在西方語言裡面,有時會多一個 t 或是 r 或是 l, 這些子音有時不發音,有時發很輕的音。可是遇到「沒有母音就不會念」的日文,這些音往往就會被翻譯成ト (to) 或是ル (ru, 日文不區分 r 與 l。ru 實際上發音是 lu), 而這兩個「被硬塞了個母音」的音,到了中國式音譯法裡頭就會變成「特」和「魯」或「爾」。這造成這三個字,在某些來自或經由日文翻譯的作品當中,變得相當浮濫。順帶一提,筆者在決定放棄研究所論文寫作之前,曾經翻過一篇比較兩岸用語的論文,裡面有確實提到臺灣翻譯人名時會「傾向於以中文姓氏開頭」。前面提到的史塔克、很有名的史達林 (陸譯為「斯大林」)、前德國首相梅克爾 (陸譯「默克爾」) 都是很好的例子。或許改天我們可以再細講這點。今天介紹的音譯音節數問題與衍生的贅字問題,因為涉及中共教育當局律定的音譯規則,故列為甲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2 月 7 日 星期三 | 在啦,X! 同樣是《反派千金等級 99》話題。這部動畫昨晚推出的集數,有一段片段當男女主角在前景說話的時候,背景的班上同學完全沒有動作。這或許是成本問題吧。但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聊的話題。我們要聊的是有一位 (應該是中國或馬星的觀眾) 在這個片段處留言:「後面完全不再動」(「後」和「動」都是簡體字)。當然,他馬上就被另一個人糾正了,糾正的地方除了「後」和「動」之外,再來就是這個「再」字。這位糾正的人說,這裡應該要用「在」, 但筆者看了看前因後果,覺得這恐怕是一場誤會。如果依糾正的人所言,寫作「後面完全不在動」, 這樣反而有點怪。首先,後面的路人角色確實一直都是靜止畫面,但依照臺灣的用法,應該是會寫成「後面完全沒在動」吧?然後這邊就牽涉到一個很多人都不會注意到的小細節。「沒在動」其實是台語。「沒在做了」、「你有沒有在念書啊」、「你們打情罵俏也沒在看場合的啊 (同一部動畫同一集的評論)」, 這些都是台語用法進入我們的繁中的結果,只是我們用得太過習慣,都忘了有這麼回事。先前筆者曾在一個專案改了一個字,把「他真的為妳著想」改成「他真的在為妳著想」, 馬上就把原本或許顯得生硬 (但是在簡中裡是對的) 的句子改得非常...... 像臺灣人講出來的句子 (但如果給簡中的審稿看,他們應該會認為是贅字)。所以既然原本留這個言的人都已經寫了兩個簡體字了,實在很難去認為他是想要說我們常講的「沒在動」(別忘了他還寫「不再」而不是「沒再」)。他原本想表達的意思恐怕是:「後面 (背景中) 的人從某個時間點之後就沒有再移動過了」。這樣的話其實寫「再」是對的。自從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制定國語,國語就一直免不了和台語交互影響。筆者以為只要不要妨礙到彼此的大原則 (其實說穿了就是程度不要太過份), 留有一些彼此的痕跡其實也可以視為是臺灣獨特的歷史軌跡。正是因為獨特的歷史,讓我們的國語有了台語的影響、有了某個時代的記憶 (比方說把海灘傘稱做「五百萬的大傘」就是來自 1982 年新光人壽的電視廣告), 成為真正屬於我們的記憶。今天我們聊到了「在 + 動詞」的用法,這是臺灣因為台語的關係而獨自發展出來的用法,屬於戊類中國用語。改天我們或許還可以介紹因為台語而濫用「有」的狀況,同樣也很有趣。 2024 年 2 月 8 日 星期四 | 進而與從而這兩天翻譯介紹戰鬥機的書籍時,常常會有「因為怎樣所以怎樣以致於怎樣」的句型。由於英文語序 (講事情的順序) 常常和中文顛倒,就需要多花力氣去把順序改回來,很多時候甚至要改寫句子。在這個過程當中,筆者常常會很想要用一個詞,就是中共簡中的「從而」、中華民國國語的「進而」。比方說這個例子:「第四代 Mazda 3 把後照鏡的位置往後調整,以縮小 A 柱盲點,進而避免事故」。在這個句子裡,「後照鏡的位置調整」先造成了「縮小 A 柱盲點」這個直接結果,然後直接結果再進一步造成「避免事故」的間接結果。在直接與間接結果之間的這個詞,臺灣通常會用「進而」, 而對岸統一使用「從而」。其實這個「從而」是筆者最早注意到的中國用語之一。早在筆者還在念翻譯所的時候,就曾與所上的對岸交換生聊到這件事。奇妙的是,筆者記得當年和那位同學說「從而最接近的臺灣用法是進而,但並不是完全相等」。可是多年過去,在業界累積一些經驗的筆者,現在反而想不起來當初「簡中的從而不能換成臺灣繁中的進而」的案例是什麼了。或許這幾年間臺灣的用法已經有所改變,「進而」完全變成用來轉換 「從而」的詞了吧。「進而」的進是進一步的意思,也就是說原因首先造成直接結果,然後再進一步造成間接結果;「從而」的從則比較像 「從這裡」的意思,也就是先造成直接結果,再從這個直接結果造成間接結果。兩種用法都可以自圓其說,但為什麼兩岸都這麼忠於自己的用法,筆者就不得而知了。今天我們介紹了「進而」和「從而」,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而且運用方式似乎光是在最近十年內就有變化,值得注意。 2024 年 2 月 9 日 星期五 | 進度與過程今天碰巧被手機推了個幾天前的新聞標題:〈「代表台灣歷史進程」國立歷史博物館今重新揭牌 2 月 21 日正式對外開放〉。沒錯,今天我們要來聊聊這個「進程」。「進程」 基本上是中共推出來翻譯 progress 這個英文字用的詞。英文的 progress 可以代表進步、過程、進展,甚至依詞性變化還會有一點「步驟」的意思在。我們前面已經提過很多次,中共喜歡用一個詞代表所有同字歧義的不同意義,「進程」這個詞也不例外。當然,這也表示我們把簡體中文的「進程」轉換成臺灣繁中的時候要很注意。以這個例子來講,「台灣歷史進程」指的應該是歷史演變,比較接近「過程」這個意思。事實上,該篇新聞的內文在引用文化部長史哲先生的原文時,先是寫「台灣歷史進程」, 後面又寫「台灣歷史過程」。究竟是史先生講了兩次同樣的話、但沒有每個字都一致,還是記者寫錯了,沒有現場聽史先生演說的筆者就不得而知了。但既然有這兩個版本,至少應該足以說明史先生講「進程」的時候 (如果他真的有這麼說的話), 他想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過程」。「進程」這個詞中共官方也很常用,筆者印象最深的應該是用在像一帶一路等「中央對外推動的重大計畫」這類的事情上。不曉得是想要同時表達「現在到了哪裡 (程度)」和「持續正在推進 (進展)」, 還是想讓平淡的「過程」更有動態感,總之以筆者見過的使用例來看,「進程」不管轉換成中華民國國語的哪個詞,意思都會有一點些微的變動,這是這個詞與其他「合併好幾種不同意義而成的詞」不太一樣的地方。由於「進程」在中共官方文書 (或許應該稱之為文宣) 上的使用相當頻繁,筆者會將其歸為甲類中國用語。但隨著用法的演變和筆者接觸到的資料增多,或許有一天這個分類也得改了。2024 年 2 月 10 日 星期六 | 龍今天是大年初一。既然今年是龍年,我們就來聊聊龍吧。剛好今天的《聯合報》就有這麼一篇報導:〈龍的英文是「dragon」? 大陸要正名為「loong」〉。中共一直都很致力於區分中國與外國之間不同的神話或傳說生物。他們主張西洋鳳凰不能叫鳳凰,要叫「不死鳥」; 西洋殭屍不能叫殭屍,要叫「喪屍」或「活屍」。另外對於這幾種傳說生物的中國版,中共也努力推動英文中以不同的詞稱呼:中國鳳凰他們推廣的英文是「fenghuang」、中國殭屍是「jiangshi」, 最後就是這次將中國龍正名為「loong」的主張。這次的報導替筆者省下了查證「龍」的英文典故以及中共方修改的意圖為何等工作,因為內文裡直接就寫了:同時報導也替中共說明了他們想要正名的理由,包括兩邊的龍的起源不同、正面負面意涵不同等種種理由。對住在臺灣的我們而言,我們有沒有必要跟著改實為值得商榷的問題。不僅我們混用龍、鳳凰和殭屍已久 (中共官媒宣稱他們那裡 1980 年代就有學者提出要區分,我們這邊可沒有), 而且以生物 (先不論是否真實存在) 的命名來講,我們和西方語言一直都有「用已知的東西來替未知的新東西命名」的習慣。正如同馬可波羅認為中國龍和西方龍很像,中文也用「美洲豹」翻譯 Jaguar、用「美洲獅」翻譯 Cougar。反過來講,西洋人稱中國鳳凰為 phoenix、稱中國龍為 dragon (有時前面會加「Chinese」) 也從沒有什麼搞混的問題。類似的議題甚至可以擴張到生物以外。日本的村上水軍實質上是當地人組成的治安團體,其會向過路的船隻收取費用,換取引水人服務 (避開礁石等) 並維持水域治安。村上水軍名字裡有水軍兩個字、又被日本人稱作「海賊眾」, 可是其運作方式和中國的水軍、西洋的海盜都大異其趣。但日本人仍沒有修改村上水軍或類似歷史團體的名稱或分類。中共近年來為了「文化輸出」, 時常在這些詞語上作文章,包括前述的鳳凰、殭屍乃至於今天的龍都是同樣的例子,但筆者認為既然不管是哪邊的語言,「用自己熟悉的東西去理解未知」都已是數百年來的慣例,那就沒有必要強求一定要有個不一樣的詞。否則,若是各國都比照辦理,義大利麵不能稱作義大利的麵而要音譯;提琴不能以中國的「琴」去理解,而必須回到胡適那個年代的「梵阿伶」等譯法,豈不是沒完沒了?全部改了一輪之後,大家都搞不清楚彼此在說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了,這樣有比較能達到翻譯的目的嗎?更何況,中共將西洋棋改為「國際象棋」(有機會我們可以再細講這個案例)、將棋改為「日本象棋」, 豈不是犯了自己規定不可以做的事:拿自己知道的東西來為別人的東西命名?在這樣「我可以、你不行」的雙重標準之下,顯見文化侵略 (美其名曰「文化輸出」) 才是中共真正的目的。既然如此,住在臺灣使用中華民國國語的我們,到底需不需要隨之起舞,就真的很需要三思了。今天我們講到了龍、鳳凰等神話生物的翻譯方式。由於是中共政權明確且現在進行式地介入的結果,而且相關改變有明顯的政治意圖 (甚至還可以明確看出文化侵略的動作), 屬於典型的甲類中國用語。2024 年 2 月 11 日 星期日 | 後宮與后妃大過年的,筆者還是要繼續努力工作,並盡量在工作空檔找到一些足以自娛的話題。近年影視娛樂圈不論是古裝劇還是日本動畫,我們都常常可以看到一個字叫「後宮」。這個詞原本指的是中國宮廷後方的區域,是后妃居住的區域,現在則通常引申指一位男性身邊有著多位有親密關係的女性 (尤其是以這類角色結構為主的題材)。但是近年來由於簡體中文內容 (包括網路文章、影視作品、新聞報導等) 大舉入侵,好像越來越多人忘了「后宮」這個寫法單純就只是「後宮」的簡體字,而開始在本應使用臺灣繁中的地方也使用這樣的用法。身為文字工作者,筆者還是滿擔心的。事實上後后不分也不是那麼少見的事情了。2015 年中國的電視連續劇《瑯琊榜》就出現過「太皇太后之靈位」的「后」字被誤植成「後」的事情。中共雖然採用簡體中文,但古裝劇的道具、佈景基本上還是要寫繁體字,但不幸因為當地人顯然對繁體字不熟,偶爾還是會遇到這樣的錯誤 (《瑯琊榜》至少有一位重要角色的演員是臺灣人,他應該也有出現在這個「太皇太后之靈位」的道具前面,至於為什麼他沒有提出指正、或是為什麼指正之後我們觀眾還是看到這個「後」的錯字,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回來講「後宮」被寫成「后宮」的問題。筆者懷疑有些人已經開始以為「后妃居住的宮殿」所以叫「后宮」了。這就像教育部硬要把「徹底」改成「澈底」一樣,有些錯的用法也可以自圓其說,但它還是錯的。而且正是因為錯的用法「也能自圓其說」所以才更容易擴大誤用。今天我們簡單介紹了「後宮」被寫錯、變成「后宮」的問題。理論上這應該算是乙類中國用語,但單純只是簡繁轉換沒轉換正確,需要列到乙類嗎...... 還是筆者的分類需要加強呢,真是困難的問題。
【接地氣的現代詩】〈當他們扣下扳機〉:並置「日常」與「戰爭」形成雙層衝突感,上帝凝視一切微笑不語
如果要給 2023 年 10 月一個關鍵詞,也許不少人會選擇「衝突」或「戰爭」。俄烏戰爭方興未艾,加薩走廊又爆發戰事,隨著之後美國、中國、伊朗等大國的「馳援」, 小小加薩地帶已然變成大國的競技場,讓人警覺區域衝突的背後更牽涉著更複雜的政治、軍事、經濟利益。這個時候,我想帶大家讀一首有關戰爭、也跟我們所有人都有關的詩〈當他們扣下扳機〉。這首詩是 2016 年第 11 屆林榮三文學獎的佳作。2016 年前後,中東也不平靜,伊拉克與敘利亞內戰持續,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也非常活躍,持續在土耳其、歐美犯下自殺攻擊事件。就是在這個時候,筆名「未泯」的羅義皇寫下了這首詩:並置「日常」與「戰爭」的概念,形成衝突感這首詩最厲害的修辭,就是將概念相反的詞彙並置在同一句話裡,形成強大的衝突感。例如第二段的「彷彿我還會記得幫她帶回 / 牛奶和蜂蜜,而不是準時抵達葬禮」, 其中「牛奶、蜂蜜」就是非常輕送、日常的詞彙,但「葬禮」則是相對沉重的詞。又例如第三段「只有暴力能平息另一種 / 暴力,和平是一架鏽蝕斑斕的轟炸機」, 這句就並置了「暴力、轟炸機」和「和平」這兩組相反的詞彙。倒數第二段也有類似的衝突感:「當他們扣下扳機 / 他們才能安心斥責縱欲,以及亂丟菸蒂 / 然後若無其事地打開房門左轉下樓 / 排隊通勤掛號看病,消耗拿鐵跟維他命」。其中,「扣下扳機」是非常強烈、帶有戰爭意涵的動作,往往在戰爭的「非日常狀態」才會出現;但「亂丟煙蒂、下樓、排隊、通勤、掛號、看病、拿鐵、維他命」等卻都是「日常」的詞彙。綜合上面這些例子可以發現,作者使用的相反詞彙,其實都可以歸納到「戰爭、暴力 vs. 日常、和平」這組概念下,有關戰爭的,包括葬禮、轟炸機、扳機等,有關日常的,則是像牛奶、蜂蜜、和平、亂丟煙蒂、下樓、排隊、通勤等。雙層的衝突感:不只並置相反概念,而且這些概念都「實際存在」2024 年 1 月 29 日 星期一 | 紮實與扎實今天要來聊聊昨天調查「扎」與「札」的時候,順便注意到的一個中國用語問題。不曉得讀者有沒有注意過「紮實」和「扎實」兩種用法?現在現實上臺灣的中華民國國語一般是用「紮實」, 簡體中文則統一使用「扎實」, 昨天為了音譯用的「札」與「扎」查資料時,順便查到了相關的沿革。作家暨書評家倪采青女士在 2009 年一篇名為〈別說我啣金湯匙〉的文章當中,整理出了許多當代常見的錯別字,當中也如此介紹了這個「紮實」與「扎實」。這一則爭議性不小。教育部兩者皆承認,但《國科會統一字詞用法表》明指「紮實」是錯誤,出版界的習慣也多取「扎實」。可是,在臺灣寫「扎實」恐難避免被指為錯字。用 Google 搜尋,兩者使用率不相上下,但若限定臺灣地區,「紮實」的使用率就是「扎實」的 3 倍。文中所指的國科會用法表,筆者現在已經找不到 (而且國科會從 2009 年到現在已經改名科技部又改回來了,很難想像有多少「老國科會」時代的文獻還留著)。而這位倪女士從經歷來看,至少就語言文字工作者的角度來看,可以算是筆者的前輩,因此筆者也會尊重她的看法,不過同時卻也必須提出自己的觀察與理解。筆者平常工作時是使用微軟的舊注音輸入法 (俗稱ㄅ半)。這個輸入法在現在的 Windows 10/11 裡已經被微軟藏了起來,還得去改機碼才有辦法使用,足見其年代有多麼久遠。舊注音與新注音的差異除了自動選字之外,最重要的區別就是舊注音沒有根據使用頻率而改變手動選字順序的功能,因此像筆者這樣每天要打幾千個字、常用字的順序早就背起來的人,就不必擔心會選錯字,可以直接照自己記得的指法輸入。而正是這個百年不變的選字順序,提供了「紮實」與「扎實」的線索。在舊注音輸入法中,輸入「紮」或「扎」, 同樣都會在相關字詞候選中提示「實」。這個舊注音輸入法定型的時代非常早,可以從輸入「謝」會接「東閔」看出。謝東閔先生是冷戰時代的政治人物,於 1984 年淡出政治圈,2001 年逝世,因此顯然舊注音輸入法定型的時代不會比 1984 年晚太多,而在相同的時期,臺灣所使用的中文就已經是「紮實」、「扎實」至少並存的狀態了。那麼實際上是否真的「出版界多用扎實、但在臺灣這樣寫恐難被指為錯字」呢?現在寫「扎實」應該是一定會被認為是寫簡體字,出版界是否多用這點則與筆者的經驗有出入。那麼為什麼現在我們會覺得「扎實」是簡體字呢?其實說穿了只有一句話:因為「紮」的簡體字不巧正是「扎」。就像「潛」這個字本來就是二聲,但是因為大家講「潛水」講習慣了,以為「潛水」的潛是因為後面的「水」是三聲才念作二聲,結果許多人會把「潛艦」的「潛」也念三聲、最後和「淺見」變成同音一樣。但除此之外還有一點。「紮實」是什麼,「扎實」又是什麼?紮指的是把東西綁起來;扎指的則是以尖銳物穿刺。我們不妨想想看,「把一個東西捆綁牢固」的「紮實」比較合理,還是「植物扎根扎得很堅實」比較合理?至少筆者會比較傾向於前者 (尤其「紮根」自己就有出現在舊注音裡面), 但畢竟「徹底」(貫徹到底,翻譯業界統一用法) 與「澈底」(清澈見底,教育部律定用法) 的前例在那邊,這種回推造詞邏輯的作法其可信度還是有極限,僅能拿來當作參考。所以結論而言,現在臺灣確實幾乎都用「紮實」, 並且也有證據證明以前曾經至少是並用的狀態。這樣一來,現在臺灣使用的「紮實」或許就應該視為是後來臺灣這邊改過的用法,而不是單純「紮實被簡體化後變成扎實」。至少在筆者找到更多以前的用法之前,或許應該先當作是戊類中國用語吧。 2024 年 1 月 30 日 星期二 | 夠與够今天在 Facebook 上面和別人聊到了「夠」和「够」兩個寫法的問題,因此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吧。現在臺灣人絕大多數都使用「夠」, 中共簡中才會使用「够」; 教育部則把兩者列為異體字,也就是認為兩個都可以使用。筆者在前述討論的過程中,甚至有人主張應該「足夠」要用「夠」,「不够」要用「够」。那麼實際上是如何呢?筆者手邊正好有多年前從國語日報社本社購買的漫畫《小亨利》。這是很久以前《國語日報》上刊登的漫畫,集結成冊之後出版的漫畫書。之所以會拿這本漫畫來當參考資料,是因為它的「譯者」(為什麼會打引號後面再說明) 來頭不小:夏承楹先生。夏先生曾任國語推行委員會的委員、《聯合報》主筆,也是《國語日報》本身的社長與發行人。這個人對我國的國語影響深遠,即使筆者口出暴言說「夏先生說的話就是國語」也不見得會太過分。《小亨利》系列漫畫原作完全沒有漫畫格位底下的文字說明,在臺灣看到的這些說明、台詞,全都是夏先生加上去的,因此他在這本書當中並不完全是一位譯者。但不論如何,這本漫畫當中的中文用法,都足以代表成書當時的中華民國國語。筆者手上的書是 1992 年左右印刷,但書裡夏先生寫的「前記」最後附的日期是 1968 年。顯然書裡的國語用法,代表的是 1960 年代左右,臺灣的中華民國國語的實際情形。重點來了:《小亨利》漫畫中,我目前只有找到「夠」; 筆者記憶中同樣是國語日報社出版 (也是夏承楹先生譯) 的《淘氣的阿丹》卻是寫「够」(實書在寫這篇時找不到,所以也查不到《阿丹》翻譯的年份)。不論如何,同一位譯者在兩本不同的書裡兩個字都有用到,但是今天的臺灣幾乎只使用「夠」、大陸只使用「够」, 這樣的結論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筆者在寫自序的時候,自己提出的五類分類法 (甲類到戊類中國用語) 並沒有包括兩岸都偏離原始用法的狀況。但依原本的分類字面來看,這可能只能列為乙類中國用語了 (兩岸有明確差異而無政治因素)。2024 年 1 月 31 日 星期三 | 黏與粘昨天在查找民國 50 年代的漫畫《小亨利》時,意外看到了不少當年與現在用法頗有出入的字詞,今天就來討論其中一個近年來在兩岸用語的事情上偶爾會出現的單字吧。筆者在漫畫《小亨利》當中,沒有看到夏先生使用過任何一個「黏」字,只有使用「粘」, 而且 (受惠於國語日報社的出版品大多都會標注音符號) 發音一律是ㄓㄢ,不是ㄋㄧㄢˊ。舉例來說,當亨利用頭頂著書走路,卻被其他小朋友放更多書惡作劇時,他直接鑽過低矮的籬笆破洞,讓裸露的橫樑把多餘的書掃掉,他自己的兩本書卻仍固定得好好的。這時他的評論 (如昨日所述,係夏先生所加) 就是說他的書是「粘 (ㄓㄢ) 上去的」。還不只如此。有些現代會使用「沾」的地方,《小亨利》裡也是用「粘」。可是現在只要對兩岸用語差異略有瞭解的人 (比方說有在收看對岸連續劇的人), 應該或多或少都知道,在臺灣我們會使用「黏」和「沾」, 就算使用「粘」也是念作ㄋㄧㄢˊ。筆者沒有詳查「黏」和「粘」的演進史,但顯然到了微軟舊注音的 1980 年代,這兩個字的用法就已經和現代的臺灣繁中一樣了:「黏」貼 (粘貼也可以但發音不變)、「沾黏 (發音是ㄓㄢ ㄋㄧㄢˊ)」, 姓氏的「粘」也是念作ㄋㄧㄢˊ。事實上,如果要用微軟舊注音輸入ㄓㄢ並且要得到「粘」這個字的話,必須在選字的時候往後整整三頁,在清單的倒數第二位、與一堆簡體字放在一起的地方才找得到,而且輸入後的「相關字詞候選」與輸入ㄋㄧㄢˊ而得到黏或粘一樣,都是「黏土、黏著、黏貼」這三個佔據前三位,並且「黏」不論是排位順序還是相關字詞候選,無不證明「黏」的使用率在 1980 年代便已遠高於「粘」。換言之,現代簡體中文將「粘貼」念作ㄓㄢ ㄊㄧㄝ,是與 1968 年的國語日報相符 (亦即符合 1960 年代的中華民國國語) 的用法。姓氏的「粘」似乎不論時代、不論兩岸何地,發音都是ㄋㄧㄢˊ沒有爭議的樣子。雖然如前所述筆者並不知道圍繞著「黏」與「粘」的形音義演變史,但有兩件事筆者是知道的,一是這些改變「有可能」來自姓氏的粘 (此姓氏是女真人的完顏姓家族改姓而來), 其發音影響到一般意義的「粘」, 然後可能後來又基於某些原因另創了「黏」字 (或是從別處借來用); 二是現在中共簡中的「粘」字發音與用法並不是中共的發明,而是中華民國國語本就如此 (戊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2 月 1 日 星期四 | 編程與程式設計今天要來聊聊在翻譯工作中看到的「programmable」。這個詞指的範圍有些鬆散,字面意義上指的是電腦的某個硬體設備,允許使用者去設定其程式,有時候也指某種輸入硬體的按鈕功能可以設定 (筆者小時候買過的微軟搖桿上面就有寫「六個可程式按鍵」)。但這個詞翻譯過來時有個小小的問題:program = 程式這個沒問題,可是程式是名詞,什麼叫作「可以程式」?programming 這個詞在繁體中文當中大部分都必須繞道而譯 (paraphrase, 抽換詞面), 例如 programmer 往往稱作「程式設計師」、programming 稱作「程式設計」。筆者在翻譯工作上曾經遇到 programmable 這個字很多次。每次我都選擇了不一樣的譯法。如果是在比較口語的情境,我會繞道而譯,比方說「具有程式設計功能」或「支援功能設定的」(取決於具體有多「programmable」, 是真的涉及程式設計嗎?還是只是按這個鈕會給一個不一樣的指令?)。如果是比較堅硬的技術性文件,筆者可能就會留一個比較生硬冰冷的「可程式」, 希望讀的人可以靠這個回想起「啊,就是原文是 programmable 的那玩意」。那麼這和中國用語又有什麼關係呢?在簡體中文當中,program 作名詞是「程序」, 作動詞是「編程」(編寫程式 / 程序之意), 所以其他相關詞語也就依樣畫葫蘆,programmer 是「程序員」、programming 一樣是「編程」、programmable 當然就是「可程序」。這個「program 家族」的詞語讓我們得以看到簡體中文是如何調整翻譯外來詞語的方式,以期相關詞語都能以最精簡、最不用動腦筋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自動找出可用的譯法。這除了來自簡體中文的簡化哲學之外,也和中國吸收電腦等新科技較晚、因此需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吸收更多新詞有關。若是「program 家族」的詞語全都在短時間內進入一個語言,而且使用這個語言的人又更需要立即擁有一個新詞 (不像臺灣的工程師往往都直接用原文很長一段時間,實在沒辦法了才創新的中文詞), 那麼制定譯法的人就更有動機要使用簡化、統一、容易發明新相關詞的翻譯方式,而這點也就塑造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簡體中文對於較新科技的處理方式。Programming 與其相關詞語的翻譯方式在兩岸的歧異屬於乙類中國用語。雖然這些詞的發展有歷史因素,但筆者尚無掌握有受到中共政治影響的跡象。 2024 年 2 月 2 日 星期五 | 繳交與提交這兩天在翻譯一份遊戲的意見調查,因此當然就會面對到「submit」這個字。這個字指的是在一份表單填寫完畢之後交出去的動作。在臺灣,我們翻譯這個詞的方式很多元,包括「繳交」、「交出」、「提出 (來自日文的用法)」等等;在簡體中文當中,submit 這個詞則統一翻作「提交」。沒錯,這也是把提出、繳交合一的作法,很典型的簡體中文造詞邏輯。不過這個詞和其他類似邏輯的詞語相比,倒是多了一個讓中共造詞者想要這樣做的理由。就像現在的遊戲常常看到動詞「Play」被翻作「遊玩」一樣,其實 submit 這個詞真的就只有「交」而已。但筆者以前曾經在製作簡易 (講難聽點就是「粗糙」) 的遊戲網站上看過真的只寫一個「玩」字的開始遊戲按鈕,那個感覺真的是一種說不上來的怪。好像寫了錯字、好像漏了字一樣,只要看到一個按鈕、指令或連結上面只有一個字,就會覺得好像不太對,儘管其實原始的中文用法真的只需要一個字。其實這並不是近年才有的趨勢,也不限定在電腦系統或遊戲領域。小時候學校發通知單要交回條,上面的說明往往寫著「繳交」; 公家機關要制定一套標準或規範,往往會講「訂定」標準。換言之,從好幾十年前開始,我們早就已經有「盡量以兩個字當作詞語最小單位」的習慣了。中國用語的「提交」很可能也是像這樣「硬要湊兩個字」下的產物,與先前像是「舉報」等屬合併兩個不同意義的詞不同,提出、繳交都是相同意思的不同詞面,因此還是要分別一下。話雖如此,屬於乙類中國用語這點還是沒有改變。 2024 年 2 月 3 日 星期六 | 感測器與傳感器今天在翻譯一本書籍的時候,看到了「感測器 (sensor)」這個詞。不論是小便斗的紅外線感測器、電梯門的光電桿、雷達、現在自動駕駛車會用到的光達 (lidar, 其實就是波段在可見光的雷達), 甚至是微動開關,很多東西都算是感測器。現在科技發達,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其實有很多感測器,從汽車的倒車雷達、感光頭燈的感測器、智慧型手機的前鏡頭 (用於偵測環境亮度以調整螢幕亮度時)、麥克風 (用於叫出語音助理時算感測器)、加速度計 / 陀螺儀等等都是。感測器在對岸叫「傳感器」, 應該是因為有個與感測器 (sensor) 類似的詞「transducer (轉換器)」。transducer 是來自動詞 transduce, 根據 Merriam-Webster 辭典的定義,transduce 是「to convert (something, such as energy or a message) into another form」, 也就是「將某樣東西,例如能量或訊息,轉換成另一個形式」。舉例來說,天線將電流轉換為無線電波,就算是一種 transducer。因此 transducer 這個詞本身比較著重「傳遞、轉換」的意思,或許是這樣才會有個「傳」字在簡中版的這個詞裡頭吧。有趣的是,感測器在日文當中,除了以片假名拼寫英文之外,也可以稱作「檢知器 (筆者已將日文漢字換成繁中)」, 同樣忽略了傳遞、轉換的意思,而只著重於「偵測」的概念。雖然在今天有限的書寫時間中,筆者沒辦法作太詳細的查證,但有一種可能是這樣的:由於臺灣在現代科技的用語上受到日本的影響非常大 (以後書中應該也會介紹到幾個), 因此其實很多這種「新東西」都會是從日文的詞修改而成,或是與他們有類似的概念與適用範圍 (當然,完全直接照搬的例子也有)。中國不會有這樣的因素,影響其語言發展與新詞創造的來源也不同,因此最終詞語的邏輯脈絡也會有差。加上中共喜歡合併類似的概念以減少詞語總數,就成了「傳感器」。順帶一提,sensor 在臺灣叫感測器、在大陸叫傳感器;transducer 在臺灣叫轉換器 (實際上除非翻譯時遇到原文 transducer 不然這個詞很少用,大多數 transducer 都有像「天線」之類另外的名稱), 在對岸還是叫傳感器;但是臺灣還有另一個詞叫轉換器,原文是 converter (例如自排汽車的扭力轉換器), 而對岸在這個詞上用詞則比較不統一,就像臺灣的「轉換器」一樣。所以其實要講精簡詞語,在感測器與相關詞語上,臺灣其實沒有比對岸「不懶」到哪裡去,一樣都有做減少詞語的工夫,只是具體減少、合併的程度可能有差而已。今天我們聊到了感測器 / 傳感器與相關詞語,屬於乙類中國用語。或許讀者也可以試著去查查看,說不定能發現這些詞在簡體中文和我們的國語當中,分別到底是怎麼演變的。 2024 年 2 月 4 日 星期日 | 發語詞與句尾助詞「欸」今天在看網路漫畫時,看到有人用了「诶」這個字。今天應該是我們第一次單純講字吧。其實只要用比較大的字體寫出來,就可以看出「诶」的左半邊,完全就是簡體字的言字邊。這個字本身的繁體字「誒」, 用注音輸入法很難打 (筆者到現在還沒試出要怎麼打,前面那是用轉換軟體弄的), 而由於這個字幾乎只用於狀聲詞,大家通常會輸入的音是「ㄟ」配上四聲 (問句可能會有人打二聲)。而不論新舊注音,這個「ㄟ」不論配一二三四聲,出來的第一個字都是這個簡體字「诶」。實際上在筆者年輕時,要表達類似於「ㄟ」的感嘆或發語詞,都是使用「欸」這個字 (新舊注音都是打四聲,舊注音選字排序在簡體字「诶」之後)。簡體字「诶」和其字形上的繁體版「誒」, 筆者都只有在簡體字來源、簡體字用軟體轉換後的文字,以及近年受到中國用語影響比較嚴重的人身上看過。前幾天筆者寫這本書的時候查了 60 年代的《小亨利》漫畫,發現當年其實很多這種近代會用國字來表達、但沒有意義的發音,在當年都是只用注音符號表達。但即使同樣是 1968 年的漫畫,還是有像「喔 (句尾)」和「嘛」等寫成國字的東西,以及「哇 (單字成句)」這種當年是用注音符號拼出的區別。可能這是漸進式的演變,從以前有些要寫國字、有些只用拼的,演變到後來一律寫國字 (或許還有早年注音難以在電腦上顯示的問題)。而由於這種「無意義字」的演變比較頻繁,也就比較容易會有新的或是外來用法進入。舉例來說,「這麼」、「那麼」的「麼」, 在很久以前 (國民政府大陸時期以前,大概胡適、徐志摩那個年代吧?) 是寫「末」; 到筆者小時候受教育時,是寫「麼」; 千禧年代有一段時間網路上曾有不少人寫「嚜」(起因為將ㄇㄛ ̇錯打成ㄇㄜ ̇); 當然後來還會有簡體字入侵後帶來的「么」和「嘛 (很少見但筆者遇過,少見到懷疑是一般的錯字)」。同理,「欸,你有空嗎」或是「你很煩欸」的「欸」也有不少變化形。包括「ㄟ」(有段時間流行直接寫注音)、「喂」(視具體發音而定有些人喜歡選這個,只用於發語詞)、「耶」(僅用於句尾,不用於發語詞)、「噎」(同前), 以及簡體字「诶」和受簡體字影響的「誒」。這種非常日常、非常隨性的詞,演變起來當然也比較隨性一點,但筆者還是不希望有中國用法藉此流入。「诶 / 欸」與其他類似的發語詞 / 句尾助詞的兩岸差異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歷任印尼總統愛吃什麼?是革命家更是傑出美食家的印尼國父蘇卡諾
2024 年印尼總統大選剛落幕,結果是由前總統蘇哈托女婿普拉伯沃 (Prabowo Subianto Djojohadikusumo) 當選。印尼是總統制國家,總統日理萬機,然而,總統也和常民百姓一樣,每天需要吃三餐,飲食各有所好。回顧印尼從 1945 年獨立建國以來,從第一任總統蘇卡諾 (Soekarno)、蘇哈托 (Soeharto)、帕夏魯丁・優素福・哈比比 (Bacharuddin Jusuf Habibie)、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 (Abdurrahman Wahid)、梅嘉娃蒂・蘇卡諾普特麗 (Megawati Sukarnoputri)、蘇西洛・班邦・尤多約諾 (Susilo Bambang Yudhoyono), 以及佐科威 (Joko Widodo), 歷屆七任總統,各有鍾愛的食物。蘇哈托喜歡滷豆腐、天貝、烤魚、飯糰。哈比比愛吃烤魚、魚湯等海鮮。瓦希德嗜食咖哩牛腦、巴東菜。梅嘉娃蒂偏好炒飯、峇里島烤魚、加多加多蔬菜沙拉。蘇西洛喜嚐牛肉丸米粉湯、烤雞、蘇門當豆腐 (Tahu Sumedang)、雞肉麵。現任總統佐科威則是梭多雞湯、沙嗲、海鮮料理的愛好者。印尼民族多元,飲食樣態浩若繁星,今天印尼美食能夠遍佈海內外,印尼國父、首任總統蘇卡諾扮演重要角色。身為民族革命家,蘇卡諾帶領印尼脫離荷蘭、日本殖民。此外,蘇卡諾也是一位美食家,在位期間極為重視印尼料理的推廣與普及化。印尼歷史學家傑杰。李察爾 (JJ Rizal), 在其研究指出,蘇卡諾每次宴請外國來賓時,煞費苦心,甚至會親自檢視菜單,並且經常和總統府御廚討論菜色,要求在西式料理之外,務必烹煮印尼代表性佳餚,例如梭多雞湯 (Soto)、沙嗲 (Sate)、加多加多蔬菜沙拉 (Gado-gado)、椰糖麻糬 (Klepon)、千層糕 (Kue Lapis)、糯米飯糰 (Lemper)、蜂巢蛋糕 (Kue Bika Ambon)、珍多冰 (Cendol 或 Dawet) 等,使外國使節透過美食深入認識印尼文化。1955 年在印尼萬隆 (Bandung) 舉行的「亞非會議」(Asian-African Conference), 蘇卡諾曾公開向各國領導人,介紹自己就讀大學期間最喜愛的餐廳,並安排各領導人實地到該家餐廳享用沙嗲等印尼菜。日常生活中,蘇卡諾最喜愛的印尼美食包括:咖哩嫩筍 (Lodeh Rebung)、仁當魚 (Rendang Ikan)、香辣魚 (Ikan Balado)、印尼加多加多蔬菜沙拉 (Gado-gado)、炸天貝 (Tempe Goreng)、酥炸小魚乾 (Ikan teri goreng)、印尼酸辣湯 (Sayur Asem)、參巴辣蝦醬 (Sambal Terasi) 等。2024 年 1 月 1 日 星期一 | 接口 2024 年的第一天,往往是許多新法規上路的日子。於是除夕的媒體 (週刊王) 就有了這樣的報導:「USB-C 政策明年元旦生效!歐盟電子設備通用接口唯一標準」。這篇報導來自一般認為政治立場比較親共的媒體,因此在標題中看到中國用語「接口」、內文中看到「端口」, 也就不足為奇。這個詞在臺灣繁中的用語是「連接埠」或「端子」。連接埠的「埠」是港口的意思,因此連接埠是來自英文的「Port」。在英文中,Port 除了代表港口之外,在電腦發展的過程中也代表這種連接用的插座。在微軟語言入口網站於去年夏天關閉繁中頁面之前,可以查到這是臺灣微軟的官方用詞。端子是來自日文,定義是「用來連接電線用的電子零件」, 換言之就是這種插座。日文至今仍使用端子這個詞,臺灣中文則似乎從 AV 端子 (電視用的三條一組連接線,俗稱三色線) 之後就比較少用了。換言之,從連接插座的用詞變化,就可以看出到電視為止臺灣使用的是日文,到了電腦相關之後卻變成英文,這是為什麼呢?臺灣最早出現、足以定義相關用詞的廠商是微軟,是美國公司,因此這點大概不難想像。但電視就需要多想想了:臺灣的電視最早是 NEC、東芝、日立等日本廠商為主,甚至連電視網的建立都有許多來自日本的資金與科技。綜上所述,這樣獨特的發展過程,就造成同樣是訊號線的插座,電視的插座用日文詞 (端子), 電腦的插座卻用英文 (連接埠)。至於中國為什麼稱之為接口或端口呢?雖然筆者沒有明確的來源,但接口應該是來自「連接口」, 是一種自創、用來形容這種插座的詞;而端口則應該是「端子」與「接口」各取一個字的結果,這是中國用語當中非常常見的作法。在接下來的這一年當中,我們應該還會遇到很多這種例子。依筆者的分類方式,這個「接口」或「端口」應該會列在乙類中國用語。雖然兩種詞各取一個字這種簡化做法可說是簡體中文的簡化「政策」, 但如果把這種東西也歸類於具有政治意涵的中國用語 (甲類), 那恐怕甲類中國用語的範圍會大到使分類系統失去意義。因此筆者這邊只能將簡體中文的本質「簡化」從政治性介入語言的範疇中排除了。在這個閏年中,筆者會介紹 366 個這樣的例子,希望能為各位讀者帶來有趣又有知性的一份紀錄。請多多指教。 2024 年 1 月 2 日 星期二 | 海參崴新的一年才剛開始,昨天便不幸在鄰國日本的石川縣發生規模 7.6 的地震和海嘯。筆者認為拿天災來當作寫書的主題實屬不妥,因此今天我們不會討論這方面的東西。但說到日本的日本海側,就想到海的另一邊有座城市叫海參崴。這裡原本屬於中國,但後來因為諸多歷史上的因素而被俄國「取得」。臺灣至今仍使用清朝時代的稱呼「海參崴」, 但對岸卻因為種種政治原因 (其實就是一面倒親蘇政策) 而使用俄文譯名「符拉迪沃斯托克」。不僅如此,海參崴的發音在兩岸也不一樣,崴在對岸 (用作此地名時) 念作ㄨㄞˇ, 在臺灣念作ㄨㄟ;符拉迪沃斯托克在臺灣的國教院雙語詞書網則譯作「夫拉迪沃斯托克」, 兩個名字其實在兩岸都有出入。去年曾有報導稱中國官方開始恢復加註「海參崴」, 不再僅有俄文地名。具體從何時開始恢復加註有爭議,但顯然是有一段時間只有俄文地名的,那麼我們當然也就不難想像僅取俄名的作法有其政治意涵。在序章中我們討論過筆者自己對於兩岸用法差異的分類,依上述原因來看,這可能要列為甲類中國用語了。 2024 年 1 月 3 日 星期三 | 領導今天的聯合報有這麼個標題:「侯:賴鄙視憲法 沒資格領導國家」。侯指的是侯友宜、賴指的是賴清德,筆者不會在這邊談政治的事,只想提這個標題在該報頭版右邊的專欄 (就是整理今天哪一版有哪個重點新聞的地方) 那邊被簡稱成「侯:賴沒資格當領導」。這就很不幸地犯了對岸用法的錯了。字幕也好,這種簡短版的標題也罷,省字數都是一門大學問。不管我們想到多麼了不起的標題,最後都必須為了沒有妥協空間的字數或版面限制而讓步。這時要怎麼省、要省哪些字,就很考驗編輯者的功力。以這個新聞標題而言,問題出在「領導」這兩個字。完整版標題的「領導」是動詞,領導一個國家;簡短版的「領導」是名詞,指領導別人的人。這一來一往的出入,就把原本很正常的一個詞變成中國用語了。臺灣使用的繁體中文並不將「領導」用來指領導別人的人。我們有領袖、領導者等詞。在對岸,領導者這個詞似乎很少用,筆者將兩邊的用法與意思簡單整理如下:在這樣的歧異之下,後來中國用語還衍生出了「(國家) 領導人」這個用法,相當於我們的「(國家) 元首」。今天的這個簡稱版標題,由於談論的主題是選總統,所以必須在這邊把「領導人」也拿出來聊一聊。雖然標題本身是從「不適合領導國家」改來,但最後卻因為將「領導」轉品為名詞,而最終結果上變成類似於中國用語「領導人」的意義。那麼這個簡短版的標題可以怎麼改呢?首先,我們再來看一次完整版的標題。這個標題當中,「領導」是完全的動詞,可以的話,我們也希望簡短版的標題不要變更詞性。事實上筆者翻譯遊戲的時候,偶爾也會有特定字串有縮短版、完整版之分的狀況,雖說不能確定每個譯者都會注意這種細節,但筆者個人是會注意不要變換詞性的。想想看,一個讀者在頭版上看到了「侯:賴沒資格當領導」他對這個標題就有了個印象,這個標題講的大概是這件事。可是等他翻到了內頁,卻變成「沒資格領導國家」, 這會造成讀者必須在「沒資格當領導」的既定印象 (領導是名詞) 下,去理解「沒資格領導國家」這個句子 (領導是動詞)。嚴重的話,這可能會造成讀者在讀比較晚看到的句子時卡住,要重新把每個字仔細看過一遍、放下原本看簡短版標題的印象,從頭重新理解這個句子。閱讀報紙或許還好,在身邊的情境瞬息萬變的電玩遊戲裡,要是讓玩家必須把一個標題讀第二次,那可不是什麼很好的遊戲體驗。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讓簡短版和完整版的「領導」兩個字保持相同的詞性,一方面可以迴避「不小心用到」中國用語,另一方面又可以確保讀者讀起來、理解起來方便。而其實這也不難,只要這樣寫就好。只需要刪掉一個「當」字,「領導」就變回了動詞。這當然就避免了中國用語作領導者解的「領導 (名詞)」用法,同時也確保從簡短版到完整版之間不會針對同一個詞有不同解法的狀況,最後甚至還讓簡短版的文字更為接近侯友宜的原文 (這整個標題都是引用別人說的話,當然是能不要改變文字就盡量不要)。改一個字,就能同時得到三種效果,語文的世界是不是很有趣呢?今天介紹了「領導」。由於這個詞常用於共產黨本身,同時也容易涉及政治 (國家元首與「國家領導人」), 因此列在甲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4 日 星期四 | Dash1 月 2 日發生在羽田機場的事故,是日本航空的空中巴士 A350 和海上保安廳 (相當於我們的海巡署) 的迪哈維蘭加拿大 DHC-8-Q300 相撞造成。筆者也是個業餘的航空迷,今天就來聊聊這架 DHC-8 吧。DHC-8 以前叫作 Dash 8。關於這個 Dash 後面跟著一個數字的稱呼方式,在翻譯上也是個很頭痛的問題。對,這只是一個稱呼方式,並不是真正的型號。Dash 在英文中指的是比連字號 (hyphen) 長、類似中文破折號的長橫線,以前在電話號碼的中間會有一條橫線把號碼隔開、避免連續的數字太長,這就是 dash。在產品的型號上,有時會因為某些原因而想要把數字隔開,比方說前面的數字是基本型號,後面的數字指的是同一個型號不同的細部設計,或是新一代的同型產品。比方說,美國的火車頭大廠 EMD 和奇異,分別都有 SD40-2 (SD40 的第二代) 和 C40-8 (C 代表每一輛台車三軸,40 代表 4000 匹馬力,-8 代表屬於 Dash 8 世代) 這樣的命名方式。同樣在航空界,波音 747 在 - 100、-200、-300、-400 等型號後,最後一個世代的機型就叫 747-8, 在英文中同樣也是讀作「seven-forty-seven dash eight」(747、一槓、8)。在英文中,當 dash 的後面只有一位數,發音上就會發生困難。如果忽略 dash,SD40-2 就會念成「SD 四十二 (中文碰巧也有這個問題)」, 聽者就會以為是 SD42;747-8 在臺灣的航空迷似乎都直接念「七四七八」沒有問題,但在英文中配上三位數口語念法就會變成「seven forty seven eight (七、四十七、八)」這樣不知所云的一串數字,因此在這些案例當中,都必須特別把 dash 念出來。久而久之,這些後綴的細部型號,往往就成了該系列機型的一個統稱或暱稱,就像 EMD 的火車頭有了 Dash 2 系列、奇異的火車頭有了 Dash 7、Dash 8 和 Dash 9 世代,以及迪哈維蘭加拿大的 DHC-7 和 DHC-8 直接在口語上被稱作 Dash 7 和 Dash 8 這樣的狀況。可是當這樣的型號需要翻譯的時候,問題就來了。總不能稱人家叫「迪哈維蘭加拿大槓八型通勤客機」吧?就算是打臺灣 16 張麻將,也不可能開槓八次啊。臺灣的國家地理頻道已經在去年年底收播了,但先前他們曾有一個節目去跟拍加勒比海一個荷蘭屬地的小島上的海巡人員,當中就有同款的 Dash 8 登場 (和這次發生事故的海上保安廳機一樣,是特別針對海巡用途加裝監視、偵察配備的改裝機體)。當時字幕的翻譯是「衝鋒 8」。Dash 除了代表標點符號之外,也有衝刺的意思,顯然發明這個譯法的人並不瞭解 Dash 8 這個稱呼背後真正的意思。而這個翻譯似乎也不是只有國家地理頻道在用。中文版的維基百科上,同樣赫然可見 Dash 8 的俗名裡包括「沖 8」, 連衝刺的衝都寫成了簡體字。顯然,這是個中國的用法。臺灣的知性頻道乃至於許多其他的電視字幕,從多年前筆者短暫做過字幕翻譯的時候,就常常是由香港商某集團提供。(事實上,早年臺灣看到的繁中字幕院線片,它的字幕也常常是香港那邊過來的,所以才會有企業號變奮進號、中士變沙展這種狀況,但那方面的事有機會再聊吧。) 至於國家地理頻道,它本身在臺灣的代理商就是港商。為什麼要提港商呢?香港以前由於是英國殖民地,當地要找到英文好的人當然比較容易,這也就造成了早年香港翻譯行業的興盛。因此,傳統上香港可說是英文和中文之間詞語互相影響的「通訊站」, 有很多這方面的詞語都是經過香港傳播的 (甚至連鄰國日本特有的詞語「援助交際」, 都是透過香港翻譯成 compensated dating 然後進入英文)。在中國改革開放後,突然需要快速、大量接受西方 (最大宗當然是英語) 的新詞,香港就成了很好的來源;反之在 1997 年香港「回歸」後,香港也會接受許多來自中國的影響 (尤其是近幾年中共加強對香港的掌控之後)。因此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譯者會發現有好多好多香港和中國的用語是共通的,甚至已經分不出當初是誰影響到誰。舉個例子,對岸人士如果要去同一座城市遠一點的地方,或許會想要「打的 (「的」在這裡他們實際發音接近「滴」)」。這就是融合中國舊有用法「打車 (搭計程車)」和香港用語「的士 (taxi 的粵語音譯)」的結果。同理,香港商做的繁中字幕當中,將型號的口語稱呼 Dash 8 翻作「衝鋒 8」, 以及來自簡中版的中文維基百科標示此機型可以稱作「沖 8」, 同樣也是這種港陸互相影響、不知誰先誰後的狀況。那麼要怎麼翻譯比較好呢?幸好我們生在比 1990 年代晚不少的現在。臺灣汽車業界從大約 1980 年代末期到 1990 年代開始,就不再為新車的型號取中文名字 (像是什麼福特天王星、跑天下這種很有 70、80 年代風的名字)。比 90 年代晚這麼多的現在,我們都已經很習慣不去翻譯外語品牌、型號名稱了。iPhone 就叫 iPhone, 我們不會吃飽沒事去翻成「i 電話」。所以其實我們面對這種狀況,需要的僅僅只是勇氣。認知到臺灣繁中並不強求翻譯產品名稱或型號、然後勇敢地直接留原文的勇氣。今天介紹了對於型號中的 dash 的翻譯方式,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5 日 星期五 | 舉報今天鏡傳媒有這麼一則新聞:「台首艘國造潛艦疑用南韓外洩技術?韓媒稱收到親中立委舉報」。這則新聞講的是去年下水的第一艘試作國造潛艦海鯤艦的事情。完全沒有潛艦製造經驗的臺灣,突然弄出了一艘看起來尚稱像樣的國造潛艦,當然免不了讓人猜測背後的技術是和誰購買的,以及過程有沒有涉及刺探外國的國防機密。但我們要聊的不是那麼深的事情,單純就只是標題最後的「舉報」這個詞。舉凡在社群媒體或線上遊戲,有人做了違反規則的事情,就會造成其他使用者向管理者或其他有權單位檢舉。這個動作在英文裡叫 report, 在臺灣繁中叫檢舉,在中國簡中和香港繁中叫舉報。簡中翻作舉報的理由很簡單,report 有「檢舉」和「報告」兩個意思,基於簡體中文合併簡化的大原則,只要把兩邊的詞各取一個字,組成「舉報」這個詞,翻譯時就不必傷腦筋去猜測它是哪個意思了。或許會有人問,那古文把捕役和快手合併為捕快、客家話的海陸腔和四縣腔融合後變「四海腔」, 難不成也是中國用語?這樣的指控有意義嗎?其實不然。捕快和四海腔都不是為了翻譯外語的方便而將兩種不同意義的東西強行融合,而「舉報」卻是依外語同詞異義的特性而硬要在中文中發明一個同時可以代表外語詞不同意義的新詞,兩者還是有明確的差異的。筆者也曾遇過有人和我爭執,說「舉報」這個詞在古書上就有。筆者現在一時之間翻不出原文,但對方當時舉出的古文,大意是講地方官員向中央推舉地方有功有德的人士,這個動作用的動詞叫「舉報」。看到這裡讀者應該不難發現,這個「典故」馬上就顯示出和現代中國用語「舉報」不一樣的地方:古文的舉報是正面的意思,指的是往上呈報這裡有一個好人;現代中國用語的「舉報」是負面的意思,指的是向具有公權力或管理權限的人報告說這裡有人違規。所以我們現在知道,中國用語的「舉報」和古文中的類似用法,至少結果上完全無關 (「結果上」的意思是:就算當初創這個詞的時候有參考,意思也已經扭曲太多了,和沒有參考、完全原創無異)。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舉報」融合了「檢舉」和「報告」, 但實際使用上幾乎全都只有「檢舉」的意思。為了避免有人因此懷疑「舉報」到底是不是融合而來。請容筆者舉一個例子:幾年前臺灣的國家地理頻道,有個節目在講美國的太空計畫,當中就曾有字幕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乃至臺灣字幕全體的香港影響,以及香港繁中受到中國中文的影響,請參閱 1 月 5 日的文章) 說有負責觀測火箭發射的單位「舉報」說看到了某種異常。這就是「舉報」用作「報告」解的實例,並且節目中英文的原文也真的是 report。每一個語言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與歷史。如果我們的語言當中某樣東西和某樣東西是兩個不一樣的字,那也代表著我們的語言獨特的歷史。若是為了「與國際接軌」, 各國都將自己的語言調整成與強勢語言相同的特徵,那就是文化的流失了。因此在翻譯工作上,筆者總是會保留在繁中當中不同的詞語 (當然這也表示筆者多了區分、辨識原文詳細意義的工作), 以確保產出的譯文是傳達了中文原有特色的譯文。今天我們介紹了「舉報」,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6 日 星期六 | 視頻剛剛在 YouTube 上看到網友在討論現在的小學生,提到「國小國中手機打開,就是抖音小紅書,短視頻上癮性極高......」。是的,雖然 2024 年才過了 6 天,但今天就來談談「視頻」這個中國用語吧。與中國用語「視頻」這個詞相當的臺灣繁中詞語其實有兩個,要看我們要找哪個層面上的「相當」。要討論這點,首先得從它的起源和演變說起。以前的電影膠卷上,在每一格的影像旁邊,還會有一或兩條用來記錄聲音的「音軌 (soundtrack)」。就算是現代化的影片剪輯軟體,往往也會將影像與聲音分開處理,方便配音、配樂、消音、從分別的來源攝影與收音等處理方式。因此一個有聲影片,我們就需要兩個詞來形容它「影像的部分」和「聲音的部分」。在臺灣,這兩個詞分別是「視訊」和「音訊」(「視覺的訊號」和「聲音的訊號」); 在對岸,這兩個詞分別是「視頻」和「音頻」(「視覺的頻道」和「聲音的頻道」)。後來,臺灣的「視訊」和中國的「視頻」又分別衍生出不同的引申義。臺灣的視訊後來還有了「具有影像功能的通話服務」(視訊電話) 的意思,對岸的「視頻」後來則用來代指整個包括影像和聲音的影片或直播。所以,中國用語的「視頻」以原義而言,相對應的中華民國國語詞彙是「視訊」; 以引申義而言,相對應的中華民國國語詞彙就會變成「影片」。所以我們的「視訊通話」在對岸會叫「視頻通話」, 包括口語也和我們這邊對應 (「我要和客戶視訊」變成「我要和客戶通視頻」之類); 而我們的「影片」在對岸當然就如大家知道的一樣叫「視頻」。另外還要特別提一點,「視頻」這個詞的某些衍生版有著「去中國化」的臺灣用詞,但其實很沒必要。以抖音 / TikTok 為首的那種短小、重覆播放的影片,在對岸叫「短視頻」, 在臺灣不知為何有人發明了一個詞叫「短影音」, 以便讓這個詞沒有那麼「中國」。其實這個詞完全沒必要。短影片或短片就可以了。「視頻」這個詞有明確的兩岸差異,但沒有明顯的政治因素,筆者會把它歸於乙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1 月 7 日 星期日 | 作為筆者平常的興趣是看日系的動畫,今天碰巧注意到字幕上有「作為信號的鐘聲」這樣的用法,今天就來聊聊這個「作為」吧。「作為一位臣子」、「作為你的家長」, 我們都常常看到這樣的用法。可是這個用法至少若是在幾十年前的話,其實會是錯的。「作為」原本的用法是這樣的:「國軍的防疫作為 (國軍為了防疫所做的事)」、「無所作為 (針對某個狀況沒有作出反應)」。以筆者的經驗沒有辦法 (說真的,比我更資深的譯者恐怕也很難) 指出是誰最早在何時把「作為」以字面的方式解讀成「當作、身為」的意思使用,但是確實這樣的用法在對岸比較常用於正式文書上。早在余光中先生 1979 年的文章〈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裡面,就已經提過這樣的用法,並且他也明確說到這類的用法「在大陸尤其嚴重,香港也受到波及」(但筆者要特別說明,余光中先生的文章當中說尤其嚴重的是「作 / 做」這個動詞的濫用,非專指「作為」一個用法)。2022 年 3 月,俄國剛入侵烏克蘭不久,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在回應記者提問時,就曾宣稱「美國作為烏克蘭戰爭的始作俑者......」。臺灣這邊在 COVID-19 疫情期間,時不時可以看到「防疫作為」這樣的原始用法,顯見雖然兩邊都有人用這個新發明的用法,但臺灣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還是會遵從舊的用法,而且顯然大家並不會看不懂。依照序章中的定義,這應該屬於丁類中國用語。不過比較特別的是,真的要說的話這個「作為」的用法,不論用哪邊的角度來看其實都是錯的,因此要特別注意這點。
古早味蛋糕蓬鬆綿密秘訣大公開:使用這些材料,在家也能做出道地台灣味!
文:松本日奈 | 翻譯:何姵儀在烹飪教室裡廣受好評的台灣古早味蛋糕店,因為大受歡迎,我們決定開設了一家專賣店,名為「fuwaco」。今天,我們很高興能與大家分享製作蓬鬆美味的台灣古早味蛋糕的食譜,期望讓更多人品嚐到這份美味。蓬鬆綿密的美味口感無人能抵擋風靡日本與韓國,來自台灣的「古早味蛋糕」是極受歡迎的甜點之一。製作這款美味的蛋糕非常簡單,只需備齊麵粉、蛋、油、糖和牛奶,再配上一個方形蛋糕模,就能輕鬆製作出口感蓬鬆綿密、滋味香醇可口的蛋糕了!想要烤出鬆軟可口的古早味蛋糕,關鍵在於備齊好所有的材料並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確保準備工作做足後再開始動手製作,這樣才能確保做出來的蛋糕口感美味。材料 15 公分方形蛋糕模一個植物油:50 克低筋麵粉:70 克牛奶或無調整豆乳 (無糖豆漿):60cc 蛋:4 個蔗糖:70g 準備工作準備隔水加熱的熱水。蛋黃與蛋白先分開。牛奶事先隔水加熱,或微波加熱至 40°C 左右。烤箱預熱至 150°C。低筋麵粉過篩備用。蛋糕模裡鋪上烘焙紙。作法製作重點製作古早味蛋糕時,蛋白霜的打發程度確實是關鍵所在。只有蛋白霜打發得好,蛋糕才能變得蓬鬆柔軟。在打蛋白霜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不要混入任何水分或油分,因為這樣會影響蛋白霜的質地,無法達到細膩的效果。因此,碗盆一定要保持乾淨,以確保蛋白霜能夠順利打發。此外,古早味蛋糕的品嚐風味也受到冷卻的影響。不同的冷卻方式 (例如剛出爐、稍微冷卻或放在冰箱中冷卻) 會影響蛋糕的口感和風味,因此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和口感偏好來選擇適合的冷卻方式。櫃買中心以打造永續交易所為使命為了邁向淨零轉型,櫃買中心在 2022 年依據 ISO14064-1:2018 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希冀透過國際標準掌握櫃買中心自身溫室氣體排放情形,此外,為提高盤查資訊與報告之可信度,特別安排由第三方機構執行確信作業,以積極落實低碳目標。 櫃買中心並於 2022 年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 作為統籌推動永續發展之任務型組織。該委員會將依據溫室氣體盤查結果,設定永續目標及推動策略,並追蹤實際執行情形。未來將視碳排放量占比、盤查數據品質等因素,逐步增加範疇三之盤查及確信類別。將環保融入各經營層面櫃買中心以打造綠色交易所永續經營為使命,並將環保融入各層面的經營政策,舉凡降低紙類耗用、行政流程 e 化、辦公處所設備選擇環保材質、推廣節能等,將各項內部資源管理朝提升綠化效能目標邁進;此外,在用電管理方面,採取責任分區並定期追蹤管理,櫃買中心目前已完成採購「太陽能光電合約」, 同時使用節能燈具、減少熱能以降低電力消耗,並定期清洗保養空調設備,以提高運轉效率。如此不僅能落實節能,也能提供員工更優良的工作環境。食衣住行育樂 實踐永續新生活為了將永續意識融入生活,櫃買中心從食、衣、住、行、育、樂,全方位帶領同仁實踐永續新生活。「食」- 每月固定在蔬食日供應蔬食、低碳餐盒供同仁享用,辦理各項餐會亦提高在地食材及蔬食料理之比例。「衣」- 櫃買中心與長期捐助之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合作辦理「舊愛尋新歡 - 二手衣回收」活動,鼓勵同仁將欲汰換之舊衣物捐出,以嘉惠弱勢族群,做公益之同時亦落實循環經濟。「住」- 持續向同仁宣導節電相關措施,例如落實午休適度關燈 (得保留必要光源) 等,並為帶動同仁具體落實節能減碳及環境永續之風氣,辦理「節電獎勵活動」。「行」- 鼓勵同仁上班時間於不同樓層移動時,以走樓梯取代搭電梯。公務車的調派則以共乘為原則,並透過定期維修保養及檢驗,維持效能並節省用油。「育」- 設計「永續低碳」系列之通識課程,並預計辦理二手書籍之捐贈活動及帶領同仁走出辦公室之環境教育活動。「樂」-2022 年及 2023 年分別舉辦親子活動,赴基隆潮境公園及桃園石門水庫撫育造林,並將持續認養植樹造林地,以實際行動守護地球。響應 SDGs 櫃買中心投身公益此外,櫃買中心亦積極透過公益行動響應 SDGs, 除前述植樹及環境資源復育外,亦贊助有機稻米之栽種、資助太陽能發電設施之建置並將躉售綠電之收益捐贈社福團體、資助齊柏林基金會拍攝「看見台灣 III」紀錄片,期能喚起大眾關注環境議題,同時辦理捐助偏鄉學童教育計畫、兩廳院之「藝術零距離 - 雙離島深化教育專案」與公共電視之「藝術教育推廣計畫 - 藝術很有事」等,更連續 11 年不間斷地支持 1919 食物銀行,亦大力支持育成社福基金會興建符合台灣綠建築評估系統之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四大指標的「綠建庇護園區」, 為身心障礙者營造一個兼具優質軟硬體設施的友善就業環境,持續發揮影響力。櫃買中心即將於今年 10 月底成立滿 30 週年,所謂 30 而立,櫃買中心更將持續響應 SDGs, 規劃辦理更多元化之永續活動,並鼓勵同仁只要持之以恆,縱使是微小的行動,也可為地球、為永續發展貢獻心力,同時在各項內部資源管理上,持續優化並與時俱進,朝向永續交易所目標大步邁進。本文章內容由「櫃買中心」提供。
【接地氣的現代詩】湖南蟲〈自拍流出〉:刻意選用充滿暴力感、宰制感的詞,展現「自拍流出」帶來的殺傷力
2023 年 4 月,頗受好評的台劇《人選之人》花極大篇幅演出「性愛自拍照遭外流」的情境;6 月台灣掀起 #MeToo 運動,Risu 短網址也引起爭議,有網友發現 Risu 短網址常被有心人士濫用、拿來外流性愛影片。「性私密影像外流」成為去 (2023) 年不可忽略的重要議題,這次要介紹的詩也跟這個主題有關,是去年林榮三文學獎的首獎作品,詩的題目就叫〈自拍流出〉。這首詩作者是詩人湖南蟲,本名李振豪,1981 年生,著有《最靠近黑洞的星星》、《小朋友》、《一起移動》等。從詩題「自拍流出」, 以及第四段的「是我已不再是我 / 卻又是那樣真實的我」、「素顏葷體」、「沒有了不在場證明」, 可以猜測詩的主題是講情侶分手後,其中一方的性愛自拍照被外流。整首詩穿插著許多值得深究的技巧。例如第二段的前三行就用特別長的句子,來展現性愛的氛圍。第一行與第三行都各有兩句,但作者卻刻意不用標單符號隔開,讓句子變長。第二行則連續堆疊四個形容詞,讓句式更長。這些刻意拉長的句子,讓閱讀節奏變快,反映主角對於性愛的投入程度,像踩不了煞車一樣快。此外,提供許多線索、讓讀者能理解主題的第四段,意象也非常精彩:「素顏」、「葷體」、「小草的順服」、「野獸的吼」指的可能都是性愛時的狀態或動作。「葷體」除了與「素顏」對仗,也採用「吃葷破戒」的概念,來說明人在性愛時充滿慾望的狀態。而「確確實實被輾壓過 / 成為平面」也有兩層意涵,除了指性愛被拍成「平面」的照片,也指主角的心情、自尊,在自拍外流後像被碾過一樣徹底破碎。2024 年 2 月 5 日 星期一 | 媳婦是你的誰年關將近,網路上許多人在抱怨過年才有的種種麻煩事。在這當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抱怨當然就是婆媳問題。所以今天,我們來聊聊「媳婦」這個詞。筆者推測很多讀者都知道「媳婦」在兩岸的用法不一樣,在各種兩岸用語差異當中應該算知名度比較高的一個吧。但為了不知道的讀者,我們再來整理一下。在臺灣,「媳婦」是自己的兒子的妻子;在對岸,「媳婦」是自己的妻子,因此才由此衍生「兒媳婦」這個詞 (嗎?)(等一下我們再討論這點)。其他還有「孫媳婦」等等,但是要注意弟媳是臺灣一直都有在用的用法。可是當我們打開微軟舊注音輸入法 (以前提過,是以大約到 80 年代為止的用法為準), 我們就會發現打「兒」、「孫」之後,相關字詞候選都會出現「媳」(「兒媳」是第一頁第七個候選字、「孫媳」是第二頁第六個,注意都沒有「婦」)。同時筆者的父親也確認他小時候有聽過「兒媳」以及將「媳婦」用作自己妻子的用法。家父的父親來自遼寧,母親來自江西,是純外省人家庭;本省人的家母似乎就沒有聽過這個用法了。另外在今天稍晚,筆者的朋友也碰巧翻到了陳年的舊訃聞,是 2004 年蔣方良女士 (先總統蔣經國的夫人)。這篇訃聞在署名的地方是這樣寫的:孝男:...... 孝媳:...... 孝女:...... 孝婿:...... 孝孫:...... 孝孫媳:...... 孝孫女:...... 孝孫婿:...... 我們可以看到「孫媳」的用法確實有出現在這篇 2004 年 (早於絕大多數的中國用語入侵) 的訃聞上,但「兒子的妻子」雖然格式上允許,但並沒有寫作「孝兒媳」。因此從上述線索看來,「媳婦」的兩岸用法差異有兩種主要的可能因素。首先是省籍因素,也許筆者的父親因為出身在北方省份出身者所組成的家庭,所以使用與同樣以北方省份 (北京腔) 為主的中國普通話比較相似的用法;另一個可能因素則是或許早年臺灣也使用這些用法,只是久了以後因為戰後的臺灣並沒有平均地接納中國各省出身的人 (而是以祖籍福建、廣東的人最多), 因而使偏向南方的用法成為主流。今天我們介紹了「媳婦」與其相關的詞語的兩岸與省籍差異。目前筆者會歸類在丙類中國用語 (南北方省籍用法), 但從微軟注音輸入法的狀況來看,說不定也有戊類中國用語 (臺灣後來改變) 的成份。 2024 年 2 月 6 日 星期二 | 音譯時的音節問題筆者是個很熱愛日本動畫的人,前面提到我有收看本季的《反派千金等級 99》, 而上週的集數因為有一段很好笑,筆者反覆重看,今天就注意到有人在討論人名翻譯問題。出問題的角色名叫派翠克,日文原文是パトリック (pa-to-ri-kku), 來自英文名字 Patrick。有意見的觀眾似乎是覺得中文字幕的寫法配上日文配音很奇怪。這本身不難理解,畢竟照日文發音的節奏,パトリック是五個音節,中文的派翠克只有三個字。筆者以前也做過字幕翻譯 (後來因為事多錢少就沒再接了), 我們確實會注意字幕的長度,但主要是以下幾點:第一,字幕的字數必須處在觀眾來得及看的範圍。相關的軟體會計算字幕顯示的秒數和字數的比例,印象中好像每秒不能超過 4 個字吧?接下來則是字幕開始顯示、結束顯示的時間要和演員嘴動的時間相符 (動畫片的話嘴的動作比較不明確,所以可能是以語音為準)。所以其實嚴格來說我們並沒有要求某個高辨識度的詞語 (像是音譯名詞這種聽不懂原文的人都認得出來的東西) 要和原文有類似的音節數。可是對岸的簡體中文又是如何呢?以前筆者也稍微提過,中共教育當局有針對各種發音所對應的中文音譯,製作出相當詳盡的表格。他們似乎同時也有「一個音節就一定要翻出一個字」的硬性規定,這造成大多數西洋語言在翻譯下,結果通常都會比臺灣的翻譯長。同樣舉個日本動畫的例子吧。16 年前的動畫作品「幸運星」裡,有個角色的名字是 Patrick 的陰性型 (女生版)。她叫 Patricia, 中國翻譯的字幕印象中譯作「帕特里西亞」。又比方說早一季開播的動畫《葬送的芙莉蓮》, 有位人物的名字原文是 Stark (德文), 日文寫作シュタルク,中文翻作「修塔爾克」。以上兩個例子就是典型的「中國式人名翻譯法」的結果。兩個譯法的結果都是字數與原文 (動畫的原文日文) 相符,而偏離了這個名字「真正的原文」的發音狀況。比方說同樣這個 Stark, 拿到美國電影裡的角色 Tony Stark (鋼鐵人), 就完全變了一個譯法,翻成了「很臺灣」的「史塔克」(Stark 的德文與英文發音不同,但不影響音節數)。其實前面舉的例子剛好碰到了兩個中國式人名譯法在遇到「經由日文二度翻譯」時常見的毛病,一個是「特」, 一個是「爾」或「魯」。在西方語言裡面,有時會多一個 t 或是 r 或是 l, 這些子音有時不發音,有時發很輕的音。可是遇到「沒有母音就不會念」的日文,這些音往往就會被翻譯成ト (to) 或是ル (ru, 日文不區分 r 與 l。ru 實際上發音是 lu), 而這兩個「被硬塞了個母音」的音,到了中國式音譯法裡頭就會變成「特」和「魯」或「爾」。這造成這三個字,在某些來自或經由日文翻譯的作品當中,變得相當浮濫。順帶一提,筆者在決定放棄研究所論文寫作之前,曾經翻過一篇比較兩岸用語的論文,裡面有確實提到臺灣翻譯人名時會「傾向於以中文姓氏開頭」。前面提到的史塔克、很有名的史達林 (陸譯為「斯大林」)、前德國首相梅克爾 (陸譯「默克爾」) 都是很好的例子。或許改天我們可以再細講這點。今天介紹的音譯音節數問題與衍生的贅字問題,因為涉及中共教育當局律定的音譯規則,故列為甲類中國用語。 2024 年 2 月 7 日 星期三 | 在啦,X! 同樣是《反派千金等級 99》話題。這部動畫昨晚推出的集數,有一段片段當男女主角在前景說話的時候,背景的班上同學完全沒有動作。這或許是成本問題吧。但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聊的話題。我們要聊的是有一位 (應該是中國或馬星的觀眾) 在這個片段處留言:「後面完全不再動」(「後」和「動」都是簡體字)。當然,他馬上就被另一個人糾正了,糾正的地方除了「後」和「動」之外,再來就是這個「再」字。這位糾正的人說,這裡應該要用「在」, 但筆者看了看前因後果,覺得這恐怕是一場誤會。如果依糾正的人所言,寫作「後面完全不在動」, 這樣反而有點怪。首先,後面的路人角色確實一直都是靜止畫面,但依照臺灣的用法,應該是會寫成「後面完全沒在動」吧?然後這邊就牽涉到一個很多人都不會注意到的小細節。「沒在動」其實是台語。「沒在做了」、「你有沒有在念書啊」、「你們打情罵俏也沒在看場合的啊 (同一部動畫同一集的評論)」, 這些都是台語用法進入我們的繁中的結果,只是我們用得太過習慣,都忘了有這麼回事。先前筆者曾在一個專案改了一個字,把「他真的為妳著想」改成「他真的在為妳著想」, 馬上就把原本或許顯得生硬 (但是在簡中裡是對的) 的句子改得非常...... 像臺灣人講出來的句子 (但如果給簡中的審稿看,他們應該會認為是贅字)。所以既然原本留這個言的人都已經寫了兩個簡體字了,實在很難去認為他是想要說我們常講的「沒在動」(別忘了他還寫「不再」而不是「沒再」)。他原本想表達的意思恐怕是:「後面 (背景中) 的人從某個時間點之後就沒有再移動過了」。這樣的話其實寫「再」是對的。自從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制定國語,國語就一直免不了和台語交互影響。筆者以為只要不要妨礙到彼此的大原則 (其實說穿了就是程度不要太過份), 留有一些彼此的痕跡其實也可以視為是臺灣獨特的歷史軌跡。正是因為獨特的歷史,讓我們的國語有了台語的影響、有了某個時代的記憶 (比方說把海灘傘稱做「五百萬的大傘」就是來自 1982 年新光人壽的電視廣告), 成為真正屬於我們的記憶。今天我們聊到了「在 + 動詞」的用法,這是臺灣因為台語的關係而獨自發展出來的用法,屬於戊類中國用語。改天我們或許還可以介紹因為台語而濫用「有」的狀況,同樣也很有趣。 2024 年 2 月 8 日 星期四 | 進而與從而這兩天翻譯介紹戰鬥機的書籍時,常常會有「因為怎樣所以怎樣以致於怎樣」的句型。由於英文語序 (講事情的順序) 常常和中文顛倒,就需要多花力氣去把順序改回來,很多時候甚至要改寫句子。在這個過程當中,筆者常常會很想要用一個詞,就是中共簡中的「從而」、中華民國國語的「進而」。比方說這個例子:「第四代 Mazda 3 把後照鏡的位置往後調整,以縮小 A 柱盲點,進而避免事故」。在這個句子裡,「後照鏡的位置調整」先造成了「縮小 A 柱盲點」這個直接結果,然後直接結果再進一步造成「避免事故」的間接結果。在直接與間接結果之間的這個詞,臺灣通常會用「進而」, 而對岸統一使用「從而」。其實這個「從而」是筆者最早注意到的中國用語之一。早在筆者還在念翻譯所的時候,就曾與所上的對岸交換生聊到這件事。奇妙的是,筆者記得當年和那位同學說「從而最接近的臺灣用法是進而,但並不是完全相等」。可是多年過去,在業界累積一些經驗的筆者,現在反而想不起來當初「簡中的從而不能換成臺灣繁中的進而」的案例是什麼了。或許這幾年間臺灣的用法已經有所改變,「進而」完全變成用來轉換 「從而」的詞了吧。「進而」的進是進一步的意思,也就是說原因首先造成直接結果,然後再進一步造成間接結果;「從而」的從則比較像 「從這裡」的意思,也就是先造成直接結果,再從這個直接結果造成間接結果。兩種用法都可以自圓其說,但為什麼兩岸都這麼忠於自己的用法,筆者就不得而知了。今天我們介紹了「進而」和「從而」, 屬於乙類中國用語,而且運用方式似乎光是在最近十年內就有變化,值得注意。 2024 年 2 月 9 日 星期五 | 進度與過程今天碰巧被手機推了個幾天前的新聞標題:〈「代表台灣歷史進程」國立歷史博物館今重新揭牌 2 月 21 日正式對外開放〉。沒錯,今天我們要來聊聊這個「進程」。「進程」 基本上是中共推出來翻譯 progress 這個英文字用的詞。英文的 progress 可以代表進步、過程、進展,甚至依詞性變化還會有一點「步驟」的意思在。我們前面已經提過很多次,中共喜歡用一個詞代表所有同字歧義的不同意義,「進程」這個詞也不例外。當然,這也表示我們把簡體中文的「進程」轉換成臺灣繁中的時候要很注意。以這個例子來講,「台灣歷史進程」指的應該是歷史演變,比較接近「過程」這個意思。事實上,該篇新聞的內文在引用文化部長史哲先生的原文時,先是寫「台灣歷史進程」, 後面又寫「台灣歷史過程」。究竟是史先生講了兩次同樣的話、但沒有每個字都一致,還是記者寫錯了,沒有現場聽史先生演說的筆者就不得而知了。但既然有這兩個版本,至少應該足以說明史先生講「進程」的時候 (如果他真的有這麼說的話), 他想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過程」。「進程」這個詞中共官方也很常用,筆者印象最深的應該是用在像一帶一路等「中央對外推動的重大計畫」這類的事情上。不曉得是想要同時表達「現在到了哪裡 (程度)」和「持續正在推進 (進展)」, 還是想讓平淡的「過程」更有動態感,總之以筆者見過的使用例來看,「進程」不管轉換成中華民國國語的哪個詞,意思都會有一點些微的變動,這是這個詞與其他「合併好幾種不同意義而成的詞」不太一樣的地方。由於「進程」在中共官方文書 (或許應該稱之為文宣) 上的使用相當頻繁,筆者會將其歸為甲類中國用語。但隨著用法的演變和筆者接觸到的資料增多,或許有一天這個分類也得改了。2024 年 2 月 10 日 星期六 | 龍今天是大年初一。既然今年是龍年,我們就來聊聊龍吧。剛好今天的《聯合報》就有這麼一篇報導:〈龍的英文是「dragon」? 大陸要正名為「loong」〉。中共一直都很致力於區分中國與外國之間不同的神話或傳說生物。他們主張西洋鳳凰不能叫鳳凰,要叫「不死鳥」; 西洋殭屍不能叫殭屍,要叫「喪屍」或「活屍」。另外對於這幾種傳說生物的中國版,中共也努力推動英文中以不同的詞稱呼:中國鳳凰他們推廣的英文是「fenghuang」、中國殭屍是「jiangshi」, 最後就是這次將中國龍正名為「loong」的主張。這次的報導替筆者省下了查證「龍」的英文典故以及中共方修改的意圖為何等工作,因為內文裡直接就寫了:同時報導也替中共說明了他們想要正名的理由,包括兩邊的龍的起源不同、正面負面意涵不同等種種理由。對住在臺灣的我們而言,我們有沒有必要跟著改實為值得商榷的問題。不僅我們混用龍、鳳凰和殭屍已久 (中共官媒宣稱他們那裡 1980 年代就有學者提出要區分,我們這邊可沒有), 而且以生物 (先不論是否真實存在) 的命名來講,我們和西方語言一直都有「用已知的東西來替未知的新東西命名」的習慣。正如同馬可波羅認為中國龍和西方龍很像,中文也用「美洲豹」翻譯 Jaguar、用「美洲獅」翻譯 Cougar。反過來講,西洋人稱中國鳳凰為 phoenix、稱中國龍為 dragon (有時前面會加「Chinese」) 也從沒有什麼搞混的問題。類似的議題甚至可以擴張到生物以外。日本的村上水軍實質上是當地人組成的治安團體,其會向過路的船隻收取費用,換取引水人服務 (避開礁石等) 並維持水域治安。村上水軍名字裡有水軍兩個字、又被日本人稱作「海賊眾」, 可是其運作方式和中國的水軍、西洋的海盜都大異其趣。但日本人仍沒有修改村上水軍或類似歷史團體的名稱或分類。中共近年來為了「文化輸出」, 時常在這些詞語上作文章,包括前述的鳳凰、殭屍乃至於今天的龍都是同樣的例子,但筆者認為既然不管是哪邊的語言,「用自己熟悉的東西去理解未知」都已是數百年來的慣例,那就沒有必要強求一定要有個不一樣的詞。否則,若是各國都比照辦理,義大利麵不能稱作義大利的麵而要音譯;提琴不能以中國的「琴」去理解,而必須回到胡適那個年代的「梵阿伶」等譯法,豈不是沒完沒了?全部改了一輪之後,大家都搞不清楚彼此在說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了,這樣有比較能達到翻譯的目的嗎?更何況,中共將西洋棋改為「國際象棋」(有機會我們可以再細講這個案例)、將棋改為「日本象棋」, 豈不是犯了自己規定不可以做的事:拿自己知道的東西來為別人的東西命名?在這樣「我可以、你不行」的雙重標準之下,顯見文化侵略 (美其名曰「文化輸出」) 才是中共真正的目的。既然如此,住在臺灣使用中華民國國語的我們,到底需不需要隨之起舞,就真的很需要三思了。今天我們講到了龍、鳳凰等神話生物的翻譯方式。由於是中共政權明確且現在進行式地介入的結果,而且相關改變有明顯的政治意圖 (甚至還可以明確看出文化侵略的動作), 屬於典型的甲類中國用語。2024 年 2 月 11 日 星期日 | 後宮與后妃大過年的,筆者還是要繼續努力工作,並盡量在工作空檔找到一些足以自娛的話題。近年影視娛樂圈不論是古裝劇還是日本動畫,我們都常常可以看到一個字叫「後宮」。這個詞原本指的是中國宮廷後方的區域,是后妃居住的區域,現在則通常引申指一位男性身邊有著多位有親密關係的女性 (尤其是以這類角色結構為主的題材)。但是近年來由於簡體中文內容 (包括網路文章、影視作品、新聞報導等) 大舉入侵,好像越來越多人忘了「后宮」這個寫法單純就只是「後宮」的簡體字,而開始在本應使用臺灣繁中的地方也使用這樣的用法。身為文字工作者,筆者還是滿擔心的。事實上後后不分也不是那麼少見的事情了。2015 年中國的電視連續劇《瑯琊榜》就出現過「太皇太后之靈位」的「后」字被誤植成「後」的事情。中共雖然採用簡體中文,但古裝劇的道具、佈景基本上還是要寫繁體字,但不幸因為當地人顯然對繁體字不熟,偶爾還是會遇到這樣的錯誤 (《瑯琊榜》至少有一位重要角色的演員是臺灣人,他應該也有出現在這個「太皇太后之靈位」的道具前面,至於為什麼他沒有提出指正、或是為什麼指正之後我們觀眾還是看到這個「後」的錯字,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回來講「後宮」被寫成「后宮」的問題。筆者懷疑有些人已經開始以為「后妃居住的宮殿」所以叫「后宮」了。這就像教育部硬要把「徹底」改成「澈底」一樣,有些錯的用法也可以自圓其說,但它還是錯的。而且正是因為錯的用法「也能自圓其說」所以才更容易擴大誤用。今天我們簡單介紹了「後宮」被寫錯、變成「后宮」的問題。理論上這應該算是乙類中國用語,但單純只是簡繁轉換沒轉換正確,需要列到乙類嗎...... 還是筆者的分類需要加強呢,真是困難的問題。
【國際大人物】EP11|靠政治切割在政壇崛起,梅克爾為什麼能連當16年德國總理?
文:謝宇棻德國前總理梅克爾,跟我們前面講過的政治人物很不一樣,他不像很多政客舌粲蓮花,可以講出讓選民高興的話,也不像講話很嗆的川普,或是發送肌肉照宣傳的普亭,擁有政治強人的魅力。但是為什麼這樣「路人系」、看起來有點無趣的人,可以在民主國家裡,得到連續 16 年的總理任期。還在男性領導人佔多數的國際政壇,成為領導性的角色?這一集,讓我們來看看梅克爾是怎麼運用他的特質,在強人當道的國際政壇脫穎而出。在東德鐵幕成長的背景,對梅克爾的從政之路有什麼影響?今年即將滿 70 歲的梅克爾,前半生在共產政權下度過。1954 年,梅克爾出生在當時的西德,不久之後,身為牧師的父親,應徵上一個東德的職缺,於是就帶著家人,搬到受共產黨統治的東德。雖然東德和西德,分別屬於共產和民主兩個陣營,但是在前幾年,東德人民還能自由前往西德。直到梅克爾 7 歲那年,柏林圍牆築起,才讓圍牆兩邊的文化和思想,都被徹底的隔絕。在共產東德的統治下,沒有所謂的自由,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也被秘密警察嚴密地監控,人們必須壓抑自我主張,表現合群的一面。這樣的政治氛圍,讓梅克爾培養出謹慎、內斂、注重群體性的特質。於是梅克爾從學生時代,就開始走低調路線,他總是坐在教室中間、甚至後面的位置,因為比起坐在前面引人注意,他更喜歡默默觀察同學、綜觀全局。聰明務實的梅克爾,也發展出一套在共產東德求生存的辦法,不只很會背誦共產政府灌輸的教條,他也加入「自由德意志青年」(Freie Deutsche Jugend) 這個共產黨青年組織。因為如果沒加入,成績再好也進不了大學,還可能被同儕視為不合群、甚至被排擠。就連在大學科系的選擇上,梅克爾也很務實,他選擇讀物理,因為科學領域必須根據嚴謹的方法,還有實驗來實事求是,不像歷史或法律等人文社會學科,可能相對容易被文字遊戲改寫,或被政治因素左右。不過,表面上規規矩矩的梅克爾,骨子裡似乎還是頗有主見。他曾經躲在學校廁所裡,偷聽討論西德選舉的廣播。大學時代的派對中,也和大家一起違規聽西方音樂。諸如此類的小叛逆,讓梅克爾就算生活在鐵幕之下,也還是沒有和西方世界完全斷絕。但是梅克爾的叛逆還不只是這樣,拿到大學學位後,他申請了一份教職,卻被東德的秘密警察組織「史塔西」(Stasi) 告知,想錄取可以,得先同意當線人,幫忙舉報亂說話的同事。然而「史塔西」這麼有權力的組織,卻在梅克爾這邊碰壁,他照著父母教的跟史塔西回報,說自己「天生大嘴巴,無法勝任間諜的重任」, 因此驚險地躲過史塔西的魔爪。就這樣,這種在鐵幕裡求生存的生活,一直持續到 1989 年,當時的梅克爾已經 35 歲,在柏林的科學院工作。沒想到那年 11 月,柏林圍牆的倒塌,震驚了整個世界,從此終結了東德和西德的分裂。切割政治提拔者,梅克爾一戰成名在柏林圍牆倒塌後,梅克爾不再繼續科學工作,而是開始從政。但是梅克爾既不是出身政治世家,更沒有任何相關經驗,為什麼敢「中年轉職」投入政治界呢?其實,梅克爾有一項隱藏的政治資產。還記得梅克爾曾經拒絕史塔西的招募嗎?在兩德統一之後,當過「史塔西線人」的經歷,就變成了污點。當時被爆出這段過去的政治人物,都灰溜溜的退出政壇。所以梅克爾當年拒絕史塔西,反而幫日後的從政生涯去除了障礙。不過要在政壇生存,光靠這一點當然還不夠。一開始,梅克爾秉持科學家的務實作風闖蕩政壇,他用功、注重細節,開會前總會乖乖把資料看完。不過梅克爾頭腦聰明,口才卻平平,沒有辦法把話說得天花亂墜。雖然梅克爾很快進入內閣,但是帶她入閣的前總理柯爾,曾公開叫她「小女孩」, 讓她獲得「柯爾的小女孩」的綽號,這個有點負面的稱呼,也反映出梅克爾初期在內閣中,並沒有被重用。然而,看起來老實、不太起眼的的梅克爾,卻在柯爾爆出政治獻金醜聞時,跳出來大義滅親,在黨內多數人還不敢批評柯爾的時候,梅克爾就投書媒體呼籲恩師下台。這種快速切割的操作,為梅克爾吸引了不少支持。這也讓人發現,過去柯爾口中的「小女孩」, 骨子裡不僅理性、務實,更有算計的天份,和不小的政治野心。梅克爾拚經濟優先,人權黑歷史可以先擺一邊?梅克爾在 2005 年時當上德國總理,也因為德國當時的經濟實力,讓他成為主導歐盟的領袖之一。不過雖然梅克爾身在自由的西方陣營,過去在共產統治下成長的經驗,卻讓他深刻體會到,自由跟民主得來不易,所以他在決策的時候,會捍衛這些信念。只不過才剛上任沒幾年,梅克爾就遇到全球金融海嘯,這時候他只能先務實地處理經濟危機。當時,各國都因為 2008 年的金融海嘯,而經濟衰退,幾個歐元區國家的爛帳,也因此被暴露出來。最先被踢爆的,是欠了一屁股債務、還面臨嚴重財政赤字的希臘,接下來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及義大利等國,也因為鉅額債務等經濟問題哭窮,紛紛拜託其他歐元國家和國際貨幣基金,借錢讓它們度過難關。而這幾個國家債務危機的連環爆,也讓國際對歐元的信心大減,造成歐元大跌。面對這些自己把經濟搞砸、還希望別人借錢拯救的「歐豬五國」, 經濟穩定的奧地利、荷蘭、丹麥和瑞典等「節儉四國」, 就不太願意拿錢出來了,它們只想盡快跟狀況最糟的希臘「分手」, 讓它退出歐元區。甚至還有看衰歐元的聲音,主張乾脆讓歐元國家就地解散。不過對包括梅克爾在內的許多人來說,歐元的存在不只是貨幣,更是歐洲在二戰後和解、團結的象徵。因此,梅克爾秉持著「歐元一旦垮掉,歐盟也會隨之覆沒」的信念,為了歐盟的未來,堅持保住歐元,在各種不同的聲音中,盡力尋求最大公約數。於是就算面對相反的立場,梅克爾還是展現無窮的耐心與毅力,藉由反覆談判、協調,生出了讓成員國勉強願意上桌簽字的方案。最後梅克爾成功讓希臘留在歐元區,也回應「節儉四國」等其他成員國的期待,施壓希臘同意遵守債務整頓計畫。雖然這個結果從此讓希臘人民,變得超級討厭梅克爾,但是隨著計畫產生效果,也讓梅克爾在很多人的眼中,是保住歐元、讓歐盟免於分裂的最大功臣。梅克爾務實的一面,也反映在國內的政策上。同樣被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波及的德國,一度面對經濟負成長,還有失業率上升的問題。於是梅克爾為了「拼經濟」, 就瞄準了中國的廣大市場,加強德國和中國的雙邊貿易。在梅克爾的主導之下,福斯汽車、西門子等知名德國品牌,都逐漸增加它們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而要拼經濟,能源的供應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當時的德國正在逐步淘汰核能、朝綠能邁進,這時候天然能源豐富的俄羅斯,就成為了供應德國能源的好選擇。為了方便從俄羅斯輸送天然氣到德國,梅克爾不顧周邊國家的不爽,堅持推動北溪二號管線。這項政策不僅讓德國在能源上,變得相當依賴俄羅斯,也讓德國在 2022 年俄烏戰爭爆發後,立場特別尷尬。但是梅克爾真的那麼現實,只在乎利益、選擇把人權放一邊嗎?其實他曾經不看北京當局的臉色,堅持和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見面。當俄羅斯、烏克蘭 2014 年發生衝突時,他也聯手歐美多國制裁俄羅斯。但是基本上,他主張用外交、貿易、對話,這些相對平和的方式,來慢慢影響這些政權,並且在想要做生意的時候,選擇把人權等「黑歷史」先擺一邊。所以對很多人來說,梅克爾務實、凡事追求最大公約數的作法,其實有時候太過保守,也太注重經濟現實面,反而忽略發展其他像是數位化、綠能等需要創新的政策。但是他的務實走向,終究是讓歐洲與德國在幾次重大危機中,維持了相對的穩定。只是一向謹慎、務實的梅克爾,2015 年的時候,卻反常地做了個「很不梅克爾」的決定,不但造成國內外反彈,甚至影響她的政治聲望,還被許多人認為,是梅克爾執政多年的一段「黑歷史」。難民危機引發國內外反彈,梅克爾卻堅持是正確的選擇 2015 年的時候,一向很實際的梅克爾,卻在難民政策上,反常地大秀理想主義,不惜一切接收大量難民。這邊先稍微科普一下 2015 年歐洲的難民危機。當時的歐洲面臨二次大戰後,最嚴重的難民潮,短短幾年之間,因為戰爭肆虐,還有伊斯蘭國的擴張,讓西亞和北非產生大量難民。但是龐大的難民潮,讓周邊的西亞國家開始無法負荷,拒絕再收留更多的難民,於是有不少難民,開始想方法到歐洲尋求庇護。其實從地理位置來看,德國並不是這些難民抵達歐洲的第一站,但是梅克爾這時候,卻決定敞開邊境,允許聚集在中歐鄰國的難民,來到德國申請庇護。並且在實行這項政策的前夕,向德國民眾精神喊話,說出了那句「我們能做到」(Wir schaffen das) 的名言。於是在梅克爾的政策下,從 2015 年到 2019 年之間,有超過 170 萬外籍人士,向德國申請庇護。如果單看 2019 這一年,在世界上接收最多難民的國家中,德國甚至排行第五,穩居西歐與北美等「西方世界」的榜首。但是一下子有這麼多難民,出現在自己的生活當中,相信大家都可以想像,不同文化的碰撞,很容易造成摩擦和衝突,就算是原本接納難民的人,也有可能因此改變立場。所以一樣是在 2015 年,德國和歐洲就發生好幾起攻擊事件。發生在法國巴黎的,是造成 100 多人死亡的連續恐怖攻擊。而德國科隆在跨年夜的時候,則是有超過 600 位女性,因為性騷擾和搶劫報警,而這些案件的嫌犯,都是阿拉伯裔或北非裔。所以當這些事件在媒體炎上,就造成了更多反移民的聲音。在這樣的衝擊下,梅克爾的難民政策,不僅讓許多德國民眾感到不滿,也讓最初主打反對歐元的小黨「德國另類選擇黨」 (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 看到機會。靠著狂打梅克爾的難民政策,在隔年的地方選舉中,超越梅克爾領導的政黨,在梅克爾的故鄉拿下第二高票。但是這些反彈,都沒有讓梅克爾改變立場。向來很務實的梅克爾,為什麼在難民議題上,變得這麼逆風?梅克爾自己曾經說過,他在鐵絲網後生活夠久了。前半生在共產東德的生活,可能讓他對難民願意冒險、離鄉背井的行為,特別能感同身受。他也相信自由,是歐洲核心的價值,而就如同梅克爾自己的座右銘說的,「自由的秘密是勇氣」。再加上難民也幫助緩解了德國的缺工問題,所以就算遭到國內外的反對,梅克爾也還是堅持他的難民政策。或許梅克爾的勇氣,真的換來了很多難民的自由,但是他也付出了很大的政治代價。在 2018 年的地方選舉慘敗之後,意識到選民滿滿負評的梅克爾,就表示不會再競選連任,也宣布在任期結束後,會退出政壇。務實風格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梅克爾為什麼還能當 16 年總理?從 2005 年到 2021 年的漫長總理生涯中,梅克爾交手過 4 位美國總統,還有 5 位英國首相。連續 16 年的總理生涯,跟普亭、艾爾多安、莫迪,這幾位掌權多年的強人領袖,比起來一點也不遜色。對比許多性格鮮明、很有群眾魅力的政治人物,為什麼「路人系」的梅克爾,能夠連續在位 16 年?或許曾經歷納粹統治的德國人,也還大概記得,那位講話慷慨激昂的前總理希特勒,為德國的歷史,寫下多麽慘痛的一頁。相較之下,梅克爾不耍嘴皮、不求關注,但穩定務實的風格,正是德國最需要的。在位 16 年,梅克爾用獨特的沈穩、務實,還有尋求最大公約數的協商風格,讓歐盟在金融海嘯、歐元危機等一連串打擊後,避免分裂的命運,可以說,德國和歐盟,都受惠於他的務實路線,而獲得了經濟紅利。但是他的難民政策,卻讓不少德國人民,對他感到失望,甚至助長了右翼民粹主義的興起。而大量難民短時間內湧入,也讓德國與歐盟,必須費神處理後續產生的各種挑戰,也多少排擠到其他事務的資源。在鐵幕度過前半生、有媽媽 (Mutti) 稱號的梅克爾,今年即將滿 70 歲,比正在競選連任的拜登,還有想要重返白宮的川普,都還要年輕。但他沒有繼續緊抓權力不放,而是選擇優雅地離開政治舞台,真正展現對民主的尊重。在民粹主義、右派領袖,甚至強人政治興起的國際政壇,是獨特的存在。【國際大人物】是一個從人物角度看世界的節目,每個月利用人物故事,向觀眾介紹一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人物,點進影片來看看吧!完整節目列表請點我。歡迎訂閱關鍵評論網 YouTube 頻道,才不會錯過新片訊息。
2024中華職棒熱身賽開打:比賽日期時間、線上直播頻道、大巨蛋賽程表、門票價格一次看
文:Zero 圈圈 2024 年中華職棒熱身賽訂於 3 月 13 日至 3 月 27 日舉行。今年中華職棒回到 6 隊規模,熱身賽的比賽地點分別在台北大巨蛋、天母棒球場、新莊棒球場、斗六棒球場、台南棒球場,其中台北大巨蛋將有 2 場賽事,日期為 3 月 16 日與 3 月 17 日。2024 中華職棒熱身賽比賽門票已於 ibon 售票系統開賣,而若是無法前往現場的球迷也可以於緯來體育台、Hami Video CPBL 館、公視 +、愛爾達頻道等收看電視或線上直播。中華職棒熱身賽:比賽日期時間、大巨蛋賽程表中華職棒全新賽季即將展開,2024 年中華職棒首場熱身賽將於 3 月 13 日晚上 18 點 30 分於台南棒球場舉行,比賽隊伍為統一 7-Eleven 獅、味全龍。本屆中華職棒回歸 6 隊規模,熱身賽預計將舉辦 30 場,比賽場地包括台北大巨蛋、天母棒球場、新莊棒球場、斗六棒球場、台南棒球場,每場比賽都將提供線上直播或電視轉播服務。台北大巨蛋於 2023 年底正式開放比賽,2024 年中華職棒也規劃了 2 場熱身賽在台北大巨蛋舉行。2024 中華職棒台北大巨蛋比賽場次分別為 3 月 16 日中信兄弟對戰味全龍、3 月 17 日富邦悍將對上中信兄弟,比賽時間皆為下午 17 點開始,球迷可以於 ibon 售票系統預購比賽門票。2024 中華職棒熱身賽台北大巨蛋場次:3 月 16 日下午 17 點:中信兄弟 vs. 味全龍。3 月 17 日下午 17 點:富邦悍將 vs. 中信兄弟。中華職棒熱身賽線上直播:Hami Video CPBL TV 館自 2014 年起,中華職棒的賽事改為各球團獨立轉播,因此轉播頻道將依照比賽球隊而有所差異。本次參與中華職棒熱身賽轉播的電視頻道為緯來體育台,至於想要收看線上直播的球迷,直播頻道包括中華電信 Hami Video CPBL TV 館、愛爾達電視、緯來 Twitch 頻道、公視 +, 以及 DAZN 平台與 DAZN Twitch 頻道。如果球迷想要一次收看所有的中華職棒賽事,可以訂閱 Hami Video CPBL TV 館,費用為原價 2377 元,早鳥優惠價 2277 元。訂閱 Hami Video CPBL TV 館將可收看中華職棒 6 支隊伍的所有比賽直播,還有提供頻道回看、全賽事完整 VOD、直播聊天室等服務,後續也可以持續收看中華職棒冠軍賽、明星賽等重點比賽直播。2024 中職熱身賽直播頻道:由各球團獨立轉播。電視頻道:緯來體育台。線上平台:Hami Video CPBL TV 館、愛爾達電視、緯來 Twitch 頻道、公視 +、DAZN 平台、DAZN Twitch 頻道。Hami Video CPBL TV 館全季統包方案早鳥價 2277 元,可收視中職全賽事直播。中華職棒熱身賽票價:台北大巨蛋預售票 425 元 2024 中華職棒熱身賽將於 3 月 13 日開始,如果球迷想要前往現場觀賽,可以事先於 ibon 售票網站、7-11 門市 ibon 機台購票。2024 中華職棒熱身賽門票將依照場地區分,台南棒球場、斗六棒球場、新莊棒球場、天母棒球場平日全票為 250 元、假日全票 300 元,至於台北大巨蛋的 2 場比賽門票為全票 500 元。球迷若是購買預售票將可享有 8.5 折優惠。另外,2024 中華職棒熱身賽每逢星期六、日場次,各隊球團除了另有行程之外,均有安排啦啦隊應援帶動。相關應援資訊、球隊啦啦隊應援名單可以參考中華職棒最新公告。2024 中職熱身賽門票售價:台北大巨蛋場次:全票 500 元,預售票 425 元。其他場地場次:平日全票 250 元,預售票 210 元。假日全票 300 元、預售票 255 元。資料來源:CPBL 中華職棒本文經 Cool3C 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原標題:2024 中華職棒熱身賽線上直播:比賽日期時間、賽程表、轉播頻道、大巨蛋門票票價懶人包
什麼是TRPG?「不插電」的角色扮演遊戲,跟「龍與地下城」有何關聯?
文:勤嬉軒你聽過 TRPG 嗎?即使你沒有聽過,但你也很可能曾經看過,例如在美劇《怪奇物語》中,主角一行在地下室內玩的遊戲,就是 TRPG 中的元老 ——DnD, 龍與地下城。而說到龍與地下城,你或許有看過 2023 年的這部電影:《龍與地下城:盜賊榮耀》。所以,TRPG 是什麼?如果你和筆者一樣是八年級生,而且有接觸過一些電腦遊戲的話,想來對 RPG 應該不陌生,以前在萍水相逢這類遊戲網站可以下載到許多 RPG, 例如巴哈姆特、九龍魔法陣和盜人講座等,另外在我們那個時代風靡的還有如楓之谷這樣的 MMO「RPG」。在 RPG 這種類型的遊戲中,你會扮演一名由你創造或已經預先設計好的角色,有的遊戲可能偏重於體驗劇情,有些則可能側重於戰鬥以及探索遊戲中諸如裝備強化等等的不同機制。而 TRPG, 即桌上角色扮演遊戲 (Tabletop Role Playing Game), 這個表示桌上的 T, 正好與上述的遊戲相對,簡言之,我們可以說上面提到的遊戲是「插電的」, 而 TRPG 則是「不插電」的角色扮演遊戲。TRPG 的遊戲人數通常為四到六人,由其中一人擔任主持人,其他的人則是玩家。玩家會依據所使用的規則以及主持人的指示,使用紙筆記錄數值以及與其角色有關的文字描述,以此建立其扮演的角色,至於主持人則負責扮演所有「非玩家角色」(NPC), 讓非玩家角色與玩家扮演的角色互動,推動劇情,並負責處理遊戲過程的相關規則以及判斷。也就是說說,電子 RPG 中由電腦負責的工作,在 TRPG 中就是由主持人的人腦負責,所以說可以把 TRPG 當成是一種不插電的角色扮演遊戲。既然 TRPG 和電子的 RPG 相似,為什麼不玩電子的 RPG 就好?因為環保?不是的,是因為電子遊戲是有限的,而人腦的想像力則是無限的。多數的日系電玩 RPG, 其故事都已經有既定的過程與結局,最多也就是有不同路線與複數結局的差別,就算是通常被認為有較高自由度的美式電玩 RPG, 雖然可能沒有固定流程,且玩家可以執行一些特別的行動 (例如偷竊或攻擊 NPC 等等), 但其終究是在一個有限的世界中,進行有限的選擇。然而,TRPG 是無限的。你能設計任何你想要的角色,你能為其編寫各式各樣的背景與出身,你的角色不一定只能是賢者預言將打倒魔王的勇者,只要你想,他也可以是名來自偏遠山村的青年,可能因為村中長老的某項指派而前往大城市展開冒險,你也能扮演一名只能用簡單單字表達的原始人,扮演一個在火星的改造人,扮演一名惡魔,扮演在外太空踢足球的國王,扮演一名...... 你懂的,只要你覺得有趣 (當然,你還是需要顧慮和你一起遊玩的夥伴), 你可以扮演任何角色。能經歷的故事也是千變萬化,從地下迷宮到外太空,自蠻荒遠古到炫目燦爛的超未來,恐怖驚悚、奇幻冒險、cyberpunk 、魔法學院、超級英雄、浪漫羅曼史...... 基本上人類能創作出的題材,你在 TRPG 上都能玩的到。所以,如果你已經對於電子遊戲線性的固定流程感到厭倦,不想再從無趣的對話選項中勉強選出一個 (有時候他們甚至強迫你選「是」!), 渴望更為廣袤的世界,真正值得探索的未知,那你應該試試 TRPG! 那麼該怎麼開始玩 TRPG 呢?TRPG 是一個廣泛的類別,所以在開始前,要先從選擇你想玩的「規則」(或稱「系統」) 開始。個人將規則分類為兩類:所謂特定型,是指該規則本身已經有預設某種類別或風格,例如上述的 DnD, 通常而言就是用來遊玩奇幻類、地下城冒險這種類型的遊戲。當然,想把這種特定型的規則玩成其預設以外的類別也不是不行,只是可能就需要修改規則以符合需要。而泛用型正好相對,其並未預設要用於哪種風格或類型的遊戲,而是提供主持人與玩家通用的一套規則,讓他們自由發揮,這類型的規則例如:GURPS、Fate。如果你已經有想玩的遊戲類別,就可以直接找該類別的特定型規則。如果想玩地城冒險,那麼就可以嘗試 DnD、Pathfinder , 如果對恐怖、克蘇魯神話有興趣,則可以選擇 COC (這些基本上也是目前台灣較多人玩的規則)。如果還沒有想法,或是一直找不到滿意的特定型規則,那就看看泛用型吧,個人建議可以從 Fate 入門,規則可以看這裡。你可以自己閱讀規則,然後找幾位親朋好友,由你擔任主持人,一起玩玩看。或者也可以在 FB 等社群平台上尋找是否有人在招募開團,加入你有興趣的團,請主持人教學。於此同時,你也能追蹤和加入我的沙龍,我日後也會發佈更多與 TRPG 有關的文章,包括更多有趣規則的介紹,以及小說式的遊玩紀錄。謝謝各位看到這裡,期待大家一起加入 TRPG, 一起享受有趣的跑團。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千面英雄,萬象世界,這遊戲讓你探索無限可能!
蘇丹紅食安風波:營養午餐禁辣椒粉至4/7,台南推無添加安全標章,鄭文燦:一週內查驗完成
營養午餐禁辣椒粉至 4 月 7 日,團膳業者盼滾動式解禁 (中央社) 蘇丹紅食安風暴影響,教育部配合衛福部清查,4 月 7 日前學校午餐暫緩使用辣椒粉、咖哩粉等調味品。團膳業者表示,雖然廠商都有因應措施,但仍希望清查完後能滾動式調整解禁。教育部表示,配合衛福部食藥署清查,已發函各級學校,學校午餐暫緩使用辣椒粉、咖哩粉調味品到 4 月 7 日。中華民國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明信告訴《中央社》記者,希望在 4 月 7 日清查結束後,能確認沒有問題的品項,可以滾動式調整解禁,並逐步回規正軌。陳明信說,各家團膳廠商都有因應方式,公會也有團膳廚師委員會,廚師與營養師很努力,訂定口味提升 2.0 的計畫,利用簡單的調味料帶出鮮味,如月桂葉等替代用辛香料,或發揮食材本身的鮮味等。此外,陳明信提到,蘇丹紅事件發生後,也透過教育宣導的方式,告訴孩子對午餐的影響,並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味道;就他所負責北北基約 70 家學校,從廚餘、客訴量觀察,雖然每間學校或多或少有些起伏,但整體來看,並沒有特別異常的情況。蘇丹紅食安風暴,全國 22 縣市相繼宣布暫緩使用辣椒粉及咖哩粉等辛香料。台北市明訂禁用期限至 3 月 31 日,澎湖縣禁用至 4 月 30 日,台南市、高雄市、新北市、桃園市、嘉義縣、新竹市、基隆市等 7 縣市禁用 3 個月,台東縣本學期禁用。台中市、宜蘭縣、新竹縣、苗栗縣、南投縣、雲林縣、彰化縣、嘉義市、花蓮縣、屏東縣、金門縣、連江縣等 12 個縣市,僅宣布暫緩使用,未明訂禁用期限。因應蘇丹紅風波,台南推出無添加安全標章 (中央社) 因應蘇丹紅辣椒粉風波,台南市政府 16 日宣布推出「無添加蘇丹紅安全標章」, 源頭輸入業者若符合逐批檢驗合格、溯源管理及自主通報等規定,將核發合格安全標章。台南市政府衛生局 16 日發布新聞稿指出,市府加強蘇丹紅把關,預定 3 月 18 日邀集 14 家連鎖賣場及餐飲業者開會,要求上中下游業者自主檢驗、自主管理,食品業者應強化食品檢測及管理,從源頭杜絕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此外,市府推出「無添加蘇丹紅安全標章」, 源頭輸入業者若符合逐批檢驗合格、溯源管理及自主通報等規定,將核發合格安全標章。餐飲業及零售業若未販售或不使用含蘇丹紅調味品,應自行張貼「本場所不提供 / 不使用含蘇丹紅調味品」告示。鄭文燦:蘇丹紅問題原料產品一週內查驗完成 (中央社)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 15 日主持「蘇丹紅事件後續處理食安會議」, 要求衛福部匡列使用到蘇丹紅問題原料的產品,並於一週內完成清查檢驗,且要在月底前下架完畢,確保架上食品安全。行政院透過新聞稿指出,鄭文燦召集地方政府及相關部會,討論蘇丹紅事件後續處理,會中針對強化衛生機關即時通報問題產品機制、落實下架問題原料及產品等達成數項共識。關於落實問題原料、產品查驗與下架部分,鄭文燦要求,衛福部務必將匡列產品於一週內完成檢驗,並於月底前下架完畢,確保架上食品安全,從速從嚴遏制不法行為。另外,衛福部食藥署已於專區網頁公告不合格產品,請地方政府充分督促業者落實自主查驗與自主通報。鄭文燦也提醒地方政府應依循衛福部所訂下架回收原則清查問題產品,除含蘇丹紅的辣椒粉需下架回收外,直接使用違規辣椒粉的產品,也在下架回收範圍。再者,教育部已明確告知地方政府學校暫緩使用辣椒粉、胡椒粉及咖哩粉等調味料,請與地方政府商議妥善處理,並尊重地方政府公布的禁用品項。另外,鄭文燦要求,環境部應會同地方環保局、衛生機關討論食品廢棄物清理計畫書的注意事項。強化衛生機關即時通報機制部分,鄭文燦說,蘇丹紅事件目前可於衛福部食藥署建置的「辣椒粉檢出蘇丹色素不合格專區」網頁查詢及食安群組獲知即時訊息,但後續有關食安事件通報與分享,衛福部應研議建置有效、即時的案件通報與分享機制,以利地方衛生機關能有效掌握及因應處理。長期措施部分,鄭文燦要求,衛福部輔導更多檢驗機構擴大檢驗量能,讓第一線衛生機關有後援因應,同時請衛福部與地方政府就此次事件及長期需求,盤點稽查人力是否充足,必要時給予協助。鄭文燦也表示,感謝法務部啟動「打擊民生犯罪聯繫平台」, 整合量能積極嚴加查辦,期盼中央與地方持續統一做法、齊一步調,讓此事件早日收斂,重建民眾食安信心。
北海道札幌必訪三間軟石建築與餐廳,品味自釀啤酒、感受雪國古老歷史
文:張慧萱品味札幌美酒與走訪古老軟石建築黃澄澄液體中,滾動著綿密氣泡,這款如同魔法藥水的飲品,初在札幌登場時大大挑戰當地人接受程度。日本第一批自釀啤酒於札幌誕生,札幌啤酒從最開始不受歡迎的魔法水,到一步步稱霸全日本人的心,這條遙遙長路可謂集結了東西方智慧。首位日本釀造師誕生 1875 年,日本第一位啤酒釀造師中川清兵衛從德國學成歸國,前兩年他都於柏林啤酒釀造公司潛心學習。回到家鄉後準備大展長才的他,被派任為開拓使札幌麥酒釀造所主任技師。早前 1872 年時,由黑田清隆聘請的西方專家們,於岩內町發現野生啤酒花,深入地質考察後,學者們認為北海道水土易於啤酒花與大麥等啤酒原料生長。這項推斷也讓開拓使大量推行麥酒釀造事業,如今原料、人才都已經到位,只等工廠設備裝修完成,便能風風火火地行動。隨著「開拓使札幌麥酒釀造所」招牌掛上,札幌啤酒事業於 1876 年 9 月 6 日宣告開始,過程看似順風順水,不過考驗才剛降臨。工廠於隔年釀造出第一批自產啤酒,但當時日本還沒有完善玻璃瓶製造技術,所以啤酒瓶全都要向國外採購。首批製成的啤酒還要送達東京給長官們品嘗,路程中需要用大量冰塊保溫維持啤酒新鮮度。時人逐一克服一系列挑戰後,終於等到首批札幌麥酒上市。強身建體多喝麥酒?玻璃瓶內裝著前所未聞的飲品,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這款可疑麥酒一上市,並沒有收獲太多關注。於是開拓使刊登報紙廣告,強調啤酒營養豐富,具有強身建體功效,希望能以「健康飲料」的印象走入大眾心中,與現代觀念中「飲酒過量有礙健康」的想法大相逕庭。有些藥局甚至將其稱為「魔法水」, 但仍未讓百姓們勇於嘗試。不過,因為札幌市內定居著一批西方技術專家,早就習慣啤酒風味的他們對札幌麥酒大力讚賞,足以想見後來風靡全日本的滋味有多美妙。如今在札幌啤酒博物館內,將能一探北海道明星商品札幌啤酒演變歷史。走入一樓星星大廳,還可品嘗北海道限定的 SAPPORO CLASSIC 生啤酒、熱銷 40 年的 SAPPORO 黑標生啤酒,甚至還有復刻第一代札幌啤酒風味的開拓使麥酒等。不妨在古樸紅磚工廠內,感受最清爽的北海道滋味。札幌啤酒博物館地址:札幌市東区北 7 条東 9 丁目 2-10 時間:11:00~18:00, 週一公休門票:免費札幌軟石建築:古屋藏新意漫步札幌街頭,白雪紛紛揚揚,一片純白視野中,堅固蒼黑的建築格外引人注目。數幢屹立札幌逾百年的軟石建築,與城市命運緊密相依。往昔移居北海道的開拓者使用家鄉常見的木造建築工法,但寒冷的北海道往往需要在室內生火取暖,時常引發火災等危害。札幌軟石材料正好能避免木造建築容易失火的問題,同時能妥善保存冬季食物,札幌軟石便於明治時期開始大量被使用。如今札幌市內還能一睹彼時建築風采,許多商家將軟石建築活化再利用,重展老屋新貌。のや 2nd 穿入小巷中,民宅後的のや 2nd 緩緩現出廬山真面目。層疊石頭內,飄出濃濃咖啡香,1985 年開業的のや 2nd, 如今坐落於這座古屋內。這幢軟石建築原為種子商店倉庫,後由のや 2nd 接手,店主因為曾造訪臺南窄門咖啡,從由窄至寬的入店過程中,體悟出困難後將迎來平靜的道理,遂將商店移入此地。店內除了有專業咖啡師調製的飲品,也提供各種家常料理,如咖哩燉飯、南瓜焗烤等。地址:札幌市東区北 12 条東 5 丁目 1-17 時間:11:00-20:00, 週二、三公休 Cafe & Bar ROGA 百年前建造的古老軟石屋內,新潮的飲食文化隱匿其中。JR 札幌站不遠的 Cafe & Bar ROGA, 便坐落於明治時期建造的軟石倉庫中。軟石建築原為隔壁東洋相機之家存放膠卷的倉庫,隨著數位時代來臨相機館歇業。店主的孫子便在古樸屋宇中開設 Cafe & Bar ROGA, 向所有人分享這棟房屋之美。已經開業 13 年的 Cafe & Bar ROGA, 不僅提供美味札幌咖哩,也有豐富的聖代品項、蛋糕與咖啡。地址:札幌市北区北 7 条西 5 丁目 5 時間:11:30-23:00, 週日公休本文經《旅讀 Or》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啤酒與石屋:品味札幌美酒與走訪古老軟石建築
韓國資深醫師力挺年輕同僚,25日起請辭加入抗爭;政府堅持擴招醫學生,欲根除醫界集體行動文化
韓國資深醫師力挺年輕同僚,25 日起請辭加入抗爭 (中央社) 一群韓國資深醫師 16 日表示,他們將自 25 日起請辭,以支持發動抗爭行動近一個月的實習及住院醫師。這些年輕醫師反對政府計劃擴增醫學院招生名額而大舉離職,醫院因此陷入混亂。《法新社》報導,根據醫學院教授緊急對策委委員長方在勝 (Bang Jae-seung, 音譯),20 所大學醫學教授代表 15 日晚間召開會議,其中 16 所大學的醫學教授代表「壓倒性贊成」力挺他們較資淺的同事,決定自 25 日起自願遞交辭呈,醫學教授同時也在綜合醫院內擔任資深醫師。不過方在勝也說:「我們已達成共識,在正式離職前,每個人都應克盡己職治療病患。」方在勝並未透露,確切會有多少名教授於 25 日請辭。韓國政府計劃自明年開始,將醫學院年度招生人數增加 2000 人,以應對醫師人口比例低落的問題。當局指韓國是該比例最低的已開發國家之一。方在勝今天說:「我們再次請求政府重新考慮 2000 人這個數字,否則不可能展開任何談判。」方在勝也警告,如果現狀持續下去,大學醫院不久便會崩潰,將對韓國醫療體系造成重大且長期的打擊。韓國政府堅持擴招醫學生,欲根除醫界集體行動文化 (中央社) 因不滿政府增招醫學生政策而引發的韓國住院醫師罷工潮逐漸擴大,但政府仍堅持要增加招生 2000 人,強調應根除醫界利用集體行動達成訴求的文化。韓國保健福祉部第 2 次官朴敏守今天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增招 2000 名醫學生的政策是經過長時間討論、基於科學根據所做的決定,絕對不可能調整。他也說,若按照醫界要求,不增招醫學生、而是透過提高診療收費來解決現存問題,健保費將較現在上升 3 到 4 倍以上,「這並非國民所期待的政策方向」。繼住院醫師大舉罷工,醫學院教授也集體揚言請辭,朴敏守指出,這種作法相當於對全國國民的「大膽脅迫」。他說,教授們表示若學生們受到處分,不會坐視不管,但對住院醫師違法罷工的行為隻字未提。韓國全國醫學院教授非常對策委員會 15 日晚間舉行全國 20 所大學醫學院參與的會議,會後表示有 16 所大學的醫學院教授將在 25 日起提出辭呈,要求政府先在「增招 2000 人」的規模上退讓,才有可能展開對話、阻止更大的醫療問題產生。朴敏守說,教授們擔心大幅增招醫學生可能導致教育品質下降的問題可以透過增加相關預算投資克服,「反而是教授們揚言離開醫院,住院醫師離開醫療現場的做法更有問題」, 強調依法發給醫師執照的基本前提就是必須守護患者,醫師無論對政策再怎麼不滿,都不應棄病患於不顧。為抗議政府將自 2025 學年度起每年增招 2000 名醫學生的政策,韓國住院醫師大舉請辭、罷工至今已近一個月,高度倚賴住院醫師人力的大型教學醫院病床使用率、診療及手術數量都受影響調降,若醫學教授等資深醫師積極加入請辭行列,可能讓情況更惡化。面對政府強硬態度,過去多次以集體行動逼退政策施行的醫界不甘示弱,韓國國立中央醫療院專科醫師協議會 15 日發布聲明,指責政府是造成目前狀況的「主導者」, 表示專科醫師也會與住院醫師們站在同一陣線。專科醫師是指已完成實習,取得特定分科執照的醫師。但是國立中央醫療院長周永洙今天召開緊急記者會,澄清國立中央醫療院並不認同上述觀點,指出住院醫師的集體行動已對患者健康及生命造成相當嚴重的威脅,希望所有住院醫師早日回到醫院,表示前輩醫師們「擁護集體行動並無助理性解決問題」。國立中央醫療院旗下共有 102 名專科醫師,71 名住院醫師,截至 15 日為止已有 55 名住院醫師請辭,病床使用率降至 4 成,以收治重症患者為主。
英國會28歲研究員涉當共諜,曾任中國研究小組主任活躍政治社交圈,英國政壇「中國威脅論」再起
英國會 28 歲研究員涉當共諜,曾任中國研究小組主任活躍政治社交圈 (中央社) 英國一名保守黨國會研究員因涉嫌替中國擔任間諜被捕。《泰晤士報》10 日揭露,當事人是 28 歲的凱希 (Chris Cash), 他曾擔任頗具影響力的「中國研究小組」主任。《泰晤士報》(The Times) 報導,凱希與安全事務國務大臣圖根哈特 (Tom Tugendhat) 關係密切,受雇於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克恩斯 (Alicia Kearns) 擔任研究員。凱希在愛丁堡 (Edinburgh) 的富裕郊區長大,父親是家庭醫師。他曾就讀於喬治華森學院 (George Watson's College), 接著在聖安德魯大學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修習歷史。他後來在政治社交圈活躍起來,還使用過約會網站,去年數度嘗試把一名政治記者約出來。凱希今年 3 月被捕時,只有數名大臣得知消息,而大眾直到這個週末才知道這起可能涉及安全侵害的事件細節,被蒙在鼓裡的國會議員相當不滿。圖根哈特等多名國會議員向來直言不諱地譴責中國人權紀錄,也相繼遭到北京當局制裁,他們擔心自己成為中國安全部門鎖定的目標。凱希被捕一事讓這些議員深感不安,他們正準備動用國會特權,於本週在下議院將凱希列為嫌疑人。被中國列為制裁對象的保守黨前黨魁史密斯 (Iain Duncan Smith) 說:「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況。據說這個人在 (政治圈) 做決策和敏感資訊傳來傳去的地方替中國政府刺探情報。將他列為 (嫌疑人) 極為重要,因為很多與他接觸過的人都不知道他已經因為涉嫌從事間諜行為被捕。這顯然攸關公共利益。」另一名同樣被中國制裁的保守黨籍國會議員說:「我太震驚了。沒人告訴我們這件事,我們也沒得到任何支援。所有被制裁的議員都應該獲得通知。國會內部還有多少人可能正在鎖定我們?」還有一名被中國盯上的國會議員說:「我們必須知道這個人取得了多少外交事務特別委員會資訊。克恩斯沒告訴任何人。我們真的很火大。她在這件事上令人很不愉快。」克恩斯身邊一名消息人士則說:「只有完全不瞭解法律調查或情報工作的人才會提出這麼荒謬的建議,認為克恩斯應該違反警方和情報單位希望避談此案的要求。」此案可能引發嚴重的安全問題。凱希因持有國會通行證而接受過審查,但他沒有安全許可。報導提到,被交易的資料不一定是機密或最高機密。不過,一名安全消息人士認為,未必要是最高機密才具高度敏感性、才對中國有價值,「這和網絡及影響力有關。國會內部的人有什麼想法?還可以和誰接觸?」圖根哈特參與成立「中國研究小組」(China Research Group), 也曾擔任共同主席,但任期內「不常」與凱希聯繫,且自從被前首相特拉斯 (Liz Truss) 任命為安全事務大臣之後就沒有接觸過凱希。衛生事務官員歐布萊恩 (Neil O'Brien) 也曾擔任中國研究小組共同主席,但與凱希少有往來。一名熟識圖根哈特的保守黨籍國會議員說:「圖根哈特不斷警告中國對我國民主制度構成的威脅。如果他因此被當成目標,我一點也不驚訝。」除了凱希,同時還有另一名男子被捕,兩人已交保獲釋至 10 月。《泰晤士報》目前聯繫不到凱希,無法得知本人說法。國會研究員涉共諜案,英國政壇中國威脅論再起 (中央社) 今年 3 月因涉嫌為北京從事間諜活動而遭逮捕的前英國國會研究員凱希,11 日透過律師發布聲明表示自己「徹底清白」。此案讓英國政壇部分人士主張將中國定義為「威脅」的呼聲再起。凱希 (Chris Cash) 表示,他被迫回應媒體指控他是「中國間諜」, 而不得不就錯誤報導發表公開評論,這件事本身就是不對的。他強調,考量報導內容,讓各界知曉他「徹底清白」十分重要。他說,他將職業生涯投入於教育他人理解中國共產黨構成的挑戰和威脅;要他從事新聞報導所描述的那些事,是徹底違反他的主張。年近 30 歲的凱希曾擔任國會議員交流平台「中國研究小組」(China Research Group, CRG) 主任、首席研究員。CRG 的核心成員為保守黨籍國會議員,知名代表人物包括前下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去年 9 月接任內政副大臣的圖根哈特 (Tom Tugendhat), 以及現任外委會主席克恩斯 (Alicia Kearns)。CRG 在英國政壇具高度實質影響力,曾推動多項法令修嚴,以提升英國對中國、俄羅斯等「敵意國家」、「國家級惡意行為者」在各領域的防衛能力。CRG 也曾就受北京控制的「孔子學院」發布研究報告,推動引進更多來自台灣的華語教學資源。3 月被捕前,凱希活躍於英國的涉中港台事務圈。克恩斯去年 10 月獲選為英國國會外委會歷來第一位女性主席,凱希可謂幕後一大功臣。「共諜案」重創 CRG 名聲。這是否有助英國更強力「抗中」, 或者讓 CRG 失去可信度與號召力反而對北京有利,有待觀察。凱希 3 月中旬突然斷絕音訊,引發不少認識他的人揣測原因。據瞭解,他當時曾傳訊給較親近的友人,表示「發生了一件事」, 但未說明細節。凱希目前與另一位同樣在 3 月 13 日被捕、涉嫌間諜活動相關罪名的 30 多歲男子獲警方交保,期限至 10 月初。警方持續偵查、蒐集證據。由於凱希在國會、政府單位、智庫、倡議團體的人脈廣泛,媒體關於「共諜案」的報導倫敦時間 9 日晚間一刊出,相當於在英國政壇投下震撼彈。許多國會議員和政治倡議人士不滿,為何凱希 3 月即遭逮捕,絕大多數人卻是「看了報紙才知道」, 過去數個月從未接獲任何警告。與 CRG 在英國政壇同樣被歸類為「對中鷹派」, 但言行更為「強硬」的「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 其成員近日對官方及其他國會議員支持對中策略應更「細膩」的基本立場,提出批評。IPAC 共同創辦人、前保守黨黨魁史密斯 (Iain Duncan Smith) 再次呼籲將中國定義為「威脅」, 而不只是官方目前定調的「挑戰」。IPAC 香港活動與安全主管鄺頌晴透過社群媒體 X (前身為推特) 評論「共諜案」, 提到受創最重的不會是英國國會議員及既有制度,而是維吾爾人、西藏人、台灣人、中國異議人士和香港人,因為「該有的改進措施付之闕如」。「共諜案」也引發各界對英國國會安全管控政策和執行情況的關切。下議院議長霍伊爾 (Lindsay Hoyle) 預計 11 日稍晚發布相關聲明。英國首相蘇納克 (Rishi Sunak) 10 日曾在 20 國集團 (G20) 新德里峰會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場邊會晤時,表達對中方干涉英國民主的「嚴正關切」。《英國廣播公司》(BBC) 等英國媒體報導,內政大臣布瑞弗曼 (Suella Braverman) 及部分官員支持對中政策緊縮。不過,蘇納克、貿易大臣巴登諾克 (Kemi Badenoch)、司法大臣喬克 (Alex Chalk) 等高階官員目前仍以「挑戰」形容中國,並強調英國的對中政策與美國、歐盟等盟友夥伴協調一致。首相發言人今天表示,將對中關係縮減至以「一個單詞」形容是錯誤的。英國政府將強健捍衛民主,同時需保持與中國互動往來。工黨領袖施凱爾 (Keir Starmer) 說,英國面對的是來自中國的「戰略挑戰」, 但現階段缺乏連貫一致的策略。
從亞述人的古代到大數據的現在,「關於資訊的資訊」一向都非常重要
文:麥爾荀伯格 (Viktor Mayer-Schönberger)、蘭姆格 (Thomas Ramge) 科技結合了資料數據之後關於這波市場重組,有三項關鍵科技至關緊要。這些科技讓我們能夠:第一、用標準化的語言,來比較彼此的偏好;第二、更能跨多個面向,來比較我們的偏好,找出最佳的交易選擇;第三、找出更有效的方式,全面呈現我們的偏好。這些科技的共通點,就在於協助將豐富的數據,轉化為交易決策。資料數據在此非常重要,這些科技不僅提升我們根據資料數據而做出選擇的能力,就連這些科技本身,也是以資料數據為基礎。科技結合資料數據,就會成為經濟革命的基礎。在過去,嬰兒潮世代要度假的時候,得親手翻閱厚厚的飯店文宣小冊,再親自去找旅行社專員,好確認那些小冊上誘人的宣傳文字、光滑亮麗的圖片究竟是否屬實。另外,如果運氣夠好,有朋友住過某家飯店,就能做為參考。但這是特例,不是常態。相較之下,我們今天可以優游於資訊汪洋,過濾各種條件,像是顧評等、報導評論、過去顧客貼在網上的照片等等,也能迅速比較各家飯店的地點、設施和服務品質。甚至因為有了谷歌街景,還能先用虛擬方式走走看整個路程。最後來到價錢,只要用線上比價功能,就能輕鬆得知哪裡、何時有最佳的選擇。同樣的,現在想要租車或是尋找共乘服務,早已經不是只看價錢的年代了。BlaBlaCar 現在已經在二十多個國家,擁有超過四千萬名會員,乘客和司機也能事先瞭解彼此在各方面是否適合,其中就包括自己申報的聊天指數,從一個「Bla」(安靜看著路上的景色) 到「BlaBlaBla」(一路靜不下來)。這樣一來,乘客挑選司機時,就比較會考慮其他因素。這種選擇方式也確實炒熱了話題:本書寫作時,使用該公司服務訂車的人,每月大概都有四百萬人次。這樣一來,資訊方便使用、容易取得 (至少大部分時候是如此), 也就令人愉快。這些交易的效率之所以提升,是因為買賣雙方能夠更精準的搭配彼此的偏好。當然,富數據大展身手的領域,並不僅限於旅遊業。現在不論在網路上買書、買電子產品或買衣服,都能有幾十項相關資訊可供參考。也有先進的搜尋及篩選工具,讓我們能夠瀏覽、研究和比較各種產品。促成這一切的並不只是因為相關技術的處理速度變快、成本降低、或是儲存容量加大,甚至也不只是因為可用的資訊量有所提升;現在之所以能找到更好的交易選擇,主要是因為我們找到更有效的方式,來為資訊加以標記和分類。舉例來說,你想買件新襯衫,於是上了你最愛的零售網站,點選「襯衫」, 網站就會秀出幾百件襯衫,任君挑選。但你還可以繼續篩選,有許許多多的項目都能讓你設定偏好,包括尺寸、材質、顏色、身型、袖長、衣領類型,以及品牌。所以,假設你要的是一件船型領的棉質針織衫,七分袖、尺寸是八號、顏色是藍色或藍綠色,而且最好還在特價中,也能立刻得知結果如何。就算這個網站沒有這種衣服,你也大可逛向下一個網站。網路零售商為什麼能提供這麼詳細的襯衫資訊?祕訣就在於運用了關於產品規格的資料,為每件產品加上各種標籤。然而,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讓所有同類產品 (例如「襯衫」) 在加標籤時,使用同樣的一套分類方法。這些分類類別也會成為資料,但這些就是「關於資料的資料」, 稱為「後設」(meta) 資料。這項概念由來已久,早在亞述人的年代,泥板上就會用標籤說明內容,「關於資訊的資訊」一向都非常重要。時至今日,標籤帶來的效率更是不可或缺。沒有標籤,想在網路上找任何東西都會難如登天。但同樣的,如果想把標籤加得適當,難度也愈來愈高。在過去那個關聯式資料庫 (relational database) 的年代,所有資料整整齊齊,資料欄位都有清楚的定義,甚至連每個欄位的內容格式都要固定。但是在 1990 年代晚期之後,數位資訊量呈指數成長,資料的秩序也備受挑戰。數位資訊五花八門,像是電子郵件、網頁、圖片聲音檔、影片檔,無法簡單歸類放進資料庫的特定欄位。以 YouTube 為例,這就是一個影片的市場,能讓上傳者 (賣方) 與觀眾 (買方) 進行交易,而通常出資者是參與的第三方,也就是廣告商。為了確保有人願意看影片,YouTube 需要讓觀眾能夠輕鬆找到內容;同樣的,內容供應者也需要讓自己上傳的內容能輕鬆為人所知。如果只有影片標題、上傳日期和時間,效益實在有限。就算再加上標籤和關鍵字,也得先看上傳者有沒有能力挑到對的關鍵字,才能確保傳播效果。相關書摘 ▶全民基本收入的問題在於 —— 無法提供金錢以外的任何東西書籍介紹本文摘錄自《大數據資本主義:金融資本主義退位,重新定義市場、企業、金錢、銀行、工作與社會正義》, 天下文化出版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作者:麥爾荀伯格 (Viktor Mayer-Schönberger)、蘭姆格 (Thomas Ramge) 譯者:林俊宏 大數據塑造的新型資本主義,滔天浪潮已然來襲,大數據權威麥爾荀伯格,再次提出他對這波新浪潮的獨到見解。《大數據資本主義》將深入探究市場機制的演變、企業面對的挑戰、金錢角色的定位、金融體系的未來、工作機會的轉變,以及如何因應、並實現社會正義。從二十世紀的金融資本主義,轉型到二十一世紀的數據資本主義,巨變已經發生,且正在加劇,規模和震度就相當於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麥爾荀伯格以具體的例證、深刻的思索,提出他所洞察到的種種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方:金錢的交易功能雖可維持,但金錢的資訊功能將被大數據 (與富數據) 接管,數據是新資本,代表金流、人流、物流的新趨向。金融資本開始貶值之後,哪些世代、哪些企業,將受到最嚴重的打擊?人工智慧介入企業的日常事務與決策流程,擁有哪種技能的人,難被取代?應當課徵「機器人稅」嗎?全民基本收入 (UBI) 能解決社會問題?我們能否把最重要的選擇權,握在自己手裡?傳統銀行有如駛進暴風圈的黃金商船,正面臨三大威脅,銀行該怎樣應對危局?超級巨星企業雄霸市場,少數人鯨吞了經濟成長的果實,面對富數據市場的「老大哥」, 法規和稅制須如何因應,以促進多元性、避免集中化,讓市場更有效率、社會更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