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versation_id
int64
1
953k
category
stringclasses
14 values
dataset
stringlengths
3
22
language
stringclasses
4 values
conversation
list
7,62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根据下面文本起个标题:“null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罕见疾病,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国家。截至2022年5月25日,19个非流行国家及地区报道了219例确诊猴痘病例。本次猴痘疫情不同寻常地发生于非流行地区,且出现较高人际传播性。其暴发原因可能与天花疫苗接种停止后群体猴痘免疫水平降低相关,加之特定人群中行为模式相关的传播可能是本次疫情出现人际传播的原因。目前猴痘全球流行可能性极低,但我国仍有输入风险;建立监测体系,及时识别可疑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是防控的关键。”", "assistant": "非流行地区猴痘暴发的思考与建议" } ]
7,62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 研究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小寰椎)合并退变性颈脊髓病患者的病例的影像学特点,探索小寰椎的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20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通过颈后路手术+寰椎后弓切除术治疗的退变性颈脊髓病的病例资料,除外后纵韧带骨化等因素,16例存在寰椎水平脊髓受压,高度怀疑存在小寰椎,命名为小寰椎组。匹配同时期颈后路手术未行寰椎后弓切除的病例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T下寰椎椎管中矢状径、寰椎后结节至枕枢连线垂直距离以及MRI下寰椎椎管有效径的大小,以及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功能状态评分,比较其特点。结果 小寰椎组男9例,女7例,年龄(63±12)岁。对照组男21例,女25例,年龄(57±10)岁。两组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的随访。小寰椎组的寰椎椎管中矢状径为(26.4±3.1)mm,小于对照组的(29.6±2.2)mm(=0.010)。小寰椎组寰椎后结节至枕枢连线垂直距离大于对照组[(6.79±1.17)mm比(5.57±1.29)mm,=0.001]。MRI下小寰椎组的寰椎椎管有效径明显小于对照组[(8.25±1.44)mm比(13.00±1.66)mm,<0.001]。小寰椎组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0.05),但是二者JOA评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9%比66.0%,=0.066)。小寰椎组的16例中,有5例枕枢连线位于寰椎后弓的后1/3处,有11例枕枢连线完全位于寰椎后弓的后方。结论 小寰椎导致寰椎水平的椎管有效径明显减小,可以导致更加严重的颈脊髓损害。CT下寰椎椎管中矢状径<26 mm时,应高度怀疑存在小寰椎。当枕枢连线位于寰椎后弓的后1/3或者以远时,应当警惕小寰椎的存在。”", "assistant": "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伴退变性颈脊髓病的影像学特点" } ]
7,62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 分析中国汉族人群基因GRM5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精神分裂症(SZ)的关联。方法 2005年3月到2008年12月从河南北部募集528例偏执型SZ患者和528名健康对照,对位于GRM5基因的22个SNP进行了分析,另外通过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其中的267例首发SZ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 SZ组男264例,女264例,年龄(27±8)岁;健康对照组男264名,女264名,年龄(28±8)岁。SZ组和健康对照组SNPrs567990和rs12421343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间rs504183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 = 0.030)。将样本按照性别分类后,在两组女性受试者中,rs12421343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0.05),rs12422021、rs567990和rs7101540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均<0.05)。并且,在女性受试者中,rs567990的AG+GG基因型携带者患SZ的风险高于AA基因型携带者(=1.946,95%:1.264~2.995)。另外,GRM5与SZ的临床特征关联,rs12422021不同基因型(GG、AA+AG)患者的PANSS总分[(84.8±24.4)分比(75.3±18.6)分]、阳性[(16.2±4.3)分比(14.4±4.2)分]、兴奋[(12.4±5.1)分比(10.2±4.1)分]、认知障碍因子分[(15.2±6.8)分比(13.3±3.9)分]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0.05),rs504183的AC型与另外两种基因型(AA和CC)患者的阴性因子分[(27.4±9.9)分比(24.7±8.4)分和(23.4±8.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进一步证明了GRM5基因与SZ相关,并且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assistant": "中国汉族人群中GRM5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分析" } ]
7,63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null 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死亡率高的高精尖技术发展到大家熟知的最后的生命支持利器,目前ECMO技术蓬勃发展,广泛用于重度呼吸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救治。近年来,国内ECMO的应用也有着长足的发展,但在ECMO中心建设和ECMO相关技术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中国ECMO开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论述,如开展例数不足、地域差异、中心建设和相关技术问题等。\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中国体外膜肺氧合应用现状及问题" } ]
7,63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 研究膝关节单髁置换(UKA)手术前后胫骨后倾角(PTS)的改变与术中关节屈伸末端间隙压力以及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的关系。方法 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38例(46膝)UKA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自行设计的压力传感器测量不同屈膝角度时内侧膝关节间隙的压力,分析手术前后PTS变化()与术中屈伸末端膝关节间隙压力及术后关节屈伸活动度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38例患者46膝,男14例,女24例,年龄(69.1±7.4)岁,随访(11.2±3.7)个月。经计算,间隙压力为(88.3±40.6)N;调整后的伸直末端间隙压力为81.7%±33.8%,屈曲末端间隙压力为55.6%±31.0%。术后随访时固定屈曲畸形[(,)]为0°(0°,3°),较术前0°(0°,5°)减少(0.05)。相关分析发现,与伸直末端压力及固定屈曲畸形间均呈正相关(=0.334、0.317,均0.05)。结论 UKA术中减少PTS会减小伸直末端间隙压力并减小术后膝关节固定屈曲畸形,同时会增加屈曲末端间隙压力,但并不会因此减少术后最大屈曲度。\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胫骨后倾角的改变与牛津活动衬垫单髁置换术中间隙压力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 } ]
7,63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null 近年来,随着介入肺脏病学整体的快速发展,新的仪器设备和新的理念不断更新,同时肺部结节等检出率增高带来患者需求的增加,共同推动了经支气管镜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超细支气管镜、径向探针支气管超声(RP-EBUS)和导航支气管镜,包括虚拟导航支气管镜(VNB)和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RAB),以及诊断弥漫性肺疾病的冷冻活检在临床实践中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为此,本文通过2021年发表的文献梳理,对支气管镜介入诊断技术的进展和应用领域的更新进行回顾。\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2021年支气管镜介入诊断的技术更新和领域拓展" } ]
7,63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根据下面文本起个标题:“null 本文结合过去10年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对5类常见的胸膜疾病的治疗做一个简要的概括。(1)对于无症状的恶性胸腔积液(MPE),无须胸腔穿刺(胸穿)排液。对于出现症状的MPE,尝试一次胸穿大量排液以确定大量排液之后能否缓解呼吸困难或是否存在肺膨胀不全;只要大量排液能缓解气急症状,应以埋管引流和(或)胸膜固定术作为一线治疗手段。如果患者存在肺膨胀不全、胸膜固定术失败或积液出现分隔,则只能行埋管引流,胸膜固定术不再有价值。(2)基于肺结核的临床试验结果,结核性胸膜炎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如下:初治结核病6个月的治疗方案应当包括2个月的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联合治疗;巩固期为异烟肼和利福平联合治疗4个月。(3)联合胸腔内注入纤溶剂/脱氧核糖核酸酶可作为胸腔感染的初治用药,或作为外科手术后的后续治疗方案。推荐使用剂量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10 mg/次,每天2次;脱氧核糖核酸酶5 mg/次,每天2次。(4)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在处置首发的自发性气胸即使是中大量的气胸时,也宜采取更加审慎、更加保守的态度,无需急于排气。(5)与目前用于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标准化疗方案相比较,联合应用纳武利尤单抗和易普利姆玛的免疫治疗能够大大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存活率,提示免疫治疗完全可以成为不可手术切除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assistant": "加强胸膜疾病临床研究 改善胸膜疾病治疗流程" } ]
7,63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 分析汉族大学新生抑郁症(MDD)发病率遗传学病因的性别差异。方法 对8 079名基线调查(2018年4—10月)时未患抑郁症的来自济宁、日照、潍坊市的汉族大学新生开展1年随访调查,同时收集4 828份全静脉血。提取DNA后,使用Sequenom Mass Array时间飞行质谱生物芯片技术进行抑郁症相关17个遗传位点基因型检测。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分析基因-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中文版(CIDI 3.0)筛查抑郁症。结果 汉族大学新生抑郁症1年发病率为2.23%(95%:1.91%~2.60%),其中,男性发病率为1.97%(95%:1.52%~2.56%),女性发病率为2.39%(95%:1.98%~2.90%),且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rs768705位点(邻近基因:TMEM161B)的AG型是MDD的风险因素(=1.98,95%:1.24~2.83),rs17727765位点(邻近基因:CRYBA1)的TC型是男性MDD的风险因素(=9.61,95%:2.04~45.30)。一个8基因座(PMFBP1、OLFM4、LHPP、ENOX1、TMEM161B、SPPL3、FBXL4和L3MBTL2)交互作用模型预测女性抑郁症的准确度为60.05%。尚未发现有效的男性抑郁症预测模型。结论 抑郁症遗传学病因可能存在性别差异,需要进一步开展男性抑郁症遗传学病因研究。", "assistant": "汉族大学新生抑郁症发病率遗传学病因的性别差异" } ]
7,63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 比较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中应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ROI-C)和独立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椎间融合器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2例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53.3±8.5)岁。33例采用ROI-C治疗,29例采用独立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椎间融合器(融合器+钛板组)。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吞咽困难Bazaz分级、日本骨科(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融合节段平均椎间隙高度、C Cobb角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28±5)个月(16~34个月),ROI-C组手术时间(127.6±34.2)min,较融合器+钛板组的(157.1±43.9)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4)。术后3个月,两组JOA、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ROI-C组融合节段平均椎间隙高度术前为(6.02±1.03)mm,术后3个月提高至(8.38±1.47)mm,术后12个月为(8.16±1.40)mm,融合器+钛板组则分别为(6.24±1.05)、(8.58±1.18)和(7.87±0.73)mm,两组间同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术前ROI-C组颈椎Cobb角为10.5°±6.8°,术后3个月改善为19.2°±9.0°,术后12个月为18.2°±5.8°,融合器+钛板组则分别为10.9°±4.6°、18.5°±7.8°和17.1°±5.2°,两组间同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ROI-C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9.1%(3/33),融合器+钛板组37.9%(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7)。结论 对于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应用ROI-C和融合器+钛板均能取得良好效果。ROI-C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早期吞咽困难上更有优势。\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独立和钛板椎间融合器联合对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 ]
7,63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 建立联合多个实验室血液学指标诊断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细胞癌(AFP-NHCC)的模型,探讨其临床诊断效能。方法 纳入2011年12月到2017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首次确诊为AFP-NHCC的住院患者124例,男110例,女14例,年龄[(,)]为57(51,66)岁;以同期331例非癌人群作为对照组,男279例,女52例,年龄为58(51,63)岁,包括47例乙型肝炎、40例肝硬化、64例肝血管瘤或囊肿、7例肝结节、8例脂肪肝、146例非肝病患者以及19名健康体检者。将AFP-NHCC组和对照组人群分为训练组与验证组:训练组共纳入196例受试者,包括103例AFP-NHCC患者和93例非癌人群(包括19名健康体检者、25例乙型肝炎患者、22例肝硬化患者、23例肝血管瘤和囊肿患者以及4例肝结节患者),用来分析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和建立不同AFP水平下AFP-NHCC的诊断模型;验证组共纳入259例受试者,其中包括113例肝病患者,用来验证诊断模型对AFP-NHCC的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不同模型的诊断效能进行灵敏度及特异度分析,采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估不同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训练组中,AFP≤5 μg/L时所建立的AFP-NHCC诊断模型包括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和糖类抗原19-9(CA19-9),AUC为0.848(95%:0.786~0.911);AFP≤10 μg/L时所建立的AFP-NHCC诊断模型包括PLT、PTA、ALB、PT和红细胞压积(HCT),AUC为0.839(95%:0.780~0.897);AFP≤20 μg/L时所建立的AFP-NHCC诊断模型包括PLT、PTA、ALB、PT、HCT和AFP,AUC为0.866(95%:0.815~0.917);这3种模型的AUC值均高于AFP和CA19-9单项诊断AFP-NHCC时的AUC值[0.634(95%:0.560~0.709)、0.691(95%:0.620~0.761),均<0.05]。将这3种模型筛选出的指标联合,建立最终诊断模型,包括PLT、PTA、ALB、PT、HCT、CA19-9和 AFP,其AUC为0.873(95%:0.824~0.923),灵敏度为78.6%(81/103),特异度为81.7%(76/93)。在验证组中,最终诊断模型在肝病患者中的预测AUC为0.892(95%:0.832~0.951),灵敏度为100%(21/21),特异度为71.7%(66/92);在全部验证人群中的预测AUC为0.931(95%:0.890~0.972),灵敏度为100.0%(21/21),特异度为75.6%(180/238)。结论 建立的最终诊断模型包括PLT、PTA、ALB、PT、HCT、CA19-9和AFP,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对于临床诊断AFP-NHCC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多个血液学指标联合对于甲胎蛋白阴性肝癌患者的诊断效能分析" } ]
7,63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null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创伤性骨折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基于全身骨骼在骨质疏松疾病状态下发生的病理性骨折,其病变的实质是骨强度的下降。骨强度受到骨骼的材料属性和组织结构,以及肌肉负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骨量和骨质量等多方面的损害,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即使成功的手术治疗也无法阻止骨质疏松骨损害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材料属性和组织结构损害进行阐述,强调明确并重视这些骨骼病变及其风险,积极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对提高骨质疏松及其骨折干预的临床疗效,预防再骨折的发生至关重要。", "assistant":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损害" } ]
7,63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null 胃癌是危害我国肿瘤患者的排在前5位的肿瘤,肿瘤转移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胃癌的胃周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最主要转移途径,“第5转移”等理念的提出,使胃外科医生对胃系膜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规范化D2淋巴结清扫术是局部进展期胃癌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可手术胃癌患者能否治愈的重要措施。本文就精准医学时代下的胃癌D2淋巴结清扫术中有关全胃系膜切除中规范化解剖、术式及注意事项等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见解,以供胃肠外科医生同道提供参考。\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重视精准医学时代下胃系膜外科学的研究" } ]
7,63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null 提升质量是目前我国肾移植的主要发展目标。推广组织配型新技术,包括采用高分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型方法,保证供受者HLA分型结果的完整性和唯一性,以及把改良的细胞学方法和纯化单抗原技术相结合,提高HLA抗体检测精准度等,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供受者间的错配负荷和受者免疫风险,指导器官的科学分配和受者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有助于达到受者长期存活的目标。这正是精准医学的核心要义在肾移植领域的体现。\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重视配型新技术 推进精准肾移植" } ]
7,64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 分析一站式Hybrid技术治疗累及弓部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治疗结果,比较其与经典的冰冻象鼻技术(FET)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106例累及弓部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部行一站式Hybrid技术,无深低温循环过程。同时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行FET技术治疗的30例累及弓部的Stanford A型夹层患者,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 106例Hybrid组患者年龄[(,)]为49.0(40.0,55.0)岁,男89例,女17例;30例FET组患者年龄[(,)]为49.5(41.5,65.3)岁,男24例,女6例。Hybrid组术后使用呼吸机辅助的时间[(,)]为56.0(38.0,72.0)h,短于FET组的127.0(92.0,145.0)h(<0.001);Hybrid组术后出现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8%(3例),低于FET组的13.3%(4例)(=0.042);Hybrid组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7.5%(8例),低于FET组的23.3%(7例)(=0.023);Hybrid组重症监护时间[(,)]为8.0(6.0,10.0)d,短于FET组的14.0(8.3,24.0)d(<0.001)。结论 与FET相比,一站式Hybrid技术治疗累及弓部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更加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 "assistant": "一站式Hybrid技术与冰冻象鼻技术对累及弓部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治疗效果比较" } ]
7,64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根据下面文本起个标题:“目的 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测定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脊髓最大压迫节段(MCL)的弥散信号,分析术前至术后5年的DTI参数同患者临床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分析北京朝阳医院2014年2月至2020年2月37例手术治疗的CSM患者临床资料,使用DTI对MCL进行研究。比较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前至术后5年CSM患者弥散指标变化[各向异性(FA)]和患者临床功能评分,包括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在每个随访点采集相关数据,并观察MRI T加权像(TWI)中是否可观测到脊髓髓内高信号。对比术前和术后随访节点的变化,并分析FA值和临床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最终37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55±10)岁,男14例,女23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髓性症状改善明显。术后3个月mJOA相较术前平均改善(2.62±1.41)分(0.05)。结论 DTI可敏感地反映脊髓功能的改善,可作为预测及评价CSM脊髓功能障碍状态的重要工具。”", "assistant":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长期随访研究" } ]
7,64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null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是由头孢他啶和阿维巴坦组成的新型酶抑制剂合剂,通过共价结合β-内酰胺酶形成酶-抑制剂复合体,能有效恢复头孢他啶对多种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菌株的抗菌活性、覆盖产碳青霉烯酶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等常见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本文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肺部感染、腹腔感染、血流感染、尿路感染等不同感染灶的抗感染效果及其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述。文中亦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适应证及安全性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assistant":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临床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 ]
7,64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分析多种抗磷脂抗体(aPL)亚型在健康人群与抗磷脂综合征(APS)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并探讨IgA-aPL检测在AP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依据2006年悉尼国际APS分类标准,选取2019年7至1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APS患者共计218例纳入研究。其中男66例,女152例,年龄(44.5±15.4)岁,包括原发性APS患者148例,继发性70例,并同期1∶1收集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样本中IgA/IgG/IgM型抗心磷脂抗体(aCL)及抗β糖蛋白Ⅰ抗体(aβGPI)。比较分析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gA-aPL对APS的诊断价值。结果 APS患者中,IgA-aCL、IgA-aβGPI的阳性率分别为20.6%、15.6%,而在IgG/IgM-aCL或IgG/IgM-aβGPI阴性的个体中,二者的孤立阳性率仅分别为2.3%、0.9%。IgA-aCL、IgA-aβGPI孤立阳性不能用于有效识别APS患者(=0.216、1)。联合IgG/IgM-aCL诊断AP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3,明显优于IgG-aCL单独使用时(AUC=0.776,0.05)。此外,IgA-aPL阳性APS患者更易发生心脏瓣膜损伤(=0.044)及血小板减少症(=0.014)。结论 在已有的狼疮抗凝物、IgG/IgM型aCL和aβGPI等血清学标志物基础上,增加IgA-aCL与IgA-aβGPI并不能进一步提升实验室检查对APS的预测价值,但IgA-aPL与心脏瓣膜损伤及血小板减少症等临床症状相关。\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IgA类抗磷脂抗体对抗磷脂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 ]
7,64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 明确肢端肥大症患者骨转换标记物水平和骨平衡状态的变化及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2年9月至2019年10月南京鼓楼医院确诊的肢端肥大症患者68例(治疗后随访资料完善者39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匹配的肾上腺无功能瘤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TH)、骨转换标记物水平及骨重塑指数;肢端肥大症患者根据术后生化是否完全缓解分为非缓解组和缓解组,分别比较治疗前后骨代谢相关指标变化;利用相关性及回归模型分析肢端肥大症患者骨转换标记物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肢端肥大症患者血钙及血磷水平高,血清PTH水平低(均0.05)。结论 肢端肥大症患者呈非PTH依赖的钙磷代谢异常及高骨转换状态,总体骨形成大于骨吸收,并且与肢端肥大症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治疗后随着循环生长激素(GH)及IGF-1水平下降,高骨转换状态改善达到骨平衡状态。", "assistant": "肢端肥大症患者骨转换标记物和骨平衡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
7,64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зЫЃзЪД жОҐиЃ®иЕЛз™ЭжЈЛеЈізїУзКґеЖµеѓєдЄНеРМз±їеЮЛ浪洶жАІдє≥иЕЇзЩМйҐДеРОзЪДељ±еУНгАВжЦєж≥Х еЫЮй°ЊжАІеИЖжЮР2000еєі1жЬИиЗ≥2011еєі7жЬИеЬ®еМЧдЇђе§Іе≠¶иВњзШ§еМїйЩҐдє≥иЕЇзЩМйҐДйШ≤ж≤їзЦЧдЄ≠ењГз°ЃиѓКзЪДдЄНеРМеИЖе≠РдЇЪеЮЛ浪洶жАІдє≥иЕЇзЩМжВ£иАЕзЪДж≤їзЦЧеРОйХњжЬЯзФЯе≠ШжГЕеЖµпЉМеєґеИЖжЮРжЈЛеЈізїУзКґжАБеѓєеЕґйҐДеРОзЪДељ±еУНгАВзїУжЮЬ з†Фз©ґзЇ≥еЕ•4 269дЊЛдє≥иЕЇзЩМеИЖе≠РдЇЪеЮЛиµДжЦЩйљРеЕ®пЉїеєійЊДпЉИ50.8¬±11.2пЉЙе≤БпЉљеТМ3 824дЊЛиЕЛз™ЭжЈЛеЈізїУзКґжАБйљРеЕ®пЉїеєійЊДпЉИ50.5¬±10.9пЉЙе≤БпЉљзЪДдє≥иЕЇзЩМжВ£иАЕпЉМеЭЗдЄЇе•≥жАІпЉМеЕґдЄ≠еИЖе≠РдЇЪеЮЛеТМжЈЛеЈізїУзКґжАБдњ°жБѓеЭЗйљРеЕ®зЪДеЕ±3 135дЊЛгАВжњАзі†еПЧдљУпЉИHRпЉЙ/дЇЇи°®зЪЃзФЯйХњеЫ†е≠РеПЧдљУ-2пЉИHER2пЉЙгАБHR/HER2еЮЛеПКHER2жВ£иАЕзЪД10еєіжЧ†дЇЛдїґзФЯе≠ШпЉИEFSпЉЙзОЗеИЖеИЂдЄЇ82.2%гАБ79.0%дЄО76.8%пЉЫ10еєізЪДжАїзФЯе≠ШпЉИOSпЉЙзОЗеИЖеИЂдЄЇ88.1%гАБ83.1%дЄО84.4%пЉЫзФЯе≠ШжЫ≤зЇњзЪДеЈЃеЉВеЭЗжЬЙзїЯиЃ°е≠¶жДПдєЙпЉИеЭЗ0.05пЉЙпЉЫжЈЛеЈізїУйШ≥жАІдЇЪзїД3дЇЪеЮЛEFSдЄОOSзОЗеЈЃеЉВеЭЗжЬЙзїЯиЃ°е≠¶жДПдєЙпЉИеЭЗ0.1пЉЙгАВзїУиЃЇ дЄНеРМеИЖе≠РдЇЪеЮЛдє≥иЕЇзЩМзЪДйҐДеРОдЄНеРМпЉМзЫЄжѓФеИЖе≠РеИЖеЮЛпЉМжЈЛеЈізїУзКґжАБеПѓиГљжШѓжЫійЗНи¶БзЪДйҐДеРОељ±еУНеЫ†зі†гАВ", "assistant": "иЕЛз™ЭжЈЛеЈізїУзКґжАБеѓєдЄНеРМз±їеЮЛ浪洶жАІдє≥иЕЇзЩМйҐДеРОзЪДељ±еУН" } ]
7,64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评估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四价流感疫苗(QIV)的成本效果。方法 基于以往关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接种三价流感疫苗(TIV)成本效果分析研究的决策树模型,本研究拓展模型结构并更新人群患流感后的就医行为、疫苗成本、疫苗接种率、疫苗效力效果等关键参数,测量与不接种疫苗及免费接种TIV相比,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QIV接种对流感相关门诊、住院、呼吸道疾病超额死亡以及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的影响;并从全社会角度估算免费接种QIV的增量成本及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研究时间框为1年,所有成本均采用居民消费指数调整至2019年的价值。结果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QIV相比不接种疫苗或免费接种TIV,每年可分别减少流感相关流感样病例门诊45 070、2 718例,流感相关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21 451、1 294例,流感相关呼吸道疾病超额死亡19 346、1 167例,分别避免了155 234、9 363个QALY损失。从全社会角度分析,相比不接种疫苗,将QIV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每年需多花费117.10亿元,每获得1个QALY需多支付75 325元,高于意愿支付阈值(本研究采用我国1倍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 892元为意愿支付阈值),不具有成本效果。若QIV代替TIV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则每年需多花费79.77亿元,ICER为85.25万元/QALY,仍高于意愿支付阈值,同样不具有成本效果。若需以上两种比较方案均具有成本效果,则QIV的接种成本相比不接种或TIV的相对接种成本不应超过113.41、6.83元。结论 在当前疫苗效果和疫苗成本条件下,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QIV相比不接种或免费接种TIV均不具有成本效果。\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接种四价流感疫苗的成本效果分析" } ]
7,64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null 目前肝癌的命名很不规范,并与胆管癌命名混淆,作者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为规范今后肝癌的命名与分类提供参考。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以下简称“规范”)的前言部分指出: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3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85%~90%。本文就上述相关名称作详细分析并提出更正建议。", "assistant": "关于规范肝癌命名的建议" } ]
7,64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分析Polatuzumab vedotin(Pola)联合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Pola-(B)R]对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R/R DLBC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期间中国Pola同情用药项目(CUP)4个肿瘤中心收治的21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中位年龄56(25~76)岁。10例接受Pola-BR治疗,另外11例仅接受Pola-R治疗。分析其临床特征、用药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纳入已接受至少一次疗效评估的21例患者,分析截止于2020年8月12日的数据,最佳总体缓解(BOR)率为81.0%(17/21),完全缓解(CR)率为19.0%(4/21)。用Kaplan-Meier方法估算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随访54 d,发生疾病进展3例(14.3%),删失病例数为18(85.7%),预估中位PFS为148 d。Pola-BR组任何等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Pola-R组(80.0%比63.6%),但两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30.0%比29.3%)。最常见的血液学相关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低(28.6%,6/21)、中性粒细胞减低(28.6%,6/21)及贫血(14.3% 3/21)。1例肺感染及1例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康复。所有患者未出现≥2级周围神经病变。结论 对于既往多线治疗的中国R/R DLBCL患者,Pola-(B)R方案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Polatuzumab vedotin联合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 ]
7,64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分析我国成年人镉内暴露水平与慢性肾脏病的关联关系。方法 纳入来自2017—2018年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的9 821名18~79岁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人体血、尿镉暴露水平,使用尿肌酐校正尿镉水平;采用2009年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CKD-EPI)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定义慢性肾脏病。统计学分析考虑研究设计过程中的复杂抽样进行加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镉、尿镉、肌酐校正的尿镉暴露水平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本函数(RCS)拟合分析血镉、尿镉、肌酐校正的尿镉与慢性肾脏病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结果 研究对象加权后的年龄为44.75岁,男性占61.1%;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2.7%,血镉、尿镉、肌酐调整的尿镉几何均值(标准误)分别为0.96(0.03) μg/L、0.61(0.03) μg/L、0.58(0.03) μg/g。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加权后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最低五分位数()相比,血镉、尿镉、肌酐调整的尿镉的值(95%)分别为1.80 (1.02~3.20)、1.77(0.94~3.31)和1.94(1.11~3.37)。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中,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血镉、尿镉和肌酐校正的尿镉水平和慢性肾脏病均呈非线性关联(均<0.05)。随着暴露水平的增加,慢性肾脏病的患病风险上升,暴露-反应曲线在低浓度时更为陡峭,并不存在风险阈值。结论 在我国成年人中镉暴露与慢性肾脏病患病风险呈正向关联。", "assistant": "中国成年人镉内暴露水平与慢性肾脏病的关联关系" } ]
7,65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观察左心房自发显影(LA SEC)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LAA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连续入选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接受经皮LAAC的NVAF患者95例,根据术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结果分为无LA SEC组(=61)和LA SEC组(=34),通过收集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45 d复查TEE,记录封堵器表面血栓(DRT)情况,随后规范随访观察患者卒中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行LAA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无LA SEC组平均左心房内径小于LA SEC组[(44.0±7.4)mm比(47.3±6.6)mm,=0.033],其余基线资料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选患者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围手术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器械栓塞及大出血事件等严重并发症。术后45 d两组分别有55例(90.2%)和31例(91.2%)完成TEE检查,无LA SEC组未发现DRT,LA SEC组出现2例(6.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7)。两组患者分别平均随访(12.3±3.8)个月和(12.9±3.3)个月,均无死亡事件。两组TIA/脑卒中、大出血事件及小出血事件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LA SEC的NVAF患者行经皮LAAC是安全、有效的,但术后DRT发生率稍高。\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左心房自发显影的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
7,65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尼妥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经尼妥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65例(年龄18~75岁),放疗采用调强放疗和腔内后装放射治疗,化疗采用铂类(奈达铂40 mg/m或顺铂30 mg/m)和紫杉醇(60 mg/m)进行治疗,尼妥珠单抗400 mg/周。观察治疗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随访1、2年的临床疗效(每3个月评价1次)。结果 治疗后61例患者可影像学评估,最佳疗效评价显示:肿瘤完全消退为完全缓解(CR)43例(70.5%)、部分缓解(PR)(肿瘤体积缩小≥30%)9例(14.8%)、肿瘤进展(PD)(肿瘤增大≥20%) 6例(9.8%)和肿瘤无进展(SD)3例,客观缓解率(CR+PR)为85.3%(52/61)、疾病控制率(CR+PR+SD)为95.1%(55/6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9%和79.6%。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糖链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人附睾上皮分泌蛋白(HE4)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0.05)。安全性评估,主要不良事件为便血、腹痛、腹泻、发热、头晕等,37例是Ⅰ~Ⅱ级。结论 尼妥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有较好的临床2年生存率,显著降低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临床使用安全可耐受。\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尼妥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观察" } ]
7,65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 探讨Orai1介导钙池操纵的钙内流(SOCE)在脓毒症小鼠CD4 T细胞免疫功能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建立盲肠结扎穿孔(CLP)脓毒症模型,分别于术后1、3、5 d 处死小鼠,无菌留取脾脏,免疫磁珠法分选CD4 T细胞,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脾脏CD4 T细胞Orai1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SOCE,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凋亡,CCK-8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CD4 T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4水平。然后调节Orai1蛋白的表达,实验分为4组,sham组、CLP3组、Orai1下调组(Orai1-down组)、Orai1上调组(Orai1-up组),进一步检测小鼠脾脏CD4 T细胞SOCE和免疫功能。结果 sham组脾脏CD4 T细胞Orai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1.03±0.16,与sham组相比,CLP组的Orai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19.64,=0.000 5)。与sham组相比,CLP组SOCE水平明显降低(=30.01,=0.001)。sham组的CD4 T细胞早期和晚期凋亡比率为8.7%±1.5%,与sham组相比,CLP组明显升高(=32.29,=0.000 1)。与sham组相比,CLP组小鼠脾脏CD4 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6,=0.001 8)。与sham组相比,CLP组小鼠脾脏CD4 T细胞分泌IFN-γ和IL-4的能力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690、6.183,均<0.05)。与sham组相比,CLP组IFN-γ/IL-4比值变小(=11.23,=0.003 1)。与CLP3组相比,Orai1-down组CD4 T细胞SOCE的水平明显下降,早期和晚期凋亡比率明显升高,脾脏CD4 T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下降,分泌IFN-γ和IL-4下降,IFN-γ/IL-4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819、7.952、2.988、28.760、3.140、7.670,均<0.05);而Orai1-up组则均获得相反的结果,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2.983、6.796、9.390、19.670、3.692、15.870,均<0.05)。结论 Orai1介导SOCE减轻脓毒症小鼠CD4 T细胞免疫功能障碍。", "assistant": "Orai1蛋白介导钙池操纵的钙内流在脓毒症小鼠CD4T细胞免疫功能损害中的作用" } ]
7,65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与临床病理预后信息的关系,明确营养状态评价对Ⅰ~Ⅳ期胃癌胃全切术后的肿瘤复发和长期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302例接受胃全切的胃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收集其术前临床特征和血液学检查结果,计算患者营养状态评价数据,电话随访患者复发和生存时间,计算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和临床资料与生存信息的数据分析。结果 302例接受胃全切的胃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提示,营养状态与肿瘤患者分期相关,分期越晚越需要营养治疗介入。单因素分析表明,TNM分期Ⅲ+Ⅳ期(=4.417, 95%:2.483~6.351;=0.029)、患者年龄≥65岁(=2.217, 95%:0.522~3.912; =0.038)、淋巴结转移(=2.517, 95%:0.516~4.518;=0.036)、肿瘤低分化(=3.626, 95%:0.721~6.531; =0.021)和低预后营养指数(PNI)(=2.612, 95%: 0.712~4.512; =0.029)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TNM分期Ⅲ+Ⅳ期(=3.821, 95%:1.923~5.719; =0.014)、患者年龄≥65岁(=1.168, 95%:0.321~2.015; =0.036)和低PNI(=2.435, 95%:1.024~3.846; =0.039)与不良的生存时间具有独立相关性;当将年龄作为分层因素时,控制营养状态评分(CONUT)在≥65岁胃癌患者胃全切术后复发和生存关联的分析比较中,CONUT高(>3)组的无病生存期为25.2个月,CONUT低(≤3)组为30.9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763,=0.029);CONUT高(>3)组的总生存期为30.3个月,CONUT低(≤3)组为34.5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924,=0.042)。结论 营养状态评价是胃癌患者胃全切术后生存相关预后指标,是预测老年胃癌根治性胃全切术后无病生存和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营养状态评价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预后中的价值" } ]
7,65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目的 探讨慢性失眠(CID)患者日间脑功能状态及其与血清生物学标志和客观睡眠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睡眠障碍科就诊的CID患者60例和本院同期健康体检中心的正常睡眠志愿者30名(健康对照组)。用“脑功能状态定量测量系统”评估日间脑功能状态,ELISA法检测血清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CRH)、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含量。CID组还检查多导睡眠图(PSG)。分析得出CID组具有显著性改变的脑功能状态指标,并且分析这些指标与血清生物学标志、客观睡眠质量的一致性。结果 CID患者中男23例,女37例;健康对照组中男15名,女15名。CID组脑功能状态指标中4个即脑惰性[(,)][196.0(163.0, 258.0)]、脑混沌[5.0(1.0, 10.0)]、内专注[31.0(13.0, 45.0)]、内源性焦虑值[12.0(4.0, 18.0)]高于健康对照组[168.5(148.8,182.5)、0(0,2.0)、2.0(0,27.5)、0(0,6.5),均<0.05],1个指标即脑抑制值[47.0(32.0, 58.0)]低于健康对照组[59.0(46.3,66.3),<0.05]。脑混沌值与血清GFAP浓度正相关(0.374,0.006),脑惰性值与血清CRH浓度正相关(0.299,0.031),脑抑制值与睡眠潜伏期正相关(0.284,0.042);内专注值与睡眠效率(-0.276,0.048)、1期持续时间(-0.341,0.024)负相关。结论 CID患者脑电波中脑功能状态指标有显著性改变,且与血清生物学标志和客观睡眠质量关联。", "assistant": "慢性失眠患者日间脑功能状态改变及其与血清生物学标志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 ]
7,65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在表现为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癫痫和多发性先天性异常(MCA)等患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4至2019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 320例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孤独症、伴或不伴癫痫和MCA患儿,提取外周血DNA,用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array)方法分析基因拷贝数变异(CNV),总结CMA技术在智力障碍或全面发育迟缓患儿遗传学病因检测的结果。结果 1 320例患儿中,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10例,单亲二体6例,嵌合体1例。致病性拷贝数变异320例,可能致病性拷贝数变异23例,两者相加检出率为26%(343/1 320)。临床意义不明确CNV 107例,占比8.1%(107/1 320)。可能良性CNV 25例,占比2%(25/1 320)。良性CNV 20例,占比1.5%(20/1 320)。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合并MCA的患儿检出率为39.8% (130/327)。结论 CMA具有分辨率高、覆盖全基因组的优势。可以检出显微镜下可见的染色体异常以及染色体微小缺失和重复,从而对智力障碍或全面发育迟缓患儿进行遗传病因学诊断。", "assistant":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对智力障碍或全面发育迟缓患儿遗传学病因的诊断价值" } ]
7,65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null 近年来,肺动脉高压(PH)越来越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其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由于肺血管结构或功能改变,可导致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的升高,继而进展为右心衰竭甚至死亡。PH的诊断涉及多学科,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其治疗不规范也较普遍。这些年,我国在PH的临床诊治及研究领域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其诊治及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我们呼吁进一步加强肺动脉高压领域的多学科协作,全面推进我国肺动脉高压的规范化体系建设。", "assistant": "多学科协同 推进我国肺动脉高压规范化诊治体系建设" } ]
7,65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探讨微小RNA191-5p(miR-191-5p)对胃癌细胞迁移、克隆形成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分析了来自山西省肿瘤医院的60例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C组)及其癌旁正常组织(N组)中miR-191-5p的表达水平;应用pcDNA3.1载体构建过表达miR-191-5p的重组质粒(pcDNA-mRNA-191-5p),实现miR-191-5p在胃癌细胞中的过表达,用miRNA-191-5p inhibitor实现miR-191-5p在胃癌细胞中的低表达;分别用划痕愈合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和CCK-8法检测细胞迁移、克隆形成和增殖能力;Targetscan预测miR-191-5p与周期素依赖性激酶6(CDK6)的结合位点,并通过双荧光报告基因验证;Western印迹检测miR-191-5p对p21和CDK6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N组相比,C组中有53例(88%)胃癌组织中出现miR-191-5p的表达下调;C组miR-191-5p的表达水平为0.43±0.13,显著低于N组的0.88±0.12,<0.001,过表达miR-191-5p能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克隆形成和增殖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双荧光报告基因证实miR-191-5p与CDK6的3′UTR结合;Western印迹显示胃癌细胞中pcDNA-miR-191-5p下调了CDK6表达而上调了p21表达。结论 miR-191-5p表达下调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表达miR-191-5p能下调CDK6并抑制胃癌细胞生长。", "assistant": "微小RNA191-5p通过靶向CDK6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 } ]
7,65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 通过观测桡动脉压力、流速、直径等指标,分析抬高上肢导致桡动脉有创血压改变的流体力学机制。方法 选择2018年6至12月期间入住清华长庚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肝胆外科全身麻醉手术后患者26例。分别在抬高上肢前和抬高上肢时,记录有创血压数值,并以多普勒超声测量桡动脉置管处的动脉血管内径和血流速。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检验。结果 与抬高上肢前相比,抬高上肢30 s后桡动脉收缩压下降、舒张压上升,分别为(107±16) mmHg比(120±17) mmHg和(75±6) mmHg比(71±9)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0、-12.6,均0.05),但平均动脉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10) mmHg比(87±11) mmHg,1.1,0.05]。与抬高上肢前相比,抬高上肢30 s后桡动脉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流速和阻力指数均显著增加,而桡动脉横径与纵径则显著减小,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3.4、-14.6、-22.5、31.4、25.3,均0.01)。结论 动压代偿和血管阻力代偿可能是抬高上肢时桡动脉压力改变的主要机制,抬高上肢可以作为血管阻力反应性试验在临床应用。\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抬高上肢对桡动脉血压影响的流体力学机制探讨" } ]
7,65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 探讨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连续肠鸣音听诊记录仪在监测肠鸣音方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8月12日,应用连续肠鸣音听诊记录仪对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就医31例接受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肠鸣音监测,以期摸索相关规律,指导临床。结果 手术结束后,肠鸣音仍持续存在(1.8±0.8)h,而后逐渐减弱或消失,(11.2±3.5)h后逐渐恢复。首次排气在术后(22.7±5.8)h,首次排便在术后(28.7±6.9)h,进食后肠率呈上升趋势,排气/排便后,肠率下降明显。结论 基于人工智能的连续肠鸣音听诊记录仪安全、有效,能辅助临床评估。", "assistant": "基于人工智能的连续肠鸣音听诊记录仪的临床应用" } ]
7,66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目的 探讨一次性经皮经肝建立肝内胆管窦道,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在高龄肝胆管结石合并良性狭窄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东院)肝胆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断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狭窄的56例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穿刺引流,同时一次性逐级扩张穿刺窦道,在胆道镜下联合钬激光进行肝内胆管结石碎石、取石。分析术中操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3例患者一次性建立窦道,取出结石并解除狭窄,2例穿刺出血,1例钬激光解除狭窄时出血并及时中转手术。患者接受激光治疗2~8次,平均4次,每次操作时间平均30(28~32)min,所有患者狭窄环解除,切开处胆管黏膜修复,复查彩色超声或胆道造影无异常后拔除T管,平均随访6个月。无结石残留,肝功能及胆红素均正常,手术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经皮经肝一次性建立窦道,采用胆道镜联合钬激光对于肝胆管结石合并良性狭窄的无法耐受手术的高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assistant": "经皮经肝一次性窦道建立联合钬激光碎石在高龄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中的应用" } ]
7,66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探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 SWE)技术结合临床生化指标等资料预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肝切除术的274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HCC,其中男235例,女39例,年龄19~80(56±11)岁。分析其术前2D SWE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术中各项指标,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HLF,对以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该模型对PHLF的诊断效能。另外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的103例HCC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组,其中男89例,女14例;年龄23~80(55±11)岁。结果 2D SWE所得的肝脏硬度测值(LSM)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层粘连蛋白(LN)是PHLF的独立预测因子,三者结合得到预测模型PM=-15.451+0.095×LSM+11.7×INR+0.012×LN,其诊断PHL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2,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诊断PHLF的AUC。外部验证组中PM预测PHLF的AUC为0.81。结论 2D SWE技术有助于临床医师术前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帮助预测原发性HCC患者PHLF的发生。", "assistant":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肝衰竭的预测价值" } ]
7,66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 探讨酒石酸布托啡诺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对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择期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50):酒石酸布托啡诺静脉自控镇痛组(A组)和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组(B组)。术毕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ICA),A组镇痛泵配方:酒石酸布托啡诺0.15 mg/kg、酮咯酸氨丁三醇18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B组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1.5 μg/kg、酮咯酸氨丁三醇18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记录两组患者在术后4、8、24、48 h(T、T、T、T)静息痛和活动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患者补救镇痛次数、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在T、T时点采用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价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于T、T、T和T时静息和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患者补救镇痛次数和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A组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为(32±6)h,早于B组的(40±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37 <0.01)。A组患者在T和T时点QoR-40量表评分为(185.8±2.5)和(194.8±1.9)分,高于B组患者的(170.7±2.7)和(183.6±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8.878、25.025,均<0.01)。A组患者术后48 h内恶心、干呕/呕吐、呼吸抑制和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10%、6%、2%、2%,均低于B组的32%、20%、14%、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294、4.322、4.891、5.983,均<0.05)。结论 酒石酸布托啡诺或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均可为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但酒石酸布托啡诺较舒芬太尼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更有助于术后早期康复。\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酒石酸布托啡诺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对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 ]
7,66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和睦家医院普外科23例接受机器人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8.8(17~72)岁,体质指数(BMI)25.8(21.2~32.6) kg/m。单侧疝13例,其中斜疝9例,直疝3例,并发型1例;右侧9例,左侧4例。双侧疝10例,其中双侧直疝6例,双侧斜疝2例,混合型2例。患者既往均无腹股沟疝手术病史。23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总结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本组23例手术顺利,均未出现术中大出血及输精管损伤等并发症,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前、术后均未使用抗生素,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均于术后次日出院。13例单侧疝平均手术时间121(82~165) min,10例双侧疝平均手术时间166(100~31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3.3(5~25) ml;术后平均疼痛分数为0.96(0~3)分/10分;平均住院时间28.4(24.2~37.5) h。术后随访3~18个月,患者均未出现疝气复发和术后神经痛。23例手术共使用补片33个。1例患者术后出现低热,未超过38.0 ℃,未予特殊处理,2 d后自愈。结论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为腹股沟疝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微创手术方法。患者损伤更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和复发率更低。", "assistant":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分析" } ]
7,66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 研究黄连素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和心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实验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脓毒症组(LPS组)、黄连素干预组(Ber组)、对照组。LPS组给予腹腔注射LPS(10 mg/kg);Ber组实验前3 d开始灌胃Ber(50 mg/kg,每日1次),第3天灌胃1 h后腹腔注射LPS;对照组(Con组),分别给予双蒸水(2 ml/100 g)灌胃和生理盐水(1 ml/100 g)腹腔注射。LPS组和Ber组每组又分为3个亚组(6),分别于LPS注射后6、24和48 h进行后续实验(其中48 h亚组大鼠在24 h时给予灌胃Ber/生理盐水1次)。监测大鼠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压力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以及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取心肌组织行HE染色,观察心肌损伤情况;Western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Toll样受体4(TLR4)蛋白表达情况;检测大鼠心肌细胞核内p65蛋白水平反映核因子(NF)-κB活化程度。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LPS 6、24和48 h组大鼠的LVSP、+dp/dtmax和-dp/dtmax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0.05),LVEDP均高于对照组(均0.05),Ber 48 h组大鼠LVSP高于LPS 48 h组(均0.05),Ber 6、24和48 h组大鼠的±dp/dtmax均高于相应LPS组(均0.05),Ber 6、24和48 h组大鼠的LVEDP均低于相应LPS组(均0.05)。LPS 6、24和48 h组大鼠cTnT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0.05),Ber 6、24和48 h组大鼠cTnT浓度均低于相应LPS组(均0.05)。与对照组相比,LPS 6 h组大鼠心肌细胞肿胀肥大,心肌细胞纤维部分断裂,可见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LPS 24 h组最为严重。Ber 6、24和48 h组大鼠心肌细胞的损伤表现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较相应LPS组轻。LPS 6 h、LPS 24 h和LPS 48 h组大鼠心肌组织上TLR4蛋白表达、心肌细胞核内p65蛋白浓度、心肌组织TNF-α、IL-1β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均0.05),Ber 6 h、Ber 24 h、Ber 48 h组大鼠上述指标较相应LPS组低(均0.05)。结论 Ber可改善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机制考虑与其抑制LPS诱导的TLR4/NF-κB信号通路激活,降低TNF-α、IL-1β等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assistant": "黄连素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和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
7,66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调查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上所见的斑块内出血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人群的出现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连续收治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患者。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用于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分别比较所有斑块内出血组及症状性斑块内出血组与无斑块内出血组人口学特征和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能的与所有斑块内出血及症状性斑块内出血相关的因素。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患者276例,年龄(66±11)岁。其中41.3%(114/276)出现至少一个斑块内出血,28.1%(32/114)是症状相关的;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斑块负荷(最大管壁厚度)是所有斑块内出血及症状性斑块内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值分别为2.15(95:1.42~3.24)和3.46(95:1.94~6.17)。结论 斑块内出血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人群的出现率并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是斑块内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但其在识别症状性斑块内出血时不具有特异性。\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患者斑块内出血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 ]
7,66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 观察不同体位行体外物理振动排石术(EPVL)治疗结石性肾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浙江省江山市人民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被确诊为结石性肾绞痛的120例患者,按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仰卧位、侧卧位和杂交位3组进行EPVL治疗,每组各40例,治疗前均予速尿针20 mg静脉推注1次,憋尿后行EPVL治疗肾绞痛。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疼痛强度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治疗后1 d、1周分别复查B超或泌尿系CT(CTU)。比较各组NRS差异、不良反应、结石排出率、疼痛缓解时间及疼痛复发率。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3组患者肾绞痛均有显著缓解,侧卧位组、仰卧位组、杂交位组的NRS下降值分别为(4.05±0.24)、(3.23±0.23)、(2.90±0.21),疼痛缓解时间分别为(8.88±0.46)、(10.33±0.44)、(10.38±0.50)min,疼痛缓解速度及程度,侧卧位组治疗结石性肾绞痛效果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疼痛总好转率为91.7%,疼痛再发率分别为15.0%(6/40)、15.0%(6/40)、12.5%(5/40),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但杂交位组再发率低;3组患者结石的当日和1周总排出率分别为25.8%、62.5%,3组当日和1周排出率分别为22.5%(9/40)、35%(14/40)、20%(8/40)和60%(24/40)、75%(30/40)、52.5%(21/40),仰卧位组排出率最高(0.05);无1例严重并发症,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EPVL可以缓解结石性肾绞痛,安全有效,并能促进结石的排出。EPVL治疗肾绞痛时,3种体位各有优势,应视具体情况选择。", "assistant": "不同体位物理振动排石术治疗结石性肾绞痛的临床观察" } ]
7,66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N)患者血清IgA/C3比值和病理C3沉积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0日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经皮肾穿刺活检确诊的原发性IgAN患者519例,根据肾穿刺活检时血清学及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A组(151例)血清IgA/C3比值≥3.046(中位数)且肾小球C3染色≥2;B组(109例)血清IgA/C3比值≥3.046且肾小球C3染色<2;C组(119例)血清IgA/C3比值<3.046且肾小球C3染色≥2;D组(140例)血清IgA/C3比值<3.046且肾小球C3染色<2。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病理特征、随访终点[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50%和(或)终末期肾脏病(ESRD)],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及相关因素。结果 519例患者中男298例(57.4%),年龄(33.6±10.9)岁,随访(43.4±21.6)个月。A、B、C、D组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分别为74.2%(112/151)、74.3%(81/109)、72.3%(86/119)、81.4%(114/140),A组达到ESRD的患者比例最高(14.6%与9.2%、13.4%、8.6%);A组、C组达到复合终点的患者比例高于B、D两组(15.2%、16.0与8.3%、7.9%)。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A组的80个月肾脏存活率为84.8%,低于B组、D组的91.7%、92.1%,但是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85;=0.028);A组与C组肾脏存活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8%比84.0%,0.89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高血压(=2.753,95:1.452~5.217,0.002)、血肌酐(=1.011,95:1.008~1.014,0.001)和肾小管萎缩或肾间质纤维化(T1/T2)(=6.595,95:3.107~13.999,0.001)是肾脏存活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血清IgA/C3和肾小球C3染色可以帮助预测IgAN的治疗效果和临床预后。\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血清IgA/C3和病理C3沉积对IgA肾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 ]
7,66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根据下面文本起个标题:“目的 探讨miR-223对大鼠心肌细胞纤维化相关通路的保护作用及对Twist家族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1(Twist1)、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2(TGFBR2)的表达调控。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心肌细胞H9c2,以TGF-β人工诱导心肌细胞纤维化相关通路活化,分为模型组、miR-223组(转染miR-223过表达慢病毒)以及miR-223-NC组(转染miR-223-NC慢病毒),同时设立正常细胞对照组。免疫组化检测α-SMA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测定心肌细胞miR-223、collagen Ⅰ、collagen Ⅲ、Twist1、TGFBR2 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心肌细胞Twist1、TGFBR2、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及α-SMA蛋白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223对Twist1、TGFBR2 3′UTR的靶向调控。结果 miR-223组α-SMA阳性心肌细胞平均吸光度(0.089±0.013)明显低于模型组和miR-223-NC组(0.134±0.018,0.132±0.016);miR-223组心肌collagen Ⅰ、collagen Ⅲ、Twist1、TGFBR2 m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及miR-223-NC组比较显著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Twist1、TGFBR2、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及α-SMA蛋白水平较模型组及miR-223-NC组显著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Twist1、TGFBR2 3′UTR野生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与miR-223 mimics共转染293T细胞,荧光素酶活性均显著降低[(0.48±0.06,0.51±0.07)比(0.92±0.17,0.94±0.12)]。结论 miR-223可能通过下调Twist1、TGFBR2基因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中纤维化相关信号通路活化。”", "assistant": "miR-223对大鼠心肌细胞中纤维化相关信号通路分子的干预作用及机制" } ]
7,66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行后路截骨矫形内固术的围手术期出血情况并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6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均行后路单节段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术前根据身高、体重计算患儿的总血容量。住院期间记录患儿围手术期显性失血,术后根据OSTHEO公式计算患儿隐性失血。将患儿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术前Cobb角、矢状面后凸角、矫正的Cobb角及后凸角、手术节段、置钉数量、手术时间、实验室检查等指标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探讨影响围手术期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患儿年龄(7.3±2.3)岁,手术时间(162±56)min,平均3个手术节段,手术矫正率78.4%。患儿围手术期失血总计(568±208)ml,占总体血容量的42.3%,其中显性失血(334±193)ml,隐性失血(234±199)ml,分别占总体失血量的58.8%和41.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术前Cobb角、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数与围手术期出血量密切相关。术前Cobb角≥40°、手术范围≥4个节段、手术时间≥140 min的患儿出血量明显增加(均<0.05)。性别、后凸角度、矫正的角度、置钉数量、术前血常规、凝血等指标与围手术期出血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围术期出血量多,其中隐性失血的比例较高;畸形严重、手术节段多、手术时间长的患儿发生大量失血的风险较高。”", "assistant": "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弯后路截骨矫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 ]
7,67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 探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疲劳的程度、性质及不同类型疲劳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科门诊的老年RA患者(≥60岁)进行横断面研究。利用多维疲劳量表-20(MFI-20)、生活质量量表-活力(SF-36-VT)、及MFI-20的子量表(躯体疲劳、脑力疲劳)进行评估。结果 共纳入104例患者,男女比例1∶3.3,年龄(68±6)岁。MFI-20及SF-36-VT的得分分别为(60±14)分和(64±20)分。MFI-20躯体疲劳得分为(14±3)分,脑力疲劳为(10±4)分(0.001)。关节疼痛、疾病活动度、残疾、失眠、抑郁及焦虑与疲劳相关(相关系数0.48~0.6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关节疼痛和抑郁主要与躯体疲劳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44、0.38),失眠、抑郁及焦虑主要与脑力疲劳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0、0.32、0.24)。结论 老年RA患者的疲劳程度较高,以躯体疲劳为主。关节疼痛和抑郁是主要影响躯体疲劳的因素,关节疼痛最突出。同时存在失眠、抑郁、焦虑等脑力疲劳因素。”", "assistant":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各类型疲劳及相关因素分析" } ]
7,67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根据下面文本起个标题:“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外泌体源miR-223对胃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巨噬细胞及其外泌体分别与胃癌细胞共培养(未加为对照组),检测miR-223表达量并观察其对胃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是否通过外泌体传递miR-223至胃癌细胞。巨噬细胞转染miR-223拮抗剂,分离外泌体与胃癌细胞共培养,transwell、划痕实验观察其对胃癌细胞转移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EN)及转移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巨噬细胞及其外泌体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后,胃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253.2±6.3(对照组)、451.8±12.8、453.4±14.4,与对照组比较均<0.01;98.4±5.1(对照组)、276.5±10.3、257.3±8.5,与对照组比较均<0.01],miR-223(1.00±0.00、8.83±0.91、9.57±1.03)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巨噬细胞通过外泌体传递miR-223至胃癌细胞。阻断巨噬细胞miR-223表达后,其来源外泌体促进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明显降低(215.6±9.2、402.5±11.6、253.7±10.4,均<0.01;91.5±8.2、263.4±9.3、105.8±9.3,均<0.01)。胃癌细胞与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共培养后PTEN mRNA表达下降(1.00±0.00比0.26±0.03),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PI3K/AKT通路激活,细胞骨架重塑。阻断miR-223传递后这一激活作用减弱。结论 巨噬细胞通过外泌体传递miR-223至胃癌细胞,靶向PTEN并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胃癌细胞的转移。”", "assistant": "巨噬细胞外泌体源miR-223对胃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 } ]
7,67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静脉输注亚甲蓝在全甲状腺切除术中对全身麻醉恢复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7至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全麻下因甲状腺癌行全甲状腺切除术患者40例,年龄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20):亚甲蓝组(M组)与对照组(C组)。麻醉方法为靶控输注丙泊酚、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CO)35~40 mmHg。M组为手术开始后30 min内,将亚甲蓝以3 mg/kg剂量溶于5%葡萄糖250 ml,静脉输注完毕;C组则输注5%葡萄糖250 ml。术中调整靶控丙泊酚血浆浓度,将脑电双频指数(BIS)值控制在40~60,静脉输注瑞芬太尼,间断推注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记录苏醒时间和苏醒时丙泊酚血浆浓度,记录术后30 min内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 d及术后3 d时,采用数字符号转换测验(DSST)、数字广度测试(DST)、连线测试A(TMT-A)和连线测试B(TMT-B)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结果 M组与C组苏醒时间分别为(9.5±2.1)、(7.0±2.0)s,苏醒时丙泊酚血浆浓度分别为(1.2±0.2)、(1.7±0.2)μg/ml,与C组相比,M组苏醒时间延长,苏醒时丙泊酚血浆浓度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苏醒后10 min内,M组CRS-R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20 min时CRS-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术后1 d及3 d认知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静脉输注亚甲蓝可短暂影响全身麻醉恢复,但对术后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静脉输注亚甲蓝对全身麻醉恢复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 ]
7,67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对单中心烧伤病房抗菌药物的使用及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探讨抗菌药物使用对细菌耐药有无影响。方法 调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烧伤整形科烧伤病房近9年病原菌流行病学资料及常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细菌标本采集自2010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患者的创面、导管、血液、粪便、尿液、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用规定日剂量频数(DDDs)/(1 000人天)来统计。结果 (1)细菌检出构成比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第一位,但对糖肽类抗菌药物都敏感。2018年肺炎克雷伯菌(19.8%),铜绿假单胞菌(11.9%),鲍曼不动杆菌(11.5%)为革兰阴性菌前三位;肺炎克雷伯菌检出构成比显著上升(=0.861,0.001)。(2)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0.447,0.049)、环丙沙星(=0.663,0.008)耐药率显著上升;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0.999,0.018)、美罗培南(=0.999,0.023)、环丙沙星(=1.000,0.010)耐药率显著上升;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没有显著变化。(3)美罗培南(=0.492,0.035)使用强度显著上升,环丙沙星使用强度显著下降(=0.572,0.018)。(4)碳青霉烯类使用强度与肺炎克雷伯菌对头胞哌酮舒巴坦(0.733,0.02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0.684,0.042)、头孢呋辛(0.821,0.023)、头孢他啶(0.741,0.022)、亚胺培南(0.718,0.029)、美罗培南(0.690,0.040)、阿米卡星(0.750,0.020)耐药率呈正相关。(5)环丙沙星使用强度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头孢他啶(-0.751,0.020)、环丙沙星(-0.873,0.002)耐药率呈负相关,与肺炎克雷伯菌的头孢呋辛(-0.767,0.044)、头孢他啶(-0.712,0.031)、亚胺培南(-0.780,0.013)、美罗培南(-0.793,0.011)、环丙沙星(-0.871,0.002)、磺胺甲唑/甲氧苄啶(-0.793,0.011)耐药率呈负相关。结论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会诱导肺炎克雷伯菌产生多重耐药;从环丙沙星用药强度与细菌耐药性变化看,单纯强制限制某种抗菌药物使用策略可能不能恢复细菌对它的敏感。\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烧伤病房抗菌药物使用及细菌耐药性的单中心分析" } ]
7,67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病灶直径在3~5 cm的原发性肝癌(HCC)射频消融(RFA)后联合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临床价值及适合人群。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9月丽水市中心医院100例临床或病理诊断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9例、女11例,年龄18~80(57±11)岁,巴塞罗那(BCLC)分期为B期及部分C期患者,所有患者均行RFA治疗,对照组(RFA,67)根据影像学检查予随访观察;联合组(RFA+I,33)序贯行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主要研究终点是肿瘤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OS)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差异。结果 末次随访时间为2017年12月30日,两组资料中位随访时间38(6~55)个月。联合组PFS明显长于对照组[(23.0±4.7)比(12.0±1.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5)。联合组中位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有延长趋势[(42.0±7.9)比(38.0±2.8)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44)。进一步亚组分析提示,RFA后有残留存活病灶联合粒子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位PFS时间分别为18和9个月(0.025),而消融后病灶坏死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85),两组中位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病灶直径在3~5 cm的HCC RFA后联合粒子植入可延长PFS。\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放射性粒子植入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后应用人群的初步探讨" } ]
7,67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酚妥拉明对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62例分为研究组(32)和对照组(30),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66±13)岁。两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加用酚妥拉明治疗。在患者入院治疗前、治疗后12、24、48、72 h及7 d均检测心肌损伤指标的N-末端脑钠肽(NT-proBNP)、肌钙蛋自(cTnI)、乳酸脱氢酶(LDH)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炎性因子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自(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观测各时间段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e′)、二尖瓣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E)和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A峰(A),观察两组患者的28 d生存率以及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检验。结果 治疗后12、24、48、72 h及7 d,研究组NT-proBNP、cTnI、LDH、CK-MB、TNF-α、hs-CRP、IL-1β、IL-6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0.05)。研究组LVEF、E/A、E/e′的心功能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均0.05)。研究组患者ICU的入住时间和28 d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8±3.6)d比(13.0±4.1)d,3.152,0.004;21.9%比36.7%,χ=5.078,0.021]。结论 联合应用酚妥拉明能显著改善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酚妥拉明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 } ]
7,67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断流程(简称湘雅流程),评估其准确度。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3日至2月3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排查COVID-19的≥12岁人群连续队列,按时间顺序分为试验库和验证库;记录该队列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流行病学史及发热,检测血常规及流感抗体。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评价罹患COVID-19的可能性(第1类和第2类被认为CT-COVID-19阳性,可能为COVID-19),评估肺受累范围。按国家卫健委推荐诊疗方案(简称卫健委方案),采集疑似病例咽拭子标本,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在试验库中计算流行病学史、发热、血淋巴细胞降低及CT检出核酸阳性的效能,多指标构建COVID-19诊断的湘雅流程,检验湘雅流程及卫健委方案检出核酸阳性的效能,最后在验证库内验证湘雅流程的效能。结果 共纳入382例排查者,其中试验库261例、验证库121例;男192例(50.3%)、女190例(49.7%),中位年龄35岁(范围:15~92岁),有流行病学史183例(47.9%)、发热275例(72.0%)、血淋巴细胞降低212例(55.5%),胸部CT异常114例(29.8%),CT-COVID-19阳性43例(11.3%),咽拭子核酸阳性30例(7.9%)。胸部CT检出核酸阳性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50与0.704,准确度(0.809)均高于流行病学史(0.660)、发热(0.532)及血淋巴细胞降低(0.596)(0.001、0.002、0.003)。湘雅流程与卫健委方案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均为1.000),但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后者(0.872比0.765、0.778比0.592,均0.001)。湘雅流程需检测核酸的人数少于卫健委方案(31比64例),相差率为51.6%,核酸检测阳性率为64.5%(20/31)。在验证库中,湘雅流程筛选疑似病例的准确度为0.967,核酸检测阳性率为76.9%(10/13)。结论 湘雅流程能预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的检测结果,在流行期内可作为湖北省外地区≥12岁人群筛选COVID-19疑似病例的参考,但还需扩大样本进一步验证。", "assistant":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流程的构建及评价" } ]
7,67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根据下面文本起个标题:“目的 探讨术中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监测对听神经瘤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应用术中FNMEP监测技术进行面神经功能监测的226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FNMEP术后/术前波幅比率与术后早期(术后3 d)面神经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组患者肿瘤全切201例(88.9%),次全切15例(6.6%),部分切除10例(4.4%),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00%,死亡4例(1.8%);84.1%(190/226)的患者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分级(HB)为Ⅰ~Ⅱ级,其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85.3%;7.5%(17/226)患者为HB Ⅲ级,波幅比45.6%;5.8%(13/226)患者为HB Ⅳ级,其波幅比23.1%;2.7%(6/226)患者为HB Ⅴ~Ⅵ级,波幅比6.7%。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与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分级呈负相关趋势(-0.895,0.000)。结论 术中FNMEP监测可以预测听神经瘤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是一种有效的面神经保护方法。”", "assistant": "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对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作用" } ]
7,67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 分析冠心病(CAD)对三种不同类型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天津胸科医院两所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以心衰为主要病因、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且临床资料完整的住院心衰患者资料,共计1 520例。按照左室射血分数(LVEF)不同分为射血分数减低心衰(HFrEF;LVEF<40%)、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HFmrEF;LVEF40%~49%)和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LVEF≥50%)3组,每组根据是否合并CAD再各分两个亚组,其中,HFrEF不合并CAD组197例,HFrEF合并CAD组435例,HFmrEF不合并CAD组63例,HFmrEF合并CAD组367例,HFpEF不合并CAD组72例,HFpEF合并CAD组386例。比较各类型心衰不同亚组间临床特征及2年预后差异。结果 (1)CAD与不同类型心衰临床特征的关系:HFrEF、HFmrEF和HFpEF合并CAD的比率分别为68.8%、85.3%和84.3%(0.05);与不合并CAD亚组相比,三个合并CAD亚组年龄更大,NT-proBNP水平更高,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率更高,合并房颤比率更低,更多使用抗血小板和硝酸酯类药物(均0.05)。(2)不同类型心衰合并CAD的风险:经多变量调整后,HFrEF有较低的患CAD的风险[HFrEF比HFmrEF:风险比()=0.389,95 0.281~0.540;HFrEF比HFpEF:0.408,95 0.298~0.560]。(3)CAD对不同类型心衰预后的影响:CAD增加了HFrEF组的全因死亡风险(=1.631,95 1.119~2.377),CAD增加了所有3个类型心衰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分别为:HFrEF 1.725,95 1.325~2.246;HFmrEF 1.815,95 1.144~2.879;HFpEF 1.900,95 1.218~2.963)。结论 HFmrEF和HFpEF患者较HFrEF患者有更高的CAD的患病率及患病风险,CAD与所有类型的心衰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相关,并且增加了HFrEF的全因死亡风险。CAD是各种类型心衰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assistant": "冠心病与心力衰竭三种不同分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关系" } ]
7,67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 通过基于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全肿瘤纹理分析建立放射组学模型,从而实现无创性预测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突变。方法 收集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确诊星形细胞瘤患者的术前MRI图像,包括TWI、TWI、DTI和T对比增强。最终共纳入38例患者,男20例、女18例,其中12例突变型,26例野生型,年龄(49±15)岁。使用MaZda软件在TWI图像的每个层面上绘制感兴趣区(ROI)并将其复制到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图,提取肿瘤全体素的纹理特征参数。使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确定最佳放射性组学特征,计算放射组学分数,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组学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以及校正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性能。结果 经LASSO回归最终确定了4个最有价值的放射组学特征,分别为ADC、ADC、ADC和FA,随后基于放射组学特征建立每例患者的放射组学标签和Logistic回归模型。野生组和突变组的放射组学评分分别为2.3±0.3和1.8±0.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83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7%和61.5%。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AUC为0.90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7%和84.6%。结论 基于DTI的全肿瘤放射组学模型有助于预测胶质瘤IDH1突变。\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基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放射组学模型预测星形细胞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突变价值" } ]
7,68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目的 评价精简微型营养评价量表(MNA-SF)预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的效能。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进行随访的202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上一年的急性加重史分为急性加重高风险组及急性加重低风险组,评估各患者的MNA-SF评分并进行分析。将发生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风险高低作为因变量,对相关风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模型预测老年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风险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202例慢阻肺患者分为急性加重高风险组131例(64.9%)和急性加重低风险组71例(35.1%)。急性加重高风险组MNA-SF评分显著低于低风险组[(9.4±2.1)比(11.6±1.9)分](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NA-SF评分[0.556(95:0.445~0.695),0.05]是老年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获得预测模型为Logit()=4.413-0.586×MNA-SF评分。该模型对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判断的准确率为77.4%,灵敏度为79.7%,特异度为72.1%。结论 MNA-SF能够较好地预测老年慢阻肺患者的急性加重风险。", "assistant": "精简微型营养评价量表预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风险的效能评价" } ]
7,68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 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EDP)联合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对辅助重症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MV)患者脱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需行MV的神外重症脑出血术后气管切开患者123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FNC组(63)和HFNC+EDP组(60)。HFNC组在患者脱离呼吸机后序贯经鼻高流量吸氧;HFNC+EDP组:在HFNC组基础上加用EDP治疗,1次/d,每次30 min。结果 与HFNC组相比,HFNC+EDP组患者脱机后1、12、24及48 h的氧合指数较高[(209±15)mmHg比(218±18)mmHg,(215±14)mmHg比(222±17)mmHg,(223±13)mmHg比(235±15)mmHg,(236±7)mmHg比(257±12)mmHg;均<0.05]、脱机时间较短[(13±3)d比(12±3)d,0.05]、膈肌移动度增加[(1.94±0.08)cm比(2.91±0.11)cm,0.05]、住NICU时间较短[(33±14)d比(28±9)d,0.05]、出NICU时格拉斯哥评分(GCS)(5.9±2.1比7.8±0.4,0.05)及出院GCS较高(9.9±2.1比11.0±2.0,0.05)。结论 EDP联合HFNC能增加神外重症脑出血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膈肌移动度,缩短脱机时间和入住NICU的时间,从而早日康复,改善预后。”", "assistant": "体外膈肌起搏器联合经鼻高流量氧疗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患者脱机中的临床应用" } ]
7,68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PAI)的病因构成及不同类型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1981年10月至2019年6月以PAI为首发症状的病例资料,对病因进行分析并总结临床特点。结果 共纳入PAI患者131例,年龄0~73岁,其中男87例,女44例;青少年起病57例,成年起病74例。青少年PAI的首要病因为基因缺陷,占52.6%(30/57),其中DAX1基因缺陷占50.0%(15/30);其次为自身免疫,占比为22.8%(13/57)。成年PAI的首要病因为感染,占58.1%(43/74),其中以肾上腺结核为主(93.0%,40/43);自身免疫占19.0%(14/74)。和结核组相比,自身免疫组患者女性更多见,起病年龄更小,血皮质醇、血钠、血糖、血肌酐和醛固酮的水平更低(均0.05),血钾、肾素水平更高(均0.05)。结论 本组PAI病例成年组感染比例高于青少年组,成年PAI的最常见病因是肾上腺结核;基因缺陷是青少年PAI的最常见病因,DAX1基因缺陷占比最多。自身免疫性肾上腺炎较肾上腺结核对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影响更严重。\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病因构成及临床特点" } ]
7,68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比较加速康复外科(ERAS)方案和传统围术期处理方案对胃癌患者术后近期临床结局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07—2012年间行标准胃癌根治术(D2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2 124例。根据围术期处理方案的不同分为ERAS组和非ERAS组(传统方案组)。针对两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SM)的方法,匹配按照1∶1比例进行,每组得到52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出血量、30 d再入院率等及5年生存率。结果 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相似(ERAS组=18.4%,非ERAS组=19.4%,0.69),吻合口瘘、腹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类似,无统计学差异。手术部位感染(SSI)、肺不张、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率,ERAS组低于非ER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AS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费用都优于非ERAS组。两组患者的非计划再手术、30 d再入院率及围术期死亡率未见明显差异。非ERAS组和ERAS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6.2%和72.8%(0.007),Ⅰ期胃癌患者,ERAS组和非ERAS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3.4%和92.7%(0.73),Ⅱ、Ⅲ期胃癌患者,ERAS组和非ERAS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2.2%和75.2%(0.007)、47.6%和35.7%(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癌患者应用围手术期ERAS路径管理方案安全、可行,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及30 d再入院率,同时可以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围手术期ERAS路径管理对胃癌患者近期及远期结局影响的单中心回顾性观察" } ]
7,68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评价简化JSTH评分标准中各指标对脓毒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即确诊为脓毒症的3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4例,女132例。使用简化JSTH评分诊断DIC,根据脓毒症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脓毒症合并DIC组及脓毒症未合并DIC组。收集患者入ICU当日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和抗凝血酶(AT)等信息,将上述指标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做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各指标与DIC诊断及预测28 d病死率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 根据简化JSTH评分,诊断出脓毒症合并DIC共143例,其PLT、FDP、AT、PT、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28 d病死率与非合并DIC组均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0.01)。简化JSTH评分与APACHEⅡ、SOFA评分均有显著相关性(0.496、0.612,均0.01),PLT与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相关性最好(-0.440、-0.568,均0.05)。简化JSTH评分中各指标诊断脓毒症DIC效能评价,PLT的ROC曲线下面积(AUG)为0.933,而其敏感度93.0%,特异度85.0%。简化JSTH中各指标预测脓毒症28 d病死率,AT的AUG为0.813,且敏感度(81.6%)及特异度(73.6%)均为最高。结论 简化JSTH评分标准可用于脓毒症DIC的早期诊断,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该标准中PLT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最好,且其早期诊断效能最强;AT对28 d病死率预测价值较好。", "assistant": "简化JSTH评分标准中各指标对脓毒症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的价值" } ]
7,68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 探讨表氧化二十碳三烯酸(EET)对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0只10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R组、I/R+EET干预组(I/R+EET组)、I/R+Toll样受体4(TLR4)抑制剂TAK242干预组(I/R+TAK242组)及I/R+EET+TAK242干预组,每组6只。于再灌注24 h时观察各组肾脏病理改变,检测血清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水平。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小鼠肾脏NLRP3炎症小体、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TLR4和髓样分化因子(MyD8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显示,I/R组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肾功能下降[BUN:(10.37±0.53)比(6.70±0.82)mmol/L,9.17,0.001;Scr:(83.67±3.88)比(32.50±3.51)μmol/L,23.96,0.001],NLRP3(1.54±0.10比0.71±0.05,13.14,0.001)、caspase-1(2.35±0.05比0.62±0.02,73.77,0.001)、IL-1β(3.11±0.11比1.26±0.05,35.97,0.001)、TLR4(1.58±0.03比0.39±0.01,86.00,0.001)和MyD88(0.94±0.02比0.26±0.01,72.61,0.001)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R+EET组肾功能损害及上述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I/R组(均0.001),TAK242联合抑制后,各蛋白的表达水平较I/R及I/R+EET组均降低(均0.001)。结论 EET能够减轻小鼠肾I/R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通路调节NLRP3活化介导的细胞焦亡而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assistant": "表氧化二十碳三烯酸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NLRP3炎症小体表达及细胞焦亡的影响" } ]
7,68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研究足踝双源CT检查中伪影识别对痛风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诊断为痛风患者58例为病例组,男57例、女1例,年龄18~69(39±13)岁。对照组收集同期因运动损伤来诊,明确排除痛风患者37例,男36例、女1例,年龄为16~76(34±14)岁。两组均行单侧足踝部双源CT扫描,病例组选取患侧/症状重侧。并利用痛风软件(Dual-Energy Gout)对所得薄层数据进行尿酸盐分析。比较两组在趾甲、亚毫米点、皮肤、运动影及血管钙化影等影像中检出尿酸盐阳性的差异。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采用独立样本检验、非参数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阳性趾甲检出率分别为94.8%(55/58)和59.5%(22/37),单个个体阳性趾甲检出个数及阳性趾甲尿酸盐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1)。病例组与对照组伪彩阳性亚毫米点总检出率分别为81.0%(47/58)和13.5%(5/37),在肌腱韧带的检出率分别为75.9%(44/58)和13.5%(5/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1)。两组数据在皮肤、运动影及血管钙化影伪彩阳性的检出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趾甲与亚毫米点尿酸盐伪彩阳性对痛风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应被简单判定为伪影。", "assistant": "足踝双源CT伪影识别对痛风诊断的临床价值" } ]
7,68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联合高速磨钻在严重胸椎管狭窄症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寻超声骨刀切割的安全解剖学标志。方法 对胸椎标本的椎弓根,椎板与椎管内壁毗邻关系进行观测,为超声骨刀在骨槽内切割提供形态学参考。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上海长征医院确诊并接受胸椎后路手术治疗的19例严重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50±6)岁。术中分别采用超声骨刀联合高速磨钻(A组,10)及单纯超声骨刀方法(B组,9)进行椎管后壁切除减压术,术中记录两组术中椎管后壁切除及"揭盖"时间、出血量、有无神经根和脊髓损伤,术后评估症状改善及椎管后壁切除宽度。两组连续正态分布相关数据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检验。结果 完成6具胸椎标本的测量,椎板松质骨与内侧皮质骨交界线距椎管内壁距离平均为(0.9±0.4)mm,椎弓根内侧皮质骨与松质骨界线与椎管内侧壁距离(1.2±0.6)mm。超声骨刀联合高速磨钻方法术中平均单节段切除用时(4.4±0.5)min,平均椎管后壁切除宽度为(21.8±0.5)mm;采用单纯超声骨刀平均用时(5.0±0.5)min,平均椎管后壁切除宽度为(19.9±1.0)mm,术中有1例脑脊液损伤及1例胸脊髓神经根损伤。两组单节段切割时间及椎管后壁切割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91、3.491,均0.05)。结论 对于严重胸椎管狭窄症手术,术中联合应用超声骨刀及高速磨钻方法具有一定优势;椎弓根内侧缘皮质骨与其松质骨交界区可以作为该方法的切割标志。", "assistant": "超声骨刀联合高速磨钻在严重胸椎管狭窄症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
7,68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 分析镀碳基纳米多层膜钛合金球头五百万次摩擦磨损实验产生的颗粒特征,并与钴铬钼合金(CoCrMo)球头对比,以评估新型镀膜球头摩擦磨损性能的优劣。方法 根据球头种类不同,将髋关节摩擦磨损实验设置为3组:A、C组分别选用进口及国产的CoCrMo球头,B组选用镀碳基纳米多层膜的钛合金球头(TiAlV)。所有球头均与相同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髋臼杯配伍。3组关节在髋关节模拟机运行五百万次后收集血清样本,消解稀释后依次通过5 μm、1.2 μm及0.4 μm的滤膜过滤。使用扫描电镜在滤膜上随机选取颗粒图像,确定颗粒元素种类及成分结构,计算颗粒的大小、形状、数量及体积等相关参数,比较组间相关参数的差异,以评估新型镀膜球头摩擦磨损性能。结果 各组颗粒主要成分均为UHMWPE,且多为亚微米级(粒径<1 μm),B组亚微米级颗粒占比为49.4%,显著低于A组的75%及C组的60%(χ=66.032、31.754,均0.017)。各组颗粒均以类圆形为主,形状相关参数纵横比(AR)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0.590,0.744)。B组颗粒数量在全部滤膜上均明显少于C组(9.960、8.019、5.790,均0.01),在0.4 μm滤膜上显著少于A组(7.810,0.000)。结论 新型镀碳基纳米多层膜钛合金球头摩擦磨损性能明显优于国产球头,部分超过进口球头水平,对预防UHMWPE颗粒诱导的骨溶解和无菌性松动有积极作用。”", "assistant": "镀碳基纳米多层膜钛合金球头五百万次摩擦磨损实验及颗粒分析" } ]
7,68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评价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住院的CTEPH患者,所有患者经多学科讨论确定无法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EA),具有BPA手术指征。BPA术前评估6 min步行距离(6MWD)、检测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行右心导管检查获得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指数和肺血管阻力(PVR),将BPA治疗前与最后一次BPA时各项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行BPA治疗的CTEPH患者25例,共行67例次BPA治疗,其中男10例(40.0%),女15例(60.0%),年龄(57.8±7.1)岁,诊断CTEPH到BPA治疗间隔时间20.0(9.0,48.5)个月,共治疗肺动脉302支,18例患者BPA≥2次,术后随访时间5.0(3.5,8.3)个月,术后6MWD、心指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均显著改善[(425±74)比(345±109)m、(1.99±0.45)比(1.62±0.35)L·min·m、(68.1±6.5)%比(61.2±6.3)%](均0.05),术后血浆NT-proBNP、mPAP、PVR均显著低于术前[259(93,739)比806(148,2 159)ng/L、(40.6±8.3)比(47.3±10.7)mmHg(1 mmHg=0.133 kPa)、(11.9±4.9)比(17.2±6.5)WU(1 WU=80 dyn·s·cm)](均0.05)。咯血5例次(7.5%),再灌注肺水肿(RPE)2例次(1.5%);1例因RPE需无创呼吸机治疗,1例围手术期因咯血加重右心衰竭导致死亡。结论 BPA能显著改善不能行PEA的CTEPH患者的运动耐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效果和安全性" } ]
7,69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影响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月间行根治性肝切除术治疗的101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复发时间,做Log-rank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预后因素预测能力,并做风险等级划分。结果 至随访截止,75例出现术后复发。早期复发(≤2年)63例(84.0%),晚期复发(>2年)12例(16.0%)。总体1、2、3、5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48.5%(49\\u002F101)、62.4%(63\\u002F101)、70.3%(71\\u002F101)、74.3%(75\\u002F101)。多因素分析显示切缘肿瘤细胞阳性、巴塞罗那肝癌中心(BCLC)分级和肝硬化程度是HCC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不同风险等级术后早期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98,P:0.000)。年龄≥60岁和肿瘤包膜形成是HCC术后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不同风险等级术后晚期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79,P=0.004)。结论 HCC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不同。切缘肿瘤细胞阳性、BCLC分级和肝硬化程度影响术后早期复发,而年龄≥60岁和肿瘤包膜形成是术后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预后因素等级划分有助于预测HCC患者术后复发。\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原发性肝细胞癌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复发的预后因素分析" } ]
7,69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 探讨早期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1年预后,并对可能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共纳入10家医疗中心早期治疗(72 h内)的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连续病例203例,男性100例,女性103例。登记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在术后12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神经功能预后。将性别、年龄、吸烟与否、呼吸平稳与否、脑疝与否、动脉瘤位置、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CT Fisher分级、饮酒量、动脉瘤直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作为可能的预后影响因素,对各变量与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检验和Nemenyi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等级Logistic回归检验。结果 WFNS分级Ⅳ级94例,Ⅴ级109例;头颅CT Fisher分级1~2级31例,3~5级172例。单因素统计结果显示,脑疝与否、呼吸平稳与否、WFNS分级、CT Fisher分级、动脉瘤位置和治疗方式不同预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疝(=2.535,95%:1.204~5.339,=0.014)、WFNS分级Ⅴ级(=3.728,95%:1.972~7.043,=0.000)、CT Fisher分级3~5级(=5.641,95%:2.032~15.643,=0.001)、前循环动脉瘤(=6.234,95%:1.996~19.472,=0.00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早期积极手术治疗动脉瘤可以改善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而脑疝、WFNS分级Ⅴ级、CT Fisher分级3~5级、前循环动脉瘤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assistant": "早期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年预后因素多中心研究" } ]
7,69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状态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关系并分析EGFR突变与术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经手术切除且经过EGFR突变检测的38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析EGFR突变状态与临床病理因素,肿瘤标志物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全部患者检出EGFR突变169例,野生型214例,突变率为44.13%。突变在女性、非吸烟、腺癌以及年龄<60岁的患者中所占比例分别是63.91%、61.54%、88.76%和62.13%,与男性、吸烟、非腺癌及年龄≥60岁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57~105.560,P=0.000~0.017)。在生存期方面,野生型无病生存期优于突变型(χ2=11.329,P=0.001);19、21外显子突变的中位无病生存期分别是15个月和1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2,P=0.327)。EGFR突变状态还与切除交叉互补修复基因1(ERCC1)蛋白表达、鳞状细胞癌抗原、癌胚抗原及Cyfra21-1相关(χ2=5.436~16.839,P=0.000~0.023),ERCC1蛋白阳性表达、鳞状细胞癌抗原及Cyfra21-1升高多见于EGFR野生型患者,而癌胚抗原升高则多见于突变型患者。结论EGFR突变在女性、不吸烟、腺癌及年龄<60岁患者中更多见。术后野生型肺癌患者具有较好的无病生存期。肿瘤标志物对EGFR突变有一定预测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状态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生存期的影响" } ]
7,69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分析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行外科血运重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功能不全的不同手术时机对早期结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7月住院的225例有明确STEMI病史的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射血分数≤50%)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6例,女性39例。根据心肌梗死后实施外科血运重建的时间将其分为早期组(<21 d)、中期组(21~90 d)和晚期组(>90 d)。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Ⅱ危险因素以及各项围手术期指标,以30 d死亡及严重并发症作为主要终点事件评价术后早期结果,以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射血分数评价左心室形态及功能变化。结果三组实际手术病死率为3.4%、0、2.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37,P=0.330)。三组低心排血量发生率分别为13.8%、3.1%、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44,P=0.015)。三组患者术前射血分数分别为42%±6%、41%±6%、42%±6%,术后分别为46%±7%、45±10%、45%±9%,各组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提高(t=-3.378~-2.339,P值均<0.05)。三组患者术前LVEDD值分别为(51±6)mm、(54±6)mm、(55±6)mm,术后分别为(49±7)mm、(47±8)mm、(49±9)mm,中期组与晚期组术后LVEDD较术前均明显减小(t=5.634、5.885,P=0.000),早期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4,P=0.133)。结论 STEMI后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在不同时期实施外科血运重建均可有效改变左心室重构进程并改善左心功能,手术时机应根据患者病情、手术技术及围手术期管理水平综合决定,心肌梗死3周后手术对该类患者更为安全。”", "assistant": "不同时机外科血运重建治疗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不全的回顾性研究" } ]
7,69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比较机器人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实施的机器人或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机器人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1∶1匹配,成功匹配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各32例患者。机器人组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56.2±7.5)岁;腹腔镜组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55.5±7.6)岁。采用检验、Mann-Whitney 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χ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Kaplan-Meier曲线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对比两组生存曲线的差异。结果 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值均>0.05)。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机器人或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和围手术期死亡患者。与腹腔镜组对比,机器人组总手术时间更长[(135.7±12.1)min比(124.9±23.2)min,2.341,0.024],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时间更短[(11.6±2.7)min比(13.2±2.7)min,-2.354,0.022],术中出血量更少[(66.8±10.2)ml比(74.8±13.9)ml,-2.621,0.011],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更短[3.0(1.0)d比4.0(2.0)d,-2.743,0.006],术后24 h C反应蛋白更低[(50.9±7.7)μg/L比(55.9±6.7)μg/L,7.902,0.007]。两组患者的体内游离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值均>0.05)。两组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安全性和有效性好,近期疗效好,能获得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相似的远期疗效。\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机器人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对比研究" } ]
7,69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 研究近端血流阻塞式脑保护装置MO.MA系统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预防脑血管栓塞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及可操作性。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23例符合外科治疗指征的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19例(82.6%)患者有神经系统症状。全脑血管造影后在脑保护装置MO.MA系统下行颈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计算术中脑缺血时间,观察术中及术后30 d神经系统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颈动脉造影示,6例(26.1%)颈动脉狭窄50%~70%,17例(73.9%)颈动脉狭窄>70%。所有病例在MO.MA系统保护下颈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均顺利进行,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5.3±1.2)min。术中及围手术期无死亡及脑卒中发生;2例在颈总动脉球囊阻断时出现短暂意识丧失伴对侧肢体短暂抽搐;2例术后出现心动过缓和低血压,持续时间分别为6 h及1周.9例患者术中颈动脉抽血中可见细小斑块碎片。术后30 d随访有1例TIA发作,1例对侧新发脑卒中,术后30 d累积脑卒中发生率及病死率为4.3%。结论 应用近端血流阻断式脑保护装置MO.MA系统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预防神经系统事件发生是安全有效的,尤其适合重度及不稳定性斑块的颈动脉硬化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 "assistant": "近端血流阻塞式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研究" } ]
7,69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对比研究单束重建及双束重建治疗单纯后交叉韧带(PCL)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22例单束重建PCL(单束重建组)及24例双束重建PCL(双束重建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单束重建组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16~54岁,平均(37±13)岁。双束重建组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17~52岁,平均(37±1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受伤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股骨和胫骨骨道的位置并进行评估分析。随访患者的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及KT2000测量屈膝90°最大力下后向位移度。结果患者随访时间24~55个月,平均(29±9)个月。双束重建组手术时间为(92±8)min,长于单束重建组的(78±13)min(t=2.474,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束重建组:t=9.578、13.115和8.165,P<0.05;双束重建组:t=4.390、5.522和4.314,P<0.05)。术后KT2000测量屈膝90°最大力下后向位移度双束重建组为(1.5±1.5)mm,较单束重建组(4.0±2.9)mm减小(t=2.538,P=0.019)。双束重建组IKDC分级正常(A级)的患者比例明显优于单束重建组(16\\u002F24比7\\u002F22,χ2=5.576,P=0.018)。结论单束及双束重建治疗单纯PCL损伤均可以显著地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临床效果,两者在临床评分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在关节稳定性上,双束重建较单束重建更佳。\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自体腘绳肌腱单束及双束重建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回顾性临床对比研究" } ]
7,69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根据下面文本起个标题:“目的 探讨主动脉弓中断(IAA)患者接受双心室外科治疗的早中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7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收治的主要诊断包含IAA的68例双心室结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年龄8 d至18岁,包括新生儿28例(41.2%),年龄15岁2例(2.9%)。IAA分型A型46例(67.6%),B型22例(32.3%),无C型病例。5例不合并心内畸形的患者中,4例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入路行一期矫治,1例采用胸部正中切口经右股动脉-右心房插管心肺转流下完成降主动脉-主动脉弓端侧吻合术。63例合并心内畸形患者中,2例仅行经左胸后外侧切口下主动脉弓重建,2例患者实施分期手术,其余59例患者实施深低温停循环下一期IAA矫治+心内畸形矫治,其中43例行选择性脑灌注。术中弓部重建方式包括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55例,自体肺动脉管道连接6例,自体肺动脉补片+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吻合5例,左锁骨下动脉垂片成形1例,牛心包管道连接1例,D.K.S。术1例,左心室双通道1例。结果 随访时间1~9年(中位随访时间为6年),4例(5.9%)死于循环系统疾病:术后30 d内死亡3例,包括新生儿1例,1~12月龄患者2例;中远期死亡1例(术后8个月死于心功能不全)。术后早期残余主动脉弓梗阻(压差>30 mmHg,1 mmHg=0.133 kPa)者11例,中度以上者3例;随访至术后5年时残余梗阻3例,中度以上者2例。存在主动脉瓣及瓣下梗阻(压差>30 mmHg)者3例;随访至5年时残余梗阻3例,中度以上2例。目前共5例患者实施6次心血管系统再干预手术:3次因肺动脉狭窄,2次因主动脉弓严重狭窄,1次因主动脉瓣下严重梗阻。结论 IAA在新生儿、婴幼儿期完成一期手术矫治是安全的,临床疗效良好,但远期仍面临再梗阻,需再次手术干预。对于部分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主动脉弓重建方式。”", "assistant": "主动脉弓中断的外科治疗及早中期结果" } ]
7,69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null 胰腺癌是转移倾向明显的高度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有效但复发率高。通过新辅助治疗,部分患者可实现降期、增加切缘阴性率、降低淋巴结阳性率、减少血管侵犯等,但存在增加手术难度、延误手术时机、疗效评估指标不成熟等争议。具有高危因素的可切除胰腺癌患者可积极行新辅助治疗,交界可能切除的病例建议新辅助治疗,同时转化治疗可能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预后。晚期胰腺癌一线化疗方案FOLFIRINOX可用于新辅助治疗。", "assistant": "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和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 ]
7,69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null 甲状腺外科领域的新技术不断出现并应用于临床,促进了甲状腺手术水平的快速提高。神经监测技术的诞生使甲状腺外科进入精准时代,术中间断神经监测技术和术中连续神经监测技术可更有效地保护喉返神经。纳米炭甲状旁腺负显影辨认保护技术的出现使甲状旁腺的保护更加精准,但应用纳米炭时需把握好注入时间、位置及剂量,以达到最佳的负显影效果。腔镜及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满足了患者对美容的需求,但必须严格遵守"治病第一,美容第二"的原则,切勿盲目扩大适应证及片面追求腔镜术式。能量外科器械的不断更新使手术操作更加高效,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正确认识能量设备的工作原理并合理使用也是当前甲状腺手术必须重视的工作。临床实践中应掌握新技术的方法、原理及应用技巧,明确其优势及弊端,坚持"合理选择、规范应用"的原则,借鉴先行者使用经验,不断思考总结,确保甲状腺疾病诊疗中新技术的应用更加合理安全。\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重视甲状腺疾病外科治疗新技术的规范化应用" } ]
7,70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根据下面文本起个标题:“目的探讨腹腔镜保脾的脾门淋巴结清扫在胃上部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010年7月至12月共对18例胃上部癌患者施行腹腔镜保脾的脾门淋巴结清扫,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8~64岁,平均(53±11)岁。所有患者均行D2淋巴结清扫加全胃切除术,术后病理学诊断为R0切除;乳头状腺癌2例、管状腺癌7例、低分化腺癌6例、黏液腺癌1例、类癌2例;TNM分期:ⅡA期7例、ⅡB期9例、ⅢA期2例。结果按解剖学分类,所有患者的脾叶动脉分为三型:一支型1例、二支型15例、三支型2例。全组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15~310 min,平均(271±26)min,术中出血量55~150 ml,平均(96±36)ml,脾门淋巴结清扫1~11枚,平均(3.6±2.8)枚,术后住院时间9~16 d,平均(11.3±1.8)d。术后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无手术后死亡。全组患者术后随访2~8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保脾的脾门淋巴结清扫治疗胃上部癌是安全可行的。”", "assistant": "腹腔镜保脾的脾门淋巴结清扫在胃上部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 ]
7,70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 探讨临床心肺转流中搏动灌注(PP)、平流灌注(NP)血流携带能量的大小和频域特点。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单纯二尖瓣病变拟行二尖瓣置换或成形手术的60例患者资料,随机分为PP和NP两组,每组30例。在心肺转流动脉微栓过滤器出口处,利用能量等效压和富裕血流动力学能量计算心肺转流中血流能量的大小,并通过快速傅立叶转换对上述两种人工血流进行功率谱密度分析,探讨不同模式血流能量的频域分布特点。采用方差分析或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PP组阻断后各时段能量等效压和富裕血流动力学能量分别是NP组的1.52~1.62倍和2.03~2.22倍。两组阻断前桡动脉生理性搏动血流能量构成均在40 Hz以内,0~5 Hz低频能量占90%以上;阻断后PP和NP低频谱能比均有所下降,NP组下降更明显。主动脉阻断后桡动脉和微栓两处0~5 Hz、0~10 Hz、0~40 Hz频率范围功率谱密度估计值PP组和NP组的比值分别为9.51、4.68、3.59和3.87、2.69、2.38倍,各个频率范围内PP组血流能量均高于NP组,且频率越低,差异越大。PP和NP组三个频率范围功率谱密度估计值桡动脉处阻断前后的比值分别为2.86、2.83、2.75和14.70、12.74、9.85,PP组各频率衰减稳定在50%左右,而NP组衰减特别是低频衰减明显。PP和NP组三个频率功率谱密度估计值微栓和桡动脉处的比值分别为26.35、33.15、37.36和37.41、54.18、56.64,在从微栓到桡动脉的传导过程中,能量衰竭明显,以NP组为甚。结论 在临床心肺转流中,PP比NP可提供更多能量。PP的能量频率结构和衰减特性与生理搏动相仿,以0~5 Hz的低频能量为主,衰减相对较弱;NP血流能量衰减明显,以低频能量衰减为主。", "assistant": "临床心肺转流中不同血流模式的能量特点分析" } ]
7,70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胸腺切除+前纵隔脂肪清扫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远期疗效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科接受胸腺切除+前纵隔脂肪清扫术的72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2例,女性40例;手术时年龄10~70岁,平均39.5岁。采用χ检验对性别、手术时年龄、术前病程、术前是否服用激素、改良Osserman分型、胸腺病理等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72例患者随访6~7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21例(29.2%)完全稳定缓解,18例(25.0%)药物缓解,20例(27.8%)改善,9例(12.5%)无变化,4例(5.6%)恶化。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病程(=22.871,95% :2.813~185.917,=0.003)、Osserman分型(=0.103,95% :0.014~0.774,=0.027)是术后有效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胸腺切除+前纵隔脂肪清扫治疗重症肌无力远期疗效好。术前病程、Osserman分型是术后有效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前病程<6个月、全身型患者的预后较好。\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胸腺切除加前纵隔脂肪清扫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预后分析" } ]
7,70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null 淋巴结转移是胰腺癌患者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因素,主动脉旁淋巴结在可切除胰腺癌中的转移率为9.1%~26.5%,其在胰腺癌中被列为远处转移。但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否为可切除胰腺癌的绝对手术禁忌尚缺乏Ⅰ级证据支持。目前已发表的文献显示,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总体预后差,但部分患者可从手术中获益,手术治疗联合辅助治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因此,可切除胰腺癌发生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时,临床医师可谨慎地为部分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此外,目前研究胰腺癌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预后的文献主要为回顾性研究,尚需要更多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assistant": "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对胰腺癌可切除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 ]
7,70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null 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一直以来都是血管外科医师面临的一个挑战性问题,传统手术因其创伤大和并发症多而有逐渐被腔内修复术取代的趋势。腔内修复术因器材的进步在近10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开窗支架等已逐步应用于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的治疗,但由于严格的适应证选择及对术者经验和技术的严格要求,其应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最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就多层裸支架在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初步研究成果令人鼓舞,也给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的治疗带来了一种新的理念。我们希望能通过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获得更多的证据以证实这种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assistant": "多层裸支架治疗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的思考" } ]
7,70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小肠双腔造口术治疗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连续收治的59例接受小肠双腔造口术治疗的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资料。男性41例,女性18例,年龄(51±14)岁(范围:20~86岁)。急性患者43例,发病时间为7(12)d[()];慢性患者16例,发病时间为80(51)d。患者因近远端小肠脱出腹壁行"黏膜外翻缝合"双腔造口术。术后予以抗凝、肠液回输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6个月后,行确定性手术恢复肠道连续性。结果 急性组一期手术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为(16±3)分,术中切除坏死小肠长度为(160±95)cm,总体剩余小肠长度为(220±106)cm。12例患者一期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患者死亡。38例患者于术后202(42)d行肠造口还纳治疗,二期术前APACHEⅡ为(4±2)分。2例患者二期术后并发脓毒症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慢性组一期术前APACHEⅡ为(5±3)分,NRS2002评分均>3分,术中切除肠管长度为(43±33)cm。造口还纳间隔时间为176(47)d[()],一期及二期术后均无脓毒症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急性肠坏死患者早期恢复肠道血运后,可行一期切除坏死小肠联合小肠双腔造口术,联合肠液回输等支持治疗,6个月后二期行确定性手术。慢性缺血性肠病中营养水平难以改善的患者可行小肠双腔造口术。\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小肠双腔造口术治疗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 ]
7,70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关节镜治疗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的手术方法 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2年6月至2007年12月行关节镜手术的57例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34例,女性15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9.7岁。左肩15例,右肩34例,涉及优势侧41例。根据Ellman分类标准,Ⅰ度7例,Ⅱ度6例,Ⅲ度36例。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29例行B超检查,36例行MRI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Ⅰ度及Ⅱ度患者行肩峰下间隙减压及肩袖清理术;Ⅲ度患者行肩峰下间隙减压及肩袖修复术。肩袖修复方式:3例直接行断端缝合,26例应用缝合锚钉行肩袖止点重建,7例联合应用断端缝合及缝合锚钉技术。分别在术前和最终随访时采用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手术前UCLA评分平均为(16.5±2.4)分。其中疼痛评分平均为(2.9±1.0)分,功能评分平均为(5.4±1.2)分,肩关节主动前屈评分平均为(4.3±1.1)分,前屈肌力评分平均为(4.0±0.4)分。结果 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7年,平均48个月。手术后平均UCLA评分为(32.1±3.8)分。其中疼痛评分平均为(8.4±1.7)分,功能评分平均为(9.1±1.4)分,肩关节主动前屈评分平均(4.9±0.2)分,前屈肌力评分平均为(4.8±0.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优16例,良31例,差2例.47例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关节镜手术是治疗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的有效方法 。手术创伤小、恢复快。\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的关节镜手术治疗" } ]
7,70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和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IDC)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因素的差异。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对比研究,收集2008年6月至2016年4月北京医院乳腺中心治疗的所有IMPC患者(59例)和IDC患者(1 080例)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所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每3~6个月随访一次,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死亡或2016年7月31日随访截止。单因素分析采用检验、χ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 IMPC组淋巴结阳性比例更高(χ=12.168,=0.007),TNM分期更晚(χ=8.950,=0.011); IMPC组23.7%(14/45)的患者病理学检查发现脉管内癌栓,高于IDC组的9.1%(98/982)(χ=13.551,=0.000)。IMPC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阳性率高于IDC组(89.8%比76.3%,88.1%比70.7%,χ为5.786、8.332,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于IMPC组患者,T分期(T1-2和T3-4,=5.217,95%:1.401~19.430,=0.014)是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T分期(=3.713,95%:1.539~8.959,=0.004)和淋巴结阳性比例(<50%和≥50%,=2.850,95%:1.033~7.862,=0.043)是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IDC组患者,病理分期(Ⅰ~Ⅱ期和Ⅲ~Ⅳ期,=1.870,95%:1.262~2.771,=0.002)、淋巴结阳性比例(=2.222,95%:1.561~3.162,=0.000)、孕激素受体(=1.856,95%:1.118~3.082,=0.017)及年龄(<50岁和≥50岁,=0.695,95%:0.488~0.989,=0.043)是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淋巴结阳性比例(=2.129,95%:1.324~3.425,=0.002)是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与IDC组患者相比,IMPC组患者更易出现局部(区域性)复发(=0.006);尽管IDC组无病生存的中位时间较IMPC组延长(χ=9.739,=0.002),但是两组总体生存时间相近(χ=0.787,=0.375)。结论 尽管IMPC与IDC相比具有侵犯淋巴结和脉管的倾向性,局部(区域性)复发风险较高,但两者的总体生存时间相近。\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的回顾性对比研究" } ]
7,70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评估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开腹手术切除后复发性肝细胞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14例接受腹腔镜再次肝切除的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4岁。在施行腹腔镜再次肝切除前,14例患者均因原发性肝细胞癌接受过至少一次开腹肝切除术。结果14例腹腔镜再次肝切除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大块肝切除6例(切除肿瘤最大径≥3 cm),小块肝切除8例(切除肿瘤最大径<3 cm),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24±8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12±43)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7±4)d。随访14~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个月,截至末次随访,11例患者存活(无瘤生存8例,带瘤生存3例)。1例患者术后21个月死于肝功能不全,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7、31个月死于肿瘤复发。 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开腹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但病例选择标准应从严把握。", "assistant": "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开腹手术切除后复发性肝细胞癌" } ]
7,70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手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一期手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38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15±6)岁。38例患者中,合并Ⅰ型脊髓纵裂12例、Ⅱ型脊髓纵裂26例。对合并Ⅰ型脊髓纵裂患者,矫形前先切除骨性纵隔;对合并Ⅱ型脊髓纵裂患者直接行脊柱畸形矫形,脊髓纵裂不予处理。以门诊形式随访,入选患者随访至少两年。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而对Ⅰ型与Ⅱ型脊髓纵裂组间的影像学资料比较采用成组设计资料t检验 。结果随访时间26~68个月,平均(41±13)个月。手术时间105~780 min,平均(491±152) min;术中失血量1 000~8 000 ml,平均(1 932±1 516) ml。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70±26)°矫正到术后平均(32±16)°;末次随访时平均(33±17)°;术后及末次随访平均矫正率分别是(57±18)%和(54±20)%。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3±31)°矫正到术后平均(26±16)°;末次随访时平均(27±15)°。本组病例总体并发症为2例(5.3%):术后即刻暂时性神经损害症状加重1例(2.6%),30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末次随访症状无进一步改善;脑脊液漏1例(2.6%)。无瘫痪及永久性神经损害并发症。结论一期手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没有增加术后及随访期内神经并发症。", "assistant": "一期手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畸形的先天性脊柱侧凸" } ]
7,71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 评估单一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全切除术治疗儿童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采用单一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全切除术治疗的27例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1.3~10.0岁,平均5.5岁。半椎体位于胸椎12例,位于腰椎15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摄全脊柱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评价术后矫形效果及随访失代偿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3-6 h,平均4 h;术中出血300~2200 ml,平均750 ml。固定节段2~7个椎体,平均4.4个椎体。随访12-34个月,平均16个月。主弯Cobb角均值术前40.0°,术后12.6°,末次随访15.2°。局部侧凸Cobb角均值术前35.6°,术后11.6°,末次随访12.1°。顶椎偏移均值术前16.5 mm,术后7.5 mm,末次随访7.6 mm。半椎体位于胸椎者局部后凸Cobb角均值术前26.4°,术后14.6°,末次随访15.5°。半椎体位于腰椎者局部后凸Cobb角均值术前11.2°,术后3.9°,末次随访4.8°。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2例(各1枚)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需翻修和1例术后骨盆倾斜者,无术后神经损害病例。结论 单一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伞切除术可同时矫正冠状位和矢状位畸形,近期随访无丢失。并且此手术适用于儿童中胸、下胸、腰段半椎体畸形患者。\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后路经椎弓根儿童半椎体全切除术的近期疗效评估" } ]
7,71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探讨颈动脉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高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和安全性,总结其对高龄患者的适应证选择和对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到2010年12月入院接受CAS治疗并具备完整治疗和随访资料的60例高龄(≥75岁)患者资料,其中男性57例,女性3例;年龄75~93岁,平均年龄78.8岁。病程1~6个月,平均2.5个月。按术后狭窄的纠正情况、NIHSS评分、术后早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30 d终点事件以及随访状况对CAS 预后情况进行总结。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狭窄程度由术前的平均81%±17%减小至术后的18%±9%;NIHSS评分由术前的(22±8)分,降至术后的(10±4)分;随访3个月至3年,平均随访1年,CAS无手术相关性死亡发生,发生手术侧卒中1例(1.7%),发生术后再狭窄(≥50%)2例(3.3%)。糖尿病(χ2=23.96,P<0.01)、心功能不全(χ2=6.446,P<0.05)等对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性影响。结论CAS治疗高龄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效果较好;糖尿病和心功能不全等危险因素更易增加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 "assistant": "支架成形术治疗高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 ]
7,71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比较胸腔镜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pT1aN0M0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术后肺功能损失情况。方法 对2013年1月至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后经病理证实为pT1aN0M0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19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胸腔镜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组(71例)和胸腔镜解剖性肺叶切除组(120例)。采用检验、秩和检验、χ检验和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年复发转移率及术后6个月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FEV%)减少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2年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2年复发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比1.7%,χ=0.000,=1.000)。胸腔镜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组的FEV%减少值少于胸腔镜肺叶切除组(14%±4%比16%±4%,=2.408,=0.017)。结论 胸腔镜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应用于pT1aN0M0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其短期疗效与肺叶切除术相当,其肺功能损失少于肺叶切除术。\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胸腔镜下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pT1aN0M0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比较" } ]
7,71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伴气管狭窄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处理原则。方法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共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伴气管狭窄48例,男性36例,女性12例;手术时年龄3~72个月,平均(23±27)个月;体重3.4~46.0 kg,平均(12±8)kg。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包括:肺动脉吊带33例,双主动脉弓3例,法洛四联症6例,室间隔缺损4例,右心室双出口1例,肺动脉闭锁1例。气管狭窄类型:短段狭窄15例,长段狭窄25例,气管桥8例。手术方法包括:自体气管组织修复6例,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11例,Slide方法31例,术后气管内肉芽生长,再次手术自体肋骨修补2例。术后分别在1、3、6、12个月进行随访,如有症状做气管镜检查。术后12个月复查CT。结果48例先天性心脏病伴气管狭窄一期进行手术纠治,死亡7例,病死率14.6%。其中2例死亡与气管狭窄无关;余5例均为长段气管狭窄术后气管内肉芽形成所致。41例患者随访2个月至6年,气管狭窄症状消失,CT复查效果满意,无再次手术患者。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伴气管狭窄一期手术纠治效果良好。长段气管狭窄采用Slide方法,疗效满意。术后气道内肉芽生长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伴气管狭窄的外科处理" } ]
7,71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根据下面文本起个标题:“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阳性乳腺癌患者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并验证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模型对NSLN转移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2011年1月至2014年8月前哨淋巴结(SLN)阳性并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的乳腺癌病例,分析其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使用MSKCC模型,计算每例患者腋窝NSLN转移风险,利用校正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该模型对本组人群预测的准确性。结果 共1 147例乳腺癌患者接受SLNB,其中150例SLN阳性患者纳入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灶性乳腺癌(χ=5.887,=0.015)、SLN阳性个数(SLN+)与SLN活检个数(SLN)比值(SLN+/SLN,χ=6.683,=0.010)、术前超声ALN状态(χ=7.736,=0.005)是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灶性乳腺癌(=7.25,95% :1.73~30.43,=0.007)、SLN+/SLN≥0.5(=2.56,95% :1.22~5.39,=0.013)、术前超声ALN异常显示(=2.47,95% :1.18~5.19,=0.017)是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MSKCC模型对本组人群NSLN预测的AUC为0.677。结论 对于SLN阳性乳腺癌患者,多灶性乳腺癌、SLN+/SLN值和术前超声ALN状态是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MSKCC模型对本中心乳腺癌患者NSLN状态预测的准确性较低。”", "assistant": "乳腺癌非前哨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MSKCC模型预测效能研究" } ]
7,71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 总结特殊类型的破裂性腹主动脉瘤(AAA)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2002年5月至2015年2月救治的52例破裂性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原因、并发症表现的特殊性将33例归为特殊类型的破裂性AAA,包括感染性6例、炎性5例、结核性6例、创伤性1例,合并腔静脉瘘2例、消化道瘘3例、累及脊柱5例。其中2例拒绝手术放弃治疗,19例选择急诊开放手术修复,13例采用腔内支架修复,1例中转开腹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术前收缩压为64~107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收缩压为(88±16)mmHg;就诊到确诊时间为4~33 h,平均(17±10)h。围手术期死亡1例,患者死于失血性休克导致的代谢性酸中毒。术后随访3~72个月,未发生主动脉破裂、血管移植物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随访期死亡。结论 早期明确诊断,积极的手术治疗是提高特殊类型的破裂性腹主动脉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综合完善的围手术期治疗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assistant": "特殊类型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总结" } ]
7,71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基于三维测量技术分析MRI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后残余肿瘤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7月至2013年8月山东省肿瘤医院乳腺病中心接受6~8周期NAC的6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患者年龄31~70岁,中位年龄49岁。NAC后行MRI检查。NAC后手术标本制作次连续病理大切片,显微镜下勾画残余肿瘤范围,Photoshop软件配准,3D-DOCTOR软件三维重建病理及MRI残余肿瘤,三维测量病理和MRI残余肿瘤的最大径、最大截面积和体积,分别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Bland-Altman法评价两者测量残余肿瘤范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 病理和MRI对残余肿瘤的最大径、最大截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结果呈正相关(分别为0.942、0.941、0.903,均=0.00),在残余肿瘤的最大径、最大截面积方面,病理与MRI的相关性优于超声二维测量(=6.48、6.18,均=0.00)。MRI对最大径和最大截面积的测量较病理略有低估,而对体积的测量较病理略有高估,两者一致性较好(最大径平均差值0.3 cm,95% :-1.43~1.90 cm;最大截面积平均差值1.39 cm,95% :-9.55~12.34 cm;体积平均差值-0.433 cm,95%:-7.065~6.199 cm)。结论 NAC后MRI三维重建图像能准确评价残余肿瘤的立体空间范围,有助于选择NAC后降期保乳患者。\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MRI三维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残余肿瘤范围的准确性" } ]
7,71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根据下面文本起个标题:“目的总结近年来应用传统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杂交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病变的经验及效果。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9月收治胸腹主动脉病变患者11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2岁。胸腹主动脉瘤5例,胸腹主动脉夹层4例,大动脉炎并发动脉瘤2例。根据病变不同部位,首先行不同的内脏动脉或肾动脉旁路手术,再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修复。结果手术均成功完成。同期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5 h,分期手术平均一期手术时间8.1 h,平均腔内手术时间2.0 h。平均随访时间13.5个月,1例患者术后3个月死于心肌梗死,无动脉瘤相关死亡,无肾功能不全和截瘫,2例发生内漏。结论杂交手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病变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早期及中期疗效满意,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assistant": "杂交手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病变" } ]
7,71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目的总结支架象鼻加升主动脉至股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瘤样扩张病变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探讨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慢性主动脉夹层瘤样扩张病变的手术治疗策略并总结早期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2月至2011年11月,1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伴全主动脉瘤样扩张的患者接受了支架象鼻加升主动脉至股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性14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2±8)岁,平均体质量(70±15)kg。除1例为全主动脉真性动脉瘤外,其余均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其中马方综合征患者8例。患者行直视支架象鼻术及主动脉弓部人工血管替换,升主动脉到股动脉的人工血管旁路移植。结果手术无死亡;乳糜胸1例,治疗后好转,截瘫1例。心外转流时间(176±4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8±25)min,深低温低流量时间(23±8)min,术后下肢血压正常。术后随访(22±19)个月,无死亡病例,术后早期支架段假腔闭合率100%,术后3~6个月CT随访示降主动脉较术后早期无明显扩张。2例已成功完成二期(次)全降主动脉替换术。结论支架象鼻加升主动脉至股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重度瘤样扩张病变安全有效,能有效缓解因真腔小导致的下肢及内脏供血不足,可能延缓降主动脉假腔扩张速度,为二期常温全降主动脉替换打下基础。", "assistant": "支架象鼻加升主动脉至股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全主动脉重度瘤样扩张的主动脉Stanford A型夹层或主动脉瘤" } ]
7,71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目的 探讨在脱细胞兔跟腱内构建一种具有连续异质性结构的组织工程学肌腱的方法。方法 体外培养家兔上皮组织成纤维细胞CRL-2087,并制备胶原水凝胶。实验分为单纯支架组、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组(Fb+CC组)、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组(Fb+OB组)、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组(Fb+CC+OB组)。将异质性细胞群: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依次连续种植于支架内预先设定的3个功能区域(成纤维区、成软骨区及成骨区),构建一种具有纤维形成、软骨形成及骨形成3个功能区域的"移行结构化"组织工程学肌腱,并对脱细胞支架行形态学、显微结构及细胞兼容性进行检测。采用组织学及免疫荧光分析3个功能区域内特定组织的梯度形成情况。结果 脱细胞跟腱的形态学、显微结构及细胞兼容性检测结果显示,经脱细胞处理后,腱细胞消失,胶原纤维排列疏松,腱束间可见较多孔隙存在,兔成纤维细胞在单纯支架表面或胶原水凝胶复合支架内培养时呈平稳增加。细胞支架复合共培养后,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软骨标志物糖胺聚糖、小鼠抗兔Ⅱ型胶原2A1只在软骨段内生成,而骨标志物钙结节、山羊抗兔骨钙素只在成骨段内生成,纤维生成段新生的胶原纤维相互连接,有效地修复了支架的结构。在连续种植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的脱细胞跟腱内,表现为纤维-纤维软骨-骨的结构渐变现象,而对照组无此现象。结论 脱细胞兔跟腱内层次性种植异质性细胞后,体外成功复制了一种拟生理的纤维-纤维软骨-骨的过渡界面结构,其具有细胞间相互作用可控性及基质不均匀性的多组织过渡特征。", "assistant": "兔韧带-骨界面移行结构的组织工程学构建" } ]
7,72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null 放射性直肠病指因盆腔恶性肿瘤接受放疗而发生的直肠损伤。慢性放射性直肠病以组织纤维化为特征,整体病程表现出一定的自限性。治疗决策应综合临床症状与内镜表现,尽可能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主要症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转流性肠造口术及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是主要的外科治疗手段,合理应用有助于病程的良性转归。改善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是慢性放射性直肠病治疗的最终目标。", "assistant": "重视慢性放射性直肠病的规范化治疗" } ]
7,72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null 胰瘘是消化道重建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处理困难。只有引流液淀粉酶升高而不影响临床治疗决策改变的A级胰瘘被定义为生化漏,其被认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胰瘘,也不是真正的手术并发症。临床医师应将注意力集中于B、C级胰瘘的诊治,减少B、C级胰瘘的发生更具临床价值。胰瘘不是单纯的外科技术性问题,但外科重建质量至关重要。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腺残端消化道重建的研究,对于胰腺外科医师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腺重建问题的再认识" } ]
7,72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目的 探讨联合血管切除在胰腺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及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受胰腺癌根治切除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206例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有无联合血管切除分成无血管切除组132例,联合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SMV)组66例,联合动脉切除组8例。比较分析3组患者的术前和手术资料,重点分析联合血管切除对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状况的影响。随访截至2014年9月。结果 206例患者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37例,胰体尾切除术44例,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5例;192例获得随访,14例分别于术后5~8个月失访,随访率为93.2%,中位随访时间29个月(5~63个月)。无血管切除组、联合门静脉和SMV切除组、联合动脉切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47±96)、(425±91)、(508±120)min,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均0.05)。术后3组患者病死率均为零。结论 联合静脉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无血管切除患者,但对术后生存无影响。对胰腺癌合并动脉侵犯患者应严格掌握指征,如能达根治切除有一定价值。", "assistant": "联合血管切除重建在胰腺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及价值" } ]
7,72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探讨后路病灶清除联合寰枢椎融合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7年3月至2012年4月施行后路病灶清除联合寰枢椎融合治疗的8例上颈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8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29~65岁,平均(43.5±13.2)岁。根据寰枢椎骨质破坏情况,采用不同的枢椎固定方式(椎弓根螺钉或椎板螺钉)。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使用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功能评分(JOA)、颈椎残障指数(NDI)行神经功能评价并计算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随访过程中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分析。结果 术后12个月8例患者均获骨性融合,12~18个月结核病变均达到临床治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的(10.5±2.0)分提高至(15.6±1.1)分(<0.05);NDI由术前的(29.9±6.2)分降至(8.6±1.6)分(<0.05)。末次随访时,按Odom's标准评价,优6例(75.0%),良1例(12.5%),可1例(12.5%)。结论 后路病灶清除联合寰枢椎融合术,配合恰当的植骨方案及局部应用抗结核药物,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而且可获良好的稳定性,是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一种可靠方式。", "assistant": "后路病灶清除联合寰枢椎融合治疗上颈椎结核" } ]
7,72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null 自黎介寿院士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引入中国以来,我国外科医师探索符合中国实际ERAS之路已有10年。时至今日,ERAS已经在我国外科领域广泛开展,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ERAS临床路径。ERAS的临床实施有赖于一系列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的有效整合,任何单一的技术或方法均不可能完全减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达到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因此,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团队(MDT)是ERAS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ERAS-MDT模式是目前亟待研究的新课题。通过ERAS-MDT建设,促进ERAS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并最终促进外科治疗水平的提高,将为社会和患者带来巨大的临床获益。”", "assistant": "加速康复外科多学科团队建设" } ]
7,72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评价其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4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与同期85例行传统开腹胃癌手术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根治程度及远期疗效。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274±78)min,长于开腹组[(217±41)min],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5,P=0.000);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254±112)ml]、首次下床活动时间[(63±16)h]、术后镇痛时间[(53±20)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77±20)h]、进流食时间[(88±15)h]及术后住院时间[(11.1±4.6)d]明显优于开腹组(t=3.942、5.549、9.464、6.508、9.436、2.980,P<0.01);腹腔镜组肿瘤近、远端切缘长度分别为(5.7±1.4)、(4.9±2.1)cm,开腹组分别为(5.8±1.1)、(4.7±1.5)cm,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量为(30.5±10.4)枚,开腹组为(32.6±12.3)枚,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9)。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7%)及死亡率(0)均低于开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随访时间6~48个月,2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4,P=0.207)。结论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其手术安全性、根治程度及远期生存率与开腹手术相当。", "assistant": "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 ]
7,72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手术后疗效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8月行肝切除手术治疗的19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对各种影响预后的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结果全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33.0个月,5年生存率为38.4%;无病中位生存期10.0个月,5年无病生存率为23.6%。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26.0个月)及5年生存率(27.4%)显著低于异时性肝转移患者(Z=-1.285,χ2=6.527,P<0.05)。对于总生存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χ2=5.219)、原发灶N分期(χ2=5.591)、肝转移灶分布(χ2=4.269)、肝转移灶数目(χ2=5.051)、肝转移灶出现时间(χ2=6.527)、肝切除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χ2=4.454)及是否存在肝外转移灶(χ2=5.158)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N分期(RR=2.198,95%CI:1.146~4.216)、肝转移灶出现时间(RR=1.840,95%CI:1.139~2.973)和肝切除术前CEA水平(RR=1.854,95%CI:1.056~3.255)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外科手术切除可以使结直肠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肝转移灶出现时间、原发灶N分期和肝切除术前CEA水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assistant":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外科切除疗效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