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91
article
stringlengths
0
2.3M
酷兒文化
酷兒文化是指酷兒人群透過他們相同的性取向實現的對他們文化、知識的傳承。 這個概念是有爭議性的。認為太多的酷兒並不參加到酷兒文化中以至於這個概念變得沒有意義,或認為酷兒文化成為了老套。 認為酷兒文化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以及/或它組成了一個擁有共同理解和歷史的酷兒群體(Queer nation)的基礎。 酷兒文化包括很多元素,例如: *酷兒名人的作品(例如米開朗基羅、奧斯卡·王爾德、莎孚(Sappho)、格特魯德·斯坦(Gertrude Stein)等等) *同性戀權利運動歷史的理解 *對同性戀固定形象相關諷刺性的認識 *流行文化形象中的酷兒或有傳統意義上支援酷兒的人(例如迪斯科(disco)、麥當娜(Madonna)、茱蒂·嘉蘭(Judy Garland)、女神卡卡(Lady Gaga)等等) *與酷兒生活有關的藝術作品、文學、電影等等 *在酷兒社群中的身份和特徵,例如同性戀鎮等等 酷兒社群組織了一系列的活動來慶祝酷兒文化,例如驕傲遊行。最重大的一項是同志運動會。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Category:LGBT文化 Category:性學
霍夫曼的故事
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是法國作曲家雅克·奧芬巴赫的最後一部歌劇,取材於德國浪漫派作家霍夫曼的小說,法語指令碼由巴比埃和卡雷共同完成。 == 作品背景 == 1858年的《地獄中的奧爾菲斯》及1864年的《美麗的海倫》兩部輕歌劇使奧芬巴赫在當時的音樂界一躍成名,可榮譽的背後卻是因為積勞成疾而日趨衰敗的身體。創作精力充沛的奧芬巴赫晚年時對自己的成就並不滿意,他有著更高的志向,他不想再寫輕歌劇,而渴望寫出一部不朽的名作,《霍夫曼的故事》正是這一意志的產物。然而,在即將完成時作曲家突然病逝,後由另一法國作曲家吉羅(Ernest Guiraud,1837年-1892年)替他續完。 在這部作品中奧芬巴赫放棄了其駕輕就熟的輕歌劇風格,而以一種抒情的方式來表達歌劇內容上豐富的幻想色彩,整體旋律十分優美,其價值超越了一般的輕歌劇作品。第一幕中人偶奧林匹亞的花腔女高音唱段“小鳥之歌”巧妙的模仿機械玩具所發出的尖銳的聲音,發條轉動的聲音,以及發條松時跑調的聲音,充滿了趣味性,十分生動活潑。第三幕中的一首描述威尼斯美麗夜景的船歌"迷人之夜,愛情之夜"則非常優美抒情,是作曲家作品中流傳最廣的一支歌曲,常常作為獨唱歌曲在音樂會上演出。 全劇共三幕五場,上演時,第二幕與第三幕的順序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序幕至尾聲中的女主角都由同一位女高音擔任,有時也把斯特拉這一角色刪除,而林道夫、克皮庫特劉斯、米拉克萊博士及魔法師達佩圖特也常由一位歌唱演員扮演。歌劇1881年2月10日在巴黎喜歌劇院首演。 == 劇情大綱 == 地點:盧瑟(Luther)酒館 人物:(按出場順序) 序幕: 霍夫曼(Hoffmann,男高音):詩人 斯特拉(Stella,女高音):霍夫曼的情人,米勒尼茲歌劇院(Milanese)的歌手 尼克勞斯(Nicklausse,次女高音/男中音):藝術女神繆斯(Muse),化身為霍夫曼的朋友 林道夫(Lindorf,男中音):霍夫曼的情敵,參議員 斯特拉的僕人 大學生們 第一幕: 斯帕朗扎尼(Spalanzani,男高音):發明家 奧林匹亞(Olympia,女高音):機器娃娃 第二幕: 克里斯佩爾(Crespel,男低音) 安東尼婭(Antonia,女高音):克里斯佩爾的女兒, 弗朗茲(Frantz,男高音):僕人 米拉克萊博士(Dr. Miracle,男中音)象徵惡魔的誘惑 第三幕: 古麗葉塔(Giulietta,女高音):交際花 夏勒米爾(Schlemil,男中音):古麗葉塔的新情人 達佩圖特(Dappertutto,男低音):魔法師 === 序幕: === 在冷清的盧瑟(Luther)酒館中,葡萄酒與啤酒的精靈獨自在歡唱,隔壁歌劇院正在演出唐璜(Don Giovanni)。估計更晚的時候會有客人到來,包括詩人霍夫曼(Hoffmann,男高音)和他的情人,米勒尼茲(Milanese)歌劇院的歌手斯特拉(Stella,女高音)。另一方面,藝術女神繆斯(Muse)想得到霍夫曼,她化身為霍夫曼的朋友尼克勞斯(Nicklausse,次女高音/男中音),一切都將在今晚決定。霍夫曼的情敵參議員林道夫(Lindorf,男中音)走進酒館,他買通了斯特拉的僕人,得到一封斯特拉寫給霍夫曼的信,裡面有一把她化妝間的鑰匙。林道夫相信自己能夠得到斯特拉的青睞,並決定由自己去赴斯特拉的約會。一群吵吵鬧鬧的大學生走進酒館,霍夫曼也跟自己的朋友尼克勞斯一同走進來,而林道夫遠遠的坐在一邊看著他們。學生們催霍夫曼喝酒唱歌,他唱起一首名叫克列扎可(Kleinzach)的奇怪侏儒的民謠,可是一旁的林道夫出言諷刺破壞了酒館中熱鬧的氣氛。尼克勞斯打斷了兩人之間緊張的僵持,學生們要求霍夫曼講講他與斯特拉的戀情,他則決定講述自己過去三次失戀的故事。 === 第一幕: === 發明家斯帕朗扎尼(Spalanzani,男高音)一邊等候著聚會的客人一邊欣賞自己的新發明,機械娃娃奧林匹亞(Olympia,女高音)。霍夫曼是第一個到達的客人,當時客廳的燈光昏暗,他看到有一名美麗的女子安靜地獨坐在轉角沙發椅中,那個瞬間愛情的火焰突然在他的心裡點燃。尼克勞斯溫和地指出奧林匹亞只是一個木偶,但霍夫曼根本不信。這時,瘋狂的科學家克皮庫特劉斯來了,他賣給霍夫曼一副有魔力的眼鏡,帶上這副眼鏡,霍夫曼眼中的奧林匹亞就更像人類了。斯帕朗扎尼跟克皮庫特劉斯爭論著奧林匹亞的所屬權,後者聲稱他擁有奧林匹亞的眼睛,最後克皮庫特劉斯同意以500個達克特(ducat,過去流通於歐洲各國的錢幣)的價錢將自己的權利賣給斯帕朗扎尼,並嘲笑著建議將奧林匹亞嫁給霍夫曼。不久,客人陸續到來,奧林匹亞的一曲詠歎調將眾人迷惑,斯帕朗扎尼用豎琴為她伴奏,陷於愛情的霍夫曼一點也沒有聽出其中發條轉動的聲音。當所有人離開去晚餐的時候,霍夫曼留在客廳裡,他向奧林匹亞表白自己內心中為她而激盪的感情,在他的眼中奧林匹亞如一位可愛的羞澀的小姐。相信奧林匹亞同樣也愛他的霍夫曼輕輕地吻她的嘴唇,奧林匹亞機械地轉動著離開房間。同時,拿著一張拒付的支票的克皮庫特劉斯氣急敗壞地回來要找斯帕朗扎尼算賬,他躲在客廳裡等候機會。晚餐結束,人們回到客廳裡跳起了華爾茲,霍夫曼邀請奧林匹亞共舞,誰知奧林匹亞越跳越快無法停止,直到兩人一同狼狽的摔倒。克皮庫特劉斯跳出來將奧林匹亞拆成一個個零件,斯帕朗扎尼與他相互咒罵。摔破了眼鏡的霍夫曼驚訝地瞪著成為碎片的奧林匹亞,周圍的人們都嘲笑他愚蠢地愛上了木偶。 === 第二幕: === 克里斯佩爾(Crespel,男低音)為了阻止女兒安東尼婭(Antonia,女高音)與霍夫曼的戀情而帶她去慕尼黑。擁有美妙聲音的女孩坐在古鋼琴前面唱一首悲哀的情歌,克里斯佩爾求她停止,因為她的心臟脆弱,過於激烈的感情會危及她的生命。他嚴厲地囑咐僕人弗朗茲(Frantz,男高音),當他不在家的時候不要讓任何人進屋。但是耳背的弗朗茲在全神貫注的用那副粗俗的嗓音唱歌的時候無意間忽略了偷偷前來探病的霍夫曼和尼克勞斯。基於自己過去的經驗,離開前尼克勞斯勸朋友放棄世俗的情愛、獻身藝術,但霍夫曼並不願意,他向安東尼婭發誓永恆的愛情。雖然安東尼婭的父親禁止她唱歌,但她依然希望為霍夫曼歌唱。他們快樂的唱起了愛情之歌,發現安東尼婭快要昏倒時霍夫曼勸她停止。這時克里斯佩爾回來,霍夫曼趕緊藏起來。弗朗茲報告說米拉克萊博士(Dr. Miracle,男中音)到訪,因為妻子死時也是米拉克萊醫治的,所以對他的來訪克里斯佩爾有一種不祥的預感。米拉克萊詢問安東尼婭的病況,並打聽她對於音樂的超常熱情,他針對女孩不規則的脈搏開出了一些藥劑,然後請她唱一兩句歌來聽聽她的嗓音。意識到米拉克萊邪惡意圖的克里斯佩爾將他趕了出去。當安東尼婭回到自己的房間,霍夫曼求她再也不要唱歌,她不情願地答應了,安心的霍夫曼說自己明天會再來看她後離開。突然,米拉克萊出現,他向安東尼婭描述了一副名歌者所擁有的光輝景象。安東尼婭已故的母親也是一位名歌手,此刻她對著母親的肖像哭訴,願母親在天的靈魂保佑她免受誘惑。米拉克萊謊稱聽到肖像的回答,說女孩的母親要女孩去得到相稱的顯赫名譽。隨著米拉克萊的小提琴,安東尼婭唱的越來越興奮,直到崩潰。衝進房間的霍夫曼僅僅發現了女孩冰冷的屍體。 === 第三幕: === 在威尼斯大運河上的一座宮殿裡,交際花古麗葉塔(Giulietta,女高音)與尼克勞斯一同唱著歡快的船歌。一邊的霍夫曼精神不佳。古麗葉塔的新情人夏勒米爾(Schlemil,男中音)嫉妒的承認她對霍夫曼的傾心。古麗葉塔邀請她的客人去遊戲室,但尼克勞斯退在後面警告霍夫曼要當心交際花所提出的要求。霍夫曼否認自己對古麗葉塔的興趣。聽到他們談話的魔法師達佩圖特(Dappertutto,男低音)用一顆巨大的鑽石誘惑古麗葉塔同意偷取霍夫曼的影子,已經得到夏勒米爾影子的古麗葉塔收下了鑽石。原本要離去的霍夫曼被古麗葉塔挽留下來,不久便受到她美色的吸引而愛上了她,在一曲激情的二重唱之後,她提出了達佩圖特的要求。這個時候夏勒米爾過來,他指責古麗葉塔的移情別戀,霍夫曼臉色蒼白,他無意間在一面鏡子裡發現可怕的事情,他沒有了影子。當眾人離去,霍夫曼向夏勒米爾要求古麗葉塔房間的鑰匙,被拒絕後他與夏勒米爾決鬥,由於達佩圖特暗中相助,霍夫曼輕鬆的將夏勒米爾殺死。從情敵處得到鑰匙,霍夫曼衝進了古麗葉她的房間,卻發現裡面空無一人。當他走出古麗葉塔的宮殿,看見古麗葉塔與達佩圖特共坐於鳳尾船中遠去,意識到自己被騙的霍夫曼十分後悔,尼克勞斯將他扶走。 === 尾聲: === 霍夫曼講完了自己的故事,他只想喝酒並且忘記。尼克勞斯表示每個故事都顯示了女人的一部分面貌。這個時候演出結束的斯特拉走進酒館,她看見喝醉的詩人一副狼狽的模樣便嘲笑他,並準備與洋洋得意的林道夫一同離開。霍夫曼阻止他們,並唱出了一首新的詩篇《克列扎克》,倒在桌子上崩潰。最後,繆斯女神終於得到了霍夫曼。 ==外部連結== * * : libretto of a modified version (as first performed in the USA) in French and English *Analysis of The Tales of Hoffman in The Ultimate Art, Chap. 13: "The Odd Couple: Offenbach and Hoffmann" * * Reviews of current and past productions of The Tales of Hoffmann since 2007 (mainly in German) Category:法語歌劇 Category:存在作家題材作品
雅克·奧芬巴赫
雅克·奧芬巴赫(,),出生於德國的法國作曲家。 奧芬巴赫1819年出生於德國科隆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出版家兼猶太教堂唱詩班主唱。1833年奧芬巴赫14歲時隨家人移居法國,並考入巴黎音樂院,36歲的時候他開設了一家輕歌劇院。但繁重的工作以及頻頻往返於倫敦、維也納等地演出使奧芬巴赫患上了多種疾病,終於創作最後一部歌劇時病情惡化去世,享年61歲。奧芬巴赫一生作有大量作品,被後人尊為輕歌劇的奠基人,其輕歌劇情節輕快幽默,曲風優美,多採用當時流行的歌曲、舞曲形式,使作品通俗易懂。奧芬巴赫最出色的幾部輕歌劇比當時大多數真正的喜歌劇顯示出更持久的力量,這些作品是《天堂與地獄序曲》(1858年)和《》(1864年)等。《天堂與地獄序曲》是奧芬巴赫最出色的作品,尤其是歌曲中的康康舞,雖然康康舞的歌曲長度較短,卻以快速和激烈的風格為人熟悉,成為世界古典名曲之一。 ==參見== * 古典音樂作曲家列表 == 外部連結 == * * 奧芬巴赫“巴黎人生活”(莫斯科,俄羅斯),電影 Category:19世紀古典音樂作曲家 Category:德國作曲家 Category:德國大提琴家 Category:法國作曲家 Category:法國大提琴家 Category:由猶太教改信天主教者 Category:法國羅馬天主教徒 Category:猶太古典音樂作曲家 Category:猶太古典音樂家 Category:德國猶太人 Category:德國猶太裔法國人 Category:歸化法國公民 Category:萊茵省人 Category:科隆人 Category:安葬於蒙馬特公墓者
輕歌劇
輕歌劇(Operetta)出現於十九世紀,,是娛樂性較強的一類歌劇。其結構短小,風格輕鬆活潑,情節多取自於現實生活,偏重諷刺揭露。採用獨唱、重唱、合唱、舞蹈和說白等形式,並結合當時的流行歌曲,通俗易懂。 輕歌劇的代表作品有英國作曲家威廉·S·吉爾伯特與阿瑟·薩利文的十四部作品,法國奧芬巴赫的《地獄中的奧菲歐》(1858年)、奧匈帝國小約翰·施特勞斯的《蝙蝠》(1874年)以及萊哈爾的《風流寡婦》(1905年)等等。 在二十世紀以後的英國和美國,輕歌劇逐漸被音樂劇取代。 == 參見 == Category:歌劇 Category:歌劇型別
船歌
船歌(Barcarolle),源自義大利語“barca”,意為“船”,起源於義大利威尼斯,本來是撐貢多拉的船伕所唱的當地民歌,後來由作曲家將其轉為古典音樂曲種之一,有趣的是,把這種曲調發揚起來的,反而並不是義大利作曲家。 船歌一般都是採用以 、(有時亦會採用 )這類複拍子寫成,因為複拍子的節奏向來都常應用以描寫流動的水(例如貝多芬的《第6號交響曲》第2樂章便是最好的引證)。而一般船伕撐船時,船槳的起落通常會形成「落槳慢,起槳快」的節奏,這和複拍子的節奏不謀而合。當然亦有例外的,如柴可夫斯基的鋼琴組曲《》中的船歌,便是用回4/4節奏。 ==例子== 奧芬巴赫的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中的船歌「美麗的夜晚」()可以說是船歌中的代表作。另外蕭邦的《升F大調船歌》,作品60則是器樂曲之中最著名的。 在蕭邦之前,船歌的題裁已經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中出現,特別是歌劇。義大利作曲家喬萬尼·帕伊謝洛、羅西尼;德國的韋伯在其歌劇中已出現有船歌風格的詠嘆調;唐尼采第的悲歌劇《馬利諾·法列羅》的開場,也是由飾演貢多拉船伕和合唱所唱出的船歌來交待威尼斯的背景。其後威爾第的《假面舞會》(Un ballo in maschera)中列卡度(Riccardo)所唱出的「她是否忠實地等著我」(Di'tu se fidele il flutto m'aspetta)也是其中的例子。Brown, M. (1980).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至於非義大利的例子,則有英國的蘇利文所寫的輕歌劇《皮納福號軍艦》(H.M.S. Pinafore)。 至於器樂曲,除了蕭邦及柴可夫斯基外,孟德爾頌的鋼琴套曲《無言歌》中亦有三首屬船歌,分別收錄在作品19b-6、30-6及62-5內;阿爾坎的作品65;巴託的鋼琴組曲《門外》;以及魯賓斯坦、格拉祖諾夫、巴拉基列夫、法雅等皆有創作過。 聲樂曲方面,舒伯特的其中一首藝術歌曲《在水上歌唱》(Auf dem Wasser zu singen,D774)被認為也是套用了船歌的格式。Brown, M. ditto 踏入二十世紀,較著名的有浦朗克的《拿波里組曲》第1首;魏拉·羅伯士的《第2號三重奏》第2樂章;蓋希文的《浪花之歌》;以及伯恩斯坦的歌劇《康第德》中的「國王船歌」等。 ==注釋== Category:歌曲形式
計算機語言
計算機語言(computer language),也稱為電腦語言(Computerese),指用於人與計算機之間通訊的語言,是人與計算機之間傳遞資訊的媒介。但是其概念比通用的程式語言要更廣泛。例如,HTML是置標語言,也是計算機語言,但並不是程式語言。
莫斯科
莫斯科()是俄羅斯首都以及最大都市,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2022年城區人口超過1263萬,都會區人口超過1700萬,是歐洲最大的城市,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以上。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國、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 歷史 == === 由來及變遷 === 莫斯科得名於如今穿越整個城市的莫斯科河,而莫斯科河的名字來源有三種解釋,分別是低溼地(斯拉夫語)、牛渡口(芬蘭-烏戈爾語)、密林(卡巴爾達語)。 莫斯科的建立被認為是在1147年,當時,尤里·多爾戈魯基大公在爭奪基輔王位的一次戰爭後戰鬥獲勝後,他邀請了自己的盟友切爾尼戈夫公爵斯維亞託斯拉夫·奧利戈維奇去到了弗拉基米爾公國邊境上的一個名叫莫斯科地點慶祝自己的勝利,這也是史書上第一次提及莫斯科這個地方,而後,俄羅斯人便把這一年作為莫斯科的誕生的日子,不過當時的莫斯科還是一個小村莊。1156年,尤里·多爾戈魯大公在莫斯科鞏固了防禦措施,由此莫斯科便有了一個防禦性的要塞的地位。 1263年,莫斯科大公國建立,1276年,首任莫斯科大公達尼埃爾立莫斯科為首府,1238年-1480年期間,莫斯科被金帳汗國統治;15世紀俄國人以莫斯科為中心,集合周圍力量進行反對金帳汗國統治的鬥爭,並於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時在1478年最終統一了俄國,建立了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國號為俄羅斯沙皇國,而莫斯科則成為俄國的首都;1572年莫斯科被克里米亞韃靼人襲擊和和焚燬。1610年,被波蘭將領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攻陷,遭受劫掠。1700年後,彼得一世遷都到聖彼得堡。 1917年11月,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勝利後,建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維埃俄國和俄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於1918年從彼得格勒(今聖彼得堡)遷到莫斯科,並於1922年12月正式成為蘇聯首都。1991年蘇聯解體後,莫斯科成為俄羅斯聯邦的首都。 === 歷史上的經濟及文化 === 莫斯科從最開始建立之初就首先考慮到了堅固性、可靠性,起初從莫斯科的南部和東部遊牧部落的聯盟經常威脅著它,而在西部的東歐國家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軍隊也虎視眈眈。所以弗拉基米爾、特維爾、諾夫哥羅德盟軍同時建立了堅固的堡壘。 15世紀時,莫斯科的人口和領土面積已經超過了倫敦、布拉格和歐洲一些大的城市。1861年農奴制度被廢除後,資本主義在俄羅斯盛行起來,莫斯科逐漸發展壯大,它已經成為巨大的工業和貿易中心。 19世紀末,莫斯科各類工業和貿易的企業已達20000多個,其中工業企業有10000多個,工人人數達到12萬人,不少於16人的中小型的企業佔絕大多數,但只有2%的企業人數超過50人。 在莫斯科的工業企業中紡織工業佔多數,多數是建築業,木材加工業、食品加工業、造紙業、製革業、汽車製造、工具生產廠家等等。在莫斯科工業發展百年歷程中初期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社會化生產。 1910年莫斯科6%大企業中集中了大約49%的工人。在那段時間裡,超過500或更多的工人被認為是大型的企業。在工業大發展階段,外國的資本工業大量涉入,莫斯科所有的化學企業和電子技術企業都掌握在外國財團的手裡(如德國工業巨頭)。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政府在莫斯科大力發展了製造業(從車床製造到手錶製造),從軸承加工到小汽車生產,紡織加工,它極大地推動了金屬加工業的發展。 莫斯科所謂的「印花的」大企業不得不退出了汽車製造業和電子技術業生產線,無線電技術,代表生產等領域。生產生活必需品為國家保障自給具有深遠意義。莫斯科成為俄羅斯工業強勁的生產和技術基地。在戰爭年代城市工業的結構轉變到汽車製造業和金屬加工業。幾百年間,莫斯科扮演了俄羅斯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這裡彙集了具有紀念意義的歷史建築及紀念碑,克里姆林宮、新聖女修道院、莫斯科大學、凱旋門及聖山上的勝利公園等。莫斯科的權力機關充分認識到了這些文化遺產的寶貴,因此他們從沒間斷對這些遺產的保護。 == 地理 == === 地形 === 莫斯科位於北緯55度到56度,東經37度到38度之間,地處俄羅斯平原中部,奧卡河和伏爾加河兩河間的中俄羅斯高地。城市面積1080.47平方公里。大莫斯科(包括環城公路以內地區)面積900平方公里,包括外圍綠化帶共為1725平方公里。莫斯科位於三種地形交接處。西北接斯摩稜斯克-莫斯科高地(地勢較為平坦,海拔175-185米)。南接莫斯克沃列茨科-奧卡河平原(海拔200-250米的喬普雷斯坦高地,溝壑眾多)。東面是梅曉拉低地,有堅硬的沙丘,海拔約160米。 === 氣象氣候 === 莫斯科屬於溫和的溫帶大陸性溼潤氣候。極端氣象十分頻繁。十二月會開始漫長的冰雪消融期,降雪量大,平均年積雪期長達146天(11月初—4月中),冬季長而天氣陰暗。1月平均氣溫-10.2℃(最低-42℃),平均每年氣溫零度以上的天數為194天,零度以下的天數為103天。而夏天可能氣溫陡降,陰雨連綿。7月平均氣溫18.1℃(最高37℃)。總計全年天氣晴朗時間1568小時。最近十年冬季常有相對溼度(高於70%)和溫度(高於0度)較高的記錄。年平均降水量190-240毫米。降水高峰期為八月和十月,降水量最少的是四月。冬季多刮西風、西南風和南風。自五月開始西北風和北風較為頻繁,另外,五月和九月是最好的旅遊季節。 === 環境 === 莫斯科是世界上綠化最好的城市之一。從飛機俯瞰莫斯科,映入眼簾的是藍天下蔥綠的樹叢和清澈透明的河湖,城市整潔乾淨。莫斯科市政府十分關心市內及郊區森林資源的保護。市內建有96座公園,14座花園,400個街心花園,160條林蔭道。綠化總面積約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達4.56萬公頃。市區森林面積1.16萬公頃。此外還有莫斯科市動物園,佔地20公頃。在覆蓋著草皮的灰化土地帶分佈著大片的松林。一些地方沼澤較多。莫斯科附近的森林裡有各種野獸:麋、野豬、鹿、狐狸、白鼬、猞猁、貂、兔子,以及各種各樣的飛禽。 == 行政區劃 == 1991年以後,莫斯科市被劃分為10個行政區劃,分別是: # 中央行政區 # 北行政區 # 東北行政區 # 東行政區 # 東南行政區 # 南行政區 # 西南行政區 # 西行政區 # 西北行政區 # 綠城行政區 # 新莫斯科行政區 # 特羅伊茨克行政區 每個行政區劃再細分地區。其中11和12是2012年7月1日從莫斯科州劃入,使莫斯科市面積增加至2,510平方公里,並使莫斯科市與卡盧加州接壤。俄新社,《新莫斯科的規劃與難題》,2011年4月11日。 == 政治 == 莫斯科市杜馬選舉每4年舉行一次,總共有35個席位。 莫斯科市徽是由深紅色的盾牌構成的,寬和高的比例是8:9,騎士面向右側,穿著銀色盔甲,披著淡藍色的披風,手裡握著鋒利的金色長矛刺向一隻黑色的蛇狀怪物。它是於1781年在「喬治十字勳章」裡關於蛇魔的傳說的基礎上建立的。莫斯科市的市旗是深紅色的,長和寬的比例是3:2,莫斯科的市徽位於旗幟的中心。莫斯科的市歌是由音樂家伊·奧·屠納耶夫斯基在詩歌「我的莫斯科」基礎上譜寫成的。 現任莫斯科市長為謝爾蓋·蘇比雅寧(2010年10月28日至今)。2010年當時他被時任總統梅德韋傑夫提名為莫斯科市長,其市長任期本應於2015年10月結束。他以希望成為民選市長為由在2013年6月向總統普京提出辭呈,並建議莫斯科社會院提前舉行市長直接選舉,在同年9月8日舉行的第一輪市長選舉投票中獲得57%的選票,成為莫斯科近10年來第一位民選市長。 == 治安 == 莫斯科在2008年以前的治安之差普為人所知,2007年國際知名媒體有線電視新聞網列出十大治安最差都市,莫斯科與巴基斯坦喀拉蚩被列為歐洲與亞洲治安最差的城市之首,這普遍被認為是警察公器私用與黑幫組織化尤其是俄國黑手黨的跋扈關係所造成的。 == 經濟 == thumb|共青團廣場 莫斯科是一個人口超過1000萬人的特大型城市,是歐亞大陸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同時,莫斯科還是一個重要的工業製造業中心,工業總產值居全國首位,工業門類齊全,總共擁有20000多家工廠,其中有數量眾多的動力機械製作廠,以及專門製造機床,船舶,和精密儀器的廠家;同時城市還發展各種有色金屬的冶煉工業,這其中鋁業特別發達;除了重工業外,發達的化工業,輕工業,以及造紙業也是莫斯科工業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十月革命前,莫斯科以紡織工業而著名,被譽為“花布城市”。 莫斯科政府首先建設和發展首都自由經濟和活關自由貿易區。首選是綠城行政區,以及西部的河港。 發展經濟銀行和交易網在俄羅斯金融市場起了重要作用,現在首都有1000家商業銀行,其中40%是俄羅斯的,莫斯科金融和交易網所進行的投資和商業活動90%在俄境內進行的。莫斯科的進出口業務得到了海關方面的大力扶持;248個海關口岸提供出入境服務。 == 人口 == 2002年10月人口普查統計,莫斯科常住人口為1000萬,連同外來人口約為1200萬。人口平均密度7700人/平方公里,中心部分人口密度高達29000人/平方公里。根據1976年的人口統計,居民中女性佔55%,比男性多77.4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極低,僅為0.25%。由於人數量下降過快,莫斯科市政府加強了宣傳及獎勵生育措施,市長尤里·盧日科夫曾經表示,透過舉行"兒童年",以及進行"家庭年"計劃,2008年莫斯科共出生了10.2萬個嬰兒,該年莫斯科人口出生率達到二十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這一指標是從1988年以來最高的。 == 文化、藝術、教育 == left|thumb|莫斯科大劇院 莫斯科是全國科技文化中心,教育設施眾多,包括1433所普通教育學校和84所高等學校。大學以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學生2.6萬餘)和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學生1.3萬餘)為最著名。科研機構1000多所,科學工作者人數達20多萬。其中就有俄羅斯科學中心之稱的俄羅斯科學院,此外其他90多個科學機構,包括78個科研院校以及藝術、醫學、教育和農業研究院。另外還有數目眾多的研究所,各種專科院校,博物館,劇院,圖書館以及這些設施的分支機構。莫斯科基本保留了從前的基礎教育模式,大多數的義務教育學校,職業技術教育,其中的專業和高等教育初納入國家預算結構之中,這些教育都是免費的。最近幾年在莫斯科有償受教育也已廣泛實行,城市的教育體系滿足了人口各種不同教育需求。 俄羅斯國立圖書館是世界第二大圖書館,藏書3570萬冊(1995年)。每年出4萬種圖書,發行近3600種刊物。莫斯科現有72個劇院109個電影院31個音樂廳,78個博物館、142個展覽館。其中莫斯科大劇院、莫斯科藝術劇院、國家中央木偶劇院、莫斯科國家馬戲團、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享有世界聲譽。美術館中以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特列季亞科夫畫廊以及兵工廠(克里姆林宮內,實際是一個小型的歷史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等較為著名。 == 體育 == 體育設施有大型體育館(座位在1500個以上)1970個,體育場96個,其中奧林匹克綜合運動場面積達11557平方米,1980年曾在此舉辦第22屆奧運會。還有65個游泳池、2900處足球場、1200個健身房、4個賽車場以及1600個籃球排球場。莫斯科由於其在政治於經濟方面在俄羅斯處於特殊的地位,城市中的各個體育專案的運動隊也在俄羅斯佔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很多隊即使在歐洲範圍內也是耳熟能詳的強隊,為莫斯科和俄羅斯獲得一個又一個榮譽。 == 衛生 == 醫療設施包括193所醫院和1000個診所。 == 旅遊 == thumb|紅場上的俄羅斯歷史博物館 莫斯科是歐洲一個很著名的旅遊城市,綠化面積高,有“森林中的首都”美譽,市內的人文經典數目也非常眾多。 以下列出莫斯科主要旅遊景點: * 克林姆林宮 * 紅場 * -{zh-hans:柏拉仁諾教堂; zh-hant:聖巴西爾大教堂;}- * 莫斯科地鐵 * 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 普希金藝術館 * 新聖女公墓 * 博羅季諾戰役全景博物館 * 國民經濟成就展覽中心(全俄展覽中心) * 武裝力量博物館 * 奧斯坦基諾(莊園、劇場、電視塔) * 阿爾巴特大街 *駝鹿島國家公園 == 交通 == 莫斯科是俄羅斯國內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全市有五個民用機場(謝列梅捷沃國際機場、多莫傑多沃國際機場和伏努科沃國際機場為最大的三個),九個火車站(列寧格勒站、喀山站、雅羅斯拉夫爾站、庫爾斯克站、里加站、基輔站、白俄羅斯站、薩維奧洛夫站和帕韋列茨站),是西伯利亞鐵路的起點。環繞首都邊緣的是莫斯科環城公路;市內有莫斯科地鐵,由10多條擴散線和一條環線構成;擁有世界第一大無軌電車系統。由於臨莫斯科河,又有莫斯科運河和伏爾加-頓河運河接駁,故有「五海之港」的美譽。 == 體育 == * 足球 ** 莫斯科迪那莫足球俱樂部 ** 莫斯科火車頭足球俱樂部 ** 莫斯科斯巴達克足球俱樂部 ** 莫斯科魚雷足球俱樂部 ** 莫斯科足球俱樂部 ** 莫斯科中央陸軍足球俱樂部 * 室內足球 ** 莫斯科迪納摩足球俱樂部 ** 莫斯科斯巴達克足球俱樂部 ** 莫斯科中央陸軍足球俱樂部 * 冰球 ** 莫斯科迪那莫冰球俱樂部 ** 莫斯科斯巴達克冰球俱樂部 ** 莫斯科中央陸軍冰球俱樂部 ** 蘇維埃聯隊 * 籃球 ** 莫斯科迪納摩籃球球俱樂部 ** 莫斯科中央陸軍籃球俱樂部 * 排球 ** 莫斯科迪那莫排球俱樂部 * 水球 ** 莫斯科迪納摩水球俱樂部 == 著名人物 == 莫斯科作為俄羅斯的政治、文化、經濟、交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著名人物在此定居或求學。莫斯科名人不僅包含了在該市出生的人,亦囊括了部分在此居住過工作過的人。 * 尤里·盧日科夫:俄國政治家,莫斯科前任市長。 * 弗拉基米爾·普京:俄國現任總統。 * 普希金:俄國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文學批評家和理論家,歷史學家,政論家。俄國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是十九世紀前期文學領域中最具聲望的人物之一,被尊稱為“俄國詩歌的太陽”、“俄國文學之父”,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 * 伊薩克·伊里奇·列維坦:俄國著名畫家,藝術家。安葬於莫斯科。 *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俄國劇作家,俄國現代劇院的建立者。以《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大雷雨》和《沒有陪嫁的新娘》著名。 * 尼古拉·瓦西裡耶維奇·果戈裡:俄羅斯最成功的文學家。1842年,出版著作《死魂靈》,震撼了整個俄羅斯文壇,成為俄羅斯文學走向獨創性和民族性的重要標誌。 * 維薩里昂·格里戈裡耶維奇·別林斯基:俄羅斯思想家、文學評論家。後人將他視為俄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批評家、思想家之一。 *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國作家,著有《罪與罰》等舉世聞名的經典著作。 * 列夫·托爾斯泰:俄國小說家、哲學家、政治思想家,著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這幾部被視作經典的長篇小說,被認為是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 亞歷山大·瓦西裡耶維奇·莫索洛夫:蘇聯早期音樂家。 *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謝苗諾夫:蘇聯醫生和化學家,195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弗拉基米爾·伊萬諾維奇·維爾納茨基:俄國及蘇聯礦物學及地質化學家,被認為是地球化學、生物地球化學和放射地質學的創始人之一。他關於人類圈的概念,影響了後來的俄國宇宙主義思潮。 *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俄羅斯共產主義革命家、政治家和政治哲學理論家,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至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至1924年)、及蘇聯(1922年至1924年)政府領導人。在他治理下,俄羅斯和往後的蘇聯成為接受蘇聯共產黨統治的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 *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赫爾岑:俄國思想家、革命活動家。 * 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蘇聯軍事家、政治家,蘇聯元帥,因其在德蘇戰爭上的卓越功勳,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 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蘇聯宇航員,蘇聯紅軍上校飛行員,是人類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 * 葉夫圖申科夫費利克斯弗拉基米羅維奇 俄羅斯企業家,MTS PJSC董事會主席 == 姐妹城市 == ==註釋==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攝像頭的莫斯科 * 電影“莫斯科”, 00:07:22, 1908 在YouTube * CNN列出全球治安最差十個都市 * 莫斯科政府官方旅遊網站 * 莫斯科市政府官方網站 Category:12世紀建立的聚居地 Category:1147年歐洲建立 Category:蘇聯的英雄城市 Category:俄羅斯聯邦主體行政中心 Category:俄羅斯聯邦主體行政中心 Category:俄羅斯聯邦直轄市 Category:中央聯邦管區 category:世界大學運動會主辦城市 Category: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城市 Category:歐洲首都
華國鋒
華國鋒(),原名蘇鑄,字成九,山西交城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曾任最高領導人,身兼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也曾經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和公安部部長,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曾經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華國鋒早年參加了抗日戰爭,並任中共交城縣、陽曲縣委書記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先後擔任中共湖南湘陰縣、湘潭縣委書記。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短暫衝擊,後被“三結合”進湖南省革委會,擔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1969年參加中共九大,成為主席團成員,並被選為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70年晉升成為湖南省委第一書記、湖南省革委會主任,經毛澤東提名兼任廣州軍區政委與湖南省軍區第一書記、第一政委。1971年3月經毛澤東提名進入中央,10月3日增補為國務院業務組成員並任副組長,分管農業、財貿。1972年1月透過國務院計委與李先念、餘秋裡聯名起草向周恩來上報《關於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裝置的報告》,最後形成1973年的“四三方案”。1972年3月經毛澤東提名,接任謝富治成為公安部部長。1973年8月在中共十大上被選為第十屆中央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75年第四屆人大後成為國務院常務副總理。2月起草《關於專案審查物件處理意見的請示報告》和準備釋放的專案審查物件名單,3月17日在四屆人大常委會二次會議上代表公安部做說明,會議決定對全部在押戰犯實行特赦釋放,並給予公民權。1976年周恩來去世後,2月被毛澤東任命為國務院代總理,4月經天安門事件被毛澤東正式任命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第一副主席”為中共歷史上之首創,華國鋒在此之前於黨內並沒有排名,經此任命後直接躍升為黨內第二,成為毛澤東的“接班人”。4月30日,毛澤東為華國鋒親筆寫下“你辦事,我放心”。7月,唐山大地震,身為國務院總理的華國鋒親率代表團趕赴救災現場。毛澤東死後,華國鋒與葉劍英、李先念,汪東興等合作於10月6日粉碎了四人幫,並於當晚召開的政治局緊急會議上被選為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成為最高領導人,事實上結束了中國的“文化大革命”。華國鋒在撥亂反正時期維持了毛澤東生前的一些政治路線,並被普遍認為是1977年“兩個凡是”的提出人,與希望改革開放的鄧小平在政治路線上相左。經歷真理標準大討論後,華國鋒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逐漸淡出中共核心領導集團。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其領導核心地位被鄧小平事實上取代;1980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認為他提出的“兩個凡是”等觀點是完全錯誤的;1981年6月,在中共中央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被迫 辭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華國鋒在周恩來和毛澤東逝世後,先後繼承兩人的職務,是1949年以來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同時出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黨政軍三大最高領導職務的領導人。當時他兼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國務院總理、公安部部長、湖南省委第一書記、湖南省革委會主任、廣州軍區政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兼任高階職務最多的領導人。 ==生平== ===早年革命時期=== 華國鋒,原名蘇鑄,字成九,民國十年正月初九(1921年2月16日),出生于山西省交城縣南關街(今交城縣天寧鎮永寧南路46號)的一個商人家庭,祖籍河南省範縣蘇家堡。父親蘇慶惠、母親王二女。蘇鑄是家中第四子,亦是最年幼的兒子。1928年,父親蘇慶惠去世,蘇鑄和三哥由母親王二女撫養長大。同年,入讀交城縣南關小學。1935年,就學交城縣商業職業學校。 1938年,蘇鑄投身抗日戰爭,參加交城縣犧牲同盟抗日游擊隊,取意“中華抗日救國先鋒隊”而改名“華國鋒”,並於同年10月由李伯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18歲的華國鋒擔任抗日根據地晉綏邊區第八專區汾陽縣犧盟會特派員,在汾陽的峪道河、開恆莊、鱉坡一帶,開展抗日遊擊工作。1940年初,華國鋒擔任在交城縣工、農、青、婦、武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主任,隨後任中共交城縣縣委書記兼縣武裝大隊政治委員。1945年,改任了中共陽曲縣委書記、縣武裝大隊政委。 1948年冬,中共中央從華北抽調五萬名幹部隨軍南下接收南方城鄉,華國鋒隨軍南下。1949年1月,他擔任中共晉中第一地區委員會宣傳部長,並在此時與韓芝俊結婚。8月2日,華國鋒被任命為中共湘陰縣委書記、縣武裝大隊政治委員。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 === 1951年6月,華國鋒任中共湘潭縣委書記,因為湘潭是毛澤東的故鄉,這一調動直接影響到華國鋒的仕途和後續政治生涯。上任後的他著手改善當地交通;1952年8月,他升任中共湘潭地委副書記兼專署專員,並組建韶山農村互助組。1954年2月,成立合作社。同年11月,他擔任中共湘潭地委書記,兼任湘潭軍分割槽第一政委。1955年6月,毛澤東乘火車到達湖南,華國鋒在長沙見到毛澤東,衣著純樸、面相忠厚的華國鋒給毛澤東留下良好印象。 當時毛澤東急於推廣農業生產合作社,而在中央受到了鄧子恢等人反對;1955年10月,中共中央召開各省市區黨委書記和地委書記參加的中央會議,毛澤東希望透過此會討論合作社問題。首次參加中共中央會議的華國鋒,在會上介紹了湘潭的農村合作社經驗,他撰寫的《克服右傾思想,積極迎接農業合作化運動高潮的到來》、《充分研究農村各階層的動態》、《在合作化運動中必須堅決依靠貧農》得到毛澤東賞識。 1956年5月,他升任湖南省人民委員會文教辦公室主任。次年11月,升任中共湖南省委統戰部部長。當時湖南正配合中央進行反右派運動,時任湖南第一省委書記的周小舟對此表示“很不理解”,不久借病去山東休養;與此同時的華國鋒卻仍然堅持中共中央的指令,繼續推行運動。1958年7月,華國鋒升任湖南省副省長、中共湖南省委書記處候補書記。 1959年的廬山會議直接改變了湖南政局、也直接影響了華國鋒。會上因為彭德懷上書批評毛澤東的“三面紅旗”,彭與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等人被視為“彭德懷反黨集團”受到打壓。周小舟被撤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由張平化接任,華國鋒升任湖南省委書記處書記,兼任中共湘潭地委書記。雖然身為湖南省委領導,華國鋒仍然堅持堅持下鄉蹲點,他組織“社會主義教育”,並率團到廣東參觀學習農業生產經驗,這些事情均受到毛澤東讚許。1964年7月1日,他主持韶山毛澤東陳列館建設,10月1日落成。1965年,他還擔任總指揮主持修建韶山灌區工程。在這期間,他重視湖南經濟建設,致力於發展煤炭、鋼鐵等基礎工業,並大力支援袁隆平團隊的雜交水稻研究。 === 文化大革命時期 === 1966年5月,中共中央釋出五一六通知,開始進行文化大革命。10月,湖南形勢開始大亂,省委、省人民政府基本癱瘓。華國鋒同其他省委領導人同樣受到衝擊,並被剝奪權力而“靠邊站”了。1967年上半年,在上海“一月風暴”影響下,全國各地掀起奪權風暴。當時在湖南占主導地位的造反派組織“省紅聯”,即“湖南省紅色造反者聯合籌備委員會”首先於1967年3月29日草擬了《奪權公告》,將華國鋒等5人列為幹部中的結合物件,但華國鋒對“省紅聯”的爭取並沒有給予回應。而當時另一派與“省紅聯”相對立的“工聯”實力大有超過“省紅聯”之勢。“工聯”為了主導奪權,於1967年5月將王延年、華國鋒等省委領導從省委大院揪出,軟禁在長沙汽車電器廠廠內,一方面批鬥王、華,一方面由其一號人物胡勇親自出面要求華國鋒表態支援“工聯”。華國鋒回答:“應該支援造反派,但具體支援哪個造反派組織,得聽從組織安排,個人不好隨便公開表態。”不論胡勇等人如何勸說和威脅,華國鋒皆不為所動。當時任四十七軍軍長黎原和省軍區司令員龍書金到北京向毛澤東彙報湖南的“文革”動態時,毛澤東表態:“湖南有的人就不能打倒,比如華國鋒。他就是一個老實人,是一個經得起考驗的同志,基層工作經驗豐富,有頭腦,理論水平也行,這樣的人我看還是要結合進去,左中右,我看華國鋒還是左派嘛。”在毛澤東關注下,1967年9月5日,湖南省革委會籌備小組成立時,華國鋒被指定為副組長,組長為黎原,另一副組長為章伯森。1968年4月6日,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黎原任主任,華國鋒任副主任,主管農業工作。華國鋒組織新田縣和安鄉縣進行水利改造,並主持韶山革命紀念地擴建。1969年,主持湘區委員會紀念館。 這些事情引起了毛澤東的極大好感,華國鋒的名字也因此出現在中共九大的主席團、中共中央委員名單中。1970年,他擔任湖南省革委會代主任,並隨後被選舉為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成為湖南的第一把手。兼任廣州軍區政委。1970年12月18日,毛澤東接見美國新聞記者斯諾時,讚賞華國鋒道:“湖南省的人物也出來幾個了。第一個是湖南省委現任的第一書記華國鋒,是老人。”斯諾回國後將此事寫入文章並在美國《生活》雜誌發表後,華國鋒開始受到國外關注。 ==== 進入中央 ==== 1971年2月全國計劃工作會議在京西賓館召開,周恩來同華國鋒談話:主席提名,調你到國務院業務組任副組長,接替紀登奎負責農業、財貿、值班室等工作。1971年3月3日至28日主持召開全國棉、油、糖會議,為糾正過去片面強調以糧為綱,提出“以糧為綱、全面發展、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的農業方針,得到周恩來與中央的同意。隨後,根據周恩來的指示,華國鋒在一個多月時間裡走訪了全國六省17個縣18個公社19個大隊。7月底突發闌尾炎在上海華東醫院手術住院。 1971年毛澤東秘密訪問南方各省,並在武昌提醒華國鋒,暗示在中央內部中他與林彪的矛盾。1971年9月13日,林彪在出逃蘇聯時在蒙古墜機身亡。10月3日,經毛澤東同意,中共中央增補華國鋒為國務院業務組副組長、成員。1972年3月26日,公安部長謝富治病逝,毛澤東藉此提名華國鋒,此時王洪文、李德生也陸續進入中央,王、華、李形成新的黨、政、軍接班人。1973年8月30日,在中共十屆一中全會上,王洪文和李德生當選中共中央副主席,華國鋒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同年10月,華國鋒兼任公安部部長。 進入中央的華國鋒言語不多,不露鋒芒。在北京,他與四人幫沒有瓜葛,也未與周恩來、葉劍英有什麼交情,在中央政治局尖銳的鬥爭中他往往保持中立,只忠於毛澤東。1973年底,毛澤東提議調回鄧小平,並在次年提議鄧擔任國務院第一副總理,協助周恩來主持國務院的工作。1974年10月,毛澤東離開北京前往長沙,然而中央政治局隨後陷入新的對抗,江青為首的四人幫以風慶輪事件與鄧小平發生激烈對抗。先是鄧小平佔領優勢,並進而取代李德生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並促使王洪文地位動搖;之後四人幫漸漸得勢,發動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促使鄧小平再次下野。在這樣的雙方鬥爭中,始終中立的華國鋒逐漸脫穎而出。1975年11月20日,根據毛澤東意見,中央政治局開會,討論對“文化大革命”評價問題,並批評鄧小平。此後,鄧小平被停止大部分工作,毛澤東讓他專管外事。 ==== 國務院代總理 ==== 1976年1月8日9時57分,周恩來與世長辭。華國鋒、紀登奎、陳錫聯三位副總理請求毛澤東指定一人牽頭主持國務院,三人輔佐具體工作。1月21日,毛澤東聽彙報,提出國務院工作“就請華國鋒帶個頭”。1月28日,毛澤東再次提議華國鋒任國務院代總理和主持中央工作。2月3日,中共中央發出1976年1號檔案,由華國鋒任國務院代總理。 華國鋒就任國務院代總理,主持中央工作以後,首先是按照毛澤東意圖,繼續反擊右傾翻案風鬥爭。同時,勢力強大的葉劍英元帥被毛澤東勸去養病。4月4日晚,華國鋒在人民大會堂召集部分在京政治局委員舉行緊急會議。4月5日晚上10時30分,一萬多民兵和警察奉命手持木棍進入廣場,驅趕和逮捕滯留在廣場之群眾。在天安門廣場參加悼念周恩來、反對「四人幫」活動之群眾遭到鎮壓。 隨即,華國鋒召集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員開會,聽取北京市委關於當天天安門事件經過情況之彙報,並研究下一步行動計劃。四人幫攻擊鄧小平為幕後主使。4月7日,毛澤東聽取彙報後認為問題性質變了,據此建議撤銷鄧小平一切職務,保留黨籍,以觀後效。當晚,中央政治局開會,宣讀並透過中共中央兩個決議。決議稱:“根據偉大領袖毛主席提議,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透過,華國鋒同志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晚上廣播中共中央兩個決議後,華國鋒正式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正式確定華國鋒為毛澤東的接班人。 ==== 粉碎“四人幫” ====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身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的華國鋒成為黨內排名第一的領導人,在治喪初期華國鋒就計劃解決“四人幫”問題。9月11日,華國鋒向李先念交底,透過李居中聯絡,與葉劍英取得一致意見。華國鋒積極行動,又得到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中央軍委負責人陳錫聯、北京市委和北京衛戍區負責人吳德等人的支援,在力量對比上完全壓倒了“四人幫”。華國鋒考慮過開會解決和武力解決兩種方式,9月21日與葉劍英密談後初步確定以後者“隔離審查”的方式強硬解決。9月26日晚,華徵求李、吳的意見後一致認為,在政治局會議獲得多數票有把握,在中央全會則無把握,透過黨內鬥爭的正常程式已無法順利拿下“四人幫”,遂決定“先斬後奏”,待果斷處置“四人幫”之後再召開政治局會議追認。葉劍英獲悉商議結果後表示完全同意。這種“半合法”的方式是特殊情況下不得不採取的特殊手段,得到陳雲“不可避免”、“下不為例”的表態支援。汪東興負責抓捕行動,10月4日確定了具體行動計劃。10月6日,抓捕行動按計劃展開,華國鋒以討論《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名義,召集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在懷仁堂開會,晚8時左右,三人先後抵達,即由華、葉、汪宣佈對其“隔離審查”,幾乎同時,江青、毛遠新分別在住處被宣佈“隔離審查”和“就地監護”,謝靜宜、遲群等“四人幫”黨羽在北京市委被控制。10月6日10時許,華國鋒在北京西郊玉泉山9號樓(葉劍英住處)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在會上宣佈粉碎“四人幫”是毛澤東的遺願、“四人幫”被抓是文化大革命的勝利。政治局會議一致同意推選華國鋒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待召開中央全會時予以追認。至此,華國鋒成為了中國的最高領導人。 解決“四人幫”後,華國鋒派耿飈等人連夜控制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人民日報社等機關。隨後,華國鋒又派中央工作組控制了“四人幫”的根據地上海,消除了“四人幫”餘黨發動民兵叛亂的隱患。10月14日,中央公佈了粉碎四人幫的訊息,全國歡聲沸騰,毛澤東去世之後的沉悶局面一掃而空。 10月24日,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背景音樂下,華國鋒首次在天安門城樓亮相,接見了百萬群眾慶祝粉碎四人幫遊行,被稱為“英明領袖”。 === 最高領導人時期 === ==== 中共中央主席 ==== 1976年10月6日,在逮捕四人幫當晚的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上,華國鋒臨危受命被一致推舉為中央主席與中央軍委主席,連同1976年以來一直擔任的國務院總理於一身,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兼任黨政軍一把手的領導人(國家主席職務已廢除)。 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召開,華國鋒被追認為黨的中央主席、軍委主席,鄧小平與葉劍英擔任副主席,並決定提前召開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77年8月,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華國鋒再次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在這次會議上,華國鋒宣佈“文化大革命”勝利結束,並指出各地要根據情況,在1977年內或稍長時間內分批基本查清四人幫影響。要抓綱治國“我們當前的主題,當前的綱,就是深入揭批‘四人幫’”,為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 “英明領袖”與對毛澤東路線的策略性“繼承” ==== 粉碎四人幫後,華國鋒在民間受到了普遍的擁戴,一方面文革形成的政策慣性也繼續延續,對華國鋒的個人崇拜開始形成:華國鋒的畫像與毛澤東並列懸掛,並享有級別不吝於毛澤東一樣的擁戴。此前毛澤東在人民大會堂出席會議出場時會演奏《東方紅》,而在華國鋒執政初期則轉而演奏《歌唱華主席》。而歌頌華國鋒的歌曲《交城山》也同《東方紅》一併播送,一時間全國把他視為了“偉大領袖”的化身。在各大媒體上,以“英明領袖”作為他的代稱。華國鋒並未對這種風氣予以及時制止,這在日後成為了他在黨內遭到攻擊的把柄之一。 華國鋒在延續了毛澤東的個人崇拜的同時,策略性地繼承毛澤東的思想路線,維護毛澤東的權威以穩定民心。擁戴毛澤東成為華國鋒執政的主要合法性來源。1976年10月8日,華國鋒主持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永遠保留遺體供後人瞻仰。1977年3月,華國鋒主持下的中共中央出版《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並準備籌備出版《毛澤東全集》(未出版)。 政治上,華國鋒表面上堅持毛澤東生前提出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在各個領域維護毛澤東的權威,提出“抓綱治國”的治國方略。實際上,這裡的“綱”不再是毛澤東時代寬泛的“階級鬥爭”,而是特指揭批“四人幫”。1976年10月26日,在逮捕“四人幫”的當月,華國鋒即在中央宣傳口會議上明確強調了要“促生產”,力抓經濟。經濟上,華國鋒一面延續了“工業學大慶”與“農業學大寨”的文革路線,繼續以大寨、大慶作為農、工業發展的模範,一面積極推動引進外國的資金、裝置與技術發展經濟,同時親自出國考察,並大規模派遣幹部前往西歐、東歐等國學習先進經驗。 ==== 恢復鄧小平工作 ==== 1976年10月,在逮捕“四人幫”當月的政治局會議上,華國鋒宣佈了三條原則:一是請鄧小平出來工作;二是要在中央會議上堂堂正正地出來;三是要為鄧小平出來工作做好群眾工作。會後,李先念、陳錫聯、吳德一起去北京西山看望鄧小平,表達中央請他出來工作的願望。12月14日,中央決定恢復鄧小平檢視中央檔案的權力。12月16日,華國鋒親自批示為鄧小平進行前列腺炎手術治療。鄧在住院期間,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和汪東興親自向鄧小平面陳,介紹粉碎“四人幫”情況。 1977年1月6日,華國鋒在政治局會議上談到解決鄧小平問題要“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1977年3月14日,華國鋒在中央工作會議明確告訴與會者,中央認為鄧小平同志的問題應當有步驟地解決,要有一個過程。“中央政治局的意見是,經過十屆三中全會和黨的第十一次代表大會,正式作出決定,讓鄧小平同志出來工作,這樣比較適當。”5月3日,中共中央向全黨轉發鄧小平的兩封信,向全黨“打招呼”,7月,鄧小平在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恢復所有職務,正式復出。 ==== 工作重心的轉移 ==== 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1976年10月,“四人幫”遭到逮捕,自此中國便開始轉型。儘管華國鋒在政治表述上仍未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但政治實踐已經開始發生變化,黨的關注重心開始轉向向“四個現代化”。10月26日,華國鋒在中央宣傳會議中強調“過去四人幫誰說抓生產,他們就說‘唯生產力論’……我們現在要好好‘抓革命,促生產’。”11月1日開始,人民日報報頭的毛主席語錄開始大規模引用毛澤東關於經濟的指示,如“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後面逐漸隱去後兩句)、“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等。華國鋒藉助毛澤東過去的發言“把國民經濟搞上去”、“抓革命,促生產”作為其著手恢復經濟的依據。 1976年12月10日,華國鋒指示在京召開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這是“文革”後的第一次全國性會議,主題是恢復和發展農業。華國鋒在會上否定四人幫對“唯生產力論”的批判,正面肯定發展生產力: 1977年3月,全國計劃工作會議召開,會議肯定了1975年整頓,進一步鼓勵全黨放開手腳,抓經濟工作。同年8月,黨的十一大宣佈“文革”結束,重申“四個現代化”的任務。為實現四個現代化,中央於1977年編制經濟十年規劃。1978年2月,《1976至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 (草案)》經黨的十一屆二中全會討論透過,隨後提交五屆人大一次會議討論透過。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央工作會議召開,在開幕式上華國鋒宣佈:“及時地、果斷地結束全國範圍的大規模的揭批‘四人幫’的群眾運動,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正式確認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 ==== 恢復經濟與“洋冒進” ==== 粉碎“四人幫”後,國內經濟情況十分嚴峻:農業發展水平低下;工業技術水平與裝置落後;產業結構畸形;管理方式落後,等等。面臨這種情況,以華國鋒為首的決策層普遍有一種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的急切心情袁寶華回憶說:“當時華國鋒同志總有個想法,就是把‘文革’耽誤的時間搶回來。”。中央決定實施大規模的引進政策,利用國外的技術、裝置來恢復中國經濟。 1977年7月,國家計委為解決工業生產困難,提出擴大進口成套裝備、單機和技術專利,總額為65億美元。7月26日,政治局聽取國家計委彙報,鄧小平在會上提議擴大到100億美元,多出口石油、煤炭和輕工產品,換取外匯來增加裝置和技術引進。華國鋒表示贊成。1978年4月19日,政治局聽取國家計委等五部委關於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的彙報。華國鋒強調要解放思想: 7月11日,國家計委副主任李人俊在國務院務虛會上彙報國家計委關於引進新技術的計劃。華國鋒對此予以肯定: 中央決定由李先念、餘秋裡負責修訂1975年整頓時制定的十年規劃綱要,指定八年引進新技術和進口裝置的規劃及23年的設想。其中提出到1985年要達到鋼產量6,000萬噸、糧食8,000億斤的高指標,要建設120個大型專案,其中包括10個鋼鐵基地、9大有色金屬基地、10大煤炭基地、10大油氣田、30個大電站、6條鐵路新幹線、5個重港口等過高計劃。1978年2月,《1976至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 (草案)》經黨的十一屆二中全會討論透過,隨後提交五屆人大一次會議討論透過。這次的高速度計劃很大程度基於大規模引進的可能性,與過去的“大躍進”等運動有很大差異。中央領導人以華國鋒為首,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普遍存在著一種莫失良機的心情。1978年6月下旬,在聽取谷牧訪問歐洲5國的彙報後,葉劍英、聶榮臻、李先念都表示到了下決心採取措施實行的時候了。華國鋒說:“原來認為23年很快就過去了,一考察,日本搞現代化只有十三年,德國、丹麥也是十幾年,我們可以趕上去”。 華國鋒在引進問題上的積極態度在日後被攻擊為搞“洋冒進”,他的經濟政策後來被鄧小平批評為“重複1958年的冒進錯誤”。然而,當初積極推動引進規模擴張的並非華國鋒一人,鄧小平在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鄧小平後來又改口:“不要再提‘洋躍進’了,與1958年的‘大躍進’不是一碼事”。 ==== 對外交流與對內體制改革的起步 ==== 面對國內貧窮落後的局面,華國鋒一方面主導了上述的擴大對外引進,另一方面積極推動高層幹部的出國考察。華國鋒認為開啟國門,開拓眼界,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十分重要。1975年,華在國務院副總理任上分管科技工作時便感嘆“科技人員不敢看外國書,思想有顧慮”。1977年初,時任第一機械工業部黨的核心小組成員兼農機局局長項南向華國鋒彙報考察美國農業機械化的情況,並放映拍攝的紀錄片,韓丁一人種1,600多畝地、一年生產150萬斤糧食的事實給華國鋒留下深刻印象。 1977年底,中國派出一些代表團出國出境考察,比較重要的有:谷牧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法國、瑞士、比利時、丹麥、聯邦德國,林乎加率領的經濟代表團訪問日本,段雲率領的經濟貿易考察組考察港澳,李一氓率領的中國共產黨工作者訪問團訪問羅馬尼亞、南斯拉夫。華國鋒認為: 針對當時幹部普遍思想保守的現狀,華國鋒感慨道: 在華國鋒、鄧小平和其他高層的推動下,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紛紛組團出國考察,1978年掀起中國當代最大一次出國考察潮。1978年8月,華國鋒訪問羅馬尼亞、南斯拉夫。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自1957年後首次出國訪問。華認為此訪開闊了眼界,有助於解放思想,找到了在經濟建設方面的差距,要爭取時間趕上去。 本人的考察經歷與訪問團的考察結果深刻刺激到華國鋒,中國與發達國家,乃至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間的差距促使其思考進行改革。華認為:“考察了這些國家,對我們有啟發。外國企業管理確實有好經驗值得借鑑。現在我們的上層建築確實不適應,非改革不可。”“上層建築,很多東西要改進。我們出個國,辦手續,快者三個月,慢者半年。這樣的上層建築不適應,要大膽改革。”但是國人尤其是幹部卻存在“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心理,華指出:“這不是個別現象、區域性現象,是帶普遍性的。這樣能加快速度?”華認為“問題是我們的指導思想落後”,“有個思想束縛”,所以才要“思想再解放一點”。 基於以上認識,華主張改善行政效率,在企業管理、分配製度等領域進行改革。他主張精簡行政和管理人員,對企業幹部實行考核,在企業裡實行政治掛帥和獎勵相結合的分配製度。華國鋒還指出了過分集中的問題,“要警惕我們的部片面強調集中統一,各部什麼事都想抓在自己手裡,都想自己管”,他要求“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此外,他還強調“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不能學,他們的技術、管理方面好的經驗可以學,洋為中用嘛!”因此“要按經濟規律辦事,計劃為主,也要利用價值法則”“要利用價值法則,加快資金週轉”。。 以上結果直接促使華國鋒推動召開國務院務虛會。1978年7月至9月,華國鋒作為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務虛會,主題為研究加快我國四個現代化的速度問題,討論了引進、改革和計劃等問題。華國鋒在會上再次強調“四個一點”,即“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辦法再多一點,步子再快一點”,鼓勵與會者暢所欲言。這也是黨首次正視經濟發展中體制的問題,開始重視改革。這場國務院務虛會一掃“文革”後的陰霾,會議的自由氣氛也直接影響到了隨後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及1979年初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 1979年6月18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華國鋒作為總理在政府報告中強調: 華國鋒強調:要擴大各行業企業單位的自主權,按照社會需要自主安排生產經營活動;糾正平均主義傾向,落實按勞分配;有計劃地成立各種企業性的專業公司或聯合公司,改變過去效率低下的“大而全”情況;逐步改變臃腫、重疊、效率低下的行政管理機構管理經濟的落後情況;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擴大地方許可權,使地方得以因地制宜發展國民經濟。 1980年8月30日至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華國鋒辭去國務院總理職務,對此他作出如下說明: 9月7日,華國鋒在會上發言指出“我們的經濟管理體制所存在的缺陷和弊端,主要表現為權力過於集中”,不承認企業活動必要的獨立性,中央和地方都濫用職權進行干預;管理中黨政不分,政企不分,使企業難以建立獨立的管理系統;不承認工會組織應有的獨立性和權利;不重用技術人才,致使瞎指揮盛行。針對以上問題,他提出: 在政治改革方面,他表示“要克服官僚主義,關鍵首先在於切實改革國家管理制度、機關工作制度、幹部制度和機構組成方面存在的不合理現象”,具體辦法是: ==== 農村改革的起步 ==== 1979年,在三中全會營造的寬鬆氛圍下,很多地方的農民與基層幹部自發搞起了“包工到組”、“包產到戶”、“包產到組”等責任制。華國鋒從技術和經驗角度不贊成“包產到戶”的做法,但在中央下發的檔案中刻意保持了模糊,留下了操作空間。 1979年3月12日至24日,國家農委召開了農村工作座談會,專門討論建立健全農村生產責任制問題。國家農委副主任杜潤生主持會議,安徽省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周曰禮介紹了安徽的責任制情況。會上圍繞聯產計酬,特別是包產到戶問題進行了激烈爭論,各方都無法取得共識。在杜潤生授意下,國家農委與安徽省代表各起草了一份會議紀要稿。3月20日,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不同尋常地取消了原定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的講話,專程前往出席這個級別不高的座談會。華國鋒自稱是國務院副總理,農委會主任王任重建議他聽取會議情況,並沒有準備講話,然而一講就是2個小時,足見他對該問題的重視。華國鋒從頭到尾迴避對兩份會議紀要稿作出明確表態,但他以洞庭湖區農業生產的經驗來證明集體的優越性。他說:“全國各生產隊條件千差萬別,管理辦法不能一刀切,但分隊、分組過小都是不利的,更不用說包產到戶了。”他不反對個別百把戶的生產隊刻意分組作業,在落後地區的幾戶人家也可以到戶。規定產量、質量,可以獎勵,但堅持不能聯產計酬。然而華國鋒是從經驗角度論證,也並未強調意識形態,給了與會者討論的餘地。當天,在聽取杜潤生的彙報後,華國鋒要求王任重打電話找萬里瞭解安徽的情況,萬里表示周曰禮完全代表省委的意見,王任重聽後讓萬里繼續幹下去,預設了萬里的實驗。4月3日,中共中央批轉農委黨組上報的會議紀要,即中共中央1979年第31號檔案,紀要中提到: 目前多數地方,還是實行分組作業,小段包工,按定額計酬的辦法。對這種辦法,群眾滿意,沒有要求改變的,就要繼續實行,總結提高,把它進一步辦好。還有的地方,基層幹部和群眾不同意實行聯絡產量責任制的,也不要硬性推廣。……搞了包產到戶的地方、分田單幹的地方,要積極引導農民重新組織起來。……深山、偏僻地區的孤門獨戶,實行包產到戶,也應當許可。現在春耕已到,不論採用什麼形式的責任制,都要很快定下來,以便全力投入春耕。 華國鋒和王任重兩位領導人的講話並未作為檔案下發,而這份紀要檔案雖然側重強調發揮集體經濟的優越性,但並沒有硬性“糾偏”,無人受到批判。對於安徽的責任制試點也沒有要求強行糾正。原本不合法的“包產到組”半合法化,對於被長期視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包產到戶也開啟了一個小小的口子,“偏僻地區”的“例外”也成為了後來農村改革潮流的突破口。 另一方面,華國鋒在1978年8月訪問南斯拉夫後,對其農工聯合企業非常感興趣。包產到戶事實上只是退回到過去的小農經營模式,不可能是中國農村長期的發展目標。華在看到南斯拉夫的農村的企業不僅搞農、牧、畜,而且還搞加工,有自己的營銷渠道,深有感觸,要求陪同他訪問南斯拉夫的時任政治局候補委員,四川省委第一書記的趙紫陽在四川、北京試點創辦這樣的企業。這便是現代中國鄉鎮企業的起步。9月,趙紫陽帶領全省200多位地、縣委書記赴蘇南考察,學習發展社隊企業的經驗。回省後成立省社隊企業局,由省長魯大東牽頭兼任局長,在四川掀起發展鄉鎮企業的首輪高潮。如:重慶市郊區以26家國營小農場為基礎辦起長江農工商聯合企業,同47個水果隊、13個茶葉隊聯營加工、銷售,大部分利潤返還生產隊和農民;若爾蓋牧工商聯合企業,將犛牛肉遠銷甘肅、青海,建立牛奶加工廠,返利給牧民。 ==== 經濟特區的初步設想 ==== 1978年6月,赴港澳經濟考察組提出一個十分新穎的建議:利用寶安(即今深圳)和珠海毗鄰香港和澳門的地域特點,把寶安和珠海建成具有相當水平的工農業結合的生產基地和對外加工基地,建成吸引港澳遊客的遊覽區,使其成為新型的邊防城市。華國鋒非常關注這個動議,他說:“有些意見我很贊成,有些要進一步探討。比如在寶安、珠海兩個縣搞出口基地,那裡的工資問題、工廠擺法問題要研究……加工訂貨,進料加工,來料加工,原則定下來,具體問題還要研究,最好搞個檔案,經過討論,發下去執行,首先在上海、廣州、北京、天津把來料加工搞起來。總的意見,參觀以後,看準了的東西,就要動手去幹,不要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看準了,就要抓落實。比如來料加工,不要議論議論、熱鬧熱鬧就完了,要切實落實,把它辦起來。”這實際上是後來建立深圳、珠海經濟特區的最早醞釀,也是對外開放實施“兩頭在外”戰略的最初萌芽。 ==== “兩個凡是” ==== 嚴格意義上的“兩個凡是”一共有三個版本。 1977年1月,周恩來逝世一週年之際,天安門廣場出現了大量紀念週恩來的花圈、詩詞、標語等,很多內容涉及到天安門事件與鄧小平,表達了對高層的不滿。1月6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鄧小平復出、天安門事件以及建國前17年(即文革前17年)的問題等。1月7日,汪東興指示中央理論學習組負責人李鑫組織編寫社論,轉移輿論注意力。1月14日,汪東興又要求李鑫轉而先起草華國鋒關於天安門事件與鄧小平問題的講話。1月21日,李鑫主持編寫的第二稿中出現了“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都必須維護,不能違反;凡是有損毛主席形象的言行,都必須制止,不能容忍。”這是首次提出“兩個凡是”,即“兩個凡是”的第一個版本。李鑫在解釋提出“兩個凡是”的原因中提到: 這反映了 “兩個凡是 ”最初是有著特定的指向,針對的是當時有關鄧小平復出和天安門事件平反的社會輿論,而不是鄧小平復出本身。 1977年1月下旬,原定的會議遭到取消。2月3日,李鑫傳達汪東興指示,講話推遲,先發表社論。李鑫對第二稿中的“兩個凡是”稍作修改,後半句成為了“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2月5日,李鑫將定稿報送汪東興,得到認可。汪批示:“可以發兩報一刊社論,清耿飆、朱穆之、李鑫、華楠、王殊同志閱辦。”然而最終不知為何,只有李鑫在批件上畫圈,並沒有聽取其他人意見。李鑫後來檢討,是他沒有同宣傳口和兩報一刊的負責人商量直接上報了汪東興。華國鋒後來回憶,這篇社論曾經政治局討論和傳閱同意。不管是否經過了宣傳口,社論稿是中央高層集體審定的。2月6日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全文播發了這篇社論《學好檔案抓住綱》。第二天人民日報刊出,即“二七社論”。社論末尾提到:“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這是“兩個凡是”的第二個版本,也是最“經典”的版本。 1977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召開,華國鋒傳達了關於恢復鄧小平工作的決定。3月14日,華國鋒在講話中提到:“在揭批‘四人幫’的鬥爭中,一定要注意,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都必須維護;凡是損害毛主席形象的言行,都必須制止。毛主席這面偉大旗幟,一定要高高舉起,不能丟掉。”這是第三次提到“兩個凡是”,也是第三個版本。基本採用了初稿的說法,刪除了“不能違反”和“不能容忍”兩個片語,使得語氣有所減輕。同樣,這一講話稿也得到了政治局的討論和傳閱同意。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後,鄧小平於4月10日致信華國鋒、葉劍英和中央,強調:“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高舉和捍衛這面光輝偉大的旗幟,我們必須世世代代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鄧小平後來提到這是他針對“兩個凡是”作的批評。 事實上,華國鋒同樣很早就意識到“兩個凡是”過於絕對,1977年4月以後華國鋒便再未提過“兩個凡是”,而黨內檔案、國內媒體也一律不再出現“兩個凡是”,主觀上有著特定指向的“兩個凡是”便到此終結。1977年8月,中共十一大召開,華國鋒在政治報告中採用鄧小平的提法,第一次在發言中提到“完整地、準確地領會和掌握毛澤東思想的體系”,此後“完整地、準確地領會和掌握毛澤東思想的體系”便成為了全黨的正式語言。 1978年12月13日,華國鋒在中央工作會議的閉幕會上就“兩個凡是”問題做自我批評,宣佈會後將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華國鋒在會上承認: ==== 外交政策 ==== 外交上,華國鋒打破過去的保守思維,於1977年邀請南斯拉夫總統、南共聯盟總書記鐵托訪華。反對南斯拉夫的“現代修正主義”過去是毛澤東親自領導的,1958年,中國共產黨率先中斷同南共聯盟的關係,因此黨內對此紛紛存在疑慮。而1977年8月鐵托的訪問獲得極大成功,1978年6月中南兩黨正式恢復關係,南共聯盟也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共產黨恢復關係的“修正主義政黨”。 華國鋒積極發展與美國、紅色高棉、羅馬尼亞、南斯拉夫、-{zh-hans:朝鮮;zh-hant:北韓;}-的關係,繼續敵視蘇聯,奉行“三個世界”的外交路線。華國鋒時期,中國與越南和阿爾巴尼亞開始交惡。期間華國鋒訪問了英國、法國、義大利、西德、日本、-{zh-hans:朝鮮;zh-hant:北韓;}-、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伊朗等國,華國鋒也成為伊朗巴列維國王在1979年被推翻前接見的最後幾名外國領導人之一,巴列維在與華國鋒單獨會談時更表示自己的前途是個“未知數”,導致伊朗公眾認為華國鋒此訪是在給岌岌可危的巴列維政權“打氣”,伊斯蘭革命後的中伊關係因此一度冷淡,直至1984年中國外交部長吳學謙訪問伊朗才冰釋前嫌。 ==== 修改國歌 ==== 他執政期間,相繼召開了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中共十一大和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五屆人大上,透過了1978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繼續保留了“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的四大自由,繼續了1975年憲法黨政不分的模式。同時期,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被填以新歌詞,歌詞以“我們萬眾一心高舉毛澤東旗幟”為主軸,為華國鋒“新長征”口號吶喊助威。 ==== “二簡字” ==== 1977年華國鋒再度簡化漢字,稱為二簡字,之後在鄧小平主政期間的1986年被國務院廢除,因而成為華國鋒時期的標誌符號。 === 改革開放時期 === ==== “凡是派”式微 ====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支援資歷深厚的鄧小平回到中共最高決策層以穩定局面;而局面穩定後,“求是派”與“凡是派”展開權力鬥爭,主張“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鄧小平漸漸在輿論和中共高層權力中獲勝,而毛澤東式的領袖崇拜逐漸失去了光環。鄧小平聯合陳雲、胡耀邦等指責華國鋒的“兩個凡是”是“極左路線錯誤”,他的領導地位受到挑戰,他的權力也在1978年中央工作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不斷削弱。 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上,中共中央決定恢復中共中央書記處,胡耀邦任總書記,趙紫陽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並讓華國鋒親信中共中央副主席汪東興以及紀登奎、吳德、陳錫聯辭職,開始改變權力高度集中於華國鋒的格局。 8月政治局擴大會議以後,很多人提出華不宜擔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基於黨政分開的原則,在9月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華辭去了兼任的國務院總理一職,由趙紫陽接替。10月20日,胡耀邦掌控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決定,在今後二三十年內,一律不準掛現任中央領導人的像,以利於肅清個人迷信。10月23日,中共中央發出《轉發華國鋒同志的信的通知》。要求今後在公共場所不再懸掛華國鋒的像和題詞。 11月10日至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連續召開9次會議,討論華國鋒過去四年的執政問題。陳雲認為,華國鋒不適合當主席。胡耀邦認為,華國鋒對毛澤東晚年錯誤採取全盤繼承的態度,繼續以階級鬥爭為綱,肯定文化大革命,並要華國鋒辭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職務。同時李先念等人也在會上向華提出批評,華作了許多解釋和自我辯護,會議一再延長。葉劍英在會上檢討自己之前對華國鋒作了過高的讚譽,對華國鋒愚忠愚義,有“周公輔成王”的封建思想,還說:“如果國鋒同志不願意承擔責任,那就由我承擔好了。”葉劍英此言既出,華不再辯解,表示接受批評並提出辭職。會議最後決定,華不再主持中央工作,並決定將向六中全會建議:同意華辭去中央主席、軍委主席,選舉胡耀邦為中央委員會主席,選舉鄧小平為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會後中央政治局向黨內通報華國鋒犯下的五條錯誤:“一、提出了完全違背馬克思主義的‘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二、繼續‘文化大革命’的錯誤觀點;三、阻撓平反冤假錯案和為老幹部恢復工作;四、製造新的個人崇拜;五、經濟冒進,犯了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 ==== 中共中央副主席 ==== 1981年元旦,華國鋒拒絕出席中共中央新年茶話會華國鋒辭去中央主席內情:陳雲建議其“讓賢” .大公網.。在1981年6月召開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華的中央主席、軍委主席的辭呈得到批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華僅象徵性擔任排名最後的中共中央副主席。 ==== 中共中央委員 ==== 在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上,華國鋒當選中央委員,但不再列於中央政治局候選名單,完全退出中共中央領導層。 === 晚年 === 從1982年到1997年的四次黨代表大會他都選進中央委員會,是擔任中央委員會委員職務時間最長(第九屆到第十五屆)的領導人。退休後的華國鋒居住在北京西皇城根南街9號院。儘管他很少露面,深居簡出,但在黨內仍然受到尊重,是唯一一個全票在中共十五大上當選中央委員的候選人。在1997年產生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里,只有2名年齡過了70歲的,一個是華國鋒,另一個是江澤民。2002年11月舉行的中共十六大,由於年事過高,華國鋒沒有作為中央委員會委員候選人,但他仍是十六大代表。華國鋒請了病假,沒有參加會議。2007年10月,華國鋒出席了中共十七大。 === 去世 === 2008年8月中旬,香港《明報》引述訊息人士稱華國鋒病重入院,8月20日12時50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官方新華社發悼文指華國鋒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曾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的華國鋒同志”。追悼會在8月31日於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前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等時任和前任領導人到八寶山革命公墓送別。當天華國鋒遺體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 == 評價 == 1980年3月,在鄧小平主持下,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鬍喬木與副院長鄧力群組織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華國鋒作出了一正五負的官方評價: 他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鬥爭中有功,以後也做了有益的工作。但是,他推行和遲遲不改正“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壓制一九七八年開展的對撥亂反正具有重大意義的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拖延和阻撓恢復老幹部工作和平反歷史上冤假錯案的程序;在繼續維護舊的個人崇拜的同時,還製造和接受對他自己的個人崇拜。……對經濟工作中的求成過急和其他一些左傾政策的繼續,華國鋒同志也負有責任。很明顯,由他來領導糾正黨內的左傾錯誤特別是恢復黨的優良傳統,是不可能的。 官方的這一歷史評價是在鄧小平促使華國鋒下臺的歷史背景下做出的,其中一些結論並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如:“兩個凡是”並非華所推行,1977年4月以後華的任何發言稿和官媒都一律不再出現“兩個凡是”;華在粉碎“四人幫”當月即在會上要求請鄧小平出山,而如胡耀邦、胡績偉等老幹部,也都是由華親自請他們出來工作的;著名的“內人黨”案以及毛澤東欽定的“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案”等皆為華國鋒親自批示平反翻案的;華從未壓制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反而一定程度上對討論保持包容開放,甚至是支援的態度;經濟上的“洋冒進”政策是和鄧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志共同決定的,並非華國鋒一人之過。 決議的起草者鄧力群晚年在自述裡對華國鋒表示了某種歉意: 2008年,華國鋒逝世,在新華社釋出的《華國鋒同志生平》中,中共中央給予了華國鋒很高評價,並未再提到兩個凡是: 中共中央所釋出的《生平》實際上對《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華國鋒的評價作出了修正,在《決議》基礎上肯定了華國鋒在粉碎“四人幫”問題上的決定性作用,糾正了《決議》中一些較為片面的評價。 2021年2月20日,紀念華國鋒同志誕辰100週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寧出席並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出席。王滬寧在講話中同樣高度評價了華國鋒。 而對於華國鋒的評價,常常因時局和評論者立場不同而有所變化。就“粉碎四人幫”、“終止文化大革命動亂”的努力上,主流媒體和輿論認為他的功勞甚大,特別是在懷仁堂事變中的領導作用,並因此在文化大革命後,獲得極高的政治聲譽。然而,在認定文化大革命本質問題、中國發展的意識形態問題(比如繼續宣揚個人崇拜的思想和容許製造新的個人崇拜),他受到當時反對派的質疑和攻擊;以及在黨內中央高層資歷上,華國鋒無法與鄧小平、陳雲等為首的元老相匹,最終選擇下野並低排程過晚年。1989年5月31日,鄧小平談及華國鋒時,稱“華國鋒只是一個過渡,說不上是一代,他本身沒有一個獨立的東西,就是‘兩個凡是’。” ==個人作風== === 重實際輕理論 === 華國鋒從地方到中央長期在政府工作,分管過文教、農業、財貿、科技等,意識形態色彩較淡,對理論問題並不熟悉。1970年代毛澤東南下視察湖南時曾批評華國鋒:“你滿腦子是農業,我滿腦子是路線鬥爭,兩個司令部的問題。要抓路線。路線不對,抓了農業也不行,腦袋掉了還不知為什麼。” 粉碎“四人幫”後,華國鋒的關注點也是經濟建設而非“階級鬥爭”,華主政的兩年內除了揭批“四人幫”外再無任何以“階級鬥爭”為主題的運動。1978年11月,華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談到自己的考量: 華國鋒對毛澤東路線的策略性繼承也是出於這一觀念,其政治話語與政治實踐往往有很大偏差,胡耀邦後來批評華國鋒: === 包容與民主作風 === 對比毛澤東等其他中共歷史上的最高領導人,華國鋒是較為開明的一位領袖。其在中央工作的短短几年裡便得到了很多老同志的肯定。1976年10月6日,在逮捕“四人幫”當晚的政治局緊急會議上,華推舉葉劍英為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葉推辭說:“你為人實在、講民主、尊重老同志,你應該擔起轉折重任。” 1978年初,理論界出現了大量不同的聲音,各種議論蜂起,中宣部希望華國鋒出面談一下理論問題,以統一思想。華國鋒回應道:“現在議論多,思想活潑,知識分子從‘臭老九’變成了‘香老三’,又一步登天了,成了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諸如“資產階級法權”、“按勞分配”等理論問題,華認為講早了不好,應當讓大家討論,各抒己見,若是自己講早了,人們就會認為黨中央主席講了而不好說話了。中宣部負責人再三請華講一講爭論的問題,華依然堅辭:具體爭論的問題,思想不一致,講早了不好,思想問題有針對性的可以講一點 。 1978年5月11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光明日報刊發,掀起了對“真理標準”的討論。7月4日,華國鋒與胡耀邦和譚啟龍進行談話,胡耀邦作為“真理標準”文章的組織者,被反對者批評是在“砍旗”,華國鋒對此表示反感:“現在有一種苗頭,動不動就說矛頭對準誰,就說你要砍旗子。這樣說,你叫人家怎麼辦呢?胡耀邦說,我們搞‘四不(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辮子、不裝袋子)’。有人愛整人,結果整到自己頭上。”8月18日,胡耀邦在中央黨校介紹了一個情況:“王任重問華主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是怎麼回事?華主席說,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要搞清楚,從團結的願望出發,達到團結。”華承認“真理標準”是“一個重要問題”,要求“要搞清楚”,不僅包容了這場討論,同時對這場討論給予了支援。 1978年11月至12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及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為民主的會議。華國鋒同志在會上講:“我是下了決心叫大家講話,既然把大家請來了,就要讓大家講話,集思廣益。”中央工作會議一開始,不少與會者便提出解決歷史遺案的問題,並對“兩個凡是”等問題提出批評,直指中央副主席汪東興,同時也間接觸及華本人,會議氣氛尖銳而激烈。華國鋒對此並沒有採取壓制和對立的態度,反而多次肯定會議發揚民主,開得生動活潑。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這樣敞開思想討論問題,是很好的”。他主持常委會和政治局會議,接受與會者提出的許多意見,當即決定為與會者提出的一些重大歷史遺留問題平反或重新處理,如毛澤東欽定的“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案”、彭德懷、陶鑄等,對康生和謝富治進行審查。而對於與會者意見較多的中央提交會議的兩個農業檔案,他採納與會者意見,將稿子下發全黨討論,再交下一次全會決定。而對於爭議最大的“兩個凡是”問題,華國鋒主動承擔責任,作出檢討:“(兩個凡是)在不同程度上束縛了大家的思想,不利於實事求是地落實黨的政策,不利於活躍黨內的思想。我的講話和那篇社論雖然分別經過政治局討論和傳閱同意,但責任應該主要由我承擔。在這個問題上,我應該做自我批評,也歡迎同志們批評”。 對於華國鋒在中央工作會議及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表現,當年的與會者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胡耀邦之子胡德平在回憶這段經歷時提到胡耀邦當時的感想: 1978年末至1979年初,以“西單民主牆”為代表,北京的民主運動開始興起。1979年新年後,“西單民主牆”和民辦刊物的政治抨擊愈發激進,且有利用上訪鬧事事件的趨勢,各地政府紛紛告急,中央領導層的擔憂越來越大。1979年1月2日,華國鋒找胡耀邦和胡喬木談“注意當前社會上的政治動向問題”,談話長達5個小時。此時華國鋒雖然關注當前的思想動向,但也擔心“翻燒餅”。華國鋒表示: 第二天(1月3日),胡耀邦、胡喬木在中宣部例會上傳達了華國鋒的談話內容。胡耀邦在會上強調華國鋒極力反對“反右”: 1980年8月30日至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同時舉行了五屆全國政協第三次會議(8月28日至9月12日)。會里會外透漏著前所未有的民主、開放的新氣象。會議之前,一直樹立在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的巨幅畫像被拆除移走;會前,中共中央邀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連續三天舉行民主協商會,由華國鋒通報即將召開的五屆三次人大會議的各項議程,介紹人事變動的考慮,徵詢黨外人士的意見,凸顯民主協商的色彩;大會副秘書長曾濤舉行會前記者會,各項議程都公開。駐京的外國記者和二百多名各國外交官以及幾千名國內旁聽者參加了8月28日和8月30日召開的政協和人大開幕式,這是16年來的第一次。此外,主席臺上並列懸掛的毛澤東與華國鋒的領袖像被換成了國徽;中央領導不再在代表的掌聲中步入會場。會議的民主氣氛集中表現為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就政府工作中一系列問題直言不諱地質詢、批評和建議。例如與會者對1977年特別是1978年的“洋冒進”政策的進行了抨擊。此外與會者對寶鋼的集中質詢也值得注意,9月4日,冶金部部長唐克、副部長葉志強、周傳典到北京代表團當面接受質詢並作出說明,唐克承認寶鋼建設有教訓。這場質詢會引起很大反響,後續又在代表要求下召開了多場質詢會。代表們當面批評和質詢政府官員反映了代表們民主意識的高漲,而人民日報將各場質詢會的細節披露,也是中國政治少有的透明。這些改變甚至得到了外國記者的紛紛肯定。 “實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時任人民日報主編胡績偉晚年在自述中稱: ==著作== ;五〇年代 *《克服右傾思想,積極迎接農業合作化運動高潮的到來》1955年 *《充分研究農村各階層的動態》1955年 *《在合作化運動中必須堅決依靠貧農》1955年 *《論周小舟右傾反黨集團的政治基礎》1959年 ;七〇年代 *《全黨動員,苦戰五年,為普及大寨縣而奮鬥》在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的總結報告,1975年10月15日 *《接見山東湖北江蘇上海等省市及南京武漢濟南部隊領導同志的講話》1976年10月7日 *《在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的講話》1976年12月25日 *《在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上的講話》1977年5月9日 ;全黨工作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1977年8月12日人民出版社 *《在中共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的講話》1977年10月10日 *《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宣佈中央政治局的若干決定》1978年11月25日 ;政府工作 *《團結起來,為建設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而奮鬥》在五屆人大一次會上政府工作報告,1978年人民出版社 *《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1979年人民出版社 *《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的講話》1980年9月7日,《人民日報》1980年9月15日第1版 ==個人生活== 華國鋒為人謙虛謹慎、廉潔親民。無論是擔任縣委書記,還是中共中央主席,他總是保持與生俱來的“平民情節”,普通百姓對他往往持好感。據中央警衛部隊退役士兵回憶,他在擔任主席時,仍經常自己洗衣服、並帶領戰士進行大掃除。對下屬不亂發脾氣、保持和藹可親;對工作人員簽字合影總是有求必應。唐山大地震時,身為國務院總理的華國鋒率先親臨救災現場。 1977年9月22日,時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華國鋒在中共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吳德的陪同下來到北京紅星養雞場和實驗豬場視察。1978年11月間,中共中央黨校二部組織第二期50多名學員前往該廠參觀機械化養豬。在該廠的會議室內,華國鋒在前段時間視察時用過的熱水瓶、茶杯等物品被陳列在一個特別的玻璃櫥櫃中讓人參觀。回校後,中央黨校學員、上海第二醫學院副院長王立本經過反覆考慮,於12月29日致信華國鋒,認為這種做法不利於恢復、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華國鋒在收到信後立馬讓時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書記的林乎加處理此事。養豬場的有些同志一開始並不同意撤去,但經過學習後都同意了撤去陳列品。隨後華國鋒親筆給王立本回信:“……今後遇有類似情況都照此辦理,以繼承發揚我黨的優良傳統。”1979年1月18日,胡耀邦在中央黨校的結業會上向大家宣讀了此事的經過和兩封信的內容,告誡所有人應當糾正這種過去封建的做法。1979年9月28日,光明日報在頭版以“此風大可長”為標題刊登了此事。 而華國鋒在晚年中,更閉口不談政治,非常低調。華國鋒酷愛書法,寫得一手過硬的顏體。毛主席紀念堂匾名、交城城內小學校名均為華題寫。晚年隱居的他潛心研究鍛鍊筆墨,並與書法家李鐵梁、姚俊卿為友。 華國鋒在賦閒以後,喜愛看日本動畫片《鐵臂阿童木》。 == 紀念 == 按照華國鋒“魂歸故里、不佔耕地”的遺願,在山西省交城縣風景區卦山南麓建立其墓地。始建於2009年4月,2011年11月落成,屬於交城生態公園的一部分。華國鋒陵墓原來由華國鋒陵園、華國鋒紀念廣場、華國鋒紀念館三部分組成。但因媒體稱華陵鋪張浪費,引起了政府重視。華國鋒紀念廣場改為呂梁人民英雄紀念廣場,華國鋒紀念館也改成了晉綏八分割槽革命歷史紀念館。華國鋒陵墓設計參仿為孫中山建設的南京中山陵,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居高臨下,俯視交城。花崗岩石級共365級,兩側白玉欄杆相護。最頂墓碑為花崗大石鼎,正看如H,取“華”字漢語拼音開頭大寫字母,既喻華國鋒,也有中華之意;鼎高5.5米,寓意華國鋒55歲成為中共中央主席。在建築陵墓時,當地政府承認承擔巨大壓力,一方面建造奢侈有悖華國鋒一貫儉樸作風;另一方面也希望陵墓能夠為交城帶動旅遊、提高城市品牌和地位。呂梁革命紀念廣場上有華國鋒巨型塑像。。 隨著對華國鋒的紀念逐漸公開化,2014年8月8日開播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在中國影視作品中首次出現了華國鋒的形象。劇中曾紅生飾演華國鋒。 2011年2月16日,華國鋒誕辰90週年時,人民日報發表了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撰寫的紀念文章。 2021年2月20日,紀念華國鋒同志誕辰100週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寧出席並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出席。 == 家族 == 華國鋒的父親蘇慶惠原為山西省交城縣隆盛裕皮坊的學徒,成為東家王酋的二女婿後,升為二掌櫃。蘇慶惠和王二女共育有四子,長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和四子。 華國鋒的夫人為韓芝俊(),兩人於1949年1月結婚。育有四名子女。韓芝俊1975年出任中國輕工業進出口公司政治部主任,1980年離休。 *長子蘇華,空軍某部的一位將軍,已退休。 *次子蘇斌,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近十年來主要從事房地產開發、股權投資和企業收購兼併。2005年至2009年任中國煤炭暨焦炭投資基金聯席主席;2007年起任香港能源礦產聯合會的名譽主席。2011年,擔任金山能源非執行董事。 *長女蘇玲,曾在長沙工學院電子工程系讀大學,在民航總局空中交通管理局任黨委常委、工會主席,2008年任全國政協委員。 *次女蘇莉,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局級幹部,擔任過其父親的生活秘書。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華國鋒紀念網 |- |- |- Category:華國鋒家族 Zhu鑄 Category:交城人 Category: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8年入黨) Category:湖南省革命委員會主任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Category: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Category: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Category: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2 Category:第4屆國務院副總理 Category:國共戰爭人物 Category:文革時期政治人物 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 Category:葬於呂梁 Category:靠政變上臺的領導人
鄧小平
鄧小平(),原名先聖,學名希賢,1927年正式改名為小平,四川廣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家、理論家及外交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至1989年間的實際最高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譽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出生於中國四川省廣安州協興鄉牌坊村,祖籍江西吉水。其政治生涯經歷了“三落三起”。1933年曾因支援毛澤東而在中共內部遭到批判,遵義會議後重新出任要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1954年出任國務院副總理,同年起兼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直至1956年,中共八大後改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總書記,期間曾參與高崗饒漱石事件,1957年還參與了反右運動並扮演重要角色。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迫害,1969年被下放江西;林彪死後,鄧於1973年第二次復出政壇,再次出任國務院副總理,協助總理周恩來主持國務院工作。但因主導1975年整頓而引發毛澤東和“四人幫”的不滿,在1976年四五事件後再次被撤銷所有職務,保留黨籍;毛澤東逝世後於1977年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中第三次復出政壇,復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和解放軍總參謀長等黨政軍職務,合稱三副一長。 1978年12月,鄧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立了領導核心的地位,取代時任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華國鋒,成為實際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主導撥亂反正、提出改革開放、領導中越戰爭、推行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倡導計劃生育、推行義務教育,提出一國兩制,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1982年主持重新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簡稱《八二憲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四部憲法和現行的憲法。1985年,主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百萬大裁軍。1986年,啟動了中國高新技術發展的“863計劃”,並曾有意推進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但在1989年的“六四事件”之後對此避而不提,鄧也於同年11月辭職。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重啟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拯救了中國大陸新興的資本市場。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享年92歲,同年3月2日其骨灰撒入大海。其一生未擔任中國國家元首、中國政府首腦或中共最高領導職務,但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至1989年11月辭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一職前,普遍認為他是中國大陸實際的最高領導人,並被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予以確認。中國共產黨將鄧的主要政治理念歸結為“鄧小平理論”,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第一部分,具體包括“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一國兩制”等,他推動的改革還締造出中國的主要城市深圳Compare: Compare: 。鄧於1978年和1985年兩次被美國《時代》週刊選為“年度風雲人物”;但他也因未能徹底清算文革以及六四事件而受到爭議,後者被部分人士認為是其晚年的汙點。 == 生平 == === 早年經歷 === ==== 家族背景 ==== 鄧氏親族鄧時敏曾任朝廷要員,位至大理寺正卿。「鄧家老院子」在廣安縣城北面約7公里處,是坐東朝西三合院,木穿鬥結構。 1904年8月22日(清光緒三十年七月十二日),鄧出生在中國四川省廣安州望溪鄉姚坪裡(今廣安市廣安區協興鎮牌坊村)小地主家庭,是長子。 ==== 少年時期 ==== 1909年農曆正月十五剛過不久,鄧被送到本村私塾發蒙念書,當地人稱「翰林院子」,是鄧時敏修建。六歲轉入協興鎮一家較大之私塾。私塾先生鄧紹明對同輩鄧紹昌說,孩子名叫「先聖」對孔子有些不恭,自作主張將「先聖」改為「希賢」,鄧紹昌認可。鄧毛筆字作業常被先生畫大紅圈圈,常得到母親獎勵煮雞蛋。鄧在私塾念一年多後,鄧紹昌決定把鄧送到在協興場開辦之初等小學讀書,離鄧家大約2公里,由當地曾留學日本之革命黨人胡光白和鄧紹昌等創辦起來,屬於新式學堂。鄧懂得孝敬大人,在家裡經常幫母親幹家務和照看弟妹,時常背誦詩文給姐姐弟妹聽。1915年下半年,鄧考入縣立高等小學。 1918年高階小學畢業。1918年夏,鄧考入位於縣城西秀屏山下之廣安縣立中學。11月,蔡元培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發表「勞工神聖」演說,很快在社會上尤其是青年學生中流傳;隨後出現「工學會」和「工讀互助團」等團體,主張亦工亦學、亦工亦讀,工讀結合、學問和生計結合,消滅勞心與勞力之差別,改造中國和世界;「工讀主義」思潮帶有空想和改良主義,推動不少青年學生赴法勤工儉學。 1919年五四運動後,鄧小平同全校同學一起參加抵制日貨活動,他當時只有「工業救國」思想,希望能到法國去一面做工、一面求學,學點本事回國。6月以後,由於學校已罷課,加之暑假即將來到,鄧決定離校回家,等秋季再回校上課;鄧回到家裡不久,鄧紹昌從重慶捎回口信,使鄧去重慶報考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9月,鄧和遠房叔叔鄧紹聖及同學胡明德(又名胡倫)同行。鄧15歲,與只比他大3歲的族叔鄧紹聖一起離開廣安,往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鄧是當時班上年齡最小的學員。學校共招收學生110人,分為初級班和高階班,學制均為一年。鄧後來稱,預備學校當時在重慶已算是最高學校,不容易考進去。 1920年7月19日,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在重慶總商會舉行畢業典禮,83名學生獲準赴法,其中37人為自費生,鄧是其中一位。1994年5月鄧墾稱,這時鄧家境已「日漸困難」,「到法國的路費百多元的籌集,都不容易」。8月27日,鄧等83名學生登上「吉慶」號客輪,8月28日啟航沿長江東下,9月6日到達上海暫住「名利」大旅社。9月10日,鄧等80多名重慶學生登上法國郵輪「盎特萊蓬」號,9月11日起錨。10月19日,抵達法國馬賽。 1964年2月16、17日,鄧同泰國前總理乃比裡談話:「其實我們當時去法國,也只是抱著一個『工業救國』的思想。當時我才十六歲,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就想出洋學點本領,回來搞工業以工業救國。」鄧願意去法國,認為自己能夠謀生,可以減輕家庭負擔。 ==== 勤工儉學 ==== 1920年10月19日,鄧與叔父鄧紹聖乘船抵法國馬賽。鄧和同學們乘汽車前往巴黎。法華教育協會安排以鄧希賢名字到諾曼底小城巴約(又譯“巴耶”)的巴約男子中學就讀。10月21日晚,鄧等24名學生來到距巴黎200多公里的巴約,進入巴約中學學習,鄧的學號是1421。巴約中學沒有設立「附屬高階初等學校」,校長把20多名中國學生安排在學校商務系學習,單獨開班。 到1921年3月,鄧身上剩錢少,學費成疑,做工也不易。一戰後法國大失業,法郎大貶值。狀況嚴重影響中國勤工儉學生學習和生活,而華法教育會「虧竭已極。萬難為繼。惟有竭誠通告。……脫卸一切經濟上之責任,只負精神上之援助」。2月28日,400多名學生在蔡和森等人組織下,到中國駐法公使館請願;法國政府提出和中國駐法公使代表聯合組成「留法中國青年法中監護處」,決定暫時給無工無學之學生每日6法郎生活維持費。3月13日,鄧和18位勤工儉學之同胞離開巴約中學。他們欠下學費由法中救濟委員會代付,鄧結束法國「儉學」生活。 經華法教育會介紹,鄧到勒克勒佐(又譯“克魯梭”),4月初在勒克勒佐的施奈德鋼鐵廠做工。鄧與叔父到處做工,開始4年勞工生涯,當時鄧只有16歲,只能當學徒工,每天工資10法郎,生活拮据,連飯都吃不飽。剛進廠鄧被分配到軋鋼車間做散工,工作是人工推送熱軋的鋼材。工人的食物通常是麵包和水,有時加一塊巧克力糖,雜費開支不小。鄧在工廠做20多天苦工,倒賠100多法郎。4月23日,鄧辭去施奈德工廠工作,辭職理由是:體力不支,自願離開。日後他多次對人說,他個子不高的原因是在法國做工時幹活太累,吃不飽飯。在施耐德鋼鐵廠做工期間,鄧嚐到艱辛勞動和生活,結識日後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的勤工儉學生趙世炎、李立三等。 辭職後,鄧暫居巴黎華僑協社,自4月26日起從中國駐法公使館領取每天6法郎生活維持費。生活維持費不能維持生活,鄧開始打短工,在火車站、碼頭搬運貨物、行李,在建築工地推磚、扛水泥,還做過清潔工。10月22日,鄧等11人被法中救濟委員會介紹到巴黎第十區一家制作紙扇和紙花的工廠做扎花工,約兩個星期後因活做完,鄧等105名中國學生即被解僱。1921年底,經旅法勤工儉學同鄉會(後改名旅法勤工儉學同學會)數月間幾十次電函求援,重慶和成都各界人士捐款30多萬法郎匯至巴黎。鄧等四川籍同學每人領到400法郎,勉強熬過1921年冬天。 1922年2月13日,鄧從拉加雷訥科隆布到達蒙塔日(又譯“蒙達爾紀”),到小城沙萊特(又譯“夏萊特”),次日進入工作。他被分配到製鞋車間,每天工作10小時,成為熟練工以後由計時工資改為計件工資。一天做20多雙鞋,賺15、6法朗,做9個月。據同在哈金森做工的鄭超麟回憶,鄧每個月除去開支還可以結餘200多法郎。在巴黎時,鄧不得已給家裡寫信希望能寄些錢來。父母收到信後賣掉些穀子湊錢寄給鄧小平,1922年秋冬鄧收到這筆錢。父母接濟加上在哈金森做工積蓄,鄧又萌生求學念頭。10月17日,鄧辭去哈金森橡膠廠工作,10月23日去上塞納省的沙蒂永(又譯“夏狄戎”),想進入沙蒂永中學上學,最終因為錢不夠沒能入學,鄧求學之夢徹底破滅。1923年2月1日,鄧又回到了沙萊特,再次進入哈金森橡膠廠,繼續在製鞋車間做工。一個多月後,3月7日鄧離開工廠,工卡上註明離開原因“拒絕工作。”或許廠方不滿鄧突然離廠,鄧工卡上寫明“永不錄用”。 ==== 從事革命 ==== 1922年6月3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簡稱「少共」)成立。8月1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機關刊物《少年》創刊。趙世炎經常到哈金森橡膠廠,王若飛也到工廠做工常與鄧接觸,鄧開始閱讀《新青年》、《嚮導》等「關於社會主義的書報」。 1923年6月11日,鄧離開沙萊特來到巴黎,在工廠做工,又在旅歐共青團執行委員會(支部)擔任宣傳幹事。1923年底,鄧因執行委員會書記部需要人手,離開工廠到書記部工作,主要是參與編輯出版旅歐共青團機關刊物《少年》,每月一期。雜誌宣稱要反對軍閥統治和帝國主義,讀者是針對留法中國學生。秋,中共旅歐支部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決定將機關刊物《少年》改為《赤光》。《赤光》多數是半月刊,影響勤工儉學生、華工和各界華人。《赤光》更著重宣傳反對帝國主義列強和封建軍閥壓迫,闡述現階段中國革命的任務,以配合國內推動發展國民革命運動。由周恩來負責編輯、發行和主要撰稿;鄧以“希賢”等筆名寫文章,並負責刻蠟板和油印,所以獲得綽號「油印博士」。鄧白天做工,下工後即趕到《赤光》編輯部工作。鄧寫不少文章,攻擊曾琦、李璜等「國家主義派」。鄧和周經常工作到深夜,常在編輯部小房間裡打地鋪;鄧很敬重周,耳濡目染,獲益良多;從此友誼逾半世紀。鄧實際上變成青年領袖周的徒弟,能觀察其如何建立組織。鄧往家裡寄七八期《赤光》;期間給家裡寫信講退婚,鄧父母沒有辦法,只好說通唐家女兒,由鄧家置辦嫁妝,把她作為鄧家女兒嫁出去。鄧透過和中國革命大戰略家交往,培養看問題的獨特眼光,能從「統領全域性」的高度思考如何落實理論、用理論影響社會。 1924年,周擔任中國國民黨旅歐支部代理執行部部長;4月,鄧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7月,國內黨組織召週迴國工作。7月13日至15日,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改選執行委員會;鄧、周唯真、餘增生、李俊傑、徐樹屏5人當選為新的執行委員會(支部)委員。7月16日,在執委會舉行第一次會議上,鄧、周唯真、餘增生3人組成執行委員會書記局,負責旅歐共青團的日常工作;鄧負責抄寫、油印和財務管理。按照中共的決定,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執委會包括鄧在內的全部成員,自動成為中共黨員。9月、10月間,鄧染上傷寒,病倒;在醫院和療養院住兩個月。期間鄧還在《赤光》上撰文,攻擊「國家主義派」和帝國主義。12月,鄧參加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六次代表大會;鄧被選入執委會(支部)監察處和工會運動委員會;會後又被委任為6位宣傳部副主任之一,司理工人運動事宜。 1925年春天,鄧受黨組織委派擔任中共里昂區黨特派員,領導里昂地區的黨團工作和華工運動。鄧作為支部特派員,任共青團里昂支部訓練幹事;4月兼任黨的里昂小組書記,成為里昂黨團組織的主要負責人;鄧同時在里昂做工。五卅運動後,中共旅歐黨團組織聲援反對帝國主義;6月21日,幾百名旅歐華人到達中國駐法公使館示威。隨後中共旅歐支部負責人任卓宣、李大章等20多人相繼被捕;鄧回到巴黎,接替黨團組織的領導工作。6月30日,鄧與傅鍾、毛遇順三人組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旅歐區臨時執行委員會書記局。8月16日,鄧被推選為中國國民黨駐法總支部執行委員會監察委員;此間鄧還與傅鍾、鄧紹聖等擔任中國國民黨駐法總支部在巴黎主辦的報紙《國民》的撰稿人。次日,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七次代表大會第一次執行委員會會議決定鄧、傅鍾、施去病3人組成書記局,傅鍾任書記。鄧的頻繁活動引起法國政府注意;8月20日,法國警方查明鄧在布洛涅-比揚古住,並偵察到鄧領導旅歐共青團執委會活動。9月15日,鄧參與組織召開1,000多旅法華人參加的反帝大會。11月6日,為掩護身份,鄧進入雷諾汽車廠做工,分配在鉗工車間,工號82409A;鄧在雷諾學到一些鉗工技術。「文化大革命」中,鄧被送到江西省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監督勞動時,重操鉗工。11月15日,鄧主持召開會議,紀念不久前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回國途中病逝於海輪上的中國國民黨旅歐支部負責人王京岐。法國政府監視會議。 1926年1月3日,鄧在旅法中國行動委員會秘密會議上發表講話,主張支援馮玉祥與蘇聯建立良好關係,以推進反帝反軍閥鬥爭;法國警方掌握鄧等人活動詳情。1月8日,巴黎警察局長髮出命令搜查鄧等人住處,並將鄧等3人驅逐出境。法國警方在鄧住處找到大量法文和中文宣傳共產主義小冊子、中文報紙及印刷裝置。鄧等已於前一天晚上離開法國去前往莫斯科。早於1925年5月,中共旅歐支部決定鄧前往莫斯科,選送他們先到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培訓一段時間,然後回國參加大革命。鄧結束5年零3個月的旅法生活。鄧旅法5年,喜歡-{zh-cn:土豆;zh-hant:馬鈴薯}-、-{zh-cn:乳酪;zh-tw:起司;zh-hk:芝士}-、牛角麵包,嗜飲葡萄酒和咖啡,同時愛上看足球,曾有一次花5法郎(1天飯錢)買一張最便宜門票看足球比賽。 === 職業革命者 === 鄧一行在德國柏林停留一週,受到中共旅德支部和德國共產黨組織熱情接待,還參加德共組織召開群眾會議。 1926年1月17日,鄧等人到達莫斯科,進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簡稱「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隨後轉入莫斯科中國勞動者孫逸仙大學(簡稱「莫斯科中山大學」)。鄧俄文名字叫多佐羅夫(),學員證號碼為233。其中一個「理論家小組」,雲集國共兩黨學員,包括中國共產黨黨員鄧和中國國民黨黨員谷正綱。鄧曾和蔣經國分在一個團小組,不過蔣經國與鄧不同班。鄧開始被分在第9班,後來編入第1、2、11和7班。學校課程主要有:政治經濟學(以《資本論》為主)、現代世界觀、俄國革命理論與實踐、民族與殖民地問題、中國革命運動史、世界通史(革命運動部分)、社會發展史、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經濟地理、列寧主義(主要學習斯大林《論列寧主義基礎》)、軍事課、俄語課。鄧專心讀書,鑽研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因為刻苦鑽研、敢言善辯的作風,鄧又被同學們戲稱為“小火炮”。3月,馮玉祥在李大釗安排下訪問蘇聯,5月抵達莫斯科。在馮堅持下,中共中央和莫斯科中山大學、莫斯科東方大學商量選出鄧等20多人。9月16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鄧陪同訪問蘇聯的馮返回中國。1926年底,鄧奉命回國參加革命活動。 在法國五年和在蘇聯一年,使鄧比毛澤東更瞭解世界發展之大勢,對中國更有洞察力。鄧有機會觀察一個現代國家之工商業,並得以觀察蘇聯如何應對現代化。 ==== 漸露鋒芒 ==== 1927年春,鄧由蘇聯途經蒙古回到中國。在庫倫待一個月後,鄧等人登程西安,是馮和國民軍聯軍總司令部。1月12日,鄧和其他20名年輕共產主義政治教導員一起,被共產國際派往馮那裡。2月,中山軍事政治學校在西安成立,中國共產黨員史可軒為校長,鄧為政治部主任,劉志丹等擔任教官。2月底,鄧一行離開寧夏城,騎馬於3月底到達西安。3月,鄧被分配到剛成立之西安中山軍事學校任政治處長兼政治教官,同時兼任該校共產黨組織書記;學校是國民軍聯軍駐陝總司令于右任創辦,實際上由劉伯堅等幾位中國共產黨人幫助籌建。回國後,鄧奉命同馮到內蒙古,並在馮手下擔任第七團政治委員。另外西安中山學院被譽為「西北革命學府」,鄧一般在週六到學院作專題報告;西北軍官學校後改名「國民軍聯軍軍事政治學校」,續範亭任校長,鄧和劉伯堅等兼任過教官。4月,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6月底,鄧離開西安經鄭州去武漢。7月初,鄧到達武漢,見到周和聶榮臻,經中央軍委介紹,鄧到中共中央機關工作任中央秘書;鄧作為中央秘書,主要是管檔案、交通、機要等,在中央重要會議作記錄和起草一些次要檔案。鄧隨黨中央機關,為適應秘密工作,由「希賢」改名為「小平」;當時黨中央與全國大多數黨組織失去聯絡,中央機關工作不多。8月7日,為檢查和糾正黨在大革命後期錯誤,制定新路線和政策,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鄧擔任會議記錄工作。同年底,中共中央秘密遷到上海後,鄧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主要管理中央機關文書、機要、交通、財務等工作。 1928年1月,周任中共中央組織局主任,處理中央機關日常事務;鄧協助周等中央領導人處理中央機關日常事務,列席中央各種會議並做記錄。鄧作為中共中央秘書長,在國內協助李維漢、任弼時處理中央日常工作。為保證安全,中央負責人不斷變換住址,彼此都不知道,由鄧單線聯絡;為適應秘密工作,並有效開始工作,中共中央提出「以絕對秘密為原則」,秘密機關群眾化、黨之「負責幹部職業化」,幹部以某種職業為掩護;鄧開過雜貨舖作為黨中央開會地方,後來又開過古董店作為黨中央和共產國際代表之聯絡點。5月18日,鄧等留守中央組織起草第47號通告,規定對黨組織整頓、發展和秘密工作,並提出若干具體辦法;5月31日,中共中央組織科又印發《秘密工作常識》,作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秘密工作守則。6月底,鄧被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副書記,幫助新的中共中央書記向忠發工作。由於鄧從來不引人注目,而且很快就學會上海話,因此成為地下活動理想接頭人。8月29日,鄧列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特別會議,聽取李立三代表中央政治局報告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情況、新中央組織機構設立和政治局常委分工等。9月,在上海,鄧與張錫璦介紹張曉梅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張曉梅被分配在黨中央機關工作,為中央職工部整理材料,並擔任中央翻譯科的機要交通。11月13日,向忠發主持召開六大後第三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中央各部工作分配及中央工作計劃,特別討論中央秘書長人選;周提出,中央秘書長主要是技術、事務性秘書長,不一定要中央委員來做;會議決定中央秘書長改稱中央事務秘書長;第二天,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常委會決定鄧小平任中央事務秘書長。鄧安排會議議程,列出討論議題,會議後對決定事項檢查作實。 鄧和張錫媛跟周和鄧穎超夫婦成為鄰居,一起從事地下工作。 1929年,在一次討論李立三主張奪取中心城市時,鄧稱:國民黨有幾百萬軍隊,現在革命正處在低潮,我們剛剛組織起來,沒有足夠的武裝,土槍土炮的怎麼打得贏。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派鄧去四川巡視一次,為期三個月。8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調趙容接替鄧工作,後因故作罷。8月2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組織四川問題委員會,由楊殷、鄧等5人組成,8月24日楊殷和彭湃等被捕;8月27日,中共中央決定由曉野接替鄧任中央事務秘書長。鄧在左江龍州對龍州暴動做了佈置後,前往上海向中共中央彙報工作。在鄧離開期間,陳豪人、張雲逸、李明瑞、俞作豫等分別於1929年12月11日和1930年2月1日發動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建立左江和右江兩塊根據地,創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在百色,鄧親自組織發展工會,先後建立各行業工會19個,在12月初還建立百色總工會,並組建百色工人赤衛營。12月1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在百色縣城廣場集結,宣佈成立。同時,在左江宣佈成立蘇維埃政府,張雲逸和鄧分別就任紅七軍司令員和政治委員。12月上旬,鄧從龍州動身,中旬到香港,在香港參加中央軍委召開之「對廣西紅軍工作佈置的討論」會,在會上作「補充報告」。 ==== 第一次下臺 ==== 1931年8月,鄧擔任中共江西瑞金縣委書記,同時兼管黨在尋烏縣和安遠縣之工作。9月初到10月初,瑞金縣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召開,鄧代表贛東特委在會上宣佈,撤銷李添富縣委書記、縣肅反委員會主任之職務並予以拘捕。剛到任就憑其出色調解能力和裁決能力,平息當地政治迫害性質肅反運動。不久,瑞金成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鄧離開了黨委書記職位,成為軍委總政治部秘書長。 1932年6月,中共中央和江西省委決定,在會昌建立中共會昌中心縣委,也稱會尋安中心縣委,由鄧擔任書記。鄧積極推行毛澤東“富農路線”,組織地區武裝力量,是當時黨內毛澤東支持者之一。鄧對毛澤東產生極大崇敬。冬,鄧任會昌中心縣委書記,領導會昌、尋烏、安遠三縣工作,半年後又調任江西省委宣傳部長。 1933年,由於反羅明路線運動開展以及尋烏事件,鄧第一次被打倒。時任江西省委書記李富春,在鄧小平下放幾個月後把鄧叫回來,委任為江西省委宣傳幹事。3月中旬,李富春安排鄧到江西省委擔任宣傳部長。4月15日,中共蘇區中央局主辦《鬥爭》報發表《羅明路線在江西》一文,批判鄧、毛澤覃、謝唯俊、古柏。他們擁護毛澤東提出的正確主張,反對和抵制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反對「城市中心論」,主張發展敵人力量薄弱之廣大農村;反對軍事冒險主義,主張誘敵深入;反對削弱地方武裝來擴大主力紅軍,主張發展各種武器力量;反對「左」之土地分配政策,主張平均分配土地,「給富農以經濟出路」。鄧受中共內部王明派打擊和批判。鄧儘管承受著極大壓力,被迫作檢查,但沒有絲毫放棄原則。李維漢等極左勢力抨擊羅明、鄧政治路線,實質是批評毛澤東戰略方針,歷史上稱之為鄧、毛、謝、古事件。此後,鄧被一步步剝奪權力,從省黨委書記被撤職。鄧被撤銷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長之職,調到紅軍總政治部,主編總政治部機關報《紅星》。並迫於壓力,做出自我批評,被關進拘留所。鄧受到嚴厲指責,被稱為「毛派頭子」,甚至鄧第二任妻子金維映也加入批判鄧。此時金維映提出離婚,隨後改嫁於李維漢。批判鬥爭結束後,鄧受到撤銷省委宣傳部長職務和黨內最後嚴重警告處分,被下派到樂安縣屬南村區委當巡視員。半個月後又被調回紅軍總政治部。鄧回寧都後,到七里村監管勞動;第五次反圍剿,紅軍總政治部缺人手,臨時負責人賀昌是鄧老友,向王稼祥推薦鄧擔任總政治部秘書長;鄧於6月回到瑞金,是「三起三落」之第一次「落」和「起」。 在第五次反圍剿中,中國國民黨把中國共產黨趕出根據地。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機關撤離瑞金前夕,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行主任李富春決定,鄧隨軍轉移。1934年10月21日,中央紅軍開始長徵,鄧參加長徵。長征初期,鄧負責《紅星報》編輯出版。12月18日黎平會議後,鄧調任中央縱隊秘書長,也就是中共中央秘書長;原任鄧穎超患上肺結核病,向中央請求不再擔任中央秘書長。 1935年1月,在毛澤東、周恩來推薦下,中央秘書長鄧參加遵義會議,並擔任會議記錄工作。鄧作為書記員得以出席會議。5月12日,鄧出席在四川省會理縣城郊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6月26日兩河口會議後,中央決定調鄧擔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由劉英接替鄧擔任中央秘書長。在黨內發生張國燾分裂事件後,彭德懷、鄧承擔紅軍右路軍主要指揮工作。9月12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軍委縱隊和紅一方面軍主力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鄧所在的紅一軍(7月21日,根據中革軍委決定,一軍團改為第一軍)被編為第一縱隊。10月19日,鄧隨陝甘支隊到達陝北吳起鎮。10月29日,長征部隊到達陝西北部時,鄧患上嚴重瘧疾,後因張學良調撥藥品及物資幫助才得以擺脫生命危險。長徵給中共造成重創,從江西出發時軍隊大約86,000人,很多人死在路上,還有一些人開小差,1935年10月到達陝甘寧邊區時只剩下不足10,000人;據鄧的女兒說,隨著部隊日益減員,鄧在長征途中負責宣傳以維持紀律,有不少機會與毛澤東交談。直羅鎮戰役打響後,鄧隨紅一軍團(由陝甘支隊編成)政治部負責人到前線瞭解戰況。 鄧把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作為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最重要工作。1936年2月5日,鄧隨紅一方面軍東徵。5月,中共中央決定東徵紅軍撤回黃以西的陝北地區。5月18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太相寺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後羅榮桓調到紅軍大學任教員,鄧接替羅榮桓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5月19日,鄧隨紅一軍團從延川地區出發,參加西征。鄧曾親自編寫紅一軍團許多重要材料和《戰士報》社論。7月9日至7月19日,鄧受中革軍委委託,到紅十五軍團八十一師和七十五師巡視政治工作。這年冬天,鄧染上傷寒,長時間昏迷不醒,生命垂危;多虧張學良部隊給紅一軍團慰問品中有一批罐裝煉乳,鄧靠吃煉乳支撐才恢復。12月14日,中革軍委決定,調朱瑞任紅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鄧接替朱瑞任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 ==== 抗日戰爭 ==== 1937年6月14日,中革軍委決定鄧接替楊尚昆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部副主任。7月7日,蘆溝橋事變發生,全國抗日戰爭開始。7月28日,中共中央決定:紅軍8月15日完成改編,8月20日出動抗日;紅軍改編後設總指揮部,朱德為正指揮,彭德懷為副指揮,任弼時為政治部主任,鄧為副主任。8月9日,周恩來、朱德、葉劍英、鄧赴南京參加蔣召開之最高國防會議,同時進行國共談判。根據第二次國共合作雙方協議,8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鄧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副主任,與周恩來等,到太原搞統一戰線工作。8月25日,洛川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結束,中革軍委決定:紅軍總政治部改為第八路軍政治部,以任弼時為主任,鄧為副主任。9月20日,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簡稱動委會、戰委會)在太原成立,動委會是周、彭德懷同閻錫山商談決定建立,國軍愛國將領續範亭任主任委員、中共代表程子華任人民武裝部部長,南漢宸任組織部部長、武新宇任動員分配部副部長;鄧、彭雪楓為八路軍代表,不駐戰動總會領導機關等參加領導工作。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鄧接替張浩任第129師政訓處主任,張浩因患嚴重腦病回延安療養。 1938年1月5日,中共中央軍委正式任命鄧為第129師政訓處主任。鄧與師長劉伯承一起抗日。1月初,鄧寫成《動員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一文。鄧任第一書記,劉伯承任第二書記,使鄧權力更大,有權判斷部隊戰前政治準備和周圍環境。1月18日,到達129師任職視事。實際上,鄧在八年抗戰時期為山西太行山區的最高政治領導人。2月2日至2月3日,鄧主持召開129師軍政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會議決定師主力向平漢路東發展,首先進擊昔陽之敵,爾後乘勝東進,在平漢路兩側建立新遊擊區。鄧要建立自給自足之經濟,為當地數萬居民和部隊提供足夠之口糧,同時還要生產足夠的經濟作物,並使當地工業能夠生產出足夠之布匹和其他日用品;鄧還要為正規軍徵募兵員,評估軍事行動之政治意義。劉鄧二人率軍在河北南部平原地區開闢抗日根據地,1至9月,劉鄧二人共創“麻雀戰術”卓有成效。5月以後,鄧多次走出太行山,同劉伯承、徐向前一起指揮129師主力東進冀南,開展平原遊擊戰爭。當時來訪的美國海軍少校、駐中國國共軍隊運動觀察員伊·福·卡爾遜評論鄧:“是一個矮小、健壯和健談的人,他對事物的理解就像芥末那樣銳利()。”9月29日至11月6日,鄧出席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的擴大六屆六中全會,並在會上報告地方工作。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發出《關於北方局及分局委員的通知》,決定:以朱德、彭德懷、楊尚昆、聶榮臻、關向應、鄧、彭真、程子華、郭洪濤為北方局委員,楊尚昆兼北方局書記。11月23日,鄧從延安到達西安,準備返回太行前線。12月7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全國我軍中黨務委員會由王稼祥、朱德、彭德懷、譚政、項英、陳毅、聶榮臻、鄧、關向應、程子華、林彪、劉伯承、賀龍、蕭勁光等26人組成。 隨後13年,鄧和劉伯承一直並肩戰鬥,129師和晉冀魯豫野戰軍(即第二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後來被稱為“劉鄧大軍”而留名史冊。劉伯承有善待部下之名聲,鄧則對部下要求甚嚴,打起仗來不顧一切;在處決懷疑給中國國民黨做奸細之士兵時,劉伯承也要比鄧更慎重。比起毛澤東在延安遠離敵人,有時間研究黨的理論和全域性性戰略,又有閒暇暢遊於歷史、哲學和詩詞當中;鄧政委住在太行山區,更接近日本人前線,幾乎沒有時間研究理論,鄧得擔起實際責任,處理和居民有關的各種問題。從1937年到1945年,劉鄧開闢晉冀魯豫根據地,鄧任根據地黨委第一書記。他主張宣傳中國共產黨思想,推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等政策,以團結一切可能的抗日力量。 1939年4月29日,鄧抵達延安。7月,鄧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8月,同卓琳在延安結婚。卓琳曾就讀於北京大學物理系,曾說過鄧在大多數共產黨幹部中是個出類拔萃者。 1940年7月22日,朱德、彭德懷、左權聯名致電聶榮臻、賀龍、關向應、劉伯承、鄧等,下達《戰役預備命令》。8月20日,按劉伯承、鄧部署,在正太路西段開始破路作戰。8月22日,劉伯承、鄧收到彭德懷、左權簽發第一份戰鬥通報,首次使用「百團大戰」一詞。鄧沒有實質參與戰役,但默許其部隊參加。8月至2月,鄧與劉伯承率129師參加八路軍總部發起「百團大戰」。勝利訊息傳到延安,毛澤東立即致電彭德懷:「百團大戰真是令人興奮,像這樣的戰鬥是否還可組織一兩次?」蔣也致電嘉獎朱德、彭德懷。但這次戰役在文化大革命中成為紅衛兵口實,指責鄧反對毛澤東游擊戰方針。 1942年末,鄧回到延安,支援毛澤東整風運動,在抗日根據地推行三三制。1942年,鄧成為中國共產黨北方局書記。 1943年1月25日至2月21日,太行分局在涉縣溫村一個教堂召開高階幹部會議,史稱「溫村會議」,由鄧主持。8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致電北方局、太行分局等,決定在彭德懷到延安參加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由鄧任北方局代理書記。10月6日,中共中央決定:太行分局與北方局合併,撤銷太行分局,由北方局直接領導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四個區黨委的工作;同日,根據中央軍委決定,129師與八路軍總部合併,保留129師番號,另建太行軍區;八路軍總部機關和129師師部機關合併辦公,全部合併八路軍總部、129師師部、太行軍區的後勤工作;八路軍總部直接領導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四個軍區工作。 1945年6月,鄧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中央委員。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撤銷中共北方局,成立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鄧任書記、薄一波任副書記,同時成立晉冀魯豫軍區,任劉伯承為司令員、鄧為政治委員。8月20日,129師太行、太嶽軍區與冀魯豫軍區合併為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任司令員,鄧任政治委員;滕代遠、王宏坤為副司令員,薄一波、張際春為副政治委員。 ==== 第二次國共內戰 ====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字投降。1945年冬,晉冀魯豫野戰軍(後改稱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建立,劉伯承任司令員,鄧任政治委員。9月,劉鄧大軍在上黨戰役中成功運用“圍三闕一,網開一面。虛留生路,暗設口袋”的戰術殲滅閻錫山3.5萬國軍,隨後發起平漢戰役同樣取勝,配合毛澤東在重慶進行談判。 1946年8月,劉鄧大軍與陳毅華東野戰軍協同作戰,鄧被任命為中原局第一書記。1947年5月15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成立,鄧任書記,鄭位三、李先念、李雪峰為副書記。劉鄧奉命率軍進入華中平原一側之大別山,毛澤東調動的直接目的是要把國軍趕出西北地方,還希望在華中平原附近建立一塊根據地。6月30日,劉鄧率軍南渡黃河,進入大別山地區,在此期間鄧與劉伯承關係極度不合,在大別山區土改問題上鄧與劉伯承矛盾嚴重。劉鄧大軍很多人戰死或饑寒交迫;倖存者處境艱險,極易受到敵人攻擊,或因缺少給養而損失。 1948年3月,鄧同劉伯承率主力出大別山與陳毅、粟裕野戰軍和陳賡、謝富治集團會師中原。5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關於改變華北、中原解放區的組織,管轄地及人選的決定》,決定將晉察冀及晉冀魯豫兩解放區,兩中央局合並為華北中央局,兩軍區合並為華北軍區,兩邊區政府合並為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以劉少奇兼華北局第一書記、薄一波為第二書記、聶榮臻為第三書記,聶榮臻為華北軍區司令員、薄一波為政治委員,董必武為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主席,鄧為中原中央局第一書記、陳毅為第二書記、鄧子恢為第三書記,劉伯承為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司令、鄧為政治委員。9月8日至8月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又稱「九月會議」,鄧作為中央委員、中原局第一書記參加會議。10月22日晚,中原野戰軍佔領鄭州;鄧和陳毅當晚趕到鄭州,住大同路原國軍鄭州綏靖公署,立即指揮部隊東進開封,國軍棄城,第二天直取開封。 鑒於淮海戰役規模擴大,加強統一指揮,中央軍委接受粟裕建議,11月1日電告陳毅、鄧、粟裕並告華東局、中原局:「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淮海戰役,中共在投入兵力外,還動員100多萬農民為部隊運送糧草軍需,徵用70多萬頭牲口作為運輸工具;在淮海戰役的最後階段,毛澤東下令成立總前委,將50萬解放軍納入鄧總書記的統一領導。在對國共第二次內戰具有重大意義的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鄧任總前委書記,負責對前線軍隊戰略指揮,並對不同解放區進行有針對性的土地改革和政治改革。劉伯承擔心部隊安全,試圖挖更多戰壕以抵禦國軍優勢火力,鄧卻堅持進攻;後來有人批評鄧說,鄧在戰役初期把部隊置於危險,造成不必要傷亡,也沒有挖築更多防禦工事。 1949年3月14日,中央決定:鄧為華東局第一書記,饒漱石為第二書記兼上海市委書記,陳毅為第三書記兼上海市長,劉伯承為南京市長兼市委書記。4月21日,解放軍輕鬆擊潰抵抗渡過寬闊之長江,攻下南京市。7月16日,中共中央決定由鄧、劉伯承、賀龍等組成中共中央西南局,鄧任第一書記、劉伯承任第二書記、賀龍任第三書記,正式成立是11月23日。9月21日至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鄧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 ==== 建國初期 ====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作為中原局第一書記和第二野戰軍代表,鄧參加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協委員和中蘇友好協會執行委員會成員。10月19日,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組成,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程潛為副主席,賀龍、劉伯承、陳毅、林彪、徐向前、葉劍英、聶榮臻、高崗、粟裕、張雲逸、鄧、李先念、饒漱石、鄧子恢、習仲勳、羅瑞卿、薩鎮冰、張治中、傅作義、蔡廷鍇、龍雲、劉斐為委員。隨後,鄧又和劉伯承率軍攻下雲南、貴州、西康等西南省份。1949年12月2日,鄧出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49年底,鄧擔任西南軍區政委、西南地區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在任期間,他徹底清除雲南的鴉片煙館、平衡少數民族和漢族關係,實施土地改革等。 1950年1月8日,二野電告黨中央、毛澤東,確定由十八軍擔任入藏任務。鄧和周恩來堅定站在毛澤東一邊。1951年,鄧從西南和西北軍區抽調兵力控制西藏並建立秩序。 在回北京任職前,鄧參加成渝鐵路竣工儀式。1952年7月,鄧調到中央工作,他先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兼任過政務院交通辦公室主任和財政部長。毛澤東下達書面命令:凡提交黨中央的政府檔案首先要經鄧過目。7月,周恩來提議鄧8月份起到北京主持政務院日常工作,劉少奇提出希望鄧將西南工作佈置後即到中央。8月7日,朱德主持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任命鄧為政務院副總理。8月,鄧被調派北京,全家住進中南海。8月10日,周恩來提出政務院黨組更名為中央人民政府黨組幹事會,以周為任政府黨組書記,陳雲、鄧分任第一、第二副書記。8月13日,鄧正式上任,主持召開政務院第148次會議,周在會上宣佈:在我奉毛澤東主席的命赴蘇聯期間,由鄧代理總理職務。鄧和毛澤東一起參加會議,研究制訂第一個五年計劃,以及把個體農業和小工商業集體化、把大工業國有化之「社會主義改造」方案。10月22日,鄧給毛澤東、周寫信,提出「『三反』、『五反』,可以結束」,經毛澤東、周審閱同意,10月25日「三反」、「五反」運動正式結束。透過和毛澤東、週一起參加會議,鄧得以學習兩位領導人如何評估國家大事;鄧也瞭解作出重大決定之理由,思考根本變革之大框架。 從1953年到1954年,鄧不僅擔任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而且擔任選舉法起草委員會委員,還擔任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稍後又被任命為該委員會秘書長。1953年2月28日,西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南行政委員會,鄧任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3月3日,毛澤東指定:「凡政府方面要經中央批准的事件,請小平多管一些。」3月10日,政府工作領導分工,明確鄧分管監察、民族和人事工作;4月18日,中共中央決定調整分工,明確鐵道、交通、郵電由鄧領導。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鄧兼任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和財政部部長。鄧主導著與各省協商,以確定各省要上繳多少糧食和稅收,以及中央政府要向各省份配多少。從1953年9月18日起,鄧擔任1年財政部長,主持中央財政工作。鄧必須作出重大判斷,向毛澤東和周彙報各省完成糧食配額和上繳稅收之能力。1954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撤銷大區一級黨政機構,鄧第三次出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兼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1954年9月15日至9月28日,鄧出席在北京舉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根據周總理提名,大會決定陳雲、彭德懷、鄧等10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根據毛澤東主席提名,大會決定朱德、彭德懷、鄧等15人為國防委員會副主席。9月29日,毛澤東任命鄧為國務院副總理。直到12月大區黨政機構撤銷,鄧一直兼任西南局第一書記。12月28日,鄧又根據他主持召開之會議討論意見,向中共中央提交書面報告,提出撤銷中央地區工作部,成立中央書記處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個辦公室幫助中央工作。毛澤東對鄧說:「中央的事由你們做,對外一律用中央名義,不用秘書長、副秘書長名義。」 1953年,陳雲、鄧將高崗的活動情況向毛澤東反映,引起毛澤東的警覺。年底鄧和陳雲向毛澤東密報:高崗有分裂黨的危險;毛澤東聽取警告。1954年發生“高崗饒漱石事件”,高崗和饒漱石兩人企圖與劉少奇、周奪權。按毛澤東之意見,1月25日和2月5日,鄧同劉少奇、週一起兩次找高崗談話,點出他的問題;2月3日,鄧同劉少奇、周、朱德、陳雲一起又找饒漱石談話,點出他的問題。四中全會之後,2月15日至2月25日,高崗問題座談會由周主持召開,饒漱石問題座談會由鄧、陳毅、譚震林主持召開。2月23日,鄧和陳毅發言,鄧希望饒漱石抱著拋棄錯誤的態度,在座談會後向中央徹底交代,以便改正錯誤。鄧專門負責對饒漱石調查,並在1955年3月召開黨內會議上作《關於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報告》。1955年4月,中國共產黨七屆五中全會上,鄧與林彪同時增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補任弼時、高崗之缺)委員,進入黨的最高領導機構。 鄧是中共代表團團長,參加蘇共二十大,會議上赫魯曉夫譴責斯大林。1956年2月11日,鄧同譚震林、王稼祥抵達莫斯科,與朱德、劉少奇曉會合;鄧和朱德等在莫斯科參加蘇共二十大,鄧、譚震林於3月3日回到北京。5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宣佈開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運動。鄧不大贊成,認為可能引發一場反對中共的群眾運動。 1956年8月30日,在八大預備會議第一次會議上,毛澤東提出:八大要把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宗派主義的作風切實反一下。9月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作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其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已經是執政黨,容易產生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危險,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堅持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制度,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個人崇拜,加強黨與群眾的聯絡。但這次報告只是抽象批判個人崇拜,沒有觸及毛澤東的權威和權力。在開幕式上,鄧當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主席團常務委員會成員、大會秘書長。中共八大提出: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9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第十二次會議,鄧當選中央委員。9月28日,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一次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鄧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總書記,成為黨內排名第六的領導人,開始與劉少奇、周等一起負責日常工作。鄧每週召開一次中央書記處會議,研究需要處理黨政工作,重大問題提交中央政治局會議和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討論,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各口負責人都在鄧領導之下。11月10日至11月15日,中共八屆二中全會召開,確定在1957年開展一次新全黨整風運動。 ==== 反右運動 ==== 鄧在「雙百」運動中曾對地方幹部說,要聽得進批評意見,不要打擊報復。5月,鄧兩次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準備反擊右派進攻問題;5月23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鄧在會上作關於最近整風「嗚放」情況和整風運動部署的報告。6月5日,鄧離開北京到各地指導整風運動;鄧分別在瀋陽、西安、成都和濟南作4個報告,是在反右鬥爭正式開展之際所作,從報告中可以看出,鄧同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人一樣,對當時思想政治領域的形勢和反右鬥爭的形勢,估計過分嚴重。 毛澤東在1957年夏發動「反右運動」,羞辱所有嚴厲批評中共者。隨後在1957年到1958年間,中國共產黨開展反右運動,鄧任中共中央反右領導小組組長,主持並積極推進反右運動。毛澤東帶頭整大約55萬知識分子,把他們劃為右派,並吩咐鄧具體操辦運動。1957年9月,中共八屆三中全會召開,鄧作《關於整風運動的報告》,把反右作為整風運動第二階段。在反右運動中,有的知識分子傲慢自大、不公正批評幹部使鄧感到惱怒。鄧在反右運動中力挺毛澤東,維護黨的權威,打擊敢言的知識分子。鄧後來對女兒說,他很後悔自己沒有作出更多努力,阻止毛澤東犯下嚴重錯誤。10月15日,中共中央正式發出《劃分右派分子的標準》,並在通知中規定:「在根本立場上並不反對社會主義和黨的領導,而只是對於區域性性的工作制度、區域性性的不屬於根本原則的政策、工作中的問題、學術性的問題、共產黨的個別組織、個別工作人員表示不滿,提出批評的人,即使意見錯誤、措辭尖銳,也不應劃分為右派分子;同樣,在根本立場上並不反對社會主義和黨的領導,而只是在思想意識上有某些錯誤的人,也不應劃分為右派分子。」23年後,鄧承認自己對反右擴大化負有責任,但他仍主張發起這場運動並沒有錯,只是運動被錯誤擴大。由於在工作中普遍採取規定百分比,比例不夠就硬湊,造成主觀把一大批人錯誤劃成右派分子;許多正直有才華的知識分子,敢講真話的優秀黨員、幹部,還有同中國共產黨長期合作之愛國人士,長期受到委屈、壓制和不幸,不能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發揮應有作用,是令人痛心的教訓。反右運動中有55萬人被劃為“右派分子”,是毛澤東最初估計右派人數100多倍。在鄧直接關心、指導下,到1981年底,被錯劃為右派分子者全部得到改正,反右鬥爭嚴重擴大化的錯誤得到徹底糾正。 ==== 藏區騷亂 ==== 1957年3月8日,鄧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聽取西藏工委書記、西藏軍區第一政治委員張經武彙報西藏工作情況;鄧小平要求積極做好西藏上層人士之統戰工作,說:「在西藏,分別左中右,以是否愛國為標準,不能以土改為標準。我們是依靠左派,爭取中間派。右派是分離派,只要沒有叛國,對右派也要做工作。」1958年9月8日,鄧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聽取張國華關於西藏上層反動集團發動區域性叛亂情況之彙報時,指示西藏工委和西藏軍區冷靜、理智處置,「在叛匪威脅黨政機關和主要交通線時就打,有把握的就打,沒有把握就不打」。 ==== 大躍進 ==== 南寧會議上,中共中央決定由鄧抓石油工業。「大躍進」興起後,很快便普遍採取革命戰爭和政治鬥爭慣用之群眾運動辦法搞經濟建設,嚴重脫離實際,違背經濟發展之客觀規律,挫傷人民群眾之積極性,從而造成社會主義建設之巨大損失。1958年5月5日至5月23日,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召開。會議透過毛澤東提出“三面紅旗”的總路線,全面發動“大躍進”運動,鄧對此贊成。會議結束後,鄧作為總書記,積極推動“大躍進”各項工作,陳雲後來說,“有些人到書記處找幹勁,到總理那兒講困難”。6月10日,中共中央下發經毛澤東審閱並修改之《中共中央關於成立財經、政法、外事、科學、文教小組的通知》:「這些小組是黨中央的,直隸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向他們直接作報告。大政方針在政治局,具體部署在書記處。」經濟決策權高度集中,再加上黨內個人專斷作風日益嚴重,使黨中央和國務院之綜合協調部門再難以發揮作用。6月,鄧出席軍委擴大會議,毛澤東也到會講話,批評軍事工作上之教條主義;7月,鄧出來保護劉伯承,向毛澤東建議保留劉伯承中央政治局委員職務。7月31日,赫魯曉夫秘密到北京,毛澤東在鄧陪同下同赫魯曉夫舉行會談。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常稱北戴河會議);毛澤東要集中統一,保證重點放在工業上,工業主要是抓鋼鐵,「馬克思和秦始皇要結合起來」;鄧要求嚴格執行全國統一計劃,並「先保證重點」,「其他零星的不搞」。毛澤東說農村人民公社是人民群眾自發搞起來;鄧贊成毛澤東關於農村人民公社性質之意見。北戴河會議後,全國各地迅速掀起大辦鋼鐵之高潮;同時,全國農村迅速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氾濫以高指標、浮誇風、瞎指揮和「共產風」為主要標誌之「左」之錯誤。9月至11月,鄧考察東北、華北和大西南,是從1952年調中央工作後時間最長、接觸地方和單位最多之調查考察。11月6日,鄧到達鄭州,參加毛澤東主持召開之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史稱「第一次鄭州會議」。 1959年,中共中央決定於4月初在上海召開八屆七中全會。4月5日,毛澤東談到權力集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書記處之問題:「權力集中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之外,還要提出集中在常委和書記處。……我掛正帥,就是大元帥,鄧小平為副司令、副元帥。我們兩個人一正一副。」7月2日至8月1日,毛澤東提議中共中央在廬山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上一些批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之意見使毛澤東不能接受,而改變繼續糾「左」之初衷;根據毛澤東建議,8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廬山召開八屆八中全會,批判彭德懷以及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全會最後透過《關於以彭德懷同志為的反黨集團的錯誤的決議》,隨即在黨內開展「反右傾」運動。鄧因右大腿骨折住院治療而沒有出席會議,但他非常關心廬山會議;當時鄧對批判彭德懷表示不同看法。這使他免於陷入廬山會議的漩渦,只是發表一篇文字,形式上表明自己反對彭德懷、擁護大躍進的立場。「反右傾、鼓幹勁,掀起新的大躍進高潮」成為中心口號,高指標、浮誇風、命令風和「共產風」重新颳起來,從而導致國民經濟比例關係更加嚴重失調。 1960年,經過到基層視察,他和國家主席劉少奇成立緊急委員會,提出“農業六十條”、“三自一包”,開始調整國民經濟。3月24日,鄧乘火車抵達天津,參加毛澤東召集之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史稱「天津會議」。因為沒有解決好黨和國家領導體制存在之嚴重問題,再加上一些別的原因,後來黨的集體領導原則和民主集中制不斷受到削弱以至破壞,個人崇拜盛行,導致「左」的錯誤,最終釀成「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災難,給中國造成損失。9月16日,以鄧為團長、彭真為副團長之中共代表團離開北京,赴莫斯科參加中蘇兩黨會談;9月23日回到北京。9月30日,鄧率中共代表團再次飛赴莫斯科,參加八十一國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檔案起草委員會會議。 此後,鄧積極參與調整和整頓國民經濟,在1961年9月提出“工業工作七十條”,將經濟發展從浮誇的理想主義引向實用主義。 1962年1月11日,七千人大會正式開始。鄧在會上稱「更加註意堅持黨的優良傳統」,「避免沾染官氣」,「避免脫離群眾,脫離實際」。會上,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帶頭作自我批評,對工作中之缺點和錯誤承擔責任,對黨之民主建設產生深遠影響。會議仍然肯定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三面紅旗」是完全正確,沒有根本改變「左」之指導思想。毛澤東點名批評鄧的經濟措施,這使鄧與毛澤東關係開始破裂。毛澤東在八屆十中全會上講話,將階級鬥爭擴大化和絕對化,斷言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時期資產階級都將存在和企圖復闢,並成為黨內修正主義之根源,使黨之指導思想日益陷入以階級鬥爭為綱之「左」之錯誤。會議還抵消七千人大會力倡在黨內加強民主集中制之努力,黨內民主生活不正常之現象日益嚴重,破壞實事求是之作風。 1963年7月6日,中蘇兩黨舉行第一次會談,蘇方代表團團長蘇斯洛夫擔任會議主席,並作長篇發言。7月14日,蘇方不顧中蘇會談前雙方關於「在會談期間不釋出會談訊息」之約定,發表《給蘇聯各級黨組織和全體共產黨員的公開信》,答覆中共中央6月14日信。鄧回覆:“我黨歷來就主張不要把兄弟黨之間的分歧公開在敵人面前,但是,既然公開爭論已被挑起,就應該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我們從來是出於被迫的,從來沒有首先攻擊過任何別的黨。我們受到公開攻擊,就不能不作答覆。我們認為,在這次會談告一段落到下次會談過程中,我們能夠討論出一個能為大家所接受的停止公開的論戰的決議。” ==== 第二次下臺 ====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匯報》突然發表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一文。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透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標誌著「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正式開始。鄧為維持穩定局面,恢復秩序而奔波。劉少奇、鄧立即到杭州向毛澤東彙報,並請毛澤東回來主持工作。劉少奇、鄧回到北京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對策,制定出“大字報只限於校內”、“校內校外有別”、“集會限於校內”、“不準示威遊行”、“不準大規模的集會”等“八條決定”。並得到毛澤東同意,派遣“工作組”到各個學校,但工作組所到之處遭到文革派操縱學生們猛烈攻擊。幾乎每個學校都分為兩派或幾派,互相攻擊,亂揪、亂批、亂鬥之風盛行,抄家、打人時有發生。7月16日,毛澤東橫渡長江,7月18日回到北京。劉少奇立即要求會見毛澤東,但被毛澤東拒絕。7月19日,毛澤東說派遣工作組是錯誤。揚言說不僅僅是認識問題,而是路線問題。7月21日,毛澤東正式下達指示撤回工作組。7月24日上午,毛澤東召集中央常委和中央文革小組成員開會,批評劉少奇、鄧派工作組,決定撤銷工作組。7月29日,毛澤東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北京大專院校及中學文化革命積極分子大會”,釋出決定撤銷工作組,批評劉少奇、鄧、周派遣工作組。8月1日至8月21日,鄧出席在北京舉行之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並講話,全會透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即「十六條」),全會選舉毛澤東、林彪、周、陶鑄、陳伯達、鄧、康生、劉少奇、朱德、李富春、陳雲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在全會小組會上,康生、江青、張春橋等人攻擊劉少奇,謝富治則攻擊鄧,說他在全國解放後變了。劉少奇、鄧被作為「資產階級司令部」領導人物受到批判,陳伯達趁機向毛澤東揭發鄧。鄧由於被指責犯「路線錯誤」,實際上已不參與中央領導工作。為貫徹全會精神,8月13日至23日,林彪受毛澤東委託主持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會上鄧受到批判,會後鄧向康生移交他分管之中聯部、中調部等部門工作。鄧事實上已被停止和剝奪職權,大多數時間待在家裡看檔案、寫檢查和接受批判。 10月9日至10月2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討論「文化大革命」問題,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林彪在會上講話,指名攻擊劉少奇、鄧執行「一條壓制群眾、反對革命的路線」,並說「這次文化大革命運動的錯誤路線主要是劉、鄧發起的」,會後全國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10月23日,毛澤東召開中央工作會議,中央文革小組陳伯達作報告批判劉少奇、鄧。結果劉少奇與鄧作自我檢討。11月7日,鄧首次被點名批評,在北京市內大字報上,標題為“第二號走資派”。隨後大字報、黨報陸續開始批評劉少奇和鄧,鄧被說成是劉少奇之外“另一個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中國的二號修正主義分子”,“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總根子”。12月13日,毛澤東指使“文革派”把鄧與劉少奇作為“反動分子”點名批判。鄧第二次被打倒。以後劉少奇、鄧就不公開露面。鄧被軟禁在中南海自住。 1967年元旦,文革小組動員北京市各大專院校數十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集會批判劉少奇、鄧。那時候鄧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國家主席劉少奇被打成「黨內最大的走資派」,被解除一切職務。3月15日,鄧的弟弟鄧蜀平因為絕望而自殺。3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他被免去總書記的職務。之後紅衛兵連續對他批判和攻擊。5月,汪東興到鄧家告訴鄧,毛澤東讓他轉告:一、要忍,不要著急;二、劉、鄧可以分開;三、有事可以給他(毛澤東)寫信。到8月對鄧的批鬥已經升級到武鬥,紅衛兵到鄧在中南海的家裡開批鬥會,鄧被逼著下跪,坐“噴氣式”。8月5日,劉少奇和鄧在各自住宅中被批判鬥爭。9月,劉少奇與鄧子女都被趕出中南海。毛澤東把鄧夫婦軟禁在中南海之家中。兩名年齡較小之孩子鄧榕和鄧質方(和鄧繼母夏伯根一起)被趕到北京擁擠之工人宿舍,不許和父母見面。鄧的三個孩子被送走,只有夫人卓琳與鄧的繼母和他在一起。 1968年5月16日,「鄧小平專案組」正式成立,由康生和黃永勝、吳法憲等主管。10月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上,鄧被正式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保留黨籍。在10月13日會上,毛澤東說:鄧小平在戰爭時期是打敵人的,歷史上還未發現有什麼問題。隨著鄧倒臺,他的家庭成員也受到了迫害。 1968年9月,鄧長子、物理系學生鄧樸方在北京大學「清理階級隊伍」運動中被批鬥時,由四層樓上摔下來。鄧樸方被在場的紅衛兵及時送到醫院,但因胸椎壓縮性骨折導致鄧樸方從此腰部以下癱瘓。1969年,鄧子女被允許回中南海家中探望鄧夫婦,從鄧楠口中知道鄧樸方傷殘;卓琳傷心難忍,哭了幾天幾夜,鄧則依舊無言,只是不停抽煙。1970年,鄧寫信給黨中央,請求把鄧樸方調來江西一起生活,1971年鄧樸方獲准與父母團聚。 1969年10月17日,林彪發布「緊急指示」,調動全軍進入緊急戰備狀態。10月18日,林彪向全軍發出「第一號令」,進入緊急戰爭狀態。由總參謀長黃永勝等以「林副主席第一個號令」正式下達。10月20日,鄧被送到江西南昌,被軟禁在新建縣望城崗,坐車到南昌約20分鐘路程。鄧之宿舍為原步兵學校校長辦公室。從1970年1月起不發工資,鄧原來月工資402元,卓琳165元;改發生活費後,鄧每月生活費120元,卓琳60元,繼母夏伯根25元。夏天開始,根據本人申請,允許鄧上午到拖拉機廠勞動。卓琳承擔起洗滌工作,沒有強制勞動。這段時間被鄧視為是人生中最痛苦的時期。 1971年9月13日,林彪因其發動武裝政變未遂,乘飛機出逃,摔死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鄧稱:「林彪不亡,天理不容!」林彪集團政變失敗,鄧寫信給毛澤東,敘述對林彪事件看法。11月8日,鄧給毛澤東寫信,表示願為黨和人民再做一些工作。1972年8月14日,毛澤東對鄧來信批語:「請總理閱後,交汪主任印發中央各同志。鄧小平同志所犯錯誤是嚴重的。但應與劉少奇加以區別。(一)他在中央蘇區是捱整的,即鄧、毛、謝、古四個罪人之一,是所謂毛派的頭子。整他的材料見《兩條路線》、《六大以來》兩書。出面整他的人是張聞天。(二)他沒有歷史問題。即沒有投降過敵人。(三)他協助劉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有戰功。除此之外,進城以後,也不是一件好事都沒有做的,例如率領代表團到莫斯科談判,他沒有屈服於蘇修。這些事我過去講過多次,現在再說一遍。」從這個批示開始,鄧第二次受批判命運有轉機。周以中央名義正式通知江西省委,宣佈對鄧立即解除監督勞動,鄧可以做調查研究工作。年底鄧和夫人卓琳被安排到江西井岡山等地參觀,遊歷井岡山,憑弔遺跡,重訪瑞金等地。 1973年2月20日,鄧離開江西,回到北京中南海舊居。3月10日,根據毛澤東意見,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恢復鄧小平同志的黨的組織生活和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的決定》。3月28日晚,周遵照毛澤東之指示主持召開政治局會議,會上宣佈要鄧擔任負責外交之副總理。作為周之助手,鄧從1973年4月開始,陪同周在機場送往迎來,會見其他國家客人;鄧還參加一些會見外賓之活動,但尚未擔負起與他們會談之工作。4月12日,鄧以副總理身份出席為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舉行之宴會。12月12日,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提議調動各大軍區司令員,正式提議鄧出任總參謀長,鄧被任命為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再次進入領導核心。12月18日,周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根據毛澤東提議,討論決定鄧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委員。12月22日,鄧代表軍事委員會宣佈各大軍區司令員大調動。 1974年4月,鄧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4月10日鄧在大會上發言,闡明中國關於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之主張,指出:國家之間之政治和經濟關係,都應該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基礎上;國際經濟事務應該由世界各國共同來管,而不應該由少數國家來壟斷。鄧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論」。由於在鄧發言中關於第三世界之基本思想全是來自毛澤東,也由於美國人並不喜歡有人把自己跟蘇聯聯絡在一起,所以這篇發言並沒有收進《鄧小平文選》。 1974年初,周病情惡化。到5月、6月,周健康更為惡化。6月1日,周住進解放軍三〇五醫院治療。當時周已住進醫院,但名義上仍保留著職務,在他親自指導下,鄧成事實上之代總理。同時,1974年初以江青為首四人幫發動“批林批孔運動”,致使鄧與四人幫的矛盾進一步激化。10月20日,毛澤東建議鄧任黨的副主席、第一副總理、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毛澤東同周、王洪文談話時說:鄧小平人才難得,政治思想強。 ==== “三副一長” ==== 1975年1月5日,根據毛澤東提議,中共中央發出一九七五年一號檔案,任命鄧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此後,他立即著手整頓全國範圍內之極左浪潮。1月8日至1月10日,中共十屆二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周帶病主持會議,會議追認鄧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選舉鄧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1月13日至1月17日,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周主持,任命周為國務院總理、鄧等12人為國務院副總理。鄧在幕後主持起草周之報告。會上透過周提出主要目標,就是實現“四個現代化”。大會決定鄧出任國務院第一副總理。國務院總理周病重住院後,鄧主持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日常工作。 3月5日,副總理鄧代替周出席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工業書記會議;會中,鄧指出「必須反對派系鬥爭的發起者」。5月3日,毛澤東在自己住處召集政治局開會,周最後一次見到毛澤東;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批評江青、張春橋等人只反經驗主義,不反教條主義,決定讓鄧主持政治局會議,批評江青等人。5月12日至5月17日,鄧國事訪問法國,是中共領導人首次出訪西方國家。5月27日,根據毛澤東之意見,鄧主持政治局會議,批評江青等。9月7日,周和鄧等在醫院會見羅馬尼亞代表團。9月13日,代總理鄧在山西召開「農業學大寨」中央農業會議。會議中,與四人幫鬥爭已經白熱化。鄧著手對當時極端混亂的經濟局勢、軍隊建設、科研工作等進行全面整頓,並同當時擁有很大權力的江青集團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10月,鄧在領導「整頓」時制定三個綱領檔案,分別是:一、《論全黨全國各項工作的總綱(草稿)》;二、《科學院工作匯報提綱(草稿)》;三、《關於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問題(草稿)》。鄧又提出要以毛澤東的「三項指示為綱」,即:一、學習無產階級專政、反修防修;二、促進安定團結;三、把國民經濟搞上去。11月20日,根據毛澤東的意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由鄧主持作一個關於文化大革命的決議,總的看法是文化大革命基本正確,有所不足;鄧稱:由我主持寫這個決議不適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11月24日「打招呼會」,毛澤東指示如何「避免犯新的錯誤」,由鄧宣讀毛澤東的信;鄧不肯定文革,又服從毛澤東的指示:主席希望對文革有一個正確的態度;主席説,以階級鬥爭為綱是黨的基本路線;〈打招呼的講話要點〉經毛澤東批准後,於11月26日下發全國高層幹部。由於毛澤東的侄兒兼聯絡員毛遠新多次向毛澤東匯報,說鄧「很少講文化大革命的成績」,又說鄧的「三項指示為綱……其實只剩下一項指示,即生產搞上去了」,毛澤東遂於11月決定要解決鄧的所謂「右傾」問題。他在批評鄧時說:「什麼三項指示為綱,安定團結不是不要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是綱,其餘都是目」,「小平……這個人是不抓階級鬥爭的,歷來不提這個綱,還是白貓、黑貓啊,不管帝國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又指出「有些人總是要對這次文化大革命不滿意,總是要算文化大革命的帳,總是要翻案」,由此展開一場「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12月2日,毛澤東會見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鄧最後一次陪伴毛澤東會見外賓,兩人最後一次見面。 ==== 第三次下臺 ==== 鄧的行動遭到「四人幫」的反對,被稱為「右傾翻案風」。1976年1月8日上午9時57分,周恩來去世。1月15日下午3時起,在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準備舉行追悼會。第一副總理鄧致悼詞。冀朝鑄稱鄧「剛開口讀到『我們的總理』時就聲音哽咽,停頓了一下。每個人也都在落淚」。1月20日政治局會議,鄧第三次作檢討,表明希望再見到毛澤東。2月2日,鄧提出辭職兩周後,黨中央向中國高層幹部宣佈:經政治局一致同意,任命華國鋒為代總理。中央政治局透過毛澤東的提議,華國鋒任國務院代總理並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毛澤東對華表示:「你辦事,我放心」。可以說,華的任命是毛澤東力圖調和「四人幫」與務實派幹部、軍人之間的矛盾的結果。2月15日,華國鋒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各大軍區書記會議上,講過「當前的緊急任務是批判鄧小平、批判鄧小平的修正主義路線。在這個目標下,幹部、群眾應該團結起來」。不過華國鋒和毛澤東一樣,對批鄧運動作限制:不要上街張貼批鄧的大字報,不要在廣播電臺上批判。2月16日,中央批准中央軍委的報告,宣佈鄧和葉劍英去年夏天在軍委擴大會上講話錯誤嚴重,他們的講話檔案停止傳達。 1976年2月左右,各地散發大字報反對江青,擁護周、鄧。4月4日是星期天,是中國人民傳統「掃墓」的日子「清明節」,有200萬以上群眾到天安門廣場,周悼念活動達到頂點。政治局召開緊急會議;會上,華國鋒攻擊鄧一派「是一批壞人跳出來,寫的東西有的直接攻擊毛主席,很多攻擊黨中央,很惡毒」;北京市市長吳德說:「看來這是一次有計劃的行動。鄧小平從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作了大量的輿論準備,今年出現這件事是鄧小平精心策劃的結果。……性質是清楚的,就是反革命事件」;政治局會議指控鄧是幕後指揮者,並決定強行清除人民英雄紀念碑周圍花圈。4月5日,北京發生悼念周、反對「四人幫」、擁護鄧的「天安門四五」事件。4月5日,中央政治局出動民兵、公安清理現場所有花圈,還逮捕了一些人;群眾提出「還我花圈,還我戰友」的口號,最後遭到鎮壓。 4月7日,在沒有鄧參加的情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議撤銷鄧黨內外一切職務:「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了發生在天安門廣場的反革命事件和鄧小平最近的表現,認為鄧小平問題的性質已經變為對抗性的矛盾。根據偉大領袖毛主席提議,政治局一致透過,撤銷鄧小平黨內外一切職務,保留黨籍,以觀後效。」鄧被指為這個事件「總後臺」,再一次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這是他第三次被打倒。汪東興最先向毛澤東透露江青有可能動員群眾批鄧時,毛澤東指示汪把鄧轉移到離他的子女不太遠的安全地方,住處要向「四人幫」保密。4月8日,鄧請汪東興把信交給毛澤東,表明自己仍會遵守黨紀:「我完全支援黨中央讓華國鋒同志擔任第一副主席和總理的決定。……我對於主席和中央能夠允許我留在黨內表示衷心的感激」;同日,《人民日報》批判天安門事件為「有預謀、有計劃、有組織地製造的反革命政治事件。」 4月18日,《人民日報》社論《天安門廣場事件說明瞭什麼?》將參加四五運動的群眾定性為“一群反共、反人民、反社會主義的反革命分子”,並稱鄧是“這些反革命分子的總代表”、“右傾翻案風的總後臺”。6月30日,鄧接到通知可以從東交民巷臨時住處搬回寬街老宅。 5月11日、6月26日、9月2日,毛澤東心肌梗塞。8月,開展「批鄧」運動;鄧的三個「整頓」檔案被誣蔑為「三株大毒草」。9月3日,江青趕赴大寨,為批判鄧作準備。9月9日,毛澤東逝世。毛澤東在開展「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後曾表示:「文化大革命」犯了兩個錯誤,即「打倒一切」及「全面內戰」;「文化大革命」是「三七開」,即「七分成績,三分錯誤」;總的看法是「基本正確,有所不足」。毛澤東又指出他一生幹了兩件大事:第一,趕走蔣介石和日本人,並沒有爭議性;第二,發動「文化大革命」,支援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不少。10月6日,華國鋒、汪東興、葉劍英發動懷仁堂事變,逮捕四人幫,兵不血刃地結束文化大革命。周、朱德、毛澤東相繼逝世,「四人幫」倒臺。10月7日下午,召開政治局會議。會議決定華國鋒就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十年動亂雖已過去,中國卻面對「三信危機」(「三信」即信仰、信心、信任)。 四人幫被捕後,中共中央宣佈“文化大革命”結束,但是關於為鄧的平反,中央卻發生分歧。10月10日,鄧致信華國鋒並黨中央,堅決擁護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的果斷行動。華國鋒在10月26日宣佈,當前要批判「四人幫」,可以附帶批鄧。 === 文革結束後 === ==== 撥亂反正與再次上臺 ==== 1977年1月6日,政治局會議討論鄧恢復工作問題,決定給他重新擔任職務。2月7日,華國鋒支援《人民日報》在一篇社論中正式提出「兩個凡是」之觀點,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極力反對鄧復出。同月,鄧在同前來看望的王震談話時,對「兩個凡是」的提法提出異議,認為這不是馬克思主義,不是毛澤東思想。華國鋒啟動中國的經濟特區,贊成鄧1977年復出後的改革措施,推動國家開放,由於在「洋躍進」中走得太遠受到狠批。3月10日,打倒「四人幫」後,第一次召開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在會上有人提出鄧恢復工作,引起爭論。4月10日,鄧給華國鋒第二次寫信,表示“完全擁護華主席抓綱治國的方針和對當前各種問題的工作部署。……在工作中確有缺點和錯誤,我對偉大領袖和導師毛主席對我的批評和教導再一次表示誠懇的接受。……我個人的工作問題,做什麼,什麼時候開始工作為宜,完全聽從中央的考慮和安排。……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在黨中央決定由華國鋒同志擔任黨中央主席和軍委會主席的時候,我知道了以華國鋒為首的黨中央以最英明果敢、最正確的方式戰勝四人幫……”。同月,鄧在同汪東興、李鑫談話時稱:「兩個凡是」不行。5月13日,《中共中央十五號檔案》轉發鄧兩封信。7月16日至7月21日,鄧出席中共十屆三中全會;7月17日全會一致透過《關於恢復鄧小平同志職務的決議》,決定恢復鄧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職務。8月12日,召開中共十一屆一中全會,鄧大力整頓軍隊,整治教育制度,平反寃、假、錯案。鄧成為中共黨內排名第三的領導人,在十一屆一中全會上連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僅次於華國鋒和葉劍英。 1978年底以前,鄧還不是黨內最高領導人,華國鋒掌握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黨政軍最高領導身份。華國鋒被認為與鄧在政治路線上相左。“兩個凡是”的演變結果則是華國鋒遭到黨內以鄧為首的抵制。 在1977年8月3日召開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鄧下定決心,無論如何要在1977年舉行高考,中國的高等學校得以重新透過統一考試招收新生。12月,鄧極力推薦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胡耀邦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1978年3月18日,鄧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講話,將知識分子的政治定位從文革時期的底層扭轉稱為“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改變了自文革以來“不尊重知識分子的錯誤思想”。1977年9月19日,鄧同教育部主要負責同志談話〈教育戰線的撥亂反正問題〉,實質上是改變了共產黨在文革時期的一大政策。 1978年2月26日,召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華國鋒作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堅持階級鬥爭和加強「四個現代化」建設。會議確認華國鋒總理、鄧副總理、葉劍英委員長之人事決定。但鄧在實施自己戰略前,必須先解決他和華國鋒之間路線分歧。5月11日,《光明日報》轉載由胡耀邦同意、署名「特約評論員」的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得到鄧及其部下支援);文章批判「僵化的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是在攻擊「兩個凡是」,並且是在暗指應當對此負責之華國鋒和汪東興。5月12日《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也轉載這篇文章,隨即又被許多地方報紙轉載。深具現實主義特點的政治理念被人認為是鄧贏得這次政治博弈的因素。4月5日,中共中央宣佈開始平反1958年以來被錯劃之「右派分子」。鄧第三次復出之後,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開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會議平反1976年4月5日發生之天安門事件,表明鄧在現階段之鬥爭中已佔上風。會上嚴厲批評華國鋒,華國鋒承認,應當從事實出發,按照「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之原則解決政治問題。12月2日,鄧針對中央工作會議上出現新情況、新問題,同胡耀邦、胡喬木、於光遠談在閉幕會上的講話稿前,親筆擬出講話提綱:「……發揚民主,加強法制。民主集中制的中心是民主,特別是近一時期。民主選舉,民主管理(監督)。政治與經濟的統一,目前一時期主要反對空頭政治。權力下放。千方百計。自主權與國家計劃的矛盾,主要從價值法則、供求關係(產品質量)來調節。……」12月5日,鄧同胡喬木、於光遠、林澗青談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稿的修改時稱:要解放思想,開動機器,一切向前看,否則四個現代化沒有希望;應該允許出氣,出氣是對沒有民主的懲罰;有了正常的民主,大字報也就少了;建立健全民主與法制,實行經濟民主,用經濟的辦法管經濟,責任到人,做到有職有責有權;沒有民主培養不出人才。12月13日,鄧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肯動腦筋、肯想問題的人愈多,對我們的事業就愈有利。幹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闖將。沒有這樣一大批闖將,我們就無法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況,就無法趕上更談不到超過國際先進水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於12月18日在京西賓館召開。是次全會上,鄧批判毛澤東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路線,把全國工作重點轉到經濟建設上;鄧批判「凡是派」(凡是毛澤東説過的就要執行)之思想路線,樹立實事求是之指導方針;鄧否定毛澤東「打倒一切」之組織路線,為文化大革命及「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和1976年天安門事件之寃假錯案平反(會議結束前由北京市委宣佈);在政治上否定毛澤東晚年錯誤之同時,鄧著手改革毛澤東時代建立之計劃經濟體制,當時並未訂出完整改革方案,十多年來,實行「摸著石頭過河」。12月25日,政治局會議釋出決定設立中央秘書處,代替汪東興一手掌管之「中央辦公廳」處理中共中央日常公務。任命胡耀邦為中共中央秘書長。會上批評華國鋒之「兩個凡是」,又批評他之「洋躍進」。會議再度重申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批判“兩個凡是”,高度評價關於真理標準的討論,提出要實施“四個現代化”與“政治路線上最根本的撥亂反正”,並提出“本世紀末達到小康社會水平”的目標。十一屆三中全會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標誌著華國鋒過渡時期之終結與鄧改革開放時代之開始。這次會議上,陳雲、鄧穎超、胡耀邦和王震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陳雲被推薦為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後來稱,「華國鋒只是一個過渡,說不上是一代,他本身沒有一個獨立的東西,就是『兩個凡是』。」 從原則上説,鄧贊成擴大自由,他願意作實用主義取態;然而因鄧承擔維護社會之最終責任,當疑慮秩序能否維持時,會快速收緊控制;十一屆三十全會後,「西單民主牆」等論戰擴大言論自由。鄧鼓勵黨內更多民主討論,但當抗議者吸引大批群眾,開始反對根本制度時,鄧斷然採取措施壓制挑戰。鄧想要允許比毛澤東時代更多自由,但也希望確立原則,明定一些政治言論可否接受;鄧對胡喬木、胡耀邦等人稱,要提出四項基本原則,説明自由的界限。 鄧設計之改革方案,首先從農村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把原本屬於「人民公社」之土地,分給千家萬戶農民承包,農民自主生產和經營,迅速發展農村經濟,解決城鄉生活供應問題。農村改革從1979年開展,它體現於農村經濟形態之根本轉變,即由一個「指令經濟」轉化為一個以「承包制」為基礎之經濟。中國共產黨不再以階級鬥爭為政策中心,而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鄧主張中國對外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共中央提出在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引進海外資金和技術,加速中國現代化;鄧支援建立經濟特區,對外開放。1979年至1980年間,中共中央創立4個經濟特區,即廣東省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以及福建省廈門市;即中央用來試行特殊經濟政策之區域,包括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試辦中外合資企業,以及發展對外貿易。作為「總設計師」,鄧曾提出設想實現中國基本現代化:「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在一九八〇年的基礎上翻一番,首先解決十一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到二十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再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他繼續主持並制定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 1979年中越戰爭後,精簡軍隊的工作隨之進入了改革日程中。3月30日,鄧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講話:我們要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其他對我們有益的東西,但是我們決不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制度,決不學習和引進各種醜惡頹廢的東西;我們要向人民特別是青年介紹資本主義國家中進步和有益的東西,批判資本主義國家中反動和腐朽的東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鄧闡明不容挑戰四項基本原則:①社會主義道路、②無產階級專政、③共產黨的領導、④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10月4日,鄧在中共中央召開的各省、市、自治區第一書記座談會上講經濟問題工作: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不只是當前,恐怕今後長期的工作重點都要放在經濟工作上面;所謂政治,就是四個現代化,後來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四個現代化這個目標,講空話是達不到的……解決這類問題,要想得寬一點,政策上應該靈活一點;總之,要用經濟辦法解決政治問題、社會問題。 1980年2月23日,鄧主持召開十一屆五中全會。會議決定為劉少奇恢復名譽。胡耀邦和趙紫陽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並開始法制化建設。恢復中央書記處,胡耀邦就任中央書記處總書記。5月17日,鄧參加劉少奇追悼會並致悼詞。8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會上鄧、葉劍英、李先念、陳雲等辭去副總理職位,趙紫陽取代華國鋒出任國務院總理。 1981年3月,鄧點名批判白樺寫《苦戀》,並指出「這是有關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問題」。6月,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胡耀邦接替華國鋒出任黨中央主席。鄧親自擔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 改革開放 ==== 1978年底,習仲勳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楊尚昆任第二書記,並擔任鄧的聯絡員。鄧與楊尚昆有特殊關係,同是四川人,鄧任總書記時他是中央辦公廳主任,是鄧與軍隊可靠的聯絡員。此前葉劍英曾對習仲勳説,要想得到海內外廣東人的真心合作,首先要給1950年代早期因受到地方主義指責而蒙冤的幹部平反。1982年9月,楊尚昆為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 1980年8月18日,鄧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講話(俗稱“8.18講話”),指出中國必須實行「政治體制改革」,與「政治改革」有分別;改革目的並非要取締現行之社會主義政體,而是要使它更趨完善,以提高行政效率,為「四個現代化」服務,即外界所稱之「行政改革」。在此次會議上,鄧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全面修憲建議,直接促成後來《八二憲法》的誕生。1981年6月,在鄧的主持下,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透過此前長達18個月商議、4,000餘人參加、9次大規模修改完善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確立毛澤東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指出毛澤東的領導以1957年為分界線:前期一貫正確;後期犯一連串「左」傾錯誤,包括將階級鬥爭擴大化、在經濟建設上急躁冒進,以及「錯誤發動」一場「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他指出要糾正文化大革命和毛澤東晚年的錯誤,克服個人崇拜,同時正確地和充分地評價毛澤東在中國革命中的貢獻。他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方針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以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後,他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作為解決香港、澳門及臺灣問題的方案。 1981年11月23日,鄧會見朝鮮勞動黨代表團,介紹中國的情況:現在面臨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教育青年的問題;「文化大革命」打砸搶帶來的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影響很深;解決這個問題不容易,至少要做十年的工作;手段還是教育,並且從小處著手;另一個是體制改革問題;這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現在機構臃腫、人浮於事,官僚主義是發展而不是減少,解決問題困難重重;問題不僅是中央一級、省市一級,企業也有這個問題;企業改革首先是企業體制改革;一個企業本來一千人就可以了,可它有兩三千人;現在我們準備把企業改革一下,該多少人就多少人,多的管理人員和其他人員安排學習,工資照拿;我們開始試驗一些方式;這也要花時間,要做大量的組織工作,主要是大量的思想工作;不過,現在大家不管對自己有什麼影響,贊成不贊成,對通病有共同的認識;但治這個病用什麼藥就複雜了,太急的藥不行,太溫和的藥也不行。12月8日,鄧會見香港環球航運集團主席包玉剛等時説:經濟建設,必須量力而行,必須要穩;真正做到這一點,經濟發展可能會更快;現在國內的主要問題:一是就業壓力大,國家每年要安排七八百萬人就業;二是知識不夠;我們這樣大一個國家,僅司法人員、經濟警察就需要一兩百萬,但一時培養不出來;我們正在考慮處理香港問題的政策,這些政策不會影響香港投資者的利益。 從1982年起,鄧致力於國內的改革。2月20日,黨中央透過老幹部的退休規定,以保證幹部的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並建立“顧問委員會”來安置這些老幹部。鄧希望中央顧員委員會成員辭去(在黨和政府中)正式職務;鄧宣佈中顧委只會存在10到15年;他解釋之所以成立中顧委,是因為委員擁有過渡期所需之特殊革命經驗。鄧主持中共十二大,推動中共領導層新老交替,設立「老同志」退休顧問機構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在1992年秋,中共十四大宣佈撤銷中顧委後,中共第一代元老全部退下官位。同時開始精簡機構,裁減政府工作人員。1982年8月21日,鄧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闡述中國的對外政策:有人説中國好戰,其實中國最希望和平;中國希望至少二十年不打仗;我們面臨發展和擺脫落後的任務。9月12日,鄧出席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議決定鄧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胡耀邦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出任國務院總理。9月13日,鄧在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 1983年5月22日,鄧會見模里西斯政府代表團:現在我們把農村的經濟和政治分開,但在實行過程中,要進行充分試驗,逐步進行;凡是已進行試驗的地方都證明,政社分開是正確的。10月,鄧在中共十二屆二中全會上強調「思想戰線不能搞精神汙染」,並發出清汙指示,於是展開一場「清除精神汙染」運動,主要由胡喬木、鄧力群和王震領導。鄧因為擔心繼續批右會導致「左」傾回潮,嚴重影響快將上馬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所以在1984年5月便結束清汙運動。 1984年,鄧分析和判斷當時國際戰略格局和周邊態勢的發展趨勢,提出世界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提出“反對霸權主義”、“中國不當頭”的韜光養晦對外政策。同時,指導軍隊建設思想戰略性轉變,軍隊要為經濟建設讓路,同時宣佈中國軍隊將裁軍一百萬,在士兵中大力開展人才培訓,軍事工業大規模關停並由軍轉民。雖然鄧在1980年代對國防工業和軍企之調整取得一定進步,但軍企從內陸地區向沿海之轉移、克服官僚作風和提升人員水平之過程仍需多年才能完成。不論軍隊商業化有多少好處,把軍隊與私人利益攪在一起,也造成腐敗和貪婪之機,背離軍隊奉獻於自身使命之精神。反對這一政策的張愛萍曾說,“(軍隊)熱衷於經商,必然導致腐敗”、“無異於自毀長城”。10月1日國慶遊行中,北京大學學生打出橫幅「小平您好」。 1985年9月,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召開,會議同時增補了56名中央委員和35名中央候補委員,而這些被增補的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中就包括了日後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錦濤、吳邦國、吳官正、李長春、賀國強、劉雲山等。 1986年4月4日,鄧在會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主席團主席弗拉伊科維奇時稱:我們總結了經驗,就是要對外開放,打破閉關自守,對內搞活,調動全國人民的積極性;不這樣,生產力發展不起來;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人民生活永遠改善不了,積極性永遠調動不起來。9月3日,鄧談到政治體制改革之迫切性時說:「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9月13日,鄧在另一次談話中指出政治體制改革之目的是「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義。……首先是黨政要分開,解決黨如何善於領導的問題。這是關鍵,要放在第一位。第二個內容是權力要下放,解決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同時地方各級也都有一個權力下放問題。第三個內容是精簡機構,這和權力下放有關。」9月18日,“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成立,成員包括趙紫陽、胡啟立、田紀雲、薄一波、彭衝。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召開之中共十三大上,鄧辭去所有黨政職務並不再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但保留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和國家軍委主席之職務;陳雲獲準取代鄧成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第一線工作則交給趙紫陽。鄧不再擔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 ==== 對外關係 ==== 對外方面,1978年5月21日,鄧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會談,布熱津斯基後稱:「鄧小平立刻把我迷住了。他精明而機警,理解力強,有很好的幽默感;態度堅定,直截了當。」 1978年10月,鄧繼續到日本。鄧是中日交往2,200年以來第一位踏上日本國土的中國領導人,稱儘管有20世紀那段不幸的歷史,但兩國有過兩千年的友好交往,願意向前看,使兩國走向友好交往的未來;日本人大受感動,知道日本的侵略給中國重大災難,想表達歉意,伸出友誼之手;鄧帶著和解的精神,希望兩國人民可以共同生活在和平友好新時代。鄧於10月19日抵達日本,10月23日與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參加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准書的互換儀式。 1978年11月,先後訪問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三國。12月16日,中美兩國正式發表建交宣告。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鄧訪問美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訪問美國。期間鄧參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並在華盛頓與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副總統蒙代爾、國務卿萬斯等會談,就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深入進行交流。訪問期間,鄧試探他們對中國進攻越南的態度。 1979年2月4日,鄧回國。2月17日,在雲南、廣西邊境對越南反擊,中越戰爭爆發。中國軍隊人多勢眾,決心堅定,確實攻下五個省會。3月6日攻下諒山後,中國立即宣佈取得勝利並開始撤軍,並在撤退過程中盡量破壞越南之基礎設施。 ===== 中英香港回歸談判 ===== thumb|160px|位於深圳市的一個鄧於1984年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模型重建 1979年3月29日,鄧會見香港總督麥理浩,明確提出一九九七年中國收回香港後,香港還可以搞資本主義。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1982年6月之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取得勝利後不久,於9月22日抵達北京。9月24日,她在北京與鄧展開對香港前途問題的討論。她堅持按照《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及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享有香港島及九龍半島的主權,但鄧明確表明主權問題沒有妥協的空間。離開中國前撒切爾夫人在英國廣播公司之採訪中說,「如果簽約一方對(現存的)條約或協議說,『我不同意,我打算違約』,那麼你也很難相信他們會尊重新的條約。」。 第12輪談判之後,英國外交大臣傑弗裡·豪飛到北京,在1984年4月18日跟鄧會談兩小時。傑弗裡·豪外相在從北京去香港時,第一次公開承認政治上敏感之香港人早就明白之事情:「想達成一個讓英國在1997年後繼續治理香港的協議是不現實的。」5月25日上午,鄧在人民大會堂東大樓會見香港和澳門政協代表,並召開中外記者招待會。席上,鄧說:「中央政府有關香港發言,我和趙紫陽的是正式的,還有港澳辦公室主任姬鵬飛是正式的。而黃華、耿飈二人所謂不駐兵香港簡直是胡說八道」。9月26日,英國駐華大使伊文思和中國副外長周南正式簽署最後檔案。 1984年12月18日撒切爾夫人飛到北京,在次日簡短儀式上,和趙紫陽分別代表兩國政府簽署《中英聯合宣告》。 1986年4月24日,鄧會見香港知名人士安子介、查濟民時説:有許多香港人主張基本法要搞得非常細;太細了不好,越詳細越管不住;你曉得事情會怎麼發展;總的來説,我們的政策沒有變的理由,變了對我們不利,香港會成為國家的包袱,幾百萬人的生活怎麼辦;要靠國家來養怎麼行;變不得的。 1987年,鄧出席《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講話:「我有三個毛病,喝酒、吐痰、抽煙。」 1990年1月18日,鄧會見李嘉誠時稱:真正能穩定香港的,第一是大陸的政策不變,第二是華資強大起來,與國內取得共識,包括推薦管理香港的人才;要有才幹的人管理香港,才能穩住香港的局面;愛國,就是要愛整個中國,愛中國香港;這個力量怎樣凝聚起來,採取什麼形式,要考慮。2月20日,鄧會見霍英東時稱:我們要對子孫後代講歷史;人人都要有個信念,沒有信念團結不起來,不會往前奔,只會怨這怨那,起碼是頹廢,這是不行的。 ==== 改革中的問題 ==== 1980年代初,隨著城市化的程度加深、人口流動程度加劇,大量流氓團伙出現、各類經濟犯罪也開始顯現,而當時中國法制尚處於早期建設時期(文革破壞了傳統道德秩序及法治觀念),1983年起鄧主張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活動。 鄧以鐵腕手法維護政權統治。關於中蘇關係、中美關係的問題,鄧明顯感受到來自左派及右派的壓力。隨著中國的開放,中國人開始更多地接觸西方民主人權思想,右派主張改革應該擴大到政治領域,對此他公開批評這些行動是“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表現,堅持認為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而應繼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並堅稱中國發展最需要的是社會穩定,“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再來一次折騰”;左派則強調應當限制改革,並返回到當時的蘇聯模式。 1983年,鄧在十二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加強馬克思主義的領導克服自由主義。1985年5月,鄧提出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走資產階級道路。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崇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會主義”。 在1986年9月28日的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上,鄧針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發表措辭嚴厲的講話:“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我講得最多,而且我最堅持。自由化實際上就是要把我們中國現行的政策引導到走資本主義道路。搞自由化就會破壞我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1986年12月4日方勵之在中國科技大學講話後,爆發大規模學生示威。面對激烈學潮,鄧小平遂於12月30日召見胡耀邦、趙紫陽、萬裡、胡啟立及李鵬等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批評他們未能平息學潮:「學生鬧事,大事出不了,但從問題的性質來看,是一個很重大的事件。……凡是鬧得起來的地方,都是因為那裡的領導旗幟不鮮明,態度不堅決。這也不是一個兩個地方的問題,也不是一年兩年的問題,是幾年來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旗幟不鮮明、態度不堅決的結果。」鄧繼而作出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指示:「沒有專政手段是不行的。對專政手段,不但要講,而且必要時要使用。當然,使用時要慎重,抓人要盡量少。但是如果有人要製造流血事件,你有什麼辦法?我們的方針是首先揭露他們的陰謀,盡量避免流血,寧可我們自己人被打傷,對為首鬧事觸犯刑律的依法處理。不下這個決心是制止不了這場事件的。如果不採取措施,我們後退了,以後麻煩會更多。」由於胡耀邦同情挑戰意識形態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被撤銷總書記職務。 1987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批評胡耀邦後接受他辭去中共總書記職務的請求,但保留其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職務;政治局又將一批進行「自由化」活動的黨內知識分子開除出黨;到1月底,持續一個多月的學潮終於平息。胡耀邦意識到自己要對「態度不堅決」負責,他知道是時候遞交辭呈,胡耀邦總書記的職務由鄧另一位助手趙紫陽接任,而持經濟保守思想的李鵬被任命為國務院總理。1987年4、5月間,當鄧覺察到黨內“保守”勢力企圖利用反資運動來攻擊整條改革開放路線時,他便公開表示「搞四個現代化……著重反對『左』,因為我們過去的錯誤就在於『左』」,「我們既有『左』的幹擾,也有右的幹擾,但最大的危險還是『左』。」鄧隨後重申改革開放的重要性,表示“左是主要危險”,堅持繼續改革。鄧再次當機立斷結束反資運動,阻止「左」傾回潮;從5月開始,改革開放的言論又高唱入雲。 1988年,鄧的經濟顧問警告說,物價改革時機不對,因為在通貨膨脹壓力下,很多商品已供不應求。1988年官方的零售價格指數比1987年高出18.5%,1988年下半年的零售價格指數則較去年上漲26%。 ==== 1989年六四事件 ==== 1989年春天,中國出現社會動盪。4月15日,胡耀邦逝世,北京學生藉悼念胡耀邦分別向人大代表及總理李鵬提出政治理想和要求,學潮再起,並迅速蔓延到西安、長沙等大城市。4月16日,大約800名學生遊行到天安門廣場,在廣場中央之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向胡耀邦敬獻花圈;警察並未乾預從大學前來悼念者。運動遂向社會蔓延,形勢急轉直下。 4月24日,即在趙紫陽出訪朝鮮之次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決定將學運定性為「動亂」。4月26日,《人民日報》根據這個決定之精神發表《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之社論。然而令鄧失望,結果適得其反,學生領袖非但沒有退縮,反而愈發堅定,並且動員更多學生加入他們行列。5月13日,數千北京學生藉蘇聯改革派領袖戈爾巴喬夫快將訪華到天安門廣場絕食,藉此行動向中央施壓,以爭取成立壓力團體;儘管趙紫陽勸說學生必須剋制,以免破壞中蘇高峰會議之進行,學生情緒卻轉趨激烈,並否定所有妥協之主張。由於互不信任和缺乏理性,學生和官方的失敗互動使之走向不可控制的局面。5月15日,戈爾巴喬夫抵達北京;5月16日,趙紫陽與戈爾巴喬夫會晤時公開表示:「在最重要的問題上,仍然需要鄧小平同志掌舵」;5月17日,北京爆發百多萬人上街聲援絕食之大遊行,不少人將矛頭直指鄧。國務院決定自5月20日起,為保證社會安定,恢復正常秩序,在北京部分地區實施戒嚴。6月3日下午喬石召開緊急會議研究清場之最後方案;楊尚昆把方案交給鄧,立刻得到批准;即使開始使用真槍實彈,以致命武器對付同胞,部隊仍然用大約4個小時,才走完從木樨地到天安門約4英哩路程。即震驚中外的“六四天安門事件”。鄧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之「十六字方針」,帶領中共渡過難關。 鄧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級以上幹部稱:“這場風波遲早要來。這是國際的大氣候和中國自己的小氣候所決定了的,是一定要來的……而現在來,對我們比較有利。最有利的是,我們有一大批老同志健在……他們是支援對暴亂採取堅決行動的。雖然有一些同志一時還不理解,但最終是會理解的,會支援中央這個決定的。”鄧稱:「改革開放這個基本點……沒有錯。沒有改革開放,怎麼會有今天?……以後我們怎麼辦?我說,我們原來制定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照樣幹下去,堅定不移地幹下去。」。由於趙紫陽同情「六四民運」,結果被撤銷總書記職務。鄧決定不在現有的北京高層中選擇一名接班人,而是從上海召來當時的市委書記江澤民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據悉,正當鄧考慮由誰來接替趙時,李先念和陳雲一再向鄧推薦上海市領導人江,說江是堅持「兩個基本點」之好幹部,力主調到中央;鄧很快接納二人建議。6月23至24日,中共中央召開十三屆四中全會,議決撤銷趙所有職務;選舉江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從此江被確認為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核心。 ==== 退休 ==== 1989年5月31日,鄧〈組成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集體〉稱:「……一個好班子,搞改革開放的班子,就要明白地做幾件開放的事情。凡是遇到機會就不要丟,就是要堅持,要幹起來,要體現改革開放,大開放。我過去說過要再造幾個『香港』,就是說我們要開放,不能收,要比過去更開放。不開放就發展不起來。我們本錢少,但可以透過開放,增加就業,搞稅收,利用地皮得點錢,帶動發展各行各業,增加財政收入,獲得益處。以香港為例,對我們就是有益處的。如果沒有香港,起碼我們資訊就不靈通。總之,改革開放要更大膽一些。……」9月4日,鄧〈致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信〉,向中央請求辭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11月8日,85歲的鄧在十三屆五中全會上宣佈退休。11月9日,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同意鄧辭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職務,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接任。1990年3月21日,鄧在七屆人大三次會議上辭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後退休,由江接任。但他仍是中共精神領袖。 === 晚年 === ==== 九二南方談話(南巡) ==== 1989年9月4日,鄧〈改革開放政策穩定,中國大有希望〉:「東歐、蘇聯亂,我看也不可避免,至於亂到什麼程度,現在不好預料,還要很冷靜地觀察」,基本上是因為它們推行經濟改革失敗,所以,中國若要避免遭同一命運,必須繼續走改革開放之道路。 當鄧的專列於1992年1月17日駛離北京站時,北京其他領導人和南方負責接待他的幹部只知道,鄧夫婦和4名子女(鄧質方沒有隨行)及其配偶和孩子,一行17人,要出門散心觀光,進行「家庭度假」。1992年春,鄧考察武昌、廣州、深圳、珠海與上海。依靠昔日的威望,鄧以普通黨員的身份在考察途中發表系列演講,強調經濟建設的重要,批評那些懷疑改革開放的人,明確表示“左”的東西對中國而言比“右”更可怕。鄧還特地指出當前的基本任務是防「左」:「現在,有右的東西影響我們,也有『左』的東西影響我們,但根深蒂固的還是『左』的東西。……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開放說成是引進和發展資本主義,認為和平演變的主要危險來自經濟領域,這些就是『左』。」“南巡”期間,鄧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問題,稱:“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幹。一爭論就複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農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應如此。」1月27日,鄧在視察珠海江海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時稱:歐洲搞福利社會,由國家、社會承擔,現在走不通了;老人多了,人口老化,國家承擔不起,社會承擔不起,問題就會越來越大;我們還要維持家庭;全國有多少老人,都是靠一家一戶養活的;中國文化從孔夫子起,就提倡贍養老人。 由於各地傳媒紛紛發表支援改革開放,而與鄧一起南巡的楊尚昆又在軍中展開學習鄧的南巡講話,中共中央遂於1992年2月底整理南巡講話要點,以中共中央1992年2號檔案下發全體黨員,由此結束歷時3年半的「治理整頓」,並掀起新一輪的經濟熱潮。 鄧南巡後不久,全國掀起搞「翻番」狂潮;所謂「翻番」,即追求當地國民產值或工業產值成倍增長的高速度發展。中國十多年改革經濟體制,從農村到城市,儘管經歷幾次波動,但終於邁進市場經濟。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在全國颳起「鄧旋風」的氣氛中召開;江在會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於「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在歷史唯物論中是處於矛盾的對立面,「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反映出中共已掙脫傳統馬克思主義的束縛;從實際意義而言,「十四大」標誌著市場改革派之勝利——中共自此以「計劃」和「市場」的不同「功能」來界定兩者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而不再把「計劃」和「市場」看做「主」與「輔」的關係;換言之,「計劃」不再擔當發展經濟的主導角色,它只為宏觀社會經濟發展制定理順戰略目標而已;「十四大」可說是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標竿。 1992年颳起「鄧旋風」,使沉寂3年多的中國經濟再度活躍,並朝著市場經濟的方向大步邁步;然而,由於市場法規未能及時建立,政府未能及時制定有效之調控經濟措施,致使中國在1992至1993年間出現經濟區域性過熱及金融秩序混亂的失衡現象。鄧的思想理念與政治方針以“鄧小平理論”始終得到貫徹,他被官方譽為是“改革開放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自己卻說,改革其實是“摸著石頭過河”。 在官方報道中,1993年10月31日,是鄧最後一次在公開場合出現,他乘坐剛剛全線通車不久的北京地鐵,饒有興致的走遍了半個老北京。 鄧因身體原因自1994年開始就不管國家大事;陳雲也於1994年8月動大手術,並於1995年4月逝世;到此,中國的「雙峰政治」格局正式瓦解。 === 逝世 === 1996年12月12日,鄧因呼吸道疾病住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南樓病房。中國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於1997年1月1日起播出傳記紀錄片《鄧小平》,當時已患帕金森病晚期的鄧在病房收看了全部12集描寫他的傳記紀錄片。1997年2月春節前夕,病情略有平穩的鄧向前去探望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江澤民傳達了自己對全國各族人民的節日祝賀,並希望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下“把今年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和召開黨的十五大這兩件大事辦好”。2月15日,鄧夫人卓琳及子女致信江澤民,向其轉告鄧小平的臨終囑託。2月19日21時08分,鄧小平逝世,享年92歲,死因是帕金遜綜合症和肺部感染。2月20日,依據聯合國1947年旗典,按例,聯合國總部降半旗、聯合國大會默哀。他的殯車為雙尾門的豐田Coaster。按鄧遺願,眼角膜捐出供眼科研究,內臟捐出供醫學研究,3月2日骨灰撒入大海。鄧逝世,中國遂進入後鄧小平時代。 ==評價== 1997年9月召開中共十五大,該會肯定鄧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還將“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引導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明確寫進黨章。 鄧個性很強,不喜歡空談,喜歡快刀斬亂麻,是一個作風強硬務實、急於抓出成效來之強人,故有「鋼鐵公司」之稱;此外,他的意志堅定不移、老是按照自己一套想法去幹;葉劍英曾評論鄧:「他這個人歷來如此,自以為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喜歡一個人打天下,不撞南牆是不會回頭的。」 若說毛澤東時代是一個以階級鬥爭為綱,以群眾運動方式辦事之一人專政之極權時代,那麼鄧小平時代可說是一個以發展經濟為中心,社會走向開放但仍須堅持共產黨領導之專制時代。 1997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為他舉行隆重的追悼會。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在鄧小平同志追悼大會上的悼詞〉中說: ===正面評價=== 1992年6月9日,江澤民到中央黨校,在省部級幹部進修班作〈深刻領會和全面落實鄧小平同志的重要談話精神〉講話稱:「為什麼小平同志在講到警惕右時,特別指出主要是防止『左』呢?這一點很重要,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這是因為在黨的歷史上『左』的錯誤泛濫的時間很長,影響很深。在建設和改革中要開闢新的道路,要改變妨礙生產力發展的原有模式和做法時,阻力常常主要是來自『左』的方面。由於『左』的東西往往帶著一些革命色彩,容易給人們以迷惑作用,這就更需要提醒我們的領導幹部要特別注意防止『左』的幹擾。」 《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稱: 2021年11月11日,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在透過的《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評價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借鑑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創立了鄧小平理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傅高義認為,鄧跟蘇聯領導人不一樣,他有一種內在自信,使他能直奔實質問題。鄧16歲離開家鄉後再沒回去,表明要報效整個國家,而非任何地域、派別或朋友;鄧心機不複雜,不懷恨報復,也有極少例外;下屬認為他是個嚴厲、急切、要求高但講道理的監工,懷著敬畏與他保持距離;鄧行為一貫、治國方式始終如一,而毛澤東則性情多變。 ===負面評價=== 批評者稱,在鄧和彭真控制的中共中央反右領導小組組織下的反右運動中,大量的知識分子和民主黨派人士被構陷下獄。此外,鄧小平在大躍進和1975年河南水災等事件中的表現也存在爭議。 有觀點認為,鄧時期對撥亂反正存在“侷限性”,例如“四項基本原則”的入憲,確立了不許否定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準則。 他於1980年提出要批判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傾向”,並一直堅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還有學者認為,鄧在對毛澤東本人的評價上以及在對極權主義、專制主義的反思中也體現出了鄧個人的“侷限性”。在1980年代初《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起草過程中,鄧堅持要求對毛作出功大於過的評價、要求擁護毛澤東思想。 鄧在六四事件中的角色和處理方式也存在爭議。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提到,一些幹部認為,當時鄧小平採取強硬措施是中國人民得以維護國家團結的唯一選擇;香港媒體人林行止認為這是他一生中的汙點和晚年的遺憾。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以來,在中國大陸網路上出現了一套批評鄧的話語體系“稻學”,認為鄧需要對三年困難時期以及改革開放後的貧富差距、社會不平等、環境汙染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負“主要責任”。 == 鄧小平理論 == 鄧認為,組織一個有效率的國家政府關鍵不是改變法律法規,而是為各級行政單位配備一領導班子,交付實權;重要是各級幹部為下一級選出可靠能幹的領導;鄧認為一個領導班子優於一名領導人;理想是領導班子能掌握各自分管的專業知識,如工業、文化等;大單位要七八人領導,小單位可以兩三人領導;要有足夠活動空間給予領導開展工作,只需完成上級下達的目標即可。鄧要學習世界上所有的成功經驗,不管是什麼制度和地方;鄧要掌握國內真實情況,不想聽大躍進時期造成嚴重問題的浮誇報告;鄧認為人需要物質刺激,需要看到實在的進步保持幹勁。鄧知道,外國人和歸國留學生帶來的變化有可能面對艱巨的調整問題,但是鄧堅信,一個國家只有保持開放才能發展最好;鄧部分同事擔心外國人和做法會使中國暈頭轉向,但鄧相信足夠強大,能控制事態;鄧大力支援官員和學生出國,翻譯國外書籍,歡迎外國人來華。改革開放並非由鄧啟動,它是鄧上臺之前在華國鋒之領導下起步。鄧也不是手持偉大藍圖、主宰著變革之設計師;事實上,變革時代並沒有清晰、完整、現成之設計。不如說,鄧是全面領導轉型過程之總經理,梳理和總結各種想法,展示給團隊和群眾所能接受之步調和方式;鄧穩定領導最高層,使人們保持信心經歷巨變;鄧選拔和指導團隊,齊心協力開創並落實各項改革。鄧解決難題,努力找出有利於國內外相關各方之解決方案;鄧加強統治,保持控制中國人努力適應迅速變化的新環境。 毛澤東加強中央集權制,將其深入擴充套件至全國;鄧則將統治結構拉回來,沒有制定地方必須遵守之嚴密規章制度,而是建立由上級選拔領導班子,授予他們獨立性,只要工作能使經濟快速增長即可。毛澤東逝世後,鄧大膽取消「階級出身好」選拔幹部之標準,嚴格依照用入學考試來衡量之辦法;根據鄧在1977年採取之新路線,很多「階級出身不好」之家庭之子女得以透過考試進入好大學並當上幹部。不過,一個人一旦成為幹部,升遷便不再需要透過進一步考試,而是根據工作表現;鄧的接班人也沿用制度。鄧確實鼓勵推廣普通話教學,使各地居民能夠與外地人交流;但是城市化和國家文化之成長並不是由計劃所致,更多來自城市之新機會和城市生活對眾多農村青年之吸引力。鄧時代開始的開放性流動,與毛澤東為社會設定重重障礙相比,對社會結構產生更加深遠之革命性影響;從以農村為主向以城市為主之社會之過渡以及傳播共同之國家文化,是中國自公元前221年統一以來發生之最根本之社會變化之一。 鄧很清楚,如果幹部過於嚴格執行法規,中國經濟將難以起飛;他一向更加關心取得成果,而不是照章辦事;他認為一定之腐敗難以避免,正如他說:「窗子開啟了,難免會有蒼蠅和蚊子飛進來。」鄧需要敢闖敢幹之幹部,他願意承擔蒼蠅飛進來之代價;鄧某些子女受到過利用個人關係為自己牟利的指控,但沒有證據表明鄧為自己或家人斂財。 鄧給接班人留下體制,沒有對公私利益作出嚴格區分;由於司法不獨立,民眾往往不願意冒險挑戰向個人撈好處之當權者;對於因建新專案而被迫搬遷的居民,中國所提供的保護極差,開發商能夠聯合政府官員迅速把土地搞到手,而對搬遷戶或原土地使用者之補償充其量也就是中等水平;地方政府和建築商勾結未必不當,它可以使企業迅速開工,從而能夠更快為當地居民就業。 鄧認為,領土糾紛應先放一邊,讓更聰明的後人和平解決;他所理解之大局是,不要對邊界糾紛過於激動,重要是和其他國家搞好關係;鄧相信與鄰國保持和睦,集中精力搞和平發展,符合中國的利益。1974年,作為首位在聯合國大會發言的中國領導人,鄧稱,中國絕不稱霸,如果中國壓迫和剝削其他國家,全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可以把中國視為「社會主義帝國」,與中國人民一道推翻它的政府;1991年8月,王震給黨中央發電報,提出中國應當表示支援亞納耶夫之政變,鄧回答:「韜光養晦,絕不當頭,有所作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鄧把這種社會主義叫做“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為堅持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鄧的改革還包括由政府對宏觀經濟主導和調控,其經濟改革措施也最早在農村施行。同時鄧重視科技在其中的重要性,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以科技帶動產業改革。透過吸收國外資本、技術與管理經驗,中國加快了自身經濟發展速度。 中共十四大把鄧“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寫進中共黨章。「十四大」確認鄧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要求把鄧小平理論與毛澤東思想看齊;會議又提出要審慎地推行政治體制改革,並強調精簡機構以提高行政效率,但不提撤銷黨組。 ===一國兩制=== 鄧小平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並建議在“一箇中國”的基礎上,舉行國共兩黨平等會談,實行國共第三次合作。1980年代其正式向臺灣提出一國兩制政策(One Country, Two Systems)。 ==著作== ===代表作=== *《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在中共八大上(1956年9月16日) *《在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的發言》(1974年4月10日)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13日)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2月) ===文集=== *《鄧小平文選》共三冊,1983年初版,1994年第二版,人民出版社。 **第一卷收入1938-1965年的重要文章、講話共43篇。 **第二卷收入鄧小平在1975-1982年中共十二大以前的講話、談話共60篇。 **第三卷是鄧小平1982-1992年期間的重要著作,共119篇。 *《鄧小平軍事文集》共三冊,2004年中央文獻出版社。文集編入鄧小平1931年4月至1990年9月關於軍事方面的文章、報告、談話、電報、命令、批示、信函、題詞等文稿232篇。 **第一卷編入1931年4月至1944年12月的軍事文稿47篇, **第二卷編入1945年9月至1974年11月的軍事文稿85篇, **第三卷編入1975年1月至1990年9月的軍事文稿100篇。 *《鄧小平西南工作文集》2006年重慶出版社。收入1949年9月至1952年8月關於西南地區工作的文章、報告、講話、電報、指示、書信、題詞等文稿140篇 *《鄧小平文集》共三卷,2014年人民出版社,《鄧小平文集》是對《鄧小平文選》的重要補充, **上卷編入的是鄧小平同志1949年10月至1952年8月上旬主政西南時期的文稿106篇。 **中、下卷編入的是鄧小平同志在中央領導崗位工作期間的文稿,中卷編入的是1952年8月中旬至1958年9月期間的文稿135篇;下卷編入的是1959年1月至1974年11月的文稿165篇。 ===回憶錄=== *《對紅八軍和左江革命鬥爭的回憶》(1972年6月20日) *《對二野歷史的回顧》(1989年11月20日) *《鄧小平自述》2005年解放軍出版社 == 榮譽與後世紀念 == thumb|160px|位於深圳蓮花山公園廣場的鄧雕像 鄧曾兩次登上時代雜誌的年度人物,分別是1978年和1985年。 為了紀念鄧對於深圳經濟特區自1979年以來發展的策劃和貢獻,1992年6月28日,第一版的鄧小平畫像豎立在深圳市福田區荔枝公園東南口。在中國的幾個城市裡,鄧的大型宣傳幅甚至出現在城市的主要道路旁或地標建築附近,上面寫著強調改革開放或一國兩制政策的資訊。其銅像於2000年11月14日在深圳福田區蓮花山公園廣場豎立。這座雕像除去底座高6米,底座為3.68米,刻畫了鄧自信地大步向前走的畫面。許多中共高層領導人都曾參觀此雕像。 Deng Xiaoping billboard 08.JPG|鄧小平在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宣傳幅 Deng Xiaoping billboard 10.JPG|鄧小平在雲南省麗江市的宣傳幅 2001年8月,廣安市設立鄧小平故居保護區。為深切緬懷鄧的豐功偉績,讓世人瞭解鄧的生平事蹟,2001年10月,廣安市在保護區核心區域開工修建鄧小平故里旅遊區。鄧小平故里旅遊區佔地八百三十畝、總投資近億元,園區集山、水、池、林、亭、路等於一體。鄧小平故居、鄧小平故居陳列室、鄧小平銅像廣場、翰林院子、神道碑、德政坊等旅遊景點坐落其中。2003年5月1日,鄧小平故里旅遊區對外試開放。2003年10月1日,鄧小平故里旅遊區正式開放。 2004年8月13日,為了紀念鄧的百歲誕辰,於鄧小平故里旅遊區修建了鄧小平銅像廣場和鄧小平故居陳列館。鄧小平銅像廣場的鄧小平銅像,高2.5米,重1.2噸,基座是由黑金沙花崗石做成,正前方鐫刻著江澤民題寫的“鄧小平銅像”五個大字。這尊鑄銅座像坐北朝南,鄧面容溫和,兩頰瘦削,目光敏銳深邃,身穿短袖襯衫、軍便褲、沿口布鞋,面帶微笑地坐在椅子上,注視著自己家鄉的山山水水。 坐落著鄧小平故居的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協興鎮轄區的牌坊村,也作為一座講述鄧小平生平事蹟的博物館,同時也作為廣安區改革開放的一個精彩縮影,被儲存下來。 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有一條6車道,寬25米,長3.5公里的大道:鄧小平大道。其於1997年6月18日建成。一座兩米高的紅色花崗岩紀念碑矗立在這條路線的東端,紀念鄧小平的碑文以漢語、俄語和吉爾吉斯語三種語言書寫。 中國中央電視臺於1997年1月發行了一部名為《鄧小平》的紀錄片,講述了鄧從留學法國到1993年“南巡”的生活。2014年,中央電視臺在迎接鄧誕辰110週年之際,推出一部紀念鄧的電視連續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 ==家庭== ===祖父母、父母=== 祖父鄧克達,勤勞、儉僕;祖母戴氏會紡紗織布。 父親鄧紹昌,字文明,生於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出生時父母已年過40。家裡有一點田,傳到鄧紹昌手上時,有120挑穀地。鄧紹昌12歲時,父親病逝,母親獨自挑起持家擔子;由於時局不安,鄧紹昌在成都法政學校只念了一年多,便回到老家務農。鄧紹昌接受過新式教育,見過世面,加之為人豁達、講義氣,經常參與一些「場面上的事」,在當地算是小有名氣和影響;早年曾參加「哥老會」(在四川又叫「袍哥會」),在協興場「袍哥會」中先後當過“三爺”、“掌旗大爺”(即頭領)。辛亥革命時期,率眾參加過廣安武裝起義;鄧紹昌後來又新置一些地,到鄧小平出生時,已是一個擁有二三百挑穀之小地主。大多數時間都在協興鎮和縣城度過。1914年,當上廣安縣團練局長、八縣聯防副指揮,任職不到一年半就被撤換。後在協興鎮開過一家小飯館;最富有時,擁有近40畝地和幾個幫他幹農活及養蠶之長工。鄧紹昌收入有每年幾十石租及幾萬株桑。後由於賭博輸錢,賣掉一些田地,幾陷破產,逃到外地。鄧紹昌逃難在外,很少回家,家庭經濟亦隨之逐漸破產;1936年,鄧紹昌客死他鄉,不滿50歲。鄧紹昌對孩子嚴厲,動輒打罵,但有維新思想,力主把鄧送到國外留學;鄧在法國參加革命活動後生活窘迫,鄧紹昌賣穀子、賣地寄錢接濟。後來鄧談到父親時說他是「進步黨人」。弟弟鄧墾評價父親:「他屬舊社會的人,有舊社會的一些壞東西、壞作風。但他對舊社會不滿,對我們兄弟倆參加革命,一直採取支援、擁謢的態度,從來沒有反對過。」鄧紹昌先後娶過四任妻子。共生育四男五女,成年四男三女。 * 第一任妻子張氏,婚後不到兩年就去世。無後而死。 * 第二任妻子淡氏,生三男二女,長女鄧先烈,長子鄧先聖即鄧小平,次子鄧先修即鄧墾,三子鄧先治即鄧蜀平,次女鄧先珍(10歲時病死)。淡氏是廣安望溪家壩人,在當地算是富裕。據鄧榕說,鄧母親十分疼愛鄧;鄧後來也回憶說,非常敬重母親,父親不在家時母親總是悉心照料著家務。淡氏雖沒有念過書,但賢惠通達,勤勞能幹。淡氏於1926年病故。鄧後來回憶說,當時家能夠保持生活,全靠母親。 * 第三任妻子蕭氏,生子鄧先清。生下一子後不久就死。 * 第四任妻子夏伯根,是嘉陵江船工女兒。前夫病死後,她帶著一個女兒鄧先芙改嫁鄧紹昌,生兩個女兒;大女兒鄧先蓉(早夭),小女兒鄧先群。1949年鄧和劉伯承到重慶後,鄧把夏伯根從廣安老家接到重慶同住,從此和鄧一起生活,直到2001年去世。 === 妻子 === 鄧一歲時,父親鄧紹昌按照當地習俗給鄧和唐姓地主人家定下娃娃親。 鄧一生結婚3次,首任妻子張錫媛(1907年10月28日-1930年1月)於1930年不幸難產早逝。 1931年7月14日,金維映(1904年8月16日-1941年)與鄧同行,原名金愛卿,與鄧同歲,1919年曾在縣立女子學校參加學生運動,畢業後任女校教員,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工運工作,1927年被選為舟山總工會執行委員。與鄧離婚後與中組部部長李維漢結婚,育有一子李鐵映。 鄧與第三任妻子卓琳(1916年4月6日-2009年7月29日)1939年在延安邂逅成婚。 ===子女=== # 長女鄧林,1941年9月11日出生,是一位藝術家;丈夫吳建常1939年6月2日出生,曾任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黨委書記、金輝集團(香港)名譽主席。現任山西太鋼不鏽鋼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名譽會長。 # 長子鄧樸方,1944年4月16日在麻田村出生,鄧小平夫婦在與麻田村一河之隔之雲頭底村找一位奶媽叫郭金梅,一年後鄧小平率部轉戰河北;郭金梅帶著孩子跟隨鄧小平夫婦到涉縣赤岸村住些日子,劉伯承為孩子取名「樸方」。在文革中導致下半身癱瘓,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名譽主席,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鄧樸方投身殘疾人工作,自己也經商。在1980年代後期是康華公司的負責人;妻子高蘇寧,骨科專家。 # 次女鄧楠,1945年10月15日出生,原科技部副部長,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書記處第一書記、常務副主席,是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丈夫張宏曾任中科院科技開發局局長。 # 三女鄧榕,1950年1月25日出生,又名蕭榕,小名毛毛,西糾主要代表,著有《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曾任總政組織部副處長,中國駐美大使館三秘,全國人大常委會政研室副主任,民主與法制出版社社長,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副會長;丈夫賀平,1946年4月出生;少將賀彪之子,總參裝備部少將,曾任中國保利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 次子鄧質方,1952年8月出生,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後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系獲得博士學位,曾任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直屬的中信興業公司董事長,1993年初,鄧質方正式加入建設部管理企業屬下企業「四方集團」,任最重要的上海四方公司總經理。1993年5月鄧質方連同首鋼、長實、加怡,共同收購香港上市公司「開達投資」,並易名為「首長四方」。妻子劉小元,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生物物理學博士。 === 孫輩 === *長外孫女:鄧卓芮,1972年11月14日出生,小名眠眠,鄧楠之女,公開姓名為卓苒。曾任職於中銀國際。經陳小魯介紹與吳小暉相識。 **外孫女婿:吳小暉,1966年10月18日出生;曾任安邦保險集團董事長。吳小暉2018年5月10日被判處有期徒刑18年,剝奪政治權利4年,並處沒收財產人民幣105億元,違法所得及其孳息予以追繳。 *外孫:鄧卓溯,1974年4月30日出生,小名萌萌,鄧林之子,公開姓名為卓泝,易簡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2014年3月26日因心肌炎發作病逝。 *外孫女:鄧卓玥,1979年出生,小名羊羊,鄧榕之女,在孫輩中排行老三。她曾就讀美國波士頓韋斯利女校,攻讀心理學,學成回到北京,從事廣告公關。後隨丈夫馮波到加拿大生活,2010年育有1子馮然。 **外孫女婿:馮波,1969年10月出生,上海人,父親是國務院參事兼中國民盟中央副主席馮之浚(1937年4月-2017年2月20日),母親董麗惠;哥哥是著名投資家馮濤。馮波1987年18歲留學美國,1992年畢業於舊金山摩雲大學電影導演專業;在舊金山與茅道林和李世默相識,1997年回國。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為新浪、亞信融資;2004年離開成為資本後合夥建立聯創策源投資基金。 *孫兒:鄧卓棣,1986年10月17日出生,原名鄧小弟,鄧質方與劉小元1984年在美國留學所生,曾擁有和使用過美國國籍,是鄧小平及卓琳唯一的男孫。畢業於北京景山學校和北京大學。2008年杜克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畢業後在美國紐約一家律師樓工作,曾任廣西百色平果縣副縣長。他於美國曾改姓奶奶卓琳的卓姓,英文名字為“David Zhuo”。 == 愛好 == 鄧散步每次走三公里左右,很少說話,目不斜視,抬頭挺胸,只是一個勁地往前走北京大學井岡山兵團批鄧縱隊:《惡貫滿盈的老反革命鄧小平》。 在鄧小平時代,鄧每週會有一兩次請人來他家打橋牌。鄧技藝精湛,守得緊、攻得狠、叫得準、打得穩,風度翩翩,一派大將風度。世界橋牌冠軍楊小燕說:“在牌桌旁,可以感到鄧小平是一個偉人。他的打牌技術是又穩又精。”聶衛平曾透露,鄧常在人民大會堂的118廳一起打橋牌,鄧經常跟丁關根為搭檔,聶衛平經常跟胡耀邦、萬里為搭檔。鄧打牌時雖然不愛賭錢,但是非常守規矩,輸了也能和其他人一樣鑽桌子。此外,鄧愛抽菸,其煙為“熊貓”牌香菸,由上海捲菸廠特製。“熊貓”牌香菸因為鄧的緣故,價格異常昂貴。晚年時鄧把香菸戒掉。 鄧亦是一位足球迷,其夫人卓琳曾在受訪時表示鄧最愛的是孩子和足球。青年時期,他曾在法國勤工儉學,花費吃飯的錢去購買球票。鄧亦有要求工作人員錄製重要的足球比賽,供他在公餘時間欣賞。1979年,鄧提出“足球要從娃娃抓起”的口號,並改組中國足協,提出“衝出亞洲”的目標。1977年7月30日,鄧第三次復出後,突然在舉行國際足球邀請賽的北京工人體育場中出現,現場八萬名球迷在賽前起身為其鼓掌致敬。 == 註釋 == ==參考文獻== == 外部連結 == * 鄧小平紀念網 人民網 *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 鄧小平紀念館 - 中國官方對鄧小平的評價 * 鄧小平文選 * 《巨人的背影——為毛澤東辯護及當代中國問題省思》,董玉振(1965-)著,新加坡南洋出版社,2003年。 * 鄧小平生平圖集 * 《鄧小平的晚年之路》線上閱讀 |- |- |- Xiao Category:廣安人 Xiaoping Category: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4年入黨) Category:莫斯科中山大學校友 Category:莫斯科東方大學校友 Category: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Category: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 Category:第1屆國務院副總理 Category:第2屆國務院副總理 Category:第3屆國務院副總理 Category:第4屆國務院副總理 Category:第5屆國務院副總理 Category: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 Category:中共中央秘書長 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 Category: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Category:中國橋牌協會榮譽主席 Category:宋慶齡基金會名譽主席 Category:改革開放 Category:文革受難者 Category:柏金遜症患者 Category:海葬者 Category:政治屠殺參與者 Category:暗殺未遂倖存者 Category:罹患肺炎逝世者 Category:死於帕金森氏症的人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留法學生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Category:鄧小平
政治
政治()是由各種團體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也是各種團體或個人為了各自的領域所結成的特定關係,尤指對於社會群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政治 於2011 年4 月11 日查閱。狹義來說,這個詞多用來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然而社會學家也用來指涉包括各種利益機構、學校、宗教機構在內的相互之間的關係。 從人類社會學來講,政治是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它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社會現象非常複雜,因而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以及從不同學科角度,不同的學者對他的論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內涵的本身也在不斷的變化,因此對政治的闡釋也充滿了爭議,始終沒有一個確切公認的定義。《中國大百科全書》網路版,政治條目孫關宏等 《政治學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p1-13 ISBN 978-7-309-03661-9 政治學是專門以政治為研究物件的一門社會科學,研究政治行為的理論和考察權力的獲得與行使。另外利益分配被認為是政治的核心問題之一。 == 詞源 == 不少西方語言中的「政治」一詞(法語politique、德語Politik、英語politics),都來自希臘語,這個詞可以考證出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荷馬史詩》中,最初的含義是城堡或衛城。古希臘的雅典人將修建在山頂的衛城稱為“阿克羅波里”,簡稱為“波里”《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p482,ISBN 978-7-5000-5997-4。城邦制形成後,“波里”就成為了具有政治意義的城邦的代名詞。政治成為了城邦公民參與的統治和管理活動。 中文的“政治”一詞很早就有使用。《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這時一般都是將“政”與“治”分開使用,各有其不同的含義。政治乃社會人生事業之一支,斷不能脫離全部社會人生而孤立,故任何一國之政治,必與其國家自己傳統文化民族哲學相訢合,始可達於深根寧極長治久安之境地。 在中國古代,“政”一般表示: *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亂宋國之政” * 一種統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禮樂刑政,其極一也” * 符合禮儀的道德和修養,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政,孰敢不正” * 朝廷中君主和大臣們的政務活動,如“其在政府,與韓琦同心輔政” “治”在中國古代則一般表示 * 安定祥和的社會狀態,如“天下兼相愛則治” * 統治、治國等治理活動,例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古代的這些“政治”的含義, 當英文的從日本傳入中國時,人們在漢語中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孫中山認為應該使用“政治”來對譯,認為“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孫中山,《孫中山選集》(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p661 他的這一說法在當時的中國非常具有影響力。孫中山認為,「政治」譯成英文是,有三個意思:「一個是國政,就是政府中所行的國家大事;一個是黨爭,就是政黨中彼此所用的詭謀;一個是說是非,就是像以前所舉的家庭是非之例。」孫中山:〈人格救國與地方自治〉,在廣州全國青年聯合會演說,1923年10月21日,刊黃昌榖:《孫中山先生演說集》,上海:民智書局,1926年「說到政治,便要講國家。國家的責任是設立政府,為人民謀幸福。政府這個東西,近來各國學者有的說是可以保護人民,代謀幸福,主張是應該有的。有的說是-{幹}-涉人民的幸福,威權太大,應該把他減少,減少至於零便主張不應該有,而成無政府。這項學說在俄國頂發達,因為他們從前的專制政府過於暴虐,要打破他,便主張無政府。究竟政府在人類中是有沒有用呢?在座諸君是主張改良人類來救國家的,自然不說政府是無用的。人民在國家之內,國家根基所以能穩固之理,便是在人民的文明進步,互相團結,拱衛國家。人民的文明進步在人民的自身本來可以做得到,不過有了政府,加以提倡和輔助的工夫,進步得更快。所以我們要社會的文明很高,人類進步得很快,政府不是無用的。」見孫中山:〈人格救國與地方自治〉,在廣州全國青年聯合會演說,1923年10月21日,刊黃昌榖:《孫中山先生演說集》,上海:民智書局,1926年 == 古代政治 == === 希臘 === 古希臘的政治是城邦政治。年滿20歲的公民(不包括婦女、奴隸和外邦人)都參與城邦的管理和統治工作。在古希臘人看來,人是具有德性的,人生活的意義在於實踐自己的德行。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因此人也就是天生有德性的動物。人們在公共活動中充分展現他的德行。亞里士多德說:“政治的目標是追求至善。” 城邦公民之間的透過說服來達到政治目的。肯尼斯·米諾格認為,在古希臘,“人與人之間在政治關係上是完全平等的,大家都只是服從自己制定的法律,並輪流做統治者和被統治者。肯尼斯·米諾格,《當代學術入門:政治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p10 ISBN 978-7-5382-5021-3” === 羅馬 === 羅馬共和國的政體本質上是一種和古希臘一樣的城邦政體。這時的政治就是共和國的活動。“共和國”(Res Public)中的publicus(公共)源自populus(人民)。當時這個詞的意思是“人民的共同事務”。在古羅馬的政治中,對共和國的建立和維持是其核心。 在羅馬人看來,王權統治是一種奴役。因此羅馬人設立了兩名執政官和保民官來維持這種統治。為了維護人民的自由,古羅馬發展出了三種不同的權力和兩種和諧狀態: * 不同的權力 ** potentia,實在的權力 ** potestas,根據制度設定的職位所具有的權利和權力 ** 權威(auctoritas),在政治活動和制度中對宗教和祖先的崇拜,表現為元老院的承襲體制和對政治的諮詢權 * 和諧狀態 ** 奉公守法 ** 自由辯論 === 中國 === 中國古代的政治和西方包括古希臘的政治含義有很大不同。中國古代的政治很大意義上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統治國家的活動。這種政治被宣揚為上承天命,因而施行善政才能上合天意,而惡政則違背天道,會受到懲罰。 中國古代的政治貫穿了個人的日常生活,道德是衡量政治活動的標準。在這種政治下,缺乏制度上的規範,政治的運作更多依靠道德規範。 === 中世紀 === 中世紀的歐洲政治是處於古代政治和現代政治的轉型期。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城邦體制被破壞,逐漸形成了賞賜和分封體制,政治已經不再是所有公民平等參與的公共活動,而成為了國王和大臣們的活動。政治已經不是為了共同起源、共同信仰而實現正義的活動,而成為了一種利益政治。政治活動中解決問題的手段由對話和說服,變成了暴力和戰爭,成為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政治的超越意義已經不存在。托馬斯·阿奎那把亞里士多德的名言“人依其本性是政治的動物”改成了“人依其本性是社會的動物”漢娜·阿倫特,《人的條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p19 ISBN 978-7-208-03323-8。 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和發展, == 現代政治 == 現代政治是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國家體系下發展出來的。在民族國家內部,市民社會的興起形成了一種以私人權益為基礎的社會關係,從而經濟生活對政治權威產生了制約;世俗君王或共和政權從此需從經濟中尋求其合法性,政治的職能變成了維護經濟利益的展開。因此馬克思提出,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權利為核心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總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對現代政治具有很重要的影響。自此,政治成為了獲得、保持、奪取權力的各種活動的總稱。 同一時期,為保障各自的安全及利益,現代國家逐漸將處理外部事務視為政府日常職能之一,國際關係因而成為現代政治的重要課題。為管理日趨繁雜的國際事務,各國政府共同建立起外交、國際法等現代國際制度,甚至授權成立各種國際組織。除了傳統的安全課題,在地理大發現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政治的範圍也逐漸擴充套件至國際政治經濟的管理,以及其他地緣政治以外的事務。 1917年十月革命以來,在世界各地陸續建立的共產主義國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認為“一切階級鬥爭都是政治鬥爭”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p260,“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鬥爭,政治就是反對世界資產階級而爭取解放的無產階級的關係”列寧,《在全俄省、縣國民教育廳政治教育委員會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列寧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p170,而將國內政治視為全球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部份,並根據相關學說理論制定其內政及對外政策。這樣的政治型態在20世紀後期東歐共產主義國家集團和蘇聯相繼解體後,僅在少數國家得以存續。 === 政黨政治 === 政黨是以執政或是促進或保障特定政治理念為目的政治組織,多半會參與選舉或是抗議等政治活動,政黨一般會有其意識形態,也會提出其政綱。 政黨政治是指一個國家透過政黨來行使國家政權的一種形式。政黨可能以合法選舉、政治革命或軍事政變的方式執掌政權,成為執政黨,在野黨則會以監督或反對黨的方式來影響國家政權的行使。而民眾透過為政黨工作或投票贊成自己支援的政黨,來間接的影響公共政策。依政黨體系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一黨獨裁製、一黨優勢制、兩黨制及多黨制等。 === 政治光譜 === File:European-political-spectrum-zh.PNG|thumb|250px|基於Hans Slomp的理論的歐洲政治光譜 rect 236 0 531 82 自由意志主義 rect 38 35 233 150 無政府主義 rect 272 112 453 199 社會自由主義 rect 456 143 637 232 保守自由主義 rect 138 169 327 263 社會民主主義 rect 0 255 134 364 左派 rect 624 255 764 364 右派 rect 280 331 483 447 基督教民主主義 rect 487 376 650 476 保守主義 rect 543 526 696 617 法西斯主義 rect 83 512 246 613 共產主義 rect 275 550 482 650 威權主義 rect 280 266 482 328 中間派 政治光譜是一個衡量個人及政黨政治立場傾向(即不同意識形態)的工具,會由一至多個軸線構成。政治光譜有很多種,如政治羅盤、等,大部份的都會區分出左派(社會主義傾向)和右派(保守主義傾向),這是從18世紀法國議會的坐席方向沿襲而來的,也衍生出左派、右派和中間派的術語。 有些政治光譜除了左派和右派後還加入其他的因素,或是如諾蘭曲線在政治及經濟二個面向來區分右派(威權主義)與左派(自由主義)。 == 政治腐敗== 政治腐敗是指政府官員為了個人不合法的利益,濫用政府權力。若因為其他原因而濫用政府權力(例如對反對者的政治迫害或是警察的暴行),不算是政治腐敗。個人或是組織的不當行為,若政府沒有直接參與,也不算是政治腐敗。只有政府官員的不當行為直接和其職位有關時,才算是政治腐敗。 政治腐敗的種類很多,包括貪腐、賄賂、利益輸送、勒索、裙帶關係、政治獻金、黑金、侵吞及竊盜統治等。估計每年全世界和政治腐敗有關的金錢約有十億美元African corruption 'on the wane' , 10 July 2007, BBC News。政府良好的法治、透明度及責任制都有助於避免政治腐敗。 沒有直捷了當的統計學方法來測定政治腐敗的程度。但有一些機構會釋出政治腐敗的相關資料。例如國際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每年會基於專家對不同國家腐敗程度的印象,而公佈各國的清廉指數,2012年的前三名分別是丹麥、芬蘭及紐西蘭。 == 不同學科中的政治概念 == 由於政治的複雜性,不同學科、不同學者對政治的理解和對其概念的定義也不相同。 === 政治學 === 在政治學中,政治首先被作為一個研究物件對待。政治學在美國形成初期,政治被理解為以憲法、法律和正式機構為代表的政治制度。 在行為主義產生後,權力成為了理解政治的一個主要因素。早期的行為主義者拉斯韋爾認為“政治學是對權勢和權勢人物的研究”哈羅德·拉斯韋爾,《政治學:誰得到什麼?何時和如何得到》,商務印書館,1992年,p15 ISBN 978-7-100-02834-9。羅伯·道爾也認為政治體系“是任何重大程度上涉及控制、影響力、權力和權威的人類關係的持續模式。”羅伯·道爾,《現代政治分析》,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p17-18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興起後,從行為主義對權力的過分關-{注}-重新定位於對各種政治制度的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系副教授周保松認為,不少人認為政治本質是爭權奪利爾虞我詐,區分敵我階級鬥爭,是不談對錯只論權術,以道德要求政治是不務實不成熟,好心做壞事;無法否認現實政治有此等現象,但實然不等於應然,努力希望透過制度去保障權利福祉,避免個體受壓迫宰制;從孔子到馬克思,建構政治道德有助理解道德判斷和情感,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人不純粹自利,有意願和能力與其他人合理生活。政治目的是找方法協調合作,解決爭端,建立穩定正當政治秩序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vised edition, 1999), pp.4-5.。因為活在一起,人是多元的,難免有衝突,各人都有信念和追求,政治就會出現。政治正是希望透過制度建立秩序,擺脫暴力解決紛爭;政治不是如何取得和行使權力,而是權力如何才正當;需要制度確保行使權力者得到授權監督。盧梭在《社會契約》說,只有國家將「力量轉變為權利,服從轉變成責任」,權力才正當Jean-jacques Rousseau, The Social Contract and the Discourse, trans. G. Ď. H. Cole(London:Everyman's Library, 1993), p, 184.。 === 經濟學 === 從經濟學角度看,政治是一種功能化的活動。從古典政治經濟學到馬克思主義,都認為政治是在一定經濟基礎和生產關係上的上層建築,是一定時期之內經濟關係的集中體現。在一定程度上,世界體系論者和依附理論者也是這種看法。 現代的西方經濟學則把政治關係看作是一種交換關係。他們大多從個人主義的角度考察政治,認為政治為市場服務,政治活動是理性的經濟人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開的一系列計算和運籌過程。 布坎南從公共選擇理論看政治,認為個人在市場中的活動和在國家中的活動都是一種交換關係詹姆斯·布坎南等,《同意的計算——立憲民主的邏輯基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p20 ISBN 750042845。 === 社會學 === 從社會角度看,政治組織、政治關係被認為是社會組織和社會關係演化的高階階段。從社會分工角度看,政治就是為了協調社會的正常運轉。 在社會學家眼中,政治成為了社會的一種功能。 === 法學 === 從法學角度,政治是一種法律現象,它是立法、執法、守法的過程。因此作為政治核心的國家在一些法學家看來,是為執行法律而設定的;而也有人認為國家本身也是一個法人。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年,p203 ISBN 978-7-5000-5612-6 === 人類學 === 在文化人類學中,政治被看作是一種象徵、信仰體系、符號。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認為“一個國家的政治反映著它的文化格式。”格爾茲,《文化的解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p377 ISBN 978-7-208-03027-5 *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政府 * 政體 * 政權 * 政治學 * 政治人物 * 政治體制 * 政治思想 * 政治參與 * 政治極化 * 利益 * 辦公室政治 Category:主要話題條目 Seiji
(),是一種化學元素,化學符號為,原子序數為8,在元素週期表中屬於氧族。氧屬於非金屬,是具有高反應性的氧化劑,能夠與大部分元素形成氧化物。氧在宇宙中的總質量在所有元素中位列第三,僅居氫和氦之下。Emsley 2001, p.297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兩粒氧原子會自然鍵合,形成無色無味的氧氣,即雙原子氧(O2)。氧氣是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體積上佔20.8%,僅次於氮氣。地球地殼中近一半(46.6%)的質量都是由氧和氧化物所組成。 氧是細胞呼吸作用中重要的元素。在生物體中,主要有機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還有組成動物外殼、牙齒和骨骼的無機化合物,都含有氧原子。生物體絕大部分的質量都由含氧原子的水組成。光合作用利用陽光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氧氣的化學反應性強,容易與其他元素結合,所以大氣層中的氧氣成分只能透過生物的光合作用持續補充。臭氧(O3)是氧元素的另一種同素異構體,能夠較好地吸收中紫外線輻射。位於高海拔的臭氧層有助阻擋紫外線,從而保護生物圈。不過,在地表上的臭氧屬於汙染物,為霧霾的副產品之一。在低地球軌道高度的單原子氧足以對航天器造成腐蝕。 卡爾·威廉·舍勒於1771至1772年間在烏普薩拉最早發現氧元素。約瑟夫·普利斯特里亦於1774年在威爾特郡獨立發現氧,其成果的發表日期較舍勒早,一般譽為氧的發現者。1777年,安託萬-洛朗·德·拉瓦錫一系列有關氧的實驗推翻了當時用於解釋燃燒和腐蝕的燃素說。他也提出了氧的現用IUPAC名稱「oxygen」,源自希臘語中的「ὀξύς」(oxys,尖銳,指酸)和「-γενής」(-genes,產生者)。這是因為命名時,他以為酸性物質都含有這種元素。在東亞,日本最先開始接觸現代化學,因此將其直譯為酸素,今天依然是氧的日文漢字名稱。在中國則是清末由徐壽等人的翻譯書籍傳入許多化學詞彙,其中原法文元素名「oxygène」譯為「養」,後譯為「氱」,最終演變為今天的中文名「氧」。 氧的應用包括暖氣、內燃機、鋼鐵、塑膠和布料的生產、金屬氣焊和氣割、火箭推進劑、氧療及航空器、潛艇、載人航天器和潛水所用的生命保障系統。 ==歷史== ===早期實驗=== thumb|left|upright|費隆所做的實驗啟發了後世對燃燒與空氣間關係的研究 人類最早研究燃燒和空氣之間的關係,可追溯至前2世紀古希臘學者拜占庭的費隆所做的實驗。費隆在著作《氣動學》()中寫道,如果將點燃的蠟燭置於水中,再用瓶子蓋住蠟燭至水面,水面就會在瓶頸內上升。費隆錯誤地推論,有一部分空氣經燃燒轉換成火元素,因此可以經玻璃中的小孔逃逸出去。過千年以後,李安納度·達文西在費隆的基礎上又觀察到,燃燒和呼吸都會消耗部分空氣。Cook & Lauer 1968, p.499. 17世紀,羅伯特·波義耳證明空氣是燃燒過程必需的物質。進一步證明,燃燒只需要空氣中的一種成分,他稱之為「銅硝石之靈」()。在其中一項實驗中,他發現把點燃的蠟燭或老鼠放在蓋著水面的密封容器內,水面都會上升,而且在蠟燭熄滅或老鼠死亡時,水會取代容器內空氣的四分之一容量。他得出的結論是,燃燒和呼吸都會消耗「銅硝石之靈」。 梅奧發現銻在燃燒之後重量有所提升,由此論證「銅硝石之靈」一定是在燃燒過程中和銻結合了。他也認為,肺臟能將「銅硝石之靈」從空氣中分離出來,運送到血液之中,而動物的熱量和肌肉運動都是「銅硝石之靈」與體內某些其他物質反應的結果。梅奧在1668年《兩篇論文》()中的〈論呼吸〉()一文中發表了這一系列實驗和發現。 ===燃素說=== 羅伯特·虎克、、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和在17、18世紀都在實驗中產生了氧氣,但無一發現氧是一種化學元素。Emsley 2001, p.299由於有當時盛行的燃素說來解釋燃燒和腐蝕過程,因此他們都沒有發現氧氣在這些過程中重要的作用。 煉金術士約翰·約阿希姆·貝歇爾在1667年建立燃素說,化學家格奧爾格·恩斯特·斯塔爾又於1731年對燃素說作進一步修改。根據燃素說,所有可燃物質都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燃素」,會在物質燃燒過程中釋放出來。不含燃素的部分則是物質的「純態」。人們認為,木材、煤等可燃性高、燃燒殘留物少的物質主要都由燃素所組成,鐵等不可燃、會受腐蝕的物質則含有很少的燃素。空氣在燃素說中並無任何作用,此學說最初也未經量化實驗的驗證。大部分常見物質在燃燒過程中都會變輕,所以似乎失去了某種成分,這成為了燃素說的主要觀察基礎。 ==發現== 瑞典藥劑師卡爾·威廉·舍勒在1771至1772年間最早發現氧。他對氧化汞和不同硝酸鹽一同加熱,產生出氧氣。舍勒把這種氣體產物稱為「火之氣」,因為它能支援燃燒過程。手稿《論空氣與火的化學》()記錄了這項發現,1775年寄往出版商,1777年出版。Emsley 2001, p.300 1774年8月1日,英國教士約瑟夫·普利斯特里把陽光聚焦到裝有氧化汞的玻璃管中,從而釋放出一種氣體,他將其稱為「無燃素氣」()。Cook & Lauer 1968, p.500他注意到,蠟燭在這一氣體中燃燒得更加旺盛,老鼠在呼吸此氣時顯得更加活躍,存活的時間也更長。在自己吸入「無燃素氣」後,普利斯特里寫道:「它在肺中的感覺和普通空氣無異,但一段時間內我感到胸腔格外輕盈舒適,頗感良好。」這些發現在1775年發表的論文《對空氣的進一步發現》()中有所記載。由於普利斯特里比舍勒更早發表論文,因此常被稱為氧氣的最早發現者。 法國化學家拉瓦錫之後也聲稱獨立發現了氧氣。普利斯特里在1774年10月拜訪拉瓦節時向他講解過這項實驗如何釋放出某種新的氣體,又於1774年9月30日致信拉瓦節,講述他所發現的新物質。拉瓦節並未提及收到過此信。舍勒去世之後,人們在他的遺物之中發現了這封信的副本。 ===拉瓦節的成果=== 雖然拉瓦節並沒有獨自發現氧氣,但他卻是用實驗量化氧化過程並正確解釋燃燒過程的第一人。自1774起,他利用一系列實驗推翻了燃素說,又證明普利斯特里和舍勒所生成的物質是一種化學元素。 拉瓦節觀察到,在密封容器中對錫和空氣加熱後,總重量並沒有增加。在開啟容器時,空氣會迅速湧入。以此可推論,加熱過程消耗了容器中的部分空氣。他也注意到,錫的重量有所提升,且重量之差和湧入的空氣之重量相同。與此類似的實驗都記錄在拉瓦節1777年出版的著作《燃燒總論》()中。他證明空氣是兩種氣體的混合物:燃燒和呼吸過程所必需的「活氣」(),以及無助燃燒和呼吸的「死氣」(,取自希臘語,意為「無生命」),也就是氮氣。法語等某些歐洲語言至今仍稱氮氣為「azote」。 ====詞源==== 1777年,拉瓦節將「活氣」改名為「oxygène」,結合希臘語詞根「」(尖銳,指酸味)和「-γενής」(產生者)。之所以詞源提到酸味,是因為他誤以為所有酸都必須含有氧。之後化學家確定拉瓦錫在這方面是錯誤的(氫才是酸的基礎),但那時這個名字已被公認為氧的名稱了。 英國的普利斯特里比拉瓦節更早研究氧氣,「oxygen」一詞也受到了英國科學家的反對。不過在1791年,伊拉斯謨斯·達爾文(查理斯·達爾文的祖父)的科普詩集《植物園》()出版,其中一首名為Oxygen的詩以歌頌氧氣為主題,使「oxygen」進入英語詞彙之中。 ===後期歷史=== 約翰·道耳頓的原子理論主張,所有元素都是單原子物質,而在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數都呈最簡單的整數比。例如,道耳頓假定水的公式為HO(1粒氫原子對1粒氧原子),從而推論氧的原子量為氫的8倍。今天所知的實際數值約為16。1805年,約瑟夫·路易·蓋-呂薩克和亞歷山大·馮·洪保德證明水是由兩份氫、一份氧所組成。事實上,氫氣和氧氣都是雙原子分子。1811年,阿莫迪歐·阿佛加德羅利用這一點,透過阿佛加德羅定律推匯出水的正確成分。 19世紀末,科學家發現可以透過壓縮和冷卻使空氣變為液體,再分離其中的各種成分。瑞士化學家、物理學家拉烏爾·皮克泰利用串級法,透過蒸發液態二氧化硫使二氧化碳液化,再透過蒸發液態二氧化碳使氧氣液化。1877年12月22日,他向法國科學院傳送電報,宣佈發現液氧。兩天後,法國物理學家路易·保羅·卡耶泰宣佈用自己的方法,同樣成功製成液氧。兩人都只產生了幾滴液氧,無法進一步分析。1883年3月29日,波蘭科學家和終於製成穩定狀態下的液氧。Poland – Culture, Science and Media. Condensation of oxygen and nitrogen . Retrieved on 2008-10-4.1891年,蘇格蘭化學家詹姆斯·杜瓦產生了足夠的液氧做進一步研究。Emsley 2001, p.3031895年,德國工程師和英國工程師分別研發出商業可行的氧氣液化過程。兩者都先降低空氣溫度,使其液化,再用蒸餾法將不同成分逐一氣化,分開捕獲。 1901年,科學家燃燒乙炔和壓縮氧氣的混合物,首次氧炔焊接。氧炔焊接之後成為了焊接、切割金屬的常用方法。1923年,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戈達德研發出首支消耗液態推進劑的火箭推進器。該火箭分別以汽油和液氧作為燃料和氧化劑。1926年3月16日,戈達德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奧本成功發射一支小型液態推進火箭。火箭達到每小時97公里的速度,並飛至56米的高度。 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在全球範圍內有稍稍下滑的趨勢,這可能和燃燒化石燃料有關。 ==性質== ===同素異形體=== 雙原子氧(O2),亦即氧氣,是氧元素在地球上最常見的同素異形體,地球大氣氧的主要部分(見存在形式一節)。雙原子氧的鍵長為121pm,鍵能為498kJ·mol−1。與生物圈內其它分子的雙鍵或兩條單鍵相比,雙原子氧的鍵能更低,與任何有機分子反應都會放熱。這性質是生物體呼吸作用的主要原理(見生物學上的作用一節)。 三氧(O3),常用名為臭氧,是一種高反應性的氧同素異形體。在上層大氣中,O2經紫外線分解成獨立的氧原子。這些氧原子再與O2結合後,形成臭氧。由於臭氧能較強地吸收紫外線範圍內的輻射,所以臭氧層能阻擋一部分輻射抵達地球表面,有屏障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出現的臭氧是汽車廢氣所產生的一種空氣汙染物。 四聚氧(O4)分子為亞穩態,2001年發現。科學家曾認為,將O2加壓至20GPa所形成的固態氧,是由四聚氧所組成。但2006年的一項研究證明,此固體相態實際上是由O8原子簇所組成,結構為三方晶系。這種同素異形體很有可能是比O2和O3更強得多的氧化劑,可做火箭燃料。 1990年,科學家將固態氧加壓至96GPa以上,發現了氧的金屬相態;1998年,又證明該相態在極低溫下具超導性。 ===物理性質=== 氧氣在水中的溶解性比在氮中高,在淡水中的溶解性又比在海水中高。在大氣中氧氣和氮氣的分子比例為1:4,而在水和空氣達致平衡的狀態下,該比例為1:2。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會隨溫度改變:在0°C下的溶解度(14.6mg·L−1)約為在20°C下的雙倍(7.6mg·L−1)。當空氣處於25°C及時,每公升淡水含6.04毫升氧氣,而每公升海水則含4.95毫升氧氣。 海平面上水的溶氧量 5℃ 25℃ 淡水 9.0 mL 6.04 mL 海水 7.2 mL 4.95 mL 氧氣在90.20K(−182.95°C)凝結,在54.36K(−218.79°C)凝固。液氧和固氧(O2)都是呈淡天藍色的透明物質,這是由於氧分子會吸收紅光。(天空呈藍色是由於藍光的瑞利散射,而非因氧氣的吸收光譜所致。)高純度液氧一般是透過液化空氣分餾法萃取的;亦可利用液氮的低溫使空氣中的氧氣凝結。 極光和氣輝(夜輝)的部分顏色來自於氧氣分子的光譜。氧氣分子會吸收赫茨貝格連續區和舒曼–龍格帶內的紫外輻射,形成原子氧。這一過程對大氣中層的化學有重要的作用。在激發態下的單態氧在溶液中會化學發光,呈紅色。 氧氣有順磁性。在實驗室中,用強力磁鐵可以使液氧懸浮在兩磁極之間。分析氧氣樣本的順磁性,可得出樣本中氧氣的純度。 ===同位素與來源=== 自然界中的氧元素由^16O、^17O及^18O三種穩定同位素組成,其中^16O的豐度最高(99.762%)。 大部分^16O是在大質量恆星氦聚變過程晚期合成,也有一部分源於氖燃燒過程。^17O主要是在碳氮氧迴圈中從氫至氦的聚變過程中產生,因此分佈在恆星內部的氫聚變區域。14N在捕獲一粒4He原子核後變為^18O,因此^18O分佈在大質量恆星的氦區域。 在穩定同位素以外,氧還有14種放射性同位素。最穩定的為^15O和^14O,半衰期分別為122.24秒和70.606秒。其餘的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都在27秒以內,大部分甚至低於83毫秒。質量低於^16O的同位素的最常見衰變模式為β+,產物為氮;質量高於^18O的同位素則主要\beta^-衰變,產物為氟。 ===存在形式=== 透過光譜學估算的銀河系元素豐度表 Z 元素 質量比例(百萬分率) 質量比例(百萬分率) 1 氫 739,000 71 × 氧氣質量(紅條) 71 × 氧氣質量(紅條) 2 氦 240,000 23 × 氧氣質量(紅條) 23 × 氧氣質量(紅條) 8 氧 6 碳 10 氖 26 鐵 7 氮 14 矽 12 鎂 16 硫 在全宇宙中,氧的豐度排在第三位,僅在氫和氦之後。太陽總質量的0.9%為氧元素。按質量算,氧是地球海洋中和陸地上最常見的化學元素:在地球地殼中佔49.2%,在海洋中佔88.8%。氧氣是地球大氣層中含量第二高的成分,佔總體積的20.8%,總質量的23.1%(共1015噸)。Emsley 2001, p.298在太陽系中,地球大氣的氧含量是獨一無二的:氧氣只佔火星大氣體積的0.1%,金星的大氣氧含量則更低。這些行星的氧氣是含氧分子(如二氧化碳)在紫外線輻射下所釋放出來的。 地球之所以有異常高的氧氣,是因為氧迴圈。地球上的氧主要在大氣、生物圈及岩石圈之間流動,是為生物地球化學迴圈。光合作用是氧迴圈的主要推動力,它決定了目前的地球大氣成分。氧氣透過光合作用釋放到大氣之中,再經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和燃燒離開大氣。今天的大氣氧含量處於平衡,氧氣的生成率和消耗率相同,約為每年大氣氧氣總量的二千分之一。 氧氣也出現在海洋中。O2在低溫海水中的溶解量更高(見物理性質一節),所以兩極附近海洋的生物密度比其他海洋高許多。取自H.W. Harvey, The Chemistry and Fertility of Sea Waters, 1955,引用C.J.J. Fox, "On the coefficients of absorption of atmospheric gases in sea water", Publ. Circ. Cons. Explor. Mer, no. 41, 1907。Harvey注釋稱,根據《自然》雜誌上的論文,該數值比正確數值高出3%左右。受硝酸鹽、磷酸鹽等植物養分所汙染的水可促使藻類生長(稱為富營養化過程)。這些藻類以及其他生物物質在分解後,會降低水的氧含量。水體的生化需氧量,即把含氧量復原至正常水平所需的氧氣量,是水質的一項量化指標。Emsley 2001, p.301 ===分析=== 古氣候學家可透過測量海洋動物外殼和骨骼中^18O和^16O同位素之比,推算百萬年前的地球氣候。同位素^18O的質量比^16O高出12%,因此海水中含^16O的水分子會比含^18O的水分子蒸發得更快。海水溫度越低,蒸發率的差異更大。Emsley 2001, p.304當氣候寒冷的時期,蒸發的水形成的雨雪會有較高的^16O,剩餘的海水則含較高的^18O。因此在寒冷氣候下,海洋生物的外殼和骨骼會包含更多的^18O同位素。 行星地質學家已分析過地球、月球、火星上及隕石中氧同位素的相對含量。起源號衛星所攜帶的矽晶片暴露在太陽風中,於2004年隨衛星返回地球。科學家在分析晶片後發現,太陽中的^16O比例比地球上高,意味著有某種未知的過程在太陽系原行星盤坍縮形成地球之前,消耗了部分的^16O。 氧在分光光度計下有兩條吸收帶,峰值分別位於687和760奈米。這兩條光譜帶能用於區分植物的反射和熒光。利用此原理,有遙感科學家提議用衛星測量植被冠層在這兩條帶的輻射,監測植物的健康和全球範圍內的碳迴圈。監測的訊雜比較低,再加上植物的結構複雜,因此技術難度較大。 ==生物學上的作用== ===呼吸及光合作用=== 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過程中,水分子經過光分解作用後會釋放出氧氣。具其中一項估計,地球上有70%的氧氣由水生綠藻及藍綠菌產生,其餘的氧氣則來自陸地植物。根據另一項估計,大氣氧氣每年有45%來自於海洋。 光合作用簡式為: :6CO2 + 6H2O +光子-> C6H12O6 + 6O2 亦即 :: 二氧化碳 + 水 + 光 → 葡萄糖 + 氧氣 在光合作用的生物體內,產生氧氣的反應發生在類囊體膜上,需四粒光子的能量。此反應有許多步驟,最終會在類囊體膜上產生質子梯度,以此經光合磷酸化反應合成三磷酸腺苷(ATP)。Raven 2005, 115–27在生成水分子之後所剩餘的O2會釋放到大氣之中。 線粒體中產生ATP的氧化磷酸化過程需氧。有氧呼吸作用的整體反應類似於反向的光合作用,其簡化公式為: :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2880kJ·mol−1 在脊椎動物中,O2經擴散作用,透過肺內的膜進入紅血球。O2與紅血球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後者從紫藍色變為亮紅色。(CO2會透過玻爾效應從血紅蛋白的另一部分釋放出來。)軟體動物及某些節肢動物利用血藍蛋白承載氧氣,蜘蛛及海螯蝦則利用蚯蚓血紅蛋白。含血紅蛋白的血液每公升可溶解200立方厘米的O2。 在發現厭氧動物之前, 人們曾以為氧氣是所有複雜生物所必要的物質。 生物體消耗氧氣之後所產生的活性氧類有超氧化物(O2^-)、過氧化氫(H2O2)等。複雜生物免疫系統中有一些部分會生成過氧化物、超氧化物和單態氧來攻擊入侵的微生物。在抵禦病原攻擊的植物過敏反應之中,活性氧類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氧對專性厭氧生物有破壞性。這類生物在地球生命演化歷程早期處於統治性地位,直至專性厭氧生物出現後10億年,即25億年前的大氣大氧化事件為止。 人體內氧氣的氣體分壓(pO2) 單位 肺泡氣體 動脈氣體 靜脈氣體 kPa 14.2 11-13 4.0-5.3 mmHg 107 75Normal Reference Range Tabl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at Dallas. Used in Interactive Case Study Companion to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100 30-40The Medical Education Division of the Brookside Associates--> ABG (Arterial Blood Gas) Retrieved on 2009-12-6 ===大氣氧氣的積聚=== 大概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會光合作用的古菌和細菌。在此之前,地球大氣中幾乎不存在遊離氧氣。到了古元古代,即30至23億年前,地球上第一次出現大量的遊離氧氣。地球形成後的首10億年內,遊離氧氣會與溶於海洋中的鐵結合,形成條狀鐵層。30至27億年前,此類氧氣槽達到飽和,氧氣開始從海洋釋出。17億年前,氧氣水平達到今天的10%。 24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氧氣大災難」)期間,海洋和大氣的含氧量大幅上漲,大多數的厭氧生物很可能因此絕種。好氧生物用O2呼吸,可以比厭氧生物產生多許多的ATP。所有真核生物,包括動植物等複雜多細胞生物都用O2呼吸。 5.4億年前,地球進入寒武紀,這段時期的大氣含氧量(依體積)在15%和30%間波動。約3億年前石炭紀進入末期時,大氣含氧量達到35%的最高值,這有可能是當時昆蟲和兩棲類動物體型巨大的原因。 含氧量的波動影響遠古氣候:含氧量下降時,大氣密度一同下降,表面蒸發率因而上升,進而提高溫度和降水程度。 以目前光合作用的速率,要生成目前整片大氣中所有的氧氣需2千年。 ==工業生產== 每年從空氣萃取的工業用O2有1億噸,萃取方法有二。液態空氣分餾法利用不同氣體沸點不同的原理蒸餾出氮氣,留下液氧,為最常用方法。 操作流程為: # 將空氣加壓降溫至-200℃,此時大部分氣體變為液態,He和Ne仍保持氣態。 # 將He和Ne從容器中分離。 # 將液態空氣升溫至-195.8℃,此時N2逸出。 # 再次升溫至-183℃,此時O2逸出。 注意:因為氬的沸點(零下186度)與氧相近,此時逸出者為氧氬混合氣體。若需提純氧仍需再將溫度降低至氬結凍後才能提取純氧(氬的熔點為零下190度,高於氧的熔點零下219度)。 另一常用方法主要利用沸石做成兩個相同的分子篩。當有不含雜質和水份的空氣透過分子篩時,分子篩會吸收氮氣,讓90%至94%純度的氧氣透過。當其中一個分子篩上的氮氣達到飽和時,可透過降低氣壓或使氧氣反向透過分子篩,使氮氣釋出。兩個分子篩交替吸附、釋放氮氣,達到連續供應氧氣的目的。這種方法稱為。 氧氣可透過電解水來生成。直流電透過水,在正負兩極處會分別形成兩份氫氣和一份氧氣。亦可用電作為催化劑,從氧化物和含氧酸中萃取氧氣。化學氧氣發生器和氧燭都利用化學催化劑萃取氧氣,應用包括潛水艇維生系統以及客運飛機上突發降壓時的後備維生系統。還有一種生成方法,用高壓或電流使空氣穿過基於二氧化鋯的陶瓷膜。這樣生成的氧氣有極高的純度。 ==儲藏== 氧氣的儲藏方法包括高壓氧氣筒、低溫儲藏及化合物儲藏。由於1公升液氧在大氣壓力和20攝氏度下相等於840公升氧氣,因此為降低成本,氧氣一般是在液態下用特殊罐車運輸的。此類氧氣罐車可以為醫院等需大量純氧的機構補充氧氣罐。在進入大樓之前,低溫液氧須先經過換熱器轉化為氣體。小型壓縮氧氣罐可用於行動式醫療器材及氣焊和氣割等。 ==應用== ===醫療=== 呼吸的主要目的是從空氣中吸取氧氣。在醫療上,病人吸入額外的氧氣,不但能增加其血氧量,還能降低許多種病態肺組織對血流的阻力,減輕心臟的負荷。氧療可應用於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某些心臟疾病(充血性心臟衰竭)、某些導致肺動脈血壓增高的疾病等等,以及任何使身體吸入及使用氧氣能力降低的疾病。Cook & Lauer 1968, p.510 氧氣療法有較大的靈活性,可用於醫院及病人家中,甚至還有越來越多的行動式醫用氧氣裝置。曾經常見的氧氣帳篷,現已大多被氧氣面罩和鼻插管所取代。 高壓氧治療利用高壓氧艙增加氧氣分壓,治療艙內的病人,可用於治療一氧化碳中毒、氣性壞疽及減壓症等。增加肺內的氧氣濃度有助於從血紅蛋白的血基質上移除一氧化碳。較高的氧氣分壓能夠毒死造成氣性壞疽的厭氧菌。當潛水員上升過快,環境壓力迅速降低時,血液裡會形成由氮和氦等氣體所組成的氣泡。若盡早增加氧氣壓力,可使這些氣泡重新溶解於血液之中,多餘的氣體從而經肺部自然撥出。 ===維生及娛樂=== 現代太空衣內充滿近純氧,壓力為大氣壓的三分之一左右,這使得太空人血液裡可以會有正常的氧氣分壓。 水肺式和水面供氣式潛水員以及潛水艇都需要人工供應氧氣。潛水艇、潛水器和大氣壓潛水服中的呼吸氣體一般處於大氣壓力。撥出的氣體在經化學方法萃取出二氧化碳之後,再補回氧氣,使分壓保持不變。在環境壓潛水員所呼吸的混合氣體之中,氧氣的比例須依身處深度而定。純氧或近純氧的應用一般僅限於迴圈呼吸器、深度較淺(約6米以內)的減壓過程以及2.8巴壓力以內的加壓艙治療。在加壓艙中之所以能用較高的壓力,是因為急性氧氣中毒的徵狀可以即時控制,而不存在溺死的危險。更深的潛水則需要在呼吸氣體中摻入其他氣體,如氮氣和氦氣,目的是大大降低氧氣分壓,以避免氧氣中毒。 登山或乘坐不加壓航空器的人士往往也須要補充氧氣。在低壓空氣中增加氧氣的比例,能夠使氧氣的分壓達到海平面水平。載客飛機都為各乘客備有緊急供氧裝置,以應對機艙失壓。機艙突然失壓時,座位上方的化學氧發生器隨即啟動,氧氣面罩掉下。乘客拉下面罩時,會使鐵屑與罐裡的氯酸鈉混合,兩者的放熱反應會持續產生氧氣。 氧氣可使人產生微欣快感,其在氧吧和運動中的娛樂性使用有一定歷史。1990年代末起,氧吧在日本、美國加州及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等地興起。顧客可以付費呼吸使用氧氣比例比一般更高的氣體。職業運動員,特別是美式足球員,有時會在場外戴上氧氣面罩,提高體能。然而,這種做法的實際功效卻存疑,任何體能上的提升更可能是因為安慰劑效應。有研究指出,只有在有氧運動期間吸入高含氧量氣體,才會提升體能。 ===工業=== 商業生產的氧氣之中,有55%都用於煉鋼。過程中,氧氣經一長槍型物注入熔融鐵中,將其中的硫和碳雜質分別轉化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而釋出。此為放熱反應,溫度上升至1,700℃。 另有25%氧氣用於化工。乙烯與氧氣反應,產生環氧乙烷,再轉化為乙二醇。乙二醇是許多物質生產過程中的主要材料,包括防凍劑和聚酯(即許多塑膠和布料的原料)等等。 剩餘的20%氧氣則用於醫療、金屬氣焊和氣割、火箭推進劑中之氧化劑以及水處理。氧和乙炔的燃燒過程會產生高溫火焰,可用於氧炔焊接:厚度在60釐米以內的金屬先用較小的氧乙炔火焰加熱,然後用大量氧氣噴射來快速切割。Cook & Lauer 1968, p.508氧氣或空氣用於氧氣裂解過程中,並用於生產丙烯酸,二甲醯呋喃,苯甲酸。 另一方面,由氧氣電化學合成過氧化氫是一種有前途的技術,可以代替目前使用的對苯二酚工藝。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一點是,在加力燃燒器中使用了催化氧化以消除有害氣體。 ==化合物== 氧在大多數化合物中的氧化態為−2,在過氧化物等幾種化合物中則為−1。,p. 28其他氧化態的氧化合物非常罕見,有:超氧化物(−1/2)、臭氧化物(−1/3)、元素氧和次氟酸(0)、二氧基鹽(+1/2)、二氟化二氧(+1)和二氟化氧(+2)。 ===氧化物及其他無機化合物=== 水(H2O)是一種氫的氧化物。水分子中,兩粒氫原子與氧形成共價鍵,每粒氫原子又與另一粒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相吸,是為氫鍵(每氫原子鍵能為23.3 kJ·mol−1)。由於有這些氫鍵,所以水分子間的距離比純粹以範德華力相吸的情況短15%。 由於氧的電負性高,所以會與幾乎所有元素形成化學鍵,形成相應的氧化物。包括鋁和鈦在內的大部分金屬,在空氣之中都會在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氧化物。這使金屬鈍化,有助減慢腐蝕作用。大多數過渡金屬的氧化物都屬於非整比化合物,其金屬比例低於化學式中所示。例如,氧化亞鐵(方鐵礦)的化學式為Fe_{1-x}O,其中x通常為0.05左右。 二氧化碳(CO2)是地球大氣中的微量氣體。地球地殼岩石有一大部分由各種金屬的氧化物組成,包括:二氧化矽(SiO2),可見於花崗巖和石英等;氧化鋁(Al2O3),可見於鋁土礦和剛玉等;氧化鐵(Fe2O3),可見於赤鐵礦和鐵鏽等;碳酸鈣(CaCO3),可見於石灰岩等。除此之外,還有由各種複雜矽酸鹽組成的矽酸鹽礦物。質量遠比地殼大的地幔主要由鎂和鐵的各種矽酸鹽所組成。 可水溶稀酸鹽,包括Na4SiO4、Na2SiO3和Na2Si2O5,可用作清潔劑和黏合劑。Cook & Lauer 1968, p.507 氧可以做過渡金屬的配體,形成過渡金屬雙氧配合物(化學式為「金屬–」)。含血基質的蛋白質──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都屬於此類化合物。六氟化鉑(PtF6)會和氧發生特殊的反應,把氧氧化成O2+PtF6-。Cook & Lauer 1968, p.505 ===有機化合物及生物分子=== 許多重要的有機化合物類別都含有氧原子,包括(「R」代表有機官能團):醇(R -OH)、醚(R -O -R)、酮(R -CO -R)、醛(R -CO -H)、羧酸(R -COOH)、酯(R -COO -R)、酸酐(R -CO -O -CO -R)及醯胺(R -C(O) -NR2)。許多重要的有機溶劑也含有氧,包括:丙酮、甲醇、乙醇、2-丙醇、呋喃、THF、乙醚、1,4-二噁烷、乙酸乙酯、DMF、DMSO、乙酸及甲酸。其他含氧的重要有機化合物有:甘油、甲醛、戊二醛、檸檬酸、乙酸酐及乙醯胺。環氧化合物是含有氧三元環的醚類化合物。 氧可以和很多有機化合物在室溫或更低溫度發生自發反應,這稱為自然氧化。Cook & Lauer 1968, p.506大部分含氧有機化合物都可以透過直接與O2反應來合成。在工業和商業上以這種方法製成的有機化合物包括環氧乙烷和過氧乙酸等。 幾乎所有生物分子都含有氧原子。只有少數複雜生物分子不含氧,如鯊烯和胡蘿蔔素。在生物學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有機化合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氧質量比例最高。所有脂肪、脂肪酸、氨基酸及蛋白質都含氧原子(因為均含有羰基)。氧還出現在磷酸鹽(PO4^{3-})中,是承載能量的ATP和ADP分子的組成部分;在嘌呤(腺嘌呤除外)和嘧啶中,形成RNA和DNA;以及在磷酸鈣和羥磷灰石中,形成骨骼。 ==安全== 美國NFPA 704標準將壓縮氧氣評為一種對健康無害、非易燃、反應活性低的氧化劑。由於凝結的氧氣會增加患高氧血癥的風險,低溫液體自身也有造成凍傷的危險,因此低溫液氧的健康危害評級為3;其他方面的評級則與壓縮氧氣相同。 ===毒性=== 當氧氣(O2)的氣體分壓較高時,會導致氧氣中毒,造成痙攣等症狀。由於氧氣的分壓是氧氣比例和總氣壓之積,所以在呼吸氣體中增加氧氣比例,或者增加正常呼吸氣體的壓力,都會提高氧氣分壓。Cook & Lauer 1968, p.511氧氣中毒一般在氧氣分壓超過50kPa時發生,相等於在標準壓力下含氧量為50%(在海平面上正常空氣中的氧氣分壓為21kPa)。醫用氧氣面罩所提供的氧氣體積比例在30%和50%之間(在標準壓力下分壓約為30kPa),所以除使用機械呼吸機的情況以外,都不會有氧氣中毒的危險。 早產嬰兒曾經會被放進富含氧氣的保溫箱,但因含氧量過高,一些嬰兒因此失明。自此,醫院已不再使用這種治療方法。 一些現代宇航服以及早期航天器(如阿波羅太空船)都以純氧作為呼吸氣體。由於總氣壓較低,所以這並無健康危害。宇航服中的氧氣分壓約為30kPa(正常水平的1.4倍),而宇航員動脈血氧分壓則比在海平面時的水平略高。 水肺潛水和水面供氣潛水時,也有可能發生氧氣中毒,對肺部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危害。持續呼吸氧氣分壓超過60kPa的氣體,會導致永久性肺纖維化。當氧氣分壓超過160kPa(約1.6倍大氣壓)時,會引致痙攣,這對潛水員來說通常是致命的。在66米或更深的水中呼吸含21%氧氣的空氣,或在6米深處呼吸100%純氧,即會引致急性氧氣中毒。 ===燃燒及其他危害=== 高濃度氧氣可助燃。氧化劑和燃料聚集,便有起火或爆炸的危險。要觸發燃燒反應,須有熱源或火花。雖然氧氣是氧化劑,而不是燃料,但在燃燒過程中,它所釋放的化學能卻最多。氧化電位較高的氧化合物可以在反應過程中提供氧原子,因此也有燃燒的危險,如過氧化物、氯酸鹽、硝酸鹽、高氯酸鹽及過氧化物等。 儲存及運輸氧氣及液氧的鋼製管道及容器也可以做燃燒反應的燃料,所以須經過特殊訓練才能設計和生產氧氣系統,盡可能避免產生火花。1967年,美國阿波羅1號在發射臺測試時發生火災,全體宇航員喪生。當時艙內充滿的純氧,壓力並非一般任務所用的正常壓力三分之一,而是稍高於大氣壓力,促使火焰快速蔓延,直至失控。 在處理液氧時,一旦液氧濺起並滲入木材、石化製品、瀝青等有機物中,這些物質會在碰撞下有不可預見的爆炸反應。液氧與其他低溫液體一樣,若皮膚、眼睛等器官與之直接接觸,會有凍傷的危險。 ==參見== * 缺氧 * 氧化合物 ==注釋== ==參考資料== ==引用== * * * ==外部連結== * Oxygen at The Periodic Table of Videos(諾丁漢大學) * Oxidizing Agents > Oxygen (以氧氣為氧化劑的化學反應彙編) * WebElements.com – Oxygen Category:化學元素 Category:雙原子非金屬元素 Category:反應性非金屬元素 Category:氧族元素 Category:應急醫學用化學物質 Category:呼吸氣體 Category:E編碼新增劑 Category:氧化劑
巴黎
巴黎(,)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範圍重疊)。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9年為止,巴黎市內人口超過216萬,巴黎都會區的人口則逾1,300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內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間)Josef Gugler, World cities beyond the West: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inequality, 2004 (p. 396)Frederick Converse Beach, George Edwin Rines, The Americana, Volume 16, 1912.Frannie Léautier, World Bank, Cities in a globalizing world: governance, performance, and sustainability, 2006. (p. 115)。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大都會之一PricewaterhouseCoopers Media Centre – Emerging market city economies set to rise rapidly in global GDP rankings says PricewaterhouseCoopers LLP . Ukmediacentre.pwc.com (2009-11-02). Retrieved on 2010-12-16.The Wealth Report 2010 | Knight Frank | Citi Private Bank . Knight Frank. Retrieved on 2010-12-16.,被《中國大百科全書》定性為與紐約、倫敦、東京、香港並列的世界五大國際大都市黃致中. 巴黎[OL]. 易臻真,修訂//陳奎元. 中國大百科全書. 3版網路版.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3-08-19[2024].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596470&Type=bkzyb&SubID=243687.。許多國際組織都將總部設立在巴黎,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商會、巴黎俱樂部等。巴黎也是歐洲綠化程度最高Greenest cities in Europe . City Mayors (2010-03-03). Retrieved on 2010-12-16.與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生活費用最高的城市之一。巴黎與法蘭西島大區大約貢獻法國4分之1的國內生產總值,在2009年為5,521億歐元 。根據估計,巴黎是歐洲第一大According to Eurostat : 490,946 million PPS for Île-de-France ; 376,451 million PPS for Greater London (Inner and Outer London)城市經濟體,也是世界上第六大城市經濟體According to PricewaterhouseCoopers 〈按購買力平價PPP調整〉。總共有33間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總部設立在巴黎都會區,是歐洲最集中的地區。巴黎市轄區範圍外的商業區拉德芳斯是歐洲最大的中央商務辦公區。巴黎的高等教育機構是歐盟最集中的地區 (PDF file),高等教育研究與發展支出也是歐洲最高的地區。巴黎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適合研發創新的城市之一。每年有4,200萬人造訪巴黎與鄰近都會區,也讓巴黎成為世界上最多觀光客造訪的城市。巴黎與鄰近都會區總共有3,800個法國歷史遺蹟與4個世界遺產。巴黎也是1989年的歐洲文化之城。巴黎在2014年全球城市排名中排名第3位。 == 地名 == “Paris”一詞源自古代高盧的一個分支:(Parisii),該部落於公元前3世紀於塞納河一帶聚居。有說“巴黎西”(Parisii)這個名稱源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法語:Pâris,古希臘語:Πάρις),在羅馬人來到此地後,將其命名為盧泰西亞(拉丁語:Lutetia()或Lutetia Parisiorum),也就是後來的呂泰斯(法文:,)《全視野世界旅行圖鑑:巴黎》,P.18,英文原版:Dorling Kindersley出版(倫敦,1993年),中文版:遠流出版公司出版(臺北,1995年)。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帕里斯是是來自凱爾特語中的parisio,意為「工作中的人」或「工匠」 。如果是女生的名字則寓意「公主」。當時的呂得斯只是一個河邊的小鎮,僅佔今日巴黎範圍中心的一小部分而已。後來在君士坦丁王朝的羅馬皇帝尤利安在位(360年至363年)時,這座城市改名為巴黎The City of Antiquity , official history of Paris by The Paris Convention and Visitors Bureau。 中文“巴黎”一詞直譯自法語,始見於1866年斌椿《乘槎筆記》:“二十三日,晴。駐巴黎海關,免驗行李。街市繁華,氣局闊大,又勝於里昂。” 巴黎有許多暱稱,但是最有名的稱呼是「光城」(La Ville-Lumière) ,因為巴黎是啟蒙時代教育及文化中心,而且很早就開始使用街燈。法國歌手雷諾·塞尚發明的黑話將巴黎稱為Paname 。他的歌曲從70年代至今在法語世界有深刻持續的影響,尤其在青少年族群中廣受歡迎。 居住在巴黎地區的人通常被稱為Parisiens,有時更被戲稱為Parigots。Parigots這個名稱是由居住在巴黎地區以外的人在1900年發明的Dictionnaire de la langue française, Larousse étymologique, Librairie Larousse, Paris, 1971, p. 535。 == 歷史 == === 早期 === 巴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根據考古資料,巴黎地區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四萬年前,已經有先民定居,另外又發現了公元前4200年左右的村莊遺址. 。凱爾特人當中的高盧人分支巴黎西人在公元前250年就已經居住在塞納河沿岸 ,所以巴黎市的核心就位於塞納河上的西提島(又譯為「西岱島」或「城島」,Île de la Cité)。 公元前52年,羅馬人征服了巴黎地區。此前,巴黎是一個名為巴黎西(Parisii)的凱爾特高盧人部落的聚居地。公元358年,羅馬人開始在此建造宮殿,這一年被視為巴黎建城的開始。羅馬人起初將該這座城市命名為盧泰西亞(Lutetia)並於四世紀時改名為巴黎。羅馬時期高盧行省的中心位於法國南方的里昂,而巴黎是一個低規模的人類聚居地,人口集中在塞納河左岸。巴黎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持續擴張,成為一個擁有宮殿、競技場、浴場與花園的繁華城市。 === 中古時代 === 公元508年,法蘭克人佔領了巴黎,國王克洛維一世將巴黎定為墨洛溫王朝的首都,法蘭克人用木板在這裡開始建造教堂和宮殿。但是此時的法蘭克王國只是一個部落的聚合體,政治體系仍不穩定。克洛維一世死後,法蘭克王國被其後代瓜分,巴黎因此再度淪為地方性城市。加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王國的首都一直在亞琛等城市之間變換,巴黎當時由「強者」羅貝爾來統治。公元9世紀,維京人入侵法國,並於公元845年進攻巴黎,於是巴黎人在城市周圍建起了城牆抵禦維京人侵略。因為加洛林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胖子查理軟弱無能,於是在抵抗維京人進攻中享有盛譽的巴黎伯爵、羅貝爾之子奧多(Odo),在公元888年由大領主們推選為西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奧多的曾孫雨果·卡佩於987年加冕為法蘭西國王,創立了卡佩王朝,同時巴黎也首次成為西法蘭克王國的首都。 從公元11世紀開始,巴黎開始向塞納河右岸發展。路易六世在右岸地區建立了市場和道路。腓力二世(奧古斯都)建設了首座環繞巴黎的城牆,還拓寬了城市道路,建設公共噴泉,同時修建了羅浮宮。巴黎於公元1348年遭到黑死病襲擊,當時巴黎約有200,000人居住The Role of Trade in Transmitting the Black Death . TED Case Studies.,而這次黑死病曾經在一天之內就造成800人死亡,並在1466年再度造成40,000人死亡Plague . 1911 Edition of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巴黎在百年戰爭中被英國和勃艮第公國的軍隊佔領,但是後來瓦盧瓦王朝國王查理七世收復巴黎,在1453年結束了百年戰爭。1356年巴黎修建了第二道城牆。 1356年,王太子查理召開三級會議,籌備軍資和贖金,卻無意應答巴黎市民代表要求擴大三級會議許可權、限制王權。1358年2月,巴黎市民在艾蒂安·馬賽爾領導下起義,衝入王宮,查理出逃。後起義者聯合扎克雷起義未果,查理調軍圍困巴黎,起義者遭鎮壓。 1436年,查理七世收復了巴黎。巴黎恢復了首都的地位,但是法國真正的權力中心仍然在羅亞爾河流域Loire Valley: Land of a thousand chateaux , CNN.com 。 縮圖|200px|1657年的巴黎地圖 16世紀初(1528年),弗朗索瓦一世在巴黎周邊建造了眾多的城堡,法國的權力中心因此變為巴黎。1564年,凱瑟琳·德·美第奇王太后下令在城市中央修建杜伊勒裡宮和花園,並將它與盧浮宮連線起來。1572年8月24日的聖巴託羅繆之夜,巴黎發生了天主教勢力對基督新教雨格諾派的大屠殺,屠殺從巴黎擴散到其他一些城市,持續了幾個月之久Massacre of Saint Bartholomew's Day ,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Bayrou, François, Henri IV, le roi libre, Flammarion, Paris, 1994, pp. 121–130, (French).。波旁王朝時期,巴黎繼續向四周發展,直到後來路易十四興建凡爾賽宮,並將宮廷和行政機構遷往凡爾賽宮。此時的巴黎環境骯髒,道路曲折,街道狹窄,房屋稠密,且多為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紀城市,擁有近50萬人口和25,000間房屋。鼠疫在16及17世紀又多次侵襲巴黎,奪走許多人的生命Vanessa Harding (2002). "The dead and the living in Paris and London, 1500–1670. ". P. 25. ISBN 978-0-521-81126-2.。 === 18至19世紀 === 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起義軍攻佔巴士底獄。大量巴黎的舊地名因此被更改:路易十五廣場被更名為協和廣場,巴黎聖母院被更名為「理性堂」,傑出的哥特式建築聖雅克教堂被夷平,旺多姆廣場的路易十四銅像、新橋的亨利四世銅像和巴黎其他各處的國王銅像被推翻。法國大革命結束後,拿破侖對巴黎進行新的擴建工作,興建巴黎凱旋門和盧浮宮的南北兩翼,整修塞納河兩岸,疏浚河道,並修建大批古典主義的宮殿、大廈、公寓。1814年3月13日,拿破侖兵敗滑鐵盧,巴黎被俄羅斯及聯軍勢力佔領,這是巴黎四百年來首次被他國佔領。 此後的巴黎歷經反法同盟佔領、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革命。霍亂在1832年與1849年兩度侵襲巴黎,造成巴黎人口嚴重下降。單單1832年這次霍亂大流行就造成20,000人死亡,當時巴黎的人口也只有650,000人。到拿破侖三世時期,巴黎自中世紀沿革而成的市街風貌,糟糕的衛生環境及古老狹隘的城市動線已不符合十九世紀西方對於一國之都的期待及需求。1859年,法國規模最大的都市規劃事業——奧斯曼工程正式啟動,奧斯曼工程讓巴黎成為現代都市的模範,也極大地改變巴黎的規劃格局。奧斯曼工程拆除巴黎的外城牆,建設環城路,在舊城區開闢出許多筆直的林蔭大道,並建設眾多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廣場、公園、住宅區、醫院、火車站、圖書館、學校,以及公共噴泉和街心雕塑,還利用巴黎地下縱橫交錯的舊石礦建造城市供水及排水系統。但他也拆掉許多珍貴的歷史遺產和文物,對巴黎舊城的破壞一直存在歷史爭議。奧斯曼男爵在沒有提供暫時住所的情況下拆除巴黎市區所有貧民區,將貧民全趕到城外,另外為避免革命再起,將許多運河地下化,讓軍方的瞭望塔沒有死角,使反抗人士無法躲在河堤開槍與政府軍對抗。 1870年普法戰爭和1871年巴黎公社期間,巴黎再一次遭到戰爭的破壞。1871年5月24日,巴黎公社放火燒燬巴黎的大量主要建築In : "In March 1871, the Commune took power in the abandoned city and held it for two months. Then Versailles seized the moment to attack and, in one horrifying week, executed roughly 20,000 Communards or suspected sympathizers, a number higher than those killed in the recent war or during Robespierre’s ‘Terror’ of 1793–94. More than 7,500 were jailed or deported to places like New Caledonia. Thousands of others fled to Belgium, England, Italy, Sp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1872, stringent laws were passed that ruled out all possibilities of organizing on the left. Not until 1880 was there a general amnesty for exiled and imprisoned Communards. Meantime, the Third Republic found itself strong enough to renew and reinforce Napoleon III's imperialist expansion — in Indochina, Africa, and Oceania. Many of France’s leading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had participated in the Commune (Gustave Courbet was its quasi-minister of culture, Rimbaud and Pissarro were active propagandists) or were sympathetic to it. The ferocious repression of 1871 and after was probably the key factor in alienating these milieux from the Third Republic and stirring their sympathy for its victims at home and abroad." 。此後巴黎經歷第二次大規模發展時期。作為法國大革命一百週年紀念,同時為了迎接1889年世界博覽會,巴黎政府於1889年修建埃菲爾鐵塔,這次世界博覽會也讓巴黎成為世界上重要的觀光與貿易中心Jones, Colin (2005) Paris: The Biography of a City (New York, NY: Penguin Viking), p. 334.。埃菲爾鐵塔直到1930年帝國大廈落成之前都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巴黎政府為迎接1900年世界博覽會修建巴黎地鐵,同時建造大皇宮和小皇宮。 === 20世紀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都沒有遭到嚴重破壞。巴黎在戰間期文化及藝術迅速發展,並吸引許多著名藝術家、音樂家與文學家聚集,例如伊戈爾·費奧多羅維奇·斯特拉文斯基、薩爾瓦多·達利、海明威與巴勃羅·畢卡索等人Jones, Colin (2005) Paris: The Biography of a City (New York, NY: Penguin Viking), p. 334.。 1919年,法國作為協約國的陸戰主力,與盟友在巴黎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大閱兵。1940年6月14日,巴黎在法國戰役後遭到德軍佔領。1944年巴黎解放前夕,希特勒曾經下令徹底摧毀這座城市,但是指揮官迪特里希·馮·寇爾蒂茨最後並沒有執行這個命令。德軍最後在1944年8月25日被自由法國軍隊全員俘虜,巴黎終於獲得解放,法國人在戴高樂領導群眾下能越過凱旋門,慶祝戰爭的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黎繼續朝向四周發展,並於1970年代停止盲目擴張,改為發展郊區衛星城。1970年代末開始,法國政府在巴黎西郊的上塞納省(Hauts de Seine)建設了拉德芳斯中心商務區。環城大道與區域快鐵的完成讓巴黎與鄰近地區可以緊密連結,使得巴黎的大眾運輸系統更加完善 。 從1970年代開始,巴黎內部許多地區已經進行限制工業化程式,而許多外來移民也持續移入巴黎地區,失業者與外來移民造成許多社會問題 。在此同時,巴黎與西方及南方的郊區已經從傳統製造業成功轉型為服務業與高科技製造業,居民的所得也晉升歐洲的頂尖行列 。這種結果也導致區域之間產生社會鴻溝,特別是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例如2005年法國騷亂就是發生在巴黎東北郊區。 === 21世紀 === 為了去降低巴黎內部社會的緊張並促進經濟發展,巴黎政府正在進行許多計劃。首都地區拓展事務國務秘書克里斯蒂安·布朗(Christian Blanc)於2008年就任,負責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的大巴黎計畫(Grand Paris)。在此同時,幾棟摩天大樓於2006年獲得政府批准,準備建造在拉德芳斯商業區,並預計於2010年代初完工。這項計劃也是巴黎自從蒙帕納斯大樓在1973年完成後,首次進行的大規模摩天大樓興建計劃。 如今巴黎作為法國的首都和政治、文化、商業中心,仍然發揮著無可取代的功能。 == 地理 == === 位置 === 巴黎處於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市區位於塞納河沿岸。河上的西堤島與聖路易島是巴黎最古老的地區。狹義的巴黎市只包括原巴黎城牆內的20個區,面積為86.928平方公里 ,人口超過220萬。大巴黎地區還包括分佈在巴黎城牆周圍、由同巴黎連成一片的市區組成的上塞納省、馬恩河谷省和塞納-聖但尼省。巴黎市、上述三個省以及伊夫林省、瓦茲河谷省、塞納-馬恩省和埃松省共同組成巴黎大區。這片地區在古代就被稱作法蘭西島。 巴黎市區地形相對平緩。最低點海拔為35公尺。最高點位於北方的蒙馬特,海拔為130公尺。市區內有幾座小山丘。 受到北大西洋洋流的影響,巴黎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盛行西風。冬天的巴黎,難得見到太陽,雨水比較充沛,霧氣較多。夏天平均溫度介於攝氏15至25度之間,但是最高溫有時也會超過30度(例如2003年歐洲熱浪期間)。最近幾年來,巴黎7月的平均溫度是攝氏17.6度,平均低溫是攝氏12.9度,平均高溫則是攝氏23.7度Météo gratuite, prévisions météo de Météorologic . Meteorologic.net. Retrieved on 2010-12-16.。 巴黎整年都會降雨,但是巴黎並不是非常多雨的城市,偶發性的大雨反而比較常見。巴黎每年降雨量為652公釐,每個月份都十分平均。巴黎有史以來記錄到的最高溫出現在2019年7月25日(攝氏43.6度),最低溫則出現在1879年12月10日(攝氏-23.9度) 。 == 人口 == 大巴黎地區的人口分佈(根據2008年INSEE的資料) 本圖顯示1999年巴黎市區與巴黎都會區的人口密度資料 本圖顯示1999年巴黎市區與巴黎都會區的人口密度資料 本圖顯示1999年巴黎市區與巴黎都會區的人口密度資料 本圖顯示1999年巴黎市區與巴黎都會區的人口密度資料 本圖顯示1999年巴黎市區與巴黎都會區的人口密度資料 法蘭西島大區 法蘭西島大區 法蘭西島大區 法蘭西島大區 法蘭西島大區 區域 人口2008年的人口普查 面積 人口密度 1999年-2008年人口增加率 巴黎市區(75省) 2,211,297 20169人/平方公里 +0.45%/年 內環 (近郊三省)(92、93、94省) 4,366,961 6647人/平方公里 +0.89%/年 外環 (遠郊四省)(77、78、91、95省) 5,081,002 452人/平方公里 +0.68%/年 法蘭西島(法蘭西島全境) 11,659,260 12012/平方公里 971/平方公里 +0.71%/年 統計區域(2008年的人口普查) 統計區域(2008年的人口普查) 統計區域(2008年的人口普查) 統計區域(2008年的人口普查) 統計區域(2008年的人口普查) 區域 人口2008年的人口普查 面積 人口密度 1999年-2008年人口增加率200000 市區(巴黎agglomeration) 10,354,675 3640人/平方公里 +0.70%/年 都會區 12,089,098 704人/平方公里 +0.71%/年 巴黎在1921年時人口為290萬人,達到歷史新高,此後人口逐漸減少。截至2009年為止,巴黎市內人口超過223萬人。在1962年至1975年之間,大量人口從市區往郊區移動,主因為高房價、工業化程度下降、人口士紳化及大眾運輸系統發展所造成的。人口流失對於巴黎造成負面影響,不過在市政府的努力下,2004年7月的人口自從1954年以來首次出現正成長。 巴黎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如果將文森森林與布洛涅森林排除在外的話,巴黎市區的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24,448人(根據1999年人口普查),與亞洲的人口稠密地帶相當。即使包含文森森林與布洛涅森林,巴黎市區的人口密度仍然有每平方公里20,164人,位居法國第5位,僅次於勒普雷聖熱爾韋、萬塞訥、勒瓦盧瓦-佩雷與聖芒代,這些地區都位在巴黎附近。 巴黎市西邊的區域人口較為稀少,巴黎十一區每平方公里有40,672人(1999年),而東部與北部的區域每平方公里則高達100,000人。 法蘭西島以巴黎為中心,因此俗稱為大巴黎地區,包括巴黎省(75省)、上塞納省(92省)、塞納-聖但尼省(93省)、馬恩河谷省(94省)、塞納-馬恩省(77省)、伊夫林省(78省)、埃松省(91省)和瓦茲河谷省(95省)。巴黎市區相當緊密,遠比郊區還要小。巴黎郊區的面積廣達2,845平方公里,幾乎是市區的27倍大。巴黎都會區的人口自從法國宗教戰爭於16世紀結束後就一直穩定成長,雖然法國大革命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阻礙人口增加。巴黎都會區的人口於近年來快速增加,目前已經有超過1200萬人居住,法蘭西島的人口成長率快速上升。 === 移民 === 巴黎與巴黎都會區是歐洲最大的多元文化區域之一。在2011年的人口普查中,23.1%的人口出生於法國本土以外的地區。2009年的人口普查也顯示巴黎都會區4.2%的人口是新移民(1990年至1999年間移入巴黎),主要從亞洲與非洲移入 Paris Riots in Perspective . ABC News. 4 November 2005.。37%的法國移民居住在巴黎都會區。 首波國際移民潮出現在1820年代,當時德國人因為農業危機而移居巴黎。接下來持續有幾波移民潮出現,義大利人與歐洲中部的猶太人於19世紀移居巴黎,許多俄羅斯人於1917年俄國革命結束後離開蘇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讓大量的亞美尼亞人逃進法國"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III. French Government and the Refugees ".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James E. Hassell (1991). P. 22. ISBN 978-0-87169-817-9.,居住在殖民地的法國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返回法國,大量的波蘭人於兩次世界大戰間前往法國,葡萄牙人、義大利人與北非人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之間移居巴黎,北非的猶太人在北非脫離殖民國家統治後也紛紛前往巴黎。 巴黎都會區估計有170萬戶穆斯林家庭,大約佔10%–15%的人口。但是這個資料是以出生國來估計的,所以很可能有誤,因為有些出生在穆斯林家庭或回教國家的居民被認為是「潛在的穆斯林」Yves Charles Zarka, L'Islam en France, "Les contours d'une population susceptible d'être musulmane d'après la filiation", Michèle Tribalat, p.27。根據北美的猶太人銀行估計,大約有310,000猶太人居住在巴黎與法蘭西島。巴黎從以前開始就吸引許多外來移民,是歐洲最大的移民區之一Muslims and city politics: When town halls turn to Mecca . The Economist (2008-12-04). Retrieved on 2010-12-16.World Jewish Population | Latest Statistics . SimpleToRemember.com. Retrieved on 2010-12-16.Muslim population in European cities , 23 November 2007。 根據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的研究顯示,居住在巴黎的居民中有20%是外來移民,20歲以下的居民中有41.3%至少有一位雙親是外來移民Les immigrés et leur famille en Île-de-France , Note rapide Société, n° 552, Juin 2011。在18歲以下的居民中,12.1%是馬格里布人、9.9%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4.0%則有南歐的血統。35%的法蘭西島居民,大約有400萬人不是外來移民(17%)就是雙親中至少有一位是外來移民(18%)Les descendants d'immigrés vivant en Île-de-France , IAU Idf, Note rapide Société, n° 531。 根據不完全統計,大約30萬華人居住在大巴黎地區,其中大約有15萬生活在巴黎市區。主要集中在第三區、第十三區、第十九區和美麗城附近。巴黎華人知多少 省 外來移民 外來移民 外來移民 20歲以下的居民至少有一位雙親是外來移民 20歲以下的居民至少有一位雙親是外來移民 20歲以下的居民至少有一位雙親是外來移民 省 人數 百分比(省) 百分比(法蘭西島) 人數 百分比(省) 百分比(法蘭西島) 巴黎 (75) 436'576 20 22.4 162'635 41.3 15.4 塞納-聖但尼省 (93) 394'831 26.5 20.2 234'837 57.1 22.2 上塞納省 (92) 250'190 16.3 12.8 124'501 34 11.8 馬恩河谷省 (94) 234'633 18.1 12 127'701 40 12.1 瓦茲河谷省 (95) 185'890 16.1 9.5 124'644 38.5 11.8 伊夫林省 (78) 161'869 11.6 8.3 98'755 26.4 9.3 埃松省 (91) 150'980 12.6 7.7 94'003 29.6 8.9 塞納-馬恩省 (77) 135'654 10.7 7 90'319 26 8.5 法蘭西島大區 1'950'623 16.9 100 1'057'394 37.1 100 == 經濟 == 縮圖|右|400px|巴黎地區毎年平均所得分佈圖 巴黎商會是歐洲第一大商會,巴黎也是法國多數國際大企業的總部所在地,巴黎主要的商業區為拉德芳斯。巴黎在2012年3月英國智庫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名列世界第22位,也是歐洲第7位,法國首位。巴黎在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中排名世界第7位。 巴黎都會區在2009年的GDP約為5521億歐元,這使得巴黎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之一,巴黎的GDP也是歐洲最高的地區之一。巴黎如若是一個國家的話,它將排到世界第十七大經濟體的位置,幾近於荷蘭全國的經濟總量。巴黎是法國經濟的中心,儘管它只佔法國都會人口的18.8%,但其GDP量卻佔法國都會的29.5%(2009年)。儘管巴黎都會區的經濟活動多種多樣,卻沒有一個特別突出的專門製造業(比如洛杉磯是娛樂業的中心,而東京、倫敦和紐約除其它活動相當興盛之外,還是金融中心,但是巴黎卻不是這樣的城市)。近幾年來,巴黎的經濟活動開始轉向高附加值的服務業(例如金融與資訊科技等)和高科技製造業。 巴黎都會區最高密度的商業活動聚集在嘉尼葉宮(Palais Garnier,即巴黎歌劇院)、拉德芳斯與塞納河畔商業區之間的三角地區,其中拉德芳斯商業區是歐洲最大中心商務辦公區。雖然巴黎以第三產業為主,但是仍是歐洲重要的第二產業中心,特別是航空業、汽車業與電子業。 根據1999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巴黎都會區有5,089,170名就業人口,其中16.5%從事商業活動,13.0%從事零售業活動,12.3%從事製造業活動,10.0%從事公共行政或國防工業,8.7%從事醫療相關活動,8.2%從事運輸活動,6.6%從事教育活動而24.7%則從事其他各種產業(其中觀光業為6.2%)。電子業的員工是所有產業中最多的一種,出版業與印刷業也佔相當大的比例。根據許多資料顯示,移入居民居住的郊區失業率介於20至40%之間。高所得的居民集中在巴黎西部地區(尤其是第六區、第八區、第七區與第十六區),而收入較低的移入居民則多半居住在東部及北部地區(尤其是第十區、第十八區、第十九區與第二十區)。 ==行政== 即使人口持續增加,巴黎的行政區從1860年以來就沒有重大變化。目前「大巴黎」計劃仍然持續受到矚目,該計畫將巴黎市區持續延伸,納入更多巴黎郊區 。 ===行政機關=== 巴黎是法國的首都,也是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法國總統的官邸愛麗舍宮位於巴黎第八區,法國總理的官邸馬提尼翁府則位於巴黎第七區。其他政府機構則散佈在市區各處,其中許多機關都位在巴黎第七區,靠近馬提尼翁府。 法國兩個國會都位在塞納河左岸,盧森堡宮是上議院法國參議院的所在地,位於巴黎第六區的盧森堡公園內,而下議院法國國民議會則位於巴黎塞納河畔的波旁宮。 法國最高法院也設定在巴黎市區,翻案法院是法國是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最終上訴法院,位於西堤島上的司法宮(Palais de Justice)。國務委員會則位於巴黎皇家宮殿內部。 ===市政府=== 巴黎在法國大革命期間(1790年至1795年)被歸類為市鎮,並從1834年起再度被分類市鎮,當時規模只有目前的一半。巴黎從1860年開始擴張城市範圍,並以順時針方向分別劃分成20個區。 法國政府在1790年設立塞納省,巴黎為其轄區。後來塞納省在1968年撤銷,拆分為巴黎省(1市鎮)、上塞納省(27市鎮)、塞納-聖但尼省(24市鎮)和瓦勒德馬恩省(29市鎮)。20個區都擁有一個直選議會,負責選出該區的區長。這些區長有些則會成為巴黎議會(conseil de Paris)的成員,並選出巴黎市長。 ===行政區劃=== 巴黎全市劃分為20個(),並以順時針方向加以編號。 ===大區=== 巴黎後來被劃分為一個更大的行政區域,這個行政區域被稱為大區。後來這個大區在1976年被改稱為法蘭西島,範圍包含巴黎與鄰近7個省份。巴黎省的行政長官同時也是法蘭西島大區的行政長官。 == 文化 == === 娛樂 === 巴黎最大的歌劇院分別是19世紀建造的巴黎歌劇院與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任內建造的巴士底歌劇院。巴黎在19世紀中葉就已經擁有2座歌劇院,分別是法國喜歌劇院(Opera Comique)與國家歌劇院(Théâtre Lyrique)。許多法國著名歌手都曾經在音樂廳演出,例如莫里斯·舍瓦利耶(Maurice Chevalier)、喬治·布拉森斯(Georges Brassens)、夏爾·阿茲納武爾(Charles Aznavour)與艾迪特·皮雅芙。巴黎每年都會舉辦一些慶典,例如塞納河搖滾節。 === 電影 === 許多巴黎電影對世界各地產生巨大影響,許多著名導演對於法國電影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例如尚盧·高達、克勞德·雷路許(Claude Lelouch)、法蘭索瓦·杜魯福、克勞德·夏布洛與呂克·貝松等。巴黎也擁有十分巨大的電影院網路,因為許多舞廳與音樂廳從1930年代開始改建成電影院。 許多著名電影也在巴黎拍攝或以巴黎為故事背景,例如美國導演伍迪·艾倫執導的《午夜巴黎》、澳大利亞導演巴茲·雷曼執導的《紅磨坊》、羅恩·霍華德執導的《達文西密碼》與奧黛莉·朵杜主演的《艾蜜莉的異想世界》。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的動畫電影《料理鼠王》也以巴黎為故事背景。 === 觀光 === 自從1848年開始,巴黎就逐漸成為法國鐵路網的中心。艾菲爾鐵塔於1889年世界博覽會完工後,法國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之一。每年有2,800萬人造訪巴黎市(巴黎都會區則有4,200萬人)Comité Régional du Tourisme Paris Île-de-France (CRT), Paris-Ile-de-France, retrieved 4 March 2022,其中包括1,700萬名國際觀光客Mairie de Paris - Une dynamique pour Paris p.2 ,也讓巴黎成為世界上最多觀光客造訪的城市。博物館與紀念性建築都吸引許多觀光客造訪,羅浮宮每年可以吸引超過800萬人參觀,是世界上最多觀光客造訪的藝術博物館。教堂也是巴黎著名景點之一,聖母院與聖心堂每年分別可以吸引1,200萬與800萬人次造訪。艾菲爾鐵塔每年可以吸引超過600萬人次造訪,自從開幕以來已經有2億人次參觀。巴黎迪士尼樂園也吸引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前往,每年可以吸引1,450萬人次造訪。凡爾賽宮位於法國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會凡爾賽鎮,從1682年至1789年之間曾是法國的王宮,並於1979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羅浮宮是世界上最大與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展出許多著名藝術品,包括蒙娜麗莎、斷臂維納斯與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羅丹美術館與分別展出西班牙畫家巴勃羅·畢卡索與雕刻家奧古斯特·羅丹的作品。法國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位於龐畢度中心的內部,展出許多現代藝術品。 克魯尼美術館(Musée de Cluny)與奧賽博物館則分別展出中世紀與印象派畫家作品,包括《情人與獨角獸》(The Lady and the Unicorn)、《煎餅磨坊的舞會》、《隆河上的星夜》與《拾穗》等著名藝術品。麗都(Le Lido)的舞孃表演與紅磨坊的康康舞也都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蒙馬特區位於十八區,名稱來自蒙馬特山丘,以歷史悠久的教堂及夜店、酒店、俱樂部聞名。山頂上的聖心堂是巴黎北部著名的地標,1914年建造完成,也是該市的天主教宗座聖殿,整體建築風格有濃厚的羅馬拜占庭色彩。 2014年美國全球語言觀察機構(GLM)公佈最新調查指出,根據過去三年透過字詞使用分析趨勢,巴黎排名落後紐約,成為全球排名第二的時尚城市。蔡佳伶,《全球時尚霸主 紐約擠下巴黎》,中央社,2014/02/05, 2014年3月大巴黎區地方旅遊委員會(Île-de-France Regional Tourism Committee)根據旅館住房率統計,2013年近1550萬外國遊客造訪巴黎,巴黎再度榮登2013年全球旅遊目的地首選。巴黎榮登全球旅遊目的地首選 中央社 2014-03-11 == 體育 == 巴黎著名體育運動隊包括職業足球隊巴黎聖日耳門足球會、職業籃球隊(Paris-Levallois Basket)與職業橄欖球隊法蘭西斯隊(Stade Français)。法蘭西體育場(Stade de France)位於法國巴黎市郊的聖丹尼,可容納8萬名觀眾。法蘭西體育場是為1998年世界盃足球賽而興建的,並曾作為1998年世界盃決賽舉行場地。法蘭西體育場也是一個多種用途的大型運動場地,也可以提供橄欖球與田徑比賽來使用。法國國家橄欖球隊、法國國家足球隊與六國錦標賽都在這個運動場進行比賽。除了職業足球隊巴黎聖日耳門足球俱樂部外,巴黎還擁有巴黎足球俱樂部、紅星足球俱樂部、RCF 巴黎隊與法蘭西斯巴黎隊(Stade Français Paris)等業餘足球隊。巴黎聖日耳門在90年代中期曾經是一直強隊,近年來有下滑的趨勢。朗拿甸奴在加盟巴塞羅拿隊之前就效力於該隊。2007年該隊成績達到低谷,甚至面臨著歷史上第一次降級的危險。 巴黎目前在職業橄欖球聯盟Top 14擁有兩支隊伍,分別是法蘭西斯隊與Racing Métro 92。巴黎分別在1900年和1924年兩度成功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並將於2024年三度舉辦奧運會,也在1938年與1998年兩度成功舉辦世界盃足球賽,2007年世界盃橄欖球賽也在巴黎舉行。2006年歐洲聯賽冠軍盃決賽也在巴黎法蘭西體育場舉行,冠軍是西班牙足球勁旅巴塞隆納足球會。 環法自由車賽是公路自由車運動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國際自由車大賽,終點站也設定在巴黎。從1975年開始,環法自由車賽的終點都是在凱旋門,此外還有舉辦巴黎–尼斯,巴黎–魯貝等腳踏車賽。網球在巴黎與法國也相當盛行,法國公開賽是四大滿貫賽之一,也是唯一一個紅土賽事。法國公開賽每年都在布洛涅森林附近的羅蘭·加洛斯球場舉行。 === 供水與衛生系統 === 縮圖|右|塞納河沿岸 巴黎早期的歷史僅限於塞納河與比耶夫爾河(Bièvre)周圍。後來羅馬人在1世紀時將輸水管從南方連線巴黎地區,11世紀時則從右岸山丘建造輸水管至巴黎地區。烏爾克運河(Canal de l'Ourcq)從1809年提供巴黎地區比較乾淨的用水。巴黎從19世紀晚期才首次獲得豐富且穩定的飲用水來源。 歐仁·貝爾格朗(Eugène Belgrand)擔任巴黎行政長官喬治-歐仁·奧斯曼(Georges Eugène Haussmann)男爵巴黎都市改造計畫的總工程師,建造了一系列巴黎供水系統。從那個時候開始,一個嶄新的蓄水池系統成為巴黎地區的飲用水來源,而老舊系統則用來清洗巴黎的街道。這個系統仍然是目前巴黎供水系統網路的一部分,而巴黎的下水道長度超過2,400公里。 在1982年,當時的巴黎市長雅各·席哈克引進一種特殊機車來清理街道上的狗糞便100 MOTOCROTTES ! . Cavi.univ-paris3.fr. Retrieved on 2010-12-16.。巴黎後來在2002年停止此項作法,改為對狗主人開出最高500歐元的罰款。這項改革是因為使用這種特殊機車只能清理巴黎街道上20%的狗糞便,但是每年卻需要花費300萬歐元。 == 城市景觀 == === 規劃 === 巴黎不像倫敦曾經被1666年倫敦大火所摧毀,或里斯本被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破壞,巴黎在自中世紀以來的發展中,一面保留了過去的印記,甚至是歷史最悠久的某些街道的佈局,一面形成了統一的風格,並且實現了現代化的基礎設施。19世紀時,巴黎從12個區擴張到了20個。 當代巴黎的大部分城市面貌是19世紀中葉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奧斯曼男爵對巴黎進行大規模城市改造的結果。在許多世紀中,該市一直是迷宮般的狹窄街道和半木架房屋,但是從1852年開始,奧斯曼男爵的大規模都市計劃,使得整片整片的區域讓位給寬闊大道兩側的新古典主義的中產階級石砌建築;大部分的“新”巴黎就是今天看到的巴黎。今日受歡迎的聖日耳曼大道、塞瓦斯托波爾大道等都在那時開闢。巴黎經常用作“對齊”(alignement)法規的同義詞,沿著林蔭大道兩側,預先確定的街道寬度,確定外牆位置,然後修建同樣高度的建築物,大樓的高度根據所面臨街道的寬度界定。建築物外立面富於韻律,設計了二樓陽臺和五樓的裝飾。 長期以來,巴黎一直遵守嚴格的城市規劃,特別是限制建築物的高度。法蘭西第二帝國的規劃在許多情況下今天仍然適用。今天,對於高度超過37米的新建樓宇只在特殊的例外情形下才會被允許,而在許多地區,對於高度的限制甚至更低分割槽的最高高度限制見site de la mairie 。1973年修建的蒙帕納斯大樓曾經是法國的最高建築,不過這個局面逐漸發生改變,拉德芳斯區的摩天大樓將成倍增加:Tour AXA將達到225公尺,但是又將會被300公尺高的Tour Phare和318公尺高的Tour Generali超過,當它完成時將成為西歐的最高建築物。 === 道路 === 巴黎市共有6088條公共或私人道路(1997年)。其中最寬的道路是十六區的福煦大街,寬達120公尺,第八區的Selves大街(Avenue de Selves)是巴黎最短的道路,全長只有110公尺,而沃日拉爾路則是巴黎最長的街道,橫跨第六區和十五區,全長4360公尺。第二區的角度街(Rue des Degrés)是巴黎最短的街道,只有5.75公尺;而第五區的貓釣魚街(Rue du Chat-qui-Pêche)為巴黎最窄的正式街道,寬1.8公尺(雖然有些資料來源顯示,十二區的Sentier des Merisiers不足1公尺寬,而二十區的Passage de la Duée,雖然右邊現在被毀,周圍有柵欄,經過測量後發現只有80公分寬。最後,巴黎最陡峭的道路是二十區的Rue Gasnier-Guy,斜率達到17 %index des rues de Paris extrait du site municipal officiel de Paris.。 === 建築 === 巴黎的許多重要機構都設在城市邊界以外,包括拉德芳斯金融商務區、主要糧食批發市場(Rungis)、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巴黎高等商業研究學院(HEC)、高等經濟商業學院(ESSEC)、ESCP歐洲商學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世界著名的研究實驗室(位在薩克雷和埃夫利)、最大的體育場(法蘭西體育場)以及交通部都位於城市的郊區。 ==== 巴黎市 ==== * 巴士底廣場(第4、第11和第12區,右岸)是一個不僅對巴黎,而且對整個法國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的地區,由於其歷史價值,廣場常常被用於政治示威,其中包括2006年3月大規模的勞工抗議。 * 香榭麗舍大街(第8區,右岸) 連線協和廣場和凱旋門,由17世紀花園式散步道改建的大道。它是巴黎的眾多旅遊景點之一和主要的購物街。 * 協和廣場 (第8區,右岸)位於香榭麗舍大街東端, 初建時稱為“路易十五廣場”,臭名昭著的斷頭臺的地點。埃及方尖碑是巴黎“最古老的古蹟”。廣場上,皇家路的兩側,有兩座相同的石頭建築:東面的一座是法國海軍部,西面的一座是豪華的克里雍大飯店(Hôtel de Crillon)。附近的旺多姆廣場以時尚和豪華酒店著稱,擁有巴黎里茲酒店(Hôtel Ritz)和(Hôtel de Vendôme)及其珠寶店,許多著名時裝設計師在廣場上擁有他們的沙龍。 * 巴黎大堂(第1區,右岸)過去是巴黎的中央肉類產品市場,自1970年代後期以來,在歐洲最大的地鐵聯絡站(Châtelet - Les Halles)周圍形成主要購物中心。從前的商場已經在1971年拆除,代之以大堂廣場(Forum des Halles)。現在的中央市場位於南郊的Rungis。 * 沼澤區是右岸的一個著名區域(第3和第4區),也是一個在文化方面非常開放的區域。 * 蒙田大街 (第八區)毗鄰香榭麗舍大街,奢侈品牌聚集地,包括香奈兒、路易威登、克里斯汀·迪奧 和紀梵希(Givenchy)。 * 蒙馬特(第18區,右岸)在歷史上經常是藝術家聚集的區域,在這個區域有許多藝術家工作室和咖啡館,聖心聖殿位於此區。 * 蒙帕納斯 (第14區)是左岸一個歷史性地區,以藝術家工作室、音樂廳和咖啡館生活著稱。這裡有巨大的蒙帕納斯-比耶維紐地鐵 站和摩天大樓 蒙帕納斯大樓。 * 歌劇院大街 (第9區,右岸)是巴黎歌劇院的周圍地區,也是巴黎百貨公司和寫字樓最密集的地區,包括春天百貨、巴黎老佛爺百貨公司以及金融巨頭裡昂信貸銀行和美國運通銀行巴黎總部。 === 名勝古蹟 === 巴黎三個最有名的地標分別是:西岱島上12世紀的主教座堂巴黎聖母院、拿破崙一世興建的凱旋門,和19世紀的艾菲爾鐵塔。艾菲爾鐵塔是一座“臨時”建築,由 居斯塔夫·埃菲爾為1889年世界博覽會而建,此後一直沒有拆除,現在成了巴黎的一個持久象徵。巴黎的歷史軸是一條從市中心筆直向西的直線,由文物古蹟、建築、街道組成,這條軸線的東端開始於盧浮宮,然後經過杜樂麗花園、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街,到達戴高樂廣場中央的凱旋門。20世紀60年代以後,軸線繼續向西延伸到拉德芳斯商務區,其核心是方形的拉德芳斯區新凱旋門;這一區域擁有巴黎都市區大多數的摩天大樓。榮軍院博物館埋葬了許多偉大的法國軍人,其中包括拿破崙,而萬神殿教堂是許多法國傑出男女的安葬地點。一些“舊政權”著名成員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死亡之前,曾被關押在昔日的司法大廈(Conciergerie)古監獄。另一個革命的標誌物是位於塞納河上的天鵝島(Île des Cygnes)和盧森堡公園的兩尊自由女神像。較大的雕像於1886年被作為禮物送往美國,目前安置在紐約市的港口。巴黎歌劇院興建於第二帝國後期,駐有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而從前的盧浮宮 現在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索邦大學是巴黎大學最著名的部分,坐落在拉丁區的中心。在巴黎聖母院之外,其他的教堂建築傑作包括13世紀哥特式的宮廷教堂聖禮拜堂和馬德萊娜教堂。1991年巴黎塞納河沿岸眾多的名勝古蹟被一起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旅遊景點: ** 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 ** 巴黎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 ** 巴黎歌劇院(Le Palais Garnier,或又稱L'Opéra Garnier)(-{zh-hans:加尼埃宮; zh-hant:加尼葉歌劇院;}-) ** 聖心聖殿(又名「聖心堂」;Le Sacré-Cœur) **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 巴黎市政廳(Hôtel de Ville) ** 盧森堡公園(Jardin du Luxembourg)(法國參議院(Senat)所在地) ** 波旁宮(Palais Bourbon)(法國國民議會所在地) * 博物館和展覽館 ** 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遠古和古代藝術) ** 奧塞美術館(Musée d'Orsay)(近代藝術) ** 龐比度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現代藝術) ** 巴黎格雷萬蠟像館(Musée Grevin) ** 羅丹美術館(Musée Rodin) ** 畢加索博物館(Musée Picasso) ** 巴黎達利蒙馬特空間(L'Espace Dali)(超現實主義藝術) ** 克呂尼博物館(L'Hôtel de Cluny) ** 蒙帕納斯博物館(Musée du Montparnasse) ** 大皇宮(Le Grand Palais)(1900年世界博覽會展館) ** 小皇宮(Le Petit Palais)(1900年世界博覽會展館) ** 夏佑宮(Palais de Chaillot)(1937年世界博覽會展館) * 街道、廣場 ** 裡沃利路(Rue de Rivoli) ** 巴黎塞納河左岸(Rive gauche) ** 孚日廣場(Place des Vosges) ** 亞歷山大三世橋(Pont Alexandre III) ** 新橋(Pont Neuf) ** 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 Lachaise) ** 左岸咖啡(les cafés de la Rive gauche) * 夜生活 ** 紅磨坊夜總會(Bal du Moulin Rouge) ** 蒙馬特高地(Montmartre) ** 瘋馬(Crazy horse) ** 拉丁天堂 * 大巴黎地區 ** 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 ** 楓丹白露宮(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 ** 巴黎迪士尼樂園度假區(Disneyland Resort Paris) == 教育 == 在9世紀時,查理曼命令所有的教堂對自己管轄的教區教授基礎數學、閱讀與書寫,而座堂則進一步教導語言的藝術、物理學、音樂與神學。巴黎在當時已經是主要的宗教中心,並開始成為學術中心。到了13世紀初,巴黎聖母院學校已經擁有許多著名的教師。另外有些人則1257年在聖女日南斐法山丘(Montagne Sainte-Geneviève)上成立索邦大學。 在12世紀後期,法蘭西島大區已經有330,000人從事教育工作,其中有170,000名教師與教授教導290萬名孩童,並有9,000所學校與教育機構 。 根據2004年至2005年的資料顯示,巴黎目前有17所大學,並有359,749名學生,是歐洲大學生最集中的區域 。巴黎的大學校及擁有大學同等學位的私人與公立學校則有240,778名在籍學生。所以巴黎的高等教育學生總共有600,527名。 高等學院預備班(classes préparatoires aux grandes écoles,CPGE)通常為期二或三年,學生在完成學業後可以有機會進入大學校就讀。許多優秀的大學校都位在巴黎,包括路易大帝中學(Lycée Louis le Grand)、亨利四世中學(Lycée Henri IV)、聖路易高中(Lycée Saint-Louis)、詹森薩伊中學(Lycée Janson de Sailly)與斯坦尼斯勞斯高中(Lycée Stanislas)。 === 大學 === 在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於12世紀成立之前,巴黎聖母院是巴黎的高等教育中心。卡佩王朝國王腓力二世在1200年創造了「大學」(universitas)一詞,認為大學是一個聚集教師與學生的團體,而且有權利獨立運作,不受國王法律與稅法幹擾的組織。 到了13世紀時,已經相當著名的巴黎大學吸引來自歐洲各地的學生。巴黎左岸的經院哲學中心(後來被稱為拉丁區)重新聚集在1257年成立的索邦大學周圍。19世紀的巴黎大學已經擁有六種學科組織:法律、科學、藥學、醫學、文學與神學。 1968年春天的五月風暴讓巴黎大學的組織型態持續改革,並逐漸分散其集中化的學術主體。巴黎大學後來在1971年拆分成13所大學,分散在市區與郊區各地。每一所新的大學(巴黎第一大學、巴黎第二大學、巴黎第三大學、巴黎第四大學、巴黎第五大學、巴黎第六大學、巴黎第七大學、巴黎第八大學、巴黎第九大學、巴黎第十大學、巴黎第十一大學、巴黎第十二大學與巴黎第十三大學)都只保有舊巴黎大學的一小部分。 1991年,四所新大學成立於巴黎郊區,於是法蘭西島大區總共有17所大學。這四所新設立的大學分別是塞爾吉-蓬圖瓦茲大學、埃夫裡大學、巴黎東-馬恩拉瓦萊大學與凡爾賽大學。 === 圖書館 === 法國國家圖書館是法國的國家圖書館,也是法國最重要的圖書館之一。其他位於巴黎的圖書館還有密特朗圖書館(François-Mitterrand Library)、黎塞留圖書館(Richelieu Library)、盧瓦圖書館(Louvois)、歌劇院圖書館(Opéra Library)與阿森納圖書館(Arsenal Library)"How to find us ."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Retrieved on 21 January 2009.。 美國圖書館於1920年開幕,屬於一個私人且非營利性質的組織"History of the Library ." American Library in Paris. Retrieved on 21 January 2009.。當代圖書館收藏的書籍是由美國圖書館協會送給居住在法國境內的美國士兵所構成的"The American Library in Paris ." The New York Times. 29 June 1930. Retrieved on 21 January 2009.,前身在1850年代就已經出現"American Library in Paris ." The New York Times. 23 March 1855. Retrieved on 21 January 2009.。 === 列表 === ;以下列出巴黎著名大學與高等學院: * 繼承巴黎大學 (1896年)的大學 ** 巴黎第一大學() ** 巴黎第二大學() ** 巴黎第三大學() ** 索邦大學(),包含原巴黎第四大學和巴黎第六大學 ** 巴黎大學 (2019年成立)(),包含原巴黎第五大學和巴黎第七大學 ** 巴黎第八大學(Université Vincennes-Saint-Denis) ** 巴黎第九大學(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 ** 巴黎第十大學(Université Nanterre) ** 巴黎-薩克雷大學(Université Paris-Saclay),包含原巴黎第十一大學 ** 巴黎第十二大學(Université Val de Marne) ** 巴黎第十三大學(Université Paris Nord) * 大學校(Grandes Écoles): **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 ENS) ** 巴黎政治學院(Institut d'Études Politique de Paris, Sciences Po) ** 國家行政學院() ** 巴黎綜合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通常簡稱X,位於巴黎遠郊。實行準軍事化教育,全法頂尖的工程師和軍事學院。 ** 國立巴黎高等礦業學校(École des Mines de Paris) ** 巴黎中央理工學院(École Centrale de Paris) ** 高等電力學院(École Supérieure d'électricité) **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alco),舊稱Langues’O,包含119種外國語言及文學課程,法國國家外語語種最全外語文化學院。 ** 國立巴黎高等化學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 Chimie de Paris),簡稱ENSCP(或者Chimie Paris),位於巴黎第5區居里夫婦街。法國最好的化學學院。 ** 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學院(École supérieure de physique et de chimie industrielles de la ville de Paris),簡稱ESPCI。法國最好的物理化學學院,居里夫婦在這裡發現了鐳。 ** 國立高等石油和發動機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u Pétrole et des Moteurs),簡稱ENSPM。位於巴黎郊區Rueil-Malmaison(拿破崙·約瑟芬的宮殿所在地)。下屬於法國石油研究院(Institut Français de Pétrole,簡稱IFP),通常只招收外國本科以上、或者法國工程師學院畢業的工程師學生,實行面向石油行業和汽車行業的職業技能培訓。 ** 國立高等先進技術學院 (ENSTA,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 Techniques Avancées) ** 國立橋路學校(ENPC,École Nationale des Ponts et Chaussées) ** 法國國立高等電信學校(ENST,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Télécommunications)巴黎高科電信學院(Télécom ParisTech)是一所法國知名公立工程師學校。建立於1878年,該校在法國資訊及通訊領域享有盛譽。 ** 高等工程技術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Arts et Métiers) ** 巴黎高等商業研究學院(HEC) ** ESCP歐洲商學院(ESCP-EAP) ** 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 ** 高等研究應用學院(EPHE) ** 行政與管理預備學院(IPAG) * 藝術學院 ** 國立美術學院,俗稱巴黎美院(les Beaux-Arts de Paris),簡稱ENSBA,前巴黎皇家美術學院。 ** 國家高等裝潢藝術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t décorative),世界應用藝術最傑出的學校之一,簡稱ENSAD。也是雕刻家羅丹(Rodin)所畢業的學校。 ** GOBELINS影象學院(GOBELINS école d'image),位於巴黎市第13區,並在諾瓦齊(Noisy)有一校園。它是屬於巴黎工商會(CCIP)的眾多學校之一。 ** 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 == 社會 == 巴黎西部是法國最富裕的地區,許多上流社會人士都居住在這裡,就像紐約的上東城、洛杉磯市的比佛利山或倫敦的梅費爾等地eyes of an American-born on one of the district of the area: the exclusive 16th arrondissement 。巴黎西部大致是以巴黎的歷史軸為中心,沿途有羅浮宮、杜樂麗花園、協和廣場、戴高樂廣場一直通到塞納河畔訥伊。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鉅著《人間喜劇》與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也都對巴黎西區的居民有許多描述。 在法國歷史上,巴黎西區對於法國的文化、經濟與社會都有指標性的地位For instance, Paris is the world's fashion design capital thanks to Paris Ouest's customers who historically make it up 。巴黎西區並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也是一種社會現象,代表法國上流社會人士的生活方式與習慣Sociologists Michel and Monique Pinçon-Charlot's works highlight that trend。 左岸通常指巴黎在塞納河左岸的部分,具有濃厚的文化或意識形態意味,有許多的學院及文化教育機構聚集在此。右岸通常是指塞納河流經巴黎市區河段的右岸,現在可以用來指在波希米亞的左岸所不具有的優雅的水平和複雜的程度。右岸最著名的街道包括香榭麗舍大街(Champs-Élysées)、和平街(Rue de la Paix)、裡窩利街(Rue de Rivoli)和蒙田大街(Avenue Montaigne)。 == 交通 == 縮圖|250px|右|巴黎北站是歐洲最繁忙鐵路車站 巴黎是塞納河重要貨運與客運中心,也是法國第四大港口,僅次於馬賽、勒阿弗爾與敦克爾克。巴黎也是法國主要的高速公路、鐵路與航空運輸中心。巴黎目前有兩個國際機場:位於巴黎東北方的夏爾·戴高樂國際機場以及南方的奧利機場。 巴黎的交通網路十分龐大,而且持續發展進步當中。法蘭西島運輸聯合會負責法蘭西島各種交通運輸系統。 巴黎地鐵是巴黎市內交通的主力軍,開幕於1900年,總共有14條主線、2條支線,地鐵站遍佈市內,共有300個車站,總長度為214公里。其中於1998年建成的14號線非常現代化,是第一條全自動無人駕駛的線路。巴黎市內的-{zh-hans:公交線路;zh-hk:巴士路線;zh-tw:公車路線;}-則有316條。連線市區與法蘭西島其他地區的交通服務則由1960年代開張的區域快鐵()和遠郊鐵路(Transilien)來負責,其中區域快鐵亦貫穿巴黎市內。巴黎市區的四周還圍著4條有軌電車線路(Tramway):巴黎路面電車1號線(聖德尼至努瓦西勒塞克)、巴黎路面電車2號線(拉德芳斯商業區至凡爾賽門)、巴黎路面電車3號線(加利格里亞諾橋至伊夫裡門)與巴黎路面電車4號線(奧奈叢林至邦迪),目前也有6條路線正在計劃當中。 巴黎水上巴士於2008年開通,是巴黎塞納河和馬恩河上的水上運輸服務,連線巴黎市區東南方的奧斯特里茨車站和東南郊的阿福居(Maisons-Alfort)。 巴黎是法國的鐵路中心,故旅客從此前往法國各地極為方便。巴黎目前有7個鐵路車站,分別是巴黎北站、巴黎聖拉扎爾車站、巴黎里昂車站、巴黎蒙帕納斯車站、巴黎東站、巴黎貝爾西站與巴黎奧斯特里茨車站,並提供法國高速列車、Corail與法蘭西島區域鐵路等服務。法國國家鐵路公司目前已經建成多條高速鐵路線(TGV)連線巴黎與其他地區,從巴黎前往裡昂只需2小時,抵達馬賽需要3小時。2007年4月巴黎與斯特拉斯堡之間的TGV也部分通車。 從巴黎乘坐高速鐵路前往其他歐洲國家也很方便。例如從巴黎開往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高速火車(大力士高速列車)每天會從巴黎北站開出25班,行車時間僅為1小時22分鐘。而從巴黎開往阿姆斯特丹的火車則每日開出約八班,行車時間為4小時13分;巴黎來往科隆的列車班次則每天六班,車行時間為3小時50分。 巴黎目前也提供「Vélib'」城市單車自由租用計劃,在1,450個單車站準備超過20,000輛單車提供遊客使用。巴黎也是法國最重要的高速公路網路中心,三條環狀高速公路圍繞在巴黎四周。環城大道興建於1970年代初期,完成於1973年4月25日,也是巴黎市區(約200萬居民)和郊區(超過1200萬居民)之間被普遍接受的分界線,因為它的大部分路段是沿著巴黎市的行政邊界建造。A86高速公路,又稱巴黎超級環城大道,是巴黎第二條繞城道路,以市中心的巴黎聖母院為起點。杜弗羅德高速公路(Francilienne)是巴黎第三條繞城道路,環繞巴黎外側的市區。 == 城市交流 == 巴黎與許多世界各地的城市都有頻繁的接觸 ,但是巴黎只有一個友好城市,就是義大利首都羅馬市,就像一句格言所說的一樣「只有巴黎配得上羅馬,只有羅馬配得上巴黎」。 === 夥伴城市 === * 魁北克 * 北京 * 上海 * 西安 * 京都 * 東京 * 莫斯科 * 聖彼德堡 * 開羅 *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 芝加哥 * 三藩市 * 安曼 * 沙那 * 柏林 * 首爾 * 貝魯特 * 雅加達 * 聖地牙哥 * 第比利斯 * 利雅得 * 布拉格 * 里斯本 * 索非亞 * 悉尼 * 埃裡溫 * 墨西哥城 * 華沙 * 馬德里 * 雅典 * 倫敦 * 日內瓦 * 阿爾及爾 * 蒙特利爾 * 聖保羅 == 參見 == * 大巴黎都會區 * 巴黎區域快鐵車站列表 * 埃菲爾鐵塔 * 香榭麗舍大街 * 省 (法國) * 法國行政區劃 == 參考資料 == ===來源=== * == 延伸閱讀 == * * * * * * * == 外部連結 == * 巴黎市政府官方網站 * 巴黎 Webcam ! * 巴黎 照片 * 巴黎 照片 * The Paris Page * 巴黎 1840 Category:法蘭西島大區省份 Category:歐洲首都 Category: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城市 Category:前3世紀建立 Category:法國各省首府
諾爾瑪
《諾爾瑪》(Norma),又譯《諾瑪》。是義大利作曲家貝利尼的一部著名的歌劇作品,義大利語指令碼由羅馬尼(Felice Romani,1788-1865)根據亞歷山大·蘇美於1831年在法國上演的同名悲劇改編而來。 == 作品背景 == 1831年,作曲家貝利尼在上一部歌劇《夢遊女》成功之後受到斯卡拉歌劇院的委託創作一部新的歌劇,於是貝利尼考慮將當時活躍於戲劇舞臺的《諾爾瑪》搬上歌劇舞臺。貝利尼和他同時代的多尼采蒂和羅西尼在創作速度上有所不同,他的歌劇精工細作。其作品的特點是自然流暢的旋律,他似乎不必依靠曲式或規範,在他的筆下旋律驚人的擁有了生命及靈魂,它綿延不斷如行雲流水,以自己的意志生長髮展。其歌劇往往一氣呵成,直到結束才給人以喘息。在這方面,"鋼琴詩人"肖邦及"指環"的作者瓦格納都十分欽佩他,而後來的斯特拉文斯基則把他與貝多芬相提並論。雖然貝利尼希望能夠在《諾爾瑪》上面花較長的時間來打磨,但迫於無奈,這部《諾爾瑪》最後也只用了3個月的時間來完成。在這部歌劇中,貝里尼減弱了旋律中的裝飾部分,自然樸實卻扣人心絃。有時根據特殊需要,這部歌劇也作四幕演出。 《諾爾瑪》作為一部表現女主角的英雄式的義大利正歌劇可以說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但歷來演出甚少,這確有原因。隨著美聲唱法的不斷發展,經過了莫扎特和羅西尼,貝里尼在《諾爾瑪》中將它發展到極致,女高音斯科託(R.Scotto)曾評價《諾爾瑪》為"最完美的美聲歌劇"。諾爾瑪這個角色對女高音的要求非常高,不僅要具備紮實的聲樂技巧,還要有足以連續唱上一個多小時的體力,此外,她還必須是一個很好的悲劇演員,能夠獨自控制舞臺氣氛及觀眾的情緒。女高音薩瑟蘭曾表示她每唱完一場《諾爾瑪》就要休息兩天來恢復消耗巨大的聲帶及體能。 歌劇的序曲是一首交響曲式的序曲,以重音啟幕營造一種莊嚴的氣氛,當中帶過一段諾爾瑪愛的動機,並巧妙的加入了悲劇的主題,以預示歌劇的結局。這首序曲是貝利尼所作的最有名的一首,常常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第一幕中德魯伊教徒聚集時演奏的進行曲是一首十分精彩的曲子,管絃樂與人聲合唱將此曲重重推高,開啟至雄偉,管絃樂漸弱,過渡以莊嚴的宣敘調。接著的"聖潔的女神"(Casta Diva)、"愛情回來"(Ah! Bello a me ritorna)則是諾爾瑪在全劇中最好的一個唱段,也是義大利歌劇史上最有名的一曲。其曲調優美,是典型的貝里尼式樣的旋律,綿延不斷,由較小的音域開始,隨感情的變化漸漸上升,在迎來一個小高潮後回覆平緩。曲子的開頭輔有長笛,結束部分交纏著德魯伊教徒的合唱,富有喜劇效果,也揭示出諾爾瑪矛盾的內心情感,為她一步一步走向毀滅打下伏筆。第一幕的終曲是一首變化的重唱歌曲,其中諾爾瑪與阿達爾吉莎的愛情兩重唱華麗而且優雅,貝里尼在這裡給出了一段美妙的裝飾音,代表著兩人不同心理的音樂相互交疊融合,接著音樂節奏加快,波霖內的聲音加進來,沉重的音型暗示了三個人之間的爭執、糾纏,激烈的對唱將劇情推向高潮。全劇的第二幕似乎是諾爾瑪一個人的舞臺,從"他們正在熟睡"(Dormono entrambi!)到與阿達爾吉莎的兩重唱"啊!把兩個孩子帶過來"(Deh! Con te li prendi)及"直到最後一刻"(Si fine all'ore estreme,接著是面對波霖內時連著唱出的三首詠歎調,"如今你落在我手中"(In mia man alfin tusei)、"你將同樣受苦"(Già mi pasco ne` tuoi sguardi)和"被你背棄的心"(Qual cor tradisti),整整60分鐘幾乎沒有停息,這不僅是技巧上的體現也是一種意志的顯露。能夠勝任"諾爾瑪"這個角色的女高音並不多,因此每場演出及錄音都成為了稀有的珍品。 令貝利尼失望的是,這部被他如此看重的作品1831年12月26日於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的首演卻是失敗的,對此的解釋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認為原因出在過度的排練。但在以後的演出中,《諾爾瑪》受到了越來越高的讚譽,作曲家最初所盼望的榮譽最終實現了,《諾爾瑪》成為了一顆牢牢地屹立於歌劇史上的明星。 == 劇情大綱 == 紀元前五十年,羅馬共和政體末期,高盧 === 第一幕: === 森林深處,德魯伊教徒正聚集在他們神的地方,神聖的Irminsul的神殿中,聖壇中聖潔的火熊熊燃燒,教主奧洛維索(Oroveso,男低音)正帶領眾人祈禱,他們祈求神保護他們打敗那些羅馬征服者。奧洛維索宣佈,當時機到來,由他的女兒諾爾瑪(Norma,女高音)向大家發訊號。 附近,波霖內(Pollione,男高音),羅馬任命的總督,他正與自己的副官散步,一路上兩人談起了諾爾瑪,波霖內坦言道自己已經不再愛女祭司長諾爾瑪,現在他正熱戀著一個年輕美麗的女祭司阿達爾吉莎(Adalgisa,次女高音)。破壞誓言令人痛苦,可是愛情的甜蜜卻叫人無法放棄。這時他們聽到德魯伊教徒集會的聲音,記起諾爾瑪曾警告他們不要踏入神殿周圍,兩人離開。 神殿內,諾爾瑪正向月亮女神祈求和平,她勸阻那些激動的教眾不得貿然行動,並且預言羅馬人將從內部分裂。在諾爾瑪的心裡實際上非常苦惱,她偷偷的與羅馬來的總督相戀,還生下了兩個孩子,這種行為無疑等於背叛,因為無論如何她不願意自己的情人受到傷害。如果面前的事情能夠和平的解決,那麼她和她的孩子就還有希望。 當眾人散去,阿達爾吉莎悄悄的走近聖壇,她祈禱神賜予她力量能夠抗拒波霖內。一方面她是那麼的愛著波霖內,一方面她感到了深深的恐懼,她的國家被羅馬人佔領,為此她應該離開波霖內。這時波霖內從牆後走出,他請求阿達爾吉莎原諒自己所帶給她的苦難,並要她第二天隨自己一同逃離高盧去羅馬過新的生活。終於,阿達爾吉莎被說服了。 諾爾瑪的房間幽暗而溫暖,兩個孩子正熟睡,諾爾瑪在與她的侍女及密友克洛蒂爾德(Clotilde,女高音)聊天,她說著自己的擔憂。她害怕波霖內回國時會拋棄她和她的孩子,並且有可能是為了一個女人,是誰她不知道。聽到有人過來,諾爾瑪吩咐侍女把孩子抱走。是阿達爾吉莎,她來懺悔自己的罪,她坦白自己與一個羅馬人相戀,那個人要帶她去羅馬,可是這麼一來就背叛了自己的信仰,現在只有求神寬恕。聽著阿達爾吉莎的告解,諾爾瑪想起了自己的戀情,她很同情這個與自己有著相像命運的人,她願意解開阿達爾吉莎曾在神前立下的誓言。就在這時,波霖內進來,弄明白他就是阿達爾吉莎的愛人時諾爾瑪憤怒的要發瘋,諾瑪大聲斥責波霖內背信棄義。波霖內無言以對,他只求帶走阿達爾吉莎,而阿達爾吉莎臉色蒼白,她表示寧願死也不會跟他離開。 === 第二幕: === 深夜,對愛情感到絕望的諾爾瑪手持短劍站在孩子的床邊,她想殺死一段孽緣生下的兩個兒子然後自殺,但當她注視著他們的時候心中不忍。這一對孩子睡得很熟,他們看起來多麼天真可愛,她下不了手。遲疑中諾爾瑪叫來了阿達爾吉莎,把兩個孩子託付給她,要她去交給總督,並讓她隨他一道離開。阿達爾吉莎拒絕了,她怎麼能夠偷走諾爾瑪的愛人,她發誓要把波霖內還給諾爾瑪,還鼓勵她帶著孩子與波霖內重新開始。諾爾瑪感動了,兩個人流著眼淚互相擁抱。阿達爾吉莎立刻動身去找波霖內,請求他回到諾爾瑪的身邊。 奧洛維索招集了教眾在聖殿中,他向人們宣佈說羅馬派來一位新的總督代替波霖內,那個人更加殘酷。底下,被奴役的人群憤怒的咒罵著羅馬人的罪行,他們激動的要求諾爾瑪表明態度,他們要求戰爭。奧洛維索抬手示意眾人平靜下來,他要求大家為了最終的勝利暫時保持低調的態度,接著請諾爾瑪主持祈福儀式,神將選定戰爭的時間。 諾爾瑪離開父親來到神廟深處等待阿達爾吉莎,當她得知波霖內拒絕了阿達爾吉莎的請求後心中充滿了恨意,愛情居然如此強烈,她的身體一陣一陣的顫抖。無法控制自己感情的諾爾瑪在愛恨交加中痛苦異常,她走到祭壇前公佈神的旨意,即刻向羅馬宣戰,奧洛維索要求選出一名犧牲獻給神。這個時候波霖內被拖進來,人們發現他鬼鬼祟祟的在神殿附近徘徊,他是來帶阿達爾吉莎私奔的。 諾爾瑪喝退眾人,走到波霖內面前,她問他是否願意跟阿達爾吉莎斷絕關係,波霖內拒絕,她又問他對自己還有否愛情,他回答沒有,諾爾瑪安靜的笑起來。她對父親跪下說已有了犧牲,又一個女祭師背叛了自己的信仰與敵人私通,眾人問她是誰褻瀆了神背叛了祖國。這時諾爾瑪看向波霖內與阿達爾吉莎,這兩個人臉色蒼白,但神情鎮定。奧洛維索高聲問女兒是誰,出乎意料的,諾爾瑪說:就是我!她轉身對波霖內說:你雖然背棄了這顆心,但你不再能離開我,你這冷酷的羅馬人!比你更有力量的神,已經把我們結合在一起,不論是活的日子,或是死後在黃泉下。 面對如此深愛自己的諾爾瑪波霖內感到痛苦,他顫抖的站起來要求分擔對於諾爾瑪的懲罰,眼淚落下,對於她,他似乎從來沒有好好的去理解,現在只能祈求寬恕。諾爾瑪將孩子交付給仍處於驚嚇中的父親,願自己的罪過不要連累孩子。拉著愛人的手一起走向熊熊的烈火,她的臉上閃耀著聖潔霞光,像一位真正高貴的女神。不忍心目睹的人們跪下來,他們知道這一次的犧牲必能潔淨祭壇與聖殿,祈禱的歌聲傳向遠方。 == 外部連結 == * * Libretto (in Italian) on opera.stanford.edu * Libretto & details, incl. pages from original score (www.librettidopera.it) * Norma at the Opera Company of Philadelphia * Norma at the Detroit Opera House * Further Norma discography * opera guide on Norma' Category:義大利語歌劇 Category:悲劇 Category:法國歷史題材作品
溫琴佐·貝利尼
溫琴佐·薩爾瓦多·卡梅洛·弗朗切斯科·貝利尼(,)是一位義大利作曲家。 ==生平== 生於義大利的西西里島,3歲開始學習音樂,18歲時入那不勒斯音樂學院。貝利尼並沒有像其同時代人那樣熱心於諧歌劇的創作,唯一一部帶有喜劇色彩的歌劇是他的第一部舞臺作品(1825年),其中包含著一個用那不勒斯方言演唱的喜劇男低音。總的來講,在貝利尼的作品中所顯露出來的是一種浪漫主義式的憂鬱。他的早期歌劇作品被認為在管絃樂的配器方面有所不足,《諾爾瑪》後這一缺點得以克服。貝利尼的作品有兩大特點:其一是美妙的旋律;其二是高難度的美聲唱段,這兩者的完美融合便是他歌劇的魅力所在。他歌劇中的許多詠歎調,至今仍被奉為“美聲唱法”的經典教材。 == 代表作品一覽 == * (La Sonnambula,1831年) * 諾爾瑪(Norma,1831年) * (I Puritani,1835年) == 外部連結 == * * Vincenzo Bellini cylinder recordings, from the UCSB Cylinder Audio Archiv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Library. * Vincenzo Bellini recordings at the Discography of American Historical Recordings. * * * Teatro Massimo Bellini, Catania's web site * , Pianist Francesco Nicolosi Category:義大利作曲家 Category:浪漫主義作曲家 Category:卡塔尼亞人 Category:19世紀古典音樂作曲家
序曲
序曲源於法語,指歌劇、舞劇等開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稱“開場音樂”,由管絃樂團演奏。其使命在於綜合地敘述全劇發展的重要關鍵場面,奏出劇中代表主角髮旋律,音樂內容預示了戲劇作品的故事情節(雷奧諾拉為歌劇費德里奧中序曲之一)。 音樂會序曲,具戲劇性的,生動有趣的,以及發人深省的管絃樂章,獨立於任何歌劇或戲劇作品之外來單獨創作。例如:孟德爾頌的《芬格爾山洞》,或柏遼茲的《羅馬狂歡節序曲》。這也自貝多芬的序曲形式,如艾格蒙特序曲、科裡奧蘭序曲及萊奧諾拉第三號序曲轉變而來;甚至早期具情境性質的管絃樂作品,如「暴風雨」(曾出現於第六號交響曲田園。貝多芬亦曾寫作以暴風雨為題的鋼琴奏鳴曲),可回溯至韋瓦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中夏季的暴風雨片段,以及巴洛克時期法國歌劇場景間一些具情境性質的間奏曲(entr'actes)。 == 發展歷程 == 十七、十八世紀的歌劇序曲分為“法國序曲”及“義大利序曲”兩類。前者為複調音樂風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個段落組成,中段為賦格形式,末段較短;後者為主調風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段落組成,後來的交響曲即由此演變而成。歌劇序曲自格魯克以後常有暗示劇情的作用。 十九世紀以來,作曲家常用這種題材寫成獨立器樂曲,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式,並有標題。 == 著名作品 == *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貝多芬《費德里奧》序曲 *德沃夏克《胡斯序曲》 *比才《卡門》序曲 *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序曲 *蘇佩《輕騎兵》序曲 Category:戲劇結構 Category:樂曲形式
漫畫
漫畫()是一種二維視覺靜態圖畫藝術,構圖(如顏色、線條運用)比一般美術繪畫(如油畫、水彩畫)精簡,加上文字(如對白、旁述、狀聲詞)所構成的內容。如同其他藝術形式,漫畫可以運用不同的敘事手法,例如誇飾、諷刺、寫實等。傳統漫畫一般在雜誌上連載,或者定時發行單行本。隨著數碼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漫畫越來越多以電子書或者網站內容的方式出現。連環漫畫以多張靜態的圖畫構成,與動畫有別。通常沒有聲音,有聲音的例子有「配圖廣播劇」(vomic)。漫畫可以完整地敘述事情 敘述故事,能自己本身表達一個完全的故事或概念,有別於浮世繪和插圖。漫畫不止單純呈現景物,所以不同於風景畫、人物畫、速寫、寫生等。「漫」字有著連綿、長遠的意思,如漫長、漫漫等;且有簡易的、隨意之意,如漫談、漫步等。故「漫畫」可被視為不拘於例如油畫等作畫技巧上的模擬及嚴謹豐實,而以敘事及描形為主的作畫風格。非單幅的漫畫也可以稱為連環畫。 ==起源== 漫畫作為繪畫作品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從最初作為少數人的興趣愛好,到現在已成為目前人們的普遍讀物。雖然現代才蓬勃的漫畫,卻早在800年前,日本已有了漫畫的開始。 ===歐洲=== 歐洲在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就有類似漫畫的作品,像李奧納多·達文西開始使用誇張的表現手法,本是作大壁畫時,在小紙上的速寫,但因誇張的畫作,滑稽的表現,而開始了西洋的漫畫。而瑞士畫家在1830年代的連環漫畫是歐洲連環漫畫的起源。 ===日本=== * 起源時期:藤原時代、鎌倉時代、室町時代、德川時代 * 起源地點:日本 * 重點人物:土佐光行、土佐光信 * 最早漫畫發展於日本,目前的日本漫畫是世界的主流文化之一,日本也是世界知名的漫畫王國,800年前,日本人模仿中國畫作,卻以誇張手法表現,當時稱此種畫作為:「」。鎌倉時代流行在長手卷上作畫,也發展成今日的連載漫畫。室町時代,畫作風格與漫畫更加接近。德川時代則流行簡筆畫,當時稱為「」,為最早漫畫兩字的出現。 ===中國大陸=== *起源時間:清末、民國十三、十四年 *重點人物:豐子愷、陳師曾 *豐子愷的漫畫在文學周報連載,也造成了當時風行,雖然中國此時才開始流行漫畫,起源卻是從清末開始,陳師曾的簡筆發表於太平洋報,但當時不稱為漫畫。 *漫畫與黑麵琵鷺的關係:漫畫一詞在中國古代是一種鳥類的別名,以其用嘴在水中捕魚與畫家在紙上隨意下筆的姿態相似而得名朱善傑 2004。 ===臺灣=== *起源時間:二十世紀初 *重點人物:楊國城、陳定國、王朝基、陳光熙、洪晁明、葉宏甲 *當時臺灣漫畫的本土意識和色彩強烈,畫作總是富有地方色彩,楊國城、陳繼章開始繪製政治漫畫。後來許多漫畫家受到日本漫畫所影響,開始慢慢出現附有日本漫畫的作品。 ===香港=== *起源時間:清末 *重點人物:何劍士、李凡夫、黃玉郎、上官小寶 *清末期間,何劍士因不滿朝廷腐敗,在上海及香港各大報章刊物上發表了多篇諷刺時局的漫畫。1940年代初抗日戰爭爆發,不少內地漫畫家移居香港,成立了「全國漫畫作家協會香港分會」。1950年代《財叔》漫畫出現,1959年《漫畫世界》半月刊出版,1970年代由黃玉郎及上官小寶帶起以功夫為主題的漫畫熱。 ==漫畫與其它媒體的比較== 媒體形式 視覺情報的表現 聽覺情報的表現 畫面的連續性 漫畫 繪畫來提示 用文字或狀聲詞表達聲音 時間依每格流動 繪本 用繪畫來提示加上文章說明 用文字、狀聲詞甚至文章表達聲音 靜態的・插畫的形式 小說 文章說明(有的會有插畫) 用文字、文章表達聲音不採用狀聲圖形 無(靜態插畫) 廣播劇 沒有畫面,用聲音說明 用聲音和配樂直接提示 無 影片、動畫 對映直接提示 有聲音與配樂 動態・realtime VOMIC 用繪畫來提示 有聲音與配樂 時依每格流動 浮世繪 用繪畫來提示 無 靜態的・插畫的 繪畫 用繪畫來提示 無 靜態 漫畫的畫面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可以抽象也可以寫實,但注重能表達一個觀念或故事的內涵。雖然在古代很多是以諷刺幽默為主,但也有歷史故事(如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彩繪人物故事漆屏),恐怖鬼怪(如唐代吳道子的地獄變相圖),社會問題等不同題材。 ==發展史== 人們熟悉的羅馬圖拉真柱,外表纏繞190米浮雕,刻畫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的功績,於西元113年落成。11世紀的貝葉掛毯長70公尺,寬半公尺,現存62公尺。描述了整個黑斯廷斯戰役的前後過程。可視為早期漫畫的一種模式。 而古代中國也有漫畫這種藝術形式。諸如漢代山東西元147年落成的武梁祠石刻《夏桀》、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彩繪人物故事漆屏,明憲宗朱見深所作的《一團和氣》、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孔雀圖》、清朝“揚州八怪”之一黃慎的《有錢能使鬼推磨》等,經美術界專家考證,均屬中國古代漫畫。只是在中國古代,與漫畫這種繪畫形式逐漸相適應的畫種名稱並非“漫畫”,而是叫做“諷刺畫”、“寓意畫”、“諷喻畫”、“時畫”、“諧畫”、“笑畫”或“滑稽畫”。 西方在十五世紀印刷術發明之後,就可能出現漫畫,但通常以藝術家威廉·賀加斯在十八世紀的連環圖作品A Rake's Progress定為現存西方歷史上最早漫畫。這個作品已帶有分鏡的感覺,甚至像一個畫出來的分鏡劇本。 東方則是日本浮世繪畫家山東京傳在1798年繪本『四時交加』的序文第一次用《漫畫》這個詞。而葛飾北齋所繪製,在1814年開始出版的北齋漫畫可能是漫畫這型別在東方最早的展現。 現代漫畫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清朝光緒年間陳師曾在上海發行的《太平洋報》上曾發表過一些即興隨意的作品第七期 現代中國畫的傳統和延革 陳池瑜,小形、著墨儉省而意趣頗濃。但因當時戰亂不斷,大部分刊物在戰亂期間燒燬遺失,已經很難再看到全部的作品了。幸好魯迅、鄭振鐸所編輯的《北京箋譜》內蒐集了一些與陳師曾類似漫畫作品,才能一睹初期漫畫的餘韻。 1925年5月,被後人尊稱為漫畫大師的豐子愷開始在鄭振鐸主編的《文學週報》上刊載了一些繪畫作品,並從5月的第172期為豐先生作品標上了“漫畫”的字樣,這是漫畫的名稱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大眾面前。從此,豐子愷的畫就以“子愷漫畫”的名字風行於各種報刊上。 可惜漫畫後來在中國近現代繪畫史上佔有的地位並不重要。中國各種學校課程、學者研究、藝術獎、社會評價、政府管制、市場銷售等等各方面,在20世紀內,漫畫在中國長期都處於弱勢地位,少被看重。直到1990年代,中國才有第一本專業漫畫雜誌,晚了美日等國近一世紀。1998年才有第一屆中國漫畫獎,比日本1971年創的手塚賞晚了二十多年。直到2002年,中國美術學院才成立動畫系。 ==漫畫研究== 就像在定義文學及電影的問題一様,有關漫畫媒體的定義還沒有達成共識,許多試圖為漫畫下的定義或說明都出現了許多的例外。像Töpffer、、威爾·埃斯納、、Alain Rey及 Lawrence Grove都強調文字和圖畫的的結合,但是在漫畫史上也出現過著名的無文字漫畫。像Thierry Groensteen及Scott McCloud強調圖畫序列的重要性。到了20世紀末,不同的文化發現彼此的漫畫傳統,也重現找出一些早已被遺忘的漫畫型別,以及新漫畫型別的產生,因此要定義漫畫就更加困難了。 ==漫畫型別== ===篇幅分類=== 以表現形式分類有單幅漫畫,多格漫畫,劇情漫畫(連環漫畫)等不同的形式。 * 單幅漫畫/單圖漫畫/單格漫畫:只由單獨一幅圖畫而成。 * 多格漫畫:由多格圖畫組成。最常見的有三格、四格、六格漫畫,其餘二格、八格、十二格等也很常見。 * 短篇漫畫:篇幅較短的漫畫作品。在雜誌上登載的話,一般當期就會結束。 * 短期集中連載:篇幅較長的漫畫作品,無法一次刊行完畢,需要連載幾期,但一般沒辦法到達能出單行本的頁數。 * 長篇連載:長期推出的漫畫作品,可以連載數年甚至數十年。 ===地區分類=== * 美國漫畫(American Comic):簡稱「美漫」。美國是世界首個將漫畫普及為流行文化的國家(1930年代),美國創作了世界上最多的漫畫書,在數量方面,只有日漫是與美漫實力相差較少的競爭者。出版漫畫基本為彩色,佔市場絕大多數的是超級英雄漫畫這類的硬派寫實的畫風。 * 法文漫畫(Bandes dessinées):指在法國和比利時等法文地區出版的漫畫作品。多數法文漫畫的畫面和裝幀十分精美,有一種精英藝術氣質。其繪畫週期較長,以彩色為主。 * 日本漫畫(Manga):簡稱「日漫」。當代日本漫畫業非常興盛,與美國一樣對世界漫畫文化有著深刻影響。 * 中文漫畫(Manhua):指在臺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等中文圈出版的漫畫作品。受日式漫畫影響很深,此外,部分漫畫家在漫畫中加入工筆劃的繪畫技法,看起來非常的精緻,以黑白或彩色為主。 * 韓國漫畫(Manhwa):指在韓國出版的漫畫作品。由於網路發達,許多韓國漫畫家在網路平臺創作,作品開始受到關注,許多韓劇改編韓漫作品。以彩色為主。 ===讀者群分類=== 年齡限制方面,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分級標準。 * 兒童漫畫:以兒童為主要讀者物件。(美國DC的E-Everyone級) * 少年漫畫:以少年為主要讀者物件。(美國DC的T級為12歲以上) * 少女漫畫:以少女為主要讀者物件。(美國DC的T級為12歲以上) * 青年漫畫:以年齡層在少年以上為主要讀者物件。(美國DC的T+級為16歲以上) * 女性漫畫:以家庭主婦和白領女性為主要讀者物件。(美國DC的T+級為16歲以上) * 成人漫畫:有暴力或色情內容,成人才能閱覽。(日本分為18X與20X,臺灣限制級為十八禁,美國DC的M級為18禁) ===題材分類=== * 冒險漫畫:講述驚險刺激的傳奇故事的漫畫。 * 科幻漫畫:又稱「SF漫畫」,以科幻故事為題材的漫畫。 * 奇幻漫畫:以與現實完全不同的世界為舞臺的漫畫。 * 恐怖漫畫:以恐怖題材為漫畫 * 歷史漫畫:以歷史為背景進行發揮創作的漫畫,其中大部份是以架空歷史為主。 * 武俠漫畫:以武俠為題材的漫畫。香港漫畫常見。 * 推理漫畫:以推理為故事主題,通常此類漫畫多為通力合作,有推理故事的原作者及漫畫人物的繪畫者合力完成。 * 災難漫畫:以災難事件為題材的漫畫。 * 校園漫畫:以校園為舞臺,學生為中心人物的漫畫。 * 運動漫畫:以運動為題材的漫畫。例如:棒球漫畫、籃球漫畫、足球漫畫……等。 * 博弈漫畫:以棋類、牌戲、魔術為主題的漫畫,其內容可能以競賽或賭博的方式為主。 * 烹飪漫畫:在日本稱為「料理漫畫」。以烹飪為主題。 * 戀愛漫畫:以戀愛為主題的漫畫。 * 色情漫畫:以性愛為主題的漫畫,多數以引起讀者性興奮為目的。在華語地區的次文化中又稱「A漫」、「H漫」,美國次文化稱為XXX級,日本次文化稱為「」。 * BL漫畫:又稱「耽美」,以女性群體為主的(也有一部分男生)以創作其幻想中的男同性戀的漫畫作品。最初出現在日本,後來席捲華人地區(包含臺灣與中國大陸)。 * GL漫畫:又稱「百合」,以創作其幻想中的女同性戀的漫畫作品。 * 蘿莉漫畫:主角多半是未達青春期女性孩童的漫畫作品。 * 正太漫畫:主角多半是未達青春期男性孩童的漫畫作品。 * 戰爭漫畫:以戰爭、革命和武裝衝突為主題的漫畫作品。 ===出版分類=== * 漫畫雜誌連載 * 單行本 * 合訂本 * 文庫本 * 完全版 * 電子書 ==參看== * 動畫 * 連環畫 * 漫畫店 * 漫畫咖啡店 * 漫畫家 ** 漫畫作品 ** 漫畫雜誌 ==參考來源== ==參考書目== * * * * ==外部連結==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動漫戲說 Category:敘事形式 Category:日語借詞
7月22日
7月22日是陽曆年的第203天(閏年是204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62天。 == 大事記 == 7月22日 7月22日 利奧波德三世國王在流亡六年後返回比利時。 利奧波德三世國王在流亡六年後返回比利時。 布永的戈弗雷在聖墓教堂被選為首任耶路撒冷王國聖墓守護者。 銀行搶匪約翰·迪林傑在芝加哥傳奇劇院門口被埋伏的警察槍殺。 佈雷維克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進行爆炸和槍殺,共造成77人死亡。 佈雷維克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進行爆炸和槍殺,共造成77人死亡。 === 3世紀 === * 259年:教宗狄約尼削在教宗職位空缺近一後上任教宗一職。 === 9世紀 === * 838年:皇帝狄奧斐盧斯指揮的拜占庭軍在安貞戰役中被阿拔斯王朝的軍隊擊敗,損失慘重。 === 11世紀 === * 1099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將領布永的戈弗雷在聖墓教堂被選為首任耶路撒冷王國國王。 === 13世紀 === * 1242年: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率領的法軍在塔耶堡戰役擊潰英格蘭軍隊,亨利三世恢復安茹帝國的希望徹底破滅。 * 1298年:蘇格蘭獨立戰爭:在中,英格蘭軍隊在愛德華一世的指揮下打敗了威廉·華萊士領導的蘇格蘭起義軍。 === 15世紀 === * 1419年:捷克人民反對天主教會和封建剝削及德意志殖民勢力的革命運動:胡斯戰爭爆發。 * 1456年:匈雅提·亞諾什的匈牙利王國軍隊在貝爾格勒圍城戰擊敗穆罕默德二世的奧斯曼帝國軍隊。 * 1499年:瑞士軍隊在多爾納赫完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親率的大軍。 === 16世紀 === * 1587年:第二批殖民者抵達羅阿諾克島,為要重新建立先前荒廢的定居點。 * 1598年:威廉·莎士比亞的話劇威尼斯商人在英國出版。 === 18世紀 === * 1706年:1707年聯合法令得到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國專員的同意。 * 1793年:英國探險家亞歷山大·麥肯齊抵達太平洋,成為第一個穿越北美洲的歐洲人。 === 19世紀 === * 1802年:阮福映成功佔領河內,從而結束越南長達百年的分裂局勢並且建立阮朝。 * 1812年:阿瑟·韋爾斯利率領英軍在阿拉皮萊斯擊敗了法國軍隊。 *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在英屬香港實施。 * 1862年: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向內閣宣讀一項總統命令《解放黑奴宣言》的初稿。該命令將宣佈解放南部所有的奴隸。 * 1864年:在亞特蘭大城外,美利堅聯盟國軍對謝爾曼將軍的美利堅合眾國軍發動攻勢並失敗。 * 1864年: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在南京郊外方山被俘。 * 1894年:法國第一汽車賽從巴黎到魯昂。 === 20世紀 === * 1913年: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政府與法國、比利時訂立一千萬鎊的《同成鐵路借款合同》。 * 1921年:裡夫戰爭中,西班牙軍隊慘敗於當地反抗軍的手中。 * 1928年: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人舉行平江起義,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開闢了湘鄂贛淪陷區。 * 1933年:美國飛機師威利·波斯特完成首次單機環球飛行。 * 1934年:在美國各地犯下數起大行搶劫案的銀行搶匪約翰·迪林傑在芝加哥傳奇劇院門口被埋伏的警察槍殺。 * 1937年:總統羅斯福增加最高法院法官數量的提案在美國參議院被否決。 * 1942年:波蘭華沙猶太區超過七千名猶太人被遣送至特雷布林卡集中營殺害。 * 1943年:同盟軍在西西里島戰役中控制了西西里島首府巴勒莫。 * 1944年:波蘭國家解放陣線委員會發布了自己的宣言,建立了波蘭人民共和國。 * 1946年:伊爾貢在巴勒斯坦託管地耶路撒冷大衛王酒店發動炸彈襲擊,造成91人死亡和46人受傷。 * 1947年:印度制憲會議批准使用現在的印度國旗。 * 1950年:利奧波德三世流亡六年後返回比利時。 * 1952年:埃及七月革命爆發。 * 1954年:中國基督教全國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成立了“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的領導機構。 * 1961年:金正日加入朝鮮勞動黨。 * 1962年:水手號計劃:水手1號探測器在卡納維爾角發射時偏離軌道,並在大西洋上空的大氣層燒燬,首次嘗試探索金星的活動失敗。 * 196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代表中國政府發表宣告,表示中國準備承擔最大的民族犧牲,支援越南人民戰勝美國。 * 1969年: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宣佈前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為西班牙王位繼承人。 * 1970年:載著印度教徒朝聖者的二十四輛公共汽車和五輛出租汽車在印度被洪水衝到喜馬拉雅山麓的一條河中,五百餘人因此喪生。 * 1973年:香港大嶼山發生巴士墮崖慘劇,17死23人傷,是2003年屯門公路雙層巴士墮坡事故前香港最大傷亡的車禍。 * 1976年:日本對菲律賓完成了最後的戰爭罪行補償。 * 1977年:西班牙首屆民選國會揭幕。 * 1977年:在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被恢復撤職前的黨內外一切職務。 * 1979年:一輛中巴雙層巴士失控,衝向在北角碼頭巴士總站候車的乘客,共釀成五死四十多人傷。 * 1983年:波蘭解除戒嚴。 * 1992年:哥倫比亞頭號毒販埃斯科瓦爾因懼怕被引渡至美國受審從而越獄潛逃。 * 1996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 * 1997年:赤柬領袖波爾布特被判終身監禁。 * 1999年:美國微軟公司開發的即時通訊軟體MSN Messenger首個版本釋出。 * 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和民政部宣佈法輪功為非法組織。 * 2000年:臺灣發生八掌溪事件,四名受困在河床的施工人員在苦等不到救援下,遭暴漲的溪水沖走溺斃。 === 21世紀 === * 2003年:伊拉克多國部隊在摩蘇爾擊斃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的兩個兒子烏代和庫賽。 * 2005年:微軟公佈正在開發中,原代號Longhorn的下一代Windows作業系統,正式命名為Windows Vista。 * 2009年:21世紀內最大規模的日全食(長江大日食),月球的影子橫跨了亞洲東南部,至太平洋波利尼西亞附近海域。 * 2010年:香港受颱風燦都的雨帶影響,帶來大雨及雷暴,香港天文臺於50分鐘內將所有暴雨警告訊號及惡劣天氣警告全部發出,暴雨造成4人死亡。 * 2011年:當日凌晨4點京珠高速信陽明港段一輛由山東威海開往湖南長沙的中型雙層客車發生火災,車體全部著火,車上47名司乘人員只有6人逃生,41人罹難。事故車輛嚴重燒燬,只剩骨架,部分罹難者遺體已碳化。 * 2011年:安德斯·佈雷維克在挪威奧斯陸與烏託亞島發動恐怖襲擊,造成77人死亡和135人受傷。 * 2012年:印度國民大會黨候選人、前財政部長普拉納布·慕克吉在7月19日舉行的總統選舉中獲勝,當選為新一任印度總統。 * 2020年:香港新增113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個案,有105宗為本地個案,63宗則為源頭不明,創單日新高。 == 出生 == * 809年:唐敬宗李湛,唐朝皇帝(827年逝世) * 1476年:朱祐杬,明朝興國王(1519年逝世) * 1478年:費利佩一世,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的首位統治者(1506年逝世) * 1596年:米哈伊爾一世,俄羅斯沙皇(1645年逝世) * 1618年:約翰·紐霍夫,荷蘭旅行家(1672年逝世) * 1647年:瑪加利大·瑪利亞·亞拉高,法國天主教修女、聖徒(1690年逝世) * 1711年:格奧爾格·威廉·裡奇曼,德國物理學家(1753年逝世) * 1751年:卡羅琳·瑪蒂爾,丹麥和挪威王后,英國公主(1775年逝世) * 1766年:弗朗茲·克薩韋爾·蘇斯邁爾,奧地利作曲家(1803年逝世) * 1784年:弗里德里希·威廉·貝塞爾,德國天文學家、數學家(1846年逝世) * 1862年:科斯莫·達夫-戈登爵士,蘇格蘭地主、運動員,鐵達尼號生還者(1931年逝世) * 1878年:雅努什·科扎克,波蘭醫師,兒童權利之父(1942年逝世) * 1887年:古斯塔夫·赫茲,德國物理學家,19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75年逝世) * 1888年:賽爾曼·A·瓦克斯曼,美國微生物學家、生物化學家,195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73年逝世) * 1889年:詹姆斯·惠爾,英國電影導演、戲劇導演、男演員(1957年逝世) * 1893年:傑西·海恩斯,美國棒球選手及教練(1978年逝世) * 1899年:索布扎二世,史瓦濟蘭國王(1982年逝世) * 1916年:馬塞爾·塞爾當,法國拳擊手(1949年逝世) * 1923年:-{zh-cn:鮑勃·多爾;zh-tw:鮑勃·杜爾}-,美國律師、政治人物,曾任美國眾議院議員和美國參議院議員(2021年逝世) * 1926年:沃爾夫岡·伊瑟爾,德國美學家(2007年逝世) * 1928年:吉米·希爾,英國足球運動員(2015年逝世) * 1934年:露易絲·弗萊徹,美國女演員(2022年逝世) * 1941年:喬治·克林頓,美國歌手 * 1944年:阿南德·薩蒂亞南德,第19任紐西蘭總督 * 1946年:約翰遜·托里比翁,帛琉第7任總統 * 1946年:丹尼·葛洛佛,美國男演員 * 1947年:唐·亨利,美國樂團老鷹樂隊成員 * 1947年:艾伯特·布魯克斯,美國男演員、導演、作家、配音員、喜劇演員 * 1949年:亞倫·孟肯,美國電影配樂作曲家、鋼琴家 * 1949年: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迪拜酋長 * 1949年:蕭若元,香港編劇、主持人、政治評論員 * 1949年:拉塞·維倫,芬蘭長跑運動員及警官 * 1954年:史蒂文·拉圖雷特,美國律師、眾議院議員(2016年逝世) * 1955年:威廉·達佛,美國男演員 * 1957年:高天賜,澳門立法會議員 * 1958年:原辰德,日本棒球運動員、教練 * 1960年:約翰·李古查摩,美國男演員 * 1962年:黎卓豪,香港公務員、工程師 * 1962年:阿爾文·羅伯遜,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 1964年:陳弘耀,臺灣漫畫家 * 1964年:內村光良,日本搞笑藝人、主持人、演員、電影導演 * 1964年:大衛·斯佩德,美國演員、編劇 * 1965年:津村真琴,日本女性聲優 * 1967年:瑞斯·伊凡斯,威爾士演員 * 1968年:羅時豐,臺灣歌手 * 1969年:傑森·貝克,美國新古典主義重金屬吉他演奏家、作曲家 * 1971年:夏洛特·甘斯柏格,法國女演員 * 1973年:洛福斯·溫萊特,加拿大裔美國創作歌手 * 1974年:郭羨妮,香港演員 * 1974年:法蘭卡·波坦特,德國演員 * 1976年:KOKIA,日本女歌手 * 1976年:于波,中國演員 * 1978年:王楠,中國射擊運動員 * 1978年:長谷川京子,日本模特兒、演員 * 1978年:達米安·勃納爾,法國男演員 * 1980年:德克·庫伊特,荷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80年:凱特·萊恩,比利時歌手 * 1980年:水鳥壽思,日本男子競技體操運動員 * 1981年:亞裡,臺灣演員 * 1982年:陳宛蔚,香港女藝員 * 1984年:斯圖爾特·唐寧,英國足球運動員 * 1985年:李東輝,韓國男演員 * 1986年:樂瞳,香港演員、歌手 * 1986年:末永遙,日本女藝人、模特兒、童星 * 1988年:吉高由裡子,日本女演員 * 1988年:保羅·庫茨,英國足球運動員 * 1988年:喬治·桑托斯,美國政治人物 * 1990年:林採緹,臺灣女藝人 * 1990年:西田望見,日本女性聲優 * 1991年:馬修·詹姆斯,英國足球運動員 * 1992年:梁凱寧,香港女新聞從業員 * 1992年:席琳娜·戈梅茲,美國歌手、演員 * 1993年:夏宇禾,臺灣女演員 * 1994年:李汶翰,中國男子偶像團體UNINE成員 * 1994年:佐伯伊織,日本女性聲優 * 1997年:邢昭林,中國男演員 * 1998年:薩哈帕·翁拉齊,泰國男演員 * 2000年:許秀,韓國《英雄聯盟》電競選手 * 2013年:喬治王子,英國王子 == 逝世 == * 698年:武承嗣,女皇武則天的侄子(649年出生) * 1274年:恩裡克一世,納瓦拉國王(1244年出生) * 1461年:查理七世,法蘭西國王(1403年出生) * 1540年:扎波堯伊·亞諾什,匈牙利國王(1490年出生) * 1645年:加斯帕爾·德·古茲曼,西班牙首相(1587年出生) * 1676年:教宗克勉十世,羅馬主教(1590年出生) * 1814年:-{zh-cn:邁克爾·弗朗西斯·伊根;zh-tw:麥可·法蘭西斯·伊根}-,愛爾蘭和美國天主教會教長。(1761年出生) * 1826年:朱塞普·皮亞齊,義大利神父、天文學家(1746年出生) * 1832年:拿破崙二世,拿破崙一世與他的第二位皇后瑪麗·路易莎之子(1811年出生) * 1852年:奧古斯特·德·馬爾蒙,法國將軍、貴族(1774年出生) * 1900年:伊薩克·伊里奇·列維坦,俄羅斯風景畫家(1860年出生) * 1908年:蘭德爾·克里默,英國社會活動家,190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828年出生) * 1915年:史丹佛·佛萊明,加拿大工程師、發明家(1827年出生) * 1932年:範信達,加拿大發明家,電臺廣播發明者(1866年出生) * 1967年:卡爾·桑德堡,美國詩人(1878年出生) * 1979年:科奇什·尚多爾,匈牙利足球運動員(1929年出生) * 1991年:安德烈·多泰爾,法國文學家(1900年出生) * 2006年:盧素娟,香港無綫電視資深配音員,以配《多啦A夢》的野比大雄著名(1952年出生) * 2011年:琳達·克里斯蒂安,美國好萊塢影星(1923年出生) * 2012年:丁關根,中國工程師及政治家(1929年出生) * 2018年:都千代,日本超級人瑞(1901年出生) * 2019年:克里斯·克拉夫特,美國航太工程師(1924年出生) * 2019年:李鵬,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前主要領導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28年出生)李鵬同志逝世 ,新華網 * 2019年:範遠聰,香港反修例運動抗爭者。 * 2022年:埃米莉·貝奈斯·布熱津斯基,瑞士裔美國雕刻家(1932年出生) * 2022年:大衛·摩爾斯,英國商人,利物浦足球俱樂部主席(1946年出生) * 2022年:斯特凡·紹爾特斯,匈牙利裔奧地利指揮家(1949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國際拳擊日 * 圓周率近似值日 * 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和聖公會教會:聖抹大拉馬-{利}-亞日 * :國家復興節 * :太上皇誕辰 * :國家報紙日 * :革命日 * :砂拉越自治日 == 參考資料 ==
性取向
性取向(),或稱性傾向,是指人們認為異性、同性或兩性具有浪漫或性吸引力的恆久特定模式。通常,性取向可分為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三類,而無性戀(認為兩性均無性吸引力)則有時被視作性取向的第四類別。 此外在考慮性向認同及語意的情況下,上述分類還可再作延伸。人們會用到其他標籤來形容自己的性取向,譬如泛性戀、多性戀、「沒有標籤能代表自身」。美國心理學會表示,性取向也指「一種身份意識,一種基於這些吸引力、相關行為、及身為這些相關社群一員而形成的身份意識」 。在行為科學中,研究者為了抵制性別二元的概念,也會用到戀男向與戀女向去形容特定的性取向。戀男向是指認為男性的氣質具有性吸引力;戀女向則指認為女性的氣質具有性吸引力Schmidt J (2010). Migrating Genders: Westernisation, Migration, and Samoan Fa'afafine, p. 45 Ashgate Publishing, Ltd., 。性偏好一詞的定義範圍跟性取向有著很大重疊,不過在心理學研究上兩者一般不會視作同義。自我認定為雙性戀者的人可能會認為某種性別較具吸引力。性偏好一詞可能在喑指性取向是一種自願的選擇——這跟科學共識相違。 目前科學界尚未就性取向的形成原因找到確切答案,不過他們相信其形成受到基因、激素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儘管目前沒有一套有關性取向成因的理論得到科學界廣泛支援,但他們仍偏向支援有生物性基礎的理論。與社會性因子相比,生物性因子得到更多的證據支援,對於男性的情況而言更是如此。目前沒有實質性證據表明早期童年經歷或撫養方式能影響一個人的性取向。不論文化背景如何,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異性戀者,少數人則具有同性戀或雙性戀取向。性取向是個連續體,人們可處於絕對異性戀到絕對同性戀之間的任何一點。 性取向是生物學、神經科學、心理學、性學的研究重心之一,但社會學、歷史學(包括從社會建構主義角度出發的研究)、法學也會把其列為研究物件。 == 定義和跟認同或行為的不同 == ===概論=== 性取向在傳統上可分為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三類,而一些研究者把無性戀(認為兩性均無性吸引力,或只有少量性吸引力)視作性取向的第四類別。它可能會被視為缺乏性取向。研究者之間尚對「無性戀是否一種性取向」這道問題存有爭議。 大多數有關性取向的定義都會考慮人的心理狀態,比如某人在情慾上的偏向;該些定義亦可能會考慮行為狀態,比如聚焦於性伴侶的性別。一些人偏向於將其視為人們的自我定義或身份認同。科學界和專業界別把它理解為「使成人性取向得以形成的核心吸引力,其通常會在童年中期至青少年早期期間顯現」。性取向與性認同不同——前者會考慮到與他人的關係,後者則是一種自我概念。 美國心理學會表示:「性取向是指一個人對異性、同性或兩性產生的持久情感,喜愛、愛情或性吸引的現象。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描述過這些不同的性傾向。許多文化都使用特定的詞彙去標籤這些性傾向。在美國,最常見的標籤是lesbians女同性戀者(被女性吸引的女性),gay men男同性戀者(被男性吸引的男性)及bisexual people雙性戀者(被兩性吸引的男性或女性)。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也可能使用不同的標籤,或者根本不用任何標籤」。他們進一步表示性取向「和性別是不同的概念,性別包括生理性別(與男性或女性相關的生理及遺傳特徵),性別認同(認同自己身為男性或女性的心理意識),及社會性別角色(界定女性和男性行為的文化規範)」 。 性認同和性行為跟性取向有著密切關係,但它們不能混為一談。性認同指的是一種自我概念;性行為指的是人們所從事的行為;性取向指的是「幻想、眷戀、渴望」。人們可能會,亦可能不會以行為表達自身的性取向。具有非異性戀取向的人可能不會在身份認同上表達這種取向——這種情況有時會被稱為「躲在櫃裡」。不過此一用語亦可能表達了某種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會正處於過渡期——當中人們正逐步處理跟性少數融入社會有關的議題。科學家在研究被性吸引的物件、行為、認同是否匹配時,一般都會以一致或不一致這些用語去形容某種狀態。因此,若某名女性認為其他女性具有性吸引力,但卻自我認定為異性戀者,並只與男性發生性關係,那麼就可形容她的性取向跟性認同及行為不一致。 性認同亦可形容人們對於自身性別的感知。性偏好一詞的意思類近於性取向,而且人們經常將兩者交替使用,但美國心理學會表示「性偏好」一詞喑示了其是一種自願選擇。美國心理學會的男同性戀者與女同性戀者相關事宜委員會(Committee on Gay and Lesbian Concerns)把此一用語放在「提倡異性戀偏見」的用語列表當中。以性取向一詞取代性偏好的做法可追溯到性學家約翰·曼尼,他同時認為有關吸引力不一定是自願選擇的。 ===戀男向、戀女向等用語=== 在行為科學上,研究者會用到戀男向和戀女向這兩個用語,以之形容某種性取向,並取代異性戀和同性戀等概念。它們用於在不考慮主體的性別指定或性別認同的情況下,識別主體認為有吸引力的客體。其他相關用語有多性戀、泛性戀——它們都不會考慮主體的性別指定或性別認同。人們亦可能用到酷兒、「pansensual」、多角忠貞(polyfidelity)、「ambisexual」等用語、抑或像「byke」、「biphilic」般的自定義身份。 在描述非西方文化者、雙性人、跨性別者時,使用戀男向和戀女向等用語可避免困惑和冒犯。精神病學家對此解釋道Aggrawal, Anil (2008). Forensic and medico-legal aspects of sexual crimes and unusual sexual practices. CRC Press, :……需要克服在確定跨性別男性和跨性別女性的性取向時所面對的挑戰。比方說,很難去確定認為男性具有吸引力的跨性別男性是女異性戀者,還是男同性戀者;或認為女性具有吸引力的跨性別女性是男異性戀者,還是女同性戀者。分類者在嘗試把他們分門別類時,可能會感到困惑,甚至冒犯到當事人。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最好不要聚焦於主體的性別,反應聚焦於其認為有吸引力的客體。性學家寫道:「異性戀、雙性戀、同性戀這些用語最好不要當作名詞使用,反應把它們視作形容詞;此外,最好不把它們套用在人上,反應套用在行為上。這種用法在探討變性人或雙性人的伴侶時特別有用。與以往的那些用語相比,社會也沒有為這些新用語賦予特定價值」Diamond M (2010).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 In Weiner IB, Craighead EW eds. The Corsini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Volume 4. p. 1578. John Wiley and Sons, 。 一些研究者提倡以這些用語去避免西方性文化的偏見。社會學家約翰娜·施密特(Johanna Schmidt)在探討薩摩亞的Fa'afafine人口時寫道,在承認第三性別的文化中,像「同性戀變性人」(homosexual transsexual)般的字詞並不能夠配上當地分類Schmidt J (2001). Redefining fa’afafine: Western discour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genderism in Samoa. Intersections: Gender,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Asian context。 一些非裔美國人會採用「同社會性別戀」(Same gender loving)這個字詞去表示文化肯定的同性戀認同。 像般的研究者批評為跨性別者打上同性戀或異性戀標籖的做法,他寫道:「……在這些用法中,『異性戀』或『同性戀』取向的參考點僅僅是重新指定前的遺傳性別(比如Blanchard et al. 1987, Coleman and Bockting, 1988, Blanchard, 1989)。因此,這些標籖忽視了性別認同高於生理性別[的正確權重],並優先考慮生理性別」。巴基米爾繼表示,這種用法使得人們更易宣稱變性者實為男同性戀者,以此逃避有關汙名Bagemihl B. Surrogate phonology and transsexual faggotry: A linguistic analogy for uncoupling sexual orientation from gender identity. In Queerly Phrased: Language, Gender, and Sexuality. Anna Livia, Kira Hall (eds.) pp. 380 f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研究者亦提出了認為具有女性性別表達的出生男性擁有性吸引力的用語,比方說戀跨性別女性癖(gynandromorphophilia/gynandromorphophilic)。 === 性別、跨性別、順性別、一致性 === 早期就性取向進行書寫的著者一般會把之跟性別掛勾。比方說,他們會假定若身體為女性者認為其他身為女性者具吸引力,那麼前者就一定具男性氣質,反之亦然Terry, J. (1999). An American obsession: Science, medicine, and homosexuality in modern socie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很多19世紀中至20世紀早葉的理論家都這樣認為——這包括卡爾·亨利希·烏爾利克斯、、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哈維洛克·艾利斯、卡爾·榮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不過此一理解在當時就已經備受爭議。到了20世紀下半葉,研究者開始視性別認同為一種跟性取向不同的現象。跨性別和順性別者可能認為男性具吸引力,亦可能會認為女性具吸引力,此外也有人認為兩者皆具吸引力,不過兩個群組的性取向人口比例有著不少差異。同性戀者、雙性戀者、異性戀者可能會偏向男性性格、女性性格,抑或具有雙性性格。當今很多同性戀者及他們的支持者將「性別常規異性戀者」及「非性別常規同性戀者」視為負面的刻板印象。不過和的硏究顯示,很多男同性戀者和女同性戀者樣本於童年時經歷過某種程度的性別不確定。 當今的跨性別者會按著性別認同去認定自身的性取向:只認為女性擁有吸引力的跨性別女性會認定為女同性戀者。只認為女性擁有吸引力的跨性別男性會認定為異性戀者。 性取向的分類會在考慮到非二元性別(雙性人、跨性別、第三性別等等)時變得複雜起來。社會學家(2000)認為性取向的定義應考慮到更多面向: === 取向以外的關係 === 同性戀者可能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而跟異性發生性關係,比如想建立傳統家庭、擔心受到歧視和宗教放逐。一些LGBT人士會對其配偶隱瞞自身的性取向;而另一些人則在維持一段美好的異性婚姻的同時,發展出積極的同性戀認同。向異性配偶和子女出櫃可能會帶來一些沒異性配偶或子女者不會面對的挑戰。 === 流動性 === 性取向與性向認同在很多時候不會加以區分,而這點可以影響研究者能否準確評估當事人的性向認同,以及性取向能否改變;性向認同可以在人的一生中出現變化,而其可符合,亦可不符合當事人的生物性別、性行為、實際的性取向Sinclair, Karen, About Whoever: The Social Imprint on Identity and Orientation, NY, 2013 。性取向則為恆定的,絕大多數人的性取向不會出現任何變化 。不過仍有研究顯示一些人的性取向確會出現改變,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 *。美國心理學會把性取向(認為特定性別具有恆久的吸引力)和性向認同(在某人一生中可出現變化)區分開來。 == 形成原因 == 人們發展出某種特定性取向的實際原因尚是不明。迄今為止,已有很多研究去確定基因、激素活動、發育動力、社會文化會否影響人的性取向——這讓很多研究者認為生物和環境因子在其形成過程中扮演了相當複雜的角色。同性戀在過去一度認為是因心理發展不健全所致——比如過去不少人認為童年的性虐待經驗會使人發展出同性戀取向。此一說法主要建基於偏見和錯誤資訊之上。 === 生物學 === 目前研究已發現好幾種生物性因子可能跟性取向的發展有關——這包括基因、產前激素、腦部結構。硏究者尚未發現性取向形成的主因;他們亦不斷進行大大小小的研究,以望為這道問題找到答案。 儘管大多研究者相信性取向的形成並不只取決於單一因子,而是基因、激素、環境的共同作用所促成,但他們仍偏向支援有生物性基礎(比如基因、宮內環境)的理論。與社會性因子相比,生物性因子得到更多的證據支援,對於男性的情況而言更是如此。科學家並不認為它是一種選擇,他們有一些甚至認為性取向在受孕時便已成定局Vare, Jonatha W., and Terry L. Norton. "Understanding Gay and Lesbian Youth: Sticks, Stones and Silence." Cleaning House 71.6 (1998): 327–31: Education Full Text (H.W. Wilson). Web. 19 April 2012.。目前的科學調查大多都聚焦於在生物層面上找出特定性取向的成因。科學研究已發現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的生物結構有著不少統計上的差異。 ==== 基因 ==== 基因可能跟性取向的發展有關。儘管2001年的一項雙生子研究顯示,基因並不是性取向的主要成因,但另一項於2010年發表的雙生子研究則顯示,同性戀取向的形成跟基因和環境兩者有關。不過現存雙生子研究的設計使得研究者難以對結果下一個準確的解釋。 2012年,幾個獨立研究小組為男性性取向進行了一項大型而又全面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結果發現同性戀跟染色體和8號染色體近著絲點上的基因有著顯著關係。著者們總結道:「我們的研究結果如同前人的般,同樣顯示這些區域的遺傳變異在男性性取向這一重要心理特徵的發展上,扮演著一定角色」。它是迄今為止最大型的同性戀基因關聯研究。 ==== 激素 ==== 激素理論認為,激素會影響胎兒長大成人後的性取向,其機制就像接觸某些激素會影響胎兒的性別分化般。其支持者可分為兩大派——一派認為人在胎內接觸的激素為其日後形成某種性取向的主因,另一派則認為它需跟基因、環境社會條件配合,才能使人顯現出某種特定性取向Wilson, G., & Q. Rahman, Born Gay: The Psychobiology of Human Sex Orientation, op. cit.。 在大多情況下,人類女性會擁有兩條X染色體,男性則擁有X/Y染色體各一條。人類胎兒預設向女性方向發展,而Y染色體則會誘導胎兒向男性方向發展。此一分化過程主要由像睪酮和雙氫睪酮般的雄激素所主導。於胎兒體內形成的睪丸會分泌雄激素,進一步推動性別分化;此一過程亦會影響胎兒的腦部發展。整個過程最終使得男女在身體構造上存有差異。一些科學家會以各種方式控制哺乳類動物在胎內或早年時所接觸的雄激素總量,藉此研究雄激素對實驗動物的影響。 ==== 出生順序 ==== 大量研究表明,男性發展出同性戀傾向的可能性跟親兄的數量成正比,此一現象稱為「出生順序」效應。科學家們把產前生物機制視為此一現象的成因。他們更把探討焦點落在「對男性胎兒的母體免疫反應」上,因為這種效應只存於有親兄的男性當中。這個稱為「母體免疫假說」的過程會在男性胎兒的細胞進入母體血液迴圈時開始。該些細胞攜有Y蛋白(Y-proteins),該些蛋白質在胎兒的腦部男性化當中扮演著一定角色。母體的免疫系統會產生對抗Y蛋白的抗體。該些抗體及後會向男性胎兒釋出,令其男性化過程受干擾。最終使得腦部中負責性取向的區域向「預設」方向(女性)發展,繼令受影響的男性更偏好於男性。研究者在2017年發現了支援此一假說的生物化學證據——與兒子為異性戀者的母親相比,兒子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具有顯著較高水平的NLGN4Y(Y蛋白),此一情況在生下了多名兒子的母親當中尤其突出。 在連續懷上男嬰的情況下,此一效應會變得更為顯著。這會使下一個兒子是同性戀的機會增加38-48%。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在產下幾個男嬰後,再產下的男嬰很大機會是同性戀。反之,在產下首胎時,日後產下男同性戀者的機會會增加至2%,第二胎為4%,第三胎則為6%,如此類推。 科學家估計,15%至29%的男同性戀個案可以歸因於此一效應,但這個數字可能更高,因為他們的母親可能曾在之前流產,或曾經終止懷孕——這些都可能使得其母親接觸過跟Y蛋白有關的抗原。出生順序效應並不適用於首胎嬰兒發展成為同性戀者的情況;科學家們表示,他們的性取向可歸因於基因、產前激素、其他母體免疫反應——這些免疫反應也會影響腦部發育。如果當事男子是左撇子,那麼此一效果就不會適用於其身上。和在20世紀90年代發現了這一效應,布蘭查德將其描述為「性取向研究中……的可靠流行學變數」。和表示,性取向如同出生順序效應所顯示的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產前生物機制的影響,而不是社會化過程中的某些不明朗因素。 === 環境=== 在遺傳學當中,任何與基因無關的因子都可歸類為「環境影響」。然而,「環境影響」並不等同於社會環境對性取向發展的影響。許多跟社會環境和基因無關的生物性因子可以視作環境影響的一部分。比方說,產前發育有可能對性取向的形成有所影響。目前沒有實質性證據表明早期童年經歷、撫養方式、性虐待、生活事件會影響人的性取向。產後社會環境對性取向影響的假設十分薄弱,對於男性的情況而言更是如此。家長的態度可能會影響孩童會否公開表達自己的性取向"Different aspects of sexual orientation may be influenced to a greater or lesser degree [p. 303:] by experiential factors such that sexual experimentation with same-gender partners may be more dependent on a conducive family environment than the development of a gay or lesbian identity." Susan E. Golombok & Fiona L. Tasker, Do Parents Influence the Sexual Orientation of Their Children?, in J. Kenneth Davidson, Sr., & Nelwyn B. Moore, Speaking of Sexuality: Interdisciplinary Readings (Los Angeles, Calif.: Roxbury Publishing, 2001) (), pp. 302–03 (adapted from same authors, Do Parents Influence the Sexual Orientation of Their Children? Findings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Lesbian Families,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vol. 32, 1996, 3–11) (author Susan Golombok prof. psychology, City Univ., London, id., p. xx, & author Fiona Tasker sr. lecturer, Birkbeck Coll., Univ. of London, id., p. xxiii)."Whereas there is no evidence from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to suggest that parents have a determining influence on the sexual orientation of their children, the findings do indicate that by creating a climate of acceptance or rejection of homosexuality within the family, parents may have some impact on their children's sexual experimentation as heterosexual, lesbian, or gay." Do Parents Influence the Sexual Orientation of Their Children?, ibid., in Speaking of Sexuality, id., p. 303 (adapted per id., p. 303).。 ===專業機構的宣告=== 美國兒科學會於2004年表示: 美國心理學會、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在2006年表示: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在2007年表示: 美國精神醫學會在2011年表示: 2007年9月26日,一份代表美國心理學會、加州心理學會、美國精神醫學會、國家社會工作者學會、國家社會工作者學會加州分部的法律簡報指出: == 改變性取向的嘗試 == 改變性取向的嘗試是指旨在將同性戀取向改變的方法。實施者可能會以行為技術、認知行為療法、修復療法、精神分析等各種醫學、宗教、靈性手段去嘗試改變人的性取向。 主流心理健康專業組織都不認可或鼓勵任何改變性取向的嘗試,它們很多都發表了宣告,提醒專業人員和公眾應小心這些旨在改變性取向的療法。美國心理學會、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美國諮商學會、美國社會工作人員協會、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澳洲心理學會都發表了這樣的宣告Statement from the Royal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Gay and Lesbian Mental Heal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 .Australi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Sexual orientation and homosexuality.。 美國心理學會的性取向適當治療對策工作小組(Task Force on Appropriate Therapeutic Responses to Sexual Orientation)在2009年發表了一份系統性綜述,當中研究了眾多經過同行評審,且有關改變性取向的文獻。該篇綜述總結道: 改變性取向的嘗試(SOCE)沒什麼可能成功之餘,同時會對當事人構成一些風險——此一結論跟SOCE從業者和提倡者的宣稱相反。儘管研究和臨床文獻都表明,同性的性和浪漫吸引力、感受、行為是人類正常且積極的性變異——不論當事人的性向認同為何,但本特別工作組的結論認為,接受SOCE的人群往往具有極度保守的宗教觀點,這導致他們尋求各種改變自身性取向[的方法]。因此,對尋求SOCE的人的適當反應就是肯定性治療介入,這包括治療師對服務物件的接納、支援、理解;促使服務物件能夠正面應對、獲得社會支援、探索與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身份——當中不應把具體的性向認同結果強加於人。 泛美衛生局(世界衛生組織的南北美洲分部)在2012年發表宣告 ,於當中警告旨在「治癒」非異性戀性傾向的措施,因為該些措施的醫學執行理據欠奉,並對受影響人群的健康和福祉構成嚴重威脅;其還指出全球科學界和專業界的共識是「同性戀為人類性表象的正常和自然展現型式,不能夠遭視為一種病理現象」。泛美衛生組織還呼籲各國政府、學術機構、專業協會和媒體揭發此類實踐,並促進對性多元化的尊重。世界衛生組織附屬機構進一步指出,未成年的同性戀者時會被迫參與這些「治療」,剝奪其自由,有時甚至會要其在數月中孤獨地生活——多個聯合國機構已發現並報告了相關情況。泛美衛生組織建議譴責這種實踐,並指治療提供者應依據各國法律受到制裁和處罰,因為他們已違反衛生保健倫理原則,並違反國際共同維護的人權 同性戀研究及治療全國協會雖自稱為「為那些不希望擁有同性戀取向者提供希望的專業科學組織」,但他們不同意主流精神衛生界對LGBT迴轉治療的立場——他們既不同意其有效性低下,亦不同意有關「性取向是不可改變的非二元特質」的說法"An Instant Cure" , Time; 1974-04-01.。 美國心理學會和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對同性戀研究及治療全國協會表示關注,稱其立場沒有得到科學支援,同時亦會創造出一種容易滋生偏見和歧視的環境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評估量度== 由於研究者會採用不同的定義,且各個社會對性有著不同的規範,故此難以準確對性取向進行量化。 ===早期分類=== 1860年,卡爾·亨利希·烏爾利克斯私底下擇寫了一系列的小冊子,他在當中提出了把性取向分門別類的早期方案。該一分類只適用於男性,並將他們分為三大類:「dionings」、「urnings」、「uranodionings」。「urnings」可按其陰柔程度再細分。 該些分類與現今的「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相對應。烏爾利克斯在該一系列的小冊子當中設定了一些用以判斷某名男子是否「urning」的問題。其分類的定義如下: :*Dioning:對應於現代的「異性戀」 :*Urning:對應於現代的「同性戀」 :::Mannling:具有男性氣質的「Urning」 :::Weibling:具有女性氣質的「Urning」 :::Zwischen:兩種氣質皆具之的「Urning」 :::Virilised:在性行為上就像「Dioning」的「Urning」 :*Urano-Dioning:對應於現代的「雙性戀」 歐洲最遲在19世紀晚期開始,便有人嘗試以連續體形式把人類性反應分類。柏林性學家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在1896年提出了一套量度方法,當中以2個獨立的量表(同性戀[A]和異性戀[B])去測量人們的性慾強弱Hirschfeld, Magnus, 1896. Sappho und Socrates, Wie erklärt sich die Liebe der Männer & und Frauen zu Personen des eigenen Geschlechts? (Sappho and Socrates, How Can One Explain the Love of Men and Women for Individuals of Their Own Sex?).。某個異性戀者可落在「A0、B5」;同性戀者則可能為「A5、B0」;「A0、B0」即為無性戀;認為兩性皆有強烈吸引力者則可能為「A9、B9」。 ===金賽量表=== 金賽量表,也稱為「同性戀 / 異性戀等級評定表」(Heterosexual–Homosexual Rating Scale),為一個於阿爾弗雷德·金賽等人擇寫的《男性性行為》(1948年)中首度提出的量表,其亦為《女性性行為》(1953年)的重心。此一量表是為了對抗當時將人二分成同性戀或異性戀的假設而制定。金賽等人確認了社會上很多人不是絕對的異性戀者或同性戀者,他們寫道: 金賽量表根據某人在一段特定時間內的同性戀/異性戀經歷相對數量,抑或其生理反應,而把之在量表上分類。該一分類會把具有相近性史或反應史者分為同一類別,它的分類依據並非經歷或心理反應總量,而是是某人在過往跟同性戀/異性戀的關係。被評估者可落在以下類別: 等級 描述 0 絕對異性戀:該人對於同性沒有心理反應,跟同性亦沒有使人性興奮或達至性高潮的身體接觸。 1 主要異性戀/偶然同性戀:該人偶然有一二次導致生理或心理反應的同性性接觸,或偶然在沒有身體接觸的情況下產生心理反應。 2 主要異性戀,同性戀比偶然稍多些:同性戀經歷或反應稍多些,或對同性的刺激產生相當肯定的反應。 3 異性戀和同性戀取向相同:該人對於異性和同性皆具有同等的經歷或心理反應。 4 主要同性戀,異性戀比偶然稍多些:該人對同性有著較明顯的活動或心理反應,但同時亦具有稍多的異性戀經歷或反應,或對異性的刺激產生相當肯定的反應。 5 主要同性戀/偶然異性戀:該人在行為或反應上很接近同性戀者。 6 絕對同性戀:該人在經歷或心理反應上皆為絕對的同性戀者。 金賽量表因為不把性取向二分和為人類的性引入了新的觀點,而得到不少好評。但即使此舉使得性取向的分類更為準確,研究者仍很難判斷該把研究物件評為哪個等級。麥斯特與強生在比較男女同性戀的性反應時,發現很難按著金賽量表去把研究物件評分。他們認為有關困難在為物件的異性戀/同性戀經歷或反應的相對總量評分時尤其突出。他們亦表示難以為擁有大量同性/異性戀經驗的人評為2-4級。當某人有著大量的異性和同性戀經歷時,那麼就很難要其客觀評估兩者的相對數量。 韋恩裡奇(Weinrich)等人和溫伯格(Weinberg)等人對量表進行了批評,指它會將在其他性維度上存有差異者分為同一類。金賽在應用這個量表時,會把性取向的兩個維度納入考慮範圍當中——分別是公開的性經歷和性心理反應。若只考慮這兩個因素,那麼在分類時便會把很多有價值的資訊直接忽略掉。某個以同性反應為主的人異於另外一個反應相對較少但同性經驗較多的人。而金賽只需把兩者分開量度,並把兩個等級分開列出,便可解決這道問題,避免資訊掉失。此外性的維度不只於這兩個,還有物件的吸引力、認同、生活方式等等。克萊因方格便有把量表缺失的維度納入其中。 最後,金賽量表亦不恰當地將異性戀和同性戀放在同一個量表上測量,使得人們要在當中進行取捨。於1970年代進行的研究顯示,與單一連續體相比,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更適合於結果上分開列出。若把兩者放在同一個量表,那麼在評價物件具有女性氣質時,就必須同時把物件評為男性氣質較少,反之亦然。但是若將兩者分開,那麼就可把測試物件同時評為十分男性化和十分女性化。把同性戀和異性戀在量表上分開亦有類近效果。若把兩者獨立測量,那麼就可以分別確定當事人有多大程度是異性戀者、有多大程度是同性戀者,而不需考慮如何平衡兩者。 ===克萊因方格=== 為了回應有關金賽量表只量度兩個性取向維度的批評,提出了一個量度多個性取向維度的量表——克萊因方格。克萊因於《雙性戀選項》(The Bisexual Option)一著中首度提出之。克萊因方格量度了7個性取向維度,每個維度細分為7級,並要測試物件按著自身在3個時段的情況去評分——過去(青少年早期至1年前)、現在(過去12個月內)、理想(自己想要怎樣的性取向)。 ===賽爾性取向評估=== 賽爾性取向評估是為瞭解決金賽量表和克萊因方格所面對的主要問題而提出。它以多維度、將同性戀和異性戀分開的方式去評估測試物件的性取向。賽爾性取向評估的提出者並不把之當作量度性取向的最佳方案,反認為它是為了促進有關探討而存在。 賽爾性取向評估包含了12道問題,當中6道聚焦於評估性吸引,4道聚焦於評估性行為,2道聚焦於性取向認同。在衡量同性戀的量表上,每一道問題都有一道對應的異性戀問題版本——它總共提供了六對這樣的問題。測試物件對這六對問題的回答將使得研究者大約瞭解其性取向。但有關結果可在聚焦於「反應」的情況下簡化為四種——跟同性戀 、異性戀、無性戀、雙性戀四種性取向相對應的反應。 賽爾認為,有關性吸引的問題為所有問題當中最重要的,因為性吸引比起性認同或性行為更能反映性取向的概念——他把性取向定義為「同性、異性、雙性或沒人在性上吸引自身的程度」。賽爾因為認同和行為跟性吸引和性取向有著密切關係,所以把前兩者視作補充資訊。尚沒有研究者對賽爾性取向評估作出重大批評,但其信度和效度則仍待更多研究評估。 ===評估上的困難=== 聚焦於性取向的研究很多都會使用量表去評估人們屬於哪個性取向群組。研究者會假設該些量表能夠確定測試物件的身份認同,以及把他們按性取向分門別類。但是由於性取向的定義十分含糊,所以很難根據量表去判斷某人的性取向。研究者在評估性取向時,一般會考慮當中的三大元素。以下舉出了一個例子,用以說明它們的潛在定義和評估方式: 元素 定義 問題 性吸引 認為某種性別具吸引力;想跟一種或兩種性別者建立性關係,或戀愛為主,偶帶性接觸的關係 「你跟男性是否有過任何形式的浪漫關係?你跟女性是否有過任何形式的浪漫關係?」 性行為 「任何自願與他人進行的性器官相關活動,當中須使人感到性興奮;沒有性交或性高潮的經歷也包括在內」 「你有否跟同性發生過使自己達至性高潮的關係?」 性認同 個人選擇,且受社會和歷史因素約束的標籤。當中社會會為那些性認同加添額外意義。 「請從以下六個選項中選取一個形容自身:男同性戀者或女同性戀者;雙性戀者,但多半為男同性戀者或女同性戀者;同性戀與異性戀取向一樣的雙性戀者;雙性戀者,但多半為異性戀者;異性戀者;不知道、不確定。」 儘管性吸引、性認同、性行為皆為性取向的一環。不過人們在不同維度上定義自己時可能出現互相衝突的情況,「同性戀和異性戀行為在人們性史中的數量及佔比,跟其是否把自己標籖為雙性戀者、同性戀者、異性戀者之間幾乎沒有一致的關係」。很多人會因為好奇、奇異感、社會壓力而認為某些人具吸引力,並與之發生性關係,但這不一定會反映其性取向。比方說,某名女性可能只會幻想或想跟其他女性發生性關係,但在行為上並沒有這樣做,並只跟異性發生性關係。如果以性吸引來判斷其性取向,那麼她就是同性戀者。但若只以行為來計,她就是異性戀者。 由於沒有研究指明哪個元素才是定義性取向的關鍵,故此研究者之間會因定義不同而得出相異的結論。薩文·威廉姆斯於2006年探討了這個問題,並指出如果有關性取向的調查結果都建基於某項元素之上,那麼研究者就無法實際掌握每個性取向的人口比例。例如,如果只以同性性行為來定義某人是否同性戀,那麼沒發生過性行為/只與異性發生性行為的同性戀者就不會納入統計之內。同時會誤把為其他理由而參與同性性行為,且在當中進入性興奮狀態的異性戀者納入其中。由於每個元素都不能涵蓋所有情況,所以應以謹慎態度閲覽他人的研究結果。 性取向的評估量表可用於確定不同性取向在人口中的普遍程度。有關同性戀人口的統計結果會因研究物件的年齡、性別、文化,以及所採用的性取向元素(性吸引、性行為、性認同)而異。對性吸引進行評估將得出同性戀人口的最大普遍程度。報稱受同性吸引的人,一般較報稱有過同性性行為,自認為男同性戀者、女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的人口高出兩到三倍。此外報稱有過同性性行為的人口比例,一般高於自認為男同性戀者、女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的人口比例。下圖為顯示了上述差異的實際人口統計: 同性戀人口比例 吸引力 吸引力 行為 行為 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 國家:年齡組別 女性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男性 :美國:青年人 6% 3% 11% 5% 8% 3% :美國:青壯年人 13% 5% 4% 3% 4% 3% :美國:成年人 8% 8% 4% 9% 1% 2% 澳洲:成年人 17% 15% 8% 16% 4% 7% 土耳其:青壯年人 7% 6% 4% 5% 2% 2% 挪威:青少年 21% 9% 7% 6% 5% 5% 人口統計上的差異反映了研究物件對性取向各個元素的反應有所不同,以及隨著時間推移而出現的回應不穩定性。勞曼(Laumann)等人於1994年發現,美國有20%在一個元素上被視為同性戀的成年人,會在另外兩個元素上表達出同性戀取向,70%只於一個元素上被視為同性戀。此外,人類的性亦具有一定流動性,比方說性向認同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黛蒙德於2003年發現,在7年跨度內,三分之二的女性至少一度改變自身的性向認同,當中很多人表示標籤不足以反映她們性與戀愛感受的多元性。此外,放棄雙性戀和女同性戀認同的女性不會放棄同性的性,並承認自己有可能在將來認為同性具吸引力,並與之發生性行為。其中一名女性表示:「我主要是個直女,但我是那種會因適合條件而改變自身觀點的人」。因此,在一項研究中被歸類為同性戀者的人,可能不會在另一項研究中再歸類為同性戀者。最終很難確定誰是同性戀者、誰不是同性戀者,以及他們在人口中的比例。 ====影響==== 人們會按著性取向的不同元素進行評估和參考,並得出相異的結論,繼而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公眾和政府機構對同性戀人口比例的瞭解會影響他們看待或對待這一群體的方式。比如若同性戀者只佔總人口的1%,那麼在政治上他們就很有可能受到忽視,政府亦可能會把其他少數群體視為較優先要處理的物件。如果人數相對較少,那麼就很難證成以社群為基礎的同性計劃和服務、在大眾媒體中加入同性戀角色/演員、在學校建立同性戀/異性戀聯盟。因此,美國全國男同性戀者和女同性戀者特遣小組的主席才會在1970年代透過社會上有13%男性、7%女性為同性戀者這個數字,來延續同性戀者佔總人口10%的迷思。沃勒把此一結果泛化,並在現代同性戀權利運動中採用之,以說服政治家和公眾:「我們[男同性戀者和女同性戀者]無處不在」。 ====潛在的解決方法==== 心理學家在論文《誰是同志?這重要嗎?》(Who's Gay? Does It Matter?)當中提出了兩套用於測量性取向的方法,使得研究者能夠在發展出更準確、心理測量學上更合理、經過充分測試的定義之前,較為可靠地確定同性戀的人口比例、成因、影響。他首先提議應優先考慮吸引力和性興奮,而行為和認同則相對次要,因為前兩者不易受到自欺、他欺、社會狀態和意義變化所影響。為了量度吸引力和興奮程度 ,他建議開發和使用生物測量法。他表示已有許多量度性取向的生物/生理測量法,比如性興奮、腦部掃描、眼球追蹤、體味偏好、像指長比和慣用手般的解剖學變化。及後薩文-威廉姆斯建議研究者完全放棄性取向的概念,只評估與調查問題有關的部分。比如: * 透過量度性行為去評估性傳染病或HIV的傳播 * 透過量度性/浪漫吸引力去評估人際依附 * 透過量度性認同去評估政治意識形態 === 評估方法 === 常見評估方法有問卷、訪談、跨文化研究,量度興奮程度、性行為、性幻想Wilson, G., & Q. Rahman, Born Gay: The Psychobiology of Human Sex Orientation (London: Peter Owen Publishers, 2005), p. 21.。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由研究物件向研究者報稱或標籖自身的性取向,其準確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研究物件能否正確表達自身的性取向。 ====性興奮==== 研究人類的性興奮為瞭解男女之差及性取向的有效方法。在臨床上,可能會用到或去評估測試物件在面對不同的情色材料時,其性器官的充血情況。 一些研究性取向的研究者認為,有關測試的解讀並不能男女通用。一項研究發現,女性在分別觀看內有男女、女女、男男性行為的情色電影時,她們的性興奮模式並不像男性般,會跟所報稱的性取向那麼一致。換句話說,女異性戀者跟女同性戀者對情色電影所產生的性興奮,並不會因參與者的性別或性行為的型別而有顯著差異。男性的性興奮模式傾向於跟其所報稱的性取向一致,男異性戀者對女女性行為有著更高的興奮程度,並對男女性行為和男男性行為展現出較少程度的興奮;男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對於男男性行為的場景有著較高的興奮程度,其他場景則為之帶來較少的興奮。 另一項有關男女性興奮模式的研究證實 ,男女之間有著與性取向無關的興奮模式差異。該一研究發現女性在觀看人類發生同性性行為、異性性行為、人類以外的動物進行交配時,其性器官都會出現興奮反應。男性則不會對動物的交配場面產生興奮反應;他們的性興趣跟其興奮模式存在一致性(男異性戀者對女性興奮,男同性戀者對男性興奮)。 一些科學家在2007年使用腦部掃描技術去進行性取向相關研究,結果發現異性戀者和同性戀者在看到自己喜歡的性別時都會有積極的反應,使用的腦區也是相同。杏仁核的活動水平為研究當中所發現的唯一顯著差異。目前已知杏仁核有份參與調控恐懼的過程LeDoux JE, The Emotional Brai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6).。 ==文化== 研究表明,性取向為獨立於文化等社會因素而存在的事物,但人們可能因恐同/異性戀主義的社會環境,而在公開承認自己的性取向時面對一些阻礙。宗教、語言、民族傳統等社會制度會大大影響人們對性取向的認知。文化因素可能會使性取向的測量過程變得複雜。大多有關LGBT的實証和臨床研究都以白人、中產階級、受過良好教育的樣本為物件;儘管也有一些研究以其他群體為研究物件,但它們在研究物件的性別和性取向多元性方面往往存有不足Garnets, L. & Kimmel, D.C. (Eds.). (2003).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experienc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對於LGBT人士而言,融合性取向跟社會文化認同可能是一項挑戰。人們可能會,但不一定會以性取向來定義自身的性認同,因為他們可能會經歷某種程度的性流動,或對其他身份有著更大的認同。美國文化非常強調個人特質,並認為自我是恆定不變的。相反,東亞文化則注重人們在社會階級中的角色,認為自我是流動可塑的。 ===語言=== 在比較不同文化時,翻譯往往是一大障礙。很多英語詞彙在其他語言當中沒有同義詞,其他語言的概念和詞彙亦有不少在英語當中未能體現出來。翻譯和詞彙障礙不僅限於英語Santaemilia, J. (2008). 'War of words' on New (Legal) Sexual Identities: Spain's Recent Gender-Related Legislation and Discursive Conflict. In J. Santaemilia & P. Bou (Eds.). Gender and sexual identities in transi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 181–98. Newcastl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語言可以迫使人們認同一個可能或不可能準確反映其真實性取向的標籤。語言也可以用於向他人表達性取向Leap, W.L. (1996). Word's Out: Gay Men's English.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大眾媒體和社會組織會向大眾傳播各個性取向分類的意思。人們亦可能會使用新詞去描述全新的性取向相關概念,或以之更好地描述各種性取向。也有一些字詞的意思會因性取向而改變,或因性取向而為人替換作另一些字詞。比如西班牙的「marido」(丈夫)和「mujer」(妻子)開始慢慢被更為中立的「cónyuges」或「consortes」(配偶)所取代。 ===認知=== 一些人可能會根據所認知到的特徵(比如外貌、衣著、聲音、與其他人的相處表現、行為方式)去推定某人的性取向。在社交場合當中嘗試透過外在判斷別人性取向的舉動可稱為同志雷達——一些研究發現,與碰運氣相比,以臉部照片為依據的猜測有著較高的準確度。2015年的研究表明,同志雷達只是利用LGBT刻板印象去推測別人性取向的同義詞,而臉型本身並不能準確反映人的性取向。 對別人性取向的推定可能會影響該人所受的待遇。比如,FBI在2004年表示,美國有15.6%向警方落案的仇恨犯罪「因性取向偏見而起」。英國在實施了《》之後ACAS (About Us) , as accessed 2010-04-19.,「不得因為工作者或求職者的性取向、所推定的性取向,或因為他們與某一特定性取向的人有聯絡,而給予他們較差的待遇」 在歐美文化中,傳統規範、價值觀、法律皆對異性戀有利Rust, P.C. (2003). Finding a Sexual Identity and Community: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and Cultural Assumptions in Scientific Models of Coming Out. In L. Garnets & D.C. Kimmel (Eds.).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experiences (pp. 227–69).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這包括婚姻和家庭結構。當地不少人正嘗試改變社會對LGBT人士的偏見,並透過立法保障他們受到平等待遇。 此外亦有不承認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區別的文化。它們常以性角色(主動/被動;插入/接受)來把人劃分。在這種劃分底下,「被動」通常與女性氣質或自卑有關;「主動」則常跟男性氣質或優越有關。 例如,對巴西一個小漁村的調查顯示,當地會把男性在性上分為三類——只與男性發生性關係的男性(始終處於被動地位)、只與女性發生性關係的男性、與男女皆發生性關係的男性(始終處於主動地位)。雖然當地人認為扮演被動角色的男性應與另外的那些分類區分開來,但只與女性發生性關係的男性和與男女皆發生性關係的男性則不會作任何區分。 ===種族歧視與支援種族少數=== 在美國,非高加索人的LGBT人士可能會察覺自己為雙重小眾——他們既不被以高加索人為主的LGBT社群完全瞭解或接納,亦不被自己的族群所接受。很多曾處於主流LGBT社群的非高加索人,要面對因種族與性別雙重刻板印象結合而構成的歧視,比如亞裔美國LGBT人士於很多時候會被當作較為被動和女性化,而非裔美國LGBT人士則被當作較男性化,較具侵略性。美國有著不少專為特定文化而設的LGBT支援網路,專為越南裔美國酷兒女性而設的「Ô-Môi」便是一例。 === 宗教 === 性意識(Sexuality)在宗教的範疇時常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尤其在涉及「性傾向」的這方面。在過去,有些宗教,例如基督教、伊斯蘭教,對非男女性行為的「同性性行為」採取負面觀點,並有處罰同性親密關係的宗教規範,和對其迫害的歷史紀錄。 在現代,隨著科學知識的進步和對性傾向的瞭解,有越來越多的宗教和教派,對非異性戀者採取接納和寬容的觀點,接受非異性戀性傾向和宗教身份可相互相容的詮釋。 ===網際網路與媒體=== 網際網路會在兩方面影響性取向:其能提供一個載體來讓人們產生有關性取向和性認同的話語,繼而促成民間的性觀念;它允許人們以匿名方式尋找性伴侶,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聯絡。 == 人口統計 == 當代科學調查顯示,不論文化背景如何,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異性戀者。雙性戀者則可能認為某種性別相對較有吸引力。與認為兩性有著同等吸引力相比,較多男性為絕對的同性戀者。女性則反之。 一糸列以西方文化為背景的研究顯示,平均而言,大約93%的男性和87%的女性自認為絕對的異性戀者,10%的女性及4%的男性自認「偏向於異性戀者」, 1%的女性及0.5%的男性自認為雙性戀者,0.4%的女性及0.5%的男性自認「偏向於同性戀者」,2%的男性和0.5%的女性自認為絕對的同性戀者。一項以67份研究為基礎的分析發現,男男性行為(不論性取向)的終生盛行率為3-5%(東亞)、6-12%(東南亞與南亞)、6-15%(東歐)、6-20%(拉丁美洲)。國際艾滋病聯盟估計,全球有3-16%的男男性行為者。 同性戀或雙性戀的相對人口比例因調查方法和選擇標準而異。一項於1998年推出的報告表示,根據統計結果,美國有2.8-9%的男性、1-5%的女性為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James Alm, M.V. Lee Badgett, Leslie A. Whittington, Wedding Bell Blues: The Income Tax Consequences of Legalizing Same-Sex Marriage, p. 24 (1998) PDF link.。 一少部分人認為任何人皆沒有性吸引力(無性戀)。一項2004年的研究顯示,約1%的人口為無性戀者。 === 金賽的資料 === 阿爾弗雷德·金賽等人在擇寫《金賽報告》的過程當中,要求研究樣本在量表上為自己的性取向評分。根據金賽等人的資料,很多人為某程度上的雙性戀者,即他們認為兩性都有某種程度的吸引力,不過大多仍偏向於某一種性別。金賽在收集資料時所用到的方法常為人詬病,比如他的人口樣本欠隨機性,包含過多監獄囚犯、男妓、自願參與禁忌性話題的人。不過金賽研究所的繼任主任保羅·格布哈特在去除有關資料後,得出結論,指出金賽的原始估計沒有顯著受到樣本問題影響。後世很多研究者認為,金賽因抽樣方法存有缺陷,而高估了受到同性性吸引的實際數字。 ==社會建構== 由於性傾向的複雜和多面向成份,所以一些研究者主張那是由歷史和社會建構下所誕生的產物,此一主張尤見於酷兒理論的研究者。1976年,歷史學家兼哲學家米歇爾·福柯在《性史》中提出,同性戀的概念在18世紀時並不存在,人們的認識物件只有「sodomy」(雞姦)這種性行為,而那在當時是一種常被忽視但會被嚴厲懲罰的刑事罪行。他指出「性(Sexuality)是一種因為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而產生的現代概念」Chinese Femininities, Chinese Masculinities: A Reader , by Susan Brownell & Jeffrey N. Wasserstrom (Univ. of Calif. Press, 2002 (, )). Quote: "The problem with sexuality: Some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maleness and femaleness were not closely linked to sexuality in China. Michel Foucault's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which deals primarily with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western Europe) began to influence some China scholars in the 1980s. Foucault's insight was to demonstrate that sexuality has a history; it is not fixed psycho-biological drive that is the same for all humans according to their sex, but rather it is a cultural construct inseparable from gender constructs. After unmooring sexuality from biology, he anchored it in history, arguing that this thing we now call sexuality came into existence in the eighteenth-century West and did not exist previously in this form. "Sexuality" is an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stat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capitalism. Taking this insight as a starting point, scholars have slowly been compiling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in China. The works by Tani Barlow, discussed above, were also foundational in this trend. Barlow observes that, in the West, heterosexuality is the primary site for the production of gender: a woman truly becomes a woman only in relation to a man's heterosexual desire. By contrast, in China before the 1920s the "jia" (linage unit, family) was the primary site for the production of gender: marriage and sexuality were to serve the lineage by produc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lineage members; personal love and pleasure were secondary to this goal. Barlow argues that this has two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1) it is not possible to write a Chinese history of heterosexuality, sexuality as an institution, and sexual identities in the European metaphysical sense, and (2)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ground discussions of Chinese gender processes in the sexed body so central in "Western" gender processes. Here she echoes Furth's argument that, before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sex-identity grounded on anatomical difference did not hold a central place in Chinese constructions of gender. And she echoes the point illustrated in detail in Sommer's chapter on male homosexuality in the Qing legal code: a man could engage in homosexual behavior without calling into question his manhood so long as his behavior did not threaten the patriarchal Confucian family structure."。另有學者認為,古今同性戀之間有著明顯的連續性 The author has made adapted and expanded portions of this book available online as A Critique of Social Constructionism and Postmodern Queer Theory .。科學哲學家邁克爾·魯斯表示,受福柯影響的建構主義方法主要以經過片面讀取的歷史記錄為依據,它們會把同性戀者的存在跟人們標籖或對待他們的方式混為一談。 在現今大多數社會,人們的性認同主要以其伴侶的性別為依據。但在一些社會當中,人們會把性角色(插入方還是受方)當作主要依據,並以之來定義性本身Between Men: HIV/STI Prevention For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 International HIV/AIDS Alliance.。在西方文化中,人們有意義地談論LGBT認同或社群。但在一些文化中,同性戀和異性戀的標籤並不強調社會認同,或建基於性取向的社群歸屬Zachary Green & Michael J. Stiers, Multiculturalism and Group Therapy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Perspective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2), pp. 233–46.。 == 參見 ==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閲讀 == * Brum, Gil, Larry McKane, & Gerry Karp, Biology: Exploring Life (John Wiley & Sons, Inc., 2nd ed. 1994), p. 663. . (About INAH-3.) * De La Torre, Miguel A., Out of the Shadows, Into the Light: Christianity and Homosexuality (Chalice Press, 2009). * Dynes, Wayne, ed., Encyclopedia of Homosexuality. New 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1990. O
酷兒
酷兒()是一個傘式術語,是對所有性取向非異性戀以及性別認同非二元性別或非順性別的人的統稱。這個詞最初的意思是「奇怪的」或「奇特的」,在19世紀後期,酷兒開始被用來貶低那些有同性慾望或關係的人。從 1980 年代後期開始,酷兒活動家,例如的成員,開始重新使用這個詞作為對LGBT社群更同化分支的故意挑釁和政治激進的替代品。 在21世紀,酷兒越來越多地用於描述廣泛的非規範性和性別認同以及政治。酷兒理論和酷兒研究等學術領域普遍反對性別二元論、性別規範性和對交叉性的意識缺失。酷兒藝術、酷兒文化團體和酷兒政治團體是酷兒身份現代表達的例子。 使用該術語的批評者包括LGBT社群的成員,他們更多地將這個術語與其口語化的貶義用法聯絡在一起Wisegeek, "Is Queer a Derogatory Word?" Retrieved 29 January 2014.,希望與酷兒激進主義分離的人,以及將其視為無定形和時尚的人。酷兒有時會擴充套件到包括任何非規範性行為,包括順性別酷兒異性戀,儘管有些人認為這種使用是挪用。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酷兒花園 * 臺灣酷兒權益推動聯盟 == 參見 == * 酷兒文化 * 酷兒研究 * 仇恨言論 * 電視節目《粉雄救兵》 Category:LGBT用語
餘秋雨
餘秋雨(),中國浙江餘姚人,當代作家、學者。196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大陸最暢銷書籍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臺灣、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響。 ==生平== 餘秋雨於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縣)。1957年搬到上海,1963年畢業於上海市晉元高階中學,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文化大革命期間,成為上海“羅思鼎”寫作組成員。1968年8月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1983年到1986年間,出版了一系列學術著作,包括《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中國戲劇文化史述》、《藝術創造工程》等,先後獲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戲劇理論史稿》是戲劇思想理論著作,博士點教材;《戲劇審美心理學》是中國首部戲劇美學著作。 1985年,餘秋雨在從未擔任過一天副教授的情況下被破格提升為教授,並以39歲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1986年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當時獲此稱號的全國僅十五名,領取國務院特殊津貼。1986年開始被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中共上海市委諮詢策劃顧問,並被選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寫作文化散文,之後更加辭去正廳級的戲劇學院院長職務,以考察研究國內外各大文明和文化地。他先後出版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歎》、《行者無疆》、《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七部散文集。在中國大陸公佈近十年來全國最暢銷書籍前十名中,餘秋雨一人獨佔了四本。這些散文集,先後獲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獎、中國出版獎、上海優秀文學作品獎、《聯合報》讀書人週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連續兩屆)、金石堂書店最有影響力書獎、《中國時報》時報白金作家獎、馬來西亞最受歡迎華語作家獎、香港電臺最受歡迎書籍獎等,同時也使餘秋雨成為中國當代最具公眾影響力的學者和作家之一。 2002年、2006年、2008年、2010年,餘秋雨在四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擔任綜合素質考核環節的評委,2004年未參加,2010年團體決賽取消素質考核環節,個人單項決賽階段恢復;由於受眾不侷限於聲樂領域的綜合素質考核環節更容易形成話題,餘秋雨的出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歌賽的收視率,餘秋雨自己也在擔任青歌賽評委期間招致了不少批評。 2004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編輯部等單位選為“中國十大藝術精英”和“中國文化傳播座標人物”。2005年,成為參加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援的“2005年世界文明論壇”的唯一中國學者World Civilization Forum 2005 日程 。2005年2月,應天下文化邀請巡迴臺灣各大城市演講,每場都擁擠了數千名聽眾,被臺灣媒體稱為“難以想象的餘秋雨旋風”。2005年12月,天下文化將他在臺灣的演講、對談和受訪內容集結成書《傾聽秋雨:餘秋雨今年在臺灣》。 後以“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為題應邀在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馬里蘭大學、紐約亨特學院和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發表演講。 據報道,2006年餘秋雨版稅收入至少1,400萬人民幣,為中國作家之首。 ==作品== ===專業著作(按首版時間先後順序)=== *《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主要選材是東西方十多個國家的戲劇歷史,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述世界各國自古代到現代的文化發展和戲劇思想的理論著作。獲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戲劇審美心理學》1985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獲上海哲學社會科學獎。 *《中國戲劇文化史述》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藝術創造工程》1987年,上海文藝出版社。主要是作者的課堂講稿。 ===散文集(按首版時間先後順序)=== *《文化苦旅》 1992年 東方出版中心、爾雅出版社1992年11月 *《山居筆記》 1995年 爾雅出版社、1998年 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霜冷長河》 1999年 作家出版社 *《千年一嘆》 2000年 作家出版社 *《行者無疆》 2001年 華藝出版社 *《借我一生》 2004年 作家出版社 自傳,是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 * 《新文化苦旅:餘秋雨文化散文全集》 爾雅出版社2008年7月 *《泥步修行》 2017年 長江文藝出版社 *《門孔》 2018年 湖南文藝出版社。彙集了至今所寫的全部單篇記憶文學。 ===小說=== *《冰河》(從小說到劇本) 2014年,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空島》 2015年,作家出版社。《空島》是用歷史紀實的手法完成的懸疑小說。 *《空島·信客》 2020年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3年作家出版社。《信客》是《空島》的延續。 ===秋雨合集=== *2014年5月,嶽麓書社(20卷)。該合集由余秋雨在已出版的著作的基礎上增刪改寫而成,包括了餘秋雨的絕大部分文章,是目前為止最為完整的一套文集。 **主體八卷《中國文脈》、《山河之書》、《千年一嘆》、《行者無疆》、《何謂文化》、《君子之道》、《吾家小史》、《冰河》, **學術六卷《北大授課》、《極端之美》、《世界戲劇學》、《中國戲劇史》、《藝術創造學》、《觀眾心理學》, **譯寫六卷《重大碑書》、《遺蹟題額》、《莊子譯寫》、《屈原譯寫》、《蘇軾譯寫》、《心經譯寫》。 *2014年10月,山東教育出版社(22卷)。 **比嶽麓版多增散文自選《捧墨贈友》和卷外卷《文化苦旅》兩卷。 ===其他編選文集(包括他人編選)=== *《餘秋雨臺灣演講》1998年灕江出版社。 *《藏著的中國》餘秋雨主編 2002年,百花文藝出版社。根據大型電視文化專題片《中國博物館:源自100個博物館的往事》解說詞整理,主要選取介紹了中國100家博物館,有大量彩圖。 *《笛聲何處》,2004年,蘇州古吳軒出版社,185頁,責任編輯施曙華。主要選取戲劇專業著作和相關演講,介紹崑劇。 *《傾聽秋雨:餘秋雨今年在臺灣》2005年,天下文化出版,286頁。記錄餘秋雨2005年2月臺灣演講情況,摘選講稿及各界評論。 == 評價 == === 正面評價 === 現代詩人公劉:“餘氏帶著屬於自己卻又想著眾生的腦袋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出的來,回得去,進得去,出得來。體會這一點,即足以令人肅然起敬了。” 知名作家田崇雪:“我完全被他的大手筆大氣勢所折服,被餘氏散文所體現的中華當代散文大靈魂、大氣派、大內蘊、大境界所折服了。” 著名作家王安憶:“我想《文化苦旅》至少是有一種勇敢,它的勇敢在於,它不避嫌疑地讓散文這種日見輕俏的文體承載起一些比較重大心靈情節。” === 負面評價 === 著名文學家、作家李敖評價餘秋雨說:“餘秋雨,逃避現實,他有沒有能力碰到一些核心問題,而不是光遊山玩水,光寫一些遊記之類的文章?” 原上海市革委會常委、市委寫作組負責人朱永嘉評價:“那時餘秋雨表現還是好的,很有才氣,文章寫得很漂亮,所以他在寫作組的時候,我很喜歡也很重用他”,“他剛得病時,我還去他家探望過。我待他不薄,寫作組的許多同事待他也都不薄。我不知道為什麼在他作品中不說真話呢?” == 個人生活 == 餘秋雨的前妻叫李紅,1979年結婚,1992年離異,女兒由李紅撫養。 現任妻子馬蘭,比餘秋雨小16歲,是著名的黃梅戲演員,曾獲得美國紐約頒發的第二十七屆“亞洲最傑出藝人獎”。 ==爭議與批評== 著名評論家樓肇明認為,“餘秋雨是中國20世紀最後一位散文大師。”隨著餘在公眾面前的大量曝光,面對的責備也隨之排山倒海而來。關於這方面可依“文革餘孽”與“歷史常識錯誤”兩方面探討。 ===捐款遭質疑=== 2009年6月,由於媒體大眾及社會名人的關注和質疑,都江堰教育局回應餘秋雨20萬元捐款事件,稱餘秋雨已改為向三所小學各捐贈一萬冊圖書建設圖書館,實際價值超過20萬元,將在9月1日開學前運至都江堰。“秋雨圖書館”建成後,據稱花費已超50萬元,但相關質疑未被平息。 === 文革歷史 === 餘秋雨的父親餘學文曾在文革時遭關押迫害達十年之久,叔叔餘志士割脈自殺於安徽蚌埠。但有人認為他在文化大革命時曾是張春橋、姚文元麾下的“石一歌”寫作組的健筆,然而“石一歌”小組的幾百次會議餘秋雨一次都沒有參加,而且其中相當長的時間餘秋雨不在上海。1999年4月27日,《文藝報》發表餘開偉文章《餘秋雨是否應該反思》,揭起餘秋雨的文革內幕。1999年第10期《四川文學》發表張育仁文章《靈魂拷問鏈條上的一個重要缺環》,文中指稱餘秋雨曾經是“紅衛兵”。餘秋雨之後曾在《借我一生》一書中,詳細回憶自己家庭當時被造反派打倒,全家老少八口人靠每月二十六元的救濟求生的經歷。 ====餘傑相關==== 1999年底北大青年餘-{傑}-發表《餘秋雨,你為何不懺悔》一文,文中質問餘秋雨“假如所有的中國人都不懺悔,那麼中國的自由和正義只存在於‘過去’和‘將來’。假如我們都像餘秋雨先生那樣失去了對苦難的記憶、對罪惡的記憶、對責任的記憶,那麼我們所期盼的幸福和祥和的生活便永遠沒有保障。”斥之為“文革餘孽”(後餘-{傑}-在《我們有罪,我們懺悔》一文中表示使用“文革餘孽”並不恰當,並在此文中向餘秋雨就這一稱呼表示歉意)。餘秋雨寫了《答餘-{傑}-先生》答辯,這也是餘秋雨唯一一次發表文章指名回應任何批評意見。之後兩人曾在成都會面。不久餘-{傑}-又發表長文《我們有罪、我們懺悔——兼答餘秋雨先生》《大象論壇:愛與痛的邊緣》,大象出版社2001年3月版, ISBN:7-5347-2592-5,第95頁至第125頁,認為餘秋雨在對許多具體事實的陳述中,「有大量避重就輕、自相矛盾甚至顛倒黑白的地方」,「有必要作出我個人的追問、質疑和反駁」。餘秋雨對此沒有再正面做出回應。但是有意見認為餘-{傑}-憑藉道聽途說和孫光萱一個人的“家藏材料”,就說成是“清查資料”作為證據;也有人認為餘-{傑}-應該感到慶幸餘秋雨沒有深究他的法律責任;還有人為餘-{傑}-作為本身就有創作能力的作者,與孫光萱、金文明等完全靠批評餘秋雨而出名之輩聯合而感到惋惜。 ====古遠清相關==== 2001年3月21日《文藝報》發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古遠清的文章:“餘秋雨現在不能也不會‘懺悔’。要等大環境不再視‘文革’為一些人的政治包袱的時候,到了看客們的心態均趨於平和理性的時候;或乾脆等餘秋雨淡出文壇,或到了像週一良那樣步入老年,已看破紅塵之日。”2001年古遠清又在第2期《文學自由談》和2001年第2期《學術界》上發表《弄巧反拙欲蓋彌彰》、《論餘秋雨現在還不能“懺悔”》、《餘秋雨與“石一歌”》、《“花城”出了一本什麼樣的傳記》和《文化名人傳記也要打假》等五篇文章。據不完全統計,在數年間全國媒體出現批評、批判餘秋雨的文章共有一千餘篇,其中單數量來說以古遠清為首,餘開偉第二。2002年6月,餘秋雨起訴古遠清侵犯名譽,索賠16萬元人民幣。2003年8月18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民事調解。2004年7月29日,《南方週末》以兩個整版的篇幅,刊登《餘秋雨文革片斷》長文,據稱披露了餘秋雨鮮為人知的文革經歷。同年11月3日的《新週報》以三個整版的篇幅,刊登《幫餘秋雨回憶“文革”》專欄。在這些文章中,古遠清一再表示,“我自己也在文革中寫過大批判文章,但我能夠承認這一點。很多知識分子都在文革中有過錯,他們都在反思,可餘秋雨為什麼要掩飾呢?” 作為回應,餘秋雨的訴訟代理人上海恆信律師事務所鮑培倫律師在媒體上公佈了上海一中院一年多前作出的民事調解書全文:“ :#被告古遠清分別在2001年第四期《南方文壇》、2000年3月21日《文藝報》、2001年第1期《魯迅研究學刊》、2001年第2期《文學自由談》和2001年第2期《學術界》上發表其撰寫的《弄巧反拙欲蓋彌彰》、《論餘秋雨現在還不能“懺悔”》、《餘秋雨與“石一歌”》、《“花城”出了一本什麼樣的傳記?》、《文化名人傳記也要打假》五篇文章,其中關於原告餘秋雨涉及《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有關內容與事實不符,特向餘秋雨表示歉意; :#原告餘秋雨自願放棄要求賠償精神損失和經濟損失的訴訟要求; :#案件受理費人民幣100元由被告古遠清負擔; :#雙方無其他爭議。 :: ::上述協議,符合有關法律規定,本院予以確認。 :: ::本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法律效力。 :: ::這一調解書的文號為(2002)滬-中民-(民)初字第388號。審判長為許偉基,審判員為華雙根,代理審判員為黃蓓,書記員為王茜。” ====有實際文革審查經歷的人士的意見==== 中共中央組織部退休幹部王尚賢,曾長期負責幹部考察工作,主要任務是考察八十年代提拔的幹部在文革期間的政治表現。王尚賢關於這一事件發表文章,認為餘秋雨參與的教材編寫創作工作是在周恩來指示下,主要在周恩來、鄧小平執政期間進行的,與文革前期“造反”“武鬥”“奪權”和後期“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階段,有本質性的區別。王尚賢認為這個階段的文化重建工作是極其艱難的,也是最最不應該批判的,卻恰恰是古遠清等比餘秋雨還年長的幾個人的批判重點,因為現在的很多年青人並不瞭解文革十年內的變化和政治風潮。王尚賢最後感嘆:“首先是驚歎餘秋雨先生當時年紀輕輕就有如此清白的政治操守,接下來是驚訝批判者們怎麼敢於在朗朗乾坤之下徹底顛倒了是非!” === 文史錯誤 === 所謂“文史錯誤”,則直指餘秋雨的學術素養和水平,之後更發展為所謂的“餘秋雨剽竊事件”。2003年,該風潮的核心人物為《咬文嚼字》月刊的資深編委金文明。金文明所著的《石破天驚逗秋雨》(《月暗吳天秋雨冷》前身)一書舉出大量資料,指稱餘秋雨散文中有一百三十多處文史差錯。2003年10月19日,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章培恆教授在《文匯報》發表文章《恐非正解》,分析了金文明提出的所謂的“文史差錯”,並批評金文明這種對作家的“無端攻擊”。 2004年,金文明再度發文,指稱經過他“逐字逐句”的校對,發現餘秋雨在早年戲劇理論作品《中國戲劇文化史述》一書中剽竊章培恆教授的著作《洪昇年譜》中關於清代戲劇家洪昇的介紹,直接質疑餘秋雨的學術道德和人格。但是事情真相逐漸被中國的媒體和記者揭露,原來1985年出版的《中國戲劇文化史述》一書明確寫出被質疑的300餘字概引用自章培恆的《洪昇年譜》,而且這300多字所用的字型不同於書內主體文章以示區別。在記者採訪金文明,問他為何不提及原書明確的出處引說時,自稱曾經“逐字逐句”校對過兩本著作的金文明回答他是“想當然”。2005年8月,七十多歲的章培恆教授在病榻上寫下《餘秋雨何曾剽竊我的著作》一文,分析認為金文明根本就不是“想當然”,而是捏造事實誣衊陷害餘秋雨。 ===餘秋雨對於批評的應對=== 與他的一些批判者不同,餘秋雨本人很少就他被公開批評的任何事宜在任何途徑表示過反駁。截至2007年6月底,餘秋雨仍然繼續在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等大媒體中頻頻出現,而各界主要批評的聲音已經平息了近兩年。 ===“含淚勸告請願災民”事件=== 2008年6月5日,餘秋雨在個人部落格中發表日誌《含淚勸告請願災民》,認為,汶川地震後一些家長在子女所在學校倒塌、子女被埋喪生後要求透過訴訟來懲處相關學校領導和承包商的舉動被“反華媒體”利用,這些媒體有四點“汙衊性的說法”——“是天災,更是人禍;官方宣佈法院不受理這事;五個境外記者拍攝這種場面時被公安“短時間拘留”,詢問他們的身份;難道地震真使中國民主了嗎?”;全體中國人為罹難者默哀三分鐘,並聲稱一位佛學大師告訴他,這些孩子“有十幾億人護持,這些往生者全都成了菩薩,會一直佑護中國。”他個人也認為“孩子如果九天有靈,也一定已經安寧”;想不出有什麼機構會包庇相關責任人,但追究需要一個過程;“地震到了七點八級,理論上一切房屋都會倒塌,除非有特殊原因”,因而“再要論定房屋倒塌的其他原因,就麻煩得多了”;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防疫和堰塞湖搶險,家長們“一定是識大體、明大理的人”,“要做的是以主人的身份使這種動人的氣氛保持下去,避免橫生枝節”,被“對中國人歷來不懷好意的人”利用。 ===“後退一步叫叫‘大師’也可以”事件=== 2008年,上海市教委為餘秋雨在上海戲劇學院設立“餘秋雨大師工作室”。關於“大師”的稱謂,餘秋雨在在工作室授牌儀式上表示:“比‘大’字等級更高的是‘老’字,一個人先成‘大人’才能成為‘老人’,那麼,既然我已經做了大半輩子的‘老師’,那就後退一步叫叫‘大師’也可以吧。”餘秋雨之後將該講話發表在他的新浪部落格上。此番言論引起了廣泛爭議。 ==參考== *《中國當代文學史》,陳思和,第十九章第一節 *《吾師餘秋雨》,哈馬忻都 ==參考資料== == 外部連結 == * * *秋雨線上 個人官方網站 *秋雨時分 鳳凰衛視節目專欄 *郴州市委書記李大倫與餘秋雨在蘇仙嶺下品茶說文 *餘秋雨散文 *餘秋雨文化苦旅 Category:餘秋雨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劇作家 Category:中國文學理論家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散文家 Category:魯迅文學獎得主 Category: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Category:餘姚人 Category:慈溪人 Category:寧波人 Category:上海人 Q秋 Category: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 Category:上海戲劇學院院長
全球化
全球化是世界觀、產品、概念及其他文化元素的交換,所帶來的國際性整合的過程Al-Rodhan, R.F. Nayef and Gérard Stoudmann. (2006). Definitions of Globalization: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and a Proposed Definition. Albrow, Martin and Elizabeth King (eds.) (1990). Globalization, Knowledge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ISBN 978-0-8039-8324-3 p. 8. "...all those processes by which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are incorporated into a single world society."。電信等基礎建設的進步,包括電報及之後網際網路的興起,都造成了全球化,以及在文化及經濟上互相影響Stever, H. Guyford (1972). "Science, Systems, and Society." Journal of Cybernetics, 2(3):1–3. 。 == 歷史 == 學界對於全球化何時而起,觀點各不相同,有學者認為全球化是一個現代概念,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在地理大發現階段,全球化程序就已經開始了,甚至還有人認為全球化可以追溯到西元前2000年。古時人們就曾因為貿易而有國際化的概念,在中古世紀的中國就曾經有與西方通商貿易的概念,藉由輸出絲綢和茶葉來賺取大量外匯,18世紀的德國學者就因此將這條道路取名為絲路,後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崛起,通商貿易受阻,為了能夠不假於土耳其人之手,西歐國家紛紛海上探險尋找新絲路,史稱地理大發現,可謂早期全球化的開端。 大規模的全球化始於19世紀。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全世界的經濟文化連線日益緊密。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一詞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2000年,國際基金組織(IMF)定義了全球化的四個基本方面:貿易和國際往來、資本與投資的流動、人口流動、知識的傳播。 因著工業革命的影響,在19世紀轉變為現代的全球化。工業革命利用規模經濟的概念,可以標準化的大量生產商品,而人口的快速成長也帶來大量的需求。蒸氣船減少了國際運輸的成本,鐵路也使得陸上的運輸更為便宜。運輸革命約在1820年至1850年之間出現的O'Rourke, Kevin H. and Jeffrey G. Williamson. (2000). "When Did Globalization Begin?" NBER Working Paper No. 7632. 。更多國家開始國際貿易,19世紀的全球化受到帝國主義的影響,例如瓜分非洲及亞洲殖民等行動。1956年的發明進一步的帶動了商業的全球化,而同一時間,航空業也正在急速膨脹,使得洲際旅程相對時間縮短到剩幾個小時,1980年代開始電腦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全球化到了新的境界,人類能使用同樣的架構剎那間傳遞資訊。 同時在二次大戰後,有許多國際協定或組織的目的是在貿易自由化,減少貿易障礙,例如由佈雷頓森林體系產生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以及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世界總產值中出口佔的比例由1970年的8.5%提昇到2001年的16.2%。。不過在杜哈回合貿易談判未能達成協議之後,許多國家又開始訂定雙邊或是小型多邊的貿易協定,例如2011年的韓美自由貿易協定。 全球化一詞近年來變得流行。政府決策者、政黨領袖、工商界、學術界、工會領袖以至大眾傳媒無不談及全球化的影響及其如何改變現在人的生活。許多人視過去二十年國際貿易及投資增長為全球化。全球化正在推倒各國疆界,使全球市場一體化。有些人把全球化喻為「地球村」。對於全球化的觀感是好是壞,目前仍是見仁見智。近代全球化的風潮已和地方化結合成「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研究。 == 劃分 == 學術界的觀點將全球化劃分為三大領域: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而經濟全球化又可分為商品市場一體化,勞動市場一體化以及經濟市場一體化。 == 影響 ==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新問題不斷湧現,例如:全球變暖、跨境水資源和空氣汙染、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等環境挑戰。全球化程序不僅影響著人類交往、經濟和社會以及自然環境,同時這些因素也反過來作用於全球化。 * 全球範圍內的通用標準的數目的增長,例如版權法 * 國際貿易的增長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更快 * 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上升 * 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 * 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透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 * 文化多樣性的減少 * 貧富差距確實擴大 * 國際旅遊業的發展 * 各種文化的融合及創新 * 透過諸如網際網路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享的資訊資源不斷增長 * 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 * 恐怖主義的散佈 * 疾病傳播 二戰後透過很多諸如關貿總協定等的國際組織已經使得國際貿易間的障礙大大降低。特別是從關貿總協定演化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 * 提升自由貿易 ** 商品:減少或消除關稅;建立自由貿易區來降低關稅 ** 資金:減少或消除資金控制(資金控制會影響貿易發展) ** 減少、消除對當地產業的津貼補助金(達到公平貿易) * 智慧財產權保護 ** 在國家間對智慧財產權法律進行協調(通常來說,是新增更多限制) ** 跨國界承認智慧財產權限制(例如,在中國獲得的專利權可以在美國獲得承認) ==全球化程度== 全球化指數著重像貿易、外商直接投資、及收入等和經濟有關的變數,不過較新的指數試圖用一些和政治、社會、文化甚至環境面來描述各國全球化的情形Vujakovic, Petra. (2010). "How to Measure Globalization? A New Globalization Index (NGI)." 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 38(2): 237. 。 ===KOF和外交政策雜誌的全球化指數=== 全球化指數中的KOF全球化指數,用三個全球化的方面來量測全球化:經濟、社會及政治。另一個是A.T. Kearney/外交政策雜誌的全球化指數October 16, 2006 . Data for the year 2006. No longer published.。 KOF全球化指數2013年列表 外交政策雜誌2006年列表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margin-left:auto;margin-right:auto" 排名 國家 1 2 3 4 5 6 7 8 9 10 ===好國家指數=== 好國家指數是由35種資料合計而成的統計指數,用到的資料主要是由聯合國產生。指數會計算整體排名,以及分為科學技術、文化、國際和平和安全、世界秩序、環境及氣候、繁榮和平等、健康和福利等七項來計算排名。 2018年整體排名前十名 2018年名次 國家或地區 1 2 3 4 5 6 7 8 9 10 ===自由貿易政策=== 量測有助於貨品貿易跨越國境,進入其目的地的因素、政策以及服務。全球貿易促進報告由四個子因素組成:市埸開放、邊境管理、運輸及通訊的基礎建設、經商環境。(2010年)的前20名是 == 評價 == === 正面觀點 === 全球化有助於國際間的產業分工,因為發達國家的工資較高,製造生產會轉向其他薪資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帶來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經濟成長及就業,例如1970年代左右的亞洲四小龍就是依此模式發展。 === 反面觀點 === ==== 學理的懷疑 ==== 對關於全球化是一個現實存在的現象還是討論。雖然這個詞已經被廣泛使用,但是一些學者爭論到這個現象在歷史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另外, 那些現象,例如國際貿易的增長和跨國公司扮演的角色,在它們被建立的時候並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學者更喜歡使用“國際化”而不是“全球化”。簡單的說,它們的區別在於國家的角色在國際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說,全球化程度比國際化要深。所以,這些學者認為的邊界還遠沒有達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全球化還沒有開始,也可能不會開始——從歷史上考慮,國際化從來沒有變成全球化。依賴理論提出者薩米爾·阿敏提出,“全球化是一個烏托邦”,並且對負面意義進行了分析。一部分學者認為全球化是一種假象,是一種不對等的經濟與文化的流動。 與其說是全球化,有些學者認為西方化更為貼切。 西方化不等於全球化。 不可否認地, 非西方國家,比如印度的寶萊塢,日本的遊戲,中華料理等,在西方國家取得成功。 但是這些成功相比下,是比較薄弱的。 比如印度的寶萊塢,其背後主要投資者是好萊塢。(雖然寶萊塢是一種非西方文化市場,一部分收入會迴歸西方國家。)在Anadam P. Kavoori和Aswin Punathambekar的書中指出,好萊塢佔了80% 全球電影市場,而寶萊塢佔不到0.2%。因此,有學者認為,全球化只是藉口,來開闢新市場。 ==== 實質上的困境 ==== *沒有權力中心的全球規則,然而經由各種政治機制,可以使政府行為者具有責任承擔的能力。 *這些政府行為者應該和非政府組織互動,但是在全球治理的時候,卻會有各自獨特且不同的責任。 *政府行為者必須代表全不同的構成分子,至少在一個民主的體制之下,例如追求利益的私人企業、感情驅使的民間行為者。 ====商品一體化所引出的更多缺點==== 商品一體化是全球化的一大特徵,為製造更多的商品,大量工廠的建立也是必需的。世界各地工廠數量增加,在中國更為顯而易見(在全球化的機遇下,加上自身地租,工人薪金便宜,成為了各國的工廠建立之地,所以中國又稱為「世界工廠」) 正是全球化的商品一體化令工廠增加,自然間接對環境造成影響,例如加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繼而惡化全球暖化,甚至影響生物之棲息地等等。 == 全球化理論 == === 超全球主義論 === 對超全球主義論者而言,現代的全球化已經被界定為人類歷史上的新時代,認為人類的各方面都將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進行整合,傳統的政經、國際結構將在全球化浪潮下被取代,尤其是在近代國際政治扮演重要角色的民族國家。 === 懷疑論 === 全球化現象並非近代才出現,歷史上像高度互賴與連結的情況,全球化更可能是擴散與繁榮,而非正面現象。懷疑論者認為超全球主義者過度樂觀,過程高度仰賴影響力。 === 轉型主義論 === 轉型主義論者認為,全球化現象並無揭示一定的道路,從全球的政治單元到個人,都是建構全球化的一份子。在矛盾中依循著全球化現象建立、或是去適應新的規則。 == 相關條目與外部連結 == * 日本病 * 自由貿易區 * 紫色經濟 * 全球在地化 * 文化全球化 * 軍事全球化 * 國際化 * 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 國際法 * 網際網路 *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 * 競爭力 * 反全球化 / 去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移轉定價 * 哥倫布大交換 * 世界主義 * 地球村 * 結構現實主義 * 南北分歧 * 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 * 新世界秩序 * 人類命運共同體 * 大象曲線 == 參考資料 == == 參考 == * * * Category:世界政府 Category:全球化術語
塵捲風
塵捲風(dust devil)又稱為塵暴等是一種強勁、明顯形狀、存在期相當長的旋風,尺寸從小型(寬度約為1公尺,高度約為幾公尺)到大型(寬度大於10公尺,高度大於1000公尺)。塵捲風通常不會造成損害,但當變得相當大型時,可能會危害到住民與房產。 塵捲風通常是旋轉上升的氣流柱,含有灰塵或沙子。通常在美國西南部大氣紊亂時發生。多見於科羅拉多州的聖路易斯山谷。在中國河南2019年3月31日發生一起蹦蹦床遭塵捲風刮飛,導致兩名兒童死亡的事故。 ==成因== 當缺乏對流的沙地照光加熱,近地表的空氣開始升溫,但受到上層較冷較穩定的空氣阻擋而停留地表,不過當有風等擾動(風切),或是某點升溫較快時,溫暖空氣便突破限制開始上升、旋轉,然後吸入更多周圍地表空氣,且因角動量守恆而風速開始增加,進而捲起沙塵,塵捲風便形成了,可維持並遊走一段時間。Dust Devils, Article #227 by T. Neil Davis, Alaska Science Forum, June 2, 1978 ==參考資料== ==參見== * 龍捲風,一種空氣旋渦。 * 水龍捲,一種水上的空氣旋渦。 * 氣旋 Category:氣象學
宗教與同性戀
許多宗教對性傾向議題發表宣告,不同的宗教,甚至是宗教中不同的教派及宗教人士對待同性戀及同性之間的性行為有著不同的態度。 == 各種宗教的主要立場 == === 基督宗教 === 在基督宗教裡,同性戀及同性之間的性行為究竟是否是一種罪惡是從二戰起就開始激烈爭論的神學問題。傳統教會主張這樣的性行為在神學上及根據《聖經》的經文,認為是罪,但也有部份教派及不少教徒認為同性戀不是罪。 2013年,天主教會的教宗方濟各呼籲天主教會寬容對待同志群體。儘管教廷對同性婚姻採取反對的立場。 === 猶太教 === 從一開始直到20世紀,猶太教將男人與男人的交合視為禁止的行為(,如崇拜耶和華以外的神、不得吃蝦、豬肉等飲食禁忌)。嚴格恪守所有傳統的猶太教正統派至今仍維持這樣的主張,猶太教傳統派放寬對大多數同性之間性行為的限制,並祝福同性之間的結合,重建派和改革派則主張同性戀和雙性戀皆為人類正常的性慾展現,並祝福同性婚姻結合。 === 伊斯蘭教 === 所有主要伊斯蘭教法學派,皆禁止穆斯林與同性發生性關係,但是刑罰或所需的證據則有爭論。多數伊斯蘭教派援引古蘭經羅得的傳說,主張同性之間的性行為不可行,並以聖訓作為進一步的依據。一些現代學者,例如Scott Kugle,則主張該傳說的重點不在於性行為,而是部落的不忠和對羅得預言職分的拒絕。不少穆斯林國家至今仍把和同性發生性行為視為罪行,包括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等,部分國家更會判處終身監禁和死刑。 === 佛教 === 佛教派系龐雜,對於不同性傾向的態度亦不相同,有嚴厲如釋宣化者,也有支援同志平權的比丘尼釋昭慧,不過佛教教界大體處於溫和的態度,如法鼓山的聖嚴法師,佛光山的星雲法師,淨宗學會的淨空法師,學者楊惠南居士,與馬來西亞吉隆坡十五碑錫蘭佛寺住持達摩難陀長老。 絕大多數的佛教教派,禁止出家僧人有任何形式的性行為,視情慾為修行和解脫的障礙。對受五戒的在家眾則訂有邪婬規範。佛教不同部派、論典對“不邪婬戒”的詮釋有所不同,依照佛陀所訂下的規範,是不和他人的配偶,以及受他人所監護之人(如未成年人)有性關係* * *《雜阿含經·一〇三九經》:「行諸邪婬,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親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護,以力強幹,不離邪婬」(對應增支部10集176經) *《雜阿含經·一〇四四經》:「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婬戒」(對應相應部55相應7經) *《中阿含經·業相應品·思經》:「邪婬,彼或有父所護,或母所護,或父母所護,或姉妹所護,或兄弟所護,或婦父母所護,或親親所護,或同姓所護;或為他婦女,有鞭罰恐怖,及有名假賃至華鬘,親犯如此女」(對應增支部10集217經) *《中阿含·優婆塞經》:「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離邪婬、斷邪婬,彼或有父所護,或母所護,或父母所護,或兄弟所護,或姊妹所護,或婦父母所護,或親親所護,或同姓所護,或為他婦女,有鞭罰恐怖,及有名僱債至華鬘親,不犯如是女。彼於邪婬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三法。」(對應增支部5集179經) * There are four factors of the third precept (kamesu micchacara) #agamaniya vatthu — that which should not be visited (the 20 groups of women).不能侵犯者(有20種型別的女人) #asmim sevana-cittam — the intention to have intercourse with anyone included in the above-mentioned groups. 對上述物件有性愛的意圖 #sevanap-payogo — the effort at sexual intercourse. 性愛的行動 #maggena maggappatipatti — sexual contact through that adhivasanam effort. 經由行動的性接觸 * * * *。 屬於格魯派的達賴喇嘛認為同性婚姻是個人事務,應該尊重個體所處地區的法律規定,當然不同地方的人有著不同的宗教與傳統,人們應該尊重這些宗教與傳統的限制,如同佛教中對於「不當性行為」有些定義,信徒自該遵從,並表示對於非信徒來說,應該由個人自己決定,因為這只是不同形式的性行為,只要安全、雙方同意,就OK。 不丹薩迦派的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亦表示:「同性戀性行為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執著,它與異性戀性行為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區別對待這兩者就如同認為喜歡吃披薩比喜歡檸檬飯的人糟糕一樣是不可取的。」。對於戒律的回答是:「佛經和論典中沒有說:『相較於同性戀,異性戀的不善程度較低』。話雖如此,但是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響。這有點不幸,但不可避免。因此,當佛教傳到西藏、日本、漢地,當然還有在它的發源地印度,可能會受到文化價值觀的影響」。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在信仰中重建生命信心的佛教同志:以2012同志佛化婚禮為例 * 南傳、藏傳佛教觀點 * 臺灣教會對同志議題之聖經詮釋探討 * 同志神學物語 * ‪媽祖的愛裡不分異同‬ 宣告稿 * 民間信仰支援同性婚姻嗎? * 同志阿訇有話說:穆斯林與同性戀傾向並不衝突 Category:LGBT與宗教 Category:宗教比較 Category:宗教觀 Category:同性戀
男同性戀免疫缺乏症
男同性戀免疫缺乏症()是1982年提出,在艾滋病擁有合理的作為綜合徵的醫學解釋之前,用於描述「一系列的意料之外的病例」"The History of AIDS and ARC" at the LSU Law Center也是用來代指艾滋病的早期用語。 一個叫男同性戀健康危機的特設組織成立,來抗爭那些透過劈腿行為,靜脈注射毒品,芳香劑而患上的同性戀者才會獲得的疾病。不久,在進入美國的海地人、血友病人、無其他風險因素的受血者中,同樣的卡波西氏肉瘤和卡氏肺囊蟲肺炎疾病群被發現。 AIDS這個術語,在1982年末被提出以精確疾病名稱。這個新名字被政治家等人群支援,因為他們意識到術語中所含的「同性戀者」不能很好的概括這個疾病。1984年4月23日,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部長在記者招待會中宣佈AIDS的可能誘因被發現:這種逆轉錄病毒隨後於1986年被命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參看== Category:男同性戀歷史 Category:已淘汰醫學術語 Category:同性戀恐懼 Category:貶義詞 分類:男同性戀 Category:1982年醫學
國際LGBTI聯合會
國際LGBTI聯合會()是一個促進世界各地區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和雙性人群體共同爭取平權的國際組織。該組織於1978年成立,為國際同性戀聯合會(),在1986年改名為國際男女同性戀聯合會()。ILGA現在擁有超過1800個團體會員,分佈在六大地區的170多個國家,組織願景為確保任何人不分其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和性徵,都能享有自由平等的人權,並致力於實現這樣一種全球正義和平權的世界。 == 介紹 == ILGA在1978年8月8日,以「國際同性戀聯合會」為名,由來自澳大利亞、英格蘭、丹麥、法國、北愛爾蘭、愛爾蘭、義大利、荷蘭、蘇格蘭和美國等同性戀組織代表,於英國考文垂市成立,並在1986年更名為「國際男女同性戀聯合會」。IGA成立時的目標如下: :* 最大化各同性戀組織的效能,採取國際層級的政治行動結盟爭取同性戀權益,尤其要對各國政府和國際機構協力施壓 :* 設定資訊中心,在同性戀組織之間交流相關資訊,以促進對於同性戀受壓迫情況的瞭解和辨識國際政治的角力場 今日的ILGA則遵循其憲章和議事程式,作為執行業務和成員集會的依據。根據憲章,ILGA及其成員應致力於: :*為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和雙性人的平等以及免受所有形式的歧視和暴力而奮鬥 :*為所有因為被認為或實際為該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或性徵而得要活在和麵對歧視和暴力的人,能獲得平等而奮鬥 :*促進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和遵行,包括消除所有形式的歧視和暴力以及瞭解下列國際人權檔案的具體條款 在成立之後,ILGA立刻關切希臘和蘇聯具性傾向歧視性質的法律,向歐洲委員會提交除罪化材料,要求歐洲人權公約增添免受性傾向歧視的保護,鼓勵國際特赦組織救助因為歧視性法律遭到監禁的同性戀者。ILGA亦積極要求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從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移除,並申請成為具聯合國諮商地位的NGO。 ILGA的主要業務為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內,代表LGBTI公民社會發聲,支援其組織成員提昇和保護人權,並透過倡議和研究向機構、政府、媒體、以及公民社會發布訊息和喚起關注。 == 架構 == ILGA由分別來自六個地區分會的1800多個團體會員聯合組成,該六大地區為:泛非洲分會(Pan Africa ILGA)、亞洲分會(ILGA Asia)、歐洲分會(ILGA Europe)、拉美和加勒比分會(ILGA LAC)、北美和加勒比分會(ILGA NAC)和大洋洲分會(ILGA Oceania)。組織營運資金來自會員繳納的會費,以及各國政府和私人基金會的捐贈。團體會員,除各分會舉辦的區域年會(Regional Conferences)之外,還可參與ILGA世界大會(World Conferences)。 ILGA世界大會是最高決策單位。在世界大會中,各個團體會員、執行董事會、雙性戀委員會、雙性人委員會、跨性別委員會、女性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區域執行董事會以及各盟友組織,聚集在一起,進行決策、交流、背書、提案、修改組織憲章以及選舉秘書長和各委員會主席等事務。聚會不僅是事務決策場所,同時也是一個供社運人士分享彼此運動經驗,合作結盟的重要場合。然而世界大會或區域年會,有時會因為遭當地激進組織攻擊或者資金缺乏,而不得不停辦或延期。 ILGA世界大會的舉辦地點和年份,如下: :* 貝亨/阿姆斯特丹 (1979) :* 聖克里斯蒂納達羅/巴塞隆納 (1980) :* 託雷佩利切/杜林 (1981) :* 華盛頓特區 (1982) :* 維也納 (1983) :* 赫爾辛基 (1984) :* 多倫多 (1985) :* 哥本哈根 (1986) :* 科隆 (1987) :* 奧斯陸 (1988) :* 維也納 (1989) :* 斯德哥爾摩 (1990) :* 阿卡普爾科 (1991) :* 巴黎 (1992) :* 巴塞隆納 (1993) :* 紐約 (1994) :* 裡約熱內盧 (1995) :* 科隆 (1997) :* 約翰尼斯堡 (1999) :* 羅馬 (2000) :* 奧克蘭 (2001) :* 馬尼拉 (2003) :* 日內瓦 (2006) :* 維也納 (2008) :* 聖保羅 (2010) :* 斯德哥爾摩 (2012) :* 墨西哥城 (2014) :* 曼谷 (2016) :* 威靈頓 (2019) :* 長堤 (2022) :* 開普敦 (2024) ILGA總辦公室設在日內瓦,分會辦公室位於布魯塞爾(ILGA Europe)、布宜諾 (ILGA LAC)、約翰尼斯堡 (Pan Africa ILGA)、曼谷 (ILGA Asia)、雪梨(ILGA Oceania)、多倫多(ILGA NAC)。ILGA負責專案計畫和抗爭行動支援,進行外交施壓,提供資訊以及和國際組織與媒體合作,以喚起公眾和政府重視LGBTI人群受到歧視的處境和案例。身為最大的LGBTI全球聯盟,ILGA在聯合國各論壇為其政治議程發聲,協助團體會員赴聯合國進行人權報告,並定期發布《國家助長恐同報告書》、《ILGA世界地圖》和《我們的身份遭到逮捕》。ILGA在2023年3月22日推出ILGA Database,能用來查詢世界各國與LGBTI有關的法律資訊和人權狀況。 == 爭議 == ILGA在1993年成為獲得聯合國ECOSOC的NGO組織,然而一年之後其諮商地位遭到撤銷。由於提倡未成年性行為的北美男人男童戀愛協會擁有ILGA會員資格,美國國會議員傑西·赫爾姆斯利用這點提案施壓聯合國。ILGA對此進行澄清:在1990年,ILGA就透過了「每位兒童都有免於性剝削和免受虐待權利」的宣告,ILGA不提倡任何形式的未成年性行為,也從未如此作過。ILGA盡可能驅逐所有這類偏離ILGA目標的會員,並加強了申請入會的審核程式,但聯合國最終仍暫停其諮商地位。直到2006年,才得以取得諮商地位,而在經歷多次否決後,ILGA終於在2011年重新取回了諮商地位。 2011年7月25日,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ECOSOC)在日內瓦召開了本年度的實質性全體會議,與會各國以29票贊成、14票反對、5票棄權、6票缺席的結果投票透過了ILGA成為非政府組織的申請。 贊成的國家: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智利、厄瓜多、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匈牙利、印度、義大利、日本、拉脫維亞、馬爾他、墨西哥、蒙古、尼加拉瓜、挪威、秘魯、南韓、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士、烏克蘭、英國、美國、委內瑞拉。 反對的國家:孟加拉、喀麥隆、中華人民共和國、埃及、迦納、伊拉克、摩洛哥、奈米比亞、巴基斯坦、卡達、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尚比亞。 棄權的國家: 巴哈馬、瓜地馬拉、菲律賓、盧安達、象牙海岸。 缺席的國家:葛摩、加彭、幾內亞比索、馬拉威、模里西斯、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 參見 == *國際立即行動 *各地LGBT權利 *聯合國性傾向與性別認同議題 * *日惹原則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外部連結== * 國際LGBTI聯合會 Category:LGBT組織 Category:1978年建立的組織 Category:國際非政府組織 Category:1978年英國建立 Category:雙性戀組織 Category:跨性別組織
同樂運動會
同樂運動會(,又稱同志運動會)是一個由同志社群舉辦的體育和文化活動。同樂運動會於1982年始於舊金山,創辦者是醫生,他的目標是發揚包容和參與的精神,以及把個人最好的追求帶入到運動中。 這個同志運動會聯盟的目的是,透過舉辦每年一屆的有組織的國際(參與的)運動和文化活動,也就是大家所知的同樂運動會,來培養和加強全球同性戀男女的自尊以及獲得非同性戀世界人們對同性戀的尊重和理解。 同樂運動會本來以“同志奧林匹克運動會”為名,但是後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提起訴訟,迫使運動會改成了現在這個名稱。其它使用“奧林匹克”名稱的運動會從沒有遭遇相似的命運。 同樂運動會對所有願意參與的人開放,不管他們的性傾向如何。在同樂運動會中沒有資格標準的限制。主辦單位的宣言是:同樂運動會是四年一度的運動文化活動,集合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基於大會的參與、包容、個人最佳表現原則,大會歡迎所有人參與,不論性傾向、性別、種族、宗教、國籍、祖籍、政治信仰、運動美術能力、年齡、身心障礙或健康狀況。 同樂運動會使得全世界的運動員和藝術家聚集到一起,包括很多仍然把同性戀認為是罪行的國家的人。 第6屆同樂運動會在澳大利亞的悉尼舉行,有超過14,000的參賽者參與了超過30個專案的運動比賽和文化活動。 == 歷屆同樂運動會列表 == 名稱 舉辦地 開幕時間 參與者 備註 第一屆同樂運動會-挑戰 '82 舊金山 1982年8月28日 1,600 第二屆同樂運動會-勝利 '86 舊金山 1986年8月9日 3,500 第三屆同樂運動會-慶典 '90 溫哥華 1990年8月4日 9,500 第四屆同樂運動會-團結 '94 紐約 1994年6月18日 11,000 第五屆同樂運動會-友誼 '98 阿姆斯特丹 1998年8月1日 14,700 第六屆同樂運動會-同一片嶄新的天空下 悉尼 2002年11月2日 14,000 第七屆同樂運動會- 聚會 芝加哥* 2006年7月15日 12,500 * 分裂 第八屆同樂運動會 科隆 2010年7月31日 第九屆同樂運動會 克里夫蘭-阿克倫 2014年8月9日 10,000* * 估計 第十屆同樂運動會 巴黎 2018年8月4日 10,000* * 估計 第十一屆同樂運動會 和瓜達拉哈拉 2023年11月3日 第十二屆同樂運動會 瓦倫西亞 2026年 == 分裂 == 加拿大蒙特利爾原本主辦2006年同樂運動會,後來由於同志運動會聯合會與該運動會籌委會發生重大矛盾棄辦,經過重新申辦後由美國芝加哥取得主辦權。後來原主辦城市自己在2006年8月舉辦首屆世界同志運動會。 == 相關條目 == * 世界同志運動會(),由主辦 * (),由歐洲同性戀體育聯合會主辦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同樂運動會聯合會官方網站 * 第十屆同樂運動會官方網站 * 香港2022年同樂運動會 Category:LGBT體育事件 Category:國際綜合運動會 Category:四年一度的體育事件 Category:1982年美國建立 Category:1982年建立的週期性體育事件
酷兒研究
酷兒研究是一門從文學理論、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倫理學和其它研究酷兒人群的定義、生活、歷史和人口的人文學科發展而來的綜合學科。 一些最初的酷兒研究的人包括米歇爾·福柯、朱迪恩·巴特勒(Judith Butler)、Audre Lorde、約翰·博斯韋爾和伊夫·科索夫斯基·塞奇威克(Eve Kosofsky Sedgwick)。 酷兒研究的方法包括蒐集酷兒的影響和文學作品的主題;政治趨向和受壓迫女性、種族群體、貧窮階級與酷兒關係的分析;以及研究歷史上被忽略的以及被宗教排除在外的酷兒人物和趨向。 酷兒研究不應與酷兒理論相混淆,酷兒研究是酷兒理論裡面一個解析主義的分析觀點。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College Equality Index *University Queer Programs * Undergraduate Journal of Sexual Diversity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The Rockway Institute for LGBT research in the public interest at Allia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 The Gay, Lesbian, Bisexual, Transgender Historical Society * Trikster - Nordic Queer Journal * Lesbian and Gay Research in UK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ompiled in 2006) * LGBT Studies Minor at the University of Louisiana at Lafayette Category:性學
奧克語
奧克語()或奧克西坦語()是印歐語系羅曼語族的一種語言,主要通行於法國南部的“奧克西塔尼亞”地區(特別是普羅旺斯及盧瓦爾河以南)、義大利的、摩納哥以及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的阿蘭山谷。 20世紀初,法國政府曾經大力打壓奧克語的使用。 == 名稱由來 == 奧克語名稱的來由與他們本身語言的發音有關。由於中世紀時間,他們將“是”(同意)講成“oc”而法國北部的人則講成“”(現在再變成“”),所以當時的人將兩種語言分別稱為“”(奧克語)及“”(奧依語)。 == 方言 == * 奧弗涅方言 * 加斯科涅方言 * 利穆贊方言 * 朗格多克方言 * 普羅旺斯方言 * 維瓦賴-阿爾卑斯方言 Image:Gascon.jpg|加斯科涅方言 Image:Map showing use of Limousin dialect.jpg|利穆贊方言 Image:Auv.jpg|奧弗涅方言 Image:Viv alp.jpg|維瓦賴-阿爾卑斯方言 Image:Prov.jpg|普羅旺斯方言 Image:Lengadocians.jpg|朗格多克方言 == 字母 == ==正寫法== ==音系== ==特徵== 奧克語和加泰隆尼亞語十分相似。它相對於現代法語的特色,在於它還殘留不少中世紀時期的語言特徵。 ===奧克語整體的特徵=== 和法語一致而和加泰羅尼亞語不同的: * 通俗拉丁語的在奧克語中變成。 * 通俗拉丁語的在奧克語中全部變成。 和加泰羅尼亞語一致而和法語不同的: * 通俗拉丁語開音節重音在奧克語中得到保留,而法語通常高化為。 * 通俗拉丁語的--濁化成,而法語通常失落。 和法語及加泰羅尼亞語均不同的: * 奧克語保留了通俗拉丁語的雙母音au。 * 絕大部分方言詞尾的a發作。 * 通俗拉丁語位於軟顎音前的半高母音通常在其之前增生半母音,即變成,變成或甚至進一步前化成為。位於硬顎音前的半高母音也發生了同樣的音變。 * 部分子音組合發生同化現象,如奧克語中的讀作 ===奧克語部分方言的特徵=== 北部奧克語類似法語的特徵: * 顎化成。 * 音節結尾的變成。 * 尾子音失落。 * 母音+鼻音變成鼻化母音。 * 部分或全部的變成小舌顫音。 南部奧克語類似加泰羅尼亞語的特徵: * 拉丁語的子音組合變成。 * 和相混。 * 母音間的濁塞音擦化成。 * 結尾的短子音失落。 加斯科涅語獨有的特徵: * 拉丁語詞首的變成。西班牙語歷史上也發生過類似音變。 * 母音間的鼻音失落。葡萄牙語和加利西亞語乃至巴斯克語歷史上均發生過此音變。 * 拉丁語的在詞中變成 ,在詞末變成(一開始讀,後來變成或。 其他方言獨有的特徵: * 詞尾的鼻音合流為,在除了加斯科涅語的南部方言中較常見。 * 拉丁語的擦化成後在除了加斯科涅語的大部分方言中變成。加泰羅尼亞語一度也發生過此音變,但最終失落或變成了。 * 拉丁語的變成了,在大部分方言中顎化為,少部分地區讀。如lach vs lait (加斯科涅語 lèit) '牛奶', lucha vs luta (加斯科涅語 luta) '鬥爭'。 * 維瓦賴-阿爾卑斯方言中弱化為。 ==文學作品== 弗雷德裡克·米斯特拉爾是最著名的使用奧克語寫作的作家。他整理了普羅旺斯方言,並且使用普羅旺斯語創作詩歌,最終獲得190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民歌== Se Canta(如果它唱歌)是流行於奧克語通行地區的民歌,創作於14世紀。 Copa Santa(聖盃)是流行於普羅旺斯地區的一首民歌,為了紀念普羅旺斯人民和加泰羅尼亞人民的友誼,詞作者是弗雷德裡克·米斯特拉爾。 == 參見 == * 奧克西塔尼亞 * 法國語言 * 北奧克語 * 南奧克語 == 參考文獻==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 == 外部連結 == * 普羅旺斯語在民族語的記錄 * 奧克語的簡介和文法 * DICCIONARI GENERAL OCCITAN DE CANTALAUSA * Ostal d'Occitània de Tolosa Category:羅曼語族 Category:法國語言
7月23日
7月23日是陽曆年的第204天(閏年是205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61天。 == 大事記 == 7月23日 7月23日 業餘天文學家艾倫·海爾與湯瑪斯·博普分別發現20世紀以來最為壯觀的海爾-博普彗星,這也是人類在距離太陽最遠距離所發現的彗星。 業餘天文學家艾倫·海爾與湯瑪斯·博普分別發現20世紀以來最為壯觀的海爾-博普彗星,這也是人類在距離太陽最遠距離所發現的彗星。 奧匈帝國就法蘭茲·斐迪南大公遇刺一事發出要求塞爾維亞進行調查之最後通牒。 埃及陸軍軍官穆罕默德·納吉布和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發動軍事政變。 === 9世紀 === * 811年:拜占庭帝國皇帝尼基弗魯斯一世攻陷保加利亞首都普利斯卡城,並開始洗劫普利斯卡。 === 14世紀 === * 1319年:醫院騎士團艦隊在希俄斯島附近對艾登王朝艦隊取得決定性勝利(希俄斯戰役)。 === 17世紀 === * 1632年:300名前往新法蘭西的殖民者從法國北部的迪耶普出發。 * 1677年:丹麥-挪威佔據了瑞典的港口城市馬斯特蘭德。 === 18世紀 === * 1793年:普魯士王國從法國手中再次奪回美因茨。 === 19世紀 === * 1813年:英國任命了其在馬耳他的第一任總督,將馬耳他正式轉變成殖民地。 * 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中,希臘人控制莫奈姆瓦夏的堡壘。土耳其軍隊和民眾撤往小亞細亞。 * 1829年:美國人取得排字機(,打字機的前身)專利。 * 1840年:創造了加拿大省。 * 1881年:比利時列日成立針對競技體操的國際體操總會,為歷史最悠久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 * 1881年:阿根廷與智利兩國就領土問題簽署《》。 * 1888年:李鴻章在廣州的兩廣總督衙門開啟廣州第一盞電燈,開啟廣州使用電力的歷史。 * 1894年:日軍佔領李氏朝鮮王宮。 * 1900年:第一次泛非會議在倫敦召開。 === 20世紀 === * 1903年:福特公司售出第一輛汽車。 * 1908年:土耳其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恢復1876年憲法。 * 1914年:奧匈帝國就法蘭茲·斐迪南大公遇刺一事發出要求塞爾維亞進行調查之最後通牒,其後塞爾維亞拒絕,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 1918年: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群眾大暴動:米騷動從富山縣開始。 * 1919年:南斯拉夫的攝政王亞歷山大建立盧布林雅那大學。 * 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民居秘密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 1930年:共產國際就中國革命問題作出決議:《共產國際執委政治秘書處關於中國問題的決議案》。 * 1936年:加泰羅尼亞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黨派合併為加泰羅尼亞統一社會黨。 * 1940年:美國署理國務卿森納·威爾斯發表宣告,表明美國不承認蘇聯佔領和吞併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 1942年:。 * 1945年:戰後對菲利普·貝當的法律程式開始。 * 1946年:。 * 1946年:美國在太平洋的比基尼環礁首次進行原子彈水下試驗。 *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佈《關於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 * 1952年:穆罕默德·納吉布和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等自由軍官成員發動政變,埃及王國國王法魯克一世退位。 * 1954年:國泰空中霸王遭擊落事故:國泰航空一架DC-4「空中霸王」客機於海南島三亞以東之公海上空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擊落,造成10死8傷。 * 1961年: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成立。 * 1962年:通訊衛星轉播首個跨大西洋公共電視節目。 * 1962年:關於寮國中立的宣言的議定書於日內瓦簽署。 * 1967年:美國底特律爆發大規模種族暴亂。 * 1970年::太子卡布斯·本·賽義德·阿勒賽義德篡位為阿曼蘇丹,開始大型現代化改革。 * 1972年:美國發射陸地衛星1號,為第一顆地球資源技術衛星。 * 1973年:日本航空404號班機從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起飛後,被劫持到杜拜國際機場,之後再被劫持到班加西。機上人員全被釋放,飛機也被炸毀。 * 1974年:希臘軍政府時期結束,前任首相康斯坦蒂諾斯·卡拉曼利斯迴歸新政府。 * 1976年:。 * 1980年:越南宇航員範遵乘坐蘇聯的飛船,成為亞洲第一位太空人。 * 1981年:第一屆世界運動會在美國聖塔克拉拉舉行。 * 1982年::日本長崎縣長崎市發生水災,造成299人死亡或失蹤。 * 1983年:加拿大航空143號班機因燃料耗盡在曼尼托巴省金姆利的賽車場滑降落,打破當時民航客機在失去動力後的滑翔記錄。 * 1986年:英國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大婚。 * 1988年:緬甸獨裁者奈溫繼親民主抗議後下臺。 * 1989年:日本連續殺人犯宮崎勤被逮捕。 * 1992年:阿布哈茲共和國自喬治亞共和國分裂。 * 1993年:日本前大藏相羽田孜組成日本新生黨。 * 1993年:天則經濟研究所成立。 * 1993年:中國西北航空2119號班機在從寧夏銀川西花園機場起飛時因機械故障衝出跑道,機上133人中54名乘客和1名機組人員遇難。 * 1994年:。 * 1994年:香港堅尼地城的觀龍樓發生山泥傾瀉事件,釀成5死3傷。 * 1995年:艾倫·海爾與湯瑪斯·博普分別發現海爾-博普彗星,這也是目前已知距離太陽最遠的彗星。 * 1997年:緬甸和寮國加入東南亞國家聯盟。 * 1999年:全日空61號班機在東京上空遭乘客西澤裕司劫持,機長被劫機者刺死。 * 1999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升空,而負責指揮的艾琳·科林斯也成為歷史上首個太空梭女指揮官。 === 21世紀 === * 2001年:梅加瓦蒂·蘇加諾普翠就任印尼第五任總統,成為印尼歷史上首位女性總統。 * 2005年:埃及紅海度假勝地沙姆沙伊赫發生連環炸彈襲擊,數百人死傷。 * 2011年:中國浙江溫州境內杭福深客運專線發生動車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 * 2014年:臺灣一架復興航空222號班機由高雄飛往馬公,惟因受麥德姆颱風所導致的惡劣天氣影響,失事墜毀於澎湖縣湖西鄉西溪村,距馬公機場跑道約1公里,並撞毀11棟民房,釀成機員及乘客48死10傷、地面5人受傷,是臺灣歷來第7多人死亡及2002年後最嚴重空難。 * 2015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佈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克卜勒452b。 * 2020年:香港新增118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個案,111宗屬本地感染,連續兩日創單日新高。 * 2021年: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延遲一年的第三十二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東京開幕。 == 出生 == * 645年:耶齊德一世,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的哈里發(683年逝世) * 1127年:元懿太子趙旉,南宋皇太子(1129年逝世) * 1401年:弗朗切斯科一世·斯福爾扎,米蘭公爵(1466年逝世) * 1773年:托馬斯·麥克杜格爾·布里斯班,蘇格蘭將領及政客,第6任新南威爾士總督(1860年逝世) * 1836年:山岡鐵舟,日本政治人物、劍術家、思想家(1888年逝世) * 1864年:阿波里納里奧·馬比尼,菲律賓革命家,首任總理(1903年逝世) * 1871年:牧口常三郎,日本教育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宗教學家(1944年逝世) * 1888年:雷蒙德·錢德勒,美國推理小說作家(1959年逝世) * 1892年:海爾·塞拉西一世,衣索比亞皇帝(1975年逝世) * 1899年:古斯塔夫·海涅曼,德國總統(1976年逝世) * 1905年:利奧波德·恩格萊納,奧地利作家,納粹大屠殺生還者(2013年逝世) * 1913年:邁克爾·富特,英國左翼政治家(2010年逝世) * 1922年:達米亞諾·達米亞尼,義大利電影導演、編劇(2013年逝世) * 1923年:亞爾伯·梵浩耶,法國耶穌會神父(2021年逝世) * 1926年:路德維克·瓦楚裡克,捷克記者、作家(2015年逝世) * 1928年:薇拉·魯賓,美國天文學家(2016年逝世) * 1931年:磯崎新,日本建築師(2022年逝世) * 1933年:理察·羅傑斯,英國建築師(2021年逝世) * 1936年:安東尼·肯尼迪,美國最高法院前任大法官 * 1941年:塞爾焦·馬塔雷拉,義大利政治人物,現任義大利總統 * 1941年:皮埃爾·阿戈斯蒂尼,法國-美國物理學家,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1944年:瑪利亞·若昂·皮雷斯,葡萄牙鋼琴家 * 1946年:雷內·裡卡德,美國詩人、演員(2014年逝世) * 1953年:納吉·阿都拉薩,馬來西亞政治人物,第6、9任馬來西亞首相 * 1957年:尼克·加利斯,美國籃球運動員 * 1959年:李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 * 1961年:馬丁·戈爾,英國創作歌手 * 1961年:伍迪·哈里遜,美國男演員 * 1965年:史萊許,美國音樂家,搖滾樂團槍與玫瑰吉他手 * 1966年:伍思凱,臺灣音樂人 * 1967年:菲利浦·西摩·霍夫曼,美國演員、導演(2014年逝世) * 1968年:史蒂芬妮·西摩,美國模特兒 * 1968年:加里·佩頓,美國籃球運動員、演員 * 1968年:傑夫·迪恩,美國電腦科學家、軟體工程師 * 1970年:乃村健次,日本男性聲優 * 1971年:李銘順,新加坡男演員 * 1971年:郎永淳,中國原新聞播音員 * 1971年:派蒂·珍金斯,美國導演、編劇、製片人 * 1972年:馬龍·韋恩斯,美國演員、電影導演 * 1973年:黃海冰,中國男演員 * 1973年:凱薩琳·哈恩,美國女演員 * 1973年:諾馬·賈西亞帕拉,美國棒球選手 * 1973年:西恩·安德魯·法登,美國電腦繪圖動畫師 * 1973年:莫妮卡·萊溫斯基,美國活動家、電視人物、時裝設計師、前白宮實習生 * 1974年:莫里斯·格林,美國短跑運動員 * 1976年:沈冰,中國電視主持人 * 1976年:波爾加·朱迪,匈牙利西洋棋特級大師 * 1977年:蓋爾·埃姆斯,英格蘭女子羽球運動員 * 1978年:孫燕姿,新加坡女歌手 * 1978年:李玉剛,中國男歌手、演員 * 1979年:周家怡,香港演員 * 1979年:康太成,韓國男演員 * 1979年:索迪里奧斯·卡治亞高斯,希臘足球運動員 * 1980年:袁文康,中國男演員 * 1981年:郭泓志,臺灣棒球選手 * 1981年:德米特里·卡爾波夫,哈薩克田徑運動員 * 1982年:湯姆·米森,英國演員 * 1982年:MC耀宗,臺灣男歌手、製作人 * 1983年:黃靖倫,新加坡男歌手 * 1984年:瓦爾特·加爾加諾,烏拉圭足球運動員 * 1986年:陳靖婕,臺灣女演員 * 1986年:蕭東意,臺灣男演員 * 1986年:宋紀妍,臺灣女演員 * 1986年:金玟岐,中國女歌手 * 1986年:小松彩夏,日本女演員、模特 * 1986年:內田彩,日本女性聲優 * 1989年:丹尼爾·拉德克利夫,英國演員 * 1989年:唐納德·揚,美國職業網球運動員 * 1992年:丹尼·艾格斯,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 1994年:楊業明,中國男演員 * 1995年:梁凱晴,香港女演員 * 1995年:鈴木愛奈,日本女性聲優 * 1995年:華莎,韓國女子偶像團體MAMAMOO成員 * 1995年:亞瑟·瑞德克內希,法國職業網球運動員 * 1996年:賴主恩,臺灣男子拳擊運動員 * 1998年:鄭心慈,臺灣女歌手 * 1999年:-{zh-hans:維蒂尼奧;zh-hk:域天奴;zh-tw:維蒂尼奧;}-,巴西職業足球運動員 * 2001年:尹材赫,韓國男子偶像團體TREASURE成員 * 生年不詳:大井麻利衣,日本女性聲優 == 逝世 == * 955年:和凝,五代十國時期宰相(898年出生) * 1562年:格茨·馮·貝利欣根,德意志騎士及詩人(1480年出生) * 1645年:米哈伊爾一世,俄羅斯沙皇(1596年出生) * 1757年: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義大利作曲家(1685年出生) * 1859年:瑪瑟琳·代博爾德-瓦爾莫,法國詩人、小說家(1786年出生) * 1875年:艾薩克·辛格,美國發明家,縫紉機改良者(1811年出生) * 1885年:尤利西斯·格蘭特,美國軍官、政治家,第18任美國總統(1822年出生) * 1906年:兒玉源太郎,日本陸軍上將、政治人物,第4任臺灣總督(1852年出生) * 1916年:威廉·拉姆齊,英國化學家,19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852年出生) * 1930年:格倫·柯蒂斯,美國航空先驅,柯蒂斯-萊特公司創始人之一(1878年出生) * 1944年:鄒韜奮,中國新聞記者,政治家和出版家(1895年出生) * 1948年:D·W·格里菲斯,美國電影導演(1875年出生) * 1951年:菲利普·貝當,法國將領、政治人物,前任法國總理(1856年出生) * 1953年:周碞,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1895年出生) * 1963年:,蘇聯畫家(1881年出生) * 1968年:亨利·哈利特·戴爾,英國神經科學家,193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1875年出生) * 1974年:蘇基曼·維爾約桑佐約,印尼政治人物,第6任印尼總理(1898年出生) * 1977年:何其芳,文學評論家,詩人(1912年出生) * 1979年:約瑟夫·凱塞爾,法國記者、作家(1898年出生) * 1982年:黃子卿,中國物理化學家(1900年出生) * 1982年:維克·莫羅,美國男演員、導演(1929年出生) * 1990年:高柳健次郎,日本工程師(1899年出生) * 1997年:南部忠平,日本田徑運動員(1904年出生) * 1997年:安德魯·庫納南,美國連環殺手(1969年出生) * 1999年:哈桑二世,摩洛哥國王(1929年出生) * 2007年: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富汗末代國王(1914年出生) * 2007年:班傑明·利貝特,美國神經科學家,人類意識領域的先驅(1916年出生) * 2011年:艾美·懷恩豪斯,英國女歌手、詞曲作家(1983年出生) * 2012年:薩莉·萊德,美國太空人,人類史上第三位女性太空人,美國第一位女性太空人(1951年出生) * 2013年:金鍾學,韓國電視劇導演(1951年出生) * 2014年:葉根壯,臺灣大木匠師(1932年出生) * 2015年:溝口遼,日本作曲家、插圖畫家(1995年出生) * 2017年:約翰·昆德拉,美國籃球教練(1916年出生) * 2017年:劉皇發,香港政治人物,鄉事派代表,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新界鄉議局主席和行政會議成員等公職(1936年出生) * 2021年:史蒂文·溫伯格,美國物理學家,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33年出生) * 2021年:米格爾·比拉索羅,阿根廷物理學家(1940年出生) * 2022年:阮春榮,越南裔美國航空航太科學家、教育家,越南共和國空軍司令(1930年出生) * 2022年:杜漸,香港作家、翻譯家、文學評論家(1934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 * :體育節 * :革命日 * :兒童節 * :國家紀念日 * :文藝復興日 == 參考資料 ==
7月24日
7月24日是陽曆年的第205天(閏年是206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60天。 == 大事記 == 7月24日 7月24日 美國探險家海勒姆·賓厄姆三世在秘魯安地斯山脈發現印加帝國的遺跡馬丘比丘,之後該城便被稱呼為「失落的印加城市」。 美國探險家海勒姆·賓厄姆三世在秘魯安地斯山脈發現印加帝國的遺跡馬丘比丘,之後該城便被稱呼為「失落的印加城市」。 英國王家空軍針對德國漢堡發起大轟炸。 西美昂·薩克森-科堡-哥達斯基宣誓就任保加利亞總理。 理察·尼克森在莫斯科與尼基塔·赫魯雪夫展開即興辯論。 颱風韋森特掠過香港附近,並引致香港天文臺發出十號颶風訊號。 === 12世紀 === * 1148年: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時期,法王路易七世率兵包圍大馬士革。 === 14世紀 === * 1304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用巨型投石機“戰狼”攻克斯特靈堡壘。 === 16世紀 === * 1567年: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被迫讓位給詹姆士六世。 === 17世紀 === * 1644年:張獻忠攻克重慶。 === 18世紀 === * 1701年:法國探險家建立了底特律。 * 1712年:法國元帥維拉爾公爵在德南戰役對歐根親王與其麾下的聯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 1783年:卡特利-卡赫季王國與俄羅斯帝國簽署喬治亞夫斯克條約,前者成為後者的保護國。 * 1790年:清朝冊封孟雲為緬甸國王。 === 19世紀 === * 1823年:馬拉開波湖戰役中,西班牙海軍慘敗,導致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的獨立。 * 1847年: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首領楊百翰帶領首批摩爾門先驅者前往猶他州鹽湖城拓荒。 * 1866年:田納西成為第一個內戰後被重新接納進美國的南方州。 * 1875年:在日本的逼迫下,琉球停止向中國朝貢,成為日本的傀儡國。 * 1878年:中國開平礦務局開局。 === 20世紀 === * 1907年:第三次日韓協約訂立。 * 1911年:美國探險家海勒姆·賓厄姆三世在秘魯安地斯山脈發現印加帝國遺蹟馬丘比丘。 * 1913年:袁世凱下令撤銷孫中山籌辦全國鐵路全權。 * 1923年:《洛桑條約》簽定,確認了土耳其的現代邊界。 * 1935年:北美的黑色風暴事件導致美國中部急劇升溫。 *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皇家空軍針對德國漢堡發動大規模轟炸,造成至少5萬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 1950年: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開始研發火箭。 * 1952年:埃及民族主義軍人團體“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國王法魯克一世。 * 1956年:因藏匿涉入臺大支部案的胞弟施至成,施水環遭到國民黨政府槍決,年僅31歲。 * 1959年:美國副總統理查·尼克森與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尼基塔·赫魯雪夫在莫斯科展開即興辯論。 * 1967年:法國總統夏爾·戴高樂於蒙特婁發表演說時高喊「自由魁北克萬歲!」,導致兩國關係緊張。 * 1969年:在完成阿波羅計劃首次登陸月球任務後,阿波羅11號成功濺落太平洋返回地球。 * 1974年:美國訴尼克松案中,美國最高法院一致決定總統尼克松必須交出法院傳票中要求的錄音磁帶作為證據。 * 1983年:斯里蘭卡爆發暴動,直接導致了斯里蘭卡內戰的開始。 * 1991年:時任印度財政部長曼莫漢·辛格在印度國會發表財政預算案演辭,為印度經濟自由化揭開序幕。 * 1993年:蠟筆小新第一部劇場版在日本上映。 * 1994年:37個加勒比海沿岸國家和地區在哥倫比亞卡塔赫納簽署紀要,宣佈加勒比國家聯盟成立。 * 1998年:美國國會山爆發槍戰。 === 21世紀 === * 2001年:保加利亞末代國王西美昂二世在海外流亡50多年後,回國就任保加利亞總理。 * 2001年:義大利埃特納火山再度活躍。 * 2011年:日本除福島縣、宮城縣、巖手縣等3縣的東日本大地震受災戶外,其餘44個都道府縣的類比電視播送結束,電視全面數位化。 * 2012年:颱風韋森特掠過香港附近,並引致香港天文臺發出十三年來第1個十號颶風訊號。 * 2013年:2013年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火車事故。 * 2014年:阿爾及利亞航空5017號班機空難。 * 2020年:香港新增123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個案,115宗屬本地感染,53宗沒有源頭,連續三日創單日新高。 == 出生 == * 1189年:耶律楚材,契丹人,元太宗時期官至中書令(相當於宰相)(1243年逝世) * 1720年:普魯士的路易絲·烏爾莉卡,瑞典王后(1782年逝世) * 1725年:約翰·牛頓,英國海員、牧師(1807年逝世) * 1759年: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一世,撒丁尼亞國王(1824年逝世) * 1782年:約翰·福克斯·伯戈因,英國陸軍軍官(1871年逝世) * 1783年:西蒙·玻利瓦爾,南美殖民地獨立戰爭領袖(1830年逝世) * 1802年:大仲馬,法國作家(1870年逝世) * 1828年:車爾尼雪夫斯基,俄國作家(1889年逝世) * 1836年:揚·戈特利布·布洛赫,波蘭裔鐵路金融家,《未來的戰爭》作者(1902年逝世) * 1857年:後藤新平,日本醫生、政治人物(1929年逝世) * 1858年:沃爾夫岡·卡普,德國公務員、記者,卡普政變的首腦(1922年逝世) * 1860年:阿爾豐斯·慕夏,捷克藝術家(1939年逝世) * 1886年:谷崎潤一郎,日本小說家(1965年逝世) * 1888年:鄧納姆·傑克遜,美國數學家(1946年逝世) * 1895年:羅伯特·格雷夫斯,英國詩人(1985年逝世) * 1897年:愛蜜莉亞·厄爾哈特,美國女性飛行員、女權運動者,第一位獲得飛行優異十字勳章、第一位獨自飛越大西洋的女飛行員。(1937年逝世) * 1900年:澤爾達·菲茨傑拉德,美國小說家,詩人和舞蹈家,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的妻子。(1948年逝世) * 1909年:傑爾茲·羅佐基,波蘭數學家、密碼學家(1942年逝世) * 1911年:威傑裡勳爵,英格蘭、威爾斯首席法官(1981年逝世) * 1914年:弗朗西斯·奧爾德姆·凱爾西,加拿大裔美國藥理學家(2015年逝世) * 1917年:潘希真(琦君),臺灣作家(2006年逝世) * 1918年:胡美拉·貝甘,阿富汗末代王后(2002年逝世) * 1921年:朱塞佩·德·史帝法諾,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演員(2008年逝世) * 1930年:哈羅德·H·西華德,美國電腦科學家(2012年逝世) * 1935年:田長霖,臺灣物理學家(2002年逝世) * 1939年:華特·貝拉米,美國籃球運動員(2013年逝世) * 1940年:龐約翰,英國銀行家 * 1942年:張帝,臺灣歌手、主持人 * 1944年:張同祖,香港電影導演、編劇、監製 * 1947年:莎瓦·哈桑,約旦王妃 * 1948年:青池保子,日本漫畫家,24年組之一 * 1949年:理查·特朗卡,美國勞工組織領袖(2021年逝世) * 1949年:邁克·裡察斯,美國喜劇演員 * 1952年:葛斯·範·桑,美國電影導演 * 1954年:何秀蘭,香港政界人物 * 1954年:佐治·謝蘇斯,葡萄牙足球教練 * 1957年:肖開提·米爾則亞耶夫,烏茲別克政治人物,現任烏茲別克總統 * 1959年:原惠一,日本動畫監督 * 1961年:今川泰宏,日本動畫監督 * 1961年:北爪宏幸,日本動畫師 * 1963年:商天娥,香港綠葉演員 * 1963年:卡爾·馬龍,美國籃球運動員 * 1964年:安內相,韓國男演員 * 1964年:貝瑞·邦茲,美國棒球舊金山巨人隊球員 * 1966年:李偉菘,新加坡填詞人 * 1966年:李偲菘,新加坡填詞人 * 1966年:阿米娜託·海達爾,西撒哈拉獨立領袖 * 1968年:特洛伊·科特蘇爾,美國男演員、導演、製片人 * 1969年:不浪·尤幹,臺灣男原住民歌手(2006年逝世) * 1969年:珍妮佛·羅培茲,美國流行歌手 * 1969年:裡克·福克斯,加拿大籃球運動員 * 1971年:坂本昌行,日本男歌手 * 1971年:劉小慧,香港女演員 * 1971年:派蒂·珍金斯,美國導演,電影製片人 * 1976年:蔣澎龍,臺灣乒乓球運動員 * 1976年:陳龍,中國男演員 * 1976年:拉希達·特萊布,美國政治人物,現任美國眾議院議員 * 1977年:德馨,臺灣女演員 * 1979年:羅絲·伯恩,澳大利亞演員 * 1981年:薩摩·格拉,美國女演員 * 1981年:納伊布·布格磊,薩爾瓦多政治人物、商人,現任薩爾瓦多總統 * 1982年:胡宇威,臺灣男演員 * 1982年:徐浩,香港男歌手 * 1982年:趙頌茹,香港女歌手、演員 * 1982年:伊莉絲·克倫貝絲,比利時女性模特兒 * 1982年:安娜·派昆,紐西蘭女演員 * 1982年:伊麗莎白·莫斯,美國演員 * 1983年:巴鈺,臺灣女藝人 * 1983年:達尼埃萊·德羅西,義大利足球運動員 * 1983年:陳澤宇,中國男演員、歌手 * 1983年:水川麻美,日本女演員 * 1985年:樸荷娜,韓國女演員 * 1988年:韓昇延,韓國女子偶像團體Kara成員 * 1990年:特拉維斯·馬霍尼,澳大利亞游泳運動員 * 1991年:曾淑雅,香港女模特兒 * 1991年:林躍,中國男子跳水運動員 * 1992年:伊藤昌弘,日本男性聲優 * 1995年:金泰旼,韓國男演員 * 1995年:達淵,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F9成員 * 1997年:卡莉·史派妮,美國女演員、歌手 * 1997年:安利·摩亞,土耳其職業足球運動員 * 2000年:高天亮,中國職業電競選手 * 生年不詳:稻垣好,日本女性聲優 == 逝世 == * 811年:高郢,唐朝官員(740年出生) * 946年:穆罕默德·本·突格傑·伊赫什德,阿拔斯王朝將領(882年出生) * 1073年:周敦頤,中國文學家(1017年出生) * 1129年:白河天皇,日本第72代天皇(1053年出生) * 1862年:馬丁·範布倫,美國政治人物,第8任美國總統(1782年出生) * 1897年:拉法葉·麥克羅斯,南北戰爭的邦聯將領(1821年出生) * 1900年:韓默理,比利時聖母聖心會會士,天主教西南蒙古教區主教(1840年出生) * 1927年:芥川龍之介,日本小說家(1892年出生) * 1934年:漢斯·哈恩,奧地利數學家(1879年出生) * 1941年:丘東平,中國作家(1910年出生) * 1956年:施水環,臺灣白色恐怖受難者(1926年出生) * 1956年:丁窈窕,臺灣白色恐怖受難者(1927年出生) * 1974年:詹姆斯·查兌克,英國物理學家,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891年出生) * 1975年:王竹泉,中國地質學家(1891年出生) * 1991年:司徒惠,香港工程師、建築師(1913年出生) * 1992年:莉蓮·奧本海默,美國摺紙先驅(1898年出生) * 1992年:張保信,臺灣業餘昆蟲學家(1932年出生) * 1995年:喬治·羅傑,英國攝影師(1908年出生) * 1997年:李幫助,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也是全臺第一位女牧師與道生神學院創辦人。(1909年出生) * 1997年:蘇貌,緬甸第7任總統(1928年出生) * 1998年:王利器,中國文史學家、校勘學家(1912年出生) * 2008年:諾曼·德洛喬伊奧,美國鋼琴家及作曲家(1913年出生) * 2012年:約翰·阿塔·米爾斯,迦納總統(1944年出生) * 2013年:維吉尼亞·強生,美國心理學家(1925年出生) * 2013年:派厄斯·蘭加,前南非憲法法院首席法官(1939年出生) * 2013年:李立崴,臺灣補教名師(1974年出生) * 2022年:大衛·華納,英國男演員(1941年出生) * 2023年:森村誠一,日本推理小說作家(1933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國際冷笑話日 * 國際得來速日 * 、:西蒙·玻利瓦日 * :阿烏蘇狂歡節 * :兒童節 * :警察節 * :海軍節 * 猶他州:先鋒日 == 參考資料 ==
AutoCAD
AutoCAD(歐特電腦輔助設計)是由美國歐特克公司為電腦上應用電腦輔助設計技術而開發的繪圖程式軟體包,現已經成為國際上廣為流行的繪圖工具。該軟體推廣的.dwg檔案格式成為二維繪圖的常用標準格式。 ==介紹== AutoCAD源自於1977年開始的一個程式,然後在1979年釋出名為Interact CAD,早期Autodesk檔案中也稱之為MicroCAD,是由Autodesk聯合創始人Michael Riddle成立Autodesk(當時名為Marinchip Software Partners)之前編寫的。 Autodesk的第一個版本在1982年的Comdex展示,並於同年12月釋出。AutoCAD支援CP/M-80計算機。作為Autodesk的旗艦產品,到1986年3月,AutoCAD已成為全球最普及的CAD程式。 2022年的版本是AutoCAD面向Windows的第36個主要版本和連續第12個面向Mac的版本。AutoCAD的本地檔案格式是.dwg。這個格式以及次要的交換檔案格式DXF已經成為事實上的CAD資料互操作性標準,尤其適用於2D圖紙交換。 AutoCAD還支援由Autodesk開發和推廣的.dwf格式,用於釋出CAD資料。 == 支援語言 == AutoCAD和AutoCAD LT的可用語言包括德文、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韓文、簡體中文、繁體中文、俄文、捷克文、波蘭文、匈牙利文、巴西葡萄牙文、丹麥文、荷蘭文、瑞典文、芬蘭文、挪威文和越南文。各國語言版本文件因上市時間有很大的改變 == 發展過程 == *AutoCAD 10.0——1988年11月 :開始出現圖形介面的對話方塊,CAD的功能已經比較齊全。 *AutoCAD 11.0——1990年11月 *AutoCAD 12.0——1992年6月 :Dos版的頂峰,具有成熟完備的功能,提供完善的AutoLISP語言進行二次開發,許多機械、建築和電路設計的專業CAD就是在這一版本上開發的。 == 相關條目 == *計算機軟體 *電腦科學 ==參考== == 外部連結 == *臺灣官網 Category:1982年軟體 Category:Autodesk * Category:三維影象軟體
時間
時間(time)是一種尺度,在物理定義是標量,藉著時間,事件發生之先後可以按過去-現在-未來之序列得以確定(時間點/時刻,point in time/instant),也可以衡量事件持續的期間以及事件之間和間隔長短(時間段,duration)。 在閔考斯基時空中,時間是除了空間三個維度以外的第四維度"Newton did for time what the Greek geometers did for space, idealized it into an exactly measurable dimension." About Time: Einstein's Unfinished Revolution, Paul Davies, p. 31, Simon & Schuster, 1996, ISBN 978-0-684-81822-1。長久以來,時間一直是宗教、哲學及科學領域的研究主題之一,但學者們尚且無法為時間找到一個可以適用於各領域、具有一致性且又不迴圈的定義 。在商業、工業、體育、科學及表演藝術等領域都有一些各自來標示及度量時間的方法 108 pages 。一些簡單,爭議較小的定義包括「時間是時鐘量測的物理量。」及「時間使得所有事情不會同時發生。」 Chapter 5. Cummings repeated this sentence in several of his novellas. Sources, such as this one , attribute it to his earlier work, The Time Professor, in 1921. Before taking book form, several of Cummings's stories appeared serialized in magazines. The first eight chapters of his The Girl in the Golden Atom appeared in All-Story Magazine on 15 March 1919. In the novel version the quote about time appears in Chapter V ., What does a man possess? page 47 , Page 796, quoting Wheeler from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1978 時間在國際單位製中的基本單位是秒,1967年起採用的定義為「銫-133原子在基態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週期的時間。」 哲學家對於時間有兩派不同的觀點:一派認為時間是宇宙的基本結構,是一個會依序列方式出現的維度,像艾薩克·牛頓就對時間有這樣的觀點。包括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及伊曼努爾·康德在內的另一派認為時間不是任何一種已經存在的維度,也不是任何會「流動」的實存物,時間只是一種心智的概念,配合空間和數可以讓人類對事件進行排序和比較。換句話說,時間不過是人為便於思考宇宙,而對物質運動劃分,是一種人定規則。 ==丈量與記錄== ===計時儀器=== 中國古代的計時儀器有太陽鐘和機械鐘兩類。太陽鐘是以太陽的投影和方位來計時,分別以土圭、圭表、日晷為代表。由於地球軌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傾角的影響,真太陽時和平太陽時是不一致的,機械鐘應運而生,代表有水鐘、太陽儀、香篆鐘。 ===單位=== 時間的基本國際單位是秒。它現在以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週期的持續時間為標準。 ==物理學== 目前最廣泛被接受關於時間的物理理論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與空間都不是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易是不同的。狹義相對論預測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鐘之時間流易比另一個靜止的時鐘之時間流易慢。在1971年,物理學家哈菲爾(Joe Hafele)與基廷(Richard Keating)做了證明。他們將高度精確的原子鐘放在飛機上繞著世界飛行,然後將讀到的時間與留在地面上完全一樣的時鐘做比較。結果證實:在飛機上的時間流易得比實驗室裡的慢。據愛因斯坦的理論,當移動的速度越快,時間流易速度越慢,當移動速度達到光速的一半時,時間約慢13%。 另外,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並且在大質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時鐘之時間流易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鐘之時間流易要慢。現有的儀器已經證實了這些相對論關於時間所做精確的預測,並且其成果已經應用於全球定位系統。 就今天的物理理論來說時間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也沒有量子特性。但有一些理論試圖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起來,如量子重力,弦理論,M理論,預言時間是間斷的,有量子特性的;但它們還沒有被實驗證明過的。另有一些理論猜測普朗克時間可能才是時間的最小單位。 根據史提芬·霍金所解出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程式,顯示宇宙的時間是有一個起始點,由大霹靂(或稱大爆炸)開始的,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而物質與時空必須一起並存,沒有物質存在,時間也無意義。 人出生、成長、衰老、死亡,沒有反過來的。玻璃瓶掉到地上摔破,沒有破瓶子從地上跳起來合整的。古典力學無法解釋時間的不可逆性。兩個粒子彈性碰撞的過程順過來反過去沒有實質上的區別。時間的不可逆性只有在統計力學和熱力學的觀點下才可被理論地解釋。熱力學第二定律說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我們可以將宇宙看成是最大的可能的封閉系統)熵只能增大,不能減小。宇宙中的熵增大後不能減小,因此時間是不可逆的。 ==天文學== 最早研究時間的科學不是物理學,而是天文學。天文學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測量時間,從確定日的長短,四季的變化,到制定曆法。在古代中國和在西方一樣,制定曆法的需要是推動天文學理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今天的天文學已與曆法或時間測量毫無關聯了,但天文學觀測對時間概念的發展依然非常重要。天體發出的光到地球上被觀測到需要一定的時間。離地球越遠的天體發出的光需要的時間也越長,因此對宇宙越遠的地方的觀測也是對宇宙越古老的時間的觀測。現在最被公認的宇宙學理論(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時間與空間和宇宙內的質能一樣是在140億年前產生的。目前的天文學觀測估計宇宙的擴充套件是沒有盡頭的,因此時間也應該是沒有盡頭的。 ==哲學== 現在哲學家對於時間有兩派不同的觀點:一派認為時間是宇宙的基本結構,是一個會依序列方式出現的維度,艾薩克·牛頓就對時間有這様的觀點,因此也稱為「牛頓式的時間」。另一派認為時間不是任何一種已經存在的維度,也不是任何會「流動」的實存物,時間只是一種心智的概念,配合空間和數可以讓人類對事件排先後順序及進行比較。依照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及伊曼努爾·康德的傳統 ,第二派的觀點認為空間和時間「本身並不存在,而是我們表達事物方式的產物」, ==文學== 在文學中,時間的流易和不可逆性是一個古今中外一再提到的內容。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句諺語既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最直接的領會:日與夜、光與陰的交匯,也體現了古人對時間不可逆性的認識以及對此的感慨。 在科幻小說中,時間旅行是常見題材之一。 ==參見== *時空 *時區 *時間旅行 *報時 * ISO 8601 === 一些科學和藝術上的相關概念 === * 時代錯誤 * 各地日期和時間表示法 * 網路時間協定 (NTP) * 物理哲學 ===一些和時間有關的單位=== * 財政年度 * 半衰期 * 季節 * 時間單位 * UNIX時間 ==參考文獻== == 外部連結 == * 倪梁康:〈縱意向性:時間.發生.歷史〉 (2010) * 黃俊傑:〈傳統中國歷史思想中的「時間」與「超時間」概念 〉 * 時間科普網站(中國) * 時間與頻率國家標準實驗室(臺灣全國性時頻追溯體系) * 國家地理頻道專題影片《超乎想像的宇宙-時間扭曲 》 Category:主要話題條目 Category:美學概念 Category:認識論概念 Category:形而上學概念 Category:心靈哲學概念 Category:科學哲學概念 Category:形上學理論 Category:本體論 Category:知覺 Category:時間哲學 Category:物理現象 Category:感質 Category:現實 Category:純量 (物理學) Category:國際單位制基本量 Category:時空 Category:日語借詞
維度
維度(),又稱維數、量綱和次元(),是描述物件狀態所需的獨立引數(數學)或系統自由度(物理)的數量。在物理學和數學中,數學空間的維數被非正式地定義為指定其中任何點所需的最小座標數。 0維是一點,沒有長度。1維是線,只有長度。2維是一個平面,是由長度和寬度(或曲線)形成面積。3維是2維加上高度形成「體積面」。雖然在一般人中習慣了整數維,但在碎形中維度不一定是整數,可能會是一個非整的有理數或者無理數。 三維空間中一共有3個維度(上下、前後、左右)。在三維空間中可以往上下、前後、左右移動,其他方向的移動只需用3個三維空間軸來表示。向下移就等於負方向地向上移,向左前移就只是向左和向前移的混合。 在物理學上時間是第四維,與三個空間維不同的是,它只有一個,且只能往一方向前進。 我們所居於的時空有四個維(3個空間軸和1個時間軸),根據愛因斯坦的概念稱為四維時空,我們的宇宙是由時間和空間構成,而這條時間軸是一條虛數值的軸。 弦理論認為我們所居於的宇宙實際上有更多的維度(通常10、11或26個)。但是這些附加的維度所量度的是次原子大小的宇宙。 維度是理論模型,在非古典物理學中這點更為明顯。所以不用計較宇宙的維數是多少,只要方便描述就行了。 在物理學中,質的量綱通常以質的基本單位表示:例如,速率的量綱就是長度除以時間。 ==物理學上的維度== ==參考資料== ==參見== *相對論 *四維空間 *閔可夫斯基時空 *空間 W
時空
在物理學中,時空()是一數學模型,其將空間的三個維度和時間的一個維度合併成一個四維流形。時空圖則用來視覺化相對論效應,例如為什麼不同的觀察者對事件於何處與何時發生有不同的感知。時空是一種基本概念,分別屬於物理學、天文學、空間物理學和哲學。並且也是這幾個學科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空間在力學和物理學上,是描述物體以及其運動的位置、形狀和方向等抽象概念;而時間則是描述運動之持續性,事件發生之順序等。時空的特性,主要就是透過物體,其運動以及與其他物體的相互作用之間的各種關係之彙總。空間和時間 == 概要 == 時間和空間是人類文明最為古老的概念之一。可追溯至遠古時期,人類的耕作、放牧等日常勞動都需要測量土地、順天時,這就產生了最基礎的時空概念以及度量方法。古代就有“上下四方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的說法。這裡的“宇宙”也就是時空的理念。這也就是誕生了最原始的一維時間和三維空間,並發展同宇宙產生聯絡。 近代科學,無處不涉及時空的概念和測量方法,特別是文藝復興以來,經典力學、物理學和天文學在對時空的認知上基本可以分為兩條不同但相交的線索: :其一,以牛頓和麥克斯韋的重要理論——經典力學和經典電磁學為代表的時間-空間概念,經歷愛因斯坦的狹義、廣義相對論,再到現代宇宙論。 :其二,從牛頓力學經過量子理論、量子力學以及量子場理論,再到量子引力、超弦或M理論。 但物理學對於時空的認識還存在不少基本問題尚待解決,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Shirley Ardener, University of Oxford, Women and space: ground rules and social maps, p. 36 (ISBN 978-0-85496-728-5) == 理論 == === 牛頓的絕對時空概念 === ==== 絕對時空 ==== 利用歐幾里得幾何,測量出長方體的長、寬和高,便能算出其體積。也即是選擇一個可以忽略大小的靜止的參照物,只要得知需要計算物體與其的上下、左右和前後距離,就可以利用歐幾里得幾何計算出。 在描述運動上,需要得知瞬時的速度、加速度和所處位置,這就抽象出一維時間和三維空間的座標系概念。所以要描述物體的運動,就需要選擇一個可供參考的座標系,為此,艾薩克·牛頓就創造出四維絕對時空的概念,絕對時間均勻流逝,絕對空間符合三維歐幾里得幾何。絕對時空的本性與任何具體物體以及運動狀態無關。選擇相對於絕對空間的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為參照所得出座標,就是慣性參考系。 ==== 伽利略相對性 ==== 在經典力學中,任意一個物體對於不同的慣性座標系的空間座標量和時間座標量之間滿足伽利略變換。在此之下,物體的位置和速度都是相對的;而空間位移,時間間隔以及加速度卻是絕對不變的。因為絕對時間的同時性不變,所以相對於同一個慣性參照系的兩個事件同時發生與否也是不變的。而兩個同時發生的事件在其他慣性參照系下也是同時的,這就是絕對同時性。牛頓力學的所有規律(包括萬有引力定律)在內,在伽利略變換下也都是不變的,這即是伽利略相對性原理。 同時,不變性與守恆定律也有著很高相關度。運動狀態在伽利略變換下的時間平移不變性就對應了物體的能量守恆;而空間平移不變性也就與動量守恆相關聯,以及空間轉動不變性更對應了角動量守恆。上述的不變性,就使得絕對時空概念受到了質疑。 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物體在絕對空間中的運動是可以觀測的,這就有力學運動定律中需要有絕對速度這個概念,但牛頓力學中卻沒有絕對速度一說。即,牛頓力學定律的正確性並不要求存在絕對空間。 雖然不斷有人對牛頓的絕對空間概念提出異議,並且實際上也沒有存在絕對時空的證據。但是牛頓力學和萬有引力等規律是這樣的成功,以至於牛頓的絕對時空的理念,也一直主導著當時的自然科學和哲學界。 ==== 致命的問題 ==== 牛頓體系推廣到宇宙中則具有侷限性。它無法描述一個簡單的宇宙影象。可以近似描述的宇宙影象是:在無窮長和無限大的絕對時空中,無數多的星體大致上是靜止的,而且平均光度也是均勻的。然而萬有引力卻讓這個宇宙極為不穩定,甚至無法解答夜晚的天空為什麼是黑的。 ==== 麥克斯韋方程組 ==== 19世紀的物理學有一個重大成就,那就是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總結前人的電磁學理論,得出來的麥克斯韋方程組,這裡面出現了光速c,而後又發現電磁波。 但是依舊受到牛頓的絕對時空概念所支配的物理學家們,自然也認為存在光以太這種物質。所以,麥克斯韋方程組僅僅只是在絕對空間的慣性參考系中成立,與此類似,電磁波也只是光以太的波動現象而已。 === 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觀念 === ==== 狹義相對論 ==== 就在物理學家認為物理的“大廈”即將完工時,兩朵“烏雲”卻讓整個物理體系動搖,更讓人類對時空的認識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狹義相對論,拓展了伽利略相對性原理,使得包括力學和電磁學在內的所有物理定律在不同慣性參照系也要具有相同的形式。 但是當時的愛因斯坦還假定慣性參考系中單程光速C是不變的。據此,不同慣性系的時間-空間座標之間不再遵從伽利略變換,而是遵從洛倫茲變換。 據此,時間間隔(鐘的走動)和空間長度(尺子的長)都成變化的,而且相對於“靜止的”而言,越是高速運動,時鐘就越是變慢,尺子就越是變短。至此,絕對的同時性不存在,也就是說,在一個參照系中同時發生的兩個事件,在另一個高速運動的參照系就不再是同時發生了。 狹義相對論中,因為光速是定量,所以時間-空間間隔(時空間隔)就成了不變數。因此,一些慣性系之間,除了對應於時間和空間平移的不變性之能量和動量守恆以外,還存在時空平移不變性。理所當然的,根據能量和動量守恆定律,愛因斯坦推匯出他的質量-能量關係式(即是眾所周知的E=mc^2)。這個是原子物理中最為基本的。 ==== 閔可夫斯基時空 ==== 狹義相對論不僅判定光以太不存在,它確定電磁波是一種波動,就得出場是一種與“實實在在”的物體不一樣的物質。也判定牛頓的絕對時空不存在,並將一維時間和三維空間聯絡在一起,組成四維時空。赫爾曼·閔可夫斯基最先發現這一點,即閔可夫斯基時空。而由此所產生的幾何也成為具有度規張量的歐幾里得幾何,其符合洛倫茲協變性,也就是閔可夫斯基度規。 ==== 廣義相對論 ==== 但狹義相對論也有一個缺陷,它無法讓引力定律滿足任何參照系都具有同樣形式。就此,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 依據廣義相對論,在宇宙中就不存在大範圍的慣性參照系,而是隻在任意時空點存在區域性的慣性系,而不同的慣性系之間就透過慣性力或引力讓其相互聯絡。 就此,慣性力的時空仍然是平直的四維閔剋夫斯基時空,反之,引力的時空就是彎曲的四維時空。要描述這樣的四維時空,只能用黎曼幾何來描述。而要想得知時空的彎曲程度,需要知道物質及其能量-動量張量,再透過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來確定。 此時,時空不再是物質(物體或者場)的“運動場”,彎曲的時空就是引力場,其性質與在其中運動的物質之性質存在關聯;而時間與空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既沒有脫離物質的時空,也沒有脫離時空的物質趙國求, (2015) 雙4維時空中物質波的規範變換及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內在聯絡新探. 現代物理,01,1-14. doi: 10.12677/MP.2015.51001。 所以,其一,物質的運動所產生的能量-動量作為引力場的源頭,透過場方程確定引力場的強度,即時空的彎曲度;其二,彎曲時空的幾何特性也同樣決定著物質運動的性質。 例如在太陽系中,太陽作為這個引力場的源頭,它的質量使得整個太陽系的時空發生彎曲。而越靠近太陽,其運動性質受到影響就越大。所以,水星的運動軌跡就受到太陽的影響。而其他恆星所發出的光線在經過太陽邊緣時也發生了偏轉等。實際觀測也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 但廣義相對論也存在著挑戰,20世紀中期的研究表明,就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廣義相對論會讓時空出現“奇點”。在奇點處會讓引力場失去意義。Robert.M.Wald, General Relativi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Synge L. Relativity, the general theory.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60. === 宇宙之演化中的整體性 === 人類對時空認識一直都與宇宙密切相關,而宇宙學原理和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就是現代認識宇宙的基礎。宇宙學原理認定宇宙是一個整體的,它在時間上是不斷變化的,即時間箭頭,而在空間上卻是均勻的。 20世紀中期,宇宙大爆炸的模型成功的解釋了河外星系紅移,也解釋了夜晚的天空是黑色的,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計算預測出的宇宙的演化、星系的形成、輕元素的丰度等在天文觀測上也是大體一致的。便解決牛頓體系沒有給出宇宙影象的問題。 雖然認識到宇宙是在演化中的一個整體,但是,那個奇點卻處在宇宙大爆炸的起始、星系或黑洞的中心。 === 量子理論對時空的影響 === ==== 量子理論 ==== 物理學從牛頓的經典力學到20世紀初的量子理論,對人類認識時空也起著劇烈的變化,更引發物理學的震盪。 量子力學描述了這樣一個事實,也就是系統的空間位置與動量無法同時精確測量,同樣的,時間與能量之間也是如此。他們滿足不確定性原理;經典軌道在此刻也不再有精確的意義,如何理解量子力學以及有關測量的實質,一直處於爭論中。但在20世紀末,有關量子的幾個重要發現更是引發新的疑慮,這就是量子糾纏、量子隱形傳態、量子資訊等,在對其研究表明了時空亦有因果性和定域性。 ==== 真空 ==== 量子力學與狹義相對論結合產生出量子電動力學、量子場論以及電弱統一模型、強作用下的量子色動力學等標準模型。即使巨大的成功也無法掩蓋其中所隱含的原則問題。比如真空與否,存在著零點能以及真空漲落等,讓人們對什麼是真正的“真空”產生了新的認識。 以上述為基礎的產生以下幾個憂慮:量子電動力學的微擾論計算可給出與實驗精密符合的結果,然而這個微擾展開卻是不合理的。 對稱性破缺的機制使傳遞弱作用的中間玻色子獲得質量,然而黑格斯場的真空期望值和前面提到的零點能(相當於宇宙常數),其數值卻比實際觀測到的宇宙常數更大,而且還是驚人的,上百個數量級。 而量子色動力學描述夸克和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但是被禁閉在強子內的夸克和膠子如何才能獲得自由,這個問題卻是物理學的疑點。 再者,量子論預言到,在10^{-33}釐米和10^{-43}秒這樣小的時空尺度上,時空的經典概念將不再適用。為解決這個難題,就須要在理論上建立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論,即是量子時空理論。然而,量子理論和廣義相對論如何結合一直沒有解決。 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就是超弦理論或M理論。然而,這個理論卻只有在一維時間-九維空間或一維時間-十維空間上實現。 這裡又出現了問題,尖銳的矛盾,如何將高維時空應用在低維時空上,也就是人類所熟知的四維時空觀。人們所認知的時空是四維的,也就是說“宇宙”或許就是高維時空中的“一個泡沫”(通常稱為“膜”)。 從高維時空回到四維時空顯然有很多種方法。那麼,在“膜”宇宙以外,是否可能存在其他的“膜”宇宙?在產生宇宙大爆炸之前,是否還會有其他的階段等。這些問題,或許與暗物質、暗能量,以及宇宙常數等問題都有著密切的聯絡。 === 弱作用左右對稱性等的破壞 === 力學與電磁學規律把慣性系從左手系變為右手系是不會變的,同樣時間反轉亦是不變的。這就是說把時空反演不變的規律與時空本身存在密切關聯。 同時,還存在與這些對稱性相聯絡的正反電荷對稱性。但是在微觀狀態下,在弱作用當中,時空反演不變與正反電荷反演不變這類規律不成立。這就是20世紀中期李政道和楊振寧提出宇稱不守恆。這也得到實驗的驗證,不過其中更為深刻的本質尚待物理學家研究。 === 暗能量和宇宙常數 === 20世紀末,天文學的重大進展,特別是太空觀測的拓展,讓更多“隱藏”的物體都顯露出來。經過測算基本確定,人類目前還看不見的暗物質佔據宇宙總物質20%以上,與此類似,與通常的能量完全不同的暗能量佔據宇宙中總能量70%,且宇宙常數為正,約為10^{-52}cm^{-2}。 這樣的宇宙時空就不會是平坦的,而是呈現出正的常曲率時空。但這個正的常曲率時空,不僅僅在超弦理論或M理論上有著原則性的差別,就連通常意義的量子場論、量子力學,更甚至連經典力學也都出現了疑難。這是因為在理論上沒有一個可公認的方法自洽地定義物理上的可觀測量。而且宇宙常數為什麼這樣小,也是一大難題。 == 參見 == * 四維向量 * 閔可夫斯基時空 * 參考系拖拽 * 空穴論證 * 流形 * 洛倫茲協變性 * 廣義相對論中的數學 * 度量空間 * 相對同時 * 數學宇宙假說 == 參考 == Category:基本物理概念 Category:相對論
電視機
thumb|200px|早期彩色顯象管電視機 電子掃描電視機(英語:Electronic scanning television set),也簡單地稱為掃描電視機(英語:scanning television set),電子電視機(英語:electronic television set),掃描電視(英語:scanning television),電子電視(英語:electronic television),電視機(英語:television set)或電視(英語:television,TV),是指可以接收並還原電子訊號為動態影像和聲音的裝置,即可以播放電視的裝置,它是家用電器的一種。早期的電視機以電晶體電視機為主,現已被液晶電視所替代。 == 歷史 == 德國科學家保羅·高特列本·尼普可夫早在1884年就提出並申請了世界上第一個機械式電視系統的專利,當時他只有23歲,還在德國讀大學Shiers, George and May (1997), Early Television: A Bibliographic Guide to 1940. Taylor & Francis, pp. 13, 22. ISBN 9780824077822.。經過研究他發現,如果把影像分成單個像點,就極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傳送到遠方。不久,一臺叫作“電視望遠鏡”的儀器問世了。這是一種光電機械掃描圓盤,它看上去笨頭笨腦的,但極富獨創性。在他的專利申請書的第一頁這樣寫道:“這裡所述的儀器能使處於A地的物體,在任何一個B地被看到。”一年後,專利被批准了。這個專利中的尼普可夫圓盤據認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電視畫面愛光柵(television image rasterizer)。可是直到1907年,放大管技術的進步才證明他的這個系統的可行性。 1897年,德國物理學家布勞恩發明了一種帶熒光屏的陰極射線管。當電子束撞擊時,螢幕上會發出亮光。當時布勞恩的助手曾提出用映像管做電視的顯示器,固執的布勞恩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康斯坦丁·波斯基(Constantin Perskyi)在向1900年巴黎世博會提交的一篇論文中造出了television一詞。波斯基的論文評估了機電技術的在當時的狀況,並提到了尼普科夫等人的貢獻"Télévision au moyen de l'électricité ", Congrès International d'Électricité (Paris, 18-25 août 1900), Gauthier-Villars, 1901, p. 54–56.。 1907年至1910年,波瑞斯·羅星(Boris Rosing)和他的學生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驗證了在發射機中用快速轉動的鏡面掃描裝置和在接收機中使用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的電視系統。 1911年,工程師艾倫·坎貝爾·斯文頓()在倫敦發表演講,同時在時代雜誌中也被報道,描述瞭如何在傳送端和接收端同時使用陰極射線管傳輸電視訊號的細節。在演講中,他還補充了在1908年撰寫的雜誌文章自然雜誌中第一次描述的電子電視傳送方法,這種傳送方法沿用至今。其他人在當時也完成了使用陰極射線管作為接收機的實驗,但是使用另外一個陰極射線管作為傳送端的概念尚屬首創Albert Abrahamson, Zworykin, Pioneer of Television, p. 16。在19世紀20年代末,當機械電視還在普遍使用的時候,發明家菲爾·法恩斯沃斯和弗拉迪米爾·斯福羅金分別已經在研究全電子傳輸管的工作中。 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開闢了電子電視的時代。弗拉基米爾·佐利金(茲沃雷金)原是俄國聖彼德堡技術研所的電氣工程師。早在1912年,他就開始研究電子攝像技術。1919年茲沃雷金移民美國,後在威斯汀豪森電氣公司工作。 1923年,蘇格蘭發明家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經過研究,成功在電視機上顯示影像。 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同時也在實驗陰極射線管來產生和顯示影像。1923年在西屋電氣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1886)工作期間,他研製了電子攝像管。但是在1925年的演示過程中,影象模糊不清,對比度很低,解析度差,而且影象是靜止的Albert Abramson, Zworykin, Pioneer of Televis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5, p. 51. ISBN 0-252-02104-5.。之後在1931年,茲沃雷金終於製造出了攝像機映象管,成功使電視攝像與顯像方式電子化。 第一個半機械式模擬電視系統在1925年10月2日被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影象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誌,他被稱做“電視之父”。後來,他的這個系統被英國廣播公司(BBC)所採用。後在1937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終止使用這種技術。因為在那時電子式電視系統更受歡迎。 決定性的解決方案—電視的基本原理基於在整個掃描週期內持續釋放的電子流堆積和次要電子的儲存的原理上—由匈牙利發明家Kálmán Tihanyi首次發現於1926年,1928年完善了該技術。 在1927年12月7日,菲爾·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在他的聖弗朗西斯科格林大街202號的實驗室裡,首次使用影像解剖(Image Dissector)攝影管傳送了第一個影象:一條簡單的直線。1928年,法恩斯沃斯研製了一套完整的系統給媒體進行演示,由電視傳送一個動畫影象影片。而後來此係統也被最佳化。 1928年,“第五屆德國廣播博覽會”在柏林開幕。展會中電視第一次作為公開產品展出。有線的機械電視傳播訊號的距離和範圍非常有限,影象也相當粗糙,無法顯示精細的畫面。機械電視的這一缺陷導致這種技術被淘汰。 1929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允許貝爾德公司開展公共電視廣播業務。30年代以後,貝爾德又轉向了彩色電視的研究。經過不斷地改進裝置提高技術,貝爾德研製的電視效果越來越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後來成立了“貝爾德電視發展公司”。隨著技術和裝置的不斷改進,貝爾德電視的傳送距離有了較大的改進。 193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映象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1934年8月25日法恩斯沃斯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富蘭克林學會首次給全世界演示一套完整的全電子電視系統Manfred von Ardenne demonstrated an all-electronic television system using cathode ray tubes at the Berlin Radio Show in August 1931, but as he never built a camera tube, his system was limited to using the CRT as a flying spot scanner to transmit motion picture films and slides.。不幸的是,他的攝像機需要很強的光線,所以他的工作被迫中斷。 隨後電視技術進步,1936年柏林奧運會期間,每天用電視播出長達8小時的比賽實況,共有16萬多人透過電視觀看了奧運會。 1939年,英國大約有 2萬個家庭擁有電視機,美國無線電公司的電視也在紐約世博覽會上首次露面,開始第一次固定的電視節目演播。二戰的爆發使得剛發展起來的電視的發展停滯了10年。戰爭結束後,電視工業又蓬勃發展起來,電視也迅速流行和發展起來。 德國科學家卡羅魯斯也在電視研製做出了成就。1942年,卡羅魯斯小組(包括兩名科學家,一名機械師和一名木工),造出一臺裝置,畫面效果比貝爾德的電視要清晰許多。但從未進行過公開展示,因而他們的發明鮮為人知。 1956年,金斯伯格和安德遜設計的Modoll VRllo錄影機的問世,使電視技術前進了一大步。這滿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現場情景的觀眾的需要,而且它還能重放。 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種3/4英寸大的盒式磁帶,根本上改變了電視節目的制方法。是世界上第一個專業彩色錄影放映系統索使用的盒式磁帶。 2020年末,香港中止模擬電視廣播。 == 電視機的劃分 == 顯示技術劃分: *機械式電視 *電子式電視 *黑白電視機 *彩色電視機 顯示器內形劃分: *陰極射線管顯示器 *背投電視 *液晶顯示器 *等離子顯示器(電漿電視) *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高畫質電視 *3D電視 「注:電視機的尺寸大小是以螢幕或映像管的可視範圍的對角線長度來表示的。」 ==相關== *電視 *顯示器 *遙控器 *電視節目 *電視臺 *電視臺列表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電視機的發展史-泉州綜合實踐活動資源網 Category:電視 Category:電視機 Category:電視技術
電視
電視(,簡稱:)這詞語代表三種不同的涵義,如:連續動態的影像和聲音轉換為電子訊號,並透過各種-{zh-tw:管道;zh-cn:渠道;}-傳輸電子訊號後,再將電子訊號還原為影像和聲音的技術,即電視技術;指接收這種電子訊號的裝置,即可以接收並還原電子訊號為連續動態的影像和聲音的裝置,即電視機;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特指人群之間、人群與人之間使用電視作為傳播載體進行訊息交流、訊息傳播,即所謂的廣播過程,諸如電視節目的製作、電視訊號的傳輸、接收,以及觀眾對於電視節目內容的評判和反饋等的各個方面。製作電視播出內容的設施稱為電視臺。 電視被世人公認為是20世紀的重要發明之一,至今仍是十分普遍的訊息傳播工具。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視也在逐漸演化,例如智慧電視與網路電視的面世。 == 歷史 == 電視不是哪一個人的發明創造,而是一大群位於不同歷史時期和國度的人們的共同結晶。早在十九世紀時,人們就開始討論和探索將影像轉變成電子訊號的方法。1900年,“television”一詞就已經出現。 === 機械式電視 === 電視亦可理解為電子機械式電視(electromechanical television)。我們知道,電視畫面的運動是利用了人類視覺的錯覺,即可以將一些快速出現的靜態的畫面“合成”運動的、連續的畫面。如何快速地還原這些靜態畫面,從而使人能夠產生錯覺,就會有兩種方式。其中一種就是機械式的還原方式亦就是尼普科夫盤。俄裔德國科學家保羅·高特列本·尼普科夫早在1884年就提出並申請了世界上第一個機械式電視系統的專利,當時他只有23歲,還在德國讀大學Shiers, George and May (1997), Early Television: A Bibliographic Guide to 1940. Taylor & Francis, pp. 13, 22. ISBN 978-0-8240-7782-2.。經過研究他發現,如果把影像分成單個像點,就極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傳送到遠方。不久,一臺叫作“電視望遠鏡”的儀器問世了。這是一種光電機械掃描圓盤,它看上去笨頭笨腦的,但極富獨創性。1884年11月6日,尼普科夫把他的這項發明申報給柏林皇家專利局。在他的專利申請書的第一頁這樣寫道:“這裡所述的儀器能使處於A地的物體,在任何一個B地被看到。”一年後,專利被批准了。這個專利中的尼普科夫盤據認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電視影像光柵。但是,尼普科夫本人從來也沒有做出一個模型來證明他的設計。直到1907年,放大管(amplifier tube)技術的進步才證明他的這個系統的可行性{{cite web |title=世界電視日 看電視機的發展變遷_新時空 |url=http://www.ha.xinhuanet.com/zt/dsr.html |website=www.ha.xinhuanet.com |accessdate=2021-07-14}。 1897年,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布勞恩發明了一種帶熒光螢幕的陰極射線管。當電子束撞擊時,螢幕上會顯示亮光。當時布勞恩的助手曾提出用映像管做電視的顯示器,固執的布勞恩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康斯坦丁·波斯基(Constantin Perskyi)在向1900年巴黎世博會提交的一篇論文中造出了television一詞。波斯基的論文評估了機電技術的在當時的狀況,並提到了尼普科夫等人的貢獻"Télévision au moyen de l'électricité ", Congrès International d'Électricité(Paris, 18-25 août 1900), Gauthier-Villars, 1901, p. 54–56.。 1906年,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布勞恩的兩位助手用這種陰極射線管制造了一臺畫面接收機,進行影像重現。但他們的這種裝置重現的是靜止畫面,應該算是傳真系統而不是電視系統。 1907年至1910年,波瑞斯·羅星(Boris Rosing)和他的學生弗拉基米爾·佐利金驗證了在發射機中用快速轉動的鏡面掃描裝置和在接收機中使用陰極射線管的電視系統。波瑞斯·羅星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離開了人們的視線。而佐利金之後去了美國無線電公司(英語簡稱:RCA) 工作。他在那裡建立了純粹的電子式電視系統。不過,他的這個系統最終被認為是侵犯了費羅·泰勒·法恩斯沃斯(Philo Taylor Farnsworth)的專利}。 === 電子式電視 === 1911年,工程師艾倫·坎貝爾·斯文頓(Alan Archibald Campbell-Swinton)在倫敦發表演講,同時在時代雜誌中也被報道,描述瞭如何在傳送端和接收端同時使用陰極射線管。在1920年代末,當機械式電視還在普遍使用的時候,發明家費羅·法恩斯沃斯和弗拉基米爾·佐利金分別已經在研究全電子式傳輸管的工作中。 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開闢了電子式電視的時代,他早在1912年,就開始研究電子式攝影技術。1919年,弗拉基米爾·佐利金()移民美國,後在威斯汀豪森電氣公司工作。 1923年,蘇格蘭發明家約翰·洛吉·貝爾德的一個朋友告訴他:“既然馬可尼能夠遠距離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那麼發射影像也應該是可能的。”這使他受到很大啟發。貝爾德決心要完成用電子訊號傳送影像。他變賣了僅有的一些財產,並收集大量資料,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研製電視上,完成了電視機的設計工作。貝爾德成功用電子訊號在螢幕上顯示影像}。 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同時也在實驗陰極射線管來產生和顯示影像。1923年在西屋電氣公司工作期間,他研製了電子攝像管。但是在1925年的展示過程中,影像模糊不清,對比度很低,解析度差,而且影像是靜止的Albert Abramson, Zworykin, Pioneer of Televis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5, p. 51. ISBN 978-0-252-02104-6.。這種映像管沒有走過實驗階段,但是美國無線電公司(獲取了西屋電氣公司專利權)相信法恩斯沃斯1927年影像分割器(Image Dissector)的專利條件過於寬泛,會排擠其他形式的電子成像技術。所以,RCA在獲取了1923年弗拉基米爾·佐利金的專利應用之後,對法恩斯沃斯提出了「專利牴觸」訴訟。美國專利辦公室的檢察官否決了1935年的決議,裁定法恩斯沃斯的發明優先於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Farnsworth claimed that Zworykin's 1923 system would be unable to produce an electrical image of the type to challenge to Farnsworth's patent. Zworykin was unable or unwilling to introduce in evidence a working model of his tube that was based on his 1923 patent description.。在1939年十月,RCA再次敗訴,但是他們還是希望能更進一步的生產商用電視機裝置,RCA同意支付法恩斯沃斯一百萬美元(在2006年等同於一千三百八十萬美元)之外,在之後的10年期間內,使用法恩斯沃斯的專利,需要支付額外授權費用。1929年弗拉基米爾·佐利金又推出一個經過改進的模型,結果仍然不理想。RCA最終投資了5千萬美元,1931年弗拉基米爾·佐利金終於製造出了攝影機攝像管。同年,進行一個完整的光電攝映像管系統的實地試驗。在這次實驗中,一個由240條掃描線組成的影像傳送給4英里以外的一臺電視機(使用鏡子把9英寸映象管的影象反射到電視機前),成功使電視攝影與映像方式電子化。 第一個半機械式模擬電視系統在1925年10月2日被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影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誌,他被稱做“電視之父”。後來,他的這個系統被英國廣播公司所採用。後來在1937年,英國廣播公司終止使用這種技術。因為在那時電子式電視系統更受歡迎。 決定性的解決方案—電視基本原理基於在整個掃描週期內持續釋放的電子流堆積和次要電子的儲存原理上—由匈牙利發明家首次發現於1926年,1928年完善了該技術。 在1927年12月7日,費羅·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在他的聖弗朗西斯科格林大街202號的實驗室裡,首次使用(Image Dissector)攝影管傳送了第一個影像:一條簡單的直線。1928年,法恩斯沃斯研製一套完整的系統給媒體進行演示,由電視傳送一個動畫影片。1929年,這個系統進一步被最佳化,去掉電動發電機,現在他的電視系統沒有任何運動部件。同年,法恩斯沃斯使用他的電視系統傳送首個直播人類影像:。 1928年,“第五屆德國廣播博覽會”在柏林開幕。博覽會中電視第一次作為公開產品展出。有線的機械電視傳播訊號的距離和範圍非常有限,影像也相當粗糙,無法顯示精細的畫面。因為只有幾分之一的光線能透過尼普科夫盤的孔洞,為得到理想的光線,就必須增大孔洞,但畫面將十分粗糙。要提高影像的解析度,必須增加孔洞數目,但是,孔洞變小,能透過來的光線便會減少,影像便會模糊不清。機械式電視的這一缺陷導致這種技術被淘汰。 1929年,英國廣播公司允許貝爾德公司開展公共電視廣播業務,1937年,英國廣播公司停用這種技術。30年代以後,貝爾德又轉向了彩色電視的研究。經過不斷地改進裝置提高技術,貝爾德研製的電視效果越來越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後來成立了“貝爾德電視發展公司”。隨著技術和裝置的不斷改進,貝爾德電視的傳送距離有了較大的改進。 193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映像用的攝像管和映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放映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1934年8月25日法恩斯沃斯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富蘭克林學會首次給全世界演示一套完整的全電子式電視系統Manfred von Ardenne demonstrated an all-electronic television system using cathode ray tubes at the Berlin Radio Show in August 1931, but as he never built a camera tube, his system was limited to using the CRT as a flying spot scanner to transmit motion picture films and slides.。其他發明家之前只是展示了類似系統的部分功能,或者演示使用靜態影像或者動態影片的電子系統。但是法恩斯沃斯是第一個把電子掃描式電視攝像機和電子掃描式電視接收機整合在一起,提供直播、動態、黑白影象的系統。不幸的是,他的攝像機需要很強的照明光線,所以他的工作被迫中斷。 在英國,艾薩克·舒伯特(Isaac Shoenberg)使用弗拉基米爾·佐利金的想法開發了自己的馬可尼-電磁干擾(Marconi-EMI)電子攝像管,這個設計構成了為BBC製造的攝像機的核心部件。使用這種攝像管,在1936年11月2日,一條405線的服務被架設在亞歷山德拉宮的攝影棚內,由安裝在維多利亞大廈頂上特殊製造的桅杆形天線進行廣播。它暫時替隔壁的貝爾德機械式電視系統進行播出,但是它更可靠,也具備最佳解析度。而桅杆形的天線一直沿用至今。這臺完全用電子式電視系統播放的節目,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德國柏林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共使用了3臺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佐利金發明的全電子式攝像機,但這臺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公斤,長2.2米,被戲稱為電視大炮。這4臺攝像機的影像訊號透過電纜傳送到帝國郵政中心,影象訊號在那裡經過混合後,透過電視塔被髮射出去。柏林奧運會期間,每天用電視播出長達8小時的比賽實況,共有16萬多人透過電視觀看了奧運會。 1939年,英國大約有2萬個家庭擁有電視機,美國無線電公司的電視也在紐約世博覽會上首次露面,開始第一次固定的電視節目演播。二戰的爆發使得剛發展起來的電視的發展停滯了10年。戰爭結束後,電視工業又蓬勃發展起來,電視也迅速流行起來。1946年,英國廣播公司恢復了固定電視節目,美國政府也解除了禁止製造新電視的禁令;電視工業便飛速發展起來。在美國,從1949年到1951年,不僅電視節目已在全國普遍播出,電視機的數目從1百萬臺升至1千多萬臺,成立了許多家電視臺。幽默劇、輕歌舞、卡通片、娛樂節目和好萊塢電影常在電視中播出。 === 錄影和彩色電視 === 1941年彩色電視首次成功廣播,1954年美國首度正式廣播,在七十年代起開始取代黑白電視。 ,造出一臺裝置。這臺裝置用兩個直徑為1米的尼普科夫盤作為發射和接收訊號的兩端,每個圓盤上有48個1.5毫米的小孔,能夠掃描48行,用一個同步馬達把兩個圓盤連線起來,每秒鐘同步轉動10幅畫面,影象投射到另一臺接收機上。他們稱這臺機器為大電視。這臺大電視的效果比貝爾德的電視要清晰許多。但從未進行過公開展示,因而他們的發明鮮為人知。 1954年,日本馬自達研究所(,Mazda Research Laboratory)澤崎憲一()博士發明,隨後用於磁帶式錄影機 1956年,,使電視技術前進了一大步。因最初製作電視節目一般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用電視膠片把節目拍攝下來,沖洗,再透過電子掃描播出。採用這種方法的一個最大的缺陷,是無法進行電視節目的實況轉播。另外一種是用攝影機直接把訊號傳播出去。這雖然滿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現場情景的觀眾的需要,但是它不能重放。錄影機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 1956年,美國Ampex公司推出 VRX-1000 商用錄影機,被電視行業採用,採用,以90度間隔安裝四個旋轉磁頭,每個磁頭各讀取寫入四分之一的影象電訊號在2英吋寬的磁帶,磁帶儲存來自四個磁頭匯聚電訊號,存在因磁頭不同產生影片影象失真且接縫明顯的缺點。後來採用澤崎健一研發的螺旋掃描式磁頭,可以用一個磁頭在磁帶磁軌上無縫記錄影像。 1959年,日本東芝採用螺旋掃描式磁頭技術加上美國Ampex四磁頭錄影系統專利,推出商用磁帶錄影機,此時電視行業商用錄影機已統一技術規格,錄影帶可以互換播放。 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規格錄影機,採用3/4英寸盒式磁帶,根本上改變電視節目的製作方法,是世界上第一個專業彩色錄影放映系統使用的盒式磁帶。。 == 現代 == 現在,電視正在進行著一場革命。 * 電視技術的現狀:當前電視技術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數字化,首先是節目製作數位化,1990年代末期,英國廣播公司率先在全球建立起了“哥倫布”系統。這個系統使得BBC的電視節目儲存、編輯、播出全面實現數位化,即非磁帶化,從而極大地提高了BBC的工作效率,節省了製作成本。另外,現在的電視機構正在逐漸淘汰傳統的模擬攝影機和錄影帶,取而代之的是數字攝影機和各種新興的記錄載體,這個變革大大改善了影像品質。其次,傳輸技術也多元化起來,除了傳統的無線電波微波傳輸外,現在還有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等傳輸方式。這些新興的傳輸方式有效地減輕了訊號在傳輸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衰減現象,保證了較好的接收品質。最後是接收技術的數位化變革,影音品質提高和人機互動是數位化廣泛推廣帶來的兩個最大的好處。 * 電視機的現狀:在本世紀的電視機體積比起上世紀來小很多,儘管螢幕大小與體積成正比,而34英寸是這種技術所能夠達到的最大極限,這顯然與人們的需求背道而馳。於是,本世紀更多的顯示器技術湧現出來,例如背投電視、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LED電視等,伴隨著電視製作和傳輸技術數位化,接收裝置數位化也成為了必然,數位電視顯示效果更好,功能也更多,甚至已經可以實現初步的人機互動。電視機的另一個趨勢是智慧化趨勢,即與其他電器的結合,特別是與電腦的結合,這將使得電視更加“聰明”具有更多的功能,從而突破電視的傳統含義(參見“前景”)。 * 電視傳媒,發展飛速,讓人應接不暇,更加迷惑,電視傳媒的兩極化嚴重。諸如BBC、CNN等幾家電視機構握有強大的話語權(參見“全球傳播”),專業化程度加強,面對的受眾面更加狹窄。 * 電視新聞中,直播這一廣播技術被頻繁使用,其旨在更加真實地還原新聞事件本身,經典案例:CNN的海灣戰爭報道。 == 前景 == * 電視節目製作的前進方向有兩個;一個是更加的真實化。即更加真實地還原事件本身。例如,CNN在新聞事件中大量的直播運用就是其中的一種體現。另一個是更加的戲劇化,例如,與CNN相對的福克斯娛樂集團 NEWS在其節目中就用大量戲劇化的語言來“渲染”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當然,上述的這兩個方向只是兩種不同的節目製作方向,是歷來有之,只是近來特徵更為突出。而此外的現象還有,節目窄播化、頻道專業化等。 * 同時,在技術越來越先進的今天,電視作為一種工具正在更多地被國家所使用,現在國家實力已不僅僅限於經濟、軍事等這些傳統“硬”實力的範疇,文化等軟實力同樣也要被考慮,因而電視被認為是提升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很好工具,目前這種趨勢正在愈演愈烈。 * 電視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文化,其文化層面當面臨著其他新興媒體,如私人的錄影裝置或網際網路上的串流媒體和影碟等的挑戰時,影響力必然會像以前的電影、戲劇一樣有所下降。但是電視作為一種技術將會有很大的發展,電視這種技術在未來將更加廣泛地與其他技術結合,從而充分地方便人們的生活,例如最近電視技術和行動通訊技術的結合就使得手機電視的提供率先在挪威成為可能,而另一方面電視臺同樣加入其他媒體的發行競爭。而英國廣播公司在幾年前將電視技術和網路結合在一起,將其核心網站BBCi 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影像資料庫,使其在互動能力上走在了世界媒體的前列。 == 詞源 == 1934年,孫明經在南京中央大學理學院作為楊簡初的助手,研製出中國第一套可攝像、傳輸、接受並播放的電視原理樣機。楊簡初將“電視”確定為television在中文的對應名稱。 1939年,孫明經正式把“電視”列為金陵大學“電影工程”課的第十三部,“電視”正式成為中國大學課程。 == 電視技術 == === 節目製作 === 電視節目製作就是對聲音、影象素材及有關文字資料進行形式和內容上的加工處理以最終形成電視節目的過程。 === 電視訊號傳輸種類 === 按訊號型別分類: * 模擬電視 * 數碼電視 * 地面電視 * 有線電視 * 衛星電視 * 手機電視 * 網路電視 === 電視機種類 === ;按還原色彩分類: * 黑白電視機 * 彩色電視機 ;按觀看角度分類: * 直視式電視機 * 投影式電視機 ;按成像原理分類: * 陰極射線管顯示器(CRT) * 液晶顯示器(LCD) * 等離子顯示器(PDP) * 數字光處理顯示器(DLP) * 發光二極體顯示器(OLED) ;按顯示畫面的寬高比例: *4:3 *16:9 *16:10 *21:9 「注:還有一種不太科學的方式,分為大螢幕,小螢幕和微顯方式。在微顯中的器材包括頭盔式顯示器中的微型超高解析度LCD,也包括巨大的DLP投影牆中的DLP顯示晶片。」 == 電視節目 == === 世界電視發展現狀 === 眾所周知,電視技術的提高和電視節目的製作是需要很大投入的。因此,一個國家電視行業發達和電視製作水平高低一般來說是和這個國家經濟水平成正比的。目前最早擁有電視的國家為美國,最後一個引進電視的國家則是位於非洲的波札那。 ==== 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電視現狀 ==== ===== 遠東地區及太平洋地區 ===== * 中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電視廣播 * 香港:香港電視廣播 * 澳門:澳門電視廣播 * 臺灣:臺灣電視史 * 日本:日本電視廣播 * 南韓: ===== 中東及近東地區 ===== ==== 歐洲的電視現狀 ==== ==== 非洲的電視現狀 ==== ==== 美洲的電視現狀 ==== ===== 美國 ===== ===== 加拿大 ===== ===== 墨西哥及加勒比地區 ===== 墨西哥商業電視臺特萊維薩(TELEVISA)在中國取得較大的進展。除建立辦公室、銷售節目外,與湖南衛視進行FORMAT交易,共同製作了《醜女無敵》一劇,於2008年9月28日在湖南衛視首播,第一季收視高居中國電視榜首。 ===== 南美洲 ===== == 參看 == * 電視臺列表 * 遙控器 * 隨選視訊 * DirecTV == 外部連結 == * 電視機的發展史-泉州綜合實踐活動資源網 == 參考文獻 == Category:各媒體廣告 . Category:媒體形式 Category:廣播 Category:消費電子產品 Category:數位技術 Category:表演藝術 Category:影片硬體 Category:美國發明 Category:英國發明 Category:德國發明 Category:俄羅斯發明 Category:電視產業 Category:1925年面世 Category:1927年面世 Category:20世紀發明
荊州市
荊州市,簡稱荊,古稱郢、江陵、南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市境西達宜昌市,北接荊門市、潛江市、仙桃市,東臨武漢市、咸寧市,南界湖南省岳陽市、益陽市、常德市。地處江漢平原腹地,主要為平原地貌,低山丘陵集中在西部。長江自西向東蜿蜒橫貫,有松滋河、沮漳河、東荊河、內荊河等支流。湖泊眾多,洪湖為全省最大,長湖次之。全市總面積14,099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523.12萬,市人民政府駐沙市區江津西路262號。荊州得名於《禹貢》中的九州之一,建城史始於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紀南城,至今有三千多年。市區內(荊州區)有古代荊州城遺址,是中國南方迄今儲存最為完好的古城,也是目前中國延續時間最長的古城。 == 歷史 == 荊州得名於境內的荊山。前9世紀初葉,周夷王年間,楚國君熊渠封長子熊毋康為句亶王,句亶國即後來的郢都一帶(今荊州城北五千米外紀南城)。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置江陵。 荊州是古代傳說的九州之一,也是東漢13個州之一,包括了現在湖北,湖南等地(湖南也被稱為荊南)。主要在漢水流域,及長江中游地區。有,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等郡。 三國時期正處與三國交界處,由於交通四通八達,水陸可通,為兵家必爭之要地,著名的赤壁之戰,樊城之戰就在這裡爆發。 赤壁之戰後,劉備向孫權借荊州,以圖進攻益州,益州到手之後,孫權遣使欲拿回荊州,劉備藉口說奪下涼州再給,孫權不悅,孫權想發兵奪回荊州,但關羽在與呂蒙對峙之沿岸築起烽火臺,日日夜夜監視呂蒙的行動,戒備森嚴,隨後陸遜用計,關羽戒心大減,將多數兵力調往北上支援,陸遜聞訊之後,趁關羽北上進攻樊城之時,率兵奇襲攻下荊州各郡,隨後關羽即敗走麥城,不久被孫權擒殺。而「大意失荊州」成語亦不逕而走。 關羽被孫吳斬首之後,劉備立即率領大軍進攻孫吳,在夷陵慘遭大敗,劉備軍勢大減,再也無奪回荊州之力,隨後在白帝城病逝,而荊州也魏吳兩國分家。 晉朝時荊州刺史治江陵,江陵城作為荊州的州城由此有了“荊州城”之別稱。 南北朝時期,齊中興元年(501年)3月,齊和帝蕭寶融在江陵建都,自立為帝,史稱西齊,後被梁武帝所滅。552年梁元帝一度在江陵建都。 明淸江陵故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於江陵縣荊州鎮管轄,1994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次年,荊州鎮撤鎮設東城、西城、城南、荊北(今鳳凰街道與郢城鎮)4個街道。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將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 == 地理 == *接臨市區:荊門、宜昌、岳陽、武漢、咸寧、潛江、仙桃。 == 資源 == === 土地資源 === 荊州市土地總面積摺合140.93萬公頃,屬人多地少的地區。據第一次農業普查(1996年)資料顯示,全市已利用的農業用地為72.77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51.6%,在已利用的農業用地中,耕地佔 82.3%,人均佔有1.41畝.養殖水面8.0%,林地佔8.1%,園地佔1.6%。全市土壤由近代河流沖積物和新生代第四紀粘土沉積物形成,以水稻土、潮土、黃棕壤為主體,土層深厚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發育。 === 生物資源 === 荊州市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具有種類多、分佈廣、南北兼備的特點。全市栽培作物品種千餘種,還有不少地方良種,浮游生物、維管束植物和魚類資源是全市的一大優勢。荊州是中國小龍蝦產業的核心產區。2017年時,下轄的監利縣年產11萬噸小龍蝦,位居中國所有產區(縣級行政區)之首。荊州全市的小龍蝦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近30%。 === 礦產資源 === 荊州市已發現礦產35種,其中探明有一定工業儲量的13種,已開採利用的20種。主要能源礦產有石油、煤炭;化學礦產有岩鹽、囪水、芒硝、硫鐵礦、重晶石;建材礦種有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粘土、河道砂、卵石;冶金輔助材料有白雲岩、優質矽石、耐火粘土;新型礦種有膨潤土。此外還有砂金、脈金等。荊州地質構造單一,礦床賦有條件好,圍巖性質穩定,除石油、煤炭外,非金屬礦產絕大部分裸露地表,便於露天開採。礦產分佈集中,全市大多礦產資源分佈在低山丘陵地區,散佈在城鎮周邊,交通便利,礦產開發外部條件優越。 === 水資源 === 荊州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條,均屬長江水系,主要有長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調絃河等。荊州湖泊眾多,全市有千畝以上湖泊30多個.總面積8萬公頃,其中洪湖為湖北省第一大湖,總面積3.5萬公頃,長湖次之,總面積1.2萬公頃。荊州市水域面積大,以洲灘、湖泊為主的溼地資源獨具地域特色。歷史上水產生產以天然捕撈為主,1952年養殖水面只有0.1萬公頃,隨後水面開發利用逐年增大,1998年全市養殖水面7.29萬公頃,其中池塘佔48%、湖泊佔37.7 %、水庫佔5.4%。 == 氣候 == 荊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全市太陽年輻射總量為104-110千卡/平方釐米,年日照時數1800-2000小時,年平均氣溫15.9-16.6℃,年無霜期242-263天,多數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間。有足夠的氣候資源供農作物生長。4-10月份降水量佔全年80%,太陽輻射量佔全年75%,≥10℃的積溫為全年80%,水熱同步與農業生產季一致的氣候條件,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發育。 == 政治 == === 現任領導 === 荊州市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荊州市委員會 荊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荊州市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荊州市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市長 主席 姓名 吳錦 段昌林 周志紅(女) 蔣鴻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湖北省紅安縣 湖北省江陵縣 湖北省谷城縣 湖北省公安縣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1年8月 2020年1月 2020年12月 2022年1月 === 歷任領導 === ; 市委書記 * 盧孝雲(1994年10月-1997年1月) * 劉克毅(1997年1月-2003年2月) * 段輪一(2003年2月-2006年6月) * 應代明(2006年6月-2011年8月) * 李新華(2011年8月-2017年4月) * 楊智(2017年5月-2018年7月) * 何光中(2018年7月-2021年8月) * 吳錦(2021年8月-) ; 市長 * 張道恆(1994年10月-1997年10月) * 王平(1997年10月-1998年12月) * 徐松南(1998年12月-2000年11月) * 李春明(2000年11月-2002年12月) * 應代明(2002年12月-2006年6月) * 王祥喜(2006年6月-2010年5月) * 李建明(2010年6月-2015年5月) * 楊智(2015年7月-2017年5月) * 崔永輝(2017年5月-2020年6月) * 周志紅(2020年12月-) === 行政區劃 === 荊州市下轄2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 * 市轄區:沙市區、荊州區 * 縣級市: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 、監利市 * 縣:公安縣、江陵縣 另外,荊州市設立國家級荊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荊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湖北省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 荊州市行政區劃圖 荊州市行政區劃圖 荊州市行政區劃圖 荊州市行政區劃圖 荊州市行政區劃圖 荊州市行政區劃圖 荊州市行政區劃圖 荊州市行政區劃圖 荊州市行政區劃圖 荊州市行政區劃圖 荊州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行政區劃 鄉級行政區劃 鄉級行政區劃 鄉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街道辦事處 鎮 鄉 其中:民族鄉 421000 荊州市 14,099.21 5,231,180 沙市區 434000 18 88 12 2 421002 沙市區 522.75 694,977 中山街道 434000 8 4 1 421003 荊州區 1,043.22 563,398 西城街道 434000 4 7 421022 公安縣 2,256.92 747,134 鬥湖堤鎮 434300 14 2 421024 江陵縣 1,048.74 278,192 郝穴鎮 434100 7 2 421081 石首市 1,406.32 473,707 繡林街道 434400 2 11 1 421083 洪湖市 2,443.57 698,188 新堤街道 433200 2 14 1 1 421087 松滋市 2,176.93 654,762 新江口街道 434200 2 13 2 1 421088 監利市 3,200.77 1,120,822 容城鎮 433300 18 3 注:沙市區數字包含荊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聯合街道;荊州區數字包含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所轄城南街道。 注:沙市區數字包含荊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聯合街道;荊州區數字包含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所轄城南街道。 注:沙市區數字包含荊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聯合街道;荊州區數字包含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所轄城南街道。 注:沙市區數字包含荊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聯合街道;荊州區數字包含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所轄城南街道。 注:沙市區數字包含荊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聯合街道;荊州區數字包含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所轄城南街道。 注:沙市區數字包含荊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聯合街道;荊州區數字包含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所轄城南街道。 注:沙市區數字包含荊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聯合街道;荊州區數字包含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所轄城南街道。 注:沙市區數字包含荊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聯合街道;荊州區數字包含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所轄城南街道。 注:沙市區數字包含荊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聯合街道;荊州區數字包含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所轄城南街道。 注:沙市區數字包含荊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聯合街道;荊州區數字包含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所轄城南街道。 注:沙市區數字包含荊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聯合街道;荊州區數字包含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所轄城南街道。 === 區劃沿革(年表) === ==== 荊州地區 ==== *1949年10月1日,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簡稱荊州專區),治江陵縣荊州鎮,轄荊門縣、京山縣、鍾祥縣、天門縣、潛江縣、公安縣、松滋縣、江陵縣。(8縣) *1950年12月20日,公安縣一部分別劃入湖南省常德專區安鄉縣、澧縣。(8縣) *1951年7月19日,原沔陽專區所屬沔陽、監利、石首3縣改隸荊州專區。(11縣) *1952年9月17日,由沔陽縣析置洪湖縣。(12縣) *1953年5月9日,由公安、松滋、石首3縣析置荊江縣。(13縣) *1955年2月15日(1市12縣) **撤銷荊江縣,併入公安縣。 **襄陽專區洪山縣一部劃入鍾祥縣。 **公安縣一部劃入湖南省常德地區澧縣。 **沙市市劃入荊州專區。 *1960年11月17日,以江陵縣的沙洋鎮設立沙洋市(縣級)。(2市12縣) *1961年12月15日,撤銷沙洋市,改設為沙洋鎮,劃入荊門縣。(1市12縣) *1966年1月7日,湖南省湘潭專區岳陽縣一部劃入監利縣。(1市12縣) *1970年,荊州專區改稱荊州地區。(1市12縣) *1979年6月21日,沙市市復升為省轄市。(12縣) *1979年11月16日,荊門縣的城關鎮及附近地區設立為荊門市(縣級)。(1市12縣) *1983年8月19日,荊門縣、荊門市合併改設荊門市(地級市)。(11縣) *1984年2月9日,江陵縣一部劃入沙市市。(11縣) *1986年5月27日(2市9縣) **撤銷石首縣,設立石首市(縣級)。 **撤銷沔陽縣,設立仙桃市(縣級)。 *1987年7月31日,撤銷洪湖縣,設立洪湖市(縣級)。(3市8縣) *1987年8月3日,撤銷天門縣,設立天門市(縣級)。(4市7縣) *1988年5月25日,撤銷潛江縣,設立潛江市(縣級)。(5市6縣) *1992年5月20日,撤銷鍾祥縣,設立鍾祥市(縣級)。(6市5縣) *1994年9月29日,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合併設立荊沙市。 ==== 沙市市(第1次) ==== *1949年7月,析江陵縣民族、民生、民權三鎮建沙市市(省轄市)。(1市) *1955年2月15日,沙市市劃入荊州專區。 ==== 沙市市(第2次) ==== *1979年6月21日,荊州專區沙市市復升為省轄市。(1市) *1984年2月9日,江陵縣一部劃入沙市市。(1市) *1994年10月31日,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合併設立荊沙市。 ==== 荊沙市 ==== *1994年9月29日,原荊州地區(6市5縣)、沙市市(1市)合併設立荊沙市。(3區3市4縣) **原沙市市改設沙市區。 **原江陵縣分設荊州區、江陵區。 **原屬荊州地區的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改由湖北省直轄。 *1995年12月29日,撤銷松滋縣,設立松滋市(縣級)。(3區4市3縣) *1996年11月20日,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 ==== 荊州市 ==== *1996年11月20日,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3區4市3縣) *1996年12月2日,京山縣、鍾祥市改隸荊門市。(3區3市2縣) *1998年7月2日,撤銷江陵區,設立江陵縣。(2區3市3縣) *2020年6月12日,撤銷監利縣,設立監利市(縣級)。(2區4市2縣) == 人口 ==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13.51萬人2022年常住人口http://tjj.hubei.gov.cn/tjsj/tjgb/ndtjgb/sztjgb/202305/P020230504611085089269.pdf ,比上年減少 0.22萬人,其中:城鎮293.32萬人,鄉村220.19萬人。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5,231,180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5,691,707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460,527人,下降8.09%,年平均增長率為-0.84%。其中,男性人口為2,664,658人,佔總人口的50.94%;女性人口為2,566,522人,佔總人口的49.0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3.82。0-14歲的人口為794,357人,佔總人口的15.19%;15-59歲的人口為3,197,386人,佔總人口的61.12%;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239,437人,佔總人口的23.69%,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66,475人,佔總人口的16.56%。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904,346人,佔總人口的55.5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326,834人,佔總人口的44.48%。 === 民族 ===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5,186,253人,佔99.14%;各少數民族人口為44,927人,佔0.86%。其中,土家族人口為26,765人,佔0.51%。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472,086人,下降8.34%,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27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11,559人,增長34.64%,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27個百分點。其中,土家族人口增加5,965人,增長28.68%,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15個百分點。 == 交通 == * * * 沙公高速 * * * 另外按照350km/h標準設計的荊荊城際鐵路和滬渝蓉高速鐵路已經開工,原本被列入中長期規劃專案的按照同樣標準設計的荊常城際鐵路有望提前立項,未來還有荊嶽城際鐵路的規劃。高鐵時代荊州將形成快速鐵路通道的「大」字形走向。 ===航空=== 市區東有荊州沙市機場,於2021年正式開通運營,有開往上海、杭州 、廣州 、深圳 、海口 、三亞 、成都 、貴陽等地的航班。 == 經濟 == 以機械汽配、化工醫藥、農產品加工、輕工建材、紡織服裝、電子資訊等主導產業。代表企業有恆隆集團、沙隆達集團、藍星集團、天發集團、福娃集團等,荊州本土擁有6家上市公司和6箇中國名牌產品、5箇中國馳名商標,包括美國雷米、法國法雷奧、荷蘭飛利浦、英國利潔時等一批世界500強和中化集團、中糧集團、美的電器、南京雨潤、三安光電等國內知名企業等。 == 旅遊 == *荊州古城 *關帝廟 *荊州博物館 *荊州三觀(開元觀、太暉觀、玄妙觀) *楚王車馬陣(熊家冢) *春秋閣 *萬壽寶塔 *沙市市中山公園 *荊州海洋世界 *楚都郢遺址(紀南城) *公安北閘 *張居正故居 *楚王車馬陣景區 *三袁故里 *章華寺 *方特楚國八百年主題遊樂園 *荊州海洋世界 *荊州園博園 *洪湖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公共衛生 == 荊州是長江中下游血吸蟲病(俗稱“大肚子病”)的源頭和重疫區。荊州所有縣市區(包括荊州和沙市主城區)以及97%的鄉鎮、70%的行政村流行血吸蟲病,湖北省9個縣級“重疫區”中,荊州佔6個。血吸蟲疫區民眾深受血吸蟲病煎熬。 荊州血防站提醒不要接觸發現了釘螺的水域,因為一個作為宿主的陽性釘螺可以釋放出成千上萬的血吸蟲尾蚴。尾蚴可以在10秒鐘之內鑽進人的皮膚,而只要有一個尾蚴鑽進體內,人就會感染上血吸蟲。若發現釘螺應及時通知血防站將其清除,以阻斷血吸蟲病的傳播途徑。 == 學校 == *長江大學 *荊州職業技術學院 *荊州理工職業學院 *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 友好城市 == === 國內友好城市 === * 浙江省紹興市 * 江西省九江市 *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 * 廣東省佛山市 * 廣東省東莞市 * 海南省三亞市 === 國際友好城市 === * 江陵市 * 會津若松市 * 門羅市 * 韋斯特切斯特郡 * 白採爾科維市 * 濱河聖胡安市 * 尼亞加拉大瀑布市 * 伊利奧普里斯市 ==參見== *荊州歷史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 Category:湖北地級市 鄂 Category:長江沿岸城市 鄂 Category:中國港灣城市
託尼·布萊爾
-{zh-hans: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爵士; zh-tw: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爵士; zh-hk:貝理雅爵士;}-,KG(,-{zh-hans:港澳稱為貝理雅,臺灣稱為東尼·布萊爾; zh-tw:中國大陸稱為託尼·布萊爾,港澳稱為貝理雅; zh-hk:中國大陸稱為託尼·布萊爾,臺灣稱為東尼·布萊爾;}-,),英國政治人物,生於蘇格蘭愛丁堡,1994年至2007年任工黨黨魁,1997年至2007年任英國首相。在2007年6月27日辭任黨魁、首相及下議院的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另外又獲中東問題有關四方委任為中東問題特使,直至2015年。 貝理雅自1994年7月21日起出任工黨黨魁,接替突逝的前黨魁約翰·史密斯。在他領導下,工黨進行重新定位及調整路線,結果在1997年英國大選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結束了保守黨長達18年的執政時期,而那次也是保守黨自1832年以來輸得至為慘烈的一次大選。布萊爾執政10年,是工黨歷史上在任最長的首相,也是該黨唯一一位帶領工黨連續三次贏得大選的首相。他在任內雖然進行了不少的成功改革,但因支援及參與美國領導的伊拉克戰爭,而使得其相關政策備受爭議。 == 家庭背景 == 貝理雅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的瑪麗皇后留產院(),是()及妻子黑茲爾·布-{}-萊-{}-爾()所生的次子。其父(裡奧)原為兩名英格蘭演員的私生子Blair: 'Why adoption is close to my heart' , 2000年12月21日, 衛報,後來被名叫詹姆士·布-{}-萊-{}-爾()的一位船塢工人及妻子瑪麗所收養。其母(黑茲爾)本姓「克羅斯卡登」(),與身為屠戶兼橙帶黨成員的父親喬治·克羅斯卡登()原居於愛爾蘭的,後於1916年遷居至格拉斯哥,早逝於1923年Blair's Orange roots revealed, Belfast Today, Simon Hunter, March 6, 2007Interview with Martin McGuinness, The Guardian]], March 14, 2007。布萊爾還有一位妹妹和兄長,分別名叫莎拉·布-{}-萊-{}-爾()和貝偉廉。他的哥哥是一位大律師兼御用大律師。 貝理雅在出生以後的頭19個月中都住於愛丁堡。當時其父正任職為稅務督察,並同時在愛丁堡大學攻讀法律學士學位。後來在1950年代,布萊爾曾舉家搬到澳洲阿德萊德的達利奇()市郊,當時其父在鄰近的阿德萊德大學內擔任法律講師。 貝理雅一家在1950年代末期返回英國,曾一度寄住在母親黑茲爾位於格拉斯哥附近的家。不久以後,全家又搬到了英格蘭達拉謨,父親更在達拉謨大學擔任講師。他本人早年在達拉謨的唱詩班學校讀書,後來轉到位於愛丁堡的著名寄宿獨立學校,有「蘇格蘭伊頓」之稱的費蒂斯公學就讀。在費蒂斯公學,他認識了來自鄰校愛丁堡學院的範克林,而日後範克林更在貝理雅的政府中出任大法官一職。 在費茨書院畢業後,貝理雅曾花一年在倫敦嘗試推廣搖滾音樂,之後再入讀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主修法學。大學期間,他曾熱忱於彈奏吉他,並成為一支搖滾樂隊「醜陋謠言」()的成員及歌手,除此之外,他更曾邂逅日後成為導演的瑪麗·哈倫()。在牛津大學以二級榮譽畢業後,於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屬下的城市法學院修讀法律而成為一位大律師。他以大律師學生的身份成為林肯法律學院的一員,並於後來在大律師艾偉儀(艾偉儀後來曾在貝理雅政府出任大法官)的律師行工作期間,結識了他的未來妻子切麗。據律師界的人士透露,當時布萊爾已經有志要成為英國首相,不過卻還未決定投靠哪一個黨派。 貝理雅與彭雪玲在1980年3月29日結婚。布萊爾原本是聖公會教徒,但因切麗與他們的孩子均為天主教徒,故布萊爾2007年12月改信天主教。他們兩人共有4名孩子,分別叫茹安(Euan)、尼基(Nicky)、凱思林(Kathryn)和裡奧(Leo)。當中,裡奧於2000年5月20日出生,是過去150年以來首位在英國首相任期內所誕下的合法兒童,而上一位則是約翰·羅素勳爵在1849年7月11日所生的法蘭西斯·羅素。 雖然貝理雅曾表示不願子女受傳媒的滋擾,但茹安和尼基的教育事務卻曾成為了一項政治爭議。不少左翼份子批評,為何茹安和尼基沒有被派往他們家附近的天主教學校,而是獲派到著名的倫敦私人禮拜堂學校。此外,有輿論更曾批評有西敏公學的職員被指派為茹安作私人補習。 == 早年政治生涯 == 貝理雅在1975年從牛津大學畢業後不久就加入了工黨。後在1980年代初期,他曾活躍參與工黨在南哈克尼與肖爾迪奇(Hackney South and Shoreditch)選區的事務,並和黨內所謂的「軟左派」連成一線。貝理雅曾參選哈克尼自治鎮議會,但是失敗,之後在岳丈安東尼·布思的協助下,貝理雅與工黨國會議員湯姆·彭德魯(Tom Pendry)聯絡,試圖在國會找一份差事。彭德魯曾帶貝理雅遊覽下議院,又以其人脈關係,建議他到比肯斯菲爾德的補選中競逐國會議員。比肯斯菲爾德一向是保守黨穩佔的選區,結果貝理雅在那次1982年的補選中只得到10%選票支援。然而,雖然貝理雅未能當選,但時任工黨黨魁邁克爾·富特卻對他甚為賞識,並為他在黨內謀取了一份黨職。不同於後期所走的溫和路線,貝理雅早年曾自認是社會主義者。從他在一封於1982年7月寫給黨魁的信中,就明顯反映出他的激進思想。 在1983年英國大選期間,英國國會的選區出現了大幅調整,其中貝理雅童年所居的達拉謨附近更新劃出一處叫塞奇菲爾德的選區,而且還未有工黨黨員正式提出角逐。雖然當時有好幾位因選區改劃,而另覓選區的黨員看中了那裡,但貝理雅在約翰·波頓(John Burton)的大力支援下,他最終擊敗另一位的工黨人選里斯·赫克菲爾德(Les Huckfield),在最後一刻成功代表工黨在該選區出選。而波頓日後則成為了貝理雅的助手,更是他最信任,關係維持最久的盟友。 貝理雅於競選期間,他的政綱大致上採納了工黨在1980年代初所走的左翼路線。他雖然呼籲英國應該脫離歐洲經濟共同體,但他個人在黨內的會議中卻表態支援英國不放棄會籍。由於貝理雅亦是解除核武運動的成員,因此他競選時也支援解除核武的大方向。結果,當年工黨雖在1983年大選取得大敗,但由於塞奇菲爾德一向是工黨的據點,使貝理雅當選下院議員,當時年僅30歲。 在1983年7月6日,貝理雅第一次在英國下議院發表他的處女發言。當中他提到: 工黨的黨憲一直說明工黨是一個信奉民主社會主義,而非信奉社會民主主義的政黨。但後來貝理雅在修改黨綱第四款一事的議提上,則宣稱工黨是一個社會主義政黨。 == 反對黨影子內閣生涯 == 當選下院議員後,貝理雅很快受到了重用,在1984年獲任為在財政部事務方面的助理發言人,並得以調到議事堂的前座就座。期間,他曾經在1985年10月要求就英倫銀行出手挽救莊信萬豐銀行倒閉一事召開調查外,後來又揭發保守黨內有人為歐洲經濟共同體撰寫報告,抨擊英國經濟政策,使保守黨政府大感尷尬。此外,貝理雅又站到黨魁金諾克的立場,支援對工黨進行改革。 在1987年英國大選後,貝理雅獲工黨進一步重用,到影子貿易及工業隊伍中,擔當對倫敦市事務的發言人。同時,他又為加入影子內閣參與競選,後來雖然落選,但他始終成功取得了77票支援。 1987年10月,英國發生黑色星期五股災。事後,貝理雅批評有倫敦商人「軟弱無能」,部份人「道德備受質疑」,另外他又抨擊倫敦證券交易所未有為小股民提供合理的服務,這些言論使他受到了相當的重視。1988年,貝理雅終於成功進入到影子內閣,出任影子能源大臣,到翌年又改任影子就業大臣。在影子就業大臣任內,貝理雅依從了黨內的意願,在勞工法的事務上支援從歐洲引入「社會憲章」,並放棄提倡僱主所聘僱員必須加入工會的理念。貝理雅在1989年12月宣佈這個改變的時候,引起了黨內不少左翼人士的不滿,但也同時間得到黨內不少人,如時任黨內通訊總監文德森的青睞。在1990年,貝理雅在工黨大會中首次發表大型演說。 在1992年英國大選期間,貝理雅曾著手革新工黨的形象,另外又提出實行極具爭議性的最低工資政策。然而,工黨卻在那次大選中再次落敗,黨魁金諾克宣佈辭職,由約翰·史密斯接任,而貝理雅則獲任影子內務大臣。在當時,工黨被普遍認為在關注社群罪惡不足,而貝理雅在任內則設法為工黨洗脫這種評價。他曾經建議提升監獄的收容量,又指出1960年代提倡的「自由風氣」使國民缺乏社群責任心。另一方面,貝理雅亦支援將同性性行為的合法年齡降至16歲,以及主張在法律上完全廢除死刑。 1994年,工黨黨魁約翰·史密斯因心臟病突發去世,由副黨魁貝嘉晴接任。未幾,工黨舉行了黨魁選舉,最終貝理雅擊倒另外兩名候選人貝嘉晴和彭仕國,正式出任英國工黨黨魁。上任後,貝理雅按慣例獲聘任為樞密院顧問官,並準許使用「閣下」的稱謂。 ==反對黨領袖== 貝理雅在1994年的工黨大會上曾經發言表示,他有意更改黨憲的第四款,加入新的目標和價值觀。當中,貝理雅建議刪除該款指出對「生產工具成為公有產權」的追求,使工黨決定放棄國有化。最終,第四款被換成另一段文字,表示工黨是其中一個信奉民主社會主義。貝理雅對黨綱的改動後在1995年4月召開的特別會議中獲得透過。 此外,貝理雅出任黨魁後致力於重新審視工黨的政策,務求改進工黨的形象,使之追上現代步伐,加強競爭力,為此,他就特別地以「新工黨」(New Labour)一詞,強調工黨已經今非昔比。誠然,貝理雅的改革的確曾受到其他黨派,以及黨內的傳統主義者加以批評,但事後證明他的改革的確成功挽回了不少民心支援。至於在1996年的工黨大會上,貝理雅則表示他3大關注的議題分別是「教育、教育和教育」。 受到馬卓安的保守黨政府施政不得民心所幫助(保守黨又因歐盟議題陷入嚴重分裂),貝理雅所帶領的工黨終於在1997年大選中贏得了壓倒性勝利,結束了工黨連續十八年的在野生涯。而當年差5日便44歲的貝理雅更成為自利物浦勳爵於1812年出任首相以來,最年輕的首相。 == 入主唐寧街十號 == 貝理雅在1997年5月2日正式出任英國首相,他兼領的職務還包括有第一財政大臣、公務員事務部部長、英國工黨黨魁、以及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作為英國內閣首長,他也是樞密院顧問官。貝理雅是工黨歷史上在任最長的首相,也是該黨唯一一位帶領工黨連續3次贏得大選的首相。 貝理雅任內帶領工黨走中間路線,帶來了很大的爭議。此外,他總愛以「新工黨」的旗號來支援其自由貿易及市場經濟的觀點,以及區別黨內過往奉行的集體主義。 在國內事務上,貝理雅明顯在衛生和教育事務上增加公共開支,同時又在那些範疇引入具爭議性的「市場主導改革」。貝理雅任內亦見證了最低工資的落實、調高專上教育學費、進行大幅度憲法改革(例如下放權力到蘇格蘭和威爾斯),以及成立北愛爾蘭自治政府,推動和平程序。至於英國經濟在貝理雅治下也表現良好,而他甚至繼承了保守黨過往的理念,堅持不加入息稅。 自從911事件發生和反恐戰爭在2001年開展以來,貝理雅視美國為緊密的盟友,並大力給予支援。當中,他更曾在2001年和2003年,分別支援美國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貝理雅支援英國出兵伊拉克的決定,使他遭受到各界十分強烈的抨擊。 === 北愛和平協定 === 貝理雅領導的工黨政府上任後,一改過往保守黨政府對北愛爾蘭問題的強硬立場,推動和平程序。1998年12月26日貝理雅成為第一位在愛爾蘭議會發表演說的英國首相。同年英國政府和愛爾蘭政府簽署貝爾法斯特協議,成立北愛爾蘭的自治政府。 === 下放權力 === 貝理雅領導的工黨政府上任後,即下放權力予蘇格蘭及威爾斯,給予蘇格蘭及威爾斯大部分的地方自治權力,其中蘇格蘭三百多年後再在1999年重新成立蘇格蘭議會,威爾斯議會亦於1999年的成立。向蘇格蘭下放權力,本是加強在當地佔優勢的工黨在當地的管治,但亦使支援蘇格蘭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崛起,逐漸主導蘇格蘭的政治,工黨在蘇格蘭的政治優勢反而受到削弱,並於2007年失去蘇格蘭政府的管治權。而威爾斯獲得自治權後,工黨亦繼續在當地保持優勢,一直維持管治權至今,但威爾斯黨亦取得一定的政治優勢。其後,2000年,工黨政府亦決定恢復大倫敦政府,取代1986年被保守黨政府廢除的大倫敦議會。不過,這個大倫敦政府與大倫敦議會相比,地方自治的權力受到削弱,大倫敦政府必須與大倫敦33個自治市政府分享地方自治的權力。取而代之的是實行大倫敦政府的市長直接民選,由貝理雅的長年政敵、工黨黨內激進左派,脫黨參選的肯·利文斯通當選首任大倫敦市長。 === 任內誕子 === 2000年,幼子裡奧出生,貝理雅成為英國150年來第一個在唐寧街生子育兒的在職首相。 === 成功連任 === 在2001年英國大選中,工黨再度保持了其前所未有的巨大優勢,貝理雅成為第一位贏得第二任的工黨首相。保守黨領袖夏偉林辭職,他是自1920年代奧斯丁·張伯倫以來第一位沒有成為首相的保守黨領袖。 === 阿富汗戰爭 === 在911事件後,貝理雅很快地宣佈與美國站在一起,在阿富汗戰爭之前他參與了一系列穿梭外交,幫助鞏固了國際的反恐聯盟,訪問了許多其他國家領導人可能認為太危險的國家。 === 伊拉克戰爭 === 貝理雅是對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有關進攻伊拉克計畫的堅定支持者,這項計畫具有很高的爭議性。 貝理雅很快成為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經常與持堅定反戰立場的法國總統希拉剋發生磨擦。貝理雅被認為比小布希更善於演說,他在戰爭爆發前發表了多篇演說,強調推翻薩達姆政權的必要性。 雖然薩達姆被指控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美英發動戰爭的最主要理由,貝理雅也強調薩達姆踐踏人權的記錄,以此來為戰爭辯護。 在2003年的美伊戰爭中,英國軍隊也參與其中。戰後至今也沒有在伊拉克發現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因此在英國國內造成了針對首相的很多爭議,其中很多是來自工黨黨內的。工黨內有許多人不喜歡布希,並且反對伊拉克戰爭。不過在政府表決透過支援伊拉克戰爭的法案中,國會下議院在二讀表決,以412票支援、149票反對,透過支援英國參與伊拉克戰爭。絕大多數的保守黨議員,以及超過一半的工黨議員支援戰爭法案。部分工黨議員選擇投反對票及棄權,而全部自由民主黨議員則投反對票。 2003年8月1日貝理雅成為歷史上任期最長的工黨首相,但是伊拉克武器調查專家大衛·凱利博士的死亡陰影籠罩著,工黨內沒有任何慶祝活動。 2004年1月27日和1月28日兩天可以算是貝理雅政治生涯中最危險的兩天,被稱為“在地獄中的24小時”。由於工黨內部的反對,他的高等教育法案有可能沒有辦法透過二讀——這是他上任後面臨的首次類似的政治危機。第二天,關於大衛·凱利博士死亡調查的赫頓報告也將公佈,大多數人預測報告將指責貝理雅及其政府。最終,關於調漲大學學費的法案以5票之差獲得透過。而赫頓勳爵的報告則著重批評了BBC的報導不周,對政府的失誤輕描淡寫。 雖然赫頓報告為政府辯護,有關導致伊拉克戰爭的情報使用問題又浮上臺面。貝理雅最終決定再啟動另一項調查,而這次是評估戰爭爆發前情報的使用。 === 健康問題 === 2003年10月19日布萊爾曾因心臟問題接受治療。 === 三度勝出大選 === 在2005年英國大選中,工黨再度勝出,但議席多數減至55席,僅以355席勉強保持過半數,而普選票僅比保守黨多三個百分比。貝理雅成為第一位贏得第三任的工黨首相。 大衛·卡麥隆在2005年12月6日成為新的保守黨黨魁後,工黨民望回落。 === 宣佈下野 === 2006年年初,工黨爆出“金錢換爵位”經濟醜聞,幾名被工黨提名為上院議員候選人的富商被曝在2005年議會選舉前向工黨提供了價值數百萬英鎊的秘密貸款。3月18日,一名工黨內部人士表示這起事件與首相布萊爾有直接聯絡。此後在黨內逼宮的壓力下,貝理雅在2006年9月7日宣佈將於2007年9月的工黨大會舉行時辭去黨魁一職。2007年5月10日,他又宣佈自己會在6月27日提前辭任黨魁。在其辭職宣告中,貝理雅授引了杜魯門的話,認為在伊拉克戰爭一事上「做了我自己認為正確」的決定http://merciafm.co.uk/Article.asp?id=404763&spid=。6月27日,他在國會下議院出席最後一次的首相答問環節,其後他向女皇辭去首相一職,結束10年的首相生涯。之後他再辭去下議院議員,結束24年的下議院議員職務。其後獲聯合國任命為中東問題特使。 == 與國會的關係 == 150px|thumb|right|2007年3月的貝理雅。 貝理雅任內曾對下議院的議事程式作了不少改革。他上任後的第一項改動就是將以往在每星期二和四,每次長15分鐘的首相答問環節進行合併,變為每星期只在星期三舉行,但時間則延長至30分鐘。貝理雅表示這樣是為了讓答問環節更具效率,但批評者卻反駁他這樣做只為方便準備問題答案。除首相答問環節外,貝理雅又會在每月舉行一次新聞釋出會,讓記者就不同問題作發問,而氣氛也要比國會辯論融洽。 其他的議事改革則把括調整議會會議進行的時間,使之更接近一於般商業機構上下班的運作模式。 == 與媒體的關係 == 一般認為,貝理雅應付媒體的技巧遠高於他在國會辯論的能力。他在電視鏡頭面前,總顯露出政治領袖應有的魅力、往往給予觀眾現代、不拘謹和善於表達之感覺。或許世人對貝理雅留下最深刻的電視講話,就是他在1997年8月對威爾斯王妃戴安娜之死所發表的演說,當中他以「人民王妃」形容戴安娜,及後即廣為人們所競相採用。 另一方面,貝理雅任內亦以重用新聞秘書而著稱,當中比較著名的有阿拉斯泰爾·坎貝爾,他曾自1997年5月至2001年6月8日出任首相辦公室發言人,後來更改任首相通訊與策略總監,惟事後於2003年8月29日因為赫頓調查一事辭職。貝理雅與坎貝爾兩人常常被外界批評和諷刺,指他們透過種種「政治化妝」的手段去影響新聞訊息。 == 與白高敦的關係 == 早在約翰·史密斯於1994年去世後,貝理雅與白高敦兩人曾同被視為新黨魁的熱門人選,而他們兩人亦曾許下諾言,答允互相合作。最初,由於布朗認為自己資歷較高,布萊爾理應會讓路給他,但後來兩人卻發現貝理雅更取得公眾的支援據「國際市場和輿論研究機構」()在1994年5月15日刊於《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民調顯示,在公眾眼中,貝理雅取得32%支援率,彭仕國19%,貝嘉晴14%,白高敦9%,郭偉邦5%。。1994年5月30日,布朗向布萊爾承諾不競逐黨魁之職,而布萊爾則答應擔任黨魁一定時間後就會退位(一說8年兩任),以作回報,但他卻在公開場合,多次否認兩人之間有任何類似交易。而相關傳聞後來更在2003年9月被英國第四臺拍成電視劇《君子協定》(The Deal)。 過去有不少媒體報導,上任首相後的貝理雅,曾多次作出暗示(甚至承諾),表示願意在白高敦期望的時限內下臺。然而事實上,布萊爾在首相任內以及2005年後多番拒絕辭職,使得他與布朗兩人關係日益不和。至於時任英國副首相彭仕國則被傳媒形容為「婚姻指導顧問」,寓意他經常在雙方之間充當中間人來進行調解的角色。 另一方面,貝理雅最初上任之時,曾特別地讓白高敦擁有自主權。故此在他的同意下,布朗可以以財政大臣之位,自由對經濟政策作出決定。但據唐寧街知情人士透露,布萊爾後來對此深感後悔,因為日後就重要的經濟事務作決策時,布朗往往將他排除在外。 在2007年5月2日,貝理雅終於宣佈在一星期內宣佈自己的下臺時間,另外還鼓勵及支援白高敦競逐工黨黨魁。2007年5月10日,他又在自己的選區塞奇菲爾德宣佈將在同年6月27日卸任首相一職,至此他的下臺疑團才得以正式消除。 == 宗教信仰 == 貝理雅作為公眾人物,但在公開場合甚少談及他的宗教信仰,但他曾被認為是一位盎格魯大公主義者——亦即是英國聖公會高派中最傾向保持天主教傳統一派的成員。高教派是一個容納羅馬天主教的基督教派別,而貝理雅的妻子彭雪玲本人及子女皆是羅馬天主教徒。貝理雅平時在倫敦一般會與家人到天主教的西敏大教堂參與彌撒,但是當地的樞機主教休姆卻批評他不是天主教徒,卻在彌撒中領聖體(聖餐)。 在2006年3月4日ITV1電視臺的訪問中,貝理雅向節目主持邁克爾·柏金遜(Michael Parkinson)討論伊拉克戰爭的時候,談及了其基督教信仰。他說自己曾在此議題上祈禱,並說上帝會對他作的決定進行審判。 至於在另一份雜誌的訪問中,貝理雅則表示到,他長於基督教的環境,但「上牛津以前都未有真正的去實踐信仰」,直至在大學遇到一位澳洲牧師後,才重新使他對信仰產生興趣。此外他又認為信仰不是一對一的,不限於自己與相距甚遠的上帝,而是關係到自己與身邊的世界。從這種看法,使他見到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亦使他找到了世界的合理所在。 然而坊間對貝理雅的信仰仍存有很多疑問。有次貝理雅在公開場合訪問中談及基督教信仰時,更被他的顧問、首相通訊與策略總監阿拉斯泰爾·坎貝爾以「我們不碰上帝之事」(We don't do God)為理由打斷Campbell interrupted Blair as he spoke of his faith: 'We don't do God' , The Daily Telegraph, 3 May 2003。 2007年12月21日貝理雅正式加入天主教。Tony Blair joins Catholic Church , BBC, 22 December, 2007 == 批評 == 對貝理雅的批評主要集中於他與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的關係,以及他對中東,包括伊拉克戰爭、2006年以黎衝突和以巴衝突所採的政策。此外他亦被批評以「政治化妝」的手法扭曲新聞,誤導國民。貝理雅也是歷史上首位遭警察問話的在任英國首相。 === 總統主義 === 有不少人士批評貝理雅仕內比較專斷,漠視內閣閣僚與下議院的意見。其作風常令人感覺他不是一位首相,反而像一位總統或國家元首,這點有違他的身份。 === 對美關係 === 在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任內,貝理雅已經與他建立了友好的私人關係,此後喬治·W·布希雖然接任美國總統,但貝理雅仍與他建立起強而有力的政治同盟,並積極在外交政策上連成一線。不過,前南非總統曼德拉說過貝理雅尤如布希的外交部長。此外又有人直指貝理雅是「布希的捲毛狗」,反映出貝理雅在外交政策上令人有盲目附和美國的感覺。就連美國國務院官員肯德爾·邁爾斯(Kendall Myers)也指出布希對待英國首相的態度某程度上使他感到「蒙羞」,他認為兩人的聯盟是單向的,布希沒有回報貝理雅,兩者之間也不是互惠互利。 當然,布希對貝理雅和英國加以讚揚,又曾在紀念九一一的活動上說「美國沒有比大不列顛更真誠的朋友」President Declares "Freedom at War with Fear" 。可是,他與布希建立的同盟關係,仍然使貝理雅在不少英國人眼中大打折扣。後來當布什卸任總統後在個人自傳《抉擇時刻》評價世界各主要國家領導人時寫到“我在世界舞臺上最親密的夥伴和最好的朋友”、“作為我們的盟友,他從來不曾動搖過”。 === 中東政策及對以色列的關係 === 貝理雅早年加入工黨不久以後,便加入一個叫工黨以色列之友的組織。1994年,一位昔日與貝理雅在同一所律師行工作的同事,在一次以色列外交官所辦的晚宴中,向他介紹一位叫邁克爾·利維(Michael Levy,後來成為利維勳爵)的人。利維是流行音樂界的大人物,也是位熱心於協助猶太社群籌款的人。貝理雅與利維未幾就成為了好朋友,兩人更時常一起打網球。而工黨黨魁專款在利維管理之下,則成功在1997年大選前取得了亞歷克斯·伯恩施坦和羅伯特·加羅恩等人的鼎力資助,此兩人後來即獲封終身貴族。至於利維本人亦在1997年獲封終身貴族,而到2002年美伊戰爭爆發前,更獲貝理雅任命為中東特使。利維常對貝理雅加以讚揚,指他對「以色列國提供堅定與誠懇的支援」,他對自己則形容是其中一位「頂尖的國際錫安主義者」。 可是到了2004年,有多達50名英國外交官站出來,對貝理雅在以巴衝突所作的政策作出強烈批評,其中批評者更不乏英國駐巴格達以及特拉維夫的大使。他們對英國在2003年跟隨美國出兵伊拉克表示「深切關注」外,又指「現在是時候去將我們的不安訴諸公眾,以望國會能聽到我們的聲音,重新就現行政策作重新評估」。除此以外,他們又敦促貝理雅如果要盡美國盟友的責任,就很應該「以忠實盟友的角色施加真正的影響力」。這批外交官同時又批評英、美並沒為入侵伊拉克後訂下「妥善的善後計劃」外,又罔顧伊拉克平民百姓的生命安危。最後,他們批評貝理雅在以巴和平程序之中,支援保留約旦河西岸地區的以色列猶太人殖民區是「一大退步」,而他們的不滿也是「貝理雅所一手造成的」。他們認為貝理雅這樣是「放棄了過去40年來,指引國際間盡力重建這片聖地的原則」Diplomats attack Blair's Israel policy , 衛報, Matthew Tempest, April 26, 2004。 2006年,貝理雅由於未在以黎衝突中呼籲雙方停火,結果再受責難,而這次更有閣揆公開對以色列表示不滿。當中,曾任外相的下議院領袖施仲宏就表示以色列的行動會令黎巴嫩陷入動盪之中。而另一位官員—外交部的賀偉成亦聲言「對以色列所採的軍事策略感到費解」,又指以色列的行動「造成了無辜百姓傷亡」。此外據《觀察家報》報導,貝理雅在2006年7月28日起程與美國總統布希召開峰會前,曾有為數不少的內閣閣揆向貝理雅施加壓力,要求他公開就以色列對黎巴嫩的攻擊所造成之無辜傷亡,加以抨擊Cabinet in open revolt over Blair's Israel policy , 觀察家報, 30 July 2006。 === 與黨內的關係 === 貝理雅在任後期遲遲未交代下臺的確實時間,使他受到了英國傳媒和國會議員的批評。據報,有內閣閣揆相信貝理雅遲遲不交代下臺時間,是因為他有意第四度角逐大選。2006年暑假,貝理雅一家曾到加勒比海渡假,返國後他表示希望各界停止對他的下臺時間作揣測,結果激起不少工黨忠實支持者的不滿。 誠言,貝理雅政府引入了不少工黨內的左派支援的經濟政策,例如設立最低工資和立法保障兒童脫貧,不過他在國防外交事務上卻被指走右翼路線,與之前保守黨的政策相近。貝理雅走中間路線的第三條道路,使他在任期間得到不少中間選民的支援。惟正如不少人指責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喬·李伯曼信靠共和黨的國防外交政策一樣,有不少人指貝理雅其實是徹頭徹尾的新保守主義者或-{zh-hans:撒切爾支持者;zh-hk:戴卓爾支持者;zh-tw:柴契爾支持者;}-,甚至有人形容他是「戴卓爾的兒子」。然而,-{zh-hans:撒切爾夫人;zh-hk:戴卓爾夫人;zh-tw:柴契爾夫人;}-卻對這種看法不表認同,她在1997年大選前表示不願意看到貝理雅當首相。她又在2005年的一個電視訪問中就認為,她與貝理雅的相似僅限於表面;不過貝理雅卻經常公開表示自己仰慕撒切爾夫人。Life without Margaret Thatcher , Didcock, Barry, 星期日先驅報, February 13 2005 === 支援率 === 2006年5月,《每日電訊報》曾報導貝理雅的支援度跌至只有26%,比起當年韋爾遜將英鎊貶值後,以及卡拉漢在「不滿的冬天」期間所得的支援率還要低,這表示貝理雅成為了戰後最不受歡迎的工黨英國首相。不過,以有紀錄以來計,保守黨的戴卓爾夫人與馬卓安曾得到比這個數字更低的支援率。但值得一提的是,當年貝理雅在1997年大選完結時,他曾取得了歷史上英國首相最高的支援率。 ===伊拉克戰爭罪行=== 2011年11月22日,由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莫哈末所成立的吉隆坡戰爭罪行仲裁庭經過四天的聽證判決,美國前總統喬治·沃克·布什和布萊爾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犯下的“危害和平罪”罪名成立。不過,該仲裁庭不被聯合國承認,判決純粹是象徵性質,沒有執法權利。 == 卸任後 == 貝理雅卸任後,首相與黨魁之職由其財相白高敦接任,而貝理雅則隨即獲中東問題有關四方委任為中東問題特使。他成立了與宗教有關的基金會(Tony Blair Faith Foundation),致力推動各宗教信仰的接觸及和解。此後他批評保守黨對歐盟的疑歐政策,在2014年他表明反對蘇格蘭獨立,並支援英國續留歐盟,惟英國最終在2016年6月23日以52%透過投票脫離歐盟。 2015年10月布萊爾接受CNN專訪時承認當年宣佈參與對伊拉克戰爭是犯下錯誤他2007年卸任時堅稱:「我不認為應為我們在伊拉克的所作所為道歉。」但8年後改口願意部分認錯,但表示很難為推翻海珊一事認錯,只能居於婉轉的回答:「我認為一部分的事實是這樣。當年推翻海珊政權的國家,對現今情勢當然無法撇清責任。」 2018年12月,貝理雅表示若國會未能決定英國脫歐方案,便應舉行二次公投。 2021年10月,根據國際調查記者同盟披露的潘朵拉檔案,託尼·布萊爾與妻子切麗·布萊爾於2017年透過個人在英屬維京群島離岸公司收購Romanstone International Limited,買下Romanstone倫敦梅費爾的一幢辦公樓,價值650萬英鎊。兩人此舉能節省31.2萬英鎊的印花稅。據指,Romanstone的董事與巴林扎亞尼(Al Zayani)政治家族關係密切,其中一位是巴林工業、商務及旅遊部長Zayed Rashid Al Zayani。 2021年12月31日,女王宣佈冊封布萊爾為嘉德勳章騎士。布萊爾回應道:“這是一個極大的榮譽”。 他表示,擔任首相是一種“極大的榮幸”,並補充說:“我要感謝所有在政治、公共服務和社會各個方面與我並肩作戰的人,感謝他們對我們國家的奉獻和承諾。” 2022年7月16日,布萊爾在倫敦發表重要演講,分析和預測國際格局未來的演變。 == 榮譽 == * ** 嘉德勳章騎士 (Knight Companion of the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Garter) ===紋章=== == 雜記 == *在2006年上映的電影《女王》中,貝理雅一角由米高·辛飾演。 *在2005年,貝理雅曾在動畫《辛普森一家》的其中一集內演出。 == 著作 == *2003年:Iraq'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The Assessment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 Diane Publishing, ISBN 978-0-7567-3102-1(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英國政府的評估) *2002年:The Courage of Our Convictions 費邊社, ISBN 978-0-7163-0603-0(我們信念的勇氣) *2000年:Superpower: Not Superstate? (Federal Trust European Essays) Federal Trust for Education & Research, ISBN 978-1-903403-25-9(超級大國:不是超級國家? (聯邦信託歐洲隨筆)) *1998年:The Third Way: New Politics for the New Century 費邊社, ISBN 978-0-7163-0588-0(第三條道路:新世紀的新政治) *1998年:Leading the Way: New Vision for Local Government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ISBN 978-1-86030-075-2(引領潮流:地方政府的新願景) *1997年:New Britain: My Vision of a Young Country Basic Books, ISBN 978-0-8133-3338-0(新英國:我對一個年輕國家的願景,基礎書籍) *1995年:Let Us Face the Future 費邊社, ISBN 978-0-7163-0571-2(讓我們面向未來) *1994年:What Price Safe Society? 費邊社, ISBN 978-0-7163-0562-0(安全社會要付出什麼代價?) *1994年:Socialism 費邊社, ISBN 978-0-7163-0565-1(社會主義) *《旅程 布萊爾回憶錄》2011-09譯林出版社 == 參見 == *貝理雅內閣 *布萊爾派 *貝理雅-白高敦協議 *貝理雅賣爵醜聞 *彈劾貝理雅運動 *2005年英國大選 *2001年英國大選 *1997年英國大選 *1994年英國工黨黨魁選舉 *2007年英國工黨黨魁選舉 *英國政治 *英女皇 (電影) ==參考資料== ==建議閱讀== * *Beckett, F. & Hencke, D. (2004). The Blairs and Their Court, Aurum Press, ISBN 978-1-84513-024-4 * * * * * * * * * * * * * ==延伸閱讀== *Blair, T. (2004). "Blair, The Right Hon. A. C. L." from Who's Who, 156th ed., London: A & C Black *Halsbury's Laws of England (2004) *英女皇 (電影) (2006) ==外部連結== *唐寧街10號 *衛報有關貝理雅資料 *TheyWorkForYou.com—貝理雅 *貝理雅 的投票成績 *彈劾貝理雅運動 * *女皇陛下政府:首相簡歷 *貝理雅年代—時序線 *貝理雅辭職宣告 Category:英國首相 Category:英國工黨黨魁 Category: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校友 Category:倫敦大學城市學院校友 Category:英國天主教徒 Category:聖公會皈依天主教者 Category:愛丁堡人 Category:查理曼獎得主 Category:英國樞密院顧問官 Category:總統自由勳章獲得者 Category:歐洲理事會主席 Category:費邊社成員 Category:前馬克思主義者 Category:英國反對黨領袖 Category:第49屆英國下議院議員 Category:第50屆英國下議院議員 Category:第51屆英國下議院議員 Category:第52屆英國下議院議員 Category:第53屆英國下議院議員 Category:第54屆英國下議院議員 Category:林肯律師學院成員 Category:潘多拉檔案中的人物 Category:嘉德騎士
7月25日
7月25日是陽曆年的第206天(閏年是207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59天。 == 大事記 == 7月25日 7月25日 西班牙征服者塞巴斯蒂安·德·貝拉爾卡薩爾率領探險隊在哥倫比亞西部尋找傳說中黃金國時期建立的卡利城。 西班牙征服者塞巴斯蒂安·德·貝拉爾卡薩爾率領探險隊在哥倫比亞西部尋找傳說中黃金國時期建立的卡利城。 君士坦丁大帝被軍隊擁立成為新任羅馬皇帝。 荒勝文策成功在臺灣做出亞洲第一次,世界第二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 === 4世紀 === * 306年:羅馬帝國西部的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去世,其子君士坦丁大帝被軍隊擁立成為新任羅馬皇帝。 * 315年:為了紀念米爾維安大橋戰役的勝利,君士坦丁一世在羅馬立起了君士坦丁凱旋門。 === 9世紀 === * 864年:禿頭查理下令建立抵禦維京人的防禦措施。 === 12世紀 === * 1137年:亞奎丹的艾莉諾與後來成為法國國王的路易王子在波爾多主教座堂成婚。 * 1139年:阿方索一世率領軍隊在奧裡基戰役中擊敗穆拉位元王朝軍隊,並宣佈建立葡萄牙王國。 === 13世紀 === * 1261年:由阿萊克修斯·斯特拉特戈普洛斯率領的尼西亞軍趁威尼斯艦隊不在之際,渡過了博斯普魯斯海峽,奪回君士坦丁堡,重建拜占庭帝國,拉丁帝國至此終結。 * 1278年:格拉納達酋長國在直布羅陀海峽擊敗卡斯蒂利亞王國的海軍。 === 15世紀 === * 1467年:莫利內拉戰役爆發,是當時首次大規模使用火槍的戰役。 === 16世紀 === * 1536年:西班牙征服者塞巴斯蒂安·德·貝拉爾卡薩爾率領探險隊在哥倫比亞西部尋找傳說中黃金國時期建立的卡利城。 * 1547年:法蘭西國王亨利二世被加冕為王。 * 1554年:瑪麗一世與腓力二世在溫徹斯特座堂成婚。 * 1567年:西班牙殖民者建立卡拉卡斯,委內瑞拉現在的首都。 * 1593年:法蘭西國王亨利四世從新教改信奉羅馬天主教。 === 17世紀 === * 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加冕為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使得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合併為共主邦聯。後於1707年達成政治統一。 * 1609年:英國殖民者在百慕大附近遭遇船難後在當地建立殖民地。 * 1668年:山東郯城一帶發生8.5級大地震,壓斃5萬餘人。 === 18世紀 === * 1755年:英屬新斯科舍省的議會決定驅逐當地的法裔阿卡迪亞人。 * 1788年: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完成了他的第40號交響曲。 * 1792年:普魯士元帥卡爾·威廉·斐迪南發表向巴黎人民發表宣言,警告不得傷害波旁王朝皇室成員。 * 1799年:拿破崙率軍在埃及的阿布基爾擊敗奧斯曼帝國的萬人軍隊。 === 19世紀 === * 1814年:入侵加拿大的美軍被擊退。 * 1824年:哥斯大黎加從尼加拉瓜搶下併吞並了瓜納卡斯特省。 * 1830年:法國的查理十世宣佈敕令,控制報界,解散立法機構並改變選舉制度。 * 1837年:第一張商業電報在倫敦被接收。 * 1866年:尤利西斯·辛普森·格蘭特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五星上將。 * 1869年:日本各地的大名將他們的領地上交天皇。 * 1886年:重慶教案發生。 *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 * 1898年:張之洞所著《勸學篇》頒發各省。 === 20世紀 === * 1909年:法國飛行員布萊里奧駕駛飛機從法國加萊附近飛抵英國多佛爾,成為首個駕駛飛機飛越英吉利海峽的人。 * 1914年:袁世凱政府與英國寶林分公司簽訂一千萬鎊《沙興鐵路借款合同》。 * 1917年: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即現今的 尼康)成立 * 1919年:列寧領導下的蘇維埃俄國政府發表致中國國民及南北政府宣言,廢除帝俄對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 1934年:臺北帝國大學物理學講座教授荒勝文策成功在臺灣做出亞洲第一次,世界第二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僅次於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 * 1934年:納粹德國在一場失敗的政變中刺殺了奧地利總理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 * 1943年:義大利法西斯大委員會解除貝尼託·墨索里尼的政府職務,由佩特羅·巴多格里奧繼任首相。 * 1951年:。 * 1954年:。 * 1958年:臺灣省政府會報透過「滅蠅運動」實施計劃,定於同年8月1日起實行。 * 1957年:突尼西亞推翻海珊王朝君主制並建立共和國,哈比卜·布林吉巴擔任首任總統。 * 1961年:世界宗教徒和平會議在日本京都開幕。 * 1961年: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在一次演講中宣佈,對柏林的任何攻擊將會被視為對整個北約的攻擊。 * 1964年:日本東海道新幹線開始試運轉。 * 1966年:臺灣木柵興建中的考試大樓突然全部倒塌,造成3人死亡及多人受傷。 * 1967年:中華民國立法院透過關稅法立法院法律系統 - 關稅法立法紀錄。 * * 1969年: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宣佈美國將退出對於南越的防禦。 * 1972年:。 * 1976年:維京1號軌道衛星拍下了著名的火星人臉。 * 1978年:。 * 1978年:世界上第一個透過體外人工受精孕育的嬰兒露薏絲·布朗在英國奧爾德姆出生。 * 1982年:中國民航一架伊爾-18在從西安飛往上海的途中遭5人劫持,劫機者被機組人員和部分乘客制服,成為中國公開報道的首起劫機案。 * 1983年:斯里蘭卡各地爆發,多名坦米爾人傷亡。 *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北京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 1984年:禮炮七號任務中,斯維特蘭娜·薩維茨卡婭成為第一個進行太空漫步的女宇航員。 *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英國關於香港問題第二階段第十九輪會談在北京舉行。 * 1992年:第二十五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西班牙巴塞隆拿開幕。 * 1993年:以色列軍隊黎巴嫩南部村鎮。 * 1994年:以色列與約旦簽署約以和約,正式結束了兩國44年的戰爭階段。 * 1995年:“亞太二號”的爆炸原因公佈。 * 1996年:蒲隆地發生。 * 1997年:中國跟庫克群島正式建交。 * 1998年:日本和歌山縣發生咖哩遭下毒事件,造成67人中毒,其中4人死亡。 * 1998年:美國海軍杜魯門號航空母艦正式服役。 * 1998年:《文匯報》和《新民晚報》組成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 * 2000年:法國航空4590號班機在巴黎夏爾·戴高樂機場起飛後不久墜毀,造成機上113人死亡。 === 21世紀 === * 2001年:印度喀拉拉邦南部降下紅雨,持續時間約兩個月,其成因至今仍未有定論。 * 2004年:蘭斯·阿姆斯特朗在環法腳踏車賽連續6年贏得冠軍。 * 2006年:2006年以黎衝突期間,以色列一枚炸彈擊中聯合國駐黎巴嫩的觀察員據點,四名國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奧地利、加拿大和芬蘭的聯合國觀察員殉難,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和中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 * 2007年:普拉蒂巴·帕蒂爾宣誓就任印度總統,成為印度第一位女總統。 * 2010年:因對時任廣州市政協提案委副主任紀可光提案的不滿,中國廣州發生捍衛粵語行動,8月1日在香港和廣州等地又同時發起第二次遊行。 * 2010年:維基解密將美國關於阿富汗戰爭的高階保密檔案公佈與眾。 * 2016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因受賄罪一審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上將軍銜,郭伯雄本人當庭表示不上訴。 * 2016年:臺灣立法院三讀透過「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以開始處理過往威權時期政黨不當取得財產的問題。 * 2018年:紐西蘭議會以63:57透過家暴受害者休假法案,允許其帶薪休假。 * 2020年:香港新增133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個案,126宗屬本地感染,55宗源頭不明,連續四日創單日新高。 * 2021年:馬來西亞破百萬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個案。 == 出生 == * 1109年:阿方索一世,葡萄牙國王(1185年逝世) * 1165年:伊本·阿拉比,安達盧西亞的蘇菲派詩人及哲學家(1240年逝世) * 1562年:加藤清正,日本安土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武將、大名(1611年逝世) * 1573年:克里斯多夫·沙伊納,日耳曼天文學家、神父(1605年逝世) * 1658年:阿奇博爾德·坎貝爾,蘇格蘭貴族。第九代阿蓋爾伯爵的長子(1703年逝世) * 1750年:亨利·諾克斯,美國書商、軍官、政治家,曾任美國戰爭部長(1806年逝世) * 1831年:朝鮮哲宗李昪,朝鮮王朝第25代國王(1864年逝世) * 1833年:埃利奧特·菲奇·謝潑德,美國律師、銀行家(1893年逝世) * 1844年:湯姆·艾金斯,美國畫家、攝影家(1916年逝世) * 1847年:保羅·蘭格爾翰斯,德國病理學家、生理學家、生物學家(1888年逝世) * 1848年:阿瑟·貝爾福,英國政治人物,前任英國首相(1930年逝世) * 1852年:朝鮮高宗李㷩,朝鮮王朝國王(1919年逝世) * 1854年:孝哲毅皇后,同治帝的原配皇后(1875年逝世) * 1857年:法蘭克·J·史伯格,美國海軍軍官、發明家(1934年逝世) * 1876年:伊莉莎白,比利時王后(1965年逝世) * 1886年:亨利·阿諾德,美國空軍五星上將(1950年逝世) * 1894年:加夫裡洛·普林齊普,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塞拉耶佛事件主犯(1918年逝世) * 1894年:沃爾特·布倫南,美國殿堂級演員,唯一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三冠王(1974年逝世) * 1896年:約瑟芬·鐵伊,英國著名推理小說家(1952年逝世) * 1902年:艾力·賀佛爾,美國社會心理學作家(1983年逝世) * 1905年:艾裡阿斯·卡內基,英國德語作家,198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94年逝世) * 1915年:小約瑟夫·P·肯尼迪,美國海軍飛行員(1944年逝世) * 1916年:鬱風,中國散文家、畫家(2007年逝世) * 1920年:羅莎琳·富蘭克林,英國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家,在遺傳基因方面有著重大貢獻(1958年逝世) * 1922年:約翰·B·古迪納夫,美國固體物理學家,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2023年逝世) * 1933年:格奧爾基·阿塔納索夫,保加利亞政治人物、保加利亞共產黨領導人,曾任保加利亞部長會議主席(2022年逝世) * 1941年:內特·瑟蒙德,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2016年逝世) * 1951年:傑克·湯普森,美國社會活動家 * 1952年:艾德瓦爾多·蘇託·德·莫拉,葡萄牙建築師 * 1955年:黃志光,香港公務員 * 1957年:萬梓良,香港演員 * 1963年:邱瓈寬,臺灣女導演 * 1963年:宇垣秀成,日本男性聲優、演員 * 1965年:尚·卡斯泰,法國政治人物,曾任法國總理 * 1966年:高木涉,日本男性聲優 * 1967年:麥特·勒布郎,美國演員 * 1968年:師濤,中國詩人 * 1968年:樫井笙人,日本男性聲優 * 1971年:米利亞姆·肖爾,美國女演員 * 1972年:柯藍,中國女演員 * 1973年:土肥洋一,日本足球運動員 * 1974年:蘿倫·福斯特,美國動畫師、作家、配音導演、分鏡繪師 * 1978年:露薏絲·布朗,英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 1979年:阿里·卡特,英國斯諾克運動運動選手 * 1980年:鄭凱中,馬來西亞演員 * 1980年:車杜裡,韓國足球運動員 * 1980年:秀愛,韓國女演員 * 1981年:龔詩嘉,臺灣歌手 * 1981年:陳楚生,中國歌手   * 1981年:駒野友一,日本足球運動員 * 1982年:布萊德·藍佛,美國男演員(2008年逝世) * 1984年:杜悅,中國少兒節目主持 * 1985年:尼爾森·小皮奎,巴西F1車手 * 1987年:阿蘭·達瓦卓瑪,中國藏族女歌手 * 1989年:陳瑋萱,臺灣藝人 * 1989年:伊一,中國節目主持人 * 1991年:張筱婕,臺灣節目主持人、歌手 * 1993年:明凱,中國電子競技職業選手 * 1994年:碧安卡·布莎,塞爾維亞女子排球運動員 * 1995年:劉雨辰,中國男子羽球運動員 * 1996年:鄺美璇,前香港女演員 * 2000年:章昊,韓國男子偶像團體ZEROBASEONE中國成員 * 2001年:查瓦林·佩德皮裡亞旺,泰國演員、歌手 * 2002年:道枝駿佑,日本男子偶像團體浪花男子成員 == 逝世 == * 306年:君士坦提烏斯一世,西羅馬帝國皇帝(250年出生) * 1011年:一條天皇,日本第66代天皇(980年出生) * 1492年:教宗依諾增爵八世,羅馬主教(1432年出生) * 1564年:斐迪南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03年出生) * 1841年:李兆洛,中國地理學家(1769年出生) * 1946年:陶行知,中國教育家(1891年出生) * 1960年:阮輝想,越南小說家、劇作家(1912年出生) * 1972年:王任叔,筆名巴人,文藝理論家、作家(1901年出生) * 1974年:李多奎,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1898年出生) * 1977年:路易斯·費瑟,美國有機化學家(1899年出生) * 1981年:胡蘭成,中國近代作家(1906年出生) * 1983年:鄭萬鈞,中國學家(1904年出生) * 1984年:平田昭彥,日本著名演員(1927年出生) * 1995年:公文公,日本高階中學的數學教師、數學研究家(1914年出生) * 2005年:陳辛仁,中國外交家(1915年出生) * 2006年:杜照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名中校軍官(1972年出生) * 2007年: * 2008年:蘭迪·波許,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曾演說「」(1960年出生) * 2010年:喻學軒,中國跑酷家、公共運輸設施探險家(1990年出生) * 2010年:高斯達,葡萄牙政治人物,第124任澳門總督(1932年出生) * 2013年:聖·卡爾·巴傑瓦(Sant Kaur Bajwa),前任英國在世最長壽的女性(1898年出生) * 2013年:穆罕默德·布拉米,突尼西亞政治人物(1955年出生) * 2017年:瑪麗安·戴蒙德,美國科學家、教育家(1926年出生) * 2021年:唐慧琳,臺灣女議員(1971年出生) * 2022年:保羅·索維諾,美國男演員、歌劇演唱家、商人、作家、雕塑家(1939年出生) * 2022年:戴維·特林布林,英國政治人物,首任北愛爾蘭首席部長,1998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44年出生) * 2022年:島田陽子,日本女演員(1953年出生) * 2022年:覺敏友,緬甸作家、政治犯(1969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世界預防溺水日 * 國際旋轉木馬日 * 教會:聖雅各日 * 廣州及港澳地區:粵語日 * :瓜納卡斯特日 * :國家巴哈伊教日 * :加利西亞民族節 * :波多黎各憲法日 * :共和國日 == 外部連結 == == 參考文獻 ==
二進位制
二進位制()在數學和數位電路中指以2為底數的記數系統,以2為基數代表系統是二進位制的。這一系統中,通常用兩個不同的數字0和1來表示。數位電子電路中,邏輯閘直接採用了二進位制,因此現代的計算機和依賴計算機的裝置裡都用到二進位制。每個數字稱為一個位元(二進位制位)或位元(Bit,Binary digit 的縮寫)。 == 歷史 == 現代的二進位制記數系統由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於1679年設計,在他1703年發表的文章《論只使用符號0和1的二進位制算術,兼論其用途及它賦予伏羲所使用的古老圖形的意義》法語:Explication de l'arithmétique binaire, qui se sert des seuls caractères 0 et 1 avec des remarques sur son utilité et sur ce qu'elle donne le sens des anciennes figures chinoises de Fohy出現。與二進位制數相關的系統在一些更早的文化中也有出現,包括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以及太平洋島原住民文明。其中,古代中國的《易經》尤其引起了萊布尼茨的聯想。  thumb|240px|left|荷魯斯之眼各部分所代表的算術值 === 埃及 === 古埃及的計數員使用兩種不同的系統表示分數,一是埃及分數(與二進位制記數系統無關),二是荷魯斯之眼分數(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很多數學史家相信這個系統所採用的符號可以排列成荷魯斯之眼,但這一點有爭議)。荷魯斯之眼分數是用來表示分數數量的穀物、液體等的二進位制記數系統,在這一系統下,以赫卡特為單位的分數值表示成1/2、1/4、1/8、1/16、1/32和1/64等二進位制分數的和。 這一系統的早期形式可以在埃及第五王朝(約公元前2400年)的檔案中找到,而發展完備的象形文字形式可追溯到埃及第十九王朝(約公元前1200年)。 古埃及做乘法的方式也與二進位制數密切相關,約公元前1650年的萊因德數學紙草書中就能看到。這一計算方法中,要把1和乘數不斷翻倍,按被乘數的二進位制表示從左列選出相應的2的冪次,並將右列的數相加。 === 印度 === 印度學者平甲拉(公元前兩世紀左右)透過二進位制方法來研究韻律詩。他的二進位制中用到的是長短音節(一個長音節相當於兩個短音節),有些像摩爾斯電碼。與西方的位置表示法不同,平甲拉的系統中,二進位制是從右往左書寫的。 === 太平洋島原住民文明 === 在法屬玻里尼西亞的曼格雷哇島,挪威卑爾根大學的人類學家Andrea Bender和Sieghard Beller發現,在曼格雷哇人的語言上,存在著一個似乎混合了十進位和二進位的數學系統。它先於西方幾個世紀,為首個在歐亞大陸之外發展出的二進位演算法 。 === 萊布尼茨前的西方先驅 === 1605年,弗朗西斯·培根提出了一套系統,可以把26個字母化為二進位制數。此外他補充道,這個思路可以用於任何事物:“只要這些事物的差異是簡單對立的,比如鈴鐺和喇叭,燈光和手電筒,以及火槍和類似武器的射擊聲”。這對二進位制編碼的一般理論有重要意義。(參見培根密碼) === 萊布尼茨和中國的《易經》 === 萊布尼茨關於二進位制的論文全名是《論只使用符號0和1的二進位制算術,兼論其用途及它賦予伏羲所使用的古老圖形的意義》(1703年)。類似於現代二進位制計數系統,萊布尼茲的系統使用0和1。下面是萊布尼茲的二進位制記數系統的一個例子: * 0 0 0 1 數值為2^0 * 0 0 1 0 數值為2^1 * 0 1 0 0 數值為2^2 * 1 0 0 0 數值為2^3 萊布尼茲認為易經中的卦象與二進位制算術密不可分。萊布尼茲解讀了易經中的卦象,並認為這是其作為二進位制算術的證據。作為親華派,萊布尼茲關注易經,並饒有興致地注意到它的卦象與從0到111111的二進位制數字有某種對應,並認為這種對應反映了中國的重大成就中展現的他所崇尚的數學哲學。萊布尼茲首次接觸到易經是在與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白晉的聯絡中。白晉1685年作為傳教士前往中國。 長期以來,人們對萊布尼茨發明二進位制是否受到了伏羲八卦的影響爭議頗多。認為萊布尼茨未受伏羲八卦影響獨立發明二進位制的理由主要是萊布尼茨在1679年(與白晉首次通訊的二十多年)就撰寫了“二的級數”(De Progressione Dyadica)一文,郭書春在《古代世界數學泰斗劉徽》一書461頁指出:“中國有所謂《周易》創造了二進位制的說法,至於萊布尼茨受《周易》八卦的影響創造二進位制並用於計算機的傳說,更是廣為流傳。事實是,萊布尼茲先發明瞭二進位制,後來才看到傳教士帶回的宋代學者重新編排的《周易》八卦,並發現八卦可以用他的二進位制來解釋。”因此,並不是萊布尼茨看到陰陽八卦才發明二進位制。梁宗鉅著《數學歷史典故》一書14~18頁對這一歷史公案有更加詳盡考察。;而目前有學者傾向於認為萊布尼茨二進位制的體系確源於伏羲八卦圖,萊布尼茨還閱讀過1660年斯比賽爾出版的《中國文史評析》,其中亦有對《易經》和八卦的介紹。參見:萊布尼茨二進位制與伏羲八卦圖考.胡陽,李長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google book 萊布尼茲認為易經的卦象肯定了他所信仰的基督教的共相。一切數都可以用0和1創造出來,在萊布尼茲看來,這正象徵了基督教《聖經》所說的上帝從“無”創造“有”(creatio ex nihilo)。 ===後來的發展=== 1854年,英國數學家喬治·布林發表了一篇里程碑式的論文,其中詳細介紹了一種代數化的邏輯系統,後人稱之為布林代數。他提出的邏輯演算在後來的電子電路設計中起基礎性作用。 1937年,克勞德·夏農在麻省理工大學完成了其電氣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用繼電器和開關實現了布林代數和二進位制算術運算。論文題為《繼電器與開關電路的符號分析》(A Symbolic Analysis of Relay and Switching Circuits),其中夏農的理論奠定了數位電路的理論基礎。夏農憑這篇論文於1940年被授予美國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協會美國工程師獎。哈佛大學的哈沃德·加德納稱,夏農的碩士論文“可能是本世紀最重要、最著名的碩士學位論文”。 1937年11月,任職于貝爾實驗室的喬治·斯蒂比茲喬治·斯蒂比茲(George Stibitz ,1904-1995),美國,“數字計算機之父”。參見維基英文條目:George_Stibitz 發明了用繼電器表示二進位制的裝置。它是第一臺二進位制電子計算機。 ==運算規則== ===四則運算=== *加法:0+0=0,0+1=1,1+0=1,1+1=10 *減法:0-0=0,1-0=1,1-1=0,10-1=1 *乘法:0×0=0,0×1=0,1×0=0,1×1=1 *除法:0÷1=0,1÷1=1 ===拈加法=== 二進位制的一種特殊的演算法,稱為拈加法。進行拈加法時,與進行加法無異,只是不需進行進位,即是逐位XOR。與博弈論的關係,見。 ==不同進位數轉換== ===十進位制化為二進位制=== 整數部分,把十進位制轉成二進位制一直分解至商數為0。讀餘數從下讀到上,即是二進位的整數部分數字。 小數部分,則用其乘2,取其整數部分的結果,再用計算後的小數部分依此重複計算,算到小數部分全為0為止,之後讀所有計算後整數部分的數字,從上讀到下。 將59.25(10) 轉成二進位制: # 整數部分: # 小數部分: 所以:59.25_{(10)}=111011.01_{(2)} 也可以公式來計算: 59.2510 = 101*10101+1001*10100+10*1010-1+101*1010-2 = 101*1010+1001+10/1010+101/1010/1010 = 110010+1001+(10+0.1)/1010 = 111011+0.01 = 111011.01 ===二進位制化為十進位制=== 將1001012轉換為十進位制形式如下: :1001012 = [ ( 1 ) × 25 ] + [ ( 0 ) × 24 ] + [ ( 0 ) × 23 ] + [ ( 1 ) × 22 ] + [ ( 0 ) × 2 ] + [ ( 1 ) × 1 ] :1001012 = [ 1 × 32 ] + [ 0 × 16 ] + [ 0 × 8 ] + [ 1 × 4 ] + [ 0 × 2 ] + [ 1 × 1 ] :1001012 = 3710 十進位制 0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進位制 0 1 10 11 100 101 110 111 1000 1001 1010 十進位制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二進位制 1011 1100 1101 1110 1111 10000 10001 10010 10011 10100 10101 十進位制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二進位制 10110 10111 11000 11001 11010 11011 11100 11101 11110 11111 100000 十進位制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二進位制 100001 100010 100011 100100 100101 100110 100111 101000 101001 101010 101011 ===二進位制化為八進位制=== 把二進位制化為八進位制也不是很難,因為八進位制以8為基數,8是2的冪(8=23),因此八進位制的一位恰好需要三個二進位制位來表示。八進位制與二進位制數之間的對應就是上面表格中十六進位制的前八個數。二進位制數000就是八進位制數0,二進位制數111就是八進位制數7,以此類推。 八進位制 二進位制 0 000 1 001 2 010 3 011 4 100 5 101 6 110 7 111 八進位制轉為二進位制: * 658 = 110 1012 * 178 = 001 1112 二進位制轉八進位制: * 1011002 = 101 1002 (三位一組) = 548 * 100112 = 010 0112 (用零填充 (密碼學),三位一組) = 238 ===八進位制化為十進位制=== 遵循二進位制化為十進位制的方法即可。所不同的是每一位乘上一個底數為8的冪。 * 658 = (6 × 81) + (5 × 80) = (6 × 8) + (5 × 1) = 5310 * 1278 = (1 × 82) + (2 × 81) + (7 × 80) = (1 × 64) + (2 × 8) + (7 × 1) = 8710 == 表示實數 == 非整數可以借負指數冪表示;只要用基數點(十進位制中,就是小數點)把負指數冪表示的部分隔開即可。例如,二進位制數11.012: : 1 × 21 (1 × 2 = 2) 加 1 × 20 (1 × 1 = 1) 加 0 × 2−1 (0 × = 0) 加 1 × 2−2 (1 × = 0.25) 就是十進位制數字3.25。 所有二進分數\frac{p}{2^a}都對應一個“有窮”二進位制數字——這一二進位制表示的小數部分位數有限。其他有理數也有二進位制表示,但不是有窮的,而是出現迴圈,即某個有限序列出現無數次。例如 :\frac{1_{10}}{3_{10}} = \frac{1_2}{11_2} = 0.01010101…2 :\frac{12_{10}}{17_{10}} = \frac{1100_2}{10001_2} = 0.10110100 10110100 ...2 在其他基數的計數系統中,有理數的表示也是有窮或迴圈的。另一相似之處在於,如果我們有一個有窮表示,那麼它還會有其他的表示方式,例如幾何級數2−1 + 2−2 + 2−3 + ...的和既是1,也是0.111111...。 無限不迴圈二進位制小數表示的是無理數。例如, * 0.10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有某種模式,但迴圈節長度不固定,所以是無理數。這個數的數值為2^{-\tfrac{7}{8}}\theta_2\left(0;\tfrac{\sqrt 2}{2}\right)-1\approx 0.64163256...,其中\theta_2為Θ函式。 * 1.0110101000001001111001100110011111110…是2的平方根\sqrt{2}的二進位制表示,也是一個無理數。它沒有可以看出的模式。參見無理數。 ==參考資料== Category:計算機算術 Category:算術 Category: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 Category:二進位制算術 Category:二分法
松滋市
松滋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長江南岸,焦柳鐵路縱貫市境,隸屬於地級荊州市。土地總面積2235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92.3萬畝,共轄16個鄉鎮1個開發區,常住總人口82.96萬人。東臨荊州,西連宜昌,南接武陵,北濱長江,華實蔽野,系焦柳鐵路與長江的交匯處,是一座集工業農業商貿旅遊於一體的新興城市。市人民政府駐環湖路3號。 == 歷史 == 此地漢代時稱高成縣,屬荊州。而當時的松滋則是指豫州境內今安徽省霍邱縣處。在東晉時,豫州的松滋人為避戰亂,南遷至荊州,並僑置松滋縣。此後這裡就一直使用松滋之名。東晉時當地有上明城。荊州刺史桓沖曾經在此駐防。松滋於1996年撤縣設市。市中心為新江口鎮。 == 人口 == 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市常住人口為654762人。全市共有家庭戶233993戶,家庭戶人口為625837人;集體戶5396戶,集體戶人口為2892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67人,比2010年增加0.02人。 == 地理 == 松滋市境西部為山區,東部為平原,土地肥沃。全市年平均氣溫16.5℃,降水量1200毫米。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棉花、水稻、小麥、油菜、柑橘、梨、生豬等,有“金松滋”之稱。工業則有釀造、電氣等門類。境內洈水風景區是一處因建造水庫而形成的人工湖泊,周圍森林覆蓋,還有溶洞等景觀。 == 行政區劃 == 下轄2個街道辦事處、13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市 荊州市 鄂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
阿爾巴尼亞語
阿爾巴尼亞語( 或 ),屬印歐語系。使用者約五百萬人,主要分佈在阿爾巴尼亞、科索沃、北馬其頓以及希臘。其他東南歐國家如蒙特內格羅的阿爾巴尼亞族裔亦有使用。它有幾種方言,之間有一些區別:託斯克方言(Tosk),用於阿爾巴尼亞南部和中部以及在希臘西北部的阿爾巴尼亞少數群體中;蓋格方言(Gheg或Geg)使用於阿爾巴尼亞北部(包括首都地拉那)以及北馬其頓的阿爾巴尼亞人中。阿爾巴尼亞語可能主要來源於二千年前用於該地區的伊利裡亞語,以及其他一些印歐語系的亞族中。 最早提及有關阿爾巴尼亞語的檔案,為杜布羅夫尼克的一份犯罪紀錄,紀錄於13世紀晚期。 ==地理分佈== 巴爾幹半島約有600萬人說這種語言,主要分佈在阿爾巴尼亞、科索沃、北馬其頓、塞爾維亞、黑山和希臘。然而,由於義大利的舊社群和大量阿爾巴尼亞僑民,全世界講阿爾巴尼亞語的人數約為750萬。 == 分類 == 阿爾巴尼亞語(一般屬類) (sqi ) * 蓋格方言 Gheg ** Gheg Albanian(北阿爾巴尼亞、馬其頓)(aln ) * 託斯克方言 Tosk ** Tosk Albanian(南阿爾巴尼亞)(als ) ** 阿爾伯雷什方言 Arbëreshë(義大利)(aae ) ** 阿爾萬方言 Arvanitics(希臘)(aat ) ==歷史== ===歷史記錄=== 1284年7月14日,在拉古薩(現在的杜布羅夫尼克),一位名叫馬修的犯罪證人作證說:“我聽到一個阿爾巴尼亞語的聲音在山上哭泣”(拉丁語原文:Audivi unam vocem, clamantem in monte in lingua albanesca)。 阿爾巴尼亞語也在1308年的《歐洲東部描述》中提到: 也就是說,上述阿爾巴尼亞人的語言與拉丁人、希臘人和斯拉夫人的語言不同,因此他們根本不理解對方。(原文:Habent enim Albani prefati linguam distinctam a Latinis, Grecis et Sclauis ita quod in nullo se intelligunt cum aliis nationibus.) 最古老的阿爾巴尼亞語證明檔案可以追溯到1462年,而第一張阿爾巴尼亞語錄音是由於1914年4月4日在維也納錄製的。 然而,正如福特森所指出的,阿爾巴尼亞文字作品在這個時間點之前就已經存在;祇是目前還沒有發現,或是散佚了。1332年的一封信中明確提到了書面阿爾巴尼亞語的存在,第一批儲存下來的書籍,包括蓋格方言和託斯克方言的書籍,都具有拼寫特徵,表明某種形式的共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起來。 == 音系 == 標準阿爾巴尼亞語有7個母音和29個子音。其中蓋格方言有長母音和鼻化母音,而託斯克方言沒有,並且中央母音 ë 在詞尾脫落。 重音大部分固定在最後一個音節上。 蓋格方言的 n (femën,意為“女人的”) 在託斯克方言裡會變成 r (femër). === 子音 === 雙唇 唇齒 齒 齒齦 齒齦 齦後 硬顎 軟顎 聲門 雙唇 唇齒 齒 普通 軟顎化 齦後 硬顎 軟顎 聲門 鼻音 鼻音 m n ɲ ŋ 塞音 清 p t k 塞音 濁 b d ɡ 塞擦音 清 t͡s t͡ʃ c͡ç 塞擦音 濁 d͡z d͡ʒ ɟ͡ʝ 擦音 清 f θ s ʃ h 擦音 濁 v ð z ʒ 近音 近音 j 邊音 邊音 l ɫ 閃音 閃音 ɾ 顫音 顫音 r IPA 發音方法 寫法 以英語讀音為例 雙唇鼻音 m man 齒齦鼻音 n not 硬顎鼻音 nj 西班牙語 señor / 法語 signal 軟顎鼻音 ng bang 清雙唇塞音 p spin 濁雙唇塞音 b bat 清齒齦塞音 t stand 濁齒齦塞音 d debt 清軟顎塞音 k scar 濁軟顎塞音 g go 清齒齦塞擦音 c hats 濁齒齦塞擦音 x goods 清顎齦塞擦音 ç chin 濁顎齦塞擦音 xh jet 清硬顎塞擦音 q 普通話 幾 / 日語 ち 濁硬顎塞擦音 gj 日語 ぢ 清唇齒擦音 f far 濁唇齒擦音 v van 清齒擦音 th thin 濁齒擦音 dh then 清齒齦擦音 s son 濁齒齦擦音 z zip 清顎齦擦音 sh show 濁顎齦擦音 zh vision 清聲門擦音 h hat 齒齦顫音 rr 西班牙語 perro 齒齦閃音 r 西班牙語 pero 齒齦邊音 l lean 軟顎化齒齦邊音 ll ball 硬顎近音 j yes * 閃音r和顫音 rr 的對立就像西班牙語、亞美尼亞語一樣。 * 硬顎鼻音/ɲ/和西班牙語ñ、法語和義大利語gn相對應。它不是鼻音和滑音的組合。 * 軟顎化邊音 ll 接近英語中所說的“Dark L”。 * 由於技術限制,字母ç有時會寫成ch,就像其他複合字母(xh、sh和zh)一樣。通常會簡單地寫成c,少數情況下為了消解上下文的歧義也會寫成q。 * 許多使用者把清硬顎塞擦音q和濁硬顎塞擦音gj合併到清顎齦塞擦音ç和濁顎齦塞擦音xh。在北部蓋格方言裡尤為普遍,但這種情況在託斯克方言裡也逐漸增加。 === 母音 === IPA 發音方法 寫法 以英語讀音為例 i 閉前不圓唇母音 i seed ɛ 半開前不圓唇母音 e bed a 開前不圓唇母音 a father 或西班牙語 casa ə 中央母音 ë about, the ɔ 半開後圓唇母音 o law y 閉前圓唇母音 y 法語 tu 德語 über u 閉後圓唇母音 u boot == 拼寫 == 阿爾巴尼亞語字母表由拉丁字母組成,36個字母如下: 阿爾巴尼亞語使用它們的方式音譯外來語,甚至來源於拉丁字母表的外來語也是這樣。因此“Josh McDowell”被音譯成“Xhosh Mëkdauëll”。 == 參考文獻 == ==參閲== *(Albanian morphology) == 外部連結 == * 使用Google自動將阿爾巴尼亞語翻譯成簡體中文 * 使用Google自動將阿爾巴尼亞語翻譯成繁體中文 * English - Albanian Dictionary * Albanian - English Dictionary: from Webster's Online Dictionary - the Rosetta Edition. * An overview of the Alban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 Albanian phrase guide * Ethnologue report on Albanian * 學習者的免費網上資源列表 * List of online Albanian-related resources * Albanian World Learn Albanian here * 阿爾巴尼亞法語字典dictionaric ;阿爾巴尼亞語方言的例子 * Albanian (Gheg) * Albanian (Tosk) * Albanian (Arbëreshë) Category:印歐語系 Category:義大利語言 Category:土耳其語言 Category:主謂賓語序語言 Category:阿爾巴尼亞語 Category:希臘語言 Category:科索沃語言 Category:蒙特內哥羅語言 Category:塞爾維亞語言 Category:北馬其頓語言 分類:保加利亞語言 Category:羅馬尼亞語言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罕縮寫作 ;,縮寫作 ),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一個聯合國專門機構,成立於1945年11月16日,總部設於法國巴黎。 組織之宗旨在於透過教育、科學及文化來促進各國之間合作,對和平與安全作出貢獻,以增進對正義、法治及聯合國憲章所確認之世界人民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均享人權與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接續國際聯盟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195個會員國及8個準會員我們是誰 ,教科文組織簡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宗旨是“利用教育、科學、文化、溝通及-{zh-hans:資訊; zh-hant:資訊}-,為建立和平、消除貧窮、可持續性發展及跨文化對話而努力。”。因此主要透過這五個領域組織活動。例如贊助文學、技術及教師培育、國際科學計劃、獨立媒體及新聞自由的提升、區域性及文化歷史計劃、促進文化多樣性、世界文學的翻譯、保護文化遺產及自然遺產(世界遺產)及保護人權、彌平全球數位落差的國際合作協議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是的成員之一。 == 組織的活動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透過以下五個領域組織活動:教育、自然科學、社會與人文科學、文化、傳播與資訊。 * 教科文組織支援比較教育學的研究,並提供專業知識和促進夥伴關係,以加強國家教育領導力和各國提供全民高質量教育的能力。這包括: ** 教科文組織教席(UNESCO Chairs),644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網路,涉及超過126個國家的770所院校。 ** 環境保護組織 ** 透過於1960年的《》 ** 每隔12年舉辦的成人教育國際會議(CONFINTEA) ** 出版《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絡學校(UNESCO ASPNet),連繫著179個國家的8009所學校。 * 教科文組織還公開發出“宣告”,以教育公眾: ** 塞維利亞宣告(Seville Statement on Violence):1989年教科文組織透過的宣告,反駁人類具有暴力生物傾向。 * 特定具有文化和科學價值的專案和地方,如 ** 世界地質公園 ** 始於1971年的人與生物圈計劃(MAB) ** 文學之城:2008年,英格蘭第一個流動圖書館的城市愛丁堡,第一次獲此殊榮。2008年,愛荷華州的愛荷華市成為了城市文學。 ** 瀕危語言和語言多樣性專案 **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 始於1997年的世界記憶計劃 ** 始於1965年的國際水文計劃(IHP) ** 世界遺產 * 鼓勵“思想透過影象和文字的自由流動”: ** 促進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資訊自由立法,透過對通訊的發展及傳播和資訊計劃的國際計劃 ** 促進資訊通訊技術的全面普及,透過全民資訊計劃 ** 促進多元化和文化多樣性的媒體 * 促進事件,例如: ** 由聯合國在1998年宣佈的,2001年至2010年之間向世界兒童推廣和平文化的與非暴力的“國際十年”。 ** 世界新聞自由日,每年的5月3日,促進表達和新聞自由的自由是一項基本人權,它是任何健康的民主和自由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 與巴西環球電視網合作的巴西Criança Esperança專案,以籌集資金為促進社會融合和預防暴力的社群專案。 ** 國際掃盲日 ** 和平文化國際年“International Year for the Culture of Peace” * 成立和資助的專案,如: ** 移民博物館倡議:推動建立與流動人口的文化對話博物館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高等教育中心(UNESCO-CEPES),1972年成立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作為一個非集中式辦公,促進歐洲、美國、加拿大及以色列的國際間高等教育合作。《高等教育在歐洲》是它的官方刊物。 ** 自由軟體目錄:自1998年教科文組織和自由軟體基金會共同資助的這個專案編目的免費軟體。 ** “FRESH” 確保師生健康新鮮聚焦資源。 ** 亞通組織(OANA),聯合國亞太通訊社 ** 國際科學理事會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 ** “ASOMPS”在亞洲召開的一系列藥用植物和香料學術會議。 ** “植物學2000”:計劃支援分類學,藥用和觀賞植物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以及對環境的汙染及其保護 ** 1948年至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藏的代表作品,對世界文學著作進行多國語言翻譯。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尚未授權高等學府的成立Because diploma mills have claimed false UNESCO accreditation, UNESCO itself has published warnings against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that claim UNESCO recognition or affiliation. See Luca Lantero, Degree Mills: non-accredited and irregula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 Information Centre on Academic Mobility and Equivalence (CIMEA), Italy. and UNESCO "Alert: Misuse of UNESCO Name by Bogus Institutions" == 組成和運作 == 教科文組織由三個部分組成: * 大會,由全體會員國代表組成,是教科文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每兩年召開一次。負責制定教科文組織的計劃與預算,按一國一票的原則由大會投票透過。 * 執行局,由58個會員國的代表組成,一般每年開會兩次,是一個行政機構,為大會的召開作準備,並負責監督大會決議的實施。 * 秘書處,是教科文組織的執行機構,全體工作人員在的總幹事的領導下實施會員國大會透過的計劃。 ** 秘書處由1514名國際公務員、專業人員和一般事務人員組成,其中近645人在位於世界各地的73個辦事處任職。 ** 除南蘇丹以外的194個會員國已建立全國委員會,由教育、科學和文化等各界代表組成。 ** 與588個非政府組織與教科文組織保持正式關係,與約1,200個非政府組織與教科文組織有不定期合作。 ** 5700所聯絡學校幫助青少年樹立寬容和加強國際瞭解的思想。 ** 6670個教科文組織俱樂部、協會和中心宣傳教科文組織的理想和行動。 ** 173個會員國在巴黎設有常駐代表團。 === 歷任總幹事 === 屆 總幹事 總幹事 出生國 任職時間 1 朱利安·赫胥黎 1946年12月 - 1948年12月 2 1948年12月 - 1952年12月 代理 1952年12月 - 1953年7月 3 1953年7月 - 1958年12月 4 1958年12月 - 1961年11月 代理 60px 1961年11月 - 1962年11月 5 60px 1962年11月 - 1974年11月 6 阿馬杜-馬赫塔爾·姆博 1974年11月 - 1987年11月 7 1987年11月 - 1999年11月 8 松浦晃一郎 1999年11月 - 2009年11月 9 伊琳娜·博科娃 2009年11月 - 2017年11月 10 奧德蕾·阿祖萊 2017年11月 (現任) == 教科文組織的獎勵制度 == === 亞太區 === * 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 == 研究所及中心 == thumb|水教育學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院及中心是為支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些計劃而設的支援組織,包括: * 位於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規劃研究所總部,分部位於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與塞內加爾的達卡。 * 位於瑞士日內瓦的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局。 * 位於德國漢堡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研究所。 * 位於俄羅斯莫斯科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訊科技教育研究所。 * 位於衣索比亞亞的斯亞貝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洲能力建設國際研究所。 * 位於委內瑞拉加拉加斯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拉美及加勒比地區高等級教育國際研究所。 * 位於德國波恩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技術及職業教育與培訓國際中心。 * 位於荷蘭代爾夫特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教育學院CEPES official site 。 * 位於義大利第裡雅斯特的國際理論物理中心。 * 位於加拿大蒙特利爾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所。 * 位於中國上海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 * 位於印度新德里的聖雄甘地和平與永續發展教育研究所。 == 成員國 == ===正式成員國=== 直至2019年1月,教科文組織有193個成員國:UNESCO official site: List of the 195 Member States (and the 9 Associate Members) of UNESCO and the date on which they became members (or Associate Members) of the Organization, as of 5 November 201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丹麥、荷蘭、紐西蘭、英國等國的部分非主權領地亦作為附屬會員單獨列入。 ** 附屬會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1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以107票贊成、14票反對、52票棄權的三分之二多數,接納巴勒斯坦為其成員國,11月23日巴勒斯坦批准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章程。 * * * * * * * 1965年3月11日至1972年12月31日間也是成員國。 * * * * * * * * * * * * * 塞爾維亞最初以南斯拉夫身份於1950年3月31日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但1992年9月22日,聯合國大會47/1號決議暫停了南斯拉夫的會員資格,故塞爾維亞和黑山不能以南斯拉夫的繼承國身份繼承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成員國身份,直到2006年6月3日,塞爾維亞才重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 * * * * * * Previously a Member State from 4 November 1946 (founding member) to 31 December 195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reviously a Member State from 4 November 1946 (founding member) to 31 December 1985. ** 附屬會員: * * * * * * * * 目前 不是教科文組織的成員,而是非正式的參與國。 ===準會員=== 這是教科文組織9名準成員的名單及其成為準成員的日期: * * * * * * * * * ===觀察員=== 有兩個常駐觀察員和10個政府間組織,與教科文組織常駐觀察員代表團。 ;聯合國非會員國 * ;聯合國觀察員實體 * ===變動=== 1984年,美國里根政府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存在腐敗和管理混亂等問題為由宣佈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美國重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年10月12日,美國宣佈決定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轉尋求以永久觀察員國身份參與),此決定按相關條款將於翌年12月31日生效。同日,以色列也宣佈將退出該組織。美以兩國的退出主要源於該組織於2011年透過關於巴勒斯坦以成員國身份加入該組織的提案(此後兩國停繳會費),以及認為該組織需根本性改革、存在“針對以色列的持續偏見”、對該組織債務問題的關注。2023年6月12日,美國計劃重新回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理事會於7月1日以132比10的表決結果接納美國重新加入該組織。而美國仍然拖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6.19億美元會費。 == 註釋 == === 腳註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的LinkedIn專頁 * *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的Google+帳戶 * * * *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的Youtube官方頻道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成員國列表 Category:國際教育組織 Category:國際科學組織 Category:國際文化組織 Category:文化遺產組織 Category:聯合國專門機構 Category:字首縮寫 Category:總部在巴黎的國際組織 Category:1945年建立的組織
統一教對性的看法
統一教(Unification Church)認為異性戀婚姻是上帝的完美理想。人們要成熟,多生育子女(Gen 1:28),然後與異性加入到神聖的婚姻中並“繁殖”,也就是為上帝養育子女。 這個宗教把任何非夫妻關係的兩人性接觸都認為是罪惡的。它反對婚前性行為,也反對通姦和同性戀。它以同性婚姻是一種可憎的事物完全反對同性戀婚姻。它聲稱避免同性戀行為和悔改同性戀慾望都是可能和良好的。 == 外部連結 == * 來自於統一教官方網站對同性戀問題的回答 * 統一教對同性戀的看法 Category:性與宗教 Category:統一教 Category:LGBT與宗教
同性戀恐懼
同性戀恐懼(;)亦稱恐同,不等於反同。同性戀恐懼症是指對同性戀的排斥,包括涉及反感、鄙視、厭惡、仇恨、偏見和歧視,可能是基於恐懼,有時也涉及到受宗教信仰及社會文化的影響。* * *"European Parliament resolution on homophobia in Europe" , Texts adopted Wednesday, 18 January 2006 – Strasbourg Final edition- "Homophobia in Europe" at "A" point * * * == 語源學 == 英文單詞是由心理學家喬治·溫伯格在他的書《社會和健康的同性戀》(1972年)中創立的新語。它可以分解為兩個希臘單字:表示“相同”,表示恐懼。它看起來像(同性戀)和(恐懼)的混合詞。在這之前,溫賴特·丘吉爾博士()在他的《男性中的同性戀行為》(1967年)中曾使用過。 同性戀恐懼通常暗示了對同性戀和同性戀本身的沒有理由的憎恨和恐懼。 爭取同性戀權利活躍人士用這個字來描述所有來自於恐同者對同性戀毫無原因的憎恨和恐懼。例如,在他的一本名為《同性戀恐懼:仇恨背後的恐懼》()的文章中宣告道: :“對同性戀的恐懼歪曲了我們這個社會對性、性生活的態度,我們對待陌生人、同事和其他人的態度,以及我們對公共衛生的態度,它向我們清楚地揭示了那些宗教極端分子是如何在宗教的名頭下濫用人們的偏見的。” 有的人認為可以有合理的理由反對,只是把他們描述為非常的不尋常,不過這又似乎不是恐同性。例如Niclas Berggren在《獨立同性戀論壇》(Independent Gay Forum)中爭論道: :“一般來說恐同分子的見解並非來於理智的推導或辯論。這些理由、辯論一般都是後來加進去的。其目的只不過是為恐同新增一些可愛的、可敬的表面而已。但這些反對同性戀的理由完全是錯誤的。” 反對者並不認同這標籤。例如,Jarrod Carter在1995年寫給學生報紙的一封信中說: :“我不是恐同分子。那些同性戀者完全是在那裡胡說八道。他們的解釋完全是簡化了這個問題。一般恐同是指某人怕同性戀,或怕成為同性戀。我既不怕同性戀也不怕自己會成為同性戀。我所反對的是在這個國家裡人們對這種性異常有多麼關注。同性戀不是酷,同性戀是不道德。” == 語義學的爭論 == 本來同性戀權利運動者用恐同()這個字來描述所有來自於恐同者()對同性戀毫無原因的憎恨和恐懼,反對者認為這麼解釋是胡說八道,反對者認為恐同是指某人怕同性戀,或擔心成為同性戀,而怕是因為他們相信同性戀是不道德的,並擔心“不道德的”同性戀真的獲得其本沒有資格獲得的政治和社會權利。 包括反同性戀權利運動人士在內的一部分人,拒絕使用恐同()這個字。他們認為這個字沒有區分非理智的憎恨、恐懼同性戀的人和由於其宗教背景而反對同性戀的人之間的不同,其意義太過模糊。而同性戀權利活動家則反駁說,並不是相信同性戀是錯誤的這個觀念構成了恐同,而是特定的立場和行為,例如反對為同性戀提供平等權利和保護,構成了恐同。同性戀權利活動家判定某人是不是恐同,是看他具體的立場和行為,而不考慮他的觀念是什麼。(需要注意的是,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哪怕只是觀念上的反對和恐懼,也構成恐同)。普遍反對同性戀的“異性戀至上主義者”皆認同,同性戀者利用“恐懼”這個字來醜化和貶低異性戀至上主義者,誤導群眾認為反對同性戀者都出於無知以致於害怕和恐懼同性戀,而事實卻相反。不過也有說法是恐同指的是恐懼同性戀動搖其異性戀霸權的地位,正如同過往父權主義打壓女性的理由相似。 === 異性戀至上主義 === 一些活動分子把恐同稱為異性戀至上主義。反同性戀團體認為這是一個企圖使得反對同性戀的人受到孤立的稱法。 == 起因 == 對恐同的起因目前還在廣泛的爭論當中, 性學解釋道,男同性戀者間的關係通常比女同性戀者間的關係更讓人產生強烈的反感。因為恐同者認為他們造成心裡不舒服。同性戀關係一般被認為是自然的挑戰。而對“性別角色越界”的懼怕,是恐同另一個最主要的來源。研究報告指出大多數恐同患者對於性別角色有著非常刻板的思想,比如“男性至上主義”加上社會要求男性須具有所謂男性化(masculinity)的特質(如男性需要強健的體質,表現柔弱會被視為女性化)。此外,女性主義興起及同性戀平權運動發展迅速,使原有佔社會主流地位的異性戀男性受到威脅,也是造成男性有更多恐同因素的感因之一。 不同文化的男性已經被慣養出性別優越的觀念,即對相對弱勢女性的支配,因受宗教影響,女性被視為弱者及關懷的物件,這一觀念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層面。當男性發現有傳統所賦予他們的特權被挑戰的時候,實行“性別角色越界”的男女同性戀則被他們視為是對其切身利益的威脅。 心理學一直認為恐同心理是恐同者壓抑對自身同性渴望的一種結果。一個研究顯示,恐同者在觀看同性性行為的影片時出現性衝動的跡象,比非恐同者還要高。Homophobic Men Most Aroused by Gay Male Porn by Nathan A. Heflick, Ph.D. on Psychology Today (June 9 2011) 一些組織或個人宣告對同性戀的反對,或積極反對,只是因為違反他們的宗教原則及教義,但並不等同歧視同性戀。這種原則鼓吹者通常會對針對同性戀的暴力事件進行譴責,但是在對待同性戀法律地位方面則表現出多種多樣的立場,例如近年不少教會常強調他們並不歧視同性戀者,反對同性婚姻只是因為聖經強調婚姻是一男一女,雖然同性戀在教義上是「罪」,但上帝同樣關愛同性戀者。一些人相信這種態度會鼓勵恐同者,特別是有宗教背景的恐同者。請參看宗教與同性戀。 一些過去的法律曾經被認為是鼓勵或合法化恐同者,例如已經在美國廢除的性悖軌法(2003年被美國最高法院宣佈違憲)、英國的28條(英國1988年增訂法律禁止涉及同性戀內容的性教育,於2003年廢除),以及區別對待同性戀和異性戀的同意年齡(這存在較少爭議,因為各國的同意年齡法律不同)。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喬治·邁克爾
喬治·邁克爾(,),原名喬治斯·基裡亞科斯·帕納約託(Georgios Kyriacos Panayiotou,),英國創作男歌手,嗓音獨特亢亮而狂野,擅長靈魂樂、搖滾樂、爵士樂、節奏藍調、舞曲,甚至福音等多種不同曲風,是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主流音樂家;本身亦是葛萊美獎、全美音樂獎、全英音樂獎和MTV音樂錄影帶大獎等多項大獎得主。 1980年代初期,與安德魯·瑞吉里(Andrew Ridgeley)以威猛樂隊()出道,樂隊名曲包括〈離去之前叫醒我〉(Wake Me Up Before You Go Go)、〈去年聖誕節〉(Last Christmas)、〈無心的呢喃〉(Careless Whisper)等,歷經大紅大紫的該團於1986年解散。 1988年,單飛的喬治·邁克爾以專輯《信念》(Faith)創下演藝生涯高峰,成為當時歐美最受歡迎的男歌手之一。 2011年因肺炎重症,一度命危。2016年的聖誕節當日,因器官衰竭而自然死亡,享年53歲喬治麥可辭世享年53歲 經典歌曲回顧 ,中央社,2016年12月26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索尼音樂娛樂和環球唱片等紛紛表示哀悼,並讚揚他是「世界級歌手」、「西歐最高天賦的音樂人之一」。 喬治·邁克爾離世後於2023年11月入選搖滾名人堂,由安德魯·瑞吉里擔任引言人。 == 演藝事業 == === 威猛樂隊時期 === 喬治和安德魯兩人組成的威猛樂隊()從1982年至1986年的這5年間,已經成功打進了英、美兩地的市場。1985年4月訪問中國,乃是首次有西方流行音樂樂隊歌手於改革開放初期伴隨大批西方傳媒記者到訪中國。 威猛樂隊擁有包括1張全美冠軍專輯《炒熱它》、2張全英冠軍專輯《妙極了》和《炒熱它》、3首全美冠軍單曲〈離去之前叫醒我〉、〈無心的呢喃〉和〈她想要的東西〉和5首全英冠軍單曲〈離去之前叫醒我〉、〈無心的呢喃〉、〈自由〉、〈我是妳的男人〉和〈The Edge Of Heaven / Where Did Your Heart Go〉等等輝煌紀錄。 其中〈無心的呢喃〉還擊敗了瑪丹娜的〈宛如處女〉成為《告示牌排行榜》1985年年度最佳單曲,也成為不少亞洲歌手翻唱之經典名作。此曲也成為1980年代情歌經典代表,但許多人不知道它是喬治·麥可在17歲時寫下的作品。 1986年6月,威猛樂隊在英國倫敦溫布利體育館舉行「告別演唱會」,這個當紅的團體正式宣佈解散。一個大熱門是(A Different Corner).後來,這首歌由Marc Engelhard唱起。 === 單飛起步 === 喬治在1987年1月份推出自己單飛之後首支單曲〈I Knew You Were Waiting (For Me)〉,這支單曲請來了有「靈魂樂第一夫人」之稱的老牌歌后艾瑞莎·弗蘭克林一起合唱。兩個不同年代、不同音樂領域甚至不同歌迷層的歌手合作,這樣的組合在當時是前所未見的,這也是個很大膽的嘗試,畢竟1980年代已不是艾瑞莎·弗蘭克林的時代。但令眾人意外的是,這支單曲在推出之後市場反應相當好,新舊歌手結合產生出全新的吸引力,這支單曲在英美兩地都拿下了冠軍,這個好成績也幫喬治·麥可即將要推出的個人專輯搶先拉抬了不少聲勢。 === 事業巔峰 === 1987年10月30日,喬治·麥可推出首張個人專輯《信念》,這張專輯從詞曲、編曲、製作等等全都由他一手包辦,專輯曲風更涵蓋爵士、節奏藍調、搖滾等多種風格,喬治·麥可也因應專輯內不同的曲風,以較成熟唱腔來詮釋。專輯《信念》在推出後,迅速登上英美兩地專輯榜冠軍,在告示牌專輯榜更獲得了12週的冠軍,專輯在美銷售數字更高達八白金唱片。 這張專輯收錄11首歌,一共推出6支單曲 * 首支單曲〈我要與妳歡愛〉受阻於U2樂團的〈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獲得告示牌單曲榜亞軍。 * 專輯同名單曲〈信念〉於1987年12月12日擊敗貝琳達·卡萊爾的〈Heaven Is A Place On Earth〉蟬連4週冠軍,銷售逾50萬張,在英國單曲榜則獲得亞軍名次。 * 第三支單曲〈父親的形象〉(Father figure)獲得2週冠軍。 * 第四支單曲〈再試一次〉(One more try)獲得3週冠軍,銷售達金唱片。 * 第五支單曲〈猴子〉(Monkey)獲得2週冠軍。 * 第六支單曲〈親吻傻瓜〉(Kissing a fool)第5名。 在告示牌1988年年終成績方面,喬治·麥可獲得年度最佳藝人、年度最佳專輯《信念》和年度最佳單曲〈信念〉。專輯《信念》在同一年也獲得第31屆葛萊美獎的“”。 === 官司糾紛 === 喬治在1987年的專輯《信念》()大紅之後,希望自己可以以音樂創作人的身份面對廣大的歌迷,而不是單純只以的歌手身份。因此,在1990推出的個人專輯《專注聆聽》()中,喬治特地不在專輯的封面放上自己的照片,而且這張專輯他不拍攝音樂錄影帶(MV),希望純粹讓歌迷欣賞他創作的音樂作品。 這張專輯的首支單曲〈Praying For Time〉雖然在1990年10月13日摘下單曲榜1週冠軍,另外一首單曲〈Freedom! '90〉也拿到第8名,但是由於缺乏MV的宣傳,導致這張專輯在《告示牌排行榜》未拿到冠軍,最高成績為第2名,而專輯的銷售量也只有上一張的四分之一,僅2白金。這成績讓喬治和當時所屬的唱片公司新力唱片發生嚴重糾紛。喬治認為新力干涉他創作的自由,而新力則認為他未盡歌手義務,雙方爭論無效,乾脆對簿公堂,也因為這個官司,喬治·麥可被唱片公司冷凍六年,沒有發片。 1991年喬治在倫敦舉辦與歌迷面對面小型演唱會,請來了艾爾頓·強和他合唱〈Don't Let The Sun Go Down On Me〉,結果這首單曲錄音版本登上英美兩地單曲榜的冠軍,也成為歌迷們意外的驚喜。 === 重出江湖 === 1996年喬治和新力唱片雙方達成和解,這纏訟近六年的官司,在諸多有力人士幫忙之下,終於落幕,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當時就是力促喬治·麥可和唱片公司達成和解的大功臣之一。雙方和解的條件是『新力唱片』願意鬆綁讓喬治·麥可離開,但將來喬治·麥可加入新唱片公司在發行新專輯之後,新力唱片會把喬治·麥可之前舊歌集結發行精選輯,並且可以使用喬治·麥可新專輯中的歌曲,另外喬治必須交出一首全新未發表的作品給新力唱片,以供放在精選輯裡。 終於在睽違6年之後,喬治·麥可於1996年5月13日發行全新專輯《歷久彌堅》(),首支單曲〈Jesus To A Child〉在美國單曲榜獲得第7名,而第二支單曲〈Fastlove〉則是第8名,專輯在告示牌專輯榜僅獲第6名,在美銷售1白金,這和喬治·麥可以前的成績相比已經是大幅滑落。 但反觀英國的成績卻比美國好,除了專輯在英國榜獲得冠軍之外,〈Jesus To A Child〉和〈Fastlove〉這兩支單曲皆獲得英國單曲榜冠軍,其它單曲〈Spinning The Wheel〉、〈Star People '97〉和〈You Have Been Loved / The Strangest Thing '97〉都在英國單曲榜獲得亞軍名次,〈Older / I Can't Make You Love Me〉則拿到英國單曲榜第3名。喬治·麥可沉潛六年後的復出大作在美國市場反應冷清,反而是在自己家鄉獲得滿堂彩。1998年精選輯《Ladies & Gentlemen: The Best Of George Michael》發行,收錄喬治·麥可他從1984到1998年的經典歌曲,這張專輯在英國榜拿下8週冠軍創下喬治·麥可在該榜成績最好的紀錄。 === 穩定發光 === 喬治·麥可在1999年發行的《給下一個太平盛世的溫柔》()是一張翻唱老歌的專輯,它在英國榜拿到第2名,但在美國《告示牌排行榜》只有第157名。2004年發行的專輯《屏息以待》()在美國市場成績依舊沒有起色,《告示牌》僅獲得第12名,但喬治在英國人氣依舊紅不讓,再度拿下英國專輯榜冠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這張專輯喬治·麥可又回頭和昔日撕破臉的老東家新力唱片合作。2006年喬治·麥可再度發行新歌加精選輯《極限25新歌+精選》(),這張專輯又幫喬治·麥可增添一筆英國冠軍,美國則未進榜。2014年發行的《交響新經典》()再度拿下英國專輯榜冠軍,美國則止步於第60名。至此,喬治·麥可個人已經締造7首全英冠軍單曲和7張全英冠軍專輯。 == 個人生活 == === 慈善運動 === 喬治·邁克爾早年就曾經捐助衣索比亞難民,而後長期投身愛滋病防治運動,捐助了包括「倫敦Lighthouse艾滋病防治中心」、「弗雷迪·默丘裡艾滋病防治鳳凰基金會」,以及「Rainbow兒童慈善基金會等」,喬治表示,他已經名利雙收,退休後他的作品,將提供歌迷網路付費下載,款項均捐獻給慈善機構,喬治本人一文不取,喬治並多次舉辦慈善演唱會,捐出所有獲利。 === 公開出櫃 === 喬治·邁克爾一直是不少女性的偶像,靠著俊俏外表與動人的歌藝,擄獲了許多女性粉絲芳心,但由於其陰柔的氣質,他的性傾向時常遭到傳媒質疑。他在1980年代曾經公開為雙性戀者。 喬治在1998年4月7日,於加利福尼亞州比佛利山的一處公園,在便衣警察馬歇羅·羅德利格茲(Marcelo Rodríguez)的引誘下,於公廁內發生親密動作,喬治以公共猥褻罪名被捕,人稱「比佛利山事件」。此案以喬治·邁克爾「不提抗辯」(no contendere,「不承認有罪,但也不抗辯」)方式終結,喬治·邁克爾被判處罰款810美元,並服80小時社會勞動。事後,喬治·邁克爾非常不滿,發行了音樂錄影帶(MV)「Outside」(界外)諷刺這個事件,其中有兩名著警裝的男子接吻。羅德利格茲指控喬治·邁克爾在清談節目中誹謗他,更是在此MV中影射自己。1999年,羅德利格茲在加州法庭控告喬治·邁克爾,並求償1000萬美元的精神賠償。初審法庭駁回了此案,理由是羅德利格茲「身為公務員,無權就此訴訟」,羅德利格茲上訴,上訴法庭於2002年12月3日重新判決,認為「此事件中羅德利格茲為公務員,法律上,不允許求取精神傷害的賠償。」「比佛利山事件」之後,喬治正式出櫃,並公開自己已有交往多時的男友肯尼·高斯(Kenny Goss,1996年6月開始約會,2009年分手)。 === 吸毒肇事 === 2010年7月4日,喬治·邁克爾吸食大麻後開車肇事,衝撞一家照相館,9月在倫敦法院受審,法官約翰·柏金斯(John Perkins)表示,「喬治·邁克爾之前有多次『酒後駕駛』與『服藥後駕駛』紀錄,必須徹底反省,故判處『立即入監』八週,併科罰金1,250英鎊、吊銷駕照5年。但考量其有悔意,並且長期投身慈善運動,四個星期以後,可以假釋。」喬治·邁克爾當庭被押往北倫敦的HM Prison Pentonville監獄服刑。 == 健康情況 == 2011年年底時,一度肺炎病危。在維也納接受治療後,逐漸好轉,喬治·邁克爾向傳媒淚眼婆娑地表示,無論能不能活下去,他都體會了「生命是脆弱的」。 2016年12月25日13時42分,因器官衰竭,在英國牛津自宅安詳離世,享年53歲。警方調查之後,認為是自然死亡,無可疑之處。 == 作品列表 == === Wham! 時期 === * 《Fantastic》(妙極了 ) * 《Make It Big》(炒熱它 ) * 《Music From The Edge Of Heaven(The Final)》 === 個人專輯 === * 1987《Faith》(信念 ) * 1990《Listen Without Prejudice Vol. 1》(專注聆聽 ) * 1996《Older》(歷久彌堅 ) * 1999《Songs From The Last Century》(給下一個太平盛世的溫柔 ) * 2004《Patience》(屏息以待 ) * 2014《Symphonica》(交響新經典 ) === 精選輯 === * 1998《Ladies & Gentlemen: The Best Of George Michael》(男男女女:超級精選輯 ) * 2006《TWENTYFIVE》(極限25新歌+精選 ) === 冠軍專輯 & 單曲 === *告示牌冠軍專輯 ** 《Make It Big》【3週】1985.3.2 (85年終#4) ** 《Faith》【12週】1988.1.16 (告示牌1988年年度最佳專輯)(首週打入Billboard200專輯榜即空降奪冠,專輯佔據榜內達88週之久。) *告示牌冠軍單曲 **Wham!時期 *** "Wake Me Up Before You Go Go" 【3週】1984.11.17 (85年終#3) *** "Careless Whisper" 【3週】1985.2.16 (告示牌1985年年度最佳單曲) *** "Everything She Wants" 【2週】1985.5.25 (85年終#25) **個人時期 *** "I Knew You Were Waiting (For Me)" (Aretha Franklin and George Michael) 【2週】1987.4.18 (87年終#36) *** "Faith" 【4週】1987.12.12 (告示牌1988年年度最佳單曲) *** "Father Figure" 【2週】1988.2.27 (88年終#27) *** "One More Try" 【3週】1988.5.28 (88年終#11) *** "Monkey" 【2週】1988.8.27 (88年終#45) *** "Praying For Time" 【1週】1990.10.13 (90年終#51) *** "Don't Let The Sun Go Down On Me" (George Michael and Elton John) 【1週】▲1992.2.1 (92年終#26) *告示牌HOT 100單曲【# 標示打入單曲榜最高名次】 *** "A Different Corner" (來自 The Final 精選輯 ) 【#7】1986.6.14 *** "I Want Your Sex" (來自 Beverly Hills Cop II 電影插曲 ) 【#2】1987.8.8 *** "Kissing A Fool" (來自 Faith 豪華版 ) 【#5】1988.11.26 *** "Freedom" (來自 Listen Without Prejudice, Vol. 1 專輯 ) 【#8】1990.12.22 *** "Waiting For That Day" (來自 Ladies & Gentlemen: The Best of George Michael 專輯 ) 【#27】1991.3.2 *** "Mother's Pride" (來自 Listen Without Prejudice, Vol. 1 專輯 ) 【#46】1991.3.2 *** "Too Funky" (來自 TwentyFive 專輯 ) 【#10】1992.8.8 *** "Somebody To Love" (來自 Greatest Hits III 精選輯 ) 【#30】1993.5.29 *** "Killer/Papa Was A Rollin Stone" (來自 Live in Rio: 1991 現場專輯 ) 【#69】1993.7.24 *** "Jesus To A Child" (來自 Jesus To A Child EP 迷你專輯 ) 【#7】1996.2.24 *** "Fastlove" (來自 Older 專輯 ) 【#8】1996.6.1 ==參見== * * * * * * ==參考資料== == 外部連結 == * 官方網站 * 喬治·邁克爾面臨1000萬的訴訟 - BBC新聞文章,1999年9月14日 * 法院不受理喬治·邁克爾影碟案件 - BBC新聞文章,2000年2月17日 * 警員允許控告邁克爾 - BBC新聞文章,2002年12月4日 Category:哈特福郡音樂家 Category:英格蘭男歌手 Category:希臘裔英國人 Category:英格蘭流行音樂歌手 Category:英格蘭創作歌手 Category:葛萊美獎獲得者 Category:艾弗·諾韋洛獎獲得者 Category:全英音樂獎獲得者 Category:英國男同性戀者 Category:英國LGBT音樂家 Category:英格蘭LGBT人物 Category:倫敦歌手 Category:倫敦音樂家 Category:拉德利特人 Category:布希人 Category:倫敦罪犯 Category:酒後駕駛者 Category:在東南英格蘭身亡者 Category:英格蘭LGBT歌手 Category:搖滾名人堂入選者
田納西·威廉斯
托馬斯·拉尼爾·威廉斯三世(,),以筆名田納西·威廉斯()聞名於世,二十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他於1948年及1955年分別以他的《慾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及《熱鐵皮屋頂上的貓》(Cat on A Hot Tim Roof)贏得普利策戲劇獎。除此之外,《玻璃動物園》(The Glass Menagerie)在1945年以及《》(The Night of the Iguana )在1961年拿下紐約戲劇評論獎(New York Drama Critics' Circle Award)。1952年他的《》(The Rose Tattoo)獲得東尼獎最佳戲劇的殊榮。他在《玻璃動物園》首次提出了“造型戲劇”(plastic theatre) 觀念. == 生平 == 田納西·威廉斯於1911年3月26日出生在密西西比州的哥倫布市,身為牧師的外祖父的家中(該地現今是該市的觀光客服務中心)。這樣的環境也因此激發了他許多的寫作靈感。他三歲時,全家移居到密西西比州的克拉克戴爾;七歲時,被診斷出有白喉,後兩年的時間裡,他幾乎任何事都不能做。然而他母親當時不允許他浪費時間,進而鼓勵他利用他的想像力;十三歲時,他母親給了他一臺打字機。 1918年威廉斯全家再搬到密蘇裡州的聖路易斯。他父親是位到處奔波的鞋子售貨員,在他孩子較年長時他變得越加辱罵他們;他母親是位美國南方上流世家的後裔,對於威廉斯她有幾分令人感到窒息。他的弟弟Dakin比較受到父親的眷顧。 威廉斯16歲時在文學雜誌Smart Set贏得散文第三名,獎金5元美金。一年後發表了。 30年代早期,威廉斯在大學時加入ATO兄弟會,會中其他成員因為他說話的南方腔調,而給他起了田納西(Tennessee)這個外號。1935年威廉斯寫了他第一部公開演出的戲劇《開羅!上海!孟買!》(Cairo!Shanghai!Bombay!),並在田納西州的孟菲斯市演出。 1937年,威廉斯搬往紐奧良市的法蘭西區的圖盧茲街772號,並且為公共事業振興署(Work Progress Administration,WPA,為當時的失業者創造就業機會的機構)寫作。1947年創作《慾望街車》的時候是居住在聖彼得街632號。 威廉斯與他的姊姊蘿絲關係親近,他也深受她的影響。蘿絲是位纖瘦美麗的女子,被診斷出有精神分裂症,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精神病療養院度過。經過幾次的心理治療均不見效,她變得更加偏執。她父母最後同意進行前腦葉白質切除手術。1942年,手術在華盛頓特區進行,但之後情況惡化,蘿絲的餘生就在沒有行為能力的狀況下度過。蘿絲的手術失敗對威廉斯是極大的打擊,他從來不原諒他的父母同意施行該手術。這也可能是造成他日後酗酒的因素之一。許多偏執的女性角色出現在威廉斯的戲劇裡,可能都是受蘿絲的影響。 威廉斯的劇本中的角色常直接代表了他的家庭成員。《玻璃動物園》裡的蘿拉就是以乃姊蘿絲為樣本,一些傳記也提到《慾望街車》的布蘭琪也是以她為樣本。腦葉切除手術也出現在《》(Suddenly, Last Summer)裡。《玻璃動物園》裡的母親阿曼達可以被視為就是威廉斯的母親,劇中的湯姆則可視為是威廉斯自己。 他與他的助理兼同性愛人法蘭克·梅洛的關係從1947年開始,直到1963年梅洛過世為止。在他們相處的期間,梅洛對於威廉斯是個安定的力量,他多次平撫了威廉斯憂鬱症的發作,因為威廉斯害怕自己也像姊姊蘿拉一樣發狂。然而梅洛因癌症過世之後,長達十多年的憂鬱症問題就一直困擾著威廉斯。 威廉斯是反同性戀社會氣氛下的受害者,他曾在1979年遭到五名年輕男孩的攻擊,但沒有受到太嚴重的身體傷害。一些評論家說病態地墮落呈現在他的作品裡,另一些則相信這是威廉斯在反抗自己是同性戀者的事實。 1983年,威廉斯在紐約一棟旅館裡,被瓶蓋噎住呼吸道窒息而死,享年71歲。然而有些人認為(包含他弟弟Dakin)威廉斯是被謀殺而死。而警方的報告顯示他的死亡可能與用藥不當有關係。他房間被發現有些成藥,可能因為藥物或酒精的影響,導致無法從適當地反應窒息且從他喉嚨取出瓶蓋而致死。 == 作品 == === 戲劇 === * Beauty Is the Word (1930) * 《開羅!上海!孟買!》Cairo! Shanghai! Bombay! (1935) * Candles to the Sun (1936) * The Magic Tower (1936) * Fugitive Kind (1937) * Spring Storm (1937) * Summer at the Lake (1937) * The Palooka (1937) * The Fat Man's Wife (1938) * Not about Nightingales (1938) * Adam and Eve on a Ferry (1939) * Battle of Angels (1940) * The Parade or Approaching the End of Summer (1940) * The Long Goodbye (1940) * Auto Da Fé (1941) * The Lady of Larkspur Lotion (1941) * At Liberty (1942) * The Pink Room (1943) * The Gentleman Callers (1944) * The Glass Menagerie (1944) * You Touched Me (1945) * Moony's Kid Don't Cry (1946) *《此屋不堪使用》 This Property is Condemned (1946) * Twenty-Seven Wagons Full of Cotton (1946) * Portait of a Madonna (1946) * The Last of My Solid Gold Watches (1947) * Stairs to the Roof (1947) * 《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47) * Summer and Smoke (1948) * I Rise in Flame, Cried the Phoenix (1951) * The Rose Tattoo (1951) * Camino Real (1953) * Hello from Bertha (1954) * Lord Byron's Love Letter (1955) - libretto * Three Players of a Summer Game (1955) * 《熱鐵皮屋頂上的貓》Cat On a Hot Tin Roof (1955) * The Dark Room (1956) * The Case of the Crushed Petunias (1956) * Baby Doll (1956) - original screenplay * Orpheus Descending (1957) * Suddenly, Last Summer (1958) * A Perfect Anaysis Given by a Parrot (1958) * Garden District (1958) * Something Unspoken (1958) * Sweet Bird of Youth (1959) * The Purification (1959) * And Tell Sad Stories of the Deaths of Queens (1959) * Period of Adjustment (1960) * 《》The Night of the Iguana (1961) * The Milk Train Doesn't Stop Here Anymore (1963) * The Eccentricities of a Nightingale (1964) * Grand (1964) * Slapstick Tragedy (The Mutilated and The Gnädiges Fräulein) (1966) * The Mutilated (1967) * Kingdom of Earth / Seven Descents of Myrtle (1968) * Now the Cats with Jewelled Claws (1969) * In the Bar of a Tokyo Hotel (1969) * Will Mr. Merriweather Return from Memphis? (1969) * I Can't Imagine Tomorrow (1970) * The Frosted Glass Coffin (1970) * Small Craft Warnings (1972) * Out Cry (1973) * The Two-Character Play (1973) * The Red Devil Battery Sign (1975) * Demolition Downtown (1976) * This Is (An Entertainment) (1976) * Vieux Carré (1977) * Tiger Tail (1978) * Kirche, Kŭche und Kinder (1979) * Creve Coeur (1979) * Lifeboat Drill (1979) * Clothes for a Summer Hotel (1980) * The Chalky White Substance (1980) * This Is Peaceable Kingdom / Good Luck God (1980) * Steps Must be Gentle (1980) * The Notebook of Trigorin (1980) * Something Cloudy, Something Clear (1981) * A House Not Meant to Stand (1982) * The One Exception (1983) === 小說 === * The Roman Spring of Mrs. Stone == 田納西·威廉斯在華文世界 == 慾望街車在2005年由郭強生翻譯、導演,在臺灣於臺北新舞臺演出。 == 外部連結 == Category:美國劇作家 Category:普利策戲劇獎得主 Category:美國男性編劇 Category:美國短篇小說家 Category:肯尼迪中心榮譽獎得主 Category:意外身亡者 Category:英格蘭裔美國人 Category:天主教皈依者 Category:美國天主教徒 Category:男同性戀作家 Category:密西西比州作家 Category:愛荷華大學校友 Category: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校友 Category:密蘇裡大學校友 Category:戛納電影節評審團主席
馬哈茂德·阿巴斯
馬哈茂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綽號阿布·馬贊(,Abu Mazen),巴勒斯坦政治人物,現任巴勒斯坦國總統(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 == 生平 == 阿巴斯生於巴勒斯坦加利利地區的採法特Sela, Avraham. "Abbas, Mahmud The Continuum Political Encyclopedia of the Middle East. Ed. Sela. New York: Continuum, 2002. p. 11,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隨家人逃難到敘利亞 , http://www.memri.org/report/en/0/0/0/0/0/0/3634.htm 。他於敘利亞大馬士革大學畢業後,轉至埃及學習法律。後來他進入位於莫斯科的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學習並取得副博士學位。其畢業論文考證1933年至1939年猶太復國主義者與納粹黨的秘密合作,中心論點是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及其領導人是納粹的“基本夥伴”,對猶太人大屠殺“負有同樣的責任”。他的指導教授是葉夫根尼·馬克西莫維奇·普里馬科夫。 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他的妻子是Amina Abbas,兩人育有三子:長子Mazen曾經營一家位於多哈的建築公司,2002年因心臟病而死於卡達,享年42歲;二子Yasser是名加拿大籍的商人Abu Toameh, Khaled. "PA officials scandalized at disclosure by Abbas's son of vast personal fortune ". The Jerusalem Post. 2009-04-16.;三子Tareq是個商業主管。 == 政治生涯 == 阿巴斯於2003年被巴勒斯坦政府主席阿拉法特選為巴勒斯坦總理。阿巴斯與以色列總理沙龍和美國總統小布什進行了一系列談判,爭取和平解決以巴衝突。 阿巴斯擔任巴勒斯坦總理僅幾個月後,於2003年9月6日辭職,據傳言是因與阿拉法特意見不合所致。2004年阿拉法特去世後,出任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臨時主席,2005年1月正式接替阿拉法特出任主席。 2005年5月8日,馬哈茂德·阿巴斯當選為巴勒斯坦國總統。2022年8月,馬哈茂德·阿巴斯發表有關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發起大屠殺的宣告,引發德國柏林警方對其展開調查。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Abbas: No Force Against Arab Militants , AP (2003年6月9日) * *Palestinian Head Meets Barghouti , BBC News (2004年11月26日) * *Bush pledges $50 million to Palestinian Authority , CNN (2005年5月26日) *Chairman Abbas' address to the 63rd sess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2008年9月26日) == 外部連結 == *Mahmoud Abbas' speech at UN; A bid for a Palestinian State * * * *Mahmoud Abbas collected news and commentary at The Electronic Intifada * *Mahmoud Abbas collected news and commentary at MSNBC.com * *Profile: Mahmoud Abbas , BBC News, 5 November 2009 * * * Category:巴勒斯坦政治人物 Category: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總理 Category:大馬士革大學校友 Category: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校友 Category:現任國家領導人 Category: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Category:巴勒斯坦立法委員 Category:法塔赫成員
喬治·沃克·布什
喬治·沃克·布什(,,),美國政治人物,曾擔任第43任美國總統。由於其父親老布希(Bush Senior)同樣擔任過美國總統,他又常被稱為小布什(Bush Junior)。 布什在2001年1月20日就職在擔任總統之前,於1995年至2000年間擔任第46任德克薩斯州州長。布什家族很早就開始投入共和黨以及美國政治,布什的父親是之前曾擔任第41任總統的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他的弟弟傑布·布什也曾擔任佛羅裡達州州長。 布什任內遭遇了2001年的911事件,他因此發動了一連串反恐戰爭。在2001年10月他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以推翻塔利班政權並剷除基地組織勢力,接著他在2003年3月發動了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 2001年時曾主導幫助中國大陸進入世界貿易組織。 在經過激烈的選戰後,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擊敗民主黨參選人約翰·凱瑞,成功贏得普選和選舉人票獲得連任。任內布什推行了1.3兆元的減稅計畫、醫療保險和社會福利體制的改革,同時也推行了社會保守主義的政策,例如禁止晚期墮胎的法案、以及反對承認同性婚姻的聯邦法案提議。而同時布什政府在反恐戰爭的正當性、關塔那摩灣拘押中心事件、虐囚門事件、以及颶風卡特里娜救災工作的處置上遭遇到眾多批評,執政民調認可度在911事件之後也有逐漸下滑的趨勢。 在-{zh-hans:美國線上;zh-hant:美國線上;zh-hk:美國線上;zh-tw:美國線上;zh-mo:美國線上;}-於2005年舉辦的票選活動《最偉大的美國人》中,時任美國總統的布什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第6位#。 == 早年生涯 == 布什1946年7月6日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的,父親是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母親是芭芭拉·布什,布什的祖先是來自英格蘭薩默塞特郡的移民,除了英格蘭和德國血統外,布什還有一些少量的荷蘭、威爾斯、愛爾蘭、法國和蘇格蘭血統。 在布什只有兩歲大的時候,全家搬到了德克薩斯州,並且在休斯頓與四個弟妹:傑布、尼爾、馬文和桃樂西一同度過了童年,長妹蘿賓則在年僅3歲時死於白血病。 布什的祖父普利史考特·布什曾經代表康乃迪克州擔任兩屆參議員"Bush, Prescott Sheldon, (1895–1972)" , Biographical Direc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2013年01月26日查閱,他的父親曾在1989年至1993年間擔任第41屆美國總統,而弟弟傑布則在1999年至2007年擔任了兩屆的佛羅裡達州州長。 布什就讀了位於麻薩諸塞州安多佛鎮的菲利普學院,並且選擇了和他父親一樣的大學—耶魯大學,曾和沃爾夫岡·萊昂哈德教授學習過蘇聯歷史,在1968年取得了歷史學學士學位。在這段期間他也積極參與共和黨的許多競選活動,包括了他父親於1964年和1970年的德州參議員選舉。在大學裡,布什還成為了骷髏會的會員之一。根據他自己的描述,他只算是成績中等的學生。 布什畢業時正值越戰的高潮,他選擇加入了國民警衛隊的空軍,在訓練之後他被派往休士頓,於(Ellington)駕駛F-102噴射機執勤,並獲得晉升,從少尉升至中尉。在布什投入政界後,他在這段期間的服役紀錄也成為政敵的批評目標。在1973年9月,為趕上哈佛大學開學時間,布什獲得榮譽退伍的資格,提前6個月結束了他為期六年的義務兵生涯。布什在這段時間也留下了一些後來遭受批評的不良舉動,包括了「飲酒過量」以及生活放蕩,布什在1976年9月4日還因為酒後駕車而在緬因州遭到逮捕,除被罰款150元外,還在當地吊銷駕照兩年,這段前科直到他在擔任德州州長期間才曝光。 布什在1975年獲得了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使他成為第一個有MBA學位的總統),畢業後布什開始從事德州的石油產業。在他人介紹下,布什認識了擔任教師和圖書管理員的勞拉·威爾士,在經過三個月戀愛後,兩人於德州中部結婚和定居。布什夫婦在1981年於達拉斯貝勒大學醫療中心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女兒—詹娜和芭芭拉。結婚後布什離開了原本的聖公會,加入妻子的衛理宗教會。在達拉斯生活時布什全家也是達拉斯衛理宗聯合教會的成員。 1978年,布什投入競選德州的眾議員,對手是民主黨的肯特·漢斯(Kent Hance)。布什在競選中強調他的年輕活力和保守派價值觀,然而對手漢斯同樣也抱持許多保守派觀點,也反對槍械及經濟管制,他並且還批評布什與德州的鄉村脫離接觸。選舉結果布什以6000票落敗,不過漢斯後來轉投共和黨,並且在1993年布什競選德州州長時助了他一臂之力。 布什繼續經營石油產業,成為了好幾間企業的合夥人或總裁,包括了他自行創立的布什能源公司(Arbusto Energy)—「Arbusto」在西班牙語裡表示「樹叢」,與英文的「bush」(布什)同義,以及Spectrum 7、Harken Energy等公司。這些石油公司在1980年代時由於整體石油價格的下跌而虧損。 在1986年左右布什完成戒酒,他接著開始研讀聖經以及基督教的刊物,並且參與教會的讀書會和討論團體。在和葛培理牧師親自交談過後,布什成為了一名“重生的基督徒”(Born-again christian)。布什在1988年與家人一同搬至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以協助他父親的總統選舉。布什負責發展並協調選戰的策略,以吸引為數眾多、對選戰結果舉足輕重的保守派基督徒和福音派選民。小布希本人即為衛理公會福音派。福音派依據聖經,要保護寓言中的聖地耶路撒冷,必須支援以色列。 選戰過後布什回到了德州,他在1989年4月購買了一部份德州遊騎兵棒球隊的股份,並且擔任了球隊的合夥管理人長達5年。布什代表球隊處理公關事務,也負責管理新球場的建造,而他也積極的投入球隊的訓練計畫,並且經常參與球隊比賽,與球迷一同觀看比賽過程。與德州遊騎兵球隊的關係使布什的媒體曝光度和名聲逐漸增加,也使他獲得越來越多公眾和商業團體的支援。在布什管理下球隊的表現相當不錯,還成功招攬了知名投手諾蘭·萊恩。布什也是第一個曾經跑過馬拉松賽跑的總統,在競選德州州長之前,布什曾於休士頓參與一場馬拉松比賽,在全長8.36英哩的比賽中得到3小時44分52秒的成績。布什自從26歲開始便持續練習長跑,直到他擔任總統之前每週固定要跑15至30英哩。 == 投入政界 == === 德克薩斯州州長 === 隨著布什父親在1988年當選總統,共和黨人之間也推測布什是否會參與1990年的州長選舉,但布什本人則由於購買了德州遊騎兵隊股份、同時也是擔心自己的不良紀錄影響,因而沒有參與選舉。 隨著他辭去遊騎兵隊管理者和擁有人的身分,布什宣佈他將會參選1994年的州長選舉,同年他的弟弟傑布也投入競選佛羅裡達州的州長。布什輕易贏得了共和黨提名,他面臨的對手是民主黨籍的時任州長安·理查德(Ann Richards),當時理查德支援度和名聲極高,使布什的選情相當不樂觀。 協助布什選戰的政治顧問還包括了一名前記者卡倫·休斯(Karen Hughes)、布什他的競選助手John Allbaugh、以及說服布什投入選舉的密友卡爾·洛夫。布什的競選策略是攻擊州長理查德在執法效率、政治職務指派、以及她對自由派政策的支援等議題,並且將自己形塑為強調「個人責任感」和「道德領導者」的形象。布什陣營主打的議題還包括了教育(強調學校應該對學生的課業表現負起責任)、犯罪、經濟的放寬管制、以及司法體制的改革。布什陣營被批評在選戰中過度抹黑理查德陣營。布什在選舉辯論會上表現的相當傑出,他的支援度也因此上升。但是這些因素的作用可能都比不上政治大環境的因素,由於克林頓在1993年入主白宮之後過度急躁想要施展自由派的政治理想,試圖推動允許同性戀參軍、全民健保、提高個人所得稅等爭議極大的政策,不僅大多最終失敗或草草收場,克林頓施政不當也嚴重影響了民主黨的選情。1994年11月8日期中選舉當日,民主黨兵敗如山倒,拱手讓出了參眾兩院的控制權以及大多數的州長席位。布什以52%對47%的選票擊敗了理查德,共和黨在德州主政至今。 在州長任內,布什成功的推行了司法制度改革、增加教育資金、提高公立學校的教學品質門檻、並且改革了執法部門體制。在州長任內布什批准了152次死刑執行,超過現代美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州長,這也使得遭受一些反對死刑的人士的批評。學校的預算在當時仍是敏感的政治議題,原先德州以房地產稅的收入作為教育經費來源。布什希望在增加教育預算的同時也不影響到一般家庭的稅率,於是他提出了商業稅的構想,但卻遭到共和黨內部以及民間的反彈。而在稅政方面,儘管無法達成政治上的共識,布什仍成功以剩餘的預算作為替補,推行了20億美元的減稅計畫,成為德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同時也確立了布什奉行經濟保守主義的形象。 布什也提議了一個稱為信仰和社群行動(Faith-Based and Community Initiatives)的政策,擴充套件政府對於宗教組織的補助,以此提供教育、酒精和毒品防治輔導、家庭暴力防範等功能。身為州長的布什還在2000年4月17日簽下備忘錄,將德州每年的6月10日訂為「耶穌日」,宣稱他鼓勵所有德州人在這一天「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雖然布什被批評違反了憲法規定的政教分離原則,但他的舉動被大多數德州的人民所支援,尤其是宗教和社會保守派。 1998年,布什以接近69%選票的壓倒性勝利當選連任,成為第一名在四年任期制下連任兩屆的德州州長(1975年前德州州長任期只有2年),亦是首位成功連任的共和黨州長。 === 2000年總統選舉 === 身為當時最受歡迎的美國州長之一,媒體和共和黨內部都將布什視為是非常可能出線2000年選舉的總統候選人。布什在當選州長連任後便表達了參選總統的意願,不久後就宣佈他正式角逐參選,很快他便成為共和黨提名候選人中最領先以及競選募款最多的一人。 布什將自己描述為一個「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者」(compassionate conservative),他提出的政策宣稱將要「恢復白宮的榮耀和自尊」。布什主張要大幅減稅以解決剩餘的預算。他支援宗教慈善團體參與聯邦政府籌備的慈善計畫,並且承諾將推行教育的學券制和教育體制的改革,布什也支援開放在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Arctic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進行石油探測鑽孔,布什的外交政見則強調與拉丁美洲尤其是墨西哥保持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絡,同時也支援自由貿易。 ==== 初選 ==== 替布什總統選戰操盤的顧問除了那些經歷德州州長選舉的助手外,還包括其他布什在擔任州長期間結識的人。布什獲得高達38個州的共和黨州議員的背書。在贏得了愛荷華州的提名初選後,布什卻意外的在新罕布夏州的初選中遭到亞利桑那州參議員約翰·麥凱恩擊敗。在提名選舉期間,布什相當具爭議性的參訪了包伯瓊斯大學(Bob Jones University)—那間大學被指控有反天主教傾向以及反種族融合,布什也因此遭受批評。布什接著贏得了南卡羅來納州的初選,重振了布希陣營自從在新罕布夏州遭麥凱恩擊敗以來的低迷士氣,不過麥肯也贏得了密西根州的初選。在維吉尼亞州進行初選前夕麥肯恩批評了幾名福音教派的政治評論員,使得宗教保守派人士對他感到不滿。布什趁機贏得了維吉尼亞州的初選,並且在接下來一週的初選高峰期裡一舉拿下13個州中的9個,等於贏得了整場提名選舉。布什挑選了共和黨的前眾議員和國防部長迪克·錢尼作為競選搭檔。布什也獲得了幾名突出的共和黨人如唐納德·倫斯斐和克林·鮑威爾的背書,這兩人也成為布什在國防政策和外交關係上的顧問。在大力宣傳德州州長任內政績的同時,布什也攻擊民主黨的候選人—當時任副總統的艾爾·戈爾,批評他在槍械管制和稅率上的立場。布什也大力抨擊在政壇相當不受歡迎的、但卻被戈爾支援的京都議定書(參議院曾於1998年進行表決是否簽署,結果是0票支援95票反對),他批評那將會造成美國中西部產業的衰退,並會造成整體經濟發展的遲緩。 共和黨總統初選的辯論在1999年12月13日於德梅因進行,在辯論中所有參與者都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你最認同哪個政治哲學家或思想家?為什麼?」其他候選人的回答都是之前的總統或其他政治人物,但布什則回答:「耶穌基督,因為祂改變了我的心靈。」布什訴諸於宗教價值觀的策略被視為是他選戰勝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次蓋洛普民調中,那些宣稱自己「每週固定上教堂」的受測者有56%都選擇投給了布什(在2004年這個數字增加到63%)The Gallup Organization, "How Americans Voted," 5 November 2004。 ==== 大選 ==== 在大選日2000年11月7日那天,布什贏得了幾個關鍵的中西部州,包括了俄亥俄州、密蘇裡州、和阿肯色州。布什也贏得了戈爾的老家田納西州和新罕布夏州,以及以往都是民主黨地盤的西維吉尼亞州。主要的電視媒體最初報導佛羅裡達州由高爾勝出,但差距隨著開票進展逐漸的拉近,接著被認為是由布什勝出,到最後佛羅裡達州的結果由於太為接近而被宣佈無法判定。曾有一小段時間裡媒體報導布什贏得了佛羅裡達州,戈爾於是打電話向布什認輸並祝賀他當選了總統,但在一個小時後便收回了認輸決定。佛羅裡達州在最初的重新計票中顯示布什獲勝,但隨即被指控在投票過程和選票處理上有所瑕疵。由於佛羅裡達州的地方法規定,最後全州的選票都由機器進行重新計票。雖然第二波重新計票結果拉近了兩人的差距,但結果布什依然獲勝。最後,出現了大量廢票的四個郡展開了人工的重新計票。在12月8日,佛羅裡達州的最高法院宣佈所有出現大量廢票的郡都必須進行人工的重新計票。到了隔天的12月9日,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停止了全州性的人工計票。機器計票的結果顯示布什贏得了選舉,這使得布什贏得了50個州裡的30個。選舉的合法性引發了眾多爭議,而且至今依然是爭論的議題。儘管在普選中布什獲得的選票比戈爾少了超過50萬票,但在選舉人團獲得271張選舉人票,比戈爾的266張多,這使得布什成為自本傑明·哈里森在1888年的選舉以來第一個得少數選票而勝出的總統。 ==== 內閣任命 ==== 由於沒能贏得普選,總統布什被他的政敵和許多媒體批評為是沒有正當性的總統。在接掌白宮後,布什任命了Andrew Card擔任白宮幕僚長,任命總統選戰中的助手卡爾·洛夫擔任政治顧問、卡倫·休斯擔任白宮公共事務主任。他並任命克林·鮑威爾擔任國務卿、唐納德·倫斯斐擔任國防部長。 而布什任命前參議員約翰·艾希克羅擔任司法部長的決定則遭到民主黨的激烈批評,因為艾希克羅反對墮胎的、對社會和宗教保守主義的支援,以及他在同性戀權利和死刑等議題上的立場。儘管如此,布什的內閣任命依然被國會透過了,同時也被保守派所讚許。 === 2004年總統選舉 === 在2004年的總統選戰中,布什獲得共和黨內部的廣泛支援,在初選中也沒有遭遇任何對手。他指派了肯·梅爾曼(Ken Mehlman)作為他的競選負責人,並且由卡爾·洛夫擔任選戰策略的顧問。 布什在2004年提出的政見包括了持續進行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延長美國愛國法、將2001年和2003年的減稅稅率永久化、消除半數的預算赤字、促進教育、社會福利、以及稅制的改革。布什也強調他的社會保守主義立場,提議一個否認同性婚姻的憲法修正案。在布什的每次演講裡,他也強調他對於在全世界散播自由和民主的理想和實踐。 布什在選舉募款上大獲成功,接著在全國各地的電視和廣播上展開了大量的競選宣傳,批評民主黨的候選人—來自麻薩諸塞州的參議員約翰·克里。克里和民主黨則批評布什在伊拉克戰爭上的表現、指稱美國愛國法遭到濫用,並且宣稱布什的政策沒有成功的刺激經濟成長和增加工作機會,同時也圍繞布什在兵役紀錄上的爭議大肆批評。布什強調他的領導能力以及美國所面臨的國防安全挑戰,並且訴諸自911事件以來浮現的愛國主義和情緒。布什陣營則將克里描繪為刻版的民主黨人—會提升稅率、膨脹政府規模、並且無法使政府繼續否認同性婚姻。布什陣營繼續批評克里在伊拉克戰爭上的矛盾態度、並宣稱克里的優柔寡斷和短視近利將會使美國輸掉反恐戰爭。突出的政治人物包括了魯迪·朱利安尼、阿諾·史瓦辛格等人都積極的支援布希,同時保守派的民主黨人Zell Miller也倒戈支援布什,甚至還在全國四處演講替布什造勢。布什陣營組織了龐大的自願義工團體以協助選戰,並且專注於奪下幾個選情僵持不下的州份,例如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佛羅裡達州、威斯康辛州、密西根州、以及明尼蘇達州。最後布什奪下了50個州中的31個州,這次布什也贏得了普選,獲得總共286張選舉人票,順利當選連任。 ==== 第二屆任期 ==== 成功連任後,小布什成為16年來第一個獲得過半數民眾支援而當選的總統,他亦贏得普選票,取得正當性。 小布什在2005年1月20日於美國首席大法官威廉·倫奎斯特的主持下進行了連任的就職典禮。就職演說中布什闡述了要在全世界散播自由和民主的理想: 在第二屆任期裡,布什挑選的內閣人員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多元的內閣之一,包括了首次出現的拉美裔司法部長以及商務部長,以及第一名成為政府高階首長的女性非裔美國人康多莉扎·賴斯。而遭受了大量批評、同時還被許多國會議員要求下臺的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則被布什挽留。 2005年8月,布什極具爭議性的提名了約翰·博爾頓出任美國駐聯合國的大使,這項提名遭到參議院民主黨人的阻撓。布希於是使用了相當罕見的休會任命手段,使博爾頓得以順利就職。民主黨人則批評這是濫用總統職權的作法"Bush Names Bolton U.N. Ambassador in Recess Appointment" , The Washington Post。 2005年10月24日,布什提名了本·伯南克取代阿倫·格林斯潘作為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主席。參議院的銀行業委員會在2005年11月16日以13-1的票數透過推薦伯南克的提名,並且在2006年1月31日透過參議院的正式批准。伯南克在2006年2月1日就職。 2006年11月的期中選舉,共和黨慘敗,失去長達12年的國會參眾兩院的控制權。選舉失利後,拉姆斯菲爾德提出辭職,小布什辭退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小布什提名中央情報局局長羅伯特·蓋茨替代之,蓋茨在12月6日獲得參議院透過,並在12月18日正式就任。 == 總統任內 == === 國內政策 === ==== 教育 ==== 自從擔任德州州長開始,布什一直強調要增加公立學校對於教學成果所負起的責任。在上任總統後他便開始積極籌措一項名為「不讓任何孩子落後」的教育法案,這個法案也受到民主黨參議員泰德·甘迺迪的支援。這個法案以監督學校的教學水平為目標、統計學生的學業表現、並且替那些在教育水平較低學校就讀的學生家庭提供更多元的教育選擇,並且對低收入的學校提供更多聯邦政府補助。「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政策所引發的爭議一直持續至今,批評者認為布什並沒有對這個法案提供足夠資金,支援的泰德·甘迺迪批評道:「悲慘的是當這些遲遲未兌現的改革終於開始進行時,資金卻沒有到齊。」許多教育專家也批評這項改革,認為「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政策只會讓一些學生有藉口離開不及格的公立學校,但卻沒有真正改進那些學校。其他人則批評這項政策是專注於一些「高風險的實驗」,並認為其造成的後果是相當負面的Raising Standards or Raising Barriers? Edited by Gary Orfield and Mindy L. Kornhaber. The Century Foundation Press. May 1, 2001。布什在第一年任期裡增加了對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資金援助,並且開辦了一些用以增強美國高中學生科學和數學學科能力的活動。不過,對NIH的資金援助由於2004年和2005年的通貨膨漲而無法維持,不得不在2006年扣減了其中一部份預算。布什也指派第一夫人蘿拉拜訪各州,以監督「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政策改進貧窮家庭子女教育的實行狀況。 ==== 社會福利和醫療 ==== 布什提倡對於社會福利機制進行逐步的撤銷管制,並主張將社會福利民營化以提供人們更多元的選擇。共和黨在2003年透過了醫療保險法案,將更多處方藥品劃入醫療保險計畫(Medicare)的保險範圍,並且創設了健康儲蓄帳號(Health Savings Account)制度,使人們可以選擇省下醫療保險的一部分資金以投資在其他「重要的地方」。代表退休人口階層的組織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也支援布什政府的計畫並且替其背書。這個新的制度預估會在未來十年耗資4000億美元,布什稱這能使年長者「有更好的選擇、以及對他們自己的醫療保險更多的掌控。」 布什在第二屆任期裡開始了大規模的社會福利改革,當時美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已面臨空前的預算赤字。國會和媒體都把社會福利改革視為是一項棘手的議題,由於擔憂遭致公眾的反彈,很少有人會想試圖改變之,然而布什仍展開了改革,並將其作為第一優先處理的議題。社會福利一直被視為是民主黨的領域,共和黨則被指控曾在過去試圖將之解散或民營化。在2005年的總統就職演說中,布什討論到了社會福利制度即將破產的可能性,並且批評政治的偏見妨礙了改革的進展。他提議應該讓人們有機會選擇從他們的社會福利稅款理挪出一部份來投資其他領域,讓那些錢「花在更有意義的地方」以促進經濟成長。儘管布什不斷強調改革擁有萬全的預防措施和配套計畫,他的提議依然被批評為花費過高,民主黨則批評這是企圖民營化社會福利制度的舉動。布希為此展開了60天的全國性巡視,在媒體上積極宣傳他的政策,但這些努力並沒有獲得太大的公眾支援。依據最後一次民調的結果,布什依然沒有成功說服公眾相信社會福利制度已經深陷破產的危機。 布什反對任何幹細胞研究,並且在2001年8月9日宣佈停止聯邦政府對那些利用胎兒進行的幹細胞研究的補助。而對於研究的限制則引發了一些爭議。不過,針對成人的幹細胞研究補助並沒有被限制,並且也被布什總統所支援。 ==== 移民改革 ==== 在2006年,布什逐漸開始強調移民改革和移民政策的重要性。除了處理共和黨人和保守派希望穩固邊界安全的聲浪之外,布什也要求國會創設一個「暫時就業旅客計畫」,允許超過1,200萬的非法移民保住合法的居住身分。布什主張缺乏合法身份保護的數百萬人們會因此遭致貧窮和遭受剝削的危險,而急需移民勞工的僱主也會因此失去許多僱傭機會。在2006年5月15日,布什還提議一個稱為「身分驗證」(Basic Pilot)的線上系統,使僱主能夠輕易的證實新員工的工作資格,並向所有外國勞工分發身分驗證卡片,同時增加對於違反移民法的僱主的懲罰。布什要求國會提供更多資金以增強邊界的安全,並且部署6,000名國民警衛隊至美國—墨西哥邊界以阻止更多非法移民的滲透。 ==== 經濟 ==== 通貨膨脹在布什任內一直保持每年約2-3%的歷史新低紀錄,2001年的經濟衰退以及物價下跌甚至引發了對通貨緊縮的顧慮。在布希任內,失業率於2003年6月曾達到了6.2%的高峰,及後曾經下降至4.4%。儘管在2001年3月至2001年11月間曾經歷了一場衰退,後來美國經濟仍能保持相當茁壯的成長,華爾街股市的許多表現達到了歷史的最高紀錄,而國內生產總值也維持穩健的增長。然而,到了2007年美國樓市泡沫爆破,引發次貸危機,多間銀行出現資金緊絀問題相繼倒閉或需要政府出資拯救。直至2008年9月,美國政府拒絕拯救雷曼兄弟從而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美國失業人數大增,美國勞工處同年十一月資料顯示失業率為6.7%,並預計數字會持續上升。 在第一屆任內,布什向國會提出了數次主要的減稅提案。在接獲聯邦儲備系統主席阿倫·格林斯潘提出可能的經濟衰退威脅後,布什認為只有減稅才能成功的穩固經濟成長。儘管遭遇許多民主黨人反對,在拉攏了幾位民主黨保守派參議員的支援後,布什仍成功於2001年透過了高達1.35萬億美元的減稅案,成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減稅之一。這些減稅政策降低了幾乎所有納稅人的稅額,包括了針對最低的納稅級別階層的減稅、增加孩童的扣抵稅額、削減遺產稅、並且減少婚姻帶來的稅率負擔。布什主張不必要的政府經費應該歸還至納稅人手上,認為減稅能夠促進經濟成長、並且創造工作機會。 聯邦政府的開銷在布什任內增加了26%,減稅以及之前2001年的經濟衰退、加上軍事和國內政策的開銷增加,使得布什任內預算赤字飛漲到達了歷史紀錄。在布什任內,政府的國債從原先的5.7萬億元大幅上升至8.3萬億元。 布什通常支援自由貿易的政策和法案,但偶爾也會支援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白宮在2002年3月向進口美國的鋼鐵以及來自加拿大的針葉樹木材施加額外的關稅,使得布什遭受保守派支持者的批評,不過這些關稅在被世界貿易組織判定非法後便取消了。在2005年8月2日布什也與中美洲各國簽下了自由貿易協定,協定中指明將設立類似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自由貿易區。 小布希在任內未曾發生過政府停擺。 ==== 司法 ==== 在2006年8月17日,一名底特律市的地方法院法官將聯邦政府為了反恐而進行的電話監聽判屬違憲,因為那沒有經過國會的授權和批准。法官同意將她的裁決暫停以等待進一步上訴。到了2006年8月28日,國會透過了一項法案合法化了聯邦政府的反恐審訊政策。這項法案也是為瞭解決最高法院在6月判定審訊政策違憲的決定,這是第二次布什試著透過國會透過審訊政策。布什在2006年10月17日簽署了這項法案。 ==== 卡特里娜颶風 ==== 2005年8月的卡崔娜颶風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慘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卡特里娜颶風是歷史紀錄上第三大的登陸颶風、第六大的大西洋颶風。卡特里娜颶風橫掃了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北部,尤其重創了新奧爾良市。 早在卡特里娜的颶風中心於8月29日登陸前,布什總統於8月27日和28日相繼宣佈沿岸各州進入緊急狀態。在颶風登陸後,布什也動員了週遭的國民警衛隊和海岸警衛隊以救出受困於新奧爾良的60,000名居民。 不過,地方和聯邦政府在救災進度上都遭受眾多的批評。布什之前對於聯邦緊急應變中心(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的人事指派遭受了兩黨的批評FEMA director Brown singled out by critics of federal response,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6, 2005,一些人也批評聯邦政府在救災上的進度遲緩是由於伊拉克戰爭的龐大開銷造成的。 ==== 反恐戰爭 ==== 九一一事件是布什總統任內的轉捩點。當紐約市的世界貿易中心被恐怖份子挾持的客機撞擊時,布什正在參訪佛羅裡達州的一間小學。在得知第二波撞擊的訊息時,布什仍繼續向班上的小學生們朗讀故事書。在那之後布希搭乘空軍一號飛往了路易斯安那州和內布拉斯加州的空軍基地躲避攻擊,接著才飛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在晚上布什於白宮的總統辦公室向全國發表演說,承諾將對恐怖份子做出強力的反擊,但也強調全國必須團結起來並且協助受難者的家屬。在9月14日,布什參訪了世界貿易中心的遺址,與紐約市長魯迪·朱利安尼和消防隊員們、警察、以及自願救難者們相聚。在一段為媒體所捕捉到的鏡頭中,布什站在廢墟瓦礫堆上,以擴音器向在場的救災人員和民眾們發表演說: 在2001年9月20日的演說中,布什譴責了奧薩瑪·本·拉登和基地組織,並且向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提出了最後通牒,要求他們「交出恐怖份子,否則……與他們一同接受制裁。」 === 外交政策 === 在外交政策上,布什政府撤回了美國對幾個國際協議的支援,包括了京都議定書、國際刑事法院、以及與俄羅斯之間的反彈道飛彈條約。布什政府並且著手進行之前遭到ABM條約限制和國會反對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希冀以這套系統反制“流氓國家”的攻擊Transcript —speech by Bush at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Washington, May 1, 2001。布什公開譴責北韓的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將它和其他兩國稱為所謂的「邪惡軸心」,布什並稱美國「不會容忍這些世界上最惡劣的政權取得毀滅性武器,以免威脅世界和平」。在幾個月內,美國和北韓都退出了之前在1994年10月簽訂的「朝美基本協議文」。在2001年3月發生美國軍機EP-3E與中國大陸軍機撞擊以及飛行員遭拘禁的事件後,布什也明確的表達美國協防颱灣的決心"Bush pledges whatever it takes to defend Taiwan." Wallace, Kelly. cnn.com. 2007-07-13.。在2003年至2004年之間,布什授權美國軍隊向海地以及賴比瑞亞發起軍事幹涉行動,以恢復當地的民主政治。由於擔心對於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布什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他宣稱道:「我認為經濟發展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而不是問題本身。」President Announces Clear Skies &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s —White House press release, February 14, 2002 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上,布什強調美國應採取「不幹預」的態度,以矯正柯林頓總統任內的談判疏失The Bush Administration and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The Record of its First Four Years by Robert O. Freedman. Middle East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7-07-13.。布什也譴責巴勒斯坦領導人亞西爾·阿拉法特對於暴力和遊擊行動的支援。在歐洲國家領導人的支援下,布什成為了第一位在以巴衝突上採取國與國解決方案的總統,讓巴勒斯坦以獨立國家的身分與以色列進行談判Too late for two-state? by Yossi Alpher. Haaretz.com. 2007-07-13.。布什也協助以色列總理夏隆與巴勒斯坦的馬赫姆得·阿巴斯之間的對話,但仍繼續抵制阿拉法特。布什也支援沙龍單邊的停止軍事行動的計畫,並且讚揚巴勒斯坦在阿拉法特死後進行的民主選舉Abbas declared victor in Palestinian election Cnn.com. 2007-07-13.。 在2003年1月的國情諮文演講中,布什提出了一個為期五年、以遏止全球愛滋病蔓延為目標的計畫,稱為。布什承諾將替這個計畫籌措150億的預算—每年30億並且維持五年,不過布希在年度預算審核上並沒有要求這麼多,雖然一些國會議員也提出修正案以增加計劃的經費。在布什發表演講後不久,美國便撥出了90億元的救援經費給世界上愛滋病情最嚴重的15個國家,並撥出50億元支援其他100個原先已經與美國建立合作計畫的國家,同時也撥出10億元支援全球各地對結核病和瘧疾的救援。這些預算還超過了世界上其他所有國家在愛滋病救援上的援助資金總和。 布什也譴責蘇丹的武裝部隊對於達爾富爾人民的攻擊,認為這是一場種族滅絕的行徑。布什強調國際間的維和任務是解決達爾富爾衝突的關鍵,但他反對將衝突訴諸於國際刑事法院解決。 在第二屆任期開始時,布什強調要改善與歐洲國家之間的關係。他指派了資深的顧問卡倫·休斯(Karen Hughes)主掌改善美國在國際間的公共形象,並且強調美國在全球推廣民主和人權的理想。布什也大力讚揚在喬治亞和烏克蘭的民主運動,並且支援馬赫姆得·阿巴斯擔任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主席。在他領導的國際施壓下敘利亞也從黎巴嫩撤軍。在2006年3月布什拜訪了印度,重新聯絡了兩國間的關係,尤其是在核子能源和反恐行動的合作上。 美國國務院以及國際開發援助署發布了一份2004年至2009年之間的國際發展計畫。計畫的原則是以實現布什總統所立下的「國家安全戰略」為指標:亦即外交、發展、和國防三者。布什總統的新計畫將會增加美國對那些「由正當政府統治、正確投資在他們人民身上、並且鼓勵經濟自由」的國家的補助達到50%,這些國家必須遵守美國的外交政策,這表示國際開發署只會支援那些「貫徹了民主政治、開放經濟,並投資人民教育、健康、和發展潛力的國家」Mission Statement of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accessed February 20, 2006。 流行的觀點認為布什所實施的外交政策受到了新保守主義的很大影響,但也有意見認為新保守主義在布什所領導的聯邦政府內部只有邊緣的影響力、布什本人並非新保守主義者、他與新保守主義之間只有同盟關係。 ==== 中國大陸 ==== 布什政府的對華政策面臨著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維持合作中美關係的艱難任務。自1979年改革以來,中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成功,這使得中國政府能夠將日益增長的中國物質財富轉化為政治和軍事力量。在布什內閣中擔任美國貿易代表和副國務卿的羅伯特·佐利克曾強調,"中國很大,它正在變得更大,並將在未來幾年影響世界。在第二任期結束時,布什總統成功地建立了美中合作的重要內容,並在實現美國國家利益的同時建立了與崛起的中國合作的記錄。在總統競選期間,布什透露他不同意克林頓政府將中國視為“一個競爭對手,而不是一個戰略伙伴”的觀點。在將中國視為一個轉型中的大國,並斷言如果中國成為美國的朋友,“這種友誼將穩定世界。但如果不是,我們所尋求的和平可能無法找到”,布什警告說,在他的政府下,中國將“作為一個大國受到尊重......不受威脅,但不是不受控制”。 布什越來越關注中國在世界範圍內日益增長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通常被稱為“中國的崛起”,以及它對美國首要地位和利益的影響。布什總統認為,中國的崛起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象,美國必須加以管理。他努力與中國建立一種“建設性的、坦誠的和合作的”關係。在布什看來,這將為美國推進與中國的交往奠定堅實的基礎。事實上,布什增加與中國合作的決心導致了“自1972年以來最好的關係”。 布什政府曾努力將中國經濟嵌入國際經濟體系,協助中國經濟發展,並分享兩國的經濟互利。2001年,儘管華盛頓和北京在被擊落的EP-3E白羊座II間諜飛機與中國戰鬥機相撞的問題上發生了對抗,布什總統仍然宣佈支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他說,“我主張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強調“中國應該成為我們的貿易伙伴。我認為向美國產品、美國農產品開放中國市場符合我們的經濟利益”。 另外,布什總統積極支援與中國的永久正常化貿易關係。在他看來,美國農民和商人將從更自由地進入中國大市場中獲得更好的利益。因此,他要求美國國會在2001年延長與中國的正常化貿易關係:“公平貿易不僅對提高美國人的生活水平至關重要,而且對與中國建立強大和富有成效的關係也至關重要。”布什總統和他的團隊認為,與中國的貿易對美國和中國的經濟都是一件好事。將中國融入世界經濟將最終導致促進中國的人類尊嚴和出現一個良好的中國。布什的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在其2000年題為“促進國家利益”的文章中寫道。布什總統與中國建立合作關係的努力也可以從他與中國領導人保持坦誠和富有成效的關係的方式中看出。2002-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在中國爆發。在中國,有多達5327名感染者和348名死亡者。雖然中國領導層在處理非典疫情方面受到了批評,但布什總統讚揚中國領導人對這一跨國疫情持開放態度。布什總統在那個關鍵時刻對胡主席的公開支援得到了中國總統的高度讚賞,併為建立美中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合作關係做出了貢獻。 布什總統於2008年3月26日致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他對中國自2008年3月10日以來在藏區鎮壓抗議者的行為表示關切。布什和胡錦濤還討論了包括中華民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無核化和緬甸等問題。 ==== 北韓 ==== 北韓在2006年10月9日試爆一枚核子武器的舉動進一步複雜化了布什總統的外交政策。布什的外交政策所設定的主要目標為「捍衛美國和全世界免受恐怖份子以及那些試圖取得生物、化學、或核子武器的政權威脅。」 布什總統譴責北韓的舉動,再次重申美國致力於維持「一個沒有核武器的朝鮮半島」的決心,並且指出「若北韓向其他國家或非國家組織轉移任何核子武器,都將被視為是對美國的死亡威脅」,並且警告北韓必須對這種情況負起責任。 ==== 阿富汗 ==== 在2001年10月7日,美國和英國軍隊開始對阿富汗進行軍事轟炸,接著反塔利班政權的北方聯盟軍隊於11月13日攻佔了喀布林。到了2001年12日,聯合國透過了重組阿富汗的波昂協議,任命哈米德·卡爾扎伊領導阿富汗臨時政府,並且建立了一支由多國軍隊組成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以協助阿富汗的重建工作。 2003年,在獲知塔利班政權殘黨正試圖聚集新的資金和人員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重新取代了國際安全援助部隊以控制局面。到了2005年,北約開始駐防阿富汗的西部和南部,並在2006年請求增加國際間的維和任務合作,同時也在阿富汗東部增加任務的數量。 2006年聯軍則發起了如山地猛攻行動(Operation Mountain Thrust)等大規模的任務以對抗越來越多的塔利班餘黨叛亂和暴動,但賓拉登和許多塔利班政權的前領導人直到2006年底也依然逍遙法外。北約在2006年10月將維和任務的範圍擴大到整個阿富汗,駐阿富汗的多國部隊數量到2006年10月時也已累積至超過41,000人。在2006年9月一場對聯合國的演講中,布什總統承諾他將繼續支援阿富汗的人民:「我們會幫助你們擊敗那些敵人,並且維持一個永遠不會再壓迫你們、也不會再有恐怖份子的自由阿富汗。」 ==== 伊拉克 ==== 在推翻塔利班政權後,布什總統承諾將對伊拉克做出立即的制裁,並且主張在911恐怖攻擊事件後,美國不能容忍那些政權不穩定的國家繼續保有可能「流入恐怖份子手中」的武器。布希指出薩達姆持續違抗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決議,包括了第687號、688號、707號、715號、986號、1115號、1134號、1137號、1284號、和1373號,並認為薩達姆治下的伊拉克是對美國安全的威脅,同時也指控薩達姆威脅中東的和平、惡化以巴衝突、並且支援各種恐怖份子組織。中央情報局的報告中認為薩達姆曾試圖取得核子武器材料,並曾透過不正當管道取得生物和化學武器的材料,違反了聯合國對伊拉克的制裁,同時一些伊拉克的彈道飛彈射程也遠高過聯合國的制裁規定。 布什要求聯合國貫徹伊拉克裁軍的決議,造成了一場外交的危機。2002年11月13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1441號決議之下,穆罕默德·巴拉迪代表聯合國前往伊拉克檢查裁軍情況,這趟裁軍檢視的效率低落和疏失則引起了極大的爭議。聯合國的檢查隊伍在美軍發起攻擊前4天終於離開伊拉克,儘管他們要更多時間以完成裁軍檢查。美國最初希望透過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決議獲得授權,依照聯合國憲章第七章節的規定對伊拉克進行軍事制裁。儘管美國遭遇了幾個國家的反對(主要是法國和德國),最後美國選擇放棄爭取聯合國的授權,開始準備進攻伊拉克。布特羅斯·加利和科菲·安南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領導人則大力抨擊布什的決定,甚至批評布什已經構成了戰爭犯罪。儘管未獲得聯合國授權,美國依然獲得超過20個國家的派軍支援,組成了進攻伊拉克的多國部隊。 對伊拉克的進攻於2003年3月20日展開,最後多國部隊於2003年5月1日控制了巴格達,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在伊拉克的勝利大為增加了布什的支援度,不過,隨著時間發展,駐伊拉克的美軍也面臨越來越多的公共混亂,以及支援薩達姆和伊斯蘭主義的武裝團體所發動的暴亂。除此之外,在戰後不久前往伊拉克進行查證的伊拉克調查小組(Iraq Survey Group)只找出了一些伊拉克軍隊儲藏的戰備物資,並沒有找出布什政府預料中數量龐大的毀滅性武器。在2005年12月14日,當談到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議題時,布什指出:「許多原先的情報的確被證實是錯誤的了。」不過,布什依然堅持這場戰爭是必須進行的,並宣稱即使他當初已得知這個事實依然會發動戰爭。美國在伊拉克的任務成為布希外交政策的主軸,希冀以此促長民主並且擊退恐怖份子,剷除獨裁的政權並且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布什政府持續強調美國應該保持在伊拉克的任務,同時也抨擊那些反對伊拉克戰爭、並且要求定期撤軍的人—主要是民主黨議員。 在2005年1月和12月,伊拉克分別進行了透過憲法的公民投票及選舉。不過,伊拉克依然經常爆發武裝的暴動,同時暴動還有惡化的趨勢。布什在對抗全球恐怖主義以及伊拉克戰爭的領導上遭受越來越多的批評,許多人也要求美國應該在一定時間內從伊拉克撤軍。在伊拉克發生的武裝暴動以及政治上的騷動、加上超過3,000名美軍士兵以及約10,000名伊拉克人的死亡,也使布什政府在伊拉克的重建上蒙上一層陰影。同時美軍也爆發了關塔那摩灣等醜聞,一些歐洲和亞洲國家的領導人也開始要求美軍從伊拉克撤軍。 布什承認在伊拉克的戰後重建上美軍犯下了一些戰略上的錯誤,但他強調他並不會改變他對伊拉克的整體戰略。在2006年11月28日,面臨越來越多針對伊拉克戰爭政策的批評,布什在於拉脫維亞進行的北約高峰會上這樣說道:「我們會繼續隨著環境調整策略,同時我們也會使這些改變獲得成功。但有一件事我是不會去做的:我絕不會在任務完成之前便將我們的軍隊從戰場上調回來。」 thumb|布什避過伊拉克記者敏達哈·扎伊迪扔的鞋(2008年12月14日) 在2008年12月14日,布什前往伊拉克舉行一場記者會,一名伊拉克記者敏達哈·扎伊迪向布什扔擲了一隻鞋子,並大喊:「給你這條狗的吻別!」(This is your farewell kiss, your dog!),但隨即被布什彎腰閃躲,該名記者並立即將另一隻鞋子也往布什身上丟,但依舊被布什舉手躲過,隨後該名記者被多名隨扈制止。最後這個記者因“攻擊外國領導人”被判刑一年。 ==== 古巴 ==== 小布希總統向古巴人民喊話「美國政府誓言竭力協助你們進行政權移轉,建立自由古巴之努力......」,並對擁護卡斯楚政權,抗拒「自由古巴」之頑固份子祭出威脅恫嚇。 華府於2005年任命Caleb McCarry先生(之前任職美駐阿富汗機構)為「古巴政權移轉」協調主任;2006年7月10日,「自由古巴援助委員會(由現任國務卿萊斯女士和商務部長Carlos Guitiérrez共同主掌)」發布的一報告宣稱「不惜代價全力遏阻卡斯楚的政權繼承策略得逞」。該報告並強調表示,6280萬美元金援鉅款將直接匯給「反卡斯楚異議人士」,此外將提供他們其它必要裝置資源。此誠明目張膽幹預它國內政之舉。 ==== 臺灣 ==== 布希總統任內代表美國與臺灣簽署了美國在臺協會的臺北辦事處新址,該址的大多數建設則在歐巴馬總統任內完成,在唐納·川普總統任內2018年6月12日落成啟用。 === 內閣 === 職位 姓名 任期 總統 喬治·沃克·布什 2001—2009 副總統 迪克·切尼 2001—2009 國務卿 克林·鮑威爾 2001—2005 康多莉扎·萊斯 2005—2009 國防部長 唐納德·倫斯斐 2001—2006 羅伯特·蓋茨 2006—2009 財政部長 保羅·奧尼爾 2001—2003 約翰·W·史諾 2003—2006 亨利·保爾森 2006—2009 司法部長 約翰·阿什克羅夫特 2001—2005 阿爾貝託·R·岡薩雷斯 2005—2009 內政部長 戈爾·諾頓 2001—2006 德柯·坎普松 2006—2009 農業部長 安·維尼曼 2001—2005 麥克·約翰斯 2005—2009 商業部長 唐納德·埃文斯 2001—2005 卡洛斯·古鐵雷斯 2005—2009 勞工部長 趙小蘭 2001—2009 衛生部長 湯米·湯普生 2001—2005 麥克·O·萊維特 2005—2009 發展部長 梅爾·馬丁尼斯 2001—2003 阿方索·傑克遜 2004—2009 運輸部長 諾曼·峰田 2001—2006 瑪麗·皮特斯 2006—2009 能源部長 斯潘塞·亞伯拉罕 2001—2005 森美·W.·波得曼 2005—2009 教育部長 羅得·佩吉 2001—2005 瑪格麗特·斯佩林斯 2005—2009 退伍軍人事務部長 安東尼·普林西比 2001—2005 佔·尼克爾森 2005—2009 國土安全部長 湯姆·裡奇 2003—2005 邁克爾·切特夫 2005—2009 ==== 最高法院提名和任命 ==== 布什提名了以下人士擔任美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 約翰·格洛佛·羅伯茨-2005年。原先被提名大法官以取代桑德拉·戴·奧康納;在威廉·倫奎斯特去世後,被布什升任為首席大法官:在參議院以78-22的票數透過。 * 哈里特·梅爾斯(Harriet Miers)-2005年。隨著約翰·格洛佛·羅伯茨升任為首席大法官而被布什提名。她的提名稍後被撤回了。 * 撒母耳·艾利托-2005年。在哈里特·梅爾斯的提名撤回後被提名,在參議院以58-42的票數透過。 === 暗殺未遂 === 在2005年5月10日,當布什於喬治亞首都第比利斯的自由廣場進行演講時,27歲青年弗拉基米爾·阿魯丘尼揚(Vladimir Arutinian)向布什的演講臺扔擲了一枚手榴彈,當時的喬治亞總統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也坐在那裡。手榴彈扔到了距離演講臺65英尺(20公尺)的地方,砸中了人群中的一名女孩。不過,由於緊包著手榴彈的紅色格子布阻撓了其內部的撞針活動,手榴彈最後並沒有爆炸。阿魯丘尼揚在2005年7月遭到逮捕並且承認是他扔擲了手榴彈,他在2006年1月被判決了無期徒刑。 == 評價和公眾形象 == 時代雜誌將布什列為2000年 和2004年 的年度風雲人物,認為他是那兩年中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當布什就任總統時,他的民調認可度大約將近50%。在發生舉國震驚的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布什的認可度躍升到高過85%,並且在攻擊後四個月裡維持80-90%的比例。自從那時之後布什在處理國內和國外政策上的民調認可度就持續下跌,到2006年已經跌至大約40%了,使他創下歷史上美國總統認可度的最低紀錄之一。在2006年11月5日進行的民調中,布什的執政認可度則停留在32%。 在第一屆任期剛開始的時候,由於布什在總統選戰中並沒有獲得普選勝利,加上一些圍繞著選舉弊端產生的爭議,一些人將布什視為是缺乏正當性的總統。政治行動份子以及導演麥克·摩爾在2004年拍攝的電影《華氏911》中指控布什操弄了911事件後的美國公眾情緒,並且在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動機上隱瞞大眾。 布什在國際上也遭遇許多批評:他被全球的反戰和反全球化人士做為主要的批評物件,他的外交政策尤其飽受許多批評。在德國2002年 和加拿大2006年 的選舉中布什的政策都成為激烈爭論的議題之一。布什遭受世界各地左派政治人物的公開批評,包括了格哈特·施羅德、何塞·路易斯·羅德里格斯·薩帕特羅、羅馬諾·普羅迪、讓·克雷蒂安、保羅·馬丁、和烏戈·查維茲,布什在各地的外交行程也常遭遇大規模的抗議示威。 不過,布什獲得美國保守派選民的堅定支援,同時也獲得軍人和主戰派的支援。在2004年的選舉中,95-98%的共和黨選民都認可了布什。不過,由於布什在控制聯邦開銷和移民議題上的疏失,共和黨人對布什的支援也有所下跌。許多共和黨人開始批評布什在伊拉克戰爭上的政策,以及伊朗和巴勒斯坦領土的議題。同時布什也與許多外國的領導人如託尼·布萊爾、約翰·霍華德、小泉純一郎、安格拉·默克爾、史蒂芬·哈珀、艾胡德·奧爾默特、弗拉基米爾·普京保持親密的合作關係和感情。 從就任總統開始,布什的智力程度一直是許多媒體和謠言聚焦的話題,有些人甚至還質疑布什的智商過低,儘管到目前為止布什根本沒有公開正式的智商測驗指數。貶低布什的人還經常指布什在各種公開演講中犯下文法錯誤和語無倫次,布什在發音上的一些錯誤也常被反布什媒體和人士做為嘲笑目標。即使是早在2000年的總統選舉中,布什的發音錯誤和語無倫次、自造詞彙也成為電視脫口秀節目「週末夜現場」的嘲笑話題。不過布什並不是第一個遭受了類似批評的美國總統。 thumb|伊拉克記者會對布希扔鞋事件後,支援扔鞋者的歐洲遊行,牌子上掛著一隻鞋子,標語寫著送給布什和以色列 在一次針對世界上21個國家的民意調查中,有18個國家中的較多數人都對布什抱持反感,認為布什的外交政策對世界安全造成「負面」的影響。一次在2006年9月於美國進行的民調中,有48%的美國人認為伊拉克戰爭使美國比以前更不安全,不過也有41%的人認為戰爭減少了美國遭遇恐怖份子襲擊的危險。另一次民調則認為大多數美國人—達到61比35的比率,認為美國在整體上並沒有因為布什的政策而變的更好。還有一次測驗則將布什名列為「對世界安全造成威脅」的第二號人物,僅次於賓拉登,超過了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日。 還有一些人,例如曾經擔任紐倫堡審判主審官的美國律師班傑明·B·費倫茨,則指控布什發起了一場「侵略性」的戰爭,應該被和薩達姆一起送上戰爭法庭審判。一些人認為布什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決定是非法的,例如國際法的學者Francis Boyle批評道:「布什並沒有從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獲得授權……也因此這是一場破壞和平的犯罪」,他認為美軍的攻勢作戰都應該獲得這樣的授權。雖然歷史上每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會員國都曾經發動至少一次沒有經過安理會允許的戰爭,而之前美國在越南、海地、科索沃、巴拿馬、或格瑞那達等地發起的軍事攻勢或幹預也都沒有經過這樣的授權。但是,美國是最多、規模也是最大。也有人認為連之前吉米·卡特在伊朗人質危機中發起救援美國人質的行動也是戰爭。 自從布什當選連任後,布什遭受越來越多的批評,包括了伊拉克戰爭、關塔那摩灣事件、虐囚事件、以及卡崔娜颶風、以及美國國家安全域性非法監聽民間通訊的爭議。這些因素加起來,使得共和黨在2006年期中選舉裡,如同布什所承認的,遭受了一次挫敗的重擊。 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莫哈末批評道:“小布什以最不得體的方式贏得總統寶座,經由法院而非人民選擇。這在任何自稱民主的國家內,都是不相稱的事,但是在一個炫耀自己是民主守護者,與實踐者的國家,法庭選出布什當總統一事是令人震驚的。但更加令人震驚的是,美國眾參議院允許布什政府,在未經審訊的情況下無限期拘留和折磨囚犯。”“這位總統為了發動伊拉克戰爭竟公然撒謊,這場戰爭已經殺害和傷害幾十萬伊拉克人,城鎮也遭摧毀,並導致該國陷入一場殘酷的內戰中。然而,在面對世界的譴責時,小布什卻堅持說,這場戰爭完全取得巨大成功。他宣稱“任務完成”。這是什麼任務?什麼成就?他利用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藉口,入侵伊拉克,後來被證明是赤裸裸的謊言。然而,小布什一點都不怕。他還宣稱,他發動戰爭是為了推翻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令伊拉克變得民主。儘管他撒謊,儘管他在伊拉克事件中是失敗的,他還是蟬聯美國總統。正如我經常說,什麼樣的人民就得到什麼樣的政府。該受指責的不只是小布什,同時也包括那些投選他為總統,並繼續贊同他欺騙與使用暴力的人民。”《醫生當家:敦馬哈迪醫生回憶錄》419頁 == 任期結束 == 2009年1月20日,布什結束了他的第二個總統任期,奧巴馬接替了總統的職位。2010年11月9日小布什親筆撰寫的回憶錄《抉擇時刻》出版發行。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於2011年8月10日出版發行。 2012年5月15日,布什在華盛頓對媒體稱,支援前麻省州長羅姆尼獲得共和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http://yibada.com/news/view/21323669 美國前總統小布什首次公開支援羅姆尼 == 著作 == 《布什回憶錄-抉擇時刻》2010,中文版2011中信出版社 == 大眾文化 == *《殊不簡單》:2008年傳記電影,喬治·華克·布希由喬許·布洛林飾演。 *《為副不仁》:2018年傳記喜劇電影,喬治·華克·布希由山姆·洛克威爾飾演。 == 參見 == * 美國總統列表 * 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 * 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 * 布什家族 * 九一一事件 * 阿富汗戰爭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 * * * 白宮官方的傳記 * 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的傳記 * 回顧布希政績:真是一無是處嗎? * * Category:美國總統 Category:得克薩斯州州長 Category:共和黨美國總統 G Category:紐黑文人 Category:英格蘭裔美國人 Category:耶魯大學校友 Category:哈佛大學校友 Category:金酸莓獎獲獎演員 Category: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Category:時代百大人物 Category:美國總統兒子 Category:美國政治人物第二代 Category:哈佛商學院校友 Category:20世紀美國政治人物 Category:脫離聖公宗者 Category:菲利普斯學院校友 Category:政治世家出身的政治人物 Category:美國革命之子 Category:骷髏會 Category:20世紀美國聖公會徒 Category:酒後駕駛者 Category:美國國民警衛隊人物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喬治·赫伯特·華克·布什(,),美國政治家,第41任美國總統。歷任美國副總統、美國國會眾議員、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中央情報總監。他常被人稱為老布什(Bush Senior),以和其長子小布什(Bush Junior)——同時也為第43任的美國總統——做區別。 1988年美國總統選舉,他承接羅納德·里根的光環而壓倒性當選總統。布什總統任內最為人知的政績,莫過於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美國在戰爭中成功擊敗伊拉克,並實施經濟制裁。不久,蘇聯解體,冷戰告終,美國軍事力量和世界警察的國際地位得以確立。然而,因國內的經濟問題,布什於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敗於比爾·克林頓,謀求連任失敗,但其外交成就使他經常被評價為美國歷史上最好的一任任期總統。 2018年11月30日,老布什在德克薩斯州休斯敦家中安詳辭世,終年94歲。 == 生平 == === 早年 === 喬治·赫伯特·華克·布希1924年6月12日出生於美國東岸馬薩諸塞州米爾頓市亞當斯街第173號寓所。父親是普雷斯科特·布希,母親是多蘿西·布希。求學時代,布希曾擔任很多領導性職位,如學生會秘書長、籌款委員會主席、校報編輯,以至棒球隊隊長等。1942年他於安多佛菲利普斯學院畢業。 === 從軍 === 布什在18歲的生日當天加入了美國海軍,並且在尚未年滿19歲時就正式被授與任務成為真正的海軍飛行員,派駐到聖哈辛託號航空母艦(USS San Jacinto CVL-30)上,是當時最年輕的海軍飛行員之一。他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從軍,擔任過美國海軍的魚雷轟炸機飛行員(服役期間為1942年8月至1945年9月),並執行了共58次的軍事任務。他曾在1944年一場於日本位於太平洋中的離島小笠原群島所發生的海戰中,在父島附近遭到日軍炮火擊中。僅有布什被美國的潛艇救起。另有8人成為了日本的俘虜,全部被殺害,當中5人的屍體更在一系列的食人事件中被煮食。龍應臺《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第69章「誰丟了他的兵籍牌?」 === 退伍 === 1945年1月6日和芭芭拉·皮爾斯結婚。同年9月退伍進入耶魯大學攻讀經濟學,1948年獲經濟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移居南部的德克薩斯州,加入石油探勘業。1951年與其他人合作創辦布希-奧弗比石油開發公司。1953年至1959年間,布什是扎帕塔石油公司的創辦人和董事。1956年至1964年間,是休斯頓扎帕塔近海石油公司總經理。 === 從政生涯 === 布什從政生涯始於1964年,當時他是德克薩斯州哈里斯縣共和黨大會主席。1966年他當選為國會眾議員,曾任眾議院籌款委員會委員。1970年競選參議員失敗後,1971年至1973年,他出任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1973年至1974年,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1974年至1975年,任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1976年至1977年,出任中央情報局局長兼負責人。1977年,民主黨的吉米·卡特就任總統後,他離開政壇,擔任過賴斯大學副教授,並返回德克薩斯州經商。他同時還是達拉斯、倫敦、休斯頓等地第一國際銀行和一些公司的董事,也是哈特基金會會長。 ==== 美國駐北京聯絡處 ==== 布什從1974年10月21日到1975年12月7日在北京擔任相當於實質大使館性質的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布什也是目前唯一曾任駐華大使級別外交職務的總統。 ==== 美國中央情報局 ==== 布什在1976年1月30日-1977年1月20日期間擔任中情局長的職務,參與了巴拿馬的一些政治運作,他也是目前唯一曾任中情局長的總統。 ==== 副總統 ==== 1980年布什參選總統,但在初選中敗給前加州州長羅納德·里根。此後他答應擔任雷根的副手,兩人拍擋參選並最終取得勝利,其後布什在雷根任職總統期間擔任了八年的副總統。任內他極力保持著低調,曾出席過不少大大小小的公開場合,包括多個國葬儀式。這些都被媒體當作是喜劇的材料。 1981年3月30日雷根遇刺後,布什曾被其幕僚要求直接乘坐直昇機返華盛頓。但布什拒絕了,並稱這不符合副總統的規格。其後雷根與布什任內沒有出現重大紛爭,一般相信與此事有關。布什曾主持過一個專門的委員會,解除了逾百條被認為是過時的條例,並對其他條例作出修訂,縮減聯邦政府的規模,以配合雷根經濟學的「小政府」主張。 1985年7月13日雷根因健康問題需接受手術,布什期間接替了雷根的工作,成為了代總統。這是美國歷來第一個副總統暫代總統的職務。 ==== 總統 ==== 布什於1988年美國總統選舉,終於能代表共和黨參加該年的總統大選。在選舉中期,杜卡基斯與布什的支援不分上下。但是,在總統選舉辯論中,立場反對死刑的杜卡基斯在論壇上對關於死刑存廢的錯誤回應,使他的支援度大幅下滑。並最終於該年大選中,布什在普選票中得票以54%對46%大勝民主黨對手、布什榮光入主白宮,他在選舉人票壓倒性地以426票擊敗只有111票的杜卡基斯,布什也成為自1836年馬丁·範布倫以來,首位在同一政黨的前總統完成任期後以副總統身份接任的總統。此外,這次總統大選,也是共和黨在2000年小布希贏得新罕布夏州以及2016年唐納·川普贏得賓州和緬因州第二國會選區前,最後一次在東北部及太平洋沿岸州份勝出。 布什任美國總統期間,正值是冷戰結束之時,兩德統一,蘇聯解體,以及東歐脫離社會主義制度。在一次總統演說中,布什就曾這樣說過以下一番話: 1989年2月,剛剛就任美國總統的布什訪問了中國,這是他1975年以來的第5次訪華。在中國期間他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等領導人會面。 ===== 蘇聯解體 ===== 老布什於1991年7月跟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簽署《第一階段裁減戰略武器條約》,8月1日訪問烏克蘭基輔時發表由康多莉扎·賴斯撰寫的《基輔雞演說》,警告烏克蘭“自殺式民族主義”,表示不贊同烏克蘭獨立,引發爭議。同年年底蘇聯解體,正式標誌冷戰結束。 ===== 波斯灣戰爭 ===== 1990年8月1日中東局勢變得緊張,由薩達姆·侯賽因領導的伊拉克,揮軍入侵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鄰國──科威特。由於中東是世界主要石油產地,西方世界擔心油價會受到影響,把薩達姆看作為一個巨大的威脅。老布什起先發表宣告,譴責伊拉克的入侵,是薩達姆膽敢與西方世界對抗的舉動。他還很快就宣佈美國將發動一項旨在防止伊拉克入侵沙烏地阿拉伯的防禦行動──「沙漠盾牌行動」。 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組織了一個反伊拉克的34個國家的聯盟:阿富汗、阿根廷、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國、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丹麥、埃及、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宏都拉斯、義大利、科威特、摩洛哥、荷蘭、尼日、挪威、阿曼、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大韓民國、西班牙、敘利亞、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和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的66萬人軍隊中美軍佔74%。 1991年1月12日,美國國會授權軍隊將伊拉克逐出科威特,此後不久聯盟其它國家也授予它們的軍隊以同樣的權力。1月16日,聯軍開始執行名為「沙漠風暴行動」的強烈空襲:每天的攻擊次數上千。使用的武器有制導炸彈、集束炸彈、空爆炸彈和巡航導彈。相應地伊拉克次日向以色列發射了8顆飛毛腿導彈。盟軍的首要目標是摧毀伊拉克的空軍和防空設施。這個任務很快就完成了,在此後的戰爭期間盟軍空軍幾乎暢通無阻。雖然伊拉克的防空能力比預期的要好,但在戰爭第一天盟軍只損失了一架飛機。 戰爭只維持一個月,1991年2月22日伊拉克被迫同意一個由蘇聯提出的停火協議。這個協議要求伊拉克在三週內退回到戰前的位置。美國說回退的伊拉克軍隊將不被攻擊,並限令伊拉克於24小時內撤兵。2月24日,美軍開始了被稱為“沙漠軍刀”的陸戰行動。2月26日伊拉克軍隊開始退出科威特。3月10日,美軍從波斯灣撤離了54萬軍隊。 美軍認為伊拉克有可能使用化學武器,科林·鮑威爾後來建議在這種情況下美軍可以炸開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上的大壩來水淹巴格達。但這個建議未被採納。美國一開始希望薩達姆會被內部政變推翻。中央情報局被授權在伊拉克內部挑撥動亂。但當伊拉克南部人民開始暴動反對薩達姆時,美國沒有支援他們,因為其它同盟者反對入侵伊拉克。結果是這場暴亂被血腥鎮壓。而且中央情報局中負責組織暴亂的人被撤職並被指責“違反了不許組織暴亂的命令”。 1998年出版的書《改變世界》中布什討論過改變伊拉克政府的問題: 除了波斯灣戰爭外,美軍1989年也派兵入侵中美洲巴拿馬,這個行動稱為正義之師作戰(Operation just cause),老布什派出2.7萬名美軍,推翻軍事獨裁者的諾瑞嘉。 ===== 經濟問題 ===== 布什上任面對的第一個經濟問題就是財政赤字。由於過去和前蘇聯進行軍備競賽,大幅增加國防預算,1990年美國已出現$2200億美元的赤字,是1980年的三倍。老布什認為解決的良方是減少政府開支,但在以民主黨控制的國會之壓力下,布什最終只能選擇加稅來解決赤字問題。但這一舉動違反了他的競選承諾:在1988年參選時老布什曾說:「聽好了,不加稅」。 在布什任內,美國還曾經歷過一段長六個月的經濟衰退,失業率跳升至高位,使美國聯邦政府福利開支大為增加。至1992年失業率已上升達7.8%,是自1984年以來最高的水平。 在1990年一次記者會中,布什就稱他比較喜歡處理外交政策,多於國內經濟問題。這一番話被外界視為布什愛打仗卻漠視經濟的證據。 在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中,代表民主黨出戰的比爾·克林頓就以一句貼中刻下美國處境的標語攻擊布什:「」最終,布什因國內經濟蕭條而敗給克林頓,結束共和黨12年執政。在選舉人票當中,老布什僅得168張,反觀克林頓則取得370張選舉人票,贏得32州。但老布什因受同屬德州的另一候選人、富豪裴洛的競爭而流失選票(裴洛取得19%的普選票),克林頓因此未能取得過半數的全國普選票(43%),老布什普選票(37%)實際上只和克林頓相差六個百分點,假使裴洛無參選,布什仍有機會勝出。 == 卸任及離世 == 自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落敗以後,老布什一直在休士頓過著優閒的退休生活,甚少在公眾場合露面。1993年11月17日受邀訪問臺灣,發表演說並與李登輝總統球敘。 2012年底,老布什證實患上帕金森氏症,這使他行動不自如並需坐輪椅。 2017年11月25日,老布希以93歲166天之齡超越傑拉爾德·福特,成為歷任美國總統中最長壽者。 2018年4月17日,與其結婚73年的妻子、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殊離世,老布殊出席其喪禮,此乃其最後一次公開露面。 2018年11月30日,老布希在休斯頓家中離世,享耆壽94歲。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同時也曾經是老布希的對手)、吉米·卡特、其長子喬治·W·布什、奧巴馬,以及時任總統特朗普均表達哀悼。蘇聯前領袖戈爾巴喬夫讚揚老布殊的付出。 美國政府宣佈定12月5日為全國哀悼日,並將舉行國葬。當天早上,老布希的靈柩由國會山莊運到華盛頓國家大教堂。葬禮結束後,老布希的遺體經鐵路運回老家休斯敦,放置於安息。這天,紐約股市休市一日以示哀悼,白宮下半旗以示哀悼。 == 評價 == 西方及美國民眾對老布什的普遍評價是正面的,尤其是老布什在任內經歷過蘇聯解體和東歐共產黨政權相繼變更,成功促成東歐共產國家民主轉型及和平轉移政權,西方評論都認為這是老布什的貢獻。而在波斯灣戰爭中老布什果斷地向侵略科威特的伊拉克宣戰,使西方在軍事政策上,都是傾向於支援老布什。不過輿論也批評波斯灣戰爭令中東局勢變得混亂,更批評他犯下戰爭罪行,此外,他介入中東事務,包括加強阿拉伯國家駐軍的決定,使美國從此在中東事務不能抽離。 老布什在之後處理經濟問題的不善,加上執政時違反不加稅的選舉承諾,被認為是他最後在1992年總統選舉連任失敗的部分原因。 老布希任內蘇聯解體導致冷戰結束,奠定美國在全世界的單極霸權地位。冷戰結束後,美國以世界警察之姿,發動波斯灣戰爭,從此也奠定了世界警察的地位,但也讓往後的美國在中東深陷泥沼。例如伊拉克戰爭及阿富汗戰爭,導致恐怖主義蔓延全球;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紛爭不斷,都有美國以世界警察之姿介入的身影。美國自此直接介入中東事務且選邊站,從此不能抽離。 == 著作 == 《喬治.布什自傳-展望未來》1988國際文化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婚姻 == 老布什和夫人芭芭拉1941年在一場聖誕舞會上首次相遇,兩人一見鍾情,當時芭芭拉年僅16歲,老布什17歲。1945年1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身為海軍飛行員的老布什利用休假時間與愛人芭芭拉兩人在紐約州萊伊舉行了婚禮。多年以後,芭芭拉告訴家人,自己嫁給了她曾親吻過的第一個男人。老布什和妻子芭芭拉結婚73年,超越了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夫婦54年的婚姻紀錄。 == 家庭 == * 父親:普利史考特·布希,美國康乃狄克州聯邦參議員(1895年5月15日-1972年10月8日) * 妻子:美國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1925年6月8日-2018年4月17日) * 子女: #喬治·沃克·布殊,1946年7月6日出生,第46屆德克薩斯州州長(1995年-2000年)、第43任美國總統(2001年1月20日-2009年1月20日) # 波琳·羅賓遜·布什,1949年12月20日出生,1953年10月11日患白血病夭折。 # 傑布·布殊,1953年2月11日出生,第43屆佛羅裡達州州長(1999年1月5日-2007年1月4日) # ,1955年1月22日出生,銀行家、石油商、地產商 # ,1956年10月22日出生,商人、投資顧問 # ,1959年8月18日出生 == 慶生 == 老布什第一次跳傘經歷發生在1944年9月。當時,他駕駛的飛機被日軍擊落。後來,這位美國前總統許願說,要在自己90歲生日時候跳傘慶祝。2014年6月12日,90高齡的美國前總統老布什在美國東部緬因州跳傘慶祝自己生日。當天,共有逾200名親朋好友參加了布什的生日宴會。此前老布什在2004年80歲、2009年85歲生日也曾跳傘慶祝。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George H. W. Bush by white house == 外部連結 == * * * Photos of George Bush during the Gulf War == 參見 == * 波斯灣戰爭 * 美國總統列表 * 1988年美國總統選舉 * 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 * 聽好了,不加稅 * 布什家族 * 喬治·H·W·布希號(CVN-77) * 布希總統圖書館 Category:傑出飛行十字勳章獲得者 Category:航空獎章獲得者 Category:美國總統 Category:美國副總統 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 Category: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 Category:美國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 Category:1980年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 Category:1988年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 Category: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 Category:美國中央情報總監 Category:美國共和黨聯邦眾議員 Category:美國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 Category:共和黨美國總統 Category:美國企業家 Category:美國海軍飛行員 Category:美國海軍軍官 Category: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軍事人物 Category:耶魯大學校友 Category: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Category:美國聖公宗教徒 Category:英格蘭裔美國人 Category:布希家族 Category:德克薩斯州人 Category:麻薩諸塞州人 Category:美國代理總統 Category: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Category:南京大學名譽博士 Category:20世紀美國政治人物 Category:共和黨美國副總統 Category:菲利普斯學院校友 Category:世界高爾夫名人堂入選者 Category:被擊落的飛行員 Category: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功績大十字勳章獲得者 Category:禮來公司人物 Category:美國革命之子 Category:20世紀美國總統 B Category:政治世家出身的政治人物
克林頓
克林頓()可能指: ==人名== *喬治·克林頓(1739年-1812年),美國軍人、政治家,曾任紐約州州長和第4任美國副總統 *比爾·克林頓(1946年-),曾任職阿肯色州州長,1993-2001年擔任第42任美國總統 *希拉里·羅德姆·克林頓(1947年-),比爾·克林頓之妻,曾任美國第一夫人、代表紐約州的美國參議員、美國國務卿 *切爾西·克林頓(1980年-),比爾·克林頓之女 ==地名== *克林頓 (田納西州),美國田納西州城市 *克林頓 (猶他州),美國猶他州城市 *克林頓 (肯塔基州),美國肯塔基州城市 *克林頓 (南卡羅來納州),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城市 *克林頓 (路易斯安那州),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城市 *克林頓 (克林頓縣),美國紐約州克林頓縣的城鎮 *克林頓 (達奇斯縣),美國紐約州達奇斯縣的城鎮 *克林頓縣,若干以克林頓為名的縣 Category:三字地名譯名消歧義
比爾·克林頓
威廉·傑斐遜·克林頓(;),通稱比爾·克林頓(),是美國律師及政治人物,民主黨籍,曾長期擔任阿肯色州州長(1979年-1981年、1983年-1992年)和第42任美國總統(1993年-2001年)。妻子為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於1975年結婚,育有一女切爾西·克林頓。 克林頓是美國歷史上僅次於西奧多·羅斯福和約翰·甘迺迪之後第三年輕(若以當選為準,則為第二年輕)的總統,也是首位出生於二戰後嬰兒潮中的總統Marc Sandalow, Clinton Era Marked by Scandal, Prosperity: 1st Baby Boomer in White House Changed Notions of Presidency ,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January 14, 2001。 克林頓作為冷戰後首位上任的美國總統,被稱為新民主黨人,其領導和革新民主黨的執政理念也稱為第三種道路和回歸中間路線Joe Klein, 'The Natural': The Misunderstood Presidency of Bill Clinton, 2003, ISBN 978-0-7679-1412-3。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克林頓執政下,美國開始把主要的建設重心由軍備競賽和外交對抗轉而至國內社會經濟建設,先著力加稅和擴大聯邦政府開支,導致政府多次停擺,又大肆裁減軍備和情報機關規模,減少對外軍事行動和海外駐軍數量,縮減外援,並透過北約東擴逐步與昔日的共產國家改善關係,把他們納為美國盟友。1999年在克林頓執政下,美國經歷了21世紀前和平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經濟發展,屬於冷戰後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的一種表現。,實現了財政收支平衡和國庫盈餘5590億美元。克林頓在其第一個總統任期內由於推行讓美國醫療改革等政策的失敗,共和黨在事隔40年之後首次獲得眾議院的控制權H-net Online Book Review: Benjamin Ginsberg and Alan Stone, eds. Do Elections Matter. Third Edition. Armonk, N.Y. (1997)。而在第二個任期內,克林頓在「拉鏈門案件」等一系列醜聞中因偽證罪和妨礙司法罪被眾議院彈劾,但克林頓憑著強大的人脈和民望最終令參議院否決了彈劾案,避免像尼克遜一樣被迫引咎辭職。。 克林頓以65%的民意支援率結束任期,創下了55年來二戰後美國總統離任最高支援率紀錄。此後,克林頓一直進行公開演講和人道主義工作,成立了克林頓基金會,致力於艾滋病和全球變暖等國際問題的防治。2004年,克林頓出版了自傳《我的人生:克林頓回憶錄》。 在美國線上於2005年舉辦的票選活動《最偉大的美國人》中,克林頓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第七位。 == 早年生活 == 威廉·傑斐遜·布萊思在1946年8月19日生於阿肯色州霍普的朱麗亞切斯特醫院,原名威廉·傑斐遜·布萊思三世(William Jefferson Blythe III)。他的父親小威廉·傑斐遜·布萊思是一名推銷員,在比爾出生前三個月因車禍去世。比爾出生後,他的母親弗吉尼亞·德爾·卡西迪獨自一人前往新奧爾良學習護理,將比爾留在了開雜貨店的外祖父母身邊。1950年,比爾的母親從護士學校畢業回到霍普,不久與溫泉城的汽車經銷商羅傑·克林頓結為夫妻My Life, Bill Clinton, Random House, 2004, ISBN 978-0-375-41457-2。此後,比爾就與母親和繼父共同生活在溫泉城。 雖然之前一直在使用,但直到14歲,比爾才正式將自己的姓從布萊思改為克林頓。據比爾回憶,他的繼父羅傑·克林頓是一個賭徒和酒鬼,經常虐待妻子卡西迪,有時甚至還包括比爾的同母異父兄弟小羅傑·克林頓First In His Class : A Biography Of Bill Clinton, David Maraniss, Random House, 1996, ISBN 978-0-684-81890-0。 == 教育 == 在溫泉城,克林頓曾在聖約翰天主教小學、蘭博小學和溫泉城高中就讀,那時他是活躍的學生領袖、讀者和音樂愛好者。克林頓加入了合唱團並學習演奏薩克斯風,還成為全州管樂隊的首席薩克斯風手。他曾考慮過將自己貢獻給音樂事業,但在自傳《我的生活》中他寫到: 1963年,克林頓生活中的兩件大事促使他決心成為一個公眾人物。一件事是他以少年國家參議員的身份參觀了白宮並受到約翰·F·肯尼迪的接見。另一件事是他聆聽了馬丁·路德·金著名的《我有一個夢》的演講。 藉助獎學金,克林頓進入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zh-hans:喬治敦大學;zh-tw:喬治城大學;zh-hk:佐治城大學;}--{zh-hans:埃德蒙·A·沃爾什外事學院;zh-hant:埃德蒙·A·沃爾什外事學院;zh-tw:艾德蒙·A·華許外事學院;}-學習並在1968年獲得學士學位。在校期間,克林頓擔任了參議員J·威廉·富布賴特的助理文員。 在有“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之稱的羅德獎學金資助下,克林頓前往英國牛津大學學習政治學。在校期間,克林頓參與了反對越南戰爭的抗議行動並在1969年10月組織了一次“中止越戰”的活動。當時,克林頓還吸食大麻,但後來他自己宣稱“並未吸入”。 從牛津大學畢業後,克林頓進入耶魯大學法學院學習,並在1973年獲得法律博士學位。在校期間,克林頓與希拉里·羅德姆相識。1975年,兩人結為夫妻,他們唯一的孩子,獨生女切爾西·克林頓於1980年出生。 == 早年政治生涯 == 在阿肯色大學教了幾年法律之後,1976年克林頓當選為阿肯色州總檢察長,並在1978年首次當選該州州長,當時他也是美國最年輕的州長(32歲)。 他的第一個州長任期是在艱難中度過的,面對了重重難題,在非常大的反對聲中作出了種種改革。包括了不受歡迎的機動汽車稅和1980年一些待甄別的古巴難民成功越獄。在難民營的設定問題上,民主黨的卡特總統拒絕克林頓的建議,堅持在阿肯色州設定難民營,引來選民反感,民主黨在該州的聲望大跌。 另外,克林頓的夫人希拉里·羅德姆作為州長夫人卻拒絕改用夫姓也在比較保守的阿肯色州引來許多爭議。主持的教育改革被州民責罵,罵為最惡毒的女人。1980年克林頓在第一個任期滿後就連任失利,被共和黨人法蘭克·杜渥·懷特()取代。懷特主張立即取消機動汽車稅,放棄克林頓的改革。 在下臺後,克林頓反思了自己政治生涯上的失敗。他與強大的商業利益集團建立起了新的關係,並修補了與州政府部門的關係。希拉里也同意改用克林頓作為姓氏,在公開場合將自己重新塑造成一名更為傳統的政治人物的妻子,而同時作為律師的她又在許可的範圍內暗暗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勢力。同時,新州長懷特作出了共和黨執政者常用的手法,在決定電力公司是否加價的委員會中加入電力公司的職員,透過一條規定課堂教授進化論的同時,也要給予相同時數的課堂教授創造論,而且取消克林頓設立的有益人民的福利設施,引來州民不滿。 1982年克林頓宣佈出山再次競選州長,終於再度當選州長,並且連續執政10年,直到1992年競選總統。 克林頓對商業集團的友善使共和黨對他無可挑剔,但是在他執政期間的多起交易引發了後來的白水門調查,影響了其總統任期後段的聲譽。 == 總統生涯 == === 初試啼聲 === 克林頓在擔任阿肯色州州長期間已經被看作是民主黨內的明日之星,各方都相信他有朝一日一定會競選總統。他曾擔任民主黨的州長協會主席,並以這個身份第一次踏入全國的政治舞臺,他是在1988年的民主黨全國大會被邀請發表演講,介紹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麻省州長邁克爾·杜卡齊斯。這場原定15分鐘的演講後來成為一場臭名昭著的半小時乏味談話。 === 競選過程 === 儘管遭遇了第一次的打擊,克林頓還是決定參加1992年的總統選舉,挑戰尋求連任的總統老布什。當時,剛經歷過海灣戰爭的老布什似乎鐵定連任,而民主黨內其他的幾位對手,特別是紐約州州長馬里奧·郭默也都躍躍欲試,克林頓當選的機會很小。 但事情卻有出人意料的發展,老布什戰後如日中天的聲望讓眾多包括郭默在內的民主黨重量級戰將打了退堂鼓,在蜀中無大將的情況下,饒有聲望卻資歷較淺的角逐者有了機會。當年競爭民主黨提名的有七位,都不是民主黨內的元老,媒體戲稱他們為「七矮人」。雖然克林頓在全國第一場新罕布夏州初選輸給了麻薩諸塞州參議員宗格斯,但他後來居上,贏得了民主黨提名。 1992年7月9日,在黨內初選中獲勝的克林頓選擇了參議員艾伯特·戈爾作為他的競選夥伴。最初許多人都批評這項選擇十分不智,因為戈爾就來自於與阿肯色州接壤的田納西州,兩州皆在南方,違反了正副總統候選人來自不同區域的傳統選戰策略。但是現在回想起來,許多人認為戈爾在1992年的選舉中也是克林頓獲勝的關鍵因素之一,因為兩人的年輕特質給予了選民一個清新的印象。 克林頓最終贏得了1992年選舉的勝利,這主要是因為他的競選策略專注於國內議題,特別是當時陷入低谷的美國經濟。他的競選總部曾經張貼出一句非常著名的標語:“笨蛋,問題是經濟!”()。 而克林頓的對手卻主要攻擊他的人格缺陷,包括他在越南戰爭期間逃避兵役,吸食大麻的問題和女性的緋聞以及幾起有問題的商業交易。這些指控雖然沒能阻止克林頓當選為總統,卻在保守派人士中間掀起了反克林頓浪潮。 === 上任初期的混亂 === 1993年克林頓一上任便試圖大刀闊斧的按照左派理想來改造社會。他向富裕階層增稅並開展各種大政府計劃,試圖讓同性戀者在軍隊中公開服役,又試圖改造美國醫療健康保險制度,結果引起保守派強烈反彈。 克林頓設法讓美軍公開同性戀取向,是對傳統社會的挑戰,於是受到右翼和軍方的強烈反對,最後以「不問不說」()作為折衷方案。 奢侈稅的開徵原意是要向富人徵稅,結果卻事與願違,導致皮草和遊艇等高價商品銷售下跌,侵蝕中產階級銷售員的收入,使中產不滿。 最嚴重的是美國醫療改革制度的嘗試,改革的目標是要推廣強制性的政府壟斷的健康保險,該計劃受到美國國內的竭力反對;同時美國民間社會的意識型態普遍崇尚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反國家主義,有人視健保制度為共產主義化身。 克林頓委派了同樣在政治上雄心勃勃的他的妻子希拉里主導一個委員會負責策劃健保改革。當時民主黨掌握國會參眾兩院和白宮,理論上有機會透過任何民主黨願意透過的法案。但是希拉蕊領導的委員會沒有徵詢外界的意見,包括其他民主黨人士,而只是閉門研議出一套改革方案,結果是,健保改革牽涉盤根錯節千絲萬縷的利害得失,委員會最後提出的健保改革法案連民主黨的國會議員都不支援,不但整個改革計劃完全失敗,其所引發的社會反彈連帶導致民主黨在1994年的期中選舉慘敗,喪失了長達四十年對參眾兩院的控制權,共和黨大獲全勝。共和黨革命後,紐特·金裡奇成為新任的美國眾議院院長,金裡奇其後成為克林頓此後任期最強勁的政治對手。 === 1996年總統大選 === 由於國會兩院被共和黨全面控制,克林頓決定走中間派路線。他聘請共和黨謀士大衛·葛根作為顧問,同時僱用了共和黨選舉策士迪克·莫里斯。莫里斯為克林頓制定了一個三角策略(),即白宮採取一個在國會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立場,與兩黨議員都保持等距離。這個策略證明十分有效,隨著大選的到來,克林頓逐漸恢復名聲,政府恢復穩定,經濟也恢復增長,美國國民大體對生活覺得滿意,克林頓在競選連任過程中一路處於上風。不過,他和共和黨控制的國會關係並不佳,1996年1月初曾因為國會拒絕提高上限,而引發聯邦政府長達十七天的關門。共和黨拒絕妥協,間接為克林頓的連任總統製造條件。 共和黨提名的是73歲堪薩斯州老牌參議員、原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鮑勃·多爾。高齡的多爾不但在年齡上處於劣勢,他並不能提出一個能吸引選民的議題。多爾倉促提出了17%齊頭稅率政見,既顯得輕率,選民也對這種未經認真論證的政策抱持懷疑的態度。眼看著大勢將去,多爾放手一搏,辭去了參議員和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的職位。這個策略短暫的鼓舞了共和黨計程車氣,但是沒能挽救狂瀾於既倒。克林頓以379對159的選舉人票數贏得連任,成為自富蘭克林·羅斯福之後首位成功連任的民主黨籍總統。 === 彈劾 === 1998年克林頓因與白宮實習生莫妮卡·萊溫斯基有染的醜聞,加上他對外曾公開說謊,使共和黨決定向他提出彈劾程式,但最終在民主黨議員的強力反對下,在眾議院透過,但在參議院則最終被否決,克林頓最終保住他的總統職位。 === 經濟繁榮 === 克林頓執政期間最大的成就是繁榮的經濟。拜網際網路科技成熟之賜,一個嶄新的科技產業在1996年開始發展起來,並於1998年進入白熱狀態。網際網路革命創造了一個帶有巨大產值的新產業,連帶創造了高薪的工作機會,帶動了經濟的運轉。 股票市場的快速膨脹則讓股民享受了幾年的紙上富貴。不過在克林頓任期的最後一年,科技泡沫已經開始破裂。道瓊斯工業指數在2000年4月達到歷史高峰之後開始長達了兩年的下跌,跌幅高達40%。科技股雲集的納斯達克市場跌幅更超過80%。 === 內閣 === 職位 姓名 任期 總統 比爾·克林頓 1993-2001 副總統 阿爾·戈爾 1993-2001 國務卿 克里斯托弗 1993-1997 奧爾布賴特 1997-2001 國防部長 萊斯·亞斯平 1993-1994 威廉·佩利 1994-1997 威廉·科恩 1997-2001 財政部長 勞埃德·本特森 1993-1994 羅伯特·魯賓 1995-1999 勞倫斯·薩默斯 1999-2001 司法部長 珍妮特·雷諾 1993-2001 內政部長 布魯斯·巴位元 1993-2001 農業部長 米克·埃斯比 1993-1994 丹·吉利文 1994-2001 商業部長 朗奴·布朗 1993-1996 米奇·奇塔 1996-1997 威廉·戴利 1997-2000 諾曼·峰田 2000-2001 勞工部長 羅伯特·萊克 1993-1997 亞歷西斯·靴爾文 1997-2001 衛生部長 當納·沙拿納 1993-2001 發展部長 亨利·施沙諾斯 1993-1997 運輸部長 費特列高·彭拿 1993-1997 安德魯·科木 1997-2001 能源部長 赫塞爾·奧拉利 1993-1997 費特列高·彭拿 1997-1998 比爾·李察臣 1998-2001 教育部長 李察·雷利 1993-2001 退伍軍人部長 傑西·布朗 1993-1997 丹尼斯·韋斯特 1998-2000 赫塞爾·高巴亞 2000-2001 克林頓提名了以下人士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 露絲·金斯伯格-1993年。被提名取代退休的拜倫·懷特,在參議院以96比3的票數透過。 * 斯蒂芬·佈雷耶-1994年。提名取代哈利·布萊克蒙,在參議院以87比9的票數透過。 == 卸任生活 == === 健康狀態 === 克林頓曾經因為部份心血管阻塞程度已達90%,因而住院做心臟繞道手術,克林頓手術後 心臟仍強健 自由新聞網,中華民國93年9月8日星期三為了活著看到孫子,因此開始吃素,連乳製品都不碰,在2010年女兒切爾西·克林頓婚禮前減去了30磅(約13.6公斤)體重,身體也變得更健康了。 2021年10月14日,CNN報道克林頓因血液感染住院,他的健康問題再一次引發全球關注。 == 著作 == *克林頓回憶錄《我的生活》2004,中文版2004年譯林出版社 *《付出:我們如何改變世界》2008年,中文版2008年中信出版社 *《失蹤的總統》(The President Is Missing)與英語驚悚小說作家詹姆斯·派特森(James Patterson)合著。中文版2018年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總統的女兒》(The President's Daughter)再次與詹姆斯·派特森合著續集。一位美國前總統住在新罕布什爾州的農村,他的女兒不幸遭遇綁架。2021年6月出版。 == 評價 == 克林頓是自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以來首位連任成功的民主黨總統,他的當選也結束了共和黨連續12年執政的歷史。1992年的選舉也使得民主黨自卡特總統以來首次全面控制聯邦政府的各個機構部門,包括國會兩院和白宮。 在克林頓從政生涯中牽涉了一系列林林總總的醜聞,包括白水門事件和拉鏈門事件,使克林頓成為美國歷屆總統中一位備受爭議的人物。白水門事件中克林頓和其妻希拉莉涉嫌在交易中有利益輸送的嫌疑,使不少人懷疑克林頓夫婦與政商界中不為人知的關係。而拉鏈門醜聞中克林頓先以謊言辯解被揭穿,其後又能巧妙地透過全國電視演說,成功爭取民眾同情,避過國會彈劾,過程峰迴路轉,使克林頓和此案,一度成為美國民眾的主要話題。 儘管他一系列醜聞多多,克林頓依然有著極高民望,如拉鏈門事件後仍有七成美國人支援克林頓。其主要原因是克林頓在任內有一定政績,尤其是他在任內創造了美國長期經濟繁榮,並使美國高科技行業的飛速發展,奠定今日美國高科技大國的地位。 克林頓的政績得到多少公眾肯定,有客觀的評估資料。1999年,美國公共有線電視臺C-SPAN對將近六十位歷史學者進行訪問,請他們在包括領導能力、經濟成就、與國會的關係、道德號召力等十個專案內為歷任美國總統評分,並計算綜合排名。克林頓的綜合排名為21,在42位總統當中恰恰是中等,落後他的前任老布什(排名第20)。這個評鑑結果與其後的另外幾次評鑑活動大約是一致的;在包含克林頓的六次總統評鑑排名活動中,克林頓的平均排名為20.67。 199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託妮·莫裡森稱克林頓為“第一位黑人總統”,他說:“克林頓幾乎展示了黑人的所有比喻:單親家庭,出生貧困,工人階級,薩克斯管演奏,和對垃圾食品的熱愛。 == 著作 == 《克林頓自傳:我的生活》2004,中文版2004譯林出版社 == 個人觀點 == === 評論總統任內同意烏克蘭放棄核武的決定 ===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後,克林頓於2023年4月5日對促成了《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 置評,表示對於當年說服了烏克蘭放棄其核武庫感到遺憾。克林頓表示,他在1994年知道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同意達成的永不干涉烏克蘭領土邊界的協議的目的是希望烏克蘭放棄核武器的情況下,對讓烏克蘭同意從其領土上撤走核武器的決定感到後悔。克林頓補充說,直到他在2014年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理解了時任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不會遵守其前任鮑里斯·葉利欽簽署的協議後,對此感到很震驚,如果烏克蘭仍然擁有核武器,俄羅斯不會入侵烏克蘭。他堅信,西方對烏克蘭的支援必須堅定不移,認為普京入侵烏克蘭的所作所為是非常錯誤的。 == 榮譽 == === 外國勳章獎章 === * 一等白獅勳章附頸飾(捷克,1998年) == 相關主題 == * 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 * 1996年美國總統選舉 * * 白水門事件 * 萊溫斯基醜聞 * 克林頓彈劾案 * 白色垃圾 * 臺海飛彈危機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美國曆史專題: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總統 * 第一次就職演說 * 第二次就職演說 * 克林頓總統中心 * 克林頓總統任期和民主批評 - Howard Zinn 著 * 克林頓總統資料工程 - 白宮檔案 nara.gov * InfoPlease 比爾·克林頓 * Republicans For Bill Clinton * * * * * Category:比爾·克林頓 Category:牛津大學大學學院校友 Category:埃德蒙·A·沃爾什外事學院校友 Category:美國人道主義者 Category:美國回憶錄撰寫人 Category:英格蘭裔美國人 Category:德國裔美國人 Category:愛爾蘭裔美國人 Category:美國政治作家 Category:美國薩克斯演奏家 Category:阿肯色州檢察總長 Category:美國浸禮宗教徒 Category: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Category:克林頓家族 Category: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Category:阿肯色州州長 Category:美國LGBT權利運動者 Category:羅德姆家族 Category:美國現代自由主義 Category:20世紀美國政治人物 Category:蘇格蘭-愛爾蘭裔美國人 Category:美國自傳作家 Category:查理曼獎得主 Category:美國內閣閣僚配偶 Category:阿肯色大學教師 Category: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Category:耶魯法學院校友 Category:面臨彈劾官員 Category:取消執業資格的美國律師 Category:受彈劾的美國總統 Category:20世紀美國總統 Category:美國反越戰人士 Category:民主黨美國總統 Category:香港大學名譽博士 Category:紐約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利物浦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愛丁堡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麥吉爾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美國民主黨黨員
喬治·布什
喬治·布殊又譯作-{zh:布什或布希;zh-hans:布希或布殊;zh-hk:布什或布希;zh-tw:布殊或布什;}-,指的可以是: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簡稱「老布什」,第四十一任美國總統(1989年-1993年)。 *喬治·沃克·布什,簡稱「小布什」,老布殊的長子,第四十三任美國總統(2001年-2009年)。 *喬治·布什 (神學家),美國神學家,兩個美國布什總統的遠親。
乾隆
乾隆(;;1736年-1796年)為清朝第六任皇帝清高宗的年號,共60年,是全中國範圍內使用時間第二長的年號,僅次於康熙。嘉慶元年元旦(1796年2月9日),乾隆帝將清朝皇位內禪予嘉慶帝,自此全中國範圍內改用嘉慶年號。但乾隆帝仍繼續執掌朝政,北京紫禁城內仍保留“乾隆”年號,直至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乾隆帝駕崩、嘉慶帝親政為止。因此“乾隆”是中國皇宮內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共64年。 ==年號含義== 寓意為「天道昌隆」。 ==藝術== 此時期的風格為皇帝收藏、創作的藝術風格,乾隆的收藏以瓷器、青銅器、玉器、法書、珍本書為主。在陶藝方面,此時特色是質地細緻的粉彩瓷製作。繪畫方面的特色是乾隆與宮廷畫家所創作,畫工細膩的花鳥畫。乾隆喜愛歐洲風格,因而在建築方面發展出中式洛可可風。 ==改元==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皇帝駕崩。九月三日,次子弘曆即位,有詔次年改元乾隆。「〔雍正十三年八月〕己丑,〔世宗〕崩。……己亥,上即位於太和殿,以明年為乾隆元年。」 *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乾隆皇帝立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有詔次年改元嘉慶。(但紫禁城內仍續用乾隆年號)「〔乾隆六十年〕九月辛亥,上御勤政殿,召皇子、皇孫、王、公、大臣等入見,宣示立皇十五子嘉親王為皇太子,明年為嗣皇帝嘉慶元年。」「乾隆六十年九月,策立為皇太子,高宗將傳位焉,以明年為嘉慶元年。」 == 公元紀年對照表 == 乾隆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公元 1736年 1737年 1738年 1739年 1740年 1741年 1742年 1743年 1744年 1745年 干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乾隆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公元 1746年 1747年 1748年 1749年 1750年 1751年 1752年 1753年 1754年 1755年 干支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乾隆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 三十年 公元 1756年 1757年 1758年 1759年 1760年 1761年 1762年 1763年 1764年 1765年 干支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乾隆 三十一年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 三十四年 三十五年 三十六年 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 三十九年 四十年 公元 1766年 1767年 1768年 1769年 1770年 1771年 1772年 1773年 1774年 1775年 干支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乾隆 四十一年 四十二年 四十三年 四十四年 四十五年 四十六年 四十七年 四十八年 四十九年 五十年 公元 1776年 1777年 1778年 1779年 1780年 1781年 1782年 1783年 1784年 1785年 干支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乾隆 五十一年 五十二年 五十三年 五十四年 五十五年 五十六年 五十七年 五十八年 五十九年 六十年 公元 1786年 1787年 1788年 1789年 1790年 1791年 1792年 1793年 1794年 1795年 干支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年號 == * 中國 ** 順天(1786年):清朝時期—林爽文之年號 ** 天運(1795年):清朝時期—陳周全之年號 * 越南 ** 永佑(1735年-1740年):後黎朝—懿宗黎維祳之年號 ** 景興(1740年-1787年):後黎朝—顯宗黎維祧之年號 ** 昭統(1787年-1789年):後黎朝—愍帝黎維祁之年號 ** 泰德(1778年-1793年):西山朝—歸仁阮文嶽之年號 ** 光中(1788年-1792年):西山朝—富春阮惠之年號 ** 景盛(1793年-1801年):西山朝—富春阮光纘之年號 * 日本 ** 享保(1716年-1736年):中御門天皇、櫻町天皇之年號 ** 元文(1736年-1741年):櫻町天皇之年號 ** 寬保(1741年-1744年):櫻町天皇之年號 ** 延享(1744年-1748年):櫻町天皇、桃園天皇之年號 ** 寬延(1748年-1751年):桃園天皇之年號 ** 寶曆(1751年-1764年):桃園天皇、後櫻町天皇之年號 ** 明和(1764年-1772年):後櫻町天皇、後桃園天皇之年號 ** 安永(1772年-1781年):後桃園天皇、光格天皇之年號 ** 天明(1781年-1789年):光格天皇之年號 ** 寬政(1789年-1801年):光格天皇之年號 *南洋 **蘭芳(1777年—1884年):蘭芳共和國之年號 == 參見 == *中國年號索引 *乾隆 (消歧義)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深入閱讀 == * * Category:清高宗 Category:清朝年號 清 Category:18世紀中國年號 清 Category:1730年代中國政治 Category:1740年代中國政治 Category:1750年代中國政治 Category:1760年代中國政治 Category:1770年代中國政治 Category:1780年代中國政治 Category:1790年代中國政治
嘉慶帝
清仁宗(),愛新覺羅氏,名(),是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五位,也是唯一一位被稱作“嗣皇帝”的皇帝,於公元1796年至1820年在位,年號嘉慶。廟號仁宗(),諡號睿皇帝(),葬於清西陵中的昌陵。 嘉慶帝乃乾隆帝第十五子,原名永琰,乾隆六十年立為皇太子,為避免他人避諱麻煩而改名顒琰。《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千四百八十六 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辛亥)立皇十五子嘉親王顒琰為皇太子……皇太子名上一字,改書“顒”字。其餘兄弟及近支宗室一輩,以及內外章疏,皆書本字之“永”,不宜更改。清書缺寫一點,以示音同字異而便臨文。”1796年2月9日接受父親乾隆帝禪位而成為皇帝,但乾隆帝仍以太上皇帝身份「訓政」。1799年2月7日乾隆帝駕崩後,嘉慶帝才得以親政。 == 生平 == === 早年經歷 === 1760年11月13日(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日)醜時顒琰出生,初名永琰,是乾隆帝第十五子,母魏佳氏。 乾隆三十八年冬至,乾隆帝以秘密建儲制,立永琰為大清皇太子。此前,乾隆帝亦曾按其父雍正帝設立的秘密建儲制指定皇位繼承人,但其早年屬意的建儲人選均接連早逝;直到乾隆後期才再度立儲,為十五子永琰。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帝親賜喜塔臘氏為永琰嫡福晉。乾隆四十四年年底(1780年),永琰的一位妾室劉佳氏為他生下了長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帝封永琰為嘉親王。 ==== 聽政時期 ====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1795年10月15日)85歲的乾隆帝將皇位內禪即位。 ==== 執政時期 ====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帝乾隆帝駕崩,顒琰開始親政,是為嘉慶帝,時已40歲。 ==== 整頓貪汙 ==== 嘉慶帝親政僅五天即逮捕乾隆朝大權臣和珅,迅即下詔宣佈其二十大罪,將和珅賜死,抄沒其家產。親政第十五天,就將和珅一黨全部打倒。政府稅入七千萬兩白銀,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閣臣,其所蓄當一國二十年歲入半額而強《清朝野史大觀·和珅家財》,時人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嘉慶帝對貪汙深惡痛絕,翰林院侍講梁同書「恭錄嘉慶七年御製罵廷臣詩」:「滿朝文武著錦袍,閭閻與朕無分毫;一杯美酒千人血,數碗肥羹萬姓膏。人淚落時天淚落,笑聲高處哭聲高;牛羊付與豺狼牧,負盡皇恩為爾曹。」但他卻拿不出治貪的辦法,他的治貪方式僅針對和珅一人,不肯擴大掃蕩層級,以致於收效有限,更無以改變朝廷全面性的腐化,尤其到了其末期更發生嘉慶兵部大印丟失案遷出一系列朝廷腐化真相,朝野震動。 ==== 民變迭起 ==== 嘉慶元年(1796年)十月,四川達州爆發徐天德、王登廷領導的造反,東鄉(今宣漢)爆發冷天祿、王三槐領導的造反,以及太平孫賜俸、龍紹周等人領導的農民造反,史稱「川楚教亂」,又稱川楚白蓮教造反。 嘉慶四年(1799年),白蓮教首領王三槐在北京受審時的供詞提到「官逼民反」,嘉慶知道後受到很大震動。 嘉慶八年(1803年),爆發陳德在紫禁城門口行刺嘉慶案。 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發生了天理教民攻入皇宮事件(癸酉之變)。林清率二百名天理教徒在宦官內應下進攻紫禁城,進至隆宗門方被包圍擊敗。當時,嘉慶在熱河避暑山莊回京的途中,不在宮內。不成軍的平民,武裝進攻皇城,為唐、宋、明以來從未見之事。 ==== 人口發展 ==== *嘉慶元年正月,是年「會計天下民數二億七千五百六十六萬二千零四十四名口」(275,662,044人)。《清史稿》本紀十六 *嘉慶十年,是年「會計天下民數三億三千二百一十八萬一千四百零三名口」(332,181,403人)。正月,顒琰詔內務府大臣嚴行約束太監的權力。 *嘉慶二十年,是年「會計天下民數三億二千六百五十七萬四千八百九十五名口」(326,574,895人)。 ==== 對外關係 ==== 1802年底,安南新國王阮福映請求改國號為“南越”。惟古代南越國包括兩廣和越南北部,引起嘉慶帝警惕,改賜名“越南”,沿用至今。 1803年11月,沙俄樞密院致函清朝理藩院:新任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已經即位了,想派出使團祝賀嘉慶帝登基。次年3月,嘉慶帝稱俄人:“言辭極為和順,用意亦然頗為誠懇”,“應即準如所請辦理”。 1805年農曆四月,查禁洋人刻書傳教。五月,詔內務府大臣管理西洋堂,未能嚴加稽查,任令傳教,下部議處,其經卷檢查銷燬,習教佟蘭等獲罪。 1805年9月,俄國使者戈洛夫金率242人到伊爾庫茨克。清俄禮儀糾紛,直到12月底抵達外蒙古庫倫,庫倫辦事大臣蘊端多爾濟舉辦盛大宴會招待。宴會前,戈洛夫金拒絕向清朝皇帝香案行三跪九叩禮,雙方不歡而散。三十多天爭辯後,庫倫辦事大臣收嘉慶帝聖旨,“將該大使妥為護送回國,並將從該大使所收取之全部貢品一併交還”。 1806年2月,戈洛夫金被迫率團離開。他在邊境逗留了幾個月。直到8月,接沙皇旨意,返回莫斯科。俄國一方面對清朝繼續交涉,另一方面準備對清戰爭。戈洛夫金“堅決要求將整個阿穆爾河左岸歸還俄國”,“只要他(俄國)願意,就能夠把自己的陸軍和海軍派到這個國家的國土上,無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從國力來看”。但這時“在西方拿破崙的桂冠引開了我們對東方的注意”。俄國沙皇保羅一世曾說:“就想懲罰一下這個高傲的鄰居(指中國),只是他(前任皇帝)的逝世使軍事準備停了下來”。 1808年農曆七月,英國稱幫助葡萄牙防禦法國侵佔澳門,保護英國貿易,派兵船9艘入侵,九月到廣東香山雞頸洋麵,英軍300人登岸,佔據澳門三巴寺、東西炮臺等,又駕舢板3艘駛入省河,至省城外十三行停泊,要求在澳門居住。兩廣總督吳熊光令他們回黃浦候旨。嘉慶帝指示吳熊光嚴加詰責,命其駛離。英軍不動,清軍封鎖水路,斷絕糧食,英軍在十月間撤離。顒琰以吳熊光表現怯懦,免總督職務,戍伊犁;廣東巡撫孫玉庭革職,顒琰諭示加強澳門炮臺。1809年,嘉慶帝指示百齡:英吉利“素性強橫奸詐”,“於本年該國貨船到時,先期留心偵探,如再敢多帶夷兵欲圖進口,即行調集官兵相機堵勦。” 1810年,農曆二月,下詔令各督撫斷鴉片來源。1811年農曆七月,禁西洋人在內地居住,禁人民接觸天主教。1814年底批准兩廣總督蔣攸銛主張的嚴禁農民為洋人服役,洋行不得私蓋西式房屋以及清查商欠等。 1816年,英使阿美士德訪華,雙方禮儀之爭,由於趕路緊急,載有官服與國書的車輛未抵達,路途勞累,阿美士德堅持休息。負責覲見的官員向嘉慶帝謊稱英使生病。嘉慶帝大怒,取消覲見,下令驅逐使團,不要貢品國書,次日賞了使團一些禮物,收了“貢品”,送上敕諭一道,拒絕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係、開闢通商口岸、割讓沿海島嶼要求。 === 去世 === 終嘉慶一朝,雖“宵旰勤勞,曾無一日稍紓聖慮”,但貪汙問題沒有解決,剪除和珅後卻未能斬草除根,反倒更加嚴重。這時期還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民變,社會衝突激化,鴉片流入中國、八旗的生計問題、錢糧的虧空、河道漕運的難題,清朝國勢日非。嘉慶帝十八年十二月御制《原教》嘆說:“承平日久,生齒日繁,物價騰貴,遊手之民,不遑謀食。加之以官多疲玩,兵盡怠慵,文不能辦事,武不能操戈,頑鈍無恥,名節有虧,朕遇斯時,大不幸也。中外已成錮疾害,自教民,而邪教從此起矣。始以造福逃劫,引誘痴愚,終歸於滅絕人倫,謀反大逆,因邪教聚不逞之徒,肆行無忌。”(《清仁宗實錄》卷二八一)清廷只能傾全力平定叛亂。嘉慶在天理教造反平定後,頒布「罪己詔」,史稱這時期為「嘉道中衰」。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慶帝依例到熱河木蘭秋獵,命皇次子智親王綿寧、皇四子瑞親王綿忻隨駕,嘉慶帝被形容為「身體豐腴,精神強固」《清宣宗實錄》載顒琰“天體豐腴”。,二十四日,到達熱河行宮,「聖躬不豫」《清仁宗實錄》記載:“此次蹕圖,偶感暍暑。”。當天,嘉慶帝到城隍廟燒香,又到永佑宮行禮,二十五日,病情嚴重 《嘉慶遺詔》:“迨抵山莊,覺痰氣上壅,至夕益甚,恐克弗瘳。”,當夜崩逝,死因不明,據今日推測,嘉慶帝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年逾花甲,身體肥胖,天氣暑熱,旅途勞頓,誘發腦中風或心臟病而猝死。旋即由軍機大臣共同公佈裝有傳位密諭的鐍匣 《清宣宗實錄》:二十五年秋七年,仁宗秋獮熱河,上隨扈。戊寅,仁宗不豫,己卯,大漸,御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託津、戴均元、盧廕溥、文孚,總管內務府禧恩、和世泰公啟鐍匣,宣示嘉慶四年御書,立上為皇太子。,又得禧恩為代表的宗室之建議和認同,和皇太后的中宮懿旨和皇弟瑞親王綿忻的贊同,公佈由綿寧繼位 《清宣宗實錄》:二十五年秋七年,仁宗秋獮熱河,上隨扈。戊寅,仁宗不豫,己卯,大漸,御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託津、戴均元、盧廕溥、文孚,總管內務府禧恩、和世泰公啟鐍匣,宣示嘉慶四年御書,立上為皇太子。仁宗崩,即日奉大行皇帝梓宮回京。辛巳,尊母后為皇太后,晉封惇郡王釂愷為惇親王,釂愉為惠郡王。癸未,奉皇太后懿旨:「大行皇帝龍馭上賓,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見隨行在,自當上膺付託,撫馭黎元。但恐倉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予所深知。為降諭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上奉懿旨,恭摺覆奏,並將御前大臣等啟鐍匣所藏嘉慶四年四月立皇太子硃諭進呈。。內閣擬定廟號有孝宗、仁宗、德宗、宣宗、康宗、肅宗,備選諡號有睿皇帝、神皇帝、元皇帝、成皇帝、定皇帝、熙皇帝。最終選定廟諡為仁宗睿皇帝。 道光元年三月二十三日(1821年4月23日),嘉慶帝入葬於昌陵(清西陵)。 == 評價 == 終嘉慶一朝,除了賜死和珅、處斬鄭源鸘、處絞富綱、平定白蓮教川楚教亂、平反並停止一些文字獄《清仁宗實錄》卷三十九、主持為被毒殺的清官李毓昌伸冤《清仁宗實錄》卷二百十一、二百十四、二百十五,除此之外顯著的政績實在不多,只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個性循規蹈矩。他曾在〈勤政愛民論〉寫道:“勤政本來是為了愛民。有實心而後才有實政,有實政才能給百姓以實惠。……內外大臣應該在勤政的同時,實心實意的為百姓辦事才是……”然此期間黃河再度決堤,然而人謀不臧,用心做事的數名官員被貪官汙吏陷於不義,好官或被罷職,或被降職,甚至鞠躬盡瘁都未能獲得重視,災民大起。 乾隆晚年好大喜功,重用和珅,造成吏治敗壞,加上白蓮教造反,在嘉慶時期達到高潮,嘉慶帝雖有心整治國家,接連發布整飭吏治的諭旨,但性情優柔寡斷,對弊政多是懲而不殺,戒而不絕,最後政令不出紫禁城,無力解決其皇父統治期間晚年社會的矛盾,僅保持大清的盛世一陣子,吃老本的問題未解決,貪汙更加嚴重,從此清朝康雍乾盛世的輝煌不再,反而進入了嘉道中衰的局面,飽受內憂外患之苦。嘉慶帝一生勤政,也雅好戲劇,洪亮吉上疏指責他“恐退朝之後,俳優近習之人,熒惑聖聽者不少”。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剛當皇帝的顒琰連看了十八天戲。當時乾隆雖退位,但仍大權獨攬,顒琰無事可做。 閻崇年:嘉慶的悲劇在於認為天下的問題都是由於和珅不好、百官不好造成的,而沒有從自身找責任,也沒有從制度挖根源。嘉慶在25年的皇帝生涯中,雖一件一件地解決乾隆盛世留下的危機,卻又一步一步地陷入更深的危機。乾隆朝盛世下的危機,到嘉慶朝更加深重。 張宏傑:從親政初期的偉大,到謝幕時的尷尬,嘉慶的滑落曲線如此令人嘆息。他二十多年的統治,前面連著“康乾盛世”,緊接其後的,則是“鴉片戰爭”。正是在嘉慶皇帝的統治下,大清王朝完成了走向萬劫不復的衰敗的關鍵幾步。 ==軼聞== *臺灣1980年代初臺語歷史劇「嘉慶君遊臺灣」,對臺灣有一定程度影響,是根據野史傳說編劇,嘉慶帝身為皇太子時駕臨臺灣,當時貼身有二保鏢,李勇與王得祿,李勇於南投竹山保謢嘉慶時中箭傷逝,王得祿則謢主有功,當上臺人清代最高階官員,浙江提督與太子太保,今墓葬於臺灣嘉義縣六腳鄉雙涵村。這齣戲也讓嘉慶帝成為臺灣非常知名的皇帝。 == 家族列表 == === 后妃 === 皇后 *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副都統、內務府總管和爾經額之女,仁宗為皇子時冊封為嫡福晉,仁宗即位後冊封為皇后,嘉慶二年二月崩。生一子道光帝,二女,一殤,一下嫁瑪尼巴達喇。 *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禮部尚書恭阿拉之女,仁宗及位前冊為側福晉。仁宗即位後封貴妃,是繼雍正朝的年貴妃、乾隆朝的高貴妃後,第三位“初封貴妃”(嘉慶朝實錄 卷1)○遣禮部尚書德明、為正使。禮部右侍郎周興岱、為副使。持節、齎冊、寶、冊封側妃鈕祜祿氏為貴妃。孝淑皇后崩後,乾隆帝命其為皇后,於仁宗釋服前先封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嘉慶六年冊為皇后。嘉慶二十五年八月,嘉慶帝在熱河巡行時駕崩。嘉慶帝的死訊傳回紫禁城後,皇后傳旨令宣宗道光帝即位。宣宗即位,晉皇太后。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崩,年七十四。生二子,綿愷、綿忻,一女,殤。 皇貴妃 *和裕皇貴妃,劉佳氏。仁宗為皇子時,為格格,嘉慶初年,封為諴妃(嘉慶朝實錄 卷1)○遣禮部尚書紀昀、為正使。內閣學士扎郎阿、為副使。持節、齎冊、印、冊封劉佳氏為諴妃。,嘉慶十三年進諴貴妃。宣宗尊為皇考諴禧皇貴妃。為嘉慶生下長子但早殤,一女下嫁索特納木多布濟。 *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嘉慶初年,被選入宮,封為如貴人,進如妃。宣宗尊為皇考如貴妃,文宗時尊為皇祖如皇貴太妃,薨,年七十四。生一子,綿愉,二女,皆殤。 妃 *恕妃,完顏氏,仁宗為皇子時,為側福晉。卒於嘉慶登基前,追封為恕妃。(嘉慶朝實錄卷 16)○壬辰。諭內閣、從前朕之側福晉完顏氏。格格關氏沈氏。或系皇父指賞。或生有公主。今俱早已溘逝。著加恩將側福晉完毅氏、追封恕妃。格格關氏、追封簡嬪。格格沈氏、追封遜嬪。交內務府大臣等、按其追封品級。照例辦理。暫停於靜安莊之傍所。俟萬年吉地工程完竣。於隨同皇后梓宮送往。 *華妃,侯佳氏,名六妞,仁宗為皇子時,為格格,嘉慶初封瑩嬪(嘉慶朝實錄 卷1)○遣禮部左侍郎鐵保、為正使。內閣學士那彥成、為副使。持節、齎冊、冊封侯佳氏為瑩嬪。。後晉華妃。一女,殤。 *莊妃,王佳氏,仁宗為皇子時,為侍妾。嘉慶初封春常在,進春貴人、吉嬪、莊妃。 *信妃,劉佳氏,嘉慶三年三月賜號信貴人,進信嬪。道光帝晉尊為皇考信妃。 嬪 *遜嬪,沈佳氏,仁宗為皇子時,為格格。嘉慶二年追封遜嬪。 *簡嬪,關佳氏,仁宗為皇子時,為格格。嘉慶二年追封簡嬪。 *淳嬪,董佳氏,嘉慶二年十一月,在《官女子媽媽裡用銀檔》出現,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才進宮。初賜號淳貴人,晉封為淳嬪。 *榮嬪,梁氏,仁宗為皇子時,為侍妾,賜號榮常在,晉封榮貴人,道光帝晉尊榮嬪。 *恩嬪,烏雅氏,賜號恩貴人,道光帝晉尊為恩嬪。 *安嬪,蘇完瓜爾佳氏,嘉慶五年賜號安常在。道光帝晉尊為安嬪。 貴人 *芸貴人,姓氏不詳,嘉慶九年四月封芸貴人,嘉慶十年卒,葬昌陵妃園寢。 *玉貴人,姓氏不詳。嘉慶二年十一月,在《官女子媽媽裡用銀檔》出現,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才進宮。嘉慶十九年閏二月,玉貴人開始患病,十月初七因受風寒而卒,葬昌陵妃園寢。 常在 * 慧常在,姓氏不詳。僅在嘉慶朝醫案中出現,應該葬於昌陵妃園寢。因為園寢中的寶頂數量,與已知的嘉慶帝后妃人數不符,尚有空缺。 ===皇子=== 嘉慶共生有5子9女。 *皇長子,早夭未命名,穆郡王,母和裕皇貴妃劉佳氏; *皇二子,旻寧,清宣宗,道光帝,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 *皇三子,綿愷,惇恪親王,母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 *皇四子,綿忻,瑞懷親王,母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 *皇五子,綿愉,惠端親王,母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 ===皇女=== *皇長女(1780~1783),乾隆四十五年四月十一生,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初一殤,母嘉親王府格格關佳氏; *皇二女(1780~1783),乾隆四十五年四月三十生,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初十殤,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 *皇三女,莊敬和碩公主,母和裕皇貴妃劉佳氏; *皇四女,莊靜固倫公主,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 *皇五女,慧安和碩公主,母遜嬪沈佳氏; *皇六女,(1789~1790),乾隆五十四年六月十二生,乾隆五十五年五月殤,母嘉親王格格侯佳氏; *皇七女,(1793~1795),乾隆五十八年六月二十六生,乾隆六十年六月十七日殤,母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 *皇八女,(1805),嘉慶十年二月初八戌時生,比四阿哥綿忻早出生兩個時辰,當年十一月殤,母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 *皇九女,慧愍固倫公主,嘉慶十六年生,母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 == 影視形象 == 年份 影視作品 演員 1972年 《嘉慶君與王得祿》 江南 1980年 《嘉慶君遊臺灣》 葉青 1986年 《嘉慶君遊臺灣》 李如麟 1987年 《豬哥亮與嘉慶君》 青蓉 1987年 《中國民間故事》 李全忠 1987年 《滿清十三皇朝》 汪禹 1992年 《嘉慶君遊臺灣》 孫翠鳳 1996年 《宰相劉羅鍋》 阮巡 1997年 《嘉慶君遊臺灣》 劉德凱 1998年 《大貪官和珅》 王硯輝 1999年 《騙中傳奇》 蔡子健 2000年 《乾嘉巨案》 潘佩瓊 2001年 《皇宮寶貝》 卓凡 2001年 《七品欽差》 李蓬 2001年 《九歲縣太爺》 王光輝 2002年 《乾隆王朝》 賈一平 2002年 《龍鳳奇緣》 黃少祺 2002年 《草民縣令》 高鑫 2002年 《夢斷紫禁城》 王光輝 2004年 《金枝慾孽》 於洋 2005年 《少年嘉慶》 黃維德 2005年 《嘉慶皇帝》 辛柏青 2005年 《褡褳王爺》 牛青峰 2005年 《我的野蠻奶奶》 陳榮峻 2006年 《紅墨坊》 侯祥玲 2009年 《嘉慶君遊臺灣 (2009年電視劇)》 黃少祺 2010年 《天地民心》 許還山 2010年 《大內低手》 于波 2015年 《張保仔》 劉江 2018年 《天命》 譚俊彥 2018年 《延禧攻略》 唐嘉童 2018年 《如懿傳》 陳雪濤 2022年 《嘉慶君遊臺灣》 陳亞蘭 ==註釋== == 延伸閱讀 == == 參考書目 == *羅威廉:〈乾嘉變革在清史上的重要性〉。 15 7 Category:北京人
7月26日
7月26日是陽曆年的第207天(閏年是208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58天。 == 大事記 == 7月26日 7月26日 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簽署透過《美國殘疾人法案》成為廣泛基本權的條文內容,允許在某些情況下禁止對身心障礙人士有所歧視。 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簽署透過《美國殘疾人法案》成為廣泛基本權的條文內容,允許在某些情況下禁止對身心障礙人士有所歧視。 克魯姆率領的保加利亞第一帝國軍隊在普利斯卡戰役中擊敗拜占庭帝國軍隊。 德國作曲家理察·華格納參考沃爾夫拉姆·封·埃申巴赫的史詩創作的歌劇《帕西法爾》。 柴門霍夫在著作《第一本書》中首次推廣人工語言世界語。 哈利·S·杜魯門、蔣中正與溫斯頓·邱吉爾發表《波茨坦公告》。 === 3世紀 === * 291年:中國西晉王朝發生內亂,八王之亂開始。 === 9世紀 === * 811年:克魯姆率領保加利亞第一帝國軍隊在普利斯卡戰役擊敗尼基弗魯斯一世的東羅馬帝國軍隊。 === 12世紀 === * 1139年:在奧裡基戰役中,阿方索一世率領葡萄牙軍隊擊敗摩爾人軍隊,隨後被推舉成為葡萄牙國王。 === 14世紀 === * 1309年:亨利七世獲教宗克勉五世認可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 16世紀 === * 1533年:西班牙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於卡哈馬卡殺害最後一名薩帕·印卡阿塔瓦爾帕。 * 1581年:由西屬尼德蘭北部省份組成的烏特勒支同盟發表獨立宣言,宣佈荷蘭共和國脫離西班牙獨立。 === 18世紀 === * 1757年:法國陸軍在哈斯滕貝克戰役擊敗聯軍後,迅速佔領了漢諾威選侯國。 * 1758年:英法北美戰爭中,英軍攻佔路易斯堡,得以控制聖羅倫斯灣。 * 1775年:第二次大陸議會建立了美國郵政部,由本傑明·富蘭克林擔任郵政局長。 * 1788年:英屬紐約省承認美國憲法,成為第十一個加入的美國州份“紐約州”。 === 19世紀 === * 1803年:世界首個面向公眾的鐵路在英國南方開放。 * 1822年:何塞·德·聖馬丁抵達瓜亞基爾,與西蒙·玻利瓦爾成功會面。 * 1825年:日本江戶的中村座首次公演了以幽靈為主題的《東海道四谷怪談》。 * 1830年:法國皇帝查理十世解散議會,七月革命爆發。 * 1847年:賴比瑞亞成為第一個獲得獨立國家地位的非洲殖民地,約瑟夫·詹金斯·羅勃茲擔任首任總統。 * 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七星期戰爭爆發。 * 1882年:德國作曲家理察·華格納創作的歌劇《帕西法爾》在巴伐利亞王國拜律特節日劇院首次演出。 * 1887年:柴門霍夫在著作《第一本書》中首次公開推廣作為國際輔助語之一的人工語言世界語。 * 1891年:法國入侵大溪地。 * 1892年:瑙羅吉成為英國下議院首位印度裔議員。 * 1898年:清政府把時務報改為官報,但主筆汪康年拒不遵命。 === 20世紀 === * 1908年: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前身,調查局(Bureau of Investigation)成立。 * 1914年:都柏林爆發起義。 * 1918年:埃米·諾特發表諾特定理。 * 1936年:軸心國決定干預西班牙內戰。 * 1939年:美國放棄與日本簽定的日米通商航海條約の廃棄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 1940年: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構想。 * 1941年:因日本入侵法屬印度支那,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宣佈查封所有日本在美資產。 * 1943年: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被迫下臺。 * 1944年:德國首次在實戰中使用V-2飛彈。 * 1945年:美國、中國和英國3國首腦哈利·S·杜魯門、蔣中正、溫斯頓·邱吉爾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 1945年:艾德禮在英國籌組工黨內閣。 * 1946年:阿羅哈航空在檀香山國際機場首航。 *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正式簽署1947年國家安全法案,1947年國家安全法正式生效。 * 1948年:美國總統杜魯門簽署第9981例行政命令,廢除美國軍隊裡的種族隔離制度。 * 1951年:華特·迪士尼的第13部動畫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在倫敦上映。 * 1953年:卡斯特羅和他的弟弟勞爾率領起義者襲擊蒙卡達兵營,古巴革命爆發。 * 1954年:。 * 1956年:埃及總統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宣佈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最終引發第二次以阿戰爭爆發。 * 1956年:義大利郵輪沉沒。 * 1956年:中國國務院詳細規定公私合營制度。 * 1963年:南斯拉夫斯科普里(現在屬於馬其頓共和國)發生地震,造成1000人死亡。 * 1965年:馬爾地夫共和國成立。 * 1965年:毛澤東提出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去。 * 1973年:。 * 1973年:李小龍的第四部電影《龍爭虎鬥》在香港上映。 * 1974年:希臘總理康斯坦蒂諾斯·卡拉曼利斯建立了自希臘軍政府時期開始首個民選政府。 * 1977年:魁北克國民議會將法語定為省政府唯一官方語言。 * 1990年: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華克·布希簽署透過《美國身心障礙者法案》成為廣泛基本權的條文內容,禁止在某些情況下對身心障礙人士有所歧視。 *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中國游泳運動員莊泳為國奪得首枚游泳金牌。 === 21世紀 === * 2003年:周杰倫的專輯《葉惠美》中。當年的7月26日這天,全亞洲超過50家電臺同時播放這首歌,共有八億人收聽,所以那天被稱為“周杰倫日” * 2009年:澳門選出第二任行政長官崔世安。 * 2009年:中國國民黨主席換屆選舉結束,時任總統馬英九當選主席。 * 2009年:港鐵將軍澳綫康城站正式啟用。 * 2011年:中國上海原黃浦區和盧灣區合併新設黃浦區。 * 2011年:中國的蛟龍號潛水器在南海抵達了5057米的深度。 * 2016年:以太陽能為動行的陽光動力二號抵達-{zh-tw:阿布達比; zh-hk:阿布扎比; zh-hans:阿布扎比;}-,完成環球飛行。 * 2016年:希拉里·克林頓在費城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是美國歷史上首位主要黨派的女性總統候選人。 * 2018年:於希臘首都雅典附近所發生的森林火災獲得撲滅,造成共90人死亡及187人受傷。 * 2019年:第18屆泛美運動會於秘魯利馬舉行開幕式,並由秘魯總統馬丁·比斯卡拉宣佈比賽正式開幕。 * 2020年:香港新增128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個案,103宗屬本地感染,35宗沒有源頭,連續第5日破百。 * 2021年:東京奧運男子個人花劍個人賽,港隊張家朗以15:11擊敗義大利劍手、衞冕金牌得主加羅素,為香港取得主權移交以來第一面奧運金牌。 == 出生 == * 1678年:約瑟夫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11年逝世) * 1724年:紀昀,清朝學者、政治人物(1805年逝世) * 1739年:喬治·克林頓,美國軍人、政治人物,第4任美國副總統(1812年逝世) * 1782年:約翰·菲爾德,愛爾蘭鋼琴家、作曲家(1837年逝世) * 1796年: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法國巴比松派畫家(1875年逝世) * 1829年:奧古斯特·貝爾納特,比利時政治家,190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12年逝世) * 1842年:阿爾弗萊德·馬歇爾,英國經濟學家(1924年逝世) * 1856年:肖伯納,社會主義思想家(1950年逝世) * 1861年:詹姆斯·K·瓦達曼,美國密西西比州州長及聯邦參議員(1930年逝世) * 1865年:菲利普·謝德曼,德國政治家,社會民主黨領導人,首任德意志國總理(1939年逝世) * 1875年:卡爾·古斯塔夫·榮格,瑞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現代心理學的鼻祖之一(1961年逝世) * 1877年:傑西·李佛摩,美國股市投機者(1940年逝世) * 1890年:丹尼爾·卡拉漢,美國海軍少將(1942年逝世) * 1891年:裡卡爾多·加萊阿齊-利西,義大利醫生、宗座御醫(1968年逝世) * 1894年:奧爾德斯·赫胥黎,英國作家(1963年逝世) * 1912年:啟功,中國古典文獻學家、書法家(2005年逝世) * 1919年:詹姆士·洛夫洛克,英國獨立科學家、環保主義者、未來學家(2022年逝世) * 1921年:王希季,中國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 1928年:-{zh-cn:斯坦利·庫布里克; zh-tw:史丹利·庫柏力克}-,美國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1999年逝世) * 1930年:朱維德,香港資深演員 * 1931年:-{zh-cn:伊萬·久巴; zh-tw:伊凡·久巴}-,烏克蘭文學評論家、社會激進分子、持不同政見者、烏克蘭英雄(2022年逝世) * 1932年:高斯達,葡萄牙政治人物,第124任澳門總督(2010年逝世) * 1934年:賈格迪什·巴格瓦蒂,印度裔美國經濟學家 * 1939年:約翰·霍華德,澳洲政治人物,前任澳洲總理 * 1940年:讓-呂克·南希,法國哲學家(2021年逝世) * 1943年:米克·賈格爾,英國搖滾樂手,滾石樂隊主唱 * 1945年:海倫·米蘭,英國女演員 * 1947年:尾瀨朗,日本漫畫家 * 1949年:塔信·欽那瓦,泰國政治家,總理 * 1949年:羅傑·泰勒,英國搖滾樂隊皇后合唱團鼓手 * 1953年:菲利克斯·馬加特,德國足球運動員 * 1954年:明學昌,緬甸政治人物(2023年逝世) * 1954年:蔡振南,臺灣男歌手 * 1955年:阿西夫·阿里·扎爾達裡,巴基斯坦政治人物,現任巴基斯坦總統 * 1957年:元彪,香港男演員 * 1959年:凱文·斯貝西,美國演員、導演 * 1959年:童安格,臺灣男歌手 * 1961年:大衛·海曼,英國企業家、電影監製 * 1964年:珊卓·布拉克,美國女演員 * 1965年:亞歷山大·瑟爾斯基,烏克蘭陸軍上將 * 1966年:張鳳妮,香港女演員 * 1967年:鄭健樂,香港男演員 * 1967年:傑森·史塔森,英國演員 * 1968年:楊柳,中國電視臺主持人 * 1969年:嶽虹,臺灣女演員 * 1970年:S·S·拉傑摩利,印度電影導演、製片人、編劇 * 1971年:櫻庭一樹,日本小說家 * 1972年:丘永材,香港賽車手(2012年逝世) * 1973年:凱特·貝琴薩,英國女演員 * 1974年:李瞳瞳,中國電視主持人 * 1975年:瀨尾公治,日本漫畫家 * 1975年:-{zh-cn:莉茲·特拉斯; zh-hk:卓慧思; zh-tw:莉茲·特拉斯}-,英國政治人物,前任英國首相 * 1977年:馬奎恩·穆林,美國商人、政治人物,現任奧克拉荷馬州聯邦參議員 * 1978年:齊藤梨繪,日本女性聲優 * 1980年:-{zh-hans:傑辛達·阿德恩;zh-tw:潔辛達·阿爾登;zh-hk:潔辛達·阿德恩;}-,紐西蘭政治人物,第40任紐西蘭總理 * 1980年:陳綺萱,臺灣女歌手 * 1980年:李東健,韓國男演員 * 1981年:黃建東,香港男演員 * 1981年:崔慈慧,韓國女演員 * 1981年:麥孔·道格拉斯·西塞南多,巴西足球運動員 * 1982年:凃壯勳,臺灣棒球選手 * 1982年:黃柏鈞,臺灣男性模特兒、演員 * 1983年:艾莉察·羅塞里尼·偉德曼,美國女名模 * 1985年:周筆暢,中國女歌手 * 1985年:蓋爾·克利希,法國足球運動員 * 1985年:中土居宏宜,日本男歌手 * 1985年:加藤夏希,日本演員 * 1986年:巫苡萱,臺灣女藝人、現任Rakuten Girls隊員 * 1986年:裡安納度·烏路亞,阿根廷足球運動員 * 1987年:帕納約蒂斯·幹尼,希臘足球運動員 * 1987年:弗雷迪·蒙特羅,哥倫比亞足球運動員 * 1988年:秋元才加,日本女偶像 * 1988年:鄭凱文,臺灣旅日棒球選手 * 1988年:林崇發,香港作家、金融家 * 1989年:羅宏正,臺灣男子偶像團體SpeXial隊長 * 1989年:林尚進,馬來西亞YouTuber * 1990年:陳粒,中國歌手 * 1992年:葉芸希,臺灣女演員 * 1993年:-{zh-cn:泰勒·莫姆森; zh-tw:泰莉·曼森; zh-hk:泰萊·麥遜;}-,美國女演員 * 1994年:古露·妮坦,挪威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97年:金建學,韓國男子偶像團體ONEUS成員 * 1999年:山下美月,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 2000年:楊冰怡,中國女子偶像團體SNH48成員 == 逝世 == * 146年:漢質帝劉纘,東漢皇帝(138年出生) * 291年:司馬亮,西晉汝南王,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生年不詳) * 291年:司馬瑋,西晉楚王,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271年出生) * 342年:晉成帝司馬衍,東晉皇帝(321年出生) * 811年:尼基弗魯斯一世,東羅馬帝國皇帝 * 899年:李罕之,唐朝軍事人物(842年出生) * 1533年:阿塔瓦爾帕,印加帝國第13代薩帕·印卡(約1500年出生) * 1597年:小早川隆景,日本戰國武將(1533年出生) * 1834年:喬納森·詹寧斯,美國政治人物,首任印第安納州州長(1784年出生) * 1844年:約翰·道爾頓,英國物理學家(1766年出生) * 1863年:約翰·J·克里滕登,美國政治家,曾任司法部長、肯塔基州州長、聯邦眾議員、聯邦參議員(1767年出生) * 1863年:山姆·休士頓,美國軍事家、政治家,首任德克薩斯共和國總統(1793年出生) * 1867年:鄂圖一世,希臘國王(1815年出生) * 1915年:詹姆斯·穆雷,英國辭書學家,《牛津英語辭典》主編(1837年出生) * 1925年:威廉·詹寧斯·布萊恩,美國律師、演說家、政治人物,第41任美國國務卿(1860年出生) * 1934年:溫瑟·麥凱,美國漫畫家、動畫師(生年不詳) * 1941年:亨利·勒貝格,法國數學家(1875年出生) * 1941年:本傑明·李·沃爾夫,美國語言學家(1897年出生) * 1944年:禮薩汗,伊朗國王(1878年出生) * 1952年:伊娃·裴隆,阿根廷第一夫人(1919年出生) * 1972年:林漢達,編輯(1900年出生) * 1977年:吳茀之,中國書畫家(1900年出生) * 1981年:史丹佛·瓦倫,美國物理學家、放射學家(1896年出生) * 1981年:威傑裡勳爵,英格蘭及威爾斯首席法官(1911年出生) * 1984年:艾德·蓋恩,美國連環殺手(1906年出生) * 1992年:羅石青,香港演員(1941年出生) * 1993年:李奇微,美國軍事家(1895年出生) * 2000年:約翰·圖基,美國數學家、統計學家,快速傅立葉變換發明人(1915年出生) * 2011年:小松左京,日本科幻小說家(1931年出生) * 2013年:張鴻明,臺灣南管音樂演奏家(1920年出生) * 2013年:成在基,韓國人權運動家、市民運動家(1967年出生) * 2015年:芭比·克莉絲汀娜·布朗,美國節目主持人、女歌手(1993年出生) * 2021年:麥克·恩齊,美國共和黨政治人物(1944年出生) * 2021年:喬依·喬迪森,美國音樂人、作曲家、製作人(1975年出生) * 2022年:詹姆士·洛夫洛克,英國獨立科學家、環保主義者、未來學家(1919年出生) * 2022年:釋淨空,臺灣佛教講經法師(1927年出生) * 2022年:尤里·奧萊夫,以色列猶太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1931年出生) * 2023年:讓-雅克·奧諾拉,海地政治人物,第3任海地總理(1931年出生) * 2023年:趙有亮,中國男演員(1944年出生) * 2023年:西尼德·奧康娜,愛爾蘭創作歌手(1966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世界語創立日 * :國家象徵日 * :起義日 * :獨立日 * :獨立日 * :卡吉爾勝利日 * :海軍節 * :幽靈之日() == 外部連線 == == 參考文獻 ==
7月27日
7月27日是陽曆年的第208天(閏年是209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57天。 == 大事記 == 7月27日 7月27日 荷蘭畫家文森·梵谷在法國瓦茲河畔歐韋開槍自殺,2天後去世。 荷蘭畫家文森·梵谷在法國瓦茲河畔歐韋開槍自殺,2天後去世。 在紅色夏季時期芝加哥當地海灘發生種族暴動事件。 弗雷德裡克·班廷證實胰島素為調節血糖含量的激素。 世界上第一架商業噴射客機哈維蘭彗星型客機首次試飛。 一架烏克蘭空軍Su-27戰鬥機在利維夫舉辦的航展發生事故。 === 13世紀 === * 1202年::喬治亞王國擊敗魯姆蘇丹國。 * 1214年:法蘭西王國在布汶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取代神聖羅馬帝國成為歐洲第一強國。 * 1299年:奧斯曼一世第一次佔領尼科米底亞,建立奧斯曼政權。 === 14世紀 === * 1302年:巴菲烏斯之戰後,拜占庭帝國的慘敗導致奧斯曼帝國可以直取比提尼亞。 === 16世紀 === * 1549年:西班牙籍耶穌會神父方濟·沙勿略搭乘船艦抵達日本,成為首批前往日本的天主教傳教士。 === 17世紀 === * 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 === 18世紀 === * 1775年:第二次大陸會議立法建立美國陸軍醫療部。 * 1789年:美國國務院成立。 * 1794年:法國國民公會透過決議逮捕雅各賓派的領導人羅伯斯庇爾,熱月政變發生。 * 1795年:西班牙同法國簽訂和約,割讓了聖多明各部分土地。 === 19世紀 === * 1843年:根據《南京條約》,廣州開埠。 * 1856年:阿拉圍城戰中,58名英軍面對8千多名印度兵的圍攻,堅守阿拉整整八天。 * 1866年:首個永久的跨大西洋電報電纜完工,連線愛爾蘭與加拿大。 * 1890年:荷蘭畫家文森特·梵高在法國瓦茲河畔歐韋舉槍自盡,2日後逝世。 === 20世紀 === * 1921年:在弗雷德裡克·班廷的領導下,多倫多大學研究人員證實胰島素為調節血糖含量的荷爾蒙。 * 1929年:53個國家簽署管制戰俘待遇的日內瓦公約。 * 1941年:日本佔領法屬印度支那。 * 1949年:世界上第一架商業噴射客機英國哈維蘭彗星型客機首次試飛。 * 1953年:韓戰參戰方在板門店正式簽署停戰協定,在38度線設立分隔北韓和南韓的非軍事區。 * 1953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開設駐香港總領事館及駐土耳其伊茲密爾領事館。 * 1954年:英國和埃及對結束英國控制蘇伊士運河七十二年的條件達成協議。 * 1955年:盟軍結束了對奧地利長達10年的佔領。 * 1955年:以色列航空402號班機在保加利亞上空被擊落,造成58人死亡。 * 1958年:連線內蒙古與甘肅的包蘭鐵路通車。 * 1974年: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決定對總統理查德·尼克松進行彈劾。 * 1976年:洛克希德事件: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被捕。 * 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襲擊黎巴嫩沿海城市貝魯特的平民區。 * 1984年:萬國郵政聯盟第十九屆代表大會在漢堡閉幕。145個國家的代表在新公約上簽字。 * 1990年:白俄羅斯宣佈獨立。 * 1995年:英屬香港政府順利透過《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條例》策劃強積金。 * 1996年:第26屆夏季奧運會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期間,奧林匹克公園發生爆炸案,造成2人死亡。 === 21世紀 === * 2002年:一架烏克蘭空軍Su-27戰鬥機在利維夫舉辦的航展飛行表演時墜入人群,造成77人死亡。 * 2006年:英特爾Core 2 Duo處理器正式發售。 * 2008年:北京奧運村向公眾開放。 * 2009年: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美國華盛頓開幕。 * 2011年:《自然》發文證實,美國NASA紅外探測器於2010年10月發現的小行星2010 TK7為首顆確認的地球的特洛伊小行星。 * 2012年: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英國倫敦奧林匹克體育場開幕,由英女皇伊利沙白二世主持開幕儀式。 * 2016年:在佛羅里達的新聞釋出發上,唐納德·特朗普公開請求俄羅斯搜尋並公佈希拉里·克林頓的被刪郵件。 * 2018年:火星大沖與月全食同時發生,前者系15年來火星最接近地球的一次,後者為21世紀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月全食。 * 2020年:香港新增145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個案,142宗屬本地感染,59宗源頭不明,再破單日新高,亦連續第六天破百。 == 出生 == * 774年:空海,日本高野山真言宗開山祖師,唐密第八祖(835年逝世) * 1083年:李綱,宋朝軍事人物(1140年逝世) * 1452年: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米蘭公爵(1508年逝世) * 1753年:克里斯蒂安·雅各布·克勞斯,德國語言學家(1807年逝世) * 1768年:夏綠蒂·科黛,法國大革命恐怖統治時期的重要人物(1793年逝世) * 1773年:路易莎,托斯卡納大公國大公夫人和那不勒斯王國公主(1802年逝世) * 1777年:湯瑪斯·坎貝爾,蘇格蘭詩人(1844年逝世) * 1824年:小仲馬,法國作家(1895年逝世) * 1835年:焦蘇埃·卡爾杜奇,義大利詩人、教育家,19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07年逝世) * 1867年:恩裡克·格拉納多斯,西班牙音樂家(1916年逝世) * 1870年:希萊爾·貝洛克,法裔英國作家、歷史學家、演說家、政治活動家(1953年逝世) * 1871年:恩斯特·策梅洛,德國數學家(1953年逝世) * 1878年:松井石根,日本軍事人物,南京大屠殺策劃者(1948年逝世) * 1881年:漢斯·菲舍爾,德國化學家(1945年逝世) * 1891年:倫納德·蒙克·伊希特,紐西蘭皇家空軍飛行員、少將(1976年逝世) * 1904年:朱雲影,臺灣歷史研究者(1995年逝世) * 1915年:約瑟夫·匹勒,德國二戰戰鬥機飛行員(1961年逝世) * 1915年:馬里奧·德·摩納哥,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1982年逝世) * 1923年:彼得·貝爾茲,英國聖公宗牧師、神學家(2000年逝世) * 1927年:約翰·席根塔勒,美國記者、作家(2014年逝世) * 1928年:約瑟夫·基廷格,美國空軍退役上校(2022年逝世) * 1938年:加里·吉蓋克斯,美國作家、遊戲設計師(2008年逝世) * 1945年:愛德蒙·克拉克,美國電腦科學家(2020年逝世) * 1948年:川口開治,日本漫畫家 * 1954年:羅伯·安德爾,美國技術分析師 * 1959年:卡洛斯·維拉·諾瓦,聖多美普林西比政治人物,現任聖多美普林西比總統 * 1961年:湯志偉,臺灣男演員 * 1962年:史亞平,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 1963年:甄子丹,香港武術家、演員、導演 * 1965年:特里豐·伊雲洛夫,保加利亞足球運動員(2016年逝世) * 1965年:何塞·路易斯·奇拉維特,巴拉圭足球員 * 1966年:戴立忍,臺灣男演員 * 1966年:北崎拓,日本漫畫家 * 1967年:王喜,香港藝人 * 1968年:-{zh-hans:朱利安·麥克馬洪;zh-hant:朱利安·麥克馬洪;zh-tw:朱利安·麥可馬洪;zh-hk:祖利安·麥馬漢;zh-mo:祖利安·麥馬漢;}-,澳大利亞演員 * 1969年:渡邊明夫,日本動畫師、插畫家、人物設計師、作畫監督 * 1969年:布萊恩·富勒,美國編劇、製片人 * 1969年:保羅·麥可·李維斯克,美國摔角選手 * 1970年:尼可拉·科斯特-瓦爾道,丹麥男演員 * 1971年:馬力歐,臺灣藝人 * 1972年:清水崇,日本電影導演 * 1972年:瑪雅·魯道夫,美國女演員、配音演員、喜劇演員、歌手 * 1974年:陳奕迅,香港歌手 * 1974年:貴婦奈奈,臺灣部落客 * 1975年:艾力士·羅德里奎茲,美國棒球選手 * 1977年:詹志文,香港DJ * 1978年:潘蔚林,香港新聞主播 * 1978年:那須惠,日本女性聲優 * 1979年:西德尼·戈武,法國足球運動員 * 1980年:張建銘,臺灣棒球選手 * 1981年:李小鵬,中國體操運動員 * 1982年:香月良太,日本棒球選手 * 1982年:連昭慈,中華民國華視主播 * 1983年:洛裡克·察納,阿爾巴尼亞足球運動員 * 1983年:戈蘭·潘德夫,北馬其頓足球運動員 * 1984年:呂小軍,中國男子舉重運動員 * 1984年:郝景芳,中國科幻作家 * 1984年:西岡剛,日本棒球選手 * 1985年:許孟哲,臺灣藝人 * 1987年:馬雷克·哈姆西克,斯洛伐克足球運動員 * 1987年:喬丹·希爾,美國籃球運動員 * 1990年:尹貞伊,韓國女演員 * 1990年:克莉蒂·山濃,印度女演員 * 1990年:印第安納·埃文斯,澳大利亞女演員 * 1991年:李蘊,香港女歌手 * 1991年:春場蔥,日本漫畫家,代表作《五等分的新娘》 * 1991年:松井玲奈,日本演員、女子偶像團體SKE48成員 * 1992年:羅蘭,日本公關、模特兒、藝人、商人、古董家 * 1993年:李莎旻子,中國女主持人 * 1993年:喬丹·斯皮思,美國高爾夫球手 * 1997年:武田玲奈,日本演員、模特 * 1998年:渡邊理佐,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櫻坂46成員 * 1998年:採子,臺灣女歌手 * 2003年:艾姬·比弗-鍾斯,英格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 2004年:休寧巴伊葉,韓國女子偶像團體Kep1er成員 == 逝世 == * 959年:後周世宗柴榮,五代之一的後周皇帝(921年出生) * 1061年:教宗尼各老二世,羅馬主教(生年不詳) * 1077年:邵雍,北宋理學家(1012年出生) * 1129年:元懿太子趙旉,南宋皇太子(1127年出生) * 1276年:海梅一世,巴倫西亞國王(1208年出生) * 1365年:魯道夫四世,奧地利大公(1339年出生) * 1382年:喬萬娜一世,那不勒斯女王(1326年出生) * 1510年:喬凡尼·斯福爾扎,義大利貴族及僱傭軍首領(1466年出生) * 1675年:蒂雷納子爵,法國名將,六大法國大元帥之一(1611年出生) * 1759年:皮埃爾·莫佩爾蒂,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1698年出生) * 1841年:米哈伊爾·萊蒙托夫,俄羅斯作家,詩人及畫家(1814年出生) * 1844年:約翰·道爾頓,英國物理學家(1766年出生) * 1949年:埃勒裡·克拉克,美國男子田徑運動員(1874年出生) * 1958年:克萊爾·李·陳納德,美國陸軍航空隊中將、飛行員(1893年出生) * 1970年:安東尼奧·薩拉查,葡萄牙前任總理(1889年出生) * 1972年:理查德·尼古拉斯·馮·康登霍維-凱勒奇,奧地利日本政治活動家、「歐洲聯盟之父」(1894年出生) * 1976年:馬可,中國作曲家(1918年出生) * 1980年: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伊朗國王(1919年出生) * 1981年:威廉·惠勒,德裔美國電影導演(1902年出生) * 1992年:藍來訥,英國駐華臨時代辦(1900年出生) * 1993年:雷吉·路易斯,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1965年出生) * 1994年:凱文·卡特,普利策獎得主,攝影家(1960年出生) * 2003年:鮑勃·霍普,美國著名的演藝者、喜劇演員(1903年出生) * 2007年:陳日新,香港政界人物(1915年出生) * 2009年:林家駿,澳門榮休主教(1928年出生) * 2010年:陳浩才,香港樂評人(1935年出生) * 2011年:克里斯多夫·雅歌塔,匈牙利裔瑞士作家(1935年出生) * 2012年:司馬華龍,香港男演員(1921年出生) * 2014年:莫懷戚,中國作家(1951年出生) * 2015年:阿卜杜爾·卡拉姆,印度航天科學家、政治人物,第11任印度總統(1931年出生) * 2019年:約翰·施裡弗,美國物理學家,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31年出生) * 2022年:金宗哲,中國材料科學家(1935年出生) * 2022年:瑪麗·艾麗斯,美國女演員(1936年出生) * 2023年:奧金寶,菲律賓裔香港樂隊領班、編曲家、作曲家(1932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世界抗頭頸癌日 * :貪睡節 * :獨立日 * :祖國解放戰爭勝利紀念日 * :基督堂教會日 * :何塞·塞爾索·巴博薩誕辰 * :烈士紀念日 == 參考資料 ==
7月28日
7月28日是陽曆年的第209天(閏年是210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56天。 == 大事記 == 7月28日 7月28日 在日本福岡市舉辦的2001年世界游泳錦標賽之中,游泳運動員伊恩·索普成為第一位在單一世界錦標賽中一次獲得6枚金牌的選手。 在日本福岡市舉辦的2001年世界游泳錦標賽之中,游泳運動員伊恩·索普成為第一位在單一世界錦標賽中一次獲得6枚金牌的選手。 雅各賓俱樂部領導人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被送上斷頭臺處死。 負責北平防務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陣亡。 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最後通牒失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發生芮氏地震規模7.8級以上的強烈地震。 === 14世紀 === * 1356年:朱元璋自稱吳國公。 * 1364年:比薩共和國與佛羅倫薩共和國在卡西那發生軍事衝突。 === 16世紀 === * 1540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下令處決前掌禮大臣托馬斯·克倫威爾,並在同日與凱薩琳·霍華德結婚。 * 1571年:西班牙殖民者建立內湖省,成為菲律賓最早的監護徵賦制省。 === 17世紀 === * 1656年:第二次北方戰爭中的華沙戰役爆發。 === 18世紀 === * 1778年:坎塔布里亞省的憲法得到透過。 * 1794年: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路易·安託萬·德·聖茹斯特等法國雅各賓俱樂部成員遭到處決,法國大革命最激進的雅各賓專政時期結束。 === 19世紀 === * 1809年:塔拉韋拉戰役中,亞瑟·韋爾斯利指揮的英西葡聯軍擊敗約瑟夫·波拿巴的法國軍隊。 * 1821年:阿根廷將軍荷西·德·聖馬丁宣佈秘魯自西班牙帝國獨立,並與西門·玻利瓦領導獨立戰爭。 * 1841年:清朝道光帝諭令沿海各省撤兵。 * 1868年:清政府派往美國的辦理各國中外交涉事務大臣蒲安臣擅自越權與美國訂立《續增條約》。 * 1868年:美國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正式生效,確立公民出生地原則、正當程式條款及平等保護條款。 * 1896年: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市成立。 === 20世紀 === * 1912年:英國與德國就巴格達鐵路達成協議。 * 1914年:奧匈帝國依照最後通牒向拒絕調查塞拉耶佛事件的塞爾維亞王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 1915年:美國派遣300名海軍陸戰隊官兵自海地首都太子港登陸,對該國展開長達19年的軍事佔領。 * 1928年:第九屆奧運會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 * 1932年:美國聯邦軍隊武裝驅散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退伍軍人請願者,稱為酬卹金進軍事件。 * 1937年:日本軍隊進攻北平,防守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陣亡。 * 1942年: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下達第227號命令,面對納粹德國的陣線上任何逃跑或擅自撤離計程車兵都會被送上軍事法庭。 * 1944年:美國登陸部隊奪取關島的蘇邁,南北兩面的部隊在騰爵山完成會師。 * 1945年:一架美軍轟炸機在濃霧中飛行時撞上了當時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帝國大廈。 * 1965年: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宣佈他將把美國駐南越軍隊的數量從7萬5千提升到12萬5千。 * 1969年:超級颱風維奧娜登陸廣東省汕頭地區,沿海大部份堤圍潰決,共造成1554人死亡。 * 1972年:中共官方公佈前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死訊。 * 1973年:法國在穆魯羅瓦珊瑚礁進行第二次原子彈爆炸。 * 1974年:阿爾法小組,前蘇聯(現屬俄羅斯)的特種部隊成立。 * 1976年:中國河北省唐山市和豐南縣先後發生MW 7.5與MW 7.4大地震,造成超過24萬人死亡和16萬人受傷。 * 1981年:中國兒童和少年基金會成立。 * 1984年:198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 * 1990年:日本裔秘魯政治家阿爾韋託·藤森正式就任第89任秘魯總統。 * 1993年:安道爾加入聯合國。 * 1995年:越南宣佈正式加入東盟。 * 1996年:一具史前時代的遺體在美國華盛頓州肯納威克被發現。 === 21世紀 === * 2001年: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訪問中國。 * 2001年:在日本福岡市舉辦的2001年世界游泳錦標賽之中,游泳運動員伊恩·索普成為第一位在單一世界錦標賽中一次獲得6枚金牌的選手。 * 2004年:中國在北極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黃河站建成。 * 2004年:武漢地鐵1號線開始試運營。 * 2005年:中國新的國家歌舞團:中國東方歌舞團,整合了原中國歌舞團和東方歌舞團,正式掛牌成立。 * 2005年:臨時愛爾蘭共和軍宣佈將停止持續了三十年的北愛反英武裝暴動。 * 2011年:重慶軌道交通一號線開始試運營。 * 2011年:由首爾仁川國際機場飛往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貨運航班發生空難。 * 2012年: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 * 2012年:中國選手易思鈴在女子10米氣步槍賽中獲得本屆奧運中國首金。 * 2014年:新疆莎車暴恐事件。 * 2017年:巴基斯坦總理納瓦茲·謝里夫被巴基斯坦最高法院認定犯有貪汙腐敗罪後,被取消了終身任職資格。 * 2018年:澳大利亞運動員溫蒂·塔克成為首個克利伯環球帆船賽女性冠軍。 * 2020年:吉隆坡高等法庭宣判,馬來西亞前首相納吉·阿都拉薩涉及一馬弊案的SRC洗錢案的7項指控全部成立,判處監禁12年和罰款2億1000萬令吉,若無法繳付罰款則加監5年。 == 出生 == * 1695年:愛新覺羅允祿,康熙帝第十六子,號愛月主人,雍正元年胤祿奉旨被過繼給博果鐸(順治帝之兄碩塞的兒子),封為莊親王。(1767年逝世) * 1804年: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1872年逝世) * 1840年:愛德華·德林克·科普,美國古生物學家(1897年逝世) * 1860年:安娜斯塔西婭·米哈伊羅芙娜,俄羅斯帝國女大公(1922年逝世) * 1866年:碧雅翠絲·波特,英國童書作家與插畫家,彼得兔是她的創作中最知名的角色。(1943年去世) * 1887年:片山哲,日本政治人物(1978年去世) * 1902年:卡爾·波普爾,奧地利裔英國哲學家(1994年逝世) * 1905年: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切連科夫,蘇聯物理科學家,195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90年逝世) * 1912年:姜椿芳,中國教育家,中國大百科全書奠基人(1987年逝世) * 1915年:查爾斯·湯斯,美國物理學家,196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15年逝世) * 1918年:佩納亞·加尼勞,斐濟政治人物,首任斐濟總統(1993年逝世) * 1923年:夏培肅,中國電腦科學的先行者(2014年逝世) * 1929年:賈桂琳·甘迺迪,美國第一夫人(1994年逝世) * 1929年:笹原正三,日本男子摔跤運動員(2023年逝世) * 1931年:何友聲,中國流體力學與船舶製造技術專家(2018年逝世) * 1934年:劉家良,香港演員、導演(2013年逝世) * 1935年:殷瑞鈺,中國冶金專家 * 1938年:阿爾韋託·藤森,日本裔秘魯政治人物,第45任秘魯總統 * 1947年:蘇貞昌,臺灣政治人物,前任行政院院長 * 1948年:伊蒙·麥凱布,英國攝影師(2022年逝世) * 1949年:維達·布魯,美國職業棒球運動員(2023年逝世) * 1952年:廖峻,臺灣男演員 * 1952年:瑪哈·哇集拉隆功,泰國扎克里王朝第十代君主 * 1954年:烏戈·查維茲,委內瑞拉政治人物,前任委內瑞拉總統(2013年逝世) * 1958年:泰瑞·福克斯,加拿大運動員、慈善活動家(1981年逝世) * 1960年:歐陽震華,香港男演員 * 1960年:巖明均,日本漫畫家 * 1960年:高橋陽一,日本漫畫家 * 1961年:庾澄慶,臺灣歌手 * 1964年:洛莉·路格林,美國女演員 * 1964年:真殿光昭,日本男性聲優 * 1965年:陳慧嫻,香港女歌手 * 1971年: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伊拉克恐怖主義組織伊斯蘭國的領導人(2019年逝世) * 1973年:劉冠佑,臺灣樂團五月天成員 * 1973年:田中涼子,日本女性聲優 * 1975年:小室友裡,日本AV女優 * 1976年:廖家儀,臺灣女演員 * 1977年:歐陽夏丹,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 * 1977年:馬努·吉諾比利,阿根廷籃球運動員 * 1977年:趙英俊,中國男歌手、詞曲作家(2021年逝世) * 1979年:李玟雨,韓國男子偶像團體神話成員 * 1981年:邁克爾·卡里克,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 1981年:趙寅成,韓國男演員 * 1981年:黃小偉,臺灣棒球選手 * 1982年:張默,中國男演員 * 1983年:丹努什,印度男演員 * 1983年:胡安·瓜伊多,委內瑞拉政治人物 * 1987年:佩德羅·羅德里格斯·雷德斯馬,西班牙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88年:韓雨潔,臺灣女演員 * 1988年:羅雲熙,中國男演員 * 1988年:仲村宗悟,日本男性聲優 * 1989年:權偲儇,韓國男演員 * 1989年:蘇偉,中國籃球運動員 * 1989年:王彥霖,中國男演員 * 1991年:逢澤莉娜,日本女藝人 * 1992年:段欣芮,中國男歌手 * 1992年:范姜彥豐,臺灣男演員、模特兒 * 1992年:趙佳恩,韓國模特兒、歌手 * 1993年:哈里·凱恩,英格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93年:雪兒·洛薇,英國女歌手 * 1994年:巴拉奇亞·魯洛,泰國演員、歌手、主持人 * 1994年:尚語賢,中國女演員 * 1994年:孝定,韓國女子偶像團體Oh My Girl隊長 * 1995年:楊和蘇,中國男歌手 * 1996年:澤田美晴,日本女性聲優 * 1997年:吳艷妮,中國女子田徑運動員 * 2008年:楊鎧凝,香港童星 == 逝世 == * 450年:狄奧多西二世,東羅馬帝國皇帝(401年出生) * 636年:長孫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601年出生) * 942年:石敬瑭,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晉開國皇帝(892年出生) * 1129年:元懿太子趙旉,南宋皇太子(1127年出生) * 1540年:托馬斯·克倫威爾,英國政治人物(約1485年出生) * 1741年:安東尼奧·維瓦爾第,義大利作曲家(1678年出生) * 1750年: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音樂家(1685年出生) * 1794年: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法國革命家,法國大革命雅各賓專政時期實際最高領導人(1758年出生) * 1794年:路易·德·聖鞠斯特,法國大革命雅各賓專政時期領袖,公安委員會最年輕的成員(1767年出生) * 1836年:納坦·邁爾·羅特希爾德,德國猶太裔金融家(1777年出生) * 1937年:趙登禹,抗日愛國將領(1898年出生) * 1937年:佟麟閣,抗日愛國將領(1892年出生) * 1942年:石塚英藏,日本政治人物,第13任臺灣總督(1866年出生) * 1964年:朱爾·佈雷維耶,法國政治人物(1880年出生) * 1965年:江戶川亂步,日本推理小說家(1894年出生) * 1971年:勞倫斯·摩爾·科斯格雷夫,加拿大陸軍上校、外交官(1890年出生) * 1974年:鄧律敦治,香港商人、慈善家及政治家(1903年出生) * 1990年:陳炯輝,臺灣雕刻家(1950年出生) * 2004年:高慈美,臺灣鋼琴家,臺灣首位鋼琴女教授(1914年出生) * 2004年:佛朗西斯·克里克,英國生物學家、物理學家、神經科學家,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之一,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16年出生) * 2005年:程思遠,中國著名的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社會活動家,第八、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李宗仁前秘書,亞太影后林黛父親(1908年出生) * 2006年:邱竹賢,中國工程院院士,有色金屬冶金專家(1920年出生) * 2007年:阮福保隆,越南阮朝最後一位皇帝保大帝的皇太子,也是皇朝的繼任人(1936年出生) * 2011年:布萊恩·奧列裡,美國科學家、作家、太空人(1940年出生) * 2021年:江田五月,日本政治人物、律師(1941年出生) * 2022年:唐由之,中國中醫眼科學家(1926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世界肝炎日 * :獨立日 * :大動盪紀念日 * :解放日 == 參考資料 ==
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季漢)丞相,亦是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及散文家,曾發明木牛流馬,諸葛連弩等。他常被後世認為是智慧和忠義的典範。先為劉備麾下核心幕僚,後為劉禪初年蜀漢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 諸葛亮年輕時自比管仲、樂毅,人稱「臥龍」。與龐統齊名。劉備三顧茅廬始見之,為劉備畫據荊益、聯合孫權、抗拒曹操之策,輔佐劉備取荊州,定益州,遂與曹魏、孫吳鼎足而三。草廬對及後為蜀漢基本國策。不久諸葛亮使江東,與魯肅說服孫權,成就赤壁之戰。關羽攻打襄樊,威震華夏;後曹操與孫權暗地勾結,孫權偷襲荊州並將關羽斬首,孫劉反目,諸葛亮調整國策。曹丕代漢,劉備稱帝於成都,以諸葛亮為丞相。劉備伐吳戰敗,命諸葛亮留守成都。劉備死,諸葛亮輔助後主劉禪,以丞相封武鄉侯,兼領益州牧。 諸葛亮整官制,修法度,志復中原。諸葛亮改善經濟,休養生息,打壓益州豪族,平定南中叛亂,控制南中。屢次北伐,與魏相攻戰。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卒於五丈原軍中,年五十四,諡為忠武。《三國志·蜀志》有傳。後世景仰諸葛亮才能品格,常尊其為武侯、諸葛武侯。後民間小說、戲曲謂其通曉陰陽,料事如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忠臣與智者。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所刻畫者,流傳眾口,最為著稱。毛宗崗評《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稱為“三絕”中的“智絕”。 ==生平== 葛氏原住在琅琊諸縣,後遷到琅琊陽都,陽都先有葛氏,時人稱諸縣葛氏為諸葛,因之以諸葛為姓。 黎東方在《細説三國》稱,諸葛亮遠祖是商代葛國國君,封邑在今河南省東部。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漢末為泰山郡丞。 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諸葛亮生於琅琊陽都。不久母親章氏去世,父親續娶。中平五年(188年),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去世。一家生活由叔父諸葛玄來照料。 ===躬耕十年=== 袁術與諸葛玄是世交,他請諸葛玄擔任豫章郡太守。興平元年(194年),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及其弟諸葛均以及他們兩個姐姐隨同上任。諸葛瑾留家照顧繼母。之後諸葛謹帶著繼母到江東避難,後來出仕於孫權帳下。 之後漢朝更選朱皓代諸葛玄職位。諸葛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附之。諸葛玄許配諸葛亮大姐予中廬蒯祺,許配諸葛亮二姐予龐德公兒子龐山民。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死,當時諸葛亮虛歲十七歲。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約184公分,漢時一尺約為23.1公分),每自己比作於管仲、樂毅,當時人都不同意;惟有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與諸葛亮友善,謂為相信他。 諸葛亮與當時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等結交。三國志註《襄陽記》記載曰:黃承彥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亮:「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聞你正要挑選妻子;我有一醜女兒,黃頭髮、黑皮膚,但才華堪相配於你。)」;諸葛亮答應,即迎;時人以為笑樂,鄉裡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不要像諸葛亮那樣選老婆,娶了黃承彥的醜女兒。)」 ===三顧之恩===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既破袁紹,自南進擊劉備;劉備派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劉表自郊外迎接,以上賓之禮相待,增益其兵馬,使之屯兵新野。劉備向司馬徽請教世事。司馬徽說:「我這儒生是淺俗士人,怎麼會懂時勢事務?知道時勢事務的人都是英俊豪傑。在這地方,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兩人。」徐庶見劉備,劉備器重,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劉將軍希望見到嗎?」;劉備答:「你與他一起過來吧。」;徐庶說:「諸葛亮這個人你需要親自去見他,不能由其他人去做,還委屈將軍您坐車去拜訪他。」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劉備親自拜訪諸葛亮,三次才見到(史稱「三顧茅廬」);劉備屏退別人說:「現在漢室衰敗,奸臣掌權,使當今聖上蒙受苦難。我不自量德行與能力,想要在這天下伸張大義,可是我的智術淺薄,到今天還一無所成。然而我的志向還沒消退,先生可以出謀畫策嗎?」 諸葛亮遂向劉備陳述三分天下之計,分析:此時與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又詳述荊州用武之國、戰略要地,而其主劉表不能守,此恐怕是上天賜予劉備;益州是漢高祖成就帝業之地,其主劉璋闇弱;更建議劉備等待時局有變,由荊州、益州進攻中原,此談話即後世稱為《草廬對》之文章。後來劉備與諸葛亮越來越親近,引起結拜兄弟關羽、張飛等人心有不滿,劉備對此解釋說:「我得到孔明,就像魚得到水,希望眾人別在這件事上做無謂的議論。」;關羽、張飛於是就此做罷。 不過根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是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後才被劉備錄用,記載與《三國志》和《出師表》的三顧草廬版本有所不同。 何宇度《益部談資》稱劉備在荊州擴軍,諸葛亮籌措軍需。 ===赴吳結盟=== 劉表妻子蔡氏想劉琮取代劉琦,多次與蔡瑁、張允等人在劉表面前說劉琦壞話。劉琦每欲找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諸葛亮動輒拒絕,未與共同謀畫;劉琦便邀請諸葛亮遊觀自家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上屋抽梯,迫使諸葛亮授以對策;諸葛亮答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您沒看到春秋時期申生留在國內而遇危險,但重耳在外地而得安全嗎?)」;劉琦恍然大悟,決意離開襄陽;適值黃祖過身,劉琦得出,遂任江夏太守。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卒。劉琮在蒯越、傅巽等人勸説下,最後選擇投降,瞞著劉備向曹操遞降書。劉琮聞曹操來征伐,遣使請降。劉備屯樊,不知曹操卒至,至宛城乃聞,遂將其眾離去。劉備過襄陽,諸葛亮勸説劉備攻打劉琮,可有荊州。劉備説:「吾不忍也。(我不忍心啊。)」劉備乃駐馬高呼劉琮,劉琮懼怕不能起。之後來到劉表墓前祭奠,拜辭而去。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劉備。劉備走到當陽時,人數達10餘萬,一天走10幾裡,另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於江陵會合。曹軍五千輕騎於當陽長坂坡追上劉備一行。魯肅建議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受命到荊州。與魯肅相見,劉備與諸葛亮故意稱要先投奔蒼梧太守吳巨。諸葛亮主動請纓出使向孫權求救。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原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如果江東的人力、物力能與北方曹操相抗衡,那就早一點與他一刀兩斷)」,另一個選擇是:「若不能當,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辦不到,那就把盔甲收存起來,士兵解除戒備,向曹操投降)」孫權反問諸葛亮那劉備為什麼不去投降曹操,諸葛亮說劉備有高遠志向,他自己絕不會向曹操投降。孫權聲言不向曹操投降,卻擔心劉備新敗,還能抗此敵嗎?諸葛亮分析,先說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兩萬人,加上劉琦招集江夏郡戰士也不下一萬人。再說曹軍遠來疲弊,追擊劉備時,「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最後,他說孫權如果能派遣猛將統領數萬雄兵,與劉備同心協力,必破曹軍。孫權決定抵抗曹操,而不是投降。諸葛亮去京口途徑秣陵時稱:「鍾山龍盤,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後來孫權接受諸葛亮建議遷都秣陵,改稱建業。曹操率領水陸大軍20多萬,號稱80萬。十一月初冬,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孫權、劉備和曹操瓜分荊州。曹仁留守江陵,周瑜派甘寧西取夷陵,曹仁包圍甘寧,呂蒙建議周瑜分兵援甘寧,留凌統守江陵城外,至建安十四年年底曹仁撤軍至襄陽,周瑜為南郡太守。孫權控制江夏。劉備根據地在油江口,更名公安。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荊州南部四郡盡為劉備所佔領。建安十四年(209年)冬季,劉琦死,群下推劉備為荊州牧,劉備把州治所放在公安城。劉備遂收江南,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其租賦,以供軍實。裴松之註引《零陵先賢傳》說:「亮時住臨烝。」,「此縣居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中,調其賦稅,最為要地也。」在《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獻帝建安十三年》胡三省注中解釋軍師中郎將一職時說:「軍師,亦古將軍號。曹操初置軍師祭酒,而備置軍師中郎將,皆以一時軍事創置官名也。然軍師祭酒止決軍謀,中郎將則有兵柄。亮後又進軍師將軍。」據《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第七》中記載,諸葛亮曾稱:「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初主公在南郡時,北邊畏懼曹操的強大,東邊忌憚孫權的威壓,內部還怕孫夫人平生變故,真是內外交困。)」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劉備,使入蜀助攻張魯;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劉備自葭萌還攻劉璋,諸葛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泝江,分兵平定郡縣,與劉備共圍成都。劉備圍攻雒城有一年,張任守城,其部下流矢射殺龐統。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等溯流入巴東。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劉備攻克雒城。諸葛亮分遣趙雲從外水定江陽、犍為;張飛定巴西、德陽,與劉備、黃忠等圍成都。成都平,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關羽聽聞馬超歸降,以往並非舊人,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才能誰可相比;諸葛亮知關羽護前,乃回答稱:「馬超文武兼備,氣概雄烈過於常人,可謂一世之豪傑,黥布、彭越之流,當與張飛相提並論,但是不及美髯公你超逸絕群。」劉備派簡雍進入成都勸說劉璋投降,劉璋決意開城投降,與簡雍「同輿而載,出城歸命」;劉備成為益州之主,領益州牧。 ===蜀漢丞相=== 據《華陽國志》記載,諸葛亮、關羽、張飛和法正都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錦一萬匹。諸葛亮由軍師中郎將升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劉備擴充地盤,諸葛亮留守後方,保障前線糧草兵力。建安二十年(215年)初,曹操攻打張魯,佔領漢中郡。曹操兩位主簿司馬懿和劉曄都勸曹操得到漢中後即入川打劉備。諸葛亮為防備曹操出屯江陽《元和郡縣圖志》卷33:滬川縣,中下。郭下。本漢江陽縣地,屬犍為郡。初,曹公入漢中,諸葛亮出屯江陽。。此時孫權派人討索荊州,劉備正率兵從益州到公安,與孫軍對峙,準備奪回被孫權奪走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偏將軍黃權對劉備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如果漢中被曹操佔領,則三巴受到直接威脅,猶割蜀之臂膀。)」劉備懼失益州,便遣使求和於孫權,孫權令諸葛瑾報命,遂分荊州,以湘水為界:江夏、長沙、桂陽三郡以東屬孫權;南郡、零陵和武陵以西歸劉備。後曹操班師回許昌,以夏侯淵為主將,張郃為副,杜襲主持漢中行政。 從建安二十二年十一月起,劉備先打漢中。劉備使諸葛亮坐鎮成都,領法正率十萬大軍北上,攻佔陽平關。張郃駐軍守廣石,劉備未能攻克,「急書發益州兵」。諸葛亮徵詢從事楊洪的意見,楊洪說:「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漢中是益州的咽喉,關係到蜀中的存亡,如失去漢中,蜀就危險了,這真是家門的禍福大事,此時,男子應當參加戰鬥,女子可擔當運糧之任,發兵是沒有疑問的。)」因法正在漢中,諸葛亮升楊洪代法正為蜀郡太守。 建安二十三年九月,曹操到長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定軍山下扎營,命黃忠在山後埋伏。夏侯淵率主力攻打劉備,黃忠居高衝下,「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曹操自長安率兵經褒斜谷趕往漢中,劉備說:「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曹操雖親率兵至,也無能為力,我一定能拿下漢中。)」夏五月,曹操引兵撤出漢中,漢中歸劉備所有。諸葛亮之後出駱谷,派兵戍守興勢山,設定烽火樓,防備曹操《水經注》卷27:漢水又東徑小成固南,州治大成固,移縣北,故曰小成固城。北百二十里有興勢坂,諸葛亮出洛谷,戍興勢,置烽火樓處,通照漢水。《元和郡縣圖志》卷22:興勢山,在縣北二十里。蜀先主遣諸葛亮出駱谷,戍興勢山,置烽火樓,處處通照,即此山。。秋七月,馬超、龐羲、射援、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法正、李嚴等120人聯名上表劉備為漢中王。十月,吳國呂蒙攻打關羽。關羽敗走麥城被呂蒙手下捕殺。當劉封失掉漢中東面三郡逃回成都時,諸葛亮擔心在劉備薨逝之後,後主劉禪會很難駕馭剛毅勇猛的劉封。劉備以劉封不發兵援救關羽,又與孟達不和使其投敵,遂命劉封自裁,劉封死。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篡漢自立。建安二十六年(221年),蜀中傳言漢獻帝被害,漢中王劉備發喪制服,追諡獻帝為孝愍皇帝。群臣勸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故事勸劉備,劉備才決定接受群臣擁立而稱帝。劉備稱帝後,以諸葛亮為丞相。諸葛亮錄尚書事,假節。 ===白帝託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東徵孫吳,意圖奪回荊州和為關羽報仇。劉備大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認為法正若在,必能制止劉備東征,即使劉備東征,若有法正跟隨,戰局也不至如此頹喪《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孫權向劉備請和,派大夫鄭泉見劉備;劉備派大夫宗瑋答聘,還派費禕回訪吳國。 章武三年(223年)二月,諸葛亮接到劉備詔書,帶著劉永、劉理從成都來到永安。劉備病重,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命丞相亮輔助太子,以尚書令李嚴為副」。四月下旬,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定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己做決定。)」諸葛亮涕泣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臣必定竭盡自己所有力量,報效忠貞之氣節,繼續至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孫盛曰:「夫杖道扶義,體存信順,然後能匡主濟功,終定大業……備之命亮,亂孰甚焉!世或有謂備欲以固委付之誠,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賢,則不須若斯之誨,如非其人,不宜啟篡逆之塗。是以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裴松之注引孫盛評,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918頁 延至四月,劉備駕崩,孫權派立信都尉馮熙到白帝城吊喪。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一說縣侯,但諸葛亮祖籍為琅玡郡陽都縣,應是鄉侯。,領益州牧,開府治事,政事不論大小,「鹹決於亮」。 南中的蠻王、豪強在鬧事,諸葛亮也先擱在一邊,「糧穀軍之最要」,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盡可能減輕農民負擔及興修水利。諸葛亮分設司金中郎將和鹽府校尉,管理冶鐵和煮鹽。諸葛亮又鼓勵種桑養蠶,繅絲織錦,製作蜀錦:「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諸葛亮派廣漢太守、使臣鄧芝前往吳國。孫權便斷絕同曹魏來往,派張溫回訪蜀漢。與此同時曹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等寫信給諸葛亮,勸其舉國稱藩,但遭到諸葛亮拒絕《三國志》卷35註引《諸葛亮集》:亮集曰:是歲,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籓。亮遂不報書,作正議曰:……。建興七年(229年)四月,東吳孫權大赦改年,在南郊拜天,即皇帝位,諸葛亮派衛尉陳震去東吳祝賀孫權登皇帝位,3個月後孫權把國都從武昌遷回建業。 ===五月渡瀘=== 建興二年(224年)春,「務農殖穀,閉關息民」。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大軍南征,臨行前曾徵求馬謖意見,馬謖提出「攻心為上」。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60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有指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討伐雍闓、高定和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打敗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孟獲投降,諸葛亮揮軍東進,與李恢、馬忠會師於昆明滇池。此次出戰一是為開發南中,增強蜀漢國力;二是為北伐曹魏。此後蜀漢的山地作戰能力因為南中的山地兵的注入而變得更加強大。 ===北伐中原===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臨出發前,向劉禪上《出師表》。遂行,屯兵於沔陽。諸葛亮任張裔為丞相府長史;參軍蔣琬一起處理國事,張裔去世後,蔣琬代替其職。諸葛亮率軍北上,在漢水北面陽平、石馬紮下大營,屯兵於漢中。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曹真舉眾軍相拒。諸葛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兵陣列整齊,賞罰嚴肅而號令分明,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叛魏響應諸葛亮,關中震動。魏明帝往西鎮壓長安,命令張郃兵拒諸葛亮,諸葛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鋒,與張郃戰於街亭。馬謖違反諸葛亮排程,不合舉動,大部為張郃所攻破。諸葛亮拔西縣1,000餘家,還兵漢中,戮殺馬謖以謝罪於眾。本有投降之意的曹魏祁山守將高剛也因此沒有投降。於是以諸葛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政事如前。同年冬十二月,諸葛亮再一次統兵北伐,出散關,直逼陳倉。諸葛亮知道王雙追來,預先設伏,將其斬殺。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派陳式進攻武都郡、陰平郡。以攻取二郡之功復為丞相。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派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道、曹真由斜谷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率軍西征,命李嚴率軍2萬赴漢中。魏軍戰鬥不利而撤軍。 建興九年(231年)春,諸葛亮組織第四次北伐。諸葛亮派魏延、高翔、吳班等猛攻魏軍,取得大勝,「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六月,諸葛亮向漢中撤退,司馬懿讓張郃軍追擊,張郃中箭身亡。諸葛亮北伐,屯駐祈山,李嚴督運糧草,運糧不繼,派部下去見諸葛亮,轉達己見要求撤軍;諸葛亮撤軍回來後,李嚴試圖搪塞卸責,「欲以解己否辯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諸葛亮訊問李嚴使其認罪,廢為平民,流放於梓潼郡。諸葛亮與大臣聯名給尚書公函(《公文上尚書》)要求懲處李嚴。自從第四次北伐退兵後,諸葛亮在漢中黃沙休整軍隊,訓練士兵,宣導農耕,屯糧備戰;他在建興十一年(233年),在斜谷口修建糧倉,運大批糧食屯儲。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再次與兵北伐。諸葛亮集中在漢中10萬大軍全部出動,木牛流馬,運糧不停,同時相約東吳東西並舉。五月,東吳出兵,七月退兵。諸葛亮在渭南地區分兵屯田。諸葛亮多次向司馬懿發出戰書,其中一次派人送女裝,試著去激怒司馬懿《三國志·明帝紀·魏氏春秋注》:亮旣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宣王將出戰,辛毗杖節奉詔,勒宣王及軍吏已下,乃止。。司馬懿寫奏章向魏明帝請戰,明帝下令不許出戰,並派衛尉辛毗持符節制止魏軍。姜維對諸葛亮說:「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諸葛亮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諸葛亮再派人至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只向漢使詢問諸葛亮寢食和管理政事的繁雜,不過問軍旅之事。諸葛亮使者對司馬懿說:「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三升。」司馬懿說:「亮將死矣。」其後,兩軍對峙一百多天。期間,司馬懿穿著戎裝,派人查探諸葛亮軍情,得知諸葛亮乘坐素色乘輿,頭戴葛巾,用毛扇指麾三軍,軍隊一舉一動都服從諸葛亮指令。《太平御覽》卷687注引《蜀書》: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宣王戎服蒞事,使人視武侯,乘素輿,葛巾、毛扇指麾三軍,皆隨其進止。宣王聞而嘆曰:「可謂名士矣。」 ===病歿於軍=== 農曆八月,諸葛亮病倒。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到前線去探望,回到成都時,諸葛亮在五丈原前線病逝,虛歲五十四歲。《漢晉春秋》稱:楊儀等整軍而還,百姓奔告司馬懿,司馬懿得知蜀漢撤退,率兵來追;姜維令楊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司馬懿者,司馬懿乃退兵。於是楊儀結陣而去,入斜谷然後發喪。司馬懿之退,百姓為之諺語:「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訴司馬懿,司馬懿説:「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我能預料他活著時想做什麼,不能預料他死。)」 == 家庭 == 祖先 *諸葛豐,漢元帝時任司隸校尉,他以執法嚴格、性情剛直見稱。 父輩 *諸葛-{珪}-,東漢末年為泰山郡丞。 *諸葛玄,叔父,本為豫章太守,後投靠劉表,照顧諸葛亮和諸葛均。 兄弟姊妹 *諸葛瑾,諸葛亮之兄。東吳大將軍、左都護、豫州牧、宛陵侯。兄弟二人於公事皆不帶親屬感情。 *諸葛均,諸葛亮之弟。為蜀漢官吏,官至長水校尉。 *諸葛亮有兩位姊姊,長姊嫁給襄陽望族蒯氏蒯祺《襄陽耆舊記·卷二·人物·蒯欽》:欽從祖祺婦,即諸葛孔明之大姊也。,二姊嫁給龐德公之子龐山民《襄陽耆舊記·卷一·人物·龐德公》:其子仙民,亦有令名,娶諸葛孔明小姊,為魏黃門侍郎,早卒。《三國志·卷三十七·蜀書七·龐統法正傳第七》: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諸葛孔明小姊,為魏黃門吏部郎,早卒。。 夫人 *黃夫人,名士黃承彥之女,劉表的外甥女,民間相傳名黃月英、黃綬、黃碩。宋人追記黃夫人磨麵木人「運磨如飛」,諸葛亮向黃夫人「求傳是術」,據說木牛流馬就是受此啟發而改造。諸葛亮成為黃承彥女婿,岳母是蔡瑁姊姊、劉表後婦親姊妹,遂使蔡瑁成為諸葛亮妻舅,劉表成為諸葛亮姨丈。 子女 *諸葛喬,本為兄長諸葛瑾次子,後成為諸葛亮養子。官至翊武將軍,早逝。 *諸葛瞻,諸葛亮長子。歷任騎都尉;羽林中郎將;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行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等職,在魏滅蜀之戰中,涪城一役中戰死。 *諸葛果,諸葛亮長女,傳說人物。 孫子 *諸葛攀,諸葛喬之子。因諸葛恪被殺,無嗣,便回作諸葛瑾之後。 *諸葛尚,諸葛瞻長子。與父親諸葛瞻在涪城一役中戰死。 *諸葛京,諸葛瞻次子。264年,與諸葛攀之子諸葛顯移居河東,在晉朝仕官。根據裴松之《三國志注》,諸葛京依著他的才能,被任命為郿(今陝西眉縣)令,而晉朝大臣山濤也稱讚過諸葛京為郿令時政績可稱,應予拔擢。諸葛京最後官至江州刺史。 曾孫 *諸葛顯,諸葛攀的兒子。於鹹熙元年(264年)遷徙至河東《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次子京及攀子顯等,鹹熙元年內移河東。。 堂兄弟 *諸葛誕,三國時曹魏大臣和重要將領,官至徵東大將軍,後在壽春發動叛亂反抗司馬昭,兵敗被殺。 其他 *清朝張澍《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中還記載諸葛亮第三子諸葛懷、諸葛瞻第三子諸葛質及諸葛亮之女諸葛果,但史學研究者張崇琛認為這些人物均屬虛構,並不存在。張崇琛著,《武侯鼎蜀諸葛亮世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7-240頁,ISBN 978-7-206-02668-3 *另歷代神仙通鑑中記載諸葛亮有一子諸葛企,後過繼給其麼弟諸葛均,但正史並無此記載。 後人 浙江蘭溪諸葛八卦村的居民,自稱是諸葛亮之孫諸葛京的後人。楊玲認為蘭溪《諸葛氏宗譜》中陳果夫序言所記載諸葛爽為諸葛京後裔不知依據從何而來,從264年諸葛京等人遷徙河東至884年諸葛爽參與鎮壓黃巢起義失敗長達600多年,一百多年傳一代,無法解釋;陳果夫序言又記載“自諸葛亮治蜀至諸葛利遷,凡700年,傳15代”,楊玲認為平均47年傳一代,晚婚或繁衍都有太慢之疑;諸葛爽是青州博昌人,似乎與琅邪諸葛氏不沾邊,更無法證明是諸葛亮的後裔。這樣的記載,無法做到陳果夫所說的“證之正史、別史及地方誌”,以諸葛亮為始祖之譜牒的可信度都可大打折扣楊玲 《諸葛亮兄弟後裔分佈考》《諸葛故里論,諸葛》 濟南市:山東省地圖出版社 , 2007.09。 ==功績與成就==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與發明家。被袁準稱譽為集忠、義、智、勇於一身,自三國演義起在中華文化圈內很長時間代表智慧的化身。在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漢語與日語裡,諸葛亮幾乎是智謀的同義詞(日本戰國時代的竹中重治就被稱為“今孔明”)。因為諸葛亮同時具備傑出的才能與高尚的品格,後人對諸葛亮評價頗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諸葛亮之忠誠,備受後世推崇。在劉備託孤後,諸葛亮對後主劉禪盡心盡力,凡事親力親為,憂國忘家,於《出師表》中表明心跡,直至最後自己食少事煩,病死軍中。在割據政權中,諸葛亮總攬朝政十餘年,既不斂財,也不營謀私利或名位,以興復漢室為任。另一位託孤重臣李嚴曾寫信給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是諸葛亮拒絕,表示不能為漢室收復中原就不算有功。諸葛亮曾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諸葛亮死後30年,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蜀漢保衛戰中戰死沙場。 諸葛亮在政治上有極為突出的成績,除了在《隆中對》提出了劉備政權長期戰略外交規劃之外,早期經常為劉備足食足兵。等到他開始獨掌蜀漢軍政大權以後,則以法為根本,到後來在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及五懼訓誡各臣,而朝外亦民風樸實,賞罰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極為罕見。他鼓勵其他朝臣以集思廣益的態度進諫。他又敢於接受問責、承認錯誤,在第一次北伐時,因為誤用與他最為親密的馬謖而失敗,他後來上表自責,自貶降官,及對馬謖進行處分。《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因為馬謖兵敗,連坐,被髡(剃髮),但是他對諸葛亮的評價卻是“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諸葛亮極為注重基礎設施建設,裴松之注引袁準“亮好治官府、次舍、橋樑、道路”,這是蜀漢之所以長期對魏作戰仍能保持經濟發展的原因之一。同時代乃至後時代的人對諸葛亮的治國能力有著極高的評價,陳壽稱為“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至今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袁準評價為“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諸葛亮在世時,蜀漢雖然國力較弱,然而在正面戰場處於上風,且在戰爭負荷的情況下國內經濟仍然得到了較大發展,這可以體現出諸葛亮傑出的治國能力。 諸葛亮雖然未能克復中原,但是其軍事上也有著極為出色的成就。就戰略而言,隆中對成為蜀漢集團的戰略決策,且在漢中之戰後幾乎成功。隆中對作出之時,劉備尚是劉表客將,同時期的其他戰略分析(如榻上策)均未把劉備看作一方諸侯。在隆中對之後,劉備開始攻城略地,建立基業,最終建立蜀漢。就戰績而言,蜀漢儘管未能奪得隴西地區,然而在弱國對抗強國的情況下,奪得武都、陰平二郡,在正面戰場屢屢擊敗曹魏軍隊,並射殺魏車騎將軍張郃。蜀漢軍隊軍紀嚴明,陳壽記載“百姓安堵,軍無私焉”。蜀漢的北伐大量消耗了魏國的國力,《晉書》有“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每大軍徵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的說法。司馬懿正是在與蜀漢的戰爭中逐步掌握實權,最終導致了高平陵之變。同時代東吳張儼評論為:“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認為如果諸葛亮不是因病去世,將最終達成其北伐目標。就軍事理論而言,諸葛亮改善了八陣,推演兵法,對軍事理論有一定的貢獻。司馬懿在諸葛亮去世後觀察蜀漢營寨稱讚其為天下奇才,司馬昭滅蜀後,就立即令其近侍陳勰學習其「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晉書與南北朝諸史有多處關於八陣的記載,充分說明了八陣對後世將領的影響。 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製造木牛流馬。陳壽稱讚為“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諸葛亮在文學藝術領域亦有不俗的表現。《出師表》是千古名篇,被《文心雕龍》稱讚為“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陸游也有“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之句,蘇軾評價為“簡而盡,直而不肆”。諸葛亮亦擅長書法繪畫,宋徽宗時編宣和書譜有“自漢晉宋以還,以草書得名者為多,流傳於今者,蜀得諸葛亮。今御府所藏草書《遠涉帖》。”之句。現今傳世之遠涉帖,傳為王羲之臨摹諸葛亮原貼而得。南朝梁陶弘景《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丑,採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並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書。”“先主章武二年,於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一鼎於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於劍山口,名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章武三年義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一與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並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張彥遠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範、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華陽國志》記載:“南中,其俗徵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 == 著作 == * 《出師表》——《後出師表》長期有學者認為是後人託名之作,陶元珍所著魏晉史叢考的第一篇《世傳諸葛亮後出師表辨證》曾加以考證。 * 《誡子書》 *《論讓奪》 * 《琴經》《廣博物志》卷34:琴經一卷,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絃之音十三徽所象之意。 * 西晉陳壽撰《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 明王士騏撰《武侯全書》。 * 清張澍撰《諸葛忠武侯文集》。 ==發明== *天燈:亦稱為孔明燈,相傳源自四川平樂古鎮,三國時期,此鎮乃為軍事重地,諸葛亮當時被司馬懿困於平陽,諸葛亮算準風向,製成紙燈籠繫上求救資訊放上天空,最終得以脫險。 *十字連弩:被諸葛亮大大改進,諸葛亮改良當時只能連續射擊三發的「三連弩」,改造成一次能夠連射十發的「諸葛連弩」,是故連弩亦有諸葛連弩或諸葛弩之稱。 *木牛流馬:分為木牛及流馬,為運輸工具。根據歷史記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逾4百斤〉,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二十里」,為蜀國10萬大軍提供軍糧。另外還有機關防止敵人奪取後使用。然而其確實的設計、使用方式不明,至今後世對其亦有不同的解釋。 *饅頭:《事物紀原》載:“諸葛武侯之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祭之,神則助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祠,神亦助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明人郎瑛在《七類修稿》中也記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饅頭。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後,饅頭就以儺食品的身份出現,作為祭享的陳設之用。不過,那時候的饅頭都是肉餡的,而且個兒很大。很長一段時間饅頭與饅首稱謂通用。 *改良翻車(龍骨水車) *八陣圖 *蜀鹽 ==紀念==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各地人民紛紛請求為諸葛亮建立廟宇,以紀念他對國家之功績,朝廷經過商議後,認為根據當時的制度,只有國君才有資格立廟,諸葛亮應該以功臣的身份,配食劉備,而不是單獨立廟《文獻通考》卷104:及秦,非笑聖人,蕩滅典禮,務尊君卑臣,於是天子之外無敢營宗廟者。《文獻通考》卷103:漢制,祭功臣於庭。生時侍宴於堂,死則降在庭位,與士庶為列。《尚書正義》卷19:生則書於王旌,以識其人與其功,死則於烝先王祭之。《周禮·夏官司馬》:凡有功者,銘書於王之大常,祭於大烝。蔡邕《獨斷》:宗廟之制:古學以為人君之居,前有朝,後有寢,終則前制廟以象朝,後製寢以象寢,廟以藏主,列昭穆;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總謂之宮。,於是皇帝劉禪拒絕;於是,各地百姓就每逢節日,跪在路旁高地拜祭諸葛亮。後來有人認為應該聽從百姓的請願,為諸葛亮在成都立廟。但根據禮法,劉備的廟已經立於成都,如果再給諸葛亮於同樣的地點立廟,顯然會侵逼主君的宗廟,劉禪又不聽從。直到263年春季,步兵校尉習隆聯同一班大臣(向充等)上書皇帝(以周人懷念召伯、越王勾踐思念范蠡故事),要求在諸葛亮墳墓附近建立廟宇,劉禪這才同意。劉禪於是下詔於沔縣(今陝西勉縣)建廟,這亦是最早的一座武侯祠《三國志》卷35注引《襄陽記》: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聞周人懷召伯之德,甘棠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鑄金以存其像。自漢興以來,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況亮德範遐邇,勳蓋季世,王室之不壞,實斯人是賴,而蒸嘗止於私門,廟像闕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盡順民心,則瀆而無典,建之京師,又偪宗廟,此聖懷所以惟疑也。臣愚以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陽,使所親屬以時賜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廟。斷其私祀,以崇正禮。”於是始從之。。魏將鍾會伐蜀時亦有到廟祭祀諸葛亮,命令士卒不可以在其墓左右伐樵。 到後來,多處地方都有修建武侯祠紀念諸葛亮,中國大陸目前另外尚有儲存9處武侯祠,其中以四川成都武侯祠的最為著名,而河南南陽臥龍崗、湖北黃陵廟、甘肅祁山、陝西勉縣、岐山、重慶白帝城及雲南保山都有武侯祠。 臺灣主祀諸葛亮的廟宇,則有南投縣魚池鄉玄機院、新竹市青草湖靈隱寺、臺南市官田區玉旨孔明廟、高雄市彌陀區南寮清龍宮、高雄市苓雅區過田子意誠堂、屏東縣恆春鎮天下第一軍師府諸葛亮孔明廟。有放孔明燈習俗的新北市平溪區,於2011年從成都武侯祠取得一尊孔明神像,並且計畫要在當地建造孔明廟孔明駐平溪 炒三國料理。 臺灣陪祀諸葛亮的廟宇則包括臺北市士林區芝山岩惠濟宮、北投區行天宮、新北市三峽區白雞行修宮、桃園市大溪區劉備廟、雲林縣元長鄉鹿寮保勝宮、臺南市永康區鹽行禹帝宮等。 File:成都武侯祠 紅牆竹影.jpg|四川成都武侯祠 File:WuHou 4.JPG|河南南陽武侯祠 File:Baidicheng Wu hou ci.jpg|白帝城武侯祠 ==評價== 蜀漢地區的百姓對諸葛亮極為追思,三國志稱為“至今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即使是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蜀人追思亮,鹹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十分受百姓愛戴,直到唐朝時(諸葛亮之後五百餘年),蜀地尚有民眾自發祭祀諸葛亮的習慣。 當時的人對諸葛亮評價極高,即使是敵國曹魏。諸葛亮在蜀漢廣受官員與百姓的尊敬與愛戴,諸葛亮死後,朝廷隨後下詔禁止奔喪,譙周不顧禁令前去弔喪表示哀悼。季漢輔臣贊稱讚其“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諸葛亮去世後,朝廷並未立廟,但百姓每年均會自發拜祭諸葛亮。敵國方面,賈詡評價諸葛亮善治國,傅幹評價為“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諸葛亮死,蜀軍退卻後,司馬懿行經諸葛亮營帳堡壘處所,說:「天下奇才呀!」在魏滅蜀之戰,鍾會入漢中時,仍令士兵不得於諸葛亮墓旁樵採,還親往祭拜。東吳人士亦對諸葛亮有極高評價,張儼在默記裡將諸葛亮與司馬懿這二位當世俊傑作了詳盡對比,論述道:“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歷前世以觀近事,二相優劣,可得而詳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馬,不亦優乎!” 後時代的絕大多數統治者,文臣與武將都對諸葛亮有著極高的評價,尤其是其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和高尚的品格。唐詩與宋詩中有大量讚頌諸葛亮的詩篇。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李商隱的“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陸游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皆為千古名句。諸葛亮在社會各個階級都廣受歡迎。 東晉追封諸葛亮為武興王。前蜀高祖王建於永平二年(912年)封諸葛亮為安國王。 少數人也對他的北伐提出過批評,認為北伐未能取得重大戰果,是不順應天命的行為。比如司馬光評價為“諸葛亮自負才能,逆天而行,自取敗之也”。 ==傳說及俚語== 諸葛亮在四川地區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現代仍有頭戴白布的習慣,據說就是為諸葛亮戴孝,歷時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徵蜀時發明)。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亦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在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昇天。《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朝真觀記》 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訊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在雲南(三國時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而現有許多俚語,如「事後孔明」、「事後諸葛」,意思是等到事情過後才發表各種高論,自以為先知;也有「三個臭皮匠,勝個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另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之說,大意是說,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後,姜維、楊儀等人怕司馬懿探知實情,密令軍士雕塑諸葛亮的木雕像,於退兵時連同前鋒軍撤退。司馬懿等人早就懷疑諸葛亮已逝世,但不敢輕舉妄動,隨軍出來卻看到諸葛亮(木雕像)仍好端端的坐在車上,大吃一驚,急令軍隊回營,蜀漢軍因此平安的回到成都,並將盛放諸葛亮屍體的棺木一同送回,由蜀後主劉禪親葬之。事後司馬懿等人聽到諸葛亮終於死之後,才放下這心,專心準備徵蜀之事。 諸葛神數相傳為漢諸武侯所作,共有三百八十四籤,以大易三百八十四爻之數佔,籤文長短不一,寓意深遠,判斷吉凶,相當準繩。 諸葛神數又有稱之為諸葛神算、諸葛神籤、諸葛靈籤、臥龍神數、孔明神算、孔明大易神數、未來預知術。 諸葛亮在劉備病逝後為了扶持年幼的劉禪繼續執政,遂於建興元年(公元223年)下發《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及《又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兩篇奏文,以供部屬積極批評其秉政時的缺點與失誤。當中「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乃是現今常用成語「集思廣益」的來源。 民間傳說,明朝開國功臣的劉伯溫的前世正是三國時代蜀國軍師——諸葛亮。 == 民間藝術與流行文化 == 小說《三國演義》結合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諱說法、說部話本中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和《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很不一樣,而且事蹟亦有所出入,歷史上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國的政績耀眼,但這些都成為家喻戶曉故事。如火燒博望與新野時,諸葛亮尚未出仕劉備;三顧茅廬、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實際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經過誇張和劇情創造;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智激周瑜、三氣周瑜、空城計等則是虛構或將劇情移花接木。 亦有部分小說將諸葛亮描寫成為一個道士,如七星壇祭風、延壽七星燈等,使得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古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諸葛亮為「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將一貫有法家風範的諸葛亮神化成了算無遺策、通天曉地、精通軍事、運籌帷幄、智慧超卓入聖之完美人物。 此外,在現代,孔明因為影視動漫中部份情節,像是「諸葛亮大罵王朗」一段的情節,三國電視劇的空城計中城上彈琴以及橫山光輝的漫畫「三國志」當中的「孔明的陷阱」(孔明の罠)等,而成為常見的惡搞素材,並常和「鬼畜」扯上關係,網路上亦有諸葛村夫及諸葛琴魔等稱謂。 === 戲劇 === thumb|京劇中諸葛亮的扮相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諸葛亮一角為老生,身穿印有八卦圖案的外袍,手持羽扇。而劇目多來自《三國演義》,參與的劇目有《諸葛亮弔孝》、《收姜維》、《群英會》、《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戰馬超》(又名《兩將軍》)等。 在戲劇中扮演過諸葛亮的人不計其數。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 越調表演藝術家申鳳梅,在劇壇中有“活諸葛”之稱。 * 京劇老生馬連良、譚富英、於魁智。 * 葉青在歌仔戲《孔明三氣周瑜》中扮演諸葛亮。 日本也有音樂劇 * 《孔明最後の一夜》(在大阪的新歌舞伎座演出,由諏訪部順一主演) ===電影=== 年份 片名 演員 1989 三國志:關公 趙彥民 1998 超時空要愛 梁朝偉 1999 諸葛孔明 劉永 1999 一代梟雄曹操 劉永 2008 三國之見龍卸甲 濮存昕 2008 赤壁 金城武 2009 赤壁2:決戰天下 金城武 2010 越光寶盒 曾志偉 2020 新解釋·三國志 室剛 2023 狼獵人出發!人狼 三國志篇 小野塚勇人 ===電視劇=== 年份 劇名 演員 配音 1976 三國春秋 張瑛 1985 諸葛亮 鄭少秋 1985 諸葛亮 李法曾 1993 關公 樊志起 1994 三國演義 唐國強 徐濤 1996 關公 趙樹海 2001 臥龍小諸葛 任泉 2004 武聖關公 王光輝 2005 神鬼八陣圖 于波 2009 終極三國 柯有倫 2010 三國 陸毅 2012 回到三國 林峰 2015 食之軍師 篠井英介 2016 夢想三國 2016 武神趙子龍 楊玏 2017 大軍師司馬懿 王洛勇 周野芒 2022 風起隴西 李光潔 2022 大話三國之三國志霸道 張耘芝 2023 派對咖孔明 向井理 === 電子遊戲 === *《三國志》系列(光榮公司開發) *《三國志孔明傳》(光榮公司開發) *《三國志曹操傳》(光榮公司開發) *《三國志英傑傳》系列(光榮公司開發) *《吞食天地》系列 *《三國志 中原之霸者》 *《三國志II 霸王的大陸》 *《三國志列傳 亂世群英》 *《橫山光輝 三國志》 *《全面戰爭:三國》(Creative Assembly開發) *《真三國無雙系列》/《無雙OROCHI系列》(光榮公司開發,小野坂昌也配音) *《天下三國之亂世奸雄》(雙系列) *《天下三國之王者回歸》 *《決戰》系列(光榮公司開發) *《三國群英傳系列》(宇峻奧汀開發) *《三國群俠傳》(東方演算(前身為河洛工作室)開發) *《臥龍傳》 *《幻想三國誌系列》(宇峻奧汀開發) *《三國志大戰》(世嘉開發) *《三國大戰SMASH》 *《夢三國》 *《王者榮耀》 *《三國戰紀》 *《臥龍:蒼天殞落》 === 動漫 === * 《三國志》 * 《三國演義》 * 《橫山光輝三國志》 * 《蒼天航路》 * 《一騎當千》—諸葛亮孔明 * 《戀姬無雙》系列—諸葛亮孔明、真名朱裡 * 《SD高達三國傳BraveBattleWarriors》、《BB戰士三國傳 英雄激突編》、《BB戰士三國傳 戰神決鬥編》—孔明靈.格斯/天翔龍孔明 * 《SD高達世界 三國創傑傳》-諸葛亮 自由高達 * 《鋼鐵三國志》—諸葛亮 * 《閃電十一人GO》—諸葛孔明 * 《派對咖孔明》—諸葛孔明 === 音樂 === * 《出師表》- 清漪、安九 * 《有為歌》,又名《臥龍吟》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一首插曲 - 由王健作詞、谷建芬作曲、戴建明演唱、李一丁配樂 * 《哭諸葛》,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一首插曲 - 由王健作詞、谷建芬作曲、劉歡演唱。 === 詩歌 === *《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詠懐古跡》(其五)- 杜甫:「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八陣圖》- 杜甫:「功蓋三分國,名存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讀蜀志》-李中:「鼎分天地日,先主力元微。魚水從相得,山河遂有歸。任賢無間忌,報國盡神機。草昧爭雄者,君臣似此稀。」 *《五丈原》- 胡曾:「蜀相西驅十萬來,秋風原下久徘徊。長星不為英雄住,夜半流光落九垓。」 *《隆中》古詩一首 - 蘇軾:「武侯來西國,千年愛未衰。今朝遊故里,蜀客不勝悲。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山中有遺廟,矯矯龍之姿。龍蟠山水秀,龍去淵潭移。空餘蜿蜒跡,使我寒涕垂。」 *《書憤五首·其一》- 陸遊:「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籌筆驛》- 羅隱:「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懷孔明》-文天祥:「斜谷事不濟,將星隕營中。至今出師表,讀之淚沾胸。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世以成敗論,操懿真英雄。」 *《諸葛亮丞相渡瀘》-顧炎武:「火山橫日幕,銅澗亙天繳。亂樹雲南國,交繩僰外橋。枕戈岑逼仄。帶甲上岧嶢。地汁生淫霧,流煙入斗杓。七擒依算略,一戰定蠻苗。信洽炎荒永,恩宣益部遙。深思危大業,隆眷切先朝。更有親賢表,宮廷告百僚。」 *《司馬仲達、武侯の営址を観る図に題す》- 頼山陽 *《武侯の墓》- 竹添進一郎 *《肖像自贊》- 吉田松陰 *《星落秋風五丈原》- 土井晩翠 *《詠南陽》- 汪遵:「陸困泥蟠未適從,豈妨耕稼隱高蹤。若非先主垂三顧,誰識草廬一臥龍。」 *《詠史詩·南陽》- 胡曾:「世亂英雄百戰餘,孔明方此樂耕鋤。蜀王不自垂三顧,爭得先主出草廬。」 *《題諸葛武侯畫像》- 王柏:「隆中高臥匪無情,鼎峙規模豈素心。自是將軍三顧晚,坐看世變轉移深。」 *乾隆帝謁景賢祠,改名「五賢祠」:「孝能竭力王祥覽,忠以捐軀顏杲真。所遇由來殊出處,端推諸葛是全人。」 === 對聯 === *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清人趙藩題成都武侯祠) *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遊俊題成都武侯祠) * 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勛(成都武侯祠) *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史筆猶褒陳庶子;出師表驚人文字,千秋涕淚,墨痕同濺嶽將軍。(成都武侯祠) *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顧嘉蘅題臥龍崗武侯祠) * 個個孔明諸葛亮;家家居易百樂添上聯嵌名“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下聯對應嵌名“姓白,名居易,字樂天”。同為諧音嵌名技巧聯。(茶聯集大成者《百茶聯》作者在天題) *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風流於遺蹟,萬古清高(馮玉祥題勉縣武侯祠) * 心遠地自偏,問草廬是耶非耶,此處想見當日;江流石不轉,睹秋水來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範鶴年題石鼓書院武侯祠)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功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南陽武侯祠楹聯) == 相關連結 == * 對諸葛亮的評價 * 多處有名為臥龍鎮、臥龍區、臥龍街道的地名,四川省汶川縣有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參考文獻 == *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陳壽著、裴松之注 * 《資治通鑑》 === 註釋 === == 外部連結 == * 家世家風.諸葛亮兄弟後裔分佈考 * 渡邊義浩:〈東漢末年的荊州與諸葛亮、王肅〉。 == 延伸閱讀 == Category:蜀漢官員 Category:蜀漢軍事人物 Category:中國發明家 Category:蜀漢列侯 Z Liang Category:沂南人 Category:孔廟先賢先儒 Category:發明家 Category:軍事戰略家 Category:天文學家 Category:無雙譜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夢阮或芹圃,號雪芹或芹溪居士,清朝小說家、詩人、畫家,是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生於江蘇省江寧府(今南京市),祖籍遼陽,清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出身。復旦大學以DNA考證為漢朝丞相曹操的後代。 == 家族及生平 == === 家族 === 曹雪芹的先祖在明代為瀋陽中衛世襲軍戶,陳上生《曹寅與曹雪芹》(增訂本)明朝天啟元年(1618年),努爾哈赤攻佔瀋陽、遼陽,曹雪芹的天祖父曹錫遠、高祖父曹振彥等被後金軍俘虜,後來編隸佐領於正白旗包衣之中,成為了貝勒多爾袞和胞兄阿濟格的門人。曹振彥頗受多爾袞賞識,授為佐領之職,曾參與平定姜鑲起義。入關後,改任文官,歷任山西吉州知州、大同府知府、兩浙都轉運鹽使等官職。 順治八年(1651年),順治帝將多爾袞的正白旗收為己管,曹家成為內務府包衣,也就是奴才,家奴,負責打理宮廷雜務。這時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也由王府護衛升任為內廷二等侍衛。曹璽之妻孫氏是康熙帝的奶媽,因此受到康熙的特別照顧與寵信。康熙二年(1663年),曹璽任命為江寧織造,負責主管採辦皇室江南地區的絲綢,並監視南方各級官吏。康熙對曹璽極為重視,曾賞蟒袍,並親手寫“敬慎”的匾額賜給他,曹璽死後追贈工部尚書,並在約半年後南巡時,親自慰問曹氏家屬。 曹璽過世後,祖父曹寅也歷任蘇州織造、後又繼任江寧織造和兩淮巡鹽御史。曹寅是著名的藏書家、刻書家、美食家,精通詩詞、戲曲和書法。此時,曹氏家族極為顯赫,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由曹寅負責接駕。曹寅二女均被選為王妃。但就因這個關係,曹寅晚年負債-{累累}-,虧空公家白銀數萬兩,但幾次彈劾都不被康熙批准。 曹寅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病故,康熙命其兒子曹顒接替江寧織造職務,曹顒只任三年即去世,康熙特准曹寅之妻過繼一個兒子曹頫[音同“府”](曹寅的弟弟曹荃之子)繼承江寧織造職務,康熙仍然對待曹家虧空,抱寬容態度。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駕崩後,雍正帝即位。受政治鬥爭牽連,曹家逐漸失寵沒落,幾次由江寧織造貢入的織物不合格,受到雍正帝訓斥。 後來監察御史彙報朝廷,曹頫任由管家監工,自己不理政事,並且虧空銀兩。最終因其解送織物上京師,勒索財物,被山東巡撫彈劾,雍正帝批示「本來就不是個東西!」雍正六年(1728年)元宵節前遭到抄家,曹頫以「行為不端」、「騷擾驛站」和「虧空」罪名革職,下獄治罪,「枷號」一年有餘,催交虧欠,所有家產奴僕都賞給新任江寧織造隋赫德,新織造將京師順天府房產17間和三對家僕贈與曹寅之妻以供生活,即今崇文門外磁器口曹雪芹故居。 曹雪芹隨著全家遷回京師居住。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帝即位後寬免其欠銀,但曹家已然沒落。 === 生平 === 在被抄家以後,曹雪芹隨家一起遷居北京,曹雪芹曾在虎門“數晨夕”,“虎門”即北京西單牌樓北石虎衚衕(今西單小石虎衚衕)的右翼宗學,在這裡他結識了張宜泉及敦敏、敦誠兄弟等人。曹雪芹住處附近有好友敦敏在太平湖畔北的槐園,即今天太平湖東里北鄰的西太平街;北邊不遠處還有敦敏之弟曹雪芹密友敦誠的西園,即宣武門內西單牌樓北甘石橋馬尾巴斜街(敦誠居住的馬尾巴斜街不是東城區地安門處東不壓橋曾經的馬尾衚衕,而是西單牌樓北的甘石橋,清代甘石橋附近有石虎衚衕、馬尾衚衕或馬尾巴斜街),因敦敏位於西太平街的槐園正好在敦誠西單牌樓附近西園的南邊不遠處,故槐園亦稱南園。曹雪芹和敦誠、敦敏時常在此處活動。曹家有姻親的克勤郡王府、鑲紅旗滿洲都統衙門、以及後來的醇親王府南府皆在附近。大致是清代鑲紅旗、鑲藍旗界限內。鹹、同朝時期曹雪芹曾祖母孫氏後裔桂明、桂齡及子達春即在敦誠隔壁的東太平街住。 關於《紅樓夢》的創作過程以及曹雪芹的中、晚年生活,文獻資料極少。從曹雪芹晚年的好友張宜泉、敦敏、敦誠等人的零星記載,僅知道曹雪芹多才多藝、工詩善畫、嗜酒狂狷,對黑暗社會抱傲岸的態度。張宜泉的《傷芹溪居士》雲:“其人素性放達,好飲,又善詩畫”。曹雪芹的詩,有創新獨特之處,風格接近唐代詩人李賀。他的友人敦誠曾讚道:“愛君詩筆有奇氣,直追昌谷破籬樊。”又說“知君詩膽識如鐵,堪與刀穎交寒光。” 曹雪芹又是一位畫家,喜繪突兀奇峭的石頭。敦敏《題芹圃畫石》說:“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醉餘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塊壘時。” 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潦倒,常“舉家食粥酒常賒”(敦誠《贈曹芹圃》),靠著賣畫和親友的接濟過日子。據一些紅學家考證,曹雪芹就是在這樣極端困苦的條件下進行了“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紅樓夢》創作。這部鉅著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但全書尚未完稿,曹雪芹因貧病無醫而“淚盡而逝”(亦有紅學家考證認為《紅樓夢》的創作時間應該是曹雪芹在右翼宗學裡的那段時間,無論是生活條件和思想交流的條件都無出其右。根據脂硯齋等批語顯示《紅樓夢》應該是全部完成,但只是後半部大約三十回“被借閱者迷失”)。留下新婚不久的遺孀,終年還不到五十歲。 === 生卒年與生父 === 對於生年,胡適曾考證為1715年。馮其庸也贊同這種主張。另外,據吳新雷推測,曹寅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報得孫喜訊,友人張雲章贈《聞曹荔軒銀臺得孫卻寄兼送入都》一詩,此孫也可能為曹雪芹。(另外周汝昌認為,《紅樓夢》書中主人公賈寶玉的生日“餞花節”是農曆節氣中的“芒種”。公元1724年的農曆四月二十六恰好是芒種,很有可能為曹雪芹的生日。) 曹雪芹若是出生於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則雍正六年(1728年)被抄家時虛歲十八,和紅樓夢書中主角賈寶玉年齡相符,此說最為可能。 對於卒年,紅學界有三種普遍的看法,即是「壬午說」(1762年)、「癸未說」(1763年)及「甲申說」(1764年初春)。胡適憑甲戌本「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的脂批,認為曹雪芹卒於壬午除夕(1763年2月12日)。周汝昌提出「癸未說」,是根據《小詩代柬寄曹雪芹》一首詩:“東風吹杏雨,又早落花辰。好枉故人駕,來看小院春。詩才憶曹植,酒盞愧陳遵。上巳前三日,相勞醉碧茵。”詩前三首《古剎小憩》下有“癸未”兩字紀年,即癸未除夕(1764年2月1日)。可以肯定的是,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春末,曹雪芹已病故,享年四十七歲。1774年曹頫去世。 == 曹雪芹與《紅樓夢》的關係 == 《紅樓夢》是中國長篇小說的一座高峰,很多學者都認為曹雪芹為《紅樓夢》的作者,而且認為《紅樓夢》是一部帶有自傳性的小說,因此書中賈家與曹雪芹真實家族的事蹟有很大的關係。許多紅學家認為曹雪芹是在寫曹家的歷史,但亦有人認其是為寫清朝時期有名詞人納蘭性德之歷史。 《紅樓夢》早期抄本流傳以來,作者並未署名。因程偉元在程高刻本的序文中說道:「《紅樓夢》小說本名《石頭記》,作者相傳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書內記雪芹曹先生刪改數過。」自1921年胡適發表《紅樓夢考證》以來,一般認為《紅樓夢》原作者為曹雪芹。 曹雪芹為《紅樓夢》作者的證據,主要來自脂批與書中第一回,書曰:「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脂批也多處明確指明作者與「雪芹」為同人,如甲戌本第一回批語:「若-{雲}-雪芹披閱增刪,然則開卷至此這一篇楔子又系誰撰?足見作者之筆狡猾之甚。」後來發現的脂批與曹家的線索相符,因此廣泛被主流紅學所接受。 清代詩人明義在其詩《題紅樓夢》序中說道:「曹子雪芹出所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蓋其先人為江寧織府。其所謂大觀園者即今隨園故址。惜其書未傳,世鮮知者,餘見其鈔本焉「因墨香得觀《紅樓夢》小說吊雪芹三絕句 (姓曹)」。 == 曹雪芹和《廢藝齋集稿》 == 吳恩裕於1973年在《文物》雜誌上發表《曹雪芹的佚著和傳記材料的發現》一文,指出《廢藝齋集稿》為曹雪芹所作,引起了廣泛爭議。《廢藝齋集稿》是一部集中介紹了金石、風箏、編織、脫胎、織補、印染、雕刻、竹製器皿、扇股、烹調等手藝的書籍,據稱為曹雪芹所作,現僅存《南鷂北鳶考工志》殘稿,其中有一篇序言署名為曹雪芹。 據說,曹雪芹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曹氏風箏”流派的創始者,曹氏風箏傳承人孔祥澤從日本人高見嘉十借抄《廢藝齋集稿》中的《南鷂北鳶考工志》,根據其中記載風箏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繪畫要領,經研究臨摹複製其工藝精華,定名為“曹氏風箏”。 == 評價 == 儘管國學名家胡適是開近代曹雪芹和《紅樓夢》研究之先河者,但他本人對曹氏及其作品的評價並不很高。他認為:“如果拿曹雪芹和吳敬梓二人做一個比較,我覺得曹雪芹的思想很平凡,而吳敬梓的思想則是超過當時的時代,有著強烈的反抗意識”。胡適:《找書的快樂》 1959年12月27日 在臺北“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上的演講。他還在給高陽的信上說:“《紅樓夢》在思想見地上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學技術上比不上《孽海花》、《老殘遊記》...”而他之所以考證《紅樓夢》,只是為了打破王夢阮、徐柳泉、蔡元培為代表的“索隱派”對《紅樓夢》的穿鑿附會;要證明紅樓夢不過是曹雪芹一家的私事而已;他最終目的就是“要教人疑而後信、考而後信、有充分證據而後信”的“思想學問的方法”。《胡適文存三·廬山遊記》,第171頁。曹雪芹在寫紅書作後,自評:“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 影視形象 == ===電視劇=== * 1987年中國大陸電視劇《曹雪芹夢斷西山》,石維堅 飾。 * 1992年中國大陸電視劇《曹雪芹》,言興朋 飾。 * 2003年中國大陸電視劇《曹雪芹》,庹宗華 飾。 ===電影=== * 2019年中國大陸電影《情緣曹雪芹》,王小毅 飾。 == 紀錄片 == * 2021年中國大陸電視紀錄片《曹雪芹與紅樓夢》,CCTV-9製作。 == 註釋==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書籍 === * 《曹雪芹的故事》,吳恩裕,中華書局,1962年12月第一版 * 《紅學通史》,陳維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 《曹雪芹傳》,周汝昌,百花文藝出版社 * 《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劉世德主編 == 外部連結 == *劉廣定:〈談曹雪芹的祖籍——從一篇胡適自己忘記的文章談起 〉。 *劉廣定:〈曹雪芹生年與生父問題再檢討 〉。 *劉廣定:〈曹雪芹生年再探討 〉。 *劉廣定:〈從故宮文獻探曹雪芹身世 〉。 *王海龍:〈18世紀世界文學視野中的曹雪芹和《紅樓夢》 〉。 == 參見 == * 紅樓夢、紅學 * 南京曹雪芹紀念館 Category:清朝小說家 Category:清朝詩人 Category:清朝畫家 Category:紅樓夢 X Category:正白旗旗鼓佐領下人 Category:18世紀作家 Category:南京人 Category:江蘇作家 Category:北京人 Category:遼陽人
恩格爾定律
恩格爾定律(,)由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總結,是消費結構變化的規律: 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反之,隨著家庭收入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比例就越大,而隨著國家變得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 恩格爾定律是根據經驗資料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變數都是常數的前提下才適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佔比例的變動問題時,還應當考慮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飲食業和食物本身結構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達到相當高的平均食物消費水平時,收入的進一步增加才不對食物支出發生重要的影響。 == 數學表述 == 考慮以下兩個比率(作為導數的近似): :R1= 和 :R2=, 其中R2又稱為食物支出的收入彈性。恩格爾定律斷言,食品是正常財,所以該兩個比率皆為正(僅低檔商品該兩個比率會為負),但是,其值不大於1,即必需品。若以函式影象理解,以食物支出為縱軸,收入為橫軸,則繪出的恩格爾曲線(),其斜率為正但下降,即是凹函式。 == 恩格爾係數 == 恩格爾係數()是在恩格爾定律出現的比率。恩格爾認為是「表示人口物質生活水平高低的最佳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恩格爾係數= 除食物支出外,衣著、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樣在不斷增長的家庭收入或總支出中,所佔比重上升一段時期後,呈遞減趨勢。 ==參考文獻== *《經濟學-理論與實務》 4th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合著 ISBN 957-97490-3-5 ==連結== * 恩格爾定律與恩格爾係數 - 國家統計局 * 恩格爾係數——達到小康水平的標尺-《每天學點經濟學》 * 恩格爾係數_中國經濟網 == 延伸閱讀 == * 姜國剛:恩格爾係數失靈的若干影響因素分析 Category:發展經濟學 Category:經濟學定律
布萊爾
布萊爾可以指: ;人名 *詹姆斯·布萊爾 (神職人員)(1656-1743),英國傳教士 *小約翰·布萊爾(1732-1800),美國政治家,開國元勳和大法官 *蒙哥馬利·布萊爾(1813-1883),美國政治家 *瑪麗·布萊爾(1911-1978),美國女畫家 *託尼·布萊爾(1953-),英國政治家,1997年至2007年任英國首相 *莎瑪·布萊兒(1972-),美國演員 *羅伯·布萊爾(1981-),蘇格蘭男子羽毛球運動員 *德胡安·布萊爾(1989-),美國籃球運動員 ;地名 *布萊爾港,印度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的首府 *布萊爾縣,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中部的一個縣
人口自然增長率
人口自然增長率指一定時期內人口自然增長數(出生人數減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內平均人口數之比,通常以年為單位計算,用千分比來表示,計算公式為: 人口自然增長率 = (年內出生人數 - 年內死亡人數) / 年平均人口數 × 1000‰ = 人口出生率 - 人口死亡率 == 記錄 == === 有記錄的部分國家、地區最高負人口自然增長率記錄 === 國家或地區 年份 人口自然增長率(‰) 相關事件 資料來源 主條目 盧安達 1994年 -62.1 盧安達種族滅絕 聯合國估計 柬埔寨 1976年 -58.9 紅色高棉大屠殺 聯合國估計 柬埔寨人口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33年 -47.4 烏克蘭大饑荒 烏克蘭人口 朝鮮 1950年 -34.9 朝鮮戰爭 聯合國估計 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33年 -18.8 蘇聯農業集體化 俄羅斯人口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各國家和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列表 == 外部連結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Category:人口學 Category:全球性議題 Natural increase
GSM
全球移動通訊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即GSM,又稱泛歐數位式行動電話系統,是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行動電話標準。全球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0億人正在使用GSM電話。GSM標準的廣泛使用使得在行動電話運營商之間簽署“漫遊協定”後使用者的國際漫遊變得很平常。GSM相較它以前的標準最大的不同是他的信令和語音通道都是數位的,因此GSM被看作是第二代(2G)行動電話系統。GSM標準當前由3GPP組織負責制定和維護。 從使用者觀點出發,GSM的主要優勢在於提供更高的數位語音質量和替代呼叫的低成本的新選擇(比如簡訊)。從網路運營商角度看來,其優勢是能夠部署來自不同廠商的裝置,因為GSM作為開放標準提供了更容易的互操作性。而且,標準就允許網路運營商提供漫遊服務,使用者就可以在全球使用他們的行動電話了。 GSM標準在發展的同時(例如包資料能力在Release '97版本的標準中透過GPRS被加入進來),保持與原始的GSM電話向後相容。更高速度的資料傳輸是用EDGE在Release '99版標準中引入的。 == 歷史 == 1980年代初,第一代行動電話技術開始應用,當時存在眾多互不相容的標準,僅在歐洲就有北歐的、英國的、西德等國使用的、法國的和義大利的等。使用者的手機無法在其他標準的網路上使用,造成很大的不便。由於這個原因,西歐國家開始考慮制定一個統一的下一代行動電話標準,以便能夠提供更多樣的功能和使使用者漫遊更加容易。最開始標準起草和制定的準備工作由〔CEPT〕負責管理。具體工作由1982年起成立的一系列“移動專家組”負責。GSM的名字即是移動專家組()的縮寫,後來這一縮寫的含義被改變為“全球移動通訊系統”,以方便GSM向全世界的推廣。 1987年5月,GSM成員國達成一致,確定了GSM最重要的幾項關鍵技術。1989年,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從CEPT接手標準的制定工作。1990年,第一版GSM標準完成。1992年1月,芬蘭的成為第一個商業運營的GSM網路。亞洲最早的GSM運營網路是1993年的香港電訊CSL。而中國內地也在1994年跟進,由當時中國電信行動通訊局(現在的中國移動)以“全球通數字行動電話網”名稱運營,後演變為全球通品牌。GSM的推出推動了行動通訊的普及,使用者持續快速增長。1995年,全球使用者達到1千萬,1998年,達到一億,2005年已經超過15億。 1998年,目標為制訂接替GSM的第三代行動電話(3G)規範的3GPP啟動。3GPP也接受了維護和繼續開發GSM規範的工作。ETSI是3GPP的成員之一。 在發展的過程中,GSM系統的功能不斷得到豐富,從而能夠提供更多樣的服務。由GSM系統首先引入的簡訊息服務(SMS)提供了一種新穎、便捷、廉價的通訊方式。1994年,GSM實現了基於電路交換的資料業務和傳真服務。1999年,WAP協議使得使用者可以透過手機訪問網際網路。2000年後開始商用的通用分組無線服務(GPRS)使得GSM系統能夠以效率更高的分組方式提供資料通訊。2003年,EDGE技術開始商用,提供了接近3G的資料通訊能力。 目前,3GPP組織還在發展GSM標準,以便利用已經大量部署的GSM基礎設施,平滑地向3G技術演進。 == 市場狀況 == 到2005年全球有超過10億人使用GSM電話,使GSM成為主導的行動電話系統,佔到全球市場份額的70%。當前W-CDMA並沒有展現出全部的功能,而GSM的主要競爭CDMA2000(主要在北美、日本、中國和韓國使用)在全球獲得作為3G標準過渡的有限的增長。因為W-CDMA網路建設已經起步(至少在高密度的市場),GSM的確正在緩慢消亡,但這將持續相當時間。 在1998到2000年之間導致GSM使用者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移動運營商推出預付費電話服務。它允許那些不能或者不想跟運營商簽署合同(服務計劃)的人們使用行動電話服務。這種服務在歐洲的移動運營商之間競爭也比較激烈,即使沒有長期的合同,人們也可以從運營商那裡以很低廉的價格買到一款手機。 == 無線電介面 == GSM系統在無線介面上採用分時多重進接技術(TDMA),語音或資料訊號採用高斯最小頻移鍵控(GMSK)方式進行調製。通道編碼主要採用卷積碼。每個GSM載頻的頻寬為200KHz,在時間上以4.615ms(更準確的說是60/13ms)為一幀,每一幀又順序劃分為8個時隙。時隙是GSM無線介面上資源的最小單位。 作為GSM系統資料傳輸效能提升的EDGE系統,調製方式採用了效率更高的8進位制相移鍵控(8PSK)。開發中的EDGE演進技術則將採用32或16進位制正交幅度調製(32或16QAM),每載頻的資料傳輸能力可接近1Mbps。 為適應各國無線電頻率分配的不同情況,GSM系統可以在多個不同的頻段工作。最初的GSM標準定義了900MHz,1800MHz,和1900MHz頻段。此後又補充了850MHz和450MHz,以適合部分地區的需求。世界大部分地區採用900M和1800M頻段。美洲的一些運營商使用850M和1900M頻段。400-450M頻段則僅侷限於北歐國家的運營商。此外,歐盟為鐵路排程通訊需要以GSM為基礎制定的GSM-R系統,它的工作頻率也在900M頻段。GSM上下行訊號為頻分雙工,上下行訊號採用不同的頻率,但對於不同的頻點,上下行頻率之間保持固定的間隔。各頻段的具體頻率範圍和通道號如下: 頻段 名稱 通道號 上行(MHz) 下行(MHz) 其他 GSM 850 GSM 850 128 - 251 824,0 - 849,0 869,0 - 894,0 美國、南美洲國家和亞洲部分國家。 GSM 900 P-GSM 900 1-124 890,0 - 915,0 935,0 - 960,0 GSM最先實現的頻段,也是使用最廣的頻段。 GSM 900 E-GSM 900 975 - 1023 880,0 - 890,0 925,0 - 935,0 900M擴充套件頻段 GSM 900 R-GSM 900 n/a 876,0 - 880,0 921,0 - 925,0 鐵路GSM(GSM-R),為鐵路排程通訊系統開發的特殊版本。 GSM1800 GSM 1800 512 - 885 1710,0 - 1785,0 1805,0 - 1880,0 適用於對通道容量需求大的市場,應用範圍僅次於900M。 GSM1900 GSM 1900 512 - 810 1850,0 - 1910,0 1930,0 - 1990,0 主要用於美洲國家,由於有頻率重疊,與1800M系統不相容。 GSM網路一共有四種不同的蜂窩單元尺寸:宏蜂窩,微蜂窩,微微蜂窩和傘蜂窩。覆蓋面積因不同的環境而不同。宏蜂窩可以被看作那種基站天線安裝在天線杆或者建築物頂上那種。微蜂窩則是那些天線高度低於平均建築高度的那些,一般用於市區內。微微蜂窩則是那種很小的蜂窩只覆蓋幾十米的範圍,主要用於室內。傘蜂窩則是用於覆蓋更小的蜂窩網的盲區,填補蜂窩之間的訊號空白區域。 蜂窩半徑範圍根據天線高度、增益和傳播條件可以從百米以下到數十公里。GSM規範設計的最大小區半徑,一般情況下為35公里。如果採用擴充套件蜂窩的技術,則可以達到120公里以上,適用於一些傳播條件極好的情況。 GSM還支援室內覆蓋,透過功率分配器可以把室外天線的功率分配到室內天線分佈系統上。這是一種典型的配置方案,用於滿足室內高密度通話要求,在購物中心和機場十分常見。然而這並不是必須的,因為室內覆蓋也可以透過無線訊號穿越建築物來實現,只是這樣可以提高訊號質量減少干擾和回聲。 一般在界定無線電介面,會以通道(Channel)來分,分為邏輯通道(Logical Channel)跟物理通道(Physical Channel)。首先在物理通道定義了實體網路的傳輸單元。 == 語音編碼 == GSM系統最早的語音編碼方案採用規則脈衝激勵長時預測編碼(REP-LTP)技術。它產生的編碼速率為13Kbps,每20ms一個話音幀。話音質量平均意見分值(MOS)可達到3.6。這一方案被稱作全速率編碼(Full Rate,FR)。在FR的基礎上,透過改進演算法推出了增強型全速率編碼(Enhanced Full Rate,EFR);在不改變編碼速率的條件下,實現了更好的話音質量。同時也引入了編碼速率為6.5Kbps的半速率編碼(Half Rate,HR),這樣在犧牲話音質量的前提下,系統的容量可以提高一倍。1998年,3GPP又採納了自適應多速率編碼(Adaptive Multi-Rate,AMR)作為語音編碼的增強。AMR包括14種不同速率的編碼演算法,其中8種為全速率和6種為半速率,位元速率介於12.2Kbps至4.75Kbps之間。系統在通話過程中根據通道條件和誤位元速率實時地選擇最佳的編碼速率。在理想情況下,AMR 12.2Kbps的語音MOS可達4.14。 == 網路結構 == GSM系統後面的網路被人們看作是極其龐大和複雜的,這樣就可以提供所有的所需的服務。它被分成很多的部分,每一部分負責其中的一個功能。 * 基站子系統(基站及其控制器)。 * 網路交換子系統(這一部分和固定網路最為相似)有時也被稱為核心網。 * GPRS核心網(可選部分,用於基於報文的網際網路連線)。 * 。 == 身份識別模組 == GSM的一個關鍵特徵就是使用者身份模組(SIM),也叫「SIM卡」。SIM卡是一個儲存使用者資料和電話本的可拆卸智慧卡IC。使用者就可以更換手機後還能儲存自己的資訊。換句話說使用者也可以使用現在的手機而使用不同運營商的SIM卡。有些運營商為了防止使用者轉換到別的網路在手機上做設定限制,使得它只能用該營運商的SIM卡,或者同一個網路的SIM卡,這就是所謂的「SIM卡加密」,這種行為在某些國家並不合法。 在美國和歐洲,大部分運營商鎖定他們銷售的行動電話,這樣做是因為行動電話的價格一般因為簽訂長期合同大幅減少(例如在歐美市場很多手機可以透過簽約以原價格幾十分之一的價格購買),而運營商試圖避免客戶的流失。使用者一般可以透過與運營商聯絡付一定費用來解除鎖定(俗稱「解碼」),或者透過一個專門服務或者從網際網路上搜尋相關軟體來解碼。如果使用者簽署在一段時期有效地合同(合同帳戶),某些美國運營商例如T-Mobile和,就會解除對電話的鎖定。第三方的解碼方法比起運營商的來一般更快而且也更便宜。在大多數國家解除鎖定是合法的。在中國內地,行業主管部門不允許運營商鎖定行動電話,這使得運營商的定製機也能輕鬆使用其他運營商的網路。 == GSM安全 == GSM被設計具有中等安全水平。系統設計使用共享金鑰使用者認證。使用者與基站之間的通訊可以被加密。演進的UMTS引入可選的USIM-使用更長鑑別金鑰保證更好的安全以及網路和使用者的雙向驗證。GSM只有網路對使用者的驗證(而不是雙向驗證)。雖然安全模組提供了保密和鑑別功能,但是鑑別能力有限而且可以偽造。 GSM為了安全使用多種加密演算法。A5/1和兩種串流加密法用於保證在空中資訊的保密性。A5/1是在歐洲範圍使用的強力演算法,而A5/2則是在其他國家使用的弱強度演算法。在兩種演算法中嚴重漏洞都已經被發現,例如一個唯密文攻擊可能實時的中斷掉A5/2.但是系統支援多個不同演算法,這樣運營商就可以換一個安全等級更強的。 == 參見 == * 核心技術:2G-2.5G-3G-3.5G-LTE-4G-5G * 結構元素:基站控制器-基地收發機站-歸屬位置暫存器-行動電話交換中心-SIM-VLR * 無線電:GSM頻段 * 服務:蜂窩電話業務-GSM定位-GSM服務-MMS-SMS-WAP * 標準:ETSI-智慧網-增值-GEO-移動無線電介面 * 公用術語:IMEI-IMSI-MSISDN-MSRN-切換 * 相關技術:GSM-R(GSM-Railroads) == 外部連結 == * 3GPP:當前可用自由GSM標準實現 * OMA The current standardisation body for services aspects of mobile networks - 部分開放標準可用。 * ETSI原始GSM標準實現 * GSM協會-GSM運營商概覽 (官方站點) - 包括全體成員的網路覆蓋情況 * GSM網路引數縮寫列表按照首字母順序 * GSM概述作者John Scourias * GSM視覺化指南 * GSM概念、起源和里程碑-一個挪威人的觀點 Telenor的技術雜誌 * Telektronikk.Com * GSM呼叫流程圖 == 註釋 == Category:1991年面世 Category:行動電話
成都市
成都市(四川話國際音標:;漢語拼音:),別稱“蓉城”、“錦官城”、“錦城”,簡稱“蓉”、“錦”,位於中國四川省中部,地處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腹地,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為中國西部地區物流、商貿、金融、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訊樞紐,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聯合作戰指揮部所在地,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天府之國”之稱,是中國開發較早、持續繁榮時間較長的城市之一。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67年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遷往成都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但依據現實挖掘的金沙遺址看來,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200年前。成都自建城伊始到現代數千年曆史中,大部分時期均保持著繁榮和發達,也是全國生活較富庶的地區之一。成都自古為西南重鎮,曾是古蜀、成家、蜀漢、成漢、譙蜀、前蜀、後蜀、李蜀、大西九個政權的都城,三國文化豐富,秦漢以來,成都就以農業、手工業興盛和文化發達著稱,歷代都是中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的重要城市。漢代成都與洛陽等並列為五大都會之一。唐代商貿繁榮,與揚州齊名,稱為“揚一益二”司馬光《資治通鑑》:“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洪邁《容齋隨筆·唐揚州之盛》:“唐世鹽鐵轉運使在揚州 ,盡斡利權,判官多至數十人,商賈如織,故諺稱‘揚一益二’,謂天下之盛,揚為一而蜀次之也。”。現今成都所在的成渝經濟區是中國西部經濟最領先的區域。成都是十大古都之一,擁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名勝古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常住總人口為2126.8萬人,市人民政府駐高新區錦悅西路2號。 成都市於2007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與世界旅遊組織命名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2009年,世界優秀旅遊目的地城市中心正式授予成都“世界優秀旅遊目的地城市”稱號,成都是亞洲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成都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全球創意城市網路,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稱號,成為亞洲首個“美食之都”。2021年GDP總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二位,僅次於廣州,達19916.98億元。根據GaWC釋出的全球城市排名分析,成都已升為全球城市“Beta+”梯隊。繼2021年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在成都舉辦後,2025年世界運動會也將在成都舉辦。 == 歷史 == 作為西南重鎮,成都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春秋末期(約公元前4世紀),古蜀國第五世開明王把都城遷至成都。周赧王四年(前311年),秦國張儀按秦首都咸陽建制修築成都城牆。三國時為蜀漢首都,五代十國時為前蜀、後蜀都城,文化遺存豐富。秦漢以來,成都就以農業、手工業興盛和文化發達著稱。漢代成都與洛陽等並列為五大都會之一。唐代商貿繁榮,與揚州齊名,稱為“揚一益二”。 === 先秦至秦漢 === 在夏代紀年早期階段甚至更早的時期,地處成都平原的古蜀國已形成了較發達的青銅文明,成為了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記載,古蜀國共有五個朝代,先後定都於瞿上(今成都溫江區)、郫邑(今郫都區)、新都、廣都。春秋末期(約公元前4世紀),第五世開明王把都城遷至成都。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城名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典故《史記·五帝本紀》:“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成都也因此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罕見的自建城起便未改名稱的城市。有人認為成都為古蜀地名音譯詞以上說法為溫少峰(試為“成都”得名進一解 社會科學研究 1981)和任乃強(贊同《試為“成都”得名進一解》 社會科學研究 1981)所質疑。他們認為,在蜀地有多處地方以“都”為名,例如成都、武都、新都、廣都、邛都、徙都、筰都,僅“成都”便有7個之多,其中的“都”不大可能均是“都市、大城市”之意,而可能是古蜀語地名的音譯。《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邛都、徙都、武都等,“皆氐類也”(《史記·西南夷列傳》:“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郞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君長以什數,徙、筰都最大......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意即這些“某都”式的地名,是“氐類”先民的語言所稱呼的地名。《三國志·張嶷傳》:“又斬斯都耆帥李承之首”,稱“徙都”為“斯都”(上古音:徙 *selʔ,斯 *sle),表明“斯都”為音譯詞。此“都”字在《史記》中寫為“榆”,見《史記·司馬相如傳》:“便略定西夷,邛、笮、冉、駹、斯榆之君皆請為內臣。”又云:“朝冉,從駹,定笮,存邛,略斯榆,舉苞蒲,結軌還轅,東鄉將報,至於蜀都。”“榆”與“都”二字上古音相近,榆 *ɬo < *lo,都 *tɬaː < *taː,亦證明“某都”式地名中的“都”為音譯。溫少峰認為“成都”一詞中的“都”在蜀語中為“地區、地方、地域”之意,而“成”是蜀人族稱,其義為“高原人”。另請參考在羌語中“成都”一詞的形式:(蒲溪話)、(雅都話),該詞顯然非漢語藉詞。。有一種說法將“廣都、新都、成都”合稱為“古蜀三都”《華陽國志·蜀志》:「蜀以成都、新都、廣都為三都」。如今成都平原有很多古蜀國的文化遺蹟,如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魚鳧古城遺址、望叢祠等,地處成都市區的金沙遺址則是古蜀文化發展的一個巔峰。 古蜀國是秦國統一天下過程中首先攻取的物件,秦惠文王為此準備多年,並開闢了由秦入蜀的石牛道(即金牛道)。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借巴國、蜀國互攻之機,派司馬錯率軍沿石牛道入蜀,數月之間便攻佔蜀地。此後,秦王三立三廢蜀侯,終置蜀郡,郡治成都縣即設於原蜀都成都。前311年,秦國張儀按首都咸陽建制修築成都城牆,築有相併的大城和少城;成都據此也成為中國有確切史料記載的最長時間城址不變的城市。前256年,秦昭王任命李冰為蜀郡郡守,任內他主持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從此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經過數十年經營,成都在秦末便取代關中平原獲“天府之國”之稱,而這一美譽一直延續至今。 漢代的成都,經濟已相當繁榮,織錦業尤其發達,成為朝廷重要的貢賦來源。於是朝廷在成都專門設定錦官管理,並在成都城西南建造“錦官城”;“錦官城”、“錦城”由此成為成都的別稱。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時成都人口達到7萬6千戶(約35.4萬人),是當時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與長安、雒陽、邯鄲、臨淄、宛城一併成為漢朝六大都市《漢書·食貨志下》:「遂於長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長安 東西市令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漢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蜀郡太守文黨在成都建立了世界最早的地方官辦學堂“文翁石室”。漢代成都的文學藝術也達到很高的水平,成都人司馬相如、揚雄、王褒皆為漢代最有名的文學大家。 前漢時,全國共分為十四個州刺史部監督機構,其中在雒縣(今四川廣漢市)置益州刺史部,刺史部後遷駐成都。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公孫述在成都自立為帝,國號“成家”,改益州刺史部為司隸校尉,以蜀郡為成都尹。後漢建武十二年(36年),東漢大司馬吳漢在經過五年征戰之後最終攻陷成都,成家滅亡,在成都重新設定益州刺史部。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朝廷接受劉焉的建議,改各州刺史部為擁有實際招募士兵和指揮權的州牧,劉焉則為首任益州牧,設治所於綿竹,漢獻帝初平五年(194年)遷駐成都。當時的益州刺史部是西域胡人興賈經營之地。 === 三國兩晉南北朝 ===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漢中王劉備在諸葛亮等人的輔佐下稱帝,繼承漢統,沿定國號為漢(史稱蜀漢,亦簡稱蜀),改蜀郡為成都府並建都於此。這一時期,形成了曹魏、蜀漢、孫吳三國割據鼎立的局面。成都的農業、鹽業和織錦業在這一時期得到較大恢復發展,發展成蜀漢最大的城市,是蜀漢政權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蜀漢炎興元年(263年),魏鄧艾、鍾會率軍進攻蜀漢,蜀漢後主劉禪在成都投降。益州刺史部為魏所佔馬植傑(2006年):《三國史》第十章〈蜀漢之亡和司馬氏代魏成晉〉,第二節〈姜維北伐與蜀漢的滅亡〉,第151頁-第156頁。。 西晉時,益州刺史部分為益州、梁州二州,成都繼續為益州治所。西晉永安元年(304年),氐人李雄攻陷成都,後自稱成都王;光熙元年(306年),李雄在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成。東晉鹹康四年(338年),李壽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永和三年(347年),成漢為東晉桓溫所攻滅,成都重新成為東晉所領的益州。寧康元年(373年),前秦攻取梁、益二州,成都併入前秦疆土。淝水之戰後,前秦瓦解,東晉將領桓衝趁勢於太元十年(385年)收復益州。東晉義熙元年(405年),參軍譙縱叛亂,佔據巴蜀之地,建立譙蜀政權,自稱成都王,而後又向後秦稱藩,被封為蜀王。義熙九年(413年),東晉太尉劉裕以朱齡石為帥征伐譙蜀,攻克成都,譙縱自殺,譙蜀亡《晉書·譙縱傳》。 南北朝時期,益州先後受南朝的宋、齊、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共5個政權的統治,成都一直該是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間蕭齊武帝以蕭鑑為益州刺史,主張德化,不採鎮壓前朝宗室的政策,成都恢復安定,成為“西方之一都”(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卷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72 年,第 1 冊,第 298 頁。蕭梁時期,益州刺史鄧元起、蕭紀先後治益州,內修耕桑鹽鐵之政,外通商賈遠方之利。侯景之亂後,承聖二年(553年),西魏軍攻入成都,益州併入西魏疆土。北周其間,宇文憲曾為益州刺史,深得蜀人歡迎《周書》卷十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成都地區的史學家和史著多有盛名。來敏、譙周、陳壽、常寬、常璩、李膺等著述頗豐,傳世的則有《三國志》和《華陽國志》。這一時期,佛教在成都地區得到了很大發展。 === 隋唐五代 === 隋開皇元年(581年),益州為隋所轄;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改益州為劍南道,治所位於成都府。隋唐時期,成都經濟十分發達,文化非常繁榮,是當時全國四大名城(長安、江都、成都、敦煌)之一,人口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由於經濟繁榮,到中唐時有「揚一益二」(揚州第一,成都第二)之稱。隋唐時期成都的造紙和雕版印刷術水平和工藝很高,朝廷曾規定國家圖書館的書必須用成都造的麻紙來抄寫。“蜀繡”也在此時成為全國三大名繡之一,“蜀錦”更被視為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等都曾旅居成都。唐天寶十五年(756年),唐玄宗為避安史之亂逃至成都,改益州為成都府,後再升成都府為南京,此為“南京”一詞在歷史上之首次出現。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南詔傾國之軍力攻入成都外城,擄掠了大量工匠去,後撤退。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唐僖宗為避黃巢之亂軍,也曾逃至成都,並在此停留四年。唐代成都開發了摩訶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唐太宗貞觀年間在城北建造了建元寺,唐宣宗大中年間改名為昭覺寺,時至今日仍被稱作“川西第一禪林”。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蜀王王建自立為帝,定都成都,國號蜀,史稱前蜀。前蜀初年,王建勵精圖治,開拓疆土,興修水利,注重農桑,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由於擁有沃地千里、豐饒五穀的成都平原,前蜀的經濟、文化得到發展,成為了當時的一個強國。後唐同光三年(925年),前蜀最終被後唐攻滅。後唐應順元年(934年),時任西川節度使孟知祥自立為帝,建都成都,建立割據地方政權,國號亦為蜀,史稱後蜀。孟知祥之子孟昶頗能勵精圖治,境內很少發生戰爭,維持了近三十年和平。他在成都城牆上遍種芙蓉,成都由此有了“芙蓉城”之稱,簡稱“蓉城”或“蓉”,併成為如今成都的官方簡稱。後蜀的“翰林圖畫院”是中國最早的皇家畫院。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趙匡胤發兵攻後蜀,次年正月孟昶投降,後蜀亡,之後宋軍在成都的夾城設計誘殺鎮壓了後蜀的27000士兵。前後蜀時期,成都地區沒被捲入中原的惡性爭鬥,成為當時中國最為繁榮的地區。 === 宋元明清=== 北宋初期,朝廷在成都設立成都府,為川峽四路的成都府路治所。北宋淳化四年(993年),王小波、李順在成都附近的青城暴動,遂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權。當年五月,宋軍攻陷成都,起義失敗,成都府被降為益州。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益州再升格為成都府。南宋時期是成都在古代歷史中最為興旺的時期,其經濟佔全國的比例很高。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成都府路的人口有110萬戶,大概549萬人,其中成都府地區的人口有四十萬戶以上。當時成都的絲綢業規模擴大,品種繁多,每年成都上交絲綢商品,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趙宋時期,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藥市、花市。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在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宋仁宗時,在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成都地區的文化十分發達,在全國都很有影響,以蘇軾、蘇轍兄弟為領袖的蜀學獨樹一幟。 宋元戰爭中蒙古軍兩次攻破成都,大肆燒殺後,確立對成都的統治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文海出版,1967,甲集卷一七,頁一五C. P. Atwood-Encyclopedia of Mongolia and the Mongol Empire。元朝政府在成都設定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民間俗稱“四川省”。1363年,明玉珍率軍攻佔了全部的四川省諸路,成立明夏,都重慶路。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明玉珍所建大夏政權於重慶,後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明太祖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成都城市中心的子城被拆毀,新建蜀王府城,今人稱其為“皇城”。天啟元年(1621年),奢崇明趁明朝與後金作戰之機反明,殺巡撫徐可求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69),史稱奢安之亂。十月進圍成都,達102天。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隨後張獻忠在蜀地屠蜀,而成都也被屠城並遭到較大破壞,直到滿洲八旗攻入四川。 清順治三年(1646年),成都全城被張獻忠焚燬於戰火之中,在隨後的近十年間南明軍與清軍一直在四川一帶攻城略地,導致斷絕人煙,後來的三藩之亂也造成了四川人被殺害,因此當時四川布政使司的治所曾遷往保寧府閬中。順治十五年(1658年)之後,清廷實施“湖廣填四川”,成都逐漸恢復生機,省會也又遷回成都。清沿明制,設四川布政使司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將領翼王石達開率兵攻入四川,在攻打成都時遭到失敗,後來清軍誘俘之,在成都城內科甲巷將其凌遲處死 。光緒三年(1877年),四川總督丁寶禎創辦四川機械局,是成都城市經濟近代化因素出現的標誌。1895年五月初五,成都爆發“成都教案”,成都民眾因受謠言影響對洋人多有成見,焚燬外國教堂、教會醫院。 === 中華民國時期 === 清宣統三年(1911年)6月,保路運動在成都發起,時任四川總督趙爾豐鎮壓民眾造成的“成都血案”引發民眾起義,這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以致推翻滿清統治。同年11月27日,立憲黨人蒲殿俊在成都宣佈四川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並擔任都督。民國元年(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漢軍政府與重慶之蜀軍政府合併為四川軍政府,軍政府駐成都,尹昌衡任都督。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設定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後廢道復省,成都仍為四川省會。1919年,五四運動訊息傳到成都,掀起成都學生運動高潮。1921年,成都、華陽兩縣合併為市,成立市政籌備處。1922年,市政籌備處改名為市政公所。此時,四川大學、華西協合大學等一些現代教育機構在成都設立。1928年,正式改市政公所為市政府,國民政府遂置成都市為省轄市並繼續為四川省省會。 由於川軍派系混亂,成都在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間陷入了長時間的軍閥爭奪時期。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川軍軍閥劉湘在蔣介石支援下,與劉文輝爆發爭奪統治權的戰爭,劉文輝由成都敗走西康雅安,劉湘任四川省主席,成為四川最大的實力派。1935年至1937年,劉湘又與蔣介石爭奪四川統治權,蔣最終獲勝。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紛紛內遷至四川,成都成為中國大後方。如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於1937年遷至成都北較場,一直到國民黨敗退出大陸前沒再變更校址長達11年,是該校在大陸培訓學員最多、校址未變時間最長的一個時期。又如南京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山東齊魯大學、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於1938年前後分別遷到成都華西壩,華西壩後被稱為大後方之“天堂”,香港大學醫學院也於抗戰時期遷於成都正府街辦學,上海光華大學遷於迤西光華村,成為現在西南財經大學的前身。1944年6月15日起,轟炸日本本土的美國飛機從成都及其附近多個機場出發,出擊900多架次,為抗日戰爭作出傑出貢獻,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前,成都是美國在遠東最大的空軍基地。1949年,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中國國民黨將中華民國政府從南京遷往廣州、重慶後,遷至成都。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攜其子蔣經國,從成都飛往臺灣,而成都當時是中華民國在大陸控制的最後一個大城市。同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原四川省被分為東、南、西、北四個行署,成都成為川西行署區的駐地。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撤銷各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後,成都市一直為四川省省會,西南地區的大區機構如成都軍區、成都鐵路局等也在成都紛紛成立。“一五”計劃時期,成都被確定為全國工業重點建設城市之一,蘇聯援建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中,電子工業佔了9項,其中有4項在成都。1956年,交通大學等三所高校電子系內遷成都,組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1959年9月至文革中期,成都市為中共中央西南局駐地。“文革”期間,成都幫派武鬥頻繁、動亂持續時間長,是全國最嚴重的武鬥地區之一,社會經濟發展遭受了嚴重的挫折。1967年5月6日,國營132廠發生震驚全國的大規模武鬥事件,時稱“五六事件”。該廠造反派和保守派職工發生衝突,當場死亡數十人。“文革”十年同時也是三線建設全面鋪開的時期。1964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西南地區進行了三線建設,中共中央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的辦公機構設在成都。三線建設在西南地區的全面展開,帶動了成都各項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大批重要工廠和科研單位的內遷,極大地增強了成都的科研和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後,成都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逐步發展成為中國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在城市改革方面,成都以其西南中心的城市地位在改革開放全面發展的198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綜合體制改革試點城市,成為全國最早開始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改革試點、放權發展縣域經濟的城市之一。1981年四川特大洪水,成都受災嚴重,其中安順橋在洪災中被沖毀,數十人墜落。1989年2月,國務院批准成都成為計劃單列市。1993年11月,成都市確定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4年,成都市與其他15個城市確定為副省級城市。2007年6月,成都市與重慶市同時獲批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成都部分市縣損失慘重,全市共4388人遇難,其中90%以上集中於西北部的都江堰市和彭州市。2009年,中央文明辦授予成都市“全國文明城市”稱號。2011年,大部分割槽域位於成都的四川天府新區規劃獲四川省批覆,2014年,國務院批覆天府新區為國家級新區。2016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動工,同年,機場所在的簡陽市由資陽市代管劃為成都市代管。2019年3月,成都獲得第31屆夏季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主辦權並在2023年順利舉辦。2020年,成都東部新區獲批成立。 == 地理 == 成都市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介於東經102°54'-104°53'、北緯30°05'-31°26'之間,全市東西長192公里,南北寬166公里,土地總面積14,335平方公里,與德陽市、眉山市、雅安市、資陽市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 === 地形 === 成都市區海拔500餘米。成都境內的地形較為複雜,東部為龍泉山脈和盆中丘陵,龍泉山脈海拔600至1000米,植被破壞較為嚴重,該山脈為成都平原和盆中丘陵的分界線,龍泉山脈以東,淺丘連綿起伏。中部為成都平原,介於龍泉山脈與邛崍山脈之間,海拔450至720米,是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的沖積扇平原。成都平原得益於都江堰水利工程,河網密佈,同時由於土地肥沃,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產區之一。西部為邛崍山脈,是橫斷山脈最東緣的山系,以東北-西南走向穿過彭州、都江堰市、大邑縣、崇州市和邛崍市,許多山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該地區海拔落差巨大,地貌豐富,擁有豐富綺麗的自然景觀。平原面積佔40.1%,丘陵面積佔27.6%,山區面積32.3%,以平原為主。境內海拔最高處是位於大邑縣境內西嶺雪山的大雪塘(又名苗基嶺),海拔5364米;海拔最低處是位於簡陽市沱江出境處的河岸,海拔高度為359米。 === 地質 === 成都位於南北地震帶中段,境內主要分佈有龍門山斷裂帶、龍泉山斷裂帶、蒲江-新津-成都-德陽斷裂帶和邛崍-大邑-郫縣竹瓦-彭州斷裂帶,其中蒲江-新津-成都-德陽斷裂帶透過主城區。成都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和防禦城市,據多年資料統計,成都市區境內地震比較頻繁,也有破壞性級別的地震,如1967年1月14成都雙流、仁壽間的5.5級地震,1970年2月24日成都市大邑縣發生的6.2級地震為成都歷史上最大級別地震,2020年2月3日發生於成都市青白江區的5.1級地震為離市區最近的地震。同時,鄰區的一些強震(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中離成都市區不到100公里)也曾波及到成都地區,並造成一定影響。 === 水文 === 成都市河系發達,河網密度大,受人為因素影響大。早在2000多年前,蜀郡太守李冰“決玉壘山以除水害”,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2000多年來,成都平原上的河流經過多次的改造,致使岷江、沱江形成紛繁的河流與渠系,全市河網密度高達1.22公里/平方公里,為四川首位,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同屬中國河網最稠密的地區。全市較大的河流約有40條,總長度1,486公里,其中湔江、西河及錦江都在100公里以上。成都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因此各河流均由西北向東南流入,構成了典型的扇形水系。成都市內水系西南部為岷江水系,東北部及東南部屬沱江水系。錦江、府河、沙河從城區穿流而過。 === 氣候 === 成都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亦有海洋性氣候的部分特徵,氣候宜人,有夜雨日陽,夏涼冬暖春秋長的特徵。成都降水充沛、空氣溼潤,除秋、冬季外,陽光也比較充足。成都年平均氣溫在15.2℃至16.6℃左右。由於四川盆地北部的秦嶺、大巴山起到了屏障作用,冬季來自北方的冷空氣不易進入盆地,從而使成都冬季溫暖,一月平均氣溫在5℃以上,霜雪較為少見。成都七月平均氣溫為25.2℃,通常較之同緯度的上海、南京、杭州、重慶、武漢等城市偏低,但也會出現超過上述城市的持續性極端高溫天氣。 === 資源與環境 === 成都境內生物資源較為豐富,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區,境內珍稀植物有銀杏、珙桐等;珍稀動物有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等。成都礦產資源豐富且種類繁多。查明的礦種有60餘種、礦區400餘處,分佈較為集中。煤炭探明儲量1.46億噸,主要集中在西部邊沿山區的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和大邑縣;天然氣探明儲量16.77億立方米,遠景儲量為42.21億立方米,主要集中於蒲江、邛崍、大邑、都江堰和金堂一帶;鈣芒硝儲量達98.62億噸,居全國第一,主要集中於新津縣和雙流縣;多種金屬礦產資源則相對集中於彭州市。 2015年,成都全市森林覆蓋率為38.4%。成都目前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4個、省級森林公園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省級自然保護區2處。成都城區已經建成公園數量達到93座,而中心城區桂溪生態公園、北湖公園、金沙遺址公園等11座大型城市森林公園已經或即將陸續建成。2007年,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授予成都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這是中國第四座獲此稱號的城市。2015年,成都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8.7%;綠地率35.5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4.59平方米,居中國前列。 成都位於長江流域上游,河道主要經過高山峽谷流入成都平原,河水來源於大氣降水、地下潛流和冰雪融水,人為汙染較小,因而水質優良,絕大部分指標達到國家地面水Ⅲ類標準。近年來四川省大力發展水電產業,使成都境內多條河流生態遭到破壞,比如位於岷江上游的多個水電站幾乎使岷江成為一條人工河流。更有人指出紫坪鋪水利樞紐工程將會嚴重影響都江堰的效用。 但和優秀的綠化與水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於汽車保有量大,工業化程度高等原因,加上位於四川盆地的封閉地形,成都市一直是全國空氣質量較差的城市之一,空氣質量長期處於不達標狀態。自13年《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和《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2018-2020年)》等檔案實施以來,2019年成都市中心城區空氣質量達標天數287天,優良率達到78.6%,達到13年最好水平。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評價成都市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CO2、CO、PM10、臭氧四項指標達標,其中,PM10首次達標;下轄縣區市也全部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名稱 級別 名稱 級別 都江堰森林公園 國家級 白鹿森林公園 省級 西嶺雪山森林公園 國家級 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 國家級 天台山森林公園 國家級 白水河自然保護區 國家級 白水河森林公園 國家級 鞍子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省級 雞冠山森林公園 省級 黑水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省級 == 政治 == === 現任領導 === 成都市五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成都市委員會 成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成都市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都市委員會 成都市監察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市長 主席 主任 姓名 施小琳(女) 包惠(女) 王鳳朝 張剡 劉光輝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浙江省餘姚市 雲南省宣威市 四川省中江縣 四川省德陽市 安徽省太和縣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1年8月 2022年1月 2020年7月 2021年2月 2021年12月 === 行政區劃 === 成都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下轄12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 * 市轄區:錦江區、青羊區、成華區、金牛區、武侯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雙流區、郫都區、新津區 * 縣級市:都江堰市、邛崍市、崇州市、彭州市、簡陽市 * 縣:大邑縣、蒲江縣、金堂縣 成都市城區規劃分為中心城區和主城區兩個層次,中心城區和主城區為兩個不同的概念。2017年7月2日,成都召開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上成都市將中心城區範圍規劃為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龍泉驛、青白江、新都、溫江、雙流、郫都等11區,加上成都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剩餘的縣(市)組成“郊區新城”。在此之前,根據《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成都中心城區範圍劃定為繞城高速以內(含道路外側500米綠化帶),以及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繞城高速以外行政轄區和高新南區大源組團,面積約630平方公里;根據《四川省城鎮體系規劃》,成都主城區範圍為成都市所有市轄區;此外,成都市城市規劃區範圍劃定為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龍泉驛、青白江、新都、溫江、雙流、郫都等11區,以及新津縣普興、金華兩鎮的行政轄區範圍,面積為3753平方公里。 1949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市,為川西行署區駐地。1952年,川西行署撤銷,恢復四川省建制,成都市、溫江專區改由四川省直轄,成都市為四川省人民政府駐地。1977年,溫江地區的金堂、雙流兩縣劃歸成都市管轄。1983年,撤銷溫江地區,所屬溫江、郫、灌、彭、新都、新津、崇慶、邛崍、蒲江、大邑10縣劃歸成都市管轄,什邡、廣漢劃歸新成立的德陽市管轄。2016年5月,四川省政府批覆同意將資陽市代管的縣級簡陽市改由成都市代管。2016年11月24日,撤銷郫縣,設立成都市郫都區。2020年6月19日,撤銷新津縣,設立成都市新津區。 成都市行政區劃圖 成都市行政區劃圖 成都市行政區劃圖 成都市行政區劃圖 成都市行政區劃圖 成都市行政區劃圖 成都市行政區劃圖 成都市行政區劃圖 成都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行政區劃 鄉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街道辦事處 鎮(街鎮合署) 510100 成都市 14,334.78 20,937,757 武侯區(高新區) 610000 162 100(12) 510104 錦江區 60.99 902,933 成龍路街道 610000 12 510105 青羊區 66.31 955,954 草市街街道 610000 12 510106 金牛區 107.65 1,265,398 撫琴街道 610000 13 510107 武侯區 122.40 1,855,186 漿洗街街道 610000 15 510108 成華區 108.25 1,381,894 猛追灣街道 610000 11 510112 龍泉驛區 555.69 1,346,210 龍泉街道 610100 7 3 510113 青白江區 378.94 490,091 大彎街道 610300 2 5 510114 新都區 496.49 1,558,466 桂湖街道 610500 7 2(2) 510115 溫江區 276.14 967,868 柳城街道 611100 6 3(1) 510116 雙流區 1,067.63 2,659,829 東昇街道 610200 15 4(4) 510117 郫都區 437.18 1,672,025 郫筒街道 611700 9 3(3) 510118 新津區 329.02 363,591 五津街道 611400 4 4 510121 金堂縣 1,155.61 800,371 趙鎮街道 610400 6 10 510129 大邑縣 1,283.64 515,962 晉原街道 611300 3 8 510131 蒲江縣 580.14 255,563 鶴山街道 611600 2 6 510181 都江堰市 1,208.44 710,056 灌口街道 611800 6 5 510182 彭州市 1,421.43 780,399 天彭街道 611900 4 9 510183 邛崍市 1,376.63 602,973 臨邛街道 611500 6 8 510184 崇州市 1,088.70 735,723 崇陽街道 611200 6 9 510185 簡陽市 2,213.50 1,117,265 射洪壩街道 641400 16 21(2) 注: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13街道、3鎮的數字分別包含在武侯區(肖家河、芳草、石羊、桂溪4街道)、雙流區(中和街道)和郫都區(合作、西園2街道)。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所轄9街道的數字包含在雙流區。成都東部新區所轄9街道、6鎮的數字包含在簡陽市。 注: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13街道、3鎮的數字分別包含在武侯區(肖家河、芳草、石羊、桂溪4街道)、雙流區(中和街道)和郫都區(合作、西園2街道)。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所轄9街道的數字包含在雙流區。成都東部新區所轄9街道、6鎮的數字包含在簡陽市。 注: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13街道、3鎮的數字分別包含在武侯區(肖家河、芳草、石羊、桂溪4街道)、雙流區(中和街道)和郫都區(合作、西園2街道)。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所轄9街道的數字包含在雙流區。成都東部新區所轄9街道、6鎮的數字包含在簡陽市。 注: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13街道、3鎮的數字分別包含在武侯區(肖家河、芳草、石羊、桂溪4街道)、雙流區(中和街道)和郫都區(合作、西園2街道)。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所轄9街道的數字包含在雙流區。成都東部新區所轄9街道、6鎮的數字包含在簡陽市。 注: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13街道、3鎮的數字分別包含在武侯區(肖家河、芳草、石羊、桂溪4街道)、雙流區(中和街道)和郫都區(合作、西園2街道)。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所轄9街道的數字包含在雙流區。成都東部新區所轄9街道、6鎮的數字包含在簡陽市。 注: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13街道、3鎮的數字分別包含在武侯區(肖家河、芳草、石羊、桂溪4街道)、雙流區(中和街道)和郫都區(合作、西園2街道)。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所轄9街道的數字包含在雙流區。成都東部新區所轄9街道、6鎮的數字包含在簡陽市。 注: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13街道、3鎮的數字分別包含在武侯區(肖家河、芳草、石羊、桂溪4街道)、雙流區(中和街道)和郫都區(合作、西園2街道)。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所轄9街道的數字包含在雙流區。成都東部新區所轄9街道、6鎮的數字包含在簡陽市。 注: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13街道、3鎮的數字分別包含在武侯區(肖家河、芳草、石羊、桂溪4街道)、雙流區(中和街道)和郫都區(合作、西園2街道)。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所轄9街道的數字包含在雙流區。成都東部新區所轄9街道、6鎮的數字包含在簡陽市。 注: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13街道、3鎮的數字分別包含在武侯區(肖家河、芳草、石羊、桂溪4街道)、雙流區(中和街道)和郫都區(合作、西園2街道)。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所轄9街道的數字包含在雙流區。成都東部新區所轄9街道、6鎮的數字包含在簡陽市。 == 經濟 == 成都是中國西部重要的國家中心城市,成渝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改革開放以來成都成為了中國西南地區的物流和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及交通樞紐、通訊樞紐,是中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現代農業基地。成都是內陸開放城市和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1992年被中國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評價委員會評為“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第十一位,投資硬環境進入全國40強,在副省級城市中第一個榮獲國家衛生城市。2019年,成都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012.6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3.6∶30.8∶65.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7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57元,位居全國第7位。 成都也是中國西部吸引外資最多的城市,2014年實際利用外資100.16億美元,其中外商投資實際到位87.6億美元。成都2014年實現進出口總額558.4億美元,其中出口338.2億美元,在副省級城市中居第7位,出口額佔四川省出口總額的75.4%。成都是外資公司投資西部的首選之地,眾多跨國公司落戶成都,截至2013年底共有245家世界500強公司在蓉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其中境外世界500強企業190餘家,中國內地世界500強企業40餘家,居中西部城市首位。 成都的目標是成為中國中西部創業環境最優、人居環境最佳、綜合實力最強的現代特大中心城市、世界現代田園城市。並致力於構建中國中西部的金融中心。成都目前在電子資訊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化學化工產業,傢俱和鞋業製造產業,動漫和傳媒產業,會展產業,航空航天產業,旅遊業等取得巨大成就,穩步奠定了成都作為中國十大城市的地位和西部中心城市的地位。 2017年成都各區(市)縣地區生產總值 區劃名稱 GDP(萬元) 佔比(%) 全市 138893940 100.00 錦江區 7681896 7.11 青羊區 8681370 8.04 金牛區 8753708 8.10 武侯區 7951709 7.36 成華區 6932083 6.42 龍泉驛區 10021326 9.28 青白江區 3382561 3.13 新都區 5827700 5.40 溫江區 3915784 3.63 雙流區 8676111 8.03 金堂縣 2850974 2.64 郫縣 4259679 3.94 大邑縣 1830048 1.69 蒲江縣 1059271 0.98 新津縣 2301816 2.13 都江堰市 2753768 2.55 彭州市 3335497 3.09 邛崍市 2042066 1.89 崇州市 2260951 2.09 === 農業 === 川西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是秦國時期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成都便成為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直至近代之前,是發達的農業造就了成都經濟的繁榮。都江堰灌區規模居全國之首,對於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37縣(市、區)的農業發展具有極大促進作用和影響。成都下轄的溫江與郫縣由於土地十分肥沃,又處於都江堰的直接下游,是糧倉中的糧倉,有“金溫江、銀郫縣”之稱。 目前,成都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油、蔬菜水果和中藥材基地之一,龍泉驛區、彭州市和金堂縣都是全國無公害水果生產示範基地,溫江區和錦江區三聖鄉等地的花卉種植也漸成規模,2005年第六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在溫江區舉辦。但近年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已使農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下降,2016年成都農業產值佔GDP比重僅為3.9%,是中國農業比重較低的特大城市之一。2016年,成都市糧食總產量達到290.4萬噸,下降2%;油料總產量達33.5萬噸,增長0.2%。 === 工業 === 1950年代初,成都成為全國重點建設的三個電子工業基地之一,在城市東郊陸續興建了一批軍工企業,這也是成都最早的現代工業。1964年開始的三線建設,在成都興建了一大批大型國有企業,徹底改變了成都以農業和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奠定了成都第二產業的基礎。同時在三線建設時期,正式確立了西南地區以成都為電子工業、航空航天、通訊、交通工業中心,重慶為重工業、軍工、機械工業中心的分工,這樣的分工一直影響至今。 如今,在電子資訊製造領域,成都已集聚英特爾、德州儀器、通用電氣、愛立信、思科、西門子、SAP、聯想、華為、中興、京東方等國內外知名公司。富士康、仁寶等電子產品代工商,以及戴爾、聯想等計算機生產廠商在成都建設有產業基地。 === 服務業 === ==== 商貿 ==== 成都的商貿活動十分活躍,輻射範圍較廣。2009年3月,國務院印發《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成都被確定為21個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之一。2010年10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會展業也是成都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2016年,成都第三產業產值佔GDP比重為53.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47.4億元,擁有年成交額上億元的商品交易市場43個,超10億元的市場26個。 成都市區的核心商圈有春熙路商圈、太古裡商圈、鹽市口商圈、建設路商圈、華潤永珍城商圈、來福士廣場商圈等,此外還有新南天地(凱丹廣場、IKEA、迪卡儂、蘇寧廣場)、奧克斯廣場、九方廣場、紅牌樓、雙楠、老會展中心、西大街、光華商圈、錦華萬達、人北萬達和富力天匯等商業區或商業綜合體。另外,成都還有寬窄巷子、琴臺路、錦裡、文殊坊等民俗文化風情街,科華北路、一品天下、人民北路萬達廣場、光華村、建設路、钂鈀街等美食聚集區,以及送仙橋古玩市場、跳傘塔-磨子橋電子產品市場、城隍廟電子市場、太升南路通訊一條街等專業性較強的商圈。 File:Hongzhaobi.jpg|人民南路紅照壁街 File:孫中山銅像 Dr. Sun Yat-sen statue.jpg|春熙路中山廣場 File:Ifs chengdu.jpg|成都IFS國際金融中心 File:環球中心 - panoramio (5).jpg|新世紀環球中心夜景 File:S. Renmin Road.jpg|成都倪家橋商圈 File:成都九眼橋附近風景.jpg|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 File:四川成都天府廣場.jpg|成都天府廣場 File:成都琴臺路.jpg|成都琴臺路 File:Jinli Street.jpg|錦裡 File:Jiuyanqiao.jpg|錦江香格里拉酒店 File:Jinjiang District.jpg|錦江區城建 File:Sino-Ocean Taikoo-Li.jpg|成都太古裡 File:Daci Temple Taikoo Li.jpg|成都太古裡 File:Yintai Center & Hotel Waldorf Astoria at Chengdu.jpg|成都銀泰中心 File:Mixc Chengdu.jpg|成都永珍城 File:Tianfu Financial Center.jpg|成都金融城 File:Anshun Bridge and Jinjiang River.jpg|安順廊橋 File:Daci Temple Taikoo Li, Chengdu.jpg|大慈寺太古裡 File:Chengdu Global Center1.jpg|成都環球中心 File:Arabica at Kuanzhai Alleys.jpg|寬窄巷子 File:Chengdu City Centre.jpg|成都市中心街景 == 人口 == 根據2016年的統計資料,成都市的常住人口共1591.8萬人,其中城鎮居住人口為1124.1萬人,佔70.62%;鄉村居住人口約為467.7萬人,佔29.38%。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2093.78萬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581.89萬人,增長38.49%,年平均增長3.31%。其中,男性人口為1052.26萬人,佔50.26%;女性人口為1041.51萬人,佔49.74%。總人口性別比為101.03。0-14歲人口為278.08萬,佔13.28%;15-59歲人口為1439.29萬人,佔68.74%;60歲及以上人口為376.41萬人,佔17.9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285.12萬人,佔13.62%。2021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達2119.2萬。 2022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為2126.8萬人,比2021年增加7.6萬人,增長0.4%。在成都市常住人口中,城鎮常住人口為1699.1萬人,鄉村常住人口為427.7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9.89%,比2021年提高0.41個百分點。資料還顯示,2022年,成都市戶籍人口為1571.6萬人。 === 民族 === 成都市民族以漢族巴蜀民係為主體,佔全市總人口的99.1%。成都市有55個少數民族成分,人口上千的民族有:回、藏、滿、羌、蒙古、土家、彝、苗、壯、朝鮮等十個民族,其中回族和藏族人口均達萬人以上。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0,548,248人,佔98.14%;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89,509人,佔1.86%。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5,557,139人,增長37.07%,佔總人口比例下降1.02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61,779人,增長204.95%,佔總人口比例增加1.02個百分點。 成都市民族構成(2020年11月) 民族名稱 漢族 藏族 彝族 回族 羌族 土家族 苗族 滿族 壯族 蒙古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20,548,248 99,415 95,647 35,625 33,256 29,205 20,778 16,783 11,007 9,523 38,270 佔總人口比例(%) 98.14 0.47 0.46 0.17 0.16 0.14 0.10 0.08 0.05 0.05 0.18 佔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 25.52 24.56 9.15 8.54 7.50 5.33 4.31 2.83 2.44 9.83 === 人口來源 === 成都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歷史上接受了多次大移民,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有五次。 第一次大移民,是秦滅巴蜀、統一六國後,秦王徙六國貴族、商賈大戶和囚犯於蜀地,持續近百年。第二次是三國時期劉備入蜀後的大移民,第三次大移民則是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兩次“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據清末《成都通覽》對當時成都人口構成所作的統計:“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廣佔25%,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第四次大移民,則是抗戰時期大量人員隨國民政府遷到大後方四川,成都是重要的安置節點之一。第五次大移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於“三線建設”,有大量的工人、技術專家、學者和黨政幹部由東部地區遷來成都,包括二野西南服務團和軍眷、18兵團大量山西籍軍眷和上海、遼寧數以十萬計的幹部、工程師、技術工人及其家眷,現在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區及高新區戶籍人口中上海籍和東北籍比重佔一半以上,構成了現成都市中心城區人口的主體,也直接影響了成都中心城區方言的變化。原成都市“東郊”工業區基本上是上海人和東北人的天下。改革開放後,成都的快速工業化、城鎮化又引領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城。成都城市精神中的“和諧包容”也正是移民文化的充分體現。 === 宗教 === 目前成都市已有全市性宗教團體5個,縣級宗教團體31個,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187處,登記在冊的宗教教職人員1386人,信教群眾逾百萬人。 成都民間傳統信仰揉合了儒、釋、道三教的信仰,其中最重要民間信仰為川主信仰。川主由修築都江堰惠澤蜀地數千年的秦蜀郡太守李冰神化而成,是巴蜀地區的本土鄉神。都江堰每年舉行的清明放水節繼承了始於北宋的官祭川主傳統,在砍榪槎放水入內江以供成都平原春灌的同時祭祀李冰父子。成都知名川主廟有二王廟、伏龍觀和新場川王宮等。 成都知名的佛教寺廟有寶光寺、文殊院、大慈寺、石經寺和昭覺寺等。成都是道教的發源地,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在成都鶴鳴山建立五斗米道。知名的道教場所有道教名山鶴鳴山、青城山和青羊宮等。 基督教傳入成都有較長的歷史。唐貞觀九年(635年),基督教的東方教會(歷來被誤稱作聶斯脫利派)最早傳入中國,稱為“景教”,成都也有相當數量的教徒。後天主教在明末,新教在清末傳入成都。隨著天主教、新教在成都地區的傳播,各地紛紛建立教堂。最知名的基督教新教教堂是四聖祠禮拜堂(原屬衛理公會)、上翔堂(原聖公會西川教區主教座堂),春熙路錦華館基督教青年會,最知名的天主教堂是位於西華門街的平安橋主教座堂(聖母無染原罪堂)、張家巷天主教堂、彭州白鹿鎮領報修院,其中平安橋主教座堂同時也是天主教成都教區的主教座堂。成都市擁有2座政府承認的神學院,分別是基督教四川神學院和天主教四川天主教神哲學院。在政府承認的團體之外,成都基督宗教的地下教會也頗為活躍。被認為是中國大陸最著名基督新教家庭教會之一的秋雨聖約教會即位於該市。 成都伊斯蘭教已有近千年的傳播歷史,最知名的清真寺是皇城清真寺(始建於十六世紀)、鼓樓清真寺(始建於十四世紀)。 File:青城山.jpg|道教名山青城山 File:文殊閣.JPG|成都文殊院文殊閣 File:Jinhuaguan.jpg|春熙路錦華館,改革開放後重修 File:Cathedra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in Chengdu.jpg|平安橋主教座堂,本名聖母無染原罪堂 File:The St. John's Christian Church in Chengdu 01 2014-09.JPG|上翔堂,原名聖約翰堂 File:成都恩光堂.jpg|四聖祠禮拜堂 == 交通 == 成都是中國汽車消費的熱點一線城市。截至2017年7月底,成都小型汽車保有量達432萬輛,居全國第二,小型汽車號牌啟用率和使用率已經達到啟用新發牌機關代號的要求。 === 公共交通 === 成都公共交通目前以公交車、軌道交通和計程車為主。成都目前擁有超過500多條公交線路和十多條BRT快速公交線路,營運公交車超過12000輛,公交網路覆蓋全部中心城區和部分郊區新城。成都市計程車數量約為20,000輛,其中中心城區有約12,000輛,車型主要為捷達、大眾速騰,收費方式按車型而定。 ==== 軌道交通 ==== 成都的軌道交通包括了成都地鐵、成都市域鐵路和成都有軌電車。成都地鐵於2005年啟動建設,第一條線路——成都地鐵1號線於2010年9月開通,至今共經過了三期建設。如今,成都地鐵已經建成了包括12條線路、總長度518km的地鐵網路,連線了成都兩大機場、鐵路客運站以及主要的商業區與居住區,覆蓋了除青白江區外的11個市轄區和簡陽市部分割槽域,單日最高客運量超過700萬人次。如今在建的成都地鐵第四期工程於2019年獲批,包含了對8條線路的新建和延長,總長約177公里,預計2024年完工。成都市域鐵路包括了成灌鐵路和成蒲鐵路,其中成灌鐵路連線成都主城區和西北方向的都江堰市和彭州市,主線起於成都站、終於青城山站,另建有離堆支線和彭州支線,全長94.2公里,於2010年5月12日開通運營;成蒲鐵路起於成都西站,止於蒲江縣的朝陽湖站,連線了成都西郊的崇州、大邑、邛崍和蒲江四縣市,全長99km,於2018年12月28日開通運營。在建的市域鐵路則包括了連線資陽市和天府國際機場的軌道交通資陽線。而正在運營的成都有軌電車線路則是成都有軌電車蓉2號線,其起於成都西站,向西北方向呈Y字形延伸,連線高新西區和郫都區,終於郫縣西站和仁和站,總長39.3km,於2019年底全線開通。 === 公路 === 成都是一個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市區主要道路為環型通道與放射型通道疊加之格局。其中主要環型通道有內環路、一環路、二環路、中環路、三環路、(四環路)、五環路(成環路)、(六環路)、(七環路),成都二環路高架於2013年5月28日通車試執行,這是成都市中心城區內首條完整的高架快速通道,全長28.3公里,該高架橋的建成一定程度緩解了目前城區的交通壓力。主要放射型通道有由人民北路、中路、南路組成的南北中軸路,蜀都大道,新華大道,羊市街及其西延線,紅星路及其南北延線,東城根街及其南延線,北新大道等。由成都市區通往各郊縣(市)和重點風景名勝區均建有(在建)一條以上的免費快速通道。據2015年統計,成都中心城區路網密度達5.4公里/平方公里。 成都是四川省和西南地區最大的公路樞紐。、、、、、等6條國道以及多條省道在成都交匯。成都擁有發達的高速公路網路,是西部地區第一個實現縣縣通高速的城市。列入中國國家高速公路網的暨成都綿陽段(即成綿高速)、成都雅安段(即成雅高速)、成都南充段(即成南高速)、成都隆昌段(即成渝高速)、與共線的、(即成灌高速與都汶高速)、、、以及、、及交匯於此。目前,成都經濟區環線高速公路、(即天府機場高速)正在規劃與建設之中。 成都的主要公路客運站有:成都東客站汽車站、五桂橋汽車總站(成都汽車總站)、新南門汽車站(成都旅遊集散中心)、北門汽車站(梁家巷汽車站)、城東客運中心、昭覺寺汽車站、茶店子客運站、石羊場汽車站、十陵汽車站。 === 鐵路 === 成都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位於寶成鐵路、成昆鐵路、成渝鐵路、達成鐵路、寧蓉鐵路五條電氣化幹線鐵路的交會處,支線鐵路成汶鐵路也被引入成都樞紐。目前成都市境內擁有貫穿成渝城市群的、連線成都和西安的及連線成都和貴陽的三條高速客運鐵路專線。成都鐵路局是全國18個鐵路局之一,主要管理運營著四川、貴州大部、重慶市全部、以及雲南省昭通地區,全域性管轄寶成、成渝、襄渝、成昆、川黔、滬昆、黔桂、內六、渝懷、遂成等12條國鐵幹線和11條國鐵支線,以及達成、達萬、樂巴、成灌4條合資鐵路,營業里程超過6000公里。成都建有成都站、成都東站、成都南站、成都北站、八里站、成都西站等車站。成都站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鐵路客運中心,是成都鐵路局管轄的最大的特等客運站;成都東站是西南地區目前規模最大、第一座投入使用的現代化鐵路客運樞紐;成都北編組站是中國規模最大、裝置最先進的編組站之一,是西南地區的路網性編組站;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是全國18個集裝箱中心站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根據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16年)規劃,成都將構建綜合鐵路樞紐。成昆鐵路擴能改造工程,成都到蘭州的成蘭鐵路,成都到貴陽的成貴鐵路,成都至拉薩的川藏鐵路,成都到格爾木的川青鐵路,成都至西寧至張掖鐵路等將陸續建成。根據成都鐵路樞紐總體規劃,成都將陸續改造成都站、成都南站、成都西站等既有車站。 === 航空 === 成都是中國西部重要的航空樞紐城市,擁有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和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兩個國際機場,是繼上海、北京之後中國內地第三個運營兩個國際機場的城市。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中國中西部地區最繁忙的民用樞紐機場、航空樞紐和最重要的客貨集散地。成都雙流機場被中國民航局列為國家級航空樞紐。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中國國際航空、四川航空、成都航空、西藏航空的樞紐機場。除此之外,中國東方航空、祥鵬航空等航空公司在該機場設定了運營基地。該機場還是是前往青藏高原地區機場的最大中轉樞紐。目前,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國內城市通達率僅次於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並有不經停直飛航班連線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大洋洲多個國際目的地。2020年,該機場全年旅客吞吐量達4074萬人次,貨郵吞吐量62萬噸,起降航班量達31萬架次,其中旅客吞吐量首次躋身中國第二、世界第三。參見全球機場客運吞吐量列表。 因抗戰時期及三線時期,成都作為“大後方”的特殊地位,因此不同年代成都建有多個機場,目前仍是全國機場最密集的城市。除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兩個4F級機場外,成都市還擁有鳳凰山機場、太平寺機場、新津機場、溫江機場、邛崍機場,以及鄰近的廣漢機場等。 2015年1月,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正式下發檔案,同意建設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機場性質為國家級樞紐機場,場址位於簡陽市蘆葭鎮,機場本期工程按滿足2025年機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70萬噸、飛機起降量32萬架次的目標設計,新建三條跑道。2020年機場建成後,成都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大陸第三個擁有雙國際機場的城市。機場飛行區等級指標為4F級,除三條跑道外,還將建設52萬平方米的航站樓等。天府國際機場其航站樓面積是當前雙流國際機場T2航站樓的近1.8倍。在國內2015年時規劃建設的新機場中,天府國際機場規模僅次於北京的大興國際機場,總投資692.63億元。2021年6月27日,天府國際機場正式投入運營。 2023年,成都航空樞紐完成航班起降53.8萬架次,旅客吞吐量7492.4萬人次、貨郵吞吐量77.1萬噸。年旅客吞吐量在中國城市中排名第三。 == 文化 == 成都過去相對閉塞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地方文化,隨著經濟的發展、市民眼界的擴充套件,情況正在發生快速的改變。成都茶館和麻將館眾多,泡茶館和打成都麻將是深得市民喜愛的休閒方式。成都人安逸享樂的生活方式造就了當地發達的服務業,按城市比較,成都國內生產總值位居全國第8(2014年),但卻擁有全國第5的餐飲業零售額和電影票房、第3的私家車保有量和第1的酒吧數量。 成都文化融傳統和時尚於一體。許多歷史名人在成都為後人留下不朽的精神文化遺產,如司馬相如、李白、蘇軾、諸葛亮、杜甫、薛濤、李冰等;近代的如巴金、李劼人、艾蕪、沙汀等則引領了新文化的前進。而在流行文化上,李宇春、張靚穎、張傑、更高兄弟等歌手在成都誕生;歌手趙雷基於其成都經歷創作歌曲《成都》並一炮走紅;成都產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至今仍以超50億元的票房,佔據中國動畫電影票房冠軍寶座。 === 飲食 === 成都的美食以及飲食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十分知名。川菜、火鍋到更平民化的串串香(當地人多稱之為“串串”)、冷啖杯在成都都深受歡迎,它們同知名的各種成都小吃組成了成都獨特的飲食文化。成都著名餐廳有獅子樓、皇城老媽、榮樂園、帶江草堂、銀杏餐廳、努力餐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10年2月批准成都市全球創意城市網路專案,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稱號,成為全世界第二個、亞洲第一個“美食之都”。 ==== 成都小吃 ==== 成都小吃是地方各類具有濃郁成都特色的小吃的總稱。成都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同川菜一樣,具有較高的知名度。成都小吃口味眾多,著名的成都小吃有:擔擔麵、夫妻肺片、八寶粥、鍾水餃、龍抄手、韓包子、賴湯圓、白家肥腸粉、盤飧市滷品、三合泥、紅星兔丁、廖排骨、冒菜、酸辣粉、葉兒粑、酸辣豆花、蛋烘糕、三大炮等。 ==== 川菜和火鍋 ==== 成都是川菜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成都川菜(又稱蓉派川菜、上河幫川菜)是川菜三大代表派系之一。較之重慶川菜(又稱渝派川菜、下河幫川菜),成都川菜較為精緻,用料更為考究,更注重外觀,味道較為柔和。發源於成都的一些知名家常菜品有麻婆豆腐、宮保雞丁、回鍋肉等,其中川菜中登峰造極的菜式“開水白菜”即成都籍廚師所創制。以精選湯底為原料的成都火鍋歷史悠久,西晉文學家左思在《蜀都賦》中便有描寫。成都火鍋也是火鍋的重要派系之一。代表有獅子樓、皇城老媽、大妙火鍋、蜀九香等。新派火鍋連鎖店像錦城印象、麻辣空間火鍋等深受市民好評。而且成都火鍋正逐漸變得多樣化,除了傳統的火鍋外還新產生了牛雜火鍋、海鮮湯鍋等。魚香肉絲、宮保雞丁、麻婆豆腐、回鍋肉、水煮肉片、燒白、螞蟻上樹、燈影牛肉、蒜泥白肉、樟茶鴨子、怪味雞、粉蒸牛肉、毛肚火鍋、罈子肉、乾煸鱔片等都是川菜中的代表作。 === 旅遊 === 成都市旅遊資源豐富,是知名的旅遊城市,擁有武侯祠、杜甫草堂、前蜀永陵、望江樓、青羊宮、文殊院、明蜀王陵、昭覺寺等眾多歷史名勝古蹟和人文景觀。成都擁有世界遺產2項: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和青城山、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其中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成都部分包括都江堰–青城山、西嶺雪山、天台山、雞冠山–九龍溝四處自然保護區。成都市及所轄都江堰市均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境內名勝古蹟眾多,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1項,省級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超過200處。成都擁有蜀繡、蜀錦織造技藝、成都漆藝、成都銀花絲藝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項,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7座(邛崍平樂鎮、大邑安仁鎮、雙流黃龍溪鎮等)。成都華僑城歡樂谷主題公園已於2009年1月開門迎客。 成都市及所轄都江堰市、崇州市、邛崍市同時都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07年,國家旅遊局和世界旅遊組織授予成都“中國最佳旅遊城市”稱號,成都成為中國首批3座中國最佳旅遊城市之一。2009年,世界優秀旅遊目的地城市中心正式授予成都“世界優秀旅遊目的地城市”稱號,成都是亞洲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 大熊貓 === 1961年,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成立之際,各國代表一致推選以大熊貓形象作為這個國際組織的會徽、會旗。中國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是為保護和拯救大熊貓這一瀕危物種而建立的生態型繁育研究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建在大城市的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基地佔地36.5公頃,有設施齊全的研究中心、現代化產房、獸醫院和大熊貓博物館。截至2015年,基地和成都動物園已人工繁育大熊貓143胎,產214仔,現存152仔。為進一步保護大熊貓,佔地150公頃、模擬大熊貓野外棲息地環境的半野生放養區“熊貓谷”已經建成。由於在拯救和保護大熊貓工作中做出的卓越貢獻,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先後榮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全球500”以及中國環保最高獎“中華綠色科技獎”、“全國環境綜合治理優秀工程”、“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等殊譽。 === 傳統節慶 === 成都民間節慶種類繁多,有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等中華傳統節日。其中最具傳統色彩、最為紅火熱鬧的節慶有成都燈會、成都花會、龍泉桃花節、郫縣望叢祠賽歌會、都江堰放水節等。“遊喜神方”是成都人的一種民俗,形成於清代中晚期,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蜀漢英雄人物,被視為心目當中的忠、義、財神及智慧之神,合稱為喜神;“喜神方”即喜神所在方位。都江堰放水節是都江堰市的民間習俗。在清明這一天,為慶祝都江堰水利工程歲修竣工和進入春耕生產季節,民間都要舉行盛大的慶典儀式。群眾祭祀活動主要是拜謁二王廟,祭祀李冰父子,祈願五穀豐登。放水節最為重要的活動內容是在都江堰渠首魚嘴分水工程處舉行砍斷連線榪槎的竹索、外江水流入經歲修後的內江的開水儀式。 名稱 地點 日期 遊喜神方 武侯祠 春節 成都廟會 武侯祠 春節前後 成都燈會 塔子山公園 元宵節 成都花會 青羊宮 花朝(農曆二月十五日)前後 都江堰放水節 都江堰 清明節 望叢祠賽歌會 望叢祠 農曆五月十五日 === 方言 === 成都市中心城區方言為成都話,屬於西南官話川黔片成渝小片,是四川話和西南官話的代表方言之一。也是川劇和四川地區其它各類曲藝的標準音。成都市除中心城區、龍泉驛區、金堂縣、簡陽市方言屬成渝小片外,其餘各區縣方言皆屬於西南官話岷赤小片,保留了古漢語中的入聲,是元末以前四川本土方言的存留周及徐(2012年第3期),《南路話和湖廣話的語音特點》,語言研究楊波(1997年第5期),《四川官話入聲現象的歷史文化透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同時成都市境內東部丘陵地區還零散分佈有少量土廣東話、老湖廣話的使用者。隨著來自川渝以外地區的外來移民增多,包括普通話在內的其它外來方言也在成都被廣泛使用。成都話同時把成都話換上普通話的音調而成的“椒鹽普通話”(又稱“川普”)也被很多人掌握,但通常用於與別人調侃時。 成都是中國方言保護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最早提出並實施方言保護的城市之一。在推廣普通話的大趨勢下,至今仍然普遍採用成都話為地方主流語言。成都市教育局在幼兒園、小學中加強方言保護,為全國少數教育部門主導方言保護的城市;四川高校成都話和普通話同為主流交流語言,四川大學、四川師範大學、航空旅遊職業學院等高校專門為外地生開設四川話課程,方便外地生學習四川話;2018年四川方言書籍《四川話百科》列入四川地方誌中,為全國首創;2020年,成都話被列入阿里雲人工智慧實驗室首批保護的方言。 成都當地的電臺和電視臺有許多方言節目。據調查,成都地區電視臺的方言類節目佔總節目的1/40,而電臺的比例更高。儘管部分語音、詞彙受到普通話影響而變化,但由於成都話語音簡單易學、容易上口,是國內少有的人數和使用地區呈擴張態勢的方言。而李伯清又是成都話的代言人,被稱為男神,其“揹你媽的時”更是被印上T恤,被很多鍾愛他的人帶到世界各地合影留念。2004年四川推出方言版《貓和老鼠》,走紅大江南北。 === 媒體 === 成都媒體以市民化而聞名於中國。以報紙為例,《成都商報》《華西都市報》在成都的銷量最大,而這兩家報紙也以市民化甚至世俗化聞名於全國。另外,省(報/臺)市(報/臺)對壘也是成都媒體的另一特徵。自1991年起,成都每兩年舉辦有中國四川國際電視節。成都出版的一些全國性刊物有《科幻世界》《看電影》等。其中《科幻世界》還因為99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而一度全國聞名。成都在利用新媒體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10年成都市在國內較早開通並利用微部落格服務,目前其城市微博“成都發布”已擁有1000餘萬聽眾,曾被稱為“中國第一政務微博”。 {| border="1" cellpadding="2" style="margin:0 0 1em 1em; background:#fff; border:1px #aaa solid; border-collapse:collapse; font-size:92%;" 名稱 型別 備註 《成都日報》 報紙 機關報,成都傳媒集團 《成都商報》 報紙 成都傳媒集團 《成都晚報》 報紙 成都傳媒集團 《四川日報》 報紙 機關報,四川日報報業集團 《華西都市報》 報紙 四川日報報業集團 《天府早報》 報紙 四川日報報業集團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武侯祠、杜甫草堂、都江堰、楊升庵祠及桂湖、寶光寺、石塔寺石塔、觀音寺、彭州佛塔(鎮國寺白塔、雲居院塔、正覺寺塔)、罨畫池、聖德寺塔、淮口瑞光塔、望江樓古建築群 * 古墓葬:王建墓、明蜀王陵(含朱悅燫墓)、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孟知祥墓 *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 * 古遺址:什邡堂邛窯遺址(含大漁村窯址、瓦窯山窯址)、成都平原史前城址(新津寶墩遺址、紫竹遺址、雙河遺址、魚鳧村遺址、郫縣古城遺址、芒城遺址)、十二橋遺址、金沙遺址 == 社會 == === 教育 === 成都是中國西南地區的教育中心,全市教育水平位居中國前列。早在西漢漢景帝時期,中國第一所官辦地方學堂——文翁石室(即現在的石室中學)就在成都設立。據《漢書》記載:“至漢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雲。”《漢書·循吏傳第五十九》2012年,成都市擁有1848所幼兒園,在園幼兒38.5萬人,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擁有中小學1114所,在校生達108.3萬人,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二;擁有普通高中126所,在校生達21.5萬人,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成都擁有11所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26所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32所市級示範性普通高中。並稱“四七九”的石室中學(原成都四中)、成都七中、樹德中學(原成都九中),以及成都外國語學校、成都市龍泉中學、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等是成都知名的中學。成都市中小學(含幼兒園)教職工達14.9萬人,其中專任教師達11.2萬人,但成都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較差,在六普資料中在全國各個省會以及直轄市裡面排名僅為第26名。 成都還是中國的高等教育重鎮,擁有高等院校60餘所,8所雙一流全國重點大學。知名院校有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四川師範大學、西華大學、成都資訊工程大學、四川音樂學院、成都體育學院、成都大學等。其中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均名列中國雙一流全國147所重點高校名單之中。而四川師範大學、西南民族大學、成都資訊工程大學分別以教育學、民族學、大氣科學聞名於中國。校本部在四川省雅安市的四川農業大學在成都設有校區。在高職類院校中,成都航空職業學院、四川郵電職業學院是兩所在國內比較有名的示範高職院校,同時為解放軍培養相關專業技術士官。成都亦善於利用民間資本進行辦學,比較有名的民辦院校有成都東軟學院、四川城市職業學院等。 === 體育 === 成都曾舉辦過1994年國際足聯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2004年亞洲盃足球賽、2007年女子世界盃足球賽等賽事。近年來,隨著成都電子資訊產業的迅猛發展,電子競技作為一項新興體育專案也在成都得到發展。2009年,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子競技盛會WCG世界電子競技大賽於11月11日至15日在成都舉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運動會上,成都市亦有良好表現,在金牌榜上位居前列,培養了大量體育人才,首個奪得網球大滿貫賽事冠軍的中國運動員鄭潔和晏紫也都是成都人。 成都足球市場曾被譽為“金牌球市”,擁有四川全興和成都五牛兩隻甲級隊伍。球市最火爆的1994至1997年間,每逢全興隊主場作戰,成都體育中心幾乎場場爆滿。2001年全興隊被大連企業收購,再加上中國足球影響力下降、醜聞不斷,成都球市從此逐漸冷清下來。2005年英格蘭謝菲聯入主成都五牛,足壇名將黎兵任主教練。2006年,四川冠城宣佈解散,之後四川省足協又重新組建了乙級聯賽中的四川隊。2013年底,成都謝菲聯正式更名為成都天城俱樂部,謝菲聯退出。2014賽季,成都天城俱樂部降級,隨後成都天誠俱樂部宣佈解散。2018年3月7日,成都興城足球俱樂部有限公司註冊成立,並於3月20日召開釋出會宣佈正式成立。後改名為成都蓉城足球俱樂部並升入中超聯賽。 四川籃球在CBA初期,還升入到甲A,不過在幾個慘淡的賽季後,於1999賽季由於球員合同問題,擅自調動比賽時間等問題,被勒令降級,之後投資方退出,體育局接管籃球隊。2009年,四川金強集團以當年參加全運會的班底,組建了四川金強籃球隊,並於2010升入NBL,當賽季取得了第五名的成績,後金強集團加大投入,經過3年的積澱,在2013賽季,藉助CBA擴軍的東風升入到CBA聯賽。在2013和2014賽季,投入巨資請來了哈達迪、慈世平等球星,但是並未取得相應的成績。在2015-16賽季,取得CBA總冠軍。 聯賽 隊伍名稱 日期 中國籃球甲級A組聯賽 四川藍劍 1997—1999 全國男子籃球聯賽 四川金強 2009—2013 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 四川金強 2013—至今 == 城市標誌 == 1992年12月7日,成都市政府頒佈《成都市市徽管理辦法》,正式釋出了成都市的市徽。成都市市徽圖案中間是一隻手持竹子的熊貓,周圍是銜著銀杏葉、果的和平鴿,和平鴿呈“C”狀,是成都英文名稱“Chengdu”的首字母。銀杏是成都市樹,而熊貓也是成都的象徵之一。1997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釋出《關於禁止自行製作和使用地方旗、徽的通知》,成都市徽因此取消。 2001年,太陽神鳥金飾從城西的金沙遺址出土,一般認為其四鳥繞日的圖案代表了先人對太陽的崇拜。它由於設計極富美感和現代氣息,同時體現了成都悠久的歷史,於是立即受到了成都市民及市政府的青睞。之後太陽神鳥在成都被廣泛使用,比如用於成都市政府的各類宣傳海報和政府網站之上。成都許多公共建築(比如天府立交橋)也將其作為標誌,成都電視臺的標誌也脫胎於此。 成都最著名的廣場為天府廣場,廣場正北為毛澤東站立揮手雕塑,四周分佈多個公共文化場所和百貨公司,四條大道以廣場為中心向四方延伸。而在2016年4號線開通以前,天府廣場地鐵站更是成都地鐵唯一的換乘站。而成都的南北中軸線則是人民南路及其南延伸線—天府大道。人民南路早期由知名作家李劼人任副市長期間建設,起於天府廣場,後來經過多次延長。其貫穿老城區、高新區和天府新區,沿線分佈了成都的許多地標(如天府廣場、錦江賓館、天府立交、金融城雙子塔、環球中心、中國-歐洲中心、興隆湖等)。 == 對外交流 == === 姐妹城市 === 1979年成都同法國蒙彼利埃結為姐妹城市,成為中法之間第一對姐妹城市,隨後成都先後同37座國外城市結為友好城市,同67座國外城市結為國際友好合作關係城市。成都同這些友好城市交流頻繁,以蒙彼利埃為例,該市已出現了“成都街”和“成都廣場”。另外縣級市都江堰市和彭州市分別擁有4座和1座友好城市。 === 港澳駐蓉機構 === 機構名稱 設立時間 服務地區 香港貿易發展局成都辦事處 2005年 四川 香港旅遊發展局成都辦事處 2006年2月14日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成都經濟貿易辦事處 2006年9月28日 四川、重慶、貴州、西藏、青海、陝西 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成都聯絡處 2008年10月27日 四川 === 外國駐蓉領事機構 === 目前成都實際有外國領事機構共15個,5個已達成協議待開館,另有4個已(暫)閉館。 領事機構 開館日期 領區 辦公處 備註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2004年12月5日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 武侯區人民南路四段19號威斯頓聯邦大廈25層 大韓民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2005年2月26日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 錦江區東御街18號百揚大廈14層 泰王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2005年4月12日 四川、重慶 武侯區航空路6號豐德國際廣場C座12樓 新加坡共和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2006年10月9日 四川、重慶、陝西 錦江區人民南路二段1號仁恆置地廣場30樓3001號 法蘭西共和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2006年11月11日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 錦江區紅星路三段1號國際金融中心一號辦公樓26樓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2007年4月19日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 高新區天府大道中段588號通威國際中心8樓302 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駐成都領事館 2009年12月15日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陝西 青羊區順城大街308號冠城廣場25樓D座 暫閉館 澳大利亞聯邦駐成都總領事館 2013年7月30日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 錦江區東御街18號百揚大廈27樓 紐西蘭駐成都總領事館 2014年11月12日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 錦江區人民南路二段1號仁恆置地寫字樓33層02單元 暫閉館 以色列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2014年11月17日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 錦江區東大街下東大街段99號平安金融中心17層 波蘭共和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2015年6月18日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 錦江區東御街18號百揚大廈26層 瑞士聯邦駐成都總領事館 2016年11月30日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 錦江區人民南路二段1號仁恆置地廣場寫字樓28樓04單元 奧地利共和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2018年4月11日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 錦江區人民南路二段1號仁恆置地寫字樓27樓 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2021年5月24日 四川、重慶、貴州 高新區天府一街888號天府國際社群303號 智利共和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2021年7月8日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陝西 錦江區東御街18號百揚大廈33樓4室 西班牙王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2022年3月25日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 天府大道中段1577號中國—歐洲中心10層1004 土耳其共和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2023年6月13日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 東大街下東大街段99號平安金融中心24層2409號 菲律賓共和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待開館 四川 達成協議 印度共和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待開館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 達成協議 希臘共和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待開館 四川、重慶、陝西、湖北 達成協議 巴西聯邦共和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待開館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陝西 已批准 阿根廷共和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待開館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陝西 已批准 美利堅合眾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1985年10月16日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 武侯區領事館路4號 已閉館 捷克共和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2015年9月8日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廣西 錦江區東大街下東大街段99號平安金融中心24樓 已閉館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研究書目==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成都市地理》,成都地圖出版社。ISBN 978-7-80544-420-8 * 王笛著,李德英等譯:《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 王笛:《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 *。 == 外部連結 == * 成都市政府 * 成都地方誌 * 維客旅行上的成都市 * Category:四川地級市 Category:副省級市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省會城市 川 川 Category: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川 Category:國家園林城市 Category:國家森林城市 2 Category:區域中心城市 Category:國家中心城市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又稱行政區域,是一個國家的國家政府為了行政上的需要而在其領土境內分劃制定的次級區域或政權單位,也稱行政實體()、地方實體()、行政單位()、組成單位()、國家分割槽()等。這些劃定的行政區劃,通常會設定對應的地域政府(regional government,比如省或州)或地方政府(local government,比如縣、郡、市和鄉鎮)機構。各國的行政區劃,由於國情不同、以及政治體制上的差異,名稱和分級各不相同。 == 起源 == 隨著國家面積擴大,單獨的政府無法處理各類事務,各級地方需要自行管理,這個需求就産生了地方政府。通常地方管理者由分封,委任或地方選舉産生,有自治權並效忠上級地方政府和中央。 以中國為例,在地方政治上建立行政區劃制度萌芽於東周春秋時期。以縣為代表的早期行政區劃制度,因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需求而產生,並逐步成型。此前,周朝奉行分封制。除周天子直接管理的王畿土地外,其餘地方皆由分封諸侯,各自管理。隨著政治形勢變化,分封制逐步瓦解,各諸侯國相繼獨立。戰國時代,郡縣制成熟。到秦滅六國後,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建立,確立郡縣制在全國推行。 == 層級 == === 三級行政區劃制度 === 指國家的行政區劃共分三個層次,每個層次的行政區設政府。 ==== 中國 ==== 中國行政區劃自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之後,從憲法角度,地方分為三個層級: * 第一級:省級行政區 * 第二級:縣級行政區 * 第三級:鄉級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條規定: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憲法第九十五條規定“省、直轄市、縣、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各級行政區設人民政府。據此,“三級行政區劃制度”為直轄市的基本行政區劃制度。事實上,除4個直轄市、海南省以及部分省實行區域性的省直管縣、縣級市以外,全境以四級行政區劃制度為主。 === 四級行政區劃制度 === 指國家的行政區劃共分四個層次,每個層次的行政區均設有政府。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 民國初期的北洋政府時代,承襲清朝區劃制度,省、道、府、縣四級制,民國中期也就是蔣介石執政的國民政府時代,開始廢道,改實行省、縣二級制,但其又在省縣之間,另設一個名為行政督察區的準行政區,據此最多為三級行政區劃制度。 實際上,又早在北洋政府時期,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曾一度想推動“廢省改道”改革,後因其任內逝世而失敗。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 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管治的中國大陸,實際各省、自治區以四級行政區劃制度為主: * 第一級: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 * 第二級: ** 地級市、自治州、地區、盟(內蒙古),這一層次是除海南省、直轄市以外的其他省、自治區普遍存在的一種行政單位(即地級行政區)。 ** 直轄市的市轄區、縣;海南省所轄縣等行政單位。 * 第三級: ** 除直轄市和海南省以外的縣級市、縣、自治縣、旗(內蒙古)等縣級行政單位(即縣級行政區); ** 海南省和直轄市境內鄉、鎮等鄉級行政單位(即鄉級行政區)。 * 第四級:除海南省、直轄市以外的鄉、鎮(即鄉級行政區)。 直至19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民國時期的行政區劃體制基本一樣,但部分省會和工業中心等“較大的市”出現“市管縣”,這時全國以“三級行政區劃制度”為主,省、較大城市、縣、鄉並存的“四級行政區劃制度”;1975年隨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佈,地區設地方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即是地方各級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同時又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至此從根本上作為準行政區的地區演變為行政區,省縣之間出現地級行政區,省、自治區全部演變為四級即省、地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和鄉級行政區四個層次。隨1983年開始的地級行政區劃改革,“地區”改製為“市”,出現地級市,省轄市改稱為“地級市”,至此由之前的地管市、地管縣演變為“市管市”、“市管縣”;到2005年,除4個直轄市、海南省以及部分省實行區域性的省直接管轄縣、縣級市以外,全境以“四級行政區劃制度”為主。近年來,為減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中央政府大力推行省管縣體制改革。截止到2009年,全國共有河北、山西、海南、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等18個省份,和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個直轄市,正在實行財政省直管縣改革試驗。最近,財政部要求將部分農業大縣全部納入改革範圍。到2012年底前,力爭在全國除民族自治地區外,推行這一改革。 == 各國行政區劃 == === 聯合國會員國和聯合國大會觀察員國 === 國家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國家 一級 二級 三級 四級 34 省(wilāyatuna) 398 縣(wuləswāləi) 12 州(qarqe) 61 區(bashki) 48 省(wilāyāt) 553 區(daïras) 1541 市鎮(balādiyāt) 7 堂區(parròquies) 18 省(províncias) 163 縣(municípios) 618 市鎮(comunas) 6 堂區(parishes) 2 領地(dependencies) 23 省(provincias) 1 市(ciudad) 514 縣(departamentos)  ∟包含 135 區(partidos) 15 公社(comunas) 48 鄰區(barrios) 10 省(marzer) 1 市(kʹaġakʹ) 503 自治體(hamaynkner)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6 州(states) 2 領地(territories) 539 自治體(local government areas) 17 非建制地區(unincorporated areas) 屬地體制:有常住人口海外領地(inhabited external territories) 屬地體制:有常住人口海外領地(inhabited external territories) 屬地體制:有常住人口海外領地(inhabited external territories) 屬地體制:有常住人口海外領地(inhabited external territories) 屬地體制:無常住人口海外領地(uninhabited external territories) 屬地體制:無常住人口海外領地(uninhabited external territories) 屬地體制:無常住人口海外領地(uninhabited external territories) 屬地體制:無常住人口海外領地(uninhabited external territories) 阿什莫爾和卡捷島 珊瑚海群島 9 聯邦州(bundesländer)  ∟包含 1 聯邦州級市 79 縣(bezirke) 法定市(statutarstadt) 2,098 市鎮(gemeinden) 66 區(rayon) 11 市(şəhə)) 1 自治共和國(muxtar respublika) 31 區(districts) 1 島(island) 4 省(muḥāfaẓāt) 8 專區(bibhag) 64 縣(zila 齊拉) 491 分縣(upazila 烏帕齊拉) 4554 聯合議會(union parishads) 327 市鎮(paurasabhas) 12 市團體(city corporations) 11 教區(parishes) 7 州(voblastsi) 1 市(horad) 118 區(rajon) 3 大區(gewesten) 10 省(provincies) 43 區(arrondissementen) 590 市鎮(gemeenten) 6 區(districts) 201 市鎮(municipalities) 12 省(départements) 77 縣(communes) 546 區(arrondissements) 20 宗/縣(dzongkhag) 201 格窩(gewogs)61 自治體(khrom-sde) 9 省/一級省(departamentos) 112 縣/二級省(provincias) 339 市鎮(municipios) 2 政治實體(entitet) 1 特區(distrikt) 10 州(kantona) 142 區(općine/opštine) [自治體] 10 區(districts) 5 鎮(towns) 2 市(cities) 21 分割槽(sub-districts) 26 州(estados)1 聯邦區(distrito federal) 5569 市鎮(municípios) 4 縣(daerah) 38 區(mukim) 鄉村(kampung) 28 州(oblasti)  ∟包含 1 州級市 265 市鎮(obshtini) 13 大區(régions) 45 省(provinces) 325 縣/市鎮(départements) 18 省(provinces) 119 市鎮(communes) 2639 丘(collines) 24 省(khaet) 1 首都市(reach thani) 193 縣(srok)市(krong)區(khan) 1,646 鄉(khum)分割槽(sangkat) 村(phum) 10 大區(régions) 58 省(départements) 360 區(arrondissements) 10 省(provinces) 3 領地(territories) 293 普查區(census divisions) 3572 自治體(municipalities) 非建制居民點(unincorporated settlements) 22 縣(concelhos) 32 堂區(freguesias) 14 省(préfectures) 2 經濟省(préfectures économiques) 1 市鎮(commune) 72 副省(sous-préfectures) 23 大區(régions)  ∟包含 1 首都區 61 省(départements) 348 副縣(sous-prefectures) 16 大區(regiones) 54 省(provincias) 346 市鎮(comunas)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23 省5 自治區4 直轄市 293 地級市7 地區30 自治州3 盟 1355 縣117 自治縣962 市轄區1 特區363 縣級市1 林區 21116 鎮9394 鄉982 民族鄉8241 街道1 縣轄區 ---- 城鎮區域:社群 或 居委會(五級)鄉村區域:行政村、嘎查、牧委會(五級) 32 省(departamentos) 1 首都區(distrito capital) 1102 市鎮(municipios) 2000+ 堂區(corregimientos) 3 自治島(îles autonomes) 16 縣(préfectures) 54 市鎮(communes) 318 村(villes) 25 省(provinces) 1 省級市(ville) 146 地區(territoires) 95 市鎮(communes) 酋邦(chefferies) 鄉村(secteurs) 12 省(departments)  ∟包含 1 省級市 86 縣(districts) 6 市鎮(communes) 區(arrondissements) 7 省(provincias) 82 縣(cantones) 478 區(distritos) 12 大區(districts) 31 區(régions) 108 省(départements) 510 副省(sous-préfectures) 2 自治大區(districts autonomes) 2 自治大區(districts autonomes) 108 省(départements) 510 副省(sous-préfectures) 20 縣(županije) 1 直轄市(grad) 127 市(gradovi)429 市鎮(općine) 4117+ 地方當局(mjesnih odbora) 6700+ 村(naselja) 15 省(provincias) 1 特別區(municipio especial) 168 市鎮(municipios) 6 區(eparchies) 39 市鎮 576 社群 13 州(krajů) 1 首都市(hlavní mešto) 76 縣(okresy)統計運用 22 行政區(správní obvody) 393 地方當局委託市鎮(obce s pověřeným obecním úřadem) 57 市區(městské části) 6252 社群(obcí) 5 軍地(vojenský újezd)非建制區112 地籍社群(katastrální území) 13 州(krajů) 1 首都市(hlavní mešto) 部分割槽域有205 擴充套件權力市鎮(obce s rozšířenou působností)是縣級和市級之中 部分割槽域有205 擴充套件權力市鎮(obce s rozšířenou působností)是縣級和市級之中 6252 社群(obcí) 5 軍地(vojenský újezd)非建制區112 地籍社群(katastrální území)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5 大區(regioner) 98 市鎮(kommuner) 屬地體制:自治構成國(selvstyrende konstituerende land) 屬地體制:自治構成國(selvstyrende konstituerende land) 屬地體制:自治構成國(selvstyrende konstituerende land) 屬地體制:自治構成國(selvstyrende konstituerende land) 6 地區(sýsla) 29 市鎮(kommunur) 5 市鎮(kommuner) 5 州(régions) 1 市(ville) 15 區(communes) 6 市區(arrondissements) 10 區(parishes) 31 省(provincias) 1 首都區(distrito) 160 市鎮(municipios) 12 縣(munisípiu) 1 特別行政區(rejiaun administrativa espesiál) 65 鄉(postu administrativu) 442 村(sucos 蘇古) 24 省(provincias) 221 縣(cantones) 1000+ 堂區(parroquias) 27 省(muḥāfaẓāt) 271 縣(marakiz)、區(aqsam) 4617+ 村(qarya) 社群(sheyakha) 14 省(departamentos) 262 市鎮(municipios) 8 省(provincias) 32 市鎮(municipio) 6 區(zoba) 57 縣(districts) 15 縣(maakonnad) 15 城市型市鎮(linnad)64 鄉村型市鎮(vallad) 非獨立市(linn asustusüksusena)集鎮(alev)小鎮(alevik)村莊(küla) 4 區(tifundza) 55 選區(tinkhundla) 360 酋邦(imiphakatsi) 9 州(kililoch) 2 特別市(astedader akababiwach) 68+ 地區(zoni) 770+ 縣(wereda) 鄉(kebeles) 4 大區(divisions) 14 省(provinces) + 50 區(districts) 1 屬地(dependency) 1 屬地(dependency) + 50 區(districts) 芬蘭大陸: 芬蘭大陸: 芬蘭大陸: 芬蘭大陸: 18 行政區(maakuntaa) 67 次區(seutukuntaa)統計運用 293 市鎮(kuntaa)  ∟包含 城市(kaupungit)  ∟包含 (一般)市鎮(kunnat) 奧蘭自治區:自治區(itsehallinnollinen maakunta) 奧蘭自治區:自治區(itsehallinnollinen maakunta) 奧蘭自治區:自治區(itsehallinnollinen maakunta) 奧蘭自治區:自治區(itsehallinnollinen maakunta) 3 次區(ekonomisk region/seutukuntaa)統計運用 16 市鎮(kommuner/kuntaa)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18 大區(région)  ∟包含 5 海外大區(région d'outre-mer) 1 直轄治領地(dépendance) 101 省(départements)  ∟包含 5 海外省(département d'outre-mer) 342 區(arrondissements) 4032 縣(cantons) ---- 12159 共同體(intercommunalité)(五級) ---- 36781 市鎮(communes)(六級) ---- 45 市區(arrondissement municipal)巴黎、馬賽、里昂 屬地體制:海外集體(collectivité d'outre-mer) 屬地體制:海外集體(collectivité d'outre-mer) 屬地體制:海外集體(collectivité d'outre-mer) 屬地體制:海外集體(collectivité d'outre-mer) 2 市鎮(communes) 3 傳統王國(royaumes coutumiers) 3 區(districts) 4 區(districts) 5 行政區(subdivisions administratives) 48 市鎮(communes) 屬地體制:特殊集體(collectivité sui generis) 屬地體制:特殊集體(collectivité sui generis) 屬地體制:特殊集體(collectivité sui generis) 屬地體制:特殊集體(collectivité sui generis) 3 省(provinces) 33 市鎮(communes) 9 省(provinces) 50 縣(départements) 152 鄉(cantons) 52 市鎮(communes) 29 區(arrondissements) 9 省(provinces) 1 縣級市鎮(communes) 1 縣級市鎮(communes) 29 區(arrondissements) 5 大區(regions) 1 市(city) 43 區(districts) 8 (local government areas) 43 區(districts) 9 州(mkhare) 1 州級市(k'alak'i) 2 自治共和國(avt'onomiuri resp'ublik'a) 67 區(temi) 5 市(k'alak'i) 16 聯邦州(bundesland)  ∟包含 3 聯邦州級市 19 行政區(regierungsbezirke)(僅在4個聯邦州) 401 縣/獨立市(kreise/kreisfreie Städte) 11054 市鎮 (gemeinden) 225 非建制區(gemeindefreie gebiete) 16 聯邦州(bundesland)  ∟包含 3 聯邦州級市 19 行政區(regierungsbezirke)(僅在4個聯邦州) 部分割槽域有 1281 市鎮聯合體(gemeindeverbände)是縣級和市鎮級之中 部分割槽域有 1281 市鎮聯合體(gemeindeverbände)是縣級和市鎮級之中 16 地區(regions) 216 區(districts)  ∟包含 8 市鎮區  ∟包含 3 都會區 社群(tema)  ∟包含 鎮區域  ∟包含 都會分割槽 7 管理區(apokentroménes dioikíseis) 1 神權共和國(aftonomi monastiki politeia) 13 大區(peripheries) 74 專區(perifereiakés enóti̱tes) 325 市鎮(dímoi) 6 區(parishes)1 領地(dependency) 22 省(departamentos) 332 市鎮(municipios) 8 行政區(régions administrative) 1 行政區級省(gouvernorat) 33 省(préfectures) 5 市鎮(communes) 341 副省(sous-préfectures) 區(districts) 鄉村(secteurs) 8 區(regiões)1 自治縣(sector autónomo) 39 縣(setores) 10 區(regions) 27 鄰舍會(neighborhood councils) 3 區域統計運用 18 區 10 省(départements) 42 區(arrondissements) 145 市鎮(communes) 571 公社(sections communales) 18 省(departamentos) 298 市鎮(municipios) 3731 村莊(aldeas) 27969 社群(caserios) 7 規劃統計區(régió)統計運用 1 首都(főváros)19 州(megye) 23 分割槽(kerület,下屬於布達佩斯)174 區(járás,下屬於州) 322 城鎮(város)126 大村(nagyközség)2683 村莊(község) 7 規劃統計區(régió)統計運用 有23個城市為州級市(megyei jogú városok),擁有州級權力,但不是獨立於州的行政單位 有23個城市為州級市(megyei jogú városok),擁有州級權力,但不是獨立於州的行政單位 有23個城市為州級市(megyei jogú városok),擁有州級權力,但不是獨立於州的行政單位 8 地區統計用途 69 市鎮(sveitarfélög) 28 邦(states) 9 中央直轄區(union territories) 640 縣(districts) 5924 鄉(tehsils) 城鎮(municipality) 村(village) 城鎮區(ward) 31 省(provinsi) 2 特區(daerah istimewa) 1 首都區(daerah khusus ibukota) 416 縣(kabupaten)98 市(kota) 7,094 區(kecamatan , distrik) 83,447 村/社群(desa, kelurahan , kampung) 31 省(ostanha) 324 縣(shahrestan) 區(bakhsh) 市鎮(shahr)鄉(dehestan) 18 省(muḥāfaẓāt) 120 縣(aqdyat) 300+ 分縣(nahiyat) 村(qaryat) 4 省(cúigí)統計運用 26 郡(contae) 2 市郡(cathrach agus contae ) 3 市(cathrach) 100 區(districts)  ∟包含 2 市區  ∟包含 4 自治市區 7 區(mehozot) 16 分割槽(nafot) 76 市(arim) 265 地方議會(moatzot mekomiot) 53 區域議會(moatzot azoriot) 20 大區(regioni)  ∟包含 5 自治大區 83 省(province)  ∟包含 2 自治省 14 廣域市(città metropolitana) 6 自由市政聯合體(liberi consorzi comunali) 7998 市鎮(comuni) 37000+ 村莊/分割槽(frazioni/cities circoscrizioni) 20 大區(regioni)  ∟包含 5 自治大區 部分割槽域有 18 結合領土聯合共同體(unione territoriali intercomunali)是省級和市鎮級之中 部分割槽域有 18 結合領土聯合共同體(unione territoriali intercomunali)是省級和市鎮級之中 37000+ 村莊/分割槽(frazioni/cities circoscrizioni) 14 區(parishes) 1 都( to) 1 道( dō ) 2 府( fu) 43 縣( ken) 支廳( shichō) 振興局( shinkō-kyoku) 郡( gun) (該級已虛化) 792 市( shi)  ∟包含 20 政令指定都市( seirei shitei toshi)  ∟包含 58 中核市( chūkakushi)  ∟包含 27 特例市( tokureishi) 743 町( machi) 183 村( mura) 23 特別區( tokubetsu-ku) (實際上的二級行政區) 大字( ōaza) 字( aza) 丁( chō) 丁目( chōme) 12 省(muḥāfaẓāt) 50+ 縣(nahia) 14 州(oblys) 4 市(qala) 319 區(awdan) 34 區級市(maslikhat) 市鎮(kent) 村(awıl aymaq) 47 縣(kaunti)  ∟包含 2 縣級市 262 副省(kaunti ndogo) 2427 地方(mtaa) 6612 市鎮(vijiji) 3 群島(islands) 24 地議會(local councils) 6 省(muḥāfaẓāt) 區(manāṭiq) 7 州(oblasttar) 2 市(shaar) 44 區(rayon) 14 鎮(gorkeneš) 鄉(aiyl okmotus) 17 省(khoueng) 1 市(kampèng nakhon) 140+ 縣(muang、muong) 村(baan) 7 國家級城市(valstspilsētas)36 市鎮(novadi) 8 省(muḥāfaẓāt) 26 區(qadya) 市鎮(balādiyāt) 10 區(districts) 80 選區(constituencies)統計運用 129 社群(community councils) 15 縣(counties) 68 區(districts) 22 區(shabiyat) 99 區(balādiyāt) 11 市鎮(gemeinden) 10 縣(apskritys)統計運用 60 市鎮(savivaldybės) 500+ 長老區(seniūnijos) 12 縣(kantounen) 105 市鎮(gemengen)  ∟包含 12 城(städte) 24 城轄區(quartierën) 1 市政署統計運用 7 堂區統計運用 22 區(faritra) 114 縣(districts) 17485 社群(fokontany) 1579 公社(kaominina) 3 區(regions) 28 縣(districts) 130+ 傳統政機構(traditional authorities) 60+ 副酋邦(subchiefdoms) 13 州(negeri) 3 聯邦直轄區(wilayah persekutuan) 149 縣(daerah)  ∟包含 10 轄區(jajahan) 1000+ 區(mukim) 8000+ 鄉村(kampung) 21 選區(presint) 13 州(negeri) 3 聯邦直轄區(wilayah persekutuan) 東馬 2 州有 副縣(daerah kecil)是縣級和區級之中 東馬 2 州有 副縣(daerah kecil)是縣級和區級之中 8000+ 鄉村(kampung) 21 選區(presint) 東馬 2 州有 16 省(bahagian)是州級和縣級之中 東馬 2 州有 16 省(bahagian)是州級和縣級之中 8000+ 鄉村(kampung) 21 選區(presint) 19 行政環礁(atolls)2 市(cities) 189 行政島(islands) 10 大區(régions) 1 首都區(district) 49 省(cercles) 700 區(arrondissements) 703 市鎮(communes) 5 大區(reġjuni)統計運用 68 地方委員會(kunsilli lokali) 24 市鎮(municipalities) 15 省(régions) 53 縣(départements) 216 區(communes) 9 區(districts)  ∟包含 1 市 130 村(villages) 4 鎮(towns) 3 屬地(dependencies) 14 地區(zones) 173 地方(localities) 31 州(estados) 1 首都區(capital) 2458 市鎮(municipios) 4 州(states) 70+ 市鎮(municipalities) 32 區(raioane)2 自治領土單位(unitate teritorială autonomă) 3 直轄市(municipii) 66 鎮(orașe) 1616 村(sate) 部分割槽域有 10 市(municipiu)和 411 市鎮(comună)是區級和鎮村級之中 部分割槽域有 10 市(municipiu)和 411 市鎮(comună)是區級和鎮村級之中 1 市鎮(commune)統計運用 10 區(quartiers) 21 省/盟(aimags) 1 首都市(niislel hot) 331 縣(sums) 9 區(düüregs) 1538 村(bags) 132 分割槽(khoroos) 24 市鎮(opštine)  ∟包含 1 王家舊都(pijestonica)  ∟包含 1 首都市(glavni grad) 1256 定居點(naselja) 首都市有一個半獨立的市區市鎮(gradske opštine) 首都市有一個半獨立的市區市鎮(gradske opštine) 12 大區(regions) 62 省(provinces) 13 府(prefectures) 258 鎮(cercles) 199 市(pashalik) 983 區(caïdat) ---- 1503 自治體(communes)(五級) 10 省(provincias) 1 市(cidade) 128 區(distritos) 405 郵區(postos) 市區(distritos urbanos) 村(localidades) 7 省(pranynai)7 邦(tuing:desa.kri:)1 聯邦區(pranytaungcu.nai-mre) 67 縣(hkarine) 330 鎮區(myahoetnaal) 3,183 街區(rautkwat)13,602 村組(kyaay-yr:waraotehcu) ---- 70,838 村(kyaayy-rw) (五級) 部分割槽域有 5 自治區(kuiypuing-uphkyuphkwang.ra.desa.)和1 自治邦(kuiypuing-uphkyuphkwang.ra.tuing:)是省邦級和縣村級之中 部分割槽域有 5 自治區(kuiypuing-uphkyuphkwang.ra.desa.)和1 自治邦(kuiypuing-uphkyuphkwang.ra.tuing:)是省邦級和縣村級之中 330 鎮區(myahoetnaal) 3,183 街區(rautkwat)13,602 村組(kyaay-yr:waraotehcu) ---- 70,838 村(kyaayy-rw) (五級) 14 區(regions) 121 選區(constituencies) 市(cities) 鎮(towns) 村(villages) 定居點(settlements) 14 區(districts) 7 省(pradesh) 75 縣(jilla) 6 大都市(mahanagarpalika) 11 廣域市(upamahanagarpalika) 241 市(nagarpalika)486 村(gaupalika)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12 省(provincies) 393 市(gemeenten) 屬地體制:自治構成國(gleichberechtigten länder) 屬地體制:自治構成國(gleichberechtigten länder) 屬地體制:自治構成國(gleichberechtigten länder) 屬地體制:自治構成國(gleichberechtigten länder)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11 大區(regions) 13 市(cities) 53 郡/區(districts) 5 單一管理大區(unitary regions)1 特別領地(special territory) 5 單一管理大區(unitary regions)1 特別領地(special territory) 3 離島(outlying islands) 3 離島(outlying islands) 屬地體制:領地(territory) 屬地體制:領地(territory) 屬地體制:領地(territory) 屬地體制:領地(territory) 3 自治社群(autonomous communities) 屬地體制:自由聯絡國(free association states) 屬地體制:自由聯絡國(free association states) 屬地體制:自由聯絡國(free association states) 屬地體制:自由聯絡國(free association states) 10 島議會(island councils) 14 村(villages) 15 省(departamentos)2 自治區(regiones autónomas) 153 市鎮(municipios) 7 大區(régions) 1 城市共同體(communauté urbaine) 36 省(départements) 265 市鎮(communes) 36 州(states)1 首都區(capital territory) 774 自治體(local government areas) 9 道( to) 1 直轄市( chikhalsi) 2 特別市( t'ŭkpyŏlsi) 149 郡( kun) 1 特級市( t'ŭkkŭpsi) 23 市( si) 2 區( ku) 22 區域( kuyŏk) 邑( ŭp) 洞( tong) 裡( ri) 勞動者區( rodongjagu) 8 統計區(regioni)統計運用 80 市鎮(opštini)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11 郡(fylke) 356 市鎮(kommune) 屬地體制:北極領地(arktisk område) 屬地體制:北極領地(arktisk område) 屬地體制:北極領地(arktisk område) 屬地體制:北極領地(arktisk område) 斯瓦爾巴 揚馬延 屬地體制:屬地(biland) 屬地體制:屬地(biland) 屬地體制:屬地(biland) 屬地體制:屬地(biland) 11 省(muḥāfaẓāt) 61 州(wilāyāt) 4 省(sūbah) 2 巴基斯坦管理區域(Pakistan kay zair-i-intezam ilaqay) 1 地區(wafāqī dār al ḩikūmat ‘alāqah) 36 專區(division) 154 縣(zilay) 5 區(ilaqay) 596 鄉(tehsils) ---- ~6000 聯合議會(sherwan) (五級) 16 州(states) 巴勒斯坦領土(al'aradi alfilastiniat almhtlt)非行政區(約旦河西岸 和 加沙地帶) 16 省(muḥāfaẓāt) 324 自治體(hayyat mahaliyat) 10 省(provincias) 3 省級原住民自治區(comarcas indígenas) 79 區(distritos) 666 堂區(corregimientos)2 堂區級原住民自治區(comarcas indígenas) 20 省(provins) 1 自治區(autonomous region) 1 首都區(distrik) 86 縣(distrik) 317 (local government areas) 17 省(departamentos) 17 首都區(capital) 250 區/市鎮(distritos/municipios) 25 大區(regiones) 195 省(provincias) 1838 區/縣(distritos/partidos) 84000+ 人口中心(centros poblados) 1 1 直轄省(provincias) 1 1 直轄省(provincias) 1838 區/縣(distritos/partidos) 84000+ 人口中心(centros poblados) 17 大區(rehiyong)  ∟包含 1 自治大區 81 省(lalawigan 或 probinsya) 38 獨立市(malayang lungsod 或 malayang siyudad) 1 自治市(malayang bayan 或 malayang munisipalidad) 84 城市(bahaging lungsod 或 bahaging siyudad)1511 自治體(karaniwang bayan 或 karaniwang munisipalidad) 42027 描籠涯(barangay 或 barrio) 16 省(województwa) 314 鄉村縣(powiat ziemski) 66 都市縣(powiaty grodzkie) 2478 鄉(gminas) 40000+ 村(sołectwa)、區(dzielnice)、 定居點(osiedla) 18 區(distritos)2 自治區(regiões autónomas) 308 市鎮(municípios/concelhos) 3092 堂區(freguesias) 7 區(balādiyāt) 41 縣(județe) 1 直轄市(municipiu) 320 鎮(orașe) 12955 村(sate) 6 區(sectoare) 部分割槽域有 320 市(municipii)和 2856 市鎮(comună)是縣級和鎮村級之中 部分割槽域有 320 市(municipii)和 2856 市鎮(comună)是縣級和鎮村級之中 85 聯邦主體(sub"yekty federatsii)  ∟包含 46 州(oblastʹ)  ∟包含 22 共和國(respublika)  ∟包含 9 邊疆區(kray)  ∟包含 1 自治州(avtonomnaya oblastʹ)  ∟包含 3 聯邦直轄市(gorod federalʹnogo znacheniya) 1759 市政區(munitsipal'nyye rayony) 591 市鎮縣(gorodskiye okruga) 3 市內分裂市鎮(vnutrigorodskim deleniyem) 267 聯邦直轄市內區(vnutrigorodskiye territorii gorodov federal'nogo znacheniya) 19 市內區(vnutrigorodskiye rayony) 1538 城式居民區(gorodskiye poseleniya) 17772 鄉式居民區(sel'skiye poseleniya) 85 聯邦主體(sub"yekty federatsii)  ∟包含 46 州(oblastʹ)  ∟包含 22 共和國(respublika)  ∟包含 9 邊疆區(kray)  ∟包含 1 自治州(avtonomnaya oblastʹ)  ∟包含 3 聯邦直轄市(gorod federalʹnogo znacheniya) 1868 區(rayony) 561 聯邦主體轄市(gorod federalʹnogo znacheniya) 56 區轄行政縣(administrativnyy okruga) 416 區轄市(gorod rayonnogo znacheniya) 1842 市鎮式居民區(posolok gorodskogo tipa) 24464 村式居民區(sel'skiye naselennyye punkty) 155289 村(sel'sovet)   ∟包含 4 自治區(avtonomnyy okrug)   ∟包含 4 自治區(avtonomnyy okrug) 56 區轄行政縣(administrativnyy okruga) 416 區轄市(gorod rayonnogo znacheniya) 1842 市鎮式居民區(posolok gorodskogo tipa) 24464 村式居民區(sel'skiye naselennyye punkty) 155289 村(sel'sovet) 5 省(intara) 1 省級市(umujyi) 30 縣(uturere)  ∟包含 市鎮 418 鄉(imirenge) 9135 村(utugari) ---- 裡(akagari)(五級) 14 區(parishes) 11 區(quartiers) 6 區(parishes) 11 政治區(itūmālō) 9 堡(castelli) 6 縣(distritos) 1 自治縣(região autónoma) 13 省(manāṭiq) 118 縣(muḥāfaẓāt) 鄉(marakiz) 14 區(régions) 45 省(départements) 103 縣(arrondissements) 537 市鎮(communes) 29 州(okruzi) 1 直轄市(grad) 145 縣(opština)29 市(gradovi) 部分割槽域有 2 自治省(autonomna pokrajina)是州級之上 部分割槽域有 2 自治省(autonomna pokrajina)是州級之上 26 區(distriks) 4 省(provinces) 1 省級區(area) 14 區(districts) 149 酋邦(chiefdoms) 5 社群 29 集選區 8 州(kraje) 79 區(okresy) 2891 市鎮(obce) 地籍社群(katastrálne územia) 212 區(občine)  ∟包含 11 城鎮區 9 省(provinces) 1 首都區(capital territory) 9 成員國(maamulgoboleedyada) 18 州(gobolada) 75 區(districts) 9 省(provinces) 44 區自治體(district municipalities) 205 自治體(local municipalities) 4392 鄰區(wards) 9 省(provinces) 8 都會自治體(metropolitan municipalities) 8 都會自治體(metropolitan municipalities) 4392 鄰區(wards) 6 道( do) 3 特別自治道( teukbyeol-jachido) 1 特別市( teukbyeolsi) 1 特別自治市( teukbyeol-jachisi) 6 廣域市( gwangyeoksi) 75 市( si)  ∟包含 15 特定市( teukjeongsi) 2 行政市( haengjeongsi) 82 郡( gun) 101 區( gu) 邑( eup) 面( myeon) 洞( dong) 統( tong) 裡( ri) 28 州(states) 183 縣(counties) 540 地方(payams) 2500 鄰區(bomas) 17 自治區(comunidades autónomas) 2 自治市(ciudades autónomas) 50 省(provincias) 477 縣(comarcas) 8124 市鎮(municipios) 9 省(palata) 25 縣(distrikkaya) 335 自治體(municipalities) 18 州(wilāyāt) 86 區(districts) 10 區(districten) 62 次分割槽(ressorten) 21 省(län) 290 市鎮(kommuner) 2523 區(distrikt) 26 州(cantons)  ∟包含 6 半州(demi-canton) 137 區(districts) 2324 市鎮(communes) 22 非建制區(gemeindefreie gebiete) 14 省(muḥāfaẓāt) 60 縣(manāṭiq 明塔卡) 區(nawahi) 15 市區(balādiyāt) 村(hayy) 3 州(viloyatho) 1 自治州(viloyat mukhtor) 1 直轄區(nohiyahoi tobei jumhurí) 1 首都市(viloyati poytakht) 62 區(nohiya) 14 市(nohiyahoi) 2 市委會(hukumati) 鄉(jamoats) [村] 31 區(mikoa) 169 縣(wilayas) 地方(tarafa) 鄉(kata) 76 府(changwat) 1 特別都市(maha nakhon rupbaepphiset) 878 縣(amphoe)50 都市縣(khet) 7255 區(tambon)50 都市區(kwaeng)30 市(thesaban nakhon)178 鎮(thesaban mueang)2232 鄉(thesaban tambon) 74944 村(muban)5335 區轄自治體(ong kan borihan suan tambon) 76 府(changwat) 1 特別都市(maha nakhon rupbaepphiset) 部分割槽域有 1 特別市(mueang rupbaepphiset)是準縣 部分割槽域有 1 特別市(mueang rupbaepphiset)是準縣 74944 村(muban)5335 區轄自治體(ong kan borihan suan tambon) 5 區(régions) 30 省(préfectures) 387 縣(cantons) 5 行政區(divisions) 23 小區(districts) 9 郡(regions) 5 市鎮(municipalities) 1 半自治行政區(ward) 24 省(wilāyāt) 264 縣(mutamadiyat) 2073 市鎮(shaykhat) 81 省(iller)  ∟包含 30 廣域市(büyükşehir belediyeler) 957 縣(ilçeler)  ∟包含 51 省府市(il merkezi belediyeler)  ∟包含 519 縣政區(ilçe belediyeler)  ∟包含 400 縣政市(belediyeler) 3200+ 市鎮(belde)  ∟包含 400 鎮(belediyeler) 41000+ 村(köy) 鄰(mahalle) 5 州(welaýatlar) 1 市(şäher) 70+ 城區(adyndaky etraplar) 40+ 區(etraplar) 15 [鎮] 8 島(islands) 1 鎮(town) 127 區(districts) 1 區級市(city) 167 縣(counties) 22 廣域市(municipalities) 5 市(city divisions) 1106 副縣(subcounties) 151 鎮(town) 63 自治市(municipal divisions/boroughs) 堂區(parishes) 村(villages) 24 州(oblast) 2 特別市(mista zi spetsialnym statusom)1 自治共和國(avtonomna respublika) 136 區(raion) 108 市轄區(raion u misti) 409 市級市鎮(miska hromada)435 鎮級市鎮(selyshchna hromada)625 鄉級市鎮(silska hromada) 7 酋長國(imārāt 埃米爾) [地方議會]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6 都會郡(metropolitan counties)75 非都會郡(non-metropolitan counties) 36 都會自治市鎮(metropolitan districts)201 非都會區(non-metropolitan districts) 教區(parishes) ∟轄有 9 大區(regions)統計運用 6 都會郡(metropolitan counties)75 非都會郡(non-metropolitan counties) 36 都會自治市鎮(metropolitan districts)201 非都會區(non-metropolitan districts) 教區(parishes) ∟轄有 9 大區(regions)統計運用 55 單一管理區(unitary authorities) 55 單一管理區(unitary authorities) 教區(parishes)   ∟包含1 大區級郡政機構   ∟包含1 大區級郡政機構 32 自治市鎮(boroughs) 1 特殊城(sui generis city) 1 特殊城(sui generis city) 6 郡(counties)統計運用11 區(districts) 教區(parishes) 32 議會區(council areas) 社群(communities) 10 都自治市鎮(county boroughs) 9 都(counties) 3 市(cities) 社群(communities) 屬地體制:3 王冠屬地(crown dependencies) 屬地體制:3 王冠屬地(crown dependencies) 屬地體制:3 王冠屬地(crown dependencies) 屬地體制:3 王冠屬地(crown dependencies) 10 教區(parishes) 12 教區(parishes) 15 教區(parishes) 4 鎮區(town districts) 4 村區(village districts) 屬地體制:14 海外領地(overseas territories) 屬地體制:14 海外領地(overseas territories) 屬地體制:14 海外領地(overseas territories) 屬地體制:14 海外領地(overseas territories) 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 14 區(districts) 9 教區(parishes) 2 自治市(municipalities) 5 區(districts) 7 區(districts) 3 教區(parishes) 3 島(islands) 6 區(districts)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內地體制: 50 州(states)  ∟包含 4 聯邦(commonwealth) 1 聯邦特區(federal district) 1 合併領土(incorporated territory) 3142 縣(counties)  ∟包含其他縣政機構和獨立市 1 非建制自治市鎮(unorganized borough) 19429 自治體(municipals) 16504 鎮區(townships) 9721 普查規定居民點(census-designated places) 屬地體制:非合併建制領土(unincorporated organized territories) 屬地體制:非合併建制領土(unincorporated organized territories) 屬地體制:非合併建制領土(unincorporated organized territories) 屬地體制:非合併建制領土(unincorporated organized territories) 19 村(villages) 4 自治體(municipalities) 78 市鎮(municipalities) 901 鄰區(barrios) 3 區(districts) 20 次區(subdistricts) 屬地體制:非合併非建制自治管理領土(unincorporated unorganized self-governing territory) 屬地體制:非合併非建制自治管理領土(unincorporated unorganized self-governing territory) 屬地體制:非合併非建制自治管理領土(unincorporated unorganized self-governing territory) 屬地體制:非合併非建制自治管理領土(unincorporated unorganized self-governing territory) 3 區(districts) 2 非建制環礁(unorganized atoll) 15 縣(counties) 74 村(village) 屬地體制:非合併非建制領土(unincorporated unorganized territories) 屬地體制:非合併非建制領土(unincorporated unorganized territories) 屬地體制:非合併非建制領土(unincorporated unorganized territories) 屬地體制:非合併非建制領土(unincorporated unorganized territories) 10 領土(territories) 19 省(departamentos) 112 市鎮(municipios) 12 州(viloyatlar) 1 州級市(shahar) 1 自治共和國(respublikasi) 174 區(tumanlar) 120 市(shaharlar) 6 省(provinces) 市鎮(municipalities) ( 聖座) 1 城(civitatis) 23 州(estados) 1 聯邦屬地(dependencias federales) 1 首都區(distrito capital) 335 市鎮(municipios) 1136 堂區(parroquias) 58 省( ) 5 中央直轄市( ) 69 省轄市( ) 51 市社( ) 595 縣( ) 49 郡( ) 693 市鎮( ) 1100+ 坊( ) 10000+ 社( ) 21 省(muḥāfaẓāt) 1 首都市(amānat al ‘āşimah ) 333 縣(mudīriyāt) 2210+ 區(eazal) 38284 [村] 10 省(provinces) 117 縣(districts) 8 省(provinces) 2 市(cities) 59 縣(districts) 1200 自治體(municipalities) ===非聯合國會員國=== 國家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國家 一級 二級 三級 四級 7 區(rayony) 117 自治體(munitsipalitetov) 512 莊(sol) 6 直轄市 6 直轄市 164 區 6 原住民區 14 縣轄市 38 鎮 122 鄉 24 山地鄉 5876 裡 1885 村 ---- 147877 鄰(五級) 2 省 (虛級化) 3 市 13 縣 164 區 6 原住民區 14 縣轄市 38 鎮 122 鄉 24 山地鄉 5876 裡 1885 村 ---- 147877 鄰(五級) 7 區(rajone) 38 市鎮(komuna) 6 地區(ilçeler) 11 次區(bucağa) 28 自治體(belediyeler) 5 區(rayon)2 共和國轄市(goroda respublikanskogo podchineniya) 6 省 6 省 6 省 6 省 12 州(gobolada) 區(district) 4 區(rayon)1 市(gorod) 41 村莊(sel'sovet) ===南極洲=== 宣稱國家/無主地 行政區劃 智利南極領地 阿黛利地 瑪麗·伯德地 == 相關條目 == * 基層政權 * 地方政府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張正田:〈從歷史文化與民族性談臺灣地方政區調整為何不能成功?〉,《歷史月刊》,245 (臺北),2008年6月,pp. 76–81. == 外部連結 == Category:地理區劃型別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相當於性別規範,Levesque R.J.R. (2011) Sex Roles and Gender Roles . In: Levesque R.J.R. (eds) Encyclopedia of Adolescence. Springer, New York, NY. . Retrieved January 22, 2018.是一種社會角色,包括人們基於一切生物性別與性別表達的感知或態度,而且被認為是適當、合宜或可接受的。性別角色通常集中在女性氣質和男性氣質的概念上,雖然有例外和變化。關於這些性別期望的具體細節可能在不同文化間有很大差異,而某些性別期望在大多數文化中可能是相同的。關於性別角色的產生原因在生物性別上佔有多大的基礎,或有多少原因基於社會建構上存在爭議。 各種群體,尤其是女性主義運動,已經開始努力改變他們認為壓迫或不準確的普遍性別角色的各個方面。 ==性別角色的文化觀點== 中國文化自古就有「男主外,女主內」的說法;此外三從四德的「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老來從子」也通常解釋為女人必須依附男人。 不同社會文化對不同性別理想行為的要求和期望是不同的,不過有一些會比其他一些更廣泛接受。例如,在現在和已知的歷史文化中,戰爭在不同文化中通常都不約而同地被視為(或只被視為)是男性所適合的,而照顧子女在不同文化中通常都不約而同地被視為(或只是)是女性所適合的;此外,在許多社會中,女性出於自願的性行為,會受到比男性更多的限制,東西方社會不約而同地對自願性行為較開放的女性有著各種侮辱性的稱呼。 其他的一些觀念則會隨時間、地點的不同而變化。例如,在工業社會前的歐洲,醫學通常被認為是男性的特權;但是在俄國,衛生保健則通常被認為是女性的工作。這些觀念的結果在當代社會中仍然可見,也就是歐洲的醫院通常是男性的天下,而俄羅斯的醫院則有很多的女性醫生。 不同社會的性別分工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而共通的一點是,所有的人類社會都有性別分工、對不同性別都有不同的期待,也會給予不同的性別不一樣的角色,性別分工與性別角色普遍存在於所有的人類社會中,但任何社會都有性別分工、性別角色及對不同性別的期待這點,未必表示男性與女性的心理素質、人格特質或認知能力有顯著的天生差異;然而也有一些規則不分性別對任何人都通用的,像例如禁止故意殺人等觸及到人性根本的規則,就是不分性別、對社會絕大多數人適用的規則。 ==其他爭論== 爭論的焦點大多在於:性別角色是由於可以感覺到來源於生物性別的行為特徵,還是來源於早期社會化的行為特徵?隨著爭論的深入,很多研究員相信這兩個方面的都對性別角色有影響。但是,這兩者間的相互影響和每個因素究竟是如何引起具體作用的問題仍在激烈的爭論中。 社會學習論指出社會環境對塑造及強化學習者的性別角色有莫大影響,例如學習者會觀察、模仿身邊的角色模範(models)而形成對性別的理解(Mischel, 1966, 1993),阿爾波特·班杜拉(Bandura 1986)更清楚指出這些影響學習者的角色模範包括在家庭、學校、朋友、書本及傳媒中的角色模範。 ==性別角色的例子== 在20世紀早期,性別角色是圍繞著異性行為的觀念展開的,而且是相當固定的。如果人們轉換性別角色,例如一個婦女獲得高權力的職位,或一個男性選擇當家庭主夫,通常是少見的或會被性別歧視。 在1960年代的性革命、女權運動、民權運動和後來的LGBT權利運動後,新的性別角色在西方社會開始出現,並且開始變得具有可變性,社會促進性別平等並減少對女性的性別歧視。一些通常的性別角色觀念,像表中所列舉的,通常被認為是“固定的偏見”。 ==參見== *性學研究 *性別認同 *性取向 *女權主義 *男性主義 *男性化 *父權制 *酷兒理論 *性別 (文化) *多元性別 ==參考資料== Category:性別角色
格雷格·洛加尼斯
格雷戈裡·埃夫西米奧斯·洛加尼斯(,),美國跳水運動員,是薩摩亞/瑞典人的混血後裔,由希臘養父母收養長大。他曾在奧運會上連續兩屆取得3米跳板和10米跳臺的冠軍,並且在三屆世錦賽中贏的得了5枚金牌。 == 生平 == === 奧運會生涯 === 16歲時,洛加尼斯參加了在蒙特利爾舉辦的197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他此次贏得了10米跳臺的銀牌,當時這一專案的霸主是義大利名將克勞斯·迪比亞西。連年後,迪比亞西退役,洛加尼斯獲得了這個專案的世界冠軍,並且成為了1980年代男子跳水界的領軍人物。 1984年,在洛杉磯舉行的奧運會中,洛加尼斯擊敗了中國的四位選手譚良德、李宏平〔3米板〕、童輝、李孔政〔10米臺〕,同時獲得了跳板和跳臺的冠軍。 在1986年贏得另外兩枚世界競標賽的冠軍後,他在1988年的漢城重演了他1984年的精彩一幕。雖然他在此次的運動會中出現了一些意外(在跳板時撞到了頭),但是他仍然分別擊敗了中國的四位選手譚良德、李德亮〔3米板〕、熊倪、李孔政〔10米臺〕獲得了該專案的冠軍。 === 奧運之後 === 1987年,洛加尼斯為雜誌《Playgirl》拍攝了雜誌裸照。 1994年,洛加尼斯透過參加同志運動會公開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接下來一年,他承認他感染了艾滋病,他表示他早在漢城奧運會之前便已經知道了這件事情,當時他撞傷了頭並考慮過退出比賽。 1994年,美國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向洛加尼斯頒發了傑出運動員勳章。 他著有自傳《破水而出》和《For The Life Of Your Dog》。 == 參考資料 == == 外部連結 == * * 官方網站 * Greg Louganis official web site 。 * Greg Louganis biography at U.S. Olympic Committee official web site。 * Greg Louganis to keynote DBSA 2007 National Conference。 Category:瑞典裔美國人 Category:美國社會運動者 Category:美國LGBT運動員 Category:男同性戀運動員 Category:LGBT跳水運動員 Category:HIV/AIDS帶原者 Category:美國自傳作家 Category:美國LGBT作家 Category: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校友 Category:美國男子跳水運動員 Category:美國奧運跳水運動員 Category:197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跳水運動員 Category:198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跳水運動員 Category:198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跳水運動員 Category:197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獎牌得主 Category:198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獎牌得主 Category:198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獎牌得主 Category:美國奧林匹克運動會金牌得主 Category:美國奧林匹克運動會銀牌得主 Category:奧林匹克運動會跳水獎牌得主 Category:1979年泛美運動會跳水運動員 Category:1983年泛美運動會跳水運動員 Category:1987年泛美運動會跳水運動員 Category:泛美運動會跳水獎牌得主 Category:美國泛美運動會金牌得主 Category:加利福尼亞州聖迭戈縣人
曹操
曹操(),曹嵩之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的丞相、外戚、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和詩人,東漢末年主要群雄之一,為漢末實際上的最高掌權者,亦是三國時代曹魏奠基者。其子曹丕建立曹魏,追尊其廟號為太祖,追諡武皇帝。 早年與袁紹相處甚厚,袁紹與何進欲盡誅閹宦,引董卓入京。後董卓禍亂朝野,授予曹操為驍騎校尉,想要與曹操共事。曹操更名改姓,東歸陳留,聚義兵隨多路諸侯一同討伐董卓。後聯盟破碎,曹操自行發展,實力逐漸積累。後董卓服誅,操討陶謙,徵張繡,滅呂布,敗袁術,在中原成功立足。初平三年(192年),據兗州,分化誘降黃巾軍三十餘萬,選取其中精銳組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至許縣,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頗為強盛。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擊破袁紹大軍,並持續向北,克滅袁尚、袁譚,北擊烏桓一統北方,實力雄厚,睥睨天下。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丞相。同年發兵南征,劉琮束手,收服荊州。於是曹操決定繼續南下,發兵二十餘萬,自稱八十餘萬,意欲統一南方。然而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元氣大傷。建安十六年(211年),在渭南之戰擊破關中聯軍。建安二十年(215年),取漢中,次年(216年)自魏公進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庚子,曹操薨於洛陽,終年六十六歲。 曹操於建安年間權傾天下,在世時官至司空、大將軍,自任丞相,爵至魏王,諡號武王,漢獻帝淪為他的傀儡皇帝,實際上由曹操掌管大權,故而諸葛亮稱其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方則稱為「奉天子以令不臣」。其被指為人多疑,長久以來以「奸雄」的形象流傳於世。但其為人也以禮賢下士而著稱。其文筆為人稱頌,詩文也流傳於世。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失。毛宗崗評《三國演義》稱曹操為「三絕」中的「奸絕」。 == 生平 == === 早年生平 === 東漢永壽元年(155年),曹操出生於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的一個宦官家族,養祖父是宦官曹騰,歷侍四代天子,漢桓帝時封為費亭侯。父親曹嵩是曹騰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三國志》中記載曹操遠祖是漢代初期的相國曹參,但是裴松之註曰:“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三國志》註引《曹瞞傳》及《世語》;胡三省註《資治通鑑》稱:「曹氏,夏侯氏之出也」;曹氏先世實屬難考。 曹操少年時機警、權數。十歲時曾經在家鄉擊退鱷魚《太平御覽》卷436引劉昭《幼童傳》:魏太祖幼而知勇,年十歲,嘗浴於譙水,有蛟來逼,自水奮蛟,蛟乃潛退。於是畢浴而還,弗之言也。後有人見大蛇,奔逐。太祖笑之曰:"吾為蛟所擊而未懼,斯畏蛇而恐耶?"眾問乃知,鹹驚異焉。,但性格放蕩不羈。曹操的叔父曹熾數次在曹嵩面前批評曹操,曹操聽到後心生不滿。有次在曹熾經過時,曹操突然裝作中風的樣子,曹熾急忙去找曹嵩,曹嵩趕來時,曹操卻和平常一樣,說自己原本就沒有病,因此曹熾不受曹嵩喜愛,以為曹熾就愛亂說謊。所以之後曹熾再告曹操的狀時,曹嵩都不相信他的話,曹操也更加肆無忌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其叔父數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曹操曾經和袁紹偷新娘《世說新語·假譎第二十七》: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遊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雲:「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得動,復大叫雲:「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這些舉動不為世人看重。只有橋玄、何顒、李瓚和王儁認為曹操是非常之人,將來一定會安定天下《後漢書·卷五十一·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初,曹操微時,人莫知者。嘗往候玄,玄見而異焉。謂曰:“今天下將亂,安生民者其在君乎!”《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國志注·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魏書曰:太尉橋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異之,曰:“吾見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原以妻子為託。”《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初,顒見曹操,嘆曰:“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操以是嘉之。《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初,曹操微時,瓚異其才,將沒,謂子宣等曰:“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張孟卓與吾善,袁本初汝外親,雖爾勿依,必歸曹氏。”諸子從之,並免於亂世。《三國志注·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公之為布衣,特愛俊;俊亦稱公有治世之具。及袁紹與弟術喪母,歸葬汝南,俊與公會之,會者三萬人。公於外密語俊曰:“天下將亂,為亂魁者必此二人也。欲濟天下,為百姓請命,不先誅此二子,亂今作矣。”俊曰:“如卿之言,濟天下者,舍卿復誰?”。當時曹操還在當默默無聞的洛陽北部尉,橋玄建議曹操去結交當時投靠名士許劭,以提高名望。曹操問許劭“我是怎樣的人(我何許人也)?”據説,許劭鄙視其為人不肯回答,後曹操固問之,劭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孫盛《異同雜語》記載為:“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聽罷大笑,並逐漸知名《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三國志注·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世語曰:玄謂太祖曰:“君未有名,可交許子將。”太祖乃造子將,子將納焉,由是知名。《三國志注·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嘗問許子將:“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太祖大笑。《資治通鑑·卷第五十八·漢紀五十》:操父嵩,為中常侍曹騰養子,不能審其生出本末,或雲夏侯氏子也。操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世人未之奇也,唯太尉橋玄及南陽何顒異焉。玄謂操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顒見操,嘆曰:“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玄謂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許子將。”子將者,訓之從子劭也,好人倫,多所賞識,與從兄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嘗為郡功曹,府中聞之,莫不改操飾行。曹操往造劭而問之曰:“我何如人?”劭鄙其為人,不答。操乃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操大喜而去。。許劭相當看重曹操的能力,曹操因許劭而名當世,許劭也因評論曹操而名流千古。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北征,路過橋玄之墓,祭祀橋玄,並且寫下悼文《後漢書·何顒傳》:「故太尉橋公,懿德高軌,泛愛博容。國念明訓,士思令謨。幽靈潛翳,邈哉緬矣!操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頑質,見納君子。增榮益觀,皆由獎助,猶仲尼稱不如顏淵,李生厚歎賈復。士死知己,懷此無忘。又承從容約誓之言:『徂沒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隻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怨。』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哉?懷舊惟顧,念之悽愴。奉命東徵,屯次鄉裡,北望貴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享之!」(曹操〈祀故太尉橋玄文〉)。李膺子李瓚將沒時謂子李宣等稱:「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張孟卓與我善,袁本初汝外親,雖爾勿依,必歸曹氏。」 孫盛《異同雜語》記載:曹操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家,張讓發覺後,曹操手舞著戟越牆逃出,才藝絕人。又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經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註釋《孫子兵法》的《孫子略解》,後立志組成《兵法接要》此為後來的《孟德新書》。 === 初入官場 === 曹操年輕時是名諸生《世說新語·識鑑》引《續漢書》:初,魏武帝為諸生,未知名也,(橋)玄甚異之。,熹平三年(174年),二十歲的曹操察舉孝廉成為郎官,不久司馬防(曹魏後期的權臣和西晉奠基人司馬懿的父親)推薦曹操為洛陽北部尉,但曹操想擔任洛陽令,不過負責人事的選部尚書梁鵠並沒有同意《晉書》卷36:鵠之為選部也,魏武欲為洛陽令,而以為北部尉,故懼而自縛詣門,署軍假司馬。。曹操上任洛陽北部尉後,在官署門口放置五色棒,規定犯法者處死《武帝紀引曹瞞傳》: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皆棒殺之。。數月後,宦官蹇碩的叔叔蹇圖違禁夜行,被曹操依律棒殺。這使曹操得罪宦官集團,可是曹操是依法而行,這些人又無法中傷詆譭曹操,只好表面稱讚他,但卻暗中陷害,舉薦他去擔任地方官,從此離開中央。177年,曹操被任命為頓丘令《曹瞞傳》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彊,皆棒殺之。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近習寵臣鹹疾之,然不能傷,於是共稱薦之,故遷為頓丘令。,第二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其後,在洛陽無事可做,回到家鄉譙縣閒居。《魏書》太祖從妹夫強侯宋奇被誅,從坐免官。。 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此前(168年),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反為閹黨所害。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沒有被漢靈帝採納。而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是東漢朝政日益腐敗,曹操知道無法匡正《魏書》後以能明古學,復徵拜議郎。先是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誅閹官,反為所害。太祖上書陳武等正直而見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靈帝不能用。是後詔書敕三府:舉奏州縣政理無效,民為作謠言者免罷之。三公傾邪,皆希世見詔用,貨賂並行,強者為怨,不見舉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毀。太祖疾之。是歲以災異博問得失,因此復上書切諫,說三公所舉奏專迴避貴戚之意。奏上,天子感悟,以示三府責讓之,諸以謠言徵者皆拜議郎。是後政教日亂,豪猾益熾,多所摧毀;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復獻言。。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太平道首領張角聚眾起義,黃巾之亂爆發,朝廷任命曹操為騎都尉,前往潁川郡鎮壓叛亂。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任職後罷免濟南貪汙縣令8名,並且嚴令禁止當時盛行的宗教迷信。《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潁川賊。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汙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姦宄逃竄,郡界肅然據說因為曹操當政素稱嚴明,濟南郡一帶作亂之徒聽說曹操要來,都紛紛潛逃到別的郡縣。曹操被任命為東郡太守,但是曹操沒有就任,自稱在擔任濟南相期間的行為得罪十常侍和地方豪強,害怕引起報復,稱病回鄉,在譙縣東部五十里建築精舍,上半年研讀書籍傳記,下半年以打獵為自己娛興,還言:顧視同歲中,年有50,未名為老據《三國志》裴松之注所引的《魏武故事》建安十五年12月己亥令所載:“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去官之後,年紀尚少,……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魏略》則記載:「於是權臣專朝,貴戚橫恣。太祖不能違道取容。數數幹忤,恐為家禍,遂乞留宿衞。拜議郎,常託疾病,輙告歸鄉裡;築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同時也謝絕賓客來訪《魏略》:「太祖於譙東五十里澤中築起精舍,讀書,射獵,閉絕賓客,即謂之譙東。」。當時天下紛亂,先是發生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與汝南陳逸等地方豪強,謀劃廢黜靈帝立合肥侯的事件。王芬等人曾經希望曹操加入他們,但被曹操拒絕,魏書載太祖拒芬辭曰:“夫是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後來王芬事敗自殺。接著,又有西北金城郡(今甘肅蘭州)的邊允、韓約殺死刺史和太守,率兵十餘萬反叛朝廷。 188年,漢靈帝組建西園軍,曹操被起用為典軍校尉,但曹操不願受徵招,但在橋玄門生王儁的勸說下,才往沛國相袁忠處求入京文書,中途袁忠還羞辱曹操一番,這為日後曹操一日誅三賢埋下禍根,之後朝廷將曹操派往家鄉募兵,結果中途士兵叛亂,襲擊曹操,曹操負傷逃脫《太平御覽》卷467引《曹操別傳》曰:拜操典軍都尉,還譙、沛,士卒共叛,襲擊之。操得脫身亡走,竄平河亭長舍,稱曹濟南處士。臥養足創八九日,謂亭長曰:"曹濟南雖敗,存亡未可知。公幸能以車牛相送,往還四五日,吾厚報公。"亭長乃以車牛送操,未至譙,數十里騎求操者多,操開帷示之,皆大喜,始悟是操。。189年,在位22年的漢靈帝駕崩,終年34歲,太子劉辯登基,何太后臨朝聽政。大將軍何進想趁宦官失勢之機誅滅閹黨,但是沒有取得太后的支援。於是何進便召時任幷州刺史的董卓進京,脅迫太后同意。然而此舉打草驚蛇,董卓尚未抵達京城,何進已經被宦官下手謀殺,隨後宦官十常侍也被袁紹、袁術等人帶兵誅殺。同年九月,董卓入京,誅殺丁原,逼走袁紹,執掌朝政。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皇帝,是為漢獻帝,京城陷入混亂。為了穩定局面,董卓想拉攏曹操,上表奏請曹操為驍騎校尉。但是,曹操沒有接受董卓所封的官職,害怕惹禍上身,更名改姓,與西園助軍右校尉馮芳、前將軍袁術潛逃出洛陽。向東逃亡,經過中牟縣時,被亭長懷疑是劫掠的涼州兵,於是將曹操抓去見縣令,馮芳、袁術趁機逃亡,後來曹操把自己召集諸侯共討董卓的事說出,又以劉邦,放走劉秀的兩位亭長為事,終於讓亭長放走曹操,曹操逃亡到成皋,投奔故人呂伯奢家,呂伯奢不在,其子招待曹操。曹操聽見有磨刀之聲,以為呂伯奢兒子要抓捕自己獻給官府,乾脆將呂伯奢五個兒子和呂家2名賓客全部殺死。事後曹操發現自己是誤殺,於是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來安慰自己《三國志》卷1注引《魏書》:(曹操)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三國志》卷1注引《世語》: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三國志》卷1注引孫盛《雜記》: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曹操殺死呂伯奢兒子離開後,道逢二人,容貌威武,曹操避讓。二人笑著對曹操說:“感覺你很害怕,為什麼呀?”曹操覺得詫異,把剛才殺人的事全盤托出。臨別前,曹操解佩刀送給二人並說:“以此表吾丹心,願二賢慎勿言。”《太平御覽》卷478引《魏國統》:初,太祖過故人呂伯奢也。遂行,日暮,道逢二人,容貌威武,太祖避之路。二人笑曰:“觀君有奔懼之色,何也?”太祖始覺其異,乃悉告之。臨別,太祖解佩刀與之曰:“以此表吾丹心,願二賢慎勿言。” 189年十二月,在回到陳留郡之後,曹操散盡家財徵募鄉勇,甚至親自和刀匠一同製作武器《太平御覽》卷346引《魏武軍策令》:孤先在襄邑,有起兵意,與工師共作卑手刀。時北海孫賓碩來候孤,譏孤曰:“當慕其大者,乃與工師共作刀耶?”孤答曰:“能小復能大,何害!”,豪強衛茲也傾家財助之,曹操率先於己吾揭竿舉義,討伐董卓。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董卓討伐戰開始,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內太守王匡、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國相鮑信等地方勢力,舉兵反董,群雄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則行使奮武將軍之職。 此次戰役中,曹操跟隨諸將駐紮酸棗,當時天下英雄豪傑,都以袁紹馬首是瞻,只有鮑信認為曹操是撥亂反正的雄才。而鮑信的推算也沒有錯,在董卓焚燒洛陽,挾持漢獻帝與百官遷都長安之後,袁紹等各軍將領都畏懼董卓而按兵不動,誰也不敢先發動攻擊,唯有曹操單獨引兵西行。張邈派部將衛茲率領一部份兵力跟隨曹操,曹操打算奪取成皋,在抵達滎陽汴水時,和董卓部將徐榮遭遇,大敗,士卒死傷眾多。戰中,曹操被流矢射中,所騎戰馬受傷倒下,幸而曹洪把自己的坐騎讓給曹操,且步行隨侍保護,才能乘夜逃走。也是因為這戰,徐榮發現曹操以這麼少的兵力,都能奮戰一整天,判斷酸棗不易攻下,因此也向後撤退。 曹操回到酸棗,看見各軍累積起來也有十餘萬,但諸將每天歡宴飲酒,沒人圖謀進取,於是提出建議: #袁紹從河內發兵,進逼孟津。 #酸棗諸將,據守成皋,控制敖倉,封鎖轘轅關、太谷關,掌握險要。 #袁術攻擊丹水、析,直入武關,威脅三輔。 #全軍興築高大堅固的堡壘,不和董卓軍團正面衝突,只派出遊擊部隊騷擾,完全控制關東,從而立於不敗之地,等待董卓軍內部發生變化。 然後諸將不能接受這項部署,曹操因為士兵多死在滎陽之戰,只好跟司馬夏侯惇等,前往揚州募兵,揚州刺史陳溫、丹陽太守周昕給予曹操四千餘人。行軍至龍亢,士卒叛變,趁夜焚燒曹操營帳,曹操親手斬殺數十人,才出營帳,沒有參與叛變的僅剩五百餘人。又行軍到銍、建平一帶,集結殘兵一千餘人,投奔袁紹,前來河內駐守。 然而不久後,酸棗大營糧秣告盡,各軍星拔營散,同時內鬥又起,劉岱和橋瑁交惡,橋瑁被殺。袁紹和韓馥又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想拉攏曹操,遭到曹操拒絕。聯軍無暇顧及董卓之事,於是反董卓聯盟解散,除了曹操、孫堅、王匡之外,其餘諸軍皆沒有和涼州軍團交戰,只是各懷鬼胎,儲存實力。曹操聽從鮑信的建議,想避開袁紹新佔的冀州,往黃河南邊的兗州進行發展。這時黑山軍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攻略魏郡、東郡,東郡太守王肱無法抵抗,曹操趁機使袁紹讓自己前往東郡,並順利地濮陽擊敗白繞。袁紹於是上表曹操為東郡太守,屯駐東武陽。《三國志》卷1:黑山賊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 收眾山東 ===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駐軍頓丘,黑山賊於毒等趁機攻擊東武陽,曹操率軍直向於毒的本營西山,於毒得到訊息,解除對東武陽的進攻。曹操趁勝進抵內黃,大破眭固及南匈奴單於於夫羅等,東郡遂告安定。 夏,青州的百萬黃巾大軍入侵兗州。兗州刺史劉岱不聽濟北相鮑信勸阻,與黃巾軍交戰,結果被殺,舉州驚恐。曹操部屬陳宮前往昌邑,向別駕、治中推薦曹操繼任。鮑信心中亦有同樣想法,於是與州吏萬潛等到東郡迎接太守曹操,推舉他擔任兗州牧。後來與黃巾軍戰於壽張以東,初期失利,後曹操即起補救,加強訓練,賞罰嚴格,又不斷使用奇兵詭計,晝夜進攻,終於逼退黃巾軍。然而鮑信在亂軍中戰死,曹操重金尋鮑信屍體不得,只好雕刻其木像安葬祭拜。之後,曹操追擊黃巾直到濟北國,黃巾軍眼見退無可退,遂全體投降,其中有士兵三十餘萬人,眷屬老幼約一百萬人。曹操遴選其精銳,組成大名鼎鼎的「青州兵」。 與此同時,漢獻帝下詔使金尚為兗州刺史,曹操在金尚要赴任之際,率軍攻擊,金尚只好投奔袁術。 當時,袁紹和袁術反目成仇,雙方拉結人馬,袁紹找上荊州劉表,而袁術則找上公孫瓚、陶謙。而作為袁紹盟友的曹操,幫助袁紹打敗屯駐高唐的劉備、屯駐平原的單經、屯駐發乾的陶謙等。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屯軍鄄城。此時劉表截斷盤踞在南陽的袁術其糧道,袁術受不了如此壓力,率軍北上,打算進佔兗州。聯絡黑山賊餘黨以及於夫羅,屯駐封丘,並派遣將領劉詳駐紮匡亭。曹操出兵攻擊劉詳,袁術來救,為曹操所敗,曹操乘勝包圍封丘,還沒包圍完成,袁術突圍,退駐襄邑,曹操追擊,連戰連勝,最後袁術退入揚州九江郡,曹操因此回軍定陶。是為匡亭之戰。 秋,陶謙攻打兗州東部泰山郡,使得曹操父親曹嵩被殺。對於曹嵩之死,存在爭議。對於曹嵩之死,史書說法不一。第一種說法,《三國志·武帝記》引《世語》曰:嵩在泰山華縣。太祖令泰山太守應劭送家詣兗州,劭兵未至,陶謙密遣數千騎掩捕。嵩家以為劭迎,不裝置。謙兵至,殺太祖弟德於門中。嵩懼,穿後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時得出;嵩逃於廁,與妾俱被害,闔門皆死。劭懼,棄官赴袁紹。後太祖定冀州,劭時已死。第二種說法,《三國志·武帝記》引《吳書》曰:太祖迎嵩,輜重百餘兩。陶謙遣都尉張闓將騎二百衛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太祖歸咎於陶謙,故伐之。為此事,曹操開始攻擊徐州牧陶謙,並得到袁紹相助《三國志》卷17:初,清河朱靈為袁紹將。太祖之徵陶謙,紹使靈督三營助太祖,戰有功。。曹操打到彭城,陶謙不敵退保郯縣,曹操在此戰中被指「多所殘戮」,對於此事,存在爭議史書對此記載不一,《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復徵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東晉孫盛在註解中批評曹操:「夫伐罪弔民,古之令軌;罪謙之由,而殘其屬部,過矣。」,然而孫盛並沒有提到曹操有屠殺徐州百姓。《三國志·陶謙傳》記載:「初平四年,太祖徵謙,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謙退守剡。太祖以糧少引軍還。」,同樣也沒有提到曹操有屠殺徐州百姓。最早出現指控曹操屠殺徐州百姓的記載,是出自立場與曹魏敵對的吳人所作《曹瞞傳》,該書記載:「自京師遭董卓之亂,人民流移東出,多依彭城間。遇太祖至,坑殺男女數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陶謙帥其眾軍武原,太祖不得進。引軍從泗南攻取慮、睢陵、夏丘諸縣,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聲稱曹操屠殺了數萬徐州百姓。而劉宋範曄所作的《後漢書·陶謙列傳》,更是在《曹瞞傳》記載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誇大曹操屠殺徐州百姓的人數,聲稱曹操屠殺了數十萬徐州百姓:「初平四年,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多。」。。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以荀彧、程昱留守,再攻陶謙,進逼東海、琅邪,並在郯縣大破前來幫忙陶謙的劉備,嚇得陶謙差點逃回丹陽。就在此時,張邈因為恐懼曹操將為袁紹殺死自己,而陳宮則因為邊讓被殺而心生恐懼,於是兩人聯合從事中郎許汜、王楷以及張邈弟張超與太守毛暉,徐翁等,奉迎呂布成為兗州牧。呂布佔據濮陽,兗州郡縣大部分都響應,等曹操回軍時,根據地只剩下鄄城、範、東阿三縣。 曹操和呂布交戰於濮陽,濮陽豪門田氏作為內應,大開城門迎接曹操。曹操焚燒東門,誓言絕不退出,但被呂布反攻大敗,出奔,被呂布抓住,卻不認識曹操,反而問曹操在哪裡,曹操回答:「騎馬逃走那個就是曹操。」呂布相信而放掉曹操,曹操才因此逃過一劫。 曹操回營後,再度組織進攻,雙方再戰於濮陽,對峙一百餘天,雙方糧秣用盡,於是各自撤退。在這危急時刻,曹操曾想投奔袁紹,但被程昱勸阻,曹操這才打消念頭,但還是親自前往袁紹處,借了五千士兵回兗州繼續和呂布作戰《昭明文選》卷44<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注引謝承《後漢書》:操圍呂布於濮陽,為布所破,投紹。紹哀之,乃給兵五千人,還取兗州。。 興平二年(195年),曹操在鉅野大敗呂布部將薛蘭、李封等,呂布與陳宮捲土重來,雙方遭遇,曹操兵全出去收割小麥,只剩一千餘人,於是曹操設伏,呂布發現敵人單薄,輕裝突擊,曹操伏兵出擊,大敗呂布,乘勝攻取定陶,分兵收復諸縣,呂布逃奔徐州。後,曹操圍雍丘,城破,夷張超三族。就在此時,漢獻帝封曹操為兗州牧。曹操受封兗州牧後,向漢獻帝進貢梨、椑、棗各二箱《太平御覽》卷969引<魏武帝為兗州牧上書>:山陽郡有美梨,謹上甘梨二箱。《太平御覽》卷971引<魏武帝為兗州牧上書>:謹上椑、棗二箱。。曹操在兗州鏖戰四年,總算得到朝廷的承認,也紮實地站穩其第一個領地。 === 奉迎天子 === 195年七月,李傕與郭汜為了爭權奪利,內鬥不斷,漢獻帝趁機逃出長安,進駐安邑。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聽從謀士荀彧、毛玠建議《三國志·魏書·荀彧傳》:彧勸太祖曰:“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及。”太祖遂至洛陽,奉迎天子都許。”《三國志·魏書·毛玠傳》: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彊,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前往洛陽,迎接皇帝。 雖然漢獻帝(或其掌權之臣)對曹操仍有疑慮,但是曹操勢力擊破黃巾軍,表現出關心社稷的忠心。由於京師洛陽被董卓破壞,殘破不堪,漢室於八月庚午日(10月7日)遷都至潁川郡許縣。曹操於十一月丙戌日(197年1月1日)被任命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三國志》卷1:天子拜公司空,行車騎將軍。,封武平侯,仍領兗州牧,錄尚書事,開始掌控東漢朝廷的軍政大權。出自《後漢書·孝獻帝紀》,下面丞相、魏公和魏王的封位亦同。 早在兗州時期,曹操就開始打算和袁紹決裂《昭明文選》卷四四<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注引謝承《後漢書》:操得兗州,兵眾強盛,內懷反紹意。。曹操控制漢獻帝后,讓獻帝下詔書譴責袁紹地廣兵多而樹立黨羽,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後漢書》卷74:建安元年,曹操迎天子都許,乃下詔書於紹,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袁紹不服,上書辯解。曹操為了安撫冀州牧袁紹,上表漢獻帝,封其為太尉。袁紹又不肯位列曹操之下,甚至被曹操背盟舉動所激怒,說;“曹操有幾次都快沒命,我每次都救他,現在曹操忘恩負義,居然挾天子以令我嗎?!”《三國志》卷6引《獻帝春秋》:紹恥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太祖聞,而以大將軍讓於紹。最後曹操讓漢獻帝封袁紹為大將軍《後漢書》卷74:紹上書曰.....於是以紹為太尉,封鄴侯。時曹操自為大將軍,紹恥為之下,偽表辭不受。操大懼,乃讓位於紹。二年,使將作大匠孔融持節拜紹大將軍,錫弓矢節鉞,虎賁百人。。袁紹眼見曹操控制皇帝,藉口許都潮溼,洛陽殘破,要曹操遷都靠近袁紹控制區的鄄城,但被曹操拒絕《後漢書》卷74:紹每得詔書,患有不便於己,乃欲移天子自近,使說操以許下埤溼,洛陽殘破,宜徙都鄄城,鄄音絹。以就全實。操拒之。。 大約此時曹操奪取梁國,原佔據梁國的豫州刺史郭貢下落不明。 === 四方徵戰 === 197年,曹操徵討南陽郡的張繡,張繡舉眾投降,之後因為曹操納張繡叔父張濟之妻王氏與其丫環周氏,張繡對這件事感到十分痛恨,於是張繡襲擊曹操,曹操在長子曹昂、姪子曹安民與校尉典韋殿後下逃亡,曹昂、曹安民與典韋陣亡。此後,曹操又兩度攻擊張繡,都沒有徹底擊破。兩年後,張繡接受謀士賈詡的建議,向曹操投降,曹操才取得對荊州北部的控制,並且消除許都南面的威脅。 198年十二月,曹操用荀攸、郭嘉的計策,開決泗、沂二河之水灌入下邳,最後生擒處死呂布、陳宮與高順,收降張遼,把徐州納入勢力範圍。199年,曹操派史渙、曹仁、于禁和徐晃擊破張楊舊部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同年六月,窮途末路的袁術病死於壽春,其部下向曹操投降,淮南之地盡歸曹操之手。 === 統一北方 === 200年正月,車騎將軍董承與左將軍劉備、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人自稱收到漢獻帝的玉帶詔,密謀誅殺曹操,事情敗露後除劉備之外的人等被曹操殺害,夷滅三族,懷孕的董貴人也被絞殺。在外領兵的劉備聽說後斬殺車胄,統領徐州。不久,曹操攻下徐州,劉備逃到冀州投奔袁紹。 二月開始,曹操和袁紹展開一系列的會戰,史稱官渡之戰。謀士沮授建議袁紹採取持久戰略不被採納,而許攸建議袁紹派兵襲擊許都亦不被接受。十月,戰事處入僵局之時,袁紹謀士許攸因為袁紹和他多次不和,許攸家屬因為犯罪被袁紹處罰,許攸對袁紹懷恨在心於是投奔曹操,向曹操獻策,偷襲袁紹的糧草囤積地烏巢。曹操採納,因而扭轉戰局。張郃向袁紹建議派大軍救援烏巢,但是袁紹只派輕騎去救援。烏巢守將淳于瓊對曹軍未先加以防範,結果樂進率軍攻陷烏巢,燒掉袁紹所有的軍糧,俘虜斬殺淳于瓊。烏巢淪陷之後袁紹兵敗逃回鄴城,張郃、高覽投降曹操,沮授因為拒絕投降而被處死。202年五月,袁紹去世,他最喜歡的三子袁尚繼承大將軍、冀州牧之位,與長兄袁譚內鬥不斷。 204年,曹操趁袁氏兄弟內鬥的機會,發兵攻下鄴城,誅殺審配,自領冀州牧,把自己的據點北遷到冀州鄴城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三國志二》,政令軍隊此後皆從此出,只是在許縣留主簿王必監視漢獻帝趙翼,《二十二史札記·卷七》。205年攻下青州,誅殺袁譚與郭圖。206年,平定幷州高幹的叛亂。207年,曹操征討烏桓,誅殺蹋頓,謀士郭嘉病死在行軍途中。與烏桓合作的袁尚、袁熙在此役兵敗後逃往遼東,被太守公孫康所殺並派被扣留的名士涼茂帶首級投降曹操。至此,曹操經過七年的戰爭,徹底消滅袁氏集團,基本統一中國北方。 曹操出身寒族,而且與閹宦有關,雖然深通詩文,但是不以儒家經學為務,與當時服膺經學的經學、士大夫不同。曹操曾下「求賢令」,強調重才不重德,並以法家之術為治,要摧破豪族的儒學。曹操為一代梟雄,不僅得到眾多寒族人才支援,也得到部份經學士大夫支援,如荀彧、荀攸、鍾繇,荀彧更為曹操引進不少士大夫階層的人才。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演講錄》,頁9-13。 === 南征赤壁 === 建安十三年六月癸巳日(208年7月9日),曹操恢復丞相制度,自為丞相。七月,曹操親統大軍10餘萬南征荊州,企圖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八月,荊州牧劉表病亡,次子劉琮請降。九月,劉備在長坂坡被曹軍重創,逃往江夏,派遣諸葛亮出使柴桑,與孫權聯合。十二月,江東名將周瑜火燒烏林,曹操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損失慘重,逃回北方,三國鼎立的雛型初步形成。209年,孫權率軍攻打合肥,卻中計退兵。周瑜佔領江陵與夷陵,守將曹仁、徐晃、樂進等人逃往襄陽。 === 平定西涼 === 211年三月,曹操為用兵關中,藉口要討伐漢中張魯,遣曹仁、夏侯淵等統率大軍與鍾繇會師於關中,此舉引起起關中諸侯的驚疑,馬超等十部起兵聯合反曹,曹操依賈詡離間之計,引起馬超、韓遂等人相互猜疑,一舉擊潰關中聯軍,馬超等人各自走還涼州。十月,曹操進軍安定,楊秋投降。曹操率軍撤回,命令夏侯淵督眾將繼續西征。隨後,馬超在隴西捲土重來,先後攻下隴西各地,但是最後復奪涼州未成,兵敗逃奔漢中。曹軍在數年之內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涼州地區基本平定。 === 封公稱王 === 早在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就開始廢除一些絕封的宗室封國以削弱漢室,僅因感念琅邪王劉容的弟弟劉邈曾稱讚他是忠臣,復封劉容之子劉熙為琅邪王。 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漢丞相蕭何故事。董昭等人推舉曹操為魏公,荀彧以忠於漢室的立場提出反對。曹操答應荀彧永不做魏國公,但是因此對荀彧不悅,不久以參軍事為由革除荀彧尚書令之職並派伏波將軍夏侯惇護送至軍中,但中途停留譙縣,夏侯惇回京,荀彧後被曹操所派校事劉肇鴆殺。曹操起兵號稱四十萬,親自南征孫權。次年(213年)正月,曹軍進軍濡須口(今安徽巢湖東南),攻破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後處死東吳小將公孫陽。孫權親率軍七萬,前至濡須口抵禦曹軍,相持月餘,各無所獲。曹操見孫權軍容嚴整,自己難以取勝,遂撤軍北還。五月丙申日(6月16日),漢獻帝正式下詔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仍以丞相領冀州牧如故,其領地廣及魏郡、河東郡、河內郡等十個郡國,超過西漢初年的劉姓宗室藩王,更加違背“七國之亂”和推恩令後諸侯封地不得超過一郡的漢制。 建安十九年三月癸未日(214年3月30日)袁宏《後漢紀》卷30:(建安)十九年春三月癸未,改授魏公金璽、赤黻、遠遊冠。,漢獻帝抬曹操的魏公之位於諸王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伏皇后數年前曾經寫信給父親伏完,要他秘密圖劃剷除曹操,伏完直到去世都不敢動手。後來事情敗露,曹操命令御史大夫郗慮與尚書令華歆一起統兵入宮逮捕伏皇后。伏皇后藏於牆壁夾縫中,校事趙達率虎賁士砸開牆壁,伏皇后被監禁於掖庭暴室,幽禁而死,所生的兩位皇子被鴆酒毒殺,伏氏宗族由不其侯伏隆以下一百多人亦被處死,曹操之女曹節被立為皇后。 215年,曹操進攻漢中,太守張魯投降。曹操收降張魯後,取得漢中屬地,但是劉備得悉曹操攻降漢中,早晚要南下伐蜀,便和孫權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回師益州。此時曹操沒有接受劉曄的建議《三國志·魏書十四·劉曄傳》:魯奔走,漢中遂平。曄進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慴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太祖不從。《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問曄曰:“今尚可擊不?”曄曰:“今已小定,未可擊也。”大軍遂還。,未能趁劉備未站住腳跟之時攻蜀,便班師回朝。同年曹操獲得名義上分封諸侯和任命太守的權力《三國志》卷一:天子命公承製封拜諸侯守相。。 建安廿一年四月甲午日(216年5月29日),曹操被封為魏王,立曹丕為世子,公然違反漢高祖所訂「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同年,殺死圖謀投靠孫權的琅邪王劉熙,廢除琅邪國。次年(217年)僭天子禮,設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並作泮宮。十月,再授賜十王冠、二綵帶,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此時名義上雖仍為漢臣,但實際上已掌握等同於皇帝的權力和待遇,權傾朝野,漢朝已經名存實亡。曹操任命夏侯淵為徵西將軍、曹仁為徵南將軍,欲取荊蜀之地。 === 東進西退 === 215年,曹操打算報復孫權的皖城打擊,隨即率軍伐吳,可惜以失敗告終。孫權率領訛稱十萬大軍進攻合肥,曹操當時剛剛拿下漢中,不能親自前往征戰,便命令合肥守將張遼、樂進、李典阻擋進攻,孫權最終攻不下撤兵。216年,曹操拘留南匈奴單于呼廚泉,派右賢王去卑監國,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分別安置在朔方、幷州、幽州一帶,其中左部帥劉豹就是十六國漢趙政權建立者劉淵的父親。 216年冬,曹操再次率軍攻打濡須口,217年開始進攻逼退正在濡須口築新城的孫權,但後來孫權作出反擊,把曹操軍擊退回居巢,雙方進入膠著階段。當時連日大雨水漲,孫權驅使水軍令魏軍將士不安,曹操當時無法打敗孫權,也未能穿越長江巢湖,看見形勢不利便下令撤軍,徵戰時及歸途中大軍受瘟疫侵襲死傷者眾多。戰後,孫權派都尉徐詳以重結姻親為條件向漢朝廷請降,曹操則對徐詳表示自己想跨越長江與孫權一起在江東狩獵的意願,但徐詳認為這樣只會令江東震蕩,委婉拒絕曹操想乘機進入長江天險的意圖,曹操聽後大笑,隨即接受孫權的請降並結為姻親。 從217年末起,劉備率軍大舉進攻漢中陽平關,漢中之戰爆發。218年七月,曹操親率大軍坐鎮長安,同時邊塞硝煙再起,曹彰、田豫北征,大破烏桓、鮮卑聯軍,柯比能附魏。鎮守漢中的夏侯淵與劉備相峙一年,曹軍守將夏侯淵、張郃、徐晃多次擊退劉備軍猛烈攻勢。 219年正月,劉備親自領軍和黃忠分進合擊,於定軍山斬殺徵西將軍夏侯淵。至此漢中為劉備取得,同年三月曹操親自揮軍欲奪回,一度召集抽調鎮守北方的曹彰二十萬大軍增援,但是都為劉備所敗,曹軍無功而返,劉備便派劉封、黃忠、趙雲等將晝夜不停攻擊曹軍。至五月曹操便撤退至長安,且身體已感覺不適陸機《吊魏武帝文》:逾鎬京而不豫,臨渭濱而有疑。。劉備攻下房陵,派劉封順沔水攻佔上庸。相傳此戰為「雞肋」一詞的出處《三國誌·武帝記》引《九州春秋》曰: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 襄樊決戰 === 219年七月,劉備在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關羽起荊州之兵大舉北伐襄樊,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滿寵的殘軍於樊城,史稱樊城之戰。《龐德傳》:侯音、衛開等以宛叛,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遂南屯樊,討關羽。《魏武紀》:(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曹操派左將軍于禁援救,適逢漢水暴漲,淹沒于禁七軍,漢軍乘勢以水軍攻打,活捉于禁。于禁向關羽投降,龐德被俘虜後不降遭斬,關羽並另遣軍隊包圍襄陽,一時之間威震華夏。當時曹操治下許多州郡的叛軍早已受關羽遙控。《三國誌·蜀書·關羽傳》: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同年十月,曹操來到洛陽,欲遷都以避其鋒芒,桓階、司馬懿、蔣濟等人勸阻《晉書·宣帝記》:帝諫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又見《魏志·蔣濟傳》】,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坐大。孫權果然自請襲擊關羽後方,曹操並召集駐守合肥與孫權對峙的張遼軍隊、在漢中監視巴蜀的徐晃軍隊等,並且親自由洛陽領軍往樊城救援。 曹操又命人把孫權偷襲荊州的訊息用箭射到關羽和樊城守將曹仁處,曹軍士氣大振,而關羽進退失據。《三國誌·吳書·吳主傳》:曹公且欲使羽與權相持以鬥之,驛傳權書,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猶豫不能去。最先抵達樊城的徐晃軍,乘著大水稍退,對圍城的關羽軍展開攻擊。曹仁終於突圍而出,與徐晃軍一同擊退關羽。同年十二月,往南退軍的關羽被佔領江陵的孫權俘虜後處斬,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到洛陽,曹操以諸侯之禮安葬,襄樊戰役結束。 === 梟雄壽終 === 219年冬天,孫權上書稱臣,陳說天命,勸曹操稱帝。曹操把孫權來書給群臣觀看,陳群、夏侯惇和司馬懿等人都勸曹操稱帝。曹操卻不想代漢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因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代商立周改朝換代,部分人認為曹操暗示自己的兒子稱帝。(學術界分為兩派,一部分人認為曹操暗示自己兒子去稱帝,而另一部分人認為曹操不想代漢,只想當個周文王那樣的英雄就好了) 建安二十四年(220年)曹操病重時,自慮不起,對於長子曹昂的死,嘆曰:“我前後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負也。假令死而有靈,子脩(曹昂)若問我母(丁氏)所在,我將何辭以答!”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日庚子(220年3月15日),曹操因中風病逝於洛陽,享年66歲,謚號武王。 曹操臨死前留下《遺令》《遺令》:“吾死之後,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臺上施六尺床,下施繐帳,朝脯上酒脯米長糒之屬,每月朝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前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吾歷官所得綬,皆著藏中。吾餘衣裳,可別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提倡薄葬。二月廿一日丁卯(4月11日),曹操被安葬於鄴城西郊的高陵,與西門豹祠相近。 曹操去世後,世子曹丕嗣魏王、丞相、冀州牧之位。不久,夏侯惇、程昱等人也先後去世。同年十月廿九日(12月11日),曹丕代漢,迫使漢獻帝退位禪讓,建立曹魏,年號黃初,定都洛陽。封劉協為山陽公,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 文學成就 == thumb|300px|曹操賦詩 ===體裁=== 曹操詩歌在表現形式上往往有所創新,如「薤露行」、「蒿里行」,「短歌行」古辭都是雜言,各曲僅為四句,曹操則改用五言來寫,各十六句。五言詩以外,又長於四言詩。 《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龜雖壽》、《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 此外,曹操還有不少其他文章傳世,例如《請追增郭嘉封邑表》、《讓縣自明本志令》、《與王修書》、《祀故太尉橋玄文》等,文字質樸,感情流露,流暢率真。 ===內容思想=== 曹操用舊調舊題,描寫新內容。漢樂府詩多著重塑造客觀人物形象,曹操的樂府詩卻突破詩人自我形象;漢樂府詩以敘事為主,曹操的樂府詩卻以抒情為主。他沒有形式上模擬樂府,而是學習民歌反映現實創作精神,用舊曲作詞,既具有民歌的特色,而又富有自己的創造性。 曹操善於以詩歌抒寫政治理想和抱負,雄心壯志,詩中充滿奮發進取的精神,也有思憂難忘、人生朝露的消極情緒,還有宿命思想,又寫了一些遊仙詩。 曹操詩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 曹操對天下具有野心,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歎,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沉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脫胎自漢樂府民歌。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闢新蹊,不受束縛,而是體現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夏門行》原是感歎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語言風格=== 曹操詩語言多古樸質直,少華美詞藻;情調悲壯,激昂慷慨;音調昂揚,氣魄雄偉;形象鮮明,善用比興。 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胸襟,不加潤飾。 ===《詩品》評價=== 鍾嶸《詩品》對曹操的作品評價「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卷下,將其置於下品,引起爭議,明代王世貞《藝苑巵言》曾批評:「魏文不列乎上,曹公屈第忽下,尤為不公。少損連城之價。」後世學者亦有認為曹操作品應置於上品清代王士禎《漁洋詩話》即認為:「下品之魏武,宜在上品。」。一般認為是由於鍾嶸喜五言詩,而曹操的作品以四言詩見長之故。 ==容貌== *《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注引《魏氏春秋》: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 *《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曹操小字阿瞞。《說文解字》卷五目部:瞞,平目也。 ==性格== *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曹操年少時展現機智警覺、有權術的樣子,行為俠義而放蕩,沒有專心在一個行業上,當時的人也沒有覺得很奇怪《三國志·武帝紀》:太祖少機警、有權術、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 *東漢末年的名士許劭對曹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蜀漢的觀閣令史、西晉的孝廉陳壽曾留下關於曹操的評論「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也有人批評曹操的品德,孫盛曰:「魏武於是失政刑矣。易稱『明折庶獄』,傳有『舉直措枉』,庶獄明則國無怨民,枉直當則民無不服,未有徵青蠅之浮聲,信浸潤之譖訴,可以允釐四海,惟清緝熙者也。昔者漢高獄蕭何,出復相之,玠之一責,永見擯放,二主度量,豈不殊哉!」 *曹操性格嚴厲,掾屬辦公如果不合其意,常常被他杖責。其中何夔經常帶著毒藥,決心如被杖責寧可自鴆而死也不受侮辱,而何夔終究沒有遭受杖刑《三國志‧何夔傳》:太祖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夔常畜毒藥,誓死無辱,是以終不見及。。 *曹操生性猜忌,犯事的人不少都被他誅殺,例如:崔琰、許攸、婁圭、孔融、楊修、華佗《後漢書‧方術列傳下》:「為人性惡,難得意,且恥以醫見業,又去家思歸,乃就操求還取方,因託妻疾,數期不反。操累書呼之,又敕郡縣發遣,佗恃能厭事,獨不肯至。操大怒,使人廉之,知妻詐疾,乃收付獄訊,考驗首服。荀彧請曰:「佗方術實工,人命所懸,宜加全宥。」操不從,竟殺之。」、邊讓、桓邵裴注《三國志·武帝紀》引《曹瞞傳》:初,袁忠為沛相,嘗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及在兗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忠、邵俱避難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盡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謝於庭中,太祖謂曰:“跪可解死邪!”遂殺之。、劉勳等人,趙彥等擅自進言者亦被誅殺。亦曾有派遣刺客誅殺周不疑的傳說裴注《三國志·劉表傳》引《零陵先賢傳》:不疑幼有異才,聦明敏達,太祖欲以女妻之,不疑不敢當。太祖愛子倉舒夙有才智,謂可與不疑為儔。及倉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文帝諫以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所能駕御也。」乃遣刺客殺之。。同時曹操又派下屬盧洪、趙達二人擔任撫軍都尉負責監軍,軍中對盧洪、趙達相當畏懼《太平御覽》卷241引《魏略》:撫軍都尉,秩比二千石,本校事官。始太祖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洪、達多所陷入,故於時軍中為之語曰︰“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後達竟為人迫死。 。 *曹操的性格是有兩面性的,從《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可以看出曹操有政治智慧,也有性情。這樣一份有重要政治意義的綱領性檔案卻用了非常樸實的語言風格,以及他的遺囑中很少提及他的政治生涯,很大篇幅都是安排瑣碎的家務事,雖說蘇東坡曾對此評價“平生奸偽,死見真性”,但是“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可見他的性情。 *曹操深通兵法,在戰略、戰術方面都能應付裕如,擅長孫武和吳起等兵法《魏書》:太祖自統御海內,芟夷群醜,其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常用計略來應付一系列的群雄戰爭來取勝,曹操喜歡看書,通曉古典文學,常年在軍旅亦手不釋卷,並在白天傳授兵法,晚上則閱覽經文傳記《魏書》:是以刱造大業,文武並施,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甚至還抄寫各家的兵書,命名為《接要》孫盛《異同雜-{雲}-》: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亦為孫武所著作的《孫子兵法》做過註釋。 *曹操擅長武藝、劍術,十歲時擊退過鱷魚,曾在兵變時,用劍殺死數十個亂兵才脫身裴注《三國志·武帝紀》引《魏書》:兵謀叛,夜燒太祖帳,太祖手劍殺數十人,餘皆披靡,乃得出營。。甚至有一次偷進張讓家時被發現,曹操手揮舞戟才得以逃跑裴注《三國志·武帝紀》引孫盛異同雜語雲: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弓術亦出神入化《魏書》: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甞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曹操也有抱負著野心的態度來面對亂世,如其迎接劉協代表其掌控了漢朝大勢。 *曹操面對威脅毫不留情,曾坑殺偽裝投降的袁紹士卒《後漢書·袁紹列傳》記載:“餘眾偽降,曹操盡坑之,前後所殺八萬人”,誅殺密謀作亂的董承及其女董貴人、伏皇后及其二子和宗族《後漢書·孝獻帝紀》記載:“曹操殺皇后伏氏,滅其族及二皇子。”《後漢書·皇后紀》:“董承女為貴人,操誅承而求貴人殺之。帝以貴人有妊,累為請,不能得。-{後}-自是懷懼,乃與父完書,言曹操殘逼之狀,令密圖之。完不敢發,至十九年,事乃露洩。操追大怒,遂逼帝廢-{後}-……又以尚書令華歆為郗慮副,勒兵入宮收-{後}-。閉戶藏壁中,歆就牽後出。時帝在外殿,引慮於坐。後被發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顧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後}-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鴆殺之。-{後}-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餘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曹操治下雖然有時會有因不滿徭役而出現的叛亂《三國志·蔣濟傳》:明年使於譙,太祖問濟曰:「昔孤與袁本初對官渡,徙燕、白馬民,民不得走,賊亦不敢抄。今欲徙淮南民,何如?」濟對曰:「是時兵弱賊強,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紹,北拔柳城,南向江、漢,荊州交臂,威露天下,民無他志。然百姓懷土,實不樂徙,懼必不安。」太祖不從,而江、淮間十餘萬眾,皆驚走吳。《曹瞞傳》:「是時南陽閒苦繇役,音於是執太守東裡袞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三國志·管寧傳》:建安二十三年,陸渾長張固被書調丁夫,當給漢中。百姓惡憚遠役,並懷擾擾。民孫狼等因興兵殺縣主簿,作為叛亂,縣邑殘破。《三國志‧‧蔣濟傳》:“屯田客呂並自稱將軍,聚黨據陳倉,(趙)儼複率署等攻之,賊即破滅。”,但同時曹操亦有很多善待百姓之舉《三國志·袁渙傳》: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渙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彊。」太祖從之,百姓大悅。《三國志·田豫傳》:先時,郡人侯音反,眾數千人在山中為群盜,大為郡患。前太守收其黨與五百餘人,表奏皆當死。豫悉見諸繫囚,慰喻,開其自新之路,一時破械遣之。諸囚皆叩頭,願自效,即相告語,群賊一朝解散,郡內清靜。具以狀上,太祖善之。。 *曹操妻妾眾多,不過娶納方面並不是毫無一個標準。並其中出名者多自他處改嫁而來。收降張繡時,收了張繡伯母入側室,引來張繡不快,曹操得知後於是想殺害張繡,但是由於計畫洩漏,引起張繡兵變,其長子曹昂,侄兒曹安民以及典韋白白地犧牲《三國志·張繡傳》:太祖南征,軍淯水,繡等舉眾降。太祖納濟妻,繡恨之。太祖聞其不悅,密有殺繡之計。計漏,繡掩襲太祖。太祖軍敗,二子沒。《三國志·典韋傳》:繡反,襲太祖營,太祖出戰不利,輕騎引去。韋戰於門中,賊不得入。兵遂散從他門並入。時韋校尚有十餘人,皆殊死戰,無不一當十。賊前後至稍多,韋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左右死傷者略盡。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韋雙挾兩賊擊殺之,餘賊不敢前。韋復前突賊,殺數人,創重發,瞋目大罵而死。。曹操曾許諾將秦宜祿前妻杜夫人贈與關羽,但見其美色後自納之,關羽因此心中不安。《蜀記》: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裴注《三國志·明帝紀》引《魏氏春秋》:「朗父名宜祿,為呂布使詣袁術,術妻以漢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圍,關羽屢請於太祖,求以杜氏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見之,乃自納之。」曹操不齒呂布染指有夫之婦的行為《英雄記》:布謂太祖曰:「布待諸將厚也,諸將臨急皆叛布耳。」太祖曰:「卿背妻,愛諸將婦,何以為厚?」布默然。。曹操也很疼愛妻子所帶來繼子,並不因為非自己所出就有所忌諱《秦朗傳》:朗隨母氏畜於公宮,太祖甚愛之,每坐席,謂賓客曰:"世有人愛假子如孤者乎?"。曹操死前也留下遺言,要求善待他的夫人們。 *曹操生性節儉,不好華麗。《魏晉世語》記載,曹植之妻崔氏(崔琰侄女)就因穿著過於華麗的衣服違反了禁令,回家後就被曹操賜死了。 *曹操不迷信鬼神,在擔任濟南相期間搗毀城陽景王劉章祠《三國志》卷一注引《魏書》:初,城陽景王劉章以有功於漢,故其國為立祠,青州諸郡轉相仿效,濟南尤盛,至六百餘祠。賈人或假二千石輿服導從作倡樂,奢侈日甚,民坐貧窮,歷世長吏無敢禁絕者。太祖到,皆毀壞祠屋,止絕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絕。,並且認為墳墓也終將被人盜掘,所以極力提倡喪葬從簡,一改漢代奢華之風,行事風格非常乾脆實際。袁紹的幕僚陳琳起草討曹之「檄文」中曾指控曹操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專門盜墓掘墳以賺取軍費,公然發掘漢梁孝王墓列為其「罪行」之一陳琳著《為袁紹檄豫州》:「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肅恭,而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全朝流涕,士民傷悲。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曹操喜歡吃魚,在他的《四時食制》中提及不少魚類。在一場宴會中也說過“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吳松江鱸魚耳。《後漢書》卷82下:左慈字元放,廬江人也。少有神道。嘗在司空曹操坐,操從容顧眾賓曰:“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吳松江鱸魚耳。”” *曹操一度認為叔孫通任用盜賊有理,並認為賢人君子無法辦理檢舉一事,自校事趙達遭伏法後,曹操才向建議檢舉趙達的高柔道歉。《三國志·高柔傳》:時置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柔諫曰:「設官分職,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旣非居上信下之旨。又達等數以憎愛擅作威福,宜檢治之。」太祖曰:「卿知達等,恐不如吾也。要能刺舉而辨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昔叔孫通用群盜,良有以也。」達等後奸利發,太祖殺之以謝於柔。 *曹操長年以來有嚴重偏頭痛毛病,甚至有痛到在地上打滾的紀錄,《三國志·華佗傳》描述曹操的病情「心亂目眩」。一日曹操頭痛症犯,強忍苦楚批閱陳琳奏章,陳的絕妙文筆讓曹操看得入神連頭痛都忘了,之後曹操以此事開玩笑稱讚陳琳妙筆生花可治頭痛,後引申為成語「文癒頭風」。《典略》:琳作諸書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讀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數加厚賜。 ==身世爭議== 曹操的父親曹嵩被宦官曹騰收養,其本來身份與姓氏一直存在爭議。《三國志》作者陳壽記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劉宋裴松之《三國志注》中引用的《曹瞞傳》和郭頒《世語》則記載曹嵩本姓夏侯,是夏侯惇的叔父。《三國志注·魏書一·武帝紀》:吳人作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雲: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 對於曹嵩出自夏侯氏的記載,何焯提出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楙娶了曹操的女兒清河公主,夏侯淵的兒子夏侯衡也娶了曹家的女子,所以這種說法是敵對方東吳的傳聞,不可採信。《義門讀書記·卷二十四·後漢書列傳》:注引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雲:嵩,夏侯氏子,惇之叔父,魏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也。按惇、淵之子皆與魏室締姻,有以知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之妄。《義門讀書記·卷二十六·三國志魏志》:採注吳人作《曹瞞傳》郭頒《世語》並雲嵩夏侯氏子,按夏侯惇子楙尚清河公主,淵子衡亦娶曹氏,則謂嵩夏侯氏子者,敵國傳聞,蓋不足信。而潘眉、林國贊、姚範和趙一清則認為陳壽將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夏侯尚放在同一個列傳中,正隱寓夏侯氏是曹魏的宗室,曹操是夏侯氏的子孫《三國志考證·卷一·魏書一》:陳志於《帝紀》雲:“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於列傳則以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夏侯尚為一卷,顯以夏侯氏為宗室矣。《三國志裴註疏》:歷代史率以宗室合傳,陳氏於蜀、吳亦然。志獨以夏侯、曹氏合傳,用意尤其明審。《援鶉堂筆記·卷三十·三國志》:餘按陳氏以夏侯及諸曹同列一卷,毋亦有是疑乎?又按陳矯劉氏子,而婚於劉頌,則未得以吳人作傳而遂以為妄也。,趙一清還指出曹操把女兒嫁給夏侯楙大概是想掩蓋自己的出身,非常地奸詐,何焯據此辯證曹操不是夏侯氏的子孫完全是顛倒事實。《三國志注補·魏志列傳第九》:承祚以夏侯與諸曹互列一卷,正隱寓操為夏侯氏子。至操以女妻茂,蓋欲掩其跡,所謂奸也。而何氏轉據此,力辨操非攜養,不亦傎乎!惲敬則認為曹操雖然陰險狡猾,也不應該做出近親通婚之事。曹氏與夏侯氏世代通婚,而夏侯惇、夏侯淵和曹仁、曹洪、曹休、曹真等是曹魏開國元勳,他們死後,曹爽與夏侯玄陸續被殺,大權歸於司馬氏,所以陳壽將夏侯氏與曹氏合傳,讓後人看到曹魏興衰的緣由,這是陳壽寫史書定下的史學法規。《大雲山房文稿·初集卷二·書諸夏侯曹傳後》:武帝紀注引曹瞞傳及世語以操父為夏侯氏之子,於惇為叔父,後人謂承祚合傳夏侯曹,以嵩為夏侯氏子。按傳,太祖以女妻敦子楙,而淵子衡亦尚太祖弟海陽哀侯女,尚嫡室又曹氏女也。操雖鬼蜮,何至汙亂若此邪!蓋二氏世為婚姻,惇、淵有開國勳,與仁、洪、休、真等,及其亡也,爽與玄先後誅夷,大權始盡歸司馬氏,故合傳之,以觀魏氏興衰之所由,乃作史定法也。洪亮吉猜測陳壽大概是因為當時世傳曹操是夏侯氏的子孫,所以在評論中特別註明夏侯氏和曹氏世代通婚,以表明此說的錯誤,洪亮吉還認為將《曹瞞傳》和《世語》當做信史的人都是不善於讀史書的。《四史發伏·卷九·三國志》:評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承祚蓋因世有謂操夏侯氏子者,故評中特著夏侯、曹氏世為婚姻,以明其非。今之讀《曹瞞傳》《世語》而信為實者,皆不善讀史。劉鹹炘認為即便曹嵩是夏侯氏的子孫,他的後裔也未必不能與夏侯氏通婚,因為兩家已經是不同族了,陳矯就是如此。如果曹嵩為夏侯氏的子孫不是醜事,沒必要避諱,曹嵩是宦官養子人所共知,曹氏家族也沒對此事避諱,不避諱養子而避諱出自夏侯氏是不近人情的,所以此說不足信。劉鹹炘認為惲敬所給出的曹氏、夏侯氏合傳的解釋合理,陳壽評論中曹氏合夏侯氏世代通婚就是他這樣立傳的理由,洪亮吉所說陳壽意在辨明流言的是非反而曲解了陳壽的意思。《劉鹹炘學術論集 史學編下·三國志知意》:《武紀》注引《曹瞞傳》、郭頒《世語》並雲嵩夏侯氏子。何曰:“夏侯惇子楙,尚太祖女清河公主;淵子衡,亦娶曹氏,則謂嵩為夏侯氏子者,敵國傳聞,蓋不足信。”趙一清《三國注補》曰:“承祚以夏侯、曹互列一卷,正隱寓操為夏侯氏子。至操以女妻茂,蓋欲掩其跡,而或轉據此力辨操非攜養,不亦傎乎。”章學誠《乙卯答記》亦謂此篇有深意。洪亮吉《四史發伏》曰:“承祚蓋因世有謂操夏侯氏子者,故評中特著夏侯、曹氏世為婚姻,以明其非。今之讀《曹瞞傳》《世語》而信為實者,皆不善讀史。”惲敬《書後》曰:“後人謂承祚合傳夏侯、曹,以嵩為夏侯氏子。按傳,太祖以女妻敦子茂,而淵子衡亦尚太祖弟海陽哀侯女,尚嫡室又曹氏女也。操雖鬼蜮,何至汙亂若此邪!蓋二氏世為婚姻,敦、淵有開國勳,與仁、洪、休、真等。及其亡也,爽與玄先後誅夷,大權始盡歸司馬氏,故合傳之,以觀魏氏興衰之所由,乃作史定法也。”尚說同惲。按即使嵩是夏侯子,未嘗不可與夏侯氏為婚,彼固已異族也。陳矯亦行之矣。但夏侯氏子不足為醜,何故諱之?嵩為宦者養子,固人知之,而曹氏族亦未嘗諱,不諱養子,而反諱夏侯乎?此不近情,固知其說不足信。合傳之義,惲說為當,評中世為婚姻,乃是立此傳之意。洪氏謂意在辨正世傳,則反曲矣。李景星認為“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是陳壽揭露曹操家世的醜聞。《四史評議·三國志評議·魏書武帝紀第一》:“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句,揭老瞞家世,醜不可言。世言陳承祚此書專為魏諱,以此證之,殊不盡然。梁章巨《三國志旁證·卷一》:按夏侯惇薨,裴注引《魏書》曰:“王素服幸鄴東城門發哀。”孫盛曰:“在禮,天子哭同姓於宗廟門之外。哭於城門,失其所也。”魏並未聞以夏侯為同姓,故累為婚,孫氏所議,殊非事實。且其時即以天子例曹丕,又何說乎? 吳金華總結各家觀點,指出陳壽“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是一種曲筆,他還提出曹嵩為夏侯氏的三個證據《三國志校詁》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一版 ISBN 978-7-80519-197-3K 1-2頁: *《三國志注·吳主傳》中引《魏略》記載了孫權寫給浩周的書信,當中有“今子當入侍,而未有妃耦,昔君念之,以為可上連綴宗室若夏侯氏”,此時孫權向曹魏稱臣,魏臣浩周以為孫權之子可以如同夏侯氏一樣和曹魏宗室連結在一起,這已證明曹嵩出自夏侯氏並非敵對方的傳聞。 *《三國志·文帝紀》記載夏侯惇去世的時候,裴松之引用《魏書》“王素服幸鄴東城門發哀”,又引孫盛的評價“在禮,天子哭同姓於宗廟門之外。哭於城門,失其所也。”孫盛是東晉時人,以“良史”著稱,他的這項評價以曹丕和夏侯惇為同姓,證明曹嵩出自夏侯氏這一點在孫盛時代仍為人所共知。 *1974年至1979年安徽亳縣城南出土了曹氏墓磚,刻辭有“夏侯右”。 對於夏侯氏和曹氏世代通婚之事,周壽昌指出陳矯原為劉氏子孫,後成為舅舅家養子改姓陳,又娶了劉頌的女兒,劉頌與陳矯是近親,曹操因愛惜陳矯的才華,為他周全,特別下令禁止誹謗此事。周壽昌認為曹操禁止人們議論同姓通婚,也是為自己的私事提供方便。《三國志注證遺·卷一》:魏武紀雲:“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案嵩即操父也,裴注引吳人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雲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注引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雲:嵩,夏侯氏子,惇之叔父,魏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也。何焯謂夏侯子楙尚清河公主,淵子衡亦娶曹氏,則謂嵩為夏侯氏之子者,敵國傳聞,殆不足信。予案魏陳矯本劉氏子,出養於姑,改姓陳氏,後娶劉頌女。頌與矯固近親也,魏武擁全之,特下令禁人誹議。殆以同姓為婚禁人議,即以便己私也。吳金華也提出曹魏時期同姓通婚毫不奇怪,甚至有同母兄妹結為夫婦的情況,如《三國志注·曹爽傳》引《魏末傳》記載曹操義子何晏就娶了同母妹妹金鄉公主。吳金華指出只要知道這一點,就會對曹嵩出自夏侯氏沒有任何疑問。此後朱子彥和韓昇仍舊以《曹瞞傳》和《世語》不可信,夏侯楙、夏侯衡、夏侯尚娶曹氏女來論證曹操不是夏侯氏的後裔。朱子彥 存世曹氏族譜與曹操後裔無關——與復旦"曹操墓人類基因調查的歷史學研究"課題組商榷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03期韓昇 曹魏世系考述《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身後墓地=== 2009年在河南安陽出土被認為是曹操墓的遺蹟。出土的骨骼身高只有1.55米左右,符合史書中形容曹操身材短小的描述。 2010年1月26日,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和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聯合宣佈,“向全國徵集曹姓男性參與Y染色體檢測”。復旦大學研究者藉由對現代曹姓人群進行DNA分析,同時配合史籍、方誌、家譜等歷史資料多重印證,進而找出了6支曹氏族群是最有可能的曹操後代。2011年,復旦大學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聯合課題組對安徽亳州曹氏宗族墓“元寶坑一號墓”中發現的兩顆牙齒,進行了DNA測試,結果屬於O1b-M268這一Y染色體單倍群,同時課題組對全國79個曹姓家族446個男性進行了測試,宣佈調查結果顯示“O1b-M268是唯一在宣稱為曹操後裔的眾多家族裡顯著提示的單倍群”,O1b-M268極大可能是曹操家族的遺傳標記。而漢代丞相曹參的家族基因O2a-AM01822-MF20808,與曹操的家族基因沒有關係,復旦大學教授韓昇表示:“曹操是曹參後人的說法可能是偽造。對有關操姓是曹操後代避禍改姓而來以及曹操是從夏侯氏抱養的說法,經過基因驗證都不可信。”課題組李輝等人多次請求安陽有關部門將頭蓋骨送檢DNA,但被拒絕。 然而復旦大學團隊的觀點被一些機構質疑,如廈門大學人文院釋出的論文《關於曹姓家族分子人類學研究的幾個問題》中,提出“元寶坑一號墓”在考古挖掘前已被盜掘,陪葬品已幾乎被盜光,沒有屍骨被發現、作為考古珍貴文物的牙齒卻沒有被歸入文物列出、僅根據牙齒磨損程度和歷史文獻記載推測可能屬於曹鼎的年齡等多方面的存疑。 2016至2017年度考古出現重大發現,曹操墓室內發現3具遺骸,其中60歲左右男性遺骸較完整,專家鑑定後確定為曹操。 ==廟庭== 《明帝紀》和《三少帝紀》記載了詔祭祀的文臣武將。 魏明帝曹叡 *一,“青龍元年夏五月壬申,詔祀故大將軍夏侯惇、大司馬曹仁、車騎將軍程昱於太祖廟庭。 ” 齊王曹芳 *二,“正始四年秋七月,詔祀故大司馬曹真、曹休、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群、太傅鍾繇、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驃騎將軍曹洪、徵西將軍夏侯淵、後將軍朱靈、文聘、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於太祖廟庭。” *三,“正始五年冬十一月癸卯,詔祀故尚書令荀攸於太祖廟庭。 ” *四,“嘉平三年十一月,有司奏諸功臣應饗食於太祖廟者,更以官為次,太傅司馬宣王功高爵尊,最在上。”又幹寶《晉紀》:帝配饗魏太祖廟。有奏諸功臣從饗者,更以官為次,在荀郭之上。 魏元帝曹奐 *五,“景元三年冬,詔祀故軍祭酒郭嘉於太祖廟庭。 ” ==評價== ===時人評價=== *自評:“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 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讓縣自明本志令》) *橋玄:「今天下將亂,安生民者,其在君乎!」《三國志·魏書·武帝記》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魚豢私撰,《魏略輯本·卷第一》:曹操微時,人莫知之,惟橋玄見而異焉。謂曰:「今天下將亂,安生民者其在君乎!」 *許劭:“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此據《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後在孫盛《異同雜語》及《三國演義》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而在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是橋玄所說,《世說新語·識鑒篇第七》說,橋玄在與曹操交往中曾對其評價:「天下方亂,群雄虎爭,撥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實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恨吾老矣,不見君富貴,當以子孫相累。」 *何顒:“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王儁:「有治世之具」、「如卿之言,濟天下者,舍卿復誰?」、「曹公,天下之雄也,必能興霸道,繼桓、文之功者也。(《逸士傳》) *李瓚:「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袁渙:「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內賴公,得免於危亡之禍。」(《三國志·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武宣卞皇后:「明公性急忿然,在外輒行軍法。」(《與楊彪夫人袁氏書》) *陳宮:“今天下分裂而州無主;曹東郡(曹操),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寧生民。”「逆賊曹操,何等明公!」 *袁紹:「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 *袁術欲稱帝時曾推辭:「曹公尚在,未可也。」 *劉表:「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曹公擁天子都許,君為我觀其釁。」 *呂布:「明公(曹操)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三國志·魏書·呂布臧洪傳第七》) *于禁:“且公聰明,譖訴何緣!”(《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荀彧:「將軍(曹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 *郭嘉:“真吾主也。”“公奉順以率天下;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為才所宜,不問遠近;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檢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 *董昭:「將軍(曹操)興義兵以誅暴亂,入朝天子,輔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 *田豐:“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脩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 *劉備:“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 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惟獨曹操,久未梟除,侵擅國權,恣心極亂。」「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後,滔天泯夏,罔顧天顯。」「遂得使操窮兇極逆,主後戮殺,皇子鴆害。」「曹操雖有無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議者見操失利於赤壁,謂其力屈,無復遠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將欲飲馬於滄海,觀兵於吳會,何肯守此坐老乎?」(《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吾勢雖不便,汝等百萬來,未如吾何;曹孟德單車來,吾自去。」(華陽國志(晉)常璩 卷六)「今寇虜作害,民被荼毒,思漢之士,延頸鶴望。」「曹操父子,世載其罪。」(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賊臣篡盜,社稷無主。」(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 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 *關羽:「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孫權:“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張遼:「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三國志·魏書十七》) *周瑜:「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魯肅:“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彼曹公者,實嚴敵也」(裴松之註引《魏書》及《九州春秋》)「曹公威力實重」(裴松之註引《漢晉春秋》)(《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陸遜:「斯三虜者(曹操、劉備、關羽)當世雄傑,皆摧其鋒。」(《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 *韓嵩:“豪傑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於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後稱兵以向江漢,恐將軍不能御也。故為將軍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萬全之策也。” *諸葛亮:「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 *陳琳為袁紹所作檄文:「歷觀古今書籍所載,貪殘虐烈無道之臣,於操為甚。」「因緣眥睚,被以非罪;榜楚參並,五毒備至;觸情任忒,不顧憲綱。」「操欲迷奪時明,杜絕言路,擅收立殺,不俟報國。」 *鮑信:「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 *涼茂:「曹公憂國家之危敗,愍百姓之苦毒,率義兵為天下誅殘賊,功高而德廣,可謂無二矣。」(《三國志·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趙雲:「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夏侯惇:「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 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後人評價=== *王沈:「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魏書》)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踞四州,強盛莫敵。太祖武皇帝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不害、商鞅之法術,該白起、韓信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崔鴻《前涼錄》曰:「張茂謂馬岌曰:『劉曜自古可誰等輩也?』」岌謂曰:『曹孟德之流。』茂默然。岌曰:『孟德公族也,劉曜戎狄,難易不同。曜殆過之。』茂曰:『曜可方呂布、關羽,而云孟德不及,豈不過哉?』岌曰:「孟德挾天子,令諸侯,仗大義,討不庭;曜一卒胡人,用烏合之眾,而能建威成大逆,天下莫之當,其不優歟!』茂曰:『天生胡以滅中國,殆不可以人事論也。』」 *孫楚:「太祖承運,神武應期,征討暴亂,克寧區夏;協建靈符,天命既集,遂廓弘基,奄有魏域。」(《晉書·列傳第二十六》) *裴松之:「魏太祖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數千之兵,而得逾時相抗者哉?」 *陸機:「曹氏雖功濟諸華,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辨亡論》)「接皇漢之末緒,值王途之多違,佇重淵以育鱗,撫慶雲而遐飛。運神道以載德,乘靈風而扇威。摧群雄而電擊,舉勍敵其如遺。指八極以遠略,必翦焉而後綏。釐三才之缺典,啟天地之禁闈。舉修網之絕紀,紐大音之解徽。掃雲物以貞觀,要萬途而來歸。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齊輝。濟元功於九有,固舉世之所推。」(《弔魏武帝文》) *潘安:「魏武赫以霆震,奉義辭以伐叛,彼雖眾其焉用,故制勝於廟算。」(《西征賦》) *劉淵:「大丈夫當為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資治通鑑 卷第八十五》) *梅陶讚陶侃像曹操「機神明鑒」 *王導:「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晉書 列傳第三十五》) *石勒:「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晉書·載記第五·石勒下》) *垣榮祖:「昔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馬談論,此於天下可不負飲矣!」(《南齊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九》) *鍾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張輔:“武帝為張繡所困,挺身逃遁,以喪二子也;然其忌克,安忍無親:董公仁賈文和,恆以佯愚自免;荀文若楊德祖之徒;多見賊害;行兵三十餘年,無不親徵;功臣謀士,曾無列土之封;仁愛不加親戚;惠澤不流百姓。”(《藝文類聚卷二十二》) *張悌:「曹操雖功蓋中夏,威震四海;崇詐權術,征伐無已!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 *張鼎:「君不見漢家失統三靈變,魏武爭雄六龍戰。蕩海吞江制中國,迴天運鬥應南面。隱隱都城紫陌開,迢迢分野黃星見。流年不駐漳河水,明月俄終鄴國宴。文章猶入管絃新,帷座空銷狐兔塵。可惜望陵歌舞處,松風四面暮愁人。」 *張說:「君不見魏武草創爭天祿,群雄睚眥相馳逐。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為墟人代改,但有西園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貴臣,娥眉曼睩共灰塵。試上銅臺歌舞處,唯有秋風愁殺人。」(《鄴都引》) *王勃:「魏武用兵,彷彿孫吳。臨敵制奇,鮮有喪敗,故能東禽狡布,北走強袁,破黃巾於壽張,斬眭固於射犬。援戈北指,蹋頓懸顱;擁旆南臨,劉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挾天子以令諸侯,信超然之雄傑矣。」(《三國論》) *魏元忠:「魏武之綱神冠絕,猶依法孫、吳,假有項籍之氣,袁紹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終以破滅,何況復出其下哉!」(《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二》) *朱敬則:「觀曹公明銳權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舉無遺悔,近古以來,未之有也。」(《全唐文·魏武帝論》);「昔魏太祖兵鋒無敵,神機獨行,大戰五十六,九州靜七八,百姓與能,天下慕德,猶且翼戴弱主,尊獎漢室。」 *趙蕤:「運籌演謀,鞭撻宇內,北破袁紹,南虜劉琮,東舉公孫康,西夷張魯,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志績未究,中世而殞。」(《長短經卷六 霸紀下》) *崔浩:「劉裕平逆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八·晉紀四十》) *習鑿齒:「昔齊桓公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俯仰之頃,豈不惜乎!是以君子勞謙日昃,慮以下人,功高而居之以上,勢尊而守之以卑。情近於物,故雖貴而人不厭其重;德洽群生,故業廣而天下愈欣其慶。夫然,故能有其富貴,保其功業,隆顯當時,傳福百世,何驕矜之有哉!君子是以知曹操之不能遂兼天下者也。」(《漢晉春秋》) *李世民對曹操用兵才能評價:「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資治通鑑/卷197》)「帝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梁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往代。觀沈溺而不拯,視顛覆而不持,乖徇國之情,有無君之跡。既而三分肇慶,黃星之應久彰;卜主啟期,真人之運斯屬。其天意也,豈人事乎!」(《全唐文·卷十·祭魏太祖文》),又對曹操品德評價:「朕常以魏武帝多詭詐,深鄙其為人。」(《貞觀政要》) *虞世南:「曹公兵機智算,殆難與敵,故能肇跡開基,居中作相,實有英雄之才矣。然譎詭不常,雄猜多忌,至於殺伏後,鴆荀彧,誅孔融,戮崔琰,婁生斃於一言,桓邵勞於下拜,棄德任刑,其虐已甚,坐論西伯,實非其人。許劭所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斯言為當。」(《長短經》卷二) *劉知幾:「賊殺母后,幽迫主上,罪百田常,禍千王莽。」(《史通•探賾篇》) *元稹:「劉虞不敢作天子,曹瞞篡亂從此始」(《董逃行》) *蘇洵:「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曹操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無取天下之才。」 *蘇軾:「世之稱人豪者,才氣各有高卑,然皆以臨難不懼,談笑就死為雄。操以病亡,子孫滿前,而咿嬰涕泣,留連妾婦,分香賣履,區處衣物,平生奸偽,死見真性。世以成敗論人物,故操得在英雄之列。而公見謂才疏意廣,豈不悲哉!操平生畏劉備,而備以公知天下有己為喜,天若胙漢,公使備,備誅操無難也。」(《孔北海贊》) *穆修:「惟帝之雄,使天濟其勇尚延數年之位,豈強吳、庸蜀之不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王安石:「青山為浪入漳州,銅雀臺西八九丘。螻蟻往還空壟畝,麒麟埋沒幾春秋。功名蓋世知誰是,氣力迴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餘故物,魏公諸子分衣裘。」 *司馬光:「知人善任,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陣,意思安閒,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流涕,然終無所赦。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刈群雄,幾平海內。」(《資治通鑒》) *何去非:「曹公逡巡獨以其智起而應之,奮盈萬之旅,北摧袁紹而定燕、冀;合三縣之眾,東擒呂布而收濟袞;蹙袁術於淮左,彷徨無歸,遂以奔死。而曹公智畫之出,常若有餘,而不少困。彼之所謂勢與勇者,一旦潰敗,皆不勝支。然後天下始服曹公之為無敵,而以袁、呂為不足恃也。至於彼之任勢與力,及夫各挾智勇之不全者,亦皆知曹公之獨以智強而未易敵也,故常內憚而共蹙之。」;「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何博士備論》) *元好問:「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論詩絕句》) *朱熹:「曹操作詩必說周公,如雲:『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又,苦寒行雲:『悲彼東山詩。』他也是做得箇賊起,不惟竊國之柄,和聖人之法也竊了!」(《朱子語類‧論文下》)「曹操合下便知據河北可以為取天下之資。既被袁紹先説了,他又不成出他下,故為大言以誑之。胡致堂説史臣後來代為文辭以欺後世,看來只是一時無説了,大言耳。此著被袁紹先下了,後來崎嶇萬狀,尋得個獻帝來,為挾天下令諸侯之舉,此亦是第二大著。若孫權據江南,劉備據蜀,皆非取天下之勢,僅足自保耳。"曹操用兵,煞有那幸而不敗處,卻極能料。如徵烏桓,便能料得劉表不從其後來。……曹操自是賊……孫權又是兩間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朱子語類 卷一百三十六 歷代三》) *李綱:「曹瞞黠如鬼,嗜殺猶虎狼。」(五哀詩 漢處士禰衡) *周紫芝:「曹瞞舉漢鼎,一目窺九州。凌轢欺孤兒,大蒙口舌羞。」(張鰲詩(並引)) *胡三省:「操蓋已棄武都而不有矣。諸氐散居秦川,苻氏亂華自此始。」 *洪皓:「長笑袁本初,妄意清君側。垂頭返官渡,奇禍憐幕客。曹公走熙尚,氣欲陵韓白。欺取計已成,軍容漫輝赫。跨漳築大城,勞民屈群策,北雖破烏丸,南亦困赤壁。八荒思併吞,二國盡勍敵。四陵寄遺恨,講武存陳跡。雉堞逐塵飛,濁流深莫測。回首銅雀臺,鼓吹喧黽蟈。」(《洪皓詩集》) *洪适:「曹瞞好發丘,凶德比夷虜。」 *姜特立:「可笑曹瞞空狡獪,西陵作伎一何痴。」(《和樂天為張建封侍兒盼盼作仍繼五篇 其五》) *鍾惺:「鄴則鄴城水漳水,定有異人從此起。雄謀韻事與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沒豈隨人眼底?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氣,豈能苟爾化為群?橫流築臺距太行,氣與理勢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兒女鳴,無可奈何中不平。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嗚呼!古人作事無鉅細,寂寞豪華皆有意。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張溥:「孟德瑞應黃星,志窺漢鼎,世遂謂梁沛真人,天下莫敵;究其初,一名孝廉也……孟德奮跳,當塗大振,易漢而魏,雖附會曹參,難洗宗恥……孟德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兼草書亞崔、張,音樂比桓、蔡,圍棋埒王、郭;復好養性,解方藥。周公所謂多材多藝,孟德誠有之。使彼不稱王謀篡,獲與周旋,畫講武策,夜論經傳;或登高賦詩,被之管絃。又觀其射飛鳥,擒猛獸,殆可終身忘老,乃竟甘心作賊者,謂時不我容耳。漢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呂布,孟德實兼其長;此兩人不死,殺孟德有餘。《述志》一令,似乎欺人,未嘗不抽序心腹,慨當以慷也。」(《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魏武帝集題辭》) *羅貫中:“雄哉魏太祖,天下掃狼煙。動靜皆存智,高低善用賢。長驅百萬眾,親注《十三篇》。豪傑同時起,誰人敢贈鞭?”“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氣,豈能苟爾化為群?”“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三國志通俗演義》) *趙翼:「操起兵於漢祚垂絕之後,力征經營,延漢祚者二十餘年,然後代之。司馬氏當魏室未衰,乘機竊權,廢一帝、弒一帝而奪其位,比之於操,其功罪不可同日語矣!」(《廿二史劄記》卷七 ) *蔡東藩:“曹操為亂世奸雄,乘機逐鹿,智略過人。袁紹袁術諸徒,皆不足與操比,遑論一張繡乎?乃宛城既下,遽為一孀婦所迷,流連忘返,幾至身死繡手,坐隳前功。董卓之死也,釁由婦人﹔操之不死於婦人之手,蓋亦僅耳!(《後漢演義》) *陳祚明:「孟德天分甚高,因緣所至,成此功業。」 *黃摩西:「魏武雄才大略,草創英雄中,亦當占上座;雖好用權謀,然從古英雄,豈有全不用權謀而成事者?」 *魯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毛澤東:「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浪淘沙·北戴河》) *范文瀾:「他是撥亂世的英雄,所以表現在文學上,悲涼慷慨,氣魄雄豪。」 *黃仁宇:「《三國志》裡的曹操,不見得比他同時人物如劉備、孫權更為譎詐。而且他有敢説敢做、豪邁磊落、放浪不羈的浪漫色彩。」「曹操能夠出類拔萃,是由於他的不拘小節、眼光遠大。然則他雖看清傳統道德不能解決當日毛病,但他也不知放棄傳統道德亦不見得能拯救當日毛病。」(《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費正清、崔瑞德:“給予漢王朝的致命一擊卻留給了中國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的曹操。曹操出身微賤,是大詩人、大戰略家,也是現實主義的政治思想家;他反對儒家的禮儀和道德束縛。”(《劍橋中國秦漢史》) *美國西點軍校圖書舘,現收錄孫子兵法曹操註釋版 *申靖夏:「魏武得荊州,與荀彧書曰,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耳。異度卽越字也,越蓋通後也,魏武之能急士如此。其得志天下宜哉。」,「沮授,田豐之智謀,不在荀彧,郭嘉下。使紹而能用其言,魏武未必得志於天下,然紹不徒不能用,又從而殺之,一似項羽之於范增。二人者蓋亦有昧擇木之罪焉。東坡論范增,陋其欲依羽成功,吾於授,豐亦云。」,「魏武之慾易儲也,毛玠諫曰,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其問賈詡也,詡不答。魏武曰,有問而不答何也。詡曰,適有所思耳。魏武曰,何思也。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耳。蓋玠則正諫,而詡則以諷也。當玠之有言也,魏武雖曰吾之周昌。而其意猶未已。及聞詡之對,則笑而遂無易太子之志。此則諷諫之易入而正諫之難入也。其後玠坐微事,終身廢放,而詡則厚遇加昔,此則正與諷之利害也。」(《恕菴集·卷16·雜記·評史》) *餘秋雨:「曹植固然構築了一個美艷的精神別苑,而曹操的詩,則是礁石上的銅鑄鐵澆。」 *譚其驤:「曹操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功勞很大,罪孽也不小的歷史人物。」(《毛澤東為曹操翻案的歷史細節》) *錢穆:「曹操兼能政治、軍事和文學,又能用人,是魏國創業者。然而,他卻是一大奸雄,故為歷史反面人物,此下中國歷史六百年中衰,曹操不能辭其咎。」(《中國史學發微》) *曹青:「聖主曹操,滄海如巔。」(《思想先於革新》) ==家庭成員== ===祖父輩=== *曹騰(100年-159年),東漢宦官,為小黃門,遷至中常侍。桓帝即位,曹騰封費亭侯,遷大長秋,加位特進。曹操的父親曹嵩是他的養子。曹叡繼承皇位後,追尊曹騰為高皇帝。 *曹褒,潁川太守,曹仁祖父。 ===父輩=== *曹嵩(2世紀-193年),曹操的父親,宦官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出錢一億萬買官至太尉。曹操起兵後,避世於徐州,後來因曹操曾數擊陶謙,陶謙使輕騎殺曹嵩、曹德於郡界。也有說法認為他們是被陶謙手下張闓貪財殺害。曹丕稱帝后,追尊曹嵩為太皇帝。 *曹熾,侍中、長水校尉。曹褒之子,曹仁、曹純之父。 *曹鼎,尚書令、河間相《後漢書 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鼎者,中堂侍騰之弟也. 但是《三國志 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曹洪字子廉,太祖從弟也。 裴松之注引王沈《魏書》:洪伯父鼎為尚書令,任洪為蘄春長。《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裴松之注引司馬彪《續漢書》:長子伯興,次子仲興,次子叔興。騰字季興.曹騰應該是幼子,不存在弟弟。《後漢書》可能有誤。、吳郡太守 《三國志 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也。 裴松之注引王沈《魏書》曰:休祖父嘗為吳郡太守。另外20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對安徽亳州南郊的曹操宗族墓進行部分考古發掘,發現了曹鼎墓,並且發現刻有“吳郡太守曹鼎字景節”等文字的墓磚。那曹休的祖父叫曹鼎是確認無誤的。河間相曹鼎與吳郡太守曹鼎是同一人的可能性也比較大。。曹洪伯父,曹休祖父。 ===弟=== *曹德(2世紀-193年),太尉曹嵩之子。曹操之弟。曹操起兵後,避世於徐州,曹操曾數擊陶謙,陶謙使輕騎殺曹嵩、曹德於郡界。 *海陽哀侯,曹操弟,名不詳。其女嫁夏侯淵之子夏侯衡。 *曹彬,曹操弟。是曹操之子曹均的養父。 *曹操弟,名不詳,其子曹安民。 *曹操弟,名不詳,其女嫁孫堅之子孫匡。 ===堂兄弟=== *夏侯惇(?-220年):字-{元}-讓,初為奮武將軍司馬,建安十二年(207年)封邑2500戶。官至大將軍,封高安鄉侯。死後諡為忠侯,其七子二孫皆為關內侯。青龍元年(233年)入太祖廟庭,配享祭祀。其子夏侯楙娶曹操之女清河公主。 * 夏侯淵(?-219年):字妙才,惇之族弟,其妻為曹操原配夫人丁氏之妹,有記載的活動期間為189年-219年。初為別部司馬、騎都尉。建安廿一年(216年)封邑800戶。官至徵西將軍,封博昌亭侯。建安廿四年(219年)死於與劉備、黃忠的爭奪漢中的戰役,死後諡為愍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廟庭,享祭祀。其子夏侯衡娶曹操弟海陽哀侯之女。 * 曹仁(168-223年):字子孝,太祖從弟,祖父曹褒曾任穎川太守,父親曹熾曾任侍中、長水校尉。初為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權。建安廿五年(220年)封邑3500戶,封陳侯。文帝年間官至大將軍。死後諡為忠侯。青龍元年(233年)入太祖廟庭,配享祭祀。 *曹純(170-210年):字子和,曹仁之弟,初為議郎,後統領虎豹騎。約建安十二年(207年)封邑300戶,封高陵亭侯,死後諡為威侯。 *曹洪(?-232年):字子廉,太祖從弟,伯父曹鼎曾為尚書令。初為鷹揚校尉。黃初年間,封邑2100戶。官至驃騎將軍,封樂城侯。死後諡為恭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廟庭,享祭祀。 ===妻妾=== 曹操正妻及側室,據《魏志·后妃傳》及《武文世王公傳》,可考者有15位: * 丁夫人,曹操的原配正室夫人,因曹昂之死而與曹操反目,曹操曾欲迎回而不可得。 * 武宣皇后,即卞氏,丁夫人被廢後才扶正,生有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子。 * 劉夫人,曹操之妾,早年病亡,生有曹昂、曹鑠兩子,女兒清河公主。 * 環夫人,曹操之妾,生有三個兒子曹沖、曹據、曹宇。 * 杜夫人,曹操之妾。和前夫秦宜祿生有兒子秦朗。和曹操生有兒子曹林、曹袞,女兒金鄉公主。 * 秦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玹、曹峻二子。 * 尹夫人,曹操之妾。和前夫何鹹生有兒子何晏,和曹操生有曹矩一子。 * 王昭儀,曹操之妾,曹幹生母早卒,曹操命其撫養。 * 孫姬,曹操之妾,生有曹上、曹彪、曹勤三子。 * 李姬,曹操之妾,生有曹乘、曹整、曹京三子。 * 周姬,曹操之妾,生有曹均一子。 * 劉姬,曹操之妾,生有曹棘一子。 * 宋姬,曹操之妾,生有曹徽一子。 * 趙姬,曹操之妾,生有曹茂一子。 * 陳妾,曹操之妾,生有曹幹一子。 * 張濟妻,《三國演義》為鄒氏,張繡族叔之妻,曹操納為妾室後,引張繡所恨《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張繡,武威袓厲人,驃騎將軍濟族子也......太祖南征,軍淯水,繡等舉眾降。太祖納濟妻,繡恨之。。 其他 * 來鶯兒,野史記載,東漢雒陽之名妓,後愛上曹操的侍衛王圖。 ===兒子=== 據《魏志·文帝紀》、《任城陳蕭王傳》、《武文世王公傳》,曹操的兒子有25位,因列傳順序是按母親地位而非長幼,故總體次序不可考,僅知同一母下的排序: 封號 姓名 生卒年 母親 豐愍王 曹昂 ? - 197年 劉夫人 相殤王 曹鑠 ?- ? 劉夫人 魏文帝 曹丕 187年 - 226年 卞皇后 任城威王 曹彰 ? - 223年 卞皇后 陳思王 曹植 192年 - 232年 卞皇后 蕭懷王 曹熊 ?- ? 卞皇后 鄧哀王 曹衝 196年 - 208年 環夫人 彭城王 曹據 ?- ? 環夫人 燕王 曹宇 ? - 278年 環夫人 沛穆王 曹林 ? - 256年 杜夫人 中山恭王 曹袞 ? - 235年 杜夫人 濟陽懷王 曹玹 ? - ? 秦夫人 陳留恭王 曹峻 ? - 259年 秦夫人 范陽閔王 曹矩 ? - ? 尹夫人 趙王 曹幹 215年 - 261年 陳氏 臨邑殤公 曹子上 ? - ? 孫姬 楚王 曹彪 195年 - 251年 孫姬 剛殤公 曹子勤 ? - ? 孫姬 谷城殤公 曹子乘 ? - ? 李姬 郿戴公 曹子整 ? - ? 李姬 靈殤公 曹子京 ? - ? 李姬 樊安公 曹均 ? - 219年 周姬 廣宗殤公 曹子棘 ? - ? 劉姬 東平靈王 曹徽 ? - 241年 宋姬 樂陵王 曹茂 ? - ? 趙姬 ===女兒=== 曹操的女兒,可考証者6位,及其相關史書: * 清河公主(? - ?),劉夫人之女,為長公主,名不詳,夏侯楙之妻。(《魏志·夏侯惇傳》引《魏略》) * 曹憲(? - ?),漢獻帝貴人,曹節之姊妹。(《後漢書·皇后紀下》) * 曹節(? - 260年),漢獻帝皇后。(《後漢書·皇后紀下》、《後漢書·孝獻帝紀》) * 曹華(? - ?),漢獻帝貴人,曹節之妹。(《後漢書·皇后紀下》) *安陽公主(? - ?),名不詳,為荀惲之妻。(《魏志·荀彧傳》)。她的次子荀霬娶晉武帝姑母南陽公主,長子荀憺為少府,三子:荀悝護軍將軍。 * 金鄉公主(? - ?),名不詳,尹夫人或杜夫人之女,何晏之妻,生有至少一子。(《魏志·曹真傳》引《魏末傳》) * 臨汾公主(? - 226年後),名不詳。(《魏志·司馬芝傳》) 另《昭明文選》陸機《吊魏武文》李善注引《魏略》曰:太祖杜夫人生沛王豹及高城公主。未知高城公主與金鄉公主是否一人。 ===侄輩=== * 曹安民(?-197年),曹操愛侄,因為張繡反叛而死於戰亂之中。 * 曹休(?-228年):字文烈,太祖族子,其祖父曾為吳郡太守。十餘歲時,父死,獨與一家僕攜母親渡江至吳。曹操起兵,變更姓名,輾轉荊州,以投奔曹操。初為虎豹騎宿衛。黃初七年(226年)封邑2500戶。官至大司馬,封長平侯。死後諡為壯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廟庭,享祭祀。 * 曹氏,曹操弟海陽哀侯(名不詳)女,嫁夏侯衡。 * 曹氏,曹操侄女,嫁孫匡。 ===養子=== 曹操的養子,可考証者3位: * 曹真(?-231年):字子丹,太祖養子,其父曹邵為曹操招兵被人所殺。《魏略》中說其本姓秦,其父為掩護曹操,為追兵所殺,曹操收養真,改其姓為曹。初講虎豹騎。太和三年(229年)封邑2900戶。官至大司馬,封邵陵侯。死後諡號為元侯。子曹爽 * 秦朗(?-?),曹操養子,曹叡的近臣。生父秦宜祿為張飛所殺。母為曹操之妾杜夫人。 * 何晏(?-249年),大將軍何進孫,曹操的養子、女婿,三國時期玄學家。父何鹹早亡,母為曹操之妾尹夫人。 ===後裔=== * 曹霸:高貴鄉公曹髦後人,唐玄宗時期畫家,能文善畫,官至左武衛將軍,杜甫作有《丹青引》及《觀曹將軍畫馬圖》二詩,表達對其畫藝的贊嘆。 * 曹雪芹:清朝小說家,中國四大名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是曹操後代子孫 經DNA檢測證實 NOWnews 2012-03-30 ==民間藝術==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小說中出類拔萃的長篇鉅著。此作塑造了眾多形象鮮明且生動的人物,其中曹操是《三國演義》中塑造得最為成功的人物之一,他的性格既豐富又矛盾。他既是智謀機警,志大才高的英雄;同時又是一奸詐狡猾,嗜血殘忍之奸雄。曹操因而被評為“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羅貫中對曹操這一矛盾形象的雕塑非常深刻,擺脫了早期小説中人物形象性格單一化、平面化的缺陷。毛宗崗稱其為“三絕”之“奸絕”。 ===熟語=== *望梅止渴,出自劉義慶筆記小說《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說曹操,曹操到 ===戲劇=== 京劇裡的曹操是以白臉的形象來表示他奸詐狡猾、詭計多端的反面人物,與黑臉包公或紅臉關公相對。 ===漫畫=== 日本漫畫家王欣太漫畫作品《蒼天航路》以曹操為主角。另外,在《火鳳燎原》(陳某)、《超三國志霸》(池上遼一)、《天地吞食》(本宮宏志)、《龍狼傳》(山原義人)、《曹操孟德正傳》(大西巷一)等,曹操也都作為一名主要角色出場。 ===遊戲=== *真·三國無雙系列 *無雙OROCHI系列 *三國志 *夢三國 *王者榮耀 *三國群英傳系列 *幻想三國志II *神魔之塔 *三國殺 *萬國覺醒 *朕的江山(普通,SP和特殊) *臥龍:蒼天隕落 ===動畫=== *三國志 *三國演義 *橫山光輝三國志 *蒼天航路 *幻想三國誌 -天元靈心記- ===電影=== 影視作品 飾演演員 《左慈戲曹操》(1941年) 李鴻安 《關公月下釋貂蟬》(1956年) 劉克宣 《洛神》(1957年) 劉克宣 《白門樓斬呂布》(1961年) 劉克宣 《洛神》(1966年) 姚佳雄 《神通術與小霸王》(1983年) 白彪 《華佗與曹操》(1983年) 王洪生 《三國志:關公》(1989年) 李雨森 《諸葛孔明》(1996年) 柯俊雄 《一代梟雄曹操》(1999年) 柯俊雄 《三國之見龍卸甲》(2008年) 劉松仁 《赤壁》(2008年) 張豐毅 《赤壁:決戰天下》(2009年) 張豐毅 《越光寶盒》(2010年) 郭德綱 《關雲長》(2011年) 姜文 《鍾繇》(2011年) 吳廣林 《銅雀臺》(2012年) 周潤發 《曹操與楊修》(2018年) 尚長榮 《三國之戰神無雙》(2019年) 連奕名 《新解釋·三國志》(2020年) 小栗旬 《趙雲傳之龍鳴長坂坡》(2020年) 於彥凱 《川流》(2021年) 高曙光 《真·三國無雙》(2021年) 王凱 ===電視劇=== 影視作品 飾演演員 《洛神》(1975年) 陳有後 《三國春秋》(1976年) 梁天 《洛神》(1983年) 呂福祿 《諸葛亮》(1985年) 王偉 《金縷歌》(1987年) 陳昇琳 《關公》(1993年) 胡慶士 《三國演義》(1994年) 鮑國安 《東方小故事之望梅止渴》(1994年) 李國樑 《楊麗花歌仔戲洛神》(1994年) 黃龍 《關公》(1996年) 龍隆 《曹操》(1999年) 姚櫓 《醫神華佗》(2000年) 黃日華 《呂布與貂蟬》(2001年) 邵峰、聶遠 《洛神》(2002年) 劉丹 《曹操與蔡文姬》(2002年) 濮存昕 《貂蟬》(2002年) 張傑 《武聖關公》(2004年) 黑子 《終極三國》(2009年) 陳乃榮 《三國》(2010年) 陳建斌 《回到三國》(2012年) 羅樂林 《新洛神》(2013年) 李進榮 《曹操》(2014年) 王瀚(少年)、趙立新 《半為蒼生半美人》(2015年) 王建新 《武神趙子龍》(2016年) 張鷹 《夢想三國》(2016年) 《終極三國》(2017年) 楚喬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2017年) 於和偉 《小戲骨:放開那三國》(2017年) 李俊豪 《三國機密》(2018年) 謝君豪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 曹操:《曹操集》,中華書局出版,1959. * 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出版,1995. * 小出文彥:《三國志人物事典》,霹靂新潮社 出版,2006. * 川合康三 著,周東平 譯:《曹操》(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 *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演講錄》(合肥:黃山書社,1987). ==延伸閱讀== |- |colspan="5" style="text-align:center;"|漢朝異姓王爵 |- Category:東漢軍閥 Category:東漢司空 Category:東漢太守 Category:東漢縣令 Category:東漢外戚 Category:曹魏追尊皇帝 Category:亳州人 Category:東漢詩人 Category:罹患中風逝世者 Category:中國非虛構作品作家 Category:中國攝政者 Category:太祖 Category:漢朝異姓王 Category:2世紀中國詩人 Category:3世紀中國詩人
杜甫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諡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現實主義詩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會寫實著稱。杜甫家族出於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時京兆杜氏多自稱為杜陵人。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後曾隱居成都草堂,世稱杜拾遺、杜工部,又稱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與李白並稱「李杜」潘德輿《養一齋集》卷一八《作詩本經序》:“三代而下,詩足紹《三百篇》者,莫李、杜若也……朱子曰:‘作詩先看李、杜,如士人治本經。’雖未以李、杜之詩為《經》,而已以李、杜之詩為作詩之《經》矣。竊不自量,輯李、杜詩千餘篇與《三百篇》風旨無二者,題曰《作詩本經》。”元稹《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稱杜甫詩超過李白。,為了與晚唐的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又稱作「大李杜」,明清以後也常被尊稱為“老杜”。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在身後,杜甫的作品最終對中國古典文學和日本近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杜工部集》。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以風格渾樸沉鬱著稱。相對李白疏朗灑脫的“詩仙”,杜甫被後人奉為“詩聖”。他的詩也因其社會時代意義被譽為“詩史”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五》、《新唐書》卷二百一《杜甫傳》。 == 家世 == 杜甫家族出於襄陽杜氏,是京兆杜氏的分支,西晉軍事家杜預的後裔。家族自襄陽徙居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杜甫曾對他顯赫的先世有描述,留有詩篇“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秋興八首。 杜甫自稱為晉朝當陽侯杜預的“十三葉孫”(參見祭遠祖當陽君文)。傳世文獻對杜預之後世系有分歧,《元和姓纂·卷六·杜》稱他為杜預“少子”杜耽之後。《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二十四·杜》稱他為杜預“幼子”杜尹之後。岑仲勉考證杜甫為杜耽之後,且為杜預十四世孫。胡可先根據杜甫叔父杜並墓誌所記載的先祖及相關,認為杜耽之說的杜甫世系,在杜乾光幾世之前缺失一世,排列如下: * 十二世祖:杜預 * 十一世祖:杜耽 * 十世祖:杜顧 * 九世祖:杜遜(遷居襄陽) * 八世祖:杜魯 * 七世祖:杜乾光,齊司徒右長史。 * 六世祖:杜漸,梁邊城太守。 * 五世祖:杜叔毗,北周硤州刺史。 * 高祖:杜魚石,隋朝河內郡(懷州)司功、獲嘉縣令。 * 曾祖:杜依藝,唐朝雍州司法、洛州鞏縣令。 * 祖父:杜審言,洛州洛陽縣丞、吉州司戶參軍、膳部員外郎。 杜甫的外祖父母均為李唐皇室之後,杜甫外祖父之母是唐高祖之外孫女。杜甫外祖母之父是唐太宗與韋貴妃之孫;杜甫外祖母之母則是唐太宗與韋貴妃之外孫女。 == 生平 == === 早年 === 杜甫早年的生活情況歷史對其知之甚少。杜甫生於唐睿宗景雲三年正月一日(712年2月12日),出生地沒有具體記載,一派學者認為在鞏縣瑤灣,也有人推論為洛陽。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期的知名政治家暨詩人,新唐書本傳稱“(審言)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為文章四友,世號‘崔、李、蘇、杜’”,父杜閒,官至兗州(今屬山東)司馬、奉天(今陝西乾縣)縣令,審言生閒,閒生甫。母清河崔氏早亡,父閒續娶范陽盧氏。從二姑居於洛陽,九歲時即文名震東都。一兄早夭,有異母弟三,異母妹一,常見於其詩。惟繼母未見諸筆端,任憑後人臆測。 杜甫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自稱“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因有神童之目,遂至“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 === 出遊 === 杜甫在青年的時代曾數次漫遊。十九歲的時候,他出遊郇瑕(今山西猗氏縣)。二十歲的時候,漫遊吳越,歷時數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回鞏縣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他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杜甫遂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遊。這一次出遊即是快活愜意,這段時間主要是打獵與唱歌:「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開元二十九年,他返回洛陽,築室首陽山下。約在此時,與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結婚了。天寶三載(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為梁宋之遊。後,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四載秋,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深厚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快意八九年,西歸到咸陽”的齊趙之遊。其時,正當開元全盛,到處一派昇平,杜甫這一段時期的情感傾入詩中,豪放而自負,熾熱而奔放,明朗而開闊。這是杜甫早期詩歌藝術的特點。 === 入仕 ===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計程車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幹投行卷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鬱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天寶十載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直到十四載,才得授一個河西尉的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官職,稱“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門即聞哭泣,原為稚子餓死。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 流離 === 就在這個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皇逃往成都。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這時,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立即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詩人目睹國家的殘破以及叛軍的殘暴,感時傷事,寫下了《春望》、《哀江頭》、《哀王孫》等不朽詩篇。至德二載(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城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鳳翔)投奔肅宗,“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詔三司推問,幸賴宰相張鎬救免。十二月肅宗召回杜甫復任左拾遺。天寶十七載,五月,賀蘭進明陷害房琯,杜甫遭株連,從此受到肅宗的疏遠。閏八月,敕放鄖州省家。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從此永遠離開朝廷。 當年冬,杜甫由華州赴洛陽。二年春,返回華州,彼時唐軍於鄴城之戰大敗,朝廷大肆抓丁以補充軍力,杜甫就沿途所見所感,寫成著名的組詩“三吏三別”即《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和《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七月,杜甫棄官去秦州(今甘肅天水),開始了“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的人生苦旅。在漂泊的旅途中杜甫全家備嘗艱辛,一度瀕臨絕境。十月,缺衣少食的杜甫攜家離開秦州,南赴同谷(今甘肅成縣),想解決衣食之憂。不料到同谷後,生活狀況不僅沒有改善,反而完全陷入飢寒交迫的絕境之中。杜甫在詩歌中用字字血淚記錄下這段最為艱苦的歲月,“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飢走荒山道。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嗚呼七歌兮悄終曲,仰視皇天白日速”。 === 入蜀 === 十二月初,杜甫於無奈之下再次逃難,攜家離開同谷入蜀,於年底抵達成都,時任成都尹的嚴武是杜甫的好友,他給予了杜甫許多幫助,杜甫的生活開始安定,「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因為這一年之內奔波流離,不斷逃難,杜甫稱之為“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上元元年(760年)春,杜甫一家在親友們的幫助下,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築茅屋而居,即為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杜甫送嚴武入朝至綿州(今四川綿陽)。因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叛亂,被迫流寓梓州(今四川三臺)、閬州(今四川閬中)一帶。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朝廷召他為補京兆功曹,他卻不去任職。二年正月,嚴武再任職成都,幾次寫信希望杜甫回來。六月,嚴武表薦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又稱“杜工部”。 他和嚴武之間亦發生過矛盾。嚴武性格暴烈,《新唐書》記載有一次杜甫因醉酒對他不敬,說了一句“嚴挺之乃有此兒”而令他懷恨在心。一日欲將杜甫與梓州刺史章彝殺害,已經準備好人手,左右告訴其母之後杜甫才被救下,唯獨章彝被殺。《新唐書》說嚴武「最厚杜甫,然欲殺甫數矣」、《新唐書·杜甫傳》:“(甫)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 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退出嚴武的幕府。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於五月離開成都乘舟南下,經嘉州(今四川樂山)、戎州(今四川宜賓)、渝州(今重慶)、忠州(今重慶忠縣)至雲安(今重慶雲陽),次年暮春遷居夔州(今重慶奉節),甚至以船為家,“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杜甫詩有“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居夔州近兩年,寫詩四百餘首。 === 去世 === 大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攜家出三峽,經江陵、公安,暮冬抵岳陽。之後,詩人漂泊湖南,貧病交加,瀕臨絕境。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死在湘江舟中,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因“風疾”病逝杜甫病逝年代至今仍有爭議,一般專家引杜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詩中有“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戶砧”句,又有“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句,斷定杜甫流寓湖南三年,至大曆五年冬自潭州赴嶽州病卒。仇兆鰲《杜詩詳註》對《風疾》詩逐句詳註,據此詩“歲陰”、“冬炎”斷定杜甫“卒於五年之冬”。仇兆鰲於《風疾》題下注雲:“《詩譜》謂卒於夏,減卻少陵半年之壽,為可恨也。”;張忠綱在《二十世紀杜甫研究述略》一文的《杜甫生卒行跡的考辯》一節稱“大曆五年夏卒於耒陽”。丘良任《杜甫之死及其生卒年考辯》認為是大曆六年去世。王輝斌撰《杜甫〈風疾舟中〉詩新說》認為《風疾舟中》係大曆六年冬所作,由於辛京杳牧潭的胡作非為震驚朝廷。翌年春天,辛京杳被召還長安,由蕭十二繼任,杜甫以詩贈之,並以為杜甫卒年當在大曆七年的春天。。 杜甫的逝世至今都是學術界討論的一個話題。一些專家認為杜甫是因糖尿病而死,並在杜詩中找到證據,“我多長卿病,日久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孫城”。長卿病是指司馬相如患有的消渴症,即糖尿病。一說杜甫人在耒陽,為洪水所困,十餘日未進食,後來耒陽聶縣令僱小船來接他,並且贈送許多牛肉、白酒款待,杜甫一夜食盡,竟大飽而死,郭沫若據此認為杜甫是吃了“天熱肉腐”之物,因食物中毒而亡 。杜甫靈柩停厝在嶽陽,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由他的孫子杜嗣業移葬於河南首陽山下。但現有八座杜甫墓,分別位於河南鞏義市、河南偃師市、湖南省耒陽(今耒陽市)光緒十一年(1885)《耒陽縣誌·卷四職官》載:“王禾,宋景定年間(1260-1264)任耒陽縣令,杜墓立有石碑。”、平江縣等地。 == 詩歌 == === 分期 === 杜甫詩歌現存1400多首,寫詩可分四個時期: * 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杜甫曾先後遊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有詩贈李白,「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堪稱快意。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可惜的是,由於兩人後半生際遇都相當坎坷,這次分別之後便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 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僅獲得少許資助,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 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一邊,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訊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任職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 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九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在嚴武的幫助下,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絕句》《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千餘首,佔全部杜詩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 === 作品集 ===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註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 特色 === 取材方面,杜甫是社會派詩人,趨向現實主義,內容廣泛,富時代性,取材於政治興亡,社會動亂,戰事徭役,飢餓貧窮和貧富懸殊。杜詩善於描寫當時歷史實況,反映唐代由盛轉衰的現況,故有「詩史」之稱。從安史之亂至入蜀之前,杜甫經歷了大時代的動亂,寫下大量的實錄式寫實名篇。其名篇中,特多寫實之作,如名作《麗人行》,反映上層社會的奢淫。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創造出深刻動人之意境。 思想方面,杜詩中有儒家思想,洋溢著仁民愛物的情懷和濃烈愛國主義色彩,有「詩聖」之譽。杜詩善用理智去仔細觀察人生社會的實況,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去體會人民的苦樂,有強烈政治意識,繼承並發揚詩經、漢樂府民歌及建安文學的寫實精神。 手法方面,杜詩善寫人物對話和獨白,選取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和事件來描寫。杜詩也善於抒情,結合抒情和敘事,又結合抒情和寫景,寄情於景。杜詩敘事注重客觀描述,讓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讀者,而少發議論。 語言方面,杜甫寫作態度非常嚴肅。語言精煉,準確並時有創新,善於運用民間口語和方言俚諺入詩。形象生動,多姿多采。 體裁方面,杜甫作品眾體兼善,五七言古體、律詩絕句,無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詩體,表達不同的內容,敘事多用較少格律限制,便於鋪敘描寫的古體詩,抒情則多用近體詩。 杜甫大量創作七言律詩,作品內容廣泛,技巧純熟,注重聲律對仗,格律嚴謹,語言錘鍊,為歷代典範之作,達到極高的成就,使七律創作臻於成熟。他又開創「即事名篇」的新樂府詩,描寫社會的民生疾苦。 風格方面,杜詩主要風格是沉鬱頓挫,氣魄闊大雄偉,詩歌意象鮮明強烈。風格多樣,豐富多姿,或雄渾奔放,或清新細膩,或沉鬱悲涼、或辭藻富麗、或平易質樸、或通俗自然。杜詩融冶吸收前人藝術技巧,發展成一種獨特的新風格。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鬱”的特點,“沉鬱”一詞最早見於南朝,“體沉鬱之幽思,文麗日月”,後來杜甫更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對淆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塗炭的悲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濟眾的讚美”,而正是這些沉重情感的表達,使得杜詩的語言趨於“沉鬱頓挫”。 吳沆《環溪詩話》評杜甫晚期詩句“恣肆變化、陽開陰合”,又云:“惟其意遠,舉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吳沆又說:“凡人作詩,一句只說得一件事物,多說得兩件。杜詩一句能說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詩,但說得眼前,遠不過數十里內,杜詩一句能說數百里,能說兩軍州,能說滿天下,此其所為妙”《環溪詩話》。 杜甫的詩歌兼備多種風格的,元稹這樣評價杜甫:“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秦觀也有類似的看法:“於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而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眾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於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氣。“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他的創作風格。 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曾把杜甫與李白並論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唐末王叔文當永貞革新垂敗時,反覆吟誦杜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以抒悲憤韓愈《順宗實錄》卷五。王安石表彰杜詩“醜妍鉅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鎪”的成就《杜甫畫像》,《臨川先生文集》卷九。陳善《捫蝨新語》卷七:“老杜詩當是詩中《六經》,他人詩乃諸子之流也”。蔣士銓《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詩詳註整合序》亦稱“杜詩者,詩中之《四子書》也。”胡應麟在《詩藪》中說:“唯工部諸作,氣象巍峨,規模巨遠,當其神來境詣,錯綜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還,一人而已。” 杜甫的詩歌在格律上,具有煉字精到,對仗工整的特點,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築美”,例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是杜詩煉字與對仗高超的體現。另外,在體裁上杜甫有許多創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創造性也是他文學創作的獨到之處。 杜詩有詩史之稱,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晚唐,「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到宋時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人有以史事注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以補史証史,所以稱為詩史。這種說法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視詩的情感特性。另一說是,杜甫之所以號詩史,因其悲天憫人,感時傷事。 但也有不喜歡杜甫詩者,楊億就不喜歡杜甫,劉放《中山詩話》雲:“楊大年不喜杜工部詩,謂為村夫子。” ===代表作=== 《登高》 《絕句》 《江南逢李龜年》 === 影響 === ==== 唐代 ==== 中、晚唐寫實詩人如張籍、白居易、元稹、杜荀鶴、曹鄴、皮日休均受杜詩影響。杜甫開創「即事名篇」的新樂府詩,描寫民生疾苦,下啟中唐新樂府運動。韓愈詩氣勢雄壯,沉雄博大、奇險生硬、拗折艱澀、喜以文為詩,乃受杜詩影響。李商隱詩濃麗沉鬱、氣象高遠、造語精工,亦受杜詩影響。 宋代孫僅《讀杜工部詩集序》說:「公之詩,支而為六家。孟郊得其氣焰,張籍得其簡麗,姚合得其清雅,賈島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陸龜蒙得其贍博。」 唐人學杜詩的較少,陳師道《後山詩話》雲:“唐人不學杜詩,惟唐彥謙與今黃亞夫庶、謝師厚景初學之。魯直,黃之子、謝之婿也。其於二父,猶子美之於審言也。然過於出奇,不如杜之遇物而奇也。”葉少蘊《石林詩話》說:“唐人學老杜,唯商隱一人而已。”王安石亦稱“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唯義山一人而已”。《蔡寬夫詩話》引王安石之語李調元《雨村詩話》認為:“學杜而處處規,此笨伯也,終身不得升其堂,況入其室。唐人升堂,惟李義山一人而已。”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風格和格律上的創新所導致的,某些評論家認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膽古怪。他在世時關於他的參考資料幾乎沒有,只有6名詩人共11首詩。而且這些詩關於他的影響這一方面,都沒有提及他是詩歌和倫理觀點的模範。 然而,就像洪業說的一樣,杜甫是“中國唯一影響隨著時間不斷增長的詩人”。公元九世紀時他的作品開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積極評價來自白居易,他推廣了杜甫部分作品倫理觀點,儘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這些觀點。除了白居易,還有韓愈,他撰文以此批駁反對李杜的聲音,捍衛了他們的美學地位。同時,這兩位詩人的詩文中都有杜詩的影子。 杜甫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自白居易後,影響了皮日休、曹鄴、聶夷中、杜荀鶴等人的創作,從而形成一個現實主義詩派,在晚唐的詩壇上獨領風騷。 ==== 宋代 ==== 宋初白話體詩人王禹偁評價杜甫說,“子美集開詩世界”。江西詩派的始祖黃庭堅詩宗杜甫,江西詩派有「一祖三宗」之說,「一祖」即為杜甫。江西詩派師法杜詩奇峭的一面,黃庭堅認為杜甫作詩,無一字無來處,而江西詩派亦要求字字有來歷。江西詩派亦喜用始於杜甫的拗體。 宋代黃庭堅、陳師道等,專門探究杜詩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詩派”,之後的王安石、蘇軾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一載:“苕溪漁隱曰:東坡詩云:‘圖書跌宕悲年老,燈火青熒語夜深。’山谷詩云:‘弓刀陌上望行色,兒女燈前語夜深。’蓋皆出於老杜‘廚人語夜闌’之意。”楊萬里《誠齋詩話》雲:“詩家用古人語,而不用其意,最為妙法。……老杜有詩云:‘忽憶往時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飲令心哀。’東坡則雲:‘何須更待秋井塌,見人白骨方銜杯。’此皆翻案法也。予友人安福劉浚字景明,《重陽詩》雲:‘不用茱萸仔細看,管取明年各強健。’得此法矣。” 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一稱:“杜甫《觀安西過兵詩》雲:‘談笑無河北,心肝奉至尊。’故東坡亦云:‘似聞指揮築上郡,已覺談笑無西戎。’蓋用左太沖《詠史詩》‘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也。”、陸游楊大鶴在《劍南詩鈔序》中評道:“放翁之於李、杜皆時時有之,而皆不足以定放翁。”、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響,文天祥在獄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詩,自序裡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杜甫更廣泛的影響是,杜甫的作品將律詩從文字上的遊戲變成了抒發政治抱負的載體,對後來的詩人政治題材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 海外 ==== 杜甫不只在中國流名,還揚名海外。1481年,朝鮮王朝將杜詩翻譯成韓文,叫《杜詩諺解》。他對日本文學影響相對較晚,直到十七世紀他在日本擁有和在中國一樣的名聲。杜甫對松尾芭蕉的影響尤深。杜甫也是美國作家雷克斯羅斯最喜歡的作家。 杜甫對後人的影響還有道德方面的。二十世紀,美國現代詩人雷克斯羅斯認為杜甫所關心的是人跟人之間的愛,人跟人之間的寬容和同情:“我的詩歌毫無疑問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響。我認為他是有史以來在史詩和戲劇以外的領域裡最偉大的詩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過了莎士比亞和荷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親切。” == 地位 == 杜甫在其有生之年以及去世後的一段時間,沒有受到多少嘉獎和重視當時潤州刺史樊晃編《杜工部小集》六卷,序說杜甫的詩歌只在江漢一帶流傳,杜有“文集六十卷,行於江漢之南,常蓄東遊之志,竟不就。屬時方用武,斯文將墜,故不為東人之所知。江左詞人所傳誦者,皆君之戲題劇論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當今一人而已。”。王贊曾說:“杜甫雄鳴於至德大曆間,而時人或不尚之。嗚呼!子美可謂無聲無臭者矣。”(《玄英先生詩集序》)。,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專門選錄從肅宗到代宗末年這一時期的詩,竟未選錄杜詩。《河嶽英靈集》亦未選杜詩。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選本中,除韋莊《又玄集》選杜甫七首詩外,其餘選本均不選杜詩。 公元十世紀初,五代詩人韋莊找到了草堂遺址,重新修建茅屋,所以得以儲存。 到了宋朝,杜甫的聲名達到了頂峰,蘇軾首倡杜詩“集大成”說陳師道《後山詩話》記載蘇軾之語“蘇子瞻雲:‘子美之詩,退之之文,魯公之書,皆集大成者也’”,其《書唐氏六家書後一首》詩云:“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 宋朝理學的發展確保了杜甫作為詩的典範和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蘇軾闡釋了理由:“古今詩人眾矣,而子美獨為首者,豈非以其流落飢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他思考的能力鑄就了他的影響力,出於他對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嚮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學習他對窮人的悲憫,文學家學習他在藝術手法上的創新。清初文學家金聖嘆,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司馬遷的《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在當代,杜甫對國家的忠心和對人民的關切被重新詮釋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含義,而他本人因為使用“人民的語言”而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讚賞。 == 紀念建築 == *杜甫草堂,有兩處,分別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肅省成縣,前者較著名。 *杜甫江閣,位於湖南省長沙市。 *杜甫故里,位於今河南省鞏義市。 *少陵臺,位於山東省兗州市。 *杜公祠,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原畔。 * 全國現有八處杜甫墓 **杜甫陵園,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城區西北5公里處的康店鎮康店村西部邙嶺上,佔地34畝,有杜甫墓,及其長子杜宗文,次子杜宗武之墓。 **杜甫墓祠,位於湖南省平江縣安定鎮小田村。 == 注釋 == == 延伸閱讀 == == 參考 == * 杜甫,2003,《杜工部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市,ISBN 978-7-5325-3587-3 * 黃珅,2004,《杜甫心影錄》 中華書局,上海市,ISBN 978-7-101-03983-2 * 郭永榕,1996,《杜甫文學遊歷:杜少陵傳》 文史哲出版社,臺北市,ISBN 978-957-549-023-2 * 曾棗莊,2001,《杜甫在四川》 學海出版社,深坑鄉,臺北市,ISBN 978-957-614-183-6 *蕭滌非,1983,《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市,ISBN 978-7-5326-1723-4 * 謝思煒,2005,《唐詩名家誦讀:杜甫詩》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市,ISBN 978-7-02-005075-8 *莫礪鋒,1998,《杜甫評傳——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 南京大學出版社,江蘇省 ISBN 978-7-305-01797-1 * 華文軒,2001,《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杜甫卷·上編》 中華書局 ,上海市 ISBN 978-7-101-02801-0 * 莫礪鋒,《杜甫的文化意義》(上 ,下 ),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2004年9月。 *洪業著,曾祥波譯:《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葉嘉瑩:《葉嘉瑩說杜甫詩》(北京:中華書局,2007)。 * 葉嘉瑩:〈杜甫詩在寫實中的象喻性 〉。 * 葉嘉瑩:〈杜甫七律詩演進的幾個階段 〉。 * 葉嘉瑩:〈談李白、杜甫的友誼和天才的寂寞 〉。 *馮至:《杜甫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吉川幸次郎著,李寅生譯:《讀杜札記》(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 倪豪士:〈過去與現在:對杜甫詩歌的個人解讀 〉。 == 擴充套件閱讀 == * McMullen, David L. "Recollection without Tranquility: Du Fu, the Imperial Gardens, and the State." ( ) Asia Major (FR), vol. 14-2, 2001. p. 189-252. * Motsch, Monika. "Slow Poison or Magic Carpet: The Du Fu Translations by Erwin Ritter von Zach." ( ) In: Alleton, Vivianne and Michael Lackner (editors). De l'un au multiple: traductions du chinois vers les langues européennes Translations from Chinese into European Languages (EN, FR. Éditions de la 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 (Les Editions de la MSH, FR), 1999, Paris. p. 100-111. ISBN 978-2-7351-0768-1, 9782735107681. == 外部連結 == *杜甫詩選全集共一千一百四十一首 * D杜 Category:唐朝縣尉 Category:唐朝兵曹參軍 Category:左拾遺 Category:唐朝司功參軍 檢校 Category:襄陽杜氏 D杜 F甫 Category:8世紀中國詩人 Category:河南詩人 Category:葬於偃師 Category:葬在北邙的唐朝人
李清照
李清照,北宋齊州(今山東省濟南市)人,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自號易安居士“李氏自號易安居士……有才思,文章落紙,人爭傳之”。(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十四,與辛幼安並稱「濟南二安」;又因其詞有「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鳳凰臺上憶吹簫》)、「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三句,故人稱「李三瘦」。 == 生平 == 元豐七年二月初五日(1084年3月13日),李清照誕生於北宋齊州章丘(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明水鎮(2004年,徐北文教授經過考證,撰文稱:李清照籍貫應該是齊州歷下人,即今濟南市歷城區人,但是其一生並未在濟南定居過)。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員外郎,是當時極有名氣的作家,深受當時文壇宗匠蘇軾所賞識,常以文章相往來。母親王氏系出名門,高祖王景圖、曾祖王贊,都榮登進士,外曾祖父王準受封為漢國公,外祖父王珪在宋神宗熙寧時為中書省平章事,元豐時為尚書左僕射,都是執掌國家樞要的丞相,受封為岐國公。善文學(《宋史·李格非傳》誤稱李清照母親王氏為懿恪公王拱辰孫女)。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與長她三歲的太學生諸城趙明誠結婚。趙是金石家,夫妻二人前期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閨閣之怨或是對出行丈夫的思念,如《一翦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1107年移居青州。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與丈夫南渡江寧。《金石錄後序》:“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行至鎮江時,張遇陷鎮江府,鎮江守臣錢伯言棄城逃去。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寧府。 南渡後,生活困頓。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獨自前往就任湖州知事。一般學者都認為李清照夫妻生活恩愛美滿。但似乎未必如此,否則為何趙誠明未攜眷前往湖州就任。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斯蒂芬·歐文在所著《追憶》一書提到李清照在文章中透露一些細節。《金石錄後序》提到:“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卷帙,或少損汙,必懲責楷完塗改,不復向時之坦夷也。是欲求適意反取憀慄。”,對此李清照曾表達出“餘性不耐”的不滿。文中亦提到“分香賣履”,有學者考證出趙誠明曾納妾。(朱靖華、戴學忱《論李清照詞“欲說還休”的複雜內涵》)1129年丈夫於夏曆八月十八日卒於建康,李清照為文祭之:“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謝伋:《四六談麈》卷一紹興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紹興),在土民鍾氏之家,一夕書畫被盜。當年與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飽受打擊,其寫作轉為對現實的憂患,因此後期經歷了國破家亡、暮年飄零後,感情基調轉為悽愴沉鬱,如《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張端義《貴耳集》:“南渡以來,(李清照)常懷念京、洛舊事。晚年賦《永遇樂》詞-{雲}-:‘落日熔金,暮雲合璧。’” 李清照晚景頗為淒涼,或有說法稱紹興二年(1132年)曾孤寡再嫁官右承務郎、監諸軍審計司官吏張汝舟,但不久隨即離婚,甚至因此鬧上公堂。李清照再嫁之事,歷來存在不同的觀點。朱彧《萍洲可談》說她:“不終晚節,流落以死,天獨厚其才而嗇其遇,惜哉。”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亦載:“然無檢操,晚節流落江湖間以卒。”《碧雞漫志》中說:“趙死,再嫁某氏,訟而離之,晚節流蕩無歸。”李清照為了擺脫跟張汝舟的婚姻關係,舉報其“妄增舉數入官”,寫有《投翰林學士綦崈禮啟》。趙彥衛《雲麓漫鈔》錄有“投內翰綦公崇禮啟:清照啟:素習義方,粗明詩禮。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蟻不分,灰釘已具;嘗藥雖存弱弟,應門惟有老兵。……忍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身既懷臭之可嫌,惟求脫去;彼素抱璧之將往,決欲殺之。遂肆侵凌,日加毆擊;可念劉伶之助,難勝石勒之拳。局地扣天,敢效談娘之善訴;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清照敢不省過知慚,捫心識愧?責全責智,已難逃萬世之譏,敗德敗名,何以見中朝之士?雖南山之竹,豈能窮多口之談;惟智者之言,可以之無根之謗。”但也有不同的意見。清俞正燮《癸巳類稿》、陸心源《儀顧堂題跋》、李慈銘《越縵堂乙集》都認為這封書信已遭人篡改,不足採信。約卒於1155年(此前另有1151年、1156年等不同說法)。陸遊《夫人孫氏墓誌銘》“夫人幼有淑質。故趙建康明誠之配李氏,以文辭名家,欲以其學傳夫人。時夫人始十餘歲,謝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孫氏十歲時即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 紹興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1155年5月12日),李清照在憂鬱中與世長辭,享壽七十一歲。 根據《宋史·藝文志》中說,李清照著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詞》八卷,皆佚散。現有《漱玉詞》的輯本,存其作約五十首。 == 文學 == 李清照存世作品並不多,詞約50首,詩14首,文不足10篇。其實李清照集的宋刊本本來有很多,但都已經失傳,現存的作品都是從明清的選本、筆記中搜羅來的。現存最早的李清照集是崇禎三年(1630)出版的汲古閣《詩詞雜俎》,它所本的是洪武三年(1370)年的抄本,收錄李清照詞17首。後來汲古閣又出未刻詞《漱玉詞》一卷,收李清照詞49首,成為收錄李詞最多的版本。 === 詞風 === 李清照前後期作品風格迥異。宋室南渡前,李清照生活美滿,作品熱情活潑,明快天真,多寫少女生活的無憂無慮,以及婚後的離別相思,充分表現女性閨閣的感情。宋室南渡之後,丈夫病死,又逢國家破亡,都一一映入詞作之中,李清照多寫顛沛流離之苦,孤獨無依之悲,纏綿淒苦,而入於深沉的傷感。 李清照前期詞風婉約,委婉含蓄。後期因歷經國破家亡、喪夫等之痛,詞風轉為孤寂淒苦。作詞特點為音律和諧,善於白描,刻畫細膩,形象生動,比喻貼切,用典妥貼,善用疊字、疊句和對句,喜以淺白之字和尋常之語入詞,淺近自然。 李清照對詩詞的分界看的很嚴格,她在《詞論》中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主張詞必須尚文雅,協音律,鋪敘,典重,故實。李清照將婉約詞派推向了新的高峰。同時透過描寫個人的苦難遭遇,反映出兩宋之交整個國家、民族的歷史悲劇,創造了“易安體”風格特點:以尋常語入詞;格調悽婉悲愴;倜儻有丈夫氣。 同為宋代人的朱熹說:“本朝婦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而後世對李清照的成就評價則更進一步,例如楊慎就明確提出:“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楊慎《詞品》。沈曾植將李詞的藝術魅力描述為:“墮情者醉其芳馨,飛想者賞其神駿”沈增植《菌閣瑣談》。鄭振鐸亦極力稱讚李清照,但將其稱為“詩人”:“李清照是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詩人,……像她那樣的詞,在意境一方面,在風格一方面,都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鄭振鐸《中國文學史》。因其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出類拔萃,亦被後世譽為「千古第一才女」。 === 代表作 === * 詞:《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一翦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長門草青青》、《憶秦娥·臨高閣》、《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聲聲慢·秋情》、《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清平樂·年年雪裡》、《鳳凰臺上憶吹蕭 ・香冷金猊》、《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孤雁兒 ·藤床紙帳朝眠起》等 * 詩:《浯溪中興碑詩》、《夏日絕句》、《皇帝閣春帖子》、《釣臺》、《八詠樓》、《上樞密韓肖胄詩》(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十四等。 * 文:《金石錄後序》、《詞論》、《打馬圖序》、《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等。 === 名句 === *《聲聲慢》開首七聯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慼戚。」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用《文選》諸賦格。後疊又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俱無斧鑿痕。更有一奇字:「守定(編者注:此非筆誤,確是“定”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許第二人押。婦人有此文筆,殆間氣也。(張瑞義《貴耳集》捲上) *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於閨閣也。其詞名《漱玉集》,尋之未得。《聲聲慢》一詞最為婉妙。其詞-{雲}-……山谷所謂以故為新、以俗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楊慎《詞品》卷二) *予少時和唐宋詞三百闕,獨不敢次「尋尋覓覓」一篇,恐為婦人所笑。(沈謙《東江集鈔》) *元伊士珍《琅嬛記》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趙明誠。明誠歎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忌食忘寢者三日夜,得十五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 *《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末三句:「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這是一厥悼亡丈夫趙明誠之詞,梅花本是貫穿從戀愛到婚姻的意象,此三句道出了丈夫離世後的茫然與無助。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清代著名詞學家黃蓼園在《寥園詞選》中說:「『綠肥紅瘦』,無限淒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 *《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清代詞學家陳廷焯評價為:「婉轉曲折,煞是妙絕」;當代詞學大師唐圭璋稱此三句:「申言別苦。較病酒悲秋為尤苦。」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一翦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後世紀念 == thumb|right|250px|濟南市李清照紀念堂 thumb|right|250px|濟南李清照舊居漱玉堂 * 山東省濟南市李清照紀念堂 :李清照紀念堂在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漱玉泉側,1959年建成,2001年擴建,佔地四千餘平方米李清照紀念堂擴建工程竣工。紀念堂大門有郭沫若手書“李清照紀念堂”額匾。紀念堂正中立李清照雕像。李清照舊居漱玉堂在紀念堂側,郭沫若手書額匾“易安舊居”。 * 山東省章丘市明水鎮清照園 :位於百脈泉公園內,1997年建成。 * 山東省青州市李清照紀念館 :範公亭公園內,洋溪湖畔,建於1993年。 * 浙江省金華市李清照紀念堂 :位於八詠樓內,紹興四年(1134年)李清照流落到金華,登樓作《題八詠樓》詩。1994年將八詠樓正廳改為李清照紀念堂。 * 浙江省杭州市清照亭 :西湖環湖南線景區柳浪聞鶯公園內,2002年落成。 * 山東省濟南市清照亭 :蟠龍山森林公園內,2004年落成。 因李清照曾被稱為“藕花神”,故在濟南大明湖畔的藕神祠有她的供像。 山東省章丘市明水鎮一條道路名作清照大街,由原工業二路於2018年更名而來。 山東省濟南市泉城廣場、河南省開封市濱河路有李清照的全身雕像。 *197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將水星上一座撞擊坑以她的名字命名,稱為李清照撞擊坑,直徑61千米。 *金星上也有一個環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李清照()直徑22.8千米。 * 簡接紀念 :香港北區清河邨清照樓,2006年落成。 == 流行文化 == === 影視 === * 1981年電影《李清照》 謝芳 飾 * 1988年電視劇《李清照》 劉雪華 飾 * 1992年電視劇《李清照》 李嵐 飾 * 1992年越劇電視劇《人比黃花瘦》 傅全香 飾 * 2003年越劇電視劇《李清照》 周柳萍 飾 * 2006年黃梅戲電視劇《李清照》 孫娟 飾 * 2008年越劇電視劇《李清照》 何英 飾 * 2016年京劇電視劇《李清照》 史依弘 飾 * 2020年電視劇《清風明月佳人》 韓再芬 飾 * 2022電視紀錄片《中國》第二季 靳夢佳 飾 === 綜藝 === *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李清照》 主講:康震 * 東方衛視《斯文江南》 劉濤 飾 * 河南衛視《2022清明奇妙遊》 許佳琪 飾 === 話劇 === * 2014年話劇《李清照》 魏育佼 飾 === 音樂 === * 月滿西樓 演唱:安雯 * 李清照 演唱:汪蘇瀧 * 李清照 演唱:申霏霏 * 易安難安 企劃:忘川風華錄 * 聲聲慢 演唱:鄧福如 * 知否知否 演唱:鬱可唯、胡夏 * 喜劇之王 演唱:李榮浩 === 小說 === * 2002年臺灣言情小說作家芃羽著作《夏日同學會》,提到與男主角曾經失散的已故兄長自知短命,便自詡冰人,在日記寫下李清照《漁家傲》一詞來形容女主角美貌,希望孖生弟弟讀後能繼承遺志,娶他生前最愛的女同學為妻。 == 參見 == * 濟南漱玉泉 * 婉約派 == 參考文獻 == * 徐北文主編 《李清照全集評註》濟南出版社 ISBN 978-7-80572-410-2/I *李清照詞欣賞 王光前 著 書樓出版社 ==外部連結== * *。 *。 Category:宋朝詞人 Category:宋朝作家 Category:章丘人 Q Category:中國女作家 Category:中國女性詩人 Category:北宋女性人物 Category:南宋女性人物 Category:12世紀中國詩人
姜夔
姜(),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人。中國南宋詞人。 父姜噩為紹興三十年(1160年)進士,歷官漢陽縣,卒於官。《宋史翼》卷二八姜夔自幼隨父宦,後寄居姊家,往來江西、湖北近二十年。屢試不第,一生未仕,家貧,無立錐之地。陳鬱《藏一話腴》雲:“夔氣貌若不勝衣,家無立錐,而一飯未嘗無食客。圖書翰墨之藏,汗牛充棟。”精通音樂,會為詩,初學山谷之江西詩派,後被歸類為江湖詩派。亦善填詞,自度十七曲傳世。范成大稱其:“翰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他的詞對於南宋後期詞壇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響,姜夔和張炎並稱為「姜張」。曾與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交遊,娶蕭德藻侄女。約卒於嘉定二年(1209年)。姜夔之生卒年尚無確考。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校·行實考》及《唐宋詞人年譜·姜白石系年》諸文考定其生年約在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至於姜夔卒年可定為1209年,陳尚君據韓淲的《澗泉集》有《蓋稀之作烏程縣》詩自注曰:“己未秋,潘德久、蓋希之、姜堯章同往西林看木樨,潘、姜已下世三年矣”,此處提及姜夔與潘檉同年去世。又據徐照《哭潘德久》詩及《徐道暉墓誌銘》知潘檉去世當在嘉定二年至三年間。(詳見陳尚君《姜夔卒年考》,《復旦學報》,1983年第2期),又束景南《白石姜夔卒年確考》一文考定卒年於嘉定二年。(束景南《白石姜夔卒年確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2年第4期) ==詞風== 姜夔精於音律,自度曲頗多,詞譜有定調,詞前多有小序。題材上,多是紀遊與詠物之作,其中偶然流露他對時事的感慨,更多是慨嘆他身世的飄零和情場的失意。 姜詞琢煉字句,喜用清淡生新的字句,追求清幽深邃、清空的意境,善於寫景,詠物詞則稍覺堆砌。 姜夔用江西詩派的創作方法來填詞,講究點竄前人詩句入詞,間用拗句拗調,愛用典故,提倡「僻事實用,熟事虛用」,致使詞的語意隱晦含糊,境界朦朧。姜詞也講求寄託和含蓄,喜用暗喻聯想等手法。 《暗香》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 作品 == *詞集《白石道人歌曲》,少數流傳樂譜的宋詞,存詞84首,今收錄於四庫全書。 *主要詞作: **《暗香·舊時月色》 **《疏影》 **《揚州慢·淮左名都》 **《齊天樂·黃鐘宮》 **《慶宮春·雙槳蓴波》 **《踏莎行·燕燕輕盈》 **《念奴嬌·鬧紅一舸》 **《淡黃柳·空城曉角》 *主要古琴曲 **《古怨》 ==評價== *張炎《詞源》:“姜白石如野雲孤飛,去留無跡。”又:“不惟清空,又且騷雅,讀之使人神觀飛越。”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詞法之密,無過清真。詞格之高,無過白石。詞味之厚,無過碧山。” *朱彝尊《詞綜·發凡》:“詞之南宋始極工,姜堯章最為傑出。”《詞綜·發凡》《黑蝶齋詩餘‧序》:“詞莫善於姜夔。”朱彝尊:《黑蝶齋詩餘‧序》 *《四庫全書》:“夔詩格高秀,為楊萬裡等所推,詞亦精深華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節文采,並冠一時。” 《疏影》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裡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裡,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參見== *格律派 ==注釋== ==研究書目== *楊蔭瀏、陰法魯:《宋 姜白石創作歌曲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7)。 *夏承燾箋校:《姜白石詞編年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孫玄常箋注:《姜白石詩集箋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趙曉嵐著:《姜夔與南宋文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林順夫著,張宏生譯:《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袁向彤著:《姜夔與宋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 *陳書良箋註:《姜白石詞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徐瑋:〈論合肥本事與姜夔詞的解讀 〉。 *姜白石著;井土霊山日譯「続書譜」『書道及畫道第二巻第四號』 *姜白石著;井土霊山日譯「続書譜(二)」『書道及畫道第二巻第五號』 K夔 J姜 J姜 Category:宋朝古琴演奏家 Category:12世紀中國詩人 Category:13世紀中國詩人
宋應星
宋應星(),字長庚,明朝著名發明家。江西南昌府奉新縣北鄉雅溪牌坊宋家(今宋埠鎮牌樓村)人,漢族江右民系。英國漢學家與歷史學家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的狄德羅」。 == 生平 == 宋家的族譜描繪宋應星為一名天資敏悟、到晚明仍然矢志問學的人。童年時期的宋應星與其兄宋應昇同在叔祖宋和慶開辦的家塾中就讀,先師於族叔宋國祚,後學於新建舉人鄧良知。 明萬曆四十三年(西元1615年),二十九歲的宋應星與兄長宋應昇一同參加江西省鄉試,全省有1萬餘人應試,考中錄取109人,奉新縣僅宋氏兄弟二人中舉,時人稱為「奉新二宋」。宋應星名列鄉試榜第三,宋應昇名列第六。 後來他前後5次應試,1616年、1619年、1623年、1627年、1631年,皆不第。感於「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這五次赴京趕考,行程萬里,也大大加深了宋應星對底層社會認識與見識廣博。 崇禎七年(1634年)任江西分宜教諭(縣學教師),開始編著《天工開物》,崇禎十年(1637年)四月寫成,由友人塗伯聚發行。被歐洲學者稱為「技術的百科全書」。 崇禎九年(1636年)武官陳啟新強行穿過等待上奏的群臣,在紫禁城東門挑起一陣喧譁,吸引皇帝注意並上奏《論天下三大病根》,痛斥大明面臨軍事威脅,卻將軍人排除政府事務之外。皇帝封陳啟新為吏部給事中(正四品),引發朝野爭議。聲討不乏宋應星學友姜曰廣。宋應星認為陳啟新言之有理,朝野上下包括並學友出於錯誤的理由敵視他。宋斥之為「此千秋遇合奇事」,乃「炊燈具草,繼以詰朝」,憤而疾書而成《野議》。 「此千秋遇合奇事」是宋應星撰寫《野議》的動機;乍看「此千秋遇合奇事」指的是陳啟新獲封吏部給事中一事,屢試落第的宋應星批評這種取巧的取得官位的方法,然而薜鳳教授指出,從《野議》精心用詞可見,宋應星不是批評陳啟新取巧、軍人取得文官之類,而是朝野對這件事的態度:陳啟新之言有其成理的地方,但朝野卻出於錯誤的理由敵視他,「宋應星敏銳地意識到,無論是誰提出了同樣的批評,哪怕這個人提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不管這個人的行為如何正確、道德上如何無可挑剔,最後都會陷入同樣的僵局」。薜鳳《工開萬物》(江蘇: 江蘇人民出版社,頁47-51) 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在教諭崗位上考績優異,提拔為福建汀州府推官。1640年辭官歸鄉。 崇禎十六年(1643年),前往安徽亳州就任知州,州內因戰亂破壞,官員大多出走,百廢待舉。幾經努力重建,使之粗具規模,又捐資建立書院。甲申(1644年)年,亳州被李自成軍包圍,宋應星棄官回鄉。明朝覆滅,曾在南明任職。清兵南下,1646年大哥宋應昇服毒殉國,宋應星隱居不仕。1655年,宋應星草成了其兄的《宋應升傳》。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宋應星的去世日期,然而據《宋應星評傳》作者潘吉星估計,宋應星約在1666年辭世潘吉星《宋應星評傳》(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頁90)。1666年宋應星去世,享年80歲,葬於本村戴家園祖墓側。《天工開物》曾經失佚,期間被丁文江重新發現,自此《天工開物》廣泛流傳,成為了記錄中國傳統科學與科技的鉅著。宋應星被李約瑟尊為“中國的狄德羅”。他的其餘四部著作皆在1976年重印。 著述多佚,約1976年前,在中國發現了宋應星的《野議》、《談天》、《論氣》、《思憐》四部著作。 == 著作 == 宋應星著作等身,其中以《天工開物》最出名。分上、中、下3部,原有20卷,只刊刻18卷。他流傳的著作有沈一民 等著,"大明的崛起",京華出版社,北京,2007年7月,pp.184-188. ISBN 978-7-80724-396-0: * 《野議》 * 《論氣》 * 《談天》 * 《思憐詩》 以下是失傳的著作: * 《畫音歸正》 * 《厄言十種》 * 《美利箋》 * 《觀象》 * 《樂律》 * 《雜色文》 * 《原耗》 ==家世== 宋氏祖先為農民,家族鼎盛在宋應星的曾祖父宋景。薜鳳《工開萬物》(江蘇: 江蘇人民出版社,頁31)明朝正德、嘉靖年間,宋景累官吏部尚書、工部尚書,後改兵部尚書。入為左都御史,官至正二品。 祖父宋承慶,字道徵,縣學稟膳生員。 父宋國霖,字汝潤,號巨川,庠生。 據薜鳳教授考證,「宋氏家族的田產有二十戶佃戶,大約200人左右,因而是中等水平的土地擁有者。按照17世紀三十年代族譜修訂者宋應星之長兄的說法,這個家庭後來遭遇了災難。一場大火燒燬了家裡的住宅,重修住宅讓家庭陷入艱難的困境」。薜鳳《工開萬物》(江蘇: 江蘇人民出版社,頁38) 兄弟4人,胞兄宋應升,同父異母兄宋應鼎、弟宋應晶。 宋應星有兩個兒子,長子宋士慧,字靜生,次子宋士意,字誠生。 == 寫作 == 宋應星有不少著作經已失佚,傳世的有《野議》、《天工開物》、《論天》、《論氣》、《思憐詩》。當中《天工開物》聲名至隆。《天工開物》不是單獨而立,而是宋應星系列寫作的一部分。這首先顯示在著作內及著作間的編排,《天工開物》的序:「卷分前後,乃『貴五穀而賤金玉』之義」宋應星是沿著一個主旨(『義』)來編排內容的,他不是按難易將技術分等編排,而是按一個非常傳統的原則:「生存之需先於奢華尤物。」他遵循此一原則時「沒有用傳統的學術方式來簡單地對不同知識領域做價值評判。這意味著,關於『物』與『事』的知識,宋應星是本著『由本及末』的原則,來理解它們如何彼此相關並給世界帶來秩序。」 薜鳳《工開萬物》(江蘇: 江蘇人民出版社,頁53-54) 每一部宋應星的著作都體現了思想的一個面向薜鳳《工開萬物》(江蘇: 江蘇人民出版社,頁59): #《畫音歸正》確證他作為一個縣學教師對書面文獻知識的精通,以及對自己的職業身份和社會身份的認同。 #在政論《野議》中,宋應星將自己與一個文人官員的理想連在一起:他有為國家和社會獻身的理想,但因政治躁動、社會混亂,自己因而被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落差撕裂。 #詩集《思憐詩》中提出自己的審美理想,表明他從一個滿腔熱忱地追求仕途、立志為國家服務的人變為一個作出讓步的學者,他雖然對自己的命運處境心存不滿,卻仍然充滿激情地捍衛讀書人的價值觀。 #《論氣》體現了他對佛教的看法,以及他與“氣”理論的泰山北斗張載在思想上的多重關聯。《論氣》中的宋應星是自然事象精細的觀察者、謹慎的分析者。 #他的《談天》一文表明,他是一位一以貫之的理論家。他的目標在於去揭示當時現實政治中荒謬,他的政治態度充斥著道德評判,認為儒家對天的態度是非理性的(「儒者言事應以日食為天變之大者,……,事應又何如也?」)。 #《天工開物》表明他是一個具有天馬行空般自由思想的人,在構成物質環境的“物”與“事”中去尋找秩序。 == 紀念命名 == 宋應星紀念館在江西奉新縣獅山大道。現今奉新縣主幹道命名為「應星北大道」和「應星南大道」。 ==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潘吉星:《宋應星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薛鳳:《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江蘇: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 外部連結 == * 讀薛鳳《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 * 一位德國學者眼中的中國技術文化史 Category:萬曆四十三年乙卯科江西鄉試舉人 Category:明朝亳州知州 Category:明朝作家 Category:明朝科學家 Category:奉新人 Yin 應
炎帝
炎帝,姜姓《左傳·哀公九年》:“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連山氏(烈山氏),魁隗氏,因善火耕而號神農氏,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漢書·律曆志》:“(神農氏)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赤帝,是中國古代漢族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天下共主,年代早於黃帝,炎帝部落從少典氏及有蟜氏派生出來王克林著:《山海經與仰韶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5-126頁、第132頁。《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說:“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 炎帝的傳說與五德終始說及圖讖相關。現今包括漢族、羌族、京族、苗族、契丹等各民族皆以炎帝為先祖。學者許倬雲認為,炎帝和黃帝兩大部落融合,後裔形成上古華夏族。 ==記載== 據傳世文獻,炎帝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左傳》,公元前541年,郯子訪問魯國時,舉出古代帝王,將炎帝列在黃帝之後,共工氏之前。以炎帝為火師,以火來作為官名《左傳》昭公17年:「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前486年,趙鞅占卜時,卜師史墨稱炎帝為火師,姜姓為其後裔《左傳》哀公9年:「秋,……晉趙鞅卜救鄭,遇水適火……史墨曰:「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敵,不可幹也,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水勝火,伐姜則可。」。此記載中,炎帝為火師。 據《國語》所載黃帝與炎帝的傳說,古代少典氏與有蟜氏通婚,生下黃帝與炎帝兄弟二人,分別居住在姬水與姜水兩地,因此,黃帝為姬姓,炎帝為姜姓,成為不同部族《國語》〈晉語〉:「秦伯歸女五人,……公子欲辭,司空季子曰:『同姓為兄弟……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異類雖近,男女相及,以生民。』」。韋昭註,將黃帝、炎帝「二帝用師以相濟也」解釋為消滅韋昭註:「濟,當為『擠』。擠,滅也。」,代表黃帝與炎帝之間發生戰爭,黃帝消滅炎帝。《呂氏春秋》記載黃帝與炎帝之間曾發生戰爭《呂氏春秋》〈孟秋紀〉〈蕩兵〉:「兵所由來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 據《山海經》,記載炎帝之妻為赤水之子聽訞,其後代有祝融、共工與后土等《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后土又生下夸父,也是炎帝後代《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炎帝的小女兒女娃,在海邊戲水而意外淹死,變身為鳥禽精衛《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其孫靈恝,生下互人,能上下至天界,建立互人之國《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其孫伯陵,生下鼓、延、殳,之後開始製作樂器《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 據傳世文獻所載,對炎帝的祭祀出現於秦國《史記封禪書》:「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據漢代《禮記》,炎帝為夏季祭祀的先帝,與祝融及灶神同時祭祀《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日在畢,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其音徵,律中中呂。其數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淮南子》認為炎帝發明瞭火,因此被後世視為灶神《淮南子》〈氾論訓〉:「牛馬有功,猶不可忘,又況人乎!此聖人所以重仁襲恩,故炎帝於(作)火,死而為灶,禹勞天下,死而為社,後稷作稼穡,死而為稷。」。 在《史記》出現神農氏的記載,神農氏不是一個單一人物,而是一個延續氏族,曾經統治天下。在黃帝時,神農氏勢力衰弱,被黃帝所屬的軒轅氏取代。在同段記載中,黃帝曾與炎帝在阪泉之戰作戰,隨後又與蚩尤在涿鹿之野作戰,因此擊敗神農氏族《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漢《潛夫論》記載,神農為一個頭銜,神龍之子魁隗氏,被稱為炎帝與赤帝,取得神農氏封號,取代伏羲氏成為天下共主《潛夫論》〈五德志〉:「有神龍首出,常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 在東漢的文獻,己將炎帝等同於神農氏。 《大越史記》記載,炎帝之後貉龍君為百越始祖。 == 傳記 == 距今四千年以上生於華陽,長於姜水。相傳,炎帝和黃帝曾有姻親關係《資治通鑑外記》記載,“炎帝神農氏,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曰女登,少典氏之正妃。黃帝,有熊國君少典氏之子,母曰附寶。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為神農之後。據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國語·晉語》,炎帝部落在中原地區發展,而當時在今山東省地區,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衝突,炎帝不敵而退至南方一帶。 據說因炎帝部落屢次被封王,而造成黃帝部落不滿被炎帝部落統治,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流傳記載下來的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炎帝部落分成三派,一派以刑天為首,繼續反抗黃帝,另一派以炎帝為首,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代炎帝而為天子,另一派以夸父為首,因既不願臣服,也不願繼續反抗,遂往東邊逃走(可能往東後被黃帝派出的應龍擊殺,然後被包裝成夸父逐日渴死的傳說)。 炎黃聯盟不斷擴充套件,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雙方勢同水火,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最後蚩尤被打敗。「炎黃子孫」一詞是中國學者對漢族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生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炎帝是農神,始教天下播種五穀,嚐遍五穀,這是炎帝與神農氏淵源;炎帝又是火神、灶神,始教人民摩擦生火而熱食,用火來鑄造金屬器具,因此炎帝的後代有祝融這樣的火神。 據《山海經·北山經》,白嘴赤足的精衛鳥是炎帝的小女兒女娃所變。據《路史·後紀四》,蚩尤也是炎帝后裔,並驅逐炎帝及其後裔榆罔,並與黃帝大戰於涿鹿。不死戰神形象的巨人刑天,是炎帝的部屬。 == 世系 == 《呂氏春秋·覽》記載,神農傳17世。炎帝八世之說,始見於漢代讖緯《春秋命歷序》《春秋命歷序》:「炎帝號曰大庭氏,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 自神農後有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來、帝哀、帝榆罔共八代炎帝。《通鑑續編》:「神農氏納莽水氏之女曰聽詙,生臨魁嗣為炎帝,在位八十年,臨魁生帝承,在位六十年,承生帝明,在位四十九年,明生帝宜又曰帝直,在位四十五年,冝生帝來亦曰帝克,在位四十八年,來生帝裡又曰帝居,在位四十三年,居生節莖,節莖生克及戲,皆不在帝位,克生帝榆罔」。《史纂通要·巻一·五帝總論》:「 神農氏後又有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來、帝哀、帝榆防通八代」。《讀書紀數略》:「炎帝神農,傳子臨魁,臨魁子承,承子明,明子宜,宜子來,來子裡,裡之曾孫榆罔,凡八世」。 明·陳士元《名疑·卷一》:「炎帝臨一作臨魁,炎帝直一作値,炎帝釐一作來又作犛,炎帝居母桑水氏名聽訞太平御覽訞音妖或作聽談又作聽郯字轉訛,炎帝克一作扈又作又作哀字訛,炎帝魁時夙沙侯殺其諫臣箕文夙沙一作宿沙一作質沙箕文一作箕父,炎帝榆防一作榆岡」 《山海經廣注》:「炎帝(釐)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噐」。炎居即炎帝居,節並同節莖《路史卷十三·後紀四·禪通紀·炎帝紀下》炎帝居母曰聽訞,承桑氏之子也。炎帝居生節莖。。」 《山東通志·卷八》:炎帝始制耒耜,教民稼穡,故曰神農。初都於陳徙都曲阜,在位一百四十年。傳帝臨魁、帝承、帝明、帝宜、帝來、帝裡、帝榆罔凡八傳。按《通鑑外紀》炎帝八世,《帝王世紀》帝承在帝臨之上,《路史》分臨魁為二人(帝臨、帝魁),又帝柱、帝慶甲、帝節、帝莖、帝克、帝戲、帝器、帝祝融共十六帝。今依外紀又按帝裡或作帝哀亦作帝居,末帝榆罔《漢書》作參盧。 ==現代推論== 炎帝的傳說目前最早的傳世文獻記載是在戰國時代,或是漢朝。他與五德終始說及圖讖相關。 古籍記載,在黃帝之前,神農氏存在了五百年。神農氏是一個氏族,為中國傳説歷史中的第一個部落聯盟,由神農開創。其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在炎黃兩大部落融合之前,農耕文明在黃河流域已有數千年以上的歷史。《史記》雲:「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在黃帝時代,神農氏部落已經衰落)。神農和「神農氏最後一代的炎帝」為兩人,炎帝為神農後裔,但大部份的文獻對此並不細分,比較傾向視為同一人,或同為南方部落勢力的代表性領袖。 根據傳説,神農氏部落有五個方面的貢獻: * 第一,用木材製造耒耜(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地。 * 第二,發明農業,種植糧食作物。 * 第三,從前沒有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時才開始製造出來。 * 第四,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嘗百草是為了知道百草的藥性,進而發展用草藥治病的技術,神農也因此貢獻偉大的生命。 * 第五,發明紡織,抽出麻絲,利用紡輪織布,發明養蠶的嫘祖便是神農氏的後代。 神農氏族部落後期的傑出首領炎帝和黃帝兩部落融合以後逐漸形成華夏部族,因而炎帝與黃帝共同被尊奉為華夏人文初祖。神農為三皇之一,炎帝也被列為五帝之一。 炎帝相傳姓-{姜}-(有說因為生於-{姜}-水),並顯示仍依存有母系社會的傳統,羊加女合二為一(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徵)。炎帝是漢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婦,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 1894年,拉克伯裡()在其著作《中國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主張黃帝與炎帝皆來自兩河流域,經崑崙山進入中國中原地區,炎帝原為巴比倫國王。這個說法得到章太炎的支援。 學者楊伯峻認為神農氏之名,首見於《易經·繫辭》,為戰國時代的傳說,在西周時尚未出現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襄公29年注:「焦,今河南三門峽市東二里。據史記,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此說不可信。蓋神農之名初見於易繫辭,史記封禪書言……,亦託之管仲耳。焦為姬姓國,左傳明言之,何得為神農之後,且周武王時更不知有神農氏也。」。 學者雷欣翰認為,先秦文獻中的炎帝與神農記載是分開的,至西漢末期,出現炎帝即神農氏的說法,他認為神農氏即炎帝的說法首見於班固《漢書》引述劉歆的說法。至晉朝後,才確立神農氏即為炎帝的說法雷欣翰〈早期神農傳說及其文化意涵考論〉:「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所有先秦材料中,炎帝與神農氏都沒有被合用過。有一些文獻中只有‘神農’或者只有‘炎帝’;有一些文獻中既有‘神農’又有‘炎帝’,但二者的含義截然不同。……根據現有材料,文獻中的‘炎帝神農氏’最早出現在《漢書》的《古今人表》和《律曆志下》中。《古今人表》將‘炎帝神農氏’列於‘上上聖人’中的第二位,最為直觀。據說《漢書》對相關問題的記載是選取了劉歆《世經》的說法,因此後人多將神農與炎帝的含混歸咎於劉歆。此後,漢晉學者如趙歧、皇甫謐多有使用此稱謂者。……到了晉代,炎帝與神農已經沒有區別了。」收入《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 美國學者許靖華認為,在公元前六千多年的氣候變冷,使原居於葉尼塞河流域的漢族先民南下,擊敗了原居於中國東南方的苗族與傜族先民,據有中國中原地區,因此形成了黃帝擊敗蚩尤的傳說。炎帝代表了最早居於中國東南的苗族與傜族部落甘錫安譯,許靖華著《氣候創造歷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而基因研究指出,原始人類由東亞南部,於4萬至2萬年前間北上至黃河中上游,成為漢藏人先祖田阡子、孫宏開、江荻《漢藏語資料與東亞人類的淵源》。 學者張政烺認為,神農氏的姓氏,包括連山氏、列山氏與魁隗氏等,都是古代民間筮書古名,經過傳說而被轉化成神農氏的姓氏來源。 ==後裔== 鮮卑宇文部以炎帝為其先祖《周書》卷1:「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諱泰,字黑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遯居朔野。有葛烏菟者,雄武多算略,鮮卑慕之,奉以為主,遂總十二部落,世為大人。其後曰普回,因狩得玉璽三紐,有文曰皇帝璽,普迴心異之,以為天授。其俗謂天曰宇,謂君曰文,因號宇文國,並以為氏焉。 」。據《遼史》,與宇文部同源的契丹,同樣以炎帝為其先祖《遼史》卷63:「庖犧氏降,炎帝氏、黃帝氏子孫眾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無窮,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孫,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考之宇文周之書,遼本炎帝之後,而耶律儼稱遼為軒轅後。儼志晚出,盍從周書。蓋炎帝之裔曰葛烏菟者,世雄朔陲,後為冒頓可汗所襲,保鮮卑山以居,號鮮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庫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昉見於此。」。 據越南《大越史記全書》等古代史書記載,越南最早的君主鴻龐氏,為炎帝之後,因此越南自古皆以炎帝為其始祖。 ==爭議== *著名歷史學家夏曾祐、丁山、呂思勉等人都將炎帝與蚩尤視為同一人。其主要根據是《史記·五帝本紀》所記黃帝與炎帝大戰的“阪泉”與黃帝大戰蚩尤的“涿鹿”實際上是同一個地方。 *學者楊善群認為劉歆篡史將神農氏與炎帝烈山氏合併為一人。 *學者段寶林認為酈道元合併黃帝對炎帝的阪泉之戰與黃帝對蚩尤的涿鹿之戰為同一戰役。 == 炎帝陵 == == 影視== *1994年香港電影《炎帝傳奇》:田少軍飾演炎帝 *1996年中國大陸電視劇《炎黃二帝》:孫玉書飾演炎帝 *2013年中國大陸電視劇《英雄時代·炎黃大帝》:趙立新飾演炎帝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李學勤:〈古史、考古學與炎黃二帝〉 (2008年) == 參見 == *神農 * 三皇五帝 * 黃帝 * 黃帝陵 * 炎帝陵 * 炎黃子孫 * 炎黃二帝巨型塑像 * Category:中國傳說時代君主 Category:農耕神 Category:火神 Category:神話中的人瑞
班昭
班昭(),字惠班,另名姬,東漢文學家、史學家。為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是中國第一位女性歷史學家。 漢代班彪、班固、班超合稱為「三班」,但「三班」其中一班有時不被認為是指班超,而被認為是班昭。 ==生平== 漢時班氏一族在朝廷中地位顯赫,班昭之父班彪是當時的文豪,《漢書》的撰寫工作就是由她的父親開始的。之後其兄班固繼續《漢書》的撰寫,但其中的「八表」和《天文志》未待完成便去世了。 班昭十四歲時嫁予同郡人曹世叔為妻。丈夫很早便去世了,班昭於是清守婦規。漢和帝知她文章了得,下詔讓班昭到東觀藏書閣續寫《漢書》,又多次召她入宮,屢屢為皇后、貴人的老師,人稱曹大「家」讀作「姑」,古用同義。。每逢各地貢獻珍貴稀奇物品,就叫班昭作賦讚揚《後漢書》:「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每有貢獻異物,輒詔大家作賦頌。」。鄧太后臨朝聽政後,特許班昭參與政事。班昭為政勤奮,鄧太后非常滿意,破格加封班昭之子曹成為關內侯,官至齊國的國相。班昭承兄遺志,使《漢書》問世。《漢書》剛面世時,許多人讀不懂,同郡馬融便拜伏在藏書閣下,跟隨班昭學習《漢書》;後來皇帝又下詔令馬融之兄馬續接替班昭,最終完成了《漢書》《後漢書》:「時《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馬融伏於閣下,從昭受讀,後又詔融兄續繼昭成之。」。 永初年間,鄧太后之兄鄧騭以母喪為由,上書朝廷,請求歸家。太后本欲拒絕,徵問班昭。班昭上疏曰: 太后最終聽從了班昭的建議,同意鄧騭等人的請求,於是鄧騭等人得以辭官還鄉。 班昭的二哥班超是漢代名將,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遠侯,拜西域都護,揚漢威直至中亞細亞三十年之久。然而,皇帝卻一直沒讓班超回國,班昭上書漢和帝,題目為《為兄超求代疏》的奏疏。她的文筆絲絲入扣,情真意切,終於打動了和帝,令班超得以回國。 班昭曾著《女誡》七篇,有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七章,從各個方面闡述了作為一個女子的行為準則。她認為「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彊為貴,女以弱為美。故鄙諺有云:『生男如狼,猶恐其尪;生女如鼠,猶恐其虎』」。宋代程朱理學興起後受其影響,開始大力提倡女子守貞、守寡等。又曾仿班彪《北征賦》寫成《東征賦》。 班昭年逾古稀而逝,享年七十多歲。鄧太后身穿素服表示哀悼,並派使者監辦班昭的喪事《後漢書》:「昭年七十餘卒,皇太后素服舉哀,使者監護喪事。所著賦、頌、銘、誄、問、注、哀辭、書、論、上疏、遺令,凡十六篇。子婦丁氏為撰集之,又作《大家贊》焉。」。 ==後世紀念== 金星上的班昭隕石坑以她的名字命名。 == 影視形象 == === 電視劇 === 演員 年份 影視作品 恬妞 2015年 《班淑傳奇》 ==世系圖== <Center> </Center> == 延伸閱讀 == == 參考文獻 == Category:漢朝歷史學家 Category:女性歷史學家 Category:漢朝作家 Category:東漢女性人物 Category:咸陽人 Zhao Category:2世紀歷史學家 Category:無雙譜
艾青
艾青(),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曾用筆名莪加、克阿、林壁等,男,浙江金華人,中國現代詩人。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 == 生平 == === 留學生涯 === 1910年3月27日(農曆二月十七日),艾青生於浙江省金華府金華縣畈田蔣村(今屬金華市金東區)。艾青出生後,被算命先生測為“剋星”,乃被送到本村貧苦農婦“大葉荷”家中撫養。 艾青成年後寫下詩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緬懷“大葉荷”,由於艾青當時只知道這個名字的讀音,而不知道實際漢字,故誤寫作“大堰河”。 1928年,艾青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繪畫系,受教於吳大羽與方幹民等。1929年至1932年留學法國。學習過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和文森特·梵谷的繪畫,馬雅可夫斯基和比利時詩人埃米爾·維爾哈倫的詩歌,並接觸過康德和黑格爾的哲學思想。 === 歸國入獄 === 1932年1月,艾青啟程歸國。艾青歸國途中,寫下了《那邊》等反映憂國憂民思想的詩作。1932年5月,艾青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與畫家江豐等人組織“春地藝術社”,舉行“春地畫會”,獲魯迅支援。1932年7月,遭國民黨密探逮捕入獄,被指控為顛覆政府,判處有期徒刑6年。在獄中,艾青寫出了《蘆笛》、《透明的夜》、《巴黎》、《馬賽》等許多詩歌,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為艾青的成名作。1934年發表《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詩作時,根據“蔣海澄”的諧音第一次用“艾青”作筆名。1935年,艾青出獄,此後到常州武進女子師範學校任教半年 ,隨後又流浪到上海。1936年,經朋友資助,在上海自費出版了首本詩集《大堰河》。1937年3月,《天下日報》創刊,總編輯鍾鼎文邀請艾青擔任副刊主編。關國煊,與丁玲同被打成右派的詩人艾青,載 傳記文學69:2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艾青自上海先後到武漢、西安、桂林等地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0年抵達重慶,任育才學校文學系主任。1941年春,皖南事變發生後,艾青赴延安。 === 延安生活 === 從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艾青一直在延安生活。艾青抵達延安之後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總書記洛甫和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凱豐便找他談話,徵詢他對今後工作及生活的意見。當時,魯迅藝術學院(簡稱“魯藝”)和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簡稱“文抗”)兩個單位可供艾青任職,艾青選擇了丁玲領導的“文抗”。至於他未選擇赴“魯藝”教書, “是否跟何其芳在那裡有關,亦未可知。” 周揚1978年4月接受美國籍華裔人士趙浩生採訪時稱,“當時延安有兩派,一派是以‘魯藝’為代表,包括何其芳,當然是以我為首。一派是以‘文抗’為代表,以丁玲為首。這兩派本來在上海就有點鬧宗派主義。大體上是這樣:我們‘魯藝’這一派的人主張歌頌光明,雖然不能和工農兵結合,和他們打成一片,但還是主張歌頌光明。而‘文抗’這一派主張要暴露黑暗……我為回答他們寫了一篇文章……那是在整風以前。我的思想也沒有改造。當然那篇文章不會很有力量,但是我是反對他們的。後來就是因為我寫了這篇文章,延安有五個作家聯名寫了一篇文章反對我。有蕭軍、艾青。還有白朗、舒群。” 1941年6月17日、18日、19日,《解放日報》連載周揚的《文學與生活漫談》,該文大篇幅論述文學與生活的關係,還以“筆法”指涉在延安的某些作家“寫不出東西”。周揚的文章導致蕭軍、白朗、舒群、羅烽、艾青五人聯名發表《〈文學與生活漫談〉讀後漫談集錄並商榷於周揚同志》一文。五人聯名文章發表次日,蕭軍收到毛澤東的信,信中除表達了愛護之意外,略含批評。蕭軍接信後,隨即覆信毛澤東,要求見面,並將雙方的“漫談”文章附上。8月6日,毛澤東回信稱“過幾天再奉約晤敘”。艾青得知這兩封信之後,瞬間“恍然大悟”。8月11日傍晚,毛澤東親自到“文抗”作家的宿舍看望眾人。這是艾青首次同毛澤東面談。 此次“漫談”風波打碎了艾青對延安文人圈不切實際的幻想。此時,艾青又得知身為地主的父親去世,乃在1941年創作長詩《我的父親》。此後,他先後創作《古石器吟》、《雪裡鑽》等詩作,以達到與延安的生存環境間的“一致關係”。1941年11月,《詩刊》創刊,艾青擔任主編。至1942年5月5日終刊,《詩刊》共出六期。 1941年11月初,艾青被志丹縣推選為參議員,參加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在會場,艾青寫作了歌頌領袖毛澤東的《毛澤東》一詩。1941年12月16日,艾青創作了《時代》一詩,集中思考時代命題。 1942年3月9日,丁玲在《解放日報》副刊“文藝” 上發表《三八節有感》以及由馬加撰寫的小說《間隔》引發的批評。《艾青傳》稱,作為“文藝”副刊負責人的丁玲感受到“一種壓力”,乃“來求艾青幫忙”,“不懂政治且又愛抱不平”的艾青連夜撰寫了《瞭解作家,尊重作家》一文。3月11日,該文在“文藝”第100期發表。該文為“受批評的說幾句話”,要求寫作自由。當時,先後在《解放日報》副刊“文藝”上刊登的文章還有羅烽的《還是雜文的時代》,以及王實味的《政治家·藝術家》、《野百合花》等。一個月後,艾青發表了經毛澤東修改的文章《我對於目前文藝上幾個問題的意見》。該文與《瞭解作家,尊重作家》相比,出現了若干重要觀點變化,強調“文藝和政治,是殊途同歸的”、“作家的團結”。1942年5月2日,艾青應邀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 “轉變”之後的艾青獲得各方好感。1942年6月9日,在批判王實味的鬥爭中,艾青即席長篇發言。七天後,艾青將發言整理為長篇文章《現實不容許歪曲》,將王實味稱為“我們思想上的敵人”和“我們政治上的敵人”,該文發表在1942年6月24日的《解放日報》。後來艾青委託其子艾未未編《艾青全集》時,未將該文收入。 1942年下半年,艾青先後創作了《野火》、《風的歌》、《希特勒》、《獻給鄉村的詩》、《悼詞》、《向世界宣佈吧》等詩歌,掀起了創作上的小高潮。1943年2月6日,延安文化界二百多人在青年俱樂部舉辦歡迎邊區勞動英雄座談會,勞動模範吳滿有、趙佔魁、黃立德參加。3月9日,艾青創作的詩歌《吳滿有》在《解放日報》刊登。但是,吳滿有1948年被國軍俘虜並奔向國民政府。此後艾青很少提到《吳滿有》這首詩。 此後,艾青隨駱駝隊自延安赴三邊(即定邊、安邊、靖邊)採風,隨後又與詩人蕭三赴南泥灣等地訪問,和359旅旅長王震結下深交。1943年暮春,艾青回到延安時,整風運動中的“審幹和搶救”運動已開始。艾青被詢問當年“提前保釋出獄”及“《廣西日報》副刊供職”一事。1943年夏末,艾青被發展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43年,艾青在魯迅文藝學院廣場見到秧歌劇《兄妹開荒》和《花鼓》演出獲得成功。隨後,1944年夏,艾青寫出了《論秧歌劇的形式》一文,成為當時論述秧歌劇最為系統的文章,引起廣泛關注。該文經毛澤東審閱,除發表在《解放日報》之外,還印成小冊子,當作“範本”使用。與此相仿,艾青在為即將出版的詩集《獻給鄉村的詩》所作的序言中,表達了懺悔及感慨。他還在《汪庭有和他的歌》一文中,寫出了對汪庭有“十繡金匾”歌詞的心理把握。1945年1月13日,陝甘寧邊區召開群英大會,艾青被評為“甲等模範工作者”。 1945年1月27日,艾青得知法國作家羅曼·羅蘭逝世,乃寫出《悼羅曼·羅蘭》一詩。 1939年,艾青出版詩集《北方》,此後到1945年,共出版《向太陽》、《火把》、《獻給鄉村的詩》等詩集12部。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艾青曾經回憶稱:“日本投降後,‘魯藝’分成三攤子,一攤子留在延安,一攤子到東北,一攤子到華北。我和嚴辰、賀敬之等五十餘人到張家口。” 1945年9月,艾青率華北文藝工作團自延安來到張家口。1949年1月,艾青作為軍代表參與接管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同年10月起擔任《人民文學》雜誌副主編。1950年出版詩集《歡呼集》。1950年夏,訪問蘇聯,後來出版詩集《寶石的紅星》。 由於在毛澤東發動的批判電影《武訓傳》運動中,《人民文學》被視為表現消極,還發表過許多思想“錯誤”的作品,故1952年2月,剛創刊一年多的《人民文學》宣佈停刊整頓。副主編艾青被停職,原編委會被正式解散,丁玲擔任整風之後的《人民文學》副主編,取代艾青成為該刊物的實際負責人。此前在針對《人民文學》“錯誤導向”的批判中,丁玲起到了重要作用。接任《人民文學》副主編前,丁玲身兼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處處長,中央文學研究所所長,《文藝報》主編,此番又將《人民文學》收入囊中,在文藝界權傾一時。此後丁玲緊跟毛澤東的指揮,在陳企霞的協助下,對文藝界人士大力批判攻擊。 1956年,艾青出版詩集《春天》。1957年,獲聘為《詩刊》及《收穫》的編委,出版詩集《海岬上》。1957年5月,艾青和已經懷孕的高瑛從上海回到北京。同年6月,高瑛生下了艾未未。不久,反右運動開始,已經失勢且受到批判的丁玲打電話給艾青,希望艾青能在會議上為丁玲講幾句公道話。艾青講了,結果引火燒身。1957年12月,中共中國作協黨組作出決議,開除艾青中國共產黨黨籍,撤銷一切職務。1958年2月,中共中央組織部發出開除艾青黨籍的正式通知。(牛漢也是在1958年2月由中共中央組織部發出正式通知開除黨籍)1958年4月,艾青離開文藝界,來到黑龍江省的一個林場落戶。1959年,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大革命中,艾青多次遭到批鬥。 粉碎四人幫之後,1976年10月起,艾青重獲寫作自由。1979年2月1日,中共中國作家協會黨組作出《關於艾青同志“右派”問題的複查結論》,宣佈當年將艾青定為“右派”純屬“錯劃”,糾正所有不實之詞,決定“恢復艾青同志的黨籍,恢復原級別待遇,安排適當工作。其家屬、子女、親友為此而受牽連者,應予消除影響。”同年,艾青當選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1980年,出版詩集《歸來的歌》、《彩色的詩》,1983年出版《雪蓮》。1991年,5卷本《艾青全集》出版。 1996年5月5日凌晨4時15分,艾青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6歲。 == 著作 == *《大堰河——我的保姆》(詩集)1936,上海群眾雜誌公司 *《北方》(詩集)1939(自費印出);1942,文生出版社 *《他死在第二次》(詩集)1939,上雜出版社 *《向太陽》(長詩)1940,海燕出版社 *《曠野》(詩集)1940,生活出版社 *《詩論》(理論)1941,桂林三戶出版社 *《反法西斯》(詩集)1943,華北書店;1946,讀書 *《吳滿有》(長詩)1943,新華書店;1946,作家書屋 *《黎明的通知》(詩集)1943,文化供應社 *《願春天早點來》(詩集)1944,桂林詩藝出版社 *《雪裡鑽》(詩集)1944,新群出版社 *《獻給鄉村的詩》(詩集)1945,北門 *《釋新民主主義的文學》(理論)1947,香港海洋書屋 *《走向勝利》(詩集)1950,文化工作社 *《新文藝論集》1950,群益出版社 *《歡呼集》(詩集)1950,北京新華書店;1952,人文出版社 *《艾青選集》1951,開明出版社 *《新詩論》1952,天下出版社 *《寶石的紅星》(詩集)1953,人文出版社 *《艾青詩選》1955,人文出版社 *《黑鰻》(長詩)1955,作家出版社 *《春天》(詩集)1956,人文出版社 *《海岬上》(詩集)1957,作家出版社 *《蘇長福的故事》(報告文學)署名納雍,1960,新疆人民出版社 *《歸來的歌》(詩集)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艾育敘事詩選》1980,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花城出版社 *《海戀花》(散文集)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艾青選集》1980,香港文學研究社 *《彩色的詩》(詩集)1980,江蘇人民出版社 *《抒情詩選一百首》1980,香港時代圖書公司 *《艾青詩選》1982,外文出版社 *《艾青談詩》(理論)1982,花城出版社 *《落時集》(詩集)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 *《艾青抒情詩選》1983,文聯出版社 *《雪蓮》(詩集)1983,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域外集》(詩集)1983,花山出版社 *《艾青》(綜合集)1983,人文出版社 *《艾青短詩選》1984,花城出版社 *《綠洲筆記》(散文集)1984,四川人民出版社 *《啟明星》(詩集)1984,百花出版社 *《艾青論創作》1985,上海文藝出版社 *《艾青選集》(1-3冊)1986,四川文藝出版社 《艾青全集》(全五卷)花山文藝出版社 / 1991-07 《艾青詩全編》上中下,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03-07 == 家庭 == * 第一任妻子:張竹茹,1935年結婚 * 第二任妻子:韋嫈,1939年結婚,1955年離婚。 ** 長女:艾清明,艾青與韋嫈的長女。1942年4月生於延安。 ** 長子:艾端午,艾青與韋嫈的長子。 ** 次女:艾梅梅,艾青與韋嫈的次女。 ** 次子:艾軒,艾青與韋嫈的第四個孩子,1947年生於河北深縣小李莊。後來成為畫家。 * 第三任妻子:高瑛,1956年結婚,當時高瑛23歲,艾青46歲。高瑛與艾青均為再婚,高瑛與前夫譚誼育有兩個孩子。 ** 三子:艾未未,著名的現代藝術家和異議人士,艾青與高瑛的第一個孩子。父艾青被打成右派流放新疆,對他有很大影響。 ** 四子:艾丹,艾青與高瑛的第二個孩子。後來成為作家。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艾青 / 江啟明 (Kong Kai Ming) Portrait Gallery of Chinese Writer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ibrary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 Category:金華人 Category:浙江詩人 Category:中華民國詩人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詩人 Category:20世紀中國詩人 Category:魯迅藝術學院教師 Category: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Category: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Category: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Category: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 Category:中國詩歌學會會長 Category:右派分子
關漢卿
關漢卿(),號已齋(一作一齋)、已齋叟,大都(今北京市)人,為「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平事跡不詳,根據《錄鬼簿》、《青樓集》、《南村輟耕錄》一些零碎的資料來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躍於約1210年至約1300年(元成宗大德)間。 ==生平== 關漢卿可能是太醫院的一個醫生,另有一說是先祖或父兄為太醫院醫生,故關漢卿為醫戶,而不為醫生。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動,也曾到過汴梁、臨安(今杭州)等地。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關漢卿自認「我是箇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以飲酒嫖妓為榮,其塑造的「我是箇蒸不爛、煮不熟、搥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家聖人”。《析津志輯佚·名宦》曰:“關一齋,字漢卿,燕人。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是時文翰晦盲,不能獨振,淹於辭章者久矣。” == 作品風格 == ===雜劇=== 關漢卿雜劇題材和形式都廣泛而多樣化,有悲劇,有喜劇,有壯烈的英雄,有戀愛故事,有家庭婦女問題,有官場公案。雜劇題材大多反映現實,生活面非常廣闊,真實具體,揭示了社會各方面的矛盾,對不幸者寄多深厚同情,高度結合思想性與藝術性。 關漢卿雜劇劇本能根據主題而剪裁取捨,情節安排緊湊,佈局引人入勝,主線清晰,節奏緊湊,不全採用大團圓結局的慣例。 關漢卿雜劇塑造的人物個性鮮明,有血有肉,如竇娥等人物形象均栩栩如生,成功地塑造各種典型人物。 關漢卿善於駕馭語言,語言風格與題材互相配合,吸收民間文學的土語方言,以及古典詩詞的鮮活字詞,並加以提煉,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劇中人物的身分性格,又善於烘托渲染,充分表現元劇「本色」。 關漢卿的雜劇內容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瀰漫著昂揚的戰鬥精神,關漢卿生活的時代,政治黑暗腐敗,社會動盪不安,他的劇作深刻地再現了社會現實,充滿著濃郁的時代氣息。既有對官場黑暗的無情揭露,又熱情謳歌了人民的反抗鬥爭。慨慷悲歌,樂觀奮爭,構成關漢卿劇作的基調。 ===散曲=== 關漢卿散曲寫男女戀情的作品最多,對婦女心理的刻劃細緻入微,寫離愁別恨則真切動人。關漢卿散曲風格豪放,曲詞潑辣風趣;語言通俗而口語化,生動自然,很能表現曲的本色。他喜用白描手法,善於寫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動。 ==重要作品== *《關張雙赴西蜀夢》 *《閨怨佳人拜月亭》 *《錢大尹智寵謝天香》 *《杜蕊娘智賞金線池》 *《望江亭中秋切鱠》 *《山神廟裴度還帶》 *《趙盼兒風月救風塵》 *《鄧夫人苦痛哭存孝》 *《關大王獨赴單刀會》 *《溫太真玉鏡臺》 *《錢大尹智勘緋衣夢》 *《詐妮子調風月》 *《感天動地竇娥冤》 *《狀元堂陳母教子》 *《包待制三勘蝴蝶夢》 *《劉夫人慶賞五侯宴》 *《包待制智斬魯齋郎》 *《尉遲恭單鞭奪槊》 ==影響== 關漢卿雜劇為後世留下不少著名的故事作藍本,如「六月飛霜」(見於《感天動地竇娥冤》)的故事便膾炙人口。其雜劇情節佈局緊湊,使後世明清戲曲的劇本情節,更符合舞臺演出的要求。 關漢卿雜劇之語言成為本色派雜劇的典範,影響南戲和明初戲曲的發展。其雜劇塑造的人物深入民心,為後世劇作家留下典範,影響明清戲曲寫人的藝術特色。 == 評價 == 劉大-{傑}-在《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二十三章中,曾將關漢卿在中國戲曲史上的地位,媲美英國的劇作家莎士比亞。關漢卿是位偉大的戲曲家,後世稱關漢卿為“曲聖”。1958年,被世界和平大會理事會定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開了關漢卿創作700週年紀念活動。同年6月28日晚,國內至少100種不同的戲劇形式,1500個職業劇團,同時上演關漢卿的劇本。他的劇作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外國人稱他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一般認為,將前代未完成的戲曲加以改革,完成元雜劇的體裁者,實非關漢卿莫屬。《錄鬼簿》列關漢卿於雜劇之首,朱權《太和正音譜》如此評價:「觀其詞語,乃可上可下之才,蓋所以取者,初為雜劇之始,故卓以前列。」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竇娥冤》列入世界大悲劇亦無愧色。」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 水星上有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參考文獻== == 外部連結 == *關漢卿與元雜劇 *金文京:〈關漢卿身世考 〉。(1999) *彭鏡禧:〈計將安出?--淺說關漢卿編劇的一項特色 〉。 G關 G關 G關
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七個較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無數次兼併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從數百減少到數十。到戰國後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諸侯國,分別為秦、齊(田齊)、燕、楚、魏、趙、韓(按滅亡倒序),合稱為“戰國七雄”。常與春秋五霸並稱。七國中,韓、趙、魏為三家分晉後產生的諸侯。除戰國七雄外,小國尚有越、宋、衛、東周、中山、魯、滕、鄒、費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惟中山與他國互王,《戰國策》載其國之策,宋國也在戰國後期稱王,有一定的實力(宋襄公一說為春秋五霸之一)。在這七雄之中,以秦中後期國力最強,齊國在戰國中期崛起,並一度與秦國並列為東西二帝,韓最弱小,魏都大梁最壯觀,趙國多名將,燕與中原來往甚少,楚國領土廣闊。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前230年,秦滅韓,開啟了統一六國的序幕。燕太子丹謀刺秦王政失敗導致身死國滅後,公元前221年,秦軍圍臨淄滅齊,結束戰國群雄割據。 ==歷史== ===戰國初期=== 春秋末年,經列國兼併,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 戰國早期,秦國、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殺齊簡公,專齊政,開始“田氏代齊”之路。公元前473年吳被越所滅。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併,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卿大夫瓜分晉國土地,史稱“三家分晉”,三國因此被稱作“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冊立三晉為諸侯。周天子承認三晉諸侯地位對天下秩序產生了極大震動,周天子權威至此幾乎完全淪喪。楚國在春秋末年被吳國入侵,國力受創,至戰國初年開始恢復,在南方稱霸。 ===戰國中期=== 戰國中期,天下逐漸形成了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爭雄的格局,另有泗上諸侯和中山國等小國。最初,魏國憑藉魏文侯任用賢能率先變法,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稱霸天下,佔領原屬秦國的河西地區數十年,其子魏武侯時依然稱雄諸侯,但繼任的魏文惠王因為早年與魏緩爭位,受到韓恭侯與趙成侯出兵幹擾,因而不再遵循三晉同盟的既定國策,導致韓趙由盟友變成敵人,魏國腹背受敵,更因齊、秦兩國後來居上而東西難顧,魏國在長期頻繁的戰爭下逐漸衰落。楚國任用吳起變法(但很快失敗),國勢頗振,稱雄江南。前375年韓國滅鄭國,並於公元前367年,乘周內亂,把周分裂為西周(以王城為都)和東周(以鞏為都)兩個小國,逐漸佔領周的外圍地區,末代天子周赧王只能依附於西周公。趙國有中山國深處腹心之地,國力較弱。 前356年,秦孝公任商鞅推行變法,編戶齊民,重農抑商,耕戰立國,廢除舊貴族的特權,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權體制,使秦國崛起為軍事強國,東方的齊國也在齊威王經營下日漸強大。而如日中天的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年)和馬陵之戰(前341年)中兩次負于田忌、孫臏統帥的齊軍,魏國走入下坡。魏惠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會徐州相王”。在此期間,魏國遷都至大梁,對今山西西南地區的舊都安邑周邊重視程度下降,秦國乘機多次擊敗魏軍,基本消滅魏國防守河西地區的主力軍,從此魏國一蹶不振。前328年,魏國不得不開始“事秦”,割讓上郡(今陝西北部地區)和剩餘的河西地區予秦國,但秦國很快開始了對黃河以東魏國領土的蠶食。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秦、齊逐漸成為西方與東方兩大強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各大國紛紛拉攏別國,出現合縱連橫的高潮。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與齊、楚這兩大東西對峙集團的鬥爭。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獲得了四川盆地這一不受威脅的大後方。齊極少與秦直接交鋒,而且在直面秦軍的桑丘之戰中取勝,因此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齊威王之子齊宣王愛招攬賢才,擴建稷下學宮,支援學術交流。 這一時期,秦國的逐漸強大引起了山東六國的警覺,秦國成為東方各國的公敵。前318年,公孫衍發起魏、趙、韓、燕、楚合縱,同時聯絡秦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政權義渠攻秦後方,以楚懷王為縱長,組織聯軍進攻秦國,是為第一次合縱攻秦。但真正出兵的只有趙魏韓三國,秦軍出函谷關大敗合縱軍,而義渠雖然在北方戰線上擊敗秦軍,卻並沒有影響大局。第一次合縱失敗。 前314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入侵燕國,燕王死於混亂中,但齊軍軍紀敗壞激起反抗,加上各國干涉,濮水之戰中齊宋聯軍與秦韓魏連橫軍交戰,齊軍在連橫軍進攻下慘敗。齊國被迫從燕國撤兵,之後公子職在燕國人的擁立下成為新國君,即燕昭王。從此齊燕成為世仇,燕昭王勵精圖治,招賢納士,希望振興燕國,洗雪恥辱。昭王在位時期,重用了樂毅、蘇秦等賢才,大大增強了燕國國力,並任用秦開為將,大破東胡和箕子朝鮮,將今遼寧大部地區和鴨綠江下游地區納入燕國版圖,箕子朝鮮被迫從遼東遷徙到滿番汗(鴨綠江入海處)以南。 ===戰國晚期=== 秦國在戰國後期堅持以農業與軍事立國的策略,連續七代英明君主執掌國家政權,且善於吸納各國的傑出人才,用連橫破解山東六國的合縱,遠交近攻,逐漸擴張國土,雖有秦武王死後內戰等短暫的混亂,但勢力進一步增強的勢頭沒有逆轉,秦昭襄王在位時期更是消滅了義渠,掃除了後顧之憂;而東方諸侯因各自所犯的戰略性錯誤和地理條件的劣勢,逐漸無法和秦國相抗衡,原本強大的齊、楚等國在激烈的鬥爭中漸漸衰敗。 前312年,楚前懷王貪圖小利而違背縱約,與齊斷交而與秦結盟,發現被秦國縱橫家張儀欺騙後大怒,數次發兵進攻秦國,但均失敗(其中一次大戰發生在離咸陽很近的藍田,與連橫軍和齊宋聯軍的濮水之戰同時,秦國險勝),韓魏趁機侵佔楚國領土,楚國開始沉淪。前306年,楚國趁越國內亂,攻滅越國,佔領了長江下游地區。秦昭王即位,秦國歸還部分楚國領土,秦楚結盟。前301年,齊、韓、魏懲罰楚國背叛盟約,在垂沙之戰中大敗楚軍,楚國在隨後發生的起義中遭受沉重打擊,元氣大傷。後來秦以歸還土地為誘餌,在兩國盟會中俘虜懷王,逼迫懷王割地保命,懷王堅決拒絕,最終客死秦國。前278年,懷王之子楚頃襄王時,白起率領秦軍攻陷楚郢都(鄢郢之戰),佔領了楚國最初興起的荊襄地區,楚國自此一蹶不振。 田齊經過威王、宣王兩代君王的努力,在齊湣王時,國勢達到鼎盛。秦武王即位後,秦國推行遠交近攻的策略,把原本的盟友韓魏推向齊國懷抱,齊韓魏結盟。前296年,經過三年苦戰,名將匡章統帥的齊韓魏聯軍攻破函谷關(是為第二次合縱攻秦),這是戰國時期函谷關唯一一次被攻破。秦國割地求和,但並未受到重大挫敗,聯軍也沒有乘勝追擊。齊國領土不與秦國接壤,攻打秦國很難獲得直接利益,並且齊國統治階層內部不和、缺乏戰略眼光,沒有一以貫之地執行抵抗、打壓秦國的策略。這一時期,燕國為報齊破燕之仇安插間諜蘇秦在齊國為官,獲得了齊湣王的信任;宋國開始稱王,並且積極對外擴張,成為中等諸侯中實力最強者。前288年,秦昭王稱帝,自封西帝,遙尊齊湣王為東帝(史稱齊秦互帝),他希望與齊國連橫滅趙,但一直有滅宋之志的齊湣王在蘇秦勸說下很快取消帝號,李兌、蘇秦組織齊、楚、三晉五國合縱伐秦(第三次合縱),以此為滅宋創造有利時機;但合縱軍尚未開始作戰,秦王便削去帝號,向趙魏等國割地求和,第三次合縱因此擱淺。利用合縱吸引諸侯注意力的機會,前286年,齊國滅亡了佔據淮河流域富饒土地、被列國垂涎的宋國(齊滅宋之戰),招致各國不滿。齊湣王在位時期屢屢背棄承諾和盟約,侵略且欺凌諸侯,開拓大量領土,有併周室、稱天子的野心,導致各國對齊國極為恐懼而不滿。但多年來頻頻對外用兵的齊國,國力嚴重損耗,此時已成強弩之末,秦、燕等國開始密謀合縱攻齊。前285年,秦國越過韓魏,攻取了齊國的九座城池。前284年,在蘇秦於齊國內部的配合之下,燕國上將樂毅統帥秦、燕、三晉五國聯軍合縱伐齊,齊湣王應對失當,齊軍大敗,蘇秦被齊王車裂,齊湣王逃到莒城後被殺。其他諸侯割佔幾城後便退兵(其中魏國奪取部分宋國故地,趙國吞併河間,秦國在新佔的宋國故地設定飛地陶邑),而燕軍在樂毅指揮下長驅直入,攻取齊國幾乎全部領土,齊幾乎亡國,僅存即墨、莒城兩城未被攻陷。楚國以救齊為名,吞併了被宋、齊侵奪的淮北之地。燕昭王死後,繼任的燕惠王猜忌樂毅並用缺乏才能的騎劫取而代之,齊國大將田單以火牛陣大勝燕軍,乘勢收復被燕國佔領的失地(即墨之戰),但齊國被趙、魏、楚等國佔領的疆土無法收復,國力大衰,從此沉淪,加上對六國中其他五國的亡國之恨,復國後採取親秦政策,再也沒有積極參與戰國晚期的國際事務。燕國也因為此戰的慘重失敗和國君的平庸,再也無法恢復燕昭王時期的國力。戰國末期,燕國屢次侵略趙國,喪師失地,而趙國也因為主力在對燕前線,西部、南部的大片領土(包括早期都城晉陽,今太原)被秦國吞併,元氣大傷,加速了六國的滅亡。 韓魏兩國處於天下之中,四戰之地,不斷遭受秦國的蠶食,在連橫合縱之間搖擺不定,雖然兩國在前296年與齊國合縱攻破函谷關迫使秦國割地,但並未能擴大戰果。後來齊國更是拋棄了韓、魏,兩國喪失了強大的後盾。由於先前合縱得罪秦國,兩國在前293年的伊闕之戰及隨後幾年的幾場戰役中受到秦兵沉重打擊,被迫割讓大片領土,從此韓、魏再也無法僅憑兩國之力抵抗秦國。雖然兩國時常事秦連橫,攻取其他國家尤其是楚國的領土,但還是江河日下,國土嚴重萎縮。 前306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大大增強了趙軍戰鬥力,趁其他諸侯糾纏於函谷關之戰的有利時機消滅中山國,並攻略胡地,佔領了河套地區。隨著趙國國力大大增強,趙武靈王產生了滅秦之志,鑑於函谷關難以正面攻克,他曾計劃用騎兵部隊從雲中、九原向南奇襲秦國都城咸陽,併為此喬裝成使者進入秦宮刺探情報。武靈王晚年昏昧,造成二子爭位,自己也因此而身死,故滅秦之略也隨著趙武靈王死於沙丘宮變而未能實施,繼任的趙惠文王只能守成。戰國後期,趙國為三晉中國力最強者,尤其在五國伐齊後,一躍成為山東六國之首,能夠以力抗秦(如閼與之戰),有“秦之所畏於天下者莫如趙”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第2247頁。的威名,但也漸漸遭受秦國的侵略蠶食,雖然未傷及根本,但與迅速擴張的秦國國力差距漸漸拉大。為爭奪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的上黨地區,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趙國由於外交策略失誤導致諸侯不敢合縱救趙,由於趙國難以承受戰爭消耗尋求決戰,以及秦國的離間,毫無帶兵經驗而傾向於積極進攻的趙括(閼與之戰中立功的名將趙奢之子)取代了持重固守的廉頗的統帥職位。秦國秘密換帥,由白起統帥秦軍,趙括中計,被秦軍包圍,趙括戰死後殘部投降,四十萬趙軍被秦軍坑殺,趙自此一蹶不振,無力單獨抗秦。不久後秦國發動邯鄲之戰,希望一舉消滅趙國,但久攻不下。此時的秦國已因為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中蒙受的重大損失而疲憊不堪,前257年,魏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趙魏楚三國聯軍大敗強弩之末的秦軍,韓魏收復黃河以東的部分失地,六國國祚得以延續。前256年,秦國攻打西周國,末代天子周赧王投降,秦國遷九鼎,吞併西周國,周朝滅亡。前247年,因秦國攻魏,魏信陵君設法偷了魏安釐王的兵符,並率領五國聯軍伐秦(第四次合縱)《史記·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第十七》: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再敗秦軍,一路追擊到函谷關,山東六國一時迴光返照,信陵君威震天下。秦國因此使用離間計,使信陵君受其兄魏安釐王猜忌,兵權被解除。前243年,信陵君在不得志中縱情酒色而死,從此六國再無讓秦國畏懼的合縱領袖。得知魏公子死訊後,次年秦國立即發兵攻魏,佔領二十城,置東郡,自此秦國與親秦的齊國直接接壤,合縱國疆土無法相連。長平之戰後,燕、趙兩國經常彼此征伐,秦國藉機吞併趙國西部、南部的領土,趙國更加衰弱。 秦國的勢力愈發強大,秦王統一天下的野心也越來越明顯,迅速攻佔六國領土,韓趙魏為首的中原各國感到了極大的生存壓力。公元前241年,趙、楚、魏、燕、韓五國組成了最後一次(第五次)合縱,以趙國龐煖為帥,楚國春申君為縱長,合兵對付秦國。聯軍避開堅固的函谷關,從蒲坂(山西永濟西南)渡河,進展十分順利,一直進軍到咸陽城外不足百里的地方。但由於秦軍洞悉了楚軍低下計程車氣和戰鬥力,率先用精銳部隊進攻楚軍,楚軍未戰先逃,抗秦聯軍失敗《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第十八》: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各國也都收回自己的軍隊,龐煖怒齊附秦,移師攻佔了齊國的饒安。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合縱陣營再也沒有正式形成。 ===六國滅亡=== 在戰國時代最後三十多年,東方六國已無力與秦國對抗,秦國不斷向東蠶食六國國土,後來至秦王政在位時,一舉滅六國,一統中國。 *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 *公元前287年,蘇秦、李兌合齊、楚、趙、魏、韓五國,合縱攻秦(第三次合縱),罷於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第三次合縱未戰而敗。 *公元前286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 *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 *公元前262-260年,秦、趙在長平(今山西高平)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 *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第四次合縱)。 *公元前241年,趙龐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第五次合縱),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秦王政採納李斯的建議,決定擬定統一天下的計劃,不再留給東方六國重整旗鼓的機會。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勢各個擊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國家形態== 史家指出,春秋時代諸侯演變為戰國七雄,是「都市國家」向「領土國家」的發展,舊有的都市國家已失去獨立性。戰國七雄的對立,類似西方歷史上羅馬共和國與迦太基共和國、塞琉古王國、托勒密王國等對峙的情況。到領土國家統一起來,就形成古代帝國秦漢。宮崎市定著,邱添生譯:《中國史》(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頁39-40。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見== *戰國 *三家分晉 *田氏代齊 *商鞅變法 *合縱連橫 *遠交近攻 *長平之戰 *濟西之戰 *胡服騎射 *戰國四公子 *秦滅六國之戰 Z戰 Z戰 ZGQX Category:7
常見姓氏列表
姓氏可以是獨一無二的,亦可以是有很多使用人數的。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最常見姓氏。這是一個列表。 ==亞洲== === 中國大陸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對全國戶籍人口的2007年4月統計分析顯示:王姓是中國大陸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19%;第三位是張姓,有8750.2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6.83%。姓氏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的姓有10個,依次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姓氏人口少於2000萬人多於1000萬人的姓氏有12個,依次是:徐、孫、馬、朱、胡、郭、何、高、林、鄭、謝。位列前100名的姓氏還有:羅、梁、宋、唐、許、韓、馮、鄧、曹、彭、曾、蕭、田、董、袁、潘、於、蔣、蔡、餘、杜、葉、程、蘇、魏、呂、丁、任、沈、姚、盧、姜、崔、鍾、譚、陸、汪、範、金、石、廖、賈、夏、韋、付、方、白、鄒、孟、熊、秦、邱、江、尹、薛、閆、段、雷、侯、龍、史、陶、黎、賀、顧、毛、郝、龔、邵、萬、錢、嚴、覃、武、戴、莫、孔、向、湯。以上100個姓氏總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4.77%。 ;中國大陸首二十大姓名單 (2007年) # 王 9255萬人(2006年11月人口資料,下同) # 李 9202萬人 # 張 8669萬人 # 劉 6828萬人 # 陳 5664萬人 # 楊 4168萬人 # 黃 2941萬人 # 孫 2794萬人 # 趙 2618萬人 # 吳 2502萬人 # 周 2433萬人 # 徐 2355萬人 # 馬 1689萬人 # 朱 1646萬人 # 胡 1497萬人 # 郭 1426萬人 # 何 1334萬人 # 高 1290萬人 # 羅 1260萬人 # 林 1250萬人 前二十位姓氏2006年11月人口資料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網站免費統計分析產品。 姓氏在北京有超過450個不同的姓氏,但是在廣東和福建,只有不到300個不同的姓氏。如果結合中國大陸和臺灣的不同研究,結果可能有所不同。 === 臺灣 === 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2016年6月30日戶籍姓名登記資料統計,姓氏總數有1,503個。其中前10大姓人口數佔總人口數52.77%,前100大姓人口數佔總人口數96.56%。除宜蘭縣及雲林縣第一大姓為林姓外,其餘縣市皆以陳姓為第一大姓,全臺灣最有錢排名前十名幾乎皆為蔡姓所屬。 # 陳(11.14%) # 林(8.31%) # 黃(6.05%) # 張(5.27%) # 李(5.13%) # 王(4.11%) # 吳(4.04%) # 劉(3.16%) # 蔡(2.91%) # 楊(2.66%) # 許(2.33%) # 鄭(1.88%) # 謝(1.76%) # 洪(1.50%) # 郭(1.49%) # 邱(1.46%) # 曾(1.44%) # 廖(1.34%) # 賴(1.32%) # 徐(1.26%) 1951年間,人口社會學者陳紹馨博士,曾經依據1956年臺灣人口普查資料,進行一項關於臺灣人口之姓氏分佈的研究調查。其後楊緒賢先生就根據前人研究成果及戶政口卡資料,完成一部關於-{}-姓氏與堂號方面的專書,該書主要內容及編排順序,即採全臺人口數的前一百大姓氏排名為序,從此「臺灣一百大姓氏」之概念與排序,也就逐漸確立並廣泛地被大眾所接受。 依《臺灣百大姓氏》原文排序: 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 許、鄭、謝、郭、洪、邱、曾、廖、賴、徐、 周、葉、蘇、莊、江、呂、何、羅、高、蕭、 潘、朱、簡、鍾、彭、遊、詹、胡、施、沈、 餘、趙、盧、梁、顏、柯、孫、魏、翁、戴、 範、宋、方、鄧、杜、傅、侯、曹、溫、薛、 丁、馬、蔣、唐、卓、藍、馮、姚、石、董、 紀、歐、程、連、古、汪、湯、姜、田、康、 鄒、白、-{塗}-、尤、巫、韓、龔、嚴、袁、鐘、 黎、金、阮、陸、倪、夏、童、邵、柳、錢。 依2016年6月30日戶籍登記資料統計排序: 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 許、鄭、謝、洪、郭、邱、曾、廖、賴、徐、 周、葉、蘇、莊、呂、江、何、蕭、羅、高、 潘、簡、朱、鍾、彭、遊、詹、胡、施、沈、 餘、盧、梁、趙、顏、柯、翁、魏、孫、戴、 範、方、宋、鄧、杜、傅、侯、曹、薛、丁、 卓、馬、阮、董、唐、-{溫}-、藍、蔣、石、古、 紀、姚、連、馮、歐、程、湯、-{黃}-、田、康、 姜、汪、白、鄒、尤、巫、-{zh-hant:鐘;zh-hans:鍾}-、黎、-{塗}-、龔、 嚴、韓、袁、金、童、陸、夏、柳、凃、邵。 === 新加坡 === 截至2010年,漢族佔新加坡人口的74.1%,而其他主要少數民族多數沒有使用家族姓氏的傳統。所以新加坡常見姓氏均為漢姓。以下以2000年釋出的官方資料依照漢姓羅馬字標註進行排列。Statistics Singapore. "Popular Chinese Surnames in Singapore". 排名 常見 羅馬標註 籍貫 總人口 (2000) 百分比% (華人人口占比) 對應漢字 其他標註法 1 Tan 閩南 潮州 海南 237,800 9.5 陳 廣府:Chan,客家:Chin 2 Lim 閩南 潮州 海南 客家 166,000 6.6 林 3 Lee 閩南 潮州 廣府 海南 客家 112,600 4.5 李 4 Ng 閩南 潮州 106,200 4.2 黃 4 Ng 客家 廣府 106,200 4.2 吳 4 Ng 客家 廣府 106,200 4.2 伍 5 Ong 閩南 66,700 2.7 王 5 Ong 閩南 66,700 2.7 黃 5 Ong 閩南 66,700 2.7 汪 6 Wong 廣府 海南 客家 65,000 2.6 王 6 Wong 廣府 海南 客家 65,000 2.6 汪 6 Wong 廣府 海南 客家 65,000 2.6 黃 7 Goh 閩南 潮州 56,200 2.2 吳 8 Chua 閩南 潮州 54,600 2.2 蔡 9 Chan 廣府 閩南 潮州 48,400 1.9 陳 9 Chan 廣府 閩南 潮州 48,400 1.9 曾 10 Koh 閩南 潮州 48,100 1.9 許 11 Teo 閩南 潮州 46,800 1.9 張 12 Ang 閩南 潮州 43,600 1.7 洪 13 Yeo 閩南 潮州 36,600 1.5 楊 14 Tay 閩南 潮州 35,800 1.4 鄭 15 Ho 閩南 潮州 廣府 客家 海南 35,000 1.4 何 16 Low 潮州 閩南 31,600 1.3 劉 17 Toh 潮州 閩南 25,300 1.0 杜 17 Toh 潮州 閩南 25,300 1.0 卓 18 Sim 潮州 閩南 23,800 0.9 沈 19 Chong 客家 23,100 0.9 莊 19 Chong 客家 23,100 0.9 張 20 Chia 客家 潮州 22,600 0.9 謝 === 日本 === 日本常見姓氏前20名 排名 原文 羅馬字轉寫 1 佐藤 Satō 2 鈴木 Suzuki 3 高橋 Takahashi 4 田中 Tanaka 5 渡邊 Watanabe 6 伊藤 Itō 7 山本 Yamamoto 8 中村 Nakamura 9 小林 Kobayashi 10 齋藤 Saitō 11 加藤 Katō 12 吉田 Yoshida 13 山田 Yamada 14 佐々木 Sasaki 15 山口 Yamaguchi 16 松本 Matsumoto 17 井上 Inoue 18 木村 Kimura 19 林 Hayashi 20 清水 Shimizu === 韓國 === 韓國常見姓氏前20名,2000年 排名 漢字 諺文 百分比 % 1 金 21.6 2 李 14.8 3 樸 8.5 4 崔 4.7 5 鄭 4.4 6 姜 2.3 7 趙 2.1 8 尹 2.1 9 張 2.0 10 林 1.7 11 吳 1.5 12 韓 1.5 13 申 1.5 14 徐 1.5 15 權 1.4 16 黃 1.4 17 安 1.4 18 宋 1.4 19 柳 1.3 20 洪 1.1 若依本貫來排的話,前10位如下: 排名 原文 百分比 % 1 金海金氏 9.0 2 密陽樸氏 6.6 3 全州李氏 5.7 4 慶州金氏 3.8 5 慶州李氏 3.1 6 慶州崔氏 2.1 7 晉州姜氏 2.1 8 光山金氏 1.8 9 坡平尹氏 1.6 10 清州韓氏 1.4 === 越南 === 越南常見姓氏15名 排名 原文(國語字) 漢字 百分比 % 1 Nguyễn 阮 38.4 2 Trần 陳 11 3 Lê 黎 9.5 4 Huỳnh/Hoàng 黃 5.1 5 Phạm 範 5 6 Phan 潘 4.5 7 Võ/Vũ 武 3.9 8 Đặng 鄧 2.1 9 Bùi 裴 2 10 Đỗ 杜 1.4 11 Hồ 胡 1.3 12 Ngô 吳 1.3 13 Dương 楊 1 14 Lý 李 0.5 15 Quách 郭 0.1 前10名姓氏概括了越南人口80%以上。 ==歐洲== === 法國 === 法國常見姓氏前20名 排名 原文 譯文 人口 意涵 1 Martin 馬登 235,846 羅馬名Martinus,源自羅馬戰神馬爾斯 2 Bernard 伯納 105,132 英勇的熊,源自古日耳曼語的熊(bern)與英勇(hard) 3 Dubois 杜波瓦 95,998 法語「來自樹林」 4 Thomas 托馬 95,387 源自希伯來語「雙胞胎」,以聖經人物使徒多馬著稱 5 Robert 霍貝 91,393 光輝的名聲,源自古日耳曼語的名聲(hrod)與光輝、明亮(beraht) 6 Richard 理查 90,689 英勇的統治者,源自古日耳曼語的統治(ric)與英勇(hard) 7 Petit 佩帝 88,318 法語「小的」 8 Durand 杜洪 84,252 法語「持久的、固執的」 9 Leroy 樂華 78,868 國王、統治者,源自拉丁語Rex 10 Moreau 莫羅 78,177 黑皮膚的,源自拉丁語Maurus,或指摩爾人 11 Simon 西蒙 76,655 源自希伯來語「聽聞」或古希臘語「扁鼻子」,以聖經人物使徒西門著稱 12 Laurent 洛朗 75,307 羅馬名Laurentius,指來自的(一座羅馬城市,位於羅馬城附近) 13 Lefebvre 勒菲弗爾 74,564 法語「鐵匠」 14 Michel 米歇爾 74,318 源自希伯來語「誰似天主?」,以天使米迦勒著稱 15 Garcia 加西亞 68,720 可能源自巴斯克語的熊(hartz) 16 David 大衛 61,762 源自希伯來語「摯愛的」,以大衛王著稱 17 Bertrand 伯特蘭 59,817 明亮的盾,源自古日耳曼語光輝、明亮(beraht)與盾牌(rand) 18 Roux 魯 59,440 法語「紅色的」 19 Vincent 文森 57,351 羅馬名Vincentius,源自拉丁語「征服」(vincere) 20 Fournier 富尼耶 57,047 法語「麵包師」 === 德國 === 德國常見姓氏前10名,1995年 排名 原文 譯文 百分比 % 意涵 1 Müller 繆勒 0.95% 古高地德語「磨坊主」 2 Schmidt 施密特 0.69% 古高地德語「鐵匠」 3 Schneider 施耐德 0.40% 德語「裁縫」 4 Fischer 菲舍爾 0.35% 德語「漁夫」 5 Meyer 邁耶 0.33% 古高地德語「官吏」或「自耕農」,亦作Meier(北德)、Maier、Mayer(南德) 6 Weber 韋伯 0.30% 德語「紡織工」 7 Schulz 舒爾茨 0.27% 古高地德語「執法者、審判者、警察」 8 Wagner 瓦格納 0.27% 古高地德語「車輪匠、製造馬車的」 9 Becker 貝克爾 0.27% 德語「麵包師」 10 Hoffmann 霍夫曼 0.26% 德語「宮廷的人」、「總管」 德語姓氏多源自職業名稱,如上述所有姓氏皆是如此。 === 匈牙利 === 匈牙利常見姓氏前20名 排名 原文 譯文 人口 釋義 1 Nagy 納吉 237,375 匈牙利語「身材高大的」 2 Kovács 科瓦奇 219,113 匈牙利語「鐵匠」,源自南斯拉夫語言 3 Tóth 托特 214,803 匈牙利語「斯洛伐克人」、「斯洛維尼亞人」 4 Szabó 紹博 211,064 匈牙利語「裁縫」 5 Horváth 霍瓦特 200,366 匈牙利語「克羅埃西亞人」 6 Varga 沃爾高 138,732 匈牙利語「鞋匠」、「皮革匠」 7 Kiss 基什 132,624 匈牙利語「小的」 8 Molnár 莫爾納爾 107,791 匈牙利語「磨坊主」 9 Németh 內梅特 92,803 匈牙利語「日耳曼人」,來自西斯拉夫語言 10 Farkas 弗爾考什 83,405 匈牙利語「狼」 11 Balogh 巴洛格 80,440 匈牙利語「左撇子」 12 Papp 帕普 53,266 匈牙利語「教士」 13 Takács 陶卡奇 52,672 匈牙利語「紡織工」 14 Juhász 尤哈斯 51,693 匈牙利語「牧羊人」 15 Lakatos 拉卡託什 46,422 匈牙利語「鎖匠」 16 Mészáros 梅薩羅斯 40,469 匈牙利語「屠夫」 17 Oláh 奧拉 38,377 匈牙利語「瓦拉幾亞人」,源自古斯拉夫語volhu,意為「使用羅曼語的人」 18 Simon 西蒙 38,255 源自希伯來語「聽聞」或古希臘語「扁鼻子」,以聖經人物使徒西門著稱 19 Rácz 拉茨 35,116 匈牙利語「塞爾維亞人」,源自塞爾維亞的 20 Fekete 菲克特 34,799 匈牙利語「黑色的」 === 義大利 === 義大利常見姓氏前20名 排名 原文 譯文 來源 1 Rossi 羅西 義大利語「紅色的」,尤其指「紅髮的」,源自拉丁語的紅色(Russus) 2 Russo 魯索 義大利語「紅色的」,Rossi 的變體 3 Ferrari 法拉利 義大利語「金屬工匠」,尤指「鐵匠」,源自拉丁語的鐵匠(ferrarius) 4 Esposito 埃斯波西託 義大利語「暴露的」,引申為「被遺棄在街頭的」 5 Bianchi 比安奇 義大利語「白色的」,常指「白髮的」或「白皮膚的」 6 Romano 羅曼諾 義大利語「來自羅馬的」,偶爾也包含君士坦丁堡; 7 Colombo 科倫波 義大利語「養鴿人」,源自義大利語的鴿子(colomba) 8 Ricci 裡奇 義大利語「捲髮的」,源自義大利語捲曲的(riccio) 9 Marino 馬裡諾 義大利語「海的」,源自拉丁語Marinus 10 Greco 格雷科 義大利語「來自希臘的」 11 Bruno 布魯諾 義大利語「棕色的」,常指「棕髮的」或「棕皮膚的」 12 Gallo 加洛 義大利語「公雞」,源自拉丁語gallus,可引申為「驕傲的」 13 Conti 孔蒂 義大利語「伯爵」,源自拉丁語的侍從(comes),絕大多數是指為伯爵工作的人,而非伯爵本人 14 De Luca 德盧卡 義大利語「盧卡的」,Luca一名源於拉丁文Lucas,指來自(位於南義大利)的人 15 Costa 科斯塔 義大利語「岸邊的」,源自拉丁語的「邊緣」 16 Giordano 吉奧達諾 指約旦河,河流名源自古希伯來語「順流而下」 17 Mancini 曼奇尼 義大利語「左撇子」之變體,原為manco,拉丁語原意為「殘廢的」(mancus) 18 Rizzo 裡佐 義大利語「捲曲的」,Ricci的變體 19 Lombardi 隆巴迪 義大利語「倫巴底的」,指義大利北部地區 20 Moretti 莫雷蒂 義大利語「黑皮膚的」,源自拉丁語Maurus,或指摩爾人 === 挪威 === 挪威常見姓氏前20名,2009年 排名 原文 譯文 人口 意涵 1 Hansen 漢森 55260 漢斯(Hans)之子,漢斯為約翰尼斯(Johannes)的縮寫 2 Johansen 約翰森 51763 約翰(Johan)之子 3 Olsen 奧爾森 51495 奧勒(Ole)之子,奧勒為奧拉夫(Olaf)的簡稱 4 Larsen 拉森 38964 拉爾斯(Lars)之子,拉爾斯為勞倫斯(Laurence)在斯堪地那維亞的簡稱 5 Andersen 安徒生 38027 安德斯(Anders)之子,安德斯為安德烈(Andreas)的變體 6 Pedersen 佩德森 36046 佩德爾(Peder)之子,佩德爾為彼得(Peter)在斯堪地那維亞的變體 7 Nilsen 尼爾森 35864 尼爾斯(Nils)之子,尼爾斯為尼可拉斯(Nicholas)在斯堪地那維亞的變體 8 Kristiansen 克里斯蒂安森 24116 克里斯蒂安(Kristian)之子 9 Jensen 延森 23604 延斯(Jens)之子,延斯為約翰(John)在丹麥與挪威的變體;此姓氏也是丹麥第一大姓氏 10 Karlsen 卡爾森 21933 卡爾(Karl)之子 11 Johnsen 約翰森 21063 約翰(John)之子 12 Pettersen 佩特森 20659 佩特爾(Petter)之子,佩特爾為彼得(Peter)在挪威與瑞典的變體 13 Eriksen 艾利克森 19487 艾利克(Erik)之子 14 Berg 伯格 18306 源自古日耳曼語「山丘」 15 Haugen 豪根 14557 挪威語「山丘」,常指住在山丘上的人 16 Hagen 哈根 14265 源自古諾爾斯語「有圍籬的牧地」 17 Johannessen 約翰內森 13673 約翰內斯(Johannes)之子 18 Andreassen 安德烈亞森 12313 安德烈亞斯(Andreas)之子 19 Jacobsen 雅各布森 12085 雅各布(Jacob)之子 20 Halvorsen 哈沃爾森 11762 哈沃爾(Halvor)之子,源自古諾爾斯語「岩石守衛者」 以-sen 結尾的姓氏來源自父名。 === 波蘭 === 波蘭常見姓氏前20名,2002年 排名 原文 譯文 人口 意涵 1 Nowak 諾瓦克 203,506 源自古斯拉夫語「新的」 2 Kowalski 科瓦爾斯基 139,719 來自波蘭語「鐵匠」(Kowal) 3 Wiśniewski 維西尼耶夫斯基 109,855 來自波蘭語「酸櫻桃」(wiśnia) 4 Wójcik 沃伊奇克  99,509 來自波蘭語「村莊首領」(wójt),可能源自德語「總管」(vogt)或波蘭人名沃伊切赫(Wojciech) 5 Kowalczyk 科瓦爾奇克 97,796 波蘭語「鐵匠之子」,來自波蘭語「鐵匠」(Kowal) 6 Kamiński 卡明斯基 94,499 來自波蘭語「石頭」(kamień),通常指「採石工人」或「住在石屋裡的人」 7 Lewandowski 萊萬多夫斯基 92,449 來自波蘭語「入球的人」(lewangoalski) 8 Zieliński 捷林尼斯基 91,043 來自波蘭語「綠色」(zieleń) 9 Szymański 席曼尼斯基 89,091 不詳,可能來自波蘭人名西蒙(Szymon),或波蘭北部城鎮席曼尼(Szymany) 10 Woźniak 沃茲尼亞克 88,039 來自波蘭語「猶太會堂執事」或「官吏」(Wozny) 11 Dąbrowski 東布羅夫斯基 86,132 來自波蘭語「橡樹林」(Dąbrowa, Dąbrówka) 12 Kozłowski 科茲沃夫斯基 75,962 來自波蘭語「公山羊」(kozioł) 13 Jankowski 揚科夫斯基 68,514 來自波蘭人名揚內克(Janek),此名為約翰內斯(Johannes)在西斯拉夫地區的縮寫變體 14 Mazur 馬祖爾 66,773 指「來自馬佐夫舍地區的」,馬佐夫舍(Mazowsze)又譯馬佐維亞(Mazovia),位於波蘭中部 15 Wojciechowski 沃伊切霍夫斯基 66,361 來自波蘭人名沃伊切赫(Wojciech),人名源自古西斯拉夫語「士兵(voji)的撫慰(tekha)」 16 Kwiatkowski 科維亞特科夫斯基 66,017 來自波蘭語「花」(kwiatek) 17 Krawczyk 克拉夫奇克 64,048 波蘭語「裁縫之子」,來自波蘭語「裁縫」(krawiec) 18 Kaczmarek 卡奇馬雷克 61,816 來自波蘭語「旅店」(karczma) 19 Piotrowski 皮奧特羅夫斯基 61,380 來自波蘭人名皮奧特(Piotr),即彼得(Peter)之變體 20 Grabowski 格拉博夫斯基 58,393 來自波蘭語「掘墓者」(grabarz)或「櫪樹」(grab) === 西班牙=== 西班牙常見姓氏前20名 排名 原文 譯文 人口 百分比 % 來源 1 García 加西亞 1,378,000 3.48 García 一名可能起源自伊比利亞或巴斯克語,曾在中世紀早期的西班牙十分常見。像許多以-ez 結尾的姓一樣,García 源自父名 2 Fernández 費爾南德斯 851,000 2.15 費爾南多(Fernando)之子 3 González 岡薩雷斯 839,000 2.12 貢薩洛(Gonzalo)之子 4 Rodríguez 羅德里格斯 804,000 2.03 羅德里戈(Rodrigo)之子 5 López 洛佩斯 796,000 2.01 諾普(Lope)之子 6 Martínez 馬丁內斯 788,000 1.97 馬丁(Martin)之子 7 Sánchez 桑切斯 725,000 1.83 桑丘(Sancho)之子 8 Pérez 佩雷斯 709,000 1.79 佩德羅(Pedro)之子 9 Martín 馬丁 459,000 1.16 10 Gómez 戈麥斯 440,000 1.11 戈麥斯(Gomes)、戈莫(Gomo)或Gomaro 之子 11 Ruiz 魯伊斯 321,000 0.81 魯伊(Rui,Rodrigo 的變體)之子 12 Hernández 埃爾南德斯 305,000 0.77 埃爾南多(Hernando,Fernando 的變體)之子 13 Jiménez 希門尼斯 293,000 0.74 希門諾(Jimeno)之子 14 Díaz 迪亞斯 293,000 0.74 迪亞格(Diago)或迭戈(Diego)之子 15 Álvarez 阿爾瓦雷斯 273,000 0.69 阿爾瓦羅(Alvaro)之子 16 Moreno 莫雷諾 261,000 0.66 有著棕黑色頭髮的 17 Muñoz 穆尼奧斯 241,000 0.61 穆尼奧(Munio)之子 18 Alonso 阿隆索 206,000 0.52 19 Gutiérrez 古鐵雷斯 170,000 0.43 古鐵(Gutier)、古鐵雷(Gutierre)或Gualtierre 之子 20 Romero 羅梅羅 170,000 0.43 朝聖 === 瑞典 === 瑞典常見姓氏前20名 排名 原文 譯文 2010年人口 2009年人口 1 Johansson 約翰森 258,785 262,473 2 Andersson 安德森 257,994 261,415 3 Karlsson 卡爾森 228,794 231,583 4 Nilsson 尼爾森 175,392 177,435 5 Eriksson 埃裡克森 150,296 151,856 6 Larsson 拉爾森 127,403 128,604 7 Olsson 奧爾森 117,401 118,772 8 Persson 佩爾森 110,618 111,942 9 Svensson 斯文森 104,689 106,222 10 Gustafsson 古斯塔夫森 99,693 100,668 11 Pettersson 佩特森 98,475 99,822 12 Jonsson 瓊森 75,353 76,086 13 Jansson 楊森 51,412 51,976 14 Hansson 漢森 44,900 45,331 15 Bengtsson 本特森 35,047 35,365 16 Jönsson 瓊森 33,225 33,628 17 Lindberg 林德伯格 27,584 27,564 18 Jakobsson 雅各布森 27,030 27,133 19 Magnusson 馬格努森 26,935 27,098 20 Olofsson 奧洛夫森 26,820 27,051 瑞典最常見的姓名來源於父名,例如Karl 的兒子姓氏作Karlsson(Karl 之子);女兒的姓氏作Karlsdotter(Karl 之女)。從19世紀開始,這些姓氏開始向美國或英國那樣向下沿用,女性也可能使用“某某的兒子”之類的姓氏。對比於愛爾蘭的“mac-姓氏”。雖然這些使用“某某兒子”的性質在瑞典很普遍,很多的瑞典人還有其他例如Lindberg(linden/lime mountain), Sjöman(水手)或Nyman(新人,Newman)這類的姓氏。瑞典的貴族通常有一個關於他們族徽(coat of arms)的姓氏或一個非瑞典的名字,但不一定有。 === 芬蘭 === 芬蘭常見姓氏前10名: 排名 原文 譯文 2016年9月12日人口 1 Korhonen 科爾霍寧 23,225 2 Virtanen 維爾塔寧 22,869 3 Mäkinen 麥基寧 20,898 4 Nieminen 涅米寧 20,842 5 Mäkelä 麥克萊 19,524 6 Hämäläinen 海麥萊伊寧 19,006 7 Laine 拉伊內 18,645 8 Heikkinen 黑基寧 17,876 9 Koskinen 科斯基寧 17,669 10 Järvinen 耶爾維寧 16,714 === 英國 === ==== 英格蘭 ==== 英格蘭常見姓氏前20名 排名 原文 譯文 百分比 % 1 Smith 史密斯 1.26 2 Jones 瓊斯 0.77 3 Taylor 泰勒 0.59 4 Brown 布朗 0.56 5 Williams 威廉姆斯 0.39 6 Wilson 威爾遜 0.39 7 Johnson 約翰遜 0.37 8 Davis 戴維斯 0.34 9 Robinson 羅賓遜 0.32 10 Wright 萊特 0.32 11 Thompson 湯普森 0.31 12 Evans 伊萬斯 0.30 13 Walker 沃克 0.30 14 White 懷特 0.30 15 Roberts 羅伯茨 0.28 16 Green 格林 0.28 17 Hall 霍爾 0.28 18 Wood 伍德 0.27 19 Jackson 傑克遜 0.27 20 Clarke 克拉克 0.26 ==== 北愛爾蘭 ==== 北愛爾蘭常見姓氏前20名 排名 原文 譯文 百分比 % 1 Wilson 威爾遜 0.75 2 Campell 坎貝爾 0.75 3 Kelly 凱利 0.74 4 Johnston 約翰斯頓 0.69 5 Moore 摩爾 0.62 6 Thompson 湯普森 0.61 7 Smyth 史密斯 0.60 8 Brown 布朗 0.59 9 O'Neill 奧尼爾 0.57 10 Doherty 多爾蒂 0.54 11 Stewart 斯圖爾特 0.54 12 Quinn 奎因 0.51 13 Robinson 羅賓遜 0.50 14 Murphy 墨菲 0.49 15 Graham 格雷厄姆 0.48 16 Martin 馬丁 0.45 17 McLaughlin 麥克勞克林 0.45 18 Hamilton 漢密爾頓 0.44 19 Murray 美利 0.43 20 Hughes 休斯 0.41 ==== 蘇格蘭 ==== 蘇格蘭常見姓氏前20名 排名 原文 譯文 百分比 % 1 Smith 史密斯 1.28 2 Brown 布朗 0.94 3 Wilson 威爾遜 0.89 4 Robertson 羅伯遜 0.78 5 Thompson 湯普森 0.78 6 Campell 坎貝爾 0.77 7 Stewart 斯圖爾特 0.73 8 Anderson 安德森 0.70 9 Scott 斯科特 0.55 10 Murray 美利 0.53 11 MacDonald 麥當勞 0.52 12 Reid 裡德 0.52 13 Taylor 泰勒 0.49 14 Clark 克拉克 0.47 15 Ross 羅斯 0.43 16 Young 楊 0.42 17 Mitchell 米切爾 0.41 18 Watson 沃森 0.41 19 Paterson 百德新 0.40 20 Morrison 莫里森 0.40 ==== 威爾士 ==== 威爾士常見姓氏前20名 排名 原文 譯文 百分比 % 1 Jones 瓊斯 5.75 2 Williams 威廉姆斯 3.72 3 Davies 戴維斯 3.72 4 Evans 伊萬斯 2.47 5 Thomas 托馬斯 2.43 6 Roberts 羅伯茨 1.53 7 Lewis 劉易斯 1.53 8 Hughes 休斯 1.23 9 Morgan 摩根 1.16 10 Griffiths 格利菲斯 0.96 11 Edwards 愛德華茲 0.93 12 Smith 史密斯 0.85 13 James 詹姆斯 0.82 14 Rees 里斯 0.81 15 Jenkins 詹金斯 0.69 16 Owen 歐文 0.67 17 Price 普萊斯 0.67 18 Philips 菲利普斯 0.65 19 Moss 莫斯 0.63 20 Richards 理查茲 0.55 ==美洲== === 美國 === 美國常見姓氏前20名 排名 原文 譯文 百分比 % 1 Smith 史密斯 1.006 2 Johnson 強森 0.810 3 Williams 威廉斯 0.699 4 Jones 瓊斯 0.621 5 Brown 布朗 0.621 6 Davis 戴維斯 0.480 7 Miller 米勒 0.424 8 Wilson 威爾森 0.339 9 Moore 摩爾 0.312 10 Taylor 泰勒 0.311 11 Anderson 安德森 0.311 12 Thomas 托馬斯 0.311 13 Jackson 傑克森 0.310 14 White 懷特 0.279 15 Harris 哈里斯 0.275 16 Martin 馬丁 0.273 17 Thompson 湯普森 0.269 18 García 賈西亞 0.254 19 Martínez 馬丁尼斯 0.234 20 Robinson 羅賓森 0.233 美國姓氏的分佈反映了美國移民到這個國家的歷史。很多從非英語國家的移民採用英文姓氏,最好的例子是最常見的瑞典姓氏Johanson 後來變成了Johnson,德文姓氏Müller 變成了Miller。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些姓氏在美國比在英國常見。 == 依人口排序 == ==參考文獻== XS
漢族
漢族,是大中華地區的主體民族,屬於東亞人種,在世界其他地區亦有分佈,如緬甸果敢族、越南艾族、明鄉人,也屬於漢族的分支。漢族總人口超過13億,佔世界人口約18%,以人數而言,目前是世界第1大單一族群,其總和生育率低於世代更替水準。漢族在古代曾經有中國人、明人、漢人、漢、唐人、華人、秦人等稱謂,依據上古傳說,漢族是炎帝、黃帝2個部落的後裔,故今又稱炎黃子孫。其他民族對漢族的稱呼有Han Chinese、Китайцы(語源為“契丹人”)、漢族(한족)、漢民族、桃花石等。 == 族稱 == === 自稱 === 漢族作為一個族群,直到漢武帝時代才有了“漢人”一名。“漢人”得名於漢朝,最初本意是指“漢朝之人”,而漢朝則得名於漢水。但在漢朝早期,因為秦朝的強大影響,匈奴也將漢朝時的中國漢族人稱作“秦人”,漢朝及匈奴將當時中國漢族人統稱為「秦人」或「漢人」,「漢」作為族稱最終為中國漢族人所接受。 “漢”作為漢族的族稱應不晚於南朝初期。唐朝在與周邊國家或地區的交往中自稱為“漢”、“漢國”,邊界稱為“漢界”,其人民稱為“漢人”、「漢民」,也可稱為「華人」。到近代19世紀末以後,由於“民族”一詞引入,“漢族”便取代“漢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 “炎黃子孫”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國民黨及中國共產黨用來做為“漢族”的代稱或另稱。 學者杜家驥說,中國古代沒有現代稱謂“民族”即加上“族”的概念,但不等於當時沒有漢族這一民族,用於民族之間區別的“滿”、“蒙”、“漢”,都是古代的民族概念,故現代學界尤其史學界稱歷史上的漢人為漢族。但明代筆記《閒中今古錄摘抄》中出現了「胡族」一詞,作為與「中華人」相對立的詞語使用。 古代漢族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九州」、「華夏」、「神州」、「中國」、「中土」、「中華」、「中夏」、「漢地」等,同時認為非漢民族主要聚居地區在九州之外,而非漢民族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漢地」、「賽里斯」、「摩訶支那」。 === 他稱 === 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在魏晉南北朝時“華夏人”開始出現“漢人”自我稱謂,而在此之前,“漢人”、“漢民”多為周邊國家對漢朝國民的稱呼。 由於秦朝聲威遠震,也影響到其他國家對漢朝的稱呼,如古代的印度、希臘與羅馬等國仍稱其為、、、等等。到唐朝後,由於唐朝對周邊的強大影響力,漢民族也被外國人稱為“唐人”。《明實錄》中多有以「唐人」稱呼當時中國漢族人的語句,而有些明代文獻則稱其為「中國人」。 == 歷史 == === 漢族先民(約前3000-前3世紀) === 漢族在先秦稱作“夏”或“華夏”,其形成的時間,有著多種觀點。 * 歷史學家傅斯年認為炎黃部落與東夷部落融合而形成華夏,這就是著名的“夷夏東西說”。 * 學者王東平的《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問題的論辯》中認為華夏族是由周朝的夏人、商人和周人所融合形成。在黃帝部落的後裔建立夏朝後,夏部落和商部落、周部落經夏、商、週三代一千六百多年的發展,與中原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的戎、狄、夷、蠻部落融合而形成華夏,同時以其“冕服採章曰華”稱作華夏,而後由於華夏族的分裂而稱作“諸夏”或“諸華” ==== 起源 ==== 華夏祖先黃帝與炎帝的傳世文獻記載最早可追溯至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據《國語》、《史記》,顓頊、舜、有虞氏、夏、商、周、共工、四嶽、杞、鄶、申、呂、齊、許等部落諸侯皆為黃帝與炎帝的後代;齊威王亦以黃帝為祖先。據現代考古材料和碳-14測定的結果,生活於五千年前的黃帝與仰韶文化下限一致。其活動範圍也相差無幾,皆以現河南西部、關中地區和山西南部為主要中心。仰韶文化後期的西安半坡等遺址中出土的器物也與史籍關於黃帝造物的故事相符。 據《史記正義》引用《帝王世紀》認為炎帝之母任姒為有蟜氏女,後在華陽遊玩時感生炎帝,其形象為牛首人身。公元前476年前成書《國語·晉語四》則記載黃帝與炎帝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因兩人分別生於姬水和姜水,故而異德,所以其姓也不同,黃帝為姬姓,炎帝為姜姓。而公元1719年成書《繹史》所記載的又完全不同,該書引用《新史》猜測“炎黃二帝是同母異父的兄弟”,炎黃所處的時代正是母系社會末期,其時,母權已衰,新的父權將取而代之。 由於當時社會生產水平的提升,炎帝氏族自原來的氏族分出後遷居於姜水。姜水位於現在的陝西,發源於岐山,是渭水的一條支流。渭水兩岸封地豐腴,有“八百里秦川”之稱,炎帝氏族便在此發展為一個強盛的部落。之後由於某種原因,有一部落成員向東遷徙到中原地區,與早已遷徙於此的黃帝部落結盟。黃帝氏族此時已是久居中原,並向四方擴充套件形成黃帝部落。其活動範圍東至山東泰山,西抵甘肅,南達湖南嶽陽,北及河北懷來。之後由於矛盾,兩個同母同父的兄弟部落間便發生了著名的“阪泉之戰”,黃帝部落最終取勝,自此鞏固了其在部落聯盟中的主要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餘太山認為,古史中記載的黃帝系統的各部族,包括少昊、陶唐氏、有虞氏與允姓之戎等部落,他推論這些部族後來向西發展,成為月氏與塞種的先祖,月氏與塞種皆屬於古代印歐人。然而考古學的研究指出,古代印歐人種東進的地理介限位於新疆東部至甘肅西部之間,在此以東的地區並沒有發現具有印歐人種型態的基因。所有萬年以內,黃河流域出土的考古基因,都是黃種人。。 ==== 炎黃聯盟的分化與重組 ==== 因當時社會的發展,黃帝部落的人口逐漸增多,便漸漸分化出新的氏族和部落。夏-{後}-氏便是其中之一,這氏族雖已從黃帝部落中分出,卻仍然強調自己的祖先是黃帝,並祭祀黃帝。周朝的始祖同樣是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其母系為炎帝後裔,父系則是黃帝之後,周人為姬姓。 在傳說中的五帝時期,原本的氏族屬於血緣的集體,當社會的發展令其成員不得不依自身的經濟與生產要求而遷徙,並選擇性的重組成以地緣為基礎的部落聯盟。如堯時的鯀、共工、羲、和;舜時的禹、棄、契、皋陶、益等等,他們一方面是所在部落的首領,另一方面則又與堯或舜結為聯盟。隨著時間的推移,部落之間的共性漸增,便逐成為部落共同體。之後,禹承繼之前的成果而建立夏朝。 ==== 華夏族的形成 ==== 夏朝的建立也令“夏”這一族稱出現,這一名稱究竟是自稱或是他稱現已不可考,而“華”則是因夏族的服飾和文化特徵而得名,後又演化為“夏”的同義詞,甚至是合稱為“華夏”。由於夏朝的強盛與較長的存在時間,令但凡與夏王畿的夏人有共同民族特點的諸侯國的人民都會接受“夏”的族稱,並自視為夏族的一部分。就如,周人的先祖原是居於渭水一帶,與堯舜和大禹所居地區相近,都屬於自仰韶文化發展出的龍山文化。夏朝建立後,夏王為天下共主,居於邰的周便成為夏的一個方國。後因“夏政衰”,周人先祖不窋率眾遷於“戎狄之間”的豳,但仍然保持著定居的農業生活,而不是於其鄰居的遊牧畜牧業。後因北狄南下,周人被迫再遷至岐下的周原,也因如此,便從所居之地而稱為周人。從經濟上看,周人與夏人都從農業。在宗教方面則夏、商、周都實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都認為“上帝”抑或“天”是最高的神靈。在他們所崇拜的祖先中,大部分都是相同的,如“社稷五祀”中的“稷”,在夏朝是配以“烈山氏之子柱”,自商朝起便配為周人始祖“棄”。在周人的觀念中,稱自己所居之地為“西土”,而夏朝和商朝的王畿都是“中土”或“土中”,再往東便是“東土”。同時,周朝統治者也自稱夏,自認為諸夏的一部分。而周朝所分封的諸侯國,像晉、齊、魯、衛、宋、杞、蔡、邢、鄭、陳等等,他們一方面以所在地域不同而稱為晉人、齊人、魯人、衛人、宋人、杞人、蔡人、邢人、鄭人和陳人;另一方面又都認同自己為夏或華夏的一部分,是而用“諸夏”或“諸華”概括以上地區或其人民,而不是周「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諸侯國則被算入蠻夷 當華夏的概念深入人心之時,其共同體意識便產生。同時與周邊的“夷、蠻、戎、狄”等部落間的文化界限也開始固定,是謂“內諸夏而外夷狄”。而在文化與風俗方面的差異也顯露出來,如在語言方面,華夏與其他民族的交流要用到翻譯;華夏民族束髮著冠或笄,北方的戎狄“被髮”,百越是“斷髮”、“劗髮”,西南的則是“盤髮”、“編髮”等等;在服飾方面,華夏民族為右衽,其他民族則是左衽。 ==== 華夏族的統一 ==== 華夏民族可以夏朝作為其形成的標誌與名稱的來源。但在政治方面卻較為分散。大禹會合諸侯時,號稱有一萬多國進貢。商朝則有三千多國。武王克商時,尚有一千七百多國,後由於諸侯間的兼併,到春秋時仍存在一千二百個國家。 經過二百餘年相互戰鬥,諸夏國家到戰國便只剩下十餘國,其中秦、楚、燕、齊、趙、魏、韓是諸夏的主要大國。在戰國中後期,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進步,原本分立的各個諸侯國開始建立聯絡,發展出的廣泛貿易關係和交通網路。由於鴻溝的開鑿完成,將江淮流域與河濟流域串聯起來,令列國間可以由水路暢通無阻。就連本為山川所阻的巴蜀與漢中之間也開闢了“棧道千里”。顯然,發達的交通令華夏民族之間建立起共同的經濟生活起到不小的作用。到公元前256年,強大的秦國將周天子攻滅後,開始攻滅其餘諸侯國。終於在公元前221年,即秦王政二十六年,山東六國中僅存的齊國被滅,華夏族便形成了政治上的統一。 ==== 秦朝時期 ==== 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秦朝,首稱皇帝,結束了多年的戰國七雄混戰,開創大一統的新格局。由此,華夏族又被稱為“秦人”。但秦朝鉅耗民力與嚴刑峻法,享國十四年,三帝而亡,有說法「China」一詞即源於「秦」字。秦末天下大亂,諸侯並起,最終劉邦擊敗了當時最強大的霸王項羽,統一天下,因劉邦曾被封為漢王,所建立的朝代便稱為漢朝。在此這後,華夏族便又產生了“漢”這個族稱,之前的“華”、“夏”、“華夏”或“秦人”等族稱也繼續存在。 === 漢族歷史(前2世紀-1949) === ==== 漢朝時期 ==== 漢朝有西漢與東漢兩個時期,共計統治408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文化高度發達。此時漢族人口分佈仍較為集中於黃河、淮河流域一帶,佔總人口的半數以上。長江中下游人口從東漢開始有所增長,佔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 南北朝時期 ==== 從西晉末年永嘉之亂起,因數個北方遊牧民族向中原南下建立政權,史稱“五胡亂華”,尤其是在前趙和後趙時期的數十年裡,民族矛盾尤為突出,迫使中原漢族向南遷徙到長江中下遊、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史稱“衣冠南渡”,據統計南下人口要佔西晉各州總人數的八分之一以上,據復旦大學研究,西晉以前漢族主要分佈於中國北方,後因永嘉之禍大舉南遷,改變了南北人口分佈密度。當時,由於佔據東北的鮮卑慕容氏接受東晉封號,並實行安置流民、設定僑郡等政策,使得黃河中下遊不少漢人舉族遷往遼東和遼西;而在西北,漢人張氏建立的前涼也招致人數不少的漢人西遷,其後續的政權也一並貫徹這項政策,令今甘肅、青海東部和新疆南部的漢人數量大為增長。由此到南北朝時便出現了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雜居的情況。也是這個時期,“漢”成為這個民族的穩定的族稱(相對的是五胡國家統治者自稱的國人)。 ==== 隋唐時期 ==== 隋唐時期中原的統治階層內有許多漢化的鮮卑人或由其他胡戎所漢化的人。在這兩個王朝統治時期,當政權穩固後,便實行去胡俗而恢復漢朝與曹魏時期的制度,並進行“華夏正音”的改革,規定各種禮樂制度以南朝制度為基礎,再吸收一些北朝符合傳統漢文化的部分。制訂這一政策的人既有漢人,也包括了漢化的胡人,比如主持《貞觀禮》和《顯慶禮》的房玄齡(出自清河房氏,東漢司空房植)與長孫無忌(祖先拓跋鮮卑旁支長孫道生)。這種活動一直持續了三個多世紀。原本在東漢、曹魏與五胡十六國及北朝時進入漢族地區的部分胡人已經漢化,在隋唐時和漢人雜居的一些胡人也開始漢化。同時,唐朝時期因為國力強大,漢人曾為其他民族或國家稱作“唐人”,將中國大陸稱為“唐山”。 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出現分裂,並最終出現了五代十國的相互割據的局面,之後的宋朝也無力恢復唐朝時全部的領土。 ==== 宋朝時期 ==== 這段時期形成了南北政治上的分裂及至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時期的漢地經濟重心也向南轉移。北方的漢人在遼、金和西夏屬於被統治民族,但人口佔據多數,漢人的基礎為農耕經濟,漢文化佔主要地位,實行的是與契丹、西夏或女真人不同的唐制、唐律和宋制,稱之為漢法。因為民族的雜居,且漢人的人口具懸殊優勢,使得內遷的少數民族開始漢化,出現“契丹,漢人久為一家”、“猛安與漢戶,今皆一家,彼耕此種,皆是國人”的局面。當時金朝的官制、法律都仿照漢人,逐漸接受漢化,金朝的皇帝也提倡儒學,在統治者的提倡下,金人和漢人在血統和文化上都造成了緊密的融合。待金朝滅亡後,蒙古人按語言和習俗將契丹與女真人劃為漢人或蒙古人。 ==== 元朝時期 ==== 元朝統治中國後,稱原金朝境內的漢族和漢化的胡人為「漢人」,而將南宋境內的漢族和南方的少數民族稱作「南人」。這種民族政策是繼承了金朝的政策,並更加強了民族壓迫。在元朝對漢地不到一百年的統治時間裡,進入漢地的蒙古人和色目人有少部分被漢化。色目人當中一部分成為回族的先民。 ==== 明朝時期 ==== 明朝初年,由於元朝末期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災荒,導致漢人數量一度減少。經過二百年的發展後,到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漢人的人口又增長到約1.5億。之後由於明末天災饑荒、農民起義、清軍入關、三藩之亂,導致漢人人口劇減。 ==== 清朝時期 ==== 明末清初,由於清兵入塞、入關戰爭中的屠城事年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庚寅之劫等與三藩之亂的關係造成人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而飢饉、瘟疫使得中國人口又一次的急速下降。史學家葛劍雄認為明清之際人口的跌幅估計可達40%,從崇禎元年(1628年)以來平均每年下降19%,至順治末年達到谷底。另一種說法則認為,人口隱匿數量遠大於人口損失數量,而真正人口損失最大的時期就是入關戰爭戰亂時期的滅絕性屠殺如屠蜀事件。康熙二十年(1681年)後,清廷平定三藩之亂並佔領臺灣,經過康雍乾盛世獲得長期的休養生息,人口得以迅速增加。清初人口數量未明確,史學家姜濤估算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後,人口增長到1億;趙文林推估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超過1億。到乾隆時期,全國人口突破2億,到鴉片戰爭前夕的道光十三年(1833年)又增至4億。清朝人口的增長一反中國人口過去的波浪式增長型態,呈現斜線上升。19世紀時,清朝因為太平天國的起事、捻亂與回亂等戰亂損失不少人口;光緒年間又發生不少天災,光緒三年山西、陝西發生旱災,因飢荒與暴亂而死的人達一千萬以上。最後加上海外移民風氣日盛,因此到清朝滅亡時,中國人口維持在4億3千萬多人,與道光年間的人口數差不多。 清初有「六大弊政」,剃髮(或薙髮)、易服、圈地、佔房(侵佔房舍)、投充(搶掠漢人為奴隸)、逋逃(逃人法),延續時間最長的,是逃人法。順治七年六月,廣西巡撫郭肇基等人因為「擅帶逃人五十三名」,被處死。清初曾頒令諭:一、八旗制度移入關內,全族皆兵。二、鼓勵滿人入關。三、圈地,使近畿五百里內全屬旗人所有。四、禁止旗漢通婚;禁止滿人自由擇業。弊政中的投充和逋逃皆為圈地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康熙親政後即立即下令永遠停止圈地,並逐步放寬對逃人的禁令並最終裁撤督捕衙門。隨後康熙開始採取一系列與民休息的政策。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頒佈“攤丁入畝”取消了人頭稅,經過康雍乾盛世獲得長期的休養生息,漢人人口迅速增加。清朝人口的增長一反中國人口過去的波浪式增長型態,呈現斜線上升。到1850年的中國人口超過四億,清末為了充實邊疆並防止沙俄的滲透,方才解除多年禁令,正式准許漢人重新進入東北。後來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更是大量引入山東漢人闖關東,改組了東北地區的民族成分。 清朝的人口擴張和流動規模在長期性和常規化等方面在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為了「移民實邊」,發展經濟,保衛疆土,清政府鼓勵內地人移民到蒙古南部及新疆地區。在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內地各省約有七百至八百萬人遷移到邊疆和海島地區,形成了一股股由中原向東南、西南、西北、北、東北四面八方輻射狀的移民浪潮。 ==== 民國時期 ==== 其實清末的動亂,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影響經濟,令人口損耗嚴重,僅是日本侵華戰爭時就損失達三千萬人以上,還有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共內戰,都讓大量人口消耗,亦由於大量的人口損耗抵消了人口自然增加的幅度,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人口僅約六億。 ==== 漢族在現代的發展(1949-今)==== 隨著現代民族主義思想的傳入,中國各族群按文化風俗逐步形成了現代漢族及現代少數民族等56個民族,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共有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共同組成中華民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要求減少以炎黃子孫來代表中國各民族,改以中華民族概念來代表中國各民族《對外宣傳工作論文集》,1998年五洲傳播出版社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海內外中華兒女”提法的由來》 “炎黃部落集團是漢民族的主源,漢族世代自稱“炎黃世胄”、“炎黃子孫”。……宣傳中華文明史要多提‘中華民族’的概念,慎用‘炎黃子孫’的概念,注意表明是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 === 臺灣漢族的發展 === === 港澳漢族 === === 海外華人中的漢族群體 === 漢族在中國以外的少數地區也是當地的主要族群,如在果敢(今屬於緬甸,漢族人口比例為90%)、新加坡(74%)、聖誕島(澳大利亞,61%)、檳城(馬來西亞,42%)、列治文(加拿大,53%)同時在許多國家也是重要的組成族群之一。 == 內部支系 == *官話民系: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北、黔桂以東,包括東北三省、四川及雲南在內的地區,總人口約為8億,操官話及晉語(廣義的北方民系以官話為劃分標準),其內也可分為江淮民系、中原民系、巴蜀民系等民系。 ** 桂柳人:多呈墨漬式分佈於廣西北部、西北、中部與東部部分縣城,包括桂西北地區的高山漢族。其基本特徵是說“桂柳話”。桂柳話屬西南官話中桂林話與柳州話的俗稱。此外,在廣西還有說湖廣話的人,多分佈於廣西西部,湖廣話與桂柳話稍有不同,但因同屬西南官話,所以說湖廣話的人也被認為是桂柳人的一部分。桂柳人是以明朝駐廣西軍人為主的後代,故也被稱為“軍人”,其所講的西南官話也被稱作“軍話”。 *吳越民系:分佈在江蘇南部、上海市、浙江省、安徽南部和江西東北部;人口約9300萬,操吳語或徽語。 *湖湘民系:分佈在湖南大部分地區、以及臨近湖南省的廣西部分地區,融合了古代楚國土著居民以及後來的江西移民等文化因素,形成了獨特的湖湘文化;人口約3600萬,操湘語。 *江右民系:分佈在江西大部、湖南東南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區;人口約5200萬,操贛語。以贛江、瓦子角、瓦屑壩、撫河流域、吉泰盆地同遷的漢族人為民系認同,有著自己獨特文化、語言、風俗、建築風格的漢族民系。 *客家民系:多分佈於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廣東的東部和北部、廣西東南和東北與中部以及臺灣、海南、四川、湖南的部分地區。此外還僑居於東南亞、南亞甚至遠達歐洲、非洲和大洋洲和美洲。客家人有強烈的內聚性,習慣聚族而居,有不畏勞苦、勤勉上進和吃客家生魚膾、客家擂茶等倫理觀和風俗。其主要使用客家話。人口約6000萬。 *閩海民系:分佈於福建、臺灣、海南、廣東潮汕及雷州等地大部分地區和香港、澳門、浙江、江西的少部分地區及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人口約1.15億,操各種閩語,其內可分為數個支系: **閩東民系:分佈於福建閩江流域和東部一帶,操福州話。在各閩民系中形成時間較晚,大致定型於晚唐時期,由華北移民跟較早定居的吳越民系及少量閩越國遺民融合形成。 **閩北民系:主要分佈於福建南平地區,操閩北語。 **興化民系:主要分佈於福建莆仙地區,操莆仙話。為閩東及閩北民系與閩南民系間的過渡性族群。 **閩南民系:分佈範圍極廣,涵蓋有福建南部、臺灣大部分地區、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海陸豐地區、珠三角沿海、雷州半島、海南大部地區和浙江溫州。在福建各民系中形成時間較早,最晚在南朝時期即已定型。他們在福建和臺灣稱為“閩南人”或“臺灣人”,在廣東、海南則稱“福佬人”。一般認為“福佬”由“福建佬”演變而來,也有觀點認為是與“河洛”有關。河洛是指古代的河水和洛水,位於古都洛陽附近。由於西晉的永嘉之亂,中原大批漢族南遷,他們自河洛地區帶來的語言便在福建形成閩南語,或稱“河洛話”,其內也可分為潮州民系、海南民系、雷州民系等分支。 *廣府民系:主要分佈於廣東中部、西南、北部和廣西的東南、香港、澳門、越南以及世界各地,人口約1億,操粵語。 *平話人:主要分佈於廣西南寧市郊、寧明、馬山、貴港、橫縣和賓陽、以及百色、田林與樂業的一些村莊,此外在廣西北部一帶也有分佈,並有少部分分佈於雲南富寧、湖南南部與廣東交界處。平話人的基本特徵是說“平話”,由於各地對平話有不同稱呼,故平話人故被稱為“百姓人”、“客人”或“賓陽人”、“六甲人”、“土人”、“土拐人”以及“蔗園人”,但基本認同以“平話人”為統稱。平話人是最早進入廣西的漢族族群,屬於沒有被土著化的漢族,但又深受土著的影響。 *疍家民系:為主要分佈於東南沿海一帶的水上居民,多使用漢語各主要方言的變體,如廣東蜑家人多分佈於珠三角一帶,使用粵語蜑家話,而福建的福州疍民則住在閩江和福州海邊一帶,起源可能與當地史前居民有關,曾經一度被視為非漢族,後經民族識別確定為漢族 。由於他們生活在船艇上,他們的腳與生活在陸地上的人略有差別,被歧視稱為“曲蹄”,士大夫則雅稱之為“艇戶”,浙江也存在九姓漁民。 == 分佈 == === 漢族人口的世界分佈=== 根據中華民國僑委會2011釋出的調查資料(中國大陸以外),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的2010普查資料(中國大陸分省市資料)所製成約略的(假設海外華人數相當於漢族人數)漢族人口的世界分佈圖,分佈區域以中國黑河-騰沖線(胡煥庸線)東南一側及近代華人移民史代的移入國為主。冷戰結束後大中華地區指經濟全球化下以漢族/華人為主的跨國網路。 就地理人口學上來說,漢族在中國主要集中於黑河-騰衝線的東部,此外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的分佈,特別是新加坡、聖誕島和馬來西亞,分別佔當地人口的74%、70%和30%。 === 漢族的遷徙 === 漢族是安土重遷的農耕民族,極為注重鄉土觀點。但在歷史上卻由各種原因發生過數次大規模的遷徙,並最終形成當今的分佈格局。帝制結束以前,由於北方數次的多年戰亂,漢族有過三次大的向南遷徙浪潮。西晉永嘉年間(公元307年-312年)為高潮一直持續到南朝劉宋元嘉年間(公元423年-453年),為第一次大南遷。再是從唐朝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到唐末和五代時期,由於北方連年戰爭,中國經濟重心移向相對穩定的南部,黃河中下遊的人群便開始了繼永嘉之亂後的再一次南遷浪潮。而北宋靖康之難(公元1126年)時的金兵南侵造成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漢人出現自永嘉以後的第三次南遷高潮,是次南遷歷時一百多年,其中又出現過數次小的波動。等到蒙元中期,秦嶺——淮河線以下的戶口要佔當時全國戶數的百分之八十五,實際人口估數也在八成以上,完全將西漢時南北人口比例顛倒過來。 除卻三次大的南遷浪潮外,黃河中下遊的人口也於歷史上的各個時期向其他方向進行小規模的遷徙,但不及南遷的影響深遠。而除了戰爭和災害原因的大規模遷徙外,還有透過屯田、駐軍和政府有組織的強制謫遷等形式向邊地的移民。而當人民在故土不能維持生計時,也會向主動向邊疆移民。在早期歷史上的移民由於長期與當地人雜居,基本已被當地人所同化。明朝時,漢人開始向雲貴地區進行大規模的遷徙,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軍屯,以及商屯或其他方式。明朝出現的“改土歸流”政策在清雍正五年(1727年)後開始在雲貴、四川和湖廣全面推廣,原土司地區的漢人遷徙活動加快。而在今內蒙古和甘肅、青海在漢朝己有定居,明朝時出現具一定規模的移民,當時主要是以屯田,及一部分的流徒。而自韃靼首領俺答與明朝改善關係後,也開始有漢人進入草地開荒墾地。至於漢人大量進入西北、內蒙古和東北的邊疆地區則主要是滿清末期為防止沙俄被迫實行的“移民實邊”與放墾政策的產物。而黃河流域的漢人南遷從明朝以後則基本停止,這是由於南方的人口密度要高於北方。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期,除西藏外,漢人已經在漢地以外的其他民族地區成了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現代漢族的呈東密西疏的分佈網路。 漢人遷徙到海外的歷史最早要追溯到南宋末年,由於宋國被蒙古人消滅,不少南宋遺民選擇向南逃亡。這其中就有宰相陳宜中和鄭思肖,他們一直逃到了爪哇。其次則是明朝滅亡後,為數不少計程車大夫與普通百姓的南下。而大規模的向海外的移民則主要是清末民初時期,自從1860年滿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失敗後,和英法簽訂《天津條約》,迫使清廷放棄海禁,從此以後中國人可以自由遷徙到海外,這些人中大部分都流向了東南亞。當今的海外華人約五千萬以上,這當中絕大多數是漢族。 === 中國大陸漢族分佈 === 漢族人口絕大部分都分佈在中國,在中國大陸,漢族佔總人口的91%,分佈於各個省市。2020年,中國大陸的漢族人口為1286311334人。而根據歷次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口普查的資料顯示,中國大陸漢族的民族人口比例在不斷下降。 ====中國大陸2000年人口普查漢族分佈 (修訂資料)==== 位次 地區 總人口(萬人) 佔總人口比重(%) 漢族(萬人) 佔漢族人口比重(%) 佔地區人口比重(%) 少數民族(萬人) 佔少數民族人口比重(%) 佔地區人口比重(%) 合計(大陸) 126,583 100 115,940 100 91.59 10,643 100 8.41 1 河南 9,256 7.31 9,143 7.89 98.78 113 1.06 1.22 2 山東 9,079 7.17 9,017 7.78 99.32 62 0.58 0.68 3 廣東 8,642 6.83 8,519 7.35 98.58 123 1.16 1.42 4 四川 8,329 6.58 7,914 6.83 95.02 415 3.90 4.98 5 江蘇 7,438 5.88 7,413 6.39 99.67 25 0.23 0.33 6 河北 6,744 5.33 6,453 5.57 95.69 291 2.73 4.31 7 湖南 6,440 5.09 5,782 4.99 89.79 658 6.18 10.21 8 湖北 6,028 4.76 5,766 4.97 95.66 262 2.46 4.34 9 安徽 5,986 4.73 5,948 5.13 99.37 38 0.36 0.63 10 浙江 4,677 3.69 4,637 4.00 99.15 40 0.38 0.85 11 廣西 4,489 3.55 2,768 2.39 61.66 1,721 16.17 38.34 12 雲南 4,288 3.39 2,855 2.46 66.59 1,433 13.46 33.41 13 遼寧 4,238 3.35 3,560 3.07 83.98 678 6.37 16.02 14 江西 4,140 3.27 4,129 3.56 99.73 11 0.10 0.27 15 黑龍江 3,689 2.91 3,504 3.02 94.98 185 1.74 5.02 16 陝西 3,605 2.85 3,587 3.09 99.51 18 0.17 0.49 17 貴州 3,525 2.78 2,191 1.89 62.15 1,334 12.53 37.85 18 福建 3,471 2.74 3,413 2.94 98.33 58 0.54 1.67 19 山西 3,297 2.60 3,287 2.84 99.71 10 0.09 0.29 20 重慶 3,090 2.44 2,892 2.49 93.58 198 1.86 6.42 21 吉林 2,728 2.16 2,482 2.14 90.97 246 2.31 9.03 22 甘肅 2,562 2.02 2,339 2.02 91.31 223 2.10 8.69 23 內蒙古 2,376 1.88 1,883 1.62 79.24 493 4.63 20.76 24 新疆 1,925 1.52 782 0.67 40.61 1,143 10.74 59.39 25 上海 1,674 1.32 1,664 1.44 99.40 10 0.09 0.6 26 北京 1,382 1.09 1,323 1.14 95.74 59 0.55 4.26 27 天津 1,001 0.79 975 0.84 97.36 26 0.24 2.64 28 海南 787 0.62 651 0.56 82.71 136 1.28 17.29 29 寧夏 562 0.44 368 0.32 65.47 194 1.82 34.53 30 青海 518 0.41 282 0.24 54.49 236 2.22 45.51 31 西藏 262 0.21 16 0.01 5.93 246 2.31 94.07 現役軍人 250 0.20 239 0.21 95.53 11 0.10 4.47 ====中國大陸2020年人口普查漢族分佈==== 地區 總人口 漢族人口 佔漢族 人口比例(%) 佔地區 人口比例(%) 內地合計 1411778724 1286311334 100.00 91.11 31省份合計 1409778724 1284446389 99.86 91.11 北京 21893095 20845166 1.62 95.21 天津 13866009 13422528 1.04 96.80 河北 74610235 71389092 5.55 95.68 山西 34915616 34793761 2.70 99.65 內蒙古 24049155 18935537 1.47 78.74 遼寧 42591407 36169617 2.81 84.92 吉林 24073453 21985839 1.71 91.33 黑龍江 31850088 30728612 2.39 96.48 上海 24870895 24471085 1.90 98.39 江蘇 84748016 84126802 6.54 99.27 浙江 64567588 62349874 4.85 96.57 安徽 61027171 60594623 4.71 99.29 福建 41540086 40418616 3.14 97.30 江西 45188635 44969369 3.50 99.51 山東 101527453 100622494 7.82 99.11 河南 99365519 98210038 7.64 98.84 湖北 57752557 54981458 4.27 95.20 湖南 66444864 59759648 4.65 89.94 廣東 126012510 121260372 9.43 96.23 廣西 50126804 31318824 2.43 62.48 海南 10081232 8498241 0.66 84.30 重慶 32054159 29883369 2.32 93.23 四川 83674866 77986638 6.06 93.20 貴州 38562148 24511882 1.91 63.56 雲南 47209277 31573245 2.45 66.88 西藏 3648100 443370 0.03 12.15 陝西 39528999 39306255 3.06 99.44 甘肅 25019831 22363438 1.74 89.38 青海 5923957 2993534 0.23 50.53 寧夏 7202654 4612964 0.36 64.05 新疆 25852345 10920098 0.85 42.24 現役軍人 2000000 1864945 0.14 93.25 === 臺灣漢族的分佈 === 漢族人數約22,575,365人,約佔臺灣人口的95%。 臺灣漢人依來源及來臺時間分類,包括二戰前已定居的臺灣閩南人(含澎湖)、臺灣客家人、不同族群融合者如福佬客,及二戰後因國共戰爭遷徙來臺的漢人,與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烏坵等地漢人,還有各地因排華而歸國定居的華裔(海外華人),1990年代以後由港澳與中國大陸來臺的漢人(以上均屬「新住民」族群)。 === 海外漢族的分佈 === 自中晚明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中葉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 果敢族 ==== 果敢族是緬甸的一個很特殊的民族:緬甸官方聲稱他們為從中國雲南省而來,居住在果敢縣的中國漢人;而果敢當地人和中國人皆認為果敢族是明朝和清朝在緬甸一帶的漢人遺民後裔,原本屬於中國的果敢地區後來被英國殖民者佔領並劃入英屬緬甸。 ==== 明鄉人 ==== 鄭經在三藩之亂時出兵大陸,後因戰事不利撤退,若干將領四散海外,禮武鎮總兵楊彥迪投奔廣南,二鎮總兵周雲隆率一隊船在舟山,房錫鵬也有一支船隊在浙江烏洋,黃進在琉球。。後以楊彥迪部將陳上川投奔越南定居西貢〈今胡志明市〉,設明鄉會館,並有「恥作北朝臣,綱常鄭重;寧為南國客,竹帛昭垂。」對聯自述身世。以明鄉人之名傳後世。 ==== 朝鮮和韓國 ==== 商朝的遺臣箕子率商朝遺民(古河南、山東人,具體數目不明)到朝鮮半島建立了“箕氏侯國”,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此一說法為「箕子東來說」()。韓國歷史學家尹乃鉉在其所著的《韓國古代史新論》中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並認為箕子來源於中國中原。秦未陳勝吳廣起事,燕、趙、齊也有大批漢人進入朝鮮。 之後歷代皆有漢人移居朝鮮半島,當地不少姓氏本貫皆來自中國,如文化柳氏、江陵劉氏、仁同張氏、瑞山鄭氏等。 ==== 日本 ==== 日本秦氏為日本一個古代的氏族,與東漢氏同為具影響力的氏族。自稱秦始皇的後代(新撰姓氏錄說是三世孫孝武王)。東漢氏則於三世紀至四世紀人,漢靈帝四世孫,應神天皇二十九年(太康十年)劉阿知帶兒子劉都賀與二千名族人由百濟東渡日本。居住在大和國高市郡一帶,被賜姓東漢直,他死後兒子襲職都加使主。他也成為倭王權中東漢氏始祖。他也與兒子都加使主與身狹村主青到江南請織匠到日本被日本雄略天皇賜姓為直(因此被稱為都賀王),子孫因此以直為姓。他們主要擔任手工業與保安工作(他曾經救出履中天皇)。日本的高橋、原田氏、大藏氏、秋月、江上氏、坂上氏、志賀、櫻井、木津等姓這些多是阿知王后裔。東漢駒與遣隋使中的福因、坂上苅田麻呂、坂上田村麻呂也是他後人。在天武天皇時代東漢氏被授忌寸。 ====琉球閩人三十六姓==== 明朝時,明太祖接受琉球察度王的邀請,賜閩中舟工三十六姓。這些移民到達琉球後,在那霸港附近的浮島上建立了久米村,並定居於此。 ==== 高昌 ==== 高昌是在唐朝征服以前,吐魯番一帶的漢人王國。高昌居民以漢族(主要為漢魏屯戍軍民的後裔和逃避戰亂的內地移民)為主,西域各民族(主要為昭武九姓和其他西域國家的僑民)為輔。因而高昌國建制,如官制、兵制、賦役制、士族制等,大抵脫胎漢晉,又自具特色。漢族傳統文化在高昌佔統治地位。俗奉天神,兼信佛法。十六國時期,祆教已在高昌流行,但佛教在高昌一直備受尊崇。道教和摩尼教也有一定的影響。 == 文化 == === 漢族對漢文化的傳承 === 漢文化為今日中華文化組成的一部分,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漢族有數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數千年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眾多的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以孔子、老子、墨子及韓非為代表的四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統治漢族思想與文化兩千餘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在軍事理論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就有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問世。西漢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別是宋朝以來一直作為武學必讀的《武經七書》,集中了古代軍事著作的精華。注重史學也是漢族文化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自司馬遷撰《史記》,歷代都有紀傳體史書,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編年體以《春秋》、《左傳》、《資治通鑑》為代表;其他各種紀事本末體史書及古史、雜史、地方史志、史學理論等官私撰述,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古代歷史文獻最豐富的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出於漢族學者的手筆。在自然科學方面,天文學與數學的成就,一向為世人所矚目,中如張衡(78-139)、祖沖之(429-500)、一行(俗名張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舉世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農學往往包括古代科學技術的多方面成就,據不完全統計,2000多年間,包括已經散佚與流傳至今的農書達370餘種,其中如《汜勝之書》、《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政全書》,是古代農學著作的代表作。在文學方面,詩歌、散文的創作,佔有顯著地位,湧現了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如小說創作,到明清時,獲得很大發展,《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金瓶梅》、《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紅樓夢》等均享有盛名。在繪畫、書法、工藝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方面,也湧現出不少蜚聲中外的名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漢族人民善於學習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風格。在一些類書鉅著的編纂方面,也是由來已久。唐宋時的《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特別是明清的《永樂大典》、《古今圖書整合》可稱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書,顯示了以漢族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古代文化的成就。 === 漢族普遍文化 === ==== 語言與文字 ==== 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的歷史有一萬年以上,殷墟的甲骨文距今則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漢語為典型單音綴的分析語,一個音節就能表示相當於一個詞的意義單位,同時又存在聲調的平仄變化,並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成語、俗語、歇後語、對聯以及謎語等獨特的語言形式。 ===== 語言 ===== 語言分類上,漢語被通常認為是屬漢藏語系,曾被劃分為與暹羅侗傣語族、苗瑤語族及越南語同屬漢臺語群,還有學者引用例證指漢語與南島語存有親屬關係。由於漢語在數千年前開始獨立發展,令現代漢語無論是在語音還是語法、詞彙上都與同系語言有很大距離。國內學術界傳統上認為漢語是單一語言,可分官話、閩語、吳語、湘語、贛語、客語、粵語七大方言(有許多不同的劃分方法,參見漢語方言)。學術界另一種觀點認為漢語是漢藏語系內的一個語族,包含一組由古漢語演化而來的親屬語言(即漢語族親屬關係)。 其中,現代標準漢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話、中華民國的國語、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語)均以北京官話為基礎音調而形成的規範語言。 漢語中的共同語,也就是在漢語內部佔有較高地位的基礎方言在先秦的春秋時期被稱為雅言,到漢朝改稱“通語”,明朝時則叫“官話”,當時曾訂有洪武正韻做為官語,並以此做為永樂大典的索引之一,即為南京官話。明代中後期,北京官話形成並逐漸與南京官話產生差異,最終在清代成官話。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成立中華民國後將共同語稱為“國語”,於後來還爆發京國之爭,便以北京官話做為現代標準漢語,也就是標準官話。後因內戰形成的政治格局,其稱謂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別稱為普通話(中國大陸和港、澳地區)、中華民國國語(臺灣)、華語(新馬地區)。香港澳門把標準粵語(廣州話)列為其官方語言之一。作為金陵雅音傳承之南京官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失傳。此外,並非所有漢族人口都使用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語言。廣東部分漢族操侗臺語系的標話,海南部分漢族人口操侗臺語系的臨高語和村語。 ===== 文字 =====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中,是沿用至今的兩種語素文字之一(另一種為雲南規範彝文)。漢字的字型依歷史演進順序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宋體、黑體等。早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就已經有神農作穗書、黃帝作雲書、少昊作鸞鳳書和帝堯作龜書的傳說。《易經》的系辭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意思是說上古時代記事是用原始的結繩記事,到後來則改以契刻。這些記載在現代考古出土的材料中得到了佐證,在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和山東章丘龍山鎮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都發現刻於陶器上的符號。這其中尤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西安半坡發掘的陶器上的符號最為豐富,被學者郭沫若認為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古文字學者於省吾也認為這是屬於文字起源階段時的簡單文字,“仰韶文化距今有6000多年之久,那麼,我國開始有文字的時期也就有了6000年之久,這是可以推斷的。”後根據從一個屬於夏朝初期的河南王城崗遺址的灰坑中發現的陶胎上的文字與商朝的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的同一文字相似,被認為漢字是在夏朝就有了真正的肇端。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漢字的字形也以秦系文字為原型進行規範,漢字字型也從大篆發展為小篆,到漢時再由小篆演化為隸書,後世將這過程之為“隸變”。自此後,漢字便完全脫離圖畫的性質而符號化了,字型也基本穩定起來,在結構上不再發生變化。在以後歷史中出現的楷書、行書與草書也都只是在隸書上的更簡化變種。 漢族的書法有著兩千多年的傳統,文房四寶之一的毛筆有著豐富的表現力。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書法家及國畫家。 在西漢至南朝時期,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往往使用漢字交往,漢字儼然是一種公用性的文字。隋唐以後,北方一些民族開始藉助漢字的筆劃創製自己的文字。如遼朝的契丹大字和漢字的書寫方式類似,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有的是直接借用漢字,契丹小字有較多的表音成分,一個音節用一個或者兩個方塊字表示。而女真的女真文字則是參照契丹文字和漢字而創造的。還有党項的西夏文以漢字六書中的會意法創製,在字型上也有草、隸和篆。 在現代,漢字廣受許多國家和地區使用,現在的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等其他地方如南韓、日本使用著各自不同形態的漢字。 ==== 漢字文化圈 ==== 漢字文化圈,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其指的是文化相近,歷史上受中國政治及中華文化影響,過去或現在仍使用漢字,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韓越稱之為:漢文)作為書面語言,並覆蓋東亞及東南亞部分地區的文化區域(並不使用口頭語言的漢語官話作為媒體)。漢字文化圈的覆蓋地域與現代地域區分所指的的東亞地區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國(漢族)、朝鮮半島(朝鮮民族)、日本(大和民族)、琉球(琉球民族)、越南(京族)、緬甸(果敢族)等。漢字文化圈從地理角度可以稱為“東亞文化圈”,從文化角度可稱為儒家文化圈(儒教文化圈),以器物戲稱為“稻米文化圈”、“筷子文化圈”,亦被稱為「漢字文化圈」。 ===== 姓氏 ===== 漢族的姓氏多為單字:張、陳、林、李、王、楊等,也有複姓:司徒、歐陽、上官等。 在春秋戰國時期,一般平民只有名沒有姓,只有貴族才能有氏,兩者有不同的功用。戰國後,姓氏制度瓦解,姓氏慢慢合而為一。最初,漢族的姓、氏是有區別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號。“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許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姒等。氏是姓的分支。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個特殊的記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而漢族之姓則多出於黃帝,炎帝之後,故又稱炎黃子孫。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風、姬、姜、嬴、偃、姒、子、隗、媯、姚、歸、曼、雍、允、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衣、董、彭、禿、妘、曹、斟、掎、慶等三十四姓。 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羋、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羋、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天子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諸侯)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 ===== 服飾 ===== File:Puppeteers draw a crowd, Yuan Dynasty.jpg|明中期漢人服飾 File:Chinese migrants in the Philippines.png|明代萬曆年間漢人服飾 File:萬國人物圖卷軸中的大明人.jpg|明代崇禎年間漢人服飾 File:清俗紀聞-清代道士.png|日本畫家筆下清代乾隆年間的道士 File:清俗紀聞-清代兒童.png|日本畫家筆下清代乾隆年間的兒童 File:清朝中國的婦女、小孩和女僕.jpg|清代乾隆年間的婦女、小孩和女僕 File:Playing a pipa.jpg|19世紀初期漢女衣褲畫像 File:Cantonese_Han_noble_lady_with_her_servants_in_1900s.png|清末廣州漢族貴婦與婢女 File:Hanfu man and lady.jpg|襖裙和道袍 File:Chinesemusicians.jpg|唐裝與中樂 File:Hui`an girl.JPG|惠安女的特色服飾 File:蟳埔女7.jpg|蟳埔女的簪花圍 清軍入關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推行剃髮易服令,要求漢人男子在十天之內全部剃髮,更有制度稱“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將滿族的服飾文化強加在漢族厚積了幾千年的傳統服飾之上,以滿族服飾文化來改變漢族服飾文化,而這種強制使漢人習異族風俗的行為,使得漢文化服飾在後來的發展中大量融合了滿族服飾的元素和風格。 現代漢人的流行服飾主要有中山裝、唐裝、旗袍等。 中山裝起源於當時的英國學生服。在中華民國方面,政府官方以中山裝為男子禮服和國服,受到中華民國影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以及一些出國訪問、考察學習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留學生也會穿著中山裝,該服裝可被視為在公共場合穿著的代表中國的服飾。 唐裝,在臺灣又稱漢衫,是清代至現代中國人以及華人的一種傳統服飾。當今唐裝並非唐朝服裝的發展,該服飾的源流有數個說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袁傑英認為,唐裝是滿族服飾的延續和改良;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學者丁超認為唐裝是從明代對襟衣、罩甲、以及清朝時期的馬褂發展而來的服飾;清代學者郝懿行認為唐裝的淵源可推至漢魏時期。 漢人服飾也被稱為「漢服」,「漢服」一詞是一種「中國朝代服飾」或相「對於中國少數民族的漢人之服」的概念,例如清代漢人服飾有時也被稱為「漢服」。部分學者認為“漢服”這一概念在古代並不常用。關於漢服的狀況,專家學者的爭論非常之多。 2003年起,中國出現了以年輕人為主導的「漢服運動」,並且受到一些音樂界人士的支援,該運動的參與者及支持者表示「漢服」是漢人的民族傳統服裝。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袖寬且長、以繩帶系結取代扣子,漢服也是漢人傳承數千年的民族服裝,漢服不僅是一個文明所衍生的代表性外在文化,也是一個民族的象徵。 漢服運動支持者表示,由於清初實行剃髮易服政策,清中晚期至民國時期幾乎沒有人知道漢服,漢服文化出現斷層,但隨著漢服運動的出現讓更多漢人尤其是年輕人重新認識、認同漢服文化。漢服與漢字一樣深深影響著漢字文化圈,以致東亞服飾具有「漢服」的共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委員張改琴表示,他在「兩會」多次提出《關於確定漢族標準服飾的提案》,引起關注。又指現在民間自發推廣的漢服,設計標準不統一,影響相對有限,確實需要有國家層面權威機構的推動和促進。認為一旦漢服標準制定下來,不僅能給全體漢族人以一種服飾上的獨特標示,對保護、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傳統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臺灣音樂人方文山說,在漢服運動中很多參與者都是年輕人,而且都是自發的,並不是有獎勵、鼓勵,或者有制度要求才去參與。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張跣說,「漢服」本身是一個成問題的概念,他認為現代漢服運動倡導者所宣傳的漢服概念無論是在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在現代漢語中都不存在,這是漢服運動的倡導者為宣揚自己的思想和觀念,總結了明以前漢族服飾傳統而形成的一個「類概念」。這個「類概念」不僅假定了「漢服」在發展過程中的「血統」的純正性,對漢族服裝本身的發展流變存而不論,而且還試圖將這種「純正的血統」實體化、固定化、本質化。他亦提及有學生在漢服運動的起源地網上論壇「漢網」發布既非官方又非學術的第一個「漢服」標準。 中國復旦大學楊志剛教授認為,「漢服」從來就沒有一個固定的概念,漢族人的服裝從在歷朝歷代均沒有一個固定的樣式,都在不停地變化。南京大學教授劉迎勝認為,「漢服」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因為服裝總是在不斷地發展 。澳大利亞麥覺理大學漢學教授凱大熊認為,漢服是一套被(漢服運動支持者)發明出來的穿著形式。《中國新聞週刊》漢服專題報導引述一名漢服復興者稱,「在《現代漢語詞典》裡,並沒有『漢服』這個稱謂,『漢服』其實是網友們的民間定義,即『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簡稱,主要是指服裝具備明末以前漢族人穿著特色。」 根據學者研究,在清朝「十從十不從」的規範下,清代的漢族婦女依然可以穿著前朝裝飾,當時漢族服飾更影響了當時滿族婦女的審美觀,在乾隆時期,清廷甚至批評滿族婦女仿效漢人服飾的習慣,直到道光時期,滿族婦女仍然喜好漢人服飾。另外,清朝時期的道士以及僧侶也能繼續保持他們傳統的衣著。作家沈從文根據《康熙耕織圖》和《姑蘇繁華圖》等清代繪畫作品認為在康熙至乾隆時期的江南尚有一些平民穿著帶有明朝風格如交領右衽的服飾。在辛亥革命時期,部分地區的人民還穿著該類明顯地有晚明特徵的服裝。亦有西方學者指出,清代官員以外的一般漢人百姓都被允許穿著前朝服飾,然而到了晚清時間,絕大多數漢人都改穿了滿化的服飾。 ===== 思想著作 ===== 在春秋戰國時代,周朝的封建制度逐漸走向崩潰,諸侯們互相討伐。先秦的知識份子或探討救世的學問,或發明各種學術以利諸侯爭霸。造就了中國思想史上最活躍的年代。那時期產生的各學術,總稱為諸子百家。 學派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四書》、《五經》、《十三經》 道家 老子、莊子、列禦寇 《道德經》、《莊子》 《列子》 墨家 墨子、禽滑釐、孟勝、田襄子 《墨子》 法家 管仲、子產、韓非、商鞅李斯、申不害、吳起、李悝、慎到 《商君書》、《韓非子》 名家 鄧析、惠施、公孫龍 《公孫龍子》、《鄧析子》 陰陽家 鄒衍 現代都已失傳 農家 許行、氾勝之、崔寔 《氾勝之書》、《四民月令》、 縱橫家 鬼谷子、張儀、蘇秦、端木賜 《鬼谷子》 小說家 民間街談巷語之人 多已亡佚 雜家 呂不韋 《呂氏春秋》、《屍子》 兵家 孫子、孫臏 《孫子兵法》 、《孫臏兵法》 秦漢以後: 隋唐 * 道教 ** 成玄英《莊子註疏》 * 佛教 ** 玄奘(代表作:《大唐西域記》) ** 六祖惠能(代表作:《六祖壇經》) 宋明 * 儒家 ** 朱熹《四書集註》 ** 王陽明《傳習錄》 ==== 藝術 ==== 以下是一些常被提及的漢族藝術品或漢文化概念: * 漢文化概念: * 藝術品: ,如:房屋模型、人形與動物塑像、漆磚墓碑等。 ==== 日常生活文化 ==== ===== 飲食 ===== 漢族人通常以稻、麥為主食,搭配蔬菜、肉類和豆製品等多種菜點,透過蒸、炒、煎、炸、煮等等不同烹飪方法制作主食和菜點。漢族善於烹飪,經過幾千年的烹飪歷史發展,菜式基本分為八大菜系,即川、魯、蘇、粵、徽、湘、浙、閩等菜系,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 ===== 傳統禮儀 ===== ;座禮 正座是夏代至唐代漢族的正式坐姿,動作是雙膝彎曲著地,將臀部坐於腳踝上,腰身挺直,雙手置於膝上,氣質端正,目不斜視。 ;送禮 漢族的社會關係是一種典型的互惠型社會關係。通常社會關係的不同是透過類似家庭稱呼來表達的。個人與社會的聯絡被稱作「關係」,聯絡感情。華人的社會關係通常是透過互相送禮來進行。自古有「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的說法,表示禮物的價值在於送禮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禮物本身的價值,尤其是定情信物。華人送禮的習俗是報恩的具體表現,恰當的禮尚往來,牽繫華人人際關係的維護。 ;喪葬 中國傳統葬禮的主色調為白色,故亦有白事之稱,與紅事(喜事)相對。隨死者的信仰和經濟情況,整個過程中經常混雜有關的佛教、道教或風水儀式。 =====民俗傳統節日 ===== (以下均按照漢族農曆日期算起) ;*正月 初壹:春節(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立春節(於立春日) 初七:人日節 初八:穀日節 初九:天日節 初十:地日節 十五:元宵節(上元節、燈節) 二十:天穿節 廿五:填倉節 晦日:正月晦 ;*二月 初壹:中和節(太陽生日) 初二:春龍節(龍抬頭、龍頭節、土地會、春社日/屬春秋兩社日之壹) 十二:花朝節(花神節、百花之神生日) 十五:撲蝶會 十九:觀音誕 春分節(於春分日) ;*三月 初三:上巳節(女兒節) 寒食節(冬至日後壹百零五日,清明前壹二日) 清明節(於清明日) ;*四月 初八:立夏節(於立夏日) 十八:碧霞元君節 ;*五月 初五:端午節(端節、端五、端陽、重午、蒲節、天中節) 十三:雨節(關公磨刀日) 二十:分龍節 夏至節(朝節,於夏至日) ;*六月 初六:天貺節(六月六、曬蟲節、蟲王節、回孃家節) 十九:觀音會 廿四:觀蓮節(蓮花生日) ;*七月 初七:七夕節(乞巧節)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節(盂蘭盆節、鬼節、瓜節) 廿九:地葬節 ;*八月 初壹:天灸日(天醫節) 十五:中秋節 ;*九月 初九:重陽節 十九:觀音會 ;*十月 初壹:寒衣節(授衣節、冥陰節) 十五:下元節(下元水官節) ;*十一月 冬至節(於冬至日) ;*臘月 初七:驅儺日 初八:臘八節 十六:尾牙節 廿三:祭灶日(小年) 三十:除夕 ===== 建築 ===== 漢族因家/氏族群居生活發展出四合院、三合院等傳統民居、因地理氣候人文環境等需要發展出窯洞、土樓等不同形式。 其他中國宗教及宮廷建築如佛塔、石橋、木橋、園林、皇陵與宮殿、牌樓、寺廟、等雖常被歸於中國建築,但不少有納入當時非漢族的外來元素(新營造法式、材料等),如受西域文化影響的佛教建築。 同樣的,在中國境內及境外也有清真寺、清真陵墓等建築其用料、花紋等亦受到當時漢族建築的影響。 ===== 教育 ===== 自從漢朝開始獨尊儒術後,中國開始了2000多年的儒學教育。隋朝時確立科舉制度,宋朝時開始興建書院。清朝末年科舉制度取消。 * 國子監、太學、科舉制、私塾、書院、四大書院、翰林院等等。 ==== 民族圖騰 ==== ==== 宗教習俗 ==== ===== 巫教 ===== 商代巫教盛行,巫者在商代有極高的政治地位,君王官吏皆出自巫,是一個巫政合一的時代。具體的巫術活動包括甲骨占卜、祭祀等。 周代時,巫術逐漸沒落。周代的巫術朝人文化的宗教發展,這個現象可由巫術儀式的禮制化及巫術儀式融入人道、理性、道德等人文元素看出。雖然周代巫術融入了人文理念,但仍保有占卜等傳統元素。 春秋戰國是一個思想活躍發展的時代,各家思想對巫術有排斥者,也有相容者。巫術對上古之後的漢文化有許多影響,思想方面有陰陽五行學說、天人感應等,民俗方面有桃符、卜筮等,藝術方面有文學中的神話元素、戲曲中的儺舞元素等,科學方面有天文曆法等。 ==== 婚姻習俗 ==== ===== 一夫一妻多妾 ===== 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婚姻制度中,「一夫一妻制」是一個基本原則,在很多朝代的法律中都給以明確的規定。中國古代妻與妾有嚴格區別,妻一般稱正室、元配,妾通常出身低微,地位較低下。妻姊妹婚是指男子同時以兩個或多個姊妹為配偶,或者在妻子去世後續娶其姊妹的行為或習俗。此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社會中經常出現,為漢族固有習俗,古稱媵娣制。 ===== 聯姻 ===== 同姓不婚是同姓的男女不得互相通婚的婚姻制度。漢族誕生以前,華夏部落民時代便有所謂:「同姓不婚,懼不殖也」之說。 姑換嫂就是窮人家無力婚娶,將自家女兒許配別人家為妻,換娶回那家女兒為媳,也有稱作「調換親」。由於漢族重視宗法與家族關係的延伸與補充,對於感情良好的兄妹或姊弟,或是藉由表兄妹聯姻成親血脈相連,自己人總是比較好講話,被認為親上加親的美事。 ===== 義結金蘭 ===== 是兩個或以上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結為一種擬親屬的關係,稱為誼親,又稱契親、乾親,俗稱乾字輩,彼此以親情維繫,可以是長輩和幼輩,也可以是同輩。通常友上加親,亦友亦親,關係比一般的遠親和一般的朋友更密切。同輩的結誼又稱結拜、結義、換帖。 古代結誼屬於較為嚴肅的關係,有禮儀,有宗教或祭祀,或其他習俗嚴密定義,視結誼為補救或擴張倫常關係不足、擴大家族宗族力量的方式之手段。 但結誼、上契等行為常會被認為是非情侶或夫婦的曖昧或性關係之代名詞,因此一群誼兄弟姊妹也可能是暗示存在群體性關係。不過,誼兄妹或誼姊弟戀愛和結婚在漢族來看,多視為平常事,一般不會視為亂倫。有些長輩會鼓勵誼兄妹或誼姊弟戀愛和結婚,或誼兄弟行姑換嫂,視為親上加親。尤其是互相認對方子女為誼子女的父母。 ==== 科技 ==== * 發明 * 數學 * 天文學 * 曆法 * 百科 * 農學 * 地理 * 哲學 * 風水或堪輿 ==== 醫學 ==== 以古代中國漢民族的醫學實踐為主體的傳統醫學。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透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漢方、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導引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狹義的中醫,指的則是漢醫。1949年之前,漢醫一詞比較普遍。日本的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朝鮮稱的高麗醫學、越南的東醫學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 體育 ==== 以下是一些漢族代表性體育文化專案。 基於漢醫學理論為基礎,以氣功、導引、套路等術方行內練一口氣,以按摩、推拿、漢方,藥浴及其他秘方行外練筋骨皮,達成內治外練成強身手搏之能。人們都認為武術起源於戰鬥的需要,可是《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一書提出武術雖然部分來自軍事需要,但是大部分還是來自民間的私鬥。軍事用途的武術和民間武術的要求不同。 角抵是一種中國古代的角力遊戲,又稱相撲。它們主要是透過力量型的較量,用非常簡單的人體相搏的方式來決出勝負。宋太祖曾制定軍中以相撲決高下升遷的法則,並以相撲高手擔任御前“內等子”,每逢朝廷大朝會聖節或御宴,照例用左右軍相撲助興。相撲在宋代軍中十分流行,宋朝名將韓世忠、岳飛在軍中推行相撲練武,提拔相撲比賽得勝者。 根據中國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春秋時期的楚國一帶,軍中已經出現拔河運動,用來訓練士兵稱為“牽鉤”。書-{雲}-:“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戰”。 蹴鞠()是中國古代的足球運動,也見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亞洲國家。蹴就是“踢”,鞠是“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被認為是現在足球的雛形,國際足球聯合會(FIFA)在2004年初公開確認足球最早起源於中國。滿族建立清朝後,全面禁止了上層社會蹴鞠,加上當時漢族女子的纏足方式由側纏改為折骨纏,不能參與體育活動,蹴鞠就此沒落。 == 文化史觀 == 在漢族正統(史觀)概念,如天子的想法認為皇帝王朝是以血緣的嫡長子繼承為主,皇帝姓氏的賜予與僭偽有其象徵意義,異族異姓或華夷之辨當為取得政權正當性的素材之一。近代中國在建立現代國家體制時,在漢族及中華民族有相當不同的爭論,關於國族、民族識別、族群政策。 === 中國與漢族王朝列表 === 漢族在中國建立多數王朝,長久主導中國政治,期間也有被異族征服統治的歷史,西晉亡於匈奴人建立的漢趙(前趙),北宋亡於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南宋亡於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南明亡於滿洲人建立的清朝。 === 現代國家:漢族與中華民族關係 === 清末留日滿蒙人士及清朝官員在「國民」觀唸的啟示下,對於中國族群關係「從多元到一體」的認知,影響了中華民國建立後的族群思想與族群政治。清朝統治者與以維新派為代表的漢族士大夫之間,取得了透過「變法維新」將王朝轉化為近代國民國家的共識,「五族共和」族群論述被晚清政府接納並且成為朝廷的官方族群政策,將自身定位為合「五族」、「五地」為一體的「中央」政府。辛亥革命後,主張種族革命的革命派放棄種族復仇主義的主張,倒向中華民族民族國家的立國理論基礎——「中華民族」觀念和「五族共和」政策。 “中華民族”一詞,由梁啟超首先提出,其後得到楊度和章太炎等諸多學者闡釋,在不斷拓展其定義的基礎上,最終為兩代政府所認可,奠定了新中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族觀。1905年梁啟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使用了“中華民族”七次(簡稱為“華族”),並表示:“今之中華民族,即普遍俗稱所謂漢族者”,是“我中國主族,即所謂炎黃遺族。”。 其後,孫中山等人提出並發展了「五族共和」的概念,將漢、滿、蒙、回(指所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包括維吾爾族等中土十回)、藏五族總稱為“中華民族”,稱之為建立中華民國的基礎,因而引發一系列關於漢族與中華民族關係的研究與中國學界自身對民族觀的重新闡釋。隨著中華民國的建立和中國革命的程序,中華民族一詞的內涵不斷豐富和擴大,最終成為了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國境內所有族裔的人民的總稱。“中華民族”一詞的演進也因此反映了近百年來國族與民族主義的相關爭議。 == 分子人類學研究 == 漢族起源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人類是在各地分別演化而成,漢族為古代北京猿人等的直系後裔。第二種說認為,所有現代人類皆起源於非洲。現代基因研究,以起源非洲的說法為主流。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禇嘉祐於1998年發表論文,分析包括中國漢族在內的28個東亞族群的染色體序列,認為東亞族群皆起源於非洲。金力團隊於2001年發表〈Y染色體遺傳學證據支援現代中國人起源於非洲〉論文,支援粒線體夏娃理論,認為中國漢族與其他人類一樣起源自非洲,後遷移至亞洲。 錢亞屏和宿兵等團隊進行基因研究指出,原始人類由非洲,經自東亞南部,於4萬至2萬年前間北上至黃河中上游,成為漢藏人先祖。 儘管西方學術界近年已開始棄用舊有的人種分類法,但在亞洲,三大人種學說似乎仍是主流,並偏向支援多地起源說,例如中南大學在2019年和2020年就有兩項研究表明蒙古人種在遺傳特徵上有其明顯的獨特性,並認為其起源與非洲起源說有所衝突 。 根據復旦大學的研究,大約60%的中國男人屬於新石器時期5個超級父親的後代,分別標記為O2a2b1a1a1、O2a1b1a1、O2a2b1a2a1a、O1a1a、C2c1。 單倍群O-M122(O2)是漢族人中最常見的父系單倍群之一。分佈於(30/101 = 29.7% 廣西 平話漢族, 13/40 = 32.5% 廣東 漢族, 11/30 = 36.7% 蘭州 漢族, 26/60 = 43.3% 雲南 漢族, 251/565 = 44.4% 昭通市 漢族, 15/32 = 46.9% 伊寧縣漢族, 23/49 = 46.9% 蘭州 漢族,Yao, H., Wang, M., Zou, X. et al., "New insights into the fine-scale history of western–eastern admixture of the northwestern Chinese population in the Hexi Corridor via genome-wide genetic legacy." Mol Genet Genomics 296, 631–651 (2021). https://doi.org/10.1007/s00438-021-01767-0 32/65 = 49.2% 南方漢族, 18/35 = 51.4% 梅縣 漢族, 22/42 = 52.4% 北方漢族, 43/82 = 52.4% 北方漢族, 18/34 = 52.9% 成都漢族, 154/280 = 55.0% 南方漢族, 27/49 = 55.1% 北方漢族, 73/129 = 56.6% 北方漢族, 49/84 = 58.3% 臺灣 漢族, 35/60 = 58.3% 臺灣 閩南人, 99/167 = 59.3% 華東漢族, 33/55 = 60.0% 福建漢族, 157/258 = 60.9% 臺灣 Han, 13/21 = 61.9% 臺灣漢族, 189/305 = 62.0% 淄博市漢族, 23/35 = 65.7% 哈爾濱漢族, 29/44 = 65.9% Northern Han, 23/34 = 67.6% 臺灣 客家人, 35/51 = 68.6% 北京漢族。). 而父系單倍群0-M95(含底下分之o-M88)在廣東漢族中佔比12/64,在山西漢族中佔比1/90,父系單倍群O-M119在浙江漢族佔比29/106,在山西漢族佔比2/90。 研究亦發現漢族父系基因南北一致。漢族先祖原居於黃河流域,於西元前2000年左右向南方移居,使南方(含廣東)漢族與北方漢族的父系基因接近,而廣東漢族的母系基因,則相對與南方原住民接近 在語言學研究中,自1823年德國學者朱利斯·克拉普羅特提出漢語族與藏語族等皆由原始漢藏語分支的說法後,形成漢藏語系的學說,此學說認為漢族與藏族、羌族等有共同先祖。漢藏語系的起源,學界有中國黃河流域起源說,與中國西南起源說兩種主流假設。金力團隊於2019年發表論文,以遺傳學與貝葉氏統計方法研究,認為在西元前6000年在中國黃河流域,原始漢藏語分支出原始漢語與原始藏緬語,成為漢語族開端,支援了中國黃河流域起源假說。而現代漢語所親近的語族在四川北部的山區中被發現,白馬人和羌人的語言和漢語屬於近親。可以推測大概在6000年前漢族人的父系祖先來到四川北部平武,北川一帶,在這裡分化出了白馬人,古羌人,古藏人,其中的一支繼續向北(馬家窯遺址公元前3800-2800)對應於部落時代的炎黃部落傳說。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書籍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部連結 == * == 參見 == *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國音樂 *漢水、漢朝、漢人、胡人、南人 *唐人、華人、中國人 *中國大陸人、香港人、澳門人、臺灣人 *華夏族、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百越、百濮 *中華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政策、華人地區 *大民族主義、大西藏地區、大中華地區、大尼泊爾地區 *蘇聯人民、大英國協、大德意志、大義大利、阿拉伯世界 *民族主義、大熔爐 *曾向中原王朝朝貢的政權列表、中國古代和親制度 漢 漢
生物工程學
thumb|240px|排序基因的專用電腦 生物工程學(),是一種即綜合利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知識,以及工程學本身的方法,以應對在生物學及醫藥學等領域等各種問題,滿足人類對生物製品需要的一門工程學。它使用包括但不限於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藥理學、蛋白化學、細胞學、免疫學、神經科學等學科的知識、方法和技術,以人工再現生物的部分乃至整體生命過程,最終達到生產生物製品或醫療的預期作用。作為一種研究,生物工程學亦包含了生物醫學工程,並與生物技術相關。生物系統工程學亦是生物工程學的範疇。這個學科透過成品設計、可持續發展及分析來使生物系統得到改進及專注應用。 在一般情況下,生物工程師(或生物醫學工程師)的企圖無論是模仿生物系統創造的產品或修改和控制生物系統,以便它們可以更換,增加,維持,或者預測化學和機械的程序。 生物工程師可以用他們的專業知識的其他應用工程和 生物技術,包括基因修飾的植物和微生物,生物工程和生物催化. 工作與醫生、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生物工程師使用傳統的工程原則和技術,並將它們應用於現實世界的生物和醫學問題. == 分類 == 當前階段,生物工程學的熱點部分根據主要目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成下列三大類: * ,包括了: ** 生物程序設計(Bioprocess Design) ** 生物催化學(生物催化) ** 生物分離學(Bioseparation) ** 生物資訊學 * 遺傳工程學,包括: ** 合成生物學 ** 細胞工程學(Cell Engineering) ** 組織工程學 ** 基因水平轉移 ** 異源生物學 * 生物醫學工程學,包括: ** ** 生物醫學診斷(Biomedical Diagnosis) ** 生物醫學治療(Biomedical Therapy) ** 生物力學 ** == 歷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生物工程剛剛開始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工程學分支,是一個很新的概念。 二戰後,開始迅速發展,這是術語"生物工程"正在被創造出來的基本原因。當時生物工程的前沿研究者是英國科學家 海因茨*沃爾夫 ,他於1954年在國家研究所醫學研究。當時電氣工程被認為是進行醫療器械生產的工程學分支。但在隨後的一段時間,當工程師和生命科學家們開始一起工作,他們認識到需要一門全新而獨立的學科解決生物產品生產的相關問題。 要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希望得到的生物學家和醫藥學家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研究的細節和程式進入的領域,如生物學、心理學和醫藥.後來生物工程學也可以應用於環境的修改,如表面土壤保護、斜坡的穩定,水道與海岸線保護,防風林、植被屏障(如三北防護林),包括噪音屏障和視屏障。 因為其他工程領域也處理 活生物體,生物工程也可以適用更廣義地包括 農業工程和環境工程。 == 參看 == *農業工程學 *生物技術 *克隆技術 *幹細胞技術 *奈米技術 ==參考資料==
Java
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電腦程式設計語言,擁有跨平臺、物件導向、泛型程式設計的特性,廣泛應用於企業級Web應用開發和移動應用開發。 任職於昇陽電腦的詹姆斯·高斯林等人於1990年代初開發Java語言的雛形,最初被命名為Oak,目標設定在家用電器等小型系統的程式語言,應用在電視機、電話、鬧鐘、烤麵包機等家用電器的控制和通訊。由於這些智慧化家電的市場需求沒有預期的高,昇陽電腦放棄了該項計劃。隨著1990年代網際網路的發展,昇陽電腦看見Oak在網際網路上應用的前景,於是改造了Oak,於1995年5月以Java的名稱正式釋出。Java伴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而發展,逐漸成為重要的網路程式語言。 Java程式語言的風格十分接近C++語言。繼承了C++語言物件導向技術的核心,捨棄了容易引起錯誤的指標,以參照取代;移除了C++中的-{zh-hans:運算子過載; zh-hant:運運算元過載;}-和多重繼承特性,用介面取代;增加垃圾回收器功能。在Java SE 1.5版本中引入了泛型程式設計、型別安全的列舉、不定長引數和自動裝/拆箱特性。昇陽電腦對Java語言的解釋是:「Java程式語言是個簡單、物件導向、分散式、解釋性、健壯、安全、與系統無關、可移植、高效能、多執行緒和動態的語言」。 Java不同於一般的編譯語言或直譯語言。它首先將原始碼編譯成位元組碼,再依賴各種不同平臺上的虛擬機器來解釋執行位元組碼,從而具有“一次編寫,到處執行”的跨平臺特性。在早期JVM中,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Java程式的執行效率。但在J2SE1.4.2釋出後,Java的執行速度有了大幅提升。 與傳統型態不同,昇陽電腦在推出Java時就將其作為開放的技術。全球的Java開發公司被要求所設計的Java軟體必須相容。“Java語言靠群體的力量而非公司的力量”是昇陽電腦的口號之一,並獲得了廣大軟體開發商的認同。這與微軟公司所倡導的注重精英和封閉式的模式完全不同,此外,微軟公司後來推出了與之競爭的.NET平臺以及模仿Java的C#語言。後來昇陽電腦被甲骨文公司併購,Java也隨之成為甲骨文公司的產品。 目前,行動作業系統Android大部分的程式碼採用Java程式設計語言程式設計。 == 歷史 == === 早期的Java === 語言最開始只是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公司在1990年12月開始研究的一個內部專案。昇陽電腦公司的一個叫做的工程師被公司自己開發的C++和C語言編譯器搞得焦頭爛額,因為其中的API極其難用。帕特里克決定改用NeXT,同時他也獲得了研究公司的一個叫做「Stealth計劃」的專案的機會。 「Stealth計劃」後來改名為「Green計劃」,詹姆斯·高斯林和麥克·舍林丹(Mike Sheridan)也加入了帕特里克的工作小組。他們和其他幾個工程師一起在加利福尼亞州門羅帕克市沙丘路的一個小工作室裡面研究開發新技術,瞄準下一代智慧家電(如微波爐)的程式設計,昇陽電腦預料未來科技將在家用電器領域大顯身手。團隊最初考慮使用C++語言,但是很多成員包括昇陽電腦的首席科學家比爾·喬伊,發現C++和可用的API在某些方面存在很大問題。 工作小組使用的是嵌入式系統,可以用的資源極其有限。很多成員發現C++太複雜以至很多開發者經常錯誤使用。他們發現C++缺少垃圾回收系統,還有可移植的安全性、分佈程式設計、和多執行緒功能。最後,他們想要一種易於移植到各種裝置上的平臺。 根據可用的資金,喬伊決定開發一種集C語言和Mesa語言大成的新語言,在一份報告上,喬伊把它叫做「未來」,他提議昇陽電腦的工程師應該在C++的基礎上,開發一種物件導向的環境。最初,高斯林試圖修改和擴充套件C++的功能,,但是後來他放棄了。他將要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語言,被他命名為「Oak」(橡樹),以他的辦公室外的橡樹命名。 就像很多開發新技術的秘密工程一樣,工作小組沒日沒夜地工作到了1993年的夏天,他們能夠演示新平臺的一部分了,包括Green作業系統,Oak的程式設計語言,類庫及其硬體。最初的嘗試是面向一種類PDA裝置,被命名為Star7,這種裝置有鮮豔的圖形介面和被稱為「Duke」的智慧代理來幫助使用者。1992年12月3日,這臺裝置進行了展示。 同年11月,Green計劃被轉化成了「FirstPerson有限公司」,一個昇陽電腦的全資子公司,團隊也被重新安排到了帕洛阿爾託。FirstPerson團隊對建造一種高度互動的裝置感興趣,當時代華納釋出了一個關於電視機頂盒的徵求提議書時(Request for proposal),FirstPerson改變了他們的目標,作為對徵求意見書的響應,提出了一個機頂盒平臺的提議。但是有線電視業界覺得FirstPerson的平臺給予使用者過多的控制權,因此FirstPerson的投標敗給了SGI。與3DO公司的另外一筆關於機頂盒的交易也沒有成功,由於他們的平臺不能在電視工業產生任何效益,公司被併回昇陽電腦。 === Java和「Java」 === 由於商標搜尋顯示Oak已被一家顯示卡製造商註冊。於是同年,Oak被改名為Java。當使用十六進位制編輯器開啟由Java原始碼編譯出的二進位制檔案(.class檔案)的話,最前面的32位將顯示為CA FE BA BE,即片語“CAFE BABE”(咖啡屋寶貝)。 === Java和網際網路 === 縮圖|240px|J2SE環境與CDC的關連 1994年6月,在同、詹姆斯·高斯林、比爾·喬伊、、和埃裡克·施密特經歷了一場歷時三天的頭腦風暴後,團隊決定再一次改變努力的目標,這次他們決定將該技術應用於全球資訊網。他們認為隨著Mosaic瀏覽器的到來,因特網正在向同樣的高度互動的遠景演變,而這一遠景正是他們在有線電視網中看到的。作為原型,帕特里克·諾頓寫了一個小型全球資訊網瀏覽器,WebRunner,後來改名為HotJava。 1994年10月,HotJava和Java平臺為公司高層進行演示。1994年,Java 1.0a版本已經可以提供下載,但是Java和HotJava瀏覽器的第一次公開發布卻是在1995年3月23日SunWorld大會上進行的。昇陽電腦的科學指導約翰·蓋吉宣告Java技術。這個釋出是與網景公司的執行副總裁馬克·安德森的驚人釋出一起進行的,宣佈網景將在其瀏覽器中包含對Java的支援。1996年1月,昇陽電腦成立了Java業務集團,專門開發Java技術。 在流行幾年之後,Java在瀏覽器中的地位被逐步侵蝕。它在簡單互動性動畫方面的用途已經完全被Adobe公司的Flash排擠,2005年Java傾向只被用於雅虎遊戲那樣的更為複雜的應用程式。Java同時遭受到來自微軟的反對,他們決定在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和Windows中不再附帶Java平臺。 與此相反,在全球資訊網的伺服器端和手持裝置上,Java變得更加流行。很多網站在後端使用JSP和其他的Java技術。 在桌面系統上,獨立的Java程式還是相對少見。這是因為Java平臺的執行開銷較大,而許多人的電腦上沒有安裝Java,由於網路頻寬在以前較小,下載Java曾經是個耗時的事情。但是隨著計算機計算能力、網路頻寬在10年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同時虛擬機器和編譯器的質量得到了提高,許多應用程式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包括: ;開源軟體 * NetBeans和Eclipse等軟體開發工具 * Android作業系統 * JEdit * Azureus BitTorrent客戶端。 * JNode作業系統 * Apache軟體基金會的Ant、Derby、Hadoop、Jakarta、POI和Tomcat * JBoss和GlassFish應用伺服器 ;商業軟體 * EIOffice(永中Office) * Minecraft * 純Java 3D遊戲合金戰士Chrome * IBM Websphere、ColdFusion和WebLogic * IntelliJ IDEA 目前Java提供以下三個版本: * Java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Java EE:Java平臺企業版) * Java Platform, Standard Edition(Java SE:Java平臺標準版) * Java Platform, Micro Edition(Java ME:Java平臺微型版) * Java Platform, Card Edition === Java開放原始碼專案 === 2006年昇陽電腦在JavaOne公佈Java 開放原始碼專案,並推出OpenJDK計劃。Java虛擬機器、Java編譯器和Java類庫以GNU通用公共許可證公開。 === 版本歷史 === * 1995年5月23日,Java語言誕生 * 1996年1月,第一個JDK-JDK1.0誕生 * 1996年4月,10個最主要的作業系統供應商申明將在其產品中嵌入JAVA技術 * 1996年9月,約8.3萬個網頁應用了JAVA技術來製作 * 1997年2月18日,JDK1.1釋出 * 1997年4月2日,JavaOne會議召開,參與者逾一萬人,創當時全球同類會議規模之紀錄 * 1997年9月,JavaDeveloperConnection社群成員超過十萬 * 1998年2月,JDK1.1被下載超過2,000,000次 * 1998年12月8日,JAVA2企業平臺J2EE釋出 * 1999年6月,昇陽電腦釋出Java的三個版本:標準版(J2SE)、企業版(J2EE)和微型版(J2ME) * 2000年5月8日,JDK1.3釋出 * 2000年5月29日,JDK1.4釋出 * 2001年6月5日,NOKIA宣佈,到2003年將出售1億部支援Java的手機 * 2001年9月24日,J2EE1.3釋出 * 2002年2月26日,J2SE1.4釋出,自此Java的計算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 2004年9月30日18:00PM,J2SE1.5釋出,成為Java語言發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為了表示該版本的重要性,J2SE1.5更名為Java SE 5.0 * 2005年6月,JavaOne大會召開,昇陽電腦公開Java SE 6。此時,Java的各種版本已經更名,以取消其中的數字“2”:J2EE更名為Java EE,J2SE更名為Java SE,J2ME更名為Java ME * 2006年12月,昇陽電腦釋出JRE6.0 * 2009年12月,昇陽電腦釋出Java EE 6 * 2010年11月,由於Oracle公司對於Java社群的不友善,因此Apache揚言將-{退出}-JCP * 2011年7月28日,Oracle公司釋出Java SE 7 * 2014年3月18日,Oracle公司釋出Java SE 8 * 2017年9月21日,Oracle公司釋出Java SE 9 * 2018年3月21日,Oracle公司釋出Java SE 10 * 2018年9月25日,Oracle公司釋出Java SE 11 (LTS) * 2019年3月,Oracle公司釋出Java SE 12 * 2019年9月,Oracle公司釋出Java SE 13 * 2020年3月,Oracle公司釋出Java SE 14 * 2020年9月,Oracle公司釋出Java SE 15 * 2021年3月,Oracle公司釋出Java SE 16 * 2021年9月,Oracle公司釋出Java SE 17 * 2022年3月,Oracle公司釋出Java SE 18 * 2022年9月,Oracle公司釋出Java SE 19 * 2023年3月,Oracle公司釋出Java SE 20 * 2023年9月,Oracle公司釋出Java SE 21 == 語言特性 == Java之所以被開發,是要達到以下五個目的: * 應當使用物件導向程式設計方法學 * 應當允許同一程式在不同的計算機平臺執行 * 應當包括內建的對計算機網路的支援 * 應當被設計成安全地執行遠端程式碼 * 應當易於使用,並借鑑以前那些面嚮物件語言(如C++)的長處。 Java技術主要分成幾個部分:Java語言、Java執行環境、類庫。一般情況下說Java時並不區分指的是哪個部分。 Java在1.5版本時,做了重大改變,昇陽電腦並1.5版本重新命名為Java 5.0。 === 物件導向 === Java的特點之一就是物件導向,是程式設計方法的一種。“物件導向程式設計語言”的核心之一就是開發者在設計軟體的時候可以使用自定義的型別和關聯操作。程式碼和資料的實際集合體叫做“物件”。一個物件可以想象成繫結了很多“行為(程式碼)”和“狀態(資料)”的物體。對於資料結構的改變需要和程式碼進行通訊然後操作,反之亦然。物件導向設計讓大型軟體工程的計劃和設計變得更容易管理,能增強工程的健康度,減少失敗工程的數量。 === 跨平臺性 === 跨平臺性是Java主要的特性之一,跨平臺使得用Java語言編寫的程式可以在編譯後不用經過任何更改,就能在任何硬體裝置條件下執行。這個特性經常被稱為“一次編譯,到處執行”。 執行Java應用程式必須安裝Java 執行時環境(Java Runtime Environment,JRE),JRE包括Java虛擬機器(Java Virtual Machine,JVM),以及Java平臺核心類和基礎Java 平臺庫。透過JVM才能在電腦系統執行Java應用程式(Java Application),這與.Net Framework的情況一樣,所以電腦上沒有安裝JVM,那麼這些java程式將不能夠執行。 實現跨平臺性的方法是大多數編譯器在進行Java語言程式的編碼時候會生成一個用位元組碼寫成的“半成品”,這個“半成品”會在Java虛擬機器(解釋層)的幫助下執行,虛擬機器會把它轉換成當前所處硬體平臺的原始程式碼。之後,Java虛擬機器會開啟標準庫,進行資料(圖片、執行緒和網路)的存取工作。主要注意的是,儘管已經存在一個進行程式碼翻譯的解釋層,有些時候Java的位元組碼程式碼還是會被JIT編譯器進行二次編譯。 有些編譯器,比如GCJ,可以自動生成原始程式碼而不需要解釋層。但是這些編譯器所生成的程式碼-{只}-能應用於特定平臺。並且GCJ目前只支援部分的Java API。 甲骨文公司對於Java的許可是“全相容的”,這也導致了微軟和昇陽電腦關於微軟的程式不支援RMI和JNI介面、並且增加特性為己所用的法律爭端。昇陽電腦最終贏得了官司,獲得了大約兩千萬美元的賠償,法院強制要求微軟執行昇陽電腦關於Java的許可要求。作為回應,微軟不再在Windows系統中捆綁Java,最新的Windows版本,Windows Vista和Internet Explorer 7.0版本也不再提供對於Java應用程式和控制元件的支援。但是昇陽電腦和其他使用Java執行時系統的公司在Windows作業系統下對使用者提供無償的第三方外掛和程式支援。 Java語言在最開始應用的時候是沒有解釋層的,所有需要編譯的程式碼都直接轉換成機器的原始程式碼。這樣做雖然使程式獲得了最佳的效能,但是導致程式異常臃腫。從JIT技術開始,Java的程式都經過一次轉換之後才變成機器碼。很多老牌的第三方虛擬機器都使用一種叫做“動態編譯”的技術,也就是說虛擬機器實時監測和分析程式的執行行為,同時選擇性地對程式所需要的部分進行編譯和最佳化。所有這些技術都改善了程式碼的執行速度,但是又不會讓程式的體積變得失常。 程式的輕便性事實上是軟體編寫很難達到的一個目標,Java雖然成功地實現了“一次編譯,到處執行”,但是由於平臺和平臺之間的差異,所編寫的程式在轉換程式碼的時候難免會出現微小的、不可察覺的錯誤和意外。有些程式設計師對此非常頭疼,他們嘲笑Java的程式不是“一次編譯,到處執行”,而是“一次編譯,到處除錯”。以Java AWT為例,早期Java AWT內提供的按鈕、文字區等均是以電腦系統所預設的樣式而顯示。這令Java程式在有些沒有提供圖案的電腦系統產生錯誤(在Microsoft Windows設有視窗管理員,在一些Linux distribution則沒有)。後來昇陽電腦針對Java AWT一些問題而推出Java Swing。 平臺無關性讓Java在伺服器端軟體領域非常成功。很多伺服器端軟體都使用Java或相關技術建立。 === 自動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 === C++語言被使用者詬病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數C++編譯器不支援垃圾收集機制。通常使用C++程式設計的時候,程式設計師於程式中初始化物件時,會在主機記憶體堆疊上分配一塊記憶體與位址,當不需要此物件時,進行解構或者刪除的時候再釋放分配的記憶體位址。如果物件是在堆疊上分配的,而程式設計師又忘記進行刪除,那麼就會造成記憶體洩漏(Memory Leak)。長此以往,程式執行的時候可能會生成很多不清除的垃圾,浪費了不必要的記憶體空間。而且如果同一記憶體地址被刪除兩次的話,程式會變得不穩定,甚至崩潰。因此有經驗的C++程式設計師都會在刪除之後將指標重置為NULL,然後在刪除之前先判斷指標是否為NULL。 C++中也可以使用「智慧指標」(Smart Pointer)或者使用C++託管擴充套件編譯器的方法來實現自動化記憶體釋放,智慧指標可以在標準類庫中找到,而C++託管擴充套件被微軟的Visual C++ 7.0及以上版本所支援。智慧指標的優點是不需引入緩慢的垃圾收集機制,而且可以不考慮執行緒安全的問題,但是缺點是如果不善使用智慧指標的話,效能有可能不如垃圾收集機制,而且不斷地分配和釋放記憶體可能造成記憶體碎片,需要手動對堆進行壓縮。除此之外,由於智慧指標是一個基於模板的功能,所以沒有經驗的程式設計師在需要使用多型特性進行自動清理時也可能束手無策。 Java語言則不同,上述的情況被自動垃圾收集功能自動處理。物件的建立和放置都是在記憶體堆疊上面進行的。當一個物件沒有任何引用的時候,Java的自動垃圾收集機制就發揮作用,自動刪除這個物件所佔用的空間,釋放記憶體以避免記憶體洩漏。 注意程式設計師不需要修改finalize方法,自動垃圾收集也會發生作用。但是記憶體洩漏並不是就此避免了,當程式設計師疏忽大意地忘記解除一個物件不應該有的引用時,記憶體洩漏仍然不可避免。 不同廠商、不同版本的JVM中的記憶體垃圾回收機制並不完全一樣,通常越新版本的記憶體回收機制越快,IBM、BEA、昇陽電腦等等開發JVM的公司都曾宣稱過自己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快的JVM,JVM效能的世界紀錄也在不斷的被打破並提高。 IBM有一篇有關Java記憶體回收機制比不啟用垃圾收集機制的C++記憶體處理快數倍的技術文章,而著名的Java技術書籍《Java程式設計思想》(Thinking in Java)也有一段論述Java記憶體及效能達到甚至超過C++的章節。 === 基本語法 === 編寫Java程式前應注意以下幾點: * 大小寫敏感:Java是大小寫敏感的,這就意味著識別符號Hello與hello是不同的。 * 類名:對於所有的類來說,類名的首字母應該大寫。如果類名由若干單片語成,那麼每個單詞的首字母應該大寫,例如MyFirstJavaClass。 * 方法名:所有的方法名都應該以小寫字母開頭。如果方法名含有若干單詞,則後面的每個單詞首字母大寫,例如myFirstJavaMethod。 * 原始檔名:原始檔名必須和檔案內名字唯一且公開(由public 關鍵詞修飾)的類名相同。當儲存檔案的時候,你應該使用該類名作為檔名儲存(切記Java是大小寫敏感的),檔名的字尾為.java。(如果檔名和類名不相同則會導致編譯錯誤)。 * 主方法入口:所有的Java程式由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方法開始執行。 === Java關鍵字 === 下面列出了Java關鍵字。這些關鍵字不能用於常量、變數、和任何識別符號的名稱。 類別 關鍵字 說明 訪問控制 private 私有的 訪問控制 protected 受保護的 訪問控制 public 公共的 類、方法和變數修飾符 abstract 宣告抽象 類、方法和變數修飾符 class 類 類、方法和變數修飾符 extends 擴充,繼承 類、方法和變數修飾符 final 最終值,不可改變的 類、方法和變數修飾符 implements 實現(介面) 類、方法和變數修飾符 interface 介面 類、方法和變數修飾符 native 本地,原生方法(非Java實現) 類、方法和變數修飾符 new 新,建立 類、方法和變數修飾符 static 靜態 類、方法和變數修飾符 strictfp 嚴格,精準 類、方法和變數修飾符 synchronized 執行緒,同步 類、方法和變數修飾符 transient 短暫 類、方法和變數修飾符 volatile 易失 程式控制語句 break 跳出迴圈 程式控制語句 case 定義一個值以供switch選擇 程式控制語句 continue 繼續 程式控制語句 default 預設 程式控制語句 do 執行 程式控制語句 else 否則 程式控制語句 for 迴圈 程式控制語句 if 如果 程式控制語句 instanceof 例項 程式控制語句 return 返回 程式控制語句 switch 根據值選擇執行 程式控制語句 while 迴圈 錯誤處理 assert 斷言表示式是否為真 錯誤處理 catch 捕捉異常 錯誤處理 finally 有沒有異常都執行 錯誤處理 throw 丟擲一個異常物件 錯誤處理 throws 宣告一個異常可能被丟擲 錯誤處理 try 捕獲異常 包相關 import 引入 包相關 package 包 基本型別 boolean 布林型 基本型別 byte 位元組型 基本型別 char 字元型 基本型別 double 雙精度浮點 基本型別 float 單精度浮點 基本型別 int 整型 基本型別 long 長整型 基本型別 short 短整型 基本型別 null 空 變數引用 super 父類,超類 變數引用 this 本類 變數引用 void 無返回值 保留關鍵字 goto 是關鍵字,但不能使用 保留關鍵字 const 是關鍵字,但不能使用 ; 註釋 註釋的作用:標識程式是幹什麼的,以及它是如何構建的。註釋幫助程式設計師進行相互溝通以及理解程式。註釋不是程式設計語言,所以編譯器編譯程式時忽略它們。 === 介面和類別 === Java自帶了建立介面的類別,可以這樣使用: public interface Deleteable { void delete(); System.out.println(" ATTACH DATABASE 'DatabaseName' As 'Alias-Name'"); } 這段程式碼的意思是任何實現(implement)Deleteable介面的類別都必須實現delete()方法。每個類別對這個方法的實現可以自行定製。由此概念可以引出很多種使用方法,下面是一個類別的例子: public class Fred implements Deleteable { // 必須實作Deleteable介面中的delete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delete() { // 實作的程式碼 } // 這個類別也可以包含其他方法 public void doOtherStuff() { } } 在另外一個類別中,可以使用這樣的程式碼: public void deleteAll(Deleteable [] list){ for(int i = 0; i < list.length; i++){ list[i].delete(); } } 因為佇列中所有的物件都可以使用delete()方法。Deleteable佇列中包含Fred物件的引用,而這個類別和其他Deleteable類別在使用deleteAll()方法時候不需要進行任何改變。 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在介面的執行和其程式碼之間進行區別。舉例來說,一個名叫Collection的介面可以包含任何物件所需要的引入、轉換和儲存資料的方法,其他的類都可以使用這個介面。但是這個介面可以是一個可重定義大小的佇列、一個連結串列或者是其他功能的集合。 這種特性其實是一種折中的辦法。Java的設計者們不想讓Java有多重繼承的特性,因為C++的多重繼承顯示了這種特性的困難。Java的介面功能可以提供同樣的功能,但是又不會很複雜。 === 應用程式開發介面 === 在Java語言中,應用程式介面(API)化身成-{zh-hans:類; zh-hant:類別;}-,並且分組成為-{zh-hans:包; zh-hant:套件;}-。每個包中包含有相關的介面和類。對於不同的平臺,Java提供了不同版本的包。API的設定由昇陽電腦和其他公司透過JCP(Java社群程式)決定。任何公司和個人都可以參與這個工程,對API進行設計。2004年,IBM和BEA公司準備聯合對官方的Java開源軟體工程進行支援,但是2005年初,昇陽電腦拒絕了這個支援。 == Hello World == 下面這個程式顯示“Hello world!”然後結束執行,注意java.lang套件是自動載入的,所以不需要在程式之前加入import java.lang.*; class HelloWorl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 == 關於Java的批評 == Java試圖透過新的方式解決軟體編寫的複雜性。很多人認為Java語言做到了它承諾的一切,然而,某些情況下,Java會將簡單問題導向複雜化。儘管Java並不是一門完美的語言,但它的出現確實給大規模軟體協同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 === 整體性問題 === 並不是所有的工程和環境需要企業等級的複雜性,比如一個簡單的個人網站或者獨自程式設計的程式師所寫的程式。這些程式師會發現Java的複雜管理對於自己要做的程式來說過於強大了。一些人覺得Java在物件導向上面做的沒有Ruby和Smalltalk純粹。但是最新出現的用Java實現的語言Groovy解決了這些問題。 作為一種已經建立的新技術,Java顯然綜合了很多語言的特性,比如C++、C語言、Python等等。一些對於Java的評論認為Java的不變性在動搖。 === 語言問題 === 有些程式師不喜歡原始型別(primitive type)和類別(class)的分離,尤其是那些曾經使用過Smalltalk和Ruby的程式設計師。Java的程式碼相對於其他的程式碼來說過於冗長,這與它的輕便化宣告相違背。此外Java一般也會預設式的自動植入過多的標準庫程式碼,導致整體執行會出現緩慢 Java是一種單繼承的語言。這也導致了程式師在試圖使用多重繼承時候的不便,而很多語言都可以使用這個特性。但是Java可以使用介面類,把多重繼承可能導致的風險減少到最小。Java不支援運算子過載,這是為了防止運算子過載使得程式碼的功能變得不清晰。但是用Java實現的語言Groovy可以進行運算子過載。過去Java對於文字的操作和其他語言,比如Perl和PHP相比差的較多,但Java在1.4版本時候引入了正規表示式。 至Java 1.7為止,Java語言不支援閉包(closure)和混入(mixin)特性。 Java 1.8加入lambda表示式(Lambda Expressions)。 === 類庫問題 === 使用Swing平臺編寫的帶有GUI(圖形使用者介面)的程式和其他原始程式非常不同。選用AWT工具包編寫程式的程式師看到的都是原始介面,而且也無法獲得先進的GUI程式設計支援,如果使用的話,就要提供每個平臺上面所需的API,這將是一項龐大的工程。Swing則是完全用Java語言所寫的程式,避免了介面元素重複的問題,只使用所有平臺都支援的最基本的繪圖機制。但是很多使用者不知道如何在Java風格和Windows風格之間進行轉換,結果造成了Java程式的介面在很多程式中非常特殊。蘋果電腦已經提供了最佳化過的Java執行時程式,包含了Mac OS X的經典Aqua介面風格。 在IBM捐贈給Eclipse基金會的SWT介面框架中,使用者會看到熟悉的本地風格介面。但這又引起了不同喜好的開發人員之間的爭論。 === 效能問題 === 由於Java編譯器和虛擬機器的不同對Java程式碼的效能影響比語言本身的影響大的多,所以統一討論Java的程式的效能經常是有誤導性的。據IBM的資料,在同樣的硬體上2001年時的IBM JDK版本的效能是1996年的JDK版本的十倍左右。見IBM東京研究院的資料:http://www.is.titech.ac.jp/ppl2004/proceeding s/ishizaki_slides.pdf 而即使是在同一時期,不同公司的JDK和JRE的效能也不一樣,比如昇陽電腦、IBM、BEA等公司都有自己開發的JDK和JRE。 Java語言的一些特性不可避免的有額外的效能代價,例如陣列範圍檢查、執行時型別檢查等等。Java程式的效能還會因為不同的動態複雜性和垃圾處理機制使用的多少而各有不同。如果JVM的實現比較最佳化的話,那麼這些功能甚至可以增加記憶體分配的效能。這和總是使用STL或者託管C++的程式的情況類似。 儘管如此,仍然有許多人認為Java的效能低。這部分歸因於昇陽電腦最初的JVM實現使用未最佳化的解釋機制來執行位元組碼。一些新版本的JVM使用Just-In-Time(JIT)編譯器,在載入位元組碼的時候將其編譯成針對執行環境的原生代碼來實現一些本地編譯器的最佳化特性。Just-In-Time機制和本地編譯的效能比較仍舊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JIT編譯需要很多時間,對於執行時間不長或者程式碼很多的大型程式並不適宜。但是不算JIT編譯階段的話,程式的執行效能在很多JVM下可以和本地編譯的程式一爭短長,甚至在一些計算比較密集的數值計算領域也是這樣。目前,Java已經使用更先進的HotSpot技術來代替JIT技術,Java的效能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另外,在使用-server選項執行Java程式時,也可以對Java進行更深入的最佳化,比如在執行時將呼叫較多的方法內聯(inline)到程式中來提高執行速度,這就是所謂的“動態最佳化”,而本地編譯器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這也是一些Java程式碼比對應用C/C++等語言編寫的原生代碼執行的更快的原因之一。微軟的.NET平臺也使用JIT編譯器,所以也有類似問題。 Java的設計目的主要是安全性和可攜性,所以對於一些特性,比如對硬體架構和記憶體位址的直接訪問都被去除了。如果需要間接呼叫這些底層功能的話,就需要使用JNI(Java本地介面)來呼叫原生代碼,而間接訪問意味著頻繁呼叫這些特性時效能損失會很大,微軟的.NET平臺也有這樣的問題。所以到目前為止,效能敏感的程式碼,例如驅動程式和3D電子遊戲,還是大多使用本地編譯,甚至直接以不直接支援物件導向的C語言或機器碼編寫。但最近已經有了許多用純Java編寫的3D遊戲,其效果與用C語言編寫的不相上下,例如“合金戰士”(英文名:Chrome)。這主要是因為新版的Java 3D技術已經能像C++一樣呼叫硬體加速,也就是使用顯示卡來加速,無論是C++還是Java語言寫的3D遊戲都是使用顯示卡及GPU來處理,從而使得CPU可以專注於其他方面的工作。 == 用途 == ;桌面GUI應用程式: Java透過抽象視窗工具包(AWT),Swing和JavaFX等多種方式提供GUI開發。雖然AWT包含許多預先構建的元件,如選單,按鈕,列表以及眾多第三方元件,但Swing(一個GUI小部件工具包)還提供某些高階元件,如樹,表格,滾動窗格,選項卡式面板和列表。JavaFX是一組圖形和媒體包,提供了Swing互操作性,3D圖形功能和自包含的部署模型,可以快速編寫Java小應用程式和應用程式的指令碼。 ;移動應用程式: Java Platform,Micro Edition(Java ME或J2ME)是一個跨平臺框架,用於構建可在所有Java支援的裝置(包括功能手機和智慧手機)上執行的應用程式。此外,最受歡迎的移動作業系統之一的Android應用程式通常使用Android軟體開發工具包(SDK)或其他環境在Java中編寫指令碼。 ;嵌入式系統: 從微型晶片到專用計算機的嵌入式系統是執行專門任務的大型機電系統的元件。諸如SIM卡,藍光光碟播放器,公用事業儀表和電視機等多種裝置都使用嵌入式Java技術。據甲骨文公司稱,100%的藍光光碟播放器和1.25億臺電視裝置都採用Java技術。 ;Web應用程式: Java透過Servlets,Struts或JSP提供對Web應用程式的支援。程式語言提供的簡單程式設計和更高的安全性使得大量政府應用程式可用於基於Java的健康,社會安全,教育和保險。Java也可以使用Broadleaf等開源電子商務平臺開發電子商務Web應用程式。 ;分散式系統: Java更多時候用於構建大型分散式應用, 基於Java的分散式生態非常豐富, 各種成熟的基礎元件幫助Java開發者迅速搭建起分散式系統. 比較著名的分散式框架有: Spring Cloud, Dubbo, ZooKeeper等。 ;Web伺服器和應用程式伺服器: 今天的Java生態系統包含多個Java Web伺服器和應用程式伺服器。雖然Apache Tomcat,Simple,Jo !, Rimfaxe Web伺服器(RWS)和Project Jigsaw佔據了Web伺服器空間,但WebLogic,WebSphere和Jboss EAP在商業應用伺服器領域佔據重要地位。 ;企業應用程式: Java企業版(Java EE)是一種流行的平臺,為指令碼和執行企業軟體(包括網路應用程式和Web服務)提供API和執行時環境。甲骨文宣稱Java可以在97%的企業計算機上執行。Java憑藉更高的效能保證和更快的計算能力使得像Murex這樣的高頻交易系統可以被編入指令碼中。同時它也是各種銀行應用程式的中樞,它們將Java從前端使用者端執行到後端伺服器端。 ;科學應用: Java是許多軟體開發人員用於編寫涉及科學計算和數學運算的應用程式的選擇之一。這些程式通常被認為是快速和安全的,具有更高的便攜性和低維護性。像MATLAB這樣的應用程式使用Java來作為互動使用者介面和作為核心系統的一部分。 == 參見 == * 比較Java和C++ * 比較C Sharp和Java * Java後設資料介面 * Java applet * Java平臺 * Java RMI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Jon Byous, Java technology: The early years。Sun Developer Network, no date [ca. 1998]。Retrieved April 22, 2005. * James Gosling,A brief history of the Green project。Java.net, no date [ca. Q1/1998]。Retrieved April 22, 2005. * James Gosling,Bill Joy,Guy Steele,and Gilad Bracha,The Java language specification, second edition. Addison-Wesley, 2000. ISBN 0-201-31008-2. * James Gosling,Bill Joy,Guy Steele,and Gilad Bracha,The Java language specification, third edition. Addison-Wesley, 2005. ISBN 0-321-24678-0. * Tim Lindholm and Frank Yellin. The Java Virtual Machine specification, second edition. Addison-Wesley, 1999. ISBN 0-201-43294-3. * 蔡學鏞:從編譯器與VM角度分析Java2 v5.0語言的新特色 == 外部連結 == Java官方網站 Category:程序式程式設計語言 Category:Java平臺 Category:物件導向的程式設計 Category:JVM程式語言 Category:基於類的程式語言 Category:1995年建立的程式語言
LGBT權利運動
LGBT權利運動(又稱同志權利運動、同志社會運動)是指一批鬆散結合的公民權利團體、人權團體、支援LGBT權利的團體、政治行動者或社會運動人士,以追求性別少數群體(包括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或雙性人)達到社會平等,以及獲得法律上的基本權利為目標。參與者不一定為該群體,也包括順性別以及異性戀者。 == 概述 == LGBT權利運動組織來自於包括個人、以及宗教與政治團體。在華語文世界,也用「同志」一詞來稱呼。該詞最初指涉同性戀,後來有時候也會含括雙性戀、跨性別在內。 即便LGBT群體對權利運動內涵、信念有不同想像而難以概括與歸納,不過通常參與成員相信: * 一個人的性別(包含心理性別)、性別氣質和性傾向為個人與生俱來不可分離的內在特質,反對基於性別偏見所產生的歧視行為。 * 無論一個人的性別為何,都應當在法律中享有平等的權利與價值。 * 反對社會對同志的非理性恐懼、偏見和仇恨,不單只是對同志,對整個社會來說也是危險的。 * 反對負面的描繪同志的形象(意即將同志視為一種罪惡或變態)是不恰當、受到誤導、或甚至完全就是惡意的。 * 性別是自然和天生的,並非一種選擇,是無法改變的。 * 反對企圖嘗試改變一個人對性別的認同,如果不是危險的企圖,那頂多也只是一種誤導(如走出埃及條目與補償療法等)。 最先的一次同性戀權利運動發生在二戰前的德國,以Magnus Hirschfeld為中心。這次同性戀權利運動完全被阿道夫·希特勒的納粹黨政權鎮壓(參看納粹德國的同性戀者)。 == 與性解放的關連 == 「性解放」一詞有時會被理解成「追求性慾滿足」,而引起眾多批評。然而,解放(liberation)的原意是指從壓迫中獲得解放,破除壓迫而獲得自由,因此性解放是在追求對於自我性實踐掌控的自由、破除對於性的壓抑(repress)。 簡言之,性解放或可被視為一種對於性的自主權(但有些人也可能在此種理解外,再加以擴張對於性解放的定義和行動)。 西方世界的同志運動之所以曾與美國1960年代的性解放運動有過些許關連,是因為在「歐美歷史」上,同性之間的情慾遭受壓抑、排斥以及刑罰管制,另外也與女性主義中的性積極女性主義流派影響有關。 不過,同志運動未必即等同於性解放運動,兩者也未必有共通目標。例如,同志社會運動可能會要求同性婚姻的立法,來達到社會平等的目標(參見社會不平等),並實現基本權利的保障。然而有些性解放人士會將婚姻視為一種對於性的壓抑和社會控制手段,而反對同性婚姻立法。 == 與反色情的關連 == 由於同志運動與婦女運動密切相關,牽涉到中女性主義者對色情、BDSM與娼妓制度的意見分歧,並非所有同志運動者皆為性解放論者,同志運動中的反色情論者將色情視作性別歧視、性剝削、性暴力與仇恨言論。反色情女性主義就起源於女同志社群,並引發女同志社群內部爭論,女同志運動者安德里亞·德沃金與男同志運動者皆為早期著名的反色情運動者,跨性別女性主義學者兼運動者喬勒·萊恩也在「色情作為性暴力」的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主張跨性別女性受到色情文化的傷害。 == 各地發展 == === 美國 === ==== 性學研究 ==== 在美國,緊接著二戰結束後的幾年就有了一些同性戀權利運動的步伐。 在這段時間裡,阿爾弗雷德·金賽(Alfred Kinsey)發表了《人類男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一書,這是第一本以科學眼光研究性主題的著作。金塞透過大量的研究發表了一個驚人論斷:總人口中大約有4%的人是絕對的同性戀者,直接向當時流行的觀念提出了質疑。在這本著作發表以前,同性戀通常不會成為討論作的主題,但是在它發表之後,同性戀話題開始出現在一些刊物中,甚至是像《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生活雜誌》(Life Magazine)等中。 ==== 同志社群形成 ==== 雖然同性戀話題進入了主流雜誌的討論中,但是直到1960年代以前,社會的意識或法律都沒有多少的改變。直到1960年代的性革命和民權運動,在女權及少數族裔的公民權得到進展後。這是一段很多社會領域放生鉅變的時期,包括性方面。 這些著作,連同二戰後開始的向城市的大量移民,同性戀社群開始在市中心形成,而同性戀者也開始意識到他們是作為社會少數族群而不是一些少數的“性別顛倒”的孤島而存在。雖然在20世紀早期,同性戀酒吧就已經存在,但是數量仍然很小。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隨著同性戀社群的發展,同性戀酒吧的普及,以及同性戀身份認同的加深,同性戀開始對他們的作為社會“流浪者”和“犯罪者”的地位日益不滿。然而,在20世紀六十年代末以前,與女權及黑人民權組織相比,他們只有很少的社會力量。 ==== 同志運動 ==== 1969年6月28日的石牆騷亂(Stonewall riots)被認為是現代同性戀運動的出發點。當時所有相關的秘密變化都達到了轉折點。同性戀者開始大規模的組織起來要求合法的地位、社會認同和平等權利。 石牆騷動的一個結果是“同性戀解放陣線”的建立(Gay Liberation Front,GLF,建立於紐約市)。這個組織的“一個同性戀者的宣言”(A Gay Manifesto)為剛剛形成的同性戀運動設立了目標。陣線的分支開始遍及全美。這些組織成為全球各種爭取同性戀平等權利的組織創立的基礎。而在這段時間,不少國家立法把同性戀除罪化, 今天,保衛同性戀者免受憎恨、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歧視是美國同性戀權利的主要議題,他們把這些描述為人權的本質。確實,在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同性戀權利組織之一就稱為“人權戰線”(Human Rights Campaign)。其他的同性戀權利組織包括“全國男女同性戀工作組織”(National Gay and Lesbian Task force,NGLTF),“同性戀的雙親和朋友”(Parents and Friends of Lesbians and Gays,PFLAG)和“反誹謗男女同性戀聯盟”(Gay and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GLAAD)。 同性戀權利運動在1990年代後,在罪一些地區開始取得成效。雞姦法在美國很多州都於20世紀被取消或推翻(2003年的勞倫斯對決德克薩斯州的案件中,所有的雞姦法都被判定違憲的,至此美國才正式同性戀除罪化,在法律上享有平等地位)。很多公司和地方政府都在他們的非歧視規定中增加禁止基於性取向的歧視。在美國一些地區,對同性戀的暴力被視為是仇恨罪行,並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美國的佛蒙特州在1990年代後期為婚姻提供了另一種選擇:民事結合(civil union)。同性戀者在全國一些地區可以領養子女,雖然要經過繁複的程式。 2013年6月26日,美國最高法院宣判捍衛婚姻法案第三章違憲。 2015年6月26日,美國最高法院承認並使全國同性婚姻合法化。 在文化方面,相似的變化正在進行。正面和寫實的同性戀者角色,在電視和電影上開始增多,不少製作亦加入同性戀者的元素,如摩登家庭。 ==== 宗教反對勢力的發展 ==== 反對同性戀權利運動發展的主要阻力通常是主流基督教福音派教會、天主教、摩門教和其他社會保守派人士,自1980年代開始反對同性戀權利運動。反對同性戀權利運動與社會世俗主義快速發展相對應的,是被部分人稱為第四次大覺醒的宗教運動。一些學者,特別是歷史經濟學家羅伯特·福格爾(英文:Robert Fogel,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認為其發生於1960年代到70年代早期。其概念有爭議,許多歷史學家認為,這些年裡面在美國發生的宗教變化沒有達到前三次大覺醒運動的等級。因此第四次大覺醒本身沒有很廣泛的被接受。Robert William Fogel (2000), The Fourth Great Awakening & the Future of Egalitarianism; see the review by Randall Balmer,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2002 33(2): 322-325 無論是否構成一次覺醒,變化確實發生了。主流新教徒在成員和影響力方面大大降低,而最保守的福音派會員(如美南浸信會(Southern Baptist),和密蘇里路德會(Missouri Synod Lutherans))數量上迅速的增長,在全美髮展開來。宗教內部發生了很嚴重的神學鬥爭及分裂,並形成政治力量。福音神學(Evangelicalism)和原教旨主義(Fundamentalism)的基督教保守派系也在快速的增加。同時世俗主義(Secularism)引人注目的迅速增長(即使在教會內亦然),不少發現他們在同性戀權利,墮胎及創世論等主題上與之進行鬥爭。William G. McLoughlin (1978), Revivals, Awakenings and Reform: An Essay on Relig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America, 1607-1977Randall Balmer (2001), Religion in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 ==== 生活中的反歧視 ==== 在美國,在全國私營企業中,沒有防止僱員因為性取向受到就業歧視的聯邦法律。但是,目前大多數美國的跨國大企業(例如IBM、微軟、福特汽車、可口可樂、波音、迪士尼、AOL等),都制定了公司內部的反歧視政策,適用於公司內部的就業、福利、升職、工作環境和公司文化、公司決策等各方面。並且,在22個州,包括哥倫比亞特區,以及超過140個城市中都有禁止歧視的禁令。頒佈在私營企業中禁止基於性取向歧視的有加利福尼亞州、康涅狄格州、夏威夷州、馬里蘭州、馬薩諸塞州、明尼蘇達州、內華達州、新罕布什爾州、新澤西州、新墨西哥州、紐約州、羅得島州、佛蒙特州和威斯康星州()。這些禁令也包含了很多的其他方面,例如住房或公共設施。 一個禁止全美公共範圍內反同性戀就業歧視的議案已經交給美國國會討論,也就是所謂的《就業非歧視法案》(Employment Nondiscrimination Act,ENDA)。2013年11月7日,該法案以64-32票參議院獲支援透過,當中獲部分共和黨參議員支援,其後獲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生效,但法案沒有限制私人企業。 1998年3月4日,美國最高法院在對Oncale v. Sundowner Offshore Services的判決中表示,聯邦法律對發生在工作中的性騷擾,無論雙方是異性還是同性同樣適用。但是,較低階的法院關於這個判決是否適用於有反同性戀意圖的騷擾仍存在分歧。 === 加拿大 === 加拿大在1969年將同性戀除罪化,此後LGBT權利運動開始發展。2003年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和新斯科舍省、安大略省承認兩個同性間的共同法婚姻(common-law marriages)。安大略省法院和魁北克最高法院要求聯邦政府在未來兩年內為同性戀者提供完全的權利。2005年加拿大正式承認全國同性婚姻。至此,加拿大成為首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美洲國家。 === 歐洲 === 歐洲的一些國家早在1960年代已把同性戀除罪化,並發展LGBT權利運動,歐洲LGBT權益普遍較世界其他地區更進步。 1989年,丹麥成為首個允許民事結合的國家。1999年,法國允許民事結合。2001年,荷蘭成為首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此後比利時於2003年允許同性婚姻;西班牙於2005年允許同性婚姻。此後,葡萄牙、冰島、英國、法國、挪威、瑞典、愛爾蘭、丹麥、奧地利、荷蘭等亦允許同性婚姻。瑞士、義大利、希臘則允許民事結合。 === 臺灣 === 臺灣對於同志群體相對寬容,同志權利運動1990年代開始發展。一些同志團體及支持者在2012年聯署提交多元成家立法草案,該草案僅婚姻平權法案得到特定立委支援,伴侶法與家屬法皆因立委連署支援不夠而未能進入立法院,婚姻平權法案因被國民黨主控的立法院退回而無法交付司法委員會,擱置在立法院未有進展。2016年民進黨為立法院多數後,婚姻平權法案重新提上議程,並經立法院一讀交付司法委員會審查。2018 年反對民法承認同性婚姻(主張以其他形式保障權益)的公投案分別以 72.48%(#10),67.44(#11), 61.12% (#12)透過;主張民法承認同性婚姻的公投案以 32.74%(#14),34.01%(#15)不透過。 香港 香港在1991年把同性戀非刑事化,此後LGBT權利運動開始發展。早在1990年代開始討論性傾向歧視條例,但因社會的主流意見普遍反對而一直無進行公眾諮詢,而香港政府亦不大重視相關的議題。 香港一些基督教保守派團體一直反對就性傾向歧視條例進行任何諮詢和立法。2013年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發表2013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前夕,於添馬艦政府總部的添馬公園集會,反對就性傾向歧視條例進行任何諮詢和立法。他們擔心立法會造成逆向歧視,並會限制香港人的言論自由。施政報告最終表明沒有計劃立法。 香港首位同志立法會議員陳志全及其他香港同志團體認為,香港政府不必諮詢,應該立即透過有關保護同志權利的香港法例,甚至接受同性婚姻。而特區政府方面,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譚志源表示,同志平權不可「一步登天」,因為社會未有共識。 新城電臺新聞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Norris v. Ireland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case law) *Repor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Of Human Rights on the case of Sutherland v. the United Kingdom (Application 25186/94), 1 July 1997 *LookSmart - GLB Rights *Open Directory Project - GLB Issues *Yahoo! - GLB Politics and Civil Rights 分類:性革命
石牆暴動
石牆暴動(),又稱石牆騷亂、石牆起義()、石牆反抗(),是指1969年6月28日凌晨發生在美國紐約市格林-{zh-hans:尼; zh-hant:威}-治村石牆酒吧的一連串自發性暴力示威衝突。警察臨檢直接導致了衝突的發生。石牆暴動常被認是美國史上同性戀者首次反抗政府主導之迫害性別弱勢群體的例項,亦被認為是美國及全球同性戀權利運動發跡的關鍵事件; ; ; 。 美國同性戀者在1950以及1960年代面對反對同性戀的司法系統Illinois decriminalized sodomy in 1961, but at the time of the Stonewall riots every other state criminalized homosexual acts, even between consenting adults acting in private homes. "An adult convicted of the crime of having sex with another consenting adult in the privacy of his or her home could get anywhere from a light fine to five, ten, or twenty years—or even life—in prison. In 1971, twenty states had 'sex psychopath' laws that permitted the detaining of homosexuals for that reason alone. In Pennsylvania and California sex offenders could be committed to a psychiatric institution for life, and [in] seven states they could be castrated." (Carter, p. 15) Through the 1950s and 1960s, castration, emetics, hypnosis, electroshock therapy, and lobotomies were used by psychiatrists to try to "cure" homosexuals. (Katz, pp. 181–197.) (Adam, p. 60.)Carter, p. 15. 早期在美國的同性戀團體試圖證明同性戀者可以被社會融入,同時他們贊成同性戀與異性戀的非對抗性教育。然而在1960年代末爭執不斷,許多社會運動發酵運作,包括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1960年代反主流文化運動及。這些背景因素,加上格林威治村自由的風氣,成了石牆暴動的催化劑。 當時石牆酒吧歸黑手黨所持有Carter, pp. 79–83.,其中聚集了各式各樣的贊助者並歡迎同志社群中被認為最窮以及最邊緣的群體,像是變裝皇后、跨性別者,有女性氣質的年輕男人、、男妓以及遊民。1960年代警察臨檢同志酒吧屬於例行公事,但隨著矛盾的加劇警察很快失去了對石牆酒吧局勢的控制。受紐約市警察與格林威治村的同志居民間的緊張局勢在隔天晚上進一步引發了更多抗議活動,並且在數晚後再次爆發。短短几周,村民就迅速成立了一個激進組織,並表達了他們的訴求——公開表達性傾向而無需擔心被捕。 在石牆暴動後,紐約市的同志們在面來自性別、種族、階級以及世代的阻礙中形成了一個有凝聚力的社群。六個月時間紐約就成立了兩個專注於對抗性手段的同志社群,以及三家致力於宣傳同志生活境況的報社。接著在數年內,同志權利組織從美國延展到了全世界。1970年6月28日,紐約、洛杉磯、舊金山以及芝加哥舉行了第一次驕傲遊行,用以紀念暴動週年。在其他城市也有舉辦類似的活動。為紀念石牆運動每年六月底世界各地會舉行驕傲遊行。"Pride Marches and Parades", in Encyclopedia of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History in America, Marc Stein, ed. (2004), Charles Scribner's Sons.石牆國家紀念區於2016年在該地建成。2019年6月,紐約市警察局局長代表該局就該事件正式公開道歉,承認當時該局的惡意執法與性別歧視,並保證不再讓憾事重演,為改善當地LGBT社群的警民關係跨出歷史性的一步。 == 背景 == 在1950以及1960年代很少有地方公開表示歡迎同性戀。即使是當時的同志酒吧,因其非法性質多由犯罪集團把控,它的老闆以及經理也很少是同性戀。 在石牆騷亂前,警方對同性戀酒吧和夜總會的搜捕行動是城市同性戀者生活的一部分。警方通常會登記出席的人的姓名以便用於報紙的刊登,然後把儘量多的同性戀者押上警車。接吻、牽手,甚至在同性戀酒吧出現都能成為被逮捕的理由,過時的法律也規定變裝即可逮捕。在當時(1960年代),全美只有伊利諾州的同性行為是合法的,相比如火如荼的黑人民權運動,同性戀正被歧視得很嚴重,卻很少人敢站出來為自己伸張,在那個年代,被發現是同性戀而丟掉工作是很正常不過的事,同性戀受到嚴重歧視,被家人社會關到精神病院改造甚至動手術切除部分腦葉,當年也沒有出櫃這個名詞,在一般社會裡,等於見不到同性戀,同性戀只能在夜晚之後,聚在一起,成了感覺自在的少數地方。在法律上,同性戀成了最容易欺壓的一群人,法律規定餐飲行業只要服務了同性戀,執照便可能吊銷,於是黑手黨乘著利機而介入,開起了酒吧,並賄賂警方而得以存在(但石牆甚至根本沒有營業執照)。石牆也搭上了黑手黨,酒價比附近的酒店還貴幾倍,但大量摻水,石牆也只是一個不起眼的所在,但聚整合了紐約當年同性戀少有可以社交活動的地方,石牆位置也正好位於附近同性戀社群的中心位置。 == 起因 == 在同性戀者之間流行的一個謠傳是由於知名藝人朱蒂·加蘭()的死激發了群眾的情緒;但此說法從來沒有辦法得到證實。根據紀錄片《石牆起義(Stonewall Uprising)》中同性戀以及警方雙方當事人的說法,起因有許多綜合因素。首先,紐約市長正要競選連任,公開在媒體報紙上說要肅清這些地點。在黑手黨的賄賂之下,警方一般會挑選非假日並且人潮最少的時段去檢查,但當天凌晨不知為何,店方並沒有收到通知,警方挑選了人潮正多的時候突擊,第一批只有六個警察,人數比懸殊,同性戀長久累積的不滿,加上警方對變裝皇后下手,導致群眾憤怒的情緒。 == 過程 == 騷亂就像其他的收捕行動一樣開始。四個便衣警察和兩個身穿制服的警察在星期六凌晨1點20分進入酒吧,宣告要調查酒精飲料許可。他們清空酒吧,而客人們就留在外面的人行道和街道上。當晚早些時候,4名臥底警察進入酒吧收集證據。當時約有200人在酒吧內。 酒吧外面的人開始向警方投擲硬幣,開始取笑那個使搜捕變成從酒吧所有者那裡敲詐金錢的制度。當時紐約的同性戀酒吧體制是相當腐敗的,很多同性戀酒吧由黑手黨擁有,並透過一種稱為“gayola”的賄賂運作,向警方支付金錢以保護他們自己。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根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情況開始失控,因為當時有大約400名同性戀者在酒吧外面,場景混亂,所以一些具體情節是混亂、甚至是矛盾的。一個說法是情況開始變壞時由於一個異裝皇后(drag queen)站在門口並向警方挑釁;另一個說法是一個男性化的女同性戀者引起的。無論如何,情況戲劇性的惡化,警察開始用警棍毆打拒絕逮捕的人。有一些人被送入醫院,一個十來歲的少年被警方在車門上打斷了兩根手指。 人群開始向警方投擲石塊和瓶子。警方到酒店裡暫避。他們也毆打了一名異性戀鄉村音樂歌手戴維·範·洛克(Dave Van Ronk)。他說嬌弱一些的男性被帶出單獨對待。 當警方在進店裡面的時候,一些人開始試圖點燃噴向門裡面的可燃液體。人群把一個停車計時器當作槌來用。這個地區的很多人(很多都是同性戀者)開始來到發生地點,人群開始擴大。他們開始唱著“同性戀力量”(Gay Power!)的歌曲。 警方開始增派增援部隊,受訓處理反越戰運動的防暴警察(Tactical Patrol Force)奉命到場驅散人群。但是他們沒能成功分散人群,人群繼續向他們投擲石塊。石牆所在周邊街道是小街廓,人群繞了街廓一圈回來就包圍了警方的後面,人數及聲勢都形成了反包圍,他們大聲歌唱: 騷亂最終平息下來,但是人群在第二天晚上又聚集起來。之前幾十年警方對待同性戀者的惡劣行為所堆積的憤怒在同志人群中爆發了。他們向人們派發傳單,寫著“讓黑手黨和警察滾出同性戀酒吧!”(Get the Mafia and cops out of gay bars!)。示威持續了5個夜晚。 == 影響 == === LGBT驕傲遊行 === 石牆事件之後,一班同性戀者認識到不能讓事情就這麼白白過去,發起組織了第一次的Gay Pride同志驕傲遊行,開始時他們並不知道有多少人願意到場公開表明身份,但到場人數超過預期,石牆運動者就站在隊伍最前線,其身後約有兩千餘人,劇作家多立克·威爾遜流淚走完遊行。 石牆騷亂使6月成為被全球不少同性戀者視為同性戀自豪日慶典的一個月份。紐約市LGBT驕傲遊行每年6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舉行就是為了紀念石牆騷亂。 === 平權組織 === 醞釀的力量不再隱藏起來了,石牆事件後各地建立起了LGBT平權組織。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同性戀解放陣線成立,相似的組織在加拿大、法國、英國、德國、比利時、荷蘭、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相繼建立。 == 參見 == * 石牆騷亂發生前的美國LGBT平權運動事件列表 * 美國內亂事件一覽表 == 腳注 == == 引用資料 == == 外部連結 == * 粵語聲音解說 * Stonewall Uprising on PBS' American Experience * National Park Service: Stonewall National Monument * "Who Threw the First Brick at Stonewall? " – 2019 New York Times video featuring interviews with participants in the Stonewall uprising, historians, and early members of the Gay Liberation movement * Stonewall Uprising Interview Collection from the American Archive of Public Broadcasting * Stonewall Forever a Monument to 50 Years of Pride Stonewall National Monument Category:1969年美國 Category:1969年事件 Category:20世紀LGBT事件 Category:紐約市LGBT歷史 Category:美國LGBT歷史 Category:美國歷史 (1964年-1980年) Category:LGBT權利運動 Category:美國的騷亂或暴動 Category:LGBT民權抗議示威 Category:1969年6月
英吉利海峽
英倫海峽,又名拉芒什海峽(;;;;),是分隔英國與歐洲大陸的法國、並連線大西洋與北海的海峽。海峽長,寬,最狹窄處又稱多佛海峽,僅寬。英國的多佛與法國的加萊在此處隔海相望。 == 地理 == 英吉利海峽的長度通常以蘭茲角及韋桑島作為西端開始算起,最東端為多佛海峽。多佛海峽是整個英吉利海峽中最狹窄的部分,其最寬處大約在水道中段的Lyme Bay以及Saint Malo灣之間。相較於一般的海洋,英吉利海峽較淺,最寬處的平均深度只有約120公尺;而到多佛海峽時,深度則減至約45公尺;向東到Broad Fourteens時,深度減少到約26公尺。 在海峽中的幾個重要島嶼中,最著名的是懷特島。遠離英國本土西南方的錫利群島則通常因距離太遠而不被列入海峽中的島嶼。海峽的海岸線,特別是法國沿岸特別崎嶇。法國的高屯廷半島突出到海峽中,而維特島則形成了一個因與英吉利海峽平行而聞名的索倫特海峽。 英吉利海峽在地質上仍相當年輕,大部分曾經是更新世的陸地。它被認為於450,000年至180,000年之前由兩次因為處存大量冰湖的Weald-Artois Anticline山脊斷裂所導致冰湖引發的大水(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s淹沒,現在Weald-Artois Anticline因此沉沒在北海中。這場大水持續了數個月之久。使得當地的冰大約以每秒一百萬立方公尺的速率融化成水。這也使得Weald-Artois Anticline山脊的斷裂原因不得其解,有可能是火山爆發,或單純的是受不了冰山下的水壓。一當連線英法的地峽被破壞掉,大水立即湧入把原本的溪谷切成現在的海峽,留下取多流線型的小島,以及縱向侵蝕的溝槽,形成現在所看到的樣子。 == 名稱 == 英吉利海峽這名稱以在18世紀早期時就被廣泛地使用了,最早可能出自於16世紀前荷蘭的航海圖中;在這之前這被西元二世紀時的地理學家托勒密稱做為不列顛海(Oceanus Britannicus),這名字也沿用到義大利人的地圖中;直到1450年時擁有了另外一個名稱"canalites Anglie"(英吉利海峽),法國自17世紀使用"La Manche"(法語:袖子,音譯為拉芒什海峽)稱呼這一海域,因為海峽長的就像是袖子一般。此外英吉利(English)這名稱也指英國在中世紀時期國家和民族的統稱(15世紀開始,英國語言、文學、藝術及思想習俗促使英吉利民族的形成,為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奠定了民族基礎,提供了改革的推動力)。 == 洋流與氣候 == 海峽位於中緯度帶,位於西風帶,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盛行西風,氣候溫和,雨量豐沛。由於受到北大西洋暖流支流的影響,氣溫會較同緯度地區高些,濕度也會更重一點。 == 歷史 == 英吉利海峽是不列顛島天然的防禦屏障,它允許不列顛國家在介入歐陸事務的同時,又不讓來自歐陸的衝突對其產生足夠的威脅。歷史上著名的威脅有在拿破崙執政時期的拿破崙戰爭,二戰期間的納粹德國等。這裡也是見證為數眾多的入侵行動或企圖入侵行動的重要場景,其中包括了羅馬征服不列顛、1066年諾曼征服英格蘭、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入侵以及1944年諾曼第登陸。發生在海峽上的重要海戰則有1652年古德溫暗沙戰役,1653年波特蘭戰役(以上可參考第一次英荷戰爭),1692年拉合岬海戰(大同盟戰爭)。在大部分和平時期,海峽則扮演著連線大眾文化以及政治經貿的重要樞紐,尤其是在1135-1217年安茹帝國統治時期以及不列顛治世時期;近千年來,海峽也為凱爾特人提供了地域及語言上的橋樑。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英法海底隧道、歐洲之星 * 海峽群島 Category:英國海峽 Manche Category:跨國海峽 Category:法國-英國邊界
約瑟夫·斯大林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本名約瑟夫·貝薩里奧尼斯·澤·朱加什維利(),蘇聯政治家、革命家、馬列主義思想家,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從1924年執政直到1953年去世。曾任聯共(布)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政府首腦)、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對20世紀的蘇聯、世界影響深遠。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朱加什維利生於俄羅斯帝國哥里,畢業於梯弗里斯神學院。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後,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他支援列寧布林什維克派別,並組織1907年梯弗里斯銀行搶劫案以籌集革命資金。1913年開始使用筆名「斯大林」()。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布林什維克派執政後,斯大林為7名政治局成員之一。斯大林在蘇聯成立後,成為蘇共的總書記。儘管列寧反對斯大林繼續擔任總書記,斯大林在黨內辭去總書記遭黨內反對未能辭去,1924年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成功掌權並清洗了反對派。他繼承了一國社會主義,列寧新經濟政策逐漸被計劃經濟、集體主義政策代替。斯大林成功實現大規模工業化,使蘇聯迅速轉型成為重工業、軍事大國,工業產值僅次於美國。然而農業集體化則擾亂食品生產,引發了1932年蘇聯大饑荒。1930年代,他在樹立個人崇拜同時,對黨、政、軍領導人,少數民族以至群眾進行大規模逮捕,流放或勞改等,造成極多人死亡,這時期因而被稱為蘇聯大清洗時期。1939年8月,斯大林、希特勒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以瓜分波蘭,佔領寇松線以西的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然而隨後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儘管初期有所損失,但斯大林仍率蘇聯紅軍最終擊敗納粹,於1945年5月攻克柏林,取得了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在歐洲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亦授權制造“卡廷大屠殺”。蘇聯依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進軍波羅的海國家,在戰後的東歐扶植社會主義陣營,並支援中國、朝鮮及北越的社會主義國家。二戰後,蘇聯、美國成為2個超級大國,分別支援的東方國家與西方國家在戰後對峙形成冷戰。斯大林帶領蘇聯完成了戰後重建,並使蘇聯成為第2個擁核國。在戰後大饑荒後,斯大林發起自然大改造和共產主義建設。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魯曉夫繼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並在蘇共二十大對其展開批判、進行去斯大林化。斯大林被廣泛認為是20世紀的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斯大林主義影響世界上眾多的馬列主義組織及政府,而斯大林則被認為是社會主義、工人階級的象徵。在蘇聯解體後,因曾領導抗擊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的勝利、建設蘇聯並使蘇聯成為世界超級大國,斯大林被大多數俄羅斯人民普遍讚揚。對其的批評則多強調他任內使得百萬計人死亡,併發起大量的政治清洗(見大清洗)、宗教、民族鎮壓等。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臺舉行了1次“最偉大的俄羅斯人”的評選活動,斯大林高居第3(儘管他是喬治亞人)。 == 早年生活 ==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澤·朱加什維利的祖先來自第比利斯附近的濟濟-利洛村;家譜可以追溯到其曾祖父扎扎,之前世世代代是阿薩季阿尼公爵的農奴。扎扎多次參加暴動,逃亡,遭受酷刑和反覆監禁,最後終於逃出公爵領地,娶妻生子。約瑟夫的祖父叫瓦諾,得以平安度過一生。瓦諾有兩個兒子:格奧爾基和維薩里昂(別索)。格奧爾基沒有後代;別索是約瑟夫的父親。 別索生於1850年,186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解放了所有世代農奴,可向以前的領主贖買一塊小份地。格奧爾基和維薩里昂(別索)兄弟於1870年代放棄了農民的生活,到哥里謀生。1874年別索在朋友家裡做客時結識了加姆巴爾蘇雷村16歲的凱凱(葉卡捷琳娜·格奧爾吉耶夫娜·格拉澤)。凱凱父親早逝。1874年年底他們在哥里教堂舉辦了婚禮。別索按工廠主的訂貨坐在家門口縫鞋子;凱凱靠給人縫補洗曬衣服幫補家用。頭兩個兒子叫做米哈伊和格奧爾基,但都很快又夭折。約瑟夫生於俄羅斯帝國第比利斯省西部哥里城(今喬治亞什達-卡特利州首府),在家中排行第三Simon Sebag Montefiore. Young Stalin. 2007. ISBN 978-0-297-85068-7。早期他父親頗為富裕,擁有自己工廠,但酗酒無度還經常家暴、毒打妻兒Ludwig, Arnold M., King of the Mountain: The Nature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2, ISBN 978-0-8131-9068-6 p.152。及後家庭財政轉差,他隨父母多次搬家。1888-1894年第比利斯正教小學讀書。1894年15歲時,他透過入學考試進入第比利斯一所東正教中學讀書;母語是喬治亞語,在那裡他精熟俄語,但講俄語時仍帶有喬治亞口音。接受了七藝類學科,如文法、修辭、幾何、代數、邏輯、觀星(天文)、希臘語(正教必修)、美術、音樂、擊劍、射擊、游泳等課程教育,成績不是滿分5分,就是4分,還自學了亞美尼亞語和馬術。1895年他開始接觸到一些革命書籍,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1898年8月,他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899年,因無法支付突漲的學費,最終放棄考試,被學校開除。隨後他供職於第比利斯氣象觀測臺,積極參與革命。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裂,他選擇加入以弗拉基米爾·列寧為首的布林什維克一邊。1905年12月,斯大林參加在芬蘭坦佩雷舉行的坦佩雷會議,與列寧首次見面。1906年4月參加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代表大會,與終生相識伏羅希洛夫、捷爾任斯基、季諾維也夫結識。此後,他回到高加索地區,成為主要革命活動者,組織罷工、發放傳單,為布林什維克活動募集資金,為之而搶劫銀行、綁架、敲詐。1906年夏天,他和葉卡捷琳娜·斯瓦尼澤結婚,不久首個兒子雅可夫·朱加什維利誕生。 1907年6月26日,他和手下在第比利斯市內廣場伏擊帝國銀行護送隊。槍戰中,自製炸彈爆炸殺死40人,而他和手下則劫取了25萬盧布,分文不留,全數上交給組織。但當時孟什維克主導的外高加索黨組織認為搶銀行屬於違紀行為,將斯大林開除出黨。此時斯大林的妻子已經身患重病,由於被開除出黨領不到工資,又沒有從鉅款中貪汙,沒錢給妻子治病,後者於1907年12月因斑疹傷寒離世。他在悲痛中渡過幾個月後,把孩子雅可夫交給孃家撫養。到巴庫後,他積極從事亞塞拜然和波斯地區革命活動,暗殺極右翼民族主義團體“黑色百人團”成員,並參與綁架、搶劫等。1902年4月-1913年3月間,因參加革命活動被逮捕7次、流放6次,從流放地逃出5次。1912年,他來到聖彼得堡,在列寧指示下創辦《真理報》。1913年3月,他發表《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一文,首次使用筆名“斯大林”(意為“鋼鐵之人”)。不久,他最後一次被捕。1916年,沙俄政府將他強徵入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卻被醫生檢查出左臂有傷,於是他免於參與動員,被流放到阿欽斯克。 == 革命時期 ==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沙俄羅曼諾夫王朝滅亡。斯大林被釋放,他於3月25日重返彼得格勒(聖彼得堡),與列夫·加米涅夫、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等人繼續從事布林什維克《真理報》的編輯工作。他們曾一度對亞歷山大·克倫斯基的俄國臨時政府持支援態度,而在4月召開的黨內會議中,列寧主張推翻臨時政府,斯大林等人於是轉變立場支援列寧。會議上他被選為布林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成員。同年發生七月事件,列寧由於試圖發動革命而被臨時政府所通緝,斯大林協助他逃往芬蘭,為了避免擴大流血衝突,斯大林下令讓被圍困的布林什維克黨員投降。不久列寧重返俄國,並在斯莫爾尼宮策劃武裝起事推翻臨時政府,斯大林成為領導團體的一員,最終布林什維克在十月革命中成功奪取政權,隨後他被任命為民族事務人民委員Robert Service. Stalin: A Biography. 2004. ISBN 978-0-330-41913-0。 1918年,俄國內戰爆發。斯大林和列夫·托洛茨基等人入選由列寧組建的五人主席團。同年5月,他被派往察裡津徵糧,在克里門特·伏羅希洛夫、謝苗·布瓊尼等人的支援下他加強在軍隊中的影響力,9月17日任命為紅軍南方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是首次擔任紅軍軍職。期間,斯大林多次違抗時任軍事革命委員會主席托洛茨基的決議,處決很多紅軍中在沙皇時代任過職的軍官以及“反反革命”Simon Sebag Montefiore. Stalin: The Court of the Red Tsar, Knopf, 2004 (ISBN 978-1-4000-4230-2).。為了徵糧,他還使用焚燒村莊的手段,逼迫農民服從和防止食物供應被強盜劫掠。最終紅軍在察裡津戰役中取得勝利,同時他也和第一騎兵軍的軍人建立政治上的合作關係。在斯大林掌權後,察裡津被改名為斯大林格勒(1961年改稱伏爾加格勒)。1919年初斯大林被調回莫斯科,3月24日他與娜傑日達·阿利盧耶娃結婚。5月他又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線,期間他嚴厲的把紅軍的逃兵當作叛徒而集體處決。 1919年波蘇戰爭爆發。任紅軍西南方面軍政委的斯大林希望奪取波蘭城市利沃夫,然而此舉卻違背列寧和托洛茨基主攻華沙的戰略意圖。他的政治把戲促使第一騎兵軍的謝苗·布瓊尼和亞歷山大·葉戈羅夫違背中央的命令,拒絕援助米哈伊爾·圖哈切夫斯基的西北軍Stalin: The Man and His Era, Beacon Press, 1987, ISBN 978-0-8070-7005-5, Google Print, p.189 ,最後紅軍在利沃夫和華沙的兩場戰役均以失敗告終。歸國後,斯大林的行為受到批評,他則辯護說問題在於中央的決策,而同時也主動辭去軍職。在黨內第九次會議中,托洛茨基更是公開的指責他。 == 掌權 == 1921年紅軍進入喬治亞,建立喬治亞蘇維埃政權,斯大林在其中舉足輕重。由於那時候許多人並不把“總書記”的職務當做一回事,覺得這是純屬機關性質的,並非很高階的職務,於是在加米涅夫襄助下,1922年4月3日,斯大林在俄共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首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在任命斯大林之際,列寧認為,需要嚴格限制總書記的職權範圍,嚴格限於黨務,同時決定儘快解除斯大林的人民委員職務。列寧起草的全會關於書記處工作安排的決定中寫道:“責成斯大林同志立即給自己物色幾名副手和助手,使他解脫蘇維埃機關的工作(除原則性的領導外)。”同年5月列寧突然中風,被迫停止政務活動。在處理喬治亞事件時,斯大林要求削減喬治亞的地方自治權,主張喬治亞蘇維埃應併入南高加索聯邦再併入蘇聯,引起當地布林什維克的不滿。他和謝爾戈·奧爾忠尼啟則於是對反對派使用粗暴的高壓政策,列寧對此非常反感,稱他們的行為是“大俄羅斯沙文主義”。同時,斯大林要求放鬆外貿壟斷的建議也跟列寧發生分歧。列寧於是在《列寧最後的遺囑——給代表大會的信》中寫道:“斯大林同志當了總書記,掌握了無限的權力,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斯大林太粗暴,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在我們共產黨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總書記的職位上就成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議同志們仔細想個辦法把斯大林從這個職位上調開,任命另一個人擔任這個職位,這個人在所有其它方面只要有一點強過斯大林同志,這就是較為耐心、較為謙恭、較有禮貌、較能關心同志,而較少任性等等。”同時列寧尋求與托洛茨基更緊密的合作。斯大林得知後,在電話裡辱罵和恐嚇列寧的妻子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列寧之後憤怒的寫信給斯大林,說到:“您竟然粗暴地要我妻子接電話並辱罵了她。儘管她向您表示同意忘記您說的話,但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還是從她那裡知道了這件事。我不想這樣輕易地忘記反對我的言行,不言而喻,我認為反對我妻子的言行也就是反對我的言行。因此,請您斟酌,您是同意收回您的話並且道歉,還是寧願斷絕我們之間的關係。”並以絕交威脅他道歉。斯大林選擇低頭認錯最終事情平息。1923年初,列寧在《寧肯少些,但要好些》中批評長期由斯大林領導的工農檢查人民委員部,他寫道:“讓我們直說吧,工農檢查人民委員部現在沒有絲毫威信。大家都知道,再沒有比我們工農檢查院這個機關辦得更糟的機關了。”民族事務人民委員在成立蘇聯的過程中才發揮出重要作用,但斯大林的“自治化”方案受到列寧的嚴厲批評和否定。在列寧健康惡化時期,斯大林和列夫·加米涅夫、格里戈裡·季諾維也夫建立政治同盟,共同對抗列寧支援的,黨內威望較高的托洛茨基。 1924年列寧逝世後,列寧的妻子克魯普斯卡婭把《列寧的遺囑》交給中央政治局。在蘇共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列寧的遺囑沒有被公佈於眾,而僅僅是在中央委員會的高階領導人中傳達,斯大林根據列寧遺囑的建議提出辭職,而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等人不同意,他們認為列寧的建議是不合適的,並一致選舉斯大林為蘇共中央總書記。托洛茨基寫下《論列寧》和《十月的教訓》,捍衛列寧主義,直言不諱的批評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等人,促使兩人與斯大林聯手形成共同對抗托洛茨基的局面。三人發表文章稱““托洛茨基主義”並非真正的列寧主義”,斯大林還表示“黨的任務就是要埋葬托洛茨基主義這一思潮”《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304、309頁。。被孤立的托洛茨基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被解除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而不久之後,斯大林與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的意見亦見分歧:斯大林支援尼古拉·布哈林的意見,延續新經濟政策,減少約束農民,並希望先在一國建成社會主義;而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反對放大新經濟政策並擁護世界革命的主張,他們形成“新反對派”,1925年在黨的第十四次代表會議上,他們和斯大林為首的主流派公開對抗,卻以失敗告終。季諾維也夫於是重新聯合托洛茨基,並和列寧遺孀克魯普斯卡婭等人結成反對派聯盟,共同和斯大林的“右傾”集團鬥爭。斯大林充分利用中央權力打壓反對派,1927年12月黨的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後,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被先後開除出黨。 1927年末,蘇聯穀物短缺,斯大林認為其為富農囤積之果。他力求迅速消滅富農階級,並始推農業集體化政策。而布哈林等人認為穀物收購危機原因不在於富農,而在於不合理之收購價和工業品不足,堅持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於是批評布哈林等人是黨內右傾投降主義集團,並於1929年將布哈林逼出政治局。 == 統治蘇聯 == === 農業集體化 === 1927年-1928年,由於蘇聯國家規定的糧食價格太低,農民並不急於賣糧,使糧食收購出現短缺。斯大林認為造成危機的原因是富農階層的蓄意破壞,他不顧布哈林等人的反對,一方面採用特殊手段打擊富農,強迫他們按指定價格賣出餘糧;另一方面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1927年12月,斯大林又提出“消滅富農”的口號,命令沒收富農的財產並將他們放逐,不准他們加入集體公社。由於對“富農”概念缺乏準確界限,集體化開始時國內“富農”佔農戶總數不到3%,而最後被剝奪的農戶卻達到農戶總數的6%-8%,部分中農和貧農也被當作富農剝奪。1929年11月蘇共中央全會透過決議開始全盤集體化,從此集體農莊的規模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兩個月內集體農莊的比例從15%增長到59.3%),執行過程中,底層執行者經常採用威脅、恐嚇等手段強迫農民入社。比如,威脅如果不加入就會被當成富農被驅逐1930年3月2日,斯大林在《真理報》發表《勝利衝昏頭腦》一文,批評全盤集體化運動中違反農民自願原則的過火行為,於是引發大規模退社的浪潮沃爾特·G·莫斯《俄國史》第二部分:斯大林、右翼反對派、第一個五年計劃、集體化 ISBN 978-7-80700-167-6。全國的報紙都收錄了這篇文章的全文1930年6月,集體農莊比例已由60%降到23.4%,斯大林不得不在6月召開的蘇共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上再次改變態度,讚揚全盤集體化的成就並批評反對者是“和共產主義的敵人勾結在一起的人”,又一次掀起集體化運動的高潮。到1933年底未加入集體農莊的農戶僅佔0.2%,至此全盤集體化的目標基本實現沈志華《新經濟政策與蘇聯農業社會化道路》 ISBN 978-7-5004-1611-1。 農業集體化政策引起很多農民的不滿,他們在入社前屠殺和出售牲畜,到了1933年,蘇聯的牲畜總量將近損失50%。部分農民在絕望中毀壞工具、焚燒穀物,還時常參與縱火、暗殺等破壞活動。全盤集體化也沒有給農業生產效率帶來明顯提高,1932年-1934年之間,蘇聯出現嚴重的饑荒,農業總產值下降23%。而且在1936年-1940年集體化完成後,農業總產值也只是維持在1924年-1928年的水平。 蘇聯1928年-1934年間農業集體化過程中,穀物的總產量下降7.8%,而同期的國家收購量卻增加150%,這直接導致波及烏克蘭、北高加索、伏爾加地區、哈薩克、西伯利亞等地的嚴重的饑荒。在此次饑荒中死亡的人數大約在600萬-1000萬之間Robert Conquest (1986) The Harvest of Sorrow: Soviet Collectivization and the Terror-Fam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05180-3, p. 306.Davies and Wheatcroft, p. 401. For a review, see ,其中以烏克蘭大饑荒最為慘重(餓死250萬-500萬人)。為了控制農民向人滿為患的城市轉移,政府恢復沙皇時代的內部護照制度,宣佈農民不經許可滯留城鎮為非法行為《劍橋歐洲經濟史》第八卷 ISBN 978-7-5058-2893-3。在此期間國內數以萬計的農民暴動此起彼伏,蘇聯當局不得不使用正規軍以剿匪的名義鎮壓反抗農民。 1945年二戰結束後,蘇聯再次出現饑荒,約有100萬-150萬人因此而喪生Michael Ellman , The 1947 Soviet Famine and the Entitlement Approach to Famine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4 (2000): 603-630.。 === 大規模工業化 === 從1927年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為止,斯大林提出要在短期內實現趕超發達國家的目標,於是按照每五年一計劃的方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經濟。1928年-1932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隨後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則以犧牲農業為代價,大規模發展重工業。在這段時間內,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以驚人的速度增長,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後,工業總產值達到1928年的446%,平均每年增速為18%。其中鋼產量達1770萬噸,煤為1.28億噸,電力為362億度。期間在烏拉爾山以東的馬格尼託哥爾斯克、庫茲涅茨克等地建立諸多新興工業區。1938年起第三個五年計劃則集中發展軍事工業,到1941年6月,蘇聯的坦克總數高達2.4萬臺,火炮約11萬門,飛機1.8萬架,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但蘇聯國內日常消費品的生產卻被忽視,城市居民並未分享到多少工業進步的成果。和1928年相比,1937年蘇聯的人均食品消費和人均工業消費品量下降3%-8%。有資料顯示,工人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工作量,且不能達到生產要求的會被處分,以至進行勞改甚至被槍決。另一些資料卻顯示,工人們卻有良好的福利保障,八小時工作制得到落實。1935年首先取消麵包和麵粉、米的配給制,後來又取消了按定額髮放的其它食品的配給制。1936年初,工業品也採取類似的措施。”與1932年相比,蘇聯1937年透過零售商品流轉渠道供應的重要日用工業品和食品增長情況如下:針織外衣增長2.86倍,針織內衣3.08倍,砂糖1.92倍,動物脂肪1.59倍,糖果點心0.81倍,灌腸和熏製食品3.90倍,靴子1.18倍,長、短褲子0.97倍,腳踏車3.2倍,留聲機10.7倍,手錶7.2倍。消費品的銷售額有很大的增長《經濟史》第4卷第611頁、第610頁。 ===科學=== 蘇聯政府治下的科學一如藝術和文學一樣受到嚴厲的意識形態控制。在不涉及意識形態的領域有長足的進展,但是斯大林時期在科學領域非常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宣傳李森科的生物學說而反對孟德爾的遺傳學說,稱其為“資產階級偽科學”轉而宣傳李森科的雜交學說,從而造成農業減產。凡是敢於公開提出質疑批評的都受到譴責和監禁。Olival Freire, Jr.: Marxism and the Quantum Controversy: Responding to Max Jammer's Question Péter Szegedi Cold War and Interpretations in Quantum Mechanics ===宗教=== 斯大林是一個無神論者,他忠實地執行著「要建設社會主義,就要消除宗教」這一信條。蘇聯政府透過無神論教育、反宗教宣傳和反宗教社會機構、歧視性的法律和恐怖運動對付信徒們。到1930年代晚期在公開場合表明自己與宗教有關已經是一件危險的事。Pospielovsky, Dimitry V. (1988) A History of Soviet Athe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Believer, vol 2: Soviet Anti-Religious Campaigns and Persecutions,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p. 89 斯大林對東正教的迫害,使得作為社會組織的東正教在1930年代幾乎被消滅。1917年時東正教有5.4萬個教區,1939年時還保有宗教活動的教區僅剩數百個,大多數教堂被毀,數以萬計的僧侶、教士、修女被迫害或處決。大清洗中就有超過十萬人被槍決。<在二戰中,史達林利用宗教組織作為一種愛國組織,得到一定的復興,東正教數以千計的教區又重新興辦,直到赫魯曉夫時期又迎來新一輪的壓制。俄國東正教會對蘇聯政府和斯大林的承認使得它與外國東正教會決裂。 斯大林在死去前不久還下達新的迫害宗教的命令。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of All Times for Smartphones and Mobile Devices P137在蘇聯很多少數的教派如天主教、重洗派新教、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都受到相同的待遇:大量神職被屠殺,教堂、佛寺、清真寺、猶太會堂被拆毀,包括了許多神像與宗教藝術。 === 個人崇拜 === 斯大林在蘇聯建立他自己和列寧的個人崇拜。他不顧列寧的遺孀克魯普斯卡婭反對,將列寧的遺體安放在水晶棺內供人瞻仰。斯大林自己也曾是大規模敬愛甚至是崇拜的中心。一些城鎮、鄉村、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如斯大林格勒,還有斯大林獎、斯大林和平獎等等。這種個人崇拜在蘇德戰爭勝利後達到頂峰,斯大林的名字還被寫入新的蘇聯國歌。他同時成為詩歌、音樂、繪畫、電影等各種文化作品的焦點。托洛茨基曾批評斯大林的個人崇拜,認為建立這樣的個人崇拜將個人價值凌駕於黨和階級之上,違反社會主義的價值,從而沒有人能對斯大林進行個人批評。蘇聯境內處處樹立斯大林的像,儘管照片顯示他只有165–168公分高,雕像的高度卻和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相當。私生活的領域也不能免於斯大林文藝的包圍,從1930年代初起,很多居家裡都有一間“斯大林屋”用來放置他的肖像片之類宣傳品。Catriona Kelly, "Riding the Magic Carpet", 202. === 斯大林主義 === 斯大林主義是指蘇聯和受蘇聯影響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斯大林統治下及其之後的共產主義理論,主要包括斯大林的政治經濟外交主張,其中有一國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社會始終存在階級鬥爭等觀點。但是,斯大林本人從來不承認自己創立任何同馬克思列寧主義並列的所謂“斯大林主義”,一直以來他都認為自己是列寧的學生。很多人認為斯大林主義的一個核心是中央集權體系。托洛茨基認為斯大林主義體制的本質是獨裁政策,這個解釋被反對斯大林主義的評論家們廣泛運用。斯大林主義還經常被他們稱為“紅色法西斯主義”。季米特洛夫認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全部經驗證明這個真理:誰如果不是真正的列寧主義者,他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誰如果不是真正的斯大林主義者,他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列寧主義者。”1952年7月2日《人民日報》,《喬治·季米特洛夫——國際工人運動的傑出的活動家》 戈爾巴喬夫時期,對整個斯大林模式或說斯大林主義加以全盤否定,以建立“民主、人道的社會主義”。試析俄羅斯對斯大林主義的重新評價 1988年12月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第一書記雅魯澤爾斯基承諾堅決地摒棄一切過時的東西,剷除斯大林主義的殘餘,“不讓永遠結束的歷史重演”。1988年12月23日人民日報《波黨召開十屆十中全會 雅魯澤爾斯基呼籲達成民族諒解》1989年3月7日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政治局討論有關徹底消除斯大林主義的決議的執行情況,強調一定要把為斯大林主義受害者平反的工作進行到底。1989年3月11日人民日報《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強調 全面評價貝魯特》1979年中國託派理論家鄭超麟出獄後提出“斯大林主義的社會階級基礎是官僚幹部”。 葉若夫(上圖右一)陪同斯大林的照片,葉若夫被槍決後,很快從照片上被抹去 === 大清洗 === 1934年12月1日,蘇聯政治風頭正盛的列寧格勒州委書記謝爾蓋·基洛夫在斯莫爾尼宮三層被刺客槍擊頭部身亡。斯大林對此案高度重視,他親自前往列寧格勒參與調查和審訊,並且宣稱此次暗殺是由托洛茨基及其反對派所策劃,開始針對老布林什維克的清洗。1935年2月原內務人民委員部的黨中央書記亨裡希·雅戈達被尼古拉·葉若夫接替。同時安德烈·維辛斯基被任命為檢察長。斯大林以“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反蘇聯合總部”的名義逮捕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人,以逼供手段迫使他們認罪,最後於1936年8月在莫斯科公審將他們處死沈志華《一個大國的崛起和崩潰》第三部分:蘇聯30年代大清洗 ISBN 978-7-5097-0926-9。不久後,又以“托洛茨基反蘇軍事組織”的指控處決圖哈切夫斯基等紅軍將領。1938年3月針對“右派和託派反蘇聯盟”,斯大林又以同樣的手段處決布哈林等人。1938年4月內務部的葉若夫被拉夫連季·貝利亞接替,失勢的雅戈達、葉若夫均遭到清洗。1940年,身在墨西哥的托洛茨基被蘇聯特務刺殺。大清洗最終變成對黨、政、軍、中央、地方幹部的全面清洗和鎮壓,受害者的人數至少在70萬人以上Communism: A History (Modern Library Chronicles) by Richard Pipes, pg 67Soviet Repression Statistics: Some Comments by Michael Ellman, 2002。列寧時代的政治局成員“老布林什維克”只剩下斯大林,米哈伊爾·加里寧和莫洛托夫三人,蘇聯元帥中的五人只剩下伏羅希洛夫和布瓊尼兩人。 大清洗活動也涉及到社會中的許多人:知識分子、農民(尤其是所謂的“富農”)、神職人員、技術專業人員(他們可能因為計畫、專案的失敗而獲罪)和少數族裔。很多人遭到逮捕,被關押在古拉格集中營裡,遭受身體和精神上的虐待,部分人在飢餓、疾病等惡劣的生存環境中死亡索爾仁尼琴《古拉格群島》ISBN 978-7-5014-3787-0。蘇聯境內的諸多少數族裔被集體遷移和流放,其中包括:波蘭人Poland's Holocaust, Tadeusz Piotrowski, 1998 ISBN 978-0-7864-0371-4, P.14、伏爾加德意志人Deportation 、摩爾多瓦人Russification and Ethnic Consciousness of Romanians in Bessarabia 、猶太人、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Soviet Mass Deportations from Latvia 、立陶宛人、克里米亞韃靼人Deportation of Crimean Tatars by Stalin 、車臣人、哈薩克人、朝鮮人等等。蒙古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喬巴山也效仿斯大林對國內實施政治清洗(大鎮壓)Hiroaki Kuromiya, The Voices of the Dead: Stalin's Great Terror in the 1930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4 December 2007. ISBN 978-0-300-12389-0 p. 2。 一位名叫亞歷山大·奧爾洛夫的蘇聯秘密警察自稱曾參與大清洗的行動,後來流亡美國,寫下《斯大林肅反秘史》(The Secret History of Stalin's Crimes)一書,披露大清洗的許多內幕。 === 其他政策 === 斯大林在1930年代主導蘇聯外交。他先逐步改善與英法等國家的關係,1933年又同美國正式建交。1934年蘇聯被接納加入國際聯盟並擔任常任理事國,使蘇聯走出建國初期孤立的處境。1936年底,斯大林在蘇維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做了《關於新憲法草案》報告,大會隨後透過蘇聯憲法草案(這部憲法也被稱為“斯大林憲法”,之後的蘇聯憲法雖幾經修改,但都以此版本為基礎),從法律上規定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斯大林把俄羅斯人視為其他少數族裔的老大哥,他不斷提升俄羅斯民族英雄和俄語在蘇聯的地位。文學藝術方面,斯大林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藝術家創作的指導綱領。 == 二戰領袖 == === 蘇聯的擴張 === 斯大林起初欲與英法建立反對納粹德國的同盟卻遭遇失敗Geoffrey Roberts:Stalin's Wars: From World War to Cold War 1939-1953 ISBN 978-0-300-11204-7William L. Shirer: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ISBN 978-0-671-72868-7,於是轉而尋求和德國建立合作。同期阿道夫·希特勒也為避免使德國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遂於1939年8月23日派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裡賓特洛甫前往蘇聯,與蘇方代表莫洛托夫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秘密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包括對波羅的海三國和對波蘭的瓜分Encyclopedia Britanica, German-Soviet Nonaggression Pact, 2008Text of the Nazi-Soviet Non-Aggression Pact , executed 23 August 1939。同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9月17日,蘇聯紅軍以保護波蘭東部的白俄羅斯人及烏克蘭人為理由入侵波蘭東部,佔據維斯瓦河以東的波蘭領土,並將其併入蘇聯國內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個加盟共和國之中。之後為了對蘇波戰爭進行報復斯大林下令處決波蘭戰俘,其中以“卡廷大屠殺”最為著名Fischer, Benjamin B., "The Katyn Controversy: Stalin's Killing Field ", Studies in Intelligence, Winter 1999–2000, last accessed on 10 December 2005Mosnews story: Katyn Massacre Was Not Genocide — Russian Military Prosecutor, 11.03.2005 online Excerpt from the minutes No. 13 of the Politburo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meeting online 。同年秋季,蘇聯向芬蘭提出領土交換的要求,遭到芬蘭的拒絕。不久後蘇聯製造“曼尼拉事件”,並以此為藉口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於1939年11月30日出動紅軍四十多萬人入侵芬蘭,引發蘇芬戰爭。在芬軍頑強抵抗下,蘇軍損失慘重。但芬蘭終因寡不敵眾被逼割讓卡累利阿等地來換取和平。1940年間,蘇聯吞併波羅的海的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三國,又強逼羅馬尼亞割讓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 1940年9月27日,納粹德國、法西斯義大利與日本帝國在德國柏林簽署三國同盟條約,確立三個軸心國的同盟關係。同年10月,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寫信給斯大林,稱德方希望將蘇聯拉入軸心國集團,建立“四國同盟”Tobias R. Philbin III:The Lure of Neptune: German-Soviet Naval Collaboration and Ambitions, 1919-1941 ISBN 978-0-87249-992-8。斯大林遂派遣莫洛托夫前往柏林談判。德方提供“四國條約”草案,要求蘇聯只能向國土以南的印度洋方向擴張。斯大林同意簽署條約,但同時要求將土耳其、保加利亞也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之中Nekrich, A. M. (Aleksandr Moiseevich):Pariahs, partners, predators:German-Soviet relations, 1922-1941 ISBN 978-0-231-10676-4。希特勒對此十分不滿,於是不再給予蘇方答覆Donaldson, Robert H. and Joseph L. Nogee, The Foreign Policy of Russia: Changing Systems, Enduring Interests, M.E. Sharpe, 2005, ISBN 978-0-7656-1568-8, pages 65-66Churchill, Winston, The Second World War,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1953, ISBN 978-0-395-41056-1, pages 520-21。1941年4月13日,斯大林為避免遭受德國和日本兩面夾擊,在莫斯科同日本外相松岡洋右簽署《蘇日中立條約》,互相承認勢力範圍,並承諾在對方的戰爭中保持中立。同時,雙方互相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蘇聯傀儡)和滿洲國(日本傀儡),蘇聯也撤回一切在抗日戰爭初期給予中華民國的軍事援助,包括召回此前援助中國抗戰的蘇聯航空志願隊。 === 蘇德戰爭 === 1941年6月22日早上4時45分,希特勒突然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夥同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等國軍隊,發動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作戰計劃。在此之前,斯大林已經收到來自一些蘇聯間諜和蘇軍將領的警告,但他認為納粹德國不會冒著兩線作戰的危險,在徹底擊敗英國之前就進攻蘇聯,因此沒有對同納粹德國展開本土戰爭做充分的準備。在確認德軍的入侵後,斯大林擔任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和蘇聯武裝部隊最高統帥,並於7月3日發表演說,號召蘇聯人民不僅要消除本國面臨的危險,還要幫助解放在德國法西斯奴役下的歐洲各國人民。在德軍的突然打擊之下,同時因為大清洗帶來的負面影響,紅軍措手不及,損失慘重。德軍入侵後一個月,佔領的蘇聯領土相當於法國領土的兩倍。而在8月,由於斯大林拒絕採納格奧爾基·朱可夫的建議,下令紅軍死守基輔,結果導致西南方面軍在基輔戰役中被德軍圍殲,納粹德軍宣佈殲滅蘇軍66萬人,希特勒宣稱這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1941年11月初,德國中央集團軍逼近莫斯科城下,斯大林堅決留在城裡組織反擊。11月7日,斯大林命令蘇聯紅軍在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式,發表重要講話,斯大林在這次講話中提及的這些俄羅斯歷史上的民族英雄的用意,是以俄羅斯民族主義來鼓舞蘇軍戰鬥。受閱的部隊隨即從紅場直接開赴前線。在格奧爾基·朱可夫、亞歷山大·華西列夫斯基等將領的指揮下,紅軍最終守住莫斯科,並在12月的反攻中將德軍擊退。莫斯科戰役的勝利使德軍的巴巴羅薩計劃宣告破產,之後德軍被迫改閃擊戰為持久戰。 1942年,德軍將戰略重點放在南線。同年7月,德軍向伏爾加河地區的重要城市斯大林格勒發起猛攻。經歷200多天血腥的戰鬥,直到1943年2月,紅軍以重大傷亡為代價最終守住城市,並將德國第6軍團約33萬名德軍士兵全部圍殲,此役是蘇德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Battle of Stalingrad."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06 May. 2009.。1943年7月,蘇聯又取得庫爾斯克戰役的勝利。對此斯大林評價道:“如果說斯大林格勒會戰預示著德國法西斯的衰落,那麼庫爾斯克會戰則使它面臨滅頂之災”。1943年11月,斯大林參加德黑蘭會議,同美國、英國領導人富蘭克林·羅斯福、溫斯頓·丘吉爾等人會談,透過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決定。之後蘇聯在對德戰爭中逐漸轉入反攻。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 1945年2月4日,斯大林參加雅爾塔會議,根據協議,蘇聯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成員,並將波蘭等地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5月,蘇聯紅軍攻克德國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殺身亡,納粹德國宣告無條件投降。同時紅軍進入並控制東南歐等地區。7月17日,斯大林出席波茨坦會議。8月8日,蘇聯撕毀《蘇日中立條約》向日本宣戰,同時立即發起八月風暴行動入侵滿洲。一週之內,蘇蒙聯軍迅速擊潰日本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推翻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權滿洲國和蒙疆自治政府。8月15日,裕仁天皇宣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告終,而蘇聯也在戰爭中付出重大犧牲(死亡人數達到2820萬人Glantz, David, The Soviet-German War 1941–45: Myths and Realities: A Survey Essay, 11 October 2001, page 13)。同年,斯大林獲蘇聯大元帥軍銜,但被其本人拒絕。 蘇軍在佔領德國後,約有200萬德國婦女被蘇軍士兵強姦,其中的20萬婦女因傷害、自殺和被殺而死亡Richard Overy, Russia's War: Blood upon the Snow (1997), ISBN 978-1-57500-051-0Helke Sander and Barbara Johr. BeFreier und Befreite. Krieg, Vegewaltigung, Kinder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2005), ISBN 978-3-596-16305-2Franz W. Seidler and Alfred M. de Zayas. Kriegsverbrechen in Europa und im Nahen Osten im 20. Jahrhundert Hamburg-Berlin-Bonn (2002), ISBN 978-3-8132-0702-6 (German)Dokumentation der Vertreibung der Deutschen aus Ostmitteleuropa, 5 Bde, 3 Beihefte, Bonn 1953-1961。在布達佩斯戰役後,城內有5萬婦女遭到強姦Mark, James "Remembering Rape: Divided Social Memory and the Red Army in Hungary 1944-1945"Past & Present - Number 188, August 2005, pp. 133。在波蘭、南斯拉夫等地也出現多起強姦和洗劫行為Norman M. Naimark. The Russians in Germany: A History of the Soviet Zone of Occupation, 1945-1949. Cambridge: Belknap, 1995, ISBN 978-0-674-78405-5, pp. 70-71。斯大林最初對此不以為然,他對一位南斯拉夫游擊隊領袖向他抗議紅軍行為的回應是:“難道他不能理解一位橫過數千公里血、火和死亡計程車兵找個女人快樂並拿些小玩意嗎?”雖然後來斯大林下令強姦婦女計程車兵將受到懲罰Norman M. Naimark. The Russians in Germany: A History of the Soviet Zone of Occupation, 1945-1949. Cambridge: Belknap, 1995 p. 92 ISBN 978-0-674-78405-5,並對大規模涉事軍官、士兵執行死刑,但強姦事件依然層出不窮,直到1947年冬,蘇聯部隊被官方限制在嚴密看管的駐地和軍營,將他們與東德居住人口完全分離才解決問題。Naimark. The Russians in Germany, p. 79 == 戰後 == === 東方集團 ===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溫斯頓·丘吉爾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說,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對立日益加劇。世界逐步形成了資本主義憲政民主國家和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國家兩大陣營長期對峙的冷戰格局。斯大林在蘇聯東南歐佔領區的前軸心國國家內,積極扶植各國的共產主義黨派上臺,建立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等衛星國,組成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Muller, James W., Churchill's "Iron Curtain" Speech Fifty Years Later,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1999, ISBN 978-0-8262-1247-4, pages 1-8John Lewis Gaddis, We Now Know: Rethinking Cold War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orporated, 1998, ISBN 978-0-19-878071-7。這些國家在憲法中確立共產黨執政的一黨專政制度,推行國有化經濟政策Poland - The Historical Setting: Chapter 6: The Polish People's Republic. Polish Academic Information Center, University at Buffalo. Retrieved on 14 March 2007.,並對國內的自由主義分子和支援憲政民主人士實施嚴厲打壓和清洗Gerhard Wettig:Stalin And The Cold War In Europe: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ast-west Conflict, 1939-1953 ISBN 978-0-7425-5542-6Granville, Johanna, The First Domino: International Decision Making during the Hungarian Crisis of 1956,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1-58544-298-0。1947年,蘇聯對東方集團提供經濟援助的莫洛托夫計劃,該計劃於1949年發展成為經濟互助委員會CNN Cold War - Profile: Vyacheslav Mikhaylovic Molotov 。1948年,斯大林和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領導人約瑟普·鐵托關係惡化,遂引起蘇南交惡,南斯拉夫被蘇聯從社會主義陣營中清除。同年,阿爾巴尼亞也與南斯拉夫斷絕關係,投向蘇聯陣營。有人懷疑在此期間斯大林曾多次派遣特務暗殺鐵托,可均未成功"Untold tales of the Great Conquerors", U.S. News & World Report, 3 January 2006。1949年,由於斯大林和鐵托不再援助希臘共產黨參加希臘內戰,希臘民主軍敗給了由英國和美國支援的希臘國民軍,喪失了對希臘的控制權。 === 中蘇關係 === 斯大林在中國第一次大革命的時候,提出關於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問題,並對之作了論斷,駁斥托洛茨基派關於中國問題的觀點,促使中國共產黨走上布林什維克的道路。斯大林關於中國革命的學說包括《論中國革命的前途(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三十日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中國分委會的演講)》《中國革命問題(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一日聯共中央所批准的給宣傳員的提綱)》《和中山大學學生的談話(一九二七年五月十三日)》《中國革命和共產國際的任務(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四日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八屆全會第十次會議上的演講)》《關於中國(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在《真理報》發表《略談現代題材》一文的後半段)》《關於中國(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在聯共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委會全體聯席會議上的演說)》。斯大林指出中國社會性質的第一個特徵是:“中國半殖民地的地位和帝國主義財政經濟的統治。”“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就是反對封建殘餘的鬥爭和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的結合”。“反對封建殘餘的農民革命‘是共產黨在中國革命現階段的主要任務之一。’”斯大林指出:買辦資產階級一貫是中國革命“不共戴天”的敵人。而在1927年蔣中正發動“四·一二事件”以後,斯大林更指出“南京政府是民族反革命中心”,指出中國革命必須和以蔣中正為代表的投降帝國主義的大資產階級作鬥爭。斯大林認為:“為了召喚千百萬的中國農民階級起來革命”,為了鞏固工農聯盟,中國無產階級可以透過三條道路去實現對於農民的領導,就是:一,透過建立農民委員會,二,透過新的人民革命政權的機構,三,透過革命的軍隊。“或用沒收地主田地的方法,或用減稅減租的方法來滿足自己迫切的要求”,“幫助農民反對地主分子”。1950年2月7日人民日報《學習斯大林關於中國革命的學說》斯大林在1926年11月間論中國革命前途的時候指出:“中國革命主導者和領導者的作用,中國農民領袖的作用,不可免地要落在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手中”“中國革命的特點是武裝的人民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問題實質上就是農民問題”。毛澤東是斯大林的學生。毛澤東根據斯大林的理論提出關於中國革命是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毛澤東把斯大林論布林什維克化的十二條件和聯共黨史結束語六條列為整風運動最基本的檔案。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檔案中,號召中共黨內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應以斯大林的偉大著作《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為中心教材。毛澤東寫道:“聯共黨史是一百年來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最高的綜合與總結,是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典型,在全世界上還只有這個完全的典型。我們看列寧-{斯大林}-他們是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蘇聯革命的具體實踐互相結合,又從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就可以知道我們在中國是應該如何工作了。”1949年12月15日人民日報《斯大林與中國革命——為慶祝斯大林七十壽辰而作》 二戰爆發前夕,蘇聯曾與1937年8月20日與剛剛開始全面的抗日戰爭的南京國民政府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為抗日戰爭提供武器和物資援助,並派遣空軍戰鬥機志願隊助戰,一直到1941年初斯大林與日本帝國簽定《蘇日中立條約》之後,蘇聯戰鬥機志願隊才撤離中國回蘇。1945年8月14日,國民政府在蘇聯保證“不干涉新疆事務、不在中國東北長期駐軍不回、不以任何形式援助中國共產黨及其所屬一切武裝”的條件下,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具有國際法主體地位的主權獨立國家(外蒙古獨立)。 二戰期間,斯大林支援新疆地區的穆斯林在伊寧事變中建立第二東突厥斯坦共和國以對抗中華民國。他暗中支援維吾爾族共產主義運動領導人阿合買提江·哈斯木同中國國民黨軍隊對抗。 二戰結束後,由於蘇聯控制中國滿洲(中國東北)及蒙疆(內蒙古)的部分地區,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欲接管滿洲,以便能更好的與蔣中正的中國國民黨繼續展開武裝鬥爭。而斯大林則為了避免和美國支援的蔣中正國民政府進一步加深衝突,拒絕毛澤東的要求,決定在中國推行“聯合政府”政策。儘管如此,蘇軍於1946年在撤離滿洲回國之前,依然為中共搶佔滿洲的真空地帶提供很多便利條件沈志華,《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第六部分:斯大林與中國內戰的起源 ISBN 978-7-5097-0926-9。例如蘇聯紅軍曾經把繳獲自日本關東軍的部分日本武器移交給中共將領林彪的東北野戰軍。楊奎松《讀史求實》:蘇聯給林彪東北野戰軍多少現代武器 1946年國共談判的努力宣告失敗,第二次國共內戰全面爆發。1994年,蘇聯情報機構將軍帕維爾·蘇杜普拉圖夫在其1994年出版的個人回憶錄《》中說,蘇聯在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這些戰略進攻行動期間特意引發“第一次柏林危機”,是斯大林和毛澤東共同協商而做出的一個重大戰略計劃,他們想以此轉移美國對中國國共內戰的戰略注意力,將美國援助重心牽制在歐洲,減少美國對敵視中國共產黨的蔣中正領導下的國軍的援助力度。1949年,中國共產黨擊敗南京國民政府,取得中國大陸地區控制權,並於10月1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年12月16日早晨,毛澤東到達莫斯科,12月21日毛澤東參加斯大林七十壽辰慶祝活動。伊·科瓦廖夫口述,江陽譯,〈斯大林與毛澤東的明爭暗鬥〉(下),明報月刊,香港,1993年2月號,第130頁1950年2月,蘇聯與中國結盟,簽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給予中國經濟援助。斯大林曾經稱毛澤東為“人造黃油式的馬克思主義者”、“普加喬夫的中國版”,並在毛訪蘇後“沒有說過關於他的一句好話”。Khrushchev: The Man and His Era 作者:William Taubman P336 === 朝鮮戰爭 === 1950年1月,在蘇聯和美國撤出在朝鮮半島的駐軍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與蘇聯領導人密切協商,並使斯大林“同意朝鮮勞動黨領導層對局勢的分析和他們準備以軍事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設想”楊奎松,《評〈抗美援朝戰爭史 〉》《毛澤東的翻譯師哲眼中的高層人物》決定抗美援朝 段落,人民出版社,2005年。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毛澤東則認為此時打仗時機不好。5月13日,金日成和樸正愛等到達北京,說明斯大林已經同意。5月15日,毛澤東告訴金日成,同意統一朝鮮半島。斯大林給金日成提供258輛T-34-85坦克,組建“亞洲除蘇軍外最強大的裝甲力量”。當時美軍僅在日本有幾個連的M-24輕型坦克。New Vanguard,T-34-85 44-94,P346月25日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迅速擊潰準備不充分的大韓民國的武裝力量韓國國軍,佔領韓國首都漢城。而美國主導的聯合國軍在隨後參戰,於9月份透過仁川登陸而擊退南下的朝鮮人民軍後,於10月7日越過三八線向平壤推進。毛澤東希望立即出兵援朝,並要求蘇聯提供空軍支援,而斯大林擔心與美國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也懷疑毛澤東出兵的誠意和效果,故一開始要求取消出動空軍,後經協商重新確認,由於排程需要時間,將於志願軍入朝後的12月開始派遣蘇聯空軍的精銳戰鬥機飛行員到朝鮮秘密支援,蘇聯飛行員被命令必須身著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服,而且空中行動範圍被嚴格限制,只被允許在鴨綠江南岸的“米格走廊”一帶上空作戰沈志華,《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第七部分:蘇聯投入朝鮮戰爭空軍的考察 ISBN 978-7-5097-0926-9。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前司令員王海在其自傳《我的戰鬥生涯》中寫道:“戰爭初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還相當年輕、弱小,空戰主要是蘇聯空軍打的。” 1953年7月27日,參戰雙方,由南日大將為首席談判代表的朝鮮人民軍與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代表團,和由馬克·克拉克上將為首席談判代表的聯合國軍與韓國國軍的代表團,最終在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結束戰事。 === 反猶運動 === 斯大林本人帶有反猶主義傾向,1907年他私下表示:“要把俄國革命當中的猶太幫一一清除掉”Ro'i, Yaacov, Jews and Jewish Life in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 Routledge, 1995, ISBN 978-0-7146-4619-0, page 103-6。(猶太裔布林什維克高層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在大清洗中遭到處決,前領袖托洛茨基被刺身亡。)之後斯大林多次在私下發表反猶言論Brent & Naumov:Stalin's Last Crime: The Plot Against The Jewish Doctors, 1948-1953 ISBN 978-0-06-093310-4。在公開發言中,斯大林批評反猶主義立場Joseph Stalin. Works, Vol. 13, July 1930-January 1934, Moscow: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 1955, p. 30。1947年聯合國以巴分治的決議上,蘇聯投了贊成票,還向以色列提供武器援助,但同時一場蘇聯國內針對猶太人的清洗計劃正逐步展開。1948年1月,蘇聯猶太人反法西斯委員會主席所羅門·米霍埃爾斯被秘密警察暗殺Robert Conquest Reflections on a Ravaged Century (2000) ISBN 978-0-393-04818-6。11月,蘇共中央稱“猶委會”是一個反蘇宣傳中心,同時下令解散該委員會並查封它的印刷出版機構。幾個星期後,一些著名的猶太人士遭到逮捕、逼供和處決。1952年,斯大林認為克里姆林宮內部存在一個“醫生殺手組織”,遂下令調查並逮捕克里姆林宮的九位醫學專家(其中有六人是猶太人)。斯大林在政治局會議上公開表示:“任何一個猶太人都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是美國情報機關的間諜。From the diary of Vice-Chair of the Sovmin V.A. Malyshev. See G. Kostyrchenko, Gosudarstvennyj antisemitizm v SSSR, Moscow, 2005, pp. 461, 462”1953年1月,真理報上刊登文章《醫療專家面具下的邪惡間諜殺手》披露“醫生案件”,指出“醫生殺手”與國際猶太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組織“焦因特”有聯絡,並指控他們利用職務之便殺害安德烈·日丹諾夫等國家高階領導人,掀起國內的反猶運動。社會上還出現傳言,稱當局計劃將猶太居民全部驅逐到西伯利亞和遠東去Edvard Radzinsky. Сталин, Moscow, Vagrius, 1997, ISBN 978-5-264-00574-9 * Available online * Translation: "Stalin", 1996, ISBN 978-0-385-47397-2 (hardcover), 1997, ISBN 978-0-385-47954-7 (paperback) Ch. 24。同年斯大林去世,貝利亞隨後表示“醫生案件”是“原內務部領導人”一手炮製的假案,將此案被捕者全部釋放並平反,事件最終得以平息。 == 逝世 == 1953年1月,斯大林的私人醫生弗拉基米爾·尼基季奇·維諾格拉多夫在醫生案件中被逮捕。之後斯大林拒絕醫生接近,身體狀況逐漸變差。2月28日晚,斯大林和拉夫連季·貝利亞、格奧爾基·馬林科夫、尼基塔·赫魯曉夫和尼古拉·布林加寧在自己的私人別墅裡舉行宴會,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4點鐘才將客人送走。3月1日白天,警衛員始終未見斯大林走出房間。由於斯大林平日裡命令守衛不得打擾他的生活,警衛員直到晚上10點才以送郵件的名義進入房間,結果發現斯大林倒在房間裡,意識尚存但不能正常說話。警衛馬上將斯大林扶到沙發上,並迅速聯絡醫生和政治局成員。斯大林陷入嚴重的中風,他右手癱瘓,雙腿失去知覺,失去語言能力,心臟和呼吸活動出現嚴重障礙。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病逝,終年74歲。 依據官方說法,斯大林是因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腦溢血去世的。但也有人懷疑斯大林是被謀殺的。阿夫托爾漢諾夫在1975年稱斯大林是被貝利亞在礦泉水中下毒殺害的。莫洛托夫在回憶錄中稱貝利亞對他說“我把他(斯大林)收拾了。”赫魯曉夫稱“對於斯大林的生病去世,貝利亞並不掩飾其喜悅之情。在斯大林處於無意識狀態時,貝利亞竭力表示自己對斯大林沒有好感,當斯大林恢復知覺時,他則每次都向他表達熱愛和忠誠。”《共青團真理報》在進行調查後稱斯大林是被貝利亞毒死的。另有說法稱是鐵托為了報復斯大林的22次暗殺企圖而毒殺的。 斯大林去世之後,他的遺體被儲存在莫斯科紅場的列寧墓中,供瞻仰參觀。馬林科夫在斯大林死後成為中央書記處排名第一的書記,但很快赫魯曉夫取代了馬林科夫成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隨後赫魯曉夫聯合馬林科夫並在朱可夫元帥的幫助下,將貝利亞逮捕槍決,最終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發表“秘密報告”,全面批判斯大林,掀起去斯大林化運動。1961年10月31日,根據蘇共二十二大做出的決議,斯大林的遺體被從列寧墓中移出,遷葬於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牆下其中引用據稱是斯大林遺體遷葬一事的親歷者尼古拉·扎哈羅夫將軍的回憶.。有趣的是斯大林的死相當程度的震撼了資本市場,造成日經指數下跌10%,因為他的死意味著朝鮮戰爭即將結束,從而使日本失去主要經濟來源的韓戰軍需。 == 榮譽 == == 評價 == thumb|喬治亞哥里的斯大林雕像,已於2010年6月被移除"[http://news.bbc.co.uk/1/hi/world/europe/10412097.stm Stalin statue removed in Georgian town of Gori]", BBC News, 25 June 2010 雖然斯大林的評價在西方明顯不佳,在社會主義國家中亦相對較差,在蘇聯末期更被國民批判,但正是在斯大林執政期間的鐵腕作風,以及重新控制了除芬蘭外,因列寧簽定的《佈列斯特和約》而失去的各領土及成為超級大國,廢除列寧制定的蘇聯境內文字拉丁化的政策,重新使用西裡爾字母拼寫蘇聯各民族的語言,這些成就及政策得到俄羅斯民族主義者的讚賞,在1991年的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人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的大環境下,使得一些俄羅斯民眾懷念有著‘超級大國’之稱的前蘇聯的光輝。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臺舉行“最偉大的俄羅斯人”評選,結果斯大林名列第三位(四至六位分別是普希金、彼得大帝、列寧),僅次於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和彼得·斯托雷平。民眾對斯大林的正面評價之高出乎俄羅斯政府意料之外,令俄羅斯政府感到不安。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指責說“評選被政府操控以防止斯大林、列寧居榜首”。2009 年 10 月 29 日,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克里姆林宮部落格上,譴責部分人試圖重樹斯大林形象的做法,他說那個年代大規模殺害是不可以正當化的。儘管高壓統治沙皇時代即有之,斯大林本人也曾遭到流放對待,大清洗期間130萬人以階級敵人為罪名被判刑,被流放至勞改集中營,而68.2萬人遭槍殺仍然是前蘇聯諸國記憶中的的一次歷史慘劇。梅德韋傑夫表示斯大林“對自己的人民發動戰爭,這是令人髮指的罪行……(衛國戰爭)是全國的勝利也是人民的勝利。雖然我對當時絕大多數領導人沒有好感”。 身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的弗拉基米爾·列寧在《列寧遺囑》裡,對斯大林的評價是:“斯大林同志當了總書記,掌握了無限的權力,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斯大林太粗暴,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在我們共產黨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總書記的職位上就成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議同志們仔細想個辦法把斯大林從這個職位上調開,任命另一個人擔任這個職位,這個人在所有其它方面只要有一點強過斯大林同志,這就是較為耐心、較為謙恭、較有禮貌、較能關心同志,而較少任性等等。” 斯大林曾辱罵和恐嚇過列寧的妻子,列寧在《致斯大林同志》裡,對此回覆是:“您竟然粗暴地要我妻子接電話並辱罵了她。儘管她向您表示同意忘記您說的話,但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還是從她那裡知道了這件事。我不想這樣輕易地忘記反對我的言行,不言而喻,我認為反對我妻子的言行也就是反對我的言行。因此,請您斟酌,您是同意收回您的話並且道歉,還是寧願斷絕我們之間的關係。” 蘇聯重要締造者之一列夫·托洛茨基在回憶錄中評價道:“不是斯大林創造了權力機構。而是權力機構塑造了斯大林。”“官僚集團上上下下全是庸才。斯大林是官僚集團中最傑出的一個庸才。他的長處在於,他比其他人更堅決、更果斷、更無情地表現出統治集團的自衛本能。其實,這恰恰是他的軟弱之處。他目光短淺,是個歷史上的近視眼。他是個出色的戰術家,卻不是戰略家。關於這點,他在1905年和1917年戰爭中的表現足資證明。斯大林本人肯定意識到自己(治國)的庸碌無能”。 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透過發表《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批評斯大林執政期間製造個人崇拜、個人獨裁,破壞法治,經濟上對農村不夠注重,衛國戰爭期間的軍事指揮存在失誤,對南斯拉夫實行大國沙文主義,對少數民族的強制遷徙破壞了民族關係。 中蘇尚未交惡之前,毛澤東對斯大林死後的評價是比較正面的:“斯大林不是在所有問題上,而是在一些問題上犯了錯誤。”“蘇聯過去把斯大林捧得一萬丈高的人,現在一下子把他貶到地下九千丈,我們不能跟著轉。斯大林是三分錯誤,七分成績,總起來還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說斯大林問題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種現象,帶有時代的特點”,“我們應當用歷史的觀點看斯大林”。“共產黨人對於共產主義運動中所發生的錯誤,必須採取分析的態度。有些人認為斯大林完全錯了,這是嚴重的誤解。斯大林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但是也是一個犯了幾個嚴重錯誤而不自覺其為錯誤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所謂斯大林主義,基本上是正確的;所謂斯大林主義分子,基本上也是正確的,他們是有缺點有錯誤的共產黨人,是犯錯誤的好人。”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透過政變推翻赫魯曉夫上臺執政,起初實行“靜悄悄的斯大林化”,開始發表言論肯定斯大林之歷史作用,並於1966年初決定終止“非斯大林化”。著名作家西尼亞夫斯基和尤里·丹尼爾因在國外發表反斯大林作品,而被控犯“誹謗”罪投入勞改營,《古拉格群島》作者索爾仁尼琴被驅逐出境,《讓歷史來審判》作者羅伊·麥德維傑夫被開除出黨,《斯大林大清洗內幕》作者費爾德賓受到克格勃追殺。勃列日涅夫時代拍攝之電影《解放》(1972年上映)和《圍困》(1977年上映)中,都出現斯大林的形象,讚美斯大林在蘇聯衛國戰爭指揮中的功績。勃列日涅夫還在1979年斯大林誕辰100週年時發行照相紙年曆紀念冊,且在1969年斯大林誕辰90週年時,在列寧墓背後的克里姆林宮城牆下中立了一座斯大林半身銅像,與基洛夫、伏羅希洛夫等人並列,但勃列日涅夫沒有重新把伏爾加格勒恢復為赫魯曉夫去斯大林化之前的名字--史太林格勒,所有被赫魯曉夫改名的城市、工廠、企業也都沒有恢復原來帶有斯大林的名字。勃列日涅夫也承認“蘇共二十大對破除個人崇拜和個人迷信的貢獻”,除了斯大林故鄉喬治亞的哥里和首都莫斯科,蘇聯其他城市沒有保留任何斯大林塑像。赫魯曉夫在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趕下臺,雖然如此,蘇聯在毛澤東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霍查領導下的阿爾巴尼亞和金日成領導下的朝鮮看來是延續修正主義,是“沒有赫魯曉夫的赫魯曉夫主義”(朝鮮是在內部檔案中譴責蘇聯為修正主義,但在公開場合中於蘇聯和中國之間左右逢源,來回搖擺,保證自身的最大利益。直到鄧小平和阿利雅於1980年代分別在中國和阿爾巴尼亞上臺執政並進行經濟改革,蘇修這一說法才被廢止不用)把反對赫魯曉夫修正主義的鬥爭進行到底,不是堅持斯大林主義的正宗共產國家,另外在西方各國和蘇聯國內主流觀點看來,勃列日涅夫上臺卻被視為恢復斯大林主義,主要體現在勃列日涅夫主義和蘇聯共產黨官僚“幹部隊伍的穩定”,直到1980年代末期戈爾巴喬夫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才改觀,最後蘇共下臺為止。[Robert Conquest Reflections on a Ravaged Century (2000) ISBN 978-0-393-04818-6, page 101] 1974年的蘇聯《世界簡明史》卷二這樣記錄:“他對於實施黨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重要貢獻,也因為反對反列寧主義的托洛茨基分子和布哈林分子的兇猛鬥爭而贏得人望,但是從1930年代早期起,蘇聯人民的偉大成就全都被歸於斯大林名下,早在1922年列寧寫給黨中央委員會的一封信中就說“斯大林同志,成了總書記,不斷地把無限的權力收於掌中,我不確定他是否始終能謹慎地使用這權力。”在列寧死後頭幾年里斯大林還沒有忘記他的批評,但是後來他越來越濫用總書記權力,違反集體領導原則和就黨和國家重大事體獨自決策,列寧警告過的缺點越來越堅定地顯現:粗暴、心理異常、容不得批評、剛愎自用、過度猜疑,等等等。這些導致不公正的對民主的限制、大範圍的違反社會主義法律及對傑出黨和國家和軍隊領導及其他人物的鎮壓。”A.Z. Manfred (Ed.). A Short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o Volumes Vol. II.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1974. pp. 108–109. 1986年,戈爾巴喬夫提出“民主化”、“公開性”和“輿論多元化”口號,在意識形態領域掀起一場批判斯大林運動。《星火》、《莫斯科新聞》等主流報刊連篇累牘地登載批判斯大林的文章。戈爾巴喬夫高度評價赫魯曉夫時期召開的蘇共二十大“是對極權主義體制的第一次衝擊,是朝社會民主化邁進的第一次嘗試”。不過,戈爾巴喬夫認為赫魯曉夫在揭露斯大林方面還有侷限性,“不能也不願揭露他所抨擊的現象的深層基礎”,這個“深層基礎”就是“斯大林體制”。在紀念十月革命勝利70週年的報告中,戈爾巴喬夫嚴厲批判斯大林和斯大林主義。1987年至1988年,批判斯大林運動達到高潮。1990年7月,在蘇共第28次代表大會報告中,戈爾巴喬夫再次嚴厲批判“斯大林一夥的罪行”,大會正式透過決議,稱:“極權的斯大林體制給國家、人民、黨、社會主義思想本身造成巨大損失,這一體制正在被消除,蘇聯正在走向人道、民主的社會主義。” 斯大林在東歐人的印象中最為糟糕,屬於可以與希特勒相比的惡劣歷史人物之一,1989年東歐劇變後,匈牙利等國擺脫蘇聯控制,在2004年4月2日加入歐盟前,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市市長辦公室發表宣告稱:“斯大林對人類、歐洲、匈牙利、匈牙利人民、布達佩斯和布達佩斯市民犯下嚴重的罪行。”同時布達佩斯議會決定剝奪斯大林於1947年獲當時布達佩斯市政府授予榮譽市民稱號(這項榮譽是為了表彰他領導的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把納粹德國軍隊趕出匈牙利)。 2006年,弗拉基米爾·普京接受德國媒體《圖片報》採訪時說:“對於我國複雜的、有時是十分矛盾的歷史而言,斯大林時代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應當瞭解這段歷史和記住教訓。專制和不受監督必然導致犯罪。斯大林時代就發生諸多罪行:政治鎮壓、許多民族的人受到驅逐。這一評價是原則性的。”普京反對將斯大林與希特勒相提並論,他說:“是的,斯大林是個暴君,許多人稱他是罪犯。但他不是納粹分子!不是蘇聯軍隊於1941年6月22日侵入德國,而是恰恰相反。首先不能忘記這一點。”普京評斯大林 2009年12月3日,在參與錄製俄羅斯國家電視一臺時政節目時,普京當場從一系列俄羅斯網民提出的問題中,選擇關於他對斯大林的總體評價是肯定還是否定的問題,答稱:“我選這個問題來回答,是因為我知道問題的尖銳性。現在社會上對此有很多爭論,我看到這裡有埋伏:說肯定,一些人會不滿意,說否定,另一些人會不滿意。不過既然斯大林和斯大林主義問題至今仍有激烈的爭論,我就專門談談這個問題。……依我看,不能給予整體的評價。顯然,從1924至1953年國家有根本變化: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而這時的國家是斯大林領導的。誠然,農民沒有了,而我們大家都清楚記得有農業問題,特別是在最後階段,排著長隊購買食物,等等。在這一領域所發生的一切,對農村沒有起任何積極的作用。不過工業化確實實現了。……我們取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不管誰怎麼說,最終是取得了勝利。即使我們總體損失很大,你們知道,現在誰也不能指責組織和領導了這場勝利的人,因為如果我們在戰爭中失敗了,那麼對我國來說其後果就會悲慘得多。……正面的東西無疑是存在的,然而花了難以接受的代價。尤其是存在過鎮壓。這是事實。我們的數以百萬計的同胞遭到鎮壓。這種管理國家、取得成就的方法是我們不能接受的。不能這樣做。毫無疑問,在這一時期我們遇到的不簡單的僅是個人崇拜,而是反對自己人民的大規模罪行。這也是事實。關於此事我們也不應當忘記。……對任何歷史事件都必須對其進行全面的分析。這就是我想說的。”南方週末:俄羅斯會為斯大林全面恢復名譽嗎? 近年來,因為俄羅斯的擴張再次開始,普京對斯大林的評價開始變化,使用了諸如“老爺子”、“國家之父”之類的稱呼。 2004年12月斯大林誕辰125週年時,俄羅斯聯邦共產黨總書記根納季·久加諾夫發表文章《強國的建設者》,評價斯大林:“他成就了崇高而又偉大的事業,也為此而嚴厲地對待民眾;他極其刻板又知識淵博,同時也犯了一些十分明顯的錯誤;他是一個真正大公無私的人,但由於過於迷信權力有時也無暇顧及他人的感情;他在國家大事上既有深謀遠慮、謹小慎微一面,而在涉及數百萬人的命運上又採取比較簡單粗魯的方式,以至事後不得不長時間地、痛苦地糾正其錯誤。這就是斯大林。”久加諾夫:《強國的建設者》 2009年10月29日,俄羅斯聯邦總統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在克里姆林宮網站上一個影片部落格裡,為10月30日政治鎮壓犧牲者紀念日評論:“20世紀30年代的大清洗波及範圍之廣令人難以想象,全國民眾都深受其害,一些社會階層被整個摧毀,實際上消滅了哥薩克。‘剝奪富農’使農民大傷元氣,知識分子、工人和軍人都遭受政治迫害,所有的教會代表都遭受迫害,數百萬人因政治恐怖和虛假指控而喪生。但迄今仍然有人試圖為鎮壓活動辯解,聲稱這麼多人是為了某種崇高的國家使命而犧牲。這無疑是錯誤的,因為任何國家的發展,任何國家的成就、追求都絕不能以人的痛苦和損失去換取。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高於人的生命的價值。絕不能為斯大林的大清洗辯護。”“紀念民族的悲劇跟紀念勝利是一樣的。而極端重要的是,要讓青年人不僅擁有歷史知識,還要有公民感。要能夠滿懷感情地共同感受俄國曆史中最悲慘的悲劇之一。”“我們很注意同偽造我們的歷史作鬥爭。不過為什麼我們的很多青年人常常認為,問題只在於不允許改寫偉大的衛國戰爭的結果。而忽視重要性不亞於此的是,絕不允許在恢復歷史的公正的外衣下,為那些消滅自己的人民的人辯護。” 原蘇聯國防部長,蘇聯元帥德米特里·亞佐夫在一份他逝世後才公開的採訪裡說出了自己對斯大林的評價:“儘管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犯下了所有可能被指責的殘酷的錯誤,但我並沒有停止尊重他。現在很容易判斷死刑和古拉格,但在30年代,我國有許多潛在的敵人。我國曆史倒退的風險很大,斯大林不得不謹慎處理這些問題。” 有俄國書籍稱1959年12月丘吉爾發表演說,紀念斯大林誕辰80週年。後經查證丘並無這篇演說。同樣一則醜化斯大林的傳聞是斯大林曾說過“一個人死亡是悲劇,但一百萬人死亡不過是統計資料”,但這種說法直到1947年才在《華盛頓郵報》中出現,並沒有證實這一說法的直接證據。這句話的實際最初出處是庫爾特·圖霍爾斯基在其文章《法國笑話》()中記錄的一個外交官的發言,但發言中提到的數字是十萬人。 斯大林曾在1945年和1948年兩度被提名角逐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對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貢獻。 == 婚姻與家庭 == 斯大林1904年首次結婚,1907年他的妻子葉卡捷琳娜·斯瓦尼澤死於斑疹傷寒。他們的兒子雅可夫·朱加什維利被姨媽撫養,成年後來到莫斯科接受高等教育。雅可夫和父親的相處並不愉快。後來雅可夫在蘇德戰爭中任蘇聯紅軍西方面軍炮兵連上尉連長,1941年在斯摩稜斯克戰役中被德軍俘虜,後德軍提出用雅可夫交換被俘的德國國防軍第六軍團指揮官弗里德里希·保盧斯元帥,斯大林答稱“我不會用一名元帥交換一名士兵”、“我沒有一個叫雅可夫的兒子”及“你們手裡不只是我兒子雅可夫,還有上百萬人都是我的兒子,要麼把他們全部釋放,要麼讓雅可夫和他們分享同樣的命運”,斷然拒絕。但在雅科夫被關押期間,斯大林曾組織過兩次對他的營救,皆以失敗告終。1943年,雅可夫在德國俘虜營中,因拒絕服從警衛命令而被槍殺Stalin’s son was executed in Nazi camp – archives , 今日俄羅斯, May 12, 2012. Retrieved May 13, 2012.。 1919年,41歲的斯大林再婚,第二任妻子娜傑日達·阿利盧耶娃當時18歲。後來,她為斯大林生下一個兒子瓦西里·朱加什維利和一個女兒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1932年11月8日,娜傑日達在陪同斯大林參加一次晚宴後,次日被發現在自己臥室自殺身亡,身邊有一把左輪手槍。官方則宣稱她的死因是闌尾炎。有人認為娜傑日達與斯大林在政治上存在分歧,又為丈夫的放蕩和粗暴所惱,於是悲憤的選擇開槍自殺Koba the Dread, p. 133, ISBN 978-0-7868-6876-6; Stalin: The Man and His Era, p. 354, ISBN 978-0-8070-7001-7, in a footnote he quotes the press announcement as speaking of her "sudden death"; he also cites pp. 103–105 of his daughter's book, Twenty Letters to a Friend, the Russian edition, New York, 1967.。也有人認為是斯大林親手謀殺自己的妻子,或是他指使人殺的V. Topolyansky. Blow from the past. (Russian: В. Торолянский. Сквозняк из прошлого.) Novaya Gazeta/InaPress. Moscow. 2006. ISBN 978-5-87135-183-3. The false report was signed by Kremlin's doctors Obrosov and Pogosyants. Obrosov was executed by a firing squad in 1937.。娜傑日達的兄弟不久之後身亡,加深人們對娜傑日達死因的疑問。 斯大林和娜傑日達的兒子瓦西里是空軍飛行員,由於他屢立戰功,24歲就成為蘇聯最年輕的空軍少將。1952年他因指揮空軍飛行表演發生嚴重的事故,被斯大林撤職。此後瓦西里曾一度意志消沉,常常酗酒鬧事。斯大林死後,瓦西里被逮捕並被判決八年監禁,他於1962年死於酗酒。女兒斯維特蘭娜,曾因男友和第一任丈夫是猶太人而遭到父親粗暴干涉,並於1949年被迫嫁給安德烈·日丹諾夫的兒子,但二人在1950年便離婚。1967年,斯維特蘭娜從蘇聯叛逃到美國。她移居美國後發表自傳,其中描述父母的關係。她同時表示自己憎恨蘇聯並永遠都不會回到俄羅斯。斯韋特蘭娜的女兒,留在蘇聯併成為一名火山科學家,從年輕時就定居在堪察加半島的火山觀測站,她反對母親的政治立場。 ==著作== ===重要著作=== * 《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 (1913年) * 《》(1917年11月2日俄歷) * 《》(1924年)代表作 * 《勝利衝昏頭腦》 (1930年3月2日) * 《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是1931年2月4日 * 《1936年蘇聯憲法》 * 《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 (1938年) * 《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1938年) * 《》 * 《第227號命令》 (1942年7月28日) * 《第270號令》 (1941年8月16日) * 《》(1948年) * 《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 (1950年) * 《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 (1951年)代表作 * 《》 * 《斯大林詩歌》 ===文集=== *《斯大林選集》共5卷,中文版1949東北新華書店 *《斯大林選集》上下卷,中文版1979人民出版社 *《列寧斯大林軍事文選》,中文版1962軍事科學院 *《斯大林軍事文集》,中文版1981戰士出版社 *《斯大林全集》全13卷,中文版1953人民出版社 *《斯大林全集》續14-18卷,俄文版 *《斯大林全集》正卷20卷,中文版2016諸夏懷斯社,2022莫斯科祖國出版社 *《斯大林全集》附卷10卷,中文版2016諸夏懷斯社 == 參見 == * 列夫·托洛茨基 * 斯大林和平獎 * 斯大林主義 * 斯大林式建築 * 布達佩斯斯大林雕像 * 斯大林街道 * 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 備注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 # # # # # # # # # # == 外部連結 == * Joseph Stalin and WWII * 斯大林的作品(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 1皇牌大放送 斯大林的戰場(香港鳳凰衛視) * 斯大林畫像 莉娜·哈得斯的作品 Category:蘇聯共產黨總書記 Category: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Category:蘇聯元帥 Category:大元帥 Category:蘇聯政治人物 Category:蘇聯軍事人物 Category: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戰領袖 Category:冷戰人物 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 Category: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Category: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人物 Category:老布林什維克 Category: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員 Category:喬治亞政治人物 Category:大清洗加害者 Category:政治屠殺參與者 Category:種族滅絕加害者 Category:蘇聯政治迫害 Category:第一屆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 Category:第一屆最高蘇維埃聯盟院代表 Category:第二屆最高蘇維埃聯盟院代表 Category:第三屆最高蘇維埃聯盟院代表 Category:第一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 Category:第二屆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 Category:第二屆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 Category:第三屆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 Category:俄國立憲會議成員 Category: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代表大會代表 Category: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五次代表大會代表 Category: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林什維克六大代表 Category:俄共布七大代表 Category:俄共布八大代表 Category:俄共布九大代表 Category:俄共布十大代表 Category:俄共布十一大代表 Category:俄共布十二大代表 Category:俄共布十三大代表 Category:聯共布十四大代表 Category:聯共布十五大代表 Category:聯共布十六大代表 Category:聯共布十七大代表 Category:聯共布十八大代表 Category:蘇共十九大代表 Category:第一屆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 Category:蘇聯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代表 Category:第一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代表 Category:第比利斯省人 Category:哥里人 Category:波蘇戰爭人物 Category: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委員會成員 Category: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會議代表 Category:共產國際一大代表 Category:極權主義領導人 Category: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軍事委員會委員 Category:蘇聯英雄 Category:勝利勳章獲得者 Category:列寧勳章獲得者 Category:紅旗勳章獲得者 Category:蘇沃洛夫勳章獲得者 Category:紅軍建軍二十週年獎章獲得者 Category:保衛莫斯科獎章獲得者 Category: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戰勝德國獎章獲得者 Category:莫斯科建城八百週年獎章獲得者 Category:戰勝日本獎章獲得者 Category:蒙古人民共和國英雄 Category:蘇赫巴托爾勳章獲得者 Category:白獅勳章獲得者 Category:死於腦血管病 Category:帝國主義研究 Category:奧塞梯人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任皇帝、第一任宰相。唐高祖李淵次子,母親太穆皇后竇氏,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民族共主,開創了奠定唐朝立國基礎的「貞觀之治」,因此成為唐代乃至中國歷史上最享負盛名的皇帝之一,亦是為後世爭相效仿的明君典範之一。在滅亡東突厥汗國之後,被九姓鐵勒、西域諸國國王、吐火羅葉護尊稱為「天可汗」,成為首位天可汗。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於雁門關營救隋煬帝。晉陽起兵攻取長安後,受封秦公。唐朝建立後,封為天策上將、秦王、太尉、司徒兼尚書令,他是傑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隋末群雄,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諸子而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號—貞觀。 李世民登基後,積極聽取群臣意見,文治天下,開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開元盛世(亦稱為開元之治)以及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其真跡今僅存晉祠之銘並序碑刻。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崩於含風殿,享年51歲,在位23年,廟號太宗 ,諡號「文皇帝」,與原配文德皇后長孫氏合葬於昭陵。 == 生平 == === 早年經歷 ===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日(598年1月28日),李世民出生於岐州武功縣的慶善宮中(武功別館),是當時擔任隋朝岐州刺史的漢族官員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李唐先世若非趙郡李氏之‘破落戶’即是趙郡李氏之‘假冒牌’。……然則李唐血統其初本是華夏,其與胡夷混雜,乃一較晚之事實也。”呂思勉《中國通史·第三十八章:隋朝和唐朝的盛世》:“唐朝自稱為西涼李-{暠}-之後,近人亦有疑其為胡族的,信否可不必論,民族的特徵,乃文化而非血統。唐朝除太宗太子承-{乾}-具有胡化的性質,因和此時的文化不相容而被廢外,其餘指不出一些胡化的性質來,其當認為漢民族無疑了。”李淵與竇氏所生的嫡次子。竇氏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順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由於李淵的母親元貞皇后和李世民的母親竇氏都既有漢人血統也有鮮卑血統,所以李世民父子是胡漢混合血統。 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母親在涿郡(治今北京市西南)病逝,鴻臚寺治禮郎高士廉看中了李世民,把外甥女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許配給李世民為妻。 大業十一年(615年),雲定興被授以左屯衛大將軍,奉命援救在雁門關被突厥始畢可汗所率大軍圍困的隋煬帝。隋煬帝派人把詔書綁在木頭上,放進汾河讓詔書順流而下,希望有人看到詔書前來救援。雲定興向各地招募願意出征的軍士,李世民那年只有十六歲,前去應募從軍,被劃歸雲定興的帳下。雲定興手下只有兩萬新兵,且多是步兵。李世民向雲定興建議:突厥敢圍困天子,是認定我們沒有援軍。不如我們把軍隊前後拉開,延綿數十里,讓敵軍白天看見旌旗招展,晚上聽見鉦鼓聲聲,誤以為大軍壓境,如此才能不戰而勝。若他們知我虛實,兩兵相接,則勝敗難料。雲定興採納了李世民的疑兵之計攻突厥,突厥兵看到隋軍浩浩蕩蕩絡繹不絕,果然以為隋軍大批救兵到,於是解圍撤退。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父親李淵升任隋朝右驍衛將軍。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李淵又遷任太原郡留守,李世民也跟隨到太原,李建成、李元吉和他們的異母弟李智雲留在河東郡(今山西省永濟市)。李世民時年十八。魏刀兒來攻太原,李淵率兵攻打,不幸深入敵陣,無法衝出重圍。李世民以輕騎突圍而進,張弓射敵,所向皆披靡,救李淵於萬眾之中。其後敵步兵又至,李淵與李世民又奮擊,大破敵軍。 === 晉陽起兵 === 隋朝各地反聲四起,戰火瀰漫,民不聊生。李世民準備舉義兵,於是撫恤百姓,禮遇士兵,散財養客,江湖人士、俠客義士,莫不願效死力,為李唐起義兵做好充分準備。李世民在太原結納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等人,與晉陽宮監裴寂和晉陽縣令劉文靜商議勸諫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東突厥支援的定楊可汗劉武周佔領了太原附近汾陽宮,隋煬帝不滿李淵和馬邑郡太守王仁恭無力阻止東突厥入侵。隋煬帝要將李淵和王仁恭捉拿帶到江都問罪,還沒有成行,又將其赦免。 當時,有李氏取代楊氏的讖語,隋煬帝因為擔心李渾的侄子李敏(煬帝的姐姐楊麗華的女婿)會應讖為帝,因此誅殺了李渾家族。李淵非常擔心,在李世民、裴寂的鼓動下,決心起兵反隋。偷偷召喚李建成、李元吉從河東,女婿柴紹從長安前來太原。七月,李淵誅殺了隋煬帝派來監視他的郡丞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接著打著“勤王定亂,迎回隋天子”的旗號,正式開始於晉陽縣起兵,並且得到李氏宗族、姻親的響應,是為晉陽起兵。李淵以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 李淵派劉文靜出使東突厥得到了始畢可汗的支援,派李建成、李世民奪取西河郡。六月,正式起兵。李淵自為大將軍,以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為左右大都督,以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進兵大興城(長安)。 === 唐朝建立 === 七月,李世民隨李淵出征,李淵在山西霍邑與隋將宋老生二萬精兵相持於霍邑。恰值久雨糧盡,李淵與長史裴寂議論,不如暫且回太原,以後再圖謀舉事。李世民懇求李淵不要退卻。李世民說:「原本興立大義是為了拯救百姓,應當先攻入鹹陽,號令天下;遇到小敵就回師,恐怕隨從起義之人將會一朝解體。回去守太原一城之地,這不過是賊寇所為罷了,怎麼能保全自己!」但是李淵不採納,催促命令引軍出發。李世民遂大哭於外,聲聞帳中。李淵召問其故,李世民說:「現在部隊憑藉正義而出動,前進、戰鬥就必定勝利,退回就一定會散夥。大家散夥於前,敵人趁機追擊於後,死亡將頃刻而至,因此悲傷。」李淵醒悟而停止撤兵。 八月,雨停,引師取霍邑。李世民怕宋老生不出戰,於是率領數名騎兵先到霍邑城下,拿著馬鞭指點比劃,好像圍城樣子,以激怒宋老生。宋老生果然發怒,開門出兵,背城列陣。李淵與李建成一起列陣於城東,李世民和柴紹列陣於城南。老生指揮兵士迅速前進,先逼近李淵,這時李建成忽然墜馬,宋老生趁機進攻,李淵與李建成部隊往後退卻。李世民自城南高地率領兩名騎兵急馳而下,衝斷了宋老生部隊,又領兵奮力進擊,敵軍大敗,各扔掉兵器逃跑。宋老生退回到城門,城上閘門放下,宋老生手拉繩子想上城,被砍死,於是霍邑平定。 到了河東,關中豪傑爭著奔赴參加義軍。李世民請求進軍入關,開永豐倉賑濟百姓,收服群雄及眾豪傑來謀取京都。李淵同意,從龍門渡黃河,先定渭北。關中有李世民的姐姐李三娘等人起兵響應。京都附近官民及豪傑紳士到軍門請求獻身報效義軍者日以千計,扶老攜幼,滿於麾下。李世民收納英俊,擇才而用,遠近聞者,皆來投靠。 唐軍在涇陽宿營,有優秀兵士九萬名,擊破反隋盜寇胡人劉鷂子,兼併其部下,留下殷開山、劉弘基屯駐長安舊城。李世民自己帶兵奔赴司竹,盜寇首領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都來相見,停留於阿城,獲得兵士十三萬人。長安父老送牛酒到營門勞軍者不可勝數,李世民都加以慰問,然後送走他們,東西一概不收。軍令嚴肅,秋毫無犯。接著與大軍一起平定京城。 十一月,李淵攻克大興,以代王楊侑為皇帝,尊隋煬帝楊廣為太上皇,李淵自為大丞相、唐王。攻克隋大興城後,李世民官拜京兆尹、受封秦國公。隴西的西秦霸王薛舉不滿李淵佔據西京,派他的兒子薛仁杲來犯。李淵派李世民抵禦薛仁杲,李世民在扶風擊敗薛仁杲,薛舉暫時有投降李淵的念頭,被謀士郝瑗勸阻。義寧二年(618年)春,隋朝東都洛陽被瓦崗軍魏公李密圍攻,李淵派李建成和李世民率軍聲稱援助洛陽,想試探洛陽能否歸順自己。洛陽的官員拒絕了李淵的援助,李建成和李世民在此時不想與東都留守官員和李密爭奪洛陽的控制權,於是撤軍。三月初十(618年4月10日),李淵改封李世民為趙國公。三月,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定都大興,易名長安,唐朝建立。李世民拜尚書令、晉為秦王。 === 統一中國 === 唐朝建立後,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因此,李世民經常出征,最終統一中國。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 * 其一,破薛舉,淺水原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平定祖宗之地。 * 其二,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消滅北方地方軍閥。 * 其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消除河北、河南的地方勢力。 * 其四,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平定西秦==== 西秦薛舉自立為秦帝,再次攻打唐朝,兵鋒抵達涇州(今甘肅省涇川縣) ,唐高祖派李世民為西討元帥,抵禦薛舉。李世民深溝高壘,不肯與薛舉交戰,想要將薛舉拖垮。但此時李世民身患瘧疾,回後方修養。臨走前,李世民令代為指揮軍隊的劉文靜、殷開山不得擅自出兵。七月初九,劉文靜、殷開山因輕視而出擊薛舉,被敗於淺水原,唐軍大敗,傷亡十之五六。唐軍被迫撤回長安,劉文靜、殷開山被免職。薛舉獲勝後,聽從郝瑗的建議,準備進攻長安。八月初九,薛舉暴病而亡,其子薛仁杲繼位。八月十七,唐高祖再派李世民為元帥,抵禦薛仁杲。薛仁杲即位三個月後,唐軍出擊,在淺水原與薛仁杲的部將宗羅睺激戰。結果,唐軍擊潰了宗羅睺的軍隊,然後襲擊薛仁杲。薛仁杲被迫撤入高墌城,大批士兵降唐。薛仁杲只好降唐,李世民將他押送長安,被唐高祖處決。十二月初一,唐高祖任命李世民為太尉、使持節、陝東道大行臺。 ====平定河東==== 武德二年(619年),劉武周對唐朝發動攻勢。九月十六攻陷太原,留守太原的李元吉棄城逃走,劉武周派宋金剛繼續向南進攻。唐高祖派宰相裴寂率軍抵禦,十月,裴寂大敗,今山西全境幾乎都落入了劉武周手中。唐高祖大驚,考慮放棄河東(山西省)。李世民請命親率大軍討伐劉武周。高祖同意,派他率領軍隊渡過黃河。李世民與宋金剛對峙,還是沒有馬上交戰,選擇相持將宋軍拖垮,同時派殷開山、秦叔寶率軍擊敗援助叛唐勢力的劉武周部將尉遲敬德、尋相。最終,武德三年(620年)四月,宋金剛糧草枯竭後退,李世民追擊,宋金剛大敗。尉遲敬德、尋相降唐,李世民持續追擊,劉武周、宋金剛逃往東突厥。山西全境都落入唐朝手中。 ====平定中原==== 武德三年(620年)夏,唐高祖再派李世民東征鄭國。619年,隋朝末代皇帝楊侗禪位給鄭王王世充,王世充稱皇帝,建立了鄭國。李世民兵至鄭都洛陽,王世充求和,李世民回絕,開始圍攻洛陽。同時,他派部下分別佔領了鄭國周邊的城池。同年冬,除洛陽和王世充的侄子王弘烈守衛的襄陽之外,鄭國大部分地區都歸屬唐朝。王世充向河北的夏王竇建德求助。竇建德認為唐滅鄭國之後,就要兼併他的夏國,於是同意出兵。他派李大師勸李世民撤退,李世民扣留李大師,沒有回應竇建德。李世民在兵將中選派玄甲軍一千餘人,身著黑衣黑甲,自己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翟長孫作為指揮。 武德四年(621年)春,洛陽陷入絕境,夏軍尚未抵達,但唐軍也進入困局,洛陽城防依靠飛石弓弩使唐軍傷亡很大。唐高祖聽說竇建德已決定前來援助王世充,命李世民撤退。李世民派封德彝去長安稟明高祖,如果唐軍撤退,王世充勢力再振,以後很難取得現在的成功了。高祖於是同意李世民繼續圍攻洛陽。夏國前軍抵達,李世民派軍將其擊潰,然後致書竇建德,請他撤軍。竇建德的妻子曹皇后和大臣凌敬建議,應進攻山西南部的唐軍,竇建德沒有同意,繼續向洛陽進軍。李世民預料到竇建德的行動,留下李元吉指揮圍攻洛陽,自己則東進虎牢關結陣。兩軍在虎牢交戰,李世民打敗竇建德,將其俘虜。他將竇建德帶到洛陽,王世充見到大驚,想要放棄洛陽南逃襄陽,但他的部將表示現在唯一能依靠的就是竇建德,竇建德被擒,已經沒有勝算。王世充於是投降。逃回夏都洺州的曹皇后和齊善行隨後也投降唐朝。鄭國、夏國之地都歸屬唐朝。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長安軍民的隆重歡迎。高祖為賞賜李世民和李元吉鑄幣監各三爐,裴寂一爐,讓他們自己鑄幣。武德四年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闢弘文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一個小內閣。 ====平定河北==== 竇建德被李世民被帶回長安後,被唐高祖處決。武德四年(621年)冬,夏將劉黑闥反抗唐朝,聲稱要為竇建德報仇。兗州徐圓朗名義上在王世充手下為魯王,在王世充失敗後歸順唐朝。這時,劉黑闥與徐圓朗結盟,一起反唐。劉黑闥接連擊敗高祖的堂弟淮安王李神通、義安王李孝常和曹國公李世勣。至此,他幾乎收復了原夏國疆域,定都洺州,自封為漢東王。武德五年(622年),高祖再派李世民和李元吉率軍討伐,經過一番戰鬥,三月廿六,李世民在洺水上築壩,然後將其摧毀,由此引發的洪水摧毀了漢東軍。劉黑闥逃到東突厥,而李世民則向東擊敗徐圓朗。高祖召李世民回朝,於是李元吉、李世勣、李神通、任瓌繼續進攻徐圓朗,四月初九,李世民返回長安。 === 玄武門之變與即位 === 618年,李淵建立唐朝為唐高祖,並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高祖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高祖卻猶豫不決。《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唐紀六》:上之起兵晉陽也,皆秦王世民之謀,上謂世民曰:“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世民拜且辭。及為唐王,將佐亦請以世民為世子,上將立之,世民固辭而止。太子建成,性寬簡,喜酒色遊畋;齊王元吉,多過失;皆無寵於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內不自安,乃與元吉協謀,共傾世民,各引樹黨友。太子李建成隨即聯合四弟齊王李元吉,共同排擠李世民。同時,高祖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太子、秦王和齊王的教書與皇帝的詔書具有同等效力,在命令相互衝突時,官員們只得執行最先到達的命令。 此後,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遂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之間互相傾軋。李世民的手下人才濟濟,李建成的支持者只有李元吉和李淵的嬪妃尹德妃、張婕妤等人。 武德五年(622年)年底,劉黑闥得到東突厥頡利可汗的支援返回河北,在下博之戰大勝唐軍,李世民的堂弟淮陽王李道玄陣亡。劉黑闥再次恢復了原夏國的大部分領土。李建成的謀士王珪和魏徵建議太子要在戰爭中提升自己的聲望,李建成於是向父親請戰。高祖於是派李建成、李元吉率軍攻打劉黑闥。武德六年(623年),劉黑闥兵敗,被諸葛德威出賣,擒獲交給李建成。李建成在漢東故都洺州處決了劉黑闥,凱旋迴到長安。此時,唐朝基本統一中國。 接下來的幾年中,李世民兄弟之爭愈演愈烈。在此期間,東突厥入侵時,李建成、李世民都曾經率軍防禦。輔公祏在丹陽(今江蘇省南京市)反唐時,唐高祖任命李世民為江州道行軍元帥,攻打輔公祏,但很快取消了命令,而派李世民的堂兄趙郡王李孝恭代為出征。 武德七年(624年)六月,李建成暗中招募驍勇充當東宮衛士,郎將爾朱煥、校尉橋公山到仁智宮向避暑的唐高祖告發。唐高祖大怒,將李建成逮捕。李建成的親信慶州都督楊文幹恐懼,起兵謀反。高祖派李世民攻打楊文幹,許諾平定楊文幹後立他為太子。然而,李世民走後,李元吉和宰相封德彝、尹德妃、張婕妤等人都替李建成求情。李世民平定楊文幹歸來後,高祖並沒有廢黜李建成,而是指責李世民與李建成不和,將李建成的手下太子中允王珪、左衛率韋挺和李世民手下的天策兵曹參軍杜淹,全都流放到巂州(今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 唐高祖困於東突厥多次入侵,想要燒燬長安,遷都樊城。李建成、李元吉、裴寂都表示同意。而李世民堅持反對,所以計劃未能實施。同時,李世民也派親信張亮、王保等人前往洛陽,加強控制當地軍隊和結納山東豪傑。 李世民曾在李建成東宮飲酒,吐血數升,懷疑李建成下毒。《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建成夜召世民,飲酒而鴆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數升,淮安王神通扶之還西宮。唐高祖於是考慮派李世民出鎮洛陽,以防止兄弟之間的進一步衝突。但李建成、李元吉認為這會給李世民一個在洛陽培養勢力的機會,於是表示反對。高祖因此作罷。與此同時,李世民曾一度造訪李元吉府邸,李元吉想要刺殺李世民,李建成卻下不了決心,因而終止了行動。李建成有一匹馬烈馬,很容易摔倒騎手,他讓李世民試騎,導致李世民幾次摔倒,李世民向宇文士及表示對這種伎倆的不屑。 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渭北行軍典簽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李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李世民手下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一再勸說李世民先對李建成、李元吉下手,而魏徵則勸說李建成先攻打李世民。李建成勸唐高祖翦除房玄齡、杜如晦,以及李世民的親信尉遲敬德和程知節。留在李世民身邊的長孫無忌繼續勸說李世民先下手為強。 武德九年(626年)夏,東突厥侵犯唐邊境。高祖本來想要派李世民率軍抗擊,李建成向高祖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率領李世民手下的大將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秦叔寶等人出征突厥。太子府率更丞王晊密報秦王: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為李元吉餞行時,設伏兵殺李世民。於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語齊王:‘今汝得秦王驍將精兵,擁數萬之眾,吾與秦王餞汝於昆明池,使壯士拉殺之於幕下,奏雲暴卒,主上宜無不信。吾當使人進說,令授吾國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讓尉遲敬德暗中召見房玄齡、杜如晦回府,夜間向高祖狀告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後宮。高祖於是計劃第二天一早召見李建成、李元吉,召宰相裴寂、蕭瑀、陳叔達調查此案。次日,即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建成和李元吉透過首都長安城宮城的北門玄武門附近時,李世民帶領手下進行伏擊。他親自射出一箭,射殺了皇太子李建成,尉遲敬德殺死了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 此後李世民的軍隊進宮,高祖得知情況後,知道大勢已去,讓出軍政大權予秦王,而建成、元吉則被宣佈為作亂者,諸子則遭誅殺並從宗籍中除名。三天後(六月初七癸亥日,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高祖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當年十月,追封李建成為息隱王,李元吉為海陵剌王。次年改元貞觀。642年,追復李建成為隱太子,李元吉為巢剌王,並將皇子李福過繼李建成為嗣(後來另一皇子李明也在唐高宗年間被出繼李元吉為嗣)。 === 貞觀之治 === 太宗在位期間,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變和均田制,並加強科舉制等政策。貞觀二年(628年),當時的人口已因隋末戰爭而銳減,此時唐朝只有290萬戶,經太宗君臣23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達到380萬戶,奠下了高宗、武則天、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太宗本身也是個既英武又善辯之人,但是有鑑於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煬帝本人亦以雄健爾雅善辯聞名,隋卻因此鑄下滅亡的大錯,因此在位期間,太宗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通鑒》卷192載,唐太宗貞觀元年,「上好騎射,孫伏伽諫,以為:『天子居則九門,行則警蹕,非欲苟自尊嚴,乃為社稷生民之計也。陛下好自走馬射的以娛悅近臣,此乃少年為諸王時所為,非今日天子事業也。既非所以安養聖躬,又非所以儀刑後世,臣窮為陛下不取。』上悅。未幾,以伏伽為諫議大夫。」韓琬《御史臺記》:「伏伽,武德中自萬年主簿上疏極諫,太宗怒,命引出斬之。伏伽曰:『臣寧與關龍逢遊於地下,不願事陛下。』太宗曰:『朕試卿耳。卿能若是,朕何憂社稷!』命授之三品。宰臣曰:『伏伽匡陛下之過,自主簿授之三品,彰陛下之過深矣,請授之五品。』遂拜為諫議大夫。」。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陳唐太宗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太宗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晚年的太宗因國富民強,納諫的器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 在民族政策方面,《資治通鑑》記載唐太宗在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平定薛延陀時,曾對他的左右大臣說:「自古帝王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視朕如父母。」,《貞觀政要》也記載了唐太宗在貞觀十三年(639年)封阿史那思摩為突厥可汗時說道:「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納魏徵言,遂覺勞費日甚,幾失久安之道。」 太宗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另外,太宗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稱「飛白」,聞名後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晚年太宗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總結了他的施政經驗,同時自評一生功過。史家曾疑太宗生前,指定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近年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研究,《蘭亭集序》應該不在太宗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則天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唐太宗與身邊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的對答也在開元十八(730年)、十九年間被吳兢輯為《貞觀政要》一書,以發揚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精神。 ==== 貞觀初政 ==== 太宗即位十天,就將大批宮女簡放出宮,送她們回家,這樣她們在民間成家。太宗冊封其妻長孫氏為皇后,長子李承乾為皇太子。 太宗定勳臣爵邑,第一等為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皇帝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不滿自己位次在房杜之下時,太宗說房杜運籌帷幄,功勞大於在河北全軍覆沒的李神通。這讓其他反對之聲平息,因為他們見到太宗至公行賞,不私其親,將李神通這樣的宗室排在低位。太宗還以王爵之禮安葬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並讓他們的原來的屬官參加了葬禮。 太宗從被立為太子之後就開始調整朝廷人事,任命自己信任的房玄齡等人成為宰相。而蕭瑀、陳叔達因為在皇帝面前爭忿,而雙雙被罷免。蕭瑀很快就重新入相,他在太宗朝屢遭罷黜和復職。太宗非常重視官員對朝政的批評,使他認為朝廷的弊政得以改變。太宗特別信任魏徵,接受了魏徵的很多建議。黃門侍郎王珪有密奏,交給侍中高士廉上達,高士廉沒有奏報太宗。太宗於是將高士廉出為安州大都督。太宗以隋煬帝為鑑,賞賜願意進諫的官員,尤其是魏徵和王珪。太宗對思想持開放態度,其中在文化上,試圖努力調和道教與佛教的矛盾,這體現在他晚年所作的《大唐三藏聖教序》中。 燕郡王李藝本是隋末幽州軍閥,後歸順唐朝,他在武德年間與李建成親近,且得罪過李世民。太宗即位後,李藝不自安。貞觀元年(627年)正月,他在豳州叛亂。但很快被平定,李藝逃亡中被殺。四月,高祖的堂弟、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都督長樂王李幼良的手下無賴子弟侵暴百姓,並且私下與羌胡貿易。太宗派宇文士及前去調查,李幼良的部下驚恐萬分,密謀挾持他逃亡突厥。太宗得知此事後,賜李幼良自盡。九月,幽州(今北京市)都督王君廓入朝時,懷疑長史李玄道告發他的不法之事,於是殺驛吏逃亡突厥,途中被鄉民所殺。十月,嶺南酋長馮盎、談殿等互相攻擊,有人報告馮盎謀反,太宗在魏徵的建議下,派使者安撫馮盎,馮盎遣子入朝。 當年二月,太宗見天下州縣過多,將許多州縣加以合併。並在州縣以上設定“道”,將唐朝分為十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 ==== 滅東突厥 ====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因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政局不穩,東突厥伺機入侵,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鹹陽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剛剛即位的太宗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騎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太宗贈予頡利可汗金帛財物,以求突厥退軍,並與之結「渭水之盟」,突厥兵於是退去。《唐語林》記載唐太宗「空府庫」以求突厥退軍,在突厥歸途時派李靖伏擊,奪回了財物,以及數萬匹馬。之後,太宗勵精圖治,並且挑撥頡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與鐵勒諸部的關係。627年,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對其變革國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滿,另立薛延陀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與唐聯絡,並與頡利可汗決裂。臣服於東突厥的契丹首領大賀摩會也歸順唐朝,太宗冊封薛延陀可汗夷男為真珠可汗。同時東突厥又遇到大雪氣候,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突厥勢力漸弱。 突厥這時沒有力量庇護最後一個隋末割據者——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柴紹和薛萬均率軍圍攻梁都朔方(今陝西省榆林市),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殺梁師都,歸降唐朝,唐朝統一全國。 太宗決心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於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世勣、柴紹、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令其出師塞北。各路大軍由李靖總制,蘇定方為先鋒,出兵徵討東突厥。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貞觀四年(630年)三月頡利兵敗被俘,而後被押送到長安,東突厥滅亡。 ====天可汗==== 東突厥滅亡後,溫彥博主張將突厥人留在唐朝邊防體系之內作為防禦緩衝,魏徵則主張將突厥人驅逐塞外。太宗接受了溫彥博的建議,於是唐朝在東突厥突利可汗故地設定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頡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雲中都督府,仍由部落酋長作為都督、刺史,而沒有任命新的封疆大吏來統治。漠北和西域諸國君主在長安尊稱太宗為「天可汗」,意為天下總皇帝或天下共主。「天可汗」除了是一種對唐朝皇帝的榮銜,還是一種有實質意義的國際組織體系,以維持當時絲綢之路途徑各同盟國的集體安全與貿易秩序。 貞觀五年(631年),太宗命大臣討論郡縣制和封建制的利弊,魏徵、李百藥等人反對封建制,顏師古建議讓宗室子弟和功臣擔任刺史,勿令過大,間以州縣,雜錯而居,各取郡縣制和封建制的優勢。太宗同意了顏師古之議。東突厥滅亡後,大臣多次請求太宗在泰山封禪,太宗開始表示拒絕,後來他的信念動搖時,又被魏徵一再勸阻,魏徵指出封禪會導致百姓供頓勞費、開支巨大,而且讓遠夷君長看到中原因戰亂導致的荒蕪,對國防也不益。太宗於是採納了他的建議。 貞觀八年(634年),太宗派李靖、蕭瑀等十三位高官為諸道黜陟大使,巡視地方官能否查明民苦,安撫貧民,選拔賢能。李靖最初推薦魏徵,太宗不同意,說魏徵要留在自己身邊指出他的錯誤,他一天都不能讓魏徵離開。 ==== 平定吐谷渾 ==== 吐谷渾可汗伏允聽信大臣天柱王的建議,屢次侵犯唐朝的西部邊境。伏允曾想讓他的兒子尊王迎娶唐朝公主,太宗堅持讓尊王來長安舉行婚禮,於是和親未成。634年,扣留唐朝使者趙德楷,六月,太宗以段志玄、樊興為行軍總管,討伐伏允。吐谷渾軍隊機動性強,避免正面交鋒,段志玄雖未戰敗,但也未能大獲全勝。十二月,又以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彥、高甑生等為行軍總管,率領薛萬均、薛萬徹、契苾何力等將領,大舉討吐谷渾。635年,李靖大軍隊擊潰吐谷渾,伏允敗走,被部下所殺。伏允之子慕容順殺死天柱王,自立為可汗,投降唐朝,太宗冊封慕容順為吐谷渾可汗。慕容順死後,636年,太宗冊封慕容順之子諾曷缽為吐谷渾可汗。 ==== 氏族志 ==== 635年五月,太上皇高祖李淵駕崩,太宗在服喪期間,曾短暫讓太子李承-{乾}-監國,六月,太宗重新聽政,此後仍授權李承-{乾}-處理細務。636年春,太宗任命皇弟、皇子為刺史,按授命之地更改王號。636年秋,長孫皇后去世,太宗悲痛哀悼,親筆為她題碑文。 637年夏,太宗重新考慮分封制,制定了刺史襲封制度。將皇弟、皇子和功臣除保留現有職位外,還獲得了州刺史的職位,並可以傳給他們的後代。於是設立了35個世襲刺史及都督。不久後,這個計劃遭到了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功臣們的反對,639年,太宗於是取消了這一制度。 太宗不滿崔、盧、李、鄭等山東士族,認為他們自衿高門。638年,命高士廉、韋挺、令狐德棻、岑文字編撰《氏族志》,意圖將士族根據名望、功勳、善惡分為九類。然而,在高士廉提交的初稿中,仍然將崔民幹的博陵崔氏列為第一等。太宗不滿,因為他指出高士廉只看傳統名望,不看近世功勳。因此,太宗親自幹預修改,以皇族李姓為首,外戚長孫氏為次,將崔氏家族降為三等。 ==== 和親吐蕃 ==== 在青藏高原上,吐蕃日漸興起,至六世紀末與吐谷渾、蘇毗為高原上三大勢力。七世紀初,贊普松贊乾布即位,統一了高原,又征服了位於西藏西部的蘇毗、阿里地區的羊同和尼婆羅(今尼泊爾)。 634年,吐蕃贊普松贊乾布遣使與唐朝修好,唐朝也派使臣馮德遐入蕃。636年,松贊乾布派專使去長安請婚,唐朝不允。638年,松贊乾布遂藉口唐朝屬國吐谷渾從中作梗,親自指揮大約20萬吐蕃軍,出兵入侵吐谷渾,並開始攻擊唐朝的松州(今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但同時松贊干布又派遣使者到唐朝國都長安再次請求,並宣稱他們打算歡迎公主。唐太宗派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指揮5萬軍隊,執失思力、牛進達、劉簡協助,援救松州。與此同時,吐蕃軍正在圍困松州的首縣-嘉誠(今四川松潘),但唐軍先遣部隊在牛進達指揮下,打敗了吐蕃軍。唐軍在松州大勝吐蕃軍,但唐朝也見識到了吐蕃的力量。640年,松贊乾布又派大臣祿東贊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許嫁於吐蕃贊普松贊乾布,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641年,唐室文成公主下嫁於吐蕃的松贊乾布,吐蕃贊普於是接受唐朝的冊封。《新唐書》記載文成公主入蕃時,松贊乾布親迎於柏海。吐蕃派豪族子弟到長安學習《詩》、《書》。唐高宗繼位後,又透過賞賜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把各種漢地的生產技術轉入吐蕃。 ==== 觀史書己 ==== 貞觀九年十月,即李淵死後五個月,李世民第一次要求觀覽《起居注》,未遂《唐會要·史館雜錄上》:貞觀九年十月,諫議大夫朱子奢上表曰:今月十六日,陛下出聖旨,發德音,以起居記錄書帝王藏否,前代但藏之史官,人主不見。今欲親自觀覽,用知得失。。 《貞觀政要·卷七·論文史第二十八》記載:貞觀十三年,褚遂良為諫議大夫,兼知太宗《起居註》。唐太宗欲檢視起居註,褚遂良以「不聞帝王躬自觀史」為由拒絕了。唐太宗說:「朕有不善,卿必記耶?」褚遂良說:「臣職當載筆,何不書之?」黃門侍郎劉洎進言:「人君有過失,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之人皆記之矣。」《舊唐書·褚遂良傳》和《資治通鑑·唐紀十二》也載有此事。 次年(640年),唐太宗再度要求看《起居注》,宰相房玄齡等人就刪減整理國史,撰寫成《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各二十卷。當太宗見到「六月四日事,語多微文」——指史官對當年玄武門事變內容含糊其辭,多有隱諱文飾之語,便以當年房玄齡勸他政變時“遵周公之事,外寧區夏,內安宗社”的說法,向房玄齡表示:不必替他遮遮掩掩,反正玄武門事件本來就是像「周公誅管、蔡,季友鴆叔牙」之義舉,目的是為了「安社稷、利萬民」,要求「削去浮詞,直書其事」。《資治通鑑·唐紀十三》亦有記載。 這一行為遭到章太炎指責:「太宗即立,懼於身後名,始以宰相監修國史,故兩朝《實錄》無信辭《書唐隱太子傳後》。」呂思勉、黃永年等學者也附和章太炎的觀點,認為唐太宗對史書記載有所修飾。 ==== 諸子奪嫡 ==== 皇子親王出任地方刺史,唯有魏王李泰、晉王李治留在長安。李泰受到太宗的重視。太宗因為李泰喜歡文學,允許李泰聘請文人作為僚屬,編纂《括地誌》。長孫皇后去世後,因為李泰受寵,出現了太宗可能讓他取代太子-{李承乾}-的議論,李承-{乾}-的支援度開始減弱。 到642年,李泰已經有了取代太子的野心,一些官員開始分化為太子派和魏王派。太宗在魏徵、褚遂良的勸說下,採取行動表明穩固太子的地位。但他繼續偏愛李泰的做法,不斷引起大臣們的猜測。643年春,魏徵去世,太宗悲痛哀悼,親自為魏徵立碑,並在魏徵去世前,許諾將女兒衡山公主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太宗派人在凌煙閣繪製二十四功臣圖。 643年春,太宗五子齊王李祐因長史權萬紀常加於他諸多限制,而憤憤不平,於是他殺了權萬紀,在齊州起兵叛亂。太宗派李世勣討伐打李祐,大軍未至,李祐就被自己的部下杜行敏俘送到長安,太宗命他在內侍省自殺,同黨四十四人被誅,其餘不問。 太子李承乾經常說突厥語,穿著突厥服裝,甚至在自己的住所裡搭起帳篷,模仿突厥可汗。李承乾怕太宗廢黜自己而立李泰,與侯君集、太宗之弟漢王李元昌、將軍李安儼、他的姑表兄趙節、杜如晦之子杜荷等人合謀奪位。在追查李祐之亂時,李承乾的侍衛紇幹承基被牽連,為了自救,他揭發李承乾的陰謀。太宗聞訊大驚,命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世勣,會同大理、中書、門下等官署進行聯合調查。太宗在通事舍人來濟的建議下,太宗廢黜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而沒有殺他,命李元昌自殺,侯君集、李安儼、趙節、杜荷被處決。 李承乾被廢黜後,太宗向李泰許諾,立他為太子。但隨著深入調查,太宗認為李承乾的謀反是受到李泰的逼迫,因此決定廢黜李泰。 《資治通鑑》記載,太宗貞觀十七年廢太子李承-{乾}-之後、改立李治為皇太子之前,李世民之三子一弟(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五子李祐、及七弟李元昌)俱謀取帝位,致太宗心灰意冷之曲折,史載:「-{承乾}-既廢,上御兩儀殿,群臣俱出,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自投於床,無忌等登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通鑑紀事本末·卷二十八·太宗平內亂》、《通鑑紀事本末·卷二十八·太宗易太子》二事連載 太宗決定立晉王李治為太子,李承乾流放了黔州,李泰出居均州。太宗為太子李治選良家女充實東宮,被李治推辭。太宗懷疑李治的仁弱性格,是否足以繼承天下,他諮詢長孫無忌是否可以立自己和隋煬帝之女楊妃之子吳王李恪為太子,被長孫無忌堅決反對而未成。 由於魏徵生前曾推薦侯君集和杜正倫有宰相之才,太宗開始懷疑魏徵也參與了陰謀。於是撲倒了自己撰寫的魏徵之碑,取消了魏叔玉與衡山公主的婚約。 ==== 徵討高句麗 ==== 642年冬,高句麗發生政變,最終導致了唐朝和高句麗的戰爭。642年天,高句麗榮留王不滿東部大人淵蓋蘇文專橫,與他的大臣密謀殺死淵蓋蘇文。淵蓋蘇文得到訊息,發動政變,殺死了榮留王和同謀官員。擁立榮留王的侄子高藏為王,並自封為「大莫離支」攝政。有人建議攻打高句麗,最初太宗表示拒絕。 644年,高句麗攻打新羅,新羅請求唐朝援助。為徵討淵蓋蘇文和保護唐朝的盟友新羅,唐太宗認為有必要對高句麗開戰。他逮捕了蓋蘇文派到唐朝的使者,宣佈其弒逆之罪。644年,太宗率領李世勣、李道宗、張亮和長孫無忌統軍10萬親徵高句麗。645年,太宗率領唐軍攻佔了遼東(今遼寧省遼陽市),衝破高句麗的防線準備攻打高句麗國都平壤,似乎大功在即。太宗親自率領唐軍三萬,擊敗高句麗將軍高延壽、高惠真率領的十五萬大軍,圍攻安市城(今遼寧省鞍山海城市)。不料在安市受阻,再也無法前行。深秋時節,唐軍糧草枯竭,冬天將至,太宗於是撤軍。他後悔貿然親征,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他重新為魏徵立碑,召見魏徵妻兒,深加勞賜。 在這之後,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646年,唐朝與回紇擊滅薛延陀後,647年,唐太宗令牛進達率兵從海上、李世勣率兵從陸路攻打遼東半島。648年,太宗再派薛萬徹率軍從海上攻打鴨綠江口。隨後,唐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649年再一次大規模攻高句麗。不過太宗於649年去世後,新皇帝唐高宗暫停東徵的計劃。668年,高宗聯合新羅滅亡高句麗,載籍戶數69.7萬。並建立安東都護府等加以控制遼東。 ==== 滅薛延陀 ==== 東突厥滅亡後,薛延陀的真珠可汗乙失夷男接管了東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表面臣服於唐朝,暗中卻擴充自己的力量。638年,對於薛延陀逐漸強大,太宗怕之後難以控制,於是給真珠可汗的兩個兒子拔灼、頡利苾授予小可汗的頭銜,試圖在他們內部製造矛盾。 639年夏,突利可汗之弟結社率與突利可汗之子賀邏鶻勾結,計劃刺殺太宗。他們本打算等著晉王李治一早離開行宮時,趁機襲擊。而到了計劃的當天,晉王沒有離開宮殿,結社率於是提早行動,但很快失敗,被俘虜處決。這次事件之後,大臣們建議將突厥人從河套地區的黃河以南遣返到黃河以北。太宗也試圖恢復東突厥,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639年秋,太宗冊封突厥王族懷化郡王李思摩(阿史那思摩)為乙彌泥孰俟利苾可汗,作為重建的東突厥國家的首領,將諸州安置的所有突厥和胡人都交給了他。突厥人害怕薛延陀,不敢出塞。太宗下詔讓真珠可汗與李思摩保持和平,各守漠北和漠南,不互相攻擊。在真珠可汗保證不進攻後,突厥人於是出塞在漠南建牙。 薛延陀為避免新恢復的東突厥站穩腳跟,與其進行了多次戰爭。641年冬,真珠可汗聽說太宗即將在泰山封禪,無法支援東突厥,於是派其子大度設率軍攻打東突厥。李思摩被迫退入長城。太宗為保住東突厥,命李世勣與張儉、李大亮、張士貴、李襲譽率軍攻打薛延陀。李世勣很快在諾真河(流經今內蒙古包頭市)擊敗大度設,大度設逃走。 642年,薛延陀儘管名義上順從唐朝,但已經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太宗這時有兩種選擇:武力征服或將女兒嫁給真珠可汗進行和親。唐朝將領、契苾部落的首領契苾何力,被部下擄走,獻給薛延陀。為了贖回契苾何力,太宗同意將女兒新興公主嫁給真珠可汗,真珠可汗於是釋放了契苾何力。643年,唐太宗認為自己向真珠可汗許諾和親並不明智,所以向薛延陀要聘禮:五萬匹馬、一萬頭牛和駱駝、十萬只羊。真珠可汗同意,但無法立即交納。太宗以此為由,取消了婚約。 但是644年,趁太宗征伐高句麗的機會,薛延陀部隊發起新一輪攻勢,擊敗東突厥,東突厥部眾拋棄了可汗李思摩,逃回唐朝境內。阿史那思摩只得逃回雲州,太宗以他為右武衛將軍。隨後,高句麗尋求薛延陀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與唐朝直接戰鬥。 645年,夷男死後,他的兒子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軍作戰,攻打唐朝黃河以南和夏州。646年,唐將喬師望、執失思力率軍反擊並打敗拔灼後,薛延陀的附庸回紇、僕骨、同羅等鐵勒部落也乘機出兵造反。太宗得知後,派李道宗、阿史那社爾、執失思力、契苾何力、薛萬徹、張儉率軍大舉進攻薛延陀。薛延陀受到多方攻擊,回紇軍將多彌可汗殺死。餘下的薛延陀人紛紛逃亡,擁立拔灼的堂兄咄摩支為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朝表示取消可汗之號。李世勣軍至鬱督軍山,咄摩支的部落還想頑抗,被唐軍擊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被帶到長安,結束了其對漠北的統治。薛延陀滅亡後,其他臣服於薛延陀的部族,此時也都表示臣服於唐朝,以太宗為天可汗。 太宗於鐵勒故地設六府七州:瀚海府(回紇)、金微府(僕骨)、燕然府(多濫葛)、盧山府(思結)、龜林府(同羅)、幽陵府(拔野古)。七州:皋蘭州(渾)、高闕州(斛薛)、雞鹿州(奚結)、雞田州(阿跌)、榆溪州(契苾)、蹛林州(思結別部)、窴顏州(白霫)。由燕然都護府管理,治所在陰山之麓(今內蒙古杭錦後旗),轄境東到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貝加爾湖的整個蒙古高原。回紇的首領吐迷度,雖順服唐朝,但也試圖控制漠北,648年他被侄子謀殺,直到九十多年後,回紇汗國才得以建立。 ==== 設立安西四鎮 ==== 唐太宗滅東突厥後,開始對西域(即現代新疆和中亞地區)的西突厥以及一些鬆散結盟綠洲國家的施加軍事實力,其主要針對西突厥,以恢復兩漢以來對西域的統治。從640年開始,太宗進行一系列針對西突厥及其在塔里木盆地綠洲僕從國的戰役。西突厥與唐朝之間的鬥爭,持續到太宗之子高宗在位時的657年,西突厥戰敗被唐朝徹底征服。 632年,疏勒國、于闐國向唐朝入貢,635年,處月國(伊犁河流域)向唐朝入貢,636年,朱俱波(今新疆葉城)向唐朝入貢。高昌王麴文泰原本臣服於唐朝,因為攻打焉耆,就和唐朝的矛盾越來越大,他與西突厥欲谷設聯合,阻礙西域商路,進攻唐朝的伊州。639年冬,太宗以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與薛萬均率兵出擊高昌王麴文泰。640年,唐軍至磧口,麴文泰驚懼而病死。其子麴智盛即位後不久,侯君集圍城,麴智盛請罪,侯君集要求他出城投降,麴智盛沒有統一。侯君集擊敗西突厥在可汗浮圖城的援軍,麴智盛於是獻城投降唐軍。高昌國三州、五縣、二十二城,八千戶、三萬餘人歸屬唐朝,高昌國結束。魏徵指出在高昌駐軍,花費和人力成本都很高,建議太宗讓麴智盛繼續為高昌王。太宗沒有同意,唐朝在高昌設定西州,將其全境併入唐朝的版圖。 640年,唐朝在交河城設安西都護府,用以針對西突厥和管理西域。焉耆王龍突騎支協助唐朝征討高昌,之後又與西突厥結盟,644年,西突厥的盟友焉耆攻打西州,安西都護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從安西(即高昌)出兵討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佔領焉耆,俘虜國王龍突騎支,立其弟龍慄婆準攝國事。但後來,西突厥大臣屈利啜隨後攻陷焉耆,俘獲龍慄婆準,焉耆再次脫離唐朝。屈利啜懼怕唐朝勢力,不久撤出,焉耆貴族立龍突騎支堂弟龍薛婆阿那支為王。 648年,唐太宗派遣阿史那社爾、郭孝恪率軍討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和龜茲(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唐軍擊斬龍薛婆阿那支,立他的堂弟龍先那準為王。阿史那社爾進軍龜茲,俘虜其王白訶黎布失畢,立其弟為王,征服兩國。然後疏勒和於闐歸附唐朝,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於闐、疏勒四國,史稱安西四鎮。 ==== 貞觀疆域 ==== 在北方,貞觀四年(630年),唐軍滅亡東突厥,漠南成為唐勢力範圍。貞觀二十年(646年),又一舉消滅了薛延陀汗國,至此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皆為唐的勢力範圍。唐朝廷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建立了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後改名餘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 在西北,貞觀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設立西伊州,開始經營西域。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擊敗龜茲國,把安西都護府治所遷至龜茲。 在東北,645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未果,唐高宗在668年乃聯合新羅滅高句麗,設立安東都護府。 ==== 漸不克終 ==== 面對自己空前的文治武功,太宗到晚年也出現一些過失。首先納諫不如貞觀早期積極,比如貞觀十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其次奢侈之風日重。不過晚年他還是能反省自己過度奢靡的錯誤。司馬光說唐太宗:「好尚功名,不及禮樂,父子兄弟之間,慚德多矣」。司馬光:《稽古錄》卷十五同時,太宗晚年也由早年的清靜轉為奢縱,營建宮殿,計劃封禪泰山等,並自辯“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魏徵因此諫到“恐非興邦之至言,豈安人之長算?”不過由於太宗晚年能夠清醒認識自己的問題,所以也能進行調整,因此雖然太宗晚年存在這些過失,最終沒有出現敗亡的危機,“功大過微,故業不墮”,維持了貞觀之治的局面。趙克堯許道勳著 《唐太宗傳》人民出版社2004年ISBN 978-7-01-000480-8第122頁-127頁 ====與拜占庭帝國的聯絡==== 《舊唐書》和《新唐書》提到了拂菻(拜占庭帝國)幾次出使唐朝。認為拂菻相當於之前的大秦(漢代時指羅馬帝國)。643年波多力(君士坦斯二世)向太宗皇帝派遣使臣,, pp. 104–106.獻上紅玻璃和綠寶石等禮物。這些史書也粗略記載了拂菻的風俗和君士坦丁堡的城牆, pp. 152–153以及大食(阿拉伯帝國)大將軍摩栧(穆阿維葉一世,在成為哈里發之前擔任敘利亞總督)將其包圍,迫使拜占庭人請和的戰爭。, pp. 48–49.薩珊帝國的最後一位統治者伊嗣俟三世在哈里發政權攻打波斯核心髒地帶時,派遣使者到中亞費爾干納的宗主國唐朝尋求太宗皇帝的援助。這可能促使拜占庭人在敘利亞被穆斯林佔領的情況下,派遣使節前往中國。Yule (1915), pp. 54–55.唐朝的史料還記錄了在伊斯蘭哈里發征服波斯後,薩珊王朝的王子卑路斯三世逃往唐朝的情況。, pp. 10, 25–26. 在太宗統治下中國向中亞擴張,似乎已經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狄奧菲拉克特·西莫卡塔是希拉剋略統治時期的拜占庭帝國歷史學家,他寫道,桃花石(Taugast、Taugas、古突厥語: Tabghach,一說語源來自建立北魏的鮮卑族拓跋氏),, p. 168.是一個偉大的東方帝國,被突厥人統治, 首都在印度東北約1500英里處,稱之為胡姆丹(來自突厥語Khumdan,意思是長安)。那裡有偶像崇拜,但人們很聰明,遵照正義公正的法律而生活。Yule (1915), pp 29–31; footnote No. 3 on p. 31.他將中國描繪為被一條大河(即長江)分割,這條大河是兩個交戰敵對國家之間的邊界。在拜占庭皇帝莫里斯統治期間,北方人黑衣國征服了南方的紅衣國。Yule (1915), p. 30; footnote No. 2 on p. 30.該記述可能與隋文帝滅亡陳朝、統一中國有關。西莫卡塔將桃花石的統治者稱為ταϊσαν,解釋為天之子,可能是天子之意,也可以與當時統治者太宗一詞的對音有關。Yule (1915), p 29; footnote No. 4 on p. 29. ==== 去世 ====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寫《帝範》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一種傳染病),醫治最終無效(一說是服用天竺長生藥致暴病不救《舊唐書·郝處俊傳》載,唐太宗李世民「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時議者歸罪於胡人,將申顯戮,又恐取笑夷狄,法遂不行。」),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唐太宗李世民崩逝於終南山翠微宮含風殿內,享年五十一歲,在位二十三年,初諡文皇帝,廟號太宗,葬唐昭陵(位於今中國陝西省禮泉縣東北50多里山峰上),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諡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加諡文武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 評價 == * 《貞觀政要》贊貞觀之治:官吏多自清謹,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去年犯死者僅二十九人。又頻致豐稔,米鬥三錢,馬牛布野,外戶不閉,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齎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 後晉官修正史《舊唐書》劉昫等的評價是:“史臣曰: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鹹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嘗試論之:礎潤雲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或曰:以太宗之賢,失愛於昆弟,失教於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堯不能訓丹朱,斯前志也。當神堯任讒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顧分崩,變故之興,間不容髮,方懼“毀巢”之禍,寧虞“尺布”之謠?承乾之愚,聖父不能移也。若文皇自定儲於哲嗣,不騁志於高麗;用人如貞觀之初,納諫比魏徵之日。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贊曰:昌、發啟國,一門三聖。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誅,成、康道正。貞觀之風,到今歌詠。” * 北宋官修正史《新唐書》歐陽修、宋祁等的評價是:“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唐有天下,傳世二十,其可稱者三君,玄宗、憲宗皆不克其終,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至其牽於多愛,復立浮圖,好大喜功,勤兵於遠,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然《春秋》之法,常責備於賢者,是以後世君子之慾成人之美者,莫不嘆息於斯焉。” * 《新唐書·北狄列傳》:唐之德大矣!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來,未有以過之。至荒區君長,待唐璽纛乃能國;一為不賓,隨輒夷縛。故蠻琛夷寶,踵相逮於廷。 *陸九淵《象山語要·卷三十一·論德仁功利》:“太宗富有天下,貴為天子,功業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聽拂逆之辭於疇昔所惡之臣。嗚呼!此其所以致貞觀之治,庶幾於三代之王者乎?” *朱熹與陳亮書:“太宗之心,則吾恐其無一不出於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假義,以行其私。而當時與之爭者,才能知術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義之可飭。是以彼善於此,而得以成其功爾。”“論後世人,不當盡繩以古人禮法。畢竟高祖不當立建成。”“太宗功高,天下所繫屬,亦自無安頓處,只高祖不善處置了。” *文天祥《古代狀元卷:文天祥殿試卷》:太宗全不知道、閨門之恥、將相之誇、末年遼東一行、終不能以克其血氣之暴、其心也驕。 * 元朝戈直在《貞觀政要》集論中說:“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齊家明倫之方,誠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後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這裡所說,太宗在正心修身,齊家明倫方面,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與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爭。 *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根據《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簡稱《明太祖實錄》)卷九十二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從伏羲至元世祖十七位帝王,這十七位帝王分別是:三皇(伏羲、炎帝、黃帝)、五帝(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三王(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隋文帝的塑像被撤出南京歷代帝王廟,根據《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簡稱《明太祖實錄》)卷之一百八十八記載:洪武二十一年春正月“戊午,遣官祀歷代帝王。初,歷代帝王廟五室祀,伏羲至元世祖凡十七帝。至是,去隋文帝,凡十六帝,為五室,中三室居三皇、五帝、三王如舊,最東一室則漢高祖、光武、唐太宗,最西一室則宋太祖、元世祖,從祀名臣凡四壇,東廡第一罈九人,風后、皋陶、龍、伯益、傅說、召公奭、召虎、張良、曹參,西廡第一罈九人,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蕭何、陳平,東廡第二壇十人,周勃、馮異、房玄齡、李靖、李晟、潘美、岳飛、木華黎、博爾忽、伯顏,西廡第二壇九人,鄧禹、諸葛亮、杜如晦、郭子儀、曹彬、韓世忠、張浚、博爾術、赤老溫。”,其中對唐太宗李世民的祝文是:“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臨天下,繼承中國帝王正統,伏念列聖去世已遠,神靈在天,萬古長存,崇報之禮,多未舉行,故於祭祀有闕。是用肇新廟宇於京師,列序聖像及歷代開基帝王,每歲祀以春、秋仲月,永為常典。今禮奠之初,謹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鑑。尚享!”來源於《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簡稱《明太祖實錄》)卷九十二的相關記載。 *明憲宗在命儒臣訂正重刊《貞觀政要》時寫道:“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 *毛澤東評價李世民說:“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唐代的皇帝裡,唐太宗,早年的唐玄宗,唐宣宗,都是傑出的皇帝。”“我們認為舊日的封建歷史家對‘貞觀之治’是渲染得有點過分的。……固然,在唐太宗統治的二十多年間,人口有了較大的增長,但比之隋極盛時戶數,還不到二分之一。”“魏徵疏文中也說到:‘今自伊洛以東,暨於海岱,灌莽巨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封建歷史家把貞觀時期當作理想的太平盛世,和實際情況是有很大距離的。”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唐太宗不過中材,論其恭儉之德,及憂深思遠之資,實尚不如宋武帝,更無論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無論宋武帝,陳武帝矣!” == 出生年月爭議 == 據《貞觀政要》李世民的生日是十二月癸丑,據《資治通鑑》李世民的生日是十二月癸未,據《舊唐書》李世民生於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599年1月23日),因此李世民的生日應為十二月份。據《舊唐書》李世民卒年五十二歲,其弟李玄霸無考;據《新唐書》李世民卒年五十三歲,其弟李玄霸年十六歲死於隋大業十年(614年),則李玄霸生卒年為公元599-614年,而李世民生卒年為公元597-649年;李世民以十二月出生,李世民生卒年月為598年1月-649年7月,與李玄霸(599-614)為同母兄弟。《新唐書》推翻了《舊唐書》關於李世民的生卒年月,增加了李玄霸的生卒年,使李世民與李玄霸的生卒更可信。胡如雷著《李世民傳》即以《新唐書》為依據,考證李世民的出生年月為隋開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598年1月28日)。 《舊唐書》 《新唐書》 李世民生卒年 598-649(五十二歲) 597-649(五十三歲) 依諸史補正李世民生卒年月 599.1.23-649.7.10 598.1.28-649.7.10 李玄霸生卒年 無記載 599-614(十六歲) 李世民與李玄霸相差年歲 不可計算 相差兩歲 《新唐書》增加了李玄霸的生卒年歲,補正了李世民的生卒年歲,補充了《舊唐書》中沒有的珍貴史料,《新唐書》與《舊唐書》同被列為《二十四史》之欽定官史。據胡如雷考證:“李世民生於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之說亦難成立,因竇氏在不到十三個月的時間裡先後兩次生子的可能性雖然不能完全排除,但就常情而言,這種可能性也不大”。根據李世民同母弟李玄霸十六歲時死於大業十年,而倒推出李玄霸生於開皇十九年,所以若李世民生於開皇十八年十二月,則李玄霸最遲生於開皇十九年十二月,兩兄弟生辰過近,不太可能。 == 軼事 == === 改名 === 《舊唐書·本紀第二:太宗上》記載,李世民四歲時,其父李淵任岐州刺史,有一書生自稱善相,拜訪李淵說:“公貴人也,且有貴子。”見到李世民時又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李淵害怕這話走漏,派人去追殺書生,書生卻忽然失蹤了。於是李淵就取“濟世安民”之意給李世民命名。《舊唐書·本紀第二:太宗上》:高祖之臨岐州,太宗時年四歲。有書生自言善相,謁高祖曰:“公貴人也,且有貴子。”見太宗,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高祖懼其言洩,將殺之,忽失所在,因採“濟世安民”之義以為名焉。 === 救駕 === 據新舊唐書太宗本紀,李世民十六歲時參軍,跟隨隋將雲定興,一次隋煬帝楊廣被圍,雲定興軍負責救駕,李世民獻計,故佈疑陣,嚇退敵軍,救回天子《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二‧隋紀六》。 === 尚書令 === 由於唐太宗在即位前曾當過尚書令,故當太宗做皇帝後,大臣多不敢任其職,於是之後這個職務就幾乎不授人,尚書省的長官就只設左、右僕射,後用其他官員以「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參預朝政,執行宰相職務。至高宗時,又用低階官員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參預朝政,執行宰相職務。左、右僕射成了聽令執行的官員,不能參加大政,唐中宗神龍政變復闢之後,僕射就非宰相職務。中書令、侍中在安史之亂後也不常設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了宰相最普遍的名稱。 === 武功 === 《大唐新語·卷一》載,太宗繼位後曾在苑囿內狩獵,一群野豬從森林中衝出。太宗舉弓四箭射殺了四隻,但還是有一頭雄野豬向馬匹直衝而來。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與之搏鬥。太宗拔劍砍死野豬,笑著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唐儉當即回答道:「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於一獸!」太宗覺得唐儉說得有理,於是停止了狩獵。《大唐新語·卷一》:太宗射猛獸於苑內,有群豕突出林中,太宗引弓射之,四發殪四豕。有一雄豕,直來衝馬,吏部尚書唐儉下馬搏之。太宗拔劍斷豕,顧而笑曰:“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儉對曰:“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於一獸!”太宗善之,因命罷獵。 === 避諱 === 李治登基後,為了表示對他的父親李世民的無比尊敬,進行了一項重要規定,即不再使用“世”和“民”這兩個字。 這個規定導致了「觀世音菩薩」這個名字的改變,從此稱為「觀音菩薩」。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統治時期,"觀世音菩薩"這個稱呼經常在大唐相關文獻和文化中出現。 然而,唐太宗過世後,這個稱呼變得相對不常見,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這個變化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和統治者對於宗教和文化方面的關注和偏好的變化。但也有說法認為「觀音菩薩」只是「觀世音菩薩」的簡稱。唐代清涼澄觀法師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名稱,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以 अवलोकितस्वर(Avalokitasvara)為觀音菩薩的名稱,證實了他的說法。「娑伐羅」(स्वर svara),意思為「聲音」,Avalokitasvara 可意譯為「觀音」,鳩摩羅什出生在西域地區,所見的應該就是這個版本。因此,觀音菩薩並非是因為避諱而出現的名稱。根據唐代玄應的說法,這可能是來自於不同地區方言所導致的。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五:「舊譯觀世音,或言光世音,並訛。又尋天竺多羅葉本,皆-{雲}-舍婆羅,則譯為自在。雪山以來經本,皆-{雲}-娑婆羅,則譯為音。當以舍、娑兩聲相近,遂致訛失。」 === 書法 === 李世民酷愛書法,其書法以隸書見長,並且酷愛書法名品《蘭亭序》(即《蘭亭集序》,王羲之書法珍品,王羲之的字十分多變,就一「之」字就有十數種變化之多),相傳當年某大臣見太宗似有鬱結難紓,問之原因,知道其欲得《蘭亭序》,於是便與辯才和尚(王羲之當年墨寶輾轉傳至其七世孫智永,智永出家為僧,又將墨寶傳予其弟子辯才和尚)鬥智最後終於為李世民獲得。而王羲之本願並不想《蘭亭序》落入君王之手成為陪葬品。但最後結果事與願違,《蘭亭序》最終成為唐太宗的陪葬品。 === 太宗懷鷂 === 唐代劉餗《隋唐嘉話》載,太宗曾經飼養過一隻鷂,十分喜愛它,經常把它架在手臂上玩賞。一次看到魏徵前來奏事,就把鷂藏在了懷裡。魏徵看出端倪,彙報事情時就順勢向太宗講述古代帝王由於安逸享樂而亡國的故事,暗中勸諫太宗。魏徵奏事時故意拖了很久,鷂最終被捂死在了太宗懷裡《隋唐嘉話》:太宗得鷂,絕俊異,私自臂之。望見鄭公(魏徵),乃藏於懷。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語古帝王逸豫,微以諷諫。語久,帝惜鷂且死,而素嚴敬徵,欲盡其言。徵語不時盡,鷂死懷中。。 === 文皇思女 === 功臣長孫順德因女兒逝世而大病。太宗認為順德系出鮮卑貴胄,身為武將卻十分掛念兒女之情,因此心生鄙夷,對房玄齡說:“順德無剛氣,因兒女牽愛而致大病,至於嗎?”《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八·列傳三十》。後來晉陽公主早夭,年十二,太宗非常傷心,有三十多天吃不下飯,每日哀傷數十次,因此身體急速消瘦。大臣們前來勸他,太宗回道:「朕哪裡不知道這樣悲愛無濟於事呢。我只是忍不住啊,朕也不知道為甚麼會這樣《新唐書·卷九十六·列傳第八》:薨年十二。帝閱三旬不常膳,日數十哀,因以癯羸。群臣進勉,帝曰:“朕渠不知悲愛無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北宋時莊綽也說唐太宗兒女牽愛,不能自拔《北宋·雞肋編》。 晉陽公主去世後,唐太宗下詔命令有關官員用晉陽公主封邑的餘錢在公主墓旁營建佛祠,以此為公主的往生祈禱《新唐書·卷九十六·列傳第八》:因詔有司簿主湯沐餘貲,營佛祠墓側。。 == 大臣 == === 十八學士 === #秦王府屬杜如晦 #秦王府記室房玄齡 #天策府從事中郎於志寧 #天策府軍諮祭酒蘇世長 #天策府記室薛收 #秦王府文學褚亮 #國子助教陸德明 #秦王府文學姚思廉 #國子助教孔穎達 #秦王府主簿李玄道 #天策府倉曹李守素 #秦王府記室虞世南 #秦王府參軍蔡允恭 #秦王府參軍顏相時 #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 #秦王府參軍薛元敬 #國子助教蓋文達 #秦王府諮議典簽蘇勖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 #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 #故司空、揚州都督、河間元王李孝恭 #故司空、萊國成公杜如晦 #故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師、鄭國文貞公魏徵 #司空、梁國公房玄齡 #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申國公高士廉 #開府儀同三司、鄂國公尉遲敬德 #特進、衛國公李靖 #特進、宋國公蕭瑀 #故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褒忠壯公段志玄 #輔國大將軍、夔國公劉弘基 #故尚書左僕射、蔣忠公屈突通 #故陝東道行臺右僕射、鄖節公殷開山 #故荊州都督、譙襄公柴紹 #故荊州都督、邳襄公長孫順德 #洛州都督、鄖國公張亮 #光祿大夫、吏部尚書、陳國公侯君集 #故左驍衛大將軍、郯襄公張公謹 #左領軍大將軍、盧國公程知節 #故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 #故戶部尚書、渝襄公劉政會 #光祿大夫、戶部尚書、莒國公唐儉 #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英國公李世勣 #故徐州都督、胡壯公秦叔寶 === 宰相 === *蕭瑀(626年任尚書左僕射,627年任尚書左僕射,630年以御史大夫參議朝政,635年-636年以特進參豫朝政,643年-646年任同中書門下三品) *陳叔達(626年任侍中) *封德彝(626年-627年任尚書右僕射) *宇文士及(626年-627年任中書令) *高士廉(626年-627年任侍中,638年-643年任尚書右僕射,643年-647年任同中書門下三品) *房玄齡(626年-629年任中書令,629年-643年、643年-648年任尚書左僕射) *長孫無忌(627年-628年任尚書右僕射,645年-649年攝侍中、檢校中書令) *杜淹(627年-628年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 *杜如晦(628年-629年任侍中,629年任尚書右僕射) *李靖(628年-629年任中書令,630年-634年任尚書右僕射) *-{王珪}-(628年-633年任侍中) *魏徵(629年-632年以秘書監參豫朝政,632年-638年任侍中,638年-642年以特進參議得失) *溫彥博(630年-636年任中書令,636年-637年任尚書右僕射) *戴冑(630年-33年以民部尚書參豫朝政) *侯君集(630年-632年、632年-640年以兵部尚書參豫朝政,640年-643年以吏部尚書參豫朝政) *楊師道(636年-639年任侍中,639年-643年、645年任中書令) *劉洎(639年-644年以黃門侍郎參知政事,644年-645年任侍中) *岑文字(642年-644年以中書侍郎專典機密,644年-645年任中書令) *李世勣(643年-649年任同中書門下三品) *張亮(643年-646年以刑部尚書參豫朝政) *馬周(644年-648年任中書令) *褚遂良(644年-647年以黃門侍郎參豫朝政,648年-649年任中書令) *許敬宗(645年同掌機務) *高季輔(645年同掌機務) *張行成(645年同掌機務) *崔仁師(648年以中書侍郎參知機務) 年代 尚書左僕射 尚書右僕射 侍中 中書令 參知政事等 同中書門下三品 武德九年丙戌(626年) 蕭瑀十月免 封德彝 陳叔達十月免高士廉 房玄齡宇文士及 貞觀元年丁亥(627年) 蕭瑀六月任,十二月罷 封德彝六月卒長孫無忌七月任 高士廉八月免 房玄齡宇文士及九月罷 杜淹九月御史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參豫朝政 貞觀二年戊子(628年) 長孫無忌正月罷 杜如晦正月,檢校王珪十二月,守 房玄齡李靖正月,檢校,三月,關內道行軍大總管 杜淹參豫朝政,十月卒 貞觀三年己丑(629年) 房玄齡 杜如晦十二月罷 王珪守 房玄齡二月轉左僕射李靖九月,定襄道行軍大總管 魏徵二月秘書監,參豫朝政 貞觀四年庚寅(630年) 房玄齡 李靖 王珪二月任 李靖八月轉右僕射溫彥博二月任 魏徵參豫朝政蕭瑀二月御史大夫,參豫朝政,七月罷戴胄二月民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參豫朝政侯君集十一月兵部尚書,參豫朝政 貞觀五年辛卯(631年) 房玄齡 李靖 王珪 溫彥博 魏徵參豫朝政戴胄參豫朝政侯君集參豫朝政 貞觀六年壬辰(632年) 房玄齡 李靖 王珪魏徵檢校 溫彥博 魏徵參豫朝政,五月檢校侍中戴胄參豫朝政侯君集參豫朝政,三月至十月丁憂 貞觀七年癸巳(633年) 房玄齡 李靖 王珪三月罷魏徵三月任 溫彥博 戴胄參豫朝政,六月卒侯君集參豫朝政 貞觀八年甲午(634年) 房玄齡 李靖十月,平章政事,十一月罷 魏徵 溫彥博 侯君集參豫朝政,十二月積石道行軍總管 貞觀九年乙未(635年) 房玄齡 魏徵 溫彥博 侯君集參豫朝政蕭瑀十一月特進,參豫朝政 貞觀十年丙申(636年) 房玄齡 溫彥博 魏徵六月罷,仍知門下省事楊師道六月任 溫彥博六月轉右僕射 侯君集參豫朝政蕭瑀參豫朝政,十二月罷魏徵六月特進,參議得失 貞觀十一年丁酉(637年) 房玄齡 溫彥博六月卒 魏徵知門下省事楊師道 侯君集參豫朝政魏徵參議得失 貞觀十二年戊戌(638年) 房玄齡 高士廉七月任 魏徵知門下省事楊師道 侯君集參豫朝政,八月當彌道行軍大總管魏徵參議得失 貞觀十三年己亥(639年) 房玄齡 高士廉 魏徵知門下省事楊師道十一月轉中書令 楊師道 侯君集參豫朝政,十二月交河道行軍大總管魏徵參議得失劉洎十一月黃門侍郎,參知政事 貞觀十四年庚子(640年) 房玄齡 高士廉 魏徵知門下省事 楊師道 侯君集參豫朝政,十二月還魏徵參議得失劉洎參知政事 貞觀十五年辛丑(641年) 房玄齡 高士廉 魏徵知門下省事 楊師道 侯君集參豫朝政魏徵參議得失劉洎參知政事 貞觀十六年壬寅(642年) 房玄齡七月為司空 高士廉 魏徵知門下省事,九月罷 楊師道 侯君集參豫朝政魏徵參議得失,九月罷劉洎參知政事岑文字正月中書侍郎,專典機密 貞觀十七年癸卯(643年) 房玄齡七月至十月丁憂 高士廉六月轉同三品 楊師道四月罷 侯君集參豫朝政,四月誅劉洎參知政事岑文字專典機密張亮八月刑部尚書,參豫朝政 蕭瑀四月特進、太子太保李世勣四月兵部尚書、特進、太子詹事高士廉六月開府儀同三司,平章政事 貞觀十八年甲辰(644年) 房玄齡 劉洎 岑文字馬周八月守 劉洎參知政事,八月轉侍中岑文字專典機密,八月轉中書令張亮參豫朝政褚遂良九月黃門侍郎,參豫朝政 蕭瑀李世勣十一月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高士廉 貞觀十九年乙巳(645年) 房玄齡 劉洎二月於定州同掌機務,十二月賜死長孫無忌三月攝 岑文字四月卒馬週二月於定州同掌機務楊師道三月攝,十一月免 張亮參豫朝政褚遂良參豫朝政許敬宗二月以左庶子於定州同掌機務高季輔二月以右庶子於定州同掌機務張行成二月以少詹事於定州同掌機務 蕭瑀李世勣十一月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高士廉二月攝太子太傅,於定州同掌機務 貞觀二十年丙午(646年) 房玄齡 馬周 張亮參豫朝政,三月誅褚遂良參豫朝政 蕭瑀四月罷李世勣高士廉 貞觀二十一年丁未(647年) 房玄齡 馬周 褚遂良參豫朝政,十月丁憂 李世勣三月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高士廉正月卒 貞觀二十二年戊申(648年) 房玄齡七月卒 馬周正月卒長孫無忌正月檢校,知尚書、門下三省事褚遂良 褚遂良二月起復參豫朝政,九月轉中書令崔仁師正月中書侍郎,參知機務,二月除名 李世勣 貞觀二十三年己酉(649年) 長孫無忌檢校,知尚書、門下三省事褚遂良 李世勣五月罷 == 家庭 == ===家世=== 唐太宗李世民的祖先 ===家族血統=== 唐皇室以李耳後裔自居。在唐太宗時,曾有和尚法琳認為李唐先祖為拓跋氏之後,非李耳與隴西李氏後代,引起唐太宗不滿,被唐太宗下獄《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三:“帝曰:朕本系老聃,東周隱德,末葉承嗣,起自隴西,……朕所以尊乎祖風,高出一乘之上,敦乎本化”“琳聞,拓拔達闍,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隴西之流也。”《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帝時大怒豎目,問法師曰:朕聞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尊祖重親寔由先古,何為追逐其短禽鼠兩端。廣引形似之言,備陳不遜之喻。擢髮數罪比此猶輕,盡竹書愆方斯未擬。爬毀朕之祖禰。謗黷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 其先祖李虎的兄弟名為起頭與乞豆,非漢人名字,馮承鈞認為李唐家族有可能出身胡人馮承鈞〈唐代華化蕃胡考〉,發表於《東方雜誌》27卷17號,收入《馮承鈞西北史地論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年。。根據《新修本草》記載與唐太宗畫相,嚴耕望推論李世民可能擁有胡人血統嚴耕望《治史經驗談》:「《新修本草》十七〈蒲陶條〉雲:『蒲陶……生隴西、五原、燉煌山谷。』本注:『魏國使人多賚來。……此國人多肥健耐寒,蓋食斯乎?』……這條材料顯示北朝人,或許指鮮卑人,多肥健。……北朝鮮卑人體肥健似無其他史料可考,你想這條史料多麼重要。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好像把唐太宗畫得很肥胖,大概因為他本有胡人血統?」。陳寅恪認為李唐先世雖為漢人,但在李虎之後,其家族長期與胡人通婚,混有胡族血統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後記〉:「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其祖母與其母親皆出身鮮卑,李世民本人擁有胡族血統為明確事實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若以女系母統言之,唐代創業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為獨孤氏,太宗之母為竇氏,即紇豆陵氏,高宗之母為長孫氏,皆是胡種,而非漢族。故李唐皇室之女系母統雜有胡族血胤,世所共知。」。中華民國學者錢穆錢穆《國史大綱》第五編第27章〈新的統一盛運下之對外姿態〉:「近人有主李唐為蕃姓者,其事信否,無確據。然唐高祖李淵母獨孤氏,太宗母竇氏,外祖母宇文氏,高宗母長孫氏,玄宗母竇氏,皆胡族也。則李唐世系之深染胡化,不容諍論。」、薩孟武薩孟武《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隋唐統一華夏,而隋唐皇室皆是虜漢相雜。……唐高祖李淵,祖虎在周賜大野氏,官至柱國大將軍,遷太尉。高祖後竇氏雖為華人,然東漢靈帝時,亡奔匈奴。遂為部落大人,其血統似屬漢胡雜種。太宗娶長孫氏為後,長孫氏乃是鮮卑種族。隋唐皇室雖然是漢胡雜種,而卻自居為華人。」與岑仲勉等人皆有類似意見岑仲勉《隋唐史》:「涉李唐世系,近人曾提出兩項問題:其一為繆鳳林漢胡混合之北統。茲列舉李氏之血統如下:除獨孤、長孫都屬鮮卑無疑外,竇氏之先,相傳自後漢奔匈奴,故說者亦視如漠北之族。吾人對上古史能深入研究,此等問題,已覺不甚重要。萊忙脫氏言:『德人自誇為優越人種,且是純粹的諾曼種,實際上則彼輩已是最複雜的混血,此種現象,世界上各民族殆莫不皆然。』劉盼遂曾著《李唐為蕃姓考》三篇,最後又自取消其說,然猶有深信不疑者。」。 劉盼遂見劉盼遂〈李唐為蕃姓考〉、〈李唐為蕃姓考續〉、〈李唐為蕃姓三考〉,發表於《女師大學術季刊》。與王桐齡見王桐齡〈楊隋李唐先世系統考〉,發表於《女師大學術季刊》,1932年。考據認為李世民家族應為鮮卑拓跋氏後裔,這個說法曾引起討論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李唐氏族,據最近各家考證,出於蕃姓,似有可信。」見陳登原《國史舊聞》,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出版。。因為唐朝先人曾被賜姓大野氏,臺灣學者劉學銚劉學銚《大遼王朝:青牛、白馬、黑契丹》:「如果從民族的成分來看,唐朝的建國者李氏家族是胡是漢,向來是史學界爭論焦點。李淵的先人曾在鮮卑族宇文氏的北周時,被賜姓大野氏,而高車族(也就是鐵勒、敕勒)中也有大野氏,可見李氏一族有濃厚的胡族血統。」,臺北風格司藝術創作坊出版,2012年初版。與中國學者蘇日巴達拉哈,則主張李唐家族先祖應出自高車蘇日巴達拉哈著《蒙古族族源新考》,民族出版社,1986年。。 === 妻妾 === *由於史料缺失,列出的後宮、姬妾諸人可能有重複。 ==== 皇后 ==== * 文德皇后長孫氏:史書未載其名,生廢太子(恆山愍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長樂公主、城陽公主、晉陽公主、新城公主。生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崩於貞觀十年(公元636年),享年36歲。合葬昭陵地宮。喜愛讀書,能勸諫太宗,著有《女則》。 ==== 妃 ==== * 貴妃韋珪:表字澤。北周太傅韋孝寬曾孫女,韋圓成女。生紀王李慎、臨川公主李孟姜。尊封紀國太妃。生於公元597年,薨於公元665年,享年69歲。陪葬昭陵。與前夫李孝珉有一女,太宗封定襄縣主。性情簡素,矜持端莊,頗有文采。 * 楊貴妃:生趙王李福,封趙國太妃。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楊妃:隋煬帝女,生吳王李恪、蜀悼王李愔,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 陰妃:陰世師之女。生齊王李祐。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疑為昭陵陰嬪墓。 * 燕德妃:燕寶壽女,隋觀王楊雄外孫女。先封賢妃,後遷德妃。生越敬王李貞、江殤王李囂。封越國太妃。生於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享年63歲。陪葬昭陵。武則天之表姐。泰山封禪,燕太妃任終獻。 * 鄭賢妃:生卒年不祥。僅《唐會要》記載陪葬昭陵,目前尚無發現其墓葬。 * 賢妃徐惠:徐孝德女。生於武德八年(公元626年),由才人累進至二品充容。薨於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享年24歲。贈賢妃,陪葬昭陵石室。 ==== 嬪 ==== * 昭儀某氏:生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薨於永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公元682年),享年81歲,十月十一日陪葬昭陵。現有昭陵墓誌一方。 * 昭容韋尼子:韋孝寬曾孫女,韋匡伯長女,韋貴妃堂妹。生於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薨於顯慶元年九月八日長安崇聖宮,享年50歲,十月十八日陪葬昭陵。前夫王玄應。現有昭陵墓誌一方。 * 下嬪某氏:豫章公主母。 ==== 世婦 ==== * 婕妤某氏:生年不詳,麟德二年卒,陪葬昭陵,墓誌《大唐故婕妤三品亡尼墓誌銘並序》。 * 楊婕妤:楊恭道第三女,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 蕭美人:蕭鑠第二女,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 崔才人:崔宏道長女,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 蕭才人:蕭鏗第二女,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 武才人(後來的武則天):即唐高宗則天皇后武曌。武士彠女。貞觀時五品才人,後入感業寺。再入宮為高宗二品昭儀,進封為皇后,再後稱帝。 ==== 其他妾室 ==== * 巢剌王妃楊氏:原為齊王李元吉的王妃,玄武門之變後為太宗後宮,生曹恭王李明。有寵,太宗欲立為皇后,被魏徵勸阻。是否正式冊封為妃嬪不詳,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 刀人高惠通:李世民為秦王時的妾室,現存墓誌一方。 * 細人刀妙璉:李世民為秦王時的妾室,現存墓誌一方。 * 王氏:生蔣王李惲。封號不明,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 楊氏,楊玄獎女、楊素孫女、唐高祖江國太妃楊氏侄女,與楊貴妃是否為同一人,無考。 * 某氏,廬江王妾。 ==== 女官、宮人 ==== * 三品亡宮周氏:三品宮人,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三品亡宮金氏:武德八年(625年)出生,垂拱四年(688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卒,年六十四歲,永昌元年(689年)正月十三日陪葬昭陵,墓誌《大唐故亡宮三品尼金氏之柩》 * 亡宮五品:五品宮人,姓名不詳,生年不詳,薨於顯慶二年(657年)閏正月二十六昭陵宮,二月十四日陪葬昭陵。現有昭陵墓誌一方。 * 三品亡尼:三品宮人,姓名不詳,後出家為尼,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七品典燈:生卒年不詳,姓名不詳,陪葬昭陵。 === 子 === 唐太宗共有14位兒子《新唐書·太宗子》,《新唐書·太宗諸子》: # -{李承乾}-:母長孫皇后。生於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卒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年28歲。陪葬昭陵。常山郡王→中山郡王→皇太子→廢太子→贈恆山愍王 # 李寬:母不詳,早薨。生卒年不詳。嗣楚王→贈楚王 # 李恪:母隋煬帝女楊妃。生於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薨於永徽四年二月(公元653年),享年34歲。贈司空,墓葬不詳。長沙郡王→漢王→蜀王→吳王→廢為庶人→贈鬱林郡王→吳王 # 李泰:母長孫皇后。生於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薨於鄖鄉縣,時年33歲。贈太尉、雍州牧,葬於薨地。宜都郡王→衛王→越王→魏王→東來郡王→順陽郡王→濮恭王 # 李祐:母陰妃,生年不詳,卒於貞觀十七年(公元645年)。墓葬不詳。宜陽郡王→楚王→燕王→齊王→廢為庶人 # 李愔:母隋煬帝女楊妃。生年不詳,乾封二年(667年)卒於流配地巴州。贈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梁王→蜀王→貶為庶人→涪陵郡王→蜀悼王 # 李惲:母王氏,生年不詳,薨上元年間。贈司空、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郯王→蔣王 # 李貞:母燕德妃。生於武德八年(公元626年),薨於垂拱三年(公元688年),享年62歲。陪葬昭陵。漢王→原王→越敬王 # 李治:母長孫皇后。晉王→皇太子→唐高宗 # 李慎:母韋貴妃,生年不詳,薨於永昌元年(公元689年)。陪葬昭陵。申王→紀王 # 李囂:母燕德妃,早薨。生年不詳,卒於貞觀六年正月(公元633年)。江殤王 # 李簡:母不詳,早薨。生年不詳,卒於貞觀五年四月(公元632年)。代王 # 李福:母楊貴妃。生於貞觀八年(公元635年),薨於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贈司空、幷州都督,陪葬昭陵。趙王 # 李明:母李元吉妻巢剌王妃楊氏。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曹恭王 === 女 === 《新唐書》《新唐書·諸帝公主列傳》記唐太宗共有21位女兒,出生順序見於個人記載: # 襄城公主,長女:母不明,下嫁蕭銳。生年不詳。陪葬昭陵。 # 汝南公主:第三女參見:《汝南公主墓誌》。,母不明,早薨。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 # 南平公主:母不明,下嫁王敬直,以累斥嶺南,更嫁劉玄意。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遂安公主:母不明,下嫁竇逵,逵死,又嫁王大禮。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長樂公主李麗質,第五女:母長孫皇后,下嫁長孫沖。生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薨於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八月十日,享年23歲。陪葬昭陵。 # 豫章公主:母宮中下嬪,下嫁唐義識。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巴陵公主:母不明,下嫁柴令武,生年不詳,薨於永徽四年二月。墓葬不詳。 # 普安公主:母不明,下嫁史仁表,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東陽公主:母不明,下嫁高履行,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臨川公主,第十一或第十二女:表字「孟姜」,母韋貴妃,下嫁周道務。生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卒於永淳初年(公元682年),享年58歲。陪葬昭陵。 # 清河公主:名「敬」,表字「德賢」,母不明,下嫁程懷亮。生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卒於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享年41歲。陪葬昭陵。 # 蘭陵公主,第十九女:名「淑」,表字「麗貞」,母不明,下嫁竇懷悊。生年不詳,病逝於唐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八月。陪葬昭陵。 # 晉安公主:母不明,下嫁韋思安,又嫁楊仁輅,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安康公主:母不明,下嫁獨孤謀。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新興公主:母不明,下嫁長孫曦。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城陽公主:母長孫皇后,下嫁杜荷,又嫁薛瓘。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高陽公主:母不明,下嫁房遺愛。生年不詳,薨於永徽四年二月。墓葬不詳。 # 金山公主:母不明,早薨。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 # 晉陽公主:表字「明達」,母長孫皇后,未及下嫁。生卒年不詳,薨年十二。墓葬不詳。 # 常山公主:母不明,生卒年不詳。沒有下嫁。墓葬不詳。 # 新城公主:母長孫皇后,初嫁長孫詮,後嫁韋正矩。生年不詳,薨於龍朔三年。陪葬昭陵。 ===繼女=== #定襄縣主李氏,韋貴妃與前夫李孝珉所生之女,嫁阿史那忠。 == 相關文藝作品 == === 小說 === *《大唐秦王詞話》([明]諸聖鄰著,又名《唐秦王本傳》、《唐傳演義》、《秦王演義》) *《西遊記》([明] 作者有爭議),描述唐王遊地府、還魂、開水陸法會的情節 *《隋史遺文》([明] 袁于令著) *《隋唐演義》([清]褚人獲著) *《說唐》([清] 鴛湖漁叟校訂) *《唐史演義》(蔡東藩著) *《興唐傳》(評書書目) *《大唐雙龍傳》(黃易著) *《天子傳奇4大唐威龍》(黃玉郎著) === 影視作品 === 飾演演員 影視作品 楊群 《唐太宗遊地府》(1970年) 馮粹帆 《隋唐風雲》(1976年) 中村敦夫 《西遊記》(1978年,日劇) 王光權 《少林寺》(1982年) 苗僑偉 《決戰玄武門》(1984年) 江漢 《武則天》(1984年) 劉兆銘 《薛仁貴徵東》(1985年)《薛丁山徵西》(1986年) 張志明 《西遊記》(1986年) 梁修身 《一代女皇武則天》(1986年) 劉青雲 《大運河》(1987年) 佟瑞敏 《大唐名相》(1990年) 王志飛 《俠骨風流》(1992年) 任秉基 《三國記》(1992年,韓劇) 黃香蓮 《大唐風雲錄》(1992年,電視歌仔戲) 夏木陽介 《西遊記》(1993年,日劇) 林俊賢 《唐太宗李世民》(1993年) 鮑國安 《武則天》(1995年) 張兆輝 《隋唐群英會》(1996年)《布袋和尚》(1999年) 王迎深 《隋唐演義》(1996年) 鄭柏麟 《西遊記》(1996年) 焦恩俊 《游龍驚鳳》(1997年) 黃海冰 《花木蘭》(1998年) 濮存昕 《鏡花緣傳奇》(1998年) 潘志文 《西遊記》(1998年) 樊少皇 《新少林寺》(2000年) 翁家明 《亂世桃花》(2000年) 王光輝 《西遊記後傳》(2000年) 唐國強 《大唐情史》(2001年)《貞觀長歌》(2007年)《武則天秘史》(2011年) 洪宇宙 《文成公主》(2001年) 陳榮峻 《錦繡良緣》(2001年) 高雄 《齊天大聖孫悟空》(2002年) 鄭國霖 《隋唐英雄傳》(2003年)《隋唐英雄3、4》(2014年)《熱血長安》(2017年) 陳寶國 《移山倒海樊梨花》(2003年) 廖啟智 《烽火奇遇結良緣》(2003年) 何潤東 《秦王李世民傳奇》(2004年) -{於}-洋 《傻小李元霸》(2004年) 楊升 《千古風流一罈醋》(2004年) 劉威 《無字碑歌》(2004年) 阮德鏘 《大唐雙龍傳》(2004年) 寇振海 《至尊紅顏》(2005年) 徐仁錫李柱賢 《淵蓋蘇文》(2006年,韓劇) 沈曉海 《開創盛世》(2006年) 李俊鋒 《風塵三俠之紅拂女》(2006年) 王衛國 《薛仁貴傳奇》(2006年) 宋龍臺 《大祚榮》(2006年,韓劇) 馬躍 《貞觀之治》(2007年)《大唐兒女行》(2021年) 林志穎 《少林寺傳奇2》(2008年) 劉長純 《大明宮》(紀錄片)(2009年) 郭峰 《公主嫁到》(2010年) 朱泳騰 《西遊記》(2010年) 湯鎮宗 《西遊記》(2011年) 吳慶哲 《大唐雙龍傳之長生訣》(2011年) 黃海冰 《唐宮美人天下》(2011年) 賀剛 《卜案》(2012年) 馬天宇 《軒轅劍之天之痕》(2012年) 餘少群 《隋唐英雄1、2》(2012年) 尹承元 《大王之夢》(2012年,韓劇) 杜淳 《隋唐演義》(2013年) 何中華 《尉遲恭》(2013年) 張豐毅 《武媚娘傳奇》(2014年) 秦俊傑 《天下長安》(2018年) 張智堯 《唐磚》(2018年) 樸誠雄 《安市城》(2018年,韓國電影) 劉倬廷 《玄武門之殤》(2018年) 葛奕德 《少林小英雄》(2018年) 丁宇翾 《天真派西遊記》(2019年) 譚凱 《風起霓裳》(2021年) 耿樂 《長歌行》(2021年) === 動漫 === *《隋唐英雄傳》(2003年) === 電子遊戲 === *《軒轅劍參外傳 天之痕》(2000年) == 注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唐朝書家——李世民 * 沉醉唐風——唐朝歷史文化專站 *衛德明:〈論唐太宗詩〉。 == 參見 == * 唐朝 * 天可汗 * 貞觀之治 * 中國曆代治世 * 唐滅東、西突厥之戰 |- |- |- |- |- |- |- |- |- Category:唐朝皇帝 2 Category:唐朝三公 Category:唐朝書法家 Category:唐朝宰相 Category:唐朝中書令 Category:唐朝雍州牧 Category:晉陽起兵功臣 Category:唐朝軍事人物 Category:隋朝軍事人物 Category:隋朝皇女配偶 Category:武功人 Category:太宗 Category:大唐雙龍傳登場人物 Category:西遊記角色 Category:死於痢疾的人 Category:靠政變上臺的領導人 Category:殺害兄弟者 Category:唐朝—吐蕃關係
武則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載初赦文......朕又聞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紀,尊事天人......朕宜以曌為名。自卦演龍圖......(),又稱武華姑、武媚,中國歷史上因執掌君權而得到正史唯一承認的女皇帝與女性太上皇。武氏是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的皇后以及武周的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后,或武-{後}-、武太后,後代通稱武則天。 武氏為幷州文水縣人,出生地為四川利州,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時復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於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王皇后與蕭淑妃,得立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天皇李治並稱“二聖”。當時武氏總攬大權,故眾人稱高宗、武氏為唐室的兩個皇帝。由於唐高宗患風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武氏開始臨朝,史載“自此內輔國政數十年,威勢與帝無異”,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改名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稱帝后上尊號“聖神皇帝”。她退位後,其子中宗皇帝獻尊號,稱“則天大聖皇帝”。武氏臨終前留下遺命,要求去除其帝號,改稱“則天大聖皇后”。她另有廢除的尊號“聖母神皇、聖神皇帝、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聖神皇帝”等。《舊唐書》卷六《則天后本紀》;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四“尊號”條:“秦漢已來。天的兒子但稱聖上,無別徽號。......則天以女主臨朝,苟順臣子一時之請,受尊敬之號,自後由於故事。”。武則天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為當時國家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例如,透過安慰與討伐並用來穩定邊疆,大力求賢選才並提拔賢能,採取促進多元一體的各民族團結政策,透過改革政治制度來加強中央集權,針對古代逃戶問題推出的改革成為為中國古代逃戶政策的重要過渡,透過各種措施促進商業繁榮,建設農田水利,採取一系列措施發展經濟,促進文學藝術的繁榮,並為唐代詩歌繁榮作出卓越貢獻。。同時也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同年崩於洛陽上陽宮仙居殿。唐高宗死後從683年實際真正掌權前後22年(如從高宗輔政起計,掌權年期更長,長達46年)。武則天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第三長的皇帝(終年81歲),僅次於清高宗(89歲)和梁武帝(84或85歲)。此外,她也是唯一當過皇太后及太上皇兩職的人。但因唐朝自高宗以後的所有合法皇帝(李唐皇族)皆為武則天之直系子孫,未妨礙唐朝皇位繼承,因此她以女兒身稱帝這種「大逆不道」的事並沒有受到太嚴厲的歷史譴責。在755年12月16日,也是武則天逝世的50週年忌日,在其孫唐玄宗統治期間,安史之亂爆發。 == 生平 == === 入宮(唐太宗封為才人) === 武氏本名無記載,為唐開國勳舊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是武士彠繼室,根據李嶠《攀龍臺碑》所載,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冊府元龜》卷853《姻好》說:武士彠“既喪妻,高祖(李淵)謂士彠曰:朕自為卿更擇佳偶。隨曰:有納言遂寧公楊達,英才冠絕,奕葉親賢。今有女,志行賢淑,可以輔德。遂令桂陽公主與楊家作婚主。降敕結親,庶事官給”。實為武則天自抬身價偽造世系,最早出現於李嶠《攀龍臺碑》,見黃正建《關於武則天身世的一點猜測》,不見禮於正室諸子。祖籍幷州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637年十四歲時(貞觀十一年十一月《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唐紀十一》(貞觀十一年)十一月,辛卯,上幸懷州;丙午,還洛陽宮。故荊州都督武士彠女,年十四,上聞其美,召入後宮,為才人。貞觀十二年......)因貌美而入後宮封為五品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後世訛稱武媚娘。武氏入宮之前向寡居的母親楊氏告別時說:「侍奉聖明天子,豈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呢?」 據楊氏為楊達之女的說法,武才人與太宗的三位妃嬪燕德妃、楊婕妤、巢王妃楊氏俱為表親。而對於太宗時期武氏在宮中的生活細節,史書並沒有詳細的描述。僅見武氏在晚年時回憶自己為太宗馴馬一事。當時,太宗有名馬獅子驄,又肥又暴躁沒有能調教牠的人。武氏在太宗身邊侍候,對太宗說:「我能制服牠,但是須要三件東西:一是鐵鞭,二是鐵楇,三是匕首。用鐵鞭打它不服,就用楇打牠的頭;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斷牠的喉嚨。」武氏稱太宗壯其之志。然而太宗也因武氏這位看似嬌弱的妃子竟如此粗野而感到震驚,從此武氏便極少得太宗寵幸《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唐紀二十二》:久視元年正月……他日,頊奏事,方援古引今,太后怒曰:“卿所言,朕飫聞之,無多言!太宗有馬名師子驄,肥逸無能調馭者。朕為宮女侍側,言於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楇,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太宗壯朕之志。今日卿豈足汙朕匕首邪!”。復自稱嘗侍太宗,得其書法之妙。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廢,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此後,在太子侍奉太宗湯藥之際,李治見到武才人並悅之。《唐會要·卷三》:“貞觀十年,文德皇后崩天。太宗聞武士箺女有才貌,召入宮,以為才人。時上在東宮,因入侍,悅之。太宗崩,隨嬪御之例出家,為尼感業寺。上因忌日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潸然。” === 出家與再入宮(唐高宗封為昭儀,後升任皇后) ===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武才人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剃髮出家。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週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與身為比丘尼的武氏相遇。當時與蕭淑妃爭寵的王皇后知悉後,便主動向高宗請求將武氏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蕭淑妃。唐高宗早有此意,當即應允。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滿,二十七歲的武氏還俗,再度入宮。入宮前武氏已經懷孕,入宮後生下兒子李弘。次年五月,被拜為二品昭儀。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後宮中有人放出不利王皇后之謠言,流傳王皇后與其母柳氏(宰相柳奭之姊,柳宗元同族)請來巫師,企圖用魘鎮之術將武昭儀詛咒而死亡。這謠言在無證據下傳到高宗之耳,高宗大怒,並將其母柳氏趕出皇宮,而且欲將武昭儀陞為一品宸妃(唐朝後宮四夫人中本來並無宸妃此封號,而原本的四夫人名額已滿,唐高宗為了武氏,才創宸妃封號),受到宰相韓瑗和來濟的反對,最後不能成事。不久,中書舍人李義府等人勾結武氏,得知高宗欲行廢皇后而立武昭儀訊息,聯絡本已貶官不得再進的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人向唐高宗不斷請求立武昭儀為-{R|後}-,造成群臣支援的表象,廢立之意遂再次萌生。 ===武氏封-{後}-===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三日,唐高宗又在李世勣等朝廷武勛的模稜兩可下,終於頒下詔書: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將王皇后和蕭淑妃廢為庶人,並加囚禁;她們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嶺南。七天以後,唐高宗再次下詔,將武昭儀立為皇后;與此同時,又將反對最大的宰相褚遂良貶為外州都督。因為忌諱武氏曾為父親太宗才人的事實,唐高宗在立-{後}-詔書中,稱武氏為父親所賜,“事同政君《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唐紀十六》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上之下永徽六年......乙卯,百官上表請立中宮,乃下詔曰:“武氏門著勳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譽重椒闈,德光蘭掖。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待從,弗離朝夕,宮壼之內,恆自飭躬,嬪嬙之間,未嘗迕目,聖情鑑悉,每垂賞嘆,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后。””。 顯慶四年(659年)四月,武后與唐高宗達成共識:將長孫無忌、於志寧、韓瑗、來濟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 ===並稱“二聖”=== ====參政,垂簾聽政==== 顯慶五年(660年),唐高宗患上風疾之症,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遂命皇后武氏代理朝政,但也因此忌憚武氏。在麟德元年(664年),高宗與宰相上官儀商議,打算廢掉武氏皇后之位。但上官儀的廢后詔書還未草擬好,高宗來不及下旨,武后即已從宦官親信接到訊息。她直接來到高宗面前追問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責任推到上官儀身上。十二月,上官儀被逮捕入獄,不久,即被滅族。自是上每視事,則後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 乾封二年(667年)高宗因久疾,命太子李弘監國。上元元年(674年)秋八月,武后和高宗並稱天皇天-{後}-,名為避先帝、先-{後}-之稱,實欲自尊。十二月,武后上表建議十二事:「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免除長安及其附近地區之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場)禁浮巧。五、省功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喪服)三年(過去是一年)。十、上元前勳官已給告身(委任狀)者,無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增加薪水)。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提級)申滯。」高宗詔皆施行之。武則天能夠重視農業生產,規定各州縣境內,「田疇墾闢,家有餘糧」者予以升獎;「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必加懲罰。所編《兆人本業》農書,頒行天下,影響很大。而武則天執政期間,其宗教政策乃以佛教在道教之上。 上元二年(675年)三月,武后召集大批文人學士,大量修書,先後撰成《玄覽》、《古今內範》、《青宮紀要》、《少陽正範》、《維城典訓》、《紫樞要錄》、《鳳樓新誡》、《孝子傳》、《列女傳》、《內範要略》、《樂書要錄》、《百僚新誡》、《兆人本業》、《臣軌》等書。且密令這批學者參決朝廷奏議,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時高宗風眩更甚,擬使武后攝政,宰相郝處俊說:「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高宗才罷攝政之意。太子李弘深為高宗鍾愛,高宗欲禪位於太子,武后不滿;剛好太子因為蕭淑妃之女義陽、宣城二公主因母得罪武后而被幽禁掖庭宮中、年逾21而未嫁,奏請出閣,高宗許之,武后甚怒。不久太子死於合璧宮,時人以為武后所毒殺,但亦有說法稱李弘本來病弱而早夭。 ==== 廢立與稱制 ====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武氏決定。四天以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后被尊為皇太后。 光宅元年(684年)二月,中宗欲以韋後父韋玄貞為侍中(宰相),裴炎力諫不聽,武后遂廢唐中宗為廬陵王,並遷於房州。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后臨朝稱制,自專朝政。同年九月,徐敬業、徐敬猷兄弟聯合唐之奇、杜求仁等以扶支援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舉兵反武,十多天內就聚合了十萬部眾。武后當即以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率兵三十萬,前往徵討。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自殺。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后下令製造銅匭(銅製的小箱子),置於洛陽宮城之前,隨時接納臣下表疏。同時,又大開告密之門,規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屬告密之人,國家都要供給驛站車馬和飲食。即使是農夫樵人,武后都親自接見。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陞官。如所告並非事實,亦不會問罪。同時,武后又先後任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獄,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獄,酷吏們則使用各種酷刑審訊,能活著出獄的百無一二。這樣,隨著告密之風的日益興起,被酷吏刑訊拷打致死的人日漸增多。為獎勵告密,若有屬實,武后對告密者破例授官,以賣餅為生的侯思止,因舉發舒王李元名與恆州刺史裴貞謀反,被任命為遊擊將軍、侍御史。王弘義,以無德行見稱,告鄉裡謀反,擢授遊擊將軍、殿中侍御史。 武后掌管李唐的社稷,翦除唐宗室,諸王不自安,欲起兵對抗。還未有共識的時候,博州刺史瑯邪王李沖,垂拱四年(688年)八月於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舉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應。武后分遣丘神勣、魏崇裕擊之。瑯邪王李沖起兵七日敗死;九月,越王李貞兵敗自殺。武后想盡除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審訊之,迫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黃國公李譔、東莞郡公李融、常樂公主等自殺,親信等均被誅。 這年命令僧薛懷義率令萬多人,毀乾元殿,建明堂,花了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闊三百尺。共三層,上為圓蓋,有條九龍作捧著的姿態。上有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稱為「永珍神宮」。明堂既成,又命僧薛懷義鑄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納數十人,於明堂北起五層高的天堂來收納這個大像。所花費用以萬億計,政府財政為之枯竭。是年武承嗣命人鑿白石為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號稱在洛水中發現,獻給武后,武后大喜,命其石曰「寶圖」。之後武后加尊號為「聖母神皇」。 武后當政期間為了打擊門閥豪族對官位的壟斷,進一步發展收攏民心的科舉制度。唐太宗共錄取進士205人,高宗和武后統治期間共錄取一千餘人。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貞觀時增加一倍以上。武后載初元年(690年)武后在洛城對貢士親發策問,是「殿試」之始。是年遣「存撫使」十人巡撫諸道,推舉有才之人,一年後共舉薦一百餘人,武后不問出身,全部加以接見,自稱量才任用,或為試鳳閣(中書省)舍人、給事中,或為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制度自此始,時人有「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脫校書郎。」之語。武后雖以官位收買人心,但對不稱己意的人亦會加以罷黜;號稱明察善斷,故當時一部份士大夫亦樂於為武后效力。 ===建號稱帝=== 次年(690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說武后是彌勒菩薩化身下凡,應作為天下主人,武后下令頒行天下。命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藏《大雲經》,命僧人講解,並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是年九月侍御史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六萬餘人,亦上表請改國號。武后準所請,改大唐為大周。在神都洛陽則天門登基即位,改元天授,加尊號聖神皇帝,以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氏,立皇太子為皇太孫。立武氏祖宗七廟於神都洛陽,追尊周文王廟號曰始祖,諡號文皇帝。立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其餘武氏多人為王及長公主。 同年九月,武則天派右鷹揚衛將軍王孝傑為武威軍總管,與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兵赴西域徵討吐蕃。十月,唐軍大勝,連克於闐、疏勒、龜茲、碎葉等安西四鎮,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玆,發兵戍守。 長壽三年(694年)武三思率四夷首領請以銅鐵鑄天樞,立於端門外,以歌頌武則天的功德。武則天親題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天樞鑄造歷時八月而成,其形制若柱,高一百零五尺,直徑十二尺,八面,每面各五尺,下為鐵山,週一百七十尺,以銅為蟠龍、麒麟環繞之;上為騰雲承露盤直徑三丈,盤上四龍直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首領之名於其上。用銅鐵二百萬斤,「請胡聚錢百萬億,買銅鐵不能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首領李盡忠和孫萬榮率兵起義,攻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翽。武則天派將軍曹仁、張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徵討。由於伏兵,全軍覆沒。接著,武則天再派武攸宜、王孝傑等率兵討伐,均大敗而歸。神功元年(697年)四月,武則天又派武懿宗、婁師德、沙吒忠義率兵二十萬,討伐契丹。六月,孫萬榮兵敗被殺,契丹餘眾歸降於突厥。 神功元年(697年)武則天使武懿宗審訊劉思禮謀反事,武懿宗說只要劉思禮指出哪些朝士有分謀反,就免其死罪,於是劉思禮誣告宰相李元素、孫元亨等三十六家「海內名士」,皆遭滅族,親舊連坐流竄者千餘人。時人以為武懿宗之殘暴僅次於周興、來俊臣。 是年,來俊臣欲羅告武氏諸王及太平公主(中宗之妹,武則天唯一長大成人的親生女兒),又欲誣皇嗣李旦及廬陵王李顯與南北衙共同謀反,擬一網打盡。武氏諸王與太平公主都十分害怕,共同揭發其罪行,下獄處以極刑。仇家爭食其肉,不一會就食盡。來俊臣兇狡貪暴網羅無辜,織成反狀,殺人不可勝計。「贓賄如山,冤魂塞路」,武則天亦知天下憤怨,下令數他的罪狀,並沒收其家財。 聖歷元年(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當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武則天猶豫未決,狄仁傑對武后說:「姑侄之與母子,哪個比較親近?(武承嗣、武三思皆武后之侄,中宗、睿宗則武后之子)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祭祖於太廟;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祭姑於太廟者」。又勸武則天召還廬陵王(中宗)。武后由是無立武承嗣、武三思之意。乃召廬陵王還東都,皇嗣(睿宗)請遜位於廬陵王,武后立廬陵王為皇太子,命為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率兵擊突厥。武則天信重狄仁傑,常謂之「國老」而不呼其名。狄仁傑好諍諫,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傑死後,武則天泣曰:「朝堂空矣!」常嘆:「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 武則天晚年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迅速崛起,成為武則天的新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入侍武則天。二人常傅朱粉、穿著華麗的衣服。武承嗣、武三思等都爭著追捧他們,甚至為他們執鞭牽馬。 中宗長子邵王李重潤(中宗第二次為太子時封為邵王)與其妹永泰郡主及郡主婿武延基竊議張易之兄弟「何得任意入宮」,易之投訴於武則天,武則天敕李重潤、永泰郡主、武延基皆賜死。 ===神龍政變===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臥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謀反,於是發動兵變,率禁軍五百餘人,衝入宮中,殺死二張兄弟,隨即包圍武則天寢宮,要求武則天退位,史稱「神龍政變」。 武則天此時已是81歲高齡,她年老體衰,無力平亂,只能禪讓帝位予兒子李顯,是為唐中宗,武周王朝滅亡,大唐王朝復興,遷居上陽宮,為太上皇。中宗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 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曌崩逝於洛陽上陽宮仙居殿內,享壽八十一歲。武則天臨終前下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神龍二年(706年)五月,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合葬於唐乾陵,留無字碑。 == 評價 == === 蓋棺無字碑 === 歷代對武則天有各種不同的評價。唐代前期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寬容,但唐國史對後宮嬪妃與諸王公主的淒慘予以無情揭露。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鑑》,對武氏進行嚴正批判。到了南宋期間,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佔據了主導地位,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長久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惟不可否認的是,武后重視延攬,首創鉗制文網式的考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名臣李絳當時也指出,開元期間著名的賢臣皆由武則天提拔《新唐書·李絳傳》 : 武后命官猥多,而開元中有名者皆出其選。而在後來平定玄宗時期安史之亂的大功臣郭子儀就是透過武則天首創的武舉被提拔的。宋代胡致堂對於武則天列出了許多違反儒家道德標準的“罪狀”如“以才人蠱惑嗣帝”等,不過也不情願地,充滿遺憾地說道:“使其生為男子而臨天下,其雄才大略殆與孝武等矣”,認為武則天若是男性的話她的雄才大略不亞於漢武帝。著名的宰相陸贄在給唐德宗的論文中,就曾寫道「法太宗天后英邁之風以拔擢」,將武則天與唐太宗並列,鼓勵德宗效仿他們陸贄《論朝官闕員及刺史等改轉倫序狀》。晚唐官員皮日休曾寫道“天后革大命,垂二十年,天下晏如,不讓貞觀之世,是遵何道哉”, 懷念武則天時期的安寧日子皮日休《狄梁公祠碑》。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文化承貞觀之模、百姓尚稱富庶。故享「貞觀遺風」, 武周之治之譽,亦及於其孫唐玄宗(其母死於武后手)的開元盛世。L·S·斯塔夫裡阿諾斯認為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最能幹,最開明的統治者之一“。 武則天的形象源於歷史,唐宋時的正史對武則天的家世出身、宮廷生活及掌權執政等狀況都有詳細的記載。從總體上看,武則天的形象可以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唐五代是發軔期,顯示出“本色化”的特點;宋元是沿承期,武則天被“異族化”;明代是轉折期,武則天被“豔情化”;清代為繁榮期,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傾向,一種是被“妖魔化”,另一種則是被“理想化”。這與當時的時代特點緊密相關。韓林《武則天形象的文化建構及闡釋》 === 對歷史發展的貢獻 === 武則天對歷史發展做出的第一個貢獻是,她打擊了保守的門閥世族。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後,把反對她做皇后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一個一個的都趕出了朝廷,貶逐到邊遠地區。這對於武則天來說,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們趕出政治舞臺標誌著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第二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武則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議“勸農桑,薄賦役”。在她掌權以後,又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她還注意地方吏治,加強對地主官吏的監察。對於土地兼併和逃亡的農民,也採取比較寛容的政策。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古時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資料。 第三個貢獻是穩定了邊疆形勢。武則天當權後,邊疆並不太平。西方突厥攻佔了安西四鎮,吐蕃也不斷在青海一帶對唐展開進攻。北邊的突厥和東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則天一方面組織反攻,恢復了安西四鎮,打退了突厥,契丹的進攻,同時在邊地設立軍鎮,常駐軍隊,並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廣到現甘肅張掖和武威,內蒙五原及新疆木薩爾一帶。對於在屯田工作上做出巨大貢獻的婁師德,武則天特致書嘉勉。書中特定指出,由於屯田,使得北方鎮兵的糧食“數年鹹得支給”。 第四個貢獻是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唐人沈既濟在談及科舉制度時說到:“太后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太后君臨天下二十餘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已成風”。一是當時進士科和制科考試主要都是考策問,也就是申論。文章的好壞是錄取的主要標準。二是武則天用人不看門第,不問是否為高階官吏的子孫,而是看有否政治才能。因此特別注意從科舉出身者中選拔高階官吏。科舉出身做到高階官吏的越來越多。這就大大刺激了仕人參加科舉的積極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讀書學習的熱情。這就是沈既濟所說的“浸已成風”。開元、天寶年間“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的社會風氣,就是從武則天時期開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動了文化的全面發展。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崔融、李喬都是這個時期湧現出來的。雕塑、繪畫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 個人缺失 === 另外武則天也有不少負面評價,岑仲勉說,“武后任事率性,好惡無定,終其臨朝之日,計曾任宰相七十三人”岑仲勉:《隋唐史》。其主政初期,由於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後世史學家不齒於她違反傳統的禮教,身為女子,竟然擁有不少男性嬪妃(稱為「男寵」)。但趙翼為武則天的私生活辯護,說:“人主富有四海,妃嬪動千百,-{後}-既為女王,而所寵幸不過數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後}-初不以為諱,而且不必諱也。” 對於重用酷吏之說,也有學者表示,酷吏在武則天統治時期存在的時間是相對較短的。 武則天之所以在改朝換代前後重用酷吏,完全是政治鬥爭的需要。王雙懷,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 【關於武則天評價的幾個問題】 酷吏也並不是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才出現的,有學者指出在太宗貞觀時期不乏酷吏暴虐的身影。 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有酷吏包括嚴安之,王鈞,和因為兇狠無度所以被稱為京師三豹的李全交,李嵩,王旭三人。 === 絮語 === * 《舊唐書》:“治亂,時也,存亡,勢也。使桀、紂在上,雖十堯不能治;使堯、舜在上,雖十桀不能亂;使懦夫女子乘時得勢,亦足坐制群生之命,肆行不義之威。觀夫武氏稱制之年,英才接軫,靡不痛心於家索,扼腕於朝危,竟不能報先帝之恩,衛吾君之子。俄至無辜被陷,引頸就誅,天地為籠,去將安所?初雖牝雞司晨,終能復子明辟,飛語辯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時憲而抑倖臣,聽忠言而誅酷吏。有旨哉,有旨哉!”贊曰:“龍漦易貌,丙殿昌儲。胡為穹昊,生此夔魖?奪攘神器,穢褻皇居。窮妖白首,降鑑何如。” * 《新唐書》:“昔者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其於殺君篡國之主,皆不黜絕之,豈以其盜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沒其實,所以著其大惡而不隱歟?自司馬遷、班固皆作《高後紀》,呂氏雖非篡漢,而盜執其國政,遂不敢沒其實,豈其得聖人之意歟?抑亦偶合於《春秋》之法也。唐之舊史因之,列武后於本紀,蓋其所從來遠矣。夫吉凶之於人,猶影響也,而為善者得吉常多,其不幸而罹於兇者有矣;為惡者未始不及於兇,其幸而免者亦時有焉。而小人之慮,遂以為天道難知,為善未必福,而為惡未必禍也。武后之惡,不及於大戮,所謂倖免者也。至中宗韋氏,則禍不旋踵矣。然其親遭母后之難,而躬自蹈之,所謂下愚之不移者歟!” * 沈既濟:“太后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太后君臨天下二十餘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已成風。” * 陸繼輅《崇百藥齋文集》: “以文學,書法,著述而論,才調之高,古今更罕有其匹” * 崔融:“英才遠略,鴻業大勳。雷霆其武,日月其文。灑以甘露,覆之慶雲。制禮作樂,還淳返樸。宗禮明堂,崇儒太學。四海慕化,九夷稟朔。沈璧大河,泥金中嶽。巍乎成功,翕然向風。” * 魯宗道:“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 * 洪邁《容齋隨筆》:「漢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謂不明」。 * 司馬光:“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 然不稱職責,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 * 趙翼:“女中英主。”“人主富有四海,妃嬪動千百,後既為女王,而所寵幸不過數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後初不以為諱,而且不必諱也。” * 翟藹:“武氏以一婦人君臨天下二十餘年,是不比於母后之稱制者,而直自帝自王也,此其智有過人者。” * 岑仲勉:“武后任事率性,好惡無定,終其臨朝之日,計曾任宰相七十三人。” * 郭沫若:“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 * 宋慶齡:“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難看出武則天也是個好妻子。” * 毛澤東:“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她提拔過不少人,也殺了不少人。剛剛提拔又殺了的也不少。” * 翦伯贊:“武則天的打擊門閥貴族和提拔普通地主做官的政策,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趨勢的,因此她的作用是積極的……武則天在鞏固封建國家的邊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 李贄: " 試觀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 亦有專以愛養人才為心,安民為念如武氏者乎? 此因不能逃於萬世之公鑑矣。夫所貴乎明王者,不過以知人為難,愛養人才為急耳……賢人君子,固武氏之所深心愛惜而敬禮者也。" * 羅元貞: ”武則天執政時期,是中國文化空前發展、空前隆盛的時期。。。武則天的一生,能文能武,為國為民,知人善任,領袖群才,治國有方,威信崇高。她非常聰明,經驗豐富,知識超群。在政治、軍事、制度、經濟、文化等等方面,她都有作為一個英明的國家領袖人物的才能、見識、眼光、風度、處理問題的方法,並且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女皇武則天,真不愧為封建時代傑出的政治家,中國歷史上一位罕見的明主聖君。“ == 諡號 == 雖然唐室依照她的遺詔諡號,後來仍有數次修改: # 殤帝唐隆元年(710年),改為天后。 # 睿宗景雲元年(710年),加諡大聖天后。 # 延和元年(712年),改為天后聖帝,未幾,改為聖-{後}-。 # 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為則天皇后。 # 天寶八載(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 家庭 == === 子 === # 孝敬皇帝李弘(652年-675年) # 章懷太子李賢(654年-684年) # 唐中宗李顯(舊名李哲)(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 # 唐睿宗李旦(舊名李旭輪)(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 === 女 === # 安定公主 # 太平公主 # 千金公主:千金公主為唐高祖之女,於武則天大殺唐朝宗室時為求自保,自請降為武則天義女,武則天改封其為安定公主。 == 雜錄 == * 相傳唐太宗在世時,曾請天文師算命,天文師認為,不出三十年,李氏皆亡於一個姓武的人手裡了。於是太宗屠殺武氏朝臣,沒想到篡位者竟是他身邊的武才人。 * 相傳在感業寺時期,李治有次前往祭拜,看到武氏後便魂不守舍。當時,與蕭淑妃爭寵的王皇后,便趁此納武氏為自己派系,跟蕭淑妃對抗,沒想到兩人皆亡於武氏之手。武自排除蕭妃後竟始怕貓,怕貓被蕭妃魂魄附身。 * 武則天稱帝後有男寵。《舊唐書》記載的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馮小寶(薛懷義),以及御醫沈南璆。《舊唐書·卷六·本紀第六·則天皇后》《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三·列傳第一百三十三·外戚·武承嗣·附 薛懷義》 * 武則天為了誇飾武周革命,創造了則天文字。部分的則天文字還傳到日本、韓國,甚至成為某些日本禮遇中國文化人的人名用字。 * 武則天著有《垂拱集》百卷,《金輪集》十卷,已散佚。今存詩四十六首,《全唐文》編其文為四卷。有《石榴裙》之思。 * 武則天稱帝前掌握實權的6年,使用了3個年號,稱帝的15年使用了16個年號,合19個年號,是中國皇帝中用年號最多和密度最高的皇帝。居於第二的是西晉皇帝晉惠帝司馬衷,除了時間最長的元康年號(9年),9年間用了8個年號。 * 釋諦閒說武則天為佛經「開經偈」的撰寫者。(“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引用《諦閒大師遺集·第四編·慈悲道場梁皇寶懺隨聞錄 》。但武則天為八十卷《華嚴》作序 並未提及開經偈。 * 熊貓外交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至唐朝武則天時期。 == 相關作品與大眾文化 == === 影視作品列表 === * 武則天 (影視作品) === 戲劇 === 首演年份 劇名 型別 主創單位 1937年 武則天 話劇 宋之 1962年 武則天 話劇 郭沫若 1988年 粉黛冤家 豫劇 鄭州市豫劇二團 2001年 武后與婉兒 豫劇 臺灣國光劇團豫劇團 2007年 武則天 京劇 北京京劇院 === 遊戲 === * Fate/Grand Order ** 配音:井澤詩織。作為4星Assassin出場。寶具是B級對人寶具「告密羅織經」。 *王者榮耀 **配音:周帥 == 註釋 == == 延伸閱讀 ==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女皇帝 * 垂簾聽政 * 唐高宗 * 張易之 * 張昌宗 * 則天文字 * 無字碑歌 Z曌 Category:文水人 Category:亞洲女皇帝 Category:唐朝皇太后 Category:唐朝皇后 Category:唐太宗妃嬪 Category:唐朝女性政治人物 Category:中國女性攝政者 唐 Category:還俗人物 Category:唐高宗妃嬪 Category:再婚的君主配偶 Category:無雙譜 Category:篡位者
各國首都列表
以下各國首都列表列出了世界各國與部分特殊行政地區的首都或首府,除了少部分有特殊情況的國家外,國家或行政地區的首都,是以其行政中樞所在地為準。 依國家漢語拼音排序:__NOTOC__ A B C D F G H-I J K L M N-O P Q R S T-U-V W X Y Z 依首都漢語拼音排序:__NOTOC__ A B C D E F G H-I J K L M N-O P Q R S T-U-V W X Y-Z 依國家注音拼音排序:__NOTOC__ ㄅ ㄆㄇ ㄈㄉㄊ ㄋㄌ ㄍㄎㄏ ㄐㄑㄒ ㄓㄔㄕㄖㄗ ㄙㄚㄜ ㄞㄠㄢㄧㄨㄩ 依國際英文字母排序:__NOTOC__ A B C D E F G H-I J K L M N-O P Q R S T-U-V W X Y-Z ==依國家漢語拼音排序== ===A === *阿爾巴尼亞 - 地拉那 *阿爾及利亞 - 阿爾及爾 *阿富汗 - 喀布林 *阿根廷 - 布宜諾斯艾利斯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阿布扎比 *阿魯巴 - 奧拉涅斯塔德 *阿曼 - 馬斯喀特 *亞塞拜然 - 巴庫 *阿森松島 - 喬治敦 *埃及 - 開羅 *衣索比亞 - 亞的斯亞貝巴 *愛爾蘭共和國 - 都柏林 *愛沙尼亞 - 塔林 *安道爾 - 安道爾城 *安哥拉 - 羅安達 *安圭拉 - 瓦利 *安地卡及巴布達 - 聖約翰 *奧地利 - 維也納 *奧蘭 - 瑪麗港 *澳大利亞 - 堪培拉 ===B === *巴貝多 - 橋鎮 *巴布亞紐幾內亞 - -{zh-cn:莫爾茲比港;zh-hk:莫士比港;zh-tw:摩斯比港;}- *巴哈馬 - 拿騷 *巴基斯坦 - 伊斯蘭堡 *巴拉圭 - 亞松森 *巴勒斯坦 - 耶路撒冷(行政中心拉姆安拉) *巴林 - 麥納麥 *巴拿馬 - 巴拿馬城 *巴西 - 巴西利亞 *白俄羅斯 - 明斯克 *百慕大 - 哈密爾頓 *保加利亞 - 索非亞 *北馬里亞納群島 - 塞班 *貝南 - 波多諾伏(官方),科托努(實際) *比利時 - 布魯塞爾 *秘魯 - 利馬 *冰島 - 雷克雅未克 *波多黎各 - 聖胡安 *波蘭 - 華沙 *波內赫 - 克拉倫代克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薩拉熱窩 *玻利維亞 - 拉巴斯(行政和立法),蘇克雷(司法) *貝里斯 - 貝爾莫潘 *波札那 - 哈博羅內 *不丹 - 廷布 *布吉納法索 - 瓦加杜古 *蒲隆地 - 基特加 ===C === *-{zh-hans:朝鮮;zh-hk:朝鮮;zh-tw:北韓;}- - 平壤 *赤道幾內亞 - 馬拉博 ===D === *丹麥 - 哥本哈根 *德國 - 柏林 *東帝汶 - 帝力 *多哥 - 洛美 *多明尼加 - 聖多明各 *多米尼克 - 羅索 ===E === *俄羅斯 - 莫斯科 *厄瓜多 - 基多 *厄利垂亞 - 阿斯馬拉 ===F === *法國 - 巴黎 *法羅群島 - 托爾斯港 *法屬波利尼西亞 - 帕皮提 *法屬蓋亞那 - 卡宴 *法屬聖馬丁 - 馬裡戈特 *梵蒂岡 *菲律賓 - 馬尼拉 *斐濟 - 蘇瓦 *芬蘭 - 赫爾辛基 *維德角 - 普拉亞 *福克蘭群島 / 馬爾維納斯群島 - 斯坦利 ===G === *甘比亞 - 班珠爾 *剛果(布) - 布拉柴維爾 *剛果(金) - 金沙薩 *哥倫比亞 - 波哥大 *哥斯大黎加 - 聖何塞 *格瑞那達 - 聖喬治 *格陵蘭 - 努克 *喬治亞 - 第比利斯 *根西 - 聖彼得港 *古巴 - 哈瓦那 *瓜德羅普 - 巴斯特爾 *關島 - 阿加尼亞 *蓋亞那 - 喬治敦 ===H === *哈薩克 - 阿斯塔納 *海地 - 太子港 *-{zh-hans:韓國;zh-hk:韓國;zh-tw:韓國;}- - 首爾(官方),世宗(行政) *荷蘭 - 阿姆斯特丹(官方),海牙(行政) *荷屬聖馬丁 - 菲利普斯堡 *宏都拉斯 - 特古西加爾巴 *辛巴威 - 哈拉雷 ===J === *吉里巴斯 - 塔拉瓦 *吉布提 - 吉布提 *吉爾吉斯斯坦 - 比什凱克 *幾內亞 - 科納克里 *幾內亞比索 - 比紹 *加拿大 - 渥太華 *迦納 - 阿克拉 *加彭 - 利伯維爾 *柬埔寨 - 金邊 *捷克 - 布拉格 ===K === *喀麥隆 - 雅溫得 *卡達 - 多哈 *開曼群島 - 喬治敦 *科科斯(基林)群島 - 西島 *葛摩 - 莫羅尼 *科索沃 - 普裡什蒂納 *象牙海岸 - 亞穆蘇克羅(官方),阿比讓(行政) *科威特 - 科威特城 *克羅埃西亞 - 薩格勒布 *肯亞 - 內羅畢 *庫克群島 - 阿瓦魯阿 *庫拉索 - 威廉斯塔德 ===L === *拉脫維亞 - 里加 *賴索托 - 馬塞盧 *寮國 - -{zh-hans:永珍;zh-hk:永珍;zh-tw:永珍;}- *黎巴嫩 - 貝魯特 *立陶宛 - 維爾紐斯 *賴比瑞亞 - 蒙羅維亞 *利比亞 - 的黎波里 *列支敦斯登 - 瓦杜茲 *留尼汪 - 聖但尼 *盧森堡 - 盧森堡市 *盧安達 - 基加利 *羅馬尼亞 - 布加勒斯特 ===M === *馬達加斯加 - 塔那那利佛 *馬恩島 - 道格拉斯 *馬爾地夫 - 馬累 *馬耳他 - 瓦萊塔 *馬拉維 - 利隆圭 *馬來西亞 - 吉隆坡(法定和金融),布城(行政和司法) *馬裡 - 巴馬科 *馬其頓 - 斯科普里 *馬紹爾群島 - 馬朱羅 *馬提尼克 - 法蘭西堡 *馬約特 - 馬穆楚 *模里西斯 - 路易港 *茅利塔尼亞 - 努瓦克肖特 *美國 - 華盛頓 *美屬薩摩亞 - 帕果帕果 *美屬維爾京群島 - 夏洛特阿馬利亞 *蒙古 - 烏蘭巴托 *蒙特內哥羅 - 波德戈裡察(官方),採蒂涅(行政) *孟加拉國 - 達卡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 帕利基爾 *緬甸 - 內比都 *摩爾多瓦 - 基希訥烏 *摩洛哥 - 拉巴特 *摩納哥公國 - 摩納哥 *莫三比克 - 馬普托 *墨西哥 - 墨西哥城 ===N === *奈米比亞 - 溫得和克 *南非 - 開普敦(立法首都);比勒陀利亞(行政首都);布隆方丹(司法首都) *南喬治亞和南桑威奇群島 - 愛德華國王角 *南蘇丹 - 朱巴 *諾魯 - 無首都,行政中心在亞倫區(實際上) *尼泊爾 - 加德滿都 *尼加拉瓜 - 馬那瓜 *尼日 - 尼亞美 *-{zh-hans:奈及利亞; zh-hant:奈及利亞;}- - 阿布賈 *紐埃 - 阿洛菲 *挪威 - 奧斯陸 *諾福克島 - -{金斯敦}- *恩賈梅納 - 查德 ===P === *帛琉 - 恩吉魯穆德 *皮特凱恩群島 - 亞當斯敦 *葡萄牙 - 里斯本 ===R === *日本 - 東京(並非法定) *瑞典 - 斯德哥爾摩 *瑞士 - 伯爾尼(並非法定) ===S === *薩巴 - 博託姆 *薩爾瓦多 - 聖薩爾瓦多 *薩摩亞 - 阿皮亞 *塞爾維亞 - 貝爾格萊德 *獅子山 - 弗里敦 *塞內加爾 - 達喀爾 *塞普勒斯 - 尼科西亞 *塞席爾 - 維多利亞 *沙烏地阿拉伯 - 利雅得 *聖巴泰勒米 - 居斯塔維亞 *聖誕島 - 飛魚灣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聖多美 *聖赫勒拿 - 詹姆斯敦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 巴斯特爾 *聖露西亞 - 卡斯特里 *聖馬利諾 - 聖馬利諾市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 - 聖皮埃爾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 金斯敦 *聖尤斯特歇斯 - 奧拉涅斯塔德 *斯里蘭卡 - 科倫坡(行政),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立法) *斯洛伐克 - 布拉迪斯拉發 *斯洛維尼亞 - 盧布林雅那 *斯瓦爾巴 - 朗伊爾城 *史瓦濟蘭 - 墨巴本(行政),洛班巴(皇室和立法) *蘇丹 - 喀土穆 *蘇利南 - 帕拉馬裡博 *索羅門群島 - 霍尼亞拉 *索馬利亞 - 摩加迪沙 ===T === *塔吉克 - 杜尚別 *泰國 - 曼谷 *坦尚尼亞 - 多多馬(官方),達累斯薩拉姆(行政) *湯加 - 努庫阿洛法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 科伯恩城 *特里斯坦-達庫尼亞 - 七海愛丁堡 *千里達及托巴哥 - 西班牙港 *突尼西亞 - 突尼西亞 *吐瓦魯 - 富納富提 *土耳其 - 安卡拉 *土庫曼 - 阿什哈巴德 ===W === *瓦利斯和富圖納 - 馬塔烏圖 *萬那杜 - 維拉港 *瓜地馬拉 - 瓜地馬拉城 *委內瑞拉 - 加拉加斯 *汶萊 - 斯里巴加灣市 *烏干達 - 坎帕拉 *烏克蘭 - 基輔 *烏拉圭 - 蒙得維的亞 *烏茲別克 - 塔什干 ===X === *西班牙 - 馬德里 *西撒哈拉 - 阿尤恩 *希臘 - 雅典 *新加坡 *新喀里多尼亞 - 努美阿 *紐西蘭 - 惠靈頓 *匈牙利 - 布達佩斯 *敘利亞 - 大馬士革 ===Y === *牙買加 - 金斯敦 *亞美尼亞 - 埃裡溫 *葉門 - 薩那(憲法),亞丁(實際) *伊拉克 - 巴格達 *伊朗 - 德黑蘭 *以色列 - 耶路撒冷(憲法,不獲國際承認控制東耶路撒冷),特拉維夫(實際) *義大利 - 羅馬 *印度 - 新德里 *印度尼西亞 - 雅加達 *英國 - 倫敦 *英屬維爾京群島 - 羅德城 *約旦 - 安曼 *越南 - 河內 ===Z === *尚比亞 - 盧薩卡 *澤西 - 聖赫利爾 *查德 - 恩賈梅納 *智利 - 聖地亞哥(司法和行政),瓦爾帕萊索(立法) *中非 - 班吉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北京 *中華民國 - 臺北 ==依首都漢語拼音排序== ===A=== *阿比讓(行政) - 象牙海岸 *阿布賈 - 奈及利亞 *阿布扎比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阿爾及爾 - 阿爾及利亞 *阿加尼亞 - 關島 *阿克拉 - 迦納 *阿洛菲 - 紐埃 *阿姆斯特丹(官方) - 荷蘭 *阿皮亞 - 薩摩亞 *阿什哈巴德 - 土庫曼 *阿斯馬拉 - 厄利垂亞 *阿斯塔納 - 哈薩克 *阿瓦魯阿 - 庫克群島 *阿尤恩 - 西撒哈拉 *埃裡溫 - 亞美尼亞 *愛德華國王角 - 南喬治亞和南桑威奇群島 *安道爾城 - 安道爾 *安卡拉 - 土耳其 *安曼 - 約旦 *奧拉涅斯塔德 - 阿魯巴 *奧拉涅斯塔德 - 聖尤斯特歇斯 *奧斯陸 - 挪威 ===B=== *巴格達 - 伊拉克 *巴庫 - 亞塞拜然 *巴黎 - 法國 *巴馬科 - 馬裡 *巴拿馬城 - 巴拿馬 *巴斯特爾 - 瓜德羅普 *巴斯特爾 -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巴西利亞 - 巴西 *柏林 - 德國 *班吉 - 中非 *班珠爾 - 甘比亞 *北京 - 中國 *貝爾格萊德 - 塞爾維亞 *貝爾莫潘 - 貝里斯 *貝魯特 - 黎巴嫩 *比勒陀利亞(行政首都) - 南非 *比紹 - 幾內亞比索 *比什凱克 - 吉爾吉斯斯坦 *彬馬那 - 緬甸 *波德戈裡察(官方) - -{zh-hans:黑山; zh-hk:黑山; zh-hant:蒙特內哥羅;}- *波多諾伏(官方) - 貝南 *波哥大 - 哥倫比亞 *伯爾尼 - 瑞士 *博託姆 - 薩巴 *布城(行政和司法) - 馬來西亞 *布達佩斯 - 匈牙利 *布加勒斯特 - 羅馬尼亞 *布拉柴維爾 - 剛果共和國 *布拉迪斯拉發 - 斯洛伐克 *布拉格 - 捷克 *布里奇敦 - 巴貝多 *布隆方丹(司法首都) - 南非 *布魯塞爾 - 比利時 *布宜諾斯艾利斯 - 阿根廷 ===C=== *採蒂涅(行政) - -{zh-hans:黑山; zh-hk:黑山; zh-hant:蒙特內哥羅;}- ===D=== *達喀爾 - 塞內加爾 *達卡 - 孟加拉國 *達累斯薩拉姆(行政) - 坦尚尼亞 *大馬士革 - 敘利亞 *道格拉斯 - 馬恩島 *德黑蘭 - 伊朗 *的黎波里 - 利比亞 *地拉那 - 阿爾巴尼亞 *帝力 - 東帝汶 *第比利斯(官方) - 喬治亞 *都柏林 - 愛爾蘭共和國 *杜尚別 - 塔吉克 *多多馬(官方) - 坦尚尼亞 *多哈 - 卡達 ===E=== ===F=== *法蘭西堡 - 馬提尼克 *梵蒂岡 *飛魚灣 - 聖誕島 *菲利普斯堡 - 荷屬聖馬丁 *弗里敦 - 獅子山 *富納富提 - 吐瓦魯 ===G=== *哥本哈根 - 丹麥 *基特加 - 蒲隆地 ===H=== *哈博羅內 - 波札那 *哈拉雷 - 辛巴威 *哈密爾頓 - 百慕大 *哈瓦那 - 古巴 *海牙(行政) - 荷蘭 *河內 - 越南 *赫爾辛基 - 芬蘭 *華沙 - 波蘭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 美國 *惠靈頓 - 紐西蘭 *霍尼亞拉 - 索羅門群島 ===J=== *基多 - 厄瓜多 *基輔 - 烏克蘭 *基加利 - 盧安達 *基希訥烏 - 摩爾多瓦 *吉布提 - 吉布提 *吉隆坡(官方) - 馬來西亞 *加德滿都 - 尼泊爾 *加拉加斯 - 委內瑞拉 *金邊 - 柬埔寨 *金沙薩 - 剛果(金) *京斯敦 - 牙買加 *-{金斯敦}- - 諾福克島 *金斯敦 -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K=== *居斯塔維亞 - 聖巴泰勒米 *喀布林 - 阿富汗 *喀土穆 - 蘇丹 *卡斯特里 - 聖露西亞 *卡宴 - 法屬蓋亞那 *開羅 - 埃及 *開普敦(國會所在地) - 南非 *堪培拉 - 澳大利亞 *坎帕拉 - 烏干達 *科伯恩城 -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科倫坡(行政) - 斯里蘭卡 *科納克里 - 幾內亞 *科托努(實際) - 貝南 *科威特城 - 科威特 *克拉倫代克 - 波內赫 *庫塔伊西(立法) - 喬治亞 ===L=== *拉巴斯(行政和立法) - 玻利維亞 *拉巴特 - 摩洛哥 *朗伊爾城 - 斯瓦爾巴 *雷克雅未克 - 冰島 *里加 - 拉脫維亞 *里斯本 - 葡萄牙 *利伯維爾 - 加彭 *利隆圭 - 馬拉維 *利馬 - 秘魯 *利雅得 - 沙烏地阿拉伯 *盧布林雅那 - 斯洛維尼亞 *盧薩卡 - 尚比亞 *盧森堡市 - 盧森堡 *路易港 - 模里西斯 *倫敦 - 英國 *羅安達 - 安哥拉 *羅德城 - 英屬維爾京群島 *羅馬 - 義大利 *羅索 - 多米尼克 *洛班巴(皇室和立法) - 史瓦濟蘭 *洛美 - 多哥 ===M=== *馬德里 - 西班牙 *馬拉博 - 赤道幾內亞 *馬累 - 馬爾地夫 *馬裡戈 - 法屬聖馬丁 *馬穆楚 - 馬約特 *馬那瓜 - 尼加拉瓜 *馬尼拉 - 菲律賓 *馬普托 - 莫三比克 *馬塞盧 - 賴索托 *馬斯喀特 - 阿曼 *馬塔烏圖 - 瓦利斯和富圖納 *馬朱羅 - 馬紹爾群島 *瑪麗港 - 奧蘭 *麥納麥 - 巴林 *曼谷 - 泰國 *梅萊凱約克 - 帛琉 *蒙得維的亞 - 烏拉圭 *蒙羅維亞 - 賴比瑞亞 *明斯克 - 白俄羅斯 *摩加迪沙 - 索馬利亞 *摩納哥 *莫爾茲比港 - 巴布亞紐幾內亞 *莫羅尼 - 葛摩 *莫斯科 - 俄羅斯 *墨西哥城 - 墨西哥 *姆巴巴內(行政) - 史瓦濟蘭 ===N=== *拿騷 - 巴哈馬 *內比都 - 緬甸 *內羅畢 - 肯亞 *尼科西亞 - 塞普勒斯 *尼亞美 - 尼日 *努克 - 格陵蘭 *努庫阿洛法 - 湯加 *努美阿 - 新喀里多尼亞 *努瓦克肖特 - 茅利塔尼亞 ===P=== *帕果帕果 - 美屬薩摩亞 *帕拉馬裡博 - 蘇利南 *帕利基爾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帕皮提 - 法屬波利尼西亞 *平壤 - -{zh-hans:朝鮮;zh-hk:朝鮮;zh-tw:北韓;}- *普拉亞 - 維德角 *普裡什蒂納 - 科索沃 ===Q=== *七海愛丁堡 - 特里斯坦-達庫尼亞 *喬治敦 - 阿森松島 *喬治敦 - 蓋亞那 *喬治敦 - 開曼群島 ===S=== *薩格勒布 - 克羅埃西亞 *薩拉熱窩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薩那(憲法) - 葉門 *塞班 - 北馬里亞納群島 *聖彼得港 - 根西 *聖但尼 - 留尼汪 *聖地亞哥(司法和行政) - 智利 *聖多美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聖多明各 - 多明尼加 *聖何塞 - 哥斯大黎加 *聖赫利爾 - 澤西 *聖胡安 - 波多黎各 *聖馬利諾市 - 聖馬利諾 *聖皮埃爾 -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 *聖喬治 - 格瑞那達 *聖薩爾瓦多 - 薩爾瓦多 *聖約翰 - 安地卡及巴布達 *世宗市(行政) - -{zh-hans:韓國;zh-hk:韓國;zh-tw:南韓;}- *首爾(實際) - -{zh-hans:韓國;zh-hk:韓國;zh-tw:南韓;}- *斯德哥爾摩 - 瑞典 *斯科普里 - 馬其頓 *斯里巴加灣市 - 汶萊 *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立法) - 斯里蘭卡 *斯坦利 - 福克蘭群島 / 馬爾維納斯群島 *蘇克雷(司法) - 玻利維亞 *蘇瓦 - 斐濟 *索菲亞 - 保加利亞 ===T=== *塔拉瓦 - 吉里巴斯 *塔林 - 愛沙尼亞 *塔那那利佛 - 馬達加斯加 *塔什干 - 烏茲別克 *臺北市 - 中華民國 *太子港 - 海地 *特古西加爾巴 - 宏都拉斯 *廷布 - 不丹 *突尼西亞 - 突尼西亞 *托爾斯港 - 法羅群島 ===W=== *瓦杜茲 - 列支敦斯登 *瓦爾帕萊索(立法)- 智利 *瓦加杜古 - 布吉納法索 *瓦萊塔 - 馬耳他 *瓦利 - 安圭拉 *瓜地馬拉城 - 瓜地馬拉 *威廉斯塔德 - 庫拉索 *威爾士 - 加帝夫 *維多利亞 - 塞席爾 *維爾紐斯 - 立陶宛 *維拉港 - 萬那杜 *維也納 - 奧地利 *溫得和克 - 奈米比亞 *渥太華 - 加拿大 *烏蘭巴托 - 蒙古 ===X=== *西班牙港 - 千里達及托巴哥 *西島 - 科科斯(基林)群島 *夏洛特阿馬利亞 - 美屬維爾京群島 *新德里 - 印度 *新加坡 ===Y=== *雅典 - 希臘 *雅加達 - 印度尼西亞 *雅溫得 - 喀麥隆 *亞當斯敦 - 皮特凱恩群島 *亞的斯亞貝巴 - 衣索比亞 *亞丁(實際) - 葉門 *亞倫(實際) - 諾魯 *亞穆蘇克羅(官方) - 象牙海岸 *亞松森 - 巴拉圭 *耶路撒冷 - 以色列,巴勒斯坦(參看巴以衝突) *伊斯蘭堡 - 巴基斯坦 *-{zh-hans:永珍;zh-hk:永珍;zh-tw:永珍;}- - 寮國 ===Z=== *詹姆斯敦 - 聖赫勒拿 *朱巴 - 南蘇丹 ==依國家注音拼音排序== 關於-{zh-hant:繁體中文;zh-tw:正體中文;zh-hans:繁體中文}-(注音拼音排序)版本的規劃,請參閱討論頁中的說明。 ===ㄅ=== 中文地區名 英文地區名 中文首都名(繁) 中文首都名(簡) 原文首都名 英文首都名 附註 ㄅ(B) ㄅ(B) ㄅ(B) ㄅ(B) ㄅ(B) ㄅ(B) ㄅ(B) 巴貝多 Barbados -{橋鎮}- -{布里奇敦}-   Bridgetown   巴紐 Papua New Guinea -{摩爾斯貝港}- -{莫爾茲比港}- 巴布亞皮欽語: Pot Mosbi希裡摩圖語: Pot Mosbi Port Moresby   巴拿馬 Panama -{巴拿馬城}- -{巴拿馬城}- 西班牙文: Panamá Panama City   巴拉圭 Paraguay -{亞松森}- -{亞松森}- 西班牙文: Asunción瓜拉尼語: Paraguay Asuncion   巴勒斯坦 Palestine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阿拉伯語: القدس/al-Quds Jerusalem 勢力範圍主要在東耶路撒冷,現由以色列控制,參看以巴衝突 巴林 Bahrain -{麥納瑪}- -{麥納麥}- 阿拉伯語: المنامة/Al-Manāmah Manama   巴哈馬 Bahamas, The -{拿索}- -{拿騷}-   Nassau   巴基斯坦 Pakistan -{伊斯蘭瑪巴德}- -{伊斯蘭堡}- 烏爾都語: اسلام‌اباد/Islāmabād Islamabad   巴西 Brazil -{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 葡萄牙語同右 Brasília   波多黎各 Puerto Rico -{聖胡安}- -{聖胡安}- 西班牙語同右 San Juan 美國屬地 玻利維亞 Bolivia -{拉巴斯}- -{拉巴斯}- 西班牙語: La Paz奇楚瓦語: Chuqiyapu艾瑪拉語: Chuqi Yapu瓜拉尼語: La Paz La Paz   帛琉 Palau -{恩吉魯穆德}- -{恩吉魯穆德}- 帛琉語同右 Ngerulmud   波蘭 Poland -{華沙}- -{華沙}- 波蘭語: Warszawa Warsaw   波札那 Botswana -{嘉柏隆里}- -{哈博羅內}-   Gaborone   波赫 Bosnia and Herzegovina -{塞拉耶佛}- -{薩拉熱窩}- 波士尼亞語: Sarajevo/Сарајево Sarajevo   白俄羅斯 Belarus -{明斯克}- -{明斯克}- 白俄羅斯語: Мінск/Minsk俄羅斯語: Минск/Minsk Minsk   貝南 Benin -{新港}--{柯多努}- -{波多諾伏}--{科托努}- 法語同右 Porto-NovoCotonou 新港為貝南名義首都,但中央政府實際上位於科多努 貝里斯 Belize -{貝爾墨邦}- -{貝爾莫潘}-   Belmopan   北賽普勒斯 Northern Cyprus, Turkish Republic of -{北尼古西亞}- -{北尼科西亞}- 土耳其語:Kuzey Lefkoşa North Nicosia   保加利亞 Bulgaria -{索菲亞}- -{索非亞}- 保加利亞語: София/Sofiya 或 Sofija Sofia   比利時 Belgium -{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 荷蘭語: Brussel法語: Bruxelles德語: Brüssel Brussels   冰島 Iceland -{雷克雅維克}- -{雷克雅未克}- 冰島語同右 Reykjavík   不丹 Bhutan -{辛布}- -{廷布}- 宗喀語: /Thimphu Thimphu   布吉納法索 Burkina Faso -{瓦加杜古}- -{瓦加杜古}- 法語同右 Ouagadougou   ===ㄆㄇ=== 中文地區名 英文地區名 中文首都名(正) 中文首都名(簡) 原文首都名 英文首都名 附註 ㄆ(P) ㄆ(P) ㄆ(P) ㄆ(P) ㄆ(P) ㄆ(P) ㄆ(P) 葡萄牙 Portugal -{里斯本}- -{里斯本}- 葡萄牙語: Lisboa Lisbon   蒲隆地 Burundi -{基特加}- -{基特加}- 法語、基隆迪語同右 Gitega   ㄇ(M) ㄇ(M) ㄇ(M) ㄇ(M) ㄇ(M) ㄇ(M) ㄇ(M) 馬達加斯加 Madagascar -{安塔那那利佛}- -{塔那那利佛}- 馬拉加斯語: Antananarivo法語: Antananarivo/Tananarive Antananarivo   馬拉威 Malawi -{裡朗威}- -{利隆圭}- 奇契瓦語同右 Lilongwe   馬來西亞 Malaysia -{吉隆坡}- -{吉隆坡}- 馬來語: Kuala Lumpur爪夷文: کوالا لومڤور Kuala Lumpur   馬裡 Mali -{巴馬科}- -{巴馬科}- 法語: Bamako班巴拉語: Bamakɔ Bamako   馬其頓 Macedonia, F.Y.R.O. -{史高比耶}- -{斯科普里}- 馬其頓語: Скопје/Skopje Skopje   馬紹爾群島 Marshall Islands -{馬久羅}- -{馬朱羅}- 馬紹爾語: Mājro Majuro   馬爾地夫 Maldives -{馬律}- -{馬累}- 迪維希語: މާލެ/Malé Male   馬爾他 Malta -{瓦勒他}- -{瓦萊塔}- 馬爾他語同右 Valletta   摩納哥 Monaco -{摩納哥}- -{摩納哥}- 法語同右 Monaco   摩洛哥 Morocco -{拉巴特}- -{拉巴特}- 柏柏語: ⵕⵕⴱⴰⵟ/Ṛṛbaṭ阿拉伯語: الرباط/Ar-ribaaṭ Rabat   模里西斯 Mauritius -{路易士港}- -{路易港}- 法語同右 Port Louis   墨西哥 Mexico -{墨西哥城}- -{墨西哥城}- 西班牙語: Ciudad de México納瓦特爾語: Āltepētl Mēxihco Mexico City   莫三比克 Mozambique -{馬布多}- -{馬普托}- 葡萄牙語同右 Maputo   摩爾多瓦 Moldova -{基希涅夫}- -{基希訥烏}- 羅馬尼亞語: Chișinău Chisinau   美國 America, United States of -{華盛頓}- -{華盛頓}-   Washington D.C.   茅利塔尼亞 Mauritania -{諾克少}- -{努瓦克肖特}- 柏柏語: ⵏⵡⴰⴽⵛⵓⵟ/Nwakcuṭ阿拉伯語: نواكشوط/nwakšūṭ Nouakchott   曼島 Man, Isle of -{道格拉斯}- -{道格拉斯}- 曼島語: Doolish Douglas 英國皇家屬地 蒙古 Mongolia -{烏蘭巴託}- -{烏蘭巴托}- 蒙古語: Улаанбаатар/Ulaanbaatar Ulaanbaatar   孟加拉 Bangladesh -{達卡}- -{達卡}- 孟加拉語: /Dhaka Dhaka   緬甸 Myanmar -{奈比多}- -{內比都}- 緬甸語: နေပြည်တော်/Nay Pyi Taw Naypyidaw   秘魯 Peru -{利馬}- -{利馬}- 奇楚瓦語: Limaq Lima   密克羅尼西亞 Micronesia -{帕利基爾}- -{帕利基爾}-   Palikir   ===ㄈㄉㄊ=== 中文地區名 英文地區名 中文首都名(繁) 中文首都名(簡) 原文首都名 英文首都名 附註 ㄈ(F) ㄈ(F) ㄈ(F) ㄈ(F) ㄈ(F) ㄈ(F) ㄈ(F) 法國 France -{巴黎}- -{巴黎}- 法語同右 Paris   菲律賓 Philippines, The -{馬尼拉}- -{馬尼拉}- 菲律賓語: Maynila Manila   斐濟 Fiji -{蘇瓦}- -{蘇瓦}- 斐濟語、斐濟印地文同右 Suva   芬蘭 Finland -{赫爾辛基}- -{赫爾辛基}- 芬蘭語: Helsinki瑞典語: Helsingfors Helsinki   ㄉ(D) ㄉ(D) ㄉ(D) ㄉ(D) ㄉ(D) ㄉ(D) ㄉ(D) 德國 Germany -{柏林}- -{柏林}- 德文同右 Berlin   丹麥 Denmark -{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 丹麥語: København Copenhagen   多米尼克 Dominica -{羅索}- -{羅索}-   Roseau   多明尼加共和國 Dominican Republic -{聖多明哥}- -{聖多明各}- 西班牙語同右 Santo Domingo   多哥 Togo -{洛梅}- -{洛美}- 法語同右 Lomé   東帝汶 East Timor -{狄力}- -{帝力}- 德頓語: Dili葡萄牙語: Díli Dili   東加 Tonga -{努瓜婁發}- -{努庫阿洛法}- 東加語: Nukuʻalofa Nukualofa   ㄊ(T) ㄊ(T) ㄊ(T) ㄊ(T) ㄊ(T) ㄊ(T) ㄊ(T) 塔吉克 Tajikistan -{杜尚貝}- -{杜尚別}- 塔吉克語: Душанбе/Dushanbe Dushanbe   泰國 Thailand -{曼谷}- -{曼谷}- 泰文: กรุงเทพมหานคร /Krung Thep Maha Nakhon Bangkok   坦尚尼亞 Tanzania -{杜篤瑪}--{沙蘭港}- -{多多馬}--{達累斯薩拉姆}- 斯瓦希里語同右 DodomaDar es Salaam 杜篤瑪為預計遷移的新都,但中央政府仍在沙蘭港運作 突尼西亞 Tunisia -{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 柏柏語: ⵜⵓⵏⴻⵙ/Tunes阿拉伯語: تونس/Tūns Tunis   土庫曼 Turkmenistan -{阿什哈巴特}- -{阿什哈巴德}- 土庫曼語: Aşgabat Ashgabat   土耳其 Turkey -{安卡拉}- -{安卡拉}- 土耳其語同右 Ankara   吐瓦魯 Tuvalu -{富那富提}- -{富納富提}- 吐瓦魯語同右 Funafuti   ===ㄋㄌ=== 中文地區名 英文地區名 中文首都名(繁) 中文首都名(簡) 原文首都名 英文首都名 附註 ㄋ(N) ㄋ(N) ㄋ(N) ㄋ(N) ㄋ(N) ㄋ(N) ㄋ(N) 奈及利亞 Nigeria -{阿布札}- -{阿布賈}-   Abuja   南非 South Africa -{普利托利亞}-(行政)-{開普敦}-(立法)-{布隆泉}-(司法) -{比勒陀利亞}-(行政)-{開普敦}-(立法)-{布隆方丹}-(司法) 南非語: Kaapstad; Pretoria; Bloemfontein祖魯語: IKapa; IPitoli; IBloemfontein科薩語: IKapa; E-Pitoli; EBloemfontein PretoriaCape TownBloemfontein 南非採三首都制,行政、立法與司法中心設於不同城市 南蘇丹 South Sudan -{朱巴}- -{朱巴}- 阿拉伯語: جوبا/Dschūbā Juba   尼泊爾 Nepal -{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 尼泊爾語: काठमाडौं/Kāṭhmāḍaũ Kathmandu   尼加拉瓜 Nicaragua -{馬拿瓜}- -{馬那瓜}- 西班牙語同右 Managua   尼日 Niger -{尼阿美}- -{尼亞美}- 法語同右 Niamey   紐西蘭 New Zealand -{威靈頓}- -{惠靈頓}- 毛利語: Poneke/Te Whanganui-a-Tara Wellington   紐埃 Niue -{阿洛非}- -{阿洛菲}-   Alofi 紐埃為紐西蘭下屬的自由結合自治國 諾魯 Nauru -{亞倫}- -{亞倫}-   Yaren 無首都,行政中心設於亞倫  挪威 Norway -{奧斯陸}- -{奧斯陸}- 挪威語同右 Oslo   ㄌ(L) ㄌ(L) ㄌ(L) ㄌ(L) ㄌ(L) ㄌ(L) ㄌ(L) 拉脫維亞 Latvia -{里加}- -{里加}- 拉脫維亞語: Rīga Riga   賴比瑞亞 Liberia -{蒙羅維亞}- -{蒙羅維亞}-   Monrovia   賴索托 Lesotho -{馬塞魯}- -{馬塞盧}- 塞索托語同右 Maseru   黎巴嫩 Lebanon -{貝魯特}- -{貝魯特}- 阿拉伯語: بيروت/Bayrūt Beirut   利比亞 Libya -{的黎波里}- -{的黎波里}- 柏柏語: ⵟⵔⴰⴱⵍⴻⵙ/Ṭrables阿拉伯語: طرابلس/Tarabulus Tripoli   立陶宛 Lithuania -{維爾紐斯}- -{維爾紐斯}- 立陶宛語同右 Vilnius   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 -{瓦都茲}- -{瓦杜茲}- 德文同右 Vaduz   寮國 Laos -{永珍}- -{永珍}- 寮語: ວຽງຈັນ/Viangchan Vientiane   盧森堡 Luxembourg -{盧森堡城}- -{盧森堡}- 盧森堡語: Lëtzebuerg德語: Luxemburg法語: Luxembourg Luxembourg City   盧安達 Rwanda -{吉佳利}- -{基加利}- 法語、盧安達語同右 Kigali   羅馬尼亞 Romania -{布加勒斯特}- -{布加勒斯特}- 羅馬尼亞語: București Bucharest   ===ㄍㄎㄏ=== 中文地區名 英文地區名 中文首都名(繁) 中文首都名(簡) 原文首都名 英文首都名 附註 ㄍ(G) ㄍ(G) ㄍ(G) ㄍ(G) ㄍ(G) ㄍ(G) ㄍ(G) 瓜地馬拉 Guatemala -{瓜地馬拉市}- -{瓜地馬拉城}- 西班牙文: La Nueva Guatemala de la Asunción Guatemala City   哥倫比亞 Colombia -{波哥大}- 波哥大 西班牙語同右 Bogotá   格瑞那達 Grenada -{聖喬治}- -{聖喬治}-   St. George's   哥斯大黎加 Costa Rica -{聖荷西}- -{聖何塞}- 西班牙語同右 San José   蓋亞那 Guyana -{喬治城}- -{喬治敦}-   Georgetown   甘比亞 Gambia, The -{班竹市}- -{班珠爾}-   Banjul   根息島 Guernsey -{聖彼得港}- -{聖彼得港}-   Saint Peter Port 英國皇家屬地 剛果(金) Congo,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金夏沙}- -{金沙薩}- 法語同右 Kinshasa   剛果(布) Congo, Republic of the -{布拉札維爾}- -{布拉柴維爾}- 法語同右 Brazzaville   古巴 Cuba -{哈瓦那}- -{哈瓦那}- 西班牙文: La Habana Havana   ㄎ(K) ㄎ(K) ㄎ(K) ㄎ(K) ㄎ(K) ㄎ(K) ㄎ(K) 卡達 Qatar -{杜哈}- -{多哈}- 阿拉伯語: الدوحة/Ad-Dawḥah Doha   葛摩 Comoros -{莫洛尼}- -{莫羅尼}- 葛摩語: Moroni阿拉伯語: موروني/Moroni法語: Moroni Moroni   喀麥隆 Cameroon -{雅溫德}- -{雅溫得}- 法語同右 Yaoundé   克羅埃西亞 Croatia -{札格拉布}- -{薩格勒布}- 克羅埃西亞語同右 Zagreb   科威特 Kuwait -{科威特市}- -{科威特城}- 阿拉伯語: مدينة الكويت/Madinat Al-Kuwayt Kuwait City   肯亞 Kenya -{奈洛比}- -{內羅畢}- 斯瓦希里語同右 Nairobi   ㄏ(H) ㄏ(H) ㄏ(H) ㄏ(H) ㄏ(H) ㄏ(H) ㄏ(H) 哈薩克 Kazakhstan -{阿斯塔納}- -{阿斯塔納}- 哈薩克語: Астана/Astana阿拉伯語: استانا俄語: Астана Astana 原名努爾蘇丹  荷蘭 Netherlands -{阿姆斯特丹}--{海牙}- -{阿姆斯特丹}- 荷蘭語: Amsterdam; Den Haag AmsterdamHague, The 荷蘭的首都名義上位於阿姆司特丹,但中央政府實際上位在海牙 海地 Haiti -{太子港}- -{太子港}- 法語: Port-au-Prince海地克里奧爾語: Pòtoprens Port-au-Prince   宏都拉斯 Honduras -{德古西加巴}- -{特古西加爾巴}- 西班牙語同右 Tegucigalpa   ===ㄐㄑㄒ=== 中文地區名 英文地區名 中文首都名(繁) 中文首都名(簡) 原文首都名 英文首都名 附註 ㄐ(J) ㄐ(J) ㄐ(J) ㄐ(J) ㄐ(J) ㄐ(J) ㄐ(J) 吉布地 Djibouti -{吉布地}- -{吉布提}- 阿拉伯語: جيبوتي/Jībūtī法語: Djibouti Djibouti   吉里巴斯 Kiribati -{塔拉瓦}- -{塔拉瓦}- 吉里巴斯語同右 Tarawa   吉爾吉斯 Kyrgyzstan -{比斯凱克}- -{比什凱克}- 吉爾吉斯語: Бишкек/Bishkek俄語: Бишкек/Bishkek Bishkek   幾內亞 Guinea -{柯那克里}- -{科納克里}- 法語: Conakry馬林克語、蘇蘇語: Kɔnakiri富拉語: Konakiri Conakry   幾內亞比索 Guinea-Bissau -{比索}- -{比紹}- 葡萄牙語同右 Bissau   加彭 Gabon -{利波維爾}- -{利伯維爾}- 法語同右 Libreville   迦納 Ghana -{阿克拉}- -{阿克拉}-   Accra   加拿大 Canada -{渥太華}- -{渥太華}- 法語、原住民語同右 Ottawa   捷克 Czech Republic -{布拉格}- -{布拉格}- 捷克語: Praha Prague   柬埔寨 Cambodia -{金邊}- -{金邊}- 高棉語: ភ្នំពេញ/Phnom Penh Phnom Penh   ㄑ(Q;Ci) ㄑ(Q;Ci) ㄑ(Q;Ci) ㄑ(Q;Ci) ㄑ(Q;Ci) ㄑ(Q;Ci) ㄑ(Q;Ci) 喬治亞 Georgia -{提比利西}- -{第比利斯}- 喬治亞語: თბილისი/Tbilisi Tbilisi   千里達及託巴哥 Trinidad and Tobago -{西班牙港}- -{西班牙港}-   Port of Spain   ㄒ(X;Si) ㄒ(X;Si) ㄒ(X;Si) ㄒ(X;Si) ㄒ(X;Si) ㄒ(X;Si) ㄒ(X;Si) 西班牙 Spain -{馬德里}- -{馬德里}- 西班牙語、加利西亞語、加泰隆尼亞語:Madrid巴斯克語: Madril Madrid   希臘 Greece -{雅典}- -{雅典}- 希臘文: Αθήναι/Athinai 或 Αθήνα/Athina Athens   西撒哈拉 West Sahara -{阿尤恩}- -{阿尤恩}- 馬格里布阿拉伯語: لعيون/Laʕyūn 西班牙語: El-Aaiún柏柏語: ⵍⵄⵢⵓⵏ/Leɛyun Laayoune 爭議地區,由摩洛哥佔領中 辛巴威 Zimbabwe -{哈拉雷}- -{哈拉雷}- 修納語同右 Harare   新加坡 Singapore -{新加坡}- -{新加坡}- 馬來語:Singapura坦米爾語: சிங்கப்பூர் Singapore   象牙海岸 Côte d'Ivoire -{雅穆索戈}--{阿必尚}- -{亞穆蘇克羅}--{阿比讓}- 法語同右 YamoussoukroAbidjan 雅穆索戈為預計搬遷的新都,但中央政府仍在阿必尚運作 敘利亞 Syria -{大馬士革}- -{大馬士革}- 阿拉伯語: الشام/Dimashq 或 دمشق/Ash-Sham Damascus   匈牙利 Hungary -{布達佩斯}- -{布達佩斯}- 匈牙利語同右 Budapest   ===ㄓㄔㄕㄖㄗ=== 中文地區名 英文地區名 中文首都名(繁) 中文首都名(簡) 原文首都名 英文首都名 附註 ㄓ(Zh;Jh) ㄓ(Zh;Jh) ㄓ(Zh;Jh) ㄓ(Zh;Jh) ㄓ(Zh;Jh) ㄓ(Zh;Jh) ㄓ(Zh;Jh) 智利 Chile -{聖地牙哥}- -{聖地亞哥}- 西班牙文: Santiago 或 Santiago de Chile Santiago   中非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班基}- -{班吉}- 法語: Bangui桑戈語: Bangî Bangui   中華民國 Republic of China 臺北 -{臺北}- 中文:臺北市 Taipei   中華人民共和國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北京}- -{北京}-   Beijing   ㄔ(Ch) ㄔ(Ch) ㄔ(Ch) ㄔ(Ch) ㄔ(Ch) ㄔ(Ch) ㄔ(Ch) 赤道幾內亞 Equatorial Guinea -{馬拉波}- -{馬拉博}- 西班牙語同右 Malabo   查德 Chad -{恩加美納}- -{恩賈梅納}- 法語: Ndjamena阿拉伯語: نجامينا/Nijāmīnā N'Djamena   ㄕ(Sh) ㄕ(Sh) ㄕ(Sh) ㄕ(Sh) ㄕ(Sh) ㄕ(Sh) ㄕ(Sh) 獅子山 Sierra Leone -{自由城}- -{弗里敦}-   Freetown   史瓦濟蘭 Swaziland -{墨巴本}- -{姆巴巴內}- 史瓦濟語: ÉMbábáne Mbabane   沙烏地阿拉伯 Saudi Arabia -{利雅德}- -{利雅得}- 阿拉伯文: الرياض/Ar-Riyāḍ Riyadh   尚比亞 Zambia -{路沙卡}- -{盧薩卡}-   Lusaka   聖馬利諾 San Marino -{聖馬利諾}- -{聖馬利諾}- 義大利語: Città di San Marino San Marino   聖多美與普林西比 Democratic Republic of Sao Tome and Principe -{聖多美}- -{聖多美}- 葡萄牙語同右 São Tomé   聖露西亞 Saint Lucia -{卡斯翠}- -{卡斯特里}-   Castries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Saint Kitts and Nevis -{巴士地}- -{巴斯特爾}-   Basseterre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金石城}- -{金斯敦}-   Kingstown   ㄖ(R) ㄖ(R) ㄖ(R) ㄖ(R) ㄖ(R) ㄖ(R) ㄖ(R) 日本 Japan -{東京}- -{東京}- 日語:東京都日語假名:とうきょうと Tokyo 現行的日本法律雖然沒有直接指定首都位置,但近代部分的詔書與廢止法律提及東京為首都。日本在1950年制定的《》曾宣示東京都的首都地位,該法在1956年廢止後,後繼的《》則將東京都與周圍地區定為日本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中心的「首都圈」。 瑞典 Sweden -{斯德哥爾摩}- -{斯德哥爾摩}- 瑞典語同右 Stockholm   瑞士 Switzerland -{伯恩}- -{伯爾尼}- 德語: Bern法語: Berne義大利語、羅曼什語: Berna Bern   ㄗ(Z) ㄗ(Z) ㄗ(Z) ㄗ(Z) ㄗ(Z) ㄗ(Z) ㄗ(Z) 澤西島 Jersey -{聖艾利耶}- -{聖赫利爾}- 法語: Saint Hélier澤西語: Saint Hélyi St. Helier 英國皇家屬地 ===ㄙㄚㄜ=== 中文地區名 英文地區名 中文首都名(繁) 中文首都名(簡) 原文首都名 英文首都名 附註 ㄙ(S) ㄙ(S) ㄙ(S) ㄙ(S) ㄙ(S) ㄙ(S) ㄙ(S) 斯里蘭卡 Sri Lanka -{可倫坡}--{可提}- -{科倫坡}--{科特}- 僧伽羅語: කොළඹ(可倫坡)ශ්‍රී ජයවර්ධනපුර කෝට්ටේ(可提)坦米爾語: கொழும்பு(可倫坡)ஶ்ரீ ஜெயவர்த்தனபுரம் கோட்டை(可提) ColomboSri Jayawardenepura Kotte 可倫坡為名義首都,但中央政府實際所在地位於可倫坡郊區的可提 斯洛伐克 Slovakia -{布拉提斯拉瓦}- -{布拉迪斯拉發}- 斯洛伐克語同右 Bratislava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盧布亞那}- -{盧布林雅那}- 斯洛維尼亞語同右 Ljubljana   薩摩亞 Samoa -{阿庇亞}- -{阿皮亞}- 薩摩亞語同右 Apia   薩爾瓦多 El Salvador -{聖薩爾瓦多}- -{聖薩爾瓦多}- 西班牙語同右 San Salvador   賽普勒斯 Cyprus, Republic of -{尼古西亞}- -{尼科西亞}- 希臘語: Λευκωσία/Lefkosia土耳其語: Lefkoşa Nicosia   塞內加爾 Senegal -{達卡}- -{達喀爾}- 法語同右 Dakar   塞席爾 Seychelles -{維多利亞}- -{維多利亞}- 法語同右 Victoria   塞爾維亞 Serbia -{貝爾格勒}- -{貝爾格萊德}- 塞爾維亞語: Београд/Beograd Belgrade   蘇丹 Sudan -{喀土穆}- -{喀土穆}- 阿拉伯語: الخرطوم/Al-Khartûm Khartoum   蘇利南 Suriname -{巴拉馬利波}- -{帕拉馬裡博}- 荷蘭語同右 Paramaribo   索馬利亞 Somalia -{摩加迪休}- -{摩加迪沙}- 索馬利亞語: Muqdisho阿拉伯語: مقديشو/Maqadīshū Mogadishu   索羅門群島 Solomon Islands -{荷尼亞拉}- -{霍尼亞拉}- 所羅門皮欽語: Honiala Honiara   ㄚ(A) ㄚ(A) ㄚ(A) ㄚ(A) ㄚ(A) ㄚ(A) ㄚ(A) 阿曼 Oman -{馬斯喀特}- -{馬斯喀特}- 阿拉伯語: مسقط/Masqaṭ Muscat   阿富汗 Afghanistan -{喀布林}- -{喀布林}- 普什圖語、達利語: كابل/Kabul Kabul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United Arab Emirates -{阿布達比}- -{阿布扎比}- 阿拉伯文: أبوظبي/‘Abū ẓabī Abu Dhabi   阿魯巴 Aruba -{奧倫吉士達}- -{奧倫吉士達}- 荷蘭語: Oranjestad帕皮阿門託語: Oranjestad Oranjestad 荷蘭海外屬地 阿根廷 Argentina -{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 西班牙語同右 Buenos Aires   阿爾巴尼亞 Albania -{地拉那}- -{地拉那}- 阿爾巴尼亞語同右 Tirana   阿爾及利亞 Algeria -{阿爾及爾}- -{阿爾及爾}- 柏柏語: ⴷⵣⴰⵢⴻⵔ/Dzayer阿拉伯語: الجزائر/Al-Jazā'ir Algiers   ㄜ(E) ㄜ(E) ㄜ(E) ㄜ(E) ㄜ(E) ㄜ(E) ㄜ(E) 厄利垂亞 Eritrea -{阿斯瑪拉}- -{阿斯馬拉}- 提格雷語: አሥመራ/Asmära阿拉伯語: أسمرا/Asmaraa Asmara   俄羅斯 Russia -{莫斯科}- -{莫斯科}- 俄文: Москва/Moskva Moscow   厄瓜多 Ecuador -{基多}- -{基多}- 西班牙語同右 Quito   ===ㄞㄠㄢㄧㄨㄩ=== 中文地區名 英文地區名 中文首都名(繁) 中文首都名(簡) 原文首都名 英文首都名 附註 ㄞ(A) ㄞ(A) ㄞ(A) ㄞ(A) ㄞ(A) ㄞ(A) ㄞ(A) 埃及 Egypt -{開羅}- -{開羅}- 阿拉伯文: القاهرة/Al-Qāhirah Cairo   愛沙尼亞 Estonia -{塔林}- -{塔林}- 愛沙尼亞語同右 Tallinn   愛爾蘭 Ireland -{都柏林}- -{都柏林}- 愛爾蘭語: Baile Átha Cliath Dublin   ㄠ(A) ㄠ(A) ㄠ(A) ㄠ(A) ㄠ(A) ㄠ(A) ㄠ(A) 澳大利亞 Australia -{坎培拉}- -{堪培拉}-   Canberra   奧地利 Austria -{維也納}- -{維也納}- 德文: Wien Vienna   ㄢ(A) ㄢ(A) ㄢ(A) ㄢ(A) ㄢ(A) ㄢ(A) ㄢ(A) 安道爾 Andorra -{安道爾城}- -{安道爾城}- 加泰羅尼亞語同右 Andorra la Vella   安地卡及巴布達 Antigua and Barbuda -{聖約翰}- -{聖約翰}-   St. John's   安哥拉 Angola -{魯安達}- -{羅安達}- 葡萄牙語同右 Luanda   ㄧ(Y) ㄧ(Y) ㄧ(Y) ㄧ(Y) ㄧ(Y) ㄧ(Y) ㄧ(Y) 義大利 Italy -{羅馬}- -{羅馬市}- 義大利文: Roma Rome   伊拉克 Iraq -{巴格達}- -{巴格達}- 阿拉伯文: بغداد/Baghdād庫德語: Bexda Baghdad   伊朗 Iran -{德黑蘭}- -{德黑蘭}- 波斯語: تهران/Tehrān Tehran   衣索匹亞 Ethiopia -{阿迪斯阿貝巴}- -{亞的斯亞貝巴}- 阿姆哈拉語: አዲስ አበ/Addis Abäba Addis Ababa   以色列 Israel -{耶路撒冷}--{臺拉維夫}- -{耶路撒冷}--{特拉維夫}- 希伯來語: יְרוּשָׁלַיִם/Yerushalayim(耶路撒冷)תל אביב/Tel Aviv(臺拉維夫)阿拉伯語: القدس/al-Quds(耶路撒冷)تل أبيب/Tall Abīb(臺拉維夫) JerusalemTel Aviv 雖然以色列官方定都於耶路撒冷,但中央政府與各國駐以外館仍集中於臺拉維夫 牙買加 Jamaica -{京斯敦}- -{金斯敦}- 牙買加皮欽語: Kinston Kingston   亞美尼亞 Armenia -{葉裡溫}- -{埃裡溫}- 亞美尼亞語: Երեվան/Yerevan Yerevan   亞塞拜然 Azerbaijan -{巴庫}- -{巴庫}- 亞塞拜然語: Bakı Baku   葉門 Yemen -{沙那}- -{薩那}- 阿拉伯文: صنعاء/Ṣan‘ā’ Sanaa   印尼 Indonesia -{雅加達}- -{雅加達}- 印尼語同右 Jakarta   印度 India -{新德里}- -{新德里}- 阿薩姆語: নতুন দিল্লী/Nôtun Dilli孟加拉語: /Nôtun Dilli古吉拉特語: નવી દિલ્હી/Navī Dilhī印地語: नई दिल्ली/Naī Dillī卡納達語: ನವ ದೆಹಲಿ/Nava Dehali孔卡尼語: नवी दिल्ली/Navī Dillī馬拉雅拉姆語: ന്യൂഡല്ഹി/Nyūḍalhi邁蒂利語: नवी दिल्ली/Navī Dillī尼泊爾語: नयाँ दिल्ली/Naya Dilli奧裡亞語: ନୂଆଦିଲ୍ଲୀ/Nūadillī旁遮普語: ਨਵੀਂ ਦਿੱਲੀ/Navīñ Dillī梵語: दिल्ली/Nava Dehalī坦米爾語: புதுடில்லி/Puduḍilli泰盧固語: క్రొత్త ఢిల్లీ/Krothha ḍhillī克什米爾語: નવી દિલ્હી New Delhi   英國 United Kingdom -{倫敦}- -{倫敦}- 威爾斯語: Llundain蘇格蘭語: Lunnon蘇格蘭蓋爾語: Lunnainn愛爾蘭語: Londain康瓦爾語: Loundres London   約旦 Jordan -{安曼}- -{安曼}- 阿拉伯文: عمان/‘Ammān Amman   ㄨ(W) ㄨ(W) ㄨ(W) ㄨ(W) ㄨ(W) ㄨ(W) ㄨ(W) 烏拉圭 Uruguay -{蒙特維多}- -{蒙得維的亞}- 西班牙語同右 Montevideo   烏幹達 Uganda -{坎帕拉}- -{坎帕拉}- 斯瓦希里語同右 Kampala   烏克蘭 Ukraine -{基輔}- -{基輔}- 烏克蘭文: Київ/Kyїv Kiev   烏茲別克 Uzbekistan -{塔什干}- -{塔什干}- 烏茲別克語: Тошкент/Toshkent Tashkent   維德角 Cape Verde -{培亞}- -{普拉亞}- 葡萄牙語同右 Praia   委內瑞拉 Venezuela -{卡拉卡斯}- -{加拉加斯}- 西班牙語同右 Caracas   萬那杜 Vanuatu -{維拉港}- -{維拉港}- 法語: Port-Vila Port Vila   汶萊 Brunei -{斯里巴卡旺市}- -{斯里巴加灣市}- 馬來語: Bandar Seri Begawan 或 Bandar爪夷文: باندر سري بڬاون Bandar Seri Begawan   ㄩ(Y) ㄩ(Y) ㄩ(Y) ㄩ(Y) ㄩ(Y) ㄩ(Y) ㄩ(Y) 越南 Vietnam -{河內}- -{河內}- 越南文: Hà Nội Hanoi   ==依國家英文字母排序== ===A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瑪麗港 瑪麗港 蘇呼米 蘇呼米 喀布林 喀布林 地拉那 地拉那 阿爾及爾 阿爾及爾 安道爾城 安道爾城 羅安達 羅安達 聖約翰 聖約翰 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 埃裡溫 埃裡溫 堪培拉 堪培拉 維也納 維也納 巴庫 巴庫 奧拉涅斯塔德 奧拉涅斯塔德 帕果帕果 帕果帕果 山谷市 山谷市 ===B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拿騷 拿騷 麥納麥 麥納麥 達卡 達卡 布里奇頓 布里奇頓 明斯克 明斯克 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 貝爾莫潘 貝爾莫潘 波多諾伏科多努 波多諾伏 廷布 廷布 蘇克雷 拉巴斯 薩拉熱窩 薩拉熱窩 哈博羅內 哈博羅內 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 最大城市里約熱內盧 斯里巴加灣市 斯里巴加灣 索非亞 索非亞 瓦加杜古 瓦加杜古 基特加 基特加 最大城市及舊都布瓊布拉 哈密爾頓 哈密爾頓 ===C === 國家 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金邊 金邊 雅溫得 杜阿拉 渥太華 渥太華 普拉亞 普拉亞 班吉 班吉 恩賈梅納 恩賈梅納 聖地亞哥 聖地亞哥 北京 北京市 波哥大 波哥大 莫羅尼 莫羅尼 布拉柴維爾 布拉柴維爾 金沙薩 金沙薩 阿瓦魯阿 阿瓦魯阿 威廉斯塔德 威廉斯塔德 聖何塞 聖何塞 亞穆蘇克羅阿比讓 阿比讓 薩格勒布 薩格勒布 哈瓦那 哈瓦那 尼科西亞 尼科西亞 布拉格 布拉格 喬治敦 喬治敦 飛魚灣 飛魚灣 西島 西島 ===D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 吉布提市 吉布提市 羅索 羅索 聖多明各 聖多明各 ===E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基多 基多 開羅 開羅 聖薩爾瓦多 聖薩爾瓦多 馬拉博歐亞拉(預計中) 馬拉博 阿斯馬拉 阿斯馬拉 塔林 塔林 亞的斯亞貝巴 亞的斯亞貝巴 ===F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蘇瓦 蘇瓦 赫爾辛基 赫爾辛基 巴黎 巴黎 斯坦利 斯坦利 托爾斯港 托爾斯港 帕皮提 帕皮提 ===G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利伯維爾 利伯維爾 班珠爾 班珠爾 第比利斯 第比利斯 柏林 柏林 阿克拉 阿克拉 雅典 雅典 聖喬治 聖喬治 瓜地馬拉城 瓜地馬拉城 科納克里 科納克里 比紹 比紹 喬治敦 喬治敦 直布羅陀 直布羅陀 努克 努克 阿加尼亞 阿加尼亞 聖彼得港 聖彼得港 ===H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太子港 太子港 特古西加爾巴 特古西加爾巴 布達佩斯 布達佩斯 ===I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雷克雅未克 雷克雅未克 新德里 新德里 雅加達 雅加達 德黑蘭 德黑蘭 巴格達 巴格達 都柏林 都柏林 耶路撒冷 特拉維夫 羅馬 羅馬 道格拉斯 道格拉斯 ===J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京斯敦 京斯敦 東京都 東京都 安曼 安曼 聖赫利爾 聖赫利爾 ===K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阿斯塔納 阿斯塔納 原名努爾蘇丹 內羅畢 內羅畢 塔拉瓦 塔拉瓦 普裡什蒂納 普裡什蒂納 科威特城 科威特城 比什凱克 比什凱克 ===L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永珍 永珍 里加 里加 貝魯特 貝魯特 馬塞盧 馬塞盧 蒙羅維亞 蒙羅維亞 的黎波里 的黎波里 瓦杜茲 瓦杜茲 維爾紐斯 維爾紐斯 盧森堡市 盧森堡市 ===M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斯科普里 斯科普里 塔那那利佛 塔那那利佛 利隆圭 利隆圭 吉隆坡 布城 馬累 馬累 巴馬科 巴馬科 瓦萊塔 瓦萊塔 馬朱羅 馬朱羅 努瓦克肖特 努瓦克肖特 路易港 路易港 墨西哥城 墨西哥城 帕利基爾 帕利基爾 基希訥烏 基希訥烏 摩納哥 摩納哥 城邦國 烏蘭巴托 烏蘭巴托 波德戈裡察 波德戈裡察 拉巴特 拉巴特 馬普托 馬普托 內比都仰光 內比都 普利茅斯 布萊茲 利特灣是蒙特塞拉特的一座建設中的城鎮,計劃取代布萊茲,作為蒙特塞拉特未來的首府。 ===N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溫得和克 溫得和克 無首都;事實上在亞倫 亞倫區 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 阿姆斯特丹 海牙 惠靈頓 惠靈頓 馬那瓜 馬那瓜 尼亞美 尼亞美 阿布賈 阿布賈 阿洛菲 阿洛菲 平壤 平壤 奧斯陸 奧斯陸 尼科西亞 北尼科西亞 努美阿 努美阿 塞班島 塞班島(國會山) ===O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馬斯喀特 馬斯喀特 ===P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伊斯蘭堡 伊斯蘭堡 恩吉魯穆德 恩吉魯穆德 耶路撒冷東耶路撒冷 拉姆安拉 巴拿馬城 巴拿馬城 莫爾茲比港 莫爾茲比港 亞松森 亞松森 利馬 利馬 馬尼拉 馬尼拉 華沙 華沙 里斯本 里斯本 亞當斯敦 亞當斯敦 聖胡安 聖胡安 ===Q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多哈 多哈 ===R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布加勒斯特 布加勒斯特 莫斯科 莫斯科 基加利 基加利 ===S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朗伊爾城 奧斯陸 阿尤恩 提法裡提 菲利普斯堡 菲利普斯堡 馬裡戈特 馬裡戈特 古斯塔維亞 古斯塔維亞 詹姆斯敦 詹姆斯敦 聖皮埃爾 聖皮埃爾 巴斯特爾 巴斯特爾 卡斯特里 卡斯特里 金斯敦 金斯敦 阿皮亞 阿皮亞 聖馬利諾 聖馬利諾 聖多美 聖多美 利雅得 利雅得 達喀爾 達喀爾 貝爾格萊德 貝爾格萊德 維多利亞 維多利亞 弗里敦 弗里敦 新加坡 新加坡 城邦國 布拉迪斯拉發 布拉迪斯拉發 盧布林雅那 盧布林雅那 霍尼亞拉 霍尼亞拉 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 哈爾格薩 哈爾格薩 比勒陀利亞布隆方丹開普敦 比勒陀利亞 世宗 首爾 茨欣瓦利 茨欣瓦利 朱巴 拉姆塞爾 馬德里 馬德里 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科倫坡 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 喀土穆 喀土穆 帕拉馬裡博 帕拉馬裡博 墨巴本洛班巴 墨巴本 斯德哥爾摩 斯德哥爾摩 NA 伯爾尼 大馬士革 大馬士革 卡米什利 卡米什利 ===T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臺北市 臺北市 參見:中華民國首都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杜尚別 杜尚別 多多馬 達累斯薩拉姆 曼谷 曼谷 帝力 帝力 洛美 洛美 努庫阿洛法 努庫阿洛法 西班牙港 西班牙港 突尼西亞市 突尼西亞市 安卡拉 安卡拉 阿什哈巴德 阿什哈巴德 富納富提 富納富提 蒂拉斯波爾 蒂拉斯波爾 惠靈頓 阿塔富 科伯恩城 科伯恩城 ===U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坎帕拉 坎帕拉 基輔 基輔 阿布扎比 阿布扎比 倫敦 倫敦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蒙得維的亞 蒙得維的亞 塔什干 塔什干 ===V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維拉港 維拉港 梵蒂岡 梵蒂岡 城邦國 加拉加斯 加拉加斯 河內 河內 羅德城 羅德城 夏洛特阿馬利亞 夏洛特阿馬利亞 ===W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阿尤恩 提法裡提 馬塔烏圖 馬塔烏圖 ===Y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薩那 亞丁 ===Z === 主權國家和地區 法定行政首都 中央政府所在地 備註 盧薩卡 盧薩卡 哈拉雷 哈拉雷 ==參考文獻== *Geographica - The Complete Illustrated World Reference (1999), Random House Australia/Periplus, ISBN 962-593-622-X *Financial Times World Desk Reference, 5th Edition (2003), Dorling Kindersley, UK. ISBN 0-7513-4889-9 *World Fact Book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 *臺灣正體中文譯名參考: **世界各國與地區資訊 中華民國外交部 **國外郵政國名/地區名中英文對照表 中華郵政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國家教育研究院 字母 Category:各國城市列表
伊利諾伊州
伊利諾州(,),簡稱伊州,是一個位於美國中西部的州,州名源自曾在此居住的伊利尼維克()印第安人部落。「Illinois」這個名字就是法國殖民者根據此部落名稱變形而得來的。伊利諾州的州府是位於該州南部的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伊利諾州的美國郵政縮寫程式碼為「IL」。州花是,州野花:,州鳥是北美紅雀,州樹是北美白橡。該州首府為春田,最大城市為芝加哥。 == 歷史 == 以印第安人伊利諾伊部落之名(Iliniwek)命名,意思是戰士。考古證據表明早在公元前1萬年就有人類活動。10-14世紀南方的卡霍基亞出現了城市型聚落,例如卡霍基亞遺址。 17-18世紀法國探險家沿著密西西比河溯流而上,進入伊利諾伊中西部開展貿易,並開闢了密西西比河經伊利諾伊河進入五大湖區的貿易通道,期間建立了皮奧里亞等定居點。此後法國將伊利諾伊納入新法蘭西殖民地。 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法國戰敗,將五大湖區和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但英國頒佈禁止墾殖的禁令,不允許北美東岸十三個殖民地的居民遷入。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軍曾試圖進軍此地區,但沒有證據表明美軍長期佔領過該地。戰後,1783年的巴黎條約將密西西比河以東的英國殖民地割讓與美國,其中包括伊利諾伊。此後伊利諾伊屬於西北領地。 1809年2月3日,伊利諾伊領地成立。領地成立後歐洲人開始大量定居在伊利諾伊,由於彼時陸路交通不便,人們在中西部的交通主要依靠河流,所以位於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交匯處的南部成為伊利諾伊早期的經濟和人口中心,因此這一地區劃設的縣普遍比北方的小。1818年12月3日,伊利諾伊成為美國的第21個州,但原屬於伊利諾伊領地的北部地區被分割出來,成立威斯康辛領地。直到此時,伊利諾伊仍舊是邊疆地區,大部分地區仍然由契卡波、卡霍基亞和伊利尼維克等部族的印第安人控制。 1832年4月發生黑鷹戰爭,為美國政府與美洲原住民之間的戰爭。蘇族領導者黑鷹,率領密西西比河兩岸的數個蘇族部落,在伊利諾伊州與愛荷華州一帶,與美國政府作戰。雖然戰爭伊始印第安人主要針對入侵的定居者和殖民者,且無意對抗美國政府,但美國政府仍舊將印第安人視為威脅和野蠻的象徵,加上印第安人遷移法的透過及其引發的不人道的強迫遷移,黑鷹不得不對抗聯邦政府以保護他的族人。雖然印第安人對殖民者和美軍造成相當大的打擊,但原住民部落聯軍最終遭擊敗。 1834年林肯當選為州議員開始其政治生涯,因此該州也被稱為“林肯之地”(Land of Lincoln)。林肯在該州的主要活動區域是中部的迪凱特、春田以及布魯明頓。其中迪凱特是其在伊利諾伊的第一個定居地,春田則是他經營律師事務所和在政壇上嶄露頭角的地方。另外,伊利諾伊州的林肯市是第一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鎮。 1880-1920年間伊利諾伊州和芝加哥經歷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芝加哥人口迅速增長,與此同時伊利諾伊州多個城市成為了工業城,包括喬利埃特和羅克福德就是在這一時期成為工業區。到1920年,伊利諾伊州已經出現兩個大型都會區,分別是芝加哥和聖路易斯的都會區,這裡的聖路易斯的都會區是指其在伊利諾伊州的延伸部分,包括格拉尼特城和東聖路易斯。 1957年,芝加哥附近的阿貢國家實驗室啟動了美國的第一個實驗性核發電系統,至今有11家核電站正在運營,伊利諾州的核電發電量為全美第一。 1960年,Ray Kroc在Des Plaines開設了第一家麥當勞專賣店(它仍然是一家博物館,在街對面有麥當勞)。 1970年代開始,伊利諾伊州經歷了去工業化和逆城市化帶來的衰退,多個城市因為稅收銳減和市中心空心化出現了高犯罪率和高空置率的問題。其中一些城市因犯罪臭名昭著,如東聖路易斯和斯普林菲爾德。 == 地理與行政區劃 == 該州位於美國中西部,毗鄰密西根湖。與其接壤的州包括:北部的威斯康辛州,西部的愛荷華州和密蘇里州,南部的肯塔基州和東部的印第安納州。 伊利諾州共轄有102個縣,其中本州最大城市芝加哥,隸屬於庫克縣。該州州政府所在地春田市(英語:Springfield),則屬桑加蒙郡管轄。 該州地形平坦,屬於北美中央大平原的一部分。該州除芝加哥地區外幾乎全境屬於密西西比河流域。州內主要河流有密西西比河,俄亥俄河和伊利諾伊河。其中密西西比河是該州西部州界,伊利諾伊州隔該河與愛奧瓦州和密蘇里州相鄰。俄亥俄河是伊利諾伊州東南部州界,隔河與肯塔基相望。兩條河流交匯於該州最南端的開羅,該地同時也是伊利諾伊州最低點,海拔大約100米左右。伊利諾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一級支流,由東北至西南貫穿該州,是州內主要水道,流經芝加哥、秘魯、皮奧里亞等城市,在聖路易斯以北的奧爾頓注入密西西比河。 伊利諾伊州內地勢北高南低,中部和北部地區平坦,南部地區分佈有低矮丘陵。全州地形大部分為冰磧地形,形成於約一萬年前的冰川紀。由於地形平坦,該州以旱作農業為第一產業的支柱產業,主要農產品有玉米、大豆、花生,畜產品以牛肉為主,農業發達且集約化程度高。 == 經濟 == 2021年,伊利諾伊州國民生產總值為9,383億美元,在全美各州中名列第5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74,052美元,在各州中名列第11位。2017 年的家庭收入中位數為 62,992 美元,是全國最高的之一。至2019年2月,伊利諾伊州的失業率為4.2%。 伊利諾伊州是一個工農業並舉的州,在70年代以前工業佔據主導地位,作為該州最大都市的芝加哥至今都有數量和規模都十分龐大的工業產業,並貢獻了大量工作崗位。二戰後工業轉移到其他國家,伊利諾伊州的服務業開始取代工業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由於地形平坦以及土地肥沃,伊利諾伊州也是美國最重要的農業州之一,這支撐了該州農機產業的蓬勃發展。同時芝加哥設有全美乃至世界最大的穀物期貨交易所,州內也有很多鐵路設施專門用於糧食運輸。 == 人口 == 在2020 年美國人口普查中,伊利諾州人口總數為12,812,508人,居全美第六位,與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相比,伊利諾伊州的人口略微下降了 18,000多名居民。全美第三大城市芝加哥位於該州東北部,緊鄰密西根湖。芝加哥是全美一個重要的工業和交通運輸中心。全州超過半數的居民住在芝加哥市及其附近。 目前伊利諾州的種族比例可分為: * 58.3% 白人 * 13.9% 黑人 * 18.2% 拉美裔人 * 5.8% 亞裔美國人 * 0.1% 印地安原住民 * 0.02% 夏威夷原住民與太平洋島民 * 0.4 % 其他混血民眾 伊利諾州人民的前五大籍貫為: * 德國人(19.6%) * 非裔美國人 (15.1%) * 愛爾蘭人(12.2%) * 墨西哥人(9.2%) * 波蘭人(7.5%) 此外,五歲以下的居民佔有7.1%,18歲以下則有26.1%。至於65歲以上則是12.1%。伊利諾州的女性略多於男性,百分比為51%。 == 宗教 == 宗教上,伊利諾州不像其它美國中西部的州,基督新教信徒並未過半,羅馬天主教的比例則約為三成,多分佈在芝加哥都會區周圍。州內居民的宗教信仰比例為 * 44% 基督新教 (宗派:11%浸信宗、7%路德宗、6%衛理宗、3%長老宗、2%聖公宗、2%獨立教會等) * 31% 天主教 * 2% 摩門教 * 1% 猶太教 * 1% 回教 * 1% 佛教 * 3% 其他宗教 * 13% 不可知論或無宗教信仰 == 重要城市 == ===都會區=== 排名 都會區名稱 人口 1 芝加哥-內珀維爾-埃文斯頓 MD 7,109,962 2 埃爾金 MD 766,274 3 萊克縣-基諾沙縣 MD (州內部分) 700,832 4 聖路易斯 MSA (伊州部分) 686,086 5 達文波特-莫林-羅克島 MSA (州內部分) 208,168 6 皮奧里亞 MSA 368,373 7 羅克福德 MSA 337,658 8 尚佩恩-厄巴納 MSA 239,643 9 斯普林菲爾德 MSA 207,636 10 布盧明頓 MSA 188,597 11 渥太華-秘魯 μSA 148,163 12 卡本代爾-馬里昂 MSA 124,475 13 坎卡基 MSA 110,024 14 迪凱特 MSA 104,712 15 丹維爾 MSA 76,806 ===鎮區=== 伊利諾伊州的“鎮區”()是“行政鎮區”()歸類為“小行政單位”()。伊利諾伊州大部分地方都是“鎮區”管轄。“鎮區”和“自治體”()是不一致有重疊。伊利諾伊州的“鎮區”和“鎮”(英語:town)是不屬於同一類別。 ===主要城市=== 伊利諾伊州的主要城市(城市轄區人口超過10萬)包括: 北部:芝加哥、內珀維爾、奧羅拉、喬利埃特、羅克福德 中部:香檳、皮奧里亞、斯普林菲爾德 南部的主要城市大部分沒有超過十萬人口,主要有奧爾頓、格拉尼特城、萬達利亞等 == 主要大學 == * 公立大學 **芝加哥州立大學,芝加哥 **,(Charleston, IL) **州長州立大學,(University Park, IL) **伊利諾州立大學,諾默爾(Normal, IL) **東北伊利諾大學,芝加哥 **北伊利諾大學,迪卡爾布 **,美剛(Macomb, IL) **伊利諾大學系統 ***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芝加哥 ***伊利諾大學春田分校,春田 ***伊利諾大學厄巴拉香檳,香檳 **系統: ***, ***, * 私立大學 ** 西北大學 ** 芝加哥大學 ** 伊利諾理工學院 ** 芝加哥洛約拉大學(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 ** 德保羅大學(DePaul University) ** 芝加哥藝術學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 羅斯福大學(Roosevelt University) ** (Rush University) == 交通 == === 重要機場 === * 芝加哥奧黑爾國際機場(ORD/KORD),美國航空及聯合航空的轉運中心,年起降飛機架次世界第一。 * 芝加哥中途國際機場(MDW/KMDW),西南航空的轉運中心。 === 重要高速公路 === * 55號州際公路 * 57號州際公路 * 70號州際公路 * 72號州際公路 * 74號州際公路 * 80號州際公路 * 88號州際公路 * 90號州際公路 * 94號州際公路 * 290號州際公路 * 294號州際公路 * 355號州際公路 === 水運航道=== 伊利諾伊州的水運系統有兩個中心,一個是西北部的芝加哥所在的密歇根湖,另一個是西側的密西西比河。兩個航運區由伊利諾伊河和芝加哥運河相連,曾是美國中西部最重要的航運通道。隨著六十年代以後美國的去工業化程序和船舶高效化(包括淘汰小型和微型船舶以及集裝箱運輸標準化),加上公路運輸體系的競爭,水運開始大幅度衰退,昔日繁忙的芝加哥運河被閒置,靠近市中心的河段變成觀光通道,同時伊利諾伊河兩岸諸多港城衰落,道兩側建立了大量自然保護區。昔日輝煌的東聖路易斯也徹底衰落。 == 重要職業運動 == === 美式足球 === * NFL ** 芝加哥熊 === 棒球 === * 大聯盟(MLB) ** 芝加哥小熊 ** 芝加哥白襪 * 小聯盟 Minor Leagues ** 皮歐利亞酋長(Peoria Chiefs,1A級中西部聯盟,母隊:芝加哥小熊) ** 坎恩郡美洲獅(Kane County Cougars,1A級中西部聯盟,母隊:奧克蘭運動家) === 籃球 === * NBA ** 芝加哥公牛 * NCAA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 DePaul University === 冰球 === * NHL ** 芝加哥黑鷹隊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伊利諾州政府網站 Category:美國州份 Category:美國中西部
維特 (歌劇)
《維特》(Werther)是法國作曲家馬斯內的歌劇,完成於1892年,指令碼由愛杜亞·布勞(Edouard Blau)、保羅·米利耶(Paul Milliet)以及喬治·哈特曼(Georges Hartmann)根據歌德的小說改編而成。全劇於1892年2月16日,在維也納宮廷劇院首次演出。 == 作品背景 == 這部歌劇取材自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Johann Wolfgang Goethe`s neovel "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1774)。十八世紀下半葉,文人們發起了種種文化運動,歌德便是其中狂飆運動的主要代表。在當時的德國存在著一種十分特殊的社會現象,宮廷貴族階層與中等市民階層之間有一堵密不透風的牆,上流社會認為德語粗魯,真正高雅的只有法語,故對於大多數出自市民階層的知識分子的德語作品評價很低。就連明智的腓特烈大帝也持這種反對的觀點,他的宮廷裡只上演法國悲劇,甚至不歡迎莎士比亞,因為莎翁的戲劇總是將王公貴族和小偷掘墓人放在同一舞臺上,將之視為野蠻、放肆的滑稽戲,是一個對拉丁文一竅不通的人在不成熟時代的產物。中等階級知識分子中普遍懷有一個"新德國"的夢想,他們崇尚自然,熱愛自由,熱衷於孤芳自賞,並不顧冷漠的理智而執著於追求內在的激情,歌德的維特便是這樣一個典型。 馬斯內的《維特》是一部抒情歌劇,作品著重刻畫主人公內心細膩複雜的感受,音樂優美舒緩,富有詩意,情節發展舒緩,對演員的要求很高,要能夠把維特複雜的心理歷程精準地表達出來,如第三幕中那首著名的詠歎調《不要喚醒我》。 == 劇情大綱 == 1780年代,德國法蘭克福鄉間 法官(Le Bailli,男低音)的農莊。法官的妻子早逝,留下九名子女,夫人死的時候吩咐大女兒夏綠蒂(Charlotte,次女高音)照顧好家人。夏綠蒂今年二十歲,活潑美麗,溫柔善良,她很愛自己的母親,時刻記著母親所交代的事情,關心父親,愛護弟妹,家裡人都很依賴她。 一個夏夜,法官與他的孩子在花園裡玩耍,兩個朋友來訪,他們問起晚上的舞會,夏綠蒂是否跟她的未婚夫阿爾伯特一同出席。法官回答說這次陪夏洛蒂參加舞會的是一個詩人,他剛來這裡不久,叫維特(Werther,男高音)。 黃昏,白天裡的暑氣消散,風聲、蟲鳴聲在林中蕭蕭的響,盡頭的夕陽染紅了草木,維特情不自禁的讚美起這一片田園風光(詠嘆調:我還在夢中嗎?)。不遠處就是法官的農莊,他正要去接夏洛蒂參加舞會。僕人把維特帶進房間,正巧穿著禮服的夏綠蒂在分食物給弟妹,她對維特解釋說這些孩子只肯吃他切的麵包。維特驚訝的看著夏綠蒂,首先被她的美貌打動,接著又為她的溫柔感動。他們離開不久後,出門遠行的阿爾伯特(Albert,男中音)突然回來了,他心急的來探望夏綠蒂,卻錯過了,便只好詢問夏綠蒂的妹妹蘇菲(Sophie,女高音)自己未婚妻的情況。深夜的時候舞會結束,維特送夏洛蒂回家,他發現夏綠蒂的愛好與自己十分相同,兩個人過得很愉快,他真希望時間就此停止,因為他已經不可救藥的愛上了夏綠蒂,夏綠蒂的一個細微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話都深深的刻在他的心上。可是夏洛蒂一味迴避他愛慕的表示,並對他講起過世的母親與可愛的弟妹,還說自己要遵守母親遺願,跟阿爾伯特已定下了婚約。無法表達,也不能要求,愛情帶來甜蜜的同時,也令維特受苦。 === 第二幕 === 星期天下午,鄉間教堂的廣場。人們聚在廣場上,準備為牧師夫婦慶祝他們結婚五十週年。阿爾伯特伴著夏綠蒂出席,他們剛剛結婚,人人都稱讚他們的幸福令人羨慕。維特也來了,他站在遠處,默默的望著夏綠蒂。阿爾伯特跟維特作了朋友,並暗示蘇菲對他懷有好感,而維特不以為然。在維特的心裡,他只看到了夏綠蒂,時而激動萬分,時而又莫名的憂鬱。夏綠蒂深知維特對她的愛慕之意,但她是個有夫之婦,便建議維特去旅行,等聖誕節的時候再回來,這樣既得到了鍛鍊又可令他冷靜。維特在心裡想,如果真的愛夏綠蒂就應該為她的處境考慮,於是下決心要永遠離開,來成全夏綠蒂的婚姻幸福。或者,還有死亡,想到這裡,蘇菲突然進來,維特對她很兇。看到妻子安慰哭泣的蘇菲,阿爾伯特心裡明白了維特對夏綠蒂的感情。 === 第三幕 === 聖誕夜,夏綠蒂獨自坐在客廳裡,手上拿著維特寄來的信,她已經讀了無數遍,想借此來驅散對於維特的思念(詠歎調:信之歌)。蘇菲進來喚夏綠蒂去參加聖誕活動,卻見姐姐一臉的憂鬱,她明白夏綠蒂的心思,便勸她不要老是悶在家裡,否則越想越是痛苦。蘇菲走後,夏綠蒂跪在地上祈禱,希望上帝能夠幫助她脫離這不被允許的愛情所帶來的痛苦,這時夏綠蒂吃驚的發現維特就站在門外。這長期的旅途如同一次放逐,維特臉色蒼白,他精疲力竭,卻仍無法忘記夏綠蒂。他回憶起過去兩個人相處時的快樂情景,夏綠蒂感到很不安,便拿出以前維特送給她的自己譯的詩稿,那是愛爾蘭傳說中的詩人莪相(Ossian)的詩,她請維特給她念念。維特一笑,接過詩稿,看到上面的字句令他渾身哆嗦,心裡淒涼,聲音顫抖著念起來:春風啊!你為何將我喚醒?我感到你輕輕的愛撫,可是啊,我已到了盡頭,暴風雨即將來臨,明天,我的族人到來,他見過我美好的青春,他在曠野四處尋覓,卻沒有我的蹤影(詠歎調:春風,為何將我喚醒)。眼淚流下來,夏綠蒂求他停止,維特懷疑他所看見的那對眼睛裡的感情,便再無法剋制得撲倒在夏洛蒂的腳邊訴說著自己對她的愛情,夏綠蒂抬起手又放下,她還是拒絕了維特,她推開維特,跟他告別,並說以後不會再見他。 維特離開,心裡絕望,他對於生已不再留戀,他感到唯有死才能夠化解那充滿了他全部的巨大的痛苦,他作了打算後便差僕人前去向阿爾伯特借獵槍,說是備著在遠行中仿身。 阿爾伯特回來的時候發覺夏綠蒂的行為異常,見維特的僕人來借槍就吩咐夏綠蒂拿給他。一旁的夏綠蒂卻覺得不妙,莫名的恐懼抓住了她的心,她立刻趕去維特的家中,希望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 第四幕 === 維特家的書房,他詢問僕人得槍的情況,知道夏綠蒂的手指曾經撫過這把槍感到欣喜,他一直渴望從夏綠蒂的手中接受死亡,現在自殺彷彿與愛人聯絡到了一起,他一遍遍得吻著手槍。夏綠蒂的預感沒有錯,她跑進房間的時候看到維特躺在血泊中,已經奄奄一息,身邊放著阿爾伯特的槍。夏綠蒂將他抱在懷裡,悲痛的發瘋,她坦白了自己對維特的愛。維特請求夏綠蒂的原諒,為他過去的行為,並表示自己很幸福,死前能夠得到她的愛。這時窗外傳來孩子們聖誕節的歌聲,維特閉上了眼睛,嘴角還留著一絲微笑。 Category:法語歌劇 Category:小說改編歌劇
儒勒·馬斯內
儒勒·埃米爾·弗雷德裡克·馬斯內(;),法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最出名的是他的歌劇,他寫了三十多首。上演最頻繁的兩部是《》(Manon)(1884)和《維特》(Werther)(1892)。他還寫了清唱劇,芭蕾舞,管絃樂作品,偶然寫一些鋼琴曲,歌曲和其他音樂。 在他去世的時候,馬斯內被許多評論家認為是老式的,沒有冒險精神,儘管他的兩部最著名的歌劇在法國和海外仍然流行。經過幾十年的疏忽,他的作品在二十世紀中期開始受到有利的重新評估,其中許多已經上演和錄製。雖然批評家並不把他排在少數傑出的歌劇天才,如莫扎特,威爾第和瓦格納,他的歌劇現在被廣泛接受為美好年代的精心製作和智慧產品。 == 生平 == 馬斯內生於盧瓦爾省附近的小城鎮,父親是高階工程師。他從小顯露出在音樂上的天賦,11歲時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在那裡他師從於他非常欽佩的昂布魯瓦·托馬斯。在1863年畢業時贏得了國家最佳音樂獎 - 羅馬大獎(Prix de Rome)之後,他在許多流派中大量創作,但很快以他的歌劇聞名於世。 1867年和他逝世45年後,他寫了四十多部風格各異的作品,從歌劇院到古典神話,浪漫喜劇,抒情電視劇,以及清唱劇,歌頌和芭蕾舞劇。馬斯內對戲劇和巴黎公眾的成功有了很好的認識。儘管出現了一些錯誤的預計,但他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時候創造了一系列的成功,使他成為法國歌劇的主要作曲家。 像許多當時著名的法國作曲家一樣,馬斯內特成為音樂學院的教授。他從1878年到1896年教導了他的作品,於指揮昂布魯瓦·托馬斯去世後辭職。他的學生包括古斯塔夫·夏龐蒂埃,歐內斯特·肖松,雷納爾多·哈恩和加布裡埃爾·皮埃內。1878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99年榮獲二級勳位。 == 作品節選 == * (Manon),1884年 * 維特(Wether),1892年 * (Hérodiade),1881年 * (Thaïs),1894年 * (Don Quichotte),1910年 == 軼事 == * 中國上海市思南路(原法租界馬斯南路)即為紀念馬斯內而得名。 == 註釋 == == 參考資料 == == 參見 == * 古典音樂作曲家列表 == 外部連結 == * * Official website (Association Massenet Internationale) , International Massenet Association, founded in 1990 * [ All Music biographical notes on Massenet (in English)] * Extensive biography with list of references and compositions (in French) * Rudolf Lehmann's drawing of Massenet in the British Museum, 1893 * * * "Massenet, Mary Garden, and the Chicago Opera 1910–1932" (Includes charts, cast lists, programs, and many photos) * 樂譜資源 ** **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Libraries : *** Werther: Full orchestral score, French text only *** Manon: Full orchestral score, French text only *** Don Quichotte: Vocal score (piano reduction), French and English libretto Category:浪漫主義作曲家 Category:法國作曲家 Category:1842年出生 Category:1912年逝世 Category:19世紀古典音樂作曲家 Category:聖艾蒂安人
自由射手 (歌劇)
《魔彈射手》()是德國作曲家卡爾·馬利亞·馮·韋伯的代表作,亦是德語浪漫主義歌唱劇(Singspiel)之濫觴。 == 作曲經過 == 1817年,時任德勒斯登宮廷樂長的韋伯已然是德語地區的代表作曲家,其歌劇如《森林少女》(Das Waldmädchen)、《》、《》以及《》等作品皆取得可觀的成功,聯篇歌曲作品更被認為具有德意志民族的愛國精神,儼然是「國民作曲家」。《自由射手》故事取材於德國文學家編著的《鬼故事集》(,1810年),指令碼作者是。金德僅用了十天時間,就將整個《魔彈》的指令碼完成,韋伯則是在三年後(1820年)才得以完成這部歌劇。 韋伯原先希望能在自己任職的德勒斯登舉行首演,但由於無法得到當局的支援,他轉而向柏林皇家歌劇院(Königliches Opernhaus,今柏林國立歌劇院)的總經理求助,由於的作品《奧林匹耶》(Olympie)正在此院演出,《魔彈》必須等到翌年(1821)5月才終於展開排練。6月18日,《魔彈》完成了首演。1822年1月,《魔彈》在德勒斯登首次演出,1824、1825年陸續迎來倫敦、巴黎及美國等地的首演。 == 劇情大綱 == 在德國民間傳說裡面,自由射手指的是擁有神奇的魔彈、能夠百發百中的射手-{|zh-hans: 此處“自由”意指射手可以自由控制魔彈的射點,繼承自魔彈的德語名Freikugel; zh-hant:;這個型別的故事有著古老的起源,其講述的內容甚至可以回溯至人類伊始。;}-本劇共分三幕,實際的故事背景是三十年戰爭後,波西米亞某莊園主的領地。 === 第一幕 === 射擊比賽的首一輪賽事甫告結束,村民們在森林中的一間酒店為獲勝者慶祝,而不幸落敗的馬克斯(Max,男高音)背對著他們,沮喪地獨坐一旁。在狩獵活動仍然重要的社會中,獵人的射擊能力關乎一切,而奧圖卡(Ottokar)王子已許諾,傑出的獵人將得到「森林守護官」()這個稱號。馬克斯今日的成績相當一般,甚至遜於鎮上名喚基利安(Kilian,即獲勝者)的普通小子,如果無法在明天的新一輪賽事中取勝,馬克斯不但與守護官稱號無緣,更將無法迎娶現任守護官庫諾(Kuno,男低音)的女兒阿加特(Agathe,女高音)。酒店角落裡的另一個獵人卡斯帕(Kaspar,男中音)將馬克斯這晚的患得患失都看在眼裡──卡斯帕是一個將靈魂賣給魔鬼的壞獵人,事實上今日稍早正就是卡斯帕從中作梗,影響了馬克斯的發揮。卡斯帕和魔鬼薩米爾(Samiel,口白)的交易是有代價的,為了換回自己的陽壽,現在他正在尋找替死鬼,馬克斯的絕望正是絕好的機會。 庫諾及其他獵人都鼓勵馬克斯,但他的心中仍充滿了恐懼,他是那麼害怕第二天的到來。身後的人們歡欣熱鬧的跳舞唱歌,馬克斯卻沉溺於對往昔的回憶,曾經那一片從森林到森林的廣闊草原便是他的天地,當他的自由巡遊結束後,可愛的阿加特會滿面笑容的迎接他,而現在,他將失去這一切。此時,卡斯帕不懷好意地欺近來,一邊勸他喝酒,一邊向他講述一個有關「狼谷」(Wolfsschlucht)的傳說:據說,薩米爾擁有一種能百發百中的魔彈。卡斯帕表示-{只}-要拿到魔彈,那明天的比賽將易如反掌,接著說今天晚上沒有月亮,正好適合打造魔彈,並約定午夜十二點的時候同去「狼谷」。起先馬克斯有點猶豫,但看到卡斯帕所展示的一隻魔彈後,囿於絕望的馬克斯被說服了。 === 第二幕 === 另一邊,阿加特與表妹安琴(Ännchen,女高音)正在家中,牆上的一幅老祖先的畫像突然落下來,碰傷了阿加特的前額。把這視為不祥徵兆的阿加特悶悶不樂,但快樂的安琴勸她勿要自尋煩惱。其實,阿加特的心中確有煩惱,今天森林中的一個隱士(男低音)告訴她,在她的身上將要發生可怕的事情,並送她一枝白色的薔薇花作為護身符,她只希望草原上那輕柔的微風能夠將她的祈禱吹上天,求神保佑。這時,馬克斯來了,他表示馬上要離開,並藉口說是要去「狼谷」獵一頭雄鹿。阿加特與安琴都阻止他,因為「狼谷」是傳說中的鬼魅出沒的地方,尤其是深夜。但馬克斯決意前往,可能失去愛人的恐懼令他軟弱、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他所有的希望都落在那神奇的魔彈上,他必須去。 場景一變,這晚外頭沒有月光,陰森荒涼的「狼谷」死氣沉沉,不知名的靈體四下喃喃。卡斯帕走進一片黑森林,他呼喚起魔鬼薩米爾的名字,要求用馬克斯的靈魂換回自己的,還要求七顆魔彈。薩米爾應允了六顆,興高采烈的卡斯帕奮力打造起魔彈來。然而,第七顆魔彈的去向是凡人無法控制的,它將會聽從魔鬼的操弄:這愚弄的報應若不是落在馬克斯身上,便是落在卡斯帕身上。 馬克斯朝著狼谷出發,一路上他的心裡非常矛盾,恍惚間,他似乎看見了母親的亡魂來阻止他,但一想到第二天的比賽和阿加特,他又堅定的向前走去。馬克斯找到卡斯帕,卡斯帕正在對煉造魔彈的熊熊火焰祝福,妖魅的火光映在他的臉上十分可怕。隨著一顆顆魔彈從火中誕生,周圍就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忽而狂風暴雨、雷電交加,忽而妖魔鬼怪、磷光幽幽。最後,所有的魔彈造好了,卡斯帕瘋狂的笑起來,他一顆一顆數著,突然,魔鬼薩米爾出現,取走了因驚嚇過度而昏倒的馬克斯的靈魂。 === 第三幕 === 第二天清晨,房間內的阿加特已經穿上新娘禮服,正哼唱著為馬克斯祈禱,她相信馬克斯一定能夠獲勝。雖然如此,她的內心深處還是感到不安,因為昨天晚上她做了一個惡夢,夢見她自己變成了一隻白鴿,被馬克斯的槍射中;醒轉後,阿加特的腳邊竟真的有一隻受傷的大鳥,她擔心這是一個不祥的預兆。安琴進來,看到阿加特愁容滿面便安慰她,說在新娘的臉上不需要憂傷的眼神,便給她唱了一首詼諧的歌曲。這時,一群村姑帶來了阿加特的花冠,並向她祝福。阿加特開啟裝花冠的盒子,裡面裝的卻是一頂葬禮用的白色花冠,阿加特尖叫著將它扔在地上,周圍的姑娘也震驚的呆立著。一會兒後,阿加特恢復了鎮定,取出前晚神秘隱士送給她的白色薔薇花,安琴取來絲帶,將花編製成一頂新的花冠。阿加特帶上花冠,希望真的可以憑此度過一劫。 莊園內的林場,獵人們興致高昂的在等待比賽開始,對他們來講,這世上的事情要數打獵最快樂。馬克斯的六發子彈都已發射,結果百發百中。奧圖卡王子先是許諾了兩人的婚事,並頒布命令:馬克斯必須將剩餘的彈藥用盡,作為自己就職「守護官」的見證,而餘下的正是那第七顆彈藥──魔鬼的遊戲。孰料接下來的一切竟跟阿加特的夢境一模一樣:一隻白鴿飛過,馬克斯擎起槍瞄準,阿加特大聲呼叫阻止他。馬克斯的手一顫抖,子彈射向了躲藏在樹後的阿加特。在一片驚訝聲中,馬克斯急忙趕去照看阿加特,人們都以為馬克斯殺死了自己的新娘,為這悲慘的意外而哀悼。但不久,阿加特睜開了眼睛,她身上沒有一點傷痕,那是因為她頭上的花冠救了她一命。卡斯帕在斷氣前發出詛咒的聲音──他詛咒魔鬼將自己玩弄。 王子命屬下打理現場,而後轉向馬克斯,馬克斯道出了自己與魔鬼間的交易,王子憤怒地要將馬克斯驅逐。隱士突然出現,並說服了王子給馬克斯一年的時間改過自新,此外將彈藥用盡的「傳統」也就此廢去。王子同意了,馬克斯緊緊握住阿加特的手流著眼淚感謝上蒼,他發誓永遠不再背棄正義。 == 評價與特色 == 1821年6月18日的首演相當成功,觀眾的評價非常好,使得《魔彈》站穩了主流劇目的地位。樂評人及樂界人士的態度則較為保留,對於作品的取材仍有疑慮。政治上,《魔彈》恰逢其時,與德意志民族自拿破崙手中「解放」相互輝映,取材在地的指令碼也成功擄獲了德語地區觀眾的注意;。不過,相較於在德意志地區的巨大成功,《魔彈》在維也納、巴黎等地演出時,都有因應當地局勢以及當局要求而做出大幅度修改的狀況。 以現代觀點論,韋伯是繼莫扎特之後少數的德語歌劇傑出創作者,在當代仍以意語與法語歌劇為主流的市場中,《魔彈》開闢了德國浪漫主義歌唱劇之先河,也影響了瓦格納的創作。瓦格納曾盛讚《魔彈》是為「最具德國特色的歌劇」。《魔彈》迄今在德語地區依然是最受歡迎的劇目之一。 === 音樂特色 === 《魔彈》除了文字與舞臺造型方面經精心打磨外,韋伯的配器手法與當時慣常的做法亦有不同,例如用圓號代表獵人,單簧管則代表黑獵人,給予森林、狼谷的音樂亦體現了民族色彩。在這部作品中,音樂被用來描繪兩個對比的世界,一邊是純樸的,另一邊則是邪惡的簡欣華,韋伯《魔彈射手》中法國號的運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此劇的序曲十分有名,常常在音樂會上作為單獨曲目演奏,其以奏鳴曲形式開始,精煉的提示出全劇的幾大主題,又以圓號的出場尤為精彩。必須注意的是,這樣將劇中後續主題先行「提煉」至序曲處亮相,實非韋伯的新創之舉,而是承繼自貝多芬的做法。配器上,圓號之外,雙簧管、單簧管的使用亦特別具有巧思。 第一幕中,射箭比賽失敗的馬克斯所唱的朗誦調和詠歎調〈無法忍受失敗的痛苦〉,由帶有波希米亞風格的圓舞曲引出,輕快的節拍一轉而失,將馬克斯的低調放大,開始是結構鬆散的朗誦調來講述自己的失敗,接著是抒情的詠歎調帶出往日歡樂的回憶,表達自己心中的絕望,當中朗誦調與詠歎調反覆交替,旋律速度變化,最後單簧管奏出卡斯帕的主題將全曲推向一個高潮,這樣一來就暗示出馬克斯內心矛盾的產生,為後來他向惡的力量屈服作了鋪墊。另外,這一幕中的三重唱及合唱也很有特色,馬克斯唱出了沮喪的心情,護林官庫諾安慰他,而卡斯帕則心懷陰謀,三種個性由三種曲調表現,相互交織伴著合唱將矛盾衝突推至舞臺前。第二幕方面,彷彿韋伯本身便是一名畏懼魔鬼的普通獵人似的,他所寫出的音樂成功地堆疊了密林中的可怖之情,其筆法十分新穎,即使以現代的角度審視亦然。第三幕第六景的帶有民歌風格的〈獵人大合唱〉,極為雄壯,可以聽到熟悉的圓號聲勾勒出一片山上森林的自然景色。 全劇中阿加特有幾首十分優美的詠歎調,如第二幕的祈禱歌〈微風輕吹,將我的禱告帶上天〉和第三幕的〈即使雲層密佈,陽光依舊燦爛〉,阿加特這個角色代表著人性中的善一面。除此之外,次要角色安琴也有不錯的唱段,如第三幕中的〈新娘的臉上不需要眼淚〉等,其音樂色彩輕鬆活潑。 《魔彈》是一部配樂、對話夾雜的說唱劇作,這樣的表演形式曾經在德語地區流行,後來慢慢被意語、法語歌劇取代而沒落。在此,韋伯對朗誦調的安排上特別有新意,有別於當代意語歌劇朗誦調的行禮如儀,《射手》的朗誦調有更重的份量,對劇情的串聯與推進的功能也較以往更強。 == 軼事 == * 如同貝多芬《雷奧諾拉》般,出演劇院在劇作的名稱上是有決定權的。此劇的首演劇名曾有其他多個版本:《實驗一擊》(Der Probeschuss)、《獵者之妻》(Die Jägersbraut)等⋯⋯。不過,隨著《魔彈射手》一出,這些軼名最後都不了了之。 * 菲德利希·金德與韋伯在呈現上有不同的意見,起先的協議是,韋伯應該專注在音樂方面,劇本則由金德主導,除非實在是出於音樂上的需要,否則不應改動。然而,在女高音卡洛琳‧布蘭特(Caroline Brandt,韋伯未婚妻)的建議下,劇本初始的兩場戲被刪除。布蘭特認為,這兩場戲是多餘的,「直接切入人們的生活吧!」她表示。由當時觀眾的反應看來,她的觀點是有根據的,改變之後的劇本相當受到歡迎。金德方面對此頗有微詞,在1843年的著作《魔彈小冊》(Das Freischütz Buch)當中,表示了自己對當時「文學服務於音樂」的狀況的不滿:「任何歌劇作品都應該是一個整體,這並不只是指音樂上,在文學上亦然。若缺少其中一部份,這樣的作品只是一座斷了頭的塑像罷了。」令後人頗感玩味的是,金德此語與後來瓦格納的看法亦十分相似。 * 1841年,白遼士主導了《魔彈》在巴黎的一場演出,這次演出的目的是盡可能地呈現德語地區的製作,劇名也得以維持《魔彈射手》()之名。然而為了因應巴黎觀眾的習慣,旁白的講述部分仍然必須以「音樂化」的方式進行。 * 根據紀載,此劇在美國新奧爾良州的演出曾以《波希米亞的瘋狂獵手》(The Wild Huntsman of Bohemia)之名出演。 == 注釋 == == 參考資料 == == 參見 == == 外部連結 == * Z Z Category:捷克背景作品 Category:17世紀背景作品 Category:卡爾·馬利亞·馮·韋伯作品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
卡爾·馬利亞·弗里德里希·恩斯特·馮·韋伯(,約),德國作曲家。 == 生平 == 韋伯從小接受良好的音樂薰陶,母親是一名歌手,父親是巡迴劇團的經理,他隨父親在各地旅行的時候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並接觸到繁多的民間音樂,這成為他後來所創作的民族主義題材歌劇的源泉。10歲時跟隨海頓的弟弟米夏埃爾學習作曲,1798年去慕尼黑深造,之後定居維也納。從1804年開始,先後在佈雷斯勞、布拉格和德雷斯頓等地擔任指揮。1824年為皇家歌劇院寫作《奧伯龍》,兩年後首演時作曲家親往倫敦指揮,但經過長途的勞累他的身體情況惡化,於首演兩個月後因肺病客死異鄉。 == 著名作品 == * 歌劇《魔彈射手》,作品77 :1820年的《魔彈射手》是他最成功的歌劇,取材於阿培爾(Johann August Apel)的小說,被認為是德國第一部浪漫主義歌劇。另外還有1823年的《歐麗安特》,這部歌劇中沒有口白,音樂持續不斷,雖然指令碼比較晦澀,但完全地複製出中世紀騎士社會的氣氛。 * 《》,作品65 :韋伯十分鍾愛鋼琴的音色,因此寫作了許多優美的鋼琴曲,其中要數1819年獻給其妻子的鋼琴獨奏曲《邀舞》最為出色。 * 其它 ** 歌劇《》,作品81 == 註釋 == == 參見 == * 古典音樂作曲家列表 == 外部連結 == * Category:19世紀古典音樂作曲家 Category:古典主義作曲家 Category:浪漫主義作曲家 Category:德國作曲家 Category:19世紀古典鋼琴家 Category:19世紀死於肺結核 Category:德國古典鋼琴家 Category:奧伊廷人
韋伯
韋伯可以指: *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德國作曲家 * 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英國作曲家,以創作多部音樂劇聞名 * 馬克斯·卡爾·威廉·韋伯(Max Wilhelm Carl Weber),德國-荷蘭籍動物學家和生物地理學家 *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德國法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 * 大衛·韋伯(David Michael Webb),香港股票投資評論員 * 馬克·韋伯(Mark Webber),澳洲著名利曼24小時耐力賽、一級方程式錦標賽車手 * 克里斯·韋伯(Chris Webber),美國NBA的著名球星 * 霍華德·韋伯(Howard Melton Webb),英國知名足球裁判,曾經是一名警長 * 阿爾弗雷德·韋伯(Alfred Weber),德國經濟地理學家、社會學家 * 威廉·愛德華·韋伯(Wilhelm Eduard Weber),德國物理學家 ** 韋伯 (單位),磁通量單位Wb。得名於前者 * 安裡西·韋伯(Heinrich Martin Weber),德國數學家 * 曼弗雷德·韋伯(Manfred Weber),德國政治家,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的黨員。 * 詹姆斯·韋伯(James Webb),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第三任署長 == 參見 == * 韋布 Category:職業姓氏
湖南省
湖南省(湘語長益片新派長沙話:;湘語婁邵片雙峰話:),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華中地區的一個一級行政區,全境位於長江中游以南地區,因大部份在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貫穿全境而簡稱“湘”。境內廣植芙蓉(木芙蓉),古詩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句,故有“芙蓉國”之譽。湖南的省會長沙市,湖南大部分地區的漢語方言以湘語為主,另外在湖南省內的某些地區則通用西南官話、贛語、湘南土話、瓦鄉話以及客家話等其他漢語方言。此外,苗語、土家語、侗語、勉語(瑤族的主要語言之一)等少數民族語言在湖南省西部和南部的少數民族聚居區使用。全省常住總人口約6604萬,省人民政府駐長沙市天心區湘府路8號。 == 歷史 == 湖南在原始社會時為三苗、百濮與揚越(百越)之地,據寧鄉縣、安鄉縣、津市市、澧縣、道縣和平江縣等地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證明,湖南境內在40萬年前有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有種植稻穀,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湖南的先民就開始過定居生活。 19世紀以來,湖南在中國近代史影響深遠。1852年,曾國藩受命在衡州組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在1898年,湖南是唯一支援戊戌變法的省份。1899年和1904年,岳陽、長沙先後被開闢為商埠,常德、湘潭增列為“寄港地”。1903年,黃興在長沙創立華興會,是辛亥革命裡革命軍的主要派系。1917-1918年護法戰爭主戰場在湖南,促成1921年湖南饑荒,饑民500萬。1926年-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湖南農民運動聲勢最為浩大,農會成員發展到600萬人。1936年,粵漢鐵路全線通車。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在湖南省境進行過幾次極其慘烈的抗擊日軍的戰役,包括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戰役和湘西會戰等。1938年,在“焦土抗戰”的口號下,半個長沙誤毀於文夕大火,1944年衡陽毀於衡陽保衛戰,全城僅剩三棟殘牆。抗日戰爭期間,日軍猛烈進攻,湖南的長沙、衡陽等城市的民眾死傷無數。 ===行政區劃沿革===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漢武帝之後屬荊州刺史轄區,轄長沙國、武陵郡、桂陽郡和零陵郡;三國時屬吳國荊州,為荊南五郡;西晉時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湖州、江州;南朝宋、齊、梁時分屬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荊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平南陳,而統一全國後,在湖南設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從此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開始“湖南”之名;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 北宋時,湖南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這時洞庭湖區得到大規模開發,湖南在全國的地位迅速上升。宋代全國四大書院,湖南即得其二。北宋末年,湖南人口達570多萬。元代時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設湖南宣慰司于衡州,後遷治潭州。 明代時屬湖廣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廣為湖廣左、右布政使司,其中右司下設長寶、嶽常澧、衡永郴桂、辰沅永靖4道和長沙、寶慶、嶽州、常德、衡州、辰州、沅州、永州、永順九府。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改湖廣右布政使司為湖南布政使司,遷長沙,湖南正式作為省級行政單位。 中華民國時,湖南廢除府、廳、州,保留道、縣兩級,並改變了部分縣的名稱。民國三年(1914年)全省下設湘江、衡陽、辰沅、武陵四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道制撤消,僅存省、縣兩級。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全省劃為九區;1938年全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1940年4月全省調整為10個行政監督區,各區轄6~10縣不等,併成立長沙(1933年)、衡陽(1943年)兩市。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臺灣以前,全省有2市、10行政監督區、77縣,湖南省政府駐長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當初期設定長沙、株洲2省轄市,長沙、衡陽、郴縣、常德、益陽、邵陽、永州7直屬專區,湘西行政區及所轄永順、沅陵、會同3專區。此後行政區劃多次調整變更,到2002年末,全省共計劃分為14個地級行政區(13地級市和1自治州),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4個市轄區、16個縣級市、65個縣和7個自治縣。 == 自然環境 == === 地形地貌 === 湖南的東、南、西三面山地環繞,中部和北部地勢低平,呈馬蹄形的丘陵型盆地,屬於江南地帶。西北有武陵山脈,西南有雪峰山脈,南部為五嶺山脈(即南嶺山脈),東面為湘贛交界的羅霄山脈。湘中地區大多為丘陵、盆地和河谷衝積平原,除南嶽衡山山脈高達千米以外其他均為海拔500米以下,最高峰是位於炎陵縣與江西省遂川縣交界處的酃峰(亦稱神農峰,海拔2115米)。湘北為洞庭湖、與湘、資、沅、澧四水尾閭的河湖沖積平原,地勢很低,一般海拔50米以下,因此,湖南的水系呈扇形狀匯入洞庭湖。 湖南以中低山與丘陵為主,面積約為14.9萬平方公里,佔70.2%;崗地與平原約為5.2萬平方公里,佔24.5%;江河湖泊水域面積約為1.1萬平方公里,佔5.3%。臨近省區有江西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重慶市和湖北省。 湖南屬於江河中下游流域平原(長江、湘江)等和高原地臺帶(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所以地理景觀獨特,人文也很有特色:平原經濟發達地區文化和封閉的山地文化的交融。 === 河流湖泊 === ;河流 湖南河網縱橫,幾乎全為洞庭湖水系,長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5341條,其中以湘江、資江、沅水和澧水四條河流最大。剩餘的一小部分為珠江水系。源自廣西東北部海洋山西麓的湘江全長856公里,為本省流量最大、經濟價值最高、流域最廣的河流;沅江源自貴州雲霧山,全長1033公里,為湖南境內最長河流,流量僅次於湘江,由於流經第二、三級階梯分界線雪峰山,水能資源極其豐富,在上面有湖南最大的水電站五強溪水電站。此外還有資江上的柘(zhè)溪水電站 。 ;湖泊 洞庭湖為湖南最重要的湖泊,北接松滋、太平、藕池和調絃(已堵)四口納長江洪水,從岳陽城陵磯匯入長江,有“容納四水、吞吐長江”的重要作用,是長江中游地區的天然水庫。由於大面積的圍湖造田(人為原因)和泥沙淤積(自然原因),湖面逐年縮小,其作用也在減小。洞庭湖由全國第一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變為了僅次於鄱陽湖的第二大淡水湖。目前,人們在河流上游植樹造林,在洞庭湖區退耕還湖,洞庭湖的面積有了一定的回升,將有可能超過鄱陽湖。 === 氣候 === 湖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溼潤,年降水量1300-1800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年平均氣溫16-18°C。極端最高氣溫43.7℃(1951年8月7日,永州),極端最低氣溫-18.1℃(1969年1月31日,臨湘)。 === 自然資源 === 湖南有色金屬礦產資源豐富,被稱為“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已探明的有色金屬礦產達37種。鎢、鉍、銻儲量居全國之首,釩、錫、石墨、重晶石等礦產儲量豐富,居全國前列。大型礦山有位於婁底冷水江的世界銻都錫礦山、世界有色金屬博物館柿竹園、水口山鉛鋅礦等。 === 四至 === 湖南省四至 方位 地點 座標 北 常德市石門縣 東 長沙市瀏陽市 南 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 西 懷化市新晃侗族自治縣 == 行政區劃 == 湖南省現轄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下設36個市轄區、19個縣級市、60個縣、7個自治縣;1944個鄉級行政區,包括1134鎮,305鄉,83民族鄉,422街道。 *地級市: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陽市、邵陽市、岳陽市、常德市、張家界市、益陽市、郴州市、永州市、懷化市、婁底市 *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南省行政區劃圖 湖南省行政區劃圖 湖南省行政區劃圖 湖南省行政區劃圖 湖南省行政區劃圖 湖南省行政區劃圖 湖南省行政區劃圖 湖南省行政區劃圖 湖南省行政區劃圖 湖南省行政區劃圖 湖南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自治縣 430000 湖南省 Húnán Shěng 211,835.65 66,444,864 長沙市 36 19 60 7 — 地級市 — — 地級市 — — 地級市 — — 地級市 — — 地級市 — — 地級市 — — 地級市 — — 地級市 — — 地級市 — — 地級市 — — 地級市 — 430100 長沙市 Chángshā Shì 11,815.96 10,047,914 嶽麓區 6 2 1 430200 株洲市 Zhūzhōu Shì 11,247.55 3,902,738 天元區 5 1 3 430300 湘潭市 Xiāngtán Shì 5,005.81 2,726,181 嶽塘區 2 2 1 430400 衡陽市 Héngyáng Shì 15,299.24 6,645,243 蒸湘區 5 2 5 430500 邵陽市 Shàoyáng Shì 20,824.37 6,563,520 大祥區 3 2 6 1 430600 岳陽市 Yuèyáng Shì 14,857.79 5,051,922 岳陽樓區 3 2 4 430700 常德市 Chángdé Shì 18,177.18 5,279,102 武陵區 2 1 6 430800 張家界市 Zhāngjiājiè Shì 9,533.77 1,517,027 永定區 2 2 430900 益陽市 Yìyáng Shì 12,320.38 3,851,564 赫山區 2 1 3 431000 郴州市 Chēnzhōu Shì 19,341.85 4,667,134 北湖區 2 1 8 431100 永州市 Yǒngzhōu Shì 22,259.20 5,289,824 冷水灘區 2 1 7 1 431200 懷化市 Huáihuà Shì 27,572.54 4,587,594 鶴城區 1 1 5 5 431300 婁底市 Lóudǐ Shì 8,109.59 3,826,996 婁星區 1 2 2 — 自治州 — — 自治州 — — 自治州 — — 自治州 — — 自治州 — — 自治州 — — 自治州 — — 自治州 — — 自治州 — — 自治州 — — 自治州 — 433100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Xiāngxī Tǔjiāzú Miáozú Zìzhìzhōu 15,470.40 2,488,105 吉首市 1 7 == 人口 == 近年湖南省常住人口資料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出生人口(萬人) 死亡人口(萬人) 自然增長人口(萬人) 2014 13.74 7.00 +6.74 90.77 46.26 +44.51 2015 13.88 7.01 +6.87 91.80 46.37 +45.43 2016 13.94 7.20 +6.74 92.31 47.69 +44.62 2017 13.69 7.31 +6.39 90.78 48.43 +42.35 2018 12.64 7.34 +5.30 83.86 48.71 +35.15 2019 10.81 7.58 +3.24 71.78 50.29 +21.49 2020 8.53 7.92 +0.61 56.64 52.61 +4.03 2021 7.13 8.28 - 1.15 47.30 54.93 - 7.63 湖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眾多的省份之一,2019年末,湖南總人口約6918.38萬人,在全國34個省市中,排名第7位。湖南是人口密集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19人,比全國平均人口密度高1倍多。全省人口中城鎮人口2752.91萬人,鄉村人口4052.79萬人,老年人口占全省人口的8.98%。2007年,全省人口出生率為11.96‰,人口死亡率為6.7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25‰。2012年末全省總人口7179.9萬人,常住人口6638.9萬人,人口出生率13.58‰,死亡率7.01‰,人口自然增長率6.57‰。湖南有1個I型大城市長沙,4個大城市岳陽、株洲、湘潭、衡陽。隨著長沙、株洲和湘潭三城的一體化,湖南省東部形成了“長株潭”大城市群。 2022年末,湖南常住人口6604.0萬人,比上年減少18.0萬人,下降0.27%。 === 民族 === 湖南是一個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省份,全國56個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內生活。少數民族總人口達680萬人(名列全國第6位,次於廣西、雲南、貴州、新疆和遼寧),約佔總人口的10.21%。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是土家族(264萬)、苗族(192萬)、侗族(84萬)、瑤族(70萬)、白族(13萬)、回族(9.7萬)、壯族(2.4萬)、蒙古族(1.6萬)、滿族(8206)、維吾爾族(7939)等。少數民族分佈在全省14個市州,但多數在湘西、湘南一帶,呈小聚居、大分散態勢。全省有1個民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轄1市7縣)、7個民族自治縣(即城步、麻陽2個苗族自治縣,新晃、芷江、通道3個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江華瑤族自治縣)100個民族鄉。此外,桑植縣和張家界市永定區也享受自治地方優惠政策待遇。全省少數民族地區土地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28%。 湖南省民族構成(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民族名稱 漢族 土家族 苗族 侗族 瑤族 白族 回族 壯族 維吾爾族 彝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59,759,648 2,713,005 2,027,034 865,518 749,872 118,638 82,786 45,495 11,076 9,797 61,995 佔總人口比例(%) 89.94 4.08 3.05 1.30 1.13 0.18 0.12 0.07 0.02 0.01 0.09 佔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 40.58 30.32 12.95 11.22 1.77 1.24 0.68 0.17 0.15 0.93 == 語言 == === 漢語方言 === 湖南漢語方言包括湘語(新湘語和老湘語)、湘南土話、瓦鄉話、贛語、客家話、西南官話等。 ====湘語==== 湘語(新湘語長沙話:/ɕiæ̃33 y43/;老湘語婁底話:/siɔ̃44 ny42/)是生活在洞庭湖流域-湘江一帶的漢族湖湘民系使用的本土語言,為湖南省的第一大漢語方言,分佈最廣的本土方言。湖南境內的湘語主要分佈在湘江流域、資江流域、洞庭湖濱地區以及沅水中游部分地區。湘語是湖南省內較強勢的漢語方言,長沙市、株洲市(株洲市區)、湘潭市、岳陽市、益陽市、婁底市、衡陽市、邵陽市的全部地區以及懷化、永州等地的部分地區均以湘語為主。鮑厚星,陳暉.湘語的分割槽(稿)[J].方言,2005,(3):261-270.DOI:10.3969/j.issn.0257-0203.2005.03.011.湘語湘語內部差異也較大,有新湘語和老湘語之別,但兩者皆與普通話和西南官話有非常大的差別。老湘語以婁底的雙峰話為代表,而新湘語以長沙話為代表。但近年普通話的強制推廣也影響著小部分湘語本土方言。例如,現在在長沙市中心流行普通話或者夾雜著許多普通話的新派長沙話,衝擊著原本的老派長沙話。 ====湘南土話==== 湘南土話是湖南南部一系列非常獨特的本土漢語方言,不屬於湘語、贛語、官話或其他任何主要漢語方言。湘南土話與普通話差異巨大,其內部差異也較大。有數十種湘南土話散佈在永州、郴州境內大部分地區。對於湘南土話的歸屬問題至今還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湘南土話與粵北土話和桂北平話關係密切。 ====瓦鄉話==== 瓦鄉話,又稱鄉話,為瓦鄉人的母語。瓦鄉人是中國境內眾多的未識別民族之一,瓦鄉人在官方多被劃分為苗族或土家族,但瓦鄉人多堅持自身是一個獨立的民族-瓦鄉族。瓦鄉話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湖南西部本土漢語方言,並帶有一定的苗語、土家語因素,但也有人認為瓦鄉話是一種古漢語與湖南少數民族語言混合的獨特語言。瓦鄉話主要分佈在湘西自治州和懷化的沅陵、古丈、瀘溪、辰溪、漵浦等縣邊界一帶的山區,使用人口約40萬。 ====贛語==== 贛語在湖南主要分佈於湘東的部分地區茶陵,攸縣以及湘西南的小部分地區,尤其是湘贛邊境一帶基本為贛語區。湖南是全國贛語人口第二多的省份。湖南贛語與江西贛語同源,但卻有很多區別,而且湖南贛語對省內一些地方的湘語也有許多影響,代表語言有岳陽話(大通片)、平江話(昌都片)、瀏陽話(宜瀏片)等。 ====客家話==== 客家話在湖南主要分佈於湘東南的炎陵汝城和桂東等市縣,也零星分佈在湖南東部的湘贛邊境一帶(為湘東贛語區裡的客家方言島)。 ====西南官話==== 西南官話在湖南主要通行於湘西北和湘西的大部分地區和湘南的部分城鎮。西南官話雖然傳入湖南的時間較晚,但其在湘西北、湘西一帶影響很廣泛且流傳度高,並與臨近的湖北、貴州和廣西等地的西南官話區連成一片,因此西南官話現在已經成為湖南省的第二大漢語方言。西南官話與普通話差異本來就沒有很大,尤其近年來普通話在全國的強勢推廣,各地的西南官話更加向普通話靠攏。由於歷史原因,外來的西南官話在湖南省西部一帶的少數民族中比湘語更有影響,湘西北的白族人的母語已經全部轉為漢語西南官話(僅保留極少數白語詞彙),大部分土家族人的母語也轉為了漢語西南官話。另外,湘南一帶在傳統意義上並不屬於西南官話區,只是湘南的部分城鎮和少數鄉村地區為湘南土話和西南官話並用的雙語區,即內部使用湘南土話,對外(尤其在大城鎮)通行西南官話。李藍.西南官話的分割槽(稿)[J].方言,2009,(1):72-87. ====其他漢語方言==== 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在湖南主要分佈在長沙城郊的個別社群以及株洲市區的個別社群,使用人口極少。湖南境內的中原官話由河南省移民(主要來自鄭州地區)帶來。湖南境內的江淮官話則是由江蘇、安徽省一帶的移民帶來的。近年來,隨著被湖南本土方言的同化和普通話的推廣,在湖南境內的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的使用者越來越少了。 ===少數民族語言=== 湖南的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有苗語、土家語、侗語、勉語以及壯語。 ====苗語==== 湖南境內的苗語主要為苗語湘西方言(dut Xongb),屬於苗瑤語系苗語支。苗語湘西方言又稱作苗語東部方言,主要分佈在湖南省西部苗族聚居區和貴州松桃縣等地。說苗語湘西方言的人口約100萬。苗語湘西方言分為兩個次方言,以其西部次方言花垣縣吉衛鎮臘乙坪村的語音為標準音。於1950年代創制了拉丁字母的湘西苗文。楊再彪(2004)把湘西方言分為東西兩個次方言,西部次方言分佈在鳳凰縣、花垣縣、吉首市南部、新晃侗族自治縣、麻陽苗族自治縣,東部次方言主要分佈在瀘溪縣、古丈縣、龍山縣南部和吉首市東部等。 ====土家語==== 土家語(pi˧˥ tsi˥ sa˨˩)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土家語支。在土家語中,土家族人自稱pi˧˥ tsi˥ kʰa˨˩ [畢茲卡]。 根據楊再彪博士2011年4月提供的資料,土家語目前在湖南省西部的34個鄉鎮中、200個行政村的500個自然村寨中依然被使用著。土家語分為南北兩種方言。南北土家語音韻語法詞彙差異過大,無法交流。 土家語北部方言又稱畢基語,為以前絕大多數土家族人的母語。但現在,許多土家族人的母語已轉為了湖南西北部當地流行的漢語方言(西南官話),只有少部分土家族人的母語仍為土家語北部方言。 *龍山土語 **龍山縣:洗車河鎮、苗兒灘鎮、靛房鎮、洛塔鄉、乾溪鄉、猛西鄉、鳳溪鎮、坡腳鄉、他砂鄉、內溪鄉、賈市鄉 **永順縣:對山鄉、和平鄉、西歧鄉、首車鎮、勺哈鄉 **保靖縣:普戎鎮、仙仁鄉、塗乍鄉 **古丈縣:茄通鄉、斷龍鄉 *保靖土語 **龍山縣:隆頭鎮、巖衝鄉、長潭鄉、裡耶鎮 **保靖縣:隆頭鄉、比耳鄉、馬王鄉、拔茅鎮、昂洞鄉、龍溪鄉、簸箕鄉 土家語南部方言又稱孟茲語。孟茲語為土家語在大面積的苗瑤、漢語區內的方言島,自古以來便只有很少的母語人口(現僅幾百人使用),分佈在瀘溪縣境內的潭溪鎮且己村的九個村寨(別名九寨話),潭溪鎮中也有少量遷移人口。具體村寨名為(括號中為該地孟茲語名): *下都(tsʰie˨˩ bu˨˩) *鋪竹(pʰu˧ dzɯ˧) *波洛寨(bo˧ lo˧ tsai˩˧) *且己(tsʰa˧ dʑi˧˥) *下且己(tsʰa˧ dʑi˧˥ a˨˩ di˧˥) *大波流(tsʰie˨˩ dɯ˥ pʰo˨˩) *小零寨(tsʰie˥ ȵĩ˧˥ sa˧) *梨木寨(li˨˩ mu˨˩ tsai˩˧)、土麻寨(tʰɯ˩˧ ma˨˩ tsai˩˧) *潭溪鎮(hu˧ dɯ˧) ====侗語==== 侗語(sungp Gaeml)是侗臺語系(或稱侗臺語族、壯侗語族)的語言之一,現使用拉丁字母的侗文(leec Gaeml)。侗語南北兩種方言皆在湖南有分佈。在湖南省內,侗語主要分佈在湖南西部的通道隴城、新晃中寨和靖州濫泥衝等地。 ====勉語==== 勉語(Iu Mienh)是瑤族使用的主要語言之一,也是苗瑤語系瑤語支唯一的語言。勉語內的勉方言(湘南分支)以及藻敏方言在湘南的瑤族聚居區使用。其中勉方言(湘南分支)分佈在湖南南部山區的瑤族聚居村落,使用人口超過13萬;而藻敏方言僅在湘南的宜章縣內有分佈。 == 宗教 == 湖南的主要宗教有是中國民間信仰,道教和佛教。根據2007年和2009年進行的調查,湖南有20.19%的人口有祖先崇拜,0.77%的人口是基督徒。報告沒有提供其他宗教的統計數字;79.04%的人口無宗教或信奉中國民間宗教,佛教,儒教和道教。 *道教:道教在湖南擁有悠久而豐富的歷史傳統。至2009年底,湖南省有道教信眾約110萬人,正式登記開放的道教活動場所(含固定處所)913處,道士近萬人。湖南最早的道教活動系東漢,據明《衡嶽志》記載:“天師張道陵,嘗自天目山遊南嶽,謁青玉、光天二壇,禮祝融群君祠。”目前香火最旺的是衡陽南嶽大廟,長沙市嶽麓山雲麓宮,長沙縣陶公廟等。湖南道教與民間信仰和本地民俗活動高度結合,入世性較強。 *佛教: **漢傳佛教:佛教在湖南的歷史尤為悠久,一直是湖南省的第一大宗教,對湖南人的社會生活影響較大,組織性較強。目前,湖南省各縣、市已恢復的佛教寺廟有近2000處,常住僧尼近4000人,居士和信徒約369萬人。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的有:南嶽大廟、祝聖寺、福嚴寺、南臺寺、上封寺,長沙麓山寺、開福寺,岳陽聖安寺。南嶽衡山聞名海內外,當地眾多佛寺常年香火旺盛。 *亞伯拉罕諸教: **基督新教:基督新教於近現代隨著西方傳教士而傳入湖南。在19世紀,湖南省曾是中國各省中對西方殖民者的宗教抵制最強烈的一個省。1901年以後,上百名西方基督教傳教士湧入湖南宣傳基督教福音。1949年,湖南有基督新教教堂和傳教所827處,屬於28個不同教派,主要有真耶穌教會、內地會、長老會、循道公會、挪威信義會等。湖南的基督新教勢力曾開辦有湘雅醫學院以及許多教會福利機構。文化大革命後,基督新教在湖南捲土重來。現在,湖南有新教教堂及聚會點630多處,教徒已超過73萬人。其中,除了合一的主日教會,還有不少人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和真耶穌教會的信徒。湖南的基督新教的組織性很強。 **天主教:天主教於近現代隨著西方傳教士而傳入湖南。天主教湖南總堂設於衡陽。1949年,天主教在湖南有教徒6萬人,教堂355座。設9個教區(衡陽、長沙、永州、邵陽、湘潭、常德、沅陵、岳陽、澧縣),分屬義大利方濟各會、西班牙奧斯定會和美國苦難會管轄。1999年合併為一個教區。1998年,湖南有天主教堂54處,教徒約5萬人,主要分佈在湖南北部。 **伊斯蘭教:伊斯蘭教隨著明代回族人的移入而傳入湖南。1998年,全省有清真寺44處,穆斯林約10萬人,主要是從明朝開始聚居在邵陽和常德兩地的回族,宗教性與民族性相結合。 == 教育 == 2012年,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1.98萬人,在學研究生6.27萬人,畢業生1.62萬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2.51萬人,在校生108.22萬人,畢業生30.68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25.31萬人,在校生73.42萬人,畢業生25.15萬人。普通高中招生37.01萬人,在校生102.66萬人,畢業生31.01萬人。初中招生74.25萬人,在校生211.11萬人,畢業生68.87萬人。普通小學招生88.08萬人,在校生473.79萬人,畢業生77.02萬人。特殊教育招生0.18萬人,在校生1.02萬人。全省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85%。 === 高等教育 === 湖南現有普通高等學校(不含軍校)106所,其中本科院校31所,專科院校7所,高職院校64所。本科院校中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為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湖南師範大學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另有湘潭大學為省部共建重點大學。 湖南省高考大學升學率(含大專跟本科兩個層次) * 2012年湖南高考錄取率為86.4%, * 2011年湖南高考錄取率86%, * 2010年湖南高考錄取率81%, * 2009年湖南高考錄取率56.9%, * 2008年湖南高考錄取率51%, * 2007年湖南省高考錄取率54.9%, * 2006年湖南省高考錄取率48.9%。 == 科技 == 湖南在湘工作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45人,其中包括“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四倍體魚的魚類繁殖生理學家劉筠、新材料專家黃伯雲、中國第一個研究試管嬰兒的遺傳學家盧光琇等世界頂級科學家。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7個,2012年末全省有1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9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1個。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9個。承擔國家各類科技計劃專案792項。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884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勵成果1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勵4項、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專利申請量35709件,授權量23212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9974件;發明專利授權量3353件。研製成功了雜交水稻、世界運算速度最快的巨型計算機“天河一號”、世界輸送高度之最的“三一”輸送泵等世界領先的產品。 == 文化 == 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多樣性結構中的—個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近百年來,隨著湖湘人物在歷史舞臺上的出色演繹,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廣泛矚目與確認。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湖湘哲學思想以宋代胡安國為開創者,歷胡宏、張栻、王船山、曾國藩、譚嗣同、楊昌濟,以至毛澤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湖湘文學藝術具有“文道合一”的明顯特點。以曾國藩為首的“湘鄉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這一特點,在毛澤東身上也鮮明地反映出來。湖湘教育大興於宋代,歷時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重視學思並重與知行統一,重視獨立思考與理性批判。嶽麓書院就是此一傳統的見證與代表。 近百年來,隨著湖湘人物在歷史舞臺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廣泛矚目與確認。星沙的文化產業發展迅速。位於星沙的湖南湘繡城成為全國首家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民協正式授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 湖湘文化對宗教採取了“相容幷蓄”的態度,南嶽大廟中的佛道儒共處就是典型事例。湖湘是中國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在漫長的歲月裡,各個民族由於歷史沿革、居住地域、生產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傳統習俗和民族風情,又互相滲透,彼此影響,匯合而成一種個性鮮明獨具—格的湖湘民俗文化。由於對實踐與實用的重視,湖湘科學技術素稱發達。早在商周,青銅冶煉已具相當規模。近代的銻都,更為全國冶煉之冠。馬王堆出土文物之精美,令人歎為觀止。 === 文化城鎮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長沙(1) **岳陽(3) **鳳凰縣(b)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龍山縣裡耶鎮(2) **望城縣靖港鎮 (4) **永順縣芙蓉鎮 (4) **綏寧縣寨市鎮 (5) **瀘溪縣浦市鎮 (5) *國家歷史文化名村: **岳陽縣張谷英鎮張谷英村 (1) **江永縣夏層鋪鎮上甘棠村 (3) **會同縣高椅鄉高椅村 (3) **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幹巖頭村 (3) **辰溪縣上蒲溪瑤族鄉五寶田村 (5) === 飲食文化 === *湘菜,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鮮香辣著稱。湖南人非常愛吃辣椒。 *湖南小吃 **長沙火宮殿臭豆腐,口味蝦,水煮魚頭,鴨脖子,唆螺、魚頭豆腐、耒陽罈子菜、荷葉包飯、臘肉,臘腸,剁辣椒、三角幹子、龍脂豬血、津市米粉、岳陽燒烤、平江香乾、瀏陽蒸菜,大沖辣椒,臨武鴨,東江魚,沙田牛巴。 *湖南茶 **岳陽君山銀針(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安化黑茶、大庸古丈毛尖、長沙高橋銀峰和湖波綠、沅陵碣灘茶。 *酒文化 **醬香型的有武陵酒,曲香型的有德山大麴,都產於常德,曾獲國家金銀獎。益陽有南州大麴,衡陽有雁峰大麴,邵陽有邵陽大麴,吉首的酒鬼酒,岳陽有勝景山河的黃酒。 === 地方戲曲 === *湘劇,湖南最古老的戲曲種類。 *湖南花鼓戲,現在湖南全省流行最廣的戲種。 *祁劇,流行於湘南一帶。 === 傳統文化 === *嶽麓書院、石鼓書院,中國著名的古代書院。 *馬王堆漢墓 *湖南民歌,以“洞庭魚米香”和“瀏陽河”最為出名。 *女書,湘南永州一帶女性專用的文字,用來記錄當地的湘南土話。 *湘繡,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 文化產業 === * 電視媒體 **湖南廣播電視臺是湖南省最權威的電視機構,是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旗下的電視放送機構,旗下共有十餘套節目,分別為湖南衛視、國際頻道、湖南經視、娛樂頻道、都市頻道、電視劇頻道、公共頻道、瀟湘電影頻道、快樂購頻道、金鷹紀實衛視、金鷹卡通衛視、茶頻道、先鋒乒羽頻道、快樂垂釣頻道。推出了《快樂大本營》、《玫瑰之約》、《晚間新聞》、《新青年》、《音樂不斷》等一系列名牌欄目,在中國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確立了娛樂傳媒的強勢品牌地位。被中國媒體譽為“快樂旋風”、“玫瑰花香”的“湖南電視現象”,一時間風靡大江南北。截至目前,湖南衛視在中國國內所有省會城市實現完全入戶,中心城市入戶率位居省級衛視第一, 在中國全範圍的有效覆蓋率超過60%,覆蓋人口已達7.6億。在全球,湖南衛視進入日本和澳大利亞普通家庭,更是唯一進入美國主流電視網的中國省級衛視。湖南衛視綜合競爭力僅次於CCTV的三個頻道,居全國第4;湖南衛視的主持人汪涵、何炅、李湘入選中國十大節目主持人。湖南衛視全天播出24小時,在湖南省內14個市州、72個縣市均有轉播,訊號覆蓋全中國4個直轄市與29個省會城市、161個縣市,收看人口約達2.5億(截至2011年)。目前其自制欄目有《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花兒與少年》等。該頻道的電視劇超過其播出總量的60%,頻道劇場有《鑽石獨播劇場》、《金鷹獨播劇場》等,其中自制電視劇佔總量的70%,引進的電視劇佔30%。而據其官網提供的資料,湖南衛視的收視率、到達率、觀眾忠度均位居國內十大上星頻道之首。 **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中國全國極富盛名的電視藝術節,在湖南長沙舉辦。 * 網路媒體 **紅網、湖南線上 * 出版業 **追溯出版湘軍,可以回到兩千多年前東漢時期湖南耒陽一個叫蔡倫的青年發明的造紙術。中南出版傳媒集團透過多介質媒體叢集鎖定目標人群,以集團下屬的書、報、刊、網、電視、電臺及新介質媒體,在時間和空間上均形成了強勢的影響力和控制力。 **報業:體壇週報、瀟湘晨報、湖南日報、長沙晚報 **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湖南美術出版社 * 文學 **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建立,產生了一批飲譽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著名作家、文學理論家,如田漢、歐陽予倩、成仿吾、沈從文、丁玲、周立波、張天翼、蔣牧良、葉紫、康濯、謝冰瑩等。 **與文學湘軍一樣,不少藝術、體育界名人成為文化湘軍又一支勁旅。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畫家黃永玉、現代文藝先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歌詞作者田漢,作為文化湘軍的老前輩,不僅在藝術界享有很高的威望,而且為湖南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藝術人才。還有被評價為“東方畢加索”之稱的當代旅日巨匠王少飛以湖南文化為基源,將中國畫藝術轉化向世界現代抽象藝術,其作品重新整理了水墨畫世界紀錄。如著名金石家李立,繼承發展了齊白石的風格,享譽全國乃至東南亞各國。李谷一憑一曲湘味十足的花鼓戲,唱響全國;宋祖英以湘女特有的唱腔使之全國聞名。譚盾這一土生土長的長沙伢子,以他獨特的才華和對音樂特有的感悟,成為世界級音樂大師。還有張也、陳思思、李姿銳、關貴敏、程志、奇志、大兵、瞿穎等使湖湘之都群星燦爛。 * 動漫卡通 **三辰卡通集團 **宏夢卡通集團 **金鷹卡通衛視 * 體育 **陸莉、熊倪、李小鵬、劉璇、龔智超、楊霞、龍清泉在中國奧運史上留下了燦爛星光。 **湖南湘濤足球俱樂部,湖南省唯一參加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球隊。現參加中甲聯賽。 **賀龍體育文化中心 **中國長沙環湘江腳踏車邀請賽 **岳陽汨羅江國際龍舟公開賽 == 經濟 == 2019年湖南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9752.12億元(6145.68億美元),佔內地總量的4.17%,居內地省份的第9位;GDP同比增長9.42%(名義增速),增速居第13位;根據年中人口推算,2019年湖南人均GDP為57,191元(8,841.7美元),居內地省份的第16位。 === 工業 === 湖南工程機械製造業位居世界前列。 === 農業 === 湖南是農業大省,素有“魚米之鄉”和“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湖南盛產湘蓮,產量居全國首位,是湖南著名特產。湖南為中國四大產茶省之一,君山銀針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安化黑茶為全國著名茶葉品牌,此外湖南祁東的黃花菜產量佔全國七成。湖南還盛產油茶、辣椒、苧麻、柑桔等。  == 交通 == 湖南交通便利,已建立起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相結合的立體運輸網路。2012年全省貨物週轉量4007.1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7.8%。其中,鐵路貨物週轉量1043.8億噸公里,減少4.6%;公路貨物週轉量2392.5億噸公里,增長27.4%。旅客週轉量1749.2億人公里,增長4.6%。其中,鐵路旅客週轉量804.9億人公里,下降0.9%;公路旅客週轉量854億人公里,增長9.8%;民航旅客週轉量87.7億人公里,增長10.8%。 === 鐵路 === 湖南有京廣、京廣高速線、滬昆、滬昆高速線、蒙華、焦柳、湘桂、洛湛和渝懷等幹線,其中京廣、京廣深、焦柳、洛湛鐵路、蒙華縱貫南北,滬昆、湘桂、渝懷連線東西;此外還有常嶽九、懷邵衡、衡茶吉、 石長 、醴茶(醴陵—茶陵)、郴嘉鐵路(郴州—嘉禾)、韶山鐵路(湘鄉—韶山)等多支地方鐵路。全省鐵路進出省通道8個,境內鐵路營運總里程3,693公里,其中客運專線518公里,鐵路複線率49.3%、電氣化率57.5%,路網密度為1.74公里/百平方公里,構成了“三縱二橫”鐵路運輸網,在路網中擔負著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功能。 *高速鐵路 2009年作為京廣高速鐵路一段的武廣客運專線建成通車,設計時速350公里,長沙至武漢僅需1小時,至廣州僅需2小時,2012年4月1日,京廣高鐵與廣深港高鐵廣深段貫通運營,從長沙南站可直達深圳北站,耗時僅約2小時50分,2012年9月28日,京廣高鐵鄭武段開通運營,與徐蘭高鐵貫通運營,從長沙南站可直達鄭州東站和西安北站,分別只需約3小時50分和6小時30分,2012年12月26日,京廣高速鐵路全線貫通,從長沙南站可以直達北京西站和太原站,分別只需約5小時39分和7小時1分,2014年9月16日杭長客運專線長沙至南昌段正式開通運營,從長沙南站直達南昌西站,耗時1小時27分,2014年12月10日,杭長客運專線全線開通運營,從長沙南站直達杭州東站和上海虹橋,耗時分別為3小時36分和4小時26分,2014年12月16日,長昆客運專線長懷段正式通車,長沙南站前往懷化南站最快車程為1小時41分。 *城際鐵路 2010年7月,長株潭城際鐵路開工建設,2016年12月21日開通運營。長株潭城際鐵路西延段於2017年12月26日開通運營。該鐵路全長97.5公里,設車站24個,時速200公里。常益長高速鐵路於2017年12月26日開工建設,設計全長168.7公里,2022年12月26日全線開通運營。 === 公路 === 截止2011年末,湖南省公路通車總里程232,19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2,649公里;鋪裝和簡易鋪裝路面達到148,766公里,佔公路總里程的64.07%。境內有國道15條6,068公里(含8條國家高速公路)、省道152條36,574公里,縣道30,705公里、鄉道54,543公里、專用公路1,534公里、村道102,766公里,公路密度達到106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橋樑34,215座總長1,150,257米;農村公路總里程188,013公里,省內100%的鄉鎮和99.8%的行政村通公路,其中99.7%的鄉鎮和86%的行政村通水泥或瀝青路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交通 。 湖南境內分佈的15條國道主幹線,其中七條為等級公路,八條為國家高速幹線。其中七條為等級公路中的106、107、207和209國道自北向南縱貫湘東、湘中、湘西部,319、320和322國道由東至西橫穿湘北、湘中、湘東南部。八條國家高速公路中的G4、G55和 G65呈南北縱向,G56(杭瑞)、G60(滬昆)、G72(泉南)和G76(廈蓉)4條呈東西向;G5513(長張)為G55聯絡線,呈東西走向。 ==== 高速公路 ==== 截至2014年年末,湖南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5,493公里,排名全國前列;全省14個地州市已實現全部以高速公路連線,所有市州與省會長沙實現“4小時交通圈”,長(沙)株(洲)潭(湘潭)、 衡陽、岳陽、常德、邵陽、郴州、吉首與懷化為國家公路運輸樞紐,“五縱七橫”的高速公路骨架網基本形成,全省通高速縣市區達111個,基本實現全省90%以上縣城可在30分鐘內上高速公路,省會長沙至其它13個市(州)政府所在地均可實現當日往返。其中平汝高速公路S11、京港澳高速公路G4、嶽臨高速公路S61、二廣高速公路G55、包茂高速公路G65縱貫南北,杭瑞高速公路G56、長張高速公路G5513、長韶婁高速公路S50、婁懷高速公路S70、滬昆高速公路G60、衡邵高速公路S80、泉南高速公路G72、廈蓉高速公路G76橫貫東西,還有長沙繞城高速公路G0401、韶山高速公路S01、長株高速公路S21、宜鳳高速公路S31、長潭西線高速公路S41、衡南高速公路S51、道賀高速公路S81、洞新高速公路S91、張花高速公路S10、長瀏高速公路S20、瀏洪高速公路S30、長沙機場高速公路S40、炎睦高速公路S90均已通車,根據高速公路規劃,湖南的高速路網將形成6縱9橫3環的格局,總規模8318公里,(國家高速公路3463公里,地方高速公路4855公里),其中縱向主線3287公里,橫向主線3412公里,環線565公里,其它高速公路1054公里。 === 水運 === 湖南省水運發達的地區分佈於湘北湘東地區,航道通航里程達11,398公里,基本形成了以洞庭湖為中心,長江、湘江、沅水乾流為依託,岳陽港、長沙港等重要港口為節點的水路交通運輸體系,2011年湖南省完成水路貨運量1.8億噸,預計2020年全省水路運輸貨運量將達到2.9億噸。湘江為全省主要航道,預計湘江水路貨運量在2020年、2030年將分別達到2.7億噸和3.9億噸,2020年長沙以下湘江河段貨流密度達到2.1噸。 內河航運的岳陽、長沙為國內主要港口,湘潭、株洲和衡陽為省內主要港口,擁有年吞吐量10萬噸級以上的港口69個,其中年吞吐量在100萬噸以上的港口11個,港口年透過能力9100萬噸。擁有千噸級泊位27個,裝卸機械1508臺。其中嶽陽港航運物流穩居全省第一、全國內河第七。目前,冠海海運公司開通城陵磯至上海、城陵磯至寧波兩條內支航線和城陵磯至臺灣高雄市國際航線、城陵磯至日本國際航線、城陵磯至韓國釜山航線,對臺直航切實推進也真正意義的成為湖南唯一的國際口岸。 === 航空 === 湖南省運營的民用機場有長沙黃花、張家界荷花2個國際機場、常德桃花源、永州零陵、懷化芷江3個國內機場。2011年5個機場共運營航線118條,通航城市73個,航線網路覆蓋了中國大陸絕大多數省會、重要的大中城市和旅遊城市。2011年5個機場完成旅客年吞吐量1,526萬人次,貨郵年吞吐量11.7萬噸,運輸起降13萬架次。其中長沙黃花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1,368.5萬人次。長沙黃花機場跑道、滑行道由2,600米延長至3,200米,飛行區等級由4D升為4E,單體建築規模中部第一、全國第五、總面積達21.2萬平米的T2航站樓於2011年7月19日正式投入使用。根據《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湖南將改擴建長沙、張家界、常德、懷化、永州機場,新建衡陽、岳陽、邵陽(武岡)機場,開展前期研究婁底、郴州機場。 *長沙黃花機場:為4F級民用機場,於1989年啟用,擁有通往國內、國際(地區)62個城市共86條定期航線,共有28家中外航空公司在長沙運營,有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廈門航空公司、深圳航空公司在此設立運營基地,成為湖南對外開放的主要門戶和全國民用航空幹線的重要樞紐,2011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368.5萬人次,保障飛機起降11.67萬架次,貨郵吞吐量達11.5萬噸,旅客吞吐量在全國機場列第12位,中部地區排名第一,國際旅客吞吐量51.26萬人次,連續7年超過其他中部五省的總和。2011年7月,總建築面積21.2萬平方米的T2航站樓正式啟用,其僅次於北京首都、上海虹橋、上海浦東、廣州白雲等機場,排名全國第五,中部最大。第二跑道已於2017年3月30日起啟用,第二跑道長3800米、寬60米,能夠滿足空客A380等F類飛機的使用要求,機場飛行區等級亦上升至4F級。 *張家界荷花機場:為4D級民用機場,1994年8月竣工,2011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14.8萬人次,在全國機場列第52位。 *常德桃花源機場:為4C級民用機場,1996年8月復航,現執行航線4條,與全國5個城市通航,2011年完成旅客吞吐量30.8萬人次,在全國機場列第88位。 *永州零陵機場:為4C級民用機場,2001年4月復航,2011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8萬人次。 *懷化芷江機場:為3C級民用機場,2005年12月正式通航,2011年完成旅客吞吐量8.8萬人次。 *衡陽南嶽機場:為4C級民用機場,2014年12月通航。 *邵陽武岡機場:為4C級民用機場,2017年6月通航。 *岳陽三荷機場:為4C級民用機場,2018年12月通航。 ===城市軌道交通=== 截至2022年8月30日,湖南省內運營中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有長沙地鐵和長沙磁浮快線。長沙地鐵目前總運營長度為209公里,運營線路7條(包括長沙磁浮快線),遠景規劃12條線路。 == 旅遊 == 截至2014年12月,全省共有國家5A級旅遊景區7處,4A級旅遊景區88處。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 *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1992年) *苗疆長城(世界文化遺產長城的一部分),中國唯一的南方長城。 *湖南崀山(世界自然遺產中國丹霞的一部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 *湖南湘繡城 === 5A級風景旅遊區 === *張家界武陵源—天門山旅遊區 *衡陽市南嶽衡山旅遊區 *岳陽市岳陽樓—君山島景區 *湘潭市韶山旅遊區 *長沙市嶽麓山—橘子洲旅遊區 === 4A級風景旅遊區 === *劉少奇紀念館 *長沙世界之窗 *湖南省博物館 *長沙天心閣 *長沙雷鋒紀念館 *長沙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 *張家界黃龍洞旅遊區 *湘潭彭德懷紀念館 *常德桃花源風景區 *常德柳葉湖旅遊度假區 *邵陽新寧崀山旅遊區 *株洲炎帝陵旅遊區 *郴州東江湖風景旅遊區 *郴州莽山國家森林公園 *岳陽任弼時紀念館 *益陽奧林匹克公園 *永州九嶷山舜帝陵景區 *永州雙牌陽明山旅遊區 *湘西州鳳凰古城景區 *湖南省森林植物園 *湘潭湘鄉東山書院旅遊區 *懷化通道萬佛山景區 *婁底紫鵲界梯田景區 *湘西芙蓉鎮景區等 ===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 *衡山風景名勝區(1)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2) *岳陽樓—洞庭湖風景名勝區(2) *韶山風景名勝區(3) *嶽麓山風景名勝區(4) *崀山風景名勝區(4) *猛洞河風景名勝區(5) *桃花源風景名勝區(5) *紫鵲界梯田—梅山龍宮風景名勝區(6) *德夯風景名勝區(6) *福壽山—汨羅江風景名勝區(2006年單列) *蘇仙嶺—萬華巖風景名勝區(7) *南山風景名勝區(7) *萬佛山—侗寨風景名勝區(7) *虎形山—花瑤風景名勝區(7) *東江湖風景名勝區(7) *鳳凰風景名勝區(8) *溈山風景名勝區(8) *炎帝陵風景名勝區(8) *白水洞風景名勝區(8) === 國家地質公園 === *張家界砂岩峰林國家地質公園 *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 *崀山國家地質公園 *鳳凰國家地質公園 *古丈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酒埠江國家地質公園 *烏龍山國家地質公園 *湄江國家地質公園 *平江石牛寨國家地質公園 === 國家礦山公園 === *郴州柿竹園國家礦山公園 *湘潭錳礦國家礦山公園 *寶山國家礦山公園 === 國家森林公園 ===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市武陵源區) *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炎陵縣) *莽山國家森林公園(宜章縣) *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瀏陽市) *雲山國家森林公園(武岡市) *九疑山國家森林公園(寧遠縣) *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雙牌縣) *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鳳凰縣) *黃山頭國家森林公園(安鄉縣) *桃花源國家森林公園(桃源縣) *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市永定區) *天際嶺國家森林公園(長沙市雨花區) *天鵝山國家森林公園(資興市) *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東安縣) *東臺山國家森林公園(湘鄉市) *夾山寺國家森林公園(石門縣) *不二門國家森林公園(永順縣) *河洑國家森林公園(常德市武陵區) *岣嶁峰國家森林公園(衡陽縣) *大雲山國家森林公園(岳陽縣) *花巖溪國家森林公園(常德市鼎城區) *雲陽國家森林公園(茶陵縣) *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新化縣) *中坡國家森林公園(懷化市鶴城區) *幕阜山國家森林公園(平江縣) *北羅霄國家森林公園(平江縣) *金洞國家森林公園(祁陽縣) *百里龍山國家森林公園(漣源市、新邵縣) *千家峒國家森林公園(江永縣) *兩江峽谷國家森林公園(城步縣) *雪峰山國家森林公園(洪江市) *五尖山國家森林公園(臨湘市) *桃花江國家森林公園(桃江縣) *藍山國家森林公園(藍山縣) *月岩國家森林公園(道縣) *峰巒溪國家森林公園(桑植縣) *柘溪國家森林公園(安化縣) *天堂山國家森林公園(常寧市) *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寧鄉縣) *九龍江國家森林公園(汝城縣) *嵩雲山國家森林公園(懷化市洪江區) *天泉山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市永定區) ===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桃源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炎陵縣,銀杉群落及森林生態系統) *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衡陽市南嶽區,野生動植物、瀕危動植物) *黃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綏寧縣,森林生態系統及紅豆杉、伯樂樹、鐵杉、大鯢等珍稀動植物) *舜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寧縣,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銀杉、資源冷杉等動植物) *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岳陽市,珍稀水禽及溼地生態系統) *烏雲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桃源縣,森林生態系統及大型貓科動物) *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門縣,森林及雲豹等珍稀動物) *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大鯢及其棲息生境) *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桑植縣,亞熱帶森林及南方紅豆杉、伯樂樹等珍稀植物) *六步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安化縣,森林及野生動植物) *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宜章縣,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珍稀動植物) *八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桂東縣,森林及銀杉、水鹿、黃腹角雉等珍稀動植物) *陽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雙牌縣,森林及黃杉、紅豆杉等珍貴植物) *都龐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道縣,森林生態系統、林麝、白頸長尾雉等野生動物) *借母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沅陵縣,森林生態系統及銀杏、櫸木、楠木等珍稀植物) *鷹嘴界自然保護區(會同縣,典型亞熱帶森林植被及南方紅豆杉、銀杏) *高望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古丈縣,低海拔常綠闊葉林) *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永順縣,珙桐、南方紅豆杉等珍稀植物) *東安舜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安縣) *白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門縣) *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漢壽縣) *九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寧遠縣) *金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城步苗族自治縣) === 其他名勝 === *嶽麓書院、石鼓書院 *毛澤東故居、彭德懷故居、劉少奇故居 *張谷英村 *長沙世界之窗 *九嶷山 *壺瓶山 *省立第一師範(青年毛澤東紀念館) === 道教名山 === *三十六小洞天,湖南境內6處即南嶽衡山、醴陵市小溈山、寧遠縣九嶷山、望城縣洞陽山、辰溪縣大酉山和桃源縣桃源山洞天; *七十二福地,湖南境內12處即岳陽君山、郴州蘇仙嶺(馬嶺山)、長沙鵝羊山、嶽麓山洞真墟福地(雲麓宮)、衡陽南嶽衡山青玉壇、光天壇、洞靈源、桃源綠蘿山、津市彰龍山、常德德山、新寧金城山、武岡雲山福地。 ==政治== === 地方首長 === 湖南省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湖南省委員會 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湖南省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省長 主席 姓名 張慶偉 張慶偉 毛偉明 李微微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河北省樂亭縣 河北省樂亭縣 浙江省衢州市 湖南省寧鄉市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1年10月 2022年1月 2020年11月 2016年1月 == 人物 == == 友好省州 == *科羅拉多州(1984年1月23日) *埃諾省(1986年9月15日) *中央大區(1991年10月28日) *塔什干州(1993年3月4日) *布林根蘭州(2000年9月27日) *乂安省(2001年11月28日) *北開普省(2003年9月11日) *薩爾州(2006年11月23日) *烏里揚諾夫斯克州(2009年5月4日)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湖南政府公共資訊網 * 新華網湖南頻道 * 人民網湖南頻道 * 湖南新聞網 * 湖南資訊港 * 湖南省旅遊局:湖南旅遊入口網站 == 參見 == * 湖南歷史 ** 宋荊湖南路 ** 大元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嶺北湖南道 ** 大明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 **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Category:華中
美國英語
美國英語(英語:,簡寫:AE、AmEng、USEng、en-US),又稱美式英語,簡稱美語,是指美國使用的一種英語形式。它是美國最主要的語言。根據1990年人口普查,97%的美國居民可以“好”或“很好”地使用英語,只有0.8%的人完全不使用英語,而1890年有3.6%。到2005年,三分之二以上的英語母語者使用美式英語。 == 歷史 == 英國於北美殖民時期,英語便開始傳入北美洲。以英語為母語者第一次遷移到美國的移民潮是在17世紀。與此同時,在北美也有使用荷蘭語、法語、西班牙語和瑞典語的人。 * 維吉尼亞詹姆斯敦成立於1607年(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個殖民地)。 * 新英格蘭普利茅斯殖民地成立於1620年的馬薩諸塞州普利茅斯。 * 1664年,英國部隊佔領新尼德蘭。 * 1763年,英國取得了新法蘭西這片法國殖民地和西班牙的殖民地佛羅里達。 == 語音 == 與英式英語相比,很多方面美式英語在音韻上是趨於保守的。某些人認為一些北美鄉下的口音和伊麗莎白一世時期的英語一樣,這點尚在討論。 不過與當代英格蘭本土腔調相比,美國中西部和北部的標準美式英語在發音上還要更接近於17世紀的英語。美式英語發音保守的主要原因是它混雜了來自不列顛群島的各種方言。美國東岸地區因為和英格蘭關係密切,以當時英國仍然處於優勢地位,在英式英語發展的同時美國東岸腔調也隨之發生變化。美國內陸地區和英國接觸相對較少,原先的腔調就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了下來了。 大多數當代北美英語都有捲舌音(又稱翹舌音),字母r在子音前也要發音;雖然當今英式英語沒有捲舌音,但在17世紀時英格蘭各地全是這樣。受愛爾蘭英語及蘇格蘭英語的影響,捲舌音更是進一步在美國發展。大多數北美英語方言中,字母的發音都是一個捲舌半母音,而不是顫音。“er”音在fur(重讀)和butter(非重讀)中,用國際音標標記為和,但在美式英語中是一個R色彩母音。這點類似部分漢語方言裡的“兒化音”。 英式英語其他的一些改變也沒有岀現在美語中,如: * 當單獨岀現在子音 、、 、、、 之前或 之前後時,要變音至 。因此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在bath、dance此類字詞的發音上有明顯的不同。除新英格蘭地區外,美國其他地方都沒有發生這種變化。 * 變音至聲門塞音 ,如bottle發音為。不過要十分-{注}-意的是,英式英語中這個變化並不普遍,英式“標準發音”中同樣也沒有包括這種情況;在北美大部分方言中也根本沒有變化,但在美國東岸這個變化就非常明顯,也包括加拿大的紐芬蘭英語。 另一方面,北美英語的發音幾百年來也産生了一些變化而在英國是沒有發生的(起碼在標準口音中)。很多都屬於音素變化: * 和兩個音合併為,造成father和bother同韻。在北美英語中極為普遍,除波士頓腔調外,其他幾乎全部美式腔調都發生了這種變化。 * 和兩個音合併為,也稱作cot–caught合併,即“cot”和“caught”成為同音字。新英格蘭東部、匹茲堡周圍和大平原以西的口音都發生了這種變化。 * 字母r之前,、和三個音合併為。對很多美式英語使用者來講,Mary、merry和marry這三個是同音字。但有些時候這種情況並不明顯,而且只有兩個是同音素。 * 字母r之前,和兩個音合併為,Sirius和serious變成同音字,mirror和nearer押韻。 * 字母r之前,和兩個音合併為,furry和hurry押韻。 * 北美一些地區,有一些字詞在顎音後和這兩個音合併為,cure、pure、mature、sure都與fur押韻。 * 、之後,音消失,所以new、duke、Tuesday、suit、resume和lute分別發音為、、、、、。 * 不同腔調中的 /æ/ 音拉長變化。賓夕法尼亞州到紐約市這帶地方的腔調中就很明顯,如“Yes, I can ”和“tin can ”。 * 在弱化母音之前,和音都變成齒齦輕擊音[ɾ],如ladder和latter幾乎是同音字,也許只能透過前面母音的拖長程度來區分。有的時候這種合併並不完全,在各地情況也不一樣。 * [n]和非重讀母音之間的[t]音會消失,造成 winter 和 winner 聽起來相同。當t所在的音節重讀時就沒有這種情況。 * 很多北美口音中,在鼻子音之前,音上昇到音,造成pen和pin同音。這種變化起源於美國南部方言,已經遍及中西部和西部地區。 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中共有的合併包括: * 字母r之前,和兩個音合併為,造成horse/hoarse、corps/core、for/four、morning/mourning等詞同音。在新英格蘭東部和紐約-新澤西地區的古方言中這些詞之間仍然有區別,但今日這種變化也廣泛滲透著這些地區了。在南海岸和黑人英語中也許還存在一些區別,不過已經大體上和音合併在了一起。 ==與英國英語之差異 == 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有一些小的差異存在於拼寫和語法上,其中一部分是美國英語把英國英語中不規則的拼寫法規律化。與20世紀的語言改革不同(例如土耳其的字母改革,挪威的拼寫改革),美國的拼寫改變不是由政府驅動的,而是由課本或字典的編撰者發起的。 美國的第一本字典是由諾亞·韋伯斯特於1828年編寫的。當時美國是一個新興國家。韋伯斯特為了顯示當時美國方言是有別於英國的,所以他編寫了這本字典,內裡包含了很多與標準寫法不同的字詞。很多詞都是由韋伯斯特首先發起的。韋伯斯特也支援當時很多字詞的“簡化”。不過,他提倡的簡化詞彙中有很多(不是所有)與原來的字詞並行為人們日常普遍使用,使得當時情況進一步混亂。 很多美式英語字詞從標準英式英語中縮減。一些例如像centre(中心)被center取代,並且還有很多不同的寫法。然而,美式英語更喜歡發音上較長的單詞,而英式英語偏於省略式:如美式英語常用transportation,英式英語常用transport。另外,英式英語更多選用逆構詞法:如從burglar這個詞衍生岀的動詞,在美式英語中變成burglarize,而在英式英語中便更變成了burgle。 另外,美國英語與英國英語在日期表達方面也存在著差異。美國英語中,月份在前,日期在後;英國英語則與此相反。如1776年7月4日的寫法分別是: * July 4, 1776(美) * 4 July, 1776(英) === 美語借詞(英式不常見) === 由於受到非英語使用者的語言的影響,美國英語進一步改變。例如在美語單詞中有很多是來源於西班牙語和印第安語。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美語-{借}-詞(在英式英語中並不常用,很多是藉著美國娛樂界的影響而傳播的): 來自漢語: 包子 來自非洲語言: gumbo 秋葵濃湯 來自荷蘭語: cookie 小甜餅 (英式英語中,cookie指一種被美國人稱為biscuit的餅) kill 水道,小河 (用於地名) 來自法語(很多詞只出現在路易斯安那州): banquette 墊高的人行道、射擊踏垛(常為地方用法) beignet 帶餡煎餅 boudin 豬血香腸 café au lait 咖啡牛奶 chowder 巧達濃湯 étouffée 蔬菜海鮮辣燉湯(常為地方用法) jambalaya 什錦飯 lagniappe 商店給顧客的小贈品(常為地方用法) pain perdu 新奧爾良風格的法式烤麵包 pirogue 挖空樹幹做成的獨木舟(常為地方用法) praline 果仁糖 zydeco 柴迪科舞(常為地方用法) 來自印第安語: bayou 長沼 chinook 焚風 squash 南瓜 succotash 豆煮玉米 來自西班牙語: adobe 磚坯(起先是阿拉伯語) arroyo 旱谷、河床 barrio 行政區域(尤其是拉丁族裔居住地) burro 驢 desperado 亡命徒 fiesta 節日(尤其是西班牙和拉美透過遊行、舞蹈慶祝的聖人節日) frijoles 菜豆 hacienda 大莊園 hombre 男人(在英語中只有男人的意思) mesa 平頂山 pronto 很快地 來自意第緒語: klutz 笨手笨腳的人 kvetch 抱怨 lox 燻鮭魚 schlep 費勁攜帶 schmuck 笨蛋、蠢貨 schmutz 垃圾 shlemiel 笨拙的人 來自日語: tycoon 企業大亨(原日文漢字:大君,平假名:,羅馬字:taikun) honcho 老闆、領導人(原日文漢字:班長,平假名:,羅馬字:hanchō) tsunami 海嘯(原日文漢字:津波,平假名:,羅馬字:tsunami) == 地區差異 == 在書面語上,雖然美式英語在美國已經相當標準化了,但是,不同的語俚語仍然存在。有幾個尤為明顯的不同區域(例如紐約和紐澤西州)不僅在發音上,甚至在詞彙上也有所不同。 傳統上大多數意見認為,“美式標準英語”和它的腔調(General American,有時也稱“標準中西部美語”)是不成文的標準方言和腔調。不過很多語言學家宣稱,從20世紀60年代或20世紀70年代起,加利福尼亞英語因著在美國娛樂業的中心地位,使之成為事實上的標準。也有人認為,娛樂業雖然在加州,但使用的仍然是中西部美語。一般認為,加利福尼亞英語中的一些特點,尤其是cot-caught合併現象,並不屬於標準範疇。 北美的方言在東岸地區變化很大。而波士頓、費城、查爾斯頓(南卡羅萊納州)和紐奧良這些重要的文化中心城市在腔調和語言使用上對周邊地區影響很大。 非裔美語也包含有很多獨特的形式。 == 參見 == * 英語國際音標:展示描述英語音位的國際音標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The American Language 4th Edition, Corrected and Enlarged, H. L. Menchen, Random House, 1948, hardcover, * How We Talk: American Regional English Today, Allan Metcalf,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0, softcover, ** 1st and 2nd supplements of above. * Dialect Survey of the United States, by Bert Vaux et al., Harvard University. The answers to various questions about pronunciation, word use etc. can be seen in relationship to the regions where they are predominant. == 外部連結 == * Do You Speak American :PBS專題片 * Speech Accent Archive * World English Organization * English Speaking Un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 American English vs. British English Category:英語方言
電信
電-{}-信又稱電-{}-訊(),是用電磁裝置實現的利用有線電、無線電或光傳輸資訊的通訊方式。電信起源於19世紀發明的有線電報和有線電話,20世紀無線電的發明以及電子管、電晶體和積體電路的出現和發展把電信帶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無線電報、廣播、電視、衛星通訊、資料通訊、光纖通訊、因特網等技術的應用使人類社會開始發生深刻的變化。 == 發展歷史 == === 電報與電話 === 18世紀時,歐洲的科學家逐漸發現了電的各種性質,開始有人研究用電傳遞訊息的可行性。1837年,英國物理學家查爾斯·惠斯通()和威廉·庫克()發明了第一個實用的有線電報系統並申請了專利,兩年後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商用電報線路。The Electromagnetic Telegraph , J. B. Calvert, 19 May 2004.幾乎同時,美國商人薩繆爾·摩爾斯和物理學家約瑟夫·亨利()也獨立發展出了電報系統。1837年,摩爾斯在機械工程師阿爾弗雷德·威爾()的幫助下發明的電磁式電報機在美國取得了專利。摩爾斯和威爾提出的摩爾斯電碼使電報可以非常方便高效地拍發字母和數字,因此摩爾斯人工電報機和摩爾斯電碼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最初的電報使用架空鐵線在陸地上傳送訊號,1850年英國在英吉利海峽鋪設了世界上首條海底電報線,1866年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纜鋪設成功,之後建成的多條越洋和跨海電纜組成了全球電報通訊網。 === 無線電與電視 === 1832年時,在課堂上向學生示範用水的傳導來傳遞無線電報。 === 現代電信 === 1948年,當時工作于貝爾實驗室的克勞德·夏農發表了論文“通訊的數學原理”,這一標誌性的論文建立了分析通訊系統的數學理論方法,也即資訊理論。資訊理論使我們可以根據通道的頻寬和訊雜比特性推算其容量。在論文發表的時代,電信系統主要是基於類比電路系統。此後,隨著數字積體電路的大量普及,電信系統的設計可以充分利用資訊理論的理論指導提升效能。由此,數字訊號處理也成為一個新的領域。 == 核心概念 == === 通訊系統 === 組成通訊系統的基本要素包括發信機,通道以及收信機。發信機負責將資訊進行編碼或轉換成適合傳輸的訊號。訊號透過通道傳輸至收信機。在傳輸過程中,由於噪聲的存在,訊號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改變。收信機端試圖應用適當的解碼手段從劣化的訊號中恢覆資訊的原樣。描述通道的一個重要指標是頻寬。通訊系統的結構可以是點對點,也可以是一點對多點,廣播則是一種特殊的一點對多點的傳播形式。 === 調製與解調 === 調變是指將資訊轉換成適合遠距離傳播的模擬訊號的處理過程。 === 編碼與解碼 === 主要數字通道編碼方式:漢明碼、格雷碼、二進位制碼、Turbo碼。 === 其他 === 實際的通訊通道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種缺陷,其中包括:霰彈噪聲、熱噪聲、延遲、非線性傳輸函式、衰落、頻寬限制以及訊號反射等等。在一些當前的電信系統設計中,這些缺陷可以被利用來改善通道傳輸的質量。現代通訊系統普遍對於時間同步提出很高的要求。精確定時技術與通訊技術發展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絡。大多數現代廣域通訊系統都以原子鐘作為時間基準。 == 參見 == * 通訊 * 固網 * 數字化革命 * 網路工程 * 雙音多頻 * 資訊時代 * 新媒體 * 波長分波多工 == 參考文獻 == ==外部連結== *ITU (國際電信聯盟) Category:電信 Category:ITU-T建議書 Category:傳播 Category:電信史 Category:電視史 Category:媒體技術
道光帝
清宣宗寧()(),愛新覺羅氏,是中國清朝的第七位皇帝,也是清朝自入關以來的第六位皇帝,於公元1820年至1850年在位,年號「道光」,西藏方面尊其為「文殊皇帝」。 道光帝為嘉慶帝次子,生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原名綿寧,即位後為避免他人避諱麻煩而改名旻寧。他是清朝歷史上僅有的兩位以嫡長子身分繼承皇位的皇帝之一(另一位是其子咸豐帝)。死後廟號宣宗(),諡號成皇帝(),葬於清西陵中的慕陵。 ==生平== ===早年=== 道光帝的本名為綿寧,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1782年9月16日)出生於紫禁城擷芳殿內。他出生時,父親嘉慶帝顒琰尚為普通的皇子,母親喜塔臘氏為顒琰福晉(嫡妻)。綿寧出生之前,嘉慶帝長子已夭折。綿寧成為他實際上的長子。綿寧從小即十分聰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隨祖父乾隆帝打獵獲鹿,賜黃馬褂,賞戴雙眼花翎《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385。 乾隆帝執政的後期,父親顒琰被立太子,乾隆帝禪讓,1796年(嘉慶元年)顒琰登基,同年,綿寧娶妻鈕祜祿氏。 1799年(嘉慶四年四月),嘉慶帝依照秘密建儲制,立綿寧為太子。嘉慶十三年(1808年),他的第一個孩子奕緯出生。 道光帝在繼位之前,其騎射武功在嘉慶帝諸子中相當聞名,亦習得一手好槍法。嘉慶十八年(1813年),因天理教癸酉之變,取出宮中禁用的鳥銃,連殺二敵的英勇表現,封為「智親王」(),所執的鳥銃也被封為“威烈”《清史稿 卷十七 本紀十七》十八年九月,從幸秋獮木蘭,上先還京師,而教匪林清黨犯闕之變作。是月,戊寅,賊入內右門,至養心殿南,欲北竄。上御槍斃二賊,餘賊潰散,亂始平。飛章上聞。仁宗欣慰,封上為智親王,號所御槍曰「威烈」。諭內閣曰:「忠孝兼備,豈容稍靳恩施。」上謙沖不自滿假,謝恩奏言:「事在倉猝,又無御賊之人,勢不由己,事後愈思愈恐。」其不矜不伐如此。 。根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嘉慶25年封智親王、皇太子同時接任皇帝。 ===繼位===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慶帝到熱河木蘭圍獵,命皇次子智親王綿寧、皇四子瑞親王綿忻隨駕,嘉慶帝被形容為“身體豐腴,精神強固”《清宣宗實錄》載顒琰“天體豐腴”。,二十四日,到達熱河行宮,“聖躬不豫”《清仁宗實錄》記載:“此次蹕圖,偶感暍暑。”。當天,嘉慶帝到城隍廟燒香,又到永佑宮行禮,二十五日,病情嚴重 《嘉慶遺詔》:“迨抵山莊,覺痰氣上壅,至夕益甚,恐克弗瘳。”,當夜崩逝,死因不明,據今日推測,嘉慶帝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年逾花甲,身體肥胖,天氣暑熱,旅途勞頓,誘發腦中風或心臟病而卒死。即由軍機大臣等共同開啟裝有傳位密諭的鐍匣 《清宣宗實錄》:二十五年秋七年,仁宗秋獮熱河,上隨扈。戊寅,仁宗不豫,己卯,大漸,御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託津、戴均元、盧廕溥、文孚,總管內務府禧恩、和世泰公啟鐍匣,宣示嘉慶四年御書,立上為皇太子。,又得禧恩為代表的宗室之建議和認同,和皇太后的中宮懿旨和皇弟瑞親王綿忻的贊同,公佈由綿寧繼位 《清宣宗實錄》:二十五年秋七年,仁宗秋獮熱河,上隨扈。戊寅,仁宗不豫,己卯,大漸,御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託津、戴均元、盧廕溥、文孚,總管內務府禧恩、和世泰公啟鐍匣,宣示嘉慶四年御書,立上為皇太子。仁宗崩,即日奉大行皇帝梓宮回京。辛巳,尊母后為皇太后,晉封惇郡王釂愷為惇親王,釂愉為惠郡王。癸未,奉皇太后懿旨:「大行皇帝龍馭上賓,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見隨行在,自當上膺付託,撫馭黎元。但恐倉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予所深知。為降諭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上奉懿旨,恭摺覆奏,並將御前大臣等啟鐍匣所藏嘉慶四年四月立皇太子硃諭進呈。。 ===即位=== 綿寧繼位後,為避免他人避諱麻煩改名旻寧,定年號為道光。即位時正值鴉片氾濫,道光帝為挽救國家財政危機,也主張禁菸,多次下詔禁鴉片進口,禁止自種自制。之後鴉片戰爭爆發,由於道光帝戰守無策,時和時戰,再加上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清朝戰敗於英國,並與英人簽訂和平條約,也是近代中國首條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及開放五口通商。 道光年間,推行三項改革措施:漕糧海運、改綱鹽法為票鹽法、允許開採礦產。 ===駕崩===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道光帝因堅持為其繼母恭慈皇太后守靈,以致生病,在圓明園九洲清晏殿駕崩,享壽69歲。安葬於清慕陵(今河北省易縣西)。咸豐元年正月初六日,庫掌祥麟持來報單一件,內開咸豐元年正月初四日總管內務府大臣面奉諭旨,恭繪熱河綏成殿宣宗成皇帝聖容,著沈振麟於正月底吉日敬謹恭繪。鹹豐帝要求聖容要盤膝坐,前方設定放著《易經》首頁乾卦的書案。 ===遺詔=== 朕蒙皇考仁宗睿皇帝覆載隆恩。付畀神器。臨御天下。盈三十年。仰維列聖家法。一以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為本。自維薄德。敢不朝乾夕惕。惟日孜孜。故自御極至今。凡披覽章奏。引對臣工。旰食宵衣。三十年如一日。不敢自暇自逸。並躬行節儉為天下先。嗣位之初。即頒手諭。首戒聲色貨利。一切遊觀玩好。稍涉侈靡之事。禁絕勿為。此薄海臣民所共見。溯自西陲小蠢。出師撻伐。旋致敉平。何敢自矜武略。迨後東南瀕海之區。因貿易而啟紛爭。朕惟古之君子。愛人為大。何忍無辜赤子。慘罹鋒鏑。是用捐小忿。成大信。綏疆柔遠。於今十載。卒使毒焰自消。民夷各安生理。此朕孳孳愛民之隱衷。至今日而庶堪共諒者也。至水旱成災。朕竊自愧致累吾民。昕夕憂勞。不惜特發帑金。拯民疾苦。凡疆臣請蠲請賑。無不立沛恩施。從未屯膏靳澤。己飢己溺之懷。亦中外所共見。侍奉皇太后已及卅年。娛志承歡。敬謹罔懈。慎終盡禮差免愆尤。朕體氣素強。自上年春夏之交。偶爾違和。加意調攝。總未復元。去臘還宮後。痛遭大行皇太后大事。擗踴摧傷。漸形虧弱。邇來氣益上逆。病勢日臻。追維在位歷三十年。壽登六十有九。亦復何憾。顧念統緒至重。亟宜慎簡元良。纘承大業。本日卯刻。特召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親降硃筆諭旨。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並諭王大臣等同心贊輔。無恤其他。乃降旨甫經半日。神氣漸散。豈非天乎。皇太子秉性仁孝。植德貞醇。必能欽承付託。其即皇帝位以嗣大統。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惟刻矢憂勤惕勵。於以知人安民。永保我丕丕基。至於觀人之法。鑑空衡平。妍媸輕重自見。惟無私乃克有濟。兼願中外文武臣僚。精白乃心。各勤厥職。用輔嗣皇帝郅隆之治。則朕懷益慰矣。喪服仍依舊制二十七日而除。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評價== thumb|道光皇帝情殷鑑古圖 *歷史學家孟森認為:“宣宗之庸闇,亦為清朝入關以來所未有。”稱這時期為「嘉道中衰」。 *蔡東藩:「徒齊其末,未揣其本,省衣減膳之為,治家有餘,治國不足。」 == 大事年表 == *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綿寧在擷芳殿出生。 *嘉慶元年,以鈕祜祿氏為嫡福晉。 *嘉慶十八年九月,封為智親王。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仁宗去世,綿寧繼位,更名旻寧。 *道光元年十一月初八,頒佈《御製聲色貨利諭》,勸導節儉。 *道光八年,平定在西域新疆地區西南部為期八年的張格爾之亂,嚴禁新疆與支援白山派和卓張格爾反清的浩罕汗國通商。 *道光十一年,浩罕汗國遣使議和進貢。 *道光十二年,準許西域新疆地區與浩罕汗國重開貿易。 *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雲南嵩明發生一場8.0級地震。地震倒塌房屋48888間,草房38733間,壓死6700餘人。 *道光十八年閏四月,黃爵滋奏請「將內地吸食鴉片者俱罪死」。十一月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道光十九年四月廿二日,虎門銷煙開始。 *道光二十年五月二十九日,英艦封鎖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正式開始。英艦北上,六月攻陷浙江定海,七月抵達天津附近,其後返回廣東。九月林則徐被革職。琦善與英方全權代表義律商議和約,十二月義律單方面公佈《穿鼻草約》。同年,位於克什米爾地區東南部的拉達克王國,面臨錫克帝國查謨拉者古拉卜·辛格派遣左拉瓦爾·辛格兵團(主帥全名「左拉瓦爾·辛格·卡赫盧里拉」)進攻的亡國危機,遣使向大清駐藏大臣求援遭拒。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英軍佔領香港島。道光帝不承認《穿鼻草約》,二月琦善被革職,押京審理。五月,錫克帝國屬地查謨-克什米爾地區多格拉人的左拉瓦爾·辛格·卡赫盧里拉兵團趁併吞拉達克王國的滅國威勢,進攻清屬西藏阿里地區,爆發森巴戰爭(藏人稱多格拉人為「森巴」)。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英軍兵臨南京,清廷同意議和,《南京條約》立。冬季,西藏阿里地區西北部爆發的森巴戰爭,以錫克帝國多格拉兵團主帥左拉瓦爾·辛格·卡赫盧里拉和駐藏清軍交戰陣亡、餘眾敗走告終。 *道光二十三年八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立。 *道光二十四年,中美簽訂《望廈條約》。 *道光二十四年,中法簽訂《黃埔條約》。 *道光二十六年正月,正式解除對天主教的禁令。 *道光二十七年,平定在西域新疆地區西南部爆發的七和卓之亂。 *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在圓明園駕崩。 ==家族== === -{後}-妃 === 道光帝共有皇后4人(2人為追封),有位號的嬪妃共計17人,其中有過降位經歷的竟有13人之多,其中彤貴妃曾於道光二十四年九月被直降三級,貶為貴人,睦嬪則在數月內(道光十一年八月至道光十二年四月)被連降四級,貶為不入流的官女子,以至於在降位當天投水自盡身亡。除了一些妃嬪自身原因以外,一向標榜節儉的道光帝希望以此種方式壓縮宮內開銷被認為是此舉的主要原因。被降位的妃嬪除早逝者以外,大多到咸豐、同治年間透過新帝對先朝妃嬪的普遍晉封才陸續恢復原位分。 皇后 *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戶部尚書、一等子布顏達賚女。宣宗為皇子,嘉慶元年,仁宗冊-{後}-為嫡福晉。十三年正月戊午,薨。宣宗即位,追冊諡曰孝穆皇后。初葬王佐村,移寶華峪,以地宮浸水,再移龍泉峪,後即於此起慕陵焉。鹹豐初,上諡。光緒間加諡,曰孝穆溫厚莊肅端誠恪惠寬欽孚天裕聖成皇后。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三等承恩公舒明阿女。宣宗為皇子,嫡福晉薨,仁宗冊-{後}-繼福晉。宣宗即位,立為皇后。道光十三年四月己巳,崩,諡曰孝慎皇后,葬龍泉峪。鹹豐初,上諡。光緒間加諡,曰孝慎敏肅哲順和懿誠惠敦恪熙天詒聖成皇后。女一,殤。 *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二等侍衛、一等男頤齡女。-{後}-事宣宗,冊全嬪。累進全貴妃。道光十一年六月己丑,文宗生。十三年,進皇貴妃,攝六宮事。十四年,立為皇后。二十年正月壬寅,崩,年三十三。宣宗親定諡曰孝全皇后,葬龍泉峪。鹹豐初,上諡。光緒間加諡,曰孝全慈敬寬仁端愨安惠誠敏符天篤聖成皇后。子一,文宗。女二:一殤,一下嫁德穆楚克扎布。 *孝靜成皇后(康慈太妃、康慈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刑部員外郎花良阿女。-{後}-事宣宗為靜貴人。累進靜皇貴妃。孝全皇后崩,文宗方十歲,妃撫育有恩。文宗即位,尊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居壽康宮。鹹豐五年七月,太妃病篤,尊為康慈皇太后。越九日庚午,崩,年四十四。子三:奕綱、奕繼、奕訢。女一,下嫁景壽。 皇貴妃 *莊順皇貴妃,烏雅氏。事宣宗,為常在。進琳貴人,累進琳貴妃。文宗尊為皇考琳貴太妃。穆宗尊為皇祖琳皇貴太妃。同治五年,薨,命王公百官持服一日,諡曰莊順皇貴妃,葬慕東陵園寢。德宗朝,疊命增祭品,崇規制,上親詣行禮。封三代,皆一品。子三,奕譞、奕詥、奕譓。女一,下嫁德徽。 貴妃 *彤貴妃,舒穆魯氏。事宣宗,為貴人。累進彤貴妃。復降貴人。文宗尊為皇考彤嬪。穆宗累尊為皇祖彤貴妃。女三,一下嫁扎拉豐阿,二殤。 *佳貴妃,郭佳氏。事宣宗,初為常在,後進貴人、嬪,復降。歷鹹豐、同治二朝進封。 *成貴妃,鈕祜祿氏,事宣宗,為貴人,進嬪,復降。歷鹹豐、同治二朝進封。 妃 *和妃,那拉氏。初以官女子,事宣宗潛邸。嘉慶十三年,子奕緯生。仁宗特命為側室福晉。道光初,封和嬪。進和妃。 *祥妃,鈕祜祿氏。事宣宗,為貴人。進嬪,復降。文宗尊為皇考祥妃。穆宗追尊為皇祖祥妃。子一,奕誴。女二,一殤,一下嫁恩崇。 *常妃,赫舍里氏。初賜號珍貴人,道光五年四月十三日冊封為珍嬪,同年八月初八日晉為珍妃,道光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降為珍嬪,道光九年六月初九日降為常貴人。道光三十年正月尊為常嬪,咸豐十年八月二十三日卒,咸豐十一年十月追封為常妃。 嬪 *恬嬪,富察氏,嘉慶時為側福晉,道光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冊封為恬嬪,道光二十五年七月十九日卒。 *豫嬪,尚佳氏,道光十年二月二十二日冊封為玲常在,道光二十年六月初二日因故降為尚答應。道光三十年正月晉為皇考尚常在,咸豐十一年十月尊為尚貴人,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尊為豫嬪,光緒二十三年卒。 *順嬪,輝發那拉氏,道光四年三月十四日冊封為順常在,同年九月晉為順貴人,道光九年三月初三日降為順常在。道光三十年正月尊為順貴人,咸豐十一年十月尊為順嬪,同治七年三月十九日卒,年六十。同治十二年二十五日,奉安慕東陵。 *恆嬪,蔡佳氏,道光十四年三月入宮,初賜號宜貴人,後降宜常在,道光十八年八月十三日續降蔡答應。道光三十年正月晉為皇考蔡常在,咸豐十一年十月尊為蔡貴人,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尊為恆嬪,光緒二年閏五月六日卒。 貴人 *平貴人,趙氏,道光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卒。 *李貴人,李氏,道光二十年三月十三日,郎中善保之女著封為意常在。同年十二月二十日,意常在降為李答應,退出官女子二名。道光三十年正月晉為皇考李常在,居壽康宮壽二所。咸豐十一年十月尊為李貴人《宮中雜件》道光二十年三月十三日,郎中善保之女著封為意常在,挑進官女子三人。道光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意常在降為李答應,退出官女子二名。一名鑲黃旗清平管領下蘇拉六十一之女三妞,一名正白旗錘惠管領下原披甲人普泰之女二妞,實止。 ,同治十一年二月十八日卒。 *那貴人,輝發那拉氏,道光二十年二月十七日封為琭常在,同年十一月十七日晉為琭貴人,按貴人份例賞給。道光二十一年三月十八日降為琭常在,道光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七日降為那答應。道光三十年正月晉為皇考那常在,咸豐十一年十月尊為那貴人,同治四年七月二十日卒。 *定貴人,孫氏,初入侍宣宗潛邸為格格,嘉慶二十五年九月初五日封為定貴人,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卒。 答應 *睦答應,赫舍里氏,道光二年十月封為睦貴人,道光十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晉為睦嬪,道光十一年九月十一日降為睦貴人,未久又為常在、答應,最後降為官女子且投湖自盡,約於道光十五年追封為答應。 官女子 *劉官女子,劉氏,二等侍衛官明之女,有一妹參加內務府選秀但落選。道光十一年四月前已入宮,封為蔓常在,道光十三年九月降為劉答應。道光十五年降為劉官女子,道光二十二年前卒。 ===皇子=== *奕緯(1808年-1831年),皇長子,隱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 *奕綱(1826年-1827年),皇二子,順和郡王,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奕繼(1829年-1830年),皇三子,慧質郡王,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奕詝(1831年-1861年),皇四子,咸豐帝,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奕誴(1831年-1889年),皇五子,過繼給惇恪親王綿愷,為惇勤親王,母祥妃鈕祜祿氏; *奕訢(1833年-1898年),皇六子,恭忠親王,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奕譞(1840年-1891年),皇七子,光緒帝父親,醇賢親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奕詥(1844年-1868年),皇八子,鍾端郡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奕譓(1845年-1877年),皇九子,孚敬郡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皇女=== *端憫固倫公主(1813年-1819年,6歲),皇長女,生母為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皇二女(1825年),道光五年正月三十日出生,因先天不足誘發慢驚風,從六月十六日開始醫治,至七月十四日夭折。生母為祥妃鈕祜祿氏(時為祥嬪)。 *端順固倫公主(1825年-1835年,10歲),皇三女,生母為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壽安固倫公主(1826年-1860年,34歲),皇四女,生母為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壽臧和碩公主(1829年-1856年,27歲),皇五女,生母為祥妃鈕祜祿氏; *壽恩固倫公主(1831年-1859年,28歲),皇六女,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皇七女(1840年-1844年,4歲),道光二十年七月初二生,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殤,生母為彤貴妃舒穆魯氏; *壽禧和碩公主(1842年-1866年,24歲),皇八女,生母為彤貴妃舒穆魯氏; *壽莊固倫公主(1842年-1884年,42歲),皇九女,生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皇十女(1844年-1845年,1歲),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十七生,道光二十五年正月二十殤,生母為彤貴妃舒穆魯氏。 ==影視形象== 影視作品 演員 《林則徐》 高正 《少女慈禧》 曹達華 《滿清十三皇朝II 之嘉慶》 魯振順 《滿清十三皇朝II 之道光》 魯振順 《鴉片戰爭演義》 李保田 《道光秘史》 黃百鳴 《林則徐》 李心敏 《滄海百年》 鄧立民 《鴉片戰爭》 蘇民 《天地民心》 修慶 《紅牆綠瓦之殘陽》 舒耀瑄 《太平天國》 張英才 《大清後宮》 張晨光 《嘉慶皇帝》 劉倚成 《漕運碼頭》 章申 《一生為奴》 杜志國 《萬凰之王》 陳錦鴻 《瀛寰之志》 劉威 《天命》 楊凱博 == 註釋 == == 延伸閱讀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 * 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聯經出版社 == 外部連結 == * == 參見 == * 嘉道中衰 |- 8 * 2 Category:北京人 Category:諡成
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簡稱),是指一種地理學概念,主要由政府為了吸引外資或企業入駐而設立法律更為寬鬆或具有優惠條件經濟發展的區域,除有省級經濟決策權外,還可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採取更為開放的政策。特區之“特”,主要是指它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如減免關稅等經濟上的優惠待遇,提供理想的投資環境和組織完善的領導管理體制,以及增加外資投入和外匯收益,藉此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特區的概念本身涵蓋範圍較為廣泛,更細微具體的區分為出口加工區()、自由區域()、自由港()、自由貿易園區()、都會企業區和工業區()等。 ==概述== 設立經濟特區最主要目的,大多是為了適應全球化並從中獲益,進而改善本地經濟生活水準和保護本土文化產業以至於不受全球化影響而加速流失破壞的緩急措施。 經濟特區建立最為著名成功的例子是深圳市,從一個邊陲小鎮經歷20年發展後變成超過一千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越南、巴西、印度、伊朗、約旦、巴基斯坦、菲律賓、波蘭、北韓、俄羅斯、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哥倫比亞、南韓、秘魯和哈薩克等也效仿進而成立經濟特區。 2007年根據世界銀行統計,預估將成立或已經成立經濟特區的數量統計,在全世界有將近127個國家和地區估計3000多個關於經濟特區的專案發展出來。 == 中國大陸 == 改革開放之初,在缺少對外經濟交往經驗、法律體系不健全的形勢下,設立經濟特區為進一步改革和開放、擴大對外經濟交流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時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勳等地方領導人首先提出建立經濟特區,得到國務院總理趙紫陽的積極支援,併成功說服鄧小平建立深圳經濟特區。“特區”一名亦由鄧小平命名,來自陝甘寧特區(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對陝甘寧邊區的稱呼)。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這些經濟特區相繼興建,標誌著經濟特區正式成立的法律授權。1984年鄧小平考察深圳、珠海、廈門三個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建設上以吸收利用外資為主。設立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經濟特區作為對外交流的視窗,在一定時期內透過中央政府給予的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二者合力,經濟以超出一般地區很多的速度成長,其人均經濟實力接近或超過中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水平,後來更衍生了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2011年5月1日起,汕頭經濟特區範圍擴大至全市。在近一年的時間裡,深圳、廈門、珠海、汕頭等中國大陸最早的四個經濟特區都擴大了範圍。分析人士指出,擴容並非僅僅是特區在地理範圍上的簡單擴張,而是將為這些昔日的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注入新的發展動力,擴大經濟特區先發優勢的輻射力,為推動區域經濟平衡發展作出新貢獻。 === 現有經濟特區 === 一開始全在東南沿海,例如廣東和福建,後來漸漸擴大到其它邊境地區。 現為經濟特區的城市: * 廣東:深圳、珠海、汕頭 * 福建:廈門 * 海南:海南島全境 此外,下列地區享有部分類似經濟特區的開放政策: * 新疆:喀什、霍爾果斯國務院關於支援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建設的若干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 * 上海: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 根據《國務院關於支援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建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1〕33號)、《關於設立喀什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的批覆》(中央編辦復字〔2012〕45號)、《關於加快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新政發〔2012〕48號),設立喀什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與“中共喀什經濟開發區工作委員會”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作為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機構規格為副廳級,行使自治區級管理權,負責開發區的統一規劃。行使國家、自治區賦予開發區的經濟管理和審批許可權。上述國務院發文中提到的“特區”措辭為:“充分借鑑國內各經濟特區和各類產業集聚區建設發展的成功經驗,根據新疆地域特點和比較優勢,有針對性地實行特殊優惠政策,先行試驗一些重大改革開放措施,創新和完善管理體制、發展模式,推動經濟開發區又好又快發展。” 根據國務院《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國發〔2019〕15號),提及特區的措辭為:“新片區參照經濟特區管理”。 此外深圳、珠海、廈門三地,由於接近港澳臺,故三地口岸擁有出入境控管的機能,並實施港澳個人遊、小三通等跨境觀光與交通活動。 ===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所規定的經濟特區=== 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條文所指的經濟特區是具有明確內涵外延的法律概念,僅包括以下五處經濟特區: *海南經濟特區(1988年4月獲得立法授權)《》(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透過) *深圳經濟特區(1989年4月獲得立法授權)《》(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透過) *廈門經濟特區(1994年3月獲得立法授權)《》(1994年3月2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透過) *珠海經濟特區(1996年3月獲得立法授權)《》(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透過) *汕頭經濟特區(1996年3月獲得立法授權) 上述經濟特區的立法許可權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權,管轄地域範圍由國務院正式發文明確。《立法法》授予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而其他較大的市制定的地方法規,是不得與法律、行政法規、本省地方性法規相牴觸,不具有“變通規定”這種許可權。 在2011年之前,經濟特區的管轄地域範圍與“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的管轄地域範圍往往不相同。例如珠海市的地域範圍早先與珠海經濟特區的地域範圍不同,珠海市人大常委會2005年5月27日製定的《珠海經濟特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條例》在當時僅適用於珠海經濟特區,不適用於屬於珠海市但不屬於珠海經濟特區的轄域。此外,現時的海南經濟特區僅限海南島,而海南省管轄範圍則包含了南海離島。 == 印度 == 印度在開國元勳尼赫魯指導下一直實行帶有社會主義特色的計劃經濟,1990年後印度也開始認識到市場化才是出路,進而規劃經濟特區,2005年,根據印度官方統計已經有將近五百個計劃待審核,兩百個已經開始規劃實施,世銀認為光是維持這麼大規模的特區是非常困難不穩定的,不過印度政府把經濟特區視為外國領土並且提供給外資更加寬鬆的政策及平等的投資環境來吸引那些外國企業入駐,希望可以提升成長率及彌補早期過於嚴格的政策導致外資退縮。 === 現有經濟特區 === * 艾哈邁達巴得、巴羅達、根德拉和蘇拉特(古吉拉特邦) * 阿格拉(北方邦) * 貝爾高姆航天經濟特區(卡納塔克邦) * 欽奈、特里奇、乓魯德拉艾(埃羅德)、伊朗達庫魯、馬杜賴、楠谷內裡和蒂魯內爾維利(泰米爾納德邦) * (欽奈) * 埃塔科技園區(納瓦魯爾,欽奈) * 斯里蘭卡市經濟特區和埃塔(“避免雙重課稅”之意,泰米爾納德邦-安德拉邦邊界) * 法塔(西孟加拉邦) * 海德拉巴(安德拉邦) * 肯辛頓(奔威,孟買) * 喀欽(喀拉拉邦) * 瑪辛德拉世界城(欽奈和齋浦爾) * 班加羅爾市區縣(卡納塔克邦) * MARG Swarnabhoomi工程與複合服務特區(泰米爾納德邦) * 那格浦爾(馬哈拉施特拉邦) * 新奧克哈工業發展地帶,大諾迪亞(北方邦) * 製藥和生化經濟特區、安瑞巴德(馬哈拉施特拉邦) * 皮斯馬普爾(中央邦) * 波利培利(安德拉邦) * 維沙卡帕特南(安德拉邦) * 韋蘭卡尼(泰米爾納德邦) 目前印度有超過1022個業務單位遍及9個有效的經濟特區,每年平均約200畝被興建起來並被轉換成經濟特區,這些經濟特區透過公家,私營或政府而被建立起來,但是這些規劃不少引發民間批評、質疑和爭議,尤其來自農業界,組織許多次抗議的遊行集會來指責政府用低價徵收或強奪許多肥沃有價值的土地,而之後又以非常低廉的價格當作商業或工業地段賣給企業界,不少印度知名人士如巴賈(Bajaj)和有些著名公司也都曾公開反對這些政策,說可以用荒地或是荒山來進行開發工業地段,而非要用到可以進行農業工作肥沃的土地,有些較落後地方甚至因為出現不法的徵收手段,導致失去土地的農民參與反建制運動(如納薩爾派)。 == 南韓 == 南韓在東南地方成立大邱慶北自由經濟特區,坐落在大邱都會地帶和慶尚道北部省份,總共11個部分並且共計佔地39.54公里,大邱慶尚道自由經濟特區是由七個創新的地區和許多高科技研發工業及4個製造業地區所組成。 == 北韓 == 1994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為瞭解決國內經濟失調和人民生活貧窮的問題,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在鴨綠江沿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及俄羅斯邊界附近成立一個由羅津市和先鋒郡組成的特區(法定全名羅津先鋒特別市,簡稱羅先特別市),期望吸引外資入駐,後來更讓羅津從鹹鏡北道獨立出來自立成一個區域。 2000年8月,北韓也在朝韓非軍事區接壤邊界成立開城工業地區,希望可以獲得南韓和其他全球各地企業資金和技術的幫助,北韓方面提供土地和勞動力,南韓方面提供資本,技術和電力。2002年11月,《開城工業地區法》制定。2003年6月,開始建設第1期區劃,2005年已經出產一些產品。南韓人員允許穿越三八度停戰線來往開城。 == 俄羅斯 == 俄羅斯聯邦的經濟特區由政府資助,建立並擁有,並且2005年7月22日由俄羅斯聯邦制定聯邦法律第116條所規範。目前俄羅斯的經濟特區分成四大類,共計27個特區: 一、工業生產型經濟特區(6): 分別位於利佩茨克州(利佩次克特區)、韃靼斯坦共和國()、薩馬拉州(陶裡亞蒂特區)、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普斯科夫州(莫格利諾特區)和卡盧加州(柳季諾沃特區)。工業生產型經濟特區發展領域包括化工及石化工業、機械製造(包括電力和能源機械)、航空和航太工業以及汽車製造業。目前這些經濟特區內的工程、交通和能源等基礎設施已建立。 二、科技研發型經濟特區(5): 特區位於莫斯科市(綠城特區)、聖彼得堡市(聖彼得堡特區)、託木斯克州(託木斯克特區)、莫斯科州(杜布納特區)和韃靼斯坦共和國(創新城特區)。優先發展行業包括奈米技術、微電子與光電子、生物工程與生物感測器技術、資訊與通訊技術、儀表製造、製藥與醫療技術、複合工程系統、節能技術和核技術。這些經濟特區內進行科技研究和生產所需的基礎設施都已經建立。 三、旅遊休閒型經濟特區(13): 位於阿爾泰共和國(阿爾泰谷特區)、布里亞特共和國(貝加爾港灣特區)、阿爾泰邊疆區(蔚藍卡通河特區)、伊爾庫茨克州(貝加爾大門特區)、濱海邊疆區(俄羅斯島特區)與北高加索的旅遊休閒叢集(北高加索休養地),包含8個經濟特區(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阿迪格共和國、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印古什共和國、達吉斯坦共和國、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外國公司可根據旅遊休閒型經濟特區潛在的旅遊專案,參與投資建設渡假村、運動休閒娛樂、療養設施及旅遊業服務設施等。 四、港口型經濟特區(3): 位於烏裡揚諾夫斯克州(烏裡揚諾夫斯克-東方特區,機場為經濟特區中心)、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蘇維埃港特區,海港)和莫曼斯克州(摩曼斯克特區,海港)。發展領域以飛機技術服務和修理,提供各類飛機航線及標準技術服務、出口用飛機簡單組裝生產和現代化生產及改裝、船舶維修和建設、商品售前業務及運輸、水生物資源加工、船舶用品和裝備、保障港口型經濟特區的基礎設施營運。 各型別經濟特區內共有340家投資廠商註冊,來自21國57家外資,包含日本橫濱橡膠、比利時貝爾卡特集團、法國聖戈班、日本五十鈴汽車、瑞士諾華公司、美國福特汽車公司、諾基亞西門子通訊等大型跨國集團。 == 越南 == 越南效仿改革開放案例,並決定採取更為開放的政策,在之前越南是採取規劃經濟和共產體制的國家之一,後轉而匯入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政策,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時期。 == 柬埔寨 == 柬埔寨自1993年恢復和平後,以柬埔寨人民黨為首的洪森政府,參照各國的經濟特區法制,成立柬埔寨經濟特區的建立與管理法令,意在改善國際形象,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吸引外資,改善人民生活,增加政府收入。 柬埔寨經濟特區委員會(Cambodia Special Economic Zone Board)隸屬於柬埔寨發展局(Counci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mbodia),至今已批准設立約30個經濟特區,至2016年共有11個經濟特區已投入運作。 柬埔寨的經濟特區在基礎設施質量及管理服務標準方面各有不同,因此難以比較。在現已運作的經濟特區中,金邊經濟特區(Phnom Penh SEZ)和西哈努克經濟特區(Sihanoukville SEZ)入駐廠商數最多,分別有超過80家和100家租戶,但以較小規模的廠商為主。位於柬埔寨邊境的經濟特區,如柴楨省的曼哈頓經濟特區雖然規模較小,但對有意利用鄰國基礎設施和運輸支援的製造商來說,是更合適的選擇。 柬埔寨主要的經濟特區如下: *金邊經濟特區 *巴域大成經濟特區 *巴域曼哈頓經濟特區 *西港經濟特區 *國公經濟特區 *Hi-park經濟特區 == 巴基斯坦 == 巴基斯坦一直為中國大陸關係密切的盟友之一,中國大陸經濟特區的大獲成功之後,也開始幫助巴基斯坦發展在拉合爾郊外的哈爾魯巴經濟特區,其他經濟特區也包括中國大陸和巴基斯坦互利共商的經濟特區,譬如僅開放給中國大陸投資客引入中資的未來明珠-具有潛力欣欣向榮的瓜達爾港,除了跟中國大陸密切的合作以外,巴基斯坦也與日本協定許多僅限日本人可以投資的地方特區和城市,另外借重於回教國家的關係,巴基斯坦也試圖吸引西亞一些富裕的國家前來投資,一條拉合爾到錫亞爾科特的高速公路就由西亞海灣的卡達出資投資興建共計耗費10億美元,除了上述的經濟特區外,還有一個叫菲爾斯蘭巴德的新區域正在建設,建成後將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工業區,並且吸引世界各國的企業前來投資,目前已經最先建成一個只供中國大陸企業投資的特區。 == 伊朗 == 伊朗的經濟特區: * Arg-e-Jadid經濟特區:汽車製造中心。 * PetZone:石化特別經濟區,馬赫沙爾港。 * 基什島:基什島經濟特區。 * 薩拉赫斯。 * 色佔。 * 沙希德港。 * 愛慕蘭巴德經濟特區。 * 布什爾港。 == 波蘭 == 總計14個經濟特區在波蘭 SEZ in Poland-Source-Govt of Poland。 === 現有經濟特區列表 === * Kamiennogórska SSE * Katowice Special Economic Zone * Kostrzyńsko-Słubicka SSE * Krakowski Park Technologiczny * Legnicka SSE * Łódzka SSE * SSE EURO-PARK MIELEC * Słupska SSE * SSE Starachowice * Suwalska SSE * Pomorska SSE (Pomeranian Special Economic Zone) * Tarnobrzeska SSE * Wałbrzych Special Economic Zone "INVEST-PARK" * Warmińsko-Mazurska SSE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South Kazakhstan "Ontustyk" special economic zone * Latest SEZ News * Indian Special Economic Zones *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Authority Pakistan * PEZA Philippines * Open Joint Stock Company "Special Economic Zones"(Russia) * U.S.S.R. Special Economic Zones * 日本唯一經濟特區沖繩 * BRICs印度發展經濟特區的陣痛 * 深圳經濟特區 * 受中國經驗啟發印度大力發展經濟特區 * 印度中央地方不同調經濟特區計劃再次觸礁 * 回首30年:中國對外開放抉擇和經濟特區建立幕後故事 * 南韓為何要建經濟特區? * 大馬擬建經濟特區 引發種族大辯論 * 北韓再怎麼看中國經濟特區也沒用 * 中國四大經濟特區全部擴容為改革前沿注入新動力中國經濟網2014-05-30 * 阿爾巴尼亞經濟開發區簡介 == 註釋 == == 參見 == * 特別行政區 * 保稅區 * 保稅港區 * 自由貿易園區 * 加工出口區 * 招商引資 * 三來一補 Category:改革開放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術語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各類行政區劃單位 Category:外國直接投資 Category:經濟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