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versation_id
int64
1
953k
category
stringclasses
14 values
dataset
stringlengths
3
22
language
stringclasses
4 values
conversation
list
7,72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 比较胸腔镜与腹腔镜联合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差异。方法 对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胸外科62例胸腔镜与腹腔镜联合手术患者(腔镜组)和62例开放手术的患者(开放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两组均为男性45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分别为(62±9)岁和(62±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及肿瘤分期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收集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同时随访3年生存情况。检验和χ检验比较两组一般资料,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比较。结果 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231±40)ml比(302±37)ml,=4.63,=0.000]、术后胸腔引流量[(490±41)ml比(1 090±43)ml,=–79.59,=0.000]和术后住院时间[(16±4)d比(17±4)d,=–2.61,=0.010]低于开放组;手术时间[(272±39)min比(242±45)min,=3.97,=0.000]、淋巴结清扫数目[(30±5)个比(28±4)个,=2.39,=0.018]和胸部淋巴结清扫数目[(15±4)个比(14±3)个,=2.59,=0.011]高于开放组。两组分别有19例和3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4.83,=0.028)。腔镜组3年累积生存率为73.2%,开放组为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0.170,>0.05)。结论 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在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等方面优于开放手术,但3年累积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 "assistant": "胸腔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食管癌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
7,72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null 根治性切除是目前肝门部胆管癌唯一治愈性的治疗手段。随着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在国内已逐步开展,其可行性和安全性得到国内部分同行的认可。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障患者得到安全、规范的治疗及改善预后,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切除术操作规范专家组和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相关专家,遵循肝门部胆管癌治疗原则和腹腔镜操作相应的技术规范,制定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操作流程专家建议,便于临床借鉴及规范化应用。", "assistant": "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操作流程专家建议" } ]
7,72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探讨经腹膜和经后腹膜入路腹腔镜下输尿管端端吻合术治疗腔静脉后输尿管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2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腹腔镜输尿管端端吻合术治疗的18例腔静脉后输尿管患者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17~55岁,平均年龄(37±10)岁。8例为经腹膜入路(经腹膜组),10例为经后腹膜入路(经后腹膜组)。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8例腹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经腹膜组平均手术时间(85±20)min(60~130 min),经后腹膜组平均手术时间(98±30)min(70~18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均<50 ml,术后1~2 d患者通气并恢复正常饮食,术后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P>0.05)。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至1年复查静脉肾盂造影或CT尿路成像,显示患侧输尿管引流良好,肾盂积水减轻。随访时间12~115个月,平均(40±24)个月,随访期间无需行二次手术矫形治疗病例。结论经腹膜入路和经后腹膜入路腹腔镜输尿管端端吻合术均是治疗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安全微创的手术方式,术者应根据自己的经验特长选择合适的腹腔镜入路。”", "assistant": "经腹膜及经后腹膜入路腹腔镜下治疗腔静脉后输尿管的疗效分析" } ]
7,73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探讨一种基于熔融沉积快速成型-三维打印技术制备个体化枕骨髁螺钉导航模板的可行性,并对该方法辅助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选取30具成人尸体的枕颈部标本,将其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枕颈部行选择性重建,测量枕骨髁相关解剖结构以确定置钉参数。手工选取钉道,设计与枕骨后部结构相贴合的阴模,并利用三维打印技术成型。基于枕骨髁打印模型,直视下徒手将阴模制成具有双侧枕骨髁螺钉钉道的导航模板,并在其辅助下于尸体标本置入双侧枕骨髁螺钉。术后对寰枕间隙行解剖观察并再次行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结果 根据生成的计算机三维模型设计并制作30个枕骨髁螺钉个体化导航模板,在其辅助下置钉的操作耗时为(91.4±8.2)s。60枚螺钉的轴位内倾角、矢状位倾角和进钉点至寰枕关节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33.2±6.4)°、(8.9±3.4)°和(3.9±0.9)mm,性别及个体左右侧所致相关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解剖及CT检查提示所有螺钉均未侵犯椎动脉、舌下神经管、髁导静脉管或寰枕关节面。除1枚螺钉穿破枕骨髁外侧皮质外,余钉位准确。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T图像,使用Mimics软件能够精确重建枕骨髁及相关解剖结构,并建立其对应阴模。利用三维打印模型所设计的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准确性高、操作简单,为枕骨髁螺钉的精确置入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新方法。\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三维打印技术制备枕骨髁螺钉个体化导航模板的实验研究" } ]
7,73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探讨健侧胫后血管皮瓣桥携带游离皮瓣的桥式皮瓣联合游离植皮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下肢严重创伤后大面积环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应用桥式皮瓣联合游离植皮VSD治疗11例患者,年龄15~52岁,平均32.5岁,男性7例,女性4例,均为下肢严重创伤后深部组织裸露或坏死感染的大面积环形软组织缺损,6例同时合并骨折。经彻底清创后,对不稳定骨折行外固定支架固定或简便内固定,然后采用VSD治疗1~2次,每次5~7 d。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较新鲜后,采用桥式皮瓣移植修复患侧骨及深部组织裸露的创面,皮瓣周围残留的创面采用游离植皮VSD覆盖修复。术后对皮瓣移植区及皮片植皮区的存活情况和愈合质量进行随访。结果11例患者经清创负压封闭引流5~14 d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再次清创后应用桥式皮瓣移植联合游离植皮VSD覆盖治疗,皮瓣移植区组织全部成活且质地、外观满意,感染控制良好,未形成窦道。6例游离植皮区由于面积较大术后遗留部分散在创面,4例经再次植皮,2例经积极换药后均完全消灭创面,游离皮瓣移植成功率100%。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0.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良好,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对于严重创伤后深部组织裸露的下肢大面积环形软组织缺损,VSD覆盖技术可有效修复创面,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肢的功能。\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桥式皮瓣联合游离植皮负压封闭引流修复下肢大面积环形软组织缺损" } ]
7,73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 探讨使用胸骨下段小切口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完全再血管化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79例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心外科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2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5±9)岁。患者行胸骨下段小切口非体外循环CABG。桥血管使用左胸廓内动脉、桡动脉和大隐静脉。记录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24 h胸腔纵隔引流量。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术后心功能。手术前后心脏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检验。结果 79例患者中,2例患者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术中改为心肺转流下心脏不停跳CABG,未延长切口;2例患者因暴露主动脉根部困难,改为常规切口;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桥血管2~4支,平均(2.8±0.6)支。近端1个吻合口75例,2个吻合口4例。桥血管远端分别吻合至前降支79支,后降支60支,钝缘支及中间支56支,对角支25支。使用左胸廓内动脉78例,桡动脉68例,大隐静脉74例。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19.0±2.2)h,平均ICU停留时间(60±20)h。术后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1例,临时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切口下端感染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射血分数较术前升高(66.5%±1.6%比61.2%±2.3%,=4.30,=0.00)。结论 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可以完成冠状动脉各分支的血运重建,近期效果满意。手术操作具有一定难度,充分术前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胸骨下段小切口非体外循环行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完全再血管化的临床研究" } ]
7,73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 分析复杂胸腰椎骨折的伤椎形态特点及伤椎置钉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61例AO分型为B型或C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3例,女性8例;年龄9~65岁,平均33.2岁.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41例,B级5例,C级5例,D级6例,E级4例。受伤部位:胸椎13例,胸腰段39例,腰椎9例。分为伤椎置钉组32例和非伤椎置钉组29例。分析伤椎形态特点,并在X线片测量基础上比较两组病例在术前、术后及终末随访后凸角度、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伤椎移位比的矫正与丢失;Denis评分比较两组局部疼痛和工作状态恢复的差异。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5年,平均3.0年。两组在矫正角度丢失、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丢失、矫正伤椎移位比例、Denis疼痛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置钉组优于非伤椎置钉组。结论 运用伤椎置钉技术,可以很好地纠正脊柱骨折脱位,维持术后脊柱的稳定性。”", "assistant": "复杂胸腰椎骨折的伤椎形态特点与伤椎置钉技术" } ]
7,73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null 近年来小肾癌在新发肾癌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使得保留肾单位手术成为早期肾癌手术治疗的主要方式。术前根据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全身评估、保留肾单位手术的适应证等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常用手术入路有经腹腔入路、经腹膜后入路、经腰腹联合入路。术中建议行冰冻病理,如病理回报切缘阳性,可再次切除一层肾组织创面或改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同时术中需注意减少热缺血时间、保护肾脏功能,避免术后肾萎缩的可能。此外,术前对患者肾功能评估准确、准备充分,术中手术操作熟练、积极应对,均可降低保留肾单位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assistant": "肾肿瘤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相关问题" } ]
7,73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根据下面文本起个标题:“null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的肝脏恶性肿瘤。肝切除术是ICC唯一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但手术切除率低,术后极易复发转移。随着对ICC生物学特性和预后规律的深入认识,近年来ICC的外科治疗策略和技术方法有较大进步,远期疗效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ICC准确的临床诊断、R0切除、术中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后有效的辅助治疗,以及复发性ICC的再切除和多学科治疗,是目前提高该病总体疗效的主要途径。对于无法一期切除的ICC,降期治疗可能提供切除的机会。深入开展ICC生物学异质性的研究,探索改善外科治疗或建立新的治疗方法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assistant": "肝内胆管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 ]
7,73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经皮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中应用盐酸羟考酮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12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经皮肝细胞癌射频消融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盐酸羟考酮组(Q组)、芬太尼组(F组)和地佐辛组(D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前静脉滴注羟考酮0.1 mg/kg、芬太尼0.001 mg/kg、地佐辛0.1 mg/kg,待术者完成穿刺后给予丙泊酚维持麻醉。记录各组患者入手术室、射频消融开始时、射频消融开始后10 min、手术结束出针时和清醒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记录术中体动、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发症;记录术后疼痛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SNK检验、χ检验等分析麻醉效果指标。结果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值均>0.05)。三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值均>0.05)。Q组、D组、F组射频消融开始时的呼吸频率分别为(11.7±1.6)次/min、(12.1±1.7)次/min、(10.3±2.3)次/min(=5.068,=0.009),射频消融开始后10 min的呼吸频率分别为(11.9±1.3)次/min、(12.2±1.4)次/min、(10.7±1.3)次/min(=7.024,=0.002),两两比较结果显示F组均低于Q组和D组(<0.05)。Q组、D组、F组清醒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分别为0.2±0.7、0.3±0.7、1.7±1.5(=12.981,=0.000),术后1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分别为2.0±0.9、1.8±0.8、4.3±0.9(=42.362,=0.00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Q组和D组均低于F组(<0.05)。术中体动Q组(3例)和D组(3例)少于F组(9例)(χ=6.400,=0.041)。术中呼吸抑制Q组(3例)和D组(2例)低于F组(9例)(χ=8.012,=0.018)。结论 羟考酮注射液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肝脏射频消融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抑制发生率更低,在术后镇痛方面具有优势。\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盐酸羟考酮用于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中麻醉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 } ]
7,73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目的研究核苷类药物对乙肝相关的肝移植受者肝门淋巴结内乙肝病毒(HBV)分子存在状态和复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因乙肝相关肝病行肝移植的患者36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4±7)岁。根据术前是否应用核苷类药物,分为用药组和未用药组,其中用药组分为用药时间>3个月和≤3个月两个亚组。于肝移植术中采集患者肝门淋巴结,利用巢式或半巢式PCR检测肝门淋巴结内HBV DNA和病毒复制中间体HBV cccDNA。数据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结果HBV DNA阳性率用药组为72.7%(16\\u002F22),未用药组为14\\u002F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用药组中用药时间>3个月与≤3个月的患者HB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u002F14比6\\u002F8,P=1.000)。HBV cccDNA阳性率用药组为22.7%(5\\u002F22),低于未用药组的12\\u002F14(P=0.000),用药组中用药时间>3个月的患者低于≤3个月的患者(1\\u002F14比4\\u002F8,P=0.039)。结论乙肝相关的肝移植受者术前应用核苷类药物3个月以上,能有效地抑制肝门淋巴结内HBV的复制。", "assistant": "核苷类药物对肝移植受者肝门淋巴结内乙肝病毒分子病毒学状态的影响" } ]
7,73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null 骨组织工程领域已围绕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生长信息三个基础方向开展研究。干细胞是当前被广泛研究的种子细胞,从尿中分离得到的人尿源干细胞(hUSC)可贴壁生长,具有克隆性,可表达多数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外周细胞标志物,具备多分化潜能,经数代培养仍保持核型稳定,无成瘤性。hUSC获取途径无创且简便、培养体系稳定、具备多向分化潜能,有成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新来源的潜力。\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人尿源干细胞及其在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
7,73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检测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中miR-195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对88例乳腺癌患者原发肿瘤蜡块提取的RNA进行miR-195表达水平的测定,Mann Whitney-U非参数检验比较miR-195表达水平和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分析,Cox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在高组织学分级、肿瘤大(T3-4)、淋巴结转移及伴有脉管瘤栓的乳腺癌中miR-195表达水平相应地比低组织学分级(Z=-2.271,P=0.023)、肿瘤小(T1-2)(Z=-2.687,P=0.007)、无淋巴结转移(Z=-1.967,P=0.049)及无脉管瘤栓(Z=-2.432,P=0.015)的乳腺癌下调。miR-195水平与雌激素受体\\u002F孕激素受体\\u002FHER-2表达、肿瘤TNM分期、是否复发、组织学类型及月经状态等未见明显关联(P>0.05)。以中位数2-δCt=0.270为界,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miR-195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无复发生存率(χ2=5.985,P=0.014)或总生存率(χ2=30.050,P=0.000)呈正相关。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miR-195(HR=0.040,95%CI:0.009~0.179,P=0.000)、组织学分级(HR=8.360,95%CI:2.25~31.00,P=0.001)、雌激素受体表达(HR=0.220,95%CI:0.06~0.80,P=0.022)及复发状态(HR=6.860,95%CI:1.70~27.60,P=0.007)是独立的预后因子。结论miR-195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高级别、肿瘤大(T3-4)、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形成呈负相关。miR-195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相关。”", "assistant": "miR-195与乳腺癌侵袭及预后的关系" } ]
7,74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手术对患者术后早期肺功能的影响及其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方法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将61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胸腹腔镜联合下经右胸、上腹、左颈食管癌切除手术组(腔镜组)32例,传统三切口经右胸、上腹、左颈食管癌切除手术组(开放组)29例。分别于术前1 d、术后第5天、术后第10天测定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并行血气分析,记录术后第1~5天疼痛评分及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及血气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8~0.709,P=0.113~0.481)。腔镜组术后第10天FEV1%、FVC%、PaO2、SaO2优于开放组[FEV1%:77%±17%比53%±13%,t=6.241,P=0.000;FVC%:78%±13%比57%±16%,t=5.549,P=0.000;PaO2:(87±9)mmHg比(79±14)mmHg,t=2.477,P=0.017;SaO2:96.1%±3.3%比94.3%±2.4%,t=2.313,P=0.024;1 mmHg=0.133 kPa]。腔镜组术后第1~5天疼痛评分低于开放组,其中术后4 d 内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8~-1.815,P=0.000~0.049)。腔镜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手术组(6\\u002F32比12\\u002F29,χ2=3.745,P=0.049)。结论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手术对患者术后早期肺功能影响较小,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手术对患者术后早期肺功能的影响" } ]
7,74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 探讨跟骨伴其周围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 2004年2月至2007年9月手术治疗13例17足跟骨伴其周围骨骨折,其中跟骨合并同距骨骨折8足、同侧内外踝骨折5足、同侧Pilon骨折4足。按踝及后足骨折处理原则对跟骨周围多发骨折进行复位内固定;对17足中15足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螺钉或钢板内固定;2足采用一期距下关节融合。术后X线片评估内固定及骨折愈合等情况,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价功能疗效。结果 13例患者均获得16.0~33.0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问26.5个月.1例开放性创面术后10 d出现浅表感染。术后4-6个月X线片示所有骨折均愈合,17足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无钢板、螺钉断裂等;术后9个月至末次随访X线片示3例出现距下及踝关节轻度骨性关节炎,5例距骨骨折出现不同程度的囊性变,2例出现坏死.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3足,良6足,可5足,差3足,优良率为52.9%。结论 跟骨伴其周围骨骨折是以跟骨粉碎性骨折为主同时合并踝及后足部位骨折的一种高能量损伤,取得相对满意疗效关键在于术前必须对创面及软组织损伤进行良好的评估和处理,术中需恢复跟骨的基本形态和负重力线、简单有效的内固定或一期距下关节融合,同时对合并其周围多发骨折进行良好的复位固定及术后有计划的康复训练。”", "assistant": "跟骨伴其周围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 ]
7,74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 探讨解剖性肝切除在肝内胆管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98例行根治性切除的肝内胆管癌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性55例(56.1%),女性43例(43.9%),中位年龄61岁。根据是否接受解剖性肝切除分为局部切除组(=30)和解剖性肝切除组(=68),比较两组患者之间手术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累积生存率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解剖性肝切除组手术时间[(196.4±94.9)min]长于局部切除组[(166.2±65.7)min](=-2.217,=0.027),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术后并发症、术后死亡、术后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值均>0.05)。解剖性肝切除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长于局部肝切除组的11个月(χ=4.641,=0.031)。总体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数量、T分期、N分期、是否解剖性肝切除、术后辅助治疗患者的预后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数量(=0.522,95%:0.259~0.974,=0.042)和解剖性肝切除(=1.858,95% :1.092~3.161,=0.022)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与局部肝切除相比,解剖性肝切除在不影响手术安全的同时,可改善肝内胆管癌患者的预后。”", "assistant": "解剖性肝切除在肝内胆管癌治疗中的价值" } ]
7,74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 探讨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6年6月至2009年1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的208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3例,女性35例,中位年龄53岁。所有患者出院后均以电话、短信、门诊方式随访。通过Kaplan-Meier进行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根据术前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MLR)将患者分为低MLR组(MLR≤1.2)和高MLR组(MLR>1.2)。结果 208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1.5~82.2个月),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6个月(1.0~82.0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AST、清蛋白、癌栓、肿瘤分级、肿瘤最大径、TNM分期、BCLC分期和MLR是HC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NM分期和MLR均是影响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值均<0.05)。低MLR组患者总生存时间(42.1个月)和无瘤生存时间(38.1个月)均优于高MLR组(32.7个月和25.3个月)(值均<0.01)。结论 MLR水平可能与HCC根治性切除术预后呈显著负相关,MLR、TNM分期可能是HCC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 "assistant": "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分析" } ]
7,74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根据下面文本起个标题:“目的 探讨术前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对预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完全切除术后复发风险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2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182例术前行PET-CT检查的Ⅰ期NSCLC患者,其中男性121例,女性61例;年龄34~85岁,平均年龄68岁;ⅠA期98例,ⅠB期84例;腺癌137例,鳞状细胞癌35例,其他10例。对性别、年龄、吸烟史、F-FDG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手术方式、病理特征和术后辅助化疗等可能影响预后的因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的差异。结果 182例患者术后复发率为15.9%。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SUVmax(=3.278,5.0三组复发率分别为4/55(7.3%)、9/60(15.0%)、16/67(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6.278,=0.04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0.9%、82.7%、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30)。SUVmax较高者出现血管浸润阳性(χ=20.267,=0.000)、胸膜浸润阳性(χ=6.185,=0.045)和病理Ⅰb期(χ=13.589,=0.001)的比例增加。结论 术前SUVmax是Ⅰ期NSCLC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病理分期相同的患者可根据SUVmax进行风险分层并决定术后随访与治疗方案。”", "assistant": "术前PET-CT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术后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 } ]
7,74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评价果胶\\u002F聚乙烯醇复合(CoPP)水凝胶人工髓核置换延缓腰椎间盘退变的效果。方法 以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腰椎髓核置换的动物模型,显露L3~4和L4~5两个椎间盘.L4~5椎间盘用16号针头穿刺后将聚乙烯醇(PVA)或CoPP水凝胶试件植入其内,L3~4椎间盘行假手术处理或只用针头穿刺而不植入试件。由此,全部实验椎间盘分成假手术组、穿刺组、PVA组和CoPP组。于术前、术后1、3、6个月摄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并对手术节段椎间盘进行组织学评估。结果 实验动物均存活,无伤口感染或手术并发症发生,无PVA、CoPP假体试件突出或明显移位.PVA组和CoPP组椎间盘高度丢失明显小于穿刺组(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A、CoPP两组在术后6个月内椎间盘退变的程度无明显差异,但随着术后观察时间的延长,两者治疗效果的差别逐渐增大,PVA组椎间盘退变明显,CoPP组退变相对缓慢。结论 CoPP水凝胶人工髓核置换术可保留椎问盘高度和填充髓核空间,延缓纤维环的退变,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果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人工腰椎髓核置换的实验研究" } ]
7,74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 分析Stanford A型和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主动脉替换手术后肝功能不全(H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在DHCA(鼻温降至18 ℃)下行主动脉替换术的主动脉夹层病例208例,其中男性156例,女性52例,平均年龄(45±11)岁。术前诊断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181例,Stanford B型27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合并症、术前心功能、主动脉夹层类型、手术类型、主动脉手术史、心肺转流时间、术中及术后24 h内的浓缩红细胞输入量。监测术前及术后1周内血谷丙转氨酶(GPT)、总胆红素及乳酸脱氢酶的水平。对术后H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该组病例术后早期(<7 d)出现HD 18例(8.7%)。术前血肌酐>133 μmol\\u002FL(P<0.01)、术前GPT>40 U\\u002FL(P<0.01)、急性夹层(P<0.05)、心肺转流时间>180 min(P<0.05)、阻断时间>100 min(P<0.05)、术中及术后24 h内输注浓缩红细胞>10单位(P<0.01)是H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其中术前GPT>40 U\\u002FL(P<0.01)和术中及术后24 h内输注浓缩红细胞>10单位(P<0.01)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主动脉夹层术后HD是多因素导致的并发症。术前GPT升高及术中、术后早期的大量输血是影响术后HD发生的主要原因。”", "assistant": "主动脉夹层手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
7,74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比较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PLU)与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f-UHLL)治疗复杂性上段输尿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泌尿外科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5例复杂性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13例,年龄27~45岁,平均(34.1±9.5)岁。合并输尿管扭曲28例,合并同侧输尿管中下段结石17例。20例接受f-UHLL治疗,25例接受RPLU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结石大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和术后发热率等。分别采用检验和χ检验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漏尿、输尿管穿孔等并发症,手术未对肾功能产生明显影响。RPLU组和f-UHLL组患者在手术时间[(78.4±8.5)min比(73.3±11.3)min,=0.61,=0.67]、术后拔除双J管时间[(33.8±3.4)d比(37.6±8.9)d,=2.37,=0.08]、术后患肾肾小球滤过率[(41.3±7.6)ml/min比(40.5±7.1)ml/min,=0.78,=1.27]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f-UHLL组相比,RPLU组住院时间长[(5.9±1.7)d比(4.2±1.6)d,=1.92,=0.04],术后发热率低(4%比30%,χ=5.72,=0.03)、结石清除率高(100%比75%,χ=7.03,=0.01)。f-UHLL组5例患者术后发生结石残留,予以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后结石自行排出。结论 RPLU与f-UHLL在治疗复杂性上段输尿管结石方面均安全、有效,RPLU相比f-UHLL可在提高结石清除率的同时降低术后的发热率。\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与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上段输尿管结石的效果分析" } ]
7,74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探讨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延伸平面辅助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0年4月65例采用经肛直视下在内外括约肌间的延伸平面辅助实施TME并成功保肛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肿瘤学结果。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45±42)min,平均出血量(114±76)ml。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例,吻合口狭窄13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例,泌尿道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所有标本环周切缘及远切缘皆为阴性。病理分期TNMⅠ期26例,TNMⅡ期17例,TNMⅢ期22例。平均随访时间(48±19)个月,失访10例。远处转移与局部复发共15例,8例死于肿瘤转移复发。局部复发转移3例,分别于术后35、36、52个月发现骶前复发、左侧盆腔淋巴结转移、骶骨转移。无吻合口复发病例。TNMⅠ、Ⅱ、Ⅲ期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93.3%、63.1%,5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6.2%、83.3%、44.8%。结论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延伸平面辅助实施TME是解决经腹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操作困难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良好的手术安全性和肿瘤根治效果。”", "assistant": "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延伸平面辅助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 ]
7,74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探讨西罗莫司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ITBL)的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04年5月至2010年12月临床确诊且具有系列肝脏穿刺活检结果的ITBL患者3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年龄19~61岁。按是否接受西罗莫司治疗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损伤前、损伤期和治疗后3个时段,观察汇管区IL-2、叉头型转录因子(FoxP3)及IL-10的表达、肝功能的变化、胆管损伤程度评分、临床预后。结果发生ITBL时IL-2明显升高(对照组0.138±0.050,治疗组0.141±0.052),而FoxP3和IL-10较前无明显差异;6个月后对照组IL-2、FoxP3及IL-10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治疗组IL-2(0.107±0.043)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087,P=0.044),而FoxP3(0.213±0.039)和IL-10(0.187±0.048)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3.822、-4.350,P<0.01)。发生ITBL时血清ALT、AST、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及胆道损伤程度评分较前不同程度地升高;6个月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而治疗组肝功能指标较前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胆道损伤程度评分则较治疗前明显降低(4.4±2.4,Z=-2.568,P=0.010)。对照组1年和3年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6\\u002F13和4\\u002F13,治疗组分别为17\\u002F19和13\\u002F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6,P=0.007;χ2=5.398,P=0.020)。结论西罗莫司可抑制IL-2的表达,促进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IL-10的上调,从而缓解胆道的免疫病理损伤,减少移植物丢失及再次肝移植的可能性。\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西罗莫司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 } ]
7,75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null 创新与实践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治疗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在相关领域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在先心病外科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生儿先心病的诊治、微创治疗、介入治疗辅助下的先心病手术、复杂先心病的外科治疗等方面成绩突出,积累了很多新经验,创造了很多新方法,推动了我国先心病治疗整体的发展。", "assistant": "以创新与实践推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可持续发展" } ]
7,75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探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后低位直肠癌的近远期并发症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检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癌数据库,获得2010年9月至2017年6月接受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及ISR根治手术的132例直肠癌患者资料,男性100例,女性32例,年龄(52.9±11.4)岁,肿瘤与肛门距离为(3.9±1.1)cm。围手术期并发症按照Clavien-Dindo分级系统记录;吻合口漏依据严重程度分为A、B、C三级,依据诊断时间(术后30 d为界)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吻合口狭窄以直径12 mm的纤维结肠镜无法通过为主要诊断标准,并根据形态分为单纯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并近端肠管狭窄。采用单因素χ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识别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的预后因素。结果 在132例患者中,全量放疗和预防性造口的比例均为97.0%(128/132)。吻合口漏发生率为31.1%(41/132),其中B、C级临床漏32例(24.2%),中位诊断时间为术后37(65)d(范围:2~214 d),术后30 d以上确诊的迟发型吻合口漏25例(18.9%)。随访至术后1年以上,17.1%(22/129)的患者形成慢性骶前窦道。吻合口狭窄见于28.1%(36/128)的可评估患者,其中单纯吻合口狭窄24例,合并近端肠管狭窄12例。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因吻合口漏或狭窄接受永久性结肠造口者7例,保留持续性回肠造口而无法回纳者20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射性肠炎是ISR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预后因素(=5.04,95% :2.05~12.43,=0.000);男性(=5.19, 95% :1.24~21.75,=0.024)和吻合口漏(=8.49,95% :3.32~21.70,=0.000)是吻合口狭窄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实施ISR具有较高的围手术期风险,术后常发生吻合口漏且易于迁延,同时与慢性吻合口狭窄密切相关。对于男性、存在放射性肠炎的高危患者,术后应警惕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 "assistant":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后低位直肠癌的近远期并发症研究" } ]
7,75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根据下面文本起个标题:“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相关因子sonic hedgehog(SHH)在大鼠自体移植静脉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内膜增生的关系。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24只,8周龄,体质量140 g。建立颈静脉-腹主动脉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14 d、28 d各处死12只大鼠,取材移植血管,免疫组化检测SHH蛋白在移植血管新生内膜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法观察SHH及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Real-time PCR定量检测SHH mRNA的表达;以对侧颈静脉作为对照。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静脉、术后14 d和术后28 d移植静脉SHH+细胞数比例分别为(2.0±0.5)%、(39.4±0.4)%和(63.0±0.3)%,正常静脉与移植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法显示术后SHH表达水平增加并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r=0.808,P<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术后14 d组和术后28 d组的SHH mRNA表达增加,分别为对照组含量的9.5和23.8倍。结论 自体静脉移植术后,SHH在新生内膜中高表达并可能与细胞增殖相关。”", "assistant": "自体移植静脉中sonic hedgehog表达水平的动物实验研究" } ]
7,75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骨样骨瘤外科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计算机导航辅助切除骨样骨瘤手术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18岁(7~35岁)。26例患者肿瘤位于股骨干9例、股骨粗隆部4例、股骨颈2例、胫骨干5例、胫骨近端干骺端1例、髋臼2例、耻骨1例、脊柱附件1例、桡骨干1例。术前均经局部X线及CT扫描明确诊断。其中4例采用CT数据导航,22例采用Iso-C 3D C型臂术中实时导航。术中导航指引定位,精确切除瘤巢。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导航手术,其中行开窗刮除12例、整块切除14例;植骨21例、未植骨5例。26例患者均经术中肉眼判定、术中导航指引器确认、术后X线和(或)CT扫描确认瘤巢去除充分。全部病例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骨样骨瘤,术后疼痛即刻缓解。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0.6个月(12~3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疼痛复发。结论将计算机导航技术应用于骨样骨瘤的外科治疗,不仅使术中瘤巢定位更精确,而且对于复杂部位瘤巢的切除可以达到骨结构微创治疗的目的。对于骨干部位的骨样骨瘤,Iso-C 3D C型臂术中实时导航较CT数据导航更有帮助。”", "assistant": "计算机导航辅助骨样骨瘤的外科治疗" } ]
7,75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null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材料、电子、机械、物理等相关领域的共同进步。本文回顾了创伤骨科的大数据、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内植物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智能微创、新型材料、三维打印技术、骨折复位手术辅助机器人、数字骨科等方面,展望创伤骨科诊疗技术的发展趋势。跟踪学科前沿,不断汲取国内外先进的创伤骨科治疗理念和先进技术,可进一步提升我国创伤骨科的救治水平。", "assistant": "创伤骨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 ]
7,75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 探讨岩斜区良性肿瘤的手术策略。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9年2月的55例岩斜区良性肿瘤(脑膜瘤和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手术策略将患者分为3组:全切除组、次全切除组及部分切除组,后两组患者又统一为非全切除组,术后行放疗控制复发或进展。对3组患者术后神经障碍发生率和生存质量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5例患者中全切除21例,次全切除22例,部分切除12例。术后两周内全切除组有12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非全切除组有10例,其余患者稳定或好转。全切除组和非全切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6,P<0.05)。术后1年内全切除组KPS≥80分12例,非全切除组为29例。全切除组和非全切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2,P<0.05)。术后平均随访3年,全切除组无复发,非全切除组放疗后共计5例复发或进展。结论 岩斜区肿瘤追求全切除存在术后神经功能恶化和生存质量下降的风险,不追求全切除结合术后放疗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岩斜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策略分析" } ]
7,75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 探讨三维胸腔镜下二尖瓣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60例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外科接受三维胸腔镜下二尖瓣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15~78岁,中位年龄47岁。采用的二尖瓣成形技术包括人工种植53例、瓣环成形58例、后瓣切除13例、前瓣切除2例、交界切开1例。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患者手术前后临床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 本组2例患者术中中转行二尖瓣置换术,无中转开胸患者。手术时间为(213±37)min,心肺转流时间(129±3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1±21)min,术后住院时间(7±3)d。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5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无出院后再次手术病例,二尖瓣关闭不全和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6.286,=0.000;=-6.237,=0.000),无新发心房颤动。结论 三维胸腔镜下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操作更加精细安全,在二尖瓣成形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三维胸腔镜下二尖瓣成形术60例临床分析" } ]
7,75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总结个性化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2月至2012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20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4~58岁,平均43岁。6例为巨大动脉瘤(最大径>2.5 cm),7例为宽颈,3例为梭形,2例有穿支起自瘤颈,6例有重要的分支起自瘤体,2例为介入栓塞后复发的动脉瘤。根据术前影像资料制定个性化手术策略。常规采用额颞入路,术中常规应用体感诱发电位、多普勒血流探测、荧光素血管造影等辅助设备进行监测。术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判断动脉瘤夹闭和架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20例动脉瘤中,7例行多动脉瘤夹组合夹闭,同时载瘤动脉夹闭重建;3例大脑中动脉第一段动脉瘤行动脉瘤近端阻断-颅内外血管高流量架桥术;2例行动脉瘤切除-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低流量架桥;1例行动脉瘤切除-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低流量架桥-分支血管侧侧吻合术;2例行动脉瘤切除-远近端吻合术;1例行动脉瘤切除-远近端吻合-豆纹动脉再植术;3例行单侧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瘤;1例行单纯动脉瘤孤立术。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4~5分19例(良好),1分1例(术后1周死于心肌梗死)。19例存活患者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9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期间无再次出血,均复查DSA或CTA,其中14例动脉瘤完全消失,2例有残颈。结论有经验医师采用个性化手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血管重建技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assistant": "复杂大脑中动脉瘤个性化手术治疗" } ]
7,75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来源的富血小板血浆(PRP)促进创面胶原合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7周龄雄性SD清洁级大鼠50只,10只大鼠用来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其余40只大鼠随机分为PRP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PRP组大鼠创面涂抹0.1 ml同种异体的PRP,对照组涂抹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创面再生愈合情况,采用Masson染色分析细胞及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Ⅰ型和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Ⅰ型和Ⅲ型胶原组织mRNA的表达。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创面形成后第3、6、10、15天,PRP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0.33±3.35比18.35±2.04,55.51±2.74比36.83±2.34,79.64±1.40比56.92±1.44,86.88±2.12比65.80±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66~50.48,值均<0.05);Masson染色显示PRP组的创面胶原形成快、纤维粗壮、排列致密;与对照组相比,PRP组细胞Ⅰ型胶原蛋白(1.92±0.09比1.18±0.11)和Ⅲ型胶原蛋白(1.16±0.05比0.74±0.11)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9,<0.01;=17.62,<0.05);与对照组相比,PRP组在创面形成后第3、6、10、15天的Ⅰ型胶原蛋白(5.17±0.11比1.79±0.18,6.97±0.09比1.96±0.08,6.00±0.26比2.10±0.05,4.95±0.11比3.58±0.09)和Ⅲ型胶原蛋白(2.35±0.08比1.44±0.05,3.08±0.05比1.84±0.06,3.48±0.07比2.36±0.09,4.42±0.07比2.77±0.10)的mRNA均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37~188.37,值均<0.01)。结论 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可通过促进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合成加速创面愈合。\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对创面胶原合成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
7,75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探讨骨盆肿瘤患者接受自体瘤骨灭活再植重建手术后的并发症、下肢功能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接受灭活再植手术治疗的15例骨盆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15~62岁,中位年龄31岁。肿瘤类型以软骨肉瘤(6例)和尤因肉瘤(3例)为主。手术切除大块肿瘤,去除骨外肿瘤包块,刮除松质骨内肿瘤,将残余骨壳放入65 ℃的20%高渗盐水灭活30 min;原位植入灭活骨,使用螺钉、钢板固定,累及髋臼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必要时填充骨水泥提高骨强度。根据原发肿瘤类型和外科边界决定术后是否接受放疗和化疗等辅助治疗。术后定期进行随访,术后3、6个月、1年评估灭活骨愈合情况及下肢功能,分别应用国际保肢学会(ISOLS)移植骨评分和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MSTS)评分。结果1例患者术后2 d死于围手术期大出血,其余患者术后随访6~96个月,平均40.4个月,5例患者死于复发和转移。11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内固定相关机械并发症包括折断2例,关节脱位1例。深部感染3例,浅表感染4例。ISOLS评分显示移植骨愈合良好,为30.0%~95.0%,中位值81.0%;MSTS-93评分显示下肢功能中等,为23.0%~93.0%,中位值60.0%。结论对于低级别软骨肉瘤和化疗敏感的高度恶性肿瘤来说,肿瘤骨灭活再植是一种可行的重建技术。虽然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对预期生存期较长的患者中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肿瘤骨灭活再植重建骨盆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 ]
7,76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null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得到广泛普及,但腹腔镜技术是否适合进行根治性切除尚存在争议。对于Tis期和T1a期的意外胆囊癌,单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可以获得满意的5年生存率。腹腔镜探查能够辨别出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的微小的播散病灶,采用分期腹腔镜探查还可避免55.9%的不可切除胆囊癌患者接受不必要的开腹探查手术。但腹腔镜技术在胆囊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尚有争议。一般认为,腹腔镜技术在胆囊癌治疗中的争议主要包括两点:(1)腹腔镜手术是否会增加切口种植及腹腔转移的风险;(2)腹腔镜下能否完成复杂的肝脏切除并获得满意的淋巴结清扫效果。尽管对于经验丰富的微创肝胆外科医师来说,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手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其长期预后方面尚需高质量前瞻性的大宗病例的临床研究加以论证。", "assistant": "腹腔镜技术在胆囊癌诊治中的应用现状与思考" } ]
7,76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目的 探讨膝关节假体垫片设计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功能和膝关节运动学的影响。方法 分析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使用GENESIS Ⅱ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8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2膝,平均随访27.7个月。按照使用垫片的种类分为高屈曲垫片组(男性1例,女性14例,23膝;年龄54~74岁,平均62.8岁)和标准组(男性1例,女性12例,19膝;年龄54~74岁,平均64.3岁)。通过膝关节评分比较两组的临床功能。采用循环透视和软件分析的方法比较两组病例在膝关节屈伸活动时股骨后滚、伸膝装置力臂等参数,评价垫片设计对膝关节运动的影响。结果 标准组和高屈曲垫片组的术后活动度分别为120°和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膝关节学会评分上没有差异。高屈曲垫片组术后的Feller评分高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影像学测量上,两组病例在0~120°范围活动时股骨后滚和伸膝装置力臂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活动范围达到130°时,两组的伸膝装置力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 高屈曲垫片的改良设计在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痛的发生、改善膝关节功能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可能会减小伸膝装置的力臂,从而影响股四头肌的做功。", "assistant": "垫片改良设计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功能和膝关节运动的影响" } ]
7,76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null 近年来,新理念和新技术不断涌现,我国胸外科诊疗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中国胸外科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本文从多角度多方面阐述了我国胸外科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随着精准医学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胸外科将迎来飞速发展。我们应该把握时机、抓住机遇,更进一步扩大优势,着力打造新时代的中国胸外科。”", "assistant": "黄金时代中国胸外科的机遇和挑战" } ]
7,76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病理解剖学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2000年8月至2007年12月共有89例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肝移植手术,收集手术切除标本及受侵犯的邻近组织和肿大的淋巴结。将标本沿冠状切面每隔1.0 cm切开,观察肝癌的大小、数目、分布、包膜、门静脉瘤栓、卫星灶,并记录卫星灶与主瘤问的距离、受肝癌侵犯的组织、淋巴结等,然后送病理学检查,最终诊断以病理报告为准。结果 89例患者中,肝细胞肝癌86例,胆管细胞性肝癌3例;多发肿瘤53例,单发肿瘤36例;13例主瘤在右叶,但左叶存在小癌灶;14例有较完整的包膜,75例无包膜,无包膜病例中11例边界不清;术中所见侵犯邻近组织的25例患者中,8例经病理证实,16例的肿大淋巴结中7例有癌浸润;有门静脉主干或分支瘤栓者42例(47.2%),有卫星灶者39例(43.8%),瘤栓与卫星灶随肿瘤体积、数目增加而增加;卫星灶距主瘤距离多为0.5~3.0 cm,少数达5.0 cm。结论 全肝切除标本能全面地反映肝癌牛长和浸润特征。应警惕门静脉瘤栓及卫星灶的存在,特别是距主瘤较远的卫星灶及门静脉小支内的瘤栓,以及分布在另一肝叶的小癌灶。这些因素在影像学检查时容易漏诊,但会影响肝切除术或肝移植术的疗效。\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原发性肝癌全肝切除标本的病理解剖学特征及其启示" } ]
7,76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 研究近距离照射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11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近距离照射治疗的61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资料,其中联合外放疗11例。患者年龄57~84岁,平均75.2岁。肿瘤临床分期:T1c 12例,T2a 18例,T2b 17例,T2c 14例。Gleason评分平均7分(范围5~9分)。随访术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化无复发生存曲线,并以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Log–rank检验分析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6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术前PSA平均为(17.80±14.44)μg/L,术后PSA最低值平均为(1.16±1.15)μg/L。58例(95.1%)患者最低PSA<4.0 μg/L,37例(60.7%)患者最低PSA<1.0 μg/L,达最低PSA时间平均为术后11.6个月,术后短期不良反应少见(发热、血尿、便血等),长期不良反应主要为尿路刺激症状。近距离照射治疗后平均生化无复发生存时间的估计值为41.0个月。接受联合外放疗的11例患者治疗后PSA最低值平均为1.32 μg/L,平均生化无复发生存时间为38个月。PSA所达最低值是否<1.0 μg/L对生化无复发生存时间有显著影响(χ=4.445,=0.035)。结论 近距离照射治疗对局限性前列腺癌疗效肯定,严重不良反应少见;治疗后PSA最低值是否<1.0 μg/L有助于判断预后。", "assistant": "局限性前列腺癌近距离照射治疗的有效性研究" } ]
7,76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术前预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队列研究。选择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胰腺IPMN的79例患者资料。男性46例,女性33例;年龄为(62.9±8.9)岁(范围:37~82岁)。肿瘤部位:胰头部56例,胰体尾部22例,全胰1例。手术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1例,胰体尾切除术22例,节段胰腺切除术4例,全胰腺切除术2例。根据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将IPMN分为非浸润性病变和浸润癌,其中浸润癌32例,非浸润性病变47例。分别采用检验和χ检验对非浸润性IPMN和浸润癌IPMN的各项术前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0.022)、癌胚抗原(0.012)、CA19-9(0.011)、淋巴细胞数目(0.034)、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0.010)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0.004)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0.012)和PLR(0.025)是预测IPMN发生癌变的独立因素。CA19-9和PLR的联合预测因素的曲线下面积(0.864)大于CA19-9(0.806)和PLR(0.685),同时联合预测因素的各真实性评价指标均优于两者单独应用。结论 CA19-9和PLR是能够预测IPMN癌变风险的独立因素,而CA19-9和PLR联合应用较两者单独应用效能好。\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术前CA19-9联合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预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癌变风险的价值分析" } ]
7,76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比较动脉先行路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标准路径术式在治疗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胰腺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13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高分辨率胰腺薄层增强CT检查,并由高年资影像科医师和胰腺外科医师共同确诊为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其中43例行动脉先行路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AFA-PD组),70例行标准路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SPD组)。AFA-PD组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61.6±10.2)岁;SPD组中男性47例,女性23例,年龄(62.7±9.4)岁。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及预后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AFA-P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10.7±31.5)min,术中出血量为(1 007.1±566.3)min;SPD组的手术时间为(187.9±27.4)min,术中出血量为(700.0±390.0) min。与SPD组相比,AFA-PD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均0.05)。两组随访时间为14~30个月,AFA-PD组平均生存时间(20.4±1.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21.5±1.4)个月,发生局部复发3例(7.0%),发生肝脏或远处转移8例(18.6%);SPD组平均生存时间(17.1±1.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6个月,发生局部复发13例(18.6%),发生肝脏或远处转移25例(35.7%),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16.4±1.3)个月;AFA-PD组的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相对较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值均>0.05),AFA-PD组的生存时间(=0.001)和无进展生存时间(=0.002)更长。结论 动脉先行路径胰十二指肠切除处理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提高肠系膜上动脉切缘R0切除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assistant": "动脉先行路径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 ]
7,76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根据下面文本起个标题:“目的对比研究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主动脉根部扩大后主动脉瓣置换术和不行根部扩大而直接植入St.Jude Regent人工瓣膜的手术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2 年6月共有62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小主动脉瓣环(瓣环直径为15~21 mm)患者接受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其中行主动脉瓣根部扩大后主动脉瓣置换术27例(扩大组),不行根部扩大而直接植入17 mm St.Jude Regent人工瓣膜15例(17 mm瓣膜组)、19 mm St.Jude Regent 20例(19 mm瓣膜组),共35例(未扩大组)。主动脉瓣环加宽采用改良Nicks 法8例,改良Manougnian 法19例。术后3和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复查,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采用改良Nicks法治疗的1例患者因主动脉根部出血二次开胸、术后纵隔感染死亡,采用改良Manougnian法治疗的1例患者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未扩大组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超声心动图随访显示,两组患者术后3、12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均显著增加、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和瓣口流速均显著降低(均P=0.000),扩大组和19 mm瓣膜组左心室内径(LVDd)也均显著缩小(均P=0.000),但17 mm瓣膜组LVDd无显著缩小(P>0.05)。未扩大组中,19 mm 较17 mm瓣膜组,术后3、12个月EOAI较高、跨瓣压差和瓣口流速较低、LVDd较小(t=2.449~12.291,P=0.000~0.029)。术后3、12个月扩大组较17 mm瓣膜组的EOAI、跨瓣压差、瓣口流速及LVD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78~17.860, P=0.000~0.028);扩大组较19 mm瓣膜组上述4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小主动脉瓣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时,能植入19 mm及以上的St.Jude Regent瓣膜时,可直接行主动脉瓣置换术,能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否则可行主动脉根部扩大术后再行置换术。”", "assistant": "小主动脉瓣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 ]
7,76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目的探讨儿童肺棘球蚴病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1980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93例儿童肺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情况、手术方式、预后、复发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男性54例,女性39例,年龄2~14岁。其中82例有流行区居住史,占88.2%;79例有明确的犬、羊接触史,占84.9%。单纯性肺棘球蚴病68例,占73.1%;复杂性棘球蚴病25例,占26.9%。手术方法以内囊完整摘除术及内囊穿刺摘除术为主。结果所有患儿接受手术治疗,1例死于麻醉意外,其余均痊愈或好转出院。术后并发肺部感染6例,切口感染3例,胆汁胸膜漏1例。术后随访1~10年,随访率为81.7%(76\\u002F93),5例复发,复发率5.4%(5\\u002F93)。结论儿童肺包虫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漏诊。内囊完整摘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优于其他术式。", "assistant": "儿童肺棘球蚴病93例的临床分析" } ]
7,76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1992年1月至2008年7月138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生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22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61.5岁,距首次手术时间平均为21.9年。结果本组残胃癌病理特征以未分化型(83.3%)、Borrmann Ⅲ+Ⅳ型(92.7%)为主,肿瘤直径>4 cm者(75.7%)多见,其手术切除率(72.4%)及根治性切除率(59.4%)均低于一般胃癌。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9.2%、30.1%、14.2%,总体中位生存期19.4个月。单因素分析中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肿瘤直径、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远处转移及治疗方式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中TNM分期、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及治疗方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根治性切除者中位生存期(36个月)明显长于姑息性切除(8个月)、短路手术及其他组(5个月,P<0.05),行联合脏器切除的无远处转移T4期患者生存期为18.6个月,较无联合脏器切除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残胃癌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TNM分期、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及治疗方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早期诊断及根治性切除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assistant": "残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因素分析" } ]
7,77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比较单孔与三孔胸腔镜对肺癌患者术后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2017年9月至11月行单孔胸腔镜或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龄(62±10)岁(范围:28~82岁);单孔组60例,三孔组60例。采用独立样本检验、χ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1、2、4、8周的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相较三孔组,单孔组术中出血量更少[(92±85)ml比(131±91)ml,=2.387,=0.019],术后置管时间[(4.4±3.1)d比(6.0±3.9)d,=2.401,=0.018]和术后住院时间[(6.2±4.0)d比(8.3±4.6)d,=2.626,=0.010]更短,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淋巴结清扫数目和站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术前生活质量各维度无差异,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和总体健康状况术后各时间节点单孔组的得分高于三孔组(<0.05),疲劳和疼痛等得分低于三孔组(<0.05)。结论 单孔胸腔镜手术可达到三孔胸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根治性,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及术后近期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优势。", "assistant": "单孔和三孔胸腔镜手术对肺癌患者术后近期生活质量影响的比较研究" } ]
7,77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胰腺癌小鼠模型中核仁蛋白14(NOP14)和CD3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进展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北京协和医院病理学检查证实伴肝转移的5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胰腺癌原发肿瘤和相应肝转移灶中NOP14的表达水平;利用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胰腺癌细胞株,构建NOP14稳定下调的细胞株,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NOP14抑制率;利用胰腺癌小鼠模型分析NOP14敲低组(=8)和对照组(=8)肿瘤组织中CD31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肿瘤大小和转移的关系。采用Mann Whitney 检验对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NOP14在胰腺癌肝转移灶中的表达水平较原发肿瘤明显升高(2.09±0.45比1.31±0.27,=0.028);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证实胰腺癌稳定转染细胞株中NOP14的表达水平分别下调了86%和78%;胰腺癌小鼠皮下和原位移植模型中NOP14敲低组MVD值(61.40±13.85和38.33±10.91)低于对照组(85.53±14.59和59.33±15.37)( =0.041、 =0.037),且与肿瘤大小(=0.842,<0.01)和转移(=0.726,=0.008)呈正相关。结论 NOP14在胰腺癌肝转移灶中表达上调,可能通过促进肿瘤微血管形成导致胰腺癌的生长和转移。\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胰腺癌小鼠模型中核仁蛋白14和CD31表达与肿瘤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 ]
7,77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比较有症状性腹主动脉瘤和无症状性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围手术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30例进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非破裂性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有症状性腹主动脉瘤43例(18.7%),男性40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9±10)岁;无症状性腹主动脉187例(81.3%),男性162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71±9)岁。于术后1个月进行随访。主要研究内容是围手术期全因死亡,次要研究内容是手术相关数据、主要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结果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在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师协会评分、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症状组瘤径较无症状组更大[6.00(1.97)cm比5.10(1.70)cm,Z=2.51,P=0.01]。围手术期全因病死率分别为0和1.1%(P=0.66),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两组均为100%,其他手术相关数据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包含死亡的主要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和2.1%(P=0.43)。结论腔内治疗有症状性腹主动脉瘤和无症状性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结果相似,但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比较中长期结果。\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腔内修复术治疗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结果比较" } ]
7,77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探讨应用单纯多支架重叠技术治疗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例经MRI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34~62岁,平均46.8岁。8例患者全身麻醉下根据瘤体最大径和迁延长度重叠置入2~3枚不同型号的Solitaire、Neuroform或Wingspan颅内自膨式支架。结果 8例患者治疗均获成功,支架定位准确,释放顺利。共置入支架18枚,其中6例置入2枚,2例置入3枚。术前和术后常规采用抗血小板治疗,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6~48个月,患者无复发症状,生活和工作基本正常。随访期间,8例患者均复查DSA,3例患者动脉瘤完全愈合,4例瘤体缩小,1例瘤体无变化。结论 应用单纯多支架重叠技术治疗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方法简单可行,能促使动脉瘤闭塞或皱缩并降低其破裂出血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assistant": "单纯多支架重叠技术治疗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 ]
7,77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 探讨术前C反应蛋白(CRP)和清蛋白(Alb)比值对可切除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评估其在胰腺癌预后中的潜在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苏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7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选取CRP/Alb的临界值,并按临界值将CRP/Alb≥0.109和CRP/Alb<0.109分别定义为高CRP/Alb组和低CRP/Alb组。采用χ检验分析CRP/Alb与临床观察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评估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及1年总体生存率的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胰腺癌患者不良预后的预后因素。结果 CRP/Alb与肿瘤TNM分期(χ=4.280,=0.039)、肿瘤分化程度(χ=6.635,=0.01)显著相关;高CRP/Alb组与低CRP/Alb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个月与23个月,高CRP/Alb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较低比值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0.207,=0.001)。此外,术后中位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在高龄(≥65岁:χ=5.338,=0.021)、高临床TNM分期(ⅡB~Ⅲ期:χ=10.529,=0.001)、有血管侵犯(χ=7.856,=0.005)、肿瘤中-低分化(χ=5.380,=0.020)及切缘阳性(χ =9.059,=0.003)患者中均明显下降;高CRP/Alb是胰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1.832,95%:1.067~3.144,=0.028),此外,高龄(=1.684,=0.014)、高肿瘤TNM分期(=1.666,=0.031)、有血管侵犯(=1.834,=0.024)及切缘阳性(=2.205,=0.023)也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术前CRP/Alb在评估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预后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CRP/Alb高提示预后不良。", "assistant": "术前C反应蛋白和清蛋白比值对可切除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
7,77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null 自2000年Dorros等报告了国际上第一例腔内修复术治疗升主动脉夹层之后,学者们渐渐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升主动脉夹层治疗方式。升主动脉位置和形态学特点比较特殊,在应用腔内修复术时应注意如下几点:(1)根据适应证合理针对患者特点个性化选择治疗方式;(2)充分进行术前评估;(3)选择合理的支架与输送系统;(4)选择合理手术入路;(5)术中保证冠状动脉及弓上分支动脉的灌注并保护主动脉瓣的功能;(6)精确定位支架位置;(7)加强中远期随访。总之,应用腔内修复术治疗升主动脉夹层,应把握手术适应证和技术要点,严格根据患者特点合理选择治疗方式,避免治疗误区,提高手术安全性。\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应重视升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规划与实施" } ]
7,77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随访慢性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行病变肠管切除手术后的远期效果,评价手术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影响患者术后生存因素。方法分析2001年6月至2011年3月间因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而进行病变肠管切除手术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其中男性22例,女性98例,年龄23~82岁(中位年龄52岁),对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肿瘤病史、放化疗史、首次出现症状至接受第1次手术的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剩余小肠长度、术后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手术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 结果术后总体并发症和中重度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1.7%和33.3%,术后30 d内死亡率为2.5%。患者术后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6%、60%、37%。与术前患者体重指数[(17.6±3.0)kg\\u002Fm2]相比,随访终点时患者体重指数[(20.2±3.0)kg\\u002Fm2]明显增加(t=6.01,P<0.01);93%患者术后可摆脱静脉营养支持,恢复经口饮食(术前为2%,χ2=164.1,P<0.01)。多因素分析表明,当合并术前带瘤生存(HR=4.082,95%CI:1.318~12.648)、美国麻醉师协会评分>3分(HR=3.495,95%CI:1.131~10.800)及年龄>70岁(HR=2.800,95%CI:0.853~9.189)时,术后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慢性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患者行病变肠管切除手术后有很好的生存率,术后生存率主要受并存疾病影响,绝大多数患者术后可摆脱静脉营养,恢复经口饮食。", "assistant": "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行病变肠管切除术后远期随访分析" } ]
7,77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创伤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外科治疗的时机及近中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接受外科手术的19例有明确致伤因素的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资料。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43.1±12.9)岁(范围:17~68岁)。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所致胸部钝性伤17例,高处坠落撞击伤2例。超声心动图提示重度三尖瓣反流伴右心系统容量高负荷,手术前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Ⅱ级5例,Ⅲ级12例,Ⅳ级2例。创伤至外科治疗间隔时间为12(90)个月(范围:0.1~228个月)。三尖瓣前叶腱索断裂9例,前叶乳头肌断裂3例,前、后叶腱索及乳头肌断裂4例,瓣叶及瓣环撕裂2例,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瓣环扩大、右心房室扩大。手术技术遵循瓣膜修复优先的原则,按手术方式分为瓣膜修复组和瓣膜置换组。采用秩和检验比较瓣膜修复组与瓣膜置换组从创伤至外科治疗间隔时间,采用配对检验比较手术前及随访时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 实施瓣膜修复术8例,瓣膜置换术11例,其中采用机械瓣6例,生物瓣5例。三尖瓣成形组及三尖瓣置换组从创伤至外科治疗间隔时间分别为8.5(10.0)个月(范围:0.1~13.0个月)及72.0(108.0)个月(范围:2.0~228.0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8,0.013)。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于爆发性肝炎所致的肝功能衰竭,其余均顺利出院。18例存活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94±50)个月(范围:8~192个月),心功能Ⅰ级15例,Ⅱ级3例,因机械瓣膜功能障碍再次行瓣膜置换1例。结论 创伤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外科手术治疗的近、中期效果较好,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助于提高瓣膜修复率。\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创伤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外科治疗的近中期结果" } ]
7,77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对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进行测量,从而重新认识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80例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GardenⅠ型40例,GardenⅡ型40例。所有患者双侧股骨近端行CT薄层扫描并将原始数据导入相关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将健侧模型与骨折侧镜像模型相配准,在配准后的两个模型上进行关键点的标记并行三维测量,距离和角度的测量精度分别为0.01 mm和0.01°。对两组患者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80例患者在X线片上未发现股骨头旋转移位,通过三维重建显示30.0%(24\\u002F80)的患者(Ⅰ型18例、Ⅱ型6例)股骨头发生了旋转移位。10例骨折在X线片上表现为不完全骨折,三维重建模型显示仅3例为不完全骨折。GardenⅠ型患者平均股骨头空间移位角度18°±11°;平均股骨头中心移位距离(6±3)mm;平均股骨头凹最深点移位距离(10±6)mm。GardenⅡ型患者平均股骨头空间移位角度17°±10°;平均股骨头中心移位距离(7±5)mm;平均股骨头凹最深点移位距离(13±8)mm。GardenⅠ型骨折组与Ⅱ型骨折组之间股骨头空间移位角度、股骨头凹最深点移位距离、股骨头中心移位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重建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够更加准确、高效地显示及测量股骨颈骨折的真实空间移位程度,对股骨颈骨折的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经典的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对于无移位型骨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assistant": "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空间移位程度的三维重建研究" } ]
7,77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null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因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其围手术期处理一直是外科医师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随着现代医学日新月异,基于"抗应激机制"及"多学科协作"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应运而生,使得PD围手术期处理不断得到优化及改善。外科医师通过综合运用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优化措施,以降低患者对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周期,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化。目前有关ERAS应用于PD的具体环节仍存在争议之处。但随着循证医学的兴起,ERAS也将会不断得到完善。因此,结合ERAS指南及专家共识,进一步加深ERAS在PD的研究及理解具有重要意义。\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加速康复外科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 ]
7,78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null 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是以现代医学和数字化、智能化高新技术相结合为基础,涵盖了多学科和多领域知识所形成的新型诊疗技术,为疾病精确诊断、术前规划、手术导航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核心技术如下:(1)高质量CT图像数据采集的质控化研究;(2)三维重建质控化、同质化研究;(3)高质量的三维打印技术;(4)虚拟现实三维仿真平台;(5)分子荧光成像肿瘤边界界定;(6)非刚性配准多模态图像融合手术导航;(7)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及预测模型的建立。其体系流程如下;肝胆胰疾病CT数据采集和三维可视化处理,基于三维模型的个体化血管评估、肝体积计算和手术规划,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虚拟仿真手术、三维打印、虚拟现实技术和分子荧光成像。术前采用影像组学预测并发症发生风险及术中多模态融合图像导航,实际手术与术前规划一致性评估,术后定期随访。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为肝胆胰疾病的精准诊疗带来了新的策略和手段,实现了肝胆胰外科的解剖数字化、诊疗智能化和手术精准化。", "assistant": "肝胆胰疾病数字智能化诊疗核心技术、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 ]
7,78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null 以二代测序和数字PCR为代表的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为乳腺癌循环肿瘤DNA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2014年,美国病理学会颁布了二代测序临床检测实验室标准,为规范基因诊断提供了参考蓝本。2015年,欧洲人类遗传学会明确指出在依据指南建立研究并获得共识以前,二代测序技术尚不能指导临床实践。尽管现有研究结果显示,循环肿瘤DNA在乳腺癌病情监测、预后分析及个体化用药指导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但规范检测技术流程、严格判读标准的工作任重道远。”", "assistant": "乳腺癌循环肿瘤DNA检测临床热点问题" } ]
7,78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青少年下肢缺血患者的病因、发病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93例年龄<45岁的下肢缺血患者的发病情况、治疗方法及手术 预后。其中男性171例,女性22例,年龄13-44岁,平均35岁,平均病程3.6个月。共138例患者行 手术治疗,其中开放手术116例,介入手术17例,联合手术5例。手术患者中诊为易栓症者30例。非易栓症但除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0例。结果 193 例患者中,病因明确的140例,占总数的72.5%. 有明确易栓症40例,占病因明确患者总数的28.6%。易栓组术后近期通畅率明显低于非易栓组,术 后30 d内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0.0%和92.0%(P=0.010),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3.3%和98.0%(P= 0.016)。术后因血栓复发行二次手术的患者比例,易栓组明显高于非易栓组(30.0%比8.0%,P=0.010)。术后1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两组一期通畅率(65.0%比75.7%,P=0.392)、二期通畅率(80.0%比91.9%,P=0.192)、截肢率(15.0%比5.4%,P=0.222)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龄<45岁的下肢缺血患者中,合并易栓因素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比例较高,同时伴有易栓症的患者术后极易出现血栓复发,外科干预前应对易栓因素进行全面排查并积极控制。\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193例45岁以下的下肢缺血患者病因及诊治分析" } ]
7,78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经骶骨-臀部后侧联合入路显露盆腔内骶丛神经汇合处及全程显露下骶丛神经的可行性。方法 2012年5月在5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进行解剖学研究。标本俯卧位,将臀大肌起点全部切断,向外侧掀起肌肉。找到梨状肌,在其下缘显露坐骨神经。向梨状肌起始处追踪至其在骶前孔处附着点,用骨刀将梨状肌起始部连同骶骨附着处一起凿下,测量梨状肌起始部长度(即上下间距)和宽度(即内外间距)。将梨状肌及骨瓣向外侧掀起,显露其深面的S~S神经根(出骶前孔后段)、骶丛神经根在盆腔内汇合处及坐骨神经起始处。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收治的9例骶丛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经此后侧入路探查盆腔内骶丛神经。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29岁,伤后到手术时间平均8.3个月。9例患者均为全骶丛神经损伤型,其中1例合并对侧下骶丛神经损伤。结果 尸体标本梨状肌起始部长度为(3.44±0.15)cm,起始部宽度为(2.42±0.11)cm。9例骶丛神经损伤患者均采用此入路完成手术,可显露S~S神经根盆腔内走行段、骶丛神经根汇合处及坐骨神经起始处,并有足够空间实行神经移位、移植等操作,术中出血量(1 822±1 523)ml。结论 经骶骨-臀部后侧联合入路,通过将梨状肌在骶骨处附着处凿下,可充分显露盆腔内下骶丛神经、骶丛神经根汇合处及坐骨神经起始处。\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经骶骨-臀部联合入路显露盆腔内骶丛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 } ]
7,78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 比较后路经第2骶椎骶髂(SAI)螺钉固定技术与髂骨螺钉(IS)固定技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矫形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行后路经SAI螺钉固定术(SAI组)和IS固定术(IS组)的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SAI组14例,男性2例,女性12例,年龄(58.8±7.3)岁;IS组8例,男性1例,女性7例,年龄(63.0±7.6)岁。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和随访时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记录患者术后及随访时的并发症,包括断棒、断钉、冠状面和矢状面矫正丢失等。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收集生活质量相关量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健康调查简表(SF-36)。在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体检以诊断骶髂关节功能障碍。分别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随访时间、术前Cobb角、C铅垂线至骶骨中垂线的距离(CPL-CSVL)、矢状面轴向距离(SVA)等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值均>0.05)。SAI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分别为44.4°±14.0°、20.2°±7.2°、18.3°±7.1°,CPL-CSVL分别为(25.3±16.0)mm、(10.3±5.7)mm、(9.2±4.2)mm,RK角中位数为33°(-12°,50°)、-20°(-33°,9°)、-19°(-29°,9°),SVA分别为(31.5±34.4)mm、(12.1±8.4)mm、(10.9±7.2)mm,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6.18、5.94,=-2.37,=2.44,<0.05),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矫正丢失。术前和末次随访时SAI组患者SF36-生理功能总分(PCS)分别为(39.8±14.3)分和(68.2±21.5)分,SF36-心理功能总分(MCS)分别为(44.9±14.8)分和(73.9±19.9)分,ODI指数分别为(37.7±16.9)分和(19.8±15.8)分,VAS分别为(4.8±2.1)分和(1.8±0.9)分,所有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4.38、3.52、2.26、4.29,值均<0.05)。IS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分别为54.3°±18.3°、26.1°±13.2°、25.6°±18.3°,CPL-CSVL分别为(31.0±16.0)mm、(13.9±7.0)mm、(12.4±6.6)mm,RK角分别为47.0°(15.0°,57.0°)、4.0°(-10.0°,16.0°)、7.0°(-9.0°,12.0°),SVA分别为(27.1±23.9)mm、(13.1±7.5)mm、(13.6±6.0)mm,各参数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5.28、4.70,=-3.06,=2.20,值均<0.05),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矫正丢失。术前和末次随访时IS组患者SF36-PCS分别为(29.7±7.1)分和(61.1±11.2)分,SF36-MCS分别为(35.9±7.1)分和(64.0±11.1)分,ODI指数分别为(48.6±13.4)分和(19.0±10.7)分,VAS分别为(4.9±1.8)分和(2.6±1.3)分,所有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7.96、6.72、8.52、4.25,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SVA、RK和CPL-CSVL均无差异,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ODI指数和VAS亦无差异。结论 对于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SAI螺钉固定技术可提供与IS固定技术相似矫形效果,且SAI组患者不会因螺钉走行于骶髂关节而影响生活质量。\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与髂骨螺钉技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的矫形疗效比较" } ]
7,78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无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221例施行D2根治术、术后经病理证实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本组患者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析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5年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221例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83.5%。淋巴结清扫数目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之一。相同浸润深度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有随淋巴结清扫数目的 增加而增高的趋势(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pT1.2期≥15枚、pT3期≥20枚时,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较高(P<0.05)。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8%,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淋巴结清扫数目是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应积极争取清扫足够的淋巴结,以提高疗效;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并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assistant": "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
7,78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探讨直视下选择性神经根管减压术和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手术治疗的144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男性64例,女性80例,年龄60~87岁,平均(66±5)岁。病程6~72个月,平均(12±16)个月。选择减压组70例采用直视下选择性神经根管减压术,椎板全切组74例采用全椎板切除术并行椎弓根钉内固定,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各个时间点的数据采用配对设计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4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12~55个月,平均(31±6)个月。两组病例临床症状均消失或明显缓解,选择减压组及椎板全切组JOA评分分别从术前的14.0±1.6和13.6±1.7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0.3±1.7和20.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和2.23,P<0.05)。选择减压组及椎板全切组ODI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2%±4%和63%±4%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8%±4%和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和2.64,P<0.05)。结论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对于中央管狭窄的患者,采用全椎板切除术并行椎弓根钉内固定,疗效满意;对于神经根管狭窄明确而无中央管狭窄的患者,直视下选择性神经根管减压术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术式。", "assistant": "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分析" } ]
7,78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预后。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收治的29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pTNM分期和生存期随访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29例患者均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术前影像学检查亦未发现特异性表现。23例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术,6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SS),病理分期:pT1N0M0 11例,pT2N0M0 8例,pT3aN0M0 5例,pT1N1M0 3例,pT2N1M0 2例。2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24~144个月,平均90个月;3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6例局部复发后4例再次手术,1例远处转移,21例无瘤生存。与同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相比,累积5年生存率两者分别为83.9%和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10年生存率分别为77.9%和4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形态的肾细胞癌病理亚型,主要通过病理学予以鉴别诊断,手术切除是治疗初发或复发的肾嫌色细胞癌的首选方法,其预后较好。\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肾嫌色细胞癌临床特征分析" } ]
7,78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目的 比较常温非体外条件行胸腹主动脉瘤置换术与传统低温停循环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连续收治的128例广泛主动脉瘤患者(Crawford Ⅱ型)的临床资料。男性97例,女性31例;年龄15~71岁,平均年龄(37±11)岁;慢性Stanford A夹层74例,慢性Stanford B型夹层34例,胸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20例。71例在低温心肺转流下(转流组)、57例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常温组)行胸腹主动脉置换术。采用配对检验或χ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术后生存时间。结果 转流组平均转流时间(251±87)min,停循环时间(45±24)min。两组的脊髓缺血时间相似。常温组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转流组[(408±114)min比(630±156)min,=-7.67,=0.05;(18±13)h比(113±89)h,=-3.86,=0.00;(4±2)d比(10±9)d,=-4.19,=0.00;(15±7)d比(25±14)d,=-4.47,=0.00]。常温组术中出血量低于转流组[(900±750)ml比(1 400±400)ml,=-2.23,=0.04],血液制品用量亦低于转流组。常温组术后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转流组(1.7%比9.8%,χ=3.544,=0.05;1.7%比22.6%,χ=9.35,=0.00),术后截瘫或轻瘫发生率两组无差异。平均随访时间(78±54)个月,随访率88.2%。随访期间5例死亡,2例死于脑卒中,3例截瘫患者死于感染。8例患者平均术后6个月行二期全主动脉弓置换。全组术后3、5、7年生存率分别为97%、93%、87%。结论 常温非体外循环技术较低温心肺转流明显降低了胸腹主动脉动脉置换术早期病死率和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术中出血量,减少了血液制品用量,改善了早期外科手术效果。", "assistant": "常温非体外循环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治疗广泛主动脉瘤" } ]
7,78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根据下面文本起个标题:“目的 探讨多模式预防性镇痛在行肝部分切除术的肝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肝脏外科收治的90例行肝部分切除术的肝癌患者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多模式预防性镇痛组麻醉诱导前3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关腹前用0.375%的罗哌卡因150 mg联合5 mg地塞米松行腹横肌平面阻滞,对照组不做此处理。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携带自控式静脉镇痛泵,术后前3 d静脉滴注40 mg帕瑞昔布钠,每日两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术后下床活动超过6 h的病例数、肛门排气、排便及住院时间。两组患者构成比或率的比较用Pearson χ检验;两组间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体重指数、ASA分级、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值均>0.05)。多模式预防性镇痛组术后1、2、3 d VAS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 d:3.0±0.8比4.6±1.1,=7.814,<0.01;术后2 d:2.2±1.0比3.6±1.2,=5.825,<0.01;术后3 d:1.6±0.8比2.4±1.2,=3.894,<0.01);多模式预防性镇痛组术后1、2、3 d每日下床活动时间超过6 h的病例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 d:10例比0例,χ=11.250,<0.01;术后2 d:21例比5例,χ=13.846,<0.01;术后3 d:28例比17例,χ=5.378, =0.020);多模式预防性镇痛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0.2±7.3)h比(36.4±7.0)h,=4.115,<0.01;(50.9±5.2)h比(60.7±7.3)h,=7.346,<0.01;(6.2±0.8)d比(9.6±1.1)d,=16.615,<0.01]。结论 多模式预防性镇痛能够有效减轻肝癌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的疼痛,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了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 "assistant": "多模式预防性镇痛在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 ]
7,79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 了解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监测点报告的急性乙肝住院病例的基本特征,分析报告的急性乙肝病例与临床医生诊断的一致性。方法 从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NDRS )中获得急性乙肝病例信息,通过查询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了解急性乙肝的基本情况,记录本次就诊住院的临床诊断,分析临床医生的急性乙肝诊断与NNDRS中的报告类型相一致的比例。结果 本次研究对象共179例,均为2015一2016年NNDRS中报告的急性乙肝病例,其中HBsAg阳性时间6个月由阴性转为阳性者占2.79%(5/179),HBsAg阳性持续时间≥ 6个月者占32.40%(58/179 ),本次为第一次检测HBsAg或时间不详的占64.80%(116/179 );有乙肝病史的占33.52%(60/179),有甲、丙肝病史的占1.12%(2/179),无肝炎病史的占41.34%(74/179),肝炎病史不详的占24.02%(43/179 );有肝炎症状和体征的占79.89%(143/179),无肝炎症状和体征的占20.11%(36/179)。179例NNDRS报告的急性乙肝病例中,临床医生诊断为急性乙肝67例,非急性乙肝112例,急性乙肝一致率为37.43%(67/179)。不一致的病例共计112例,以诊断为慢性乙肝(49.11%,55/112)和乙肝后肝硬化(16.07%,18/112)为主。结论 NNDRS中报告的急性乙肝住院病例报告类型与临床医生的急性乙肝诊断类型一致性较差。临床医生在保证诊断准确性的前提下,应按照临床诊断分类进行网络报告,使NNDRS中乙肝的分类类型与临床医生的分类诊断相一致。\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中国6省市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诊断与报告一致性分析" } ]
7,79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了解江苏省南京市及山西省运城市两地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间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HIV/AIDS)终止抗病毒治疗(ART)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队列分析,以开始治疗时间作为进入队列时间,Kaplan-Meier法绘制ART终止治疗、死亡、停药的累计发生率曲线,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运城市纳入分析1 006人,ART随访时间=49.59(:20.02~92.84)个月;南京市纳入分析976人,ART随访时间=19.93(:11.48~34.07)个月。运城、南京地区ART治疗3个月、6个月、1年、2年、4年、8年终止治疗累计发生率分别为8.19%、9.23%、11.08%、13.75%、17.74%、27.66%,3.01%、5.17%、7.47%、10.97%、17.45%、28.7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停药的风险越低,但死亡风险越高;离异/分居/丧偶者停药的风险较未婚者高;采血浆或输血传播是停药的保护因素,静脉吸毒是停药和终止治疗的危险因素,同性性传播者死亡风险较低。治疗起始时CDT淋巴细胞计数越高停药的风险越高,死亡的风险越低;观察截止时患者的WHO临床分期越高,则终止治疗、停药、死亡的风险均越高。结论 运城、南京地区ART保持情况整体较好,建议加强年龄较小、离异/分居/丧偶者、静脉吸毒者、开始治疗时CD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现时WHO临床分期较高者的干预,以减少停药。加大检测覆盖面,尽早发现及治疗,以减少HIV/AIDS死亡率。", "assistant": "南京和运城市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终止抗病毒治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 ]
7,79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了解HBsAg阳性母亲HBeAg状态与分娩方式对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及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的344对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分娩情况等资料,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分别检测母亲及新生儿血清HBV标志物与HBV DNA,根据新生儿是否有HBV宫内传播分为病例组(42例)和对照组(302例)。采用单因素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母亲HBeAg状态和分娩方式对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及交互作用。结果 344例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率为12.21%(42/344),母亲HBeAg阳性和阴性两组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率分别为18.52%(30/162)和6.59%(12/182),阴道产和剖宫产两组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率分别为22.22%(34/153)和4.19%(8/19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e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风险是HBeAg阴性母亲所生新生儿的3.003倍(=3.003,95%:1.368~6.593),分娩方式为阴道产时新生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风险是剖宫产的7.333倍(=7.333,95%:3.108~17.302)。母亲HBeAg状态和分娩方式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其超额相对危险度()、交互作用归因比()和交互作用指数()分别为14.229(95% :-8.479~36.938)、0.587(95% :0.271~0.903)和2.579(95% :1.100~6.047),但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1.084,95%:0.720~1.632)。结论 母亲HBeAg阳性和阴道产可能是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母亲HBeAg状态与分娩方式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建议HBeAg阳性母亲行剖宫产的方式结束分娩。\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HBsAg阳性母亲HBeAg状态和分娩方式对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及交互作用" } ]
7,79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根据下面文本起个标题:“目的 了解浙江省MSM HIV感染者(MSM感染者)成功动员性伴参与HIV检测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浙江省2015-2017年MSM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提供4种性伴检测服务方式,调查其动员性伴参与HIV检测情况。用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5-2017年浙江省新确证的6 269例MSM感染者中,成功动员性伴检测的1 925例(30.7,1 925/6 269),拒绝动员性伴检测的4 344例(69.3,4 344/6 269)。共成功动员2 126名性伴,性伴HIV阳性率为13.0(277/2 126,95:11.6~14.5),78.7(218/277,95:73.8~83.6)的阳性性伴为新确证感染病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2016年参与调查(与2015年参与调查相比,=1.581,95:1.370~1.823)、在2017年参与调查(与2015年参与调查相比,=1.394,95:1.208~1.608)、现住址在检测发现地所在地市(与现住址在检测发现地以外地区相比,=1.518,95:1.320~1.745)、已婚有配偶(与未婚/离异/丧偶相比,=4.449,95:3.837~5.160)、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与高中及以上相比,=1.203,95:1.058~1.367)、既往同性性伴数>5(与既往同性性伴数为1~5相比,=1.236,95:1.095~1.395)、主动检测(与被动检测相比,=1.340,95:1.193~1.506)的MSM感染者更愿意动员性伴参与HIV检测。同性性伴中HIV阳性者与其对应的MSM感染者在人口学特征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SM感染者动员性伴参与检测是扩大HIV检测的重要补充,可以高效地发现潜在阳性者,但是其成功动员性伴检测率仍需进一步提高。建议将性伴动员检测纳入日常工作当中,并重点关注与MSM感染者社会人口学特征相似的性伴。”", "assistant": "浙江省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者成功动员性伴检测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 ]
7,79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了解中国不同地区女性性工作者(FSW)人群新型毒品使用情况及其对梅毒感染的影响。方法 5个调查城市(长春、兰州、武汉、杭州、广州)分别绘制FSW人群活动场所分布图,并将场所分层按比例抽取FSW,进行问卷调查和梅毒血清学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梅毒感染和新型毒品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招募1 630名FSW,其中120人(7.4%)过去12个月曾使用过新型毒品,梅毒感染率为5.4%(88\\u002F1 630).FSW使用新型毒品组梅毒感染率为6.7%(8\\u002F120),与未使用新型毒品组感染率(5.3%,80\\u002F1 50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地点、户口所在地、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过去12个月有性病症状、过去12个月曾注射吸毒与使用新型毒品相关。结论 FSW中新型毒品使用率较高,需更多研究探讨使用新型毒品对艾滋病胜病传播的影响。", "assistant": "中国5城市女性性工作者使用新型毒品及梅毒感染调查" } ]
7,79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 探讨高血压队列人群中BMI和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河南省某农村地区高血压队列人群,应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计算基线时不同BMI水平人群随访期间的全死因死亡比例值及其95,并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拟合BMI与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5 461名高血压队列人群累积随访31 048.38人年,平均随访6年,随访期间死亡589人。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以基线正常体重组(18.5 kg/m<BMI<24.0 kg/m)为参照,低体重组(BMI<18.5 kg/m)、超重组(24.0 kg/m<BMI<28.0 kg/m)和肥胖组(BMI≥28 kg/m)人群发生死亡的值(95)分别为0.83(0.37~1.87)、0.81(0.67~0.97)和0.72(0.56~0.91)。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高血压队列人群中,基线BMI和全死因死亡风险关联强度呈现倒"S"形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0.001)。结论 超重和肥胖可能是高血压人群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与"肥胖悖论"一致。", "assistant": "高血压人群中体质指数与全死因死亡风险的队列研究" } ]
7,79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索中国手足口病发病的空间聚集性、聚集区域及其变化。方法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8-2011年中国手足口病监测数据分省级和区县级层面进行空间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全局自相关发现,2008-2011年以及4年总和的Moran's Ⅰ系数分别为0.3336、0.6074、0.3372、0.4620、0.4367,经蒙特卡罗检验,P值均<0.05(分别为0.002、0.001、0.004、0.001、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局部自相关分析,2008年得到北京、天津、上海3个“热点”区域;2009年得到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江苏、山东7个“热点”区域;2010年得到北京、天津、广东和广西4个“热点”区域;2011年得到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5个“热点”区域。在区县级水平上,发现390个“热点”区县。结论 2008-2011年中国手足口病整体呈现中度以上的聚集性,发病聚集区域的变化表现为从北到南转移的趋势,其原因需进一步研究。\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中国2008-2011年手足口病空间聚集性及变化趋势研究" } ]
7,79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 了解浙江省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情况及危险分层评估现状。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2010年对浙江省≥18周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身高、体重、WC、血压、FPG、2h餐后血糖及血脂等指标检测。结果 最终完成全部调查项目17437人,其中高血压患者共5 227人。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水平以1级高血压为主(76.76%),年龄大(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FPG异常、糖耐量受损、TC异常、HDL-C异常、腹型肥胖、肥胖等危险因素在高血压患者中分别占42.78%、20.89%、5.31%、8.35%、9.87%、35.66%、40.55%、13.93%。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呈一定聚集性,具有2个(30.44%)、3个(29.96%)危险因素的比例最高。高血压患者中心血管危险水平分层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的比例分别为9.70%、47.71%、18.81%、23.78%,心血管危险分层在年龄(x2=233.19,P< 0.001)、性别(x2=169.49,P<0.001)、地区(x2=30.94,P<0.001)分布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在知晓与不知晓(x2=204.45,P<0.001)、控制与未控制(x2=18.06,P<0.001)的患者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浙江省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高危和很高危的比例高,尤其在≥60岁、男性、城市地区人群。”", "assistant": "浙江省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分层评估现状分析" } ]
7,79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 应用分位数回归分析陕西省汉中市农村居民健康调查数据,探讨当地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展示分位数回归应用于HRQOL分析的价值。方法 使用横断面调查获得的2 737名被调查者的资料,采用SF-36量表评估被调查者的HRQOL现状,应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精神健康状况(MCS)和躯体健康状况(PCS)得分,并了解HRQOL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汉中市农村居民HRQOL分布情况与国内其他地区类似,但不同分位点MCS和PCS得分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有差异。整体而言,婚姻状况、教育程度、体力活动、既往疾病史对MCS和PCS得分存在显著影响。结论 了解汉中市农村居民HRQOL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升当地居民的HRQOL。”", "assistant": "应用分位数回归对陕西省汉中市农村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 ]
7,79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分析南京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因艾滋病造成的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按疾病名称将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分为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HIV/AIDS ),收集两者过去一年因艾滋病直接医疗费用、直接非医疗费用和间接经济损失。对总费用和直接医疗费用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寻其影响因素。结果 133例HIV感染者年直接医疗费用和总费用中位数分别为1 200元和1 972元,145例AIDS患者年直接医疗费用和总费用中位数分别为1 060元和2 826元。HIV/AIDS直接医疗费用和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样本来源不同,总费用不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发病时间与CD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直接医疗费用呈负相关,经同性性接触感染者医疗费用低于异性性接触者,样本来源为其他就诊的检测者直接医疗费用高于自愿检测咨询者。结论 应进一步扩大检测和治疗覆盖面,以期尽早发现感染者,尽快给予抗病毒治疗,维持患者免疫功能,进而降低HIV/AIDS医疗费用。\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南京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疾病负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
7,80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 在街道/乡镇水平上分析2005-2015年北京市肺结核发病的时空流行特征。方法 从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5-2015年北京市肺结核发病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为基础,在街道/乡镇水平上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统计量(Moran’s )分析肺结核发病的空间聚集性,采用时空扫描统计分析时空聚集性。结果 在街道/乡镇水平上,北京市各年肺结核发病整体上呈现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值均>0,均<0.05),高-高发病聚集区为门头沟区的军庄镇、王平办事处、永定镇、潭柘寺镇,房山区的阎村镇,丰台区的王佐镇,西城区的天桥街道和顺义区的天竺镇8个街道/乡镇。时空扫描统计结果显示,一级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朝阳区和顺义区,覆盖17个街道/乡镇,分别为朝阳区的崔各庄、麦子店、东风、太阳宫、左家庄、和平街、小关、香河园、东坝、将台、望京、金盏、酒仙桥、来广营、孙河和顺义区的后沙峪、天竺等街道/乡镇;聚集时间为2005年1-12月。结论 2005-2015年北京市肺结核发病在街道/乡镇水平上呈现空间聚集性,且发病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区。", "assistant": "北京市2005-2015年肺结核发病时空特征分析" } ]
7,80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内蒙古自治区全人群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采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PPS抽样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全年龄组常住居民19 315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及影像(CT/MRI)等辅助确诊和体格检查。结果 内蒙古自治区全人群脑血管病患病率为1 812.06/10万(男性2 008.86/10万,女性1 613.24/10万)。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升高,且男性高于女性,乡村人群高于城区,文化程度低者患病率较高。脑血管病发病率为392.54/10万,男女性别间发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0.380, =0.846);农村人群高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3.029, =0.000),且随年龄增加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χ=410.130, =0.000)。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49.67/10万,病死率为15.14%。中年组脑出血及脑梗死患病率均高于青年组(<45岁)人群。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全人群脑血管病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均较高,并以缺血型为主。\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内蒙古自治区全人群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 } ]
7,80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儿童体成分指数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对4326名7~12岁儿童进行身高、体重、血压和皮褶厚度测量,采用回归方程推算体脂比(BF%),用公式计算脂肪组织指数(FMI)=BF%×体重\\u002F身高2和非脂肪组织指数(FFMI)=(体重-BF%×体重)\\u002F身高2。结果 FMI、FFMI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呈一定程度正相关,7~12岁儿童FMI与SBP的相关系数为0.432~0.531(男生)、0.413~0.485(女生),与DBP的相关系数为0.316~0450(男生)、0.345~0.421(女生).FFMI与SBP的相关系数为0.214~0.366(男生)、0.108~0.383(女生);与DBP的相关系数为0.090~0.250(男生)、0.063~0.214(女生)。血压与FMI的相关性高于FFMI。血压偏高儿童的体成分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儿童,以FMI差距最大。结论 预防儿童高血压应从控制体脂肪、预防肥胖做起。\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山东省4326名7~12岁儿童体成分指数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 ]
7,80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目的 了解山西省和陕西省贫困县基层临床肝病医师(学员)的肝病相关知识现状,评估培训效果,为后续干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山西省和陕西省贫困县的县级医院及上一级市级医院临床肝病医师90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肝病相关知识培训,分别在培训前、培训后、培训后5个月各做1次知识题测试;采用方差分析、检验,统计知识得分和正确率。结果 培训前学员的知识得分为(42.96±14.02)分,培训后重测的知识得分为(62.86±13.28)分,培训后5个月的知识得分为(59.03±17.9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理论培训后,学员对各项知识的了解程度均有所提升,提升的幅度与培训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培训后5个月,提升幅度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山西省和陕西省的贫困县基层临床肝病医师参加培训后,肝病相关知识均有所提高,并且知识可保持近半年时间。", "assistant": "山西省和陕西省部分贫困县基层临床肝病医师培训项目的效果分析" } ]
7,80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研究新疆汉族人群载脂蛋白A5(ApoA5)c.553G>T多态性与冠心病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486例冠心病患者和501例对照的ApoA5 c.553G>T多态性,同时测定血脂水平。结果 ApoA5 c.553G>T的不同基因型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分布频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757,P=0.013)。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性别、吸烟史、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史等影响因素后,T等位基因携带者(TT+GT基因型)的个体患冠心病的风险是GG型的1.753倍(OR=1.753,95%CI:1.030~2.983,P<0.05)。冠心病组和对照组c.553G>T基因型亚组间甘油三酯(TG)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2,P<0.01;t=-3.499,P=0.001),T等位基因携带者较GG型有更高的TG水平;冠心病组T等位基因携带者较GG型有更高的胆固醇(TC)水平(t=-2.465,P=0.014)。结论 ApoA5c.553G>T多态性对新疆汉族人群血清TG、TC水平有影响,且与冠心病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T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载脂蛋白A5 c.553G>T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人群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 ]
7,80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阐明女性性工作者HIV检测行为影响因素。方法 在重庆、四川、广西和新疆对1613名女性性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HIV检测行为影响因素。结果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女性性工作者HIV检测行为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地位、艾滋病知识、危险自评、安全套使用、性服务频率5个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GFI=0.9952,AGFI=0.9898,RMR=0.0115。结论 影响因素模型拟合效果良好。社会地位、艾滋病知识、危险自评、安全套使用、性服务频率均影响女性性工作者的HIV检测行为,应根据干预对象的不同社会地位制定不同的干预机制。\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女性性工作者HIV检测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 ]
7,80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根据下面文本起个标题:“目的 描述北京地区已婚妇女下生殖道感染现状,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探讨其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关系。方法 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北京市部分社区作为研究现场,对6339名25~54岁已婚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北京地区25~54岁已婚妇女下生殖道感染检出率为11.4%,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为8.7%,滴虫性阴道炎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检出率分别为1.0%和1.7%。妇女下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条件、性伴侣数、怀孕次数以及避孕方式。多因素logistic同归分析危险因素为不使用避孕套避孕、性伴侣≥2个和年龄在30~49岁间。细菌性阴道病与CIN以及合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相关。结论 北京地区25~54岁已婚妇女下生殖道感染率较低,但仍存在一些危险因素;细菌性阴道病与CIN以及合并HPV感染相关。”", "assistant": "北京地区25~54岁已婚妇女下生殖道感染现状调查" } ]
7,80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探讨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在甲基供体(叶酸、蛋氨酸、总胆碱、甜菜碱)与乳腺癌发病关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共纳入300例乳腺癌病例和300例对照。采用食物频数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膳食摄入并计算甲基供体的摄入量。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提取DNA,使用MethylFlash Methylated DNA Quantification Kit(Colorimetric)进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运用路径分析表现甲基供体摄入、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程度和乳腺癌发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率分别为0.46 ± 0.25和0.53±0.34,病例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路径分析结果显示,蛋氨酸摄入与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程度呈正相关(=0.065,<0.05),而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程度与乳腺癌发病风险呈负相关(=-0.027,<0.05)。结论 乳腺癌病例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程度低于对照组人群。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在蛋氨酸摄入与乳腺癌发病风险之间起了中介作用。", "assistant": "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在甲基供体与乳腺癌关系中作用的研究" } ]
7,80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 了解上海市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VCT)门诊就诊男性异性恋者(HM)亲密伴侣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IPV)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15年3-8月对上海市2个艾滋病VCT门诊就诊的全部HM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样采集。应用WHO多国女性健康和家庭内暴力研究项目调查表。结果 共调查327名HM,平均年龄29.4岁,26~ 35岁占60.2%(197/327)、未婚者占57.8%(189/327)、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占78.8%(260/327),外地户籍占49.5%(162/327);有固定女性性伴占72.2%(236/327);72.2%(236/327)过去一年中有2个及以上的女性性伴;6.1%(20/327)报告有性病史。确证HIV阳性者占1.8%(6/327)。28.4%(93/327)曾向女性性伴施加过IPV,躯体暴力、性暴力、情感暴力、冷淡忽视和控制暴力发生率依次分别为5.5%(18/327)、5.5%(18/327)、9.8%(32/327)和22.6%(74/327)。曾与暗娼发生过性行为(a=2.19,95%:1.16~ 4.15)、曾看到过家庭内躯体暴力行为(a=3.19, 95%:1.58~ 6.45)者更倾向于向女性性伴施加IPV。结论 上海市VCT门诊就诊的男性异性恋者中存在一定程度的IPV,有必要研究探讨在VCT门诊中开展IPV行为干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与暗娼发生性行为、曾看到过家庭内躯体暴力行为与施加IPV有关联,应进一步开展IPV与HIV之间关联的研究。”", "assistant": "上海市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男性异性恋者亲密伴侣暴力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 ]
7,80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 分析高碘摄入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横断面对比研究方法,于2014年在山西省水碘含量>300及50~100 μg/L的地区选择调查点,抽取19~40岁孕妇130名、哺乳期妇女220名作为调查对象。记录一般资料,采集尿样、水样及血样,利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检测水碘、尿碘含量,并通过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自身抗体(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结果 适碘地区孕妇、哺乳期妇女、高碘地区孕妇、哺乳期妇女尿碘分别为221.9、282.5、814.1、818.6 μg/L。高、适碘两地区内哺乳期妇女血FT 分别为12.96、13.22 pmol/L,TSH 分别为2.45、2.17 mIU/L;孕妇血FT 分别为14.66、16.16 pmol/L,TSH 分别为2.13、1.82 mIU/L。高、适碘两地区内哺乳期妇女血FT水平低于孕妇、TSH异常值率高于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T:=-6.677、-4.041,均0.05)。高碘地区孕妇、哺乳期妇女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率均高于适碘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63、5.007,均<0.05)。结论 过量碘摄入可能增加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亚临床甲减发生的潜在风险,建议加强高碘地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碘营养及甲状腺功能监测。", "assistant": "山西省不同水碘地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甲状腺功能调查" } ]
7,81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探讨孕中晚期妊娠相关焦虑与其子女18月龄时孤独症样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分别在孕中期、孕晚期采用《妊娠相关焦虑量表》评定孕妇妊娠相关焦虑症状,在儿童18月龄时运用《婴幼儿孤独症筛查表-23》A部分评定幼儿孤独症样行为。使用多项logistic回归法分析孕期妊娠相关焦虑对幼儿孤独症样行为的影响。结果 控制协变量后,与无孤独症样行为组相比,孕中晚期均有妊娠相关焦虑者子女比2个孕期均无妊娠相关焦虑者子女更容易发生较多孤独症样行为(=2.43,95:1.21~4.86)。但按主要带养人是否为幼儿母亲进行分层后发现,仅在主要带养人为母亲情况下,孕中晚期均有妊娠相关焦虑组子女18月龄时发生较多孤独症样行为的风险,显著高于孕中晚期均无妊娠相关焦虑组(=4.22,95:1.73~10.32),在主要带养人不是母亲情况下并不显著。结论 孕中晚期妊娠相关焦虑与幼儿孤独症样行为的关系并不强劲,受儿童带养人情况的影响。", "assistant": "孕中晚期妊娠相关焦虑与幼儿18月龄孤独症样行为的队列研究" } ]
7,81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目的 评价用腰围(WC)和腰围身高比(WHtR)预测中国中年人群中心性肥胖的效果和差异。方法 选用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课题的两次横断面调查共30 630名35~59岁人群资料,按不同身高分组,根据诊断中心性肥胖的WC切点(男性≥85 cm,女性≥80 cm)和WHtR的切点(≥0.50),比较预测中心性肥胖的一致性,并计算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空腹血糖异常、血清总胆固醇升高及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聚集(危险因素个数≥2)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等诊断学指标。结果 WC与WHtR在男女性人群中预测中心性肥胖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805和0.816。但在身高较低(男性<160 cm,女性<150 cm)或身高较高(男性≥180 cm,女性≥170 cm)人群中,两指标预测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均≤0.6)。以WC诊断切点预测危险因素聚集,在男女性身高较低人群中,其灵敏度均较低,而在身高较高的人群中,特异度均较低;而用WHtR诊断切点预测危险因素聚集,在不同身高组中预测的灵敏度(男性为56.1%~64.1%,女性为64.7%~ 73.2%)和特异度(男性为70.0%~74.5%,女性为59.2% ~ 75.9%)均较好,且波动范围较小。结论 在全人群中,男女性WC和WHtR对预测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评价中心性肥胖预测效果相当;但在身高较低或较高的人群中,WHtR的预测效果优于WC。", "assistant": "腰围和腰围身高比预测中心性肥胖的效果差异" } ]
7,81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给下面文本起标题:\n目的 了解中学生睡眠问题和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沈阳、新乡、重庆、广州市抽取中学生13 817人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睡眠问题(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心理病理状态(青少年亚健康多维问卷,MSQA)和自杀行为等。比较不同特征的中学生睡眠问题、自杀行为检出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问题对自杀行为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睡眠问题检出率为26.5%,女生(28.2%)高于男生(24.8%),初中生(17.9%)低于高中生(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分别为16.6%、9.6%、4.7%,女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检出率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检验显示,有睡眠问题的学生其自杀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无睡眠问题者;PSQI高得分组、睡眠时间≤5 h\\u002Fd的学生自杀行为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存在睡眠问题是自杀行为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且随PSQI得分的增加,发生自杀行为的风险呈上升趋势;而睡眠时间≤5 h\\u002Fd组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高于其他睡眠时间组。结论 中学生睡眠问题是影响自杀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改善其睡眠质量、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对自杀行为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assistant": "中学生睡眠问题与自杀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 ]
7,81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请根据下面文本起个标题:“目的 分析\\\"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及细菌性痢疾(菌痢)国家级监测点上报的监测数据,提出完善国家菌痢监测方案的建议。方法 利用\\\"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并与国家级监测点上报的监测数据比较,分析监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国家菌痢监测点婴儿菌痢病例的检出率为1%,低于其他各年龄组检出率;以3~9岁儿童的阳性分离率最高。依据菌痢监测病例定义进行的临床诊断,菌痢漏诊率为23.38%,而0岁组婴儿病例的菌痢诊断漏诊率为50%。病原菌型监测显示,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分别占57.21%和42.41%。监测点实验室确诊病例中有43.39%的病例未能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病例匹配。结论 菌痢诊断标准中的病例定义不能有效发现婴儿菌痢病例,建立以临床和实验室相结合的菌痢主动监测体系是\\\"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必要补充,尤其是对婴幼儿菌痢。”", "assistant": "中国2007年细菌性痢疾监测分析" } ]
7,81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了解陕西省不良妊娠结局的流行病学现况。方法 利用2010-2013年陕西省出生缺陷现况及其危险因素调查数据,提取不良妊娠结局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 2010-2013年陕西省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5.45,其中各年份分别为26.84、26.11、24.96、24.80。不良妊娠结局顺位依次为巨大儿(31.91)、低出生体重儿(23.42)、自然流产(18.94)、早产(16.65)、出生缺陷(7.38)和死胎及死产(1.70)。不良妊娠结局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1),年龄越大,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越高(<0.001)。不良妊娠结局在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最高的区县是礼泉县(37.49),其次是武功县(35.50)、乾县(35.13)。结论 陕西省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且有地区差异,以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自然流产为主,高龄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危险增高。\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陕西省不良妊娠结局的流行病学研究" } ]
7,81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输入:\n目的 了解重庆市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以针对性指导心理危机干预。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重庆地区11所大学9808名学生进行公众对自杀的态度量表(SPAS)问卷调查。结果 高校学生对预防自杀的难度、自杀行为的自我不可控制性、自杀行为可作为影响他人的工具持否定或中立态度,其得分分别为34.28±16.44、35.64±19.14、36.94±16.05;对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的相似性、自杀的歧视、自杀的正性态度持中立观点,得分分别为47.38±22.01、51.78±17.05、37.77±18.12;对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条目持中立或肯定态度的得分为70.77±17.21。性别、民族、宗教以及自杀未遂和自杀暴露史对大学生自杀态度有影响。结论 自杀危机干预系统需针对大众以及自杀者不同的背景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n给上述文本起个题目。", "assistant": "重庆市大学生对自杀态度的调查" } ]
7,81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 了解北京市郊区鸭养殖和屠宰从业人员的禽流感暴露及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2011年3-4月对北京市6个区(县)从事鸭养殖和屠宰工作的4类人群(商业化养鸭场从业人员、鸭屠宰场从业人员、个体规模化养鸭者和家庭养鸭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禽流感抗体检测,了解人口统计学信息、病死禽暴露及禽流感病毒感染等情况。结果 共调查1741人,其中商业化养鸭场从业人员313人(18.0%),鸭屠宰场从业人员562人(32.3%),个体规模化养鸭者261人(15.0%),家庭养鸭者605人(34.7%)。与其他3类人群接触的鸭相比,家庭养鸭者(66.8%)接触的鸭与其他禽类接触的比例最高(P<0.05)。家庭养鸭者(35.2%)和鸭屠宰场从业人员(31.3%)接触的鸭没有全部接种过禽流感疫苗的比例高于商业化和个体规模化养鸭者(P<0.05)。家庭养鸭者中养殖环境清洗频率>4次\\u002F月(8.8%)、消毒频率>12次\\u002F年(27.3%)的人员所占比例均最低(P<0.05)。家庭养鸭者暴露因素中在手有伤口时徒手接触鸭的人员所占比例最高(34.4%)(P<0.05)。病死禽暴露情况中,家庭养鸭者接触病死禽时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人员所占比例最高(70.8%)(P<0.05).1741人中,未发现禽流感病毒H5、H7亚型感染,H9亚型抗体阳性12人(阳性率为0.7%),其中10人为家庭养鸭者(阳性率为1.7%),4类人群中H9亚型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99,P<0.05)。结论 家庭养鸭者感染禽流感的风险高于其他3类人群(商业化养鸭场从业人员、鸭屠宰场从业人员、个体规模化养鸭者),个体规模化养鸭者和家庭养鸭者接触病死禽时防护较差,应根据各人群特点进行有针对的干预。”", "assistant": "北京市郊区鸭养殖和屠宰人群禽流感暴露及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 ]
7,817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起题目:\n目的 探讨腌腊肉制品摄入频次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腌腊肉制品与饮食因素、生活方式的交互作用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400例原发、新发结直肠癌患者及同期400例健康体检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及饮食因素、生活方式资料,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进行分析。结果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每年食用腌腊肉制品<8次者相比,8~ 23次者(=3.480,95%:2.022~ 5.991)、24~ 47次者(=4.526, 95% :2.553~ 8.025)和≥48次者( =5.472,95%:3.105~ 9.642)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逐步升高;相乘交互作用分析显示,进食腌腊肉制品与辣椒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0.379,95% :0.190~ 0.758)。相加交互作用分析显示,腌腊肉制品与腌泡菜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腌腊肉制品与饮茶之间存在拮抗作用。GMDR法分析显示红肉、腌泡菜和腌腊肉制品三因素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0.001)。结论 随腌腊肉制品摄入频次的增多,结直肠癌发病危险度逐渐增高。在对结直肠癌的发病影响中,腌泡菜与腌腊肉制品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经常饮茶、食辣椒与腌腊肉制品可能存在拮抗作用。红肉、腌泡菜和腌腊肉制品三者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 "assistant": "腌腊肉制品摄入及与其他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交互作用和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探讨" } ]
7,818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探讨成年人尿镉水平及其他环境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166例糖尿病病例和427例非糖尿病对照。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进行血糖及血生化指标的检测,采集尿液进行尿镉的检测,尿液指标以肌酐校正。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的影响因素,揭示其与尿镉之间的关系。结果 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0.016)、女性(=0.013)、不吸烟者(=0.014)、不饮酒者(=0.025)、以及BMI>25.00 kg/m的糖尿病者(=0.040,=0.025)尿镉水平高于同组的非糖尿病者;60~69岁糖尿病组的尿镉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0.02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家族史(=3.19,95:1.45~7.03)、文化程度(=1.50,95:1.08~2.08)、尿镉水平(=1.61,95:1.08~2.41)为糖尿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环境镉暴露和糖尿病有密切关系,减少镉暴露对糖尿病防控有一定意义。", "assistant": "成年人尿镉水平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 ]
7,819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研究铊暴露与出生结局关联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纳入的3 236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检测孕妇外周血及新生儿脐血中的铊浓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研究铊暴露与出生结局关联的相关性。结果 孕妇孕早、中期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中铊浓度分别为61.7(50.8~77.0)、60.3(50.8~75.2)和38.5(33.6~44.1)ng/L。调整混杂因素后,孕早期外周血铊浓度与新生儿出生头围呈负相关(=-0.41,95:-0.76~-0.06);脐血中铊浓度与新生儿出生身长呈负相关(=-0.65,95:-1.25~-0.05);而孕中期外周血铊浓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均无统计学关联(>0.05)。性别差异分析显示:孕早期外周血铊浓度与女婴出生头围呈负相关(=-0.53,95:-1.05~-0.01);脐血中铊浓度与女婴出生体重(=-277.08,95:-485.13~-69.03)、身长(=-1.39,95:-2.26~-0.53)呈负相关;孕早期和孕中期外周血及脐血中铊浓度与男婴出生体重、身长、头围均无统计学关联(>0.05)。结论 铊暴露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孕早期外周血铊浓度与女婴出生头围呈负相关,脐血中铊浓度与女婴出生体重、身长均呈负相关。", "assistant": "铊暴露与出生结局的关联研究" } ]
7,820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 了解天津市居民不同亚型高血压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按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标准,于2006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天津市3个城区、3个郊区共20 346名≥18岁且居住5年以上的常住人口进行调查。分析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和收缩期舒张期高血压(SDH)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天津市≥18岁居民高血压实际调查患病率,ISH为7.16%(标化患病率为5.33%),IDH为7.09%(标化患病率为6.50%),SDH为13.61%(标化患病率为9.94%),其中ISH患病率低于全国成年人ISH患病率(7.6%),但IDH和SDH的患病率高于全国IDH患病率(4.4%)和SDH患病率(7.4%)。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SH、IDH和SDH三种类型高血压共同可疑危险因素的OR值及95%CI,农村分别为1.291(1.114~1.497)、1.790(1.533~2.091)和2.117(1.879~2.386),年龄分别为1.080(1.073~1.086)、1.015(1.010~1.020)和1.055(1.050~1.060),饮酒分别为1.244(1.036~1.492)、1.199(1.024~1.404)和1.532(1.345~1.744),超重分别为1.560(1.358~1.792)、1.634(1.429~1.869)和2.104(1.890~2.342),肥胖分别为2.216(1.861~2.640)、3.125(2.658~3.674)和3.852(3.383~4.385),空腹血糖受损分别为1.666(1.327~2.092)、1.440(1.126~1.841)和1.872(1.572~2.230)及文化程度较低。结论 天津市居民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应针对不同亚型高血压患者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assistant": "天津市居民不同亚型高血压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
7,821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讨四川盆地(重庆、四川地区)流行的结核分枝杆菌(MTB)群体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413株源自四川盆地的MTB进行长序列多态性(LSP)谱系鉴定,采用χ检验分析不同谱系MTB在人群中的分布差异。对菌株进行15位点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分型,评价各位点的分辨力。构建N-J树分析其系统进化;构建最小跨度树以模拟群体菌株的遗传结构;采用分子方差分析不同谱系MTB的群体间遗传分化;采用贝叶斯模型计算菌株最近共祖年代。结果 通过LSP可将413株MTB分为两大谱系,其中北京谱系占56.2%(232/413),欧美谱系占43.8%(181/413 )。两谱系MTB在人群中的分布(性别、年龄、民族以及菌株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北京谱系MTB的N-J树呈放射状分布,最小跨度树中有72.4%(168/232)的菌株被划分到同一"克隆复合群" ;欧美谱系MTB的N-J树呈枝状分布,最小跨度树中呈现出多个"克隆复合群"。北京谱系MTB在该地区有显著的群体间遗传分化(=0.018 91,0.05)。欧美谱系MTB中最大菌株复合群的最近共祖年代为723(95%:517~ 946)年。结论 北京谱系和欧美谱系MTB在四川盆地以"互相对抗"形式流行;两谱系MTB的群体间遗传分化存在差异;欧美谱系MTB的侵入可能与一次历史事件(约720年前的战争)有关。\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四川盆地结核分枝杆菌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 } ]
7,822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如何估计和校正筛查或诊断试验中存在的证实偏倚,文中通过宫颈癌筛查实例,采用逆概率权重法R软件CompareTests校正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利用随机抽样方法生成新数据,将逆概率权重法计算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传统计算方法以及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计算得到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HPV自检法的真实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53%(95%CI:74.23~89.93)和85.86%(95%CI:84.23 ~ 87.36)。随机抽样结果显示,传统方法计算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48%(95%CI:80.74~ 95.56)和71.96%(95%CI:68.71 ~ 75.00),采用逆概率权重法校正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25% (95%CI:63.11~92.62)和85.80% (95%CI:85.09~ 86.47);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校正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13% (95%CI:66.81~93.46)和85.80% (95%CI:84.20 ~ 87.41)。表明在复杂抽样情况下,逆概率权重法能够有效校正存在证实偏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assistant": "逆概率权重法在诊断试验评价证实偏倚中的应用" } ]
7,823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给摘要起标题\n目的 了解中国大城市社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的用药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在北京、上海、成都和广州市连续募集678名确诊的成年COPD患者。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面对面访问研究对象,同时查阅患者病历卡。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在SAS 9.2软件中完成。结果 近四分之一(26%)的研究对象没有使用任何临床药物的治疗。COPD常用药物使用前三位依次是祛痰止咳剂(50.74%)、磷酸二酯酶抑制剂(49.56%)和白三烯类药物(49.12%)。社区COPD患者的药物组合达36种,其中使用单一药物的患者比例为29.5%(200例),使用2种药物组合的患者比例为39.7%(269例),同时使用3种及以上药物组合的患者比例为30.8%(209例)。此外,研究对象中有36.6%(248例)吸氧。上述特征均与COPD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统计学相关。结论 大城市社区COPD患者药物组合较多,用药与推荐指南存在一定差异,今后应加强社区COPD患者药物使用指导与监测。", "assistant": "中国大城市社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药物使用现状研究" } ]
7,824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探测2008-2010年中国结核病空间聚集区域及其变化。方法 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SaTScan软件对2008-2010年以省级为单位的结核病总登记率和新涂阳肺结核登记率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2008-2010年结核病总登记率和新涂阳肺结核登记率均存在空间高值聚集(P<0.01);结核病总登记率聚集区域范围由19个省份减至14个,主要聚集区域位于中国南、西和东北部地区;新涂阳肺结核登记率空间高值聚集区域覆盖14个省份,分布在中国南部和东北部。结论 中国南部和东北部地区既是结核病高负担聚集地区,又是传播风险聚集地区;西部地区是结核病高负担聚集地区,而非高风险传播聚集地区。\n将上述文本总结为一句话。", "assistant": "中国2008-2010年结核病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
7,825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目的 评价集合核酸检测方法在低档场所女性性工作者(FSWs)HIV急性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广西壮族自治区2011年低档场所FSWs进行调查,并采集血液,采用胶体硒法对HIV抗体初筛检测;对初筛阴性者采用集合核酸检测方法检测HIVRNA,若为阳性,3个月内随访并采集血液进行确证;应用估算公式计算HIV年发病率。结果 共收集6 469例FSWs的血液样本,HIV抗体初筛阳性139例,阳性率为2.15%。刘6 330例初筛阴性者进行集合核酸检测,7例为HIVRNA阳性.3个月内随访检测,6例出现HIV-1抗体阳转,诊断为HIV急性感染者. 2011年广西低档场所FSWs的HIV年发病率为1.45 (95%CI:1.17 ~ 1.76)\\u002F100人年。结论 集合核酸检测用于HIV传播的高危人群检测可以发现急性感染者。\n根据给定段落,起标题。", "assistant": "集合核酸检测用于低档场所女性性工作者HIV急性感染诊断及发病率估计" } ]
7,826
TP-ds
zhiwang_ds_zh
zh
[ { "human": "将下面文本总结为一个标题:“目的 通过对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公共数据库中肝细胞癌病例癌和癌旁组织RNA测序数据的分析,挖掘与肝细胞癌预后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分子标签。方法 截至2018年2月,从TCGA数据库中获得377例肝细胞癌病例的癌及癌旁组织RNAseq数据及临床预后信息,将50对癌和癌旁组织的lncRNA表达水平进行差异检验分析,进而采用LASSO Cox回归分析筛选肝细胞癌预后相关的lncRNA,并构建lncRNA分子标签。将所有病例按分子标签表达水平分为4组(<、~、~、≥),采用Cox回归计算~、~、≥组相对于<组的预后风险比,进而评估分子标签表达水平对肝细胞癌病例总体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筛选出951个癌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有统计学意义差异的lncRNA,通过LASSO Cox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出3个lncRNA(LNCSRLR、MKLN1-AS及ZFPM2-AS1),并构建分子标签。分子标签表达水平≥组的死亡风险是<组的1.57倍(95:1.06~2.31,<0.05)。结论 通过对TCGA数据库的挖掘,由LNCSRLR、MKLN1-AS及ZFPM2-AS1构建的lncRNA分子标签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病例的预后有关。”", "assistant": "基于公共数据库挖掘肝细胞癌预后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分子标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