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_id
int64
19.6M
587M
upvotes_chosen
float64
17
260k
upvotes_rejected
float64
11
109k
prompt
stringlengths
6
85
chosen
stringlengths
2
2k
rejected
stringlengths
3
2k
20,320,900
16,000
4,500
为什么女生有体香?
有的。女孩子能在喜欢的男人身上闻见特殊的香味。第一条颅神经是嗅神经,嗅神经和脑子里古老的海马回相连,与性欲关系密切。
读初中时同桌多次反映他闻到前面两个女同学身上的奶味,还问我是不是青春期女孩都有这种味道?当时我好奇又怀疑,因为自己一点闻不到,当时以为是是因为没像同桌一样近距离打情骂俏,嗅觉也不灵敏造成的。 不会是洗发水沐浴露的味道?他觉得不是,就是牛奶一样的香味。 最近又在知乎看到这问题,许多人有类似的经历,再次点燃我的好奇心,真正的体香真的存在吗?假设不是日化香精的味道,科学层面如何解释?查文献看到几篇相关的研究或许能提供有益的见解。 据研究母亲乳房的产生的气味是唯一引导新生儿向乳房爬行的刺激源,这些气味会产生信息素效应,引导婴儿头部转动并成功吸奶,这和在刚出生的兔仔、猪仔、鼠仔上观察到的现象一样,一旦干扰或移除乳香味的刺激源,会严重破坏幼体吸附吮吸乳头的行为。(Winberg and Porter 1998, Porter and Weinberg 1999,H Varendi,RH Porter - Acta Paediatrica,2001) 一直以为奶香味和性信息素费洛蒙一样是由腋下或阴部散发出来的,意外发现乳房也可能是奶香味信息素的来源,除了分泌乳汁外,人乳头和乳晕还含有密集的腺体,其分泌物可以起到嗅觉信号的作用。 然而尚未婚育的女性乳房是不会分泌乳汁的,奶香会不会是乳房的乳头周围的微小腺体所分泌的其他产物?国外就有妇女乳房有醋酸或酸奶味的报导,是不是终究是种猜测而已。 大约1.3%的人出生时完全没有嗅觉或嗅觉障碍,而我们大多数人都缺乏嗅到某些香气的能力。一项研究发现,牛津大学5%至8%的学生无法闻到小苍兰,一种非常芬芳的花。 就在今年(2018年),来自日本Rohto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声称,已经分离出了两种化合物,年轻女性比年长女性产生的化合物数量更多,从而赋予更独特的气味。这项发现是Rohto进行的一项关于体味的更广泛研究的一部分,其中他们调查了500名女性,年龄从十几岁到59岁不等,在洗完澡后24小时穿同样的衣服。然后研究人员收集衣服,蒙住眼睛,闻到它们。 虽然闻到最多的是内衣带有一点汗酸味,但研究人员还表示:“我们对从年轻女性的衣服中飘出来的甜美香气感到惊讶。”经过进一步检测,发现衣服上的甜美香气可以归结于含量较高的酸性化合物内酯C10和C11,这对应于桃子和椰子的香味。 在青春期和20多岁的女性穿的衣服中,内衣的C10和C11的含量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参与者,这类气味在35岁时发生最明显的下降。 毫不奇怪,内酯C10和C11也被发现对女性的吸引力有影响。 同一张照片,当研究人员接触到内酯C10和C11混合香料时进行评估时,相比于空白组,被判定为“女性”的可能性高出15%,“年轻”可能性高出47%,“有吸引力“高出74%。 鉴于实验没有规定长期使用同一化妆洗护产品,也不是双盲实验,研究者并非利益不相关,所以最后得到的结论并不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内酯C10和C11的气味有桃味、椰子味、水果味,奶油味、奶香味、甜味等等,本身在日用化妆洗护产品中似乎不罕见,所以最终似乎更偏向于所谓体香只是染上了日用洗护产品的香气。 即使大多数女性身上的体香都是日用香精的作用,也不能排除少数个体天生香气袭人,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更科学完善的研究。 参考资料: 1:Unique salience of maternal breast odors for newborn infants 2:Breast odour as the only maternal stimulus elicits crawling towards the odour source 3: Japanese scientists determine the source of the coveted “young woman” smell
20,320,900
20,000
7,170
为什么女生有体香?
我真的一直以为女孩子是有体香的,因为我认识的一个女生身上香味特别浓,特别好闻。 这个味道很浓,浓到她穿过的衣服——不论是风衣羽绒服还是校服,都有这种味道,以至于闻一下就能分辨出哪一件是她的衣服。她冷的时候借我的衣服穿,穿完之后也是一股浓浓的香味。 直到后来我买到了同样味道的洗衣液...
中学时期,我一直觉得我的女同桌身上有一种迷人的奶香。直到上大学以后,高中同学聚会,他们告诉我,我同桌有狐臭,并关切地说,那几年你是怎么度过的。。
20,325,209
225
36
地铁换乘模式都有几种?各有什么优劣?
以下内容是从 剥离的部分内容,也是2014年12月28日该答案上知乎日报的时候的主要内容。现在该答案已经写完,本人决定剥离对于香港的内容。 什么香港中环尖沙咀尖东或者南昌之类的,我就不吐槽了,假定香港没有这些换乘站。 (港铁有一站叫南昌!重复一遍,港铁有一站叫南昌!此外还有一站叫马鞍山!我没说江西省南昌市或者安徽省马鞍山市!) 香港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的城市形态。 我相信香港地铁的同台换乘占所有换乘站占比在所有有一定规模的轨道系统中是最高的(2007年两铁合并以前;无实证欢迎打脸)。 香港的市中心非常明确地在中环,位置非常偏,城市大多分布大致是以东以北的方向。而除此以外,香港又多山,城市沿着山沟和沿海地带以条带状展开(虽然九龙现在看都修满了但是仔细看中间其实是座山)。这两个条件使得香港的“线网”(我都不好意思管那个叫网)的形状非常简单,粗略地说就是一个树形,唯一拿得出手的“环”是从尖沙咀到油塘再到港岛这一圈。 树形有什么好处?就是会有大量的“三岔口”。一条线路在三岔口处与另一条线并行两站后设置终点,在这两站间设置两个同站台换乘的点,就可以使得三岔口中任意两个方向都是同台换乘或者不用换乘。具体的我有点懒得说了,可参照: 这个答案的后半部分。 当然,除了先天的优势,香港地铁最大的成功在于非常漂亮地实施了TOD(交通引导规划),大多数情形之下其车站,尤其换乘站都有非常好的施工条件(比如明挖,尤其填海区明挖简直就是犯规),而且即使地下线改线,也不是在城市中心区地下“暗箱”操作,或者是有预留(修正早期系统至观塘荃湾拆线,参照 及 ),或者上面是空地便于施工(如下图,如有更详细资料或反驳十分欢迎。观塘线东区海底隧道出口拆线,参照 。另:观塘线原线仍作为调车线路使用,不止一人因此认为“废弃”二字不当,特此注明。) 更有趣的是,金钟、太子-旺角、油塘-调景岭和北角四组令人“津津乐道”的同台换乘,只有太子站北侧观塘线穿了两排高层,北角站东将军澳线穿了小半个街区,金钟站东荃湾线穿了楼但只擦了一个角而且也不算太高。由于城市道路和公园的分布,没有其他为设置换乘而穿越高层的情形,更没有斜穿整个街区的情况。倒是金钟那个位置地铁站上面盖了一座楼,地铁站和楼是一起建设的(在大陆不多见,尤其是用这种方法解决换乘更是非常稀罕,也许要算体制问题?)。
这个问题必须考虑到香港的城市结构,香港的城市结构基本是各种的沿海带状,而内地城市多数以块状发展为主。 香港对于平行换乘的选择是和其地地理布局紧密相关的,不能说以此定好坏。平行换乘需要路线相切,相切的话一般是长成Y型,II型,)(型,这种类型很难适合网格状的城市但是很适合条带状的城市。所以说平行换乘必须考虑到城市道路布局与整体城市格局。 内地城市中采用了部分同台换乘的城市,大多都是山水限制了地形、影响居民区发布导致的。像武汉、深圳之类的。 除此之外,对于乘客方便,对于建设者就有点不方便。平行换乘由于往往伴随各种转弯,需要良好的施工条件和空间。香港地铁(不含九铁)早期预留了很充足的扩展空间。这也是支持香港地铁连续平行换乘多处实施的重要基础
20,331,471
55
24
在桥本忍回忆录《复眼的映像》里,野村芳太郎说桥本忍是「黑泽明不应该遇见的人」,对此该如何理解?
我觉得桥本忍说的很赞,至少我看到这个回忆录的时候有种“果然有人是这么认为的”的类知己感。 我们上艺术课时,只要谈论到黑泽明,往往会为了武士和乱何者是更伟大的艺术品而争吵不休。在美国,一般是挺“乱”一派优胜,没办法呀斯皮尔伯格的影响力嘛~在欧洲,好吧就是法国和意呆利,一般是称赞武士的多。 不仅仅是这两个片子,主要还是对大师创作时期的看法。欧洲人十分欣赏大师早期作品所展现的日本气质和朴实的电影风格,或者说,对民族性的思考。 欧洲人经由罗生门发现了黑泽明,却把最高的称赞给了七武士。 东洋人出了名走向了世界不可避免的要遭遇西方文化的扑面而来。 有的大师被激发出了浓度加倍的民族性,有的大师却选择将民族性归于人性的大海。 这两种路径都能取得辉煌也可落入衰败。例子不计其数。 黑泽明属于后一种。 以年轻的美国人的眼光来看,回望过去远远比不上投向未来的怀抱。所有的历史材料都必须成就未来宫殿之砖瓦。至于那些无处安放无可排遣无助于建设未来的历史情绪民族愁思,美国人很难理解也不十分欣赏。 他们崇拜的是另外一种艺术品,即终结性的,宏大的,给全人类整体下定性论断的戏剧作品。 所以他们那么热衷于罗马故事。 所以他们对黑泽明的帝国叙事如此推崇。 毫不奇怪。 但是对于日本本民族的观众,他后来的作品可是越来越离心了。 桥本忍所怀疑和动摇的,是:大师还爱着日本人吗?他的心灵仍旧与日本民族毫无隔阂吗? 他所相信,和认定的艺术家的达至巅峰的路径,和欧洲人是一样的。 就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反过来不成立。 大概就是这样子吧。 楼上的台湾叔叔,用社会关系道德评价压制或者消解艺术争论,是一种非常过时也很不道德的行为,因为这个做法早就被证明是对艺术发展的毒害。 这一点在大陆的京剧行当体现的已经足够明显了。 把艺术搞成了僵尸,艺术家沦落成手艺人,这恐怕不止是他们的问题。 动辄道德绑架行为干涉的看客也是有罪的。
- 我就一句話,徒弟這樣說師父,是不對的。 有此等意見,你也得窩在心裏,不能隨便說出來。 (事實上,每一個尊敬師父的徒弟,都有一模一樣樣的類似評論)。 (要是師父當年不這樣的話,他該怎樣怎樣呀……) 我基本上是同意野村芳太郎的意見,黑澤明最讓人疲倦的電影,第一名是「紅鬍子」。 不理解野村芳太郎這位「黑澤明高徒」說的什麼意思?看「紅鬍子」就能知道其中一二了。 (但,紅鬍子編劇群中,沒有橋本忍呀。) 黑澤明讓人疲倦的作品,第二名,是「電車狂」。 (這片子,就有橋本忍了) ps: 把討論串的文字搬出來: @織田 意見。 我的意見: 一次定稿的時代過去了,現在沒有文學大師,自然就不存在一次定稿的可能。 再說,一九四五零年代的影視行業發展,不同現在,那是拓荒者的時代,很容易出彩,現在這世道,影視行業投資額過高,且,眾人看過的東西太多,你不搞集體創作,就會有風險。 說到底,電影還是一門生意。 哪個電影老板敢把一部電影,完全信任一個導演或編劇? 不可能的,那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黑澤明七八十年前就明白的道理,我們到現在,還能不明白嗎? 最簡單的矛盾攻法,去看野村芳太郎的電影,看,哪部電影是一個編劇搞掟的? -
20,368,865
34
14
本科生如何写个人简历?
作为22届应届毕业生,从八月中旬到十一月中旬,在为期近三个月的秋招激烈竞争中,明显感受到个人简历的重要性,在个人的摸索中也懂了了一些门路,最终顺利拿到多个offer ! 对于个人简历,最主要的还是呈现个人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并且能够让企业HR快速get到这一点,毕竟在求职旺季,HR 每天收到成百上千的简历,每个简历很可能只有10秒不到的阅读时间,Ta最需要的是在最短的时间挑选出可能合适的候选人。所以,个人简历必须排版简洁和突出重点!排版简洁的话,最好就是模板简洁、排版简单,不要搞的太花里胡哨 突出重点更多是把一些亮眼的内容放在简历的核心位置(中间偏上的位置),比如大厂实习经历、含金量高的国奖、大型校园组织负责人等! 其次,个人简历要注意的是经历的描述,最好用STAR法则,分点数字化表述,可量化呈现。 举个 当时我也是按照这个 依葫芦画瓢写的自己的经历 (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多次简化提炼) 最后,还是需要注意细节!比如证件照规范化、基本信息无误、简历最好pdf格式、没有错别字、注意简历内容真实性等。 附上我的个人简历 总结三点: 说实在的,如果想简单点,可以直接找个喜欢且还不错的模板直接结合自身情况套用 我的简历就是 @职徒简历 平台上的模板,功能蛮齐全的,还能白嫖 ,对新手很友好,用过都能感受到! 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欢迎留言评论私聊✨ 最后,附上注册链接 https://m.52cv.com/pages/school-friend/shareFriendAmbassador?userId=f66187625ea01375
一个审过4000多份简历的面试官总结一下个人关注的要点。 重要内容放第一页 简历的筛选由HR和面试官共同完成,因为时间都很有限,大家通常不会浪费时间动一下滚动条。所以重要的内容如果没有在第一页出现,就基本不会被再看到了。 重要内容的内容举几个例子:姓名,电话,毕业院校,出生年月,工作年限,技能关键词列表。 大部分人是走社招或校招的,就别指望筛选简历过程能得到什么特殊看待,所以用最短的时间展示出必要的内容就非常重要。非内推的候选人通常不会在工作能力上与工作年限和毕业院校有太大的突出之处,所以要列出毕业院校,出生年月,工作年限。而技能列表则是HR筛选的重要标准。 工作经历 & 项目经历 工作经历和项目经历的编录方法,很多人是先列出公司,然后在公司下列出项目经历。这样的方式对工作经验较多的候选人往往很不方便,导致难以梳理出的完整的从业时间线。建议的方法是先列工作经历。再另外列项目经历。 著名公司的从业经历可以认为是一种认证,是HR比较看重的,也方便HR能更加顺利的看到。而项目经历是招聘负责人看重的,单独列出也方便了招聘负责人。 关键词 即拥有的技能,可以按照数字顺序列出几个大类,每个大类里列出具体的技术关键词。总计列出10-30个自己拥有的技能。 有些时候招聘负责人会给HR一个关键词列表,所以当HR看到匹配的关键词时,就会格外的注意这份简历,脱颖而出的概率也更大。有些招聘网站还允许用关键词搜索。 注意这些关键词不能是一些特别泛泛的,而应该是相对细分而精准的。虽然匹配的概率变小,但一旦匹配成了,也会得到很高的权重。 用亮点吸引火力 通过了简历筛选后,进入面试流程,需要有个亮点帮你吸引火力,否则毫无亮点的简历会被随便乱问问题。比如某个看起来特别高大上的公司或项目。用更大的篇幅来描述,就会吸引面试官的目光,进而提问。 简历有了设置好的亮点,也就好对口准备回答,避免了自己不熟的领域。 个人总结 这玩意特别主观,太尴尬了,别写了,…… 希望各位求职顺利。
20,404,303
852
143
为什么很多伟大的喜剧演员生活中都是严肃而认真的?
从一个业余编剧者的角度说说个人看法: 因为喜剧并不是闹剧,真正优秀的喜剧骨子里其实都是蛮严肃的。有人可能觉得电影里的喜剧人物就等于荒诞的情节、夸张的肢体和嘻闹的对白。不,并不是这样的。 表演的本质就是生活,演员们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即使最有喜感的人物角色,也是在非常认真地生活的,只不过他们是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观里。惹人发笑的,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夸张动作或语言本身,这些只是浮云和表象,通常只对孩子有效。能戳中成人笑点的是夸张举动来自角色内心世界的映射,是“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展现。 好的笑料是源于内心执著与所处环境的不协调感——无论周边环境如何改变,人物的观念也绝不调整和改变,不懂得变通,行为就会显得怪诞滑稽,符合行为逻辑却不符合观众生活常理的喜剧效果就出来了。 如果主角执著并与环境协调的,甚至能够改变环境的(结局成功),是正剧。 而主角执著却不能融于环境,结局失败则悲剧,依靠偶然性成功则是喜剧。(《喜剧之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悲喜交加,两种情绪都饱满) 一旦放弃了执著,喜剧或悲剧的色彩,将荡然无存。可能就变成了内心成长的故事(放弃执著,得到升华),也成为戏剧的转折点(正向执著变为反向执著)。比如宁浩的《黄金大劫案》,为啥观众普遍感觉喜感不如疯狂系列,正源于此:小人物长大了。所以整体而言,这是部正剧,只是有喜剧元素。 人物角色的执著,正是戏剧的张力所在。是这份执著放在不同的环境中,让旁人或发笑,或伤感,或肃然起敬,或五味杂陈。 所有优秀的甚至伟大的喜剧演员,是能够领悟这个本质的,他们在戏中也是扮演的是过分执著于某一价值观的人而已。《喜剧之王》的星爷执著于做一个认真表演的演员,《即日启程》的范伟执著于小人物的善心善念,憨豆是执著于草根的自私、贪婪、玩心、好奇、大大咧咧,等等。 所以伟大的演员,可能对人性了解太深, 入戏太深,所以生活中也是严肃认真,甚至抑郁的。
悲伤的人总是在笑。——太宰治 「一直觉得周星星是有抑郁倾向的人,他的眼睛从来没笑意。幽默搞笑都是源于自身无意识的压力,如果一个人随时随地都幽默搞笑,那可想而知他的压力有多大,得用诙谐来掩饰自己的情感流露。你太过有趣,就不易开心。」 有趣的人都很可怜,他们逗不笑自己。
20,404,303
2,782
184
为什么很多伟大的喜剧演员生活中都是严肃而认真的?
喜剧演员能在舞台上爆发出巨大的幽默能量,是因为在生活中喜剧演员对待喜剧的认真态度和对细节的极致要求。 成功的喜剧演员给大众呈现的形象就是快乐的,甚至他们什么也不用干,观众只要看到他们条件反射地就想笑,这是一个优秀喜剧演员的能力和价值。但当他们离开镁光灯,回到幕后、回到生活中时,他们对待任何事情都是非常认真的。因为每一部好的作品都需要经过主创人员的严肃打磨,每个笑点的设置都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才能呈现最佳的效果。除此之外,对生活的观察也必不可少,任何接地气的人物都是通过长期的生活累积才能演绎得惟妙惟肖。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的喜剧演员们也一样,像是蒋龙和张弛,他俩在节目中带来的作品有趣、天马行空,是因为在私下,他们对于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甚至称得上是“严苛”,每一句台词、每一套动作、每一个走位设计,都是他们仔细认真盘过一遍的心血,在幕后已经演练修改过无数次,才能在舞台上表现出最接近理想的状态。 其实喜剧对于喜剧演员不只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追求和态度,他们严肃而认真的在做一件令人笑的事,一件在外人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情,需要他们用全部的心力来呈现。他们走进角色的生活,走进角色的心理,当他们对人物理解透彻后,他们的表演才会有感染力,更加引人共鸣,正因为如此,他们对生活的体会是更加深刻且认真。 所以说喜剧演员为什么在生活中是严肃且认真的,是因为他们一心扑在喜剧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初心,为了热爱。认真追逐这份热爱,是喜剧演员对于喜剧的最大尊重。
“但是,先生,我就是那个小丑啊。” 伟大的喜剧演员严肃认真都是轻的,真正伟大的喜剧演员,比如卓别林,阿特金森之类的强者都是抑郁症患者。 我觉得喜剧演员并不代表这人本身就滑稽,就好像杀人犯演得好的演员不一定就真是个杀人犯一样——所以这群哥们首先是最优秀的演员,然后才是“喜剧演员”。换句话说,他们表演的角色搞笑,不代表他们本人就搞笑(实际上大部分喜剧演员都因为自己被固化在这个滑稽形象上而愤懑不平)。所以,我认为,伟大的演员生活中都是严肃而认真的,而伟大的喜剧演员是伟大演员中的一部分。
20,406,825
174
74
畅销书值得读吗?它们是怎么成为畅销书的?
默认此处的“畅销书”并不是只要销量高就算,而是是一类有明确指向的书,鲁迅杂文选可能累计卖了上千万册了,但它不是这类畅销书,姑且将这类畅销书的上线定为大仲马吧,下线则真的不好找…… 这类畅销书怎么成为畅销书,这是一位作者朋友给我的启发:畅销的书,作者一定要从一开始就希望它很畅销,否则,畅销的概率很小。他要认真琢磨读者的需求,不会自私地塞进去只表达自己、只关注人的生存和精神困境而使读者或莫名其妙或痛苦纠结或迷茫无助的东西,他会努力动用一切手段来吸引、留住阅读,满足人们所欲寻找的快感,畅销书应该像油炸食品和可乐一样友好。这不知是一个原则,而且是一种执念,然后,再有这方面的才能,加上好的际遇,于是,事情就成了。 畅销书值不值得读?很难回答。我不看畅销书,这只是个人选择而已,我会选择令我纠结痛苦的书,这类书的作者都不大考虑销量,也都领教过市场的冷漠回应。读畅销书所获得的那种快感,我大多从电影和电子游戏里找——我只看商业片儿,不看文艺片,只玩打打杀杀的游戏,不玩文明和纪念碑谷。那么,我该因为自以为比读畅销书的人“有品味”而嘲笑他们么?看书又不是为了嘲笑别人。这种嘲笑,就和那些衣着入时的人嘲笑我穿牛仔裤配皮鞋或者穿秋裤一样无聊,我估计,他们的名牌包里没准儿正有本大冰老师的新作。不过呢,也许有点儿得意:他们在体验人创作出来的精良和高明方面,花费得比我多多了。 如果您需要消遣和放松,希望通过阅读这个动作享受别人为了取悦你而付出的勤劳,就应该读读畅销书。但是我相信您也许也会有体验沉重纠结的精神需要,那些需要,可以通过音乐、美术或是电影获得,如果通过服饰获得,那就多买自己承受不了的,披挂在身上,心里会很复杂。 如果只想一直轻松下去,那更好,快乐有什么错的? 畅销书里,按照我个人定义,好书的比例不大,但畅销书不等于坏书。传递错误的知识和扭曲的价值观的才是坏书,包括我上学时学到的有些课本。
读过之后,你会把书分为好书和坏书两种,而不是畅销非畅销。既然如此,何必画地为牢呢。
20,406,825
289
138
畅销书值得读吗?它们是怎么成为畅销书的?
回答问题之前,我想引述阿来最近在南方周末上的一段访谈(链接:疯狂的虫草, 疯狂的松茸和疯狂的岷江柏 专访作家阿来): 这段话里,至少出现三个信息: 1、阿来认为,“出版界那些庸俗的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读者在读什么,以及什么书可能成为畅销书。 2、但畅销书形成的因素,并不完全被出版社所左右。 3、《尘埃落定》是畅销书。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大抵也就这三个方面。 一、“出版界那些庸俗的人”如何影响读者? 庸俗的出版界通常使用的办法和电影营销商差不多。1、起一个看起来很好卖的书名/电影名。2、请一堆名人加持作序、写推荐/加盟做配角;再把这些大名字印在腰封上/把大头像印在海报上。3、豆瓣、京东、当当、亚马逊刷销量和评分/豆瓣和各电影网站刷评分、造假票房。 关于腰封可以多说几句。豆瓣有个“恨腰封”小组,你们最讨厌的腰封在那儿基本都能找着。 前些年梁文道被叫“腰封小王子”。 据说梁文道一度怒而打电话向出版社控诉:“怎么乱用我的名字?” 结果对方淡定回答:“梁先生我们很尊重你,但您真以为全中国只有你一个人叫梁文道吗?” 小王子和腰封有缘。前两年针对腰封最大范围的一次围攻,就出在李继宏版的《小王子》身上。《小王子》原著是法文,李继宏是英文译者。这本书的腰封上写着:“迄今为止最优秀译本,纠正现存56个版本的200多处错误”。 李继宏版《小王子》是果麦出品。这本书到2016年10月,卖出去了200万本。 但是,比起这个时代最先进的营销方式,腰封党们实在是弱爆了。 这时候,必须祭出“青春版《红楼梦》”了。(因其封面为红色,以下简称“小粉红”)。 “小粉红”最耸人听闻的宣传词叫“225年出版史上最优质版本”。 那么到底是历时多少年打磨的牛逼版本,可以打败过去长达225年的《红楼梦》出版史呢?官方介绍是: ——好尼玛长啊! 而且这三年和新世相还没什么关系,因为新世相太新了,活在这个世上还不超过一年(或者一年多?)新世相的合作方是谁呢?果麦。没错,就是那个出版了最优秀的《小王子》,又出版了最优秀的《红楼梦》的果麦。 虽然“小粉红”的广告词里,大言不惭地说:“我希望试试看,《红楼梦》能不能在现代城市,重新流行起来?” 但是《红楼梦》的畅销,显然和果麦、新世相没有半毛钱关系。截至2015年,仅仅人民文学出版社一家卖出去的《红楼梦》就有700多万套。所以,告诉我,什么叫做“重新流行起来”? 二、除了出版社和营销商,还有谁在促成畅销书? 1、口碑 口碑一个很大的来源是各种奖项。 阿来的《尘埃落定》能卖几百万本,首先因为它得了“茅盾文学奖”。中国的茅盾文学奖,国际上的诺贝尔文学奖和布克小说奖,还有科幻界的雨果奖,纽约时报的书评推荐,这些认定都可以促成一本书的畅销。 得奖对一本书畅销与否有多大作用呢? 以下素材引自2015年9月17日的《北京日报》: 2、影视剧 在《北京遇上西雅图2》之前,译林出版社《查令十字街84号》销量是10万上下。 《北京遇上西雅图2》上映后,销量80万册。 还有其他的,就不写了。 总结下来,前者靠实力,后者靠运气。然而归根结底都是靠运气的,毕竟,得奖也需要靠运气(不服的话,想想小李子)。 当然最后的最后,所有的口碑和运气都会被印在腰封上,成为营销。 三、畅销书值得读吗? 像《尘埃落定》这种畅销书,值得读。类似公认畅销的书,还有《百年孤独》、《白鹿原》。 各种世界畅销书榜单上,必然在列的是:《圣经》、《古兰经》。这类书涉及宗教和政治,不讨论。 看了一眼2016年的作家富豪榜,榜单上前20名,我读过江南、郑渊洁、杨红樱、南派三叔、张嘉佳、刘慈欣、刘同、龙应台、金庸、张皓宸、郭敬明。 这些人里,值得一读的也许只有金庸、刘慈欣。值得半读的是龙应台、郑渊洁(半读的意思是,在一定的年龄段可以看看,类似的还有“哈利·波特”系列)。另外,江南和南派三叔用来消磨时间是很爽利的。可见,以我的趣味衡量,畅销书里有价值的连一小半都不到。 当然,和电影一样,不是所有票房大卖的电影都是垃圾,也并非所有文艺片,都有高冷的资格。
上海三联书店版的毛姆读书随笔,有篇《关于畅销书》。 毛姆观点:畅销书的存在必定有其原因和价值,因畅销而不读是矫情的表现。 他抗拒这种矫情的方法是:两三年后再读当年的畅销书。 实际上,狄更斯、马克吐温的很多作品也是当时风靡的畅销书,畅销与否跟书的好坏并无直接关系。不否认当前大部分畅销书质量低下,但被广泛接受的作品,不一定媚俗,也可能是深刻地触动了大众人心的。
20,412,964
374
46
狂犬病病毒感染人体的过程是怎样的?
狂犬病毒致病示意图(站外转载时请删掉此图). From Jackson, A.C., 2007. Pathogenesis. In: Jackson, A.C., Wunner, W.H. (Eds.), Rabies, second ed.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London, pp. 341–381; Copyright Elsevier. 狂犬病毒会在带毒动物的唾液腺中大量富集。人类被这些动物咬伤后,病毒会从伤口处进入人体。它并不会马上侵染神经元,而是在肌肉内停留一段时间,这就是潜伏期。潜伏期可以从数周到数年,但平均为1-2个月(1)。 潜伏期之后,狂犬病毒会经过运动神经和骨骼肌之间的连接,进入神经系统,并沿着神经元逆向运输,经过运动神经元、背根神经节,最终一路上行到大脑。一旦狂犬病毒开始侵染神经系统,便会在神经元之间高速运输,其速度远远快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时间。狂犬病毒侵入大脑后,整个宿主的神经系统都会受到致命的破坏。由于大脑还接受感觉神经元的传入,所以感觉神经元可以算作大脑神经元的上一级细胞,狂犬病毒还可以继续逆向前进,最终到达眼睛、唾液腺和皮肤下的感觉神经。这就是「疯狗」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狂犬病毒的原因。 狂犬病毒的危险之处在于,它有一系列手段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使得宿主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将它清除掉。一旦发病,虽然有极个别治愈的案例,但并没有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案。 外源注射的狂犬疫苗一般是利用无害的病毒成分,诱导人体或动物产生足够的抗体,对抗真正有害的病毒。所以,被动物咬伤后及时到疾控中心进行处理,是十分必要的。在狂犬病毒大规模入侵神经系统前,通过抗毒血清降低病毒浓度,并通过合格的疫苗诱导抗体产生,可以完全有效地预防狂犬病。 1. Hemachudha T et al. (2013) Human rabies: neuro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Lancet Neurol 12:498–513.
寿夭 窃以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狂犬病毒如何沿着神经系统一路上行」。 一般,肢端,或即被咬处分布的神经末梢或纤维,是神经元的「轴突」部分。 「神经元结构及定义请自行搜索」 轴突内有「轴浆」,具有从胞体向末梢的顺向轴浆运输及从末梢向胞体的逆向运输功能。 主要是顺向运输,但也有少量「逆向运输」的存在,用于运输被轴突末梢摄取的物质,如「神经营养因子」。 狂犬病病毒通过乔装打扮,走神经营养因子的路子,由神经末梢摄取后,一路向上,感染中枢神经系统。 「细胞粘附分子( NCAM ) 、 神经营养因子p75 受体( p75NTR )可能是介导狂犬病病毒感染机体时的受体」 在中枢繁衍生息的差不多了,再顺向运输至各组织器官的神经末梢。 如果在攻占中枢之前没打疫苗,亲你解脱了。
20,437,680
34
13
写简历有哪些常见错误和忌讳?
菌菌在招聘会做面试指导的时候,很多学生的简历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共性的“问题” 1、1页纸写不完自己的过往经历 菌菌看到过不少学生的简历用2页甚至更多页的纸来写。你以为这是在向HR表明你的诚意吗? 打错特错! HR很忙的好嘛!!!HR不想看你事无巨细把你的所有全部罗列。 作为一个优秀的求职者,根据意向岗位有选择性的详略得到的将自己过往经历以最好的一种形式放在简历上,是基本条件。 如果你连这点都做不到,HR PASS你的简历也是很正常的。 2、简历上最大最醒目的字不是自己的名字,而是“我的简历” 有的同学简历没有内容可写。或者完全不知道怎么写,在最重要的标题处,写上,我的简历,四个大字。 HR拿到简历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封简历好嘛!!! 你写上【我的简历】是在侮辱HR的智商还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还是在侮辱简历本尊的存在~~~ 3、求职意向:空白 有的同学很喜欢在简历上写什么“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一个地球”这种表决心的话,但是,在最能表决心的求职意向上,却空白,什么都不填。 菌菌当然知道这样的求职者是想在招聘会上一份简历投多家企业。 BUT!!!你这样的行为和劈腿渣男有什么区别???一边跟小A说我爱你,一边把自己塞到小B的怀抱。HR当然也不是傻子,没有填求职意向的企业,对HR来说,都是没有明确职业规划的求职者。 试问,一个连自己将来要干嘛都还没有想清楚的求职者,HR担心他会跳槽也不是毫无道理的。 当然,有的同学可能要在后面反驳,我没有写简历也找到了~~~那菌菌只能说,你找到的这家企业在人力资源领域可能并没有做得足够好。(不是说企业不好,是说企业的人力资源方面做得不够) 4、实习/实践经验=实习/实践经历 很多同学在写过往经验的时候,并没有弄懂经验不等于经历。 经验是指,你通过这个实习实践的工作,你的能力得到了哪些提升,你get了哪些新技能。这个可以通过你工作中的实际产出成果进行呈现。 而经历,是指这件事在你身上发生了,但你是否有所得,不知道。 所以,我们在写简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写出自己在这份工作中的成绩,并且用数字化的语言来呈现。 PS:这个成绩最好是能和你应聘岗位匹配度高的。 5、废话太多 还有的同学的简历上会把自己所有的奖项都罗列一遍。 举个栗子,小A曾在他的简历上写 2015届校级三好学生 2016届校级三好学生 2017届校级三好学生 英语四级证书 英语六级证书 菌菌真的很想请问。2015届校级三好学生、2016届校级三好学生、2017届校级三好学生直接写成2015-2017届校级三好学生不就好了么!!!况且校级的证书HR根本不care。 既然有英语六级证书,四级就不需要写上了好么! 写这么多废话只能证明2点:你的简历没有内容可写;你的归纳能力很差 6、过往经历没有按时间倒叙的手法来写 先说说为什么要按时间倒叙的手法来写吧。 因为倒叙的手法,最先展示的就是你目前具备的能力。而这也是HR最关注的。 有一种情况不用按倒叙的手法来,就是你的过往经历中,如果最近的经历和目标岗位的匹配度不如前面几段经历高,那就将匹配度更高的经历写在前面。 PS:没有按倒叙手法来写的简历,注意将每段经历的时间写在最后,比如 应届生求职网 市场部 市场部助理 2018.6-2018.12 这样的格式来写,因为时间放在前面却又不是倒叙,就会看起来很混乱。 7、百度式的自我评价 “我个性开朗,善于交际,抗压能力很强” 菌菌有次在招聘会现场做指导的时候,统计了一下,一个上午看到了26份这样的自我介绍。 当你的简历内容=其他人的简历内容,你的简历就失去了优势。 当你的简历内容和其他人简历内容有重合的话,那句话就是废话。 所以,不要再用这种千篇一律的自我评价了,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不要这个部分都是OK的。 如果写,可以在前面先用关键词,后面用一句话作证。 ==举个栗子== 协调能力强 在应届生求职杯模拟招聘大赛中,负责协调10位评委、团委老师、校级领导的需求 当然还有一些,诸如教育背景还把高中也罗列了,电话号码没有写,照片处贴一个动漫人物~~~这些不共性的问题,菌菌就不再展开了。 『职前菌』一本行走的求职百科全书 欢迎来聊~欢迎来撩~ 菌菌微信公众号:51职前订阅号 (微信号:zhiqian51)
在金融行业从业十年,看过很多人(有应届生也有社招)的简历,说几个我觉得会影响面试官决定的简历错误和忌讳: 这点在应届生简历中最为明显,比如应聘行业研究岗写一堆学生会干部和志愿者的内容,而不能突出你和岗位的匹配性。 这个细节问题看起来虽小,但是很多面试官(包括我)都会很介意,这侧面证明了应聘者的态度和工作认真程度,而且简历里有错别字的人说实话不是少数,所以建议你提交简历前仔细检查一遍,避免犯低级错误。 照片决定着面试官对你的第一印象,严重不符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照片比真人丑,那可能在收到海量简历的情况下,让你错失面试机会;另一种情况是照片过度ps,比真人好看很多,也会让面试官在面试时心理落差比较大,实际面试中,我记得后者的情况更多。。 一般来说,根据你的工作年限和过往title,基本可以判断出你过往的工作情况,如果你在简历中过分夸大自己的贡献,而在面试过程中露出马脚,那面试官会对你的可信度产生质疑。
20,446,234
81
16
书店如何处理卖不掉的书?
只说县城的书店吧。 小时候家里是开书店的(当时县城第二大的书店,仅次于新华书店,九十年代)。 当时是去济南文化市场http://baike.baidu.com/view/3497938.htm进货,所有的书在几个月内都能调货,也就是说,几个月都卖不出去的书,我们有权甩给我们的供货商,然后供货商会甩给出版社。 出版社接收退书是有时间限制的,没有超过一年的。如果你几个月卖不出去,但又不退货,等到一年后,就成你自己的库存了。 卖不出去的书有很多种,比如第一推动系列的书,在县城就卖不出去;托尔斯泰的小说仗着知名度能卖出去,但是杰克伦敦和欧亨利的书却无人问津(这两人的书明明比托翁的易读啊);《十万个为什么》很好卖,但《昆虫记》就卖不出去。哈利波特在货架上呆了三年直到拍了电影后突然大卖(卖的特好以至于妈妈强行把我收藏的《哈利波特1》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那本拿走卖了TAT)。 卖不出去,又没及时退货的书——一部分被我收走,一部分被年终促销掉了(按斤卖)。 那是开实体书店还能挣钱的年代。
南京有个天宫图书交流服务部,在朝天宫,我稍微说下那个地方。 简单说就是卖书的,在门口一看跟大部分书店差不多,就是个别角落书摆放比较乱、书甚至会堆在地上。你到书架前仔细看,就会发现大不同,很多是“旧书”。我打引号的意思是,这些书品相是新的,只不过出版年头有些久,是本世纪初甚至上世纪末出的。为什么它们会来到这里呢,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就是长期滞销的出版社库存书——实体书店卖不掉一般会退回出版社。 书真是便宜(但还没便宜到论斤称),以前读书的时候手里有些余钱就会骑车来这里淘书,我记得买了一套2000年译林出版社出的世界漫画名家丛书,不到30块钱。 我小时候,新华书店书店每年也有库存书打折卖的展销活动。
20,446,234
142
31
书店如何处理卖不掉的书?
谢邀。 采访2个书店朋友的一手资料。 随着出版社每年新书品种越来越多,书店的周转率越来越高,1年甚至更短时间销售不掉的书就要退回,而出版社对于退书已经习以为常。 对于较长时间不动销的图书,书店首先希望降价促销,只要不低于进价即可,书店大量退货的费用也是一笔可观的数目,所以减少退货是出版社和书店双方希望看到的。 促销后还卖不出去的图书怎么办呢?用8个字总结,店大欺社,社大欺店。 对于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书店,卖不动的书不管新旧不管何时退回,出版社都得认,即使里面存在残书,因为要靠书店回款。 还有部分书店,除了退回出版社的部分,还有小部分图书报废,这部分不超过年销量的3%。怎么报废呢,把版权页撕掉后处理,防止回流市场。 报废的这部分图书是无法退回出版社的。 1.现款进货的图书。比如高教、人教的教材,比如某文化公司做的考试类图书,就是一些好卖的只能现金进货的图书,钱付出去了想退就没那么容易了。 2.书店和某出版社没有账目往来了,但是他们的书没有完全退净。 3.书店销售过程中产生的破损严重的图书。
韩冬说到了县城的书店,我补说几句。 在一些边远的县新华书店的库房里,可能还会有一些价格极便宜而且不错的书。所以如果有机会到这样的县,特别是一些边远省区的边远县,说点好话,让店里的工作人员让你到旧书库房翻找一下,不定还有机会的。我就曾在这样的书店库房用这样的方法,淘了一些好书。现略举一点: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1991年版,第二批共50册,只花140元。 《马恩全集》中的一部分。 川大知名教授荣孟源等主编的《近代稗海》共5册精装,书价30多元,1985年版,全为民间史料。 《白话资治通鉴》,精装四册,书价150元,台湾黄锦鋐、王更生等27名教授合作编译,岳麓书社经台北文化图书公司授权,1994年在大陆出版。 钟叔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第一辑,1985年版,收录1911年之前中国人访问西方国家的载记,出版后广受学术界赞誉。第一辑共十册,收书36种,我购得其中八册。也就50余元。
20,450,730
1,327
591
普通人怎样能够到达南极,并带一只企鹅回来?
问:假如一个外星人来地球旅游,看上你非要把你带走,你妈乐意吗?
墨尔本企鹅岛的企鹅都有gps定位芯片的。 有一天,系统报警,发现一只企鹅以超过100公里/小时的速度移动。。。 最后发现在某国旅游团的大巴车上。。。 所以题主实施计划时把企鹅岛从目标清单中剔除吧 更新下上次去企鹅岛的照片
20,470,791
164
17
化学有哪些迷人之处?
先从实验说起吧: 生活更好了: 知道活性炭吸甲醛效果很差(解释一下,这里说的不能吸甲醛是指家装后吸附甲醛效果很差。) 知道浓硫酸刷厕所简直媲美清洁工 知道各种各样食物添加剂到底咋回事 知道什么杯子可能有问题知道哪些鞋子最好不要穿 …… 当然,还有黑冰里面令人着迷的一句话:化学是最精确的科学,说几分钟,就几分钟。
在化学中,很多物质带有剧烈的毒性,比如重金属、氰化物和一些生物碱,它们可以杀人于无形,是投毒者惯常使用的毒物。为了侦破投毒案件,法医需要对中毒身亡者进行尸体检验,然后运用毒理学的知识,将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从人体组织中检测出来。 在 100 多年前,化学还没有发展出毒理学这一分支科学,警察队伍里也缺少具备科学素养的法医,以至于每一次投毒案件,都成了令警察头痛的难题。就在这个时候,一位以研究原子量闻名的比利时化学家站了出来,他首次用毒理学的方法与思维分析人体组织,终于成功侦破了一起杀人谜案。这位化学家就是让·塞尔维斯·斯塔斯。 1813 年,斯塔斯出生于比利时鲁汶市,从小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中学毕业后,斯塔斯来到久负盛名的鲁汶大学学习医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医生。 由于职业原因,斯塔斯常常要检测药物的化学成分,或者提纯化学物质,制作药物。比如,在自家的阁楼里,斯塔斯从苹果树的树皮提纯了根皮苷(一种可以治疗糖尿病的物质),又从日常食物中提纯了氯菌素(一种医用杀菌物质)。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化学。渐渐地,斯塔斯成为一名化学爱好者,他学到了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知识,并培养了出色的化学实验能力。 1837 年,斯塔斯放弃行医,他来到巴黎理工学院,成为马修·奥菲拉的助教。奥菲拉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化学家,他率先将毒理学作为化学的一个分支来执教,并编写了人类第一本毒理学专著——《毒理学概论》,有着「现代毒理学之父」的美誉。在奥菲拉的指导下,斯塔斯学到了许多分析和检测有毒物质的方法,获益匪浅。 不过,斯塔斯只在巴黎待了 3 年,1840 年,他回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市,成为比利时皇家军事学院的化学教授。在布鲁塞尔,斯塔斯暂缓了毒理学的研究,转而以研究原子量闻名世界。
20,470,791
324
30
化学有哪些迷人之处?
We create things that god didn't.
居里夫人说: http://abstrusegoose.com/430 虽然,实际上: http://abstrusegoose.com/123
20,479,756
556
161
脑机接口的研究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我曾经写过两篇文章来论述脑机接口这个学科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论脑机接口1,论脑机接口2. 这里细节不再多说,感兴趣的可以点进链接去看。总结来讲,脑机接口这个学科要实现工业应用面临着两个根本性的难题: 在过去几十年, 我们见到脑机接口技术中所使用的电极/探针[1]越来越精细,密度也越来越高,但其数量相对于人脑的复杂性来说,再提高十个数量级也不到九牛之一毛。也就是说目前还远远不到谈能够使用脑机接口技术“解读”人脑的时候。从搜索趋势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作为一个学科,其热度在过去十多年呈下降趋势,虽然偶有Neuralink等媒体热点出现,但这完全无法扭转趋势: 脑机接口的母学科Neuroscience在过去十多年也面临着产出不够有大众领域的应用价值的问题(即便是对学科热点研究对象,比如抑郁症等,其研究产出也仅仅具有参考价值,极少被应用于临床),其搜索热度甚至比脑机接口下降得更快: 对应的,是学科研究经费的削减. 作为学科研究经费的代表性来源,在扣减通胀之后,NIH经费已经有17年没有增长了[2]。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像这样没有明确应用价值产出, 而且预期也不会有的基础性学科,其研究经费的削减可以想象是首当其冲的: 相比之下,如过看人工智能(AI)方面的统计信息,简直是冰火两重对比明显,因为后者实实在在的在公众/工业领域解决了问题。其论文发表、研究金费增长、搜索热度趋势是完全同步的。 目前来看,脑机接口在可预期的将来仍然只适合作为基础学科待在实验室里。该学科所面临的原则性和原理性挑战对它自身来说——特别是在考虑到极为有限的研究金费和人员,并且不断恶化的实际情况——都是过于巨大的。我们预期的应当是其他领域的巨大进步泽被到该学科,而不是脑机接口学科的发展促进其他学科和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这样的巨大进步在其他学科出现前,对脑机接口领域爆出来的大新闻,我们首先就应当给打一个大问号,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跟着炒作(这样的教训在过去50年里如果不是出现了几千次,也至少有几百次了)。
目前非植入的脑机接口一般使用的是头皮脑电信号EEG, 主要实现的应用是运动想象和虚拟现实相结合,国内主要做的有清华大学的高上凯团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He Bin团队,他们去年做了一个脑控的直升飞机,可以控制4个方向的运动,其他还有瑞士的Miller团队主要做的轮椅控制,这种信号的开发比较容易,但是可以控制的运动状态较少。一般就4种状态,而且需要前期对计算模型的大量训练获得模型参数。 而植入式的脑机接口现在主要是在美国,主要是在人或灵长类动物的大脑皮层植入电极,采集信号做运动控制,但是由于是开颅手术,所以做起来风险较大。这种信号的时空分辨率很高,可以控制高维,多自由度的运动,目前最新的实验可以控制手臂和手的三维运动。 美国匹兹堡的Andrew Schwartz实验室,和布朗大学的John Donoghoue实验室都有在做,有美国的Brain Gate计划资助。 ================================================================== 最近又回到知乎了,来更一下。 按照脑机接口电极植入程度来分,主要有非植入式和植入式。因为我主要做的是运动型脑机接口,所以以下说的主要是脑机接口在运动功能重建中的应用。当然在语言,视觉,听觉中也有脑机接口的应用,但是我不是很了解。。 非植入式的脑机接口大概开创于上世纪70年代,比植入式的早。主要用的是EEG也就是头皮脑电信号。这种信号的特点是不需要开颅的,直接通过电极采集头皮的信号,所以比较适用于人,在临床上可以用于脑电信号监测,判断大脑是否有异常,比如癫痫等病症。在其他领域比如游戏,虚拟现实中也有很多的应用。但是由于采集的头皮脑电,所以信号的精细度不高,信噪比低,信息量少,很挑被试,使用前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最新的研究表明,这种信号可以实现上肢在三维运动中的轨迹拟合,速度,方向,手势检测等。 植入式的脑电信号主要有spike(峰电位), lfp(局部场电位),ecog(皮层脑电信号)。 spike和lfp信号通过针式电极植入皮层采集,信号质量好,运动信息含量大。目前已经有多例人上的成功案例,15年匹兹堡大学实现十个自由度的机械手控制(三维空间中的translation and orientation , 四种hand shaping),但是由于电极植入程度高,容易产生手术感染以及生物排斥反应,还有就是电极尖端的脱落导致信号稳定性差,容易衰减。就比如有兴趣的人可以搜Phil Kennedy,这个大牛是第一个做人植入式脑机接口的,因为他无法找到被试采集到数据,所以自己开颅自己植入了一个电极,但是最后由于头骨裂缝愈合问题导致实验失败。 ECoG信号较其他两种的植入性更小一点,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难治性癫痫灶的定位,需要开颅手术将贴片电极放置在硬脑膜上(也有的放在硬脑膜下)。这种信号目前的研究进展为可以实现三维空间中上肢运动参数的重建(位置,速度等),手势,单手指运动。由于植入程度的关系,这种信号的特点正好介于以上EEG和 spike,lfp之间,包括手术风险,信号质量,覆盖范围等。 除了利用脑电信号,还可以用肌电信号来控制假肢。但是对于神经通路不完整的病人来说,比如渐冻人,脊髓损伤病人,或者中风病人来说,肌电信号就有其局限性。 脑机接口要用于临床应该还有一段路要走,在应用于临床之前还需要考虑很多东西。比如,病人如何更快更好地学习控制假肢,如何模拟真实运动过程中的本体感觉和触觉并反馈给用户,植入电极的安全稳定性,可携带型,是否有无线传输,其功耗,产热等相关技术问题, 还有由于神经信号的非稳性,脑机接口的性能是否能长期保持等等问题。 先更到这里啦,有问题可以留言讨论,我的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有些地方如果表述有误请更正。。。
20,489,495
510
161
如何洗葡萄?
各个地方种植葡萄的方法不同,导致葡萄外皮所含物质不同,通过很多知友的评论,才知道: 1吐鲁番是不用套果袋的,有的地方还会直接对葡萄喷洒农药, 2农药的成分也有很多种类,有防虫有促进生长的, 3大型农场果园在采摘结束,运输之前也会对果实喷洒保鲜剂。 所以,吃葡萄最干净的办法应该是,冲洗并剥皮吃 除非你知道这串葡萄的种植方法,不要轻易吃皮,虽然皮的营养也很好。 分割线------------------------------------------------------------------------------------------------------------------------ 同意 洗葡萄的方法 ,但反对这样过分的洗葡萄。 我爸种葡萄,葡萄的果实从开花到果实成熟,几乎不会沾到农药(叶子肯定会施到药水),因为要用纸袋子包裹着葡萄,直到摘下为止 我说“几乎不会沾到农药” 是因为一般只有在种植无子葡萄的时候 (想吃葡萄不吐葡萄子的同学们~你们要注意咯喂) 才会在葡萄开花期,兑一些药水在容器中,直接沾水也好,用刷子刷也好,来让葡萄长大的过程中,抑制葡萄种子的生长。此药水基本无害。 而正常意义上的农药 除虫也好除草也好,在施药时都离葡萄远远的,要么把要洒在葡萄叶子上,要么洒在要除的草上。 然后,说一下葡萄表面有一些什么东西呗称之为污垢。 白霜 这是表面的果糖和自然酵母菌的成分。 有喝过土法葡萄酒的人可能会知道,普通人家自酿葡萄酒,简易的做法就是 1弄一个坛子,或者缸,热水洗净,晾干,2直接丢大量葡萄进去,想和甜一些的酒就多放糖,混合在一起,3封盖, 经过两三个月就可以启封,喝葡萄酒了(不同人家不同做法可能只要半个月)。 这里有一点,没放酒曲,一般做米酒黄酒是要在粮食中拌好酒曲进行发酵的,土法葡萄酒之所以用不着放酒曲,就是因为它外皮自带的野生酵母菌。 所以,碰到整串完好的葡萄,我家在吃的时候,几乎就是不怎么洗,顶多用水冲一下, 而现在大家在市场上买的葡萄,一般都是拆掉了葡萄套袋的,期间必然被多位路人甲乙丙丁摸过蹭过,但如果发现葡萄白霜还是完好的保存着,那可能就是经手的环节比较少的,这样的葡萄随便冲洗就可以吃了。 但注意,如果葡萄皮上有黑褐色的污垢的影子,最好剥去葡萄皮再吃,那黑褐色是挨着好葡萄的烂葡萄霉烂的皮。 就这样~
把那层白霜洗掉的小窍门是,牙膏 用混合了一小段牙膏的水浸泡葡萄20分钟,再冲冲水就彻底干净了,葡萄会一颗一颗的晶莹剔透。 不会有牙膏味道残留。 亲试,有效。
20,489,992
174
85
土木/水利工程的发展前景在哪里?
我觉得他们说的这些看看就行,没必要学的太细致,如果你们想有较大发展的话。就算把钢筋、模板、混凝土所有的规范、技术要求全部倒背如流,又怎么样?上限不过是生产经理、项目工程师,最多到公司的总工,那又能如何? 入行土木,如果想有大发展的话,必须跟对人,拜师非常重要,甚至决定了最终的上限。跟下属分包单位必须搞好关系,每一个分包都是一条人脉和信息源。同时毕业后要定期组织同学会,土木这个行业非常讲究同学圈、哪个学校出身。最后,考证是必须的。 至于技术工艺,这些必须懂一点,否则不容易忽悠人,但没必要懂太精。这一行真正最懂技术工艺的都是农民工,但他们空有手艺,不会表达,不会忽悠,又有什么用? PS:土木是条没有回头路的职业,如果到30岁还没有突破,还在工地上搬砖,试问婚姻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年,看过太多小孩踌躇满志的入行,两三年后又灰头土脸的转业,所以入这行必须制定一个5年短期计划,如果5年内不能达到预期,为了将来家庭生活就必须考虑转行或者去那些相对稳定行业相关企业。长期在工地上摸爬滚打却有不能在职位薪水上有所突破的话,长远来讲对人生是有害的。肺腑之言,诸君共勉。
谢邀。对于一个在设计院每天加班半宿忙到死的人来说,所谓前景啊发展方向什么的都是扯淡,赚点辛苦钱养家糊口罢了。
20,489,992
331
152
土木/水利工程的发展前景在哪里?
曾在某中字开头的国企。 1、几乎全年无休、(过年会放几天假)没有周末、没有任何节假日。 2、加班严重、你的上级会在任何时间段找你、做表、画图、写资料、提计划、算量、计价…… 3、收入稳定、也稍微看运气,之前我处的项目财务部长像狗一样,把所有节日奖金的扣了。 4、你完全能看到你自己未来的一切。3~7年后你可能成为你现在主管、分区小副总共的样子,8~十几多年后你可能是你现在的总共、工区长、项目副经理、项目经理的模样,然后利用职务之便捞开始捞……差不多一辈子就这样了 5、这帮项目上的人对家庭基本没什么概念,你以后也是这样 6、领导会疯狂对你们洗脑,他们认为连续几年加班到半夜1点多是件光荣而伟大的事哦~ 7、过年的时候老婆生孩子了想回家多待几天? 行啊?结果孩子出生不到一周把人家威胁回来了,你敢不回来?同事的亲身经历。 未完待续 ----------------------------继续 ,吐槽-------- 关于过节费:因为工作几乎是全年无休(除了过年那几天),所以正常情况下一些传统的节日都是有过节费的,比如 元宵节、端午、中秋、元旦等,牛逼的给项目一次2000,正常的1000,抠一点的500,结果我真是日狗了,摊上的项目一分不发,过节时项目经理跟财务部长连个屁都不放了,一个过节的字都不提,结果隔壁的同届朋友一次1000,我们都被气疯了,然后并没有什么卵用 我的主管,就是上面提到的媳妇生孩子的,他调到这个项目之后,职位升了一点点,工资减了1500,他当然不干,于是便去项目部里问了一下,答复是每个项目情况不同,得看效益,不信你看看XXX老部长,他的工资也才几千,你哪来这么多问题? 呵呵呵,你们这帮老狗随便收点好处,这两年基本工资就有了吧? 关于未来,我总跟我的主管闲聊,难免会吐槽,当时我已经要辞职的想法了, 我说怎么会有人愿意在山沟子里混一辈子,就这样永远吃喝嫖赌? 他说他也不想,只不过现实就是这样:他在老家省会买的房,将近100万,老婆得在家养娃,每个月房贷大几千,他敢说走就走?敢辞职吗? 他对未来最好的期望就是,能赶紧往上混,早点熬到腐败层,然后捞几年跑路,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 所以他的工资分三块,1、还房贷 2、养老婆 3、给领导送礼 。 自己几乎不用再花钱,毕竟项目包吃、包住、包穿,底下有包工头 包烟、包酒、包茶叶、偶尔还包嫖。 观点略偏激,不过这就是我眼中看到的一切。 如果人给你讲鸡汤,让你奉献,让你坚持,告诉你每天加班到凌晨2点是在培养你,这种人真应该遭……不说了,知乎也有不少,你们继续给新人洗脑吧
前景是暗淡的,道路是下坡的,可是最终的发展结果将是 土木行业人才不再鱼龙混杂,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高校土木专业设置招生不断优化以适应行业需要,土木行业的企业不断通过优胜劣汰进行分化,形成大批管理优良、技术先进的优质大型企业以及专业化、特色化的各类中小企业,目前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工程质量问题频发、安全事故连连的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分析如下: 关于土木行业的大趋势 2014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76713亿元,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建筑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7%。 2015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80757亿元,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建筑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7%。 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6782万人,建筑业从业人数4960万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22.3%,从业总人数高达6109万人。2015年数据尚未查到,应该与此数据差不了很多,因为工程产值与用工人数基本都是对应的。 因此,合计来说,我国建筑业的从业总人数(包含农民工)高达11069万人,超过一亿人。建筑业从业人数(包含农民工)占社会总人口的8%。 2015年的建筑总产值相比2014年还是有所增长的,但是增速已经从过去十多年的两位数增速下降到个位数。2015年建筑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相比2014年也是下降一个百分点。这两点可以看出建筑行业的下行趋势是明显的,土木行业的同行们也是感同身受的,中标额大幅下降、设计院开始裁员、建筑工人开始无工可做,互联网各大社区天涯、贴吧、知乎于是一片哀鸿遍野,有识之士纷纷欲求转行,知乎上更是热论“2016年清华大学土木建管系五字班大规模转专业?”的话题,所有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何在? 1,土木行业在“黄金十年2003-2013”年蓬勃发展,2008年更是推出四万亿投资刺激举措,导致土木行业(房地产、房建、铁路、路桥、市政等)吸引了海量的社会资本、人才、设备、建材,土木行业及相关带动的行业成了产能严重过剩的根源所在。 2,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提出5大任务,第一项就是去产能!我国传统过剩行业的钢铁、煤炭、有色、建材、化工等首当其冲。如何去产能?只能抑制房地产过热并压缩投资基建行业,让社会资本离开并且让过剩行业的钢铁、煤炭、有色、建材、化工的需求萎缩,才能实现去产能。 3,土木行业“黄金十年2003-2013”也基本与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同步,基本上像点样的大学都开设土木工程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因为随着“黄金十年”的发展毕业生就业都有保证。但是随着目前中央去产能政策的实施,社会资本开始逃离,过剩产业开始转移安置,但是学校的四年前招生的大学生此时才开始刚刚步入社会,海量的供应方与萎缩的需求方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导致土木行业大学生就业相当困难。 形势既已如此,那么土木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到底如何呢? 1,土木行业萎缩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跨越必然的趋势。美国建筑行业总产值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维持在8%-10%之间。但是考虑到目前我国目前蓬勃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以及建筑行业一亿人的从业规模,相信中央政府会稳妥的从2015年起通过十年的时间将建筑行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将26.7%的行业占比递减到15%左右,并最终将符合中国特色的15%的比例长期稳定。 2,以后的十年的时间里,社会资本逃离去向更有潜力的国家支持的新兴行业,传统过剩行业的钢铁、煤炭、有色、建材、化工等产能逐步消解,城镇化进程逐步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土木行业人才不再鱼龙混杂,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高校土木专业设置招生不断优化以适应行业需要,土木行业的企业不断通过优胜劣汰进行分化,形成大批管理优良、技术先进的优质大型企业以及专业化、特色化的各类中小企业,目前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工程质量问题频发、安全事故连连的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 摘自专栏文章如下 致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一封信 - 游云的工程日志 - 知乎专栏
20,491,100
4,275
641
代购到底是什么,是走私吗?代购的东西交税吗?
看不懂或者再有其他疑问的,请直接拨打 。 写在前面:本答案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问题,不是实例,刘看山、王听涛都是虚拟人物,涉及的货物「皮鞋」和「运动鞋」也是虚拟的,用来代指「税重的商品」和「税轻的商品」。 走私行为分为「非税走私」和「涉税走私」。「非税走私」主要是将国家禁止或者管制的物品进口或者出口,包括军火、毒品、文物等。本节中不涉及「非税走私」的内容。 本节讨论的「走私」是指「涉税走私」,一般指在进出口过程中,不缴或少缴应该缴纳的关税等进出口税金。在进出口过程中,无论逃税的金额大小,都属于「走私」。但构成「走私罪」的起刑点是「累计逃税五万元以上」。 海购、代购等行为是否构成走私,要看货物过关时的所有人或者收货人是否向海关如实申报货物的种类、价格、用途等信息,并依法缴税或者免税过关。(如果未申报也未标注的话,海关默认你申报的是个人自用的免税物品,如果其实不是,那也算虚假申报。) 举个例子分多种情况说明一下: 假设中国公民刘看山要求在某岛国的朋友咩路雅玛哒将某品牌皮鞋邮寄给刘看山。 然后就要根据我们常见的海购、代购行为,分多种情况分析刘看山的行为是否构成走私(剧透一下,下面 11 项不构成走私的只有(1)(2)(6)(10)四种)。 以上若干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走私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如实申报,只要在任意一项上涉及虚假申报,就属于走私行为。主要有以下两项: 物品的种类、价格。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完税价格和税率,物品价格的高低决定是否在免征额度以下。(不申报的默认为申报为免税物,或者征税额度以下。) 是自用还是转售。在合理范围内的自用可以免税或者征收较低税率的行邮关税,转售则要征收税率较高的贸易关税,而且不能免税。(不申报的默认为自用。) 实际执法中,以上很多被认定为走私行为被查处的概率很低,但不代表其是合法的。就好比偷一块钱不犯罪,但是依然是违法行为。 因为鱼目混珠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实,海关执法是有「自由裁量权」的,也存在确实应该是自用免税过关的,被认定为非自用或者超出合理数量而被要求补税的情形。这时,您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另一个是认倒霉交钱走人。 问:那么什么情况下「合理范围内自用可以免税」呢? 答:个人邮寄进境物品应征进口税税额在人民币 50 元(含 50 元)以下的,海关予以免征。个人邮递物品受到价值限制,即个人寄自或寄往港、澳、台地区的物品,每次限值为 800 元人民币;寄自或寄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物品,每次限值为 1000 元人民币。个人邮寄进出境物品超出规定限值的,应办理退运手续或者按照货物规定办理通关手续。但邮包内仅有一件物品且不可分割的,虽超出规定限值,经海关审核确属个人自用的,可以按照个人物品规定办理通关手续。 问:送人的话好像既不是自用也不是转售啊 答:送人属于自用,但是如果量大的话,你懂的…… 问:请问购买他人走私来的物品算什么行为? 答:明知走私而在走私人处直接购买,与走私人同罪。 问:完税价格是什么? 答:简单地说,海关总署不定期会公布入境商品货物的「指导价」,比如皮鞋是 300 一双,运动鞋是 200 一双。什么意思呢?比方说,刘看山请外国朋友邮寄给他三双皮鞋。海关应收取行邮税就是「300×3×10%=90 元」。但是,如果这三双皮鞋的每双实际价格超过 300 元的两倍,也就是超过 600 元。刘看山就必须申报实际的价格。海关再根据情况考虑如何征税。详细请自行查阅《海关总署公告 2012 年第 15 号》。 问:在国内购买的笔记本电脑、单反相机等,带出国又带回来,怎么算? 答:带出国时就应该申报,回国时才不会被税。
更新放下面 作为一个日代 我想说 严格意义上来算走私 不过海关睁只眼闭只眼而已 穷人太多了 假货太多了 我被抓过2次 吓都吓死了 最后都是教育教育就算了,意思意思交几百块罚款。 毕竟我没带很贵的东西,也就加起来两三万的货。 后来时间长了 认识一个海关 就问他,那么多代购你们不知道 人家回答 他做了十几年了,谁是代购看脸他都认识 上头交代了,只要不是奔资本家去的,只是想奔小康的,一律放 从此对我党感激涕零 更新线············································································ 当然也要看国家的友好度的,比如心最近韩国的友好度被清零韩代就不好做了 更新一下 最近严打 大家不要顶风作案 带的东西不要太多不要心黑 少带多飞 毕竟罚一次可以买好几张机票了 祝各位代购生意兴隆
20,491,100
388
122
代购到底是什么,是走私吗?代购的东西交税吗?
回答问题的居然没有海关人,看来知乎是海关普法的盲区。 代购、海淘和寄递物品的海关监管正处在大变革的前期,这两年海关这方面的立法会有大的变化,希望能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目前的法律规定来看,大家一直很混淆很迷茫确实是在于现行立法的滞后,目前关于国外寄递、携带物品的规定都是8、90年代的思路了,新立法出台之前,我只能从现行规定角度说。 题主的问题其实可以写很多,但是说太细其实不容易理解,我尽量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说一下。 ——————————题外话结束分割线,上面都可以不看———————— 其实就是两个问题,什么是走私?代购是不是走私?最简单的三段论就可以解决:大前提(走私的定义),小前提(代购行为的性质),结论(是否走私)。是不是很简单? 1、什么是走私? 定义很长,想严谨的请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条例》。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否故意逃避海关征税。 原来是只有逃税数额高了,才构成犯罪。但是由于水客的问题很严重,所以《刑法修正案(八)》又加上了按走私次数的入刑的标准。 2、什么是代购? 很多人问过:转运走私么?朋友圈代购、淘宝代购、微博代购走私么?亚马逊直邮走私么? 这个问题就好像问交警:摩托车闯红灯犯法么?电瓶车、拖拉机、公共汽车闯红灯犯法么?一个道理。其实海关根本不管你的代购方式,判断标准只有一条:亲,你逃税了么? 3、结论。 所以不用在纠结了,如果你依法纳税了,不管你是不是代购都不要紧;而没依法纳税就要小心咯。很多人没被查到?确实,闯红灯也不是都会被拍啊。但是如果心存侥幸长期逃税,远的空姐代购被判刑我们不说,近的这个也是前车之鉴。 我尽量简化问题,所以没花篇幅去解释1)走私的认定;2)代购的具体形式;3)物品和货物的区别;4)个人自由合理数量的判断标准;5)海关会不会黑了你的邮包……这些问题。 是在探索规范的代购渠道,但这肯定不是最终形态。有问题可以跟帖,不过我建议随手百度或者拨打各地的12360热线,海关mm会有更专业的回答。
讲个有意思的案例: 陆勇是江苏无锡的一名私营企业主。2002年,陆勇被查出患有慢粒性白血病,需要长期服用抗癌药品。中国国内对症治疗白血病的正规抗癌药品“格列卫”系列系瑞士进口,每盒需人民币23500元,陆勇曾服用该药品。2004年9月,陆勇通过他人从日本购买由印度生产的同类药品,价格每盒约为人民币4000元,服用效果与瑞士进口的“格列卫”相同,经对比检测结果显示,两者药性相似度99.9%。之后,陆勇开始直接从印度购买抗癌药物,并通过QQ群等方式向病友推荐。随着病友间的传播,从印度购买该抗癌药品的国内白血病患者逐渐增多,药品价格逐渐降低,直至每盒为人民币200余元。因为汇款程序复杂,许多人都请陆勇帮助购买这种印度抗癌药品。 尽管众多白血病患者经陆勇帮助代购行为病情得以控制并好转,但按照我国法律,这些抗癌药即使确有疗效,只要未取得中国进口药品的销售许可,均会被认定为“假药”。2013年11月,陆勇被警方带走,2014年7月22日,湖南省沅江市人民检察院以“销售假药罪”对陆勇提起公诉。此后,数百名白血病患者联名写信,请求司法机关对陆勇免予刑事处罚。2015年1月27日,沅江市人民检察院向沅江市人民法院撤回起诉。同年2月26日,沅江市人民检察院对本案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从最初的追诉两罪到最终的一罪不诉,本案的处理结果获得了不少点赞,被认为圆满地解决了本案情理与法理的冲突纠葛问题。 根据《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药品属于限制流通物,虽然原则上可以进口,但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相应的批准手续。而根据《海关进出口税则》,对药品分别实施最惠国税率、普通税率或暂定税率。因此,走私药品,偷逃关税数额较大的,则可能触犯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但是,这里的“药品”,应当是没有违反《药品管理法》的禁止性规定、履行批准手续后可以进口的药品。本案中,印度赛诺公司生产、销售的仿制药,虽然不属于《药品管理法》第38条规定的“禁止进口疗效不确、不良反应大或者其他原因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但却因涉嫌侵犯瑞士诺华公司的专利权而不可能被批准进口,故并不属于普通货物、物品。所以,进口这种仿制药的行为,不会触犯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尽管涉嫌侵权的仿制药不能被归类为普通货物、物品,但其可以被归类为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 根据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第1款第6项的规定,“走私旧机动车、切割车、旧机电产品或者其他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20吨以上不满100吨,或者数额在2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应以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罪定罪处罚;根据同条第2款第1项的规定,“走私数量或者数额超过前款第一项至第六项规定的标准的”,属于情节严重,适用本罪的加重法定刑。 本案中,陆勇帮助印度赛诺公司销售的仿制药金额达到300余万元,应当认定为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且情节严重。 欢迎文明讨论。
20,505,676
373
238
为什么说心脏外科手术是最帅气的外科手术?
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选择了干这个专业 帅气是因为 1. 心脏手术难度大,准入门槛高:在大部分国家,只有在普通外科干满4-6年以后才有资格接受心脏外科医生的培训,成长周期很长,获得一个心脏外科医生的职位很艰难,当然薪水也就很可观了,所以很受人尊重。 2.风险大:做一般的手术虽然也有风险,但不像心脏外科,每天都要面对生和死的问题。象什么主动脉夹层啊,冠心病啊,重度心律失常啊等等,病人的生死有时候就在瞬间决定,所以心脏外科医生心理素质都很强大。 3.成就感很强,与一般肿瘤性疾病的治疗相比,心脏外科手术效果很好,术前症状很重的病人,手术后的改变是立竿见影,所以病人很信任医生。 4.指挥的艺术:心脏手术需要很多人的配合,麻醉师,护士,助手,护士,自体血回输,术中B超等等,经常十几个人一起合作,而主刀医生就要有明确的思路,然后让大家各司其职,遇有突发情况时更是考验主刀医生的应变能力。 5.知识更新快:心脏外科是个新兴学科,发展很快,不停的有最新的技术应用到这个领域,所以感觉很酷。 说完帅的说不帅的,这个就是光鲜外表下不为人知的辛酸了。 1.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国内医生收入和国外完全没法比,这个稍微知道点内情的同行都要唏嘘不已了。 2.很辛苦:劳动强度很大,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是指每天,包括今天,什么各种节假日基本上都可以忘掉了,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随时准备向医院冲刺。家庭,婚姻状态那是可想而知了。早年刚进临床时,上级医生就交代,做好外科医生要做到“三从四德”,如今是深有体会。对上级医生要“服从,听从,盲从”,平时要“吃得,喝得,忍得,憋得”。吃得:经常做手术连续十多个小时,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什么时候,所以有的吃就要拼命吃,再说心脏外科医生就是一体力活,没有强壮的体魄可不行。喝得,这个不用解释了啊,我是不赞成喝得啊,喝了酒还怎么开刀,不过外科医生应酬多那是确实,老外也一样,有一次开欧洲胸外科年会,居然看到一个研究报告题目是“饮酒对外科手术的影响”,当时就被雷住了,这还要你研究啊。忍得,连续工作,再累也得坚持,有时候值班24小时,接着开刀十几个小时中间不停歇那是家常便饭。憋得,这是最难做到的,手术中可不能随便上厕所啊,有时候手术很多个小时不能pee pee可是很难受啊,所以现在看到大手术,术前都不敢喝水。 3.中国国情导致很多病人不可理喻:心脏手术很贵,病人都自己掏腰包,心脏手术是有一定死亡率的,很多病人接受不了这个结果,再加上医闹一掺和,各种闹事斗殴威胁太常见了,看了“心术”,觉得里面的术前谈话太小儿科,里面的医闹太斯文,羡慕啊。 所以心脏外科医生,在中国,只能是个“看起来很帅”的职业。
来自Quora的一张图片: Dr. Religa monitors his patient's vitals after a 23 hour long heart transplant surgery. His assistant is sleeping in the corner. [1987] The patient not only survived the surgery, but outlived his doctor. Reference:Quora
20,505,676
1,463
65
为什么说心脏外科手术是最帅气的外科手术?
【本文禁止转载】 1、领袖气质 心脏外科手术恐怕是需要团队协作最多的手术了,比如复杂先天性心脏病,Boss和两名助手是外科医生的团队,麻醉、体外循环、经食道超声三个组成麻醉医生的团队,还有一两名专门的护士的团队,甚至有些还需要与内科医生使用导管共同完成。整个手术除了操作,还有Boss镇定自若的指挥全场。比边做边讲黄段子打发时间洋气多了好么。大将风范,最帅气。 2、惊心动魄 开心没有回头路,风险高,死是分分钟的事情,死在台上是毫不惊奇的事情。肚子打开,就算最后弄不好了,大不了的关上嘛,回去也要过好久才会挂的是不是。开心手术,全身血液都在体外循环了,心脏也已经停跳,你要怎么收场呢?只有做好。因为需要把凝血指标控制在一定范围,所以手术还有严格时间限制。做好了,恢复血液灌注,心脏能复跳么?复跳了能达到理想的血流动力么?会中途发恶性心律失常么?出了手术室能熬过ICU的日子么?但最后那么多病人都活得好好的,帅爆了有没有。 3、刀光剑影的古典美 当代的很多手术,电刀、超声刀都是主力兵器,一刀下去烟子冒起来,手术室有一股BBQ的味道。但心脏手术,心包打开以后,就是冷兵器的天下,电刀什么的统统不适用了。试想高达、EVA里面如果不是短兵相接,每集都是站得老远你射我我射你,还有没有人看。刀如剑,针如钩,游刃有余,往来如梭。动作舒展,甚是漂亮。另外,正因为是冷刀,所以给了医生追求个性的机会,一套造型独特的器械,上面有你的名字,你走哪它走哪,出场率还很高,帅不帅? 【本文禁止转载】
身为一个麻醉实习的,我只有幸参加过一次心脏手术,老奶奶做瓣膜置换。从麻醉的角度来说,我们一大早就到手术室准备,配了好多好多的抢救药,成盒成盒的注射器,准备体外循环的机器,准备自体血回收的机器,连各种管子备各种液体和申请血清血浆血细胞。术中开始体外循环的那一刻我是超级激动的!看到好多新鲜的血液涌出来,老师们在不停的注射肝素鱼精蛋白之类的各种药,监测生命体征、血流动力、术中出血、尿量、ACT各种...呼吸和循环都暂停的时候你会感觉真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性命都在你手上!!体外循环结束后再把血液灌注,自体血回输,看着重新出现的窦性心律简直觉得帅爆了!也是主刀、麻醉和护士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的结果。 个人感觉医龙有点过于神化了。。而且其实跟神外的手术也很帅的,毕竟可以看到脑!子!! 附两张照片: 体外循环(左)和自体血回收(右) 开始体外循环
20,518,455
119
65
低端定焦镜头的光学素质是否优于「大三元」变焦?
啊~ 这样的问题是摄影圈子的月经贴,按题主给的材料里的言论,此人无非就是想证明50 1.8是“人类光学精华”嘛。 之前的几位答案很清楚了,挨个给了赞同。我补充点个人看法吧。 首先抛开需求谈画质那是耍流氓。跟抛开剂量谈毒性一个道理。 其次这个材料的作者对“画质”的理解根本就是个初学者,解像力/清晰度/锐度 ≠ 画质 想要验证,把大三元和小痰盂都用用,自己感受,比啥瞎扯的东西都强。 我给几个场景: 1.湖边拍水鸟 大三元用户:70-200走起 ,拍 光学精华用户:变焦靠走走起~近点,近点,再近点..."哎呀!扑通..." 2.山顶拍风光 大三元用户:16-35(14-24)走起,拍 光学精华用户:变焦靠走走起...退点,退点,再退点.. "啊~~~~.....pia!" 3.市区复杂光线扫街小品 大三元用户:24-70走起,拍 光学精华用户:画面发灰...逆光起雾...对比度低...暗部糊...高光糊...对焦慢...镜头进灰... 当然定焦头就算是神镜们也要靠走,但需求的不同决定了产品侧重的不同。 50 1.8代表低端定焦作为入门练手的镜头有着非常好的性价比,丢了坏了都不心疼,培养镜头感很赞,能满足一般用户90%的拍摄需求,是值得推荐的产品。可不能神化它不是? 你说诺基亚1050 轻、小、信号好、结实、待机长。150块包邮。一部iPhone 是它的30倍。 要iPhone干嘛?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你确定摄影的终极追求是高分辨率和高画质?
本来想评论,但评论字数不允许过1000,只好发答案上来作为补充。 对于黄暾的答案,个人觉得几处尚有余地。 1, 畸变 不可否认,即使是顶级变焦,各项指标也会比同时期顶级定焦明显逊色,更何况24-70是最难设计的变焦。24-70L II的畸变,在24端与24IS基本一致,在35端小于35IS(约0.2%对0.4%),在50端与小痰盂对比稍优(0.4%对0.5%),dpreview于此基本一致(一枕一桶)。PZ需要翻墙,未看。 广角部分,11-24评测未出,无法比较。16-35II太烂,价高于质。而且佳能最近的24、28、35三支水平不低,干翻16-35/2.8毫无压力。 长焦,以小白兔与100/2、135L和228L比较,小白兔100端畸变稍小于100/2 ,135端畸变0.2%(135L为0.1%),200端是0.4%左右(228L约0.2%)(DXO数据,dpreview懒得再看了)。 总体来说,24-70和小白兔的畸变都已经是同焦段较高的矫正水准,完全能够满足摄影实用需求。 2, 做工 似乎只有PZ比较, 24-70L II四星半 (受塑料镜身拖累);小白兔 五星 35IS 四星(24、28类似),135L 五星(228L类似或稍逊) 怎么想,干活头的做工都没理由比一个对焦吱吱叫、对焦环松旷、塑料后接口的小痰盂差吧? 3, 影调 从现在来说,影调要想细腻,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1,镜头设计对于高线对(如100lp/mm)的反差表现更加优化;2,传感器能够记录下最小的灰阶差异。 (以上两点如有异议欢迎批评指正) 摄影镜头不需如电影镜般极高倍率放大,而更注重小尺寸的观感和打印输出。特别是现代镜头,对于高线对的校正其实是被大大地弱化了,基本都是高锐度高反差的调子。这一点来说,大三元对平价定焦的影调差异,远不如电影镜头对摄影镜头的差异那般显著。用带着非量产玻璃、高精度研磨非球、多重浮动对焦镜组和数十年电影镜设计经验的蔡司电影头批评佳能影调不好,也真是醉。 另外,佳能的传感器虽然动态蛋疼,但却能记录下0.015Ev的灰度差异,这在主流单反中已经是最好的了。还是那句话,跟电影传感器不是一类,就好比德芙和吉利莲或者更夸张。 4, 全开暗角(渐晕) 24-70L II与24IS、35IS、小痰盂比较: 24-70在24端暗角最大为2Ev,在画面径向80%的范围内其失光情况都稍优于24IS,只是最后20%快速下滑,达到与24IS同一水平的边角失光; 24-70在35端暗角最大约1.2Ev,而35IS全开暗角最大约2Ev,全开时失光情况被24-70全程碾压,收到F2.8则在整个画面范围内与24-70几乎没有区别; 24-70在50端暗角最大约2Ev,与小痰盂全开情况类似,小痰盂收光圈到2.8后失光明显改善,全画面失光均接近24-70一半,算是明显优于24-70 。 70-200L II与85/1.8、100/2、135L、228L II比较: 70端(无85数据)失光在整个像场都比85/1.8全开小,但比85/1.8收光圈到2.8稍大一些; 100端情况与之类似; 135端与之类似,值得一提的是小白兔在画面直径50%的区域内几乎没有失光,简直像是用了非球面镜片; 200端比228L II失光稍明显,其中小白兔约1.2Ev,228L II约1Ev。 这就是你所说的完虐?不完全的事实总是会迷惑观察者,举个例子,50L的暗角比这几个都大多了,惊人的2.3Ev。 6,便携性 定焦总重:24IS+35IS+50/1.8=280g+335g+130g=745g 24-70L II重量:805g,重了60g,但是不用换镜头,还能得到显著的便利性和焦段。至于画质,24-70L II的锐度还是可以的吧。 定焦总重:85/1.8+135L+228L II=425g+750g+765g=1940g,远超小白兔,更何况在70-135mm一段小白兔的画质几乎是无与伦比的。 以上。
20,529,598
22
14
许多已经出国留学的人都强调不要找中介,找中介有什么不好?
作者:我是特种兵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40960883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现在很多家长都热衷于送自己的子女出国留学,但是很多人都非常头疼申请这一步,因为不了解流程,更不了解申请学校的情况,所以一直都很盲目的去做这件事。 有的家长就想着去找留学中介负责这件事,但是心里面又不是完全信任留学中介的,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的地方。自己不了解,找中介又不放心。 关于留学中介的选择问题,作为过来人,一直都是赞成DIY申请的,但总有人有中介需求,然后每年都有很多人被坑,接着还会有人继续往里面跳,循环往复,中介钱赚了,学生有申请上的觉得花钱买offer无所谓,也有没拿到offer跟中介撕逼之后觉得自己被坑了的,每个人经历不同,说法也就不一样。 一般情况下,大家很容易想到两种申请出国的方案方案一:单独选择留学中介方案二:单独DIY申请两种方案孰优孰劣并不能简单定论,对于某些能力强、时间宽松的学霸来说,DIY无疑是非常轻松的事情,因此DIY也是最佳方案。 如果是挣扎于备考,被各种准备环节折磨的同学,DIY可能就是毒药——但中介就真的一定值得选择吗? 很多人都对中介抱有不信任感,我也是。对于所有的中介,我都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尤其是常常听说什么免费申请出国留学的中介,很显然是把学生送到国外的合作院校(通常都很水)拿返佣的模式。这种中介从来就没把学生的人生大事放在心上过。 凡是申请好一点的学校,这种合作拿返佣的模式都行不通。申请好学校都需要扎实的背景,踏实的准备和努力才有可能。你需要熟悉流程,一步步去准备,去提升。这些都是那些传统的中介难以满足的。虽然好些中介也会有一些比较厉害的顾问,他们会帮你做申请,也确实能帮到你很多。但这种全职顾问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留学本来就需要花很多钱,再投入不少的金钱在中介上,实在不算是划算。 所以我就在想,对于那些DIY比较困难麻烦的同学来说,难道就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申请留学?比如中介帮你做申请不透明,那么有没有过程透明的,比如价格(成本高),有没价格低的呢?比如顾问水平参差不齐,有没有水平比较高而且稳定的呢? 你想,大家都知道中介多半是坑,肯定需要一个更好的申请方式。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首先得保证申请的质量,这个是由申请的顾问或者导师决定的。导师强,你申请就会多一份保障。那么对于导师的要求一定要非常严格。什么样的导师最好?有留学背景,并且是排名比较好的世界名校的导师你觉得好不好?当然好。不过有些同学就会说这种导师那不是成本更高啊。不过得看怎么用。目前做线上留学咨询做得比较好的,比如Admitwrite,他们就是国外名校留学背景的导师。怎么降低导师的成本呢?这要看机构和导师是什么关系,雇佣关系当然成本高,但合作关系就不会。导师和机构合作分成,导师的动力也足,也就很少出现敷衍的情况(传统中介很多顾问都会因为待遇和付出不成正比而频繁跳槽)。但同时机构又会有导师评分系统对导师进行监督和管理,因为申请质量毕竟才是最重要的。海外名校导师保证质量,线上咨询模式降低成本,高质量的申请和相对整个行业来说比较低的服务价格,这才是真正适合学生党留学帮手。 另外我要说的一点就是,像Admitwrite这种线上咨询模式,一般都会给你匹配跟你国家、专业相同或者相关的,这样他才能帮你去做背景提升,去在文书上做深度的写作和修改。很简单的道理,一个经济学的导师不可能帮你一个准备申请石油工程的学生做申请。大家在找机构帮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点,不要得过且过。另外,这个平台你可以自己掌控申请,也可以交给导师去做,大多数都是和导师合作完成。比如网申怎么填,很多学生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导师还会反复检查,以确保准确无误。这种方式既让学生能够掌握自己的申请,也不至于让导师参与不进来,导师同样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毕竟导师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不是他代替你做申请,而是以他的经验去指导你申请。这种申请方式过程透明,更加可靠。
可能因为找到不靠谱的中介,不但损失了中介费,还耽误了前程。 留学中介避雷方法:
20,529,598
260
125
许多已经出国留学的人都强调不要找中介,找中介有什么不好?
所有中介,挣的不过是一个信息差的钱。 我在一个小厂做品牌出海,所做的帮助企业在海外注册公司,不过是联系各个国家的律所而已,只要会一点英语俄语日语这种基础语言就可以做。但中介费可不菲,而且外人看来我做的事情是国际商业法务,其实会了Google translate谁都可以。 而留学中介更甚。如果你请留学中介,我并不觉得留学中介不好,毕竟人家付出了劳动,那是劳动所得,但这只会让我觉得你是一个没本事的巨婴。 要是出国留学,那么最大的前提是, 懂得你所去的国家的外语。 先把语言考出来!在没有语言的基础上谈选学校就是在耍流氓。 那么学会了语言,你自然就会用谷歌检索,那么事情就简单多了,你所需要做的步骤如下: 1.打开谷歌首页 2. 用你想去的国家需要的语言输入你想去的专业名称、国家、排名 3. 点开前三个排名的学校的官网,查找招生信息与要求 DONE。 剩下的事情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需要SAT ACT GRE GMAT或者留考 校内考那就去考一个;不确定大概多少分,那就知乎上、一亩三分地、豆瓣、贴吧、Quora、Japan forum、college confidential等网站搜。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我觉得报名这些考试的补习班还是可以的,因为方法论很重要,可以让你迅速提分。但是如果你没有钱,放心,自己刷题刷成高分的大有人在。自己没法入门?没关系,bilibili上有的事入门免费课;教材太贵?没关系,闲鱼有的是二手书,实在不行pdd也有盗版。信息不够流通?小红书上大把攻略,知乎上私聊免费的高赞,或者找知乎上一起考同一个国家的人要交流群。 接下来如果需要教授推荐信,那么就去找你学习成绩最好的那个教授要,或者你认识的就行,最好相关专业!国内的大学教授一般都懂得这种情况,会助你一臂之力的。 有了这些,剩下的就是填写申请表,相信你只要识字就可以。申请文书,网上攻略都泛滥了,读它个50篇名校相关专业的申请文书,最后照葫芦画瓢画一个你自己的,如果能展示自己心底的故事最好,一定要写出你要去这个学校的迫切和渴望。 哦别忘记了,搜一下你喜欢的教授,TA教什么课,可以指名道姓说出你来这个学校就是为了这个教授的这个课或者项目。或者你也可以说你就是喜欢学校的某个社团或者金牌项目。 申请期间多和校方邮件或者电话沟通。能联系到教授或者校友更好。 然后软实力(如果有时间的话),没什么可说的,参加社团,尽量当个小官;多当志愿者,最好联合国;多找实习,尽量外企(最好是你想去的国家的公司);多做科研,多参加商赛,具体看你想学啥了,打造这方面专业的人设。 理论上来说,以上的所有,你都靠自己做到了,才证明你有实力出国去你想去的学校。如果你真的是靠自己而不是靠中介和国际学校,等你到了哪个学校,你就会发现你比其他靠中介进来的学生要优秀的不止半条街了,这时学校的资源大部分就都是你的了。 所以,并不是留学中介不好,只是你废,眼高手低了,才需要中介包装自己。而请中介,除了锻炼了你的文书老师的英语写作能力和中介老师自己申请学校的能力,啥也不锻炼。没准最后你的中介老师靠一身本领申请去了更厉害的学校,花自己的钱,帮别人铺了路,怪冤枉的。
你去饭店吃饭,要找个中介帮你点餐嘛? 你去打车,要找个中介帮你下单嘛? 一路走来,其实很多事自己都可以做,中介中间赚差价,学生花冤枉钱。 你说中介靠谱一点,那也是自我安慰,就像老人家不会用微信,把手机给别人操作。 但是作为年轻人,其实自己完全可以操作,只是你可能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只相信中介。
20,541,705
256
14
为什么川菜中很少使用鸡蛋?
感谢 姐姐和 姐的邀请,只好硬着头皮来讲讲自己的想法。 这种问题,看起是个小问题,但我觉得很难。因为一个地方的饮食习俗跟很多因素都可能有关系,比如气候、人口迁移、土壤环境等等,还有一些不可确定的因素。当然,像其中几个答案里说的,鸡蛋不适合麻辣,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但以我的知识水平,还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很多人在家里都喜欢做番茄炒饭、蒸蛋羹等,鸡蛋几乎占了家庭餐桌的半边天,就以为鸡蛋在烹饪中的地位很高。但餐厅里不一样,不仅是川菜,在各大菜系中,以鸡蛋为主料的菜肴都只会是其中一小部分。不信你可以回想一下你上一次的饭局,其中有几道菜是用鸡蛋做的? 另外,川菜里也是有一些用鸡蛋制作的菜肴,只是没有回锅肉、鱼香肉丝那么有名罢了。 比如: 家常川菜: 苦瓜烘蛋:就是苦瓜和生鸡蛋拌在一起,再加一些淀粉,用大量油煎到鸡蛋金黄酥香。 韭黄炒蛋:鸡蛋煎好,加入韭黄炒几下,勾入略带甜酸味的芡汁,很好吃。 青椒炒蛋:青椒当然可以炒蛋。 名菜: 鸡豆花:很多人可能没吃过,这个菜很麻烦,也很有意思,要把鸡脯肉剁成茸,鸡蛋取蛋清,搅打十分钟以上,至蛋清全部呈啤酒泡馍状,然后和鸡肉茸混在一起,并加一点盐,再一小团一小团地放入沸水中,定型了就捞出来,最后放入准备好的高级清汤里,点缀两叶豌豆苗。汤色干净透明,鸡豆花雪白。 小吃: 鸡蛋羹:鸡蛋羹蒸好后,一定要浇一些肉臊子,虽是全国人民都喜欢,但在成都似乎更受欢迎,学校食堂、街边的面馆、快餐厅,很多都在卖,高档的餐厅也卖鸡蛋羹,蒸好后在上面摆鲍鱼。 蛋烘糕:街边小吃,这个不太多见了,把鸡蛋淀粉浆放进一个巴掌大的小煎锅里,煎熟后夹泡菜或者白糖吃,也有一些可以夹火腿肉松。 华兴街煎蛋面:用金丝面来做,浇西红柿煎蛋的浇头,鸡蛋应该是放在特殊的煎锅里煎出来的,煎出来的形状都是相同的,在成都挺有名的。 还有种东西叫鸡蛋干,长得像豆腐干,用鸡蛋做的,就是四川人沈国平发明的,在四川也最畅销。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了,欢迎补充或指正) 最后,推荐大家多吃鸡蛋,鸡蛋中蛋白质的氨基酸比例是所有食材中最符合人体的氨基酸比例的,一颗鸡蛋,就可以满足人体一天所需的百分之二十多的蛋白质需求量,早餐吃尤其好。谢 同学提醒,鸡蛋胆固醇较高,一天内不可多吃。
可能入筵席不够级别。 《川菜烹饪事典》还是收了一些蛋类的菜的,鸽蛋较鸡蛋高级,所以比较多,其实我看都可以拿鸡蛋做。 溜鸽蛋饺 酿鸽蛋 锅贴鸽蛋 蹄燕鸽蛋 银耳鸽蛋 竹荪鸽蛋 鸡蛋有 泸州烘蛋 椿芽烘蛋 芙蓉臊子蛋 如意蛋卷 这里还没提到上面说到的鱼香烘蛋。 用蛋清加在肉里的就更多了。
20,568,627
211
14
你为何选择就读商学院?从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没读过商学院的人,假如条件允许,你会去读商学院吗,为什么?
我自己目前本身在就读拉美排名第一的INCAE商学院,我在哥斯达黎加。首先要说明一下为什么我选择这所学校,再次就可以带出来为什么我要就读商学院。 我为什么选择申请INCAE商学院,是因为: 1. 我自己很普通,长相也是属于普通的那种。是国内的重点大学英语硕士毕业。自己并且在工作了三年的职位上感觉没有了激情,我可以看到我未来10年的发展道路,升到高级讲师,然后再熬几年,做到部门主管。或者跳槽,把工资拉高,其他对我来说,比较难看到自身可以保持长久竞争力的优势。 2. 我之前很少出国,5个手指头掰开来就算得清楚,最远的地方就是泰国。我非常希望能够走远点,体验自己生活,和不同国家的人能够交流,了解他们的文化、习惯、工作方式等等,这些都让我非常好奇。 3. 我最后没有选择去美国或者欧洲,一方面也许是因为自己没有什么大亮点,更不想与身边的朋友一样,挤到同一所学校,毕业后又是竞争同一个职位。既然打算花重金和2年的学习时间,就希望能够通过这个MBA学习,找到自己最大的竞争优势。这也来源我朋友的一个启发:她学习的是印度语,在毕业前就和外交部签了8年的合同。就是因为懂得印度语的人,全国就那么几百个。 我了解到,现在拉美的巨大潜力,不管是拉美国家还是中国国家,非常需要懂当地文化、语言和商业环境的人才,对于这方面,给我了很大的信心,我需要的就是成为这样的紧缺人才。 4. 当然,这所学校也一定要是所好的学校。师资和排名还是非常重要的选择标准。 为什么我要读商学院?收获是什么? 1. 毫无疑问,我的眼界开阔了!我的同班同学是来自世界各地。因为INCAE要求是全部住校,这样我能够更多的了解其他国家的生活和文化方式,还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我还游历了北美,中美洲的国家。商学院都有海外的交流项目。 2. 学会了第三门语言!因为在拉美,西语这关还是要过的。第一年时间,通过了学校提供的免费西语课,和环境的影响,我就学会了西班牙语。现在听说读写,全部没问题,我还顺利地获得了一个拉美企业的实习机会。 3. 商学院的知识,它们可以让我转行!我之前的专业仅仅是语言,并没有任何专业方面的知识。但是商学院的课堂,包括了金融、市场、企业管理、企业运营、市场宏观环境分析等等,尤其还是当地拉美市场的分析和案例学习,让你掌握用全局观的角度看问题。基本上,每个商学院都会有以当地市场为主体的分析学习,让你很快地了解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模式的理论知识。 4.学会了人际关系的处理,商学院也是像个国际化的小社会,和人打交道,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学习伙伴,都是一门学问。我当初的时候,还是比较中国人的风格,不太主动说话。但是,后来,你会发现,这种方式完全行不通,只会让自己更封闭。必须要勇气走出去。我在第一年下半学期,主动提出给同学上免费的中文课。结交了很多朋友,并且大家对我都很友好。 5. 我的自信!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作为80后的中国人,有太多的思想包袱在身上,但是我在这一年了学会,如何要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是自信的口吻。即使是错了,可以改!而不是,怕错不敢说。 5. 就业机会或者干脆说是创业机会吧!我已经拿到了拉美一所大学的offer, 希望我可以帮助他们开拓中国市场,我还在考虑中。。。我也考虑也许可以做一些拉美和中国的贸易,因为拉美的确有很多纯天然的好东西。 我的同学在拉美的确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脉圈子,我们班50多个人,有三分之一都是家族企业的继承人,也就是“富二代”,他们有很多也有开展中国或者亚洲市场的想法,要走出拉美地区。 我个人认为,目前商学院的选择非常多,但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自己未来的定位,一定要读一所优质的商学院,给自己带来一个华丽转身!
四年前我申了两所法国的商学院硕士班,动机是想学多因子模型,以及用他们的便宜人又少的健身房。我拿到了一个录取,最终没去,原因是文化研究博士班的事情多起来了。 我觉得对于商学院最大的误解是——这个地方的人和课能够帮你在四年之后变成一个小老板。但事实上,他们最擅长的事情是让你在四年后变成一个穿灰色西装的人,在巨大的公司里面任职,每个月去领老板给你开的支票。企业主不是培养出来的,商学院领导们深知这一点。他们在做的事,其实是在批量培养企业中层干部。
20,573,602
561
53
你想对十八岁的自己说些什么?
如果有时光机,让我重返十八岁,我会对那时候还「瞻前顾后」的我说 「不要迷信任何人说的话,哪怕他们觉得这是为你好的(除了犯罪,不务正业)。因为你现在还没有准确的分辨能力,所以你需要失败,需要错误。世界上没有不用付出就能得到的东西,有的山需要你跨,有的亏是注定要吃的,这样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你才十八岁,正是往火坑里跳,找自己的金子的时候」。 我晚了五年才意识到它,我不知道如果以我的性格,在十八岁的时候听到这句话,我会不会改变。所以我试试把它告诉给「你」。
大量买入比特币,在2013年11月25日开始逐步抛售。
20,573,971
62
13
怎样在高三复习中用好历年高考题?
说一个去年我用过的方法,有关数学的。 先说明一下,我山东考生,去年一模之前我数学成绩很少过90分(150满分,90及格) 上课老师基本就是讲21,22题,我发现自己都听不懂,所以就不听了,自己做题。做的就是高考题。 高考题我是这么做的。我做的题目是山东的前几年的高考题和2011年的全国的高考题。我感觉这两种做起来方式有点不一样。 先说做11年全国高考题这种。 这种题目练的是题型,做的时候是一类一类的做,熟悉各种题目。 比如说开始做选择题,就单独抽出各省的选择题,一次做一个省吧,十来个题目,多练练,练熟练。 题主做不会举一反三,其实很简单,我的感觉是举一反三需要你对做题所需要的知识熟练,如果连基本的知识都不知道,你拿什么反三呢? 我的建议是,当题主在做选择题的时候,遇到题目相关知识感觉自己记的不清楚的地方先标记下来,然后做完之后查课本。 课本对于高考之前的复习是很重要的,不要只做题。 填空题也这么练。 后面的答题练的时候也是一种题型一种题型的练。 其他省份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山东的数学后面的答题类型都固定的。 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排列组合,数列,圆锥曲线,导数。 这些就是多做就行了,不会就查课本。 如果时间多,同一个题目多练几次。 虽然我感觉这样很没意思,但是为了应付高考..你懂得。 把全国的高考卷做的差不多之后就可以做自己本省的卷子了。 这种卷子我感觉最好是拿出单独的时间,一套一套的做。方便计算安排时间。 把前几年的题目拿出来,就是做。 因为之前把题目训练的差不多了,现在练的是速度同时熟练一下本省的题型。 前面说过,山东为例,每年题目类型不变, 你可以通过做近几年的题目发现点规律,猜出今年差不多能考什么类型的题目,做到心中有数。 真正高考的时候做到淡定。 上面就是我去年高考之前补数学的方法。虽然我感觉这是非常非常蛋疼的方法,但是应付高考还是足够用的。 因为我数学做的多点,其他的做的相对较少。还是说一点吧。 英语卷子。 我高考之前做的英语是上一年全国的高考卷,一般都是班里统一做的。我感觉做英语卷子练的就是速度和经验,其他用处不大,就是涨信心用的。 因为英语能力的锻炼基本都是在平时。打个比方,假设一个人听力很烂, 那么他通过在高考之前做几次听力训练迅速提升成绩的可能很小。 后面像选择,完形,阅读还有表达什么的,做几次对成绩的提升肯定不大。 所以,还是平时多学点吧。 语文和理综就不说了吧。做的不多。 理综卷子如果一套一套做的时候练的也是速度和考试能力。 写了这些,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 我承认这些做题什么的完全是为了应付高考,但是真没办法,只能这样。凑合着吧。 加油!
将近15年的高考题分成三部分,以2020年高考为例,2015-2019、2010-2014、2005-2010,每五年分为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考纲的要求和知识的重难点也会有一定的变化,所以时间太久远的高考题参考价值会变小,所以不需要做太多年前的高考题。 前十年的高考题使用方法:可以一次不做完一套,作为日常的练习。 最近五年的高考题使用方法:真题十分的宝贵,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高考题可以反映出出题人的出题思路,所以最需要认真揣摩和准备。建议以模拟考试的形式完成近五年的高考题。按照高考要求的科目时间,计时在规定时间内作答,模拟自己考试的状态,锻炼自己的临场能力,提高抗压能力。 1、在每道题的题目旁边写出考察的知识点 这么做一是为了细化考察的知识点,让自己对考察的知识点有清晰的把握。二是为了方便后期统计自己的错题。特别是自己经常错的题目的知识点,建议用红笔标注。比如高考数学的大题,考察的知识点必有三角函数和平面几何,如果在做题的时候,发现这样的知识点总错。只有也要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去进行额外的练习。 2、总结错题 总结错题,可以另外拿一个本子把自己经常错的知识点的题总结在一个笔记本上,对于这类知识点至少找三道练习题,自己去做练习。对于语文、英语这类知识点比较琐碎的科目,可以根据考察题目的类型去做分类,比如语文试卷经常考查字音字形,可以在本子上把你经常犯错的字音、字形总结在一页上。在课余时间经常去翻看,久而久之自然就记住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于考察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了如指掌。 如果你已经做好了老师讲的第一步和第二步,那么代表你已经完成了掌握历年高考题的基础操作。如果想真正完全掌握历年高考题,吃透历年高考题,你就要想象自己是一个出题人。如果你是一个出题人的话,按照近三年高考题考取的知识点,你会怎么样设计高考试卷呢? 带着这样的思路,自己去找一系列的模拟题。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能自己出一套像模像样的试卷,代表你已经完全掌握了出题人的思路和每一个需要考查的知识点,真正摸透高考题了。考取985大学,不是梦!不过这一步就像武林秘籍当中的无字天书,不是这么容易就能掌握的,还是要经过对高考题的反复练习才可以! 以上就是阿玲老师为你提供的三条秘籍,助你摸透历年高考题!秘籍不是捷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还是要踏实、勤奋、坚持,好成绩自然会来!
20,573,971
152
71
怎样在高三复习中用好历年高考题?
好久没有回答有关高考的问题了,这个问题非常好。 复习考试,无论是什么考试,托福、GRE还是高考,研究真题都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对于高考来说,我高三的时候是这样利用真题的(我是09年河南文科考生): 1.在当年高考题出来的时候,马上就要去做高考题。 这个阶段不是去感受高考题多么难,而是去感受高考题的风格,你必然有很多题不会做、会做错,但是你要去开始去熟悉高考题的命题风格,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高考题的命题风格跟平时考试,甚至地区摸底考都不一样,真的要去模仿高考题的出题风格是非常难的。现在的高考,特别是文科,已经不是05、06年背好书就可以应付的时代了。越早适应高考题的出题风格,对你的复习越有好处; 2.在一轮复习结束之后,再去做最近三年的高考题。 这个时候你的知识点已经复习完了,已经是开始训练做题技巧的时候了。这个时候你要开始总结哪些类型的题目经常出现在高考中,近三年的高考题有哪些相似之处。比如从08年全国卷开始概率成了数学的一个大难点,我不知道还有几个人记得08年数学那道动物患病的概率题。 如果你还有兴趣,你可以比较最近三年高考题和再往前的高考题有什么区别,对文科生帮助更大。研究了近5年的高考题之后,最好的结果是:你有能力评价一套试卷出的水平如何了。 3.第二轮复习之后,每隔一个月,再做一次高考题,这个时候就不用特别认真做了,去体会解题思路更重要。 其实对于真题,最重要的是去研究、去体会,做多少次不是重点,如果你达到了我说的最好的结果,那么你就可以鉴别试卷质量,自己做练习的时候挑质量更好(即最接近高考题)的试卷做,效率自然更高。有一些练习卷子,做了不如不做。 当然,每年高考题都会有一定的变化,比如09年全国卷文综没有出地球运动,最后一道政治题没有写用什么原理(政治、经济、哲学原理),对于试题的研究,千万不能觉得自己看透了,一定要做好应变的准备,出题人也不是傻子。 最后再强调一点,以上的一切,都不如夯实基础知识重要,大部分人高考考不好,原因仅仅是基础知识太差而已。研究高考真题,要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如果有人说他研究高考题之后能押题、猜题,八成都是骗人的,真正能押到题的,都是有关系的。比如我今年就看到某南方重点高中的学生发状态说高考复习阶段语文老师让他们在考前一道作文题写了三遍,而这道作文题,竟然是高考作文题。
这问题我很有话说。 别被模拟题骗了!!!!! 一定要认真地去钻研高考真题!!!!! 举个例子吧。 11年某模拟题某道生物选择题(《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部分),我抽出选择支作判断题。 胚胎分割后得到的细胞,可直接移植到受体子宫。 答案是:‘错。可直接移植到受体子宫角。 再来道化学常识题: 可用于分析物质组成与结构的方法还有核磁共振氢谱法。 分析:错。核磁共振氢谱法只能用于分析物质结构,不能用于分析组成。 答案:对。书上原话是:可用于分析物质组成与结构的方法还有核磁共振氢谱法与紫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氢谱法可用于分析物质的结构,紫外光谱法可用于分析特征官能团(?凭记忆写成,可能与原话有一定出入。) 请看,书上虽然有说核磁共振氢谱法制用于分析结构,但因为前面有一句概括性的原话(编这本教材的人也没想那么多),该选项就是对的。 继续吐槽:我们从没用过这么高端的仪器。模拟题中却要求我们对这些仪器的功能进行熟练区分:什么能定性什么能定量什么能测组成什么能测结构。更操蛋的是今天老师跟我们这个仪器只能测组成过了几天又告诉我们这东西现在先进了能测结构…… 类似抠字眼的题目在模拟卷中俯拾皆是。 但我们全做无用功!!!!! 来一道今年浙江的化学常识题: 简简单单,干干净净。没有任何的抠字眼。(当然B选项是简单的过分了。但别的选项支也是依然的干净清爽。) 再来一道去年的: 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能区分乙醇和乙酸乙酯。 答案是正确。 完全是简单的知识点,认真学到高三的同学都能判断:红外光谱仪能分析出特殊官能团尤其是不饱和结构。 化学常识就该这样出,不该在难度上下功夫。简简单单的考,本来就A级的知识点有什么好深究的。 更何况,模拟题里的“难题”大部分是“偏题”。 生物中也一样。那这种题目就不能出难么?请看今年高考题《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这道题略难,但考点很基础,也不偏。 (解释一下?丙是原代培养,丁是传代培养。书上很显眼的原话是传代培养后的细胞大多具有异倍体核型。) 不但如此,其实高考题根本不会在这些字眼上下功夫。比如12年一道生物选择支: 骨骼肌细胞具有多个细胞核。 这句话是对的。但书上原话是:横纹肌细胞具有多个细胞核。 这道题出的很细,但对于把书本艹烂了的我们本来不算难事。然而我们班同学做这题时,有不少被坑倒了。因为他们对书本钻的太细,清楚地记得是横纹肌不是骨骼肌。后来百度得知横纹肌就是骨骼肌。 但我认为,出卷老师根本没有想在这上面设坑点。出卷老师可能认为:这种小细节谁会把书本背下来去计较? 真不幸,被模拟卷一路坑过来的学生真会去计较。 (别的地区不知道,至少浙江如此)出模拟题的老师为了提高试题的难度,也为了引导学生“回归书本”,在一些本该基础的题目上下手,往偏里出,往细里出,出出来的题目除了坑学生几分外一点意义都没有。同时,受高中老师水平局限,他们也只能对着书本教条出题目。(比如来个生物科技专业的大牛向我解释下,胚胎在子宫跟子宫角有什么区别?) 结果就是矫枉过正,这逼得我们不停地对书本进行抠字眼抠字眼(化学到后期如果你学的扎实的话,难点只会剩下化学常识和实验。就是说,抠字眼抠字眼抠字眼。)可以说,高三后期,学生物就是不停地看书抠字眼,学化学还是不停地看书扣字眼。真正在考场,平时扣的死去活来的字眼根本没有出现!高三学化学生物一半的时间都浪费了! 还不如去玩! 不吐槽了。 总结一下: 一定要认真研究高考题的出题方式,风格。特别是看到模拟题难以理喻时,去翻翻真题是怎么出的,别被模拟题骗了。
20,584,527
48
17
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有什么区别?分别是什么类型的学校?
作为中国音乐学院的学生,我想再补充一点 中央音乐学院确实是国内最顶尖的音乐学府,在世界也是排名前五十的音乐学院,我们学校大概可以排到全国九大音乐学院里的前三名(中央 中国 上海)。由于中央院和中国院都在北京,我们肯定是竞争不过最厉害的,所以就很自然的排在后面了,再说一下上海院,由于南方的音乐学院比较少,南方地区的人都去了上海院,所以上海院也是实力非常厉害的,我个人认为比我们学校厉害,但是其他剩下的音乐学院就不如这三个音乐学院了。大家可能都以为天津院比较厉害,天津院最近越来越不如以前了,不是黑天津啊,我接触的人都这么反应,教学质量和师资也不怎么样。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学校是以民族风格为主的,我们的国乐系作曲系指挥系都是偏民族的,当然也有现代的音乐风格只是结合民族风格比较多,管弦系也相对古典,中央院就是完全的现代派,和世界接轨,不能说谁好谁不好,音乐风格不同,中央院建校早并且是国家级的国内唯一一所211音乐学院,肯定是厉害。
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都是专业音乐院校。 区别如下: 1.关于历史。 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于1949年。由重庆青木关和南京国立音乐院(含其幼年班)、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中华音乐院、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北平燕京大学音乐系合并而成。其中1940年在陪都成立的“国立音乐院”,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主要前身。 中国音乐学院成立于1964年。成立是根据周总理倡议的《关于建立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舞蹈学院的请示报告》的批示,将原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和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专业和中国音乐研究所合并,同时挑选全国各地的优秀民族音乐家成立的中国音乐学院。 1973年,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合并为中国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 1978年,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更名为中央音乐学院。 1980年,中国音乐学院恢复建制。 从历史上来看,中央音乐学院要比中国音乐学院成立的更早一些,但两个学校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2.关于所属。 中央音乐学院直属与教育部,是艺术类大学里唯一一所211大学。 中国音乐学院直属于北京市。 3.关于学校环境。 两个学校都不是很大,但是我觉得中央音乐学院的校园看起来更现代一点,中国音乐学院感觉更复古一点。地理位置中央音乐学院在西二环,中国音乐学院在北四环。 4.关于专业。 这个不好说,但在我心里中央音乐学院永远都是最好的!哈哈哈!! 以上。
20,604,096
109
42
中国本土的管理咨询公司发展如何?
好的一面: 一,不可否认,本土管理咨询公司成长很快。原因①人才本身的层次不一定比外资咨询公司差,很多项目也能够做得很漂亮。②国内有大把的咨询需求,而这些需求不是屈指可数的外资咨询公司可以满足的,而且大量的项目由于成本限制,外资咨询公司也做不了。③许多本土管理咨询公司能够把成本控制在极低的范围,产生了强大的成本优势。④广泛存在的人情单、私下交易养活了许多小咨询公司,或者大咨询公司中的某些合伙人。 二,本土管理咨询公司能力成长也很快。①管理咨询是个人员流动性很大的行业,先进的分析工具和咨询方法会很快的被本土咨询公司吸收消化,至少能够依葫芦画瓢②人员能够接触到很多不同类型的项目,特别是在较大的咨询公司里面,人力、战略、营销等项目并没有那么明显的专业人员区分,许多咨询人员参与过各种类型的咨询项目。 坏的一面: 一,管理极不规范。即使是排名前几的咨询公司,都无法做到即使是最低程度的规范管理,甚至让很多人觉得让这样的公司来搞管理咨询简直是一种讽刺。有培训的公司少、有良好薪酬与员工保障体系的公司少,有严格财务制度的公司少,有科学决策机制的公司少…… 二,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人员流动性大带来的结果就是咨询师的能力差距很大,而且咨询公司的业务有周期性,通常年中的业务较少,公司人员就容易流失,而业务繁忙的时候咨询公司又会大量招聘。更有一些公司以能否带来项目作为成为合伙人或者咨询师的标准,使得许多没有咨询能力的人参与到咨询公司里来。 三,咨询项目成效低。虽然外资咨询公司同样存在咨询项目失败或者不见成效的情况,但是本土公司项目失败率相对更高。常见情况是投标时为了入围所大量承诺的效果最后无法达到,可能是成本问题,也可能是技术问题,甚至有可能是项目组人员扯皮打架之类的(这种情况真的不少,呵呵)
利益相关:本人是开锐管理咨询(KRC)创始人、董事长,因此我的发言不会涉及开锐及开锐的竞争市场,也尽量不提及具体咨询公司的名称。 先说观点 ---------------- 下面详细说 ---------------- 1、总体来看过去20年本土管理咨询公司与国际一线咨询公司的差距不是拉小了,而是拉大了,这个差距指的是盈利能力、合同单价、人均产值、专业度、技术赋能、品牌价值等全方位的2000~2010这十年应该是中国本土咨询的黄金十年,一个典型的HR全案单价能到300万,战略项目甚至能摸高到400万上下,那个时候大名鼎鼎的MBB也顶多是这个价格的2倍,HR四大行顶多是这个价格的1.5倍左右。 那个时候,“洋管理水土不服麦肯锡兵败XXX”之类就是10万+爆款网文,但也就是那个时候,中国本土的主流一线(姑且这么说,虽然我并不赞同)咨询公司却带领行业走向了一条不归路——成本竞争。成本竞争的极致就是零成本,“中国式聪明”在都是人精的咨询业非常迅速的走到了这个极点,把咨询业赖以生存的人的成本减到了0,什么共享员工、嘀嘀打车那都是弟弟,详情不细说,懂的人都懂。把这个成本减到了0,那专业积累、知识库、质量控制、研发等等自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更糟糕的是这是一场囚徒博弈,有一家这么做了,短期内质量劣势还不会显现,但一定会具备巨大的成本优势,其他家最直接简单的应对就是跟进,这也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主流的中国本土咨询行业的运作模式。国际一线品牌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投入研发、投入科技,麦、埃两家的转型非常典型。(想了解详情,上官网稍微一看,就一目了然。)不同的选择,今天怎么样呢? 今天本土咨询机构接一个典型的HR全案能到200万、战略项目能到300万就是高价,而项目周期动辄就是6个月,甚至1年,MBB呢?500万的单子4~8周一定结案,500万以下几乎不接,1000万的单子不算稀奇,而且大多数还都是直接采购。 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变得更大。这第一点,其他知乎大神也多有谈及。 2、“管理咨询服务”的供应商范围出现混乱,体制内的很多院校、科研机构加入竞争,体制外的新行业的先锋企业也成为了某种程度上咨询服务提供者 2010年后,“国J民T”对咨询业的影响也非常显著,首先是咨询的甲方,国企比例大大提高,国企的需求、国企的采购习惯深刻的塑造了本土的绝大多数咨询机构。另一方面,咨询的乙方,涌现出了一批体制内的院校、科研机构,为什么前十年软啪啪,后十年就能雄起?具体原因比较多,单拎三点谈一下,1、“政治经济”他们不懂经济但懂政治啊,尤其是政治资源价值升高之后这个就很有优势了;2、“体制内”就能避开采购程序还不怕纪委查,先做后付碰上赖账也不怕;3、“负成本”,人家的所有成本都是国家的,做咨询不为赚钱只为领导服务,最后这一项进一步把咨询行业的成本竞争推到了没有底线的程度,此中滋味,谁尝过谁知道。 2010年后,另外一个很少被提及但其实非常重大的影响是新行业的先锋企业的崛起,这些企业出乎意料的以非常另类的方式杀入了咨询业,你会看到互联网、新媒体、各种独角兽好像都不请咨询公司的?其实不是不请,是不请传统的咨询公司,请谁呢?以BAT为代表的先锋企业的高管们。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已经发明了一套新的管理语言:流量、池、操作系统、裂变、场景……在这个巨浪面前,本土咨询行业几乎集体失声,视而不见。 3、在细分领域有非常出色的本土咨询机构,例如在餐饮业、连锁店、服装业、电商、房地产等等领域我都见过极其出色的公司 这类机构被称为“精品咨询公司”,在很多细分市场都有,以创始人为核心的团队极其精干,专业度、团队合作、项目出品都非常出色,不投标,依靠口碑里面的人活得都很好。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难以规模化,更严格地说,是难以公司化,做着做着哪天就消失了,对行业发展推动作用很弱。 4、我最看好的公司是为科技企业服务的咨询机构,具体原因和分析请移步我的另一个回答:管理咨询行业的历史及其未来都是怎样的,这个行业会被颠覆吗? 先说那么多,看留言再决定在哪方面多说点。
20,605,334
85
37
建筑师每天的工作是怎样的?
主动回答 反正这是我的工作记录 国企设计院没有之前在上海的事务所工作那么忙
就职于德国乡下一个中等规模的事务所,大概40多人。公司离家约10公里,开车一般6分钟,乡下嘛,限速100。我们村人口不到200。 06:30 起床 运动半小时 07:00 洗澡 吃早饭 08:00 到公司,开始工作 09:45 休息,吃第二顿早饭 12:00 午休 13:00 开始工作 18:00 下班 (周五是15:30) 18:30 绕家门口的湖慢跑一圈,或者其他运动 19:30 晚饭 20:00 整理内务 22:00 上床看书 (有时晚点,有时看会儿片) 23:30 入睡 还是对比一下吧, 之前在一个名气较大的事务所,公司在大城市市中心,大概30多人。上班走路约三分钟。这里挑了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天。 08:45 起床 09:15 到公司 12:15 午休 13:15 开始工作 16:15 下午咖啡点心 20:00 下班,直接跟同事去pub喝酒(时早时晚) 24:00 到家 01:00 入睡 周末有时加班,偶尔通宵 之前主要以设计为主,现在主要以施工为主,貌似德国大部分建筑师都是走这个路线。 之前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现公司年龄大概在40岁左右。 十一点半了,困了,晚安。 更新一下,换工作快一年了。 现在搬回市区,看中了老城中心一套近四百年历史的跃层。半个来小时的地铁通勤,好在新公司就在地铁口,每天来回有了一个多小时的阅读时间,很好。 当年在乡下早睡早起的习惯保留下来了,早上八点到公司,中午去附近的健身房锻炼,一周四天,午休延长到两个小时,由于去的早,晚上依然可以6点下班。 有自己的项目,可以灵活安排时间,自由度很高,这点很满意。 搬到市区的好处一个是有更多的机会能去听各种讲座,晚上活动安排的也很慢,有更多的机会见以前的同事和朋友。另外一个就是可以去好的餐厅吃饭。 目前为止还没加过班,而且感觉身体比以前更好了。 目前事务所大概二十多个人,年轻人和老建筑师各一半,自己属于中间,所以跟两边都能打成一片。 感觉生活过于滋润了,项目到尾声了准备做做竞赛虐待一下自己
20,616,492
45
26
为什么青春期叛逆来得很突然?做为父母应该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孩子进入青春期最大的一个信号就是,叛逆!爱顶嘴,不听话,甚至不和父母交流。家里有个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是安了一颗随时都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爆炸。很多家长为此很头疼,我是管呢还是不管呢?管吧,好像越管闹的越凶,不管吧,又怕孩子出事。 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教父母该如何拆除这颗定时炸弹! 一、面对青春期,父母要知道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父母要知道:叛逆,意味着孩子想对你说「我长大了」 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讲,青春期只是一个特殊时期,出现叛逆和冲突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来说,12 岁之前会经历三次变化或者说是成长。 第一次是在 2、3 岁左右,孩子会出现第一反抗期也叫自我意识萌芽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喜欢对家长说「不」,还特别喜欢闹独立,样样事情都要自己做,孩子是用这种反抗来向家长表达我和你是两个人,我有自己的意愿。 第二次是在 9 岁,我们叫它「九岁之变」。是说孩子在 9 岁左右的时候,因为自我的入驻,会引发一系列心理上的变化,幼儿阶段已经结束,正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度。这时,他们会有两个变化。一个是不再相信童话了,他们知道了圣诞节的那些礼物不是圣诞老人送的,是父母送的。一个是他们发现父母并不完美,是有缺点的。9 岁之前的孩子特别爱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主观地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最完美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他们爱父母、怕父母,也会原谅父母的坏脾气。 9 岁之前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远胜于父母对孩子的依恋。9 岁之后,孩子开始客观地看待父母,发现父母原来也是有缺点的,他们有时会和父母争执、质疑父母,这是青春期的一次预演。 第三次是孩子 11、12 岁左右,也就是青春期的时候,他们开始进入第二反抗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身体上发生剧烈变化,处于身体和心灵的迅猛发展阶段,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孩子不再像之前那么听话了,动不动就和父母顶嘴,以说过父母,把父母噎得无言以对为荣,有时口出狂言,有时口不择言。其实,他们想表达的是:我长大了,我不想再被你控制了。 平稳度过这个三个时期,孩子就成功地构建了独立的的自我人格,真正长大。 第二件事父母要知道,叛逆意味着孩子因独立儿需要完成和父母剥离。 孩子因为长大,所以需要独立,因为独立,所以需要成功地与父母剥离。形成独立的自我,这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 那些小时候和父母关系越紧密的孩子,剥离就会越困难,于是孩子就会把父母看作假想敌,和父母对着干,你说东,我偏说西,这样才能说服自己不依赖父母,不听父母的话,以此来完成他对父母的剥离,形成他的独立,因此我们会发现一些小时候看起来很乖巧、很懂事的孩子青春期会闹得特别凶,父母也会格外地伤心,就是这个道理。有句话说的好,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地,只有父母与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 所以,当家长了解这些后就会释然很多,我们会明白当孩子完成了与父母的剥离,成功构建独立的自我以后,孩子依旧会回归他原本的温暖和体贴,这只是中间的一个特殊过程。另外对孩子真正的爱是让他变成更好的自己。 第三件事父母要知道,其实孩子反抗的不是父母,而是父母手中的控制权。 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平等,需要自主权和选择权。而父母常常意识不到孩子的成长,跟不上孩子发展的步伐,依旧按照原有习惯,仅仅把控控制权,事事都要管孩子,于是矛盾一触即发。很多父母意识不到正是自己的这种做法,或者说严苛的管教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因为长大的标志就是拥有选择权,而不是单方面地听从父母的意见和决定。当孩子感受到不被允许长大时,自己的成长受到压制时,他就会更加叛逆。 好,我们在来回顾一下父母要知道的这三件事。 第一件:叛逆意味着孩子长大了,你要为他的长大高兴; 第二件:孩子长大的标志是要独立,就是要与父母剥离,你要坦然接受; 第三件:孩子叛逆的不是父母,而是父母的控制权,你要学会放手。 说到底青春期是一场充满硝烟的权利战争。不知情的父母希望象以往一样牢牢地把控着孩子的选择权,而长大的孩子却千方百计地想从父母手中夺回选择权。那我们父母要问自己一下,我是希望孩子永远不挑战自己的权威呢还是希望他长大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二、面对叛逆,家长该如何应对?
我很高兴能够看到像你这样愿意去改变的父母。读了几遍的问题补充,虽然题主的教育方法确实有不妥之处,但是愿意去改变现状,愿意去思考,这很好。作为一个初三且正在经历「叛逆」的学生,我愿意把我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也许有些杂乱,也许什么忙都帮不上,但是我还是很希望能给这样的父母一点儿帮助。顺便,再邀请了几个知乎的初中生用户。 接下来的回答,大多是谈谈在碰到你这种情况的时候,我的想法会是怎么样的,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1.关于叛逆 我记得我小六的时候一个人住,初中的时候就有了一些「私人空间」的意识,很不愿意让父母接近我的私人空间。我记得当初的外界因素应该比较少,更多的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吧。我没有去查相关的研究,不过「叛逆」这个现象应该是普遍存在的。 对于叛逆,要接受这个现实,而不是厚古薄今,这样对改变现状,一点用都没有。 2.关于学习 可以看出来题主对孩子的学习还是挺关心的,不过单是关心而不注意方法的话,很有可能会有反效果。比如说,题主让孩子做数学试卷,让孩子学英语,孩子都不顺从地做题主所要求的事情,因此引发了一些冲突。 我觉得吧,家长「让」孩子做试卷呀学英语呀的确是有一点不合适了。相对于暴政压迫而言,也许大多数人会更喜欢民主自由。正如一个公民厌恶独裁者一般,叛逆期的孩子也会条件反射地反抗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一切。尽管有时候他们很清楚,这是为他好。例如我的父母常常在饭桌上让我吃某物,尽管我确实知道这种食物很好吃或者很健康,但是我不会想吃。 我想,你的孩子在你命令他做数学试卷呀学英语的时候,想的肯定不是「这是为了我的学习」而是「我要怎么应付过去呢……」。 这个时候,你能做的,不是压迫,不是不管不顾,而是引导。正如你所说「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那为什么作为父母,还要横加干涉呢?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除了甘愿自暴自弃的以外(如果真的碰上这种情况,在知乎再提一个问题吧),都是渴望上进的,都是想学好的。 请问,有谁不喜欢拿下满分被羡慕的滋味?一个学生,不求上进,更有可能的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你可以引导他让他产生努力学习的想法,至于学习方法,如果你不是很确定,最好还是找老师比较好,这一点我有切身的体会。 提供一个实用的方法,让他列一张单子,想一想考上一个好的高中/大学他会获得什么。例如: 是不是已经心动了呢?这只是提供一种可能性,你也可以试试其它的方法。 3.关于恋爱 不废话,不拆不合不武即可。 可以采用的另一个办法是刺激他。听亲戚父母之间的桌上谈话中了解到,我表哥高中的时候喜欢一个女生,每天打电话发短信之类的。然后他爸有一天和他说了一句话(什么话不记得了,反正就是刺激的话,我自己写一个范例): 之类的话,然后我哥后来发奋学习,虽然高考失利了,但是应该也可以作为一个范例呢。 4.关于生活 我很难想象一个男孩子或者女孩子到了青春期不注意自己形象的情况。洗脚漱口,除非他真的不想做,否则他一定会去做(谁想让自己说话带点「口气」呢?)。如果是真的不想的话强逼最多的结果也只是阳奉阴违啦。太累的话,就让他休息好了。洗漱呀之类的是他自己的事情,用不着你们强迫,单是几天不洗澡的话旁边同学的议论纷纷也会让他自己去洗澡呀,是吧? 至于吃饭嘛,我记得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很好的答案,大概是说,好像食堂的开门关门时间一样,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作为吃饭时间,过了这个时间,碗筷都收好,不给吃饭了。用不着强迫用不着心疼,实在饿饿几次也就会按时吃饭啦。 5.关于沟通 我平时和同学的交流很多,和父母的交流很少。作为家长,应该清楚,不是自己的孩子表达呀心理呀有问题,而是自己的方式有问题。有一次我的父母和我谈过,把我叫到他们房间去谈。一边一再重复父母都是为你好有多么爱你之类的,这毫无意义,结果我和父母的关系毫无改善。 和孩子沟通交流,要真诚,要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迷茫。不要随时随地摆出家长架子,「顶撞」呀「不尊重家长」呀之类的话尽量不使用。就把孩子当成「匿名用户」去谈。可以考虑笔谈,我觉得大多数孩子应该还是不希望看到和家里人不和睦的情况,只是,父母不愿意改变也别无他法呢。 6.总结 其实说起来也就一点,要明确你在孩子面前扮演的角色。 在孩子步入青春期的时候,父母应该要知道,孩子是一个人,需要被尊重。不要想用什么威严呀压人。「你也是人我也是人,我为什么要服你呢?」把孩子当作一个和你们共同生活的人来看,而不是迁怒或是压迫的工具。 和孩子做朋友,道理很简单,行动也许很难。多和孩子沟通,知乎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问平台,如果你愿意去改变,一切会有改善的。 有问题,可以问我,我可能帮得上忙。 7.拓展阅读 反面教材: 正面教材: 如果有空闲,也可以读读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想来也会有一些帮助。 以上。
20,621,358
97
29
地产开发中,「概念设计」、「规划设计」、「单体设计」和「初步设计」分别是什么含义?
谢邀。 概念设计:根据地产的区位及上位规划要求确定开发项目的特色和主打招牌,比如有的靠近CBD(中央商务区),就以商业地产为概念,在地产开发中着重表现商业属性;有的沿河,环湖或者滨江,就拿水景房为概念,着重突出人与水之间的互动;有的靠近城市绿化带,就拿自然生态为概念,着重在环境设计方面下功夫;有的紧临地铁等交通枢纽,就需要让人能够感受到交通出行和换乘的方便性。还有的在历史文化区附近,就可以以历史文脉的延续为概念开展设计。总之,概念就是给你的设计定一个主题,定一个基调。 规划设计:通俗点说,规划就是规定各种用地的边界和红线,不能超越某某线;道路该怎么走,怎么样接主干道,在哪里开口;绿化该配置在哪儿,配置什么品种的植物;根据里面的人群数量以及规范要求要计算出配多少容量的市政设施,确定他们的位置,和城市主要市政官网怎么衔接,在地块内管线该怎么走;再根据周边建筑以及一些特殊地段的特殊要求,对地块内建筑的体量、颜色、立面造型、风格和材料做出界定(像历史文化保护区附近的地产开发对这方面的考虑就比较严格)。然后计算出地块内建筑占多少面积,比例多少;绿化占多少面积,比例多少;道路占多少面积,比例多少;市政设施占多少面积,比例多少,看看符不符合相关规范,和你的设计初衷是否背道而驰。最后,拿张效果图出来瞧瞧到底是规划成啥样子。 单体设计:地块中单幢建筑物的设计。 初步设计: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建筑设计中的几大步骤,越往后表示设计程度越深。对于大型工程或者基建项目来说,工可阶段太正常,太普遍了。方案设计完成后就有建筑雏形了,需要报规划审批。初步设计主要界定建筑的大尺寸和位置,扩初主要设计建筑内部空间(有时候这步骤被归入施工图设计),初设完成后需要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施工图设计,程度就需要达到可以施工的程度,包括需要定下建筑内部墙体和设备的各种尺寸,管线的走向和标高,门窗标高和选型,内部装修的做法和材料,外立面材料和颜色的确定,植物的品种和数量,还包括现场施工配合等等等等。
做这行有几年,基本各个阶段都经历过,试答一下。 其实不止是地产设计,只要是建筑设计就牵涉到这几个阶段。 拿地产来说,包含住宅,商业,酒店,公寓,写字楼,综合体等等。有的是只有一个功能,有的有好几个功能。 概念设计比较倾向于策划与规划之间的过渡,也就是决定这个项目大致的一个方向,我要开发哪些产品,这些产品是怎么组合的,组合起来怎么创造利润,大概分几期来开发。卖或者租。然后在建筑上有一个初步的形体组合,基本设计概念,会有一些关于业态,城市,景观等的设计思想。 规划设计就是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项目的大块功能组成,大的业态分布,大体的建筑造型风格。然后在城市上需要满足当地的城市规划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监管部门的要求。这个阶段出修祥详规图纸。 单体设计其实就是方案设计,设计的内容更详细,包括所有业态功能的定位布局,交通,流线,景观,消防,绿化,后勤等等各系统设计。每个建筑的各层平立剖面和造型效果图都要有,然后拿着这套图纸去单体报建。 如果顺利的话下一步就是初步设计。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要解决的就是统筹各专业,包括建筑结构设备水电空所有专业,保证各个专业所负责的部分不会打架或有矛盾。保证图纸能进行施工图设计。然后是初步设计报建。 多说一点,初步设计阶段后就是施工图设计,施工图的作用就是施工队拿着这份图纸晒晒就能直接施工了。包括各个平立剖面和大样图,复杂建筑还有一些定位图。 所以各个阶段的图纸都起到不同的作用。总体来说对项目的控制性和影响是越来越小。 能改动的余地也越来越小。
20,648,693
64
18
过去一两年中,在各位移动开发者自己目前做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中,发现了哪些尚未为大家所熟悉的趋势?
可能我们的用户群是100%的女性,所以也确实有一些让我比较意外的地方: 1. 即使网络流量还是瓶颈,但女性用户在移动设备上浏览内容的数量并不比PC少(事实上多到让我们惊讶); 2. 移动浏览器中的流量增长非常快,我长期看好HTML5的发展(原因很简单,开发成本低); 3. 同意大众点评的意见,内容为王; 4. 坚持不刷榜仍然可以获得很好的增长。
分享我在知乎圆桌讨论中的回答: 搜狗最大的PC桌面和手机软件都是输入法。近两年手机输入法利用既有优势快速发展,目前已经突破1.5亿用户。下面的总结主要针对在“迁徙”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20,648,693
70
37
过去一两年中,在各位移动开发者自己目前做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中,发现了哪些尚未为大家所熟悉的趋势?
从ZAKER自身来看,我们发现的一些以前在PC时代没有的特征,阅读需求不可避免的卷入碎片化的“洪流”,在这个洪流中,信息本身越来越没有价值,而对信息流本身的聚合、筛选、挖掘却越来越有价值。很多产品过度解构“碎片化”,造成产品无法形成生态系统,迷失在碎片化中。 ZAKER发现用户越来越需要及时、高效、优质的内容,ZAKER做产品、做运营过程中考虑到了受众阅读需求多元化的趋势,根据受众需求精准推荐其感兴趣的内容,细分目标受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 第二个层面,社会化传播模式在微博的带动下,迎来了新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用户能够更方便的参与到内容建设过程中,用户对内容的评论和社会化分享成为产品生态的一部分。这样产品有了自我衍生的空间。只是这个空间目前还不够(微博开放平台不成熟、微博互动还不充分,目前zaker绑定新浪微博的用户60万左右,与zaker总用户1200多万比差的还太远) 第三个层面,各类移动终端的使用场景是有区别的,ZAKER 各终端用户的阅读兴趣区别非常大 iPad——内容需求以休闲、享乐为主,其中以汽车、奢侈品、时尚、科技、美图类内容最受欢迎 iPhone——内容需求以及时新闻、行业资讯为主,其中以新闻、财经、体育、娱乐等内容最受欢迎 Andriod——内容需求以及时新闻、休闲娱乐为主,其中以新闻、科技、美图等内容最受欢迎
GO桌面让我们忽然发现,自己的用户是来自全球的,而非中国。 移动互联网天然是个国际化平台,安卓和苹果的应用商店,让任何一个APP应用面向全世界用户。这是PC上所未预料到的。 当然,文化差异,用户区别仍然在。这是对运营和持续发展的挑战了。
20,650,039
141
63
IPTV、互联网电视、网络电视、智能电视,这些概念有什么区别?
1. IPTV、互联网电视、网络电视是不同形式的电视服务业务模式,智能电视是终端,两个部分要分开回答。 2. 关于 IPTV、互联网电视、网络电视这三种服务形式,在通常语境中,互联网电视和网络电视基本上指代同一种东西,这样,问题变成,IPTV和互联网电视有什么区别? 3. IPTV在行业内基本指:由广电或者通信运营商建立IP专网(有别于传统的同轴电缆有线电视网络)用于承载IP化的数字视频内容,用户终端安装IP机顶盒进行流媒体接收和解码的数字电视业务模式。 4. 互联网电视(网络电视),也称OTT(Over The Top) 电视,是指以Internet承载视频传输业务,通过机顶盒等设备接收的视频业务模式。 5.IPTV和互联网电视都是采用视频内容数字化,传输IP化的技术实现内容的投递。技术上的差异主要是:IPTV由运营商建立专网覆盖,通过QoS控制,可基本保证流畅的观看体验;互联网电视以Internet公网为承载,难以进行QoS控制。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宽带网络的广泛应用和到户带宽的不断提高,当前的互联网电视已经可以在无QoS的情况下提供令人满意的高画质流畅视频。而互联网的高覆盖率和低覆盖成本决定以Internet进行视频数据的承载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专网为基础的IPTV业务模式在全球范围已经基本证明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6.至于智能电视,是指装有开放式操作系统,提供丰富原件应用的电视机(机顶盒)
1、云电视是噱头,因为云计算的概念,很多厂商都喜欢把“云”扯出来。 其实“云”这个东西,对业界来说,是挺热的,但是对普通用户来说,你要跟他解释清楚什么是“云”,都让他云里雾里了。所以真不懂,大众消费类产品,为啥会把“云“这个概念搬出来。永远不用对用户说你是”云“,不管你是云OS,还是云手机,还是云安全,还是云浏览器,都扯淡。身边很多朋友(不是互联网圈子的)以为阿里云OS是为了纪念阿里伟大的创始人而命名的。 所以,可以忽略“云电视”。 2、智能电视,意义跟智能手机一样。还真跟传统电视不一样。 传统电视被动看节目,只能选择频道,不能点播内容;只能实时按序收看,不能回放重播;只能接收信息,不能互动。智能电视则实现了内容点播,内容管理,双向互动等功能。而以上内容,是网络电视也能做到的。 但是智能电视相比网络电视更多的是,他是一个平台。解决的是客厅娱乐的需求。除了电视节目外,智能电视更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平台,支持客厅娱乐应用,比如游戏、比如KTV、家庭影院、家庭活动APP、家庭照片管理等。智能电视是有OS的,也是支持APP的,因为这几个属性,所以会变得更智能。因为他能做的事情,是超过我们想象的,只要是用户在客厅或卧室的需求都可能被他满足。 当然,智能电视OS有可能是安卓(GoogleTv),也有可能是IOS(ITV),也可能只是一个机顶盒(小米盒子其实也是基于安卓的),还有可能是将来出现的更适合智能电视的操作系统如ChromeOS。 因为智能电视会更少依赖键盘,用遥控器取代鼠标,用语音输入取代文字输入。但是它会更依赖网络,很多东西一定要放在云端,包括内容、程序和复杂的计算。智能电视相比智能手机的优势是:网络绝对不是问题,因为没有移动通信环境的要求,所以靠固网+WIFI就可以满足其通信要求,实现永不离线,高速联网。 手机因为有操作系统以及开放而智能。电视也一样。 3、网络电视,基于传统电视和智能电视之间的一种,通过互联网看电视内容。 参考第二部分回答,通过互联网实现电视内容的点播,管理等。我家已经使用网络电视了,因为没操作系统以及没开放,能点播的内容很有限(因为不是开放的,是提供网络电视机顶盒的联通公司自己整理的一些不需要版权的老电影),延展功能如基于内容的点评互动等也没有,所以网络电视意义不大,不会引爆一个行业。 另外就是把电视内容搬到电脑上,也叫”网络电视“。 所以网络电视这个概念挺模糊的。 因此,智能电视,是一个很不错的概念,未来客厅,看智能电视。
20,651,018
89
51
从事设计咨询工作,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要掌握哪些专业知识?
IDEO的员工可以分为两种人:1)研究员,2)设计师。 研究员:负责了解 大部分的研究员叫做“human factors“ (人因专家)。他们的工作就事去了解人的行为与动机,从一个以人为本的方式去启发灵感。人因专家的背景通常有市场调查,心理学,之类的专业。除了人因专家之外,我们公司还会有一些比较特别的专家,比如说:food scientist, surgeon, physicist, social media expert, etc. 设计师:负责设计与沟通 设计师都要具备一个T-行背景:要在一方面有很深的经验,另外方面要有很广泛的兴趣与能力。通常这个垂直的专业包括:
提供创新方法的设计咨询公司为数不多,在不同领域或阶段中,各自提供的核心价值也略有不同。有些设计咨询比较专注或擅长在工业、产品设计与品牌、商务战略的结合、有些则可能专注在数字交互或调研产业。你可以多了解你想去的公司,他们在哪些领域的发展跟你个人的设计专业是否有交错。基本上,如果是世界级的设计咨询公司,他们的招聘说明都写得很清楚,也很有意思。 除了大部分人关心的设计“专业”知识,设计师其他不被提及的能力其实是非常重要,包括了: (1) 沟通表述 — 如何让不同领域的同事与客户了解你对设计的看法等。 (2) 跨领域协作 — 如何在一个复杂的项目过程中与其他人合作以及做出贡献 (3) 观察、分析、总结 — 你遇到的项目通常是很少有一模一样的前例,设计师要能从不同维度观察与思考、并能有效以及用很有意思的方式总结出你或团队的习得或观察。 (4) 宏观与细节的平衡 — 以交互设计为例,从趋势、用户洞察到每个pixel的设计都能很自然的去审思、视觉化、设计与完善。 除了这些,大概就是清楚的表现出你的独特性,以及想想如何在你有兴趣合作的团队里作出贡献,这样可以很全面的表现出你身为设计师的价值,在一个替企业提供创新方法的设计咨询公司里面。 希望对你有帮助, :)
20,659,998
188
24
攀岩有何魅力?为什么近两年攀岩运动开始在国内悄悄兴起?
大三时候在攀岩馆做过半年左右保护员,根据我的经验尝试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攀岩是一项非常具有流行潜力的运动。之所以说是具有潜力,是因为其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依然属于一个很小众圈子里的爱好。其他回答有说到阳朔攀岩节什么的,我是广西梧州人,可以说离阳朔并不远,我和身边的小伙伴们大多都没注意到过这个活动,以至于我第一次接触攀岩是在江苏,可以侧面反映攀岩的确是个冷门的运动了。 接下来细说为什么很有流行的潜力和其有何魅力吸引人去尝试。 一、有逼格 把这点放在第一位我真的不是在开玩笑。攀岩搭上了“极限运动”的边,又是相对小众的运动,能让爱好者们颇有一种“挑战自我”的感觉,而且本身也可以有相当的难度,对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考验(对新手来说主要是心理),够格称得上是一种“勇敢者的游戏”。但这就能吸引人来尝试了么?不够。重要的是!照片拍出来发到社交网络的效果很好!这不仅仅来自我的主观感受,据我观察,年轻人两个人以上来攀岩馆第一次尝试攀岩的,无一例外都会让同伴用手机为其拍照,不难推断过几分钟他们的微博、朋友圈上就会出现一组逼格满满的攀岩照片。对于玩了一段时间的玩家来说,每征服一个难度更高的线路,大多也都会拍照留念。 由此,吸引人们来玩第一次的原因,很可能不是为了什么挑战自己、超越极限什么的。仅仅是为了几张照片秀逼格!有了想要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冲动,就有了接下来体验其魅力的可能,才会慢慢爱上这项运动。 二、入门门槛低 虽说搭上了极限运动的界儿,其实其难度从简单到困难有很大的梯度。也就是说,高手可以玩得激情澎湃,第一次尝试的人也能感受到相应的乐趣和成就感,甚至是小学生也可以玩得很high。岩馆有各个难度的线路,你去岩馆的时候,跟工作人员说你第一次来爬,人家会根据你的情况从简单的那几道挑一个给你试试,坚持一下应该是可以爬到顶的。成就感满满有木有! 有意思的是,大人和小孩初接触攀岩其实各有各的优势。大人手长腿长的,而且力量也更好,这是大人的优势。小孩子手和脚都小,大人不好抓的很小的手点小孩子可以抓,大人不好踩的脚点小孩子踩起来很轻松。 我所在的岩馆大半的长期会员都是初中以下的小孩子,家长们也很乐意让他们来培养这样的一个爱好。岩馆里也总有这么一帮孩子窜来窜去,氛围还是很欢乐的。关键是让路过的人看到,哎哟这么小的孩子都能爬,我们怎么着也得试试吧。(其实还真不比孩子有多少优势) 第一次来玩的,蹭蹭蹭爬到顶上,赚足了成就感,手软脚酸,有明显的运动效果。再把照片一晒,哎哟那感觉简直人生巅峰(*¯︶¯*) 当然岩馆也有室内抱石区,一般作为训练或者玩了一段时间的爱好者用的了。刚开始来玩的一般不太喜欢玩抱石。 三、难度渐进,互动挑战 攀岩是一种跟自己较劲的运动,在岩壁上你没有竞争对手,你需要战胜的仅仅是你自己。喜欢上玩攀岩以后,就需要一次次的加大难度来追求突破。不要以为这里7条道就仅仅是7种难度,贴上标记后只允许用特定的岩点,别的都不许碰,这时候难度就大大增加了。这应该类似于闯关类游戏里的感受,每完成一个新难度的挑战,就意味着再次突破了自我,而且我们总是会给自己定下下一个目标,完成了一个就想着下一个,根本停不下来。 小伙伴之间还可以自定义线路相互挑战,也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在岩馆用这种形式来促进交流,也能同时认识很多有意思的人。大家都是来岩馆然后坚持玩下去的人,交流起来自然氛围也不错,大家各自也对什么线路是什么难度有个大概的了解,相互挑战一下的确非常有意思。这样挑战也千变万化,不会厌倦。 四、无法替代的体验 攀岩几次以后,对高空的恐惧感会趋于平稳。而这依然比别的常见运动刺激的多,挑战并突破自己的快感仍在延续,这个特性会让许多别的运动变得索然无味。也许从此之后我才理解为什么在欧美那么多人热衷于蹦极、跳伞、高山滑雪等等极限运动,因为试过了以后,真的就回不去了。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就像用过大屏的手机以后,再要换小的,真的就回不去了。只有继续追求下去。 也正是攀岩带来的这种体验是在别的运动中难以获得的,所以一旦喜欢上了攀岩你就很难再找到一种提供相似体验的爱好来替代它。 五、彩蛋留在最后 知友们应该听说过“吊桥效应”吧。。。 别的以后有空再补充…… 最后还是附几张图片吧,这是当见习保护员的时候保护的第一个小朋友。 这是国庆的时候小伙伴 @陈Chaos 来找我玩儿的时候的照片~ (利益相关:攀岩爱好者,以前兼职过镇江岩舞空间攀岩馆保护员) PS:T.T很认真在答题了喂~答案排位还不如赞数少的几个意思……
攀岩的魅力之一在于它是一项水平界定非常清晰的运动。多数运动对于玩的人的水平只有一个模糊的判断,比如说某人是足球高手,但很难对他的水平进行具体的量化。所以可能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些人喜欢吹牛自己某项运动是高手,而实际水平很一般,但因为没法量化所以只能任由他们去吹。而攀岩有明确的级别的划分,每条线路都有一个难度级别。一个人是什么水平,到墙上爬一下就知道了,5.11水平的一般爬不了5.12,而5.9,5.10对他肯定很轻松,所以用不着谦虚,也没办法吹牛。这样的级别的设定也使这项运动像游戏一样,一个攀岩爱好者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而提高自己的级别,就像游戏里打怪赚经验升级一样。所以一般投入到这项运动这中的爱好者都会有较大的瘾。
20,667,916
144
56
作为通信/信号处理方向的过来人,你会给快要毕业的人推荐哪些书?
我不是搞通信的,所以想补充一下。感觉信号处理和通信还是差别非常巨大的。 信号处理更像是应用"应用数学"和统计,专注于信号处理本身,以及产生和处理信号的系统。其应用似乎也不只是通信,比如地震啊,探测啊,图像啊,语音啊,医疗啊,脑电啊,机器学习,计量经济学啊,等等。事实上很多信号处理的技术换了名字之后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不同的领域里。 比如在金融里1980年代前后弄出来的用于模拟具备“时变”和“clustering"效应的波动率的ARCH/GARCH model(貌似发明这个模型的大牛Engle(但愿没有拼错)还得了诺奖),分明就是信号处理里面本科生就会学习的一阶AR/ARMA模型。。。 而通信好像更关注一些通信系统,以及编码解码和传输。我对此完全没有爱。。。 所以我博士期间所在的组虽然名义上既有信号处理也有通信,但是两拨人似乎从来没有什么交集。。。 其实统计信号处理的好书真心不多,统计信号处理主要讨论不确定性下的信号处理,在我看来这才是信号处理应用背景的常态。 目前看具体的可以"直接套用"的信号处理技术主要是一系列的论文。比如带各种假设和前缀的ICA和PCA,各种利用sparse原理的比如compressed sensing, sparsed XXX,小波,卡尔曼滤波,AR, 解卷积,...甚至各种linear regression也是一种。 我个人推荐统计信号处理的书是一个是Jaynes的概率论沉思录,讲理论之美及其哲学(不要怪我拉你入贝叶斯的坑)。一本是grimmit(但愿我没拼错)和某人的probability and random processes, 2001年版,但是貌似国内没有出版。讲具体的数学计算和概念源流。这比某本国内的教材真的好太多啦,相见恨晚。。。本科知道这本书该多好! 我觉得统计信号处理的精髓其实在于概率和随机过程。所以真心应该本科期间多学学好的数学课。。。实际应用最有意义的地方个人觉得全在于各种手写概率和转移过程然后逆推变量分布然后数值或者解析求解。。。前面提到的各种成熟技术其实都是这个过程的特例。但是越复杂的技术往往假设前提越多,所以性能好的方法个人还是觉得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许最好是量身定制一个过程然后逆推状态变量。 这个领域有意思的地方一则在于理论的简洁美,二在于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充斥着各种近似问题和近似解。建模上也是各种简化。个人认为还可以发展好多年。所以如果学得比较成熟,应该就业不会很难吧。。但是要找准业界方向。大部分业界都不知道信号处理具体能帮我干什么,不就是各种FFT嘛?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去介绍清楚自己到底可以给业界带来什么价值。啊貌似说远了。。。 经典的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与系统教材就觉得似乎MIT公开课的那两本很好。作为基础理解概念很重要,但是具体进阶还是靠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和看不同的各种教材和讲义吧。。。
题主首先要明白, signal processing和communication虽有交叉, 但关心的问题和目标很不同, 上面有位匿名答主已经回答得很好了. 本人大四, 在某signal processing理论研究组呆了一年多, 因此我推荐的书籍会比较偏理论. 因为题主即将毕业, 基础的signals and systems 我就不说了. 顺便推荐几个比较好的网站, 我大部分学习资源都在上面找的: 书籍: Alan V. Oppenheim开的DSP公开课, 不过没字幕,考验听力.( Oppenheim的英文很正,语速也慢,很容易听懂,我一般开1.5倍听的) [本科生难度] https://ocw.mit.edu/resources/res-6-008-digital-signal-processing-spring-2011/ 然后老爷子也把自己这几年在MIT讲授的研究生课 Discrete Time Signal Processing 放在edX上了, 有兴趣同学可以去上: https://www.edx.org/course/discrete-time-signal-processing-mitx-6-341x-1 而Martin Vtterli这两年和他的大弟子合写的SIGNAL PROCESSING FOR COMMUNICATIONS 也是一本极好的书籍, 前面介绍DSP (包括经典的, audio, image), 后面结合communication, 一气呵成, 数学要求较高. 2. Multirate System (多分辨率系统) 其实就是filter bank + wavelet, 是比较经典的signal processing了, 做得也比较成熟. Ingrid Daubechies的ten lectures on wavelet (小波十讲), 极其难懂, 数学十分艰涩, 各位学完泛函分析后可以直接上手这本书吧. Stephane Mallat的 A Wavelet Tour of Signal Processing (信号处理的小波导引), 讲得算浅显易懂, 可以看这本入手. 有影印版 Martin Vtterli的 Wavelets and Subband Coding, 也是一本经典的书籍.也是通俗易懂. Gilbert Strang和P.P.V.大弟子合写的wavelet and filter banks, 一本经典不解释P.P. Vaidyanathan写的Multirate Systems and Filter Banks, 我导师极力极力推荐的一本书,他当年入门的经典之作, 写得很好懂, 就是排版真的是差得一塌糊涂… 当年近十年signal processing比较火的sparse和statistical signal processing 我没怎么接触过没就不推荐书籍了, 有兴趣的可以去自行了解. 也可以直接读paper上手.
20,679,378
93
29
有必要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吗,现在在中国哪些地方可以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2014年1月23日更新: 答案发表以后很多朋友留言咨询具体事宜,之前的答案是那会儿在香港用爪机打的,比较简略,我就再补充说一下吧。 首先贴一个当时香港防癌天使服務協會给我发的邮件。 我们是2013年1月打的第一针,4月打的第二针,8月份打完的第三针。到现在为止没有什么不良反应,就是打完针的当天手臂会有些疼痛感,回来就好了。关于疫苗是否生效...反正身体一直都是健康的就对了。 他们搬家以后,比之前在中环的位置要偏了一些,搬到了西环那边,房子也小了些。据里面的阿姨说是因为之前的房租太贵了,为了削减成本,毕竟是非盈利机构吧。 每次去打针的时候,都能遇到当地的小姑娘在注射,也有碰到别的大陆的姑娘过去的,毕竟2700HKD的价格相对国内来说还是低了很多。 如果还有其它问题,也可以直接给她们打电话,说中文或者英文都可以,里面有个阿姨中文讲的不错的,还有两个阿姨可能要讲英文要好点。 祝各位有个好身体! ———————————————————————————————————————— 巧了,我现在正在香港,三个小时前刚陪女朋友打完HPV疫苗。 按照香港以及美国的观念,HPV疫苗是一种经过实验验证,有预防效果的东西。也通过做医生的家人问过默沙东(目前较常用的HPV疫苗”加卫苗”的海外生产商),这项疫苗在海外应用比较普遍。 目前国内没有HPV可打,之前北京上海有个别私立医院有进口苗可打,但现在都停了。虽然默沙东已经和国内厂家签订了合作协议,但是国内上市还需要经过漫长实验验证期,起码得三年以上。由于这个疫苗起效的前提是未发生性行为,且26岁以下为佳,所以咱等不了那么久,就来香港打了。 早上打针的时候还碰到另外两个大陆来的女孩子,单枪匹马杀过来的,可见现在有这个意识的人多了。三针2700港币,分三次打完,加上往返大陆和香港的费用,估计开销得上万。 不过和老婆大人未来的健康比起来——当然值啦。 如果有注射流程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留言咨询。
20170118:现在微博好像比较少维护,最近有去的朋友说他们有微信了噢 WeChat: 20150507:^_^然后我2014年1月开始和小伙伴一起去“香港防癌天使协会”打了三针啦,她们有开通新浪微博,服务很好,很热情,各位感兴趣的可以去搜索看看。 ------------------- 知道这个东西以后,花了一段时间了解,觉得这个绝对有必要打,而且最好是在有性生活前打。过两个月准备跟好友结伴去香港打疫苗,这里有个链接不知道能不能发出去,是其他美眉去香港打疫苗的攻略,也是我看过最实用的资料了,希望可以用上。谢谢!
20,681,345
55
12
中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所处的阶段和未来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由于最近时间比较紧,故大致回答,9月回来把这个问题补上 首先 回答你的两个问题 国内的地下城市空间基本现在只用于地铁、地下商场、车库等, 在局部利用上 “可以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在整体上,那就是非常糟糕了,我举些例子,我们现在已建成或是将来建造的都是局部或者某单体建筑建造时 附加的地下城市空间,我一直努力把地下城市空间和城市地下空间区分开来,以前看美国大片,那些黑客啊 大盗啊都是从地下空间走,有关部门追踪时 也大都可以从立体范围内获取方位,我们就不行,且不论现在在施工技术上的差距,但是设计方面就差距巨大,我们在城市综合管线刚起步阶段,能在这些年把管线理顺已然很好,再要综合型的去规划地下空间,真的太难了,why?地面上,道路的规划尚且稚嫩,再要在自然条件更艰巨,且历史条件更严重的环境下,进行城市地下空间设计,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或者说是几代人多专业配合的努力,西方地下空间的利用,是为了空出更多城市空间,来营造绿地和广场,这一点,我们现在很多小区设计时在研究学习,值得鼓励。 第二个问题,是国内在朝什么方向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提高城市容量、缓解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这是我为住建部某中心写的报告里提及的套话,现在大学也有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基本就是为地下交通服务的,现在地铁都开的急,都是边运行边调试(这个也是有些谣言说某某地铁要开趟空车的源头?)就个人意见,希望能在通过节点连接,通过塑造大型地下空间,来缓和地面的过量使用,当然,希望这是做好充分前瞻性的设计的,现在这些缝缝补补的工程实在是不敢去想真正营造城市地下空间会带来怎样的巨额盈利和各种生命奇迹。 顺带提一句,在新农村做完,绿建艰难前行,建筑模拟仿真的虚假开展的同时,对地下空间的大力政策性支持也该有了。 (未完待续,还要说说身边一些有理想的人在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展望)
国内的地下空间利用现在完全是起步阶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前面的答案也已经说了,具体的地下空间开发项目都是伴随着地面建筑或者地铁站点,没有整体的地下空间规划。 我这里倒是做过一些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大部分都是跟地铁有关的,也有关于市政综合管廊的。等上班我请示一下领导哪些能放出来,到时再展开一下回答第一和第二个问题。 先简单回答一下的话,个人希望我国的地下空间规划能尽快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标准,作为城乡规划体系的一部分确立下来。另外,目前的土地一级开发很多时候都没有明晰地下空间的权责,产权不明晰,责任不到位,地下空间开发自然也就没法做。
20,682,948
3,086
452
在与长辈的对话中,怎样才能表现得大方得体?
说几个我的经验。 对话基本原则就一点:让他们说。 这其实也是有学问的。 首先你要表现的落落大方。这一点其实不难。一般跟你不熟的长辈,跟你交流一般都在人多的场合,对他们而言其实也是走走形式的事,打个招呼,说不定回头就把你忘了,完全不用紧张了,他问啥你说啥,叫声尊称就好。跟你熟悉的你就更不用紧张了吧。 其次跟长辈交流,最主要的还是让他们说。其实一般见长辈都是在饭桌上。那么我这有几个讨他们欢心又显得你懂事的办法: 1.叫尊称:张叔叔李阿姨王伯伯,一桌子轮着叫,你叫不出来的轮到他那身边肯定会有人给你介绍的,叫完他们肯定会说,这小孩懂事!这不第一步对你的印象很好。 2.倒茶:服务员端上茶水,你就主动一点给每个人倒上,你是晚辈,所有人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反而会对你称赞,这孩子懂事!不必不好意思。 3.吃饭的时候肯定都是大人们在聊天,你也不用说什么,切记不要总是低头玩手机啥的,你就装作听他们说话,谁说话看看谁,表明你在听就好了。 你问的是说话,我这也有几个小技巧。 他们讲话,讲道理的时候,适当捧哏。就比如说“对”“嗯”“哎呀有时候我也这么觉得”“哎真是这样的”,你越这么捧他们说的越来劲,他们来劲了,不是你们的交流就成功了嘛。 偶尔总结。比方说有一次,我一个五十多岁的伯伯,给我讲道理:大意是,看东西啊,不能只看一点,要把每一点都考虑到,从一个角度看,blabla,从另一个角度看,blabla。我说:“嗯,这就是毛主席说的辩证法。”把他乐得啊,他连连称赞“大学生就是不一样!”= =! 其实最高端的做法,还是引导他们的思路提问。这点你做好了,别说跟大人交流了,做销售绝对牛X。长辈们都是好为人师(想不到其他词,我这里是褒义的意思)的。比方说他们跟你说:年轻人一定要好好学习啊!这时候你也别没话。你就装作不知道问他:是啊我知道,但是我有时候太辛苦了就会迷茫,就感觉要放弃,这怎么办啊(其实你跟本就没这种感觉)?他们肯定就会跟你引经据典,大谈特谈学习的重要性了么。然后他说完,你在说:哎呀叔叔你今天这么说我确实意识到了,意志一定要坚定。以后我要再有这种想法,我就想想你说的话(*^__^*) ~!这样跟你聊天的长辈不是很开心吗?他肯定给你家人说,你们家娃聪明,我看以后一定有前途!:) 表现得热情,尊重,擅于聆听。做到这些,你就会发现与长辈的交流很简单,他们都会喜欢你的。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一直面临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今天看了上面专业人士的回答,感觉很有收获,也顺便说说自己的一些建议与理解。 我自己与长辈上的见面一般只发生在两个场所。一是饭桌上。二是彼此家里。 +++++++++++++++++++++++++++++++++++++++++++++++++++++++++++ 嘴勤:自从我上了大学起,父亲一直有针对性的带我出席各种场所饭局来锻炼我(但是我比较笨,一直没有学利索),这是个熟练工种。父亲一直跟我强调的一点是礼多人不怪。上面的朋友们提过少说多听,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少说不代表不说,该说的一定要说。什么是该说的,我认为就是一些礼节性的话。长辈们不会说哎这孩子太有礼貌了真讨厌。我有一个大哥,以前是大学里的风云人物,深的父辈们的欣赏,我这个榆木疙瘩脑袋看来他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话到位。说的很惹长辈们开心,我感觉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礼貌性的,另一部分是对长辈的话进行赞美式的反馈。好话谁不爱听呢。毕竟,人跟人之间的一些短暂接触印象主要是通过为数不多的几句话交流得出的印象。 我并不反对少说的保守策略,但是我更支持言语到位的主动表现策略。 +++++++++++++++++++++++++++++++++++++++++++++++++++++++++++++ 眼勤+手勤:眼睛别老盯着人看,发呆,看看周围都在发生什么,然后做出符合身份的判断。及时倒水,虽然有服务员但是你倒水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去别人家看着有活自己总得礼貌性的上去帮个忙吧,家里来客人了,茶水,香烟,这个也得主动送上吧,双手给长辈点烟之类的。这些是平时积累的锻炼出来的。习惯成自然。 +++++++++++++++++++++++++++++++++++++++++++++++++++ 我认为与长辈之间交往障碍最大的一个原因是把自己当小孩。这种是长不大的心态 要是心理上把彼此看成平等的,交流什么的肯定也没有障碍,要不知乎上怎么没有跟同辈分的人交流障碍的求助帖。 总之: 你多做了,多说了,别人不会说什么。但是你不说,你不做,别人肯定不会对你有好印象。 一:眼勤、手勤、脑勤 二:心态上把彼此放平等,但,一定要尊重对方。
20,682,948
3,544
498
在与长辈的对话中,怎样才能表现得大方得体?
设想一下,如果你进入一个谈话的场合,大家给你以欢迎的目光,你一说话,大家就用肯定的表现,来鼓励你说下去,这样,你说话是不是就会变得随意和畅快起来了呢?可是,如果大家一味这样鼓励你,你是不是会逐渐放肆起来,甚至目中无人了呢? 如果这两种情形都会出现,请把第一种情形赠給他人,请把第二种情形用于告诫自己。 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平辈间,上下辈间,乃至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其实都有一个问题,即人际关系处理,同时还有一个自身修养问题。导致忘记的原因是:只论对错,只想宣示自己的存在。于是,说话不注意对方的感受,也不注意倾听人家说话。把对方弄恼了,常常会弄得对也是错,左右不是人。结果,大伤自尊,而自己也不知该如何说才好了。 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不是大学生辩论会,专找对方的逻辑漏洞,目的在击败对方。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意在交流,在沟通,在建立感情,当然也包括论对错,明是非的作用,但如果忘记对方是一个具体的需要尊重的人,尤其是一个需要尊重的长辈,那对话的前提就不存在了。 这中间人际关系的处理,就好比炒菜放盐。如果没盐,再好的菜也没味,再高明的厨师弄出的菜,也会让人说味差。适度放盐,可尝美味万种。盐放多了,也会顿失美味的。弄过份了,也会弄巧成拙。 如果明白这个道理,说多说少、该说不该说,说话的语气,分寸感,包括举止、肢体语言、口气的把握,就会比较得体了。 出于尊重对方和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委婉的处理,不等于思想认识上的委屈求全。你的观点、想法依然还是你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发现一些人,说话特别中听,同样的道理,他说起来,特别容易让人接受,他要和人沟通,特别容易达成共识。暗藏的道理,就在这里。 当然,这中间的硬道理还是,自己多少总得有点知识和认识上的干货,要不然,老是在常识上说错话,人家说点什么,你也木然没反应,会让说者听者都尴尬的。 上面所说,均指在需要注意时注意,至于平时与人相处,不一定都要这样讲究,都要讲究,就累人了。 23岁,多年青啊。不必着急。不要老宅在电脑上。多与人交往,多些人生经历,多想想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一些道理,渐渐就会行的。 与人打交道,是一辈子的事。说是一回事,如何做好,又是一回事。我也常常做得不得体。此事我们共勉吧。
与老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自尊;与男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面子;与女人沟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绪;与上级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尊严;与年轻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直接;与儿童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天真。
20,716,441
143
79
自家喝咖啡,口味优先的话,应该优先选咖啡机的品牌、冲调的方法还是咖啡豆?
首先还是咖啡豆,豆子太差就没救; 豆子都差不多的话,各种工具操作的好做出来的咖啡都可以很好喝。 但是不同的工具做出来的咖啡味道差异还是蛮大的,但是这个问题比较笼统,貌似讨论的只是「感觉」。 虹吸出品喝起来口感上干净,味道上感觉爽口; 摩卡壶出品感口感更厚重些; 意式半自动出品口感上相对前两种更「软」有绵密的浓度,味道上风味十足且持续。 但是话说回来,其实这个问题有点毛病就是同样的咖啡豆可能不适合所有的工具。根据烘焙的深度不同,各有相对更合适的工具来搭配。比如根据上面说的三种工具顺序,越浅烘焙的越适合靠前的工具。
豆子跟设备是必须通盘考虑的因素,没有先后。 所以,豆子方面,意式机跟单品冲煮设备不是一回事儿。 设备以家用为前提(饮用咖啡的数量较为有限,非商用这类大量出品的情况): 意式机分为全自动、半自动两种,全自动又包含了带豆箱的全自动和胶囊机。 对家庭用户而言,本人强烈建议购买胶囊机。 原因:出品稳定,价格可接受(太廉价的除外),无需练习一键搞定。 a. 不推荐购买带豆箱的全自动咖啡机的原因: 家庭用注定不会大量出品咖啡,豆箱又不可能达到密封效果。个人认为这种咖啡机是纯粹为公司用户而非针对家庭用户生产的。 b. 不推荐购买半自动咖啡机的原因: 虽然气压、水温可由机器自动控制,而粉量也易把控,但半自动咖啡机需要一台好的磨豆机(入门级价格800),且冲煮技术需要极大量的练习,像样的粉锤、布粉器、敲缸一套下来价格不低,关键是家用实在蛋疼。 惠家之类的入门级半自动机也需要大几千,家用蛋疼商用太渣,至于那些几百块的泵机就更不要考虑了。 c. 摩卡壶: 属于加压类冲煮设备,当然跟espresso严格说不是一回事。但胜在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很适合家用。 (推荐比乐蒂双阀摩卡壶,双阀可以做出泵式机才有的咖啡油哦~~) 3. Handpresso 这个应该可以算是espresso吧,本身属于便携类设备,胜在操作方便,出品质量尚可(只需注意气压即可)。 额如果您像我一样RP不好电器总是莫名其妙坏掉,那就置办一台lido,出品质量不输任何一种家用级电磨。 a.手冲套装 操作较简便,不断提升自己的手冲技术也是一大乐事。 当然不需要这么齐全,手冲秤(精度0.1克带计时功能)和一只滤杯即可走起,手冲架和分享壶随意。 b. 法压壶 乃们不要觉得逼格低就不好,冲煮方法简单、出品质量稳定。这货弄得好是可以赛杯测的哦。 c. 虹吸壶 与法压壶一样,出品质量稳定。工序较为繁复(装滤布、加热、插入上壶、分次搅拌、降温),对新手来说下壶在敷布降温时易碎(裂),清洁较麻烦不适合懒人(比如我)。如想尝试建议将配套酒精灯替换为丁烷气炉或卤素灯(巨贵),加热效果好很多。 光波炉(卤素灯),印象中是两千多来着,家里用确实蛋疼 丁烷气炉,加热效果很好,价格便宜,个人觉得很不赖。 d.聪明杯 新手必备神器,价格极低,出品极稳定。 另:爱乐压(Aero Press)——黑科技 这货不太好分类,因为虽有加压过程但出品的又不太像意式咖啡,适合新手,易清洁、易上手、价格低。 注: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以上。
20,716,441
303
68
自家喝咖啡,口味优先的话,应该优先选咖啡机的品牌、冲调的方法还是咖啡豆?
作为目前拥有2台美式1台半自动机的,还有2台不同型号胶囊机(雀巢大胶囊和小胶囊各一台),用家,在家喝首选胶囊机。 所以如果家用从简,又对口味有要求,请选择胶囊机。 三种胶囊萃取效果对比。最右为放了一段时间的非真空包装的美国山寨丸子,你可以理解成就是豆/粉放久,后用半自动压力咖啡机做出来的效果(一般一周喝2次咖啡家庭最常见的状况)。 简单谈谈口味。 我个人不喜欢酸味和苦味。选胶囊也不会选最深的。比较喜欢香味,香味来自于油脂,就是上图里金色的泡沫,喝起来有一种很醇的感觉。 我自己是个手残的人,玩半自动一直不太成功,也没打算成为咖啡警察或者咖啡大师或者专业玩家。我自己就想要快稳准的喝点好咖啡而已。 胶囊机和放胶囊架子。白色的是奶球。 机器没有你想象的贵,有折扣时不到1000块RMB,没折扣2000块。当然这个价格还是比一般的半自动什么1826/1827贵,但是比仿S什么便宜。 图。。。自己拍的。拙略见谅。
呃。 作為一個咖啡學徒路過。 在某咖啡店已經打工將近 3 個月了。 不同的咖啡豆 不同的咖啡豆有不同的口味。 不同地區的咖啡豆由於當地的濕度和溫度、植被數量而決定了口感的問題。 還有烘焙深度也影響了口感問題。 還有混合豆和單品豆的區別。 不同品牌的咖啡機?! 呃。 不同的品牌的咖啡機,如果他們都是意式咖啡機的話,那麼出來的口感都相似的。 不同的沖調方法 意式咖啡機: 專業做 Espresso 和美式的咖啡機 喜歡喝花式咖啡、Espresso、美式可以考慮。 虹吸: 虹吸是追求口感上的清爽、還原咖啡豆的味道。 摩卡壺: 喝起來像清淡的 Espresso 。 手沖: 呃,對虹吸的替代做法。 土耳其: 享受自然和傳統的路邊熱咖啡做法,很粗很暴力。 美式咖啡機: 平時很常說的黑咖啡就這樣的。 在家推薦 如果只是一般的在家品嘗咖啡的話。 看口味喜愛,在找到合適自己口味前,可以到很多的咖啡店去品嘗一下單品、美式、 Espresso 和拿鐵或卡布。單品一般會採用虹吸的方法煮,後面的一般用意式咖啡機做的。 找到自己合適的口味,就去購買對應的器材咯。 如果只是爲了喝咖啡提醒的話,而不是為了仔細品嘗到咖啡的口味的話。(日常經常飲用)還是建議買一個美式咖啡機,那麼就好像看電視劇的美國家庭一樣了。 專業跳轉
20,721,170
16,000
569
香水应该涂在哪里,应该怎样涂?
蟹妖。这也是个工作中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常见的说法,是说适合喷香水的地方有耳后、手腕、脚腕,或者喷洒在空中穿行而过。这些用法有的并不十分妥当,并且,涂在身体不同部位,香水味道也会略有差别。 最常见的手腕,其实不是理想的用香部位,Hermes的现任调香师Jean Claude Ellena的观点是,手腕内侧pH值偏低,酸性环境会促使香水的变味,尤其是酸调(例如柑橘系)和花香调。 此外,手腕内侧经常会与其他物品接触,例如金属手表、皮革表带、珠宝手链,以及鼠标垫,它们或是本身有气味(如皮革表带),或是会对香水造成影响(如金属),鼠标垫更是一个气味的大杂烩,除此之外,香水也会使珠宝失去光泽。因此,并不适合在手腕内侧喷香水。 适宜穿香的部位反而是手臂外侧,一来pH值稳定,能让你感受到香水的原貌,二来也便于随时凑近闻,而且,手臂上的汗毛能够帮助香气的弥散并延长留香。(no kidding) 耳后这一块小小区域,在无数电影和广告中,被赋予性感甚至情色的意味,也常常成为用香人士的首选。实际上,如果用纸巾擦拭耳后,或者直接闻眼镜脚,你会发现,耳后的皮脂腺在分泌带有体味的油脂。 具体味道因人而异,和饮食习惯有关系,例如吃奶制品的人是酸败奶酪味(日本人眼中的“西方人体味”),而常吃辛辣食物的人会略带硫化物的味道。油脂自然会扰乱香水的正常发挥。 如果想要让香水在身上显得私密而性感,脖颈是个绝佳的选择,前提是没有佩戴珠宝。在社交中,亲吻或贴面礼时,对方便能闻到你徐徐散发的阵阵芳香。 将香水喷洒在空中,从香水雨中穿行而过,这个浪漫的场景,相信不少人在《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看过。早在1971年,倩碧推出香水Aromatics Elixir(倩碧露)时,首次提出这种用法,在而后的几十年里经久不衰,成为无数男生的把妹绝杀。 这种大量喷洒的用法,除了会造成浪费,倒也没有什么不好。所以适用于想要尽快用完的香水,或者味道极重、留香极长的香水——因为这种喷洒方式,会使相当一部分香水像雨点一样洒落在地,而非落在身上。 当你确实想要使用某款香水,又怕它过于浓烈,便可以给自己来一场浪漫的香水雨。 除此之外, 由于香水里含有酒精,频繁喷在头发上的话,可能导致头发变干燥,不过在我实际使用中,感觉对头发的伤害并没有很明显。 虽然衣服和头发不会发热,但香水始终是会挥发的,挥发得稍慢而已。 另外, 不要涂在出汗部位,尤其是腋窝。止汗露含有止汗配方,香水不一样,香水和汗水混杂的味道很不宜人。 香水确实含有酒精,但只要不是极易敏感的体质,只要不是喷脸上,只要不是喷伤口,无需担心酒精的问题。
之前我看了个新闻,关于喷香水的: 大概内容就是说喷香水除了常见的几个部位,手腕啊,脖子啊等,还应该喷在肚脐眼上! 因为我是个特别喜欢闻味道的人,就是。。。对香水有特殊情结,闻见特定某款香水可能会跟在别人屁股走那种人。。 所以我去查了查相关喷香水的资料: 喷香水的最大忌讳:不要喷在有汗的地方,比如腋窝。香水并不能盖住汗味儿,反而汗和香水混合的味道会很销魂。 常见喷的位置有:头发,耳后,手腕,手肘内侧,颈部,膝盖后面,脚踝。。。这些地方容易散热,释放香味。 然后我今天还知道了一个地方:肚脐眼,原理应该同上。 3. 干性皮肤的人,比油性皮肤的人应该多喷点,油性皮肤相对更容易保持香味。 4. Quora有个问答:问香水到底应该怎么喷最好。 最多那条回答是和婴儿润肤露一起混用! 原因是让你既有香水的性感味儿,又有婴儿的纯情味儿。。。【翻白眼】 5.不太建议把香水喷在空中,假装下雨,这样性价比比较低,除非你香水多到用不完。。。就想浪漫。 6.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结论: 想让别人亲你哪里,就给哪儿抹香水,效果最佳。:) Reference: What are the best ways to use perfume? Experts say you should be applying perfume in your BELLY BUTTON
20,721,170
500
266
香水应该涂在哪里,应该怎样涂?
喷放内衣的!小!抽!屉!里! 理由1:体温可促进香水的挥发(邪恶的笑 理由2:衣物留香的时间比裸露在外的肌肤强很多 理由3:用量方便控制,EDP香精类的喷一下都觉得味道重 这不是我一个人吧。。。 理由4:挥发均匀,不会出现某一块地方味道特别重的情况(曾经有男生困惑的说我身上总是香香哒 但实在闻不出是哪里传出来的哈哈哈哈哈哈哈 理由5:早上省时省力 理由6:脑补一下外套脱掉后,我全身异香扑鼻的画面,太美~
难道不是涂在人中吗???
20,742,621
25
16
意大利的设计水平真的很高么,为什么?
一个好的设计首先是实用的,是更方便的,其次是美观的。 意大利的设计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这两点都做的很好。 一个产品在起初构思的时候必然是很理性的,在达到目的并且可以生产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艺术性的,美观化的创作,这样就诞生一个很棒的产品了。 往远了说,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诞生了很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画家、雕塑家、科学家等等。单单达芬奇一个简直就全能了。 设计的基本是由理科+艺术组成,加上丰厚文化底蕴,如果意大利做不好那真得挨骂了。 意大利的小孩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长大自然从小就受到影响,觉得一个美的东西就是正常的啊。 往近了说,自己在意大利留学看到的,感受到的。 美院的意大利同学,本科就有自己厚厚的作品集,因为很多是艺术高中毕业的啊,高中读5年,可以说很多学生高中毕业时候已经有我们大学生的水平了。因为我们高中读的普通高中,如果职校技校之类的教学质量咱们就不讨论了。 另一个学校的感受是,老师讲课非常细致非常专业,非常系统化,加上很多的实践,基本上只要认真上课了肯定能学到很多的东西。而且美院里面厉害的老师真的很多,比如我们学校雕塑系教授,城市里最大的博物馆长期展出着他的作品。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的教授,基本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品牌等,来上课好像是玩个副业。 生活中的一个感受,这个国家本身就很重视设计,很重视美。 比如城市雕塑,街头涂鸦,大学的建筑,甚至地铁站等等,都体现出了他们对于设计的重视。 放几张地铁站的照片你们感受下吧 还有很多很棒的城市雕塑就不放了。 更多意大利留学或者意大利设计信息详情,可以点击下方链接链接~
Designup来啦 意大利的设计很有特点,可以不实用但形式一定要美 我们知乎专栏写了一篇趣味科普意大利设计史的文章~ 意大利人果然最懂设计 ------------------------文章分割线------------------------------ 到Designup 找一位优秀设计师 让你的产品拥有 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绝妙融合 到Designup 用可靠设计师 | 公众号:Designup第三市集 文章都会首发公众号,要不要赏脸关注下~阅读体验更好哦
20,742,621
707
26
意大利的设计水平真的很高么,为什么?
意大利的设计是闷骚的设计。你到意大利几乎看不见什么新颖牛逼的设计,但是在生活的细节中,设计无处不在。 地铁系统的扶手电梯,很多地铁站没有楼梯,因为太深,所以意大利的一对扶手电梯中央有一人的宽度,上面安装了脚踏板,在紧急情况时,可以作为一条新的逃生路径使用。 意大利的传统街道。传统街道是石板路,现作机动车道,这些车道容易损坏。但是意大利的传统街道几乎是用了将近几百年,这应该感谢他们的修路理念。修路的时候不使用水泥,直接把石板一块块翘出来,然后在下面填泥沙,再一块块放回去,直到整条路填平整为止,一点都不浪费。 地下水管的修理。我见过一次意大利人修地下管道的机器,他比国内使用的机器先进很多倍,但是技术其实一般。有点像无疮手术,先是在地表打一个个洞,把水管之间的连接部件拆掉,然后再把水管用机器抽出来,那个水管其实就是吸管的造型是可以弯儿的。然后在把新水管塞进去就搞定了一个国内要扒地皮的工程。 但是为了做到这一点,意大利的施政建设是详细备案的。每一条管道的连接处都明确标注,如果来不及标注,就在路面作标记。 畜牧业。意大利城市里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桥,这些桥是为了连接一块一块牧场而早的。城市,高架,高速路把牧场分割开来,这就破坏了意大利的畜牧业。意大利国土面积极小,不可能开辟专门的养殖区,所以,就采取这种形式,让牧人可以由北向南的赶羊,赶牛。 交通系统。也许意大利的交通系统可以算是相当专制的。因为城市外的车辆除了公交车是不可以乱开进城市内的。这样就减少了城市内的交通拥堵,取而代之的是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诚然意大利的司机是最不靠谱的。 说了那么多,我想说,意大利的设计之牛源于他们的变通和注重细节。 这是民族性的。我有很多意大利朋友都会几个拿手的手艺。有个小伙,可以用一整张皮和一把剪刀做一个牢固的皮夹而不用一针一线。这种民族性与他们传统的思想有关。说来可笑,意大利人还保有子承父业的思维。我长去的披萨店老板就要求他儿子在他死前只能在自家的披萨店里做工,学作披萨,参加披萨比赛。而意大利小孩也记本没有什么怨言,既来之则安之。 中国人以前也有这样的情节。我们中国人似乎是最懂得变通了,从中餐里就能看出名堂。而也是很注重传统的。但是现在中国设计的不坚挺,也许和这些东西有关。
浅聊为啥意大利的设计水平这么高 个人认为设计水平高跟他们的慵懒闲散不无关系,慵懒闲散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生活节奏太紧的人类都被时间和琐事都规划好了,没有时间以及心情再去想其他。 其次意大利的设计好,跟他们热爱艺术也不无关系,意大利人随便聊聊天就是有关艺术的事情,艺术已经渗透到骨子里了,有了艺术的沉淀与激发,设计的想象力也就有了吧(设计门外汉的认知) 最后跟他们爱聊天也有很大的关系,聊天的过程就是激发想象力的过程,所以很多事情都是诞生于聊天中,意大利人这么爱聊天,应该经常能迸发出设计的小点子。 由于设计的氛围使得周边都很有趣,所以想要发明更有趣的吗,所以设计就越来越好,又会好上加好咯 上几个超市的海报图,感受一下意大利人的小点子: 意呆利真的是个很萌很有趣的国家。
20,750,534
138
19
雾霾天气如何锻炼身体?
偷懒了,直接引用现成答案
谢邀。 浅显的谈一下自己的做法,你可以借鉴一下。 雾霾天气不建议在户外进行运动。 我在大连,雾霾不算严重,3月初开始尝试过夜间骑车,之后鼻子、嗓子还是有异物感,放弃之。 现阶段只要是以减脂为主,基本是一周5天,在家完成,一次全程大约50-70分钟。 第一部分:热身+动态拉伸。(10分钟) 慢跑3-5分钟,让身体热起来; Knee bug,各6组; Handwalking,6组。 第二部分:4分钟健身组合。(40-50分钟)(我自己随便叫的\(^o^)/) 这部分应该算作是HIIV的一种。起码在强度方面,我认为对我现阶段是足够的。 动作多为在做优酷上面的 “凌云健身” 系列。 每天6个动作组合,分别为:全身--腹部--腿部--胸部--X--plank。(X为胸、腹、腿的其中任意一个部位) 第一个: 之后依次为腹部: 腿部:一是:负重20KG箭步蹲,左右各12次,3组。 二是:壶铃摇摆, 。 胸部: 全身: Plank:1分半--1分钟--1分钟--1分半。中间休息30秒,共6分钟。 第三部分:静态拉伸。(10-15分钟) hupu上的非常实用的帖子,图文并茂,在此感谢前人的劳动成果。 我一般会根据当天哪个部位运动强度的大小,去选择几个动作去拉伸。 ----------------------------------------------------------------------------------------------------------------------------以上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一套流程,也再不断改进,如果有前辈可以给我指点,不胜感激。列出来,仅供参考,更希望能有喜欢健身的朋友交流经验。 最后,推荐题主看看这个。 里面@高科 的答案会让你对健身这件事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20,754,243
382
17
汽车的操控性到底是指什么?
汽车的操控性到底是指什么? 说到操控性,在中国和欧美还是有些差异, 在中国,普通消费者理解的操控包含了动力加速性能,驾驶性,转向 ,极限操控 ,甚至乘坐舒适性, 制动性能, 这是2015年做过的一次大规模普通客户访谈得到的结论。当然也有部分消费者和媒体理解的操控性是转向,极限操控,乘坐舒适性,从汽车之家口碑里,看大家在操控的部分写的东西,可以有些了解。 在欧美,特别是专业媒体,会把上面描述的不同的性能区分,当他们提到操控性,通常用handling来描述,不过这个handling也分为转向部分和极限操控部分。这样的描述也是消费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比如大名鼎鼎的Autocar 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包括整车厂,轮胎公司等有些提到操控,是跟欧美媒体一样,包含转向部分和极限操控部分, 也有些整车厂提到操控, 更多的是极限操控部分 所以不同的人提到操控的理解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我们可以按照欧美主流的说法和大部分汽车行业的分法这样来说,操控性是包含转向和极限操控两部分的。 如果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可以继续往下看, 操控性里的转向和极限操控又可以进行进一步说明: 转向,指驾驶者在中低侧向加速度(就是各种日常驾驶)给车辆转向输入后,车辆的反应和给到驾驶员的反馈,车辆的反应包含车头指向的变化,车辆侧向移动的变化等,反馈包含方向盘上感受到的手力,震动,感觉自己往一边甩的侧向加速度等等。普通客户绝大多数使用场景都包含在转向里了。你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描述:转向重,中间虚位大,指哪打哪,等描述 极限操控,是车辆到达接近极限区域,车辆的反应和给到驾驶员的反馈,通常提到的转向不足(推头),转向过度(甩尾),漂移,侧滑,紧急变道稳定性,等等, 下图可以更好的帮助理解,不完全正确,但可以帮助理解,普通驾驶员评价范围就是转向部分,这个范围之后的是极限操控部分。 对于普通消费者日常使用来说,主要关注的是转向,但 极限操控也很重要 在什么情况下极限操控也变得重要呢? 雨雪结冰天气,砂石路这种路面附着较低的情况,普通消费者也会更容易遇到极限状态,在上海这样的地方,每到下雪天就会事故频发,不时看到一个车在马路上扭来扭去。 紧急避让情况,比如你开车开的好好的,突然有个小孩横穿马路,或者一个电瓶车突然出现,在高速公路行驶或者一些城郊路上,较容易出现紧急避让,而在有些地方,特别是欧美,会突然有动物闯到路上,遇到大型动物,躲避它比撞到它可能更安全一点。 所以汽车厂家不仅仅要把车辆的转向性能做好,也要把极限操控部分做好,不是说要如何有驾驶乐趣,更基本的是保障安全。消费者在选车的时候,除了自己去开一开转向的部分,也应该去了解一些极限操控的评价,这部分更多的要靠媒体和厂家的良心了,大品牌的车会更有保证一些。当然国内媒体关于极限操控部分的评价,也还有些差距,欧美媒体做的更专业一些。 进一步对转向进行展开一下,毕竟这是每天驾驶会遇到,普通消费者也能感受和评价到的地方, 如何评价转向 如果给你一台车,让你去评价下转向,你可以从以下场景去评估,可以覆盖绝大多数转向需要评价的内容,速度范围是个大概的。 而极限操控部分,普通消费者难以评估,这里就不详细展开,如果有媒体朋友想了解更多极限操控评估的内容,可以再联系。 2018-10-28
【操控性是什么】操控性通俗的讲可以理解为汽车在很好的完成驾驶员指令后的稳定性能,也可简单的理解为指哪打哪。操控性主要包括三部分1.直线行驶的稳定性直线行驶稳定性又包括了加速、减速、游离等状态下的抗干扰能力,举两个可以简单尝试做评价的栗子:分别以80、100、120不同的速度在一条无人、无车的笔直的道路上行驶,整个过程中松开方向盘行驶,对比下不同速度不同车型的直线行驶稳定性;同样的路况,尝试从0-100公里加速,对比不同车型的加速时间,尝试对比100m制动时的车辆稳定性2.弯道稳定性弯道稳定性包括转向过度与不足的评价,转弯制动评价、侧倾控制、加速时的牵引力控制等 比如以80码过弯时车辆自身的弯道循迹性,是否按着驾驶员的预设行驶轨道行驶,入弯过程中的ESP介入时机,是否有甩尾等现象,出弯时的车辆是否能快速的回正,转弯过程中车身的抗侧倾能力如何,这个驾驶员也很直观的感受到,侧倾控制好的车型,乘客在车内的摇晃幅度会相对较小。3.瞬态稳定性能,包括极限操控的稳定性,极限操控时的对转向、油门的响应及路线保持能力极限操控的稳定性建议就不要做尝试了,速度一般都比较高(100码以上)最简单的就是双车道的快速变向及变向后的直线行驶稳定性,还有很多小伙伴都知道的定圆测试,速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如果车辆操控性能不好,很容易翻车。 【是否需要买操控好的车】题主可以先问寄几个问题1.行车过程中是否喜欢快速变道超车(需ESP介入的时候)?2.行车过程中是否喜欢急加速急减速,是否有将ABS触发的时候?3.是否经常去当秋名山车神,体验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4.是否能对油门的控制做到良好(不说精确,一般非专业人士很难),很准确的控制转弯速度?5.是否能对制动的控制做到良好,对制动的距离把握良好?如果不是的话,就不要去管操控的好与坏了,把重点放在舒适性和其它实用性配置上,买菜车不丢人。还有一个问题题主需要明白【会开车不等于了解车,了解车不等于会开操控好的车】操控好的车子只有在专业的人手里才能最大的程度的发挥它的优势,否则,和买菜车无异 主要原因感知门槛较高,它需要你1.有理论基础2.会评车3.多车评估经验曾听我一个性能的同事讲, 某次他们去考某权威厂家的内部驾照资格(也分ABCD照),其中有一项测试是这样要求的,给你一台从未驾驶过的车辆,要求:从A点到B点,加速到某一速度,同时要求在B点踩停而不触发ABS,测试者只有两次机会,很遗憾的是,当时他们参与者一行10人,其中只有一个工作年限超过10年的攻城狮完成任务,难度可想有多大。所以,反正,而且,我买车都是买菜用的,哈哈。
20,765,404
62
34
相比中国大陆,各法域「婚姻法」有哪些各异的规定?
既然是“法域”,那就可以讨论一下,我们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关于婚姻的不同方面了。虽然我们是一个国家,但我们不在一个法域呢,所以,存在了比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对岸是男18,女16可以结婚,但成年的年龄都是20。 所以就出现了未成年人也可以结婚的情况,当然,要父母同意才可以。 亲等呢,关系到亲戚之间能不能结婚,经 @Canoe 提醒,大陆和大陆的亲等计算和对岸不一样。比如,在这个案例里面:我男朋友的奶奶和我爷爷的爸爸是亲兄妹,请问我们可以结婚吗? 在大陆:要从小姐姐和小哥哥分别往长辈数,一直数到共同的那对夫妻,比如小哥哥得数到自己奶奶的父亲,为3亲等;小姐姐得数到自己爷爷的爷爷,为4亲等;两者之间,取最大的,所以最终是7亲等。在大陆,超出了三代以内的限制,可以结婚。 在对岸:“民法”第968条规定: 我们假定从小哥哥开始数,自己作为1,数到自己的奶奶的父亲,为4亲等,然后还得继续往下数,数到小姐姐,再加5亲等,一共9亲等。在对岸,超出了六亲等以内的限制,可以结婚。 男生17岁,女生15岁,也就是法定结婚年龄前一年,可以订立婚约。 但是这个婚约既没有强制执行力,法律也规定了许许多多的解除条件,让婚约的效力更弱了。 但这毕竟是中华民族婚姻习俗的沿袭,最为重要的是对岸有这样的规定“因订定婚约而为赠与者,婚约无效、解除或撤销时,当事人之一方,得请求他方返还赠与物”。这样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彩礼嘛。棠邑小廌:结婚彩礼与一般赠与有什么区别? 学过民法的同学都知道,民事法律行为的撤销,一般包括了欺诈和被胁迫。但是,在大陆的民法里面,只有胁迫的情况下缔结的婚姻是可撤销的,也就意味着被欺诈而订立的婚姻不能撤销。是不是听起来很可怕,但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男人要是不骗的话,谁又能轻易地娶上老婆呢?嗯,老师,你说的都对。 但是,在对岸,就规定了被欺诈而结婚的,可以在发现欺诈后六个月内申请撤销。现在想想,对岸的男同胞,想娶个媳妇,还得靠真本事了。 “不能人道“,是不是一脸懵逼,这是个啥?哦,这是XXOO呀。啥,为什么要说这么污的事情。 小朋友,这可是婚姻的核心啊,殊不知这是婚姻内正儿八经的权力场。 不能人道,在我们这边甚至都不被认为是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所以,对于婚姻的效力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司法实践总会有办法的,毕竟长期不XXOO,夫妻感情就会不那么好,慢慢地,就破裂了,虽然不会影响效力,但是可以离婚啊。殊途同归。 对岸就做的明显一些,直接把XXOO和婚姻的效力连接起来,挽狂澜于既倒,以免耽误青春。 大陆是溯及既往的。这个说起来有点复杂。我们举个例子: 小明和小白结婚了,后来又和小青结婚了。但后来,小明和小白的婚姻被撤销了。 如果溯及既往的话,就意味着,小明和小白的婚姻从来就没有存在过,那也就意味着小明和小青的婚姻就不是重婚。如果不溯及既往的哈,那就意味着,在撤销之前小明和小白的婚姻关系是存在的,那也就意味着小明和小清的婚姻,在小明和小白的婚戒被撤销之前,是重婚的。 是不是感觉对岸的要求更为严格一点。 我们这边是5条,对岸是10条。 对于最为重要的一点,我们规定的是“有配偶者与他们同居”,对岸规定的是“与配偶以外之人合意性交”,同居是一种持续的状态,另一方想要举证的话很是困难,如果真的要求夫妻之间的相互忠诚,并且要保持性伙伴的单一的话,我更加认同对岸的规定,只要是和配偶之外的人在达成意思一致的情况下发生了性关系,即足以认定没有尽到忠诚义务,进而可以认可夫妻感情的破裂。另一方要求离婚,是正当的。 以上
題目問得太大了,建議還是針對一些具體的方面進行提問。我這裏隨手寫一些:
20,772,078
46
18
快速充电是否会对手机电池造成损害?
首先,给出答案:快速充电会危害手机电池,但就目前快充来说,影响不大。 接下来,梳理一下几个概念,便于大家理解: (1)快速充电技术是一个复杂的能量转移过程,涉及到充电器、电路、电池和电源管理系统等,能量转移过程大致为:220V家用电→充电器→电池。 (2)提高充电速度的本质是提高功率P=IU,因此可以从电压和电流两个角度入手。如在充电器这个环节,可以采用低压大电流,而大电流会导致发热问题I^2R,这可以通过并联分流来解决。 (3)就电池这个环节而言,电池因本身电化学窗口的限制,其充电电压范围是有限的,上限截止电压一般控制在4.3V以下。因此,要提高充电速度,在电池这个环节中,就要提高充电电流,或者优化充电过程如分段式变电流充电等。而对于容量一定的电池来说,提高电流就就是提高倍率,从而问题就转化为倍率对电池的影响。当然,也可以使用不同的电池材料,或者对电池材料进行改性来提高电池的高电压特性。 (4)倍率对电池的影响:首先要明白一点就是目前的充电过程对电池的影响是比较小的,比如对于3000mAh的电池来说,1C充电(电流为3A,属于电路等可以承受的范围),理论上1小时就可以充满,就属于快速充电的范畴了,就目前的电池技术,1C是电池完全可以承受的范围。其次,倍率对电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过程,一般规律就是:倍率越大,容量衰减越明显,放电电压也会衰减,更不用说电池寿命了。
这个问题提的有点模糊,我简单做一下分析: 首先,我们引入一个概念,叫“容量”,“容量”就是“电池能储存电荷的能力”,简单理解就是”电池能储存多少电“,“容量”的单位跟库伦定律里的“电量”是一个单位,是一个含义的物理量,我们姑且用电量Q来表示容量,根据: Q=I·t 如果这个公式描述的是一个恒电流充电的完整过程;因为电池的容量即”电池能储存多少电“的能力是恒定的,则充电电流与充电时间成反比,即充电时间越短(充的越快),充电电流越大。 回到问题:“快速充电是否会对手机电池造成损害?”,这个问题可以等价为“充电电流大是否会对手机电池造成损害?” 其一,一般来讲,电池的设计(正负极板、隔膜、放电电极等等)是要考虑其放电电流的大小的,过大的充电电流会对电流经过的电池部件产生不好的影响,带来安全隐患。 其二,电池在设计过程中,会在一定电流情况下测试其循环寿命(可以理解为“使用寿命”),如果超过厂家建议的放电电流值,可能会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 当然,电池的设计肯定会有一定的余量,要具体看你用多大的电流充电。 但是,使用厂家推荐的手机充电器是对充电电流的可靠保证,它会保证在厂家建议的充电电流下进行充电。
20,803,227
59
16
独自旅行有哪些推荐的地方?
青岛!独自旅行再好不过的地方! 我的第一次长途旅行,一个人,一张火车票,24小时硬座,到达青岛火车站。 记忆中留下的是那些散发着欧式风情的特色建筑在大海的印衬下,所构成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大海的蓝色是青岛永恒的背景色 它清澈、纯净 涤荡着夏日的暑热 让每一个到达海边的人 心神清爽,充满活力! 青岛这个城市并不大 景点虽然多 但是距离都很近 大部分都集中在沿海 从青岛火车站出来,步行10分钟就可以到达,这也是青岛必去的一个地方,就在这里吹吹风都觉得惬意。 在栈桥,幸运的话,还可以邂逅海鸥,青岛海鸥每年的10月末陆续抵达青岛,直到来年4月才离开。青岛人和海鸥有着不解之缘。1994年冬天,青岛率先在全国沿海城市开展了“挽留海鸥行动”。大批海鸥每年冬天从西伯利亚、蒙古等地飞临青岛越冬避寒,海鸥种群也增加至17种,数量超过10万只。 小青岛因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岛”之称,最高处矗立的洁白锥形灯塔是标志建筑,栈桥南边码头可以乘坐快艇前往小青岛,只要3分钟,参考价30元。 夜幕时分,塔上的红灯与栈桥上的灯光在碧波上浮动,构成了“琴屿飘灯”的景象被誉为青岛十大景观之一,被作为青岛市的标志之一。 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天主教建筑艺术的杰作。充满浓厚的宗教气氛,屋顶覆盖舌头红瓦,其气势庞大,且又古朴典雅。拍照圣地,周边有很多小资风格的小店。 每天早6点平日弥撒,每周周日8点-9点主日弥撒,管风琴会奏响。很适合文艺青年的女性朋友来此拍照,也可以在教堂内安静沉思生命的意思。 教堂门前游人如织,拍婚纱的情侣、吹泡泡的小孩、街头表演的艺人....所有的一切都让人挪不开脚步。 ☆小贴士:天主教堂周边景点众多,沿着中山路往北走5-10分钟,就是以美食著称的劈柴院;沿中山路往南可以一直走到海边的栈桥这,然后沿着海滨游玩;从教堂往东,有基督教堂、信号山公园等。 “八大关”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等多个国家的近代建筑,风格各异。由于建筑相对分散且树木繁茂,所以需要提供做好攻略和慢慢寻找和品味,一定静下心来,不能着急,否则难以看到建筑的精华。 这里是能够怀抱历史的浪漫之地,梦回18世纪的青岛老城,睹物思人。这里也是难得的多国建筑博览园,恋人在此甜蜜忘我,在这里,人人都是摄影师。 如果你想寻找一份童心,来这里准没错,和它们亲密接触,探索海洋的秘密 成年人的世界,少了那么多的快乐,或许就是丢失了童心,在这里所有的小动物都会带给你欢乐。 来青岛,怎么能错过海边玩耍,一个人来,一罐青岛啤酒,坐在沙滩上等待日落也是极好的 金沙滩位于黄海之滨,是我国沙质最细、面积最大、风景最美的沙滩之一,号称“亚洲第一滩”。不过金沙滩人比较多,如果你想一个人安静的听海的声音,推荐去银沙滩,未开发过,人很少,仿佛整个大海都是你的。 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崂山是青岛的名山,其看山看海的景色别具一格,登顶后心潮澎湃,可以有山、海、瀑布、道观、索道等多种体验。是著名的海上名山,每到旺季人流量很大,是来青岛必打卡景点之一。 当你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心胸都会变得开阔起来。 若是8月份来,正好赶上啤酒节,那一定不要错过这场盛大的party~ 去逛一逛青岛啤酒博物馆,喝一喝独具特色的袋装啤酒,这才是真正的青岛的feel! 海鲜不可错过 海鲜是青岛美食的代表 一年四季都有海鲜上市 来到这里当然是 吃吃吃了 青岛 浮云朦胧 风吹海成花 这座如梦之城 如果你还没去过 这个夏天一定要去一次 它会告诉这座海滨城市 到底有多美
如果一只老虎在动物园里面关久了,就会变成一只生病的小猫。唯一的拯救就是把它放回大自然,让它去荒野里撒欢,我计划了一条很狂野的路线,本来打算今年去走走的,分享给你吧! 在青海、甘肃、新疆交界的中国西北之地,是一片干旱的一毛不拔的广袤无人区,这就是夹在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的一个巨大盆地,号称中国三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 人迹罕至,必有奇景! 柴达木盆地孕育了很多壮美的自然奇观:绵延几百公里的雅丹地貌、各种颜色变换的翡翠湖、野蛮生长的无人区、连绵无尽头的雪山! 我曾经无数次想去这里走一走,这种荒野的味道很吸引我,于是有了这条路线。 可可西里可以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荒原吧,我们虽然无法进入内部,只能沿着青藏线远远的看着,但可以翻越昆仑山口,前往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沿途可以看到各种野生动物,藏原羊、藏野驴、狐狸,幸运的话也可以遇到极少见到的藏羚羊! 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天然内陆盐湖,被誉为“中国版死海”。 大柴旦翡翠湖是一个一个的盐湖组成,因卤水含盐量不同,有的湖颜色碧绿,有的湖颜色湛蓝,在柴达木大柴旦附近,特别漂亮。 水上雅丹是全是唯一一个水上雅丹地貌群,站在高处,看见一座座雅丹像战舰一般排列开,特别壮观。 西台吉乃尔湖是一个盐湖,一个以卤水为主的特大型锂矿床。一条公路把湖水分开成两个双色湖,一半是墨绿一半是浅绿。浅绿色一边是由于湖水含铜离子较高而呈现出鲜绿色。 “火星营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芒崖市冷湖镇以西60公里处,由于冷湖俄博梁雅丹地区因荒芜干旱、人迹罕至,独特的雅丹地貌被称为“地球上最不像地球的地方”。如果营地住宿太贵,可能要选择露营这里! 20世纪50年代石油人在青海高原腹地的柴达木打出的第一口原油高产自喷井,那是石油人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戈壁荒漠,留下了第一行足迹。冷湖油田成为我国当时四大油田(玉门、克拉玛依、四川、冷湖)之一,中国的地图上也从此有了-冷湖镇。 最辉煌的时候,这里曾经居住着6万人,如今却成为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成为鬼城。 俄博梁可以看到最奇幻的雅丹,俄博梁的山梁上往下望,戈壁上有大量的龟背型的雅丹,看上去就像一个个敖包一样,“敖包梁”由此得名,后来逐渐逐渐就叫成“俄博梁”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了这句诗,去看看汉代两大关之一的阳关。 鸣沙又叫响沙、哨沙或音乐沙,敦煌必去景区之一就不多说了~ 莫高窟,不必多说了,到了敦煌必须要去啊~ 敦煌结束后,可以选择飞机离开或者火车离开,一般都要转机或者转车。 整体行程就这样,走这条线路去只能开车了,大交通是没有的,如果感兴趣可以私信我哦约个伴哦。 码字不易,如果觉得有帮助,希望给个“点赞+喜欢+收藏”哦~ 我是一个专注大学生和年轻人旅行的创业者,经常游走于祖国的西北、西南、新疆、西藏,也没事就出国转转,我们也有很多西北西南的路线,大家可以去公众号“嘻ha旅行”看看哦~ 期待私信交流,看到必回~
20,822,598
124
13
韩语到底有多容易学习?是自学还是报班好?
来啦来啦~不请自来!!!! 那韩语到底有多容易学呢??? 其实每个语言都有它的难度,就像新生儿刚接触自己的母语一样,对于从未接触过的语言来说,肯定是会有难度的,只不过呢,韩语的难度是最低的。 韩语的模式其实和日语差不多,所以学会其中一门语言,再学另一种语言,就会很容易。 韩语的话是入门难,越学越容易。 日语是入门容易,越学越难。 那么韩语到底容易在哪里呢? 1.韩语是表音文字 何为表音文字呢?:即使你不知道他的意思,只要你掌握了它的音标,看到它就念得出来。 而中文不一样,中文是表意文字,就是你就算知道他的发音,也不一定能知道他是哪个字。 而且韩语只有40个发音,21个元音,19个辅音。然后由这40个发音来组成单词~ 2.韩文是靠拼读的 所以你只要知道元音和辅音的发音,就能拼出这个单词。 比如:바다大海=ㅂ+ㅏ=바 ㄷ+ㅏ=다 pa da 韩语就是这样拼读出来的。先拼左右再拼上下。 说了发音这么多~你们是不是觉得很容易啦。 好啦,然后再想想我前面说的韩语是发音难,后面越学越容易。 那 发音是哪里难呢? 刚学韩语的肯定有被这几个发音搞混过 ㅗㅓ ㅜ ㅛㅕ ㅠ ㅐ ㅔ 大家应该对这几个发音不模式吧~ 刚学发音的时候,这几个发音可能要纠正很久!!!经常读混。。。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那就是口型!!!没错,口型不对,也会导致发音不正确~ 然后就是各种收音,和音变以及特殊音变比较难!!! 这里我就不对这些进行详细的讲解了。(音变这一块需要好好学,好好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3.韩语里面70%是汉字词,20%是外来词 大家应该知道,在世宗大王还没有创造韩文的时候,韩国用的是汉字哦。到了1443年(世宗25年) “世宗大王“ 制作了 韩宇。 1446年(世宗28年)正式发布。才正式有了韩文。 所以韩语里面有很多汉字词。 比如 : 中国 중국 美国 미국 英国 영국 韩国 한국 日本 일분 父母 부모 外来词: 매니저 (manager), 管理员 파티(party), 聚会 스토리 (story), 故事 서비스(service),服务 보너스 (bonus), 奖金 호텔(hotel), 酒店 아파트 (apartment),公寓 헬스(health),健身 데이트 (date),约会 뉴스(news)新闻 악센트 [accent] 重音,音调 불도그 [bulldog] 牛头犬 밸런타인데이 [St. Valentine's Day] 情人节 마니아 [mania] 癖好,狂热,迷,酷爱. 주스 [juice] 果汁. 텔레비전 [television] 电视机,荧屏,荧幕. 스케줄 [schedule] 安排,日程,时间表. 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4.韩语的语序也是比较简单的,只是中文是主谓宾,韩语是主宾谓。 比如 我吃饭了 韩语就是 我饭吃了 语序还是很简单的。 5.单词好记(咳咳咳我个人觉得还是挺好记的~笔画又少,然后又很多圈圈!!!哈哈哈哈) 真的比英语好记多了,有时候你能读出这个单词,你就能评出来。(可能就是不知道是哪个收音,哈哈哈) 关于语法的话呢,主要先掌握初级语法,初级语法摸透了的话,中高级语法没有很大的问题~ 好啦~这就是韩语为什么简单的地方啦~ 其实容易不容易,只有自己亲身感受了才知道~相信学习韩语的你一定会爱上韩语的~ (本文献上我虎东叔的表情包~哈哈哈哈) 韩语
讲真,韩语的确是外语中相比较下算是学起来没那么难的一门,但也没网上吹的那么简单,不然大学4年毕业连TOPIK4级都考不过的国内国外的学生也不会一抓一大把。 为什么说它简单,首先它就那几十个字母,笔画不多写起来也不难,只要会记会拼,韩文就基本都能读了,日语五十音虽然也是这样,但好歹还有不少汉字需要记音读训度,韩文只要搞定音变就OK了。其次,也没有什么小舌音那种难学的发音,虽然收音是需要下点功夫的。另外,对于韩语水平中级以上的中国人来说,记单词真的是如有神助,大量的汉字词,让你看一次知道什么字对应什么音,这个词基本就不用再背了。 那为什么说它也没那么简单?主要就是,如果韩语想说的溜不带口音表达地道,还是比较难的。不是看两部韩剧学两个配音秀就能搞定的。没有语言环境的,需要想方设法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中,不断的磨耳朵;有语言环境的留学生,也需要在日常中时刻去留心韩国人的发音,韩国人的表达,韩国人的语音语调,然后不断模仿。另外个人觉得韩国的固有词,背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关于语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对于上手了的中级基础以上的人来说,我觉得不难。 比如大家最常吐槽的敬语、非敬语和助词。什么时候用이/가,什么时候用을/를。敬语除了语尾要表现出来,有的单词还不一样。再加上语法结构顺序跟汉语又不一样,对于初学者来说真的是头大。但只要理解了之后,适应了韩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就会觉得其实还好。 例如 “给”的敬语:不少人就搞不懂为什么会有주시다和드리다两个词,其实就是“您(对方)给我”和“我给您(对方)”的差别而已,别把它想的多复杂,当成一个独立的单词去记忆就好啦。还有搞不懂主体敬语和相对敬语的,‘할머니가 주무셔’,对奶奶需要用敬语,为什么语尾不加요又成了简语? 这句话其实就是你在对一个不需要用敬语说话的人叙述奶奶在睡觉而已,“奶奶睡觉”所以睡觉需要用敬语,而整句话因为听话人不需要用敬语所以句尾不加요。 还有一个难点就是韩国人不太喜欢用逗号,所以往往句子很长要你自己来断句。 至于男女用语不一样,我能想到也就只有“哥哥姐姐”这种称呼不一样而已。
20,843,559
113
53
一名交互设计师平时要积累哪些东西?
交互设计师有时会漏想这两点,所以补充。 设计必须重视内容和商业价值。 Luke的好文,原文: http://www.lukew.com 读完后想了想,写一篇读书笔记。部分是原文内容,部分自己的思考。 内容至上 设计蓬勃发展后,好看的绚烂的设计越来越多。是好事,给业界带来的是百花齐放的盛景。 但是,一定记得,内容至上,修饰弱之。 优质的内容自我突显,不需太多的装饰。 现在很多网站充满内容,但是哪些内容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呢? 网站出现的内容应该是用户即刻最需要最渴望的内容。 如何为内容提供优质的设计支持?信息架构师保证产品信息架构的清晰,交互设计师设计出好用流畅的产品,视觉设计师帮助界面更有效且带来愉悦的用户体验。 产品设计中我们只应该关注两点: 内容,和与这些内容互动的用户体验。 内容和用户体验是不能被分割的。 内容的产生、消耗、传播和内容本身一样重要。 大多用户体验的成败都取决于内容。例如苹果的iOS地图,交互设计很赞,但是内容非常糟糕,导致整体用户体验不好。苹果公司低估了地图内容的复杂性。相比Google,他们有10000人年的资源投入到地图内容的优化,所以他们的地图产品非常成功。 商业理解的重要性 在产品设计中经常有一个现象,事情发生前没有任何征兆。其实这是我们没有理解商业的结果。 设计师很多时候知其然,我们更应该理解商业,才能做到知其所以然。 一个例子,亚马逊能做到以成本价格销售产品还能赚钱。怎么做到呢?他们的库存时间是20天(Best Buy是74天),标准的销售付款时间是45天。所以在等待时间中,亚马逊有足够的现金流来产生利息收入。 如果设计师不懂这个商业模式,那他们怎么为亚马逊这个流程相关的业务设计产品用户体验? 如果我们没有理解商业模型、商业方式,我们是没有办法做出正确的设计的。 更进一步,设计师甚至需要理解企业的管理者最关心的五件事情: • 营收增长 • 成本降低 • 新业务拓展 • 现有业务增长 • 股东利益增加 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知道公司的商业导向,平衡自己对用户体验的标准和追求,再一步一步验证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 糟糕的内容会极大影响商业价值。但是优质的内容不一定会带来商机。因为让人愉悦的内容一般不是免费的,需要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来支持。所以我们设计师不能停留在界面UI思考上,更需要深入了解商业本身。 最好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创造的用户体验,是充分理解商业价值后才完成的。 谢谢阅读! thanks, yoyo
感谢邀请。 虽然范围可能有点大,但我觉得能力的培养跟其他累积也一样重要。 收藏、积累、实践、工具确实有不同,以上有些分享都很到位。因为某种程度来说,所有技术、规范文件都会过期,可以留下的经典原则可能也有时间性。不更新的网站也值得收藏的应该也不多。工具只要用对地方,灵活的用,确实很有帮助。不过,换个角度想,每个好的导演也不见得都有自己的电影博物馆,但可能都有非常不一样人生体验的累积。 更多更重要的东西,更不是只靠累积或收藏,应该还有消化,然后转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种能力的培养,长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分享一下需要些时间培养的三个基本能力: 从不同表达中疏理出重点的能力 比方说一个新的设计风格出来,有不同的批评与解读,这些都是表达不同观点的方式。重要的是,你听出了哪些有意思的地方,有没有新的东西?你有没有自己的想法? 这个能力比较难累积的原因是…你要真的看过听过不同的表述方式,同时可以客观的想一想。如果你的团队都是很热血,很少理性的讨论,你相关能力的累积会较为缓慢。相对的,如果你的团队都是引经据典的表达方式,对于依靠直觉、快速整理出重点的能力也较不容易累积。 更有效率的表达想法的能力 交互设计通常会处理著非常复杂的问题,你如何用一个能让不同人听懂的方式,表达你处理的问题,你想如何解决、为什么可以这样解决? 同时,在你花了时间准备了这个简报、分享,你希望带你的团队到哪里去?有怎样的反馈?改变对话的焦点?还是可以加速决策的过程? 从尝试与错误中学习,继续尝试之馀也犯更少的错误 这种不断前进的能力是基本的,但累积了更多的经验之后,也需要更精准的抓住重点,减少犯错的时间成本,才有更多尝试的空间。 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搭配其他知识的累积与工具的运用,如果又有机会尝试不同的项目,应该会有很大、很全面的成长。
20,843,559
1,142
197
一名交互设计师平时要积累哪些东西?
1.设计指南/设计原则 2.设计书籍 看我这一书架的设计书籍,当然也有部分产品的、心理学的、营销的,不过都是对设计有帮助的啦 3.优秀设计网站/应用 可以用Pocket、Digg、Delicious等方式收藏好的设计网站 用截图、保持安装包等方式收集好的应用 4.设计师博客/论坛 看我的Google Reader订阅,关注一些有价值的设计师博客/论坛,行业资讯网站,对扩展视野是有帮助的。 5.经验总结 最后,还有很多其他的,比如别人分享的干货,自己的心得体会,都要勤于收集整理
界面设计入门级书籍(没有任何项目经验,对用户体验一无所知):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第3版) ★胜于言传:网站内容制胜宝典 一目了然 情感化设计 交互设计之路 设计心理学 瞬间之美:web界面设计如何让用户心动 中级(不到半年的行业经验,对设计懵懂的阶段): Designing Interactions 字体传奇 文字设计原理 文字设计基础教程 ★版式设计原理 超越平凡的平面设计 ★细节决定交互设计的成败 ★简单法则 网站交互设计模式 UCD火花集 赢在用户 用户体验的要素 移动设备交互设计 锦绣蓝图:怎样规划令人流连忘返的网站 自然用户界面设计 设计 人机界面 ★web表单设计:点石成金的艺术 移动应用的设计与开发 Mobile Design For iPhone And iPad Mobil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用户体验草图设计 ★简约至上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 ★触动人心 ★认知与设计 ★文案训练手册 高级(有了半年以上的项目经验,可以深入阅读以下书籍): ★About Face 交互设计精髓(经典书籍,但是没有项目经验时会非常吃力,可以先浏览一遍,记住大致的内容,项目中遇到困难时再阅读相应的章节) 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 软件观念革命 A Practical Guide to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Designing for emotion Responsive Web Design 响应式Web设计 ★项目百态 移动设备交互设计 web导航设计 ★web信息架构—-设计大型网站(移动应用的设计成熟度还不如网页设计,想深入学习交互可以从网页设计中借鉴经验) ★web界面设计 搜索模式 创新的艺术 搜索引擎:信息检索实践 ★定位、重新定位、商战和简单的力量等系列书籍 ★精益创业 ★品牌的起源 ★精通Web Analytics2.0 交互设计沉思录 用户故事与敏捷方法
20,848,559
97
14
律师如何搭配自己的着装?
受邀久矣,其实各个大所都会有自己的着装规定,简单说穿的正规得体就好。 整个人要看起来整洁、大方、 得体。 给你们看看建纬所 @建纬(北京)律师事务所 的: 一、 男律师的着装要求: 二、女律师的着装要求: 三、律师着装禁忌: 拿美丽的建纬涉外业务团队举个例子好了,你们感受一下氛围: 另:其实着装只是锦上添花,真正重要的永远是业务能力。否则穿着再得体,也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罢了。
青年律师要有精神、好看,秘诀就是:减肥,瘦的人就是显得精神,不过说减肥好像跑题了(手动抱头)。有一种方法,可以使人分分钟变得容光焕发,这种方法就是提高着装档次。 仍然用我惯常的思维方式,从目的结果倒退行为模式。首先确定律师应该穿成什么样?我们知道律师与IT人士显然不同,后者上班一般单打独斗,每天对着电脑就能完成各种工作,所以IT精英穿着以休闲、舒适为主。 律师不行,律师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你想要在众多律师中脱颖而出,让当事人心甘情愿的掏钱给你,就必须表现出白领精英的素质,这就要求律师在工作时间,必须重视自己的着装,律师的着装标准就是正装,男女律师我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说男士,男律师的正装比较简单,西装领带,皮鞋皮带。很多男律师休闲衣服穿习惯了,根本不能接受脖子里勒一条绳子的感觉,当然个人情况、事业层次不同,但作为年轻律师,身着西装革履,绝对可以立刻提升自己的形象水准。 外国有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位实验者先穿着邋遢,到一些大公司的总部,要求前台秘书把一个公文包转交给公司老总,测试的50名秘书里,只有12个人听从了他的吩咐,同一个测试者换了一身高档的西装后,重复先前的请求,则有42个人提供了他要求的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男律师穿着讲究,办事就会更加容易,看人下菜碟,这就是现实社会的规则,如果你也想游刃有余的来往于法院与当事人之间,那么还是选择穿西装、打领带吧。 世事就是这样,大家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说起来着正装容易,能够坚持每天穿上,不是一件容易事,所以这里我给各位男律师提一个建议,每周7天,坚持其中的5天打领带,你打领带,就必须穿有领子的衬衫,就只有穿上皮鞋才好看,其他衣服也就随之配套,坚持一个月,这种精英风范就成了你的style。 女律师其实与男律师相比,更重视自己的造型着装,但也有个别女律师上班时间穿运动装、休闲装,这些都不是很规范,所以我给女律师的建议是,坚持每周5天穿皮鞋,因为穿皮鞋,你就必须搭配比较正式的衣服,穿着也因此显得正式了。 有的女律师觉得自己四处奔波,穿皮鞋磨脚,有时甚至把脚磨的血肉模糊,看起来简直是自虐。但这不是皮鞋的本身做过,而是你选的号太小了,或鞋子太窄了,所以买一双底软的,合脚的皮鞋,你走动起来不会感觉很难受。 不管是男律师还是女律师,穿上正装时,有时难免抱怨一句,这衣服穿着一点也不舒服。不舒服就对了,好看的衣服穿起来一定不是很舒服。好看的衣服一定是修身的,修身就会对身体有所约束,所以穿着不舒服很正常。 举一个例子,傣族姑娘的裙子,有一种是窄口的,穿上玲珑身材展露无余,配上精美的图案花色,非常漂亮,但因为裙子的开口太窄,所以姑娘走路的步子根本迈不出去,一步也就能走上20厘米,穿这种裙子上下台阶都异常困难,很夸张吧。 衣服穿着不舒适就是美丽、漂亮的代价。而穿着正式,是青年律师赢得当事人信任的重要武器,青年律师穿的正装,绝对比傣家裙子舒服多了,傣族姑娘都能忍受,男女青年律师有什么不能忍的呢? 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请点击赞同,并在评论区与我交流。 作者:无忧公子,资深法律人、法学硕士,如有其他具体问题,欢迎向我付费咨询,或专注我的知乎专栏“成功律师入门指南”
20,856,453
1,498
77
HPV 疫苗是否有必要打?
有的。 这个针打的人真的挺多的。我打的Cervarix预防两种高危HPV病毒,是三针,后两针隔了1个月和6个月,医生非常随意,不会问是不是在生理期或者有没有过敏史直接上针头。所以似乎没什么禁忌。 欧美普及率略高,学校会组织去打,加拿大是91年之后三年里出生的女性免费注射。 当然就算是打了疫苗还是要定期做检查,因为无论是Cervarix还是Gardasil都只含有高危病毒的抗原,就算是针对高危型疫苗也只是降低感染概率。 尽管如此还是建议注射,因为无论人生遇到好事坏事,全都建筑在概率上。 十几二十岁预防了五十岁的病,那个时候我们才能更专心对抗甲亢潮热雌激素分泌不足子宫脱垂,当然还有老公夜不归宿儿子早恋考不上大学。 所谓“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这在我听过的至理名言中,绝对排名前五。
当然值得打。 前排科普已经讲的很详细了,我补充一点吧:HPV病毒感染的筛查检测,和接种HPV疫苗同样重要。 那么哪些人需要做HPV筛查?HPV检测一般通过什么技术进行检测呢?在目前诸多的检测技术中,怎样针对自己的情况和需求做出最佳选择呢? 适宜人群: 有过性生活的女性都应该接受HPV检测筛查,打了疫苗也同样需要接受检测筛查,因为目前已有的几种类型的疫苗能够预防99%以上的HPV病毒,但仍然还有1%的HPV病毒无法通过疫苗预防,所以定期进行HPV检测筛查才是避免因HPV感染导致癌变的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目前HPV疫苗的临床应用时间也较短,所以定期进行HPV检测筛查还能对疫苗预防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尤其是16-45岁的育龄女性,感染HPV的风险最高,定期进行HPV检测筛查是很有必要的。根据WHO建议,高危人群一年进行一次HPV检测,低危人群3年进行一次HPV检测即可。 HPV检测技术主要考虑几个维度:准确度、灵敏度、全面度和分型。 【准确度与灵敏度】准确度和灵敏度都比较好理解,就是这个技术是否能准确且灵敏地检测到HPV这种病毒,不把其他病毒误报为HPV病毒,也不漏掉HPV病毒的感染。 【全面度】全面度指的是除了可以检测HPV以外,是否还能同步检测阴道整体菌群组成、阴道炎、抗生素耐药性等。 【HPV分型】关于HPV可分为不同的型别:与宫颈癌相关程度较为清楚的HPV型归为高危型HPV,例如WHO确认的16型、18型等14 种高危 HPV 型别;与宫颈癌等相关成程度较弱的被分为疑似高危型HPV(即中等风险型);与尖锐湿疣、皮肤疣等良性疾病相关的HPV被归入低危型HPV,一般认为这类HPV的感染不会诱导宫颈癌的发生。对HPV进行分型能准确地判断病毒的风险类型,避免误判。不同的型别有不同的针对性的药物和治疗方法,,HPV病毒分型对于后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对于HPV病毒分型是判断一项检测技术优劣的重要标准。 HPV检测方法分析 对于HPV,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细胞学检查、组织学检查、HPV感染的血清学检查和基因组检测。 细胞学检查主要包括CV、TCT、LCT(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及CCT等,它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但是它的结果受取样及检查医生主观判断影响大,且无法对HPV进行分型,就无法观测出是否是高危HPV病毒,就可能造成误判,所以这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低、特异性差、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高。 组织学检查包括肉眼观察、阴道镜观察、组织检查,优点是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但是准确率低,检查时病人的痛苦程度、及心理不适较重。 HPV感染的血清学检查的操作相对简单,但是灵敏度相对较低,且HPV抗原和抗体产生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对潜伏期感染者会产生漏检的可能。 基因组检测法有核酸位点检测、宏基因组测序法等方法,基因组的检测是目前HPV检测中灵敏度、准确度最高的方法,而且核酸位点检测和宏基因组检测法都能对HPV进行准确的分型,为实施精准治疗提供帮助,为病人减少痛苦。使用核酸位点检测法的产品主要有凯普生物等,使用宏基因组检测法的产品主要有华大的悦自在等。 核酸位点检测法相对比较快,不过只能检查测HPV病毒,比较专注。如果你目标非常明确,就可以选择这种核酸位点形式的HPV检测。 如果你想在检测HPV病毒的同时检测混合感染,比如怀疑同时感染真菌、细菌、滴虫、支原体衣原体及其他病毒等,个人建议用宏基因组检测法会更全面一点,毕竟检测一次就都清楚了,避免了多次排查造成的时间延误和身心损耗。目前基因检测市场并不是完全to B的模式,基因检测业内的大厂对C端也很看重——简单来说就是:并不是检测必须去医院才能做,最新的基因检测试纸/检测套餐在网上也能买得到,完全可以买回来在家自己取样,再回寄公司做检测(其实去医院检查也是这个路径···所以真没必要去医院排队挤)。 通过定期、频繁地自我监测HPV感染及阴道内其他类型感染情况,各年龄层的女性均可对自身的HPV感染风险做到心里有数,从而决定打不打HPV疫苗。另外,感染过HPV病毒的患者更能通过HPV的精确分型获益——感染了一种亚型,不代表下次就不会感染HPV了——其感染是动态且反复发作的一个过程。
20,859,385
115
20
心理学中「亲子依恋」是婴儿对父母的依恋,那么有父母对子女的依恋吗?
介绍一个心理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吧。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又译 ) 这个理论是由Jhon Bowlby提出的,而心理学最早的关于亲子依恋的重要研究也自此展开。(Bowlby是一位精神分析家,但因为这个依恋理论后期研究趋向认知和生物学,和当时的精神分析学会产生了冲突,最终“被判”离开了精神分析圈。依恋理论对整个心理学界,尤其是发展心理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在依恋模型中,婴儿的依恋模式受养育着(大部分情况下是父母)的喂养、照顾方法的巨大影响:对于婴儿来说,早期获得悉心照顾是存活下来的关键,婴儿会尽自己的所能去配合父母的照顾方法,以获得关注和照顾。如果婴儿在这方面的能力不足,或者养育着的照顾不够好(频繁地更换养育着,养育着本身无法为婴儿提供稳定一致的照顾和反应),婴儿就会无法发展出安全的依恋模式,无法持有足够的安全感,也很难发展出合适的与人交往的能力。 当婴儿逐渐长大,童年的依恋模式会深深地刻进个体的人际模式之中。和童年与父母相处类似的模式,将会出现在与其他人以及自己的小孩相处当中,形成“代际传递”。当父母在面对自己的小孩,与之相处的时候,实际上也在面对自身童年的依恋经验。比方说,父母童年早期的经验中缺乏细心地照顾,可能会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出现疏离感(抗拒和孩子亲密互动),或者翻转成过度补偿(溺爱、害怕失去孩子,但同时又忽视了小孩成长中应有的自主和独立,照顾不周的同时束缚孩子)。 回到题主的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点: 1 关于依恋,父母/养育着一方始终占据着很重要的角色,父母的养育方式时候和婴儿的天性匹配直接导致婴儿发展出什么样的依恋模式。 2 当我们谈父母对小孩的情感时,无可避免地谈到父母通过面对孩子时折射出来的,对自己“内在小孩”的感情。这些感情会促使父母对孩子给出相应回应(有时是照顾和关爱,有时则可以是愤怒和厌恶),同时也会影响着父母看待孩子的方式。最可悲的情况,莫过于父母一味地按照自己对内心孩子的期许来照顾和要求自己现实的孩子,而看不见自己孩子真实的需要和天性。 注:当然,区分或者判别对他人的情感哪些来自于他人(客体),哪些来自于自己内心(或曰“内部客体”),是极其困难的,在现实中,也往往是高度混杂的结果。但倘若感受到了很大的“不妥”或者痛苦时,检视自身和他人的情感反应来源是很有帮助的。(关于内部客体的话题,可以参考 的回答) 注2:发现 的答案里面谈到了Bowlby在成人领域的拓展研究,大家可以去看看。 注3: 的答案提供了更多关于依恋理论的文献,想要深入了解的可以多看。
补充发现,老人依恋研究中《老人心理解码》专门讲了这问题。 当然有。成人也有成人的依恋风格。成人依恋我认为主要有对婚恋依恋、子女依恋、同伴依恋。据我所知啊,成人依恋研究更多的放在婚姻关系上。老人依恋类型也是一个热点话题,老伴与子女都是安全感源。 下面说两种较主流的成人依恋模型: John Bowlby描述的儿童的依恋会转变为成人依恋模型,并描述了三种不安全依恋类型:强迫给予照顾型,它是通过取悦和满足别人的需要来获得他人的 接纳;强迫寻求照顾型,它来源于童年期处于一种害怕丧失或被遗弃状态,在成人关系中渴望爱与支持;自我依赖型,它是把自我从他人身上转移开,以避免被亲 近。 Georage等人曾对成人依恋做了三种分类: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安全型是个体对早期关系看法恰当;回避型是否认或者低估早期依恋关系影响;矛盾型是对过去经历理解混乱。
20,859,664
190
55
日本读研费用多少钱?
由于物价方面随时在变,为了方便大家作对比,关于读研的费用,海胆君拉来三位情况不同的朋友举例。 学费:国公立大学学费都是一样的,整齐划一,先说一下,后面的案例里不做介绍。 选考料:30000日元(1900人民币) 入学金:282000日元(17800人民币) 授课费:535800日元(34000人民币) 合计:847800日元(53700人民币) 获得过的奖学金与学费减免:语言学校第二年奖学金每个月5w日元,大学第二年每个月5w日元,第三年每个月4w日元,学费减免拿到每年半免。 房租:2.5W日元/月(不包含水电),单间,有独立卫浴和厨房,离学校比较近,走路五分钟就到。 打工:在学校附近的便利店,每周打满28小时。(白天900日元/小时,晚上1100日元/小时) 饮食:上班的时候在便利店吃(工作的便利店有免费食物),不上班在家自己做,每月大约两万日元。 交通费:啥是交通费?上班学习回家走路几分钟,稍微有点费鞋? 启动资金:10万(20万的预存款给家里打回去十万,十万是赴日用来熟悉环境的,剩下的就要靠自己了) 总体来说,梦梦小姐姐是个比较会生活的女孩,相对会精打细算一些,学费除了减免的外,一半家里负担,一半自己负担。 知友们想要了解具体日本读研费用,领取100G留学资料,加入日本留学生社群,了解奖学金和学费减免获取方式,可以花30秒填写下面测评,海胆君都给你们安排上~ 获得过的奖学金与学费减免:奖学金没拿过(学校有成绩要求,比较难拿),大学院学费减免第一年半免,第二年全免(减免的是授课费) 房租:4w日元(15平) 打工:每周15-20h打工 一小时1100日元(学校旁边居酒屋) 饮食:每月4w日元左右 交通费:每月5千日元左右 总体来说,读修士期间比较轻松,生活费打工基本够用,家里负担学费即可,打工时间也没有太多,基本保障学习时间。 修士学费:180万日元/年 获得过的奖学金与学费减免:啥?理工学院还有学费减免?啥是奖学金?早大有嘛?好像理论上有。。。 房租:7w日元(不想委屈女票,房子不能太小) 饮食:60000日元/月 交通费:8600日元/月 打工:没有具体算过,但是家里只给了学费,生活费加找对象费用都是自己赚。都考上早大了,背着这个名号出去,在别人眼里你走路都带风。学校里学长赚钱的门道很多,不明白也可以问学长。总之我没在便利店打过工,找点高级的例如家教、翻译一类的工作,稍微厉害点的去私塾。 有些同学在读修士之前还需要语言学校或者预科来过渡,下面简单说一下这两个需要用到的费用。 研究生(预科)学费: 选考料:9800日元(620人民币) 入学金:84600日元(5350人民币) 授课费:356400日元(22450人民币) 合计:450800日元(28400人民币) 语言学校学费: 由于每个语言学校收费情况不同,下面给出一般情况下的数值: 报名费:2-3万日元 入学金:5-7万日元 授课费:70-80万日元 设施费、杂费:3-5万日元 合计:80-95万日元(50500-59500元人民币)
日本第六年 语言学校 大学院1号 大学院2号 双学位 学校也很有名 现在在日本工作 听我一句话 别留学 日本社会真的就是比电视剧里还可怕 学文科基本没事 但是也基本没意义 找不到工作 毕业回国也不会比国内大学强 当然你想混签证打工另谈 学工科 边学边打工的人有 累到你哭 毫不夸张 我一周学校通宵两次 忙的时候天天早6点出门 晚12点出学校 连续几个月 这都坚持下来了 上班了 以为可以挣钱了 结果 公司那种勾心斗角 上下级 前后辈 各种关系 我的工作种类关系 半年一天不休太正常 准备7件衬衫公司住一周也正常 加班费少的可怜 你留学的时间在国内公司干几年 有了工作经验也不差 真的 日本自杀这么多 不是没道理 公司里崩溃的救护车来的也有过几次 可能你觉得在哪都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但是国内公司你总会有要好的人 日本公司 全公司就我一个中国人 一天说的话全跟工作有关 每天只有上班跟睡觉两件事 这样的人生你想要吗 我每天都在想放弃一切回国 那就跟刚毕业一样 留学毫无意义 说这么多 也算我的抱怨 日本 真的是变态的国家 比如明天台风 可能电车要停 日本人会住公司或者附近宾馆 因为不能迟到 留学很漫长 要离开父母 朋友 独自面对很多东西 建议考虑清楚 想要什么而留学 将来怎么样
20,863,949
262
13
职业规划方面选择行业重要还是选择工作职位类型重要?
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一个职位的价值大小?笔者个人总结了一个定性分析职位价值的公式: 职位价值=行业竞争力×行业内企业竞争地位×企业内该职位所在价值链位置 1、行业吸引力是决定职位价值的首要因素 著名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竞争优势》一书开头指出,一个行业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核心因素构成。一是行业长期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所决定的行业竞争力。通俗的讲,要想行业中的企业牛,首先行业竞争力要强。 那么,如何来定性判断行业竞争力的强弱?波特教授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五力模型,即一个行业的竞争力是由五种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详见下图: 笔者之前工作的行业是通信设备行业,该行业模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买方及行业内竞争。 买方:传统的设备商的主要客户是运营商,购买方式主要为集中采购。运营商的地位及势力造成了下游的设备商之间竞争激烈,不断压低利润。 行业内竞争:通信设备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已经从80、90年代的朝阳期步入成熟期、甚至夕阳期。虽然也不断有3G、4G通信系统的升级换代,但行业增长缓慢,通信设备整体市场趋向饱和。 这种状态下的竞争就变成了竞赛,甚至“焦土战略”都时常被设备商写入公司战略。设备行业的蛋糕小了,再加上通信设备研发成本、原材料成本巨大,很多企业都处在亏损的边缘。具体大家可以自行分析某著名通讯2012年的25亿元巨额亏损。 总体来讲,如今通信设备的行业竞争力是比较弱的,行业内的大部分企业都面临利润率不高的窘境。而相对通信设备行业,互联网行业整体需求仍未饱和,某些领域仍发展潜力巨大。行业进入壁垒低,研发成本小,利润相对高。 2、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是第二因素 不管行业牛不牛,企业要牛。在大多数行业中,不论其行业平均盈利能力如何,总有一些企业比其他企业获利更多。比如,上2012年全球其他设备厂商普遍利润率低、甚至亏损的情况下,依然有厂商能依然坚挺保持盈利状态。 我国最大的两家通信设备企业间流传着一个有个有趣的段子,研究生时大家是一个实验室的同学,毕业后两人分别去了这两家企业做研发。刚开始工作内容和收入都相差不大;但三年后,两个人的收入就会非常大,主要体现在股票分红和奖金收入上。这是由行业内的各企业竞争力所决定的,体现出来的是企业的市场份额差别、营业收入差距、行业排名等。这种整体收入差距不是简单通过个人努力所能填平的。 3、价值链中位置最终决定职位价值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每一个活动都对企业的价值传递、盈利带来影响,并且奠定了竞争差异化的基础。企业的价值链模型如下图: 在这个模型中,波特教授把企业内部的所有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及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指能为客户直接产生价值的活动,辅助活动是间接产生价值的活动。 而我们每个人在公司中的工作岗位基本都可以在企业价值链中找到对应。笔者先前工作的公司是高科技密集型企业,平均收入最高的岗位应该是研发和销售相关岗位。研发岗的重要性自然不必说,而销售则是对客户价值传递的重要一环,这两个岗位均对应在基本活动中。他们是直接创造企业价值的岗位,不可或缺;而人力资源、行政、财务、研发支持等岗位则是属于支撑岗位,不直接创造企业价值。企业经营好时,他们可分的蛋糕会大些,而当企业经营不善时,他们则会是优先被调整的岗位。 再看互联网电商B2C领域。对比天猫和京东中的某些岗位,可能也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天猫是以佣金服务费为主要收入的平台式电商,而京东则更多的以商品的进销差价为主要收入的自营型电商。天猫更多的希望通过提升平台的吸引力提升用户,对应的产品经理、架构师、软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等岗位变为天猫价值链中的核心岗位,在企业中收入最高。 自营京东则有些不同,京东的采销等其他业务部门主导了商品的进出货,决定了商品的种类和进销价,从而决定了自营京东的利润。从这条价值链来讲,研发部门是为业务部门做支撑,包括网站应该如何规划、优化,均由具体业务部门提需求,研发部门来实现。如果说产品、研发系列岗位在天猫是核心岗的话,那么在京东则是半核心岗。排除企业排名差距,价值链层面的差别导致了互联网企业中研发岗位的发展方向、薪金差别等。 综上,一个职位的价值是由行业、企业地位、价值链中位置共同决定。所以要想取得职位的发展,也要从三方面来思考并做出改变: 1.结合自己工作经历选择竞争力强的行业。2.通过自己积累努力,向行业内龙头企业发展。3.尽量使自己的工作在价值链中产生更大价值,或者跳槽到核心价值链中。 总之,任何一条发展路线都需要长期的思考、积累。大家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将有限的时间更多的转化为个人技能的提升。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提升自己,使自己发展的更好。
一份值得追求的工作,至少满足下面三点中之一: 财富、成长、成就感。你可以对比看看,自己现在的职业满足了几点呢? 回想7年前我充满热血加入投行,因为这份工作把三点全部满足了,是我梦想追求的事业:和精英同事和客户共事,极度陡峭的学习曲线和成长速度,还有金字塔顶的光环。 相比起它给我千金难求的学习机会和爆棚的成就感,高薪已经不足一提了,是最不重要的。我甚至想:“能学到这么多东西,长这么多见识,不仅不收我学费,还给我这么多钱!这也太幸福了!” 后来几年行业和市场渐衰,收入每况愈下,投行光环也逐渐淡化了。加上团队高层变动,最夸张的是有一个月4位同事同时辞职。一位我的好兄弟告别时淡淡的说:“一个这么拼命加班的工作我至少要图点什么,pay(薪水)低了没关系,有recognition(被认可)也行。如果两个都没有,挺不值的。” 那次之后,我开始定期复盘和反思我的工作,钱不够多,那我学到东西了吗?付出被认可了吗?答案是还没学够,所以我干足了5年。最后决定走的时候我心里特别坦然,还充满了感恩。 大家都知道现在香港保险行业很火,很多年轻人觉得赚钱容易,所以一毕业大家就潮水一样涌进来,很多leader也把“赚得多”当作招揽新人最大的卖点。我对这一点持保留态度: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起落和周期,绝不可能会一直这么容易。 除了“容易赚钱”,请问你自己,你真正想要的还有什么?你心里那团火是什么?我见到成功并享受事业的人,财富自由,真的只是他们成长之路的副产品。 成长,才是永恒的刚需,才会让你在行业起伏、无人喝彩的时候,依然每一步都走的坚定、走的快乐。祝愿每一位朋友,都找到自己真正能成长和有成就感的职业道路。加油! 原文出自我的小密圈:娜娜&Alfred
20,866,038
136
20
据说没有空气净化系统的房间内和室外的 PM 2.5 值几乎相同,这是真的吗?
居然被邀请回答问题。 结论是,老潘没有说错,室内和室外,在没有净化设备的情况下,差别不大。但是市政府不能这么说啊,不然老百姓肯定恐慌了啊。我这种有仪器的人,就是恐慌制造者啊,不知道帖子会不会被和谐,在天朝说实话好容易被干掉啊。。。 事实胜于雄辩,老规矩,上图。(图中PM2.5测量仪是美国进口的,显示的是美国标准的指数,左侧数据除以100约等于发布的PM2.5指数,右侧数据是大于PM2.5的颗粒数量,在国内没有对应指数) 1月某日,我住某个亲戚家,早起测了一下,屋里PM2.5大概是384 出门坐地铁上班,地铁里稍好,352 到单位楼下,指数是402 当天晚上北京果断爆表,我还得出去买东西吃饭。。。 然后家乐福果然爆表,500+了,还好我随身戴口罩。 晚饭许仙楼,室内371。。。次奥,我不能带着口罩吃饭吧。 没辙了,只能草草吃完跑回家。。。还好我家是干净的。。。 以后再也不敢在没有净化器的亲戚家睡觉了,一晚上我吸了多少废气啊。。。
呵呵,不懂求别说。 先看个图,空气中的颗粒物迁移和转变示意图 室内的颗粒物,有可能来自外界,也有可能是本身的污染,情况相对比较复杂的。 在闭窗情况下,颗粒物进入室内需要考虑布朗扩散、重力沉降和惯性撞击,这三种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可悬浮颗粒物的浓度,包括 PM2.5。整个过程中,室内外风速、湿度等等都会造成影响,在没有室内污染源的情况下,室内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 在宿舍没法查文献,下午去实验室补上室内外空气质量对比表。
20,875,840
197
49
怎么控制自己因为一点小事向亲近的人发脾气?
谢邀… 看到这个题目我狠狠的抽了自己几个耳光, 我,想起了几年前一直被我欺负的母亲大人… 不孝的女儿给您跪下了 → Orz 您看到了吗! 啊——————妈妈! 我亲爱的母亲! 知错的女儿给您,跪下了!!!!! 啊———————— 母亲!! =============================================== 对不起,早上喂完狗忘了吃药我就出来了 - - =============================================== 看到题目确实马上想到了麻麻, 抽自己大耳刮子那必然是不可能的… 纵观我人生的23载,我一直是一个脾气极好、never翻脸的慈眉善目的小姑娘 就是对我妈特别不一样。。。哎 我初中的时候青春期,那三年跟我麻麻吵了多少架真数不清了… 她说话我扭头就走,我摔门,我冲她吼,跟她作对… 一般过程就是我气她,她去我爹那告状,我爹替她报仇,我再气她,她再告状…… 印象最深的一次对她发脾气是因为我让她帮我烧洗澡水 结果她忘记了 我咆哮着对我麻麻来了一句:“你拿我说话当放屁是么!!!” 然后我就被我爹用皮带抽出来两腿的血痕…TvT 高中之后走出青春期、回归正常了的我,回首自己初中那三年对我妈。。。 真特么的惭愧,捂脸算屁啊,脑袋恨不得砍下来给她赔罪 也理解为什么她当年说我是“活土匪” TvT 高中到前两年这段期间,我很少跟她发脾气了。 但有时候因为学习烦啊,失恋啊,XXX欺负我啊,我又胖了啊,我痛经啊各种事儿心情烦躁的时候 真的需要发泄 自己都憋哭了,可还是觉得没发泄出来 于是我妈成为我唯一的“出气筒” 那些年我给她的说法就是 “你是我最亲近的人啊,如果我在你这还不能表现真实的自己,那我得多累啊!!” 于是我妈也接受了我很少的几次的发脾气… 从2012年夏天到现在,我一次脾气都没有对我妈发过。 对她从来没有一点不耐心,说话一个字都不大声儿,永远哄着她宠着她。 这两年我妈变的更像我闺女。 12年夏天我舅舅意外去世了,办完丧事之后我在家陪我妈妈待了一段时间。 她一整天一整天的不说话,我只好默默的陪着她。 有一天她在书房坐着,手里拿着我舅舅的一张照片,抱着哭 我站在书房门口,没走过去打扰她。 那种哭怎么形容呢, 委屈,特别委屈, 幼儿园的小孩子被抢了心爱的玩具,结果老师也不帮他拿回来, 他不仅失去了最心爱的玩具,而且没有任何人来帮他, 那种委屈。 我在那一瞬间就长大了。 我站在书房门口就告诉自己: “你眼前的这个女人,以后你要当闺女一样来宠着她,把她对你的好十倍百倍的还给她,再也不让她受一点委屈。” 我妈那一次哭,把我心都哭碎了。 我现在想起来都好想紧紧的抱抱她。 日子还是继续过着, 我也还是经常会有不顺心的小事儿, 我麻麻也还是傻乎乎的这个不会那个不懂的, 我也会有对麻麻不耐烦的时候, 但是每次我要发脾气 我脑袋里都会浮现她在书房哭的样子 一瞬间爱她的念头就把之前的不快都冲走了 我甚至为她还是这么傻这么二的努力生活而感激上苍,感谢生活 她能这样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在我身边, 不比什么都强么? =================================================== 所以 对亲近的人发脾气是你还小,还不懂事。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下次当你想发脾气的时候, 你想一想, 这个人为你受了多少委屈 吃了多少苦 而你是因为遇到了多屁大点的小事儿就要冲他发脾气 你——凭——什——么——? ==================================================== 百善孝为先 家和万事兴 祝好^^
看过GAYSCRIPT的阅读理解……but……肯定很多人跟我一样,看过就忘记了,虽然当时觉得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唉,人呐…… 我有一个好朋友,去年忽然来北京求医。因为她父亲患了胰腺癌晚期。前些天刚过世。 从发现病情,确诊,入院治疗到去世,总共花了77天的时间。 在此之前,她和我一样,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大孩子。生活在碧海蓝天的海滨城市,在高校任职,儿子半岁,虽然跟丈夫、公婆偶有摩擦,但总体来说是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父亲发病之后,她瞒着父母来北京四处求医,问遍京城的名医、专家,只得到“没救了”一个结论。 她睡在医院走廊的过道里,衣服几星期不换,父亲被病痛折磨的整宿整宿的睡不着她陪着,医生要在她父亲的身体里插管子,她不敢看爸爸遭罪的样子,只能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她对我说,你知道那有多残忍吗?我眼睁睁的看着,却什么都做不了! 胰腺癌是“万癌之王”,疼痛的程度非常之高,所以病人所承受的痛苦,可能是我们永远无法亲身感知的。 她走以后,我常常问我自己,我有没有做好用77天的时间跟亲人告别的准备? 跟相恋1年的情人分手,77天或许够了。 那血脉相连的亲人呢? 多久才够? 可是命运这事谁说的准呢?可能用不了77天,也许是7天,也许是明天。 每当我想到这,就什么都能原谅了。 ----------------------如果你是女孩纸--------------- 可以喝点玫瑰花茶,是中医告诉我的,可以缓解肝郁、火气大的症状,要坚持哦。好贴心有木有。
20,881,633
206
37
什么是扁平化设计 (Flat Design),扁平化设计是未来的趋势吗?
扁平化设计和拟物化设计并非是两种完全对立的信息呈现手段。 苹果之所以形成了如今的界面风格,是因为乔布斯对低学习成本的极大的重视,因而才会在界面中大量使用隐喻和模仿;而如今的扁平化设计也没有脱离这个根本的轨道——Win8 依旧在使用隐喻和模仿的手段增强每一块“磁贴”的“功能可见性”,只是没有了精致繁复的细节。 对,以上其实是主要关于图标设计而言的,那么对于界面其他元素,如按钮、信息文字等,扁平化设计能成为未来趋势的原因,也不是什么“拟物化设计的没落”、“审美疲劳”之类的原因(如果是这种原因,那么这其实只是一种彼此的更迭,更像是西方设计史里的各种流派的兴衰,只是能够各领风骚数年而已),而在于,只有充分简洁的界面,才能够适应未来的终端碎片化、界面碎片化。 你能够想象Google Glass里的每一个“按钮”都有着逼真的光感和阴影么?你能够想象在智能手表上的信息文字都添加了投影和高光么?我做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假设下图是你带上Google Glass后看到的界面,左边是稍加简化的Windows Modern UI(去掉了颜色),右边是老iOS,你更能接受哪一个? 目前推出的iOS设备全都是沉浸式的——这就意味着界面需要能最大化的吸引和黏住用户,那么增加细节就成了必要手段;而再往后,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兴起,“超功能化”的终端又将开始离散,生活处处将是界面,用户现在只能通过智能手机完成的任务将可能由其他设备(镜子、桌子、地板……)完成,而接触这些界面的大多数场景,用户都是聚焦于任务本身的——界面的细节就必须舍弃。 我想,如果苹果真的对iOS的界面风格进行了扁平化尝试,那么可能就是出于对iWatch甚至更广泛的iOS系智能设备界面的一次预先布局吧。 ------------------------------------- 对于模仿特定现实物体的图标在未来是否会过时,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定论。
最近仔细深挖了这个问题,认为自己原来的答案有比较大的偏题。 在评论区内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本就是视觉层面的风格问题。 本答案请勿赞同,谨留纪念。 ---- 浮雕效果恰好是拟物化设计(Skeuomorphism UI)的常用手段。 Flat UI 的精髓是尽量不借助隐喻,Skeuomorphism UI 的精髓是尽可能借助隐喻,这两者从出发点上就是对立的。 在传递设计意图和功能意义上: 这种矛盾源自于加电显示界面的设计本身:在非常受限的使用和观察场景内,完成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功能意义传递。因此早期的设计师为了达到「无障碍认知」,大量使用「隐喻」这一手法,如负二所说的「浮雕效果」便是一例。而这类手法在工业设计、平面设计中使用频次并不高。 但始终「隐喻」有它的局限,毕竟是一个映射集合,当功能的内涵已经丰富到无法再借助现实感受内置寓意时,隐喻就成了设计的阻碍。这一点,专职图标的设计师会深有感触。 举个例子,在 64 * 64 的显示尺寸下,共有 4096 个像素点。在这四千多点的阵列里,我们可以用齿轮代表「设置」,可以用时钟剪影加齿轮代表「设置时间」,当功能复杂起来,要表达「设置一个起床时间」时,需要加入额外的「ZZZzzz...」来表达隐喻,功能继续复杂,要表达「设置一个只针对某人的起床时间」时,再加入一个「人形半身像」怎么样?你会发现,在这么小的一个点阵阵列里,装入这四个设计元素「设置、时间、ZZZ、人形半身像」会显得非常臃肿,以至于线条交错,根本看不明白每一个元素的特征,这样的设计就不是好的设计。 在一定的显示尺寸下,设计元素的叠加、设计隐喻的运用必然存在上限。当然,可以通过功能拆解、信息架构重组的方式,减少必须的功能关键词和隐喻,但这些努力无法回避上限。现在随着 app 不断推陈出新,设计隐喻的运用正逐渐逼近这个上限。 在这样的环境下,要保证设计质量、合理表达设计意图、无障碍传递功能意义,除了隐喻,还能怎么办?借助信息熵更大的文字符号。 所以现在 Flat UI 干的事,除了精简一些华而不实的表层装饰物,最核心的,就是精简设计隐喻。 引用几张图说明。 图一是典型的 Skeuomorphism UI ,水晶感……(iOS 自带计算器) 图二是看起来像 Flat UI 的 Skeuomorphism UI ,但只是外观上 Flat 了一些,去掉了大部分水晶感,骨子里仍有大量隐喻(Calcbot ) (另评论区内有不同意见,可见 的评论。) 图三可以视为极端而真正的 Flat UI ,仅有极少而必要的隐喻,除了输入键盘,其余界面从外观,到骨子里,都 Flatten 了…… (Soulver ) 去掉高光、阴影、浮雕所带来的「立体感」,是初步的 Flatten,更高阶的 Flatten 还未在大众领域广泛应用,但在军方、金融等强调实用性的行业内已有长期积累。另外如钢铁侠面罩的操作 UI 虽然属于 fake UI,但将会是另外一种形态的 Flatten。我相信随着各式电子设备功能的复杂进化,迟早有一天,UI design 将不再局限于 Skeuomorphism UI 和 Flat UI 之争,最终 S-UI 的精髓将会吸收入 F-UI 内。这无关设计潮流,只与功能和实用有关。 -- 另,把 Flat UI 译为「扁平化」实在太容易引起争议,因为望文生义的人很容易把它对应到纯粹的「剪影式设计」,我理解的 Flat 还包含「认知层级更少」的意思,不纯是外观上的扁平。具体可见评论区的讨论,不复述。
20,893,663
2,167
567
中国现在真的强大了吗?
强大了,但还不够强大。 回首一百年前,我国人民期待的是是什么呢?只不过是不要再挨打了……你要让他们来看今天中国的情况,他们当然会说中国强大了。 就国土防卫领域,中国并没有任何担忧。即便是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翻脸,中国也有十足的把握让美国权衡利弊之后,不敢来直接进攻中国本土。世界上有这个能力的国家,寥寥无几。 从稳固的国防角度讲,当然是强大了。但还不够强大,因为自己的关键经济利益还无法完全保护。这个问题我曾在另一个问题里仔细讲了,不过被知乎删掉了。原文可以在这里看到 经济角度讲也是一样。尽管我们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还很少。产业规模虽然很大,但是大部分产业还达不到较高的技术水平。 教育领域,我国每年毕业生已经很多了。 2013年,中国本科(或等同学历)毕业生699万,美国160万。中国大概是美国的4.37倍。中美人口比例大概是4.32。所以中国现在本科(或等同学历)教育的相对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只不过质量还远远不足。 科研领域,专利申请量上去了,但是水平还远远不够。论文数量上去了,但是质量还有待增强。2012年世界科研投资第一强是美国,4360亿美元。第二强是中国,约为1652亿美元。 —————————————————————————————————————— 所以综合来看,中国各方面总实力都已经达到了第二或第三的位置,但是其中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还需要加强。而且人均一般也是很差。 这情况就是,其他国家看我们很害怕,这么一个庞然大物,随便做点什么,释放出的能量都很强。但是我们自己,一人均,就觉得实在是过得苦哈哈,哪里有什么强大。 但是呢,没有量变哪有质变?量先上去了,然后再来慢慢改进。 —————————————————————————————————————— 至于有人说免签。 免签看的不是你这个国家强大不强大、有没有好的名声,而是看你的国民平均收入高不高。 如果你的国民收入不错,基本没什么要在对方国家黑下来必要,而且对方需要你进行投资、旅游,那么才会给予你免签待遇。 还有人说“这就是中国政府与民间的普遍共识,不愿意掺和别人家的事儿,一切都为生意方便,谋求世界和平或者区域和平的唯一目的就是做生意方便,不似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基于自由理想而诞生的国家,它卷入很多于己完全无关的全球事务,是因为政府与国民对此均有期待。” 这是完全无视历史。 历史上美国喜欢的是孤立。是不掺合其他地区的事务。美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恰恰是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那也恰恰是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强国以后的事情。 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美国最早追求的仅仅是成为南北美洲的宗主国。而且手法既不自由、也不理想。它曾经为了让英国尊重自己在美洲的宗主地位而出卖委内瑞拉的领土给英国,曾经为商业利益颠覆民选政府,为商业利益分裂哥伦比亚,为石油扶持残暴的独裁者。说个“自由、理想”未免太轻浮了。相比于美国的“敢阻拦我商业利益的都要死”,中国的“不愿意掺和别人家的事儿,一切都为生意方便”已经是大好人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未来中国还会有进一步的增强。 就现在而言,实在是强大了,但还不够强大。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中国在没有上升到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第一之前,恐怕都算不得“足够强大”。
说个故事,跑题严重 小明学习成绩很差,但是小明不想继续差下去,于是开始好好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刻苦学习,小明很高兴的和人说:“我这次考试总共提高了50分。” 那人不屑的说:“100门考试提高50分,每门提高0.5分有意义吗?你个垃圾。” 小明只好说:“不是啊,这50分主要是10门考试提高的,其他我还没复习。下次我会考更好。” 那人不屑的说:“也就是说你90%的科目还是垃圾,这10门提高了有什么用?还不是个垃圾!” 小明不说话,回去继续学习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明很高兴的和人说:“我这次说有科目都及格了。” 那人不屑的说:“你考第一了吗?不就及格了有什么好说的?你个垃圾。” 小明说:“但是我和以前比进步很多啦!” 那人不屑的说:“你没看见XX嘛!人家那是第一!你这点进步算毛?” 小明不说话了,又回去学习了 终于有一天小明考了全班第一,小明又很高兴的和人说:“哈哈,我考了第一。” 那人依旧不屑:“这个第一算个毛啊?不过是个总分第一,又不是100门全都第一。你个垃圾。” 小明说:“我会继续努力的。争取多考几门第一,但是100门都第一好像不切实际啊。” 那人冷笑一声:“那你永远都是个垃圾。” 小明无语了 多年以后虽然小明过得越好,但他还是很努力 而那个总是嘲讽他的人永远站在原地,满嘴的“垃圾”。
20,893,663
744
79
中国现在真的强大了吗?
只发数据,不评价,各位自己看吧。 1.把GDP、贸易、投资等占世界比例算的经济主导指数 2.世界各国科技论文被引用的数据 3.各国森林覆盖和增长率。注意:中国的森林面积和加拿大相当!(但这一点存疑,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加拿大的森林覆盖率是43%,中国是20%,国土面积还要小一点)增长率则是遥遥领先于所有主要国家 4.各国上网流量(每人每月的GB),棒子怎么会用那么多流量的 5.军事开支总额比较,美国在这方面的优势比中国的钢产量还要大 6.2001-2010年之间人均GDP平均增长率 7.1980-2010年男女糖尿病发病率,蓝色是净下降,绿色是低速增长,越红越高速增长。中国爷们不吃糖? 8.世界牲口的分布,总数(柱形图)和人均(数字) 9.人民币汇率和美国对华贸易逆差 10.各国国定休假时间比较。深色为国家规定的最低带薪休假时间(工龄10年以上),浅色为国定假日 11.人类发展(纵轴)和政府廉洁(横轴)的关系 12.2001年到2011年第三季度的房屋价格指数,中国涨价,但和英国、爱尔兰、美国相比涨幅只有一半,当然2008年以后中国还在涨,英国、爱尔兰、美国跌了。德国一直持平,日本一直缓慢下跌 13.中国(红色)和印度(绿色)移民海外的分布 14.年收入10万美元居民税收和社会保障缴纳比例 15.在2007-2011年间,人均GDP(扣除通胀影响)的增长百分比,中国为35%
中国不够强大: 1领土不完整 2文化、科技各方面还没有太多能影响世界的建树 3人民还不够富裕,贫富差距还是很大 4政府、法律、社会各方面体系还有诸多问题 中国相比以前已经强大: 1黄岩岛已经可以把菲律宾挤出去了,钓鱼岛以前提都不提,现在已经派海监渔政去巡航了。中东以前屁话说不上,现在已经可以对伊核插上一脚了。 2经济上的发展已经可以很容易看到成绩了(贫富差距、环境污染不属于这个问题) 算了就这样吧,好不好个人看法。
20,909,365
162
20
有哪些关于知识产权的知识是必须知道的?
在商业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一大秘诀在于提供一种优势独特、能够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的产品。而另一个同等重要的秘诀是,这一优势不是别人随随便便就能抄袭得了的。换言之,要有一个能够防止别人通过同样途径轻松发财的门槛。这种优势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企业名称,如美体小铺;一个朗朗上口的口号,如约翰·路易斯商场的口号——抛售?我们不是故意的;创新科技,如杜比降噪系统(Dolby Noise Reduction);拥有极高辨识度的商标,如谷歌商标;或是一小段旋律,如微软 Windows 系统的开机音乐。 这些统称「知识产权」,MBA 学科常把它简称为 IP。它又可细分为很多领域。企业会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去创造与保护知识产权,因此你起码要了解与此相关的法律问题。下面的案例说明了从企业初创开始就可能会发生问题。 案例研究 脸书 当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 2004 年和两名同学在大学寝室里创立脸书之时,他可想不到这个公司未来会发展成什么规模。这个社交网站要求用户必须填写真实的姓名和电子邮箱地址才能通过注册。用户可以与朋友以及现任和前任同事分享照片、新闻、八卦。3 年之内这家公司的销售额就达到了 $1 亿/£6 400 万/€7 200 万。当时微软正考虑高价收购脸书或者与脸书合作。 扎克伯格经常穿牛仔裤、阿迪达斯凉鞋和羊毛衬衫,有点像已故的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此外他也像乔布斯一样需要应对一项规模庞大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件——他在 3 年内要面对 3 位来自哈佛大学校友的诉讼,指控他剽窃了他们关于脸书的概念。 专利可以视为发明者与国家签订的协议。如果发明者准备以固定格式发布该项创新的相关细节,而且该项创新确实具备一定先进性,那么国家就会给予发明者垄断使用该项创新 20 年的权利。发明者可利用这段时间生产销售其创新产品,而竞争对手则可以研究该产品已经公开的各种细节,获得自己的创新想法,或者联系发明者,在获得许可的条件下助其开发这一创新想法。 但是,被授予了专利权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自由制造、使用并销售这一发明专利,因为这种行为有可能对某项尚未过期的专利形成一定侵害。 专利只允许发明者阻止别人使用含有专利核心内容的特定装置。国家不会保证专利的有效性,因此一项专利经常会引起法律纠纷。 何种发明才可以申请专利?这里有几项基本规则:必须是一项新发明,必须有独创性内容,必须可被产业化。
无论是苹果、三星、HTC全球的专利混战,还是王老吉和加多宝商标之争,以及唯冠和苹果关于“ipad”商标纠纷,莫不如此。
20,909,365
28
14
有哪些关于知识产权的知识是必须知道的?
在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中,有些是花钱即可免灾,比如侵犯专利权和傍名牌;有些却完全有可能导致行为人因此身陷囹圄,失去事业和家庭。个人觉得,作为普通人,除了知道几种知识产权的大致含义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知道可能入罪的几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也即刑法第213-219列出的这些罪名: 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假冒专利罪、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侵犯商业秘密罪 这其中,最后一项罪名和普通打工族关系最为密切,而且近年来用刑法规制此类行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无论是在美华人还是国内打工族,都有不少因此入罪,所以尤其需要注意。
律师+专利代理人来答一波。 通俗的讲,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和社会大众签订的一份契约,确保自己获得知识产权权利的前期投入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得到回报。社会大众有不作为的义务来遵守这份契约。 以上是大的框架,关乎公众利益,或者国家利益相关的知识产权会涉及到强制许可的问题。比如治疗疾病的专利药品,会视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强制许可,在鼓励科研创新投入,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之间找到平衡点。因为自己之前的工作经历,可以从专利药品上面展开一下。 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绝大部分药品都是仿制药,大都是欧美的医药企业研发出来之后,中国制药企业再进行仿制,等到专利保护期一到就大范围的上市。专利药品的前期投入是非常巨大的,金钱和时间成本,再加上研发失败的风险。专利保护期也就是收回成本和获得盈利的专属期。至于国内,因为有庞大的药品需求,加上进口药品的限制,即便是靠抢先仿制(首仿药)依然可以分得一大杯羹。所以在近期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对于部分进口药品的限制减轻,也必然会给靠仿制药吃饭的国内医药市场带来冲击,从而也可以倒逼国内制药企业转型,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 说到医药,不得不提印度。虽然说我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力度不算大,好歹在政府立法层面是说得过去。印度则干脆从政府层面对所有的进口药品进行强制许可,只要国外药企想要进入印度市场,专利权一律不给保护。从而导致国外企业不得不放弃高额溢价,和印度本土企业合作,投资办厂。印度也成了各种仿制药的天堂,无论是在药品更新迭代,和价格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所以我们可以去印度买特效药自己使用?可以;可以去印度买新药再带到国内销售盈利一波?不要冲动,刑法里面有一条生产销售假药罪就专门为此准备:走私的药品,无论有效与否,均以假药论处。 以上的例子大概勾勒出个人、企业、国家之间在知识产权保护中所扮演的角色。说到底,仓廪足而知礼节,知识产权毕竟是属于社会契约类似的上层建筑,保护知识产权可以促进创新也毫无疑问,然而在所涉及的利益到达一定程度,保护也可以变成模棱两可,甚至于不予保护。
20,914,771
3,898
615
有哪些有趣且不用很大开销的聚会方式?
我来推荐一款游戏,不分生人、熟人,每次都可以玩得特别尽兴,百试不爽。而所需准备只是一副纸牌(人多可以两副)。 之前和同学出去聚餐,同学提出的。输的人喝酒,酒精过敏的人可以选择喝雪碧七喜,女生输了可以让她们吃点肥一点的肉之类。很有爱是不是... 然后游戏开始了,需要一个兼选手和发牌的人发牌,按顺序来,一个人一次发一张。每张牌代表一种惩罚和特权。 A-持牌人可以指定任意一个人喝酒,拿到即用,一次性魔法卡; 2-小姐,拿到该牌的人,在每一轮都需要陪喝(可以不陪,看被罚人想不想要对方陪),直到下一张2出现,小姐的身份才会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属永久性魔法卡; 3-跳过,表示没事,一次性魔法卡; 4-抵消,不需要拿到即用,收起来,随时可以用来抵消一次罚酒,一次性魔法卡; 5-照相,拿到这张牌的人可以在游戏任何一个时候大声喊“照相”,所有人马上不能动,第一个动的人得喝一杯,一次性魔法卡;(想象在倒酒的时候被别人喊了照相的爽感) 6-摸鼻子,拿到该牌的人可以在游戏进行的任何一个时间点偷偷摸住鼻子,其他人发现后会跟着摸鼻子,最后一个摸鼻子的人要喝一杯,一次性魔法卡;(总有些人玩high了或者玩手机不知道应该摸鼻子,这就是对餐桌爱玩手机最爽的惩罚,“叫你丫玩手机,傻逼了吧,喝!”) 7-喊‘7’游戏-从拿牌的人开始喊和7无关且和7倍数无关的数,输的人喝一杯,一次性魔法卡,当局用;(想到有些人一上来就56,或者总有些人会把24跳过不喊各种暴露智商活跃气氛把大家笑尿也是爽) 8-猜拳,拿到这牌的人要找某人划拳,输的人喝一杯 or 当做厕所牌,可以随时去上一个厕所。看评论很多人都是玩的厕所牌; 9-自罚一杯,自己喝一杯,拿到即罚,一次性魔法卡; 10-神经病,拿到这张牌的人就是神经病,大家不能和他说话,和他第一个说话的人要喝一杯,而多人拿到‘10’的话,神经病可以和神经病说话,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因为不出一下子总有人玩high了就忘了谁是神经病,然后就坑了,永久性魔法卡,等待解除; J-左边的人喝一杯,一次性魔法卡; Q-右边的人喝一杯,一次性魔法卡; K-说规则,第一个拿到‘K’的人自己制定下一个拿到‘K’的人的惩罚,可以是真心话,也可以是大冒险,也可以是让对方喝三杯,或者吃餐桌上一些剩菜剩肉,特别是可以让女生来吃肥肉,简直丧心病狂; 根据知友们的评论,补充一条:游戏结束前,也就是牌发完后,如果有人手头上还留有“照相牌”和“摸鼻子牌”的,一张喝一杯。“加你丫的老当好人不拉仇恨,喝” 整个游戏玩下来,基本上大家都会很high。这游戏本来目的是要用来喝酒的,但也不用担心在场有不能喝酒的人存在,因为可以喝雪碧、七喜,有同学一个游戏玩下来喝了2升雪碧,感受下……
看完大家的评论,真想跟大家做朋友。重度孤僻患者留言
20,914,771
7,396
451
有哪些有趣且不用很大开销的聚会方式?
有一个女生才能玩的聚会:找个包间,每个人带上自己用不着但是又能转让出去的东西,设置一定的游戏规则,互相交换出去。 我参加过一个,很有意思,姑娘们都把自己一时手贱买来的衣服包包、书、小饰物、小电器什么的摊开,通过介绍东西的来历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一群热爱购物的姑娘小脸红彤彤,换得兴高采烈,真是好玩极啦。
第一次请沙雕网友们吃饭: 微博/微信:小缸和阿灿
20,915,543
91
16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劳动经济学专业,不请自来。不好意思,觉得现在看到的答案都不是特别满意。 这真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我目前见到的劳动经济学的大部分问题,其实都围绕劳动力价格产生。 当然到底“劳动力价格”是不是总体都上升,还是只有一部分上升?我觉得其实还是有待商榷,不同行业的情况其实并不一样。但我就不否定问题背景了。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商品,在产品市场上,是生产要素,在宏观方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重要的牵扯到国计民生的大政策。政策方面我并不是很懂,这个可能公共管理或者财政学的专业同学更有发言权,我不会多说。 我们一层一层来分析。 第一、我看到上面有人说,大概也是我们最关心的:主要是因为印发钞票,通货膨胀。事实上我们工资的上涨率基本还是大于物价上涨速度的。我有点懒,放暑假不想查数据。。只是之前看过这样一个结论“实际工资(剔除通胀因素的工资)上升” 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不是名义工资上涨的主要原因,更不会导致实际工资上涨。 第二、剔除名义层面后,进入实际层面分析。 先放在供需的大环境下:供不应求所以导致价格上涨。但是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不同的一点在于:劳动力不能做同质分析,你不能假定所有劳动力都是一样的。 总体来说,我国内部劳动力供需其实是差不多平衡的。详见: 。 所以只能细分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但我国进入国际大环境了之后,由于“一价定律”(不仅是在劳动力市场,还有商品市场)、国内对劳动力保护的立法、以及加入的一些国际条约和签署的协定,对劳动力的待遇是有实际提高的。所以整体来看,劳动力价格(宏观包括福利和权利保护)确实有上升。 如果一个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不同于其它”地上涨。会导致其他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比如机械制造业现在就失业比就业多,因为引进了更多新机器,制造业工人可能就要另谋出路比如服务业、咨询等等。唯一的阻碍因素就是劳动力转换成本。比如我一个法学生,你造考经济学的研究生有多难吗! 还有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相互关系。 比如技术进步可能会替代一些劳动力的作用。比如装配、统计、生产、文件整理等等。 但技术进步也会产生一些劳动力的需求,比如我看修图现在价格就不错,还有咨询、分析、高级技工等等 我们管这个叫技术—劳动力替代。总体来说,技术含量低的是会被淘汰掉,会需要分流。 第三,是什么阻碍了劳动力在不同劳动力市场间的转换?——转换成本 分工细化、专业化和教育水平提高,都会提高劳动力的价格,提高不同劳动力市场间的壁垒。各种各样的资格考试、专业证书加固了这一格局。 这是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劳动者实现了自身价值提升。 从企业角度来看,要留住水平比较高的劳动者,不提高工资能行吗?劳动者一个不高兴就跳槽了,或者更厉害的就劳务输出,去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了。 所以就产生了“水涨船高”的局面,比如你看现在多少人考司法考试、CPA、ACCA…… 第四,政策层面影响 国家保障劳动者利益的法律法规很多。比较耳熟能详的像是劳动仲裁制度啦、过节加班三倍工资啦。 其实最重要的是失业保障制度。 失业保险是“参加工作”的机会成本。 失业保险提高,如果企业不提高劳动力的工资,谁会参加工作呢? 哎呀忘掉了一个学理上的讨论的问题:刘易斯拐点,也就是人口红利。 实际上到底有没有刘易斯拐点,到底什么时候到刘易斯拐点,学界都是争执不休的。 所以我不同意刘易斯拐点说。 —————————————————— 其实我就是劳动经济学半瓶水,也无法讲得太深,不然要到处引用(我就是懒又怎样)。 我只是想建议大家: 1、自己行业的技术,尽可能地多学、学精,不要让人家把你替代掉。 2、同一个行业内,不要太过频繁且无意义地跳槽,流动成本你自己都担着呢,只不过你有时候发现不了。 3、这年头,男女都怕入错行,能选择的时候,还是好好选择吧。 4、多学习,不管是不是自己专业,总是没有坏处的。
房价物价不断上涨 但是要说劳动力价格上涨 主要也就集中在 一二线城市 的少数人。 三四线 涨得很少 甚至几乎不涨。 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怎么涨。所以总体来说也是涨得少的。 贫富差距加大也是如此。以前年薪12w的追求一年20w 30w 或者更多。 但是 年薪3w 4w的想涨到年薪5w 6w 就很难了 要涨到7w8w 就比登天还难了。。 总之 普通劳苦大众 主要 还是活在 温饱和小康之间,至于贫困人口那是数之不尽的。
20,947,400
191
110
导演、监制、制片人、出品人的职责和分工是怎么样的?
出品人:出钱的人制片人:搭班子的人监制:导演的高级助手 但由于国内名词使用混乱,很多时候,出品、制片与监制其实不分家。(看影片的英文字幕翻译,你就秒懂了)。 比如影片《建党伟业》中,出品人翻译为Presenter。 而影片《解救吾先生》、《疯狂的石头》中,出品人翻译为Executive Producer。 而在《泰囧》中,Executive Producer对应的中文为制片人。 再来看看监制,影片《泰囧》翻译为producer。 影片《疯狂的石头》中,producer对应中文为制片人。 按照这个中英文混搭法,是不是出品人≈制片人≈监制? 在这种混搭风格下,这些人到底对应啥职责,英文比中文好懂些。
一年开学典礼,有个新生传纸条给校长,问学制片是不是以后负责订盒饭?校长回答,你学制片,你要想着,我他妈就是餐馆老板,开张生意好大家都有饭吃,生意不好就关门全部给我滚蛋。 玩笑很糙,比喻却很生动。再次做个糙比喻,导演就是厨师长,监制就是大堂经理,制片人就是店长,出品人就是餐馆投资人及股东。当然,有时候厨师长也是股东,大堂经理、店长也有可能会有股份。 出品人发现现在的年轻消费群体越来越注重养生,于是打算投资一笔钱来开一个养生主题餐厅。找到一个懂餐饮行业,从后厨到餐馆运营到营销都有至少10年以上经验的餐饮制片人来操盘。 这个制片人即店长,接受了养生这个主题,套上了粤菜这个类型,通过自己千方百计的资源和人脉,搭建了一波从后厨到大厅的团队。 这个制片人还得搞定所有消防、卫生许可、经营执照等官方认证件,选好址,装好修,培训好团队。。拿了投资人的钱,能够造出一个符合出品人要求、能够开店接客的养生主题餐厅。 导演组即是厨师团队的主创力量,导演就是厨师长,整合编剧提供的养生菜单,吩咐手下开始干活。一副导演(演员导演/选角导演)选出厨师长要的食材,二副(现场导演)控制后厨的正常运转,大的后厨有三副指导做出酷炫的烹饪手法,四副指导使用高端厨具。 听说深受小年轻喜欢的上海某家“时代”餐厅,小四厨师长,还配了7个副导,一方面是众多年轻消费者的追捧,另一方面也是厨师团队的全面,在往红餐厅接连爆雷的情况下,“时代”餐厅还是开了,跑几家分店。 后厨里还会看到一个来回跑动,大声教唆的厨师,他就是执行导演,负责把厨师长的意图传到各个角落,也负责把“蛇肉太老还要多炖一小时” “丝瓜煮花蛤颜色搭配不够鲜艳” 等各个掌勺厨师的话传递给厨师长。 上菜太慢了,大堂经理即监制就要跑到后厨催促,客人反映菜太咸了,大堂经理也要跑到厨师长面前反应。 在当下相对封闭的电影流程中,监制自己就是那个尝遍百味的消费者,需要用自己挑剔的嘴巴、敏捷的眼神,督促后厨团队按时按量按质做出好菜。 在好莱坞的餐饮市场里,很多厨师长导演没有摆盘(剪辑)的权力,在中国餐饮市场,厨师长就是整个餐厅的话语权人物,摆盘都是可以命令指挥的。 菜做好了,会有制片团队的人来负责上菜,当然,无论是前期策划,还是开店选址。还是后厨烹饪,都会有制片团队参与。甚至是负责整个项目正常运行。 会有场务负责垃圾清理、货物搬运以及各种杂事,会有现场制片负责从前台到后厨的一切秩序,会有生活制片负责大家的饮食起居,会有外联制片负责消防、卫生、房东、城管等查访许可。 执行制片人有点类似于后处理的执行厨师,但是执行制片人是管理整个餐厅项目。 执行制片人会再找一个自己信得过的制片主任,这个主任具体负责管理后厨,保证这群厨师团队不要在厨师长的带领下掏空预算,另起炉灶做外卖,整个后厨的运营经费甚至会直接交到制片主任手上。 当然,制片人也不会闲着,哪家餐厅的店长甚至老板不是累得起早贪黑。餐厅资金周转困难了,制片人又得舔着脸去找钱,消费者都被往红餐厅吸引走了,制片人又得想办法招水军、到处登广告、绞尽脑汁引客,情况恶劣的时候下跪都有。 餐厅做好了,当初提出养生想法的出品人可能会高价转卖这家餐厅,也会引来更多的联合出品人入股。 如果导演、制片人、监制战友股份,那餐厅做好了,大家都有的发。在中国餐饮市场,厨师长几乎就是整个餐厅的灵魂,决定了这家餐厅的菜品质量。店长就是这家餐厅的尚方宝剑,在如今风潮迭起的餐饮行业,运营管理也决定了这家餐厅的整体质量。 说到底,大家都是为人民服务,为消费者服务。 当然,也有一些厨师,也有一些老板,是要来做工艺美食的,是要来做饮食传播的。 「欢迎大兄弟来公众号:作者战士韩 捧场,有关美食、摄影、读书、电影,拒绝成功大道理,朋克养生才是正经。 不来也没关系,反正早已习惯自言自语,人生嘛,最重要的是入戏。」
20,952,055
25
15
对交互的理论、思考与理解如何转换为真实的产品,有哪些需要注意,过程中有哪些鸿沟?
真实的产品,是对真实的需求思考和理解得来的,不是对交互思考和理解得来的。
对于我理论的意义是: 1)给予原则性描述; 2)告诉我哪些不要做; 3)印证经验中模糊但难以描述的观点; 理论必须回到“实际操作”和“结果判断”的层面才有价值。 以理论转化为真实产品的价值,我其实很少见到这样的例子,看到更多的是从思考和经验的角度给予产品设计提升的可能。 “鸿沟”就是时间,踏踏实实用时间磨练自己,没有捷径。
20,952,067
93
24
设计行业中如何界定抄袭与借鉴?
抄袭和借鉴不止是设计圈的话题,而是一个更宽泛的社会学话题,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会涉及,不过每个行业每个领域包容度是非常不同的,对设计和借鉴的界定也是不同的。那么单从设计行业来说,如何界定抄袭和借鉴呢? 抄袭:一模一样肯定是抄袭,主要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高度雷同应该也算是抄袭 借鉴:局部设计细节的模仿,比如Twitter的下拉刷新和Path的添加和侧滑菜单,已经快成通用设计模式了,这种很难算是抄袭,毕竟大家都知道这个设计来源于谁。风格和设计手法的模仿也很难界定是否是抄袭 其实不管是抄袭还是借鉴,设计师的目的其实是从中获取灵感。那么我们可以从获取灵感的角度规避抄袭和借鉴的问题。 1.跨界模仿 有些设计师,做个IM,就一定要从IM类软件中去找灵感,做个安全产品,经一定要从同类安全产品中找灵感,这样当然很容易撞车。莫不如跳出来,从其他领域去寻找灵感,比如去博物馆看看名师大家的画作,去艺术园区看一下雕塑和摆设,去工艺品店看看工业设计作品,这些跨界的灵感,都可以抽象出来作为你的设计灵感。跨界的模仿很难被界定为抄袭,虽然iPhone的时钟的设计仍然被告了,被指抄袭一个实体的时钟。 2.汲取设计理念 有些设计之所以好看,是因为有不一样的设计理念,比如说折纸效果、晶格效果,你要汲取的是设计师其中的那种设计理念,这种理念可以很好的转行成你的设计初衷,并形成一种派系。 3.学习设计手法 有些设计,能给人技法上的启发,比如羽毛的画法、高光的画法等,这种你可以拿来用在各种不同的设计场景中去,作为设计基础存在,肯定不算抄袭啦。 4.适当拿来主义 一些通用的设计模式、动效SDK等,直接拿来用也未尝不可,避免重复发明轮子
康石石在浏览国外网站的时候,时常能发现不少国内作品与国外艺术家作品有相似之处,虽然现在国内的艺术在快速发展,但还是可以看到很多设计师的创作有抄袭之嫌。 随着很多作品被曝光抄袭,国内也开始有了版权意识,但抄袭问题由来已久,何况抄袭和借鉴一直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很多人打着借鉴的名义实际就是在抄袭他人的作品,那么在艺术创作上应该如何去避免抄袭呢? 首先我们要分清楚什么是借鉴,什么是抄袭。有些时候,在艺术创作中“借鉴”与“抄袭”的界限非常模糊,借鉴不是照搬和复制,而是在吸收原创的视觉表现与形象的基础上,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和创造,重新去构建一个新的作品。 借鉴是一个人学习艺术的正常练习过程,如果我们要求一个作品任何一笔,形态以及色彩都是原创,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时候虽然借用了前人的表现形式,但是想要表达的意思则完全不同。 临摹一直都是公认的传统学习技法的一种,毕竟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就是要不断研习经典作品,这是学习的一个过程,所以很多人学习艺术都是先从绘画开始,绘画从临摹经典开始。比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就是从塞尚晚期的作品发展而来,他积极地学习大师的经验,进而将它发扬光大,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立体主义风格。 其实在学习阶段,如果作品中有与他人相似的创作,只要不是什么课程结课作业、毕业设计、参赛作品等,都会被视为还处于学习阶段。向前人学习技法是可行的,但只能作为个人练习。一旦作品进入市场引起关注并产生了商业效应,那么抄袭这种行为就会被大众指正出来。所以如果是模仿的作品一定内心要清楚,这就是一个仿品,一个原则上根本不应该上台面的试作品。 既然身为一个设计师,那就应该要有自己的原创作品。由于世界上现有的视觉资源与思想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很难做到绝对的原创,大家都是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新的突破。以前只要画的像就可以随意地表达绘画者的想法,但画的像只是一种艺术表达功力的体现,而我们在传统的绘画学习过程中缺少再创作。 在创作的初期,鉴于只是习作还没有对专业有很深的理解和体会,大家都会从模仿中练习技法,但是随着创作的深入发展和推进,后续创作的发展和原先的雏形差异将会越来越明显。换句话说,模仿借鉴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进行创作,你必须看到更深更远更广阔的世界。要让大家清楚尽管有所借鉴,但你所呈现的作品依然是他们前所未见的东西,是一个带有新生命的产物,它表达着是一个新的含义。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就曾经表达过:“艺术家不是造物主,没有办法像上帝那样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地创造东西。艺术家真正做的,只是在大千世界中选取美的、有意思的、发人深省的东西,然后拼成自己的作品并借此表达自己的感受。” 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想,即便看过相同的画面,经历过同样的事情,但体验依然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相同的事物或精力在创作者的脑海里视觉成像不一样,所创作的作品也有所差异。 最后还是要说,借鉴是学习的一个途径,但是学会了技法就应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将它运用到创作当中,如果只是单纯的技法抄袭而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念,这个作品只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以上望有帮助,欢迎交流———————————————————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官方微信(kang-shishi) 如有艺术留学、院校、专业、作品集方面的问题,可私信康石石咨询
20,952,067
69
40
设计行业中如何界定抄袭与借鉴?
如何区别借鉴与抄袭?如果是从结果出发,其他答主都已讲得很完整。但我想从过程的角度补充一下。 你是否会经常遇到这种问题?你想做一支笔。你衡量握起来的舒适度,还有价格要比较亲民,选来选去,把工艺和材料都定好了。最后发现和市面上一款卖得很火的笔居然不谋而合。你要继续用这个雷同的方案吗? 或者上面还有点理想化。现实情况是,你一直没想到什么好点子。所以你到文具铺看看,找到一款笔。这笔完全达到你的要求,舒适,价格低,质量好。你要直接采用这笔的制造方案不? 还有另一种情况。你想卖笔赚钱。但你对做笔并不在行,所以到文具铺问了下老板,「老板,卖得最好的笔是哪种?」「就那种,又舒适又便宜,现在最火了。」「那行,既然市场验证已经正确了,那我们就直接复制吧。」 以上的情况,哪种是借鉴,哪种是抄袭?如果从结果来看,那都长得一样,就都是抄袭。但从过程看,我觉得前者是借鉴,后者是抄袭。最关键的是,它们对行业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是你有目标和问题,你寻找解决方案。接着你恰好发现有合适的解决方案,所以复制。就好像你想提高学习效率,看见小明每天都边吃馒头边背单词,你试了觉得也不错,就复制了。结果你考得和小明一样,都90分。 这种「抄袭」其实也是一种认同。「抄袭」越多,认同也就越多,从而让一些很棒的设计慢慢变成「主流」,推动行业的进步。就好像小明吃馒头背单词的方法非常好,结果普及到全校,导致全校学生的成绩都上去了。 你也不用担心大家会盲从,毕竟大家都是用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或是「抄袭」的方法很烂,自然会弃用。所以被抄的东西一直都是好东西。 举个例子。当年苹果和微软都轮流把施乐的GUI抄了一遍,但它们都是为了让电脑大众化,GUI是趋势。如果他们不这么做,PC的出现不知道要晚多少年,而GUI的草图被当成垃圾,躺在STAR的研究室当厕纸用。 第二种就大不一样了。因为你的目标本身就是要是和他一样。每次考试你就都抄小明的,所以他考多少你就考多少,他超常发挥90分你就90分。一不小心不及格,你也就不及格。你们两人的平均成绩,永远等同小明的。 这种在市场上其实是很糟糕的事。因为你的存在对市场并没有任何价值,你的产品只是一模一样的复制。市场上产品的平均水平也没有得到任何提升。唯一的不同是,被复制产品赚的钱,被你分走了一部分。你与它之间,变成一种零和游戏。甚至,由于抄袭比创造容易得多,你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广告营销等,可能你的销量还好过于原创。 因此,有些人就开始放弃革新,或也转变成抄袭者;有些人坚持原创但打不过抄袭的,最终退出。不管怎么样,整个行业开始停止进步,形成「劣币驱逐良币」。 最后的收场往往是坚持最久的人获胜,整个市场里的企业开始合并相似的,或只剩下不重复,满足不同需求的。像Google退出中国,百度称霸;优酷与土豆合并;赶集和58合并;滴滴和快的合并等。 你能想象,1997年,微软在苹果快撑不下去时,可是投资过苹果1.7亿美元的,并开发 Mac OS 版本的 Microsoft Office。或许巨头也深知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吧。 今天读到Pony的文字,特别有感触。 当然,我们也走过很多的弯路,后来我们发现复制别人的路径,最后往往是失败的。我们的团队曾经照着百度做搜索,人家有什么我们也做什么,没有想到别的路径,所以并没做起来。但搜狗就很聪明,他说我拼搜索拼不过你,我就拼浏览器,浏览器靠什么带?输入法。输入法带浏览器,浏览器带搜索,开辟了另外一条路,就比我们做得好,而且人家花的钱是我们的三分之一。 像我们电子商务原来团队是照淘宝做,产品是一模一样的东西,最后越做越没希望。包括我们的微博,虽然说活跃量跟新浪微博差不多,但是始终没办法突破,最麻烦的是新浪微博也没突破,跟着别人走到死路里去了。 参考资料
很感兴趣的话题,不如先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上的概念解释: 抄袭:窃取别人所作文字以为己作。或指不顾客观情况,照搬或沿用别人的思想、方法、经验等。 借鉴:把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借来对照学习或吸取。也指别人的可供自己对照学习的经验或吸取的教训。 综上所述,我认为概念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是否“不顾客观情况”。由此说来,我们在设计中去界定二者的意义已经不大,因为单纯的抄袭其实很难得到生存下来的机会。 也许您会说,业内这样赤裸抄袭的情况大有人在,而且还活得好好的。但我想说,您确定他是抄袭么? 在此,我有两个观点: 第一,不为相同而相同。任何产品都是为满足自身具体业务而存在的,而不会有两个业务情况完全一致的公司或团队,因此抄袭的效果一定不会很好,道理很简单这不是为你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所以就算短期内不出问题,长期看也一定会有负面影响。有的公司会认为所谓“大公司”的产品一定是千锤百炼的,照搬就好。Nielsen前些年发表过一篇博客名为《为什么不要学习著名网站的设计》,其中仔细探讨了这个问题。其实大公司很多的设计也很糟糕,也是拍脑袋,问题一点不会比所谓的小公司少。很多设计真的没有对与错,只是当时设计了并一直存在而已,我们没必要神话,更没必要不顾一切的照搬。 第二,不为不同而不同。产品设计和用户的习惯息息相关,也正因如此我们积累下来了很多的模式。采用熟悉的模式有利于用户心智模型的匹配,因此相似有的时候未必都是坏事情。很多时候,我们的设计是为了追求不同而刻意求变,这样的方案往往看上去很奇怪,因为它已经不以“合适”为目的了,它的目的是“不一样”,这样确实避免了相似,却引来了更多的问题。 回到主题,如何区别二者?我认为汉语词典说得好,就是看这个方案是否有考虑“客观情况”,也就是说,定义一个方案的抄袭与否,应该看他合不合适业务需求,而并不是看它长得像不像某个方案。借鉴是一种艺术,“创造力只不过是连接某些东西的能力。”的说法实在是帮主的经典。国内某互联网巨头,经常因为“抄袭”与“借鉴”成为众矢之的,我觉得大可不必。因为如果它总靠抄袭,无论如何不会走到今天。我们更应该看见它产品中那些巧妙适应本地化的策略,以及精雕细琢的细节,这些正是它区别于抄袭的地方。 这就是我对所谓借鉴与抄袭的看法。单纯以设计来讲,真的很难定义。因为设计是个很复杂的综合体。若如此,不如回到“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这个本质上,也许“合适”就好。
20,952,080
30
19
大公司、创业公司、设计公司中用户体验各扮演什么角色,有什么作用?
不同的公司类型里“用户体验”的概念,除了角色、文化、组织等维度来看作用,还可以用“领域”以及“阶段”– 该公司处在其品牌成长的哪个“阶段”。 在高科技领域的用户体验团队也有着有趣的差异,比方说互联网与消费性电子的巨人,因为市场变化快、规模大,人数也相对的多、架构与流程也相对完整与重要。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形态与其相对应的角色与作用: 卫星形态 — 支持不同产品,基本作用就是随时支持产品的完善与提升、维持品牌体验的一致。 融入产品团队的形态 — 钻研得很深,熟知该领域的过去与“近”未来。作用就是确保用户体验更好的整合于产品之中,更有计划的长期提升。 创新的形态 — 让不同部门评估与参考,作用就是具体化愿景并试着从用户需求与新科技提供发展方向,这种形态的团队需要更多元的人才,产出可能除了概念原型、愿景、策略还有可申请的专利。 这些不同的团队形态导入与成型时间,也会造成其功能的不同。领导团队的组成基因也会对其作用有很大的差异与影响。初期导入的通常比较辛苦,需要更多的验证与自信,第二代的可能透过具体贡献逐步提升策略高度,能融入品牌与商务上的成功通常需要超过用户体验团队的多元整合。 很多大公司并非是“典型”的高科技领域,比方说饮料、医疗、交通、金融、教育等,其实也有许多“用户体验”的需求,只是比较少被提及,甚至许多从业者也不知道自己能在这些领域创造价值。甚至公益、生化与能源科技都应该是交互设计/体验设计师去发挥更大作用与价值的领域。 事实上,“用户体验”无法从局限在数字、交互与界面的讨论上体现它可带来的影响力。同时,“用户体验”一个甚少被提及的作用是…能在生产效率与员工幸福之间找到可持续企业的关键。这是远远超过生产力的讨论。 交互设计/体验设计可以让这些非典型的高科技领域重新看待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建立不同于传统客服的对话氛围与价值。透过对社交媒体与数字洞察的能力,协助非数字原生的企业,建立新的数字交互与感知能力。 新/初创企业里比较精实的,通常会需要用户体验团队快速提供从数据转化成洞察与具体功能的作用,而视觉与交互则会依照公司的价值主张与定位有不同阶段的需求与侧重,有时确实比较辛苦。但有观点与态度的企业越来越多,好的团队也是。 新/初创企业比较具有策略与规模的,也可能透过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与更贴近消费者的品牌定位,创造新的市场。尽管这里的用户体验团队或许不称为用户体验,但其实协助产品、管理、运营团队了解“用户体验”是一样的关键作用,只是系统、流程、成本、人才结构、职称的不同。 当这样的品牌有了故事、有了岁数,用户体验的作用也会有所转变,除了确保生产力与品牌价值,更多的能表达品牌对不同事情的观点,比较容易理解或接近的例子是Virgin航空或顶泰丰。 设计公司除了大小之分,也因其顾问的本质、历史与团队特色,让“用户体验”有着不同的作用,比方说提升服务的策略高度、拓展业务范围与可能。让设计公司可以做更多不一样的事情、更有影响力。用设计师的观点,创造更有理想、更好用户体验的方案或产品。
这几种环境都经历过,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范围还是太大,不同的公司、甚至公司内部的团队,用户体验所扮演的角色都会有区别。用户体验本身的边界可大可小,大到你几乎可以把任何沾边的工作都放进来,小到可能就是以前的 GUI 设计改个名字。 大公司可以分成不同类型,例如微软、IBM这些是一种,腾讯、百度这些又是另外一种,而且还要看团队。尖锐的说,有些氛围里的用户体验就是装样子,可有可无,或者大家都在谈用户体验,也都认为自己可以做的好用户体验,但实际上又不是这样。而在另外一些氛围里,用户体验发挥的作用则非常大,真正能够影响到产品的发展。这样的氛围,实际上是和好的创业公司类似的。 真正重视并且理解用户体验的创业公司,会非常实际的将用户体验和产品紧密的结合起来(这是废话,但很多地方的确不是这样),用户体验本身是创造产品的一部分。用户体验本身是一个对经验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好的、有经验的设计师会极大的推动产品创新过程,只是在国内,这样的设计师数量还不是太多,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对于设计公司,特别是用户体验领域的设计公司,用户体验是最核心的(吃饭用的...)。但是设计公司通常也有局限,缺乏产品的整体经验,经常会有看起来很美但无法完全应用于产品的设计。所以理想的状态下,用户体验团队一定要有很好的工程配合。 我经常纠正朋友,我们用户体验公司,而不是设计公司或者别的。因为我们认为用户体验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如何做好用户体验?不仅仅要有好的设计,还要有好的技术。我们的理念是「设计+技术-->极致」,创造好的用户体验,需要更好的协同配合。我们现在有1/3的伙伴是用户研究员和需求与业务分析师,1/3是设计师(产品、交互、视觉),1/3是开发工程师。同时我们在努力让不同角色的伙伴之间能够有更多经验上的互通,做用研要了解产品,做设计要理解开发。 用户体验的本质是什么?我觉得是创造美的事物(产品),功能是美的,交互是美的,视觉是美的。如果不美,肯定是某个地方出了错。 我是国内最早一批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在知乎里有130多万人关注。知群是高端职业教育平台,学生包括国内外各大高校在校生、苹果、谷歌、微软、阿里、腾讯、字节、小米等的在职员工。现在还有各大公司P8、P9、P10的专家和高校教授在知群分享经验。 现在有免费的5天学习机会,帮助你了解阿里、腾讯的工作方法论,更好的入门或者提升。在这里了解详情和报名: 应该是你能接触到的最有干货的免费课程,机会有限。
20,955,436
398
116
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之前应该问理财经理哪些问题?
我一般从来不会问:什么时候到期、利息是多少、保本保息吗。 我会这么问理财经理或者银行客服:(现在一般都有网银,不用去银行排队买产品的。对产品有问题,可以加一个理财经理的电话或微信,或者直接打银行客服电话转人工进行咨询。他们有义务解释清楚这个产品的每个细节,这也是一个很好测试这个产品靠不靠谱的方法。如果该产品的理财经理或者客服都无法解释该产品,那么讲真,这个产品不靠谱呢。) PS:如果第一次去银行,我一般会这么跟他说我要办的业务:你帮我把所有该办的都办了,目标就是我能通过网银或手机银行进行一切操作,不用再来银行了。当然,如果涉及到什么服务是要收费的,你再问一下我看我需不需要(有些每月的短信服务等要收费的,就看你要不要了。)这样,就不会出现,一回家发现这个也不好用,那个也不好用,再去银行,而且他还说你没有说清楚你要办什么啊。。。
买银行5万左右起点的理财产品,关注两点就行,期限和收益。真要深究理财的资金投向,很多客户经理自己都弄不明白。大池子套小池子,各种对接。不过这种门槛低的理财产品风险大多比较低,监管也比100万起的信托PE严得多。 这点上不妨相信政府。和你一起认购的有各种阿公阿婆,政府不会让现在肥的流油的银行把这个群体暴露在高风险下。和谐稳定不出事是压倒一切的主旋律。
20,956,452
159
51
如何找到一名靠谱的律师?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但由于法律服务行业天然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和某些业务的本地化(如金额不高的诉讼),找到靠谱的律师挺费劲的。即便对于我这样执业多年的律师,要在特定地域、特定领域找到合适的律师,在业务上合作,也不总是很容易的事情。 对华尔街顶尖投行来说,能达到其要求的大律所就那么几家,挑谁都差不多。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可选择的律师实际非常多,差别会非常大。毕业于法学名校、在大律所受过训练、执业时间长,大部分情况下对律师都是加分因素,但并不意味着他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人选。 对于法律行业的外行来说,找到可靠且性价比合适的律师只有一个办法:靠熟人推荐。最好这个熟人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另外,上大学时认识几个法学院的同学,工作后认识几个从事法律行业的朋友还是挺有帮助的。至少他们能帮你过滤掉最不靠谱的那批律师(特点是爱拍胸脯、满嘴跑火车)。 对于律师的考察,可以参考
靠谱律师的正确打开方式: 1、收费标准明确,提前告知可能存在的费用 千万不要嫌弃一些讲的明确但是收费标准比较高的律师,这样的律师才是正确的收费方式,对于一些收费较低甚至都低于政府指导价的可能会涉嫌存在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在律师行业这是禁止的。而且律师服务都是有成本的,费用过于低廉,服务质量是否可以得到保障就不得而知了。谁又能保证开始没有跟你说清楚费用的律师,在办案的过程中不会向你收取别的不必要的费用呢? 律师收费是按照市场价及政府指导价相结合的,每个省都有律师收费指导标准。一般来讲,律师收费是具有两种模式的,一种是接受案件后收取全额代理费;一种是风险代理,案件接受委托后收取一些差旅费用,等到案件成功后按照标的的百分比收取代理费,这个百分比不能超过30%。 另外要注意下列案件是不准风险代理的: (一)婚姻、继承案件;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抚恤金、救济金、工伤赔偿的; (四)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禁止刑事诉讼案件、行政诉讼案件、国家赔偿案件以及群体性诉讼案件实行风险代理收费。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当事人交纳的费用一定要由律师事务所统一收取。按照律师及律师事务所执业规范要求,律师必须通过律所统一进行收费,对于私自收费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2、及时告知风险,不夸大风险,信守承诺,用专业为您服务 每个案件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一名专业的律师来讲,将案件的风险明确告知是最基本的要求。不盲目夸大,信守收案时为当事人表明的办案态度,凭借律师的专业能力办案是证明一位律师是否有良心的重要考量因素。 3、兢兢业业,接案后,随时也当事人保持良好的沟通 很多律师在收案之后对当事人就漠不关心,因为已经收到钱了,所以更多的心思就会用寻找下一个委托人身上,对于已经接受委托的当事人就不怎么负责任了,很多时候当事人联系了很多次之后才能联系上,然后用各种理由(开会、开庭、法官出差没空)搪塞当事人。 其实对于一名专业的律师来讲,收案仅仅是案件办理过程中的一个小的环节,在接收案件之后如何办理好案件才是问题的关键,通过律师的服务保障当事人利益最大化才是正道。专业的律师会在接受当事人的委托之后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基础之上为当事人制定一个诉讼方案,为当事人讲解好诉讼流程及需要准备的证据材料及需要核实的案件基本事实等情况。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与当事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随时告知当事人案件办理进展情况,解答当事人不了解的法律问题,在案件办理结束之后询问当事人的意见是否需要提供另外的服务,并做好解答工作 最后,总结一下,专业的律师需要具备的几个因素,千万要切记:态度良好、明确费用标准、诚实有信、与当事人保持良好沟通、态度端正。
20,956,452
707
64
如何找到一名靠谱的律师?
现在法律行业就是一个双盲的市场,当事人也抱怨找不到律师,律师也抱怨找不到当事人,一个律所主任说:“拿到案子之后打官司其实最轻松了,拿到案子之前的事情反而是最累的。”律师和当事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信任”,最缺乏的也是“信任”,所以很多律师给一个公司打了一场官司之后,这个公司就只找他打官司,原因无他,信任而已。 从建立信任的角度,当事人找到靠谱律师的途径有: 1、熟人介绍 熟人介绍过去是,现在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律师接业务和当事人找律师的主要途径。 不管是二三线城市的个人所的小律师,还是一线城市大型律所的合伙人,大部分案子也都是来自熟人介绍。实际上我建议每个人都应当保证自己身边有一个教师朋友,一个医生朋友,一个警察朋友,一个混混朋友以及一个律师朋友,不一定熟,但关键时刻可以帮很大的忙。 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朋友,那么找你的朋友帮忙介绍是最靠谱的,最好这个朋友自己是司法口(司法局、法院、检察院、公证处什么的)的,或者朋友自己找某位律师打过官司,亲测好用,可以推荐一下。以题主的情形,通过朋友找律师,吃几次饭,谈几次话,建立信任,委托代理,这是最靠谱的。 实际上我一直期待能有一个网站像淘宝网那样把律师拉出来展示,然而实际情况是优秀的律师根本不愁案源,缺乏动力进行网络营销,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律师进入这个行业,希望情况会有所改善。 2、只买贵的 一分钱一分货,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一个律师敢于给自己开高价,自然有的他的道理,土豪朋友们千万不要犹豫,去本地的律所看看,哪位律师咨询收费最贵,找他肯定是没错的。比如温州一家专门做破产案件的律师,挂出来的咨询费是1500元/小时,但是其实他根本不接受咨询,他说:“我打个官司么几十万好了,都忙不过来了,哪有时间赚这个咨询费。”如果你看到一位律师咨询价格非常高,但实际上没有时间接受咨询,那找他就对了。总之一句话,不买对的,只买贵的! 3、过往案例 现在裁判书书都上网了,一位律师之前打过什么官司,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一查便知,把律师的名字输进去,看看这位律师打过什么官司,判决结果怎么样,一查就知道,轻轻松松。特别是很多疑难案件,一位律师如果打过一场官司,会有很多人查到之后来找他。交通肇事类非常流水化,如果查到这个律师或者这个律所办过成百上千件交通肇事类案件,那不要犹豫,就是他了。 4、看曝光率 很多新闻媒体会邀请一些律师来发表看法,比如我的一位师兄就受邀作客浙江台,为《纪实》栏目做特邀嘉宾。他做嘉宾的这个领域不一定是他最擅长的,但肯定是他懂的,找这样的律师打官司,多少是有保证的。 5、法律援助 劳动官司和民事纠纷可以尝试找当地司法局下属的法律援助中心,都是正儿八经的律师,万一被指定为某个律师的法律援助案件你就赚到了,比如我的老师基本上只接商事案件和房地产类案件,一个官司就是几百万,但是每年还是要接两个公益案件,给劳动者和消费者打维权官司,不收一分钱,只是为了媒体宣传之用。 tips: 1、普通人没有能力判断一个律师的好坏,那些想要通过律师的临场反应来判断律师优劣的只能说图样图森破了,找律师要的就是信任,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前来,最终你收获的也只能是不信任,甚至有的人问律师一个问题后,慢悠悠地说:“这个问题我问过别人了,就是这样,我只是试试你。”这种时候律师只会觉得受到了侮辱。 2、找律师最忌讳一种心态,就是“天塌了”,很多人一辈子就打这么一个官司,所以很着急,这是人之常情,但律师见得多了,不着急也很正常啊,很多律师不仅要解答当事人的专业问题,还要安抚当事人的情绪,真是烦得很,尤其是很多当事人诉讼费也就几千块钱,要不是看朋友的面子律师可能都不想接,接了之后当事人没完没了地问案子的进度,指责律师不用心,不上心,实际上因为案情简单,律师根本不用费心,这是好事才对。我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子,最后他的律师主动要求把律师费退给他,表示这个案子我不接了,我表示很理解这位律师。 3、可以尝试风险代理。很多当事人都觉得律师不能就某一目标打包票,不靠谱,实际上只要你肯舍得花钱,律师还是敢打包票的,风险代理就是一种机制,达到特定的目标拿多少钱,达不到一分钱不拿。比如我一位师兄接到一个官司,债务人已经跑路了,债权人定的目标是,债务执行不到50%,一分钱不给,50%以上,则收取执行款的20%,全部标的是3200万,听师兄讨论这个案子的时候,看着他专注的眼神,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小宇宙正在燃烧。
我是一名办理刑事案件为主的律师,不办民事、行政案件。对于民事、行政案件,如何挑选律师,我没有发言权,不敢妄加评价。对于刑事案件,如何挑选律师,我还是有些心得的。以上为背景。 刑事案件,涉及到当事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可谓是生杀予夺,利益攸关。很不幸,刑事辩护同时又是一项无形的、无法量化的、严重依赖辩护律师职业操守、执业技能的技术活。当事人作为门外汉,之前也未必接触过此类事情,不一定能识别辩护的质量。那怕最后知道请了差律师,但此时案件已经烂尾,换律师也未必能起到作用了。 因此,当事人聘请律师时候,在刚开始的时候选个好律师就非常关键了。 以下几种律师,当事人务必警惕: 1.拍胸脯律师或者说取保候审律师。这种律师通常会打着能够成功取保候审的旗号,骗取当事人的委托,并以须打点关系为由,向当事人收取不菲费用。然后装模作样,向办案机关提交一份取保候审申请书,然后静等消息。一旦成功,则收入囊中;如果失败,有的退费,有的不退费。 2.第一次会见不超过二十分钟的律师。 第一次会见当事人时,须向当事人了解到案经过、案情具体经过、侦查机关审讯情况等,以确定当事人有罪还是无罪,此罪还是彼罪,罪重还是罪轻。另外,还要向当事人解释涉嫌罪名的构成要件、刑事诉讼流程、当事人亨有的.诉讼权利等,上述事情不是二十分钟能够完成的。 3.复印卷宗不全的律师。 这种律师去检察院或法院阅卷的时候,通常只会摘录一些自认为重点的被告人供述与辩解、鉴定意见材料,岂不知道魔鬼藏在于细节当中。 4.辩护词不超过两页纸的律师。 刑事案件,再怎么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确实;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上,再怎么没有空间,只要这个律师用心去钻研,想说的话,绝对不会少于两页纸。 5.不阅卷律师。这种律师庭前绝不阅卷,庭时才匆匆忙忙地在翻来翻去,或根据公诉人、其他辩护人的表述,临场发挥,典型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6.万金油律师。这种律师什么案件都接,名片上标榜着民事、行政、刑事、执行、国家赔偿,不一无精。任何领域都精通的人就是任何领域都不精通。 7.一天到晚到处讲课的律师。 法律是一门实践的学科,经典案例是真刀实枪,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结果。大状忙于办案,四处奔波,那有时间到处讲课。另外,讲课律师的经验是意淫出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8.在看守所门口派名片的律师。 这种人极其可能不是律师,极少有执业证的律师会去看守所揽客。 9.百度竞价律师或者说变色龙律师。 这种律师在不同的当事人面前显示不同专长,当事人输入“贩卖毒品罪 律师”,就会在首页显示他精通贩卖毒品罪的律师;当事人输入“强奸罪律师”,就会在首页显示他是精通强奸罪的律师。有时候,他还会告诉你他承办案件过千起,胜诉率高,有资源,不成功取保候审不收钱。这是支付了足够的钱给百度的结果。 10.不亲自办案的律师。这种律师热衷于谈案接案,就是不办案。案件一接下来就交给身边的助手去处理,自己至多过一下目,把一下关。当事人重金请了个大牌的“实习或授薪”律师。 请了差律师,浪费了钱财,有时还是其次,耽误了案件处理的最佳时机,这才是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一个刑事案件到了申诉阶段,律师再好,恐怕也只有对当事人进行人道主义关怀的份了。
20,963,024
74
22
如果让你推荐且仅推荐一首歌曲,你会推荐哪首?
自认为是 《Hey Jude》 会有很多人出来点赞。。。可惜没有 年少时期待我牵着我的她,但是没有人可牵 年轻的时真的牵着她的手,只是很短暂 现在,一个人。 她,对于我来说消失了 听到这首歌,我会瞬间觉得什么都可以坦然面对!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我年少时。。。 第一次和韩国同事KTV,发现他也会喜欢这首歌。他历经很多国家,饱经沧桑。英文歌曲中还是比较喜欢这首。 跨国组合倾情演唱,永不忘记。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Hey Jude》唱给自己。 每一首不同又相同。 这就是人生。
Let it be ——The Beatles.
20,963,024
52
33
如果让你推荐且仅推荐一首歌曲,你会推荐哪首?
life is like a boat
一生所爱
20,966,775
337
40
什么叫「盲降」?为什么飞行员会选择「超标盲降」?
终于在知乎上看到一道自己能回答的问题了!正好前两天刚考完IREX,答个热乎的。处女答………盲降是ILS的中文翻译,即Instrument landing system,是世界通用的一种精密进近方式,机场在地面上需要安装一个低频率的VOR或NDB台来告诉你跑道中线(center line)相对于飞机的位置,还有一个VHF信号来告诉你在一个特定的点上你比正常下滑轨迹高了还是低了。 在飞机上装有一块仪表,由gp(glide path)和loc(localizer)组成。白话解释就是一个圆表里面有两条相互垂直的线,竖线(loc)在中间时表示你正对准跑到,偏右了线会向左动,反之亦然,你可以把线想象成跑到偏右了跑到就在你左边。横线(gp)在中间时说明你正好在正常的下滑轨迹上,偏上了说明你低了,反之亦然,你可以把线想象成下滑道,你低了下滑道就在你上面………看过解释后我相信大家很容易就明白了,飞行员只要把两条线保持在中间就能在什么也看不见的情况下吧飞机降落在跑到上,也就是盲降了。但是大家也应该知道飞机降落头先接地肯定是不行,所以飞行员要在接地前拉头收油门让后轮先接地,但是ILS上并没有指示你什么时候拉头的功能,所以就要求飞行员到一定高度时要能看见跑道,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拉头,这个高度就是决断高度。航空法规定,飞行员到达决断高度(前)时必须马上决定到底能不能降,也就是出没出云,能见度够不够最低要求,如果不够必须马上复飞(题外话,我们在做ils考试时低于决断高度哪怕1ft都算挂啊,所以大家知道这是一件多严肃的事情了吧) 关于超标盲降,我想楼主说的是前两天那个某航超标盲降的事故吧,其实地面装置在很早的时候就能知道地面的能见度了,而且每个机场的ILS关于能见度的要求都是一个精确的数值,也就是说在能见度不够的情况下根本就不会让飞行员建立盲降,一定会让飞行员飞备降场。新闻中也说了塔台多次提醒,机长还是执意要降,这是对乘客多么不负责啊………………能见度不够,判断失误拉头晚了,那就是机毁人亡啊。 ============================================================================= 来补几张图:直接从教材上扒下来的,够直接了吧。 最后再来一张澳大利亚悉尼标准的ILS进近图,配上我拿画板做的解释= = 完活收工了,谢谢大家参加今天的航空大讲堂LOL。
这是一个好问题 上半个问题:“什么是盲降?”各位同行回答的很好了 我来回答下半个问题:“为什么超标盲降” 早年民航内部标准没现在这么严格,或者说现在也只有国内几个大城市的大机场才敢说自己很严格。 标准的执行在于人,而人又是社会动物。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难免混个脸熟。飞行员跟塔台管制无线电频率里天天打交道,来回就那么几个人,听声音都知道是谁。更别说下班后可能还勾肩搭背呢。 盲降的标准在于能见度,而能见度又是一个很模糊的东西。 所以你看见了,正常视力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谁是正常视力?是双眼视力1.2的张三,还是一只1.0一只1.5的李四呢?轮廓?怎么算看清楚轮廓?总给人一种隐隐约约的感觉,所以飞行员接收到能见度的标准多数以百米为单位,比如1200米,但你能说1201米远你就看不到大体轮廓的么? 所以能见度标准自己就带有局限性,当然现在都有专门的仪表能够测量能见度,但驾驶飞机的却是不靠谱的人 这个人驾驶着飞机,从天而降,你在地上测量的能见度对他来说也就算个参考,特别是有时候来了块平流雾,你在地面看不到马路对面,他在天上看跑道一清二楚,那你地面上测量的能见度算不算数? 怎么办?这事真没法办,毕竟不能拿竹竿吊一台机器在天上对着跑道测能见度。 所以这时候比如你跟塔台很熟,落地标准需要能见度400米,塔台拿机器一测我擦正好399米,他会说能见度不够标准马上复飞么? 现在管的严了可能会,但以前不会,塔台会跟你说:可以落地但能见度接近标准,请自己把握好标准以决断复飞。 这样把是否着陆的决定权给你,让你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落地,也同时给了你提醒:“哥们,能见度不太好,你要打起12分精神啊” 这样大家脸面上都过得去而且也符合规定。着陆皆大欢喜,复飞也是兄弟我仁至义尽 但有时候就会玩脱啊~ 小机场老朋友玩惯了,换到别人家地盘继续玩,你以为很熟其实人家根本不认识你。塔台说了能见度不够标准,你说不会啊,我天上看跑道明朗清晰有动感啊。然后你就任性落地了 再然后就吊销执照了啊
21,023,376
12,000
389
洗牙、使用牙线会把牙缝弄大吗?牙缝为何会越来越大?
关于牙缝大小这件事情,是我一直想吐槽的事。经常听到有人说:“不要洗牙,洗牙会把牙缝洗大。”还有人说:“不要用牙线,用多了会把牙缝变大。”然后,昨天居然有人说:“冲牙器用完是不错,但是会把牙缝冲大。”我真的是,忍无可忍了!所以,干脆来讲讲关于牙缝的来龙去脉! 先来说牙齿的正常结构,为了形象说明,请你握拳举起双手,两拳贴紧。把你的拳头想象成牙齿,也就是肉眼看见的牙冠部分。把拇指关节以下的部分想象成牙根。你是否发现,两拳中间在手腕的部分无法完全贴紧,而是存在一个倒三角形的区域。其实这个倒三角的缝是一直存在的,只是被牙龈填充满了。然后我们来看图。 从左边的图可以看到正常健康的牙龈状况,在牙与牙之间填充着满满的牙龈。从剖面图来看,你会看见其实还是有一些小的缝隙存在,但是被牙龈和牙周组织支撑的很好。 再看看右侧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状况,牙与牙之间有大大的缝隙,牙龈红肿退缩,暴露出了牙根。从剖面图看,明显的牙龈和牙周组织的萎缩,骨头的吸收也非常明显。 看完图的你,能理解牙缝变大到底是什么了吗?其实,就是你失去了健康的牙龈和牙周组织。你应该自己面壁,默哀个三分钟。 也许还有人在纠结,那洗牙后牙齿中间空空的到底是什么不在了?是把牙齿磨小了吗?我郑重的告诉你,洗牙洗去的是牙结石。简单说下牙结石,大概成因就是口腔食物残渣长期滞留被钙化形成的钙化物质。它的硬度没有牙齿硬,但是总比牙龈硬吧。牙结石的危害,我通俗的说,你想象你拿一块猪肉和一块石头每天摩擦,最后会发生什么?所以,你的牙龈炎的红肿大多来源于牙结石的迫害。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从现在开始重视牙龈健康,阻止牙缝继续变大才是你该做的事。 口腔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是反映人体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一面镜子。WHO将口腔健康的主要特征定义为——— 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等。 亲,你还纠结吗?宁可牙缝大,也不要牙龈出血红肿,健康的牙龈状况才是王道!
“怎么牙龈出血那么久才来治疗?” “听别人说洗牙不好......” 这是国内的牙医们每天出诊的时候大概重复最多的对话。 “这……” 一言难尽,我决定用图片来表达(每次给科普文章你们都懒得看啊捂脸哭)。以下是洗牙常见问题和几种谣言。 说来难过,现在的一些风气很是不好,患者不相信医生的医嘱,信朋友的同学的室友、七大姑八大姨、邻居家的某个远方亲戚,或者是朋友圈谣言。更可悲的是,很多医生自己的家人都是劝说多次无果、硬性要求才去洗牙的。 再次强调:洗牙是最省钱省事儿性价比又高的口腔治疗。定期洗牙是维持牙周健康、预防牙龈炎和牙周炎发生或复发的重要措施。牙龈红肿出血,大多数情况洗个牙就能解决,别去买止血牙膏粉饰太平啊。 祝大家都能有一口好牙!
21,065,949
160
46
中国的建筑(包括装潢)施工队人员素质和技术与发达国家的相比有什么差距?
想起了王小波的《打工经历》,说的是王小波和老曹(沪东船厂工程师)在美国留学时,为一家中餐馆装修的经历。几十年前的差距是这样,现在好像也没有多大改观。 说的责任心, 说的「国内工程占大头的是材料费,国外工程占大头的是人工费」都非常中肯,或许这样的差距不只是施工人员的问题,还与业主对价格和质量的权衡,技术工具的普及,以及在较成熟的环境下养成的工人的责任心有关。 题外话:大一的时候上政治学原理,老师讲过这样的看法:中国的食品质量堪忧很大程度上与检测技术无关,因为中国还有数量庞大的低收入人群,他们无法负担转嫁过来的高额的检测费用,所以,即使技术已经很成熟,依然会存在大量质量堪忧的不安全食品。我觉得这与问题中的建筑装修道理一样。
我是德国认证的施工安全咨询人员。 首先是入职资格问题,或者说是职业培训问题。中国各行业工人里面,属建筑行业门槛最低,和机械制造业的规范化管理不同,建筑施工队承包人招收工人,特别是土建、力工,很多都不需要任何学历或培训认证,因此是农民工主要聚集的行业。排除高水准的不说,一般施工队都是流水的兵,想保证规范化、高水准的施工过程很难。德国建筑工人的工资一般来说高于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底层画图人员,毕竟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而且对技术认证要求极高,像我们土木系毕业的大学生而非专门职业培训的,都没有参与施工的资格,而且工种不能临时转换。 然后说管理体系问题。德国工地要遵守的条款极其繁杂:分包商之间施工工序的协调和配合,一般都有第三方专门负责管理,出现问题,责任十分明确,补救办法提前分条列项能写一堆;工作安全也有专门负责人员,除了我们常说的摔伤砸伤尘肺这样显而易见的事故和工作病,工作舒适性(高温、狭小空间、劳动强度等)和心理(工期压力、团队合作等)都是考察因素,因为工程都是保过险的,保险公司为了防止事故责任不明的问题,会不定期进行十分仔细的全面检察,而为了防止保险公司找茬的情况出现,施工管理部门都是严格要求,不仅要求工人自律地遵守条款,而且从管理上(比如合理安排工作轮换时间、小组工作、一人操作一人监督等)力求减少违规现象的发生。 再说说一些零零散散的客观问题。比如德国工地上机械化程度很高;再比如德国住宅和标准办公楼大量使用预制加工技术,甚至整面墙体在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再比如对工地上发生的临时情况、设计更改、材料替换等,都要经过事无巨细的记录和与技术方的协商;等等,都对最后的结果质量有影响。 这大概是我所知道的一些情况。 另外,lz说的挖断煤气管道的事,我觉着和施工人员素质什么的完全没关系,完全是管理问题、市政协调的问题。首先,施工方可能没有从市政拿到准确管道位置的图纸;其次,市政对于这个施工方案,没有进行有效的审批;第三,这个不是说小心点儿挖就挖不到的,事先做好保护措施,万一挖到的话怎么对停气方进行补救,使损失最小,这些方案没有人想过,市政也没做好补救的准备。
21,094,483
936
122
留学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苦?
感知的错位。 中文世界里,别人在讨论共享单车,讨论快手抖音王者,讨论着外卖和肥宅快乐水,用着小红书,讨论着互联网运营自媒体,讨论微信各种工作相关的群如何霸占了生活,讨论着网红经济,讨论着逃离北上广,讨论着加班,但是身在国外的你不懂,也感受不到这一切,他们就像遥远国度里的奇怪的故事,和你毫不相关。 这其实不算啥,回国仨礼拜就稍微恢复了。 对时间的感知错位是更可怕的。美国的小镇,时间如同停止。每天一样的蓝天白云,同样的kroger买菜,吃同样的Wendy's, Ihop, Buffulo Wild Wings,一样的周二半价电影一样的只听懂四分之三,周末去一样的山里hiking,年底去一样的弗罗里达度假,永远没有变化,你见不到什么新奇的事物,村里那个开了十年的餐厅依然被人称作最近新开的餐厅,你身边的人总是那同样几个,但是到美国后却始终没交上新朋友。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在你的记忆仿佛只过了一瞬间,你以为和朋友们只是几天不联系,但他们早就长大了,成熟了,变老了,你兴冲冲地去找曾经的朋友聊天,他们却早就换了五个公司加薪了六次交过两任女朋友又结了婚准备要孩子,他们在攒首付甚至已经买了房,他们微信多了两百联系人并新交了又疏远了几十个新朋友,他们不看动漫了不打游戏了不听歌了,他们的世界里已经过了许久许久,久到他们已经忘记了曾经和你一起度过的荒诞有趣的友情岁月甚至干脆忘了你是谁,时间却只在你的身上停滞了。 直到最后,你发现二十多岁这些年,和书里网上电视里不一样。 这是个被放逐的年纪。
谢邀。 与其说是苦,不如说是一种疏离感,无视感。 美国华人占人口比例才百分之一点几,在上层社会华人精英的比例也很低,整个就是一没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一个普通美国白人,如果他不是一定要生活在华人聚居区(比如高校附近)的话,那么他完全可以一辈子跟中国没有任何交集。从国内到美国生活,基本就是从主流民族到少数民族的一个适应过程。大部分人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据我观察,既不是友好也不是敌视,而是 不感兴趣,无视。是的,中华文化在美国基本没太大影响力(起码不如日本,人家动漫输出厉害);也没多少美国人真的对春节一类的中国传统节日感兴趣。 我之前回国的时候,有人问我:“美国人对中美贸易战怎么看?”我的回答是:“他们不看。”真的就是这样啊,我从来没有听学校里的白人老师同学们讨论过什么trade war啊。加拿大拘留事件,在国内是大新闻吧,这边 nobody cares。我这么比方吧,国内新闻联播是25分钟国内,5分钟国外;美国的新闻覆盖率差不多也是这种比例——普通人有多少关心发生在境外的“国际要闻”啊?我还跟国内的朋友开玩笑说,我老板比起贸易战而言,他更关心川普什么时候下台——川普政府砍科研经费,实实在在影响到了教授们的现实利益啊。 所以呢,来这边留学/生活,你得做好 边缘化少数族群 的心理准备。社会主流讨论的是你不关心的事情——各种美国国内新闻,你关心的事情社会主流不一定关心。当然这边物质生活还是比较富足的。只不过想要聊天的时候,还是跟华人聊更深入,更亲近一些。
21,117,453
3,870
2,566
如何判断两只猫是真打架还是假打架?
这两只喵肯定是在真打架了,而且打之前还要互喷垃圾话,给自己壮胆。虽然没研究过喵语,但是我好像听懂它们在说什么了。。。。
多猫家庭,难免会出现主子们相互“厮杀”的情况,作为铲屎官,此时都会在旁边提心吊胆的吃瓜 如果是闹着玩的还好,要是动真格的,铲屎官往往会非常紧张,怕毛孩子们真打架弄伤了(毕竟去医院出血的还是铲屎官……) 那么如何判断猫咪是“真打”还是“假打”呢?哪种情况需要铲屎官进行干预呢? 猫咪很多玩耍行为或小打小闹,是不需要你掺和的,你需要弄清楚猫咪到底是不是真的在打架?或是否严重到需要你制止的程度。 比如,当你看到猫咪你追我赶,互相扑闹,用尾巴挑逗对方,抱着咬,翻肚皮防御,甚至啃得对方嗷嗷叫时。 因为猫咪只是在嬉闹! 这种情况多见于小猫或关系比较好的成年猫,是互相进行捕猎游戏的体现。 在封闭的家庭环境中,猫咪们一起游戏,学习相处之道,虽然有时也有啃咬力道过大,玩急眼的程度,但一般会伴随一只猫咪的逃走而结束。 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并不需要你出手干预,你只需要平时给猫咪剪剪趾甲,避免在打闹中抓疼对方。 但有时,气氛明显不融洽啊。 比如猫咪本来就关系不咋好,偶尔遭遇就会呜呜叫、互相扇巴掌,或拍打对方阻止其靠近。还可能为了争夺什么(比如猫爬架的顶层)明显打得认真了,火药味有点浓。 因为还不需要介入! 猫咪虽然争斗升级,但也不到人类介入的时候。或者说,让它们通过小范围摩擦确立之间的家庭阶级关系,反而是正常现象。 你只需要在旁边观察,避免战斗升级或单方面霸凌造成弱势猫咪抑郁。 其实更重要的是,你应该解决家庭资源不均的问题,让猫咪都有自己的一份食物、水、猫砂盆,不喜欢对方也有宽敞的地方可以避开,一般来说就不会产生严重的战斗。 有时,火药桶一触即发 当猫咪出现以下这些情况时,你必须跟着紧张起来↓ 因为这是即将大战的预警! 会发生这种情况,说明猫咪认真了,而且随着威胁加剧,它们也会越来越兴奋,可能酿成一场颇具伤害性的惨烈打斗。 并且,每打一次猫咪彼此的关系都会糟糕一分。 所以此时制止战斗让猫咪回归冷静很重要。 这时你只需要: 最好不要做的是: 其实弄出噪声是很多猫咪劝架的主流观点,但所长觉得综合各方意见,觉得此时并不合适。因为现在猫咪之间气氛紧张,一触即发,你在旁边弄出声响可能给了它们刺激,反而让猫咪打斗起来。 然后你就会看到猫咪真正的“战斗”是什么样了。 真正会酿成流血事件的斗殴是酱紫↓ 此时的你应该这样做: 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出手制止,因为短短十几秒的战斗可能就会造成严重伤害。 但如果它们没有停手,你应该立刻停止,说明这种方法对你家猫咪不奏效,甚至可能让它们更加兴奋。 一般来说,被泼中的猫咪会四散逃走,但如果这都不行,你可能就要放大招了。 如果仅仅是盖住还不管用,你还可以拍打被子外面让它们分开。 注意!千万不要亲自上手 千万别用手去分开缠斗中的猫咪,此时的猫咪杀红了眼,才不会管你是不是它平时心爱的铲屎官,你很可能因此挂彩。 当它们缠斗时,“抓住其中一只猫的后颈和后背,将其拉开”,这个方法也不要用。因为单方面的撕扯可能会让牙齿咬得更深,增加伤口面积,加重感染的可能性。 战斗暂停了,该怎么办? 此时你应该盯住不要让它们再靠近。其中一只猫咪可能还没过足“架瘾”,想再打一场,你应该把打斗意愿弱的那只转移到其他房间,让它们隔离。 这种隔离可能持续一段时间,直到它们冷静下来,在你的观察下能够再次接近而不会想要扑上去咬死对方。 最后,你还应该检查双方的损伤,浅层划伤不是问题,只需要清洗伤口并外用猫用伤口喷剂。 小而深的咬伤反而可能造成肿胀、感染,这时候就应该送猫咪去医院处理了。
21,117,453
455
231
如何判断两只猫是真打架还是假打架?
两只喵喵被主人质问是不是偷偷打架,喵们都不承认,爪子很明显了呢Σ( °吓°|||)︴ 证据确凿还死不认账?! 口亨!(˶‾᷄ ⁻̫ ‾᷅˵) 确定不拿走这一对情头嘛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家小宇(二胎)刚结束隔离时,就开始跟贯贯约架了。 我当时一度担心贯贯连这只两三个月大的母猫都打不过。 现在小宇已经来家里快半年了,我当时的担心,既正确又多余。 他们每天都会打架。每次都是小宇先动手。 有时候看看他俩打架,一下午就过去了,比如今天。 贯贯正躺着晒太阳,小宇突然靠近。 小宇飞起来就是一jio。 然后就开始了。。。 每次贯贯以为休战了,小宇又会飞过来打他。 我们小宇不仅打架厉害,心理战术也相当精通。 每次她快要挨揍了,就露出一脸震惊的表情。 贯贯只好默默走到小恐龙身边。 有时候会打得一地猫毛,有时候贯贯会咬得小宇嘤嘤叫。从一开始担心两猫会误伤对方,现在已经习惯了。 我知道,我不用管,也管不了。 他们俩打完之后就会一起去吃吃喝喝,在夕阳的余晖中,恩恩爱爱地抱在一起睡觉。 那么,猫每天这么打架,有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啊? 非要说的话,那就是...... 小宇她现在,连一根完整的胡子都没有...... 有时候好不容易攒长了两厘米,随随便便打一架,胡子就又断了。 现在想想,她胡子最长的时候,就是她刚来的时候。真美......
21,126,315
131
48
为什么人总是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自幼顽劣、力大无比,陈塘关的百姓一直觉得他是妖怪。此后每次相遇,百姓都仓皇而逃。一天,哪吒历经艰辛从海夜叉手中救出一个小女孩,百姓却依据固有印象,未经调查便一口咬定哪吒就是拐走小女孩的妖怪。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感受: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常常会影响我们之后的判断。比如,当我们讨厌一个人的时候,无论Ta做什么事情,我们都会变得挑剔。哪怕Ta表现得很友好,我们有时候也会怀疑Ta的动机。我们相信了什么,之后我们便偏向于相信那些印证我们想法的蛛丝马迹,而这又会让我们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 认知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术语描述了这种现象,叫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前面也有答主探讨了这个现象,这里我想再进一步谈谈它发生的一些特殊场景、产生原因以及对策。 或许我们会觉得,陈塘关的村民之所以会产生认知偏误,是因为事实太过迷惑,以及村民们下判断时太过武断,不够理性。就诊室、法院,这两个场景在我们认知中都代表着理性与专业度。然而研究指出,接诊与庭审过程中,同样有发生确认偏误的可能。 学者Groopman指出,有时候当医生猜测病人可能生了某种病时,会倾向于询问和这种病症相关的问题,而忽略了病人得其他病的可能,因此他建议在医院培训体系中加入推理课,好让年轻医生在产生确认偏误能自我察觉。 在法律审判中,有时候法官和陪审员会在所有证据递交之前,就被告是否有罪形成意见。意见形成后,在庭审期间,若有追加证据递交,处理时有可能会受到确认偏误的影响。 (ps. 本案例只是探讨可能性,大家不要以偏概全,质疑大多数审判结果,也不用为此害怕去医院……) 确认偏误不仅仅会出现在专业工作中,还出现在日常生活里。当我们在淘宝上买了998的东西后,如果看到别家有更优惠的同款时,第一反应很有可能是“假货”。Brontén发现,受确认偏误影响,消费者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常常会坚信自己购买过的商品优于低价同款。即便后者真的物美价廉,销售人员往往也需要大费力气说服消费者。 相关研究的MRI数据表明,确认偏误可以让我们免于体验一些负面情绪。当发现新信息与固有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时,我们会感受到负面情绪,包括自尊受损、羞耻感、不安全感等等。比如在哪吒的例子里面,村民们便是因为恐惧与不安全感,才“宁可错杀一千”,认定哪吒是妖怪。 在感受到这些心理压力时,我们会开启防御机制,对已有观点反复求证,甚至避免接触到可能挑战已有观点的信息。所以我们才会选择性忽视一些与自己观念相左的信息,也更容易被能印证原有观念的信息所吸引。 当我们对某种想法信念存在强烈情感依附时,最容易出现确认偏差。比如,当新信息动摇我们的政治或宗教信念时,我们很容易陷入三观崩塌的痛苦中。有时我们会经历三观重建的过程;而更多时候,新信息没有体系化到可以完全动摇原有信念,我们仍会偏向于确认原有观念。此时大脑会抑制情绪控制相关区域的神经元活动,避免我们感知强烈痛苦,但同时也会让我们更易出现“不理性”的推断。 确认偏误常常产生于“非理性”时刻,是因为在我们的认知模式中,很多时候由于主客观原因,我们来不及或仅仅懒于进行复杂推理判断,更倾向于依靠潜意识或所谓的“直觉”来思考。最典型的例子是各种“贴标签”的行为:我们依据不完全的经验,归纳出一个标准进行分类,从而减少自己认知所需成本。 我们不可能永远保持纯粹理性,其实也没必要,若是担心确认偏误可能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深入理解,不妨试着在认知过程中添上些步骤。 在接收到新信息的时候,可以先不着急把它归为事实,而把它当作一种假设或猜想,日后通过更多的信息来验证或推翻这一假设。在求证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加上“自我驳斥”这一环节,站在反对者的角度驳斥自己的论点,并找出相关论据。如此切换视角,或许可以让我们在思考时更加开放客观。 Open-minded听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常常会遇到各种障碍,但不管如何,让头顶的井变大些,这些都值得。 以上~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女生有男朋友之后才知道的事情有哪些? 人这一生为什么要努力? 孤独真的能毁掉一个人吗?
这个问题问的有趣。比较相关的,有个术语叫confirmation bias, 说人们在已经做好了决定,或者有了大致的决定之后,再提供收集相关信息的机会,人们会倾向于收集支持自己决定的信息,而不是和已有决定相冲突的信息。从这里延伸出很多很有趣的研究。比如可以对比个人和小组,可以对比为自己做决定的人,和给他人提供建议的人, 等等等等。时间有点久了我记不清了,感兴趣的话搜关键词就行了。
21,135,938
4,642
2,532
异地恋多久联系一次正常?
我这样说吧:异地恋,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谈,也不是什么人都谈得起的。 谈异地恋的两个人,都需要是很好的两个人,相比起异地恋对人的苛刻程度来说,多久见面,多久联系根本就不事情,而且这些形式,是弥补不了人本质上的缺失的。 恋爱很容易让人迷茫,我总是让那些在谈异地恋的人,或者准备谈异地恋的让人知道:你或许根本就不是谈得起异地恋的人,你只是被感情冲昏了头脑,以为自己可以谈得起而已。 能谈异地恋的两个人,有一个非常苛刻的要求:就是这两个人,真的可以一个人把生活过得很好。是的,就是这一句话,足以秒杀掉很多人,也就是说,这两个人在本质上,是可以不需要恋爱的,那为什么他们还在一起呢?这个时候,他们才可以真的去谈谈因为爱所以爱的恋爱。 当然,这里存在这样一个逻辑,这样的人渴望被人爱,但是没有人爱,他们可以接受,他们渴望人陪伴,没有人陪伴,他们可以接受,他们并不是比谁高级,他们也会想我们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渴望,但是他们可以接受这些渴望都落空。 而很多异地的人,他们根本谈不下去,就是因为他们很多人一开始恋爱的内心需求,就是希望有一个爱人,让自己有点寄托,能自己显得不那么孤独,他们早就在心里幻想了和这个人的林林总总,期望好了对方为自己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们恋爱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填补自己内心的欲望,而他自己从来没有做好欲望落空的心理准备。 不仅仅是异地恋,很多现实中的人也是如此,他们自己是过不好自己生活的,他们的内心渴望另外一个人来填满和弥补,他们的内心缺失太多乐趣,于是他们一旦觉得自己有希望得到,就会去牢牢握住,而当自己拥有以后,就会握得死死的。 就像这个问题问的一样,题主是真的想知道多久联系吗?其实根本就不是,她只是想知道,我要怎么样做,他才不会离开我,他要怎么做,才是不会离开我的表现。 一个人一旦害怕另外一个人离开,那么这人的心态和生活,就早早出现了问题,他害怕一个人的离开,然后带走一些东西,让自己难受和痛苦,也就是说,这个人本身是没有办法给予自己这些东西的。 我已经不知道要用什么语言来描述这样的人内心的想法了,因为在往后写,又会成为了爱的艺术,可是两性关系的里面的道理就那么多,说来说去,最后还是得回到本质上面。 异地恋多久联系一次,真的重要吗?恋爱真的有什么固定形式吗?其实这些东西都没有,都不存在,这些都是不懂爱又缺乏安全感的人想出来,编出来,骗自己和要求别人的工具而已。 恋爱的本质是修炼自己,恋爱本来就是一个人成长的捷径,而成长注定充满了孤独和痛苦,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对一个人的行为充满渴望的时候,可是又有多少人想过把这些渴望都放下呢? 我们只顾着自顾自说爱他,说喜欢他,幻想着两个人的甜甜蜜蜜,在心里默默为他画上一份行为准则表,他需要三天联系我一次,每周打一次电话,每个月见一次面,每年送几次礼物,说多少句我爱你。 而这一切,不都只是为了弥补知道内心的渴望和不安全感,为了让自己开心,为了让自己好受吗?这和爱一个人又有半毛钱关系呢? 跳不出这个圈子的人,感情生活注定充满的磨砺和痛苦,因为渴望别人填补就是索取,而一味索取还不自知的人,永远学不会真正的付出,也永远学不会怎么去爱别人,更不会知道什么样的人值得爱,爱的人是不是真的懂爱,是不是真的爱自己。 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像是情感专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总能说得清楚,于是每一个人都成为了骗子,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骗得了你,除了你自己。 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平台:GFML233。 我会不定期用语音直播的方式和大家讲解各种恋爱中的实际案例,希望对大家的感情生活有帮助。你也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发送到微信平台,并留意我们语言答疑的活动时间和参与方式。
本来就是随意逛逛 看到一楼那个答案里那一句 “怎么可能有人会好几天都不联络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眼泪忽然就下来了 嗯 所以我也来答一下 干嘛费心去给他找理由呢 其实心里都明白的不是吗 其实你都懂 只是不愿意接受罢了 大家都是成年人 谁傻啊 对你好不好 感觉不到吗 你都有疑问了 觉得不正常了 那怎么可能正常啊 从前欢愉的时光 转眼消散 只有你还在苦苦汲取丝丝余温 如果他一直是个不善表达的人 那也许会有迟钝的感受 问题是 联系是渐渐变少的吧 你也能感受到他的变化吧 对 答案呼之欲出 就是你最不愿意相信的那个 真的很恨冷暴力 真的真的很恨 不爱就不爱了 痛快讲出来有很难? 我虽然脆弱 还不至于因为失恋寻死觅活 奉劝各位男士 别做当婊子还要立牌坊的事 明明是你倦了 没有新鲜感了 不愿意再花费心思了 偏偏要说我还喜欢你 只是我有苦衷 多残忍啊 你得多残忍 如此对待一片真心付与你的女孩子 如果真的还喜欢 有什么是没法解决的?有什么是不能讲清楚的?有什么是非要放她一个人在那里苦苦等待的? 不喜欢谁可能不会明显的表现出来 喜欢一个人是藏不住的 与他讲话时言语里都是雀跃 真可惜 你习惯的东西 就不在意了 真可惜 没那么喜欢你罢了 我见山盟 不过如此 不过话说回来 认清了也好 不必再浪费彼此的时间 这世上人那么多 总有一个合你心意的 又待你如初恋 别问为什么 因为上天欠你的 分手一个多月了 慢慢的也接受这个事实了 从前为你找了千百般理由 为你在朋友面前辩解 在自己心里辩解 其实我也明白 我也好累 爱一个人不应该是开心的事吗 为什么总会那么失落 大抵是因为 你不是对的人吧 既然你不是 何苦骗我说你是呢 因为我这里都是温暖吗 那当你厌倦了的时候 不能好好说句再见吗 坏人非要我来做吗 我哪里对不起你 何以至此 “别说你会难过 别说你想改变 被爱的人不必道歉” 我好恨你 但是 迟早会不恨的 迟早你也会变成我生命中无所谓的人 以上—。—
21,149,558
228
68
真菌、细菌、病毒区别是什么,哪一个对人类的威胁较大?
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结构 病毒: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掠夺别人的营养生存,危害大,如爱滋病毒,生存在人体免疫细胞,破坏人体自身保护。 细菌:是属于原核型细胞的一种单胞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细胞核、也无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或者与其他生物共生。人体身上也带有相当多的细菌。据估计,人体内及表皮上的细菌细胞总数约是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细菌的营养方式有自营及异营,其中异营的腐生细菌是生态系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环能顺利进行。部分细菌会进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转换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 真菌:是具有真核和细胞壁的生物; 真菌像细菌和微生物一样都是分解者,就是一些分解死亡生物的有机物的生物。真菌将生物分解为各类无机物,使土地肥力增强。还有的真菌用于食物加工,例如酵母菌用于面包等加工,酿酒也需要真菌。 在农业、林业和畜牧业中,真菌又有有害的一面。真菌能引起植物多种病害,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所知最厉害的病毒应该是叫埃博拉病毒,但其实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还是细菌,因为病毒结构单一,再厉害的病毒在数十代复制之后都会产生变异,有的病毒一旦变异了就没有那么大的威胁了,而细菌呢时时刻刻影响着人类,所以青霉素的发明拯救了数以亿计的生命。 所以给这三者危害排名:细菌>病毒>真菌。但是如果说是致死率:病毒>细菌>真菌。
抗生素发现之前,细菌和病毒对人类的威胁最大,因为细菌体积小、繁殖快。不幸的是,人类的免疫系统对一些细菌和病毒无能为力,造成大规模的瘟疫:非典、鼠疫、天花、流感等。艾滋病的大规模传染也是现代社会的毒瘤。 当然,绝大多数细菌对人体有益,或者无害,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随着青霉素的发现,越来越多的各种抗生素被制造出来,让人类基本上摆脱了大规模细菌感染的噩梦。抗生素不知道挽救了多少生命。当然,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耐药性的问题。 真菌体积大,一般繁殖较慢,很幸运的是,人体免疫能力对真菌比较强大。所以真菌对人体影响可能很大,但是急性发作的不多,除非是免疫能力低下。 病毒很小,但是繁殖需要宿主细胞。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病毒感染就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一般是直接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从而导致病毒无藏身之处。所以,绝大部分的病毒感染,都会在短时间里被免疫系统清除。HIV之所以猖獗,就是因为它在宿主细胞表面形成了一个保护机制,躲过免疫系统的监视。 上述不同,关键在于它们的结构不同。 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其DNA,RNA、蛋白质和其他分子的合成代谢与人体大不相同,所以有很多药物对人体无害,但是可以有效地杀死细菌,这些就是抗生素。 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有核膜。与细菌相比,体内DNA、RNA、蛋白质等分子的合成代谢与人体更加接近。能够杀死真菌而且对人体细胞无害的药物非常少,而且治疗效果没有对细菌感染那么好。 病毒没有自己完整的繁殖能力,需要宿主的帮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比人体免疫系统更好。 天花的预防,是Edward Jenner非常偶然的发现。通过疫苗接种,免疫系统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就目前为止的医学知识来看,绝大部分细菌感染是可治愈的。真菌感染,可能会导致很多皮肤问题,但是并不致命。但是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两者都不能轻视。 病毒感染,尤其是HIV、肝炎病毒、Herpe等等,它们可以长期潜伏在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后果。 相信以后的科学研究,一定在这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如发现侵权,请及时联系。 希望本文能够参加有奖活动。
21,234,709
1,154
531
提离职被老板加薪挽留,该怎么办?
提出辞呈后没走的,往往没什么好下场。 「往往」,就是不排除有例外。但是诸位是不是要以身相搏小概率事件,自己掂量。为什么说「往往·」?因为当你提出辞呈之后,老板对你的高度评价往往不是出于长期的考虑,而是「我靠,接下来三个月我还没有人手呢。得让他顶三个月,然后踢了丫的。不知死活的东西。」
本来想匿名的,想想算了,无所谓,亲身经历,走的正行的端,没必要...... 在外企,新公司原公司都是外企 原公司组建新的队伍, 招入包括我在内的四人,职位一个senior,剩下我和其余两人普通职位 说巧不巧,和一个同事都填错了银行账户,工作第一个月的钱不过帐,HR发邮件告知我们,说钱不过帐,要我们查下是不是银行账户填错了,然后邮件里面赫然罗列着我和这个同事的薪水,赫然罗列着我和这个同事的薪水,赫然罗列着我和这个同事的薪水! 定睛一看,薪水差了百分之30% 不爽,忍着,毕竟刚进来一个月,可能这个同事在各方面真的比我强这么多...... 默默又干了两个月,真心觉得我的表现和能力的差距真的没有和薪水差距的这么大,我心里的感觉甚至有些方面我还胜之,越做越不爽...... 随找老板反映情况,老板安慰我,说也没想到我们薪水会差这么多.....(我TMD的就草了,你身为老板不知道我们的薪水?搞笑....),然后说是我在入职的时候薪水沟通的时候有问题,说年终评比会照顾我,让我满意. 然后把我这个情况通知大老板......我只能lol 一个星期后,大老板电话找我谈话,说了一堆有的没的安慰我的话,最后结论是现在不是谈薪水的时候,等到了谈薪水的时候,一定会帮我.....我问什么时候是谈薪水的时候,大老板和我lol...... 正好朋友那边有个机会,举荐我问我要不要试试,心里已经很不爽了,决心去试试,过了6轮面试,拿到offer, 基本工资比之前的公司多了40%,股票和年终和原公司基本持平...... 随签之,签后的下午,直接找老板辞职......老板问原因,直接说不满薪水不墨迹,对面涨薪40%没理由拒绝,就在这时,老板和我说公司要counter offer我,那边给多少,这边给多少,如果想要更多,把offer给他看,还可以谈,我心里一万只草泥马飘过,MB早干嘛去了.....没屌他 隔了几天,大老板电话我,说稳稳可以counter offer我,希望我留下,我的情况已经和上面反映了,有信心帮我拿到更好的,我心里又他妈的一万只草泥马飘过,MB早干嘛去了,老子不说辞职就不是谈钱的时候了吗? 我甚至感觉是在侮辱我.... 没屌我大老板和老板,按时离职,顺利进入新公司 -------------------------------------------------------------------------------------------------------------- 说点自己的感受: 1. 我个人比较怕被穿小鞋,想的比较多,如果拿了原公司的counter offer,是不是以后什么有的没的都要我上啊...... 2. 之前网上查了下,拿了counter offer的,大多数下场都不是很好,当然这点无从考证..... 3. 要是能给你加薪,早就加了,根本没必要在离职的时候才加给你........ 4. 新公司如果给的offer好,是对你能力的认可,为什么不换个新的环境,去认可你能力的公司工作呢? 5. 向前看,向钱看 原公司前一阵子刚刚裁员,我很庆幸新公司很稳定(起码现在看来是这样的),都裁员了,还谈毛的加薪,我拿了counter offer是不是这次裁的,我就是其中一员呢?呵呵 -------------------------------------------------------------------------------------------------------------- 2017年7月5号更新下: 在新公司刚过了1 years anniversary,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对现在的状况很满意。:)
21,258,447
88
38
视觉设计师如何度过能力提高上的瓶颈期?
设计是相通的,我的方法对视觉设计师或许也有帮助。 1)关注设计潮流。对设计潮流不敏感的设计师,难成大器。 2)尝试新的设计风格。设计需要实践,优秀设计师看到新的风格,总会手痒想着尝试下,而不是自己是否喜欢这种设计风格。如果设计师一味地重复之前的设计风格,这将很可怕,可能一年之前就落伍了。 3)触类旁通,关注相关领域。比如做视频APP应该关注传统领域的杂志、海报或电影视觉设计,界面设计发展才十几年,传统版式设计已经有上千的历史; 做交互出身,喜欢看平面设计和字体设计方面书籍,有半年的时间里专看技术方面文章,对自己的逻辑思维有很大帮助,比如IT评论,交互本来由程序设计衍生出来。 早期做移动交互,资料很少,主要把网页的设计方法搬到移动界面设计;做浏览器时,学习搜索的设计知识,搜索发展近10年,设计体系更为健全。还要关注游戏设计,盈利的项目,设计方法是非常细致的。 做视频APP时,学习信息架构,国内豆瓣和淘宝做的不错,可以借鉴他们的设计方法。 4)与同行交流;行业也不少活动,交流总是好事。 5)钻研专业知识。这是我个人最常使用的方法,不断寻找兴趣点,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每次研究完一个课题,有成就感。除了交互知识,推荐系统、信息可视化、儿童产品、数据分析和用户研究等等都可以研究,这种学习也更为持久,刚入行时,感觉每隔1-2周就不知道该干什么,现在是每隔2-3月。 6)梳理自身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解决。有时候,并不一定非要学习什么,做好手上自己的工作也是成长的过程。
陷入瓶颈时不妨花点时间学习,探索和尝试相关领域的东西,比如字体设计、绘画、工业设计、交互动画或者摄影等等。一来对知识面拓展及整体设计能力提升有所帮助,甚至设计思路和理念都会随之改变,探索一轮再回头看视觉设计很可能产生不同的想法,瓶颈一下子就突破了。二来探索其他领域新鲜又有意思,学到新东西成就感也很强,可以避免长期徘徊在瓶颈期产生的挫败感。
21,266,284
127
32
如何让青少年明白有哪些工作是想象中与实际差距很大?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647421/answer/798507241 以快消人的视角,做生意是这样的: 1/挖掘用户需求,2/打造产品,3/上市推广(3.1广告传播+3.2销售渠道),4/持续盈利。 这个非常简单的链条就是所谓的Marketing。 这也是在宝洁等快消公司的市场部里,一个品牌总监/经理的四个核心工作: 1/(同市场研究部和调研公司)挖掘用户需求,2/(同研发部门和供应链部门)打造产品,3.1/(同媒介和公关部门以及广告公司)完成上市推广的传播工作,3.2/(同销售部门)完成上市推广的的渠道工作,4/(同财务部门)制定持续盈利的损益方案。 新人可能从一个模块开始锻炼,直到能力全面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经理。 市场部在不同行业里的角色差异巨大,简单来说,在快消以外的其他行业(汽车、3C、互联网),市场部一般只会涉及3.1,或者3.1里的广告内容制作的工作。 附上宝洁公司在2014年对内对外提出了“宝洁验证的成功生意模型”,以及在这其中MKT的人可以起到的作用。 欢迎来看关于市场营销的其他分享: //关于方法论问题很大:营销的核心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辩证思考:品牌真的是“主观建立”起来的吗?//关于产品为什么洗手液和沐浴露没有淘汰掉香皂?为什么洗衣凝珠在中国没有美国卖的好?//关于广告是真的吗:为什么海外的广告要比内地的优秀?追本溯源:1000年前的一块广告牌给我的启发。都有讨论:广告公司的牛人们怎么做提案?//关于职场快消公司的市场部都在做什么?为什么优秀的名校毕业生都进快消行业?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Marketing人员?那些成功进入宝洁的人后来混的怎么样?为什么广告公司的AE是个了不起的职位?
提到快消市场部,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这样的工作,试问谁不羡慕? 当然,其中确实有快消MKT们日常工作的影子,但也充满了浪漫幻想的色彩。正值秋招,今天就让对快消市场部不了解的同学、以及还没敲定求职方向的同学,来看看快消市场部的真面目: 市场部是快消公司最为核心的部门,一般负责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对企业品牌定位的总规划和长期计划,并且根据经营变量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更新。同时还要对于每一个品牌要推广的主题是什么,什么窗口,投入多少资源,是否需要代言人等,根据这些出一个预算表,该窗口和相应投入能带来的增长和销量是多少,推算投资回报率是多少,和各销售部门的负责人反复商量和确认。 从行业现状、产品市场、消费者、产业政策、竞争对手、行业投资等角度对市场的发展进行细致研究,并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数据分析,形成市场调查报告。 这里主要是指新产品新概念的研发。一个产品的销售有其周期性的规律,通过对于未来消费趋势的研究,为产品打造适合市场的概念,进行概念情景式的营销,保证产品跟上市场,引发市场共鸣。 包括媒体投放的选择和广告内容的拟定,这里的媒体包括类似电视、户外、报纸、广播这样的传统媒体,也包括象网络、视频、微博、分众类似的新媒体,分析投放选择的平台产出率和成本,对广告进行策划和与广告商的交接等等。 第一类是各渠道的促销和推广,包括促销方案和陈列生动化投入和执行,如DM促销、店庆促销、新品上市、铺货促销、互动促销等;第二类是落实市场部在各地区的市场活动和生动化布置,是具体落实工作,要及时保障各种物料到达市场第一线,保证活动按质按量的安全地完成,保证广告宣传的形象统一,保证各地区终端品牌显现和生动化按统一标准执行。 空说这些抽象的内容和概念大家可能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下面结合超超超牛的快消公司宝洁来具体说明一下吧~ 首先给大家看看2021校招宝洁给出的八大部门: 不知道看过上图的你是否有很多的问号:市场部呢?哪有市场部?是市场研究部吗? 插入一则科普(虽然现在都是0202年了)~ 综上所述,宝洁的市场部一般是指品牌管理部~ 在这里,你需要根据消费者洞察,发挥创意,感性地设计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和沟通方式。 在这里,你也需要制定品牌增长策略,引领品牌甚至品类市场份额增长,理性地对生意结果负责。 “市场部”的他们往往有着多重角色: 可以说市场部贯穿了产品从研发到销售的整个流程,工作任务多而广,并且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一定程度上就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最强大脑。 顺便说一下,市场研究部CMK(Consumer & Market Knowledge)有点像宝洁的内部咨询部门,通过研究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为公司的策略与创新提供坚实基础。 想了解以上两大问题的同学请戳下方链接哈,这里就不再重复啦~ 以上就是对快消公司市场部的一些介绍~希望能对同学们有帮助~ 提醒一下:宝洁的2021校招已经全面启动啦~ 节奏真的是非常快呢!也就是说——不到一个月就 能拿到offer了 ! 不光是宝洁,其他快消巨头也纷纷开始了校招!比如联合利华(9.15网申截止)、欧莱雅(10.11网申截止)...快快行动起来,没准马上就能收到来自快消市场部的offer了呢~
21,270,916
34
19
情感化设计和过度设计的边界在哪里?
情感化设计和过度设计的边界在于:设计在反映人类的有机体特性时,又不过多得影响产品功能的发挥。所谓的情感化设计是一种与理性化设计(rational)相对的,掺杂着生理情感的(Physio-Psychological)设计思考方向,理性化设计则是从功能和技术角度出发的思考方式。这两种设计思维在设计过程中反复交替出现,设计师要能从中找到平衡点。而过度设计的问题在于,在设计对象中掺杂过多人格,扭曲了产品的功能意图。 对于情感化设计,可以参考感情植入理论(the theory of Einfuehlung),该理论认为人对美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者如何赋予客观物体以人格化和生命化的特性。例如直线让人联想到坚定、力量,曲线则反映优柔、灵活。基于感情植入理论发展出的设计有音乐植入、几何数学植入、拟人形态植入、拟物形态植入、宗教精神植入等。这些植入设计都是基于人类的生理和情感特性,和功能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总之情感化设计赋予产品更多的美学和人性。 过度设计则被认为耗费了过多精力在情感表达上,而弱化了功能指示,从而产生喧宾夺主的问题。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过度设计的有:海伦风格(Hellenistic)、科匀萨亚安柱式(Corinthian Order)、罗马混合柱式(Roman Composite Order)、哥特式(Gothic)、巴洛克式(Baroque)、洛可可式(Rococo)、罗曼蒂克风格(Romantic)。 我认为在ios6中的拟物图标,是在情感化设计和过度设计的边界上游走,可以算是一个不错的情感化设计的典范。ios6中大部分图标比传统的电脑图标更有美感,但有些图标有点过度设计,例如图片图标是一朵葵花的照片,功能指示的作用被弱化了。尽管如此,ios6的拟物植入展现了windows所缺少的美学元素。Windows下的图标是按理性化设计的,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表达图标,以减少对机能的负担。Windows的图标虽然很好得服务了功能,但明显呆板,缺乏人性。从中看到ios6的拟物植入算是一种不错的情感化设计。 但有点被很多分析者忽略,乔布斯带到苹果产品中的情感化设计,不只是拟物植入,还很大程度上植入了乔布斯自己的人格:对Windows的强烈的排斥和憎恶,以至于疯狂地展现彼此的区别。在OSX下这种排斥性的区别非常明显,苹果的鼠标箭头是黑色的,而Windows的是白色的;苹果的关闭按钮是圆形的在窗口的左上角,而Windows的是方形的在窗口的右上角。这些挑衅意味浓厚的差异没有功能上的理由,也没美学上的道理,纯粹就是为了区别Windows。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植入却没有产生明显的过度设计,我认为是要具备高超的水准的。 ios7,作为第一个没有乔布斯影响的苹果系统,仍旧采用了感情植入设计,但Ive不用拟物植入,而采用几何数学植入。ios7的图标的圆角采用数学曲率变化过渡,图标的图案采用了大量几何分割原理,这么大费周章的设计图标的细节,显然没有功能上的原因,纯粹是因为Ive喜欢这种美学,所以植入到了ios7的界面设计中。从设计史看,几何数学植入被大量运用在建筑和工业设计中,是一种相对成熟而且被广泛接受的感情植入设计。所以ios7也是采用了大量情感化设计,但是植入了和ios6不同的情感。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采用情感化设计的ios7会是一款不错的系统。
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我说几点: 1.人们一般认为不进行过度设计就是没有设计,没有设计那还要你过来干嘛? 2.人们容易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设计,牛逼的技术就是做别人做不到的东西,同理牛逼的设计就设计出他们觉得炫的不容易实现的视觉效果。 3.人们普遍看重情感大于逻辑,因为缺乏逻辑的人遍地都是,却没有人认为自己没有情感。所以我以为在国内从事使视觉设计相对交互设计的工作更容易得到承认。 4.软件不是拿来看的,是拿来用的,而人们喜欢本末倒置,因为分析易用性太难了,而主观觉得好不看好是个人都能说上几句
21,270,916
60
17
情感化设计和过度设计的边界在哪里?
这个问题让我回想起了工业设计史,包豪斯设计革命之前,装饰主义的设计十分盛行,复杂繁琐的装饰图案和造型元素远远大于产品功能本身。而包豪斯形式遵循功能的设计革命将设计变得极其简约,不仅满足了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也换取了很多民众简约美学的诉求。再后来呢,人们逐渐觉得极简风格的设计感觉冷冰冰,缺乏情感,于是百花齐放的后现代主义来临了。 我觉得设计的平衡在于恰如其分的满足所在的当下人们对某一类型产品的功能层面的和情感层面的诉求。当某一层面满足过分了,就会出现过度设计。而评判的标准在于人们此时此景的感知。
最近在看《怦然心动:情感化交互设计》一书,很受书中一些观点的启发。一直以来对情感化设计的讨论颇多,自己也会不断地思考何为情感化设计,于产品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用它创造好玩、有趣、有效的用户体验,这次便将心中所想结合作者的观点叙述出来。 何为情感化设计? 核心在于“情感”二字,要让用户感受到我们想通过精心设计的交互细节表达的情感,同时激发用户的情感,我想这是对情感化交互设计最简单概括的描述。这里说交互细节,并不是说其他宏观的部分不重要,只是情感往往体现于细节处。 作者在书的第二部分“玩耍的诱惑”中,巧妙地借“如何送别人一份好礼物”,很好地解释了情感化交互设设,让我再受启发。作者说好的礼物要“能表达个性”、“有惊喜感”、“实用或有用”,还要“有一个令人愉悦的包装”,这不正是情感化设计要做到的么? 情感化设计就是要把产品当成送给用户的一份礼物: 情感化设计的两条道路 提起情感化设计,很容易让人从使用户感到愉悦的角度去思考,却很容易忽略情绪也有消极的一面,而弱化、安抚用户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也是情感化交互要做到的。书中大多从激发积极情绪的角度去描述如何让交互富有情感,而我想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去叙述,情感化设计的两条道路。 1.安抚:消除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 我认为这是情感化交互设计的基本考虑点,也就是一定要做到的,创造愉悦的前提是用户本身并无不悦,而我们熟知的交互原则,正是要让用户的使用过程变得简单、有效、不易出错,如: 上面的这些原则目的都是为了让设计变得更简单高效安全,旨在创造有效的用户体验,从而为用户的喜欢、愉悦、惊喜打下基础,关于此类的交互原则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详述。 而书中还提到的一点,就是不要让用户觉得自己遭受到了某种损失,即“损失规避”心理会影响用户的决策。 2.诱惑:催生、强化积极情绪 这部分是关于如何创造好玩、有趣的交互体验,关于这一点,书中描述了许多方法,诸如: “使设计好玩有趣”,让设计中的小把戏好玩有趣,或至少让人感觉物有所值。 “善用幽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分场合的无厘头是不受赞赏的,基于情境恰到好处的幽默才会收到欢迎。 “令人惊喜”,随机的、意外的、有意义的、符合或超出预期的奖励。 “神秘吸引”,用图形或文字来暗示,或直接创造神秘的感觉,利用信息差让用户感到好奇。 “愉悦用户”,通过模式识别让用户找到彩蛋。 “巧用语言”,改变系统的文字表达方式,使语言明确、简洁、有针对性,以引导用户行为。 情感化设计,当然得从情感出发,理解产品和用户的目标,才能知道创造怎样的情感会合适当下情境,且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