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91
article
stringlengths
0
2.3M
數學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以及空間等概念及其變化的一門學科,屬於形式科學的一種。數學利用抽象化和邏輯推理,從計數、計算、量度、對物體形狀及運動的觀察發展而成。數學家們拓展這些概念,以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從選定的公理及定義出發,嚴謹地推匯出一些定理。 基礎數學的知識與運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數學基本概念的完善,早在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古印度歷史上的古代數學文字便可觀見,而在古希臘那裡有更為嚴謹的處理。從那時開始,數學的發展便持續不斷地小幅進展,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因為新的科學發現和數學革新兩者的互動,致使數學的加速發展,直至今日。數學併成為許多國家及地區的教育中的一部分。 數學在許多領域都有應用,包括科學、工程、醫學、經濟學和金融學等。數學對這些領域的應用通常被稱為應用數學,有時亦會激起新的數學發現,並導致全新學科的發展,例如物理學的實質性發展中建立的某些理論激發數學家對於某些問題的不同角度的思考。數學家也研究純粹數學,就是數學本身的實質性內容,而不以任何實際應用為目標。許多研究雖然以純粹數學開始,但其過程中也發現許多可用之處。 == 詞源 == 西方語言中“數學”()一詞源自於古希臘語的(),其有“學習”、“學問”、“科學”,還有個較狹義且技術性的意思-「數學研究」,即使在其語源內。其形容詞(),意思為「和學習有關的」或「用功的」,亦會被用來指「數學的」。其在英語中表面上的複數形式,及在法語中的表面複數形式,可溯至拉丁文的中性複數,由西塞羅譯自希臘文複數(),此一希臘語被亞里士多德拿來指「萬物皆數」的概念。, 1983 reprint. ISBN 978-0-19-861112-7. 漢字表示的「數學」一詞大約產生於中國宋元時期。多指象數之學,但有時也含有今天上的數學意義,例如,秦九韶的《數學九章》(《永樂大典》記,即《數書九章》也被宋代周密所著的《癸辛雜識》記為《數學大略》)、《數學通軌》(明代柯尚遷著)、《數學鑰》(清代杜知耕著)、《數學拾遺》(清代丁取忠撰)。直到1939年,經過中國數學名詞審查委員會研究“算學”與“數學”兩詞的使用狀況後,確認以“數學”表示今天意義上的數學含義。 == 歷史 == 數學有著久遠的歷史。它被認為起源於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中國古代的六藝之一就有「數」《周禮·地官司徒·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東漢的鄭玄在他的《周禮註疏·地官司徒·保氏》中引鄭司農(鄭眾)所言:「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數學一詞在西方有希臘語詞源(mathematikós),意思是“學問的基礎”,源於(máthema,“科學,知識,學問”)。 史前的人類就已嘗試用自然的法則來衡量物質的多少、時間的長短等抽象的數量關係,比如時間單位有日、季節和年等。算術(加減乘除)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古代的石碑及泥版亦證實了當時已有幾何的知識。 更進一步則需要寫作或其他可記錄數字的系統,如符木或於印加帝國內用來儲存資料的奇普。歷史上曾有過許多不同的記數系統。 在最初有歷史記錄的時候,數學內的主要原理是為了做稅務和貿易等相關計算,為瞭解數字間的關係,為了測量土地,以及為了預測天文事件而形成的。這些可以簡單地被概括為數學對數量、結構、空間及時間方面的研究。 到了16世紀,算術、初等代數以及三角學等初等數學已大體完備。17世紀變數概念的產生使人們開始研究變化中的量與量的互相關係和圖形間的互相變換,微積分的概念也在此時形成。隨著數學轉向形式化,為研究數學基礎而產生的集合論和數理邏輯等也開始發展。數學的重心從求解實際問題轉變到對一般形式上的思考。 從古至今,數學便一直不斷地延展,且與科學有豐富的相互作用,兩者的發展都受惠於彼此。在歷史上有著許多數學發現,並且直至今日都不斷地有新的發現。據米哈伊爾·B·塞甫留克(Mikhail B. Sevryuk)於2006年1月的期刊中所說,「存放於數學評論資料庫中論文和書籍的數量自1940年(數學評論的創刊年份)現已超過了一百九十萬份,而且每年還增加超過七萬五千份。此一學海的絕大部份為新的數學定理及其證明。」 == 形成、純數學與應用數學及美學 == 每當有涉及數量、結構、空間及變化等方面的問題時,通常就需要用到數學去解決問題,而這往往也拓展了數學的研究範疇。一開始,數學的運用可見於貿易、土地測量及之後的天文學。今日,所有的科學都存在著值得數學家研究的問題,且數學本身亦給出了許多的問題。牛頓和萊布尼茲是微積分的發明者,費曼發明瞭費曼路徑積分,這是推理及物理洞察二者的產物,而今日的弦理論亦引申出新的數學。一些數學只和生成它的領域有關,且用來解答此領域的更多問題。但一般被一領域生成的數學在其他許多領域內也十分有用,且可以成為一般的數學概念。即使是「最純的」數學通常亦有實際的用途,此一非比尋常的事實,被196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維格納稱為「數學在自然科學中不可想像的有效性」 。 如同大多數的研究領域,科學知識的爆發導致了數學的專業化。主要的分歧為純數學和應用數學。在應用數學內,又被分成兩大領域,並且變成了它們自身的學科——統計學和電腦科學。 許多數學家談論數學的優美,其內在的美學及美。「簡單」和「一般化」即為美的一種。另外亦包括巧妙的證明,如歐幾裡得對存在無限多質數的證明;又或者是加快計算的數值方法,如快速傅立葉變換。高德菲·哈羅德·哈代在《一個數學家的自白》一書中表明他相信單單是美學上的意義,就已經足夠成為數學研究的正當理由。 == 符號、語言與精確性 == 我們現今所使用的大部分數學符號在16世紀後才被發明出來的。在此之前,數學以文字的形式書寫出來,這種形式會限制了數學的發展。現今的符號使得數學對於專家而言更容易掌握,但初學者卻常對此望而卻步。它被極度的壓縮:少量的符號包含著大量的訊息。如同音樂符號一般,現今的數學符號有明確的語法,並且有效地對訊息作編碼,這是其他書寫方式難以做到的。符號化和形式化使得數學迅速發展,並幫助各個科學領域建立基礎支撐理論。 數學語言亦對初學者而言感到困難。如“或”和“只”這些字有著比日常用語更精確的意思。亦困惱著初學者的,如“開放”和“域”等字在數學裡有著特別的意思。數學術語亦包括如“同胚”及“可積性”等專有名詞。但使用這些特別符號和專有術語是有其原因的:數學需要比日常用語更多的精確性。數學家將此對語言及邏輯精確性的要求稱為「嚴謹」。但在現實應用中,捨棄一些嚴謹性往往會得到更好的結果。 嚴謹是數學證明中很重要且基本的一部份。數學家希望他們的定理以系統化的推理依著公理被推論下去。這是為了避免依著不可靠的直觀而推出錯誤的「定理」,而這情形在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的例子。在數學中被期許的嚴謹程度因著時間而不同:希臘人期許著仔細的論證,但在牛頓的時代,所使用的方法則較不嚴謹。牛頓為瞭解決問題所做的定義,到了十九世紀才重新以小心的分析及正式的證明來處理。今日,數學家們則持續地在爭論電腦協助證明的嚴謹度。當大量的計算難以被驗證時,其證明亦很難說是足夠地嚴謹。 公理在傳統的思想中是「不證自明的真理」,但這種想法是有問題的。在形式上,公理只是一串符號,其只對可以由公理系統匯出的公式之內容有意義。希爾伯特計劃即是想將所有的數學放在堅固的公理基礎上,但依據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每一相容且能蘊涵皮亞諾公理的公理系統必含有一不可決定的公式;因而所有數學的最終公理化是不可能的。儘管如此,數學常常被想像成只是某種公理化的集合論,在此意義下,所有數學敘述或證明都可以寫成集合論的公式。 == 數學作為科學 ==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稱數學為「科學的皇后」。在拉丁原文,以及其德語中,對應於「科學」的單字的意思皆為知識(領域)。而實際上,science一詞在英語內本來就是這個意思,且無疑問地數學在此意義下確實是一門「科學」。將科學限定在自然科學則是在此之後的事。若認為科學是隻指物理的世界時,則數學,或至少是純數學,不會是一門科學。愛因斯坦曾如此描述:「數學定律越和現實有關,它們越不確定;若它們越是確定的話,它們和現實越不會有關。」許多哲學家相信數學在經驗上不具可否證性,且因此不是卡爾·波普爾所定義的科學。但在1930年代時,在數理邏輯上的重大進展顯示數學不能歸併至邏輯內,且波普爾推斷「大部份的數學定律,如物理及生物學一樣,是假設演繹的:純數學因此變得更接近其假設為猜測的自然科學,比它現在看起來更接近。」然而,其他的思想家,如較著名的拉卡託斯,便提供了一個關於數學本身的可否證性版本。 另一觀點則為某些科學領域(如理論物理)是其公理為嘗試著符合現實的數學。而事實上,理論物理學家齊曼(John Ziman)即認為科學是一種公眾知識,因此亦包含著數學。在任何的情況下,數學和物理科學的許多領域都有著很多相同的地方,尤其是從假設所得的邏輯推論之探索。直覺和實驗在數學和科學的猜想建構上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實驗數學在數學中的重要性正持續地在增加,且計算和模擬在科學及數學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加重,減輕了數學不使用科學方法的缺點。在史蒂芬·沃爾夫勒姆2002年的著作《一種新科學》中他提出,計算數學應被視為其自身的一科學領域來探索。 數學家對此的態度並不一致。一些研究應用數學的數學家覺得他們是科學家,而那些研究純數學的數學家則時常覺得他們是在一門較接近邏輯的領域內工作,且因此基本上是個哲學家。許多數學家認為稱他們的工作是一種科學,是低估了其美學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其做為七大博雅教育之一的歷史;另外亦有人認為若忽略其與科學之間的關聯,是假裝沒看到數學和其在科學與工程之間的互動影響,進而促進了數學在許多科學上的發展此一事實。這兩種觀點之間的差異在哲學上產生了數學是「被創造」(如藝術)或是「被發現」(如科學)的爭議。大學院系劃分中常見「科學和數學系」,這指出了這兩個領域被看作有緊密聯絡而非一樣。實際上,數學家通常會在大體上與科學家合作,但在細節上卻會分開。此爭議亦是數學哲學眾多議題的其中一個。 == 數學的各領域 == 如上所述,數學主要的學科最先產生於商業上計算的需要、瞭解數字間的關係、測量土地及預測天文事件。這四種需要大致地與數量、結構、空間及變化(即算術、代數、幾何及分析)等數學上廣泛的子領域相關連著。除了上述主要的關注之外,亦有用來探索由數學核心至其他領域上之間的連結的子領域:至邏輯、至集合論(基礎)、至不同科學的經驗上的數學(應用數學)、及較近代的至不確定性的嚴格研究。 === 基礎與哲學 === 為了闡明數學基礎,數學邏輯和集合論等領域被發展了出來。 數學邏輯專注於將數學置在一堅固的公理架構上,並研究此一架構的結果。就數學邏輯本身而言,其為哥德爾第二不完備定理所屬的領域,而這或許是邏輯學中最廣為流傳的成果:總是存在不能被證明的真命題。 現代邏輯被分成遞迴論、模型論和證明論,且和理論電腦科學有著密切的關連性,千禧年大獎難題中的P/NP問題就是理論電腦科學中的著名問題。 : P \Rightarrow Q \, 數學邏輯 集合論 範疇論 === 純粹數學 === ==== 數量==== 數量的研究起於數,一開始為熟悉的自然數及整數與被描述在算術內的自然數及整數的算術運算。整數更深的性質於數論中有詳細的研究,此一理論包括瞭如費馬最後定理等著名的結果。數論還包括兩個被廣為探討的未解問題:孿生質數猜想及哥德巴赫猜想。 當數系更進一步發展時,整數被視為有理數的子集,而有理數則包含於實數中,連續的量即是以實數來表示的。實數則可以被進一步廣義化成複數。數的進一步廣義化可以持續至包含四元數及八元數。從自然數亦可以推廣到超限數,它形式化了計數至無限的這一概念。另一個研究的領域為大小,這個導致了基數和之後對無限的另外一種概念:阿列夫數,它允許無限集合之間的大小可以做有意義的比較。 : 1, 2, 3\,\! -2, -1, 0, 1, 2\,\! -2, \frac{2}{3}, 1.21\,\! -e, \sqrt{2}, 3, \pi\,\! 2, i, -2+3i, 2e^{i\frac{4\pi}{3}}\,\! 自然數 整數 有理數 實數 複數 \mathbb{N} \mathbb{Z} \mathbb{Q} \mathbb{R} \mathbb{C} ==== 結構 ==== 許多如數及函式的集合等數學物件都有著內含的結構。這些物件的結構性質被探討於群、環、-{zh-cn:域;zh-tw:體}-等抽象系統中,該些物件事實上也就是這樣的系統。此為代數的領域。在此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即廣義化至向量空間的向量,它於線性代數中被研究。向量的研究結合了數學的三個基本領域:數量、結構及空間。向量分析則將其擴充套件至第四個基本的領域內,即變化。 創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法國的布林巴基學派認為:純粹數學,是研究抽象結構的理論。 結構,就是以初始概念和公理出發的演繹系統。 布林巴基學派認為,有三種基本的抽象結構:代數結構(群,環,域……),序結構(偏序,全序……),拓撲結構(鄰域,極限,連通性,維數……)。 : 數論 群論 圖論 序理論 ==== 空間 ==== 空間的研究源自於幾何-尤其是歐幾里得幾何。三角學則結合了空間及數,且包含有著名的勾股定理。現今對空間的研究更推廣到了更高維的幾何、非歐幾裡得幾何(其在廣義相對論中扮演著核心的角色)及拓撲學。數和空間在解析幾何、微分幾何和代數幾何中都有著很重要的角色。在微分幾何中有著纖維叢及流形上的微積分等概念。在代數幾何中有著如多項式方程的解集等幾何物件的描述,結合了數和空間的概念;亦有著拓撲群的研究,結合了結構與空間。李群被用來研究空間、結構及變化。在其許多分支中,拓撲學可能是二十世紀數學中有著最大進展的領域,並包含有存在已久的龐加萊猜想,以及有爭議的四色定理。龐加萊猜想已在2006年確認由俄羅斯數學家格里戈裡·佩雷爾曼證明,而四色定理已在1976年由凱尼斯·阿佩爾和沃夫岡·哈肯用電腦證明,而從來沒有由人力來驗證過。 : 幾何 三角學 微分幾何 拓撲學 碎形 測度論 ==== 變化 ==== 瞭解及描述變化在自然科學裡是一普遍的議題,而微積分更為研究變化的有利工具。函式誕生於此,作為描述一變化的量的核心概念。對於實數及實變函式的嚴格研究為實分析,而複分析則為複數的等價領域。黎曼猜想——數學最基本的未決問題之一——便是以複分析來描述的。泛函分析注重在函式的(一般為無限維)空間上。泛函分析的眾多應用之一為量子力學。許多的問題很自然地會匯出一個量與其變化率之間的關係,而這在微分方程中被研究。在自然界中的許多現象可以被動力系統所描述;混沌理論則是對系統的既不可預測而又是決定的行為作明確的描述。 微積分 向量分析 微分方程 動力系統 混沌理論 複分析 === 離散數學 === 離散數學是指對理論電腦科學最有用處的數學領域之總稱,這包含有可計算理論、計算複雜性理論及資訊理論。可計算理論檢驗電腦的不同理論模型之極限,這包含現知最有力的模型——圖靈機。複雜性理論研究可以由電腦做為較易處理的程度;有些問題即使理論是可以以電腦解出來,但卻因為會花費太多的時間或空間而使得其解答仍然不為實際上可行的,儘管電腦硬體的快速進步。最後,資訊理論專注在可以儲存在特定媒介內的資料總量,且因此有壓縮及熵等概念。 作為一相對較新的領域,離散數學有許多基本的未解問題。其中最有名的為P/NP問題——千禧年大獎難題之一。一般相信此問題的解答是否定的。P=NP的民調 顯示2005年大眾相信它並不相等。(看section 5) : \begin{matrix} (1,2,3) & (1,3,2) \\ (2,1,3) & (2,3,1) \\ (3,1,2) & (3,2,1) \end{matrix} 組合數學 計算理論 密碼學 圖論 === 應用數學 === 應用數學思考將抽象的數學工具運用在解答科學、工商業及其他領域上之現實問題。應用數學中的一重要領域為統計學,它利用機率論為其工具並允許對含有機會成分的現象進行描述、分析與預測。大部份的實驗、調查及觀察研究需要統計對其資料的分析。(許多的統計學家並不認為他們是數學家,而比較覺得是合作團體的一份子。)數值分析研究有什麼計算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決那些人力所限而算不出的數學問題;它亦包含了對計算中捨入誤差或其他來源的誤差之研究。 File:Gravitation space source.png |數學物理 File:BernoullisLawDerivationDiagram.svg |數學流體力學 File:Composite trapezoidal rule illustration small.svg |數值分析 File:Maximum boxed.png |最佳化 File:Two red dice 01.svg |機率論 File:Oldfaithful3.png |統計學 File:Market Data Index NYA on 20050726 202628 UTC.png |計量金融 File:Arbitrary-gametree-solved.svg |-{zh-tw:賽局理論;zh-cn:博弈論}- File:Front pareto.svg |數理經濟學 File: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zh-cn).svg |生物數學 File:Linear programming example graph (zh).png |作業研究 File:Simple feedback control loop2.svg|控制論 == 數學獎項 == 數學獎通常和其他科學的獎項分開。數學上最有名的獎為菲爾茲獎,創立於1936年,每四年頒獎一次。它通常被認為是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另一個國際上主要的獎項為阿貝爾獎,創立於2003年。兩者都頒獎於特定的工作主題,包括數學新領域的創新或已成熟領域中未解決問題的解答。著名的23個問題,稱為希爾伯特的23個問題,於1900年由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所提出。這一連串的問題在數學家之間有著極高的名望,且至少有九個問題已經被解答了出來。另一新的七個重要問題,稱為千禧年大獎難題,發表於2000年。對其每一個問題的解答都有著一百萬美元的獎金,而當中只有一個問題(黎曼猜想)和希爾伯特的問題重複。 *菲爾茲獎,由國際數學聯盟的國際數學家大會頒發的獎項。每四年頒獎一次,頒給有卓越貢獻的年輕數學家,每次最多四人得獎。得獎者須在該年元旦前未滿四十歲,是年輕數學家可以獲得的最大獎項。它是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的要求設立的。菲爾茲獎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沃爾夫獎,由沃爾夫基金會頒發,該基金會於1976年在以色列創立,1978年開始頒獎。創始人裡卡多·沃爾夫是外交家、實業家和慈善家。而沃爾夫數學獎是沃爾夫獎的一個獎項,它和菲爾茲獎被共同譽為數學家的最高榮譽。 *阿貝爾獎,由挪威王室向傑出數學家頒發的一種獎項,每年頒發一次。2001年,為了紀念2002年挪威著名數學家尼爾斯·亨利克·阿貝爾二百週年誕辰,挪威政府宣佈將開始頒發此種獎金。獎金的數額大致同諾貝爾獎相近。設立此獎的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項。2001年挪威政府撥款2億挪威克朗作為啟動資金。擴大數學的影響,吸引年輕人從事數學研究是設立阿貝爾獎的主要目的。 == 參見 == * 數學哲學 * 數學遊戲 * 數學家列表 * 教育 * 算經十書 * 數學競賽 * 數學題 == 註釋 == == 參考 == == 參考書目 == * Benson, Donald C., The Moment of Proof: Mathematical Epiphan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New Ed edition (December 14, 2000). ISBN 978-0-19-513919-8. * Boyer, Carl B.,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Wiley; 2 edition (March 6, 1991). ISBN 978-0-471-54397-8.—A concis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from the Concept of Number to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 Courant, R. and H. Robbins, What Is Mathematics? : An Elementary Approach to Ideas and Metho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 edition (July 18, 1996). ISBN 978-0-19-510519-3. * Davis, Philip J. and Hersh, Reuben, The Mathematical Experience. Mariner Books; Reprint edition (January 14, 1999). ISBN 978-0-395-92968-1.—A gentle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 of mathematics. * Gullberg, Jan, Mathematics—From the Birth of Numbers. W. W. Norton & Company; 1st edition (October 1997). ISBN 978-0-393-04002-9.—An encyclopedic overview of mathematics presented in clear, simple language. * Hazewinkel, Michiel (ed.), 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A translated and expanded version of a Soviet mathematics encyclopedia, in ten (expensive) volumes, the most complete and authoritative work available. Also in paperback and on CD-ROM, and online . * Kline, Morris, 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Paperback edition (March 1, 1990). ISBN 978-0-19-506135-2. * * Pappas, Theoni, The Joy Of Mathematics, Wide World Publishing; Revised edition (June 1989). ISBN 978-0-933174-65-8. * * == 外部連結 == * Rusin, Dave: The Mathematical Atlas(英文版)現代數學漫遊。 * Weisstein, Eric: World of Mathematics ,一個線上的數學百科全書。 * 數學 ,另一個線上的數學百科全書。 * MathForge ,一個包含數學、物理、電腦科學和教育等範疇的新聞網誌。 * EpisteMath|數學知識 。 * 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網,一個以數學史為主的網站。 * 怎樣研習純數學(或統計學) :本科與基礎研究課程參考書目。 * 數學文化 :主要發表高質量的帶有普及性的文章;主要面向大學生,大學老師和研究生,以及中學老師和學生。 * 數學學習資源:網際網路上數學學習資源和教學影片。 * "英漢對照數學用語" ( ; 英漢對照數學用語). , Albany. Bureau of Bilingual Education. 1988. -- See profile at( ) Category:形式科學 Category:主要話題條目
哲學
哲學是研究普遍的、基本問題的學科,包括存在、知識、價值、理智、心靈、語言等領域。哲學與其他學科不同之處在於哲學有獨特之思考方式,例如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統化的方法,並以理性論證為基礎。從歷史上看,許多單獨的學科,例如物理學和心理學,都是哲學的一部分。然而,它們被認為是現代意義上的獨立學科。 哲學的詞義在現代末期發生了變化,成為了今天常見的、更狹隘的含義。在這個新意義上,該術語主要與形而上學、認識論和倫理學等哲學學科相關。除其他主題外,它涵蓋了對現實、知識和價值觀的理性研究。然而,它不同於其他理性探究學科,例如經驗科學和數學。 == 詞源 == 英語詞語()源於古希臘語中的,意思為「愛智慧」,有時也譯為「智慧的朋友」,該詞由(philos,愛)的派生詞(philein,去愛)和(sophia,智慧)組合而成。一般認為,古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最先在著作中引入“哲學家”和“哲學”這兩個術語。 “哲”一詞在中國古代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哲”或“哲人”意義類似西方近世所謂“哲學家”、“思想家”。1874年,日本啟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先用漢語詞「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哲學中的形而上學(英語:metaphysics)的中文名稱取自《易經·繫辭上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參見《繫辭上傳》第十二章(朱子周易之章節分目)一語。 == 哲學的概念 == === 哲學的定義 === 哲學家們對哲學本身的定義存在分歧。沒有共同的共識,這歸因於哲學本身的性質是一個開放的哲學問題。許多偉大的哲學家,如柏拉圖、黑格爾等,對問題“什麼是哲學?”提出了答案,但這些答案在今天不太可能被廣泛接受。其中一個原因是哲學的本質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問題,因此不應期望得到無爭議的答案——如果哲學家們停止爭論,哲學家的職業就將結束。Graham Priest, What is Philosophy?, Published online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 September 2006,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philosophy/article/abs/what-is-philosophy/C6F91CBD86DA5D3E578DE806F130F3A0 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哲學的定義是: 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稱「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雖然哲學源自西方的傳統,但許多文明在歷史上都存在著一些相似的論題。東亞和南亞的哲學被稱之為東方哲學,而北非和中東則因為其和歐洲密切的互動,因此常被視為是西方哲學的一部份。 對哲學的主題亦存在許多看法。一些人認為哲學是對問題本身過程的審查;另外一些人則認為實質上存在著哲學必須去回答的哲學命題。 *後現代主義把哲學定義為創造概念的學術。 *哲學所涉及的研究範疇是其它學科的總和,它給出對世界本質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接受者的世界觀。 *哲學是研究範疇及其相互關係的一門學問。範疇涉及到一門學科的最基本研究物件、概念和內容,哲學具有一般方法論的功能。 *哲學和其他陳述問題方法的差異是有批判性的、有條理的方法以及以理性為基礎的辯論。 === 研究基礎 === 古希臘哲學家經常提出問題,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分別是形而上學、倫理學、認識論 。 現代哲學上出現"不要求精確理由"之哲學理論,例如"本質技巧"(認定本質不可知),這種現象將不可知論(世界上終究有人不能理解的存在)的重要程度提高了。 自亞里士多德時代以來,在古典或者現代哲學當中,邏輯通常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其提出的三段論,對西方哲學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 分支 == === 主分支 === 哲學可以分為很多不同的分支,主要包括形而上學、知識論、倫理學、邏輯學和美學。 * 邏輯學 * 形而上學/宇宙論/本體論 * 認識論/知識論 * 倫理學/價值論 * 美學 === 特殊分支 === 這些分支是應用在其他學科,或者交叉學科的哲學研究。 * 後設哲學 * 宗教哲學 * 心靈哲學 * 語言哲學 * 科學哲學 * 政治哲學 * 法律哲學 == 歷史 == 很多人類社群思考過哲學問題並且互相學習建立了各種哲學流派。 東方哲學是透過每個地區的歷史時期來組織的。西方哲學一般可以分為三個或更多時期,最重要的是古典哲學、中世紀哲學和近代哲學。 === 古典哲學 === ==== 古印度 ==== 印度哲學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吠陀時代已經開始,至公元前6世紀為全盛時期。當時古印度的思想界百花齊放,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耆那教創始人笩駄摩那、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波拘陀·迦旃延、富蘭那·迦葉、數論派等。 ==== 中國 ==== 中國哲學的主要部分起源東周時期,當時以諸子百家廣為人知,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還有一些流派例如農家、陰陽家和名家在之後則名聲不顯。在秦朝焚書坑儒後除了法家、儒家、道家外其他流派都不再活躍。在當代,中國哲學仍然在亞洲文化扮演一定作用,但是學理上仍在爭辯中國哲學是否應歸為哲學。 如牟宗三曾對哲學下定義:「凡是對人性的活動所及,以理智及觀念加以反省說明的,便是哲學。」牟宗三認為,中國有數千年文化史,確有哲學。只是中國哲學重視主體性,西方重視客體性。因此如果以西方的邏輯和知識論等對哲學下定義,中國沒有這些。但如果以主體性方向對哲學下定義,中國文化就擁有哲學。反之西方對人生的哲學多表現在文學、藝術、音樂等等。就以西方哲學史來說,沒有一章特別談及耶穌。 ==== 古希臘-羅馬 ==== 古希臘-羅馬哲學是西方哲學的一個時期,時間為公元前6世紀[約585]到公元6世紀。它一般被分為三個時期:前蘇格拉底時期、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古典希臘時期、和後亞里士多德(或希臘化)時期:有時候會把新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哲學家們的古典時代晚期加入作為第四個時期。 ===== 前蘇格拉底時期 ===== 在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西方哲學就從古代神話和詩歌中脫穎而出,逐步開始對宇宙的組成以及本源的思考而開始了獨立發展。前蘇格拉底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們多關注自然界,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以及解釋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現象。諸如: * 米利都學派,其代表有最早的哲學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以及色諾芬尼。皆是一元論者,即世界萬物皆來自一個本源。如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無限物”,阿那克西米尼的“氣”,而色諾芬尼發展了阿那克西米尼學說,提出神主宰一切,並主張一神論。 *伊利亞學派,其代表有巴門尼德和芝諾。巴門尼德提出一個重要的理論:無不能生有,有不能變無,則一切運動變化都是不存在。愛利亞的芝諾進一步發展了老師的理論,即世界只有“存在”,而沒有“不存在”,只有“一”,而沒有“多”,因此,世界是不變的。 * 赫拉克利特,他強調“變”。認為變才是真實的,而永久的不變是不存在的(萬物流變)。他便向外界宣傳自己的理論,世界是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火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質。他更加暗示世界中的變存在著秩序和理性。 * 多元論者,如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四元素”;阿那克薩戈拉的“種子”,即粒子論;德謨克利特又指出了“原子”,即原子論等。皆認為變是若干物體的不同組合。 公元前5世紀中期,普羅泰戈拉和高爾吉亞等所形成的辯士學派將研究的重點由自然轉移到人類本身。認為“人才是萬物之本”。他們都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真理。普羅泰戈拉認為是非善惡都是相對於人的感覺而言,而高爾吉亞卻認為所有的都是同樣的假,這是懷疑論的雛形。 公元前6世紀末,以畢達哥拉斯為主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所主張的哲學與前述的觀點既相近又有不同。羅馬古代的歷史上記載畢達哥拉斯第一個稱自己為哲學家,或者說是愛智慧。他認為“一切都是數字”。其意思就是說一切事物的實質和結構都是它們所包含的數字關係所決定的。他稱平均、秩序和調和是宇宙的三大基調,並以音樂的調和說明宇宙的調和。他所在的學派將宇宙總結為十種性質相異的組合:有限與無限、奇與偶、少與多、左與右、男與女、靜與動、直與曲、光明與黑暗、善與惡、方與圓。至此之後,數學的本質及其地位,一直都是哲學的主要問題之一,數學不受觀察和實驗造成的不確定性影響,而且是透過純粹的思想加以理解的。 其中關於變與不變的關係的爭論,真實世界與直覺世界的差別,真理與意見的矛盾,導致產生了認識論的問題。 ===== 古典希臘時期 ===== 在古典希臘時期西方哲學方法的關鍵特質被建立:依靠訴諸理性和論證,透過一種批判性的方法來接受或建立觀點。這包括蘇格拉底被稱為蘇格拉底反詰法或“反駁論證”方法的辯證法,他主要用其來檢驗例如善良和公平正義的關鍵道德概念。這種方法將一個問題分解成一系列的疑問,在對疑問的回答中逐步提取想要找到的答案,其極大影響可以從現在使用的科學方法中看出,在科學方法中假說是第一個階段。 蘇格拉底沒有直接教過人,但之後的柏拉圖深受其影響。而其整個哲學思想來源於兩大理論:其一,永遠不要做壞事;其二,一個內心真正善良且正義的人絕不會做相反之事。他認為真理有其客觀性,試圖推翻智者們以個人主觀感覺為真理的思想。然後提出德的概念,以作為人生行事的方向。對於道德是什麼的問題,蘇格拉底的回覆為“知識即道德。”對於知識是何物的問題,他回答說知識是透過理性而得的概念。蘇格拉底開創了認識論和倫理學,如此奠定了他的哲學地位。 古典希臘時期的的哲學家中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後世的影響力最大,特別是柏拉圖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創始人。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評價柏拉圖:“歐洲哲學傳統最被普遍公認的特點,就是它包含了一系列對柏拉圖的註腳。我的意思不是懷疑學者們系統體系的思想是提取自柏拉圖的著作。我暗示的是那些他們散落的一般思想的財富。”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人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人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畢達哥拉斯的思想對柏拉圖產生了顯著的影響,並透過柏拉圖影響了整個西方哲學。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作為最早的古典希臘哲學家批判地引用了其它的一些“智者”,當時這些人在希臘被稱為“辯士”並在畢達哥拉斯之前相當普遍。從他們的批判看來,在他們的古典時代一個在更高尚地、純粹地“愛智慧”(真的哲學家)與那些更早更普遍的旅行教師——經常也透過自己的技藝來賺錢——之間的分水嶺之後被建立。 ===== 希臘化時代 ===== 亞里士多德死後,整個哲學界陷入了獨立時期,稱為希臘化哲學時期。因為整個社會和政治陷入混亂。這段時期產生了斯多葛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以及懷疑主義派、新柏拉圖派和新畢達哥拉斯主義。這些學派的共同特點是倫理化。斯多葛學派主要是順應自然和自制。伊壁鳩魯學派則是把快樂作為生活的本質和善的標準。而新柏拉圖派和新畢達哥拉斯派都是帶有宗教主義的哲學,並逐漸產生融化基督教和希臘哲學於一體的理論,即為後來的基督教哲學。 直到公元529年,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尼命令關閉雅典的柏拉圖學院。J.B.伯裡稱一些餘下的學院成員逃入了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 ==== 古印度 ==== 印度哲學是指起源於印度次大陸的哲學思想,包括、佛教哲學、等,這些印度哲學具有一些共同且複雜的起源,都有有關佛法及業的主題,而且都希望達到個人的解放。這些哲學約在西元前一世紀到西元幾世紀的時間成形。 === 中世紀哲學(5-16世紀) === ==== 中世紀歐洲 ==== 中世紀哲學指的是西歐和中東在中世紀的哲學體系,其時間範圍沒有定論,大致上是從基督化的羅馬帝國時期至文藝復興時期。中世紀哲學被部分定義為對古典希臘和希臘化哲學的再發現和進一步發展,另一部分是需要解決神學問題並把亞伯拉罕諸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教條同世俗知識一同整合並推廣。 文藝復興人文學者們排斥中世紀時期,把它當作在希臘羅馬的古典時代與古典文化“復興”之間的一個“過渡”的野蠻時期。然而在中世紀這將近一千年中哲學在歐洲仍取得了長足地發展。認為"在強度、複雜度還有成就上,可以確信地說哲學在十三世紀的興盛能與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哲學的黃金時期媲美。" 這個時代討論的問題有信仰和理智的關係,神的存在與統一,神學話題和形而上學,關於知識、宇宙和個人的問題。 中世紀的哲學家包括基督教學者希波的奧古斯丁、波愛修斯、安瑟倫、、皮埃爾·阿伯拉爾、羅吉爾·培根、聖文德、托馬斯·阿奎那、鄧斯·司各脫、奧卡姆的威廉和讓·布里丹等;猶太哲學家邁蒙尼德和吉爾松尼德;還有穆斯林哲學家肯迪、法拉比、海什木、伊本·西那、安薩裡、伊本·巴哲、伊本·圖費勒、伊本·赫勒敦和伊本·魯世德等。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傳統一直到17世紀仍在活躍,例如弗朗西斯科·蘇亞雷斯和等人物。其中托馬斯主義之父阿奎那極大地影響了整個天主教歐洲,他特別強調理性和論證,是最先開始使用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的著作的新譯本的學者之一。他的工作明顯遠離了統治大部分早期經院哲學的新柏拉圖主義和奧古斯丁的思想。 ====文藝復興==== 從文藝復興開始,人們的思想開始從清淨的僧院走出,來到喧囂的塵世。從而發展自然,也發展人類自身。從而形成人文主義和自然哲學兩股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思潮。 "文藝復興"是對中世紀到近代之間過渡時期的通稱,那時對古典文獻的重新學習幫助把哲學界的興趣從對邏輯學、形而上學和神學領域的鑽研轉移到包括道德、語言學和神秘主義的更加廣泛的研究。對經典和人文藝術例如歷史學和文學的研究在基督教世界學術界中享有前所未有的興趣,這個趨勢被稱為人文主義,它受到柏拉圖主義、希臘懷疑主義和羅馬斯多葛主義的影響。人文主義者的哲學興趣跟隨彼特拉克轉移到造物主與其美德上,替代了中世紀時對形而上學和邏輯學的興趣。 那時對古典哲學的研究出現了兩種新方式。一方面對亞里士多德的研究因為的影響而產生了變化。阿威羅伊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和更正統的天主教亞里士多德主義者譬如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和托馬斯·阿奎那之間的分歧最終在文藝復興發展出一種“人文亞里斯多德哲學”,譬如伯多祿·蓬波納齊和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一些之前不為西歐所熟知的作品的重發現的幫助下,對柏拉圖和新柏拉圖主義的研究作為另一個選擇變得普遍起來。著名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柏拉圖主義者包括庫薩的尼古拉,還有之後的馬爾西利奧·費奇諾和若望·皮科·德拉·米蘭多拉。 文藝復興也重新產生了對反亞里士多德的把自然看作一個有機的、活生生的整體而不取決於神學的理論的興趣,例如在庫薩的尼古拉、尼古拉·哥白尼、焦爾達諾·布魯諾、還有托馬索·康帕內拉的著作中。在自然哲學中這樣的運動與對神秘主義、魔法、赫爾墨斯主義還有占星學等興趣重燃相契合,它們被認為隱藏著收穫知識和掌控自然方法的大門。 這些新的哲學運動伴隨著歐洲宗教和政治的劇變同時出現:宗教改革和封建制的衰落。雖然參與宗教改革的神學家們對哲學沒有直接的興趣,他們打破了神學和知識權威的傳統基礎。同時還伴隨著信仰主義和懷疑主義的復興,體現在伊拉斯謨,蒙泰涅和等思想家身上。同時,民族國家政治上逐步的中央集權的過程得到了世俗政治哲學的響應,如尼可羅·馬基亞維利(常被描述為第一個現代政治思想家,或者是現代政治思想形成的關鍵點)、托馬斯·莫爾、伊拉斯謨、尤斯圖斯·利普修斯、讓·博丹和胡果·格老秀斯等的著作。 ====東亞==== 先秦諸子之後的兩漢經學、魏晉玄學等都是中國哲學的一部份,自唐朝起佛教也開始對哲學產生重要影響;不過中世紀中國哲學最主要的部分是宋明理學的發展。 宋明理學反對漢代後開始影響儒學的道教和佛教中的迷信和神秘的元素,是一股倡導更加理性和世俗化儒學的哲學運動。儘管理學遭到道教和佛教徒的批評,理學仍借鑑了它們兩個的部分術語和概念。然而和佛教和道教把形而上學看作心靈發展、宗教啟示的催化劑並且是不朽的不同,宋明理學把形而上學當作建立一個理性的倫理體系的指導。宋明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韓愈和李翱被視為宋代理學的先驅。宋代理學家周敦頤以道教形而上學理論為框架建立了他的倫理哲學體系,他被看作是宋明理學的創始人。 在東亞的其他地方,日本哲學形成於本土的神道信仰和佛教、儒家以及另一些中國哲學和印度哲學學派混合發展。與日本類似,在中巫教的情緒化內容被混合到了從中國傳入的理學當中。 === 近代哲學(17-19世紀) === 主條目:近代哲學 ==== 早期近代哲學 ==== 西方哲學史上的近代早期一般指17世紀和18世紀,其中18世紀常被稱為啟蒙時代。現代哲學不同於其前身,它和傳統權威例如教會、學院、亞里士多德的關係更加獨立,出現了對知識基礎和形而上學體系建設的新興趣;和擺脫了自然哲學的近代物理學的出現。從17世紀開始,近代哲學就以認識論為研究重點。由於經驗論(經驗主義)與唯理論(理性主義)的爭論,使物質與精神的關係作為認識論的首要問題突顯出來。 當時其他的哲學焦點包括精神的天性和其與身體的關係,新的自然科學對諸如自由意志和神的傳統上屬於神學的話題的影響,和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的世俗基礎 。這種潮流最早被鮮明地體現在弗蘭西斯·培根的被稱為用來擴充套件知識的新的、經驗主義的程式,並很快在笛卡兒的機械主義物理學和理性主義的形而上學中建立了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形式。培根運用歸納法,第一個提出思維的主體“人”應該主動干涉自然來為人服務。 近現代政治哲學的鼻祖托馬斯·霍布斯最早將這套方法論系統地應用在政治哲學上,包括"社會契約"的近代理論。早期近代哲學的學術經典一般包括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洛克、貝克萊、休謨和康德。同時期的其他思想家也對哲學做出了貢獻,例如伽利略、皮埃爾·伽桑狄、布萊茲·帕斯卡、馬勒伯朗士、艾薩克·牛頓、克里斯蒂安·沃爾夫、孟德斯鳩、皮埃爾·貝爾、托馬斯·裡德、讓·勒朗·達朗貝爾和亞當·斯密,而讓-雅克·盧梭是反啟蒙運動的開創性人物。早期近代哲學的大致結束通常被確定為伊曼努爾·康德的試圖限定形而上學範圍、證明科學知識並用道德和自由來調和兩者的體系。 理性主義者中勒內·笛卡兒認為物質世界是由數學關係組成的單一體系,他企圖將物理學轉化為數學。他在其著作中,對整個經院哲學以及在他那個時代流行的教育與哲學體系加以諷刺。其認為“我思故我在”是認識論的無可懷疑之出發點。笛卡爾是割裂精神和物質的二元論者,為了釐清二者關係,他堅定認為在上帝那裡,精神和物質是統一的。其理論被稱為笛卡爾主義 。斯賓諾莎是笛卡爾之後,又一位著名的唯理論者。他的認識論、幾何學和機械觀都來自於笛卡爾。但他不認同笛卡爾的二元論,認為精神和物質不過是唯一實體的兩種屬性 。萊布尼茨作為唯理論者堅定地維護笛卡爾的學說並反駁約翰·洛克的理論。與笛卡爾不同的是,他認為萬物的實體是“單子”,且互相沒有關係,而是由於“前定和諧”才共存一體,即存在於神之中。“前定和諧”調和了笛卡爾之二元論和斯賓諾莎之實體雙重性。 洛克發展了經驗論,他不認同笛卡爾的“天賦觀念”,提出白板說,他強調人們從感覺中抽象出普遍的概念,認為感覺中的個別東西才是第一位的。不過他基本認同笛卡爾的二元論。貝克萊發展了洛克的哲學理論,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他認為除了感知的主題和被感知的知覺之外,什麼也沒有。他非常不贊同物質的抽象概念,認為其既無客觀實在,也不能存在於人心。大衛·休謨的理論比貝克萊的更進一步,他不僅僅認為物質實體不存在,更認為精神實體不存在。只承認知覺的存在。他還以自己的不可知論和懷疑論認為不存在統一性和普遍性的東西,認定多樣性和個別性才是最高原理。 經驗論與唯理論的爭論也包含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爭論。在18世紀時,法國的拉美特利公開宣佈唯物主義是唯一的,而百科全書的主編德尼·狄德羅也拒絕承認神的存在。 另外伏爾泰,孟德斯鳩和其他百科全書派的學者都有涉及政治和倫理領域。他們都認為機械主義才是最終形式——物質是唯一的且處於永恆運動的,精神只是人腦的屬性。因此他們認為無機物與有機物不可逾越,人的思維是人感官的結果。不過他們仍然是經驗主義者,在因果性上,他們認為只有必然性才是唯一的,這就成為唯心主義的觀念。 ==== 德國古典哲學 ==== 從18世紀中後期開始,直到19世紀初,哲學便進入了近代哲學的總結時期,這就是德國古典哲學時期。有兩條線索標誌著轉折的到來:一、思維與存在的關係更加明確;二、產生了系統辯證法。其代表人物有I.康德、J.G.費希特、F.W.謝林、G.W.F.黑格爾等。 ===== 康德 ===== 康德給哲學帶來了三個標誌性的創造: *哲學意義的新規定; *哲學方法的新概念; *哲學寫作的新結構。 他受到休謨的諸多影響,併為西方哲學帶來一次革命。他認為哲學的研究核心就是規定理性的任務。 康德同意休謨的理論並認為,存在一些原則,使得心靈對經驗和認識加以組織,而證據皆可以在數學中找到。即是,包含在命題裡的要比包含在原是概念的定義要多得多。他使用稱之為批判哲學的先驗方法,來展現經驗的某些範疇和形式都必然地被預先存在於人們一切言談之中。 憑藉著他的三部“批判性”的著作,為先驗方法作出相應的結構: *分析論,分析理性的有效機能; *辨證論,展示理性的可能失誤; *方法論,列舉實用的各種規則。 他還為道德哲學奠定了新基礎,且他賦予了自由概念的新意義。因為其影響在現代依舊尚存,其理論被人們稱為康德主義。 ===== 費希特和謝林 ===== 費希特本來承認斯賓諾莎的機械的因果決定論,但後來受到康德的影響,開始認為因果決定論只是表面,其實質為自我不是必然性的奴僕而是獨立自由的主體。就此,他建立了主觀的思維與客觀的存在之統一說。 謝林是從費希特理論出發的,但深受斯賓諾莎和文學上浪漫主義的影響,創立了自己的學說。即他認為自然和精神、存在和思維,客體和主體,表面相反,實則統一,是同一個“絕對”的不同發展階段,這個“絕對”即是萬事萬物的根源。他認為藝術才是最直觀的理性。 ===== 黑格爾 ===== 黑格爾及其理論的出現將西方的哲學推上一個新高度,他創立了西方哲學史上最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並系統地闡述了辯證法。他的理論和學說對近現代哲學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並被稱為黑格爾主義。 從黑格爾的思想體系中發展而成的多種哲學運動。其重點就是以歷史和邏輯為主,歷史方面,它從不同角度理解“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邏輯方面,它有發現其中所說的“真理即整體”。 黑格爾認為哲學的重點是放棄分裂,達到統一。他把以前的時代說成是思維與存在、理想與現實分裂,自由與必然,個人與社會、無限與有限、統一性與多樣性分裂之時代。 他從康德的“心靈的合理性以及在經驗中的積極作用”的概念出發,但反對康德的“超越經驗世界和‘物自身’的世界”,並認為心靈和世界一樣具有相同基礎理性結構。他所認為的普遍性不是脫離特殊的抽象普遍,而是包含特殊在內之普遍,即為具體普遍;他所認為的統一也非脫離矛盾、對立的抽象統一,而是包含它們在內的統一,即為對立統一。上述綜合在一起即是他的理論:最真實的無所不包的整體即是“絕對精神”,又是對立的統一。 他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絕對精神”,需要經過三個階段,從邏輯、自然到精神,即是從思維到存在,再到兩者統一的過程,從而完成他的統一論。 就此,社會和歷史的現象,便被賦予一種在哲學史上還是嶄新的顯赫地位。他還將倫理學劃歸到這個領域,從而在倫理學理論和對思想的理解中提出重要的路線。 === 現代哲學(19-20世紀) === 從19世紀中葉開始,西方哲學就進入現代哲學階段。因為在19世紀中期,歐洲的工業革命幾近完成。 現代哲學,特別是19世紀中後期的哲學流派,有叔本華的意志主義,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然而此時的哲學與後來的存在主義、現象學等在當代一般歸為「歐陸哲學」,與二十世紀以後著重嚴謹邏輯與語詞分析所發展出的「分析哲學」成為風格迥異的兩大西方哲學典範。 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上主流有兩條: :一、由弗雷格、羅素創立的,並以維特根斯坦為主的分析哲學。它把哲學問題變成語言分析問題,由此產生了邏輯經驗主義或邏輯實證主義以及其他語言分析相關的哲學派系。 :二、由胡塞爾創立的現象學發展起來,以海德格爾為主的存在主義。它把哲學問題變成對個人生存狀態的反思,由此產生了解釋學。 現代哲學主要包含以下幾種潮流。 ==== 以黑格爾主義為主的潮流 ==== 歷程哲學: :19世紀中期,黑格爾主義在中歐受到歡迎,並在此後也隱約出現在該地區。在英國和美國也具有影響力,不僅啟發了布拉德利、羅伊斯等人的觀念論哲學,還形成了一種哲學氣候。即形式有所修正,但是本質不變。比如懷特海的“歷程哲學”。 主流馬克思主義: :K.馬克思的著作本身不能說成是一種哲學,更不是一種哲學體系,但他的全部論述是對哲學,特別是對黑格爾體系中的唯心主義進行的激進批判。他認為哲學必須與現實取得聯絡。 “哲學只是持續地解釋世界,而與當下關聯的則是改變世界。” :但是儘管馬克思本人批判黑格爾的觀念論,但其思想卻深受黑格爾的特別是辨證論的影響。並將其基本本質作了自然主義的改造。這之後,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馬克思的哲學思想才在恩格斯、普列漢諾夫和列寧等人的闡釋和補充下,為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並形成新的世界觀。 :另外馬克思主義也指各種不同的社會主義運動,如由列寧所創立而被斯大林修改的蘇聯馬克思主義,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俄國革命以及後來建立的各種共產黨之教義。它的旁系包括反斯大林的托洛茨基及其追隨者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其他第三世界馬克思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 :此外,比上述型別更為複雜的版本有阿爾都塞等人做出詳盡闡述。然而,在盧卡奇和布洛赫等人採用黑格爾學說,而非科學學說對馬克思思想重新詮釋,才使得馬克思主義在歐洲,後來在英美等地獲得新生。 :之後,新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受到弗洛伊德、存在主義、康德、社會科學以及黑格爾等思想的革新,已形成不同的發展方向。如霍克海默、阿多諾。以及與“法蘭克福學派”有聯絡的“批判會理論”等。後來,薩特和不少法國學者的“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以及科拉科夫斯基和等東歐哲學家提出的“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革新的黑格爾主義: :20世紀開始,黑格爾主義的社會性方面在狄爾泰和一些德國學者重新發展。他們對其在研究人類社會和文化的生活與歷史的進路作出修正。 :在美國,詹姆士和杜威對黑格爾主義作出了相似的,在社會性傾向和自然主義特色的詳盡闡述。實用主義運動在英美影響甚大,在此將黑格爾的思想發揚為新的哲學運動。 :英國的維特根斯坦也轉變的思路,從之前的實證主義和新康德思想,轉而去研究語言、科學,及科學史、倫理學等。 結構主義: :在法國,因亞歷山大·科耶夫的影響,使得黑格爾主義對薩特等人形成衝擊,當他們研究馬克思主義時,這種衝擊更加明顯。則出現與克勞德·李維等相關聯的“結構主義”。還有福柯和德里達等法國“後結構主義”等思想。 ==== 後古典現代哲學 ==== 分析哲學: :後古典主義是種哲學觀,從培根,笛卡爾到休謨和康德,這股浪潮獲得科學的傾向,後來又獲得邏輯和語言的,逐漸形成一種基本的分析哲學。 實證主義: :19世紀上半葉英美,“蘇格蘭常識學派”很普及,後來英國摩爾的思想和20世紀初美國“新實在論者”都發展了它。孔德的實證主義在法國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在美國得到米爾格拉姆的發展,成為“實驗主義”,又形成科學性的實證主義。 新康德主義: :實證主義在德國由陸宰和不倫瑞克等人的發展下,形成“新康德主義”,並經由重新發現的休謨主義和黑格爾主義的影響,在英美等地也流行起來。 邏輯實證主義: :一種很注重邏輯的學說,在德摩根、布倫塔諾、邁農和弗雷格等人的努力下,取得了進展。羅素和摩爾發動了分析運動,由此形成分析哲學的雛形。又在維特根斯坦的研究下,將分析哲學進行了重新解釋,變成了語言分析問題,從而產生邏輯實證主義。 語言哲學: :二戰後,分析哲學更加分化,並形成多個不同的派系。但其本質相差無幾,都集中研究“分析”這一概念上來,後來有不少開始研究語言哲學這一分支。 現象學: :而胡塞爾將嚴謹的數學思想賦予哲學,使得笛卡爾主義進一步激進化,在海德格爾的影響下,便產生了現象學運動。 唯物論: :其中費爾巴哈作為德國古典哲學期間的一個唯物主義代表。他將黑格爾哲學稱謂精緻化和理性化的神學體系,他認為人是思維與存在統一的,思維不僅僅是人腦的表現也是人與人思維的表現。 :他的唯物論和實證主義以馬赫的學說達到頂點,並在英國流行。 新托馬斯主義: :而從公元1879年以來教宗利奧十三世頒發教義宣稱為“永遠的父親”之後。多瑪斯哲學在基督宗教和神學中的哲學教義再度得到肯定。而和雅克·馬裡頓發展了該學說並吸收了近代哲學的諸多優點,逐步形成新托馬斯主義。 ==== 多種主義的第三潮流 ==== 科學哲學: :在實證主義出現後的晚生的現代哲學流派,羅素等提倡的新型哲學,具有科學精神,注重的是可否被證明與是否合乎邏輯,減少提及一些像形而上學和主觀的問題,例如神或本體論終極的美等。 意志主義: :該潮流在費希特和謝林的學說下,又經過康德以及黑格爾的影響,終於由叔本華所注意到其中尚未被探索的領域——人類生命和一切生命基本特性的東西,即是“意志”。 :而尼采也有所謂的“權力意志”這種學說,一種關於生命與世界的與叔本華類似的詮釋。但,尼采對其進行徹底的改革,有“對所有價值重新作出評價”的論述。將其大膽的心理概括傳統從宗教、藝術到道德、社會,再到科學和認識本身。 實用主義: :因為達爾文發現的進化論,讓斯賓格勒發展為一個哲學表達,而柏格森為其發展提供促進作用。在一戰後,舍勒、普萊斯納和蓋倫等採用上述學說,開創了“哲學人類學”。 :上列觀點在桑塔亞那、杜威等人和懷特海的影響下,重新對黑格爾主義進行理解。由皮爾士和詹姆士等思想家開創了實用主義運動,對“人類行動、利益和目的作出實際考慮”。 存在主義: :而齊克果對人類生命詮釋的過程中比實用主義更激進,他透過“信仰跳躍”來獲得與上帝的關聯。 :海德格爾和雅斯培也對齊克果的“主體性”和實用主義進行研究。雅士培強調人類存在不可能被化解到只能以客觀角度加以瞭解的地步。海德格爾更進一步對“存在的意義”作了研究,他主要對人類存在的特性和結構做了奇特的分析。 :在薩特和加繆的發展下,使之流行並衍生出“存在主義”。薩特發展了海德格爾的理論,他認為人們在對“塑造人類自己”這個問題存在本質性的不確定。 解釋學: :研究存在主義的哲學家多采用現象學來解釋人類生命和人類條件的問題。而龐蒂使用存在主義和現象學對人類存在作研究。 :從齊克果以來的這些哲學家多注重以文學風格對哲學進行研究。從此,哲學、語言和文學三者關係更為緊密,如伽達默爾的“詮釋學哲學”和卡西爾的“符號形式的哲學”等,逐步形成解釋學。 ==重要哲學流派== ===德國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的各種變體在18世紀晚期至20世紀早期的哲學界相當流行。康德主張的先驗唯心主義認為人們對事物的理解是有界限的,因為在客觀判斷條件下很多事情是辦不到的。他在1781年發行的作品《純粹理性批判》試圖調和18世紀兩大主要的哲學派別: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並且建立一個研究形而上學的新基礎。 德國唯心主義最著名的作品是黑格爾於1807年出版的《精神現象學》。黑格爾承認自己的理念不是新的,不過他的目標是完成之前的哲學家們的不完整的體系。黑格爾認為哲學的重點是放棄分裂,達到統一。他把以前的時代說成是思維與存在、理想與現實分裂,自由與必然、個人與社會、無限與有限、統一性與多樣性分裂之時代。他從康德的“心靈的合理性以及在經驗中的積極作用”的概念出發,但反對康德的“超越經驗世界和‘物自身’的世界”,並認為心靈和世界一樣具有相同基礎理性結構。他所認為的普遍性不是脫離特殊的抽象普遍,而是包含特殊在內之普遍,即為具體普遍;他所認為的統一也非脫離矛盾、對立的抽象統一,而是包含它們在內的統一,即為對立統一。上述綜合在一起即是他的理論:最真實的無所不包的整體即是“絕對精神”,又是對立的統一。黑格爾認為需要經過三個階段來達到這個“絕對精神”,從邏輯、自然到精神,即是從思維到存在,再到兩者統一的過程,從而完成他的統一論。他還將倫理學劃歸到這個領域,從而在倫理學理論和對思想的理解中提出重要的路線。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核心的哲學體系。其認為實踐是檢驗哲學之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哲學應伴隨著社會、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其主要思想體系在19世紀70年代主要由恩格斯創立,20世紀20年代在蘇聯形成完整體系——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個體系在後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推動下得以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宣稱自己的理論體系具有科學性,認為哲學可以成為科學的一部分。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哲學還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 另外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也指各種不同的共產主義運動,如由列寧所創立而被斯大林修改的蘇聯馬克思主義,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俄國革命以及後來建立的各種共產黨之教義。它的旁系包括反斯大林的托洛茨基及其追隨者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等。 ===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的現代哲學派別,在20世紀的美國成為一種主流思潮。對法律、政治、教育、社會、宗教和藝術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實用主義也試圖在理性主義及經驗主義找出一條中間道路來,是「經驗主義思想方法與人類的比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適當的調和者。」 ===現象學=== 現象學是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在1900年提出的理論,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現象學是對經驗結構與意識結構的哲學性研究。作為一個哲學運動,現象學於二十世紀早期由埃德蒙德·胡塞爾創立,之後被他在德國的哥廷根大學和慕尼黑大學中的一派追隨者發展壯大。在此之後現象學傳播到法國、美國以及其他地區,並遠超出了胡塞爾早期著作的語境。 Zahavi, Dan (2003), Husserl's Phenomenolog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其他主要哲學家包括海德格、莫里斯·梅洛-龐蒂 以及伊曼紐爾·列維納斯。 ===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該術語被用在十九世紀晚期到二十世紀的一些哲學家的工作上,儘管他們的學說相差巨大,但他們都相信哲學思考開始於人類主體——而不僅僅是思維主體,而且包括行為、感知、人類個體。存在主義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在存在主義中,個體的出發點的特徵是被稱為“存在的態度”,或一種面對顯然是一個無意義的或荒謬的世界的迷失和混亂的感覺。很多存在主義者還認為傳統的體系和哲學學術無論是內容和風格都過於抽象並遠離人類經驗。 19世紀哲學家克爾凱郭爾和尼采被看作存在主義的先驅,儘管他們沒有使用這個術語。然而他們的影響延伸出了存在主義思想。克爾凱郭爾著作主要針對的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他認為其忽視或排除了人類的內在主觀生命。相反克爾凱郭爾認為"真理是主觀的",主張對一個現實的人類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處理個人與存在內在關係的問題。克爾凱郭爾作為一個基督徒相信宗教信仰的真相是一個主觀問題,而且人應該用熱情去深思這個問題。 == 理論 == * 利他主義 * 反現實主義 * 享樂主義 * 唯物主義 * 唯心主義 * 理想主義 * 非現實主義 * 邏輯正確主義 * 悲觀主義 * 樂觀主義 * 儒家思想 * 道家思想 * 佛教思想 * 至公(舊教)主義 * 抗辯(新教)主義 * 自我主義 * 理性主義 * 現實主義 * 唯美主義 *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 辯證唯物主義 * 客觀唯心主義 * 主觀唯心主義 * 非理性主義 * 斯多葛主義 * 存在主義 * 形而上學 * 功利主義 == 分支和交叉學科 == * 解釋學 * 現象學 * 科學哲學 * 數學哲學 * 物理哲學 * 化學哲學 * 生物學哲學 * 哲學人類學 * 地理哲學 * * 歷史哲學 * 經濟哲學 * 政治哲學 * 教育哲學 * 語言哲學 * 人生哲學 * 精神哲學 * 宗教哲學 * 法律哲學 * 元倫理學 * 價值論 * 生態智慧 * 環境哲學 * 人類行為學 == 相關學科 == * 神學 * 科學 * 心理學 == 相關列表 == * 哲學家列表 == 腳註 == * * * * == 擴充套件閱讀 == * 艾倫·布洛克, R. B. Woodings, and John Cumming, eds. 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inkers, in series, Fontana Original[s]. Hammersmith, Eng.: Fontana Press, 1992, cop. 1983. xxv, 867 p. ISBN 978-0-00-636965-3 * 艾倫·布洛克, and Oliver Stallybrass, jt. eds. The Harper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7. xix, 684 p. N.B.: "First published in England under the title, 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 ISBN 978-0-06-010578-5 * Julia, Didier. Dictionnaire de la philosophie. Responsible éditorial, Emmanuel de Waresquiel; secretariat de rédaction, Joelle Narjollet. [Éd. rev.]. Paris: Larousse, 2006. 301, [1] p. + xvi p. of ill. ISBN 978-2-03-583309-9 * Reese, W. L.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 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1980. iv, 644 p. ISBN 978-0-391-00688-1 === 入門 === * Appiah, Kwame Anthony. Thinking it Through  –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2003, ISBN 978-0-19-513458-2 * Blumenau, Ralph. Philosophy and Living. ISBN 978-0-907845-33-1 * Craig, Edward. Philosoph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ISBN 978-0-19-285421-6 * Curley, Edwin, A Spinoza Reader, Princeton, 1994, ISBN 978-0-691-00067-1 * Durant, Will, Story of Philosophy: The Lives and Opinions of the World's Greatest Philosophers, Pocket, 1991, ISBN 978-0-671-73916-4 * Harrison-Barbet, Anthony, Mastering Philosophy. ISBN 978-0-333-69343-8 * Higgins, Kathleen M. and Solomon, Robert C. A Short History of Philosophy. ISBN 978-0-19-510196-6 * Philosophy Now magazine * Russell, Bertrand.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ISBN 978-0-19-511552-9 * Sinclair, Alistair J. What is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2008, ISBN 978-1-903765-94-4 * Sober, Elliott.(2001). Core Questions in Philosophy: A Text with Readings.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ISBN 978-0-13-189869-1 * Solomon, Robert C. Big Question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ISBN 978-0-534-16708-0 * Warburton, Nigel. Philosophy: The Basics. ISBN 978-0-415-14694-4 * Think: philosophy for everyone Lively and accessible articles written by philosophers pre-eminent in their fields, for a broad audience. Free articles are available online. * Gerald Rochelle Doing Philosophy, 2012, ISBN 978-1-78046-004-8 === 專題介紹 === * Copleston, Frederick. Philosophy in Russia: From Herzen to Lenin and Berdyaev. ISBN 978-0-268-01569-5 * Critchley, Simon. Continental Philosoph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ISBN 978-0-19-285359-2 * Hamilton, Sue. Indian Philosoph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ISBN 978-0-19-285374-5 * Harwood, Sterling, ed., Business as Ethical and Business as Usual(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2000); www.sterlingharwood.com * Imbo, Samuel Oluoch. '3'An Introduction to African Philosophy. ISBN 978-0-8476-8841-8 * Knight, Kelvin. Aristotelian Philosophy: Ethics and Politics from Aristotle to MacIntyre. ISBN 978-0-7456-1977-4 * Kupperman, Joel J. Classic Asian Philosophy: A Guide to the Essential Texts. ISBN 978-0-19-513335-6 * Leaman, Oliver.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Islamic Philosophy. ISBN 978-0-7456-1960-6 * Lee, Joe and Powell, Jim. Eastern Philosophy For Beginners. ISBN 978-0-86316-282-4 * Nagel, Thomas. What Does It All Mea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ISBN 978-0-19-505292-3 * Scruton, Roger. A Short History of Modern Philosophy. ISBN 978-0-415-26763-2 * Smart, Ninian. World Philosophies. ISBN 978-0-415-22852-7 * Tarnas, Richard. The Passion of the Western Mind: Understanding the Ideas That Have Shaped Our World View. ISBN 978-0-345-36809-6 === 選集 === * Classics of Philosophy(Vols. 1 & 2, 2nd edition)by Louis P. Pojman * Classics of Philosophy: The 20th Century(Vol. 3)by Louis P. Pojman * The English Philosophers from Bacon to Mill by Edwin Arthur * European Philosophers from Descartes to Nietzsche by Monroe Beardsley * Contemporary Analytic Philosophy: Core Readings by James Baillie * Existentialism: Basic Writings (Second Edition) by Charles Guignon, Derk Pereboom * The Phenomenology Reader by Dermot Moran, Timothy Mooney * Medieval Islamic Philosophical Writings edited by Muhammad Ali Khalidi * 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 by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Charles A. Moore *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by 陳榮捷著 * Kim, J. and Ernest Sosa, Ed.(1999). Metaphysics: An Anthology. Blackwell Philosophy Anthologie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ree Will(2004)edited by Robert Kane * Husserl, Edmund and Donn Welton (1999). The Essential Husserl: Basic Writings in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253-21273-3 * Cottingham, John. Western Philosophy: An Anthology. 2nd ed. Malden, MA: Blackwell Pub., 2008. Print. Blackwell Philosophy Anthologies. === 參考著作 === * * *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edited by Ted Honderich *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by Robert Audi * Th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10 vols.)edited by Edward Craig, Luciano Floridi(available online by subscription); or * The Concis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edited by Edward Craig (an abridgement) *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8 vols.)edited by Paul Edwards; in 1996, a ninth supplemental volume appeared that updated the classic 1967 encyclopedia. * International Directory of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ers. Charlottesville, Philosophy Documentation Center. * Directory of American Philosophers. Charlottesville, Philosophy Documentation Center. * Routledge History of Philosophy(10 vols.)edited by John Marenbon * History of Philosophy(9 vols.)by Frederick Copleston *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5 vols.)by W. T. Jones * History of Italian Philosophy(2 vols.)by Eugenio Garin. Translated from Italian and Edited by Giorgio Pinton. Introduction by Leon Pompa. * Encyclopaedia of Indian Philosophies(8 vols.), edited by Karl H. Potter et al.(first 6 volumes out of print) * Indian Philosophy(2 vols.)by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 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5 vols.)by Surendranath Dasgupta *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2 vols.)by Fung Yu-lan, Derk Bodde * Instructions for Practical Living and Other Neo-Confucian Writings by Wang Yang-ming陳榮捷著 *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 edited by Antonio S. Cua * Encyclopedia of Easter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by Ingrid Fischer-Schreiber, Franz-Karl Ehrhard, Kurt Friedrichs *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Asian Philosophy by Brian Carr, Indira Mahalingam * A Concise Dictionary of Indian Philosophy: Sanskrit Terms Defined in English by John A. Grimes * History of Islamic Philosophy edited by Seyyed Hossein Nasr, Oliver Leaman * History of Jewish Philosophy edited by Daniel H. Frank, Oliver Leaman * A History of Russian Philosophy: From the T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ies by Valerii Aleksandrovich Kuvakin * Ayer, A.J. et al., Ed.(1994)A Dictionary of Philosophical Quotations. Blackwell Reference Oxford.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 Blackburn, S., Ed.(1996)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auter, T., Ed.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London, Penguin Books. * Runes, D., Ed.(1942). Th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 New York, The Philosophical Library, Inc. * Angeles, P.A., Ed.(1992). The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 Bunnin, N. et al., Ed.(1996)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Blackwell Companions to Philosoph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 Hoffman, Eric, Ed.(1997)Guidebook for Publishing Philosophy. Charlottesville, Philosophy Documentation Center. * Popkin, R.H.(1999).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外部連結== *倪梁康:〈哲學何為?哲人何為?〉 (2010) *倪梁康:〈哲學的定位:玄思的文學?隨意的史學?〉 (2009) *倪梁康:〈我所理解的「哲學」〉 (2010) *陳嘉映:〈哲學是什麼〉 (2000) *陳嘉映:〈哲學之為窮理與哲學之為對話〉 (2011)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 (2006) *高宣揚:〈當代西方哲學的基本論題〉 (2007) *張汝倫:〈哲學的出路在於智慧〉 (2011) *張汝倫:〈哲學的批判讓我們始終保持反思意識〉 (2014) *張汝倫:〈哲學的“無用”之用 〉。 Category:人文學科 Category:主要話題條目 Philosophy
文學
文學(),在狹義上,是一種語言藝術,亦即使用語言文字為手段,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社會生活、表達主觀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文學不僅強調傳達思想觀念,更強調傳達方式的獨特性,且講究辭章的美感。 文學,在廣義上,是任何單一的書面作品,或用文字寫作來傳達思想、表達情感、發揮想像的所有著作,此時又稱文學作品。文學寫作則是一種藝術形式,或被認為具有藝術或智力價值的任何單一作品,通常是由於以不同於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語言。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在現代,則通常將文學分為韻文、散文、劇本、小說四大類別,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這個概念,又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佈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路文學。 英語 literature,它的拉丁詞根是 literatura/litteratura(本身起源於littera:letter或handwriting),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充套件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字(口頭文學)。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藝術型別)進行分類。但,英語 literature 有另外的含義:文獻,須視語境而定。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瞭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 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讓社會有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名稱== 西歐literature的狹義,其中文或日語的對譯「文學」始於1908年顏惠慶主編的《英華大辭典》。《英華大辭典》的literature詞條有4條釋義,明定了以「文學」對譯第3義「除哲理及科學外,凡神靈思想為其資料,離奇變幻為其形式,或實記或杜撰者,皆文學也」。而西歐literature的廣義以「文學」對譯,則始於1866年派駐香港的德國傳教士羅存德著的英語-粵語-官話三語字典《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羅存德在literature詞條給了2個義項7個解釋「文,文學,文字,字墨;ancient literature,古文,今文」。 == 文學史 == 文學的歷史和文明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若將文學定義為用文字記錄的作品,最早的古代文學作品一般認為是古埃及文學Forster,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xix及Black et al. The Literature of Ancient Sumer, xix。古埃及文學中主要的文類(讚美詩、祈禱文及故事)幾乎都是以詩的方式寫成的Forster,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vii,不過雖然可以清楚看出有使用詩歌技巧(poetic devices),但詩歌的韻律不明Forster,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viii–ix。最早已知的文學作品是公元前2700年一篇由蘇美人創作的《吉爾伽美什史詩》,當中描述英雄主義、友誼、損失及追逐永生。 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特色的文學。古代的文學中有許多有關世界起源及習俗起源內容,也有一些其中有道德及靈性意涵的神話。鐵器時代的荷馬史詩及以較晚一些的有較多有關作者的資訊,而許多的神話則是用口頭傳播的方式流傳下來。 各種文學都可以視為是文字的紀錄,文學本身可能是寫實或是虛構,但都可以描繪出一些事實,例如主角的動作及言語、作者的寫作風格,以及文字後的含義等。這些情節不只是娛樂性的,其中也包括了經濟、心理、科學、宗教、政治、文化及社學的相關資訊。在學習歷史時,研究及分析當時的文學也是重要的一部份。研究過去的文學可以看到不同歷史時期時,其社會和社會規範的演變,甚至於也可助於瞭解現今的文學,因為其中常常引用古希臘神話、宗教典籍及相關文獻的資料。人們不止可以從各主題相關的文學中看到該主題隨著歷史的演進(例如從經濟史的書或介紹科學及演化的書),甚至連科幻小說中都可看到類似的內容。作者常常在其作品中加入一些歷史的內容,例如拜倫勳爵在《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Canto I》中藉由主角Childe Harold提到西班牙文及法文,也提到作者的一些想法Lord Byron, (2008)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Canto I. Lord Byron: The Major Works. ed. McGann, J.J.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藉由文學人們可以繼續的發現有關歷史的新資訊,這個從各個學科領域都有和文學相關的子領域可以看出English: a degree for the curious. (2013, September 16). UWIRE Text, p. 1. 。當人們將資訊用文字的方式紀錄下來,就比較容易從這一代流傳到下一代,留下來的資訊會越來越多。從這些資料,人們可以研究文學、提昇想法、擴充套件知識、也可以開始像醫學或是貿易等專業領域的研究。而隨著現代人們學習內容的增加及拓展,文學也會有一些不同,成為以後人們研究的基礎。 許多古文明都有其對哲學或是相關觀點的文學,像是古中國、古印度、波斯及希臘羅馬古典時代的作品。許多古代的作品,就算是敘事的形式,都還是有道德或是教誨上的目的,像梵語的《五卷書》或是奧維德的《變形記》,後來戲劇及諷刺作品的受眾也變多,因此也開始有類似性質的文學創作。抒情詩常常是貴族圈的特性產物,特別在東亞,許多歌曲被貴族收集,成為詩歌。 浪漫主義的異常特質在中世紀綻放。同時,理性時代造就了民族主義史詩與哲學短文。浪漫主義強調通俗的文學及情感的投入,慢慢被尋求真實的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文學所取代。到了20世紀,象徵主義抬頭,探索角色的描述和發展。 === 中文文學史 ===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文學與史學和神話並無明顯的界限,最早的文學是對歷史和神話的記錄。但純粹的文學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例如《詩經》。中國古代的文學主要著重在哲學、史學史、軍事學、農業及韻文。中國發明瞭造紙術及雕版印刷,也是世界上第一個A Hyatt Mayor, Prints and Peopl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Princeton, 1971, nos 1-4. ISBN 0-691-00326-2。中國的許多哲學思想是起源自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及法家,而軍事學書籍(如孫子兵法)也是在春秋戰國時開始出現。中國歷史文學則從尚書、春秋、戰國策、史記等一直延續下來,而且有很詳細的資料記錄。 中國的文學成就最大的是詩歌,從《離騷》到唐代律詩,詩歌一直對中國文壇有著巨大的影響。後來詩、詞、曲、小說等文學形式分別在唐、宋、元、明清達到高峰。民國時期由胡適和陳獨秀推動的新文學運動,認為作品不應只講求形式,應注重內容的充實、表達及情感,也推動白話文學。民國時期,武俠小說風靡海內外,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通俗小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在文化大革命後,出現相關的反思文學及傷痕文學,也有一批白話文詩人進行大量創作,也取代古詩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詩歌作品。後來網路文學興起,成為受歡迎的商業作品。 中華民國在撤退臺灣後,在50及60年代出現了以四大抗戰小說為代表的戰鬥文藝小說,都是以抗戰時期為背景,後來又有反共文學的出現,而60年代開始,以瓊瑤為代表的言情小說也開始流行。70年代起逐漸開始有對於臺灣社會研究的新現代文學,以及強調鄉土的鄉土寫實文學,1990年後也開始了網路文學的興起。 == 文學類別 == * 按載體分為:口頭文學、書面文學、網路文學三大類。 * 按時間分為: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他們的範圍都是隨著讀者而不斷遷移的。 * 按地域分為:外國文學,中國文學等等。 * 按讀者分為: ** 按年齡有兒童文學,青少年及青壯年人的文學等。 ** 按讀者群體及內容可分為典雅文學(雅文學、純文學、嚴肅文學)和大眾文學(型別文學;大眾文學又名:俗文學、通俗文學)。 * 按內容分為:史傳文學、紀實文學、奇幻文學、報導文學...等。 * 按創作理念分為: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等等。 == 文學體裁 == 中國古典文學分為詩和文,文又分為韻文和散文,中國的抒情詩和文言文最早而比較發達。 文學一般分為小說、散文、詩歌、劇本,並稱為四大文學體裁; === 詩歌 === # 詩歌,傳統的詩歌是有韻律的文學作品。它透過想像與抒情來表達某種強烈的情感。詩歌是歷史最悠久的文學形式。中國是世界上詩歌最發達的國度之一。從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最早的長篇抒情詩離騷以來,漢代的樂府,唐宋格律詩,和唐末興起的詞,元曲以及五四以來的新詩,歷代的民間歌謠,構成了中國詩歌無以倫比的巨大傳統。西方詩歌是一種著重美學及語言節奏性的文學,在本質上就和散文不同,西方的敘事詩發達較晚,而結合劇本,成就很大,例如但丁《神曲》、歌德《浮士德》等。 # 賦是半詩半文的中國古代文體。 === 散文 === #散文是一種沒有嚴格的韻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學形式,與韻文相對。中國的散文從先秦諸子散文發展而來,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歷史散文和賦體以及奏議文告等應用文體,對後代產生了深遠影響。 #應用文是針對特定需求而有的文體,例如公告、廣告等。 #小品文是從作者的觀點來討論某一議題。 #文言文,常指非八股文的文體。 #駢文是句式多為四六句及對仗的文言文文體。 #隨筆,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的散文。 #筆記 #遊記 === 劇本 === 劇本是另一種古老的文學形式,主要透過不同角色之間的對話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劇本可以用於舞臺的表演,也可以閱讀。像元曲、京劇、崑劇都屬於這個部份。西方的戲劇許多都伴隨著音樂和舞蹈,例如歌劇及音樂劇,古希臘戲劇是目前已知最早期的西方戲劇,有悲劇、喜劇、悲喜劇等。 === 小說 === #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透過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環境的描述來概括地表現社會生活。“小說”一詞最早記載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是從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濫觴,經過漢末六朝的筆記,到唐傳奇宋話本擬話本而成熟,再傳至明清以四大奇書(後《金瓶梅》被《紅樓夢》取代,成“四大名著”)為代表的長篇小說和以聊齋志異為代表的短篇小說。西方文學一般會依小說長度區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及短篇小說等,許多的小說也都屬於虛構作品。 #極短篇 === 其它 === * 書信 * 短文是字數相對較少的文學形式。 * 書話、詩話、詞話是對於書、詩文或是詞的評論。 * 回憶錄 * 八股文是中國宋代到清代之間,科舉考試中使用,強調對仗排偶,有一定結構的文體。 * 報導文學 * 史傳文學 == 文學獎項 == 有許多的文學獎,頒發給優秀的作家,表揚其文學的成就。因為文學的範圍很廣,許多文學獎項會依風格、文學型別、語言、國籍及其他特性(例如新進作家或是等)再做分類。 諾貝爾文學獎是依諾貝爾在1895年的遺囑所成立的獎項,是諾貝爾獎中的一項,一般是因為作者的整體作品而獲獎,而非著重特定的作品。其他不分國籍的獎項有: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布克國際獎及卡夫卡獎。 == 其他描述型式 == * 網路文學是一種從網路環境起源的文學形態。 * 影片及肥皂劇多半都是依文字的劇本衍生而成。 * 視覺文學、繪本及漫畫書是以圖畫、對話及文字結合的方式來敘事。 * 遊戲文學是一種另類文學形態,互動式劇情類遊戲藉由圖片、影像來表達文字的劇本。例如:奇妙人生 == 文學技巧 == 是文學創作者應用在文學中,製造特別效果的方式。文學技巧的範圍很廣,包括作品是否要用第一人稱或是其他人稱、用傳統的線性敘事或是、或是文類選擇都包括在內。這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一些熟悉的結構及架構,例如傳統犯罪小說,不過有些作者會特別選擇一些文學技巧來讓讀者有意外的感受。 文學技巧的使用也可能會產生新的文類,就像塞繆爾·理查森寫的早期現代小說《帕梅拉》一様。《帕梅拉》是用許多的信件組成,稱為「書信體技巧」(epistolary technique)。因此《帕梅拉》讓大家再次注意到,一個以往曾出現,但沒有這麼受注意的文類。 文學技巧和文學手段(literary device)不同,有點類似軍事戰略和軍事戰術之間的關係。文學手段是在敘述中用的特殊結構,像是隱喻、明喻、省略、敘事及託寓等,甚至單純的諧音都可以作為文學手段。也可以視為是文學手段,例如意識流敘事。 文學批評是指文學批評者對其他人作品的評論和評估,有時也會用來改進及提昇文學作品。也可以對作者帶來類似的作用。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文學批評,背後會有其理論基礎,不同種類的文學批評可以評論文學作品的各個部份或是各個層面。 == 註解 ==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閱讀 == == 外部連結 == * 張隆溪:〈文學理論的興衰〉 (2009) == 參見 == * * 文學獎一覽表 * 文學作品 * 文學創作 * 文學鑑賞 * 文學流派 * 文學思潮 * 左翼文學 * 文藝工作者 * 兒童文學 * 敘事學 ;文學理論 * 西方文學理論、東方文學理論 * 文學作品的評論和研究 * 文學史:外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史 ;文學研究 * 文藝美學 * 文學藝術 * 社會主義新時期文學 * 文學思想史 * 文學批評 * 現代文學 * 比較文學 * 紅學 * 金學 ;文學人物 * 作家 * 劇作家 * 散文家 * 小說家 * 詩人 * 文學批評家 * 作家列表
歷史
歷史(現代漢語詞彙,古典文言文稱之為史),指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的歷史,泛指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會史。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絡。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世界歷史、中國歷史等等。通常僅指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它是史學研究之物件;一般説來,關於歷史的記述和闡釋,也稱為歷史。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 詞源 ==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來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是一人執“中”之象。近人金靜庵說:“保藏之檔案謂之中,持中之人謂之史。一指書言,一指人言。”,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研究史的學問,稱史學。 “歷史”一詞出現較晚,在《三國志》裴松之注中,首次提到歷史二字《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寧可認為,“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見寧可,《什麼是歷史-歷史科學理論學科建設探討之二》 ,河北學刊,2004年06月。《南齊書》中也提到這個名詞,是歷代史書之意《南齊書》〈列傳〉〈武十七王〉:「皆兩臣釁結於明時,二主議加於盛世,積代用之為美,歷史不以雲非。」。明代嘉靖年間李廷機與葉向高編輯《歷史大方通鑑》,是中國第一本以歷史二字為名的書,袁了凡為此書寫的〈歷史綱鑑補引〉,解釋歷史是指諸史,也就是歷代史書之意袁了凡〈歷史綱鑑補引〉:「弟兄不合併之一家可為大方家乎。餘是以不揣鄙陋,取諸史而採輯之,以綱標其大義,以目與鑑詳其嶺末。」。 1895年,禮部侍郎于式枚在奏章中,提到歷史這個名詞,將它作為歷史事件之意《清史稿》〈列傳〉〈于式枚〉:「臣遍考東西歷史,參校同異。」。1896年,皮錫瑞《經學歷史》出版,其中的歷史二字,也明確將它定位為歷史事件之意皮錫瑞《經學歷史》:「古來國運有盛衰,經學亦有盛衰;國統有分合,經學亦有分合。歷史具在,可明徵也。」。因此,在1890年代前後,歷史這個名詞在中國開始被明確當作歷史事件來使用。 明治維新後,日本學者為翻譯,譯為歷史二字,使其成為對應詞。1870年代成為流行用語。 1902年,光緒皇帝接受吏部尚書張百熙建議,頒佈〈欽定學堂章程〉,其中尋常小學課目中,有史學、輿地二項。張百熙派吳汝綸赴日本考察教育後,1903年,負責教育改革的張百熙、張之洞、榮慶向皇帝建議重訂學堂章程《清史稿》〈志‧選舉二‧學校二〉:「博考外國各項學堂課程門目,參酌變通,擇其宜者用之,其於中國不相宜者缺之,科目名稱不可解者改之,過涉繁重者減之。」。在重訂章程後,尋常小學依日本語改稱初等小學,而史學、輿地二科,則改稱歷史、地理。之後,歷史這個名詞在中國流行。 在歐美,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知識”,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以此為名。 == 含義 == 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種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 克羅齊說:“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 * 柯林武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張文傑譯,《歷史的觀念》,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302-303頁。 *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鑑也。”周文玖,《“歷史”的概念——一個歷史本體論的基本問題》,2006年11月18日更新 * 《大英百科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 《蘇聯大百科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 錢穆說:「知道歷史,便可知道裡面有很多的問題。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話講得完。歷史終是客觀事實,歷史沒有不對的,不對的是在我們不注重歷史,不把歷史作參考。至少我們講人文科學方面的一切,是不該不懂歷史的。」「歷史所以記載人事,故著史必首重紀事,次及傳人。而瞭解歷史最基本的開始,亦在明事變,知人物。於不斷的事變與人物之背後有時代。能知事變、人物與時代,此乃歷史學之初步入門,亦為歷史學之主要骨幹。事有成敗得失,人有賢愚忠奸,時代則有治亂興衰,教歷史者,首貴能於此分析指點,可以使學者長見識,增修養,此乃歷史教育最大之功能。」 * 黃仁宇說:「盲目的恭維不是可靠的歷史,謾罵尤非歷史。」 * 呂思勉說:「歷史上的事實,所傳的,總不過一個外形,有時連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們根據事理去推測他、考證他、解釋他。……從前論史的人,多說史事是前車之鑒。其意以為一件事辦好了,我們就當取以為法,摹仿他;一件事辦壞了,我們就當引以為戒,不可再蹈其覆轍。這話很易為人們所贊許,其實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們所謂相同,都不過察之不精,誤以不同為同罷了。事情既實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對付?……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實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識,總是他所知道的、記得的事情鑄造成功的。知道的、記得的事情一誤謬,其知識自然隨之而誤謬了。所以我們現在研究歷史,倒還不重在知道的、記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講論,要容易明白些,有興味些。」 *汪朝光(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長)說:「歷史是對過往發生的一切事物之探尋,凡過往發生之一切無不在歷史研究的範圍中。歷史的時間和空間既無限廣闊,歷史研究的主題亦然,可謂多彩多姿、無所不在,舉凡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思想、社會、人物等等,甚或自然、氣候、環境、疾病等等,都在研究範圍之中。當然,具體到每個歷史研究者的研究而言,總是有所限制,有所強調,有所重點,但又不能太過侷限。」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樑,合併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透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侷限於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蹟,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範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儘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 描述 == 歷史學家在自己的時代背景下寫作,並考慮當前如何解釋過去的主流思想,有時是為自己的社會提供經驗而寫作。 用貝內德託·克羅齊的話來說,“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 透過敘述和分析與人類有關的過去事件,透過形成“過去的真實話語”來促進歷史發展。W.D. 惠特尼,(1889). 世紀詞典;英語語言百科全書。 第2842頁 歷史的現代相關學科致力於這種論述的制度化生產。所有以某種真實形式記憶和儲存的事件均構成歷史記錄。WordNet Search – 3.0 "History".歷史論述的任務是找出最有用的資料來源,以便對過去作出準確的說明。因此,歷史學家檔案的構成是透過使某些文字和文件無效使用(透過偽造它們來代表“真實的過去”),而限制了更為普遍的檔案。歷史學家的作用之一就是巧妙、客觀地利用過去的大量資料,這些資料通常都是在檔案中找到的。創造敘事的過程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沉默,因為歷史學家會記住或強調過去的不同事件。 歷史研究有時被歸為人文的一部分,有時被歸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它也可以被看作是這兩個領域之間的橋樑,結合了兩者的方法論。一些個人歷史學家強烈支援其中一種分類。 李特(1986)。詞典:歷史概念。參考資料:社會科學與人文,編號3。韋斯特波特,康涅狄格州:格林伍德出版社。第416頁。 在20世紀,法國歷史學家 費爾南·布羅代爾透過使用經濟學,人類學和地理學等外部學科,使歷史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傳統上,歷史學家以書面形式或透過口述傳統記錄過去的事件,並試圖透過研究書面檔案和口頭陳述來回答歷史問題。從一開始,歷史學家就已經使用了諸如紀念碑,題詞和圖片之類的資料。但寫作是區分歷史和過去的標誌。 考古學是一門特別有助於處理埋藏的遺址和物體的學科,這些遺址和物體一旦出土,將有助於歷史的研究。 但是考古學很少獨立存在。它使用敘事來補充其發現。但是,考古學是由一系列獨立於歷史的方法論和途徑構成的。也就是說,考古學並不是在文字資料中“填補空白”。事實上,“歷史考古學”是考古學的一個特定分支,經常將其結論與當代文獻資料相比較。例如,,美國曆史的挖掘者和口譯員,已經試圖理解文字檔案與材料記錄之間的矛盾,儘管目前書面檔案中固有“自由”意識形態,但透過研究整個歷史環境,證明了奴隸的擁有和財富的不平等現象仍然存在。 歷史的組織方式有多種,包括按時間順序,文化,按地區和按主題排列。 這些劃分不是相互排斥的,並且經常存在重要的交叉點。儘管現代趨勢已趨向於專業化,但歷史學家可能會同時關注非常具體和非常普遍的問題。被稱為大歷史的領域抵制這種專業化,並尋找普遍的模式或趨勢。 歷史的研究通常是出於某些實際或理論,但也可能出於簡單的求知慾而進行研究。 == 歷史和史前 == 世界歷史是世界各地人類過去經驗的總和,而且這些經驗主要是透過文字的方式儲存下來。相對而言,史前是指一地區已有人類產生,但還沒有出現文字的時代。藉由研究當時的繪畫、素描、雕刻或其他工件,可以在沒有文字記錄的情形下得到一些當時的資訊。自從二十世紀起,研究者開始重視史前的研究,以免歷史研究隱性的排除一些特定的文明,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前哥倫布時期的美洲。在西方的歷史學家不成比例的專注在西方世界的研究傑克 · 古迪 (2007) The Theft of History (來自Google Books)。1961年時,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霍列特·卡爾認為: 此定義下的歷史,也包括一些當時沒有文字記錄,但對歷史有強烈興趣的民族,像在和歐洲人接觸之前的澳大利亞原住民及紐西蘭的毛利人,雖沒有文字記錄,但用口傳歷史的方式將歷史傳給下一代。 == 歷史學 == 以歷史為認識物件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範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侷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 歷史編撰學 == 歷史編撰學()具有許多相關的含義。首先,它可以指代歷史的產生方式:歷史方法和實踐發展的故事(例如,從短期傳記敘事轉向長期主題分析)。其次,它可以指所產生的東西:特定的歷史著作(例如,“ 1960年代的中世紀史學”是指“ 1960年代的中世紀曆史著作”)。第三,它可以指代產生歷史的原因:歷史哲學。作為對過去描述的元分析,第三個概念可以與前兩個概念相關,因為該分析通常集中在敘述、解釋世界觀和證據的使用或其他歷史學家的陳述方法。專業的歷史學家們還爭論著是否可以將歷史作為一個連貫的敘述或一系列相互競爭的敘述來教授的問題。 恩斯特·布萊薩特, 西方史學史: 古代,中世紀和近代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2007).喬治·G·伊格爾斯, 20世紀的史學: 從科學的客觀性到後現代的挑戰 (2005). == 史學方法 == 歷史基礎方法 歷史學家在現代工作中使用以下問題: # “什麼時候”產生了書面或非書面的來源(日期)? # 它是在哪裡生產的(本地化)? # 它是由誰生產的(作者)? # 它是從什麼現有材料中產生的? # 它是以什麼原始形式產生的? # 其內容的證據價值? 前四個問題被稱為歷史批評,第五個問題被稱為文字批評,外部批評和內部批評都涉及到訊息來源的問題。內部批評中的“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詢問”是指對訊息來源的最後一次確認。歷史學家在研究歷史事件時,需要對訊息來源進行仔細的分析和評估,以確保其內容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同時,歷史學家還需要考慮訊息來源的背景和意圖,以便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的真實含義和影響。因此,對訊息來源的評估和分析是歷史學家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史學方法是歷史學家進行研究和書寫歷史的技術和指南。其中,第一手資料和其他證據是不可或缺的。 哈利卡那索斯的希羅多德(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25年) 通常被譽為“歷史之父”。 然而,與他同代的修昔底德(約前460年–前400年)憑藉他的作品《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成為了首個用完備的歷史方法研究歷史的人。 修昔底德與希羅多德不同,認為歷史是人類的選擇和行動的產物,並著眼於因果關係,而不是認為歷史是神聖干預的結果(儘管希羅多德並不完全致力於這個想法)。在他的歷史方法中,修昔底德強調年代學、名義上中立的觀點、以及人類世界是人類行動的結果。 希臘歷史學家也認為歷史是週期性的。 希波的奧古斯丁在中世紀初期對基督教和西方思想產生了影響。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通常透過神聖或宗教觀點來研究歷史。1800年左右,德國哲學家和歷史學家黑格爾在歷史研究中引入了哲學和更世俗的方法。 在1377年的著作《歷史緒論》序言中,阿拉伯歷史學家和早期社會學家伊本·赫勒敦指出了歷史學家經常犯下的七個錯誤。在他的這段批評中,他認為過去是陌生的,需要解釋。伊本·哈爾敦的獨創性在於聲稱另一個時代的文化差異必須支配對相關歷史材料的評價,區分可能嘗試進行評估的原則。最後,除了理性原則之外,還需要經驗,以便評估過去的文化。伊本·哈爾敦經常批評“懶惰的迷信和不加批判地接受歷史資料”。結果,他將科學方法引入了歷史研究,並且經常將其稱為他的“新科學”。 伊布哈爾頓,弗朗茲·羅森塔爾,新澤西州達伍德(1967),《穆加迪姆:歷史概論》,第2頁。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他的歷史方法也為觀察國家、傳播、宣傳和系統性偏見在歷史上的作用奠定了基礎 H.莫拉納(2001)。 ,因此他被認為是“史學之父” 薩拉赫丁·艾哈邁德(1999)。 《穆斯林名字詞典》。出版社C. Hurst&Co.。 或“歷史哲學之父”。 SW.阿赫塔爾(1997)。《伊斯蘭的知識觀》,塔瓦德:《伊斯蘭思想與文化季刊》12(3)。 在西方,歷史學家在17和18世紀發展了現代史學方法,尤其是在法國和德國。1851年,赫伯特·斯賓塞總結了這些方法: 斯賓塞所說的“富礦”是指科學的歷史理論。 同時,亨利·巴克爾表達了歷史成為科學那一天的夢想: 與巴克爾的夢想相反,對方法影響最大的19世紀歷史學家在德國成為利奧波德·馮·蘭克。 他將歷史限制為“真正發生的事情”,從而使該領域遠離科學。對於蘭克,應仔細收集歷史資料,進行客觀檢查並結合嚴格的要求。但是,這些程式“僅僅是科學的前提和前提。科學的核心是尋找被檢查資料的順序和規律性,並制定關於它們的概括或定律。” 《歷史的繆斯》,第147頁。 在20世紀,學術歷史學家較少關注史詩般的民族主義敘事,而這些敘事往往傾向於美化國家或偉人理論,對社會和知識力量進行更為客觀和複雜的分析。 20世紀曆史方法論的一個主要趨勢是趨向於將歷史更多地視為一種社會科學而不是一種藝術,傳統上就是這樣。 作為社會科學的歷史學的主要倡導者是各種各樣的學者,其中包括費爾南·布勞岱爾、埃馬紐埃爾·勒魯瓦·拉迪裡、漢斯-烏爾裡希·韋勒、羅伯特·福格爾、呂西安·費夫爾、勞倫斯·斯通。 作為社會科學的許多歷史倡導者因其跨學科的方法而受到關注。布勞德爾將歷史與地理相結合,布萊克爾將歷史與政治學相結合,福格爾將歷史與經濟學相結合,將同性戀歷史與心理學相結合,將觸發歷史與考古學相結合,而韋勒,布洛赫,菲舍爾,斯通,弗弗爾和勒羅伊·拉杜裡則以不同的方式將歷史與社會學融合在一起,將地理,人類學和經濟學也一起融合。然而,這些多學科方法未能產生歷史理論。迄今為止,只有一個歷史理論來自於專業的歷史學家。 馬克斯·奧斯特羅夫斯基,《世界秩序的誇張》,蘭納姆:羅曼與利特菲爾德,2006年。 我們有其他領域的專家撰寫(例如,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 最近,數字史學領域開始研究使用計算機技術對歷史資料提出新問題併產生數字獎學金的方法。 一些反對把歷史當作社會科學的歷史學家,如休·特雷弗-羅珀、約翰·盧卡奇、唐納德·克萊頓、格特魯德·希梅爾法布和格哈德·裡特,認為歷史學家工作的關鍵是想象的力量,因此主張將歷史理解為一門藝術。與年鑑學派相關的法國歷史學家介紹了定量歷史,使用原始資料來跟蹤典型個體的生活,並且在文化史的建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參見histoire desmentalités)。知識史學家,例如赫伯特·巴特菲爾德,恩斯特·諾爾特和喬治·摩斯等思想史學家都主張思想在歷史中的重要性。受民權時代的激勵,美國歷史學家關注的是以前被忽視的種族,種族和社會經濟群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時代出現的另一種社會歷史流派是“日常生活史” (Alltagsgeschichte)。Martin Broszat,Ian Kershaw和Detlev Peukert等學者試圖研究20世紀德國,特別是納粹德國時期。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例如埃裡克·霍布斯鮑姆、愛德華·帕爾默·湯普森、、Herbert Aptheker、和克里斯托弗·希爾試圖驗證馬克思的理論是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分析歷史。為了回應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的解釋,諸如FrançoisFuret,Richard Pipes,Roland Mousnier,和羅伯特·康奎斯特提供了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解釋。女權主義者歷史學家,例如Joan Wallach Scott,Natalie Zemon Davis,Sheila Rowbotham,Elizabeth Fox-Genovese和Lynn Hunt都認為,研究過去女性的經驗很重要。近年來,後現代主義者質疑歷史的有效性和歷史研究的必要性,因為所有歷史都基於對來源的個人解釋。Richard J. Evans在1997年的著作《捍衛歷史》中捍衛了歷史的價值。 後現代主義批評的另一種歷史辯護是澳大利亞歷史學家Keith Windschuttle 1994年出版的《歷史的殺戮》。 今天,大多數歷史學家開始在物理或數字平臺上的檔案中進行研究。他們經常提出一個論點,並用他們的研究來支援它。 提出歷史是一個爭論,這創造了進行變革的可能性。諸如Google之類的數字資訊公司,引發了有關網路審查在資訊訪問中的作用的爭議。米哈伊爾·克羅姆,《從中心到邊緣:當代俄羅斯史學中的馬克思主義命運》,斯托里亞·德拉斯托里奧格拉維亞(2012) Issue 62, 第121–130頁 ==馬克思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認為,社會從根本上是由任何給定時間的“物質條件”決定的——換句話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為了滿足基本的需要,例如吃飯、穿衣、住房,以及維繫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家庭。總體而言,馬克思和恩格斯聲稱已經確定了西歐這些物質條件發展的五個連續階段。馬克思並沒有聲稱,他創造了一把通往歷史的萬能鑰匙。歷史唯物主義並不是“命運強加於每個人的,無論其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卡爾·馬克思 寫給俄羅斯報紙編輯otetchestvennye zapiskym的信,1877年)。他解釋說,他的想法是基於對歐洲實際情況的具體研究。 特別請參閱, Marx and Engels, The German Ideology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國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史學曾經是蘇聯的正統思想,但自從1991年蘇聯的共產主義垮臺以來,米哈伊爾·科羅姆說,其已經衰退到了學術領域。米哈伊爾·克羅姆(Mikhail M. Krom),《從中心到邊緣:當代俄羅斯史學中的馬克思主義命運》,《斯托里亞格拉托里亞傳》(2012年),第62期,第121–130頁 ==歷史產生中的潛在缺陷== 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歷史的產生是有偏見的,因為歷史上的事件和已知事實可以用多種方式來解釋。認為,歷史透過沉默本身的實踐與政治聯絡在一起。 “關於歷史與政治之間聯絡的第二個共同觀點是,歷史學家經常受政治影響。”的說法,歷史過程植根於檔案中,因此沉默或被遺忘的歷史部分可能是敘事策略中有意組成的部分,它決定了如何記住歷史領域。 歷史遺漏可以多種方式發生,並且可以對歷史記錄產生深遠的影響。資訊也可以有意排除或意外遺漏。歷史學家創造了多個術語來描述省略歷史資訊的行為,包括:“沉默”,“選擇性記憶”,和“擦除”。  二十世紀的歷史學家將她的大部分工作集中在涉及婦女及其成就的歷史遺漏上,她解釋了這些遺漏對少數民族的負面影響。環境歷史學家威廉·克羅農提出了三種方法來消除偏見並確保真實準確的敘述:敘述不得與已知事實相牴觸,它們必須具有生態意義(特別是針對環境歷史),發表的著作必須經過學術界和其他歷史學家的審查才能確保問責制。 == 歷史觀 == * 革命史觀 * 全球史觀 * 現代化史觀 * 文明史觀 * 環境史觀 * 人文史觀 * 唯物史觀 == 史學史 == 中國是世界上書載歷史的傳承最完備的國家,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4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時代(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中國的歷史記錄也被稱為史或史書,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西方文明中的歷史學不佔據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儲存自己的歷史典籍。”弗朗斯瓦·魁奈著,談敏譯,《中華帝國的專制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原始社會中人類沒有文字,只能透過諸如結繩記事和口傳等方法作記錄,一些歷史的痕跡透過“傳說”儲存了下來,例如中國上古傳說“黃帝戰蚩尤”、“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國家出現後,則開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們同時兼任記錄時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書等相關職能,可以說是最早的史官。之後隨著國家職能的不斷演進與發展,出現了職能獨立的史官,專門記錄歷史事件,掌管典籍。在這個時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史書《尚書》,內容是歷代政治檔案彙編,並無特定的歷史記錄體裁。從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中國有了按年記載的編年史,從此有了連續不斷的歷史紀錄,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這在世界各國範圍內也是極其罕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學家如孔子(編訂《春秋》)和左丘明(著《左傳》)等重視人類社會活動,從而使歷史基本擺脫了神學和宗教的影響。張知寒主編,《歷史學概論·第十二章 中國史學史概述》,1984年 西漢時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建立了紀傳體的歷史記錄體裁,《史記》的規模在當時世界範圍內是空前的。之後東漢班固著《漢書》,延續發展了《史記》的體例,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這兩部歷史著作,奠定了中國古典史學的基礎,後來的歷史學家沿用《史記》和《漢書》的體裁,將各個朝代的歷史彙編成書,組成了“二十四史”。除斷代史之外,唐宋期間中國還出現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中《資治通鑑》是敘事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體通史,是中國史學史上的奇葩。 西方的歷史學開始於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歷史》(又名《希波戰爭史》)一書中記錄了希臘與波斯之間的希波戰爭,歷史從此自神話和文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希羅多德也因此被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稱為“史學之父”。但希羅多德的記錄中真實事件與虛構事件混雜,並不是純粹的歷史。20多年後古希臘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治學態度嚴謹,歷史記載翔實,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羅馬史》)中記錄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間羅馬帝國周圍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郭聖銘主編,《歷史學概論·第十三章 歐美史學史概述》,1984年 == 歷史哲學 == 歷史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主要考慮人類歷史的最終意義。更進一步的,它考慮人類歷史的可能的目的論的結局。換句話說,它追問人類歷史的過程中是否存在著一個設計,目的,指導原則或是定局。 == 參見 == * 歷史學家:研究和記錄歷史的人。 ** 歷史學家列表 * 正史:官方或歷史學家編纂的規範的歷史,在中國通常指二十四史,延伸含義為可信的歷史。 * 野史:正史上沒有紀錄,主要來自民間的街談巷說、遺聞佚事的“歷史”,部份帶有傳說性質 === 學科 === * 歷史學:對歷史的研究和記錄 * 歷史哲學:對歷史學方法、目的、規律的研究和探討 * 年代學:確定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的學科 * 文獻學:對資料文獻的管理和檢索等的研究 * 古文字學:研究古代的文字、手稿的學科 * 新聞學:報告事件發生,社會現象,政治時局等的學科 * 社會學:研究現代(當代)人類社會與社會生活的學科 * 考古學:發掘和調查古代遺物和文獻 * 心理史學:研究歷史事件背後的心理激勵作用 * 家譜學:研究家庭及其歷史淵源 * 未來學:對未來的預測和研究 === 體裁 === * 編年體:以時間為順序編撰和記述歷史 ** 歷史年表:依時間先後排列的歷史資料 * 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敘歷史 ** 傳記(本紀):個人歷史的記錄 * 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的歷史記錄體裁 === 各類歷史 === * 世界歷史 :當今世界各國和地區歷史的主題列表 * 亞洲史 | 歐洲史 | 非洲史 | 中國歷史 | 美洲歷史 | 臺灣歷史 * 史前史 | 古代史 | 近代史 * 哲學史 | 宗教史 | | 史學史 * 藝術史 | 電影史 | 美術史 | 建築史 | 廣告史 * 文化史 | 文學史 | 教育史 * 經濟史 | 農業史 * 自然科學史 | 數學史 | 醫學史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黃俊傑:《歷史思維、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 * 黃俊傑 編:《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 Category:人文學科 Category:主要話題條目
電腦科學
電腦科學(,有時縮寫為)是系統性研究資訊與計算的理論基礎以及它們在計算機系統中如何實現與應用的實用技術的學科。 它通常被形容為對那些創造、描述以及轉換資訊的演算法處理的系統研究。電腦科學包含很多分支領域;有些強調特定結果的計算,比如計算機圖形學;而有些是探討計算問題的性質,比如計算複雜性理論;還有一些領域專注於怎樣實現計算,比如程式語言理論是研究描述計算的方法,而程式設計是應用特定的程式語言解決特定的計算問題,人機互動則是專注於怎樣使計算機和計算變得有用、好用,以及隨時隨地為人所用。 有時公眾會誤以為電腦科學就是解決計算機問題的事業(比如資訊科技),或者只是與使用計算機的經驗有關,如玩遊戲、上網或者文書處理。其實電腦科學所關注的,不僅僅是去理解實現類似遊戲、瀏覽器這些軟體的程式的性質,更要透過現有的知識創造新的程式或者改進已有的程式。"Common myths and preconceptions about Cambridge Computer Scienc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儘管電腦科學()的名字裡包含計-{}-算機這幾個字,但實際上電腦科學相當數量的領域都不涉及計算機本身的研究。因此,一些新的名字被提議出來。某些重點大學的院系傾向於術語計算科學(),以精確強調兩者之間的不同。丹麥科學家彼得·諾爾建議使用術語"datalogy",以反映這一事實,即科學學科是圍繞著資料和資料處理,而不一定要涉及計算機。第一個使用這個術語的科學機構是,該學院成立於1969年,彼得·諾爾便是第一任教授。這個術語主要被用於北歐國家。同時,在計算技術發展初期,《ACM通訊》建議了一些針對計算領域從業人員的術語:圖靈工程師(),,流程圖人(),應用元數學家()及應用認識論者()。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4):p.6 三個月後在同樣的期刊上,被提出,第二年又變成了。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1):p.4 術語也曾經被提議過。在歐洲大陸,起源於資訊()和數學或者自動()的名字比起源於計算機或者計算()更常見,如(法語),(德語),(斯拉夫語族)。 著名電腦科學家艾茲赫爾·戴克斯特拉曾經指出:“電腦科學並不只是關於計算機,就像天文學並不只是關於望遠鏡一樣。”()設計、部署計算機和計算機系統通常被認為是非電腦科學學科的領域。例如,研究計算機硬體被看作是計算機工程的一部分,而對於商業計算機系統的研究和部署被稱為資訊科技或者資訊系統。然而,現如今也越來越多地融合了各類計算機相關學科的思想。電腦科學研究也經常與其它學科交叉,比如數學、工程學、認知科學和經濟學等。 電腦科學被認為比其它科學學科與數學的聯絡更加密切,一些觀察者說計算就是一門數學科學。 早期電腦科學受數學研究成果的影響很大,如庫爾特·哥德爾、艾倫·圖靈、,阿隆佐·邱奇等數學家的研究,這兩個領域在某些學科,例如數理邏輯、範疇論、域理論和代數,也不斷有有益的思想交流。 == 歷史 == 早期電腦科學建立的基礎得追溯到最近電子計算機的發明。那些計算固定數值任務的機器,比如算盤,自古希臘時期即已存在,而用於加快計算的演算法更是在算盤等古老的計算儀器發明之前就已被廣泛使用。 Wilhelm Schickard在1623年設計了世界上第一臺機械計算器,但沒有完成它的建造。布萊茲·帕斯卡在1642年設計並且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可以工作的機械計算器Pascaline。1673年,萊布尼茲開始了的建造工作並於1694年竣工,他也因為記錄了二進位制系統而被認為是第一個電腦科學家和資訊理論家。埃達·洛夫萊斯協助查爾斯·巴貝奇在維多利亞時代設計了差分機。1900年左右,打孔機問世。然而以上這些機器都侷限在只能完成單個任務,或者充其量是所有可能任務的子集。 到了20世紀40年代,隨著更新更強大的計算機器(如ABC計算機、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被髮明,術語“計算機”開始用於指代那些機器而不是它們的祖先。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ACM) 建立於1947.計算機的概念變得更加清晰,它不僅僅用於數學運算,總的來說電腦科學的領域也擴充套件到了對於計算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早期,電腦科學開始被確立為不同種類的學術學科。 世界上第一個電腦科學學位點由普渡大學在1962年設立。Computer science pioneer Samuel D. Conte dies at 85 July 1, 2002隨著實用計算機的出現,很多計算的應用都以它們自己的方式逐漸轉變成了研究的不同領域。 雖然最初很多人並不相信計算機可能成為科學研究的領域,但是隨後的50年裡也逐漸被學術界認可。IBM公司是那段時期電腦科學革命的參與者之一。在那段探索時期,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的縮寫)釋出的IBM 704以及之後的IBM 709計算機被廣泛使用。“不過,使用IBM電腦工作仍然是一件很沮喪的事情。如果你弄錯了一條指令中的一個字母,程式將會崩潰,而你也得從頭再來。”20世紀50年代後期,電腦科學學科還在發展階段,這種問題在當時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電腦科學技術在可用性和有效性上都有顯著提升。現代社會見證了計算機從僅僅由專業人士使用到被廣大使用者接受的重大轉變。最初,計算機非常昂貴,要有效利用它們,某種程度上必須得由專業的計算機操作員來完成。然而,隨著計算機變得普及和低廉,已經幾乎不需要專人的協助,雖然某些時候援助依舊存在。 === 主要成就 === 雖然電腦科學被認定為一門正規學科的歷史很短暫,但它對科學和社會做出了許多根本性的貢獻ー事實上,電腦科學與電子學一樣,是資訊時代的奠基科學,也是資訊革命的驅動力,被視為繼工業革命(公元1750-1850年)和新石器革命(公元前8000-5000年)之後人類技術進步的第三次重大飛躍。 這些貢獻包括: * 開啟“數字化革命”,包括當今的資訊時代和網際網路。 * 對計算和可計算性的形式定義,證明了存在計算上不可解及難解型問題。 * 提出程式語言的概念,作為一種使用不同的抽象層次來精確表達處理程式的工具。 * 在密碼學領域,恩尼格瑪密碼機的破譯被視為盟軍在二戰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David Kahn, The Codebreakers, 1967, . * 科學計算讓分析實際中非常複雜的過程和場景成為可能,可以完全藉助軟體來進行一些實驗。同時也實現了對人類思想的深入研究,使得人類基因組計劃繪製人類基因成為可能。 還有探索蛋白質摺疊的分散式計算專案Folding@home。 * 演算法交易透過使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其他大規模的統計和數值方法,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效率和流通性。 高頻率的演算法交易也會加快波動性。 * 計算機圖形和電腦成像(CGI)在現代娛樂中無處不在,尤其是在電視、電影、廣告、動畫和影片遊戲中。即便是沒有用到CGI技術的電影,通常也是用數碼相機拍攝,或者使用數字影片編輯器剪輯或後期處理過的。 * 模擬各種過程,包括計算流體動力學、物理、電氣和電子系統和電路,以及同人類居住地聯絡在一起的社會和社會形態(尤其是戰爭遊戲,war games)。現代計算機能夠對這些設計進行最佳化,如飛機設計。尤其在電氣與電子電路設計中,SPICE軟體對新的物理實現(或修改)設計具有很大幫助。Muhammad H. Rashid, 2016. SPICE for Power Electronics and Electric Power. CRC Press. p. 6. . 它包含了針對積體電路的基本設計軟體。 * 人工智慧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它變得更加高效和複雜。人工智慧的應用有很多,其中一些可以在家裡看到,比如機器人吸塵器。它也出現在影片遊戲和現代戰場上的無人機、反導彈系統和中。Marko B. Popovic, 2019. Biomechatronics. Elsevier Science. p. 501. . * 人機互動將新穎的演算法與設計策略相結合,可實現快速的人類績效,低錯誤率,易於學習和高度滿意度。研究人員利用人種學觀察和自動化資料收集來了解使用者需求,然後進行可用性測試來完善設計。關鍵的創新包括、可選擇的網頁連結、觸控式螢幕設計、移動應用程式和虛擬現實。 == 哲學 == 提出電腦科學可以分成三個領域:數學、工程學、科學。Amnon H. Eden提議了三種正規化應用於電腦科學的各個領域: * “理性主義正規化”,將電腦科學看作是數學的分支,在理論電腦科學中很流行,主要利用演繹推理。 * “技術專家正規化”,這類正規化有著很明顯的工程學傾向,尤其是在軟體工程領域。 * “科學正規化”,人工智慧的某些分支可以作為這類正規化的代表(比如說對於人工生命的研究)。 == 電腦科學的領域 == 作為一個學科,電腦科學涵蓋了從演算法的理論研究和計算的極限,到如何透過硬體和軟體實現計算系統。 CSAB(以前被叫做Computing Sciences Accreditation Board),由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ACM)和(IEEE-CS)的代表組成,確立了電腦科學學科的4個主要領域:計算理論,演算法與資料結構,程式設計方法與程式語言,以及計算機組成與架構。CSAB還確立了其它一些重要領域,如軟體工程,人工智慧,計算機網路與通訊,資料庫系統,平行計算,分散式計算,人機互動,計算機圖形學,作業系統,以及數值和符號計算。 === 理論電腦科學 === 廣義的理論電腦科學包括經典的計算理論和其它專注於更抽象、邏輯與數學方面的計算。 ==== 資料結構和演算法 ==== O(n^2) 演算法分析 演算法 資料結構 計算幾何 圖論 演算法指定義良好的計算過程,它取一個或一組值作為輸入,經過一系列定義好的計算過程,得到一個或一組輸出。《演算法導論》1.1[美]Thomas H. Cormen, Charles E. Leiserson, Ronald L. Rivest, Clifford Stein著, 潘金貴、顧鐵成、李成法、葉懋譯,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1年7月第1版演算法是電腦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也是許多其他電腦科學技術的基礎。演算法主要包括資料結構、計算幾何、圖論等。除此之外,演算法還包括許多雜項,如模式匹配、部分數論等。 ==== 計算理論 ==== 按照Peter J. Denning的說法,電腦科學的最根本問題是“什麼能夠被有效地自動化?”計算理論的研究就是專注於回答這個根本問題,關於什麼能夠被計算,去實施這些計算又需要用到多少資源。為了試圖回答第一個問題,遞迴論檢驗在多種理論計算模型中哪個計算問題是可解的。而計算複雜性理論則被用於回答第二個問題,研究解決一個不同目的的計算問題的時間與空間消耗。 著名的“P=NP?”問題,千禧年大獎難題之一,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 P=NP是計算理論的一個。 P = NP ? GNITIRW-TERCES 自動機理論 遞迴論 計算複雜性理論 密碼學 量子計算論 ==== 資訊理論與編碼理論 ==== 資訊理論與資訊量化相關,由克勞德·夏農建立,用於尋找訊號處理操作的根本極限,比如壓縮資料和可靠的資料儲存與通訊。編碼理論是對編碼以及它們適用的特定應用性質的研究。編碼(code)被用於資料壓縮,密碼學,前向糾錯,近期也被用於網路編碼。研究編碼的目的在於設計更高效、可靠的資料傳輸方法。 ==== 程式語言和編譯器 ==== 程式語言理論是電腦科學的一個分支,主要處理程式語言的設計、實現、分析、描述和分類,以及它們的個體特性。它屬於電腦科學學科,既受影響於也影響著數學、軟體工程和語言學。它是公認的電腦科學分支,同時也是活躍的研究領域,研究成果被髮表在眾多學術期刊,電腦科學以及工程出版物。 \Gamma\vdash x: \text{Int} 型別論 編譯器設計 程式設計語言 ==== 形式化方法 ==== 形式化方法是一種特別的基於數學的技術,用於軟體和硬體系統的形式規範、開發以及驗證。在軟體和硬體設計方面,形式化方法的使用動機,如同其它工程學科,是透過適當的數學分析便有助於設計的可靠性和健壯性的期望。但是,使用形式化方法會帶來很高的成本,意味著它們通常只用於高可靠性系統,這種系統中安全或保安(security)是最重要的。對於形式化方法的最佳形容是各種理論電腦科學基礎種類的應用,特別是計算機邏輯演算,形式語言,自動機理論和形式語義學,此外還有型別系統、代數資料型別,以及軟體和硬體規範和驗證中的一些問題。 === 計算機系統 === ==== 計算機體系結構與計算機工程 ==== 計算機系統結構,或者數字計算機組織,是一個計算機系統的概念設計和根本運作結構。它主要側重於CPU的內部執行和記憶體訪問地址。這個領域經常涉及計算機工程和電子工程學科,選擇和互連硬體元件以創造滿足功能、效能和成本目標的計算機。 數位電路 微架構 多處理機 ==== 作業系統 ==== 作業系統是管理電腦硬體與軟體資源的電腦程式,同時也是電腦系統的核心與基石。作業系統需要處理如管理與配置記憶體、決定系統資源供需的優先次序、控制輸入與輸出裝置、操作網路與管理檔案系統等基本事務。作業系統也提供一個讓使用者與各電腦裝置互動的操作介面。 ==== 併發、並行與分散式系統 ==== 併發性(concurrency)是系統的一種性質,這類系統可以同時執行多個可能互相互動的計算。一些數學模型,如Petri網、程序演算和PRAM模型,被建立以用於通用併發計算。分散式系統將併發性的思想擴充套件到了多臺由網路連線的計算機。同一分散式系統中的計算機擁有自己的私有記憶體,它們之間經常交換資訊以達到一個共同的目的。 ==== 計算機網路 ==== 計算機網路是管理遍及全球的計算機連線成的網路的電腦科學分支。 ==== 電腦保安和密碼學 ==== 電腦保安是計算機技術的一個分支,其目標包括保護資訊免受未經授權的訪問、中斷和修改,同時為系統的預期使用者保持系統的可訪問性和可用性。密碼學是對於隱藏(加密)和破譯(解密)資訊的實踐與研究。現代密碼學主要跟電腦科學相關,很多加密和解密演算法都是基於它們的計算複雜性。 ==== 資料庫 ==== 資料庫是為了更容易地組織、儲存和檢索大量資料。資料庫由資料庫管理系統管理,透過資料模型和查詢語言來儲存、建立、維護和搜尋資料。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 計算機圖形學 ==== 計算機圖形學是對於數字視覺內容的研究,涉及影象資料的合成和操作。它跟電腦科學的許多其它領域密切相關,包括計算機視覺、影象處理、計算幾何與視覺化,同時也被大量運用在特效和電子遊戲。 ==== 科學計算 ==== 科學計算(或者計算科學)是關注構建數學模型和量化分析技術的研究領域,同時透過計算機分析和解決科學問題。在實際使用中,它通常是計算機模擬和計算等形式在各個科學學科問題中的應用。 數值分析 計算物理學 計算化學 生物資訊學 ==== 多媒體技術 ==== 多媒體技術是指透過計算機對文字、資料、圖形、影象、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資訊進行綜合處理和管理,使使用者可以透過多種感官與計算機進行實時資訊互動的技術,又稱為計算機多媒體技術。 ==== 人工智慧 ==== 這個電腦科學分支旨在創造可以解決計算問題,以及像動物和人類一樣思考與交流的人造系統。無論是在理論還是應用上,都要求研究者在多個學科領域具備細緻的、綜合的專長,比如應用數學,邏輯,符號學,電機工程學,精神哲學,神經生理學和社會智力,用於推動智慧研究領域,或者被應用到其它需要計算理解與建模的學科領域,如金融或是物理科學。人工智慧領域開始變得正式源於Alan Turing這位人工智慧先驅提出了圖靈試驗,以回答這樣一個終極問題:“計算機能夠思考嗎?” 機器學習 計算機視覺 影象處理 模式識別 資料探勘 演化計算 知識表示和自動推理 自然語言處理 機器人學 === 軟體工程 === 軟體工程是對於設計、實現和修改軟體的研究,以確保軟體的高質量、適中的價格、可維護性,以及能夠快速構建。它是一個系統的軟體設計方法,涉及工程實踐到軟體的應用。 電腦科學和軟體工程的關係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隨後關於什麼是“軟體工程”,電腦科學又該如何定義的爭論使得情況更加混亂。David Parnas從其它工程和科學學科之間的關係得到啟示,宣稱電腦科學的主要重點總的來說是研究計算的性質,而軟體工程的主要重點是具體的計算設計,以達到實用的目的,這樣便構成了兩個獨立但又互補的學科。 == 學術界 == === 會議 === SIGIR(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Information Retrieval) KDD(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AAAI(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 ACL(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NAACL(The North American Chapter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其為ACL的北美分會 EMNLP(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IJCAI(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期刊 === == 作為高等教育的二級專業 == 主要進行計算和演算法推理的研究。其中包括計算理論、演算法分析、形式化方法、並行理論、資料庫、計算機圖形學以及系統分析等。通常也教授程式設計,但僅僅將它看作是支援電腦科學其它領域的媒介,而不是高階研究的重心。 的電腦科學課程則主要側重於訓練高階程式設計,而不是演算法和計算理論。這些課程著重教授那些對於軟體工業很重要的技能。像這樣的計算機程式設計過程通常被叫做軟體工程。 然而,儘管電腦科學專業日益推動著美國經濟,但是電腦科學教育依然不存在大多數美國K-12課程中。2010年10月由ACM和電腦科學教師協會(CSTA)共同發表了一篇名為“Running on Empty: The Failure to Teach K-12 Computer Science in the Digital Age”的報告,文中揭示了僅有14個州透過了有意義的高中電腦科學教育標準。同時,僅有9個州將高中電腦科學課程算作畢業要求的核心學科。配合“Running on Empty”這篇文章,一個新的無黨派宣傳聯盟:Computing in the Core(CinC)被建立,以影響聯邦和政府政策,比如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Act要求政府撥款以制定計劃完善電腦科學教育及支援電腦科學教師。 在中國,“電腦科學”或“電腦科學與技術”是工科(一級門類)下的二級專業。一般可細分為三級專業: *計算機軟體:圍繞著軟體開發、軟體工程、程式語言等 *計算機應用:計算機的各種應用演算法、技術。如:模式識別、計算視覺、計算機圖形學等等。 *計算機體系結構:關於計算機或計算機資訊系統的“硬體”。 == 工業界 == == 參見 == * 未解決的電腦科學問題 * 電腦科學家的學術家譜 * 電腦科學家 * 計算 * 電腦科學的歷史 * 中國電腦科學大事年表 * 資訊學 * 學術電腦科學系列表 * 電腦科學會議列表 * 電腦科學家列表 * 電腦科學開放問題列表 * 電腦科學出版物列表 * 電腦科學先驅列表 * 軟體工程主題列表 * 電腦科學的哲學 * 計算機領域中的女性 * 計算機 * 計算尺 * 算盤 * 語言 * 科學 * 科學家 * 算籌 * 科學會議 * 計算機遊戲 * 按揭計算機 * 計算機程式 * CASIO 計算機 * 計算機工程 * 桌上型計算機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閱讀 == ; 概述 * ** "Within more than 70 chapters, every one new or significantly revised, one can find any kind of information and references about computer science one can imagine. [...] all in all, there is absolute nothing about Computer Science that can not be found in the 2.5 kilogram-encyclopaedia with its 110 survey articles [...]." (Christoph Meinel, Zentralblatt MATH) * ** "[...] this set is the most unique and possibly the most useful to the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community, in support both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 The books can be used by anyone wanting simply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one of these areas, or by someone desiring to be in research in a topic, or by instructors wishing to find timely information on a subject they are teaching outside their major areas of expertise." (Rocky Ross, SIGACT News) * ** "Since 1976, this has been the definitive reference work on computer, comput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 Alphabetically arranged and classified into broad subject areas, the entries cover hardware, computer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data, software, the mathematics of computing, theory of computation, methodologies, applications, and computing milieu. The editors have done a commendable job of blending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information. The encyclopedia remains essential for most public and academic library reference collections." (Joe Accardin, Northeastern Illinois Univ., Chicago) ; 論文選集 * ** "Covering a period from 1966 to 1993, its interest lies not only in the content of each of these papers — still timely today — but also in their being put together so that ideas expressed at different times complement each other nicely." (N. Bernard, Zentralblatt MATH) ; 文章 * Peter J. Denning. Is computer science scienc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April 2005. * Peter J. Denning, Great principles in computing curricula, Technic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2004. * Research evaluation for 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cs Europe report. Shorter journal version: Bertrand Meyer, Christine Choppy, Jan van Leeuwen and Jorgen Staunstrup, Research evaluation for computer science, in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 52, no. 4, pp. 31-34, April 2009. ; 課程與分類 *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1998 ACM Comput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 1998. * Joint Task Force of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ACM),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IS) and IEEE Computer Society (IEEE-CS).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The Overview Report. September 30, 2005. * Norman Gibbs, Allen Tucker. "A model curriculum for a liberal arts degree in computer scienc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ume 29 Issue 3, March 1986. == 外部連結 == * * Scholarly Societies in Computer Science * Best Papers Awards in Computer Science since 1996 * Photographs of computer scientists by Bertrand Meyer ; 參考文獻和學術搜尋引擎 * CiteSeerx: search engine, digital library and repository for scientific and academic papers with a focus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DBLP Computer Science Bibliography: computer science bibliography website hosted at Universität Trier, in Germany. * The Colle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Bibliographies ; Webcast * Directory of free university lectures in Computer Science * Colle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lectures * UCLA Computer Science 1 Freshman Computer Science Seminar Section 1 * Berkeley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s
民族
這個單詞源自19世紀的歐洲與美國,經日本傳入中國,在意義上為國族()、 種族()與族群()的混合。 == 詞源 == 在漢語中,民族一詞具有多重指涉,可以表達種族、國族、族群等近似概念,用法受到政治意識型態的影響,容易相互混淆。不同學科對於民族的定義也有許多歧異。民族一詞在以中文翻譯外語時也十分容易混淆。例如民族主義()精確翻譯應為「國族主義」,民族學()精確翻譯應為「族群學」等。 中華民族這一概念本身較為偏向國族概念。辛亥革命之前,革命黨人試圖以當時漢族地區為界建立一個漢民族國家來反抗清廷的民族壓迫,此時的中華和漢族的意義等同,為族群概念。而革命黨人提出五族共和後,中華民族轉變為表示全中國內的所有族群,成為國族概念。 “民族”一詞可以追溯至南朝梁時期蕭子顯《南齊書·高逸傳》:「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以及唐朝李筌《太白陰經》:“愚人得之,以傾宗社,滅民族”,但其含義為民眾。 近代日本譯者翻譯歐洲著作(主要是德人著作),以民族()一詞對應 「國族」() 或「族群」(),之後傳入中國。這使漢語的「民族」一詞具有多重指涉,「民族」的概念又開始分化,與「種族」、「國族」、「族群」等人們共同體相區別周星 民族學新論 1992年 第1版。在現代日語中,民族()一詞專指族群,國族則以國民()一詞替代。 ==馬克思主義意義下的「民族」== 馬克思去世之後,恩格斯在1884年所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民族學的第一本經典著作。提到了民族形成的規律。人結合成群;由血緣關係組成原始的家庭型式並形成親屬制度,逐漸排除同胞的性交關係;共祖的血族團體結成氏族,氏族結成部落,進而結成部落聯盟,融合成「人民()」;隨著生產力的增加,分工擴大,新的生產關係出現,新階級產生,使得氏族制度漸漸不能負荷而消滅,隨之產生由「新國族()」組成的國家。 從氏族到國家,「民族」的用法有兩種;前一種是相應著血緣關係而使用的「」,後一種則是充滿著現代「國族」國家意味的「」。也就是說,恩格斯在提到民族的發展規律時,所指的現代的民族或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民族,應該是相應著現代國家逐漸成形,涉及到以國家意識為核心的人們共同體所構成的「國族()」。這個詞必須依附於「國家」形成的論述脈絡,才有它的地位的。 民族、國族既然依附於國家體制的產生,相應於資本主義社會,只是特定歷史發展階段中的一個產物。等到國家體制所服務的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壓迫出現之後,《共產黨宣言》中所謂「統一的民族階級利益」就讓位給了階級利益;在階級對立中,只要能消滅最基本壓迫型式的階級壓迫,其他型式的壓迫(包括民族壓迫)就會隨之解決。等到那個時候,民族、國族將會像國家一樣,失去存在的必要而自然消亡。 1912年,時任真理報編輯的史達林,為瞭解決第二國際及俄共內部對民族自治、國族自決的爭議,被列寧派到維也納去寫國族問題的小冊子。其成果就是被馬克思主義國族理論引為「民族」定義聖經的《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從現代的國族研究看起來,這個定義相當粗糙。但史達林從歷史唯物論的角度,以明確的客觀特徵首次為「國族」提出了定義: 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即引史達林定義的這四項國族特徵,為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進行民族識別和民族認定。 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民族的定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血統視為認定公民的民族成份的大前提。 ==參考文獻==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朱浤源,1988,從民族到國家:論Nation意義的蛻變 。中山社會科學譯叢 3:118-3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恩格斯「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編,《斯大林全集》第二卷,1953。北京:人民出版社。(史達林「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 * *王柯:〈「民族」,一個來自日本的誤會〉 (2003) ==參考資料== ==參見== *種族 *國族 *族群 *部族 *民族主義(亦稱國民主義,英文:Nationalism) *民族國家 *分裂主義 *主權國家 *中華民族 *中國民族主義
戲劇
戲劇()是演員將某個故事或情境,以對話、歌唱或動作等方式所表演出來的藝術。戲劇有四個元素,包括了「演員」、「故事(情境)」、「舞臺(表演場地)」和「觀眾」。「演員」是四者當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須具備扮演的能力,戲劇與其他藝術類最大的不同之處便在於扮演了,透過演員的扮演,劇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張,如果拋棄了演員的扮演,那麼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戲劇。 即使在動畫、木偶戲、皮影戲等沒有演員現身的戲劇中,演員不過是隱藏在觀眾的視覺之外的地方演出。 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由於文化背景的差別,不同文化所產生戲劇形式往往擁有獨特的傳統和程式,比如西方歌劇、中國戲曲、印度梵劇、日本能劇、歌舞伎等。 戲劇的起源實不可考,目前有多種假說。比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為原始宗教的巫術儀式。比如在上古漢語中,“巫”、“舞”、“武”三字可能同源(上古漢語擬音分別為:/*ma/,/*maʔ/,/*maʔ/)。其有可能是對一種乞求戰鬥勝利的巫術活動的合稱,即戲劇的原始形態。另一為勞動或慶祝豐收時的即興歌舞表演,這種說法主要依據是古希臘戲劇被認為起源於酒神祭祀。 現代的戲劇觀念強調舞臺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統一表現以實現綜合的藝術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員、舞臺、道具、燈光、音效、服裝、化妝,以及劇本、導演等的一切總稱。 也包括臺上演出與臺下互動的關係(一般稱為“觀演關係”)。 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指令碼,或稱之為劇本。 ==詞源== 中文戲劇一詞的字源來自於「南戲北劇」的合稱,戲指的是戲文,劇指的是雜劇,是在元代以前在中國南方與北方不同的政局與文化環境下,所形成的不同表演藝術,將兩者合稱則是明代以後才出現的用法。 世界各國語文中與「戲劇」一詞將近的詞彙囊括的範圍不一,例如在印度文中的lila一詞除了是戲劇之外,也包含舞蹈、運動競賽等意義。但是幾乎世界各國語文中與「戲劇」相關的詞彙,幾乎具備與「遊戲」類似的意義,例如在英文中將一部劇作稱為是play(通常指有劇本有對白的戲劇)。中文中「戲劇」的「戲」,也帶有「遊戲」的意義。 世界上三種古老戲劇文化,包括希臘的悲劇和喜劇、印度的梵劇及中國的戲曲。 ==西方戲劇的誕生== ===希臘時期=== 西方戲劇的曙光,普遍認為是古希臘悲劇,而古希臘悲劇則是源於古希臘雅典城邦Brown (1998, 441), Cartledge (1997, 3–5), Goldhill (1997, 54), and Ley (2007, 206). Taxidou, p. 104 notes that "most scholars now call 'Greek' tragedy 'Athenian' tragedy, which is historically correct" (2004, 104). Brown writes that ancient Greek drama "was essentially the creation of classical Athens: all the dramatists who were later regarded as classics were active at Athens in the 5th and 4th centuries BC (the time of the Athenian democracy), and all the surviving plays date from this period" (1998, 441). "The dominant culture of Athens in the fifth century", Goldhill writes, "can be said to have invented theatre" (1997, 54).,在公元前5世紀,在神戴歐尼修斯的慶祝典禮上,舉行過戲劇比賽。在祭典中,人們扮演戴歐尼修斯,唱“戴神頌”,跳“羊人舞”(羊是代表戴歐尼修斯的動物)。古希臘悲劇都是詩劇,嚴謹古雅、莊重大氣。表演時有歌隊伴唱,史實表明歌隊先於演員存在。關於這個起源,也可以參考德國哲學家尼采的早期哲學著作《悲劇的誕生》。 其中有五位古希臘戲劇作家十分有名,他們的作品雖然只有一小部分,但是仍保留到到今天。埃斯庫羅斯的歷史悲劇「波斯人」是現存最古老的戲劇,它在公元前472年的城市酒神節比賽中獲得首獎,但埃斯庫羅斯花了超過25年致力於這份劇本 Banham (1998, 8) and Brockett and Hildy (2003, 15–16).。 悲劇戲劇家呈現戲劇的四部曲的方式,通常包括三個悲劇和一個羊人劇。喜劇從487到公元前486年的比賽中正式受到肯定。連環劇作家在城市酒神節比賽(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有減少),會提供一個單一的喜劇。古希臘喜劇劃分為“舊喜劇”(公元前5世紀),“中間的喜劇“(公元前4世紀)和”新喜劇“(公元前2世紀至4世紀)。 雅典的戲劇文化可分為三種風格:悲劇、喜劇、和撒特劇。 (1) 悲劇:探討自由意志與神諭命定對立等宗教、哲學議題。參考:Sophocles《伊底帕斯王》 王尚德. 第十章第二節〈撒特劇〉//《希臘文明》. 2010. 237-238頁.。 (2) 喜劇:古典時期的舊喜劇多議論當代社會、時政及文學、哲學思潮。參考:Aristophanes《利西翠妲》。希臘化時期的新喜劇則更為寫實,以浪漫的家庭糾葛為題材 。參考:Menander 《壞脾氣的老人》 (3) 撒特劇:以之前上演的悲劇或神話故事為題材,旨在透過撒特歌隊嘲諷擔任主角的貴族或神祇。 ===羅馬時期=== 希臘戲劇繼續在整個羅馬時期進行的,在公元前240標誌著定期羅馬戲劇的開端。古羅馬時期的娛樂活動相當豐富多元,除了官方支援的正規戲劇以及形制短小的亞提拉鬧劇、優劇、默劇之外,還包含了雜耍、賽車、賽馬、水戰、獸鬥…等訴諸感官刺激的娛樂競技。這些誇奇、腥羶的活動一方面反映出古羅馬觀眾的口味,一方面也影響了正規戲劇的風格。 古羅馬藉由取消歌舞隊、將音樂打散至全劇,並以「直接演出」而非以「敘述」、「歌唱」方式來鋪陳戲劇情節,使戲劇性獲得進一步開展,建立西方劇場話劇傳統的雛型。此外,並有將戲劇區分為五幕的慣例。 戲劇型別大致可分為喜劇、悲劇。 (1) 喜劇:以家庭糾葛或角色性格為題材,而所有的戲劇活動一律發生在街上。Plautus 的作品巧用誤認模式,動作性大於語言性,趨近於鬧劇風格,如《美納柯米》;而 Terence 的作品善用雙線結構突顯角色間的差異,戲劇喜感是語言多於動作,可歸類為浪漫喜劇的範疇,如《兄弟》。 (2) 悲劇:Seneca 的悲劇多取材自希臘悲劇,但文藻疊麗、富道德意識;劇中人經常在強烈的動機驅使下做出極端的行為,而戲劇動作充斥著駭人聽聞的暴行與天人交感的異象,挑動觀眾感官。 ==中國戲劇的源流== 就西方的定義來說,中國沒有「話劇」的傳統。不過一般在討論中國戲劇時,若不以嚴格的定義劃分,中國古代的戲曲應歸入戲劇的大類。 中國戲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漢代的巫祇儀式,但是宋代南戲的發展才有了完備的戲劇文字創作,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戲劇劇本是南宋時的《張協狀元》。元代時以大都、平陽和杭州為中心,元雜劇大放異彩。後世形成了諸多戲曲形式,也就是各劇種。明代起源於蘇州的崑曲經過發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愛,他們大量創造劇本,不斷修改曲譜,同時修正崑曲的戲劇理論,並使得傳奇劇本成為一種新的主流文學形式。隨後崑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宮廷皇室的喜愛,成為貴族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獲得官方肯定的戲劇藝術,故稱“雅”;而以各地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戲,廣受民間喜愛,則稱“花”。於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爭”,實際上是戲曲共同繁榮的局面。這豐富了戲曲藝術的門類,也形成了各自的藝術特色。 近年來臺灣的戲劇研究學者曾永義提出一套說法,認為在討論中國戲劇起源時,應該要區分“大戲”與“小戲”,大戲是成熟的戲曲,而小戲則是戲劇的雛型。大戲是在到了金元雜劇之後才發展完成,而之前的宋雜劇、唐代的代面、踏搖娘、缽頭、參軍戲、樊噲排君難等,都可列入小戲的行列,而中國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戲。 中國在與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觸前,沒有西方意義上的“戲劇”(主要指話劇)傳統。中國傳統的戲劇為一種有劇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綜合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的綜合藝術形式,也就是戲曲曲藝。 == 型別 ==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戲劇可以被分成不同的型別: * 按容量大小,戲劇文學可分為多幕劇、獨幕劇和小品。 * 按表現形式,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默劇、舞臺劇、電視劇、電影等。 * 按題材,大致可分為神話劇、歷史劇、傳奇劇、科幻劇、市民劇、愛情劇、社會劇、家庭劇、課本劇等。 • 按長度,現代媒體一般為短劇,單元劇,1~數集的劇場,在電視臺一週連續數月播放的連續劇,類似MV或廣告片的網路微電影,以及有完整主題意識跟故事在電影院上映的電影創作。 * 按戲劇衝突的性質及效果,可分為悲劇、喜劇、黑色喜劇和悲喜劇(正劇)。 不過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類是悲劇、喜劇和悲喜劇,其中悲劇出現的時間早於喜劇: * 悲劇衝突的實質:“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在實際上的不可能實現的性質”。 • 悲劇:審美價值:“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 喜劇:審美價值:“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 悲喜劇(正劇):將悲劇和喜劇“調解成為一個新的整體的較深刻的方式”。 有價值的戲劇是透過表演、各種題裁與創作,用濃縮的內容或設定來反映或呈現現實生活中可能與不可能的喜怒哀樂,進而深刻描述人生的悲歡離合或人類情感各階段的成長領悟,或對現時當下社會價值觀矛盾的探討,又或呈現現實人生中應對命運或無奈的現況,或以不存在或不可能的假設情況來嘗試可能發生或發展成的因果效應或後果而能引發觀眾的感動與省思…進而成為一種意識或感受或達到相當程度的娛樂效果! ==文學== 戲劇文字(即“劇本”)是一齣戲劇的基本要素,是一臺戲的先決條件。 劇本最重要的是能夠被舞臺上搬演。戲劇文字不算是藝術的完成,直到舞臺演出之後(即“演出文字”)才是最終藝術的呈現。歷代文人中,也有人創作過不適合舞臺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劇本。這類的戲劇文字則稱為案頭戲(也叫書齋劇)現代戲劇中也出現了沒有劇本的演出例項。 戲劇的文學本,在不演出的狀態下,可以作為單獨的文學樣式欣賞。 ==表演藝術== 隨著西方現代戲劇在導演以及演員訓練體繫上的實踐,戲劇理論逐漸從戲劇文字的討論擴大到劇場整體,進而產生“場面排程”等新觀念。其中,比較著名的提法是20世紀70年代英國戲劇導演彼德·布魯克在其專著《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中提出的觀念:「一個演員,走過一個空蕩蕩的舞臺,這就是一齣戲的全部。」 ===必要條件=== 無論戲劇一詞如何定義,只有滿足以下的條件,才可視為一次戲劇活動。 # 戲劇交流的四個參與者:觀眾、故事,演員、舞臺 # 觀眾與演員必須同時在場。(疫情時代出現線上觀演形式) #戲劇事件發生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內。 #戲劇交流的話題是關於一個虛構世界中的事件,由演員扮演其中的人物。 #演員與觀眾共享一套“遊戲規則”(即符號學中的信碼代號)。 # 戲劇事件是審美事件,參與者不僅關心故事世界的資訊,也關心傳達資訊的形式。 ===演出的場所=== 只要是一個空間,便可以成為戲劇演出的場所,一般稱為“劇場”。歷史上,有許多專門供戲劇活動使用的場所,有的在戶外、有的在室內。這些專供戲劇演出的場所包括劇場、戲院、舞臺等。 在中國古代,所謂的舞臺最早是用在歌舞儀式上,舞者進行儀式時所站的一塊以土推成的高臺,隨著戲劇發展逐漸成熟,而出現了戲棚、戲臺、戲亭、勾欄等演出場所。 西方戲劇的演出從希臘的露天劇場、古羅馬的圓形劇場(即“角鬥場”),發展到近世的“鏡框式舞臺”,適合先鋒實驗戲劇演出的“黑匣子”(Black Box;或作黑盒、黑箱)、“小劇場”(Experimental Theater)等。 File:Delphi amphitheater from above dsc06297.jpg|位於希臘的古代劇場 File:Theater Orange.jpg|位於法國的羅馬劇場 ===表演者=== 目前多以演員稱呼戲劇中的表演者。在中國歷史上,還有許多稱呼戲劇表演者的稱呼,例如戲子、優伶、娼優、伶人、散樂等,而因為在中國過去戲劇的表演者身份並不高,這些稱呼許多也有著刻意貶損的意味,而以「娼」稱呼戲劇表演者,固然是因為表演者是歌者,但是在歷史上有長的時期戲劇表演與娼妓之間的確關係密切。 而戲劇表演者所組成的組織,多稱為戲團,過去多稱為是戲班,而如果是某一戶富有人家自己經營,為了自己的娛樂所訓練出的戲班,叫做家班,家班在明代之後普遍。 ==研究書目== *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敘事性結構和劇場性結構》(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 * 孫惠柱:《第四堵牆:戲劇的結構與解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 餘秋雨:《世界戲劇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 * 譚霈生:《論戲劇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 董每戡:《西洋戲劇簡史》(臺北市)。 *《古希臘文學史》(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陸潤棠:〈中西戲劇的起源比較 〉。 ==參看== * 藝術 * 劇場藝術 * 戲曲 * 曲藝 * 雜劇 * 南戲 * 話劇 * 布袋戲 * 崑劇 * 粵劇 * 京劇 * 古希臘戲劇 ** 古希臘悲劇 ** 古希臘喜劇 *古希臘文學 *古希臘戲劇 * 威廉·莎士比亞 * 電影 * 電視劇 * 型別 (藝術) ==參考== Category:表演藝術
電影
電影(/ ),特點是運動/移動的畫面(),是一種視覺藝術作品,用來模擬透過使用動態影象來傳達思想、故事、感知、感覺、美或氛圍的體驗。這些影象通常伴有聲音,更少有其他感官刺激。 電影中看起來連續的畫面,是由一幀幀單獨的照片完成的,至於關於電影中運動的感覺,是因為人們因為視覺上的飛現象(Phi phenomenon),使得對一連串靜態圖片卻會造成移動的錯覺。傳統對電影中運動感知的理解是因為視覺暫留,使得影象離開後,仍能在眼睛保留「視像」約十分之一秒。因此大腦感覺到影象是「運動」的。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運動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證明瞭外觀運動絕不是影像滯留(即視覺暫留)的結果,而是(但不僅僅是)對運動的連續階段的感知。 電影製作本身是藝術也是產業。電影可以由電影攝影機拍攝真實影像再製作而成,也可以利用傳統的動畫技巧繪製圖畫再拍攝圖畫而成,甚至可以利用電腦成像及計算機動畫製作電影,也可以在電影中利用上述所有的技術及其他視覺效果。電影技術發展初期有各種不同的放映速度,但現時電影都多以每秒二十四格影象作放映標準。 路易斯·普林斯於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MkII)拍攝了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他在利茲的漢斯萊特區的惠特利工廠以及惠特利位於朗德海的家--奧克伍德農莊展出了他這第一部電影。 電影成為第七藝術的來由是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Ricciotto Canudo),他在於1911年發表的一篇《第六藝術的誕生》(Birth of the 6th art),將電影放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詩之後,他後來又加入了早在電影之前就有的舞蹈,因此電影就成為第七藝術。也有一些說法是將早在電影問世前就有的戲劇放在電影之前,以此方法來算,電影就成為第八藝術。 如今,許多電影仍然用能把影像記錄到膠捲上的攝影機來拍攝。膠卷經過沖洗之後,再用放映機來執行膠卷。放映機可以發出光線,透過膠卷,這樣影像就在銀幕上顯示出了。自從有聲電影發明以來,大多數的電影都是有聲電影。最近許多電影都用數碼攝像機來拍攝,放映的時候,可以用數位放映機,也可以把數位影像轉置到傳統的膠片上。這種方法可避免膠片長時間存放的失真。 == 起源 == * 電影誕生於1888年,是路易斯·普林斯在1888年最早放映的《郎德海花園場景》Guinness Book of Records, all editions.。但在這之前埃德沃德·邁布里奇在1878年拍攝的Sallie Gardner at a Gallop有時也被視為早期電影的先驅。而後,在1895年12月28日,由盧米埃爾兄弟在法國巴黎卡普幸路14號一家名為“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首次公開放映了他們的短片,這使電影進入公眾的視野。 ==歷史== === 初期 === 1895年,「火車進站」是盧米埃兄弟製作的黑白無聲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火車駛抵希歐達(la Ciotat)車站的影片,是架在月臺上所拍攝的。全長五十秒的內容,描寫了蒸汽火車牽引著客車,從遠處漸漸地駛進車站。同年,盧米埃兄弟亦映演「離開工廠」,一套真正有演員演出的電影出現,拍攝當時工人下班的景象。 === 早期 === * 早期電影拍攝描述的是日常生活,包括由路易斯·普林斯拍攝的《郎德海花園場景》以及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Repas de bébé(1895)、Exiting the Factory(1895)、Démolition d'un mur(1895)、L'Arrivée d'u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1895)、L'Arroseur Arrosé(1895)等等。 * 停機再拍的發現者:喬治·梅里愛 * 早期電影經典演員:卓別林、魯道夫·瓦倫蒂諾、艾德·伍德 === 草創初期 === 早期的電影都是「無聲電影」。然而,電影發行商發現,在播放電影時有一個講評人來敘述故事、補上角色間的對話,可以更吸引觀眾。沒過幾年,播放的電影都會在下邊附上字幕,這樣就可以在演員「說話」時,表示出他說的內容。這使得講評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 默片 === 事實上,電影院老闆經常替換掉講評人,請樂師在電影放映時伴奏,若電影院有相應樂器的話,通常是鋼琴師或風琴師。伴奏的音樂應該隨時符合電影的情節氣氛。 === 有聲電影 === 後來,技術的進步允許製片人創作與電影畫面同步的音軌,使得電影進入了有聲時期。史上第一部有聲故事電影是《爵士歌手》(1927年),而第一部百分百的有聲電影是《紐約的燈光》。音軌的錄製可以與拍攝電影相分離,但真人電影音軌錄製,許多部分是與拍攝畫面同時進行的。有聲電影發明後,無聲電影和電影院裡的樂師迅速銷聲匿跡。 === 彩色電影 === 電影發展中一個重要步驟是彩色電影於1930年左右引入市場,而被世界上第一部公認的彩色電影片是《浮華世界》。在彩色電影取代黑白電影更是個逐漸轉變的過程中,隨著彩色技術的改良,越來越多的彩色電影,至今可以說已經基本上沒有黑白電影了。除了個別的例外,例如史匹堡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前蘇聯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2011年的法國電影《大藝術家》以及2013年的波蘭電影《依達的抉擇》等。這通常都是出於藝術或戲情的考量,特意拍成黑白電影。 === 電腦電子計算機特效 === 在電影製作初期,電影的特別效果鏡頭加以各項技術來配合。一般意義上的特效鏡頭,使用合成遮片,多重曝光,微縮模型,逐格動畫等多種技術實現。到如今,計算機生成影象已大量配合應用在電影製作上。計算機生成的影象具有完全的可操作性,數字化後可合成或者完全替換電影中景物與角色。電影特效業進入計算機時代以後,幾乎百分之百的特效依靠計算機生成,甚至可以整部電影完全只使用計算機生成,只有少數電影,因特殊的美學追求,還保持傳統物理特效的運用。 ==理論== 電影理論的目的是以電影為一個藝術來研究,發展簡明且系統化的概念。以電影為藝術形式的概念起源自的的《The Birth of the Sixth Art》。魯道夫·阿恩海姆、貝拉·巴拉茲及齊格弗裡德·科拉考爾開始的強調電影和現實的不同,因此可以視為是美術。不過安德烈·巴贊反對此一理論,認為電影美學的本質是在有能力機械性的複製現實,而不是其和現實不同的的部份,這就產生了現實主義理論(realist theory)。更近期的分析是由雅各·拉岡的精神分析及弗迪南·德·索緒爾的符號學等理論所帶動,因此出現了、、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等。另一方面,受到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影響,來自分析哲學傳統的評論,試著澄清一些理論研究中出現的誤解,因此生了電影詞彙(film's vocabulary)的分析,以及其和之間的關連性。 ===語言=== 電影有其使用的語言。曾寫了一篇電影理論中的經典文章,標題是《如何"讀"電影》(How to "Read" a Film),就是提到此一概念。導演英格瑪·伯格曼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對我而言,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是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他發明瞭一種『新的語言』,忠於電影的本質」。這種語言的一個例子是一連串來回出現的畫面,其中一個畫面是一個演員在畫面的左側,另一個畫面是一個演員在畫面的右側,觀眾可以瞭解這種語言,知道這代表這二個人的對話。這描述了另一個電影理論,利用視覺的組合及恰當的剪輯,電影可以讓觀眾有似乎身在現場,觀看主角之間對話的能力。經典好萊塢電影就包括了這種敘事理論,因為在電影經典時期,位於好萊塢的各片廠早已反覆的使用此一手法。另一個電影語言是將鏡頭拍攝一個演員,畫面無聲,然後鏡頭切換到另一個較年輕,長相類似的另一個演員,這代表了演員在回憶以前的情形,電影中敘述一些在較早時間發生的事情。 ===評論=== 電影評論(影評)是有關電影的分析以及評估。一般而言電影評論會分為二類:由電影研究者提出的學術電影評論,以及在報紙、雜誌或其他媒體上常見到的雜誌電影評論。 撰寫報紙、雜誌及廣播媒體上影評的電影評論者多半會看許多新上映的電影。一般每部片只會看一次,而且一天只看一部到二部片,才有足夠時間來撰寫電影評論。影評對電影本身有很大的影響,尤其對特定片種的電影更是如此。一般大眾口味的動作片、恐怖片、喜劇片的票房不太會受到電影評論的影響。電影評論的主要內容是劇情概要及對電影的描述,這也是大部份人決定是否要看特定電影的原因。對於一些經典電影(例如劇情片),電影評論的影響相當大,糟糕的電影評論可能會毀掉一部電影,而且造成電影公司的經濟損失。 電影評論是否影響票房表現一事仍是爭議中的議題。有些人認為因為電影營銷如此激烈,資金充足,電影評論者很難影響電影的票房。不過有些重金行銷的電影被影評批評的一文不值,結果票房非常差,也有一些獨立製作或是小成本行銷的電影因為影評的讚譽,因此有意外的成功,因此在一些情形下,影評可能還是會影響票房。也有人注意到影評者的正面評論會讓大眾注意到一些較不為人知的影片。相對的,也有一些電影公司可能因為對電影信心不足,因此不安排對影評者的試映會,避免影評者的評論破壞大家對電影的印象。不過這多半會有反效果,電影評論者相當聰明,此情形下可能會警告大眾這部片不值得一看,而常常電影也的確如影評預期的不好看。 ==產業== ==製作== 電影製作的方式是依製片者想要表達的內容,以及呈現內容的裝置而不同。拉洋片只需要在紙捲上有一連串的圖案即可。電影製作最簡單的方式是一個人加一臺電影照相機(其至可以不用電影照相機,像斯坦·布拉哈格1963年的電影),或是由上千名演員、臨時演員及劇組及許多道具及裝置組成。 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會需要經過概念、計劃、拍片、修改及發行的流程。在典型好萊塢電影的製作週期中,會有以下主要的步驟。 # 指令碼發展 # 前期製作 # 電影製作 # 後期製作 # 電影發行 一般一部電影會需要三年的時間,頭一年指令碼發展,第二年是前期製作及電影製作,第三年是後期製作及電影發行。 ==發行== 電影發行是指讓閱聽人可以看到電影的過程。一般會由專門的進行,他們會決定電影的行銷策略、影片將要展出或可供觀賞的式,以及決定時間等。電影除了在電影院供人觀看外,放在隨選視訊上,或是透過廣播聯賣方式作成電視節目。 其他發行的方式包括個人購買或是出租電影的VHS、DVD或藍光光碟,是在網際網路上下載。 == 參見 == * 電影史 * 電影節 * 電影獎 * 電影公司 * 電影演員 * 電影導演 * 電影編劇 * 電影監製 * 電影型別 * 好萊塢 * 中國電影 * 香港電影 * 臺灣電影 * 華語電影 * 臺語電影 * 電影型別 * 電影技術 ** 長鏡頭 ** 蒙太奇 ** 電影特技 **3D電影 * 電影分級制度 * NG片段 * IMDB == 參考資料 == == 外部連結 == *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 IMPAwards * Filmfestivals.com * 中國影視資料館 * adjaranet * adjaranet Category:藝術媒體 Category:媒體形式 Category:法國發明
音樂
音樂,廣義而言,就是指任何以聲音組成的藝術。英文Music一詞源於古希臘語的μουσική(mousike),意即繆斯(muse)女神的藝術。而中文的音樂二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認為音樂和聲音的區別,在於音樂需要透過人心去想像和創造。 音樂可分為創作、演奏、聆聽三個過程,在不同文化和社會,對於音樂的過程及其重要性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西非鼓樂裡,每個人皆是參與者,人們不會區分作曲者、演奏者和聆聽者的身份;不過所有的人類文化都有音樂,也就是說,演奏音樂是所有文化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音樂的主要元素有音高、節奏和音色。音樂可以分為不同種類,但每種種類的區別常常是含糊和具爭議的,而不同種類的音樂會不同程度地強調或忽略某些音樂元素。至於何謂聲音,或者樂音和噪音的區別,則沒有公認的標準,也因著文化與社會背景而有所不同。許多在當時代具突破性或前衛的音樂被時人批評為「非音樂」,例如貝多芬的大賦格以及早期的爵士樂等等。但近代有不少音樂家不認同傳統的理解,例如二十世紀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吉認為任何聲音和靜默皆是音樂。 音樂可以用樂譜描述,依據樂譜演奏,但也有不少音樂型別如民歌或爵士樂是由演奏者即興創作的。樂譜作為一種符號的語言,只能描述聲音的屬性或指示演奏所需的技巧,卻無法記錄聲音本身。因此在錄音技術出現之前,欣賞音樂必需現場聆聽,或自己親身參與演奏。傳統上欣賞音樂有特定的場所,從古時的宮庭、教堂、廟宇到今天的音樂廳、酒吧等等。十九世紀末,留聲機的發明令聲音可以記錄和複製,改變了欣賞音樂的模式;一般認為錄音、通訊技術和大眾媒體是流行音樂形成的主要因素,從早期的唱片、音樂錄影及無線電,到當今的影音網站或串流平臺,都是人們接觸音樂的管道。 演奏音樂需要透過歌唱或樂器。廣義的樂器包括一切可以發出聲音的工具,在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製作原始的樂器。今天電腦和不少電子音樂產品可以透過MIDI製作音樂。 音樂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技能,而在不少國家的基礎教育中包括有音樂課,而一些音樂學院則提供專業的音樂教育。音樂學是一個歷史的科學的研究音樂的廣闊領域,其中包括音樂理論和音樂史。另外自十九世紀末開始有民族音樂學,研究各地不同的音樂文化。而音樂產業也包含了許多面向:音樂的創造者(作曲家與填詞人),音樂的演奏者(樂團樂手、歌手或指揮),音樂的錄製者(包含音訊工程師),音樂活動的籌備者,以及音樂資源(唱片或樂譜)的販售者。 == 要素 == 音樂要素的不同組合組成了每首音樂獨特的性格,使人在聆聽不同音樂時能瞭解其結構及表情,盡可能察覺是哪個民族、地區、時代與型別的音樂。每個國家對於音樂要素的官方定義不盡相同,但大致共有的要素包括: * 音高(旋律、和絃) * 節奏(速度、節拍、銜接) * 音色 不同頻率的聲音在不同時間所發出,形成旋律;不同頻率的聲音在同一時間或在極短時段內發出,形成和絃。拍子的快慢構成速度,規律性的強拍和弱拍形成節拍,音符之間的連貫狀況則謂之銜接。 常用的音高形成音階和調性;若要豐富音樂的織體,可以藉由對位法與和聲法。對位是令多條不同的旋律線同時和諧奏出,和聲則探討多個和絃的連續搭配,這兩種手法某程度是相對的。 音樂的織體主要有三種型別。單音音樂(Monophony)是最簡單的音樂織體,僅有單一旋律線,只包含了旋律和節奏兩項要素。如果有一條居支配地位的主旋律配以不同的和絃,便是主音音樂(Homophony)。若有兩條以上彼此獨立的旋律線交織,則是複音音樂(Polyphony)。 最後,每種樂器和每個人聲都有自己獨特的音色,不同音色的樂器組合賦予音樂獨特的音響效果、情緒,以及象徵意義;安排這些樂器的組合叫做配器。 == 功能 == 音樂是一種符號,一種聲音符號,表達人的所思所想。是人們思想的載體之一。音樂是有目的的,是有內涵的,其中隱含了作者的生活體驗,思想情懷。音樂從聲波上分析它介於噪聲和頻率不變的純音之間,從效果上講它可以帶給人美的享受和表達人的情感。 音樂是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透過音樂人們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體驗。在歌曲中這種作用表現得最為突出。 在中國古代就有完善的樂禮制度,古代聖賢的君主會透過‘樂’、‘禮’來歸順百姓身心與言行,達到治理國家作用。儒家講,“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人們也能透過音樂與天地及萬物溝通,從而得到智慧的提升與身心的淨化。現在的科學家研究,古典音樂對調理人的身心有很大的好處,特別是莫扎特的音樂,對人的大腦有益處,還可以減少癲癇病患者的發病的機率 ,所以好的音樂對人會起到調理身體,減少疾病發作的功效。 == 理論 == * 音樂學 * 音樂他律論 * 音樂自律論 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將音樂解釋為“數”的和諧在時間中的表達。 古代偉大音樂家的創作和民歌的流行基本是憑藉靈感產生的,後來的學者在研究這些能流行多年的音樂,逐漸總結出理論,其後的音樂家就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創作。 音樂理論證明哪些音樂能被大多數人接受,使人感到悅耳。現代並結合物理聲學的研究結果,使理論不斷發展完善。 == 形式 == 音樂主要有兩種形式:用人聲唱的聲樂和用樂器奏的器樂,不論是聲樂或器樂都有許多種結合的方式,如獨唱、合唱、對唱,獨奏、協奏,交響樂等。兩者也可以混合,聲樂用樂器伴奏,或在器樂交響樂中混入人聲等等。 ===聲樂=== 聲樂是由一個或多個歌手錶演的音樂形式,使用樂器伴奏與否皆可,而人聲是作品的重點。含有人聲但重點不在其上的樂曲一般稱作器樂(如古斯塔夫·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中沒有歌詞的女聲合唱)。沒有樂器伴奏的合唱曲則通常稱為無伴奏合唱(a cappella,又稱阿卡貝拉)。 對於聲樂而言,相當多聲樂作品(部份或全部)為模仿其他聲音或純粹內容抽象,而運用非語言音節甚或是噪音,然而一般人特別注意歌詞的使用。較短小且含有歌詞的聲樂作品常稱為歌曲。 聲樂也許是最古老的音樂形式,因為它不需要任何樂器,僅僅人聲便可。在各種音樂文化中都存在著某種形式的聲樂。語言和音樂目的雖不同,皆有共同的音樂因子。 人聲又因性別、音域的高低、音質等不同,分成以下幾種聲部: * 女高音(soprano) * 女中音(Mezzo-soprano,又作次女高音) * 女低音(alto/contralto) * 男高音(tenore/tenor) * 男中音(baritone) * 男低音(basso/bass) ===器樂=== 器樂是相對於聲樂而言,完全用樂器演奏而不用人聲或人聲處於附屬地位的音樂。演奏的樂器可以包括所有種類的絃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有的器樂曲也應用部分人聲,一般沒有歌詞只是作為效果,但部分作曲家有時也加入一些人聲,例如貝多芬寫作的《第九交響曲》中也加入合唱部分《歡樂頌》,但正確來說交響曲大部分為器樂而做,較少為了聲樂而做。 == 各地區音樂 == === 西方 === 西方音樂主要指歐洲的音樂,由於歐洲歷史上統治階層比較重視音樂,因此許多音樂家都得到了貴族的資助和保護,由此而發展出了相對較完善的音樂理論。目前西方的音樂理論在全世界的音樂界佔有主導地位,歐洲音樂界發展的記譜法和作曲的程式得到世界的公認。 * 西方音樂史 ** 古希臘音樂 ** ** 中世紀時期的音樂 **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 ** 巴洛克音樂 ** 古典主義音樂 ** 浪漫音樂 ** 現代音樂 ** 新世紀音樂 * 西洋樂器 === 中國 === 先秦時代,禮樂制度被賦予維繫社會秩序的功能。在中國傳統思想裡,音樂與人心情感間的關係受到很大的重視,尤其儒家思想認為音樂對人性具有教化啟迪的作用,這在《詩經》大序、《禮記・樂記》、《荀子・樂論篇》、《史記・樂書》等作品中均可瞭解。甚至十三經中的《樂經》對音樂的功能也做了更深入的說明,惜今已失傳。 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繁多,各地的民間音樂素材非常豐富。現代中國吸收了西方音樂的理論來整理古代的文獻和民間音樂,編寫民族樂器的曲目,使中國音樂有了很大的發展。 中國古代音樂家的地位不高,沒有統治階級對音樂的有效保護,所以雖然很早就發明了記譜法,但許多有名的作品沒有能夠流傳下來,大部分流傳下來的作品都是依靠民間藝人口傳心授。但另一方面,古代大量士人官僚本身卻精通音樂,如孔子、周瑜、阮籍、蘇軾等皆是有名的琴人。 * 中國音樂史 ** 秦、漢以前音樂 ** 漢、唐時期音樂 ** 宋、元時期音樂 ** 明、清時期音樂 ** 中國近代音樂 ** 中國現代音樂 * 中國民族樂器 中國音樂分類 * 按型別 ** 戲劇音樂 ** 宗教音樂 ** 宮廷音樂 ** 民間音樂 ** 中國民族器樂 ** 民歌 * 按地域 ** 廣東音樂 ** 江南絲竹 ** 東北秧歌 ** 西北民歌 ** 定縣音樂 === 其他地區 === 音樂是自從人類出現後就伴隨著人類的進化而發展的,因此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形式和樂器,雖然世界各地的音樂理論發育並不平衡,但音樂風格各異,都有自己的發展道路。現代音樂廣泛吸收了世界各地的音樂素材,各地的音樂對世界音樂的發展都有自己的貢獻。 * 日本音樂 * 朝鮮音樂 * 非洲音樂 * 阿拉伯音樂 * 印度音樂 * 古巴音樂 * 拉丁美洲音樂 == 二十世紀中期以後的流行音樂 == 二十世紀中期以後發展起來的流行音樂違背了古典音樂的理論,吸收了世界各地的地方音樂成分,強調了群眾參與,聽眾再也不是靜靜地聆聽音樂的旁聽者,而是熱烈的參與者。音樂迴歸到原始的載歌載舞的形式,更能調動人們的情緒,因此受到年輕人的熱烈歡迎,打破地域、民族、國界的限制,在全世界廣泛流行。 * 節奏藍調(Rhythm and blues) * 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常被稱為Electronica或EDM(Electronic Dance Music)、或是錯誤的泛稱為鐵克諾(Techno) * 嬉蹦音樂或嘻哈(Hip-Hop) * 新世紀音樂或新紀母音樂(New Age music) * 搖滾樂(Rock & roll) * 爵士樂(Jazz) == 媒體和技術 == 作曲家創作的音樂可以透過幾種媒體傳播;最傳統的是現場體驗,作為觀眾或者演奏者之一。現場音樂也可以透過無線電、電視或者因特網廣播。有些音樂風格注重為表演而發音,有些則注重產生錄音然後用於後期混響合成,它們從不被“直播”。現場表演風格的音樂在錄製時也經常採用編輯和分離的功能以產生聽起來比實際演出“更好”的效果。 由於引入了保護演奏者,作曲家,發行商和製作人的法律,譬如美國的1992年家庭錄製法案(Home Recording Act),以及英國1979年修訂的用於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的Berne規範,錄音和現場演出也變得更易透過計算機,裝置,和因特網用一種通常稱為音樂隨選(music-on-demand)的形式獲得。 在很多文化中,有些音樂的表演和聆聽沒有很大的區別,因為現場每個人都以集體形式透過某種方式涉及到音樂活動中來。在工業化的國家,透過錄制形式,譬如聽音樂錄音或是觀看音樂錄影,成了最為普遍的感受現場演出的形式,這種形式大致開始於20世紀中葉。 有時,現場演出採用了預先錄製的聲音。例如,DJ可以使用唱片來製造刮碟效果,而有些20世紀的作品用獨唱或獨奏表演和預製的磁帶音樂同時進行。計算機和或多鍵盤樂器可以用來程式設計產生和播放MIDI音樂。聽眾也可以透過卡拉OK成為演出者,這種形式為日本人創造,它採用錄影和無聲樂的音軌,這樣演出者就可以將他們自己的聲音加上去。 == 教育 == 音樂是初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孩子們藝術素養的有效工具,在世界各地一般從幼兒園音樂教育都已經開始了。古代中國將音樂視為士大夫應具備的六藝才能之一,至於現今中國正規音樂教育持續到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即初中畢業。普通高中一般也開設音樂課。 作為專業音樂人員一般要經過專門的高等音樂教育,不過在目前從事通俗歌曲和流行音樂的專業人員,大部分都沒有經過音樂專門的高等教育,都是依靠本身的才能和自我學習。 == 參看 == * 樂器 * 音樂家列表 * 音樂術語列表 * 音樂形式列表 * 音樂型別列表 * 管絃樂團列表 == 參考資料 == * Harwood, Dane (1976). "Universals in Music: A Perspective from Cognitive Psychology", Ethnomusicology 20, no. 3:521-33. * Johnson, Julian (2002). Who Needs Classical Music?: Cultural Choice and Musical Valu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14681-6. * Kertz-Welzel, Alexandra. "Piano Improvisation Develops Musicianship." Orff-Echo XXXVII No. 1(2004):11-14. * Kertz-Welzel, Alexandra. "The Singing Muse: Three Centuries of Music Education in Germany." Journal of Historical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XXVI no. 1(2004):8-27. * Kertz-Welzel, Alexandra. "Didaktik of Music: A German Concept and its Comparison to American Music Pedag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Practice)22 No. 3(2004):277-286. * Kertz-Welzel, Alexandra. "General Music Education in Germany Today: A Look at How Popular Music is Engaging Students." General Music Today 18 no. 2(Winter 2005):14-16. * Lee Yuan-Yuan(1979),An Amazing Discovery in Chinese Music, Chinese Music ISSN 0192-3749, 2, 16. * Lee Yuan-Yuan(1979),Follow-up on "An Amazing Discovery in Chinese Music", Chinese Music ISSN 0192-3749, 2, 39. * Lee Yuan-Yuan(1980),The Music of the Zenghou Zhong, Chinese Music ISSN 0192-3749, 3, 3. * Lee, Yuan-Yuan and Sinyan Shen(1999),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Chinese Music Monograph Series), Chinese Music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Press, Chicago. ISBN 1-880464-03-9. * Molino, Jean (1975). "Fait musical et sémiologue de la musique", Musique en Jeu, no. 17:37-62. * Nattiez, Jean-Jacques (1987). Music and Discourse: Toward a Semiology of Music (Musicologie générale et sémiologue, 1987). Translated by Carolyn Abbate (1990). ISBN 0-691-02714-5. * Owen, Harold (2000). Music Theory Resource Boo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11539-2. * Shen, Sinyan(1987),Acou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Bells, Scientific American, 256, 94. * Shen, Sinyan(1990),The Acoustics of Wind Instruments – A Study in Resonator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Guanyue, Chinese Music ISSN 0192-3749, 13/4, 71. * Woodall, Laura and Brenda Ziembroski, (2002). Promoting Literacy Through Music . *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nformation of music education in Taiwan Heart Music == 延伸閱讀 ==
經濟學
經濟學(),為研究商品和服務關係的社會科學,包括其中所有的購買、生產、分配和消費等行為。 普通經濟學側重於研究經濟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實力變化,並在經濟繁榮或衰退時總結出歷史規律,找到最優解。個體經濟學會分析何者才是經濟中對人類有利的要素,如市場機能、財產權、貸款、欠債及其間的互動作用;個體經濟以家庭、公司、買家和賣家為基本單位。總體經濟學則會分析國家範圍的銀行、儲蓄、股票和投資之間的互動作用,以及勞動力、資本、土地資源和通貨膨脹的利用,以便做出對國家有利的公共政策。 經濟學中還包括實證經濟學和規範經濟學,實證經濟學重點描述“是什麼、不是什麼”,而規範經濟學提倡“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以及包括經濟理論與應用經濟學間、理性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間、以及主流經濟學和異端經濟學間的關係。 經濟分析可以應用於整個社會,包括商業、金融、網路安全、醫療保健、工程 和政府。它也適用於犯罪、教育、家庭、女性主義 、法律、哲學、政治、宗教、社會制度、戰爭、科學 (Note the page is broken in some browsers but is still readable through the source.)和環境。 == 詞源 == 英文中的經濟學,即“Economics”一詞源於希臘文的“”,原意是「節約的人,負責管理家庭瑣事的人」的意思;而這個詞是另一個希臘名詞“οικονομικός”轉換寫法而來,意思是“調停兩家人之間紛爭的職業”;最後,“οικονομικός”一詞又由“οἶκος”和“νόμος”兩個片語成,“οἶκος”代表「家」,代表“νόμος”「慣習法」。從這個詞彙的詞根的發展就可以看出,西方如何逐步使經濟學概念明確化佐藤雅彥・竹中平蔵 『経済ってそういうことだったのか會議』 日本経済新聞社學〈日経ビジネス人文庫〉、2002年、5頁。。 == 定義 == 由於現代有好幾種不同的經濟學理論,每個理論對經濟學都有不同說法,故而有非常多自相矛盾的定義Backhouse, Roger E., and Steven Medema (2008). "economics, definition of",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pp. 720–22. Abstract.    _____ (2009). "Retrospectives: On the Definition of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3(1), pp. 221–33 .,蘇格蘭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1776年將政治經濟學定義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他說: 讓-巴蒂斯特·賽伊在1803年將經濟學從公共政策裡獨立出來,並定義其為對於財富之生產、分配、和消費的學問Say, Jean-Baptiste (1803). A Treatise on Political Economy; or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of Wealth, trans. 1834, C. C. Biddle, ed., Grigg and Elliot.。另一方面,托馬斯·卡萊爾則譏諷經濟學為「憂鬱的科學」(Dismal science),不過這一詞最早是由馬爾薩斯在1798年提出Carlyle, Thomas (1849). "Occasional Discourse on the N[egro] Question", Fraser's Magazine, republished in Works of Thomas Carlyle, 1904, v. 29,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p. 348–383.   Malthus, Thomas (1798).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 Persky, Joseph (1990). "Retrospectives: A Dismal Romantic",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4(4), pp. 166–169 [pp. 165-172].。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在1844年提出以社會科學定義經濟學的角度: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則在1890年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將經濟學分析的領域從單純財富創造擴充套件出去,並且包含不只是社會上、同時也是個體上的層次: 羅賓斯爵士則在1932年提出公認「至今最為通用的經濟學定義」Backhouse, Roger E., and Steven Medema (2009). "Retrospectives: On the Definition of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3(1), p. 225. [pp. 221–33. : 羅賓斯認為,此定義注重的不是以經濟學「研究某些行為」,而是要以分析的角度去「研究行為是如何被資源有限的條件所改變」Robbins, Lionel (1932). 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 p. 16 .。一些人批評此定義過度廣泛,而且無法將分析範疇侷限在對於市場的研究上。然而,自從1960年代起,由於理性選擇理論和其引發的賽局理論不斷將經濟學的研究領域擴張,這個定義已為世所認Backhouse, Roger E., and Steven G. Medema (2009). "Defining Economics: The Long Road to Acceptance of the Robbins Definition", Economica, 76(302), V. Economics Spreads Its Wings . [Pp. 805–820 .]   Stigler, George J. (1984). "Economics—The Imperial Scienc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86(3), pp. 301-313.,但仍有對此定義的批評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43 [pp. 343–52].。 經常以經濟學作為分析其他領域學科的經濟學家蓋瑞·貝克則認為,理想的經濟學定義應該「綜合對於利益最大化行為、偏好穩定的特質、以及市場均衡。」Becker, Gary S. (1976).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Chicago, p. 5 . ==個體經濟學== 個體經濟學研究經濟體系中最基本單元(個體、企業)的經濟行為,重視需求與供給如何影響個人、促成交易並形成市場均衡價格。 微觀經濟學關注人類之決策和行為如何影響物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誰負責決定價格、或者反過來,價格怎樣決定物品和服務的供需量。 個體經濟學的目的在於,透過分析形成眾多物品和服務相對價格的市場機制,以及這些有限資源如何配置在不同的用途上,在這裡效率問題並非首要。微觀經濟學並不太重視經濟效率問題,因為那可從規範經濟學獲得答案。不僅如此,微觀經濟學還分析市場失靈,究竟市場哪處無法產生有效率的結果及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描述市場的理論上應當情形。這學科的重要範圍包括:一般均衡理論、資訊不對稱下的市場、博弈論的經濟活動應用和市場系統內的經濟物品彈性問題。 ===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指的不只是一個經濟體裡生產的增加和總體成長,也包括了這些發展對於體制內所帶來的改變,亦即均衡變動及新均衡的達成。經濟發展為個體經濟學的概念,並且與經濟成長有密切關係,經濟成長可以在沒有經濟發展的情況下達成,但經濟發展永遠會導致經濟成長。 ===市場=== 個體經濟學以經濟角度研究個體決策者在市場上的行為和市場形式,含括私人、民間、政府等決策單位,個體經濟學研究這些決策單位如何在市場上互動(假設交易品有稀缺性)。一個市場有可能是在交易產品(例如蘋果、鋁、或手機),或是交易生產要素的服務。個體經濟學認為,市場總體由眾多個體的買家和賣家所組成,便可對財貨的可能價格(亦即供給和需求)做出詳細研究。透過市場上決策者的互動研究,個體經濟學認為市場的供需會隨著時間趨向於均衡。 個體經濟學同時也研究各種市場的結構,完全競爭指的是在一個沒有個別參與者可以透過市場力量單邊設立價格的市場結構,換言之,在完全競爭下各交易者均為價格接受者,他們的買賣行為對於市場的價格不會有影響。不完全競爭指的則是完全競爭不存在的情況,例子包括了壟斷(只有一個賣家販賣某樣產品)、雙頭壟斷(兩個賣家)、寡佔(少數賣家)、壟斷性競爭(有多個賣家販賣異質性產品)、買方壟斷(單一買家)、買方寡佔(少數買家)。有別於完全競爭,在不完全競爭下,市場力量是不平均分配的。也因此,在不完全競爭下的公司有可能成為價格「制定者」,亦即藉由高度的市場佔有率,他們可能可以影響價格的形成。 個體經濟學對於個體市場的研究,是建立於單一市場裡的行為並不影響其他市場之假設上,這種分析又稱為區域性均衡分析(供給和需求),這種做法將經濟行為的總和放在一個市場之上。一般均衡理論則是研究各種市場的行為,研究的領域則包含所有市場,研究的是市場裡的改變、以及趨向均衡的過程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Micro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p. 347–49. Chicago. ISBN 978-0-85229-423-9    Varian, Hal R. (1987). "micro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461–63. London and New York: Macmillan and Stockton.ISBN 978-0-333-37235-7。 ===生產、成本、和效率=== 在個體經濟學裡,生產指的是從投入到輸出的過程,這是一種透過投資來創造可以直接使用或用以交易的財貨的過程。生產是一種具有時間性的過程,也因此並不是即時的,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產出某種數量的產品。這個過程中,可以區分的包括了消費產品(食物、理髮等)以及投資產品(機械、建築、道路等)、公共物品(警察、消防局等)或私有物品(電腦、香蕉等)、以及國防生產與民間生產的取捨。 機會成本指的是生產的經濟成本,即選擇不進行某項生產、而其省下的資源可以用來進行的次要理想的生產。由於資本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人只能從許多看起來理想又可行的方案中擇一,這種問題又反映出了稀缺與選擇之間的消長Buchanan, James M. (1987). "opportunity cost",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718–21.。由於任何經濟行為都有機會成本存在,這使得有限資源必受有效利用,故進行經濟行為的理性準則並非取決於某項行為「好不好」,而是某項行為「是否是最有價值的選擇」。對於機會成本的計算不只限於金錢上或金融上的考量,更含括計算實際成本的因素、其他生產可能的損失、以及休閒等會構成機會利益的因素The Economist, Economics A-Z, "Opportunity Cost." Accessed 3 Aug. 2010。 生產中使用的投入包括了主要的生產要素,例如勞動、資本(可以長期用於生產的要素例如工廠)、土地(包括自然資源),其他的投入包含了中間產品-亦即那些用於生產最後產品過程中使用的東西(例如生產汽車所需的鋼鐵)。 經濟效率指的是在特定的資源投入和技術下,一個經濟體生產輸出產品的效能。倘使同樣投入下產出提高,經濟學就稱此為效率提升,即「浪費」減少。帕累託效率指的就是當效率被提到「最高」的情形,在那種情況下,任何改變都將導致效率減低。 生產可能性曲線(PPF)是一種用以說明稀缺、成本、和效率的方式,在最簡單的例子裡,一個經濟體只生產兩種財貨(比如,槍械對比麵包)。生產可能性曲線以圖表(如右圖所示),顯示出了在既定的投入和技術之下,於兩種財貨生產中取捨所會產生的不同產出。在圓弧上的點代表了可能的產出量,也就是說,若是一種產品生產多少、另一種產品就只能生產多少的情況。 稀缺指的是人們想要達成、但是現有情況和資源下無法達成的生產情況,亦即超出了生產可能性曲線圓弧的地方,例如圖中的X點Montani, Guido (1987), "scarcity",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4, p. 254.。如果生產某產品的輸出增加,那麼生產另一項產品的輸出必然會減少,於是形成互相排斥的情況。這是因為生產某樣產品所需的投入會佔用到生產另一樣產品的資源,也因此減少了另一樣產品的產出。生產一樣產品所帶來的另一樣產品輸出的減少,也被稱為「實際機會成本」。換句話說,如果右圖的情況下生產100單位的大炮,那麼機會成本就是生產100單位的黃油。PPF說明瞭在一個生產曲線上,選擇生產更多的一樣產品會導致另一樣產品的減少。在一個市場經濟下,隨著生產可能性曲線移動的經濟脈象,是因為對產品的需求改變而產生的。 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圓弧代表了某一種生產分配下最有效率的生產狀態,如果我們選擇在圓弧內的生產分配,例如圖中的A點,這雖然是可以達成的,但卻會造成生產的低效率(對投入使用的浪費),也就是說,這種分配並沒有達到最有生產力的點上。這種浪費的例子包括瞭如在景氣迴圈中高度的失業率、或者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阻撓生產者充分的利用他們的投入。隨著圓弧點進行的生產狀態並不一定是最有分配效率的(亦即帕累託效率),因為那仍然有可能與消費者的需求不一致。 實用經濟學理對於公共政策的研究大多聚焦於如何增進一個經濟的效率,找出如何調整社會組織以達成最有效的資源生產,被認為是「經濟學的本質」。 ===專精=== 專精是一種無論在經濟理論上和觀察上都已經被認定是經濟效率重要來源的現象,不同的個體和國家可能對生產各種產品和服務有不同的機會成本,舉例來說,某國或有比較多的高教育人才、而另一國或有更多森林和煤礦。專精理論指出,在機會成本差異存在時,生產各方可以透過分工來達成比較優勢,而使得生產一定產品的成本相對降低。要注意的是,就算某個國家在所有產品的投入和輸出效率上佔有絕對優勢,它仍然可以透過專精和與他國貿易,來達成更高的輸出總和。因此,即使是最有效率、最發達的國家,仍然可以與最沒效率、最落後的國家一同分工生產。 在觀察上,許多擁有類似科技水準和多元投入要素的高發展國家(例如西歐),仍然彼此保持大量的貿易來往,使得許多經濟學研究專注在經濟規模和聚集,以解釋在分工的狀況下,生產不同產品的國家是如何促成貿易各國的利益Krugman, Paul R. (1980).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0(5), pp. 950–59.    William C. Strange, 2008,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專精理論可以套用在個體、農場、工廠、服務業、乃至經濟整體上。在這些生產體系裡,不同團體的專精和互動都可能存在著各自的分工,或者是透過不同資本或土地的投入達成類似的效果Groenewegen, Peter (2008). "division of labour",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Abstract.    Johnson, Paul M. (2005)."Specialization," A Glossary of Political Economy Terms.   Yang, Xiaokai, and Yew-Kwang Ng (1993). 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Description. Amsterdam: North-Holland.。以專精為例子,一個專精於高科技產品生產的已開發國家,可以與一個專精於較廉價勞動生產的國家進行交易,兩者之間機會成本的差異,會使得他們交易後得到更大的產出量。與他們閉門造車各自生產高科技和廉價勞動產品相比,兩者都可以從中獲利。 投入和產出的市場價格決定了分工的各方要如何分配生產的投入,廉價的投入會被用於較廉價的產出上,單在這個過程中,產出總合就有可能因為設計或附加價值而有所提升Cameron, Rondo (1993, 2nd ed.). A Concis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 From Paleolithic Times to the Present, Oxford, pp. 25, 32, 276–80.。這種生產上的分工造就了貿易利得的機會,使得資源的擁有人透過貿易把某種投入換成更為具有價值的產品,也因此而獲利。要衡量在貿易中獲得的利益,則是以衡量一個貿易所帶來的收入水準的增加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ch. 2, "Trade, Specializ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r" section, ch. 12, 15, "Comparative Advantage among Nations" section", "Glossary of Terms", Gains from trade.   Findlay, Ronald (2008).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Abstract.    Kemp, Murray C. (1987). "gains from trade",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2, pp. 453–54.。 ===供給與需求=== 價格和供給數量為觀察一個市場經濟裡生產產品最直接的切入點Brody, A. (1987). "prices and quantitie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 957.,供需理論解釋了價格如何調節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在個體經濟學裡,預設為完全競爭,即沒有其他買家或賣家有足夠市場力量單方設定價格。 在一個市場裡的財貨,「需求」指的是所有買家要以特定價格購買一單位產品時的互動因素,需求通常是以圖表方式形容價格和數量的需求(如右圖所示),需求理論指的是個體消費者如何理性的選擇某種數量的產品,這種情況也被稱為是「有限情況下的利益最大化」(一個人的財富和收入則是決定限制的主因)。利益於此,乃指個體消費者如何在眾多產品之間做取捨,而其取捨結果將令產品排序,並且以此進行購買。 需求定理,指的是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市場裡的需求的數量與價格成反比。也就是說,一個產品的價格越高,越少人會想進行購買(假設其他情況不變)。隨著一個產品的價格下降,消費者會更願意購買它,而不是其他較為昂貴的替代品。另外,因為價格下降而導致的購買力上升連帶使得消費者購買能力提高。其他的因素可能改變需求,舉例來說,收入的增加會使得對於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線向外擴張。在進行這種分析的時候,經濟學家假設其他的因素保持不變。 供給指的是一個產品的價格以及在那個價格下會出現在市場上的產品數量,供給也可以由圖表方式形容價格和數量。在這種模型下生產者(比如公司)被假設是在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也就是說,他們會試著生產和提供市場的產品數量是他們認為會取得最大利潤的。供給通常被表達為價格和供給數量之間的關係(假設其他情況不變),換句話說,一個產品可以被販賣的價格越高,生產者便會越樂意提供這樣產品,如右圖所示。更高的價格使得生產這樣產品可以帶來更高利潤,如同需求曲線,供給曲線是可以移動的,比如生產要素的更動或技術的創新都會導致供給曲線的移動。需求定理指出,若是其他情況不變,價格的提高將會導致供給的提高,而價格的滑落將會導致供給的減少。在這種分析下經濟學家同樣是假設其他的條件維持不變,比如說替代品的價格、生產成本以及其他眾多會影響生產的因素,在分析時都假設是不變的。 市場均衡指的是當供給數量和需求數量達到平衡的時候,如同右圖裡所示兩條線的交叉點。當價格低於均衡時,產品的需求會開始高過供給,這會使得價格開始提高。而當價格超過均衡點時,對產品的供給會開始高過需求,於是使得價格降低。這種模型預估在任何供給和需求的曲線上,價格和供給會在一個可以使產品需求等同產品供給的價格上找到平衡點,同樣的,這個理論預估當供給或需求任何一方產生變動時,新的價格會產生以反映出新的平衡點。 對任何一種消費者產品來說,需求曲線的位置決定了一個產品的邊際效用,它決定了消費者要獲得一個產品所需要付出的代價Baumol, William J. (2007). "Economic Theory", Measurement and ordinal utility,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17, p. 719.。供給曲線上的點則代表了邊際成本,也就是對生產者來說提供一個產品需要付出的成本。在均衡點上的價格是由供給與需求所決定,而在完全競爭的假設下,供給與需求將會等同均衡點上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用。 而在市場的供給面,影響生產的因素則被稱為是生產變數,這些變數在短期內決定了產出的數量。有些投入變數可以被輕易更換,例如電力、原始資源、加班工作等等,其他的變數則比較難更換,例如工廠和機械或是重要的資深員工。在長期來說,所有的投入都可以透過管理加以更改。短期和長期的分別又構成了供給的價格彈性,也就是供給面如何應對供給或需求方的更動而產生新的價格均衡點。 邊際主義描述消費者如何在不同的財富和收入水準限制下達成對他們最有利的位置,而生產者也會在各自生產的限制下(如產品需求、科技、價格等等)試圖最大化他們的利益。對消費者來說,他們利益最大化的位置在於當一個產品的邊際效用相對於其價格達到零的時候,用簡單的方式形容,這時消費者就買到了市場上對他而言「最划算的產品」,而沒有比這個產品更為有價值的選擇存在。相對的,生產者則會比較他們生產一個產品的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亦即最完美競爭者的價格),所產生的差異便是「邊際利潤」,當邊際利潤達到零時,他們就不會再繼續生產某個產品。市場邁向均衡的移動以及均衡點、價格、和供給數量的改變也是在「邊際」上進行,也就是說,他們的互動關係的改變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供給與需求理論的應用包含了伴著生產要素調整的收入分配,包含了勞動與資本在市場上的互動。在一個有競爭性的勞動市場下,在特定勞動價格(亦即工資水平)之下被僱用的勞工數量取決於對於勞動的需求(來自於生產者)以及勞動的供給(有多少人在找工作)。勞動經濟學檢視的是勞工與僱主之間透過這樣市場的互動,以此解釋工資和其他勞動收入、勞工流動性、失業、人力資本的產能、以及其他相關的公共政策的變動與特徵Freeman, R.B. (1987). "labour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72–76.   Taber, Christopher, and Bruce A. Weinberg (2008). "labour economics (new perspectives)",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Hicks, J.R. (1963, 2nd ed.). The Theory of Wages. London: Macmillan.。 供給與需求是用來解釋完全競爭下的市場行為,然而,它仍然可以用來比較其他型態的市場。它也可以被用來解釋經濟體各層面的變因,舉例來說,這包含了總體經濟學下研究的國內生產毛額以及物價Blanchard, Olivier (2006, 4th ed.). Macroeconomics, ch. 7, "Putting All Markets Together: The AS–AD Model", Prentice-Hall.。經濟學家也可以透過供給與需求來說明要在何種特定條件下市場才能有效的分配資源Jordan, J.S. (1982). "The Competitive Allocation Process Is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Uniquely."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8(1), p. 1–18. Abstract.。 ===公司=== 人們往往不會在市場上直接交易,而是透過公司進行工作和生產。最明顯的公司是企業、合夥、以及信託。依據羅納德·科斯的說法,當透過公司生產的成本低於自行生產時,個體便會選擇透過公司生產Coase, Ronal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1937)。公司綜合了勞動和資本,並且可以達到比個人交易更高的規模經濟(也就是說,當生產一個產品單位的成本隨著生產數量的增加而降低時)。 在完全競爭的研究模型下,生產者眾多,而且對於市場價格都沒有決定性的影響。產業組織研究的則是當某些生產者的確擁有決定性影響時公司之間的競爭行為,它包含了對於市場以及公司之間的互動。常見的對於市場結構的分析除了完全競爭以外,還有壟斷性競爭、以及其他如寡佔、雙頭壟斷等情形Schmalensee, Richard (1987).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2, pp. 803–808.。 管理經濟學是以個體經濟學角度研究公司或其他管理單位進行商業決策的過程,這門研究相當倚賴資料上的統計,比如對於運籌學的研究,以及其他統計方法例如在沒有完整資訊和確定性下的回歸分析。其研究的特色是對於商業決策最佳化的追求,包括瞭如何降低成本、最大化利益等,當然,這是假設在其他情況例如科技和市場需求不變的條件下NA (2007). "managerial economics".    Hughes, Alan (1987). "managerial capitalism", The New Pal 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293–96.。 ===不確定性和賽局理論=== 不確定性在經濟學上,是指對於未來收入或損失無法預測的本質,無論是否為風險。若是沒有了不確定性,個體的經濟行為就會完全脫離工作和收入的不確定性,金融和資本市場也會淪為單純的市場階段媒介,而通訊產業則會完全消失Machina, Mark J. and Michael Rothschild (2008). "risk",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由於不確定性的型態眾多,在經濟學上有許多方式用來代表不確定性以及經濟決策者對其的應對Wakker, Peter P. (2008) "uncertainty",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 賽局理論為應用數學的分支,研究不同決策者之間的戰略互動,亦屬於不確定性。賽局理論提供了產業組織理論的數學根基,用以架構公司的各種行為,舉例來說,它可以用來研究寡佔(很少賣家)的產業行為,也可以套用在工資談判、討價、契約立定和其他各種決策者數量少到他們會對彼此產生可見影響的情況上。賽局理論是一種行為經濟學非常頻繁使用的方法,它假設了個體們在至少有部分利益衝突的條件下,分別選擇對他們最有利的戰略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 18th ed., ch. 11, "Uncertainty and Game Theory" and [end] Glossary of Terms,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Game theory", and "Regulation."Colin F. Camerer (2003). Behavioral Game Theory Description and ch. 1 link (scroll down). Princeton.。透過這種分析,它可以將個體尋求利益最大化的舉動用來研究例如供給與需求的模型,同時也考慮到資訊的不確定性。這門研究最早追溯至1944年約翰·馮·諾伊曼的理論。賽局理論對於眾多領域都產生影響,包括了核子戰略、倫理學、政治學、甚至是演化生物學Aumann, R.J. (2008). "game theory",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Abstract. 。 風險厭惡也會在一個發達的經濟裡促使專門管理風險和提供風險資訊的產業,例如保險業市場、期貨交易、金融商品、金融經濟學、或純粹的金融市場便是針對風險而生的產業。這塊領域同時也研究金融市場和公司的資本結構、金融市場的效率和健康性Bernanke, Ben and Mark Gertler (1990). "Financial Fragil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5(1), p p. 87-114.、金融危機、以及政府對此的管制等等From (2008),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Ross, Stephen A. "finance." Abstract.    Burnside, Craig, Martin Eichenbaum, and Sergio Rebelo. "currency crises models." Abstract.    Kaminsky, Graciela Laura. "currency crises." Abstract.    Calomiris, Charles W. "banking crises." Abstract. 。 有一些市場組織也會因為不確定性而產生低效率,依據喬治·阿克洛夫的「檸檬市場」理論,這種低效率的典型例子之一是二手車市場。由於消費者不確定一臺車是否是有潛在問題,他們往往會壓低了一臺好的二手車的價格低於其實際品質Akerlof, George A. (1970).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4(3), pp. 488–500. 。資訊不對稱使得賣家即使有這方面的資訊,也沒有動機告知買家。相同的保險業在這方面的問題則是逆向選擇,也就是說那些很容易冒風險的人(也因此最容易出事),往往是那些最傾向於投保的人,也因此導致了道德風險,使得保險反倒促使更冒險的行為。這些問題都可能造成保險成本的上升,也因此驅逐了部分原本可以從此服務獲利的人(不完整市場)。而且,若是試圖解決單一問題,例如強制所有人保險,那麼仍然不能解決、反而會創造出更多道德風險的問題。資訊經濟學便是對於這些問題的研究,這在許多領域如保險、契約法、機制設計、貨幣經濟學、以及健保上Lippman, S.S., and J.J. McCall (2001). "Information,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pp. 7480–7486. Abstract. 。可以應用的研究成果包括瞭解決或減少法律和市場上的風險的措施,比如說產品保固、政府規定的部分保險、資本重組或破產法、以及其他對於資訊透露的管理From (2008),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Wilson, Charles. "adverse selection", Abstract.    Kotowitz, Y. "moral hazard." TOC.    Myerson, Roger B. "revelation principle." Abstract. 。 ===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包括了許多不同的問題,許多這些問題可能與經濟學既有的假設互相衝突。儘管經濟學家對於市場失靈的定義有所差異,以下的分類經常被提出Cf. Nicholas Barr (2004) Economics of the Welfare State, 4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72–79.   Joseph E. Stiglitz (2000) 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 3rd ed., Ch.4, W.W. Norton).: 資訊不對稱和不完整市場可能會導致經濟的低效率,但這有可能透過市場、法律、或其他政策辦法加以修正。 自然壟斷或者稱為「技術上壟斷」是一種競爭失靈的極端例子。這種問題描述了既然生產一個產品時生產越多單一成本越低,那麼依此推斷每個產品最終應該只有一個生產者才是最有效率的。 公共物品依據市場失靈理論是一般市場是所缺乏供給的,這種失靈的最主要特色是人們可以使用公共物品而不必直接付費。 外部性指的則是市場價格所沒有反映出來的外部社會成本或利益。舉例來說,汙染會造成負面的外部性,而(政府付費的)教育則會創造正面外部性(如更高技術勞工)。政府經常向有製造負面外部性可能的經濟活動課稅或進行禁止,並且向正面外部性的受益者課稅以企圖矯正市場Laffont, J.J. (1987). "externalitie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2, p. 263–65.。另外,基本的供給與需求理論解釋了均衡的達成,但並沒有解釋達到供需均衡所需要花費的時間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v. 27, p. 347. Chicago. ISBN 978-0-85229-423-9。 一些人則主張粘性價格證明數量而不是價格決定了供給與需求的短期改變,這也是許多總體經濟學裡對於景氣迴圈的標準研究。研究者通常聚焦於討論粘性價格的成因以及達到長期均衡的過程。有一些經濟學領域專注於對市場失靈的研究,比如公共經濟學便是研究政府以調節市場失靈為名對市場進行的幹預。解決市場失靈的政策方式包括了根據成本收益分析立定的政府管理,或者提供市場誘因以進行改變,比如收取排放稅Kneese, Allen K., and Clifford S. Russell (1987).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2, pp. 159–64.   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 ch. 18,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McGraw-Hill.。 儘管如此,許多經濟學家的研究則提出質疑市場失靈的理論。例如公共選擇學派便提出了與市場失靈相反的例子-政府失靈,認為政治上的經濟幹預和特殊利益才是導致市場失靈的主因Buchanan, James M. (2003). Public Choice II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scription and preview. 。而奧地利經濟學派則更進一步,主張低效率的壟斷只有在政府主導之下才會形成,並且主張市場的低效率只有透過尋求利潤的企業家精神才能消除,而政府並不能做出正面影響。 ===公共產業=== 公共財政是研究政府公家機關如何進行預算和稅收的經濟學領域,研究的包含了稅制的制定(那些人在繳那些稅)、政府開支活動的成本效益分析、金融政策、政府對於經濟效率和收入分配的影響。公共選擇理論便是以個體經濟學角度研究公共產業的學派,分析各自尋求利益最大化的政治個體,例如政客、選民、官僚、和利益團體,以及他們在政治過程中的互動Musgrave, R.A. (1987). "public finance",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1055–60.。 大部分的經濟學都是實證為主的,以描述和預測經濟現象為重點,而規範經濟學則研究經濟「應該是什麼」。福利經濟學便是規範經濟學的一種,以個體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收入分配的效率,並且以社會裡個體的經濟行為來衡量社會福利Feldman, Allan M. (1987). "welfare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4, pp. 889–95.。 ==總體經濟學== 總體經濟學將經濟看作是一個整體,並且透過一般均衡理論用「從上而下」的角度檢視經濟的總和與互動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45.。這些總和包括了對於一國經濟體的總投入與輸出、失業率、以及通貨膨脹,其他的小總和則包括了消費和投資總和等。總體經濟學也專注於研究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上。 自從1960年代以來,總體經濟學也被引進一些個體經濟學的劃分方式,例如分析個體的理性、效率市場假說、以及不完全競爭等Ng, Yew-Kwang (1992). "Business Confidence and Depression Prevention: A Mesoeconomic Perspectiv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2), pp. 365–371. ,這些發展解決了部份對於這些領域的不一致性質疑Howitt, Peter M. (1987). "Macroeconomics: Relations with Microeconomics".。 總體經濟學同時考量影響成長和國家收入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了資本累積、科技進步、以及勞動力的成長等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Macro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49.。 ===增長=== thumb|顯示世界各國GDP實際增長率的圖表。|alt=A world map with countries colored in different shades of orange 發展經濟學研究的是造就經濟成長的因素,亦即一個國家人均生產輸出在長期的提高。同樣這個因素也被用來解釋各國之間存在的人均生產輸出的差異,尤其為何某些國家成長得比其他國家快、而為何某些貧窮國家的成長率比已開發國家高。 許多被廣泛研究的因素包括了投資的比例、人口成長、以及科技變革。這些研究包括了理論上和觀察上的形式(如同新古典主義經濟增長模型)以及增長核算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 ch. 27,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McGraw-Hill. ISBN 978-0-07-287205-7.    Uzawa, H. (1987). "models of growth",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483–89.。 ===景氣迴圈=== 對於經濟蕭條的研究促使了總體經濟學的誕生。在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時,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建構了凱恩斯主義的主要理論。凱恩斯認為在經濟蕭條時,對於產品的總需求可能有不足的現象,導致高失業率以及可能的產能流失。他於是認為應該增加政府在公共產業的活動,包括了以中央銀行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以穩定景氣迴圈。也因此,凱恩斯主義的一大結論為,在某些情況下,市場本身並不能將產出和僱傭推到充分就業的程度。約翰·希克斯的IS-LM模型便是解釋凱恩斯理論的經典例子。 隨著時間發展,對於景氣迴圈的認知也逐漸增進並擴張到其他領域,大多是作為對凱恩斯理論的回應。新古典綜合學派便是綜合凱恩斯經濟學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認為凱恩斯主義雖然在短期上是正確的,但新古典主義則在中長期更有解釋說服力Blanchard, Olivier Jean ([1987] 2008), "neoclassical synthesis,"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新興古典經濟學派則從凱恩斯景氣迴圈理論中脫出,認為市場的蕭條是因為不完全資訊所造成的,持這種立場的包括了米爾頓·傅利曼對於消費的恆常所得假說以及小羅伯特·盧卡斯提出的「理性選擇」理論Fischer, Stanley (2008). "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Contents .。 相較之下,新興凱恩斯學派則保留了對理性預期的假設,但將景氣迴圈歸咎於市場失靈上。新興凱恩斯學派認為價格和工資是有「黏性」的,亦即他們不會隨著經濟情況的變動而很快做出調整Dixon, Huw David (2008). "new Keynesian macro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也因此,新古典主義學派認為價格和工資會自動調整以達成充分就業,而新興凱恩斯學派則認為充分就業只有在長期上才會自動達成,也因此短期內必須要有政府和中央銀行介入。 另一方面,與凱恩斯學派對立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則認為景氣迴圈是由於政府透過中央銀行釋出過多的借貸資金,因而導致資本借貸的過度容易,從而致使企業家的錯誤投資和資本的錯誤分配,因而形成信用泡沫。他們認為景氣迴圈裡的擴張期是對於資本的濫用期,而緊接而來的衰退期才是經濟復甦的開始。奧地利學派的理論不被凱恩斯學派或新古典主義學派所重視,然而在學界仍然有部分支持者。 ===失業=== 一個經濟體裡的失業人數可以由失業率來計算,亦即有多少勞工在積極的尋找工作,退休者、正接受教育者、或因為其他因素而放棄尋找工作者並不包含在失業者裡。失業可以依據幾種型態來分類,古典式失業指的是當工資太高因而導致僱主不願僱用更多勞工時,工資太高的原因可能是最低工資法規、或是工會的活動導致。依據古典式失業說法,摩擦性失業則是當市場有應對的工作存在,但在配對工作的過程中勞工所需要尋找和等待的時間Dwivedi, 443.。結構性失業則包含一系列導致失業的原因,比如勞工有的技能與市場需要的技能不同時Freeman (2008). http://www.dictionaryofeconomics.com/article?id=pde2008_S000311 .。當一個經濟體的產業正進行大規模的轉變時,因為許多勞工既有的技能與新興產業不同,許多結構性失業便有可能發生Dwivedi, 444-445.。無論經濟體所處的情況,某些程度的失業都有可能持續存在,不過凱恩斯學派主張當經濟停止成長時,因為總需求不足所產生的週期性失業就有可能發生,奧肯法則便是對於失業率與經濟成長的觀察Dwivedi, 445-446.。原始的奧肯法則指出3%的經濟產出成長便會降低1%的失業率Neely, Christopher J. "Okun's Law: Output and Unemployment. Economic Synopses. Number 4. 2010. .。 ===通貨膨脹和貨幣政策=== 在大多數市場經濟下,貨幣是一種用以作為交易媒介的工具。假設在沒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貨幣比起其他形式的交易媒介(例如貝殼、銀條、黃金)要更來的有價值穩定性、可切分性、簡便性、以及更流動的供給。貨幣包含了大眾持有的紙鈔和積蓄、以及銀行和政府具有的備用資金。貨幣就好比是像語言一般的社會媒介,其價值存在於與他人互動的功能上,若是沒有其他交易的物件,那麼再多的錢也等同廢紙。 作為一種交易媒介,貨幣讓交易變得更為容易,它使人們可以更簡單的估價產品和服務,同時也促使儲蓄的產生。與貨幣對比的是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沒有了貨幣,便要以更困難的物質配對交易雙方的需求(比如蘋果交換書本)。由於貨幣的通用性,它使得交易的交易成本得以降低,如此一來生產者便可以輕易將產出換為市場通用的價值,而不需轉換必須進行二次交易的物品Tobin, James (1992). "Money" (Money as a Social Institution and Public Good),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Finance and Money, v. 2, pp. 770–71.。 對一個經濟體而言,貨幣供給與總生產的面值和物價水準有密切關係,也因此,管理貨幣供給是貨幣政策的重要課題Friedman, Milton (1987).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4, pp. 15–19.   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 ch. 2, "Money: The Lubroicant of Exchange" section, ch. 33, Fig. 33–3.。 ===財政政策=== 凱恩斯學派認為政府應該透過對於財政政策的操弄來調整總需求,他們主張當總需求低於經濟體存在的生產潛能時,這種沒有使用到的生產能力便形成了產出浪費。依據這種說法,政府透過增加財政支出的方式(透過赤字支出、課稅、或是通貨膨脹)來鼓勵總需求成長,如此一來便運用到沒有被使用的生產潛能。舉例來說,即使在沒有實際需要的情況下,政府也可以僱用失業勞工來興建高速公路,如此一來便會發揮他們的「生產潛能」。而這種支出也有乘數效應,亦即為應付擴張性財政政策而產生的商機構成了多出的經濟活動。 當然,這種理論是根基在沒有考慮到擠出效應的假設上。如果產出浪費並不存在,那經濟體便是以完全的產能在運作,這時如果政府介入增加財政支出,便會擠壓到民間產業的經濟活動,也因此不會產生經濟增長。支援擴張性財政者認為擠出效應只有在沒有產出浪費時才會出現,而反對的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效應是永遠存在的,並且指出李嘉圖等價理論,他們主張政府借貸必然需要以未來的課稅增加來償還,而任何因為政府財政政策所引起的需求增長,都會因為民間為應付未來高稅率的儲蓄而被消除。 ==國際經濟學== 國際經濟學研究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並且研究國際貿易可以帶來的貿易利得,重要的政策研究包括了關稅以及貿易壁壘對於進出口和經濟成長的影響。國際金融學則是整體經濟學裡一門專門研究資本如何在各國之間流動的領域,並且研究匯率。國際貿易的增長、各國分工的增強和密集化是全球化重要的來源Anderson, James E. (2008).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Abstract.    Venables, A. (2001), "international trade: economic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pp. 7843–7848. Abstract.    Obstfeld, Maurice (2008). "international finance",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 發展經濟學則是研究在發展程度相對落後的開發中國家,並且研究產業改變、貧窮、和經濟成長。與其他經濟學領域不同的是,發展經濟學經常結合社會與政治的議題作為考量Bell, Clive (1987).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1, pp. 818–26.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51. Chicago.。 經濟體系是經濟學裡研究各國經濟體系差異的領域,研究的重點包括了各國在經濟路線、發展策略、產權保護、以及經濟資源分配等指標上的差異。這門領域的研究是以一個「經濟體系」作為最基本的研究單位。 在當代經濟體系裡,經濟組織的兩大不同路線為社會主義體制和資本主義體制,一者是以國家統御經濟、另一者則是以自由市場來進行,而這兩者之間的中間路線為混合經濟。研究經濟體系與政治體制之間的互動,也被稱為政治經濟學,「經濟體系比較」指的則是衡量不同經濟體系之間的經濟行為和成長差異Heilbroner, Robert L. and Peter J. Boettke (2007). "Economic System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17, pp. 908–15.   • NA (2007). "economic syste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Concise Encyclopedia。 ==研究方法== 當代的經濟學經常使用數學作為研究手段之一,經濟學家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了微積分、線性代數、統計學、賽局理論、以及電腦科學Debreu, Gérard (1987). "mathematical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401–03.。學術界的經濟學家一般都有使用這些工具的基本能力,少數經濟學家則專注在數理經濟學和其他數學的方式。 ===理論=== 主流經濟學理論依靠的是先驗的經濟模型,並從中衍生眾多概念。這些經濟論述通常假設在「其他情況保持不變」之下,研究聚焦的變數是如何因應各種條件進行改變。當進行經濟學論述時,經濟學家重視的是尋找可以以最少觀察資訊來實證、最為明確表達、同時可以衍生出其他研究的理論Friedman Milton (1953).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10.。 在個體經濟學下,主要的研究概念為供給與需求、邊際主義、理性選擇理論、機會成本、預算線、效用、以及公司研究Boland, Lawrence A. (1987). "methodology",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455–58. Accessed on 2007-03-17.。而總體經濟學早期則聚焦於對於總體變因的模型建構,然而隨著時間發展,這種路線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研究則更注重於以個體基礎出發的總體研究。 個體經濟學的許多概念對總體經濟學的領域都起了重大影響,例如貨幣政策上,貨幣主義主張的貨幣數量論指出對貨幣的供給擴張會因為市場的理性預期而造成通貨膨脹。在發展經濟學中,已開發國家一般被預測會有比較小幅度的經濟成長,因為資本投資的邊際回收會隨著發展程度而開始下降,這種趨勢就在亞洲四小龍的發展上被觀察到。有時候這些經濟假說所主張的只是一種「定向」或「趨勢」,而非絕對的資料改變Quirk, James (1987). "qualitative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4, pp. 1–3.。 在近幾十年,賽局理論於社會科學領域的急速擴張也對經濟學產生巨大影響,透過例如納什均衡點作為研究經濟個體決策的基準,經濟學家可以在不依靠實際世界資料的情況下對許多領域做出分析和預測R.J. Aumann (2008). "game theory,"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Martin Shubik (1981). "Game Theory Models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Economy," in Kenneth Arrow and Michael Intriligator, ed., Handbook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v. 1, pp. 285-330 .   Carl Shapiro (1989). "The Theory of Business Strategy,"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 pp. 125-137.。標準的賽局理論經濟學論述通常先設計一個與現有經濟問題類似的「賽局」,經濟學家並以賽局裡的單方行為和多方互動來研究他們如何在不同規則下進行利益最大化。 ===觀察上的研究=== 經濟理論經常被用觀察上的方法加以驗證,通常是透過計量經濟學來檢視經濟資料Hashem, M. Pesaren (1987). "econometr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2, p. 8.。一般實體科學常見的封閉實驗在經濟學上是很難達成而且很少見的Keuzenkamp, Hugo A. (2000) Probability, econometrics and truth: the methodology of econometr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3.,也因此,經濟學家通常倚賴觀察既有資料的方式來測試他們的理論,雖然這樣觀察實驗的結果沒有封閉實驗來的準確、也比要容易被質疑。儘管如此,實驗經濟學是一門逐漸在成長的領域,而且對既有模型的觀察也在增加。 統計學的研究方法例如回歸分析也很常見,使用者用此方法來估計規模、經濟重要性、以及統計顯著性,藉此來提出假說、並且控制變因的影響。透過這種作法,一個假說有可能因此獲得支援,儘管其準確性仍然只是機率上的、而不是絕對的,判斷研究的標準則是依靠其可否證性以及證偽結果。由於實驗結果的不確定性,這些觀察研究並不一定要對其研究問題提出決定性的結論,甚至也不一定要提出主要的發現。在實用經濟學領域上,以線性規劃來進行投入-產出模型的研究相當常見,為了研究某種政策對各方面的影響,經濟學家常將大量資料交由電腦統計分析。 專業的同行評審和對於結果的重新生成也能進一步確保觀察實驗不會產生有偏見的、錯誤的、或輕率概化的結果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 Methods of inference and Testing theorie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47.,儘管經濟學許多研究領域都常被批評是無法重生研究結果的。如同純粹的理論,對於統計實驗的使用也會受到批判分析Kennedy, Peter (2003). A Guide to Econometrics, 5th ed., "21.2 The Ten Commandments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pp. 390–96 (excerpts).    McCloskey, Deirdre N. and Stephen T. Ziliak (1996). "The Standard Error of Regress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4(1), pp. 97–114.    Hoover, Kevin D., and Mark V. Siegler (2008). "Sound and Fury: McCloskey and Significance Testing in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15(1), pp. 1–37 (2005 prepubication version). Reply of McCloskey and Ziliak and rejoinder, pp. 39–68.,儘管如此,在過去40年間,單純為批評其他研究結果的文章在如美國經濟評論的期刊上一直減少,這被認為是期刊試圖增加其引用數量的一種結果。 實驗經濟學也造就了許多以封閉式對照實驗為方法的研究,直接測試一般被視為真理的一些經濟學理論,這將傳統上經濟學與自然科學的區分給縮小了Bastable, C.F. (1925). "experimental methods in economics", Palgrave's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reprinted in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1987, v. 2, p. 241.   Smith, Vernon L. (1987), "experimental methods in economics", ii.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2, pp. 241–42.,例如最後通牒賽局的實驗結果便證實了人們會拒絕接受不平等的分配方式。 在行為經濟學上,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與阿摩司·特沃斯基一起因為他們對於展望理論和認知偏差的發現而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在神經經濟學上的觀察實驗也證實了類似結果。另外一個例子則是對照傳統的私利偏好假設與一個可以測試自私、利他、與合作傾向的模型Fehr, Ernst, and Urs Fischbacher (2003). "The Nature of Human Altruism", Nature 425, October 23, pp. 785–791.    Sigmund, Karl, Ernst Fehr, and Martin A. Nowak (2002),"The Economics of Fair Play", Scientific American, 286(1) January, pp. 82–87. 。這些研究的進展使得一些人主張經濟學也是「真正的科學」的一部分 ===職業=== 經濟學這一領域的專業化,反映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所課程的成長上,並且被稱為是「經濟學自1900年來的重大改變」O. Ashenfelter (2001), "Economics: Overview", The Profession of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v. 6, p. 4159.。大多數主要的大學和院校都有一個專精的經濟院所並頒發經濟學的學位,不論是在通識教育、商業或其他專業領域上,經濟學課程往往是必修的課程。 諾貝爾經濟學獎在每年會依據其專家評審頒發給對這個領域有重大貢獻的經濟學家。在私人企業,經濟學家通常擔任顧問的角色,尤其是在銀行業和金融業。經濟學家也替眾多政府部門服務,例如國庫、中央銀行、和統計組織。 ===相關領域===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的一門,同時也影響了眾多其他領域的學術發展,例如經濟地理學、經濟史、公共選擇理論、家庭經濟學、以及制度經濟學。 法律經濟學是一種以經濟理論角度切入研究法學的方式,包含了以經濟學解釋法律產生的經濟影響、研究法律是否有助或有害於經濟效益、以及預測未來經濟法走向Friedman, David (1987). "law and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 144.    Posner, Richard A. (1972).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Aspen, 7th ed., 2007) ISBN 978-0-7355-6354-4.。羅納德·科斯在1961年的文章裡就曾主張,對於產權的良好保護可以克服市場的外部性Coase, Ronald,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3, No.1 (1960). This issue was actually published in 1961.。 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結合經濟學、法學、以及政治學的研究,針對在探討政治制度、政治環境、以及經濟體制(如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之間的互動。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包含了如壟斷和尋租行為以及外部性與政府政策的關係Groenewegen, Peter (2008). "'political economy'",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Krueger, Anne O. (1974)."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4(3), pp.291–303。歷史學家有時會使用政治經濟學一詞來描述研究在歷史上有特定利益的個人或團體是如何利用政治手段來取得利益McCoy, Drew R. "The Elusive Republic: Political Ecocomy in Jeffersonian America",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1980.。 經濟學的社會學分支也透過經濟社會學發展出來,主要是根基在愛米爾·涂爾幹、馬克斯·韋伯、格奧爾格·齊美爾等人的作品上,用以分析經濟發展和經濟現象對於社會傳統的影響。重要的作品包括了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格奧爾格·齊美爾的《貨幣哲學》等書。 ==歷史== 對經濟學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美索不達米亞、古希臘、古羅馬、中國、波斯、以及阿拉伯文明。14世紀之前知名的學者包括了亞里斯多德、考底利耶、湯瑪斯·阿奎那、伊本·赫勒敦等人。受到亞里斯多德寫作的啟發,阿奎那對其後代14至17世紀的經院哲學有許多貢獻"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a reader ". Steven G. Medema, Warren J. Samuels (2003). Routledge. p.3. ISBN 978-0-415-20550-4Schumpeter, Joseph A. (1954). 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pp. 70–137. Oxford.,由經院哲學所衍生的薩拉曼卡學派也成為中世紀末第一個有系統性地以自然法研究貨幣、利息、以及價值理論等經濟法則的經濟學派。 在文藝復興之後,經濟學的發展開始由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兩派所支配,這兩個學派都對歐洲經濟民族主義和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有相當影響。重商主義在16至18世紀盛行於一些商人和政客之間,主張一國之財富是靠著累積金銀而來的,而沒有天然金礦銀礦的國家則只能靠著出口產品並且限制進口金銀以外貨物來累積財富。重商主義主張進口便宜的原始資源以用來生產出口的貨物,並且以關稅防止來自國外產品的競爭NA (2007). "mercantilism",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43.。 重農主義則是一群18世紀的法國思想家組成,並認為經濟體是一個收入和產出不斷迴圈的圈圈,他們主張只有農業生產才能夠產出超過成本的價值,也因此農業是所有產業的根基。他們反對重商主義對製造業和出口的重視而忽略了農業。重農主義者並且主張淘汰耗費大量成本的稅金收取制度,改以地主的所得稅替代之。比起重商主義,重農主義者更支援自由放任的政策,認為政府不該幹預經濟NA (2007). "physiocrat",    • Blaug, Mark (1997, 5th ed.) 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 pp, 24–29, 82–84. Cambridge.。 亞當·斯密(1723-1790)被認為是現代經濟學的開端E. K. Hunt (2002).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A Critical Perspective , p.3. ISBN 978-0-7656-0606-8,他對於當時的重商主義提出眾多批評,並認為重農主義儘管「並不完美」但仍然是更為接近經濟學真相的框架"The making of modern economics: the lives and ideas of the great thinkers ". Mark Skousen (2001). p.36. ISBN 978-0-7656-0479-8。 ===古典經濟學=== 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一書被認為是「造就了經濟學誕生的起始點」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43.,這本書將土地、勞動、以及資本視為是生產的三大要素以及生產一國財富的來源,而拋棄了重農主義認為只有農業活動才有生產性的理論。 斯密討論了分工可以帶來的經濟好處,包括了勞動產能的上升以及貿易利得,無論是鄉村或是都市、或是不同國家之間都可以藉此獲利Deardorff, Alan V., 2006. Glossar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Division of labor .。他的理論認為分工的程度是由市場的需求所決定,這也成為了後代經濟學家對於公司和產業組織的主要理論來源Stigler, George J. (1951). "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Limited by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9(3), pp. 185–193. 。亞當·斯密提出了被廣泛認為是經濟學裡最重要的命題:亦即在競爭之下,資源的持有人(無論是勞動力、土地、還是資本)會尋求利益最大化的途徑,於是在均衡之下所有同一資源的持有人都會獲得相同的報酬(排除失業等因素外)Stigler, George J. (1976).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Professor Smi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4(6), p. 1202 (pp. 1199-1213). Also published as Selected Papers, No. 50 (PDF) ,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Chicago.。 斯密認為所有個體會利用他們持有的任何資本來增進其自身的利潤和福利而非「社會」的利益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k. IV: Of Systems of political Œconomy, ch. II, "Of Restraints upon the Importatio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of such Goods as can be Produced at Home", para. 3-5 and 8-9 .,這在後來被稱為是「經濟學上最重要的一段話」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 18th ed., McGraw-Hill, ch. 2, "Markets and Government in a Modern Economy", The Invisible Hand, p. 30.。斯密並且主張個體尋求利潤的動機是生產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他們獲得的利潤就代表了他們所生產出的價值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k. IV: Of Systems of political Œconomy, ch. II, "Of Restraints upon the Importatio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of such Goods as can be Produced at Home", para. 3-5 and 8-9 .。他這樣說道: 因此,由於每個個人都會盡力把他的資本用以支援並管理國內的產業,這些產業的生產於是便能達到最大的價值;每個個人也必然竭力的使社會的年收入盡量擴大。確實,他通常並沒有打算要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促進了這種利益至何種程度。由於寧願支援國內的產業而非國外的產業,他只是盤算著他自己的安全;他管理產業的方式在於使其生產的價值能夠最大化,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這些常見的情況下,經過一雙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他也同時促進了他原先無意達成的目標。並非出自本意並不代表就對社會有害。藉由追求他個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為有效地促進了這個社會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多少好事是由那些佯裝增進公共利益而幹預貿易的人所達成的。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k. IV: Of Systems of political Œconomy, ch. II, "Of Restraints upon the Importatio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of such Goods as can be Produced at Home", para. 9 . 亞當·斯密提出的看不見的手的概念與他對於經濟發展和經濟成長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k. I-IV and Bk. I, ch. 1, para. 10 .的重視有密切關係,他認為經濟上的增長使得社會大眾可以進行更多更有價值的消費,這在他心目中才是「所有生產的唯一目的」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k. IV, ch. 8, para. 49 .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 18th ed., McGraw-Hill, ch. 2, "Markets and Government in a Modern Economy", The Invisible Hand, p. 30.   Blaug, Mark (2008). "invisible hand",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v. 4, pp. 564–66. Abstract .。斯密並且以看不見的手來評論眾多的經濟學領域,包括了政府對於競爭、貿易的限制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k. IV: Of Systems of political Œconomy, ch. II , "Of Restraints upon the Importation from Foreign Countries.",以及銀行和利息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k. II, ch. II, para. 94 and Bk. II, ch. IV, para. 15 .,並提出他認為是「自由的既定體制」包括了國防、公平的司法制度、一些可以造福全社會的公共工程以及提供教育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k. V, ch. I, para. 180-85 and 239 and 240 .、道路、水壩等等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k. V, ch. I, para. 64 and Bk. IV: Of Systems of political Œconomy, ch. IX, para. 51 and Bk. V: ch. 1 , "Of the Expences of the Sovereign or Commonwealth", para. 71 and 76 , and 239-40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Analysis of the market, pp. 343–44.   _____ (1997). 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 5th ed., in ch. 2, sect. 19, "Adam Smith as an Economist, pp. 56–62.    Vaughn, Karen I. (1987), "invisible hand",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2, pp. 997–99. Link .   Skinner, Andrew (2008). "Smith, Adam (1723–1790)", Policy,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v. 7, pp. 559–61. Abstract .   Viner, Jacob (1927). "Adam Smith and Laissez Faire", sect. IV. Flaws in the Natural Order, pp. 214–17, and V.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35(2), pp. 217–32 (pp. 198-232).。現代的經濟學教科書常把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作為解釋經濟學的最基本概念Samuelson, Paul A.,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 18th ed., McGraw-Hill, ch. 2, "Markets and Government in a Modern Economy", Not Chaos, but Economic Order (and following, pp. 26–29; The Invisible Hand, pp. 30–31.。 同時期的託馬斯·馬爾薩斯則利用報酬遞減來解釋生活水平,他預言人類人口會以幾何方式倍增、但糧食生產卻只會漸進的增加,如此一來有限的土地便會導致暴增的人口勞動力產能報酬遞減,於是便會導致生活水平大幅退步的人口過剩出現Malthus, Thomas (1798).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馬爾薩斯並且質疑市場經濟的調節效能,批評市場本身無法達成完全就業,並且稱經濟體傾向於過度存款而導致消費不足,這一理論後來也被凱恩斯加以利用。 亞當·斯密注重在財富的生產上,而大衛·李嘉圖則注重在收入的分配。李嘉圖認為地主與資本和勞工之間必然會有衝突存在,他主張隨著人口的成長和生產增加,有限的土地必然會使得租金逐漸上漲,於是減低資本獲得的利潤、以及勞工的工資。李嘉圖是第一個提出了比較優勢的經濟學家,依據此理論,無論一國是否在生產上每個層面都比他國優越或落後,邊際的生產成本差異使得他們都可以從國際貿易過程中獲利David Ricardo, 1817.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比較利益到今天一直被經濟學家認為是解釋貿易利得的最基本框架Ronald Findlay, 2008.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1st paragraph. Abstract .。 到了古典經濟學的末期,一些人開始對其假設提出質疑,比如約翰·斯圖爾特·密爾便提出市場分配收入的問題,他認為市場扮演了兩個主要的角色:資源的分配以及收入的分配。他認為市場在分配資源上可能是最有效的,但不一定可以最好的分配收入,於是產生社會介入的需要Mill, John Stuart (1848, 1871, 7th ed.).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馬克思主義=== 價值理論是古典經濟學重要的一部分,亞當·斯密常被認為是提出一個產品的交換價值是由其勞動所決定的人,不過,斯密其實在這方面有所保留,比如他說:「所有東西的真正價值,取決於取得這樣東西的難度。」斯密認為除了工資以外的因素也影響了產品的價格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 Bk. 1, Ch. 5, 6.。儘管如此,許多古典經濟學家開始以斯密為基礎提出了勞動價值理論,主張勞動是價值的主要或唯一來源。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從古典經濟學裡衍生而出的,卡爾·馬克思提出了其理論的基本模型。馬克思在1867年出版了《資本論》一書,以勞動價值理論為基礎,主張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必然會產生剩餘價值,也就是資本對於勞工的剝削Roemer, J.E. (1987). "Marxian value analysi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383.   Mandel, Ernest (1987). "Marx, Karl Heinrich",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372, 376.。依據勞動價值理論,一個產品的價值是由生產過程中所必需的社會勞動所決定的,而剩餘價值理論則主張勞工的工資只構成了產品價格裡的勞動力價格,即讓勞動力再生產的部分,從此認為有剝削存在。 ===邊際革命=== 從1870年至1910年之間,一系列經濟學家開始對古典經濟學的假設提出挑戰,這一系列的變革後來被稱為是「邊際革命」Screpanti, Ernesto, and Stefano Zamagni; An Outline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1994).。由英格蘭的威廉姆·斯坦利·傑文斯、奧地利的卡爾·門格爾和瑞士的利昂·瓦爾拉斯所各自提出,邊際主義否定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價值是由邊際效用而非勞動所決定的。邊際主義不但解決了古典經濟學所無法解釋的鑽石與水悖論,同時也促生了成為現代新古典經濟學骨架的主觀價值理論。 19世紀末的邊際革命是經濟學的一大分水嶺。古典經濟學重視的是社會活動間的因果關係,例如財富的生產和分配,以及透過政治經濟學分析不同政體下財富分配結構。隨著邊際效用概念的提出,對於生產和交易的研究得以從社會理論(如馬克思主義)中分離出來,而邁向“純粹觀察現象並提出假說”的研究路徑。這種改變使得經濟學得以脫離受到價值判斷影響的規範經濟學,從以往的社會經濟「應該怎麼樣」的問題,退回到純粹研究現實經濟「是什麼」,進而成為不具鮮明立場性和政治性的學問Unger, Roberto Mangabeira. 2007. Free Trade Reimagined: The World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Method of Economic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55-64.。 ===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發展自約翰·梅納德·凱因斯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一書,此書確立了總體經濟學一領域的獨立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47. Chicago.。凱恩斯在此書中研究許多在短期(亦即,長期的經濟均衡達到之前)影響總收入和生產的因素,他認為高度的失業可能會因為市場缺乏有效需求而無法自行調整,並且主張為了增加總需求,政府應該透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克服這種情況。在當時經濟大恐慌的環境下,凱恩斯的此一理論對經濟學界產生重大影響Tarshis, L. (1987). "Keynesian Revolution",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47–50.   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 p. 5.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46. Chicago.。 隨著時間發展,凱恩斯學派出現兩個分支。後凱恩斯學派注重於研究總體經濟學的彈性缺乏以及調整過程,另外他們在個體經濟學上則以實際世界的觀察例子來作為研究基礎,而非透過利益最大化的模型,該學派的主要人物有瓊·羅賓遜等人Harcourt, G.C.(1987). "Post-Keynesian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47–50.。 新興凱恩斯學派同樣也是衍生自原始的凱恩斯主義,此流派同意其他經濟學家利用利益最大化來解釋個體經濟學的模型,但提出了價格和工資黏性的理論,用以更新原始的凱恩斯主義,儘管他們對原始框架的支援已經轉變為強調其持續出現特徵,而不是堅持其存在的本質。 ===新古典主義=== 邊際革命促生了主導當代主流經濟學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提出了「經濟學」一詞來形容對於「經濟科學」的研究,用以對照之前的政治經濟學。這種轉變就有如在當時數學模型對於自然科學的影響Clark, Barry (1998). Political Economy: A Comparative Approach, Praeger.。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將供給與需求作為分析市場均衡下價格和供給數量的模型,以此解釋產出以及收入的分配。比起古典經濟學,新古典主義重視的是市場的邊際需求Campos, Antonietta (1987). "marginalist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 320。到了20世紀,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遠離了古典經濟學以基數作為分析個體之間生產關係和社會總和利益的方式R.D. Collison Black (1987 [2008])). "utility",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 778.。 在個體經濟學方面,新古典主義認為動機和機會成本構成了決策的最重要基準,例子之一是消費者理論分析價格(也就是成本)以及收入是如何影響需求的數量。而在總體經濟學上,與凱恩斯主義綜合的新古典綜合學派成為當今總體經濟學的主流Hicks, J.R. (1937). "Mr. Keynes and the 'Classic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Econometrica, 5(2), p p. 147–159 .。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經常被稱為是「正統經濟學」,現代的主流經濟學教科書大多是以新古典主義為基礎,雖然在許多方面也有改動或是重視不同的領域,例如計量經濟學、賽局理論、對於市場失靈和不完全競爭的分析等。 ===芝加哥經濟學派=== 1970年代出現的停滯性通貨膨脹直接挑戰了凱恩斯主義的基本假設。依據菲利普斯曲線,凱恩斯主義認為通貨膨脹會使得物價提高,由此帶動產業僱用更多勞工以增大產能,而更高的僱用度則會帶動需求面。然而,在1970至1980年代同時出現了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這使得原先支配總體經濟學的凱恩斯主義開始備受質疑。 在這種背景下,芝加哥經濟學派和其衍生的貨幣主義開始挑戰凱恩斯主義。依據該學派的米爾頓·傅利曼等人的說法,市場經濟在貨幣供給持平(亦即,沒有過多的膨脹或緊縮)的條件下,可以自行調整供需。依據這種理論,政府的角色是透過中央銀行,調控在經濟體中流通的貨幣數量,除此之外,不需要幹預自由市場的活動。芝加哥學派以及後來小羅伯特·盧卡斯提出的理性預期理論,大幅度取代了凱恩斯主義在總體經濟學的支配地位。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本·伯南克便是支援傅利曼解釋景氣迴圈說法的經濟學家之一。當代的主流經濟學經常被二分為美國東海岸與西海岸大學代表的鹹水學派與芝加哥等內地大學代表的淡水學派。 米爾頓·傅利曼基本上採納了許多亞當·斯密和其他古典經濟學家提出的個體經濟學概念並且將之現代化,比如他在1970年曾主張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是要「在自由市場的競爭下,努力利用既有資源進行可以最大化利潤的商業活動」Friedman, Milto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3 Sep. 1970.,這一說法與亞當·斯密認為市場透過私利可以最好達成社會總利益的看法一致。 ===其他學派=== 一些在主流經濟學以外的經濟學派和研究方式也對經濟學領域有重大和持續的影響,比如奧地利經濟學派、洛桑學派、後凱恩斯學派、斯德哥爾摩學派等。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平行發展的奧地利經濟學派,便是衍生自邊際革命的重要人物卡爾·門格爾的理論,而其許多研究框架也與主流經濟學有高度重疊A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2003). Blackwell Publishing. ISBN 978-0-631-22573-7 p. 452。 在總體經濟學上有顯著討論而自成一派的還包括瞭如新興古典經濟學派和供給面學派等。除此之外,一些比較不受主流經濟學討論的研究包括了生態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演化經濟學、依附理論 (國際政治經濟學)等。 ==對經濟學的質疑== ===一般的批評=== 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曾諷刺的稱經濟學為「憂鬱的科學」。一些經濟學家如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和里昂·瓦爾拉斯則認為對經濟學的研究不該與其產出的分配混為一談,他們認為後者所牽涉的「社會經濟學」是屬於政治學的領域The Origin of Economic Ideas, Guy Routh (1989)。 在《國富論》一書中,亞當·斯密大力抨擊那些他認為是依賴政治權力來影響市場運作的個人或團體,在斯密的年代這些人通常被稱為「派系」,今天則是我們所熟知的利益團體例如政黨、銀行、公司、工會等等。作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經濟學研究應該要獨立於政府政策或其他決策團體的影響之外,然而,政策制定者和政治人物經常以特定經濟學的理論或說詞來正當化他們推動的政治議程,許多時候往往脫離他們公職的負責領域Sara Ledwith and Antonella Ciancio, Special Report: Crisis forces "dismal science" to get real , Reuters (July 3, 2012)。經濟學理論在實踐上與政治不可避免的密切關連經常被拿來做為批評的物件,批評者往往將經濟學作為一個學術領域的角色與特定議題或價值觀混為一談。儘管如此,經濟學對於政府經濟政策的形成是理所當然有影響力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政治經濟學的分支。許多學術界的期刊經常探討經濟學者之間對於某種政策的共識或主流立場為何,希望以此增加專業意見在政治決策上的角色。事實上,當今的主流經濟學界與一些普遍存在政治討論的看法往往抱持截然不同的立場,舉例來說,貿易保護主義在大眾輿論和政客之間普遍流傳,然而經濟學家卻一面倒的認為自由貿易才是增進社會整體利益的方式 。依據美國經濟學會的調查,美國經濟學家之間已達成明顯共識的議題包含了支援自由貿易、支援沃爾瑪等大型連鎖店商業自由、反對政府強制僱主提供勞工健保、允許商業化的器官轉移、開放賭場、反對補貼生物燃料等等Whaples, Robert. "The Policy Views of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Members: The Results of a New Survey". Econ Journal Watch 6(3): 337–348. 。 其他議題例如中央銀行的獨立執行以及政府在透過中央銀行影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上的做法Johan Scholvinck, Director of the UN Division for Social Policy and Development in New York, Making the Cas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Policy , The Social Development Review,乃至總體經濟學上的眾多政策,也經常是爭議的焦點和對於主流經濟學批評的來源Bernd Hayo (Georgetown University & University of Bonn), Do We Really Need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A Critical Re- examination , IDEAS at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Gabriel Mangano (Centre Walras-Pareto, University of Lausanne BFSH 1, 1015 Lausanne, Switzerland, and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Measuring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A Tale of Subjectivity and of Its Consequence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8; 50: 468–492.   Friedrich Heinemann, Does it Pay to Watch Central Bankers' Lips?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ECB Wording , IDEAS at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Stephen G. Cecchetti, Central Bank Policy Rules: Conceptual Issues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 IDEAS at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而一些學者例如Deirdre McCloskey則提出許多透過資料觀察進行的經濟學實證研究在方法或結果上都有問題,此點批評在經濟學界受到不少重視,不過,也有某些依賴先驗而拋棄實證觀察作為研究方法的經濟學者和學派存在,例如奧地利經濟學派便是一例。 一些人則責怪經濟學家無法準確預言未來的經濟走向或經濟危機的到來,舉例來說,在2007年-2013年環球金融危機便引發許多人批評主流經濟學的教科書與現實脫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2便曾發表他們對一群經濟學家調查他們對未來經濟蕭條的預測結果,提出97%在1990年代受調查的經濟學家沒有成功預測未來一年的經濟緊縮,而即使成功預測的人,也經常低估了緊縮的嚴重性"How Accurate Are Private Sector Forecasts? Cross-Country Evidence from Consensus Forecasts of Output Growth", by Prakash Loungani,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December 2002。 ===質疑=== 經濟學長久來持續被質疑是依靠不實際的、無法驗證的、或是過度簡化的假說來做為理論依據,質疑者主張這種簡化過程免除了經濟學家提出結論所要舉出的證據。經常被質疑的假說例如利潤最大化、理性選擇等等Rappaport, Steven (1996). "Abstraction and Unrealistic Assumptions in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3(2), pp. 215–236. Abstract, (1998). Models and Reality in Economics. Edward Elgar, p. 6, ch. 6–8.Friedman, Milton (1953),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14–15, 22, 31.   Boland, Lawrence A. (2008). "assumptions controversy",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Online abstract. Accessed May 30, 2008.。不過,資訊經濟學包含的就是這方面以數學研究和行為經濟學來研究個體在利潤最大化以外的行為。另外一些主流的經濟學家例如凱恩斯也曾觀察到大部分的經濟學領域都是透過概念上的而非資料上的證據來建立,也因此無法像其他自然科學一樣透過資料來驗證。 近年來,批評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女性主義者也開始浮現,促使了女性主義經濟學的誕生England, Paula (1993). "The Separative Self: Androcentric Bias in Neoclassical Assumptions", Beyond Economic Man: Feminist Theory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37–53.。女性主義經濟學批評經濟學一般對於實證和客觀的假設,認為現有的模型和方法只反映出男性社會的偏好。女性主義經濟學經常提出的批評包括經濟學忽視家庭主婦的家事勞動價值、家庭的經濟掌管和收支Marilyn Waring (1988.) If Women Counted.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ISBN 978-0-06-250933-8。 一些從物理學角度出發的科學家則批評經濟學依靠的是19世紀的物理學假設,例如便從熱力學裡提出了與能源經濟學有關的熵理論,以區別他認為主流經濟學依據在牛頓物理學上所建構的理論框架。他的理論對於熱力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有相當的影響Cleveland, C. and Ruth, M. 1997. When, where, and by how much do biophysical limits constrain the economic process? A survey of Georgescu-Roegen's contribution to ecological economics. Ecological Economics 22: 203–223.   Daly, H. 1995. "On Nicholas Georgescu-Roegen's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 An Obituary essay." Ecological Economics 13: 149–54.   Mayumi, K. 1995. Nicholas Georgescu-Roegen (1906–1994): an admirable epistemologist.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6: 115–120.   Mayumi, K. and Gowdy, J. M. (eds.) 1999. Bioeconomics and Sustainability: Essays in Honor of Nicholas Georgescu-Roegen.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Mayumi, K. 2001. The Origins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The Bioeconomics of Georgescu-Roegen. London: Routledge.。 一些人例如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則批評經濟學的理論方式,認為經濟學過度倚賴帕累託的理型論研究模型,並主張經濟學理論錯誤的結果可能會對人類整體造成龐大災害Cox, Adam. "Blame Nobel for crisis, says author of 'Black Swan'" , Reuters (2010-09-28).,他以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問題來質疑許多既有的經濟模型。然而如同其他的批評,並非所有經濟學家倚賴的都是新古典經濟學的模型和假設。而一些經濟學家也正視了塔雷伯提出的問題,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內曼便對塔雷伯的理論讚譽有嘉。而儘管這些批評的存在,主流的經濟學研究所課程已經發展得越來越趨向於技術化和數學化的研究方式Sutter, Daniel, and Rex Pjesky (2007). "Where Would Adam Smith Publish Today? The Near Absence of Math-free Research in Top Journals," Econ Journal Watch, 4(2), pp. 230-240. Abstract. Retrieved 2013-04-04.。 == 參見 == * 經濟 * 經濟學家、經濟學學士 * 經濟政策 * 社會資本 * 無條件基本收入 * 政治經濟學、家庭經濟學 * 行為經濟學、神經經濟學、 生態經濟學 * 資訊經濟學 * 會計學、審計學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一般資訊 * * 網路上的經濟學期刊 * Economics 大英百科有關經濟學的條目 * 經濟學家資源 : 美國經濟學會維持的資料庫 ;機構和組織 * 世界各地的經濟學系所、部門、和研究中心 * (OECD) Statistics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表的各國經濟資料 *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聯合國經濟資料資料 * World Bank Data 世界銀行經濟資料 ;學習資源 *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經濟學研究發表特別突出的社會科學研究網路 * MERLOT Learning Materials: Economics 美國的經濟學資源網站 * 麻省理工「開放式課程」經濟學首頁 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式經濟學課程 * 麻省理工「開放式課程」經濟學首頁 中文版本 *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英國的經濟學線上學習資料庫 * The Library of Economics and Liberty (Econlib) 經濟學和自由圖書館 * Mercatus Center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喬治梅森大學的市場研究中心 * 經濟學 臺灣word * == 延伸閱讀 == * 經濟學家的魔鬼式思考 | 4THINK * McCann, Charles Robert, Jr., 2003. The Elgar Dictionary of Economic Quotations, Edward Elgar. Preview . * Pokrovskii, Vladimir N. (2011) Econodynamics. The Theory of Social Production , Springer, Berlin. * Fabian Lindner, Investment: Accounting as an indispensable guide to economic theory Institut für Makroökonomie und Konjunkturforschung
政治學
政治學,或稱政治科學等,是一門對政治、治理和權力體系進行科學研究,分析政治活動、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行為以及相關憲法和法律的社會科學。 政治學涉及政治過程、結構和內容以及政治現象等主題的科學教學和研究。 現代政治學大致可分為比較政治學、國際關係學和政治理論三個分支學科。 其他值得注意的子學科是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國別政治和政府、政治經濟學和政治方法論,提及政治社會學、公法和政治領域分析等。政治學與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人文地理學、政治人類學、心理學和性別研究等領域相關,並借鑑了這些領域。 政治學在方法論上是多種多樣的,並且採用了許多源自心理學、社會研究和政治哲學的方法,包括實證主義、解釋主義、理性選擇理論、行為主義、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實在論、歷史制度主義和多元主義。 政治學作為社會科學之一,使用的方法和技術與所尋求的查詢型別相關,包括歷史文獻和官方記錄等一次文獻和學術期刊文章、調查研究、統計分析、 案例研究、實驗研究和模型構建等二次文獻。 == 政治學者 == 現代政治學的學術規範要求政治學家對作為研究物件的政治事務保持嚴格的價值中立。不過,由於政治學家自身對政治過程的牽涉、或者自身意識形態和價值立場判斷,現實情況往往變得更為複雜。另一方面,政治學家提出的學說常成為其他評論家理想中的政治框架,例如記者、特殊利益集團、政治家、和選民們對議題分析以及選擇。雖然大多數政治學家一般只從事學術活動,但是一些政治學家也可能成為某些特定政治家的顧問,甚至自身投入政壇擔任公職。政治學家們也常在政府部門裡工作,或替某些政黨工作。他們也有可能參與非政府組織或其他政治運動。受過政治學教育和訓練的人也可能具有商業企業和團體所需要的經驗及價值。智庫、研究組織、以及和民意測驗及公共關係有關的私人企業也可能僱用政治學家。研究美國的政治學家被稱為「美國問題專家」(Americanists),專注於各種資料如選舉、輿論和公共政策(如社會福利的改革)、國外政策、美國國會權力、和最高法院在一些議題上的立場等。 == 發展歷史 == 對政治的研究最早開始於古希臘,政治學一詞誕生於社會科學之後。這門學科的前身是倫理學、政治哲學和歷史以及其他圍繞著研究國家特色和功能的學術領域。在幾乎每一個歷史時代和在每一個地方,都有專門研究和學習政治的人士。 === 古典時期 === 政治學的前身能追溯至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之前的年代,尤其是在希羅多德、荷馬、赫西俄德、修昔底德和歐里庇得斯等人的著作裡。後來柏拉圖開始分析希臘城邦的政治制度,將他們原本以文學和歷史為方向的研究分析抽取出來,應用至我們目前所稱的哲學上。同樣地,亞裡士多德在柏拉圖的分析上又建立了以歷史經驗為根據的研究,及發展了以比較方式研究政治,也就萌生了日後的比較政治理論,被譽為政治學之父。而柏拉圖的《理想國》和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更被認為是政治學的創始之作。尤其是亞里士多德在相當程度上指出了後來西方政治學研究的正確方向。 在羅馬統治時期,隨著斯多葛學派的興起,著名的歷史學家如波里比阿、蒂託·李維、普魯塔克也記載了羅馬共和崛起過程,和其他國家的組織及歷史,以及愷撒和西塞羅等政治家,使我們得以更加了解當時羅馬的政治和戰爭。在當時對政治的研究主要是以對歷史的學習、政府治理的手段、和描述政府運作的情況為方向。而西塞羅更是對國家(Res Publica,“公眾事物”)概念進行了界定,設計出了權力制衡的運作模式,並發展了自然法思想。 === 中世紀時期 ===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政治研究的舞臺更加擴散。一神教的崛起,尤其是西方文化裡基督教的崛起,在政治和政治行為上產生更多研究空間。 到了中世紀時期,基於當時歐洲奉行政教合一,政治學尚未成為一獨立學科,對於政治問題都傾向由宗教教義來解釋,故此,當時所謂的政治學,乃隸屬於神學。但是,教會和朝廷間對政治的研究仍然相當廣泛。當時的政治研究以希波的奧古斯丁的教父神學和托馬斯·阿奎那的經院哲學為代表。 希波的奧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城》一書綜合了當時基督教的哲學和政治傳統,重新定義了宗教與政治間的領域界線。大多數這個時代的政治議題都圍繞於教會與國家間的立場澄清和互相競爭。而阿奎那將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神學進行了有機結合,並且論證了信仰、理性、道德和政治界分的可能性。 在中東和後來其他的伊斯蘭地區,歐瑪爾·海亞姆所著的《魯拜詩集》以及菲爾多西所著的國王的史詩裡都提供了對政治的分的,而其他亞裡士多德派的伊斯蘭學者如阿維森納也繼續研究亞裡士多德的分析和經驗主義,寫下許多針對亞裡士多德作品的評論。而在古代中國,對政治的研究主要是制定禮樂、兵刑、職官等典章制度,與現代的政治研究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 近代 === 文藝復興是西方政治學研究的重要轉折點。政治學開始擺脫神學的束縛,人們以理性和經驗的眼光來觀察和解釋政治現象。義大利的尼可羅·馬基亞維利樹立了現代政治學的研究重點,針對政治機構和政治參與者做直接的觀察,其著作《君主論》,教導君主其只顧後果不顧過程的政治手段,內容與基督教教義衝突甚大。《君主論》的完成,被視為政治學由基督教中完全分離的一個里程碑。後來在啟蒙時代裡,學術領域的擴張進一步的拓廣政治學的研究範圍,超過了原本只是針對決策基準的研究。 法國政治思想家讓·布丹則對主權問題進行了系統地探討。他在《》中認為主權是國家的基本屬性,是至上和不可分割的。並且認為為了避免社會動盪,有必要加強君主的絕對權威。他的政治理論仍未擺脫中世紀的影響,但是他的主權理論促進了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也是理性主義政治學的先驅。 在18世紀牛頓的出現,開始建構現代科學理論的時候,政治學也跟隨其他學科一樣開始進行科學化的研究,在牛頓的世界裡,利用實驗方法得出的結果來歸結為知識、相信自然、訴諸數學解釋等等,都對政治學的研究開出了一條新的方向。與此同時出現的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的各種政治思想主張,包括了天賦人權、社會契約、分權制衡等學說以及自然法、自然權利、主權、自由、民主、平等、幸福等觀念,成為了其後政治學研究的主導框架。當霍布斯和約翰·洛克從不同的假設出發探討政府的起源及其正當性問題時,西方政治學開始進入邏輯理性主義傳統。 === 現代 === 19世紀的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啟蒙運動的思想傳統,包括了歷史主義者黑格爾、孔德和馬克思,以及進化論社會學的斯賓塞、梅因、滕尼斯等。隨著政治研究日益成為一門科學,研究者更加註重於對歷史事實的歸納和分析來解釋政治現象。約翰·密爾、羅伯特·米歇爾斯、馬克斯·韋伯等人是其典型代表。 現代政治學的專業化則發端於20世紀的美國。政治學在大學裡成為一門正式的學科和系所開始於1880年代,以哥倫比亞大學成立政治研究院為標誌。將過去的政治研究整合為一門學科的過程不斷進行著,政治學的歷史也替政治學的基準和實證提供了豐富的研究領域,學科裡的每一個部分都有著一些共同的歷史前身。但此時已研究國家公法學、政治制度、歷史為主,以德國的國家科學最為知名。 起初,政治學本包括解釋經濟現象,並未有經濟學的建構,但在現代科學發展底下,經濟學遂由政治經濟學分家出來,經濟學傾向研究人們在市場交易的行為,政治學研究的領域,則更專注於權力分配、國家和制度身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政治學與社會學、經濟學和法學密切相關的一個政治學分支,國際關係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隨著時間推移,國家關係或國際政治的研究方法也已經與政治學有了較大的差別。 ==== 行為主義革命與新制度主義 ==== 在1950年代及1960年代,一場強調對個人和群體行為進行系統和嚴格科學研究的行為主義革命席捲了整個學科。專注於研究政治行為,而不是制度或法律文字的解釋,是早期行為主義政治學的特徵。代表成果包括Robert Alan Dahl、Philip Converse的研究工作,以及社會學家Paul Lazarsfeld和民意學者Bernard Berelson的合作。當時,針對個人和團體的科學研究從原本有系統而嚴厲地學科裡逐漸遊離。同時分析領域也朝向更深層和複雜的部分,也使政治學與其他不同的學科的研究關係更加緊密,尤其是社會學、經濟學、歷史、人類學、和統計學。政治行為的研究者也越來越倚賴以科學的方法做學術研究,如量化研究、方法學等,根基在對政治走向的經驗證實和推斷的假設前提上,並歸納針對人類與團體的政治行為解釋。學科越來越注重與現實間的關聯,或以使用新的方法和途徑來研究如何解決政治和社會上的問題。 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見證了演繹、博弈論形式模型建立技術的使用的興盛,目的是在該學科中生成更具分析性的知識庫。這一時期發生借鑒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研究政治制度(如美國國會)以及政治行為(如投票)的研究熱潮。William H. Riker 和他在羅徹斯特大學的同事和學生是這一轉變的主要支持者。 儘管基於上述各種學術研究,該學科取得了相當大的研究進展,但據觀察,系統化理論的進展仍是偏少且不平衡的。Kim Quaile Hill, "In Search of General Theory," Journal of Politics 74 (October 2012), 917–31. ==== 21世紀 ==== 2000年代,政治學改革運動(英語:Perestroika Movement)被引入,作為對該運動支持者所稱的“政治學數學化”的反動。那些認同該運動的人主張在政治學中採用多種方法論和研究途徑,並主張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聯性。 一些演化心理學理論認為,人類已經進化出一套高度發達的處理政治的心理機制。然而,這些機制的演變是為了處理以祖先環境為特徵的小團體政治,而不是當今世界更大的政治結構。這被認為可以解釋當前政治的許多重要特徵和系統性認知偏誤。Michael Bang Petersen. "Th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mass politics". In 同時,當代政治學家們專注研究社會上對決策權力的轉移和分配,以及政治的制度和其所扮演的角色—包括一般的政府和國際組織、政治行為和公共政策。他們藉由檢驗許多因素來評估治理和特定政策的成功性,包括穩定性、司法、物質財富、以及和平。一些政治學家試圖分析政治來追求進一步的實證科學題材。其他的政治學家則以基準的題材分析政治,以提出特定的政策建議。 == 研究物件 == 基於對政治的不同看法,對政治學的研究物件也有不同的見解。 國家科學認為政治本身是一種國家活動,因此政治學是研究國家現象的科學。而以大衛·伊斯頓為首的政治學者則認為政治學的研究物件是權力(power)與權威性的價值與利益分配,這種觀點對於後來的政府研究以及多元主義的發展都有極大影響p5, Heywood, Andrew. Politics, Palgrave Foundations, (1997)。另外一個影響較大的觀點是,認為政治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的政治關係的科學。也有人認為政治學的研究物件是公共事務。而《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則認為政治學的研究物件是政府與公共政策。 == 研究方法 == 傳統上,政治學研究一般分為傳統的政治哲學和現代的政治科學兩大類。 === 政治哲學 === 傳統的政治哲學研究政治問題主要從哲學思辨的角度,從形而上的角度探討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準則,民主、正義、自由、平等等價值取向和相應的政體設計是其研究的重點。大多數政治學家一般先透過先驗設定抽象出一個普遍化的人性,然後透過邏輯推演設定出一套符合人類至善生活的最高準則,再根據這個準則設計出相應的政治制度。 === 現代政治科學 === ==== 制度主義 ==== 早期的制度主義者受到傳統政治哲學和歐洲大陸國家學影響,主要關注自上而下的制度設計問題。認為制度是影響人類行為的基本因素,對政治機構運作的研究主要透過對政治制度中權力分配和人類行為的法律與機構約束地瞭解。主要透過制度研究法和歷史比較法進行研究。 制度研究法以政治制度為研究物件,主要研究立法、行政與司法等政治機構,研究的主要資料是憲法、法律、政府檔案、議會日程等資料,從這些資料中分析特定社會的政治價值,並設計出符合某種目的的政治機構或制度。 制度研究法所欠缺的普遍歸納性,歷史比較法正好能夠彌補。歷史比較法注重於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制度,對不同制度進行比較,以及對各國制度的歷史變遷進行比較,透過歸納得出普遍化法則。 ==== 行為主義 ==== 行為主義反對政治哲學研究中的思辯與演繹方法,也反對制度主義的靜態描述和簡單寫實,認為政治學的研究物件應該是實際存在並且可以觀察到的政治行為。行為主義注重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常常運用數學模型、模擬實驗、直接探查、實地觀察技術手段進行研究。主要原則包括了精確性、純科學、量化研究和價值去除。其主要理論包括: * 政治系統論:採用系統論和控制論的方法,不以國家為物件,而以政治系統為研究物件。注重從宏觀角度考察政治過程,尤其是政策制定和執行中的價值分配問題。主要代表人物有大衛·伊斯頓、莫頓·卡普蘭。 * 結構功能主義:發展自政治系統論,研究政治系統的功能和結構,及其相互關係。代表人物有加布裡埃爾·阿爾蒙德。 * 政治溝通理論:採用控制論、資訊理論的方法,把政治系統的執行過程看作是資訊的變換和控制過程,注重研究政治系統中的決策活動和資訊溝通。主要代表人物有卡爾·多伊奇。 * 政治文化理論:研究影響人們政治行為的文化因素,包括政治認知、政治感情、政治態度和政治價值等。主要代表人物有悉尼·唯巴。 * 政治發展理論:繼承了制度主義中的歷史比較分析方法,同時結合了行為主義中的新方法,透過兩種方法的綜合運用考察從不發達政治體系向發達政治體系的變遷。 * 政治計量學:運用數學模型和統計方法對政治現象進行定量研究,嚴格按照科學研究的方式從假設開始,透過資料分析進行實證。 * 精英理論 * 政治心理學 ==== 理性選擇理論 ==== 理性選擇理論也像行為主義一樣,從個體出發來觀察和分析政治現象,但並不採取歸納的方法,而是先假定一個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個體,然後在各種情境下計算和演繹按照功利最大化原則行動的個體可能會採取的行動。 理性選擇理論起源自公共選擇理論。包括了詹姆斯·布坎南的公共選擇模型,安東尼·唐斯的官僚經濟學,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和賴克的政治聯盟理論。其後逐漸發展出聯盟理論、交易理論、博弈理論、投票分析和科層決策等理論形態。 ==== 結構主義 ==== 結構主義認為,世界上存在著不同的結構影響著政治現象。結構的因素包括地緣因素、經濟力量、社會規範、價值觀等等,環境因素催生、侷限著不同的政治現象,甚至使個體無法作出自主的決定。環境可以隨時間、人們的影響而變更。 在政治學界一直存在著結構主義與理性選擇的論爭,結構主義者認為環境決定了人們一切選擇,理性主義者卻認為人們的決策才是影響環境的因素。這使解釋政治現象無法避免平衡量方面的因素。 ==== 新制度主義 ==== 1980年代以來,美國興起了新制度主義學派,重新強調製度主義的研究路徑,注重研究制度的動態運動對政治活動的影響,尤其是制度與行為和觀念的關係。作為對行為主義的反動,新制度主義認為從個體出發從而研究整體的觀念是錯誤的,整體並不是個體的簡單相加。其主要流派有: * 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採取了理性選擇理論的方法,但認為其不夠現實,因此認為政治研究的核心是既定製度約束下個人尋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以及制度對個人選擇過程的影響。 * :從歷史分析的角度,分析既定社會制度對其歷史發展道路的影響。認為在一定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穩定的制度是推動歷史沿著某條道路前進的重要因素。 * 社會學制度主義:將特定社會的文化結構也看成是既定的社會制度,認為個體的政治行為不是自身的偏好,而是受到既定社會制度的制約。特定製度的採納不一定是效率問題,更大程度上是體現了既定文化下的合法性問題。合法性與社會適應性是其研究重點。 == 學科分支 == * 比較政治:以各種方法研究不同的政府形式間的差異。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例,還會包括對於當地區域的研究;也就是對於特定州、省或行政區域的研究。 * 公共行政:研究公共政策的實行、決策、和結果。試圖解釋政治架構所扮演的角色、官僚政治、和利益集團對公共政策的影響,以及實體的公共世界執行政策的成果。 * 政治理論:研究政府、意識形態、政權、政治運動以及政治哲學問題。 * 國際關係:專注於研究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以及跨國的議題如自然環境、人口走私、貿易、社會運動、生產過程的分工和反恐怖主義。 * 政治經濟學:研究政治與經濟間的複雜關係,政治經濟學家們試著理解經濟架構和理論與政治間的關係。 * 政治社會學:從社會學視角研究政治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 * 生物政治學:研究生物學上的人與其政治行為的關係。 * 政治地理學:從地理學的角度分析政治現象。 * 政治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行為。 * 政治心理學:研究政治精英、政治行為、以及兩者間的互動。 == 參見 == * 政治學研究主題列表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閱讀 == * 呂亞力;政治學,臺北市:三民書局,1988年 * Heywood, Andrew: Politics (4th edition), Houndmills: Palgrave, 2nd edition, 2002 * 漢娜·阿倫特: On Violence 1970, Harvest Book * Crick, Bernard: "In Defence of Polit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th edition (1993年10月25日) * 奧託·馮·俾斯麥: remark, 1867年8月11日 * Dickerson: Mark O. & Flanagan; Thomas, 1990 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 Politics: A Conceptual Approach, 3rd edition * Gompers: Samuel; "Men of Labor! Be Up and Doing," editorial, American Federationist, 1906年5月, 第319頁 * 吉曼·基爾: Sexual Politics * 馬克斯·韋伯: 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New York, Bedminster Press, 1968年 * 馬克斯·韋伯: Online ebook of Politics as a Vocation * 毛澤東: Lecture, 1938年5月; "On Protracted War," Selected Works, 第2版, 1965年 ==研究書目== *鄭宇碩、羅金義編:《政治學新論:西方學理與中華經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 *王紹光:〈“接軌”還是“拿來”——政治學本土化的思考〉。 == 外部連結 == * 新政治學,復旦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 中國政治學網 - 華中師範大學主辦 * 中國政治學網 -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主辦 Category:政治
法學
法學(jurisprudence、legal theory),法律學、法律科學,是社會科學中的1門學科,研究法律此一特定社會現象、其本質與規律。所有的秩序都可以說是種「法律」,如自然規律、倫常、邏輯法則、美學,而法學就是研究法律的法則。雖然許多法學家,如、,認定法學沒有學術性質,然而法學演進至今仍包含有法律哲學、法律史學、法律科學等3大部門。此外,又因為研究物件都是社會上的現象,因此法學、政治學、經濟學、財政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社會科學有相當程度的密切關連。法學思想最早淵源於東周時期的法家哲學思想,如管子主張:「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法學”一詞最早見之於南齊孔稚珪《請置律學助教表》“尋古之名流,多有法學”。不過,其含義不同於近代之“法學”。在歐美地區的傳統中,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對法學一詞的定義是:「人事、神事的概念,正義、非正義之學」,荷蘭法學家格勞秀斯認為法學是人類研究遵從正義而生活的學科。文藝復興時期,法學於大學中備受重視,為當時學術界最具地位的科系之一,與醫學、神學三足鼎立。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先有習俗,然後由倫理分離出道德,最後才有法律,但是相對於習俗、道德,法律具有固定以及強制的特性,也包含人民生活中現實可行的權力,企圖解釋理想世界的應然法則。 ==字源== 法學()從古代拉丁語中的Juris prudentia演變而來,原意是法律的研究、知識或學問,其中juris是jus的所有格,意思是法律的;prudentia是慎重,亦即考慮周到、先見、細心,特別是在實際行事中運用高明判斷之意。在美國語境中,法學通常指稱法律哲學,主要有四大研究面向,首要是尋求分析、解釋、釐清與批判法律本體,第二種在於比較法律以及其他種學問如文學、經濟、宗教、社會科學的內容,第三為解析法律特定主題的歷史、道德或文化背景,最後則是專注於回答「法律為何?」、「法官如何公正判決?」等抽象問題。 在中國從西周開始,就有完整行政制度,而周禮一書,可謂集公法與私法之大成,也是實體法與程式法的總匯,而且學術上百家爭鳴,思想自由發達,從管仲開始,包含商鞅、申不害、尹文、慎到、韓非等人,後人稱之為法家,多因重法而使得其國昌盛。法學一詞,在先秦時被稱為刑名之學,自漢代開始有律學的名稱,到唐代則是中國法學的成熟時期,先後有武德律、貞觀律、永徽律及開元律等法典,而《四庫提要》對《唐律疏議》的說明提到:「論者謂唐律一準乎禮,以為出入得古今之平。」可以說是中華傳統中對於法律研究的清楚標準,也就是法古字「灋」在《說文》中的解釋:「刑也。平之如水,故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故從廌從去。」 ==法的概念== 人的行為中都有某種應然的法則,而規範人類意志和行為的倫理法則可以區分為道德、習俗以及法律。前述法律是三者之中唯一具有下列四項特性的法則,外在關心取向、外在判斷方式、外在目的主體以及外在效力來源。也就是說,法律關心行為所產生的結果而不是內心的意圖,只要行為符合法律條文就屬於合法行為,而法律領域中有相對權利義務的主體,並且有立法者與仲裁者。德國著名法學家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認為,法律具有三大價值:公共利益、法明確性以及正義,然而因為人的不完美這三大價值並不總是和諧共存於每部法律之中。 從道德、習俗、法律、國家、科學、藝術和宗教這些文化內容中,依照不同的學派曾有三大體系來討論法律的目的,造就法治國家、文化國家、以及威權國家等不同型態的法律內容。首先是十八世紀末,康德、席勒、洪博特等人認為自由的倫理人格是最高的價值,而藝術和科學只是人格教養的工具,法律和國家只是它的保護機制,於是法律僅僅具有個人主義倫理的從屬價值,而沒有自身的價值,這就是法治國家中普遍認為法律只是理性目的的技術性規範。在威權國家中,多以為民族國家、權力及其成長是人世間最高的使命,國家賦予所有個人道德的內容,所有文化成果都是為國家服務,如黑格爾、海因裡希·馮·特雷奇克這些理論家都把國家視為一個整體,人類就是肢體,而肢體是為了整體而存在,法律具有超乎個人的自身價值。最後是文化國家,如斐迪南·滕尼斯在《社會與社群》中描述,生命的最高使命不在於個人或集體的人格上,而在創造和遺留下來的成就以及成就的總和,也就是文化,而國家的最高使命也在於保護這些文化工作。 ==憲法與國家== 法律的制訂不僅由有組織的族群或國家的成文法,也可以從沒有組織的社群中凝聚習慣而成,然而國家不僅是法律的主要來源,它同時也是法律的產物:國家的立憲及其在法理上的地位,是從憲法和相關法律演繹得到的。也就是說,國家預設了憲法,而憲法又以國家為前提。事實上,國家與憲法是一體兩面,就像有機物和它的組織很難彼此分離。立憲思想見於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的三權分立說,他主張如果國家不想由法治淪為專制,則國家的三種權力就不能完全落到同一個國家機關手中,也就是人民參與立法、行政必須合法、司法必須獨立。因此立憲國家所奠立的自由,除了人民參與國家事務的積極面外,還有國家保證不能觸犯個人自由的消極面。 警察國家不知道國家權力的界限,他們不僅是要保護人民免於他人的侵犯,還要免於自身無知的危害,因而犧牲人民的自由以保障其福祉。但當立憲國家默默地不再過問某些領域的事務時,便打破這種監護制度,這些領域是1789年的《人權宣言》後在憲法或其他法律中明白宣示不可侵犯的權利,如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個人自由、居住和通訊隱私不受侵犯、信仰和文化自由、學術及理論自由、集會結社自由、出版自由、就業自由、遷徙自由等。形式上,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效力優於普通法律,其他一般法律均須根據憲法而制訂,不得與憲法抵觸,否則即失其效力。 ==經濟法與國家== 古典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法的本質是為了確保市民對經濟活動有自由放任的權利,特別堅持所有權自由、契約自由與人格平等之法律基本原理,法律主要內容是要求國家權利給予人民最大的經濟活動自由,並藉由市場自動調節機制,即所謂「看不見的手」,用以形成整體市場合理的經濟秩序,因此國家對經濟活動的介入實際上是採消極的態度。從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立法者不再只將經濟關係視為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公平補償,而主要以經濟共同利益、生產及節約的觀念來規範管理,所以經濟法應運而生,這是傳統上公法與私法之間的第三類法律領域,在中華民國境內以消費者保護法與公平交易法為代表,當國家不再只維護純粹私法上的自由競爭,而是試圖以法律規範掌握社會學意義下的運作法則,轉而以「國家的手」來確保整體市場合理的經濟秩序與實現均衡的經濟迴圈。 ==犯罪與刑罰== 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存在著犯罪,剛開始還沒有法律觀念,對於犯罪行為時常訴諸武力以求自立救助,而形成「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復仇制度,此即刑罰的原始型態。在法治國家以及專制國家中,刑法仍多以權威思想為建構方向,以報復和威嚇主義為思路,使得罪行明確對應於應處之刑罰,同時演扮演著維護法律安定性的角色,以對抗統治者濫用權威。隨著自由主義和國家主義的思想轉變成社會主義的人民國家時,社會保護與教育防範之刑法目的取代了上述傳統,即使是以社會教育保護刑法為訴求的刑事政策,也有司法信賴危機的疑慮。而今日的爭論已不再是何者優先,而是刑事司法中之權利保障以及提高法官的裁量空間,以及在於舊式狹義的法治國家或福利文化國家間的抉擇。 然而,刑罰的問題還涉及刑法本身的根源。刑罰意味著故意對人施惡,任何人想使用刑罰就必須明白自己被託付更高層次的重任。每個犯罪行為都是兩個因素下的產物:個人性格和環境狀況。依據犯罪行為的主要動機可將犯罪行為人分成兩大類:機會犯人以及常習犯人。機會犯人的行為是由外在刺激或誘因所引起的,不具長期犯罪的傾向;常習犯人則想要犯罪,或基於習慣、天性而具有犯罪的本性。對於後者,經驗顯示很多都會辜負教育者的努力並再度犯罪,因此刑罰只能將他們除掉、永久或是長時間隔離,以確保社會安全。對於機會犯人則應表達明確訓斥,用以警告他們。因此,根據犯罪者分成三類,也可將刑罰目的分成三類:刑罰要警告時機犯罪者,要改善能改過的性格犯罪者,以及隔絕無可救藥的性格犯罪者。相對於一般教育,青少年罪犯應該要以教養為主。 == 法學與其他領域 == 現代的法學是指研究法律的科學,但是關於法學與科學的關係有不同的看法,這主要涉及價值論的研究是不是科學的問題。近代德國人把人文、社會科學提高到與自然科學對等的地位的,柏林洪堡大學以來的現代大學推動了社會科學的發展。法學被理解為科學與這一背景有關。法學以價值論為主要核心內容,如同丹麥法學家所說:「正義...不能作為法治的量尺,或法律的終極標準,主張某法不正義只不過是一種有害的情緒性字眼。」實質上,法學的核心僅僅是思維上的中心,而不是說法學的本體是價值的,法學最大的特點是要論證實踐中如何體現價值(或者說怎麼證實價值已經實現),這一論證形成了所有的法學部門分支。法學價值是否實現或者怎麼實現的論證,是經驗性的,可驗證的,因而是科學的。在價值推導方面,法律也要公理理論。法學是不是科學,最容易提出疑問的是法理學,法理學是處在價值核心部位,但這也只是某種法理學。法理學的形而上,可以藐視科學,但是法理學的形而下(解答部門法)必須訴諸綜合分析,價值只是要素之一。法學無法具備「客觀可驗證」的這項科學特質,法學研究或法律思考的結論,只能做到「互為主觀」。法學肯定法律對於社會的規範和調整。 除此之外,法學也與政治學有密切關連,法學研究法律為主要內容,而法律往往反映國家政治的措施。政治的型態與體制,常以法律具體表現。政治學以研究國家為主要物件,並認為國家是一個法人,具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與法學上認定自然人和法人有權利義務的概念完全相同。因此,法學與政治學有不可分離、互為表裡的關係。 == 法學分類 == 法學如何分類依各學者不同,有以研究範圍廣狹為區別標準,分為一般法學與特別法學兩種,一般法學研究關於法學的全體概念,例如法學緒論、法學通論、法學概要,特別法學研究關於特種法律現象的學問,例如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行政法學、商法學、國際法學等。也有以研究內容作為區分標準,分為法律哲學、法律史學與法律科學三種,法律哲學是研究法律的原理原則,探求法律的終極理想及其實用價值,各大學之法律科系,多設有法理學一科來探討法律哲學的範疇。法律史學,又稱為法律沿革學,主要研究法律的變遷過程及未來趨勢,現在法律科系多有法學史、法律學史或法制史等類學科,變屬於法律史學範疇。法律科學探討國家現行法律的共同原理原則,以及各種法律的概念、內容及適用範圍,其中又可分門別類研習,如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與其他各種法律研究。 * 理論法學 ** 法理學 ** 法律哲學 ** 法律邏輯學 ** 法律社會學 ** 立法學 ** 法律心理學 ** 法律教育學 ** 法律史學 *** 法制史 *** 法律思想史 ** 法律解釋學 ** 比較法學 ** 外國法學 * 部門法學 ** 憲法學 ** 行政法學 ** 民事法學 *** 民法學 *** 經濟法學 *** 勞動法學 *** 環境法學 *** 婚姻法學 *** 智慧財產權法學 *** 金融法學 * 訴訟法學 ** 民事訴訟法學 ** 行政訴訟法學 ** 刑事訴訟法學 ** 軍事審判法學 * 刑事法學 ** 刑法學 ** 軍刑法學 ** 法醫學 ** 刑罰學 ** 司法鑑定學 ** 刑事偵查學 ** 監獄行刑法學 ** 安全法學 ** 跨國訴訟法學 * 國際法學 ** 國際公法學 ** 國際民事訴訟法學 ** 涉外法律學 ** 國際私法學 ** 國際經濟法學 ** 國際刑法學 ** 國際環境法學 ** 國際智慧財產權法學 * 國內法學 ** 訴訟程式法學 * 邊緣學科 ** 法律資訊學 ** 法律經濟學 ** 科技法學 ** 警察法學 ** 司法科學 ** 刑事鑑識學 ** 法醫學科 ** 臨床法醫學 ** 牙科法醫學 ** 法醫生物學 ** 法醫病理解剖學 ** 法醫毒物學 ** 法醫精神病學 ** 偵查法學 ** 鑑識法學 ** 犯罪學 ** 法律統計學 ** 犯罪偵查學 ** 證據學 *** 刑事證據學 *** 民事證據學 *** 行政證據學 ** 法律系統工程學 * 交叉學科 ** 網路法學 ** 新聞法學 ** 交叉法學科專題 == 法律教育 == 法律教育以傳授法律知識、法學知識體系和培養法律職業為目的的教育制度和途徑。現代法律教育一般分為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培訓兩個基本部分。 === 法學教育 === 法學教育之目的係在法學範疇上的知識培育,範圍包括各種法學理論及術科。有些人將法學教育分為法學本科教育和法學研究生教育,前者係指法學方面的第一學歷(法學士和法律博士),後者則為供法學本科畢業後繼續進修的法學教育,如法學碩士及法學博士。惟有些人則認為法律博士雖為法學方面的第一學歷,但卻是一個研究生學歷,因此認為分類應以基礎法學教育和進階法學教育為名。 === 法律職業培訓 === 法律職業培訓分為兩大類: * 資格前培訓,即向未取得法律業專業資格(如律師資格、檢察官資格等)的人,為取得法律頁專業資格而提供的教育,其目的是協助其取得資格及提供職業知識教育。例如香港的法律專業證書、英國的法律專業共同試和法律實踐課程等。 * 資格後培訓,即為已取得法律業專業資格者提供持續進修教育,其目的係為從業者不斷更新其專業知識。例如香港的執業律師便須要按持續專業進修的要求定期進修。 ==各地法律教育== ===中國大陸=== 清朝滅亡後,在民國初年,各式大學紛紛建立起來,當中包括不少法學院。其中,國立的法學院仍以前身為京師大學堂法律學門的北京大學法律系最為著名,而私立的法學院則以東吳大學法學院和朝陽大學朝陽大學法學院最為著名,有「南東吳、北朝陽」之美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的教育界經歷多種變遷,法學院以「五院四系」最為著名,分別為:北京政法學院、西南政法學院、華東政法學院、西北政法學院、中南政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律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武漢大學法律系、吉林大學法律系。然而,現時「五院」均已成為政法大學,「四系」亦已成為法學院。 由於中國古代學生在仕官的晉身途徑中並不要求對法律的知識,因此中國古時對法律教育並不非常重視。及至清末科舉制度被取消以後,在沈家本主持的法律改革下,投身京師大學堂成為入仕的最理想途徑,加上為法律改革所帶來的機會,京師大學堂法律學門遂成為最多學生爭相入讀的學校之一。及至現在,中國的法學教育機構數量龐大,單就中國而言,至2008年11月已有634所法學院系,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法學學生和法學教師的人數分別增加了100倍和10倍。法學院系30年增百倍 法學畢業生就業率文科最低  (新華網:2009年3月10日) ===臺灣=== 目前臺灣較具代表性的法學院: *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 * 政治大學法學院 * 臺北大學法律學院 * 東吳大學法學院 * 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院 * 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暨研究所 * 中正大學法學院 * 中興大學法政學院 * 高雄大學法學院 * 東海大學法律學院 *世新大學法律學院 僅有研究所而乏大學部的法學院所: * 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 *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 在臺灣,大學院校法律有關系所畢業者,具參加司法官(法官、檢察官)、律師考試的資格,因此法律學系成為三個類組中較熱門的科系之一,在各大學第一類組的科系裡(包括政治人文藝術設計、商管會計、其他社會科學等相關學科)錄取分數往往是最高的。近年前臺灣曾考慮修法比照國外,將參加司法官(法官、檢察官)考試的應試資格提高到必須具備法律專業研究所畢業才得以報考,若假以實施勢必影響高中升大學法律有關學系錄取的分數,至今仍未更動。 ===香港=== 在香港,於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學院、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等三所大學均有開辦法律教育。 ===澳門=== 在澳門,於澳門大學法學院、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二所大學有開辦法律教育。 ===美國=== 美國的法學院提供三種學位的法學教育:法律博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法律博士是美國法學教育的核心,既培養法律實踐者亦培養法律研究者,幾乎美國所有的律師、法官、法學院教授都是"法律"博士畢業。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 * == 參見 == * 法學院 * 法學家 * 法學士 * 法學博士 * 法學期刊列表 == 外部連結 ==
社會學
社會學()起源於19世紀末期,是一門研究社會的學科。社會學使用各種研究方法進行實證調查和批判分析,以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社會行動或社會關係的知識體系,並會運用這些知識,以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深入社會與公眾進行對話與溝通、將人類從不平等及壓迫的物質條件下解放出來,等等為目標。 社會學的研究範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社會學層級的機構或人際互動,至宏觀社會學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社會學的本體有社會中的個人、社會結構、社會變遷、社會問題和社會控制,因此社會學通常跟財政學、經濟學、法律學、政治學、人類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社會學在研究題材上或研究法則上均有相當的廣泛性,其傳統研究物件包括了社會階層、社會階級、社會流動、社會宗教、社會法律、越軌行為等,而採取的模式則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由於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都是由社會結構、個體機構的影響下塑造而成,所以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學進一步擴大其研究重點至其他相關科目,例如衛生、醫療、藥理、護理、軍事或民事、刑事制度、網際網路等,甚至是例如科學知識發展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一類的課題。另一方面,社會科學方法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泛。在20世紀中葉以來多樣化的語言、文化轉變也同時產生了更多更具詮釋性、哲學性的社會研究模式。然而,自20世紀末起的科技浪潮,也為社會學帶來了嶄新的數學化計算分析技術,例如個體為本模型和社交網路。 因其興起的歷史背景,社會學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份放在現代性社會中的各種生活實態,或是當代社會如何形成演進以至今日的過程,不但注重描述現況,也不忽略社會變遷。社會學的研究物件範圍廣泛,小到幾個人面對面的日常互動,大到全球化的社會趨勢及潮流。家庭、各式各樣的組織、企業工廠等經濟體、城市、市場、政黨、國家、文化、媒體等都是社會學研究的物件,而這些研究物件的共通點是一些具有社會性的社會事實。雖然「社會性」的定義在不同學派之間仍有爭執,但社會事實外在於個人,且對個人的行為跟認知有影響,這一點是大致上為社會學者所共同接受的。 == 概觀 == 在19世紀初期,孔德認為過去神學及崇尚武力的社會慢慢消失,以理性、科學、工業為主的年代正在抬頭,兩者之間的衝突正是社會動盪的源頭。在社會制度轉變的時期,這種過渡性的衝突及混亂是無可避免。在舊制度消失前,人們無法體驗新制度,往往需要多次社會轉變才能改組社會邱澤奇,《社會學是什麼》,天地圖書,ISBN 978-988-201-450-3。社會學就是針對社會改組的問題(現代性)而發展成為一門社會科學。塗爾幹學派的社會學家不但希望瞭解什麼使得社會團體聚集起來,更希望瞭解社會瓦解的發展過程,從而作出“糾正”。糾正的觀念並不暗示社會學家預設一個「正確社會」的模板。塗爾幹本人都不認為有一個終極的、完美的社會可以參考。簡單來說,當一群人互動形成一個穩定的參考架構,執行良久,對他們來說就是「常態」。當社會制度問題積累下來,此一穩定狀態被打破,形成混亂,即上述所謂「瓦解」時,就形成病態。因此塗爾幹認為,社會學家職責在於找出一個社會的「日常常態」,如此才能確定出「病態」的判斷標準。社會學家需要不斷觀察與分析,不是找出模板,宣稱終極事實就結束。 相反地,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學家並不探索對糾正社會的方法。因為他們認為對社會病疾提出的糾正方案,往往是以一個小群體的觀念強加到絕大多數人的身上,這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使問題加重。20世紀初,如霍克海默與阿多諾等人,受到上一代如韋伯與齊美爾學說影響,加之參考馬克思理論,針對現代社會與資本主義制度產生悲觀看法,其中尤其看到社會雖然高度分工,卻也產生生活的分裂化。尤其是在藝術文化領域,大量複製技術的出現,造成藝術精神的喪失。法蘭克福第二代哈伯瑪斯繼承上述觀點,並參照美國結構功能主義與符號互動論、歐陸的現象學等,提出溝通行動論,與第一代悲觀觀點不同,認為必須致力建構一個可溝通的社會,才是悲觀現代性的出路。而上述的觀念,類似社會衝突論,知名人士如達倫道夫,也是以馬克思對社會階級分析為主,認為社會有掌握資源的階級,以及受統治的階級,惟不同的是,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握有生產工具,無產階級因無工具而受宰制,需要反抗革命,觀點較屬於政治經濟學,但衝突論者,結合韋伯對階層──加入社會地位等角度,認為社會不平等,源自多方面,不只經濟不平等。 今天,社會學家對社會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的從宏觀結構到微觀行為的研究,包括對種族、民族、階級和性別,到細如家庭結構個人社會關係模式的研究。社會學系分成更多更細的研究方向,包括像犯罪和離婚,在微觀方面例如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些社會學家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從數量上來描述一個社會總體結構,以此來研究可以預見社會變遷和人們對社會變遷反應的定量模型。這種由拉扎斯費爾德倡導的研究方法,現在是社會學研究中的兩個主要方法論之一。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另外一個主要流派是定性研究,包括歷史社會學、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專題小組討論等收集資料的方法,以及基於紮根理論、內容分析等定性資料的分析及歸納方法。從事定性分析的社會學家相信,這是一種更好的方法,因為這可以加強理解“離散”性的社會和獨特性的人文。這種方法從不尋求有一致觀點,但卻可以互相欣賞各自所採取的獨特方式並互相借鑑。主流的觀點認為,定量和定性這兩種研究方式是互補的,而不是矛盾的。塗爾幹與韋伯都強調兩者的重要性──亦即從主觀(質化)與客觀(量化)交錯研究,到後來的象徵互動派大師布魯默相當強調質化的影響力。 == 社會學的角度 == 社會學的角度就是讓我們透過社會學看事物的方法去認識自己及分析社會。其中兩種比較著名的社會學角度就是「社會學的想像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及「破解謎思」(Debunking)。 「社會學的想像力」由賴特·米爾斯所創,其主要意思是指我們可以透過「社會學的想像力」去了解社會。 至於「破解謎思」是彼得·柏格的概念。他指出了「社會學的意識中是存在著一種揭穿真相、破解謎思的動機」。這句話指出了社會學家是關注所有的人類活動,但他們關注的層面並不是一般人所關注的事實之表面,而是以一個質疑的心態去思考及破解一件事情的謎思。 == 歷史 == === 起源 === 人類對社會變化發展的整體研究源遠流長,社會學的邏輯和理念早在其形成學科基礎之前就已經出現。對社會的分析和研究基本上是源於西方文化、哲學思想的長年累積,並至少在早於柏拉圖時代之前產生。而更加正規的社會統計調查的起源更可以追溯到至少早在1086年的“末日審判書”。另一方面,在中世紀的伊斯蘭社會也有早期社會學的蹤影,不少研究均指出歷史上第一位社會學家,是一位十四世紀來自北非的阿拉伯學者——伊本·赫勒敦,其最著名的著作《歷史緒論》首次介紹了有關社會凝聚力和社會衝突議題的社會科學理論H. Mowlana (2001). "Information in the Arab World", Cooperation South Journal 1.Dr. S. W. Akhtar (1997). "The Islamic Concept of Knowledge", Al-Tawhid: A Quarterly Journal of Islamic Thought & Culture 12 (3).Amber Haque (2004), "Psychology from Islamic Perspective: Contributions of Early Muslim Scholars and Challenges to Contemporary Muslim Psychologists",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43 (4): 357–377 [375].。到了十七世紀,以笛卡兒為代表的理性主義者即注意到科學擁有發現真理的能力,而開始嘗試運用科學方法來研究社會現象。 社會學一詞的英語“sociology”(或“sociologie”),是由拉丁語“socius”(同伴)、“-ology”(研究),和希臘語“λόγος”(即“lógos”,意指字詞、知識)組合而成,這個名稱最早由法國散文家埃馬紐埃爾-約瑟夫·西哀士(1748年—1836年)在一份當時未公開的手稿中創造Des Manuscrits de Sieyès. 1773–1799, Volumes I and II, published by Christine Fauré, Jacques Guilhaumou, Jacques Vallier et Françoise Weil, Paris, Champion, 1999 and 2007See also Christine Fauré and Jacques Guilhaumou, Sieyès et le non-dit de la sociologie: du mot à la chose, in Revue d'histoire des sciences humaines, Numéro 15, novembre 2006: Naissances de la science sociale.。至1838年,法國科學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1798年—1857年)正式確立了“社會學”一詞。孔德在初期曾使用“社會物理學”(social physics)一詞,但後來被別人挪用,其中包括著名的比利時統計學家朗伯·阿道夫·雅克·凱特勒。孔德寄望透過對社會領域整體的科學認識,而令歷史學、心理學和經濟學形成一體化,社會學正式由此而生。 === 社會轉型的產物 === 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確立於十九世紀中葉,其出現並非歷史的偶然,而是與劇烈的社會變遷引起的社會執行狀態失調有著密切的關係。自十八世紀末開始,先後發生了兩次來自歐洲的大革命,第一次是以1789年法國大革命為標誌的政治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從英國開始、一直擴充套件到歐洲和美國的工業革命,這兩件重大事件使西方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轉型。資本主義確立後,一方面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令社會的經濟基礎、思想觀念和政治制度都發生重大變化;另一方面,社會執行也暴露出許多不協調因素,如週期性經濟危機、失業、犯罪等。對於這些問題,傳統方法和原有科學體系無法作出滿意的解釋和回答,於是社會學作為一門不同於其他社會科學的獨立新學科便應運而生。 孔恩德所身處的年代適逢法國大革命之後的持續動盪,他認為社會上的各種弊病和問題可以透過社會學實證主義消除,這是在其著作《實證哲學教程》、《實證主義概論》(A General View of Positivism)中明確提出的一個認識論模式。他相信在人類知識發展“三階段律”(Law of three stages)中,在繼神學階段和形而上學階段(或稱玄學階段)之後,實證階段將佔據最終的位置,也是他最重視的部分。孔德認為過去神學主導及崇尚武力的社會會慢慢消失,以理性、科學、工業為主的年代正在抬頭,兩者之間的衝突正是社會動盪的源頭。在社會制度轉變的時期,這種過渡性的衝突及混亂是無可避免的。在舊制度消失前,人們無法體驗新制度,往往需要多次社會轉變才能改組社會。社會學就是針對社會改組問題(現代性)而發展成為一門社會科學,它在社會轉型中產生,以解決社會執行和發展中的不協調因素,以尋求社會良性執行和協調發展的規律為內容,並且將這條主線貫穿於整個社會學發展歷史。 總體而言,1830年代到19世紀末葉普遍被視為西方社會學的創立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學特點是:(一)與哲學關係密切;(二)受實證主義思潮影響極大;(三)創立社會學的目的在於維護協調現存的社會關係。此時期以孔德和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為主要代表。孔德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秩序和社會進步的科學。整個社會和自然界是建立在協調一致的基礎之上,這就是社會秩序;社會變遷中舊的社會秩序被新的社會秩序所取代,成為社會進步。斯賓塞則把社會變遷論運用於社會學研究,他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體,社會進化和生物進化遵循著同一條規律,具有人類社會等同有機生物的含義,因此他的理論被稱為社會有機論。1874年,斯賓塞編寫了歷史上首本以社會學為名的書籍——《社會學研究》(The Study of Sociology)。 當時孔德和馬克思雙方均提出在歐洲實現工業化和世俗化之後,發展一種科學上合理的社會制度,但同時馬克思又否定了以孔德為首的社會學實證主義。在孔德提出社會學構想的同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已經形成了新的唯物主義歷史觀。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是以勞動為中介的,他從經濟學上分析了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度下,人的勞動本性異化的表現,提出了勞動的解放將標誌著人性的復歸和社會的人性化,從而使對資本主義的經濟學批判轉入到在社會學上關於資本主義對人限定的地位的批判。馬克思唯物史觀社會學的產生,使社會學在本質上變成為批判的、革命的科學,與孔德強調秩序、均衡,目的在於維護和改良現存制度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形成鮮明的對立。這也是馬克思本人一直拒絕把自己的社會理論稱為“社會學”的基本原因,直至二十世紀初列寧才明確把馬克思的社會理論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使之為早期社會學的重要支柱之一。二十世紀著名哲學家以賽亞·伯林也認為,馬克思可以被視為“真正的現代社會學之父”。 === 形成學術學科 === 十九世紀末期開始,社會學開始蓬勃發展,歸功於法國社會學家愛米爾·涂爾幹出版大量社會學研究專著,為社會學的規範化和科學化奠定堅實基礎,併為確立社會學的學科地位作出重大貢獻。他一生致力推動社會學發展,將源自孔德的實證主義發展成實際社會研究的基礎。1895年,涂爾幹在法國波爾多大學創立歐洲首個社會學系,並出版影響後世的重要著作《社會學方法的規則》,為社會學確立有別於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的獨立研究物件,即社會事實。涂爾幹認為,一切社會的觀念都具有無形的強制力,塑造人們的意識。人類大多數的意向不是個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導、薰陶和壓迫下形成的。社會事實無法用生理學、心理學或其他研究個體的方法來解釋,而必須用社會學的方法、觀點解釋。至1896年,涂爾幹又創辦《社會學年鑒》(L'Année Sociologique)期刊,以刊登、傳播他與學生的研究成果。在1897年出版的《自殺論》中,他以羅馬天主教教徒和新教教徒人口自殺率的差異為例,引證社會學角度和心理學、哲學角度在分析社會事實上的區別,另外此著作也進一步發展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對涂爾幹來說,社會學可以被形容為: 踏入20世紀,社會學的學術地位迅速提高,歐洲各地的大學相繼成立社會學部。英國第一個社會學系在1904年建立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這裡也是英國社會學雜誌的創刊地。1907年起,英國第一位社會學教授倫納德·特里勞尼·霍布豪斯開始在倫敦大學擔任社會學講師。1909年,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和馬克斯·韋伯共同成立,隨後,韋伯又在1919年於德國慕尼黑大學設立德國首個社會學系,並首次提出了反實證主義社會學的理念。在1920年于波蘭創立波蘭首個社會學系。1923年,法蘭克福大學設立了社會研究院(Inst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 與此同時,美國在社會學方面也有長足的發展。美國社會學家威廉·格雷厄姆·薩姆納於1875年在耶魯大學開始教授名為“社會學”的課程。1890年2月,法蘭克·威爾森·布萊克默(Frank Wilson Blackmar)在美國堪薩斯大學設立“社會學元素”(Elements of Sociology)課程,並延續至今。1892年,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阿爾比昂·伍德伯裡·斯莫爾(Albion Woodbury Small),在芝加哥大學創立社會學系。社會心理學始創者之一的喬治·賀伯特·米德,於密歇根大學任教時遇到查理斯·霍頓·庫利和約翰·杜威;米德和杜威兩人在1894年轉往芝加哥大學任教,這使得社會心理學、象徵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或稱符號相互作用論)獲得極大的發展。1895年,阿爾比昂·W·斯莫爾創辦美國首份社會學學術期刊——美國社會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05年,美國社會學協會(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ASA)成立,併成為現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學家學會。深受涂爾幹和馬克斯·韋伯思想所影響的美國社會學者塔爾科特·帕森斯Camic, Charles. 1992. "Reputation and Predecessor Selection: Parsons and the Institutionalis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57, No. 4 (Aug., 1992), pp. 421-445,一生致力推動社會學的專業化以及在美國的發展。受地理和歷史因素影響,相比起歐洲的經歷,美國社會學的發展在歷史上較少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這個文化傳統一直延續至今,而美國社會學更著重統計學上的研究方式。 在中國,上海滬江大學於1913年創立中國大學第一個社會學系(該系在1952年併入華東師範大學),開設包括人類學、理論與應用社會學、社會調查與社會問題以及公民學在內的諸多課程,之後在1917年設立的滬東公社則是中國第一個大學社會學實驗基地,被視為中國社會工作服務的前身。 第一次關於社會學的國際合作發生於1893年。法國政府國會核數師創刊國際社會學雜誌(Revue Internationale de Sociologie)並擔當其主編,隨後又成立“國際社會學圖書館”(Bibliothèque Sociologique Internationale)、“巴黎社會學學會”(Société de Sociologie de Paris)、“國際社會學研究所”(Institut International de Sociologie ),其中國際社會學研究所後來與創立於1949年的國際社會學協會合並。 總體而言,社會學形成學術規模的成長期大約處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社會學的發展歷程可以被看作為對例如工業化、城市化、世俗化等現代性問題的積極回應,或是對社會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的理解和反思。在社會學創始初期這段時期期間,社會學領域在歐洲大陸佔據主導地位,並與英國的人類學和統計學遵循著類似的發展軌跡、舉頭並進;但踏入二十世紀以後情況開始逆轉,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家活躍在所謂的“盎格魯勢力範圍”(Anglosphere),即以英語為主的地區。與此同時,社會學確立自己的研究範圍和方法,獨立的學科體系基本形成,而研究範圍越來越具體化和專門化。很少早期的社會學家會限定於特定、狹隘的研究主題,例如經濟學、法學、心理學、哲學等理論相關領域也是其關注範圍。自社會學在十八世紀奠基以來,社會學的認識論、方法、研究架構等一直經歷著擴充套件和分歧,形成百家爭鳴的情況。 這一時期形成了以埃米爾·涂爾幹為代表的實證主義路線,以馬克斯·韋伯為代表的反實證主義路線和以美國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社會調查的傳統的社會學研究局面。涂爾幹的社會學理論以社會關係和社會團結為主線展開,堅持社會唯實論和社會整體觀,主張在社會整體層次上進行實證性研究。同時他還對社會反常現象和社會偏離行為產生興趣。韋伯則是傾向於個體主義,即主張對特定的社會行動和社會現象背後的個人動機及隱藏的秘密進行解釋。他試圖驗證任何社會現象背後都有一種無形的、精神的力量在支撐。 === 當代社會學 === 當代社會學的發展時期大致從20世紀40年代至今。這一時期的特點是: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社會學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其重心從歐洲轉移到美國 * 理論多元化,學派林立,觀點分歧 * 分科化,社會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滲透加強,分科社會學種類增多 * 方法科學化,計算機的廣泛運用,大大加快了資料處理速度,使社會學的研究更準確、快速、規範 == 社會學理論 == 社會學理論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儘管存在著缺乏完整的理論構架和很多彼此矛盾的方面,但已經成為成熟豐富且脈絡清晰的理論體系,其中很多理論都有著鮮明的實踐指向並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了有益的作用。也有很多理論雖然現在還很抽象概要,但也不乏啟發性的地方。依照發展程度和時間順序,社會學理論一般分作古典社會學理論、現代社會學理論和當代社會學理論。 古典社會學理論很大程度上是一些著名社會學家的理論,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社會學理論還缺乏完備的理論流派,單個社會學家的理論就能代表這一流派的特徵。所以,人們在闡述這一階段的理論的時候,多是介紹某幾個社會學家的理論成果。不過這樣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單個社會學家理論成果對整個理論體系的代表在一些情況下過於勉強。所以,透過對其特徵的歸類和總結,將其歸納為以下四個理論框架。這樣一來在對這一時期的理論有較為明晰的認識之後,又能與下一階段的流派分類銜接。但要對各個理論有深入的瞭解,還是要回到這些社會學家身上。 *結構功能主義,研究社會結構如何構造,以滿足由一個至高共享的規範體系所限定的各項功能的要求,和社會結構中各部分的功能和影響。社會被看做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人被看作是社會整體的一部分,是宗教和文化的遵奉者,沒有社會和道德方面的支援就難以生存。涂爾幹的社會團結和社會分工論、斯賓塞社會進化論在這個領域的建樹都尤為突出。 *衝突論,也稱批判理論,透過對社會物質發展的考察,對照人類社會的演進,探析出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絡,從而得出人和社會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是具體歷史社會情境中的產物,並被其所在的社會經濟和歷史方面的定位任意擺佈、操縱和扭曲,使他們真實的自我發生畸變,進而產生持續的矛盾衝突體,反過來這樣的衝突又推動著社會的發展。馬克思的批判結構主義是這一方面的集大成者。 *交換理論,建立在個體功利主義的基礎上,透過對個人利益的計算和實現手段的考察來解釋人的行為,社會現象被還原為始終處於理性利益計算之中的個人。霍曼斯的行為主義交換論,布勞的結構交換論和艾默森的社會交換網路分析都對理解這一理論正規化有很大裨益。 *建構理論,將人看作是能動的社會建構者,人有資格,也有能力積極主動地創造或建構著社會,而人類的理性始終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他將社會行為的理解置於對個人和主體間的意義和動機的理解。韋伯的理解社會學,齊美爾的形式社會學以及隨後一系列學者構建的符號互動論,雖然看上去彼此差異很大,但質性方法論和對能動性的承認將其聯絡到了一起。 經過古典階段的積澱,社會學理論擺脫了對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依賴,真正走上了特色鮮明的學科發展之路。現代社會學理論在取得重大發展的同時,其中的古典社會學理論影子依然清晰可見,這也說明二者的延續性和承襲性。事實上,現代與古典的階段劃分並非是界限分明的,二者除代表性人物和理論流派之外,都存在不少的交集。社會學理論在古典時期的四個理論框架,在此有不斷的豐富和發展,隨著特徵差異增大,這些流派又不斷分化,形成新的框架體系。 社會學理論當中常常用一些抽象和甚至複雜理論框架來解釋和分析社會樣式和宏觀社會結構。社會學理論總跟經典的學科有一個令人不安的關係,就是大部分的重要社會學家從未擔任大學職務。現今社會理論被認為社會學分支,涉足多個科學區域譬如人類學、經濟、神學、歷史等等。第一種社會理論幾乎跟社會學同時誕生。社會學之父——孔德創立第一社會理論——社會演化理論。在19世紀,三大社會理論分別是社會進化論、社會週期論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雖然它們現在被認為是過時,但是它們卻產生了新理論,像社會積澱論、新進化論、現代化的社會生物學、後工業化的社會理論及多邊理論。跟實驗性的自然科學不同,社會理論家很少使用自然科學方法及其他事證方式來證明論點。反而,他們面對非常大型的社會走勢時候都使用一些假說。可是,這些假說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證明。這正是反對者所批評的重點。對於解構主義者及後現代主義者,他們更質疑所有的研究及方法都是錯誤地承襲下來,很多時候,社會理論被認定為不可證明的。實際上,社會實踐是檢驗社會學說的唯一標準。社會學說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在社會實踐中檢驗,在社會實踐中發展。 === 西方社會思想源流 === ==== 古希臘 ==== 發生在古希臘社會劇烈的社會轉型,促使當時的思想家們不得不認真思考人以及有人組成的群體的問題,黃金時代的提出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當時的思想家對於奴隸制度的黑暗也甚為憤慨,但苦於沒有更好的制度來替代,對人類命運的發展趨勢也難以把握,於是追述往昔,希望回到奴隸制形成之前的社會,恢復人在社會中的尊嚴。 其中兩位哲人的社會思想尤其能說明問題。柏拉圖眼中的人類社會是有機統一的,國家的各個組成部分組成了國家的功能,也從屬於整體的調配,社會是一個分工的和不平衡的統一體。聖賢(哲學王)則是居於社會最頂端掌控國家機器的最佳人選,因為他有足夠多的經驗和知識,能夠超越具體部分的利益,實現整個社會的最大福祉。在柏拉圖看來,私有財產和家庭這樣分散且獨立的因素應該為社會整體的發展發揮自己的作用。亞里士多德與此相反。在《政治學》中一系列對人類社會和國家的看法雖然還較為混沌,但其中的社會學思想卻是顯而易見的,他就認為社會各個部分的獨立要素在構成社會整體的同時,也能保持各自的獨立性。他指出,社會起源於人的社會本性,即人有集合為群體的本能,但複雜、且異常分化的社會並非由個人組成的,它是建立在一個個群體的基礎上,這樣有相應的功能和財產的共同體最終組成了社會。侯鈞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南開大學出版社.p3-7.2006 ==== 啟蒙思想 ==== 啟蒙思想對於西方文明的影響不言而喻,諸多社會科學在一次次的思想解放和突破中誕生,對社會轉型產生的社會問題的關注,很大程度上也助推了整個啟蒙思想的發展。 社會契約論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社會思想,誕生於與教權和王權思想鬥爭中,由此發展出來的一種契約義務和社會關係結構的世界觀,成為社會學起源的直接動因之一。由“天賦人權”為邏輯起點,從而推演出社會發展的趨勢,是從自然狀態向社會狀態的不斷演進,人們相互訂立契約、建立國家來保障自己天賦之權,並由此發展對私有財產、自由、平等和享樂權利的認識。同時,眾多思想家中還有很多對於人類社會的洞見都對之後的社會學思想產生重要影響。 孟德斯鳩關於自然地理條件對社會、國民心態影響的論述,及由此發展的歷史演進理論,合同三權分立學說共同構成了他的社會整體論。伏爾泰的自然法權論則是在尋找符合人自然本性的社會立法原則。狄德羅的小康社會思想,讓-雅克·盧梭關於社會發展階段的思想,休謨關於權威對社會影響的觀點,亞當·斯密研究的關於商業社會中產生社會分化的命題,福格森關於市民社會的研究,聖西門在工業社會方面的研究以及對實證主義的運用等等,都是這一時期的思想家們對社會思想發展的重要貢獻。 === 社會學理論具體方向 === * 衝突理論 * 結構功能主義 * 馬克思唯物史觀 * 社會有機體論 * 社會發展論 * 社會積澱論 * 社會互動論 * 社會認知論 * 社會控制論 == 社會研究方法 == 社會研究主要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大類。會用各種方法蒐集經驗實證,包括問卷、面談、參與者觀察及統計研究。歷史社會學研究屬於定性社會研究方法。同樣的,社會學與人類學學科的交融催生越來越多社會學家運用民族誌的方法對現代社會進行研究。 不同的方法所面對的困難是它們都根據研究員各自採納的理論基礎來解釋及瞭解社會。作為功能主義者,艾彌爾·塗爾幹喜歡以社會大規模結構來解釋任何東西。如果他是符號互動者,他便專注人們如何理解別人。馬克思主義者或新馬克思主義者把什麼都化作階級鬥爭。現象學家只是思考大眾對現實如何建立自己的意義。當各方都面對現實社會問題時,常常爭論誰對誰錯,而實際上會把不同方法學結合。 一般觀點將社會學區分為宏觀或微觀兩類,認為分析單位如國家發展,就屬於前者;分析個人精神與家庭等,較屬於後者。這是相當僵化的解決看法。事實上,所謂微觀並非依照研究單位的規模看,微觀較屬於處理社會學基本原型的東西,更觀察在不同單位之間的互動,事實上,在企業之間、乃至於國家之間,也可以視為是一個個個體,研究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微觀方式處理之,諸如用象徵互動論、現象學方法等。 近年來,網際網路成為新的社會學的研究旨趣,如陳德維所言: #它是研究工具。例如網上問卷調查代替紙張問卷。 #它成為討論平臺。 #它本身是研究課題。網際網路的社會學研究網上社群、虛擬社群。 #因為網際網路而產生社會組織上的改變,例如由工業社會轉型到知識社會的大型社會改變。 一般歐美注意到網際網路的問題,較傾向從媒介角度出發,認為它不僅是一個溝通工具而已,更在於改變人們互動的模式,一如20世紀以前,貨幣出現連帶影響人們的現代都會生活等;或像古騰堡印刷術在歐洲蓬勃之後,對歐洲知識與教育等面向的改變。 == 社會學與其他社會科學 == 社會學家研究時常常分析群體,如社會階級、社會組織、宗教組織、政治組織及商業組織。他們研究社會群體間的互動、跟蹤源頭及發展過程、分析群體活動對各個成員的影響。社會學家關心社會群體的特徵、群體間或成員間的互動影響及社會特徵(例如:性別、年齡、階級、種族)對日常生活所帶來的效果。這些社會研究結果能夠協助教育家、立法者、行政人員、社工等解決社會問題並制定公共政策。大部分的社會學家都有多項專長,例如社會組織、社會分層及社會流動、種族關係、教育、家庭、社會心理學、城市、農村、政治及比較社會學、性別角色及關係、人口地理學、老年學、犯罪心理學及社會學應用。近年來,很多社會學家也開始研究性別、階級和種族相結合而產生的種種社會不平等問題。Bose,Christine. 2012. "Intersectionality and Global Gender Inequality" Gender & Society 26(1):67-72. 今天,社會學研究人類組織、社會群體、社會互動等等都使用大量比較方法。社會學的發展對其它科學帶來額外的需求,這對研究現代工業社會是十分重要。近年,得到了人類學的啟示,加速了對多元文化及多元國民的研究。 另一方面,社會學朝著微社會結構發展,例如:種族、社會階級、性別及家庭。因為有很多罪案發生、家庭問題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壓力,急需要社會學來尋找解決方法。 社會學家透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來研究社會關係以預測社會變動。他們希望透過質性研究,如面談及小組討論,對社會運作有更深入的理解。有些社會學家正辯論著從中作出平衡填補兩者之間的空隙。例如:定量研究描述大型社會現象,而定性研究描述個人如何理解大型社會現象。在二十世紀早期,社會學家及心理學家曾對工業社會作出研究,對人類學作出了貢獻。要留意一點的是人類學家都曾對工業社會作出研究。今天社會學及人類學主要分別在於研究不同的理論和方法而不是物件。 社會生物學是綜合社會學及生物學的一門新科學。雖然它很快獲得接受,但仍然有很多爭論的地方因為它嘗試使用進化及生物過程來解釋社會行為及結構。社會生物學家常被社會學家批評過份倚賴基因對行為的影響。社會生物學家卻說在自然之間和哺育存在一個複雜關係。故此社會生物學跟人類學、動物學、進化心理學有密切關係。這仍然是其他科學所不能接受的。一些社會生物學家像Richard Machalek要求使用社會學來研究非人類社會。 社會學跟社會心理學有關係,前者關心社會結構,後者關心社會行為。 == 主要的社會學主題 == * 群體組織方面:家庭-社群—鄉村-集鎮-城市-部落-民族-團體—文化 ** 群體與組織 ** 初級社會群體 *** 家庭 *** 鄰里 *** 兒童遊戲群體 ** 社會組織 ** 科層制 * 社會制度方面:親屬-婚姻-經濟-政治-法律-宗教-教育-文化-體育 * 社會過程方面:合作-競爭-戰爭-改革-革命-社會輿論-社會價值觀-社會一體化 ** 社會化 ** 社會角色 ** 規範與越軌 ** 社會變遷 ** 分層與流動 *** 中國社會分層的結構與演變 ** 城市化 ** 現代化 * 社會問題方面:就業-民族分裂-犯罪-環境汙染-人口-移民-種族歧視-暴力—貧困 == 社會學學派 == * 歷史社會學派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輪廓 * 社會統計學派 * 芝加哥學派 * 法蘭克福學派 == 社會學次領域 == * 社會分層學(或分層社會學) * 社會學史 * 社會思想史 * 社會學方法 ** 社會調查方法、社會統計學 * 比較社會學 * 數理社會學 * 實驗社會學 * 教育社會學 * 政治社會學 * 軍事社會學 * 發展社會學 * 福利社會學 * 經濟社會學 * 文化社會學 ** 藝術社會學、知識社會學、道德社會學 * 歷史社會學 ** 研究中國的歷史社會學 * 社會地理學 * 應用社會學 ** 職業社會學、工業社會學、醫學社會學、都市社會學、鄉村社會學、家庭社會學、環境社會學、青年社會學、老年社會學、犯罪社會學、越軌社會學、婦女問題、種族問題、社會問題、社群、社會保障、社會工作、微觀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宗教社會學、體育社會學、發展社會學、人口社會學、傳播社會學 * 社會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史、實驗社會心理學 * 公共關係學 * 組織社會學 * 人口學 ** 人口經濟學、人口社會學、人口學說史、人口史、人口地理學、人口生態學、區域人口學、人口系統工程、人口預測學、人口規劃學、人口政策學、計劃生育學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中文書籍 * * [德]韋伯.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年, ISBN 978-7-5633-5205-0 * 葉至誠. 《社會學是什麼》,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ISBN 978-957-818-718-4 * [美]喬治·瑞澤爾. 《當代社會學理論及其古典根源》,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 ISBN 978-7-301-08798-5 * [美]喬納森·特納. 《社會學理論的結構》,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 ISBN 978-957-551-498-3 ; 英文書籍 * John J. Macionis, Sociology (10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2004, ISBN 978-0-13-184918-1 * Stephen H. Aby, Sociology: A Guide to Reference and Information Sources. 3rd edn. Littleton, CO, Libraries Unlimited Inc., 2005, ISBN 1563089475 * Anthony Giddens, Conversations with Anthony Giddens, Polity, Cambridge, 1998. (對古典社會學作很好的介紹) * Anthony Giddens, Sociology, Polity, Cambridge * Anthony Giddens, Human Societies: Introduction Reading in Sociology * Robert A. Nisbet, 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67, ISBN 978-1-56000-667-1 * Evan Willis, The Sociological Ques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ocial life, 3rd edn,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8135-2367-5 * Andrey , Artemy Malkov, and Daria Khaltourina, Introduction to Social Macrodynamics, Moscow: URSS, 2006. ISBN 978-5-484-00414-0 . * Li Yi. 2005.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Social Stratification。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SBN 978-0-7618-3331-4 * Samuel William Bloom, The Word as Scalpel: A History of Medical Soci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 雷蒙·布東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 Deegan, Mary Jo, ed. Women in Sociology: A Bio-Bibliographical Sourcebook,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91. * , A History of Sociology in Britain: Science, Literature, and Socie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 Barbara Laslett (editor), (editor), Feminist Sociology: Life Histories of a Movement,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7 * Levine, Donald N. Visions of 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ISBN 978-0-226-47547-9 * T.N. Madan, Pathways :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society in India.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 Wiggershaus, Rolf, The Frankfurt School : its history, theories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 Polity Press, 1994. ; 德文書籍 * Bálint Balla, Soziologie und Geschichte. Geschichte der Soziologie, Hamburg (Reinhold Krämer) 1995 * Wolfgang Bonß, Die Einübung des Tatsachenblicks. Zur Struktur und Veränderung empirischer Sozialforschung,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82, 324 p. * Hermann Korte,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Soziologie, 8. überarb. Auflage, Wiesbaden (VS 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 2006, ISBN 978-3-531-14774-1 * (Hg.), Geschichte der Soziologie. Studien zur kognitiven, sozialen und historischen Identität einer Disziplin, 4 Bände,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81, ISBN 978-3-518-07967-6 * Heinz Maus, Geschichte der Soziologie; in: Werner Ziegenfuß (Hg.), Handbuch der Soziologie. Stuttgart: Enke, 1956: 1-120 * ders., Bericht über die Soziologie in Deutschland 1933-1945; in: , 11 (1959) 1: 72-99 * ders., Zur Vorgeschichte der empirischen Sozialforschung; in: (Hg.), Handbuch der empirischen Sozialforschung Bd. I, Stuttgart: Enke, ²1967: 18-37 * Reinhard Müller, Marienthal. Das Dorf – Die Arbeitslosen – Die Studie. Innsbruck-Wien-Bozen: StudienVerlag, 2008, 423 p. (ISBN 978-3-7065-4377-7) * Rolf Wiggershaus, Die Frankfurter Schule, München: dtv 2001, ISBN 978-3-423-30174-9 * , Zur Geschichte der Soziographie [1933]; in: / der., Die Arbeitslosen von Marienthal. Ein soziographischer Versuch über die Wirkungen langandauernder Arbeitslosigkeit [...]; m. Vorw. v. 保羅·F·拉扎斯菲爾德, Leipzig 1933; Allensbach/Bonn 1960;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75 [= ed. suhrkamp 769] 113-142 [und] 145-148 ; 法文書籍 * 雷蒙·阿隆, Les étapes de la pensée sociologique, Paris, Gallimard, 1976 * , La construction de la sociologie, Paris, PUF, 1991 * Pierre-Jean Simon, Histoire de la sociologie. Paris : PUF, pp. 7–24, 1991 * Charles-Henry Cuin, François Gresle, Histoire de la sociologie, tome 1 : avant 1918, tome 2 : depuis 1918, Nouvelle édition, Éditions La découverte, Collection Repères * Gilles Ferréol & alii, Histoire de la pensée sociologique, Colin Cursus, 1994 * Jean Étienne, Henri Mendras, Les grands auteurs en sociologie, Paris, Hatier, 1996 * Karl Van Meter, (dir.) La sociologie, Larousse, coll. Textes essentiels, 1999 * Michel Lallement, Histoire des idées sociologiques, Tome 1 : Des origines à Weber, Nathan, coll. Circa, 1994 * Jean-Pierre Delas, Bruno Milly, Histoire des pensées sociologiques, Sirey coll. Synthèse +, 1997 * Jean-Pierre Durand, , Sociologie contemporaine, Vigot, rééd. 1997 * Michel Forsé & alii, Histoire de la pensée sociologique - Les grands classiques, Armand Colin, 1998 ; 波蘭文書籍 * Piotr Sztompka, Socjologia, Znak, 2002, ISBN 978-83-240-0218-4 == 研究書目 == * 李明堃、黃紹倫 編:《社會學新論》(香港:商務印書館,1992年). * 胡偉:《戰後法國社會學的發展》(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8年). * 清水幾太郎 (1978年) 『オーギュスト・コント――社會學とは何か』(巖波書店[巖波新書], 1978年). * 富永健一 (2008年) 『思想としての社會學』(新曜社, 2008年). == 外部連結 == ; 臺灣資料來源 * 臺灣社會學會 ** 臺灣社會學刊 * 臺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 中國大陸資料來源 * 社會學視野網 * 中國社會學網 * 社會學人類學中國網 * 天睿網(原社會學吧網) * 社會學部落格網 * 《中國社會科學》 * 《社會學研究》 ; 自學課程 * 社會學入門的免費講義,加拿大特倫特大學 * 社會學課程入門的免費講義, 東卡羅萊納大學 ; 其他資料來源 * 美國宗教資料檔案 * 美國社會學協會 * 國際社會學協會 * 社會研究的方法 * SocioSite - 社會科學系訊系統 * 社會理論及理論學家 * 社會學的詳盡介紹 * Theory.org.uk David Gauntlett * 社會現象 王滕 == 參見 == *社會控制 *社會工程 *社會工程學 *社會控制理論 * 社會主義 * 社會發展規律 * 社會結構 * 社會學家列表 * 社會心理學 * 心理學 * 情報學 * 政治學 * 人才學 * 國際社會學協會 * 社會科學 * 社會人格學 Category:日語借詞
軍事學
軍事學與甚多範疇有關,主要與戰爭有關。此外,軍事學本身包含了各種學問。軍事是政治的一部分,戰爭是政治的一種延續,是一國或者集團用暴力手段達到自己目標和目的的方式,而目標和目的往往與利益有關。戰爭是軍事的集中體現,但不是唯一的體現。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後的美國和蘇聯冷戰,就是一種威懾基礎上的迴避戰爭方式的鬥爭。在人類可以看到的未來,軍事始終是政治生活中重要的方面,並在科學技術上對人類生活予重大影響:人類很多科技成就往往先產生於軍事領域然後普及到非軍事領域的。 == 古代軍事學 == 孫子兵法 == 現代軍事學體系 == 現代軍事包括軍事理論和軍事科技兩大部分。 *軍事理論:軍隊的建設目的是存在一支能擊敗任何敵人的綜合力量。它明確軍事思想整合·裝備需求·作戰訓練的方向,從而根據時代要求展開各項工作來培養軍隊以滿足作戰需要。它武裝官兵思想,增強作戰信念和效能;它整合現有力量,增強針對性和攻擊性;它明確軍隊建設方向,增強軍隊建設的迫切性和競爭性。 ** 軍事思想 **戰爭 ** 武裝力量 ** 軍隊 ** 軍事家 **戰略學 ** 軍事制度 ** 軍隊政治工作學 ** 軍事歷史學 ** 軍事地理學 * 軍事技術科學:主要研究現代各種武器、工程 ** 陸軍 ** 海軍 ** 空軍 ** 裝甲兵 ** 軍事技術與裝備 * 邊緣學科 ** 軍事語言學 ** 軍事史 == 軍事名著 == * 《武經七書》(包括《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尉繚子》、《司馬法》、《六韜》、《三略》、《唐李問對》) * 《戰爭論》 * 《孫臏兵法》 * 《三十六計》 * 《戰爭藝術》 * 《海權論》、《制海權》、《封鎖》、《存在艦隊》、《大艦巨砲主義》 * 《制空權》、《密接支援》、《戰略轟炸》、《聯合作戰》 * 《紀效新書》 * 《火力支援》、《滲透戰術》、《人海戰術》、《閃電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門的學科分類==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的定義,其下屬的一級學科有:軍事思想及軍事歷史、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軍隊指揮學、軍制學、軍隊政治工作、軍事後勤學、軍事裝備學、軍事訓練學。 == 參見 == * 戰略 * 戰役 * 戰術 * 兵法 * 軍事思想 * 軍事著作 * 軍事制度 * 軍事技術與裝備 * 軍事演習 * 軍事基地
資訊科學
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舊稱情報學(漢語中的日語借詞),主要是指以資訊為研究物件,包含資訊的分析、收集、分類、處理、儲存、檢索、傳播和保護。從發展脈絡來看,資訊科學與電腦科學、心理學、科技和情報機構有相當的關聯,但是資訊科學還包括了檔案學、圖書資訊學、博物館學、認知科學、商業、法律、語言學、管理學、數學、哲學、公共政策和社會科學等各個領域,是以擴充套件人類的資訊功能為主要目標的一門綜合性學科。 ==研究內容== *資訊存取 *資訊架構 *競爭情報 *知識管理 *資訊管理 *資訊檢索 *資訊尋求 *資訊社會 *知識表示 *知識本體論 *理論資訊學 *資訊科技 *資訊系統和資源管理 *資訊哲學 == 理論基礎 == 作為一門新型的綜合性學科,資訊學的理論主要是建立在數學中的離散數學之上的。因為資訊學所研究的物件資訊本身即是離散體。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資訊學與電腦科學是等價的。 == 參考文獻 ==
物理學
物理學(源自,源自,轉寫:phýsis,直譯:大自然), , 是研究物質、能量的本質與性質的自然科學。由於物質與能量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必須涉及的基本要素,所以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物理學是一種實驗科學,物理學者從觀測與分析大自然的各種基於物質與能量的現象來找出其中的模式。這些模式稱為「物理理論」,經得起實驗檢驗的常用物理理論稱為物理定律,直到有一天被證明是有錯誤為止(具可否證性)。物理學是由這些定律精緻地建構而成。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化學、生物學、考古學等等科學學術領域的理論都是建構於這些物理定律。 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原本都歸屬於自然哲學的範疇,直到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才漸漸地從自然哲學中分別成長為獨立的學術領域。物理學與其它很多跨領域研究有相當的交集,如量子化學、生物物理學等等。物理學的疆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物理學裡的創始突破時常可以用來解釋這些跨領域研究的基礎機制,有時還會開啟嶄新的跨領域研究。 透過建立新理論與發展新科技,物理學對於人類文明有極為顯著的貢獻。例如,由於電磁學的快速發展,電燈、電動機、家用電器等新產品紛紛湧現,人類社會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由於核子物理學日趨成熟,核能發電已不再是藍圖構想,但其所引致的安全問題也使人們意識到地球環境、生態與人類的嬌弱渺小。 == 歷史 == 「物理」一詞在英文裡是「physics」,最先出自於古希臘文「」,原意是「自然」。在中文裡,「物理」最早可在戰國時期佚書《鶡冠子·王鈇篇》「願聞其人情物理所以嗇萬物與天地總與神明體正之道」中找到,「物理」在這裡指的是一切事物之道理。三國時期,楊泉著有《物理論》,是最早的書名含有「物理」一詞的著作。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受到西學影響,撰寫了百科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在這裡,「物理」的含義已演化為學術之理,包括自然科學的各門領域與人文學的部分領域。 清朝鴉片戰爭後,西方科學傳入中國,此時的譯者將「physics」翻譯為「格致學」或「格物學」。「格物致知」這詞源自於《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致知」,用白話說,「若要增進知識,必須窮究事物之理,唯有窮究事物之理,才可增進知識」。這句話指出,明瞭事物是增進知識的關鍵方法。在物理學裡,時常會利用觀察、模擬、實驗、推論、演繹等方法來獲得知識,鑑於此,將「physics」翻譯為「格致學」或「格物學」有其道理深意。 中國戰國哲學家名家惠施、鄧析和公孫龍,以及墨家,曾努力鑽研宇宙間萬物構成的原因。惠施有十個命題,主要是對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辯證的元素。他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大一”是指整個空間大到無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指物質最小的單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內部。名家的思想合同異以惠施為代表,認為“天與地卑,山與澤平”,萬物“畢異”本為“畢同”,並無區別。後期墨家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質粒子所構成。 ===古希臘物理學=== 從古代以來,人們就嘗試著瞭解大自然的奧妙:為什麼物體會往地面掉落,為什麼不同的物質會具有不同的性質?如此等等。從觀測與分析大自然的現象,早期人們找到其中的樣式,並針對這些樣式提出了各種理論,試圖解釋大自然的奧妙,然而他們所提出的大多數理論都不正確。以現代準則來看,早期的物理理論更像是一些哲學理論:現代的理論都需要經過嚴格的實驗檢驗,而那些早期的理論並沒有經過嚴格證實。像托勒密和亞裡士多德提出的理論中,有些就與日常所能觀察到的事實相悖。 儘管如此,仍有許多古學者貢獻出相當正確的理論。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前624年-前546年)曾經遠渡地中海,在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學習天文學與幾何,還加以推廣延伸,發揚光大。他預測出公元前585年發生的日蝕,還能夠估算船隻離岸邊的距離,又從金字塔的陰影計算出其高度。泰勒斯拒絕倚賴玄異或超自然因素來解釋自然現象,他主張,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其不變與普適的因果關係。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與學生德謨克利特率先提出原子論,認為所有物質皆是由不會毀壞、不可分割的原子所構成。古希臘的思想家阿基米德在作用力方面推匯出許多正確的定量結論,如對於槓桿原理的解釋。 ===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物理學=== 從西元850年至950年間,大量希臘學術被翻譯成阿拉伯文。穆斯林科學家從希臘人繼承了亞裡士多德物理學。在伊斯蘭黃金時代,他們將這些學術發揚光大,特別強調觀測的動作,發展出一種早期形式的科學方法。. 、肯迪、海什木、伊本·西那等等科學家在光學與視覺領域給出創新理論。海什木在著名著作《》(Kitab al-Manazir)裡,堅定地駁斥了古希臘的視覺理論——發射說,並且給出新理論。倚賴蓋倫關於眼睛內部解剖結構的資訊,他說明瞭光線如何進入眼睛,如何被聚焦與投射至眼睛的後部,他認為眼睛就如同「暗室」,光線進入一個小洞後,在暗室形成顛倒影像。很明顯地,在這裡,他所指的是針孔相機或暗箱。他還描述怎樣用暗室來觀測日蝕。 海什木的成就在阿拉伯世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十二世紀,他的著作被翻譯成拉丁文,書名為《透視》(Perspectiva)。直至十七世紀,這著作在歐洲是光學的標準參考書,強烈影響了後來約翰內斯·開普勒、威特羅、羅傑·培根等等科學家的研究。 ===經典物理學=== 經典物理學指的是不涉及到量子力學或相對論的物理學,例如,牛頓力學、熱力學、馬克士威電磁學等等。經典物理學的盛期開始於十六世紀的第一次科學革命,終止於十九世紀末。尼古拉·哥白尼打響了科學革命的第一槍,他於1543年提出了描述太陽系統的日心說,這理論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說。在1609年與1619年期間,約翰內斯·克卜勒發表了主導行星運動的定律,他用數學方程準確估算出從天文觀測獲得的行星繞著太陽的公轉資料,從而給予日心說強而有力的理論支援。伽利略·伽利萊做實驗研究物體運動,發現落體定律,並且展示出實驗方法對於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他倚賴使用實驗或觀測所獲得的證據,而不是倚靠純粹推理,來證實任何假說的正確性。他強調使用數學來描述物理現象,大自然的語言是數學,假若不懂數學,則無法明白大自然。1687年,艾薩克·牛頓提出的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為經典物理學奠定了穩固的基礎,他和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建立了微積分,給出一種新的高功能數學方法來研析物理問題。他為第一次科學革命畫上了完美的終止符。物理學展現出兩個獨門特徵:使用實驗證據來檢視物理定律、採用數學語言來表述物理定律。物理學逐漸發展進步,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現代物理學=== 二十世紀初期,物理學者發現經典物理學存在著極嚴重的瑕疵:邁克生-莫立實驗的零結果不符合經典物理學的預測,黑體輻射譜不符合熱力學的預測,經典電磁學無法解釋光電效應與原子光譜,放射性物質的物理性質貌似與經典物理學的決定論背道而馳。這些瑕疵給學術界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徹底地動搖了舊理論體系的基石,導致了二十世紀物理學兩大理論體系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出現,進而開始了現代物理學的紀元。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對於這些難題給出合理解答。不僅如此,物理學者應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於像原子、分子等等的微觀系統,以及各種凝聚態宏觀系統,從而更為深切地揭示大自然的工作機制,並且促進物質文明蓬勃發展。 == 核心理論 == 雖然物理學的研究範圍十分廣泛,物理學者時常會使用到某些物理學的核心理論。這些理論皆已透過很多不同實驗的多次檢驗,並且對於自然現象的預測被認為足夠準確,例如,經典力學的理論能夠準確地描述物體的運動,但必須滿足兩個前提,一是物體尺寸超大於原子、二是物體運動速度超小於光速。當今,這些核心理論仍舊是很熱門的研究領域。例如,二十世紀後半期,即在牛頓(1642年–1727年)表述經典力學整整三個世紀之後,學者發現與建立了混沌理論,其揭示了力學系統的決定論可預測性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這些核心理論大致包括於經典力學、量子力學、熱力學、統計力學、電磁學、狹義相對論等等基礎物理學領域,是進階研究專門論題的重要工具。 === 經典物理學 === 經典物理學包括那些在二十世紀初已成熟的傳統學術分支領域:經典力學、聲學、光學、熱力學、電磁學等等。 經典力學研究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況。牛頓定律是經典力學的基礎定律。經典力學分為靜力學、運動學和動力學。靜力學論述處於靜力平衡的物體所感受到力與力矩。運動學描述物體的運動,完全不考慮力或質量等等影響運動的因素。動力學研究改變物體運動的因素與物體運動如何因此改變。按照表述方式的不同,經典力學又可分為向量力學與分析力學。向量力學著重於論述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等向量間的關係,而分析力學則從受力物體運動時的拉格朗日量或哈密頓量來分析物體的運動行為。 聲學是研究聲音的製造、控制、傳播、接收與效應的學術領域。超聲波學,與是聲學所包含的一些重要現代分支領域。超聲波學研究超過人類聽覺能力的高頻率聲波,在醫學診斷與醫學治療方面有很多重要用途。生物聲學研究涉及動物的聲波。電聲波學研究電聲裝置的操控。 光學專注於光的性質與行為的物理學分支領域。光在幾何光學裡被視為光線,能夠以直線移動,直到遇到不同介質時,才會改變方向。反射、折射等現象都可以用幾何光學的理論來解釋。光在物理光學裡被視為光波,能夠用來描述衍射、干涉、偏振等等現象。 熱力學主要研究熱量與機械功彼此之間的轉換。在熱力學裡,通常透過描述物理系統平均性質的宏觀變數,像溫度、內能、熵、壓強等等來解釋自然現象。熱力學研究這些宏觀變數彼此之間的關係(如麥克斯韋關係式)、以及它們的改變對於物理系統的影響。學習熱力學的起跑點是熱力學定律。熱力學不研究物質的微觀性質,這屬於統計力學領域。從統計力學的理論可以推匯出熱力學定律。統計力學應用機率論來研究由大量粒子組成的系統的物理行為。統計力學將單獨原子或分子的微觀性質橋接至大塊物質的宏觀性質,對於這些宏觀性質給出微觀層級的詮釋。在大尺度的實驗中可以測量到這些宏觀性質。 電磁學描述帶電粒子與電場、磁場的互動作用。電磁學的分支有靜電學、靜磁學、電動力學等等。靜電學研究靜止帶電粒子彼此之間的互動作用。靜磁學研究所有涉及常定磁場的現象。電動力學研究所有涉及加速度帶電粒子、電磁輻射、時變電場與時變磁場的現象。經典電磁學的基礎理論是馬克士威方程式與勞侖茲力方程式。光波是電磁波的一種,可由帶電粒子的加速度運動產生。 === 現代物理學 === 經典物理學通常用以闡述日常可觀察尺寸的系統現象,而現代物理學通常用以闡述極端或非常大尺寸、非常小尺寸的系統現象。例如,化學元素可以被辨識的最小尺寸是原子物理學或核子物理學探索物質所操作的尺寸。而粒子物理學操作的尺寸則更為微小,它論述的是基本粒子或由基本粒子組成的粒子。由於使用大型粒子加速器來產生基本粒子需要非常巨大的能量,所以通常粒子物理學又稱為高能量物理學。對於粒子物理學所研究的物理系統,那些關於空間、時間、物質、能量的普通常識不再適用,必須加以修改。 現代物理學的兩種核心理論給出關於空間、時間、物質、能量的嶄新繪景。量子力學論述發生於原子層級與亞原子層級各種現象的離散性質,以及在關於這些現象的描述裡的粒子與波動的互補性質。相對論闡述,處於某參考系的觀察者,所觀察到在另外一個以相對速度移動的參考系發生的現象。相對論又可分為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狹義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於所討論的問題是否涉及重力(彎曲時空),即狹義相對論只涉及那些沒有重力作用或者重力作用可以忽略的問題,而廣義相對論則是研討那些涉及重力的論題。 === 經典物理學與現代物理學之間的差異 === -{zh-hant:; zh-hans:;}- 物理學的一大研究目標是在發現,即毫無例外的規律,但似乎每一種物理理論都只適用於某些明確值域。大致而言,經典物理學的定律能夠準確地描述長度超大於原子尺度、速度超小於光速的系統。在這適用範圍以外,實驗結果與理論預測並不相符合。狹義相對論徹底地丟棄了絕對時間與絕對空間的概念,且以四維時空取而代之,因此得以準確地描述速度接近光速的系統,即相對論性系統。量子力學不似經典物理學一般決定性地描述宏觀物體的物理行為,而是統計性地描述微觀系統的物理行為,它成功地透過了當今任何檢試其正確性的精密複雜實驗。 量子場論統一了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是粒子物理學不可或缺的基礎理論。電磁互動作用與弱互動作用也已被合併為電弱互動作用。物理學者期望在不久的未來,電磁互動作用、強互動作用與弱互動作用能夠被收斂在大一統理論的論述內。廣義相對論將時空延伸為動態的彎曲時空,能夠描述大質量系統和宇宙的大尺寸結構。但是,廣義相對論與其它種基礎相互作用表述尚未能被統一為單一理論;科學家仍舊在發展幾種可能的量子引力理論。 == 與其它學術領域之間的關係== === 物理與數學相輔相成 === 數學是研讀物理必備的工具之一,這包括幾何、代數、微積分等等。應用這些數學工具,物理學者可以從物理定律推導與演算出很多有意思的結果。例如,1912年,圖利奧·勒維奇維塔獲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探索重力的相對性理論中,遇到一些挫折,他便力勸愛因斯坦學習張量微積分。愛因斯坦採納了勒維奇維塔的建議,勤學張量微積分,並於1915年成功創立了廣義相對論。如同大多數英國的理論物理學者,羅傑·潘洛斯讀大學時專修數學,因此有深厚的數學造詣,能夠將拓撲學方法引入相對論研究,證明在每一個黑洞的中心存在著一個奇點,這就是在宇宙學裡著名的奇性定理。 數學在物理學裡的主要角色並不是推導與演算的優良工具,它還扮演了一個更關鍵的角色:作為一種抽象語言,擔當精準地表述物理定律之任。實際而言,物理定律必須先用數學語言來表述,然後才能將數學工具的功能發揮至極。伽利略在1622年著作《》裡提到,數學是大自然表達其內涵所用的語言,假若棄之不用,則無法瞭解大自然的任何一句話"在我們眼前的宇宙這本鉅著裡,寫滿了精彩無比的哲理。但是,假若我們我們不先學會其語言,不能理解內中的符號,則我們絕對無法懂得這本鉅作的內容。這本鉅作是以數學語言書寫的,其內中符號是三角形、圓形和其它幾何圖樣。沒有這些語言與符號,我們絕對無法懂得其中任何一個字語,我們就好像是徒然漫遊於黑暗迷宮的流浪者。" –伽利略(1623), 分析者,引述作者G. Toraldo Di Francia (1976),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hysical World ISBN 978-0-521-29925-1 p.10。物理學依賴數學來給出準確的公式、準確或近似的解答、定量的結果或預測。理查·費曼在著作《》裡也有類似的表示,他認為,不知道數學的人很難真正地理解大自然的美,尤其是最深刻的自然之美……假如你想知道任何有關大自然的事物,或者想鑑賞大自然,就必須瞭解大自然所用的語言 數學語言在表述物理定律的同時,也表述出內含的數學概念。例如,根據量子力學的數學表述,在量子力學裡,有兩個基礎概念:物理系統的量子態是以希爾伯特空間的單位向量來代表,從觀察物理系統得到的可觀察量是以作用於這些向量的厄米算符來代表。一旦找到了這兩個基礎物理概念的對應數學概念,整個線性代數的理論都可以立刻應用於量子力學。這凸顯出數學的重要性與適應性。 在數學理論裡瀰漫著數學語言,其伴隨的數學概念往往會指出前進的道路,有時甚至會衍生出經驗預測。這並不只是巧合,而恰恰反映出在數學與物理之間無比深奧的關係。例如,1915年,廣義相對論最初創立之時,尚沒有甚麼牢靠的經驗性觀測基礎,它在當時所能解釋的最著名現象就是牛頓力學無法解釋的水星近日點的反常進動。1919年天體物理學者亞瑟·愛丁頓爵士觀測到了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光線在太陽引力場中的偏折(這一實驗直到1959年才開始被精確地定量測量),這在當時是對廣義相對論最有力的支援。時至今日,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預測已由實驗測量結果證實。 === 應用與影響 === 物理學是一門基礎科學,不是應用科學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Science. 1917. Page 645。物理學也被認為是基礎科學中的基礎科學,因為其它自然科學的分支,像化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的理論都必須遵守物理定律。例如,化學研究物質的性質、結構、化學反應(化學專注於原子尺寸,這是化學與物理的主要界線)。結構的形成是因為粒子與粒子之間彼此相互作用。能量守恆、動量守恆、電荷守恆等,這些物理定律主導了物質性質和化學反應,以往化學家只能使用各種模糊的概念建立的理論也都因量子物理的發展而得到更為正確的瞭解。 應用物理學指的是針對實際用途而進行的物理研究。應用物理學的課程規畫通常會選修一些應用學科的課程,像地質學或電機工程學。應用物理學與工程學不同,應用物理學不會特別地設計某種元件或機器,而是用物理理論或從事物理研究來發展某種新科技或解析某問題。 工程學應用到很多物理理論。例如,在學習建造橋樑與其它建築物的技術之前,必須先學會靜力學的理論。設計世界一流的音樂廳,必須先學會聲學。設計與製造更優良的光學元件必須先精思熟讀光學。經過考慮種種物理因素而設計出來的飛行模擬器、電子遊戲、電影等等,會顯得更加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化學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以及變化規律。化學研究的物件涉及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或物質和能量之間的關聯。傳統的化學常常都是關於兩種物質接觸、變化,即化學反應,又或者是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的過程。這些變化有時會需要使用電磁波,當中電磁波負責激發化學作用。不過有時化學都不一定要關於物質之間的反應。光譜學研究物質與光之間的關係,而這些關係並不涉及化學反應。準確的說,化學的研究範圍是包括分子、電子、離子、原子、原子團在內的核-電子體系。 隨著量子物理的發展,化學也吸收了量子物理的理論建立了更完備的理論基礎。 物理學使用的一些探本溯源、格物致知的方法也可用於跨學科領域。物理學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很多重要學術領域,例如,經濟物理學應用大量物理學裡的理論與方法來解析經濟學問題,這些問題時常會涉及不確定性或混沌。 == 學術研究 == === 科學方法 === 科學方法是一種用來解答問題的系統性程式,透過這種程式,可以發展出對於大自然現象的合理解釋。從觀察自然現象、閱讀書籍或討論中,時常會找到有意義的問題。假若問題過於複雜,則必須剝除其無關緊要部分,找到核心思想,將問題簡化,進而發展出能夠解釋這問題並且被實驗檢試的假說。經過實驗檢試後,或許需要對於假說加以改善或駁回。這嚴格過程可能會重複多次,直到假說的預測能夠符合實驗結果為止,這假說才能被學術界接受成為科學理論。 實驗檢試必須擁有抓出科學理論的瑕疵的能力。卡爾·波普爾強調,科學理論必須具有可證偽性。換句話說,必須能夠對於理論預言與實驗結果做比較,假若兩者不一致,則不能承認這科學理論的正確性。然而近期,有些弦理論學者與宇宙學學者主張,一個足夠精緻並且能夠對相關問題給出解釋的理論不需要透過實驗檢試,例如,至今為止,弦理論是唯一能夠統一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論,但是它所提出的額外維度概念,是無法做實驗觀測到的。在宇宙學方面,多重宇宙論、前大爆炸理論都涉及到無法觀測到的論述。理論物理學者保羅·斯泰恩哈特表示,宇宙暴脹理論不是科學理論,因為所有觀測結果都會與它的預測相符合,換句話說,它不具可證偽性。對於這些理論是否為科學理論這問題,必須更加仔細研究與辯論。 === 理論與實驗 === 物理學研究大致分為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理查·費曼表明兩者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一般是分開進行的,然而它們彼此之間息息相關、缺一不可。實驗結果對於理論發展給出建議,理論預測對於實驗設計給出引領。 過去幾百年來,實驗結果驅使了理論物理的進展,最近幾十年來,物理學的演進方式已大幅度改變,在某些物理學分支領域,理論預測驅使了實驗物理的方向。通常而言,當實驗者發現一個新現象,而已知理論無法解釋這新現象時,或者當根據新理論所作出的預測,可以透過設計精緻實驗來檢驗時,持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研究態度,物理學往往會有所進展。例如,在大型強子對撞機進行的各項研究完美地展示出理論物理學與實驗物理學的互助互補。由於先前理論物理學者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存在,實驗物理學者才會堅持不斷地做實驗探索其蹤跡,在經過幾十年努力後,終於證實了希格斯玻色子確切存在。當今,理論物理學者正等待更多實踐資料來指示未來的理論研究方向。 實驗物理學者設計與完成實驗來檢試理論的預測與探索新的物理現象。實驗物理學者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消極方式,如同天文觀測者的作法,因為無法操控宇宙星體的物理行為,另一種是積極方式,如同粒子實驗者的作法,操控粒子來展示其行為與性質。 實驗物理學擴充套件了工程學與科技,也被工程學與科技所擴充套件。涉及基礎研究的實驗者,在做實驗時,時常會接觸到像粒子加速器或鐳射一類的先進器材;而那些涉及應用研究的實驗者,時常會在工業就職,開發像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電晶體一類的科技。有時候,某些很有意思的區域,雖然理論物理學者尚未探索論證,實驗者也會先行做實驗檢驗測試。 : "In fact experimenters have a certain individual character. They ... very often do their experiments in a region in which people know the theorist has not made any guesses. " 理論物理學者試圖發展數學模型,這模型必須能夠合理地解釋其所針對的物理現象,這模型的預測還必須與實驗資料相符合。理論物理學應該可能是影響最大、成本最少的基礎研究領域。理論物理學推進了人類對於大自然的基本知識,又對於明日科技撒播了珍貴的種子。半導體、太陽能電池、鐳射、全球定位系統、發光二極體、核裂變、核磁共振等等對於人類文明有重大貢獻的科技皆是源於理論物理學者給出的突破。 唯象專家努力探索理論與實驗之間錯綜複雜的交集區;他們專注於研究從實驗所觀測到的複雜現象,試圖找到這些複雜現象與物理理論之間的關係。唯象專家計算理論模型的預測,並將這些預測跟實驗資料做比較。 === 範疇與目標 === 物理學涵蓋廣泛的自然現象,從微乎其微的基本粒子(像:夸克、微中子、電子)到龐大無比的超星系團都是研究物件。很多千變萬化的現象,都可用更基礎的現象來做合理的描述與解釋。物理學是一門基礎科學,物理學者致力於追根究底,發掘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並試圖尋覓其中任何連結關係。物理學者努力研究所得到的結果大致可歸納為一些明確的基礎定律。其它許多學術領域,像生物學、化學、地質學、工程學等等,所涉及的物質系統都遵守這些基礎定律。但是,這些基礎定律仍不完全。物理學對於自然現象所給出的描述與解釋,只是近似事實,而不是絕對事實。 舉例而言,古希臘人知道像琥珀一類的物質,當與毛皮磨擦時,會出現吸引力,使得這兩種磨擦物互相吸引。這性質後來稱為電性。在十七世紀,學者開始慎密地研查這性質。另外,在亞洲大陸的那一端,古中國人觀測到某些石頭(磁石),會透過某種看不見的作用力互相吸引。見《鬼谷子》反應第二:「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用白話解釋,「察析這人的言詞話語,就好像用磁石吸取鐵針,又好像用舌尖探取炙肉中的骨頭,絕對不能有所差失。」這性質後來稱為磁性。也是在十七世紀,學者開始嚴格地窮究其起因。經過燃膏繼晷、廢寢忘食的努力,物理學者終於明白了這兩種自然現象的基本成因——電和磁。但是,在二十世紀,經過更深入的研究,物理學者發現電和磁是電磁相互作用的兩種不同表現。今天,這統一各種各樣相互作用的程式仍舊方興未艾,物理學者認為電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電弱相互作用的兩種不同表現。物理學者的終極目標是找到一個完美的萬有理論,其能夠解釋大自然的一切本質。 === 研究領域 === 現代物理研究大致分類為天文物理學、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應用物理學等等。有些大學的物理系也提供物理教育研究。 自20世紀以來,物理學的各個領域越加專業化,大多數物理學者整個職業生涯只專精於一個領域,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和列夫·朗道(1908–1968)這樣的全才大師現在寥若晨星。 ==== 粒子物理學 ==== 粒子物理學研究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它們的結構與它們彼此之間的互動作用。另外,粒子物理學者設計與發展進行研究所需要的高能量加速器、探測器與探用分散式處理系統的電腦程式。由於在大自然的一般條件下,許多基本粒子不存在、存在的生命週期極短或無法單獨出現,需待物理學者使用極高能量的粒子加速器碰撞來產生這些基本粒子,因此粒子物理學也被稱為高能物理學。 標準模型可以正確地描述基本粒子之間的互動作用。這模型能夠說明12種已知粒子(夸克和輕子),這些粒子彼此之間以強力、弱力、電磁力或引力進行互動作用。這些粒子會互相交換規範玻色子(分別為膠子、光子、W及Z玻色子)。標準模型還預測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2012年,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宣佈,探測到希格斯玻色子。 ==== 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學 ==== 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學專注於研究原子、分子與光,以及研究光與物質之間、物質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闡明物理的基礎定律、瞭解物質是怎樣在原子與分子層次組構而成、明白光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發展出新技術與新器件,這些是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學的中心目標。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學發展出的實驗與理論技術,時常會被應用於其它科學領域,例如,化學、天文物理學、生物學、醫藥學等等。對於很多其它科學領域,透過發展關於控制與操縱原子、分子與光的方法,或透過精確測量與分析它們的物理性質,或透過發展出新方法來製成具有某種特定性質的光,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學扮演著賦能的角色。 原子物理學研究原子的結構與物理性質。原子物理學的研究主要分為三種趨勢。第一是研究自然基礎定律,這通常會涉及到高精確度測量。第二是瞭解原子的結構,以及原子與光的相互作用。第三是研究原子與電子之間、原子和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分子物理學嘗試瞭解分子的結構與物理性質,分子與分子之間怎樣相互作用與進行反應,以及更複雜的物質狀態,例如液體等等。分子物理學是跨立於物理與化學之邊界的一門學問,其常用的重要工具有光譜學、衍射、共振、分子束、質譜學等等。分子物理學的主要研究目標為:分子的形狀與結構、分子的對稱性、分子的內部能量態、分子的光學性質與電磁性質、探測分子的方法、在科技與生物學與醫藥學領域的應用。 光物理學研究光的性質、光與物質之間的互動作用,這包括光的生成與探測、線性與非線性光學過程、光譜學。光物理學的內容與應用光學、光工程學很鄰近。光物理學專注於光的基礎物理研究,應用光學注重於應用相關科技在其它科學領域,而光工程學則注重於光學器件的設計與發展。一些前瞻性研究領域為鐳射、鐳射光譜學、量子光學與量子相干、、鐳射冷卻、鐳射捕捉等等。 ==== 凝聚態物理學 ==== 凝聚態物理學研究物質的宏觀物理性質,例如,從測量物質的密度、磁化強度、電導率、熱導率等等所獲得的資料可以得知它們對於外界影響的反應。在粒子與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是已知的互動作用的前提下,凝聚態物理學對於分析與描述多粒子系統給出工作框架。凝聚態物理學專注於多粒子系統,凝聚態指的是由大量粒子組成,並且粒子與粒子之間存在很強的互動作用的系統。常見的凝聚態有固態和液態,由於原子與原子之間因電磁力而形成的化學鍵,才會出現這些物態。比較罕見的凝聚態包括發生於非常低溫系統裡的超流體和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在某些物質裡的傳導電子展現的超導態、 在某些磁性物質內部因為定域於原子晶格的自旋而出現的鐵磁態和反鐵磁態。 守恆定律與對稱性破缺主導了物質的宏觀性質,這是凝聚態物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由大量粒子組成的孤立系統裡,粒子數、能量、動量、電荷量等等都是守恆量。在足夠高溫度狀況下,這系統具有較高的對稱性,例如在自由空間裡的旋轉對稱性與平移對稱性。假設降低溫度,則會凝聚出新的熱力學穩定態,其具有越來越多的對稱性破缺,因此,對稱性會變得越來越低。 凝聚態物理學起源於十九世紀固體物理學和低溫物理學的發展,當今是物理學的最大分支,與化學、材料科學、奈米科技有相當程度的重疊。 ==== 天文物理學 ==== 天文物理學主要研究的是宇宙星體的性質與結構。這包括恆星、行星、星系、星雲、暗星、黑洞等等。天文學與宇宙學是它的姊妹學術領域,很難將它們做嚴格區分。簡略而言,天文學測量星體的位置、運動、光度等等,例如,某恆星的位置與光譜,天文物理學嘗試瞭解星體的本質,例如,某恆星的內部結構與形成機制,宇宙學企圖解釋宇宙的整體或大尺度結構的本質,例如,大爆炸或宇宙暴脹的機制。 由於天文物理學是一門很廣泛的學問,天文物理學者通常需要用到很多不同的學術理論,例如,經典力學、電磁學、統計力學、量子力學、相對論、粒子物理學等等,將這些學術理論應用於天文研究,例如,類星體、緻密雙星、大尺度結構、恆星動力學等等,時常可以得到很有意義的答案。 == 近期研究 == 雖然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具突破性的劃時代研究在物理的各個分支領域夜以繼日、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在凝聚態物理學領域裡,某些物質在溫度高於50 K仍舊具有超導電性,物理學者不清楚促成這高溫超導現象的機制為何 。很多凝聚體實驗的目標是製成可使用的自旋電子學元件和量子計算機元件。 在粒子物理學領域,支援後標準模型物理學的實驗證據已開始陸續出現。在這些結果之中,比較重要的是微中子具有非零質量的徵象。這實驗結果合理解答了矚目已久的太陽微中子缺失問題,即有些微中子在從太陽傳播到地球的路途中,會轉換為實驗無法偵測的別種類微中子的現象。帶質量微中子的物理研究是很熱門的理論與實驗題目。辨明微中子震盪與反微中子震盪的不同之處也是個重要題目,其可以對於為什麼宇宙裡到處都是物質,而不是反物質這個宇宙學難題給出解答。很多實驗都在尋找惰性中微子的蛛絲馬跡。 高能量大強子對撞器已開始偵測14TeV能量域,精緻的後標準模型超對稱理論所預測的粒子,或是約佔宇宙物質85%的暗物質,這些都是大強子對撞器的探索目標。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宣佈,大強子對撞機已發現希格斯玻色子,但數量有限,無法詳細觀察其性質,未來透過蒐集更多資料,例如希格斯玻色子的各種衰變管道的頻率,預期將能夠發現任何不符合標準模型之物理行為,以及找到任何不同種類的希格斯玻色子。 在理論物理學領域,理論物理學者嘗試將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統一成為量子引力理論。這研究已延續了大半個世紀,但至今仍未得到滿意的答案。現今幾個比較成功的理論為M理論、超弦理論、圈量子引力論。 在天文物理學領域,許多天文和宇宙現象仍舊沒有找到合意的解答,如超高能量宇宙射線、重子不對稱性、星系自轉問題等等。.以下列出一些重要論題: *研究宇宙的初始與命運:嘗試解釋大爆炸、宇宙微波背景、宇宙暴脹、宇宙加速膨脹、暗物質、暗能量等等難題。 *研究宇宙的演化機制:宇宙怎樣從大爆炸演化至當今的浩瀚星空?初始的恆星、星系與黑洞是怎樣形成的?它們怎樣影響後來天文星體的形成?各種天文星體是怎樣形成的? *研究鄰近的系外行星:它們是否適合居住、是否已孕育生命?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關於它們的資訊? 雖然,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天文物理等領域有很大的突破與進展,但對於許多涉及複雜系統、混沌、湍流等等日常發生的現象,科學家仍是一知半解。地震、斷裂、生命等等現象只會發生於離平衡很遠的狀況,其所出現的系統稱為。很多關於平衡系統或近平衡系統的物理行為都已被瞭解,但是,物理學者只知道些許主導離逖平衡系統的基本原理。published in book Condensed-Matter and Materials Physics: the science of the world around us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Washington, DC, 2007) == 參見 == * 物理哲學 * 物理學定律列表 * 物理學重要著作 * 物理學家列表 * 諾貝爾物理學獎 * 化學與物理學的比較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Emilio Segrè Visual Archives -這檔案館網頁收集了超過30000張科學家本人和相關成就的相片。 * * The Mechanical Universe...and Beyond-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52集影音課程。 * 怎樣成為傑出的理論物理學者? -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傑拉德·特·胡夫特的金石良言。 * 諾貝爾物理學獎100年 -東吳大學物理系網頁。 Category:自然科學分支
天文學
天文學是一門研究天體和發生在宇宙中各種現象的自然科學。它使用數學、物理和化學來解釋它們整體的起源和演化。天文學研究的物件包括行星、衛星、恆星、星雲、星團、星系、流星體、小行星和彗星等等。相關現象包括超新星爆炸、伽瑪射線暴、類星體、耀變體、脈衝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更通俗地說,天文學研究起源於地球大氣層之外的一切事物。宇宙學是天文學中研究整個宇宙的一個分支。 天文學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學之一。在早期文明有記載的歷史中,有對夜空進行了有條不紊的觀測。這些包括巴比倫、希臘、印度、中國、瑪雅和許多古代的美洲原住民,以及。在過去,天文學包括各種各樣的學科,如天體測量學、天文航海、觀測天文學和曆法的製作。 專業天文學分為觀測和理論兩個分支。觀測天文學的重點是從對天體的觀測中獲取資料,然後利用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理論天文學的方向是發展電腦或分析模型來描述天體和天文現象。這兩個領域相輔相成:理論天文學試圖解釋觀測結果,觀測被用來證實理論的結果。 天文學是為數不多,讓業餘愛好者能積極參與的科學之一。對於瞬變事件的發現和觀測尤其如此。業餘天文學家的參與幫助了許多重要的發現,例如發現新的彗星。 ==語源== thumb|19世紀時位於厄瓜多基多的基多天文臺,位置在赤道以南12'處。 漢語中「天文」一詞最早出現於《易傳》。《易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是指一切現象或形相,「天文」就是指自然現象。 「天文學」(來自希臘語 ἀστρονομία 來自ἄστρον「astron」,「star」和 -νομία 「-nomia」來自νόμος「nomos」,「law」或「culture」)意思是「星星的法則」(或「星星的文化」,取決於翻譯)。 天文學不應與占星術混淆,後者是一種聲稱人類事務與天體位置相關的信仰體系。雖然這兩個領域有著共同的起源,但它們現在完全不同了。 === 術語「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的使用 === 「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是同義詞。根據嚴格的字典定義,「天文學」是指「研究地球大氣層外的物體和物質及其物理和化學性質」,而「天體物理學」是指天文學的一個分支,處理「天體和現象的行為、物理性質和動力學過程」。在某些情況下,如徐遐生的介紹性教科書《物理學宇宙》中所述,「天文學」可用於描述該學科的定性研究,而「天體物理學」則用於描述該科目面向物理學的版本。然而,由於大多數現代天文學的研究都涉及與物理學相關的學科,因此現代天文學實際上可以被稱為天體物理學。有些領域,如天體測量學,純粹是天文學,而不是天體物理學。科學家對這一主題進行研究的各個部門可能會使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部分取決於該部門在歷史上是否隸屬於物理部門,而且許多專業的天文學家擁有物理學學位,而不是天文學學位。 該領域領先的科學期刊的一些標題包括《The Astronomical Journal》、《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和《Astronomy & Astrophysics》。 ==歷史== === 古代 === 在早期的歷史時期,天文學只包含觀測和預測肉眼可見天體的運動。在一些地方,早期文化留存了大量的文物,而除了儀式用途外,這些文物可能具有一些天文目的。通常,這些文物還可以用來確定季節,這是瞭解何時種植作物和瞭解一年長度的重要因素。 在望遠鏡等工具發明之前,對恆星的早期研究是用肉眼進行的。隨著文明的發展,最顯著的是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希臘、波斯、印度、中國和中美洲,天文觀測臺被組裝起來,關於宇宙性質的思想開始發展。大多數早期天文學都是繪製恆星和行星的位置圖,這門科學現在被稱為天體測量學。透過這些觀測,形成了關於行星運動的早期想法,並在哲學上探索了太陽、月球和地球在宇宙中的性質。當時,地球被認為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月球和恆星圍繞地球旋轉。這被稱為宇宙的地心模型,或以托勒密之名命名為托勒密體系。 早期,一個特別重要的發展是數學和科學天文學的開始,它始於巴比倫人,他們為後來在許多其它文明中發展起來的傳統天文學奠定了基礎。巴比倫人發現月食以一種被稱為沙羅的週期重複發生。 繼巴比倫人之後,古希臘和希臘化世界在天文學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希臘天文學的特點是從一開始就尋求對天象的合理物理解釋。西元前3世紀,薩摩斯的阿里斯塔克斯估計了月球和太陽的大小與距離,他提出了一個地球和行星繞太陽旋轉的太陽系模型,現在稱為日心說模型。西元前2世紀,喜帕恰斯發現了歲差,計算了月球的大小和距離,並發明瞭已知最早的天文儀器:星盤。喜帕恰斯還建立了一個包含1,020顆恆星的綜合目錄,並且北半球的大部分星座源自希臘天文學。安提基西拉機械(約西元前150–西元前80年)是早期的類比計算機,旨在計算給定日期的太陽、月球和行星位置。直到14世紀,當機械天文鐘出現在歐洲時,類似複雜性的科技人工製品才重新出現。 === 中世紀 === 中世紀(直到13世紀)的歐洲有許多重要的天文學家。沃林福德的理查(1292-1336)對天文學和鐘錶學做出了重大貢獻,包括發明瞭第一個天文鐘,可以測量測量行星和其他天體之間角度的,以及可用於天文計算,如月球、太陽和行星的經度,並且可以預測日食,被稱為「Albion」的行星定位儀。尼科爾·奧雷姆(1320–1382)和尚·布里丹(1300–1361)首先討論了地球自轉的證據,此外,布里丹還發展了動力理論(現代科學理論慣性的前身),該理論能夠證明行星能夠在沒有天使幹預的情況下運動Hannam, James. God's philosophers: how the medieval world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science. Icon Books Ltd, 2009, 180。(1423–1461)和約翰內斯·米勒(1436–1476)幫助取得了天文學的進步,對幾十年後哥白尼發展日心模型起了重要的作用。 天文學在伊斯蘭世界和世界其它地區蓬勃發展,這導致9世紀初穆斯林世界出現了第一個天文臺。在964年,本星系群中最大的星系仙女座星系,在波斯穆斯林天文學家阿卜杜勒-拉赫曼·蘇菲的《恆星之書》中已經有相關的描述。埃及的阿拉伯天文學家阿里·伊本·裡德旺和中國天文學家於1006年觀測到有記錄以來視星等最亮的恆星事件:超新星SN 1006。伊朗學者比魯尼觀察到與托勒密相反,太陽的遠地點(地球的遠日點)是移動的,而不是固定的。一些對科學做出重大貢獻的著名伊斯蘭(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天文學家包括巴塔尼、薩位元·伊本·庫拉、阿卜杜勒-拉赫曼·蘇菲、比魯尼、、,以及Maraghe和的天文學家。當時的天文學家引入了許多現在用於單顆恆星的。 也有人認為大辛巴威和廷布克圖的廢墟有可能是天文臺。在後古典主義的西非中,天文學家研究了恆星的運動及其與季節的關係,根據複雜的數學計算繪製了天體圖以及其他行星的精確軌道圖。桑海的歷史學家記錄了1583年8月的流星雨。歐洲人以前認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殖民前的中世紀沒有天文觀測,但現代的發現表明情況並非如此Stenger, Richard . CNN. 5 December 2002. Retrieved on 30 December 2011.。 在六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從中世紀晚期恢復古代學術到啟蒙運動),羅馬的天主教會對天文學研究的財政和社會支援,可能比所有其他機構都多。教會的動機之一是找到復活節的日期J.L. Heilbron, The Sun in the Church: Cathedrals as Solar Observatories (1999), p. 3。 ===科學革命=== 在文藝復興期間,尼古拉斯·哥白尼提出了太陽系的日心模型。他的工作得到了伽利略和克卜勒的擴充套件,在哥白尼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日心說。克卜勒是第一個設計出正確描述行星繞太陽運動細節系統的人,然而,他並沒有成功地寫下建立起這個理論背後的定律。最終解釋行星運動的是牛頓,他發明瞭天體力學和引力定律。牛頓還開發了反射望遠鏡。 望遠鏡的尺寸和質量的改進導致了進一步的發現。英國天文學家約翰·佛蘭斯蒂德編輯的星表收錄了超過3,000顆恆星Chambers, Robert (1864) Chambers Book of Days;法國天文學家尼古拉-路易·德·拉卡伊製作了更巨大,收錄了10,000顆南天恆星的星表。天文學家威廉·赫雪爾製作了星雲和星團的詳細目錄,並於1781年發現了行星天王星,這是第一顆新發現的行星。 在18-19世紀,尤拉、克萊羅和達朗貝爾對三體問題的研究,導致能更準確預測月球和行星的運動。這項工作由拉格朗日和拉普拉斯進一步完善,可以根據行星和衛星的擾動來估計它們的質量。 天文學的重大進步伴隨著新技術的引入而來,包括分光鏡和攝影術。約瑟夫·夫朗和斐在1814-15年在太陽光譜中發現了大約600條光譜線,克希荷夫在1959年將其歸因於不同元素的存在。恆星被證明與太陽相似,但具有更廣泛的溫度、質量和大小。 到了20世紀,科學家才認識到地球所身處的銀河系是一個獨立的星系,並且在銀河系外還存在別的星系。這些星系都在遠離銀河系,科學家以此發現宇宙正在膨脹。 直到20世紀,地球與恆星集團所在的銀河系,才被證明是宇宙中眾多的星系之一。觀察到的這些星系都在遠離銀河系的退行,導致了宇宙膨脹的發現。理論天文學導致了對黑洞和中子星等天體存在的猜測,而這些天體被用來解釋類星體、脈衝星、耀變體和電波星系等觀測到的現象。物理宇宙學在20世紀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20世紀初,大爆炸理論的模型被公式化,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哈伯定律和宇宙元素的豐度都有力地證明瞭這一點。 太空望遠鏡已經能夠屏除大氣層的阻擋,在大氣層之上對電磁波頻譜的各部分進行觀測。在2016年2月,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臺(LIGO)專案宣佈,在2015年9月首次直接探測到源自黑洞碰撞的重力波訊號,展開了以重力波進行天文觀測的時代。 ==觀測天文學== 光,乃至電磁輻射,是人類對天象的主要觀測途徑。觀測天文學的不同領域可依電磁波譜的區域所分,其中有的波長可從地球表面觀測,稱之大氣視窗,有的則須要在高海拔甚至在地球大氣層以外才能有效觀測。 ===射電天文學=== 電波天文學使用波長超出可見光範圍,大於約一毫米的電磁輻射。因為觀測到的無線電波可以被視為波,而不是離散的光子,電波天文學與大多數其它形式的觀測天文學不同。因此,測量無線電波的振幅和相位相對容易,而在較短的波長下則不是那麼容易。 雖然有些無線電波是由天體直接發射的,是熱發射的產物,但觀察到的大部分無線電發射是同步輻射的結果,這是在電子繞磁場執行時產生的。此外,星際氣體產生的許多譜線,特別是21釐米處的氫光譜線,可以在無線電波長下觀察到。 在無線電波長下可以觀察到各種各樣的其它物體,包括超新星、星際氣體、脈衝星和活躍星系核。 ===紅外天文學=== 紅外天文學建立在對紅外輻射的檢測和分析之上,此類輻射的波長比紅光更長,超出了人類肉眼的可見的光波範圍。紅外光譜可用於研究太冷而無法輻射可見光的天體,例如行星、星周盤以及光線被塵埃阻擋的星雲等。紅外輻射的波長較可見光長,所以可以穿透可見光所無法穿透的塵埃雲,有助於研究分子雲深處的年輕恆星和星系核中心。來自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SE)的觀測在揭示許多銀河系的原恆星及其宿主星團方面特別有效。 因為大氣本身會產生大量的紅外輻射,因此除了接近可見光的紅外波長外,這些輻射會被地球大氣層吸收或被掩蓋。因此,紅外天文臺必須位於地球高處乾燥的地方或太空中。一些分子在紅外線的波段有較強的輻射,這允許研究太空的化學;更具體地說,它可以探測彗星中的水。 === 可見光天文學 === thumb| 毛納基火山上的昴星團望遠鏡(左)和凱克天文臺(中),都是在近紅外和可見光波長下執行的天文臺。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紅外望遠鏡設施(右)是一個僅在近紅外波長下執行的望遠鏡。 從歷史上看,光學天文學,也稱為可見光天文學,是天文學最古老的形式。觀測影像最初是手工繪製的。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影像都是用攝影裝置拍攝的。現代的影像是使用數位探測器,特別是使用電荷耦合器件(CCDs)製作的,並記錄在現代介質上。然而,可見光本身從大約4000Å延伸到7000Å(400 nm to 700 nm),同樣的裝置可以用來觀察一些近紫外線和近紅外輻射。 === 紫外線天文學 === 紫外線天文學使用的紫外線波長介於100至3200 Å(10至320 nm)。這些波長的光會被地球大氣層吸收,因此需要從高層大氣或太空進行觀測。紫外線天文學最適合研究熱藍色恆星(OB星)的熱輻射和光譜發射線,它們在這個波段非常明亮。在紫外線下常見的其它天體包括其它星系中的藍色恆星,行星狀星雲、超新星遺跡和活動星系核。然而,由於紫外線很容易被星際塵埃吸收,所以取得的資料必須再利用其它方法加以校準。 ===X射線天文學=== X射線天文學在X射線範圍觀測天體。宇宙中的X射線來自於同步輻射、溫度高於1千萬開爾文的稀薄氣體發出的熱輻射(見軔致輻射)以及溫度高於1千萬開爾文的稠密氣體發出的熱輻射(見黑體輻射)。發出X射線的天體有:X射線聯星、脈衝星、超新星遺跡、橢圓星系、星系群及活動星系核等。由於X射線會被地球大氣層吸收,所以X射線觀測必須用高空氣球、火箭或X射線天文衛星進行。 ===伽馬射線天文學=== 伽馬射線天文學所觀測的是電磁波譜中波長最短的輻射。伽馬射線可透過康普頓伽瑪射線天文臺等衛星或來觀測。切倫科夫望遠鏡不直接探測伽馬射線,而是觀測大氣吸收伽馬射線時所產生的可見光閃光。 伽馬射線暴是突然發出伽馬射線的天體,持續時間從幾毫秒到幾千秒不等,大部分伽馬射線源都屬於此類。只有一成的伽馬射線源為持續性射源,這包括脈衝星、中子星及活動星系核等可能為黑洞的天體。 ===不以電磁輻射觀測的領域=== 除了電磁輻射以外,還能透過一些別的方法研究天象。 中微子天文學利用遮蔽效果極佳的地下中微子探測器測量中微子的流量。這類設施包括(SAGE)、GALLEX、超級神岡探測器等。絕大數穿過地球的中微子都來自太陽,但也曾經有探測到24顆來自SN 1987A超新星爆發的中微子。宇宙射線由極高能量粒子(原子核)組成,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會衰變或被吸收,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的衍生粒子。現今的天文臺可透過探測此類粒子來研究宇宙射線。未來的中微子探測器能力將會提高,有望探測到宇宙射線衝擊大氣時所發出的粒子。 引力波天文學透過觀測引力波來研究遙遠的大質量天體,是一門新興的天文學領域。雷射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是其中一座正在執行的引力波探測器,它在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歷史上首個引力波訊號,訊號源自雙黑洞。2017年,LIGO和室女座干涉儀共同探測到首個來自雙中子星(GW170817)的引力波訊號。 科學家可結合電磁輻射、中微子和引力波等不同方法研究同一個天體,這種做法稱為。 Extract of page 313 ===天體測量學與天體力學=== 天文學乃至所有科學中最古老的一個領域,是對各天體位置的測量。在歷史上,準確測量日、月、行星、恆星的位置,有天文航海和制訂曆法等作用。 18世紀開始,天文學家以精確測定的行星位置作為基礎,發展出完善的引力攝動理論,可以極精確地推算過去和未來的行星位置。這門學科稱為天體力學。今天,科學家對近地天體進行大規模追蹤,目的是預測這些天體何時會近距離略過地球以及評估與地球相撞的風險。 太陽系周邊恆星的視差是宇宙距離尺度的起始點。在用視差測量附近恆星的距離後,可以透過比對,推測遙遠恆星的各種屬性。透過測量恆星的徑向速度和自行,天文學家可以繪出銀河系內恆星的執行軌跡,從而算出銀河系暗物質的分佈。 1990年代,天文學家開始利用多普勒光譜學觀察太陽系周邊恆星的擺動。這種方法可以用來發現一些較大的系外行星(詳見系外行星偵測法)。 ==理論天文學== 理論天文學家的研究手段包括數學模型及用電腦做數值模擬,即天體物理學。數學模型一般能揭示天文現象背後更深層次的原理,數值模擬則可以演示現實中難以觀察的現象。 ==具體分支== ===太陽天文學=== 太陽離地球約8光分,或稱之天文單位,是距離地球最近,也是天文研究最為關注的恆星。太陽是一顆典型的主序矮星,屬於G2V類,年齡有46億年。雖然太陽不是一顆變星,但太陽粒子數會上下波動,每11年為一太陽週期。太陽粒子是太陽表面上溫度較平均低的區域,一般有強烈的磁場活動。 自進入主序至今,太陽的亮度已增加了40%,期間它的亮度有過週期性波動,對地球上的氣候有著極大的影響。例如,蒙德極小期很可能導致了中世紀期間的小冰期。 在結構上,人們一般所能見到的太陽表面稱為光球,光球以外是一層薄薄的色球,色球以外有一層薄薄的過渡層,溫度劇烈上升,直到最外面的超高溫日冕。太陽的中心有著極高的溫度和壓力,足以產生持續的核聚變。包圍著中心的是輻射層,這裡的等離子體以輻射的形式把能量傳遞出來。輻射層以外是對流層,這裡的氣體以對流的形式把能量傳遞到外層。科學家相信,對流層氣體的翻滾運動所產生的磁場活動導致了太陽粒子的形成。 太陽時時刻刻都從表面向外噴射大量的等離子體粒子,就是所謂的太陽風。太陽風會一直達到太陽系的邊緣──太陽層頂。太陽風在經過地球時會與地磁場(磁層)相互作用,會因此轉向,但也有一部分會被困在環繞地球的範艾倫輻射帶中。當太陽風粒子沿著磁場線進入地球兩極的大氣層時,就會產生極光。 ===行星科學=== 行星科學的研究物件,除了有太陽系內的行星、衛星、矮行星、彗星、小行星等等,還包括太陽系外行星。科學家最先透過望遠鏡觀察太陽系內的天體,再透過航天器,如今已對太陽系自身的形成和演化有了較好的認識。 從內向外,太陽系可分為內行星、小行星帶和外行星。內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均為類地行星;外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均為氣態巨行星。在八大行星以外,還有柯伊伯帶和可能延續1光年的奧爾特雲。 太陽系行星是在46億年前的原行星盤中誕生的。經過相互吸引、碰撞和吸積,原行星盤中逐漸積累起大塊物質,這些物質慢慢演變為原行星。太陽風「吹走」大部分的離散物質,只有質量足夠大的行星才得以保留其大氣層。在接著的後期重轟炸期期間,行星繼續受到太陽系剩餘物質的劇烈碰撞。這些碰撞的歷史遺跡在月球上的諸多撞擊坑中就有跡可循。其中一些原行星也互相碰撞,科學家相信,月球就很有可能是在此類碰撞中形成的。 當行星達到一定的質量後,其內部的物質會根據不同的密度而分離,這段過程稱為行星分化。分化的結果是,行星的中心為石質或金屬核,可分為固態和液態核,外層為幔和外殼。有些行星核可以產生磁場,避免大氣層被太陽風剝離。Montmerle, 2006, pp. 87–90 行星和衛星內部高溫的原因包括:行星形成時碰撞的殘留熱量、放射性物質(鈾、釷、鋁-26等等)的衰變以及其他天體所造成的潮汐力。一些行星和衛星的內部熱量足以推動火山作用等地質活動,擁有大氣層的行星和衛星還會經受表面侵蝕。較小的天體如果不受潮汐力的影響,會比大天體更快地降溫。除了受隕石撞擊以外,小天體的地質活動會隨溫度的降低而息止。 ===恆星天文學=== 研究恆星和恆星演化,對人們瞭解宇宙有著重要的意義。科學家對恆星的瞭解來自於觀察、理論以及對恆星內部的電腦模擬。恆星會在稱為暗星雲的高密度塵埃和氣體中形成。當星雲的穩定性受到破壞時,塵埃和氣體就會在自身引力下坍塌形成原恆星。當原恆星核心的密度和溫度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啟動核聚變,使恆星形成。 幾乎所有原子量大於氫和氦的化學元素都是在恆星核心中形成的。 恆星的屬性主要取決於它開始時的質量:質量越大,亮度就越高,氫在其核心聚變成氦的過程也發生得越快。隨著時間的推移,氫會完全轉化為氦,此時恆星會進入演化過程中的下一個階段。恆星核需要有更高的溫度才能使氦聚變。核心溫度足夠高的恆星會一邊使外層膨脹,一邊增加核心密度,形成紅巨星。紅巨星會迅速用盡氦燃料,因此壽命不長。質量更大的恆星會逐步以更重的元素進行聚變,再經過一連串的演化階段。 恆星的質量決定了它最終的歸宿:8個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會坍縮,成為超新星,而8個太陽質量以下的恆星則會噴出外層的物質,形成行星狀星雲。超新星爆炸後的殘骸是一顆密度極高的中子星;如果恆星質量超過3個太陽質量,則超新星殘骸將會是一個黑洞。相互公轉的聯星會有更加複雜的演化過程,例如,白矮星會從其伴星不斷吸取物質,最終可引發超新星爆炸。行星狀星雲和超新星都有助於把恆星內部經聚變產生的「金屬元素」(在天文學中泛指氫、氦以外的一切元素)分散到星際介質當中。全靠這兩者,包括太陽系在內的行星系統才會由氫和氦以外的多種元素所組成。 ===銀河系天文學=== 太陽系所處的銀河系屬於棒旋星系,是本星系群中的一員。銀河系由氣體、塵埃、恆星等各種天體所組成,這些天體繞銀河系的中心公轉,並透過相互引力束縛在一起。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一個螺旋臂的外端,因此銀河系有很大部分受塵埃的阻擋,觀測不易。 銀河系中心是一個棒形隆起物,稱為核球。科學家相信在核球的最中心處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從核球起有四條主螺旋臂向外輻射至外端,此處的恆星形成非常活躍,含較多的第一星族恆星。這些結構都基本位於同一平面上,平面以外還有一個扁球形銀暈,主要含年齡更大的第二星族恆星,亦含數以百計的球狀星團。 恆星和恆星之間的空間充斥著低密度的物質,稱為星際介質。其中由氫等元素組成的分子雲是恆星誕生的區域,密度相對較高。高密度的星前核心或暗星雲坍縮,形成原恆星。 大質量恆星出現後,分子雲變為由發光氣體和等離子體形成的電離氫區。這些恆星產生的恆星風和超新星爆炸最終使雲團疏散開來,往往留下若干年輕的疏散星團。這些星團慢慢分散開,其中的恆星融入銀河系眾多的恆星當中。 在研究過銀河系及其他星系中物質的運動情況後,科學家發現普通的可見物質只是星系總質量的一小部分。圍繞星系的暗物質暈組成星系的大部分質量,但暗物質的本質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星系天文學=== 對銀河系以外天體的研究分支包括: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星系分類、活動星系觀測以及星系群和星系團的觀測。對星系群和星系團等的觀測對瞭解宇宙大尺度結構有重要的意義。 大部分星系都可根據形狀具體劃分為螺旋星系、橢圓星系及不規則星系。 顧名思義,橢圓星系的截面呈橢圓形。星系中的恆星沿著隨機軌道,而不是一個特別的方向執行。在橢圓星系中,星際塵埃幾乎不存在或完全不存在,恆星誕生的區域少,恆星普遍較老。橢圓星系常見於星系團的中心,很可能是大星系相撞的產物。 螺旋星系呈扁盤形,沿一個方向旋轉,中心有一個凸起的球狀物或棒狀物,從中伸出若干條螺旋臂,向外放射。螺旋臂發亮,充滿塵埃,是恆星誕生的區域,其中的年輕大質量恆星呈藍色。螺旋星系外圍一般是由老恆星組成的暈。銀河系和鄰近的仙女座星系都屬於螺旋星系。 不規則星系是外表混亂,無法歸為螺旋或橢圓星系的星系。宇宙中有四分之一的星系都屬於此類。混亂的形狀很可能是引力擾動的結果。 活動星系會發出巨大的能量,但這些能量並不來自它的恆星、塵埃或氣體,而是來自它的緻密核心。科學家相信,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在吸入物質後發出大量輻射,形成活動星系核。電波星系會發出大量的無線電波,並散發出羽狀或葉狀的巨大氣體結構。其他的活動星系則會發出波長較短的高能輻射,如西佛星系、類星體和耀變體。類星體是可觀測宇宙中持續亮度最高的天體。 宇宙在大尺度上的結構由星系群和星系團組成。最大的星系集體稱為超星系團。宇宙中的物質在最大尺度上形成纖維狀結構和長城,之間則是巨大的空洞。 ===物理宇宙學=== 宇宙學的研究物件是整個宇宙。物理宇宙學家透過觀測宇宙大尺度結構,對宇宙的開端和演化有了深入的認識。現代宇宙學的核心思想是大爆炸理論:宇宙在138億年前誕生,自此後不斷膨脹至今。1965年,科學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奠定了大爆炸的觀測基礎。 宇宙在膨脹期間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宇宙學家猜測,宇宙最初曾有過極快速的宇宙暴脹,使波動的初始條件得以勻化。接著的核合成過程產生了早期宇宙的各種原子核(見核宇宙編年學)。 此時宇宙充斥著離子,光子不可穿透。直到中性原子形成,太空才變得「透明」。第一次不受阻擋穿透太空的光線,至今仍遊離於宇宙中,形成宇宙微波背景。有相當一段時間,由於恆星還未形成,宇宙是漆黑一片的。 不同區域的物質質量密度有微乎其微的差異,物質因此開始聚合,形成各個尺度上的階級式結構。密度較高的物質成為了氣體雲和最早期的恆星──第三星族恆星。這些大質量恆星激發了再電離過程,製造了早期宇宙中的許多重元素。重元素在衰變後成為輕元素,使核合成週期可以延續下去。Dodelson, 2003, pp. 216–261 在引力的作用下,物質形成了大尺度纖維狀結構和巨大的空洞。氣體和塵埃逐漸聚集,形成早期星系。這些星系不斷納入更多的物質,並互相形成星系群和星系團,再組成超星系團。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對宇宙的結構有著決定性作用。兩者合起來,共佔全宇宙質量的96%之多。因此,科學家正在極力試圖探究其背後的物理原理。 ==跨學科研究== 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與其他科學領域有著密切的跨學科關係。考古天文學利用考古學和人類學證據,研究遠古或傳統天文學在文化中的角色和地位。Sinclair 2006:13天體生物學研究生物系統在宇宙中的起源、演化和分佈,並特別關注地外生物能否存在,人類又如何能探測這些生命這些問題。將統計學方法應用在分析不可勝計的天文觀測資料上。 天體化學研究宇宙中化學物質的形成和反應。宇宙化學專門研究太陽系內化學物質的分佈、來源以及同位素比率的變化。 利用天文學的知識,解答法律、歷史上的疑問,例如驗證拍攝照片的日期或確認有關天文藝術作品的創作時間。 ==業餘天文學== 天文學是眾多科學領域中,業餘者能夠最大程度參與的領域。 業餘天文學家可以對各種天體和天文現象進行觀測,有的甚至會自己搭建觀測器材。最普遍的觀測物件包括:日、月、各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雨、恆星以及星團、星系、星雲等深空天體。業餘天文俱樂部分佈在世界各地,有的會為成員提供各種幫助,從搭建器材乃至完成觀測梅西耶星表(共110個)或赫歇爾目錄(共400個)中的所有天體。 天文攝影是業餘天文學的一個分支。許多業餘天文學家會選擇專門觀測某一類天體或某一類天文現象。 大部分業餘天文學家都在可見光範圍內做觀測,但也有一小部分用可見光以外的波長進行觀測,包括在傳統天文望遠鏡上加上紅外濾光片,或使用射電望遠鏡。卡爾·央斯基在1930年代開始在無線電波長進行觀測,開創了業餘射電天文學。業餘天文學家不但可以使用自己的器材,還可以使用開放給業餘者的專業射電天文望遠鏡。 與大多數現代科學領域不同的是,業餘天文學家至今仍在為天文學作出重大的貢獻。比如,他們透過掩星的方法提高小行星軌道的測量精度,發現新彗星,又對變星做定期觀測。隨著數碼科技的提升,業餘天文攝影也有了極大的進步。 ==天文學未解之謎== 儘管隨著天文學的驚人發展,人類已經對宇宙的認知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在今天仍然有一些至關重要的天文學未解之謎。要解答這些謎題,有可能需要新的地面或太空觀測儀器,乃至理論和實驗物理上的新發展。 *恆星質量分佈從何而來?為什麼不論初始條件如何,天文學家都會觀測到相同的初始質量函式?有待對恆星和行星的誕生過程有更深入的瞭解。 *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體?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物?如果存在,應如何解決費米悖論?證實地球以外生物的存在,對許多科學和哲學問題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太陽系是平平凡凡,還是絕無僅有?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本質是甚麼?這兩者在宇宙的發展和未來有著決定性作用,然而人類對它們的本質尚且一無所知。宇宙的終極命運是甚麼? *第一批星系是如何形成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超高能宇宙射線從何而來? *鋰元素在宇宙中的豐度為甚麼比大爆炸模型所預測的低四倍?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Available at Project Gutenberg , Google books * * == 外部連結 == *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 《天空和望遠鏡》雜誌 * 天文及天體物理學百科全書 * 2009國際天文年官方網站 * 中國國家天文臺 * 北京天文館 * 香港太空館 * 美國太空總署每日一天文圖正體中文站 *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 網路天文館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 參見 == * 天文學綱要 * 天文學家 * 天文學大事年表 * 天文學學科列表 * 天文學辭彙 * 天文臺 * 國際天文聯會 * 國際天文年 * 天體演化學 * 空間科學 * 太空探索 * 可觀測宇宙 * 宇宙距離尺度 分類:宇宙
力學
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們與物體的平衡、變形或運動的關係。 == 發展歷史 == 人們在日常勞動中使用槓桿、打水器具等等,逐漸認識物體受力,及平衡的情況。古希臘時代阿基米德曾對槓桿平衡、物體重心位置、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作了系統研究,確定它們的基本規律,初步奠定了靜力學,即平衡理論的基礎,古希臘科學家亞里斯多德也提出作用力造成運動的主張,即物體不受力,必將停止。 自文藝復興之後,科學革命興起,伽利略的自由落體運動規律,以及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皆奠定了動力學的基礎。力學從此開始成為一門科學。此後彈性力學和流體力學基本方程的建立,使得力學逐漸脫離物理學而成獨立學科。到20世紀初,在流體力學和固體力學中,實際應用跟數學理論的互相結合,使力學勃起創立了許多新理論,同時也解決了工程技術中大量關鍵性問題。 == 古典力學及量子力學 == 力學主要可分為古典力學及量子力學。 若以發現的時間來看,古典力學較早被發現,啟源於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量子力學則是20世紀初才由許多科學家所創立。 古典力學主要研究低速或靜止的宏觀物體。開普勒、伽利略,尤其是牛頓是古典力學的奠基人。 量子力學應用範圍較廣,不過主要是針對微觀的物質。根據對應原理,量子數相當大的量子系統可以與古典力學中的行為模式相對應,使得量子力學及古典力學不會相衝突。量子力學可以解釋及預測分子、原子及基本粒子的許多行為。不過針對一般常見的巨觀系統,若使用量子力學會複雜到無法處理粒子間的互動作用,因此,巨觀系統透過古典力學的方式處理仍較為恰當。 ==相對論及牛頓力學 == 量子力學將力學延伸到經典力學以外的範圍,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及狹義相對論也將原來牛頓及伽利略的力學擴充套件到更大的範圍。在物體速度接近光速時,因相對論而產生的效應會主導物體的行為,也會使其速度不會超過光速。量子力學也需要配合相對論進行修正,量子場論就是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的結合。不過量子場論和廣義相對論目前仍無法整合,這是大一統理論希望可以克服的問題。 == 依研究物體來分類 == 在力學中,常用到一個名詞「物體」。物體可能是質點、拋體、太空船、星體、某些流體、某些固體、某些機械或某些土木建築。 力學中的一些分支也和所探討的「物體」特性有關。例如質點就是小的物體,在古典力學中只視為一個有質量的點。而剛體有固定的大小及尺寸,不允許形變,和質點比較,剛體增加了一些稱為自由度的引數,例如在空間中的方向。 物體也有可能是可允許形變的半剛體,如彈性體,或者根本沒有固定的形狀,如流體。這些物體可利用古典力學的方式研究,也可以利用量子力學來分析。 例如一顆棒球的運動常使用古典力學來分析,而原子核內質子及中子的行為則通常會用量子力學來描述。 == 主要分支學科 == 在物理學的研究中,也有用「場」來描述物質的行為,稱為場論。其描述方式和力學使用的方式有些不同,可分為古典場論及量子場論。不過在實務上,場論及力學要探討的內容常常有密切的關係。例如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常常是因為電磁場或重力場而產生,而當物體對其他物體產生作用力時,也常常會產生場。事實上,若以量子力學的觀點,物體也是場,可以用波函式來描述。 * 經典力學(基礎力學) ** 質點及剛體力學 ***應用力學或稱工程力學 ****靜力學 **** 運動學 **** 動力學 ***分析力學 ****拉格朗日力學 ****哈密頓力學 ** 連續介質力學 ***固體力學 ****材料力學 ****彈性力學 ****塑性力學 ****損傷力學 ****接觸力學 ****斷裂力學 ****結構力學 ****土力學 *** 流體力學 ****流體靜力學 **** 流體動力學 **** 空氣力學 ****水力學 *生物力學 * 天體力學 == 參考來源 == * 維基教科書:基礎力學 == 參見 == * 力 ==延伸閱讀== * Robert Stawell Ball (1871) Experimental Mechanics from Google books. * ==外部連結== * iMechanica: the web of mechanics and mechanicians * Mechanics Definition * Mechanics Blog by a Purdue University Professor * The Mechanics program at Virginia Tech * Physclips: Mechanics with animations and video clip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 U.S. National Committee 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ources for teaching Mechanics * The Archimedes Project * Engineering Fundamental Solid & Fluid Mechanics Category:物理學分支
化學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化學研究的物件涉及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或物質和能量之間的關聯。傳統的化學常常都是關於兩種或以上的物質之間的接觸和其後的變化,即化學反應,又或者是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的過程。這些變化有時會需要使用電磁波,當中電磁波負責激發化學作用。不過有時化學並不一定要關於物質之間的反應。光譜學研究物質與光之間的關係,而這些關係並不涉及化學反應。準確的說,化學的研究範圍是包括分子、電子、離子、原子、原子團在內的核-電子體系。 「化學」一詞,若單從字面解釋就是「變化的學問」之意。化學主要研究的是化學物質互相作用的科學。化學如同更廣義的物理皆為自然科學之基礎科學。很多人稱化學為「中心科學」,因為化學為部分科學學門的核心,連線物理概念及其他科學,如材料科學、奈米技術、生物化學等。研究化學的學者稱為化學家。在化學家的概念中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或比原子更細小的物質組成,如電子、中子和質子。但化學反應都是以原子或原子團為最小結構進行的。若干原子透過某種方式結合起來可構成更復雜的結構,例如分子、離子或者晶體。 == 詞源 == 英語中的「化學」()一字的語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由「鍊金術」()得名的。英語中「」一詞源於古法語的「」和阿拉伯語的「」,意為「形態變化的學問」()。阿拉伯語中的「」一字則源於希臘語。亦有另一種說法認為英語中的「」一字源自埃及語中的「」,意思是「土」()。 在中國,「化學」一詞最早出現在1857年墨海書館出版的期刊《六合叢談》。偉烈亞力提及王韜在其日記中記載了從戴德生處聽聞的「化學」一詞參看《朗文化學詞典》,香港:朗文出版社出版,1997年有關「化學」一詞的譯名來源亦可參看譯名「化學」的誕生 。一般認為中文中的“化學”一詞是徐壽翻譯英國人的書《化學鑑原》一書時發明的。 「化學」一詞被介紹到日本,取代了原先日語中的譯法「舍密」註釋:「舍密」一字是音譯自荷蘭語中的""一字的。 == 歷史 == === 人類早期對火的認識 === 最早的化學要算是人類對火的研究。對於當時的人來說,火可以將一種物體變成另一種物體,所以成為了當時人最有興趣研究的現象。如果沒有火,人類不會發現到鐵和玻璃的煉製方法。 === 鍊金術 === 人類發現了黃金這種貴重的金屬之後,很多人轉移研究怎樣把其他物質變成黃金。公元前300年至1500年,煉金術士皆研究如何將一些便宜的金屬轉化成黃金,因此累積了金屬的提取和處理有關的觀察和技術。有些煉金術士主要的工作是製造藥物,中國當時亦有所謂煉丹術。2000年前,人類已廣泛使用金、銀、汞、銅、鐵和青銅。當時的人類文明,對於陶瓷、染色、釀造、造紙、火藥等在工藝方面已有一定成就,在技術經驗上,對物質變化的理解已有一定觀察和文獻累積。 === 早期化學 === 早期化學家收集了很多不同物質的資料。在17世紀以前,化學成就並不大(燃素說、煉金術),其中較有成就者如羅伯特·波義耳。到了1750年,化學仍帶有神秘色彩,並為不正確的理論支配著。直到1773年,安託萬-洛朗·德·拉瓦錫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並以氧化還原反應解釋燃燒現象,推翻了盛行於中世紀的燃素說,才開啟了現代化學之路;他因此被尊崇為「化學之父」。接著道爾頓整合當時的化學知識,並以自身的實驗所得提出了劃時代的原子說。此後,一些化學家相繼發現了各種化學元素,後來門得列夫建立了元素週期表令化學視界更臻完備。1901年,化學家諾貝爾以其遺產成立了諾貝爾化學獎,以表揚在科學領域及其他重要領域對人類有較大貢獻者。 === 現代化學 === 現代化學始於20世紀初期蓬勃發展的量子力學。萊納斯·鮑林引進量子力學解釋化學鍵的本質,得以用波函式的線性疊加來描述。質子、中子和電子的發現,使化學真正由原子尺度來理解化學反應。量子力學和電子學的發展,使得許多新型儀器得以開發,來探索和分析化合物的結構和成分,如光譜儀、色譜儀、核磁共振儀和質譜儀等。 == 當代化學 == 當代化學大致分為四大學門,各學門又有許多延伸的子學門和應用化學領域。 四大學門主要為: * 物理化學是從物理角度分析化學原理的化學學門,可謂近代化學的原理根基。物理化學家關注於分子如何形成結構、動態變化、分子光譜的根本原理,以及平衡態等基本問題,涉及熱力學、量子力學、統計力學等重要物理領域。大體而言,物理化學為四大學門中最講求數值精確以及理論架構嚴謹的學門。 * 分析化學開發分析物質成分、結構與量的方法,使化學物質成分得以定性或定量,化學物質結構得以確定。從分析手段分,分析化學又可分為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分析化學是化學家最基礎的訓練之一。化學家在實驗技術和基礎知識上的訓練,皆得力於分析化學。當代分析化學著重儀器分析,常用的儀器分析手段有如下幾種:光譜法(例如紫外分光光度法、紅外光譜法、原子發射光譜法、原子吸收光譜法、X射線衍射法、拉曼光譜法等)、色譜法(例如薄層色譜法、氣相色譜法、液相色譜法、電泳法等)、電化學分析(例如伏安法、電致發光法、電導分析法等)、質譜法、能譜法等。 * 有機化學研究碳、氫、氧、氮、硫等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學門。有機化學主要研究有機化合物的合成途徑和方法、機構和物理性質。由於有機化學高度的應用性和悠久的發展歷史,通常被普羅大眾視為當代化學的代名詞。有機合成和新反應途徑的開發,對於藥物,天然物,生物和材料高分子的開發,都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對於化學工業有極大的影響。 * 無機化學有機化合物以外元素的化學領域,研究化合物的合成途徑和方法,機構和物理性質,最常見的分子體系為金屬化合物。有機和無機化學領域常有交疊,甚至有密不可分的趨勢。有機金屬化學就是一門結合有機和無機領域的化學。 其他延展和應用的學門: thumb|200px|移液器,一種生化常用的實驗儀器 * 理論化學從物理的理論去解釋各種化學現象的學門。 * 計算化學由於分子體系的複雜性,分子的反應,動態,結構,經常是無法完全以量子力學做計算的。因此計算化學提供各種簡約的計算方法,來預測並輔助實驗結果的推斷。實用性上已有諾貝爾獎的肯定,如1998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密度泛函方法。 *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物體內發生的化學反應和相互作用的學科,被應用於研究細胞中各組分(例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核酸以及其他生物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生物化學被廣泛應用於蛋白質各項化學性質的研究,特別是應用於酶促反應的研究。 * 熱化學是以熱力學的觀點來研究化學,以焓、熵等狀態函式來描述和預言化學物質穩定性和化學反應發生的結果。 * 電化學是研究各種因為電推動而發生的化學作用或者會在運作途中産生電力的化學作用的科學學門。生活中常見的各種電池就是電化學的研究成果。 * 光化學研究各種化學物質,受到各種頻率光線照射之後的化學反應變化。 * 藥物化學研究化學物質怎樣用於藥劑中,從而改變藥劑的功效,做出醫療的作用。它其實是幾個化學門派,包括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及幾個不屬於化學的科學學門,包括:藥劑學、分子生物學和統計學的結合。 * 量子化學用量子力學及其他純理論手段解釋各種化學現象。 * 核子化學研究不同的次原子粒子怎樣走在一起,形成一個原子核,及研究一個原子核中的物質如何變化。 * 放射化學是化學的一個分支,旨在研究那些參與化學反應的物質屬於或帶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學反應的一門學科。例如:採用碘的放射性同位素125I標記各種蛋白質或激素,以便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技術,檢測血清標本之中相應物質的濃度。 * 天體化學研究外太空的化學物質,分析它們的成分、結構與地球上的物質有什麼不同。 * 大氣化學是一種對地球大氣層及其他星球的大氣層的研究。大氣化學都會研究環境變化途中發生過什麼化學反應,是大氣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 * 環境化學研究化學物質進入不同自然環境,經物理、化學、生物反應後,形成的產物是否對人體及生態造成危害。 * 綠色化學研究怎樣從化學角度減低汙染。 * 資訊化學用電腦去解決化學上的問題。 * 地球化學研究地殼中各種物質的化學特性,解釋它們的構造。 * 石油化學從化學角度研究石油及天然氣的特性及煉油技術。 * 高分子化學研究比較大的分子,即是高分子,例如發泡膠怎樣造出來和有些什麼特性。高分子化學亦會研究怎樣令很多分子結合為一粒高分子。 * 超分子化學研究共價鍵以外各種化學鍵,例如:氫鍵、範德華力、疏水效應的運作。 == 基本概念 == === 原子 === 一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外圍帶負電荷的電子(稱為核外電子)組成的粒子,一般而言是化學研究的最小尺度範疇。原子核通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與通常的物理概念不同的是,單一的質子在化學領域被認為是1H(氕)原子核,也就是說原子核內必然含有質子,但可能不含中子。 電子帶負電荷,質子帶正電荷,個數相同使得電荷平衡,令整個原子呈電中性。當核外電子數與原子核內質子數不相同時,則形成離子。通常認為離子也是原子的一種。 === 元素 === 擁有相同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被稱為“元素”。例如,氫這種元素中所有原子都是隻有一粒質子。這個概念換過來說亦可:所有原子核中有六粒質子的原子都是碳,所有原子核中有九十二粒質子的都是鈾。元素亦有另一定義,就是所有不可以用化學方法分解的物質都是元素。 在這麼多種列舉元素的方法中,最常用和最方便的莫過於元素週期表。週期表根據原子序數來排列原子,而原子序數就是一粒原子中質子的數量。因為這個奇怪的排列,排在一起的元素,無論是同一個直行、同一個橫行還是純粹在附近,都有一些大致上固定的關係。 同一種元素可能有很多個不同的核素。它們的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因而化學性質相同。但由於它們的中子數不同,造成原子核穩定性不同,而造成某些核素具備放射性。同一種元素的不同核素在元素週期表內佔據同一個位置,因此同一種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稱同位素。例如1H(氕)與2H(氘)互稱同位素。 === 物質 === 化學物質是指一種物體,它既確定了其化學組成,也確定了它的化學性質。嚴格的來講,混合的化合物,元素等都不能算是化學物質,只能說是化學藥品或者說化學制品。大多數我們日常生活碰到的化學品都是混合物,比如空氣、合金、生物製品。 ==== 命名法 ==== 物質的命名法在化學語言當中是最嚴格的一環。早在很久以前,化合物的命名是由其發現者自行決定的,這樣則導致了命名的困難和混亂。而現在我們最常用的還是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 () ()命名方法。它用一個命名系統讓所有的化合物都有一個獨有的名稱和程式碼。有機化合物透過有機命名系統命名;而無機化合物透過無機命名系統命名。而透過化學索引服務(),我們可以輕鬆的透過CAS號()來找到每一個化合物的性質、特性、命名和結構。 === 分子 === 一個分子是化合物的最基本結構,不用化學方法是拆不開的。大部分分子都是由兩個或以上原子組成,但是都有些特例,例如氦氣分子,只有一個原子。這些原子,如果多於一個,是透過化學鍵結合。 === 離子和鹽 === 離子是帶電荷的物質,可以由原子或分子失去或得到電子形成。正離子(例如鈉離子Na+)和負離子(例如氯離子Cl−)結合可以成為電荷中性的鹽(例如食鹽NaCl)。有些離子是由幾個原子組成,而它們進行化學作用的時候又不會分離,例如磷酸根離子(PO43−)、銨離子(NH4+)。氣相的離子通常被稱為等離子體。 === 酸鹼性 === 物質可以被分類為一種酸或者是一種鹼。通常我們有幾種進行酸鹼分類定義的理論。其中最簡單的要數阿累尼烏斯理論(),它認為:酸是能夠在水當中電離出水合氫離子的物質;鹼則是在水當中電離出氫氧根離子的物質。而酸鹼質子理論()則認為酸是能夠在化學反應中給其他物質氫離子的物質;而鹼則是相應能得到氫離子的物質。第三種理論被稱作是路易斯酸鹼理論(),它是基於形成化學鍵之上的。路易斯理論認為:酸是在鍵的形成當中接受了一對電子;而鹼則是在形成鍵的過程中給予了其他物質一對電子。因此,一個物質如果對於不同的酸鹼理論來說,可能在此是酸,在另外一個理論來說卻是鹼。 酸性強度的衡量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阿累尼烏斯定義的也就是我們最常用的pH,它是透過衡量一個溶液當中氫離子的濃度來確定酸性的大小。它的計算方法是pH=-log10[H+],也就是pH等於氫離子濃度的負對數(以10為底)。因此可以說,擁有更高濃度的氫離子溶液,其pH越低而酸性更強。第二種是定義,也就是酸解離常數(Ka),它衡量的是物質作為酸的時候給予氫離子的能力。因此一個酸性越強的物質,其Ka更高,更具有給予氫離子的傾向。同樣的我們可以用pOH代替pH, Kb代替Ka來說明鹼性強度。 === 氧化還原 === 氧化還原的概念和一個物質的原子獲取或者給予電子的能力有關。物質擁有氧化其他物質的能力就被成為氧化性,而此物質被成為氧化劑(),或者成為氧化物。一個氧化劑能夠將電子從其他的物質上移走。相應的,具有還原其他物質的物質被稱作有還原性而成為還原劑()或者成為還原物。一個還原試劑能夠傳遞給其他物質電子並且氧化自身。而正因為其“給予”了其他物質電子,它還被稱為供電子物。氧化還原的性質與氧化數()有關--其實真正的給予或者獲取完成的電子並不存在。所以,氧化過程被定義為增加了氧化數,而還原則是降低的氧化數。 簡單來說,氧化反應指還原劑失去電子,化合價上升;而還原反應是指氧化劑得到電子,但化合價下降。氧化和還原反應必須同時進行。 === 化學品 === 化學品泛指一切有確實化學構造及化學成份的物質,所以又稱化學物質。它們可以是元素、化合物或混合物。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的東西多數都是混合物,例如合金。 === 化合物 === 化合物是一些以不同元素用固定比例結合而成的物質。成份的比例決定了它的化學特性。例如水是用氫同氧以二比一組合而成,組成水分子的三個原子之間構成了104.5度的健角。不同化合物及元素之間的變化稱為化學反應。 === 摩爾以及物質的量 === 摩爾(,臺灣使用“莫爾”一詞)是物質的量的國際單位,符號為mol。1摩爾是所含基本微粒個數與12克的碳-12({}_6^{12}\!\mbox{C})中所含原子個數相等的一系統物質的量。使用摩爾時,應指明基本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離子、電子或其他基本微粒,也可以是基本微粒的特定組合體。1摩爾物質中所含基本微粒的個數等於阿伏伽德羅常數,符號為NA,數值是6.0214129×1023,常取6.02×1023。 一種物質的摩爾質量與分子量,在使用國際單位制時,在數值上相等。 === 化學鍵 === 化學鍵是指組成分子或材料的粒子之間互相作用的力量,其中粒子可以是原子、離子或是分子。化學鍵的物理本質來自於粒子和粒子之間的靜電力,量子力學上意指原子間電子的波函式線性疊加。化學鍵是化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物理理論本質由萊納斯·鮑林建立。化學家為能簡潔表述化學鍵並規避量子力學的複雜性,將化學鍵分類為共價鍵、離子鍵和金屬鍵,較弱的鍵結如氫鍵及較特殊的配位相互作用等。無論分類為何,其物理本質都是相同的。 === 分子間力 === 分子間力是不同分子之間的作用力,主要有氫鍵,範德華力,親水作用/疏水作用等,這種作用力比化學鍵弱,容易開啟或重新組合,但是是形成分子空間排列和架構的重要作用力,是現代化學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 物理特性 === thumb|水湧上沙灘造成浪,就是水與沙的物理特性 物質有時會是液體,有時會是固體,有時會是氣體,這些叫作物質的相態。一件物質是否軟、透不透光、透光的話它的折射率是多少,這些都是一件物質的物理特性。總而言之,物理特性即是一種物質不靠化學作用都可以斷定到的特性。 === 化學反應 === 化學反應,亦稱化學變化是一種物質轉變為另一種物質的過程,涉及分子中原子的交換和化學鍵的轉移、形成或消失。化學反應形成的改變既可令很多獨立的分子結合,也可將一個較大型的分子拆開成為很多獨立的小分子,甚至是同一分子內有原子移動,即使原子的數量沒有改變,但仍會構成化學反應。 === 平衡 === 雖然平衡概念在科學各領域都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在化學中,化學平衡是指化學成分中出現多種不同狀態的可能性,例如在可以彼此反應的幾種化合物的混合物中,或當物質可以以多於一種相態存在的時候。 即使有著不變的化學組成,但在平衡系統中的化學物質通常並非處於靜止狀態;這些物質的分子會互相繼續進行反應,從而產生動態平衡。因此,化學平衡描述了諸如化學成分之類的引數隨時間保持不變的狀態。 === 能量 === === 化學定律 === 化學反應的守恆必須符合物理守恆定律,反應前後應符合: * 質量守恆定律:一個化學反應發生,物質的總質量不會有任何變化。 * 能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總和不變,只是能量形式依照反應模式而變化。引出三個重要概念:平衡,熱力學,動力學。 * 電荷守恆定律:化學反應前後的電荷數應守恆。 * 阿伏伽德羅定律 * 比爾-朗伯定律 * 波義耳定律(1662年,壓力和體積相關) * 查理定律(1787年,體積和溫度相關) * 斐克擴散定律 * 蓋呂薩克定律(1809年,壓力與溫度相關) * 亨利定律 * 赫士定律 * 定比定律 * 倍比定律 * 拉烏爾定律:理想溶液在一固定溫度下,其內每一組元的蒸氣分壓與溶液內各該組元的摩爾分數成正比,其比例係數等於各該組元在純態下的蒸氣壓。(物理化學的基本定律之一) === 化學工業 === 化學工業(化工)是當代經濟活動當中重要的一部分。全球50大化學品製造商在2004年共銷售了5870億美元的業績,其中利潤佔據了8.1%,其中研發成本佔據了2.1% == 學科分類 == * 無機化學是研究無機化合物的化學。 ** 元素化學 ** 無機合成化學主要是經由各式各樣的無機反應來建構無機分子。 * 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性質、製備的學科,又稱為碳化合物的化學。 ** 有機金屬化學是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交疊的一門分支課程,研究含有金屬(包括類金屬)和碳原子鍵結的有機金屬化合物,其化學反應、合成等各種問題。 ** 有機合成化學 ** 天然有機化學 * 分析化學是開發分析物質成分、結構與量的方法,使化學物質成分得以定性或定量,化學物質結構得以確定。 ** 按分析目標分,可分為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 *** 定性分析主要任務是確定物質的組分 *** 定量分析需要測定物質中各組分的含量的分析方法 ** 按分析手段分,可分為化學分析與儀器分析 *** 化學分析 *** 儀器分析是用儀器的物理學方法,測量物質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的引數,並實驗其變化,以此判斷其化學成份,元素含量,甚至化學結構等。 *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物體中的化學程序的一門學科,常常被簡稱為生化。 * 材料化學(材料科學或材料工程)是一個多學科領域,涉及物質的性質及其在各個科學和工程領域的應用。它是研究材料的製備或加工工藝、材料的微觀結構與材料宏觀效能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科學。 * 核化學又稱為核子化學,研究原子核(穩定性和放射性)的反應、性質、結構、分離、鑑定等的一門學科。 * 物理化學是一門從物理學角度分析物質體系化學行為的原理、規律和方法的學科,可謂近代化學的原理根基。 * 理論化學運用非實驗的推算來解釋或預測化合物的各種現象。近年來,理論化學主要包括量子化學,即應用量子力學來解決化學問題。 ** 量子化學是應用量子力學的規律和方法來研究化學問題的一門學科。 * 結構化學是研究原子、分子和晶體結構以及結構與效能之間關係的學科。近幾十年,這門學科獲得迅速發展,結構化學觀點不僅滲透到化學各個分支學科領域,同時在生物、材料、礦冶、地質等技術科學中也得到應用 其他還有諸如放射分析化學、同位素化學、輻射化學、核燃料、反應堆和裂變產物化學、地球化學、海洋化學、大氣化學、環境化學、宇宙化學、星際化學、藥物化學、神經化學、農業化學、石油化學、木材化學、土壤化學、煤化學、食品化學、化學地理學、天體化學、岩石化學、空間化學及膠體與介面化學等 == 參見 == * 諾貝爾化學獎 * 元素列表 * 化學工業 * 化學物質列表 * 化學術語列表 * 元素週期表 * 化學家 * 同位素列表 * 化學基本主題列表 * 化學與物理學的比較 ==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 外部連結 == *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 * 美國化學協會
地理學
地理學()是探索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係,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 == 詞源 == 英語geography一詞源自古希臘語(羅馬化:geografía),由geo-(意為“大地”)和(意為“寫”)組成,字面意思為“對大地的描述”。最早使用geography的是埃拉託斯特尼(Eratosthenes),他用此詞表示研究地表景物的學問。 中國古代地理學稱「輿地」或「輿地學」,「地理」則是指山川方域的地勢、外貌。最早的地理書籍有《禹貢》、《山海經》等。中文的「地理」一詞最早見於《易經·繫辭》:「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將英語geography一詞譯為「地理」,之後該譯法傳入中國。1902年,光緒皇帝接受吏部尚書張百熙建議,頒佈《欽定學堂章程》,故一般小學課目有史學、輿地二項。1903年,張百熙派吳汝綸赴日本考察教育後,負責教育改革的張百熙、張之洞、榮慶向皇帝建議重訂學堂章程《清史稿》〈志·選舉二·學校二〉:「博考外國各項學堂課程門目,參酌變通,擇其宜者用之,其於中國不相宜者缺之,科目名稱不可解者改之,過涉繁重者減之。」。在重訂章程後,一般小學依日本語改稱初等小學,而史學、輿地二科,則改稱歷史、地理。之後,地理一詞作為geography對應的翻譯,在中國廣泛流傳。 ==研究範疇== 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測量地球形狀、大小的方法,描述已知的國家和地區。傳統上,地理學有四個基本的研究範疇 Reprint of a 1964 article.: * 自然及人文現象的空間分析,研究事、物的分佈。 * 區域研究(area studies),鑽研某地方或區域,並與他者比較異同。 * 人地關係(man-land relationship)研究,探討自然現象與人相互的影響。 * 地球科學,以自然科學角度探索地球。 相比之下,現代地理學則是涵蓋多重學科的大學問。歷經科學化的辯證和計量革命,並與各門哲學思想對話後,現代地理學主張理解空間、人類及自然的複雜性(complexity)──不僅僅只是「知其然」,而要做到「知其所以然」。 一般認為,地理學家與地圖學家同屬,都是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許多地理學家都有地名學及地圖學訓練,但兩者都不是地理學的主旨。地理學家研究現象、過程、特徵以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之於空間及時間上的分佈。空間及時間涉及的主題包羅萬有,例如氣候、生態、經濟,故地理學是一門跨學科的學問。 地理學可略分為二:自然地理學及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著眼自然環境,如地形的形成過程、有關氣候、土壤、水、生態、植被等的各種現象及其相互關係。人文地理學則著眼人造環境,例如人類如何開拓、管理和看待空間。自然與人的關係難解難分,故此立環境地理學,旨在基於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分析自然與人的相互關係,並提出人類適應、改造自然,以切合自身永續發展。 == 分支 == === 自然地理學 === 自然地理學屬自然科學,專門探索大自然(岩石圈、大氣圈、水文圈、生物圈)的變化模式,可分類為以下範疇: Línea de Wallace.jpg|生物地理學及景觀生態學 Cyclone Catarina from the ISS on March 26 2004.JPG|氣候學及 90 mile beach.jpg|海洋學及 Gavin Plant.JPG|環境地理學及環境管理 Meridian convergence and spehrical excess.png|大地測量學 Delicate Arch LaSalle.jpg|地形學 Pangea animation 03.gif|古地理學及 Meander.svg|水文學及水文地理學 Soil profile.jpg|土壤學及土壤地理學 Fagus sylvatica JPG2a.jpg|物候學 Receding glacier-en.svg|冰川學及凍土學 Chemicals in flasks.jpg|化學地理學 Chennai damage 1.jpg|地震學及火山學 === 人文地理學 === 人文地理學則探討人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研究人與社群、文化、經濟的關係,故可歸社會科學一類。雖然人文地理學的少有談及地貌(見自然地理學),可是人類活動確為山川地貌、區域氣候左右(如荒漠不宜耕作)。故此,討論人文地理學時並不可漠視地貌氣候等自然因素,環境地理學正好連繫兩者。人文地理學可分下列範疇(詳見人文地理學): Qichwa conchucos 01.jpg|社會文化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及社會地理學) Pepsi in India.jpg|發展地理學 Assorted United States coins.jpg|經濟地理學及商業地理學 Star of life.svg|醫學地理學 British Empire 1897.jpg|歷史地理學及時間地理學 Pyramide Comores.PNG|人口地理學及人口學 Dairy cattle, Synergy Farm, New York.jpg|工業地理學及農業地理學 ReligionSymbol.svg|宗教地理學 RERParisVision2025.png|交通地理學 Bangladeshi villagers and foreigner.jpg|旅遊地理學 New-York-Jan2005.jpg|聚落地理學及都市地理學 Egyptian T-55 tank disembarking LCU-1644 during Exercise Bright Star 1985 DF-ST-86-08080.jpg|軍事地理學 UN General Assembly.jpg|政治地理學及地緣政治學 Queue.svg|人種地理學 人類學問與日俱增,時有他學之新猷用於人文地理學研究,如: * 行為地理學 * 地理知識學(Geosophy) * * 音樂地理學 * 食品地理學 * 戰略地理學 === 環境地理學 === 環境地理學從空間層面描述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連結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環境地理學不單牽涉兩者的學問,亦會從哲學層面,思考對人類有利的自然環境條件,使之概念化。 此外,全球化及科技發展(technological change)令人與環境的關係有所改變。環境地理學的研究範疇,如災害管理、環境管理、可持續性,生態政治學(ecopolitics),政治生態學(political ecology)等,則是為理解此轉變之法。 === 地球空間資訊科學 === 地球空間資訊科學(geomatics)是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它在1950年代的地理學計量革命(quantitative revolution)中首先出現。地理資訊學包含利用地圖學及測繪學所使用的傳統空間技術及電腦應用。地理資訊學與其他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及遙感方法的學科一起成為一門普遍的科目。地理資訊學亦引起部分地理部門的復興,此現象特別在1950年代經歷地理部門衰退的北美洲更為顯著。 地理資訊學包含大範圍的學科包括空間分析,例如地圖學、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探測及全球定位系統。 === 區域地理學 === 區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她研究地球上不同大小的區域。其主要目的是去理解或定義個別地區包含人類及自然因素的獨特性或特色。區域地理學的注意力亦有放在區域化(regionalization)上,包括運用適合的方法把空間分界成為區域。 區域地理學亦被認為是研究地理科學的必然方式(類似計量革命或批判地理學),詳細參見地理學歷史。 === 相關範疇 === * 城市規劃,區域規劃(regional planning)及空間規劃(spatial planning):利用地理科學幫助決定如何發展(或是不發展)土地去滿足特定條件,例如安全、美觀、經濟機會、保護建築或自然遺產等等。城市、城鎮及區域規劃可以被視為應用地理學。 * 區域科學:區域學在1950年代由沃爾特·艾薩德(Walter Isard)帶領而冒起,它提供一個更為以資料及分析作基礎的方法去面對地理學問題,而不是傳統地理學上以描述的趨向去面對。區域學包含的知識中空間向度(spatial dimension)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區域經濟學、資源管理(resource management)、區位理論、城市規劃、區域規劃、交通運輸、通訊、人文地理學、人口分佈(population distribution)、景觀生態學及環境質素。 * 行星學:雖然地理學通常關注地球,但亦有可能非正式地用作描述其他世界的研究,例如太陽系的其他行星,甚至更遠。研究比地球更大的系統通常會形成部分天文學或宇宙學。其他行星的研究通常被稱為行星學。 === 其他分支學科 === * 地名學 * 方誌學 * 理論地理學 == 地理學技術 == 因為空間的相互關係對於作為一門概要性科學(synoptic science)的地理學十分重要,所以地圖是一個主要工具。地理學分析除了利用經典的地圖學外,亦融合現代化的方法,即以電腦為基礎的地理資訊系統(GIS)。 地理學家在其研究中使用四個相關的方法: * 系統性(Systematic)- 組合地理學知識成為不同類別,從而全面探索。 * 區域性(Regional) - 在特定區域或位置層面去考證不同類別的系統性關係。 * 描述性(Descriptive)- 簡潔地確定總體及特點所在。 * 分析性(Analytical) - 探究地理區域中總體及特點出現在所在地的原因。 === 地圖學 === 地圖學研究地球表面利用符號的表示方法(即地圖製作)。雖然其他分支學科需要利用地圖表示她們的分析,但是實際的地圖製作理論已經十分足夠從其他學科分別開來。地圖學由起草技術的集合成長為實際的科學。 地圖學家(Cartographers)必須學習認知心理學及人因工程學去理解那種符號表達地球的資訊最為有效,而學習行為心理學則可以引導地圖讀者對資訊作出行動。她們必須學習大地測量學及頗為高階的數學去理解地球的形狀如何影響地圖符號的變形,從而反映在平面上作觀察。地圖學可以毫無爭議地被視為地理學中的大型學科的種子。大部分地理學家在幼年時對地圖充滿幻想視為一個她們將會窮一生精力去追尋地理學的早期表徵。 === 地理資訊系統 === 地理資訊系統(,GIS)處理並儲存高準確度的地球資訊在電腦內。除了其他地理學分支外,地理資訊系統專家必須理解電腦科學及資料庫系統。地理資訊系統引起地圖學革命性的改變;幾乎所有的地圖製作現在都以地理資訊系統軟體幫助製成。GIS同時亦代表地理資訊科學(),即利用地理資訊系統的軟體和技術去代表、分析及預測空間關係的科學。 === 遙測 === 遙感()可以被定義為一門取得從遠處量度出來的資訊的技術和科學。遙測的資訊由多方面而來,包括衛星地圖、航空攝影及手提感應器。地理學家不斷增加利用遙測去得出的地球表面、海洋及大氣資料。其原因為: # 遙測能夠提供多樣空間尺寸的資料(區域性至全球) # 遙測能夠為關注地區提供一個概要觀點 # 遙測能夠容許到達偏遠及難接近的地點 # 遙測能夠提供電磁波譜中可見光外的光譜資料 # 遙測能夠促進對於個別地點因為時間流逝而如何改變的研究 遙測得到的資料可以獨立分析或是與其他數碼資料層面(例如地理資訊系統)一併分析。 === 地理數量方法 === 地質統計學()處理利用地理數量方法得出的資料,特別是應用統計學方法去探索地理現象。地質統計學被廣泛應用在眾多範疇包括:水文學、地質學、石油開採(petroleum exploration)、天氣分析、城市計劃、物流及流行病學。地質統計學的數學基礎來自資料聚類、區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無母數統計與及其他一眾科目。地質統計學的應用在地理資訊系統,特別在未量度點的插值(估計)十分依賴。地理學家在地理數量技術中有顯著參與。 === 地理質性方法 === thumb|歐洲主要民族(1899) 地理質性方法(),或民族誌學()的研究技術被人文地理學家所採用。文化地理學有利用質性研究的傳統,而質性研究亦被人類學及社會學利用。人文地理學家透過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及深入訪問取得質性資料。 == 地理學歷史 == === 地理學的雛型 === 米利都的阿那克西曼德的構想被後期的希臘作家認為是地理學的始創人,而現在只能夠以其承繼者的片段才可以得知其一二。阿那克西曼德的貢獻包括發明晷針(Gnomon),一個雖然簡單但是她提供一個有效的希臘工具作為量度緯度。泰勒斯與阿那克西曼德亦因為預測日蝕而獲讚揚。地理學的基礎可以追溯至古代文化,例如古代、中世紀及近現代的中國歷史。最初以藝術與科學層面探索地理學的古希臘,則利用地圖學(詳見地圖學歷史History of cartography)、古希臘哲學、古希臘文學或數學(詳見數學史)等方面去探究地理學。 === 圓形世界理論 === 第一個指出地球為球體的人有究竟是巴門尼德或是畢達哥拉斯的爭議。阿那克薩哥拉雖然能夠利用解釋日蝕論證出地球是圓形,但他和其他當代學者一樣認為地球是平面的。埃拉託斯特尼是其中一個最初估計地球半徑的人。 === 經緯線系統及其進化 === 第一個最初準確的經緯線系統被認為是喜帕恰斯。他利用巴比倫數學推演出一個六十進位法(sexagesimal)系統。經線及緯線被細分為360°,每度更被細分為60′(角分)。為了量度(不同位置的經度,他提出利用日蝕去決定相對時間的差距。羅馬帝國探索新地方時的廣泛製圖在以後提供一個高度的資訊性去給托勒密建構詳細的地圖集(atlas)。托勒密伸延喜帕恰斯的成果,在他製作的地圖上利用坐標網(grid system)及使用56.5英里作為一度。 === 伊斯蘭世界及中國所領導的地理學 === 羅馬帝國在中世紀瓦解時地理學的演化由歐洲轉移至伊斯蘭世界Needham, Joseph (1986).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ume 3. Taipei: Caves Books, Ltd. Page 512.。學者包括製作詳細地圖的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伊德里西(Abu Abd Allah Muhammad al-Idrisi)、伊本·巴圖塔、伊本·赫勒敦提供朝覲的詳細描述。另外,伊斯蘭學者翻譯和詮釋古羅馬和古希臘的早期著作,並在巴格達建立起智慧所(House of Wisdom)作為以上用途。三世紀直到13世紀,中國歷史上的地理學研究方法及地理學文學寫作都比起歐洲的大幅度地複雜很多。中國地理學家例如劉安、沈括、范成大、周達觀、徐霞客等寫出很多重要的專著,但是在17世紀後,西方的地理學觀念及方法大多都被中國所採用。 === 地理大發現 === 在16世紀至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時期,探險家如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等發現及佔據新土地,需要令地理資料更為準確,與及一個更為堅固的理論基礎。由傑拉杜斯·麥卡托(Gerardus Mercator)和伯恩哈德·瓦倫紐斯(Bernhardus Varenius)的著作《地理學概論》(Geographia Generalis)正正是新出現的科學化地理學的一流例子。 === 眾多地理學協會的成立 === 地理學在18世紀及19世紀被認同為一個獨立學術科目,並成為歐洲(特別是巴黎及柏林)大學的一門經典課程。19世紀期間眾多地理學協會發展起來,包括1821年成立的巴黎地理學會(Société de Géographie)、1830年成立的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1845年成立的俄羅斯地理學會(Russian Geographical Society)、1851年成立的美國地理學會(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與及1888年成立的國家地理學會。伊曼努爾·康德、亞歷山大·馮·洪堡、卡爾·李特爾及維達爾·白蘭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的影響可以被視為地理學由哲學轉變為學術科目的一個轉捩點。 === 跨學科間連線的加強 === 在經歷兩個世紀的科技進步如電腦等引致地理資訊學的發展和引進新方法如參與觀察及地質統計學作為地理研究的工具。在20世紀的西方,地理學科經歷四個過程:環境決定論、區域地理學、計量革命及批判地理學。因為地球科學追求以一個全面涵蓋的視界理解世界的關係,跨學科連線在地理學、地質學、經濟學、社會學、人口統計學間大量加強。 == 部分有影響力的地理學家 == * 埃拉託斯特尼(Ερατοσθένης,前276年-前194年):主要貢獻為設計出經緯度系統以及計算出地球直徑大小。 * 克勞狄烏斯·托勒密(Κλαύδιος Πτολεμαῖος,約90年-168年):編譯希臘及羅馬知識而成著作《地理學指南》。 * 傑拉杜斯·麥卡托(Gerardадщвus Mercator,1512年-1594年):創新的地圖學家,其貢獻為發明麥卡託投影法。 * 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年-1859年):被視為現代地理學之父之一,出版《宇宙》及創立地理學的分支。 * 卡爾·李特爾(Carl Ritter,1779年-1859年):被視為現代地理學之父之一。穩佔柏林洪堡大學第一把交椅。 * (1807年-1884年):在冰川結構、冰川運動,特別是快速的高度認識享譽盛名。 * 威廉·莫里斯·戴維斯(William Morris Davis,1850年-1934年):美國地理學之父及侵蝕迴圈(cycle of erosion)的發展者。 * 維達爾·白蘭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1845年-1918年):法國地質政治學學校創辦人及近代地理學奠基人。 * 哈爾福德·麥金德爵士(1861年-1947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共同創辦人,之後幫助創立以及雷丁大學,並成為英國地理協會會長,《》及心臟地帶(Heartland)理論作者。 * 瓦爾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1893年-1969年):人文地理學家及中心地理論發明者。 * 段義孚(Yi-Fu Tuan,1930年-):美籍華人學者,開展人本主義地理學(Humanistic Geography)作為一個學科。 *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1935年-):家,空間及城市地理學理論作者。 * 邁克爾·弗蘭克斯·古特柴爾德(Michael Frank Goodchild,1944年-):著名地理資訊系統學者以及在2003年獲頒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創會獎項。 * (1949年-):發起人。 == 參見 == * 地質學 * 地球物理學 * 氣象學 == 參考文獻 == Category:地球科學 Category:社會科學 Category:主要話題條目
地質學
地質學(法語、德語:Geologie;;拉丁語、西班牙語:Geologia;源於希臘語 γῆ 和 λoγία)是對地球的起源、歷史與結構進行研究的學科。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圈層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在現階段,由於觀察、研究條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為研究物件,並涉及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分,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衛星的太空地質學。 ==地球歷史學== -{zh-hant:;zh-hans:}- 地質時間尺度涵蓋了整個地球歷史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 stratigraphy.org。其起點開始於最早的太陽系材料生成時,約在4.567Ga,地球的出現約在4.54 Ga,一開始稱為冥古宙,最年輕的地質年代則是全新世。 ===重要的地質事件=== * 4.567 Ga:太陽系形成 * 4.54 Ga:地球吸積 * 約 4 Ga:後期重轟炸期的結束,出現第一個生命 * 約 3.5 Ga:開始光合作用 * 約 2.3 Ga:有含氧的大氣,第一起雪球地球事件 * 730–635 Ma(百萬年前):第二起雪球地球事件 * 542 ± 0.3 Ma:寒武紀大爆發-具有堅硬結構的生命大量出現,古生代開始 * 375 Ma:第一批脊椎動物進入陸地 * 251 Ma: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 – 90%的陸地生物死亡,古生代結束,中生代開始 * 66 Ma: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 – 非鳥恐龍滅絕,中生代結束,新生代開始 * 約 6 Ma:人族生物出現 * 3.9 Ma:智人的直接祖先南方古猿出現 * 200 ka(千年前):第一個現代的智人在東非出現。 === 地質年代比例 === 如果把地球誕生到現在的大約45億年縮小到1年,則人類(Homo sapiens)存在的時間只有極短的兩分鐘。 ┌古└ ┌古└ 前寒武紀 n/a ┌古└ ┌古└ === 顯生宙 === 把顯生宙放大: ┌古└ ┌古└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古└ == 地質學學史 == 對地球的物質成分的研究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泰奧弗拉斯托斯的著作《論岩石》(Peri Lithon)。在古羅馬時期,老普林尼詳細的描述了常用的一些礦物和金屬,還正確的解釋了琥珀的來源。 一些現代學者(如)認為,現代地質學開始於中世紀伊斯蘭世界。"這些撒拉遜人不僅僅是幾何、化學和地質學的起源者,還是路燈、窗玻璃、焰火、絃樂器、栽培水果、香水、香料等等的發明者。" (Fielding H. Garris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W.B. Saunders, 1921, p. 116)比魯尼就是最早的之一, 他的著作有最早的敘述的文章,提出了印度次大陸曾經是海洋的假設。伊斯蘭學者伊本·西那對山脈的形成,地震的原因,以及其他一些現代地理學的論題給出了詳細的解釋,這些內容為日後地質學的發展提供了基礎。Toulmin, S. and Goodfield, J. (1965), ’The Ancestry of science: The Discovery of Time’, Hutchinson & Co., London, p. 64在中國,博學家沈括(1031–1095)提出陸地形成的假說。他在一個離海洋幾百公里遠的山中的看到,在一個地質地層裡有貝殼類生物化石。由此他推論,陸地是由山脈的侵蝕和淤泥的沉積所形成的。 很早以前,地質學的知識比較零星分散。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如從地中開採金屬、黏土、煤和鹽的一些知識,早已為礦工和有關的人們所知曉,而自然哲學家們則大都脫離這些實踐,獨立形成自己的思辨性的地質理論。 地質學在18世紀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並在19世紀早期達到成熟階段。 1790年至1830年這一段時期被稱為“地質學的英雄時代”。在這個時期,在考察岩層順序以及岩層所含礦物和化石上,人們做了大量工作。在現階段,由於觀察、研究條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為研究物件,並涉及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衛星的太空地質學。 。工作方法的一大進步表現在用根據化石內容來進行岩層分類。 地質學史上有三場著名的爭論。 其一為水成論與火成論之爭,發生在18世紀末。爭論的焦點在於岩石的形成理論,一方以德國科學家亞伯拉罕·戈特洛布·維爾納為代表,強調形成岩石過程中的水的作用;另一方以蘇格蘭科學家赫屯為代表,強調火的作用。現今已經知道,岩石主要由三大類構成,除了水成為主的沉積岩和火成為主的岩漿岩,還存在一類變質岩。水成過程和火成過程在岩石的形成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二為災變論與漸變論(也稱均變論)之爭,發生在19世紀早期。持災變論觀點的學者認為,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大的災難,是災難導致了舊的物種的滅絕和新物種的再創造。持漸變論觀點的學者認為,物種演化的動力來自於微弱的地質作用在地球演變過程中的長期積累,不依靠大型的災難也能夠發生。 第三場爭論是固定論與活動論之爭。固定論學說認為地殼的位置是永遠不變的,其運動方式以垂直運動為主。傳統的地槽、地臺學說就是一種固定論學說。活動論學說認為地殼的運動是以水平運動為主的,垂直運動雖然存在,但是是水平運動過程中派生出來的(比如兩地塊水平擠壓處地殼向上隆起)。活動論隨著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逐漸被學者所認同。 == 其他分支學科 == * 基礎學科 ** 礦物學 ** 岩石學 ** 礦床學 ** 地球化學 * ** 古生物學 ** 地層學 ** 歷史地質學 ** 古地理學 ** 地質年代學 ** ** 天文地質學 ** 地球深部地質學 * 應用地質學 ** 水文地質學 ** 工程地質學 ** 軍事工程地質學 ** 環境地質學 ** 災害地質學 ** 金屬礦產地質學 ** 非金屬礦產地質學 ** 石油地質學 ** 煤地質學 ** 找礦勘探地質學 ** * 其他 ** 地球物理勘探 ** 地球化學勘查 ** 礦業工程 ** 數學地質學 ** 第四紀地質學 ** 冰川地質學(古冰川學) ** 宇宙地質學(空間地質學) ** 構造地質學 ** 海洋地質學 ** 地震地質學 ** 火山地質學 ** 前寒武紀地質學 ** 農業地質學 ** 動力地質學 ** 實驗地質學 ** 野外地質學 ** ** 月質學 ** 軍事地質學 ** 軌道地質學 ** 地層地質學 ** 海底地質學 ** 地表地質學 ** 工程地質學 == 經典著作 == * 地質學原理(可以作為地質學例證的地球與它的生物的近代變化)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網站 * 中國地質大學 課件資源網 == 外部連結 == == 參見 == * 地球科學 * 地質學史 * 地質工程 * 地球物理學 Category:地球科學分支
氣象學
氣象學()是把大氣當作研究的客體,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來說明大氣特徵的學科,集中研究大氣的天氣情況和變化規律和對天氣的預報。氣象學是大氣科學的一個分支。 天氣學(synoptic meteorology)又稱綜觀氣象學,是大氣科學中研究各種天氣現象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應用這些規律來製作天氣預報的學科;其為專門對天氣圖資料之研究與分析的一種氣象學,內容包含地面氣象觀測、高空圖、熱力圖及衛星雲圖分析,為每日天氣預報的主要依據。 == 發展歷史 == 第一位建立氣象學的人是古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在他的專書《氣象匯論》中,他最先敘述和粗淺地解釋了風、雲、雨、雪、雷、雹等天氣現象,而這書是世界上最早的氣象書籍。直到18-19世紀,由於物理學和化學的發展以及氣壓、溫度、濕度和風等測量儀器的陸續發明德國人佈德蘭繪製了第一張地面天氣圖,開創了近代天氣分析和預報方法。1835年,法國人科利奧裡提出風偏轉的概念;而1857年荷蘭人白貝羅提出風和氣壓的關係,他們的概念都成為大氣動力學和天氣分析的基礎。1854年11月14日克里米亞戰爭期間,一場暴雨使亨利四世的軍艦及商船毀壞殆盡,造成400人死亡,當時的國防部長瓦揚()請天文學家-{於}-爾班·勒維耶負責找出原委。經過研究後,-{於}-爾班證明這場暴風雨在11月12日即已存在,且在兩天之內便自西北往東南方向襲捲整個歐洲。因此他指出影響天氣的大部份因子都具有遷移性。此次事件使他認為有必要發展氣象學,他促使這門學科在1855年獲得正式地位,現代氣象學就此踏出第一步。 1920年前後,挪威的皮耶克尼斯父子提出了一套名為「極鋒學說」的理論,來說明中緯度地區的天氣變化情況。這套理論在1920年代發表之後,至今已有百多年,但仍然是今日作天氣預報的主要理論依據,亦為分析和預報未來1-2天的天氣奠定了理論基礎。1930年代,無線電探空儀的廣泛使用,真正開始了三維空間的大氣科學研究。根據大量探空資料繪製的高空天氣圖,發現了大氣長波。1939年卡爾-古斯塔夫·羅斯貝提出了長波動力學,他的理論亦對天氣預報有莫大的貢獻。到了1950年代至60年代,電腦、天氣雷達,衛星和遙感的技術的應用,使大氣的各種現象,大至大氣環流,小至雨滴的形成過程,都可依照物理學和化學的數學形式來表示,例如熱力學第一定律、偏微分。從而使大氣科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香港天氣資訊中心 氣象簡介 。 == 研究方法 == 氣象學研究的方法主要有: === 觀測研究 === 觀測研究是藉觀測去了解不同的大氣現象,可以說是氣象學理論的其中一塊基石,亦是一般氣象愛好者所關注的。觀測方法亦有很多種,氣象站、高空氣球、衛星雲圖、雷達回波圖等。觀測研究不只是觀測,也有一定程度的歸納和分析,例如一句「明天轉冷」,便是一種分析。此外,繪製天氣圖、整理熱帶氣旋路徑、氣候區域分類等,亦是觀測研究所要做的。 === 理論研究 === 理論研究有三大部份,除觀測外,物理和數學對理論研究亦很重要。理論可以從兩方面產生,一方面是從觀測資料中直接建立出來的,例如分析熱帶氣旋強度的德沃扎克分析法,另一方面是從物理理論或其他氣象理論演化出來的,例如地轉方程、氣壓梯度方程等。物理理論很多時需要數學的幫助,反過來說,數學語言有時更能使我們明白物理和氣象理論。 === 數值模式研究 === 現代的天氣預報即是建立在數值模式上,數值模式透過非線性方程式以及超級電腦的插點格運算,反演出一地區未來數天天氣。數值模式研究是較少人所認識的,它們都需要相當的理論知識、電腦程式技巧和實驗技巧。數值模式研究會把不同的物理和氣象方程,以電腦程式的方式放進電腦裡,再計算出未來溫度、濕度、氣壓、風向等變化,以協助天氣預報或理論研究。 比較有名的天氣數值模式有: * 歐洲中期預報中心 * 美國 UCAR MM5 * 美國 UCAR WRF * 中國氣象局開發的 GRAPE === 實驗研究 === 實驗研究同樣是較少人所認識的,實驗研究因-{}-數值模式研究的出現而比往日式微,但亦有其存在價值,例如要驗証某些理論,數值模式研究是做不到的。 另外,一些氣象學研究需要實地觀測資料,往往需要到野外進行實地考察、觀測,收集觀測資料。 == 氣象學概念與研究主題 == * 大氣動力學 ** 幹空氣氣體常數 ** 科里奧利力 ** 準地轉模型 ** 大氣波動 ** 長波動力學(羅斯貝波、開爾文波) ** 淺水模型 ** 納維爾-斯托克斯方程 ** w方程 ** 湍流(卡門渦街) * 氣團、對流概念 * 雲和降水物理學 ** 雲凝結核 * 氣溶膠 * 雲的分類 ** 低雲、中雲、高雲、直展雲 ** 積雲、層雲、捲雲、積雨雲 ** 冰雲、水雲、混合雲 * 氣象要素、天氣預報 ** 氣溫、降水、溼度、大氣壓、風 * 天氣圖 ** 等壓線、位勢高度 ** 位溫、溫度遞減率 ** 渦度 ** 露點 ** 衛星雲圖 * 天氣系統 ** 鋒面(冷鋒、暖鋒、準靜止鋒、錮囚鋒)、高空急流、西風急流 ** 氣旋和反氣旋 *** 颶風或颱風 *** 溫帶氣旋 *** 副熱帶高氣壓 *** 冷渦 *** 熱帶輻合帶 *** 阻塞高壓和切斷低壓 ** 中尺度系統 *** 颮線 *** 對流雲 * 大氣光學 ** 暈、彩虹(霓)、華、峨眉寶光、假日 * 雷電 ** 閃電、雷、高層大氣閃電 * 氣候、氣象災害 ** 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季風、信風 ** 颱風、洪水、乾旱、沙塵暴、寒潮、熱浪、冰暴 * 天氣現象 ** 降水、霧、雪、陣雨、霰、冰雹、冰珠、凍雨、霧凇、冰針、露、霜、雨夾雪(霙) ** 沙塵暴、霾 ** 暴風雪、暴雨、強對流天氣、龍捲風、下擊暴流 ** 極光、地磁暴 * 氣象觀測手段 ** 陸基(自動氣象站)、海基(測量船、浮標)、空基(航測)、天基(衛星遙感) * 人工影響天氣 ** 人工降雨、人工除雹 * 氣象測量儀表和裝置 ** 風速計、氣壓計、溼度計、溫度計、雨量計、風向標、雷達、地球觀測衛星、多普勒雷達 == 氣象學的研究尺度 == === 行星尺度(氣候尺度) === 水平尺度達10000公里,大氣超長波,超大型系統如南亞高壓、熱帶輻合帶等。 === 大尺度 === 水平尺度大約1000~10000公里、時間尺度在幾周到數月,地區性大型天氣系統,比如蒙古高壓、夏威夷高壓、阿留申低壓、亞速爾高壓、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等。 === 中尺度(天氣尺度) === 水平尺度100~2000公里,時間尺度一天到十幾天。研究物件如熱帶氣旋,各種規模較小的切斷低壓(或低渦)與阻塞高壓,鋒面過程等。 === 小尺度 === 水平尺度100公里以內,還有細分微尺度的(10公里以內),時間在幾小時的尺度。研究物件如雷暴雲團、龍捲風、塵捲風等等,時效性要求極高,比較困難。 == 應用 == === 天氣預報 === 氣象學主要應用就是天氣預報,根據天氣預報可以指導生產生活等多方面活動。以下其他氣象學應用主要就是天氣預報的應用。 === 交通 === 根據天氣預報,當災害性天氣來臨時有必要暫停航空、航船和鐵路交通。 === 工農業生產 === 當災害性天氣來臨時不宜進行某些工農業活動,比如暴雨時應當暫停施工,高溫低溫時減短或暫停施工。農業種植也需要考慮天氣狀況來安排各項生產活動。 === 戶外大型活動 === 戶外大型活動如奧運會、大型馬拉松等需要考慮天氣因素,天氣不宜時應當推遲或取消。 == 另見 == * 極端價值學說 * 微氣象學 * 大氣科學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 From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an excellent reference of nomenclature, equations, and concepts for the more advanced reader. Category:大氣科學
生物學
生物學(;;德語:;法語:;)或稱生物科學()、生命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大門類,由經驗主義出發,廣泛研究生命的所有方面,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佈、構造、發育、功能、行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以及生物分類學等。現代生物學是一個龐大而兼收並蓄的領域,由許多分支和分支學科組成。然而,儘管生物學的範圍很廣,在它裡面有某些一般和統一概念支配一切的學習和研究,把它整合成單一的、連貫的領域。在總體上,生物以細胞作為生命的基本單位,基因作為遺傳的基本單元,和進化是推動新物種的合成和建立的引擎。今天人們還瞭解,所有生物體的生存以消耗和轉換能量,調節體內環境以維持穩定的和重要的生命條件。生物學分支學科被研究生物體的規模所定義,和研究它們使用的方法所定義:生物化學考察生命的基本化學;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物分子之間錯綜複雜的關系;植物學研究植物的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檢查所有生命的基本組成單位,細胞;生理學檢查組織,器官,和生物體的器官系統的物理和化學的功能;進化生物學考察了生命的多樣性的產生過程;和生態學考察生物在其環境如何相互作用。最終能夠達到治療診斷遺傳病、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人類生活、保護環境等目的。 == 歷史 == 生物學之英語單詞「」(德語、法語「Biologie」)源於希臘文,,意為生命,以及字尾,-logia,意為學問,合併為“研究生命的學問”。1802年,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最早提出這個名詞。 == 現代生物學基礎 == 現代生物學的五大基礎,也是主要的研究方向: === 細胞學說 === 細胞學說認為細胞是生物的基本單位,而且所有生物都是由一至多個細胞以及細胞分泌的物質組成(例如外骨骼)。所有細胞都是由其他細胞藉由細胞分裂的方式產生。多細胞生物一開始是從一個受精卵的單一細胞開始,再漸漸分裂為各個細胞,而細胞也是許多的基本單位.。此外,細胞之間能量轉移的現象稱為代謝,而細胞包含的遺傳資訊(DNA),在細胞分裂時也會傳遞給其他的細胞。 === 演化 === 現代生物學認為生命是從演化而來,所有已知的生物都有一共同起源。演化論假設所有地球上活著及已絕種的生物都是來自一共同起源或一基因庫。所有生物最晚的共同起源約出現在約35億年前。 目前已有壓倒性的證據支援演化的真實性,學界普遍認為演化是事實,而不僅僅是理論或假說,對於演化論的真確性,存在有強烈的科學共識,演化以外任何關於物種起源或人類起源的學說,目前都不獲支援。絕大多數的科學社群和學術團體,都認為演化論是唯一能完全滿足在生物學、古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人類學及其他各領域中所觀察到的現象的理論。The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s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teaching of evolution.IAP Statement on the Teaching of Evolution Joint statement issu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academies of 67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nited Kingdom's Royal Society (PDF file)From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the world's largest general scientific society: 2006 Statement on the Teaching of Evolution (PDF file), AAAS Denounces Anti-Evolution Laws一項在1991年所作的蓋洛普民調顯示,只有大約5%的科學家(包括生物學領域以外的其他科學家)認為自己是創造論者。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反對演化論且經過科學方面同行審查的論文,名列科學與醫學期刊搜尋引擎PubMed當中。 === 遺傳學 === 基因是生物體遺傳的基本單位,基因對應一特定區域的DNA,以特定方式影響生物的某一部位或某一機能。從細菌到動物的所有生物體都有同様複製DNA,並依此產生蛋白質的能力。細胞將DNA的基因轉錄為對應的核糖核酸(RNA),然後核糖體將RNA轉譯為一串由胺基酸組成的蛋白質。由RNA轉換為胺基酸的遺傳密碼在大部份生物中是相同的,但有些生物仍有少許差異。例如若將人類對應胰島素的DNA放在植物中,也可以產生胰島素。From SemBiosys, A New Kind Of Insulin INSIDE WALL STREET By Gene G. Marcial(AUGUST 13, 2007) === 體內平衡 === 體內平衡():平衡是一個開放系統可以藉由許多彼此相關機制的動態平衡調整,使得其內在情形維持在穩定的狀態。所有的生物,不論是單細胞或是多細胞生物,都有體內平衡的機制Kelvin Rodolfo, Explanation of Homeostasis on scientificamerican.com . Retrieved Oct. 16, 2009。 :一系統若要維持動態平衡,並且有效的進行調整,需要有能力偵測擾動,並且針對擾動進行回應。生物系統在偵測到擾動後,一般會利用負回授的方式回應。也就是藉由調整系統的條件,設法降低擾動的影響。就像若動物體內血糖濃度過低時,會釋放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一様。 === 能量 === 一個活的生物體的生存依賴於能量的連續輸入。生物體是靠化學反應來從食物中提取能量,才能維持身體機能,並建立新的細胞。在上述反應中,組成食物化學物質的分子扮演兩個重要角色。第一,這些分子中有些可以藉由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產生能量。第二,有些則可以組成生物分子中的新的分子結構。 負責引進能量到生態系統的生物被稱為生產者或自養生物。幾乎所有的這些生物體最初都從太陽吸取能量。 == 研究概況 == 生物學家從很多面向研究生物,因此產生很多研究領域。例如: * 面向原子和分子: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 * 面向細胞: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病毒學。 * 面向多細胞:生理學、發育生物學、組織學。 * 面向宏觀:生態學、演化生物學。 生物學本身不斷的快速發展,與其他學科的關聯整合也越來越多。一大原因是分子生物學在近代突飛猛進,終於導致人類基因序列定序基本完成。由此,為瞭解讀巨大數量的基因資訊,促成了基因組學。為了探究基因和蛋白質的互動作用,開創出蛋白質組學。這些新的研究領域幫助解決疾病、糧食、環境生態等問題。其眾多的研究資訊和積累海量研究資料則需要新的電腦演演算法來處理。 === 結構 === 分子生物學是在分子水平的生物學研究。該領域與生物學的其他領域重疊,特別是遺傳學和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主要關注的是理解一個細胞內的各種系統的相互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DNA,RNA和蛋白質的合成和學習這些相互作用如何被調節。 細胞生物學研究細胞的結構和生理學特性,包括它們的行為,相互作用和環境。 解剖學考慮的是宏觀結構的形式,例如器官和器官系統Gray, Henry (1918) "Anatomy of the Human Body". 20th edition.。 遺傳學是研究基因、遺傳和生物體的變異的科學 。 === 生理 === === 演化 === === 分類與命名 === * 分類:生物學對物種的分類,由上而下有 8 個層級。任一物種同時在這 8 個層級有其位置和名稱。 它們是域(regio)、界(regnum)、門(divisio 或 phylum)、綱(classis)、目(ordo)、科(familia)、屬(genus)、種(species)Vienna Code, 2006. ,Article 3,此處補注階層的拉丁名,括弧內前者為拉丁文,後為英文,相同者不另列出:界 (regnum, kingdom), 門(divisio or phylum, division or phylum), 綱 (classis, class), 目 (ordo, order), 科 (familia, family), 屬 (genus), 種 (species)。參閱國際植物命名法規。。 * 命名:所有的物種都有其獨特的一個學名,全球認可共通(除了學術上的分類爭議以外),不因地區或國家而不同。 雙名法是學名的命名方法,英文為 Binomial Nomenclature。它給每個物種訂立兩個文字,前字是該物種的屬(genus)名,後字是它的種小名 (種加詞),兩者合為種名。除了前字須首字母大寫,其餘字母都要小寫。一般使用拉丁文,或以其他語言詞作語源,再加上拉丁化字尾。例如中國近來發現的恐龍,有些學名是用中文拼音做語源的。 有些物種因為環境隔絕或發生突變,必須再往下細分出亞種(subspecies)。為了方便區別,科學界給亞種設計一套 三名法,英文為 Trinomial Nomenclature。 === 生態和環境 === 生態學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科學。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生物環境是指生物物種之間和物種內部各個體之間的關係,非生物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土壤、岩石、水、空氣、溫度、溼度等。 === 研究方法 === 生物學家對於生命現象的研究通常採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通常這兩種方法是一起使用的。 * 觀察是按生物的物理性狀來描述生物的狀況。通常是先對其外形及行為進行觀察和描述,再把生物體解剖藉助光學儀器對其內部結構進行觀察。觀察是多種多樣的,有個體的觀察也有群體的觀察;有靜態的觀察也有動態的觀察;有相同種類的觀察也有不同種類的對比觀察。 * 實驗是人為地改變一些條件來觀測生物的變化和反應,以探究生命內在的因果關係,是認識生命活動的方法。 實驗方法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物件,並透過這種干預和控制所造成的效應來研究物件的某種屬性。17世紀前後生物學中出現了最早的一批生物學實驗,如英國生理學家威廉·哈維關於血液迴圈的實驗,揚·巴普蒂斯塔·範·海爾蒙特關於柳樹生長的實驗等。到了19世紀,物理學、化學比較成熟了,生物學實驗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因而首先是生理學,然後是細菌學和生物化學相繼成為明確的實驗性的學科。19世紀80年代,實驗方法進一步被應用到了胚胎學,細胞學和遺傳學等學科。 * 系統的方法:系統科學源自對還原論、機械論反省提出的有機體、綜合哲學,從克洛德·貝爾納與揭示生物的穩態現象、諾伯特·維納與威廉·羅斯·艾什比的控制論到卡爾·路德維希·馮·貝塔郎非的一般系統論,最早建立的是系統心理學,系統生態學、系統生理學等先後建立與發展,20世紀70-80年代系統論與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等概念發表。從克勞德·夏農的資訊理論到伊利亞·普里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將生命看作自組織化系統。細胞生物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發展,曼弗雷德·艾根提出細胞、分子水平探討的理論。 == 尚未解決的生物學基本問題 == 儘管我們近幾十年來對於生命的基本過程的認識取得了的深刻進步,一些基本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例如,在生物學的主要未解決的問題之一是性別的主要自適應功能,和特別是在真核生物中它的關鍵過程,減數分裂和同源重組。一種觀點認為,性別主要是發展成為一個適應增加遺傳多樣性(請參閱參考資料如)。另一種觀點認為,性別是一種適應於生殖細胞系DNA促進準確的DNA修復,並且增加遺傳多樣性主要是可能是從長遠來看是有用的一個副產品。Bernstein, Harris; Bernstein, Carol and Michod, Richard E. (2011). "Meiosis as an Evolutionary Adaptation for DNA Repair" . Chapter 19 in DNA Repair. Inna Kruman editor. InTech Open Publisher. Hörandl, Elvira (2013). Meiosis and the Paradox of Sex in Nature , Meiosis, Dr. Carol Bernstein (Ed.), ISBN 978-953-51-1197-9, InTech, .(參見有性生殖的演化)。 在生物學另一個基本未解決的問題是老化的生物學基礎。目前,沒有任何衰老的根本原因共識。各種競爭的理論列在老化#老化理論。 == 生物學主要分支 == 這些是生物學的主要分支: * 動物學領域:動物生理學、解剖學、胚胎學、神經生物學、發育生物學、昆蟲學、動物行為學、組織學。 * 植物學領域:簡單的學門分類可概分為[Bold, H. C. et al. 1987.],p. 2. 此處或有與其他學門重複,且Bold強調,這些學門很難完全地分開,研究者屬於純科學或應用科學,可能會因時間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轉變。: ** 應用植物學:農學(或農藝學)、園藝學、花卉學、植物育種學、林學、植物病理學等等。 這些是生物學的主要分支 ** 純科學(之植物學):植物分類學、植物生理學、植物形態學、植物解剖學、植物地理學、遺傳學、生態學、藻類學等等。 * 微生物、醫學和免疫學領域:微生物學、免疫學、血液學、細菌學、病毒學、感染性疾病、毒理學、放射生物學、癌生物學。 * 生物化學領域:生物化學、蛋白質力學、醣類生化學、脂質生化學、代謝生化學。 * 演化和生態學領域:古生物學、演化論、演化生物學、社會生物學、分類學、系統分類學、生態學、生物分佈學 。 * 現代生物技術學領域:生物技術學、基因工程、酵素工程學、生物工程、代謝工程學、基因體學、合成生物學。 * 細胞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細胞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表觀遺傳學、神經生物學。 * 生物和物理學領域:生物物理學、結構生物學、生醫光電學、醫學工程。 * 生物和-{zh-hans:資訊; zh-hant:資訊;}-領域:生物數學、-{zh-hans:生物資訊學; zh-hant:生物資訊學;}-、系統生物學。 * 環境和生物學領域:大氣生物學、生物地理學、海洋生物學、淡水生物學、地球生物學。 == 圖集 == File:Guriezo Adino vaca toro terneras.jpg|動物 - Bos primigenius taurus牛 File:Zboże.jpg|植物 - 普通小麥(Triticum) File:Morchella esculenta 08.jpg|真菌 - 羊肚菌 File:Fucus serratus2.jpg|Stramenopila/藻類 - 褐藻綱 File:Gemmatimonas aurantiaca.jpg|細菌 - Gemmatimonas aurantiaca (- = 1 微米) File:Halobacteria.jpg|古菌 - 嗜鹽菌 File:Gamma phage.png|病毒 - 伽瑪噬菌體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林標揚. 2012. 《系統生物學》, 第1版. 浙江大學出版社. 368頁. ISBN 978-7-308-09658-4 * Will, Horst. 2014. Molekularbiologie kurz und bündig. Berlin: Springer Spektrum. 228 Seiten. ISBN 978-3-642-55109-3 * McNeill, J. et al. 2006.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Vienna Code). Regnum Vegetabile 146. A.R.G. Gantner Verlag KG. ISBN 0080-0694 * Bold, H. C. et al. 1987. Morphology of plants and fungi, 5th ed. N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912 pp. ISBN 978-0-06-040839-8 == 延伸閱讀 == * 吳相鈺 (編者)、 陳守良 (編者)、 葛明德 (編者). 2014.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陳閱增普通生物學, 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538頁. ISBN 978-7-04-039631-7 * Boujard, Daniel et al. 2012. Biologie cellulaire et moléculaire. Paris: Wiley, 512 pp. ISBN 978-2-10-056425-5 * Lynn Margulis: Five Kingdoms: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 Phyla of Life on Earth, 3rd ed., St. Martin's Press, 1997, paperback, ISBN 978-0-8050-7252-5 (There are numerous other editions) * Neil Campbell, Biology: Concepts & Connections (4th edition),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2002, hardcover, 781 pages, ISBN 978-0-8053-6627-3 A college-level textbook. == 外部連結 == * 莊榮輝 (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生物化學基礎 。 * 生物學的歷史。 * Dr. Martina Henn-Sax 的分子生物學課 :中心法則。 * 合成生物學 (La biologie synthétique):合成生物學的說明。 * Kimball 的生物學頁面:一個線上的生物教科書。 * http://tolweb.org/tree/phylogeny.html * 生物雜誌(The Journal of Biology) :一個免費的小型研究雜誌。 * https://bootinfos12.com.ng/ NCBI 書架 :可以查詢許多生物學書籍。 * DIAM:一個微生物資訊的網站。 == 參見 == * 生物學家列表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化學獎 * 醫學 * 人類學 * 心理學 * 農學 * 進階先修課程 * 植物學 Category:生物學術語 Category:自然史
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和動物的心理現象、意識和行為的科學。它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理論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Fernald LD (2008). Psychology: Six perspectives (pp.12–15).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心理學研究涉及意識、感覺、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和人際關係等眾多領域,影響其他學科的發展,例如:教育學、管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經濟學、精神病學、統計學、以及文學等等。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品質。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有些領域的心理學家為了研究人類的行為,會對動物進行實驗,以推測環境、生理(如:大腦損傷、運動是否能增加多巴胺等)以及一些特定因素所產生的影響。心理學家也會使用核磁共振、斷層掃描、及發展較成熟的問卷調查等方式來研究人類的心理。有時會有腦部部分損傷的病人,他們也藉由觀察這些人的腦部活動,去了解腦袋各部位的功能為何。 == 詞源== 西語中的“心理學”(psychology)一詞由希臘語詞根,「靈魂」()和「研究」()所組成,最早由克羅埃西亞詩人馬爾科·馬魯利奇使用。 「心理學」漢譯譯名之來源,透過歷史學與心理學之相關考證,證明與中國明代心學、宋代理學、及宋明儒學東渡日本有直接關係。 1890年,威廉·詹姆斯將心理學定義為“心理生活的科學,包括心理現象和心理狀態”。幾十年來,這個定義一直廣為流傳。然而,這一含義受到了一些激進行為主義者的質疑,尤其是約翰.B.沃森等激進行為主義者。沃森在1913年的宣言中將心理學定義為獲取對控制行為有用的資訊。同樣,自從詹姆斯定義了它,這個詞更強烈地暗示了科學實驗的技術。 == 歷史 == === 起源 === 早期的心理學研究是屬於哲學的範疇,稱為哲學心理學。哲學心理學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埃及、希臘、印度和華夏等古代文明。中國古代認為人的性情思想是由一定的器官承擔的,並且其活動會在器官上反映出來,如「心之官則思」(《孟子》),「人精在腦」、「頭者神之所居」(《春秋元命苞》)。「神形合一」、「形神相印」等思想在《黃帝內經》等涉及醫學心理的著作中有很多闡述和應用。柏拉圖提出過二元並存的理念,有人認為亞里斯多德《論靈魂》是西方最早的一部論述心理學思想的著作。經由長久的演變,慢慢地產生各式各樣不同的學科,包括了現在人所瞭解的心理學。 哲學心理學主要是在探討心身關係、天性與教養、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知識來源等四大議題。其早期的理論有一元論、二元論、環境決定論、精神決定論等。近代的哲學心理學則是有三大思想流派,包括了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與浪漫主義。正如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所說:“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卻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 在中世紀的伊斯蘭醫學與心理學中,已經開始進行臨床的精神科治療Ibrahim B. Syed PhD, "Islamic Medicine: 1000 years ahead of its times",Journal of the Islamic Medical Association, 2002 (2), p. 2-9.和實驗研究Ibrahim B. Syed PhD, "Islamic Medicine: 1000 years ahead of its times", Journal of the Islamic Medical Association, 2002 (2), p. 2-9 [7-8].。 === 科學心理學 === 雖然心理學實驗可以追溯到阿拉伯學者海什木的著作《光學》(1021年)Omar Khaleefa (Summer 1999).“誰是實驗心理學的創立者?”, American Journal of Islamic Social Sciences 16 (2).Bradley Steffens (2006). Ibn al-Haytham: First Scientist, Chapter 5. Morgan Reynolds Publishing. ISBN 978-1-59935-024-0.不過,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開始於1874年,那一年,德國的生理學家威廉·馮特發表兩冊的心理學教科書——《生理心理學的原理》(Grundzüge der physiologischen Psychologie;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在序言裡大膽宣稱:「要建立一個新的科學領域」;馮特也因此被稱為“心理學之父”。1875年,萊比錫大學聘馮特為教授;1879年,他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第一個專門的心理實驗室,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10餘年後,也就是1890年代,美國各大學風起雲湧地仿傚此舉,建立數十座心理學實驗室,尤其1892這一年就成立了20座,這一年也是美國心理學會的成立年。通常將1874年作為科學心理學誕生的時間,這一時間比許多自然科學脫離哲學而形成獨立學科的時間為晚。馮特也是第一個把自己稱為心理學家的人。其他早期而重要的心理學家包括艾賓浩斯等。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興起。 === 構造主義 === 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被認為是將實驗引入心理學研究的人,被譽為“實驗心理學之父”。1879年,他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06). "Wilhelm Maximilian Wundt" .馮特著重於將心理分解成為基本的元素,這是由於當時化學的進步,後者在分析物質元素與結構上取得突破。雖然馮特自己不是構造主義者,他的學生愛德華·B·鐵欽納成為了構造主義的思想家,與機能主義者對立。鐵欽納是美國早期心理學家的重要人物。 === 機能主義 === 機能主義相對於結構主義而生,並受到美國哲學家、科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影響頗多。詹姆士認為心理學應該有實用價值,心理學家應該找到有益於人的科學方式。他的著作《》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1890), with introduction by George A. Mill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paperback, ISBN 978-0-674-70625-5 (combined edition, 1328 pages)於1890年出版,其中有許多鋪墊性問題,為後續科學家提供了方向。其他主要機能主義者包括約翰·杜威和。 其它19世紀的傑出人物有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他是研究記憶實驗的先驅,在柏林洪堡大學創立了學習與遺忘的量化模型。Wozniak, R.H. (1999). Introduction to memory: Hermann Ebbinghaus (1885/1913). Classics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蘇俄心理學家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他在對狗進行實驗時發現了“古典制約”,並將其應用與人類。自二十世紀50年代起,馮特、詹姆士、艾賓浩斯與其他實驗心理學家們所發展的實驗技術方向更加趨向研究認知——關注資訊以及資訊處理——最終演化為認知科學中的一部分。在早些時候,這被視為“革命性”的發展Mandler, G. (2007). A history of moder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From James and Wundt to cognitive scien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 奧地利醫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十九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精神分析學,直到自己1939年去世為止。精神分析學是一種研究意識、解釋經歷的方法;是一種關於人類行為的理論系統;是一種針對心理、情緒的治療方法,特別是對潛意識中的衝突進行心理治療。Moore, B.E.; Fine, B.D. (1968), A Glossary of Psychoanalytic Terms and Concepts, Amer Psychoanalytic Assn, p. 78, ISBN 978-0-318-13125-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的很多理論基於解釋法、內省法以及臨床觀察。精神分析法廣為流傳,因為它的研究物件涉及性別、壓抑、心理發展中的潛意識等。這些問題在當時都被列為社會禁忌,弗洛伊德則提供了催化劑,使得問題可以在正式社交中得以公開討論。在臨床上,弗洛伊德是自由聯想的先驅,他對釋夢治療也很有研究。 弗洛伊德對瑞士精神科醫師卡爾·榮格的影響很大,後者的分析心理學與深度心理學互補。20世紀中葉心理學者們研究精神分析、心理學、精神病治療、以及哲學。這些著名的學者包括愛利克·埃裡克森、梅蘭妮·克萊因、唐納德·威尼科特、卡倫·霍妮、埃裡希·弗羅姆、約翰·鮑比、以及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在整個二十世紀裡,精神分析衍生出不同的分支學派,它們中很多被劃分為新弗洛伊德學派。Among these schools are , object relations, and , Lacanian, and . Modification of Jung's theories led to the and schools. 精神分析及其治療受到諸多人士的批評,如心理學家漢斯·艾森克、以及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波普爾是位科學哲學家,認為精神分析作為科學是錯誤的,Karl Popper,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agan Paul, 1963, pp. 33–39; from Theodore Schick, ed.,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pp. 9–13. Faculty.washington.edu ,而艾森克則稱精神分析原理與實驗資料不符。到二十世紀末,美國高等院校心理學院變得更加傾向於實證主義,將弗洛伊德理論邊緣化,並蔑稱其為“乾癟老死”的歷史古董。 June 2008 study by the , as report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Freud Is Widely Taught at Universities, Except in the Psychology Department" by Patricia Cohen, November 25, 2007.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在神經精神分析領域上維護弗洛伊德的科學立場,For example, scientists have related brain structures to Freudian concepts such as libido, drives, the unconscious, and . The contributors to neuro-psychoanalysis include (Damásio, A. (1994). ; Damásio, A. (1996). The 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 and the possible functions of the prefrontal cortex; Damásio, A. (1999). 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 Damásio, A. (2003). Looking for Spinoza: Joy, sorrow, and the feeling brain); Eric Kandel; Joseph E. LeDoux (LeDoux, J.E. (1998). The emotional brain: The mysterious underpinnings of emotional life (Touchstone ed.). Simon & Schuster.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6. ISBN 978-0-684-83659-1); (Panksepp, J. (1998). Affective neuroscience: The foundations of human and animal emotions.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liver Sacks (Sacks, O. (1984). A leg to stand on. New York: Summit Books/Simon and Schuster); (Kaplan-Solms, K., & Solms, M. (2000). Clinical studies in neuro-psychoanalysis: Introduction to a depth neuropsychology. London: Karnac Books; Solms, M., & Turnbull, O. (2002). The brain and the inner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uroscience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 New York: Other Press); and Douglas Watt.而其它人文學科學者們則固守弗洛伊德“根本不是科學家,而是個...詮釋者。” === 行為主義 Behaviorism === 縮圖|最初的行為主義提倡者華生 在整個20世紀的上半葉,行為主義學派支配了當時的心理學,其主張心理學是:“尋求理解特定的環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型別的行為”《心理學與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Richard Gerrig / Philip Zimbardo,ISBN 978-7-115-11130-2,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10,P250。其主張心理學應分析先行的環境條件,即在行為之前出現、而且為一個機體產生反應或抑制反應提供活動場所的條件。因此,他們把行為反應看做是機體理解、預測和控制的行為,並因此做出相應的結果。基於對實驗和變數的嚴格控制和強調,行為主義學對後來的心理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其代表人物為史金納,然而其對於內在的認知歷程是存而不論,近期流行的認知主義則是重視之前忽視的內在認知歷程,代表人物有皮亞傑、米勒、西蒙等。 當今世界主要的心理學學派有五大觀點,每一個觀點都強調行為及心理過程的不同方面。其主要包括神經心理學、精神分析學、行為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在《心理學與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中,當代心理學的主導觀點還包括生物學觀點,進化論觀點和文化觀點。(p9,p11) === 人本主義 Humanism === 二十世紀50年代,在行為主義與精神分析的影響下,人本心理學應育而生。應用現象學、互動主體性、第一人稱視角,人本主義試圖捕捉整個人——而不是人格或認知的一部分。Rowan, John. (2001). Ordinary Ecstasy: The Dialectic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London, UK: Brunner-Routledge. ISBN 978-0-415-23633-1人本主義心理學關注人類獨特問題的基礎,例如個人的自由意志、成長、自我實現、認同、死亡、孤獨、自由與。人本過程的特點在於它關注主觀臆想、拒絕宿命、著重成長的積極性而不是病理因素。一些人本學派的奠基人,如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創立了需求層次理論;卡爾·羅哲斯,創立了個人中心治療。在此之後,正面心理學剖析了人本主義,對其更進一步的科學分析。 === 格式塔—完形 === 沃爾夫岡·苛勒、馬科斯·韋特墨、科特·考夫卡三人聯合創立了完形心理學派。這種心理研究建立在個人經歷為一整體的觀點上。對應物質的分子結構,這種觀點於十九世紀晚期在德國、奧地利產生。完形心理學沒有將思維、行為分解成為細小的元素,而是堅持經驗作為整體的重要性,認為總體不同於部分相加的和。 完形心理學不應與的相混淆,後者只在外表上與完形心理學有關聯。 === 存在主義 === 在二十世紀50到60年代,美國原精神分析學家羅洛·梅在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丹麥哲學家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的影響下,走上了心理學存在主義之路。這包括存在心理治療。 存在主義心理學不同於其它人本學派,即人性中立視角、對焦慮的積極觀點等。存在主義心理學注重於人文主題,如死亡、自由意志、意義,並認為意義可以被神話、或是講述方式改變。對於死亡及未來的真實性,通常會鼓勵人們接受自由意志,儘管令人焦慮。 奧地利存在主義精神病醫生、大屠殺倖存者維克多·弗蘭克從集中營中吸取教訓,總結出不同版本的存在主義治療法,這種方法著重於存在主義,不同於阿德勒的尼采主義的權力意志或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Seidner, Stanley S. (June 10, 2009) "A Trojan Horse: Logotherapeutic Transcendence and its Secular Implications for Theology" . Mater Dei Institute. p 2. 瑞士精神分析學家路德維希·賓斯萬格,美國心理學家喬治·亞歷山大·凱利和梅(May)、弗蘭克爾(Frankl)一道,也被認為是存在主義學派學者。 === 認知主義 === 認知主義心理學派研究心理活動,包括解決問題、知覺、記憶、學習等。作為認知科學的一部分,這個心理學分支與其它學科有密切聯絡,包括神經科學、哲學、語言學等。 諾姆·喬姆斯基在批評行為學概念中的“刺激”、“相應”、“強化”時,觸發了一場心理學“認知革命”。喬姆斯基辯稱這種觀點會以一種膚淺、模糊的方式應用到複雜的人類行為中,特別是在語言習得的領域上。有一種假定認為人類天生擁有一種“內在的”語言習得機能,然而對於行為主義來說,這個問題在於所有行為,包括語言在內,都必須透過學習和強化來獲得。社會學習理論家,如阿爾波特·班杜拉稱兒童的生活環境有助於行為的改良。 與此同時,技術進步幫助人們重拾被行為主義拋棄的心理活動與表述,如認知等。英國神經科學家查爾斯·斯科特·謝靈頓爵士與加拿大心理學家唐納德·赫布應用實驗總結了心理現象與人腦結構、功能之間的聯絡。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興起,使得人類資訊處理時常與機械資訊處理相互類比。對認知的研究被應用於二戰,用以理解武器操作。在二十世紀晚期,認知主義成為心理學的統領正規化,認知心理學成為了流行分支。 認知心理學認為隱蔽的心理活動應該使用科學的方式進行研究,心理學家創立了兩種概念:閾下刺激物與內隱記憶,對應精神分析的潛意識或行為學的偶然形成行為。行為主義元素與認知心理學被整合成為認知行為療法的基礎。這種心理治療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和精神病學家亞倫·T·貝克創立而成。認知心理學與其它學科,如精神哲學、電腦科學、神經科學,一道被歸入的上層學科認知科學。 == 分支 == === 生物 === 生物心理學或行為神經科學從生物角度研究行為和心理過程。生物心理學中有不同的專業分支。例如,生理心理學運用動物模型,特別是老鼠,來研究神經、基因、細胞機能在學習、記憶、恐懼中產生的作用。神經心理學家利用神經成像工具研究神經與人類心理活動之間的關係,認知神經科學家使用心理測評來進行科學研究,如大腦損傷帶來認知缺失的程度與表現形式。 === 臨床 === 臨床心理學的研究與應用包括理解、預防、緩解心理痛苦與紊亂,促進心理健康和個人成長。雖然臨床心理學家也會參與研究、教學、諮詢、出庭作證、程式編訂與管理,但該分支的中心是心理測評與治療。Brain, Christine. (2002). Advanced psychology: applications,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Cheltenham: Nelson Thornes. ISBN 978-0-17-490058-0一些臨床心理學家會著重於對腦損傷的病人進行臨床監護,這一領域被稱為。在許多國家裡,臨床心理學是受到管制的心理健康專業。 臨床心理學家所做的努力受到諸多治療方案的影響,所有方案都包括專業人士與患者(通常是個人、夫妻、家庭、或小群體)之間的正式關係。不同的治療實踐方案與不同的理論觀點相互關聯,採用不同的流程來建立治療組合、探究心理病因、鼓勵新的方法來思考、感受、行動。四大治療理論觀點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存在—人本主義治療和。目前有趨勢表明一部分心理家正在努力整合各個治療派系,特別是在對文化、性別、精神、性取向的理解加深的情況下,這個趨勢更加顯著。在豐富的研究成果下,有證據表明各大治療派系的效果趨於等同,並共享相同的基礎元素,可以形成強大的心理治療組合。正因為如此,更多的心理學培訓課程採取了。Palmer, S.; Woolfe, R. (eds.) (1999). Integrative and eclectic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London: Sage.Clarkson, P. (1996). The eclectic and integrative paradigm: Between the Scylla of confluence and the Charybdis of confusion. In Handbook of Counselling Psychology (R. Woolfe & W.L. Dryden, eds.). London: Sage, pp. 258–83. ISBN 978-0-8039-8991-7 === 認知 === 綠 紅 藍 紫 藍 紫 ---- 藍 紫 紅 綠 紫 綠 ---- 斯特魯普效應指出讀出文字的顏色,第一組的要比第二組的簡單很多。 認知心理學研究心理活動中的認知。知覺、注意、理智、思維、解題、記憶、學習、語言、情緒都在它的研究領域之中。經典認知心理學與認知主義學派有相互聯絡,根據機能主義與實驗心理學,認知主義支援心理資訊處理模型。 在更廣域的層面上,認知科學是一種跨學科範疇,包括認知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人工智慧、語言學、人機互動、計算神經科學、數理邏輯與人類學。計算機常被用於模擬這類實驗現象。 計算機模擬為研究思維的功能組織提供了工具,神經系統科學則為大腦活動提供了度量衡。 === 比較 === 比較心理學指對非人類動物的科學研究,特別是與系統發展史、適應值、行為發展相關的領域。在此領域的研究討論許多問題,使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探索不同物種的行為,從昆蟲到靈長類動物。比較心理學與其它研究動物行為的學科,如動物行為學有緊密聯絡。Shettleworth, S. J. (2010) Cognition, Evolution and Behavior (2nd Ed), New York: Oxford.比較心理學的研究有時會給人類行為研究帶來啟發,但是有時兩者的關聯卻十分矛盾,例如艾德華·威爾森所提出的社會生物學。Wilson, E.O. (1978) On Human Nature Page x, Cambridge, Ma: Harvard動物模型常常被用來研究與人類行為相關的神經處理過程,例如在認知神經科學就常常應用動物模型。 === 發展 === 發展心理學著重於人類意志在畢生當中的發展過程,試圖理解人們在世界中如何意識、理解、行動,並且研究這些現象是如何隨著年齡而改變的。這些研究可能會著重於認知、感情、道德、社交、神經的發展。研究人員在探究兒童案例時使用一系列特殊的方式,以使得觀察在自然的環境中進行,或是乾脆與他們在實驗中進行互動。這些實驗常常以遊戲或是活動的方式呈現,既好玩,又有科學意義;研究人員甚至設計出非常靈巧的方式以研究嬰兒的心理活動。在研究兒童心理之餘,發展心理學家也會研究人類畢生的老化過程,特別是在某些時段的快速轉變(例如青少年和老年)。發展心理學家設計了一整套心理學理論來支援他們的研究。 === 教育 ===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在教育過程中的學習、效率、授課心理以及學校作為一個組織的社會心理。兒童心理學家,如利維·維谷斯基、讓·皮亞傑、傑羅姆·布魯納、伯納德·羅斯金(Bernard Luskins)等人對教授方式與教學實踐都有重要影響。在許多國家裡,教育心理學都是教師的必修課。 結合了教育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試圖去理解並應付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培育資優生;促進青春期行為;或是提倡安全、互助、高效的教育環境。學校心理學家在許多領域,如教育行為評估、干預、預防、諮詢等都有了解、有的在研究領域頗有造詣。 === 演化 === 演化心理學從現代演化觀點來研究心理的特質理論——例如記憶、知覺、語言等。它試圖去探究是何種人類心理特徵在適應進化,即,作為自然選擇和性選擇的功能產品。演化心理學家認為在人類先祖生活的環境下,心理適應的演化解決了呈週期性出現的問題。透過研究心理特質的演化及其適應性功能,演化心理學為其它心理學領域提供了最為近似的發展性解釋(即演化心理學專注於終極問題、或問“為什麼”,而不是近似的、或問“如何”)。 === 工業——組織 === 工業與組織心理學(I–O)應用心理學概念與方法最佳化工作場所的人類潛能。作為I–O的分支,人事心理學應用心理學原理與方法對員工進行篩選與評估。I–O的另一分支組織心理學研究工作環境與管理風格對工作積極性、成就感和生產力的影響效果。Myers (2004). Motivation and work. Psychology. New York, NY: Worth Publishers === 人格 === 人格心理學關注個人持續性的行為、思想、情緒——這些被稱作是人格。人格理論因學派不同而有所不同,他們就潛意識的作用及兒時經歷的重要性有不同的假設。根據弗洛伊德,人格是基於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的互動而產生的,此即所謂的精神分析學派。Carver, C., & Scheier, M. (2004). Perspectives on Personality (5th ed.). Boston: Pearson.與之相反,特質理論則嘗試使用離散統計資料來進行研究,所提出的特質種類也大有千秋。早期的漢斯·艾森克模型提出人格由三種基本特質組成:外向性與內向性、神經質、。雷蒙德·卡特爾則提出了16條人格特徵。如今,人格維度模型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例如。目前集大成的為社會認知學派,其實最初稱為社會學習論,是從行為學派作為延伸:人格的形塑就是人與人、環境的互動所學習到的行為,而後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從中把行為學派的理論更加擴大,加入了人的內在活動─認知成分,形成了社會認知理論。 === 社會 === 社會心理學研究人類彼此之間的看法以及它們是如何產生聯絡的,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課題包括他人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例如:從眾、說服)、信仰的建立、態度、或更大層面來說,不只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有人與一個群體的互動等,就像刻板印象的建立與強化,會引起之後的歧視行為,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社會認知將認知心理學與社會學的元素聯絡在一起,試圖理解人們如何處理、記憶、扭曲社會資訊。群體動力學研究揭示領導能力、交流及其他的本質及其最佳化潛質。近些年來,許多社會心理學家對內隱態度、、個人與社會價值互動所致行為倍感興趣。因此,對人類社會的研究可以發現導致心理紊亂的潛在原因。一些被應用到心理紊亂的社會學概念包括社會角色、病人角色、階層、生活事件、文化、遷移等等。Gelder, Mayou & Geddes (2005). Psychiatr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 正向 === 正向心理學從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衍生而來。正向心理學運用實驗科學手法,研究人類的快樂與力量。與傳統臨床心理學不同,正向心理學關注健康人的保健。目前,正向心理學的介入已獲得了一些實驗性的肯定。在2010年《臨床心理學評論》(Clinical Psychological Review)中發表了一篇特刊,報導使用一些正向心理學中性格強項(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的介入方法,例如:紀錄兩個星期內的三件好事和物理形式的感恩表達(如:擁抱等),有助提生活滿意度。另外,正念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也被證明是治療抑鬱症的有效方法。然而,對於介入的效果來講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正向心理學介入仍然有侷限性,但是他們的效果被認為高於安慰劑,特別是對於身體形象缺失者有更好的效果。 === 情感 === 情感心理學(Psychology Of Emotion)是心理學中研究情緒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消除緊張和壓力的情緒,恢復健康健全的人格。 == 研究方法 == 心理學研究傾向於折衷主義,即從其他領域汲取知識以幫助理解、解釋心理現象。另外,心理學家大量使用了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的三段論:演繹、歸納、溯因。由於常常使用,心理學家也會依靠歸納邏輯來對問題進行解釋。例如,演化心理學家嘗試利用適者生存來解釋心理特質——如記憶、知覺、語言等,即這些功能是自然選擇或性選擇的產物。 心理學家會展開基礎研究來進一步理解心理學的某一領域,或是進行應用研究來解決臨床、工作場所等其它問題。碩士級別的臨床專業會同時教授學生研究方式與循證實踐。心理學專業協會也會協助設立規範標準,如道德、培訓、研究方式、專業操作等。另外,根據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心理服務或“心理學家”這一職稱受到相應法律的規範,從事對外服務的心理學家也常常被要求取得從業執照。 === 實驗法 === 根據理論或觀察作出假設,在控制實驗情境中各種情況下操縱自變數觀察因變數的結果。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控制無關變數產生的效果後檢驗假設,並進行推論:自變數是否對因變數產生效果,即自變數和因變數間是否有因果關係(一般找出兩者的相關度,然後再證實因果關係)。亦會根據資料分析,找出兩者的相關係數,然後判斷是否有研究價值。 例:巴甫洛夫實驗(經典性條件反射)中的狗。每當響鈴,狗就分泌大量唾液。實驗涉及自變數(獨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因變數(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鈴鐺是IV,狗的唾液是DV。自變數是在實驗者的控制變數,因變數是會因自變數而變動的變數。實驗法重視的是可信度和可重複性。 以人類為物件的實驗受到了一些管制,例如必須徵得被實驗物件的同意、保證自願參與的原則。二戰後,為避免類似納粹濫用實驗的事件再度發生,紐倫堡守則被制定實施。不久,許多國家(和科學機構)接收了《赫爾辛基宣言》。在美國,衛生院於1966年設立了倫理審查委員會,於1974年編訂了(HR 7724)。上述所有法案都提倡研究人員在實驗前獲得參與物件的許可。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事件導致了法案的修訂,如麻省理工學院與傅娜學院進行的反射性同位素研究,沙利度胺醜聞,威洛布魯克肝炎實驗,以及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對權威的測試實驗等。 === 動物研究 === 動物學習實驗對於研究人類心理學有很重要的輔助作用,例如知覺、感情、學習、記憶等等。十九世紀90年代,俄羅斯心理學家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利用狗的實驗來展示經典條件反射。非人類動物如靈長類、貓、狗、鴿子、鼠以及其它齧齒類動物常常被應用於心理實驗中,特別是行為心理學的研究。理想狀態中,實驗控制組一次只給出一個自變數,以顯明它對因變數的作用。這些在實驗室裡可以得到最為近似的結果。與之相反,人類的生存環境與基因環境差異太大,變數太多,以至於在人群中難以控制重要的變數資料。當然,把動物實驗的結果往人類身上生搬硬套是明顯不可取的。動物實驗會受相關約束,需要遵守心理學會所定的道德原則。 === 定性與定量研究 === 心理學絕大多數的領域遵循標準的科學方法進行研究。心理研究員嘗試使用最新理論和假設來對資料、質與量進行研究。 心理質性研究方式包括訪談法、觀察法等。克雷斯維爾(Creswell,2003)定義了五項主要的質性研究,包括敘述、現象學、民族誌、案例分析和基礎理論。質性研究員Glaser, B. & Strauss, A.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Chicago: Aldine.有時會努力豐富解釋,或是對符號的批判、主觀經驗或社會結構。類似的解釋或批判觀點會被應用與“定量研究”,如埃裡希·弗羅姆的或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的權力屈服實驗。 心理定量研究常常利用統計學來測試假說。設計定量研究常常包括實驗、準實驗、橫斷設計、病例對照研究和縱貫研究。實驗構造中的度量與操作定義也是十分重要的。統計方式包括皮爾遜積矩相關係數、方差分析、線性回歸、Logit模型、結構方程建模、等級線性模型等。 === 定性與描述研究 === 該研究旨在回答個人的想法、感受、行為,被稱之為“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的取向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定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著重於對發生事件的觀察、描述,目的在於捕捉每日行為的一點一劃,並期望在粗略實驗中遺失的現象中重新得到發現或理解。 === 自然狀態觀察 === 正如珍·古道爾的研究包括觀察黑猩猩的社交、家庭那樣,心理學家透過觀察人類社會、專業、家庭來進行研究。有時,參與者會察覺到自己受到監視,有時候則相反。但無論如何,在觀察研究正在進行時,研究人員必須保證遵循嚴格的道德準則,不能做出有悖倫理的嘗試。 === 調查問卷 === 心理學上,統計調查可被用來度量態度、特質,監視情緒的改變,檢查試驗的效度,以及其它相關研究專案等等。心理統計員可以使用傳統紙張、電話、電子郵件、或是目前流行的網路等,圍繞主題制定好問卷,按一定比例進行人群調查、隨機調查、重點調查、抽樣調查。類似的調查方式也被用於其它應用場所,如臨床評估、人事評估等。 ===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設計 === 主要分為三種 *橫向設計(cross-sectional design):在同一時間下調查不同年齡層的受試者在某個特質或是行為上的表現。 :優點:省時省力,較縱貫研究省時且能較快速取得研究結果,沒有樣本流失的問題。 :缺點:存在同輩效應(cohort effect),也即年齡差異不完全由年齡變化所導致,有可能也受到了外在環境,例如不同年代群體的不同生活經驗的影響。 *縱向設計(longitudinal design):在不同時間追蹤同一群被試在某特質或行為上的表現。 :優點:較能避免同輩效應,也即不會受到不同年代群體間存在的差異的影響,可以從中瞭解到個體發展的資料。 :缺點:費時費力,所要花費的時間成本相當的高,且會有被試樣本流失的問題而可能產生混淆影響;所得研究結果可能只適用隨該研究長大的特定年代、特定環境下的被試。 *序列設計(sequential design):又稱交叉聚合設計(cross-sequential method),是同時採用橫向設計和縱向設計的方法。 :優點:資料比上述兩種方法豐富,可控制同輩效應所造成的變異。 :缺點:和縱向研究一樣有被試樣本流失的問題,較橫斷研究費時費力,可能會產生練習效應。 === 神經心理學方法 === 神經心理學研究方法將心理活動、行為與大腦結構、功能進行對比。這些方法包括測試(例如韋克斯勒智力表、)、和等。 === 計算模型 === 計算模型作為工具常被應用與數學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即用計算機模擬某一特定行為。Ron Sun, (2008).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omputational Psych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8.這種方式有其獨特的優勢。由於現代計算機處理資訊的速度極快,可同時執行多個模擬程式,在短期內生成大量的統計資料。模型可以幫助心理學家觀察心理事件的假設值,這在平時活動中是不易觀察到的。 應用過程中有許多不同的模型可供選擇。聯結主義利用神經網路來模擬大腦。另一種方式是形象模擬,利用變數和規則模擬不同的心理活動。其它種類的模型包括動力系統和隨機過程等。 檔案研究法:是指依據一定目的收集大量現有資料,透過分析找出某些現象與心理之間關係的一種度.檔案研究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檔案研究法除了傳統的參考資料還包括視聽影像資料,狹義的檔案資料包括報紙、雜誌、會議記錄、政府公文、個人書信等文字材料。檔案研究法的使用能彌補其他一些研究方法的不足,但有其缺點,需要視情況而定。 == 批評 == === 理論 === 對研究的批評常常包括指責心理學是“軟”科學。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的1962批判T.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1st. ed.,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 1962.中暗示心理學仍處在前正規化形態,缺乏像成熟的化學、物理學那樣的支撐性理論。 由於心理學的一些領域依賴於問卷調查之類的研究方式,批評家們認為心理學不夠客觀。其它觀點認為心理學家所研究的人格、思維、情緒不可能被直接測量, (1998). Affective neuroscience: The foundations of human and animal emotions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9.其結果不過是調查物件的主觀報道。Beveridge, A. (2002). "Time to abandon the subjective—objective divide?" . The Psychiatrist 26, pp. 101–103. Retrieved 20 April 2010.Peterson, C. (2009, 23 Ma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search in positive psychology: A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is linked to well-being" .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20 April 2010. 另一些批評家則認為統計假說被誤用。一些研究記錄表明心理學家常常混淆統計的顯著性差異與實踐之間的關係,而前者在實踐上常常無關緊要。這種辯論時長發生在心理學界內部,例如實驗室研究人員與從事實踐的臨床醫生之間的爭執等。 === 實踐 === 有的觀察者發現了某些理論與實踐上的衝突——例如,一些臨床實踐沒有理論支援。批評家們認為越來越多的心理培訓課程沒有足夠的科學依據。Beyerstein, B.L. (2001). Fringe psychotherapies: The public at risk. The Scientific Re-view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5, 70–79一些質疑者認為,像“嬰兒孤獨症協助性溝通”;被用於記憶恢復的塑身鍛鍊;再生療法等,雖然十分風行,但卻令人懷疑,而且可能有害健康。 === 道德 === 在今天的道德準則框架內,一些研究實驗不允許進行。這些實驗違反了美國心理學會道德準則(Ethics Code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加拿大涉及人類實驗道德準則(the Canadian Code of Conduct for Research Involving Humans)、以及。目前,道德準則規定,對非人類動物的研究只能在效益大於傷害的情況下進行。Sherwin, C.M.; Christionsen, S.B.; Duncan, I.J.; Erhard, H.W.; Lay Jr., D.C.; Mench, J.A.; O'Connor, C.E.; & Petherick, J.C. (2003). Guidelines for the Ethical use of animals in the applied ethology studies.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81, 291–305.所以心理學家在動物實驗中的研究方式不能用於人類。 *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的米爾格倫實驗使得參與者飽受折磨,挑戰了科學實驗的道德底線。實驗研究參與物件會在多大程度上違背自己意願執行規定行為。Milgram, Stanley. (1974), 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 Harpercollins (ISBN 978-0-06-131983-9). * 二十世紀70年代,哈里·哈洛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利用獼猴進行了“絕望”實驗,遭到譴責。Blum 1994, p. 95, Blum 2002, pp. 218–19. Blum 1994, p. 95: "... the most controversial experiment to come out of the Wisconsin laboratory, a device that Harlow insisted on calling the 'pit of despair.實驗利用動物來模擬抑鬱症。哈洛設計出了一種“強暴架”,利用對母獼猴行為的干擾進行研究。Blum, Deborah. Love at Goon Park: Harry Harlow and the Science of Affection. Perseus Publishing, 2002. ISBN 978-0-7382-0278-51974年,美國文學評論家寫道:“哈里·哈洛跟他同事幾十年折磨著非人類靈長實驗品,證明了我們都早已知道的——社交生物會因社交紐帶的損害而被損害。”他寫道哈洛對他研究的倫理道德沒有任何評論。Booth, Wayne C. Modern Dogma and the Rhetoric of Assent, Volume 5, of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Ward-Phillips lectures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4, p. 114. Booth is explicitly discussing this experiment. His next sentence is, "His most recent outrage consists of placing monkeys in 'solitary' for twenty days—what he calls a 'vertical chamber apparatus .... designed on an intuitive basis' to produce 'a state of helplessness and hopelessness, sunken in a well of despair. 大學心理學院設有道德委員會,以保障研究物件的權益與尊重。心理研究員在進行實驗之前必須獲得准許,以保護人類參與物件或實驗動物的權益。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 === WEIRD偏差 === 1959年,統計學家西奧多·斯特林(Theodore Sterling)計算發現97%的心理實驗支援了它們最初的假設,暗示了偏差存在的可能。與之類似,賈內爾(Fanelli, 2010)發現91.5%的精神/心理研究得到了證明,所得出的問題(陽性結果)是空間或地球科學的5倍大。賈內爾認為較“軟”科學的研究人員就他們的意識與潛意識中的偏差缺乏束縛。 2010年,一組研究人員公佈了心理研究中的系統性實驗物件偏差WEIRD (「西方地區、受過良好教育、工業化的、富有、民主的」;"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and Democratic")。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 Henrich, J., Heine, S., & Norenzayan, A. (2011). , 33, 61–135.雖然全球範圍內之後1/8的人屬於WEIRD範疇,但實驗人員稱心理學60–90%的實驗在WEIRD物件上進行。報告顯示,在上,WEIRD物件與部落物件的實驗結論差異巨大。 == 研究領域 == 心理學所包含的研究領域甚為寬廣,並使用許多不同的方法來心理過程與行為。心理學主要分為理論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其下又可分為許多次領域,例如教育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等。 * 理論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相對,包括用於學術研究目的的變態心理學、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比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健康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 * 進化心理學:是對所有心理學的一種整合嘗試,提供了簡練的方式來解釋各門心理學中觀測到的各種現象及理論。 * 異常心理學:是對異常行為的研究,以描述、預報、解釋和矯治功能的變態模式。異常心理學的研究應用於臨床心理學,以治療心理疾病的患者。 * 生理心理學:基於生理組成結構而進行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人腦等。 * 認知心理學:所謂認知,指在獲取知識過程中進行的各種心理活動,主要包括知覺,記憶,言語,思維等,即通常所謂的認識過程。 * 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從20世紀裡重點關注快樂和滿足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中找到根源。 * 比較心理學:是研究動物行為進化的基本理論,和不同進化水平的動物的各種行為特點的心理學分支。它對哲學認識論具有重要意義,比較心理學的研究還能為生產實踐和生物醫學研究提供動物行為進化方面的基礎科學知識。 * 發展心理學:主要研究人類由出生至死亡時的人格發展過程,艾瑞克森把人格發展分為8個階段,並認為每個階段的人都會面對不同的人格發展的障礙,如處理得好便能順利發展,如處理不好便會形成焦慮及各樣問題。 * 人格心理學:研究行為、思維和情緒的模式,通常稱為個體的人格。 * 定量心理學:在心理學研究中應用數學模型和統計學模型,以及將統計學方法用於分析、解釋行為資料。 * 心理統計學:是心理學中對知識、能力、態度和人格特徵等進行心理測量的理論和技術,主要與教育、人格和臨床心理學有關。數學心理學則與實驗和認知、生理心理學關係密切。 * 社會心理學:探討社會與認知歷程對於個體知覺他人,影響他人及聯絡他人的方式如何產生作用的科學性研究,以心理學、社會學相關理論為基礎的社會科學。 * 臨床心理學:是討論人類非正常行為,透過臨床觀察探討這些行為的論據,評估,分類,治療,預防以及科學研究的心理學分支學科。 * 教育心理學:研究人類如何在教育情境下進行學習、教育性干預的效果、教學的心理學、作為組織的學校的社會心理學。利維·維谷斯基、讓·皮亞傑和傑羅姆·布魯納等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在教學方法和教育實踐領域已經產生了重大影響。 * 健康心理學:是心理學理論與研究在健康、疾病與衛生保健領域的應用。不過臨床心理學關注與心理健康和神經學疾病,健康心理學則在更大範圍內關注健康行為,包括健康飲食、醫生-患者關係、病人對健康知識的理解。 * 工業與組織心理學:主要研究組織心理,目的也是為了進步利用、管理,達至組織的目標。 * 學校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學生在學校學習、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和規律。這門學科在解決學習問題和教育困難時有顯著功效。 * 社群心理學:主要關注個人與社群、社會的相互關係,並透過合作性的研究與行動,以及預防、賦權、社會改變等介入,有效提昇個人安適、幸福感與生活品質。 * 兒童心理學:主要關注兒童的心理,認知發展及成長,並因應理論探討兒童有心理障礙時應如何處理。 * 超個人心理學:專長於跨越自我層面的心靈研究、跨越個人領域的心理學,和人性在靈性方面的層面。 * 音樂心理學:主要關注音樂與人的各種心理現象的相互關係,解釋人由原始(初生)到高階的音樂經驗和音樂行為的心理學。 == 參見 == * 心理學家 * 精神病學 * 病理學 * 社會心理學 * 中國心理學會 (CPS) * 美國心理學會 (APA) == 參考文獻 == ==研究書目== *李紹崑:《精神學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李紹崑:《哲學.心理.教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李紹崑:《美國的心理學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李紹崑:《歐洲的心理學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東華書局,199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 外部連結 == * 心理學研究 * 心理學百科全書 * 美國心理學史檔案 * 心理學史上的名著 * 中國心理學會 * 美國心理學會 * 臺灣心理學會 *香港心理學會 P P P P
中醫學
中醫學,全稱漢族醫藥學,俗稱“中醫”中醫學[M/OL]//陳至立. 辭海. 7版.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2024].,是一種起源於中國漢族且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的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相比較時,其常被歸入傳統醫學的範疇。因此,現今世界上的中醫學的發展目標,多是追求自身的科學化和現代化。 目前中醫以中華文化圈傳統醫療為主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名詞,中醫學是「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 == 定義 == 220px|縮圖|中醫穴道 *廣義:是指所有的中華民族醫學、宗教醫學、中國化西洋醫學,如漢醫、藏醫、蒙醫、苗醫、彝醫、維醫、哈薩克醫、佛醫等。 *狹義:全世界的漢族醫學,簡稱漢醫學。 ===華人圈共通的中醫===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透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跌打、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的傳統醫學。 ===漢醫及漢方醫學=== 「漢醫」(hàn-i)一詞,一是來自日本之稱,一是來自清代的稱呼。又稱漢醫學或漢方醫學,是在中國地區發展出的傳統醫學思想及治療技術,因為它是漢民族發展出的醫學傳統,所以稱呼它是漢醫學。隨著漢文化的發展,它被傳播至韓國、越南、日本等地,與當地醫學結合,形成各種不同的流派。 最早使用「漢方醫學」這個名詞的是日本,在江戶時期,日本人用這個名詞來與他們本土醫學—「漢方醫學」,及西方醫學—「蘭醫學」(荷蘭),來作區分。清朝時也使用這個名詞來稱呼中國的傳統醫學。 1949年之前,漢醫一詞比較普遍。清後民國,也用國醫來稱呼。在中國,「中醫學」(意為「中華的」醫學)比「漢醫學」更常用。但在日本及韓國等地仍然使用這個較中性的名詞。 日本的漢方醫學,南韓的韓醫學,北韓稱的高麗醫學、越南的東醫學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法律監管== 近年各地政府都開始對專業中醫行業進行監管,以保障公眾健康。 ===中國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88年設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管理中醫藥行業,是隸屬於衛生部的副部級國家局(2013年衛生部撤銷後轉隸衛計委。2018年衛計委撤銷後再轉隸衛健委)。 為繼承和弘揚中醫藥,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保護人民健康,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十五次會議透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於2017年7月1日起實施。 ===香港=== 中醫在港英政府時期無合法行醫地位,但能以“Herbalist(草藥師)”的名義註冊並進行活動。中醫醫生還可使用“中醫”、“中醫師”、“中醫生”、“國醫”、“唐醫”等名稱,不能使用“醫生”、“醫師”、“醫務所”、“醫療所”等屬於行醫範圍的名稱,因此中醫師無權簽署死亡證,也不能在處方上開任何西藥,更不能使用注射;否則被認為是違法行為。 1999年,香港政府根據《中醫藥條例》,成立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用作規管中藥買賣和中醫師的專業水平,以保障公眾健康和消費者權益。根據《中醫藥條例》,所有在香港執業的中醫師,必須向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在中醫師之前註冊制度生效之前,除了提供全科診治及開方,以「中醫」掛名應診的從業員之外,還有後來被納入中醫註冊制度,當時俗稱為「跌打師傅」、「跌打佬」的從業員。其起源沒有一個統一說法,有一說法是與上世紀香港盛行的武館風氣有關。 香港跌打的來源和發展 後來由於此行業傳統的師徒制日漸式微,以及《中醫藥條例》和中醫註冊制度的實施,規管關乎中醫藥的活動或事宜,包括中醫的註冊等等,而跌打師傅已被納入為中醫的骨傷科專業,以後成為註冊中醫(骨傷科)的人士須具認可資格並受正式訓練,所以老式的跌打館,有逐漸式微的趨勢。 香港中醫師的註冊條件包括完成認可的、至少為期五年的全日制中醫學士學位課程,並獲得三十週的臨床實習經驗,以及透過執業考試。 香港中醫執業資格試另外,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要求註冊中醫師,每三年為其執照續期,而續期手續包括完成60個持續進修學分,以保障註冊中醫師的專業水平。 香港註冊中醫師持續進修的要求 ===澳門=== 澳葡時期殖民政府對華人社會基本不干預,因此澳門當地有不少自發組織的中醫行醫者和中醫藥房。1994年澳葡政府頒佈《第53/94/M號法令》,正式對中草藥交易進行規管。現時,中醫受第18/2020號法律《醫療人員專業資格及執業註冊制度》規範,持認可中醫學歷的人士必須向政府辦理資格登記及完成實習,方得取得執照行醫。 === 臺灣 === 中華民國(臺灣)目前約有中醫師6,000餘人,由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進行監管,法源來自於《醫師法》。中醫師能夠獨立進行診斷、開立處方簽、調劑中藥等。另外並訂有《中醫藥發展法》、《臺灣中藥典》等,同時設定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進行中醫藥研究。 ===美國=== 美國目前有大約三萬多名執照針灸師(部份州份稱為針灸醫師或東方醫學醫師),五千多名西醫師另外獲得應用針灸執照。美國有嚴格的針灸執照發放制度,但由於美國實施聯邦制,各個州份均各自有當地的法律,監督針灸師執照的發放。因此,各個州份的執照發放的要求都不一樣,但一般都要求申請人在認可的針灸或中醫學校學習針灸的相關課程,由1,700到4,000學時不等,以及一般要求擁有950小時的臨床實習經驗,方可獲允許參加針灸執照考試。另外,各個州份一般都要求針灸執照的持有者,於每年或每兩年為其針灸執照續期,否則其針灸執照將會被取消。針灸執照續期的手續,除了包括更新資料外,還要求針灸師提供持續進修的證據,一般都要每年數十個小時的專業持續進修課程,方可獲得續期。 在美國大部份州份,沒有持有有效執照,而又宣稱為專業針灸師,又或者提供中醫治療,是刑事罪行。違例者會面對監禁和罰款。 ;針灸師與中醫師 直到2012年,美國有六個州份沒有法律監管中醫,一般稱為「東方醫學(Oriental Medicine)」又或「針灸學(Acupuncture)」,包括阿拉巴馬州、堪薩斯州、北達科他州、南達科他州、奧克拉荷馬州、懷俄明州。 State Licensure Requirement Table在有法律監管中醫的州份當中,加州是美國首個州份立法監管「針灸學」,早在1976年加州便開始向針灸師發放專業執照 California Acupuncture Board。 但值得注意,在英文中的「針灸學(Acupuncture)」或「針灸師(Acupuncturists)」一詞,意思等同於「中醫」和「中醫師」。以首個州份立法監管針灸學的加州為例,根據《商業和專業條例(Business and Professions Code)》第4937條,「針灸師」是指為改善、保持和復原健康,而提供針療、電力針療、中式按摩、穴位按摩、灸療、拔罐、呼吸技巧療法、運動療法、熱療、冷療、磁力療法、營養學療法、飲食療養、草藥療法、植物療法、動物療法、礦物療法、膳食補充療法等治療的專業人員 California Acupuncture Board Q&A。所以,美國的「針灸師」就是「中醫師」。 == 歷史 == thumb|right|200px|中醫穴道圖表 === 古代中醫史 === 中醫學目前是否為最早的傳統醫學還無法確定。中國的中醫學自稱其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並嘗試草藥,神農炎帝更是嚐盡百草,並且用茶來解毒。中醫研究者自稱:相傳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國的軒轅黃帝寫下了人類第一部醫學著作——《黃帝祝由科》(然而公元前1600~前1100年的甲骨文才被認為是中國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文字),“在公元前3000多年可以使用文字並組織成大篇幅的醫學著作”在目前與無憑無據的中醫典籍相比,這種說法是與事實不符的。公元前3000左右的美索不達米亞醫學已用楔形文字記載了肝和髒是血液的中心,疾病分為熱病、中風、精神症狀、眼病、耳病、黃疸病等。在中國, 後世人在《黃帝祝由科》的基礎上不斷增補刪改,逐漸形成了後世的《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並從祝由科裡將純粹的醫藥分離了出來,形成了後來的中醫學。而其中的《黃帝內經》則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防病養生保健康的預防醫學觀點。 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國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醫院和醫療制度,周代的醫療機構設有醫師、上士、下士、府(管藥庫)、史(管記錄)、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醫(管飲食衛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獸醫四種;但這樣的醫學分科制度卻落後於美索不達米亞醫學幾百年公元前1792年,漢莫拉比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創立了巴比倫帝國。被稱為人類第一部成文法典的《漢莫拉比法典》就誕生在這一時期,其中涉及醫療活動的內容很多,顯示出當時醫生已是一種職業,並有了內、外科醫生的分工,被稱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醫學分科。。醫師總管醫藥行政,並在年終對醫生進行考核;《周禮‧天官冢宰》記載“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就是說,醫生每年都要透過年終考核增減俸祿。當時的患者已經分科治療,而且建立病歷。“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於醫師”,規定在死者病歷上要寫明死因,然後送交醫師存檔,以便總結醫療經驗,提高醫療技術。這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病歷制度。 在春秋戰國時期名醫輩出,秦國有名醫醫緩與醫和,齊國有長桑和他的徒弟扁鵲。扁鵲發明了中醫獨特的辨證論治,並總結為“四診”方法,即“望、聞、問、切”。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藥者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不治。後世則尊稱他為神醫扁鵲。春秋戰國時流行的主要醫學著作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和《旁篇》這七本,合成“七經”。 在秦朝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專門法醫——"令史"。秦律規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則上都要進行屍體檢驗,司法官如果違法不進行檢驗,將受到處罰。秦代的《封診式》對法醫鑑定的方法、程式等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在人命案件中,鑑定檢驗的主要內容有屍體的位置、創傷的部位、數量、方向以及大小等。令史檢驗完成之後,必須提交書面報告,稱為“爰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法醫鑑定和現場勘察報告。秦代還在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傳染病醫院——“癘遷所”,並制定了最早的治療傳染病的隔離制度。據1975年湖北省雲夢睡虎地出土秦簡中記載:當時規定,凡經醫生在給病人檢查後發現有鼻樑塌陷、手上無汗毛、聲音沙啞、刺激鼻腔不打噴嚏等症狀者,一律送至癘遷所隔離治療。這說明中國古代對傳染性疾病的治療措施,很早就已經是得力有效的。 到了西漢時期,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已經非常完備,名醫則有太倉公淳于意和公乘陽慶。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完善了中醫的辨證理論,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臨床醫學大師,被尊稱為醫聖。他著有《傷寒雜病論》、《療婦人方》、《黃素方》、《口齒論》、《平病方》等等醫書,最終流傳下來的醫書被後人編纂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張仲景採用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在《傷寒論》中歸結為“八綱辨證”和“六經論治”,經由這兩種方法辨證論治後,再採用“八法”(汗、吐、下、和、溫、清、補、消)治療疾病。“八綱辨證”是書中貫徹辨證論治的具體原則,所謂“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是運用“四診”(望、聞、問、切)分析和檢查疾病的部位、性質而歸納出來,“六經論治”是整個臟腑經絡學說在臨床醫學上的具體運用。東漢末年,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華佗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麻醉術進行手術的人,他發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麻醉藥物,還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健身體操“五禽戲”。可惜華佗所著醫書的《青囊書》最後被付之一炬。在漢代,大量的醫藥和歷算等書籍傳入西藏(《西藏王統記》記載)。在漢代還出現了專門性的婦科醫院,西漢時的“乳舍”,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婦產醫院。 南北朝時期問世了世界上最早的兩本兒科專著,即王末鈔的《小兒用藥本草》和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醫令秦承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醫學院。到了公元6世紀,隋朝完善了這一醫學教育機構,並命名為“太醫署”,署內分醫、藥兩部,太醫令是最高官職,丞為之助理,下有主藥、醫師、藥園師、醫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師生最多時達580人之多。 北宋年間,隨著中國與阿拉伯之間貿易的高度發展,阿拉伯香藥也開始大量輸進中國,一次輸入的阿拉伯乳香竟以萬斤計,伊斯蘭醫藥學也隨之對中國產生明顯影響。傳統中醫自古不分科,但在北宋年間,太醫院在培訓醫生時也如古希臘和阿拉伯醫學那樣,分成了內、外、婦、兒、口腔等十三科,這可能是受到阿拉伯-伊斯蘭醫學的橫向影響。傳統中醫以湯藥為主,但北宋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卻大量增加了丸、散、膏、酊的處方,如《乳香圓》、《阿魏圓》等。究其原因,乃是使用從阿拉伯-伊斯蘭國家進口的香藥大量增加,而香藥含有揮發性物質,若用煎湯法,其有效成分就會失掉,故只能製成丸、散、膏、酊。可見這類處方的出現,是阿拉伯-伊斯蘭藥理學對中醫藥影響的結果。 在唐朝,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藥方多達5000多個,出版了《大醫精誠》、《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三本醫學著作,後世尊稱他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突厥、高句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 到了在唐末宋初,兒科專著《顱囟經》問世流行,而世界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錢乙(公元1032-1113年)則受此書啟發,撰寫了著名的兒科鉅著《小兒藥證直訣》,後人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北宋時期(960年-1127年),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即太醫局,醫學分科已經非常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穴位,出版《圖經》。南宋的宋慈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著作《洗冤集錄》。 元朝時期,元政府很重視伊斯蘭醫藥學,採取中醫學與回醫學同時並舉的方針。在太醫院中有專門研究和使用伊斯蘭醫藥的「廣惠司」,其職責是「掌修製御用回回藥物及和劑,以療諸宿衞士及在京孤寒者。」在它下面還設有大都回回藥物院和上都回回藥物院,掌管回回(穆斯林)藥事。在元代,有很多阿拉伯-伊斯蘭醫師來到中國,受到朝野歡迎,被稱為「回回醫官」。他們對解剖學頗有研究,精通各種手術。元末明初的文學家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二「西域奇術」中,就載有回回醫官開刀為頭痛難忍的兒童從腦中取出腫瘤,動手術治癒腹部膨脹的馬等傳奇故事。這些來華的醫師還攜帶來很多伊斯蘭的醫學書籍。 在明朝,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醫學鉅著《本草綱目》成書,這本書不僅是藥物學專著,還包括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方面的知識。《本草綱目》刊行後很快傳入日本、朝鮮及越南等亞洲地區,在公元17、18世紀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另一方面,李時珍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大腦負責精神感覺、發現膽結石病、利用冰敷替高熱病人降溫以及發明消毒技術的醫學家。此外還有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陶弘景的《本草經集註》、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蘇敬的《新修本草》、王燾的《外臺秘要》、元丹貢布的《四部醫典》、《太平聖惠方》、王惟一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等大量醫學典籍問世。自明朝中醫發展已經達到了頂峰,出現了諸多的醫學流派。同時在朝鮮研究中醫的所謂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鑑》。 清初至鼎盛時期,醫藥學進步所表現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是明朝醫藥盛況的延續。如對經典著作的研究、本草學、方劑學、診斷治療學、醫案整理等,均較明朝更成熟。各家學派的紛爭也逐漸緩和,大多醫家能採各家之長折衷於臨床。但也不乏固守《內經》、《難經》、《傷寒論》,而批評金元以後一切新說的醫學,這與當時考據學盛行不無關係。清朝中醫藥學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關於急性傳染病的研究,它已形成一個新的系統,即溫病學說。這一學說的出現,雖然是基於歷代醫家的有關成就上,但清代溫病學派在中醫發展史上的貢獻,仍然是相當顯著的,它並不亞於東漢張仲景著《傷寒論》,金朝劉完素創河間學派。 自清朝末年,現代醫學因為起源於西方,被稱為“西醫”,但其屬性並不是與中醫類似的那種“地區/民族醫學”開始湧入中國,造成中醫不再是中國地區唯一的醫學。開始出現中西醫並存的局面。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 現代中醫史 === 受到西方衝擊後,大多認為中醫是充滿偏方與迷信的醫學,但從1950年代起,中醫開始引進西醫的研究系統,並且透過對療程的原理的科學性分析,重新解釋中醫,而這樣系統化的整理、匯入西方生物、分子醫學等概念成就了現代中醫,從空虛的陰陽調和概念,改變為著重學理基礎。 在國際上中醫針灸作為中醫學的一個部分,引起醫學界的興趣,有學者認為,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針灸對痛證、神經性疾病療效非常顯著。Ted J. Kaptchuk, OMD Acupuncture: Theory, Efficacy, and Practice ACADEMIA AND CLINI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SERIES 5 March 2002 Volume 136 Issue 5 Pages 374-383。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認為,只有部份的傳統藥學包含針灸和草藥在臨床實驗裡得到比較有力的結果支援其功效,其他傳統療程與草藥仍需進一步的研究,不能忽視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的風險,乃至於偷獵保育類藥材,而且生物體內的麻醉劑、毒素積累近年來被逐漸發現,被證明很有可能弄巧成拙,以至於致人於死的案例多次上演,也因為本身就是地下經濟,存在冒充假藥獲取暴利等問題。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WHO世界衞生大會將於2019年推出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並首次將中醫傳統醫學納入其中。此舉意味著中醫在全球或躋身主流療法,而非僅僅作為手術、放射治療等準備療法之外的補充療法。 全球醫學綱要又稱為「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在全球範圍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 基礎理論 == === 基礎理論爭論 === 中醫理論按照其理論基礎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分別為湯液經法時期、今文尚書時期、古文尚書時期。 我們今日主流社會所看到的是以今文尚書經學家代表的《黃帝內經》學說。漢武帝時置五經博士,提倡今文經學。後來漢武帝時,因魯恭王劉餘壞孔子宅,於孔家壁中得古蝌蚪文經書,當中有《古文尚書》。簡而言之:《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的出現皆與漢朝宗室控制社會有關。漢武帝後,湯液經法家隱於民間,流傳下來的只有今文經學家。在二十世紀初年,《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出土。重新發現了湯液經法學派的基礎理論。在時序上,湯液經法家理論最早完成,其次是今文尚書與古文尚書,許慎在五經異義中提到“《異義》:《今文尚書》(案,漢人但稱今《尚書》,裴鬆之注《三國·吳誌》始稱《今文尚書》,此引《異義》,誤衍文字。)歐陽說,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腎,水也。古《尚書》說,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腎,水也。許慎案,《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腎,與古《尚書》同。鄭駁之雲:《月令》祭四時之位,及其五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後,而腎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郤,故祭先肝。腎也,脾也,俱在鬲下;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後焉,不得同五行之氣。今醫病之法,以肝為木,心為火,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則有瘳也。若反其術,不死為劇。(《禮記》十三《月令》正義)”古文尚書由伏生所傳,而今文尚書由歐陽和伯所傳。臨床實驗證明,湯液經法家理論與人體的體液味道是一致的。 這證明瞭現今流行的中醫理論基礎實際上是晚出的今文經學的著作,而五行相剋說是戰國時期出現於齊國,而五行相生說是劉向時期出現,所以完善的黃帝內經完成時間絕不可能早於漢宣帝時期。後來採用湯液經法的稱為神仙家,採用今文尚書的稱為醫經家或稱為針炙家,利用今文尚書與湯液經法雜煣的稱為經方家。 以下是三個不同時期中醫理論的對比: *湯液經家:脾(酸)金、肺(辛)木、肝(苦)水、腎(鹹)火 *今文經家:肝(酸)木、心(苦)火、脾(甘)土、肺(辛)金、腎(鹹)水 *古文經家:脾(酸)木、肺(苦)火、心(甘)土、肝(辛)金、腎(鹹)水 在《湯液經法》原始中醫理論之中,是採用殷商時期的《龜書》八卦與《龍圖》八卦一共是十六卦的學說。其中和陰陽的地方是相反的。在《湯液經法》或者殷商正統哲學之中:春夏為陰,秋冬為陽。以肺居太陰金,腎居太陽水,脾居少陰火,肝居少陽木。以應四時:春脈大、夏脈浮、秋脈細、冬脈沉。 === 今文學派基礎理論 === 今文學派理論來源於儒家今文學派的總結及儒家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不早於西漢年間,《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儒家醫學理論的基礎。時至今日,漢代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具有完整的儒家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主要特點有: # 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最基本的物質(命名為“氣”)以及其運動(包括兩種不同趨勢的基本運動—陰和陽)構成,“人以天地之氣生,以四時之法成---《黃帝內經》”。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採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恆動觀”。 # 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區方域、晝夜晨昏等)息息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徵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因此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注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並非千篇一律。 # 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絡、互相影響的。因而從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別強調“整體觀”。 ==== 精炁(氣)學說 ==== * 炁(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 *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如動物的“生長壯老已”,植物的“生長化收藏”。 * 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應。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 天地之精氣化生為人。 ==== 陰陽學說 ==== * 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 * 陰為“體”,陽為“用”;陰為有形之“體”,陽為無形之“用”。 * 陰陽的互動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 ==== 五行學說 ==== 五行學說是戰國儒家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這並不代表五種物質,而是物質的五種屬性。 五行於中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系統的相互關係。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領的五大系統。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於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內在環境與各個系統之間的關係,並且透過中藥、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 * 五行的互動作用包括:相生、相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 五行相生:臟腑之間互相聯絡和促進的關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 五行相剋:臟腑之間互相制約的關係,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唐雲,《走進中醫》第三章 健康的本質, ISBN 978-986-6595-82-0 ==== 臟象學說 ==== * 臟: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恆之府,通稱為臟腑。象:一指“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形態;二指“徵象”,即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三指“應象”,即臟腑相應於四時陰陽之象。 * 透過外在“象”的變化,以測知內在“臟”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為“從象測臟”。即“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 “臟腑”不單是解剖型態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 *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籠統功能為“化生和儲藏精氣”。 * 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籠統功能為“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 * 奇恆之府: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 氣血津液 ==== * 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 氣的生成源自先天與後天。稟受於父母的精氣,稱為“先天之氣”。肺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合稱為“後天之氣”。 * 氣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營養等作用。 * 人體的氣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 *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稱為“氣機不調”。其表現形式有氣滯、氣鬱、氣逆、氣陷、氣脫、氣閉等。 ==== 經絡學說 ==== * 經絡是人體執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 * 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 * 經絡在中醫學的重要性正如《扁鵲心書》所說:“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 ==== 病因學說 ==== * 《黃帝內經》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把病因分為三類:“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 宋代陳無擇提出“三因學說”:外所因、內所因、不內外因。 * 近代則將病因分為五類: **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癘氣。 ** 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 ** 繼發病因:包括痰飲、瘀血、結石。 ** 其他病因:包括外傷、寄生蟲、胎傳、諸毒、醫過。 ===== 發病 ===== * 邪氣與正氣交戰,決定發病及疾病的發展變化。又稱為“正邪分爭”。 * “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指人體的自我修復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 “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依據,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 體質、情志、地域、氣候等,與發病有密切關係。 ===== 病機 ===== * 病機是疾病發生、發展與傳變的機理,又稱“病理”。 * 基本病機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 * 內生五邪,包括:風氣內動、寒從中生、濕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 * 病位傳變,包括:表裡出入、六經傳變、三焦傳變、衛氣營血傳變、臟腑傳變等 * 病性轉化,包括:寒熱轉化、虛實轉化等 === 《湯液經法》學派基礎理論 === 《湯液經法》學派是自殷商以來傳承的中醫學派,經方派代表。這一套理論與儒家派生的今文經學派有相當大的差別。例如《湯液經法》學派之中沒有五行理論,採用南島民族祖宗的「連山」「歸藏」十六卦學說,而且當中陰陽是與今文學派顛倒的。以下的理論還原是出自香港歷史學家陳振銘「由《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到香港當代新經學」。陳振銘,《由《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到香港當代新經學》,亞馬遜, ====陰陽學說==== 《湯液經法》學派以「立竿測影」之法,定日影之長為陽,日影之短為陰。 推匯出: 立春為少陰之陰巽,春分為少陰之陽坎。 立夏為太陰之陽艮,夏至為太陰之陰坤。 立秋為少陽之陽震,秋分為少陽之陰離。 立冬為太陽之陰兌,冬至為太陽之陽乾。 ====寒熱學說==== 春候溫、夏候熱、秋候涼、冬候寒。 春為少陰溫火、夏為太陰熱金、秋為少陽涼木、冬為太陽寒水。 ====脈法學說==== 春脈大,夏脈浮,秋脈細,冬脈沉。 ====正隅學說==== 四正者,脾肺肝腎。 四隅者,胃心膽腸。 ====四靈學說==== 南方為龍、北方為鳳、東方為龜、西方為麟。 ====八卦學說==== 春金為脾胃、夏木為肺心、秋水為肝膽、冬火為腎腸。 立春為胃金,色白坤。 春分為脾金,色黃艮。 立夏為心木,色綠離。 夏至為肺木,色青震。 立秋為膽水,色黑乾。 秋分為肝水,色藍兌。 立冬為腸火,色洋紅坎。 冬至為腎火,色紅巽。 ====味道學說==== 春金為脾、夏木為肺、秋水為肝、冬火為腎。 味辛皆屬木、味鹹皆屬火、味酸皆屬金、味苦皆屬水。 ====氣血精津學說==== 肺主氣,腎主血,脾主精,肝主津。 ====四情學說==== 肺主喜,脾主怒,肝主憂,腎主恐。 === 現代中醫基礎理論 === == 診斷方法 == 在診斷治療疾病時,採取辨證論治的方法,即將望、聞、問、切四診收集到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透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定為某種性質的“證”,以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得出結論,並在此基礎上確定治療原則與具體治法。這種方法既不同於簡單的區域性對症治療,又有別於不分主次、不分階段、不分性質、一方一藥治一病的辨病治療方法。 == 治療方法 == 治療手段和方法豐富多采,既有一般內服藥物的內治法,又有藥物外敷、熱熨、燻洗等外治法,以及獨特的針灸、拔罐、推拿、按摩、氣功、布氣等非藥物療法,還有以藥膳為代表的日常食品療法。 一般而言,完整的中醫處方,至少包括四項以上:情治(情緒控制)方面的指導;忌口(飲食應注意的事項);運動的建議(游泳、跑步、導引、氣功等);中藥的使用,或針刺、艾灸(前二者統稱針灸)、推拿等。故中醫在治療疾病時,是以身心合一的角度全盤考量。 近年來還湧現出了一批傳統藥物注射製劑,被用於肌肉和靜脈注射。此外,絕大多數藥物均為天然動、植、礦物,非人工合成之化學品,加之多為複方製劑,配方時可採用相應的拮抗措施。 相較於傳統中醫,現代中醫的革新發明例如:小針刀、傳統藥物注射製劑、科學中藥等。 == 學科分類 == 自周朝起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之分。隋唐的太醫署分醫學及藥學,醫學設四科,即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醫科又分體療、少小、瘡瘍、耳目口齒、角法等五科。宋太醫局的醫學教育初分方脈、針、瘍三科,宋神宗以後分為九科,即大方脈、小方脈、風科、產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瘡腫兼折傷科、針兼灸科、金鏃兼書禁科。元太醫院分十三科後併為十科:即大方脈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兼婦人雜病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鏃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書禁科。明太醫院分為十三科:即大方脈、小方脈、婦人、傷寒、瘡瘍、口齒、咽喉、接骨、金鏃、眼、針灸、按摩、祝由。清太醫院初分十一科,之後併為九科:大方脈、小方脈、婦人、傷寒、瘡瘍、口齒咽喉、正骨、眼、針灸。道光二年(1822年)上諭:「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敕令太醫院廢止針灸科。同治朝將大方脈、婦人、傷寒併為一科,故只分五科。 古代中醫學按治療方式分為內醫、外醫之分。 * 內醫:內醫的治療目的在於合,現代延續了部分內醫。 * 外醫:外醫的治療目的在於驅病(驅邪),現代絕大部分已經失傳。 現代中醫學則可分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兩大部分 * 基礎中醫學: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內經、傷寒論、溫病學、中國中醫學史、中醫各家學說等; * 臨床中醫學:包括中醫內科、中醫外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針灸科、中醫骨傷科、推拿科、中醫眼科、中醫耳鼻咽喉科、中西醫結合醫學、氣功科、中醫護理等。 == 中醫學典籍 == :參見:中醫典籍 中醫典籍可分為醫經、醫論、本草、醫方、醫案、醫話等,例如《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備急千金要方》、《本草綱目》、《名醫類案》。 == 流派及醫家 == 《漢書·藝文志》中,將醫家分為“醫經”、“經方”、“神仙”、“房中”四大流派。發展至今,可分為八大流派:傷寒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攻邪學派、丹溪學派、溫補學派、溫病學派、中西匯通學派。 從古至今,知名的和傳說中的中醫學家有:(參見:中醫學家列表) 岐伯、扁鵲、張仲景、華佗、王叔和、陶弘景、孫思邈、宋慈、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張景嶽、傅山、葉桂、陳修園、曹穎甫、餘無言、唐容川、秦伯未、章次公、趙紹琴、張簡齋、施今墨、程門雪、蒲輔周、左季雲、鄭壽全、談允賢等。 == 中醫與近現代醫學的異同 == 自從近現代醫學(又稱西洋醫學)隨著傳教士由歐洲傳入中國之後,兩種醫學體系的競爭與融合就一直在進行。 === 醫學理論體系 === 世界上的醫療體系大致上可分成: “擬人論醫學體系”(神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超自然物(神靈)力量所造成的,如撒但、鬼、神祇等,巫醫、乩童、符咒等即屬於此類。 “自然論醫學體系”(經驗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或人的生活方式不正常所造成的,如氣候的變化、飲食習慣、人的情緒變化等。中醫學、壽命吠陀、順勢療法等即屬於此類。 “科學論醫學體系”(實驗設計):經由設立假說、實驗設計,並利用演繹、歸納等方法呈現結果,或藉由科學儀器偵測所產生的醫學,是近現代醫學的主流,例如西醫。 其中前面兩者被歸類為傳統醫學或替代醫學,而後者則屬於現代醫學的主流。 這三種型別的醫學對世界的認識有本質的區別,底層觀念不同,所以互相之間基本無法交流溝通: “擬人論醫學”的世界裡,人是自卑的,一切的真理,宇宙的奧妙,是掌握在無法揣度的神秘力量手中的,人類想獲得某種期許,只能求告這種無法掌控的神秘力量。 “自然論醫學”的世界裡,人是自負的,認為宇宙執行在簡單的原理之中,該原理普世通用,人體的一切奧秘也遵循其中。只要掌握了該原理,世界上的一切問題都可以分析解決,醫學也不例外。並且認為原理已經被發現掌握,人們只需要遵循執行,便可以解決任何問題。 “科學論醫學”的世界裡,人是不卑不亢的,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實證是唯一標準。因事物的執行是客觀且有規律可循的,人們透過經驗、邏輯、實證的方式,可以將生物體的現象進行歸因,從而掌握規律,獲得處理某些問題的能力。 === 診斷疾病的思維方式 === 中醫診斷疾病是依望聞問切的結果來辨病及辨症,但也有-{只}-辨病不辨症(例如急症或有專病專方時),或只辨症不辨病(例如遇到不知名的疾病、疑難雜症、或調理體質等)的情況。與現代醫學在診斷上注重「病」的方式不同的是,中醫常會強調「辨(症)」。 以感冒為例,現代醫學醫師會分辨究竟是病毒性或是細菌性的感染,會鑑別是上呼吸道感染或是合併肺炎;但這些診斷對中醫師而言,卻不是最重要的。以中醫的觀點,需要分辨的是,這是屬於風寒或風熱;若屬風寒則又辨屬於太陽病、陽明病或少陽病;屬風熱則辨別病邪在衛氣營血的哪個階段等。 === 治療的思維及方法 === 中醫主要透過中藥、針灸等治療方法,幫助人體驅除病邪,恢復正氣。其思維可簡約為攻補二類,依病情不同,施行攻或補、或攻補兼施。傳統上,臨床進行攻補有八個方法,即「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稱為八法。 中醫學的價值之一在於方劑,藥方是醫者的經驗結晶。中醫學本身發展的過程即是實驗的醫學,尤其是經過無數的醫家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來的臨床人體實驗反覆使用,證實實際有效而被記載流傳下來的經方、時方等。直接面對疾病,掌握主症,選擇對症的方劑進行加減,不拘泥於理論,以治療疾病,這是中醫精髓辨症論治的本來面目。 現代中醫也有使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尤其在中國大陸,利用現代醫學檢測方法輔助診斷,中醫師可兼用中藥與西藥為病患治療。 中華文化圈中,通常有些病人在患頑固疾病,慢性疾病,和原因不明疾病等疾病時,或者因為現代醫學的發展所限,或者是患者所能獲得的醫療資源所限,沒有治療的辦法時,會求助於中醫。但絕大多數人在外科、及病情惡化快速的嚴重病變的情況下求助於現代醫學。 一種疾病可否治癒、其可能性多大,在現代醫學中比在中醫中有明確的統計數字可依循。 === 療效驗證方法 === 傳統上,中醫藉由脈象及病人服藥後症狀的變化等來判斷療效。有些中醫認為中醫學很難進行對比試驗,但現代研究中醫學的學者,亦建立多種實驗動物模型或進入臨床人體實驗,進行對比試驗,來驗證方劑或中藥的療效。 現代醫學的治療方法和藥劑則是要透過科學的對比試驗(比如使用安慰劑對比)來確認效果。 近年在臺灣,各大教學醫院或地區醫院均普遍開設中醫部,並承擔中醫藥臨床試驗的任務。例如:2006年9月24日舉辦的「二〇〇六中醫藥研究暨臨床病例學術研討會」上,長庚醫院北區中醫部主任楊賢鴻發表「辛夷散治療過敏性鼻炎隨機雙盲臨床療效評估」,在為期兩年的雙盲實驗中,共收集108位病患,完成整體實驗共有60位,其中包括實驗組40位、對照組20位,並針對臨床症狀、鼻腔阻力、鼻腔截面積、塵蟎特異性免疫球蛋白、T淋巴球細胞激素之分泌等各項指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辛夷散對過敏性鼻炎患者有臨床療效,此療效之機轉包括T細胞的免疫調節及嗜中性白血球活化的影響。這是中醫藥科學與其醫療價值驗證的眾多科研舉證之一。而其它具代表性的中醫科研驗證結果也在中華民國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網站有公開而詳實的記錄,提供有興趣者一窺中醫與臨床的成效。 === 知識傳播方式 === 中醫的典籍大多成書於古代,如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東漢的《傷寒論》、明朝的《本草綱目》,使用文言或古人的口語、歌訣記載,今人不易瞭解,而增加傳播的難度。古代中國官方亦不斷蒐集修訂各類中醫典籍,成為官修醫書,並設有考試制度,而在民間則多以師帶徒或家傳的方式傳承。近現代則成立中醫藥大學或學院等,對中醫學進行的系統整理、研究、教學,而在民間也保留部分師帶徒及家傳方式。 中醫和現代醫學一個非常不同的地方在於中醫注重古人的經驗。中醫醫生推崇中國古代醫書,相反現代醫學的研究者則更著重醫學的發展。 現代醫學不斷推陳出新、開放新藥品。中醫則一方面對古代秘方,醫書進行挖掘、蒐集、考證、從中吸取古人的臨床經驗,並繼續加以檢視及運用,另一方面也不斷以經方或時方為基礎,針對不同的疾病在臨床上進行加減,研製新的方劑,或藉由改變劑型,例如中藥注射製劑,來擴充套件方劑的治療範圍或加強其療效。 現代醫學則是根據成文的知識體系進行,如果某種治療方法或藥劑不對或有效,這種知識能很快得以傳播。現代藉由網路及傳播媒體的發達,以及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所的設立,中醫的各種典籍及資訊亦逐步電子化而得到快速傳播。 一般認為有經驗的老中醫醫術較高明,經驗對療效有明顯的決定作用。由於中醫強調的辨症,借用中國哲學中陰陽五行的詞彙來描述,使得經驗很難以被瞭解。而在醫經、本草、醫案、醫話等各類中醫典籍中,均詳細記載了各種方劑、中藥的使用時機、炮製法、使用禁忌、副作用、誤用後的症狀及救治方法等,例如清陳修園在《神農本草經讀》卷四·馬兜鈴的註解中,提到「今人惑於錢乙補肺阿膠散一方,取用(馬兜鈴)以治虛嗽,百服百死」。 == 中醫存廢之爭 == 在中國,對於中醫學是否屬於科學的問題,始終一直爭論不休。學術界的爭論可追溯到19世紀末,現代醫學傳到中國之後,一些主張醫學現代化的人士,主張廢除中醫,中醫學連帶受到巨大的挑戰。直到今天,中醫學是否歸屬於科學、及中醫藥是否有效等,仍倍受主流科學界的質疑。 1879年,俞樾發表《廢醫論》最早提出了廢除中醫中藥的主張。在1915年江蘇的袁桂生將“廢五行說”作為一項提案交神州醫藥總會討論,題為《擬廢五行生剋之提議》文章發表於 《神州醫藥學報》第二十六期 。據 醫學捌號樓 稱可能是最早的提出廢除五行理論的文章。 1926年,魯迅曾撰《父親的病》一文,批判了中醫存在的一些問題。 1929年,國民政府透過了餘雲岫提出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事業之障礙案》。但在全國輿論壓力下,國民政府隨後收回成命其中細節請參考董崇敏,針灸列入世界襲產同時,還原一段廢除中醫的往事。。 2005年,中南大學張功耀教授在《醫學與哲學》雜誌上發表了《告別中醫中藥》。 中國官方的說法認為中醫學是一門科學。針對中醫不科學的說法,荊志偉認為“2005年11月19日國家將中國中醫研究院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也是對此等論爭的回擊。”荊志偉,《科學是中醫的“緊箍咒”嗎?——中醫與科學相關問題的思考》,《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7 (4): 11–13, ISSN 1002-0772董建棟認為“在現代科學劃界標準下當屬於非科學範疇,而與偽科學截然不同”董建棟,《淺論中醫的科學屬性》,亞太傳統醫藥 (no. 7): 23–25, ISSN 1673-2197。孫學剛等認為按照薩伽德的科學劃界標準,亦“不能說中醫學是一門科學”孫學剛、賈鈺華、龐啟雨,《科學劃界與中醫》,《醫學與哲學》20 (9): 12–14, ISSN 1002-0772。 尚有一些人認為,中醫源於古人對人體與自然規律的感性及感官認識,其本質並非狹義的科學(但可以用適當的現代科學方法去研究和發揮部分的中醫理論),但它有超脫科學的一面。而「不是科學」無法否定中醫療法的療效,若據此斷然否定中醫,我們將失去很多可貴的文化資產。 另一些人,如方舟子,認為中醫宣稱的療效也是值得懷疑的新語絲<中醫騙子>專輯http://xys.org/dajia/zhongyi.html 。因為沒有經過現代醫學所認可的大樣本雙盲實驗資料的支援,無法排除安慰劑和人體自體免疫的影響。並且他指出一些中醫信奉的典籍有較多的荒謬錯誤,以及很多中醫藥方並非來自臨床經驗,而是來自取像比類的巫術思維。方舟子《人參的歷史與現實》,《吃什麼變什麼?》 當前,許多科普媒體,如果殼網、丁香醫生等等,以及許多科普作者和部分網民,也對中醫持否定立場。如否定中醫的理論意義和療效,或主張廢除中醫的理論並利用現代科學方法檢驗與解釋中醫的某些治療手法或藥物的效果(簡稱“廢醫驗藥”)。 2019年,香港歷史學家陳振銘在“由《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到香港當代新經學”指出了陰陽五行的儒家政治哲學來源,還原了《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關於《湯液經法》的內容,而且否定了《黃帝內經》與陰陽五行理論作為中醫基礎理論的地位。 == 節日、文化遺產 == 1929年在一場廢除中醫的嘗試因受到抵制而失敗之後,上海中醫藥界人士為了慶祝這一勝利,把每年3月17日定為「中國國醫節」。這是和中醫學相關的節日。 == 參見 == * 中藥列表 * 中藥 * 性味 * 五運六氣 * 藥用植物 * 韓醫學 * 日本漢方醫學 * 中國醫學史 * 中醫的科學性問題 * 中醫診斷學 ==註釋==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 * 臺灣中醫網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中醫科學院 * 中醫藥線上 *慄山茂久:〈中國古典醫學中的視覺知識〉。 *熊秉真:〈明代的幼科醫學〉。 === 文獻查詢 === * 生技、醫化及中草藥專利資料庫檢索系統 * 電子中醫藥古籍文獻 === 中醫學資料庫 === * 藥用植物影象資料庫 Medicinal Plant Images Database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中藥標本資料庫 Chinese Medicine Specimen Database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中草藥化學影象資料庫 Phytochemical Image Database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中藥材影象資料庫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Images Database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中藥方劑影象資料庫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e Images Database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 英文) * 中醫藥趣味練習 Chinese Medicine Game-based Exercise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香港中藥材標準》網上檢索系統 Hong Kong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tandards (HKCMMS) 中國香港特別行區政府.衛生署.中醫藥規管辦公室 T T 替代醫學 Category:中醫診斷學 Category: 中醫疾病
海洋學
海洋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開發利用海洋的知識體系。它是研究海洋的地理學的分支。它涵蓋了廣泛的主題,包括生態系統動力學、洋流、波浪、。板塊構造、海底地質,以及各種化學物質和物理性質在海洋內及其邊界的通量。這些不同的主題反映了海洋學家融合多個學科對世界洋的進一步認識和對天文學、生物學、化學、氣候學、地理學、地質學、水文科學、氣象學、物理學中的過程的理解。古海洋學研究了地質歷史中海洋歷史。 ==發展歷史== 人類在史前時代就有了關於海浪和洋流的知識。科學形式海洋研究的雛型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亞裡士多德和斯特拉波記錄下了對潮汐的觀測。但早期海洋探索主要目的在於製圖,儘管也用了鉛線做深度探測,人類對海洋的瞭解相當長時間都侷限在淺層區域。19世紀中葉,英國皇家海軍嘗試繪製全世界的海岸線,發現大部分海洋似乎都相當深。 開啟現代科學海洋學的是1872-76年的挑戰者號遠徵。英國政府1871年接受皇家學會的建議,宣佈探索世界大洋並進行科學調查。由威維爾·湯姆森和約翰·默裡發起,改裝了皇家海軍的挑戰者號並配備獨立的自然史和化學實驗室。在湯姆森的科學監督下,近7萬海里(13萬公里)的航程總共進行了492次深海探通、133條海底挖掘、151次開闊水域拖網和263次連續水溫觀測Oceanograph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 (Peter K. Weyl, 1970), p. 49,並發現約4700種新的海洋生物。挑戰者號遠徵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真正海洋巡航的科學考察,為整個學術和研究學科奠定了基礎。約翰·默裡之後在愛丁堡大學繼續研究,這裡在20世紀仍然是海洋研究的中心。 默裡是第一個研究海洋峽谷的人,特別是大西洋中洋脊,並繪製了海洋中的沉積物。 他試圖根據鹽度和溫度的觀測繪製出世界洋流,並首先正確地瞭解珊瑚礁發展的性質。 十九世紀末,其他西方國家陸續派出科學考察隊。第一艘海洋調查船,美國的建於1882年。1893年,挪威科學家弗裡喬夫·南森讓他的調查船前進號凍結在北極的海冰上三年Apsley Cherry-Garrard, '[The Worst Journey in the World, 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1922, p. xxii,長時間在固定地點獲得海洋學、氣象和天文資料。由約翰·默裡和所領導1910年為期四個月的北大西洋考察團,是迄今最雄心勃勃的海洋學和海洋動物學計畫。第一次聲學測量海深在1914年。1925年至1927年間,“流星”考察隊使用回聲測深儀收集了70,000次海洋深度測量,探勘大西洋中洋脊Alexander Hellemans and Brian Bunch, 1989, Timeline of Science, Sidgwick and Jackson, London 。 50年代,瑞士物理學家奧居斯特·皮卡爾發明,並利用來研究海洋的深度。1953年,和發現了沿著大西洋中洋脊延伸的全球洋脊系統Edgar W. Spencer, 1977, Introduc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Earth, 2nd edition, McGraw-Hill, Tokyo; 1954年,蘇聯的北極研究所發現了北冰洋的海底山脈。 1960年哈里·哈蒙德·赫斯發展了海底擴張學說。1958年美國核潛艇鸚鵡螺號第一次在北極進行了冰封航程,並抵達北極點。1962年,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建立了能夠在所有海洋中運作,長108公尺的浮式儀器平臺(FLIP)。 70年代開始,大型電腦開始應用於海洋學,對海洋條件進行數值計算,視其為整體環境變化預測的一部分。同時也廣泛地設定海洋浮標,以取得更完整的觀測資料。另外,大洋鑽探計劃始於1966年。海底熱泉則在1977年由約翰·科里斯和羅伯·巴拉德搭乘阿爾文號發現。 近年來海洋學的研究特別著重在海洋酸化、海洋熱含量、洋流、聖嬰現象、甲烷水合物蘊藏、碳迴圈、沿海侵蝕、風化和氣候變化中氣候回饋的互動作用。研究海洋與瞭解全球氣候變遷、潛在的全球暖化和相關生物圈問題有關。由於蒸發、降水以及熱通量(和太陽日照),大氣和海洋是緊密聯絡的。風壓是驅動洋流的主要動力,海洋是大氣二氧化碳的吸收庫。所有這些因素都與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學有關。 == 學科體系 == ===學科分支=== 海洋學研究分為四大部分: * 物理海洋學,或稱海洋物理學,研究海洋的物理屬性,包括溫度-鹽度結構、混合層、表面波、內波、表面潮汐、內部潮汐和洋流。 * ,或稱海洋化學,是研究和了解海水特性及其變化的基礎;海洋網路則以為基礎。 * 地質海洋學,或稱海洋地質學,研究海底地質,包括板塊構造和古海洋學。 * 生物海洋學,或稱海洋生物學,研究海洋環境的物理、化學和地質特徵中,海洋生物的生態學,以及個體海洋生物的生物學。 ===相關學科=== * 水文學 * 水文地理學 * * 生物地理學 * 冰川學 * 氣象學 * 氣候學 * 地球物理學 * 海洋科學 * 環境科學 * 生物地球化學 ===應用與交叉學科=== * 航海海洋學 * 漁場海洋學 * 軍事海洋學 * 區域海洋學 * * 海洋環境學 * * 海洋工程 * 海洋石油和天然氣開採工程 * 深海採礦工程 * 海洋能開發工程 * 海洋水下工程 * 海洋空間開發工程 * 海岸工程 * 海港工程 * 圍海工程 * 海水養殖 * 海水淡化工程 * 海水綜合利用工程 == 參見 == * 世界海洋列表 * 海洋能 * 海洋災害 * 缺氧事件 * 海平面上升 * Argo計劃 * 中國海洋大學 == 參考文獻 == Category:自然地理學 + Category:地球科學
水文學
水文學()屬於地理學,研究的是關於地球表面、土壤中、岩石下和大氣中水的各種行為,包含水迴圈、含量、分佈、物理化學特性、對物質影響以及與所有生物之間關係的科學。 == 水文的基本概念 == === 水迴圈 === 水分子藉由吸收太陽的輻射能,使其從海水或是陸地蒸發,可因為地面溫度過低而直接在蒸發後不久凝結於地表,甚至凝固稱做霜,大多數情況蒸發的水分子,或稱做水蒸氣,上升至高空,因寒冷而凝結成雲,再以雨水、雪、冰雹等形式降至海洋、陸地,若降落在寒冷高地則可能形成冰川,或在較為平緩的地勢匯集形成湖泊或河流,或是滲入土壤成為地下水,隨後河水、湖水、地下水等液態水分子再流入海洋,這當中可能還伴隨著蒸發。由於這個過程可以不斷的迴圈發生,因此稱為水迴圈。在水迴圈的過程中,還必需顧及生物系統對於水資源的遲延作用,同時地表滯留窪蓄、植物截留與中間流的效應也是水迴圈的一部份。 === 水平衡 === 水平衡是指地表上某一區域,在一定時間之內,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均衡狀態。全球海陸總降水量又與總蒸發量保持平衡,大約57萬立方公里。儘管整體來說全球保持水平衡,但不同地區,因為氣候的差異,使得水平衡會隨著時間、空間產生變化,一般而言,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差額稱為逕流量,包括地面水體與地下水。逕流量可以反應一地可用水的盈虧,也就是一個地區是否為剩水區或缺水區,更意味著逕流量的差距,在不同地區會影響人們用水的習慣。例如在以色列,該國因地處副熱帶高壓區,因大量蒸發與缺少降水,儘管約旦河流經而該國,逕流量仍為負值,而在農業上發展出對水的高度節約使用技術,稱為「滴灌」。 === 水資源 === 地球上總水量約有13.8億立方公里。其中以海水的儲量最大,佔據96.5%,而人類生活所仰賴的淡水資源,則分佈在地下水、河川、湖泊、冰川等分佈在陸地上的水體,實際上可以讓人類直接利用者為地下淡水、淡水湖、河水,不及世界總水量1%(見下文水體儲量表格)在各大陸上,淡水資源分佈極為不均,世界上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赤道區,尤其是南美洲與非洲具有陸地的赤道區,而相對較為乾燥的地區,則是副熱帶高壓區,以及溫帶大陸內部。 === 水汙染 === 水體之中含有化合物,可能包括離子化合物或分子化合物等,一旦這些化合物包含著對人類、動植物或是生態環境帶來危害,便稱為水汙染。例如在河川上游的水庫、集水區域,因為人類活動而受到汙染時,可能會造成優養化的現象,則會干擾水資源的提供與分配。而下游則會因為工業廢水、都市廢水等,使得水資源失去了被觀賞、遊玩、垂釣、生態棲息的功能。 == 特殊形態的水體 == === 河流 === 當降水量超過地面的滲入量,過剩的雨水會沿著地表的坡度向海拔較低處流動,經年累月會在地表上刻劃出小的紋路或水溝,長期下來會因為持續侵蝕溝道而形成具有固定流道的河流。 === 湖泊 === 水體在地表凹陷處長及積聚,終年不乾不涸,且水深在五公尺以上者稱為湖泊。分佈於外流河流域的湖泊,由於湖水外流,鹽類不會堆積,因此多為淡水湖;分佈遠離海岸的內流河流域之湖泊,鹽類積聚容易,多成為鹹水湖。 === 冰河 === 高山或兩極地區的積雪由本身壓力形成冰塊,又因重力作用而沿地表坡度滑動,這種移動的大冰塊稱為冰河,亦稱冰川。 === 地下水 === 廣義地下水指降水滲入地面後,儲存在地面以下的水體,包含不飽和帶土壤水,和飽和帶地下水,後者為狹義地下水。 === 海洋 === 地表上除陸地以外的廣大鹹水域。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北冰洋等,約佔地表面積71%。 == 各種水體儲量表 == 水體種類 儲量(千立方公里) 佔總水體千分比 佔總淡水千分比 滯留時間 海水 1,338,000 965.3 —— 2500年 地下鹹水 12,870 9.3 —— 深層1400年 地下淡水 10,530 7.6 300.6 深層1400年 永凍土底水 300 0.22 8.6 10000年 土壤水 17 0.01 0.5 1年 鹹水湖 85 0.06 —— 17年 淡水湖 91 0.07 2.6 17年 沼澤水 12 0.008 0.3 5年 河水 2 0.002 0.06 16天 生物水 1 0.001 0.03 數小時 冰川 24,064 17.36 686.97 極地9700年高山1600年 大氣水 12 0.01 0.34 8天 水體總計 1,385,984 1000 —— —— 淡水總計 35,029 25.3 1000 —— == 分支學科 == * 河流水文學(也稱“河川水文學”) * 湖泊水文學 * 沼澤水文學 * 冰川水文學 * 雪水文學 * 水文資訊學 * 水文氣象學 * 地下水水文學 * 區域水文學 * 海洋水文學 * 農業水文學 * 森林水文學 * 都市水文學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美國地質調查局水科學教育網 * 日本水文科學會 * 水文·水資源學會 Hydrology
測繪學
測繪學研究測定和推算地面幾何位置、地球形狀及地球重力場,據此測量地球表面自然物體和人工設施的幾何分佈,編制各種比例尺地圖的理論和技術的學科。測繪學的研究物件是地球的形態、位置、重力分佈等地理空間資訊,因而測繪學可認為是地球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近年來,測繪學的研究物件還從地球表面擴大到了地外空間及地球內部構造等領域。 == 測繪學的發展 == 測繪學的進步倚賴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深化、地圖製圖技術的提高和測繪儀器的創新及變革。 在世界上古史時代,就有利用測繪學治理尼羅河氾濫後農田邊界的說法。公元前7世紀,管仲在其所著《管子》一書中已收集了早期的地圖27幅。公元前5世紀至3世紀,中國已有利用磁石製成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的記載。公元前2世紀,在《史記·夏本紀》中就記載有大禹治水時“左準繩,右規矩”,說明當時已經有簡單的測繪活動。 === 地球形狀的認知 === 測繪學研究的是地球,而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也出於不斷的變化中。最初人們認為地球乃“天圓地方”,直到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和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地圓說”。公元前3世紀,埃拉託斯特尼在亞歷山大進行觀測日影,推算出了子午圈的長度以及地球的半徑,證實了地圓說,而該種方法則是“弧度測量”的初始形式。17世紀末,牛頓和惠更斯從力學原理出發,認為地球是兩極稍扁的橢球形,稱“地扁說”。18世紀中期法國科學院在南美洲和歐洲進行的弧度測量證實了“地扁說”。19世紀,隨著測量得來的資料,拉普拉斯和高斯相繼指出,地球並非為完美的橢球。1873年,利斯汀提出了大地水準面的概念,以與包圍地球的靜止海面重合的一個重力等位面表示地球的形狀。1945年,莫洛堅斯基利用地球重力測量資料,才確定了地球的真實形狀。 === 製圖技術的發展 === 測繪學的成果之一是地圖,因此測繪學發展的重要標誌便是地圖製圖技術的提高。最早的地圖刻畫在陶片、銅板上,可靠性不高。公元前3世紀,埃拉託斯特尼首先將經緯線運用於地圖上。公元前130年,西漢初期便有了《地形圖》和《駐軍圖》,為目前所發現中國最早的地圖。公元2世紀,托勒密在《地理學指南》中便闡述了編制地圖的方法,並提出了地圖投影問題。其後,西晉的裴秀創立了“製圖六體”,使地圖的可靠性得到了提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計算機製圖技術迅速發展,並由計算機輔助製圖發展為多位一體的地理資訊系統。 === 測繪儀器的變革 === 測繪學所依仗的工具是測繪儀器,因此測繪學的發展離不開測繪工具的革新。早期的測繪使用的是簡單的繩尺、矩尺等,17世紀望遠鏡發明,測繪工具開始變革。1617年,威理博·斯涅爾發明了“三角測量法”,開創了角度測量。1730年,西森研製出測角用經緯儀。地理大發現開始後,許多國家研究出了海上測定經緯度的儀器以定位船隻。19世紀50年代,洛斯達首創攝影測量法。20世紀以後,隨著飛機的發明,出現了航空攝影測繪地圖的方法。人造衛星升空後,衛星定位技術(GPS)和遙感技術(RS)得以廣泛應用,這與地理資訊系統技術(GIS)合稱“3S技術”。 == 學科分支 == * 大地測量學是一門量測和描繪地球表面的學科,也包括確定地球重力場和海底地形。 * 攝影測量學是研究利用被攝物體影像來重建物體空間位置和三維形狀技術的學科。 * 地圖(製圖)學是研究地圖的理論、編制技術與應用方法的科學。 * 工程測量學是研究工程建設和自然資源開發中進行測量工作的理論。 * 海洋測繪學是以海洋和海底為物件進行測量和編制海圖的理論。 * 測量資料處理是研究如何消除各種誤差並判定精度,如何處理分析各種形式的測量資料進行合理預報等的數學手段。 == 參考文獻 == * Category:地球科學分支
農業
農業屬於第一級產業,包括作物種植、畜牧、漁業養殖、林業等活動,負責主副食和經濟作物供應。農業的主要產品是食物、纖維、能源和原材料(例如橡膠),其中食物包括穀物、蔬菜、水果、食用油、肉類、奶製品、蛋和菌類。全球農業年產出約110億噸食物,3200萬噸自然纖維和40億立方米木材。不過,其中有14%的食物在到達零售環節之前被浪費。自20世紀開始,基於單一作物種植的工業化農業開始成為世界農業產出的主要來源。 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文明轉向定居形式的里程碑,藉由野生動植物的馴化、培育與繁殖,人們獲得了充足的食物與資源,並促進早期城市的發展與成型。人類在10.5萬年前開始從野外採集穀物,但直到1.15萬年前才開始種植,並在大約1萬年前馴化了綿羊、山羊、豬、牛等家畜。世界上至少有11個地區獨立發展出了作物種植。 現代農業技術、植物育種、農業化學產品(例如殺蟲劑和化肥)的發展顯著增加了作物產量,但也引發了諸多生態與環境問題。選擇育種和現代畜牧業技術發展增加了肉類製品產量,但也引發了動物福利和環境憂慮。上述環境問題包括氣候變化、地下含水層枯竭、森林砍伐、抗生素耐藥性和農業相關汙染。農業既是環境退化的原因,也深受其影響,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土壤退化、氣候變化等因素都會降低作物產量。進入21世紀後,可持續農業的比例漸漸提高,包括樸門和有機農業,著重在生態平衡與就近百里飲食。轉基因作物被廣泛使用,但也有部分國家。 == 定義 == 根據東漢時期《說文解字》和清康熙時期《康熙字典》的解釋,「農」字都是「耕種」的意思,這表示在中國古代就只有種植業才會被稱作「農業」。但現代對農業的定義更加廣泛,包括利用自然資源生產維持生命所需的物品,如食物、纖維、林業產品、園藝作物,以及與之相關的服務。因此,廣義的農業包括種植業、園藝、動物養殖(畜牧業、水產養殖等)和林業,但有時園藝和林業也被排除在外。此外,農業可因管理物件不同而分為兩類:植物農業,主要涉及作物的培育;動物農業,主要關注農業動物產品。 == 歷史 == === 起源 === 得益於農業發展,世界人口數量相比狩獵採集時代有了顯著增長。農業獨立起源於多個地區,根據分類單元至少可歸為11個起源中心。早在10.5萬年前,人們就已開始採集並食用野生穀物。在23,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黎凡特,人們開始在加利利海附近種植二粒小麥、大麥和燕麥。中國先民於13,500-8200年馴化了水稻,已知最早耕種時間距今約7,700年,而後綠豆、大豆、紅豆也在此區域馴化。美索不達米亞人於13,000-11,000年前馴化了綿羊。而家牛則是從10,500年前生活在現今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地區的原牛馴化而來。家豬由野豬馴化而來,此過程在歐洲、東亞和東南亞獨立進行,最早馴化時間距今約10,500年。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人們在10,000-7,000年前馴化了馬鈴薯,後續又馴化了豆子、古柯、羊駝、大羊駝和豚鼠。高粱於7,000年前在非洲薩赫勒被馴化。棉花於5,600年前在秘魯被馴化,後也在歐亞大陸獨立馴化。玉米源於野生玉蜀黍屬,於6,000年前在中美洲馴化。Johannessen, S.; Hastorf, C. A. (eds.) Corn and Culture in the Prehistoric New World, Westview Press, Boulder, Colorado.公元前3,500年左右,馬在歐亞大草原被馴化。關於農業的起源有大量研究,學者為此提出了眾多假說。人類從狩獵採集向農業社會的轉型伴隨著集約化和的發展,相關過渡期案例有黎凡特地區的納圖夫文化和中國早期的新石器文化。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開始在定居點種植採集自野外的資源,由此導致這些物種的逐步馴化。Hillman, G. C. (1996) "Late Pleistocene changes in wild plant-foods available to hunter-gatherers of the northern Fertile Crescent: Possible preludes to cereal cultivation". In D. R. Harris (ed.)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Agriculture and Pastoralism in Eurasia, UCL Books, London, pp. 159–203. Sato, Y. (2003) "Origin of rice cultiv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 Y. Yasuda (ed.) The Origins of Pottery and Agriculture, Roli Books, New Delhi, p. 196 === 古代文明 === 公元前8,000年,歐亞大陸的蘇美爾人開始以村莊形式定居,並依靠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灌溉作物。其公元前3,000年的象形符號中出現了犁,公元前2,300年出現了播種犁。蘇美爾農夫種植大麥、小麥、蔬菜(例如扁豆和洋蔥)、水果(例如椰棗、葡萄和無花果)。古埃及農業始於舊石器時代末期的前王朝時期,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0,000年,主要依靠尼羅河和當地季節性洪水灌溉作物。當地人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為大麥和小麥,此外還有亞麻和紙莎草等經濟作物。印度先民在公元前9,000年前馴化了小麥、大麥和棗,後續又馴化了綿羊和山羊。在公元前8,000-6,000年的梅赫爾格爾文化中,巴基斯坦先民馴化了牛、綿羊和山羊。Baber, Zaheer (1996). The Science of Empire: Scientific Knowledge, Civilization, and Colonial Rule in Indi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 .Harris, David R. and Gosden, C. (1996).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Agriculture and Pastoralism in Eurasia: Crops, Fields, Flocks And Herds. Routledge. p. 385. .Possehl, Gregory L. (1996). Mehrgarh in Oxford Companion to Archaeology, Ed. Brian Fag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棉花在公元前4-5世紀馴化。Stein, Burton (1998). A History of India. Blackwell Publishing. p. 47. .此外,考古證據顯示,在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出現了使用動物牽引的犁。 在中國地區,公元前5世紀開始出現穀倉建築,以及以獲取絲綢為目的的蠶業。Needham, Vol. 6, Part 2, pp. 55–57.公元1世紀開始使用水磨Needham, Vol. 4, Part 2, pp. 89, 110, 184.和水利灌溉Needham, Vol. 4, Part 2, p. 110.,公元2世紀晚期開始出現帶有金屬犁鏵和犁板的重型犁Greenberger, Robert (2006) The Technology of Ancient China, Rosen Publishing Group. pp. 11–12. Wang Zhongshu, trans. by K. C. Chang and Collaborators, Han Civiliza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隨後這些技術向西在歐亞大陸傳播。藉助基因分子鐘估算,亞洲水稻的馴化時間大約在8,200-13,500年前,馴化地點位於中國西南部的珠江流域,原始物種為野生稻。古希臘和古羅馬種植的主要穀物為小麥、二粒小麥和大麥,蔬菜包括豌豆、大豆和橄欖,綿羊和山羊養殖主要是為獲取奶製品。Koester, Helmut (1995), History, Culture, and Religion of the Hellenistic Age, 2nd edition, Walter de Gruyter, pp. 76–77. White, K. D. (1970), Roman Farming.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中美洲馴化的穀物有南瓜、大豆、可可,其中可可是由居住在亞馬孫河上游的先民馴化,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火雞可能在墨西哥或美洲西南部馴化。中美洲阿茲特克人發展了灌溉系統,在山坡上耕作梯田,為土壤施肥,建造人工浮田和人工島。生活在美洲中部的瑪雅人從公元前400年開始大量建造人工河道,以在沼澤地帶開拓農田。古柯由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先民馴化,在同一地區馴化的作物還有花生、番茄、菸草和菠蘿。棉花在公元前3,600年的秘魯馴化,同在此地馴化的動物還包括羊駝、大羊駝、豚鼠。北美東部原住民馴化了向日葵、菸草、南瓜和藜屬作物Adair, Mary J. (1988)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Publications in Anthropology 16. University of Kansas, Lawrence.,人們也從野外採集野生稻米和楓糖。人工馴化的草莓源自智利和北美野生物種的雜交,後由歐洲與北美人進一步馴化。北美西南部和太平洋西北地區原住民種植樹林,並有計劃的引燃林火。原住民會控制樹林火勢,將其限制在特定區域,藉此創造有利於農業持續發展的。北美原住民還發展了一種名為“”的系統,這三種作物為、玉米和荷包豆。 普遍認為澳大利亞原住民是遊牧的狩獵採集者,他們會有計劃地在野外放火,可能是為了增加中野生作物的產量。學者指出,狩獵採集者需要讓周圍環境中野生作物產量維持在特定水平,只有這樣才可在不耕作的情況下滿足生存需求。新幾內亞森林中可食用植物較為稀少,因此當地先民可能會實行“選擇性放火”,以提高野生的果實產量。MLA Rowley-Conwy, Peter, and Robert Layton. "Foraging and farming as niche construction: stable and unstable adaptation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vol. 366,1566 (2011): 849–62. 澳大利亞自5,000年開始飼養鰻魚。澳洲中西部海岸和中東部海岸先民曾種植山藥、本地小米、,種植地點或許是位於其永久定居點。 === 近現代 === 相比羅馬時期,中世紀歐洲人更注重農業的自給自足。農業人口在封建制度下組織成大型莊園,這些莊園通常有上百英畝土地,土地所有者一般是羅馬天主教會及其牧師。得益於阿拉伯農業革命成果傳播,歐洲農業取得了許多新的技術,並引入了新的栽培物種,稻米、棉花和果樹。 15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後,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交換了大量農業產品,美洲大陸的玉米、馬鈴薯、番茄、番薯、木薯等作物傳入歐洲,而舊世界的小麥、大麥、稻米、蕪菁等作物,以及馬、牛、綿羊、山羊等牲畜傳入新大陸。 自17世紀英國農業革命後,灌溉、輪作、化肥技術的發展促使世界人口快速增長。而自20世紀以來,發達國家逐漸以機械自動化裝置取代農業中的人工勞作,並利用合成肥料、殺蟲劑和選擇育種協助農業工作。德國化學家弗裡茨·哈伯提出的哈伯法可大量生產硝酸銨,其作為一種重要的肥料,極大提高了農業產量,促進20世紀人口的迅速增長。不過,現代農業也引發了許多生態環境、政治、經濟相關議題,例如水汙染、生物燃料、轉基因作物、關稅、農業補貼等,這些問題促使人們開始關注有機農業。 == 型別 == 遊牧是畜牧的一種形式,牧民依據不同時間草場、飼料和水源變化,定期遷徙牧群。這種農業形式主要分佈在撒哈拉乾旱與半乾旱地區、中亞,以及印度部份區域。 輪耕是作物種植的一種形式。農民首先從森林中開闢一塊土地,在此種植作物,在數年後肥力過低時將其廢棄。而後農民會選擇另一塊林地重複上述過程。這種種植方式主要流行於印度東北部、東南亞、亞馬孫盆地的熱帶雨林地區,因為這些區域的土地可在廢棄後快速再生為森林。 自給農業是指僅為滿足家庭或本地需求的農業活動,很少有多餘的產品運輸至其他地區。自給農業在亞洲季風區和東南亞十分常見,截至2018年,世界上大約有25億人從事自給農業,其耕地面積佔總耕地面積約60%。 集約農業是指以最大化產量為目的的農業活動,儘可能的減少休耕期,並有大量資源投入(水、化肥、殺蟲劑和自動化裝置)。這類農業主要分佈在發達國家。 == 當代農業 == === 現狀 === 自20世紀以來,集約農業大量提高了糧食產量。如今,小型農場的食物產出約佔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但大型農場正變得十分普遍。佔據前1%大小的農場平均面積超過50公頃,所管理的土地面積佔所有耕地面積70%。將近40%的耕地屬於面積超過1,000公頃的巨型農場。不過,六分之五的農場面積仍小於2公頃。化肥和殺蟲劑等化學產品有助於農業產出,卻也造成了水汙染問題。如今,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土壤退化與植物疾病(例如稈鏽病),世界上大約40%的耕地已嚴重退化。Sample, Ian (31 August 2007). "Global food crisis looms as climate change and population growth strip fertile land" , The Guardian (London).鑑於傳統農業帶來的諸多環境問題,人們開始尋找替代方法,例如有機農業、或是永續農業。歐盟是農業改革的主要推動者,它於1991年開始認證有機食品,並在2005年修改了共同農業政策,取消了農業補貼與特定商業作物的聯絡。有機農業的發展也促成了一些舊有研究領域的復興,例如、選擇育種、。然而,也有人擔憂有機農業相對較低的產量可能會危機全球糧食安全。與此相關的科學研究包括轉基因食品的生產製作。GM Science Review First Report , Prepared by the UK GM Science Review panel (July 2003). Chairman David King, p. 9 截至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農業產出居世界首位,其次是歐盟、印度和美國。經濟學家估算如今美國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約為1948年的1.7倍。 儘管現代農業已大大進步,但截至2021年仍有7.02-8.28億人受飢餓威脅。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包括戰亂衝突、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經濟波動,也可能源自國家結構特徵(例如-{zh-hans:收入水平;zh-tw:所得水準}-)、自然資源豐富程度、政治經濟制度等。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認為,增加的比重或許是解決問題,並緩解糧食安全憂慮的可行方案,這種方法已在越南實行且成果甚佳。 === 勞動力 === 農業提供了全球大約四分之一的勞動崗位,撒哈拉以南非洲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從事農業,而在部分低收入國家這一比例甚至超過60%。隨著社會發展,許多農業人口會轉向其它行業,而新技術的運用也允許農業在降低勞動力的情況下維持充足產量。隨時間推移,從事農業的人口比例會逐步降低。 在16世紀的歐洲,大約有55-75%的人口從事農業,而到了19世紀,則下降至35-65%。如今,這些國家的農業人口低於10%。在20世紀初,全世界有約三分之一的人口從事農業,總人數大約10億人。這佔到全球兒童勞動力的70%,農業在許多國家也是女性從業比例最高的行業。從2007年起,服務業取代了農業成為全球從業人口最多的行業。 在許多發達國家,外來移民填補了農業中難以機械化的崗位。2013年,來自東歐、北非和南亞的農場工人佔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和葡萄牙所有農業僱員的三分之一。而在2019年的美國,超過一半(大約45萬)農業僱員為移民者,不過近年來新移民從事農業的比例已下降了75%,由此導致了美國農業的勞動力短缺。 縱觀全球,女性在農業中佔據重要部份。在除東亞和東南亞以外的發展中國家中,農業勞動力中的女性比例已接近50%。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女性佔47%的總農業勞動力,這個數字在過去數十年間沒有顯著變化。不過,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為女性在農業中的角色可能正發生變化,例如從小型家庭農場勞動力變為僱傭員工,或因男性外出就業而從家庭合作勞動者轉變家庭中主要的生產者。 === 安全風險 === 農業,尤其是耕作行業仍是較為危險的行業,世界範圍內的農民都有較高的工作相關受傷風險,這些傷病包括肺部疾病、噪音造成的聽力損傷、皮膚疾病,以及暴露在特定化學產品中的風險。在工業化農場中,從業者也可能在使用農業機械時受傷,在發達國家,農用拖拉機翻車事故是導致農業致命傷害的常見原因。殺蟲劑等化學產品可能會對接觸者造成危害,長期暴露在這些產品中可能會引發疾病或增加新生兒致畸風險。工業化農場從業者常是整個家庭一同居住在農場,從而增加家庭成員的受傷和罹患疾病風險。家庭中6歲以下兒童尤其可能遭受農業傷害,常見的事故原因包括溺水、機械或引擎事故、農用車輛側翻等。 國際勞工組織將農業認定為“所有經濟行業中最具危險性的行業之一”。它認為每年與農業勞動相關的死亡至少有17萬,死亡率是其它行業平均值的兩倍。此外,農業相關傷病也十分常見,但通常不被記錄。該組織於2001年制定了《》,其中覆蓋了農業領域可能包含的安全風險,對這些風險的預防方法,以及個人和組織在農業活動中應當發揮的作用。 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將農業置於的優先位置,為其中存在的安全與健康風險提供干預策略。也制定了準則以保護農業、畜牧業、園藝、林業從業者的健康與安全。美國農業安全與健康委員會()每年都會組織會議,邀請各界專家與政策制定者探討該行業的安全問題。 == 農業生產 == 世界上農業總產值最高的國家如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CIA《世界概況》的資料得出的2018年農業總產值(名義值)排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CIA《世界概況》的資料得出的2018年農業總產值(名義值)排名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以2005年固定價格與匯率為基礎,列出的2015年世界最大農業生產國排名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以2005年固定價格與匯率為基礎,列出的2015年世界最大農業生產國排名 === 作物種植 === 作物種植產出受多種因素影響,例如當地自然資源與環境限制、農場的地理與氣候條件、農業政策、社會經濟環境、農業文化等。"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pp. 283–317 in Acquaah. 輪耕,或稱燒荒農業,是指農民-{zh-hans:透過;zh-tw:透過}-在森林中放火燒出一片供農業耕作的土地,這片土地的肥力可維持數年。"Farming Systems: Development, 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ty", pp. 25–57 in Chrispeels待肥力降低後,這片土地即被遺棄,讓其重新成長為森林,而農民轉向其它林地重複開荒過程,直到一段時間(10-20年)後再次對其開墾。如果當地人口密度較高,就需要藉助一些額外手段,例如使用化肥或控制害蟲,以減少休耕間隔。而年耕是一種強度更高的耕作方式,幾乎不存在休耕期,這種方法需要向土地新增大量養分並維持害蟲控制。 隨工業化發展,農業發展出了單一耕作方式,即在大面積土地上種植同種作物。由於缺乏生物多樣性,養分使用也相對單一,病蟲害的問題更加嚴重,導致殺蟲劑和化肥的需求增加。與此相對,或混養是指多種作物在一年中依順序種植,同時保持其它作物的和伴生種植。 在亞熱帶和乾旱環境,農業種植受降雨限制,可能無法在同一年內多次種植一年生作物,或是需要額外的灌溉。這些氣候環境可支援多年生作物生長,例如咖啡、可可等,並可實踐混農林業。在溫帶環境,生態系統多為草地和草原,在這些區域主要為高產量的年耕。 農業中重要的食用作物包括穀物、蔬菜、草料、水果和豆類。自然纖維來源包括棉花、羊毛、火麻、絲綢和亞麻。不同作物在全球不同區域種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估算,全世界農業產出如下表: 根據農業產品種類計算的產出(單位:百萬噸)2004年資料 根據農業產品種類計算的產出(單位:百萬噸)2004年資料 穀物 2,264 蔬菜和瓜類 866 根類和塊莖類 715 乳類 619 水果 503 肉類 259 植物油 133 魚類(2001年資料) 130 蛋類 63 豆類 60 纖維類 30 來源: 聯合國糧農組織 來源: 聯合國糧農組織 根據作物物種計算的農業產出 (單位:百萬噸),2011年資料 根據作物物種計算的農業產出 (單位:百萬噸),2011年資料 甘蔗 1794 玉米 883 水稻 722 小麥 704 馬鈴薯 374 甜菜 271 大豆 260 木薯 252 番茄 159 大麥 134 來源: 聯合國糧農組織 來源: 聯合國糧農組織 === 畜牧生產 === 畜牧業是指養殖動物以獲取肉類、奶製品、蛋類或毛髮,或是作為替代勞動力的活動。役畜包括馬、騾、閹公牛、水牛、駱駝、大羊駝、羊駝、驢、狗等,它們可幫助人類耕作土地、馱運貨物、管理其它家畜。 畜牧系統根據飼料來源可分為草地、混合和無土地三類。截至2010年,地球除水域和冰雪覆蓋之外的土地中,有大約30%被用於動物養殖,全球有約13億人從事畜牧業。自1960年代至21世紀初,家畜數量和平均肉類產出,尤其是豬、牛、雞這三類家畜的產量都有了大幅增長,其中雞的產量增加了近10倍。非產肉動物產量,例如奶牛、蛋雞等也有顯著的增長。至2050年,全球範圍內牛、綿羊、山羊的數量預計將持續增加。封閉場所中的漁業養殖也有顯著增長,1975-2007年的年均增長率為7.9%。 20世紀後半葉,畜牧業開始大量應用動物選擇配種和雜交方法,這些方法顯著提升了產量,但同時也造成了養殖動物遺傳多樣性降低,由此導致家養動物演化出的適應性與抗病性減弱。 草地畜牧業需要依靠灌木、草原或牧地放養草食動物,動物糞便可作為肥料排放回這些區域。部分割槽域因氣候或土壤限制而難以施行農耕,因此草地畜牧業是這些地區主要的農業活動方式,全世界大約有3,000-4,000萬牧民。混合畜牧業使用草地放養動物,但也輔以草料或糧食作為反芻和動物(主要是牛和雞)的飼料。在這種畜牧系統中,動物糞便會被回收作為作物的肥料。 無土地畜牧業使用農場外的食物飼養動物,這種飼養方法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主要為發達國家)中較為常見,其標誌著作物與畜牧生產的分離。全球大部分豬肉和家禽都由無土地畜牧方式生產。據估計,2003-2030年約75%的家畜在室內封閉環境飼養,這種飼養方式也稱為。部分商業養殖會採用生長激素促進動物生長,這種養殖方法存在許多爭議。 === 方法與實踐 === 耕作是使用工具(例如犁或耖)在作物種植前翻土,以將營養物質混入土壤或控制蟲害的過程。傳統農業中,耕作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翻動土壤可提高土壤溫度,擴大化肥和殺蟲劑的作用範圍,進而增加農業產量。然而,耕作也會加速土壤侵蝕,促使土壤有機質分解,並減少土壤的生物多樣性。現代提出了不使用耕作而直接種植作物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僅減少了人力投入,同時還可以減少土壤侵蝕,保留更多的有機質。Brady, N. C.; Weil, R. R. (2002). "Practical Nutrient Management" pp. 472–515 in Elements of the Nature and Properties of Soils. Pearson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J. "Land Preparation and Farm Energy", pp. 318–338 in Acquaah 農業有害生物包括雜草、昆蟲、蟎蟲、病原體等對作物生長造成不利影響的生物。針對這些有害生物,常見的控制措施包含化學控制(例如使用殺蟲劑)、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例如耕作)。此外,人們也採用輪作、、覆土作物、間作、堆肥、等農業實踐防止害蟲。綜合蟲害管理(IPM)致力於整合上述所有方法,將有害生物對農業造成的經濟損失控制在較低水平,而殺蟲劑則作為這些方法無效時的最後手段。"Pesticide Use in U.S. Crop Production", pp. 240–282 in Acquaah 是指對作物和牲畜的營養投入,以及牲畜糞肥管理。營養投入包括非生物化肥、糞肥、綠肥、堆肥和礦物質等。"Soil and Land", pp. 165–210 in Acquaah作物營養管理也包括輪作與休耕的安排。動物產出的糞肥可用於輔助草料生長,例如應用在集約化輪牧草場,或以液態或固態形式於農田或放牧場中。"Nutrition from the Soil", pp. 187–218 in Chrispeels thumb|系統 在氣候多變或降水稀缺的地區,水資源管理顯得尤為重要。一些農場在自然降雨之外也給作物補充額外水分,這種行為稱為灌溉。在一些特定區域(例如北美大平原),農民會採取休耕一年的方式,讓土壤獲得足夠未來數年耕種所需的水分。"Plants and Soil Water", pp. 211–239 in Acquaah現代精確農業可以更加便利地監控和調配水資源,從而提高水資源的管理效率。全球約70%的淡水用於農業生產,這個比例在各個國家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低收入國家和內陸國家的農業取水率可達90%,而在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取水率約為60%。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在2014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現代科技與農業的結合可在未來顯著提高食物產量。該報告利用預測模型了11項新興科技在農業產出、糧食安全和貿易方面的影響。報告指出,2050年面臨飢餓的人口將減少40%,同時糧食價格也將降至目前水平的一半。 是針對農民或土地所有者的激勵措施,鼓勵他們提供生態系統服務,例如水資源管理、碳固定、生物多樣性維護等。-{zh-hans:透過;zh-tw:透過}-收集補償基金,這些計劃還可以用於在城市河流上游進行重新植樹造林,從而改善淡水供應。 === 農業自動化 === 農業自動化多種不同定義。其中一種定義認為,自動化是指機械裝置在沒有人類干預的情況下自動執行任務。而另一種定義認為,自動化是藉由便捷、自主、擁有決策能力的機械電子裝置的輔助完成各類生產任務。不過,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指出,上述定義並不能涵蓋所有的自動化農業形式。例如場所固定的擠奶機,自動執行農業操作的機械裝置,以及只為排錯目的設定的電子工具(例如各類感測器)。因此,聯合國糧農組織將農業自動化定義為在農業活動中使用機械裝置提高排錯、決策或執行效率,減輕農業操作的繁瑣程度,提高及時性和潛在精度。 農業技術發展經歷了從人力工具、動物牽引、機械化、電子化,最終到人工智慧機器人的轉變。機械化裝置使用引擎驅動,可代替農業中的重複人力操作,如耕地和擠奶。隨著數字自動化技術發展,這些機械也被賦予了自動排錯和自主決策的能力。例如,穀物收割機器人可自主完成收割穀物並播種,而無人機可採集資訊以提高自動化的準確性。這些自動化機械在現代精準農業中十分常見。如今,傳統機械裝置正被附帶排錯與決策功能的數字化裝置取代,例如過去農業中常用的拖拉機現在正逐漸被新型農用車輛所替代,這些車輛可自動在農田中播種。 自動化裝置也被廣泛應用在畜牧管理中。根據市場資料,自動化產奶系統的銷量在最近數年有顯著增加,不過,該技術主要應用於北歐國家,在中低收入國家應用較少。市場上也存在針對奶牛和家禽的自動喂料系統,但關於這類系統的銷量趨勢資料較少。 關於農業自動化對就業影響的研究較為困難,因為這類研究需要收集農業上下游產業工人的大量跟蹤資料。自動化引發某產業工作崗位減少的同時也會增加其它產業的工作崗位,例如農業自動化減少了部分農民的工作必要性,但同時增加了新的就業崗位,例如農業機械的操作與維護。農業自動化也激勵了生產者擴大生產規模,並創造其它農業系統,由此刺激就業增長。在部分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自動化可填補農村地區日益短缺的勞動力。但如果在農村勞動人口充裕的情況下,政府採用補貼的形式強制推廣自動化裝置,就可能引發失業浪潮,或導致薪資停滯或下降,這對窮困和低技能勞工的影響尤為明顯。 === 氣候變化影響 === 農業與全球範圍內的氣候變化緊密相關。全球暖化改變了四季均溫、降水、並引發極端天氣(例如風暴和熱浪);影響作物疾病和昆蟲活動;改變大氣二氧化碳和地表臭氧濃度;改變部分食物的營養價值;導致海平面上升。Hoffmann, U., Section B: Agriculture – a key driver and a major victim of global warming, in: Lead Article, in: Chapter 1, in 全球暖化已對各地農業造成影響,影響程度因地理位置不同而有差異。Porter, J. R., et al.., Executive summary, in: Chapter 7: Food security and food production systems (archived ), in 未來的氣候變化可能導致低緯度地區糧食產量降低,而對北緯地區的影響可能混合有積極與消極影響。這些影響可能危及部分弱勢群體(例如窮人)的糧食安全。Paragraph 4, in: Summary and Recommendations, in: == 生物技術 == === 植物配種 === 人類-{zh-hans:透過;zh-tw:經由}-配種來篩選植物理想性狀的實踐已有數千年曆史。在作物後代選育的過程中,一些特定的性狀被保留並得到了增強,例如更大的果實、抗旱抗蟲性等。得益於19世紀奧地利生物學家孟德爾關於顯隱性基因的研究,人類對植物遺傳和配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致使植物配種技術的進展頗為可觀。作物配種方法包括篩選理想性狀、、異花授粉,以及在分子層面修改遺傳基因。 在過去幾個世紀,馴化作物的產量顯著增加,抗旱與抗蟲性提升,並更易於收割,營養價值也有提升。1950年代,在X射線和紫外線誘變技術的幫助下,誕生了首批現代商業作物,例如小麥、玉米和大麥的特殊物種。 20世紀中葉的綠色革命促進了作物雜交種的普及,由此創造的“高產品種”極大提升了糧食產量。例如,美國在20世紀初的玉米產量為每公頃2.5噸,到21世紀初則提升到每公頃9.4噸。世界範圍內小麥產量也從20世紀初的每公頃1噸,提升到20世紀90年代的每公頃2.5噸。其中南美洲平均小麥產量為每公頃2噸,非洲不到每公頃1噸,埃及和阿拉伯在灌溉下可達到每公頃3.5-4噸,而法國每公頃甚至超過8噸。上述產量差距源於氣候、作物基因和農業技術的差異,其中技術差異包括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生長控制避免倒伏等。Conversion note: 1 bushel of wheat=60 pounds (lb) ≈ 27.215 kg. 1 bushel of maize=56 pounds ≈ 25.401 kg === 基因工程 === 基因改造生物是指由基因重組技術而被修改遺傳材料的生物體。基因工程擴大了育種者可選擇的範圍,作物可借這項技術獲得更強的環境耐性,更高的營養價值,抗病與抗蟲性,對除草劑的抗性等。不過,基因改造生物也引發了部分群體的擔憂,有人認為這些作物可能存在未知的安全問題。一些國家限制基因改造生物的生產或進口,國際協定《》也限制了這類產品的貿易。各地關於轉基因食品的標籤有不同規定,例如歐盟要求轉基因食品必須有標註,而美國則沒有這類要求。 抗除草劑作物是經基因改造,可暴露於除草劑(例如草甘膦)而正常生長的作物。農民在種植這類作物時可使用除草劑控制田間雜草,而不必擔心危害作物的生長,由此提升作物產量。隨著這類作物在全球範圍的廣泛種植,農民對草甘膦除草噴霧的使用也有增加。研究發現,在一些地區已出現具有草甘膦抗性的雜草,這促使農民選擇其它種類的除草劑。還有一些研究指出,草甘膦的普遍使用可能導致了部分作物鐵元素的缺乏,這引發了關於這類作物產量和營養質量的憂慮。 農業中使用的基因改造生物還包括抗蟲作物,這類作物的抗蟲基因來源於土壤細菌蘇雲金芽孢桿菌(Bt),其可產生對昆蟲而言有毒的化合物,從而抵抗蟲害。也有人認為,藉助傳統植物配種技術也可獲得與轉基因類似的抗蟲性狀,並可透過與野生物種的雜交或異化授粉獲得對多種害蟲的抗性。在部分情況下,野生物種是作物抗性的主要來源,例如一些番茄品種藉助於野生番茄的雜交而獲得了針對至少19種疾病的抗性。 == 環境影響 == === 影響與損失 === thumb|紐西蘭一處因農業活動造成的水汙染 農業即是環境退化的原因,也深受其影響。諸如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土壤退化、全球暖化等都會降低農業產出。農業是環境壓力的主要驅動者,不當的農業活動可能造成棲息地破壞、氣候變化、水的過度消耗和汙染。人類釋放到環境中的有毒物質主要源自農業活動,這些物質包括殺蟲劑,尤其是用於棉花的殺蟲劑。聯合國環境署在2011年的綠色報告中表示,農業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占人類總排放的13%,這些溫室氣體來源於無機化肥、農藥殺蟲劑、除草劑,以及活動中消耗的化石燃料。 上述環境影響帶來的損失包括化學物質對自然環境的傷害、營養流失、水資源浪費,以及生態環境破壞。根據2000年的一項估計,英國在1996年因農業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134.3億英鎊,相當於每公頃土地損失208英鎊。而根據另一項2005年的分析,美國因農業種植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50-160億美元,約合每公頃30-96美元,而畜牧業造成的損失則為7.14億美元。這兩項研究都關注了農業造成的外部成本,並認為有必要將這些成本內化,以更好地衡量其真實的社會與環境成本。這兩項分析研究都未將農業補貼考慮在內,但它們也提到農業補貼也可對農業活動的社會成本造成影響。 現代農業致力於增加產量並減少支出。增加產量的方法包括使用化肥,以及應用各類手段去除作物病原體、捕食者和競爭者(例如雜草)。這些措施的平均花費隨農田面積擴增而降低,因此現代農業傾向於擴大農田面積,從而移除樹籬、溝渠,以及其它生物的棲息地,並使用農藥消滅昆蟲、雜草和真菌。在集約農業中,大面積農田僅種植十分有限的作物,由此導致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處於極低水平。此外,農業產出還可能因為農產品收割、處理或加工時的操作而導致額外損失。 因為氣候變化,過去某地罕見的有害生物與疾病可能會變得流行。例如在法國香檳地區,農民發現了當地小麥患上了稈鏽病,這類疾病只在20-30年前的摩洛哥曾有出現。氣候變化影響了冬季均溫,因此在過去無法活過冬季的昆蟲如今卻可能可以存活甚至正常繁衍。 === 畜牧業環境問題 === 聯合國高階官員亨寧·斯坦菲爾德曾表示,畜牧馴養是引發環境問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畜牧業用地佔農業總用地面積的70%,或佔總陸地面積30%。其為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頭,佔全球總排放的18%,相比之下,所有交通工具的溫室氣體排放只佔總排放的13.5%。畜牧業還產生了大量一氧化二氮氣體,佔總排放的65%,這類氣體的暖化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96倍,此外也產生了37%的甲烷、64%的氨。畜牧業擴張被認為是造成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亞馬孫盆地中70%被砍伐的森林轉變為了牧場,剩餘的也被用作種植飼料,生物多樣性也受此影響。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宣告,如果依照當前的增長趨勢,至2030年全球將增長60%。 === 土地與水資源問題 === 人類對土地的轉化,也即把自然土地轉變為農業生產服務用地,可對地球生態系統造成巨大影響,並引發生物多樣性喪失。據估算,被人類轉化為農業用地的土地約佔地球總土地面積的39-50%。而土地退化,即土地長期生態功能和生產力的降低,因作物過度種植而發生在全球24%的土地。有15億人依賴退化土地生存,造成退化的原因有森林砍伐、荒漠化、土壤侵蝕、礦物質枯竭、土壤酸化和鹽鹼化等。 農業活動可能造成水域生態系統富營養化,從而引致水華或消耗水體氧氣,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受汙染水體也不再適合飲用或工業用途。種植土地上過度使用化肥與糞肥,或過高密度的畜牧業可造成養分隨地表徑流流入水體,這些汙染物屬於,是導致水域生態系統富營養化和地下水汙染的主要因素。化肥的過度使用也會讓陸地上部份物種獲得過度生存優勢,從而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 如今,農業面臨著不斷增長的淡水需求,以及降水異常(乾旱、水澇、極端天氣等)問題。大約70%淡水資源取用與農業相關,41%的灌溉水資源影響到了環境水流需求()。很久以前人們就注意到在部份區域,例如中國北部、印度的恆河上游,以及美國西部的含水層正在枯竭,而2012年的研究指出,這種狀況已在越來越多地區出現。農業需要生產更多糧食,以供應全球日益增長的人口,但由人工增長帶來的工業與城市發展同時也佔據了農業所需的部份水資源,因此節水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雖然工業取水量在過去數十年有所下降,城市取水量自2010年來僅略有增長,但農業取水量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農業用水也可造成許多環境問題,例如溼地破壞、水媒傳染病流行,以及因錯誤灌溉導致的土地鹽鹼化或內澇。 === 殺蟲劑使用 === 自1950年代起,殺蟲劑的使用日益增多,如今年度使用量已達到230萬噸。然而,殺蟲劑的廣泛使用並未顯著減少害蟲對農業造成的損失。根據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球每年有300萬人因殺蟲劑中毒,由此致死的人數高達22萬。Our planet, our health: Report of the WHO commission o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2).此外,由於殺蟲劑的廣泛使用,部分害蟲已經產生了。為對抗這種抗性,人們不得不進行“殺蟲劑軍備競賽”,也即持續地開發新型殺蟲劑。"Strategies for Pest Control", pp. 355–383 in Chrispeels 另一個與殺蟲劑相關的有爭議的話題是,集約農業推行者主張該農業方式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zh-hans:透過;zh-tw:透過}-大量使用殺蟲劑以及高成本單位投入,將糧食產量最大化,以解決饑荒問題。正如在其網站上所說:“在每公頃土地上種植更多作物,為自然留出更多空間”。然而,有批評指出,糧食安全與環境保護的衝突並非不可避免Lappe, F. M.; Collins, J.; Rosset, P. (1998). "Myth 4: Food vs. Our Environment" , pp. 42–57 in World Hunger, Twelve Myths, Grove Press, New York. ,並且殺蟲劑的使用也會淘汰傳統遺留的良好農業方法,例如輪作。有人提出,藉助作物間種方式,利用部分植物的特殊氣味驅趕害蟲(推力),並將其引誘至方便移除的位置(拉力)。 === 氣候變化 === 農業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主要包括溫室氣體排放與森林砍伐。Section 4.2: Agriculture's current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農業、林業和其它土地使用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占人類總排放的13-21%。.農業產生的溫室氣體中,超過一半為一氧化二氮和甲烷。畜牧業是農業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 在所有農業溫室氣體中,57%與動物食物生產相關,29%與植物食物生產相關。作物種植領域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是水稻生產(佔12%),而動物製品中溫室氣體排放最高的是牛肉生產(佔25%)。南亞、東南亞和南美是生產型溫室氣體的最大排放區域。 === 可持續性 === thumb|美國愛荷華州的一個農場,其採用了梯田、保護耕作、保護緩衝區等方式降低土壤侵蝕與水汙染 由於水資源短缺、土壤侵蝕和肥力降低等因素的影響,現行的農業實踐已不可持續。因此,必須重新考慮農業生產與水、土地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其中一個解決方向是賦予生態系統實際價值,認識農業生產活動消耗的生態成本,並平衡各方利益。但是,這些措施也可能會導致不平等,例如水資源的分配失衡(富裕群體獲得更多資源)、將土地強制轉化為更具生產力的農業活動、或保護溼地而限制漁業權利等問題。 現代科技創新有助於實現農業的可持續性。例如,採用保護耕作技術可以顯著減緩土壤侵蝕速率、降低水汙染、增強碳截存能力。農業自動化技術可以幫助農業應對氣候變化影響,提高農業的適應能力。數字自動化技術(如精確農業)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使農民能夠在不適宜的環境中進行生產活動。此外,感測器和預警裝置的部署可以降低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對農業的影響。 其它增加農業可持續性的措施還包括應用、混農林業、、避免草地轉換、使用生物炭等。目前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大量運用了單一作物種植,它取代了以往農業中的可持續耕作實踐,例如每年兩到三次作物輪作,包括乾草和農作物的混種。在農業政策中增加土壤碳截存等減排目標或許可以促進這類農業實踐向可持續耕作方法轉變。 根據當前全球人口增長速度和氣候變化趨勢,農業仍有望-{zh-hans:透過;zh-tw:透過}-更新方法、擴大耕地面積和減少消費浪費等方式滿足人類糧食需求。 === 能源消耗 === 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機械化的廣泛應用以及化肥和殺蟲劑產業的發展使全球農業產量有了大幅增長。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綠色革命將農業技術推廣到全球各地,使農業產量進一步增長(不同地區小麥產量增長60%至390%,水稻產量增長60%至150%),全球人口數量翻了一倍。但是,對化石燃料的過度依賴也引發了部分人對未來能源短缺的擔憂,這可能會增加農業成本並影響農業產出。 現代農業中的能源消耗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直接消耗和間接消耗。直接能源消耗包括農用機械所需的燃料和日常維護所需的潤滑劑。間接能源消耗則包括生產化肥、殺蟲劑和農用機械所耗費的能源。其中,生產氮肥消耗的能源佔農業總能耗一半以上。農業的能源消耗被包括在食品產業的能源消耗中,除了農業,食品產業的能源消耗還包括食品的處理、運輸、包裝和銷售等環節。農業在食品產業能源消耗中的比例並不高,例如在美國,農業佔食品產業能源消耗的比例約為五分之一。 === 塑膠汙染 === 塑膠在農業中應用廣泛,用途包括增加作物產量,最佳化水資源和化學產品利用率。常見的農業塑膠產品包括:覆蓋溫室的塑膠薄膜、覆蓋土壤的地膜(用於抑制雜草生長、保水保溫、增加肥料利用率)、遮光材料、殺蟲劑包裝、育苗盆、保護網和灌溉管道等。這些塑膠產品的主要成分包括(LPDE)、(LLDPE)、聚丙烯(PP)和聚氯乙烯(PVC)。 農業中使用的塑膠產品總量難以估計。一項2012年的研究表明,全球每年使用的塑膠總量約為650萬噸,預計到2015年,這個數字將增加至730-900萬噸。農業中大量使用地膜,即用於覆蓋土壤的塑膠薄膜。這些塑膠因天氣影響而快速老化,最終會分解成微小碎片混入自然環境。這些塑膠碎片可能在土壤中堆積,有研究表明每公頃土地中的薄膜碎片可能多達50-260千克,其中許多已存在於土壤中十多年。這些塑膠是環境中大顆粒塑膠和塑膠微粒的主要來源。 農業中廣泛使用的塑膠(尤其是塑膠薄膜)通常難以回收,因為這些材料受汙染嚴重,其中有40-50%被殺蟲劑、化肥、土壤碎屑、潮溼的植被、青貯汙水、紫外線吸收劑等汙染。因此,農業塑膠產品通常被掩埋、遺棄在田地或河道中,或直接焚燬。這些處理方式會導致土壤退化和汙染,微塑膠可能會隨河流或潮水衝入海洋環境。塑膠薄膜上的附著物(例如紫外線和熱量吸收劑)可能會影響作物生長、破壞土壤結構,影響營養轉運和鹽分平衡。土壤中的塑膠也會阻礙土壤的吸水能力,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微塑膠會隨食物鏈逐步積聚在生物體內。 == 農業政策 ==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動物農產品和飼料的直接補貼,2012年資料 產品 補貼 (單位:10億美元) 牛肉 18.0 牛奶 15.3 豬肉 7.3 禽類 6.5 大豆 2.3 雞蛋 1.5 綿羊 1.1 農業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與農業生產和國外農產品進口相關的政策。政府通常會以國內農業市場的特定預期目標來制定農業政策,這些目標的涉及範圍十分廣泛,例如:風險管理與調整(包括與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自然災害相關的政策);(包括稅收政策);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性(例如水資源相關政策);科學研究與發展;國內商品的市場準入(包括與國際組織的關係和與他國的協定)。農業政策也可能涉及,也即保證食物供應的質量和穩定性;糧食安全,保證食物供應可滿足人口需求;以及自然保育。政策實施方式可能涉及財政專案,例如農業補貼。 根據2021年的一份研究報告,全球每年向農業生產者的支援與補助高達5,400億美元,佔農業總產出價值的15%。這些補助有明顯的偏向性,可能促使效率低下、分配不均,或支援可能危害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活動。 農業政策的制定受多方面影響,包括消費者、農業生產者、農企業、貿易遊說團體等。其中-{zh-hans:透過;zh-tw:經由}-遊說和政治捐贈等方式對政策制定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此外,政治行動團體也會對農業政策施加影響,例如環境問題或工會利益等話題都會影響農業政策的制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動物產品與健康部門主任塞繆爾·尤茨曾表示,大企業的遊說阻止了有利於維護人類健康和自然環境的政策。例如2010年有關畜牧業自願準則的提議,這些準則旨在提供畜牧業中的健康與環境監管要求,比如在一特定區域內可飼養多少動物而不至引發長期危害,然而該提議因來自大型食品公司的壓力而被中止。 == 農業學科 == === 農業經濟學 === 農業經濟學是一門應用經濟學,關注農業產品與服務的生產、分配和銷售。該學科始於19世紀末,是農業和市場經濟學的結合,自20世紀開始得到廣泛應用。儘管這門學科相對較新,但歷史上農業對於國家和國際經濟的一直都有重大影響,從美國內戰後的南方的佃農,到歐洲的封建莊園經濟,這些都可以從農業經濟學的視角得到解釋。糧食的處理、分配和農業營銷稱為“價值鏈”,相比過去,這些成本有所上升,而農業生產成本卻在下降。其原因在於農業產品加工的複雜性增加(也即更高的),以及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農業市場集中度也在增加。更加集中的市場有助於提高效率,並導致經濟剩餘在生產者(農民)和消費者之間的再分配,但也可能對鄉村社群產生負面影響。 政府施行的各種政策,如稅收、補助、關稅等,可對農產品市場產生顯著影響。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貿易壁壘、匯率制度和農業補貼的綜合作用對全球農民產生了深遠影響。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農業補貼導致的人為降低農產品價格,為無補貼的發展中國家農民帶來了不利影響。從198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一些國際協議對農業關稅、補貼和其他貿易限製作出了約束。 儘管如此,直到2009年,全球農產品價格仍受諸多政策因素影響而出現扭曲。受貿易限制影響最大的三種農產品分別時糖、牛奶和大米,限制主要來自稅收政策。在油籽作物中,芝麻的稅收最高,但總體而言畜牧產品的稅收遠高於飼料和油籽作物。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政策導致的畜牧產品價格扭曲已大幅減少。然而,一些作物如棉花在部分發達國家仍受到補貼支援,導致價格人為壓低,這為發展中國家沒有補貼的農民帶來了負面影響。未加工產品如玉米、大豆、牛肉等,它們可能會根據質量進行分級,從而影響銷售價格。 === 農業科學 === 農業科學是一門跨學科的領域,涉及自然科學、經濟學和社會科學等相關理論,應用於農業研究與實踐中。該領域的研究主題包括農藝學、植物育種、遺傳學、植物病理學、、土壤科學、昆蟲學、生產技術改良、蟲害控制管理,以及環境相關研究,如土壤退化、水資源管理、生物修復等。 對農業的科學研究始於18世紀,透過實驗證明瞭施用石膏(水合硫酸鈣)作為化肥對農業的助益。John Armstrong, Jesse Buel. A Treatise on Agriculture,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Art Abroad and at Home, 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usbandry. To which is Added, a Dissertation on the Kitchen and Garden. 1840. p. 45.1843年,和亨利·吉爾伯特()開始在英國展開一系列長期農田試驗,這些試驗標誌著農業科學研究開始走向系統化。部分試驗,例如,甚至直到今天仍在運作。在美國,隨著農民對化肥日益增長的興趣,首次為全新的學科"農業科學"提供了資金。昆蟲學領域,美國農業部從1881年開始研究害蟲生物防治,並在1905年開始首個大型專案:從歐洲和日本找尋和的自然天敵,將這兩種害蟲的寄生蜂(例如棲蜂)和自然天敵引入美國。Coulson, J. R.; Vail, P. V.; Dix M. E.; Nordlund, D. A.; Kauffman, W. C.; Eds. 2000. 110 years of biological contro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883–1993.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pages=3–11 == 參考文獻 == === 註釋 === === 腳註 === === 來源 === * * * == 外部連結 == *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 世界銀行關於農業 的資料 Category:食品產業 Category:農學
統一資源定位符
統一資源定位符(,縮寫:URL,或稱統一資源定位器、定位地址、URL地址)俗稱網頁地址,簡稱網址,是因特網上標準的資源的地址(),如同在網路上的門牌。它最初是由蒂姆·伯納斯-李發明用來作為全球資訊網的地址,現在它已經被全球資訊網聯盟編制為因特網標準-{}-RFC 1738。 在網際網路的歷史上,統一資源定位符的發明是一個非常基礎的步驟。統一資源定位符的語法是一般的,可擴充套件的,它使用美國資訊交換標準程式碼的一部分來表示因特網的地址。統一資源定位符的開始,一般會標誌著一個計算機網路所使用的網路協議。 統一資源定位符的標準格式如下: 統一資源定位符的完整格式如下: 其中[訪問憑證資訊]、[埠號]、[查詢]、[片段ID]都屬於選填項。 == 語法 == 超文字傳輸協議的統一資源定位符將從因特網獲取資訊的五個基本元素包括在一個簡單的地址中: # 傳送協議 # 層級URL標記符號(為「//」,固定不變) # 訪問資源需要的憑證資訊(可省略) # 伺服器(通常為域名,有時為IP地址) # 埠號(以數字方式表示,若為預設值可省略) # 路徑(以「/」字元區別路徑中的每一個目錄名稱) # 查詢(GET模式的表單引數,以「?」字元為起點,每個引數以「&」隔開,再以「=」分開引數名稱與資料,通常以UTF-8的URL編碼,避開字元衝突的問題) # 片段(以「#」字元為起點) === 示例 === 以「https://zh.wikipedia.org:443/w/index.php?title=-{Special:隨機頁面|-{zh-tw:隨機頁面;zh-cn:隨機頁面}-}-」為例,其中: # https,是協定; # zh.wikipedia.org,是伺服器; # 443,是伺服器上的網路埠號; # /w/index.php,是路徑; # ?title=Special:-{隨機頁面|-{zh-tw:隨機頁面;zh-cn:隨機頁面}-}-,是詢問。 大多數網頁瀏覽器不要求使用者輸入網頁中「https://」的部分,因為絕大多數網頁內容是超文字傳輸協議檔案。同樣,「443」是-{zh-tw:超文字檔案傳輸安全協定;zh-cn:超文字傳輸安全協議}-檔案的常用埠號(而「80」是-{zh-tw:超文字檔案傳輸協定;zh-cn:超文字傳輸協議}-檔案的常用埠號),因此一般也不必寫明。一般來說使用者只要鍵入統一資源定位符的一部分(如「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zh-tw:隨機頁面;zh-cn:隨機頁面}-」)就可以了。 由於超文字傳輸協議允許伺服器將瀏覽器-{zh-tw:重導向;zh-cn:重定向}-到另一個網頁地址,因此許多伺服器允許使用者省略網頁地址中的部分,比如「www」。從技術上來說這樣省略後的網頁地址實際上是一個不同的網頁地址,瀏覽器本身無法決定這個新地址是否通,伺服器必須完成-{zh-tw:重導向;zh-cn:重定向}-的任務。 ==相對Protocol URL== 相對Protocol links (PRL,又稱為相對protocol URLs (PRURL), 是沒有指定協議的URL。例如,//example.com 將使用當前頁面的協議,通常是 HTTP 或 HTTPS。 == 其它使用 == 統一資源定位符不但被用作網頁地址,JDBC 客戶端也使用統一資源定位符連線其資料庫伺服器。作為對比,ODBC 的連線字串作用相同,但並不採用 URL 格式,而是分號和等號分隔的鍵值對。 以下是一個 Oracle 資料庫的統一資源定位符: jdbc:datadirect:oracle://myserver:1521;sid=testdb == 參見 == * 統一資源標誌符(URI) * 統一資源名稱(URN) == 參考資料 == == 外部連結 == * 全球資訊網聯盟-命名與定址 * 用於網際網路上的url線上解碼(支援Ascii,utf-8,big5,gb2312,euc-jp,euc-kr編碼等) Category:網際網路標準
計算
計算()是一種將「單一或多個的輸入值」轉換為「單一或多個的結果」的一種思考過程。 計算的定義有許多種使用方式,有相當精確的定義,例如使用各種演算法進行的「算術」,也有較為抽象的定義,例如在一場競爭中「策略的計算」或是「計算」兩人之間關係的成功機率。 將7乘以8(7x8)就是一種簡單的算術。 利用布萊克-斯科爾斯模型來算出財務評估中的公平價格(fair price)就是一種複雜的算術。 從投票意向計算評估出的選舉結果(民意調查)也包含了某種算術,但是提供的結果是「各種可能性的範圍」而不是單一的正確答案。 ==字源== 計算的英文Calculation,字源來自,意為碎石,用來計算數目用的小石頭,它譯為,之後成為。在英文中,還有另一個字Computation,也被譯為計算。這兩個字在中古時代被分開。 == 參見 == * 演算法 * 算盤 * 電子計算器 * 數學 ==外部連結== *揭開運算的神秘面紗 是從18世紀的手稿,在阿拉伯語中,Ibn al-Banna' al-Marrakushi 有關的計算過程 J
資料結構
在電腦科學中,資料結構()是計算機中儲存、組織資料的方式。 資料結構意味著介面或封裝:一個資料結構可被視為兩個函式之間的介面,或者是由資料型別聯合組成的儲存內容的訪問方法封裝。 大多數資料結構都由數列、記錄、可辨識聯合、引用等基本型別構成。舉例而言,可為空的引用(nullable reference)是引用與可辨識聯合的結合體,而最簡單的鏈式結構連結串列則是由記錄與可空引用構成。 資料結構可透過程式語言所提供的資料型別、引用及其他操作加以實現。一個設計良好的資料結構,應該在儘可能使用較少的時間與空間資源的前提下,支援各種程式執行。 不同種類的資料結構適合不同種類的應用,部分資料結構甚至是為瞭解決特定問題而設計出來的。例如B樹即為加快樹狀結構存取速度而設計的資料結構,常被應用在資料庫和檔案系統上。 正確的資料結構選擇可以提高演演算法的效率(請參考演演算法效率)。在電腦程式設計的過程中,選擇適當的資料結構是一項重要工作。許多大型系統的編寫經驗顯示,程式設計的困難程度與最終成果的質量與表現,取決於是否選擇了最適合的資料結構。 系統架構的關鍵因素是資料結構而非演算法的見解,導致了多種形式化的設計方法與程式語言的出現。絕大多數的語言都帶有某種程度上的模組化思想,透過將資料結構的具體實現封裝隱藏於使用者介面之後的方法,來讓不同的應用程式能夠安全地重用這些資料結構。C++、Java、Python等物件導向的程式語言可使用類 (電腦科學)來達到這個目的。 因為資料結構概念的普及,現代程式語言及其API中都包含了多種預設的資料結構,例如 C++ 標準模板庫中的容器、Java集合框架以及微軟的.NET Framework。 == 常見的資料結構 == * 堆疊(Stack) * 佇列(Queue) * 陣列(Array) * 連結串列(Linked List) * 樹(Tree) * 圖(Graph) * 堆積(Heap) * 雜湊表(Hash table)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Descriptions from the Dictionary of Algorithms and Data Structures * Data structures course * An Examination of Data Structures from .NET perspective * Schaffer, C.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 Analysis 電腦科學 Category:理論電腦科學 資料結構
設計模式
設計模式可以指: *建築設計模式 *設計模式 (計算機) *《設計模式:可複用物件導向軟體的基礎》,一本有關軟體設計模式的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是一個位於東亞的社會主義國家,首都為北京市,領土東至黑龍江省撫遠市的黑瞎子島中部,西達新疆克孜勒蘇境內的帕米爾高原,南抵海南省三沙市的南海海域,北及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的黑龍江航道,國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全國共劃分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是世界上總面積第三或第四大的國家(僅陸地面積為世界第二)Countries of the world ordered by land area . List of countries of the world in alphabetical order. [2016年1月22日]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逐步取得優勢,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並實際控制中國大陸地區,與遷至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形成至今的分治格局。 截至2023年末,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約14.1億人,約佔世界人口的17.6%,其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官方承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中漢族佔總人口的91.51%。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中華人民共和國逐漸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格局。國家通用語言和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在民族自治地方少數民族可以使用民族語言和文字。自1986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截至2020年接受高等教育人口達2.4億。 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發展中國家,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總量達126萬億人民幣,依國際匯率摺合17.52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按購買力平價則位列世界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國及第二大的進口國。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很快成為經濟成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之一。貧困問題隨著經濟增長也逐漸得到好轉,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在2020年底全部完成脫貧摘帽,但區域間發展不均衡以及國民貧富差距較大這兩大問題仍需解決李克強:逐步減少大規模人口“候鳥式”遷徙 中國政府網.2014-09-17。 科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在-{zh-cn:航天; zh-tw:航太; zh-hk:航天;}-航空、高速鐵路、新能源、核技術、超級計算機、量子通訊、人工智慧、5G通訊、生物技術等應用科學領域有較強實力,但在尖端科技和基礎科學領域與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軍事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擁有世界第一大規模作戰力量的常備部隊,並具備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在亞太地區擁有區域性優勢的作戰能力,亦是世界上第二個航空母艦採用電磁彈射技術的國家;世界上第二個入役第五代戰鬥機的國家.。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重要的航天大國,是繼蘇聯和美國之後首個能獨立完成載人航天、自主空間站建設、月球軟著陸與取樣返回、火星軟著陸等任務的國家。 外交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外交政策,1971年在聯合國代替中華民國取得中國代表權及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之後參與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世界貿易組織等重要國際組織,併成為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一帶一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國際合作組織及專案的創始國和主導國。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隨著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中華人民共和國已被許多國家、組織視為世界經濟的重要支柱與潛在超級大國之一。 == 國名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中「中華」代表中華民族,「人民」代表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共和國」代表國體。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最初起草時曾決定國名為「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簡稱「中華民國」,但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最終決議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朱月怡. 新中國國號誕生內幕揭秘 . 人民網. 2006年7月20日 [2016年1月22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時會稱作「新中國」,來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舊中國」做區分。不過在1949年到1971年期間,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地區後,仍被國際社會視為中國政府,並在聯合國中擁有中國席次洪健昭. Taiwan, Taipei — What’s in a name? . 《英文中國郵報》. 2009年10月15日 [2015年1月22日] .;此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被稱為「紅色中國」或「共產中國」汪園斐. 臺灣是中國一省嗎? . 《黃花崗雜誌》. [2016年2月11日] .,並堅持自己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John W. Garver. The Sino-American Alliance: Nationalist China and American Cold War Strategy in Asia. 美國阿蒙克: . 1997年6月 [2016年2月11日]. .。 1971年10月,聯合國大會在透過《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中國席次和相關地位,「中國」也逐漸成為國際社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常見稱呼。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簡稱「中」或「華」,如“中日關係”、“駐華大使”等。由於目前兩岸分治的臺海現狀,與控制臺澎金馬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相對應時,一般以「中國大陸」代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會被中華民國政府稱之為「大陸當局」、「北京當局」、「北京」或「中共」《中共黨政軍機關企業學術機構團體旗歌及人員職銜統一稱謂實施要點》. 臺灣臺北: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992年11月19日. .,但在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中華民國政府亦有直接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的情況。 == 歷史 == ===建國曆程(1921年-1949年)=== 1919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未能維護國家利益,引發了五四運動。1921年,部分馬克思列寧主義知識分子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目標是要建立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與中國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同時中國國民黨也確定了「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政策。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取得接連勝利之際,中國國民黨內部左派和右派鬥爭加劇,蔣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並實施清黨。同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江西南昌發動武裝奪權;10月,毛澤東率領經“三灣改編”後的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根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政策創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28年4月,朱德率領南昌起義餘部與湘南起義農民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1930年12月到1931年9月,毛澤東、朱德領導紅一方面軍連續取得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形成了以瑞金為中心的擁有21座縣城、5萬平方公里面積、250萬人口的全國最大的中央革命根據地。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江西瑞金成立。1933年,中國共產黨挫敗國民政府發動的第四次圍剿,透過三年革命根據地的治理實踐,積累了經驗。1934年10月,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剿共戰爭迫使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撤離江西中央蘇區開始長征,並於1935年10月抵達陝甘蘇區。1935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成立。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決議將“工農共和國”改為“人民共和國”;1936年西安事變迫使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放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孔祥熙:〈西安事變回憶錄〉,刊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九十四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標誌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7年9月6日,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更名“中華民國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為中華民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相繼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形成國共合作抗日的局面。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抗日戰爭期間即已“摩擦”不斷的國共雙方,升級為更為嚴重的衝突。雙方最高領導人參加的重慶談判亦未能阻止全國性內戰爆發。內戰進行至1947年6月,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周鴻、朱漢國主編:《中國二十世紀紀事本末》第五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1948年末至1949年初,解放軍陸續取得三大戰役勝利,隨後在渡江戰役中佔領了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及經濟中心上海市。 1949年9月21日,由中國共產黨為主導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開幕。會議透過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毛澤東亦在此次會議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6日,新疆和平解放。 === 建國初期和社會主義建設(1949年-1978年) === left|thumb|1949年,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 穩固政權和初期建設 ====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3日,解放軍佔領湖南全境。1950年5月,解放軍佔領海南島,海南特別行政區併入廣東省。6月,國軍和政府人員逐漸撤往臺灣與部分沿海島嶼,內地殘餘部隊逐漸被消滅。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起鎮壓反革命大規模政治運動人民網. 1950年3月16日 全國展開大規模剿匪鬥爭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6年1月22日]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中共中央關於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50年10月10日 [2016年1月22日] .李良玉. 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 國學網. 2005年2月26日 [2016年1月22日] .。而透過批鬥約100萬至200萬名地主並向農民分發耕地的土地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得以鞏固,並獲得底層民眾的歡迎Donald F. Busky. Communism in History and Theory: Asia, Africa, and the Americas. 美國聖塔芭芭拉: 格林伍德出版集團. 2002年9月30日: 第11頁 [2016年1月22日]. .。同年10月,志願軍出兵朝鮮,加入朝鮮戰爭。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蘇聯援助下,藉由第一個五年計劃,發展出獨立的工業體系,並在此基礎上研發兩彈一星技術。這時期人口從原先的5.5億人增長至9億人Madelyn Holmes. Students and Teachers of the New China: Thirteen Interviews. 美國傑斐遜: 麥克法蘭公司出版社. 2007年8月29日: 第185頁 [2016年1月22日]. .。1956年,政府推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政策。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後,商品經濟消聲覓跡,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1957年起大鳴大放運動,鼓勵群眾要對重大問題說出自己的意見。1957年末,中國共產黨開始發動反右運動對知識分子進行整肅和勞動教養,隨後反右鬥爭擴大化。1958年,中國共產黨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對經濟和社會展開社會主義建設,意圖快速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但此冒進之舉重現了蘇聯社會改造的災難,造成1958年至1961年至少上千萬人因飢荒死亡侯楊方. 《中國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年》.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年1月1日: 第384頁至第415頁. .。 ==== 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 ==== 1962年七千人大會後,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和國家主席劉少奇發生分歧。1966年毛澤東認為黨內有“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錯誤發動文化大革命石希. 第七章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內亂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01年6月 [2016年1月22日] .。期間,紅衛兵的破四舊運動及政治批鬥對社會、經濟、文化、民主與法律制度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劉少奇、彭德懷、賀龍等領導人受迫害致死。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社會動盪持續至1976年毛澤東逝世,並因同年四人幫遭到逮捕才結束。 ==== 外交 ==== 外交方面,與印度、越南爆發邊境衝突,並與多國簽訂界約,解決了部分領土爭端。由於中蘇交惡,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理論,形成了以第三世界為盟友的國際統一戰線策略。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獲得在聯合國中的中國席位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關於“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的決議,併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Michael Y.M. Kao. Taiwan's and Beijing's Campaigns for Unification. 美國紐約: Taiwan in a Time of Transition. 1988年: 第188頁 .。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外交上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承認,如1972年尼克松訪華、1972年中日建交,與1979年中美建交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 改革開放時期(1978年至今)=== ==== 鄧小平時代(1978年-1989年) ==== 1978年,鄧小平復出後決定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提出改革開放政策,批判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華國鋒的兩個凡是,並進行真理標準大討論、平反冤假錯案等事項梅宏. 如何正確評價改革開放前後的兩個30年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3年2月19日 [2016年1月22日] .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之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鄧小平、陳雲、李先念等元老開始接手掌權,中國政府承認“文化大革命”在理論和實踐上是完全錯誤的,並進行撥亂反正。經濟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代人民公社等集體農業制度,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被設為最早的四個經濟特區以實行對外開放。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透過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3年,左派保守勢力主導開展了清除精神汙染運動。1987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因八六學潮而下臺,改由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接任《胡耀邦思想年譜,1975-1989》. 泰德時代出版社. 2006年. .;1989年4月,因應胡耀邦之死,北京學生髮起遊行示威,後事態擴大化並波及全國,是為八九民運,引致軍隊清場以平息動亂。此舉受到西方國家的譴責、經濟制裁及武器禁運,趙紫陽也因此下臺。 ==== 江澤民時期(1989年-2002年) ==== 六四事件後,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先後接替趙紫陽和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表現強硬的李鵬繼續擔任國務院總理。1992年鄧小平進行南巡,使得六四事件後放緩的改革開放程序重新提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在江澤民及先後兩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和朱鎔基領導下,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計劃經濟轉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環境日益開放。其間估計有1.5億名農民脫離貧困,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11.2%Nation bucks trend of global poverty . 《中國日報》. 2003年7月11日 [2016年1月22日] .China's Average Economic Growth in 90s Ranked 1st in World . 人民網. 2000年3月1日 [2016年1月22日] .。儘管民眾生活品質有所提高,不過政府仍未放鬆社會管控。1997年香港迴歸。1999年澳門迴歸。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持續的經濟快速-{zh-cn: 增長; zh-tw: 成長}-,也為境內資源和環境帶來嚴重影響Shan Carter、Amanda Cox、Joe Burgess和Erin Aigner. China’s Environmental Crisis . 《紐約時報》. 2007年8月26日 [2016年1月22日] .Daniel Griffiths. China worried over pace of growth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6年4月16日 [2016年1月22日] .,以及大規模的人口遷徙China: Migrants, Students, Taiwan . Migration News. 2006年1月 [2016年1月22日] .。 ==== 胡錦濤時期(2002年-2012年) ==== 2002年11月15日,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選出胡錦濤和溫家寶等組成第四代領導集體。同年冬SARS疫情爆發並持續至2003年夏。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2005年,青藏鐵路全線貫通。2008年,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舉辦,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開赴亞丁灣海域執行護航任務。2009年,新疆烏魯木齊發生騷亂造成至少197人死亡,1721人受傷。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辦了上海世界博覽會和廣州亞運會從北京奧運到上海世博:改變西方對中國陳腐印象 . 新浪. 2010年5月10日 [2016年3月27日] .。2010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增長因全球經濟大衰退而減緩,但國內生產總值仍於2011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 習近平時期(2012年至今) ==== 2012年11月15日,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2013年3月,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當選為中國國家主席和國家中央軍委主席,李克強擔任國務院總理Malcolm Moore和Tom Phillips. Xi Jinping crowned new leader of China Communist Party . 每日電訊報. 2012年11月15日 [2016年1月22日] .。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主導下,政府展開包括計劃生育、國務院體制、司法制度、軍事領域在內的大幅度改革China frees banks to set their own lending rates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年7月19日 [2016年1月22日] .,以解決結構不穩和-{zh-cn: 增長; zh-tw: 成長}-放緩的影響China sees both industrial output and retail sales rise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2年12月9日 [2016年1月22日] .China reports weaker than expected trade data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年7月10日 [2016年1月22日] .China orders audit of government debt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年7月29日 [2016年1月22日] .。其也展開了大規模的反腐敗運動。2014年,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2014年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上,習近平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將進入「新常態」顧錢江、張正富和王秀瓊. 習近平首次系統闡述「新常態」 . 人民網. 2014年11月9日 [2016年1月22日] .。在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導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舉辦中國抗日戰爭70週年紀念大會、進行兩岸領導人會面王靜宇. 俄媒體盤點2015年中國大事 成立亞投行與大閱兵上榜 . 新浪. 2015年12月29日 [2016年1月22日] .。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舉辦二十國集團峰會;在東海、南海主權爭議問題上主動出擊,採取一系列島礁建設和軍事演習等措施進行回擊。2017年,130個國家代表團出席了在北京舉辦的一帶一路峰會。 2019年,香港爆發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至2020年《香港國安法》的頒佈後逐漸停息。2019年底,武漢市爆發新冠疫情,中國透過嚴格的“清零政策”,一度控制住了境內疫情。但隨著2022年境外放開管控,及「過度防疫」的批評,乃至自身經濟發展受嚴重影響下,及全國多地爆發了“白紙運動”,政府於2022年12月釋出“新十條”,逐步放寬嚴格的防疫政策。在經歷一個多月的大規模感染潮及醫療供應緊張後,疫情趨緩,至2023年逐步恢復公民正常出入境。 在2022年10月的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及2023年3月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分別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國家主席,李強接替李克強擔任國務院總理,習近平成為第一位連任三屆的國家主席,也是至今國家主席任期最長的領導人。 == 地理 == === 領土疆域 === 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東部與太平洋西岸中國地理(1) . 中華網科技. [2016年1月22日] .。領土純陸地面積世界第二、領土總面積第三Amitendu Palit. China-India Economics: Challenges, Competition and Collaboration. 英國倫敦: 羅德里奇. 2012年10月31日: 第4頁 [2016年1月22日]. .。不過依總面積的不同定義,有些資料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列在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之後的第四名。中華人民共和國總面積一般認為約有960萬平方公里Geography . 中國網. [2016年1月22日] .Land area.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2016年1月22日] .,不同地方也有不同資料資料,包括大英百科全書公司的《大英百科全書》提到的9,572,900平方公里福赫伯. China . 《大英百科全書》. 2015年12月28日 [2016年1月22日] .、的《聯合國年鑑》標記的9,596,961平方公里、及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標記的9,596,961平方公里中央情報局. CHINA . 《世界概況》. [2016年1月22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疆域北至漠河縣以北的黑龍江河川航道中心線至北點,東至黑龍江和烏蘇裡江匯合處的黑瞎子島中部,西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恰縣以西的帕米爾高原,南至南海諸島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橫跨5個時區),南北距離約為5,500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岸線有18,000公里,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其中渤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海,內海和邊海水域面積約470萬平方公里,沿海島嶼有7,600多個,面積500平方公尺以上的海島有5,000多個國家測繪地理資訊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2005年6月15日 [2016年1月22日] .;島嶼海岸線14,000公里,總面積3.87萬平方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行政區劃和自然資源. 北京: 《中國統計年鑑—2007》. 2007年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 . 新華網. 1998年5月 [2016年1月24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有渤海海峽、臺灣海峽、瓊州海峽三大海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彙編》.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0年1月1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邊界綫共計22,117公里,長度世界第一。從與朝鮮的邊界河川鴨綠江出海口到與越南的邊界河川北侖河,中華人民共和國與14個國家接壤,和俄羅斯併列是世界上鄰國數量最多的國家Which country borders the most other countries? . About.com. [2016年1月22日] .。這些鄰國分別有東南亞的越南、寮國和緬甸;南亞的印度、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中亞的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和哈薩克;北亞的俄羅斯;以及位於東北亞的蒙古國和朝鮮,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還與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尼為海上鄰國羅琪. 外交部官員:中國與8個周邊鄰國存在海上爭議 . 中國網. 2012年4月10日. [2016年4月46日] .。 === 地形氣候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勢西高東低,分為三級階梯。第一級階梯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地形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2005年6月24日 [2016年1月22日] .;第二級階梯以高原和盆地為主。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山脈、武陵山脈、雪峰山脈一帶以東至黃海和東海沿岸,是沖積平原為主的第三階梯,人口多聚集在此處。各類地形面積依序為高原(33.30%)、山地(26.04%)、平原(18.75%)、盆地(11.98%)、丘陵(9.90%)。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貌景觀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西北地區有塔克拉瑪幹沙漠和戈壁沙漠,南方則以丘陵和矮山為主,西側還有喜馬拉雅山脈在首的山地,後者海拔高度約6,000公尺;中國和尼泊爾的邊境有海拔高度8,848公尺的珠穆朗瑪峰,為地球海拔最高的山峰Nepal and China agree on Mount Everest's height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0年4月8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低點則是吐魯番窪地的艾丁湖Lowest Places on Earth .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 [2016年1月22日] .。 幅員遼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多樣,但人口聚集地以溫帶和副熱帶氣候為主,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四季生活型態,各地方可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高山氣候區三個自然區,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南北跨度較大,東部季風區又以秦嶺-淮河線為界,分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楊明山. 中國的氣候與水文 . 臺北市立大理高階中學. [2016年3月15日] .。在東部季風區,冬季有寒冷且乾燥的北風自高緯度地區吹襲、而夏季有溫暖潮濕的南風從低緯度沿海地區吹襲Regional Climate Studies of China. 施普林格科學+商業媒體. 2010年11月25日: 第1頁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資源總量大,但山地多而平原少;同時耕地與林地比例較小,沙漠和荒漠佔總面積12%以上。當中耕地集中東部平原和盆地地區、林地集中東北和西南部偏遠山區,草地分佈在內陸高原和山區。草地面積4億公頃,是草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當中內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為四大牧區蘇向東. 中國自然資源概況(組圖) . 中國網. 2010年2月2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資源總量達25,500億立方公尺,排行世界首位;當中有大量的河流和湖泊,重要的河流有黃河、長江、西江、湄公河、雅魯藏布江、珠江、淮河、松花江和黑龍江等。 === 生物多樣性 ===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超級生物多樣性國家同盟成員,亦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在2010年加入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List of Parties . 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 [2016年1月22日] .;是生物多樣性第三豐富的國家,僅次於巴西和哥倫比亞。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古北界和東洋界兩個生物地理分佈區間,以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北部、秦嶺山脈、伏牛山、淮河與長江間為界,以北地區主要是溫帶和寒溫帶動物群,以南地區則是熱帶性動物自然資源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2005年7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佔全世界9.8%。境內至少有551種哺乳動物(世界排行第三名)Geographic Patterns .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2016年1月22日] .、1,221種鳥(世界排行第八名)、424種爬行動物(世界排行第七名)、333種兩棲動物(世界排行第七名)Geographic Patterns .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2016年1月22日] .。當中至少有840種動物因棲息地破壞、生態汙染、非法狩獵等人類活動而瀕危,政府列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予以保護。自1956年自然保護區建立起來,全國共建立自然保護區2729個,總面積147萬平方公里,佔中華人民共和國陸地面積的14.84%,其中以森林生態系統型別為主。 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北半球幾乎所有的植被型別,包括熱帶季風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和亞高山針葉林等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森林資源如何分類? . 《中國資源科學百科全書》. 2007年6月15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多寒帶針葉林,棲息駝鹿和亞洲黑熊等動物、及超過120種鳥類The Rough Guide to China. 英國倫敦: . 2003年5月12日: 第1,213頁 [2016年1月22日]. .。針葉林下層有竹林,山區則有刺柏、紅豆杉和杜鵑花。中部和南部則有亞熱帶森林,有著多達146,000種植物。雲南省和海南島則是熱帶季風雨林,有四分之一的動物和植物物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為世界第五名中國森林資源(2009-2013年) . 國家林業局. 2014年2月25日 [2016年1月22日] .,並在2015年4月位於東北和內蒙古地區的重點國有林區已經停止商業性採伐,然而森林覆蓋率僅21.63%(2014),低於全球31%的平均水準陸大道. 《中國國家地理圖鑑》. 河南: 大象出版社. 2005年4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超過32,000種維管束植物,當中種子植物300個科、2,980個屬和24,600個種,而被子植物則有2,946個屬(佔世界的23.6%)。另外包含水杉在內,約有62%的古老植物僅存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栽培植物有1,000多種有用材林木、4,000多種藥用植物、300多種果品植物、500多種纖維植物、300多種澱粉植物、600多種油脂植物、80多種蔬菜植物。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有超過10,000種真菌Conservation Biology: Voices from the Tropics. 美國紐約: 約翰威立. 2013年9月23日: 第208頁. .,其中近6,000種屬於雙核亞界Ji-Kai Liu.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higher fungi in China and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y . Drug Discoveries & Therapeutics. 2007年 [2016年1月22日] .。 === 環境問題 === 數十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遭遇嚴重的環境惡化和汙染問題Xiaoying Ma和Leonard Ortolano.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China: Institutions, Enforcement, and Compliance. 美國蘭哈姆: . 2000年4月26日: 第1頁 [2016年1月22日]. .China acknowledges 'cancer villages'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年2月22日 [2016年1月22日] .。儘管政府在1970年代種植防風林,並在1979年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規新華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全文) . 人民網. 2014年4月25日 [2016年1月22日] .,但地方政府與社群重視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問題,使得政府未能嚴格執法Kimberley Soekov. China protesters force halt to Zhejiang factory plan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2年10月28日 [2016年1月22日] .。長期的氣候乾旱與錯誤農業政策使得沙漠擴大(環境保護部於2007年時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每年有4,000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Cliff Coonan. The gathering sandstorm: Encroaching desert, missing water. 《獨立報》. 2007年11月9日 [2016年1月22日] .。每年春季,黃沙沙塵暴會襲擊華北地區,並影響到朝鮮、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Terry Waghorn. Fighting Desertification . 《富比士》. 2011年3月7日 [2016年1月22日] .Beijing hit by eighth sandstorm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6年4月17日 [2016年1月22日] .。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沙漠化得到部分遏制張雲龍、夏曉和賈立君. 中國領先世界初步實現了「人進沙退」的轉變 . 《環球時報》. 2013年8月4日 [2016年1月22日] .,森林覆蓋率亦逐年增長《大公報》. 全國森林覆蓋率20.36% . 中金線上. 2012年6月5日 [2016年1月22日] .Yang Lina. China to plant more trees in 2009 . 新華網. 2009年1月9日 [2016年1月22日] .。截至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家Nina Chestney.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hit record high in 2012 . 路透社. 2013年1月10日 [2016年1月22日]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同意接受2020年後的量化減排協議歐盟原則上同意支援第二承諾期 中國表現備受稱讚 . 浙江線上. 2011年12月9日 [2016年1月22日] .,承諾將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辛聞. 解振華:中國為減緩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作出重要貢獻 . 中國網. 2011年12月8日 [2016年1月22日] .。截止到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光能生產國,立下了自主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典範,以及全球潔淨能源的里程碑。媒體:我國新能源越來越陷入“邊建邊棄”怪圈 . 觀察者網. 2017年2月6日 [2017年2月7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很多城市面臨嚴重的空氣汙染,並大大影響民眾健康。2013年,政府投資2,777億美元用於治理空氣汙染及北部環境汙染問題胡俊峰. 中國大氣汙染防治計劃7月底公佈 設PM2.5控制目標. 中國網. 2013年7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存在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和水汙染等問題,大約有2.98億名農村居民仍然無法獲得良好的飲用水Lu Hui. China pumps more funding into safe drinking water . 新華網. 2012年6月29日 [2016年1月22日] .。除了喜馬拉雅山脈冰河的加速融化為數億人帶來危機外Michael Reilly. Himalaya glaciers melting much faster . MSNBC. 2008年11月24日 [2016年1月22日] .,水汙染問題也讓水資源短缺日益加劇,特別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北地區Celia Hatton. China banks on desalination to help ease water woes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年6月11日 [2016年1月22日] .新華社. 300 million Chinese drinking unsafe water . 人民網. 2004年12月23日 [2016年1月22日] .。2011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約有40%的河流遭到工業和農業廢棄物汙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除了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大力推動水汙染與空氣汙染等防治外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 2009年4月30日 [2016年1月22日] .,2011年投資人民幣4兆元至水利基礎設施和海水淡化專案,並規劃在2020年完成防洪抗旱系統Shih Jui-te和Staff Reporter. Splashing out: China to spend RMB4tn on water projects. 《中國時報》. 2011年7月11日 [2016年1月22日] .。 == 政治 == === 國體政體 === 依照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體為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由共產黨執政、且宣揚共產主義的國家之一,而且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上提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理論,遵循人民民主專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針An. Xi reiterates adherence to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新華網. 2013年1月5日 [2016年1月22日] .。不過部分學者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該名義下實行威權主義和社團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體依《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翟小波. 翟小波:代議機關至上的人民憲政――我國憲法實施模式的解釋性建構:以憲法觀、行憲歷史和條文型別化為基礎. 公法評論網. 2007年9月1日 [2016年1月22日] .3、怎樣理解國體與政體的含義和關係? . 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網路培訓課程. [2016年1月22日]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閉會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代行大部分職權,實行民主集中制。但政府施政實際上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所主導,閉會期間則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職權謝淑麗. China’s Next Leaders: A Guide to What’s at Stake . China File. 2012年11月13日 [2016年1月22日] .。在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各級行政機關、立法機關、監察機關、司法機關、檢察機關、民主黨派、企事業單位與宗教團體等組織江澤民. 《江澤民文選》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年8月1日: 第112頁. .讓黨旗在民營企業中高高飄揚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3年11月29日 [2016年1月22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黨制度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除了中國共產黨外還有8個民主黨派,分別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民主黨派成員80多萬人,定期參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Democratic Parties . 人民網. [2016年1月22日] .。儘管1970年代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減少了許多政治限制,且憲法亦允許公民結社,但政府仍對組建新政黨的行為進行嚴厲壓制江澤民. 《江澤民文選》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年8月1日: 第572頁. .。 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中國共產黨提出從1956年至21世紀中葉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專政、中國共產黨領導、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等四項基本原則,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華網. 四項基本原則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6年1月22日]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 人民網. [2016年1月22日] .。中共十八大召開後,第五代領導集體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化改革、依法治國與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周文彰和劉曉佳. 以「四個全面」引領行政文化建設 . 光明網. 2015年12月7日 [2016年1月22日] .。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更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計畫在2020年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到2049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萬鵬. 辛鳴:「中國夢」的路線圖與時間表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3年3月22日 [2016年1月22日] .。中共十九大將新提出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列入中共黨章。 === 政府結構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憲法規定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設有常務委員會;主要行使立法權及領導各個國家機構,並選出國家元首(國家主席)、行政機構(國務院)、司法機構(最高人民法院)、檢察機關(最高人民檢察院)、軍事機關(中央軍事委員會)、監察機關(國家監察委員會)等職務。國家主席為禮儀性和象徵性虛位國家元首,本身不領導其它國家機構,只根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簽署法令,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共同行使國家元首的職權楊亞楠. 揭秘國家主席與總理職權:主席是虛職 總理行實權. 《大公報》. 2013年3月15日 [2016年1月22日] .。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為習近平,因其同時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為最高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首腦是國務院總理李強(同時是排名第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他和4名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門及委員會負責人主持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中央人民政府)。自2018年修憲後,除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國家主席和副主席外,其他國家領導人的任期在「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下都有連任限制,包括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等都只能連任一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結構採分權制,依照憲法分別在各省、直轄市、縣、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設立人民代表大會,產生本級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民主選舉產生,並對人民負責與受人民監督。選舉採分階段進行,在鄉鎮級、區縣級舉辦直接選舉Beijingers get greater poll choices . 《中國日報》. 2003年12月8日 [2016年1月22日] .。當選的鄉鎮級、區縣級人民代表大會再選出更高階別的人民代表大會,並由這些代表選出全國人大代表Sistemul politic . 中國百科. [2016年1月22日] .。不過因為沒有實質的反對黨,選舉一般不會有激烈的競爭;中央政府透過官員任命能有效控制地方政府,中國共產黨亦掌握大部分權力,而各省級正副領導人具一定自主性Beina Xu和Eleanor Alber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 2015年8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2012年時,約有80%至95%的公民對於中央政府的表現感到滿意A Point Of View: Is China more legitimate than the West?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2年11月2日 [2016年1月22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體系以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為指導,發展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系”遊勸榮. 中國法律體系的鮮明特色與"全球品質" . 新華網. 2011年1月10日 [2016年1月22日]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透過第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人民網. 1950年:新中國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誕生 . 騰訊網. 2009年6月30日 [2016年1月22日]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透過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形成新華社. 各界人士高度評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2011年3月11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體制由公安部、檢察院、人民法院三大系統組成,三者分工並互相配合與制約,中國共產黨各級政法委員會則主導協調《前哨》第144期至第148期. 香港: 明力有限公司. 2003年: 第61頁 .。重大案件發生後,由政法委員會協調公檢法辦案,公安機關抓捕並收集證據,檢察機關批准逮捕並審查起訴,法院負責審理案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察委員會2018年成立,負責調查有關公職人員貪汙腐敗的案件,調查結束後移交檢察院審查起訴,因而監察委員會可視為已經接入到國家的司法體制之中。 === 政治權利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有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普遍選舉、宗教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公正審判權、財產權、教育與科學與文化權利、特定人權利及監督權利等。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簽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不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尚未批准趙蕾. 學者建議人大批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鳳凰網. 2008年1月11日 [2016年1月22日] .劉曉丹和羅德儀. 溫家寶總理中外記者會問答(全文) .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08年3月18日 [2016年1月22日]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China's Progress in Human Rights in 2004 (2005).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2005年4月 [2016年1月22日] .。政府為維護社會穩定亦會審查政治言論和資訊流通China. 自由之家. 2012年 [2016年1月22日] .Michelle FlorCruz. In Rare Defiance, Chinese Journalists Protest Against Party Censors . 《國際財經時報》. 2013年1月日 [2016年1月22日] .,特別是網際網路;對危及政府統治或嚴重威脅社會穩定的示威活動則有可能採取武力措施,例如1989年的六四事件、1999年鎮壓法輪功等Seth Faison. In Beijing: A Roar of Silent Protesters . 《紐約時報》. 1999年4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Mickey Spiegel. DANGEROUS MEDITATION China's Campaign Against Falungong . 人權觀察. 2002年1月 [2016年1月22日] .。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無國界記者的新聞自由指數排行第179名,為全球倒數第二,僅次於朝鮮,創下歷年新低。 1970年代末改革開放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放對經濟和社會的管制,並對非政府組織日益寬容。截止2017年,全國共有團體35.5萬個,社會組織數量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雖然能夠進入體制發揮政治影響力的機會極微,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仍陸續出現像是自由派習近平弭平大陸自由派之研究 ,葉明德(Yeh, Ming-Deh),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新聞學系教授、民國派Richard Bernstein, "In Taiwan, Sympathies Lean Toward Home," New York Times, 4 June 1989, 121等不同中共黨外的政治群體,中共黨內又開始呈現改革開放的路線之爭,為此鄧小平則提出「四項基本原則」以應對。但政府仍嚴格限制政治自由,並嚴格管控社會團體的組建和活動Peter Patze. Service providers wanted . Development + Cooperation. 2012年8月2日 [2016年1月22日] .。部分政治界、學術界和民間人士曾公開支援民主化等政治體制的改革Keith B. Richburg. Chinese Premier Wen Jiabao talks reform, but most countrymen never get to hear what he says . 《華盛頓郵報》. 2010年10月13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過往的改革行動主要由中國共產黨推動,也曾多次更換機構結構,但這多是部門權力的移轉鄭漢良. 三中全會沒了政治改革或只有行政改革 .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 2013年11月9日 [2016年1月22日] .安德烈. 劉銳紹:官媒大吹大擂的改革不是政治改革 .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 2013年11月9日 [2016年1月22日] .。由於“黨政分離”等政治體制改革未曾真正實行,批評者因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改革趨勢從1980年代倒退至1950年代王丹. 在改革的旗幟下集權(王丹) . 自由亞洲電臺. 2013年11月22日 [2016年1月22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常受到一些外國政府、新聞機構、以及人權組織的指控《環球時報》. 調查:全球1/4民眾曾行賄 中國不在被調查之列 . 財經網. 2013年7月11日 [2016年1月22日] .China Human Rights Fact Sheet . Christus Rex. 1995年3月 [2016年1月22日] .,這些指控包括未經審判的拘禁、Didi Tang. Forced abortion highlights abuses in China policy . My Way. 2014年1月9日 [2016年1月22日] .、折磨逼供、酷刑、限制基本權利China bans religious activities in Xinjiang . 《金融時報》. 2012年8月2日 [2016年1月22日] .新華社. China Bans Falun Gong. 《人民日報》. 1999年7月2日 [2016年1月22日] .、侵犯公民權的案件(如過度執行死刑)、刑事訴訟沒有有效保障China Events of 2008 . 人權觀察. 2008年 [2016年1月22日] .季·索爾孟. Empire of Lies: The Truth about Chin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美國紐約: . 2010年3月2日: 第46、152頁 [2016年1月22日]. .等等。對於來自外界的指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認為生存權和發展權雖是最基本的人權,但應考慮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中國政府的觀點主張其已盡力讓該國公民的生活水平、識字率和平均預期壽命上升,並有效改善了工作場所的安全標準、支援抵禦自然災害和幫助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等Calum MacLeod. China seeks to improve workplace safety . 《今日美國》. 2008年1月30日 [2016年1月22日]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romotes human rights, says premier .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 2003年12月11日 [2016年1月22日] .。對於任建宇、胡佳、劉曉波等案件,中國當局則強調會依法處理。自習近平於2012年底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中共已推動多項重大改革,包括大幅放寬計劃生育政策、打擊貪腐官吏、取消勞動教養程式等,但亦有人權團體批評稱這並非實質改革。國際特赦組織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權狀況在習近平執政之後已明顯有所惡化。 此外,中國政府還被指控在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暴力鎮壓、宗教迫害等行為。部分國家和組織批評新疆再教育營嚴重侵犯了維吾爾族的人權,甚至認為其是“種族滅絕”。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一些成員國曾對“維吾爾族事態”連續三年發起聯署競爭,而一部分反對觀點則認為該指控是把相關問題政治衝突化,且是一種“政治鬧劇”。 2020年6月3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透過《香港國安法》,此舉引起西方國家質疑,認為香港原來的「一國兩制」已經名存實亡。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透過《關於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外界認為此舉完全顛覆了原來的香港選舉制度。為了平息爭議和疑慮,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2022年香港特區成立二十五年之際到訪香港,提出「一國兩制必須長期堅持」的未來方針,並於同年召開的中共二十大中將「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的內容列入《中共黨章》。 === 行政區劃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以省、地、縣、鄉四級架構為主,截止2018年12月31日,全國一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333個地級行政區、2,851個縣級行政區和39,945個鄉級行政區。其中,省級行政區分別是23個省份;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立的5個民族自治區;為高發展地區設立的4個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以及在一國兩制下為香港和澳門所設立的高度自治的特別行政區David N. Keightley. China . 《大英百科全書》. 2015年12月28日 [2016年1月22日] .。不過臺灣省和福建省的金門、馬祖地區均由中華民國實際管轄Gwillim Law. Provinces of China. Statoids . 2015年11月5日 [2016年1月22日] .,西藏自治區的藏南地區由印度實際控制,海南省三沙市的部分島礁由中華民國、越南、馬來西亞、汶萊和菲律賓控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劃分為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等地區,將瀋陽市、南京市、武漢市、深圳市、成都市和西安市列為區域中心城市《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2005-2020年)》.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05年 .,並將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廣州市和重慶市列為國家中心城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示意圖 層級 編號、名稱、簡稱、省會或首府 : : : : 省 : : : : 自治區 : : : : 直轄市 : : : : 特別行政區 === 外交 === ==== 國際關係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依據首任總理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動「求同存異」與三個世界理論等概念,鼓勵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互相交流Ronald C. Keith. China From the Inside Out: Fitt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into the World. 英國倫敦: . 2009年10月20日: 第135頁至第136頁. .,也與被西方國家批評為獨裁的國家有所聯絡。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代表,也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Eddy Chang、Perry Svensson和Ian Bartholomew. Perseverance will pay off at the UN . 《臺北時報》. 2004年8月22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不結盟運動的觀察國和領導國,積極爭取開發中國家的支援新華社. China says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at Copenhagen summit transparent . 人民網. 2009年12月21日 [2016年1月22日] .。2003年,針對中國威脅論,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第四代領導人提出中國和平崛起的外交政策,後修改為「和平發展」的論述。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180個國家建立了大使級的外交關係,設有173個大使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除海地之外其餘未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的事務由駐其相鄰的已建交國家的大使館或領事館代管。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有30個省級行政區和444個城市,這些城市和省級行政區與133個國家的488個省級行政區和1,499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友城統計.截至2015年12月28日 . 中國國際友好城市聯合會. [2016年1月22日] .。截至2020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簽證受限指數為71,共71個國家實施免簽證和落地簽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在共產黨執政的國家中排名第一。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公民持普通護照進入中國大陸需申請簽證,境內持外交簽證或持免簽證國家外交護照者享有外交豁免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雙邊關係分成不同等級中國夥伴的三六九 . 《大公報》. [2016年1月22日] .王毅. 王毅:譜寫全方位外交新篇章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4年8月6日 [2016年1月22日] .,其中中美關係、中俄關係、中歐關係被視為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穆岸和王粲. 中美關係不再是中國最重要的雙邊關係 . 多維新聞. 2014年11月13日 [2016年1月22日] .王毅:中俄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 . 俄羅斯衛星廣播電臺. 2015年6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孫奕和張曉茹. 楊燕怡:中歐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 . 新華網. 2015年5月4日 [2016年1月22日] .。美國國會在2000年透過,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品享有減免稅率Matt Smith. Clinton signs China trade bill. CNN. 2000年10月10日 [2016年1月22日] .。美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因人民幣匯率而具貿易優勢US trade gap widens on increased Chinese imports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0年10月14日 [2016年1月22日]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resists Obama calls on yuan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0年4月13日 [2016年1月22日] .,對美國有明顯的貿易順差US says China not a currency manipulator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2年12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Doug Palmer. Obama should call China a currency manipulator: Romney aide . 路透社. 2012年9月24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在經濟、軍事等有密切關聯China, Russia launch largest ever joint military exercise . 德國之聲. 2013年7月5日 [2016年1月22日] .,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經常意見一致Russia-China unity on Syria as Putin arrives in Beijing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2年6月5日 [2016年1月22日] .Xi Jinping: Russia-China ties 'guarantee world peace'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年3月23日 [2016年1月22日] .Rick Gladstone. Friction at the U.N. as Russia and China Veto Another Resolution on Syria Sanctions . 《紐約時報》. 2012年7月19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積極與非洲國家發展雙邊合作和貿易,2013年中非貿易總額超過2,100億美元新華社. 中非雙邊貿易額2013年突破兩千億美元 . 《中國日報》. 2014-04-22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亦強化與南美洲國家的聯絡,包括是巴西最大的貿易夥伴Ricardo Geromel. Is Brazil A Derivative Of China? . 《富比士》. 2011年8月24日 [2016年1月22日] .、並和阿根廷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張樵蘇.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根廷共和國關於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聯合宣告 . 新華網. 2014年7月19日 [2016年2月19日] .An. China, Argentina agree to further strategic ties . 新華網. 2011年9月9日 [2016年1月22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積極參與多邊關係以促進國際和平與經濟發展,是世界貿易組織、G20峰會、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孟中印緬區域合作論壇、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等組織的成員國辛聞. 中國關於聯合國成立70週年的立場檔案: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 . 中國網. 2015年9月21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合稱金磚五國,曾於2011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峰會Bric summit ends in China with plea for more influence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1年4月14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向亞太鄰國提議擴大自由貿易區和安全條約,結合東南亞國家協會自由貿易區、日本、韓國、印度、澳洲和紐西蘭組成東亞峰會,以處理地區熱點問題。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張燕生. 張燕生:「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和復興之路 . 中國幹部學習網. 2005年3月30日 [2016年1月22日] .,並積極推動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談判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Joint Statement The First Meeting of Trade Negotiating Committee. 東南亞國家協會. 2013年5月10日 [2016年1月22日] .。 ==== 核心利益 ==== 2012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建構具自身特色的大國外交,強調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社評: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維護核心利益 .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14年12月30日 [2016年2月18日] 。過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將臺灣、西藏和新疆列為「核心利益」,視為內部的具體主權問題,並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吳俊毅. 建立新型兩岸互動的基礎 . 《蘋果日報》. 2016年2月1日 [2016年2月18日] .。中華民國政府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後失去對中國大陸的統治,自1950年後僅統治臺灣地區和部分南海島嶼Chinese Civil War - War of Liberation . Cultural China. [2016年1月22日] .,美國的介入讓海峽兩岸關係具爭議且複雜Taiwan country profile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6年1月20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稱擁有臺灣地區的主權,並將「一個中國原則」視為與其他國家發展外交關係的前提,要求後者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多次抗議美國向臺灣銷售武器法新社. Taiwan's Ma to stopover in US: report . My Sinchew. 2010年1月12日 [2016年1月22日] .Jane Macartney. China says US arms sales to Taiwan could threaten wider relations . 《泰晤士報》. 2010年2月1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亦主張擁有西藏地區的主權,而位於印度的西藏流亡政府則堅持西藏應當獨立,主張西藏獨立的代表人物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與外國政府的交往也一直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反對及外交壓力Malcolm Moore. China cancels UK human rights summit after Akmal Shaikh execution . 《每日電訊報》. 2010年1月8日 [2016年1月22日] .。此外新疆獨立運動的主要組織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恐怖組織,其接連發動的恐怖襲擊造成多人死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治安狀況造成了不良影響。 除了臺灣、西藏和新疆等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心利益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還與多個鄰國有領土爭端。1990年代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多次談判以解決具爭議的邊界問題,包括中越邊界、中俄邊界、中印邊界及中不邊界等。另外在東海和南海海域上,還與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國間存在釣魚臺列嶼、南沙群島、西沙群島、黃巖島等領土爭端China denies preparing war over South China Sea shoal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2年5月12日 [2016年1月22日] .How uninhabited islands soured China-Japan ties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年11月10日 [2016年1月22日] .。2012年,在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島事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派遣海警船定期在釣魚臺列嶼海域巡邏巡航資訊 . 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 [2016年1月22日] .,並於隔年在東海上空設立防空識別區李元傑. 中共公佈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大戰略意涵 . 中華民國國防部. [2016年1月22日] .。2013年1月22日,菲律賓單方面就中菲有關南海問題提起仲裁。2014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南海的永暑礁、渚碧礁、美濟礁等實控礁盤上,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並修建機場還原:中國已在南沙填出七座島 . 中國日報. 2015年1月27日 [2016年2月22日] .蕭爾. 美國敦促中國停止在南沙島礁填海建機場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年11月22日 [2016年2月22日] .王高成. 五、大陸擴建南沙島礁的意涵分析 .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16年1月22日] .,之後還在永興島上佈署地對空飛彈蕭爾. 中國:「有權在本國領土上部署必要防禦設施」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6年2月17日 [2016年2月22日] .。 2014年,習近平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致力於和其他國家合作,爭取以和平方式解決在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等問題Asian nations should avoid military ties with third party powers, says China's Xi . China National News. 2014年5月22日 [2016年1月22日] .。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常被視為新興的潛在超級大國,許多評論家關注其快速-{zh-cn: 增長; zh-tw: 成長}-的經濟動能、日益增長的軍事實力、龐大的人口以及不斷增長的國際影響力,並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在21世紀成為具重大影響力的世界角色。然而評論者警告,泡沫經濟威脅和人口結構失衡,將延緩甚至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本世紀的經濟成長;有的則質疑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超級大國」的定義,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獨大的經濟不會讓其發展成為超級大國,並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沒有美國的軍事和文化影響力。 == 軍事 == 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中國民兵組成,由中央軍事委員會指揮Comisia Militară Centrală . 中國百科. [2016年1月22日] .、並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江澤民. 《江澤民文選》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年8月1日: 第487頁. .,由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統帥全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徵兵制和募兵制相結合,並搭配民兵與後備軍事動員的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 北京: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1998年12月29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在共有兩百萬名現役常備軍人裁軍30萬 2017完成 習:中國永不稱霸 . 《明報》. 2015年9月4日 [2016年3月15日] .解放軍裁軍至兩百萬人 首次設立陸軍司令部 . ETtoday 東森新聞雲. 2016年1月3日 [2016年1月22日] .,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正規軍隊,設有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及戰略支援部隊The new generals in charge of China's guns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2年11月14日 [2016年1月22日] .China 'reveals army structure' in defence white paper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年4月16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軍事預算總額較上一年增長7.5%,達1.19萬億元人民幣,僅次於美國。 ;武器裝備 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洲際彈道飛彈、彈道導彈核潛艇、戰略轟炸機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近期研究開發了大量先進的飛彈技術亓樂義. 烏克蘭缺錢 洲際飛彈技術恐流向中國 . 風傳媒. 2014年4月12日 [2016年2月19日] .HongQi 9 Surface-to-Air Missile System. 今日中國防務. 2009年10月3日 [2016年1月22日] .,發展中程和短程彈道飛彈、反衛星飛彈法新社. China plays down fears after satellite shot down. 亞洲新聞臺. 2007年1月20日 .、巡航飛彈、反彈道飛彈和潛射彈道導彈等裝備Wilson Chau. Chinese Navy Tests Land Attack Cruise Missiles: Implications for Asia-Pacific . Asia Security Watch. 2012年7月25日 [2016年1月22日] .。2000年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裝備了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Brian Spegele. China Adds Aircraft Carrier to Its Navy . 《華爾街日報》. 2012年9月26日 [2016年1月22日] .,及彈道飛彈核潛艇和組成的核潛艇艦隊Tania Branigan. China unveils fleet of submarines in bid to build global trust . 《衛報》. 2009年4月22日 [2016年1月22日] .。空軍的現代化亦取得顯著進步,除購買蘇-35等俄羅斯制戰鬥機外,也自行開發生產了隱身第五代戰鬥機、高超音速飛行器《中國日報》. 國防部回應「第三次高超音速飛行器試驗」 . 鳳凰網. 2014年12月10日 [2016年1月22日] .、重型運輸機、無人機等現代化軍機P·W·辛格. INSIDE CHINA'S SECRET ARSENAL . 《科技新時代》. 2012年12月20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還以新研製的陸軍武器替換蘇聯製裝備,系統也從C3I增強至C4I,強化對於網路中心戰的掌控Ground Forces. 今日中國防務. [2016年1月22日] .。2019年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號正式服役。2020年首艘055型導彈驅逐艦南昌號開始服役,排水量達1.2萬噸。2021年首艘兩棲攻擊艦海南號入列。目前解放軍擁有8艘071型綜合登陸艦,其塢艙可容納4艘726型氣墊登陸艇。另外,隨著自2000年後開始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逐步完善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軍用衛星導航方面也正在逐步擺脫對於美國GPS導航系統的依賴,2018年12月27日,北斗正式開始提供全球服務。 ;國防戰略 中華人民共和國被視為地區軍事強國和潛在軍事超級大國James H. Nolt. ANALYSIS: The China-Taiwan military balance . 亞洲時報線上. 1999年 [2016年1月22日] .。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宣示,中國採取「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並承諾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自1990年以來,中國已派出3萬多人次參與24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揭秘中國在海外維和是種怎樣的體驗 人民網 2016年01月08日。隨著保障制空權和能力的進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區域的影響力不斷增加中國新聞社. 2005年中國軍力報告原文:解讀中國戰略 . 中華網科技. 2005年7月20日 [2016年1月22日] .,不僅與俄羅斯海軍在地中海舉行聯合軍演李文. 中俄海軍將首次在地中海舉行聯合演習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5年4月30日 [2016年1月22日] .,還在白令海峽活動葉林. 美國說中國軍艦有權在白令海活動 . 美國之音. 2015年9月4日 [2016年1月22日] .,而且在非洲吉布地建立了首個海外軍事基地美司令:中國簽訂首個「海外軍事基地」10年協議 . 搜狐. 2015年11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 == 科學技術 == thumb|中國南極崑崙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南極地區最早建立的科考站|220x220px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相繼掌握兩彈一星與雜交水稻技術Q. Y. Yu.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美國聖塔芭芭拉: 格林伍德出版集團. 1999年10月30日: 第2頁 [2016年1月24日]. .;後來提出四個現代化、863計劃、973計劃,強調科學研究傅高義.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出版社. 2011年9月26日: 第129頁. .,並改革學術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09年有超過1萬名工程博士和50萬名理學士;出版數量世界第二,申請專利數世界第一,但也發生過多起學術腐敗問題。2012年,政府投資1,630億美元,而研究開發經費位居世界第二名。近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航空-{zh-cn:航天; zh-tw:航太; zh-hk:航天;}-、高速鐵路、複合材料、電子技術、核技術、替代能源、生物工程學有許多成果。 在生物技術方面,北京大學在細胞分化培植幹細胞獲得成果,而屠呦呦以中藥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鐳射技術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繼美國、法國後實現單束雷射出光超萬焦耳的國家。在核技術領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先進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執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同類裝置,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磁侷限融合研究上有一定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建有神光系列慣性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2010年12月,錦屏極深地下暗物質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個用於開展暗物質探測的極深地下實驗室,亦是目前世界埋深最深的地下實驗室,垂直岩石覆蓋厚度達2400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16年完工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口徑射電望遠鏡,至今已發現超過80顆脈衝星。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15年發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發現了可能是暗物質存在的證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於2017年發射了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開展X射線巡天,透過觀測黑洞等高能天體,研究緻密天體和黑洞強引力中物質的動力學和高能輻射過程。 ===化工===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65年成功實現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是世界首次實現人工合成蛋白質。氟硼鈹酸鉀晶體作為第一種可用直接倍頻法產生深紫外波段鐳射的非線性光學晶體,其生長技術自1990年代被發現以來長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壟斷。2021年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在澱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首次實現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稀土資源的主要提供者,在稀土的冶煉分離環節處於主導地位,是全球唯一具備稀土全產業鏈各類產品生產能力的國家。新材料產業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稀土功能材料、先進儲能材料、光伏材料、超硬材料、特種不鏽鋼、玻璃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等產業產能居世界前列。 ===資訊科技=== 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華為、聯想集團、小米、OPPO等個人電腦和手機企業;在行動通訊領域,擁有5G、6G專利簇數量佔比超過40%;在世界排名前500名的超級電腦中擁有173臺,為世界最多。2015年,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集團研製首款ARM架構的64核晶片,2019年中芯國際亦開始量產14奈米級產品。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創新指數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亦積極發展量子通訊,完成長途量子金鑰分發、全通型量子通訊網、量子態隱形傳輸、規模化網路等實驗。2013年1月,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姚期智教授宣佈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個量子路由器,並在實驗室成功演示;同年3月,薛其坤清華大學院士團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功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20年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釋出使用76個光子進行運算的量子計算機九章,並宣佈實現量子優越性。 ===航空航天=== 1954年7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產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在南昌首飛成功,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飛機的歷史。1956年7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原型機在瀋陽首飛成功,中國航空工業進入噴氣式時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前擁有多款世界先進級別風洞,可自行生產多型軍用戰鬥機、殲擊機、運輸機和直升機。民用航空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研發生產的國產噴氣式支線客機ARJ21已於2016年正式投入運營,大型民用客機C919於2017年完成首飛,並於2023年5月28日完成商業首航,正式投入運營。 自1970年使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進行航天發射的國家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航天技術發展迅速,至2021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擁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航天發射場,其長征系列火箭已完成400次發射,年發射次數位居世界前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研發製造並管理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認定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核心供應商之一。2020年7月31日,北斗衛星全球導航系統正式開通。自21世紀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深空探測方面取得了大量成就。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項以來先後發射了嫦娥一號(2007)至嫦娥五號(2020年)探測器,實現了“繞”、“落”、“回”的任務。中國火星探測任務中,天問一號探測器包含軌道器、著陸器和祝融號火星車一次性完成了“繞、落、巡”三大任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1992年正式啟動,至2022年完成了“三步走”的目標。第一步,發射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實現了載人航天。第二步,發射了神舟七號至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以及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一號、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2021年至2022年間,先後發射了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與夢天實驗艙組成了中國空間站三艙“T”字基本構型。隨著2022年底的中國空間站的建成與“三步走”目標的完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進入為期10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 。 == 經濟 == === 發展歷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的工農業總產值466億元、重工業僅佔總產值7.9%武力. 中國經濟發展60年述論 . 當代中國研究所. 2009年10月22日 [2016年1月22日] .,而被視為農業國家林毅夫、蔡昉和李周. 《中國的奇蹟: 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5年: 第5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先是採用計劃經濟的體制,改革開放後朝向以市場經濟體制為主的混合經濟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一、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歷史 . 中國網. 2005年3月10日 [2016年1月22日] .Harsha V. Singh. 成為WTO的一員:對中國和全球貿易的影響 . . 2012年1月15日 [2016年3月15日] .。政府在1980年代廢除集體耕作、設立經濟特區、國有企業改革重組,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世界-{zh-cn: 增長; zh-tw: 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生產總值在1978年至2007年平均實質增長9.8%唐偉傑. 中國30年年均經濟增長率是同期世界的3倍多 . 中國新聞社. 2008年12月18日 [2016年1月22日] .,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近十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國內生產總值指數. 北京: 《中國統計年鑑—2007》. 2007年 .,人口貧困率從1970年代末的64%下降至2004年的10%以下。199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憑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包括浦東新區、濱海新區和深圳市)深化改革開放張瑜. 津京滬穗渝入圍國家中心城市 區域發展戰略調整 . 北方網. 2010年2月8日 [2016年1月22日] .。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GDP總量僅為3053億美元(IMF資料),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高速發展,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GDP總量已經超過14萬億美元,2022年,中國GDP總量突破120萬億人民幣,約18萬億美元。 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大力推動自身的經濟發展。2007年至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增長速度相當於其他-{zh-cn:八國集團;zh-tw:八大工業國組織;zh-hk:八大工業國組織;}-國家總和Andrew Walker. Might China's economy stumble?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1年7月17日 [2016年1月22日]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全球競爭力報告排名第29位。花旗銀行在2011年的亦有極高的評級Joe Weisenthal. FORGET THE BRICs: Citi's Willem Buiter Presents The 11 "3G" Countries That Will Win The Future . 《商業內幕》. 2011年2月22日 [2016年1月22日] .,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自由度指數排行第136位美國傳統基金會. Country Rankings . 經濟自由度指數. 2015年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90年的8家上市公司加至2010年的2,062家境內上市公司數量20年增長了150倍 . 網易. 2010年10月19日 [2016年1月22日] .,另有1.3億戶投資者、106家證券公司、62家基金公司和163家期貨公司馬婧妤. 中國股票總市值全球第二. 金融界. 2010年12月31日 [2016年1月22日] .。2014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佔國內生產毛額的9.2%、42.6%、48.2%2014年1-4季度我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情況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5-01-21 [2016年1月22日] .,另外電子訊息產業佔2.5%中國統計年鑑2016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6年1月22日] .、文化產業佔3.76%國家統計局:2014年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3.76% . 中國經濟網. 2015年11月26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增長動力從工業轉向第三產業2002及2011年中國三次產業結構比較圖 . 中商情報網. 2012年8月20日 [2016年1月22日] .。 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產階級達3億人,並擁有251名億萬富翁,是世界上富豪第二多的國家CHINA’S RICH ARE GETTING POORER IN NEW HURUN RICH LIST. 胡潤百富榜. 2012年9月24日 [2016年1月22日] .Moran Zhang. Richest People In China Got Poorer, Says Hurun Rich List 2012 . 《國際財經時報》. 2012年9月25日 [2016年1月22日] .。2012年國內零售市場超過20兆元新華社. China retail sales growth accelerates . 《中國日報》. 2013年1月18日 [2016年1月22日] .,自2013年-{zh-cn: 年增長率; zh-tw: 年成長率}-超過12%新華社. China's retail sales up 12.4 pct in Q1 . 《環球時報》. 2013年4月15日 [2016年1月22日] .;奢侈品市場也大大擴張,佔全球27.5%Helen. Super Rich have Craze for luxury goods . 中國日報. 2010年3月3日 [2016年1月22日] .。經濟發展亦造成貧富差距Jennifer Duggan. Income inequality on the rise in China . 半島電視臺. 2013年1月12日 [2016年1月22日] .,在數十年來不斷增加Damian Tobin. Inequality in China: Rural poverty persists as urban wealth balloons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1年6月29日 [2016年1月22日] .Steep rise in Chinese food prices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8年4月16日 [2016年1月22日] .,2012年的吉尼係數為0.474Income inequality Delta blues . 《經濟學人》. 2013年1月23日 [2016年1月22日] .。經濟快速-{zh-cn: 增長; zh-tw: 成長}-及消費市場擴張造成國內嚴重的通貨膨脹彭博新聞社. China Inflation Exceeding 6% Limits Wen’s Scope for Easing. 《彭博商業週刊》. 2011年10月4日 [2016年1月22日] .,政府因而加強監管Jamil Anderlini. China’s GDP up 9.1% in third quarter . 《金融時報》. 2011年10月18日 [2016年1月22日] .。麥肯錫公司估計未償還債務從2007年的7.4兆美元增長至2014年的28.2兆美元,比國內生產毛額多出228%,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大關,2022年中國大陸人均GDP為12,741美元(IMF資料)。David Scutt. Germany's finance minister is worried about China's debt and shadow banking . 《商業內幕》. 2015年4月16日 [2016年1月22日] . === 經濟概況 === 2022年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省級行政區及特別行政區人均生產總值分佈,2022年中國大陸最富有的地區為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地區。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的三產業比重分別為農業7.1%,工業39.0%,服務業53.9%。(統計數字包括國家限制開發區域及禁止開發區域) 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藉此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經濟策略的影響下,第二產業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的重要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勞動力成本較低,為第二產業的發展創造出適合環境。以中美經貿關係為例,1972年中美關係恢復,美國為實現生產要素最佳化配置,將其大部分勞力密集工業委託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世界其他發達國家亦有不同程度的將其低技術產業轉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遂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張瑜. 工業: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 . 《今日中國》. 2012年11月8日 [2016年1月22日] .,超過200多種產品產量和出口量排行首位、數十種出口產品佔世界70%以上《華西都市報》. 李克強的王牌計劃:中國製造2025 . 鳳凰網. 2015年3月11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視製造業為重要的經濟基礎廖國紅. 蘇波就《中國製造2025》答中外記者問 . 新華網. 2015年3月30日 [2016年1月22日] .,在2015年國務院提出《中國製造2025》中國新聞社. 外媒解析政府報告點睛詞:2025製造、不可任性 . 和訊網. 2015年3月6日 [2016年1月22日] .,計畫到2025年時從「製造大國」升級高階技術的「製造強國」林珂. 中國製造2025點燃工業強國夢 聚焦4大新興領域8股 . 和訊網. 2015年5月30日 [2016年1月22日] .,並在2035年達到日本和德國的高度創新為動力的工業水準工信部編制中國製造2025規劃:劍指工業強國 . 觀察者網. 2014年6月30日 [2016年1月22日] .。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生產總值827122億元,比2016年增長6.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468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334623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427032億元,增長8.0%。中華人民共和國自2011年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統計年鑑—2007》.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07年 .,而依購買力平價則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第二產業佔比較高,其一是造成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偏低;2017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為8,643美元,列全球第72位;依購買力平價則為16,695美元,列全球第79位。其次是生態環境的破壞。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廠商生產出的商品並不滿足國內市場,發達國家卻因其具有價格競爭優勢而對此類產品進口需求巨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廠商會出口其商品至其他國家換取利潤,這種經濟模式受制於進出口貿易環境及受控於國際貿易政策;匯率波動、進出口稅等都會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廠商的利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工資水平上升、出口貿易飽和、國際貿易環境嚴竣,及其他經濟誘因底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發展將面臨瓶頸;2010年後-{zh-cn: 增長; zh-tw: 成長}-明顯地減速黃欣. 陸去年GDP成長 罕見下修 . 中時電子報. 2015年9月8日 [2016年1月22日] .紅象金融研究中心. 概念解讀:創25年新低?GDP增長的6.9% . 介面新聞. 2015年9月8日 [2016年1月22日] .。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正處於產業轉型,以第三產業替換舊有的第二產業經濟模式,,改以零售和服務業帶動經濟成長正確看待中國經濟結構重塑期的增速調整現象 .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15年5月15日 [2016年3月15日] .,並自動化傳統的工業生產模式,以提升生產效率,滿足國內持續成長的第三產業對基礎工業的需求。大陸的第三產業在2012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最大比重。2015年時消費佔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成長66.4%,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正在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往高附加值的產業發展,政府計劃到2025年,成為製造業強國。2019年人均GDP為10276美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資料)《法制晚報》. 商務部:消費對GDP貢獻超6成 對外投資居世界第三 . 新華網. 2016年2月23日 [2016年3月15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軟體產業屬於第三產業,這領域最近十幾年發展迅速,規模從2000年的593億人民幣增長到2010年的18400億人民幣 。複合年均增長率為36.65%。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軟體產業面對的挑戰是填補自身的核心繫統軟體和工業軟體領域的缺陷,例如對作業系統、資料庫、程式語言、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計算機輔助工程軟體、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的研發,減少依賴外國軟體,去降低外部壓力造成的生產風險,以滿足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複雜工業的自動化控制需求。科技日報.核心工業軟體:智慧製造的中國“無人區” . 人民網. 2018年5月17日 [2018年10月16日] .迄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預算收入和支出都位居世界第二名中央情報局. FIELD LISTING :: BUDGET . 《世界概況》. [2016年1月22日] .,2010年的財政赤字有人民幣1兆元《環球時報》. 中國財政部研究人員:中國2010年財政赤字約佔GDP的2.8% . 環球網. 2011年1月5日 [2016年1月22日] .;但政府因經濟增幅放緩而考慮擴大財政赤字中國考慮擴大財政赤字 .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 2015年12月30日 [2016年1月22日] .,2015年時達到人民幣1.62兆元韓潔、羅博和孫聞. 中國2015年財政赤字增至1.62萬億元應對經濟下行風險 . 新華網. 2015年3月5日 [2016年3月15日] .。 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地區經濟較西部地區相對發達林小昭. 李克強:逐步減少大規模人口「候鳥式」遷徙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14年9月17日 [2016年1月22日] .《人民論壇》. 破解「新東北困局」——100位著名專家為東北新興支招(下) . 人民網. 2015年11月1日 [2016年1月22日] .,政府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開放私人財產的所有權China is already a market economy - Long Yongtu, Secretary General of Boao Forum for Asia. 東方網. 2008年11月 [2016年1月22日] .,成為國家資本主義的典型例子Gady Epstein. The Winners And Losers In Chinese Capitalism . 《富比士》. 2010年8月31日 [2016年1月22日] .。政府主導能源生產、重工業等戰略工業Online Extra: "China Is a Private-Sector Economy". 《彭博商業週刊》. 2005年8月22日 [2016年1月22日] .,而在2008年有3,000萬家已註冊的民營公司China h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place . 人民網. 2005年7月13日 [2016年1月22日] .。2010年末,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名列世界銀行前十名陳四清. 中國銀行副行長陳四清在《財經》雜誌刊登署名文章 . 中國銀行. 2011年12月20日 [2016年3月15日] .。《-{zh-hans:財富; zh-tw:財星; zh-hk:財富;}-》在2015年-{zh-hans:財富世界500強; zh-tw:財富世界500大; zh-hk:財富世界500強;}-中有106家中國大陸公司上榜(佔總數21.2%,數量僅次於美國)《-{zh-hans:財富; zh-tw:財星; zh-hk:財富;}-》. Global 500 . -{zh-hans:財富世界500強; zh-tw:財富世界500大; zh-hk:財富世界500強;}-. 2015年 [2016年1月22日] .,所涵蓋的30種行業前三名中有採礦原油生產(15家)、銀行(11家)和金屬產品(10家)柴逸扉和覃慶衛. 《財富》發布2015年世界500強:106家中國企業榜上有名 . 人民網. 2015年7月24日 [2016年1月22日] .。《-{zh-hans:財富; zh-tw:財星; zh-hk:財富;}-》於2015年發布的「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排行榜上2015年度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 . 《-{zh-hans:財富; zh-tw:財星; zh-hk:財富;}-》. 2015年9月24日 [2016年1月22日] .,由阿里巴巴集團、百度、華為、小米集團、海爾、騰訊、萬達、格力、聯想集團、京東商城位列前十名孫永傑. 阿里巴巴、百度、華為何以蟬聯2015年「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排行榜三甲? . 雷鋒網. 2015年9月28日 [2016年1月22日] .;《富比士》報導的前十大上市公司中則有5家中國大陸企業,包括銀行總資產最多的中國工商銀行Liyan Chen. The World's Largest Companies 2014. 《富比士》. 2014年5月7日 [2016年1月22日] .。今日中國大陸股票總市值為全球第二名、商品期貨市場成交量居世界首位。 === 能源與礦產 ===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具高度能源密集和耗能傾向China . 世界銀行. 2014年 [2016年1月22日] .,為能源消耗量最大(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及能源生產最多的國家Spencer Swartz和Shai Oster. China Tops U.S. in Energy Use . 《華爾街日報》. 2010年7月18日 [2016年1月22日] .。2014年生產約5.523兆千瓦·時電力中央情報局. COUNTRY COMPARISON :: ELECTRICITY - CONSUMPTION . 《世界概況》. 2012年 [2016年1月22日] .,發電裝機容量有13.6億千瓦(其中火電915吉瓦、水電301吉瓦、風電96吉瓦、太陽能發電27吉瓦、核電20吉瓦),220千伏以上的電力線路達57.2萬公里中共中央辦公廳. 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 . 介面新聞. 2015年3月22日 [2016年1月22日] .,發電量與電網規模都為世界第一中國電力工業聯合會:中國發電量躍居世界第一 . 《中國日報》. 2012年7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 近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商業化Lisa Friedman. China Leads Major Countries With $34.6 Billion Invested in Clean Technology . 《紐約時報》. 2010年3月25日 [2016年1月22日] .Richard Black. China steams ahead on clean energy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0年3月26日 [2016年1月22日] .,積極發展水力、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能源、生物燃料等技術David Biello. China's Big Push for Renewable Energy . 《科學人》. 2008年8月4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太陽能發電產業上有較強優勢,擁有全球最大光伏發電全產業鏈叢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能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在長江、黃河流域建有多座水力發電廠,截至202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風電裝機規模已連續十年在全球排名第一,是全球最大的風電裝備製造業基地,風力發電多分佈在內蒙古、新疆、甘肅、河北、山東等地,佔全國裝機容量的一半以上。東部沿海共有30座核反應爐機組運轉,總裝機容量達2,831萬千瓦,並有24座在建機組,機組數量僅次於美國和法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豐富,已知礦產有171種、探明儲量者有158種;當中石油、天然氣、煤、鈾、地熱等能源礦產10種,鐵、錳、銅、鋁、鉛、鋅等金屬礦產54種,石墨、磷、硫、鉀鹽等非金屬礦產91種。附近海域石油約250億噸,天然氣有8.4萬億立方公尺。 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及消費國,超過70%能源依靠煤炭供應Mamta Badkar. The Ultimate Guide To China's Voracious Energy Use . 《商業內幕》. 2012年8月17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產量則位居世界第四,2014年每天產量達4,189,000桶中央情報局. COUNTRY COMPARISON :: CRUDE OIL - PRODUCTION . 《世界概況》. 2012年 [2016年1月22日] .。但因石油生產不能滿足經濟需求,有近半石油要從俄羅斯、中東、中亞和非洲進口,並在2013年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的石油進口國China overtakes US as the biggest importer of oil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年10月10日 [2016年1月22日] .。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天然氣產量1350億立方米,消費量達到1932億立方米。2017年5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可能對未來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產生深遠影響。 === 交通運輸 === -{zh-hans:; zh-hant:;}- 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發展中國家裡最完善的交通網路,擁有堪比發達國家的基礎建設,並且還有大量的高鐵,高速公路和機場在建設中。擁有由鐵路系統、公路系統、航空系統、船運系統、管道構成的交通運輸網。截至2022年,公路總里程為528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裡程超過16萬公里,高速鐵路通車裡程達4.2萬公里全球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世界最長的高速公路系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估計汽車銷售量在2020年達到4,000萬輛,城市地區也盛行-{zh-cn:腳踏車;zh-hk:單車;zh-tw:腳踏車;}-。202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機動車保有量為4.17億輛,其中汽車3.19億輛。 截至2022年,中國鐵路總公司經營的鐵路里程數共計約16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超4萬公里,為全世界客運和貨運最繁忙的網路,每年春節等假期都會出現人潮,通稱春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1世紀初建立世界最長的高速鐵路。2016年9月,隨著鄭徐高鐵的開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鐵里程突破2萬公里,形成四縱四橫格局並向八縱八橫發展,主要線路由京廣高速鐵路、京滬高速鐵路等。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向印度尼西亞,泰國、歐洲聯盟、寮國、美國等輸出高鐵技術。截至2022年1月,中國大陸累計超過50個城市開通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運營線路總長度接近9,000公里,其中上海地鐵、北京地鐵、廣州地鐵等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通車里程位居世界前列,由於是政府運營管理的關係,中國大陸的地鐵票價非常平價。另有時速431公里的上海磁浮示範營運線,為世界上最快的商業軌道。 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共有頒證民用航空運輸機場254個(不含港、澳、臺地區),定期航班航線里程超過838萬公里。2015年機場旅客達9.15億人次、貨郵達1409萬噸、飛機起降856.6萬架次。“十三五”期間(2016-2020年)將新建至少50個機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客運最繁忙機場依序為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全球客運吞吐量第二)、香港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和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 ,2019年底建成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被譽為“新國門”,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等大型機場在疫情後也呈現客流量增加的趨勢。波音公司估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航機數量從2014年的2570架增加到2034年的7210架,飛機製造需求也不斷提高,但因80%領空為軍隊所管制、以及不利於飛行的高山地形相當多,在利用上有嚴重誤點的問題,作為對比,其他國家的軍事空域大約只有10%,為了充分航空公司的競爭力,因而逐漸有著開放空域的呼聲。 中華人民共和國有2,116座沿海港口、2,052個深水泊位。2014年,上海港、香港港口、深圳港、寧波舟山港、廣州港、青島港、天津港、大連港、廈門港、營口港、連雲港港和蘇州港在集裝箱吞吐量和噸數名列世界前50名,上海港更在2010年超越新加坡港成為世界大港。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擁有世界第一長的河流航道中央情報局. COUNTRY COMPARISON :: WATERWAYS . 《世界概況》. [2016年3月15日] .,航運里程達12.77萬公里,水路客運量達1.5億人、旅客周轉量32.99億人公里。 截至2022年末,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營業里程15.5萬公里,其中高鐵營業里程4.2萬公里。公路總里程超528萬公里,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77萬公里,其中三級及以上航道里程1.44萬公里。全國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22142個,全國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592個其中沿海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138個內河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454個。 === 商貿合作 ===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貿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的成員,亦是金磚國家之一。2020年中國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是世界上最大自由貿易經濟體系。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黃林昊. 中國成為最大貿易國之際訪商務部部長高虎城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2014年3月1日 [2016年1月22日] .,2022年出口額3.7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進口額2.7萬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二,進出口保有大量順差,前三大外貿夥伴是東盟、歐盟和美國。 2009年推動人民幣國際化,201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截至2022年4月,人民幣佔外匯交易量的7%,排名第五。截至2023年5月,包括阿根廷、巴西、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法國等30個國家與中國大陸進行貿易時都用人民幣進行結算。 2013年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籌建亞投行。截至2023年有109個國家和地區加入亞投行,有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檔案,建設了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中老鐵路等一批標誌性專案。預計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可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將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截至2023年8月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601億美元。中華人民共和國是2022年第二大的外商直接投資國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截至2023年3月,中國大陸持有8054億美元美國國債,是第二大海外持有者。 == 人口 == ===人口=== ====數量與結構==== 根據2020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數約有1,419,936,142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其中中國大陸人口達1,411,778,724人,香港和澳門人口分別有7,474,200人與683,218人。14歲以下的人口佔16.60%,15歲至59歲的人口佔70.14%,而60歲以上的人口佔13.26%。2013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增長率估計為0.46%。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8年約有64%民眾為貧窮人口,但1978年經濟快速增長後,已經有數億名民眾脫離窮困生活。今日約有10%人口仍處在貧窮線以下,城鎮失業率在2007年一度降到4%以下,目前城鎮失業率則在4.1%。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生嬰兒的男性比例偏高,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男女比例為118.06比100,比正常的105比100的男女比例高。2010年人口普查中,男性佔總人口的51.27%左右;不過相較於1953年男性佔總人口51.82%左右,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性別比例較為平衡許多。據全國老齡委2015年預計,未來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進入老齡化高峰。到2050年左右,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口將達到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老齡化將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力人口逐漸減少。截至2017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約2.41億,佔總人口的17.3%,高於10%的聯合國傳統老齡社會標準。 ==== 各地區人口密度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整體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45人,有96%的人口生活在佔全國總面積36%的土地上。最近幾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常住人口分佈出現了新的變化,東部人口增長在放慢,中西部常住人口增長加快。上海常住人口總量與新增量從2015年開始負增長,而以往人口淨流出的省份如湖北、河南、安徽、四川、貴州等人口卻在反彈。不變的是,東南沿海(廣東、福建)的常住人口新增量仍在增加,而東北地區的人口依舊在減少。 中華人民共和國近十年來有大規模的都市化,城市人口百分比從1980年的20%,在2015年時增加到55.6%;同時預估城市人口將在2030年達到10億人,佔世界人口的8分之一。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超過2.62億名前往城市尋找工作的民工。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超過160個城市的人口超過100萬人,估計在2025年會有221個城市超過100萬人。國務院將常住人口1,000萬人以上的城市列為超大城市,其中人口數量排名前四的上海、北京、廣州和深圳被稱為一線城市,另外新一線都市也正在崛起,例如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其以加入國家中心城市為奮鬥目標。超過500萬人的城市列為特大城市,以區域中心城市的身份和功能參與經濟舞臺,使國家各區域能均衡發展或輔助經濟圈的周邊發展,多數正在建設機場、地鐵、醫院、電視臺等基礎建設,以圖追趕上一線城市的生活品質和城市影響力。而100萬人至500萬人的城市為大城市,是都市化程序以及推動各省地方性文化發展的主力,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的未來樣貌有著重要影響。 ==== 族群與移民 ====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多民族國家,政府登記而正式承認的民族群體共有56個,合稱「中華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族群為漢族,佔總人口約91.5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漢族族群,漢族在大部分省級行政區中多於其他族群,僅有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例外Gregory Veeck、Clifton W. Pannell、Christopher J. Smith和Youqin Huang. China's Geography: Globalization and the Dynamics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美國蘭哈姆: . 2011年7月16日: 第102頁 [2016年1月24日]. .。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則被稱為「少數民族」,人數較多者有壯族(1.30%)、滿族(0.86%)、回族(0.79%)、苗族(0.79%)、維吾爾族(0.72%)、彝族(0.65%)、土家族(0.62%)、藏族(0.47%)、蒙古族(0.44%)、布依族(0.26%)、朝鮮族(0.15%)等。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少數民族約佔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8.49%。而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而少數民族人口總和則增加7,362,627人。2000年普查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未識別民族人口約73萬人,部分被劃入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在2010年人口普查紀錄中,有593,832名外國公民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前三名分別來自韓國(120,750人)、美國(71,493人)和日本(66,159人)。 ==== 人口政策 ==== 1955年,政府開始宣傳節制生育政策。自1979年後政府正式推行人口政策,為社會帶來一定影響。各個省級行政區實行嚴格的計畫生育方針,一胎化政策限制每個家庭僅能生育一個孩子,並在城鎮地區推廣避孕措施;僅有法律規定下,同意少數民族和農村地區有例外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北京: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01年12月29日 .。同時還立法禁止在非醫療需要下,對胎兒性別鑒定和實施墮胎。但計劃生育亦引起社會反彈,由於限制家庭只能撫養一個孩童,在傳統偏愛男孩的觀念和務農需勞動力的情況下,以農村為首的地區常違背此規定,按規定超生需上交罰款。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和生育率可能達1.4左右,沒有登記的黑戶非常多,因而這些人常沒有基本公民應有的保障以及可能伴隨之而來的家庭衝突成為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持續增長而超過13億人、及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的情況下,政府起初非常關心人口的增長率,並利用政策工具進行控制。然而21世紀以後生育率長期較低,不足以撫養老年人,為瞭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老齡化危機,2013年,政府在《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頒布新政策,同意父母一方為獨生子女時,家庭便能生育2名孩童,藉此促進人口均衡發展,以放開壓縮的出生率,專家預期可達到2甚至以上被釋放出來,但次年統計後發現存在嚴重誤判,生育反響出乎意料的微弱,顯示生育率並非受到政策壓力而低,而是處於危險的下降水平已久。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原本計劃一胎化政策會延續到2020年甚至更久,但政府考慮形勢變化異常嚴峻,在2015年加速提前取消一胎化政策,改以兩孩政策取代,政策轉變僅用時4年,但仍被認為為時已晚,隨後數年的統計資料發布,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生育率甚至還能繼續下跌,為瞭解社會原貌,媒體對處於生育年齡的人群進行訪查,證實由因老一輩政策專家的世代差距,導致對青年生育意願極低的原因存在誤解,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雖正式突破14億,人口失衡的憂慮卻持續加深,有鑒於出生率幾乎不可能反彈,外媒呼籲對不可避免的重大社會衝擊進行準備。 === 語言和文字 === 中華人民共和國語言為數眾多,其中以漢藏語系語言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2000年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依法將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定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便全國各族人民溝通交流。同時政府允許在特定情況保留繁體漢字,並讓各民族得以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北京: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00年10月31日 .。國家通用語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而漢語分為官話、吳語、粵語、閩語、湘語、贛語、客家語等方言Language Planning and Policy in Asia, Vol.1: Japan, Nepal and Taiwan and Chinese Characters.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8年8月7日: 第42頁 [2016年1月24日]. .。另外一方面,現今少數族群使用的地方口語語言,則有蒙古語、藏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朝鮮語、彝語、壯語等。 === 教育 ===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86年以來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包含6年小學和3年初級中學,學生年齡在6歲至15歲之間。2010年,約有82.5%的學生會選擇繼續為期3年的高階中學教育。由政府舉辦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則是進入大多數高等教育機構的先決條件。2010年,27%的高階中學畢業生會繼續接受4年的本科教育。另外政府還設立中級和高階專科學校,提供學生職業教育內容。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共計有161,811所小學、51,982所初級中學、13,737所高階中學、10,299所中等職業學校、以及2663所普通高等學校和1418所高職(專科)院校。 thumb|216x216px|清華大學的校門 2010年資料顯示,15歲以上人口中有94%接受過教育訓練、而得以識字;約有88.173%民眾在不同地方接受過中學教育後畢業。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7.8%,在學總規模達4430萬人。截至2019年,中國累計被授予博士學位者約88萬人。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組成的九校聯盟基本代表了中國內地高等學校的最高水平,香港特區則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2019年舉行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中,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學生於閱讀、數學和科學領域上均取得第一名的成績。 自2005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政府便籌劃經費以減免農村地區孩童的學雜費。2006年,政府更承諾9年義務教育完全免費,並提供小學和初級中學階段的課本和學費等補助。這使得政府每年教育預算從2003年不到500億美元,增加至2018年實際支出6590.7億美元。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地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每名中學學生的教育支出因其所在地有所差異。2010年,北京市投資的每人教育總額達人民幣20,023元,但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最貧窮的省份貴州省只有人民幣3,204元。 === 宗教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立場為無神論,未設定法定宗教,政府支援並展開。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並允許多種宗教;國家宗教事務局管理國內宗教事務,未獲批准的宗教組織會遭到政府機關的壓制。根據2015年進行的民意調查,61%民眾認定自己為「堅定的無神論者」。2006年研究指出,有46%民眾信奉宗教;而2007年調查指出,16歲以上人士中有31.4%信奉宗教。數千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明受到各種宗教運動的影響;其中有道教、佛教和儒教Xinzhong Yao和Yanxia Zhao. Chinese Religion: A Contextual Approach. 英國倫敦: 布魯姆斯伯裡出版社. 2010年5月1日: 第9頁至第11頁 [2016年1月24日]. .Chinese Religions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美國聖塔芭芭拉: . 2006年4月3日: 第57頁 [2016年1月24日]. .,常被納入民間信仰中Zhibin Xie. Religious Diversity And Public Religion in China. 英國法納姆: . 2006年12月11日: 第73頁 [2016年1月24日]. .。許多知識分子將儒家視為宗教。 從人口結構來看,分佈最廣的宗教是和道教結合的傳統民間信仰。2008年的一項民意調查,有信仰者多相信超自然力量能主宰並影響命運,而自身命運能藉祭祀或祖先改變,信仰儀式則與傳統文化和當地習俗有關。人們所崇拜的人格化神明,個別概念源自於自然環境、特定概念群體、偉人祖先、神話人物等. Religions of China in Practice. 美國普林斯頓: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1996年3月18日. .,最多民眾信奉者有媽祖、黃帝、關羽、財神、盤古等F. Dikotter. The Construction of Racial Identities in China and Japan. 香港: 香港大學出版社. 1997年11月11日: 第75頁至第95頁 [2016年1月24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類宗教信徒約有1億多人,有30%至80%會從事某些民間信仰和道教活動,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宗教(天主教和新教)、中國民間信仰。 根據2007年的調查,有18%至19%成年人口自認為佛教徒,另有3%至4%為基督徒及1%為穆斯林。除了漢族信奉的宗教習俗外,少數民族群體也保有各自的傳統信仰,信奉民族宗教者約佔人口2%至3%。著名的傳統民族信仰有納西族的東巴教、壯族的麼教、羌族的多神信仰、及回族和維吾爾族的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最早在唐朝由穆罕默德叔父瓦卡斯出使唐朝時引入,之後因阿拉伯商人而在南方沿海發展,並於廣州市建立首座清真寺懷聖寺。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穆斯林人口約有2,000多萬人,在非穆斯林為主的國家中排名第三。過去藏區信奉的傳統宗教為苯教,不過今日大部分藏族則信奉受密宗影響的藏傳佛教Lee W. Bailey.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s Major Religions. 美國聖塔芭芭拉: 格林伍德出版集團. 2006年: 第65頁 [2016年1月24日]. .。 == 社會 == === 醫療衛生 === thumb|left|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211x211px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連同轄下各行政區的地方委員會,負責管理民眾健康事務。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醫療保險依不同人群而有不同就醫支付保障,如城鎮居民享有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農村居民則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供保障。2009年,政府宣佈展開為期3年的大規模醫療保健制度,提供醫療補助和相關健保,並主動投資1,240億美元。2011年時,該計畫讓95%人口擁有基本的醫療保險。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市場排行世界第二名,但自身藥品開發和經銷則受仿冒藥品以及廠商長期科研投入的影響,製藥產業水平還力有未逮。 1950年代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平均壽命和嬰兒死亡率都有顯著的改善。截至2016年,民眾出生預期壽命為75.50歲,在224個國家中排行第101名中央情報局. COUNTRY COMPARISON ::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 《世界概況》. [2016年1月22日] .,而嬰兒的死亡率為9.2‰。政府計畫2020年時,能夠將人均預期壽命拉高至77歲。中華人民共和國20歲男性平均身高為171.9公分,女性平均身高則為159.9公分。過去因營養不良而造成的問題,則從1990年的33.1%下降到2010年的9.9%。199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殺率曾是國際年平均數的2.3倍;2009年至2011年間,自殺率下降到每10萬人中有9.8例,降幅達到58%、而成為自殺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5年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設施的城鄉差距巨大,64%的農村人口仍未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供水和衛生基礎設施雖然同樣受快速的城市化影響,但也面臨水資源來源短缺和汙染影響。201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共有1,519座汙水處理廠,同時每星期增加18座處理廠。儘管民眾健康狀況顯著改善、而先進醫療設施陸續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出現一些新興的公眾健康問題,包括嚴重空氣汙染所引起的呼吸系統疾病、數百萬名吸煙人士、及城市地區青年人口不斷增加的肥胖症。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的重大疫情有:從70年代開始的乙肝大爆發,在短短20年中,中華人民共和國乙肝病毒攜帶者增長至1.2億人,成為世界第一乙肝大國;1990年代中期的艾滋病大規模傳播事件,目前中國大陸愛滋病感染人數估計約有43萬至150萬人間,2014年有49.7萬起感染愛滋病案例、及15.4萬名患者喪生,而在該年度則新增10.4萬例感染患者;2002年底爆發的SARS疫情,持續到2003年才得以控制;2019年底湖北省武漢市爆發了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疫情嚴重程度遠超2003年的SARS疫情,2020年1月下旬,全國陸續採取“封城措施”阻止病毒蔓延。 === 傳播媒體 === 1980年代末前,幾乎所有新聞媒體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有企業,少數自家品牌則在改革開放後出現Yuezhi Zhao. 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 Between the Party Line and the Bottom Line. 美國香檳: 伊利諾伊大學出版社. 1998年2月1日 [2016年1月24日]. .。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管理的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和《人民日報》,接掌大部分公共廣播、報紙、電視等管道,前兩者更壟斷國際新聞的來源。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是世界上最大的電視臺之一,包含45個電影片道,並有超過10億名觀眾和聽眾。電視播出的新聞、紀錄片、連續劇和動畫片等大多是國內製作,國外節目需依規定授權、並在特定頻道上播放Anne-Marie Brady. Marketing Dictatorship: Propaganda and Thought Work in Contemporary China. 美國蘭哈姆: . 2007年11月26日 [2016年1月24日]. .。新聞媒體能在特定時間安排商業電視廣告,也須提供公益性內容。近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現受日本漫畫與動畫影響的作品和Bilibili等網站。同時越來越多電視節目受到閱聽人歡迎,包括《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綜藝節目。 今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依法負責監管境內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劇、娛樂節目等內容,嚴格審查個別通訊傳播的不當內容、及核准外國作品上市。政府禁止發布的主題有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抗議事件、公眾示威、反政府制度、不同政見者等,避免出現威脅國家統一、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的內容。這讓一些外國電影因政府審查而遭取締禁止,國外傳播媒體亦受嚴格限制。 隨著網際網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普及,政府也對網際網路的內容進行系統性審查。Google、Facebook、Twitter、YouTube、Flickr、LINE、Instagram、路透社、維基百科等源於外國的網路服務,因不同意接受自我審查,而無法進入中國大陸。因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網路安全法,這些網站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相關的網路安全管理中心遮蔽,中國大陸的網民亦無法直接訪問這些網站;而部分網站如-{zh-cn:必應;zh-tw:Bing;zh-hk:Bing}-、Flipboard等則事前接受審查標準,再推出特別的中國大陸地區服務。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有類似功能的網站服務以取而代之,包括QQ空間、新浪微博、百度。2019年6月30日,QQ空間月活躍賬戶數達到5.53億名,微信的月活躍賬戶數達到11.32億。隨著-{zh-hans:社會媒體; zh-cn:社交媒體; zh-tw:社群媒體; zh-hk: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15年時使用者於-{zh-hans:數字媒體; zh-hk:數碼媒體; }-的使用時長首次超過傳統媒體。 === 社會問題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數十年來有顯著經濟增長同時,亦有食品安全、住房問題、貧富差距、社會治安、官員腐敗等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受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監管,並受到民眾關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北京: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2015年4月24日 .。為此政府加快建立食品安全標準、推廣科普知識,及借產業併購重組強化食品安全。2015年,中國大陸房價收入比位居世界第14名,約23%。政府積極推動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公營住宅。2015年11月底,商品房待售面積達6.96億平方公尺,可讓2.2億人居住。中華人民共和國有89%的家庭擁有住房,但一線城市房價居高不下,其他城市則庫存嚴重。 政府為推動福利國家發展的戶籍制度,因採取住房登記制,使得前往城市的農業戶口常被視為二等公民。政府未能妥善保護弱勢公民的財產權,並對民工實施不成比例的稅收,這讓許多民眾陷入貧窮。2000年代初開始,農村的徵稅已經降低或取消,並為提供居民更多社會服務。2013年,中國共產黨將土地、財稅、金融、收入分配等問題視為實行改革的目標王建華、曹凱和賴雨晨. 三中全會:經濟體制改革成全面深化改革重點. 《亞太日報》. 2013年11月13日 [2016年1月22日] .。隨著貧富差距加大,犯罪率平均每年增長約14%,並持續-{zh-cn: 增長; zh-tw: 成長}-。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990萬起治安案件,案件增長率達20%,謀殺案發生率為每10萬人1.1起。而自2008年以來,境內恐怖主義活動明顯增加,在2011年時全球恐怖主義指數超過美國、而接近以色列。 2012年,國家預防腐敗局指出過去30年有420多萬名黨政人員受懲處,465人是省部級官員。在2014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清廉印象指數得分僅36分而屬於高腐敗國家。在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王岐山上任後,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後的反腐敗工作持續擴大與深入人民網. 法媒:中國2014年或選某個"大老虎"作為反腐突破口 . 《環球時報》. 2014年1月16日 [2016年1月22日] .。2014年在北京市召開的APEC峰會前的部長級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其他與會各成員經濟體政府部長透過打擊跨國腐敗的《北京反腐敗宣言》。國際透明組織認為在透明度、問責制、新聞自由和公民社會不成熟的情況下,從上而下的反腐工作的有效性與持續時間未能確定透明國際今年清廉指數榜中國排名下降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年12月3日 [2016年1月22日] .反腐運動未能阻止中國清廉度排名下滑 . 《華爾街日報》. 2014年12月3日 [2016年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則批評國際透明組織的評分和排名,認為並不符合實際反腐工作的情況王維丹. 2014年世界各國清廉排名 老標準「新意外」 . 華爾街見聞. 2014年12月3日 [2016年1月22日] .2014年12月3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4年12月3日 [2016年1月22日] .。 == 文化 ==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格局。中國傳統文化自漢朝以來深受儒家思想和保守理念影響,推崇中庸之道。在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反對中國傳統文化,視為舊中國封建遺產,主張以共產主義重新改造文化,建立新中國。隨著近代中國民族主義崛起和文化大革命結束,各種形式的中國傳統藝術、文學、音樂、電影、時尚和建築等都出現大規模的復興運動。 === 文學 === 中國文學始於先秦文學,當中古典典籍有著多元廣泛的思想,包括詩歌、農曆、軍事、占星術、天文學、曆法、中藥、地理學,及陰陽、氣功、八字、算命等命理學概念,並在西周時期奠定基礎. Chinese Literature, Ancient and Classical. 美國布盧明頓: . 2000年6月1日. .。中華民國時期因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推動,普通民眾轉而閱讀官話白話文。其間,中國大陸出現許多傑出的小說家、戲劇家、詩人、雜文家柳詒徵. 《中國文化史》. 長沙: 嶽麓書社. 2010年1月1日. .,胡適和魯迅並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先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現代文學則是依循社會主義方向,表現社會大眾革命精神與歌頌新生活樣貌。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受魔幻寫實主義影響而出現朦朧詩、傷痕文學、尋根文學等新興體裁。受到金庸武俠小說影響,虛構小說在漢字文化圈廣為流行。2000年,高行健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裔作家;2012年,莫言則成為首位獲得此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家。另外劉慈欣的科幻作品《三體》,則接連獲得星雲獎提名和雨果獎最佳小說獎。路遙、汪國真、王朔、餘華、王小波、韓寒等作家也紅極一時。 === 表演藝術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音樂包括漢民族音樂和少數民族音樂,也包含傳統音樂與新音樂,一般由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民間音樂四部分構成。其中,新音樂是在20世紀至21世紀受西方樂曲影響而出現的新風格音樂。許多流行音樂結合過去傳統元素,發展出具特色的中文流行音樂(華語流行音樂、粵語流行音樂等)、中國搖滾樂和華語饒舌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舞蹈表演包括民間舞蹈、傳統舞蹈、歌劇、芭蕾舞劇、現代舞等,部分舞蹈延續古代表演,甚至源自於周朝的演出;也有舞蹈在慶典、禮儀和儀式上表演,像廣為流行的舞龍舞獅等。同時每個少數民族都有傳統民族舞蹈,如維吾爾族木卡姆、傣族帕凡舞、苗族蘆笙舞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80年代中期引進街舞表演,舞蹈樂團也在1990年代朝向國際化發展。到了21世紀,不同風格的大型舞蹈劇興起,包括具民族舞劇《媽勒訪天邊》、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現代舞劇《雷和雨》等,並獲得觀眾喜愛;今日還有全國舞蹈比賽、桃李盃、中國舞蹈荷花獎、CC相應網站,如BiTV舞蹈大賽、國家舞臺藝術十大精品工程、中國藝術節等比賽獎項。 中國戲曲為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表演藝術等元素的傳統藝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約有300多種劇種與大量劇目黃德烈. 《藝術欣賞教程》. 哈爾濱: 哈爾濱地圖出版社. 2007年6月: 第117頁. .;但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在2005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僅剩下267個劇種,主要的大劇種有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等。相聲藝術部分,自2005年左右開始隨著德雲社郭德綱的表演而重新受到歡迎,並於2011年首次在海外演出。其他比較流行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還包括有話劇、評書、喜劇小品、二人轉、雙簧、快板書等侯寶林、汪景壽和薛寶昆. 《曲藝概論》.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0年 [2016年3月20日].。 1896年出現首部中國題材的電影,但首部中國製作的電影為1905年《定軍山》,由當時京劇演員演出Chinese Film History - A Short Introduction. 奧地利維也納: 維也納大學. 2006年 .。在整個20世紀,中國大陸電影因政治局勢的發展而有所波折。1970年代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開始在其他國家放映。直到1997年,馮小剛執導的《甲方乙方》成為首部獲商業成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在西方評論界取得廣泛讚譽Rui Zhang. The Cinema of Feng Xiaogang: Commercialization and Censorship in Chinese Cinema After 1989. 香港: 香港大學. 2008年10月7日 [2016年1月2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放映的電影都須經過國務院批准,並要求刪除暴力、情色或敏感政治議題等場景,也限制外國電影進口數量,此舉協助自身電影產業發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10部票房最成功的電影中,就有7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自行製作。隨著中國大陸電影產業不斷發展,2010年時規模達到人民幣164億元;同年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成為首部票房超過10億元的中國大陸電影,而2016年的《美人魚》票房更超過30億元。2015年,中國大陸電影票房達到人民幣440.69億元,僅次於美國。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戰狼2》票房56.8億人民幣,超過《美人魚》成為中國大陸影史以及華語電影影史票房冠軍,躋身世界影史票房前100,排55名,是票房前百里唯一一部非英語電影,同時以1.59億的觀影人次,暫列全球影史單一市場觀影人次第一。 === 建築藝術 === 中國傳統建築具有其獨特構造體系,且對漢字文化圈國家有深遠影響梁思成; 梁從誡(譯). 費慰梅 編. 《影象中國建築史》 第一版.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1年1月: 第77頁至第78頁. .,著名建築有故宮、天壇、頤和園佛香閣、長城等。這類屋頂設計有厚重的屋簷,四邊會略微向上彎曲形成斗栱。另外建築還經常以不同的彩瓷裝飾,包括彩磚、玻化磚、鑲嵌、鈴鐺等,並另行加上各式細節雕飾。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建築在現代主義影響下,發展出了中國現代建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代確定了“實用、經濟、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建築設計基本方針,該實用為主的思維指導中國現代建築創作三十多年,直到1980年後才恢復多樣化設計,建築風格恢復生機和有所突破。但過度發展也帶來一些問題,故201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頒佈,確立了“適用、經濟、綠色、美觀”要求新的具備藝術性的建築設計基本方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2016-02-06。中國現代建築的代表有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中心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廣州塔等高層建築或摩天大樓,以及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游泳中心等結構獨特的建築。 === 節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主要使用公曆和夏曆,並訂有中華傳統節日、公曆節日、紀念日、少數民族節日、主題節日等。政府將新年、春節、清明、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和國慶節訂為全體民眾放假之國定假日。除此之外,政府還訂有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等歷史紀念日;國際婦女節、五四青年節、兒童節、植樹節、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等特定紀念日《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13年12月11日 .。另外部分地區還因應少數民族制定特定假日,包括藏族雪頓節、穆斯林古爾邦節和開齋節、傣族潑水節、彝族火把節等。中國大陸普遍實行五天工作制,規定雙休日、法定假日和帶薪休假為公眾假期。政府還提出週末調休制度,將週末與法定假日相連為「小長假」或「黃金周」《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07年12月27日 .;自2011年開始,當法定假日適逢週末時,則會在工作日補假。 === 旅遊業 === 201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文化旅遊已上升為該國國家戰略,其國務院於2018年組建了文旅部。該國通俗文化和各類藝術亦引起世界許多遊客的興趣,旅遊業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後,旅遊業成為新興的大產業;2007年時佔國內生產毛額的6.1%,並預計在2020年-{zh-cn: 增長; zh-tw: 成長}-至11%。2012年,政府增加多達1倍數量的簽證,向旅遊業發出500,000張允許入境的簽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14年是世界上遊客參訪數第三多的國家,接待入境遊客12,849.83萬人次,。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於旅遊業競爭力排名中上升至第17名。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自身也有龐大的市場,估計在2012年10月便有7.4億名中華人民共和國遊客在國內各處遊玩。2019年全年,中國大陸境內旅遊收入57251億元,國際旅遊收入1313億美元。 截至2019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共計有55項景點被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包括14項自然遺產、37項文化遺產、與4項雙重遺產和1項跨國專案。這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數量上與義大利同列第一。而首都北京市便擁有7項世界遺產,是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城市鄔宏. 中國世界遺產全記錄. 湖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6月1日. .。其中旅行目的地前十名依次是上海市、北京市、廣州市、成都市、廈門市、三亞市、深圳市、青島市、西安市、昆明市,著名景點則有長城、北京市故宮、秦始皇陵兵馬俑、敦煌市莫高窟、麗江古城、黃山、桂林山水、長江三峽、西湖、青海湖、鼓浪嶼、布達拉宮、九寨溝風景名勝區、蘇州古典園林等。而自2011年起,政府訂定每年5月19日為中國旅遊日,每年會推出一個活動主題。 1 jiuzhaigou valley sleeping dragon falls 2011.jpg|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在1992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西湖平湖秋月.JPG|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得名於康熙帝第三次南巡至西湖時御題“西湖十景”而修築立碑的秋月亭。 Yamdrok Lake.jpg|西藏自治區的羊卓雍錯是西藏南部最大的內陸微鹹水湖。 泰山日出 - Sunrise at Mount Taishan - 2012.07 - panoramio.jpg|五嶽之一的泰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北方最知名的景區之一,圖中為從瞻魯臺看到的壯觀日出之景 Zhangjiajie National Forest Park 37828-Zhangjiajie (48757572061).jpg|張家界武陵源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是世界罕見的自然奇觀 87340-Li-River (29881879337).jpg|桂林灕江的山水風景是喀斯特地貌的著名代表 Views of the Forbidden City from Jingshan Park 1.jpg|北京故宮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 秦始皇帝陵陪葬兵馬俑一號坑·兵馬俑一號坑·西安臨潼·(正面).jpg|宏偉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 Mogao Caves Dunhuang Gansu China 敦煌 莫高窟 - panoramio (4).jpg|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Potala palace23.jpg|西藏自治區的布達拉宮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殿式建築群 === 體育 ===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發展體育事業,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了關於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同年11月,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公佈推行第一套適合廣大群眾參與的廣播體操,全中國大陸掀起鍛鍊熱潮。 1995年,政府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對群眾體育事務的發展有所規劃,今日各地普遍設有商業體育館和健身俱樂部。為了滿足民眾體育需求和發展全民健身運動,政府規定每年8月8日為全民健身日。由於氣功、太極拳、廣播體操、廣場舞等運動能提升身體體適能能力,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受歡迎。2015年,國家體育總局推出12套廣場舞優秀作品;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辦133場馬拉松活動,並計畫在隔年增加至200場。 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歡迎的運動有中國武術、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zh-hans:斯諾克;zh-hk:士碌架;zh-tw:司諾克;}-等,當中許多城市年輕民眾喜愛練習足球和籃球。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於1994年成立後,發展出亞洲最大的職業足球市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許多年輕球迷關注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和美國NBA,也有像姚明、易建聯等球員參與這兩項職業籃球聯賽。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流行圍棋、象棋、麻將、西洋棋等圖版遊戲,除了舉辦專業比賽外,還培養出職業圍棋選手柯潔、西洋棋大師侯逸凡等人。同時還有許多參與-{zh-cn:腳踏車運動; zh-hk:踩單車運動; zh-tw:腳踏車運動;}-的民眾。另外許多傳統體育專案也獲得廣泛歡迎,包括龍舟競賽、蒙古搏克、賽馬比賽等。 1984年,許海峰在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贏得首枚金牌。隨著體育競賽水準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贏得的金牌數量快速增加,也因而被譽為「體育大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08年於北京舉辦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共獲得51枚金牌,位居金牌榜榜首。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在-{zh-cn:2012年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 zh-hk:2012年夏季傷殘奧林匹克運動會; zh-tw:2012年夏季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獲得231面獎牌,成為獎牌數量最多的國家。另外自1982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歷次亞洲運動會上連續贏得最多數量的金牌。2015年7月31日,北京獲得2022年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權。 == 參見 ==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導航 * 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關條目列表 * 中國共產黨 * 中國 * 中華民族 * 中華文明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馬丁·雅克. 《當中國統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Birth of a New Global Order). 英國倫敦: 企鵝出版集團. 2009年11月12日. . * .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Revolutionary Change. 美國: 《每月評論》. 1979年1月1日. . * Meng Fanhua.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Culture at the Turn of the 21st Century. 新加坡: Silkroad Press. 2011年3月. . * Ye Sang. China Candid: The People on the People's Republic. Oakland, CA: 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 2006年11月4日. . == 外部連結 ==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 中國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 * * Category:1949年中國建立 Category:1949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一黨制國家 Category:共產主義國家 Category:共和國 Category:聯合國會員國 Category:世界貿易組織成員 Category:二十國集團成員國 Category:APEC成員經濟體 Category:金磚國家成員國 Category: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 Category: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成員國 Category:有限承認國家 Category:核武國家
中國電腦科學大事年表
中國電腦科學大事年表按照時間順序羅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在電腦科學領域發生的重大事件。 ==大事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腦科學大事記 時間 事件 研發單位 1956 3月,閔乃大、胡世華、徐獻瑜、張效祥、吳幾康等組成代表團參加在莫斯科辦的“計算技術發展道路”國際會議。從蘇聯“取經”,為中國製定12年規劃的計算機部分作技術準備。12年科技規劃中確定中國科學院成立計算技術、半導體、電子學及自動化等四個研究所。 1956 華羅庚受命籌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1956 夏培肅設計了中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運算器和控制器,同時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講義。 1956 復旦大學數學系和物理系師生合作研究、設計,成功研製中國第一臺大型電子模擬計算機——復旦601型電子積分機。 1956 清華大學創辦半導體專業。 1957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成功國產第一臺結構式模擬計算機。 1958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成功國產第一臺能說話、會下棋的數字計算機。清華大學和東北大學(原名東北工學院)分別研製成功一臺非線性電子模擬計算機和一臺類比電子計算機。 1958 中國第一臺計算機103機(即DJS-1型計算機)研製成功;字長31位,記憶體容量為1024位元組,運算速度每秒450次,1958年8月1日該機可以表演短程式執行。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與北京有線電廠共同研製 1958 中國第一臺電子管專用數字計算機數字指揮儀901樣機問世 1959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製成功104機(即DJS-2型計算機),浮點40二進位制位、每秒1萬次,使用磁芯儲存器。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1960 4月, 夏培肅領導的科研小組研製完成小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07機。 華北計算所 1961 由徐家福、楊芙清等人撰寫的《程式設計》問世;是一本中國早期有代表性的計算機高階語言通用教材。 1963 中國第一臺大型電晶體電子計算機109型機研製成功;標誌中國電子計算機技術進入第二代。使用2萬多隻電晶體,3萬多隻電子管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1964 第一臺自行設計的大型通用數位電子管計算機119機,通用浮點44二進位制位,運算5萬次/秒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1964 441B全電晶體計算機由慈雲桂在哈爾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主持研製成功。這是中國首次自主創新,且實現工業化批次生產的電晶體計算機, 並在全國廣泛推廣應用。康鵬發明的隔離阻塞振盪器和推拉觸發電路為該機研製成功的基礎,開創了國產電晶體成功應用於計算機的先河。該機研製成功,奠定了此單位成為後來巨型計算機系列“銀河”和“天河”誕生的揺藍。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1965 DJS-II型機的作業系統編制完成 1965 108乙型機由華北計算所設計,記憶體儲器由2組大磁芯體構成,可以記憶體32768個全字長單元,外儲存器由4個磁鼓構成,每個磁鼓儲存量16384個全字長單元,還可配有磁帶機,每個磁帶機的容量是磁鼓的16倍。輸入採用光電輸入和電傳打字機輸入兩種,使用印表機輸出,使用修改後的ALGOL-60。北京有線電廠生產,前後共生產56臺。 華北計算所 1965 籌建電子計算機外部裝置研究所,集中了一大批技術力量,同時開展外部裝置中最薄弱的磁碟機,磁帶機,印表機的研製工作。 1965 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中國國第一臺大型電晶體計算機109乙機,浮點32二進位制位,每秒6萬次。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1967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製成功109丙大型電晶體計算機。字長48位,記憶體容量分資料存貯器32K字,指令存貯器4K字,運算速度每秒11.5萬次。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1970 哈爾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主持研製的中國第一臺具有多道程式分時作業系統和標準組合語言的計算機441B-III型機研製成功;全電晶體計算機。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1972 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大型積體電路通用數位電子計算機,每秒運算11萬次。 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 1973 元月,第四機械工業部在北京召開了"電子計算機首次專業會議"(即7301會議),確定了發展系列機的方針,提出聯合研製小、中、大三個系列計算機的任務,以中小型機為主,著力普及和運用。 1973 中國第一臺百萬次積體電路電子計算機150機研製成功;由北京大學、北京有線電廠和燃化部等有關單位共同研製;字長48位,儲存容量13KB。該作業系統由北京大學教授楊芙清領銜研製,這是國內第一個自行設計的作業系統。 北京大學、北京有線電廠和燃化部等有關單位 1974 四機部、一機部、中國科學院、新華社、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聯合提出研製漢字資訊處理工程,命名為"748工程",並透過國家計委批准立項。 1974 中國第一個系列化的機種小型積體電路計算機DJS-130機研製成功,軟體與美國DG公司NOVA系列相容。DJS 100系列機的出現起了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它帶動了我國計算機產業的發展,全國有三十多個工廠相繼投產過DJS 100系列的130機、高階的140機和142機、低端的120和110機,和其他派生機型;它帶動形成過我國計算機應用的一個高潮,DJS 100系列是從1956年到改革開放前那段國產計算機中產量和應用最多的計算機機型。據統計,DJS 100系列各個型號的計算機生產總量一共達到一千多臺。 清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單位 1976 DJS-183機大型通用積體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軟體與美國DEC公司PDP-11系列相容 華北計算所和國營南豐機械廠聯合研製 1977 中國第一臺微型計算機DJS-050機微型機透過鑑定,該機CPU為14片電路組成,相容Intel 8080A。 清華大學、安徽無線電廠和四機部電子技術推廣應用研究所等聯合設計 1977 銀河巨型計算機由慈雲桂主持開始研製,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承擔研製工作。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1978 DJS-051A 微機完成研製,指令與Intel 8080A一致,CPU 8位,主頻500Khz~1Mhz,由4片IC組成,輸入使用光電輸入機或者電極頭輸入機,輸出使用小型印表機,記憶體ROM 256,RAM 2~4K。 中科院自動化所與醫學專家合作開發出第一個關幼波肝炎人工智慧專家系統 上海無線電十四廠等 中科院自動化所 1979 仿製微機DJS-045系列及DJS-045060系列 8080 的微處理器和 6800 微處理器 1979 DJS140計算機樣機透過鑑定。該機規模與NOVA840相當,字長16位,記憶體容量128K字,運算速度每秒80萬次。規模與NOVA840相當,字長16位,記憶體容量128K字,運算速度每秒80萬次。140機系統軟體相當齊全,把國外NOVA-840機的全部系統軟體移植到140機上,國外同類機的軟體均可在140機上使用,機器有強有力的作業系統,在MRDOS控制下可多道程式執行機器配有實時FORTRAN Ⅳ,FORTRAN V,多使用者BASIC,ALGOL-60等語言,是我國目前計算機中系統軟體較完善的機器;140機具有較完善的外部裝置,可配6MB的磁碟4臺,半英寸磁帶機8臺、變行印表機1臺、X—Y筆繪圖儀、光電輸入機、電傳打字機等裝置。 清華大學、北京無線電三廠、錦州無線電廠等聯合設計研製 1979 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了每秒運算450萬次的積體電路計算機HDS-9機 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 1979 王選教授用中國第一臺鐳射照排機排出樣書。 1980 DJS-210計算機透過系統鑑定 南京大學、常州計算機廠和廣州計算機廠等單位聯合設計 1981 GB2312國家標準《資訊處理交換用漢字字符集(基本集)》頒佈實施 1982 DJS153小型計算機透過鑑定。該機為100系列的高檔機,字長16位,記憶體容量128K字,運算速度每秒125萬次。先後在天津、濰坊、蘇州和上海投產。 天津計算機研究所(原無線電研究所) 1982 DJS185小型計算機透過鑑定,字長16位,記憶體容量16~128K,運算速度每秒50萬次,功能與PDP11相當。 上海計算機廠 1982 華北計算所研製出DJS186小型計算機。該機是180系列的高檔機,字長16位,記憶體容量256K字,運算速度每秒100萬次。由北京有線電廠投產。 華北計算所 1982 DJS186小型計算機研製,是180系列的高檔機。由北京有線電廠投產,字長16位,記憶體容量256K字,運算速度每秒100萬次。 到1982年底,中國已經有了4000臺計算機(不包括微型機),其中進口計算機450臺,大概有200種機型,中國第一代計算機共生產了45臺,第二代計算機生產了200臺,其餘都是DJS-100系列。 華北計算所 1983 常州第二無線電廠與華東師範大學聯合研製第一代HZ8401漢字智慧顯示終端,採用大規模積體電路和微處理器技術;中國磁記錄裝置公司已生產出24兆磁碟機、6兆盒式磁碟機等產品。 1983 電子部六所開發的我國第一臺PC機——長城100 DJS-0520微機(與IBM PC機相容)透過部級鑑定。 電子部六所 1983 南京有線電廠的紫金-Ⅱ號微型機投入批次生產,該機仿製APPLE—Ⅱ,記憶體容量擴大至64K位,鍵盤為分離式,並增加了12個功能鍵。。 電子科技大學研發,南京有線電廠、陝西計算機廠、福建計算機廠批次生產 1983 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透過鑑定 1983 大型向量流水並行機——757型機,運算速度達到每秒向量運算0.1億次。 1983 國防科技大學研製“銀河I號”巨型計算機,運算速度達每秒1億次。 1984 新技術發展公司宣佈成立,是聯想集團的前身 1985 華光Ⅱ型漢字鐳射照排系統投產 1985 長城0520CH推出 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原中國計算機發展公司) 1986 中華學習機(CEC-1型)投入生產 清華大學主持聯合設計,有電子部六所、國營734廠(南京有線電廠)、陝西省計算機廠以及華明計算機有限公司參加研製 1987 中國首次實現與國外的計算機聯網,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向西德卡爾斯魯厄大學發出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E-mail)。 1988 長城386推出 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原中國計算機發展公司) 1988 我國第一個工作站系列——華勝3000系列研製成功 電子部六所等單位 1988 發現首例計算機病毒 1989 EST/IS4260智慧工作站 1992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研製出銀河-Ⅱ通用平行計算機,峰值速度達每秒4億次浮點運算(相當於每秒10億次基本運算操作),為共享主儲存器的四處理機向量機,其向量中央處理機是採用中小規模積體電路自行設計的,總體上達到80年代中後期國際先進水平,主要用於中期天氣預報。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1993 曙光一號全對稱共享儲存多處理機完成研製,這是國內首次以基於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通用微處理器晶片和標準UNIX作業系統設計開發的平行計算機。 國家智慧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 1994 7月,“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採用IP/x.25技術,連線北京、上海、廣州、南京、西安等五所城市,並透過NCFC的國際出口與Internet互聯,成為執行TCP/IP協議的計算機網際網路絡。 1995 曙光公司推出曙光1000,含36個處理機,峰值速度達每秒25億次浮點運算,實際運算速度達每秒10億次浮點運算。 曙光公司 1996 6月18日,東軟集團(原東大阿爾派)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軟體公司。 1997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研製出銀河Ⅲ,峰值效能為每秒130億次浮點運算。 1997 10月,中國公用計算機網際網路(CHINANET)與中國科技網(CSTNET)、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中國金橋資訊網(CHINAGBN)的互連互通。 1999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研製1024個CPU組成的銀河Ⅳ超級計算機,峰值效能達到每秒1.0647萬億次浮點運算,其各項指標均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 2000 GB18030編碼標準 2001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開始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效能通用CPU晶片,他們把這一專案命名為“龍芯”。 2002 8月,“龍芯”1號完成研製,9月28日正式面世;同年12月,由中科院計算所、海爾集團、長城集團長軟公司、中軟股份、中科紅旗、曙光集團、神州龍芯等國內七家聯手發起的“龍芯聯盟”正式成立,這意味著龍芯從此有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 2004 8月17日,山東大學王小云、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馮登國、上海交通大學來學嘉、山東大學於紅波四人在美國加州聖巴巴拉舉行的國際密碼學會議(Crypto’2004)上公佈對於MD5、HAVAL-128、MD4和RIPEMD四個著名HASH演算法的破譯結果。 2004 12月23日,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伺服器的IPv6地址登入到全球域名根伺服器。 2005 龍芯2號正式面世 2006 漢芯騙局、“方舟3號”晶片停止研發,打擊中國晶片製造業 上海交大漢芯科技有限公司、方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2009 “天河一號”誕生。 2013 “天河二號”在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投入執行 2016 使用中國自主晶片製造的“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天河二號”登上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之首。 ==參見== * 中國超級計算機 *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際網路 * 電腦科學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周蕾《中國計算機產業發展大事記》 *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建所45週年慶祝文章 * 我國電子計算機工業大事記(1956年~1983年) * 第一篇 創業篇 Category:計算機歷史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史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網際網路 Category:年表
克利斯登·奈加特
克利斯登·奈加特(,),挪威電腦科學家,社會活動家,圖靈獎和馮·諾伊曼獎獲得者,Simula的創始人,物件導向技術的先驅。 ==生平== 克利斯登·奈加特1926年生於挪威的奧斯陸,1956年於奧斯陸大學獲得數學碩士學位,論文是《蒙特卡羅方法的理論方面》。 1948年—1960年間克利斯登·奈加特全職工作於,進行計算、程式設計(1948年—1954年)和運籌學(1952年—1960年)方面的研究。 1957年—1960年間他是挪威防務系統中最早的運籌研究小組的負責人。他是挪威運籌研究學會(Norwegian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的共同創辦者和第一任主席(1959年—1964年)。1960年他受聘於挪威計算中心(Norwegian Computing Center),負責把挪威計算中心建設成為一個研究機構,並且於1962年成為研究主管(Director of Research)。 與奧利-約翰·達爾(Ole-Johan Dahl)一道,他開發了最早的物件導向的程式設計語言SIMULA-I(1961年—1965年)和SIMULA-67,首次引入了物件導向程式設計語言的基本概念:物件、類、繼承、virtual quantities、多執行緒(準並行的)的程式執行。他為挪威的工會進行計劃、控制和資料處理方面的研究,一切都以參加工會勞工的利益來評估(1971年—1973年,與Olav Terje Bergo)。其它的研究和開發工作還包括:計算機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和通用系統描述語言DELTA(1973年—1975年與Erik Holbaek-Hanssen和Petter Haandlykken)。 克利斯登·奈加特是丹麥奧胡斯大學的教授(1975年—1976年),並且隨後成為挪威奧斯陸大學的教授(1977年兼職,1984年—1996年全職)。他在奧爾胡斯和奧斯陸大學的工作包括系統開發和計算機技術對社會的影響方面的研究與教學,這些工作為日後稱為系統開發中的斯堪的納維亞學派奠定了基礎。斯堪的納維亞學派的工作與參與式開發(Participatory Design)的領域密切相關。1987年他成為美國帕洛阿託的斯坦福大學的訪問教授,施樂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的訪問學者,以及蘋果公司的高階技術小組的顧問與講師。 1990年6月他成為瑞典隆德大學的榮譽教授,並於1991年6月成為丹麥奧爾堡大學的第一個榮譽教授。他是挪威科學院的成員。 1990年10月美國的協會—為了社會責任的計算機職業者(Computer Professional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CPSR)—因為他社會責任感和職業工作而授予他諾伯特·維納獎。1992年他因“使挪威在資訊科學領域聞名世界”而獲得計算機世界(Computer world)的榮譽獎金。1999年他與奧利-約翰·達爾一起獲得了羅辛獎(Rosing Prize)。羅辛獎是挪威資料協會的為專業上特別的進步而設立的新獎項。2000年6月物件導向技術的國際標準化組織——物件管理組織(Object Management Group)因他在“物件技術概念上的開創工作”而授予榮譽會員。 2001年11月他與奧利-約翰·達爾一起獲得了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的約翰·馮諾依曼獎,並評價:“獎予他們在設計和實現SIMULA67時引入的概念,這些概念是物件導向技術的基石。” 2002年2月他又一次與奧利-約翰·達爾一起獲得了美國計算機協會(ACM)的圖靈獎,並評價:“獎予他們在設計程式語言SIMULAI和SIMULA67時產生的基礎性想法,這些想法是物件導向技術的肇始。” 2000年8月他被挪威國王授予聖奧拉夫指揮官勳章(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Saint Olav)。 從1976年起他與Bent Bruun Kristensen、Ole Lehrmann Madsen和Birger Moeller-Pedersen一道從事於通用物件導向程式語言BETA的開發與實現(實現從1986年開始)。現在這個語言已經可以在多種計算機上使用。 克利斯登·奈加特在1980年代的頭半個時期是斯堪的納維亞各國間的一個研究專案SYDPOL(System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 Oriented Languages)的籌劃指導委員會主席。這個研究專案致力於在系統開發、語言研究和人工智慧方面協同研究工作併為工作組提供支援。 也在1980年代,他作為歐洲科學與技術合作組織指導委員會主席(歐洲共同市場組織委任)資助了一些歐洲的科研專案。這些專案是關於面向專業語言的擴充套件(the extensions of profession oriented languages)的。因位人工智慧和資訊科技正成為專業工作的一部分,這些研究工作因而是必要的。 克利斯登·奈加特在1995年—1999年的研究與分散式系統有關。他是GOODS專案(General Object-Oriented Distributed Systems,通用物件導向分散式系統)的領導者。這個為期三年的專案,由挪威研究理事會(Norwegian Research Council)資助,始於1997年,目標是透過引入新的基本概念來豐富面嚮物件語言和系統開發方法,這些新的基本概念可以使我們來描述分層和(或)分佈的程式、硬體和實現這些程式的人之間的關係。GOODS小組還包括Haakon Bryhni、Dag Sjoberg和Ole Smordal。他也領導挪威計算中心的一個小組,這個小組致力於建立一個GOODS想法的商業化實現——STAGE專案(STAGing Environments)。STAGE小組還包括Dag Belsnes、Jonn Skretting、Kasper Osterbye和Birger Moeller-Pedersen。 克利斯登·奈加特生前最後的研究興趣是(the didactical aspects of introductory teaching of programming)。 === 其他活動 === 克利斯登·奈加特在1984年—1985年間是奧斯陸大學資訊科學委員會主席,參與設計為所有教員提供研究、教育、計算和通訊設施的學校發展計劃。 克利斯登·奈加特是挪威自然保護協會(Norwegian Associ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ure)環境保護委員會的第一任主席。他作為挪威代表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資訊科技方面的活動有十年之久。他是挪威聯合工會(Norwegian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科學研究委員會的成員,並與多個國家的工會組織合作。 他多年致力於運作一個實驗性的社會機構,試圖為被社會遺棄的酗酒者創造一種新的人居條件(human living conditions)。 克利斯登·奈加特一直活躍於挪威政壇。在1960年代中後期,他是挪威左翼非社會主義政黨Venstre的執行委員會成員,該黨戰略委員會主席。1972年挪威公民投票決定是否成為歐洲共同市場組織成員。在此前熾熱的政治鬥爭中,他為協調青年組織而工作,大多數青年組織反對挪威加入歐洲共同市場組織,最後他們獲得勝利。1971年—2001年克利斯登·奈加特是工黨成員,併成為該黨科學研究政策委員會的成員。 克利斯登·奈加特於1988年11月成為挪威資訊委員會主席。 在1996年—1997年間克利斯登·奈加特為致力於成立歐洲反對馬斯特裡赫特條約運動(TEAM-The European Anti-Maastricht Movement)而擔任協調員。歐洲反對馬斯特裡赫特條約運動是一個反對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Economic Monetary Union)和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的國際組織間的協調網路。歐洲反對馬斯特裡赫特條約運動成功地於1997年3月3日建立起來。 == 家庭 == 克利斯登·奈加特與約翰娜·奈加特於1951年結婚。約翰娜·奈加特現已退休,曾工作於挪威援助發展中國家機構(NORAD, The Norwegian Agency for Aid to Developing Countries)。多年來她專於招募工作併為工作在東部非洲的專家提供行政支援。他們有三個孩子和七個孫子。 == 參見 == * 電腦科學家 * 奧利-約翰·達爾 * SIMULA-67 == 參考文獻 == * 克利斯登·奈加特個人履歷(長版本,2002年2月15日) * 紀念克利斯登·奈加特(1926-2002) * 克利斯登·奈加特個人主頁 Nygaard Nygaard N N Category:程式語言設計者 Category:奧斯陸大學校友 Category:IEEE約翰·馮·諾依曼獎獲得者
Self
Self語言,是一種基於原型的物件導向的程式設計語言,也是一個整合開發環境和執行環境,由David Ungar和Randy Smith,最初在1986年於施樂帕羅奧多研究中心設計。Self語言在Smalltalk的基礎上,採用“槽”取代了“變數”,從而徹底體現了一切都是物件的風格。在實現Self系統的過程中,設計研究人員發展出了一種動態自適應編譯技術。 == 簡介 == Self語言把在概念上精簡Smalltalk作為設計原則。它在把訊息作為最基本的操作的同時,取消了類的概念,只有物件的概念。它把物件的特性,理解為獲取或更改特性的這兩種方法,從而把特性的概念簡化為方法,並且透過訊息來讀槽和寫槽的方式,取代了變數及其賦值。Self提出了特質的概念,用實現了委託。 儘管Self系統一次執行在一個程序中,但實際上可以分成兩個部分:Self虛擬機器和Self世界。Self世界是一個Self物件庫,Self物件包括資料物件和方法物件,方法物件的程式碼部份,是用一種指令非常簡單的位元組碼錶示的,位元組碼由Self虛擬機器來解釋。當Self程式從終端、檔案或者圖形使用者介面輸入到系統之中時,Self系統把源程式解析轉化為Self世界裡的物件。 動態自適應編譯技術的採用,提高了Self程式碼的執行效率。對經常執行的方法,虛擬機器將進一步把位元組碼轉化為本機程式碼。Self虛擬機器還提供了一些可供呼叫的,用來實現算術運算、物件複製、輸入輸出等。 Self還擁有一個圖形使用者介面Morphic,Self的程式設計環境,也是基於Morphic來實現的。Self在精簡語言概念的同時,也把大量的工作轉交給環境來處理,語言中的反射機制也同環境密切相關。 == 歷史 == 在1986年,David Ungar和Randy Smith在施樂帕羅奧多研究中心,提出了Self語言的最初設計,並在1987年的OOPSLA'87的論文《Self:簡單性的能力》中給出了描述,此文在2006年被評為1986年到1996年間三個最有影響的OOPSLA論文之一。 1987年初,Craig Chambers、Elgin Lee和Martin Rinard,在Smalltalk上給出了Self的第一個實驗性直譯器。1987年夏,Self專案在斯坦福大學正式開始,1988年夏給出了第一個有效率的實現,併發布了1.0和1.1兩個版本。1991年初,Self專案移至Sun微系統,並且在1992年釋出了2.0版。1993年1月,Self 3.0版釋出。 1995年7月,Self 4.0版釋出。在這個版本中包括了一個全新的圖形使用者環境Morphic。在2016年發行了4.3版本並可執行在Mac OS X和Solaris上。在2010年發行了版本4.4,由最初團隊的某些人和獨立程式設計者形成的小組開發,它和所有後續版本可以執行在Mac OS X和Linux上。2014年1月發行了4.5版本。2017年5月發行了版本2017.1。 Self的發展基本已經停滯,但在發展Self過程中探索出的一些技術,在其他的系統中得到了應用。在Self的實現中採用的各種編譯最佳化技術,直接導致了Java Hotspot虛擬機器的產生;在Smalltalk的一個實現Squeak中,採用了Self圖形使用者介面Morphic的設計方案,放棄了Smalltalk-80中採用的MVC的方案。Self是對JavaScript程式語言設計有最主要影響者之一。 == 基於原型程式設計 == 傳統的基於類的面嚮物件語言,基於了根深蒂固的二元性: #類,定義物件的基本品質(quality)和行為(Behavior)。 #物件例項,是類的特定(manifestation)。 例如,假設車輛類Vehicle的物件有一個“名字”,和進行各種動作的能力,比如“開車上班”和“運送建材”。Bob's car是類Vehicle的特定物件(例項),它的“名字”是“Bob's car”。在理論上,你可以向Bob's car傳送訊息,告訴它去“運送建材”。 這個例子展示了這種方式的一個問題:Bob的汽車,恰巧是一個跑車,在任何意義上都不能裝載和運送建材,但這是建模Vehicle所必須擁有的能力。透過從Vehicle建立特殊化的子類,可產生一個更有用的模型;比如建立跑車類SportsCar和平板卡車類FlatbedTruck。只有FlatbedTruck的例項需要提供“運送建材”的機能;SportsCar的例項不適合這種工作,它只需要“快速行駛”。但是,這種深入建模在設計期間,需要更多的洞察力,洞察那些可能只在引起了問題時才顯現出的事情。 這個問題是在原型(prototype)這個概念背後的動機因素之一。除非你能必然性的預測出一組物件和類,在遙遠未來時所要有的品質,你不能恰當的設計好一個類的層級。程式最終需要增加行為,實在是太頻繁了,而系統的很多節段將需要重新設計或重新構建,來以不同的方式迸發出物件。早期的面嚮物件語言如Smalltalk的實驗,顯示出這種問題反反覆覆的出現。系統趨向於增長到一定程度後,就變得非常僵化,因為在程式設計者的程式碼下的深層的基本類,簡直就像是逐漸變成了一個“錯誤”;沒有變更原來的類的容易方式,就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動態語言如Smalltalk,允許透過周知的按照類的方法進行這種變更;即透過改變類,基於它的物件就可以改變它們的行為。但是,進行這種變更必須非常小心,因為基於相同類的其他物件,可能把它當作“錯誤行為”:“錯誤”經常是依賴於場景的,這是問題的一種形式。進一步的說,在靜態語言如C++中,這裡的子類可以從超類分別的編譯,對超類的變更實際上可以破壞預編譯的子類方法;這是脆弱基類問題的另一種形式,也是的一種形式。 在Self和其他基於原型的程式語言中,消除了在類和物件之間的這種二元性。不再有基於某種“類”的一個物件“例項”,在Self中,你可以複製一個現存的物件,並改變它。故而Bob's car可以透過製作現存的Vehicle物件的複本來建立,並增加“快速行駛”方法,建模它恰好是一輛保時捷911的事實。 主要用來製作複本的基本物件叫做“原型”。這種技術被稱為是一種非常簡化的機制。如果一個現存的物件或物件的集合,被證明是個不適當的模型,程式設計者可以簡單的建立有正確行為的一個修改的物件,並轉而使用它。使用現存物件的程式碼不會改變。 == 語法和語義 == 下面簡要描述Self語言的語法和語義。 ===物件=== (literal)包括:數、用'包圍起來的字串物件,塊和一般的物件。物件文字用圓括號來界定。在圓括號內,物件描述構成自豎槓|界定的一個槽列表,隨後是在這個物件被求值時要執行的程式碼。例如: (| 槽1. 槽2 | 一些程式碼 ) 槽(slot)是名字-值對,槽包含到其他物件的引用。槽列表由點號分隔的(可以為空的)一序列的槽描述符組成。在槽列表結束處的點號是可選的。槽描述符(descriptor)有兩種: *槽 <- 表示式,指示將指名的資料槽初始化為求值表示式的結果,它有相同名字附加冒號的包含賦值原語的賦值槽,這兩個槽對應於其他語言中的一個讀寫變數。 *槽 = 表示式,指示將指名的資料槽初始化為求值表示式的結果,這個槽對應其他語言的一個只讀變數。 在Self中沒有單獨的賦值運算。其他面嚮物件語言中的訪問子方法對應資料槽,變異子方法對應賦值槽。假如myPerson物件中有個叫做name的資料槽,則透過,可返回在這個槽中的值;如果它有對應的賦值槽name:,則透過,可設定資料槽name的值為'foo'。 任何槽都可以透過增加星號字尾,來製成父槽。星號不是槽名字的一部份,在將名字與訊息進行匹配時候忽略它。例如一個初始化了的可變的點可以定義為: (| parent* = traits point. x <- 3 + 4. y <- 5. |) 一個物件的程式碼是以點號分隔的一序列的表示式。尾隨的點號是可選的。每個表示式有一系列的訊息傳送和文字組成。在一個物件的程式碼中最後的表示式,可以前導著指示返回的^算符。 一個真正的空物件,指示為(| |)或簡單的(),它根本不接收任何訊息。 === 訊息 === 透過訊息訪問槽的語法,類似於Smalltalk,有三類訊息可以獲得: ;一元: 接收者 槽名字 ;二元: 接收者 算符 引數 ;關鍵字: 接收者 關鍵字1: 引數1 關鍵字2: 引數2 所有訊息都返回結果,所以顯式指定的接收者和引數自身可以是其他訊息的結果。下面是Self版本的hello world程式例子: 'Hello, World!' print. 組合可以透過使用圓括號來進行強制。在缺乏明確組合的情況下,一元訊息具有最高優先順序,其次是二元訊息,而關鍵字訊息最低。一元訊息從左至右複合。二元訊息對於同一個算符從左至右結合,例如3 + 4 + 7被解釋為(3 + 4) + 7,而對於不同的算符沒有結合性,例如3 + 4 * 7是非法的,而必須顯式的寫為要麼(3 + 4) * 7要麼3 + (4 * 7)。 關鍵字訊息的第一部份必須開始於小寫字母,而後續部份都必須開始於大寫字母。例如表示式: 5 min: 4 Max: 7 是一個單一的訊息min:Max:,它被髮送給5並具有引數4和7,而表示式: 5 min: 4 max: 7 涉及兩個訊息:第一個訊息max:被髮送給4並接受7作為它的引數,而接下來訊息min:被髮送給5,並接受4 max: 7的結果作為它的引數。關鍵字訊息從右至左結合,例如: 5 min: 6 min: 7 Max: 8 Max: 9 min: 10 Max: 11 被解釋為: 5 min: (6 min: 7 Max: 8 Max: (9 min: 10 Max: 11)) 由於很多訊息被髮送給當前訊息接收者self,故而可以將self作為隱含接收者而不需要顯式的寫出。 ===方法=== 方法(method)是除了引數槽區域性槽之外,還包含程式碼的物件。引數(argument)槽名字開始於一個冒號,它不是槽名字的一部分,在將名字與訊息進行匹配時候忽略它。引數槽總是隻讀的,並且不能對它們指定初始化者。下面例子是計算平方的方法物件: (| :arg | arg * arg ) 一個普通方法(簡稱方法),是不嵌入到其他程式碼之中的方法,它只能存放在只讀槽中。普通方法總是有一個叫做self的隱含的父引數槽。Self的普通方法等價於Smalltalk的方法。 如果一個槽包含一個方法,在求值這個槽來響應發來的訊息的時候,這個方法物件被(clone),從而新建它的一個活動(activation)物件,它包含這個方法的引數槽和區域性槽;複製體的self父槽,初始化為這個訊息的接收者;複製體如果有引數槽,將它們初始化為實際引數;在這個新的活動物件的上下文中,執行這個方法的程式碼。例如計算點的加法的一個方法: (| + arg = ( (clone x: x + arg x) y: y + arg y ) |) 可以被無歧義的分析,其含義同於: (| + = (| :arg | (clone x: ((x + (arg x)))) y: ((y + (arg y))) ). |) 這裡出現了三個隱含接收者一元訊息clone、x和y。 作為語法約定,引數名字可以直接寫在槽名字中對應關鍵字之後,它不再帶有字首冒號,從而隱含的宣告引數槽。例如下面的方法定義: (| ifTrue: False: = (| :b1. :b2 | b1 value ). |) 可以等價的定義為: (| ifTrue: b1 False: b2 = ( b1 value ). |) 返回算符^的出現或缺席,不影響普通方法的行為,因為普通方法總是會返回它最終的表示式的值。 ===塊=== 塊是Self的閉包,Self就像Smalltalk,使用“塊”用於控制流程和其他職責。塊文字的寫法,除了方括號替代了圓括號之外,類似於其他物件文字。例如嵌入在下列表示式中的塊: 1 to: 5 * i By: 2 * j Do: [| :k | k print ] 一個塊文字定義兩個物件:一個塊資料物件,和它包圍的一個塊方法物件。 *塊資料物件,它有包含塊方法物件的一個槽,其選擇子也就是槽名字,由引數數目決定,沒有引數是value,一個引數是value:,兩個引數是value:With:,隨著引數增多With:個數也隨之遞增。此外,它還有一個叫parent*的父槽,指向含有塊物件都共享的行為的那個物件(traits block)。 *塊方法物件,它含有這個塊的程式碼。不同於普通方法物件,它不包含self槽,轉而有一個匿名父槽,它被初始化指向在詞法上處於外圍的塊或方法的活動物件。匿名的含義,是這個槽的名字在Self層面是不可見的,而不能顯式的訪問。作為結果,在一個塊方法內傳送的隱含接收者訊息,被限定在這個塊所在表示式的詞法作用域之內,而非這個塊經過可能有的多次轉送,最終向它傳送適當的value訊息變體之時的那個作用域。 相應的,塊求值分為如下兩個階段: *在這個塊被求值的時候,即它被用作傳送訊息的引數,比如例子中to:By:Do:訊息的引數之時,建立塊物件(即塊資料物件);這個塊被淺層複製(clone),並將指向這個塊在詞法上外圍的活動記錄,即當前的活動記錄的一個指標交給它匿名儲存。 *在向這個塊傳送適當的value訊息變體的時候,求值這個塊方法;這個塊方法接著被淺層複製,並填充此複製體的方法槽,使用第一階段確定的指標來初始化匿名父槽,最後執行這個塊的程式碼。 在塊中,返回算符^導致從包含這個塊的普通方法中返回控制權,立即終止這個方法的活動,這個塊的活動,和在其間的所有活動。這種返回叫做“非區域性返回”,因為它可以穿越很多活動。普通方法求值的結果,是非區域性返回所返回的值。 === 委託 === 在理論上,所有Self物件都是獨立實體,Self既沒有類也沒有元類。對任何特定物件的變更,都不影響任何其他物件,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卻需要它們有關聯。正常的一個物件,只能理解對應於它的區域性槽的訊息,但擁有一個或更多的指示父(parent)物件的槽,物件可以將任何自身不理解的訊息,委託(delegate)給父物件。 Self採用這種方式,處理在基於類的語言中使用繼承來擔負的責任。委託還可以用來實現一些特徵,比如名稱空間和詞法作用域。透過下面的例子展示委託與傳統的類的不同之處: myObject parent: someOtherObject. 這個句子透過改變與叫做parent的父槽關聯的值,在執行時間改變myObject的“類”。不同於繼承或詞法作用域,委託物件可以在執行時間修改。 ===特質=== 例如,假定在一個簡單的賬簿應用中,定義了一個物件叫做“銀行帳號”(bank account)。通常建立的這個物件,具有內部的方法,比如說“存款”(deposit)和“取款”(withdraw),和任何它所需要的資料槽,比如說“餘額”(balance)。這只是一個原型,它只在使用方式上特殊,因為它恰好是一個全功能的銀行帳號。 為“Bob的賬戶”製作銀行帳號物件的複製品(clone),將建立一個新物件,它在起初時完全同於原型。在這種情況下,將複製(copy)包括方法和任何資料的槽。但更常用的解決方案,是首先建立叫做它的特質(trait)物件的一個簡單物件,它包含通常與一個類有關的專案。 在這個例子中,“銀行賬戶”將沒有存款和取款方法,而是委託給一個父物件來做這些。採用這種方式,可以製作銀行帳號物件的很多複本,但是我們仍可以透過改變它所委託的特質物件中的槽,來改變它們全體的行為。 ===Self世界=== 當處在於提示符下鍵入表示式的場景時,由叫做“大廳”(lobby)的一個物件,引領使用者進入Self世界。當建立一個新物件的指令碼被讀入系統的時候,指令碼中的表示式都在大廳的上下文中求值。就是說大廳是這個指令碼中所有傳送給self的訊息的接收者。 要引用在指令碼中的某個現存的物件,必須透過傳送一個訊息到大廳才可以訪問到它。大廳的traits、globals和mixins槽,是從大廳可以訪問的物件名稱空間的根。大廳的lobby槽允許大廳自身透過名字來提及。路徑名字是一個一元選擇子的序列,它描述從大廳到這個物件的路徑。路徑名字也是可以在大廳的上下文中求值的表示式,它產出這個物件。 例如,原型列表的完全路徑名字是globals list。因為globals是父槽,它可以從路徑名字表示式中省略,生成簡短路徑名字list。大廳的traits不是父槽,特質物件的名字必須開始於字首traits,因此列表的特質物件必須稱呼為traits list。 不是所有物件都有路徑名字,只有那些從大廳可以到達的物件才有,這些物件稱為“周知的”。大廳向使用者提供三類物件: *特質(traits)物件,封裝共享行為的物件,典型的每個原型物件,都有一個關聯的同名特質物件,用來描述它的行為的共享部份。任何Self實現都需要為整數、浮點數、字串和塊提供特質物件。Sefl世界中多數具體物件派生自兩種個頂層特質物件:不唯一性物件承襲自traits clonable,而唯一性物件承襲自traits oddball。唯一性的物件透過返回自身,來響應訊息copy,並使用同一性來測試相等。 *全域性(globals)物件,即不唯一性的原型物件,和“每種只有一個”的獨特(oddball)物件。一些物件比如true、false和nil是唯一性的,在系統中它們只需要有一個。因為一個oddball不需要在它的很多例項間共享它的行為,它不需要有分立的特質物件和原型物件。很多oddball物件從traits oddball繼承copy方法,它返回物件自身而非一個新複本。 *混入(mixins)物件,即小而無父物件的行為束(bundle),是持有共享行為的一種物件,通常用來混入那些有其他父物件的物件之中。混入物件的一個例子是mixins identity。兩個物件測試相等,通常基於在一個共同的域(domain)內是否有相同的值。例如,在數的域內3.0 = 3,即使它們不是相同的物件甚至不是同種類的物件。但是在一些域中,兩個物件相等當且僅當它們是相同的物件,例如兩個程序即使有相同的狀態也不被當作是相等除非它們是同一個。在這種情況上,使用同一性比較來實現相等測試,並混入mixins identity來得到想要的行為。 在大廳的defaultBehavior槽中,定義了系統中大多數物件所繼承的預設行為。 === 新建物件 === 有兩個訊息與物件複製有關: *,,返回包含著與最初物件完全相同的槽和程式碼的一個新物件。它用在物件內部,客戶應當使用copy。 *,複製接收者,可能具有嵌入的複製或初始化。 考慮一個圖形使用者介面有關的例子: (desktop activeWindow) draw: (labelWidget copy label: 'Hello, World!'). 首先進行的是,它向桌面物件desktop傳送訊息activeWindow,從其擁有的一個視窗列表中返回活動視窗。按從內向外從左至右的次序,接著是,透過copy訊息製作標籤元件物件labelWidget的一個複本,接著向它傳送一個訊息,將Hello, World!放入它的用作“標籤”的label槽中。最後將返回的這個元件,傳送到這個活動視窗用於“繪製”的draw槽中。 === 增加槽 === 在Self中的物件,可以透過包括新加的槽來修改。這可以透過被推薦使用的圖形程式設計環境來做,或者直接使用原語_AddSlots:。原語與正常關鍵字訊息有相同的語法,但是它的名字開始於下劃線字元。給_AddSlots:的引數是一個物件文字,它的槽將被複制進入接收者。例如,在大廳中新增叫做newObject的物件,並初始化這裡舉出的它的叫做entries的槽,採用如下這樣的表示式: _AddSlots: (| newObject = (| entries <- list copy …… |) |) 因為_AddSlots:原語未指定接收者,這裡的訊息隱含接收者self是大廳,由它來理解產生初始值的訊息list copy,list是周知的原型物件。 == 例子 == 在下面的例子中,將基於類語言中叫做Vehicle的一個簡單的車輛類,重新構造為Self中的vehicle物件,從而能夠區分出在轎車和卡車之間共有的行為: _AddSlots: (| vehicle <- (|parent* = traits clonable|) |). 在大廳中建立了一個叫做vehicle的槽,它的值是一個物件文字,同時還建立了一個叫做vehicle:的賦值槽。作為vehicle槽初始值的物件文字,也就是新建的叫做vehicle的物件,包括了一個單一的父槽parent,沒有相應的parent:,它委託了traits clonable物件,這個頂層的特質物件可以理解與複製有關的訊息。 然後向這個新建物件繼續增加name槽和相應的name:槽: vehicle _AddSlots: (| name <- 'automobile'|). 在大廳中從vehicle物件建立一個跑車物件sportsCar,並接著向sportsCar增加vehicle所沒有的用於“開車上班”的一個新的方法槽driveToWork: _AddSlots: (| sportsCar <- vehicle copy |). sportsCar _AddSlots: (| driveToWork = ("這個方法的程式碼") |). 在大廳中從sportsCar物件建立一個保時捷911物件porsche911,接著向新建物件porsche911傳送一個訊息改變它的name槽的值: _AddSlots: (| porsche911 <- sportsCar copy |). porsche911 name: 'Bobs Porsche'. 物件porsche911與它的原型物件sportsCar,仍有著完全相同的槽,但是其中的一個槽有著不同的值。 == 環境 == Self的一個特徵,是它基於了早期Smalltalk系統所用的某種虛擬機器系統。就是說,程式不是像C語言中那樣的獨立實體,而是需要它們的整體記憶體環境來執行。這要求應用程式被裝載入儲存記憶體的(chunk)之中,這叫做“快照”或。這種方式的缺點,是映像有時很大並且笨重;但是除錯一個映像,經常被除錯一個傳統程式要簡單,因為執行時狀態更容易檢查和修改。在基於原始碼和基於映像的開發之間的不同,是類似於在面向類的和麵向原型的物件導向程式設計之間的區別。 此外,環境是為了讓在系統之中的物件能快速和可持續的變更而定製的。重新構建一個“類”設計,就像從現存的祖先拖動出來方法放入新造的之中一樣容易。簡單任務像測試方法,可以透過製作複本來處理,拖動方法進入這個複本,接著變更它。不同於傳統系統,只有變更了的物件有新程式碼,不需要重建任何東西來測試它。如果這個方法有效,可以簡單的把它拖動回祖先之中。 ===效能=== Self的VM實現的效能,在某些測試之中大約是最佳化的C程式速度的一半。這是透過即時編譯技術達到的,它是在Self研究中首創並改進的,能夠使高階語言表現得這麼好。 ===垃圾收集=== Self的垃圾收集器使用分代垃圾回收,它按年齡分離物件。透過使用記憶體管理系統記錄頁面寫,可以維護一個寫屏障。這個技術給出了卓越的效能,儘管在執行一些時間之後,出現完全的垃圾收集,要花相當可觀的時間。 ===最佳化=== 執行系統選擇性的扁平化呼叫結構。這給出適當的自身提速,但允許了對不同呼叫者型別的型別資訊和多版本的程式碼的大量快取。這去除了對做很多方法查詢的需要,並允許條件分支語句和硬編碼呼叫被插入,這經常能給出類似C語言的效能,而又不失去語言層面的通用性,但要建立在完全的垃圾收集系統之上Whole-Program Optimization of Object-Oriented Languages .。 ==引用== ==延伸閱讀== * Published papers on Self * * Series of four articles "Environment and the programming language Self" == 站外連結 == * * * Prototype-Based Application Construction Using SELF 4.0 * Automated Refactoring application on sourceforge.net, written for and in Self * Gordon's Page on Self * dSelf: distributed extension to the delegation and language Self Category:動態程式語言 Category:動態型別程式語言 Category:物件導向的程式語言 Category:基於原型的程式語言 Category:Smalltalk程式語言家族 Category:1987年建立的程式語言
Linux核心
Linux核心()是一種開源的類Unix作業系統單核心。整個Linux作業系統家族基於該核心部署在傳統計算機平臺(如個人計算機和伺服器,以Linux發行版的形式)和各種嵌入式平臺,如路由器、無線接入點、專用小交換機、機頂盒、、智慧電視、數字影片錄影機、網路附加儲存(NAS)等。工作於平板電腦、智慧手機及智慧手錶的Android作業系統同樣透過Linux核心提供的服務完成自身功能。儘管於桌面電腦的佔用率較低,基於Linux的作業系統統治了幾乎從移動裝置到主機的其他全部領域。截至2017年11月,世界前500臺最強的超級計算機全部使用Linux。 Linux核心最早是於1991年由芬蘭駭客林納斯·託瓦茲為自己的個人電腦開發的,他當時在Usenet新聞組comp.os.minix登載帖子,這份著名的帖子標誌著Linux核心計劃的正式開始。如今,該計劃已經拓展到支援大量的計算機體系架構,遠超其他作業系統和核心。它迅速吸引了一批開發者和使用者,利用它作為其他自由軟體專案的核心,如著名的 GNU 作業系統。而今天,Linux 核心已接受了超過1200家公司的近12000名程式設計師的貢獻,其中包括一些知名的軟硬體發行商。 從技術上說,Linux 只是一個符合POSIX 標準的核心。它提供了一套應用程式介面(API),透過介面使用者程式能與核心及硬體互動。僅僅一個核心並不是一套完整的作業系統。有一套基於 Linux 核心的完整作業系統叫作Linux 作業系統,或是GNU/Linux(在該系統中包含了很多GNU 計劃的系統元件)。 Linux 核心是在GNU通用公共許可證第2版之下發布的(加上一些非自由韌體、blob與各種非自由許可證),是一個開源專案協作的突出例子。它的版本支援根據版本最長可達6年,貢獻者遍佈世界各地,日常開發相關的討論在上。 == 歷史 == 1991年,林納斯·託瓦茲,一名21歲的就讀於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電腦科學專業學生,基於一些簡單的想法,打算編寫一個作業系統核心。他透過英特爾80386組合語言的任務切換器和一個終端驅動程式開始工作。8月25號,他在comp.os.minix新聞組裡發了一封帖子: 之後,許多人為這個專案貢獻了程式碼。在早期,MINIX社群向 Linux 核心貢獻了程式碼和想法。當時,GNU 專案已經建立了許多自由作業系統所需的元件,但是它自己的核心 GNU Hurd 尚不完整且無法使用;而BSD作業系統還沒有擺脫合法的阻礙。因此,儘管早期版本的 Linux 功能有限,但它迅速獲得了開發人員和使用者。 到1991年9月,Linux核心版本 0.01 在芬蘭大學和研究網路(FUNET)的FTP伺服器(ftp.funet.fi)上釋出。它有10,239行程式碼。在1991年10月,0.02版本的核心釋出了。 1991年12月,0.11版本的核心釋出。由於它可以由執行相同核心版本的計算機編譯,因此該版本是第一個的 Linux 核心。當託瓦茲於1992年2月釋出0.12版本時,他採用了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GPL),而不是以前的自行起草的許可證,原先的許可證不允許商業再分發。 1992年1月19日,第一篇文章提交給新的新聞組alt.os.linux出現。1992年3月31日,該新聞組更名為 comp.os.linux。 X Window 系統隨後被移植到Linux上,所以在1992年3月,Linux 0.95 是第一個能夠執行X的版本。從0.1x到0.9x的版本號大幅跨越是因為期望沒有大的缺失部分的版本1.0的即將出現。然而,這被證明是錯誤的。從1993年到1994年初,出現了0.99版本的15個開發版本。 1994年3月14日,Linux核心1.0.0釋出,共176,250行程式碼。隨後的1995年3月,有310,950行程式碼的 Linux 核心1.2.0釋出。 在1996年6月9日釋出的 Linux核心2.0版本之後,以2.0為大版本的主要更新有如下這些: * 1999年1月25日 - 釋出Linux核心2.2.0(1,800,847行程式碼) * 1999年12月18日 - 針對2.2.13的 IBM 大型機補丁釋出,允許 Linux 核心用於企業級機器 * 2001年1月4日 - 釋出 Linux 核心2.4.0(3,377,902行程式碼) * 2003年12月17日 - 釋出 Linux 核心2.6.0(5,929,913行程式碼) 從2004年開始,釋出過程發生了變化,新的核心每隔2-3個月定期釋出,編號為2.6.0、2.6.1,直到2.6.39。 2011年7月21日,Torvalds宣佈釋出Linux核心3.0:“2.6.<大版本> 的日子過去了”。與Linux 2.6.39相比,大的技術變化同版本躍升沒有關係;它標誌著核心的20週年紀念。基於時間的釋出過程保持不變。 2013年6月釋出的Linux核心版本3.10包含15,803,499行程式碼,而2015年6月釋出的4.1版本已發展到超過1950萬行程式碼,由近14000名程式設計師貢獻。 ==== 塔能鮑姆-林納斯辯論 ==== Linux不是微核心架構的事實曾經引起了林納斯·託瓦茲與安德魯·斯圖爾特·塔能鮑姆之間一場著名的爭論。1992年在Usenet討論群組comp.os.minix開始了一場網路論戰,討論的主題在於作業系統架構的選擇。稍後一些著名的駭客也加入討論,如大衛·米勒、曹子德。這場辯論影響了Linux核心的設計走向。塔能鮑姆認為Linux核心採用的單核心已經過時了,應該採取比較先進的微核心架構,引起了林納斯的反擊。 在2006年5月9日,這個主題被重新審視,並且在2006年5月12日塔能鮑姆寫了一份立場宣告。 == 架構 == Linux是一個單體核心,支援真正的搶佔式多工處理(於使用者態,和版本2.6系列之後的核心態)、虛擬記憶體、共享庫、、共享寫時複製可執行體(透過)、記憶體管理、Internet協議族和執行緒等功能。 裝置驅動程式和核心擴充套件執行於核心空間(在很多CPU架構中是ring 0),可以完全訪問硬體,但也有執行於使用者空間的一些例外,例如基於FUSE/CUSE的檔案系統,和部分UIO。多數人與Linux一起使用的圖形系統不執行在核心中。與標準單體核心不同,Linux的裝置驅動程式可以輕易的配置為核心模組,並在系統執行期間可直接裝載或解除安裝。也不同於標準單體核心,裝置驅動程式可以在特定條件下被搶佔;增加這個特徵用於正確處理硬體中斷並更好的支援對稱多處理。出於自願選擇,Linux核心沒有二進位制核心介面。 硬體也被整合入檔案層級中。使用者應用到裝置驅動的介面是在或目錄下的入口檔案。程序資訊也透過目錄對映到檔案系統。 === 程式語言 === Linux是用C語言中的GCC版(這種C語言有對標準C進行擴充套件)寫的,還有幾個用組合語言(用的是GCC的"AT&T風格")寫的目標架構短段。因為要支援擴充套件的C語言,GCC在很長的時間裡是唯一一個能正確編譯Linux的編譯器。有許多其他的語言用在一些方面上,主要集中在核心構建過程中(這裡指從原始碼建立可啟動映象)。包括Perl、Python和多種指令碼語言。有一些驅動可能是用C++、Fortran或其他語言寫的,但是這樣是強烈不建議的。 === 編譯器相容性 === GCC是Linux核心原始碼的預設編譯器。在2004年,Intel主張透過修改核心,以便Intel C++編譯器能正確編譯核心。在2009年,有透過修改核心2.6.22版而成功編譯的報告(並帶來平均8-9%效能增長)。 自從2010年,已經開始進行使用Clang建造Linux核心的努力,Clang是一個可作為替代的C語言編譯器;截止2014年4月12日,官方核心幾乎可以完全用Clang編譯。致力於這個目標的計劃叫做“LLVMLinux”,得名於Clang所基於的LLVM編譯器下部構造。LLVMLinux不意圖複製Linux核心或LLVM,因此它是由最終提交給上游計劃的補丁構成的一個元計劃。使Linux核心可以用Clang編譯最大的好處是比GCC有更快的編譯速度,核心開發者可以得益於由此而來的更快的工作流程。 === 介面 === 符合標準是Linux核心內部的普遍策略。另一個規則是Linux核心主線不接受只由專有使用者空間軟體使用的核心模組。 ==== 核心至使用者空間API ==== 原始碼可移植性確保符合標準的C程式可以在符合同樣標準的任何系統上編譯和執行。Linux核心開發、GNU C函式庫和相關的實用工具致力於追隨POSIX和單一UNIX規範。是核心的系統呼叫介面。 ==== 核心至使用者空間API ==== 二進位制可移植性將保證任何程式在符合標準的給定硬體平臺上一旦編譯透過,可以在符合同樣標準的任何其他硬體平臺上以編譯後的形式執行。二進位制可移植性是在基於Linux核心的作業系統上建造獨立軟體供應商(ISV)應用有商業可行性的本質要求。現有唯一的二進位制相容標準是Linux標準規範(LSB)。 ==== 核心內API ==== 在不同子系統間使用了數個核心內部API。其中一些是跨越多個發行版保持穩定的,另一些則不然。對於核心內API不作擔保。維護者和貢獻者可以在任何時候增加或變更它們。 核心內API的例子包括針對下列類別裝置驅動程式的軟體框架/API: * Video4Linux用於影片捕捉硬體。 * 高階Linux聲音體系(ALSA)用於音效卡。 * 用於網路介面控制器。 * 直接渲染管理器用於圖形加速器。 * 用於。 * mac80211用於無線網路介面控制器。 ==== 核心內ABI ==== Linux核心開發者選擇不維護穩定的核心內ABI。 ===技術特性 === ==== 搶佔式排程系統 ==== Linux核心提供在特定條件下的搶先式排程。直到核心版本2.4,只有使用者程序是搶先式的,就是說除了時間片用盡,在使用者模式下執行的當前程序,如果有更高態優先順序的程序進入TASK_RUNNING狀態,它就會被中斷。自從2.6系列Linux核心,增加了中斷執行核心程式碼的任務的能力,但不是對於核心程式碼的所有段落。 Linux核心含有不同的排程器類。核心預設使用的排程機制叫做完全公平排程器,它介入於核心版本2.6.23。這個預設排程器類在內部也叫做SCHED_OTHER,而核心還含有兩個遵循POSIX的實時排程類,分別叫做SCHED_FIFO(實時先進先出)和SCHED_RR(實時輪流式),二者都優先於預設類。 透過使用實時Linux核心補丁PREEMPT_RT,可以支援對關鍵段落、中斷處理器和“中斷禁用”程式碼序列的完全搶先。 實時Linux核心補丁部分地整合入主線核心已經帶給它一些功能。搶先機制改善延遲、增進響應性,並使得Linux更加適合桌面和實時應用。老版本核心有所謂的,用於鎖定粒度為整個核心的同步,它最終由Arnd Bergmann在2011年移除了。 還有叫做的排程策略,實現了(EDF)演算法,它增加於2014年3月30日發行的核心版本3.14。 ==== 可移植性 ==== 儘管林納斯·託瓦茲的初衷不是使Linux成為一個可移植的作業系統,今天的Linux卻是全球被最廣泛移植的作業系統核心。從行動電話到超級電腦,甚至於有人成功的將Linux核心在索尼出品的遊戲機PS2及PS3和微軟出品的遊戲機Xbox上使用。Linux也是IBM超級計算機Blue Gene的作業系統。直至2011年11月,全球前五百大超級電腦(TOP500)有高達91.4%的比例採用Linux為它們的作業系統。一些為手機開發的作業系統,使用Linux核心的修改後的版本,其中包括谷歌Android、Firefox OS、HP WebOS和諾基亞Maemo。 ====核心錯誤和oops==== 在Linux中,核心錯誤()是指作業系統在監測到核心系統內部無法恢復的錯誤,相對於在使用者空間程式碼類似的錯誤。作業系統試圖讀寫無效或不允許的記憶體地址是導致核心錯誤的一個常見原因。核心錯誤也有可能在遇到硬體錯誤或作業系統BUG時發生。在許多情況中,作業系統可以在記憶體訪問違例發生時繼續執行。然而,系統處於不穩定狀態時,作業系統通常會停止工作以避免造成破壞安全和資料損壞的風險,並提供錯誤的診斷資訊。 在Linux上,oops即Linux核心的行為不正確,併產生了一份相關的錯誤日誌。許多型別的oops會導致核心錯誤,即令系統立即停止工作,但部分oops也允許繼續操作,作為與穩定性的妥協。這個概念只代表一個簡單的錯誤。當核心檢測到問題時,它會列印一個oops資訊然後殺死全部相關程序。oops資訊可以幫助Linux核心工程師除錯,檢測oops出現的條件,並修復導致oops的程式錯誤。 === 安全 === 電腦保安是一個非常公眾化的主題,關係到Linux核心,因為大量在核心中的錯誤可能成為潛在的安全漏洞,是否允許提升許可權漏洞或拒絕服務攻擊源漏洞。在過去的幾年中,許多這樣的缺陷被發現,並在Linux核心中被修補好。新的安全功能被繼續實現,以解決在Linux核心中的電腦不安全問題。 批評者指責核心開發人員,稱他們掩蓋(至少並未公佈)安全漏洞。2008年,作為回應,Torvalds稱:「個人認為,安全漏洞只是『正常的漏洞』。這些漏洞我並不去掩蓋,不過我不認為應當把它們特殊化,更不認為應該追蹤並公示它們……我不理會整個安全團隊,原因之一就是,我認為這些漏洞不僅美化還鼓勵了錯誤的行為。這令安全人員成了『英雄』,就猶如不修補正常漏洞的人就不值一提似的。而事實上,所有無聊的正常漏洞極為重要,僅僅因為它們實在太多了。我不認為該美化和關心那些嚴重的安全漏洞——它們並不及那些由死鎖造成的隨機嚴重崩潰來得更特殊。」 如2012年五月,SYSRET指令被發現在AMD和英特爾處理器間在實現方面有差異,這個差異在Windows、FreeBSD、XenServer和Solaris這些主流作業系統會導致漏洞。2012年六月,Linux核心中該問題已被修復。 2021年,來自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曾藉由貢獻修補程式至Linux核心的名義,利用修補程式匯入臭蟲或漏洞,以觀察Linux核心社群的反應,再度故技重施時,被發現後封鎖了所有來自該大學的貢獻,與移除過去該大學曾經貢獻的程式碼。 == 開發 == === 開發者社群 === 截止2007年,核心開發已經從20位最活躍開發者寫80%的程式碼轉變為頂端30人寫30%的程式碼,而頂端開發者花費更多的時間稽核變更。 開發者還可以按從屬關係來歸類;在2007年,頂端類屬是“不知名”而頂端公司是Red Hat,它佔有12%的貢獻,而知名業餘愛好者佔3.9%。 在2007年中所做核心變更已經由超過1900位開發者提交。一般假定Linux核心開發者社群由5000或6000名成員組成。 Linux基金會發表的2016年Linux核心開發報告的更新表明,從版本3.18(2014年12月)至4.7(2016年7月)期間:平均每次發行有來自200-250個公司的大約1500位開發者作出貢獻。頂端30位開發者貢獻了稍大於16%的程式碼。在公司中,頂端貢獻者是Intel(12.9%)和Red Hat(8.0%),第三和第四位為“none”(7.7%)和“unknown”(6.8%)類屬。 === 開發過程與模式 === 一個想要對 Linux 核心進行修改的開發者一般就從對那個修改的開發和測試開始著手。接下來的過程取決於變化的重要程度,及修改該變更的子系統數量是由單個還是多個修補程式組成。如果僅僅是修改了由單個維護人員維護的單個子系統,那麼這些修改的補丁程式碼就直接透過Cc中某個郵件列表傳送給相關的維護人員。郵件列表的閱讀者和子系統的維護人員將檢查補丁程式碼並提供反饋。一旦審查過程完成,維護者接受他核心程式碼樹中的補丁。如果這些更改被認為是夠重要的錯誤修復,那麼包含這些修補程式的拉取請求(pull request)將在幾天內傳送給Linus。否則,將在下一個合併視窗時向Linus傳送拉取請求。合併視窗通常會持續兩週,並在之前的核心版本釋出後立即啟動。 Linus Torvalds擁有對Linux核心能夠接受哪些更改和誰可以成為維護者的最終決定權。核心維護者在他們自願放棄之前將維持他們的角色。目前,沒有任何已知的核心維護者被要求退出。此外,還沒有一個核心維護者因與其他維護者的互動風格的因素而受到Linus批評的例子。這為維護者提供了寬鬆的社群空間。雖然核心開發社群的文化多年來有所改善,但曾有一段時間它的聲譽很糟糕。認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對待的開發者可以向Linux基金會的技術專家委員會報告。儘管如此,一些社群成員仍然不認同現在的討論氛圍。 ==== 同 Linux 發行版的關係 ==== 大多數Linux使用者執行一個由他們 Linux 發行版提供的核心。一些發行版搭載的是 Linux 的通用核心(也就是 “vanilla”或“stable”)版本。不過,一些Linux核心發行商(如Red Hat和SUSE)會維護他們自己的核心分支。這些發行商分支的核心版本通常相對於穩定版本(vanilla)而言更新的速度更慢一些,但是同樣會包括所有相關的穩定版本分支的補丁。此外,他們同時也會增添一些新特性和對新硬體的支援,而這些支援是這些發行商分支基於的穩定分支所不包括的。 === 主線Linux === 包含Linux核心的Linus Torvalds的Git樹被稱為主線Linux。每個穩定的核心釋出都源自主線樹,並經常在kernel.org上釋出。主線Linux只對執行Linux的眾多裝置中的一小部分裝置提供堅實的支援。非主線支援由獨立專案(如Yocto或Linaro)提供,但在許多情況下需要裝置供應商的核心。使用供應商核心可能需要一個板級支援包。 在主線Linux之外維護一個核心樹已被證明是困難的。 主線化(Mainlining)是指將對裝置的支援新增到主線核心中的努力,而以前只有在分支中支援或根本沒有支援。這通常包括新增驅動程式或檔案。完成後,該功能或安全修復被視為mainlined。 === 重新開發的估價 === 按照傳統商業軟體開發的方式,重新開發Linux 2.6.0核心的估計代價將是6.12億美元(4.67億歐元、3.94億英鎊),以2004年的COCOMO人月估計模型.在2006年,歐盟資助的一項研究表明,重新開發Linux 2.6.8以後的核心,代價是8.82億歐元(11.4億美元、7.44億英鎊)Economic impact of FLOSS on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U ICT sector , Table 3 on page 50.。 截至2011年1月4日,使用當前的程式碼行(LOC)和大衛·惠勒的計算工資數,這將花費約30億美元(約22億歐元),才能夠重新開發Linux的核心。 === 版本命名 === Linux核心有三個不同的命名方案。早期版本:第一個版本的核心是0.01,其次是0.02,0.03,0.10,0.11,0.12(第一GPL版本),0.95,0.96,0.97,0.98,0.99及1.0。Linux Kernel Archives - Volume 1 (Riley Williams),從0.95版有許多的補丁釋出於主要版本版本之間。 舊計劃(1.0和2.6版之間),版本的格式為A.B.C,其中A,B,C代表:A大幅度轉變的核心,這是很少發生變化,只有當發生重大變化的程式碼和核心發生才會發生,在歷史上曾改變兩次的核心:1994年的1.0及1996年的2.0; B是指一些重大修改的核心,核心使用了傳統的奇數次要版本號碼的軟體號碼系統(用偶數的次要版本號碼來表示穩定版本);C是指輕微修訂的核心,這個數字當有安全補丁,bug修復,新的功能或驅動程式,核心便會有變化。自2.6.0(2003年12月)釋出後,人們認識到,更短的釋出週期將是有益的。自那時起,版本的格式為A.B.C.D,其中A,B,C,D代表:A和B是無關緊要的,C是核心的版本,D是安全補丁。 自3.0(2011年7月)釋出後,版本的格式為3.A.B,其中A,B代表:A是核心的版本,B是安全補丁。而4.0(2015年4月)釋出後,則延續3.A.B的命名格式,只是將主版號變更為4。 == 法律層面 == === 許可證 === 原先託瓦茲將 Linux 置於一個禁止任何商業行為的條例之下,但0.12版本之後改用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第二版。 該協議允許任何人對軟體進行修改或發行,包括商業行為,只要其遵守該協議,所有基於Linux的軟體也必須以該協議的形式發表,並提供原始碼。 託瓦茲曾經公開聲稱將Linux置於GNU通用公共許可證之下是他一生中所做的“最好的決定”。 ==== GPL第三版 ==== Linux 核心明確地僅發表在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GPL)第二版下,而不向被許可方提供選擇“任何更高版本”的選項(這是常見的 GPL 擴充套件)。關於如何輕鬆地改變許可證以使用後來的 GPL 版本(包括第3版)以及這種更改是否合乎需要,存在著相當多的爭論。 託瓦茲本人在版本2.4.0的釋出中明確指出,他自己的程式碼僅在版本2下發布。然而,GPL的條款規定,如果沒有指定版本,那麼可以使用任何版本;並且艾倫·考克斯指出,很少有其他 Linux 貢獻者指定了特定版本的 GPL。 2006年9月,對29位關鍵核心程式設計師的調查顯示其中的28位更傾向於使用 GPL 第二版(GPLv2)而非當時的 GPL 第三版(GPLv3)草案。 託瓦茲評論說:“我認為一些外界人士......相信我才是那個古怪不合群的人,因為我這麼大張旗鼓地不做 GPLv3 的忠實粉絲。”這些高水平的核心開發者就大眾媒體對 GPLv3 的反對發表了評論,其中包括林納斯·託瓦茲本人、葛雷格·克羅哈曼和安德魯·莫頓。他們提到有關DRM/、專利及“附加限制”的條款,並警告GPLv3對“開源宇宙”的巴爾幹化。決定不採用 GPLv3 作為 Linux 核心許可證的託瓦茲在幾年後重申了他的批評。Linus Torvalds says GPL v3 violates everything that GPLv2 stood for Debconf 2014, Portland, Oregon (accessed 11 March 2015) ==== 韌體爭議 ==== 許可證爭議的一個重點是Linux使用韌體二進位包以支援某些硬體裝置。理察·馬修·斯托曼認為這些東西讓Linux某部份成為非自由軟體,甚至以此散佈Linux更會破壞GPL,因為GPL需要完全可獲取的原始碼。 林納斯·託瓦茲及Linux社群中的領導者,支援較寬鬆的許可證,不支援理察·馬修·斯托曼的立場。社群中的Linux-libre提供完整的自由軟體韌體。 ==== 載入式核心模組許可證 ==== 另一個爭論點,就是載入式核心模組是否算是智慧財產權下的衍生創作,意即LKM是否也受GPL約束?託瓦茲本人相信LKM僅用一部分「公開」的核心介面,因此不算衍生創作,因此允許一些僅有二進位包裹的驅動程式或不以GPL宣告的驅動程式用於核心。但也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同意,且託瓦茲也同意很多LKM的確是純粹的衍生創作,也寫下「基本上,核心模組是衍生創作」這樣的句子。另一方面託瓦茲也說過: 特別像繪圖卡驅動程式就有非常大的爭議,也許到最後得由立法機關給個答案。 === SCO爭議 === 在2003年3月,SCO Group對IBM提告,聲稱IBM將一些在SCO智慧財產權許可證保護下的Unix原始碼植入Linux中,破壞了SCO給予IBM的原始碼使用許可權。另外SCO也發出一大堆存證函給許多公司,警告他們在沒有SCO許可權的情況下使用了Linux,此舉可能導致侵犯智慧財產權,並且以起訴為手段對個別使用者施壓。SCO也同時對Novell、戴姆勒克萊斯勒(DaimlerChrysler,在2004年7月被部份駁回)以及AutoZone提出告訴,且被Red Hat與其他反對SCO論點的公司反告。2007年8月24日,聯邦法院審理SCO對Novell案(SCO v. Novell),法院認定Novell才是Unix商標的合法擁有者,而不是SCO。2010年3月20日,美國聯邦第十巡迴上訴法院宣判,Novell才是UNIX與UnixWare商標的合法擁有者。此項判決宣佈後,已進入破產保護程式的SCO公司,決定停止繼續提出訴訟。 == 參見 == * Linux * 林納斯·託瓦茲 * * Linux核心版本歷史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Linux核心官方下載中心 * 日漸膨脹的Linux郵件列表內容摘要 * 林納斯與塔能包姆爭論微核心的筆仗 * Greg Kroah Hartman on the Linux Kernel at youtube * 如何檢視Linux核心版本資訊 Category:使用GPL許可證的軟體 Category:類Unix系統 Category:芬蘭發明 Category:用C程式設計的自由軟體
林納斯·託瓦茲
林納斯·貝內迪克特·託瓦茲(,,),生於芬蘭赫爾辛基市,擁有美國國籍,Linux核心的最早作者,隨後發起了這個開源專案,擔任Linux核心的首要架構師與專案協調者,是當今世界最著名的電腦程式設計師、駭客之一。他還發起了開源專案Git,併為主要的開發者。 == 生平 == 託瓦茲出生於芬蘭赫爾辛基市。父親尼爾斯·託瓦茲是一名活躍的電臺記者,母親安娜·託瓦茲(Anna Torvalds)也是一名記者。祖父奧勒·託瓦茲(Ole Torvalds)是一名詩人和記者。外祖父是芬蘭第一批統計學教授。芬蘭統計學會設立Leo Törnqvist Award,授予在頒獎之前的兩年內傑出的統計學碩士學位完成者。林納斯·託瓦茲在11歲時,應其外祖父要求用BASIC語言編寫一些統計學方面的小程式,這是他程式設計經歷之始。 託瓦茲家族屬於在芬蘭佔6%的芬蘭瑞典族,其父母都畢業於赫爾辛基大學,在學期間是積極的學運份子。他的名字來自於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1988年,他進入赫爾辛基大學電腦科學系。1989年,他進入芬蘭陸軍新地區旅,服11個月的,軍階為少尉,主要服務於計算機部門,任務是彈道計算。服役期間,購買了安德魯·斯圖爾特·塔能鮑姆所著的教科書及minix原始碼,開始研究作業系統。1990年,他退伍後回到大學,開始接觸Unix。1991年8月25日,在網路上發布了Linux核心的原始碼。1994年3月14日釋出了1.0版本。 1996年,自赫爾辛基大學碩士畢業,學位論文是《Linux: A Portable Operating System》。在拜訪全美達公司之後,託瓦茲決定接受他們的聘用,並移居美國加州。自1997年2月,至2003年6月之間,託瓦茲都在全美達公司服務,參與該公司晶片的code morph技術研發。在1997年至1999年間,主要投入86open計劃。 1999年,Red Hat及VA Linux這兩間公司,決定將他們公司的股票期權一部份贈與託瓦茲,以感謝他的貢獻。同年,在這兩間公司的股票在市場公開發行之後,託瓦茲的財產估計為2,000萬美元。 2003年,為了專心於Linux核心的發展,從全美達公司辭職,受聘於開原始碼發展實驗室(OSDL),擔任Linux核心的主要維護者。 2004年6月,託瓦茲全家移居奧勒崗州Dunthorpe,接近於開原始碼發展實驗室的總部所在地Beaverton。 2005年,為了管理Linux核心的原始碼,開發了Git。 2007年1月22日,自由標準組織與開原始碼發展實驗室合併,成立了Linux基金會。Linux基金會提供薪水及各種協助,以支援託瓦茲繼續投入Linux核心的開發工作。 ==家庭與私人生活== 託瓦茲與妻子託芙(Tove,曾獲得六次芬蘭空手道冠軍頭銜的前女子空手道選手)於1993年結婚,育有三名孩子。 2010年,託瓦茲宣誓成為美國公民。 == 行事風格 == 託瓦茲堅持開放原始碼信念,並對微軟等對手的FUD戰略大為不滿。例如,在一封回應微軟資深副總裁克瑞格·蒙迪批評開放原始碼運動破壞了智慧財產權的電子郵件中,託瓦茲寫道:“我不知道蒙迪是否聽說過艾薩克·牛頓爵士?他不僅因為創立了經典物理學而出名,也還因為說過這樣一句話而聞名於世:‘我之所以能夠看得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緣故。’”託瓦茲又說道:“我寧願聽牛頓的也不願聽蒙迪的。他(牛頓)雖然死了快300年了,卻也沒有讓房間這樣地臭氣熏天。” 林納斯在網上郵件列表中也以火暴的脾氣著稱。例如,有一次與人爭論Git為何不使用C++開發時與對方用“放屁”(原文為“bullshit”、“BS”)互罵。他更曾以“一群自慰的猴子”(原文為“OpenBSD crowd is a bunch of masturbating monkeys”)來稱呼OpenBSD團隊,因為林納斯認為軟體一般性的錯誤比安全漏洞來的要多,而資訊安全人士因為找到漏洞而成為英雄,而忽略了一般性軟體錯誤的修補,並認為OpenBSD團隊過度重視安全性忽略其他部分。 2012年6月14日,託瓦茲在出席芬蘭的阿爾託大學所主辦的一次活動時稱Nvidia是他所接觸過的“最爛的公司”(the worst company)和 “最麻煩的公司”(the worst trouble spot),因為Nvidia一直沒有針對Linux平臺釋出任何官方的Optimus支援,隨後託瓦茲當眾對著鏡頭豎起了中指,說“去你媽的NVIDIA!”(So, Nvidia, fuck you!)。 ==榮譽== ;網路名人堂 2012年4月23日,託瓦茲進入網際網路協會的網路名人堂。 ;千禧技術獎 2012年4月20日,託瓦茲獲得當年的千禧技術獎。該獎被普遍形容為相當於在技術領域的諾貝爾獎。 ;學術 在1997年,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電腦科學系,託瓦茲接受了他的碩士學位(Laudatur級)。兩年後,他在斯德哥爾摩大學接受名譽博士學位,並在2000年在他的母校獲得了同樣的榮譽。Torvalds, 2001, page 28 在2005年8月,託瓦茲獲得裡德學院的獎。 ;工業界 * 1998年,託瓦茲接受了電子前哨基金會先鋒獎。 * 2000年,他被英國電腦學會授予。Talking to Torvalds , British Computer Society, September 2007. * 2001年,他與理查德·斯托曼和分享為了社會/經濟福祉的。 *2008年,他入選到加州山景城的計算機歷史博物館的資深會員堂(Hall of Fellows)。 ;媒體 時代雜誌多次確認了託瓦茲的成就: *2000年,在時代100人: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物投票中,他位居第17名。 *2004年,他被評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 *2006年,該雜誌的歐洲版命名他是在過去60年的革命英雄之一。 “InfoWorld”頒發了“2000工業成就獎”給他。Nicholas Petreley. This year's Award for Industry Achievement goes to the creator of Linux, Linus Torvalds. InfoWorld. Jan 17, 2000. Page 82. ;太空 在1996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使用他的名字命名(9793 託瓦茲)。 ;專利 截至2011年3月,託瓦茲已獲得全球35項專利(申請和授權的專利)。 == 參看 == * 林納斯定律 * 塔能鮑姆-託瓦茲辯論 * Git是一個由林納斯·託瓦茲創立的分散式版本控制/軟體配置管理軟體。 == 自傳 == *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外部連結 == * 林納斯·託瓦茲的部落格 * Just For Fun: Linux創始人託瓦茲自傳書評 * Linux25 週年:專訪 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Category:計算機領域先驅者 Category:自由軟體程式設計師 Category:芬蘭程式設計師 Category:駭客 Category:Linux核心駭客 Category:Linux人物 Category:芬蘭無神論者 Category:赫爾辛基大學校友 Category:芬蘭裔美國人 Category:赫爾辛基人 Category:世界傑出青年 Category:美國程式設計師 Category:千禧技術獎獲得者 Category:芬蘭瑞典族人 Category:林納斯·託瓦茲 Category:TR35獲得者
理查德·斯托曼
理查德·馬修·斯托曼(,簡稱rms,有時也用大寫的RMS,),美國程式設計師,自由軟體活動家。他發起自由軟體運動,倡導軟體使用者能夠對軟體自由進行使用、學習、共享和修改,確保了這些軟體被稱作自由軟體。斯托曼發起了GNU專案,併成立了自由軟體基金會。他開發了GCC、GDB、GNU Emacs,同時編寫了GNU通用公共許可協議。 為了建立一個完全由自由軟體組成的類Unix計算機作業系統,斯托曼在1983年9月推出了GNU專案。藉此又發起了自由軟體運動。他迄今為止一直是GNU專案的組織者,作為主要開發者的他開發了一些被廣泛使用的GNU軟體,其中包括GCC、GDB、GNU Emacs。在1985年10月他創立了自由軟體基金會。 斯托曼開創了Copyleft的概念,它使用版權法的原則來保護使用、修改和分發自由軟體的權利,並且是描述這些術語的自由軟體許可證的主要作者。最為人所稱道的是GPL(最廣泛使用的自由軟體協議)。 1989年,他和別人一起創立了。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斯托曼花他大部分時間組織參與宣傳自由軟體,反對軟體專利和數字版權管理的以及他認為剝奪使用者自由的其他法律和技術系統運動。這包括終端使用者許可協議、保密協議、 產品啟用、加密狗、軟體複製保護、專有格式、二進位制軟體包(沒有原始碼的可執行檔案)。 == 早年生活 == 1953年3月,斯托曼出生於美國紐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的母親愛麗絲·利普曼是一名老師,父親丹尼爾·斯托曼是一名印刷機商人,斯托曼與父母關係並不親密。早年他就對計算機有很深的興趣;在斯托曼作為一個青少年參加一個夏令營時,他閱讀了一本IBM7090的手冊。從1967年到1969年,斯塔曼參加了哥倫比亞大學的高中生週六程式設計課程。同時他也是洛克菲勒大學生物系的志願者實驗室助理。雖然他對數學和物理學感興趣,但洛克菲勒大學的教授認為他有成為生物學家的希望。 他第一次實際的使用電腦是高中年代在IBM紐約科學中心。他在1970年的夏天高中畢業後被僱用在Fortran寫一個數值分析程式。他在幾周後完成了這項任務,然後他用這個夏天剩餘的休息時間在APL上寫了一個文字編輯器以及IBM System/360上PL/I程式語言的前處理器。 ===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 === 作為哈佛大學1970年秋季的一年級學生,斯托曼以Math 55的表現而聞名,他很高興的回憶到:「我一生中第一次覺得我在哈佛找到了一個家。」 1971年,斯托曼在哈佛大學第一年快結束的時候,他成為了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的一名程式設計師,同時也成為駭客社群的常客,並以他的名字縮寫RMS而聞名,1974年斯拖曼從哈佛大學畢業並取得了物理學學士學位。 1975年斯托曼考慮過留在哈佛大學,但是他卻轉而決定去麻省理工學院去讀研究生。他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一年,但隨後選擇了放棄,專注於他在麻省理工學院AI實驗室的程式設計。 他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傑拉德·傑伊·薩斯曼的研究室助理,在1977年與薩斯曼發表了一篇名為dependency-directed backtracking的關於 AI truth maintenance system的論文。這篇論文是對約束滿足問題智慧回溯的早期研究。截至2009年,斯托曼和薩斯曼介紹的技術仍然是智慧回溯中最通用和最強大的解釋。有關()的技術也在該論文中被提及。 作為MIT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的駭客,斯托曼從事軟體專案,如文字編輯器,不相容的分時系統上的Emacs,還有lisp機器的作業系統專案。在這期間,他成為了實驗室電腦限制訪問技術的熱心評論家,當時這個計劃是由國防高階研究計劃局資助的。當MIT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安裝了一套密碼控制系統,斯托曼很快就找到了一個解密密碼的方式併傳送給使用者包含其已解碼密碼的訊息,建議他們使用空字串作為密碼(事實上就是沒有密碼),這樣就可以重新啟用使用者對系統的匿名訪問。當時約有20%的使用者遵循他的建議,儘管使用密碼的行為最終佔上風。對此,多年後斯托曼還一直向別人吹噓著他當年的成功。 2019年,斯特曼離開麻省理工學院。 == GNU專案的發起 == 1970到1980年代,斯托曼察覺到MIT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中的駭客文化開始式微,與實驗室有來往的公司為了商業利益開始限制其他人使用原始碼或者停止提供原始碼,最終斯托曼開始了 GNU 運動用於建立 Unix 的替代品,並在1985年成立了自由軟體基金會,並發表GNU宣言。 Stallman的麻省理工學院的同事布魯斯特·卡勒(Brewster Kahle)所說,這種軟體法律特徵的轉變可以被認為是1976年“美國版權法”所引發的後果。 == 相關 == === GNU與Linux === 1991年芬蘭大學生林納斯·託瓦茲在GNU通用公共許可證下發布了最初是為自己創作的Linux作業系統核心,暫時替代了GNU計劃的Hurd核心。至此,GNU計劃基本完成,此作業系統被命名為GNU/Linux(這類作業系統常常被稱為Linux。斯托曼堅持認為 Linux 應該被稱作 GNU/Linux,因為 GNU 計劃更早出現,且在 Linux 作業系統的早期,GNU 社群的原始碼在其中起了關鍵的作用,例如 GCC 編譯器。 === 自由軟體與開源軟體 === 斯托曼是一名堅定的自由軟體運動倡導者,與提倡開放原始碼開發模型的人不同,斯托曼並不是從軟體的-{zh-hans:質量; zh-hant:品質}-的角度而是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待自由軟體。他認為不自由的軟體是非常不道德的事,只有尊重使用者自由的程式才是符合其道德標準。對此許多人表示異議,並也因此有了自由軟體與開源軟體之分。而事實上,1998年“開源”一詞最初從自由軟體社群中分化出來僅僅是因為在英文中“自由”()一詞有歧義,而其支持者認為“開源”()一詞更好。 == 爭議 == 2019年,由於其在MIT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的郵件列表中,在對傑弗裡·愛潑斯坦案和馬文·閔斯基的關聯的表述中的用詞隱含對在馬文·閔斯基面前受害少女受迫表現為自願且未受馬文·閔斯基虐待,這些言論在網路上引起某些人不滿,斯托曼遂宣佈辭去麻省理工CSAIL的職位以及自由軟體基金會主席一職。2021年3月底,理查德·斯托曼宣佈回歸自由軟體基金會董事會。 == 榮譽 == 220px|thumb|屬於斯托曼的一臺中國龍芯晶片的江蘇龍夢電腦,該電腦甚至於在BIOS層級完全是自由軟體 截至2016年,他獲得了十五個榮譽博士及教授稱號。 * 1990年度麥克阿瑟獎 * 1991年度美國計算機協會頒發的Grace Hopper Award以表彰他所開發的的Emacs文字編輯器 * 1996年獲頒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榮譽博士學位 * 1998年度電子前線基金會先鋒獎 * 1999年Yuri Rubinsky紀念獎 * 2001年在蘇格蘭獲頒格拉斯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 2001年武田研究獎勵賞(武田研究奨勵賞) * 2002年成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2003年在比利時獲頒布魯塞爾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 2004年在阿根廷獲頒國立沙爾塔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 2004年獲得秘魯國立大學榮譽教授 * 2007年獲頒秘魯印加大學榮譽教授 * 2007年獲頒Universidad de Los Angeles de Chimbote榮譽博士學位 * 2007年獲頒帕維亞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 2008年獲頒秘魯National University of Trujillo榮譽博士學位 * 2011年在阿根廷獲頒國立科爾多瓦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 參見 == * GNU * 自由軟體基金會 * 自由軟體運動 * Emacs * GCC * Linux * GNU/Linux命名爭議 == 延伸閱讀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斯托曼個人主頁 * 自由軟體基金會宗旨 * 自由軟體基金會 * Free as in Freedom--Biography of Richard Stallman(斯托曼傳記) * Free as in Freedom--Biography of Richard Stallman斯托曼傳記中文書評 Category:美國程式設計師 Category:美國猶太人 Category:自由軟體程式設計師 Category: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Category:GNU人物 Category:Unix人物 Category:哈佛大學校友 Category:麻省理工學院理學院校友 Category:康考迪亞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麥克阿瑟學者
自由軟體基金會
自由軟體基金會(,縮寫:FSF)是一個致力於推廣自由軟體的美國民間非營利性組織。它於1985年10月由理查德·斯托曼建立。其主要工作是執行GNU計劃,開發更多的自由軟體。 從其建立到1990年代中自由軟體基金會的基金主要被用來僱用程式設計師來發展自由軟體。從1990年代中開始寫自由軟體的公司和個人繁多,因此自由軟體基金會的僱員和志願者主要在自由軟體運動的法律和結構問題上工作。 == 最近工作 == ; GNU工程 : 自由軟體基金會最早的目的在於促進自由軟體的開發,但自由軟體基金會也有開發GNU作業系統的任務。 ; 施行GPL : 自由軟體基金會具有施行GNU通用公共許可證和其它GNU許可證的能力和資源,但自由軟體基金會只對它擁有版權的軟體負責。其它軟體必須由它們自己的擁有人來負責,原因是從法律規定上自由軟體基金會無法為這些其它軟體負責。自由軟體基金會每年約接觸到50個違反GNU通用公共許可證的事件,自由軟體基金會試圖不透過法院使對方遵守GNU通用公共許可證。 ; GNU許可證 : GNU通用公共許可證是自由軟體工程中最普及的許可證。最新的版本(版本3)發表於2007年6月29日。自由軟體基金會還發布了GNU寬通用公共許可證和GNU自由文件許可證。 ; 監督版權 : 自由軟體基金會擁有大多數GNU軟體和一些非GNU自由軟體的版權。每個GNU軟體包的貢獻者必須簽署版權檔案,這樣自由軟體基金會可以在訴訟案中在法庭上維護這些軟體。此外這樣假如許可證有所變化的話不必徵求軟體所有的貢獻者的同意。 ; 自由軟體目錄 : 自由軟體目錄是所有自由軟體包的一個列表。其中列出的每個軟體包含47條資訊,比如工程的主頁、程式師、程式語言等。目的是提供一個自由軟體的搜尋引擎和為使用者提供一個檢查一個軟體包是否自由的工具。自由軟體基金會為此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獲得少數基金。計劃是將來這個目錄可以翻譯成不同的語言。 ; 維持自由軟體的定義 : 自由軟體基金會維持多個定義自由軟體運動的文獻。 ; 法律教育 : 自由軟體基金會舉辦關於GNU通用公共許可證的法律問題的研究會,向律師提供諮詢服務。 ; 工程管理 : 自由軟體基金會透過它的GNU草原(GNU Savannah)頁面提供工程管理的服務。 ; 頒發獎勵 : 自由軟體基金會每年頒發兩部獎勵:。 == 高優先計劃 == 自由軟體基金會列出了一個高優先計畫(high priority projects)列表,FSF認為這些計畫需要自由軟體社群們的注意,這些計畫所開發的專案目前並沒有自由軟體可以用來取代非自由軟體。 目前計劃: * Gnash — 自由的Flash player軟體 * Coreboot — 一個自由BIOS的運動 * 一個代替Skype的自由軟體 * 一個自由的視訊編輯軟體 * 一個代替Google Earth的自由軟體 * gNewSense — 一個只使用自由軟體的GNU/Linux作業系統 * GNU Octave — 一個代替Matlab的自由軟體 * 代替函式庫 * GDB的可逆性偵錯 * 自由的網路路由器驅動程式 * 一個代替的自由軟體 * 自動轉錄Automatic transcription == 結構 == === 成員 === 2002年11月25日自由軟體基金會向個人提供自由軟體基金會附屬會員的可能性。到2005年3月它擁有3400多位附屬會員。2003年3月5日它向商業企業提供公司保護計劃,到2004年4月它擁有45位公司保護。 === 組織 === ==== 理事會成員 ==== * ,SFA公司高階程式設計師 * ,CivicActions公司的建立人 * Odile Bénassy,巴黎第十一大學電腦科學研究工程師 * 傑拉德·傑伊·薩斯曼,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教授 * 理查德·斯托曼,自由軟體基金會的建立人並任主席至2019年9月16日 一般在波士頓總部裡有10個僱員工作。 === 姊妹組織 === 2001年在德國成立了作為自由軟體基金會在歐洲的代表人。2003年在喀拉拉邦成立了。2005年據傳有打算成立的計劃。而在臺灣,與自由軟體基金會無直接關係的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於2001年成立,又該基金會將自由軟體基金會和GNU的繁體中文業務合併在同一個網站(即GNU繁體中文站 ),兩者共同推廣自由軟體與開放原始碼的普及。 == 獎勵 == * 1999年:林納斯·託瓦茲獎 * 2005年:電子藝術大獎 ==參考資料== == 參見 == *GNU *理查德·斯托曼 *自由軟體運動 *自由軟體 *自由軟體鑄造場 * ==外部連結== * *FSF Europe *FSF India *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 Category:自由軟體組織 Category:非營利組織 Category:1985年麻薩諸塞州建立
2003年7月
2003年7月的新聞事件: 請參看: *香港基本法第23條 *加拿大同性婚姻 *猴痘 *以巴衝突 *中東和平路線圖 *歐盟擴大 *北朝鮮核危機 *恐怖主義戰爭 *阿富汗戰爭 *美軍佔領伊拉克 == 2003年 == === 7月31日 === *十名疑似朝鮮脫北者的人士闖入曼谷的日本駐泰國大使館要求政治庇護。 *秘魯星期三再次向日本提出引渡藤森的要求。 *菲律賓總統阿羅約星期四要求國家檢察官對參與兵變的軍人提起訴訟。 === 7月30日 === *阿拉伯一家電視臺最近播放一盤據稱是薩達姆的錄音帶。美國聯邦調查局正在確認這個錄音帶是否真是薩達姆所錄製。 *菲律賓武裝部隊情報部長維克托·科爾普斯准將辭職。 *比利時迫於國外的壓力,修改了“萬國管轄權法”。修正案將在本週末生效。 === 7月29日 === *美軍佔領伊拉克:美軍今天繼續對伊拉克境內主要城市進行搜捕,包括薩達姆的家鄉提克里特市,但是根據情報說,薩達姆比他們早一步離開被搜捕地點,但美軍仍抓獲了薩達姆的一名終身保鏢。 *美國著名喜劇演員鮑勃·霍普在華盛頓逝世,終年100歲。 *中國河北省一煙花廠發生爆炸,造成多人傷亡。 === 7月28日 === *菲律賓總統阿羅約28日發表國情諮文的時候表示,將對兵變事件進行徹底調查。當日在菲律賓仍有反政府遊行示威,要求阿羅約下臺。 *第七屆世界華商大會在馬來西亞開幕。 *美軍佔領伊拉克:美軍今天在搜捕行動中遇襲,兩人受重傷。 === 7月27日 === *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向兵變分子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在當天下午5點前撤離佔領地,否則政府軍將採取行動。 *朝鮮和韓國今天都舉行了儀式,紀念朝鮮戰爭結束50週年。 === 7月26日 === *日本宮城縣南鄉町 (宮崎縣)發生里氏6.2級地震,造成數十人受傷。 *菲律賓總統阿羅約表示,一些軍官將發動兵變,菲政府已對此採取措施,並以“完全控制”了局勢。 *日本參議院透過決議,允許派遣日本自衛隊支援伊拉克的重建工作,這次法案引起了民主黨、共產黨、社民黨、自由黨的在野黨的強烈反對。韓國政府督促日本考慮周邊國家對該決定的擔憂。 *美國公佈了烏代和庫塞的德電視錄影,以證明兩人確實已經死亡。 *古巴今天舉行盛大集會,紀念攻打蒙卡達兵營暨古巴起義50週年。 *美軍佔領伊拉克:3名美軍士兵在對伊拉克巴格達東北部的Baquouba兒童醫院進行保護時遇襲身亡。這使得在伊被殺美軍人數上升到161人,比1991年海灣戰爭死亡人數要多14人。 === 7月25日 === *美國回應臺灣公投議題時指出,美國沒有看到臺灣非“公投”不可的理由,美國堅持“一箇中國”原則。 *臺灣當局表示臺灣將繼續舉行“全民公投”,並將於下週核定出“全國性公民投票委員會”。 *世界著名足球隊西班牙甲級聯賽冠軍皇家馬德里今天中午抵達昆明。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孔泉25日否認了印度報紙報道的關於6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越過中印邊界控制線的說法。 *被小布什提名為海軍部長的科林·麥克米倫被證實於24日在自家的農場裡開槍自殺。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25日在一次講話中呼籲美國和朝鮮儘早恢復北京會談以找到解決當前朝鮮核危機的辦法。 *美國總統布什已經下令向賴比瑞亞派遣一支美軍部隊以協助該國恢復國家秩序。 *有訊息指臺灣總統陳水扁將派蕭萬長代表出席10月在曼谷舉行的亞太經合會。 *中國水災:颱風伊布都對廣西的影響基本結束。這次颱風的襲擊給廣西帶來直接經濟損失4.996億元。共有12人死亡。 *香港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今天正式離任。她在多份報章刊登啟事,感謝一直支援她的朋友和家人。 *英超勁旅利物浦球隊抵港,引起了大批球迷的歡迎。 *有報紙批評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利用宗教名義煽動教徒反對政府。 === 7月24日 === *美國今天發表911事件最終調查報告。報告批評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之間由於缺乏溝通,使得有可能避免發生的911事件沒能夠避免。 *奈及利亞北部地區發生霍亂,以盡造成至少74人死亡。這次霍亂的爆發是有當地飲用水受到汙染引起的。 *據產經新聞報道,日本民主黨和自由黨黨魁就兩黨合併事宜進行了商討。兩黨希望在合併後可以上臺執政,實現日本的“政黨輪替”。 *香港政府表示,將在今年九月就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繼續向公眾諮詢。 === 7月23日 === *23日下午,一名叫奧斯尼爾·艾斯丘的人企圖槍殺紐約市政廳議員詹姆斯·戴維斯。其中戴維斯被送醫院後死亡,艾斯丘也在被保安開槍擊中數小時後死亡。 *巴勒斯坦總理馬哈茂德·阿巴斯23日開始對美國進行訪問,他將成為喬治·沃克·布什執政期間第一位巴勒斯坦領導人。 *有報道指美國在911事件後採取的新的簽證制度使得大陸學生赴美留學的難度更大。 === 7月22日 === *駐伊拉克美軍證實在一次軍事行動中,薩達姆的兩個兒子烏代何庫塞已經被打死。喬治·沃克·布什對這個訊息表示歡迎。 *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離開北京前往上海繼續訪問行程。 *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到清華大學與師生進行座談。 *正在中國訪問的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表示,他將配合對英國國防部生化武器顧問戴維·凱利之死的調查。 *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由於戴維·凱利之死引起的情報風波使得布萊爾政府陷入了嚴重的信任危機。表示相信布萊爾的民眾從上個月的51%下降到39%,而對他的評分則跌到-17。工黨的領先優勢也從12%劇降到2%。 === 7月21日 === *6名俄羅斯軍人在與車臣非法武裝交火中喪生。 *李鍾郁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新的總幹事。 === 7月20日 === *法國尼斯稅局外面的炸彈襲擊造成16人受傷。 === 7月19日 === *紐約中央公園慶祝建園150週年。 *美國伊拉克管理委員會表示新伊拉克總統的選舉失敗。 *維也納醫生成功進行了人類舌頭移植。 === 7月18日 === *英國國防部生化武器顧問戴維·凱利被發現在住處附近割脈自殺。有人認為這與英國政府有關。並稱戴維·凱利是當前政策下的犧牲品。 === 7月17日 === *印度拒絕了美國要求其向伊拉克派兵的要求。美國外交大臣表示這不會影響印美關係。 === 7月16日 === *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分別接受梁錦松及葉劉淑儀辭去財政司司長及保安局局長的請求。 === 7月15日 === *中國第二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從大連起程。 *古巴發生劫持輪船事件,被劫船隻進入巴哈馬領海。 === 7月14日 === *德國舉辦沙雕節。 *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取消接受美國會金質勳章計劃。 *長江今年最大一次洪峰進入湖北。 *金正日會見中國政府特使戴秉國。 *法國舉行盛大國慶閱兵。 === 7月13日 === *伊拉克執委會宣佈薩達姆下臺之日為國定假日。 === 7月12日 === *臺灣決定14日恢復因為SARS而暫停的對香港人的14天臨時落地簽證辦理。 *美國核動力航空母艦“列根號”服役。這是美國第一艘以尚在人世的總統人物命名的航空母艦。 === 7月11日 === *臺灣臺北縣福隆海水浴場開始展開一連三天的第四屆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 === 7月10日 === *前國際發展部部長Clare Short要求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自願離職。在倫敦市政廳接見比爾·克林頓的布萊爾對此沒有發表評論。 *同性戀權利推動者Peter Tatchell聲稱英國國教第二大主教Hope of York是同性戀。他之前曾經把自己的性取向表述成“灰色地帶”。 * 香港發生屯門公路雙層巴士墮坡事故,一輛行走麗瑤邨至天恆邨的九巴265M線雙層巴士在早上於屯門公路疑被貨櫃車切線,將巴士推至路邊,不久巴士即墮下數十米山坡,車長及20名乘客死亡,另造成20名乘客受傷,成為香港史上最多人死亡的車禍。 === 7月9日 === *美國政府星期二宣稱另有兩名前伊拉克政府的高階官員被捕。Mizban Khadr al-Hadi是伊拉克前政府Baath Party地區的高階指揮官以及革命司令委員會的成員,Mahmud Dhiyab al-Ahmad是前內政部大臣。 *耐克宣佈以3.05億美元收購Converse。 === 7月8日 === *蘇丹一架波音客機墜毀,116人喪生。 *美國白宮發言人7號表示,喬治·沃克·布什總統對伊拉克關於伊拉克從非洲購買用於生產核武器的指控是根據“不完整和不準確”的情報發表的。美國駐加彭大使威爾遜表示曾向美國政府報告說情報可能是假的,但美國白宮官員則表示沒有收到過報告。 *在應義大利要求下舉行的歐盟會議最近就建立歐洲國家“電子政府”的決定表示同意。 *8日,在黎巴嫩廣播公司和卡達半島電視臺播放了一盒據稱是薩達姆最新錄音的錄音帶。錄音帶中的人號召伊拉克人民繼續抵抗美軍的進攻。如果這盒錄音帶是真實的話,那將是薩達姆仍然存活的最新證據。美國聯邦調查局正在就這盒錄音帶進行分析。 *伊朗一對連體姐妹在新加坡接受腦部分離手術失敗,兩人先後死亡。 *美國總統布什7月8日在塞內加爾發表的演講中對非洲奴隸表示的敬意,並稱奴隸制是“歷史上最嚴重的罪行之一”。 *加拿大同性婚姻: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省的一個法院判決同性戀夫婦可以在該省結婚,並立即生效。這個省現在成為對同性戀婚姻合法化進行立法的加拿大第二個省、以及西半球第二個政治管轄區內。這個判決類似於2003年6月10日在安大略省的判決。 === 7月7日 === *韓國總統盧武鉉訪華。 *北京周口店附近發現與山頂洞人同期的古人類化石。 *大連海邊發生罕見的海市蜃樓奇特景觀。 *中央財政緊急撥付安徽7800萬支援防洪搶險救災。 *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啟程非洲,開始對塞內加爾、南非、烏干達、波札那和奈及利亞進行訪問。 *微軟國家廣播公司(MSNBC)解僱了一名保守脫口秀的主持人Michael Svage,因為他發表了反同性戀言論,包括對一個來電的同性戀者說他“只應該得艾滋病並死去”。同性戀權力組織GLAAD對這個決定表示歡迎。 === 7月6日 === *美國科學家最近表示他們透過混合男女細胞首次在實驗室培養出了一個雙性人類胚胎,這個訊息的傳出引起了人們的廣泛爭論。 *美國將向利比亞派出一個人道主義援助小組以評估該國局勢,有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意味著美軍將大軍派兵利比亞。 *法國科西嘉島6號舉行全民公投,以擴大當地的自治權和改革政治體制。這將有利於結束當地分離主義分子對法國中央政府的敵對活動。 === 7月5日 ===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和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天都發表談話表示支援香港基本法第23條的立法。 *臺灣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從SARS疫區名單上除名,現在全球已經沒有SARS疫區。 *俄羅斯莫斯科的一個搖滾音樂會上發生自殺性爆炸事件,至少造成20人死亡,30多人受傷。兩個引爆者當場死亡。目前警方對此事還沒有作出評論。 *印度尼西亞亞齊省的軍事行動達到45天,已經有325名“自由亞齊運動”武裝分子被打死,258人被捕,256人投降。 *美國總統今天在慶祝美國獨立日時發表講話重申美國將繼續“先發制人”的打擊對美國構成威脅的“恐怖組織或非法政權”。 === 7月4日 === *Wavecom“微型手機開發實驗室”在北京正式釋出。 *中國大陸赴臺人士不需隔離 但仍要量體溫十天。 === 7月3日 === *據鳳凰網引用外國媒體的訊息報道說,中國軍方、國家海洋局和民政局將開放對無人海島的開發權,香港保釣人士對此表示,他們將考慮向全球華人籌款資金,租界被日本侵佔的釣魚臺島。 *由於印尼軍方正在亞齊省進行對反政府武裝的掃蕩活動,印尼政府宣佈將對在亞齊省的新聞報道進行嚴格限制。 *美國總統布什表示雖然最近最高法院的判決使得保守派人士擔心國家將對同性婚姻的立法開啟大門,但是現在制定禁止同性婚姻的憲法條例可能不是必須的。 *朝鮮星期二表示,朝鮮可能放棄1953年達成的停戰協議,並表示,如果朝鮮遭到經濟封鎖,朝鮮將進行“無情的報復措施”。 *根據加拿大廣播公司的報道,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把多倫多從非典疫區的名單上除名。現在仍在疫區名單上的臺灣有望在7月5日從名單上除名。 *對於美國決定終止向未給予美國公民免受國際刑事法庭起訴的“豁免權”的35個國家提供軍事援助的決定,歐盟發言人迭戈·德奧潔達表示遺憾。 *由於越來越多的美軍士兵在伊拉克遭襲以及美國民眾對這一現象的不滿情緒日益增加,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對伊拉克武裝分子發出警告。 *淮河汛情告急,王家壩開閘洩洪。 *溫哥華獲2010年冬奧會舉辦權。 *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和南京的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充套件專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美國政府決定懸賞2500萬美元查詢薩達姆的下落。 === 7月2日 ===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地區最近出現潛在反華危機,部分大街上貼滿排華傳單,且有相關的手機傳言滿天飛,事件已在華僑社會引起緊張氣氛。 *一艘載有21名船員的日本漁船在日本南部與一艘巴拿馬註冊的貨船相撞,隨後沉沒,造成1人死亡,6人失蹤。 *中國人民銀行下調境內小額外幣存款利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決定將中國雲南省的“三江並流”列入該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從而使中國列入這一名錄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專案達到29個。 *歐洲議會透過的關於轉基因食品的新法規。 * 加拿大溫哥華成為2010年第21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城市。 === 7月1日 === *伊朗邀請國際原子能機構官員到伊朗訪問,討論對伊朗的核查問題。 *代號為“比爾”的熱帶風暴登陸墨西哥灣,該風暴已經造成4人受傷,並造成了一些地區停電。 *美國對伊拉克人實施的扣押制度引起了包括國際人權大赦國際等一些人權組織的譴責。 *英國政府表示,將在今年內向議會提交議案,賦以同性戀伴侶更多的權利。但是因為蘇格蘭地區有自行制定民法關係法律的權利,所以即使這個議案獲得透過,也只適用範圍英格蘭和威爾斯地區的男女同性戀人士。 *中國共產黨成立82週年,胡錦濤在學習“三個代表”研討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2003學年度臺灣大學指定科目考試今日開始舉行。 *朝鮮人民軍對美國增強駐韓美軍發出嚴厲警告。 *美軍車在巴格達以南遇襲,有4名美軍士兵喪生,另有2名士兵和1名伊拉克平民受傷。 *中國軍方總參謀部、國家海洋局、民政局聯合公佈,開放六千多個無人海島的開發權,民間可租用五十年。同日中國第一部有關無居民海島管理制度《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管理規定》正式施行。 *三峽工程第一臺發電機組開始進行72小時併網試執行。 *中國實施網路文化管理暫行規定。 *希臘總統斯特凡諾普洛斯在總統府會見了正在這裡訪問的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 *日本宇宙往返機在瑞典進行的飛行實驗中意外墜毀。 *香港五十萬人反基本法廿三條立法大遊行。
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後化名中山樵。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明德、載之,號逸仙、日新。廣東香山翠亨鄉(今中山市翠亨村)人,清末民初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一手建立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倡導「聯俄容共」政策和共和制、創立「三民主義」等政治理論對國共兩黨發展影響深遠,在海峽兩岸地位重要。孫是少數在各華人地區均受到普遍尊崇的近代中國政治人物。1940年4月,國民政府通令全國,稱孫為「國父」。中華人民共和國尊其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 1894年,孫成立興中會。1895年,興中會發動乙未廣州起義。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組成,孫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創辦《民報》,宣傳革命,同當時的中國改良派激烈論戰。此後在國內外發展革命組織,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多次發動武裝起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12月29日,孫被十七省代表在江蘇省江寧府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佈就職,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2月13日,因革命黨人與袁世凱妥協,孫被迫提請辭職;3月經臨時參議院透過,公佈孫主持制訂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8月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孫被選為理事長。1913年3月因國民黨黨魁宋教仁在上海北站腰部中彈身亡,孫即起兵討袁,旋即失敗。1914年,孫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先後兩次發表討袁宣言;1917年段祺瑞解散國會,孫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軍政府,當選大元帥,誓師北伐;1918年因受舊桂系軍閥和政學系挾制,孫被迫去職,至上海;1919年,孫創辦《建設》雜志,發表《實業計畫》,並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孫回廣東,次年就任非常大總統;1922年因陳炯明事變退居上海。1925年3月,因膽囊癌惡化在北京病逝。 ==名字== 孫中山用過大量中文、英文、日文化名與筆名,多是為擺脫通緝或隱蔽身份,部分則宣揚革命或表達人生期望。 性質 名字 釋義 譜名 德明 族譜上的名字。 幼名 帝象 「帝象」,象其出生地翠亨村北帝廟之北帝,非象皇帝。又據説孫出生後祖母請算命先生稱孫是「天子命」,於是孫家人為其取名帝象。 名 文 童年入讀翠亨村村塾時,老師給孫起。孫從來不自稱「孫中山」,在一切中文公文及書信皆用「孫文」簽署。 字 明德 譜字,香山縣的風俗是男子在結婚時由主婚的族內長輩按家譜排行立字,然後把「字」書寫在木版懸掛牆上,稱為「字架」李伯新,《孫中山史蹟憶訪錄》。 字 載之 由名「文」而來,取「文以載道」之義。 教名 日新 1884年,孫領洗為基督徒時取名「日新」,取自《禮記·大學·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號 逸仙 區鳳墀據「日新」二字,為孫改號「逸仙」,寓意「自由神」。 羅馬化 Sun Chung-Shan Sun Zhongshan Sun Wen 「日新」的廣州話音譯為英語時是Yat Sen ,因此與洋人交往時一律採孫逸仙(Sun Yat Sen)。因孫為醫生,常被稱為「」。「中山」的發音為「Chung-Shan」或「Zhongshan」。「文」的發音為「Wen」。 化名 中山樵 1897年秋到日本後化名中山樵,事緣日本人平山週迴憶他與孫在日本最初交往時說:「總理來京曰:『昨夜熟慮,欲且留日本』。即同車訪犬養,歸途過日比谷中山侯爵邸前,投宿寄屋橋外對鶴館,掌櫃不知總理為中國人,出宿泊帖求署名。弟想到中山侯爵門標,乃執筆書〔姓〕中山,未書名;總理忽奪筆自署〔名〕樵。曰:『是中國山樵之意也』。總理號中山,蓋源於此」。 化名 高野長雄 紀念日本維新志士高野長英醫師而命名。 通稱 孫中山 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釗將日本人宮崎寅藏(即宮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夢》翻譯為《大革命家孫逸仙》時,將本姓與化名連用,成為後人對孫的通稱。章士釗將「中山樵」改為「孫中山」,說:「時先生名在刊章,旅行不便,因易姓名為『中山樵』,『中山』姓,『樵』名……顧吾貿貿然以『中山』綴於『孫』下,而牽連讀之曰『孫中山』。始也廣眾話言,繼而連章記載,大抵如此稱謂,自信不疑。頃之一呼百諾,習慣自然,孫中山孫中山-{云云}-,遂成先生之姓氏定形,終無與易」。 外號 大炮 輔仁文社創始人謝纘泰對孫印象一直不好:「孫逸仙看來是一個輕率的莽漢,他會為建立『個人』的聲望而不惜冒生命危險。他提出的都是易招物議的事情,他認為自己沒有幹不了的事情,他認為自己沒有幹不了的——事事一帆風順——『大炮』!」「孫大炮」的渾名,據說就後來是袁世凱在背後說孫是個「大炮」叫出來的。 孫曾以洪秀全自命。 清政府公文中,皆在其名字「文」上加上三點水部首,貶稱其為「孫汶」。“汶汶”一詞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記索隱》說“汶汶,猶昏暗也”,《史記集解》引王逸說是“蒙垢汙”,或說“玷汙也”。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公祭時,原靖國軍豫軍討賊總司令和建國軍北伐先遣隊總指揮樊鍾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挽幛,橫額當中大書「國父」,其唁電輓幛,均稱「國父」,這是孫逝世後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之始。 1940年4月1日,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孫為中華民國國父。 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正式稱孫為「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而全國政協辦公廳新聞局與人民網共同主辦的中國政協新聞網,曾在紀念孫誕辰140週年網頁上設立「國父風采」板塊。 ==生平== ===早年=== 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孫中山誕生於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乳名帝象,上村塾讀書時取名文,成親時取字德明。父親(孫達成)已經53歲,家中三子三女,孫排第五,與大哥(孫眉)差距12歲。 1872年,孫開始務農,上山打柴草、到塘邊撈「塘飄」做豬飼料;稍長,下田除草、排水和放牛。同年,孫入翠亨村私塾,接受國學啟蒙教育。後來宋慶齡稱:「孫中山很窮,到15歲才有鞋穿。他住在多山的地區。在那裡,小孩子赤足行路是件很苦的事。在他和他的兄弟沒有成年以前,他的家住在一間茅屋裡,幾乎僅僅不致挨餓。他幼年……沒有米飯吃,因為米飯太貴了。他主要的食物是白薯。」孫幼年喜歡玩遊戲如放風箏、踢毽子、跳田鷄、劈甘蔗等,常爬大樹取鳥蛋,用石頭擲小鳥,鄉裡稱其綽號「石頭仔」。 1876年,孫入村塾讀書,課餘參加農業勞動;常與同學楊帝賀等到鄰村觀看三合會練武。孫眉在檀香山做工匯款回家,家境漸好轉,孫得進入村塾讀書;第一位老師是位癮君子,煙癮發作時就曠課;由於老師煙癮頻作,孫無法好好讀書。孫喜聽前太平軍老人講戰鬥故事,仰慕太平天國。 1877年,孫繼續讀書,懷疑一味背誦之教學方式;曾問老師:「讀這些書一點也不懂,有什麼意思?」9月22日,孫眉再赴檀香山,孫擬隨兄赴檀未果。1878年春,孫主張反對纏足、蓄婢和賭博。 ===求學=== ====夏威夷求學==== 吳相湘在《孫逸仙先生傳》評述孫中山第一次出洋,是其「生平轉變之重大關鍵」。1879年5月21日,孫隨母坐駁艇到澳門坐英輪「格蘭諾去」號(S. S. Grannoch)赴檀香山。1879年6月,孫到檀香山-{zh-hans:毛伊;zh-tw:茂宜;zh-hk:毛伊;}-島茄荷蕾埠(今名卡胡盧伊)孫眉開設商店當店員;後入盤羅河學校習算術等科。9月,孫到英國聖公會主教主持之教會學校伊奧拉尼書院當寄宿生,採全英語授課。伊奧拉尼書院是英國聖公會畢斯浦(Espiscopal Bishop)與威爾士夫人共同於1862年創立,1872年韋禮士牧師繼任校長,翌年遷移校址於白地斯街(Bates Street),擴建房舍。學校強制學生必須每天禱告,每週日必須作禮拜,孫開始認識基督教儀軌、聖歌,及讀《聖經》。孫修讀英語、英國歷史、算術、「代數、幾何學、生理學、拉丁文與繪圖」等科目。 1881年,孫在伊奧拉尼書院讀華盛頓、林肯等傳記,希望改造中國。1882年7月27日,孫畢業於伊奧拉尼書院,英文文法考第二名,獲夏威夷國王卡拉卡瓦在畢業典禮上親頒一本中國書籍作為獎品,出色的英文水平幫助了孫進行革命活動。 1883年,檀香山華裔知識分子何寬、李昌等組織中西擴論會。1月15日,孫與其他教會學校子弟入美國公理會創辦的奧阿厚書院(高階中學)就讀,繼續學習,特別是基礎醫學和法律。6月30日,奧阿厚書院學年結束,孫坐船回到孫眉在離島所開之牧場。7月初,入學不超過三個月,由於孫不減加入基督教意向,經常勸說夏威夷工作的華僑工人不要膜拜關聖帝君神像,兄長憂其觸犯眾怒,二怕雙親斥責,遂斷絕資助,將孫送回翠亨村家鄉。夏天,孫從夏威夷回到中國,當他坐遠洋船從檀香山到香港後,孫即上岸轉坐中國內河返回翠亨村。孫坐輪船到香港轉坐淇澳島之帆船回鄉,抗議清朝官吏向該船乘客勒索,7月底回到翠亨村。孫在家自修、參加農務,開始宣傳社會變革,指責清政府腐敗,著手修路、防盜等。秋,孫與同村青年陸皓東結成好友,並經常談論時政腐敗至深夜。8月中,孫與陸皓東一起「搗毀偶像」,破壞翠亨村村中的北帝廟神像,不為鄉人所容,經崖口、淇澳島逃離家鄉前往香港。 ====香港求學==== 1883年3月31日,美國綱紀慎會喜嘉理牧師在香港上岸;8月18日,喜嘉理牧師收留孫中山在其香港中環之傳道所寄宿。秋,孫赴香港入讀英國聖公會主辦的拔萃書室(當時英文稱為 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中山史蹟徑 ,孫在香港(香港大學圖書館)為日校走讀生。10月29日,孫在喜嘉理牧師宿舍重逢檀香山傳教士、曾任教於奧阿厚書院之芙蘭·諦文(Frank Damon)及其父母。冬,孫與陸皓東到基督教綱紀慎會(又稱公理會)位於港島必列者士街的佈道所,由美國公理宗差會傳教士喜嘉理牧師於1884年5月4日為他主持洗禮加入教會"...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seven members in the interior belonging to our mission, and two here, one I baptized last Sabbath,a young man who is attending the 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 We had a very pleasant communion service yesterday..." - Hager to Clark, 5 May 1884, ABC 16.3.8: South China v.4, no.17, p.3"...We had a pleasant communion yesterday and received one Chinaman into the church..." - Hager to Pond, 5 May 1884, ABC 16.3.8: South China v.4, no.18, p.3 postscript(陸則於1884年10月19日受洗"...Yesterday, 19 October, we also celebrated the Lord's supper in Hongkong and received one on profession of faith. He had heard about the gospel from one of our members who is a student in Hongkong, and he seems to be a quiet but sincere believer..." Hager to Clark, 18 October 1884, ABC 16.3.8; South China v.4, no.22, p.6. 信件日期雖為1884年10月18日,但似乎喜嘉理在開始寫信後,花了數天才完成。);在其所屬教會存留之受洗名單中,陸皓東署名「中桂」(名單中排第四),孫署名「日新」(名單中排第二)。喜嘉理牧師與孫情誼真摰,欣賞孫對宗教熱忱,孫追隨他四處宣教。 1884年4月15日,孫轉學香港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用孫帝象姓名註冊,學號二七四六。秋,受香港工人反法鬥爭鼓舞,孫深感中國人民「已經有相當覺悟」。得知孫皈依基督後,孫眉試圖藉由切斷弟弟所有奧援。11月,孫奉孫眉急召赴檀香山,交還家產,芙蘭·諦文為孫籌募盤川。孫在茄荷蕾埠商店當店員。孫在中央書院讀書兩年半期間,受洗成為基督徒、第一次婚姻、與孫眉激烈衝突。 1885年4月,孫自檀香山經日本回中國。孫終於清楚改良的最佳途徑就是從事改造。5月,芙蘭·諦文為孫籌足盤纏,自檀香山回到香港復課。8月,孫赴香港中央書院復學,憤恨中法戰爭中清政府失敗,更希望變革現實。幾個月後,基督教友人幫助孫於1886年返回香港,由於在夏威夷長待幾個月,孫中學生涯完結,未拿到中央書院畢業文憑。 1886年7月,孫未畢業就離開中央書院。邵元沖說:「總理自言,幼時旅港肄業,所習多專於英文,嗣而治漢文,不得合用之本,見校中藏有華英文合璧四書,讀而大愛之,遂反覆精讀,即假以漢文之教本,且得因此而窺治中國儒教之哲理。又英譯本釋義顯豁,無漢學註疏之繁瑣晦澀,領解較易。總理既目識心通,由是而對中國文化,備致欽崇,極深研幾,以造成畢生學術之基礎。」 ===從醫=== 孫中山選擇醫學:「以醫亦救人之術也。」1886年9月,孫持喜嘉理博士介紹信,入(美國)長老教會海外基督使團嘉約翰(John Kerr)博士主持的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習醫(即南華醫學校,今中山醫科大學前身),開始鼓吹革命。10月,孫認識英國倫敦傳道會宣教師區鳳墀,區鳯墀為其改名逸仙。課餘,孫經常抒發熱愛中國的情懷和革新政治的抱負,並在同學中結交鄭士良等;鄭士良少有大志,習武術,曾就學於德國教會辦的禮賢學校,入博濟醫院學習,為接受孫救國思想第一人,孫評其「為人豪俠尚義,廣交遊,所結納皆江湖之士,同學中無有類之者」。 1887年10月1日,華人西醫書院教務長孟生醫生在香港大會堂宣佈該院成立;10月3日,孫在香港華人西醫書院(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Hong Kong,今香港大學醫學院)正式上課,第一課是康德黎醫生講授解剖學。學堂隸屬於倫敦傳道會,由香港菁英何啟出資籌辦,該校教務長是蘇格蘭名醫康德黎。何啟曾留英學習醫學和法律,作《新政真詮》。孫與康德黎師生關係密切,在校5年餘,勤奮學習,除正課外廣泛閲讀「新學」書籍,在政治思想上受何啟等維新思潮影響。孫對達爾文之進化論發生興趣。在《孫文學說》第一章,可以看到孫在大學時代潛心研究「知難行易」學說,為破除「知易行難」。孫時常審視懸在壁上的中國地圖,慨嘆「如此江山,付之非人」。1887年冬,孫達成病篤,孫回鄉伺奉湯藥,孫眉聞訊亦自檀香山歸,兄弟芥蒂盡釋。 1888年3月24日,孫達成在翠亨村病逝,享年76歲,孫眉對孫中山加倍愛護備至,凡所需學費,均允供給。8月,孫在西醫書院第一學年期終考試中,名列全級第三名。1889年夏,孫在第二學年期終考試中,名列全級第一名。孫從廣州帶來私人教師陳仲堯補習中文,還跟康德黎學打板球。 1890年,孫以洪秀全自況:「勿敬朝廷」,自稱「革命言論之時代」。同年孫上書鄭藻如,主張仿效西方社會改革,建議禁煙及改良農業和教育等。孫課餘常往來廣州、澳門等,言論反清。12月30日,孫陪康德黎夫婦往廣州痲瘋村研究痲瘋病。 1891年3月27日,孫與40多名香港道濟會堂年輕教友組織教友少年會。夏,孫在第四學年期終考試中,名列全級第一名。孫同鄭觀應商討「改革時政」,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稱道過「吾邑孫翠溪西醫」。孫又結識輪船招商局職員、後來「輔仁文社」社長楊衢雲,不斷交流愛國圖強見解;孫課餘曾撰文鼓吹政治改革,投稿於香港、上海報刊。 1892年春,孫設計新居,用孫眉滙款在翠亨興建。7月,孫以首屆成績第一名畢業於西醫書院「1892年,餘與孫先生同時畢業於雅麗氏醫院,餘年廿一,孫先生年廿六。同班三十餘人,僅吾二人及格而已。」見《江英華回憶錄》。孫成績優異,獲得開業執照。9月22日,孫在康德黎帶領下,與同期畢業之江英華同赴廣州;9月23日,英國駐廣州領事引見兩廣總督李瀚章,李瀚章命填寫三代履歷,孫拂袖而去。9月24日,康德黎帶領孫與江英華同方香港。秋,孫在澳門鏡湖醫院當醫師。12月18日,與澳門鏡湖醫院簽訂〈揭本生息贈藥單〉,貸款2,000銀元開設中西藥局。由於醫術高明,態度認真,頗受歡迎,「聲名鵲起」。 1893年春,孫遷設藥局於廣州,改名東西藥局,藉醫術掩護革命。孫對貧苦患者施醫贈藥;因受澳門葡籍醫生排擠,轉赴廣州行醫;孫常與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等議籌組革命團體。7月,孫在澳門議事亭前地十六A號開設「孫醫館」;7月29日,其澳門中西藥局開業。孫行醫於澳門、廣州。 孫用口號「天命無常」,宣傳反對忠君:「暴君肆虐,罪惡滔天。信任奸邪,濫施淫毒,應天順人,除彼獨夫。凡我同胞,毋稍瞻顧!」據-{雲}-「(孫)先生在港曾接納三點會首領,並親自切實調查其實力,約定時間在茶樓飲茶,先生入時,凡起立者即會員。先生如約前往,至十餘處,每處茶客起立者百數十人,喜出望外。實則其頭目事先邀集工人充數,為一騙局」。 ===清末革命=== ====檀香山創興中會==== 1894年1月,孫中山藉廣州城外南關的聖教書樓懸壺、西關的冼基設東西藥局;同月,孫在翠亨村寫就〈上李鴻章書〉。並決定親赴天津面呈給直隸總督李鴻章。不久,孫偕陸皓東前赴上海。2月15日,廣州《中西日報》東西藥局廣告:「……大醫生孫君逸仙……舊歲底因事返澳度年,今已由澳回省。」 孫上書李鴻章,主張仿效西方,發展工農業,改革教育和選拔人才。孫提出革新政治主張,被拒絕。孫未被李鴻章接見,僅獲取「農學會籌款護照」。孫旋遊歷北京、武漢,觀察形勢。7月25日,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拒絕與孫面談,請願書後來刊載於在1894年9、10月號之上海《萬國公報》。孫和陸皓東離開天津,在香港短暫逗留。10月,孫自上海經日本赴檀香山,在華僑中宣傳革命。 1894年11月24日,孫在檀香山成立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現代革命團體興中會。 ====第一次廣州起義==== 1895年1月,孫中山與鄧蔭南等同志返回香港籌謀革命,與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等計議擴大興中會。 2月21日,孫糾集故交與同窗,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機關,並修訂《興中會章程》;旋又偕同陸皓東、鄭士良等到廣州建立興中會分會,積極準備武裝起義。1892年3月13日,香港輔仁文社成立,舉楊衢雲為會長,謝纘泰為秘書;孫在領導權上面臨楊衢雲挑戰,楊衢雲的抱負和自信與孫旗鼓相當。 3月,孫與楊衢雲等在香港聚議,策劃廣州發難事宜。孫主要爭取日本方面支援;3月1日,孫拜會日本駐香港領事中川恆次郎,請其援助起義,未果。3月16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並採用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此旗史稱「兩色旗」,孫稱:「青天白日,取義宏美,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義。」從事革命之秋,教會懼孫波及,宣言把孫驅逐出堂。3月18日,《德臣西報》發表社論,指出革命黨準備成立君主立憲;5月30日,謝纘泰在英文《德臣西報》致光緒皇帝公開信,促請憲政改革。8月下旬,孫制定武裝起義方案。 新組織「會長」人事案,延至10月10日,是日孫、楊衢雲和其各人馬對峙,劍拔弩張,孫、陳少白、鄭士良、楊衢雲、黃詠商、謝纘泰等在香港集議選舉總辦,經過妥協,「會長」職位給楊衢雲,孫則獲得廣州起義現場指揮權。興中會選舉會長(稱總辦,時稱「伯理璽天德」(President之音譯),楊衢雲志在必得,孫退讓,楊衢雲當選。 孫利用官方許可,在10月初設立「農學會」。孫於汕頭及西江沿岸募集兩軍,同時向廣州進逼;兩軍期於1895年10月某日,一由西南,一由東北,同時向廣州進發。省河緝捕統帶李家綽憚於孫是名醫,又是基督徒,不敢輕舉妄動。是為孫在廣州所發動的第一次武裝起義。陸皓東赴死,孫稱其「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犧牲者之第一人」。 起義因洩密而流產後,孫經澳門轉香港逃亡日本。11月,孫改裝偕陳少白等赴日本,旋組織興中會分會於橫濱。11月2日,孫與陳少白、鄭士良同坐「廣島丸」由香港出發駛往日本。11月7日,陸皓東等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則受到通緝。11月12日,孫在神戶上岸,隨行遇有鄭士良與陳少白。翌日當地報紙新聞標題:「支那革命黨首領孫逸仙到達日本」。孫向陳少白、鄭士良稱《易經》謂「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故「但言革命,勿言造反」。11月中旬,孫在橫濱建立興中會分會;12月中旬,孫斷髮改裝。孫蟄伏日本,徹底改變外型:剪掉辮子、不再薙髮,脫下中式長袍換穿歐式西服。香港是指揮和策劃中心,又是經費籌集與轉匯中心、軍火購製與轉運中心,海內外革命同志聯絡與招募中心,也是每次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避難場所。孫動員秘密會黨,並重新利用興中會以及香港的革命根據地。孫把陳少白留在東京,派鄭士良返回香港。12月7日,清懸賞通緝孫等17人,榜首的孫賞格是花紅銀1,000元。12月中旬,孫赴檀香山。 1896年1月,孫眉安排寡母,連同孫妻小四人,前往茂宜島就近照料他們生活。孫與母親、長子孫科以及一雙女兒重逢。春,孫在檀香山《檀香新報》館內設據點以聯絡同志,並組織興中會會員軍事操練和募集經費。兩廣總督譚鐘麟要香港引渡孫等人;3月4日,香港總督部堂會同議政局認為孫在港從事反清活動,威脅香港安定和秩序,於是簽發驅遂令,禁止孫5年內踏足香港境內Order of banishment,1896-03-04,by the Governor in Council, the Colony of Hong Kong。6月至9月,孫從檀香山到美國,向華僑宣傳革命,在舊金山設立興中會分會。9月下旬,孫赴英國。 ====倫敦蒙難==== File:Sun Yat-Sen plaque.JPG|孫逃亡於英國倫敦期間的住處,今為紀念,設有孫的浮雕像 File:1896年10月31日,英國The Graphic報導孫中山獲釋.jpg|1896年10月31日,英國The Graphic報導孫獲釋 1896年9月30日,孫中山在收到康德黎邀請後,抵達倫敦。清駐英國公使龔照瑗即派英籍參贊馬凱尼向英國政府交涉逮捕、引渡,並僱偵探監視。 1896年10月1日晨,孫離開旅社前往波蘭區覃文省街46號,晤見康氏伉儷。10月11日孫被龔照瑗誘捕,計畫是逮捕孫、秘密遣回,受法律制裁。孫得機會說服公使館內一英國僕人柯爾,將自己比作遭土耳其人迫害的亞美尼亞基督徒,稱中國皇帝也要殺中國基督徒,孫給柯爾20英鎊現金,並允諾事後再給他1,000英鎊,從而獲得其協助,將便條交給康德黎,上頭寫著:「予於前星期日,被二華人始則施以誘騙,繼則復驟加強暴,將予幽禁於中國使館中。一、二日後,使館將特僱一船,解予回國,回國後必被斬首,奈何?」清使館女管家霍維夫人送信給康德黎:「君有友某自前禮拜日來,被禁於中國使館中。使館擬遞解回國,處以死刑。吾友遭此,情實堪憐,設非急起營救,死將無及。某於此書雖不敢具名,然所言均屬實情。君友之名,某知其為 Lin Yin Sen。」康德黎即同前西醫書院教師孟生,向警署和外交部報案,報紙揭露清使館行徑,僱偵探監視清使館;揭真相後,輿論譴責清使館。10月22日,《》登載康德黎長篇訪問特刊,當晚號外首先以「革命家在倫敦被誘捕」為題披露孫之遭遇。連倫敦馬路上的報館廣告牌全用大字發布孫之訊息,不斷大人圍堵清使館,伴有「釋放革命家」的口號。英國外交部指公法上清使館行為超出外交特權,正式照會要求釋放孫。10月23日下午,清使館參贊馬格里帶著孫,在康德黎、英國外交部人員及喬福斯探長等面前稱:「我現在把他交給你們,主要是為了本使館的特別主權和外交權利不受損」,隨即對孫稱:你現在自由了!清使館恢復孫自由,當天下午康德黎陪孫走出使館,向聲援者致謝,後又向公眾講真相。10月24日,孫致函倫敦各報主筆:「我對立憲政府和文明國民的認識和感受,更加堅定。這一切促使我更積極地投身於,我那可愛而受壓迫的祖國的進步、教育和文明事業。」孫向報紙投稿,召開多次記者會,接受多次訪問,得普遍支援。 1896年11月,孫在倫敦應英國劍橋大學漢學家翟理斯邀請,撰寫自傳。從12月5日起,孫每日到大英博物館讀書。冬,孫為揭露綁架事件真相,開始寫《倫敦蒙難記》。同時孫將英國柯士賓所著《赤十字會救傷第一法》譯為漢文。康德黎稱贊孫:「他不歇地工作,閲讀有關政治、外交、法律、軍事、海軍的書籍;礦產與礦業、農業、畜牧、工程、政治經濟等類,佔據了他的注意,而且細心地和耐心地研究。」 1897年1月至7月,孫居倫敦,經常到大英博物館圖書館讀書,認真觀察英國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孫研究並考察歐洲政治,形成民生主義觀念,初步形成三民主義思想體系;2月,在倫敦《雙周論壇》發表《中國的現在和未來》一文,揭露清政府的專制主義苛政,主張對中國根本革命改造。 ====聯絡日本和東南亞革命者==== 1897年7月1日,孫中山乘「努美丁」號輪船離開英國,自倫敦經加拿大,8月16日抵達日本橫濱。孫創中西學校。日本民黨領袖犬養毅遣宮崎寅藏、平山周迎接孫。因犬養毅介紹,廣交日本朝野賢豪。孫被納入犬養毅羽翼,定居東京,由宮崎寅藏、平山周為伴,身分為宮崎和平山的中文教師。8月至9月,孫和宮崎寅藏談話,認為「人民自治為政治之根則,故於政治之精神,執共和主義」。由此孫再結識頭山滿、進步黨黨魁大隈重信、黑龍會山田良政等。11月,孫在日本與宮崎寅藏筆談記錄,孫曾有「僕常持一都四京(五大鎮)之說:武漢(都)、西京(重慶)、東京(江寧)、廣州(南京)、順天(北京)」。12月,孫命陳少白在臺北成立興中會分會。 1898年春,楊衢雲輾轉往來於東南亞、南非後前往東京與孫會合。孫來往日本東京、長崎、神戶、馬關等地吸收華僑入興中會。夏,孫移居橫濱,在東京會晤菲律賓起義軍代表彭西,支援菲律賓民族解放鬥爭;秋冬,與戊戌變法失敗後亡命日本的梁啟超多次商談聯合反清,未獲結果。清對孫招納,駐日公使李盛鐸許以「高位」,駐美公使伍廷芳透過孫眉誘導,廣東則由劉學詢勸説。9月,劉學詢回國後,透過慶親王奕劻將《與孫文問答》呈報慈禧太后,示願以身家保孫回國,據奕劻稱:慈禧太后說:「今聯日已妥,新政待舉,正需孫文回國效用。他人尚優容不暇,自己何獨不能吸引之!」冬,孫斷然拒絕清政府各種渠道誘降。 1899年春夏,孫在東京、橫濱和長崎等地聯絡策動,準備在廣東、湖南、湖北起事;6月至7月,孫在橫濱同章太炎訂交。7月,劉學詢在宗方小太郎安排下與孫密談,孫稱:「我之革命宗旨始終在興起中國」,劉稱:「若政治革命,可以協力;種族革命,恐其事甚難。天下事當先為其易而後圖其難」;孫為菲律賓起義軍購運軍械,租用日輪運抵菲律賓。夏秋間,孫再與梁啟超等在橫濱會談聯合反清,仍無結果。10月11日,興中會、洪門、哥老會首領在香港成立興漢會,公推孫為總會長。為「喚起國民及不為康梁所惑」,孫宣傳反清革命主張與留學生和華僑。秋,孫派陳少白赴香港籌辦《中國日報》,於翌年1月出版;孫又命鄭士良等在香港設立聯絡會黨機關,密切聯絡廣東三合會。日本人提供報紙經費,報紙開辦先得何啟大力襄助,爾後香港富商之子李紀堂做靠山。11月,合興中會、三合會、哥老會為興漢會。冬,孫繪制《支那現勢地圖》付印,圖中對「已割之巖疆,已分之鐵路」均以「著色表明」,以便「覽者觸目驚心」。 ====第二次起義:惠州起義==== 孫中山重啟香港的革命根據地,聯絡並擴大秘密會黨的人脈。孫託付網路拓展工作給日籍顧問和同志,部分託付給湖南改革派畢永年;陳少白邀請廣東三合會一位大佬黃福赴香港,他在陳少白接受「白扇」頭銜之儀式中擔任主持。1899年11月李鴻章接任兩廣總督,想北京混亂失序之際另起一個獨立政府。12月19日,慈禧太后改任李鴻章署理兩廣總督。 1900年1月,孫為菲律賓起義軍購妥第二批軍械。1月24日,楊雲辭去興中會會長職,次日陳少白在香港創辦《中國日報》。在義和團運動浪潮下,英國竭力保全既得利益,主導「東南互保」,推動李鴻章「自主」。李鴻章透過清駐日公使向孫轉達:「值此國家危難之時,願與孫氏會晤,共計匡救天下之策,務請來粵一行。」香港總督卜力參與其事,何啟與陳少白會商由興中會協助李鴻章組建「自主」政府事宜;孫抓緊武裝起義之佈置,又不放棄「自主」活動。孫計畫兩廣獨立,以孫就讀醫學校時老師、香港總督卜力為中心,加上廣東富商劉學詢及兩廣總督李鴻章。6月,孫先後過香港(未能入境)前往西貢、新加坡等地,積極策劃武裝起義。在劉學詢召喚下,6月8日孫與楊衢雲、宮崎寅藏、平山周等坐日輪「煙打士」號赴香港;6月17日孫一行抵達香港海面,宮崎、內田等代表孫去廣州與劉學詢談判。孫準備同李鴻章商談合作問題,希圖策動兩廣總督在華南「自主」。後因李鴻章奉詔北上,於7月17日趕赴上海回北京協調庚子條約,未獲結果。孫主動求見法國駐越北大使哈爾蒙德(Jules Harmond),6月21日孫抵達西貢,攜帶哈爾蒙德大使給法屬印度支那總督韜美(Paul Dourmer)之信。 1900年7月,孫偕宮崎寅藏等離開香港赴日本,尋求起義後援。7月18日,孫在「佐渡丸」輪上開會。8月下旬,孫從日本秘密赴上海,旋返日本。9月25日,孫代名「吳仲」乘船赴臺,謀求武器援助,希望爭取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支援。9月,孫由日本抵達臺灣,在臺北建立起義指揮中心。11月10日,臺灣總督下驅逐令,孫從基隆乘「橫濱丸」赴日本。 1901年1月下旬,孫在橫濱為楊衢雲開追悼會。楊衢雲被暗殺,鄭士良與朋友吃飯時病倒身亡,孫恢復廣州活動一切希望幻滅。春,孫贊助留日廣東籍學生鄭貫一、馮自由等組織廣東獨立協會;6月,秦力山等在東京創辦《國民報》月刊,為中國留學生革命報刊先聲,孫捐助出版費1,000元。 1902年,宮崎滔天出版孫自傳《三十三年落花夢》,1903年中文譯本問世。孫在日本和章太炎談論時曾涉及革命發難及成功後建都地點,孫認為「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犂。視其規模遠近而已」,並說明:「定鼎者,南方誠莫武昌若。尚濱海之建都者,必遏遠武昌。夫武昌揚靈於大江,東趨賓山(江蘇省),四日而極,足以轉輸矣,外鑑諸鄰國,柏林無海,江戶則曰海堧爾;內海雖鹹,亦猶大江也……江沔之在上游,其通達等是矣,何必傅海!夫北望襄樊以鎮撫河雒。鐵道既佈,而行理及於長城,其斥候至窮朔者,金陵之絀,武昌之贏也」。 1903年春,孫化名杜嘉偌,在越南、暹羅等地活動革命。8月,為訓練遭日本軍事機構排除之中國學生,孫在日本青山練兵場附近創辦革命軍事學校。青山軍事學校運作不超過4個月,吸收約15名粵籍學員。入學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聯絡美國洪門==== 1903年9月,孫中山見留日學生廖仲愷、何香凝和馬君武等,暢論革命救國方略,希望他們在留學生中物色志士,「結為團體,以任國事」;孫撰《支那保全分割合論》一文,刊於東京出版《江蘇》雜誌,批判日本政客稱「保全」清朝政府和「分割」中國領土的謬論,強調「支那民族有統一之形,無分割之勢」。9月26日,為「掃除保皇邪説」和「規復革命組織」,離日赴檀香山。孫在希爐宣傳鼓動,駁斥保皇派反動謬論,重建革命組織,命名為「中華革命軍」。為求工作方便,孫揚棄先前立場,加入三合會。12月,孫返火奴魯魯,多次演説抨擊保皇派,又改組《檀香新報》,親撰《敬告同鄉書》等,揭露保皇派「假革命」、「真保皇」。 1904年1月11日,孫決定在檀香山加入洪門致公堂。孫並受「洪棍」(元帥)職務,在《檀香新報》發表《駁保皇派》,批判保皇派宣揚革命可招瓜分、中國當前只能實行君主立憲等。為規避《排華法案》,孫預先取得偽造檔案。親友們做出孫在夏威夷出生的證詞。3月4日,孫親到夏威夷司法巡迴處宣誓自己在夏威夷出生。3月14日,孫憑著誓詞,拿到出生證明:「他自己的宣誓以及證人所提供的證據,顯示他是在紀元後1870年11月24日出生於夏威夷島。」孫再據此領到夏威夷總督頒發之美國島居人民所持護照,然後才加入洪門;洪門為他「特別開臺戲」,「由主盟員某大佬封總理為洪棍。洪門軍職,例分洪棍、紙扇、草鞋三級。洪棍,即元帥之別名也」。3月31日,孫帶著地方堂口給三藩市三合會之介紹信,啟程前往美國。 1904年4月6日,孫抵舊金山,為阻孫入境,保皇黨促清朝駐舊金山總領事轉告美國海關,指控孫持假護照。同日美國官員扣留審問孫,孫寫下《自述證言》孫中山與美國特展 ,美國在臺協會舉辦。1904年之《自述證言》原件現藏於位於加州舊金山的美國國家檔案局,目前僅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有複製件,中稱:自己於1870年出生在夏威夷伊娃Worden, R. L. (1971). K'ang Yu-wei, Sun Yat-sen, et al. and the Bureau of Immigration. Ch'ing-shih wen-t'i 2(6), 1-10.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孫宣誓取得夏威夷出生紙。 1904年4月,孫被拘留在碼頭木屋,等候原船下次到舊金山時,撥回檀島;孫忽睹被禁鄉人中所閱《中西日報》有「伍盤照」之名字,乃草一函,求賣報西童帶往。華裔報人伍盤照得悉孫乃洪門中人,即轉求舊金山致公堂幫助,該堂為全美各地洪門分堂之總部,總部大佬黃三德等與伍盤照同訪致公堂顧問律師,由其向移民局宣告即向首都華盛頓上訴,並把致公堂某物業向保單公司具保500元,擔保孫外出候判。最後孫被批准入境。孫改組《大同日報》,與保皇派論戰。王寵惠稱孫:「他隨時都是風塵僕僕,穿著破爛地出現在人們面前,但為了革命運動事業,他卻是熱心誠摯,永不灰心喪氣。」 1904年5月至9月,孫為美洲致公堂重訂章程要義,注入民主革命的精神;稍後孫偕洪門首領黃三德赴美國各地,對會眾宣傳革命,實行註冊。6月,孫巡迴全美十多個城市。9月底,孫抵達紐約。10月,孫在紐約報刊發表《中國問題之真解決》,稱清如「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全國革命的時機現已成熟」。當時在香港有《中國日報》,在夏威夷有《檀山新報》,在舊金山有《大同日報》,在新加坡有《圖南日報》。12月,孫抵布魯塞爾,同中國留比學生就革命方略等問題反覆討論,並建立革團體;孫旋赴倫敦。 1905年春,孫在倫敦會晤嚴復,堅持民主革命的道路,反對改革中國應從教育著手。春至夏,孫自英國赴德國、法國,在留學生中宣傳革命,並於柏林、巴黎組織革命團體;孫到布魯塞爾訪問第二國際書記處,闡明革命主張,同情社會主義,稱將「採用歐洲的生產方式,使用機器,但要避免其種種弊端」。 ====創立同盟會==== 1905年6月11日,孫中山上「東京」號輪船,離開馬賽赴日,7月19日抵橫濱。7月30日,孫邀約各省留學生及華僑70餘人,有來自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科學補習所,在東京召開中國同盟會籌備會議,討論建立統一革命組織。孫在日本極端民族主義黑龍會總部舉行大型會議,會中決議奉孫為領導。會議決定組建中國同盟會。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召開正式成立大會。 1905年8月13日,孫出席東京留學生舉行的歡迎大會並作長篇演説,號召摒棄保皇派反對革命之説,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孫演說會場是東京富士見樓(麴町區飯田河岸),會場能容納千人。大會由宋教仁主持,有逾700名學生雲集在大廳內,許多學生不得其門而入,簇擁在門外,聆聽孫首度在東京公開發表演說。屆時爆滿,後來者猶絡繹不絕,門外擁擠不通;警吏令封門,諸人在外不得入,甚為喧嘩;又開門聽其進場。 ====第三至第十次起義==== 1905年9月,孫中山委馮自由、李自重赴香港、澳門和廣州聯絡同志,接受會員;10月,孫赴越南籌募經費,在西貢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12月,孫建立廣東募債總局,向南洋僑商募集革命經費。10月,中國同盟會會員發動萍醴之役失敗。 1906年2月,孫自西貢抵達新加坡,建立同盟會分會。4月,孫出席同盟會在新加坡成立分會。3月至6月,孫先赴歐洲,旋經南洋到日本,再到南洋。孫曾往馬賽、巴黎。7月至9月,孫自吉隆坡抵達芙蓉,與當地華僑座談,揭露清政府假立憲;旋赴檳榔嶼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後又至新加坡、西貢、日本。秋冬,孫與黃興、章太炎等制定《革命方略》,包括《軍政府宣言》、《對外宣言》等8個檔案,係備各地革命黨人起義時頒用;《軍政府宣言》是綱領檔案,闡發中國同盟會政綱。12月,孫在東京舉行《民報》週年慶祝大會,系統闡述三民主義思想,主張制定「五權分立」憲法;孫分派中國同盟會會員前往江蘇省、安徽省、湖南省、廣東省、江西省等,策應萍瀏醴起義。 1907年2月,要做為同盟會象徵旗幟設計,孫滿意青天白日旗,黃興則想要有中國古風、象徵平均地權政策的「井」字旗。孫與黃興爭執,孫稱:「僕在南洋,託命於是旗者數萬人,欲毀之,先擯僕可也。」一個月後,日本當局受清政府施壓,決定驅逐孫離境;為表達善意,日方除發布驅逐令之外,還以外交辭令表達歉意,並饋贈孫大筆款項。3月,孫與胡漢民、汪精衛離日赴越南,在河內甘必達街61號設立廣東、廣西、雲南地區武裝起義總機關;孫又在河內、海防、南圻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並向旅越華僑募集起義經費。孫謊報金額,章太炎與宋教仁譴責,認為孫被日本政府收買;章太炎撤掉掛在《民報》社的孫照片,要求孫辭去中國同盟會總理一職。4月,孫派胡漢民赴香港策應潮、惠、欽、廉起義。5月,孫派黃興、胡毅生分赴郭人漳、趙聲部,爭取新軍反正;5月下旬至6月上旬潮州黃岡起義和惠州七女湖之役,不久失敗;9月1日,孫命王和順於欽州王光山起義,防城起義爆發,因補給困難退入十萬大山,失敗;9月至10月,孫派中國同盟會會員赴海防、西貢、新加坡、暹羅、檳榔嶼、吉隆坡等地籌集革命經費。10月,孫私自委託宮崎滔天在東京幫他做財務處理,洽商購買軍火,形式上把同盟會其他領袖排除在軍事機密外。12月2日廣西鎮南關之役,孫偕黃興等親赴陣地參戰。 1908年3月,孫離開河內,經西貢赴新加坡籌款;3月27日,孫指示黃興在欽州馬篤山再次發難,個多月終因彈盡失敗;4月,孫派人赴仰光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年底分會遍及緬甸各埠;4月30日雲南河口之役,孫電令黃興督師,堅持20餘天;秋,孫在新加坡設立同盟會南洋支部。9月至10月,孫在新加坡《中興日報》發表文章批判保皇黨;9月11日平實在《南洋總滙報》發表《論革命不可強為主張》,孫以筆名「南洋小學生」在《中興日報》發表《平實開口便錯》:「時勢者,純乎人事之變遷也;革命者,大聖人大英雄能為,常人亦能為。」 1911年1月,孫委派黃興籌備廣州起義,統籌部下設8課。4月8日,溫生才暗殺廣州副都統孚琦。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趙聲、黃興等人領導廣州黃花崗起義。是役戰死者102人。後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孫稱:「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武昌駐軍亂起,找上守備統領黎元洪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經過一夜血戰,終於在第二天早晨攻佔總督衙門,革命軍於是佔領武昌。熊秉坤稱:「孫先生乃革命創始者,黨人遍佈全國,雖間有名目殊異,而尊崇孫先生則一也。」 辛亥革命發生之際孫正在美國演說募款,美國時間10月9日下榻猶他州小鎮奧格登的馬里昂酒店(Hotel Marion)【聊歷史】武昌起義爆發時,孫中山在美國「刷盤子」? 。10月10日下榻丹佛(或譯典華)的布朗皇宮飯店(Brown Palace Hotel),該飯店並存有孫當時的入住記錄論武昌起義當天孫文在端盤子一說與史實不符 。 起義後幾週之間,革命席捲華中、華南,各省紛紛宣佈脫離中央。自武昌起義後,袁世凱被迫回籍養病,清廷命陸軍大臣蔭昌率軍南下平亂,但其所率軍隊多為袁所訓練,不受節制,清廷至此不得已再起用袁為內閣總理大臣,節制諸軍。 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李筱峰:〈孤峰對話〉,2006-04-12。 ====境外籌款==== 1909年1月,孫中山在南洋各埠籌款;5月至10月,由於活動困難,孫赴歐洲宣傳籌款。10月,香港成立中國同盟會南方支部,孫籌劃廣州起義;10月下旬,孫致函中國同盟會會員王子匡等,解釋陶成章、章太炎之攻擊,指其危及「革命前途」。11月,章炳麟猛烈反擊偽《民報》,呼籲海外華人不要捐資給孫;陶成章譴責乾綱獨斷,再度要求同盟會開除孫。陶成章在1912年被陳其美命令部下蔣介石暗殺。 1909年11月至12月,孫自英國抵美國,向紐約、波士頓等地華僑籌款。同年,美國務卿盧特(Elihu Root)以孫「非但沒有盡美國公民的義務,反而全力投入中國政治,尤有甚者,他是鼓動反政府的領袖,而本政府與彼政府有友好關係」為由,取締孫的美籍身份。 1910年1月至2月,孫由紐約經芝加哥抵達舊金山,建立10多個同盟會分會。3月,孫建立「美洲三藩市中國同盟會總會」(通稱「美洲同盟總會」),建議改組《美洲少年》週刊為《少年中國晨報》作機關報。同月,孫抵檀香山,改組興中會為中國同盟會檀香山分會。6月,孫密赴日本,晤黃興、趙聲等;7月,孫抵新加坡;8月至10月,孫在檳榔嶼指導整頓南洋同盟會組織,準備起義;11月13日,孫在檳榔嶼主持秘密會議,「鼓其勇氣,乘此良機,重謀大舉」;11月中下旬,孫派趙聲往香港聯絡廣州新軍;12月,孫再赴歐美籌款。 1911年1月至2月,孫經歐洲到美洲,在紐約、舊金山、溫哥華等地籌款。3月中旬,孫往美國東部,沿途在加拿大籌款。5月3日,孫在美國芝加哥召集會議,商討起義善後及再圖大舉等問題。6月,孫在舊金山聯合美洲同盟會和致公堂。7月,孫到美國委陌林埠。武昌起義時,孫在美國募款而不在中國。10月12日,孫決定「先從外交方面致力,俟此問題解決而後回國」。10月20日,孫經聖路易、芝加哥抵紐約,擬由黃興率湖北革命軍,由胡漢民、朱執信等策劃廣東反正;又向美國朝野介紹中國革命宗旨,希得同情支援。10月下旬,孫抵倫敦,經美國人荷馬李介紹,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主任會談,商停止借款清政府及貸款給革命政府,不果。11月10日,在國外得悉「武昌已經為革命軍佔領」後,孫開展外交活動。11月11日,孫抵倫敦,就武昌起義成功接受《濱海雜誌》採訪,至11月20日離開。孫在倫敦草擬《告世界書》。11月中旬,孫抵達巴黎,會見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外交部長畢恭和議員。11月23日,孫於馬賽會晤東方滙理銀行總裁西蒙(Stabislas Simon)。11月24日孫由法國乘「丹佛」號輪船,行前電集會上海討論中央政府組成之各省代表,稱「但求早鞏固國基」,可推舉黎元洪或袁世凱任總統,「此後社會當以工商實業為競點」。 ===臨時大總統=== File:孫中山先生.jpg|1911年6月,孫在舊金山留影 File:Xh3 Color.jpg|攝於1912年1月,孫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File: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儀式上,宣讀的大總統誓詞。.jpg|1912年元旦,孫在就職儀式上,宣讀的大總統誓詞 File:1912Jimingxiaoling.jpg|1912年2月15日,孫祭明孝陵 1911年12月14日,各省諮議局代表雲集南京,共計44人,分別代表17個省份。12月21日,孫中山過香港,晤胡漢民、廖仲愷,拒絕留在廣東,堅持赴上海、南京,因「滬寧在前方」而「今之大患在無政府」。孫稱:「今日中國如能以和平收革命之功,此亦足開世界未有之例,何必言兵。」12月25日,孫抵上海,黃興等歡迎,答中外記者稱:「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在上海寓所主張總統制,認為處此「非常時代」,不願「居於神聖贅瘤」,無所作為,「以誤革命之大計」。孫與《大陸報》主筆談話稱:「革命不在金錢,而全在熱心。」孫向英國政府要求三事:「一、止絕清廷一切借款;二、制止日本援助清廷;三、取消各處英屬政府之放逐令,以便予取道回國。三事皆得英政府允許。」12月26日,孫與黃興等在寶昌路408號(今淮海中路650弄3號)行館召開中國同盟會最高幹部會議,商討組織臨時政府方案。12月29日,中國同盟會連夜赴南京召集代表開會,提出成立政府,孫被奉天、直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代表選舉為首任臨時大總統,以16票當選。12月30日,孫在上海召開中國同盟會本部臨時會議,改訂中國同盟會暫行章程,宣言革命黨人「當臨時政府組織之際」,當成「堅固不破之群」,駁斥「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稱革命黨人「必完全貫徹此三大主義而無遺」;孫決定赴南京就職,不顧「北方將派大軍渡江」之流言。 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孫由上海抵達南京,晚上10時在南京總統府舉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宣誓就任。 孫《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和《告全國同胞書》,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宣言》規定臨時政府:「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普利民生,以達革命之宗旨」,對內「民族之統一」、「領土之統一」、「軍政之統一」、「內政之統一」、「財政之統一」,對外消除「辱國之舉措」、「排外之心理」,主張「和平主義」。 南京臨時政府定用五色旗為國旗。1912年1月2日,孫通電各省改用陽曆,並以1月1日為民國建元之始;1月3日,孫公佈各部總長、次長名單組閣,各省代表會改組臨時參議院;1月4日,孫電令廣東代理都督陳炯明出兵北伐:「和議無論如何,北伐斷不可廢」;1月7日,孫《告友邦書》,稱民國承認「革命軍興」前清與各國之條約、借貸和權利。1月8日,孫批准發行中華民國軍需公債,定額1億元,只售出700多萬。孫不願延長內戰,雙方遂派代表在上海議和,孫提出:一、清帝退位;二、袁絕對贊同共和;三、孫自清帝退位後辭職;四、由參議院選舉袁為臨時大總統;五、袁被選後,當宣誓遵守《臨時約法》,袁必「誓守參議院所定之憲法,乃能接受事權」,袁乃嗾使段祺瑞等電清廷實行共和。1月22日,孫電伍廷芳,令將議和辦法轉告袁;中國同盟會2,000多名會員代表參加會議,透過胡漢民代表孫提議修改誓詞為「顛覆滿清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選汪精衛為總理沒有就任。 孫最終選擇妥協。曾訪問過孫之記者提到「他真誠、慎思的外表」,以及「安靜、沉穩的舉止」。2月5日,孫批准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2月12日,清廷下詔宣統帝遜位,詔書文字由南京方面草擬,再傳給袁。2月13日,孫向臨時參議院辭任臨時大總統,並薦袁代任;臨時參議院即按議和條件舉袁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2月15日,孫祭明孝陵時向文武官員講話。 1912年,孫強調必須在「效力與憲法等同」的檔案中首先寫進「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的條文,「一以表示我黨國民革命真意意之所在,一以杜防憎主人者」。《臨時約法》確定人民的權利義務及臨時政府參議院的組織與職權,並規定《約法》施行後10個月內成立國會。行政權由總統與內閣分享,且閣員須由國會透過任命。內閣由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組成,法院為司法機關。3月3日,南京臨時政府陸續發布社會政治改革法令:「解放」疍戶、惰民、丐民、義民、剃髮者及優、倡、隸、卒等,一律「平等」;禁絕販賣華工;賑濟災民;嚴禁官吏違法;鼓勵華僑投資;保護工商業;改革教育。三個月中,南京臨時政府共頒布30餘件法令有利建政和工商業。3月3日,中國同盟會本部於南京召開會員大會,5,000人參加,宣佈以「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為宗旨,制訂9條政綱,舉孫為總理。3月10日袁在北京石大人衚衕前清外務部公署就任臨時大總統,3月25日袁任命的內閣總理唐紹儀抵南京組織新內閣。3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強調「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參議院為防袁野心,特設「責任內閣制」,以唐紹儀為國務總理,並設國務會議以行使職權,但袁不能容,唐紹儀被迫辭職,以陸徵祥代之。3月29日,孫出席臨時政府各部總次長、衛戌總督、各軍師旅司令官舉行餞別宴會。1914年5月,臨時約法遭罷廢,新法除去所有行政權約束,並無限期延長總統任期。 ===民初革命=== ====卸任臨時大總統後的一年==== 1912年4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袁世凱繼位。同日中國同盟會會員舉行餞別會,孫重申要社會革命,「一面圖國家富強,一面當防資本家壟斷之流弊」。孫辭職後不再過問政治,離開南京,前赴上海。4月9日,孫應黎元洪邀抵武漢。孫在廣東說:「吾國乃社會主義之民國,欲行社會主義。吾等皆是真誠的社會主義領袖。」5月15日,孫前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致祭文。5月27日,孫抵翠亨村,與夫人和大哥團聚,3天後返廣州。6月,唐紹儀內閣垮臺。 8月,宋教仁以中國同盟會為基礎,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及國民公黨,改組成國民黨,推孫任理事長,黃興、宋教仁等為理事,實際黨務由宋教仁主持。孫任總理,黃興為協理。袁邀請南方領袖到北京會晤,8月24日孫抵首都。孫留北京月餘,與袁談話13次。8月25日,國民黨在北京成立大會,舉孫為理事長,宋教仁代理;孫演説《解決民生問題》。9月3日,孫在五族共和合進會與西北協進會講「五族共和」的意義。9月25日,孫、袁公佈聯合宣告,提出建立中央集權之政府,去軍事化,開放外國資本,促成政黨和解,穩定政局。 1912年9月10日,袁「特授孫文以籌劃全國鐵路全權將擬築之路先與各國商人商議借款招股事宜」《任命狀》第360號,1912-09-10。袁任孫為鐵路督辦,每月可支領經費3萬元。孫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理,總部設於上海,希望利用開放外資,盡快完成建設中國鐵路,自認為有相當詳細之規劃《國父全集》第二冊,臺北:近代中國,1989年徐高阮:《中山先生的全面利用外資政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年5月王爾敏:《孫中山與中華民國》,臺北:國家圖書館出版品,2011年4月。同月,孫視察北寧鐵路、津浦鐵路北段和膠濟鐵路及陽泉煤、鐵礦,多次談話修建鐵路。10月,孫委王寵惠與英商簽定廣州至重慶及蘭州的鐵路線,袁橫加阻撓,不予批准。10月10日,孫為英文《大陸報》撰文:「實業主義之行於吾國必矣」。10月14日,孫稱中國鐵路總公司已在上海成立;孫在中國社會黨本部演説3天,評論社會主義學説及派別,理解和同情社會主義。12月上旬,孫通電呼籲政府和國民反對沙俄強迫外蒙簽訂《俄蒙協約》和《商務專條》。 1913年2月11日,孫赴日本考察,藉以籌措外資興建鐵路。2月中旬至3月下旬,孫訪問長崎、門司、下關、神戶、東京等,參觀工廠和學校,闡明中日「互為提攜」,與三井物產董事山本條太郎等籌設「中國實業公司」。2月至6月,袁提供巨額,誘使國民黨員另組政團,有國事維持會、政友會、超然議員社等從國民黨分裂出來。3月4日晚,孫在東京設宴答謝日本各界人士,牧野外相等內閣閣員應邀出席。3月11日,孫與宋嘉樹、戴季陶等參觀大阪《每日新聞》社。3月14日,孫與戴季陶、馬君武、宋嘉樹、何天炯等出席神戶國民黨交通部正支部長吳錦堂在寓所所設午餐會。 ====二次革命====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滬寧車站遇刺,兩天後重傷不治。3月22日,孫中山在長崎悉宋教仁在上海被刺;3月23日,孫參觀長崎三菱造船所後,下午即乘船返國。3月25日,孫抵上海力主公開與北京政府決裂,並以武力抗袁。 3月27日,孫在黃興寓所商討對策時,主張「聯日」、「速戰」,願親任其事,大部與會者希望「法律解決」;6月中下旬,孫赴廣東,經澳門到香港,促陳炯明「四省獨立,廣東同時宣佈」。袁罷免反對善後大借款之三都督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引發二次革命,終因勢單力薄,兩個月內被各個擊破。7月12日,李烈鈞在江西首發「二次革命」,孫稱是「迫不得已以武力濟法律之窮」,召各方促袁辭職。李烈鈞為江西討袁軍總司令,黃興7月15日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柏文蔚任安徽討袁軍總司令,陳其美任上海討袁軍總司令。7月22日,孫宣言促袁辭職:「文不忍東南人民久困兵革,必以阻此反對君主專制之決心、反對公之一人。義無反顧」。8月2日,孫乘船離開上海;8月3日抵福州馬尾,知廣東無望,遂前往日本。反袁失敗後,在日本內閣默許下,孫喬裝化名逃亡,經臺灣基隆乘坐日本貨船「信濃丸」號,8月8日到達日本門司區,於9日抵神戶上岸,最後從橫濱進入東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C. Martin Wilbur著作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內亦有引英日文史料證明。9月初,袁已弭平所有叛亂。9月15日,袁通緝孫、黃興等。10月15日,袁以北京總檢查名義通緝孫及二次革命首要。11月4日,國民黨被解散。12月,孫致函鄧澤如等,稱不因「二次革命」失敗而「灰心」、「縮步」。 ====組建中華革命黨==== File:1914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建中華革命黨.jpg|1915年9月25日,孫在位於日本東京的中華革命黨本部合影 File:Sunyatsenproclaim.jpg|Sunyatsenproclaim|孫本人的中華革命黨誓約 中華革命黨於1913年底開始籌建。9月27日,中華革命黨吸收第一批5名黨員,孫中山嚴格入黨程式,起草入黨章程誓約,須蓋右手中指指模:實行宗旨,服從命令,盡忠職務,嚴守秘密,誓同死生。 1914年1月,孫派陳其美赴大連,聯絡中國東北;5月10日,孫在東京創刊《民國》雜誌,後為中華革命黨機關刊物。5月7日,孫在廣州嶺南學堂講演:「憶吾幼年,從學私墪,僅識之無。不數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見其教法之善,遠勝吾鄉。故每於課暇,輒與周圍同學諸人,相談衷曲,而改良祖國,拯救同類之願,於是乎生。當時所懷,一若必使我國人人皆免苦難,皆享福樂而後快。」7月8日,中華革命黨在東京築地精養軒舉行成立大會,與會者約300餘人。孫任總理,公佈手書《中華革命黨總章》。入黨者必須按指印、立誓約,絕對服從孫,發誓「為救中國危亡,拯生民困苦,願犧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權利。」孫的提案遭到部分革命黨人抵制,特別是黃興。 1915年3月14日,孫致書日本外務省大臣,向日本政府承諾優於二十一條要求之權利讓渡。11月15日,孫委居正為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總司令。袁著「國體投票」,要各區、各省之國民代表,投票贊成改行君主政體,又指使參議議員上書擁戴袁為皇帝。 1916年4月9日,孫、宋慶齡等在日本友人田中昂寓所舉行小型聲討袁集會(又稱「帝-{制}-取銷一笑會」)。4月27日,孫為討袁大計,偕廖仲愷、戴季陶、張繼等,離日返國。5月,孫函黃興,稱「中國問題實為新舊之爭。換言之,則為民黨與官僚派之爭」;主張加強團結及武裝。3日,孫抵上海。5月9日,孫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不徒以去袁為畢事」。6月6日,袁逝世。孫下令「解散」中華革命軍,決定停止中華革命黨一切活動,「解散黨人」,「取消本黨名義」。7月17日,孫在上海張園舉行茶話會,研討袁死後之形勢和建設方針。10月31日,黃興逝世;11月24日,孫與前來弔唁之友人在上海哈同花園。 ====第一次護法運動==== 段祺瑞違反臨時約法,透過對德宣戰案,舉借日債,圖擴勢力;孫中山以段違背憲法,自上海赴廣東倡護法,各省多響應。1917年7月6日,孫等南下掀起護法運動。同日孫得海軍支援後由上海乘艦南上,朱執信、廖仲愷、章太炎、何香凝等同行。7月10日,孫抵汕頭,在歡迎會上稱「要除盡假共和,方有真共和出現」。孫以維護臨時約法為召,聯合西南在廣州組織軍政府。7月17日,孫抵廣州。7月21日,海軍總司令指揮麾下15艘軍艦駛離上海赴廣州,時廣州聚集130位國會代表,約佔總數三分之一。7月29日,《中華新報》刊登孫稱:「假共和之禍猶甚於真復闢」,因為「帝制實不能與共和競爭」。8月25日,國會非常會議在廣州開幕。9月1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9月2日,陸榮廷即通電國會議員和廣州士紳、商人,稱:「既然總統仍在位,則毋須另立政府。大元帥這令人難解的名稱尤其有問題。我們是簡樸之人,對權力沒有任何野心,只想盡本分,而且我們不會走錯誤的一步。因此我們不願意配合當前動作。」9月10日,孫正式就任。9月13日,廣州軍政府對德宣戰。財政方面,自軍政府部長到辦事員,每人月支零用費20元;孫委託廖仲愷經營,僑胞百餘萬元捐款起支撐。蔣介石撰上對北洋軍作戰計劃及滇粵兩軍對於閩浙單獨作戰之計劃。10月上旬,護法戰爭開始衡山、寶慶戰鬥;10月12日《中華新報》刊出孫發布討伐段祺瑞令,指段祺瑞「陽託共和,陰行帝制」,成為「共和之蟊賊,人民之大蠹」,號召全國「討滅偽政府,還我約法,還我國會,還我人民主權」。11月18日,孫通電反對南北調和,堅持「恢復約法及舊國會」。 由於南方軍閥無意護法,故不久即醞釀議和。1918年5月,軍政府改組,實權掌握在軍閥手中。軍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領導南方與西南各省。國會非常會議透過《軍政府改組大綱修訂案》,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伍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岑春煊為政務總裁;不久,岑春煊被推舉為主席總裁。5月4日《軍政府改組修正案審查報告》透過後,孫即向國會辭去大元帥職;5月21日孫離開廣州,5月26日到三河壩。6月1日,孫由汕頭經臺北前赴日本。 1918年5月下旬,孫離開廣州,第一次護法運動告終。孫抵上海後,與先到之宋慶齡住進華僑捐贈之莫利哀路29號寓所(今香山路7號、上海孫故居)。孫從事著述,力求「以主義普及國民」。作為秘書,宋慶齡負責協助起草電函稿件,翻譯英文,並加緊學習德文、俄文,準備聯絡蘇聯方面。1919年8月,孫堅決辭去總裁職:「決不與之共飾護法之名,同當誤國之罪。」 ====成立中國國民黨==== 1919年8月7日,孫中山致電廣州非常國會,正式辭去政務總裁職。10月10日,孫改組中華革命黨,擴大吸收黨員,成立中國國民黨,加上「中國」兩字以與1912年的國民黨區分。總部有總務部、黨務部、財政部,孫以居正、謝持、廖仲愷為主任。 1920年6月29日,孫致函日本陸相田中義一,譴責日本侵華政策,指日本政府「專以援助反動黨排除民主主義為事」。陳炯明在桂軍三路進迫下出師討桂,粵軍於10月攻克廣州。陳炯明奉孫命率粵軍從福建返廣東,打敗盤踞廣東的舊桂系,重建廣東根據地。秋,孫試圖與湖南自治派的趙恆惕談判結盟,並透過湖南,爭取和四川、雲南結盟。11月9日頒布的中國國民黨總章規定,中國國民黨以實施三民主義、創立五權憲法為目的。11月10日,孫委陳炯明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11月28日,孫設法返回廣州。12月30日,孫批復林支宇函,「聯省只能成官治,不能成自治」,「以分縣自治為立國基礎」。 ====第二次護法運動==== 1921年年初,舊國會在廣州重開,因不足法定人數,故稱國會非常會議,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孫設法號召舊國會225名議員,於4月7日在廣州集會,推選總統。4月,國會透過《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5月5日,孫就職,實際轄區僅有廣東,實權在陳炯明。民國政府成立。7月,孫下令討伐廣西,兩個月克南寧、桂林、龍州。10月,廣州非常國會批准孫北伐計劃。10月中旬,孫巡廣西,3萬人準備北伐,組織大本營;10月29日孫在梧州設大本營,進軍桂林,又派汪精衛到廣州籌餉。 1922年2月3日孫下動員令,10萬餘人出師北伐。4月18日,孫派廖忡愷晤陳炯明,勸其晤商北伐;陳炯明拒不前往,電辭本兼各職。4月21日,孫下令免陳炯明廣東省長、內務部長兼粵軍總司令職,專任陸軍部長;晚,陳炯明退惠州。5月4日孫令從韶關北伐,李烈鈞為北伐軍總司令,許崇智為三路總指揮;5月6日孫赴韶關督師,旋大本營總攻擊令,北伐軍三路進江西。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與直系軍閥勾結。6月1日,孫返回廣州。6月16日,葉舉炮打孫寓所。6月16日,陳炯明事變,突然炮擊總統府,孫只有警衛部隊500人,配輕武器;陳炯明部約3萬人,備重炮。陳炯明兵變,宋慶齡不願與孫同行,認為「目標太大,容易被叛軍發現」,覺得個人不致有何危險,對孫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你。我請求你先走吧!」由於炮火密集,士兵衛士多人倒斃,經他人苦勸,孫才回到艦艇艙內。英國只派一艘炮艇供孫調遣,孫得以在8月9日離開珠江,抵香港轉上海。9月至12月,孫在上海寓所3次召集在上海各省中國國民黨負責人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張繼、楊庶堪討論改組中國國民黨。孫和吳佩孚談判,盼望能回到北京;孫同時與張作霖秘密交涉,從張作霖得到若干經費。年底,孫策動駐廣西的滇軍、桂軍及駐西江之部分粵軍趕走陳炯明,奪回廣州。 1923年1月16日,擁護孫的滇系軍閥楊希閔部、舊桂系劉震寰部、和倒戈粵軍合組西路討賊軍擊敗陳炯明,陳退守東江。2月21日,孫抵廣州,重建大元帥府,稱「不是再拿護法問題作工夫」。3月2日,孫以大元帥特任楊庶堪為大本營秘書長,朱培德為大本營參軍長兼大本營護軍司令。時陳佔據東江一帶及潮州、汕頭等地,與孫成相持之局。4月20日,孫督師北伐,與參謀長蔣介石從廣州火車北上。11月19日,孫親指各軍禦四路反撲之陳部,守衛廣州。 ====聯俄容共==== 1918年夏,孫中山致電列寧,對俄國革命黨人「艱苦鬥爭表示十分欽佩」,希望中俄兩國革命黨人「團結共同鬥爭」。 1921年12月底,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由張太雷陪同,在桂林訪問孫長談3次。 1922年8月,蘇聯政府秘密以馬林聯絡孫;馬林和李大釗多次晤孫,討論振興中國國民黨。1923年1月17日至1月26日,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到上海與孫會談,月底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確立孫「聯俄」政策,包括:蘇聯願援助中國完成統一;蘇聯願拋棄沙俄對華之不平等條約,另行開始中蘇交涉;中東鐵路問題由中蘇協商,暫維持現狀;蘇聯無意使外蒙脫離中國,蘇軍也不必立時撤退。 1924年1月20日至1月30日,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月20日上午的開幕演說上,孫強調必須改組黨,將黨變成革命、建國工具。孫科因為發表反蘇反共言論,不支援改組,被孫從第一屆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名單中劃掉名字。大會主席團由胡漢民、汪精衛、林森、李大釗及謝持5人組成,蘇聯顧問鮑羅廷也出席大會;大會決議中國共產黨黨員可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但須服膺三民主義及遵守黨綱黨紀;與會代表百多人,包括20多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4年6月16日,孫在鮑羅廷等陪同主持黃埔軍校開學典禮。6月,黃埔軍校正式開學,第一期有學員600多人,孫兼任軍校總理,任命蔣為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蘇聯派出多名軍官作顧問,並安排中國共產黨黨員入軍校就讀或任教。 1924年8月3日起,講民生主義四講,其中在廣州大學演講民生主義時批評馬克思主義,駁斥馬克思主義之剩餘價值說,也摒棄階級鬥爭之重要角色;和鮑羅廷對話後一星期,孫再次演講民生主義,推翻先前批評,再次主張民生主義即是社會主義。 1924年9月3日,江浙戰爭爆發。孫試圖重新發動北伐,成為統一戰線的絆腳石、革命動員一致行動的異聲。9月4日,孫召開北伐籌備會議,以胡漢民為代帥兼廣東省長。9月12日,孫移大本營至韶關,親自督師。9月17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孫因與皖系、奉系訂立反直聯盟,所以決定討直。同日,廖仲愷辭去軍需總監、財政部長和財政廳長。中國國民黨內部出現批評、抗議,孫科辭去廣州市長,廖仲愷放棄廣東省省長,蔣介石也拒絕讓黃埔師生參加北伐,只派一連兵到韶關保衛孫。1924年10月,廣州商團事變,成為北伐變數。 File:Whampoa-Sun.jpg|孫同蔣介石(中)、何應欽(左)、王柏齡(右)合影 File:孫中山與蔣介石.jpeg|孫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結束後,與蔣介石合影 File:Whampoa3.jpg|孫在黃埔軍校開學禮演講,在場有宋慶齡、蔣介石、廖仲愷,臺下身著白色西裝的歐洲人為蘇聯代表 File:Sun Yat-sen 1924 Guangzhou.jpg|孫晚年照(1924年),被引用在新臺幣100圓紙鈔上 ====北上與逝世==== 1924年10月下旬,直系第三軍軍長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率軍自長城前線回師佔領北京,軟禁總統曹錕,馮玉祥部和胡景翼、孫嶽部組成國民軍。10月30日,孫中山捨棄在韶關建立之總部,返回廣州。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分別致電孫,請他北上共商國是。11月,孫應邀北上討論國是,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兩大號召,同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段祺瑞、張作霖等作鬥爭。孫發表《北上宣言》,主張召開國民會議,以謀求中國之和平統一,對外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對內實行民治。11月17日,孫抵上海。孫稱:「第一點就要打破軍閥,第二點就要打破援助軍閥的帝國主義。打破了這兩個東西,中國才可以和平統一,才可以長治久安。」11月24日,孫與宋慶齡抵達日本神戶。11月25日,孫在神戶與前來拜訪的頭山滿長談。11月28日在神戶演講《大亞洲主義》,孫主張日本政府不要做「西方霸道的鷹犬」,而應做「東方王道的干城」。孫在《入京宣言》中稱:中國「仍處在帝國主義各國殖民地之地位,固而吾人救國之責,刻不容緩」。 1925年1月,孫中山堅持速開國民會議以解決國是,段祺瑞卻主張召開善後會議。2月,善後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共兩黨均激烈反對,4月善後會議結束,一無所成。孫扶病入北京,苦無成果,終於病情惡化。3月11日,孫在總理遺囑上簽名,遺囑稱「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3月12日9時30分,孫的心臟停止跳動,呼吸停止。孫在北京逝世。 1929年6月1日,孫的靈柩安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File: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舉行的孫中山葬禮.jpg|靈堂 File:Obituary of Sun Yat-sen.jpg|訃告 File:國父遺囑.png|政治遺囑 File:孫中山逝世後,北京碧雲寺祭堂外的輓聯.jpg|輓聯 File:Sun mausoleum.jpg|中山陵 ==思想== 孫中山少年在夏威夷,使孫生出一樸素之想法:同胞過著和平、安樂的生活。 孫思想的核心是堅決、完整的民主主義;在孫領導下,中國歷史由「帝國」轉變到「民國」,此後歷史雖變,但將中國建成高度民主的現代國家始終是中華兒女不變的目標。 孫提出用民族主義、民生主義、民權主義救中國,合稱三民主義Schoppa, Keith R. [2000] (2000). The Columbia Guide to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 p 73, 165, 186 .。1912年,列寧在《湼瓦明星報》發表《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孫中山綱領的每一行都滲透了戰鬥的、真實的民主主義。他充分認識到『種族』革命的不足,絲毫沒有對政治表示冷淡,甚至絲毫沒有忽視政治自由或容許中國專制制度與中國『社會革命』、中國立憲改革等並存的思想。這是帶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義。它直接提出群眾生活狀況及群眾鬥爭問題,熱烈地同情勞動者和被剝削者,相信他們是正義的和有力量的。」1924年5月,上海《中國晚報》邀請孫以三民主義為題粵語、國語雙語演說,製成唱片,成為他唯一流傳的錄音。他指中國人在滿清260多年統治期間「睡著」了,期間中國政治退化、文明退化、民族工商業退化,令外國看不起,得以三民主義革命救中國《救國方針》(78轉唱片),中國廣播公司於廣州錄制,1924年5月30日發行。粵語錄音、粵語謄稿均見:。孫這一段是罕有倖存的幾條清末民初早期粵語錄音之一,是常見學術研究材料。 又參見孫中山與宗教。馮自由在《革命逸史》稱:「國父之信教,完全出於基督救世之宗旨。……然其所信奉之教義,為進步的及革新的,與世俗之墨守舊章,思想陳腐者,迴然不同。」 在哲學上,提出「知難行易」說,批判「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保守思想。 ==評價== ==紀念== 1912年3月10日,孫與胡漢民、孫科等前往紫金山狩獵,稱希望百年後葬於此。 1925年4月16日,廣東省政府將香山縣改稱中山縣;永豐艦改名中山艦,以資紀念。 中國共產黨稱孫為「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家庭== 孫中山祖父孫敬賢有三個兒子,依序是孫達成(1813年-1888年,孫的父親)、孫學成(1826年-1864年)、孫觀成(1831年-1867年)。父孫達成(1813年9月26日—1888年3月23日),母楊氏(1828—1910)。長兄孫眉(1854—1915),二姊孫金星(1857—1860),三兄孫德佑(1860—1866),四姊孫妙茜(1863—1955),六妹孫秋綺(1871年9月3日—1912年4月18日)。溯自常德至廣東,孫是為第十八代。 File:Sun Yat Sen's family.png|1901年,孫在後排左數第5位,在美國夏威夷茂宜島與全家人合照 File:HK PakFaLam.JPG|孫母楊氏葬於英屬香港飛鵝山百花林 子女簡表: *妻: **元配妻子(1915年離婚):盧慕貞(1867年7月30日—1952年9月7日),盧耀顯之女。 ***長子:孫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20日) ****長孫:孫治平(1913年11月15日—2005年4月6日) *****曾孫:孫國雄(孫治平與謝秀琳之子) ******玄孫:孫偉仁 ****次孫:孫治強(1915年1月27日—2001年7月4日) *****曾孫:孫國元(孫治強與林倫可之子) *****曾孫:孫國升(孫治強與林倫可之子) *****曾孫:孫嘉琳(孫治強與劉肇雲之女) *****曾孫:孫國瑜(孫治強與劉肇雲之女) ****長孫女:孫穗英(1922年1月16日生) ****次孫女:孫穗華(1925年3月18日—2021年4月16日) ****庶孫女:孫穗芳(孫科私生女,1935年3月19日生) ****庶孫女:孫穗芬(孫科私生女,1938年8月6日—2011年1月29日) ***長女:孫娫(1894年3月31日—1913年3月25日) ***次女:孫婉(1896年11月12日—1979年6月3日) ****外孫:王弘之(孫婉與王伯秋之子) ****外孫:戴永豐(孫婉與戴恩賽之子) ****外孫女:王纕蕙(孫婉與王伯秋之女) ****外孫女:戴成功(孫婉與戴恩賽之女) **妾(休棄時間不詳):陳粹芬(1873年—1960年) **繼室(1915年再婚):宋慶齡(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 **日本籍平妻:大月薰(1887年9月16日—1970年) ***女:宮川富美子(1906年5月12日—1990年5月6日) ****外孫:宮川東一(1928年4月7日—) ****外孫:宮川弘(1934年5月28日—) *****曾孫:宮川祥子(1969年生) **日本籍外婦或妾:淺田春(1882年—1902年) === 家族世系圖 === ==著作== 書籍:《三民主義》(1924年十六講版)、《革命方略》、《五權憲法》、《中國革命史》(1923年)、《中國存亡問題》(1917年)、《建國大綱》(1924年)、《建國方略》(1921年)、《民權初步》(1917年)(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三)、《孫文學說》(1919年)(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一)、《實業計畫》(1920年)(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二)。遺著編有《孫中山選集》、《孫中山全集》等。還有《同盟會革命方略》(1908年)、《倫敦蒙難記》(1912年)、《中華革命黨革命方略》(1914年)。 1917年2月21日,孫文寫成《社會建設》(又名《民權初步》),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三;書中述及會議細則,「教吾國人行民權之第一步」。 1919年,《實業計劃》首次發表,兩年後由上海民智書局出版英文版和中文版單行本,孫在本書中繪制一幅中國近代化的藍圖:修築十萬英里鐵路、百萬英里公路;整治長江、黃河、珠江等;開鑿運河;建設三個世界大港、四個二等港、九個三等港和十五個漁業港;開發煤、鐵、石油;建鋼鐵、水泥、機床、造船等工廠及食品、紡織、建築等企業;改良農業、營造森林和移民墾邊……孫非常理解經濟、社會發展工業化、實業化意義重大,主張與強調引進近代西方產業,「吾之意見,蓋欲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 論文:〈中國法制改革〉(1897年)、〈中國之鐵路計畫與民生主義〉(1912年)、〈三民主義〉(1919年文言論文版)、〈八年十月十日〉、〈中國問題真解決〉、〈支那保全割和論〉、〈中國第二步〉、〈農功〉、〈我的回憶〉、〈自傳〉、〈中華民國建設之基礎〉、〈中國之現狀與未來〉、〈駁保皇報〉、〈民報發刊詞〉、〈論據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識時務者〉、〈平實開口便錯〉、〈對外宣言搞〉、〈錢幣革命〉、〈平白的話〉、〈中國實業當如何發展〉、〈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內政方針〉、〈中國革命史〉、〈發揚民治說帖〉。 其他:《赤十字會急救第一法》(譯著) 文集 *《孫中山全集》1930年上海三民公司出版 *《孫中山全集》1938年 *《孫中山選集》上下卷1956年人民出版社 *《孫中山文集》上下卷1997年團結出版社 *《孫中山全集》共十一卷1981年中華書局 *《孫中山全集續編》共五卷2017年中華書局 *《護法時期孫中山軼文集》2011年海洋出版社 ==影視作品== ===電影=== *《秋瑾》1984(石維堅) *《孫中山》1986(劉文治) *《國父孫中山與開國英雄》(又名:國父傳)1986(林偉生) *《非常大總統》1986(孫道臨) *《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1992(張鐵林) *《廣東五虎之鐵拳無敵孫中山》1993 *《孫文少年行》1995(佘善波、翦樾) *《宋家皇朝》1997(趙文瑄) *《夜·明》(原名:檳城黃花)(馬來西亞)2007(趙文瑄) *《十月圍城》2009(張涵予) *《建黨偉業》2011(馬少驊) *《辛亥革命》(原名:1911)2011(趙文瑄) *《第一大總統》(原名:國父孫中山)2011(邱心志) *《1921》2021(馮紹峰) *《革命者》2021(馬少驊) ===電視劇=== *《清宮殘夢》1975(孫必勝) *《孫中山與宋慶齡》1986(孫濱) *《孫中山羊城蒙難記》1986(石維堅) *《宋慶齡和她的姊妹們》1991(章傑) *《臺灣廖添丁》1999(艾偉) *《日出東方》2001(盧奇) *《孫中山》(又名:國父的革命與愛情)2001(趙文瑄) *《平民大總統》2001(馬少驊) *《走向共和》2003(馬少驊) *《武昌首義》2006(盧奇) *《國母宋慶齡》2010(石維堅) *《開天闢地》2011(盧奇) *《辛亥革命》2011(馬少驊) *《毛澤東》2013(謝君豪) *《十月圍城》2014(程泓) *《星月傳奇》(新加坡)2015(陳傳之) *《孫中山》2016(韓夫一) *《熱血軍旗》(又名:建軍大業)2017(馬少驊) *《衝上青天》(日本)2021(東浩) *《中流擊水》2021(馬少驊) *《光榮與夢想》2021(馬少驊) ===紀錄片=== ====電影類==== *《國民革命軍海陸空大戰記》,1927年,90分鐘,民新影片公司。 *《勳業千秋》(又名:建國史之一頁),1941年,34分鐘(缺本),民新影片公司。 *《偉大的孫中山》,1956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紀念偉大的孫中山》,1956年,20分鐘,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影片記錄了全國各地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90週年的活動。 *《在孫中山故鄉》,1985年,珠江電影製片廠。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1986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永不放棄——孫中山北上與逝世》,2015年,50分鐘,臺灣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孫中山紀念館聯合攝製。 *《摯愛一生——孫中山與宋慶齡》,2017年,中國華藝音像實業有限公司。 ====電視類==== *《孫中山奉安大典》,1989年,2集,南京廣播電視臺。 *《孫中山》,2001年,6集,中國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北京大學聯合攝製。 *《支援孫文的日本人——梅屋莊吉與辛亥革命》(日本),2010年,1集,日本廣播協會。 *《孫中山與辛亥人物》,2011年,10集,香港鳳凰衛視。 *《孫中山與澳門》,2011,2集,澳門基金會、中國中央電視臺、北京三多堂傳媒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攝製。 *《天下為公——孫中山1911》,2011年,6集,中國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中國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聯合攝製。 *《孫中山的最後日子》,2013年,2集,中國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聯合攝製。 *《檔案2016——孫中山與宋慶齡的不朽愛情》,2016年,1集,北京廣播電視臺。 *《上海紀實檔案——奉安大典背後》,2016年,2集,上海廣播電視臺。 *《孫中山的葬禮》,2016年,3集,中國中央電視臺、北京四季芬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製。 *《鳳凰大視野——尋找孫中山》,2016年,5集,香港鳳凰衛視。 *《孫中山先生》,2016年,3集,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中央電視臺、中央新影集團聯合攝製。 *《孫中山與南京》,2016年,3集,江蘇省廣播電視總檯、南京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 *《精誠篤愛—孫中山與宋慶齡》,2016年,3集,中國中央電視臺。 *《中山臺灣情》,2016年,2集,中國華藝廣播公司電視中心、中國臺灣網聯合攝製。 *《尋夢——國外華僑華人與孫中山》,2016年,5集,中國新聞社、廣東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 *《孫中山在北京的足跡》,2017,1集,北京京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市希望公益基金會聯合攝製。 *《伊文思看中國》,2021年,4集,中國中央電視臺、北京同道真實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第1集《四萬萬人民》的後半段,用3分多鐘的篇幅講述了孫中山先生及中山紀念中學的往事。 *《一張圖,興國夢》,2021年,2集,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孫中山紀念館、江蘇省廣播電視總檯聯合攝製。 *《中國》(第二季),2022年,10集,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聯合攝製;第10集《革命》主講孫中山先生的生平。 ===歌劇=== *《中山逸仙》,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香港歌劇院為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委約製作的原創大型三幕歌劇,由黃若作曲、莊梅巖編劇、陳薪伊導演,於2011年9月30日至10月3日期間於北京作世界首演,中樂團版本則於同年10月13日至10月16日於香港作首演。 === 音樂劇 === * 《日新》,第51屆香港藝術節節目,由金培達作曲、陳詠燊編劇、鄧偉傑導演,2023年3月2至5日於香港演藝學院首演。 ==相關條目== *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 *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總理遺囑 *中華民國金幣券 *十次革命起義、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國民革命 *聯俄容共、黨治、訓政、憲政 *中華民國國旗、中華民國國歌、中山裝 *孫中山紀念: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史蹟徑 *舊香港上海銀行長崎支店 *對孫中山的評價 *2014年臺南市孫中山銅像破壞事件 ==注釋==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 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上/下),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82年,. * 史扶鄰著,丘權政、符致興譯:《孫中山——勉為其難的革命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年,. * 吳志華:《孫中山被囚域多利監獄?》,《明報》,香港:明報報業,2004年10月27日世紀版D4版. * 陳沂:《中山先生的名字》,《中央日報》,臺北:中央日報社,2001-08-18. *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臺北:遠流出版,1998年,. * 陳破空:《百年反思,孫中山是問題人物》,香港:開放雜志,2011年,〈百年反思,孫中山是問題人物〉. * 古屋奎二:《蔣總統秘錄》,日本《產經新聞》連載,中央日報社 譯. *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先生與日本》. * 黃宇和:《三十歲前的孫中山:翠亨.檀島.香港,1866-1895》,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 * 黃宇和:《孫逸仙倫敦蒙難真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 黃宇和:《孫逸仙在倫敦,1896-1897:三民主義思想探源》,臺北:聯經出版,2007年. * 張緒心、Leonard H.D. Gordon 著,卜大中 譯:《孫中山未完成的革命》,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 沙培德:〈民權思想與先鋒主義:民國時期孫中山的政治主張〉. * C. Martin Wilbur(韋慕庭)著,楊慎之 等 譯:《孫中山——壯志未酬的愛國者》,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6年. * 韋慕庭:〈孫中山的蘇聯顧問,1920-1925〉. *李錫錕:〈孫中山的權能區分理論與中國政治文化的連線關係〉。 * 李金強:《中山先生與港澳》. *村田雄二郎:〈孫中山與辛亥革命時期的“五族共和”論〉。 *週一良:〈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與日本〉。 * 陳三井:〈孫中山與近代法國〉. * 陳三井:《中山先生與美國》. *陳三井:〈論孫中山晚年與美國關係〉。 *田島信雄:〈孫中山與德國——兼論“中德蘇聯盟”的構想〉。 * 中山市小欖鎮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編:《中山市小欖鎮志》(上冊)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 。 == 外部連結 == * 國立國父紀念館 (臺灣) * 國父孫中山紀念網(孫穗芳博士提供) *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 中山學術資料庫系統 * 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 *孫中山評論集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國國家元首 |- |- |- |- |- |- |- |- |- Z中 Category:中山人 Category:在日本的清朝人物 Category:在日本的中華民國人 (1949年前) Category:在日治臺灣的中國人 Category:歸化美國公民的中國人 Category:廣東裔美國人 Category:拔萃男書院校友 Category:嶺南大學校友 (廣州) Category:香港大學校友 Category:香港中文大學校友 Category:澳門醫生 Category:澳門外交史 Category:中國政治哲學家 Category:中國革命家 Category:香港革命家 Category:辛亥革命人物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黨創始人 Category:醫生出身的總統 Category:中華民國大總統 Category:中華民國政治理論家 Category:中國國民黨大陸時期黨員 Category:中國國民黨主席 父 Category:二次革命人物 Category:廣州政治人物 Category:罹患膽囊癌逝世者 Category:葬於南京 Category:高臺教聖人 Category:寶光嘉禾勳章獲得者 Category:建國勳章獲得者 Category:中國紙幣上的人物 Category:亞洲紙幣上的人物 Category:亞洲硬幣上的人物 Category:民主社會主義者 Category:中國社會運動者 Category:任內身亡者 Category:在英屬香港的清朝人 Category:亞細亞主義者 Category:在北京身亡者
作業系統
作業系統(,縮寫:)是一組主管並控制計算機操作、運用和執行硬體、軟體資源和提供公共服務來組織使用者互動的相互關聯的系統軟體程式,同時也是計算機系統的核心與基石。作業系統需要處理如管理與配置記憶體、決定系統資源供需的優先次序、控制輸入與輸出裝置、操作網路與管理檔案系統等基本事務。作業系統也提供一個讓使用者與系統互動的操作介面。 作業系統的型態非常多樣,不同機器安裝的作業系統可從簡單到複雜,可從行動電話的嵌入式系統到超級電腦的大型作業系統。許多作業系統製造者對它涵蓋範疇的定義也不盡一致,例如有些作業系統整合了圖形使用者介面,而有些僅使用命令列介面,將圖形使用者介面視為一種非必要的應用程式。 作業系統理論在電腦科學中,為歷史悠久而又活躍的分支;而作業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則是軟體工業的基礎與核心。 == 歷史 == 綜觀電腦之歷史,作業系統與電腦硬體的發展息息相關。作業系統之本意原為提供簡單的工作排序能力,後為輔助更新更複雜的硬體設施而漸漸演化。從最早的批次模式開始,分時機制也隨之出現,在多處理器時代來臨時,作業系統也隨之新增多處理器協調功能,甚至是分散式系統的協調功能。其他方面的演變也類似於此。另一方面,在個人電腦上,個人電腦之作業系統因襲大型電腦的成長之路,在硬體越來越複雜、強大時,也逐步實踐以往衹有大型電腦才有的功能。 總而言之,作業系統的歷史就是一部解決電腦系統需求與問題的歷史。 === 1980年代前 === 第一部電腦並沒有作業系統。這是由於早期電腦的建立方式(如同建造機械算盤)與效能不足以執行如此程式。但在1947年發明瞭電晶體,以及莫里斯·威爾克斯發明的微程式方法,使得電腦不再是機械裝置,而是電子產品。系統管理工具以及簡化硬體操作流程的程式很快就出現了,且成為作業系統的起源。到了1960年代早期,商用電腦製造商製造了批次處理系統,此係統可將工作的建置、排程以及執行序列化。此時,廠商為每一臺不同型號的電腦創造不同的作業系統,因此為某電腦而寫的程式無法移植到其他電腦上執行,即使是同型號的電腦也不行。 到了1964年,IBM System/360推出了一系列用途與價位都不同的大型電腦,而它們都共用代號為OS/360的作業系統(而非每種產品都用量身訂做的作業系統)。讓單一作業系統適用於整個系列的產品是System/360成功的關鍵,且實際上IBM目前的大型系統便是此係統的後裔,為System/360所寫的應用程式依然可以在現代的IBM機器上執行。 OS/360也包含另一個優點:永久貯存裝置—硬碟的面世(IBM稱為DASD)。另一個關鍵是分時概念的建立:將大型電腦珍貴的時間資源適當分配到所有使用者身上。分時也讓使用者有獨佔整部機器的感覺;而Multics的分時系統是此時眾多新作業系統中實踐此觀念最成功的。 1963年,奇異公司與貝爾實驗室合作以PL/I語言建立的MulticsMulticians.org and the History of Operating Systems , Thomas Haigh, 13 September 2002,是激發1970年代眾多作業系統建立的靈感來源,尤其是由AT&T貝爾實驗室的丹尼斯·裡奇與肯·湯普遜所建立的Unix系統,為了實踐平臺移植能力,此作業系統在1973年由C語言重寫;另一個廣為市場採用的小型電腦作業系統是VMS。 === 1980年代 === 第一代微型計算機並不像大型電腦或小型電腦,沒有裝設作業系統的需求或能力;它們只需要最基本的作業系統,通常這種作業系統都是從ROM讀取的,此種程式被稱為監視程式(Monitor)。1980年代,家用電腦開始普及。通常此時的電腦擁有8-bit處理器加上64KB記憶體、螢幕、鍵盤以及低音質喇叭。而80年代早期最著名的套裝電腦為使用微處理器6510(6502晶片特別版)的Commodore C64。此電腦沒有作業系統,而是以一8KB唯讀記憶體BIOS初始化彩色螢幕、鍵盤以及軟碟機和印表機。它可用8KB唯讀記憶體BASIC語言來直接操作BIOS,並依此撰寫程式,大部分是遊戲。此BASIC語言的直譯器勉強可算是此電腦的作業系統,當然就沒有核心或軟硬體保護機制了。此電腦上的遊戲大多跳過BIOS層次,直接控制硬體。 家用電腦C64的抽象架構 家用電腦C64的抽象架構 家用電腦C64的抽象架構 家用電腦C64的抽象架構 簡單應用程式 機器語言(遊戲直接操作) 機器語言(遊戲直接操作) 8k BASIC ROM 8k ROM-BIOS 8k ROM-BIOS 硬體(中央處理器、儲存裝置等) 硬體(中央處理器、儲存裝置等) 硬體(中央處理器、儲存裝置等) 早期最著名的磁碟啟動型作業系統是CP/M,它支援許多早期的微電腦。最早期的IBM PC其架構類似C64。當然它們也使用了BIOS以初始化與抽象化硬體的操作,甚至也附了一個BASIC直譯器!但是它的BASIC優於其他公司產品的原因在於他有可攜性,並且相容於任何符合IBM PC架構的機器上。這樣的PC可利用Intel-8088處理器(16-bit暫存器)定址,並最多可有1MB的記憶體,然而最初-{只}-有640KB。軟式磁碟機取代了過去的磁帶機,成為新一代的儲存裝置,並可在它512KB的空間上讀寫。為了支援更進一步的檔案讀寫概念,磁碟作業系統(Disk Operating System,DOS)因而誕生。此作業系統可以合併任意數量的磁區,因此可以在一張磁碟片上放置任意數量與大小的檔案。檔案之間以檔名區別。IBM並沒有很在意其上的DOS,因此以向外部公司購買的方式取得作業系統。1980年微軟公司取得了與IBM的合約,並且收購了一家公司出產的作業系統,在將之修改後以MS-DOS的名義出品,此作業系統可以直接讓程式操作BIOS與檔案系統。到了Intel-80286處理器的時代,才開始實作基本的儲存裝置保護措施。其後,MS-DOS成為了IBM PC上面最常用的作業系統(IBM自己也有推出DOS,稱為IBM-DOS或PC-DOS)。MS-DOS的成功使得微軟成為地球上最賺錢的公司之一。 MS-DOS在個人電腦上的抽象架構 MS-DOS在個人電腦上的抽象架構 MS-DOS在個人電腦上的抽象架構 MS-DOS在個人電腦上的抽象架構 普通應用程式(Shell script、文字編輯器) 普通應用程式(Shell script、文字編輯器) 普通應用程式(Shell script、文字編輯器) 普通應用程式(Shell script、文字編輯器) MS-DOS(檔案系統) BIOS(驅動程式) BIOS(驅動程式) 硬體(中央處理器、儲存裝置等) 硬體(中央處理器、儲存裝置等) 硬體(中央處理器、儲存裝置等) 而1980年代另一個崛起的作業系統異數是Mac OS,此作業系統緊緊與麥金塔電腦綑綁在一起。此時一位施樂帕羅奧多研究中心的員工Dominik Hagen拜訪了蘋果電腦的史蒂夫·喬布斯,並且向他展示了此時全錄發展的圖形化使用者介面。蘋果電腦驚為天人,並打算向全錄購買此技術,但因帕羅奧多研究中心並非商業單位而是研究單位,因此全錄回絕了這項買賣。在此之後蘋果一致認為個人電腦的未來必定屬於圖形使用者介面,因此也開始發展自己的圖形化作業系統。 === 1990年代 === 延續1980年代的競爭,1990年代出現了許多影響未來個人電腦市場深厚的作業系統。由於圖形化使用者介面日趨繁複,作業系統的能力也越來越複雜與巨大,因此強韌且具有彈性的作業系統就成了迫切的需求。此年代是許多套裝類的個人電腦作業系統互相競爭的時代。 上一年代於市場崛起的蘋果電腦,由於舊系統的設計不良,使得其後繼發展不力,蘋果電腦決定重新設計作業系統。經過許多失敗的專案後,蘋果於1997年釋出新作業系統——Mac OS X的測試版,而後推出的正式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讓原先失意離開蘋果的史蒂夫·喬布斯風光再現。 除了商業主流的作業系統外,從1980年代起在開放原始碼的世界中,BSD系統也發展了非常久的一段時間,但在1990年代由於與AT&T的法律爭端,使得遠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另一股開源作業系統——Linux興起。Linux核心是一個標準POSIX核心,其血緣可算是Unix家族的一支。Linux與BSD家族都搭配GNU計畫所發展的應用程式,但是由於使用的許可證以及歷史因素的作弄下,Linux取得了相當可觀的開源作業系統市佔率,而BSD則小得多。相較於MS-DOS的架構,Linux除了擁有傲人的可移植性(相較於Linux,MS-DOS衹能執行在Intel CPU上),它也是一個分時多行程核心,以及良好的記憶體空間管理(普通的行程不能存取核心區域的記憶體)。想要存取任何非自己的記憶體空間的行程衹能透過系統呼叫來達成。一般行程是處於使用者模式(User mode)底下,而執行系統呼叫時會被切換成核心模式(Kernel mode),所有的特殊指令衹能在核心模式執行,此措施讓核心可以完美管理系統內部與外部裝置,並且拒絕無許可權的行程提出的請求。因此理論上任何應用程式執行時的錯誤,都不可能讓系統-{zh-hant:當機;zh-hans:崩潰}-。 幾乎完整的Linux架構圖 幾乎完整的Linux架構圖 幾乎完整的Linux架構圖 幾乎完整的Linux架構圖 幾乎完整的Linux架構圖 使用者模式 應用程式(sh、vi、OpenOffice.org等) 應用程式(sh、vi、OpenOffice.org等) 應用程式(sh、vi、OpenOffice.org等) 應用程式(sh、vi、OpenOffice.org等) 使用者模式 複雜函式庫(KDE、glib等) 複雜函式庫(KDE、glib等) 使用者模式 簡單函式庫(opendbm、sin等) 簡單函式庫(opendbm、sin等) 使用者模式 C函式庫(open、fopen、socket、exec、calloc等) C函式庫(open、fopen、socket、exec、calloc等) C函式庫(open、fopen、socket、exec、calloc等) C函式庫(open、fopen、socket、exec、calloc等) 核心模式 系統中斷、呼叫、錯誤等軟硬體訊息 系統中斷、呼叫、錯誤等軟硬體訊息 系統中斷、呼叫、錯誤等軟硬體訊息 系統中斷、呼叫、錯誤等軟硬體訊息 核心模式 核心(驅動程式、行程、網路、記憶體管理等) 核心(驅動程式、行程、網路、記憶體管理等) 核心(驅動程式、行程、網路、記憶體管理等) 核心(驅動程式、行程、網路、記憶體管理等) 核心模式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各種裝置)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各種裝置)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各種裝置)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各種裝置) 另一方面,微軟對於更強力的作業系統呼聲的回應便是Windows NT於1993年的面世。 1983年開始微軟就想要為MS-DOS建構一個圖形化的作業系統應用程式,稱為Windows(有人說這是比爾·蓋茨被蘋果的Lisa電腦上市所刺激)。一開始Windows並不是一個作業系統,只是一個應用程式,其背景還是純MS-DOS系統,這是因為當時的BIOS設計以及MS-DOS的架構不甚良好之故。在1990年代初,微軟與IBM的合作破裂,微軟從OS/2(早期為命令列模式,後來成為一個技術很優秀但是曲高和寡的圖形化作業系統)專案中抽身,並且在1993年7月27日推出Windows 3.1,一個以OS/2為基礎的圖形化作業系統。並在1995年8月15日推出Windows 95。這時的Windows系統依然是建立在MS-DOS的基礎上,不過微軟在這同時也在開發不依賴於DOS的NT系列Windows系統,並在後來完全放棄了DOS而轉向NT作為Windows的基礎。 底下的表格為Windows NT系統的架構:在硬體階層之上,有一個由微核心直接接觸的硬體抽象層(HAL),而不同的驅動程式以模組的形式掛載在核心上執行。因此微核心可以使用諸如輸入輸出、檔案系統、網路、資訊安全機制與虛擬記憶體等功能。而系統服務層提供所有統一規格的函式呼叫庫,可以統一所有子系統的實作方法。例如儘管POSIX與OS/2對於同一件服務的名稱與呼叫方法差異甚大,它們一樣可以無礙地實作於系統服務層上。在系統服務層之上的子系統,全都是使用者模式,因此可以避免使用者程式執行非法行動。 簡化版本的Windows NT抽象架構 簡化版本的Windows NT抽象架構 簡化版本的Windows NT抽象架構 簡化版本的Windows NT抽象架構 簡化版本的Windows NT抽象架構 簡化版本的Windows NT抽象架構 簡化版本的Windows NT抽象架構 使用者模式 OS/2應用程式 Win32應用程式 Win32應用程式 DOS程式 Win16應用程式 POSIX應用程式 使用者模式 OS/2應用程式 其他DLL函式庫 DOS系統 Windows模擬系統 POSIX應用程式 使用者模式 OS/2子系統 Win32子系統 Win32子系統 Win32子系統 Win32子系統 POSIX.1子系統 核心模式 系統服務層 系統服務層 系統服務層 系統服務層 系統服務層 系統服務層 核心模式 輸入輸出管理檔案系統、網路系統 物件管理系統 / 安全管理系統 / 行程管理 / 物件間通訊管理 / 行程間通訊管理 / 虛擬記憶體管理微核心 物件管理系統 / 安全管理系統 / 行程管理 / 物件間通訊管理 / 行程間通訊管理 / 虛擬記憶體管理微核心 物件管理系統 / 安全管理系統 / 行程管理 / 物件間通訊管理 / 行程間通訊管理 / 虛擬記憶體管理微核心 物件管理系統 / 安全管理系統 / 行程管理 / 物件間通訊管理 / 行程間通訊管理 / 虛擬記憶體管理微核心 視窗管理程式 核心模式 驅動程式 硬體抽象層(HAL) 硬體抽象層(HAL) 硬體抽象層(HAL) 硬體抽象層(HAL) 圖形驅動 核心模式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外部裝置等)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外部裝置等)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外部裝置等)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外部裝置等)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外部裝置等)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外部裝置等) 子系統架構第一個實作的子系統群當然是以前的微軟系統。DOS子系統將每個DOS程式當成一行程執行,並以個別獨立的MS-DOS虛擬機器承載其執行環境。另外一個是Windows 3.1模擬系統,實際上是在Win32子系統下執行Win16程式。因此達到了安全掌控為MS-DOS與早期Windows系統所撰寫之舊版程式的能力。然而此架構只在Intel 80386處理器及後繼機型上實作。且某些會直接讀取硬體的程式,例如大部分的Win16遊戲,就無法套用這套系統,因此很多早期遊戲便無法在Windows NT上執行。Windows NT有3.1、3.5、3.51與4.0版。Windows 2000是Windows NT的改進系列(事實上是Windows NT 5.0)、Windows XP(Windows NT 5.1)以及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NT 5.2)與Windows Vista(Windows NT 6.0)也都是立基於Windows NT的架構上。 而本年代漸漸增長並越趨複雜的嵌入式裝置市場也促使嵌入式作業系統的成長。 === 今日 === 現代作業系統通常都有一個使用的繪圖裝置的圖形使用者介面(GUI),並附加如滑鼠或觸控面版等有別於鍵盤的輸入裝置。舊的OS或效能導向的伺服器通常不會有如此親切的介面,而是以命令列介面(CLI)加上鍵盤為輸入裝置。以上兩種介面其實都是所謂的殼,其功能為接受並處理使用者的指令(例如按下一按鈕,或在命令提示列上鍵入指令)。 選擇要安裝的作業系統通常與其硬體架構有很大關係,-{只}-有Linux與BSD幾乎可在所有硬體架構上執行,而Windows NT僅移植到了DEC Alpha與MIPS Magnum。在1990年代早期,個人電腦的選擇就已被侷限在Windows家族、類Unix家族以及Linux上,而以Linux及Mac OS X為最主要的另類選擇,直至今日。 大型機與嵌入式系統使用很多樣化的作業系統。大型主機近期有許多開始支援Java及Linux以便共享其他平臺的資源。嵌入式系統近期百家爭鳴,從給Sensor Networks用的Berkeley Tiny OS到可以操作Microsoft Office的Windows CE都有。 ==== 個人電腦 ==== 個人電腦市場目前分為兩大陣營,此兩種架構分別有支援的作業系統: * Apple Macintosh - Mac OS X,Windows(僅Intel平臺),Linux、BSD。 * IBM相容PC - Windows、Linux、BSD、Mac OS X(非正式支援)。 ==== 大型電腦 ==== 最早的作業系統是針對20世紀60年代的大型主結構開發的,由於對這些系統在軟體方面做了巨大投資,因此原來的計算機廠商繼續開發與原來作業系統相相容的硬體與作業系統。這些早期的作業系統是現代作業系統的先驅。現在仍被支援的大型主機作業系統包括: * Burroughs MCP-- B5000,1961 to Unisys Clearpath/MCP, present. * IBM OS/360 -- IBM System/360, 1964 to IBM zSeries, present * UNIVAC EXEC 8 -- UNIVAC 1108, 1964, to Unisys Clearpath Dorado, present. 現代的大型主機一般也可執行Linux或Unix變種。 ==== 嵌入式 ==== 嵌入式系統使用非常廣泛的系統(如VxWorks、eCos、Symbian OS及Palm OS)以及某些功能縮減版本的Linux或者其他作業系統。某些情況下,OS指稱的是一個內建了固定應用軟體的巨大泛用程式。在許多最簡單的嵌入式系統中,所謂的OS就是指其上唯一的應用程式。 ==== 類Unix系統 ==== File:Unix history-simple.png|256px|thumb|Unix-{zh-hant:系統的演變;zh-hans:系統的演變}- default 所謂的類Unix家族指的是一族種類繁多的OS,此族包含了System V、BSD與Linux。由於Unix是The Open Group的註冊商標,特指遵守此公司定義的行為的作業系統。而類Unix通常指的是比原先的Unix包含更多特徵的OS。 類Unix系統可在非常多的處理器架構下執行,在伺服器系統上有很高的使用率,例如大專院校或工程應用的工作站。 1991年,芬蘭學生林納斯·託瓦茲根據類Unix系統Minix編寫併發布了Linux作業系統核心,其後在理查德·斯托曼的建議下以GNU通用公共許可證釋出,成為自由軟體Unix變種. Linux近來越來越受歡迎,它們也在個人桌面電腦市場上大有斬獲,例如Ubuntu系統。 某些Unix變種,例如惠普的HP-UX以及IBM的AIX僅設計用於自家的硬體產品上,而SUN的Solaris可安裝於自家的硬體或x86電腦上。蘋果電腦的Mac OS X是一個從NeXTSTEP、Mach以及FreeBSD共同衍生出來的微核心BSD系統,此OS取代了蘋果電腦早期非Unix家族的Mac OS。 經歷數年的披荊斬棘,自由開源的Linux系統逐漸蠶食以往專利軟體的專業領域,例如以往電腦動畫運算巨擘──矽谷圖形公司(SGI)的IRIX系統已被Linux家族及貝爾實驗室研發小組設計的九號計畫與Inferno系統取代,皆用於分散運算式環境。它們並不像其他Unix系統,而是選擇內建圖形使用者介面。九號計畫原先並不普及,因為它剛推出時並非自由軟體。後來改在自由及開源軟體許可證Lucent Public License釋出後,便開始擁有廣大的使用者及社群。Inferno已被售予Vita Nuova並以GPL/MIT許可證釋出。 當前,計算機按照計算能力排名世界500強中全數皆使用Linux系統。 ==== 微軟Windows ==== Microsoft Windows系列作業系統是在微軟給IBM機器設計的MS-DOS的基礎上設計的圖形作業系統。現在的Windows系統,如Windows 2000、Windows XP皆是建立於現代的Windows NT核心。NT核心是由OS/2和OpenVMS等系統上借用來的。Windows可以在32位元和64位元的Intel和AMD的處理器上執行,但是早期的版本也可以在DEC Alpha、MIPS與PowerPC架構上執行。 雖然由於人們對於開放原始碼作業系統興趣的提升,Windows的市場佔有率有所下降,但是到2004年為止,Windows作業系統在世界範圍內佔據了桌面作業系統90%的市場。Why Windows Won't Always Dominate - New devices will shrink Microsoft's OS market share, researcher predicts , David Legard, IDG News Service, Friday, April 23, 2004 Windows系統也被用在低階和中階伺服器上,並且支援網頁服務的資料庫服務等一些功能。最近微軟花費了很大研究與開發的經費用於使Windows擁有能執行企業的大型程式的能力。 Windows XP在2001年10月25日釋出,2004年8月24日釋出服務包2(Service Pack 2),2008年4月21日釋出最新的服務包3,但只有32位元(Service Pack 3)。 Windows XP的下一代為Windows Vista(開發程式碼為Longhorn)於2007年1月30日發售微軟Vista作業系統官方網站公告 (2007年1月10日造訪)。Windows Vista增加了許多功能,尤其是系統的安全性和網路管理功能,並且其擁有介面華麗的Aero Glass。但是整體而言,其在全球市場上的口碑卻並不是很好。其後繼者Windows 7則是於2009年10月22日發售,Windows 7改善了Windows Vista為人詬病的效能問題,相較於Windows Vista,在同樣的硬體環境下,Windows 7的表現較Windows Vista為好。 Windows 8 於2012年10月26日發售,與Windows Phone 8共用核心,取消了開始按鈕,並使用了全新動態磚介面,並可使用Windows 市集購買安裝App,但由於整體介面相較於前幾版是很大的更改,以及為觸控設計的介面,讓不少鍵盤滑鼠使用者比較不習慣。微軟於隔年2013年10月18日發布了Windows 8.1,並加回了開始按鈕。 而最多人使用的Windows 的Windows 10則是於2015年7月29日發售。而每次大更新後就更改版本號,目前最新為21H2。會在2025年10月25日停止支援Windows 10家用版及專業版 Windows 11於2021年10月5日發行ISO等安裝檔,但無發售盒裝版。是目前最新的Windows,也是唯一可以安裝Android App與只有64位元版的Windows ==== 蘋果macOS ==== macOS,前稱“Mac OS X”或“OS X”,是一套執行於蘋果Macintosh系列電腦上的作業系統。Mac OS是首個在商用領域成功的圖形使用者介面系統。Macintosh開發成員包括比爾·阿特金森(Bill Atkinson)、傑夫·拉斯金(Jef Raskin)和安迪·赫茨菲爾德(Andy Hertzfeld)。從OS X 10.8開始在名字中去掉Mac,僅保留OSX和版本號。在WWDC 2016 上,蘋果公司將OS X更名為macOS,現行的最新的系統版本是macOS Sonoma。 ==== Chrome OS ==== Google Chrome OS是一項Google的輕型電腦作業系統計劃,其基於Google的瀏覽器Google Chrome的Linux核心。 ==== 其他 ==== 大型主機以及嵌入式作業系統均與Unix或Windows家族關係不大,除了Android,Windows CE、Windows NT及Windows XP Embedded是Windows的血親產品,以及數種*BSD和嵌入式Linux套件為例外。 少數較舊的OS今日依然在一些需要穩定性的市場中活躍,例如IBM的OS/2、BeOS以及XTS-400。 在達康時代狂潮過後,如AmigaOS與RISC OS等少數人使用的OS依然持續建立,以滿足狂熱的愛好者社群與特殊專業使用者。 優秀的作業系統必定要具備能讓各種能力級別的使用者滿足各種需求的工具包視覺化的高效簡便程式環境,以程式來建立程式,就如立法的法律指導規範新的法案的建立。這其實是作業系統所隱含的一部分,決定了可以有多強的擴充能力。比如,某個作業系統有對應的開發者工具包整合環境程式並且是個視覺化的,還能讓能力不太高的人一看能懂的,用於修改某個聲音合成器包含頻譜顯示,可要是作業系統本身不支援也沒有提供可用的工具程式,就會變得很繁瑣,很可能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開發者就要預備好各種相關的工具程式,甚至自己來編寫一系列相關的工具程式建立專門的工具包,最後還要檢查程式碼。若是有人想透過音樂來生成五線譜,要對類似標記語言的五線譜規則對應一下,對各種音色,音準採集並總結出一整套規律,透過聲音識別可以識別出樂器的類別等,進而標出樂符完成從聲音到樂譜的轉換並生成。可是對人聲卻又更為複雜也不必要如此。若是需要用聲音的波形圖重現聲音,沒有相關的工具集是相當難實現,另外只有使用同一套聲音的波形繪製規則的所生成的波形圖用來再現的聲音才是原來的聲音。 在作為商品出售的作業系統軟體的歷史中常常因為其中包含的瀏覽器,媒體播放器在美國遭到反壟斷起訴,差點使得功能上殘缺不全。少數作業系統軟體能夠提供較為全面的App和實用工具程式。 作業系統軟體的編譯也需要對應的編譯環境。 在同一臺計算機上執行不同的作業系統軟體,就能夠以不同的方式來使用計算機資源。比如,在Mac上執行OS X和Windows以兩種不同的技術OpenCL,Core Image:DirectX來使用圖形卡實現類似的作用。 透過影象識別和聲音識別來進行資訊搜尋。 能夠滿足不同需求所要求的精確程度對時間的精細劃分,以及尺度細分可以互聯,同步,協調原本必須由多個人協同合作才能完成的隨時需要調整並相互同步的操控作業,這就必須有即時訊息傳送顯示,視覺化的用於協調同步計劃任務的配置指令碼,以及執行這樣計劃任務的完整元件。 === 未來 === 研究與建立未來的作業系統依舊進行著。作業系統朝提供更省電、網路化、易用、華麗的使用者介面的方向來改進。類UNIX OS透過和桌面環境開發者協作,正努力讓自己改進使用環境。 eyeOS是一套基於PHP實現的半開源模擬雲端運算作業系統,但其實質只是在網路瀏覽器中提供一種類似無界限的類獨立作業系統,其並非於任何類似虛擬化中實現的真正電腦作業系統,能提供諸如Word、PPT、Excel的線上處理功能… GNU Hurd是一個以完全相容Unix並加強許多功能為目標的微核心架構。微軟Singularity是一個奠基於.Net並以建立較佳記憶體保護機制為目標的研究計畫。 == 功能 == 作業系統位於底層硬體與使用者之間,是兩者溝通的橋樑。使用者可以透過作業系統的使用者介面,輸入命令。作業系統則對命令進行解釋,驅動硬體裝置,實現使用者要求。以現代標準而言,一個標準PC的作業系統應該提供以下的功能: * 程序管理(Processing management) * 記憶體管理(Memory management) * 檔案系統(File system) * 網路通訊(Networking) * 安全機制(Security) * 使用者介面(User interface) * 驅動程式(Device drivers) === 程序管理 === 不管是常駐程式或者應用程式,他們都以行程為標準執行單位。當年運用馮·諾伊曼結構建造電腦時,每個中央處理器最多隻能同時執行一個行程。早期的作業系統(例如DOS)也不允許任何程式打破這個限制,且DOS同時只有執行一個程序(雖然DOS自己宣稱他們擁有終止並等待駐留能力,可以部分且艱難地解決這問題)。現代的作業系統,即使只擁有一個CPU,也可以利用多程序(multitask)功能同時執行多個程序。程序管理指的是作業系統調整多個行程的功能。 由於大部分的電腦只包含一顆中央處理器,在單核心(Core)的情況下多行程只是簡單迅速地切換各行程,讓每個行程都能夠執行,在多核心或多處理器的情況下,所有行程透過許多協同技術在各處理器或核心上轉換。越多行程同時執行,每個行程能分配到的時間比率就越小。很多作業系統在遇到此問題時會出現諸如音效斷續或滑鼠跳格的情況(稱做顛簸(Thrashing),一種作業系統只能不停執行自己的管理程式並耗盡系統資源的狀態,其他使用者或硬體的程式皆無法執行。行程管理通常實踐了分時的概念,大部分的作業系統可以利用指定不同的特權等級(priority),為每個行程改變所佔的分時比例。特權越高的行程,執行優先順序越高,單位時間內佔的比例也越高。互動式作業系統也提供某種程度的回饋機制,讓直接與使用者互動的行程擁有較高的特權值。 除了行程管理之外,作業系統尚有擔負起行程間通訊(IPC)、行程異常終止處理以及死鎖(Dead Lock)偵測及處理等較為艱深的問題。 在行程之下尚有執行緒的問題,但是大部分的作業系統並不會處理執行緒所遭遇的問題,通常作業系統僅止於提供一組API讓使用者自行操作或透過虛擬機器的管理機制控制執行緒之間的互動。 === 記憶體管理 === 根據帕金森定律:「你給程式再多記憶體,程式也會想盡辦法耗光」,因此程式設計師通常希望系統給他無限量且無限快的記憶體。大部分的現代電腦記憶體架構都是階層式的,最快且數量最少的暫存器為首,然後是快取、記憶體以及最慢的磁碟儲存裝置。而作業系統的記憶體管理提供尋找可用的記憶空間、配置與釋放記憶空間以及交換記憶體和低速儲存裝置的內含物……等功能。此類又被稱做虛擬記憶體管理的功能大幅增加每個行程可獲得的記憶空間(通常是4GB,即使實際上RAM的數量遠少於這數目)。然而這也帶來了微幅降低執行效率的缺點,嚴重時甚至也會導致行程崩潰。 記憶體管理的另一個重點活動就是藉由CPU的幫助來管理虛擬位置。如果同時有許多行程儲存於記憶裝置上,作業系統必須防止它們互相干擾對方的記憶體內容(除非透過某些協定在可控制的範圍下操作,並限制可存取的記憶體範圍)。分割記憶體空間可以達成目標。每個行程只會看到整個記憶體空間(從0到記憶體空間的最大上限)被配置給它自己(當然,有些位置被作業系統保留而禁止存取)。CPU事先存了幾個表以比對虛擬位置與實際記憶體位置,這種方法稱為分頁配置。 藉由對每個行程產生分開獨立的位置空間,作業系統也可以輕易地一次釋放某行程所佔據的所有記憶體。如果這個行程不釋放記憶體,作業系統可以結束行程並將記憶體自動釋放。 === 磁碟與檔案系統 === 所謂的檔案系統,通常指稱管理磁碟資料的系統,可將資料以目錄或檔案的型式儲存。每個檔案系統都有自己的特殊格式與功能,例如日誌管理或不需磁碟重整。 作業系統擁有許多種內建檔案系統。例如Linux擁有非常廣泛的內建檔案系統,如ext2、ext3、ext4、ReiserFS、Reiser4、GFS、GFS2、OCFS、OCFS2、NILFS與Google檔案系統。Linux也支援非原生檔案系統,例如XFS、JFS、FAT家族與NTFS。另一方面,Windows能支援的檔案系統衹有FAT12、FAT16、FAT32、EXFAT與NTFS。NTFS系統是Windows上最可靠與最有效率的檔案系統。其他的FAT家族都比NTFS老舊,且對於檔案長度與分割磁碟能力都有很大限制,因此造成很多問題。而UNIX的檔案系統多半是UFS,而UNIX中的一個分支Solaris最近則開始支援一種新式的ZFS。 大部份上述的檔案系統都有兩種建置方法。系統可以以日誌式或非日誌式建置。日誌式檔案系統可以以較安全的手法執行系統恢復。如果一個沒有日誌式建置的檔案系統遇上突然的系統崩潰,導致資料建立在一半時停頓,則此係統需要特殊的檔案系統檢查工具才能復原;日誌式則可自動恢復。微軟的NTFS與Linux的ext3、ext4、reiserFS與JFS都是日誌式檔案系統。 每個檔案系統都實作相似的目錄/子目錄架構,但在相似之下也有許多不同點。微軟使用「\」符號以建立目錄/子目錄關係,且檔案名稱忽略其大小寫差異;UNIX系統則是以「/」建立目錄架構,且檔案名稱大小寫有差異。(其實這是給系統呼叫的,"/"或"\"並不實際存在硬碟) === 網路 === 許多現代的作業系統都具備操作主流網路通訊協定TCP/IP的能力。也就是說這樣的作業系統可以進入網路世界,並且與其他系統分享諸如檔案、印表機與掃描器等資源。 許多作業系統也支援多個過去網路啟蒙時代的各路網路通訊協定,例如IBM建立的系統網路架構、DEC在它所生產的系統所設定的架構與微軟為Windows製作的特殊通訊協定。還有許多為了特殊功能而研發的通訊協定,例如可以在網路上提供檔案存取功能的NFS系統。現今大量用於影音串流(Streaming media)及遊戲訊息傳送的UDP協定等。 === 安全 === 大多數作業系統都含有某種程度的資訊安全機制。資訊安全機制主要基於兩大理念: * 作業系統提供外界直接或間接存取數種資源的管道,例如本地端磁碟機的檔案、受保護的特權系統呼叫、使用者的隱私資料與系統執行的程式所提供的服務。 * 作業系統有能力認證資源存取的請求。允許透過認證的請求並拒絕無法透過的非法請求,並將適當的權力授權()給此請求。有些系統的認證機制僅簡略地把資源分為特權或非特權,且每個請求都有獨特的身份辨識號碼,例如使用者名稱。資源請求通常分成兩大種類: ** 內部來源:通常是一個正在執行的程式發出的資源請求。在某些系統上,一個程式一旦可執行就可做任何事情(例如DOS時代的病毒),但通常作業系統會給程式一個識別代號,並且在此程式發出請求時,檢查其代號與所需資源的存取許可權關係。 ** 外部來源:從非本地端電腦而來的資源請求,例如遠端登入本機電腦或某些網路連線請求(FTP或HTTP)。為了識別這些外部請求,系統也許會對此請求提出認證要求。通常是請求輸入使用者名稱以及相對應的密碼。系統有時也會應用諸如磁卡或生物識別資料的它種認證方法。在某些例子,例如網路通訊上,通常不需透過認證即可存取資源(例如匿名存取的FTP伺服器或P2P服務)。 除了允許/拒絕形式的安全機制,一個高安全等級的系統也會提供記錄選項,允許記錄各種請求對資源存取的行為(例如「誰曾經讀了這個檔案?」)。 肇因於軍方與商業組織將敏感資料記錄在電腦上,安全機制在作業系統歷史上是一個被長久關注與討論的問題。美國國防部(DoD)便創立了《可信賴之計算機系統評鑑程式》(),此手冊確立了評鑑安全機製成效的基本原則。這對作業系統作者來說非常重要,因為TCSEC是用於評鑑、分類與選拔出用於處理、儲存與獲取敏感或機密資料的電腦系統的標準程式。 ==== 內部通訊安全 ==== 內部資訊安全可視為防止正在執行的程式任意存取系統資源的手段。大多作業系統讓普通程式可直接操作電腦的CPU,所以產生了一些問題,例如怎樣把可如作業系統一樣處理事務、執行同樣特殊指令的程式強迫停止,畢竟在此情境下,作業系統也只是另一個平起平坐的程式。為通用作業系統所生產的CPU通常於硬體層級上實踐了一定程度的特殊指令保護概念。通常特權層級較低的程式想要執行某些特殊指令時會被阻斷,例如直接存取像是硬碟之類的外部裝置。因此,程式必須得經由詢問作業系統,讓作業系統執行特殊指令來存取磁碟。因此作業系統就有機會檢查此程式的識別身份,並依此接受或拒絕它的請求。 在不支援特殊指令架構的硬體上,另一個也是唯一的保護方法,則是作業系統並不直接利用CPU執行使用者的程式,而是藉由模擬一個CPU或提供一P-code機系統(偽程式碼執行機),像是Java一樣讓程式在虛擬機器上執行。 內部安全機制在多使用者電腦上特別重要:它允許每個系統使用者擁有自己個人的檔案與目錄,且其他使用者不能任意存取或刪除。因為任何程式都可能繞過作業系統的監控,更有可能繞過側錄程式的監控,擁有強制力的內部安全機制在側錄啟動時也非常重要。 ==== 外部通訊安全 ==== 通常一個作業系統會為其他網路上的電腦或使用者提供(主持)各種服務。這些服務通常藉由埠或作業系統網路地址後的數字存取點提供。通常此服務包括提供檔案共享(NFS)、列印共享、電子郵件、網頁服務與檔案傳輸協定(FTP)。外部資訊安全的最前線,是諸如防火牆等的硬體裝置。在作業系統內部也常設定許多種類的軟體防火牆。軟體防火牆可設定接受或拒絕在作業系統上執行的服務與外界的連線。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安裝並執行某些不安全的網路服務,例如Telnet或FTP,並且設定除了某些自用通道之外阻擋其他所有連線,以達成防堵不良連線的機制。 === 使用者介面 === 今日大部分的作業系統都包含圖形使用者介面(GUI)。有幾類較舊的作業系統將圖形化使用者介面與核心緊密結合,例如最早的Windows與Mac OS實作產品。此種手法可提供較快速的圖形回應能力,且實作時不需切割模組因而較為省工,但是會有強烈副作用,例如圖形系統崩潰將導致整個系統崩潰,例如藍白當機畫面。許多近代的作業系統已模組化,將圖形介面的子系統與核心分開(已知Linux與Mac OS X原先就是如此設計,而某些擴充版本的Windows終於也採用此手法)。 許多作業系統允許使用者安裝或創造任何他們喜歡的圖形使用者介面各項多采多姿的KDE/GNOME桌面快照。。大部分的Unix與Unix衍生系統(BSD、Linux與Minix)通常會安裝X Window系統配合GNOME或KDE桌面環境。而某些作業系統就沒有這麼彈性的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例如Windows。這類的作業系統只能透過外加的程式來改變其圖形化使用者介面,甚至根本只能改變諸如選單風格或顏色配置等部分。 圖形化使用者介面與時並進,例如Windows在每次新版本上市時就會將其圖形化使用者介面改頭換面,而Mac OS的GUI也在Mac OS X上市時出現重大轉變。 === 驅動程式 === 所謂的驅動程式(Device driver)是指某類設計來與硬體互動的電腦軟體。通常是一設計完善的裝置互動介面,利用與此硬體連線的電腦匯排流或通訊子系統,提供對此裝置下令與接收資訊的功能;以及最終目的,將訊息提供給作業系統或應用程式。驅動程式是針對特定硬體與特定作業系統設計的軟體,通常以作業系統核心模組、應用軟體包或普通電腦程式的形式在作業系統核心底下執行,以達到通透順暢地與硬體互動的效果,且提供硬體在處理非同步的時間依賴性介面(asynchronous time-dependent hardware interface)時所需的中斷處理常式。 設計驅動程式的主要目的在於操作抽象化,任何硬體模組,即使是同一類的裝置,在硬體設計面上也有巨大差異。廠商推出的較新模組通常更可靠更有效率,控制方法也會有所不同。電腦與其作業系統每每不能預期那些現有與新裝置的變異之處,因此無法知道其操作方法。為解決此問題作業系統通常會主動制訂每種裝置該有的操作方式,而驅動程式功能則是將那些作業系統制訂的行為描述,轉譯為可讓裝置瞭解的自訂操作手法。 理論上適合的驅動程式一旦安裝,相對應的新裝置就可以無誤地執行。此新驅動程式可以讓此裝置完美地切合在作業系統中,讓使用者察覺不到這是作業系統原本沒有的功能。 == 結構 == 作業系統理論研究者有時把作業系統分成四大部分: * 驅動程式 - 最底層的、直接控制和監視各類硬體的部分,它們的職責是隱藏硬體的具體細節,並向其他部分提供一個抽象的、通用的介面。 * 核心 - 作業系統之最核心部分,通常執行在最高特權級,負責提供基礎性、結構性的功能。 * 支承庫 - (亦作“介面庫”)是一系列特殊的程式庫,它們職責在於把系統所提供的基本服務包裝成應用程式所能夠使用的程式設計介面(API),是最靠近應用程式的部分。例如,GNU C執行期庫就屬於此類,它把各種作業系統的內部程式設計介面包裝成ANSI C和POSIX程式設計介面的形式。 * 外圍 - 所謂外圍,是指作業系統中除以上三類以外的所有其他部分,通常是用於提供特定高階服務的部件。例如,在微核心結構中,大部分系統服務,以及UNIX/Linux中各種守護程序都通常被劃歸此列。 當然,本節所提出的四部結構觀也絕非放之四海皆準。例如,在早期的微軟視窗作業系統中,各部分耦合程度很深,難以區分彼此。而在使用外核結構的作業系統中,則根本沒有驅動程式的概念。因而,本節的討論只適用於一般情況,具體特例需具體分析。 作業系統中四大部分的不同佈局,也就形成了幾種整體結構的分野。常見的結構包括:簡單結構、層結構、微核心結構、垂直結構、和虛擬機器結構。 == 分類 == 作業系統的分類沒有一個單一的標準,可以根據工作方式分為批處理作業系統、分時作業系統、實時作業系統、網路作業系統和分散式作業系統等;根據架構可以分為單核心作業系統等;根據執行的環境,可以分為桌面作業系統,嵌入式作業系統等;根據指令的長度分為8bit, 16bit, 32bit, 64bit的作業系統。 === 核心結構 === 核心是作業系統最核心最基礎的構件,其結構往往對作業系統的外部特性以及應用領域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儘管隨著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演進,作業系統高層特性與核心結構之間的耦合有日趨縮小之勢,但習慣上,核心結構仍然是作業系統分類之常用標準。 核心的結構可以分為單核心、微核心、超微核心、以及外核等。 單核心結構是作業系統中各核心部件雜然混居的形態,該結構產生於1960年代(亦有1950年代初之說,尚存爭議),歷史最長,是作業系統核心與外圍分離時的最初形態。 微核心結構是1980年代產生出來的較新的核心結構,強調結構性部件與功能性部件的分離。20世紀末,基於微核心結構,理論界中又發展出了超微核心與外核心等多種結構。儘管自1980年代起,大部分理論研究都集中在以微核心為首的“新興”結構之上,然而,在應用領域之中,以單核心結構為基礎的作業系統卻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 在眾多常用作業系統之中,除了QNX和基於Mach的UNIX等個別系統外,幾乎全部採用單核心結構,例如大部分的Unix、Linux,以及Windows(微軟聲稱Windows NT是基於改良的微核心架構的,儘管理論界對此存有異議)。微核心和超微核心結構主要用於研究性作業系統,還有一些嵌入式系統使用外核。 基於單核心的作業系統通常有著較長的歷史淵源。例如,絕大部分UNIX的家族史都可上溯至1960年代。該類作業系統多數有著相對古老的設計和實現(例如某些UNIX中存在著大量1970年代、1980年代的程式碼)。另外,往往在效能方面略優於同一應用領域中採用其他核心結構的作業系統(但通常認為此種效能優勢不能完全歸功於單核心結構)。 === 通用與專用、嵌入式 === 通用作業系統是面向一般沒有特定應用需求的作業系統。由於沒有特定的應用需求,通用作業系統為了適應更廣泛的應用,需要支援更多的硬體與軟體,需要針對所有的使用者體驗,對系統進行更新。通用作業系統是一個工程量繁重的作業系統。 === -{zh-hans:實時;zh-hant:即時;}-與非-{zh-hans:實時;zh-hant:即時;}- === 「-{zh-hans:實時作業系統;zh-hant:即時作業系統;}-」(Real Time OS)泛指所有據有一定實時資源排程以及通訊能力的作業系統。而所謂“-{zh-hans:實時;zh-hant:即時;}-”,不同語境中往往有著非常不同的意義。某些時候僅僅用作“高效能”的同義詞。但在作業系統理論中“-{zh-hans:實時;zh-hant:即時;}-性”所指的通常是特定操作所消耗的時間(以及空間)的上限是可預知的。比如,如果說某個作業系統提供實時記憶體分配操作,那也就是說一個記憶體分配操作所用時間(及空間)無論如何也不會超出作業系統所承諾的上限。-{zh-hans:實時;zh-hant:即時;}-性在某些領域非常重要,比如在工業控制、醫療器材、影音訊合成、以及軍事領域,-{zh-hans:實時;zh-hant:即時;}-性都是無可或缺的特性。 常用-{zh-hans:實時;zh-hant:即時;}-作業系統有QNX、VxWorks、RTLinux等等,而Linux、多數UNIX、以及多數Windows家族成員等都屬於非實時作業系統。作業系統整體的-{zh-hans:實時;zh-hant:即時;}-性通常依仗核心的-{zh-hans:實時;zh-hant:即時;}-能力,但有時也可在非-{zh-hans:實時;zh-hant:即時;}-核心上建立-{zh-hans:實時;zh-hant:即時;}-作業系統,很多在Windows上建立的-{zh-hans:實時;zh-hant:即時;}-作業系統就屬於此類。 在POSIX標準中專有一系用於規範-{zh-hans:實時;zh-hant:即時;}-作業系統的API,其中包括POSIX.4、POSIX.4a、POSIX.4b(合稱POSIX.4)以及POSIX.13等等。符合POSIX.4的作業系統通常被認可為-{zh-hans:實時;zh-hant:即時;}-作業系統(但-{zh-hans:實時;zh-hant:即時;}-作業系統並不需要符合POSIX.4標準)。 === 8位、16位、32位、64位、128位 === 所謂8位、16位、32位、64位、128位等術語有時指匯流排寬度,有時指指令寬度(在定長指令集中),而在作業系統理論中主要是指記憶體定址的寬度。如果記憶體的定址寬度是16位,那麼每一個記憶體地址可以用16個二進位位來表示,也就是說可以在64KB的範圍內定址。同樣道理32位的寬度對應4GB的定址範圍,64位的寬度對應16 Exabyte的定址範圍。記憶體定址範圍並非僅僅是對作業系統而言的,其他型別的軟體的設計有時也會被定址範圍而影響。但是在作業系統的設計與實現中,定址範圍卻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在早期的16位作業系統中,由於64KB的定址範圍太小,大都都採用「段」加「線性地址」的二維平面地址空間的設計。分配記憶體時通常需要考慮「段置換」的問題,同時,應用程式所能夠使用的地址空間也往往有比較小的上限。 在32位作業系統中,4GB的定址範圍對於一般應用程式來說是綽綽有餘的,因而,通常使用一維的線性地址空間,而不使用「段」。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 (俗稱“恐龍書”,OS教科書“聖經”) * (Linux由此書而啟發,可惜新版本將實作內容移除) * == 參閱 == * 計算機 * 作業系統核心 * 實時作業系統-分時系統-多工-嵌入式系統-單一使用者-多使用者 * 對稱多處理機(SMP)-叢集(Cluster)-分散式計算 * 64位作業系統 * 作業系統列表 == 外部連結 == * OS的歷史 * 簡略OS介紹的教育網站.... * OSDP,所有作業系統的檔案網站 * Unix OS家族的歷史樹 * Windows的歷史 * TLDP,Linux核心徹底講解,適用於想要徹底瞭解OS核心結構者 * 作業系統原理介紹 OS
作業系統列表
此列表列出了早期至今的所有作業系統名稱。 ==早期作業系統(專利保護)== *TRS-DOS,ROM OS's *TI99-4 *Commodore PET,64,和 VIC-20, *第一套IBM-PC *System v1.0~7.6.1,Mac OS 7.6~9.2.2(蘋果電腦) *Sinclair Micro和QnX等 ==商業作業系統(非Unix)== *CP/M *CP/M-86 *MP/M-80 *UCSD P-system *Mini-FLEX *SSB-DOS *DR-DOS *FreeDOS *MS-DOS *PC-DOS *Mach 由卡納尼基梅隆大學研究 *L4微核心 第二代微核心 *CHORUS *Choices *Multics *OS-9 *NSJ *Netware:一種網路伺服器作業系統 ==Unix及類似系統== *Unix System V *Xenix-微軟 *OS/2-IBM 微軟 *SCO UNIX-SCO *IRIX-SGI *iOS-Apple *A/UX-Apple->Mac OS X->macOS *HP-UX-HP *AIX-IBM *Solaris,Open Solaris<-SunOS *OS/390 *Chorus OS *Cromix *UNIflex *QNX *OS-9 *Digital UNIX->Tru64 *DNIX *Inferno *MenuetOS *OSF/1 *Plan9 *Ultrix *UniCOS *z/OS *Syllable Desktop *Minix *BSD :*NetBSD ::*OpenBSD :*FreeBSD ::*PC-BSD ::*DragonFly BSD :*Kylin(麒麟作業系統):Kylin 3.0版之後,採用Linux來改寫。 :*SUN OS *GNU :*Hurd ::*GNU/Hurd :*Linux(或稱GNU/Linux) :::*Debian :::*Red Hat :::*Ubuntu :::*Linux mint :::*Deepin<-Hiweed :::*StartOS<-ylmf OS :::*Chrome OS :::*Android :::*ezgo :::*安同 GNU/Linux :::*ArchLinux ==其他== ===Apsom=== *MI-SOM **MI-SOM1.1 **MI-SOM1.2 ===Acorn=== *Arthur *ARX *RISC OS *RISCiX ===Amiga=== *AmigaOS ===Atari ST=== *TOS *MultiTOS *MiNT ===蘋果電腦(Apple/Macintosh)=== *Apple DOS *Apple ProDOS *Apple SOS *Apple GS/OS *A/UX *Classic Mac OS *Mac OS系列,2011年及之前稱Mac OS X,2012年至今為macOS。2007年發布的Mac OS X 10.5 Leopard已經透過了The Open Group的UNIX03認證。 ===Be=== *BeOS *BeIA *Haiku ===Digital/康柏(Compaq)=== *AIS *OS-8 *RSTS/E *RSX-11 *RT-11 *TOPS-10 *TOPS-20 *VMS(後更名為OpenVMS) ===IBM=== *OS/2 *AIX *OS/400 *OS/390 *VM/CMS *DOS/VSE *VSE/SP *VSE/ESA *OS/360 *MFT *MVT *SVS *MVS *TPF *ALCS *z/OS *PC-DOS *pink OS ===微軟(Microsoft)=== *MS-DOS *Xenix *基於MS-DOS作業系統的Windows **Windows 1.0 **Windows 2.0 **Windows/286 2.1 **Windows/386 2.1 **Windows 3.0 **Windows 3.1 **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 **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 **Windows 95 **Windows 98 **Windows ME *Windows NT **Windows NT 3.1 **Windows NT 3.5 **Windows NT 3.51 **Windows NT 4.0 **Windows 2000 (NT 5.0) **Windows XP (NT 5.1) **Windows Server 2003 (NT 5.2) **Windows Vista (NT 6.0) **Windows Server 2008 **Windows 7 (NT 6.1) **Windows Server 2008 R2 **Windows 8 (NT 6.2) **Windows Server 2012 **Windows 8.1 (NT 6.3) **Windows Server 2012 R2 **Windows 10 (NT 10.0) **Windows Server 2016 **Windows Server 2019 **Windows 11 (NT 10.0) ===Novell=== *NetWare *Unixware *SUSE Linux ===NeXT=== *NEXTSTEP(即之後的Mac OS X) *九號計畫 *Inferno ===Prime Computer=== *Primos ===西門子=== *BS2000 - 用於西門子公司的大型主機。 *SINIX(也稱Reliant UNIX) - 用於西門子公司的UNIX電腦系統。 ===個人數位助理(PDA)作業系統=== *Palm OS *Pocket PC *EPOC *Microsoft Windows CE *Linux ===行動作業系統=== *嵌入式(以Linux為基礎) **Access Linux **Android 、Wear OS **bada **Firefox OS **LiMo **Maemo **Meego **Mobilinux **Moblin **MotoMagx **Openmoko **Tizen **WebOS **Qt Extended **Ubuntu Mobile **Ubuntu Touch *其它 **BlackBerry OS **BREW **DoJa **Palm OS **iOS、watchOS、tvOS、iPadOS **JavaOS **JNode **JX **PSP **SavaJe **Symbian OS **Windows (CE, Embedded, Mobile, XP Tablet PC, Phone) ==其他作業系統== * 動態可擴充套件作業系統 ** MIT的Exo Kernel ** 華盛頓大學的 SPIN ** 哈佛大學的 VINO **illinois大學的Choices *ReactOS *JNode *MenuetOS ==參見== *作業系統歷史年表 *軟體 *DOS(磁碟作業系統)、Apple DOS、ProDOS *作業系統使用份額 * Category:軟體列表
Linux
Linux是一種自由和開放原始碼的類UNIX作業系統。該作業系統的核心由林納斯·託瓦茲在1991年10月5日首次釋出,再加上使用者空間的應用程式之後,就成為了Linux作業系統。Linux也是自由軟體和開放原始碼軟體發展中最著名的例子。只要遵循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GPL),任何個人和機構都可以自由地使用Linux的所有底層原始碼,也可以自由地修改和再發布。大多數Linux系統還包括像提供GUI的X Window之類的程式。除了一部分專家之外,大多數人都是直接使用Linux 發行版,而不是自己選擇每一樣元件或自行設定。 Linux嚴格來說是單指作業系統的核心,因作業系統中包含了許多使用者圖形介面和其他實用工具。如今Linux常用來指基於Linux的完整作業系統,核心則改以Linux核心稱之。由於這些支援使用者空間的系統工具和庫主要由理查德·斯托曼於1983年發起的GNU計劃提供,自由軟體基金會提議將其組合系統命名為GNU/Linux,但Linux不屬於GNU計劃,這個名稱並沒有得到社群的一致認同。 Linux最初是作為支援英特爾x86架構的個人電腦的一個自由作業系統。目前Linux已經被移植到更多的計算機硬體平臺,遠遠超出其他任何作業系統。Linux可以執行在伺服器和其他大型平臺之上,如大型計算機和超級計算機。世界上500個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已100%執行Linux發行版或變種。Linux也廣泛應用在嵌入式系統上,如手機(Mobile Phone)、平板電腦(Tablet)、路由器(Router)、電視(TV)和電子遊戲機等。在移動裝置上廣泛使用的Android作業系統就是建立在Linux核心之上。 通常情況下,Linux被打包成供個人計算機和伺服器使用的Linux發行版,一些流行的主流Linux釋出版,包括Debian(及其衍生版本Ubuntu、Linux Mint)、Fedora(及其相關版本Red Hat Enterprise Linux)和openSUSE等。Linux發行版包含Linux核心和支撐核心的實用程式和庫,通常還帶有大量可以滿足各類需求的應用程式。個人計算機使用的Linux發行版通常包含X Window和一個相應的桌面環境,如GNOME或KDE。桌面Linux作業系統常用的應用程式,包括Firefox網頁瀏覽器、LibreOffice辦公軟體、GIMP影象處理工具等。由於Linux是自由軟體,任何人都可以建立一個符合自己需求的Linux發行版。 == 歷史 == === UNIX淵源 === UNIX作業系統(),是美國AT&T公司貝爾實驗室於1969年完成的作業系統。最早由肯·湯普遜(Ken Thompson),丹尼斯·裡奇(Dennis Ritchie),道格拉斯·麥克羅伊(Douglas McIlroy),和喬伊·歐桑納於1969年在AT&T貝爾實驗室開發。於1971年首次釋出,最初是完全用組合語言編寫。後來,在1973年用一個重要的開拓性的方法,Unix被丹尼斯·裡奇用程式語言C(核心和I/O例外)重新編寫。高階語言編寫的作業系統具有更佳的相容性,能更容易地移植到不同的計算機平臺。 1983年,理查德·馬修·斯托曼創立GNU計劃。這個計劃有一個目標,是為了發展一個完全自由的類Unix作業系統。自1984年發起這個計劃以來,在1985年,理查德·馬修·斯托曼發起自由軟體基金會並且在1989年撰寫GPL。1990年代早期,GNU開始大量地產生或收集各種系統所必備的元件,像是——函式庫、編譯器、偵錯工具、文字編輯器,以及一個Unix的使用者介面(Unix shell)——但是像一些底層環境,如硬體驅動、守護程序、系統核心(kernel)仍然不完整和陷於停頓,GNU計劃中是在Mach微核心的架構之上開發系統核心,也就是所謂的GNU Hurd,但是這個基於Mach的設計異常複雜,發展進度則相對緩慢。林納斯·託瓦茲曾說過如果GNU核心在1991年時可以用,他不會自己去寫一個。 386BSD涉及的法律問題直到1992年還沒有解決,NetBSD和FreeBSD是386BSD的後裔,早於Linux。林納斯·託瓦茲曾說,當時如果有可用的386BSD,他就可能不會編寫Linux。 MINIX是一個輕量小型並採用微核心(Micro-Kernel)架構的類Unix作業系統,是安德魯·斯圖爾特·塔能鮑姆為在電腦科學用作教學而設計的。 === 創立 === 1991年,林納斯·託瓦茲在赫爾辛基大學上學時,對作業系統很好奇。他對MINIX只允許在教育上使用很不滿(在當時MINIX不允許被用作任何商業使用),於是他便開始寫他自己的作業系統,這就是後來的Linux核心。 林納斯·託瓦茲開始在MINIX上開發Linux核心,為MINIX寫的軟體也可以在Linux核心上使用。後來使用GNU軟體代替MINIX的軟體,因為使用從GNU系統來的原始碼可以自由使用,這對Linux的發展有益。使用GNU GPL協議的原始碼可以被其他專案所使用,只要這些專案使用同樣的協議發布。為了讓Linux可以在商業上使用,林納斯·託瓦茲決定更改他原來的協議(這個協議會限制商業使用),以GNU GPL協議來代替。之後許多開發者致力融合GNU元素到Linux中,做出一個有完整功能的、自由的作業系統。 ===命名=== Linux的第一個版本在1991年9月被大學FTP server管理員-{Ari Lemmke}-釋出在網際網路上,最初Torvalds稱這個核心的名稱為"Freax",意思是自由("free")和奇異("freak")的結合字,並且附上"X"這個常用的字母,以配合所謂的類Unix的系統。但是FTP伺服器管理員嫌原來的命名「Freax」的名稱不好聽,把核心的稱呼改成「Linux」,當時僅有10000行程式碼,仍必須執行於Minix作業系統之上,並且必須使用硬碟開機;隨後在10月份第二個版本(0.02版)釋出,同時這位芬蘭赫爾辛基的大學生在comp.os.minix上釋出一則訊息 Hello everybody out there using minix- I'm doing a (free) operation system (just a hobby, won't be big and professional like gnu) for 386(486) AT clones. 使用minix的各位,大家好。我正在為386(486)AT相容機制作一個(免費的/自由的) 作業系統(僅僅是個人愛好,不會像GNU那樣完善、專業)。 Linux的標誌和吉祥物是一隻名字叫做Tux的企鵝,標誌的由來是因為Linus在澳洲時曾被一座動物園裡的小藍企鵝咬了一口,便選擇企鵝作為Linux的標誌,但更容易被接受的說法是:企鵝代表南極,而南極又是全世界所共有的一塊陸地。這也就代表Linux是所有人的Linux。 === 發展現狀 === 1994年3月,Linux1.0版正式釋出,Marc Ewing成立Red Hat軟體公司,成為最著名的Linux經銷商之一。早期Linux的開機管理程式(boot loader)使用LILO(Linux Loader),早期的LILO存在著一些難以容忍的缺陷,例如無法識別1024柱面以後的硬碟空間,後來的GRUB(GRand Unified Bootloader)克服這些缺點,具有『動態搜尋核心檔案』的功能,可以讓使用者在開機的時候,自行編輯開機設定系統檔案,透過ext2或ext3檔案系統中載入Linux Kernel(GRUB透過不同的檔案系統驅動可以識別幾乎所有Linux支援的檔案系統,因此可以使用很多檔案系統來格式化核心檔案所在的磁區,並不侷限於ext檔案系統)。 今天由Linus Torvalds帶領下,眾多開發人員共同參與開發和維護Linux核心。理查德·斯托曼領導的自由軟體基金會,繼續提供大量支援Linux核心的GNU元件。一些個人和企業開發的第三方的非GNU元件也提供對Linux核心的支援,這些第三方元件包括大量的作品,有核心模組和使用者應用程式和庫等內容。Linux社群或企業都推出一些重要的Linux發行版,包括Linux核心、GNU元件、非GNU元件,以及其他形式的軟體包管理系統軟體。 == 系統架構 == 基於Linux的系統是一個模組化的類Unix作業系統。Linux作業系統的大部分設計思想來源於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的Unix作業系統所建立的基本設計思想。Linux系統使用單核心,由Linux核心負責處理程序控制、網路,以及外圍裝置和檔案系統的訪問。在系統執行的時候,裝置驅動程式要麼與核心直接整合,要麼以載入模組形式新增。 Linux具有裝置獨立性,它核心具有高度適應能力,從而給系統提供了更高階的功能。GNU使用者介面元件是大多數Linux作業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常用的C函式庫,Shell,還有許多常見的Unix實用工具,可以完成許多基本的作業系統任務。大多數Linux系統使用的圖形使用者介面建立在X視窗系統之上,由X視窗(XWindow)系統透過軟體工具及架構協議來建立作業系統所用的圖形使用者介面。 已安裝Linux作業系統包含的一些元件: * 啟動程式:例如GRUB或LILO。該程式在計算機開機啟動的時候執行,並將Linux核心載入到記憶體中。 * init程式:init是由Linux核心建立的第一個程序,稱為根程序,所有的系統程序都是它的子程序,即所有的程序都是透過init啟動。init啟動的程序如系統服務和登入提示(圖形或終端模式的選擇)。 * 軟體庫包含程式碼:可以透過執行的程序在Linux系統上使用ELF格式來執行檔案,負責管理庫使用的動態連結器是“ld-linux.so”。Linux系統上最常用的軟體庫是GNU C庫。 * 使用者介面程式:如命令列Shell或視窗環境。 == Linux發行版 == Linux發行版指的就是通常所說的「Linux作業系統」,它一般是由一些組織、團體、公司或者個人制作並發行的。Linux核心主要作為Linux發行版的一部分而使用。通常來講,一個Linux發行版包括Linux核心,以及將整個軟體安裝到電腦上的一套安裝工具,還有各種GNU軟體,和其他的一些自由軟體,在一些Linux發行版中可能會包含一些專有軟體。發行版為許多不同的目的而製作,包括對不同電腦硬體結構的支援,對普通使用者或開發者使用方式的調整,針對實時應用或嵌入式系統的開發等等。目前,超過三百個發行版被積極的開發,最普遍被使用的發行版有大約十多個。較為知名的有Debian、Ubuntu、Fedora、Red Hat Enterprise Linux、Arch Linux和openSUSE等。 一個典型的發行版包括:Linux核心,GNU函式庫和各種系統工具,命令列Shell,圖形介面底層的X Window系統和上層的桌面環境等。桌面環境有如KDE或GNOME等,並包含數千種從辦公套件,編譯器,文字編輯器,小遊戲,兒童教育軟體,到科學工具的應用軟體。 很多發行版含有LiveCD的方式,就是不需要安裝,放入系統光碟或其它介質進行啟動,就能夠在不改變現有系統的情況下使用。比較著名的有MX Linux、PCLinuxOS等。LiveCD的相關技術進步至此,很多的發行版本身的安裝光碟也有LiveCD的功能。 == Linux的應用 == 今天各種場合都有使用各種Linux套件,從嵌入式裝置到超級電腦(Super Computer),並且在伺服器領域確定了地位,通常伺服器使用LAMP組合。基於其低廉成本與高度可設定性,Linux常常被應用於嵌入式系統,例如機上盒、行動電話及行動裝置等。在行動電話上,基於Linux的Android已經成為IOS的主要競爭者;而在行動裝置上,則成為Windows CE與Palm OS之外另一個選擇。目前流行的TiVo數位攝影機使用了經過客製化後的Linux。此外,有不少硬體式的網路防火牆及路由器,例如部份LinkSys的產品,其內部都是使用Linux來驅動、並採用了作業系統提供的防火牆及路由功能。 === 桌面系統 === 大多數廣泛使用的自由軟體都有Windows平臺版本和相應的Linux版本,例如LibreOffice、Mozilla Firefox、Apache OpenOffice、Pidgin、VLC、GIMP、Blender;部分流行的專有軟體也有相應的Linux版本,如Adobe Flash Player、Adobe Reader、Google Earth、Nero Burning ROM、Opera、Maple、MATLAB、Skype、Maya、SPSS、Google Chrome。 目前仍有較多能在Windows或Mac OS上執行的應用軟體沒有Linux的版本,不過在Linux平臺上通常可以找到類似功能的應用軟體。Linux使用的增多也使得Windows開源軟體(Open Source)向Linux移植,比如Filezilla。Linux下也有相當多不能在Windows平臺下執行的軟體,主要是依靠X Window系統和其他Windows無法利用的資源,或者是因為穩定性等其他方面的考慮並不準備支援Windows。 另外,相當多的Windows應用程式可以透過Wine和一些基於Wine的專案如CrossOver正常執行和工作。如Microsoft Office、Adobe Photoshop、暴雪娛樂的遊戲、Picasa其中對於Photoshop的Crossover(Wine)相容性工作有Disney、DreamWorks、Pixar投資支援,等。Google大力參與Wine專案改進,Picasa的GNU/Linux版本也是經Wine測試的Windows平臺編譯版本。 File:Fedora 27 gnome shell.png|GNOME File:KDE Plasma 5.16.png|KDE Plasma File:XFCE 4.14 on Debian 11 (Bullseye).png|Xfce File:Ubuntu MATE 16.04 screenshot.png|MATE File:LXQt 0.10 - Ambiance.png|LXQt File:IceWM_in_action.png|IceWM File:2010-04-24-133031_1280x800_scrot.png|Openbox File:Fluxbox.png|Fluxbox File:I3-gaps-wiki.png|i3 File:Screenshot of awesomewm4.png|Awesome File:Linux Mint 18.3 Cinnamon Mint Y.png|Cinnamon File:Budgie_Desktop_Environment.png|Budgie File:Elementary OS 5.0 Juno with Croatian Wikipedia.png|Pantheon File:E17 screenshot.jpg|Enlightenment ===上網本=== Linux發行版同樣在上網本市場很受歡迎,像ASUS Eee PC和Acer Aspire One,銷售時安裝有訂製的Linux發行版。 ===伺服器、主機和超級計算機=== Linux發行版一直被用來作為伺服器的作業系統,並且已經在該領域中佔據重要地位。根據2006年9月的報告顯示,十個最大型的網路託管公司有八個公司基於Linux發行版執行其Web伺服器。 Linux發行版是構成LAMP(Linux,Apache,MySQL,Perl / PHP / Python)的重要部分,現在更為常見的是 LNMP(N指Nginx);極低的硬體需求使 LAMP/LNMP 成為一個常見的網站託管平臺,在開發者中普遍使用。對應Windows則有XAMPP。 由於其Linux核心對非統一記憶體訪問(NUMA)的原生支援,Linux發行版也經常被作為超級計算機的作業系統。2010年11月公佈的超級計算機前500強,有459個(91.8%)執行Linux發行版。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IBM的紅杉(IBM Sequoia),已於2011年交付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並於2012年6月開始運作,也是選擇Linux作為作業系統。 ===智慧移動裝置=== 在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裝置方面,Linux也得到重要發展,基於Linux核心的Android作業系統已經超越Apple的iOS作業系統,成為當今全球最流行的智慧手機作業系統。在2010年第三季度,銷售全球的全部智慧手機中使用Android的佔據25.5%(所有的基於Linux的手機作業系統在這段時間為27.6%)。 從2007年起,手機和掌上電腦上執行基於Linux的作業系統變得更加普遍,例如:OpenMoko的Neo1973、摩托羅拉的ROKR E8。Palm(後來被HP公司收購)推出了一個新的基於Linux的webOS作業系統,並使用在新生產的Palm Pre智慧手機上。 Maemo是諾基亞基於Linux Kernel、X11、QT技術開發的手機系統。裝置包括平板如諾基亞 N800、諾基亞 N810(maemo4)、較為人熟知的是 N900(maemo5)。 MeeGo為Maemo的繼任者,由諾基亞和英特爾於2010年2月聯合推出,諾基亞也推出了使用MeeGo作業系統的N9手機。2011年9月28日,繼諾基亞宣佈放棄開發MeeGo之後,英特爾也正式宣佈將MeeGo與LiMo合併成為新的系統Tizen。Jolla Mobile公司成立並推出了由MeeGo發展而來的Sailfish作業系統。 Firefox OS 為Mozilla於2012年推出基於Linux核心的作業系統。 === 嵌入式裝置 === Linux的低成本、強大的定製功能以及良好的移植效能,使得Linux在嵌入式系統方面也得到廣泛應用。流行的TiVo數字影片錄影機還採用了定製的Linux,思科在網路防火牆和路由器也使用了定製的Linux。Korg OASYS、Korg的KRONOS、雅馬哈的YAMAHA MOTIF XS/Motif XF音樂工作站、雅馬哈的S90XS/S70XS、雅馬哈MOX6/MOX8次合成器、雅馬哈MOTIF-RACK XS音源模組,以及Roland RD-700GX數碼鋼琴均執行Linux。Linux也用於舞臺燈光控制系統,如WholeHogIII控制檯。 == 市場普及和份額 == 傳統的Linux使用者一般都是專業人士。他們願意安裝並設定自己的作業系統,往往比其他作業系統的使用者花更多的時間在安裝並設定自己的作業系統。這些使用者有時被稱作「駭客」或是「極客」。使用Linux主要的成本為移植、培訓和學習的費用,早期由於會使用Linux的人較少,並且在軟體設計時並未考慮非專業者的使用,導致這方面費用極高。但這方面的費用已經隨著Linux的日益普及和Linux上的軟體越來越多、越來越方便而降低,但專業仍是使用Linux的主要成本。 Linux在歐洲、美國和日本的流行程度較高,歐美地區還發行Linux平臺的遊戲和其他家用軟體。Linux開源社群方面也是以歐洲、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人士居多。在家庭與企業中使用Linux套件的情況越來越多。整個亞洲,比較缺乏對Linux的支援,硬體和應用程式皆只考量微軟作業系統設計的需求。例如:Internet Explorer及ActiveX需求、Microsoft Office相容性、網路遊戲以及一般使用者都傾向於使用Windows。轉換作業系統的開銷在於,自由開源意識形態與商業用途的衝突、缺乏強而有力的推廣廠商、缺乏對特殊的硬體和應用程式的支援、電腦技術人員不願再花費時間重覆學習、對已有平臺的依賴,是制約Linux被採納的主要因素。 然而隨著Linux慢慢開始流行,有些原始裝置製造商(OEM)開始在其銷售的電腦上預裝上Linux,Linux的使用者中也有了普通電腦使用者,Linux系統也開始慢慢出現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市場。儘管目前大部分的筆記型電腦搭載Windows系統,目前仍有一些筆電預設搭載Linux系統,如Musicha 音創筆電預設搭載Ubuntu Mate。近年來,Linux下常見的部份軟體也開始不斷向Windows移植。有如KDE SC、Cinepaint正在進行向Windows的移植。 很多開源軟體的定量研究聚焦在市場佔有率(雖然多數不算作市場中的商品)和可靠性,包括數不清的Linux分析報告。Linux份額成長迅速。IDC的2008年第二季度報告指出,Linux在所有伺服器市場的市佔率已經達到29%,比該研究機構在2007年的調查大幅增加了12個百分點。這個估計數字基於Linux伺服器的銷售額。所以,Linux的市佔率是不可小覷的。Netcraft報告,在2010年二月,每10臺可靠的伺服器中Linux發行版佔6臺,FreeBSD佔2臺,Windows佔1臺。而Debian、CentOS兩個至關重要的發行版並不銷售。 Linux在政府中也很受歡迎,巴西聯邦政府因支援Linux而世界聞名。有新聞報導俄羅斯軍隊自己製造的Linux發行版,做為G.H.ost專案已經取得成果。印度的喀拉拉邦計劃在向全聯邦的高中推廣使用Linux。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取得技術獨立,在龍芯過程中排他性地使用Linux。 在西班牙的一些地區開發了自己的Linux發行版,並且在政府與教育領域廣泛使用,如埃斯特雷馬杜拉地區的gnuLinEx和安達盧西亞地區的Guadalinex。葡萄牙同樣使用自己的Linux發行版Caixa Mágica,用於Magalhães筆記型電腦和e-escola政府軟體。法國和德國同樣開始逐步採用Linux。 每個孩子一臺筆記型電腦這一專案正在催生新的更為龐大的Linux使用者群,計劃將包括發展中國家的幾億學童、他們的家庭和社群。在2007年,已經有六個國家訂購了至少每個國家一百萬臺以上免費發放給學生。Google、Red Hat和eBay是該專案的主要支持者。 ==版權,商標和命名== Linux的註冊商標是Linus Torvalds所有的。這是由於在1996年,一個名字叫做William R. Della Croce的律師開始向各個Linux釋出商發信,宣告他擁有Linux商標的所有權,並且要求各個釋出商支付版稅,這些發行商集體進行上訴,要求將該註冊商標重新分配給Linus Torvalds。Linus Torvalds一再宣告Linux是自由且免費的,他本人可以賣掉,但Linux絕不能賣。 “GNU/Linux”此名稱是GNU計劃的支持者與開發者,特別是其創立者理查德·斯托曼對於Linux作業系統的主張。由於此類作業系統使用了眾多GNU程式,包含Bash(Shell程式)、函式庫、編譯器等等作為Linux核心上的系統套件,理查德·斯托曼認為應該將該作業系統稱為「GNU/Linux」或「GNU+Linux」較為恰當,但現今多數人仍稱其為Linux。就1997年之前的Linux來看,一間CD-ROM的供應商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在他們的“Linux 發行版”中,GNU 軟體所佔最大的比重,大約佔全部原始碼的28%,且還包括一些關鍵的部件,如果沒有這些部件,系統就無法工作,而Linux 本身佔大約3%。 Linux社群中的一些成員,如埃裡克·雷蒙、林納斯·託瓦茲等人,偏好Linux的名稱,認為Linux朗朗上口,短而好記,拒絕使用「GNU/Linux」作為作業系統名稱。並且認為Linux並不屬於GNU計劃的一部份,斯托曼直到1990年代中期Linux開始流行後才要求更名。有部分Linux套件,如Debian,採用了「GNU/Linux」的稱呼。但大多數商業Linux套件依然將作業系統稱為Linux。而有些人則認為「作業系統」一詞指的只是系統的核心(Kernel),其他程式都只能算是應用軟體,因而,該作業系統應叫Linux,但Linux系統套件是在Linux核心的基礎上加入各種GNU軟體套件集合而成的。 在這兩個主要名稱之外,也有其他名稱的提議。1992年,Yggdrasil Linux主張命名為Linux/GNU/X,因為除了GNU計劃軟體之外,很多Linux還採用了X視窗系統。 == 評價 == === 正面 === * 開放原始碼的Linux可以讓知識延續下去,新興的軟體公司可以從開放原始碼上快速、低價的建立專業能力,豐富市場的競爭,防止獨霸軟體巨獸的存在。 * 個人使用很少有版權問題,絕大多數都是免費使用,幾乎無所謂盜版問題。 * 新的Linux發行版大多數軟體都有伺服器的服務,只要點選就可以自動下載、安裝經過認證的軟體,不需要到市面購買、安裝。 * Linux學習的投資有效時間較長。舊版軟體、系統都還是存在,有原始碼可以衍生、分支,維護週期普遍比Windows長很多。就算被放棄,還是可以憑藉原始碼衍生。新的軟體更新發展多樣化,容易養成使用者習慣掌握原理,而不是養成操作習慣。 * 強大的Shell及指令碼支援,容易組合出符合需求的環境或創造自動程式。 * 預設安全設定相對於目前主流的Windows作業系統安全很多。Windows作業系統為了非專業使用者降低了預設安全性的設定,導致系統容易受到木馬、病毒的侵害。盜版的Windows更糟糕,可能隨盜版作業系統捆綁木馬、惡意程式,部分預設超級使用者(Administrator)登入、關閉安全更新等問題導致安全性更差。 === 負面 === * BSD的開發人員曾經批評過Linux核心開發人員過於重視新功能的新增而不是踏踏實實的把程式碼寫好、整理好。 * Minix愛好者認為微核心是將來技術發展的方向,Linux在技術上是落伍陳舊的。(參見塔能鮑姆-林納斯辯論) * 軟硬體支援性較差。大部份的軟、硬體廠商沒有或者不會優先開發Linux平臺的版本,或者Linux平臺的版本功能較少,致使可用的應用程式、硬體周邊支援性相較於Windows、Mac平臺差。 * 相當多的發行版(超過200個以上),使程式開發者無法針對所有發行版做測試,使用Linux平臺的應用軟體安裝在非主流發行版可能遭遇預料之外的問題或甚至於無法使用。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 * * * == 參見 == * 作業系統列表、Microsoft Windows與Linux的比較 * Linux核心 * Linux發行版:Linux發行版列表 * Tux * Linux的採用 * == 外部連結 == * Linux核心官方網站 * Linux基金會官方網站 * GNU專案官方網站 * The Linux文件專案 * Linux25 週年:專訪 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Category:計算平臺 Category:自由作業系統 Category:LAMP
GNU計劃
GNU計劃(),又譯為革奴計劃,是一個自由軟體集體協作計劃,1983年9月27日由理查德·斯托曼在麻省理工學院公開發起。它的目標是建立一套完全自由的作業系統,稱為GNU。理查德·斯托曼最早在net.unix-wizards新聞組上公佈該訊息,並附帶一份《GNU宣言》等解釋為何發起該計劃的文章,其中一個理由就是要“重現當年軟體界合作互助的團結精神”。 GNU是“GNU is Not Unix”的遞迴縮寫。為避免與單詞gnu(非洲牛羚,發音與「new」相同)混淆,斯托曼宣佈GNU發音應為「Guh-NOO」(),與「canoe」發音相似。其中,Emacs就是由這個計劃孵化而出。 UNIX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商業作業系統的名稱。由於GNU將要實現UNIX系統的介面標準,因此GNU計劃可以分別開發不同的作業系統。GNU計劃採用了部分當時已經可自由使用的軟體,例如TeX排版系統和X Window視窗系統等。不過GNU計劃也開發了大批其他的自由軟體,這些軟體也被移植到其他作業系統平臺上,例如Microsoft Windows、BSD家族、Solaris及Mac OS。 為保證GNU軟體可以自由地“使用、複製、修改和釋出”,所有GNU軟體都包含一份在禁止其他人新增任何限制的情況下,授權所有權利給任何人的協議條款,GNU通用公共許可證(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GPL)。這個就是被稱為“公共版權”的概念。GNU也針對不同場合,提供GNU寬通用公共許可證與GNU自由文件許可證這兩種協議條款。 ==源起== 1985年,理查德·斯托曼創立了自由軟體基金會來為GNU計劃提供技術、法律以及財政支援。儘管GNU計劃大部分時候是由個人自願無償貢獻,但FSF有時還是會聘請程式設計師幫助編寫。當GNU計劃開始逐漸獲得成功時,一些商業公司開始介入開發和技術-{zh-hans:支援; zh-hant:支援;}-。當中最著名的就是之後被Red Hat兼併的Cygnus Solutions。 到了1990年,GNU計劃已經開發出的軟體包括了一個功能強大的文字編輯器Emacs、C語言編譯器GCC以及大部分UNIX系統的程式庫和工具。唯一依然沒有完成的重要元件,就是作業系統的核心(稱為HURD)。 1991年,林納斯·託瓦茲編寫出了與UNIX相容的Linux作業系統核心並在GPL下發布。Linux之後在網上廣泛流傳。1992年,Linux與其他GNU軟體結合,完全自由的作業系統正式誕生。許多程式設計師參與了Linux的開發與修改,也經常將Linux當成開發GNU計劃軟體的平臺。該作業系統往往被稱為“GNU/Linux”或簡稱Linux。但Linux本身不屬於GNU計劃的一部份,GNU計劃自己的核心Hurd依然在開發中,目前已經發布Beta版本。 許多UNIX系統上也安裝了GNU軟體,因為GNU軟體的質量比之前UNIX的軟體還要好。GNU工具還被廣泛地移植到Windows和Mac OS上。 GNU工程十幾年以來已經成為一個對軟體開發主要的影響力量,創造了無數的重要的工具,例如:強健的編譯器,有力的文字編輯器,甚至一個全功能的作業系統。這個工程是從1984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程式設計師理查德·斯托曼的想法得來的,他想要建立一個自由的、和UNIX類似的操作環境。從那時開始,許多程式設計師聚集起來開始開發一個自由的、高質量、易理解的軟體。 == 宣言 == == 發言人 == 以下是GNU計劃的正式發言人: *Robert J. Chassell *Loïc Dachary * *Georg Greve *Federico Heinz *Bradley Kuhn *Eben Moglen *理查德·斯托曼 *David Sugar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斯托曼1983年宣告GNU計劃開始的宣言 *GNU哲學的網頁 *GNU宣言 *GNU專案的細節記錄 *GNU專案的簡要歷史 *原碼3路_3/5 :用革命存活社群-GNU (1/2) == 參見 == *GNU/Linux *GNU通用公共許可證 *理查德·斯托曼 *自由軟體基金會 *自由軟體 *自由軟體運動 Category:Unix
自由軟體運動
自由軟體運動(或,簡稱FSM或FOSSM)是一個推廣使用者有使用、複製、研究、修改和分發軟體等權利的社會運動理查德·斯托曼對於自由軟體運動本質的看法 2008在emacs-devel的郵件列表.。接近和相關的運動包括開放原始碼運動及自由軟體的開放原始碼運動。這運動跟1970年代的駭客文化有淵源,而理查德·斯托曼是該運動的主要發起人以及精神領袖。 自由軟體運動人士認為自由軟體的精神應當貫徹到所有軟體:他們認為禁止計算機使用者行使這種自由是不道德的行為。理察·馬修·斯托曼認為販賣不附帶原始碼的二進位制軟體是不道德的,因為這樣阻止了軟體使用者學習以及幫助其他人的權利。然而目前還沒有如何實現自由軟體運動最終目標的共識。有些人認為應當使用法律手段強制軟體供應商提供原始碼;有些則認為應當透過抵制專有軟體來達到目的。還有一些人則認為時間將證明,自由軟體最終在質量上要比專有軟體略勝一籌,並會在自由市場上取得勝利。 部分自由軟體運動人士也認為其他受專利權保護的產品也應當自由化。還有一些人士則認為有部分資源不應當被自由更改,例如GNU通用公共協議證書,小說等。 ==理念== 這個運動的理念在於電腦的使用不應該阻礙人際合作。更直接地說,這個運動代表著拒絕專有軟體並推廣自由軟體。它的終極目標在於解放網路世界中的每個人——即每個電腦使用者。理查·斯托曼表明這個行動旨在提升而非妨礙科技進步,因為「這代表我們可以避免重複無益的系統程式設計,而把這份精力用在推動技術革新上面。」("It means that much wasteful duplication of system programming effort will be avoided. This effort can go instead into advanc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自由軟體運動的成員相信所有軟體使用者有享有自由軟體定義中列舉的自由。許多成員認為禁止他人享有這些自由是不道德的,也相信在創造一個使用者可以互相幫助並擁有自己對於電腦控制權的社會,這些自由是必須的。 然而,有一些自有軟體使用者和程式設計師不相信具有財產權的軟體是不道德的,援引在一些商業模型中的例子,專用軟體與技術上的功能與便帶來效益的增加,以作為他們的論點。 雖然社會變遷是一個科技變遷下非刻意造成的副產物,新科技的倡議者經常宣傳這些新技術就社會正面影響一個工具。聖荷西州立大學的教授Joel West解釋了許多自由原始碼運動的理念。如果假設科技不僅對社會變遷造成影響,並從科技進步主導社會變遷的角度來看待,禁止特定人員使用這些科技是道德的嗎?因此—縱使不能造成立刻的改變—自由軟體運動還是希望喚醒人們這個運動所能造成的影響,因為能造成對現實社會的影響。舉例來說:與沒有電腦時相比,電腦給了我們更多自由,但這些科技媒介究竟是帶來自由、或僅賦予少數人特權?這樣的道德爭論如何取的一個折衷的辦法對自由軟體運動是個難題。 自由軟體基金會堅信所有的軟體需要說明檔案,特別是周到的工程師應做到能更新說明書以反映他們對軟體的調整,但他們認為對修改其他著作的自由本身是相對次要的。在自由軟體運動中基金會特別強調提供此類檔案的目標。自由軟體運動的成員也倡議具實際用途的軟體應該自由的。 == 知名自由軟體 == * GNU Hurd * Mastodon * Linux * PHP * MySQL * Notepad++ * Firefox * Thunderbird == 行動 == === 編寫及推廣自由軟體 === 自由軟體運動的核心工作專注於軟體開發。自由軟體運動也反對專有軟體,拒絕安裝不給予自由權利的軟體。根據斯托爾曼敘述,“在軟體領域比專有程式未經授權的複製更糟糕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私有軟體的授權副本。因為這樣做同樣傷害其整個使用者群體。此外,通常開發商,這個邪惡的犯罪人,就可從中獲利。 === 建立意識 === 自由軟體運動的一些支持者們會透過公眾演講,或者主持軟體相關會議,以提高公民對於軟體自由的認識。這被視為相當重要,因為接受自由軟體的人們,往往不知道它是自由軟體。進而繼續使用專有軟體或者專有的外掛。 === 道德平等 === 瑪格麗特·S·埃利奧特,一個在在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軟體研究者。不僅列出了可能來自自由軟體運動的許多好處,她還聲稱,它本質上是要給予每個人平等的機會利用網際網路。假設計算機是全球訪問,由於世界變得更加立足於技術及其發展,建立一個選擇性的網際網路,只允許部分人在訪問,這根據「艾略特自由」是荒謬的。根據許多推動有關自由軟體運動的學者的認識,如果人們想要生存在通訊和全球援助更加共存的世界,那麼全球自由軟體更加應該爭取一個位置。這個由GNU同夥引發的想法,是促進一個理解當地和全球社群的利益,所謂“合作環境”的一種嘗試。 == 立法 == 大量的抵制軟體專利和著作權法擴張的遊說工作已經完成。其他遊說則直接專注於政府機構和政府資助的專案中所使用的自由軟體。 委內瑞拉政府在2006年1月實施了保證軟體自由的法律。法令第3,390條,授權所有政府機構可以將完成超過兩年的軟體,編列為自由軟體。 國會議員和雅克·羅吉克·阿克曼在引進秘魯法案1609“公共管理自由軟體”的過程中,出力極大。而這一事件立刻引起微軟公司秘魯分部的注意,而其總經理隨後寫了一封信給埃德加·戴維斯·維拉紐瓦博士。維拉紐瓦博士的反應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此後對於自由軟體的論證,更是被視為經典。 在美國,也已經有了在州政府於州級對促進使用自由軟體透過立法的努力。 == 發展中採取措施 == 。 一種成立於2004年,發起於2006年的Web服務。用於監視在自由軟體社群的軟體開發活動,對專案和程式語言的發展和普及提供詳細的軟體度量和定量分析。 。監視很多FOSS軟體倉庫和分析各種FOSS軟體許可證的普及。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自由軟體的定義 * Free Software Movement intro by FSF * 自由軟體的故事 == 參見 == * 理查德·斯托曼 * 自由軟體 * 自由軟體鑄造場 Category:自由軟體運動 Category:Copyleft媒體 category:自由軟體文化文件
材料科學
-{T|zh-hans:材料科學; zh-hant:材料科學; zh-sg:物質科學}- 材料科學(),涉及物質的性質及其在各個科學和工程學領域的整合應用,是一個研究材料的製備或加工工藝、材料的微觀結構與材料宏觀效能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的跨領域學科。涉及的理論包括固體物理學、材料化學、應用物理和應用化學,以及化學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電子工程、土木工程和建築工程。與機械結合則衍生出機械材料,與電子結合則衍生出電子材料,與土木建築結合則衍生出結構材料,與生物學結合則衍生出生物材料等等。隨著近年來媒體將注意力大量集中在奈米科學上,材料科學在科學與工程學領域越來越廣為人知。它也是鑑識科學和破壞分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後者為例,它是分析各種飛航意外的關鍵。今日許多科技上的問題受限於材料能夠容許的極限,也因此,在此領域的突破在未來科技具有指標性的影響。材料科學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 簡史 == 在各時代上材料的選擇往往決定了該時代的發展,像是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和工業革命就是明顯的例子。材料科學是最古老的應用科學及工程學之一,起初被引導來自陶瓷的加工和冶金學的延伸。現代材料科學演進來自於冶金學。在十九世紀晚期一位美國科學家約西亞·吉布斯發現材料在不同相態之間的熱力學性質,使得在理解材料性質上有重大性的突破。材料科學與其他領域的合作發展革命性科技,像是塑膠、半導體和。 在1960年代前,許多材料科學系都被稱為礦冶系。1960後當時美國高等研究計劃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現為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為了材料科學的基礎研究以及訓練的國家計劃(“to expand the national program of basic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 the materials science”)在1960年代創立一系列大學實驗室,建立了材料科學。此領域包含陶瓷、聚合物、半導體、磁性材料、、奈米材料。 == 材料科學理論 == * 物理冶金學 * 晶體學 * 固體物理學 * 材料化學(固體化學) * 材料應用力學 * 材料靜力學 * 材料動力學 * 材料力學 * 材料熱流學 * 材料熱力學 * 材料流體力學 * 材料計算科學 == 材料的分類 == * 基本材料分類U.S. Department of Energy,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ers Handbook, vol 2, pp.19-20, 2008 ** 金屬材料 ** 陶瓷與玻璃材料 ** 高分子材料 ** 複合材料 **半導體材料 * 按化學狀態分類 ** 金屬材料 ** 無極非金屬材料 *** 陶瓷材料 ** 有機材料 *** 高分子材料 * 按物理性質分類 ** 高強度材料 ** 耐高溫材料 ** 超硬材料 ** 導電材料 ** 絕緣材料 ** 磁性材料 ** 透光材料 ** 半導體材料 * 按狀態分類 ** 單晶材料 ** 多晶質材料 ** 非晶態材料 ** 準晶態材料 * 按物理效應分類 ** 鐵電材料 ** 壓電材料 ** 熱電材料 ** 光電材料 ** 電光材料 ** 磁光材料 ** 聲光材料 ** 電磁材料 ** 雷射材料 * 按用途分類 ** 土木材料 ** 建築材料 ** 結構材料 ** 研磨材料 ** 耐火材料 ** 耐酸材料 ** 水工材料、配管材料 ** 機械材料 ** 電機材料(電工材料、配線材料) ** 電子材料 ** 光學材料 ** 感光材料 ** 包裝材料 * 按組成分類 ** 單組分材料 ** 複合材料 == 材料工程技術 == * 金屬材料成形 ** 機械加工 ** 非傳統加工 * 熱處理 ** 熱加工 * 陶瓷冶金 * 陶瓷工程 * 粉末冶金 * 薄膜生長技術 * 表面處理技術 ** 表面改性技術 ** 表面塗覆技術 == 材料的應用 == * 結構材料 * 資訊材料 ** 儲存材料 ** 半導體材料 * 機械材料 * 電機材料 * 電子材料 * 航行材料 * 航空材料 * 航海材料 * 土木材料 * 建築材料 * 能源材料 * 生物材料 * 環境材料 * 儲能材料和含能材料 == 參見 == * 奈米材料 == 參考文獻 ==
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於1901年開始每年頒發的5個獎項,包括: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設立了瑞典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通稱“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所頒獎領域內最有聲望的獎項Shalev, p. 8。 == 由來 == 阿佛烈·諾貝爾(瑞典語:Alfred Nobel,1833年10月22日-1896年12月10日)是一位瑞典化學家,同時也是發明家。19世紀末期,歐洲大陸每天有三宗爆炸案,但諾貝爾持續改進炸藥使得炸彈更有破壞力,吸引軍火商的青睞,他的改良矽藻土炸藥取得了眾多的科研成果,也成功設立許多工廠生產,大量的軍火被運送到戰場上,靠軍工製造累積了巨大財富。 諾貝爾終生未婚,亦無子嗣。在其逝世前,親兄弟也早一步去世。由於諾貝爾終生主張和平主義,也因此他對於自己改良的炸藥作為破壞及戰爭的用途始終感到痛心。在即將辭世之際,諾貝爾立下了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這個遺囑,從1901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了,分別獎勵5個領域: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亞太日報,2013年10月9日、文學、和平。 1969年,瑞典出資增設瑞典銀行經濟學獎,通稱「諾貝爾經濟學獎」。儘管與前述5種獎項「合稱諾貝爾獎」,但實際上不是諾貝爾遺囑中捐助的獎項。 == 提名與評選過程 == *9月:寄出邀請函。諾貝爾委員會向夠資格提名的人發出邀請提名的信件。 * 2月(次年):提名截止。 * 2月至3月:產生小名單。 * 3月至8月:顧問審查小名單。 * 10月:產生諾貝爾獎得主。 * 12月:諾貝爾獎得主得到獎金,並且頒獎儀式在斯德哥爾摩舉行。(2020年和2021年因為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沒有舉辦宴會,這兩年獲獎者也沒有前往斯德哥爾摩出席頒獎儀式) 諾貝爾基金會明文規定,不論是公共場合還是私人場合,提名過程和人選都要嚴格保密50年,包括提名者人選和被提名者人選。很多人在各種場合聲稱自己曾因某成果而獲得諾貝爾獎的提名但未獲獎,應屬謠言。 == 獎項 == 分類 特點 得主列表 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始於1901年,每年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表彰「在物理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列表 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始於1901年,每年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表彰「在化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列表 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負責頒發,始於1901年,每年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列表 文學獎 瑞典學院負責頒發,始於1901年,每年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表彰「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列表 和平獎 挪威議會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頒發,始於1901年,每年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表彰「為促進民族國家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軍備以及為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 經濟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始於1968年,由瑞典銀行出資增設,每年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原稱「瑞典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通稱「諾貝爾經濟學獎」或「諾貝爾紀念獎」。表彰“在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此後,諾貝爾基金會不再增設任何獎項。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列表 == 統計資料 == 截至2016年,共有911個人或者組織(836男、49女及26個組織)獲得了579個諾貝爾獎與瑞典銀行經濟學獎。截至2012年,得主平均年齡59歲。多次獲獎者共4人,多次獲獎的組織共2名,合計共6位多次獲獎的組織與學者。 性別比例部分,自1901年至2020年,諾貝爾所有獎項累計獲獎女性僅58人,在不含機構的所有934名得獎者當中只佔6.2%;女性得獎者比例呈現穩定上升,由2000至2009年的9.2%增至2010至2019年的11.1%。 根據官方資料,2015年獲和平獎的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被計算為「4個」組織。 表列「比例」僅取至小數點後2位,並採無條件捨去法紀錄之。 獎項 總計 (截至2016年) 總計 (截至2016年) 總計 (截至2016年) 獎項 總得主數 女性得主數 (比例) 華人得主數 (比例) 物理學 204 2 (0.98%) 6 (2.94%) 化學 175 4 (2.28%) 2 (1.14%) 生理學或醫學 211 12 (5.68%) 1 (0.47%) 文學 113 14 (12.38%) 2 (1.76%) 和平 104+26 16 (12.30%) 1 (0.76%) 經濟學 78 1 (1.28%) 0 (0%) 首5種獎項總計 833 48 (5.76%) 12 (1.44%) 全部6種獎項總計 911 49 (5.37%) 12 (1.31%) === 世界各國諾貝爾獎人數=== 根據獲獎時國籍與出生地,截至2016年10月14日,各國各獎項得主人數的世界前5強: * 諾貝爾物理學獎 # 93 # 26 # 23 # 13 ; 13 # 11 * 諾貝爾化學獎Selon la liste des lauréats sur le site des Nobel # 69 # 27 # 26 # 8 # 7 ; 7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Selon la liste des lauréats sur le site des Nobel # 93 # 29 # 20 # 13 # 7 * 諾貝爾文學獎 # 15 # 12 # 10 # 8 ; 8 # 6 ; 6 * 諾貝爾和平獎 # 23 # 13 # 11 # 8 ; 8 # 5 * 瑞典銀行經濟學獎 # 45 # 7 # 4 # 3 ; 3; 3 # 2 ; 2 ; 2 === 世界各大學諾貝爾獎人數 === 下表展示1901年至2020年世界各高校諾貝爾獎人數分佈(只展示前30名)。自1901年起至2020年,諾貝爾獎(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共頒給過930名個人和25個機構。 排名 大學 大學 諾貝爾獎總人數 自然科學獎總人數* 物理 化學 生理學或醫學 經濟 文學 和平 1 哈佛大學 161 113 32 38 43 33 7 8 2 劍橋大學 121 98 37 30 31 15 5 3 3 伯克利加州大學 110 82 34 31 17 25 3 1** 4 芝加哥大學 100 62 32 19 11 33 3 2 5 哥倫比亞大學 97 70 33 15 22 15 6 6 5 麻省理工學院 97 62 34 16 12 34 0 1 7 史丹佛大學 86 55 26 13 16 28 3 1** 8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 76 7031 17 22 6 0 1** 9 牛津大學 72 53 15 19 19 9 5 6** 10 普林斯頓大學 69 42 29 9 4 21 5 1 11 耶魯大學 65 34 8 12 14 23 5 3 12 康奈爾大學 61 50 23 12 15 5 4 2 13 柏林洪堡大學 57 49 14 23 12 1 4 3 14 巴黎大學 51 35 15 10*** 10 4 6 7 15 哥廷根大學 45 43 19 16 8 0 1 1 16 慕尼黑大學 43 42 14 19 9 0 1 1** 17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39 30 4 8 18 5 1 3 17 哥本哈根大學 39 34 19 7 8 3 2 1** 19 紐約大學 38 20 3 51214 2 2 19 洛克菲勒大學 38 38 1 11 26 0 0 0 21 賓夕法尼亞大學 36 25 4 10 11 11 0 0 22 倫敦大學學院 34 31 5 7 19 2 1 0 23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32 32 11 17 4 0 0 0 24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 30 27 11 5 11 3 0 0 24 明尼蘇達大學 30 15 7 4 4 12 2 1 26 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 27 24 5 9 10 3 0 1** 26 海德堡大學 27 24 11 8 5 0 1 2 28 密歇根大學 26 18 9 3 6 6 2 0 28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26 22 6 7 10 2 1 0 30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25 13 2 8 3 9 1 2 30 曼徹斯特大學 25 22 11 9 2 3 0 0 30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25 24 1 5 18 1 0 0 *:自然科學獎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及醫學獎。 **: 萊納斯·鮑林獲得過一次諾貝爾化學獎、一次諾貝爾和平獎。 ***: 瑪麗·居里獲得過一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一次諾貝爾化學獎。 == 記錄 == === 次數 === 學者: * 法國籍波蘭裔科學家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第一位兩次及分別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1903年物理學獎:發現放射性與釙元素(與丈夫皮耶·居禮及另一科學家亨利·貝克勒共獲) **1911年化學獎:提煉出鐳 * 美國科學家萊納斯·鮑林,第一位以唯一獲得者身份兩次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1954年化學獎:化學鍵的研究 **1962年和平獎:反對核武在地面測試 * 美國科學家約翰·巴丁 **1956年物理學獎:發明電晶體 **1972年物理學獎:建立超導BCS理論 * 英國科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 **1958年化學獎:測定胰島素分子的結構 **1980年化學獎:核酸DNA序列的確定方法 * 美國科學家卡爾·巴里·沙普利斯 **2001年化學獎:對手性催化氧化反應的研究 **2022年化學獎:在點選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方面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組織: * 國際組織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 1917年和平獎:竭盡全力保護第一次世界大戰各方戰俘的權利,其中還包括讓戰俘與家人建立聯絡的權利。 ** 1944年和平獎:表彰該組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量人道主義工作。 ** 1963年和平獎:表彰該組織100年來在保障人權上所做的努力。(和紅十字會聯盟共同獲獎) *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階專員辦事處 ** 1954年和平獎 ** 1981年和平獎 === 家族 === ;居-{裡}-一家 : 瑪麗·居里,1903年物理學獎、1911年化學獎。 : 丈夫皮埃爾·居里,1903年物理學獎。 : 大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里,1935年化學獎。 :: 丈夫弗雷德裡克·約里奧-居里,1935年化學獎。 : 小女兒艾芙·居里著有《居里夫人傳》,她本人不是科學家也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她的丈夫作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領取了1965年和平獎。 :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兄弟是荷蘭的簡·丁伯根(經濟計量學模式之父,於1969年獲得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和他的弟弟尼可拉斯·丁伯根(發現動物個體及群體的行為模式,於1973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父母/子女都獲獎 : 居里母女:1903年物理學獎與1911年化學獎是瑪麗·居里,1935年化學獎為大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里。 : 湯姆森父子:1906年物理學獎和1937年物理學獎分別是約瑟夫·湯姆森與英國物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喬治·湯姆森。 : 布拉格父子:1915年物理學獎是威廉·亨利·布拉格與威廉·勞倫斯·布拉格。 : 波爾父子:1922年物理學獎和1975年物理學獎分別是尼爾斯·玻爾與奧格·玻爾。 : 西格巴恩父子:1924年物理學獎和1981年物理學獎分別是曼內·西格巴恩與凱·西格巴恩。 : 馮·奧伊勒父子:1929年化學獎和1970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分別是漢斯·馮·奧伊勒-切爾平與烏爾夫·馮·奧伊勒。 : 科恩伯格父子:1959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和2006年化學獎分別是阿瑟·科恩伯格與羅傑·科恩伯格。 : 伯格斯特龍和佩博父子:1982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和2022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分別是蘇恩·伯格斯特龍與斯萬特·佩博。 ;夫妻都獲獎 : 瑪麗·居里與皮埃爾·居里,1903年物理學獎。 : 伊倫·約里奧-居里與弗雷德裡克·約里奧-居里,1935年化學獎。 : 格蒂·特蕾莎·科裡與卡爾·斐迪南·科裡,1947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 貢納爾·默達爾,1974年經濟學獎,與阿爾瓦·默達爾,1982年和平獎。 : 邁-布里特·莫澤與愛德華·莫澤,2014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 阿巴希·巴納吉與艾絲特·杜芙若,2019年經濟學獎。 === 年齡、群體 === ;最年輕、最年長的得主 :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為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2014年(與凱拉西·薩塔亞提一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年僅17歲。 :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為諾貝爾獎三項科學獎項中最年輕的得主。1915年(與其父威廉·亨利·布拉格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僅25歲。 :約翰·B·古迪納夫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時已有97歲,為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 ;參會者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會議 :1927年10月召開的第五次索爾維會議。參加會議的29人中有17人獲得或後來獲得諾貝爾獎。 === 時間 === ;從事績公開到得獎時間間隔最短的記錄 : 巴拉克·歐巴馬:從2009年1月20日當選美國總統8個月後就以「在促進國際外交和各國人民合作所作出的非凡努力」的理由獲得當年的和平獎。 : 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與卡爾·米勒:三項科學獎項中的最短紀錄。因於1986年發現鋇鑭銅氧化物的高溫超導性質而獲得1987年物理學獎。 ;從事績公開到得獎時間間隔最長的記錄 : 裴頓·勞斯:因於1911年發現致癌病毒而獲得1966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 恩斯特·魯斯卡:因於1931年發明電子顯微鏡而獲得1986年物理學獎。 === 獲得諾貝爾獎的奧運會獎牌得主 === : 菲利普·諾埃爾-貝克:19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1500米賽跑銀牌得主。獲得1959年和平獎。 === 獲得諾貝爾獎的搞笑諾貝爾獎獲得者 === : 安德烈·海姆:2000年獲得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2010年獲得物理學獎。 === 逝世者獲獎 === 諾貝爾獎原則上僅能授予在世者,但有三次例外。一為193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裡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特,二為196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格·哈馬舍爾德,三為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拉爾夫·斯坦曼。 == 爭議 == 人們對諾貝爾獎的爭議點,除了在各獎得主必須是三人以下的限制外,還有不頒給已過世的人,另外還有諾貝爾獎不設立重要的數學獎。 19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約翰尼斯·斯塔克曾為自身利益為希特勒效勞,諾貝爾基金會無權使獲獎者改變自己的看法。 諾貝爾獎的規矩:得主必須是三人以下,也產生過爭議,該獎項只是表彰在科學領域中有重大突破的個人和小團隊的。不過也有例外的是諾貝爾獎中的和平獎,分別在1917年,1944年,1963年頒發給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組織,2012年頒發給了歐洲聯盟組織。2013年則頒發給了禁止化學武器組織,2015年又頒發給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 關於諾貝爾基金會不設立數學獎,其中有一個流傳較廣的都市傳說是諾貝爾的妻子與一位名叫雷富勒(Mittag-Leffler)的數學家有外遇,所以諾貝爾本人遺囑中不設定諾貝爾數學獎。不過這個說法顯然不實,因為諾貝爾根本沒有結婚,較可能的因素為當時代,數學僅為尚未形成一有改變人類生活可能的顯學。 隨著數學及計算機領域的發展,數學界的阿貝爾獎及計算機界的圖靈獎被稱為該領域的“諾貝爾獎”。 在得獎人選方面,在眾多的爭議獎項中,歷年來文學獎與和平獎所招致的爭議最多"Nobel Prize – Prizes " (2007),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ccessed 15 January 2009,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 == 預測 == 1989年開始,湯森路透美國總部每年釋出「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以預測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諾貝爾電子博物館官方網站、諾貝爾基金會 ;頒獎機構 * 瑞典皇家科學院 * 卡羅琳醫學院 * 瑞典學院 ;其它 * CNN諾貝爾獎100年專題 == 參見 == * 美國科學家聯盟 === 類似獎項 === * 搞笑諾貝爾獎 * 菲爾茲獎 * 阿貝爾獎 * 沃爾夫獎 * 圖靈獎 * 克勞德·E·夏農獎 * IEEE榮譽獎章 * 日本國際獎 * 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 * 京都獎 *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 * 克魯格獎 * 郝爾拜獎 * 邵逸夫獎 * 唐獎 * 突破獎 * 一丹獎 Category:瑞典獎勵 Category:挪威獎勵 Category:國際性獎項 Category:以人名命名的獎項 Category:瑞典科學技術獎項 Category:阿爾弗雷德·諾貝爾
植物學
thumb|upright=1.5|法國奧勒湖附近山坡上的幾株鳶尾花 植物學是一門研究植物形態解剖、生長發育、生理生態、系統進化、分類以及與人類的關係的綜合性科學,是生物學的分支學科。傳統上的植物學也包括真菌和藻類的研究,如今這兩類研究被細分為了真菌學與藻類學,但國際植物學大會仍將它們包括在討論範圍內。如今,植物學家研究了大約410,000種陸生植物,其中391,000屬於維管植物(其中包含369,000種被子植物),剩餘的約20,000種為苔蘚植物。 植物學起源於史前時代,人類在尋找藥草的過程中逐漸鑑別出一些植物物種。而後人類也試圖人工繁育特定植物,以供食用、提取毒素或醫治疾病。這些努力也成為了人類科學研究的起始。歐洲中世紀僧院裡的常會種植一些具備藥用價值的植物。這些園林後續逐漸演變為大學附屬的植物園,其為植物研究提供了便利。最早出現的植物園是位於義大利的帕多瓦植物園。早期對植物的分類與描述為後續植物分類學奠定了基礎,並促使卡爾·林奈提出了二名法,如今二名法已被廣泛使用於生物命名。19和20世紀出現了許多新的植物研究技術,例如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染色體倍性分析、植物化學,以及酶與其它蛋白質的研究。20世紀末,植物學家還發展了分子遺傳分析技術,也即依靠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核酸序列等研究,更精確的分類植物。 現代植物學的研究範圍廣泛,常可從其它學科中汲取發展成果與全新見解。植物學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植物組織的結構及其分化,植物的繁殖、、生物化學、代謝、化學產物、疾病、演化關係、系統分類以及植物分類。進入21世紀後,植物學研究還加入了表觀遺傳學與分子遺傳學,這兩門學科主要關注植物細胞組織分化過程中基因表達的機制與控制方式。植物學研究應用廣泛,它有助於更穩定的產出主食、原料(例如木材、油、橡膠、纖維、藥物),在現代園藝和農林業中幫助植物繁殖、配種、基因修改,能源或建築材料合成,在環境管理領域促進生物多樣性。 == 歷史 == 人類對植物的認識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史前人類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採集了植物的根、莖、葉和果實。植物學的創始人是古希臘科學家泰奧弗拉斯托斯,他在著作《植物史》中描述了植物構造,並對其作了分類。公元1世紀希臘醫師迪奧科里斯的著作《藥物論》為日後藥用植物的使用奠定了基礎。1593年明朝醫學家李時珍完成了《本草綱目》的編寫,此書整合了中國16世紀以前本草學大成。17世紀末,英國生物學家約翰·雷確立了現代植物分類的基本原理。17世紀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顯微鏡,開創了植物解剖學的研究,隨後植物生理學和植物胚胎學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到19世紀中期,植物學各分支學科已基本形成。近代中國的植物學主要從西方引入,首部譯本是數學家李善蘭與外人於19世紀中葉合譯的《植物學》,該書所譯的細胞、心皮、子房、胎座、胚、胚乳等名詞沿用至今。中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是胡先驌,他編寫了中國首部植物學教材《高等植物學》,發現並命名了水杉。 ===早期植物學=== 植物學起源於人類對草藥的研究與使用。人類早期文明有許多關於植物分類和描述的著作。例如可追溯至1100年前的古印度著作,古埃及的阿維斯陀語文字,中國的植物學早期著作可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最早的藥用植物志。 現代植物學源於古希臘,創始人為亞里士多德的學生泰奧弗拉斯托斯,他發明並描述了許多現代植物學的原理。泰奧弗拉斯托斯的兩部主要著作《植物史》和《植物本原》是歐洲古代和中世紀植物學的重要基礎。公元1世紀希臘醫師迪奧科里斯的著作《植物誌》是一部共5卷的藥草百科全書,對其後植物學亦有廣泛影響。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植物學相關著作包括的《》,的《植物之書》以及的《土壤分類》。13世紀早期,和以科學系統的風格撰寫了植物學著作。 16世紀中期,義大利的大學中開始出現植物園。最早的植物園是於1545年建立的帕多瓦植物園,如今尚存於原址。這些植物園延續了先前修道院中“藥材園”的用途,人們在園中種植可能具備藥用價值的植物。植物園的建立支援了植物學的學科發展,在大學中常會舉辦園中相關植物的講座。歐洲北部的植物學發展較慢,其最早的植物園是位於英國牛津大學的植物園。醫師萊昂哈特·福克斯(1501–1566)、神學家奧托·布倫費爾斯(1489–1534)和醫師希羅尼穆斯·博克(1498–1554)被並稱為“德國植物學之父”。其中福克斯和博克一反重複早期書本內容的傳統,轉而自行觀察研究植物,布倫費爾斯則是建立了植物分類系統。 瓦勒留斯·科爾杜斯(1515–1544)在其1544年作品《植物史》()中記錄了有重要藥用價值的植物,並於1546年出版了《藥典》()。博物學家康拉德·格斯納(1516–1565)和藥草師約翰·傑勒德(1545–c. 1611)也出版了各自的藥用植物相關作品。博物學家烏利塞·阿爾德羅萬迪被認為是“自然史之父”,他完成了許多植物研究工作。1665年,博學家羅伯特·胡克憑藉顯微鏡在軟木切片中發現了並命名了細胞,不久後亦在活體植物組織中發現了細胞。 ===早期現代植物學=== 現代植物學始於對植物的分類研究。18世紀,植物分類系統開始使用對植物進行快速分類。在應用該方法時,科學家從預設的多種性狀中選擇與待分類植物最符合的性狀,由此將其向下逐步歸類為不同分類單元(例如科、屬和種)。該方法的選擇與順序可以設計為只以分類為目的,或者也可以使其更加符合單道檢索表(或稱同步鑰,)的自然或。在18世紀,得益於殖民地擴張,世界各地的新奇植物被採集回歐洲,這位植物學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諸多便利,他們無需到訪世界各地便可研究許多異域植物。1753年,卡爾·林奈發表了植物分類學著作《植物種志》,該作品是現代植物學二名法的基礎。根據林奈提出的植物命名方法,標準的植物學名應當由兩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屬名,第二部分標示屬內的物種。為方便鑑定,林奈在其《性別系統》()中依據植物的生殖器官不同,將它們歸為24個群組。例如第24組隱花植物(Cryptogamia)包括所有生殖器官為隱藏形態的苔蘚、地衣、蕨類、藻類和真菌。 隨著植物解剖學和植物形態學的發展和對植物生命週期的認識,人們意識到植物間的親緣不止是林奈在《性別系統》中所描述的那樣。法國植物學家(1763)、安託萬·羅蘭·德朱西厄(1789)以及瑞士植物學家奧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1819)各自提出了影響廣泛的植物分類系統。中反映了他對於植物複雜形態發展過程的看法,對後續19世紀的有重要影響。1859年,達爾文出版的《物種起源》中有關共同起源的概念對提出了修正需求,需要從中反映出相似形態之間的演化關係。 1838年,德國植物學家馬蒂亞斯·施萊登發表了《植物發生論》(),此書對植物學有很大的影響。施萊登善用顯微鏡,並且是早期植物解剖學家。他與動物學家泰奧多爾·施萬、醫生魯道夫·菲爾紹一同建立了細胞學說,並且在蘇格蘭植物學家羅伯特·布朗於1831年發現細胞核時隨即意識到該結構的重要性。1855年,德國醫生阿道夫·菲克提出了菲克定律,並將其用於計算生物系統中的分子擴散速率。 ===現代植物學=== 奧地利科學家格雷戈爾·孟德爾(1822–1884)藉助對豌豆(Pisum sativum)實驗研究,最早提出了基因-染色體遺傳學說(),德國生物學家奧古斯特·魏斯曼(1834–1914)證明遺傳只透過配子發生,其它細胞都不會傳遞遺傳特徵。(1898–1997)在植物解剖學方面的工作為現代植物學奠定了重要基礎,其半個世紀前的作品《植物解剖學與種子植物的解剖》()至今仍被用作植物結構生物學教材。 丹麥植物學家尤金紐斯·瓦爾明於19世紀晚期建立了植物生態學,他提出植物以群落方式存在。瓦爾明的導師和繼任者對此提出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勞恩凱爾植物生活型分類系統。美國植物學家亨利·錢德勒·考爾斯、英國植物學家和美國植物生態學家發展了植物群落演替的概念,例如溫帶闊葉混交林的演替。克萊門茨還提出了頂級群落概念,它是對應環境所能支援的複雜程度最高的植物群。坦斯利將頂極群落的概念從生態學引入至生物學。19世紀德國植物學家卡爾·路德維希·韋爾登諾分析了種子散佈與分佈,植物種群,地質歷史的影響之間的聯絡,並開創了植物地理學。俄國植物學家尼古拉·瓦維洛夫(1887–1943)在前人阿方斯·比拉姆·德康多爾的研究基礎之上發展了生物地理學、起源中心和經濟作物演化史的概念。 自1960年代以來,一些植物生理學原理逐漸被人們理解,例如蒸騰作用(水分在植物體內的移動),葉面水分蒸發速率與溫度的依賴關係,水蒸氣或二氧化碳透過氣孔的分子擴散過程。藉助這些研究成果以及對於植物氣孔大小的精確測量,科學家得以準確的描述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與大氣的氣體交換。的羅納德·艾爾默·費希爾與在統計分析方面的貢獻簡化了生物研究中的實驗設計和資料分析。1948年,發現並鑑別出了植物生長素,允許人們透過外部化學方法控制植物的生長速率。開創了植物激素控制的植物組織培養技術。2,4-二氯苯氧乙酸(或稱2,4-D)是人類首次合成的除草劑。 進入20世紀後,有機化學技術的進步(例如光譜學、色譜法和電泳)引領了植物生物化學的發展。並且隨著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物組學等學科發展,科學家可以更詳盡的用實驗分析植物基因組與其生物化學、生理學、形態、行為之間的關係。1902年,奧地利植物學家戈特利布·哈伯蘭特最先提出所有植物細胞都具備全能性,也即具備發育成完整植株的潛能。而這也允許科學家更加便利的將基因工程運用於植物細胞的體外培養。科學家可從目標植物中去除一個或多個與特定性狀相關的基因片段,或加入報告基因(例如綠色熒光蛋白),以便於觀察特定性狀的表達。這些生物技術可修改完整植株或生物反應器內的植物細胞,使其分泌,生產抗生素或藥物,此外也有相關技術用於提高作物產量。 現代植物形態學認識到植物的根、莖、葉、毛狀體為連續的統一體,並強調這些結構的動態性。現代植物系統分類學主要關注植物間的。現代分子系統發生學通常忽視植物形態特徵,而主要以植物的基因序列為資料來源。1998年,藉助對開花植物的基因序列分析,被子植物種系發生學組發表了被子植物的系統發生學成果,其中回答了許多有關被子植物與其它物種之間的關係的問題。DNA條形碼技術是當前植物學研究的活躍主題,該研究理論上可用於鑑定植物物種和商業品種。 近30多年來,分子生物學和近代技術科學,以及數學、物理學、化學的新概念和新技術被引入到植物學領域,植物學在微觀和宏觀層面的研究均取得了突破,無論在研究的深度還是廣度上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當今相當多的新知識都從研究模式植物而來,如擬南芥。這種十字花科的雜草是最早完成基因組測序的植物之一。此外水稻也是較早完成基因組測序的植物,因為水稻基因組相對較小,同時國際水稻基因定序工程()也把它定為重要的穀物/草/單子葉植物模型。另一禾本科植物二穗短柄草也是一個有助理解遺傳學,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實驗模型。科學家對小麥、 玉米、 大麥、 黑麥、御谷、大豆等主糧都進行了基因組測序。其中部分植物的基因組測序較為困難,因為它們的染色體中有兩個以上的單倍體。此外,綠色水藻作為模式生物,也為細胞生物學提供了重要知識。 == 研究範圍與重要性 == 對植物的研究十分重要,因為植物是地球生命的重要部分。植物的光合作用為幾乎所有動物提供了賴以生存的氧氣與食物來源。光合作用以太陽光、水、二氧化碳為原料,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能量與材料,植物、藻類和藍菌是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群體。氧氣作為光合作用的副產品而被釋放至地球大氣,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都使用氧氣呼吸。此外,植物還能防止土壤侵蝕,在全球碳迴圈、水迴圈過程中也扮演關鍵角色。植物對人類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它關乎人類可獲得的食物、氧氣、生化產品、原材料,並可產生和維持土壤。 在現代科學之前,所有生命都被分成動物或植物(包含真菌),而植物學就是專門研究那些除動物以外的生物。植物學家不僅研究植物的內部運作,例如細胞器、細胞、組織的功能,還涉及整株植物、植物種群、植物群落的研究。在每一研究層面,植物學家都可能用到分類學、發生學和演化學等理論,並使用解剖學和形態學研究相應結構,使用生理學研究植物功能運作。 通俗意義上的“植物”只包括“陸生植物”,或稱高等植物,其下包含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和使用孢子繁殖的隱花植物(蕨類、石松、地錢、角苔和蘚類)。高等植物皆為多細胞真核生物,其共同祖先可進行光合作用。它們的生活史以單倍體、二倍體交替。處於單倍體階段時稱為配子體,在某個階段會發展為二倍體,此時稱為孢子體。種子植物的配子體由母體孢子體培育。過去植物學家也研究現代植物標準定義以外的生物,現在這些研究已被細分為其它學科,例如細菌(現在被細分為細菌學)、真菌(現為真菌學)——包括與地衣共生的真菌()、非綠藻(藻類學)、病毒(病毒學)。雖然上述領域已不再是現代植物學的研究範圍,但植物學家仍關注這些物種,並且真菌和原生生物也仍包含在植物學課程內。 根據內共生學說,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光合放氧生物藍菌透過內共生演化為了植物真核祖先細胞內的葉綠體。由此產生的光合植物加快了大氣氧含量的升高,徹底改變了遠古地球的大氣組成,並在其後20多億年裡維持大氣中充足的氧含量。古植物學是研究遠古時期遺留的植物化石記錄的學科,科學家也從這些記錄中探索。 21世紀關於植物的主要問題是其作出基礎生產者,在全球範圍的生命原材料迴圈中扮演的角色。這些原材料包括能量、碳、氧氣、氮和水。此外,人們也關注植物管理與環境問題之間的關聯,例如、自然保護、糧食安全、入侵物種防治、碳截存、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 ===農業=== 人類幾乎所有主食都直接來自植物的初級生產,或間接來自以植物為食的動物。植物及其它光合生物是食物鏈的基礎,它們將來自太陽光的能量、土壤和大氣中的養分轉化為可供動物獲取使用的形式。生態學家將其稱為第一營養級。現代主要食用作物例如苔麩、玉米、水稻、小麥、豆類、香蕉,以及用於織物生產的火麻、亞麻、棉花等,都來自於史前人類對的篩選培育。 植物學家致力於研究利用植物生產食物並提高其產量,例如透過植物配種方法獲取期望的性狀。這些工作對人類未來十分重要,其可確保人類後代的糧食安全。植物學家也研究農業中的有害植物,例如雜草。植物病原體也是他們的研究方向,植物學家藉助對植物病原體的生物研究尋找其在農業活動以及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控制方法。民族植物學是研究植物與人類關係的學科,而當涉及到植物與遠古人類的關係時,則稱為。一些人類與植物關係的最早記錄來自加拿大原住民,他們從眾多植物中分辨出可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學家記錄了這些原住民與植物間的關係。 == 植物生物化學 == 植物生物化學是研究植物內化學反應程序的學科。其中部分化學反應用於自身基礎代謝,例如光合作用中的卡爾文迴圈和景天酸代謝。另一些化學反應則用於合成特定物質,例如用於固定植株的木質素和纖維素,或是生成一些次級產物,如樹脂和芳香味化合物。 透過紙色譜法看到的不同種類。 葉黃素 葉綠素a 葉綠素b 植物和其它光合真核生物細胞內有獨特的細胞器——葉綠體,其被認為是從藍菌與植物祖先內共生演化而來。葉綠體和藍菌內都含藍綠色素葉綠素。葉綠素(主要是葉綠素a和葉綠素b)可吸收光譜中的藍-紫與橙-紅部分,並反射綠光,因此在人類看來呈綠色。植物在紅藍光中吸收的能量由葉綠體轉化為富含能量的碳化合物,該轉化過程還需要用到二氧化碳和水作為原料。這個過程稱為碳固定,氧氣是該反應的副產物。 葉綠素從光照中捕獲的能量最初以電子形態存在,而後形成電化學梯度。捕獲的電子用於製造ATP與NADPH分子,這些分子用於儲存與轉運能量。能量隨後用在卡爾文迴圈的暗反應中,從RuBisCO酶生產出三碳糖甘油醛3-磷酸(G3P)。甘油醛3-磷酸是光合作用的最初產物,是合成葡萄糖及幾乎所有其它有機分子的原材料。部分葡萄糖被轉化為澱粉儲存在葉綠體中。澱粉是大多數陸生植物及藻類的能量儲存介質,但菊科植物使用菊粉(屬於果糖)作為能量儲存介質。部分葡萄糖被轉化為蔗糖,以更方便的運送至植株其餘部分。 相比無葉綠體的動物,植物和其它真核親緣生物還藉助葉綠體完成其它一些重要的生物化學過程,例如合成脂肪酸和大部分氨基酸。脂肪酸的用途廣泛,例如為細胞膜提供原材料,陸生植物也以它為基礎構建植物角質層,用以減緩水分蒸發。 植物還可以合成許多獨特的聚合物,例如多糖分子纖維素,果膠,用於合成細胞壁的。維管植物可合成木質素,用於加固木質管胞的及木質部,以防止植物在水分脅迫下吸水時倒塌。厚壁組織中也有木質素,其為植物提供支撐,該組織也是木材的主要成分。是一類具備化學抗性的聚合物,在細胞壁外層、孢子和陸生植物花粉中都有發現,化石記錄顯示,早期陸生植物的孢子和花粉在這類物質的保護下得以存活。廣泛認為孢粉質促進了植物在奧陶紀的演化。相比植物剛擴散至陸地的奧陶紀與志留紀時期,如今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已有所降低。許多單子葉植物(例如玉米和菠蘿)和雙子葉植物(例如菊科)各自獨立演化出了景天酸代謝以及C4類二氧化碳固定,以降低先前使用C3類二氧化碳固定時光呼吸過程的能量損失。這些演化只在陸生植物中發生。 === 醫學與原材料 === 植物化學是植物生物化學的一個分支,它關注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物。部分化學產物可能具有毒性,例如毒參屬植物產生的毒芹鹼,這是一種生物鹼,對人畜有神經毒性。而另一些化學產物,人們可能會被其特殊風味吸引,例如辣薄荷、精油、檸檬油等,從而將它們作為香料或調味品。醫學上也將由罌粟生產的鴉片用於麻醉鎮痛。許多醫學或娛樂藥物,例如四氫大麻酚(大麻的主要成分)、咖啡因、嗎啡、尼古丁等,都直接源自植物。還有些產品則是天然植物的簡單衍生物。例如,止痛藥阿司匹林(也即乙醯水楊酸)最初是從柳樹樹皮分離,許多阿片類止痛藥(例如海洛因)都是來自罌粟產物嗎啡的化學修改。人們常用的興奮劑也源於植物,例如來自咖啡的咖啡因、茶、以可可豆製作的巧克力、來自菸草的尼古丁。人類釀造的酒精飲料一般來自糖分豐富的植物,例如啤酒源自大麥,清酒源自水稻、紅酒源自葡萄。美洲原住民在其數千年曆史中發現了許多具備藥用價值的植物,製藥產業有時會參考民族植物學的相關記錄,將其作為發現新藥物的一種方法。 植物也被用於製造顏料和染料,例如紅酒中的紅色源自花色素苷,牛仔褲的靛藍色來自黃木犀草和菘藍共同製成的吲哚酚。藝術家常用的藤黃和茜草紅分別來自熱帶金絲桃科植物的樹脂以及染色茜草的根。 來自植物的常見原材料還有糖、澱粉、棉花、麻布、火麻、部分繩子、木材、塑合板、莎草紙、植物油、蠟、天然橡膠等。木材熱裂解可產生純度很高的木炭,歷史上常作為金屬冶煉燃料,此外也可用於過濾、除溼、作為顏料或製造火藥。纖維素是世界上儲量最充足的有機聚合物,可轉化為能源、燃料、製作材料或化學原料。纖維素產品包括人造絲、玻璃紙、、生物丁醇燃料、硝化棉。甘蔗、歐洲油菜、大豆等植物因其含有大量可發酵糖或油脂,因此也被用於生產生物燃料,例如製成生物柴油,作為化石燃料的替代。美洲原住民使用茅香除蚊。美國化學學會後來發現茅香中起除蚊作用的化合物是植醇和香豆素。 ==植物生態學== left|thumb|豆科植物 的,其中含有固氮細菌 。兩者為互利共生關係,植物為細菌提供養料與無氧環境,細菌為植物固氮。 植物生態學主要研究植物與棲息環境的關係。植物生態學家研究本地或區域植物群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環境適應度,以及它們與其它物種間的關係(例如競爭或共生)。植物生態學家有時也會採用民族植物學收集的經驗證據,他們可藉助這些經驗證據理解當地在數千年前的環境狀況,以及當地環境隨時間變化過程。植物生態學的目標是理解植物棲息環境與其分佈模式、產量、環境影響、演化過程、對環境變化反饋的關係。 植物的生長依賴環境中的土壤和氣候,同時它們也反過來影響這些環境因素。例如,植物可影響陽光反照率、改變地表徑流、穩固礦質土壤、增加土壤有機物含量、影響當地氣候。植物會同環境中其他生物競爭資源,也和多種(如群體、種群和群集)中的同類互動。具備相似、優勢植物、生物與非生物因子、氣候條件、地理環境的區域可被歸為一類生物群系,例如凍原和熱帶雨林。 植食性動物以植物為食,而植物可憑藉各種方法。有些植物也演化出了寄生或肉食行為。植物與其它物種可形成互利共生關係,例如某些植物可與菌根、根瘤菌互換食物,可獲得螞蟻的保護,蜜蜂、蝙蝠等動物可幫助傳播花粉,人類和部分動物可作為幫助植物散播種子。 === 植物、氣候和環境變化 === 人們可根據植物對氣候和其它環境變化的響應理解這些變化對生態環境功能與生產力的影響。例如,植物物候學可作為理解、氣候變化的生物學影響的視窗。孢粉學對數百萬年前花粉化石沉積物的分析可用於重建古代氣候。根據對古生代陸生植物體型、葉片氣孔密度以及葉片形狀的分析,科學家可估算當時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臭氧層空洞可將植物暴露於高水平紫外線輻射,從而減緩其生長速率。此外,對植物群集、系統分類、生物分類的研究也有助於深入認識植被變化、棲息地破壞、物種滅絕的原因。 ==遺傳學== 植物與其他多細胞生物有共同的遺傳學基礎。孟德爾透過對豌豆(Pisum sativum)的研究發現了植物的遺傳規律。這些遺傳規律後來被發現不只適用於植物,更可擴充套件至其它生物。與之類似,巴巴拉·麥克林托克在研究玉米時發現了“跳躍基因”,其同樣適用於其它生物。不過,植物與其它生物仍存在部分遺傳學上的差異。 相比動物,不同植物物種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因此常可以進行跨物種雜交。一個常見的案例是甜橙,它是柚子與橘子的雜交產物。現今種植的多種小麥都是源於野外原始物種的種間與種內雜交。雌雄同株的被子植物常有自交不親和性,以致花粉無法落至柱頭,或是不能發芽和產生雄配子。這是植物用以促進異株授粉的機制之一。在許多陸生植物中,雌雄配子會由不同個體生成,這種情況被稱為雌雄異株。 另外與高等動物不同的是,植物中常有源於不同機制的單性生殖現象,例如土豆的塊根。尤其是在北極地區和高山氣候環境,一般沒有動物幫助傳播花粉,因此小植物和鱗莖植物可能不會發展出花,而以無性生殖取代有性生殖,從而整個種群都與其父代的基因一致。這是植物中的一類,這種現象也可發生在種子中,其包含與父代基因一致的配子。 大多有性生殖產生的個體都是二倍體,也即有成對的染色體,不過錯誤的細胞分裂也可能使染色體加倍。這類錯誤可發生在胚胎生長早期,導致同源多倍體或部分同源多倍體生物;或發生在普通細胞分裂時,產生一些多倍體(核內倍數性)細胞;或在配子形成時。兩種不同植物物種的雜交種可能是異源多倍體()。同源多倍體和異源多倍體常是可育的,但可能無法與其父代種群雜交,因為兩者染色體數目不同。這些植物與父代種群有生殖隔離,但仍生活在同一區域,最終或許可形成。一些不育的多倍體仍可透過營養繁殖或種子的無融合生殖產生完全一致的後代。硬粒小麥是可育的異源四倍體,而普通小麥是可育的六倍體。商業種植的香蕉是不育的、無種子的三倍體。西洋蒲公英是三倍體,可借無融合生殖產生可育的種子。 與其它真核生物一樣,由內共生而來的細胞器,例如線粒體和葉綠體,它們的基因遺傳不遵循孟德爾定律。在裸子植物中,葉綠體基因遺傳自雄性父代,而在被子植物中則是遺傳自雌性父代。 === 分子遺傳學 === 科學家從模式生物(例如擬南芥)的研究中獲取了許多重要的知識。擬南芥的基因組(或稱遺傳資訊)包含1.35億個DNA鹼基對,屬於被子植物中最小的基因組之一。2000年,擬南芥的基因組測序完成,是首個完成基因測序的植物。而後對另一些基因組較小的植物,以及水稻(Oryza sativa)和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等植物的基因測序也使它們成為了重要的模式植物,促進人們對穀物、禾本科及單子葉植物的生物與遺傳學、細胞和分子層面生物學的理解。 類似擬南芥的模式植物被用於研究植物細胞和葉綠體的分子生物學。理想的模式植物的基因組較小,對其需要有較完整的認知或測序,體型較小,世代時間較短。玉米曾被用於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C4類植物糖分的韌皮部裝載。單細胞綠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不屬於有胚植物,卻含有與陸地植物相關的綠色素葉綠體,因此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溫泉紅藻綱下的Cyanidioschyzon merolae也是一種重要的模式植物,用於研究染色體的基礎功能。菠菜、豌豆、大豆以及苔蘚植物(Physcomitrella patens)常被用於研究植物細胞生物學。 根癌農桿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是存在於土壤中的一類根際細菌,它可依附植物細胞,透過愈傷組織匯入進行基因水平轉移,從而致使植物患上冠癭瘤()。1977年,一些科學家猜測Ti質體可能是將轉入豆科植物根部的自然載體。如今,對Ti質體的基因修改已成為製造轉基因作物的主要手段。 === 表觀遺傳學 === 表觀遺傳學是指無法透過DNA序列變化得到解釋的可遺傳基因功能變化,它可導致生物體性狀改變。例如DNA甲基化導致的基因表達(或不表達)就屬於表觀遺傳學變化。依附於DNA緘默區的抑制蛋白也可控制基因表達與否。表觀遺傳記號可能在植物的程式性發展階段被加入或移除,並造成了諸如葉片與花瓣的區分。這些記號可能是暫時的,也可能延續至細胞分裂結束,從而伴隨整個細胞生命週期。有些表觀遺傳變化是可遺傳的,而另一些則在繁殖細胞階段被重置。 真核生物藉助表觀遺傳變化控制細胞分化。形態發生時期,全能幹細胞轉變為胚胎中的多種富潛能,並最終分化為不同細胞。植物胚胎從受精卵開始,並持續分裂分化為薄壁組織、、韌皮部篩管、植物表皮的保衛細胞等不同組織。這種分化過程源於部分基因的表觀遺傳啟用以及另一些基因的抑制。 與動物不同的是,許多分化後的植物細胞(尤其是薄壁細胞)仍保留有全能性,因此仍具備發展為新植株的潛能。不具備全能性的植物細胞包括高度木質化的細胞,成熟後死亡的厚壁組織和木質部,以及缺少細胞核的韌皮部篩管。雖然植物使用與動物相似的表觀遺傳機制(例如),但也有假說提出,植物可依據周圍細胞和周邊環境所提供的位置資訊,修改自身基因表達樣式,從而決定生長目標。 表觀遺傳變化可導致副突變,該變化不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透過等位基因誘使另一等位基因發生可遺傳變化,這類表觀遺傳標記可傳遞至後代。 ==植物演化== 植物的葉綠體與藍菌(常被錯誤的稱為藍綠藻)相似,科學假說認為,如今攜帶葉綠體的植物為真核生物與藍菌的內共生產物。 藻類為多系群,其被分為多種不同類別,部分與植物相近。藻類與植物間有諸多差異,例如它們的細胞壁組成成分、生物化學機制、色素、葉綠體結構、營養儲存方式都有不同。綠藻門的姐妹類別輪藻門被認為是包含了植物的遠古祖先。輪藻門下的輪藻綱與陸生植物中的有胚植物共同構成單系群,或稱鏈型植物。有學者認為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均起源於藻類,並且是平行發展的。大約從4億年前的志留紀末期開始,地球陸地上升、水面下降,原本漂浮於海濱或淺水帶的植物體因此擠壓堆積,部分植物露出水面,從而獲得更充足的光照與氣體交換條件。而離開水體後植物亦面臨水分與養料供應的問題,因此演化出了更適應陸地生活的蕨類植物(例如最早的陸生植物代表萊尼蕨),其有堅韌外壁包裹的孢子,以及用於支撐的維管。 無維管束陸生植物是不含木質部和韌皮部的有胚植物,其下包含苔蘚植物門、地錢門和角苔門。帶有木質部和韌皮部的蕨類維管植物在志留紀晚期至泥盆紀早期分化為不同譜系,其中古老的石松門存活至今。泥盆紀末期,部分植物群例如石松門、前裸子植物門、演化出了“大孢子”——這些植物產生兩種大小的孢子,較大的稱為,較小的稱為微孢子。這些植物的減數配子體由孢子囊內的大孢子發育而來,稱為內生孢子。種子由覆蓋了一或兩層珠被的內生大孢子組成。孢子體最初在種子內部發育,在發芽時釋放至外部。已知最早的種子植物可追溯至泥盆紀法門期。隨著種子的演化,種子植物開始分化為不同群體,包括已滅絕的種子蕨門,以及存活至今的裸子植物門和被子植物門。裸子植物的種子裸露,不被子房包裹,如今代表性的裸子植物包括松柏、蘇鐵、銀杏和買麻藤。被子植物的種子由雌花器或子房包裹。現代分子遺傳學研究顯示,被子植物似乎是裸子植物的姐妹群。 ==植物生理學== 植物生理學的研究範疇包括一切與生命相關的植物內部物理化學活動。植物代謝所需的所有物質都源於空氣、土壤與水體。植物利用光合作用捕獲來自太陽光的能量,隨後被供給至細胞呼吸,這些能量構成了所有生命的活動基礎。光自養生物包括所有可直接從光照中以光合作用獲取能量的綠色植物、藻類、藍菌。異養生物包括所有動物、所有真菌、所有完全寄生植物以及非光合作用菌,這些生物以來自光合生物的能量為生,並將其用以構建自身細胞與組織。呼吸是對碳化合物的氧化過程,該過程將碳化合物分解為更簡單的結構,從而釋放其中包含的能量,這與光合作用過程相反。 各類分子可在植物內轉運,轉運的可以有很大差別。對於離子、電子、各類分子(例如水分子和酶分子)的亞細胞轉運需要穿過細胞膜。植物根部吸收的礦物質和水可由蒸散流轉運至其它部位。轉運也可借擴散、滲透、主動運輸、等方式完成。植物需要轉運包括氮、磷、鉀、鈣、鎂、硫等元素。在維管植物中,根部從土壤中吸收這些元素溶於水中的離子,透過木質部轉運至植物體各處。植物所需的大部分養分都來自土壤礦物質的化學分解。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蔗糖透過韌皮部轉運至其它部位,植物激素有多種不同轉運過程。 === 植物激素 === 植物不是消極被動的,它們可對外部訊號作出反應。例如面對光線、觸控和傷害等刺激,植物會嘗試移動或遠離這些刺激。觸覺敏感性的證據包括含羞草(Mimosa pudica)因觸碰導致的葉片閉合,捕蠅草和狸藻屬的捕蟲陷阱,蘭花的。 19世紀末,科學家提出假設認為植物可產生激素調控自身生長。達爾文設計實驗檢測了植物芽尖和根部的向光性及向重力性,他得出結論“很難否認植物培根尖端……行為就如低階動物的大腦……可作出不同運動”。就在同一時期,德國科學家發現了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調控作用。最早發現的生長素是吲哚-3-乙酸(IAA),其可促進植物細胞生長,並最終在50年後被分離。生長素是造成植物向光性和向重力性的原因。1939年,科學家發現植物營養組織可在含IAA的培養基中維持,1947年觀察到可透過控制IAA濃度誘使營養組織生根發芽,這是植物生物技術和基因編輯的里程碑。 細胞分裂素也是一類植物激素,顧名思義,它能控制細胞分裂過程。屬於細胞分裂素,最初在玉米中發現,屬於腺嘌呤的衍生物。玉米素由根部生成,經木質部傳輸至莖幹,促進此處的細胞分裂、芽的發育以及葉綠體變綠。吉貝素屬於二萜化合物,由乙醯輔酶A羧化酶經甲羥戊酸途徑合成。吉貝素涉及植物發芽和種子解除休眠,並透過控制莖幹細胞生長來控制植株高度,控制開花。脫落酸(ABA)存在於除地錢外的所有陸生植物中,由葉綠體或其它質體從類胡蘿蔔素合成。該激素抑制細胞分裂,促進種子成熟和休眠,並促使氣孔關閉。人們最初以為脫落酸可促使葉片脫落,於是以此命名。乙烯是一種氣態植物激素,從甲硫氨酸合成,可促進果實成熟和葉片脫落。乙烯或乙烯利被廣泛用於催熟棉花、菠蘿和其它更年性水果。 植物激素茉莉酮酸最初從素馨花油分離,可在植物受病原攻擊時解鎖基因,從而抵禦威脅。 光照作為植物的首要能量來源,其也可作為一類反饋訊號,例如植物可從中得到每日光照量資訊。因此光照也可對植物造成適應性變化。光敏素是植物接收光照的受體。 == 植物解剖和形態 == 植物解剖學研究植物細胞和組織的結構,而植物形態學研究植物的外部形態構造。所有植物都是真核生物,它們的DNA儲存在細胞核中。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或真菌的區別在於:它們有組成成分為果膠、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的細胞壁;比動物細胞更大的液泡;具備光合作用和生物合成作用的獨特質體葉綠體。植物細胞中的其它質體還可用於儲存物質,例如儲存澱粉(澱粉體)或脂類(油粒體)。此外,鏈型植物和桔色藻目還可在細胞分裂末期使用作為模版建造。 維管植物包括石松、蕨類、種子植物(其下包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這些植物通常被分為地上與地下兩個部分。地上部分()即植物的莖,以及依附其上的葉和繁殖結構。地下部分包含植物的根部,根尖有根毛,根部通常沒有葉綠素。非維管植物例如地錢、角苔、苔蘚,它們沒有用於穿透土壤的維管根,但也進行光合作用。地錢的孢子體階段不具光合作用能力,但角苔和苔蘚的孢子體階段可以依靠光合作用滿足部分能量需求。 植物的地上與地下部分相互依存,地下的根系需要依靠地上光合作用獲取能量,而地上部分需要依靠根系吸收水分與礦物質。各部分細胞可分化為對方的組織,或生成不定根或不定枝,例如塊莖、塊根和。靠近地面的根系,例如在柳樹中所見到的,可發展出獨立的地上部分,並最終形成全新植株。地上或地下部分缺失時,另一部分通常可以再生長。因此僅憑單片葉子(例如非洲堇屬),甚至單個細胞(可分化為愈傷組織)都可能繁育成完整植株。在維管植物中,木質部和韌皮部作為傳輸組織,負責在地上與地下部分之間運輸物質。根部有時可用於儲存營養物質,例如糖(糖用甜菜)或澱粉(胡蘿蔔)。 莖的功能主要是為葉和繁殖器官提供支撐,但在肉質植物中也可儲存水分(仙人掌)或營養物質(土豆)。莖有時也可用於營養繁殖,例如草莓的匍匐莖繁殖,或是繁殖。葉負責收集光照,並將其用於光合作用。種子植物中的裸子植物,例如松柏、蘇鐵、銀杏、買麻藤,可產生裸露的種子。而被子植物可開花併產生種皮包裹的種子。木質植物,例如杜鵑和櫟樹可產生兩種額外結構:木材(次生木質部)和樹皮(次生韌皮部和木栓)。木質植物包含所有裸子植物和部分被子植物。其中部分有性繁殖,部分無性繁殖,還有部分兩種方式兼有。 儘管對於植物主要形態類別,如根、莖、葉、毛狀體的區分十分有用,但這些類別並非獨立,而是由中間形相連,因此各結構組成了連續的統一體。此外各結構也可視為各過程,因此完整植株即是過程的組合。 == 系統植物學 == 系統植物學屬於系統生物學的一個分支,該學科關注各生物的分佈範圍、差異及相互關係,尤其注重生物的演化歷史。它的相關學科包括生物分類、科學分類學和系統發生學。植物學家在分類物種時會依據類別將其歸類,例如歸為某個屬或種。生物分類學是科學分類系統的一個形式,現代分類學源於18世紀植物學家卡爾·林奈的工作,林奈根據生物體的外觀形態將其分類。這些分類後來因達爾文的共同祖先理論作了適當調整,也即按照生物的演化祖先而非外表特徵相似性分類。儘管科學家對於如何分類生物還有爭論,但以生物DNA序列為基礎資料的現代分子系統發生學技術已經推動許多有關演化歷程的修正,並預計未來仍將繼續。現代生物學應用最廣泛的分類系統是,該理論依層級分類生物,各物種都以二名法命名。《國際藻類、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規》規範了植物學的科學命名,法規由國際植物學大會負責管理。 依據生物分類學,植物界屬於真核生物域,各生物依次向下歸類,直至物種層級。層級由高到低分別為:界、門、綱、目、科、屬、種。植物的拉丁學名由其屬和屬下的種名組成,由此生成獨一無二的名稱。例如鳶尾的學名為Iris tectorum,其中Iris為其屬名,表示該物種屬於鳶尾屬,而tectorum是其種加詞。屬名首字母需大寫,種加詞小寫,整個學名需以斜體表示,如果無法斜體,則需新增下劃線。 生物群的演化史與遺傳關係稱為系統發生,對此的研究稱為系統發生學。該學科的基礎方法是利用生物間的遺傳相似性探究其關係。例如葉仙人掌屬枝葉繁茂,與其它葉片呈針尖狀的典型仙人掌(例如金琥屬)的外觀非常不同。然而葉仙人掌屬和金琥屬都有由(高度特化的墊狀結構)產生的尖刺,這表明這兩個屬存在演化上的親緣關係。 因植物相似性而作出的親緣關係判斷必須十分仔細,因為趨同演化也使不同植物物種獨立演化出相似特徵。部分大戟屬物種有和仙人掌相似的無葉球莖,這是因適應水棲環境而發生的形態演化,假若仔細觀察就可發現,這些物種的花和仙人掌的花在結構上有顯著不同,因此它們間的親緣關係並不相近。支序分類學採用系統方法分析生物性狀,以更好的在與演化關係無關的相似性狀——例如不同生物群體獨立演化出的相似特徵(),祖先遺留的特徵()——和從最近共同祖先身上承襲的性狀(共有衍徵)之間作出區分。只有衍徵,例如上述仙人掌植物的刺座,才可提供生物間最近共同祖先的證據。支序分類學分析的結果以支序圖形式展示,以樹狀結構展示出生物的演化支和後代。 自1990年代起,基於分子特徵和遺傳序列的分子系統發生學取代了先前以形態特徵為判斷依據的傳統方法,人們不必再依靠觀察形態特徵,例如是否有刺、刺座等資訊判斷植物的演化關係。兩種方法的區別在於,分子系統發生學直接使用植物的遺傳序列為資料,而不再依賴由這些遺傳序列表現出的形態特徵。克萊夫·安東尼·斯特斯表示這種方法“直接取得了演化的遺傳基礎”。例如,以往人們認為真菌屬於植物,或至少更接近植物而不是動物。然而基因證據顯示,多細胞生物的演化關係應如下面樹狀圖所示——真菌更接近動物而非植物。 1998年,被子植物種系發生學組在分析了大部分被子植物的科後發表了《被子植物APG分類法》。該成果解答了過去的許多疑問,例如哪一科代表了被子植物最早的分支。對植物關係的研究有助於植物學家更好的理解植物的演化過程。除了對模式植物的研究以及日漸常用的遺傳證據外,分類學家也在討論和嘗試更好的將植物放入分類單元。其它科技,例如計算機和電子顯微鏡的發展極大促進了植物學研究的精細程度,並可在短時間內分析大量資料。 == 符號 == 植物學中曾應用一些符號,其中部分已經過時,例如林奈曾用行星符號表示木質、草本和多年生植物,而韋爾登諾曾用(土星符號)代表無性植物,用(水星符號)代表雌雄同體植物。以下是植物學中仍在使用的符號: : ♀ 雌性 : ♂ 雄性 : ⚥ 雌雄同體 : ⚲ 植物無性生殖 : ◊ 未知性別 : ☉ 一年生植物 : ⚇ 兩年生植物 : ♾ 多年生植物 : ☠ 有毒植物 : 🛈 更多資訊 : × 雜交 : + 嫁接雜交 == 參見 == * * * * * * * * * * 開花植物列表 * *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腳註 === === 來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部連結== * * Botany databases at the Hunt Institute for Botanical Documentation * High quality pictures of plants 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m from 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 * Native Plant Information Network * USDA plant database * The Virtual Library of Botany * 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 Category:自然史 Category:生物學分支
生命
生命是一種特徵,物質存在的一種活躍形式。目前對於生命的定義在學術界還無共識,較流行的定義是一類維持體內平衡、具有生命週期和穩定的物質和能量代謝現象、能對刺激做反應、能進行自我複製和繁殖、進化的半開放物質系統。由細胞組成,能夠成長、適應環境。其他定義有時包括非細胞生命形式,如病毒和類病毒。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4th edition, published b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via Answers.com : * "The property or quality that distinguishes living organisms from dead organisms and inanimate matter, manifested in functions such as metabolism, growth, reproduction, and response to stimuli or adaptation to the environment originating from within the organism." * "The characteristic state or condition of a living organism." 生命是生物學的基本概念,而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的科學。生命具有(如訊號傳遞和)的物理實體與那些沒有生物程序的實體區分開來。如果生物過程的功能已經停止(死亡),或者它們從來沒有這樣的功能則會被歸類為無生命。 生命包含所有“生物的特性”,生命個體一定會經歷出生、成長、衰老和死亡。生命種群則在一代代個體的更替中經過自然選擇發生進化以適應環境。生物學則是以研究生命為中心的科學。 生命的最小單位是生物,生物是由一個或多個細胞組成,能夠新陳代謝,維持恆定性,可以成長,回應刺激,可以繁殖甚至演化,以適應外界環境,繼續繁殖並產生後代。生命以各種形式存在,如植物、動物、真菌、原生生物、古菌和細菌。在地球的生物圈內可以找到許多不同的生物,在這些生物中都有共同的特徵,都是由以和水為基礎的細胞構成,有其組織以及可以遺傳的基因資訊。 生命起源是生命從非生物物質(如簡單的有機化合物)中產生的。普遍的科學假設是,從非生物到生物的轉變不是一個單一的事件,而是一個逐漸增加複雜性的過程。地球上的生命最早出現在42.8億年前,在44.1億年前海洋形成後不久,在45.4億年前地球形成後不久。Schopf, JW, Kudryavtsev, AB, Czaja, AD, and Tripathi, AB. (2007). Evidence of Archean life: Stromatolites and microfossils. Precambrian Research 158:141-155.Schopf, JW (2006). Fossil evidence of Archaean life.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29;361(1470) 869-85. 當時是始太古代,冥古宙熔化的地殼已經固化。已知最早的生命形式是細菌的微化石。研究人員普遍認為,目前地球上的生命來自於RNA世界 * * * : "There is now strong evidence indicating that an RNA World did indeed exist before DNA- and protein-based life." * : "[The RNA world's existence] has broad support within the community today." 儘管基於RNA的生命可能不是第一種存在的生命。地球上最早的生物證據是在西格陵蘭發現的37億年前變質巖中的石墨,及西澳洲34.8億年前砂岩中的遠古生物化石。不過很多研究推測地球在更早之前就已有生命。根據其中一種研究,可能在42.5億年前就已有生命,另一個研究則認為是44億年前。目前仍不確定地球上產生生命的機制,不過已有許多的生命起源假說。生命形成後,變成許多不同的形式,生物學家則將其分類成許多分類單元的體系。生命可以在許多不同的條件下生存。 ==生命現象== 新陳代謝和自我複製的能力有時被視為判斷生命的根本條件,稱之為生命現象。有生命現象的蛋白質分子為朊病毒,為最原始的生命物質,如狂牛症朊病毒,可感染腦細胞,並自行複製遺傳。病毒在有寄主可寄生的時候,會表現出生命現象;但在沒有寄主可寄生的時候,不會表現生命現象,所以病毒是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一種奇妙的有機物。 ==定義== 生命沒有公認定義,不同的科學家曾提出過各種定義。 ===傳統定義=== 科學家經常認為只有生物體會展現以下全部現象: # 恆定性:能夠調節體內環境以維持身體處於一個相對恆定的狀態,例如恆溫動物能發汗來降低過熱的體溫,也能靠發抖來產生額外的熱量以保持體溫。 # 組織性:由一個或以上的生物基本單位──細胞所組成。 # 新陳代謝:能夠轉換非生物為細胞成分(組成代謝)以及分解有機物(分解代謝)來獲取和轉化能量。生物體需要能量來維持體內平衡及產生其他生命現象。 # 生長:使組成代謝的速率高於分解代謝的速率來讓細胞體積增大,並在細胞分裂後使細胞成長。一個生長中的有機體增加其細胞的數量和體積,而不止是將得到的物質積存起來。某些物種的個體可以長得很巨大,例如藍鯨。 # 適應:對環境變化作出反應的能力,與生物當前的身體構造、生活習性及遺傳有關。這種能力對生存是很重要的。生物可以透過進化適應環境。 # 感應:反應可以以很多方式進行,從單細胞變形蟲被觸碰時的收縮到高等生物在不同情況下的複雜反射。最常見的反應是運動,例如植物的葉片轉向太陽以及動物追捕其獵物。 # 繁殖:能夠產生新的個體。包括只需一個親本的無性生殖和需要至少兩個親本的有性生殖。 大部分科學家稱這樣的現象為生命的表現方式。通常必須具備全部七個特徵才能被視作生命。 但是,這個定義也有侷限性http://forums.hypography.com/biology/6702-what-exactly-constitutes-life.html  實際上是甚麼構成生命?。例如:有些生物體不能繁殖,因為它們是正常物種中自然形成的。這些生物體仍是生命。有些人說生命的特性是可遺傳的;因此,這些不能繁殖的有機體也還是有生命的,它們仍可以透過親屬選擇等機理來產生新個體。 有些人認為病毒和朊毒體(能夠進行自我複製的蛋白質)是可以自行複製的毒素而不是生命體,因為它們不能在沒有其他細胞的情況下表現出生命現象。但是,立克次體和衣原體等有類似細菌的細胞結構的生物也不能獨立執行很多重要的生物過程,它們也要進入真核生物宿主細胞的細胞質內進行生長和自我複製。另外,幾乎所有的生命都倚賴其他物種提供食物,並且歸根結底需要地球上某些細胞的特殊化學作用來提供能量源,如光合作用和海底熱泉細菌的硫化作用。 具系統性的生命定義是,生物是自我組織並自我製造的。這些物質不與耗散結構混淆(如:火)。 這個定義變種包括了斯圖亞特·考夫曼(Stuart Kauffman)定義生命為能夠複製自己或他人的一種自主主體(autonomous agent)或一種多主體系統(multi-agent system),並最少完成一次熱力學迴圈。 == 生命的起源 == 儘管不能準確地找到確實時間,但有證據表現地球上的生命已存在了大約37億年。 雖然沒有標準表示生命起源的模型,但現時最為公認的科學模型建立於一個或更多包括下面的發現之上,可以粗略地列出有以下假設: # 模擬真實的史前生物環境以製造形成生命的基本細小分子。這已由米勒-尤里實驗以及Sidney W. Fox的工作所證明。 # 磷脂自發地形成脂雙分子層,而脂雙層是細胞膜的基本結構。 # 製造隨機核糖核酸分子的過程可能製造出核酶,而可以在非常特殊的環境下製造更多核糖核酸。 很多不同的假說認為早期地球上的簡單有機分子能夠轉變為原始細胞並進行新陳代謝。很多模型可分為「先有基因」或「先有新陳代謝」兩類,但最近流行的混合模型並不屬於任何一類http://www.journals.royalsoc.ac.uk/openurl.asp?genre=article&id=doi:10.1098/rsif.2005.0045。現時所推測的生命歷史還有很多疑點,生命的起源對科學家而言仍是一個很大的謎團。 == 外星生命 == 在宇宙中,地球是人類已知的唯一存有生命的星球。德雷克公式可以估算其他地方出現生命的機率,但科學家不同意很多公式中變數的值(嚴格地說,德雷克公式計算的是處於銀河系中且我們可能接觸的外星生物的數量,而不是有生命的機率)。取決於不同的值,方程式可以暗示生命的形成是頻繁或稀少的。德雷克計算我們在任何時間可能接觸的外星生命只有1個。 有關地球生命的起源,胚種論也被稱為外源性起源認為生命來自宇宙,透過隕石、彗星或宇宙塵等天體到達地球。但是這些理論對解釋生命的起源沒有幫助。 == 生命的終結 == 即生命體之死亡階段或狀態。以人類為例,一般以呼吸及心臟跳動停止和腦部完全停止活動(非暫時性的停止)為判定死亡的標準。 生命體的死亡可以是因為細胞分裂的次數達到極限而衰亡,也可以是被毒素、自然災害或其他生物殺死。 任何一個個體的死亡並不會威脅物種的存在,反而是維持物種延續的重要環節。如果年老的個體永遠不死,新的個體會失去生存空間和生存必需的資源。但個體大量死亡至難以維持繁殖時,物種就可能滅絕。 已經死亡的細胞不能重建生命活動。已經死亡的生物個體不能復活。這是生命的基本特徵之一。 == 參見 == * 非傳統生物 * 人工生命 * 外星生命 * 細胞生物 * 非細胞生物 * 細胞自動機 * 嗜極生物 - 生存於「極端」環境(例如熱液噴口)的生物 * 界 * 生命的起源 * 蓋亞假說 * 分類學 - 描述,分類以及命名生物的科學 * 種系發生學 - 研究物種間的進化關係 * 生命遊戲 - 簡單透過數學上模仿生態系統的動態細胞自動機 * 生物分類學 * 生命的意義 * 生活品質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外部連結 == * Wikispecies - 維基網上生命字典(英) Category:主要話題條目
Wiki
()是一種可透過瀏覽器訪問並由使用者協同編輯其內容的網站。沃德·坎寧安於1995年開發了最初的wiki。他將wiki定義為“一種允許一群使用者用簡單的描述來建立和連線一組網頁的社會計算系統”。 有些人認為,wiki系統屬於一種人類知識的網路系統,讓人們可以在web的基礎上對wiki文字進行瀏覽、建立和更改,而且這種建立、更改及釋出的成本遠比HTML文字小。與此同時,wiki系統還支援那些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為協作式寫作提供必要的幫助。最後wiki的寫作者自然構成一個社群,wiki系統為這個社群提供簡單的交流工具。與其它超文字系統相比,wiki有使用簡便且開放的特點,有助於在一個社群內共享某個領域的知識。 == 詞源 == (IPA:,<WICK-ee>,或,<WEE-kee>)取自夏威夷的Wiki Wiki公車,源自夏威夷語「wiki」,本是「快速」之意。wiki的中文翻譯有維客、圍紀、快紀、共筆和維基等等,其中「維基」一詞是中文維基百科人特別為維基百科而創,屬於維基媒體的專用術語。隨著「維基」一詞能見度增加,常被泛用為wiki的主要音譯名。 == 歷史 == wiki軟體由軟體設計模式社群開發,用來書寫與討論模式語言。沃德·坎寧安於1995年3月25日成立第一個wiki網站:WikiWikiWeb,用來補充他自己經營的軟體設計模式網站。他發明wiki這個名字以及相關概念,並且實作第一個wiki引擎。坎寧安說自己是根據檀香山的Wiki Wiki公車取名的,「wiki」在夏威夷語為「快速」之意,,故他將「wiki-wiki」作為「快速」的意思以避免將「這東西」取名為「快速網」(quick-web)原文:"I chose wiki-wiki as an alliterative substitute for 'quick' and thereby avoided naming this stuff quick-web."。 坎寧安說,wiki的構想來自他自己在1980年代晚期利用蘋果電腦HyperCard程式作出的一個小功能Wiki Wiki Hyper Card ,last edited August 18, 2006。HyperCard類似名片整理程式,可用來紀錄人物與相關事物。HyperCard管理許多稱為「卡片」的資料,每張卡片上都可劃分欄位、加上圖片、有樣式的文字或按鈕等等,而且這些內容都可在查閱卡片的同時修改編輯。HyperCard類似於後來的網頁,但是缺乏一些重要特徵。 坎寧安認為原來的HyperCard程式十分有用,但創造卡片與卡片之間的連結卻很困難。於是他不用HyperCard程式原本的創造連結功能,而改用「隨選搜尋」的方式自己增添了一個新的連結功能。使用者只要將連結輸入卡片上的一個特殊欄位,而這個欄位每一行都有一個按鈕。按下按鈕時如果卡片已經存在,按鈕就會帶使用者去那張卡片,否則就發出嗶聲,而繼續壓著按鈕不放,程式就會為使用者產生一張卡片。 坎寧安向他的朋友展示了這個程式和他自己寫的人事卡片,往往會有人指出卡片之中的內容不太對,他們就可當場利用HyperCard初始的功能修正內容,並利用坎寧安加入的新功能補充連結。 坎寧安後來在別處又寫了這樣的功能,而且這次他還增加了多使用者寫作功能。新功能之一是程式會在每一次任何一張卡片被更改時,自動在「最近更改」卡片上增加一個連往被更改卡片的連結。坎寧安自己常常看「最近更改」卡片,而且還會注意到空白的說明欄位會讓他想要描述一下更改的摘要Wiki History ,last edited February 18, 2007。 == 特徵 == 奧德·坎寧安和波·路夫(Bo Leuf)在《Wiki之道——網上快捷合作》一書中描述wiki概念的幾個本質特徵: * wiki允許任何使用者在wiki網站內剪輯任何頁面或新建頁面,不需要任何額外的附加元件,只需-{zh-hans:透過; zh-hant:透過;}-普通的網頁瀏覽器即可。 === 編輯wiki頁面 === wiki中使用者使用很多方式來編輯。通常需要-{zh-hans:透過; zh-hant:透過;}-文字標記語言。 == 應用 == wiki在一些需要內容管理系統的企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胡科、王榮良,基於Web2.0的wiki技術應用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06年 09期、JotSpot和是創wiki企業應用的先河。wiki可以在高校教育環境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但是直到2006年,wiki應用於教育的案例在全球都比較少。wiki除了被用來建立網站外,也被用作編寫網誌。wiki在中小學教育方面,可以作為學生協助學習的平臺。 == 實施 == wiki軟體是執行wiki的群件之統稱,允許使用常見的Web瀏覽器建立和修改網頁,被作為應用程式伺服器在多個網頁伺服器上運作。 == 導航 == 在大多數頁面的文字,通常有大量的超文字連結到其他網頁。大多數wiki有一個反向的功能,它顯示所有連結到一個給定頁面的頁面。 == 認可與安全 == === 控制更改 === wiki的基本設計理念是,與其避免人們犯錯,倒不如讓人們更方便地修正錯誤。因此,wiki固然相當開放,但它有一個有助檢驗最近新增頁面正確性的功能。幾乎每一個wiki網站都有的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最近修訂」頁面——一個列出最近修訂的特殊頁面,或是一個在特定時間範圍內所做修改的列表。一些wiki可以對此清單作出過濾,篩去小修改或利用自動指令碼所做之修改(所謂「機械人」)。 大部分wiki網站的頁面編修紀錄頁都擁有以下功能:可檢視過去的修訂版本,亦可在任何兩個修訂版本之間進行差異對比。編輯者可以利用修訂歷史瀏覽並且恢復此條目的前一版本;顯示差異功能則能讓編輯者更容易決定是否有必要做此更改。一個普通的wiki使用者可以在「最近修訂」頁面瀏覽差異、查閱歷史、甚至恢復到先前的版本。這個過程基本上是很流暢的,具體細節則要看用的是哪款wiki軟體。 為了避免人們做出差劣的編輯,有些wiki引擎可以對內容編輯許可權進行各種程度的限制,以確保一篇或一組條目的品質。當有人修改某個條目時,願意維護該頁面的使用者(們)會收到通知,讓他/她得以馬上對新編輯進行審查。 有些wiki會提供「巡邏校訂」(patrolled revisions),讓有許可權的編輯者在正當(非破壞)的修訂上做標記。而「標記校訂」(flagged revisions)則是讓普通使用者無法看見尚未透過評審的修訂。 === 搜尋 === wiki提供至少一個標題搜尋,有時是一個全文搜尋。搜尋的可擴充套件性取決於wiki引擎是否使用一個資料庫。一些wiki(如PmWiki)使用文字檔案。MediaWiki的第一個版本採用文字檔案,但它在21世紀初被李丹尼爾克羅克改寫成一個資料庫應用程式。 另外有時可以對wiki使用Google等外部搜尋引擎的限定網域搜尋功能以獲得更精確或更全面的結果。 == 規則 == 為了保證內容的質量,大部分wiki系統或其所建立的社群都有一系列錯綜複雜的策略和指導方針,用以對使用者的使用行為進行有一系列的規則控制。 比如維基百科總結成以下五個方面:維基百科是一部自由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代表的是一箇中立的觀點;維基百科自由編輯內容;維基百科的編輯者應該以一種尊重和文明的方式互相交流;維基百科沒有一成不變的規章,但不可以自由修改規則。 == 社群 == 有許多的wiki社群是私密的,尤其是企業的wiki。企業的wiki有可能只允許內部員工修改。 == 參考文獻 == == 參閲 == * 維基百科 * wiki引擎 * 內容管理系統 * 網誌 * 維基 * 維基農場 * 群件 * 知識管理 * 知識共享 * MediaWiki * 社會性軟體 * Web 2.0 * wiki軟體比較 == 外部連結 == ;英文 * WikiIndex ,wiki技術指南 * Exploring with Wiki ,Bill Verners對沃德·坎寧安的專訪 * WikiMatrix ,wiki軟體及hosts的比較 * WikiPapers ,釋出wiki相關出版物的wiki站點 * WikiTeam,由志願者維護的wiki存檔 * Murphy, Paula (April 2006). Topsy-turvy World of Wiki. 加利福尼亞大學. * WikiWikiWeb * 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 ;中文 * 網路新潮文化:Wiki不完全手冊 * 企業 wiki 軟體大探索(繁體中文) ;Wiki站 * 臺灣棒球維基館 * 中文Fandom/Wikia站 ,Fandom * 使用MediaWiki軟體的中文站點列表,MediaWiki.org * 中文wiki站 ,圍紀實驗室 * 免費wiki服務列表 ,圍紀實驗室 * 中文MediaWiki站列表 ,圍紀導航 Category:Wiki Category:網站 Category:網路文化 Category:Web 2.0 Category:超文字
程式設計
電腦程式設計(),或稱程式設計(),是給程式解決出特定問題的過程,軟體開發過程中的重要步驟。程式設計方法往往以某種程式設計語言為工具,給出這種語言下的程式。程式設計過程一般包括分析、設計、編碼、測試、除錯等不同階段。 == 發展歷程 == 在計算機技術發展的早期,軟體開發主要就是程式設計。但隨著技術的發展,軟體系統越來越複雜,逐漸分化出許多專用的軟體系統,如作業系統、資料庫系統、應用伺服器,而且這些專用的軟體系統愈來愈成為普遍的系統環境的一部分。這種情況下軟體開發的內容越來越豐富,不再只是純粹的程式設計,還包括資料庫設計、使用者介面設計、通訊協議設計和複雜的系統配置過程。 空間方面,在早期,由於機器資源比較昂貴,如何縮小儲存空間往往是設計關心的首要重點;而隨著硬體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腦上資料儲存媒體的價格降低,空間不再是考慮的第一要點,一些較耗時的運算也漸漸發展出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模式。 時間方面,在早期,如何加強程式效率、縮短程式執行時間是程式設計師的共同目標;而在硬體效能進步、效率差距縮小,軟體規模與複雜度卻日益增加的現在,程式的結構、可維護性、重複使用性、彈性等因素更顯得重要。在多人合作的程式設計專案裡,程式設計師們會加上各種註解以協助其他參與者理解程式碼,,但卻因能達到較好的溝通並提高程式碼的可維護性,而成為目前的主流。 然而,隨著智慧型手機等攜帶裝置的興起,執行時間的縮短與儲存空間的有效運用再次成為焦點,形成與主機伺服器型別應用程式不同的重點考慮方向。 == 設計工具 == * 開發環境 ** 編輯器、編譯器、直譯器、除錯工具 ** 整合開發環境 ** 視覺化開發環境 ** 計算機輔助軟體工程 == 影象展覽 == File:IBM402plugboard.Shrigley.wireside.jpg|早期IBM 402會計電腦的程式是用改變線路連線的方式來撰寫 File:GNAT Programming Studio screenshot.png|GNAT程式設計軟體 File:2010 MobileHero Competition Award Ceremony Runner-up.jpg|中華民國經濟部舉辦的手機程式設計比賽 ==外部連結== * ==相關條目== *中文程式設計 *程式 *軟體 *程式設計語言 *程式設計實踐 *程式設計方法學 *軟體開發 *軟體設計模式 Category:計算機程式設計 Category:軟體工程
計算機程式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 printf("Hello world!\n"); return 0; } C的Hello World程式樣例 public class HelloWorl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 Java的Hello World程式樣例 using System; class Program {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sole.WriteLine("Hello World!"); } } C♯的Hello World程式樣例 print("Hello World!") Python 3的Hello World程式樣例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std::cout<<"Hello World!"<<endl; return 0; } C++的Hello World程式樣例 計算機程式()是指一組指示電子計算機或其他具有訊息處理能力的電子裝置每一步動作的指令,通常用某種程式設計語言編寫,執行於某種目標體-{系}-結構上。打個比方,一個程式就像一個用漢語(程式設計語言)寫下的紅燒肉菜譜(程式原始碼),用於指導懂漢語的人(體系結構)來做這個菜。 計算機程式是軟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它還包括文件和其他無形組成部分。通常,以英文文字為基礎的計算機程式要經過編譯和連結而成為一種人們不易看清而計算機可解讀的一連串數字的格式,然後放入執行。這種程式也叫作編譯語言。未經編譯就可執行的程式,通常稱之為指令碼程式(script)或解釋型語言。 == 程式的執行 == 為了一個程式執行,計算機載入程式程式碼,可能還要載入資料,從而初始化成一個開始狀態,然後呼叫某種啟動機制。在最低層上,這些是由一個載入器開始的。 在大多數計算機中,作業系統例如Windows等,載入並且執行很多程式。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計算機程式是指一個單獨的可執行的對映,而不是當前在這個計算機上執行的全部程式。 程式裡的指令都是基於機器語言。程式通常由一個計算機程式設計語言編寫,然後由改語言的編譯器(或者,有時由彙編程式)編譯為機器語言。 == 馮諾依曼體系結構(普林斯頓結構) == 馮·諾伊曼結構又做普林斯頓結構,在一臺基於最常見的馮諾依曼體系結構的計算機上,程式從某種外部裝置,通常是硬碟,被載入到計算機之內。 如果計算機選擇馮諾依曼體系結構,那麼程式就被載入入-{zh-hans:記憶體; zh-hant:記憶體;}-。 指令序列順序執行,直到一條跳轉或轉移指令被執行,或者一箇中斷出現。所有這些指令都會改變指令暫存器的內容。 基於這種體系的計算機,如果沒有程式的支援,將無法工作。一個計算機程式是一系列指令的集合。 程式裡的指令都是基於機器語言;程式通常首先用一種計算機程式設計語言編寫,然後用編譯器或者直譯器翻譯成機器語言。 有時,也可以用-{zh-hans:組合語言; zh-hant:組合語言;}-程式設計,-{zh-hans:彙編; zh-hant:組合;}-語言實質就是表示機器語言的一組記號-在這種情況下,用於翻譯的程式叫做-{zh-hans:彙編程式; zh-hant:組譯程式;}-。 == 程式和資料 == 資料可以被定義為被程式處理的資訊。當我們考慮到整個計算機系統時,有時程式和資料的區別就不是那麼明顯了。中央處理器有時有一組微指令控制硬體,資料可以是一個有待執行的程式(參見指令碼程式語言),程式可以編寫成去編寫其它的程式;所有這些例子都使程式和資料的比較成為一種視角的選擇。有人甚至斷言程式和資料沒有區別。 編寫一個程式去生成另外一個程式的過程被稱之為超程式設計()。它可以被應用於讓程式根據給定資料生成程式碼。單單一個程式可能不足以表示給定資料的所有方面。讓一個程式去分析這個資料並生成新的程式去處理資料所有的方面可能會容易一些。Lisp就是一例支援這種程式設計模式的程式語言。 在神經網路裡儲存的權重是一種資料。正是這些權重資料,跟網路的拓撲結構一起,定義了網路的行為。人們通常很難界定這些資料到底表示什麼或者它們是否可以由程式來代替。這個例子以及跟人工智慧相關的其它一些問題進一步考驗程式和資料的區別。 == 演算法 == 演算法指解決某個問題的嚴格方法,通常還需輔以某種程度上的執行效能分析。演算法可以是純理論的,也可以由一個計算機程式實現。理論演算法通常根據複雜性分為不同類別;實現的演算法通常經過剖析()以測試其效能。請注意雖然一個演算法在理論上有效可行,但是一個糟糕的演算法仍會浪費寶貴的計算機資源。(更詳細資訊,參見演算法資訊理論()) == 開發 == 編寫程式是以下步驟的一個往復過程:編寫新的原始碼,測試、分析和提高新編寫的程式碼以找出語法和語義錯誤。從事這種工作的人叫做程式設計師。由於計算機的飛速發展,程式設計的要求和種類也日趨多樣,由此產生了不同種類的程式設計員,每一種都有更細緻的分工和任務。軟體工程師和系統分析員就是兩個例子。現在,程式設計的長時間過程被稱之為“軟體開發”或者軟體工程。後者也由於這一學科的日益成熟而逐漸流行。 因此,如今程式設計員可以指某一領域的程式設計專家,也可以泛指裡編寫一個複雜軟體系統裡某一塊的一般程式設計師。一組為某一軟體公司工作的程式設計師有時會被指定一個程式組長或者專案經理,用以監督專案進度和完成日期。大型軟體通常經歷由系統設計師掌握的一個長時間的設計階段,然後才交付給開發人員。牛仔式的程式設計(未經詳細設計)是不為人所齒的。 兩種當今常見的程式開發方式之一是專案組開發方式。使用這種方式專案組裡每一個成員都能對專案的進行發表意見,而由其中的某一個人協調不同意見。這樣的專案組通常有15個左右的成員,這樣做是為了便於管理。第二種開發方式是結對開發。 == 參見 == * 程式設計師 * 解除安裝程式 * 原始碼 * 電子計算機 * 計算機軟體 * 程式設計語言 * 程式設計典範 * 韌體 * 作業系統 * 圖靈機 * 系統需求 * 巨集 == 參考文獻 == # Eric Baum What is Thought MIT Press 2004年 ISBN 0-262-02548-5 # - Chapter Two: The Mind is a Computer Program == 外部連結 == * 計算機程式的定義@ Webopedia Jisuanjichengxu Jisuanjichengxu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的文字史首次成體系的甲骨文出現的商朝中期(前1300年算起)算起約有3,300年;從考古學上具有廣域王權的都城定位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前1920年)算起約有3,700年;從西周文獻中的夏朝(前2070年算起)算起約有4,100年;從西周文獻中傳說中的堯(前2350年算起)算起約有4400年;從孔子所言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或者5300年(前3300年算起);從已發現的最早城市良渚文化遺址算起約有5,300年(也有意見認為良渚文化仍屬史前時期);從盤古、女媧、有巢氏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考古學上具有酋邦定位的西遼河流域牛河梁遺址(古國時代開端)算起有5800年;從第一座城市高廟文化彭頭山遺蹟算起有6800年曆史;從最早的文字雛形賈湖契刻符號開始算起有8600年曆史;從新石器時代的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萬年;從舊石器時代的北京猿人和藍田猿人時期算起約有68–100多萬年的歷史。“藍田人”年代的古地磁學研究 《古脊椎動物學報》 1978年04期 中國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而近代在湖廣高廟文化遺址則出土了形狀為八角星的占卜盤;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出土則發現3,300年前(前1300年)的甲骨文、4,500年前的陶文、約5,000年前至8,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黃帝時代杜康造酒,而近代考古學家則在10,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賈湖遺址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釀造酒。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距今六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漸漸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從西方世界東傳的科學主義、民主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等之各種新思潮始規模性流傳。20世紀初,人民興起革命終推翻數千年來的中國帝制及封建社會等傳統,並於1912年初建立首次共和制——「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退守至臺灣,年以來維持兩岸分治及戰後和平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壟斷。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清時實行海禁,清末則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海上絲路的國際貿易發展迅速。20世紀初中華民國實行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普遍被認為帶有官僚資本主義色彩;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1978年起治國方向調整為改革開放,逐步朝向私有制、資本制下的市場經濟社會之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工業化及都市化發展迅速,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21世紀初,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有人說:「附隨於事者,應知此事所發生之地域;附隨於人者,應知其人之家世與種姓。故學歷史,又必兼通地理與民族;在中國歷史上,民族關係較為單純,而地域範圍則甚廣大,因此治中國史,地理知識尤更需要。循此以往,乃有政治制度、社會背景、經濟活動、學術派別、思想流變、宗教信仰、藝術創造諸端,此皆與歷史有關,並於歷史中亦佔重要地位,然性質較專門,內容較複雜。」 == 史前時期 == === 舊石器時代 === 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高等靈長類中華曙猿在4,50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江南一帶。考古証據顯示224萬年至225萬年前,中國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發現的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有巫山人、元謀人、藍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 中國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以下幾個階段:以直立猿人為主的舊石器時代早中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接著進入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以山頂洞人為代表,距今約在20至10餘萬年前。 === 中石器時代 === 在中國的考古學中,與舊石器時代及新石器時代相比,中石器時代資料相對較少。中石器時代,位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與新石器時代早期之間,以細石器的製造為特徵,因而被稱為「細石器時代」。中國約在前1萬至前7千年間處於中石器時代,持續時間相對短暫,隨後進入新石器時代。 其中,陝西省大荔縣的沙苑文化、河南省許昌市的靈井文化、山西省沁水縣的下川文化,以及越南和平省的和平文化,是中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代表。這些文化不僅是考古學的寶藏,更揭示了古代社會的生活方式、技術水平和文化特徵,為我們理解古代人類演化提供了寶貴的資訊。 ===新石器時代=== 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的考古結果表明,中國在1.8萬年前就已經會製作陶罐。陶罐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率先進入新石器時代。仙人洞、吊桶環遺址還發現了半野生半馴化的人工稻米,這些考古學證據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當今世界上最早的的馴化水稻則發現與湖南南部湘江源頭的道縣玉蟾巖遺址,時間約為公元前1.3萬年。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是裴李崗文化,這一時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社會尚無明顯分層。緊接著是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這一時期,社會性質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社會貧富分化逐漸加深,同時生產力水平有顯著提高。而以龍山文化(4900年至4100年前)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被發現在長江、黃河流域有數個城址群,如中原城址群、江漢城址群、海岱城址群等。這或許表明在龍山時代,社會的組織形態發生較大的轉變。 根據現在的考古學研究,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呈現多元並立的情形:約7,000年到5,000年前在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肅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現的仰韶文化便具備使用紅陶、彩陶以及食用粟米和畜養家畜的特質。而大約在同一時間,尚有在浙江省東邊出現的河姆渡文化、浙江省北邊出現的良渚文化、山東省的大汶口文化。 ==文明起源== ===傳說時代=== 中華文明真正具有確切紀年的信史年代始於公元前841年的西周共和元年,此前的歷史年代只有各王的世系記錄,因此中華文明的最早起源至今仍沒有定案。雖然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於都成書較晚,迄今為止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及其之前的歷史確實存在的證據,因此近現代歷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發現的二里頭遺址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由於一直未能出土類似殷墟甲骨卜辭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夏朝的存在性始終無法被證實。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遺蹟,不過目前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來釐清。 中國神話有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的說法。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數千年傑出首領的代表,具體而言有不同的說法。三皇一般指軒轅黃帝、伏羲、神農以及女媧、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取自:《尚書·序》、《白虎通義》)。自三皇至五帝,歷年無確數,最少當不下數千年。《說文·文部》中寫“華,榮也”。《周書·武成》:“夏,大也。故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古人認為中國處於世界的中心,因此稱該地為「中華」(中央之國)。 ===外來說=== ==== 中亞起源説 ==== 中亞起源説與出埃及説一樣支援中國文明與古埃及文明是來自同一源頭,但不認為中國文明是古埃及文明的一個分支,而是推斷中國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同樣是來自一個更遠古的中亞文明,該文明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才進入中國,中國史家對夏朝的描述實則是對這個更遠古的中亞文明的歷史記錄。這個假説同時指出古北歐文明同樣是起源於中亞,與中國文明同源。 1921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髮現了仰韶文化遺址,並在當地發掘出許多彩陶。在比較了當地彩陶和中亞阿什哈巴德附近發現的安諾文化彩陶、烏克蘭的特里波列文化彩陶,以及甘肅一帶發現的彩陶之後,安特生在《中華遠古之文化》一文中提出,從中亞開始,彩陶的成品年代逐漸接近當代,說明中國陶器的製作技術是從中亞傳入的,因此中國文化亦有可能是從中亞傳入的。但是在1931年,中國學者梁思永發現了河南安陽的後崗三疊層,證明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朝文化一脈相承,未受外界根本性的影響,安特生也承認了這一點。1945年,夏鼐透過在甘肅一帶的考古發現,指出安特生對於當地齊家文化的分期有誤,齊家文化實際上並不早於仰韶文化,因此安特生的假說失去了實證支援。此後安特生本人也不再堅持這個假説。 ====古巴比倫分支說==== 清朝末年,法國學者提出中國文明出自古巴比倫,他在1894年發表論文《古代中國文化西源考》。拉克伯裡在文中透過比較古代中國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的近百種相似之處,提出假說,稱黃帝是約前2282年左右率領部眾遷至中國的一位巴克族(古閃米特人一支)首領,巴比倫典籍中稱其為奈亨臺。隨著許多古人類化石相繼在中國出土,成為了柳詒徵、梁啟超等人反駁拉克伯裡的有利論據,繆鳳林在《中國民族西來辯》中根據爪哇猿人等化石證據明確指出:“東亞之有人,為期實先於西亞”。其後,西來說所依據的不少上古典籍被學者們考證為後世偽作,朱逖先指出:「晚近言漢族西來者,大都取證於漢魏以來之緯書神話。」(《文字學上之中國人種觀察》)最後,對於兩種文明之間的相似之處,陳嘉異指出:「彼此因地理氣候之相等而遂發生類似文明」(《東方文化與吾人之大任》),不能因此推斷中國文化是外來的。五四運動之後,拉克伯裡的假說逐漸失去支援,被學界否定。 ==夏朝== 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黃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的領袖,強大之後在阪泉之戰中擊敗炎帝,成為新部落聯盟首領,之後又與東南方的蚩尤部落發生衝突,在涿鹿之戰中徹底擊敗對手,樹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傳說中指南車就是由黃帝所發明﹕“大駕指南車,起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於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此後中國曆代都記載磁石的應用。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禪讓制,傳位給舜。在舜時期,洪水氾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 禹的兒子啟破壞禪讓制方式,禹生前本想把權位傳給益,禹死後,益沒有得到權位,反而在民眾的擁護下,啟得到了權位。之後益率領著東夷聯盟討伐啟。經過幾年的鬥爭後,啟確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首領地位。啟都郊外的有扈氏仗義起兵,率領部族聯盟向啟都討伐,與啟軍大戰於甘。 啟死後,其子太康繼承後位。太康不理政事,在位期間,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族太昊與少昊部落趁機西進。東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領羿。羿率軍從東夷屬地鉏遷至夏后氏的屬地窮石,與當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窮氏。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政。隨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羿奪得權位後並沒有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為王。但事實上國事全由羿來治理。此舉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滿。其中主持天象活動的和氏與羲氏公開反對。羿說他們廢時亂日,派胤率兵討伐羲和二氏,戰前作誓師辭《胤徵》,在戰中取勝。 中康死後,其子相繼位。隨後投奔與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從此,羿獨承王位。羿好射獵,不善治理。他廢棄武羅、伯困、龍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驅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時因造謠惑眾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後被有窮氏首領羿收養,成為有窮氏的一員,得到重用。寒浞勢力日益強大,後來趁羿在外射獵的機會將羿及其家人殺掉,霸其權、奪其妻,生下豷、澆二子。寒浞把戈封給了他的兒子豷,把過封給了他的另一個兒子澆。澆受父命率兵先後滅掉親夏的斟灌氏與斟鄩氏,殺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緡當時已懷下相的兒子,她從牆洞逃走至其母親有仍氏家裡避難,不久生下少康。 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澆聞訊後,派人追殺有仍氏,少康無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後裔),後來復立少康為夏後。而後少康滅澆於過,又派他的兒子杼滅豷於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後近百年的東夷族有窮氏覆滅,結束了四十載的“無王”時期。夏由此復國,後世稱“少康中興”。透過太康失國至少康中興的這段敘史可以看到夏后氏平定中原方國部落(尤其是東夷部落)的歷程。少康之子杼繼承後位。他了解東夷對夏室的不滿,為了鞏固在東方的勢力,他把都城從原東遷至老丘。他重視發展武器和製造兵甲。文獻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說法。他還派人討伐東南沿海地區的東夷(今山東南部、安徽東部、江蘇一帶)。夏朝的版圖在杼的統治下擴張到了東海(今黃海)之濱。杼在位期間是夏朝最昌盛的時期。夏人對杼格外尊重,為杼舉行過“報祭”。 杼之子槐在位時,東夷與夏人開始和平共處。其中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居於淮河、泗水流域的九個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後納貢祝賀。槐逝後,其子芒繼位。芒逝後,其子洩繼位。其子不降繼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討西方的九苑。不降年邁時,內禪於其弟扃。扃逝,其子廑繼位。廑繼位後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繼位。他改變夏禮中祭祀祖宗的傳統,開始祭祀天帝。不少方國部落開始對夏室不滿,但夏朝與東夷的關係仍然友好。 夏后氏自孔甲開始日趨衰落。孔甲逝,其子皋繼位。皋逝,其子發繼位。這段期間,方國部落與夏室的關係惡化,氏族內部的糾紛也激烈化。發逝後,其子履癸桀繼位。桀在位期間,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係已經破裂。桀只顧享樂不顧民間疾苦。大約在前17世紀末前16世紀初,商部族首領湯,利用夏民恨桀的心理,聯盟方國部落討伐桀。滅了親夏部族韋、顧、昆吾後與桀開戰。湯的勢力大,桀抵擋不過,且戰且逃,最終戰敗於有娀氏舊址。湯追桀至鳴條,展開鳴條之戰。桀再次被擊敗,被湯放逐於歷山,夏室於約前17世紀末、前16世紀初滅亡。 ==商朝== thumb|安陽殷墟甲骨坑 在商代,中國青銅文明達到巔峰。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取代了夏朝。根據文獻記載,湯有三子,太丁、外丙、仲壬。太丁是湯的嫡長子,被立為太子,但太丁未即位便先湯而死。湯二十九年,湯王過世。其後,長子太丁早逝,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後即位,但總共在位時間僅短短六年。伊尹輔佐太甲攝政,太甲即位之初,“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太甲出亳都並置其於湯所葬之地桐宮。太甲在桐宮修德,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伊尹見此便迎接太甲回都,還政於太甲。還政後,伊尹又作《太甲》三篇教育太甲。“太甲修政,殷道中興”,“諸侯鹹歸…百姓以寧”,創造了商朝的第一次中興。此後小甲、太戊、雍己三子相繼為王,在王位繼承製度上出現了兄終弟及的亂象。 小甲是太庚之子,旁系先王。小甲時期,商王朝第一次衰落。小甲在位十七年崩。根據傳世文獻記載,雍己繼位為王。雍己之後,太戊有中丁、外壬、河亶甲三子相繼為王。中丁奪位遭到了王朝內部其他統治勢力的反對。元年,諸侯侵犯京畿,中丁被迫放棄經營了一百多年的都城亳,東遷於囂,由此保住了王位。東土邊境的藍夷部落趁機作亂,中丁伐之。中丁在位九年或十一年崩,其弟外壬繼位,都於囂。其王位是平穩傳承還是爭奪而來的,由於記載的缺乏,無法明瞭,但外壬即位元年,邳人、侁人叛亂,這可能說明其王位是爭奪而來的。外壬在位五年或十年崩,其弟河亶甲奪位稱王,遷都於相。奪權徒都導致商王朝政權內部分裂,國力劇減,諸侯侵犯,商王朝第三次衰落。河亶甲連年用兵討伐叛離諸侯。徵藍夷,又徵班方,侁人聯盟班方,河亶甲聯合彭伯、韋伯克邳、降班方,侁人臣服。河亶甲為旁系先王,在位九年崩。中丁之子,祖乙即位。即位之初遷都於邢,其王位可能是爭奪而來的。祖乙作為太戊的嫡長孫,可能得到了王朝內部舊貴族勢力的支援,立舊臣巫咸之子巫賢為相,管理政事。如此政權逐漸穩定,修築新都。命高圉為邠侯,鞏固對西土邊疆的統治。商王朝二次復興。祖乙受殷人的尊崇程度與湯不相上下。祖乙在位十九年崩,廟號“中宗”。祖乙之子祖辛即位,政權平穩過渡。祖辛在位十四年或十六年崩,其弟沃甲繼位。沃甲在卜辭中作“羌甲”,因為其子南庚繼位為王,所以初屬直系先王,但因南庚未有子成王,所以在後期的黃祖卜辭中以旁系先王祭祀。沃甲在位五年崩,其侄祖丁繼位。祖丁是祖辛之子,有陽甲、盤庚、小辛、小乙四子先後成王。四子同父異母,使得祖丁的四位配偶全部納入周祭祀譜,在先王行列中獨佔鰲頭。在位九年而陟,堂弟南庚繼位。南庚是沃甲之子,即位三年後遷都於奄,因奄地偏南,所以此王得名“南庚”。南庚在位僅六年,祖丁之子陽甲即位。自此“祖辛—祖丁—陽甲”一系代替“沃甲—南庚”一系為直系,南庚在位時間較短,可能是遜位於陽甲,或是陽甲奪位。王位傳承的紛爭,削弱了政治統治的勢力,國力銳減,邊境諸侯內侵。帶來了商王朝的第四次大衰落。陽甲三年,西征丹山戎,得丹山。陽甲在位四年崩,其弟盤庚即位。太庚三子小甲、太戊、雍己相繼為王,破壞了嫡長子傳承製度,此後弟子相互代立,爭奪王位,屢遷都邑,使得國力衰亡,諸侯莫朝,邊境遭侵。是為商代中期的“比九世亂”。 盤庚在卜辭中作“般庚”。商代前期多次遷都,在商湯時,曾建都於鄭亳(地點尚存爭議),到盤庚在位時,約在前1300年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並固定下來,從此商朝也稱殷朝。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後,商四處討伐,征服了周圍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商朝達到全盛時期。武丁死後,商朝逐漸衰落。商代最後一個王帝辛(商紂王)對開發中國東南,對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很大促進;但由於連年發動戰爭和大規模建造瓊宮瑤臺,大大耗費社會的人力與資財,促使社會矛盾激化,自西伯周文王始圖滅商。文王次子周武王承襲乃父之志,聯合羌、髳、盧等部落,共同伐紂,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們不願為荒淫無度的紂王賣命,紛紛倒戈,牧野之戰後,紂王自焚,商朝從此滅亡。周王朝建立。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分封制)的世襲王朝,可分為西周(約前1100年-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鎬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著後世(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第三》:「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戰國之權變亦有可頗採者。……餘於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周朝覆滅。 ===西周=== 約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之後,實施封建制度,大封王族及功臣,如封太公望於齊、召公奭於燕等,另封子受辛之子武庚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又封叔鮮(管侯)、叔度(蔡侯)、叔處(霍侯)為“三監”,以監視武庚的行動,前1043年,周武王歿,子誦即位,是為周成王,由周公旦輔政,前1041年。三監(蔡叔度、管叔鮮、霍叔處)看不慣周公旦輔政,而管叔鮮更怨恨周公旦比自己年歲小卻執掌輔政大權,於是聯合武庚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周公旦不得已出征,花了三年平定此亂,武庚及管叔鮮被殺,蔡叔度被流放,霍叔處被廢為庶民。周公旦命這些商朝遺民修築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前1037年,雒邑修築完成。周成王歿,子釗即位,是為周康王,初由召公奭、畢公高等諸侯輔政。前996年周康王歿,四十六年之間,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史稱“成康之治”。成為以後歷代就中國治世的典範。 周康王死後,子瑕繼位,是為周昭王。周昭王十六年,昭王親征荊楚,直至江漢地區。南征共3年,周昭王還師渡漢水時溺死,全軍覆沒。其子滿繼位,是為周穆王,繼位時年已五十。穆王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發展。又好遊行,以致朝政鬆弛。東方徐國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聯楚平亂,得勝。經過昭穆時代之後,周朝開始實力大減。這一時期,西北戎狄漸興。周懿王時,戎狄交侵,暴虐中國。周人深為所苦。 周厲王時期,連年戰亂,百姓苦不堪言。同時,厲王以榮夷公為卿士,壟斷社會財富及資源。為壓制國人不滿,周厲王命衛巫監視,有謗王者即殺。結果人人自危,終於釀成國人暴動。前841年,厲王出奔到彘(今山西霍縣)。朝中由召穆公虎、周定公兩大臣行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厲王死於彘,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宣王勵精圖治,政通人和,諸侯來朝得宗周。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衰象。宣王干涉魯國君位承繼,以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快。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敗。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姜氏之戎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再慘敗。前781年,周幽王繼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國人怨聲四起;幽王三年(前779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幽王廢正後申侯之女及宜臼太子之位,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與犬戎進攻幽王。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今陝西臨潼東)。前771年,西周覆亡,國祚約二百五十一年。 === 東周 === 周幽王被殺後,申、曾等諸侯見目的達到,而此時鄭、衛、晉等諸侯率領的勤王之師也已經趕到,於是申侯與繒侯與外面的鄭、衛、晉等諸侯裡應外合,大敗犬戎,犬戎退走。申、繒、衛、晉、鄭等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與此同時,虢公翰等王朝大臣立姬餘臣為王,史稱“攜王”,這樣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局面。但是列國中絕大多數只承認周平王,而不承認周攜王。周平王21年(公元前750年),晉文侯殺周攜王,結束了“二王並立”的局面。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由於宗周遭到戰火的破壞,同時犬戎雖然撤走,但是仍然在附近一帶。於是周平王在秦、晉、鄭等諸侯的護送下,遷都雒邑(成周)。東周開始。由於後世的史家往往又把東周這段時期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所以又稱這段時期為春秋戰國時期。 由於周王室放棄了關中地區,實力大不如前,不僅無力控制諸侯,還要仰仗諸侯們的供給,早期主要是鄭、衛國和晉國,到了戰國時期則是魏國和韓國。周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僅留有“天下共主”的虛名。春秋時期,周王室還有一點號召力,到了戰國時期,連一點號召力都沒有了。 周室東遷,關中故地被犬戎等部落所佔據。當周幽王危難之時,秦襄公從秦起兵勤王,奮勇作戰,殺退了犬戎,但是沒能救出周幽王。但是秦襄公的英勇和忠誠得到了周平王的肯定,於是作為對秦人勤王之功的褒獎,周平王把岐周故地封給了秦襄公,把秦由周王室的附庸升格為諸侯,秦正式成為諸侯國。經過秦襄公、秦文公父子兩代人的征戰,基本上收復了岐周之地。東周開始後,鄭國的鄭武公、鄭莊公父子把持了王朝的大政。他們利用出任王朝卿士的有利條件,常常借王命大肆擴張,使鄭國成為春秋初年一個強國,號稱小霸。由於鄭莊公公朝中的勢力太大,而且常常忙於他在鄭國的私事,很少入朝聽政,即使入朝,也僅是裝裝樣子,或者幹自己的私活。這樣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滿。於是周平王逐漸起用虢公以分化鄭莊公的權力,這引起鄭莊公的強烈不滿。而周平王在很多事情又必須依賴鄭莊公,因此不得不向鄭莊公解釋,於是發生了周鄭交質的事件。《左傳》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強烈的批評,文中引用“信不由中,質無益也。”說明交質的“無信”本質;並且認為周王室與諸侯互換人質,是自己降格,說明交質的“無禮”本質。故認為此事件是“禮崩樂壞”的縮影。 前720年,周平王歿,周朝廷準備委任虢公執政,取代鄭莊公。鄭國在這年先後收割了溫地的麥和成周的禾,周鄭關係進一步惡化。到了前717年,鄭莊公入朝,周桓王因為鄭國擅自領軍取用王畿的麥,不以禮接待鄭莊公。鄭莊公不滿周王的做法,兩年後(前716年)未有稟告周王便和魯國交換領土(該協議於前711年落實),但同年又與齊國一同入朝。 前706年,周桓王收回鄭莊公在周朝的權力,鄭莊公不朝見周桓王,於是周桓王組織聯軍攻打鄭國,但被鄭國擊敗。是為繻葛之戰。此後鄭莊公與周王室不再有大規模的接觸。 ====春秋時代==== 前770年,由於遭到北方遊牧部落犬戎的侵襲,周平王東遷黃河中游的雒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此後,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小國(諸侯國和附屬國),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晉、秦、鄭、齊及楚等。這一時期社會動盪,戰爭不斷,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即齊、宋、晉、楚、秦(又有一說是齊、晉、楚、吳、越),合稱春秋五霸。 第一個稱霸的國君齊桓公任用管仲,在國內施行改革,使當時階級矛盾十分激烈的齊國安定下來,並逐漸強盛,許多諸侯都朝拜齊國。齊國率九個盟國之師攻伐威脅周朝的楚國,楚成王被迫將和。齊桓公死後,他的五個兒子爭做國君,齊失其霸業。宋襄公曾經試圖稱霸,後為楚軍所敗。 晉國公子重耳在一場內亂後登上君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實行改革,使晉國的勢力發展到中原,與南方大國楚國產生摩擦。後楚國出兵圍攻宋國首都帝丘,晉文公聯合秦、齊、宋三國之師大破楚軍於城濮,成為中原霸主。與晉國為盟的秦國國君秦穆公在晉文公死後起了稱霸的野心,與晉文公之子晉襄公屢次發生戰爭,最後以晉國的勝利告終,於是往西發展,把西邊的一些戎國滅掉,使秦穆公成為西戎的霸主。 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即位後,再次與晉國爭霸,楚國圍攻宋、鄭,晉國幾次派兵來救,都大敗而歸。許多中原國家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的霸主。莊王死後,楚經靈王、平王兩代漸弱。東南方的吳國闔閭趁勢興兵伐楚,並大敗楚軍,攻佔楚國國都壽春,後平王之子昭王聯盟秦國攻吳,吳兵退出楚境。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的越國趁吳軍遠徵時攻擊吳國,大敗吳軍,吳王闔閭被射死,後闔閭之子夫差又報仇攻越,大獲全勝,俘虜越王勾踐。吳國又出兵齊國,與魯國聯合將齊國打敗,又攻晉國,但在黃池被晉軍打敗,越王勾踐趁這時襲擊吳國,九年後兼併吳國,夫差自殺而死。隨後北上,與齊、晉等諸侯會盟。勾踐死後,越國衰弱,戰國時為楚威王所滅。 春秋時期確定二十八宿;後期則產生古四分曆。 春秋時期的人能製造精良的戰車與騎兵裝備,此時中國的冶金也十分發達,能製造精良的鐵器,在農業上出現各種灌溉機械,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為以後人口大大膨脹奠定基礎。歷史上出現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史事記敘。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史稱百家爭鳴。出現多位對之後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等人。出現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倫理)、陰陽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辭辯論)、墨家(兼愛非攻)、雜家(合各家所長)、農家(君民同耕)、小說家(道聽途說)等。 春秋時期在文化上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又稱《詩》或《詩三百》)。戰爭史上出現的傑出兵法家有孫武(著有《孫子兵法》)、司馬穰苴(著有《司馬法》)、孫臏(著有《孫臏兵法》)、吳起(著有《吳子兵法》)、尉繚(著有《尉繚子》)等等。 ====戰國時代==== 前546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霸權。 前403年,晉國被三個門閥巨卿瓜分,成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史稱「三家分晉」。再加上姜姓的齊國被田氏取代,人稱田齊。 韓、趙、魏、齊、秦、楚及燕,並稱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正式開始。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將戰國開始劃為封建社會,然而大部分西方及臺灣學者卻又將之劃為封建社會的崩潰,這是定義不同所致。 戰國初年,各國開始變法運動,其中,以李悝變法的魏國,在魏文侯時首先興起,北伐韓、趙、中山,東伐齊、宋,南伐楚,西伐秦,成為強國。齊國在齊威王時興起,兩次攻伐魏國獲勝,並長期任為霸主。南邊的楚國經吳起變法後強盛,滅掉陳、蔡、越,擴充套件疆土。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訓練成一部強大的軍隊,與秦、齊、楚爭先。韓國國君韓昭侯任用法家大師申不害變法,逐漸興起。 前356年,秦國的秦孝公採用法家的商鞅變法開始後,秦國國力大大增強,使其他六國恐懼,名士蘇秦遊遍六國,說服六國國君聯合合縱抗秦,秦國卻用張儀為相,又使六國屈從於秦,破壞合縱。宋、魯等小國到戰國後期為齊楚所滅。合縱破壞後,齊國作為山東六國中最強盛的國家,開始沾沾自喜,其差點滅掉燕國,自稱東帝,攻滅宋國的行為使諸侯驚恐,在燕國大將樂毅的統領下,燕、韓、趙、魏、秦五國大軍重創齊國,攻陷齊都城臨淄,後齊國在大將田單使用火牛陣趕走燕國後成功復國,自此東方雄主齊國衰落,秦國基本上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開始發動對六國的大規模戰役,採用範睢的遠交近攻策略,任命大將白起發動戰役,透過伊闕之戰、郢都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四大戰役橫掃山東六國,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前256年至前249年,秦滅周。秦國最終在秦始皇的統治下,於前221年憑藉王翦父子消滅六國,完成統一,中國歷史進入新的時代。 科技史上出現墨子,建築史上有魯班,首次發明瓦當,奠定中國建築技術的基礎。 文化上有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屈原,他著有《楚辭》、《離騷》等文學作品。 ==秦漢時期== === 秦朝 === 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前770年,秦襄公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關中平原,建立秦國。秦國於戰國時期逐漸轉強,到秦王政陸續攻滅六國(前230年至前221年)而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結束戰國時期,中國從此進入統一時代。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疆域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雖然秦朝外表十分強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起義。秦始皇最後留下的,是一個外強中乾的帝國。秦朝為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是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君主專制的皇帝握有最高權力,丞相僅僅是輔佐,而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為了降低各地區差異,秦始皇推行書同文(以小篆為文字)、車同軌、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軍事上,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敦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設施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抑商,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與丹砂的巴地寡婦清等商人。政治思想方面以法家為尊,推行融合“法、術、勢”(以法律為根本、以愚民為手段、法術勢相結合)三合一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教以傳統崇拜祖先、天帝、山川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為了箝制人民思想避免叛亂、與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始皇死後,宦官趙高與丞相李斯密不發喪,密謀奪權。趙高為胡亥的師傅,與秦始皇長子扶蘇和蒙恬之弟蒙毅不合,而李斯也對蒙氏兄弟不滿。他們擁立胡亥為太子,假造詔令以賜死在九原督軍的扶蘇,史稱沙丘之變。他們等到東巡大軍返抵咸陽才發喪,胡亥也繼位為帝,即秦二世。秦二世受趙高擺佈,他賜死蒙氏兄弟,並殺害兄弟姐妹數十人。蒙恬的九原軍也由王離接管。秦二世縱情於聲色犬馬,圈養無數狗馬禽獸;徵招罪犯與百姓,續建阿房宮與秦始皇陵。秦朝政治趨向混亂,趙高把持朝廷,矇蔽皇帝,控制群臣言論,指鹿為馬。前208年,李斯被趙高陷害,於咸陽腰斬,夷三族。另外役民過甚,當時力役三十倍於古以及田賦二十倍於古。舊六國百姓不願受嚴刻的秦法箝制與無數的勞役折磨,於同年爆發秦末農民戰爭。前207年劉邦與張良會合於洛陽以東,然後奪南陽、定武關,入關中。此時趙高擔任丞相,因畏懼劉邦,命閻樂殺秦二世,改立子嬰為秦王。同時,劉邦軍於藍田擊潰秦軍,駐軍霸上。秦王子嬰殺掉趙高-{}-後於軹道向劉邦投降,秦朝亡。劉邦入主關中後,廢除嚴苛的秦法,與百姓約法三章,受秦人擁戴。前206到前202年劉邦與項羽之間爆發了爭奪天下的戰爭,史稱“楚漢之爭”,最後劉邦取勝。 === 西漢 === 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在文治武功與國際聲望達到極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分野上被視為上古時期轉折到中古時期的第一個朝代,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及代表性。由於中間歷經王莽篡漢的短暫中斷過程,所以又分為西漢(又稱前漢)及東漢(又稱後漢)。 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正式稱帝,立國號“漢”,西漢建國。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黃老治術,鼓勵生產,輕徭薄賦。稱帝之後,異姓諸侯王勢大,因此漢初幾年對異姓王一一分別翦除,改封劉氏宗親為王。後劉邦與功臣斬白馬立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史稱“白馬之盟”。漢初政府官員基本上由大大小的功臣充任,從而形成漢初“布衣卿相”的政治格局。此時,由於秦末以來動亂多年,國力虛弱,導致漢高祖劉邦在收復秦末被匈奴佔據的河套地區時,遭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劉邦與劉盈去世後,呂后稱制,大封諸呂,並欲王諸呂。而以陳平、周勃為首之功臣派亦做好準備,並與劉氏皇族聯合。呂后一死,功臣派與皇族立即先發制人,發動政變,一舉誅平呂氏外戚,廢掉少帝劉弘,迎立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和兒子漢景帝在位期間,繼續採取黃老無為的手段,奉行“無為而治”的方針,實行輕徭薄賦、力行節儉的與民休息政策,恩威並施,以彌補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的多年動亂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大大得到減輕。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國等問題。漢文帝對待這些問題採取的是異常謹慎而且又有效的手法。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是租率最終減為三十稅一。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節儉,宮室內車騎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 景帝即位不久,就採納晁錯的建議,削奪諸藩王的封地,引發各封國的擔憂,而在漢景帝三年正月(公元前154年)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景帝因此殺了晁錯,以寄達到平息叛亂的目的。但是七國之亂並未因此緩和,景帝任用周亞夫出兵平叛,在三月即告弭平,各諸侯國的勢力因此極大削弱。七國之亂以後,景帝開始專心打理朝政,據說景帝十分樸素,仁厚愛民。除了平定七國之亂以外,從來沒有大規模用過兵,和匈奴的戰爭始終控制在一定的規模內,依然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在與匈奴和南越國(南粵)保持和平的同時,也在積蓄國力,透過馬復令等措施來積極備戰;此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為大一統帝國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讚譽的時期。 景帝駕崩後,其子劉徹即位,史稱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在位前141年—前87年),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西漢的政治、經濟及軍事整合起來。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於公元前140年建立年號“建元”,該年就稱之為“建元元年”,始開中國以皇帝年號紀年的濫觴,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諸侯藩王的勢力,從此,諸侯藩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朝廷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之前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並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思想從此逐步成為中國曆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對外關係上,積極對付西漢的最大外患匈奴。在此期間,先後出現衛青、霍去病等傑出名將,經過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數十年用兵後,終於打敗匈奴單于,使其“漠南無王庭”;又吞滅南越國,征討朝鮮,使漢朝成為當時的東亞霸主。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公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烏孫,而達到離間西域和匈奴關係,進而聯絡西域的目的。漢武帝晚年篤信巫術,聽信江充讒言,導致發生著名的“巫蠱之禍”,戾太子劉據被迫殺江充而謀反,結果兵敗而死,皇后衛子夫因此自殺。事後武帝也極為後悔,修建望思臺以悼念太子。 thumb|left|馬王堆出土的一幅繪製於絲綢上的漢代地圖 西漢經過多年對外戰爭,文景之治的積蓄耗費殆盡,經濟遭受巨大沖擊,國力也出現衰退的局面。為此,在巫蠱之禍後,漢武帝利用遠征軍失利的時機發表著名的“輪臺之詔”,不再奉行窮兵黷武的政策。為提振經濟,武帝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統購統銷,干預物價,加強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此一系列政策使漢朝得以避免步入衰敗。 漢武帝去世後,鉤弋夫人之子,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漢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輔政。但是在元鳳元年(前80年),爆發元鳳政變,上官桀被殺,霍光從此大權獨攬。霍光延續武帝在位晚年的政策,對內休養生息,放寬鹽鐵專賣制度,提高儒生地位。昭帝死後,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他行為放縱,密謀排除霍光,但反被霍光所廢。之後霍光又迎立劉病已即位,是為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還政於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此後宣帝將霍氏集團一網打盡。但是,宣帝繼續奉行霍光的治國路線,大力整頓吏治,勸民農桑,抑制兼併,降低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這段時期,漢朝不僅內政清明,而且對於匈奴繼續保持強勢,在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以加強對西域三十六國所處地區的聯絡與控制。經過昭宣二帝的休養生息,國家經濟得以從武帝中期以來面臨衰退的困境下的明顯恢復,史稱“昭宣中興”。 === 新朝 === 漢宣帝死後,漢元帝劉奭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落。元帝“柔仁好儒”,對於社會秩序採取放縱態度,經常下令大赦免,導致盜賊遍地,土地兼併日益嚴重,也致使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他死後,漢成帝劉驁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后、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趙氏姐妹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嬪與他們的子女,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由於“酒色侵骨”,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之中。由於成帝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條件,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權力急遽膨脹。成帝死後,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劉欣即位,哀帝有“斷袖之癖”,終日與他寵信的董賢廝混相好,外戚王氏的權力一度受壓抑。此時國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元壽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為大司馬,並迎接中山王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劉衎已淪為王莽的傀儡。五年後,王莽毒死僅14歲的平帝,並迎立太子劉嬰即位,號“孺子”,自己擔任“假皇帝”,9年1月,王莽逼迫孺子嬰退位,篡漢自立新朝,西漢結束。 王莽(外戚)奪權後,宣佈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為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23年,新朝被劉玄為首的叛軍推翻,劉玄成為更始帝,然而他的無能腐敗,加上叛軍中的綠林軍和赤眉軍混亂,使漢朝宗室劉秀得以乘虛而入。25年劉秀復闢漢朝,定都雒邑,史稱東漢,而他後被稱為漢光武帝。 === 玄漢 === 新莽天鳳五年(17年)綠林起義爆發,23年,王莽政權在赤眉、綠林民變下終於滅亡。同年2月,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復漢的國號,年號更始,史稱玄漢。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史稱赤眉漢。隨後擊敗綠林軍,更始帝劉玄向赤眉軍投降。通常劉玄被認為是西漢最後一位皇帝。 === 東漢 === 漢更始三年(25年)六月,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漢朝宗室劉秀在鄗縣(今河北高邑東南)之南即皇帝位,是為光武帝,滅劉盆子,仍沿用漢的國號,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定都雒陽,史稱東漢。即位後,於37年終於消滅赤眉、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漢光武帝廢除王莽時的弊政,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同時清查土地、新定稅制、振興農業,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另外提倡儒術,建立太學,設定五經博士,與尊儒並行的便是表彰氣節,因此士大夫爭相以名節為目標,為淳美的政教,奠下基礎;對匈奴等外部勢力實行防禦的策略,縱容姑息放棄西域,對外戚嚴加限制,史稱光武中興。但由於分封土地,也造成土地兼併情況日益嚴重,地方豪強勢力興起,為東漢的最終滅亡埋下隱患。 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期間,竇固以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長駐三十多年,不僅善於使用武力威懾各國,更善於運用外交手段去聯絡距離較遠的國家。但匈奴人亦同樣在開展類似的行動,推翻各國親漢的政權,再與新政權結盟。雙方不斷地反覆攻防,一直到20年後,班超之子班勇才完全掌控西域。章和二年(88年)十月,車騎將軍竇憲領軍出塞,擊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史稱燕然勒石。二年後,永元三年(91年)竇憲派兵再次出擊,出塞五千裡進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單于主力,斬名王以下五千餘人,俘虜北單于皇太后,北單于倉皇逃竄不知所終,從此掃除數百年來匈奴對漢朝北方邊境的威脅,漢朝國勢也再一次到達漢武帝時期的鼎盛;佛教也在此時傳入中國。但是在章帝后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揭開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兩股勢力爭鬥的序曲,東漢盛世僅維持六十餘年。 88年,年僅三十一歲的漢章帝突然駕崩,時僅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他即位伊始,實際上朝政都由竇皇后操縱,國家政治日益腐敗。竇氏的跋扈引發和帝的不滿,不久年僅14歲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竇憲,外戚勢力開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從此東漢的政治淪為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的爭鬥。不過,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奮,不失為英明之主。元興元年冬十二月,年僅廿七歲的和帝病逝。出生僅百日的少子劉隆即位,是為殤帝。殤帝僅在位8個月就駕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劉慶之子安帝劉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鄧綏臨朝理政。鄧太后勤儉節約,任用賢良,同時對自己家族的勢力有所限制,卻也對宦官勢力縱容。建光元年(121年),鄧太后逝世,安帝親政,將鄧氏家族誅殺殆盡。安帝依賴外戚宋氏和閻氏以及宦官的力量。聽信奸臣,肆意無忌,朝政昏庸不堪,東漢快速衰敗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漢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葉城。外戚閻氏秘不發喪,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之子劉懿,史稱漢少帝,其在位僅200餘日就病死。少帝死後,閻氏家族密謀再立傀儡,被中常侍孫程擊破,閻氏家族被誅殺。孫程迎立濟陰王劉保,是為漢順帝。在順帝執政早期,宦官勢力膨脹,卻引發社會各界的反彈。陽嘉元年(132年),貴人梁妠立為皇后,從此梁氏外戚勢力開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為大將軍。漢安二年(143年)八月,順帝病死,太子劉炳即位,是為衝帝,即位時年僅2歲,由梁太后臨朝執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劉炳駕崩,年僅三歲。正月廿五日,梁冀擁立劉纘即位,是為質帝。質帝非常聰穎,稱梁冀為“跋扈將軍”,結果不久質帝就被毒害弒殺。 本初元年閏六月初七日,大將軍梁冀擁立漢章帝之孫劉志即位,是為漢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繼續由梁太后臨朝執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勢力幾無邊界,他殘害忠良,中飽私囊,無惡不作。桓帝對他暗中也頗為不滿,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圍梁宅,梁冀與妻子雙雙自殺,梁氏外戚勢力土崩瓦解。宦官成為新的權力中心。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為縣侯;單超食邑兩萬戶,後又封為車騎將軍,其他四人各一萬戶,世稱五侯。五侯貪婪放縱,終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引發第一次黨錮之禍。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168年),漢桓帝駕崩。桓帝沒有留下子嗣,由河間王劉開的曾孫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靈帝即位之初,就引發以竇太后、竇武為首的外戚勢力和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勢力的激烈權力鬥爭。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發動政變,殺竇武,竇太后失勢被軟禁,外戚勢力被削弱。宦官則在永康二年(164年)製造第二次黨錮之禍。而靈帝本人驕奢淫逸,為填補財政公開賣官,朝政腐敗。 數十年的政爭以及天災動搖了漢朝的民生,終於在184年爆發由太平道教主張角引發的黃巾之亂,黃巾軍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號召數十萬民眾參與,雖然叛亂不久即告平定,但是東漢朝廷經此一役已實力大減。關鍵是中央朝廷為了儘快平叛,又將軍政權力下放給各州的州牧。各地豪強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已具有強大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眾豪強軍閥割據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漢靈帝死後,外戚大將軍何進和宦官雙雙火併而亡,終於結束戚宦之爭。但董卓掌權後,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陳留王劉協,並且焚燬首都洛陽。董卓被呂布誅殺後,經過幾年混戰,出現把持朝廷的曹操、位於河北的袁紹、位於淮南的袁術、位於江東的孫策、位於荊州的劉表、位於益州的劉焉等勢力。 東漢漢獻帝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在淮南壽春僭號稱帝,國號仲家,並仿效河南尹設定淮南尹。後來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稱,當時袁術因為畏懼曹操,僅僭越天子之制而不敢稱帝。 袁術稱帝後,接連遭到孫策、呂布、曹操、劉備等勢力的叛盟與打擊。後呂布轉而與袁術結盟,但在建安三年(198年)敗亡。建安四年(199年),袁術勢窮,想將帝號讓給擁有四州的庶兄袁紹,欲投奔袁紹長子、時任青州刺史袁譚,但在途中被曹操遣劉備、朱靈擋下。六月,袁術病死,仲家政權滅亡。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架空漢室權力建構霸府政治,消滅各路割據勢力,並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最強敵人袁紹軍隊的主力,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罷三公官,復置丞相,曹操任丞相,獨攬大權。曹操揮軍南征,卻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曹操退回北方。不久劉備以荊州為根本,進佔益州,曹劉孫三分天下之勢開始形成。而在這段期間,漢獻帝只是一個傀儡皇帝,朝廷大權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操先是晉位為魏公,不久又晉位魏王,違返漢高祖所訂「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劉備亦晉位漢中王,東漢至此已名存實亡。 建安25年(220年)春正月庚子,魏武帝曹操去世,其世子曹丕繼任漢丞相,襲封魏王。同年十一月,曹丕篡漢,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東漢結束,四百多年的漢朝國祚也正式告終,三國時代正式開始。而魏文帝曹丕篡漢建立魏後,漢昭烈帝劉備隨即在蜀地宣佈繼承漢朝法統,建立了沿用漢國號的政權,史稱蜀漢。江東孫權雖向魏稱臣,內政外交皆自主,幾年後吳大帝孫權亦稱帝,國號吳。 == 魏晉南北朝時期 == === 三國 ===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篡位,迫漢獻帝禪讓後自立為帝,史稱曹魏(220年-266年),至此東漢滅亡,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三國時期。次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亦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221年-263年)。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雙方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222年的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絕大部分。劉備於223年病死,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至229年才稱帝,國號吳(229年-280年),史稱孫吳或者東吳。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漢孫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雖然也出現公孫淵的燕國政權(237年-238年),但旋即被司馬懿領兵剿滅,最終只是曇花一現。曹魏朝廷在魏明帝曹叡逝世後被顧命大臣大將軍曹爽和太傅司馬懿把持,其中曹爽獨專朝政排斥司馬懿,致使司馬懿於249年發動高平陵之變。在高平陵事件後,曹爽與其同黨被夷三族,曹魏朝廷完全被司馬懿一手掌控,進入由司馬氏專權的時代。263年司馬懿的次子、相國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亡。265年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於280年發動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 西晉 === 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後司馬懿父子掌握魏國政權。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國號晉,即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是和平穩定的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十幾年。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王紛紛爭權,史稱八王之亂。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滅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 五胡十六國 === 46年之後,東漢朝廷常以招引或強制的方式,將邊疆的北方各族內遷,以便監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勞動力。到了西晉時,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尤其是幷州和關中一帶,大量胡族與漢族雜住。這些胡族逐漸成為漢人管轄下的編戶,由於他們需要納稅,且時時受漢官欺壓或受漢人歧視,因此心生不滿,時有舉兵之事。八王之亂的爆發,使晉廷失去在地方的影響力,胡族陸續叛變。304年,李特子李雄繼立後擊敗羅尚並稱成都王,又於306年稱帝,國號“成”,338年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匈奴劉淵統領五部匈奴,成都王司馬穎結其為外援。304年司馬穎遭王浚圍攻,遣劉淵回幷州發兵支援。他乘機宣佈獨立,稱漢王,自稱繼承漢朝正統。308年劉淵稱帝並遷都至平陽,國號“漢”,後稱前趙。304年成漢與漢國的建立,開啟了“五胡十六國時期”。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在這個範圍內相繼建立許多國家,傳統史家認為這些外族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將此時期稱為五胡亂華。 西晉滅亡後,華北地區戰火紛飛,掠奪與屠殺不斷。在該時期包括西南的成漢,先後建立16個國家,史稱十六國。北方經濟受到嚴重摧毀,影響了中國的社會、經濟、民族、文化、政治、軍事等發展走向。311年永嘉之亂給人民巨大痛苦,讓人們大多逃難到涼州、遼東以及江南地區,使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漸漸繁榮,經濟中心開始南移。在諸國混戰期間,前秦皇帝苻堅一度統一華北,但在南征東晉時,於淝水之戰慘敗。其後各族於關東及空虛的關中叛變,加上東晉北伐,前秦全面崩潰,北方再度混亂。北魏立國後,經過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燾的經營,最後於439年統一華北,進入南北朝時期。 === 東晉 === 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於建康稱帝,東晉建立,據有中國南方的領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陸續南遷,形成中國北方僑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東晉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鎮心懷野心,先後發生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及桓溫專政。雖然部分士族當權者有恢復之心,前後發動幾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援。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勝局。謝玄等將領乘勝追擊,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發了北方軍事和政治格局的變化。然而,東晉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亂。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恩、盧循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劉裕崛起,平定諸亂,憑藉軍事力量奪得帝位,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經濟方面,東晉莊園經濟佔據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的衣冠南渡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發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中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業方面也有長足進步。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衰落的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其他族則作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於中原文化。當時天下大亂,東晉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使儒學衰落。一些曠達計程車人目擊衰亂不甘於隱避,就開始做出放逸的事情來,比如清談,甚至逐漸成為一種社會風氣。與此同時玄學開始廣泛傳播。玄學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匯,使中國文化的儒釋道逐漸合為一體。 === 南北朝 === 由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長時間對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齊、梁、侯漢、陳等五朝;北朝(439年—589年)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 南朝皇族主要是寒門或庶族,因為軍權逐漸由寒門或庶族掌握,所以能夠篡奪皇位。初期經濟逐漸恢復,軍力強盛。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軍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受到梁武帝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亂使南朝實力大減,並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陳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已衰,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門閥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併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鎮之亂之後造成實力大衰。北魏分裂為高歡控制的東魏及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後,不久分別被高氏北齊及宇文氏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軍力強盛。北周鮮卑軍比北齊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陳。最後藉由宇文泰開創的關隴集團,吞併政治日趨腐敗的北齊。北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透過授禪北周靜帝建立隋朝,經營八年之後,發兵滅南陳統一中國。 相對於北朝戰爭不斷、各階級對立的局勢,經濟持續成長的南朝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亂就持續南移,帶來勞動力與生產技術。江南的繁榮,使得中國的經濟南移,在隋煬帝時建立隋唐大運河。文化方面,亂世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對文學、藝術、科技等開創出獨到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龍門石窟名揚後世。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埃蘭沙赫爾),南到東南亞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萌芽出科舉制度。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族缺乏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鎮之亂、北齊的排漢運動。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 隋唐五代時期 == === 隋朝=== 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楊堅成為隋文帝。589年隋朝滅南朝陳,統一天下。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自西晉永嘉之禍以來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隋朝在政治上確立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建立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改革律令;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變,另一方面則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加上隋文帝節儉,令全國節儉成風。積存糧食數千萬石之多,是中國歷史上最富一朝,全國戶數、口數及耕地面積,已達到唐朝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時的水平,據統計,可供五六十年之用。隋文帝年號為開皇,這一時期史稱「開皇之治」。隋朝在610年完工的大運河系統,鞏固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加強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絡,為經濟、政治上的大一統王朝盛世。然而文帝晚年剛愎自用,加重刑罰,為隋朝的覆滅奠定基礎。隋文帝死後,其子隋煬帝一方面為修京杭大運河而調動了大量的勞動力,一方面又好大喜功、窮奢極欲、連年徵戰,使農民不堪重負紛紛起義,導致隋朝迅速滅亡。隋朝國祚只有三十八年,是繼秦朝後的另一強大而短暫的大一統王朝。 === 唐朝 === ==== 空前盛世 ==== 隋朝在大業年間,使得各地民變不止。李淵見天下大亂,617年在太原起兵。不久佔領隋都大興城。李淵擁立楊侑為帝,於同年五月迫使隋恭帝禪位,建國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興改名為長安。李淵建立唐朝後先後平定瓦岡軍李密、西北金城的薛舉、薛仁杲、武威的李軌、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洛陽王世充與河北夏帝竇建德。623年輔公祏率杜伏威餘部在丹陽反唐,隔年被唐軍俘殺,江南平定。624年消滅高開道、輔公祏後唐朝基本統一中原。628年,柴紹率軍消滅依附突厥的梁師都,唐朝統一戰爭最終結束。 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淵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即唐太宗。唐太宗勵精圖治、納諫如流,逐漸恢復唐朝的國力。在內政方面,唐太宗推行均田制與租庸調製,提升農業發展。在職官制度上,改良隋朝的制度,形成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限制皇權發展與貴族世襲等惡習。對外方面,唐太宗採取積極防禦、以戰止戰的策略,以及用羈縻與武力的方式安撫四方。627年東突厥的藩屬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因為不認同頡利可汗的政令與改革國俗,紛紛脫離,改立薛延陀部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歸降唐朝。628年朔方人梁洛仁殺盤據夏州的梁師都,歸降唐朝。629年李靖率騎兵奇襲攻滅東突厥,隔年北方各族入貢長安,諸民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635年派李靖攻佔吐谷渾,637年派蘇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641年派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通婚。這些都穩定唐朝與四方各國的關係。貞觀時期國家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貞觀之治”。 對外於659年消滅西突厥,疆域西擴至鹹海與阿姆河一帶,設立安西都護府於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托克馬克市)。並且於蔥嶺以西設定十六個都督府,讓吐火羅葉護、訶達羅支國王等等中亞君主兼任都督。在東方,與新羅聯合滅掉東北強國高句麗和百濟,並白江口之戰擊敗日本援軍。唐朝在朝鮮半島建立安東都護府,也間接促使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朝鮮成為之後一千三百年中國最重要的藩屬國。 660年起,高宗因健康原因,許多政事都逐漸交給武則天處理,武則天成為最高統治者之一,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去世後,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則天不久將中宗廢為廬陵王,改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於690年廢睿宗,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即武周,定都洛陽,改立李旦為皇嗣。武則天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武則天掌權與稱帝的期間,國家較貞觀時期有更大的發展。武則天晚年,705年退位,史稱神龍革命。 712年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唐玄宗時期可分為開元與天寶兩個部分,其中前三十年開元時期的政治比較清明。唐玄宗提出以武、韋為戒,以貞觀為榜樣,作為執政的指導思想。他先後任用姚崇、宋璟、盧懷慎、張九齡與韓休等賢臣,並且廣納諫言。例如採納張九齡的建議,將京官中有能之士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行政能力,又將有為的都督刺史升為京官。增進中央與地方的溝通、瞭解和信任。裁減武週中宗時期的員外官等冗官,精簡機構以便節省開支與提升行政能力。嚴格執行法律,抑制權貴,就算是皇親國戚犯罪,也繩之以法。對於穩定社會秩序產生良好的影響。加強執行均田制,打擊土豪。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擴大耕地面積,大大提升農業生產力。對外方面,改善與吐蕃、東突厥、契丹與奚的關係,推行和親政策。聽從姚崇與宋璟的建議,充實邊防軍務,並且避免與外族發生戰爭。唐玄宗的這些措施使唐朝在開元年間進入全盛時期,人口大量增長,物產豐富,史稱開元之治。 ==== 安史之亂與地方割據 ==== 唐玄宗於742年改元天寶。唐玄宗晚年志得意滿,放縱享樂,把政事交給李林甫、楊國忠處理,並寵幸楊貴妃。755年11月,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由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緊急南逃蜀地成都,途中發生馬嵬驛之變,楊國忠與楊貴妃在憤怒士兵的要求下被殺。太子李亨前往靈武募兵。安祿山佔據長安後建僭燕。七月,李亨抵達靈武后,在宦官李輔國擁立下稱帝,即唐肅宗,奉唐玄宗為太上皇。 762年太上皇唐玄宗與唐肅宗相繼去世,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繼位,即唐代宗。唐代宗派其子李適統領諸將,僕固懷恩為副,率唐軍與回紇軍攻克洛陽。史朝義北走范陽,僕固懷恩率軍追擊,河北叛將李懷仙也投降唐軍,並一同追擊。隔年正月,史朝義在石頭(今河北唐山東北)自縊,八年的戰亂才告平定。安史之亂成為唐朝歷史上的轉折點。藩鎮割據、外族入侵、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蜂擁而至,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779年唐代宗就在這些亂事中去世,長子李適繼位,即唐德宗。 唐德宗在初期頗能勵精圖治,堅決削滅藩鎮,藩鎮對其較為敬畏。他起用楊炎推行兩稅法,以劉晏改革漕運,修改鹽法,行常平法以改善財政。但是他為人剛愎忌刻,沒有任人之明。唐德宗晚年任用奸臣裴延齡,並且親暱宦官貪吏,國政日衰。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誦繼位,即唐順宗。唐代宗遺留下來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唐順宗與唐憲宗都企圖解決,其中唐憲宗較為成功,實現了元和中興。唐朝中央的政治大權大多由皇帝與宰相掌控,但在天寶之後轉變成皇帝與內廷宦官的聯合,外廷宰相變成政治上的二流角色。在唐憲宗到唐宣宗期間,發生較長的黨爭,即稱牛李黨爭。 846年唐武宗去世,宦官們發生權力鬥爭,其叔李忱在宦官馬元贄的扶持之下即位,即唐宣宗。由於李黨失勢,李德裕被貶黜到崖州(今海南瓊山),至此長達40年的牛李黨爭結束。唐宣宗雖是由宦官擁立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加強皇權、抑制宦官權力,是時唐朝又出現短暫的復興景象,史稱大中之治。然而唐宣宗為人多疑苛察,使得上下莫不粉飾太平;他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夠透過服用丹藥來長生不老。859年唐宣宗因服用丹藥過度而去世。唐宣宗晚年,國內已有亂象,他死後不久就爆發寇亂。 唐宣宗去世後,相繼為帝的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道昏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政治敗壞、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不少叛亂相繼發生,唐朝經濟命脈的江南地區也被破壞殆盡,徹底動搖了這個政權,也產生李國昌、朱全忠等新藩鎮。904年朱全忠殺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長安城被毀。同年8月朱全忠弒帝,另立昭宗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隔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黃河,史稱白馬之禍。朱全忠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徵淮南失利,所以早於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建國後梁,唐朝亡,國祚二百九十年。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時期開始。 === 五代十國 === 907年軍閥朱溫篡唐,建立後梁,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蜀王王建,晉王李存勖,燕王劉仁恭等起兵反對。908年,王建稱帝反梁,國號蜀,史稱前蜀。923年,李存勖殺劉仁恭之子劉守光,並進兵汴京(今河南開封),朱溫子朱友貞自殺,後梁滅亡,李存勖定都洛陽,定國號唐,史稱後唐。 936年,軍閥石敬瑭與後唐皇帝鬧翻,聯合契丹人攻打洛陽,後唐滅亡,石敬塘建後晉,石敬塘為了獲契丹的支援,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之後中原的邊防受到嚴重威脅。石敬塘死後,契丹隨即入侵中原,俘虜後晉出帝北去,大將劉知遠乘機率軍入汴京,建立後漢。 950年,郭威發動兵變,奪得帝位,建立後周。960年,後周世宗死後,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得帝位,建立宋朝,五代結束。 979年,宋太宗消滅北漢,統一中原,至此五代十國時期結束。 == 宋朝(遼夏金)時期 == === 宋朝 === 宋朝是繼唐朝後又一個長達三百年的皇朝,分為北宋和南宋。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北宋,是為宋太祖,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又稱東京。 北宋時期中國出現印刷術。當時中國經濟發達,中國海上貿易十分興盛,福建泉州市一帶成為繁華的港口,財政收入超過一億兩白銀,首都開封和杭州人口達到100萬和120萬人口,各國商人雲集,文化也極盛,出現程頤、朱熹等理學家,提倡三從四德。與唐詩並駕齊驅的宋詞,有蘇軾、歐陽修、黃庭堅、李綱、辛棄疾、陳與義、陸遊、文天祥等詞文優秀的詞人,出現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社會文化發達,出現白蛇傳、梁祝等浪漫愛情傳說。 宋神宗時,因著王安石變法,發生分別以王安石、司馬光為首的新舊黨爭,增加社會的不安,新舊黨爭長達三十多年,影響深遠,也使改革失敗。燕雲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手中(五代中的後晉高祖“兒皇帝”石敬瑭所獻),河西走廊被党項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內亂佔據。北宋雖然曾多次出兵討伐遼和西夏,但均以失敗告終,其後不得不向日益坐大的遼和西夏交納歲幣,以維持和平。 1115年的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勢力逐漸強大,1125年,金國滅遼國。之後金國開始進攻積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國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三千多名皇族,其中包括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為欽宗其時的年號為靖康,史稱靖康之變,北宋至此滅亡。1127年,宋欽宗之弟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即皇帝位,是為宋高宗,定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史稱南宋。南宋曾多次派兵和金交戰,試圖北伐,宋金1142年達成紹興和議,導致宋金南北分治的局面。此後宋金亦有和戰,但是宋軍無法收復北宋故土,金軍亦未能跨越長江和淮河,宋金雙方都未有突破,在秦嶺淮河線對峙。期間南宋政權先後有秦檜、韓侂冑、史彌遠、賈似道等權相專權,皇帝逐漸怠忽政務。1234年,蒙古與南宋聯合滅金。隨即蒙古與南宋對抗,經歷大規模血腥戰爭(如襄樊之戰、釣魚城之戰)。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蒙古攻破臨安,佔領南宋大部分領土。1279年,元軍與南宋崖山海戰,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陸秀夫背著跳海殉國。崖山海戰以元朝的勝利告終,偏安江南一百五十年的南宋隨之滅亡。 === 遼國 === thumb|世界最早的火藥制方 遼由契丹族建立。契丹與秦漢時的東胡、魏晉南北朝的烏桓、鮮卑有著淵源關係,遊牧於遼河流域。安史之亂後,唐朝統治衰微,突厥也被回鶻取代,契丹趁機發展,9世紀後期日益強大。契丹軍事首領耶律阿保機於公元907年推翻了聯盟首領遙輦氏,任契丹部落聯盟首領。 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稱帝建元,即遼太祖,都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成為中原最大威脅。公元944年南下中原,946年陷開封,滅後晉,947年改國號大遼。1005年遼朝與北宋簽訂澶淵之盟,從此宋遼的和平局面長達一百多年。 遼末政治腐敗,完顏阿骨打建金抗遼。遼天祚帝率兵親徵,在護步答岡(今黑龍江五常市以西)大敗,金朝連連告捷,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燕京)析津府相繼陷落。公元1125年金太宗俘虜遼天祚帝,遼亡。立國凡二百一十年。餘部在耶律大石率領下,經漠北可敦城西征中亞,建立西遼,最終亡於大蒙古國。 === 西夏 === 党項融合了鮮卑與羌兩個民族,原先居住在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河曲一帶,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向外擴充套件、遷移,其中遷到夏州(今陝西橫山縣)一部叫「拓跋部」,受唐朝賜姓李。宋朝建立後,勢力逐漸壯大,向遼朝稱臣請婚,遼冊封李繼遷為夏國王,從此與遼結成犄角之勢,困擾宋朝。李德明(李繼遷之子)之子李元昊繼位後,不斷開拓疆土,於1038年稱帝,國號夏,史稱西夏,都中興府,統一河西地區,先後在戰爭中迫使宋遼兩國與其議和,此後西夏採取依遼和宋的政策,換取了幾十年的和平。夏崇宗時期金國興起並一舉滅掉遼國、北宋,西夏向金國稱臣,趁機大幅擴張領土,奪取宋遼故土,進入盛世時期。西夏末皇室內部一再出現爭奪皇位的事件,在蒙古帝國的威脅下,搖搖欲墜。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大軍圍困中興府達半年,西夏末代統治者帝晛於公元1227年6月向蒙古投降,西夏亡。立國一百九十年。 === 金國 === 縮圖|金代皇室墳墓的贔屓 女真即隋唐時的黑水靺鞨。五代時臣服於契丹。其中一部--完顏部,於11世紀初定居在黑龍江的支流阿什河流域,勢力日漸強大,逐漸吞併了女真各部。完顏部首領烏古乃死後,各部落分崩離析,爭鬥不斷,完顏部聯盟長完顏盈歌、國相完顏撒改、盈歌之侄阿骨打重新統一,奠定此後金國基礎。完顏阿骨打繼任聯盟長後,獲悉遼國內部虛弱的訊息,於1114年起兵反遼,先後攻下寧江州、出河店、賓州、鹹州等地。遼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大金,都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南白城子)。公元1125年滅遼。滅遼後,金國將矛盾指向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一月金軍南下,十二月陷燕京,次年正月兵臨開封。靖康元年八月再次南下,於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陷開封,俘虜徽欽二帝北去,北宋亡。南宋建立後,金國加緊統一腳步,但在黃天蕩之戰中受挫,郾城之戰大敗,此後宋金雙方都未有突破,金世宗即位後,30年中不再發動戰爭,女真逐漸腐敗,戰鬥力下降,宣宗時,有所謂貞祐之亂,盜賊滿野。蒙古滅西夏後,矛頭指向金國,於公元1211年大舉攻金,迫近中都燕京(今北京市),金軍雖有「震天雷」、「飛火槍」等新式武器,但當時政治腐敗,將領毫無鬥志,於野狐嶺戰役、澮河堡戰役、縉山戰役中大敗,主力被全殲,被迫求和。 公元1214年,金宣宗為避敵鋒芒,由中都遷都南京(今開封市)。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佔領中都(今北京市),黃河以北之地盡為蒙古所有。窩闊臺繼位後,分南北兩路攻開封,金哀宗逃往歸德、蔡州。宋理宗端平元年、金末帝天興三年(公元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亡。立國一百二十年。 == 元朝 == === 蒙古的崛起 ===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諸部,於斡難河(今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國。當時蒙古的宗主國為金朝,由於金朝與其盟國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完全領有華北。在西方,蒙古先後發動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國稱霸歐亞大陸。 1259年元憲宗蒙哥於徵伐宋戰爭去世後,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蒙漢大臣的擁立下於開平(後稱上都)自立為蒙古皇帝,年號中統。忽必烈登基後不久,阿里不哥在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召開忽裡勒臺大會,被阿速臺等宗王和大臣選立蒙古大汗,並獲得欽察、察合臺與窩闊臺汗國的支援。 忽必烈汗為了成為中國皇帝而推行漢法,主要內容有改元建號,1267年忽必烈汗遷都燕京(今北京市),並命劉秉忠興建大都城。1272年改為大都(突厥語稱汗八里,帝都之意),將上都作為陪都。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汗公佈《建國號詔》,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建國元朝,忽必烈即元世祖;1260年設立中書省,1263年設立樞密院,1268年設立御史臺等等國家機構;設定大司農並且提倡農業;尊孔崇儒並大力發展儒學等推行漢法的政策。然而為了保留原蒙古制度,最後形成蒙漢兩元政治。元世祖雖然於爭奪汗位戰爭獲得蒙古大汗的汗位,並且最後成為皇帝,但由於汗位取得不合法與崇尚漢法,使得蒙古宗室不承認忽必烈的汗位,四大汗國有三國不奉忽必烈的命令,蒙古帝國完全解體。最後窩闊臺系的海都出兵爭奪汗位,造成漠北地區動盪不安,史稱海都之亂。 1279年3月,張弘範在崖山海戰攻滅南宋,陸秀夫身揹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亡。元朝統一中國,結束自靖康之亂以來百餘多年的分裂局面。元朝周邊一些國家或地區(包括高麗、安南、占城、緬甸)臣服,加入元朝的朝貢關係。 === 中期的統治 === 1294年元世祖駕崩,元成宗繼位。元成宗主要恪守元世祖時期的成憲,任用其侄海山(答剌麻八剌之子)鎮守和林以平定西北海都之亂,並且下令停止征討日本與安南。在內政方面專力整頓國內政治,減免江南部分賦稅。然而,由於元成宗過度賞賜,入不敷出,使國庫資財匱乏。1307年正月,元成宗駕崩,海山之弟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發動大都政變。元武宗因愛育黎拔力八達有功,冊封他為皇太弟(即未來的元仁宗),相傳武宗系與仁宗系交替稱帝,即武仁之約。元武宗時期,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並給予孔子的家族與弟子一些稱號。為了解決元成宗時期的財政危機,元武宗設定常平倉以平抑物價,下令印製至大銀鈔,然而反而使銀鈔嚴重貶值。此外他將中書省宣敕與用人權劃歸給尚書省。1311年元武宗逝,由皇太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是為元仁宗,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繼承帝位。 元仁宗力圖改變元武宗時造成的財政枯竭、政制混亂的局面,他推行“以儒治國”政策,並且減裁冗員、加強中央集權以整頓朝政。其子元英宗繼續實行元仁宗的以儒治國、加強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的政策,並於1323年下令編成並頒佈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1323年英宗在上都以南的南坡被刺殺,史稱南坡之變。鎮守和林的也孫鐵木兒率兵南下,殺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並稱帝,即泰定帝。 泰定帝於1328年七月崩於上都,七歲的阿速吉八為帝,是為元天順帝。而鎮守大都的燕帖木兒與伯顏擁立周王和世琜於漠北、懷王圖帖睦爾於江陵,同年圖帖睦爾先至大都繼位,是為元文宗。燕帖木兒率軍攻入上都,天順帝不知所終。隔年和世琜於漠北和林稱帝,即元明宗。元文宗放棄帝位,派燕帖木兒迎元明宗繼位,並且被立為皇太子。然而燕帖木兒毒死元明宗,復位元文宗,改元天曆,史稱天曆之變。 1333年元文宗去世後,僅七歲的明宗次子懿璘質班為帝,是為元寧宗。但元寧宗僅在位不到兩個月即去世,不久後燕帖木兒也去世。元明宗的長子妥歡貼睦爾被文宗皇后卜答失裡從靜江(廣西桂林)召回並立為帝,是為元惠宗。元朝長期處於繼承權問題、貪汙、權臣擅政的惡習,使得政治總是無法上軌。這種不穩定的朝廷如果又遇到天災人禍的干擾,往往導致國家的覆沒。元朝後期,特別是1340年代中後期至1350年代期間,乾旱、瘟疫與水災時常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1351年紅巾軍的起事,揭開元朝滅亡的序幕。 === 民變與滅亡 === 元廷派兵鎮壓各地紅巾軍,丞相脫脫親自率軍南下攻陷徐州芝麻李軍,一度壓制民變軍。然而脫脫在1354年南攻高郵張士誠軍之際,被元廷大臣彈劾而功虧一簣。徐壽輝部最後分裂成兩湖的陳友諒與四川的明玉珍。兩淮郭子興的部下朱元璋於1356年以南京為根據地開始擴充地盤;1363年與據有兩湖的陳友諒作戰,最後於鄱陽湖之戰獲得勝利;1365年佔領兩湖後於同年冬東進攻打據有江蘇沿海的張士誠;1367年平定張士誠後,繼續南下壓制浙江的方國珍,至此江南無一人反抗朱元璋。另外,福建於1357年至1366年間發生色目軍亂,史稱亦思巴奚兵亂。與此同時,元朝在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等率領元軍反擊北方紅巾軍,1363年北方紅巾軍最後在安豐之役中敗給降元后的張士誠,劉福通戰死,韓林兒南下投奔朱元璋,隨後被殺。朱元璋統一江南後於1367年下令北伐,他派徐達、常遇春率明軍分別攻打山東與河南,並且封鎖潼關以防止關中元軍進援中原。明軍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史書稱此為元朝結束之年。然而元廷仍在上都,往後史書稱之為北元。而明廷認為元惠宗順天明命,諡號為元順帝。 == 明朝 == === 建國與統一 === 元朝末期,官員貪汙,朝政腐敗。為消除赤字,元廷加重賦稅,大量濫印新鈔“至正寶鈔”,隨之產生的通貨膨脹加上荒災、黃河氾濫等天災使得民不聊生。1351年元順帝派賈魯治理黃河,徵調各地百姓二十萬人。同年五月,白蓮教韓山童與劉福通煽動飽受天災與督工苛待的百姓叛元起事,建立紅巾軍,據有河南與安徽等地。紅巾軍與各地義軍陸續起事,勢力擴張到華中、華南地區。隔年,紅巾軍的郭子興聚眾起義,攻佔濠州(今安徽鳳陽)。不久,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得到郭子興的器重和信任。之後,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1356年朱元璋率兵佔領集慶(今江蘇省南京市),改名為應天府,並攻下週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一塊立足的基地。經過幾年努力,其軍事和經濟實力迅速壯大。1359年,陳友諒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1360年)閏五月十六日,其在採石五通廟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年號為大義,建立陳漢政權。1363年,朱元璋透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被消滅。1367年朱元璋自稱吳王,率軍攻下平江(今江蘇省蘇州市),滅張士誠,同年又消滅割據浙江沿海的方國珍。 1368年正月,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即明太祖,年號洪武,明朝建立。同年攻佔元大都,元朝勢力撤出中原,在全國的統治結束。之後1371年消滅位四川明玉珍勢力,1381年消滅據守雲南的元朝梁王。最後,於1388年深入漠北進攻北元。 === 前期的鞏固 === thumb|150px|山西海會寺雙塔,分別是高約20餘米的宋代樓閣式磚塔,和高約50米明代樓閣式磚塔 明太祖洪武帝即位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懲治貪汙的官吏,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明太祖透過屠殺功臣、特務監視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皇權,並且分封諸子為王,以加強邊防,藩屏皇室。諸王之中,以北方諸王勢力較強,又以燕王朱棣的勢力最大。1398年洪武帝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建文帝。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藉口起兵反叛,最後迂迴南下,佔領京師,是為靖難之變。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繼洪武之治,明成祖、明仁宗與明宣宗相繼興起永樂盛世與仁宣之治,這是明朝的興盛時期之一。永樂帝出擊安南,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設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明成祖之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的韃靼與瓦剌。明成祖為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海西女真(位於松花江上游)與建州女真(位於松花江、牡丹江之間)設定衛所,並派宦官亦失哈安撫位於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黑龍江下游東岸奴兒干地方(元朝徵東元帥府舊地)設定奴兒干都司。自1405年開始派宦官鄭和下西洋,向各國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貢體制,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船隊足跡遍佈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和東非地區。其規模空前,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文治方面,明成祖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1405年明成祖將北平改名北京,1421年遷都。因為永樂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但是明成祖同樣對異議者大肆殺戮,諸如黃子澄、齊泰等明惠宗舊臣等都被殺。 明成祖駕崩後,其長子明仁宗,年號洪熙。洪熙帝即位時47歲,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其統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明仁宗駕崩後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宣德元年,皇叔漢王朱高煦發動叛亂造反,企圖效法父親永樂帝爭奪帝位未果,被宣德帝平定。宣德帝基本繼承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並讓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明宣宗同樣熱愛美術,有畫作傳世。但是,其執政期間也並非毫無弊端。由於明宣宗喜好養蟋蟀(古名“促織”),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被稱為“促織天子”。同時,宣德帝打破洪武帝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規矩,一些太監如王振等人開始干政,為明中葉的太監專權埋下隱患。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 === 危機與改革 === 1440年後,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於北伐瓦剌時在土木堡戰敗被俘,雖然瓦剌軍在北京保衛戰時被打敗,但明朝從此不再像永樂、洪熙、宣德般的繁盛,開始衰落,疆域不再擴張,並加強邊防及修築明長城。 明英宗被俘,皇位空缺,瓦剌利用手上的肉票皇帝,不斷嚮明朝勒索金銀。權臣于謙立英宗之弟明景帝即位,抗擊瓦剌。瓦剌見手上的英宗已經成為無價值的太上皇,於是答應英宗返國的要求。 英宗回到北京後,被親弟景帝嚴密監視,但數年軟禁中的他在1457年發動奪門之變復闢,改元天順,他成為明朝唯一一個使用兩個年號的皇帝。 thumb|left|1556年嘉靖大地震,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 英宗之後的成化帝早年勤政,後期寵信萬貴妃與宦官汪直,罷黜汪直後,國勢尚可。成化帝死後,其子弘治帝勤於政事,開創弘治中興,死後由正德帝繼位,在位期間曾先後平定安化王與寧王發動的兩場宗室內亂。正德帝沉湎於聲色犬馬,不理國政,造成叛變頻繁。正德帝無子,死後由宗室嘉靖帝繼承,嘉靖帝早年勤政,晚期迷信方士道教,政治日益貪汙腐敗。在正德與嘉靖兩帝之間,先後宦官劉瑾與其八虎集團、麥福、黃錦、陳洪,內閣首輔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之間,內閣與宦官的政治鬥爭,明朝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 1556年陝西省華縣發生約8級的大地震,是中國歷史上人口稠密地區影響廣泛和損失慘重的著名歷史地震之一,這次地震導致大範圍的山體倒塌,河流改道,人員死傷極為慘重(死亡83萬人)。同時也導致明朝國庫連續兩年虧空,地震引發的自然災害和瘟疫導致明朝政府稅收減少,對明朝的國力和財政狀況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隆慶帝和萬曆帝初期,在內閣首輔高拱和張居正及宦官馮保的輔政之下曾一度中興,國勢鼎盛,此時銀錢透過國際貿易流入中國,明朝經濟達到全盛。萬曆年間,日本太閤豐臣秀吉發動朝鮮之役,使明朝投入大量的兵力與軍費去清剿日軍,國力因而消耗甚烈,但使朝鮮重新處於明朝的控制。其後而明神宗因為寵幸鄭貴妃而引發國本之爭,開始怠政而不上朝理政,政治日益腐化。 === 衰敗與滅亡 === 明光宗由明神宗手上接過天子的寶座,卻在一個月間突然駕崩,由其子天啟帝繼承皇位。天啟帝熹宗喜歡木匠工作,任用宦官魏忠賢來分擔朝廷的業務,魏忠賢與其手下的閹黨把持朝政,造成東林黨爭,政治更加腐敗,國勢更衰。 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廠火藥庫發生 王恭厰大爆炸,造成2萬多人死傷。同年熹宗在西苑遊玩時不慎落水,一年後死去。熹宗之弟明思宗即位後,消滅閹黨,力圖振作,但由於明朝末年行政混亂加上明清小冰期、鼠疫等嚴重的自然災害,明末民變終於爆發。1644年,起義首領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縊身亡,歷二百七十七年的明朝滅亡。 明朝晚期,居住在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即後來的滿族)在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父子帶領下開始興盛起來,與明朝抗衡。明督師孫承宗、袁崇煥修築關寧錦防線,抵禦女真人,取得寧遠之戰、寧錦之戰的勝利,並擊退圍攻北京的女真兵馬。1630年,大淩河之戰後,明朝遼東勢力衰落,關寧錦防線開始瓦解,女真人曾五次突破長城攻打北京。1633年,山西爆發“明末大鼠疫”並傳至北京城,造成大量人員死亡,加速明朝滅亡。女真人終於在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不久,驅逐李自成,進入北京,建立清朝。 南方大臣先後擁護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鍵(隆武)、桂王朱由榔(永曆)為帝,史稱南明,最終因實力不足及政治內鬥為清軍所滅。 明朝舊臣鄭成功從褔建沿岸廈門和金門攻取臺灣,並驅逐那裡的荷蘭殖民者。鄭成功死後,他的孫子鄭克塽投降清軍,大清王朝將臺灣併入中國版圖。 明朝時,黃河決溢143次,如1410年黃河氾濫事件。崇禎元年至十四年(1628-1641年)裡,有11年黃河發生決口,史不絕書。 == 清朝 == === 滿人的興起 === 明朝萬曆初年,董山的後代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以建州右衛王杲叛亂為由攻滅王杲與其子阿臺,然而覺昌安父子也在混戰中死亡。1586年明廷襲封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為指揮使作為補償。 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遺甲崛起,統一建州女真後陸續併吞女真各部,並與漠南蒙古友好。1616年努爾哈赤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建國稱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圖阿拉(即興京,今遼寧新賓)。建州女真國力日盛,1616年努爾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後於赫圖阿拉稱汗立國。兩年後他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努爾哈赤在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楊鎬指揮的明軍、朝鮮與葉赫聯軍;接連佔領瀋陽、遼陽、撫順等遼東城市,隨後戰事集中於遼西地區。努爾哈赤最後於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敗,不久逝世。 第八子皇太極歷經權力鬥爭後繼位。皇太極即位之後,針對努爾哈赤時期的社會矛盾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天聰新政”。還繼續完善和擴大蒙古八旗、漢軍八旗,設立理藩院管轄蒙古等地事務。將都城瀋陽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族,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年號為崇德,國號為大清。隨後成功降伏西邊蒙古察哈爾部,漠南蒙古歸附清朝。另外,皇太極親征朝鮮並使朝鮮成為大清的藩屬。接著,皇太極經察哈爾繞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1643年皇太極病死,在其長子豪格,及其弟多爾袞的一場政治鬥爭後,由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 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清朝將首都遷到北京,清朝入主中原。從入關到其後的數十年時間內,在明清戰爭陸續消滅了農民軍、南明和明鄭等勢力。後來清廷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 前期的盛世 === thumb|150px|清朝早期規定各省綠營鳥銃兵佔全數一半,隨著火器技術日漸成熟,至清中葉鳥銃兵已完全取代弓兵 1661年順治帝逝世,其子8歲的康熙帝即位,初由孝莊文皇后及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與鰲拜等四名輔政大臣輔政,四輔臣最終由鰲拜獨專。1669年始親政。三藩之亂於1681年清軍攻入雲南後結束,同年,鄭經之子鄭克塽透過東寧之變繼位,明鄭因內亂不斷導致不少將領降清。清朝派明鄭降將施琅率領水師攻打臺灣。施琅佔領澎湖,逼近東寧(今臺灣台南),鄭克塽率領大臣降清,至此明鄭亡。 清朝平定三藩後進入康雍乾時期,這段時期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稱為康雍乾盛世。康熙帝為政寬仁,留心民間疾苦,在他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受康熙帝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以及外來農作物的引進等影響,清朝人口大大提升。他先後任用靳輔和于成龍治理黃河與大運河。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為安定社會秩序,他頒行十六條聖諭,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誡鄉民。他又派心腹包衣(即家奴)如曹寅、李煦等人打探地方物價、人民收入與官紳不軌之事,並以密褶奏報。此即密摺制度的萌芽,到雍正時期趨於完善。康熙帝重視對漢族士大夫的優遇,他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建立南書房,並且向來華傳教士學習西方科學與文化。 1690年至1697年間烏蘭布通之戰與三徵噶爾丹使噶爾丹戰死,創立多倫會盟以保護喀爾喀蒙古。青藏地區的和碩特汗國協助黃教的達賴五世,擊敗紅教統一全藏,之後分裂成青海與西藏和碩特。達賴六世時,藏區政事交由第巴(理事大臣)桑結嘉錯管理,他聯合準噶爾對抗西藏和碩特的拉藏汗,拉藏汗先下手殺桑結嘉錯並廢除達賴六世。1717年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攻殺拉藏汗,並且佔領拉薩。清軍多次被準軍擊敗,最後於1720年由胤禵率軍驅除成功,協助達賴七世入藏,以拉藏汗舊臣管理藏區。 1722年康熙帝傳位於胤禛,即雍正帝。雍正帝在位十三年,針對康熙時期的弊端採取補救措施,以延續康雍乾盛世。他設定軍機處加強皇權,廢殺與他對立的王公並削弱親王勢力。雍正帝注重皇子教育,採取秘密立儲制度以防止康熙晚年諸皇子爭位的局面再度發生。將丁銀併入地賦,減輕無地貧民的負擔。為解決地方貪腐問題使火耗歸公,耗羨費用改由中央政府計算;設定養廉銀以提高地方官員的薪水。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復興和碩特汗國而亂,隔年年羹堯與嶽鍾琪等人平定。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將喀爾喀蒙古正式併入清朝;並且為鞏固蒙古於1727年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確立中俄中段疆界。1732年噶爾丹策零東征喀爾喀蒙古,兵至杭愛山,被喀爾喀親王策稜擊敗。1734年清準和談,以阿爾泰山為界,西北大致和平。1735年雍正帝於工作時去世,其子弘曆繼位,即乾隆帝。 乾隆帝在位時期是清朝的全盛時期。期間人口不斷增加使乾隆末年突破三億大關,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江南與廣東等地的絲織業與棉織業都很發達,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歷史高峰。與此同時,銀號亦開始在山西出現。乾隆帝鴻講學術,此時期有許多書籍出版,1773年更下令編纂《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整合》成為全世界最龐大的類書,這些都成為盛世的文化標誌。 對外方面,乾隆十七年(1752年)冬,達瓦齊襲奪準噶爾汗國汗位,阿睦爾撒納在隨後的內鬥中被擊敗歸附清廷。乾隆皇帝乘機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其為引導,以定北將軍班第率軍平定準噶爾,攻下伊犁。乾隆帝派兆惠西征,阿睦爾撒納戰敗逃亡哈薩克汗國,後因為哈薩克汗歸降於乾隆,又逃亡沙俄,阿睦爾撒納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病死,天山北路遂告平定。然而在天山南路,回部領袖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稱大小和卓之亂。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與富德最終攻滅大小和卓,並讓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各國成為藩屬國。乾隆末年,尼泊爾的廓爾喀王國兩次入侵西藏。1793年清廷派福康安與海蘭察領兵入藏,擊退廓爾喀入侵,不丹與哲孟雄(今錫金)亦為藩屬國,加強駐藏大臣的權力。西南,乾隆初年派張廣泗平定貴州苗民之亂,隨後清軍前往平定大小金川之役。期間緬甸貢榜王朝與中國爆發清緬戰爭。1769年乾隆帝派傅恆、阿桂入緬未果,雙方最後停戰。1784年暹羅卻克里王朝派使朝貢,1788年緬甸為應付暹羅威脅,也派使朝貢。1789年安南發生西山朝統一後黎朝、鄭主與廣南國。清軍擊敗西山朝,護送黎帝黎愍帝復位,途中遭西山軍的伏擊而敗,史稱清越戰爭。西山朝阮惠遣使向清廷謝罪,清廷封為安南王。 乾隆期間清朝疆域達1300萬餘平方公里,東方的朝鮮與琉球國也早就成為藩屬國之一。只有江戶幕府統治的日本處於鎖國時期,與清朝來往甚少。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譽,他平定準噶爾與回疆大小和卓之亂,把新疆納入中國版圖,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然而其餘戰事皆小題大作使國庫嚴重損耗,讓清朝國力衰退。乾隆時期的戶部存銀最高達8,000萬兩,常年保持在6,000-7,000萬兩左右,足以應付政府的各項日常開支、重大工程、戰爭,而雖然清朝的賦稅較為輕,且於康乾時期多次對外用兵、大興各項工程,但每年國家財政都會有餘,國庫儲備逐年上升。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併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於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白蓮教於1770年代舉兵,後來又於1796年爆發川楚教亂,八年後被清軍鎮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臺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1787年發動林爽文事件,歷時一年多。在乾隆年間,平定大小金川之亂、消滅準噶爾汗國等各威脅,將新疆正式重新納入中國版圖,並且頒佈被視為西藏屬於中國領土的最有力的證據《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加強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治,影響現代中國的版圖。 1796年乾隆皇帝禪位於嘉慶皇帝。乾隆帝雖為太上皇,但依然“訓政”至1799年去世掌權64年,嘉慶四年一月三日去世,終年八十九歲。嘉慶帝方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在乾隆帝駕崩後,清朝繼續走向衰退。1820年嘉慶帝駕崩,秉國二十五載,由道光帝繼位。 === 近代的衝擊 === 到了19世紀初,清朝已經走向衰落,在嘉慶年間先後爆發川楚教亂,與此同時海上強國英國、荷蘭與葡萄牙等紛紛開始強制與中國貿易。1787年,英國商人開始向華輸入鴉片,導致中國的國際貿易由鉅額順差變為巨額逆差。清廷於1815年頒佈搜查洋船鴉片章程,然而英商無視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鴉片,道光皇帝於1838年派林則徐赴廣州禁煙。1839年6月,將237萬多斤鴉片在虎門銷毀,史稱虎門銷煙。英國政府因此於1840年6月發動鴉片戰爭。1842年,英軍進入長江,切斷江南對北京的物資供應,於是清廷求和,《南京條約》簽署,除在東南沿海開放上海等5個通商口岸之外,還割讓香港島,中國的主權受到破壞。一般中國大陸史學界認為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始。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反抗清朝的鬥爭再度興起。1851年,受到基督教影響的秀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會,發動金田起義並建立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曾經一度佔領南方部分省份,並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權。到了1864年7月,曾國藩弟曾國荃率湘軍攻陷天京,對無辜百姓展開屠殺與搶掠,太平天國才正式結束。南京城被燒燬,百姓死傷無數,南京人痛恨湘軍,稱曾國藩和曾國荃為曾剃頭、曾屠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所長郭廷以在其所著《近代中國史綱》引趙烈文《能靜居日記》記載曾國荃率湘軍攻入南京城後的情景:“湘軍‘貪掠奪,頗亂伍。中軍各勇留營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被戳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均被虜),老者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於四方。’凡此均為曾國荃幕友趙烈文目睹所記,總計死者約二三十萬人(死亡人數有爭議)。”。 同一時期其他的運動還有天地會、捻軍、上海小刀會起義、甘肅同治回亂等。 晚清時期,代表大清帝國的正式國旗被稱為黃龍旗,也被稱為黃底藍龍戲紅珠圖。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開始與西方國家有更多的交往,逐漸開始接觸國旗的概念。自1862年開始,斜幅的黃龍旗開始被用作官方船隻的標誌。李鴻章在同西方列強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莊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於是在1888年李鴻章制定了《北洋海軍章程》,章程寫道:「按西洋各國,有國旗、兵船旗、商船旗之別。大致旗式以長方為貴,斜長次之。同治年總理衙門初定中國旗式,斜幅黃色,中畫飛龍,係為僱船、捕盜而用,並未奏明為萬年國旗。今中國兵商各船日益加增,時與各國交接,自應重訂旗式,以崇體制。應將兵船國旗改為長方式,照舊黃色,中畫青色飛龍。軍旗提督用五色長方旗,諸將用三色長方旗,上角飾以錨形。」這標誌著中國歷史上首次在正式文書中出現了"國旗"的概念。1889年天津軍械局完成了設計樣稿和營造法則:旗為羽紗質地,正黃色,用羽紗鑲嵌青色五爪飛龍,龍頭向上,分為大小四號,頭號橫長一丈五尺六寸,寬一丈六寸五分;二號橫長一丈三 尺九寸,寬九尺五寸;三號橫長一丈一尺五寸,寬七尺六寸;四號橫長九尺六寸,寬六尺三寸。旗式一律照長方,照舊用正黃色羽紗製造 。 19世紀後期,英、法、俄、日等多次侵入中國,強迫中國與之簽定不平等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在八里橋之戰中打敗清軍,隨後攻破北京城,放火燒燬圓明園,咸豐帝逃至承德。10月至11月,清政府與英法俄在禮部衙門簽定《北京條約》,新開放長江沿岸和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俄國則透過《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中國東北和西北14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894年為朝鮮主權清朝和日本發生甲午戰爭,期間日軍攻陷旅順,執行旅順大屠殺,對城內進行4天3夜的搶劫、屠殺和強姦,超過二萬人遇害。最終清朝戰敗,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並割讓臺灣、澎湖列島、遼寧半島給日本。 === 失敗的改革 === thumb|200px|恭親王奕訢 1861年鹹豐帝駕崩、同治帝即位,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聯手發動辛酉政變扳倒顧命八大臣,實際掌握朝政。為增強國力並鞏固國防,清朝自1860年代開始推行洋務運動,國力有所恢復,並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1875年同治帝不幸染上天花病逝,光緒帝繼位,仍由兩宮太后攝政至1881年東太后病故,西太后始獨自視事聽政。1877年清軍收復新疆,1881年透過《伊犁條約》清軍收復被沙俄佔據多年的伊犁。中法戰爭後清朝還建立當時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暴露出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此後,列強紛紛強租土地,意圖瓜分中國。1898年,光緒帝在親政後同意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提出的變法主張,從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稱為百日維新的103天中進行多項改革,但最終在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後失敗落幕。 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以“扶清滅洋”為宗旨並在慈禧太后包庇下燒殺淫掠北京和默許下開始圍攻外國駐北京使館。同時兵權落入親族手中險些引發政變。於是,各國以解救駐京使館人員和外使人員被殺的理由攻入北京,史稱八國聯軍。1900年7月俄軍以義和團破壞東清鐵路為由,在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地對中國人進行大規模屠殺,造成約7000人遇難,海蘭泡慘案和江東六十四屯慘案合稱為庚子俄難。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各國簽定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後來均全額歸還,同時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各國派兵駐紮,開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入內等。 清末光緒年間中國發生了不少天災,有些天災甚至造成人口損失。光緒元年至四年(1875-1878年)河南、山西、陝西、直隸、山東等地發生特大旱災饑荒,尤以山西最嚴重,太原府100萬人死95萬。總死亡數計950萬-2000萬不等,也就是清朝人口的約2-4%,史稱丁戊奇荒。光緒十三年(1887年)河南鄭州下汛十堡(今惠濟區花園口鎮石橋村)發生黃河決口,致使200多萬(一說93萬;一說最保守估計150萬;一說700萬)人罹難。 == 中華民國 == === 革命爆發、走向共和 === 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禁錮,成功引進西學,推廣新式學校。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正是教育方式的這一根本性轉變,為後來風起雲湧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造就了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社會精英和寶貴人才。1906年,清政府同時籌劃立憲運動,於1911年成立為人詬病的皇族內閣,以慶親王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 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以後,革命黨開始興起,孫中山和黃興等人在海外積極籌款,組建黨組織,指揮國內的多次革命運動。經過十餘次失敗的革命起事後,與革命黨互不溝通的湖北新軍在武昌起事獲得成功。清廷迫於情勢於11月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以便討伐革命黨人。袁世凱一面以武力壓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換取利益,而革命黨人亦認可袁世凱是能領導中國的有力人選,遂行謀定,是為南北議和。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正式就任首任臨時大總統。2月12日,清宣統帝溥儀宣佈退位,清朝正式走進歷史,中國兩千多年的帝王專制制度也基本結束。 在這個帝國和民國時代交替的時代,出現一大批學者,如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王國維、胡適、辜鴻銘、章太炎、陳寅恪、呂思勉、魏源、錢穆、魯迅等人,號稱“國學”(中國文學,史學和哲學)。梁啟超曾領導“史學革命”反對中國的傳統史學,要求把“帝王之史學”改為“為國民寫史”。嚴複曾翻譯西方名著《天演論》以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並且分析出中國由於不能衝破長期統治中國的儒家思想而遠遠落後於世界。王國維和辜鴻銘是著名文學家,曾遊歐洲各國,後來結合自己的文化和西方思想寫成好幾部名著。章太炎是著名的反清鬥士,他的思想隨著中國的變革而逆轉,成為著名的革命者和文學家。陳寅恪,呂思勉和錢穆皆是著名史學家,為“史學革命”做出卓越的貢獻。魏源曾著《海國圖志》以要求改革。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創始者,曾為章太炎學生,著《朝花夕拾》和《狂人日記》。這一時期,國外的各種新思想、新文化也開始慢慢傳入中國,為後來1919年的五四運動爆發、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鋪墊。一部分中國大陸的歷史學家將五四運動譽為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 北洋政府時期 === 1912年4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辭去擔任3個月的臨時大總統職位,由袁世凱接任,並定都於北京,故又稱北京政府。 袁世凱上臺後不久,逼迫國會選他為大總統,之後就解散國會和終止臨時約法,另頒布新約法,以擴大其職權一步步籌備帝制,1913年7月又將蔡鍔召入北京控制,且在一番裝模作樣後使馮國璋和大眾誤以為袁世凱並無稱帝之心,但1916年袁世凱宣稱恢復帝制,建立中華帝國。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討伐是為二次革命,同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佈取消帝制,6月在絕望中死去,護國戰爭結束。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之位,段祺瑞則成為國務總理,但兩人卻因為意見不一而交惡,不久段祺瑞擅自向德國宣戰,黎元洪將段祺瑞撤職,但段祺瑞卻率軍討黎,黎元洪不得不向張勳求助,1917年6月7日張勳卻率五千名辮子軍攻入北京並扶植溥儀為帝,黎元洪又向段祺瑞求助,段祺瑞便用12天討平復闢,黎元洪也辭職。中華民國進入北洋軍閥各派系(皖系、直系和奉系等)控制中央政府時期,地方政府則由各個軍閥派系割據。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領導的北洋政府和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經過長時間的辯論,最終透過了《對德宣戰案》,中華民國宣佈對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宣戰,廢除中德、中奧條約,收回天津,漢口德奧租界,並援助協約國 。同年9月22日,廣州國會非常會議承認對德宣戰案。 為援助協約國,中華民國特派一戰華工,經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香港轉送到西歐,總共有14萬名華工參與,其中約有5千人在前往歐洲途中遭遇德國潛艇襲擊或在歐洲犧牲。同時,在戰爭期間,俄國從中國招募了超過16萬名勞工,據報有7千人在前線死於德軍手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強在中華民國的勢力均勢瓦解,日本利用列強無暇他顧之際,欲使中華民國淪為其後院,以鞏固其在東亞地區的利益。1914年9月,日本宣戰德國,封鎖了德國租借地境內的青島,並計畫從背後進攻德國軍事要塞,需要透過中華民國領土,並答應將來將膠州灣歸還給中華民國。當時的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宣佈中立,並禁止兩軍在中國領土上交戰,但在日本的威脅下,承認山東東部為交戰區。日本派出2.7萬名士兵,在山東半島北岸登陸,但未集中兵力攻打膠州灣的軍事要塞,反而佔領了濰縣,並西進佔領了山東鐵路全線,然後佔領青島。即使德國投降後,日軍仍駐紮在鐵路沿線。這時,中華民國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況,英國、俄國都默許了日本的入侵,即使美國同情中華民國,也不願與日本對立。 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上,列強決定將膠州灣及德國在山東原先享有的一切權益完全轉讓給日本,北洋政府代表團努力爭取無效。隨後爆發了五四運動,抗議巴黎和會上有關山東問題的決議,最後北洋政府代表團6月28日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直到1921-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後,日本才將膠州灣地區和膠濟鐵路全部移交給中華民國,並從山東撤出所有軍隊,中日雙方才解決山東問題。 === 外蒙古獨立 === 1921年達木丁·蘇赫巴託爾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建立“人民革命政權”,1924年蒙古人民革命黨宣佈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定都庫倫,改城名為烏蘭巴托。1937年,在霍爾洛·喬巴山的領導下,外蒙古開展了大清洗,黨和國家、政府、軍隊、僧侶當中有兩到三萬人被殺,佔當時外蒙古人口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1946年外蒙古獨立。1952年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大會提出「控蘇案」並得到透過意圖阻撓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蘇聯解體以後,蒙古國於1992年2月12日大呼拉爾放棄社會主義制度,推行多黨制和總統制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新憲法當日生效,國名改稱為“蒙古國”。 === 國民政府時期 === 孫中山之後多次發起護法運動與護國運動,組建廣州軍政府,試圖聯合南方軍閥推翻北京中央政府未果,開始轉向聯俄,改組中國國民黨,1924年5月,孫文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於廣州黃埔創辦陸軍軍官學校並任命蔣中正為校長,接納中國共產黨(第三國際中國支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病逝於北京,次年,1926年6月,蔣中正率領國民革命軍從廣東發起北伐戰爭,到1928年進佔京津,大體上統一中國。在北伐軍進佔長江流域時,中國國民黨不能容忍中國共產黨激進的工人運動,1927年,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和國民黨領袖汪精衛,先後在上海和漢口發動清黨,清除國民黨黨內的共產黨及國民黨左派勢力。共產黨發動數次起義均告失敗,於是轉入江西井岡山等山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並於江西瑞金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0年到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先後五次圍剿中央蘇區,紅軍撐過前四次圍剿,但是在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剿共戰爭失敗後,從江西蘇區敗退到陝西省北部(中共黨史稱二萬五千裡長徵)1935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更名為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1936年又更名為中華蘇維埃民主共和國,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之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開展第二次國共合作,並放棄反對國民政府,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改組為陝甘寧邊區政府。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出兵佔領東三省,滿洲國於次年成立,日本扶植溥儀成立的第一個傀儡政權。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後國共結束十年內戰,第二次國共合作初步形成。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在南京進行大屠殺,超過30萬人被殺害。之前國民政府已從南京遷至漢口,後來遷至重慶。而在1940年至1945年間:在日本支那派遣軍扶持下,以汪精衛、周佛海、李士群等為主要成員,在南京建立所謂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即“汪精衛政權(日本軍扶植的傀儡政權)”,對淪陷區實行賣國日偽統治。不過,當時已經遷都重慶(戰時首都)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即重慶國民政府,自始至終並不承認“汪偽政權”。 抗戰期間,蔣中正統帥國民革命軍與日軍22次大會戰,國民革命軍陸軍死亡、失蹤321萬人,海軍幾乎全滅。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從日本手裡接管臺灣及澎湖列島以及其他一些領土,廢除百年不平等條約,而且得以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號稱“世界五強”之一。然而,中國仍然在1946年與蘇聯簽訂的條約中承認蘇聯控制下的外蒙古的獨立。 自從抗戰結束,國民黨政府與在抗戰期間實力大增的中共在勢力劃分、物資接收等方面發生衝突,雙方雖經重慶談判簽署雙十協定,並共同參與政治協商會議,但仍在1946年6月升級為全面的國共內戰。與此同時,國民政府亦在準備制憲與行憲。1946年11月在南京召開制憲國民大會,並於1947年元旦正式施行中華民國憲法。1948年第一屆國民大會召開,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蔣中正當選為行憲後的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但在內戰的戰場上經過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國軍兵力大大消耗,解放區逐漸擴大。1949年4月,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佔領首都南京總統府。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在北京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旋即於12月10日遷往臺北。 === 政府遷臺 === 國共內戰後,國民政府退守臺灣,中央政府搬遷到臺北,以臺北市為中華民國首都,也成為中央政府所在地,並在韓戰中美軍介入亞太局勢,局勢遂逐漸穩定下來。 戒嚴時期,中國國民黨在臺灣長期維持獨裁統治,為避免共產黨的威脅,因此支援民主自由的人士長期被政治打壓,但仍實施於1950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此舉為養成民眾的民主素養。1975年蔣中正去世後,由蔣經國接掌政權。隨著產業從農業發展到輕重工業、國民教育普及,雖然臺灣在清末以及日本統治時期有引入基本的現代化,但在1970年代才進入經濟起飛時代,蔣經國總統所推動的十大建設至今仍被視為促進臺灣經濟起飛的基本工程。1960年代和1970年代左右,臺灣轉向高技術領域,經濟成就與知識方面的突破造就一整代的中產階級,導致1980年代中後期,臺灣的威權社會控制體系開始鬆動。 1986年9月28日,中華民國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正式成立。1987年7月14日,國民黨政府正式宣告解嚴,終止黨禁、報禁,解除長達39年政府對中華民國社會的嚴密控制,不久蔣經國去世,李登輝接任總統,從此,臺灣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1991年4月30日,中華民國政府宣佈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使得臺澎金馬單方面解除對大陸的積極軍事對峙(即正式以成文方式宣告放棄反攻大陸政策)。之後,憲法多次增修後,1996年舉行第一次總統公民直選,由中國國民黨籍的原總統李登輝當選連任;2000年,中華民國第二次總統民選,由在野黨民主進步黨所推舉的陳水扁當選,此次總統選舉亦實現史上第一次的和平政黨輪替。2005年,末代國民大會召開,憲法第七次增修。2008年,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中國國民黨所推舉的馬英九當選總統,二次政黨輪替,兩岸關係緩和,對外關係亦大幅改善。2016年,民主進步黨籍的蔡英文當選總統,三次政黨輪替並於2020年連任;2024年,民主進步黨籍的賴清德當選總統,實現民主化後史無前例的第三任期。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毛澤東時期 === ==== 計劃經濟工業初步建立 ====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後來的每年10月1日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中國經歷長期的動亂與戰爭,經濟水平落後,貨幣貶值,交通運輸不暢。建國後,一個全面模仿蘇聯工業化模式的共產主義社會便迅速建立起來。在1950年代早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村土地集體化改革,成功抑止通貨膨脹、重振經濟,並重建被戰火嚴重破壞的工業體系。中國共產黨對當時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影響,基層組織深入到中下階層的勞工和婦女等群眾中。 1950年代開始的土地改革運動將地主的土地沒收,從政治和經濟上徹底消滅了中國自秦漢以來作為地方政治精英的鄉紳階層,改變了兩千多年來“皇權不下縣”的局面,國家政權的動員力從此深入村鎮基層。這次土地改革是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對老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繼續,基本完成了全國範圍內的土改,至1953年,除新疆、西藏、青海、川邊等少數民族地區,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無償分得約7億畝土地及生產資料,並每年免除地租3000萬噸糧食。但是從1953年開始,中共開始實行土地集體所有制,強制實施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和農業合作化運動,再次剝奪了農民的土地。學者估計土地改革造成100萬-470萬人死亡,導致農村精英階層的消亡。受害者中很多是掌握知識和了解經濟規律,以地租為生的地主。與此同時,三反五反運動展開,造成了諸多冤假錯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支援中華民國的部隊到處與解放軍和新建的地方政權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50年3月開展全國性的“剿匪行動”,動員超過了一百五十萬的軍隊。隨著“剿匪行動”的開展,數年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地區的殘餘武裝被消滅殆盡。1950年6月25日,朝鮮發動朝鮮戰爭。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幾乎佔領整個朝鮮半島,但是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後,戰爭形勢逆轉,聯合國軍逼近朝中邊境線。當時的中國領導人認為朝鮮若被聯合國軍佔領,將威脅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安全,因此決定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義入朝作戰。在經過五次大規模戰役後,雙方進入膠著狀態。1953年7月27日雙方簽署停戰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50年的昌都戰役消滅藏軍主力後,1951年同西藏政府達成《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對西藏取得控制權。至此,除臺灣、香港、澳門、少數沿海島嶼及其他與鄰國有主權爭議的領土以外,中國大陸領土已全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控制。1953年的東山島戰役後,國軍未再組織成建制的反擊。至1955年,解放軍發起一江山島戰役,相繼攻佔浙東沿海還被國軍控制的全部島嶼。至此,中國大陸沿海只剩下福建沿海的金門和馬祖還被國軍控制。 1953年至1956年,中國政府對生產資料所有制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包括“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又合稱為「三大改造」,其目的是改變生產關係的性質。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國政府認為中國已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制度(經濟方面)在中國基本建立。1953年到1957年中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培養了大量的技術專家,產業工人,提高了國民收入,並且透過蘇聯和東歐技術的引進提高了解放軍的現代化水平。1954年9月20日,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即五四憲法)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透過,共4章106條。 ==== 大量政治化運動 ==== 與此同時,各類政治運動逐漸展開。1955年7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展開鬥爭肅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在中國大陸各省、市、自治區、人民解放軍和中央一級黨的、政府和群眾團體的機關開始肅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8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徹底肅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毛澤東將各團體中鎮壓的比例定為百分之五。1957年,反右運動展開,上百萬知識分子和民主黨派人士等遭到批鬥和迫害,中國大陸的民主制度遭到嚴重破壞。1958年,循化事件爆發導致數百人死亡;1959年,爆發藏區騷亂,造成約8萬7千人死亡,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海外。中國於1950年代末基本消滅血吸蟲病,但是近年又有死灰復燃趨勢。1957-58年,中國貴州爆發的“亞洲流感”造成全球100萬-400萬人死亡;該病毒變異後,於1968-69年導致“香港流感”爆發,再度造成全球100萬-400萬人死亡。 1958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動「大躍進」運動與“人民公社化”運動,客觀上脫離實際並造成各地浮誇風「放衛星」等謊報資料的情況盛行。自1959年到1961年,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以及制度性問題造成了三年大饑荒內數千萬人的死亡,毛澤東因此「退居二線」,但留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名義上改以國家主席劉少奇為首的一批中央領導人著手恢復經濟發展。 ==== 發動文化大革命 ====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劉少奇、鄧小平等人被打倒,毛澤東掌握大權,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一度成為被指定的接班人,但其後與主張修憲「廢除國家主席」的毛澤東發生衝突。在林彪陰謀敗露後,四人幫成為新的重要政治勢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進一步混亂,故毛澤東重新起用鄧小平出任第一副總理,重掌國務院以起相互牽製作用。 文革期間,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方式主要包括:大屠殺(包括官方處決)、武鬥、私刑、自殺、批鬥,等等;根據目前的資料,各方統計的非正常死亡人口達數十萬至2000萬不等。1975年8月,河南駐馬店爆發了二十世紀世界最重大技術災難“河南“75·8”水庫潰壩”,造成29個縣市被淹,24萬人死亡。 1976年,周恩來、朱德、毛澤東先後去世;其後四人幫在懷仁堂事變中被逮捕,國務院總理華國鋒接替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出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成為最高領導人。儘管華國鋒停止文革中的文攻武鬥等混亂局勢,但提出「兩個凡是」的路線,在國家實質上仍然沒有完全脫離文化大革命階段的困頓狀態。 毛澤東在其任內有許多人遭到政治迫害及大清洗,尤其在他晚年,由於嚴重的政策錯誤,給中國精神文化領域造成巨大的損失。毛澤東時代歷經了建政初期1950-1953年的三大運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1951-1952年的三反五反運動、1957年的反右運動、1958年-1962年的大躍進、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據各方估計造成4000萬-8000萬人的死亡,亦有數千萬人遭到批鬥和迫害。其中,文化大革命因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而被嚴厲批評和譴責,中國傳統文化及道德淪亡,法制和憲政被嚴重破壞,文革還影響了柬埔寨的紅色高棉大屠殺。 === 改革開放時期 === ====鄧小平撥亂翻正====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重新上臺的鄧小平執掌政權,改革開放時代正式到來。改革開放率先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為標誌從農村開始,隨後擴充套件到城市,設立經濟特區,並隨後開放了一批城市,其後首次出現股票。1984年,大陸的經濟開始重新步入正軌,國民經濟開始增長。 但是,1980年代後期,由於出現通貨膨脹與官倒等問題,民間出現不滿情緒。1989年,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去世成為導火索,終致爆發六四天安門事件。事件中,學生和其他人活動數月,要求政治改革。最終以解放軍於6月4日暴力清場而告終Youngs, R.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Democr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978-0-19-924979-4.Carroll, J. M.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Rowman & Littlefield, 2007. ISBN 978-0-7425-3422-3.,此事件造成多人傷亡。 ====冷戰末期風暴局勢==== 其後以江澤民出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以其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領導接掌政權,改革開放的步伐一度有所停滯,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才得以繼續進行。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英國接收對香港的主權,其後1999年從葡萄牙接收澳門。 江澤民時期,中國經歷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百年不遇的1998年洪災、造成數千人死亡。 2002年中共十六大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第四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上臺。中共逐漸放棄「韜光養晦」的外交方針,在外交舞臺上動作頻繁,並強化國際地位,並於2008年末派出護航艦隊進入亞丁灣附近海域,以維護中國在該地區的海上利益。此時中國經濟改革已經有顯著效果,人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外匯儲備世界第一,被譽為「世界工廠」,成為世界上最有發展潛力的國家之一。 雖然經歷了SARS病毒帶來的衝擊,2003年中國經濟成長還是達到近幾年來最高的9.1%。2002年底,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建設。但是經濟發展依然面對深層的問題,包括東西部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胡溫政府提出幾項措施,包括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關注弱勢群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中國繼續開放其市場,雖然還是受到沒有完全履行入世承諾的指責。不過,多種外國產品的關稅已經下降了很多。2003年末,中國大陸與香港及澳門簽署《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保證三地的產品能夠以零關稅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次發射載人航天器神舟五號飛船,載送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使中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在隨後幾年中,中國陸續發射多艘載人航天飛船,將數位宇航員送人太空。2004年,北斗二號專案啟動,2011-12年開始提供導航服務。2010年,蛟龍號潛水器啟用。2011年,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空間站建設的第一步。2012年3月,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的重大成果獲得國際關注。2012年10月,莫言成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首位中國籍作家。 與此同時,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開幕,東道主中國以51枚金牌位居金牌榜首位。藉助北京奧運會,中國展示了經濟發展的成績、自信以及史無前例的開放心態,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也極大改觀了北京這座城市的面貌,政府與公眾在奧運會這個舞臺上取得了高度的統一,公眾也表現出對政府少有的包容和支援。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在上海舉行,是中國首次舉辦的綜合性世界博覽會,也是首次由發展中國家主辦綜合性世博會,共有256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參展。 2007年以來,中國境內的恐怖主義事件明顯增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生多次恐怖性質的襲警、爆炸案件,包括2008年的喀什襲擊事件、庫車爆炸案和2011年的和田7·18嚴重暴力恐怖事件、喀什暴力恐怖襲擊事件。此外,也發生針對民航班機的恐怖事件,如南航班機三·七爆炸未遂案(2008年)和天津航空7554號班機劫機事件(2012年)。大多恐怖事件發生在中國大型活動(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前期,在國內外造成巨大反響,如2008年昆明公交車爆炸案和在新疆發生的數起事件。2012年,王立軍事件、薄熙來事件爆發,受到廣泛關注。 縮圖|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發生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到300,000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次。地震造成四川、甘肅、陝西等省的災區直接經濟損失共8451億元人民幣,災區的衛生、住房、校舍、通訊、交通、治安、地貌、水利、生態、少數民族文化等方面受到嚴重破壞。 ==== 習近平時代統一領導 ==== 2012年中共十八大後,習近平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李克強擔任國務院總理,標誌著中共第五代領導集體上臺,早期被稱為“習李體制”。新領導集體把民族復興作為目標,闡述「中國夢」積極打擊腐敗,要求官員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進行政府部門改組,深化經濟轉型與改革。新政在中國大陸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政府分別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即“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中國政府指出,“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努力實現沿線區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更加安全高效,以形成更高水平的陸海空交流網路。同時使投資貿易的便利化水平更有效的提升,建立高品質、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域網。以使沿線各國經濟聯絡更加緊密,政治互信更加的深入,人文交流更加的廣泛。 2014年11月10日至11日,第26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年度會議於在北京市懷柔區雁棲湖舉行。該次峰會透過《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宣言》(《北京綱領(宣言)》),提出並透過致力於旨在打擊跨國腐敗的《北京反腐敗宣言》,中國開始顯露其全球影響力。2015年,“習馬會”在新加坡舉行,是海峽兩岸(即中國大陸與臺灣)自1949年政治分立以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2018年起,新一輪的中美貿易戰開打。2020年5月起,中國和印度爆發邊境衝突,造成人員傷亡。 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部分香港人不滿意中央政府對香港選舉制度的干涉,要求“真”普選,即有“公民提名”的選舉。2014發起佔領中環運動(雨傘革命)要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撤回決議。佔領行動於2014年12月15日結束,歷時79日。2019年,香港爆發了全球矚目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簡稱“反送中”,香港警察與示威者雙方的暴力行動使得香港的安全與法治遭到嚴重破壞,旅遊業接近崩潰,香港地區經濟嚴重受挫。 2018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提議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改憲法刪除國家主席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的限制。習近平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兩個掌握實權的職務本身已經沒有任期限制,廢除國家主席連任限制,意味他可以成為繼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之後的終身領導人。有學者和傳媒認為習近平的做法有如仿效袁世凱「稱帝」自鄧小平時代開始實行的“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被習近平打破。同時“袁世凱”、“復辟”等詞彙被網路封殺。 2020年冠狀病毒病疫情發生後,身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一直強調自己親自指揮防疫工作,並在2020年2月3日《求是》發表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表明:早在1月7日已經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提出防疫要求。隨著中國政府成功控制疫情,中國經濟增長2.3%,優於預期,中國不僅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GDP總量也實現了百萬億的歷史性突破。 2022年殺傷力弱但傳染性強的Omicron病毒株廣泛蔓延,批評者認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導的僵化“清零政策”與地方政府的科學精準防疫策略產生了衝突,防疫不再以科學為依據,而主要出於政治導向,是“政治防疫”。持續實行動態清零政策使中國經濟真正處於衰退狀態,習近平面臨經濟下行和清零政治需要這個無解的難題。2022年5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上稱,中國經濟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甚至比2020年疫情嚴重衝擊時還大。 外界認為習近平強推清零政策造成沉沒成本已經太高,故2022年中共二十大以前必須堅持清零是保住他順利打破限制再次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有人認為二十大後會結束動態清零。高盛集團的研究報告指出,習近平的防疫政策在中共二十大後仍會持續,至少到2023年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召開,完成領導班子交接後才有轉變的可能。10月11日,人民日報在第二版刊登署名仲音的評論員文章,強調“動態清零”可持續而且必須堅持。美國之音認為這標志著中共20大結束後中國的防疫政策可能適度放鬆的幻想徹底破滅。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召開時,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在之後的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再次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 2022年11月底,多地爆發反對動態清零政策的抗議活動,為1989年以來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抗議運動。12月7日,中國國務院釋出疫情防控“新十條”,中國大陸事實上放棄動態清零政策。12月26日,中國國家衛健委宣佈將“新冠肺炎”改稱為“新冠感染”。 2023年3月10日,習近平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以全票第三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第一位任期超過十年的國家主席,任期超越包括毛澤東在內的歷任國家主席。外界認為領導人終身制已經復辟,習近平很有可能終身執政。 在此同時,中國大陸地區也面臨巨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全球金融危機、單一依賴外貿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環境汙染、自然災害、日趨加劇的社會貧富差距、腐敗、部分少數民族因為歷史恩怨史的分裂活動、部分地方政府粗暴行政帶來的民眾不滿,相關人權問題,以及未來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和整體人口基礎龐大之間的矛盾。 == 兩岸關係(1949年至今) ==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由於第二次國共內戰退守臺灣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中華民國政府皆宣稱自己是唯一的合法中國政府並相互否定對方。自1971年中華民國的聯合國席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後,絕大多數國際社會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之政權;另一方面,絕大多數國際社會不承認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僅保持非官方關係,但仍有12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中國之政府。 臺海兩岸官方於1980年代開始有互動關係,並在往後數年進行一系列政治、文化上的交流。2000年,中華民國實現首次和平的政黨輪替,新上任的總統陳水扁政府在臺海兩岸的議題上,偏向一邊一國即臺灣不隸屬「中國」的態度。2008年,中國國民黨的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總統,第二次和平的政黨輪替,以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和大陸加深交流,並以「不統、不獨、不武」作為兩岸關係的原則。近年來臺灣人對於「中國」的認同感急遽降低,據2020年7月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僅有2.4%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有67%的人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認為自己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則有27.5%。政大民調:臺灣人認同感67% 創歷年新高 ,中央社記者林克倫臺北3日電,2020-07-04 近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面對中華民國主權相關議題,態度轉趨強硬,稱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的一部分,作為其一個中國的定義,並以“和平統一”為主軸,“一國兩制”作為處理臺海兩岸議題的框架,意欲將臺灣地區歸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中華民國政府方面,中國國民黨及其他泛藍陣營堅持一個中國及九二共識;民主進步黨以及臺灣團結聯盟強調臺灣本土意識,否定有九二共識的存在。 == 參見 == * 中國歷史年表 * 朝代歌 * 中國歷史事件列表 * 諸侯會盟 * 中國君主列表 * 中國公主列表 * 中國皇后及妃嬪列表 * 中國宰相列表 *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年表 * 中華民國時期君主列表 * 漢學 * 中華文明 * 劍橋中國史 * 中國古代題材電視劇列表 * 中國總統 * 中國總理 * 華夏文化 * 天下 * 中國行政區劃 * 中國北方與南方 * 中國朝代 * 夏商周斷代工程 * 中國古都 * 中國戰爭列表 * 中國國旗 * 中國國徽 * 中國國歌 * 中國憲法 * 中國皇帝 * 中國君主世系圖列表 * 中國君王諸子女列表 * 中國歷史之最 ; 其他特定主題中國史 * 中國政治史 * 中國政黨史 * 中國近代史 * 中國對外關係史 * 中國護照史 * 中國宗族史 * 中國疆域史 * 中國城市史 * 中國驛站史 * 中國郵政史 * 中國法制史 * 中國軍事史 * 中國經濟史 * 中國土地兼併史 * 中國證券史 * 中國通商史 * 中國鹽業史 * 中國水利史 * 中國科技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醫學史 * 中國化學史 * 中國文化史 * 中國教育史 * 中國藏書史 * 中國史學史 * 中國新聞史 * 中國文學史 * 中國書法史 * 中國藝術史 * 中國體育史 * 中國慈善事業史 * 中國人口史 * 中國乞丐史 * 中國流寇史 * 中國同性戀史 * 中國婦女生活史 * 中國娼妓史 * 中國生殉史 * 中國盜墓史 * 中國環境史 * 中國荒政史 *中國地震史 * 中國旱災史 * 中國水災史 * 中國蝗災史 * 中國瘟疫史 * 中國思想史 * 中國哲學史 * 中國邏輯史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 # # # # # == 相關著作 == * 《二十四史》(正史) * 《國史要義》柳詒-{徵}- * 《國史大綱》錢穆 * 《中華五千年史》張其昀 * 《中國人史綱》柏楊 *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 == 外部連結 == * * *中國歷史概述 *中國歷史時間表 * 歐立德:〈傳統中國是一個帝國嗎?〉. * 許倬雲:〈東周到秦漢:國家形態的發展〉. * 王明珂:〈重建中國史觀-從中原到邊疆:對典範中國史的反思〉. China Category:文明
亳州市
州市,簡稱亳,古稱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市境西南鄰阜陽市,東南接淮南市,東毗蚌埠市、淮北市,北依河南省商丘市,西北達河南省周口市。地處黃淮平原腹地,全境地勢平坦。渦河自西北往東南斜貫市境,還有茨淮新河、北淝河、西淝河等河流。全市總面積8,521平方公里,常住總人口約496萬人,亳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9年,國務院正式將亳州市納入長三角一體化區域。市人民政府駐譙城區希夷大道588號。 亳州盛產藥材、白酒、菸草以及小麥等糧食作物,屬溫帶季風氣候,是中國大陸最大的中草藥集散地,古井貢酒的產地,素有“中華藥都”的美稱,而且一年一度的“藥交會”更是享譽全國。 == 歷史 == 亳州古稱亳、譙、譙郡,是中華民族較早的發祥地之一。據有文字記載,亳州建城已有3700年的歷史。 夏朝,亳州屬豫州,曾是帝嚳的國邑。商代曾為國都. 西周初年是神農氏後裔的封地,置焦國。春秋時期,焦屬陳國。陳於此建焦城,後楚滅陳,築譙城(今譙城區)。譙夷所轄區域擴大到苦、蒙(今蒙城縣)及周邊地區。秦時置譙縣,屬碭郡。漢時先後屬豫州、沛國治。建安末年設譙郡。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封譙郡為“陪都”。時譙與許昌、長安、洛陽、鄴並稱“五都”(譙是否是都城,有爭議)。西晉時,譙是譙國治所。北魏正始四年(507年)為“南兗州”治所,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南兗州為亳州,治所不變,亳州之名始於此。 隋大業三年(607年)又改亳州為譙郡。唐武德四年(621年),譙郡更名為亳州,下轄譙、臨渙、酇、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8縣。宋時亳州屬淮南路,金時屬南京路,下轄6縣5鎮。 元時亳州屬歸德府(今商丘),下轄6縣。元至正15年(1355年),劉福通起兵反元,擁韓林兒在亳州稱帝,建“宋”政權,以亳州為國都。至此亳州正式成為“三朝”古都之地。明朝初年亳州一度為縣,屬潁州。弘治9年(1496年),又升縣為州。清初亳州屬安徽布政使司直轄,曾升為亳州直隸州。1864年清廷鎮壓捻軍後,析亳州、宿州、蒙城、阜陽、各一部設渦陽縣。1913年,中華民國時期全國廢州,故改亳州為亳縣,由省直轄。 1964年,中國國務院決定從阜陽、渦陽、蒙城、鳳台各劃出一部成立利辛縣。1986年撤銷亳縣建制,設立縣級亳州市。1998年收歸省直轄(副地級)。2000年設立地級亳州市,下轄渦陽、蒙城、利辛三縣和譙城區。 == 地理 == === 地形 === 亳州市全境呈東南西北向斜長形,長約150公里,寬約90公里。轄境與黃河決口扇形地相連,屬平原地帶,地勢平坦,僅東部有龍山、石弓山、齊山、狼山、雙鎖山等10餘處石灰巖殘丘分佈;整個亳州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以1/9000地面自然坡降向東南微傾。西北部譙城區詹樓地勢最高,海拔42.5米;東南以利辛縣展溝南部最低,海拔22米,相對落差20.5米。由於受河流蜿蜒切割變遷和黃河歷次南泛的影響,形成平原中崗、坡、碟形窪地相間分佈,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徵。 城中有渦河流經,是淮河支流。 === 氣候 === 亳州處於秦嶺-淮河天然氣候分界線上,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地帶。季風影響顯著,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足。1月平均氣溫0.6℃,極端最低氣溫-20.6℃(1969年2月5日)。7月平均氣溫27.3℃,極端最高氣溫42.1℃(1966年7月18日)。年均溫14.7℃。年均降水量約790毫米。 == 政治 == === 現任領導 === 亳州市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亳州市委員會 亳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亳州市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亳州市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市長 主席 姓名 杜延安 王玉璽 秦鳳玉(女) 湯湧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安徽省碭山縣 安徽省亳州市 山東省日照市 安徽省樅陽縣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1年7月 2017年1月 2022年12月 2014年1月 === 歷任領導 === ; 市委書記 * 金巨寶(2000年5月-2003年4月) * 邵國荷(2003年4月-2008年6月) * 方春明(2008年6月-2013年2月) * 楊敬農(2013年2月-2016年3月) * 汪一光(2016年4月-2021年7月) * 杜延安(2021年7月-) ; 市長 * 王首盟(2000年5月-2002年1月) * 邵國荷(2002年1月-2003年4月) * 劉健(2003年5月-2006年6月) * 方春明(2006年6月-2008年6月) * 牛弩韜(2008年6月-2010年12月) * 沈強(2010年12月-2014年8月) * 汪一光(2014年9月-2016年4月) * 杜延安(2016年4月-2021年7月) * 鄧真曉(2021年7月-2022年12月) * 秦鳳玉(2022年12月-) === 行政區劃 === 亳州市現轄1個市轄區、3個縣。 * 市轄區:譙城區 * 縣:渦陽縣、蒙城縣、利辛縣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行政區劃 鄉級行政區劃 鄉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街道辦事處 鎮 鄉 341600 亳州市 8,521.23 4,996,844 譙城區 236800 9 72 7 341602 譙城區 2,262.89 1,537,231 花戲樓街道 236800 3 20 2 341621 渦陽縣 2,109.90 1,170,719 城關街道 233600 3 20 341622 蒙城縣 2,143.93 1,101,640 城關街道 233500 3 12 2 341623 利辛縣 2,004.50 1,187,254 城關鎮 236700 20 3 == 人口 ==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6.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4.1%,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4,996,844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850,65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46,187人,增長3.01%,年平均增長率為0.3%。其中,男性人口為2,554,536人,佔總人口的51.12%;女性人口為2,442,308人,佔總人口的48.8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4.6。0-14歲的人口為1,279,489人,佔總人口的25.61%;15-59歲的人口為2,892,457人,佔總人口的57.89%;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24,898人,佔總人口的16.51%,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79,862人,佔總人口的13.61%。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123,492人,佔總人口的42.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873,352人,佔總人口的57.5%。 === 民族 ===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946,363人,佔98.99%;各少數民族人口為50,481人,佔1.01%。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146,587人,增長3.05%,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04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400人,下降0.79%,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04個百分點。 == 交通 == * 、過境。 * 京九鐵路設亳州站。 * 京港高速鐵路商合段設蘆廟站(皖豫省界附近)、亳州南站、古城東站。 * 亳州機場(興建中)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文化古蹟 == ==友好城市== * 干邑 == 名人 == ==特產== 亳白芍: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中藥材是亳州的特色產業,亳州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藥材的主要產地。每年9月的國際(亳州)中醫藥博覽會均在亳州舉辦。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 Category:安徽地級市 皖 皖 Category:中原經濟區城市 Category:前16世紀建立的聚居地
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通常也簡稱網路,是指容許節點分享資源的數碼電信網路。在電腦網路,電腦裝置會透過節點之間的連線(資料鏈路)互相交換資料,即收發(接收和發放)網路資訊。傳輸媒介可分為有線及無線兩類——有線的可用到雙絞線、光纖電纜等媒介;無線則可用到Wi-Fi、NFC和Bluetooth等。 用於建立、路由及終止資料傳輸的電腦網路裝置即為網路節點。節點包括像個人電腦、電話、伺服器般的主機及其他網路硬體(如閘道器及路由器)。它們一般以網路位址作識別碼。當一個裝置能夠與另一裝置交換資訊時,便可視它們倆已連線成網路,不論它們是否直連。專用通訊協定在大多數分層中位於其他更通用的通訊協定之上。要維持網路的可靠性,便需要有一定的網路管理技能。 電腦網路為海量應用程式及服務背後的基礎。比如存取網際網路、數字影片、數位音訊;共享列印機;收發電子郵件及即時通訊訊息。電腦網路可依照傳輸介質、傳輸協議、 網路大小、拓撲、流量控制機制、建立目的等因素區分。世界上最大的電腦網路為網際網路。 == 歷史== 電腦網路發展的里程碑包括: * 1950年代後期,美軍開始使用指揮系統——賢者系統,其為早期的電腦網路。 * 1959年,託利·伊萬諾維奇·基洛夫向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提出一個詳細的計劃——其目標是建立全國性的網路中心OGAS,以重整對蘇聯武裝力量及經濟的控制。 * 1959年,貝爾實驗室的穆罕默德·阿塔拉及姜大元成功研發出金氧半導體場效電晶體。它於後來成為了電腦網路建設的基礎元件,比如收發器、基站元件、路由器、、微處理器、記憶體晶片、。 * 1960年,商業航空預訂系統——SABRE上線,其連線了兩臺大型計算機。 * 1963年,向他的同事傳送了一份備忘錄,於當中探討「星系間計算網路」這一概念,即可用於一般使用者通訊的電腦網路。 * 1964年,達特茅斯學院的研究者開發出,以使大型電腦系統的使用者分流。同年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隊研究團隊在得到貝爾實驗室及通用電氣的支援下,成功以一臺電腦來路由及管理電話連線。 * 在1960年代間,保羅·巴蘭及各自提出了分組交換的概念,以把資訊透過網路在電腦之間傳輸。戴維斯率先把的概念在現實中實現。它是一個位於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線路速度為768kbit/s的區域網。 * 1965年,向市面推出了第一個得到廣泛應用的電話交換機,其由電腦所控制。 * 1966年,託馬斯·馬裡爾及勞倫斯·羅伯茨發表了一篇論文,其內容有關一個用於電腦分時的試驗性廣域網。 * 1969年,ARPANET的首四個節點經已用電路連線,其速度為50kbit/s,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中心、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猶他大學這四個地點之間建立網路。在分組交換網路的理論中做出許多傑出貢獻的倫納德·克萊因羅克協助了ARPANET的研發。1970年代後期,他與其學生針對的理論性研究對當下網際網路的實際執行仍有一定重要性。 * 1972年,使用X.25的商業服務經已投入運作,其於後來成為了TCP/IP網路的基礎。 * 1973年,法國的網路為第一個使主機可靠地傳遞資料的網路。 * 1974年,文頓·瑟夫等人寫出了首個TCP的規格(Internet傳輸控制程式的規範),他們在當中首次把「Internet」視作網際網路絡的簡寫Cerf, Vinton; Dalal, Yogen; Sunshine, Carl (December 1974), , Specification of Internet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1976年,Datapoint Corporation的約翰·墨菲開發了ARCNET,第一個用於共享儲存裝置的令牌傳遞網路。 * 1977年,GTE開發了首個遙距光纖網路。 * 1977年,羅伯特·梅特卡夫和尤根·達拉爾開發出。 * 1979年,羅伯特·梅特卡夫致力使乙太網成為開放標準。 * 1980年,羅恩·克蘭等人開發出一種新的乙太網協定,使其速度從2.94Mbit/s升級至10Mbit/s。 * 1995年,乙太網的傳輸速度從10Mbit/s升至100Mbit/s。從1998年起, 乙太網支援1Gb/s的傳輸速度。乙太網的可擴充套件性是其得以繼續應用的重要因素。 == 應用 == 電腦網路有著不同的應用,包括分享應用程式、瀏覽新聞、收發電子郵件、傳遞即時訊息、撥接網路電話、影音分享。使用者可透過網路共用週邊裝置,例如共用網路印表機。使用者亦可透過網路分享檔案給同一網路上的其他電腦。 攻擊者可利用網路散播電腦病毒或蠕蟲至網路上的其他節點,或實行阻斷服務攻擊,佔據網路的頻寬。 == IP封包 == 由於網路的最大傳輸單位會因技術而異,故在過程中IP封包可能需要切割成較小的封包,然後在目的地重組。此一方式的傳輸效率高,但也容易發生壅塞。 IP封包分為兩部分:表頭及承載資料。表頭包含了目的及來源位址、上層協定、存活時間等資訊。 ==網路拓撲== 網路拓撲是網路的幾何形狀分類。除了影響網路的容錯度、管理方式、資訊如何流通外,它還會影響網路的可靠性和架設成本,比如匯流排拓撲較容易發生單點失敗。一般而言線路愈多愈可靠,但相對地佈線成本亦會提升。 常見的網路拓撲有: * 匯流排拓撲:所有節點共享一個介質,以此連線其他節點。早期的乙太網10BASE5及10BASE2會應用此一拓撲。 * 星狀拓撲:所有節點集中連線至一個特殊的裝置,例如交換器、集線器。 * 環狀拓撲:所有節點以形成一個環狀的方式連線,節點間需以順序的方式傳送資訊。應用此一拓撲的有IBM Token Ring、IEEE 802.5 Token Ring。 * 網狀拓撲:所有節點連線至一個以上的節點。 * 樹狀拓撲:所有節點一層一層地以分支形式連線。 * 混合式拓撲:將上述拓撲混合使用。在佈置網路時,一般會混合多種拓撲。 === 覆蓋網路 === 覆蓋網路是指建立在其他網路之上的網路。覆蓋網路內的節點會透過虛擬或邏輯鏈路連線。每個鏈路對應於基礎網路中一條或多條的路徑。覆蓋網路的拓撲一般會跟基礎網路的不同。比如很多對等網路皆屬覆蓋網路。對等網路內的節點執行在網際網路之上,並組織成一個虛擬連結系統。 早期網際網路本身就是覆蓋網路的一個例子。它建立在電話網路之上。 == 網路連線 == 傳輸媒介是指傳送資料時所用到的媒體介質,其包括電纜、光纖、電磁波。它們屬OSI模型的第一層(實體層)及第二層(資料鏈結層)。 乙太網是區域網的主流傳輸媒介技術。乙太網的標準行業規格為IEEE 802.3。乙太網可以銅線或光纖電纜傳輸資料。無線區域網則一般會以無線電作傳輸媒介,不過也有以紅外線作傳輸媒介的。電力線網路以既有電力線來傳輸資料。 === 有線技術 === 計算機網路會用到的有線技術如下: *同軸電纜是一種廣泛應用於有線電視系統及早期區域網的傳輸媒介。以標準10Base2及10Base5來計,其最高速度為10Mbps。 *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的G.hn技術能利用既有的家庭佈線(同軸電纜、電話線、電源線)來架設高速的區域網HomeGrid Forum Webinar: In-Stat's Perspective on Integrated, Segregated & Next-Generation Wired In-Home Networks。 *雙絞線是一種得到廣泛應用的傳輸媒介。它一般由四對銅線所組成,並可用於傳輸語音及資料。雙線纏繞的目的在於減少串擾及雜音的情況。其速度從2Mbps到40Gbps不等。雙絞線可分為兩類—— 遮蔽式雙紐線及無遮蔽式雙紐線。 *光纖是一種玻璃纖維或塑膠。其以光為傳遞的介質。它的好處為速度快、訊號難以衰減。其傳輸速度可超過2Gbps;AT&T曾製作一條速度為400Gbps,橫跨12.07008公里的光纖電纜。其可在保有很高的資料傳輸率的情況下,擁有很遠的傳輸距離,因此可用於作為海底電纜的傳輸媒介。光纖大致分為兩種——單模光纖與。單模光纖適合長距離傳輸(數十至一百公里);多模光纖相對較便宜,但其傳輸距離僅限於幾百米的距離,甚至只有幾十米。 === 無線技術 === 利用無線電等電子通訊手段也可連線至網路。 * 陸上微波通訊會以地上傳送站來把微波傳送至類似衛星的天線接收器。陸上微波的頻譜在千兆赫以內——因此所有通訊限制在無阻礙的情況下才能順利進行。基站最高可分開約40公里。 *通訊衛星通訊亦會透過微波來實現通訊。該些衛星位於太空,一般距離地球地面約36000公里。其可傳送語音、GPS、視像等資訊。 *蜂窩網路利用了好幾種的無線電通訊技術。該網路以蜂巢狀的形式規劃,每一個區域的中心為一個基地臺。 *無線電與擴頻技術——利用了功率較低的無線電技術的無線區域網。使用了擴頻技術的無線區域網可使之間距離不遠的裝置互相溝通。IEEE 802.11定義了一種十分盛行的無線電技術的開放式標準——Wi-Fi。 *自由空間光通訊以可見光或不可見光來作通訊。 === 其他特別的技術 === * 以鳥類為載體的網際協議原是一個帶幽默色彩的愚人節請求意見稿,其以的名義釋出。到了2001年,它在現實中得以實現。 * 星際網際網路——以無線電波將網際網路擴充套件至星際。 == 網路節點 == 除了物理傳輸介質之外,要建立一個網路還需要一些相關裝置,比如網絡卡、中繼器、集線器、橋接器、網路交換器、路由器、調變解調器、防火牆。 === 網路介面 === 網絡卡是電腦硬體的一種,它使得電腦能夠存取傳輸媒介上的資料。網絡卡可能會有連線適當線材的介面,擁有接收無線訊號的接收器。兩者皆會配合適合的電路板。 網絡卡會依據網路地址來決定是否對流量回應。在乙太網中,裝置所安裝的每一片網絡卡都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MAC地址。為了避免網絡卡之間的地址有所衝突,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及廠商會共同確保網絡卡的地址為獨一無二的。一個乙太網MAC地址的長度有6Bytes。前3Bytes為廠商向學會登記而得來。後3Bytes則為廠商自行賦予。 ===中繼器及集線器 === 中繼器是用於增強訊號的網路裝置。這一裝置可使因距離問題而出現衰減的訊號再生,令其能傳送得更遠。對於大多雙紐線而言,若總長度超過100米,便需要安放一臺中繼器。光纖則要有幾公里的總長度才需安放一臺。 擁有多個埠的中繼器即為集線器。在OSI模型中,集線器為第一層裝置。「5-4-3」規則是指在10Mbps乙太網中,網路不能有超過5個區段的總長度,最多使用4個集線器,最多以3個區段連線電腦。 由於交換器的功能相對較佳,價格亦相近,故上述兩者皆已被交換器所取代。 === 橋接器=== 橋接器連線兩個獨立的網段及過濾之間的流量,它在OSI模型的資料鏈路層中運作。它可分割網路的碰撞域,但同時仍會進行群播。 分割網路的碰撞域能增加網路的效率。 橋接器有三大類: *局域橋接器——直接連線不同的區域網。 *遠端橋接器——連線在不同區域的區域網。 *無線橋接器——連線兩個或多個有線區域網。 === 交換器=== 交換器是一種依據MAC地址,來在埠之間轉發和過濾資料鏈路層的幀的裝置。交換器僅將幀轉發到通訊所涉及的物理埠,與只進行群播的集線器不同。可視它為擁有多個埠的橋接器。它透過進入物理埠的幀來學習來源的MAC地址。若交換器不能從MAC表中找到與幀對應的MAC地址,它就會把幀群播。 === 路由器 === 路由器是一款裝置,兼具了中繼器、橋接器、集線器的功能。其依照封包內的訊息及路由表中的資訊來選擇封包傳遞的路徑。它必須擁有IP地址才可正常運作。 === 調變解調器 === 調變解調器把節點的訊號轉換成其他非專用線路能夠傳送的訊號。當中載波混入數碼訊號調變,成為模擬訊號,以便其他非專用線路攜載。早期的電話線撥接網路需搭配調變解調器使用。 === 防火牆 === 防火牆是一種控制網路安全和訪問規則的網路系統。它按特定規則來充許或阻止資料透過。 == 分類 == 計算機網路除了可以按照右方的覆蓋範圍分類之外計算機網路應用可按照不同節點之間的功能關係分為: * 客戶-伺服器參看B/S模式和C/S模式 * 多層結構 * 對等參看P2P模式 == 網路基礎理論 == * 服務質量 * 網路擁塞 * 網路恢復能力 == 網路協議 == 存在多種不同的網路協議,傳輸媒介由此也構成多種不同的計算機網路 * ARCNET * DECNET * 乙太網 * IPSEC * Appletalk * TCP/IP協議棧 ** 傳輸控制協議 ** 網際網路通訊協議 * 令牌環 * IPX * 光纖傳輸資料介面 * HIPPI * Myrinet * 非同步傳輸模式 * RS-232 * IEEE-488 * USB * IEEE 1394 * X.25 * 幀中繼 * 藍芽 * ZigBee * IEEE 802.11 * 系統網路結構 == 相關的機構與廠商 == * 機構 ** 美國國家標準組織ANSI ** 電子工業聯盟EIA ** 電子和電氣工程師協會IEEE **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 廠商 ** CISCO ** HP ** 中興通訊 ** 華為 ** 銳捷 ** IBM ** 北電網路 ** 港灣 ** D-Link **TP-Link == 參見 == * 儲存區域網路 * 網際網路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Andrew S. Tanenbaum. 《計算機網路》(Computer Networks, ISBN 0-13-349945-6) * William Stallings. 《資料與計算機通訊》(DATA &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6th Ed., ISBN 7-04-010043-6) == 外部連結 == Category:計算機技術 Category:IEEE里程碑
語言列表
本表是以現代標準漢語拼音或注音首字母排列的所有語言的列表,收錄了目前世界現存語言超過6900種語言(其中漢語可視為「漢語族」或是一種語言,但部分漢語分支仍在列表中)。 ==A==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阿巴札語 Абаза Бызшва 西北高加索語系 阿布哈茲語 Аҧсуа 西北高加索語系 阿昌語 Ngachang 緬彝語支 阿當梅語 adangbɛ 沃爾特-剛果語支 阿迪格語 адыгэбзэ; адыгабзэ 西北高加索語支 阿爾巴尼亞語 Shqip 印歐語系,阿爾巴尼亞語族 北阿爾泰語 тÿндÿк Алтай тили 北突厥語支 南阿爾泰語 тÿштÿк Алтай тили 北突厥語支 阿法爾語(阿法語) Afaraf 庫希特語族,東庫希特語支 阿非利堪斯語(南非荷蘭語、南非語) Afrikaans 西日耳曼語支 阿弗裡希利語 Ɛl-Afrihili 人工語言 阿卡德語 akkadû; lišānum akkadītum 東閃米特語支 阿坎語 Twi, Fante 沃爾特-剛果語支 阿拉伯語 العربية 中閃米特語支 阿拉貢語 aragonés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阿拉米語 ܐܪܡܝܐ 中閃米特語支 阿拉帕霍語 Hinóno'eitíít 阿爾吉克語系,阿爾岡昆語族 阿勞坎語 mapudungun; mapuchedungun 阿勞坎語系 阿留申語 Unangam Tunuu 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阿留申語 阿羅馬尼亞語(馬其頓-羅馬尼亞語) Armãneashce; Armãneashti; Limba armãneascã 東羅曼語支 阿美語 'Amis 臺灣南島語言 阿姆哈拉語 አማርኛ 南閃米特語支 阿喬利語 Leb Acoli 東蘇丹語族,尼羅語支 阿薩姆語 অসমীয়া 印度-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亞塞拜然語(亞塞拜然語) Azərbaycan dili, Азәрбајҹан дили; آذربايجان ديلی 南突厥語支 阿斯圖里亞斯語 asturianu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阿瓦德語 अवधी 印度-雅利安語支,中東部地區 阿瓦爾語 авар мацӀ; магӀарул мацӀ 東北高加索語系 阿維斯陀語 𐬛𐬍𐬢𐬹𐬛𐬀𐬠𐬌𐬭𐬫𐬵 伊朗語支,東部地區 阿烏語 ꇐꒃꌳ/Luyu 緬彝語支 阿細語 ꀊꑟꁈ/Axipo 緬彝語支 阿伊努語 アイヌ イタㇰ (イタッㇰ) 孤立語言 阿哲語 ꀊꍓꁈ/Azhepo 緬彝語支 埃菲克語 Usem Efịk 沃爾特-剛果語支 埃多姆語 Edomite/אדומית 中閃米特語支 埃桂語 Aequian 奧斯坎-翁布里亞語支 埃及語 𓂋𓏺𓈖𓆎𓅓𓏏𓊖 埃及語族 滅亡語言 埃克丘克語   沃爾特-剛果語支 埃蘭語   孤立語言 滅亡語言 埃內茨語 Онаь базаан 薩莫耶德語族,北薩莫耶德語支 埃斯特雷馬杜拉語 estremeñu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埃維語(幽語) Èʋegbe 沃爾特-剛果語支 鄂溫語 эвэды торэн 通古斯語族 埃翁多語   沃爾特-剛果語支 艾馬拉語 aymar aru 艾馬拉語系 艾米利亞-羅馬涅語 Emiliàn e rumagnòl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艾努語 ئەينۇ 東突厥語支 愛爾蘭語 Gaeilge 凱爾特語族 愛沙尼亞語 eesti keel 芬蘭-烏戈爾語族,芬蘭語支 盎格魯-諾曼語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滅亡語言 安息語 𐭐𐭄𐭋𐭅𐭀𐭍𐭉𐭂 伊朗語支 滅亡語言 奧地利-巴伐利亞語(巴伐利亞語) Boarisch 西日耳曼語支 奧吉布瓦語 ᐊᓂᔑᓇᐯᒧᐏᐣ (Anishinaabemowin) 阿爾吉克語系,阿爾岡昆語族 奧克語(奧克西唐語、奧克西坦語) Occitan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奧利亞語(奧里亞語) ଓଡ଼ିଆ 印度-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奧羅莫語 Afaan Oromoo 庫希特語族,東庫希特語支 奧薩格語   蘇語系,大蘇語族 奧塞梯語(奧塞提語) ирон ӕвзаг 伊朗語支,東部地區 奧斯坎語 Oscan 奧斯坎-翁布里亞語支 滅亡語言 奧斯曼土耳其語 لسان عثمانى 突厥語族,保加爾語支 滅亡語言 澳門土語 Patuá 葡萄牙語克里奧爾語 ==B==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八排瑤語(藻敏語)   瑤語支,藻敏方言 巴布拉語(洪雅語) Papora 臺灣南島語言 滅亡語言 巴哈布央語   加岱語族,央標語支 巴達加語 ಬಡಗ ಭಾಷೆ 南達羅毗荼語族 巴哼語 Pa-Hng 苗語支 巴釐語(峇里語) Basa Bali;ᬩᬲᬩᬮᬶ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Bali-Sasak語支 巴利語 पालि 印度-雅利安語支 巴列維語(中古波斯語) 𐭯𐭠𐭫𐭮𐭩𐭪 伊朗語支 巴姆穆語   沃爾特-剛果語支 巴薩語 ɓasaá 沃爾特-剛果語支 巴賽語 Basay 臺灣南島語言 巴什基爾語(巴什噶爾語) башҡорт теле 西突厥語支 巴斯克語 euskara 孤立語言 巴亞語   沃爾特-剛果語支 巴宰語 Pazeh 臺灣南島語言 白俄羅斯語 Беларуская мова; biełaruskaja mova 東斯拉夫語支 白馬語   喜馬拉雅語支 班巴拉語 bamanankan 曼德語族,西曼德語支 邦阿西楠語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北菲律賓語支 邦板牙語 Kapampangan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北菲律賓語支 保安語   蒙古語族 保加利亞語 български език 南斯拉夫語支 卑南語 Pinuyumayan 臺灣南島語言 貝扎語(貝賈語) بداوية 庫希特語族,北庫希特語支 本巴語 ichiBemba 沃爾特-剛果語支 崩尼-博嘎爾語(博嘎爾-珞巴語)   藏緬語族,北阿薩姆語支 比科爾語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中菲律賓語支 比林語 ብሊና 庫希特語族,中庫希特語支 比尼語 Edo 沃爾特-剛果語支 比什奴普萊利亞-曼尼浦爾語 ইমার ঠার/বিষ্ণুপ্রিয়া মণিপুরী 印度-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比斯拉瑪語(必斯拉馬語) Bislama 英語克里奧爾語 俾路支語 بلوچی 伊朗語支,西部地區 畢蘇語   緬彝語支 庇卡底語 Picard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標話   侗水語支 標敏語   瑤語支,勉金方言 標藻語   瑤語支,標交方言 賓夕法尼亞德語 Pennsilfaanisch Deitsch 西日耳曼語支 冰島語 íslenska 北日耳曼語支 波拉語   緬彝語支 波拉布語   西斯拉夫語支 波蘭語 polski 西斯拉夫語支 波納佩語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支 波斯語 فارسی 伊朗語支,西部地區 波斯尼亞語(波士尼亞語) bosanski jezik 南斯拉夫語支 缽羅缽語   伊朗語支 博-{傑}-普爾語 भोजपुरी 印度-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補遠基諾語   緬彝語支 不丹語(宗喀語) རྫོང་ཁ 喜馬拉雅語支 布甘語   孟-高棉語族 布吉語 ᨅᨔ ᨕᨘᨁᨗ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蘇拉威西語支 布拉灰語 بروہی 北達羅毗荼語族 布拉吉語 ब्रज भाषा 印度-雅利安語支,中部地區 布朗語   北孟-高棉語支 布勒加爾語   突厥語族,保加爾語支 佈雷語   北孟-高棉語支 布里亞特語 буряад хэлэн 蒙古語族 布列塔尼語(布里多尼語) brezhoneg 凱爾特語族 布魯夏斯基語 بروشسکی 孤立語言 布匿語   中閃米特語支 布農語 Bunun 臺灣南島語言 布努語 Bu-Nao 苗語支 布興話   北孟-高棉語支 布依語 Haausqyaix 臺語支 ==C==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倉洛-門巴語(倉洛語)   喜馬拉雅語支 查法蒂語(猶太-法語) צרפתית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查莫羅語 Chamoru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查莫羅語 察合臺語(查加泰語) جغتای 東突厥語支 潮州話 潮汕話、潮語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閩南語 朝鮮語(韓語) 한국어 (-{韓國語}-); 조선말 (-{朝鮮語}-) 朝鮮語系新羅語族 車臣語 Нохчийн мотт; Noxçiyn mott 東北高加索語支 楚利姆語   西突厥語支 楚瓦什語 чӑваш чӗлхи 突厥語族,保加爾語支 茨瓦納語(波札那語) seTswana 沃爾特-剛果語支 村語   加岱語族,央標語支 錯那-門巴語   喜馬拉雅語支 ==D==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達爾格瓦語 дарган мез 東北高加索語支 達爾哈特語   蒙古語族 達爾馬提亞語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達科他語   蘇語系,大蘇語族 達拉納語 Övdalsk 北日耳曼語支 達讓-僜語   藏緬語族,北阿薩姆語支 達斡爾語 ᡩᠠᡤᡠᠷ ᡠᠰᠸ 蒙古語族 達悟語(雅美語) Tao(Yami)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中菲律賓語支 大武壠語 Taivoan 臺灣南島語言 傣仂語 ᦅᧄᦺᦑᦟᦹᧉ 臺語支 傣哪語 ᥖᥭᥰᥖᥬᥳᥑᥨᥒᥰ 臺語支 傣雅語   臺語支 丹麥語 dansk 北日耳曼語支 道本語 toki pona 人造語言 撣語   臺語支 德昂語   北孟-高棉語支 道卡斯語 Taokas 臺灣南島語言 德語 Deutsch 西日耳曼語支 德頓語(特塔姆語) Tetun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支 低地德語(低地撒克遜語) Nederdüütsch, Plattdüütsch 西日耳曼語支 迪維希語(馬爾地夫語) ދިވެހިބަސ 印度-雅利安語支,僧加羅-馬爾地夫語 迪尤拉語 Julakan 曼德語族,西曼德語支 蒂夫語   沃爾特-剛果語支 丁卡語 Thuɔŋjäŋ 東蘇丹語族,尼羅語支 東部裕固語   蒙古語族 東干語 Хуэйзў йүян 漢語 東鄉語   蒙古語族 侗語 Gaeml 侗水語支 荳蘭阿美語   臺灣南島語言 獨龍語 tɯɹɯŋ 藏緬語族,怒語支 杜亞拉語   沃爾特-剛果語支 多爾幹語 Дулҕан 北突厥語支 多格拉語 डोगरी 印度-雅利安語支,北部地區 多格里布語 Tłįchǫ 納-德內語系,阿薩巴斯卡-埃雅克語族 ==E==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俄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東斯拉夫語支 俄都語 Ơ đu 北孟-高棉語支 峨村布央語   加岱語族,央標語支 埃爾齊亞語 эрзянь кель 烏拉爾語系,莫爾多瓦語支 鄂倫春語   通古斯語族 鄂羅克語 ульта 通古斯語族 鄂溫克語 Эвэнки 通古斯語族 北恩德貝勒語 isiNdebele 沃爾特-剛果語支 南恩德貝勒語 Ndébélé 沃爾特-剛果語支 恩敦加語(恩東加語) Owambo 沃爾特-剛果語支 恩濟馬語   沃爾特-剛果語支 爾龔語   羌語支 爾蘇語   羌語支 ==F==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法語 français; langue française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法拉語 Fala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法蘭克-普羅旺斯語 arpitan; patouès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法利希語   拉丁-法利希語支 法羅斯語(法羅語) føroyskt 北日耳曼語支 梵語 संस्कृतम् 印度-雅利安語支 芳語   沃爾特-剛果語支 菲律賓語 Filipino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中菲律賓語支 腓尼基語 𐤃𐤀𐤁𐤀𐤓𐤉𐤌 中閃米特語支 斐濟語 vosa Vakaviti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支 斐濟印度斯坦語   印度-雅利安語支,中東部地區 芬蘭語 suomi; suomen kieli 芬蘭-烏戈爾語族,芬蘭語支 豐語 Fɔngbe 沃爾特-剛果語支 弗裡西語 frysk 西日耳曼語支 北弗裡西語 Frasch 西日耳曼語支 弗留利語 furlan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富拉語(弗拉尼語) Fulfulde, Pulaar, Pular 大西洋語支 ==G==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嘎嘎烏茲語 Gagauz 南突厥語支 噶瑪蘭語 kebalan 臺灣南島語言 幹達語(盧幹達語) Luganda 沃爾特-剛果語支 贛語 贛話、江西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贛客語支 剛果語 Kikongo 沃爾特-剛果語支 高地瑤話   瑤語支 高欄語   臺語支 高棉語(柬埔寨語) ភាសាខ្មែរ 東孟-高棉語支 哥倫打洛語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蘇拉威西語支 哥特語(哥德語) 𐌲𐌿𐍄𐌹𐍃𐌺 東日耳曼語支 格列博語   沃爾特-剛果語支 格陵蘭語 kalaallisut; kalaallit oqaasii 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因紐特語族 喬治亞語(喬治亞語) ქართული ენა 南高加索語族 格曼-僜語   藏緬語族,北阿薩姆語支 貢德語 Gōndi 中南達羅毗荼語族 古吉拉特語 ગુજરાતી 印度-雅利安語支,中部地區 古教會斯拉夫語 ѩзыкъ словѣньскъ 南斯拉夫語支 瓜拉尼語 Avañe'ẽ 圖皮語系,圖皮-瓜拉尼語族 官話 官話 漢藏語系漢白語族 龜崙語   臺灣南島語言 桂柳話 桂林話、柳州話、郴州話、荔浦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西南官話 貴瓊語   羌語支 國際語 interlingua 人工語言 ==H==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哈卡斯語 Хакас тілі 北突厥語支 哈拉吉語   南突厥語支 哈里亞納語 हरियाणवी 印度-雅利安語支,中部地區 哈尼語 Haqniqdoq 緬彝語支 哈薩克語 Қазақ тілі; Qazaq tili; قازاق ٴتىلى 西突厥語支 哈梯語   孤立語言 哈扎爾語   突厥語族,保加爾語支 哈努諾語 ᜱᜨᜳᜨᜳᜢ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 海達語 X̲aat Kíl 納-德內語系,海達語 海地克里奧爾語 Kreyòl ayisyen 法語克里奧爾語 豪薩語(豪撒語) Hausancī; هَوُسَ 查德語族,西查德語支 漢語 中文;漢語;普通話;華語;華文;國語;國文;漢文;唐文;中國語;唐話;中國話 漢藏語系漢語語族 漢族語言 漢特語 ханты ясанг 芬蘭-烏戈爾語族,烏戈爾語支 漢中話 漢中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西南官話 和闐語(和田語)   伊朗語支,東部地區 荷蘭語 Nederlands 西日耳曼語支 赫雷羅語 Otjiherero 沃爾特-剛果語支 赫梯語(西臺語) 𒉈𒅆𒇷 安那託利亞語族 赫哲語(那乃語、戈爾德語) Нанай 通古斯語族 黑傣語 ꪺꪕꪒꪾ 侗水語支 黑山語 црногорски језик 南斯拉夫語支 湖廣話 武漢話、石首話、漢壽話、澧州話、桃源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西南官話 胡帕語 Na:tinixwe Mixine:whe 納-德內語系,阿薩巴斯卡-埃雅克語族 華北官話 北方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 徽語 徽州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 回鶻語   東突厥語支 回輝語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馬來語支 霍語   蒙達語族 寒溪語   臺灣南島語言 猴猴語 Qauqaut 臺灣南島語言 西臺語 印歐語系安納託利亞語族 西瓦語 Žlan n Isiwan 亞非語系柏柏爾語族 ==J==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基庫尤語(吉庫尤語) Gĩkũyũ 沃爾特-剛果語支 吉里巴斯語(吉爾伯特語) taetae ni Kiribati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支 基隆迪語(克倫地語) kiRundi 沃爾特-剛果語支 基尼阿旺達語(盧安達語) kinyaRwanda 沃爾特-剛果語支 吉大港語 চাটগাঁইয়া বুলি 印度-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吉爾吉斯語(柯爾克孜語) кыргыз тили; قىرعىز ٴتىلى 西突厥語支 濟州語 제주어 (-{済州語}-); 제주말 (-{済州말}-) 朝鮮語系新羅語族 吉茲語 ግዕዝ 南閃米特語支 加語 Gã 沃爾特-剛果語支 加拉提亞語   凱爾特語族 加勒比印度斯坦語   印度-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加利西亞語(加里西亞語) Galego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加茂語   壯侗語系,黎語 加泰隆尼亞語(加泰隆語、瓦倫西亞語) català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迦南斯拉夫語   西斯拉夫語支 嘉絨語 rGyal-rong 羌語支 江淮官話(淮語) 泰如片(南通話、泰州話)洪巢片(揚州話、連雲港話、漣水話、南京話、蕪湖話、合肥話)黃孝片(安慶話、紅安話、孝感話、英山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 膠遼官話 膠東話、大連話、萊語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 捷克語 čeština 西斯拉夫語支 金本杜語   沃爾特-剛果語支 錦語   侗水語支 晉語 山西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 景頗語(克欽語) Jingpho; Marip 藏緬語族,景頗語支 ==K==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卡巴爾達語 къэбэрдеибзэ 西北高加索語支 卡布列語 Taqbaylit 柏柏爾語族,北柏柏爾語支 卡多語 Hasí:nay 卡多語系,卡多語 卡拉嘎斯語   北突厥語支 卡拉卡爾帕克語 қарақалпақ тили 西突厥語支 卡拉恰伊-巴爾卡爾語 къарачай-малкъар тил 西突厥語支 卡拉伊姆語 къарай тили; karaj tili 西突厥語支 卡累利阿語 karjalan kieli 芬蘭-烏戈爾語族,芬蘭語支 卡那卡那富語   臺灣南島語言 卡納達語(康納達語) ಕನ್ನಡ 南達羅毗荼語族 卡努里語   撒哈拉語族,西撒哈拉語支 卡什加語 Qaşqaycə 南突厥語支 卡舒比語 kaszëbsczi jãzëk 西斯拉夫語支 卡威語(古爪哇語) Bhāṣa Kawi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爪哇語 卡西語 Khasi 北孟-高棉語支 卡約語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Gayo語支 卡真法語(路易斯安那州法語) français cadien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卡卓語   緬彝語支 凱達格蘭語   臺灣南島語言 凱爾特伊比利亞語   凱爾特語族 坎巴語   沃爾特-剛果語支 坎伯蘭語   凱爾特語族 康家語   蒙古語族 康沃爾語(康瓦爾語) Kernewek 凱爾特語族 科達古語 ಕೊಡವ ತಕ್ 南達羅毗荼語族 科拉米語   中達羅毗荼語族 科米語(科米-茲梁語) коми кыв; зырян коми кыв 芬蘭-烏戈爾語族,彼爾姆語支 科米-彼爾米亞克語 перем коми кыв 芬蘭-烏戈爾語族,彼爾姆語支 科普特語 ⲙⲉⲧⲛ̀ⲣⲉⲙⲛ̀ⲭⲏⲙⲓ 埃及語族 科薩語 isiXhosa 沃爾特-剛果語支 科斯拉伊語 Kosrae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支 科塔語   南達羅毗荼語族 科瓦語 کھوار 印度-雅利安語支,西北部地區 科西嘉語 corsu; lingua corsa 南羅曼語支 克里語 ᓀᐦᐃᔭᐍᐏᐣ 阿爾吉克語系,阿爾岡昆語族 克里克語(穆斯科格語) Maskoki; Mvskokē empunakv 穆斯科格語系,東穆斯科格語族 克里米亞韃靼語 qırımtatar tili, къырымтатар тили 南突厥語支 克林貢語 tlhIngan Hol 人工語言 克羅埃西亞語(克羅埃西亞語) hrvatski jezik 南斯拉夫語支 克木語   北孟-高棉語支 克佩勒語 kpele 曼德語族,西曼德語支 克丘亞語(奇楚瓦語、凱楚亞語) Runa Simi; Kichwa 克丘亞語系 克什米爾語 कॉशुर; کٲشُر 印度-雅利安語支,西北部地區 客語(客家語) 客家話;客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 孔卡尼語 कोंकणी 印度-雅利安語支,南部地區 苦聰語   緬彝語支 庫臣語   納-德內語系,阿薩巴斯卡-埃雅克語族 庫爾德語(庫德語) Kurdî 伊朗語支,西部地區 庫盧克語 कुरुख़ 北達羅毗荼語族 庫梅克語 Кумык 西突厥語支 庫特內語 Ktunaxa 孤立語言 庫維語   中南達羅毗荼語族 庫伊語   中南達羅毗荼語族 寬亞瑪語(貢耶瑪語)   沃爾特-剛果語支 ==L==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拉阿魯哇語 Hla'alua 臺灣南島語言 列茲金語 лезги чІал (lezgi č’al) 高加索語系北支 拉達克語 ལ་དྭགས་སྐད། 喜馬拉雅語支 拉登語 Ladin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拉迪諾語(猶太-西班牙語) ג'ודיאו-איספאנייול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拉丁語 latine; lingua latina 拉丁-法利希語支 拉亨達語 ਲਹਿੰਦੀ 印度-雅利安語支,西北部地區 拉祜語 Lahu 緬彝語支 拉祜西語   緬彝語支 拉基語   加岱語族,仡基語支 拉珈語   侗臺語族,拉珈語 拉賈斯坦語 राजस्थानी 印度-雅利安語支,中部地區 拉科塔語 Lakhota 蘇語系,大蘇語族 拉克語 лакку маз 東北高加索語支 拉帕努伊語(復活節島語) rapanui; pepito ote henua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支 拉脫維亞語 latviešu valoda 波羅的語族 拉茲語 ლაზური 南高加索語族 倈語   孟-高棉語族 蘭巴語   沃爾特-剛果語支 蘭銀官話 金城話、銀吳話、河西話、北疆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 郎架布央語   加岱語族,央標語支 浪速語   緬彝語支 寮國語(寮國語) ພາສາລາວ 臺語支 勒龐蒂語   凱爾特語族 勒期語   緬彝語支 楞高語   東孟-高棉語支 黎語 Hlai 壯侗語系,黎語 立陶宛語 lietuvių kalba 波羅的語族 利古里亞語 Lìgure, Zenéize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傈頗語   緬彝語支 傈僳語 ꓡꓲ-ꓢꓴ 緬彝語支 列茲金語(萊茲金語) лезги чӀал 東北高加索語支 林堡語 Limburgs 西日耳曼語支 林加拉語(林格拉語) lingala 沃爾特-剛果語支 林布語 ᤕᤠᤰᤌᤢᤱ ᤐᤠᤴ 藏緬語族 臨高語 Ong Be 侗臺語族 琉球語 ウチナーグチ 日琉語系琉球語族 隆達語 chiLunda 沃爾特-剛果語支 盧奧語 Dholuo 東蘇丹語族,尼羅語支 盧巴-加丹加語(盧巴卡丹加語)   沃爾特-剛果語支 盧巴-盧拉語 lwaà: 沃爾特-剛果語支 盧薩語   藏緬語族,Kuki-Chin-Naga語支 盧森堡語 Lëtzebuergesch 西日耳曼語支 盧森尼亞語 русин rusin 東斯拉夫語支 盧維語 luwili 安那託利亞語族 盧伊塞諾語   猶他-阿茲特克語系,北猶他-阿茲特克語族 魯凱語   臺灣南島語言 呂底亞語 𐤮𐤱𐤠𐤭𐤣𐤸𐤯𐤦𐤳 安那託利亞語族 呂基亞語 Trm̃mili;𐊗𐊕𐊐𐊎𐊆𐊍𐊆 安那託利亞語族 呂勒薩米語 julevsámegiella 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薩米語支,西薩米語組 倫巴底語 Lombard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倫巴底日耳曼語 Langobardic 東日耳曼語支 羅馬尼亞語 română 東羅曼語支 羅曼什語 rumantsch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羅姆語(吉普賽語) rromani ćhib; Romani šib; Romanó 印度-雅利安語支,中部地區 羅託卡特語   東巴布亞語系,北布干維爾語族 邏輯語 lojban 人工語言 洛齊語 siLozi 沃爾特-剛果語支 ==M==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馬都拉語 Basa Mathura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馬都拉語 馬恩島語(曼島語) Gaelg; Manninagh 凱爾特語族 馬爾瓦利語 मारवाड़ी 印度-雅利安語支,中部地區 馬耳他語(馬爾他語) Malti 中閃米特語支 馬拉比語   北孟-高棉語支 馬拉地語 मराठी 印度-雅利安語支,南部地區 馬拉加西語(馬爾加什語、馬達加斯加語) Malagasy fiteny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Barito語支 馬拉雅拉姆語 മലയാളം 南達羅毗荼語族 馬來語 bahasa Melayu; بهاس ملايو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馬來語支 馬-{裡}-語 марий йылме 烏拉爾語系,馬-{裡}-語 馬林克語(曼丁哥語) لغة مندنكا 曼德語族,西曼德語支 馬其頓語 македонски јазик 南斯拉夫語支 馬薩伊語 ɔl Maa 東蘇丹語族,尼羅語支 馬紹爾語 Kajin M̧ajeļ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支 邁蒂利語 मैथिली 印度-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滿語 ᠮᠠᠨᠵᡠ ᡤᡳᠰᡠᠨ 通古斯語族 曼達語 Mɛnde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蘇拉威西語支 曼底安語   中閃米特語支 曼尼普爾語 মৈইতৈইলোন 藏緬語族,曼尼普爾語 曼西語 маньси; моаньсь 芬蘭-烏戈爾語族,烏戈爾語支 芒語 Tiếng Mường 越芒語支 芒戈語   沃爾特-剛果語支 莽語   北孟-高棉語支 貓霧束語   臺灣南島語言 毛利語 te reo Māori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支 毛南語   侗水語支 梅戈來諾-羅馬尼亞語 Vlăheşte 東羅曼語支 門德語 Mɛnde yia 曼德語族,西曼德語支 蒙達里語   蒙達語族 蒙古語 монгол;ᠮᠣᠩᠭᠣᠯ 蒙古語族 孟語 M'Nông 東孟-高棉語支 孟加拉語 বাংলা 印度-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米德勒語(邁蒂利語) मैथिली 印度-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米克馬克語 Míkmaq, Mi'gmaq 阿爾吉克語系,阿爾岡昆語族 米蘭德斯語 Lhéngua Mirandesa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米南卡保語 Baso Minangkabau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馬來語支 緬甸語 ျမန္မာစာ 緬彝語支 苗語 Hmoob 苗語支 閩北語 閩北話;建甌話;Guīng-èi-dī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沿山閩語 閩東語 閩東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沿海閩語 閩南語 閩南話;咱人話;河洛話;福佬話;福建話;臺語;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沿海閩語 閩中語 閩中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沿山閩語 摩爾多瓦語(摩爾達維亞語) лимба молдовеняскэ 東羅曼語支 摩揭陀語(馬加赫語) मगही 印度-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摩押語   中閃米特語支 莫爾語(莫西語) Mòoré 沃爾特-剛果語支 莫戈勒語   蒙古語族 莫霍克語 Kanien’keha 易洛魁語系,北易洛魁語族 莫克沙語 мокшень кяль 烏拉爾語系,莫爾多瓦語族 莫語   侗水語支 莫札拉布語 ﻦﺘﻟ לטן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木雅語 məɲɑsu 羌語支 仫佬語   侗水語支 ==N==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拿坡里語(那不勒斯語) napulitano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納羅語   緬彝語支 納木義語 namz 羌語支 納瓦霍語(納瓦荷語) Diné bizaad; Dinékʼehǰí 納-德內語系,阿薩巴斯卡-埃雅克語族 納瓦特爾語 nāhuatl; nawatlahtolli 猶他-阿茲特克語系,南猶他-阿茲特克語族 納西語 Naxi 緬彝語支 諾魯語(諾魯語) Ekakairũ Naoero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支 尼奧羅語 Runyoro 沃爾特-剛果語支 尼泊爾語 नेपाली 印度-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尼斯語   緬彝語支 尼瓦爾語 Nepal Bhasa;नेपाल भाषा 喜馬拉雅語支 尼亞斯語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蘇門答臘語支 尼揚賈語(齊切瓦語) chiCheŵa; chinyanja 沃爾特-剛果語支 尼揚科勒語   沃爾特-剛果語支 尼揚韋齊語 Kinyamwezi 沃爾特-剛果語支 涅吉達爾語   通古斯語族 涅涅茨語 ненэця" вада 薩莫耶德語族,北薩莫耶德語支 紐埃語 ko e vagahau Niuē; faka-Niue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支 怒蘇語   緬彝語支 怒語   藏緬語族,怒語支 女真語  通古斯語族 挪威語,書面挪威語 Norsk bokmål 北日耳曼語支 挪威語,新挪威語 Norsk nynorsk 北日耳曼語支 諾恩語   北日耳曼語支 古諾爾斯語 norskr 北日耳曼語支 諾蓋語 ногай тили 西突厥語支 諾維亞語 Novial 人工語言 ==O== ==P==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帛琉語(帛琉語) tekoi ra Belau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帛琉語 帕皮亞門託語 Papiamentu 葡萄牙語克里奧爾語 排灣語 Pinayuanan 臺灣南島語言 旁遮普語(東旁遮普語) ਪੰਜਾਬੀ; پنجابی 印度-雅利安語支,中部地區 彭戈語   中南達羅毗荼語族 皮埃蒙特語 Piemontèis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皮克特語   凱爾特語族 皮拉罕語 xapaitíiso 穆拉語系 南皮賽恩語   奧斯坎-翁布里亞語支 平話 平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 平地瑤話   瑤語支 莆仙話(興化語) 莆仙話;烏坵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沿海閩語 葡萄牙語 português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普標語   加岱語族,央標語支 普魯士語 Prūsiskan 波羅的語族 普米語   羌語支 普什圖語(帕圖語) پښتو 伊朗語支,東部地區 ==Q==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奇布查語   奇布查語系,大奇布查語族 奇努克混合語   北美洲皮欽語 奇佩維安語 Dëne Sųłiné; ᑌᓀᓲᒢᕄᓀ 納-德內語系,阿薩巴斯卡-埃雅克語族 奇圖姆布卡語 chiTumbuka 沃爾特-剛果語支 契丹語  蒙古語族 羌語   羌語支 喬克託語 Chahta Anumpa 穆斯科格語系,西穆斯科格語支 切羅基語 ᏣᎳᎩ 易洛魁語系,南易洛魁語族 欽西安語   佩努蒂亞語系,欽西安語族 丘克語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支 龜茲語(西吐火羅語)   吐火羅語族 卻隅語   羌語支 ==R==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日語(日本語) -{日本語}- (にほんご/にっぽんご) 日本語系 日德蘭語 Jysk 北日耳曼語支 柔若語   緬彝語支 瑞典語 Svenska 北日耳曼語支 瑞士德語(阿勒曼尼語) Schwyzerdütsch, Alemannisch 西日耳曼語支 若買語   北孟-高棉語支 ==S==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撒丁語(薩丁尼亞語) sardu 南羅曼語支 撒拉語 Salarça; سالارچا 南突厥語支 撒梅語   緬彝語支 撒尼語   緬彝語支 薩波特克語   奧托-曼格安語系,薩波特克語族 薩馬利亞阿拉米語 ארמית, ܐܪܡܝܐ 中閃米特語支 薩米語,北薩米語 sámegiella 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薩米語支,西薩米語組 南薩米語 åarjelsaemien gïele 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薩米語支,西薩米語組 薩摩亞語 gagana fa'a Samoa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支 薩薩克語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Bali-Sasak語支 塞爾庫普語 шӧльӄумыт әты 薩莫耶德語族,南薩莫耶德語支 塞爾維亞語 српски језик 南斯拉夫語支 塞雷爾語   大西洋語支 賽德克語(太魯閣語) Seediq 臺灣南島語言 賽夏語 SaySiyat 臺灣南島語言 桑達韋語 Sandaweeki [sàndàwěːkí] 科依桑語系,桑達韋語族 桑戈語 yângâ tî sängö 恩班迪語克里奧爾語 桑塔利語 संथाली 蒙達語族 色勒庫爾語 tujik ziv 伊朗語支,東部地區 僧加羅語(僧伽羅語) සිංහල 印度-雅利安語支,僧加羅-馬爾地夫語 沙阿魯阿語   臺灣南島語言 沙特弗裡西語 Seeltersk; Saterfriesisch 西日耳曼語支 山南高盧語   凱爾特語族 山外高盧語   凱爾特語族 上寨語   羌語支 邵語 Thao 臺灣南島語言 邵將語(閩贛語) 邵將話、邵武話、將樂話、光澤話、順昌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沿山閩語 紹爾語 Шор тили 北突厥語支 紹納語(修納語) chiShona 沃爾特-剛果語支 畲語 [saŋ44 xaʔ5 uə21](山哈話)或[hɔ22 ne42](活聶) 苗瑤語族,畲語 舍彌來語   孟-高棉語族,亞斯里語支 史拉維語   納-德內語系,阿薩巴斯卡-埃雅克語族 史興語   羌語支 世界語 Esperanto 人工語言 水語 Suī 侗水語支 斯科爾特薩米語 nuõrttsääʹmǩiõll 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薩米語支,東薩米語組 斯科訥語 skånska 北日耳曼語支 斯洛伐克語 slovenčina 西斯拉夫語支 斯洛維尼亞語(斯洛維尼亞語) slovenščina 南斯拉夫語支 斯瓦特語(史瓦濟蘭語) siSwati 沃爾特-剛果語支 斯瓦希里語(斯瓦西里語) kiswahili 沃爾特-剛果語支 斯萬語 ლუშნუ ნინ 南高加索語族 四川話 川話、川語、蜀語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西南官話 蘇阿迪特語(猶太-普羅旺斯語) שואדית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蘇格蘭語 Scoats leid; Lallans 西日耳曼語支 蘇格蘭蓋爾語 Gàidhlig 凱爾特語族 蘇庫馬語   沃爾特-剛果語支 蘇美爾語 eme-ĝir;𒅴𒂠 孤立語言 蘇蘇語 Sosoxi 曼德語族,西曼德語支 宿務語(宿霧語) Sinugboanon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中菲律賓語支 粟特語   伊朗語支,東部地區 上索布語 hornjoserbsce 西斯拉夫語支 下索布語 dolnoserbski 西斯拉夫語支 索馬利亞語(索馬利亞語) Soomaaliga; af Soomaali;𐒈𐒝𐒑𐒛𐒐𐒘 庫希特語族,東庫希特語支 索寧克語 Soninkanxaane 曼德語族,西曼德語支 北索托語 sePêdi 沃爾特-剛果語支 南索托語(塞索托語、梭蘇語) seSotho 沃爾特-剛果語支 撒奇萊雅語 Sakizaya 臺灣南島語言 ==T==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臺灣話 Tâi-gí臺語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閩南語 塔巴薩蘭語 табасаран чIал 東北高加索語支 塔吉克語 тоҷикӣ; تاجىك تىلى 伊朗語支,西部地區 塔加洛語(塔加拉語、他加祿語) Tagalog;ᜏᜒᜃᜅ᜔ ᜆᜄᜎᜓᜄ᜔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中菲律賓語支 塔克巴語   喜馬拉雅語支 塔馬舍克語 Tamajeq,ⵜⴰⵎⴰⵌⴰⵆ 柏柏爾語族,塔馬舍克語支 塔馬塞特語 ⵜⴰⵎⴰⵣⵉⵖⵜ 柏柏爾語族,北柏柏爾語支 塔塔爾語(韃靼語) татарча; tatarça; تاتارچا 西突厥語支 塔希提語(大溪地語) te reo Tahiti; te reo Māʼohi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支 泰盧固語 తెలుగు 中南達羅毗荼語族 泰米爾語(坦米爾語、淡米爾語) தமிழ் 南達羅毗荼語族 泰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臺語支 泰雅語 Atayal 臺灣南島語言 湯加語 (莫三比克)   沃爾特-剛果語支 湯加語 (尼亞薩) chiTonga 沃爾特-剛果語支 湯加語 (泰國)   孟-高棉語族,亞斯里語支 湯加語 (湯加島)(東加語) faka-Tonga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支 湯加語 (尚比亞)   沃爾特-剛果語支 唐米語   喜馬拉雅語支 特拉華語 Lënape 阿爾吉克語系,阿爾岡昆語族 特列納語   阿拉瓦克語系,Maipurean語族 特林吉特語 Lingít 納-德內語系,特林吉特語 特威語 Twi 沃爾特-剛果語支 滕內語   大西洋語支 提格雷語 Tigré; Khasa 南閃米特語支 提格里尼亞語(提格利尼亞語) ትግርኛ 南閃米特語支 圖羅尤語 ܛܘܪܝܐ 中閃米特語支 圖盧語   南達羅毗荼語族 吐瓦魯語 'gana Tuvalu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支 圖瓦語(圖佤語) Тыва дыл 北突厥語支 土耳其語 Türkçe 南突厥語支 土家語 畢茲煞 藏緬語族,土家語 土庫曼語 türkmen; түркмен; تركمن 南突厥語支 土族語 moŋɡuer 蒙古語族 託達語 தோதா 南達羅毗荼語族 托克勞語 Tokelau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支 托克皮辛語(巴布亞皮欽語) Tok Pisin 英語克里奧爾語 吐火羅語 圖易語 tuki tiki 人工語言 ==W==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瓦罕語 x̌ik zik 伊朗語支,東部地區 瓦佳語 vaďďa tšeeli 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芬蘭語支 瓦賴語 Winaray; Lineyte-Samarnon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中菲律賓語支 瓦隆語(華隆語、沃倫語) walon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瓦鄉話 瓦鄉話 語系未定 瓦肖語   霍坎語系,瓦肖語 瓦伊語 ꕙꔤ 曼德語族,西曼德語支 佤語 Vāx 北孟-高棉語支 汪達爾語   東日耳曼語支 望加錫語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蘇拉威西語支 威爾士語(威爾斯語、韋爾斯語) Cymraeg 凱爾特語族 威尼斯語 Vèneto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維吾爾語 Uyƣurqə; уйғурчә; ئۇيغۇرچە 東突厥語支 衛拉特語(卡爾梅克語) хальмг келн;ᡆᡕᡅᠷᠠᡑ 蒙古語族 文達語(溫達語) tshiVenḓa 沃爾特-剛果語支 翁本杜語 úmbúndú 沃爾特-剛果語支 翁布里亞語 Umbrian 奧斯坎-翁布里亞語支 沃爾西語   奧斯坎-翁布里亞語支 沃拉普克語 Volapük 人工語言 沃洛夫語(渥魯夫語) Wolof 大西洋語支 烏語   北孟-高棉語支 烏德語   通古斯語族 烏德穆爾特語 удмурт кыл 芬蘭-烏戈爾語族,彼爾姆語支 烏爾都語 اردو 印度-雅利安語支,中部地區 烏爾奇語   通古斯語族 烏加里特語 𐎜𐎂𐎀𐎗𐎛𐎚 中閃米特語支 烏克蘭語 українська мова 東斯拉夫語支 烏魯姆語 Урум 突厥語族,烏魯姆語 烏撒納蘇語   緬彝語支 烏茲別克語(烏孜別克語) O`zbekcha; Ўзбекча; أۇزبېكچا 東突厥語支 吳語 吳越語、江浙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 五屯話 五屯話;Wutunhua 混合語 ==X==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西班牙語 español, castellano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西北官話 西北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 西部裕固語 yoğïr lar 東突厥語支 西方國際語 Interlingue 人工語言 西克西卡語 siksiká; ᓱᖽᐧᖿ 阿爾吉克語系,阿爾岡昆語族 西拉雅語 Siraya 臺灣南島語言 西萊基語 ਸਰਾਇਕੀ; سراییکی 西里西亞語 Ślůnsko godka 西斯拉夫語支 西南官話 上江官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 西西里語 Sicilianu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西夏語 𗼇𗟲 羌語支 希伯來語 עִבְרִית 中閃米特語支 希臘語 Ελληνικά 印歐語系,希臘語族 希裡莫圖語(希裡木託語) Hiri Motu 莫圖語克里奧爾語 希利蓋農語 Ilonggo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中菲律賓語支 希魯巴語   沃爾特-剛果語支 希納語   印度-雅利安語支,西北部地區 錫伯語 ᠰᡞᠪᡝ ᡤᡞᠰᡠᠨ 通古斯語族 錫達莫語 Sidámo 'Afó 庫希特語族,東庫希特語支 夏爾巴語   喜馬拉雅語支 夏威夷語 ‘Ōlelo Hawai‘i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支 夏延語 Tsêhést 阿爾吉克語系,阿爾岡昆語族 仙島語   緬彝語支 襄樊話 襄樊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西南官話 鄉話 瓦鄉話 漢語 湘語 湖南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 象雄語 𑲆𑱵𑲆𑲲𑱵 喜馬拉雅語支 信德語(辛德語) سنڌي، سندھی, सिन्धी 印度-雅利安語支,西北部地區 匈牙利語(馬扎爾語) magyar nyelv 芬蘭-烏戈爾語族,烏戈爾語支 古敘利亞語 ܣܘܪܝܝܐ 中閃米特語支 巽他語 basa Sunda;ᮘᮞ ᮞᮥᮔ᮪ᮓ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巽他語支 ==Y==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牙納桑語 ненэця" вада 薩莫耶德語族,北薩莫耶德語支 雅庫特語 Саха тыла 北突厥語支 雅浦語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支 亞東語   喜馬拉雅語支 亞美尼亞語 Հայերեն լեզու 印歐語系,亞美尼亞語族 亞齊語 Basa Acèh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馬來語支 焉耆語(東吐火羅語)   吐火羅語族 佯僙語   侗水語支 夜郎語   加岱語族,Bu-Rong語支 伊班語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馬來語支 伊博語(伊格柏語) Igbo 沃爾特-剛果語支 伊多語 Ido 人工語言 伊犁土爾克語 lı turkeşi 東突厥語支 伊盧拉語   南達羅毗荼語族 伊洛卡諾語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北菲律賓語支 伊納裡薩米語 anarâškielâ 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薩米語支,東薩米語組 因紐特語 ᐃᓄᒃᑎᑐᑦ 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因紐特語族 伊喬里亞語 ižoran keel 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芬蘭語支 伊斯特拉語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伊斯特拉-羅馬尼亞語 Vlăşeşte/Rumâreşte 東羅曼語支 依地語(意第緒語) ייִדיש 西日耳曼語支 依努庇克語(伊努必語) Iñupiaq; Iñupiatun 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因紐特語族 彝語 ꆇꉙ 緬彝語支 義都語(義都-珞巴語)   藏緬語族,北阿薩姆語支 仡佬語 [klau˥] 加岱語族,仡基語支 義大利語(義大利語) italiano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印地語 हिन्दी 印度-雅利安語支,中部地區 印度尼西亞語(印尼語) Bahasa Indonesia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馬來語支 印古什語 гӀалгӀай мотт 東北高加索語支 英語 English 西日耳曼語支 攸樂基諾語   緬彝語支 尤比克語 twaχəbza 西北高加索語支 猶太-阿拉伯語   中閃米特語支 猶太-波斯語   伊朗語支,西部地區 猶太-喬治亞語 קיברולי 南高加索語族 猶太-克里米亞韃靼語 кърымчах тыльы 西突厥語支 猶太-義大利語 giudeo-italiano 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源語 Tiếng Nguồn 越芒語支 約魯巴語 Yorùbá 沃爾特-剛果語支 粵語 粵語;廣府話;廣東話;白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 越南語 Tiếng Việt (㗂越); Việt Ngữ (-{越語}-) 越芒語支 雲南話 雲南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西南官話 ==Z==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載瓦語 Atsi 緬彝語支 贊德語 Pazande 沃爾特-剛果語支 藏語 བོད་ཡིག 喜馬拉雅語支 扎巴語   羌語支 哲納加語 Tuḍḍungiyya 柏柏爾語族,哲納加語 中原官話 鄭州話、平邑話、原陽話、南陽話、開封話、洛陽話、徐州話、東明話、信陽話、蚌埠話、臨汾話、新絳話、運城話、萬榮話、吉縣話、洪洞話、聞喜話、永濟話、駐馬店話、曲阜話、金鄉話、滕州話、單縣話、西寧話、敦煌話、寶雞話、延安話、西安話、合陽話、咸陽話、天水話、焉耆話、霍城話、鄯善話、吐魯番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 中寨語   羌語支 爪哇語 basa Jawa;ꦧꦱꦗꦮ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爪哇語 壯語 Vahcuengh,Vaƅcueŋƅ 臺語支 卓尼語   喜馬拉雅語支 宗加語(聰加語) xiTsonga 沃爾特-剛果語支 鄒語 Tsou 臺灣南島語言 祖魯語 isiZulu 沃爾特-剛果語支 祖尼語 Shiwi 孤立語言 == 參見 == * 語系列表 * 各國官方語言列表 * 以人口排列的語言列表 * 以母語人口排序的語言列表 ==外部連結== * Ethnologue language name index * Language names in many languages * List of Wikipedias by language family * Rosetta Project Category:語言列表 id:Daftar bahasa
上海市
上海市,簡稱滬,別稱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中國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商業、上游製造和對外開放中心,上海也是一座港口城市,是中國人口第二多的城市,是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也是一座全球城市。上海位於中國東部海岸線的中心,長江三角洲最東部,東臨東海,南瀕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端的崇明島處於長江入海口中,與周圍的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多個城市共同構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最早在新石器時代,上海地區已經有先民聚居。春秋時代,上海屬吳國,戰國時代則屬楚國。晉代,上海的人口聚集起來,初步發展為區域性漁港、鹽產地和商貿集鎮。唐代到元代,上海所屬地區歸華亭縣、松江府管轄。1292年上海縣始建縣。明清兩朝時的上海有棉紡織業。1843年,《南京條約》簽訂,正式開埠,上海作為指定的五大通商口岸之一,設立租界。此時的上海還是蘇松太道的駐地。上海開埠後不少江蘇、浙江、廣東、安徽、山東等省份及外國移民前往上海,上海開始吸收江南地區附近傳統的吳越文化與各地移民帶入的多樣文化,融合開埠後的西方近現代文化,逐漸形成上海本地的海派文化。 自20世紀以來, 上海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及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常被稱為中國的紐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中央政府實施計劃經濟,主要發展內陸時,上海曾大量支援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的發展。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上海經濟迅猛發展;2005年設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13年批准成立上海自貿區。上海入選GaWC的Alpha+世界級城市,2020年全球排名位列第5名。上海港是世界規模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上海地鐵是世界上運營里程最長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上海證券交易所作為中國大陸三所證券交易所之一,市值排名世界第四位。2021年上海GDP達到4.32萬億人民幣,約合6698億美元,成功突破了6000億美元大關,僅次於紐約,東京,洛杉磯,位居世界第四。 上海擁有豫園、上海城隍廟、南京路、外灘、陸家嘴摩天大樓天際線等景點。上海被《米其林旅遊指南》評為最高階的“三星級旅遊推薦”目的地。上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有3435處不可移動文物。自1989年以來,上海先後五次公佈優秀歷史建築名單,共計1058處。 == 釋名 == 上海之名,最早見於《宋會要輯稿》所記載的海務徵收機關,之後熙寧年間成書的《水利書》記載了上海浦。宋代,吳淞江下游有一條名為上海浦的支流。“浦”一詞原指河川匯合之所或入海處,但在吳地常指河川的小支流。“上”一詞,在江左地區的河流名稱中,又常指靠近源頭一面。宋朝經濟發達,催生了酒業的發展,政府在上海浦附近設定酒務以徵酒稅,稱為上海務,上海一名由此傳播。 上海地名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說上海因黃浦江而得名。一說因“地居海之上洋”而得名。另一種則以“海外商舶在此登岸”而名為上海。《晉書》和《梁書》就曾多次提到過“滬瀆”。上海別稱“申”,則因相傳上海西部地區曾為楚國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 == 歷史 == === 早期歷史 === 約7000年前,上海西部已形成陸地,東部地區則為近2000年陸續形成。上海境內最早的人類文明遺蹟可追溯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有馬家浜、-{崧}-澤、良渚、馬橋文化的遺蹟。公元4至5世紀時的晉朝,松江和濱海一帶即有漁民聚集,逐漸發展為一個漁港和商貿集鎮。唐天寶十載(751年),設立華亭縣,隸屬蘇州,範圍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帶,南到海邊,東到下沙(今浦東新區航頭鎮北部),此為松江建城之始。 宋時商販雲集,今上海境內已有上海市(集市)這一稱呼,又名華亭海。鹹淳三年(1267年),嘉興府華亭縣於上海浦(松江的一條支流)西岸設定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格為府,並於翌年更名松江府,轄華亭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8月19日,元政府析華亭縣東北,黃浦江兩岸的長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五鄉二十六保,設立上海縣,隸屬松江府,標誌著上海有獨立行政建制之始。至明嘉靖三十二年,築起上海城牆。至明代時,上海縣歸屬南直隸松江府,當時松江府據稱“松江稅賦甲天下”,已較為繁榮。清襲明制,上海縣先歸屬江南省松江府,江南分省後歸屬江蘇省。 === 開埠初期 === 1843年,根據上一年清英兩國簽訂的《南京條約》,上海作為通商五口正式開埠。1845年,清英簽訂《上海租地章程》,由此開始租界的歷史。此後,法國與美國相繼在上海設立租界。其後,租界逐漸形成不受清朝朝廷管轄,擁有獨立司法、行政權力的地區。租界之後歷經數次擴張,到1900年,公共租界達33,503畝,法租介面積則為2,135畝,範圍基本為今上海的核心區域的大部分地區。憑藉這獨特的政治制度和地理位置,上海開埠後逐漸發展為遠東最繁榮的經濟和商貿中心,被譽為“十里洋場”和“冒險家的樂園”。由於租界的存在使得當時上海繁華地區未遭受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絡,穩定的政商環境為上海之後的持續繁榮創造了條件。 === 中華民國時期 === File:Shanghai Nanking Road 1930s.jpeg|1930年代的南京路 File:Shanghai Bund seen from the French Concession.jpg|1934年從法租界看上海外灘 File:WaibaiduBridgeOld1.jpg|民國時期的外白渡橋和外灘 1911年11月3日,上海光復。自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由於保守勢力與革命黨互相爭奪中央及地方權力,全國局勢較為混亂,上海華界也時常處於無序狀態。與此同時,租界保持了相對的穩定與和平,在經濟、人口等方面進一步加快了發展,由1914年開始至1936年成為上海租界高度繁榮的一個階段。 1927年以前,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屬江蘇省上海縣管轄。由於租界的政治特殊性,20世紀初的一些影響中國的重大政治事件亦在上海發生。1919年因巴黎和會,上海工人、學生及各界人士舉行全市總罷工、罷課、罷市,該年6月5日起,五四運動的中心從北京移向上海。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上海也成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直至1933年。1925年5月30日,上海學生與市民抗議日資棉紗廠廠主槍殺罷工工人,公共租界巡捕向抗議人群開槍,造成五卅慘案,引發了全國性的反英運動。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事件爆發,中國國民黨內部進行清黨,第一次國共合作瀕臨結束。 1927年7月7日,國民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同時將原屬江蘇省的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併入,總面積494平方公里,上海正式脫離江蘇管轄,直屬行政院。因為緊鄰首都南京,加之為對外貿易中心,故而大批金融機構將總部設立於上海,其全國經濟與金融中心地位更加鞏固。上海無論租界還是華界在此後黃金十年內均得到飛速發展,被譽為遠東金融中心。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1930年代,上海是遠東最大的都會以及商業和金融中心。在1936年上海成為全世界第七大城市,被譽為“東方巴黎”、“東方倫敦”。 1932年1月28日,日軍在上海發動戰爭,轟炸閘北市區,破壞中國建設。1933年10月10日,時任上海市長的吳鐵城在上海市政府建築落成之時發表演說,足以表露在戰火劫餘,中國人自創天地之決心。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全面抗戰開始,中日於上海激戰三個月,上海淪陷。戰後,原先繁華的閘北、南市市面受到嚴重破壞,華界基本淪為貧民區,這對上海今後幾十年城市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上海公共租界的原為日本界區的虹口地區即公共租界的北半部淪為日軍防區,而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由英國、美國和義大利王國主導和防守的上海公共租界因為是外國控制的情況,日本不能強佔因為只會和英、美、意發生戰爭,則產生了長達四年多、畸形繁榮的孤島時期。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正式對英國和美國開戰,日軍亦在12月8日早晨佔領租界,日本的盟友義大利的界區得以倖存至1943年,自1943年起,所有的租界不復存在。1945年抗戰勝利,上海由國民政府接管。 1946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上海經濟陷入崩潰,物價飛漲。1948年政府頒行《經濟緊急處分令》試圖扭轉局面,但以失敗告終。1949年5月上海戰役後,解放軍在5月27日控制上海全境,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此間,許多與民國政府及海外機構有關的人員、財產和機構隨同中華民國政府撤離上海。 ===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設江蘇省上海為中央直轄市,總面積618.0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6.66平方公里,郊區面積531.36平方公里。1954年,全市面積為630.11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上海、嘉定、寶山、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共10個縣劃歸上海市,使上海市的面積增大到5862.88平方公里。1984年,上海市測繪處和上海市土壤普查辦公室對全市的土地面積重新進行測量,至1986年底,全市土地面積為6340.5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為375.44平方公里,郊縣為5965.06平方公里;全市水面面積為121.85平方公里。從1987年1月起全市正式使用以上的資料。 上海戰役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由於上海東南側的部分海島(主要為舟山群島)仍為中華民國國軍控制,因而上海時常會遭到中華民國空軍的攻擊,以1950年2月6日的“上海二六大轟炸”情況最為嚴重,造成千餘人傷亡並使上海電力生產系統一度癱瘓。朝鮮戰爭爆發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遭西方國家經濟封鎖,包括蘇聯在內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往來上海的貨輪還多次被中華民國海軍攔截扣押,上海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日益下降徐元宮. 美國特工在中國(下). 法制文萃報. 2005-12-19,12-22.。 1956年以前,中國中央政府認為上海地處國防前線,不宜作為國家重點建設地區,所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前三年,國家實施的156項重點工程沒有一個安排在上海。1956年,中國中央政府調整沿海地區的發展戰略,表示要利用和發展沿海的工業基礎。同年陳雲來到上海,表示上海要發展。之後上海對原有工業進行調整和經濟改組並進行裝置更新和技術改造、改建、擴建和新建一批企業。1956年上海工業總產值比1955年增長34.3%。同一時期,上海向中國各地輸送裝置、人才、技術。一五期間,上海向長春汽車製造廠等8家單位提供了3000多種裝置、14萬多公里電線、4萬平方米鋼窗。此時上海動員支援內地的勞動者有150多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4萬多人,技術工人13.7萬人,為各地培養藝徒13萬人。1962年,上海已是中國最大工業中心,共有220個生產門類,佔全國256個的86%。1964年,由於中國中央政府實施三線建設,上海承擔了大三線建設的304個搬遷專案,並將411個工廠、9.2萬職工、2.6萬臺機器裝置搬遷到四川、貴州、江西等13個省、自治區。上海還承擔了小三線建設的55個專案,將64個工廠、2.7萬職工、1300多臺機器裝置,搬遷到安徽、浙江、江西三省。從1953年到1988年,上海累計向中國上繳財政收入4725億元,為中國出口創匯658億美元,上海商業部門調往中國各地的工業品達到2881億元。至改革開放前,上海工業總產值一直佔全國三成左右。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上海政治活動相當活躍,成為四人幫重要的活動基地,在四人幫被捕後其支持者曾試圖發動武裝政變。 ==== 改革開放後 ==== 1978年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1980年7月,改革開放後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中國迅達電梯有限公司上海電梯廠成立。不過在1980年代,深圳等南方新興經濟特區經濟發展迅速,上海作為中國大陸經濟中心的地位一度受到挑戰。在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中,上海市領導一方面向抗議學生喊話以化解民怨,另一方面以行政手段將支援學生運動的《世界經濟導報》等報紙雜誌停刊。由於在上海並未發展成大規模事件,市領導的表現受到中央的肯定,之後江澤民當選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吳邦國、曾慶紅、黃菊等陸續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進入中國政治的權力中心,形成了在中國政壇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上海幫。 自1990年中國高層啟動浦東開發開放政策後,上海經濟獲得快速發展,再度鞏固了其作為中國經濟、金融及貿易中心的地位。現上海市政府致力於將上海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航運中心,其規劃已於2009年3月獲國務院批准。但2006~2008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被指控涉嫌上海社保基金案,並遭開除黨籍公職並判處有期徒刑18年,是為21世紀初上海政壇的大變故。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召開。該世博會主題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2010年11月15日,靜安區膠州路728號一幢28層的公寓大樓發生一起重大火災,共造成58人死亡,71人受傷。事發後,市民自發舉行哀悼。 201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該試驗區成立時,以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為核心,輔之以機場保稅區和洋山港臨港新城,成為中國經濟新的試驗田,實行政府職能轉變、金融制度、貿易服務、外商投資和稅收政策等多項改革措施,並將大力推動上海市轉口、離岸業務的發展。該專案立項的過程中曾遭遇阻力,但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支援,該專案最終成功啟動。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式掛牌成立。 2014年12月31日(跨年夜),外灘陳毅廣場之臺階處因大規模人流對沖發生重大踩踏事故 上海外灘發生踩踏事件多人受傷(圖) ,新浪新聞2015年1月1日01:37,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傷。 2016年6月,籌備數年的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在上海浦東正式開園迎賓,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開幕儀式上分別致賀詞和賀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以及華特迪士尼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羅伯特·艾格主持剪綵活動。上海迪士尼度假區也成為了中國內地第一座,亞洲第三座,世界第六座迪士尼度假區。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第一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口號為“新時代,共享未來”,秉承了“一帶一路”建設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和精神。2019年8月20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掛牌成立,目標為建設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並參照經濟特區管理,實施一系列開放和人才引進、政策優惠措施。 2022年3月,由奧密克戎變異株引發的病毒開始在上海廣泛傳播,引發大規模感染。疫情初期,上海有政策放開的計劃,但不久後遭到習近平的反對,並發出指示繼續執行嚴格的清零政策。3月27日,上海政府宣佈3月28日至4月1日、4月1日至4月5日先後封閉浦東和浦西,3月30日進一步宣佈全域靜態管理即“封城”,隨後發生的諸多事件以及防疫政策、防疫手段引發廣泛爭議。6月1日,開始恢復住宅小區出入、機動車通行和公共交通。由於清零政策仍需繼續實施,因此進入公共場所、乘坐公共交通需持72小時核心酸檢測陰性證明。直至12月新十條實施後,相關政策與限制才得以解除。 == 地理 == === 地形 === 上海市中心位於北緯30°23′-31°27′,東經120°52′-121°45′,處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前緣,東瀕東海,北界長江,南臨杭州灣,西與江蘇省和浙江省接壤,是中國海岸線的中心位置。截至2013年末,全市面積6340.5平方公里,南北最長處約12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100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為2648.6平方公里。上海市全境為沖積平原,僅西南部有部分火山岩丘。海拔平均高度在4米左右,地勢平坦,略呈東高西低,山脈少而低小。東部沿海由長江不斷攜帶入海的泥沙沉積而成,崇明島、浦東等地的面積依舊在增長中,西部有佘山、天馬山等,但高度都在100米以下。上海市最高點是位於杭州灣內的大金山島,海拔103.4米。 === 環境 === 上海地處江南水鄉,並位於長江入海口,亦不處於主要地震帶上,因此如地震、洪水以及地質類災害鮮有發生,但因臨海且海拔低,易受海嘯威脅。上海市境內河道縱橫,曾經為魚米之鄉,大陸東側的海島上擁有大片溼地和灘塗,是候鳥重要的棲息地和上海重要的生態屏障。由於地處東南沿海,位於西太平洋颱風行經路線上,每年夏天和初秋時節常會有來自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颱風)過境或影響,造成大風、高潮及暴雨。 隨著經濟發展及外來人口大量湧入,上海也正面臨種種環境汙染問題,空氣汙染與噪音汙染時常被市民投訴,也出現了環境汙染事故損害市民健康的事件。上海酸雨汙染嚴重,根據《2020上海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20年全市降水pH平均值為5.38,酸雨頻率為40.2%。上海也是一個典型的水質型缺水城市,由於水質的逐步惡化,自來水廠的水源地屢次進行搬遷。閔行吳涇濱江分佈著很多化工、能源、碳素、建材等廠家,可能會進行搬遷改造。另外,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沖積平原,屬於軟土地基,過量開採地下水、修建高層建築和地下設施等原因導致了地面沉降。 上海市政府對於所出現環境問題採取了許多相應的改善措施。市區汽車禁鳴喇叭已用法律進行規範,高架旁則豎立了隔音屏以降低噪聲對沿線居民住宅的影響。曾經汙染嚴重的蘇州河,自1990年代以後進行了三個階段的大規模治汙工程,汙染現已基本消除,河流生態亦得到恢復。對於地下水的過度開採,則採用自來水回灌的手段達到基本平衡,但是地面依舊以每年6毫米的速度沉降。 據《2019上海市生態環境公報》記載:澱山湖處於輕度富營養化狀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黃浦江監測斷面水質為Ⅱ至Ⅲ類,蘇州河監測斷面水質均為Ⅳ類;根據《海水水質標準》,近岸海域監測點位中有69.2%屬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此外,根據2018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上海市空氣達標天數比例為81.1%,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3天。 === 氣候 === 上海的氣候型別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溼潤,年平均氣溫17.0 °C。春(4月-5月)、秋(10月-11月)較短,冬(12月-次年3月)、夏(6月-9月)較長。有春雨、梅雨、秋雨三個雨期,因而5月至9月間為上海的汛期,降水量達全年的60%左右。每年的7月進入伏旱天氣,較之日常月份顯得潮溼酷熱,平均氣溫為28.7 °C,每年平均有8.7天最高氣溫超過攝氏35度。近年來受環境影響,氣溫有上升趨勢。每年1月為全年最寒冷的季節,平均氣溫4.8 °C。市區徐家彙(1872年開始統計)極端最高氣溫為40.9 °C(2017年7月21日及2022年7月13日),極端最低氣溫為-12.1 °C(1893年1月19日)。國際交換站(1951年開始統計)極端最高氣溫40.0℃(2022年8月19日),極端最低氣溫-10.1℃(1977年1月31日)。受北方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影響,會出現霜凍現象。如遇強冷空氣來襲並恰逢暖溼氣流,上海也會出現雨夾雪或降雪天氣。 == 政治 == === 政權結構 === 上海市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首長 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委員會書記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主席 姓名 陳吉寧 黃莉新 龔正 胡文容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吉林省梨樹縣 江蘇省宿遷市 江蘇省蘇州市 福建省莆田市 出生日期 1962年8月(62歲) 就任日期 2022年10月 2024年01月 2020年3月 2023年1月 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上海市人大為上海市最高地方國家權力機關,與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市政協並稱市級“四大班子”,其負責人都是省部級正職幹部,但市委書記通常由國家級副職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任。基於以黨領政的實際,中共上海市委對全市各部門有實際上的領導權,市委書記享有比市長更高的地位,而市人大與市政協則擁有較小權力。 上海市人民政府駐黃浦區人民大道200號,現任市委書記為中央政治局委員陳吉寧,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暫缺,市長為龔正,市政協主席為胡文容。2011年10月,上海市信訪辦公室設立人民建議徵集處。這意味著上海市人民建議徵集制度開始形成。 === 行政區劃 === 上海市現轄16個市轄區,下轄107個街道、106個鎮、2個鄉,細分為4588個居委會(社群)和1558個村委會。 上海市人民政府於1949年5月成立時,上海市總轄區面積僅為現在的1/10。市域大致位於今日的外環線以內,面積663.5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10個縣劃歸上海市,基本形成當今的轄區範圍。1988年至2016年,各郊縣撤縣建區。1988年,吳淞區和寶山縣合併設立寶山區,成為全國第一個撤縣設區的縣。2000年,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成為中國第一個副省級區。2009年5月,原浦東新區和南匯區的行政區域合併,成為新的浦東新區。2015年11月,原閘北區與靜安區所轄區域合併,成為新的靜安區。2016年7月22日,上海最後一個縣崇明撤縣建區,至此上海已不再有“縣”的行政區劃。市中心區的行政區劃則幾經改變,形成現在7個區的格局。 此外,上海市在江蘇鹽城市大豐區、安徽宣城市和黃山市等境內擁有若干飛地及不擁有當地土地所有權的“準飛地”。當地居民擁有上海戶籍及相關待遇福利。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 鄉級 鄉級 村級 村級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街道 鎮 鄉 社群 行政村 310000 上海市 6340.5 黃浦區 200001 107 106 2 4588 1558 310101 黃浦區 20.46 外灘街道 200001 10 172 310104 徐彙區 54.76 徐家彙街道 200030 12 1 306 310105 長寧區 38.30 江蘇路街道 200050 9 1 185 310106 靜安區 37.37 江寧路街道 200040 13 1 264 1 310107 普陀區 54.83 真如鎮街道 200333 8 2 265 7 310109 虹口區 23.48 嘉興路街道 200086 8 200 310110 楊浦區 60.73 平涼路街道 200082 12 291 310112 閔行區 371.68 莘莊鎮 201100 4 9 469 114 310113 寶山區 270.99 友誼路街道 201900 3 9 402 103 310114 嘉定區 458.80 新成路街道 201800 3 7 231 141 310115 浦東新區 1210.41 花木街道 200135 12 24 1019 357 310116 金山區 586.05 山陽鎮 200540 1 9 110 124 310117 松江區 604.71 方松街道 201600 6 11 279 84 310118 青浦區 675.54 夏陽街道 201700 3 8 146 184 310120 奉賢區 687.39 南橋鎮 201400 3 8 160 175 310151 崇明區 1185.49 城橋鎮 202150 16 2 89 268 </div> === 外交 === 由於租界的開闢,上海華界當局的外事活動主要以劃定租界土地和處理租界內中國籍公民的相關事宜,直至1946年治外法權消失。1949年後很長一段時間,上海對外交流幾乎呈現中斷狀態。自1990年代以後,上海開始逐步承辦眾多重要國際會議和大型賽事,逐漸加強了與世界的交流。 另外作為曾經租界的存在,很多國家在滬開設領事機構,大多為總領事館。上海與國外城市締結友好關係的歷史,始於1970年代。至2017年底,與上海建立友好關係的地區已有85個。 === 上海合作組織 === 1996年4月26日,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舉行首次會晤。自此,“上海五國”會晤機制正式建立。2001年6月14日至15日,“上海五國”元首在上海舉行第六次會晤,烏茲別克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國”。2001年6月15日,6國的元首舉行首次會晤並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 2017年6月9日,在上海合作組織阿斯塔納峰會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組織。這是上海合作組織2001年成立以來首次擴大。 === 對口援建 ===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上海市對中國大陸其他地區在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予以了大量支援(不包括上海上繳中央財政後的財政轉移支付),對當時尚屬於農業國家的中國的工業現代化,以及中國其他省份的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都起到了推動作用。截至2019年,上海對口援建的地區有西藏日喀則市、新疆喀什地區莎車、澤普、葉城、巴楚四縣、雲南13個州市74個縣、青海果洛州以及貴州省遵義市。2021年11月18日,上海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的支援和指導下的新組建的喀什人民廣播電臺開播。 == 經濟 == === 概覽 === 上海是中國大陸的經濟中心。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90年代初,上海市工業產值佔全國的10%,由上海市上繳的財政收入佔全部中央財政的比重保持在16%以上,占上海市本地財政收入的80%以上。以上海牌手錶為代表的上海製造幾乎涵蓋了所有的輕工業產品。 在1980年代,上海在中國的經濟地位迅速下降,經濟發展緩慢。1990年4月,中共中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作出開發開放浦東的決定。浦東的經濟得以在20年間劇增60餘倍,上海經濟也在之後連續十餘年保持10%以上年增長,再度鞏固了作為中國經濟、金融及貿易中心的地位,現浦東新區占上海市的經濟比重近30%。2013年7月上海自由貿易區獲得國家立項,上海擁有了中國大陸首個自由貿易區,經濟發展將再次獲得良好機遇。 上海市的地區總財收從1993年的242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3617億元。1993年,上海的宏觀稅負為15%左右,2017年達到45%左右。至21世紀10年代末,上海上繳的財政收入佔中央比重將近10%,2021年,上海淨上繳中央稅收達到9294億元,排名全國第二,生產總值約佔中國的4%,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為30,130億元,全世界排名第11位,其中第三產業佔比超過60%。上海生產總值的一半是由非公有制經濟企業貢獻的。上海最重要的產業依次為商貿流通業、金融業、資訊產業、房地產業、成套裝置製造業、汽車製造業,此六大支柱產業約佔生產總值的一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達到$135,305元人民幣,按國際匯率可兌換成大約$20,447美元,截至2021年,上海擁有7萬多家外資企業、800多家跨國公司總部或地區總部以及500多家外資研發中心。2019年,上海佔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約13.8%。截至2022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2年全球第一。2019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9442元人民幣。 上海市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資料變化 年份 1978 1980 1983 1986 1990 1993 1996 1998 2000 2003 2006 2008 2010 2013 2016 2017 2019 0.027 0.031 0.035 0.049 0.078 0.152 0.296 0.380 0.477 0.669 1.057 1.407 1.717 2.182 2.747 3.013 3.816 0.40 0.59 1.11 2.06 2.52 3.00 3.85 5.49 6.69 7.61 9.10 11.66 12.46 0.06 0.22 0.43 0.82 0.88 1.17 1.49 2.07 2.67 3.18 4.39 5.43 5.90 6.94 上海市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列表(元/平方米) 年份 商品房 增長率(%) 住宅商品房 增長率(%) 別墅、高檔公寓 增長率(%) 2016 27,497.00 21.49% 28,489.00 27.75% 42,874.00 10.45% 2015 20,949.00 24.79% 21,501.00 30.98% 37,415.00 11.97% 2014 16,787.00 02.24% 16,415.00 01.38% 33,415.00 15.55% 2013 16,420.00 16.77% 16,192.00 16.74% 28,917.00 02.56% 2012 14,061.37 03.71% 13,869.88 02.24% 28,195.63 06.82% 2011 14,603.24 00.96% 13,565.83 05.07% 26,396.13 05.79% 2010 14,464.00 12.65% 14,290.00 15.58% 24,952.00 12.75% 2009 12,840.00 56.68% 12,364.00 52.36% 22,131.00 73.01% 2008 8,195.00 01.99% 8,115.00 01.67% 12,792.00 01.59% 2007 8,361.00 16.19% 8,253.00 17.25% 12,999.32 19.98% 2006 7,196.00 05.17% 7,039.00 05.09% 10,835.00 40.35% 2005 6,842.00 16.86% 6,698.00 16.26% 7,719.83 18.06% 2004 5,855.00 14.40% 5,761.21 15.48% 2003 5,118.00 23.80% 4,989.00 24.51% 6,539.00 12.99% 2002 4,134.00 06.93% 4,007.00 09.54% 5,787.00 05.53% 2001 3,866.00 08.44% 3,658.00 09.98% 6,126.00 00.29% 2000 3,565.00 3,326.00 6,108.00 === 第三產業 === 縮圖|上海證券交易所是中國三所證券交易所之一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中國的商業金融中心。當時上海彙集著號稱“四行兩局一庫”的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託局、郵政儲金滙業局和中央合作金庫的國家資本金融機構,以及數量眾多的外資、私有銀行、錢莊和信託公司。當時,總部設在上海的國內銀行佔銀行同業公會註冊會員的81%。經過國民政府黃金十年的發展,至抗日戰爭爆發前,上海的各類私有銀行、錢莊與信託已經達到了105家,在華外資銀行共32家。與外灘平行的江西路,則因坐落大批金融機構,如金城、鹽業、浙江興業等銀行,所收存款額佔全國存款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而被譽為“東方華爾街”。 上海金融市場曾非常發達、金融工具品類繁多。除了證券市場以外,還擁有同業拆借、貼現等貨幣市場,內匯、外匯市場和標金(黃金)市場與大條銀(白銀)市場。在資本市場方面,上海當時是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場和第三大債券市場。上海當時既是全國資金調劑中心,也是遠東國際交易活躍的金融中樞:1936年,上海的黃金市場全年成交數實際達到3116萬條,摺合美元1100餘萬元。這一數字超過日本的東京和大阪之和,也超過了法國的巴黎。“每日交易額之巨,雖不足與倫敦、紐約媲美,然凌駕法、印、日之上”。 1949年以後,一些上海的資本家已經逃離到香港、臺灣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繼續經營。最後在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營取代。195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因參與投機和外匯交易被上海市軍管會關閉。1952年底,上海私營金融機構的數量減至60餘家。1956年初,官方實行公私合營政策,最後全部合併為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聯合總管理處。所有資本市場也被關閉,上海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後被東京、新加坡和香港取代。 1987年4月1日,交通銀行在上海重新恢復對外營業。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再度成立,上海金融市場開始恢復。2002年,中國銀聯在上海創立。2005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在滬揭牌。2016年,新開發銀行全面投入使用。目前總行設在上海的國有銀行有交通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上海銀行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等。 由於便捷的地理位置和傳統的經濟底蘊,上海也是一些國有企業和跨國公司的註冊地或大中華區總部所在地,形成輻射長三角乃至全國和全地區的總部效應。目前全球總部設在上海或註冊地為上海的知名企業有:交通銀行、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寶武鋼鐵集團、中國銀聯、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中國太平洋保險、中銀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安永(中國)諮詢有限公司、畢馬威企業諮詢(中國)有限公司、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久事公司。此外,英特爾、葛蘭素史克、聯合利華、輝瑞、強生、拜耳、漢高、陶氏化學、飛利浦、歐萊雅、博世、通用汽車、可口可樂、埃森哲、麥肯錫、貝恩、波士頓諮詢公司等一大批跨國公司和花旗、滙豐、安聯、美國國際集團、渣打、法國巴黎銀行、法國興業銀行、澳新銀行、星展銀行、大華銀行、恒生銀行、東亞銀行等17家外資金融公司中國總部設在上海。。 ====商業==== 上海是中國近現代以來的商業中心。上海自建城以來,由於處於富庶的江南平原地區,加之自身傳統自然經濟手工業的發達。因而早在宋明時期,便已經是有名的商埠。元朝政府在上海設市舶司,使得上海的商業和海外貿易得到了極大發展。明代,松江府成為全國紡織手工業和棉布貿易中心。清康熙年間,由於海禁解除,加之江海關的設立,上海棉布貿易迅速擴大。至嘉慶、道光年間,每年銷往英國的上海棉布就多達80萬匹。 上海開埠後,海外商品源源不斷的由上海進入內地。上海的進口貿易得到了飛速發展。到1850年代中期起,上海已經超越廣州,成為全國的外貿中心,上海的市面也變得異常繁華。庚申之劫之中,上海由於租界的保護未受到嚴重破壞,而周邊的蘇州、杭州等江南城市則經歷了一場浩劫,因此吸引了蘇州等地大批商戶到此躲避戰亂,上海的商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從此成為中國的商業中心。到1908年,據《上海華商行名簿冊》記載,租界內共有包括銀行、錢莊、商店、工廠、交通等各類企業、店鋪在內,總數已達10534戶,如今世界知名的南京路在此時已經初具規模。 一戰爆發後,民族商業也得到飛速發展,一些日後知名的環球百貨公司在此時入駐南京路和上海其他地區。永安、先施、大新、新新公司被合稱為南京路的四大百貨公司,銷售許多全球各地最新穎的百貨。孤島時期,上海商業呈現出了畸形的繁榮。 1956年以後,由於計劃經濟和公私合營的實行。上海商業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這一時間內,主要都是國營商店維繫著上海的商業執行。居民日常購物,從糧食、副食品到電視機、腳踏車都依賴票證進行購買。1983年起到1993年,票證逐步退出上海的商業,市場開始實行敞開供應。從1990年代中葉起,超市、賣場、便利店等現代化商業模式開始進入上海。傳統的雜貨店和百貨商店開始逐步消失或轉變功能。 到1990年代,上海擁有三條主要商業街區和幾大商業中心,分別為南京東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豫園、徐家彙等。後經過20年的再度高速發展,至2010年末,上海的商業中心已經擴充套件到十個,分別為:南京東路商業中心、南京西路商業中心、淮海中路商業中心、四川北路商業中心、徐家彙商業中心、張楊路商業中心、豫園商城商業中心、五角場商業中心、新客站不夜城商業中心、中山公園商業中心。商業中心也從市區的市中心位置逐步擴充套件至市區的次中心區域,輻射範圍不斷擴大。根據上海市政府2010年出臺的商業報告顯示,中山公園與五角場是在原八商業中心的基礎上新增的兩個商業中心。 === 第二產業 === 縮圖|滬東中華造船廠為巴基斯坦海軍建造的F-22P型護衛艦 輕工業是上海發展最早也是最為成熟的工業部門。絲綢與紡織行業是自明代就已經頗具規模。上海開埠後,由於倚靠的江南地區的富庶,加上輕工業投入相對較少,資金回籠快,中外資本紛紛在滬開設輕工業的工廠,並形成激烈競爭。計劃經濟時期,上海生產的輕工業品行銷全國,上海基本成為質量和時尚產品的代名詞。上海的一系列食品、日化、鐘錶、腳踏車、縫紉機、攝影器材、儀器、辦公耗材等等輕工業品共有90多大類,兩萬多種花色品種,成為中國輕工業生產最重要的基地。永久牌腳踏車、大白兔奶糖、上海牌手錶、蝴蝶牌縫紉機、六神花露水等等經典產品因品質過硬、價格公道,長期作為中國大陸市場的暢銷品牌受到大量消費者的肯定。目前,上海在腳踏車製造、食品生產、日化用品中仍舊保持較大規模。 上海,自洋務運動伊始,便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而江南製造總局則是上海重工業的起點。國民政府時期和計劃經濟時期,上海的工業發展水平就已在全國遙遙領先。當時上海的工業產值佔到中國的10%。由於上海交通便利、科學文化發達,因此眾多重工業產品的科研基地和生產基地都位於上海。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中央政策原因,中國東南地區快速發展,使上海的工業面臨邊緣化的危機,但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浦東新區的開發,以及財政轉移支付比重減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的工業又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上海工業主要以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工業、汽車、航空、航天、超級計算機、船舶製造等行業為主。張江高科彙集了大量的高階製造業。 目前,在交通工業方面,上海大眾、上海通用成為中小型乘用車生產的重要基地,申沃客車則是重要的大型車生產基地,而上海阿爾斯通交通裝置有限公司則承擔了軌道交通方面的生產。而在航空工業領域,上海是中國航空工業的研發基地,是大型國產客機的生產商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的總部基地。此外,江南造船廠和滬東中華造船廠領銜的造船工業也是上海的一大支柱產業,年造船能力超過千萬噸。而在冶金和石油化工方面,上海寶鋼和上海石化也居於國內行業的領先地位,寶鋼集團更是在全球鋼鐵企業中位列第三。 === 第一產業 === 上海由於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15.5℃,自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氣溫為40.6℃,最低氣溫為-12.1℃。常年11月中旬初霜,次年4月上旬終霜,年均無霜期225天。年均日照時達1934.4小時,太陽輻射總量4670兆焦耳/平方米,其中光合有效輻射佔一半。年均有效積溫2630℃·日。雨量充沛,年雨日130天,平均年雨量1145.4毫米。光、熱、水基本同季,農業氣候條件比較優越。自古代以來,上海一直為魚米之鄉,水稻、漁業、蔬菜的產量都相對較高。早在上海開埠後,隨著城市化程序,農用耕地和產魚河流減少和被湮埋,依靠傳統耕種手法的農業一度受到很大影響。自1990年代起,上海農業開始向高科技和機械化發展。 上海的傳統農業主要是精耕細作,以漁業、鹽業和種植業為主。早在秦漢時期上海地區就已經“海濱廣斥,鹽田相望”。到了元代,江浙地區的34個鹽場中,松江府就獨佔五個,成為重要產鹽地區。此外,江南地區水網縱橫,氣候適宜,成為漁業和水稻種植的最適合地區。唐代,上海地區的薄稻米作為貢米送往京師長安。吳越國時期,華亭縣大肆興建堰閘等水利設施,使得農業種植得到更好的保障。宋代,華亭縣畝產稻穀更能達到兩至三石,成為當時中國糧食的高產區。進入明代以後,除糧食生產外,上海地區因為紡織技術的改革,開始大量種植棉花等經濟類作物。加上黃道婆的改革,松江棉布聞名國內,產量極高,被譽為“衣被天下”。 1988年,在時任市長的朱鎔基的主持下,為了解決城市糧農副食品的供應,開始建設“菜籃子工程”,由此上海的農業現代化開始高速發展。1990年代初,現代化農業就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目前,上海的農業基本實現現代化。依靠高科技、標準化、機械化生產、興建水利、農業園區和農業保險補貼等六個方面構成現代化農業網路。 到2013年,上海市實現農業總產值325.37億元。其中,種植業174.56億元;林業9.71億元;牧業67.65億元;漁業61.55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11.9億元。上海域外市屬農場實現農業總產值18.81億元。全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68.51千公頃;糧食產量114.15萬噸;水產品產量27.59萬噸。至2013年底,上海市有1069家企業、4797個產品獲得農產品質量認證。其中,綠色食品生產企業151家,綠色食品215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企業911家,無公害農產品4557個;上海累計建成標準化畜禽養殖場320家,標準化水產養殖場217家;累計建成設施糧田面積86.5千公頃,蔬菜標準園107家。至年末,全市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8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200家。 == 人口 == 上海市各區(縣)人口資料 區劃名稱 常住人口(2020年11月) 常住人口(2020年11月) 常住人口(2020年11月) 戶籍人口(2010年末) 區劃名稱 總計 比重(%)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 戶籍人口(2010年末) 上海市 24870895 100 3630.50 14123202 黃浦區 662030 2.7 33170.58 906342 徐彙區 1113078 4.5 19816.11 910851 長寧區 693051 2.8 18030.57 616187 靜安區 975707 3.9 28825.90 997614 普陀區 1239800 5.0 23506.86 878905 虹口區 757498 3.0 36306.47 790583 楊浦區 1242548 5.0 21623.94 1091563 閔行區 2653489 10.7 6536.19 967502 寶山區 2235218 9.0 7029.36 882854 嘉定區 1834258 7.4 3206.69 557452 浦東新區 5681512 22.8 4167.54 2758026 金山區 822776 3.3 1249.79 516570 松江區 1909713 7.7 2616.79 576032 青浦區 1271424 5.1 1600.23 461851 奉賢區 1140872 4.6 1576.20 521827 崇明區 637921 2.5 593.61 689493 根據2019年的統計,上海市內共有2428.14萬名常住人口,其中分別有977.71萬名常住外來人口以及1450.43萬名常住戶籍人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戶籍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目前,上海市常住人口中少數民族共有11.8萬人,其中回族約有7萬餘人。除常住人口以外,持居住證的外來人口為103萬人。另外有16萬外國人常年居住於上海。 2020年末,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資料公佈如下:上海市常住人口為 24870895 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 查的 23019196 人相比,十年共增加 1851699 人,增長 8.0%。 平均每年增加 185170 人,年平均增長率為 0.8%。 在人口結構方面,上海正面臨嚴重的-{zh-hans:老齡化; zh-hant:老齡化; zh-tw:高齡化;}-問題。現今戶籍設在上海的人口其平均期望壽命為83.66歲,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別為81.27歲與女性86.14歲,而65歲及以上人口則有232.98萬人,佔總人口的10.1%。至2019年百歲老人數量為2657人。預計到了2030年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超過500萬人。 上海市的生育率處於極低水平。根據人口普查和抽查,2000年以來,上海市總和生育率處於0.67和0.74之間,僅為世代更替水平的三分之一。 上海自開埠以後,各地人口迅速湧入,其中江蘇、山東、浙江、廣東、安徽是上海居民的主要來源地,並與上海本地居民融合,構成今日上海市民主體的上海人。 1843年前,上海主要以本地居民為主。隨著開埠後貿易的迅速增長以及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原先在粵的大批買辦、因避太平軍戰亂的吳越富商、受水災逃難的蘇北民眾紛紛離開原籍並定居上海。到1949年,上海全地區人口502.92萬,市區人口418.94萬。同時也聚集了例如宋嘉澍家族、榮毅仁、邵逸夫、徐悲鴻、胡蝶等眾多中國近代史上的政商文藝名人。 1949年以後,隨著支援內地、上山下鄉等各類政治運動,一定數量的上海居民被遷移至中國各地,如安徽、雲南、東三省等地。而一些富裕階層則在1950年代左右移民香港或經由香港前往臺灣。1978年以後,大批上海籍知青、支內紛紛返回上海。1990年代,隨著出國風潮,大量上海民眾又移民日本、澳大利亞、美國等地。 另外在1949年以前,有數量眾多的英、法等國公民居住於上海。二戰時期,上海因無需簽證、擔保即可進入的地區而接納了大批由歐洲因躲避納粹而逃難的猶太難民。1990年代以後,隨著商務活動的增加,上海再度聚集了諸多外籍人士。 儘管上海全市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自1993年後一直為負增長,但上海每年以引進人才的方式給予2萬餘人戶籍,戶籍人口依舊保持了連年增加。上海曾長期對戶籍進行嚴格控制,但近年來已有所放寬。另外隨著流動人口的劇烈增加,上海市也正面臨種種人口問題,首先上海市的土地、水源、環境、交通等資源承受沉重壓力,且大部分犯罪為流動人員所為,對上海的治安造成了影響。資料顯示,截止2012年上海中心城區人口密度是東京的2.4倍、倫敦的3.5倍、巴黎的4.8倍,而以2012年為基點,上海人口或許在3年內超過城市承載量。 === 語言 === 普通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通用語言,在學校教學及正式場合使用。而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本地方言。上海話簡稱滬語,語言學上屬於吳語,一般意義上是指近代以來上海租界範圍和周邊使用的一種現代吳語,由於上海是遠東的國際大都市,所以上海話由各地吳語的方言和英語融合而成。上海話也和旗袍、洋房、弄堂等一樣,成為了上海風情的代表性符號。 如今上海話的使用範圍面臨多方面的壓縮。伴隨外地人的大量湧入,本地戶籍人口比例逐漸減小,加之政府有意在公共場所限制上海話的使用,使得普通話越來越成為公共場合語言。由於國家禁止校園內講上海話,也禁止上海話電視臺,上海少年一代對於上海話的掌握能力開始下降,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保護上海話的行動。到目前上海話仍然在日常佔有主要地位。上海話的使用和發展一直是上海社會討論的話題。 上海郊區也通行其他隸屬於蘇滬嘉小片的吳語方言,主要包括嘉定話(使用於嘉定和寶山)、松江話(含金山話,使用於松江、青浦、金山、奉賢)、崇明話(或稱沙地話,使用於崇明,與海門啟東方言為一片)、浦東話(又稱上海本地話,通行於浦東、川沙、南匯一帶)、上海市郊話(和浦東話非常類似,曾通行於江灣、龍華、五角場等近郊,但如今基本已被上海市區話取代)。由於上海市區話的影響力,郊縣方言在年輕一代口音也在逐步向上海市區方言靠攏。 == 宗教 == 當今的上海,與中國內地許多其他地方一樣,共有五種獲得官方認可的合法宗教在開展相應的活動,分別為: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伊斯蘭教。這些宗教在1949年後一度勢衰,並在文革時受到較大影響,後又逐漸恢復。至2009年,有宗教信仰群眾88.76萬人,以佛教信徒為最多。歷史上上海還曾經存在過許多其他宗教,例如猶太教、東正教、錫克教等,現在僅存遺址。 上海地區的佛教和道教均可追溯至三國時期孫吳時期。現開放寺廟125所,以始建於三國時期的龍華寺歷史最為悠久。而1949年時,上海尚有道觀236座,如今僅存27座,最著名的非正一道的城隍廟莫屬,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活動,周邊也已是滬上知名的商業區域,各種小吃餐廳、古玩商鋪和小商品市場鱗次櫛比,成為重要的旅遊景點,另一著名道觀為全真道的海上白雲觀。伊斯蘭教最早隨宋代在上海鎮經商的大食商人進入上海,現有7坊清真寺,信徒集中於回族、維吾爾族等10個少數民族。 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則為近代由傳教士傳入。明萬曆三十六年,來自義大利的天主教傳教士開始在滬傳道。1949年以後,由於羅馬教廷和中國政府長期不和,天主教在滬發展的較為艱難。在上海現存的107座天主教堂中,地處上海西郊佘山的聖母大殿,氣勢宏偉,為遠東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重要的聖母朝聖地。而基督教新教在上海出現得最晚,是在開埠的1843年由英國傳教士傳入的。上海的基督教堂多達169處,有相當一部分成為了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且大多位於市中心,因而也被遊客視為熱門的旅遊景點。 File:Chenghuangmiao2.jpg|上海城隍廟 File:Longhuasi.JPG|上海龍華寺 File:Community Church, Shanghai.jpg|上海國際禮拜堂 File:Cathedral in Xujiahui.jpg|徐家彙聖依納爵主教座堂 File:Xiaotaoyuan Mosque.JPG|小桃園清真寺 == 交通 == ===公共汽車=== 上海的公交車最早出現於1908年,到2011年,全上海公交線路1100多條,公交車近17000輛,其中包括行駛在市區13條線路上的358輛無軌電車。公交網路已經覆蓋每一個行政村,日客運量為770萬人次。 ===軌道交通=== 軌道交通是又一重要的市內交通交通工具,在客流量上和公交車平分秋色。包括20條地鐵線路、1條APM線路、1條磁懸浮線路、1條市域鐵路(金山鐵路)、1條導軌電車線路(2023年6月1日起停運)和2條有軌電車線路(松江有軌電車),最早的地鐵於1995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截至2021年12月30日,上海地鐵運營總里程831公里(包含磁浮線),居世界首位,亦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城市地鐵系統之一。地鐵線路將中心城區密集覆蓋,並連線了大多數區縣,工作日日均客流超900萬。 ===出租汽車=== 上海出租汽車始於1908年,1930年代曾經達到一個高峰,自1980年代以來,出租汽車業重新活躍,目前全市共有運營汽車達5萬輛,計程車-{A|zh-hans:揚招點; zh-hant:招呼站}-也陸續設立。此外輪渡也曾為重要的交通方式,用以連線黃浦江兩岸,以及服務於崇明島和上海市區之間,但隨著跨黃浦江和長江的隧道與橋樑陸續建成,輪渡對於客運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取而代之的是黃浦江上行駛的眾多觀光遊船。 === 公路 === 上海市區內由南北高架(南北向)、延安路高架(東西向)和內環高架(環線)組成全長55公里形狀如“申”字的主幹道,並僅供汽車通行。由內環線向外擴散,依次為中環線、外環線、繞城高速公路。另外還嘗試以地下通道的方式來緩解路面交通的阻塞。 由於河流縱貫,上海建有諸多橋樑和隧道,橫貫市區的蘇州河上方就有外白渡橋等數十座橋樑,黃浦江上的第一座大橋是1975年建成的松浦大橋,而下游的首座大橋遲至1991年才建成,截至2012年,黃浦江上的橋樑和隧道數量已超過20。2003年,盧浦大橋建成,曾是世界上主拱橋最長的拱橋。2009年,上海長江隧橋建成,結束了崇明島只能依靠船舶往來浦江兩岸的歷史。 上海市區透過十餘條省級高速公路連線市郊或鄰近城市,此外還有多條國家級高速公路和國道對外相連。 === 航空 === ;國際機場 *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 *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 上海南通國際機場(建設中) 上海是中國的三大航空樞紐之一,擁有虹橋與浦東兩座國際機場,2019年運送旅客1億2179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405.7萬噸。兩機場年起降飛機78.4萬架次,均被中國東方航空與中國國際航空作為樞紐機場使用。2016年12月12日,中國城市機場首次旅客突破1億人次。縱觀全球,上海之前,有英國倫敦、美國紐約、亞特蘭大和日本東京,上海由此成為全球第5個進入億級人次航空“俱樂部”的城市。兩大機場的貨運吞吐量,也可望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3名。 1921年,虹橋機場在上海西郊興建並於1929年開始系統運營,之後進行過多次擴建,現已成為虹橋樞紐的一部分。浦東國際機場於1999年投入使用,迅速成為中國最繁忙的機場之一,航線覆蓋世界73個國家和地區以及62個國內城市,並有兩岸直航。 此外,中國東方航空、上海航空、春秋航空、吉祥航空、中國貨運航空、上海國際貨運航空、揚子江快運航空、長城航空等8家航空公司也以上海為基地。 === 鐵路 === 上海擁有特等站和一等站各二個,以上海站、上海西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橋站最為重要。上海最早的鐵路是1876年建成的吳淞鐵路,同時也是中國最早運營的鐵路。至1909年滬寧鐵路、滬杭鐵路均已通車,形成了現有進出上海的鐵路幹線。 上海現有京滬(北京-上海)和滬昆(上海-昆明)兩條既有鐵路幹線,以及金山鐵路、浦東鐵路等市內運營的線路。高速鐵路方面,滬寧(上海-南京)/滬漢蓉鐵路(上海-武漢-成都,其中上海至南京段與滬寧高鐵併線)、京滬高鐵(北京-上海)和滬昆高鐵(上海-昆明)線路已相繼通車。 === 海運 === 上海港自開埠後迅速成為中國的最大港口,碼頭集中於黃浦江沿岸,後由於黃浦江水深已不符合大型集裝箱船的要求,上海於2005年在東海的島嶼上建成洋山深水港,透過32公里長的跨海大橋與大陸相連及並使用專業的海港油庫為來往船舶提供加油。該港的口岸、港政、航政歸上海市,但所在的嵊泗縣行政上屬浙江省。到2008年,上海港擁有各類碼頭1200餘個,萬噸級以上生產性泊位137個,碼頭線總長115公里,年吞吐量58170萬噸,最大靠泊能力15萬噸級。至2010年,上海港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集裝箱港。 除貨運外,上海港每月定期發出客運航班2258次,每年有國際郵輪58班次。2019年11月28日,上海市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領導小組成立,組長為上海市市長,副組長為上海市副市長。 == 教育與科研 == 北宋元祐年間,華亭縣便已開設縣學。上海開埠後,外國傳教士和教會組織開始在上海開設各類學校。1850年,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建立了中國第一所西式現代中學聖依納爵公學,即今日上海市徐匯中學。1863年,李鴻章奏請開設了上海首家華人新式學堂即上海廣方言館,美國聖公會於1879年在上海創立了聖約翰書院,並自1892年起開設大學課程,而1896年創辦的南洋公學則為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之一。至1936年,上海已有高校34所。淞滬會戰爆發後,大部分高校隨國民政府遷到內陸,並於1945年返回,同時上海開始實行國民教育制度。 thumb|上海交通大學老校門 1949年5月,全市公立學校和國立大學均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私立學校遭整頓,同時教會學校和外資學校被收回,最為典型的是上海聖約翰大學和滬江大學兩所教會大學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被撤銷,教學人員被分配至其他學校。1952年進行的高校院系調整中滬上一些學校部分或全部前往內陸,外地一些高校的師資則部分遷來上海。 目前上海擁有10所211工程重點高校,其中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為985工程院校。2012年10月,中國第一所中美合作的國際化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在浦東陸家嘴成立。2013年9月,上海市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建立了小規模、國際化的研究型大學上海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方面,上海適齡幼兒、小學、初中學生的淨入學率接近100%,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為98%,普通高等學校在校人數超過百萬,毛錄取率約為70%,在2009年與201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中,上海學生的數學、科學、閱讀能力在參與測試的國家和地區中全部名列第一。 全市現有100多所科研機構,10萬科研人員,及100多所專業技術培訓機構。在上海產生了遺傳學家談家楨、顯微外科專家陳中偉、張滌生、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血液學專家王振義、陳竺等著名科學家。 上海的公立科研和設計機構有: *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科技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 *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 * 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 * 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 * 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 * 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 * 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第一研究所 * 華東電力設計院 * 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 == 社會 == === 城市規劃及公共設施 === 在開埠後,上海由公共租界工部局進行了大量市政建設,包括電廠、自來水廠等。1927年制定《大上海計劃》則是上海最早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現在,上海的城市規劃依據2001年5月由國務院批覆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年-2020年)進行,以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為核心。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中,可見到相應以1:500比例製作的內環線100餘平方公里範圍內城市規劃模型。 1949年以後的幾十年中,市政建停留在新建工人住房、置換電水管網等階段。自1990年代起,上海開始大規模市政建設,廣泛推行平改坡工程(將舊房屋的平頂改造為坡頂)和屋頂水箱改造工程。對違法建築和環境髒亂路段也年年進行整治。以舉辦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為契機,上海市政部門對城市景觀、道路、居民住宅等均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上海歷史上遺留下了大面積的棚戶區,在1990年代的對其中365萬平方米的危棚簡屋進行了改造,但是曹家村、光復路一代的棚戶區由於成本問題始終未能動工,與周邊高樓行成鮮明對比的城中村景觀留存至今。 上海開埠以前,園林綠化全部都為私家園林,最為著名的有豫園、露香園、古猗園、秋霞圃、醉白池等等;開埠後,公共園林開始出現,1868年誕生的公共花園為第一座公園。但1928年前,中國人不得進入工部局和公董局興建的公園。目前,上海全市除上海動物園、上海野生動物園等個別公園外,已經取消公園門票。自2000年以後,為了淨化城市空氣,美化環境,上海開始在城市中心和郊區興建一批開放綠地。到2008年,上海全市綠地總面積34256公頃,公共綠地14777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為38%。全市林地總面積到近1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1.6%。 為解決自1990年代開始大規模市政建設對資金的大量需求,上海市政府部分官員主導了對上海的投融資體制的大幅改革,先利用政府手中的土地資源,引入土地批租的融資方式。期間,上海透過土地批租共籌措資金1000多億元。1997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上海的土地批租大量減少,但國內證券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居民儲蓄存款不斷增長,社會富餘資金增加。面對這種情況,上海市政府制定政策將有盈利的基礎設施專案推向市場,實行社會融資,同時制定多項措施,降低企業參與融資的風險。在1990年代,上海透過社會渠道共融資超過2000億元。同時上海市積極借鑑國際經驗,透過進一步完善開發機制;擴大資本市場、社會保險資金參與融資;探索採用BOT、BOO等國際通行的融資方式以及加大公共財政的扶持力度等措施,進一步擴大融資範圍和能力,以滿足市政建設的需要。 === 公共衛生 === 上海開埠後,西醫隨同傳教士和醫生一同進入。1844年,出現現代醫院。1904年,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成立,為中國紅十字會的前身。 現在,上海的公共醫療體系以上海市衛生局、上海市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和28家大型三級甲等醫院為主,輔之以社群醫療機構。同時,在各郊區縣開始建設三級甲等醫院的分院,並進行村衛生室的標準化建設。截止2013年,上海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929所,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5.64萬人。 1988年春季,上海市爆發了甲型肝炎大流行,期間上海市衛生防疫部門全力動員進行積極防治,此次疫情共造成超過30萬人感染和31人死亡,疫情過後上海市政府總結經驗並逐步完善了突發傳染病疫情的防控預警機制以及應急處理預案。2003年中國大陸SARS事件期間,得益於先前甲肝大爆發取得到經驗和防控體系,上海市的防疫工作得力使得上海未發生大規模疫情,因而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各界肯定和好評。2013年長三角地區發生了H7N9流感疫情,上海衛生部門反應迅速,及時撲殺相關市場內的禽鳥以切斷傳染源,很快就基本消除了疫情。2022年,上海因奧密克戎變異株疫情而封城。 截至2016年,上海戶籍人口的人均期望壽命已超過83歲,位列中國大陸第一位,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達112所。上海居民三大健康指標(期望壽命、孕婦死亡率和新生兒死亡率)均保持在發達國家水平。 === 社會保障 === 從1990年代以來,上海開始建立並逐步完善了現代化都市型的社會保障體系。目前,上海個人和單位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各為5%至7%;補充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各為0%至5%。單位職工各項社會保險費繳費比例之和為45.5%。上海市現行月最低工資標準是2190元,列全國首位;城鎮居民和農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為每月790元。城鎮醫療保險的最高支付封頂線為39萬元,超過部分則可報銷80%。 === 公共媒體 === ==== 出版 ==== 1843年,上海英商墨海書館引進中國第一臺印刷機,成為中國最早的現代化出版社。1897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成立。1912年,中華書局在滬開業,並迅速發展崛起。上海此後逐漸成為了中國出版業的中心。到1910年代底,上海各類出版銷售機構增加到120餘家,佔全國出版機構的80%。到1936年,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世界書局的出版已佔全中國出版圖書的71%。 1949年起,政府開始對出版進行整頓,形成以新華書店為核心的圖書出版發行。進入1959年以後,包括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在內的大型印刷出版機構被遷移至北京,上海出版行業逐漸衰落,到1969年全年上海出版僅為16種。 進入2000年,上海各出版社開始被整合成為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和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頗為著名,而上海文藝出版社則有著名期刊《故事會》。 ==== 報業 ==== 上海現代化報業自開埠以後便開始發展,之前主要有一些邸鈔、《京報》等官方公報的傳統新聞傳播媒介。1850年,全英語的《北華捷報》創刊,成為上海最早的報紙。1861年,漢語報紙《上海新報》創刊。1872年,近代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之一的《申報》創刊。至1936年,《申報》《新聞報》《時報》《時事新報》《大公報》等五大報紙,每日銷售總數即達到50萬份。至1937年淞滬會戰開始後,《申報》等由於不接受日軍的新聞審查而停刊。1941年上海完全淪陷後,上海報業基本停運。直到1945年才恢復,至1949年5月,上海全市有各類報紙70餘種,為全國報業中心。此外,民國時期長期發行的著名雜誌有《東方雜誌》、《科學》、《中華教育界》、《教育與職業》、《生活》、《世界知識》、《現代評論》等。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上海以後,由於《申報》因屬於中國國民黨黨產而被沒收停刊,上海報業也開始轉向全面國有,到了1960年代中期以後,全市只有《解放日報》和《文匯報》兩種。1979年起,上海大批報紙開始復刊。 目前上海主要的兩大報業集團,解放日報和文匯新民兩大報業集團,合併為上海報業集團。《解放日報》和《文匯報》等保留了黨報性質,在一些企事業單位實行強制訂閱。而較為貼近平民的報紙有《新民晚報》、《新聞晨報》等,以《新民晚報》的發行量為最大。 ==== 廣播電視 ==== 1923年1月23日在上海開播的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電臺是中國首家公共廣播電臺。1920年代以後,隨著相關無線廣播的法規制定,私營電臺與國有電臺迅速發展。到1945年,擁有營業許可的國營電臺和民營電臺達108家,廣播節目除新聞時訊外,也經常播出蘇州評彈和滑稽戲等曲藝節目。1949年5月27日,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成立,同時各類私營電臺被陸續整合,至1953年,僅剩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一家。1992年初,上海東方廣播電臺成立,成為同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有競爭關係的第二家省級廣播電臺。1990年起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播出以上海市公安局刑偵總隊為原型的大型系列廣播劇《刑警803》,為中國播出數量最多、時間跨度最長的廣播劇。 1958年上海電視臺成立並播出黑白電視,而彩色電視於1973年出現,同時建成高210米的上海電視塔。為了引進競爭機制,在1993年,上海東方電視臺作為上海第二家省級電視臺開播,其新聞減少了部分上海電視臺的政治內容,其他節目也更加貼近市民。1994年2月,上海教育電視臺開播,成為主要以播送教育與科技資訊為主的電視臺。1992年起,開始播出有線電視。 2001年,廣播電視機構改革,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上海東方廣播電臺、上海電視臺、上海東方電視臺、上海有線電視臺全部併入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今上海廣播電視臺),幾乎控制了上海市全部的廣播電視節目播出。各電視臺也進行明確分工,原本競爭的格局不復存在。 === 體育 === 參見:上海體育場館 上海開埠後,近代體育傳入上海,後透過新式學校的教學活動在華人學生中開始,促進了上海體育水平的提高。1936年在柏林舉辦的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中國代表團的三分之一為上海運動員。 1949年以後,在有較高群眾基礎的等領域,培養了籃球運動員姚明、乒乓球運動員王勵勤、游泳冠軍樂靖宜、跳水運動員吳敏霞、田徑運動員劉翔、中國象棋冠軍胡榮華,圍棋冠軍常昊,以及徐根寶、范志毅、孫雯、謝暉等著名足球教練員和運動員。1990年代開始,上海開始嘗試商業化體育運轉模式,並於1993年成立了國內首家職業足球俱樂部——上海申花足球俱樂部。1990年代起,各類健身器材開始在社群內出現,並逐步將學校場地對公眾開放,到2008年,全市開放各類學校體育場地已有1100多處。 在1903年,中國最早的相對專業的足球隊在上海出現。目前上海在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和棒球上有專業的職業俱樂部及代表隊。中超的上海申花隊、上海海港隊;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的上海大鯊魚等都頗為著名;上海男排則是中國男子排球聯賽的一支強隊,曾經在2003-2012年實現九連冠,並且總共取得了多達12次聯賽總冠軍。 在民國時期,上海舉辦過1915年、1921年、1927年的遠東運動會,以及第一屆東亞運動會等4屆洲級綜合運動會,又主辦了第六屆、第七屆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一度實行的三地輪流舉辦政策,第五屆、第八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在上海舉行。 國際性賽事方面,上海舉辦過1993年第一屆東亞運動會、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等,並於2008年承辦了部分奧運會的賽事,並多次主辦的各類世界單項體育賽事。此外從2004年起,每年的F1中國大獎賽都會在上海國際賽車場舉行,每當賽事舉辦之時,總會有大批觀眾前來觀看比賽。而上海大師賽(Shanghai ATP Masters 1000)是每年在上海舉辦的男子網球賽事,為ATP大師賽的其中一站。主要比賽場館是上海旗忠森林體育城網球中心,簡稱旗忠網球中心,位於上海閔行區馬橋鎮旗忠村,其場館設施先進,座位超過15000個,號稱世界三大網球場館之一。該項賽事於2009年升級為ATP世界巡迴賽的九大大師杯1000公開賽之一,成為在亞洲唯一的,等級最高的網球盛典。 隊伍 聯盟 運動 主場 成立年份 上海申花 中國足球超級聯賽(CSL) 足球 虹口足球場 1951年 上海大鯊魚 中國籃球職業聯賽(CBA) 籃球 源深體育中心 1996年 上海海港 中國足球超級聯賽(CSL) 足球 上海體育場 2005年 上海龍 守望先鋒聯賽(OWL) 守望先鋒 -- 2017年 == 文化 ==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主體,根植於江南地區傳統的吳越文化,並且融入了開埠以後來自歐美各國的西方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種不同於中國其他地區的獨特文化。而海派的來源,有說法指於清末民初的海上畫派有關。海上畫派的前源是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後隨著上海商業的繁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賣畫為生,海上畫派之名漸廣為人知。 === 博覽文化 === 1860年代,法國人在上海創立中國第一間博物館以展出長江流域的動植物標本,現在全市已有博物館百餘座。位於人民廣場中心地帶的上海博物館有100多萬件館藏文物,為上海最大的博物館。另外自1985年開始舉辦的上海車展也頗有影響力。除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科技館、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等大型博物館外,上海還有魯迅紀念館、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上海有恆博物館、上海無線電博物館等專業博物館,正逐步向公眾免費開放。 上海古代圖書收藏以私人藏書為主,開埠後出現近代圖書館,其中以1847年興建的天主教耶穌會徐家彙藏書樓最為著名。中華民國建立後,上海市立圖書館於1936年試行開放,在高校陸續出現了圖書館。上海最大的公共圖書館為主館位於淮海中路上的上海圖書館,擁有各類圖書、報刊資料5200萬冊,以及15萬餘張舊唱片和影音資料,並和世界各地150多家公共圖書館建立圖書交換業務。 === 飲食文化 === 上海菜,當地人稱為本幫菜。最初為上海本地居民的家庭料理,後各地移民紛至沓來,上海菜開始吸收各地不同的風格,調和成今天以濃油赤醬、淡雅爽口、醇厚鮮美、鹹淡適中的本幫菜。除一般烹調手法外,本幫菜擅長糟味,極富江南地區特色。目前本幫菜以綠波廊、上海老飯店等兩家百年老店最為著名。八寶鴨、糟缽頭、蝦子大烏參、醃篤鮮等均為知名的菜餚,而油爆蝦、紅燒甩水則是較為知名的家常菜。此外,生煎饅頭和小籠饅頭則是本幫小吃的知名代表。 此外,由於上海開埠後大批移民湧入,上海可以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各菜系餐館。其中粵菜以杏花樓和新雅粵菜館最為著名,而蘇菜則以德興館為其代表,寧波風格料理則可以在寧波湯糰店品嚐到。 而西方飲食文化隨同上海開埠進入這座城市,1853年開業的老德記西餐館為滬上首家西餐廳。最初西餐一般以應對外國顧客為主,1910年德大西餐館開業,成為面向各界民眾的西餐館。十月革命後,由於大批蘇俄僑民湧入,俄式西餐一度成為大眾西餐的典範,其中羅宋湯頗受平民喜愛。目前,上海經營各國菜餚的餐館為數眾多,風格來自世界各地。而西方糕點隨同西餐傳入後由於其價格較之正式西餐相對低廉,受到普通民眾的喜愛。 上海民眾日常飲食的主食以米飯為主,偶爾以餛飩、麵條等作為調節。傳統家庭早飯以隔夜的剩餘米飯加水製成泡飯,並輔以醬菜、鹹蛋和腐乳等。如在小攤提供的早餐則以豆漿、油條、大餅、粢飯最為常見,因而被滬上民眾稱為“四大金剛”。 === 文學 === 魏晉時期,華亭縣人陸機、陸雲曾為當時一代文豪。而自1919年後,由於租界獨特的政治制度,吸引了眾多名人,上海很快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基地,聚集了左聯、新感覺派、鴛鴦蝴蝶派文學流派,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葉聖陶、郁達夫、王造時、丁玲、張愛玲等名家也在上海從事創作,併產生了《子夜》等以上海為背景的著名作品。 1980年代以後,海派文學出現了葉永烈、葉辛、王安憶等知名作家,而以《三重門》一舉成名的韓寒以其特立獨行的作風引發了諸多討論,被稱為韓寒現象。現如今的上海已成為眾多作家的創作搖籃,越來越多的華文作家選擇上海作為文學創作的根據地,包括陳思和、金宇澄、秦文君、趙麗宏、沙葉新、寧財神、許紀霖、徐則臣和蔡駿、落落等等知名作家。 === 藝術 === 明代以董其昌為首的松江畫派逐漸興起,並在清代主導了江南地區的畫風,出現瞭如顧昉之類的大家。 清末時,傳統書畫上,形成以吳昌碩、李叔同為代表的海上畫派,內容多以花鳥魚蟲為主。同治年間,由教會開辦了中國最早的美術教育機構土山灣畫館引進了西方美術。民國建立後,隨著張大千、劉海粟、徐悲鴻、豐子愷、顏文樑等名家定居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美術的中心。攝影、木刻、雕塑、漫畫、連環畫等美術形式開始興起,產生了《三毛》等著名作品。 目前,上海的美術展館以上海美術館為主,輔以莫干山路50號、田子坊等美術創意園區。而傳統美術上,1960年代的上海中國畫院則代表著上海國畫藝術界。1996年後,上海雙年展成為中外美術交流的重要場所。 === 曲藝與傳統戲劇 === 在十九世紀後期,文藝演出成為民眾主要的休閒娛樂形式。20世紀初在上海、江蘇、浙江一帶逐漸出現了獨角戲,多由一人以吳語方言。在1920年代末期,透過吸收話劇藝術和傳統說笑藝術,在上海產生了滑稽戲,主要使用上海話和其他吳語方言。1912年開業的大世界遊樂場後逐漸成為重要的演出場地。 而隨著蘇州的四大昆班、徽班的皮黃、京劇藝術等陸續進入上海。評彈也籍著語言與地理位置的優勢,從蘇州擴充套件到上海,並隨著商業電臺的普及,評彈藝術迅速發展,到1930年代,當時每天的評彈節目多達103檔。1920年代以後,上海並逐漸形成了以周信芳、蓋叫天為首的海派京劇風格,並吸引了梅蘭芳等京劇大家常住上海。同一時期,浙江嵊縣(今浙江嵊州)小歌班也在上海舞臺上開始發揚越劇這一新劇種。而上海本地的傳統唱腔在融合了現代戲劇形式後,形成了上海特有的滬劇。 至2012年,上海主要的傳統劇團有上海京劇院、上海崑劇團、上海越劇院、上海滬劇院等,崑劇團經常赴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演出,京劇交流活動也時常舉辦,同時藉助於電視媒體,出現了《越女爭鋒》等選秀活動。上海滑稽劇團、上海人民滑稽劇團和上海青年滑稽劇團等也開始藉助於電視進行演出,尤其《老孃舅》節目自1995年起連演12年,成為上海電視上最長壽的電視節目之一。1999年,用於雜技表演的上海馬戲城落成,並長期上演《時空之旅》節目。此外,以浦東說書、松江鑼鼓書等地區性曲藝形式透過今年來的發展和傳承,逐漸得到重視,並於2008年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現代戲劇 === 19世紀末,話劇在上海的教會學校中出現,當時主要以英語演出西方名劇的片段。1899年上演的《官場醜史》成為有記錄的最早的一齣劇目。1907年,《黑奴籲天錄》在蘭心大戲院公演,成為早期話劇形成的標誌。新文化運動後,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多用話劇來表達觀點。進入1920年代以後,開始出現了《麻雀與小孩》等歌舞劇。 1927年成立的國立音樂院和1950年代陸續成立的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海歌劇院和上海戲劇學院,現為上海現代戲劇的演出機構和專業培訓機構。話劇以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為主體,而音樂劇和歌劇的演出則主要藉助於國際演出團隊。上海音樂廳和上海大劇院也分別進行了改造和興建,之後上演了百老匯的經典音樂劇《悲慘世界》、《貓》,以及普契尼的經典歌劇《波西米亞人》、《圖蘭朵》等。 如今的上海已成為眾多話劇、舞臺劇的背景城市。例如中文話劇大師賴聲川創作執導的《暗戀桃花源》,李逸導演的《上海灘》,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出出品的大型話劇《大哥》,帶有怪誕色彩的黑色喜劇《秀才與劊子手》等等。眾多充滿海派風情的話劇作品紛紛在包括上海大劇院、東方藝術中心、上海人民大舞臺、藝海劇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蘭心大戲院等在內的上海各大表演中心上演,其中亦有不少精彩的精品走出國門,在各國巡迴演出,獲得好評無數。 === 音樂 === 上海的早期音樂以傳統的江南絲竹為主,上海開埠後,西洋音樂傳入。1878年,上海管樂協會成立管樂隊,即今上海交響樂團的前身。進入1930年代,上海流行音樂進入繁榮時期。《夜上海》、《蘇州河畔》、《夜來香》、《何日君再來》、《玫瑰玫瑰我愛你》、《如果沒有你》、《恭喜恭喜》、《明月千里寄相思》等,均創作並流行於這一時期。除流行音樂以外,鑑於當時局勢,上海的大部分音樂人也兼創作愛國歌曲,出現了《畢業歌》、《大刀進行曲》等作品。現在用作中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也是在由知名音樂家聶耳創作於上海。 1949年以後,上海的流行音樂以及電影原聲音樂為紅色歌曲所取代,少有新作品誕生,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文化大革命”結束。至1978年,“上海之春”音樂舞蹈節恢復舉行,即後來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隨著音樂教育的恢復,上海逐漸出現了孔祥東、黃英、廖昌永等著名藝術家。為普及高雅音樂,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創立星期廣播音樂會,並持續至今。帕爾曼、小澤征爾、馬友友、柏林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等也曾在上海音樂廳、上海大劇院和東方藝術中心進行交流演出。自2012年4月起,上海首屆戶外交響音樂會——辰山草地廣播音樂會落戶佘山附近的上海辰山植物園綠色劇場,至今每年春夏之際舉辦一屆。辰山草地廣播音樂會推崇“賞花賞樂享人生”的理念,邀請世界知名樂團參演,品質不俗。 流行音樂方面,上海本地的相關製作和樂團在1970年代以後開始逐漸復甦。1993年,為鼓勵上海和中國的流行音樂的發展,上海東方廣播電臺設立專業的流行樂榜單,即東方風雲榜。而本土的流行樂也培養毛阿敏、胡彥斌等明星。一些國際流行樂壇的著名歌手和樂隊如惠特尼·休斯敦、席琳·狄翁、瑪麗亞·凱莉、林肯公園、比吉斯、海莉·薇思特拉、濱崎步、滾石樂隊、東方神起、碧昂斯、泰勒·斯威夫特、約翰·傳奇等都在上海舉辦過演唱會。 === 電影與電視劇 === 1895年8月,上海出現了名為西洋影戲的電影。1909年,亞細亞影戲公司成立,為中國最早的電影公司。在1921年至1931年間,上海各類電影公司攝製的故事片有650餘部。隨著電影業的迅速發展,阮玲玉、胡蝶、周璇、趙丹、上官雲珠、黎明暉、王人美等成了當時中國家喻戶曉的明星。大量私營電影則1950年代被整關閉。上海的電影業界先主要由國有的上海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製廠等構成,並於2003年組建成上海電影集團。1949年後諸多著名革命題材電影如《南征北戰》《紅色娘子軍》《雞毛信》等為上海電影製片廠所拍攝,而成立於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美術電影製片基地,創作了《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天書奇譚》《三個和尚》《寶蓮燈》等經典作品。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海內外的電影產業進一步崛起,越來越多的中外電影包括《-{zh-cn:變形金剛2; zh-tw:變形金剛:復仇之戰; zh-hk:變形金剛:狂派再起; zh-sg:變形金剛:復仇之戰;}-》、《太平輪》、《碟中諜3》、《小時代》、《-{zh-cn:諜海風雲; zh-tw:上海; zh-hk:諜海風雲;}-》、《神奇四俠2》、《如果·愛》、《面紗》、《七月與安生》、《黃金時代》、《十月圍城》和《007:大破天幕殺機》等等作品紛紛前往上海取景拍攝。 上海國際電影節(英語: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英文簡稱為SIFF)是中國國內第一個世界公認的國際電影節。每年6月在上海舉行。電影節在1993年首次舉辦,1994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成為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共分為4個主要部分,包括競賽部分金爵獎、國際電影展覽放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及金爵國際電影論壇暨亞洲新人獎評選。2004年增設傳媒大獎。這亦成為了上海電影與華語電影發展的一大重要成就。 電視劇方面,上海也有許多反映城市特色的知名作品。比如上海電視臺與中央電視臺合拍的《十六歲的花季》以上海多所中學為場景,反映了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中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在全國各地電視重播了十餘年。《孽債》則直指文革上山下鄉運動的餘留問題,真實地記錄了90年代初期上海的城市和社會面貌,同時還有滬語版本,因而在成片十餘年後重播仍然受到廣泛關注。 === 文化活動 === 上海每年定期舉辦文化活動。上海電視節創辦於1986年,是中國最早的國際電視節,創辦於1993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在海內外也較為知名。上海旅遊節創辦於1990年,為每年9月至10月的文化節日,主要進行國際旅遊推廣活動。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會舉行多場畫展、音樂會、藝術展,並聘請各國藝術家登臺獻藝。每年8月中旬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上海書展,而上海國際音樂煙花節通常在世紀公園舉行。此外,自2001年起,上海時裝週於每年的10月份在上海市區舉辦。 === 建築 === 上海的古代建築,目前基本遺留的以明代建築為主,而且大部分為民居和私家園林。除官署、學堂、寺廟外鮮有其他型別的建築。民居大多為江南風格,磚木立帖式平房,在上海,除老城廂以外,在各郊區的鄉鎮中仍能見到較多的此類建築。上海的私家園林目前儲存較為完整的為豫園,而古代居民區儲存較為完整的有閔行七寶鎮、青浦朱家角鎮、浦東新場鎮等。 上海開埠以後,隨著租界建立和歐美文化大舉進入,一些西式別墅和洋房開始興建,上海也開始出現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築,因而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會”,其中尤以外灘地區的金融建築最為著名,諸如中式的中國銀行原總行大樓,如折衷主義風格的江海關,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滙豐銀行上海分行大樓等,採用美國裝飾藝術運動摩天樓風格的沙遜大廈等,現大量作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予以保護。因為人口大量增加,這個階段也產生了極富上海特色石庫門住宅,直至1980年代一直是上海最常見的住宅樣式。 進入1990年代後,上海開始廣泛進行城市建築和基礎設施改造,新建了大量商務辦公樓、大型商場、高層住宅等現代風格建築。至2008年,樓層超過30層的高樓已有2000多棟,其中尤以而浦東陸家嘴地區為代表,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已成為上海地標,2014年底完工632米高上海中心大廈是上海已建成最高的建築。 File:城隍廟·上海南市.jpg|上海城隍廟 File:20090510 Shanghai Yuyuan 6569.jpg|豫園聽濤閣 File:Bridge at Nanxi Street over Puhuitang River, Qibao.jpg|七寶鎮 File:Expo 2010 China Pavilion (Nighttime) 2.jpg|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 File:靜安寺·上海靜安區.jpg|靜安寺 File:THE BUND SHANGHAI CHINA OCT 2012 (8154501691).jpg|外灘滙豐銀行大樓(左)和江海關大樓(右) File:Peace Hotel Shanghai (20191113200111).jpg|外灘匯中飯店大樓(左)、沙遜大廈(中)和中國銀行大樓(右) File:20090427 5361 Shanghai Oriental Pearl Tower.jpg|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 File:Shanghai skyscrapers 5166285.jpg|金茂大廈(左)、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中)和上海中心大廈(右) File:Soho Building (188097355).jpeg|凌空SOHO == 旅遊 == 上海在租界時期遺留了眾多歐式建築,而1990年代起又出現了諸多現代化建築,同時,周邊郊區分佈著幾處具有江南風格的水鄉古鎮,均成為了旅遊景觀。上海於1986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豐富的旅遊資源吸引了各國遊客,到2012年,接待入境的國際旅遊者達到800萬人次。 上海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野生動物園、上海科技館3處屬中國最高的5A級旅遊景點,另有20處4A級景區,佘山、東平、共青、海灣等4處國家森林公園,以及沙遜大廈、外白渡橋等617處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上海也是一個夜景都市。浦西的外灘夜景以及浦東陸家嘴的摩天高樓夜景相隔黃浦江而分佈,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觀光。而南京路商圈、徐家彙商圈、新天地甚至是寶山等地區等地段也有著五光十色、十分絢麗的夜景建設。 上海每年舉辦的文化推廣活動也推動了上海旅遊業的發展,包括上海國際電影節、國際音樂節等。每年9月的上海旅遊節則是展示上海和吸引遊客的一個重要舞臺和途徑。網球上海大師賽和一級方程式賽車中國站也成為一些遊客到上海旅遊的目的。2010年5月至10月間,上海世界博覽會的參觀人數是達到了7300餘萬人次。 上海境內有44個歷史文化風貌區,12個位於中心城區。2007年,上海確定144條風貌保護道路,一類風貌保護道路有64條,而且永不拓寬。截至2022年底,上海境內有650座以上公園。 *浦西 **外灘 ***外灘源 ***滙豐銀行大樓 ***江海關大樓 ***外灘十八號 ***和平飯店 ***外白渡橋 **南京路 ***南京東路 ***南京西路 **上海杜莎夫人蠟像館 **新天地 **田子坊 **泰晤士小鎮 **徐家彙 **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 *浦東 **世紀大道 ***東方明珠 ***金茂大廈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上海中心大廈 ***上海科技館 ***世紀公園 **濱江大道 **上海中心大廈 **正大廣場 **上海野生動物園 **中國館 **上海迪士尼度假區 **新場鎮 == 人物 == == 上海主題條目索引 == ;地理水文 * 上海行政區劃 * 上海地理 * 長江口 ** 黃浦江 *** 蘇州河 * 崇明島 * 天馬山 ;歷史政治 * 上海歷史 **上海歷史年表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上海市市長列表 * 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委員會 * 上海友好城市列表 * 上海領事機構列表 ;經濟社會 * 上海經濟 * 上海交通 ** 上海機場 ** 上海軌道交通 * 上海人口 ** 上海人 ** 上海外來人口問題 ;文化教育 * 海派文化 * 上海城市精神 * 上海教育 * 上海話 * 本幫菜 * 上海建築 * 上海世界博覽會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閱讀 == * Marie-Claire Bergere(白吉爾)著,王菊 等 譯. 《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 梁元生. 《晚清上海: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 * 梁元生 著,陳同 譯. 《上海道臺研究——轉變社會中之聯絡人物,1843–18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 Bryna Goodman(顧德曼)著,宋鑽友 譯. 《家鄉、城市和國家——上海的地緣網路與認同,1853–19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 盧漢超 著,段煉 等 譯. 《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 Christian Henriot 著,張培德 等 譯. 《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權、地方性和現代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 Frederic Wakeman Jr.(魏斐德)著,章紅 等 譯. 《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 Frederic Wakeman Jr.(魏斐德)著,芮傳明 譯. 《上海歹土——戰時恐怖活動與城市犯罪, 1937–194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 小濱正子 著,葛濤 譯. 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 Emily Honig 著,盧明華 譯. 《蘇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 李歐梵. 上海的世界主義 * 張旭東. 上海的意象:城市偶像批判與現代神話的消解 * 連玲玲. 從零售革命到消費革命:以近代上海百貨公司為中心 * 李培德. 上海城市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以1949年前的上海為討論中心 == 外部連結 == ;概覽 * 中國上海網:上海概覽 * 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 ;政府 * 上海市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 上海人大 * 上海政協 *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旅遊 * 上海市旅遊局網站 * * ;媒體 * 東方網 * 新民網 * 上海觀察 * 青年報 * 上海廣播電視臺 ; 地圖及衛星照片 * 谷歌地圖 * 滬 滬 S Category:長江三角洲城市 滬 Category:中國沿海開放城市 Category:國家園林城市 Category:國家中心城市 滬 Category:10世紀建立的聚居地 Category:中國港灣城市 Category:華東 Category:江南
歷史學家
歷史學家,又稱歷史家、史學家、史家,是指以撰寫歷史著作為職業或對歷史學的創立、發展與應用付出努力的知識分子。 ==概念== 歷史學家包括歷史記錄的編撰者和史料的研究者。人們研究歷史必須倚靠前人所留下的記錄。歷史學家會研究過去所發生的事件和這些事件記錄的真確性,並將他們的研究記錄下來。歷史學家的研究物件可以是某人的經歷,某城市、某地或某國家的發展。根據他們不同的研究物件,歷史可有不同的分類,例如:個人歷史,是有關某人過去發生的事做研究;地方歷史,是有關某城市或某地曾發生事件的研究;世界歷史,是有關世界各地過去事件的研究。 ==古中國歷史== 在古代中國,歷史學的傳統主要是以歷史編撰的形式創立和發展的,在西漢歷史編撰者司馬遷之後,唐代的劉知幾開創了另外一種門類的工作,即對歷史編撰這項工作本身的研究(史學)。在宋代,開始了以往的歷史記錄為材料的針對“歷史”的研究活動。在清代,也有史學家劉鶚研究商代甲骨文。 ==古希臘/羅馬歷史== 而在古希臘/羅馬,歷史學家向來被視為文學家的一種,撰寫歷史的首務是將人物或事件寫的生動,甚至某些「修飾」是被認為理所當然的。 ==歷史分析== 歷史分析的過程比較複雜,牽涉到研究、調查和分析不能同時接受的構想、事實和傳說去設一致的講法去解釋「發生什麼事」、“怎麼樣發生”和“為什麼發生”。現代的歷史分析常利用很多其他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人類學、哲學和語言學。 == 歷史學家列表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美國歷史協會 * 澳大利亞職業歷史學家協會會議 * 美國歷史學家組織 * H-net 討論與評論 * 歷史學家與哲學家 Category:學者 Category:歷史學
開放原始碼
開放原始碼()是一種在電腦程式出品前和開發中提供其內部程式碼的做法。 開放原始碼在網際網路上獲得廣泛使用,參加者需要大量更新電腦原始碼。開放原始碼使得生產模組、通訊管道、互動社群獲得改善The complexity of such communication relates to Brooks' law, and it is also described by Eric S. Raymond, "Brooks predicts that as your number of programmers N rises, work performed scales as N but complexity and vulnerability to bugs rises as N-squared. N-squared tracks the number of communications paths (and potential code interfaces) between developers' code bases." —"The Revenge of the Hackers" . 2000.。隨後,一個新著作權、軟體授權條款、域名和消費者提供建立的,一個新詞開源軟體誕生。 開源模型概念包括同時間不同時程和方法來生產,相對而言,更加集中式的軟體設計模型,例如典型的商業軟體公司Raymond, Eric S. 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 ed 3.0. 2000.。一個開源軟體開發的主要原則和慣例是易貨貿易和合作的同儕生產,經由免費公開的最終產品、原始資訊、藍圖和-{檔案}-。這逐漸應用在其它領域,例如生物技術。 == 歷史 == 開放原始碼的概念和免費分享技術資訊,在電腦誕生前存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例如食譜共享從人類文化一開始就有。開放原始碼能夠用在商業技術上的電腦和軟體。 在汽車發展的初期,二行程引擎的專利被資產家所壟斷。藉由掌握這項專利,能夠壟斷市場,或是對於競爭者提出侵權訴訟。然而,汽車製造商亨利·福特在1911年挑戰這項專利,其結果使得這項專利變成幾乎一文不值,並形成新的關聯,催生出。 1998年,提姆·奧萊理召開了一次開放原始碼會議,包括BSD陣營與Linux社群的中堅份子都參與其中。因為自由軟體基金會提出的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可能與免費軟體造成混淆,在會議中,決議以提出的Open Source作為共通名稱。 === 應用軟體 === 三維繪圖及渲染 * Blender 整合式開發環境 * Eclipse * Lazarus 影象處理 * GIMP 影片編輯 * OpenShot * Kdenlive 桌面出版 * Scribus 繪圖軟體 * Krita * LibreCAD * FreeCAD 向量圖形編輯器 * Inkscape 數位聲波編輯 * Ardour * Audacity * OpenAL 純文字編輯器 * Emacs * Vim 電子郵件客戶端 * Mozilla Thunderbird 虛擬地球 * NASA World Wind 線上直播 * Open Broadcaster Software 桌面搜尋 * 遊戲引擎 * Godot === 作業系統 === * MINIX——為Linux之前的作業系統。 * Linux——類Unix作業系統家族。 * Android——基於Linux的作業系統。 * Firefox OS——基於Linux的作業系統。 * FreeBSD——類Unix的作業系統。 * OpenIndiana——類Unix作業系統家族。 * ReactOS——建立在Windows NT架構的作業系統。 * Haiku——與BeOS相容的作業系統。 === 程式語言 === * Perl——一種通用的程式語言。 * PHP——適用於網路開發的程式語言。 * Python——一種通用的程式語言。 * Ruby——一種通用的程式語言。 * Go——一種通用的程式語言。 * Rust——一種通用的程式語言。 * Swift——一種支援多程式設計正規化,編譯式程式語言。 * Java——一種通用的程式語言。 * Scratch——為初學者而設的電腦程式開發平臺。 === 伺服器軟體 === * Apache HTTP Server——一種網頁伺服器。 * Drupal——內容管理系統。 * Joomla!——內容管理系統。 * MediaWiki——執行於維基百科的Wiki引擎。 * MongoDB——檔案導向資料庫管理系統 * Moodle——課程管理系統、虛擬學習環境。 === 電腦硬體 === * Arduino——單晶片微電腦,由藝術家、設計師、業餘愛好者所使用。 == 開源可樂 == 開源可樂是一種開放可樂配方,任何人都能夠輕易地獲取它的配方並對其做出修改。開源可樂發行運動的最初目的是推廣自由和開源軟體。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葛林·穆迪(Glyn Moody)著,杜默 譯:《Linux傳奇:讓比爾蓋茨坐立難安的天才》,時報文化,2001年,臺北,ISBN 9571333628 * 林納斯·託瓦茲(Linus Torvalds)著,梁曉鶯 譯:《Just for Fun—Linux創始人託瓦茲自傳》,經典傳訊,2001年,ISBN 978-957-476-123-4 == 外部連結 == * 開放原始碼促進會 * 《開源軟體文集》 * 臺灣中央研究院 自由軟體鑄造場 * 中國的LUPA開源社群 供參考 * OSMSG開源資訊 * 10 things people get wrong about open source (images) (10個對於開原始碼的錯誤印象) * 自由開源軟體侵權警告與因應流程 * DARPA Open Catalog - 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 == 參見 == * 開源軟體 * 內容開放 * 開放原始碼軟體列表 * 自由軟體 * 自由及開放原始碼軟體授權條款比較 * 開源遊戲 Category:智慧財產權
運算數學
運算數學是數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內容包括設計和分析演算法以及數學建模等,目的是為了在實際工程中利用快速穩定的演算法得到精確值的近似值。在運算機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其基礎運算理論的發展使運算數學進入現代化階段。 ==運算數學的幾個主要方面== *逼近論與函式逼近 *非線性方程求解 *矩陣及特徵值理論 *最最佳化及其演算法 *微分方程及其數值解 *建立在上面基礎之上的數學建模及其應用 ==參見== * 計算科學家 * 資訊與計算科學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 * * * * * R. E. White (2003),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Models, Methods, and Analysis with MATLAB, Chapman and Hall. ISBN 978-1-58488-364-7 * X. S. Yang (2008), 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World Scientific, (2008). ISBN 978-9812818171 * G. Strang (2007),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iley. ISBN 978-0961408817 ==外部連結== *Princeton Program in Applied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pplied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Caltech *Center for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 *Scientific Computing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Program, Stanford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Foundations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非利潤組織 Category:應用數學 Category:運算科學
高德納
高德納(,音譯唐納德·爾文·克努斯,),出生於美國密爾沃基,著名電腦科學家,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榮譽退休教授。高德納教授為現代電腦科學的先驅人物,創造了演演算法分析的領域,在數個理論電腦科學的分支做出基石一般的貢獻。在電腦科學及數學領域發表了多部具廣泛影響的論文和著作。1974年圖靈獎得主。 高德納所寫的《計算機程式設計藝術》()是電腦科學界最受高度敬重的參考書籍之一。他也是排版軟體和字型設計系統Metafont的發明人。此外,他還曾提出文學程式設計的概念,並創造了WEB與CWEB軟體,作為文學程式設計開發工具。 ==名稱== 高德納的英文名直譯為唐納德·爾文·克努斯(Knuth發音為//),「高德納」這個中文名字是1977年他訪-{}-問中國之前所取的,命名者是儲楓(姚期智的夫人,電腦科學家,2004年至2011年在香港城市大學電腦科學系擔任系主任 )。 == 簡歷 == === 早年 === 高德納出生於於美國威斯康辛州密西根湖邊的密爾瓦基。密爾瓦基是一個山靈水秀、人才輩出的地方,諾貝爾獎得主司馬賀(H. A. Simon)也是在這裡出生的。他父親 Ervin Henry Knuth是德裔美國人,母親是 Louise Marie Bohning。父親有研究生學歷,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星期天在教堂演奏風琴,在自家地下室經營一個小印刷廠,並在高德納就讀的 Milwaukee Lutheran High School中學教簿記。 === 中學時期 === 高德納在中學時期就已經展現出學術天分,初中二年級,當地的Ziegler糖果公司為了促銷其稱為Giant Bar的一種棒棒糖,在學校中辦了一個比賽,看誰能用Ziegler's Giant Bar中的字母排列組合出最多的單詞。高德納假裝胃疼,在家裡待了兩個星期,利用一部大字典,得出了4,500個單詞,而裁判只掌握了約2,500多個單詞,他的班級贏得冠軍,獲得一臺電視機和每人一塊Giant Bar,而他本人則贏得一副雪撬。 === 大學時期 === 1956年,高德納以各科平均97.5分的創記錄的高分從中學畢業。由於高德納對物理和音樂都很有興趣,他曾猶豫大學要唸物理還是音樂,後來他決定念物理,進入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凱斯理工學院(現在併入凱斯西儲大學)攻讀物理。在此時期,他接觸到當時最先進的大型電腦 IBM 650,他讀過了電腦的手冊後,認為自己可以幫IBM 650寫出更好的編譯程式,便動手開始做。 1959年,高德納成了第一屆Engineering and Science Review 期刊的編輯,該期刊是當時最好的工程科學期刊,獲得了國家獎。高德納從主修物理改成主修數學。1960年, 高德納從凱斯理工學院畢業時,由於他的傑出表現,同時獲得學士與碩士學位。 === 博士生研究時期 === 1960年,高德納進入加州理工學院研究所,研究所二年級時,為私人公司寫編譯器,賺得5,000元美金。1962年1月Addison-Wesley公司的顧問理查·瓦嘎(Richard Varga)請他出版一本有關編譯器的書籍。1963年,高德納獲得加州理工學院數學博士學位,指導教授是數學家。 === 學術成就 === 高德納畢業之後留在加州理工學院任教,並在數學與計算機程式設計領域取得多項成就。 1966年,當高德納的著作已經長達3000多頁時,他與出版商商定,編纂一部系統地介紹計算機程式設計的鉅著《計算機程式設計藝術》。截至2018年12月,該書已經出版了4卷,並對計算機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德納本人預計第5卷將會在2025年完稿。《科學美國人》雜誌曾將該書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狄拉克的《量子力學原理》、理查·費曼的《量子電動力學》等書並列為20世紀最重要的12本物理科學類專論書之一。 1968年,高德納拒絕了美國國家安全域性的工作邀請,受聘成為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直到退休,其間1972—1973年曾經在奧斯陸大學當客座教授。和他的一個學生開發了克努斯-莫里斯-普拉特演算法,該法則使計算機在文章中搜尋一串字元的過程更加連貫。他在擔任該職務期間開發了排版軟體,成為今天大多數科技書籍使用的排版程式。除此之外高德納還在計算機領域作出了多項貢獻,例如LR解析理論(LR parsing theory)、克努斯-莫里斯-普拉特模式(Knuth-Moris-Pratt pattern)等。 1979年卡特總統頒與國家科學獎。1996年11月榮獲京都獎。 == 個人生活 == === 婚姻 === 高德納與妻子高精蘭(Jill)定居於斯坦福大學校園內,育有一兒高小強(取名John)和一女高小珍(取名Jennifer)。 === 性格 === 很多人都認為高德納非常有趣。他會獎勵每一個找出他的著作中任何錯誤的人,他們每指出的一個錯誤,就能得到2.56美元,因為“256美分剛好是十六進位制的一美元”();另外,對於每個“有價值的建議”,他設立了0.32美元的獎金。高德納可以算是一名標準的駭客,他最喜歡的軟體是Emacs,並曾向其作者理查·史託曼提交-{zh-hans:修補補丁; zh-hant:修改提案}-。 與大多數傳統駭客一樣,高德納酷愛音樂。高中的時候,Knuth興趣所在並非數學,而是音樂,尤其是聽音樂和作曲。他一度還曾考慮報考音樂專業。他在他的書房中放了一個特別定製的84管的管風琴。除此之外他也會吹薩克斯風和大號。 高德納的作品《歌曲的計算複雜度》(The Complexity of Songs)曾兩度刊印在計算機協會期刊上。 * 重刊印: == 著作 == 高德納的《計算機程式設計藝術》計劃出版7卷,該書自第3卷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版以來,一直沒有下一卷的進展。因此他自1990年起就停止使用電子郵件(高德納自1975年就開始使用電子郵件)以專心撰寫餘下的4卷。 在電腦科學以外,高德納亦著有論述基督教信仰的書籍,如《3:16 Bible Texts Illuminated》(1991年,ISBN 0-89579-252-4),以及《Things A Computer Scientist Rarely Talks About》(2001年,ISBN 1-57586-326-X),這些被視為電腦科學家少有的作品。 == 榮譽 == * 1971年獲首屆美國計算機協會Grace Murray Hopper獎 * 1973年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 1974年獲ACM協會圖靈獎 * 197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同年榮獲美國數學協會Lester R. Ford獎 * 1979年獲卡特總統頒發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 1981年當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 * 1982年獲計算機先鋒獎(Computer Pioneer Award) * 1982年成為 * 1986年榮獲美國數學學會Steele Award * 1988年獲富蘭克林獎章 * 1994年獲瑞典科學院Adelskold獎 * 1995年獲IEEE馮·諾伊曼獎 * 1996年獲Inamori基金會京都先進技術獎() == 參見 == * 舞蹈鏈 * 克努斯-莫里斯-普拉特演算法 * 高德納獎 * 高德納箭號表示法 * 編譯器遞迴測試 * 《計算機程式設計藝術》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 * * * * Category:美國電腦科學家 Category:美國數學家 Category:圖靈獎獲得者 Category: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Category:凱斯西儲大學校友 Category:加州理工學院校友 Category:組合學家 Category:電腦科學教育家 Category:美國國家科學獎獲獎者 Category:IEEE約翰·馮·諾依曼獎獲得者 Category:京都獎獲得者 Category:富蘭克林獎章獲得者 Category:古根海姆學者 Category:密爾沃基人 Category:巴勒斯公司人物 Category:康考迪亞大學榮譽博士
中國
中國,傳統觀念指位於天下正中的國家。原指包括河南省及附近的黃河中下游流域地區《辭海》釋“中原”:古稱河南及其附近之地為中原,至到東晉南宋亦有統指黃河下游地區為中原者。。歷代王朝政權透過與周邊各政權的交流與徵戰,中國的疆域版圖幾經擴張與縮減,目前擴及黑龍江流域、塞北、西域、青藏及南海諸島等地。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擁有中國代表權的政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夏是人類的文明搖籃之一。 新石器時期,中原地區開始出現聚落組織Li Liu,《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劍橋大學出版社:劍橋,2004,ISBN 0-521-81184-8.(英文);公元前27世紀左右出現方國,方國制度以共主為首;前20世紀開始,古代中國進入世襲的封建階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兩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運作,此後經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統一與分裂交替進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建立中華民國,中國的政體從君主制轉為共和制。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1949年10月1日,由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則在該年底撤退至臺灣,形成兩岸分治的現狀。在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曾長期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透過後,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 中國經濟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其週期通常與王朝的興衰更替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自明清以來,由於保守的對外政策,實行海禁,以及受重農抑商思想和對於工業的輕視,中國工業化程度發展較慢。而西方國家在19世紀工業革命後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國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優勢,而同時期的西方由於工業革命的影響,工業化水平大幅提高,以工業為基礎的經濟也快速發展,致使中國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約翰•普倫德.中國以空前方式影響世界經濟 2015-12-24。目前,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鑑、融合的結果。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格局。作為其主體的漢文化對日本、朝鮮和東南亞有深遠影響,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國傳統藝術形式有國樂、相聲、戲曲、書法、國畫、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傳統娛樂活動有象棋、圍棋、麻將、中國武術等。茶、酒、菜和筷子等為中國的特色飲食文化,春節(陰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等為中國傳統節日。中國傳統上是一個儒學國家,以夏曆為曆法,以五倫為道德準則。春秋時期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開始辦私塾培養人才,漢朝時採用察舉推選政府官員,隋朝起實行科舉在平民中選拔人才。此外,中國歷朝歷代都設有史官,因此儲存有十分詳盡的歷史資料,如《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也有豐厚的成就。 == 名稱 == 「中國」一詞目前最早見於公元前11世紀商周之際,此前則難以考證。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四方風”、“西或(西面的國家)”、“東或(東面的國家)”等詞彙,殷人則自稱“中商”張興照. 甲骨文所見殷人空間觀念[J]. 黃河科技大學學報, 2017, 19(4):8.。西周初年的何尊中周成王提到“餘其宅茲中國”,意為“我要到中國(殷商故地)去定居”;銘文中的“國”字正寫作“或”,這反映出其“中國”一詞可能是從殷人那裡繼承過來的。《尚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後迷民,用懌先王受命”(公元前1042年,周公旦語衛康叔),這個「中國」指的是“居天下之中”的邦國(「國」作「國家」解商原是夏朝統治下的一個諸侯國,後來取代夏朝而成為“天下共主”。商朝之時,被稱為“邑”的城垣有了很大的發展,“邑”形成了不同血緣氏族部落成員雜居的古代都市。當時已出現“中商”、“大商邑”的稱謂,而對周圍各族則稱之為“方”。最遲從周初開始,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華夏地區開始被稱做“中國”。); 商、周的華夏人認為,在天子居住的都城以外,依次有侯、甸、採、衛等衛戍;再之外則為蠻、夷、戎、狄,“居天地之偏”,稱為四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學術年刊》第31期第27頁劉芃,2003,《中國考試史文獻整合》,高等敎育出版社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2009,《歷史地理》第4輯,第42頁,上海人民出版社。最早的實物資料是何尊上的銘文(公元前1038年,周成王語何),原文為「隹珷王既克大邑商,𠟭廷告於天,曰:餘𠀠宅𢆶中或,自之辥民」,釋讀為“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這個「中或(中國)」指的是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此處「國」作「地域」解)。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主要指諸夏列邦之全體秦統一前「中國」主要指諸夏列邦之全體,並包括其所活動之全部領域。載於《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灣,商務出版,1995年,第448-449頁。另參: 《毛詩正義》註《詩經》:「中國之文,與四方相對,故知中國謂京師,四方謂諸夏。若以中國對四夷,則諸夏亦為中國。言各有對,故不同也。」 《左傳·莊公三十一年》:「六月,齊侯來獻戎捷,非禮也,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諸侯不相遺俘。」 《左傳·閔公元年》:「狄人伐邢,管敬仲言於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宴安酖毒,不可懷也,《詩》雲,『豈不懷歸,畏此簡書』。簡書,同惡相恤之謂也,請救邢以從簡書,齊人救邢。」 《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執宋公以伐宋。孰執之?楚子執之。曷為不言楚子執之?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陽樊不服,圍之,蒼葛呼曰,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君子謂(晉)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詩》雲:『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不失賞刑之謂也。」 《周禮·秋官司寇》:「凡害人者,置之圜土而施職事焉,以明刑恥之。其能改者,反於中國,不齒三年。」 《論語·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論語·子路》:「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穀梁傳·宣公十五年》:「晉師滅赤狄潞氏,以潞子嬰兒歸。滅國有三術,中國謹日,卑國月,夷狄不日。」 《穀梁傳·昭公十一年》:「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於申。何為名之也?夷狄之君誘中國之君而殺之,故謹而名之也。」 《左傳·襄公十四年》:「戎子駒支(羌戎之首領)曰:『(晉)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嶽(堯近臣)之裔胄也……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遂侵蔡襲沈……鄭於是不敢南面,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 《左傳·昭公九年》:「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允姓)以來,使偪我諸姬,入我郊甸,則戎焉取之。戎有中國,誰之咎也?」 《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有鸛鵒來巢。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非中國之禽也,宜穴又巢也。」 《左傳·定公十年》:「孔子曰『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 漢代延續了先秦時期的天下觀念《史記·天官書》:「自初生民以來……內冠帶,外夷狄,分中國為十有二州……及秦併吞三晉、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國……其後秦遂以兵滅六王,並中國,外攘四夷。」 《史記·五帝本紀》:「鄭玄曰:猾夏,侵亂中國也。」 《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漢書·溝洫志》:「中國川原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為宗。」 《漢書·武帝紀》:「今中國一統而北邊未安,朕甚悼之」 《鹽鐵論·卷一》:「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厲中國,殺伐郡、縣、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軌,宜誅討之日久矣。」,並且出現了中外之分、敵我區隔這樣與現代相似的用法《史記·天官書》描述徵西吉兆時﹕「常在東方﹐其赤﹐中國勝﹔其西而赤﹐外國利。 無兵於外而赤﹐兵起。其與太白俱出東方﹐皆赤而角﹐外國大敗﹐中國勝」 《後漢書·西域傳》:「安息國居 ,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王莽篡位,貶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與中國遂絕」 《史記·匈奴列傳》:「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強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魏、晉、宋、齊、梁、陳皆稱呼自己為中國,而以吳、蜀、北朝為「賊」、「虜」、「偽」等。北朝及隋唐亦自稱中國《三國志·魏書·鮑勛傳》:“帝欲徵吳,群臣大議,勛面諫曰:‘今又勞兵襲遠,日費千金,中國虛耗,令黠虜玩威,臣竊以為不可。’” 《三國志·魏書·高堂隆傳》:“今吳、蜀二賊……乃據險乘流,跨有士眾,僭號稱帝,欲與中國爭衡。” 《晉書·列傳第二十六》:“吳之先祖,起自荊、楚……劉備震懼,亦逃巴、岷……東西唱和,互相扇動,距捍中國。自謂三分鼎足之勢,可與泰山共相終始也。” 《晉書·列傳第六十七》:“夫餘國……會同揖讓之儀有似中國。”、“倭人……自謂太伯之後,又言上古使詣中國,皆自稱大夫。”、“吐延……號曰項羽。嘗慷慨謂其下曰:‘大丈夫生不在中國,當高光之世,與韓、彭、吳、鄧並驅中原,定天下雌雄……獨不愧於心乎!’”“大秦國一名犁鞬……一如中州。其人長大,貌類中國人而胡服……自孫權以來,不朝中國。”、“匈奴之類,總謂之北狄……世世自相君臣,不稟中國正朔。” 《晉書·志第十八》:“武帝太康三年平吳後,江南童謠曰:‘局縮肉,數橫目,中國當敗吳當復。’” 《晉書·列傳第二十八》:“時中國亡官失守之士避亂來者,多居顯位,駕御吳人,吳人頗怨。” 《宋書·列傳第八》:“初,荒人去來,言脩之勸誘(拓跋)燾侵(宋)邊,並教燾以中國禮制,(宋)太祖甚疑責之。” 《宋書·列傳第十九》:“(魏使)孝伯曰:‘鄰國之君,何為不稱詔於鄰國之臣?’暢曰‘君之此稱,尚不可聞於中華……’”、“孝伯曰:‘周公握髮吐哺,二王何獨貴遠?’暢曰‘握髮吐飡,本施中國耳。’” 《宋書·列傳第三十四》:“爽等請曰:‘奴與南有仇……’虜群下於其主稱奴,猶中國稱臣也。” 《宋書·列傳第三十七》:“元景詰之曰:‘……順附者存拯,從惡者誅滅,欲知王師正如此爾。’(虜兵)皆曰:‘……非敢背中國也。’諸將欲盡殺之,元景以為不可。” 《宋書·列傳第五十五》:“(太祖)詔曰:‘河南(指北魏)、中國多故,湮沒非所,遺黎荼炭,每用矜懷。’獫狁侏張,侵暴中國,使長安為豺狼之墟……(柔然)歲時遣使詣京師,與中國亢禮。 《齊書·列傳第三十八》:“小馮為宏皇后,生偽太子詢……偽徵北將軍……渾守桑乾,宏……在桑乾西北。渾非宏任用中國人。”、“是年,王肅為虜制官品百司,皆如中國。”、“史臣曰:齊、虜分,江南為國歷三代矣。華夏分崩,舊京幅裂,觀釁阻兵,事興東晉……號令不明,固中國之所短也。” 《齊書·列傳第三十九》:“母夢人以金席藉之,光色奇麗。中國謂紫磨金,夷人謂之‘楊邁’。”、“扶南王姓僑陳如……遣商貨至廣州。天竺道人那伽仙附載欲歸國……間道得達扶南,具說中國有聖主受命……(王陳如上表)曰:‘天竺道人釋那伽仙於廣州因附臣舶欲來扶南……具陳其從中國來此,仰序陛下聖德仁冶,詳議風化。”、“扶南……多檳榔,鳥獸如中國。” 《梁書·本紀第五》:“徐陵於鄴奉表曰:‘……自無妄(侯景)興暴,皇祚浸微,封犬希脩蛇,行災中國。’” 《梁書·列傳第四十八》:“晉代通中國者蓋鮮……自梁革運,其奉正朔,脩貢職,航海歲至,踰於前代矣。”、“(百越王)乃於夢中來至中國,拜覲天子。”、“婆利國,在廣州東南海中洲上……土氣暑熱,如中國之盛夏。”、“朝鮮以東馬韓、辰韓之屬,世通中國……謂邑曰簷魯,如中國之言郡縣也……其言語名物有似中國人。”、“滑國者,車師之別種也……自魏、晉以來,不通中國。” 《梁書·附錄序》:“自先王之道不明,百家並起,佛最晚出,為中國之患,而在梁為尤甚。” 《陳書·本紀第一》:“皇運不造,書契未聞,中國其亡,兵兇總至……皇運已殆,何殊贅旒,中國搖然,非徒如線……二後英聖,相仍在天,六夷貪狡,爭侵中國。” 《陳書·本紀第四》:“世祖文皇帝克嗣洪基,光宣寶業,惠養中國,綏寧外荒。”《隋書·第三十六卷》:「突厥嘗與中國交市,有明珠一篋,價值八百萬,幽州總管陰壽白後市之。」 《貞觀政要·卷九·論安邊三九》:「匈奴世寇中國...涼州都督李大亮以為於事無益,徒費中國,上疏曰:「臣聞欲綏遠者必先安近。中國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猶於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自古明王,化中國以信,馭夷狄以權。故《春秋》雲:『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自陛下君臨區宇,深根固本,人逸兵強,九州殷富,四夷自服..以中國之租賦,供積惡之兇虜,其眾益多,非中國之利也。」 《舊唐書·太宗》:「丁亥,上謂侍臣曰:遼東本中國之地, 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朕今東徵,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 韓愈《上佛骨表》:「夫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傳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 。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政權自稱中國,其他政權大多受封、朝貢《新五代史》記載:南漢皇帝劉龑「自言家本鹹秦,恥王蠻夷,呼唐天子(李存勖)為洛州刺史」《南唐書·卷十三·劉潘李嚴張龔列傳第十》:「燕之南,越之北,日月所生,是為中國。」《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也未稱南唐為“中國”,謂南唐“嘗遣使私賂北戎(指契丹),俾為中國之患,自固偷安之計”。周世宗賜其將佐書也稱南唐“必若自淮以南,畫江為界,盡歸中國,猶是遠圖”。這些文獻均以五代為“中國”,未見稱南唐為“中國”之記載。《新五代史》稱“吳越錢鏐使者常泛海以至中國”,又說“錢氏兼有兩浙幾百年”,“常貢奉中國不絕”,將錢鏐所建吳越政權劃到了“中國”之外。當時,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政權自稱“中國”。宋代時,歐陽修將十國政權列為世家,彭汝礪視五代十國是分裂的中國《上哲宗論太平百年所當戒懼》:「太宗之治幾於成、康。至高宗孱弱,武后專制,明皇之興 ,又不克終,唐日微矣。下至五代,中國分裂為六七。」。在遼宋和金宋的南北對峙時期,「中國」一詞的政治意義再次凸顯:遼與北宋、金 與南宋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古代「中國」是否為專有名詞存在爭議。中華辭海,第3卷 ,第2393頁,印刷工業出版社,2001,"古代“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當然,歷史上的“中國”不等於今天“中國”的範圍。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龍脈文化 ,第68頁,宋乃秋,Beijing Book Co. Inc.,2008-10-01,"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嚴格地說,古代“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然而清代前已陸續有各朝代於其國家律法、對外條約和外交事務中,以「中國」一詞行文或發言自稱。 對外官方交往中,已知最早使用「中國」的是西漢,比如漢使陸賈對南越王趙佗說:「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裡,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轝,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唐太宗賜薛延陀國書有:“中國禮義,未始滅人國,以頡利暴殘,伐而取之,非貪其地與人也。”元世祖賜高麗國書有:“中國之姓雖更,外邦之貴不闕。”給日本國書有:“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明太祖賜日本國書有:“朕本中國之舊家,恥前王辱,興師振旅,掃蕩胡番。”萬曆皇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稱:“諮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清朝自入主中原以來即以中國自稱。1689年,清朝與俄國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中,將“中國”譯成拉丁文,作為現代國家概念的名稱使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訂《南京條約》,這是漢文的“中國”首次在條約中作為現代國家概念使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通稱「中國」,從此“中國”成為國際法現代主權國家正式名稱《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黃興濤 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2017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通稱“中國”。 “中國”的同(近)義詞有“華”、“夏”、“中華”、“神州”、“中土”、“唐山”等華、夏二字的並稱最早出現在《尚書》,《尚書·武成》:「(文王)誕膺天命,以撫方夏……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說文·文部》:“華,榮”。 “夏,中國之人”。唐孔穎達解釋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梵文對中國的稱呼為Cina,其語源來自中國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秦」,意思為「秦地」;希伯來文為Sininm,粟特文為Cynstn,拉丁文為Thin,希臘文為Sinai、Tzinitza,阿拉伯文為Cyn、Sin、Thin,漢譯真丹、震旦、脂那等。南宋以後,義大利語為Kathay、法語為Cathay,即漢語契丹,明以後為Cina、Chine,惟俄語仍稱契丹。英文對中國的稱呼為China,古日語有Morokoshi、Kara、西土、吳國等。 == 歷史 == === 上古史 === 中國歷史如果從文字出現的商朝算起約有三千五百年(信史)但賈湖文化遺址內出土的一批具有文字性質的契刻符號距今八千到九千年;從經過二重證據法證明的夏朝算起約有四千二百年;從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四千六百年;從盤古、伏羲、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意義上的長度);從標誌著人類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一萬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非智人)算起約有八十萬年的歷史。 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有藍田人文化、元謀人文化、巫山人以及鄖縣人文化等,中期則以北方的北京人和南方的長陽人、觀音洞文化為代表,晚期有山頂洞人、柳江人、資陽人等《舊石器時代考古》.王幼平.文物出版社.2000年11月.中國北京.isbn=7-5010-1218-0。中石器時代有下川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有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張之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54-167,ISBN 7-305-00259-3.。 中國傳說時代是指在文字記載出現之前,依靠世代口耳相傳所描述的遠古歷史時代,是中國地區古代傳說和神話的一部份。中國神話中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造人,描述了世界與人類起源。中國傳說時代,伏羲教民漁、獵、畜牧,創造八卦文字,神農開創農業及醫藥,燧人發明鑽燧取火,此即三皇。三皇之後的首領,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傳說黃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的領袖,強大之後在阪泉之戰中擊敗炎帝,成為新部落聯盟首領,之後又與東南方的蚩尤部落發生衝突,在涿鹿之戰中徹底擊敗對手,樹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創立禪讓制,傳位給舜。在舜時期,黃河洪水氾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治水成功,因此受舜禪讓繼帝位。 === 中世史 === 古代中國經歷朝代更迭不下數次,統一與分裂交替發生,其中統一的時期有秦漢、西晉、隋唐、北宋(區域性統一)、元代、明代、清代等,分裂時期有春秋戰國、三國、五胡十六國時期、南北朝、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等。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世襲朝代夏朝。四百餘年後湯推翻夏,建立商朝,是目前透過考古確認的第一個中原王朝。約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周經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康王三代的治理,建立完備的禮治社會,成王、康王在位期間後被稱為成康之治。前841年的國人暴動成為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此後周朝開始衰退。前771年西周滅亡,東周建立,中原進入諸侯爭霸春秋、戰國時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六國,建立秦朝,統一中國。從此中國結束分封體系,開始中央集權的君主統治時代。前二零七年秦朝滅亡,在隨後的楚漢戰爭中,劉邦打敗項羽於前202年建立漢朝,西漢經歷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之治,中國的國勢來到第一個輝煌的高峰,與西方的羅馬帝國同時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帝國。經歷王莽短暫的新朝後,劉秀於公元25年建立東漢。東漢末年,中國又進入分裂戰亂的三國時期。280年司馬炎重新統一,建立晉朝(西晉)。此後不久胡人入侵,在北方先後建立十六國的割據政權,與南方的東晉並存。420年東晉滅亡後,由劉裕建立南朝宋,北方則由北魏於439年統一,中國進入長達170餘年的南北朝對立局面。 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589年滅陳後,重新統一中國,結束逾270年的分裂局面。618年隋末農民戰爭中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其子唐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將唐朝帶入全盛時期,史稱“貞觀之治”。之後唐朝經歷唐高宗及武則天長達五十六年的統治,並在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的「開元盛世」達至鼎盛。其後755年發生安史之亂後國勢漸衰,藩鎮割據形成,唐朝於907年滅亡。華夏民族經歷過唐朝以後,國威遠播,也自稱或被稱為唐人。唐朝滅亡之後,中國進入分裂動亂的五代十國割據時期,後晉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後,中原失去北方燕山長城的屏障。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北宋統一戰爭結束逾二百年的藩鎮割據,中國區域性統一,但宋朝因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及河西走廊,一直先後受到契丹/遼、西夏、金和蒙古的威脅,宋朝由北宋時的守勢,轉為南宋的割地求和,1141年後南宋與金南北對峙。最終於1271年,蒙古人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76年元朝併南宋,開啟了“大中國”時代日本學者杉山正明談蒙元帝國 , 東方早報, 2014-07-31,奠定今中國版圖。 1368年,朱元璋率軍攻克元大都建立明朝。明朝在永樂帝時進入永樂盛世,期間鄭和下西洋,明朝國力達至鼎盛,1449年發生土木之變,明朝轉趨守勢,改以修築明長城以對抗蒙古諸部的威脅,北虜南倭的問題長期不能解決,與此同時西班牙帝國、葡萄牙帝國等歐洲國家逐漸崛起,並開始向外擴張,外國勢力開始進入中國,並爆發戰爭與衝突,葡萄牙在澳門建立根據地,最終明朝於1644年被李自成所滅。同年清兵入關,建立清朝。明朝遺臣在南方建立南明,但很快被清朝所滅。鄭成功在臺灣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者,明鄭觸角擴及大員,荷屬福爾摩沙解體。1683年清朝滅明鄭,把原明鄭領地納入中國版圖,統一全國。1689年在黑龍江與沙俄交戰,其後簽訂尼布楚條約,首度確立現代邊界。之後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三朝皇帝開創康乾盛世。 === 近世史 === 1840年,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的大門,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此後清政府在多場對外戰爭中戰敗,被迫同列強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賠償鉅額白銀,並割讓香港給英國,承認澳門歸屬葡萄牙,割讓臺澎給日本,以及割讓東北、西北大片領土給沙俄。而中國內部也發生民變,其中太平軍在1851至1872年間,攻克過城市六百餘座《曾文正公全集》奏稿二十1864年7月26日《金陵克復全股悍賊盡數殲滅折》。清政府曾開展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等運動試圖自救。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漢武昌爆發,隨後革命迅速蔓延,眾多省份宣佈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宣告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下詔退位,至此,中國長達2132年的君主專制正式結束。建國初期,中華民國政府由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掌權,史稱北洋政府。1919年,北洋政府在一戰後的巴黎和會上未能捍衛國家利益引發五四運動。1919年10月10日,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1924年,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開始合作,1926年發動國民革命軍北伐。1927年,國民黨清黨,中共開始進行“工農武裝割據”。1928年,國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中國統一,但旋即又陷入與中共、軍閥和日本帝國的衝突之中。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首都南京淪陷後,國民政府被迫西遷重慶。1945年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管臺灣與澎湖,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後,由於國共兩黨在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問題上分歧嚴重,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7年,國民大會透過《中華民國憲法》,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並開始行憲,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於翌年正式就任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共產黨及部分民主黨派拒絕承認該憲法和政府改組,國共內戰仍然持續。1949年底,中華民國政府在內戰失去對中國大陸的控制,遷至臺北,形成兩岸分治的局面。 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第一代最高領導人毛澤東的領導下,建國初期進行了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等三大運動,並透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然而,自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末的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連串激烈的政治運動,對中國大陸的經濟文化造成了嚴重傷害。不過,在建國的前三十年間,中國大陸在蘇聯的大力幫助下仍初步建立了現代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體系,實現了兩彈一星等科技成果。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進行改革開放,鄧小平成為第二代最高領導人,隨後中國大陸逐步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並透過大規模體制改革逐步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1989年,六四事件使中國大陸受到西方國家全面的經濟封鎖和武器禁運,陳雲等保守派領導人趁機質疑反對改革開放政策。但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中國重新開始經濟改革,並正式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了第二十九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09年,中國超過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超過日本升至世界第二,同年,中國舉辦上海世博會。2022年,中國舉辦了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當前,中國的綜合國力已處於世界前列。 == 地理 == === 疆域 === 中國疆域自遠古以來不斷演進變化,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歷程。大約在距今七千年到一萬年以前,華夏部族活動於黃河中下游的廣義中原地域,而周邊則分佈著東夷、百越、楚、西戎等先秦部族。夏、商、周以後王朝的疆域逐漸擴大至長江流域。秦朝把疆域擴張到珠江流域,統一漢地九州,奠定了中國核心地帶的基礎。兩漢和西晉時期,中國王朝擴張至西域。唐朝由於文明昌盛、多國自降或來貢,使得版圖向西和向北擴充套件,最遠到達中亞、外興安嶺地帶。經歷五代十國的戰亂,北宋的疆域已經大大縮小,失去燕雲十六州及河西走廊。元朝時,中國第一次完全被外族統治,蒙古帝國統治疆域包括蒙古、西藏,以及新疆和西伯利亞部分地區,其疆土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時期,而後明朝中葉時的疆界又被蒙古壓至明長城一帶。清朝初期,中國疆域再次擴張,並控制了今蒙古國、新疆和西藏等地,但後來在清末政府積弱不振且屢受外國侵略的影響之下,失去了大片領土。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疆域數度變更,後期由於外蒙古獨立,中國版圖北面凹陷,變成現在的形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2014年,開始在南海大規模填海造島,拓展海洋疆域臺高官:習近平對南海填海造島有全盤戰略規劃 .大公報.2014-10-16。 ===地形=== 喜馬拉雅構造期,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撞擊,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中國的地貌。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成階梯狀分佈:西南部是“世界屋脊”,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勢最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為第一階梯;以崑崙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為界,向東向北下降為一系列高原和盆地,平均海拔1000~2000米為第二階梯;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線以東多為平原和丘陵,為第三階梯。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中國山區廣闊,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中國地理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之說,依次為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另有大地形區東南丘陵。長江和黃河是中國最長的兩條河流,其他主要河流有黑龍江、珠江、淮河等。塔里木河是中國最長的內流河。 ===物產=== 中國地大物博,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中國水能資源居世界第一位,海洋資源開發潛力巨大,礦產資源數量豐富,品種齊全,其中在中國東北和山西有大量煤而江西省的鎢藏量是世界第一,此外鐵、銅和稀土等礦產也很多,除此之外,中國也有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中國是世界上擁有野生動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幾乎擁有北半球所有植被的型別中國網.中國自然資源概況 。 === 氣候 === 中國氣候在歷史上分為「暖期」和「冷期」。在仰韶文化至河南安陽殷墟時代的二千年間,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左右。此後,年平均溫度有2~3℃的擺動。其中,寒冷時期出現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公元1200年和公元1700年左右,而漢唐兩代則是比較溫暖的時代。氣候的變異會導致乾旱、澇害及蝗禍等自然災害。災害如果是嚴重並對國民生計帶來持續影響,更有機會引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最終導致政權崩潰,外族亦會乘機入侵。 由於中國南北方向跨緯度較大,達四十九度,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最冷月均溫攝氏零度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佈;漠河鎮與海口市的一月平均氣溫相差接近攝氏五十度。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各地七月平均氣溫大多在攝氏二十度以上。中國冬季氣溫最低的地方在黑龍江的漠河鎮,一月平均氣溫為攝氏負三十點六度,極端最低氣溫攝氏負五十二點三度;氣溫最高的地方在西沙群島附近,一月平均氣溫為攝氏二十二點九度。中國夏季溫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吐魯番,七月平均氣溫為攝氏三十三度,極端最高氣溫攝氏四十九點六度。 == 政治 == ===政治制度=== 原始社會以氏族部落構成,後來逐漸出現社稷政權。堯、舜、禹時代採用禪讓制繼承統治權。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夏朝,是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後被商推翻,商又被周推翻。夏商周都採用分封制,諸侯貴族的權力很大。周王朝喪失統治權以後,中國進入了諸侯混戰的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圖存自強,先後進行了政治和經濟的改革,中國史書稱之為“變法”。其中,管仲、子產是法制的先驅。戰國時期又有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齊國鄒忌變法,燕國樂毅變法,秦國商鞅變法等。這些變法運動打擊了貴族世襲勢力,實行“軍功授爵”和“唯才是舉”,而商鞅變法是各國變法中最徹底的,為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前221年,嬴政統一中國建立秦朝,開創和奠定了“君主專制加中央集權”的政體,影響了中國整整二千多年譚嗣同《仁學》:「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自秦以後,中國主要採用宗法制、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各個朝代又有較多差別,如西漢的中央集權在很多時候並不是主流)。通常的情況是一個王朝在建立的初期可以勵精圖治,國家處於上升階段。之後開始守成,社會矛盾逐漸積累。在王朝的末期,國家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最終透過大規模的戰爭結束舊王朝,建立異姓的新王朝。或者是大規模的外族入侵,導致舊王朝的覆滅。古代中國的政治是人治與維護君主權力的所謂“法治”並行。宗法制和政府中央集權強化統一的國家觀念。“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描述國家在統一和分裂的狀態間不斷迴圈的歷史。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有識之士渴望改革中國千來以來的陳舊制度。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制的中華民國。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嚴重對立導致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最終取得大陸地區的控制權,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1978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經濟改革,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併成功的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中華民國亦在1990年代先後實施解嚴、解除黨禁報禁、實施總統直選等民主化改革,急速轉型為多黨制的自由民主政權。 ===行政區劃=== 中國區劃可以追溯到夏朝。《尚書》中的《夏書·禹貢》記載,大禹的時候,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到了商、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各地由諸侯國統治。自秦朝至清朝,中國的地方行政區劃制度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州、郡時代,隋唐五代宋遼金時期,道、路時代,元明清時期,行省時代譚其驤:《歷代行政區劃略說》,《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中國傳統文化經要叢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6 ISBN 7-5633-3938-8。在中國歷史上,很多城市都曾經成為過中國的首都。公眾認知度最高的“四大古都”是西安、南京、洛陽、北京,此外與開封、杭州、安陽、鄭州、大同則並稱為“九大古都”郭天祥.中國的古都與大古都[J].廣西社會科學,2004,(9)。 == 軍事 == 中國軍事歷史悠久,歷史上不斷有民變和起義,中原民族和周邊的少數民族也有不斷的衝突。中國曆次王朝的更替大都是以大規模戰爭導致的,如商湯伐桀的鳴條之戰、周武王伐商紂王的牧野之戰、項羽伐秦的鉅鹿之戰、劉秀打敗新莽建東漢的昆陽之戰等。商王朝在滅亡時尚擁有30萬正規軍和數以十萬計的奴隸作戰部隊。 戰國時,中國陸軍人數更是高達三百至四百萬人,佔當時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中國歷史上的數次統一也是透過戰爭實現的,如秦滅六國之戰、唐朝統一戰爭、北宋統一戰爭等。中國的軍事思想在先秦時期次數頻繁、規模巨大的戰爭實踐中逐漸形成。在先秦約三百年的時間裡,記載有八百餘次大大小小的戰爭及武力衝突張明《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青蘋果資料中心出品。春秋時期的《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 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 ,與《司馬法》、《吳子》、《尉繚子》、《六韜》、《三略》和《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合稱武經七書。另外還有戰國時期的《孫臏兵法》、南北朝時期的《三十六計》、三國時期諸葛亮所著的《將苑》、明朝劉伯溫所著的《百戰奇略》,近代有毛澤東軍事思想。此外,弩為中國重大軍事發明,前三四二年,孫臏在馬陵道戰役大敗魏軍,為人類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運用弩的戰役。除了一些正常的軍事途徑外,中國古代亦有發生組織刺客暗殺敵人的事情,如戰國時期的荊軻刺秦王。 明朝曾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清政府和俄羅斯帝國之間因邊境衝突,曾爆發雅克薩之戰,康熙帝派遣彭春率領清軍三千人圍攻雅克薩,最終以俄軍戰敗告終,並簽定了中俄《尼布楚條約》,俄軍撤出雅克薩,毀掉雅克薩城,劃定中俄邊界,整個外滿洲歸中國所有。以後中國的軍事力量日漸衰弱,直至一八四零年前後,已無力抵抗入侵勢力,這段時期中國和列強的戰爭幾乎都以戰敗告終,直到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的成功,中國才取得了一場完整意義上的勝利。 在國共內戰後,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大陸的統治權,中國國民黨退守臺灣,目前臺灣海峽依然存在較高的戰爭風險。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的戰爭有:朝鮮戰爭、中印戰爭、越南戰爭及中越戰爭等。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出核武器、化學武器、等離子體武器、高能量鐳射武器、次聲波武器以及遠端彈道導彈等高階武器技術的國家。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十五時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在羅布泊沙漠上空成功引爆,其爆炸威力相當於廣島原爆的三百八十五倍,當量為五百萬噸黃色炸藥。其後中國再引爆過當量為一千萬噸黃色炸藥的氫彈。此後中國為實現冷戰時的相互保證毀滅軍事戰略思想,大量生產核武器,達致與假想敵的恐怖平衡。中國對外宣稱是五大有核國家中,擁有核武器數量最少的。一九九六年中國簽訂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亦於一九八四年參加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於一九九七年批准了《禁止化學武器公約》。 == 外交 == 中國古代以中原為文明世界的中心,視周邊地區為“化外之地”,稱之為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但戰國思想家惠施則認為空間無邊無際,所以說到處都可以成為中心。在中國周圍存在著一個「中華文化圈」,周邊國家歷代向中國朝貢,直到清朝。歷史上尼泊爾、朝-{}-鮮、琉球、安南(越南)、蘇祿(菲律賓)、緬甸、南掌(寮國)、暹羅(泰國)是中國皇帝冊封的八個屬國及朝貢國。其中朝-{}-鮮、安南、琉球國最為典型。 為了抵禦北方的遊牧民族,中國在戰國時期就開始修築長城。漢初採用和親政策,漢武帝時轉為戰略進攻,一度將匈奴趕到漠北。但連年征戰造成國庫空虛,漢朝又改為和親政策,其間最著名的就是昭君出塞(前33年)。自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中國和中亞的交流就非常頻繁,中亞的汗血馬深受漢朝皇帝青睞,同時中亞的一些作物如苜蓿等也被引進到中土。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就以絲綢之路和中亞、歐洲相互交流商品,出口絲綢和茶葉等商品。從漢朝開始,朝鮮半島和日本就和中國有貿易往來和交流。自東漢起,印度的佛教文化開始傳播到中國,並最終在中國紮根,還經由中國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 唐朝的繁榮時期,長安成為當時世界的最重要城市之一,寬容地接受世界各地而來的文化。新羅在唐王朝支援下統一朝鮮半島,和中土的往來非常密切。日本曾多次派遣遣唐使到唐朝,全盤學習和接受大唐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方面,還仿製漢字,以為日本文字,其都城也仿造長安的樣子打造;遣唐使中最著名的就是晁衡和吉備真備等人,其中晁衡和王維、李白等人是好友,王維為其回國餞行的時候還親手寫了一篇《送秘書晁監還日本並序》相贈;鑑真和尚也東渡日本,講經說法,將佛教教義播撒到這個東瀛島國。另外,阿拉伯商人在長安街頭也經常可見,並且有人透過科舉考試在大唐做官。大唐和史稱天竺的印度交往也很頻繁,唐僧玄奘法師歷經艱險,過沙漠、翻山越嶺,終於在印度取到真經,宣揚大乘佛法,成為眾所仰慕的三藏法師,其故事後來還被改編成廣為流傳的《西遊記》,為後世所稱道。 宋朝時期,雖然中國版圖內國家林立,戰亂頻仍,陸路交通不便,但是造船業和海上貿易發達,且羅盤針已經應用於航海,使得對外貿易超過歷史水平。元代的疆域廣闊,國力強盛,中國和歐洲國家以及伊兒汗國、欽察汗國等多個國家有廣泛的交流。馬可波羅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見,在元朝都城大都做過官,見識過“會燃燒的黑色石頭”(煤),回國途中還做過元朝赴伊兒汗國的賜婚使。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壯舉,三寶太監鄭和的寶船比哥倫布的遠洋船結實、龐大得多,當時中國的國策是宣揚國威,而不是掠奪式的殖民,所以近有東南亞,遠有東非索馬利亞和阿拉伯半島,眾皆歡喜以待。自明朝開始,有許多天主教的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其中就有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一大批傳教士。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清朝的外交發生根本性改變。《中英南京條約》之後,清政府屢次被武力威迫割地賠款,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例如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1858年的《天津條約》和《璦琿條約》、1860年的《北京條約》、1885年的《中法新約》、1895年的《馬關條約》、1896年的《中俄密約》等。其後列強眼見清廷勢弱,便架空清政府,各自在中國境內劃定其勢力範圍,並搶佔租借地。俄羅斯帝國劃定長城以北的地區和新疆作其勢力範圍,不列顛帝國佔據長江流域,德意志帝國劃定山東,日本帝國劃定福建,法國劃定廣東、廣西和雲南。另外,一九零五年的《樸次茅斯和約》(即《日俄講和條約》)雖然是沙俄和日本帝國所簽訂的和約,但是日俄戰爭的主要戰場卻在中國東北,且該條約也涉及兩國在中國東北利益和特權的劃分,因而也算是一個涉及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一九零一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簽定的《辛丑條約》,是清末中國和列強的最後一個不平等條約,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參見庚子賠款),主權喪失最嚴重的條約。 直至民國時期,中國作為一戰戰勝國,沙皇俄國決定將「庚子賠款」緩付五年。及至1924年5月底,蘇聯政府宣告,庚子賠款是帝國主義列強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不義賠款,蘇聯政府決定放棄沙俄剩餘全部庚子賠款,提倡將放棄的賠款作為中國教育款項。而戰敗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亦終止了其賠款條約。對日抗戰後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才有能力廢除自鴉片戰爭後所簽訂的大部分不平等條約。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內戰不斷,經常出現幾個政府代表中國,沒有一個統一的政府來積極發展外交關係。北洋政府時期各個派系的軍閥都依仗不同的國家來對自己的地區加以控制,直到1928年東北易幟。1917年,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取得勝利。但在巴黎和會上,中國卻不能獲得公平的待遇,導致了五四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的國際地位開始顯著提高,戰後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和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受到限制,截至2019年10月僅剩15個邦交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成立初期,實行“一邊倒”策略,加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冷戰中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1954年參加解決關於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派出周恩來領導的代表團。1955年,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參加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第一次亞非會議,即萬隆會議,席間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20世紀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日本等非東方集團國家的關係逐漸恢復正常,並取代中華民國政府獲得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七十年代末期,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訪美。20世紀8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透過與英國和葡萄牙的談判,用一國兩制的方式,於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分別收回對香港和澳門的領土主權,並分別建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西方關係一直較為融洽,但由於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等事件,西方對華進行經濟和貿易制裁,其中軍備禁運至今未能解除。 == 經濟 == === 經濟規模 === 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轉移的趨勢是由北至南,並大體上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此時長江以南經濟已完全超越黃河中下游。 明清時期,中國社會仍是小農經濟。明代中後期,傳統手工業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由於戰亂並未能發展起來。清朝的本地生產總值曾在世界總額中佔到將近三分之一。政府經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同時,而西方世界則實現了工業革命,中國經濟遂逐漸落後於西方。。自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至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前,中國效仿西方發展工業的過程進行的並不順暢,其間受到內外因素的多重干擾。中日甲午戰爭證明了清朝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而中華民國經濟利用國民政府北伐勝利後至抗日戰爭爆發前的短暫和平時期,得到了快速發展,被稱為南京十年,但經濟成果隨著日本侵華而化作泡沫,並陷入長期惡性通貨膨脹之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國初期仿效蘇聯模式,實行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起中國的計劃經濟體系,初步完成國家工業化。計劃經濟體系在經歷初期高速發展後,其弊端日趨嚴重。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自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開始了三十幾年高速發展。至2010年代,中國已經成為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而且明顯有趕超美國之勢。2013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的經濟合作概念,獲得全球六十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響應,這些國家的總人口約四十四億,經濟總量約二十一萬億美元,分別佔全世界的六十三和二十九個百份比。中國大陸經濟目前形成了環渤海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西三角經濟圈、海峽西岸經濟區、香港經濟區、澳門經濟區等區域經濟的格局。 2015年,大陸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為7,990美元(14,340國際元),香港為42,390美元(56,878國際元),澳門為69,309美元。大陸地區的第三產業在2012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最大比重。依照國際貨幣組織資料2018年大陸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9608美元,香港為48517美元,澳門為82388美元。2019年大陸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0098美元,香港為49334美元,澳門為81151美元。2021年大陸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2990美元,香港為49036美元,澳門為58004美元(因受新冠肺炎影響,2021年香港和澳門人均GDP有所降低。) ===貨幣=== 中國貨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一些型別的貨幣就通用。夏商時代,中國使用天然海貝作為貨幣。商代晚期墓中出土的鑄造銅貝,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金屬鑄幣。而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銀質錢幣被發現於戰國時期的楚國。宋仁宗年間,已於四川產生交子、會子等紙幣,到元代紙幣的流通擴大到全國範圍,稱為鈔。1935年,中國四大國有銀行頒佈法律通告,正式放棄銀本位。彭信威著:《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2020年,中國四家大型國有銀行同時在深圳等城市對央行數字貨幣進行大規模測試,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數字貨幣將取代有800多年曆史的紙幣。 == 文化 == === 語言及文字 === ;語言 中國的語言包括漢語族、藏語、維吾爾語、蒙語等,但中文常常指代漢語。中國的主要語言是漢語族,漢語在語言學上並不是一種語言,而是屬於漢藏語系的語族,包括官話、吳語、粵語、閩語、客家話、贛語、湘語等,其中官話的人口較多和影響力較大,不同地方語言儲存了不同時期的古漢語音素。普通話屬於官話,是中國大陸的官方語言和教學語言,並由於推廣普通話政策有高於其他漢語的地位,而粵語是香港和澳門的官方語言,中文在海外現在常常指普通話和粵語。各地漢語可能發生無法用言語互相溝通的情況,但中國文字(漢字)是不受語音影響(漢語的書面語高度統一,各地通用),故兩千年來即使雙方語言不同但仍可以文字溝通無需翻譯,甚至越南、日本、韓國不通漢語的人也可以透過筆談來交流。 聯合國成立後,漢語成為聯合國的六種正式語文之一。 ;文字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中的一種,亦是唯一沿用至今的一種,是當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也是當今世界上極少數不使用字母拼寫的文字之一,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3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歷經演化,早已逾越象形文字的階段,漢字的字型依歷史演進順序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千年來,中文的發音不斷演化,不同地區的中國人的方言也有很大差異,但中文的書寫符號漢字極少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人們之間的交流,漢字對於維繫一個統一的中國也起相當的作用。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今河南安陽小屯)被發現,繼承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在中國,除了漢字以外,還有藏文、蒙文、滿文、女書、維吾爾文等文字,以及一些消亡了的文字如西夏文、契丹文等。中國的書法有著兩千多年的傳統,文房四寶之一的毛筆有著豐富的表現力。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書法家及國畫家。 === 識字率及教育 === 中國在虞舜時代已經建立學校《尚書•舜典》:“舜時,設庠為教,分下庠,上庠。七歲入下庠,庶老為師;十五歲入上庠,國老為師。”,以後夏、商、周時代均有發展。古代中國官學體系最大規模的學府稱為「國學」。虞之上庠,夏之東序,殷之瞽宗,周之辟雍,漢後之太學,隋後之國子監,皆為國學。先秦上古之大學,一般貴族子弟才能入學;庶民子弟入讀的學校則稱為小學,如舜帝時之下庠、夏朝之西序、商朝之左學、周朝之虞庠。到了秦漢,周室封建制度瓦解,漢代建立太學以後,閭左子弟方可入讀。在國學以外,有各式規模較小「鄉學」、府學、縣學。周代鄉校為諸侯設定,當時不但是學習的地方,還是人們閒時聚會、交談的場所,交談內容包括議論國家政事得失。漢代時,地方官員亦會設定鄉校。唐代韓愈被貶潮州時曾在當地設定鄉校。自漢代獨尊儒術後,中國一直以儒學為正統學問教育。 在官學體系以外另設私學,書院、義學、社學、私塾、蒙學等均屬私學體系。書院是古代中國的另一種教育系統。中國最早的官辦書院為唐代開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所創設的麗正脩書院。宋代書院的興起是始於范仲淹執掌南都府學《范文正公集·年譜》雲:天聖五年(1027年)“公寓南京應天府……時晏丞相殊為留守,遂請公掌府學。公常宿學中,訓督學者,皆有法度,勤勞恭謹,以身先之。由是四方從學者輻湊,其後以文學有聲名於場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宋史·晏殊傳》載:“(晏殊)改應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宋代“書院之始”,王夫之認為始於宋真宗“詔賜《九經》”。,特別是慶曆新政之後,在北宋盛極一時。這時候出現了四大書院的說法。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為理學書院。元代時書院制度更為興盛,專講程朱之學,並供祀兩宋理學家。明初書院轉衰,直到王陽明出,書院再度興盛。隨後書院因批評時政,遭當道之忌,明世宗、張居正皆曾毀書院;尤其是東林書院事件,魏忠賢盡毀天下書院,書院乃大沒落。清初對書院加以監管,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才改採鼓勵態度,正式明令各省建書院,書院漸興;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監督,不復宋元時的講學自由。直到庚子後新政,庚子詔令將全國書院改制為新式學堂,書院制度瓦解。 清末中國頒佈壬寅學制,並取消科舉制度,中國教育由儒學為主體的教育轉入近代新式學科教育。1922年北洋政府頒佈壬戌學制,建立起現代教育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起初實行蘇聯共產主義教育,改革開放後重新審視並進行改革。八十年代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學教育普遍採用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規定學齡兒童均要接受小學和初中教育,目前還在深圳、珠海、浙江、福州、唐山、山東部分地區採用十二年制小學到高中免費教育體制。政策還規定應當免除一切學費和雜費。中國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實行高考制度來選拔學生進入大學本科或者高職高專就讀,如果因高考發揮欠佳升至高職高專的學生,可在高職高專三年級當年參加專升本考試可轉入大學本科就讀,但不同於高考和考研,專升本僅限一次機會,另外實行考研製度選拔大學本科畢業生攻讀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 文學及書籍 === 中國文學從先秦始,透過詩經、楚辭、漢賦、晉書、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章回小說、民國雜文、共產文學、網路文章等持續發揚。「文學」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先進篇》。經史子集是傳統中國的學問。東晉李充正式確定甲乙丙丁即經史子集次序,但尚未直接用經史子集之名。唐初編成《隋書·經籍志》,這是正式以經史子集為類名的四部分類法中現存的第—部目錄。它分經史子集4部,下分40細類,經史子集各部書籍六萬九千五百七十餘卷,譯本書千三百二十餘冊,釋藏七千零八卷,書畫圖象等約二百餘種。其外又有藝術志、道書志、書志、畫志、通為八目。 自古以來,中國文學包含了著政治,許多的作品均以現實生活為主題。從政者也有著作不少的文學作品,與中國的政治有著密切的關係。故此,自宋以後,文學多出自官僚之手,是中國文學的一大特色。中國文學一向以韻文為主流,有不少以描寫景物及抒情為主題的詩歌,相比之下敘事作品於中國文學並不發達。然而有不少敘事作品,如《詩經·公劉》、《孔雀東南飛》,及《木蘭辭》等卻是難得著名作品。中國散文文學最初興盛於唐代。唐代散文的題材,除了一些例外,許多作品並非純創作而是取材於現實,這個傳統一直維持到現代。 === 神話史詩 === 中國神話一般指的是關於上古傳說、歷史、宗教和儀式的集合體,通常它會透過口述、寓言、小說、儀式、舞蹈或戲曲等各種方式在上古社會中流傳。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話會被假定是歷史真實的一部份,關於中國神話的最初文字記載可以在《山海經》、《水經注》、《尚書》、《史記》、《禮記》、《楚辭》、《呂氏春秋》、《國語》、《左傳》、《淮南子》等古老典籍中發現。 由於中國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各自至少有一部神話史詩,如少數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諸如南方20個民族共有30多部創世史詩,僅雲南16個民族就有20多部創世史詩。 不同民族間的神話史詩內容不同,樣式、文學特點也會不同,如漢族神話史詩多書面記載,文獻典籍豐富,而眾多少數民族多口頭流傳,且內容篇幅多於漢族。並且也受地域的影響,中國北方民族多流傳英雄史詩,南方多流行創世史詩。 === 哲學思想 === thumb|left|浙江寧波天一閣收藏明刻本前漢書,五倫書,錢起詩集 古代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過百家爭鳴,思想文化飛躍發展的局面,湧現出老子、莊子、孔子、荀子、墨子、韓非子等眾多思想家。古代中國文化自西漢尤其是宋以後,以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等為主體,並含有陰陽、五行等觀念。中國文化自成一體,有較大的獨立性和穩定性。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斷吸收和借鑑其他文化的精華,比如歷史上源自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就深深地影響中國。 春秋戰國之時,思想進步,人文理性精神煥發,上古嬗變而來之宗教觀念革新。季梁曰:「民,神之主也,是以聖人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神為人創,民為神主,則前古神秘觀念漸消。上古「上帝」之概念漸由自然之「天」取代,天為道德民意之化身,這構成儒教信仰的一個基礎。儒教以孔子為至聖先師,以昊天上帝為至上神,上帝給人類指派君和師,讓他們來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孟子·梁惠王下》傳統的儒家典籍有三類,孔子所定謂之經,弟子所釋謂之傳,或謂之記。漢武帝“獨尊儒術”把儒家立為國教,並設立五經博士,五經成為國家法典,開啟春秋決獄的時代。熹平四年,漢靈帝乃詔諸儒正定五經,共刻《易經》、《論語》、《尚書》、《春秋》、《公羊》、《魯詩》、《儀禮》七經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使天下鹹取則焉。隋唐時代,儒家思想法典化,中華法系形成並覆蓋漢文化圈。中國在儒家禮教思想的影響下,以四書五經為基礎形成冠昏喪祭的習俗,以及衣冠制度, 冠禮、婚禮、喪禮、祭禮等。五四運動後,一部分中國人接受了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並對各種宗教信仰以唯心主義的理由加以否定,他們是無神論者,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毛澤東思想。 中華文化雖然孕育了諸子百家(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雜家、縱橫家、陰陽家、小說家、名家、農家等),但主要哲學流派為儒、道、釋,且三派間相互影響深遠。有人認為中國文化以儒道釋三家之說為總本﹐而又以道家為中心﹐儒家為主幹﹐佛學為相互配合。中國人的宇宙觀方面以易經與老莊為代表﹐倫理社會觀是以禮記孔孟之說為代表﹐佛家則以宣揚因果輪迴、眾緣唯心的道理與儒道互相輔助而成。 儒家思想是以「孔孟之道」為源頭,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源遠流長,對中國人的普遍倫理道德,對中國文化的價值和價值優先觀念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集體潛意識。儒家的價值觀影響古代中國大多數公開場合是以儒家的價值觀作為優先的標準。因此可以說儒家的價值取向在總體上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優先觀。儒家注重自身修養並講求倫理道德,其中心思想乃「仁義」,也就是人與人之間應注重和諧的關係。人際關係以五倫為規範。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禮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統」,其政治學主要闡述君臣關係、官民關係。孔子「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學的代表性主張。在現實政治的問題上,儒家要求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雙方都要承擔義務,從理論上說,被統治者有權利反抗不正常承擔義務的統治者。儒家的理想,是成為專才和通才的結合。大同社會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禮記》‧大同,也就是說,儒家思想的經濟學,是為了人類理想社會而服務。儒家重義輕利,以義為本,以義導利。反對操縱市場,但認可「待價而沽」。儒家重理,又提出格物致知。儒家重視科技及在物質上的實用,但同時注重全面的人格發展,反對把人變成物質的工具。儒家形上學在以後的理學、心學中進行了展開。儒家相當重視編修歷史的悠久傳統。 道家思想是中國重要也是具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想之一。道家,是道德家的簡稱。道家起源有一說是有出於史官。道家還有隱士一類的達觀厭世者,他們驅使人們以「達觀」來解決人生問題。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又名《道德經》),與《莊子》為主要思想典籍。道家崇尚自然相處之道,認人類社會中的難題之所以無法解決,皆是因為幹預行為過多,故提倡行為上要以無所作為就可以達到無為養息。道家也嚮往著反璞歸真的樸實社會,認為人類回歸原來樸素、無知、無慮的境界,人類的紛爭和煩惱即可真正的解脫。老子在總體上傾向治國方面,在人生觀上,老子主張「清虛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以無為而無不為。道家由人生觀和社會觀擴充套件至宇宙論,提出「道」、「氣」、「自然」等哲學概念。道既是生物之源,亦是生成萬物之根本,亦是天地萬物之本性,亦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據,亦為治國安邦之根本方略。道家強調「遊心」,並推崇自由,道家強調「虛心」,並推崇自然。主張要聯絡性、心、情三者又有所區別。性是指人之先天之本性,;心是指人之內在精神,突出者為人之為人之主體性因素;情是指人之主觀情感。有性、有心、有情,故而之為人。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的人生。道家對人之命運,持一種自然的無可奈何的態度。對於生死,持一種純自然的態度。與(今之所謂)道教(傳統中國並不區分“道家”與“道教”)之追求長生不老有所不同,老子首倡致虛守靜,莊子則將致虛守靜具體化為「心齋」與「坐忘」,並進而將致虛守靜提升為本體論的高度,而標舉「齊物」。 韓非子提倡的「學本黃老」,將「理」與「道」連結再一起,認為「道」是成為萬物執行法則。吸取儒家仁義思想,與法家治理之數,產生道法共冶一爐,成為漢朝早期的黃老之治。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展規格為主,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於人們修養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安定中國士大夫失意於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仍有發揮的舞臺。道家則自老莊玄虛之說,後來成為兩晉大夫競尚清談,南朝宋文帝下旨令何彥德創立「玄學」。另外變化為方士神仙之術,自漢朝張道陵以符水禁咒之法成為「道教」之始。 == 科學及技術 ==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國盛認為吳國盛,北京大學哲學系 北京100871 《學術月刊》(滬)2016年第20164期 第11-19頁,中國的科學傳統,與淵源於古希臘、古羅馬的歐陸科學,以及伊斯蘭世界的科學,是各自獨立發展。中國科學萌芽於先秦時期,受到當時的哲學家中注重邏輯思辯、認識論及幾何學研究的墨家,以及重視辯論的名家所啟蒙。漢代造紙術的普及提供了條件,使前人的科學思想知識及辯證,透過紙張儲存了下來,後人得以前人的科學著作為藍本作改良,或透過辯證後推翻,形成一套經驗主義科學傳統。至隋唐及宋朝時,中國的科學曾長時期高據世界領先地位。然而由於近代歷史原因,許多古中國科學著作或失傳或流失海外,均不利於中國科學史的發掘整理。科學著作的失傳及流失,甚至令後世史家曾一度認為中國沒有科學。 古代中國為世界貢獻諸多發明創造,包括:四大發明(造紙術、雕版印刷、指南針、火藥)、地動儀、傘(現今所用,能張開收回的傘)、絲綢、瓷器、石油井、紙幣、火柴、漆器、風箏、熱氣球、連弩及中國青銅器等等,而且在天文、數學、醫藥、機械、冶金、陶瓷、紡織、建築等眾多方面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先進成果。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所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和美國科學史家羅伯特·坦普爾所著的《中國的100個世界第一》中列舉了中國領先於當時世界各國的多項創造發明。 中國在商朝就開始使用十進位制系統。戰國時的《甘石星經》中的《石氏星表》測定當時一百二十餘顆恆星的位置,次於《巴比倫星表》,被認為是世上第二早的星表,有從公元前六一三年到一九一零年間共十三次的記錄。現今舉世公認的最早的太陽黑子紀事,就是載於《漢書·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即公元前二十八年)三月出現的太陽黑子。秦、漢時期的算經《九章算術》中,自由地引入負數,有了系統的分數運算方法。三國時期的劉徽在《九章算術注》中首先提出關於十進小數的概念。南朝劉宋的祖沖之將圓周率計算至3.1415926至3.1415927之間,並測算出一個迴歸年為365.24281481日,這比現今科學家測算的結果只差五十秒。隋朝數學發達,當時士人皆須學習簡易九數,在國子監(大學)設有算學《隋書 卷二十八 百官下》:「國子寺元隸太常‧‧‧·統國子、太學、四門、書算學,各置博士、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助教、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學生國子一百四十人,太學、四門各三百六十人,書四十人,算八十人。等員。」。 宋代有先進的土木工程、航海術和冶金學方面的發明。沈括後繼創立會圓術和隙積術最早明確地談到磁針偏角,並發現了「石油」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誌一,原文:「……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採入缶中。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餘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夢溪筆談》中還記載涉及力學、光學、磁學、聲學等各個領域,明確指出化石是古代動物和植物的遺蹟,並且根據化石推論古代的自然環境。元朝在天文曆法方面比較發達,一二八零年郭守敬等人主持編訂的《授時歷》延用了四百多年。明朝科技在航海方面的成就顯著。明太宗時由於有鄭和下西洋的海上活動,使得繪製海圖以及羅盤運用的技術大為進步。清代有不少學者、匠師和科學家如黃履莊、黃履、孫玄球等對西方「奇器」有一定的研究和高度仿製,西方「奇器」在一定程度上亦推動中國的物理實驗和機械製造的發展,由於清政府對天文曆法的重視,民間的天文學研究也很活躍,主要代表人物有著有《曉庵新法》和《五星行度解》的王錫闡等南炳文、李小林、李晟文《清代文化——傳統的總結和中西大交流的發展》,天津古籍出版社,第246-255頁。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西方科學傳統及技術傳入並主導了中國,在清末的洋務運動主張“中體西用”。以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及制度為基礎,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洋務運動的擁護者馮桂芬主張接受歐美思想為主的學術,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的主張。中華民國時期的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取得兩彈一星的重大科技成果,改革開放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在航空-{zh-cn:航天; zh-tw:航太; zh-hk:航天;}-、高速鐵路、複合材料、電子技術、核技術、替代能源、生物工程學方面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同時在綠色能源、發動機、精密製造、自動化等領域上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 === 航海術 === 中國東部面海,很早就出現有記載的海洋活動。東部沿海尤其以浙江、福建等江南省份的造船業最為發達。文獻中的中國帆船可追溯至漢代的《南州異物志》。根據該書描述,漢代帆船設計四個風帆,並不直接迎風,而是橫向且稍傾斜地面對迎風面。在獻牲些微航速的條件下,能夠使船隻在逆風之下前進,無需像使用大量橫帆的船隻一樣降帆。在帆的材質方面,則是使用竹竿加強的硬性篷帳。當時最大的船長達二十米,寬十米,可以容納七百人的重量,或260噸以上的物件。至宋代幾經改良,因地制宜地演變成多種不同的船身及帆具,構造及索具各異,帆船部件名稱因各地方言而有別。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中期,中國帆船大量出現於整個東洋海域;十四世紀上半葉北非丹吉爾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其著作《遊記》中,就有描寫當時往來印度洋的中國船隻。近年在泉州灣出土的宋代海船,長十一點四丈,寬三點三丈,以十二道隔梁分隔出十三個船艙,隔板厚達十至十二釐米,每道隔梁用三四塊木板榫接而成,並與船肋骨緊密結合在一起,艙內採用水密艙壁。宋船曾採用榫接、鐵釘加固、船板縫隙中填塞捻合物的辦法,來保證船的堅固性和水密性,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南朝劉宋時期,中國海員掌握了從安息國(在今波斯灣地區)到斯訶條國(今斯里蘭卡)的兩萬裡海灣航路,開闢了近海航行性質的、直接通達波斯灣的“海上絲綢之路”。隋唐時期,中國海員的航海技術又有了進一步提高。賈耽記載的“廣州通海夷道”中寫到,從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續航,循阿拉伯海東北岸駛達波斯灣的烏剌國(今奧波拉),僅需37天。北宋朱彧在宣和元年(1119)所著的《萍洲可談》中說:“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人類利用指南針進行海上導航的最早文獻記載。 明代早期1405年至1433年間,明成祖命鄭和率領以二百四十多海船組成的船隊七下西洋,足跡遍及東洋世界、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及東非馬達加斯加北部水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洋航海專案。鄭和的船隊拜訪了三十餘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這段時期是在迪亞士發現好望角的七十年前及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八十年前;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航航海專案。鄭和船隊七次下西洋的總航程達到七萬多海里,長度相當於地球圓周的三倍有餘。 十八世紀後,中國民間所用的帆船多為戎克船,該型別帆船排水量小,船底設有多道防水艙,活躍於中國近海,用作貿易時運載貨品之用。王冠倬的《中國古船圖譜》為中國古船研究的整理性著作。 === 中醫藥 === 中國境內的民族醫學和宗教醫學有中醫學、藏醫學、蒙醫、維醫學等。其中,中醫學是以漢醫學為主體的傳統醫學,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根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定義,中醫學是“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 。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透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於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消極面則是希望當必須使用藥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此外,中醫學的最終目標並不僅止於治病,更進一步是幫助人類達到如同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出的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境界。 傳統的中醫學思維模式與源於歐洲的現代科學並不相容,然而,當今之科學期刊已多有論文研究之,並試圖用現代醫學的角度分析中醫中的部分現象和治療機理。在現今世界的醫療體系中,中醫學被歸類為替代醫學中的一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定義“完整醫藥體系”這個概念時提到中醫學:“NCCAM(美國國家補充與另類醫學中心)把完整醫藥體系描述為涉及‘完整醫藥體系是與對抗療法(常規)醫學獨立地或平行地演變的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這些可能反映了獨特的文化體系,比如中醫學和印度的阿輸吠陀醫學。完整醫藥體系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相信機體有自愈的能力,這種自愈可能涉及到了應用情緒、身體和精神的治療方法。 == 人口 == === 族群 === 中國民族自古就有華夷之分。華夏族自認為居於“中央之國”,稱周邊民族為“四夷”。春秋時期的族群已經開始混合:齊國(與東夷混合)、楚國(南蠻混合)、秦國(西戎混合)、晉國(北狄混合)、燕國(北狄混合)。秦漢時期進一步融合,形成了漢族。兩晉南北朝時期“胡族”南下至中原建立政權,經北魏,初步發展為一個多元(佛教、景教正式進入)多民族的超前大國之雛形,往後、統一時代各朝君主基本是可汗兼任皇帝,領轄龐大的全中華,於漢族唐朝、契丹族遼朝等不斷進展逐漸形成延續至今的地理及多民族概念。中國歷史上曾多次發生民族交流,往往由於不同政權之間的爭奪、時而國家分裂、最終又統一,迴圈不斷。如秦漢與匈奴對西域黃河地帶的爭霸、南北朝、隋唐統一戰爭、遼宋夏金爭霸,蒙古建元、滿洲建清兩朝統一中國等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融合。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以後,革命黨在初期主張「排滿」和獨立成為單一的漢民族國家,立憲派則主張「合滿」和建立包括五族在內的多民族國家《政體進化論》,併為此與革命派展開過激烈論戰,最後透過《中華民國憲法》建立一個各族平等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對少數民族實行扶助政策,並設定了400多個民族自治區域。到了20世紀中期,維吾爾族歷史學家翦伯贊針對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問題,主張凡活動於今日中國境內的古代民族都算中國人;凡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都是多民族國家的一個成員。翁有為,1999,《當代中國學術思想史》,河南大學出版社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劃分,中國目前有漢族、滿族、維吾爾族、回族、蒙古族、壯族、藏族等56個民族,漢族是人數最多的民族。漢族廣泛分佈在全國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甘陝以及雲貴川渝等地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大陸(包括中國內地、香港、澳門)總人口為12.9533億,其中漢族佔91.59%。其他55個民族統稱為“少數民族”。主要少數民族中藏族主要分佈在西藏、青海、四川和雲南等地;滿族主要分佈在東北,以及內地許多城市中;蒙古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維吾爾族主要分佈在新疆;回族主要分佈在寧夏;壯族主要分佈在廣西。其他各少數民族(如苗族、哈薩克族等)也分佈在全國不同地方。 ===數量=== 中國人口在歷史上一直佔世界人口的較大比例。據估計,戰國末期(前230年)各諸侯國人口總計有三千至三千五百萬人。十九世紀上半葉清朝人口約佔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目前中國人口約佔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但新生兒數量僅佔全世界的十分之一。因此,未來中國人口占全世界比重將顯著下降。進入21世紀後,面對人口老化,計劃生育政策從2011年「雙獨二胎」開放為「單獨二胎」到2015年「全面放開二胎」,將有助於生育率的提高。[洪嘉蓮,《指尖上的中國,精眾行銷來了》,《30雜誌》2014年1月號]到2021年8月20日「全面放開三胎」,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但出生人數仍持續下滑。 2023年4月,中國人口總數被印度超越,滑落至世界第二。 == 社會 == === 階級分野 === 古代中國與同時代不少文明一樣屬於專制社會,過往有著上千年時間的君主制歷史,在這段悠長的時間裡,中國人社會是圍繞著一個中心運作的,那個就是皇帝,或「天子」。社會被分成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士即是學者和官員,由於他們幫皇帝治理國家而排在第一層,農即是農夫,中國以農立國而且有龐大人口,故解決吃飯問題最為重要,而農夫也是中國傳統上最多人從事的職業,農田也往往由父傳子,所以,農夫被排在第二層,工即工匠,他們負責製造瓷器和刀劍等用品,故是第三層,商即商人,古代中國沒有重視商人對國家發展的作用,商人在古代社會更被人塑造狡詐陰險的形象,是最低的第四層,至於士兵由於很多都是臨時由農民組成,中國傳統社會也流行好男不當兵的思想,故即使是職業軍人都無屬於他們的社會階層。古代中國社會等級森嚴,皇親國戚最有權勢,接下來是各級官員,然後是士大夫,最後是普通百姓。數千年的皇權統治使等級觀念深入人心,官本位思想濃厚。讀書人鑽研儒家經典,參加科舉考試,學而優則仕。古代皇權政府提倡三綱五常,這對於維繫社會和諧穩定有正面的作用,但是也束縛了中國人的思想。 === 人倫關係 ===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人倫來維繫的社會,中國社會重視家庭、血緣關係。傳統儒家重視孝道,中國古代社會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甚至到了過份的地步。 表明沒有告知父母就娶妻,也屬於不孝的一種。在禮教盛行的年代,男女婚姻不是靠自由戀愛,而是要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傳統社會與同時期世界大部分地區一樣,屬於父權社會,婦女的地位並不高;而納妾在古代中國上流社會中,更是普遍的現象。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其餘的皆為男性。 === 治安與法制 === 原始社會的社會關係比較簡單,並沒有法制,而是依靠習俗和慣例來施行《淮南子·覽冥訓》:"伏羲、女媧不設法度,而以至德遺於後世。"。中國奴隸制法律形成於夏,發展於商,完備於西周,瓦解於春秋中國法制史 .北大法寶法律資料庫。戰國時期魏國的李悝總結了各諸侯國立法經驗,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初具體系的法典。商鞅變法為秦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漢朝劉邦廢除秦朝的苛法嚴刑,頒佈了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中國法律之儒家化可以說是始於魏、晉,成於北魏、北齊,隋、唐採用後便成為中國法律的正統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乾隆五年,《大清律例》頒行,是中國傳統法典的最後集大成之作。 中國職官從夏朝開始出現,中國的職官系統非常複雜,變化也比較多。國君是一國之主,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最大的官;宰相是國君之下最高的行政長官。吏治是中國政治的特色。中國的貪汙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中國共產主義經濟學家王亞南曾說:“中國一部二十四史,其實是一部貪汙史”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 古代中國差役是古代役法的一種,軍戶、民戶、匠戶三大類,分別服兵役、徭役、工役,差役即為徭役的一種,另外細分「裡甲」、「均徭」、「雜泛」三種。差役是按丁田或丁糧輪差,均徭則是以丁為主,服務於官府內的經常性差事,均瑤又分力差與銀差,力差多由富戶應役,名目多為皂隸、獄卒、門子、馬伕、驛館夫,由應役人親身應役,明後期準自募人代役,銀差多為貧戶應役繳納,以平衡負擔,名目為歲貢、馬匹、草料、工食、材薪、膳夫折價,加上裡甲差役的民壯、巡警防火的總甲,構成整個明代衙門主要的工作及人員的工食費用。清代因攤丁入畝,已經將徭役部分折銀收入賦中,原是該地方經費及勞動支出,卻變成中央稅收,僅發工食費,靠常例規費生活,與明代有很大的不同。 == 藝術 == 中國藝術包括中國傳統的各種工藝(如陶瓷、玉器)、美術(如書法、國畫)、音樂(如古琴、古箏)、表演藝術(如舞蹈、戲曲)等。 === 音樂及表演藝術 === 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和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包括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等類別。中國傳統音樂有鮮明的特色。常用的樂器有箏、琴、簫等,音律以宮、商、角、-{徵}-、羽五音為基礎。中國新石器時代出現的骨笛,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管樂器。中國傳統舞蹈有著悠久的歷史,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美學,而且和武術、雜技、戲曲有著密切關係。戲曲是中國傳統的舞臺藝術,綜合唱唸做打等多種表演方式,包括京劇、豫劇、河北梆子、秦腔、評劇、粵劇、越劇、崑曲、黃梅戲、潮劇、晉劇、花鼓戲等多個劇種。 ===書法=== 中國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屬於視覺藝術。許多書法作品是以書信、詩詞手稿、碑文、墓誌銘、牌匾、屏風、室內裝飾品等形式存在的。中國書法與中國繪畫、篆刻、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相互影響。 === 繪畫及工藝 === 中國繪畫藝術的代表是國畫,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或手指,用墨和國畫顏色在帛或宣紙上作畫。中國畫按照內容可分為花鳥畫、山水畫及人物畫;按照技巧可分為工筆畫、寫意畫、重彩畫、水墨畫、白描畫、壁畫、內畫;按照藝術層次可分為具象國畫和抽象國畫等。中國畫擅長寫意,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強調觀察總結不強調現場臨摹,運用散點透視法不用焦點透視法,重視意境不重視場景。 == 建築 == 中國傳統建築具有其獨特構造體系,且對漢字文化圈國家有深遠影響梁思成; 梁從誡(譯). 費慰梅 編. 《影象中國建築史》 第一版. 中國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1年1月: 第77頁至第78頁. ISBN 978-7530630921.,傳統建築以木材和磚為材料,且會降低建築高度,著名建築有故宮、天壇、頤和園佛香閣、長城等。這類屋頂設計有厚重的屋簷,四邊會略微向上彎曲形成斗栱。另外建築還經常以不同的彩瓷裝飾,包括彩磚、玻化磚、鑲嵌、鈴鐺等,並另行加上各式細節雕飾。現存的中國傳統建築多是樓高數層的木結構,且多采用坡屋頂,建築群體採用水平方向發展的院落方式組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建築則開以始受現代主義影響的現代建築為主,直到1980年後才恢復多樣化設計,這類建築有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國家體育場、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廣州塔等。 === 城市規劃 === 中國古城邑在規劃上,很早便有在水利、交通運輸、排水、防災、工業配套、軍事防禦等範籌上的考量,對於世界城市規劃史發展有顯著的影響。 對於古代城市的選址,《管子》一書中就反對商周以來用占卜確定營邑的方法,説「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意思是建設城市要選擇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澇之害,節省開渠引水和築堤防澇的費用,是中國早期有關城市規劃的描述。中國許多古城的選址,如杭州、蘇州、北京、南京、西安、洛陽、開封,都是經過周詳的考慮。 === 基礎建設 === 據考古發掘分析,中國石器時代的橋樑為木樑橋。隨著鐵器時代的來臨,加工大型石料成為可能,石材成為主要的建築材料。其中,王莽時期修建的灞橋,以石為墩,以木為梁,是石木結合的代表作。石拱橋的出現使中國古代橋樑進入了一個新紀元。建於隋朝的趙州橋製作精良,結構獨創,其石拱橋跨徑紀錄,直到1959年湖南黃虎港橋的建成才被打破。而盧溝橋和雙龍橋都屬於厚墩聯拱石拱橋。與厚墩聯拱相對應的是薄墩聯拱石拱橋,多見於南方軟基水網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是建於唐朝的蘇州寶帶橋。而最著名的竹索橋是四川省都江堰安瀾橋,是以竹蔑為索材的吊橋。而中國最著名的鐵索吊橋是四川省甘孜的瀘定橋。中國古代的造橋技術,特別是石拱橋的建造技術,為現代橋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目前中國有超過100萬座公路和鐵路橋樑,近十年來,平均以每年2.7萬座的速度增長。同時,中國橋樑不斷重新整理世界橋樑紀錄,創造了眾多“第一”和“之最”(參見世界大橋列表、世界懸索橋列表、世界斜拉橋列表、世界拱橋列表、世界最高橋樑列表 (橋面高度)、世界最高橋樑列表 (結構高度))。不過中國橋樑建設取得的許多“第一”,多集中在跨徑、塔高等指標上,在橋樑工程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結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成套施工技術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距離。 == 日常生活 == === 居住環境 === thumb|湖南湘西州的鳳凰古城沿河的吊腳樓,為中國一特色民居建築 thumb|left|北京國子監街一所民居 thumb|四環承啟樓 由於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地理條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樣式和風格也不相同。中國古代的園林建築,追求人工模仿的自然形式,「雖由人作,宛若天成」。 在中國的民居中,最有特點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和蒙古的蒙古包。 方形建築為中式住宅的普遍型別。四合院的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門房的屋舍來封閉。若呈“口”字形的稱為一進院落;“日”字形的稱為二進院落;“目”字形的稱為三進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進為門屋,第二進是廳堂,第三進或後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婦女或眷屬的活動空間。四合院在中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各地有多種型別,其中以北京四合院為典型。四合院通常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對外界比較隱密的庭院空間。三合院為中國傳統古厝的基本形制。三合院一般由北面正房(正身)和東西廂房(護龍)組成。由於房屋坐落於三個方向,故名三合院。正廳為祭祀與接待賓客之處,左房是戶長居室,右房是長輩居室;左護龍為長子所住,右護龍為次子所住;若中人丁旺盛,則於左右護龍外,再加蓋“外護”,屋舍高度則隨正廳(房)、護龍依次下降。三合院是四合院的簡化形式,通常是將四合院南房直接用院牆代替,大門也採用門樓樣式。其它形式有一條龍、單伸手。 徽派建築是中國建築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徽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徽派建築主要流行於皖南徽州六縣〔歙縣,黟縣,績溪,婺源,祁門,休寧〕,以及舊時的嚴州地區(今浙江建德、桐廬等地),亦流行於贛北、皖南等徽語區(如江西浮樑、德興安徽旌德、石臺,等地)。馬頭牆是徽派建築最重要的標誌之一,徽州三雕和徽州壁畫是最普遍的裝飾物,有些雕刻作品和壁畫如今也是相當珍貴的文物。徽州民居依靠著黃山,又有無數河流、小溪穿過。徽州民居一般都是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亭臺樓閣,雕樑畫棟,風格清新雅緻,又不失奢華。徽州民居注重風水,強調與自然的統一,宏村的牛型設計更是享譽中外,至今來看也十分科學、精緻。明清時期,徽商鼎盛,衣錦回鄉後,將巨大的財富帶回徽州各地,修建富麗堂皇的房屋、私家園林也便成了體現身份的方式之一,宏村等地有些房屋的牆壁甚至鎏以金粉,相當奢華。宏村有“民間故宮”一稱,儲存著大量的畫作、楹聯、木雕等精美物品,是研究徽文化重要的途徑。著名的徽派建築代表有,棠樾牌坊群,許國石坊,西遞,宏村,南屏,呈坎,唐模,屯溪老街,等等。其中,西遞、宏村於2000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亦是首個民居類的世界遺產。如今,許多地方都仿建徽派建築,由以安徽省內居多,北京、南京等地亦有。其中大部分並不是標準的徽派風格,只是將建築加上一些徽派元素,如馬頭牆安放在屋頂,加之白牆黑瓦。 窯洞是一種民居建築形式,是中國大陸黃土高原地區,例如陝西省和山西省的特色建築。黃土高原比較缺乏木、石等建築材料和燒磚、瓦所需的燃料,但有質地細密的黃土層。窯洞特別是土窯充分利用了這一情況。外部的土層有利於室內恆溫和隔音。下面是實地的地板可以大量承重。易燃材料不多因而火災不易傳播。建築的主要特點是頂上覆土,內部下面方型上面拱型。多數後面比前面稍窄,呈喇叭形。常見的單間窯洞寬約三點五米左右,高約三至四米,深約五至九米。前面有木結構、帶門和格子窗的外壁。內部牆面上抹泥、熟石灰或摻石灰的泥,還可以貼紙和窗花進一步裝飾。窯洞前的地面平整後,在周圍圍以土牆。土窯建築直接在黃土形成的崖壁上挖孔形成居室。多數在內部加蓋磚或石牆,以防止土層倒塌。福建省南部與西部常見此型別,最著名的栱圓形建築是福建土樓。福建土樓總數約三千餘座,主要分佈地區包括龍巖市永定縣和漳州市南靖縣、詔安縣、平和縣、華安縣。福建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形式,產生於宋元兩代,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 中國疍家人是以船為家的漁民。由於他們生活在船艇上,士大夫則雅稱之為“艇戶”。 === 飲食 === 中國飲食講究禮儀。飲食文化受地域影響,歷經數千年發展出多樣的類別,並對食材、火候、刀工、和調味的技巧極為重視。今日最有影響者為「八大菜系」,包括川菜、粵菜、蘇菜、魯菜、閩菜、湘菜、徽菜和浙菜美食。中國菜分成主食與副食,在和配料的使用極為廣泛,同時強調傳統中醫學的食療方法。菜餚主要的食材有肉類(家禽、牛肉、豬肉、羊肉等)、蔬菜、水果和大豆等,常用的辛香料有韭蔥、薑、蒜,另外會搭配花生油、芝麻油、臘肉、醋、黃酒、肉汁等。現今中國最受歡迎的肉類為豬肉,約佔全國肉類總消費量的4分之3。 一般來說,靠近海洋、氣候溫暖的南方地區民眾主要以稻米為主食、並搭配海鮮和蔬菜菜餚,北方乾燥地區的民眾則以小麥製成的麵點和麵條為主食。過去民眾飲食主要是簡單的米糧和蔬菜,肉類則預留給特殊場合,平日以豆腐、豆漿等豆製品補充蛋白質。部分飲食則受到宗教影響,發展出佛教徒的素齋和穆斯林的清真菜。另外還有許多從中國菜延伸出來的分支,包括香港的飲食文化,及由中國移民發展的美式中國菜,而流行的菜餚有宮保雞丁、鍋貼、麻婆豆腐等。中國被認為是茶的原產地,很早之前便發展出種植茶樹與發酵的方法;並結合文化個性開發出飲用中國茶的方法。 中國飲食文化具有極高藝術和文化價值,強調飲食精緻、審美享受、情感交流與講究禮節,與西洋世界的飲食文化不同,中國主要餐具為筷子;歷史上不少東洋世界國家同樣以筷子為餐具,為一文化特色。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中國是造酒的古國。在龍山文化時期出現自然發酵的果酒;後來發展將穀物糖化再酒化的技術;先秦時期出現曲法釀酒;漢代以後發展制曲技術;東漢引進葡萄酒;宋代出現藥酒;元代、明代出現從阿拉伯傳入的蒸餾法釀製的燒酒。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酒不但用於祭祀、會盟、祝捷等公務活動,還用於民間的喜喪禮儀、歡聚迎送等場合。中國酒文化和詩歌、戲曲也有著豐富的聯絡。中國菜已經歷數千年的發展歷史。它由歷代宮廷菜、官府菜以及不同的風味的地方菜系所組成,分為八大菜系。中國菜選料範圍廣泛,製作精細,品類繁多,注重色香味的統一和調料的使用,體現精湛的烹飪技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國菜的食物大多加工成小塊宜食的尺寸,固體食物使用筷子進食。 === 傳統服飾 === 中國服飾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服飾在幾千年的時間中透過歷代中原王朝對周禮服制傳襲下來,在儒教禮典中也不斷適應時代的需要而產生朝代特色的常服。不同朝代的常服則不盡相同,各朝代往往對各個等級允許的顏色、式樣有細緻規定,朝代特徵較明顯《中國古代人物服式與畫法》,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191頁。中國每個民族往往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服飾,歷史上不同朝代的常服則不盡相同,對不同身份不同客層階級的人在衣裝方面也有細緻的規定,如唐裝、藏袍、蒙古袍、漢服、旗袍、中山裝等《中國古代人物服式與畫法》,黃輝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191頁。 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等古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原始的織布工具和織物殘片遺存。夏商周時期服飾的典型特徵有交領、右衽、繫帶等。商代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藍、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儲存至今。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西周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秦漢服裝基本沿襲戰國時期,仍然以衣裳、深衣、襜褕為主,袍按裁剪方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都是男女均可穿著。武士則著短衣小袖大絝。《漢書·王莽傳下》:"乃身短衣小袖,乘牝馬柴車"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現代稱“三重衣”。魏晉南北朝時期,服裝基本承襲秦漢的遺俗。男子的服裝流行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褲褶是遊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 隋唐婦女的常服仍然是襦裙。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唐代男子常服,以幞頭袍衫為尚,幞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唐代初期至中期還流行漠北的君主制國家霍爾回鶻人的胡服。五代時期服飾基本筵沿襲了唐朝服飾。宋代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宋代男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遼代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金代男子的常服,通常由四個部分組成,即頭裹皂羅巾、身穿盤領衣、腰繫吐骼帶、腳著烏皮鞋,多用環境色,具有遊牧民族的裝飾特點。元代的服飾有腰線襖。明代婦女的服裝以襖裙為主,與前代襦裙的主要差異在於上衣並不束在裙子內。明代男子服飾基本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但又有元代服飾特點,發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飾。明代開始於顯眼處使用紐扣,在部分常服及軍服中使用較多,禮服、官服則仍然沿用交領及盤領款式,不在顯眼處用釦子。清軍入關之後清朝統治者用武力推行剃髮易服,結果導致明代男裝及官服消失在清代的主流社會中,但在「十從十不從」的規範下,部分地區的女性、僧道、兒童等的服飾並未強制改變劉家駒《淸史拼圖》,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第45頁。清代漢族婦女服飾變化方面較男服為少。后妃命婦,仍承明俗,以鳳冠、霞帔作為禮服。普通婦女則穿披風、襖裙。披風是清代婦女的外套,作用與男褂相似,其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之上,裝有低領,點綴著各式珠寶。披風的裡面,還有大襟、大襖小襖,小襖是婦女的貼身內衣,顏色大多用紅、桃紅、水紅之類。婦女的下裳,多為裙子,顏色以紅為貴。裙子的樣式,初期尚儲存著明代習俗,有鳳尾裙及月華裙等。清末,在普通婦女中間,還流行穿褲。 === 節慶習俗 === thumb|left|250px|北京東城區地壇公園的燈籠 陰歷,又稱農曆,是源於夏朝的漢族傳統曆法,在儒教“行夏之時”的影響下沿用四千多年《論語》“子曰:行夏之時。”,屬於陰陽合曆,以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年,二十四節氣來反映季節變化,在東亞文化圈影響廣泛,漢族根據夏曆形成的祭享民俗構成民俗節日。中國的歲時、歲事、月令、時令在日本被稱為“年中行事”或者“名節”,在韓國稱為“歲時風俗”。江戶時代齋藤月岑著有《東都歲事記》,朝鮮時代柳得恭著有《京都雜志()》(1800年前後)、金邁淳著《洌陽歲時記()》(1819年)、洪錫謨著《東國歲時記()》(1840年前後)。還有信奉佛教的藏族使用源自天竺的佛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維吾爾族使用阿拉伯人的伊斯蘭曆,傣族則有傣族曆法。 中國傳統節日是華人隨著季節、時間和物候轉移,開展具有特定主題的風俗和紀念意義的社會活動日,並因應時地環境代代相傳,反映華人累積的傳統智慧和生活情趣以及人與自然、人際關係等,以華人四大節日最為有名。中華傳統節日型別多樣化,根據《通勝》的載錄,年中最少有九個主要節日、二十四個節氣和一百四十多個神誕。這些節日可分為農業耕作、宗教祭祀、人倫孝悌、驅瘟避邪四大類。香港每年的公眾假期共計十七天,其中的十二日被《僱傭條例》規定為法定假日《公眾假期條例 》。澳門每年有十五個節日,共計二十日為公眾假期,其中的十日被《勞動關係法》規定為強制性假日2001年1月1日(2000年9月29日釋出)生效的《澳門政府第60/2000號行政命令 》。中國大陸少數民族習慣的節日,由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該民族習慣規定放假日期;全體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適逢星期六、星期日,應當在工作日補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適逢星期六、星期日,則不補假;中國大陸放假一天的節假日,如遇星期三則不調休。 === 康樂競技 === 中國有不少傳統遊戲,可分為棋類、牌類、猜射等型別。古代中國發展出不少棋類遊戲,如圍棋就是起源於中國,中國古時有「弈」、「-{碁}-」、“手談”等多種稱謂,屬世界三大棋類之一。圍棋是一種策略性棋類,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進行對弈。對弈雙方在棋盤網格的交叉點上交替放置黑色和白色的棋子。Matthews, Charles. Teach Yourself Go, p.1落子完畢後,棋子不能移動。對弈過程中圍地吃子,以所圍「地」的大小決定勝負。圍棋規則簡單,但玩法千變萬化,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複雜的棋盤遊戲之一。另外,燈謎亦是中國受歡迎的傳統遊戲。在中國習俗的活動上會稱做猜燈謎,每年逢正月十五元宵節,會將燈謎結合賞花燈,變成許多人可共同參與的猜謎遊戲。與一般的謎語相比,具有更嚴格的規則。方法是將謎語貼在燈上,多數謎語都是詩詞,猜中謎語的人,有時可獲得獎品。隨著時代改變,現今的燈謎活動未必都將燈謎寫在燈籠上。猜燈謎有時又說為<射燈謎>,因此多會在謎語之後看到:“射一個字,某某格”之類的提示。 此外,觀看評書亦是中國傳統的餘暇節目之一,評書在湖北、粵廣地區及閩南地區稱為「講古」,在四川稱為「講書」,古稱「說話」,是中國一種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評書在宋代開始流行。評書的語言載體一般是各地說書人自己的母語,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摺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20世紀中葉,多不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 === 體育運動 === thumb|300px|left|元代畫家錢選臨摹的《宋太祖蹴鞠圖》,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最初由宋代畫家蘇漢臣所繪,原作已佚,此為臨摹之作。體育史家認為這幅畫上六人,分別為趙匡胤、趙光義、趙普、石守信、党進、楚昭輔 中國在遠古時期就出現蹴踘、射御、角觝、擊劍、捶丸等運動。至唐堯、虞舜、夏、商、週五代,又出現劍術、拳術、投壺、弓矢、擊壤。角觝,又稱角力、摔跤或相撲。殷周時,角觝是軍事訓練的一種。周天子挑選出征的武士時,候選人須進行徒手的角力比賽。戰國時,則成為一種表演性競賽。至秦國時才明定成「角觝」,主要為觀賞用。唐代皇宮中還有摔跤隊表演,民間也流行相撲,更於此時傳到日本。相撲形式上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正式爭勝負的比賽,具有打擂臺的意味。這類有些由政府出面組織,有些是民間自發組織;一類則是在瓦社等遊藝場所日常進行的表演性組織。蹴踘是現今足球運動的前身。捶丸則是類似高爾夫的運動,規則是以將球捶進洞最多的一方贏出。至隋唐之時,古代體育發展出諸如摔跤、拔河、鞦韆等新型別,其中最為興盛的要數馬球與足球這兩種,此兩者在唐代傳到日本。宋真宗時,曾因相撲運動時有人受傷而下令禁絕。九十四年教育部發布之普通高中國防通識課程《國防通識(一)》明清之際中國體育活動仍有發展。然而,部分活動經過清末至民初一連串的戰爭,中國古代運動至今多已失傳,然而如拔河、鞦韆等活動仍歷久不衰,如角觝等競技則為日本儲存至今。臺灣省臺北縣中和市中經社《中國通史》 中國武術俗稱中國功夫,意即打鬥技巧,它也被分成多個門派,由拳腳至運用刀劍等的技巧也有,中國人不單把武術作為打鬥技巧同時也作為一種健體強身和養生的方法,現在中國武術也作為電影的主題。 == 宗教 == 中國上古存在上帝及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祭神祀祖自商朝為中國的國家宗教,祖先神是人們祈求上帝的媒介。《詩經·大雅》:“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堯舜禹的臣子皋陶興“五教”、定“五禮”、創“五刑”、立“九德”、親“九族”。《尚書·皋陶謨》曰:「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中國人的信仰以儒教、祖先信仰、道教、佛教和各種中華民間信仰為主。由於道教、佛教吸收儒教思想以及相互的影響,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中國宗教信仰傳統,這些俱有中國特色的佛教不單深深影響中國,還透過交流而影響日本、韓國和越南等東亞國家。此外,中國還有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東正教等,並有薩滿教、東巴教、萬物有靈信仰等本土地方宗教。佛教徒的構成中,包括信仰藏傳佛教的藏族、蒙古族、珞巴族、門巴族、土族、裕固族,信仰南傳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以及信仰漢傳佛教的漢族等。 中國遠古原始先民已有其獨特的神話,中國神話記載遠古時世界因盤古開天闢地而出現,之後又有女媧造人和補天的神話,當中神話中的龍後來也成為中國皇帝以至是中國的像徵。中國占星術將星宿劃分為七曜或二十八宿等。除此之外,中國民間也流行有關十二生肖的神話。大多數中國神話主要發生在很古老的三皇五帝時代,其中主要由一本名叫《山海經》的書記載。 儒教的祭祀物件分為天神、人鬼和地祇。儒教百神,組成像人間官僚系統那樣的等級體系。每個神的品級、爵位,一般說來,是由儒者規定的,並載入國家祀典。平素,它們依照規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時,則依品級配享、從祀於天壇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稱為“淫祀”。《禮記·王制》:“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天子是上帝之子、是受天命,即奉天命治理天下。人間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方上帝輪流所感應而生的,因此也稱為“感生帝”。祭祀的法則詳細記載於儒教聖經《周禮》、《禮記》中,並有《禮記正義》、《大學衍義補》等經書解釋。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祭天的聖所是天壇。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則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曲禮》“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歲遍。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歲遍。大夫祭五祀,歲遍。士祭其先。” 宗廟供奉祖先靈位。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祠堂往往又被稱為「家廟」或「祖堂」。 ===道教=== 道教是起源於中國的宗教。春秋時期(約公元前六世紀),老子創立道家,戰國以後又產生神仙家,秦漢時期在道家和神仙家的基礎上,吸收陰陽家、墨家、儒家諸家思想,先後興起方仙道、黃老道,經過長期發展,到東漢,張道陵創立正一盟威道,正式形成道教。 ===薩滿教=== 薩滿信仰在中國的傳統始於史前時代,滿洲人的祖先女真人直到公元11世紀也保持著薩滿信仰。薩滿信仰清代以前便在中國東北盛行,並與滿族的傳統結合起來。薩滿信仰(藏人稱之為苯教)在西藏早期居於絕對優勢地位,擁有參政、議政之權,其勢力甚大、信徒甚眾。在吐蕃軍隊出征的時候,也往往會有薩滿巫師隨軍,透過巫術來提高吐蕃軍隊計程車氣。赤松德贊繼位之後,為了加強王權,大力扶持佛教勢力,將佛教確立為國教並打壓苯教。赤松德贊這一政策遭到眾多大臣的反抗,但都以失敗告終。此後的數代贊普都延續了這一政策,赤德松贊和赤祖德贊在位期間,更是在政務九大臣之上設定「僧相」一職,將佛教僧侶地位置於世俗貴族之上。僧相強制推廣藏傳佛教,對苯教的打擊則是變本加厲。這使不少苯教信眾逃避到阿里、安多、康區等偏遠地區。為了苯教生存,苯教全面佛教化,苯教供奉起了佛教的佛、菩薩、金剛、明王,改成紅色黃色的袈裟,不再長髮披肩,跟佛教比丘一樣剃髮,成為藏密佛教的一支,但保留了一些教義和儀式規則(例如朝塔時以反方向進行,一般佛教徒以順時針方向進行),例如各派的活佛常常以轉世靈童傳承,苯教則是以宗教考試取得最高的法王、仁波切的地位。 原始薩滿信仰與藏傳佛教結合的這種宗教形式,在北元後期和清代被制度化,並定為國教。在中華民國推翻清朝統治之後的一個世紀裡,薩滿教幾乎消聲匿跡,但是現今仍然可在北京故宮裡,仍然可以找到當年清朝皇族舉行儀式的堂子,例如坤寧宮。 ===佛教=== 西漢末年,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漢朝成立後,有鑑於秦朝的法家思想並不能有效地幫助朝廷維持帝國的長久統治,繼而以無為而治的黃老之道取代嚴管苛治的法家,漢武帝時,實行獨尊儒術,自此儒家思想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軸。兩晉南北朝時,佛教興起,並深受玄學影響。佛教在中國唐朝時發展最興盛,因為當時有一名叫玄奘的僧人,原因是他感於當時傳入中國的佛經翻譯不善而有太多不明所以之處,故唐三藏親自去天竺(印度)取佛經,他於古印度那爛陀寺鑽研和翻譯佛經,然後把這些成果帶回中國,這就是有名的唐三藏取西經。 佛教對於中國習俗與其他宗教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信三世。佛家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因緣和合而生,一切都在輪迴之中。雖然現世作惡而得福得壽,但其業果若不報於現世而將報於來世。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惡定有果報,或報之自身體,或報之子孫,或報之來世。同時還引進了悔罪植福、延壽薦亡、修德禳災、設供祈願等觀念。 佛陀之學即為佛學,佛學以因果輪迴為理論,以五戒十善法為規律,藉以出世解脫為佛家一主要思想﹐以萬事無常轉變生死痛苦為理論。以無我、緣生、苦空為方法﹐以證得無為自在為目的。強調需要出世與解脫,必須厭惡世間慾望,不斷自我修練,解脫是在脫離人世痛苦為目的。在大乘佛教根本精神更進一步強調要捨己救世。佛陀一生所教的內容主要就是知苦與滅苦。「四聖諦」學說是佛教教義的核心,就是苦締、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佛教認為人生在世,誰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等諸多苦難。這些苦難不會因為人的死亡而結束,因為人死之後仍然會在六道中輪迴不息,苦總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了。佛教還認為,世間的萬物都是變化不定的,沒有永恆,這叫做無常。因為於無常敗壞法起貪著,則將造成身心的熾燃大苦,因此說無常故苦。集諦是講苦產生的原因。佛教認為有情眾生之所以會受苦,在於因無明而於六根觸受起愛執,而導致後有生死的純大苦聚集。佛教認為只要是在六道中輪迴,就無法避免會受苦。要想從苦中真正的、徹底的解脫出來,只有脫離輪迴這一個辦法。道諦為了脫離輪迴,必須進行修行。佛陀給出的方法主要為戒、定、慧三學。依八正道,便可以達到涅槃,永遠從輪迴中解脫出來,證得阿羅漢。 ===基督宗教=== 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也比較早,唐代時景教傳入,到明代時天主教傳入中國,這些宗教傳入後為適應中國社會而本土化,到清代,因羅馬教廷廢《利瑪竇規矩》,禁止中國教徒祭天祀祖,雍正年間清政府禁止天主教在中國活動,1840年西方的堅船利炮開啟中國的大門,大批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並先後在大清帝國和中華民國開辦一些教育、醫療等事業。十九世紀晚期基督宗教在華推行本色運動。當年教會常被指為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工具,因此教堂和西方傳教士成為攻擊目標。教會覺得應該結合中國文化傳道,擺脫與西方傳教士的從屬關係,因此提出自治、自養、自傳的“三自”觀念,以消除與民眾的隔閡,使基督宗教在中國紮根。一九二四年,教宗碧嶽十一世委宗座首位駐華代表剛恆毅總主教在上海徐家彙大堂召開第一屆中國主教會議(教會史上又稱上海公會議,自五月十四日開至六月十二日),大會主題是要求建立一個正常的、自由的、中國化的天主教會。會中研討適應中國地區之傳道方向,給中國教會制訂了一套全備的傳教典章,為中國教務豎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會議中主教們決定了把中國奉託給聖母照顧保護,並奉聖母為「中華母后」,事經聖座核准施行,會議開幕時舉行了隆重的奉獻典禮,會後又由總主教率領數十位主教及神父赴佘山朝聖,向天上母后舉行再奉獻禮。其時有不少外國建築師在華工作,他們開始以西方技術結合中國傳統形式建造教堂,以示對中國文化的尊重。 ===伊斯蘭教=== 中國伊斯蘭教起源於穆罕默德的叔父帶領使團出使中國,並且修建世界最古老清真寺之一的懷聖寺。Islam in China (650-present) 宋朝時期,中國穆斯林控制了出入口貿易,也在朝廷中逐漸有影響力,著名的穆斯林有鄭和、帶領設計和修建元大都(今為北京)的也黑迭兒丁等。明朝時期,早期穆斯林移民的後代在語言、姓名及習俗方面融入了中國社會,同時南京也成為了重要的伊斯蘭教學習中心。信仰伊斯蘭教的人群主要是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塔爾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十個民族。根據2006年的統計資料,中國現在有大約2,000萬人為穆斯林。 == 文化沿革 == 中華文化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炎黃時代是華夏文化的初步形成時期,經過堯、舜、禹和夏、商、周等時期的發展而日臻成熟。當華夏文明在中原發展的時候,在中國疆域內還分佈著其他各種文化。正統中華文化中,有尊王攘夷的觀念,春秋大義中的華夷之辯以禮樂衣冠作量度。華夷之辨的宗旨植根於《春秋》以及《儀禮》、《周禮》、《禮記》、《尚書》,以漢文化禮義和炎黃血統作標準。種族民族主義是中國傳統民族主義的其中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種文化民族主義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2007,《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華夏文化隨著中原王國的對外交流和擴張而傳播,史載大禹的活動範圍已經達到越地;周泰伯建立吳國;在春秋時期,楚、吳、越等地已經成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處於劣勢地位的中國人產生前所未有的危機感。為了自保、發展,“師夷長技以制夷”,起初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態度向西方學習近現代科學、技術,再後來到民國採用民主共和政體,建立現代國家。民初有識之仕發起「新文化運動」,與此同時,各種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如“馬克思列寧主義”、“國家社會主義”,也傳入中國。中華文化在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較大損失,全國各地被毀文物、被殺文人較多。目前,在政治思想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仍烙有馬列主義的特徵,但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崛起,很多大陸民眾逐漸恢復民族自信,建立在現代社會基礎之上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傳統信仰的恢復、發展也越來越得到重視。 中國文化的地域性也很強烈。除了一些普遍的特徵之外,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1990年以後,隨著中國其他地區的人員向各個主要城市的遷移(例如北京、上海、廣州,其目的主要為經濟利益),導致各地不同的風俗大量湧入少數幾個城市,並對目的城市的文化造成影響。中國的少數民族有著自己獨特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然而近年來一些地方由於過度關注於經濟發展,未能完好地保護或儲存當地的民俗文化,一些地方的傳統文化瀕臨失傳。但現在部分傳統中華文化也被年輕人追捧,譬如漢服文化、中國傳統樂器文化等。 == 參見 == * 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國概述 * 中國傳統文化 * 中國人 * 中國歷史 * 中國地理 * 中國統一 * 中國語言 * 中國國學、中國史學史 * 中國行政區劃 * 中國首都 * 中國憲法 * 中國國旗 * 中國新聞史 *中國人物相關列表 ** 中國君主列表 ** 中國皇后及妃嬪列表 ** 中國君王諸子女列表 ** 中國公主列表 ** 中國宰相列表 ** 中國總統 ** 中國總理 ** 中國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列表 == 注釋 == == 備註 ==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胡耀華:〈對“中國”概念演變及地緣內涵的分析 〉。 * 黃俊傑:〈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臺灣的轉化 〉。 * 趙岡:〈論中國傳統社會的性質 〉。 Category:亞洲國家 Category:中國的名稱 Category:中華民國的名稱 Category:亞洲分治地區 Category:文明搖籃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始於公元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舉行的開國大典,先後制定並透過了《共同綱領》、《五四憲法》、《七五憲法》、《七八憲法》、《八二憲法》五部憲制性檔案。截止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經歷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五位最高領導人,而華國鋒曾擔任兩年徘徊時期(即撥亂反正時期)的領導人。截止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轉折點,分為以社會主義轉型及階級鬥爭為主題的毛澤東時代(1949年至1976年)、與以現代化建設及改革開放為主題的鄧小平時代(1978年-1997年)和後鄧小平時代(1997年起)。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唯一的執政黨,並堅持對全國武裝力量的絕對領導。 重大歷史事件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年表”。 ==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概述 == === 建國簡史 === ==== 國共內戰 ====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期間,既已存在的國共摩擦隨即演變為國共衝突。1946年,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爭奪中國政權的第二次國共內戰全面爆發。1949年初,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軍取得遼西會戰、徐蚌會戰與平津會戰“三大戰役”的勝利。此前的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擊敗中國國民黨指揮的中華民國國軍,在渡江戰役中佔領了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及全國經濟中心——上海市,在中國大陸取得絕對優勢。 ==== 建國會議 ==== 旨在建立中國新的聯合民主政府的新政協籌備會議於1949年6月15日至6月20日在北平召開。籌備會決定在常務委員會領導下設立六個小組,分別完成下列各項任務:一、擬定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單位及其代表名額;二、起草新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條例;三、起草共同綱領;四、擬定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方案;五、起草宣言;六、擬定國旗、國歌及國徽方案。第一小組在籌備會成立會閉幕前,即擬定完成“關於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單位及其代表名額的規定”並獲透過 。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第四小組負責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新政權的名字起初普遍稱為“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在7月9日舉行的第四小組第二次會議上,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主張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後經反覆討論,得以採納。此外,最後提交給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檔案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政府組織法中的國號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括號加註“(簡稱中華民國)”六個字。周恩來受命於毛澤東,於9月26日中午,緊急宴請二十多位元老,討論去掉“中華民國”的簡稱。9月27日在政協全體會議討論和透過共同綱領和政府組織法時,正式決定去掉“中華民國”的簡稱。此後,新政權的名字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9月27日,會議透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並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為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今年為一九四九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9月29日,會議透過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會議代表全國人民的意志,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組織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並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政治基礎。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前,政協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9月30日下午三點,會議開始,先以整個名單付表決的方法,一致透過已經協商的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共180人;然後,以無記名聯記投票的方法,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主席、副主席和委員。會議主席宣佈,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當選為副主席,周恩來任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其他56人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 主要發展與成就 === 1949年起,中國社會經歷了一次由中央至地方、有其特色的巨大變革,從貧窮、落後轉變為一個日益現代化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章第一條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自鄧小平時代起中國奉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發展路線,部分人士進而提出“中國模式”。依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9年中國大陸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世界第85名、發展程度為“高”,香港排名世界第4、發展程度為“很高”。 ==== 經濟社會 ==== 1950年代完成的“一五計劃”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基礎,同一時期的土地改革運動消滅了地主階級,中國的封建土地制度就此終結。而截止1964年,據中國官方統計掃盲運動使得全國文盲率從1949年的約80%降至52%(另一份資料顯示,截止1965年文盲率為38.1%)。按照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78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為156美元,81%的人口為農民,全國文盲人數將近2.4億、文盲率達25%、青壯年中有30%-40%是文盲。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中國經歷了撥亂反正、開始了改革開放,逐漸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201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8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顯示中國大陸人均GDP達到9608美元(世界銀行資料為9771美元)、位居世界第69名;2019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達到10276美元,開始向高收入國家邁進。2018年,中國大陸農村人口比例降至40.42%,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2015年的中國文盲率下降至3.6%。中國官方資料顯示,1981-2012年間中國大陸貧困人口減少7.9億,大多數人民享有食品、住房、醫療等生活必需品。 改革開放期間,中國南方誕生了新興超大城市深圳市,被譽為“中國矽谷”。2019年,依據《財富》雜誌,中國的世界500強公司數量達到129家(《財富》的計算方法納入了10家臺灣公司)、超過美國的121家躍居世界第一。21世紀起,中國高鐵系統、港珠澳大橋、5G網路等社會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引起矚目。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醫療條件的改善,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由1949年的35歲提升至2009年的73歲,部分沿海都市人均壽命接近發達國家水平;2019年12月,中國大陸總人口突破14億,而1970年代以來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中國人口的增長率穩步下降。因此,中國一定程度上的解決了人口過剩和營養不良的問題。 ==== 科教文化 ==== 1960-70年間完成的“兩彈一星”工程奠定了中國航天和國防科技的基礎。改革開放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中國探月工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大亞灣核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蛟龍號潛水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袁隆平等人的雜交水稻技術等成就得到國際矚目。21世紀以來,中國公民劉曉波、莫言、屠呦呦先後獲得諾貝爾獎。 1982年,“普及初等義務教育”被寫入《八二憲法》。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佈,中國大陸開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20世紀90年代,高等教育的“211工程”、“985工程”先後啟動。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國際奧委會的席位。21世紀以來,在歷屆奧運會獎牌榜上,中國國家隊也位居世界前列。此外,中國還先後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及殘奧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2011年深圳大運會、2022年冬季奧運會及殘奧會。 ==== 外交軍事 ==== 在外交上,1949年後的中國變得較為獨立自主,雖然在長達22年的時間裡遭受到美國及蘇聯兩大國的封鎖、被聯合國排除之外(直至1971年取代中國席位),卻依然被視為冷戰中少數幾個獨立於兩陣營外的最重要國家之一。隨著經濟實力的發展,中國也日漸成為全球矚目的大國,區域與全球影響力不斷上升,改革開放後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1997年香港迴歸、1999年澳門迴歸、2001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成立、2001年12月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截止2019年9月世界上共有180個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保持外交關係。而一些重要的國際峰會開始在中國大陸舉行,譬如杭州主辦了2016年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廈門主辦了2017年金磚國家峰會。 在軍事方面,中國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截止201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擁有約兩百萬名現役軍人、是世界上兵力最多的正規軍隊,國防安全不再是重大威脅。1949年-201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經歷了11次裁軍,其中包括較為知名的1985年百萬大裁軍,部隊總人數由最初的600多萬降至200萬左右、並進行了現代化改革和精簡編制。 === 主要爭議與不足 === 在發展過程中,中國社會出現了貧富差距擴大、城鄉發展不平衡、產能過剩、缺乏自主創新技術、房地產泡沫、通貨膨脹、人口過剩、人口老齡化、男女比例不均、社會競爭激烈等諸多較為嚴重的問題。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長期一黨專政下的中國社會產生了獨裁、極權、濫權、腐敗、壟斷、特權、司法不公、官僚主義、權錢交易、人權受損、自由受限、民族衝突等種種問題甚至災難。此外,中國官方以及部分海內外學者均指出,中國大陸經濟資料存在長期造假問題,特別是誇大了經濟成長的資料。 ==== 經濟社會 ==== 中國的貧富分化現象較為嚴重,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2018年12月中國的基尼係數為0.468、屬於高,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顯示自1990年起中國的基尼係數從0.35上漲到了2015年的0.5。一方面,太子黨等各大權貴家族壟斷主要行業、控制國家財富,並存在大量“裸官”,許多中央高層的子女或親屬移民海外或擁有外國綠卡。2020年位列透明國際“清廉指數”排名世界第78名。另一方面,社會底層出現了嚴重的“農民工問題”,2010年以來包括農民工在內的許多社會低收入人群逐漸構成了新興的“蟻族”階層。此外,中國的城鄉差距逐漸拉大,1996年“三農問題”被正式提出。 人口方面,截止2019年底中國大陸人口數量達14億、居世界第一,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高出3049萬。2020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真實性和準確性則遭到多方面質疑。截止2013年,中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等機構估計1970-1999年出生的適婚單身人口中,男性人口比女性高出2315萬; 而截止2018年底,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中國老齡人口(65歲以上)佔總人口的11.9%、屬於老齡化社會。 此外,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中國大陸的環境汙染、資源短缺及過度開採、人均資源佔有量低、生產監管漏洞等也逐漸成為較為嚴重的問題,其中突出的例子包括礦難頻發、霧霾、土壤汙染、淡水資源短缺等。中國大陸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也屢見不鮮,21世紀以來曾曝光過毒奶粉事件、地溝油事件、假疫苗事件、校園食物中毒等重大案件。與此同時,20世紀90年代起至2019年,中國大陸主要經歷了四次越發嚴重的產能過剩,鋼鐵、煤炭、冶金等行業供大於求,造成大量企業虧損。2010年以來,高新技術產業缺乏自主技術、大城市的房價飆升等問題也日趨嚴重。 ==== 政治體制 ==== 1949年起,中國的司法體系即受到中國共產黨的控制,而至習近平時期中國官方仍明確反對司法獨立,同時對部分維權律師進行了迫害和鎮壓。一直以來,眾多中外學者批評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利用對媒體、學術、教育、資訊的控制,掩蓋甚至篡改歷史事實、煽動民族主義和民族情緒,對民眾進行了欺騙和洗腦,以維護一黨專政和自身的“合法性”。中共官方及部分學者則將“還原歷史”、“重寫歷史”、“否定黨史及國史”的主張稱為“歷史虛無主義”。截止2021年,依據《經濟學人》雜誌,中國的民主指數為2.21/10,僅位列世界第148名、屬於“專制政權”。截止2022年,依據研究機構自由之家,中國的總體自由指數得分為9/100、屬於“不自由”,而依據國際組織無國界記者,中國的新聞自由程度僅位列世界第175名。 1949-1976年間,毛澤東時代的鎮壓反革命運動、三反五反運動、肅反運動、反右運動、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四清運動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對中國的民主和法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包括劉少奇、彭德懷、賀龍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在內的數千萬人遭到批鬥和迫害,中國的知識分子、農村精英階層等受到了巨大打擊,文革時期中國的傳統文化及道德淪亡,大量文物古蹟被毀,科研教育事業遭受了重大沖擊。據各方估計約有4000萬-8000萬人因此非正常死亡。 1980年代,鄧小平、趙紫陽等人推動的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曾被外界寄予期望,但後期的改革最終因為“六四事件”的爆發而失敗,中國政府也因此事件遭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和制裁。六四事件直接導致了中國經濟上的改革開放放緩甚至停滯,直至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才重新提速。 1990年代末期起,江澤民時代的鎮壓法輪功事件和興起的非法器官買賣、胡錦濤時代開始的對中國維權運動的打壓也備受爭議。2000年後,隨著網路時代的興起,中國政府採取了嚴苛的網路審查制度進行輿論控制、異見打壓,導致谷歌、雅虎等公司陸續退出中國大陸市場。其中,中國政府還對包括維基百科在內的部分國外網站進行了網路封鎖,並被指責僱傭大量網路評論員(俗稱“五毛黨”)發表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評論、控制輿論導向。 2010年代,習近平主政下的中國政府為了“打擊犯罪”、“弘揚誠信”,開始利用快速發展的大資料和人臉識別等技術建立全社會大規模監控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截止2019年6月,中國政府官方資料顯示已有3000多萬人次因為信用分數不夠而被禁止搭乘飛機和高鐵,海內外的反對人士認為此舉嚴重損害了公民的自由和隱私權等基本人權。2019年,習近平提出必須加強共產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明確反對憲政、三權分立和司法獨立。此外,新疆再教育營、香港反送中事件和中美貿易戰等事件也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廣泛爭議。 == 毛澤東時代(1949年-1976年) == === 穩固政權 ===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以後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中國經歷長期的動亂與戰爭,經濟水平落後,貨幣貶值,交通運輸不暢。建國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農村土地集體化及社會改革,成功抑止通貨膨脹、重振經濟,並且建立起因戰火而受到嚴重損害的工業體系,以期建立一個依照馬克思列寧共產主義原則並全面模仿蘇聯工業化模式的新中國,但不少資產階級和菁英階層卻在此時期被迫害。 1950年代開始“土地改革運動”,並於1950年6月頒佈《土地改革法》以指導這項運動,將地主的土地沒收,從政治和經濟上徹底消滅了中國自秦漢以來作為地方政治精英的鄉紳階層,改變了兩千多年來“皇權不下縣”的局面,國家政權的動員力從此深入村鎮基層。這次土地改革是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對老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繼續,基本完成了全國範圍內的土改,至1953年,除新疆、西藏、青海、川邊等少數民族地區,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無償分得約7億畝土地及生產資料,並每年免除地租3000萬噸糧食。但是從1953年開始,中共開始實行土地集體所有制,強制實施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和農業合作化運動,再次剝奪了農民的土地,且學者估計土地改革共造成100萬-500萬地主、富農及親屬死亡,導致農村精英階層的消亡。與此同時,中共以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為主展開了“三反五反運動”,許多資本家和商人被迫害自殺,亦有許多人士被處決或折磨致死,中國大陸資產階級消亡。同時間發起了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支援中華民國的部隊到處與解放軍和新建的地方政權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50年開展全國性的“鎮壓反革命運動”、“剿匪行動”,動員超過了一百五十萬的軍隊,其中學者估計鎮反運動處決了100-200萬人。隨著“剿匪行動”的開展,數年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地區的殘餘武裝被消滅殆盡。與此同時,1950年6月25日,朝鮮發動朝鮮戰爭。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幾乎佔領整個朝鮮半島,但是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後,戰爭形勢逆轉,聯合國軍逼近朝中邊境線。當時的中國領導人決定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義入朝作戰;與此同時,在國內發動了對美帝國主義的所謂“三視教育運動”(即“仇視”、“鄙視”及“蔑視”)。在經過五次大規模戰役後,雙方進入膠著狀態,1953年7月27日雙方簽署《停戰協定》。 領土方面,中共在1950年的昌都戰役消滅藏軍主力後,1951年同西藏政府達成《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對西藏取得控制權。至此,除臺灣、香港、澳門、少數沿海島嶼及其他與鄰國有主權爭議的領土以外,中國大陸領土已全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控制。1953年的東山島戰役後,國軍未再組織成建制的反擊。至1955年,解放軍發起一江山島戰役,相繼攻佔浙東沿海還被國軍控制的全部島嶼。至此,中國大陸沿海只剩下福建沿海的金門和馬祖還被國軍控制。 === 社會主義初期建設 === 1953年至1956年,中國政府對生產資料所有制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內容包括“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又合稱為「三大改造」,其目的是改變生產關係的性質。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八大提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已經基本建立,並開始全面推行計劃經濟。在三大改造時期,中國政府同時間開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制定並實施了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至1957年),培養了大量的技術專家、產業工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民收入,並且透過蘇聯和東歐技術的引進提高了解放軍的現代化水平。與此同時,各地農民和手工業者爆發大規模“退社運動”(退出合作社)甚至引發暴動,反抗“統購統銷”、“合作化”等政策,但遭到鎮壓。1954年9月20日,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又稱《五四憲法》)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透過,共四章106條。 與此同時,各類政治運動逐步開展。1955年7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展開鬥爭肅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在中國大陸各省、市、自治區、人民解放軍和中央一級黨的、政府和群眾團體的機關開始“肅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政治運動。8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徹底肅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毛澤東將各團體中鎮壓的比例定為百分之五。1956-1957年,“百花運動”、“反右運動”相繼展開,上百萬知識分子和民主黨派人士等遭到批鬥和迫害,民主制度建設遭到嚴重破壞,中國大陸進入中共實質性一黨專政時期,為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埋下伏筆。 科教文衛方面,全國掃盲運動、漢字改革進一步推進,1955年底開始推行“漢字簡化方案”、“漢語拼音方案”,並開始推廣普通話。1956年透過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兩彈一星”工程開始醞釀。兩彈一星的研發由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聶榮臻等人的主持,但此後遭受到了大躍進、中蘇交惡、文化大革命等事件的衝擊,最終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完成,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1950年代後期,中國大陸還爆發了一些重大傳染病疫情,也隨之出現了相應的醫療進展和醫學進步,主要包括: * 1957年2月,中國貴州省爆發“亞洲流感”,同年中國政府決定成立“國家流感中心”並於1958年編寫發行了《流行性感冒手冊》。此後該疾病傳向世界各地,大規模疫情持續到1958年,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共有100萬-400萬人因此死亡。此後,亞洲流感病毒變異,並於1968-69年導致“香港流感”爆發,再度造成全球100萬-400萬人死亡(世衛組織資料)。 * 1950年代末,中國大陸基本消滅血吸蟲病,但是近年又有死灰復燃趨勢。 * 1955年,江蘇南通爆發“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痺症,此後一段時間內,中國每年報告的脊髓灰質炎病例有2萬-4.3萬例,造成大量兒童殘疾甚至死亡。1958年起,顧方舟等人開始進行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究,在美國、蘇聯的技術和疫苗基礎上,進一步研發出口服型“糖丸”疫苗。 === 大躍進及大饑荒 === 1957年11月,《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提出了“大躍進”的口號。1958年,人民公社運動、“打麻雀運動”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廣。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要使中國在15年或更短的時間內,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方面在十年內超過英國、十五年內趕美國(所謂「超英趕美」),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此後與大躍進、人民公社被合稱“三面紅旗”),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號召大家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發揚敢想敢說敢幹的精神。社會上出現“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浮誇風口號。會後,全國各條戰線掀起“大躍進”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會議,確定一工農業生產的高指標,提出1958年鋼產量翻番,作為實現“大躍進”的重要步驟,達到1070萬噸。《人民日報》經常報道某某公社“大放農業衛星”。 當時的人們普遍看輕那些強調技術規範的專家,批評他們為「右傾主義」、「三脫離」等。其後,全國興起大煉鋼鐵運動,宣稱要在15年或更短時間內「超英趕美」。面對有人對冒進的指責,有人發起反冒進,故毛澤東為了反反冒進,提出「大躍進」以阻冒進的指責,希望能在短期內快速提升工業和農業產值。大躍進的結果是災難性的:基層為達到不可能的目標,虛報、謊報、誇大實際產出。農業上,由於毛澤東等一些領導人錯誤地認為,合作社規模越大越能發展生產力、公社化也是加速建設社會主義並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最好形式,所以將原有的農業合作社改組成2.6萬多個人民公社,99%的農民加入到組織中來,其特點是“一大二公”:“大”指規模和經營範圍大,“公”指集體化、公有化程度高,即“一平二調”,透過行政手段搞平均主義。極端的政策遭到農民的抵制甚至引發暴動,而少數民族聚居區內民眾與共產黨政權之間也產生了尖銳矛盾:1958年青海爆發“循化事件”,解放軍鎮壓造成數百人死亡;1959年爆發藏區騷亂,造成約8萬7千人死亡,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海外。 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彭德懷元帥等人批評大躍進政策,但被毛澤東打成“彭德懷反黨集團”,引發了此後中共黨內的“反右傾運動”。此時中蘇關係也開始出現裂痕,對於修正主義的爭論,最終在1959年尖銳化。蘇聯撤走在華的所有人員,並且停止對中國的技術協助,中國的工業幾乎因此完全停頓。中蘇兩國的矛盾之後又迅速公開化,兩國在國際論壇上公開翻臉。1960年冬,由於大躍進導致大饑荒和經濟困難,同時在思想上“左”的錯誤氾濫成災、浮誇風盛行,中共中央和黨主席毛澤東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並且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隨即在國家主席劉少奇、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黨副主席陳雲、書記處負責人鄧小平等的主持下,制定並執行了一系列補救性措施。 大躍進導致原有的經濟體系被破壞,農業產值大幅度減少,直接導致“三年經濟困難”和1958-1962年的大饑荒。當時由於中國內地的訊息封鎖,一般專家不易精確的統計死亡人數,因此導致死亡人數一直有所爭議,學術界各方估計有1500萬-5500萬人非正常死亡。死去的人主要死因幾乎都是餓死,而歷史學家馮客研究發現,大饑荒時期還有至少250萬人在暴力事件中喪生(譬如故意餓死人、殺人、食人)、約佔總死亡人數6%-8%。1962年1月召開的中共七千人大會,初步總結「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國家主席劉少奇將大饑荒成因歸結為“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會議前後又為「反右傾」運動中被錯誤批判的大多數同志甄別平反。此外,還給被劃為「右派分子」的大多數人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由於這些經濟和政治的措施,從1962年到1966年國民經濟得到比較順利的恢復和發展 。 === 文化大革命時期 === 1962年“七千人大會”後,毛澤東退居二線,劉少奇、鄧小平兩人掌握著一部分黨、政大權,採取較為務實的經濟政策,國民經濟在最初幾年曾有所好轉。但是毛澤東對自身大權旁落以及對劉、鄧所採取的這種現實主義政策感到不滿,令他最終與國家主席劉少奇等人決裂。1963年,毛澤東發動了“四清運動”,被視為文化大革命的預演。1965年開始,毛澤東及其親信開始針對劉、鄧等人的政治攻擊,譬如姚文元發表的文章“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透過五一六通知,「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爆發,毛澤東第一次試圖利用民意來打擊領導層的劉鄧派,稱後者是「資產階級司令部」,從此中國陷入十年動亂。8月5日,毛澤東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直指劉少奇。北京“紅八月”期間,毛澤東首次接見紅衛兵,此後北京紅衛兵開始“破四舊”,並迫害和屠殺黑五類及其家屬,成為文革“紅色恐怖”源頭,全國的青年學生組織「紅衛兵」被教唆來攻擊全國各階層的黨的當權者。此後諸多地區發生大屠殺事件,在沒有饑荒的情況下,廣西大屠殺中甚至發生了大規模人吃人事件。1967年1月,上海爆發“一月風暴”,各地造反派開展奪權運動,建立革命委員會以取代原有的黨政機關。而各派系之間亦有權鬥,導致大規模武鬥,致使1967-68年間中國大陸進入全面內戰。一些地區情況失控,甚至連毛澤東本人也無法控制,不得不派出軍隊來平息這些過激的衝突。毛澤東發現學生失控之後,決定發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轉由工人階級領導文化大革命。相對應的,文革期間高考取消,而工農兵學員於1970年起靠推薦上大學。與此同時,1968年5月起,清理階級隊伍、一打三反運動、清查五一六等大規模政治清洗在全國範圍內開展。 在中央層面,在「文革」的最初階段,毛澤東與他「最親密的戰友」、唯一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成功地在政治上打擊劉少奇、鄧小平等「走資派」,林彪當時作為毛澤東接班人的地位也在1969年4月召開的中共九大上被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但中國的政治局勢也在1971年發生重要變化,因與主張修憲「廢除國家主席」的毛澤東發生衝突而在內鬥中失敗的林彪在該年9月13日出走,在飛往蘇聯途中飛機失事墜毀。此後,“四人幫”勢力擴大,雖然政治運動依然頻繁,但較「文革」初期已經有所改善。不過在共產黨內部,權力鬥爭依然嚴重。1974年1月18日至6月,經毛澤東批准,“批林批孔運動”展開,其中「林」是指林彪、「孔」是指孔子,但目的是要借題發揮,打倒周恩來,這是由於批孔運動本來是直接劍指「批周公」;批“黑畫”運動也同時展開,矛頭指向周恩來。而在周恩來等穩健派的協助下,鄧小平於1973年恢復工作,並在1975年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兼國務院副總理,領導了“1975年整頓”。同年,中共中央組織修改憲法,富有文革色彩的《七五憲法》獲得透過,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第二部憲法。1976年,周恩來逝世,清明節期間發生以紀念周恩來為名、實為支援鄧小平的四五天安門事件。此後鄧小平再次被打倒,毛澤東任命華國鋒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兼國務院總理。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黨內第一把手的位置由毛澤東評價為「你辦事,我放心」的第一副主席華國鋒取得。10月初,華國鋒在葉劍英、汪東興的支援下,成功一舉粉碎四人幫,文革結束。此後,華國鋒正式出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繼任最高領導人。 文革期間,知識分子被視為反動分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受到廣泛的批判和迫害,甚至被貶低為“臭老九”。大批知識分子、專業技術人員、早期革命家被粗暴對待,有些人被活活打死,有些則自殺身亡,中國的科研事業也因此受到重大沖擊。僅在青海省的核基地內,截止1971年9月就有四千多名職工受到迫害和審查、310多人傷殘、40多名職工自盡、5人遭到槍決。1968年,“兩彈一星元勳”姚桐斌被毒打致死、“兩彈一星元勳”趙九章遭迫害自殺身亡。截止1968年底,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的170餘位高階研究人員中(均是院士)就有131位被打倒,當年即有20位一級研究員自殺,全院在文革中被抄家的達1909戶,共有229人被迫害致死。 === 外交方面 ===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在外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譬如“乒乓外交”和“熊貓外交”。但也因對外輸出革命而導致世界部分地區出現屠殺、排華現象,造成大量華裔傷亡(如:柬埔寨紅色高棉大屠殺、印尼九三〇事件)。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起中蘇交惡,1964年中蘇邊界談判失敗,1969年中蘇爆發連續的邊境衝突、曾導致“珍寶島事件”重大危機。此外,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爆發,1967年再度爆發中印邊境衝突。文革時期的外交曾受極左思潮的影響,導致中國與近30個國家發生了外交糾紛、與部分國家惡化到斷交的地步,1967年發生的紅衛兵“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是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涉外事件。許多中國駐外大使、參贊幾乎全部奉調回國參加政治運動,許多人受到批鬥,駐外使館的工作不能正常進行。對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和合作基本中斷,與各國元首和政府首腦級的互訪急劇減少,實際退出了幾乎所有的國際組織,也不出席國際會議;外貿進出口大幅度下降;派出的留學人員全部被召回國,也停止接受外國留學生。 1970年代,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的理論。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援下,成為聯合國中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受到主要國際組織的承認。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應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邀請首度訪華,並會見毛澤東本人。1973年5月,中美雙方同意互設聯絡處,增加聯絡。1970年代,文革中後期起,在美蘇冷戰、中蘇交惡等國際背景下,中國與英國、聯邦德國、日本等國的關係也明顯改善,並正式建交,此前中國與法國已於1964年正式建交。 === 災禍 === 下表(可點選展開)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災害或人為事故,包括過渡時期(1976-1978年)的重大災禍。 時間 重大災難 地點 死亡人數 描述 1950年2月 河南宜洛礦難 河南 174 另有39人受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的第一場最大安全責任事故。 1950年8月 察隅地震 西藏 4000 中國大陸死亡4000餘人,印度亦有上千人死亡。 1951年 遼河大水 遼河流域 6213 遼寧、吉林兩省受災。 1954年 長江大水 長江流域 3.3萬 受災人口1888萬人、因災死亡3.3萬人,受災農田4755萬畝,損毀房屋427.6萬間。武昌、漢口被洪水圍困百日之久,京廣鐵路一百天不能正常通車。 1955-2000年 脊髓灰質炎疫情 全國 俗稱小兒麻痺症,首先在江蘇南通爆發,全市1680人突然癱瘓,其中大多為兒童,並有466人死亡。此後一段時間,中國大陸每年報告2萬—4.3萬病例。2000年消除。 1957-1958年 亞洲流感 全球 1957年2月源於中國貴州省,中國大陸死亡人數未知,全球約100萬-400萬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大瘟疫之一。 1959-1961年 大饑荒 全國 1500萬-5500萬 主要由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導致。 1960年5月 大同老白洞煤礦瓦斯爆炸事故 山西 684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礦難事故。 1963年 海河特大洪災 海河流域 5000餘人 北京、河北受到嚴重影響。 1966年3月 邢臺大地震 河北 8064 震級為里氏6.8級,震中烈度9度。 1966-1967年 流腦大流行 全國 16萬餘人 1968-1969年 香港流感 全球 1968年7月源於香港,是1957-58年亞洲流感的變種。中國大陸死亡人數未知,全球約100萬-400萬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大瘟疫之一。 1969年7月 長江洪水 長江流域 1603 湖北、安徽等地受災,71萬間房屋倒塌。 1969年7月 超強颱風維奧娜 廣東 1554 在中國大陸又稱“七二八風災”或“牛田洋風災”。 1970年1月 通海地震 雲南 15621 矩震級為7.7級,震中烈度10度。 1970年代起 乙型肝炎 全國 70年代起,中國大陸開始爆發乙肝疫情,此後1.2億人成為乙肝病毒攜帶者,每年有數十萬人因此死亡,主要由於乙肝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被稱為“中國第一病”。 1972年11月 颱風柏美娜 廣東 480 1973年2月 爐霍大地震 四川 2175 震級為7.9級。 1974年5月 大關地震 雲南 1423-2萬 另有1600人受傷,損失牲畜2000多頭,同時還使66000餘間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和破壞,其中倒塌28000餘間。 1975年2月 海城大地震 遼寧 1328 震級為7.3級,震中烈度9度。中國科學家對該次地震進行了準確預測,並提前釋出了預報。 1975年8月 河南“75·8”潰壩事件 河南 24萬 在超強颱風蓮娜的影響下62個水庫潰壩,是歷史上最致命水災之一、也是受大躍進等影響的重大人為災難,受災人數上千萬,2005年該事件獲官方解密,並被《探索頻道》評為世界十大技術災難第一名。 1975年8月 八四海難 廣東 432 紅星245、紅星240兩船相撞,均沉沒。 1976年7月 唐山大地震 河北 24.2萬 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11度。 1977年2月 伊犁農墾局六十一團場禮堂火災 新疆 694 另有161人致殘。 1977年5月起 俄國流感 全球 約造成全球70萬人死亡,中國大陸死亡人數未知,普遍認為此次H1N1病毒源於蘇聯或中國的實驗室洩露事故或疫苗接種事故。 === 爭議 === 毛澤東執政的近27年期間(1949-1976年),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建立者之一,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方面,在他的領導下中國共產黨統一了中國大陸絕大部分地區,建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為此後中國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1949年中國人平均壽命僅為35歲,而到毛澤東去世時,平均壽命則提升到男人65歲、女人69歲。但另一方面,毛澤東沒有積極控制人口增長,反而鼓勵生育,與人口學家馬寅初展開論爭、導致後者遭到批判。1949年中國大陸有4.5億人,到1976年時達到9.3億人。批評者認為人口激增造成了災難性的結果,而也有學者認為人口增長並非來自於高生育率,而是來自於死亡率的大大降低。毛澤東死後,中國領導人面對這個嚴峻的問題時採取了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 與此同時,如同過去中國歷史的開國皇帝,在其任內也有許多人遭到政治迫害及大清洗,尤其在他晚年,由於嚴重的政策錯誤,給中國精神文化領域造成巨大的損失。毛澤東時代歷經了建政初期1950-1953年的三大運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1951-1952年的三反五反運動、1957年起的反右運動、1958年起的大躍進、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據各方估計造成4000萬-8000萬人的非正常死亡,亦有數千萬人遭到批鬥和迫害。其中,反右運動嚴重破壞了中國的民主制度建設並導致中國大陸進入了中共一黨專政的時代,而文化大革命因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而被嚴厲批評和譴責,1967-68年間中國大陸因大規模武鬥而進入全面內戰,諸多地區發生大屠殺事件。此外,文革導致中國傳統文化及道德淪亡,大量文物古蹟被損毀,公檢法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文革還影響了柬埔寨的紅色高棉大屠殺(毛澤東和中共大力資助了紅色高棉政權,成為該時期中國輸出革命的典例)。 == 華國鋒兩年徘徊時期(1976年-1978年) == === 歷史簡介 === 撥亂反正時期指的是1976年9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去世之後,他的繼任者們逐步結束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局面,平反冤假錯案和步入改革開放的時期。撥亂反正時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最有轉折意義的時期,介於毛澤東時代與鄧小平時代之間,這個時期裡,最高權力完成了從毛澤東到華國鋒再到鄧小平的交接,整個國家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變,進入了現代化建設時代。 這段時期以粉碎四人幫作為標誌性事件開始,以兩個凡是和真理標準大討論為標誌漸入高潮,終於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改革派取得勝利,開始了平反冤假錯案和公審四人幫的工作,並逐步將矛頭對準了文化大革命和晚年的毛澤東。撥亂反正時期以《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透過和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辭職而結束《撥亂反正》, 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8《文化大革命時期資料選輯:重要事件的平反和撥亂反正》,中共浙江省委黨校黨史敎硏室, 1985。鄧小平在1977年重新出山,再次恢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職務,並在黨內安排許多自己的支持者。在1978年鄧小平成功地取代由毛澤東欽點的繼承人華國鋒。不過這次鬥爭並沒有像共產黨以前的政治鬥爭中那樣你死我活,而是讓華國鋒漸漸地隱退。1980年,華國鋒國務院總理的職務由趙紫陽取代,而恢復設立的總書記職務則由胡耀邦取得。直到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後卸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甚至到了1997年逝世前),鄧小平一直都被認為是中國的實際最高領導人,雖然他後期握有的頭銜只是中央軍委主席和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 ===歷史事件=== ====文革落幕==== 1975年,鄧小平繼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國務院第一副總理,開始了大整頓、史稱“1975年整頓”,整頓從工業開始延伸到農業和軍隊,取得了顯著成效。1975年秋天,因為對待文化大革命的態度問題和與四人幫爭吵升級,毛澤東開始懷疑鄧小平反對文革。毛澤東要求鄧小平對文革下個三七開的結論被鄧小平婉拒。隨後又發生了鄧小平轉清華大學信件事件,毛澤東發怒之下發動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 1976年1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逝世,全國發生了悼念活動和抗議運動,最後演化成了清明節天安門廣場悼念事件,被毛澤東定性為反革命事件而鎮壓,史稱四五運動。四五運動後,鄧小平被撤銷職務,中央軍委秘書長葉劍英「被」在家養病。隨後毛澤東任命華國鋒繼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和國務院總理,與紀登奎、陳錫聯、吳德、汪東興形成了工作班子。7月,唐山大地震,華國鋒總理主持救災工作受到毛澤東肯定。這時候中央形成了以華國鋒為首的派別,以四人幫為首的派別,以及以葉劍英、李先念為代表的右派。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去世,23日,舉行了追悼大會,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主持,華國鋒致悼詞。隨後,四人幫和華國鋒發生了激烈矛盾,華國鋒尋求葉劍英的幫助,形成了華葉政治聯盟。四人幫開始連篇累牘宣傳“按既定方針辦”的主席遺囑,而華國鋒認定這是杜撰,目的在於搶班奪權。隨後9月30日,江青因為毛遠新安置問題和毛澤東手稿問題,以及中央全會召集問題大鬧政治局,華國鋒與四人幫矛盾升級,也引發了華國鋒發動政變的想法。10月6日,華國鋒得到了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的協助,與葉劍英一起以召集毛澤東選集討論的名義,誘捕了張春橋、王洪文和姚文元,並逮捕了江青和毛遠新,史稱“粉碎四人幫”。華國鋒連夜召集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政治局一致同意華國鋒繼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四人幫」的垮臺意味著「文革」的正式終結。四人幫垮臺之後幾天,中央宣佈了這一訊息,全國沸騰。10月13日,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登上了天安門城樓,接受全國人民的擁戴。從此華國鋒被稱為“英明領袖”,享受與毛澤東生前同等的待遇。 ====華國鋒當政==== 華國鋒延續了毛澤東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路線,繼續堅持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1977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新年社論《學好檔案抓住綱》,社論裡出現了“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的說法,被稱為兩個凡是。這既是政治宣告,也是華國鋒執政的基本依據。兩個凡是受到了受文革迫害的老幹部的強烈不滿,成為以後政治變革的導火索。 1977年8月,為了儘快確認華國鋒的領袖地位,中共提前召開了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代表大會上,華國鋒宣佈第一次文化大革命勝利結束,同時將抓綱治國列入黨的基本路線。這次代表大會上,華國鋒正式當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進一步確認了華國鋒的領袖地位,華國鋒的威望達到了頂峰。從1976年-1978年底,華國鋒操控中共政局兩年多,實行一系列政策。這一時期被共產黨官方史料稱為“兩年徘徊時期”。在這一時期,文化大革命結束,國家由亂到治,經濟開始復甦,同時大批在文革期間被打倒的幹部得以重新工作,從而揭開改革開放的序幕。 1978年,中共中央組織修改憲法,《七八憲法》獲得透過,但依然帶有濃厚的文革色彩和侷限性,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第三部憲法。 ====鄧小平復出==== 四人幫倒臺之後,鄧小平立即給華國鋒寫信,表達了喜悅的心情,並歌頌華國鋒的豐功偉績,希望能分配一點技術性質的工作。起始,華國鋒沒有理睬鄧小平這封信。在粉碎四人幫之後的兩個月裡,新聞報紙仍然鼓動“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然而到了年底,華國鋒在全國第二次農業學大寨會議上,批評了四人幫“批鄧另搞一套”,事實上開始了停止批鄧。1977年開始,批鄧的調子急劇降低。3月份,鄧小平給華國鋒寫了第二封信,表達了希望工作的想法,並請求將這封信公佈全黨。 1977年5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召開,這次全會有兩個議題,一個是宣佈鄧小平恢復原有的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一副總理和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的職務,一個是公佈了四人幫的罪行。從此鄧小平又重新回到了政治舞臺。與之相應的,則是胡耀邦、趙紫陽、彭衝等也進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胡耀邦開始主持中共中央黨校,擔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為撥亂反正做理論工作。 十屆三中全會正式恢復了鄧小平的職務,他作為中央副主席分管科教。1977年夏天,鄧小平主持召開了科教座談會。而撥亂反正也延續到了鄧小平時代的初期。 == 鄧小平時代(1978年-1989年) == === 撥亂反正及十一屆三中全會 === 文革後的撥亂反正延續到鄧小平時代早期。1978年5月,鄧小平、胡耀邦等人推動了一場社會各階層參與的真理標準大討論,反對華國鋒的“兩個凡是”。1978年10月,鄧提出“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批駁了四人幫之一張春橋的“全國都成了文盲也是一個勝利”的觀點。 12月13日,鄧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表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強調“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提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次講話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思想解放的重要拐點。 1978年12月12月18日至12月22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鄧小平取代華國鋒成為中國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否定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路線,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而此次會議也成為了撥亂反正時期的拐點,“改革開放”正式啟動,被廣泛認為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鄧小平主張糾正文化大革命期間造成的錯誤,1978年後的數年內,鄧小平、胡耀邦等人主持了平反冤假錯案,全國平反的案件達三百多萬件,並特別為劉少奇、彭德懷、陶鑄等在文革期間被迫害致死的中共中央領導人舉行追悼會、徹底平反、恢復名譽。1980年11月20日,北京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開庭,公開審判江青反革命集團。江青、張春橋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姚文元被判處二十年有期徒刑;而王洪文曾說過:“十年以後再看分曉”,他的地位也最高,罪行及影響僅次於江青和張春橋,所以將他判為無期徒刑。 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一致透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也標誌著意識形態上的撥亂反正基本完成。1983年,文化大革命後社會治安混亂、惡性犯罪事件頻發,鄧小平等人進行了大規模的嚴打,三年多共有2.4萬人被判處死刑。 === 改革開放 === ==== 意識形態 ==== 1979年以後,中國走上更加務實的發展道路。原先被打擊的一大批知識分子、學者恢復工作。而藝術家、作家、記者們也給予更大的自由度,更多地從批評的角度來創作、報道。到1980年末,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被官方正式認定為一個錯誤。中國也公開審判包括江青在內的「四人幫」等「文革」中的主要領導者。新的、較務實的領導層更加重視經濟建設,而不是頻繁的政治運動。在1978年12月轉折性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共領導層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經濟建設口號,擴大農村人口收入,鼓勵國有企業自主經營,降低中央計劃,並在中國建立外國直接投資。全會也決定加快司法體系改革,還向1979年6月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交多份新法律的草案。1979年12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一行期間,強調了“四個現代化”,並提出了實現“小康”的概念;198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引用了“小康”這一概念,並把它作為二十世紀末的戰略目標。但在意識形態的解放上亦有阻力,1983年中國大陸的左派保守勢力主導開展了“清除精神汙染”運動,而1986年底至1987年上半年,左派保守勢力再次主導展開了“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但均被胡耀邦、趙紫陽等改革派領導人所平息。 鄧小平的四個現代化目標指的是農業、工業、科技與國防的四個現代化。而實現這四個現代化、使中國成為一個現代化工業國家的方法,就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鄧小平指出,中國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而黨的任務就是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種對馬克思主義的新解釋降低意識形態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而更強調政策的有效性。鄧小平認為共產主義遠景需要很長時間,需要幾代甚至幾十代的努力才能實現,認為社會主義並不意味著共同貧窮(原話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鄧小平也批評華國鋒的「兩個凡是」,認為並不能因為與毛澤東的看法不同就放棄某一政策,事實上打破個人崇拜的土壤。鄧小平也不像陳雲等一批比較保守的共產黨人,認為那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策就不能用在社會主義中國。雖然鄧小平為經濟改革提供理論基礎與政治上的支援,鄧小平本人並沒有提出很多經濟改革的具體方案。很多時候改革是由地方領導自行提出的,往往並不符合中央政府的決策。但是如果這些改革措施是有效的,那麼全國就都可能普遍採取這種措施(大陸媒體多稱之為:貓論,即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很多經濟改革的政策都來自其它有經驗的國家(和地區),例如亞洲四小龍等。 ==== 經濟改革 ==== 中國的經濟改革與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在蘇聯實行的「新思維」有很鮮明的對比。「新思維」的很多政策是由戈爾巴喬夫本人親自貫徹落實的。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鄧小平採取的「從下到上」的改革方法,而不是蘇聯「從上到下」是中國經濟改革成功的關鍵因素。鄧小平的改革中,計劃型、中央管理的宏觀經濟由技術官僚負責,而放棄毛澤東以前採取的全民運動式的經濟發展策略。但是,與蘇聯體制或毛澤東時代不同的是,這種宏觀管理是間接透過市場體制來實現的,而很多還是從西方國家所採用的經濟規劃及控管機制中借鑒過來的。宏觀的經濟管理並不妨礙在較低層次的市場經濟。鄧小平與毛澤東一樣,十分重視農業產出,他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來取代原有的集體化農業。在地方一級,政府利用物質刺激而非政治口號來提高農民的積極性。農民被允許透過向自由市場販賣農產品來獲得額外的收入,縣、省一級也可以自己投資建設工廠,政府鼓勵對輕工業的投資。鄧小平將中國的經濟引上一條重視輕工業、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道路。 輕工業產出對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往往是十分關鍵、重要的。這種週期短、成本低、高外匯收入的產業所創造的收入,能夠為以後技術含量高、資本運作複雜的產業提供資金支援。然而與其它經濟改革並不太成功的國家,如匈牙利或南斯拉夫相比,中國的輕工業投資並不需要政府批准。而中國重工業投資主要來自銀行貸款,而銀行的資金則主要來自消費儲蓄。鄧小平改革的第一個專案就是防止利潤透過稅收或銀行體制以外的任何方式進行再分配;因此,在更高階產業中的再分配往往是間接的。總而言之,鄧小平的改革開啟中國的工業革命。這些改革措施與毛澤東的自力更生政策是相互補的。 改革也十分重視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新的物質刺激與獎賞制度在全國實施。農村市場恢復銷售家產或多餘的農產品,也促進農村工業發展,還為更艱難的經濟改革提供政治上的支援。鄧小平的(特別是早期)市場社會主義在某些地方與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或布哈林的經濟政策有某些相似之處。它們都允許私有企業以及貿易市場的存在,而不是完全的政府控制。有趣的是在鄧小平首次會見阿曼德·哈默時,鄧小平要求這位曾經參與投資過列寧時代蘇聯的工業家向他詳細地解釋列寧當時的新經濟政策。 1987年9月,深圳率先試行土地使用有償出讓,出讓了一塊5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限期50年,揭開了國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12月,深圳市公開拍賣了一塊國有土地的使用權,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首次進行的土地拍賣。 ==== 對外開放 ==== 改革開放期間,中國決定透過增加國際貿易,特別是購買來自日本和西方的機械來加速現代化程序。透過這種出口導向經濟模式,中國獲得一定的外國資金、市場、先進技術與管理理念,從而加快其經濟建設的步伐。1979-1980年,鄧小平等人支援在深圳、廈門、珠海等中國多地建立經濟特區,吸引外國企業投資。 1979年1月31日,深圳蛇口工業區正式建立,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第一個試驗區,在袁庚等人的領導下逐漸發展出了“蛇口模式”、誕生了知名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此後向全國推廣。1984年1月,鄧小平首次考察深圳,肯定了“深圳速度”,認為“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1980年代,在袁庚的推動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招商銀行、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商業保險機構——平安保險,先後在蛇口成立。 1984年5月,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等十四個城市被定為沿海開放城市。與此同時,眾多海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也有相當數量的中國企業開闢了海外市場。改革開放期間,美國、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作法表示支援、並提供了包括無償援助在內的各種形式的援助,香港、澳門和臺灣也對中國大陸提供了大量資金、技術、人才、理念等重要支援。 ==== 科教文化 ==== 1977年,鄧小平主導恢復了由於文革而中斷十年的高考。撥亂反正期間,“實施義務教育”的口號被提出;在鄧小平等人的推動下,1982年“普及初等義務教育”被寫入新編憲法《八二憲法》,恢復了對知識和教育的尊重。1985年,在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的提議下,人民代表大會透過,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1986年,中國大陸《義務教育法》頒佈,九年制義務教育確立。 鄧小平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等觀點。1981年12月,鄧小平批准修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此後又多次會見支援該專案建設的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1984年10月7日,對撞機工程破土動工。1985年2月,中國南極長城站建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同年3月,秦川核電站動工建設,是中國大陸建成的第一座核電站。1986年3月,在四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建議下,鄧小平親自批准開啟了“863計劃”,由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負責,同年即調撥100億人民幣作為專案專項資金(佔全國財政總支出的二十分之一),863計劃此後的重大成果包括神舟飛船、蛟龍號潛水器、天河一號及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龍芯等等。1987年,深圳大亞灣核電站動工建設,是中國建成的第二座核電站,也是中國首座使用國外技術和資金建設的核電站。人才方面,鄧小平批准了包括陳省身在內的諸多外籍華裔人才的引進。 1980年代起,深圳、北京中關村等地的高新電子技術產業崛起,後被譽為“中國矽谷”,其中華為(1987年起)、中興(1985年起)、康佳(1980年)等知名企業在深圳創立,聯想(1984年起)等知名企業在北京創立。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國際奧委會的席位。1984年,射擊運動員許海峰在洛杉磯奧運會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奪得了第一枚奧運金牌。此外,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時期,還誕生了“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等一系列新的文學流派。 === 政治體制改革 === ==== 前期改革 ====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講話(俗稱“8.18講話”),指出權力過分集中是中國當下官僚主義的“總病根”。鄧小平提出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建議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提倡民主集中制,並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全面修憲建議,強調: # 憲法應當保證人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權利,真正享有管理國家各級組織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 #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改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 要體現不允許權力過分集中的原則; # 要明確哪些問題應當由集體討論和決定,決定時,要嚴格實行少數服從多數,一人一票,每個書記只有一票的權利,不能由第一書記說了算。 但此後的“波蘭團結工會事件”對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改革產生了負面影響。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透過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八二憲法》,該憲法也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四部憲法。《八二憲法》收入了許多憲政主義的內容和條款,為改革開放奠基。其中的部分修訂內容包括: * 刪除了諸如“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 的文革語言此說法開始於1969年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林彪的政治報告,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 * 取消了“國家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條款,不在具法律效力的憲法正文直接出現“中國共產黨”字樣; * 規定了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 * 一定程度上理順了黨與法的關係、推行黨政分離,將中國共產黨黨務機構分離出國家機構運作體系,明確區分了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例如憲法正文不再直接出現“中國共產黨”字樣,參見1982年憲法原文; * 恢復了《七五憲法》中廢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副主席職務,任期一屆五年,連任不得超過兩屆;國家主席單獨行使的職權都是禮節性或象徵性的,具有這樣特徵的國家元首一般被稱為虛位元首《論人大的監督權》李鳳軍著 第73頁。 ==== 後期改革 ====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持續加速,中國社會出現了官倒、權錢交易、腐敗、特權等種種問題,而進一步的經濟改革也遇到了原有政治體制的阻礙。1986年上半年起,鄧小平再次提出“政治改革”並啟動了“政治體制改革”的研討和制定;6月28日,鄧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說:“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因為首先遇到人的障礙。事情要人來做,你提倡放權,他那裡收權,你有什麼辦法?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 還是決定於政治體制的改革”。8月18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一次採訪中提到,“我們說的政治體制改革是指領導體制的改革,不是指政治制度。... 政治體制改革不是否定這個制度。提出政治體制改革不是從今年開始的,鄧小平同志早在一九七八年就講過,後來我也講過。為什麼今年把這個問題突出出來?因為經濟體制改革涉及政治體制,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就改不動,改不了。” 1986年9月,“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成立,成員包括趙紫陽(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胡啟立、田紀雲、薄一波、彭衝。9月3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時說:“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但他的政治改革出發點是,在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前提下,實行黨政分開、提高行政效率、革除官僚主義弊端、推動經濟制度進一步改革等,並要求不能照抄西方的憲政制度。鄧強調:要使行政機構能夠有效地工作,不能過多幹擾行政機構的工作。決定了就辦,這是我們的優勢,這個優勢不能丟。不能放棄專政,不能遷就要求民主化的情緒。我們要搞一個什麼樣的體制?要搞一個增強行政效能的體制,機構要精簡。......民主還是個手段,講民主必須要和法制聯絡起來講,把法制搞起來,才能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我們的行政機構應該很有效能。此時,體制內外的人士對加速政治體制改革的強烈要求是一致的,而外界也對此次改革的決心和力度抱有期待。其中部分人士還公開提出了“多黨制”、“三權分立”、“議會民主”、“司法獨立”等西方憲政主義的架構。雖然這些與鄧小平等人的中共官方改革觀點可能有所不同,但在當時比較寬鬆的政治氣氛下,並沒有受到過多的抑制與打壓。 1986年10月, 趙紫陽提議的中央政改研討小組辦公室成立(簡稱“中央政改辦”),具體由鮑彤、嚴家其、賀光輝、周杰等人負責,並於次年向中央提交報告《政治體制改革總體設想》,獲鄧小平認可。期間,胡耀邦因“八六學潮”被迫下臺,趙紫陽代理總書記,並平息了左派發起的“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鄧小平主持了開幕式,趙紫陽作了題為《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報告,該報告由鮑彤負責起草,提出並論述了政治體制改革的方案和設想,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概念。該報告的第五部分詳細論述了政治體制改革,將鄧小平1980年的“8.18講話”作為改革的指導性檔案,闡述了許多符合憲政主義的內容,其中包括進一步實行黨政分開、權力下放、提倡法治和監督、完善選舉制度等等。十三大還首次實行了差額選舉,趙紫陽正式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鮑彤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不久後鮑彤又被任命為中央常委政治秘書。同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室成立。 1989年,隨著六四事件的爆發,趙紫陽等人被撤職,80年代後期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改革陷入停滯,有學者將此次政治改革的失利歸咎於鄧小平的個人侷限性(譬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也有人認為是由於中共左派保守勢力的干擾和圍剿,還有人認為六四事件中部分過於激進的學生也負有責任。 === 民主運動及政治風波 === 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現實政治控制以及諸如物價上漲、幹部腐敗,雙軌制引發的官倒等社會問題的不滿也開始顯現。而此時的東歐民主化也影響了中國社會。學生和一些知識份子要求更大的政治改革與自由,中共內部的一些元老不斷懷疑改革的進度以及改革的最終目標與社會主義背離。1986年12月,一批示威的學生開始公開反對改革的緩慢進度,也使這些中共內保守派更確信對改革的懷疑,擔心這種改革可能危及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地位。胡耀邦這一鄧小平的親信以及改革的積極推動者,被指責應該為1986年的示威事件負責,而於1987年1月被迫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接任總書記,而副總理李鵬被任命為總理。在趙紫陽接任後,他所倡導的政治與經濟改革受到越來越多的攻擊。而他在1988年5月提出的價格調整也引起普通民眾對通貨膨脹的強烈不滿,有人提出應該加強中共中央在經濟上的控制,並且抵禦西方影響。這最終導致一場政治爭論。1987年-1989年3月,爆發拉薩騷亂。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去世,北京的大學生以祭奠名義開始的請願活動,因政府的消極應對而升級,不斷擴大的示威人群要求政府處理改革帶來的問題和更大的政治自由,抗議也迅速蔓延至上海等其它大城市。4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的社論,認為學生運動被少數反中共反政府陰謀分子操縱,是反社會主義的動亂。5月13日,數百名大學生開始在天安門廣場靜坐絕食,抗議政府拖延對話,要求政府否定4·26社論,承認學生運動為「愛國民主運動」。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主張,學生的訴求應當在民主和法制的軌道上解決;而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和國務院總理李鵬等主張武力鎮壓。5月19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宣佈對北京實行戒嚴,並於次日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於在北京市部分地區實行戒嚴的命令》。6月3日,中共調集20萬戒嚴部隊,同日晚,官方宣稱北京「已發生嚴重的反革命暴亂」,晚11時至6月4日清晨,戒嚴部隊進入北京城區,以武力強行驅散示威學生及群眾,據各方估計造成約200-10000餘人死亡。 6月9日,鄧小平接見戒嚴部隊幹部並講話,認為“六四”風波“是國際的大氣候和中國自己的小氣候所決定的,是一定要來的”,認為“極少數敵對勢力”希望“建立一個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他強調,中國共產黨先前制定的方針和路線沒有錯,要繼續堅持。 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召開,會議分析了國內發生政治風波的原因以及性質,對中央領導機構成員進行了調整,趙紫陽、鮑彤等中共改革派高層被撤職,江澤民、宋平、李瑞環成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澤民成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江澤民、李鵬、喬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環組成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國際社會對此事件中的武力鎮壓普遍表示了譴責和甚至進行制裁,也有部分國家表示同情或者支援。 === 九二南巡前後 === 六四事件後,中國再度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90年底,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後成立。起初,黨內主張減緩政治改革力度以維持政局穩定的觀點逐漸成為主流觀點,為了維護局勢的穩定,經濟改革步伐也曾一度減慢,直到鄧小平1992年的南巡講話後,經濟局面有較大幅度的改善。鄧小平再度重申要發展市場主導的經濟,拯救了中國新興的資本市場。在中共十四大中,包括朱鎔基在內的一批年輕、支援改革的新領導人取得最高領導地位。鄧小平及其支持者認為,經濟自由化以及進一步的改革對提高中國的生活水平是十分必要的。除九二南巡以外,中共中央政治局還公開支援鄧小平的經濟開放政策。雖然中國依然沒有進一步進行政治改革,經濟開放卻依然是中國的首要目標。 鄧小平主張經濟對外開放並且在社會主義體制下實行市場經濟。據中國官方資料,1979-201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則只有2.8%。然而,鄧小平的改革也遺留很多未解決的問題。他市場改革的直接結果就是,在1990年代中期,很多國有企業已經無法贏利,而需要關閉。更嚴重的是,到1990年代中,很多鄧小平的經濟改革(特別是農村經濟改革)措施已經不再有成效;農村收入降低,中國的三農問題是中國大陸領導人所面對的極大挑戰 。最後,鄧小平強調務實,否定毛澤東共產主義理想化的作風雖然在中共黨內佔主導地位,卻引起西方世界的懷疑。很多在中國國內或國外的觀察家都懷疑一個一一黨專政的政治體制是否依然能夠控制越來越活躍與繁榮的中國社會。然而,這種問題與六四事件之前的中國或1949年前中國所需要面對的戰亂、饑荒及社會不穩定等問題比起來,無疑是非常輕的 。根據《財富》雜誌記者吉姆·羅沃的說法,「鄧小平及其支持者在1979至1994年間的改革帶來的有可能是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所發生的最大規模的對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進步影響上億的人口。鄧小平於1997年去世。但他的時代並沒有結束。迄今,他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依然居主導地位,並以鄧小平理論的形式固定下來,在中國大陸被譽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獲得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同等的地位,並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國共產黨章程》。 === 外交方面 === 改革開放後,中國與世界的聯絡也更加緊密。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建立外交關係。鄧小平上臺後出訪多個西方國家及日本,1979年,他訪問美國,與卡特總統會晤。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簽署《中英聯合宣告》,正式決定在1997年英國將歸還在鴉片戰爭中侵佔的香港(中國大陸官方稱從未喪失香港的主權,1997年只是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鄧小平同意在50年內不干涉香港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和市民的生活方式。這種“一國兩制”的構想後來沿用在澳門問題,與葡萄牙在1987年4月13日共同簽署《中葡聯合宣告》。中國政府也希望這個模式能夠在臺灣問題上使用。另一反面,蘇聯作為世界的另一個超級大國,鄧小平認為由於地理上的原因,蘇聯對中國的威脅要比美國對中國的威脅還大,但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與鄧小平、趙紫陽等人會面,中蘇關係正常化。 1979年1月1日,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在《中美建立外交關係聯合公報》中,美國宣佈斷絕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再次重申上海公報中所提到的一箇中國政策,認知到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表示同意美國人民繼續與臺灣人民保持商務、文化以及其他非官方的往來;美國國內的《臺灣關係法》則對現行法律進行修改,以鼓勵臺美之間的非官方往來。1979年1月,鄧小平訪美,開啟了兩國之間一連串重要、高階別的交流,這些交流活動一直延續到1989年,期間是兩國關係最好的時期。兩國之間簽署了多個雙邊條約,特別是在科技與文化領域的交流活動以及貿易交流。自1979年初開始兩國就在《中美科學技術合作協定》的框架下進行了數百個合作研究專案。 === 軍事方面 === 中越戰爭於1979年2月17日爆發。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時間內佔領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便宣佈勝利,撤出越南。越方在中方撤出之後也宣佈取得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到最低點。進入八十年代後兩國繼續對抗,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邊界衝突,時間持續達十年。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後,兩國關係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中國政府方面聲稱“越南種種舉動威脅中國的邊境安全和影響東南亞的局勢穩定”,但實質上是為支援紅色高棉(紅色高棉運動受中共支援)而發動“自衛還擊戰”進入越南。而當時國際上大部分西方國家認為越南應從柬撤軍,中國則應從越南撤軍(實際上中國在一個月後從越南撤軍,而越南仍透過傀儡政權維持對柬佔領,長期拒不撤軍)。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認為是中國侵略越南,亞洲大部分國家如日本、印度和蒙古等國也要求越南停止侵略柬埔寨而中國也應自越南撤軍。越南於1989年1月宣佈將於在9月之前將越軍全部撤出柬埔寨。 1981年9月,11.4萬解放軍參與了華北大演習,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解放軍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演習。1984-85年,鄧小平等人推進了中國軍隊體制的現代化、正規化改革,進行了“百萬大裁軍”、宣佈中國人民解放軍裁軍一百萬人,精簡編制。 === 災禍 === 下表(可點選展開)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災害或人為事故(造成至少100人死亡,或重大經濟損失,或重大社會影響)。 時間 重大災難 地點 死亡人數 描述 1979年9月 西枝江洪水 廣東 151 東江支流西枝江的百年一遇大洪水。 1979年11月 渤海二號事件 渤海灣 72 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工業史上最重大的責任事故,直接經濟損失3700萬元。 1981年1月 道孚地震 四川 150 約300人受傷。 1981年 超強颱風(中國大陸編號:8108號) 浙江等地 1283 在浙江樂清一帶登陸,導致1283人死亡,但直接經濟損失只有4.1萬元人民幣,是直接經濟損失最少的颱風之一。 1981年7月 四川特大洪水 四川 888 2000萬人受災。 1982年4月 四·二六空難 廣西 112 中國民航3303號班機墜毀,機上104名乘客和8名機組人員全部罹難。 1982年5月 北江大洪水 廣東 493 北江中下游地區洪災,直接經濟損失約4.4億元。 1983年7月 安康特大洪災 陝西 870 7月31日,洪水進入安康城區,造成經濟損失4億餘元。 1986年7月 粵東洪災 廣東 261 直接經濟損失22.6億元。 1987年5月起 大興安嶺火災 黑龍江 200餘人 火勢蔓延到蘇聯地區,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火災之一。 1988年1月 西南航空空難 重慶 108 中國西南航空4146號班機墜毀,機上10名機組人員、98名乘客全部遇難。 1988年11月 瀾滄-耿馬地震 雲南 748 另有7700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為20多億元。 === 爭議 === 有觀點認為,鄧小平時期中國共產黨主導的撥亂反正存在侷限性,例如“四項基本原則”的入憲,不許否定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於1980年提出要批判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傾向”,並一直堅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還有學者認為,鄧小平在對毛澤東本人的評價上以及在對極權主義、專制主義的反思中也體現出了鄧個人的侷限性,尤其是在1980年代初《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起草過程中,鄧堅持要求對毛作出“功大於過”的評價、要求擁護“毛澤東思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出現了官倒、權錢交易、腐敗、特權、壟斷、貧富差距擴大、城鄉發展不平衡等諸多問題。計劃生育“一孩政策”其中的部分強制性舉措(譬如強制引產、結紮)和公民的人權受損也遭致諸多批評。在老少邊窮地區,生產生活困難,迷信觀念嚴重,部分人群反對計劃生育,以至於發生多起稱帝事件。此外,政治改革的滯後、官倒、腐敗、特權等問題引發了大規模學生運動,譬如八六學潮、八九民運等等,而鄧小平、李鵬等中共高層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中的決策也一直飽受爭議。 == 江澤民及第三代領導時期(1989年-2002年) == === 交接 === 江澤民是鄧小平以及其它中共元老的折中選擇,來取代當時指定的繼任人趙紫陽。趙紫陽被認為對學生抗議過於容忍。雖然江澤民並沒有直接捲入對示威的鎮壓,他因迅速穩定上海的局勢而受到賞識。當時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候選人有兩個:江澤民和李瑞環。鄧小平的健康狀況在1997年去世之前每況愈下。在九十年代開始,江澤民及其同僚逐漸開始負責日常工作。這個「第三代」領導集體是以江澤民為核心來運作的。1998年3月,江澤民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中連任國家主席。總理李鵬任期屆滿後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一職由朱鎔基接任 。 === 內政 === ==== 政治經濟 ==== 在1990年代,中國經濟依然保持正常發展,這使得中國在過去二十年內一直保持著9.7%的平均增長率。1992年,鄧小平在中國南方巡視,重申改革開放。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國大陸的國內生產總值依然保持7%的增長,這主要是透過國家對經濟的積極幹預,加大政府在基礎設施領域的直接投資來實現的。另外政府也試圖用各種辦法來刺激需求,但是效果不明顯。政府直接投資的增加,也導致財政赤字的增加。雖然統計資料顯示經濟的持續增長,但是一些深厚的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甚至日益嚴重:貧富分化加劇,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國有企業效率低下以及陷入呆賬的銀行系統。對此,1996年“三農問題”被正式提出,而西部大開發也於1999年啟動。而處理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的同時引發大量失業工人,但是相應的金融保障體系剛剛建立,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大量老工業基地的工人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陷入貧困狀態,社會不穩定增加。 1994年12月,長江的“三峽工程”開始建設。中國政府於1997年和1998年展開了大規模的私有化運動。除了少數大型壟斷企業,所有的國有企業都遭到了清算,原屬於國企的資產均被出售給了私人投資者,大量國企員工被迫下崗。2001年12月11日中國成為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至2004年間,國有企業的數量減少了48%。與此同時,江澤民和朱鎔基還降低關稅、削弱貿易壁壘、制訂更開放的法規;對銀行體系進行改革;廢除毛澤東時代的社會福利制度;將軍事企業和解放軍強行分離;減輕通貨膨脹; 這些舉動引起了一些群體,尤其是私有化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不滿。 2000年,江澤民提出了三個代表的政治理論。同年,中國衛生部門和世界衛生組織在同年確認該國已徹底消滅脊髓灰質炎。 ==== 港澳地區 ====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開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 科教文化 ==== 1992年,921工程獲批。1994年,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北斗一號)正式立項。1995年,全國科技大會上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以全面落實鄧小平於1988年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1990年代中期,211工程啟動;1998年,985工程啟動。2002年5-6月,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在主教練米盧的帶領下,首次晉級“世界盃”決賽圈。2002年8月,在美籍華裔數學大師陳省身的努力下,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北京召開,陳省身擔任大會名譽主席、吳文俊擔任大會主席,這是該大會首次在發展中國家召開。 === 外交 === 199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形勢嚴峻。冷戰的結束與蘇聯解體意味著中國與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之間原本存在著的最重要的合作基礎的喪失;六四之後的中美關係也很難在回到八十年代的蜜月期。雖然江澤民與克林頓將兩國關係定位為「戰略夥伴關係」,中美在整個1990年代實際上處於一種非敵非友的狀態之中,兩國之間存在一些根本性歧見,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卻又能夠溝通合作。江澤民任內極力推動中美關係發展,包括1997年和1998年兩國元首的互訪,以及朱鎔基總理的訪美等。但是美國國內始終有一股強大的抗拒與中國保持親密接觸的力量,這些被稱為「藍隊」的人認為在中國改善其自身人權、民主等方面的紀錄之前,美國應盡量疏遠甚至孤立中國。1999年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襲事件、2001年南海危機等令中美關係緊張;2001年美國911事件後,中美關係緩和。此時,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的大部分國際政治學家都已經預見到,中美關係將是新世紀中最重要的雙邊關係。2001年底,經過長期的艱苦談判,中國終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顯著改善,兩國彼此間在許多國際問題上有著相近的立場與利益。2001年,江澤民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簽訂有效20年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確定了中俄兩國合作的原則。中俄邊界談判取得突破,消除了兩國之間的障礙。然而由於兩國國力所限,不可能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聯手與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國家正面衝突。 1993年汪辜會談後江澤民發表八點對臺工作指示,作為具體落實兩岸政策的指導。然而1994年千島湖事件對兩岸關係造成衝擊,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訪美觸怒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後又在中華民國首次總統直選前夕在臺灣海峽舉行軍事演習,事態曾一度升級至迫使美國兩個航空母艦群進駐海峽,引發臺海飛彈危機。北京方面認為,1998年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的兩國論不僅破壞汪道涵的原定訪臺規劃,更進一步惡化兩岸局勢 。北京方面將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稱作「麻煩製造者」,並將希望寄託於他的繼任者:然而2000年中華民國實現政黨輪替,民主進步黨的陳水扁執政之後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在2008年中國國民黨的馬英九上任後,承認“九二共識”,極力與大陸修好,兩岸走向和平發展的局面,此路線也造成臺灣內部的爭論 。 === 災禍 === 下表(可點選展開)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災害或人為事故(造成至少100人死亡,或重大經濟損失,或重大社會影響)。 時間 重大災難 地點 死亡人數 描述 1990年10月 10·2空難 廣東 128 中國廈門航空8301號班機被劫持,在廣州白雲機場降落,但先後撞上了停泊在地面的中國西南航空4305號班機和中國南方航空3523號班機。 1991年4月 山西三交河礦難 山西 147 事故造成147人死亡、2人重傷、4人輕傷。 1991年5月起 華東水災 華東 至少431 安徽和江蘇兩省最為嚴重。安徽省受災人口達4800多萬、死亡267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30多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近70億元人民幣;江蘇省受災人口達4200多萬、死亡164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00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90億元人民幣。 1992年7月 南京7·31空難 江蘇 106-109 中國通用航空2755號班機起飛時墜毀。 1992年11月 桂林11·24空難 廣西 141 中國南方航空3943號班機墜毀,機上133名乘客、2名飛行員、6名乘務員全部罹難。 1993年8月 溝後水庫潰壩 青海 328 1994年6月 六六空難 陝西 160 中國西北航空2303號班機起飛後不久解體,機上146名乘客及14名機組人員全部罹難。 1994年6-7月 西江、北江洪水 兩廣 480 廣東、廣西兩省直接經濟損失達632億元。 1994年8月 超強颱風弗雷德(中國大陸編號:9417號) 浙江等地 1426 在浙江溫州一帶登陸,導致5946人傷亡、其中死亡1426人。 1994年11月 阜新市藝苑歌舞廳火災 遼寧 233 1994年12月 克拉瑪依大火 新疆 320餘人 在克拉瑪依市教育局為歡迎上級官員而組織學生進行的演藝活動過程中,靠近燈光的舞臺幕布因過熱自燃而釀發大火,死者包括280餘名中小學生。有人在火災發生時喊道“讓領導先走”,引發巨大爭議。 1996年2月 麗江地震 雲南 309 4070人重傷,12987人輕傷,經濟損失達7.86億元(一說30.5億元)。 1996年7月 超強颱風賀伯(中國大陸編號:9608號) 福建等地 779 又譯“颱風赫拔”,在福建福州一帶登陸,導致11.3萬餘人傷亡、其中死亡779人,300餘萬間房屋損壞,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1997年 亞洲金融危機 亞洲 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定衝擊。 1998年 特大洪水 長江流域等 3656 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而許多水利工程質量低劣,被時任總理朱鎔基斥責為“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全年因洪災死亡4150人。 1999年11月 煙臺11·24特大海難 山東 282 “大舜號”輪船在煙臺附近海域傾覆,282人遇難、僅有22人生還,直接經濟損失9000多萬元。 2000年9月 貴州木沖溝礦難 貴州 162 2000年12月 洛陽東都商廈火災 河南 309 2001年3月 靳如超爆炸案 河北 108 另有38人受傷。 2001年7月 南丹礦難 廣西 81 事故發生後,當地政府決定對此事隱瞞不報,但記者們還是冒著生命危險對這個事故進行了調查。 2002年5月 大連5·7空難 遼寧 112 中國北方航空6136號班機由於乘客縱火而失控墜海,機上103名乘客和9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2002年6月 雞西礦難 黑龍江 124 另有24人受傷。 === 爭議 === 1991年,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訪問蘇聯,與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簽訂《中蘇國界東段協定》,此後又於2001年與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簽訂《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確定海參崴等遠東地區10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歸屬俄羅斯。而自2001年開始的領土談判,至2004年胡錦濤時期簽署《中俄邊界東段補充協定》,最終確定中國將與俄羅斯平分黑瞎子島。此外,江澤民時期與越南簽訂了相關協定(2000年),明確了白龍尾島(中國以前所稱的夜鶯島)屬於越南領土。這些行為被部分人士認為是“出賣中國領土”或“賣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缺乏自主技術、缺乏創新能力、對外依賴度過高,並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此外,政治體制改革滯後,中國的司法體系逐漸受到中共政法委的控制,太子黨等各權貴家族不斷斂財、控制國家財富,官場腐敗和買官賣官也大規模興起。而在胡錦濤上任後,江澤民等人依然採用各種方式干預中國的政治走向,架空胡錦濤、溫家寶等人,甚至出現“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現象,這被外界譽為是一種“老人干政”或是在“垂簾聽政”。 此外,民眾的出行安全問題以及企業安全生產問題嚴重,民航空難事故頻發,而各地小煤窯缺乏監管也導致礦難頻發。1998年長江爆發特大洪水,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許多水利工程質量低劣,被時任總理朱鎔基斥責為“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而官方公佈的傷亡人數也受到質疑。 1999年,江澤民為首的中國官方決定鎮壓法輪功(參見:610辦公室),引發爭議。而從江澤民時期出現的非法器官買賣、移植事件也屢見不鮮。 == 胡錦濤及第四代領導時期(2002年-2012年) == === 交接 === 江澤民等人在中共十六大上退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員會,讓位給由新任總書記胡錦濤率領年輕的「第四代」領導集體。不過,江澤民依然在發揮影響力,並直到2004年9月才辭去中央軍委主席,交出軍權。胡錦濤是第一個1949年立國後加入的共產黨最高領導人。胡錦濤在1992年49歲時就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和中共中央書記處,是所有委員中最年輕的。新一屆的領導人被賦予高度期望,無論是國內國外,大多數媒體都期望,「胡溫體制」會把中國大陸帶入一個新的階段。國外的媒體更關注新政府在政治改革方面的舉措,而中國大陸的媒體則更關心新領導層的親民形象。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任務。 === 內政 === ==== 政治經濟 ==== 雖然經歷了非典疫情(SARS)的衝擊,2003年中國經濟成長還是達到近幾年來最高的9.1%。2010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02年底,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建設。但是經濟發展依然面對深層的問題,包括東西部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胡溫政府提出幾項措施,包括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關注弱勢群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中國繼續開放其市場,雖然還是受到沒有完全履行入世承諾的指責。不過,多種外國產品的關稅已經下降了很多。2003年末,中國大陸與香港及澳門簽署《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保證三地的產品能夠以零關稅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中國的貨幣政策在2003年末成為焦點,美國政府批評中國故意將人民幣匯率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以取得在國際市場上的不公平優勢。而中國方面則不願意讓步,批評布什政府面臨選舉年,指責中國的貨幣政策只是為了其自己的選舉。2004年初,似乎有跡象顯示中國將會改變其貨幣政策,與美元脫鉤,曾經有中國媒體報道過,將會在2004年年內使到人民幣擴大浮動範圍,但是立即遭到當局的否認。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調節及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國內的私營企業於2005年首次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0%,並在此後繼續擴大。但是在石油業和銀行業等行業,國有壟斷企業仍然存在。 在此期間,中國的房地產業迅速發展,甚至成為一些城市的支柱產業。與此同時,商品房價格,建築材料價格也大幅度上漲,這引發房地產泡沫和整個國民經濟的過熱。房地產泡沫和銀行巨額呆壞賬增加了金融風險。房價的過快上漲也導致非法佔地、拆遷糾紛等各種社會問題。中央政府試圖進行調控,但是由於地方政府和既得利益集團從中作梗,這些調控措施並沒有受到預期效果。 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由此,中國不再針對農業單獨徵稅,一個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古老稅種宣告終結。與此同時,2005年起,中國政府開始大力整治、關閉小煤窯。 2007年以來,中國境內的恐怖主義事件明顯增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生多次發生恐怖性質的襲警、爆炸案件,包括2008年的喀什襲擊事件、庫車爆炸案和2011年的和田7·18嚴重暴力恐怖事件、喀什暴力恐怖襲擊事件。此外,也發生針對民航班機的恐怖事件,如南航班機三·七爆炸未遂案(2008年)和天津航空7554號班機劫機事件(2012年)。大多恐怖事件發生在中國大型活動(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前期,在國內外造成巨大反響,如2008年昆明公交車爆炸案和在新疆發生的數起事件。 2012年,王立軍事件、薄熙來事件爆發,受到廣泛關注。 ==== 科教文化 ====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次發射載人航天器神舟五號飛船,載送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使中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在隨後幾年中,中國陸續發射多艘載人航天飛船,將數位宇航員送人太空。2004年,溫家寶批准嫦娥計劃,北斗二號專案啟動,2011-12年開始提供導航服務。2010年,蛟龍號潛水器啟用。2011年,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空間站建設的第一步。2012年3月,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的重大成果獲得國際關注。2012年10月,莫言成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首位中國籍作家。 與此同時,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開幕,東道主中國以51枚金牌位居金牌榜首位。藉助北京奧運會,中國展示了經濟發展的成績、自信以及史無前例的開放心態,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也極大改觀了北京這座城市的面貌,政府與公眾在奧運會這個舞臺上取得了高度的統一,公眾也表現出對政府少有的包容和支援。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界博覽會舉行,是中國首次舉辦的綜合性世界博覽會,也是首次由發展中國家主辦綜合性世博會,共有256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參展。 ==== 港澳地區 ==== 香港在1997年回歸中國後,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和一系列的經濟、政治難題的影響,當2003年初港府宣佈將就基本法第23條有關顛覆罪立法時,引起許多人的反對。部分香港人認為,23條立法是行政長官董建華受命於中央政府而做出的決定,他們擔心立法會限制到港人的政治自由。港府做出多項讓步,但是還是無法平息爭議,最終在7月1日回歸紀念日當天,50萬市民走上街頭抗議立法,該事件也引起中央政府的關切,遊行最終導致香港政府宣佈擱置立法計劃。 在七一大遊行後,香港民主派開始更積極要求政治改革,他們公開提出,要2007年特首直選、2008年立法會全面直選。中國政府始終堅持香港是中國的內政,反對外國政府幹預內部事務。中國政府的立場是,「一國兩制」應以「一國」為先,中國是單一制社會主義國家,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沒有權利自行改變政治體制。2004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基本法》做出解釋,否決2007年特首和2008年立法會直選,並重申解釋和修改基本法的權力在全國人大,而不是香港立法會。 2005年全國“兩會”期間,董建華以健康原因辭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職務,由於《香港基本法》的疏漏,特首的補選開始成為一個爭議的焦點,香港特區政府再度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釋法,期間曾蔭權代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然後,再由中央指定的選舉委員會補選特首。 ==== 民族問題 ==== 2008年3月,西藏拉薩爆發藏人抗議示威活動,後演變為暴力事件,造成18名無辜平民死亡。2009年2月起,發生在西藏、四川和青海等地部分傳統藏區內的一系列僧侶自焚事件。2012年初,由於川西藏區喇嘛自焚和示威遊行,釀成軍警與藏人衝突事件。 2009年7月5日,新疆烏魯木齊市維吾爾族發動遊行示威活動,隨後演變成維吾爾族、漢族和警方的大規模暴力衝突,持續數日。官方宣稱烏魯木齊七五事件共造成197人死亡,另有1721人受傷。2009年9月2日至4日,針對漢族平民的500餘起針扎事件引發漢族民眾上街遊行,併發生零星暴力事件,導致5人死亡及14人受傷。 === 外交 === 胡錦濤推行睦鄰友好政策,主張全方位外交,重視對東南亞的中國周邊鄰國改善關係。在南海問題上,胡錦濤政府推動與東盟國家開展海上對話與合作,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地區的穩定。 2005年、2010年全國多個地區爆發大規模反日示威活動。2005年3月至4月其間在中國各地舉行的一系列大型遊行和抗議活動,主要是反對歷史教科書和日本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努力。2010年10月,因中日撞船事件,西安、成都、鄭州、寧波等地舉行反日示威遊行活動。 2012年8月中旬開始,為抗議日本於2012年上半年提出的釣魚島國有化政策、8月15日扣押香港保釣人士和8月19日日本右翼登陸釣魚島。9月10日,日本政府正式“購買”釣魚島後,中國大陸民眾發起第二輪遊行抗議活動,最終演變成暴力民眾對日系商家、私家車的燒搶打砸。針對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島,胡錦濤政府表示堅決反對,認為日方採取任何方式‘購島’都是非法的、無效的,並採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 === 災禍 === 縮圖|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 下表(可點選展開)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災害或人為事故(造成至少100人死亡,或重大經濟損失,或重大社會影響)。 時間 重大災難 地點 死亡人數 描述 2002-2003年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 全國 349 (大陸) 中國大陸報道死亡349人、香港死亡299人。SARS在2002年11月開始在中國廣東省蔓延,但是當地政府沒有及時公佈疫情,雖然當時曾經出現過短暫的恐慌,官方媒體卻鮮有報道,事件直到次年2月才擴大。2003年4月(兩會結束後),由於蔣彥永醫生公開披露疫情,中國政府改變先前的做法,公開承認SARS確實在中國大陸多個省市造成嚴重危害。胡錦濤隨後將隱瞞疫情的衛生部長張文康和剛剛上任的北京市長孟學農撤職,然後積極在全國範圍展開疫情防治工作,每天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疫情,新領導層的做法得到國際媒體的好評。中國政府也允許世衛專家進入中國瞭解疫情,這也是史無前例的。 2003年2月 伽師巴楚地震 新疆 268 2003年12月 重慶開縣特大井噴 重慶 243 243人硫化氫中毒死亡、兩千多人因硫化氫中毒住院治療、6萬5千人被緊急疏散安置,直接經濟損失達六千餘萬元人民幣。 2004年10月 河南大平礦難 河南 148 2004年11月 陝西陳家山礦難 陝西 166 2005年2月 遼寧孫家灣礦難 遼寧 214 另有30人重傷,直接經濟損失4968.9萬元。 2005年6月 沙蘭鎮洪災 黑龍江 117 黑龍江寧安市沙蘭鎮發生特大突發山洪災害,造成117人喪生,其中105人為學生。 2005年8月 廣東大興礦難 廣東 121 直接經濟損失4725萬元。 2005年11月 七臺河特大礦難 黑龍江 171 169名礦工、2名機房工人死亡, 事故還造成48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人民幣4293.1萬元。 2005年12月 唐山劉官屯礦難 河北 108 另有29人受傷。 2007年8月 山東華源礦難 山東 172 另有一相鄰煤礦9人遇難。 2007年12月 山西新窯礦難 山西 104 另有15人受傷。 2007-2008年 金融危機 全球 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定衝擊。 2008年1月起 南方雪災 全國 129 受災人口已超過1億,直接經濟損失1516.5億元人民幣。 2008年4月 膠濟列車相撞 山東 72 另有416人受傷。事故原因包括濟南局排程命令管理混亂等,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 2008年5月 汶川地震 四川 69227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震級8.0級地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次。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官方報道共遇難69227人、受傷374643人、失蹤17923人,直接經濟損失達8452億元。 2008年5月起 南方水災 南方 57 另有數百人失蹤,受水災影響的人口已達2141萬人,直接經濟損失203億元。 2008年9月 襄汾尾礦庫潰壩事故 山西 277 失蹤4人,受傷33人,直接經濟損失9619萬元。 2009年11月 鶴崗新興煤礦爆炸事故 黑龍江 108 另有63人受傷。 2010年4月 玉樹地震 青海 2698 另有270人失蹤,12135人受傷。 2010年5月起 中國水災 全國 1072 受災人口1.4億人,因災死亡1072人,失蹤619人,倒塌房屋11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約2096億元。 2010年8月 舟曲泥石流災害 甘肅 1557 另有208人失蹤。持續40多分鐘的暴雨使得土石衝進縣城,並截斷兩條河流形成堰塞湖。 2012年7月 北京特大暴雨 北京 79 房屋倒塌10660間,160.2萬人受災,經濟損失116.4億元。 === 爭議 === 2010年10月25日,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將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中國持不同政見者劉曉波,以表彰他長期以來以非暴力方式在中國爭取基本人權。劉曉波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他曾發起並參與起草了《零八憲章》。但他在2008年12月8日被以“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刑事拘留,12月9日被監視居住;2009年6月23日因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經中國檢察機關批准逮捕;12月25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有期徒刑11年,剝奪政治權利兩年。 隨著中國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資訊的自由傳播對中共維持執政地位構成挑戰。為了應對來自網路發展形成的影響,中國建立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網路審查制度,審查中國大陸的網際網路內容,封鎖伺服器位於境外的政治敏感類網站,以達到其輿論控制的目的。谷歌、雅虎等公司退出中國大陸市場。此外,中國政府開始僱傭大量網路評論員(俗稱“五毛黨”)來控制輿論導向。2011年,國家的“維穩”經費預算首次超越軍費預算。與此同時,中國官場開始湧現大量“裸官”,許多中央高層的子女或親屬移民海外或擁有外國綠卡。 美國《大觀(Parade)》雜誌認為以胡錦濤總書記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層控制國內輿論,並強行鎮壓被中共官方所認定的邪教組織,故該雜誌在其2005年的“十大獨裁者排名”欄目中將胡錦濤列為第四名,2006年降調第六,其後數年均名列十名內。無國界記者指責胡錦濤以“和諧社會”為藉口阻止中國出現自由媒體,把胡錦濤列入“新聞自由掠奪者”名單。2012年,“無國界記者”報道,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下令囚禁68名網民和30名記者,是囚禁新聞自由捍衛者最多的領導人之一。 此外,溫家寶有相當多爭議和批評,有人稱其為“中國影帝溫家寶”,也有媒體稱其為1949年以來中國最具爭議的總理。其爭議性主要集中於地質學出身且沒有豐富的地方主政經驗,被稱為經濟門外漢,譬如其任內提出的“四萬億投資計劃”引發爭議。雖然其任內中國GDP高速增長,但應歸功於中國自1980年代以來的改革開放的慣性推動,特別是在加入世貿組織後使中國處於國際階梯上有利位置造就的。然而科技創新對中國GDP的貢獻率只佔40%(2011年),美德日等國則高達80%以上。截止2012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上榜排名靠前企業全是石油、電力和銀行等壟斷行業,美國則多為科技企業。經濟學家茅於軾認為溫家寶政府只注重GDP數量,不注重GDP質量。在個人品行方面,溫家寶被指曾出賣趙紫陽,且慣於偽裝、作秀和煽情,《紐約時報》則曝光其擁有鉅額家族財富。 == 習近平及第五代領導時期(2012年-現今) == === 交接 === 胡錦濤、溫家寶等領導人在2012年11月的中共十八大上退出中央領導層,由習近平按現有接班體制接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李克強留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習近平是第一位出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最高領導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被認為重視改革,其談到改革是最大的紅利,提倡進行政府體制改革,調整或裁減國務院的部門。 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上,習近平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李強等習近平親信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2023年3月,習近平連任中國國家主席,李克強退休、李強接任中國國務院總理。 === 內政 === ==== 反腐運動 ==== 2012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中央八項規定》等一系列反腐敗措施。王岐山擔任中紀委書記一職後,在處理貪汙腐敗方面採取積極的態度,提出“當前要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中,共計有18萬官員被查處,其中有五十多位省部級以上的高官,包括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前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前統戰部部長令計劃、前全國政協副主席蘇榮等國家級高官,表明中央反腐工作有一定的成效。但有學者和分析人士認為,習近平的反腐運動其實是一種“選擇性反腐”或“大清洗”或“權力鬥爭”,目的是清除異己、打擊政敵、掌握權力、鞏固自身地位。 ==== 政治經濟 ==== 自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習近平上臺伊始,多次闡述其中國夢的設想。目標是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和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週年時,逐步並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2013年11月,習近平等人開始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認為,在全面深化改革程序中,要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不斷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全力加大了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控制力度。至少有288家公司修改了公司章程,這使得中國共產黨在企業的管理上擁有量更大的影響力,反映了黨的路線。中國官方認為,從鄧小平等人提倡的政治體制改革,到習近平等人提出的政改,是“政治體制改革在深化”、“走出了新路”、“碩果累累”。而外界和部分體制內人士則認為習的政改路線並沒有遵循鄧的政治體制改革道路,且改變了改革開放以來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方向,推行個人崇拜,是政治倒退,重新回到了毛澤東時代的體制,即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獨攬大權的政治寡頭統治以及“黨領導一切”的模式。 經濟民生方面,2015年,中國政府結束了自1979年以來實施的一胎政策,改為二胎政策,並在2021年實施更為開放的三胎政策。2017年3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與此同時,2017年4月,雄安新區成立。李克強提出要推動中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特區的深化合作,研究和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以香港和澳門的獨特優勢,提升中國的經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是由圍繞珠江三角洲伶仃洋,包括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和江門的城市群組成,是繼美國紐約都會區、美國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都市圈之後,世界第四大灣區。2018年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通車,香港納入國家高鐵網路;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2023年12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題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文中明確要求中國的銀行、養老金金融、保險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原則,接受更為嚴格的監管以及更積極地為政府政策服務。 此外,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加強了對社會意識形態方面的管控。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透過了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2019年2月,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引述中共中央報刊《求是》報道稱,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首次會議上發言,指出必須堅持加強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決不能走憲政、三權分立和司法獨立的路。2021年11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一致透過《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主要闡述習近平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大以來的成就,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同時注重銜接分別在1945年和1981年透過的兩份關於歷史問題的決議。 在社會維穩方面,2013年12月,全國人大廢除了自1957年以來實施的勞動教養政策;2019年12月,全國人大廢除了自1991年以來實施的收容教育政策。2013-2014年間,針對新疆地區出現的一些重大恐怖襲擊事件,譬如莎車縣暴恐襲擊案、烏魯木齊公園北街早市暴力恐怖襲擊案等,中國共產黨開始試點建設“新疆再教育營”。2016年陳全國調任新疆自治區黨委書記,此後營地規模迅速擴大,引起國際關注和爭議。 ==== 修改憲法 ==== 2018年2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對鄧小平時代《八二憲法》的《憲法修正案》,建議刪除國家主席和副主席“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的限制。鄧小平時代以來的“廢除領導幹部終身制”或將結束。3月11日透過《憲法修正案》,同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根據1982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八二憲法),恢復設立自1968年缺位,1975年被廢除的國家主席和副主席職位,不過取消國家主席在五四憲法中主持召開最高國務會議和領導國防委員會的權力,失去了行政權和軍權,變成禮儀性的虛位元首。根據鄧小平在1980年提倡的“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重新設立的國家主席和副主席任期為五年一屆,連任不能超過兩屆。這次修憲僅刪除了連任限制,並沒有賦予國家主席擁有更大的權力,但引發了體制內外的廣泛爭議。 從1993年開始,國家主席與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形成“三位一體”的制度。根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原則和“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政治理念,黨的總書記和軍委主席是中國政治體系中擁有最大權力的兩個職務,而這兩個實權職位在《中國共產黨章程》裡沒有連任次數的限制。由於“三位一體”制度,國家主席的連任限制被取消後,最高領導人的職務將不再受任何任期制限制。如歷史上,毛澤東曾終身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直至去世。 ==== 科教文化 ==== 2015年10月,屠呦呦成為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首位中國籍科學家。2020年,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相關技術團隊研製成功,達成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里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同年11月,奮鬥者號潛水器搭載3人成功潛入10909米深海域。此外,中國在航空航天領域以及空間探索上取得一系列突破: * 中國探月工程的「繞、落、回」任務全部完成,包括2013年嫦娥三號搭載的玉兔號月球車成功登月,以及2020年嫦娥五號成功執行首次地外天體取樣返回任務。 * 2015年,北斗三號專案建設啟動。同年,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成功。 * 2016年,天宮二號發射成功、取代了之前的天宮一號。同年,“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在貴州落成。 * 2020年,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升空,並在2021年5月成功著陸火星表面。同年7月,北斗三號正式開通。 * 2021-2022年,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先後與天宮空間站成功對接,執行中國太空站在軌關鍵技術驗證及建造任務。 * 2023年,隨著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天宮空間站成功對接,中國太空站從此進入長年有人駐守的常態化營運模式。 另一方面,2022年2月4日,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開幕;這是中國首次舉辦冬季奧運會,而北京也因而成為首座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城市(即“雙奧城市”或“雙奧之城”)。2023年7月28日至8月8日,原定於2021年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舉行後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等原因二次延期的第31屆夏季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舉行。 ==== 港澳地區 ==== 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許多香港人士不滿意中央政府對香港選舉的干涉,要求進行“真普選”,即有“公民提名”、一人一票的選舉。2014年發起的“雨傘革命”(香港佔中運動)要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撤回《8‧31決定》,該行動於2014年12月15日結束,歷時79日。 2019年,香港爆發了全球矚目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簡稱“反送中”,外界廣泛憂慮香港的“一國兩制”、獨立司法、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遭到破壞,而與此同時部分示威者的暴力行動也使得香港社會秩序受損,地區旅遊業和經濟嚴重受挫。2020年《香港國安法》的頒佈後,包括《蘋果日報》高層在內的部分人士因違反國安法被捕,加深外界憂慮,而中國官方則稱國安法使得“社會迅速恢復了秩序,香港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得到保障”。 === 外交 === 習近平治下的中國逐漸揚棄了鄧小平制定的“韜光養晦”外交戰略思想,繼而轉向“有所作為/大有作為”的理念。和胡錦濤時期相比,中國外交正變得更為主動,且更具全球性、更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中國新領導人的首年外交足跡遍佈全球,中國正在“重新發現”過去被忽略的一些地區的戰略價值和潛力。在處理世界熱點如伊朗,敘利亞,朝鮮,中東等問題上,中國也開始站到“世界舞臺的中央”,不再充當置身事外的旁觀者。此外,RCEP和亞信峰會、上合組織、新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組織中國都具有實際主導力,潛在的世界性影響力已經不容忽視,而且不論主動或被動,中國經濟由於其龐大的規模,全球性經濟政策已經不能缺少中國的參與和配合,中國開始顯露其全球影響力。 *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政府分別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即“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中國政府指出,“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努力實現沿線區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更加安全高效,以形成更高水平的陸海空交流網路。 * 2014年11月10日至11日,第26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年度會議於在北京市懷柔區雁棲湖舉行。該次峰會透過《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宣言》(《北京綱領(宣言)》),提出並透過致力於旨在打擊跨國腐敗的《北京反腐敗宣言》。 * 2015年,“習馬會”在新加坡舉行,是海峽兩岸(即中國大陸與臺灣)自1949年政治分立以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 與此同時,習近平逐步擴大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其主推的“大國外交”也引發了西方國家、日本、印度等國的憂慮與抵制。2018年起,新一輪的中美貿易戰爆發。2020年5月起,中國和印度爆發邊境衝突,造成人員傷亡。自2019年起,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與中國在新疆、香港、臺灣、南海、病毒溯源等問題上產生巨大分歧,而中國方面實行的“戰狼外交”以及國家之間相互的制裁加劇了對抗和衝突。西方國家認為狂熱的中國民族主義開始盛行,同時習近平的極權主義模式帶來了威脅;而中國則認為西方政客“傲慢”和“無知”,且國際“反華勢力”在打壓和阻礙中國的崛起。與此同時,美國、英國、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開始削減或終止了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對華援助。 截止至習近平時期,西藏、新疆和內蒙古的獨立運動已經基本受到控制,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釣魚島、南中國海等地依然與許多亞洲國家存在領土爭議。臺灣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岸分治已久,臺灣有不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價值觀與制度,新一代臺灣人經過李登輝與陳水扁時期去中國化的教育,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同感極低,更不覺得有“內戰遺留問題”或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的必要,臺灣民調顯示多數民眾不願“統一”。2022年8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率團訪問臺灣,中國人民解放軍而後展開環臺軍事演練,引發外界對第四次臺海危機的擔憂。 === 災禍 === 下表(可點選展開)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災害或人為事故(造成至少100人死亡,或重大經濟損失,或重大社會影響)。 時間 重大災難 地點 死亡人數 描述 2013年4月 蘆山地震 四川 193 另有25人失蹤、12211人受傷,19個市州115個縣199萬餘人受災,851.71億元。 2014年8月 崑山中榮工廠爆炸事故 江蘇 146 另有114人受傷。 2014年8月 魯甸地震 雲南 617 另有3143人受傷,108.84萬人受災,22.97萬人緊急轉移安置,2.58萬戶8.09萬間房屋倒塌,4.06萬戶12.91萬間嚴重損壞,15.12萬戶46.61萬間一般損壞。 2015年5月起 特大洪水 南方 319 另有81人失蹤。全年洪災死亡人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少,但截至7月初暴雨洪水已經直接造成了約353億元的經濟損失,強度為歷年罕見。 2015年6月 東方之星號沉船事件 湖北 442 “東方之星號”客輪在湖北荊州監利縣容城鎮一帶的長江水域遇狂風雷暴雨而翻沉。 2015年8月 倉庫連串爆炸 天津 165 另有8人失蹤,798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至少68.66億元人民幣。 2015年12月 深圳滑坡事故 廣東 73 另有4人失蹤,屬於生產安全事故,直接經濟損失人民幣8.8億餘元。 2016年6月起 南方水災 長江 164 另有26人失蹤,安徽和湖北兩省受災最為嚴重。 2016年6月 江蘇鹽城龍捲風 江蘇 99 另有846受傷,此龍捲風造成的傷亡是幾十年來最嚴重的。 2016年7月 邢臺洪災 河北 130 受黃淮氣旋影響,受災口達904萬,因災死亡130人、失蹤110人。 2018年8月起 非洲豬瘟疫情 全國 2019年起在全國多地爆發,到2019年8月底,中國的生豬存欄量下降了約40%。由於中國生豬存欄量佔全球的一半以上,疫情使得全球的生豬存欄量減少了近四分之一。 2019年3月 天嘉宜化工廠爆炸事故 江蘇 78 另有617人受傷,中國國務院認定本次事故為特別重大事故。 2019年12月起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全國 83,150(官方) 100萬-150萬(估計) 1月下旬疫情大爆發並蔓延至全國。 2020年5月下旬至9月 南方水災 全國 219 長江中下游平原、淮河流域、西南、華南及東南沿海等地因持續強降水引發嚴重洪災。 2021年3月份起 沙塵暴 華北諸省以及蒙古、韓國 2021年3月份開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北方、蒙古國和大韓民國西部出現的揚沙或浮塵,部分地區出現了沙塵暴,此次沙塵暴是中國近十年內最強的一次沙塵暴。 2021年7月 河南水災 河南 398 其中鄭州市380人,逾1400萬人受災。 2022年3月 東航3·21空難 廣西 132 2022年9月 瀘定地震 四川 93 另有25人失聯、至少423人受傷。 === 爭議 === 習近平上臺後,推翻了自鄧小平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以來的部分政策。2017年,習近平提出“四個偉大”,有學者認為此舉是對毛澤東時期的“四個偉大”的效仿。而近年來,從修改憲法到反對“憲政”、“司法獨立”,習近平的許多言論和舉措招致了國內外的諸多反對聲音,部分學者對他的一系列作法感到憂慮、震驚,有人認為這是對毛澤東時代的復辟,推行個人崇拜、煽動民族情緒、背離憲政主義,是體制性倒退,還有人認為這甚至有可能將中國推向第二次文化大革命。此外,中國709維權律師大抓捕事件、陝西千億礦權案、新疆再教育營、香港反修例運動、戰狼外交均引起了巨大爭議或批評。 * 極權統治:習近平被普遍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繼毛澤東之後最有權勢的領導人,並預計會長期執掌政權。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和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先後召開,習近平謀求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與中央軍委主席的這兩個最有權力的職務,打破鄧小平時期訂下的“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原則,再次連任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沒有給出明確的預期連任的任期期限,有人推測習近平很有可能在2027年的中共二十一大上繼續連任,更甚者預計他會仿效毛澤東終身掌權。 * 經濟發展:中國經濟資料造假屢見不鮮,誇大了經濟增長資料。習近平等人宣傳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也引發外界質疑,而與此同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則稱中國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 * 大規模監控:習近平當政以來,中國政府開始利用大資料、人臉識別和其它一些人工智慧技術建立社會大規模監控體系以及社會信用體系,以“打擊犯罪”、“弘揚誠信”,但國內外的反對人士認為此舉嚴重損害了公民的自由和隱私權等基本人權。也有學者警告中國可能步入喬治·奧威爾在《一九八四》一書中所描述的極權、監控社會。中國國家發改委資料顯示,截止2019年6月已有3000多萬人次因為失信而被限制搭乘飛機和高鐵,437萬失信被執行人繼而主動履行法律義務。此外,中國政府還將監控技術和裝置輸出到了俄羅斯、非洲、南美洲等地。 2018年以來,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進一步提出要建立正規的“政法網評大軍”。軍費預算連年增加且存在不透明,而國內的“維穩”經費多年超過軍費支出。 * 香港問題: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期間,Twitter、Facebook禁封或刪除了大量“具有中國官方背景、用於煽動輿論的帳號”,其中Twitter聲稱處理了約20萬個相關帳號。期間,中國中央電視臺聲稱1984年簽署的《中英聯合宣告》已經“過時無效”,而隨後中國外交部以“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應對外界質疑,引發了巨大爭議。 2020年6月30日頒佈的《香港國安法》引發了較大爭議。 * 抗疫抗災: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發生後,習近平一直強調自己“親自指揮、親自部署”防疫工作,甚至早在2020年1月7日已經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提出防疫要求。不過有訊息指出中央領導人初期對疫情並不重視,甚至要求不要造成民眾恐慌,影響即將到來的春節氣氛。外界亦有對中國大陸官方公佈的死亡人數及染病人數的真實性質疑。2020年5月下旬起,儘管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西南、華南及東南沿海等地因持續強降水引發嚴重洪災,多省發生暴洪、城區內澇、漬災。除了總理李克強在7月6日現身貴州視察外,習近平不見蹤影,有中國政治學者認為,習近平已陷入「決策疲勞」狀態,面對水災產生了「逃避」心態。然而隨著中國政府成功控制疫情,中國經濟增長2.3%、優於預期,中國不僅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GDP總量也實現了百萬億的歷史性突破。但隨著2022年上海疫情和北京疫情的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防疫政策再次引發爭論。習近平多次下令要以清零政策應對殺傷力弱的Omicron變異株引發的新冠疫情,因為延續不斷的封鎖措施嚴重影響經濟和民生導致民怨沸騰。 * 新疆問題:習近平時期,西方國家開始關注新疆維吾爾族人權和新疆再教育營的問題,並實施了相關制裁,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西方國家的指責一概否認。2022年8月31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階專員辦事處釋出《新疆人權報告》,認為中國政府針對維吾爾族和其他穆斯林社群存在嚴重侵犯人權行為。 * 俄烏戰爭:2022年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的親俄立場和態度引起國際爭議,並引發了“大翻譯運動”,中國官媒則抨擊大翻譯運動是“辱華”。 == 參見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年表 *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列表 * 中國共產黨、中共黨史 * 中共對歷史的修改 * 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抗美援朝 * 大躍進、三年大饑荒 * 文化大革命、四個現代化、粉碎四人幫 * 改革開放、六四天安門事件 * 中國共產黨集體領導制度、胡溫體制、習李體制 * 中國歷史、中國政治史 * 香港歷史、澳門歷史、臺灣歷史 * 對毛澤東的評價、對周恩來的評價、對江澤民的評價、對習近平的爭議 * 毛澤東崇拜、習近平的個人崇拜、習近平吃包子事件 * 共產主義政權下的大屠殺、中國大屠殺列表 == 參考資料 == == 延伸閱讀 == * 黃修榮 主編:《中國二十世紀全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ISBN 978-7-5006-4261-9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81)》,十卷,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ISBN 978-988-17274 *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82)》 *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錄》,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ISBN 978-7-206-02101-5 *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ISBN 978-7-5035-0435-8 *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ISBN 978-7-5073-0002-4 * 戴煌:《胡耀邦與平反冤假錯案》,中國工人出版社,2004年,ISBN 978-7-5059-2997-5 == 外部連結 ==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網——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管 Category:中國各時期歷史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曾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現今多通稱為「臺灣」;目前有效管轄範圍包括臺灣、澎湖群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中國大陸福建沿岸的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等島嶼,多合稱為「臺澎金馬」或「臺灣地區」;土地面積共36,197平方公里,其中臺灣及其附屬島嶼佔99%以上。目前以位居東亞島弧的臺灣本島為主要領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南界巴士海峽、北瀕東海,其地形陡峭、景觀多樣。國土約三分之二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地形,大部分人口則居住於臺灣西部的平地。截至,全國人口約2,300萬人,人口密度在全世界人口大於1,000萬人以上的國家中位列第二。首都為臺北市,人口最多的城市則為新北市。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人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告建立中華民國,數月後清朝宣統帝下詔退位,中華民國遂從清朝手中正式繼承中國政權。北洋政府時期,政治上陷入長期南北分裂、軍閥混戰,社會上則持續走向自由氛圍。1928年,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統一中國,實施訓政,但此前有合作關係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決裂,建立割據政權。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之一,期間國共短暫再次合作。1945年日本投降,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此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正式施行,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同時宣告動員戡亂。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勝出,並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中華民國政府則敗退遷往臺灣,在宣告臺灣戒嚴的同時持續主張擁有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全中國主權。直到1987年,中華民國政府解除臺灣戒嚴狀態,再於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並首次增修憲法,實務上承認治權僅及於臺灣地區,並在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的法律框架下與中國大陸往來,之後在1990年代陸續完成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等民主化措施,使中華民國轉型為憲政及多黨競爭之自由民主國家。2000年,民主進步黨贏得第二次總統直選,中華民國達成首次政黨輪替及政權和平轉移。 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在經歷數次憲法增修後成為半總統制國家,以總統為國家元首、行政院院長為政府首腦;中央政府按五權憲法精神分為行政院(內閣)、立法院(國會)、司法院、考試院及監察院,地方上則依行政區劃分為2個省(虛級化)、6個直轄市、13個縣及3個市。中華民國提倡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基本價值,並持續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社會救助方案、多元語言文化發展等政策;其社會屬於多元移民社會,由臺灣原住民族、漢族及新住民等群體組成,相容南島、中華、日本及西方文化,同時在視覺藝術、文學出版、表演藝術、電影及戲劇等領域均有所發展。 中華民國曾是聯合國會員國與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並參與創立聯合國,但在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中國」席次後逐漸失去國際普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主張已取代中華民國,並進一步認定擁有臺灣主權,常被認為是中華民國面臨的最大軍事威脅,但也是後者最大的經濟貿易夥伴。目前中華民國受限於「一個中國」政策僅有12個邦交國,但與美國、日本等多個非邦交國發展夥伴關係,同時也是數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的成員。中華民國當前實行市場經濟制度,產業主要包括製造業、服務業及貿易業等,是半導體、資通訊技術產業的重要領導者,在全球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同時與國際社會之間有著極高的經貿依存度。 == 國名及象徵 == 「中華民國」一稱最早是由孫中山於1905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上所提出。1912年1月1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宣佈建立民主共和制國家,使用「中華民國」作為國號。延續中國改朝換代的慣例,民國紀年以1912年為元年。1949年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主張擁有中國大陸和臺灣的主權,並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代表「中國」;但在1990年代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中國大陸,而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範圍是臺灣地區。目前中華民國多通稱為「臺灣」,在不同國際組織則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中華臺北」等權宜名稱。 北洋政府時期,中華民國以五色旗為國旗,《卿雲歌》為國歌。五色旗的紅色、黃色、藍色、白色、黑色橫條代表五族共和。現行中華民國國旗是孫中山以青天白日旗(陸皓東設計)為藍本,加上紅色底色,形成「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青色代表光明純潔、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無私、民權和平等;紅色代表不畏犧牲、民生和博愛。白日的12道光芒代表一年12個月、一天12個時辰,並象徵國家命脈與鼓舞國人與時俱進。中華民國國徽同樣以青天白日為基礎,國家代表色為藍色、白色與紅色。 現行中華民國國歌歌詞出自孫中山於1924年在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發表的《黃埔軍校訓詞》,由程懋筠譜寫音樂。最初作為中國國民黨黨歌,在國歌尚未制定前代替國歌。直到1937年,中國國民黨正式將其黨歌定為國歌。升降中華民國國旗則演奏《中華民國國旗歌》,該國旗歌還作為國際場合的國歌替代方案。中華民國國花為梅花,在1964年正式核定。梅花的凌冬耐寒表現堅貞剛潔,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中華民國國家象徵還有「中華民國之璽」與「榮典之璽」兩枚中華民國國璽。 == 歷史沿革 == 1912年,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宣告成立,並經歷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時期。在這期間,臺灣、澎湖群島接受日本殖民統治(1895年至1945年),與中國大陸分歧發展。更早之前,臺灣先後歷經荷西統治時期(1624年至1662年)、明鄭時期(1661年至1683年)和清治時期(1683年至1895年)。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概括接受日本時期的政經體制,並與中國大陸體制接軌。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而在1970年代後,隨著中華民國在國際上不能繼續代表「中國」、及民主與多元化社會逐漸成形,地方意識、本土文化備受重視,原住民與客家族群積極爭取族群地位,亦出現新的國族觀念與文化認同。 === 大陸時期 ===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外交及戰役失利,中國淪為次殖民地。隨著清朝改革運動和立憲運動失敗,孫中山等人組成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革命軍武昌起義,各省宣告獨立。同年12月,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南京府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孫中山組織臨時參議院,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達成協議,逼迫宣統帝溥儀退位;孫中山則主動辭職,由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遷都京兆地方。 其後內閣由北洋軍閥掌控,史稱「北洋政府」。在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遭到暗殺後,孫中山等發動二次革命失敗。當選大總統的袁世凱先後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接受日本《二十一條》,其後因為籌備中華帝國引發護國戰爭。在袁世凱逝世後,北洋政府因為對德宣戰案爆發府院之爭,並經歷張勳復闢、曹錕賄選等事件。另一方面,不滿北洋政府的孫中山在廣州市組織護法軍政府,形成南北分裂。隨著中國知識分子發起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爆發,促進文化改革與思想發展。其後中國革命黨改組成為中國國民黨,而中國共產黨也在1921年成立。 由於北洋軍閥與地方軍閥持續爭權、各地陷入混戰,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展開合作,成立陸軍軍官學校。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市成立。1926年起,蔣中正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發動國民革命軍北伐。1927年定都南京市,並展開清黨。1928年,東北易幟,中國分裂政局宣告統一。其後,中國國民黨為首的國民政府實施以黨治國的訓政,國家建設得到發展。同時期內部有地方軍閥與中國共產黨勢力割據,外部有大日本帝國威脅。1927年起,中國共產黨在多地建立革命根據地。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成立傀儡政權滿洲國。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軍在戰爭初期攻下南京市,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市,雙方陷入僵持;其後中華民國與美國、英國、蘇聯結為同盟國,最終在1945年獲得勝利。在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市,中國共產黨則進駐日本控制區,雙方展開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透過《中華民國憲法》。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施行,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1948年,國民大會選舉蔣中正為行憲後首任總統,同年頒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在這期間,中華民國國軍與中國共產黨爆發全面內戰。 === 臺灣歷史 === 至少在10,000年前,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陸續前來臺灣,成為臺灣最早的居民。在12世紀後,中國和日本商人、漁民和海盜在臺灣活動,從事非法貿易。1624年,因明朝軍隊驅逐,荷蘭人自澎湖轉往安平建立據點。1626年,與荷蘭敵對的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部,同時期的日本人則離開臺灣。1642年,西班牙人遭到荷蘭人趕走,退出臺灣。荷蘭人在原住民族服從下建立統治制度,開始進行傳教與貿易,並招募中國沿海省份漢人移墾。1662年,南明在中國東南地區抗清未果,鄭成功率領軍隊擊敗在臺灣的荷蘭人。明鄭時期重視中華文化的推廣,鼓勵漢人移民臺灣、從事屯墾經貿,但統治引起反感。 1683年,清朝政府平定臺灣,劃為福建省治理,並頒布渡臺禁令限制移民。不過數十萬名福建省及廣東省的漢人移民臺灣,形成漢人社會;當時主要經濟活動為種植水稻與甘蔗、與中國大陸貿易,並經常發生民變與械鬥。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臺灣開放港口通商,向歐洲列強出口樟腦與茶葉,但也導致日本、美國有所企圖。在中法戰爭過後,清朝政府更加重視臺灣。1885年,臺灣升格為福建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鐵道、道路等新政,加速臺灣現代化。1895年,在甲午戰爭戰敗後,清朝根據《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群島主權割讓給日本。 作為第一個殖民地,日本政府強硬鎮壓臺灣民主國等抗日運動,並計劃提高臺灣農作物產量、將樟腦等產品國有化,大量出口糖與米到日本。同時積極建設基礎設施、銀行體系等,加速臺灣現代經濟成長,成為東亞僅次於日本外最先進的地方。1920年代,在臺灣的軍事統治一度轉為文人政治,並試圖同化臺灣居民。臺灣知識分子發起地方自治運動,並發生霧社事件。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軍國主義下的臺灣成為侵略東南亞的軍事基地,並因而發展重工業。同時還推動皇民化運動,許多臺灣人加入日本軍,但各地也遭到美國轟炸。至1945年,在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 === 戰後時期 === 1947年,因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錯誤等因素,臺灣爆發大規模抗爭,爾後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鎮壓,造成臺灣省籍矛盾擴大。但隨著第二次國共內戰不斷失利、通貨膨脹持續失控,中華民國政府逐漸喪失中國大陸的控制權。1949年初,下野的蔣中正逐步將軍隊調往臺灣,而臺灣地區亦宣告戒嚴。同年10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年12月,中國國民黨掌控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北市,另有200萬人遷往臺灣。在韓戰後,中華民國獲得美國軍事支援及援助;日本則與同盟國及中華民國分別簽署《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正式放棄臺灣的主權。 其後,中華民國政府持續主張代表「中國」並計劃反攻大陸,同時在臺灣建立威權主義的黨國體制,控制媒體出版、禁止成立政黨,造成白色恐怖;而其黨國資本主義經濟計畫則促成臺灣經濟快速發展,並創造「臺灣奇蹟」。1971年,聯合國大會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中華民國失去國際社會廣泛承認。1975年,蔣中正逝世,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1978年,蔣經國就任總統,並在其任內培植臺灣籍菁英,但也爆發針對黨外運動人士的美麗島事件。1980年代,在民主進步黨成立後,中華民國政府於1987年解除《臺灣地區戒嚴令》,臺灣民主化程序加速。 1988年蔣經國逝世以後,李登輝繼任總統,並在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僅統治臺灣地區的現實。1991年至2000年,在歷經多次憲法增修後,臺灣從權威主義轉向民主政體,並出現臺灣主體意識等討論。期間「萬年國會」全面改選,並在1996年舉行首次總統公民直接選舉。這時期海峽兩岸關係逐漸發展,但臺灣經濟成長已經放緩。2000年及2004年,民主進步黨籍陳水扁當選總統,組成少數黨政府,結束中國國民黨50年的一黨制統治。陳水扁在其任內強調「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並推動公民投票,但在執政末期爆發多起貪汙弊案。 2008年及2012年,中國國民黨籍馬英九當選總統,在其任內改善海峽兩岸關係,簽訂經濟協議。但在2014年,隨著經濟停滯與主權威脅,臺灣爆發太陽花學運。2015年,馬英九和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兩岸領導人會面。2016年,民主進步黨籍蔡英文當選首位女性總統,民主進步黨首次取得立法院多數席次。2020年,蔡英文連任總統,民主進步黨持續持有立法院多數席次。 == 地理環境 == 中華民國轄有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地,有效管轄土地面積36,197.067平方公里(世界排行第136名)。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面積35,886.8623平方公里,佔中華民國管轄土地面積99%以上。臺灣是位於太平洋西岸東亞島弧間、亞洲大陸東南邊緣的海島,四面環海;其北方和東北方瀕東海,東北方與日本琉球群島接壤,東方與墨西哥相隔太平洋,南方與菲律賓相隔巴士海峽,西方與中國東南地區相隔臺灣海峽。經度約在東經120度至東經121度,緯度約在北緯21度至北緯26度之間。 臺灣大致呈現東西狹、南北長的紡錘形,南北長約394公里,東西寬約144公里。臺灣擁有多樣複雜的地形及地理景觀,約有70%面積為山地,平均海拔1,150公尺;主要山脈皆為南北走向,自東向西分別是海岸山脈、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及阿里山山脈。中央山脈偏於東側,延著南北軸線形成主幹,亦是東西部河川分水嶺。玉山山脈主峰玉山高3,952公尺,為東亞第一高峰。北部則有大屯山脈,構成臺北盆地的周圍。這些山脈多被森林覆蓋,超過3,000公尺的山峰多達268座。 阿里山山脈以西為漸趨平緩的丘陵、臺地、平原及盆地,大部分平地、耕地和人口便位在西部和北部沿海。在山麓丘陵周邊是海拔100公尺至500公尺的臺地,包括西北部桃園臺地群(面積最大的臺地)、臺中市后里臺地與大肚臺地、彰化縣八卦臺地、屏東縣恆春臺地等,當中許多是用於種植水稻的梯田。海拔100公尺以下、地勢平坦的沖積平原約佔臺灣土地面積23%,橫跨雲林縣到高雄市的嘉南平原便佔14%,另有東北部蘭陽平原、南部屏東平原等。在中央山脈與東部海岸山脈之間有花東縱谷平原,另有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埔里盆地群等盆地。 中華民國海岸線全長大約1,566.3公里。臺灣東部海岸山脈急遽沒入太平洋,西部海岸緩慢沒入臺灣海峽(並有沼澤和沙洲等地形),南部和離島海岸則有珊瑚礁群。許多主要港口設在西部海岸線,僅有東北部蘇澳港和北部基隆港例外。在島嶼部分,臺灣擁有21個附屬島嶼,較重要者有龜山島、綠島、蘭嶼、琉球嶼等;澎湖群島位於臺灣海峽,共計64個島嶼;金門群島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東南海岸外,共計12個島嶼;馬祖列島位於臺灣海峽西北西方,共計36個島嶼;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位於南海;釣魚臺列嶼位於東海。 === 地質 === 臺灣位居歐亞大陸與太平洋海盆的東亞島弧中央位置,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撞擊形成的新生代褶皺山脈。東亞島弧位在東亞至東南亞沿海,北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在行經日本、菲律賓後,南至印度尼西亞島嶼;臺灣位於日本和菲律賓之間,但形成時間與琉球群島和菲律賓不同。大約在中生代末期的南澳運動中,臺灣因為造山運動浮出水面成為一個小島,但不久深埋海底。直到大約200萬年前,臺灣東南方向的板塊在花東縱谷一帶撞上歐亞大陸板塊,強大的壓力再度把海底的沈積物抬升到海面,形成北—東北到南—西南走向的地勢。 其後的褶皺運動、斷層運動使臺灣逐漸上升成為穩固的島嶼,且上升運動不斷進行;自然環境的風化、雨蝕、崩落等作用造成多樣複雜的地形樣貌。其西部臺灣海峽平均深度約300英尺,東部太平洋30英里海床則有13,000英尺。臺灣農耕地大約7,900平方公里,但儘管土地因為火山作用導致土壤肥沃,土壤肥力仍然差異甚大:北部耕地土壤主要是酸性沖積土壤和赤鬆土壤,南部耕地土壤是中性至弱鹼性的沖積土壤。臺灣大部分的土壤缺乏磷和鉀,需要肥料才能有獲得好收成。而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與發展,土壤及地下水等生活環境汙染日益增加。 由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相撞,臺灣擁有火山、溫泉及頻繁地震(平均每年160次地震)。1999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造成2,000多人死亡。主要火山分佈在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另有玄武岩等凝固熔岩、小型泥火山、泥質溫泉等現象。臺灣過去大量開採煤礦、黃金、硫磺、大理石、玉石、天然氣等資源,但2000年後已經耗盡。較小的島嶼因海底火山形成獨特自然風貌,如澎湖群島柱狀玄武岩、綠島和龜山島海底溫泉等。龜山島是臺灣歷史上有紀錄的活火山,但幾個世紀並未噴發。金門群島和馬祖列島在地質上屬於中國大陸。 臺灣地區共有119條河流,大多呈現東西向,並發源於中央山脈或丘陵。西部河流多長於東部河流,流域多小於2,000平方公里,但灌溉和排水渠道串聯許多河流。長度100公里河流共有8條,濁水溪是長度最長的河流,高屏溪具有最廣泛流域,而淡水河是唯一具有航運功能的河流。因為降雨季節分配不均,河流流量變化很大:夏季遭遇暴雨高漲、迅速流入大海,冬季枯水期則只剩乾溪。天然湖泊及人工湖泊共55個,最大的天然湖泊是日月潭,而曾文水庫及翡翠水庫是最大的兩個人工湖泊。目前主要河川、水庫均有執行管制與整治措施。 === 氣候 === 臺灣氣候帶廣泛,南部為熱帶氣候、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山區為溫帶氣候,北迴歸線貫穿嘉義縣、嘉義市及花蓮縣。臺灣四季溫度變化明顯,每月平均溫度約在攝氏15度至30度之間;而東部黑潮暖流調節臺灣溫度,海洋氣流更造就溫潤的天氣。夏季至秋季漫長炎熱,氣溫可達攝氏35度以上。冬季短暫溫暖,偶有寒流南下,最低可達攝氏10度以下,高海拔山區常見飄雪。臺灣溫室氣體排放佔全球約0.56%。因應《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和《巴黎協定》,中華民國長期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並宣示將「2050年淨零轉型」納入目標。 臺灣全年降雨豐沛,年降雨量約2,200毫米(東部和山區降雨量更多),春雨、梅雨及颱風為主要降雨型態。降雨分佈取決於季節性季風:夏季因為西南季風滯留鋒面而進入梅雨季,佔中南部年降雨量90%、北部年降雨量60%;冬季則吹拂東北季風,東部與北部出現穩定降雨,中南部則普遍乾燥。颱風在夏末到秋初經過臺灣,平均每年襲擊3次至4次,有時引發洪水、土石流或山崩。另外因為氣象條件與空氣汙染,秋冬季節空氣品質不良。臺灣附屬島嶼和澎湖群島氣候與臺灣相似,金門群島和馬祖列島氣候與中國大陸沿岸相似,南海諸島氣候與東南亞島嶼相似。 === 生態 === 臺灣具有熱帶至溫帶的氣候帶與多種地形樣貌,因而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多樣性。其中臺灣物種共有64,906種,包括動物41,017種、10,704種、病毒、細菌、古菌、原生生物及原藻等6,502種、真菌類6,683種。過去臺灣曾完全被森林覆蓋,現在有60.7%以上面積為森林,且其他植被覆蓋大部分土地。自然植被隨海拔高度、氣候土壤不同變化,分成、、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等;針葉林佔全部森林約20%,而近75%森林屬於硬木。臺灣持續推動在低海拔平原種植樹林,並在過半地區(主要是山區和丘陵)禁止。 目前已知臺灣有119種哺乳動物、690種鳥類、118種爬行動物、43種兩棲動物、401種蝴蝶、2,992種魚類,並有788種蕨類、5,560種被子植物和111種裸子植物。其中約30%為特有種與特有亞種(包括45種哺乳動物、85種鳥類),其它則與中國大陸物種類似。最大的哺乳動物是臺灣黑熊,並有鹿和野豬出沒,各地候鳥群則在淤灘及紅樹林棲息。離島動植物種類則較少,且缺乏樹木。作為世界保育的重地之一,中華民國持續推動自然資源與環境生態維護,並促進生物多樣性、野生動物及濕地保育、教育推廣工作,並公告臺灣黑熊等保育物種。 為了維護自然景觀與保育動植物生態,臺灣地區還設定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區,各型別自然生態保護區共98處,約佔土地面積19.18%。其中9座國家公園包含許多特殊地形景觀,分別是墾丁國家公園(第一座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第一座保育海洋環境的國家公園)、臺江國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另有首座國家自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累計面積750,479.43公頃。 == 政治制度 == 中華民國是半總統制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中華民國憲法》針對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三權不足,增加考試及監察兩權。總統為國家元首,下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總統對外代表國家,依法公佈法律、發布命令、任命官員等;其還設定總統府,並遴選資政、國策顧問及戰略顧問。總統、副總統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公民直接選舉,任期4年。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下設30個中央行政機關。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由其提請總統任命副院長、部會首長、政務委員,組成行政院會議。 立法院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設有多個委員會。立法院質詢行政院院長及各部會首長、議決或覆議政策法案等,由113名立法委員組成,互選產生立法院院長、副院長。立法委員採單一選區兩票制,任期4年:區域立法委員73人,由單一選舉區(依人口比例劃分)選出,每個縣市至少1人;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選舉區立法委員各3人,不另分選舉區;全國不分割槽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選舉區立法委員34人,依照政黨名單投票,藉由政黨選舉票得票率選出。另外,人民可以藉由公民投票決定法律或政策。 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掌理解釋、民事、刑事與行政訴訟審判及公務員懲戒;其由司法院大法官組成,設定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各1人。考試院為國家最高考試機關,設有考選部、銓敘部、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及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其由考試委員組成,設定考試院院長、副院長各1人。監察院為為國家最高監察機關,設有審計部與國家人權委員會;其由監察委員組成,設定監察院院長、副院長各1人。司法院正副院長、司法院大法官、考試院正副院長、考試委員、監察院正副院長、監察委員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中華民國規定公費補助選舉、投(開)票所監察員等制度,並推動提高透明度、防範貪汙、電子政務等政策。公職人員選舉皆為直接選舉,年滿20歲選民便依戶籍取得投票權,並有登記參選權利與女性保障名額。隨著民主選舉成為重要政治活動,傳播媒體、輿論調查、民間團體和抗議活動越趨重要。各級政府主要歲入為稅課收入、營業盈餘及事業收入、規費、罰款及賠償收入,主要支出為社會福利、教育科學文化、經濟發展、一般政務及國防。2022年度各級1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為63,994億元,佔前3年度名目國內生產毛額平均數37.70%。 目前人民團體分成職業團體、社會團體與政治團體(政黨),其中民主進步黨和中國國民黨是兩大政黨,主要政治議題有臺灣統獨問題、海峽兩岸關係、經濟發展等。民主進步黨經常被描述為主張獨立的左派政黨,而中國國民黨是反對獨立的中間偏右政黨。由於總統在政府運作中具有極大影響力,「執政黨」指取得該職位的政黨,目前臺灣已經歷經3次政黨輪替。由於選民傾向保守與地方派系影響,中國國民黨比起民主進步黨更具選舉優勢。在2020年立法委員選舉,民主進步黨、中國國民黨、臺灣民眾黨、時代力量、臺灣基進取得席次。 === 行政區劃 === 《中華民國憲法》規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許可權劃分採均權主義制度,實施地方自治。其地方自治制度具有部分聯邦制特徵,地方政府在部分領域擁有管轄權。依《地方制度法》規定,地方劃分為省、直轄市。省劃分為縣、市;縣劃分為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及市均劃分為區。在省政府改為行政院派出機關後,省不再屬於地方自治團體。目前,中華民國第一層級地方自治團體為直轄市及縣(市),共有6個直轄市、13個縣和3個市,146個鄉、38個鎮、14個縣轄市及170個區。中央政府根據人口和經濟等指標,向地方政府分配財政預算,並推動區域聯合治理。直轄市由行政院直接管轄,擁有更多的行政資源,在區域發展扮演重要的都會角色。 直轄市及縣(市)設立直轄市及縣(市)政府,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立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地方行政首長負責處理機關政務、辦理自治事項等。直轄市及縣(市)也組成直轄市及縣(市)議會,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立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民代表會,地方民意代表行使立法權和質詢權。地方行政首長和地方民意代表由市民普遍選舉產生,任期4年。直轄市、縣和市選舉往往被視為重要的民主選舉,且地方政府之間彼此競合。目前中華民國首都為臺北市。 區劃單位 行政區劃 政府所在地 面積(平方公里) 人口(人) 工商業生產總額(百萬元,2016年) 直轄市 臺北市 信義區 6,950,449 直轄市 新北市 板橋區 3,617,718 市 基隆市 中正區 267,299 縣 宜蘭縣 宜蘭市 259,429 直轄市 桃園市 桃園區 3,567,019 縣 新竹縣 竹北市 1,059,854 市 新竹市 北區 1,488,439 縣 苗栗縣 苗栗市 570,971 直轄市 臺中市 西屯區 3,746,983 縣 彰化縣 彰化市 1,039,962 縣 南投縣 南投市 267,737 縣 雲林縣 斗六市 1,194,880 縣 嘉義縣 太保市 300,924 市 嘉義市 東區 166,946 直轄市 臺南市 安平區 2,244,960 直轄市 高雄市 苓雅區 3,569,013 縣 屏東縣 屏東市 361,326 縣 花蓮縣 花蓮市 166,269 縣 臺東縣 臺東市 66,138 縣 澎湖縣 馬公市 27,388 縣 金門縣 金城鎮 41,733 縣 連江縣 南竿鄉 7,568 === 司法體制 === 早在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基於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理論基礎,納入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並規定周延的自由民權保障。不過1948年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臺灣省戒嚴令》凍結部分《中華民國憲法》條文,並形成「萬年國會」。直至1991年,隨著動員戡亂時期終止,《中華民國憲法》才發揮其民主和法治目的。在1991年至2005年,因應政治現實及國家發展,《中華民國憲法》前後歷經7次憲法修正,增修條文體制改變政府結構。目前憲法修正需要四分之三立法委員決議提出,並經公民投票複決過半數支援。 司法院設有憲法法庭、普通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高等行政法院、最高行政法院)、懲戒法院、專業法院(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少年及家事法院)等。憲法法庭由15名司法院大法官組成,審理《憲法訴訟法》所定案件。各級法院掌理民事、刑事、行政及智慧財產訴訟審判,懲戒法院掌理公務員、法官及檢察官懲戒。法官為終身職,經由遴選或考試選拔、並在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受訓產生;法官必須依法獨立審判,不稱職者可以免職。 目前法律體系採,繼受歐陸法系國家制定《六法全書》。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為事實審,最高法院為法律審。刑事訴訟系統從過去法官兼掌的「糾問主義」,改為檢察官、被告及法院組成的「彈劾主義」,並採國家追訴與私人追訴雙軌制。不過司法體系運作仍遭批評,在2023年新增國民法官制度。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為事實審,高等行政法院為事實審與法律審,最高行政法院則是法律審。內政部警政署負責、秩序維護、保安警備等警政工作,使臺灣成為。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平時是海域執法機構,戰時具有國防任務。 === 外交關係 === 目前中華民國有12個邦交國,並在數十個非邦交國城市設有駐外機構,多方面建立持久關係。中華民國政府配合邦交國執行互助互惠的合作計劃,並與理念相近國家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維護區域安全及和平發展。同時外交政策秉持「踏實外交」原則拓展國際空間,除了在亞太區域扮演重要角色,也協調相關部門參與國際組織。中華民國政府還協助國內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活動、推動人道援助和衛生合作,並回應氣候變遷、恐怖主義、跨國犯罪、人口販運等問題。目前有170個國家和地區給予中華民國護照持有者免簽證、落地簽證或電子簽證。 在冷戰前期,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代表「中國」,也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暨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到了冷戰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中國」席次,中華民國失去國際地位。目前中華民國是45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世界貿易組織、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國際農牧業組織、國際開發銀行等)的成員國、及27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觀察員,並積極推動參與聯合國體系、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警政國際組織等機制。同時中華民國還推動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和經濟整合,與多個國家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中華民國現與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及等地區國家維持正式外交關係。中華民國與美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雙方在安全、經濟等領域緊密合作;中華民國也與加拿大展開交流。中華民國政府藉由新南向政策拓展及與東南亞國家協會國家交流,並推進南亞(印度、尼泊爾)、東北亞(日本、韓國)等地關係。中華民國與澳洲、紐西蘭等國家關係友好,並參加太平洋島國論壇對話會議。中華民國也與聖座合作密切,並擴大與歐洲聯盟、歐洲各國合作。同時,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青年世代交流等計劃,並鼓勵國際非政府組織設定據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擁有臺灣的主權,強迫中華民國接受單方面設定的政治統一框架,不斷進行政治打壓及軍事脅迫。不過雙方持續維持經貿、人員、文教與社會交流,開放並執行多項協議措施,中國大陸也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及對外投資物件。除此之外,臺灣也與香港、澳門發展關係,並推動僑務工作。目前中華民國與汶萊、中華人民共和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存在南海諸島爭議,並與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釣魚臺列嶼主權問題。中華民國政府支援多邊體系解決領土爭端,提出和平協商處理東海、南海分歧。 === 國防軍事 === 臺灣位處東亞島鏈中心,是鄰近臺灣海峽與呂宋海峽的戰略要地。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強調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侵犯臺灣,持續對臺灣展開軍事演習、侵擾西南空域、間諜情報活動,使其成為中華民國唯一的軍事威脅。中華民國國軍包括陸軍、海軍、空軍,並有憲兵、陸軍後勤、後備、防空飛彈、資通電軍等指揮部。在指揮架構部分,總統為三軍統帥,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其直接責成國防部部長,由部長命令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執行。國防部主管整體國防事務,依法提交相關報告。另設有提供總統諮詢的國家安全會議,下轄國家安全域性。 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威脅,國軍提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守勢防衛構想,戰力整建放在建立不對稱嚇阻戰力,維持周邊制空權和防禦,並在遭遇攻擊時儲存戰力、等待其他國家協防。除了防衛作戰需求,國軍還依令支援反恐行動、及協助地區災害防救。同時中華民國持續與美國、日本等理念相近國家交流,共同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脅。武器裝備以自主研製優先,其他由現貨市場商購及軍購獲得。目前美國根據《臺灣關係法》出售防衛性武器,但大部分國家不願意出售。另外傳出臺灣擁有攻擊中國大陸、及製造核武器能力。 在2022年,臺灣國防預算近170億美元,佔國內生生排行額2.2%。目前國防人力約有170,000名現役軍人,分成軍職人員(徵兵制與募兵制進用)及文職人員(國家考試進用)。所有年滿18歲至36歲、符合標準的男性須服兵役,學生可延緩入營,並設有替代役制度。役男後續會被納入後備軍人管理,並規劃全民防衛動員方案、空襲演習和災難演習。臺灣每年訓練約120,000名預備役軍人,並計劃將增加到260,000人。女性現役軍人多從事非戰鬥職位,在2021年約佔15%。臺灣持續改善並保障軍人權益,並提供各階段軍事教育。 == 經濟建設 == 臺灣經濟屬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主要由製造業、國際貿易和服務業推動,而大量外匯儲備、勞動生產率增加、產業私有化、政府經濟規劃、亦促成經濟成長。在2021年,名目國內生產毛額7,750億美元,人均名目國內生產毛額33,011美元,人均購買力平價59,398美元。而中央銀行藉由貨幣與外匯政策穩定新臺幣和外匯流通,持有世界排行前幾名的外匯儲備。這些讓臺灣在全球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與國際社會有極高依存度,並在許多調查排行前幾名,如2022年經濟自由指數第6名、《世界競爭力年鑑》第7名、投資環境風險評比第3名。 中華民國積極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與世界貿易組織推動區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紐西蘭、新加坡、巴拉圭、史瓦帝尼、貝里斯等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定。同時強化貿易合作和產業形象、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吸引臺灣商人、中國大陸資金及其他外商投資、推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和新南向政策。臺灣證券交易所是世界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上市公司總家數為971家,總資本額約74,999億元。不過臺灣產業主要基於,且大多是集中在北部的家族企業。 在2022年,中華民國商品及服務輸出5,512億美元、輸入4,515億美元,貿易順差997億美元(佔名目國內生產毛額13.07%)。其中商品輸出4,795.2美元、輸入4,276億美元,貿易順差648.7億美元。中華民國主要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含香港,38.8%)、東南亞國家協會(16.8%)、美國(15.7%)、歐洲聯盟(7.3%)、日本(7.0%),主要進口來源為中國大陸(含香港,20.0%)、日本(12.8%)、東南亞國家協會(12.6%)、美國(10.7%)、歐洲聯盟(9.4%),而主要投資物件為新加坡、美國、加勒比海英國屬地、越南、韓國、中國大陸等。 同時期,中華民國勞動力人數平均1,185.3萬人、就業人數平均1,141.8萬人,失業率平均3.67%。臺灣持續推動青年就業和創業,女性勞動人數亦持續增加,勞動參與率平均59.18%。臺灣工會組織率相對較高,勞工抗議較少見。中華民國逐步調整基本工資、縮減工作時數、推動性別平等及友善職場措施、辦理勞工與就業保險及勞動檢查、健全退休金及國民年金制度,並落實工會自主、強化勞資爭議處理。目前臺灣綜合所得稅與營業稅相對較低,但已經出現貧富差距擴大、僱傭市場緊縮、非典型就業等現象,低收入及中低收入戶約58.1萬人。 === 第一產業 === 2022年,中華民國第一產業佔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1.41%。農業就業人口占4.6%。臺灣氣候溫暖、雨水豐沛,適合作物生長。過去臺灣藉由土地改革、技術引進促成農業發展,但近期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受到衝擊。目前農耕地約78.7萬頃(佔土地面積22.7%),但農戶平均耕地0.72公頃,屬小農兼業經營,生產成本高且不具競爭力。稻米是最具價值的主食,主要蔬果有竹筍、捲心菜、西瓜、香菇、綠葉蔬菜和蔥。蔬果、茶葉和為重要出口產品,並出現數百個休閒農場。畜牧業奶製品與肉業經濟規模較小,豬肉與家禽比牛肉更歡迎。 過去、和漁業為重要經濟部門,曾大量開採黃金、硫磺、大理石等資源,但現今重要性下降。採礦業與林業由於資源枯竭及管理限制,僅佔經濟總產值一小部分,但木材與竹材產量持續增長。由於資源狀況與影響,漁業由沿海漁業轉為遠洋漁業與,主要出口秋刀魚、石斑魚、吳郭魚等;臺灣南部則有觀賞魚養殖場。目前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建立產品安全、糧食安全、防疫檢疫等機制,並改善農產品運銷、農作物出口、水利建設、農漁民團體、農漁村環境,以及發展農業創新知識和高經濟價值產業。 === 第二產業 === 2022年,中華民國第二產業佔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37.80%,製造業佔34.24%。工業勞動人口占35.4%。在產業結構和貿易政策上,臺灣先後經過勞力密集產業進口替代階段(1950年代)、出口導向二次進口替代階段(1960年代)及資本密集技術導向產業等階段(1980年代)。因此早期政策主要投資、輕工業,其後扶植塑膠、石化、鋼鐵、造船、汽車、電子、半導體產業。其中藉由公營事業推動國家政策,並進口石油建立石化工業。目前臺灣還是半導體、資訊及通訊科技產品的重要生產地,也是主要工業產品、高階零件的提供者。 目前中華民國主要生產紡織品、食品加工、塑膠、石油精煉、藥品、化學品、鋼鐵、車輛零件、機具機械、半導體、電子裝置、資訊及通訊科技裝置、消費品等產品,主要出口產品有電子零元件、資通與視聽產品、金屬及其製品;主要進口產品有電子零件、礦產品與機械。數家臺灣公司在全球市場擁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聯華電子、華碩、宏碁、宏達國際電子便是知名品牌。中華民國政府希望加速產業升級及結構轉型,建立創新驅動經濟形態,並協助企業佈局全球。同時藉由國防工業穩定需求及提升技術,自製軍艦、潛艦、戰鬥機、飛彈等武器。 === 第三產業 === 2022年,中華民國第三產業佔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60.78%。服務業勞動人口占60%,是成長速度最快的產業類別,並朝向精緻化與專業化發展。主要服務業有批發和零售貿易、政府服務、金融和保險、房地產(包括出租和租賃)、運輸(包括倉儲)、醫療保健和社會服務、高科技服務、住宿(包括飲食)、教育和文化(包括體育和娛樂)。在商業部門方面,中華民國政府推動電子商務業、國際物流服務、餐飲科技、商業服務設計暨廣告服務業、連鎖加盟業、智慧商業服務加速升級與數位轉型,並強化冷鏈物流、國家標準檢驗、智慧財產權等基礎環境。 中華民國⾦融機構分成、信用合作社、農會、漁會信用部、票券⾦融公司、證券⾦融公司及⾦融控股公司。其中銀行機構持續拓展據點,保險業經歷快速成長有相當高覆蓋率,證券業和票券業機構則趨於穩定。中華民國政府相當看重自己的文化特色,陸續規劃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國家公園、國家森林遊樂區、林業文化園區、國家綠道、國家級風景特定區等。在2022年,前來臺灣的旅客共895,962人次,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日本、香港、美國和東南亞;出國國民共1,482,821人次,主要前往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和歐洲。 === 科學技術 === 臺灣科技發展源於政府對於應用科學的、研發創新與產業升級及私營部門相關投入,這也是其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早期中華民國政府主要推動民生科技產業與臺灣製造(石化業、鋼鐵業、汽車產業),在1980年代轉為資訊科技(個人電腦、積體電路),目前則推動產業創新及升級轉型;同時還支援學術研究發展,引導大學與企業共同開發高科技、學界成果產業化、培育創新人才。目前中華民國政府支援的產業包含數位資訊及通訊、生物醫學、奈米、綠電及再生能源等技術,也積極推動智慧機械、國防戰略、防災、物聯網、雲端運算及人工智慧等專案。 除了培育專業技術及跨領域人才,中華民國政府提供產業投資發展環境、推動國際產業創新聚落。目前臺灣共有13個科學園區,分成新竹科學園區、中部科學園區及南部科學園區三大核心園區,集結大量生物技術、個人電腦裝置、積體電路、奈米技術、精密機械和電信領域公司。在2021年,臺灣三大科學園區進駐企業的經濟產值達1,239億美元。臺灣還設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家實驗研究院(含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國家太空中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臺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和資訊工業策進會等機構展開多項研究。 另一方面,中央研究院是國家學術研究最高機構,招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頂尖研究人員。中華民國在文學研究、經學、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宗教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圖檔學、傳播學、體育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學術領域均有研究成果,並朝向全球化、在地化、多元化方向發展。目前臺灣在科技競爭排名領先,如在2019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創新能力部分排行第4名,在2021年《世界競爭力年鑑》技術基礎設施和科學基礎設施部份分別排行第9名與第6名。 == 公共建設 == === 交通運輸 === 臺灣四面環海,位處印度洋與太平洋交通樞紐。目前擁有7個國際商港和4個國內商港,前四大港口為高雄港、基隆港、臺中港及臺北港。主要是民營企業(如長榮海運、陽明海運等),擁有大量商船,2022年國際貨櫃裝卸量1,469萬20呎標準貨櫃。臺灣還擁有35座機場,包括桃園國際機場(全球第四繁忙機場)、臺北松山機場、高雄國際機場及臺中清泉崗機場4座國際機場。目前計有中華航空(國家航空公司)、長榮航空、臺灣虎航、星宇航空等8家航空公司,各主要城市間班機頻繁,在全球89個城市則有199條國際航線。 臺灣環島鐵路為公營事業,營業里程1,065.0公里(共241座車站),載客列車分成數種等級。臺灣高鐵公司經營的臺灣高鐵共12個車站,臺北市至高雄市需90分鐘,構建西部走廊一日生活圈。臺北都會區、高雄都會區、桃園中壢都會區、臺中彰化都會區還建有捷運系統。公路分為國道、省道、 縣道與市道、鄉道與區道及其他專用公路,總里程21,777.6公里。大部分公路橫跨西部沿海低地與丘陵,雪山隧道是世界第八長高速公路隧道。臺灣私人汽車和機車擁有率相當高,並有汽車客運、計程車、租車、公共腳踏車等服務。 === 能源供需 === 2020年,臺灣電力產業主要仰賴化石燃料(82.2%)、核能(11.2%)、水力(2.2%)、太陽能(2.2%)、生質能(1.3%)、風力(0.9%)。目前臺灣煤礦存量已經耗盡,僅能開採少量的石油及天然氣,因此大部分化石燃料必須仰賴進口。由於對外國燃料的依存度極高,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分散採購石油、煤礦與天然氣,並依法管控石油與天然氣安全存量。其主要是從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中東國家進口石油,並向澳洲、印度尼西亞和南非購買煤礦。天然氣進口在2000年後急遽增加,目前向卡達、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13個國家採購。 早期臺灣發電廠採用水力發電和燃煤發電,其後則仰賴火力發電,並在1970年引入核能發電。在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後,反對核能者增加,核能發電的能源佔比亦下降。再生能源佔一小部分比例,以太陽能、風力和生質能發電為主,水力和地熱發電相對次要。在電力需求增加、發電機組屆齡下,臺灣電力公司推動增加燃氣機組、天然氣接收站等計劃。同時中華民國政府也推動能源轉型,輔導提升能院效率和潔淨能源,特別是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截至2022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14,128.6千瓩。目前臺灣家用電源電壓為110V或220V,頻率為60Hz。 === 其他建設 === 中華民國的郵政事業由國營的中華郵政公司專營,並推動數位轉型。在2023年,中華民國計有114家電信業者經營語音、資料等服務,市內電話使用者1,028萬4,961戶,寬頻網路帳號3,723萬戶(709萬戶固網寬頻、2,836萬戶行動寬頻)。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及市場自由化,固網、行動網路和光纖服務相當普及。目前行動電話數量已經超過固定電話,包括最大電信業者中華電信在內的電信公司均提供服務。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推動兆位元寬頻聯網佈建普及、網際網路協定升級,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使用有所增加,2016年網路就緒指數排行第19名。 早期臺灣公共建設配合經濟發展規劃(如十大建設),其後轉向生活環境改善。臺灣自來水公司提供穩定供水裝置,另有多項水資料開發治理計劃。2021年底,家庭自來水裝置普及率約97.2%。每年城市估計生產733.6萬噸固體廢物,並面臨各類環境問題。在環境運動推動下,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執行空氣、河川、土壤與地下水汙染及毒性化學物質災害等防治工作,並推動廢棄物分類、資源回收等政策,一般廢棄物回收率56.79%。另外還推動國土計劃與功能分割槽、城鄉風貌及創生環境、均衡區域及城鄉發展,並有都市建築物重建機制。 == 社會發展 == 2022年底,中華民國人口總數23,264,640人,約佔世界人口0.31%(排行第56名)。早期總和生育率相當高,但在1950年代末顯著下降,1984年後低於人口替換水準2.1,人口呈負成長。2022年,總和生育率降至0.870,粗出生率5.96‰也低於粗死亡率8.89‰,屬於超低總和生育率國家。目前性別比例則逐漸接近,嬰兒性別比為107.79比100,女性預期壽命與移民人數較多。平均結婚年齡和離婚比例均上升,在2023年估計51%女性已婚。隨著都市化提升與社會變遷,傳統家庭結構持續縮小且日趨多元,單親、隔代、新住民、近貧等家庭持續增加。 同時期,中華民國人口年齡中位數為43.8歲。國民0歲平均餘命逐年波動遞增,在2021年0歲平均餘命合計為80.86歲。隨著死亡率降低和預期壽命增加,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已經快速上升,在2022年底佔總人口17.56%(扶養比42),屬於高齡化社會。預計至2025年老人人口將超過總人口20%,成為超高齡社會。因應高齡化社會趨勢及其對國家發展的影響,中華民國政府與民間推展各項老人福利服務,同時推動兒童及少年福利、婦女福利、身心障礙者福利、專業保護網路等社會福利服務,建構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障等社會安全制度。 目前中華民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3人,為全世界1,000萬以上人口國家第二位,僅次於孟加拉。其中99.7%人口居住在臺灣,並隨著產業發展往西部和北部都會區聚集,導致都市化快速(80.1%為都市人口),超過100萬人的直轄市更占人口69.43%。人口前三名直轄市為新北市(近400萬人,佔17.17%)、臺中市(281萬人,佔12.10%)和高雄市(273萬人,佔11.73%),人口密度前三名都市為臺北市、嘉義市與新竹市。85.0%人口擁有住宅或公寓,但是房價與租金急遽成長,因而出現社會住宅及租金補貼等政策,都會人口與產業亦向外擴散分化。 === 族群劃分 ===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戶籍人口以漢族為最大族群,占人口96.4%。其他2.5%為原住民族、1.1%為新住民。漢族在14世紀至17世紀移民臺灣,分成來自福建省的閩南裔臺灣人(占人口70%,多居住在沿海平原,又細分泉州人與漳州人)、及來自廣東省的客家裔臺灣人(佔總人口15%,多居住在丘陵),後來被稱為「本省人」。日本人在1945年撤離臺灣後,中國大陸人士紛紛移居臺灣。1948年至1955年,大批軍公教人員及民間人士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這批移民(占人口15%)包含漢族、蒙古族、藏族、西南少數民族等,又被稱為「外省人」。 臺灣原住民族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至少在10,000年前在臺灣地區居住,共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達悟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在漢人移民下,居住在臺灣平地的平埔族群多遭同化,高山族群則遷往東部。目前原住民族人口逾58萬人,並有逾28萬人遷居都市。阿美族、排灣族與泰雅族三大族群佔原住民族人口70%,邵族和拉阿魯哇族僅有數百人。隨著不同族群相互通婚、文化同化、社會變遷和都市化,族群差異逐漸趨同,但仍影響選舉政治。 自1990年代,隨著婚姻移民定居及開放引進移工,居住在臺灣的外國人人數增加,人口組成日趨多元,目前已設戶籍的移民人口占人口1.1%。臺灣新住民以來自中國大陸與港澳地區最多,其次為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共計57.79萬人。因應經濟發展需要,中華民國自1989年首度開放引進特定工作的國際勞動人口,並對移工及仲介機構進行管理,目前移工人數已經有71萬餘人。不過臺灣淨遷移率估計為每1,000人僅0.85名移民,在世界排行第68名。相反地,許多國民移民至美國、澳洲、紐西蘭等國家,或前往中國大陸定居。 === 語言文字 === 目前臺灣使用的聽覺語言相當多樣,分屬漢藏語系中的漢語、和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族語兩大類。臺灣漢語系統包括國語(華語)、臺灣臺語、臺灣客語、馬祖語等,依族群及區域還有不同方言和腔調,且彼此並不互通。臺灣原住民族至少使用42個語言別,同樣彼此不互通;目前撒奇萊雅語、噶瑪蘭語、邵語、拉阿魯哇語、卡那卡那富語、賽夏語、魯凱語部分支群及卑南語部分支群等13種語言別被列為瀕危語言。部分年紀較大者因曾接受過日本教育會使用日語,而1949年的中國大陸移民者會使用各省份方言,但後者已在年輕世代式微。 目前文字系統則有從古代漢字演進的正體字,以及後來訂定的臺灣臺語、臺灣客語及原住民族語書寫系統。臺灣原住民族最早沒有文字,之後才向荷蘭人、日本人、漢人學習書面語言。漢字在形體上有古文、籀文、小篆、隸書、楷書等演變,臺灣更是少數使用繁體字的地方,並盛行書法活動。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國語政策和教育普及,華語成為臺灣最多人使用的共通語言,目前還推動。而由於閩南族群人數居多,許多族群的人會同時講華語與臺語。另外針對聽語障人士所使用的視覺語言,也自主發展出臺灣手語系統。 相對於過去將華語獨尊為官方語言,其他本地語言和方言直到民主化後才逐漸受到重視。目前《國家語言發展法》將臺灣及離各族群的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納為國家語言,保障使用國家語言的權利,落實語言與文化平權。中華民國政府和民間還展開一系列弱勢語言、書寫系統使用維護及儲存國家語言等語言保護措施,並將這些語言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必修課程。臺灣還將英語列為國民教育必修課程,並鼓勵學習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韓語、俄語、義大利語、越南語等第二外語。為了提升全球競爭力,中華民國政府推動2030雙語政策。 === 宗教信仰 === 《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人民有,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各種宗教在此基礎上蓬勃發展,成為世界上宗教最寬容的地方之一。根據2019年的調查,民眾主要信仰傳統民俗宗教(49.3%)、佛教(14%)、道教(12.4%)、基督新教(5.5%)、一貫道(2.1%)和天主教(1.3%),其他宗教還包括伊斯蘭教、東正教、三一教、理教、道院(世界紅卍字會)、天德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天理教、、統一教、山達基、崇教真光、天道教、天帝教、彌勒大道等。另外,有80%民眾同時信奉不同宗教,13.2%民眾則無宗教信仰。 過去臺灣原住民族多信仰泛靈信仰,中國移民引入佛教、道教和儒教,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傳入基督新教與天主教,日本則匯入神道教。在1949年,許多儒教、佛教、道教、民間教派等團體從中國大陸逃往臺灣,彼此競爭消長。臺灣登記在案的宗教團體可分為財團法人(基金會)、或社會團體,不同的宗教還辦理各式慈善公益、教育教化、醫療服務、社會福利等機構(如慈濟基金會是全球最大的佛教慈善機構),並建立宗教研究機構與學術環境。臺灣地區有將近33,000多個供教(信)徒膜拜、聚會的場所,是世界上宗教場所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臺灣民間信仰結合自然崇拜、儒家、佛教、道家等內容,相信人神靈三界相通。其中媽祖及王爺千歲為二大寺廟供奉神明系統,而不同慶典儀式、藝術裝飾等則體現傳統教義。每年各地會舉辦大型迎神賽會或遶境活動,並有天公生、迎媽祖、燒王船、蜂炮、炸寒單、宋江陣等儀式。目前道教逐漸融入現代生活,佛教朝向「人間佛教」改革發展,而一貫道持續影響社會。包括天主教及新教在內的基督宗教在臺灣歷經長期發展,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多是基督徒,數位中華民國總統亦是基督徒。漢語穆斯林社群逐漸式微,外籍移工多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和天主教。 === 公共衛生 === 臺灣有著極高的健康水平,預期壽命高。醫療院所由醫療專業人員組成,提供專業醫療照顧,目前主要分為中醫與西醫兩種。在2022年底,執業醫事人員數359,609人,計有480家醫院及20,099家診所,提供172,088張床位。自1995年後,全民健康保險整合社會保險系統,藉由財務自給自足的互助制度,將99.9%的國民納入保障,落實平等醫療和就醫權利。其財源主要以保險費收入和量能負擔為原則,中華民國政府提供部分弱勢族群保險費補助。全民健康保險提供所有必要且完整的診療服務,被保險人可以自由選擇特約醫院、診所等機構。 在2021年,中華民國國民0歲平均餘命80.86歲,男性77.67歲、女性84.25歲;新生兒死亡率每1,000活產2.7人,嬰兒死亡率每1,000活產4.1人。十大死因以慢性疾病為主(佔76.6%),依序為惡性腫瘤(28.0%)、心臟疾病(11.9%)、肺炎(7.4%)、腦血管疾病(6.6%)、糖尿病(6.2%)、高血壓性疾病(4.3%)、事故傷害(3.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3.4%)、腎炎、臟病症候群與腎病變(3.0%)及慢性肝病與肝硬化(2.2%);前三大癌症是肺癌、肝癌和結腸直腸癌。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在2016年至2019年47.97%,18歲以上吸菸率在2020年13.1%。 由於人口老化快速,全民健康保險的醫療支出持續增加。2021年,醫療保健支出14,265億元,佔國內生產毛額6.6%;平均每人花費60,783元,不過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也引發爭論。中華民國政府建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蟲媒傳染病、腸病毒、結核病、愛滋病、肝炎、猴痘、流感大流行等傳染病防治,推動婦幼健康、罕見病、癌症及慢性疾病防治、營造健康環境、健康監測等政策。同時還確保人類藥物、生物藥品、醫療器材、食品、化妝品等安全管理,並監督中醫學服務與藥材管理。另外也發展多元長期照顧體系、推動失智友善社群。 === 教育措施 === 中華民國教育學制類似美國模式,採「六、三、三、四」架構:國民小學6年、國民中學3年、高階中學3年、大學學士班4年;另有碩士班1年至4年、博士班2年至7年。同時還擴大2歲以上至國民小學前的幼兒園教保服務。在2022年,教育科學文化預算佔政府總預算20.2%。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分為國民小學(6歲至12歲)與國民中學(12歲至15歲),以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學校教育,教科書需經過中華民國政府審定。高階中學校教育採「普通教育」與「技職教育」雙軌,分成普通型高階中等學校、五年制專科學校及技術型高階中等學校。 在2020年,國民中學的升學率已經達99.8%,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納入高階中等教育階段。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專業化、及多元彈性發展,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就讀大學。過去高等教育機構快速增長,目前則推動大專校院整併、退場,截至2021年尚有137所大專校院與12所專科學校。臺灣頂尖的大專院校多是公立學校,其中國立臺灣大學被視為是最好的大學,另有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及國立政治大學等學校。技職教育對接產業所需人才,具中等至高等教育體系,並注重縱向銜接與橫向轉軌。 臺灣傳統社會的階層頂端是受過教育的精英,而教育政策和產業政策的發展便能促成社會流動。由於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大專院校以上學歷人口已經超過高階中學程度者。許多學生前往美國、澳洲、英國、日本等地留學,大專校院亦招收與展開國際交流。臺灣在國際科學奧林匹亞生物、 化學、地球科學、數學、資訊和物理專案具有一定表現。中華民國政府還培育藝術教育、特殊教育、國家語言及雙語教學師資,並規劃原住民族及新住民教育、終身教育、家庭教育、高齡教育、數位教育等政策。至2021年,識字率為99.1%。 == 文化藝術 == 臺灣是開放且包容的移民社會,具有多民族、多語言的文化樣貌。《中華民國憲法》明定保障自由權利、多元文化為基本國策,並應建設平等、均富的國家。這導致其核心價值除了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平等意識外,亦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社會福利、多元語言文化、同性婚姻等政策。不過傳統社會仍以漢文化為主,屬父權制、父系制和階級制社會,日常生活圍繞在家庭、工作和教育上。不過隨著地方社會轉型,臺灣公民社會已經蓬勃且多元化發展,出現各類非政府組織、民間組織、社會運動、社群總體營造運動等。 同時,臺灣社會相容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外省人文化、原住民族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且西方現代文化的影響力趨大。其中臺灣原住民風俗習慣各異,衍生各具特色的祭典文物,並藉藝術呈現文化精神。客家族群在臺灣形成客家文化,不同地區也發展出各自的特色,而臺灣新住民族群也保留自身傳統。中華民國政府把支援文化活動視為主要職責,各地興建大量公立博物館、表演場地設施,使臺灣成為亞洲藝術中心。其中國立故宮博物院便被譽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地方博物館與私立博物館亦快速增長,並典藏各式文物。 === 節慶假日 === 中華民國國定假日有1月1日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元旦)、農曆除夕至初三春節(農曆新年)、2月28日和平紀念日、4月4日兒童節、民族掃墓節(清明)、農曆5月5日端午節、農曆8月15日中秋節、10月10日國慶日。自2015年開始,國定假日與週末重疊會補假。其他傳統節日還有元宵節、七夕、中元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做牙等,並舉辦燈會、放天燈、放水燈、普渡、搶孤等活動。臺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分成祖靈祭、豐年祭與收穫祭、狩(漁)獵祭及農耕祭等傳統節慶,而客家族群亦會舉辦客家桐花祭、義民祭、龍等活動。 === 視覺藝術 === 臺灣原住民族有各具特色的織繡、雕刻工藝。清治時期文人推展傳統書法和水墨畫,民間有木雕、石雕、漆藝、陶藝、藺草編、竹工藝、纖維工藝、金屬工藝、紙藝等工藝。日治時期引進西洋畫及東洋畫觀念,地方題材成為特色。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並因西方思潮與藝術運動衝擊,出現中國與西方、現代與傳統調和探索。其後的鄉土運動影響水墨等創作。1980年代起,出現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作品,關注政治、性別和族群等議題,並籌辦大型展覽。2000年後,臺灣藝術融入在地性與全球化、美術與科技的思考。 目前雕塑藝術因為傳統宗教和當代主題而盛行,版畫藝術有多元表現,攝影藝術則歷經日治時期人像攝影、戰後沙龍攝影、鄉土寫實攝影演進。工商設計與文化設計蓬勃發展,並結合當代工藝,逐漸發展出文化創意產業;而衣飾則已經西化。臺灣建築概分為臺灣原住民族建築、中式傳統建築、西洋式與中西混合型建築及戰後現代主義建築,都市地區普遍是公寓住宅。目前建築呈現多元面向的發展,其中臺北101在2004年至2010年間是世界最高的建築物。同時中華民國擁有許多歷史建築,並經中華民國政府指定為古蹟、歷史建築等有形文化資產儲存管理。 === 文學出版 === 臺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是最早開始流傳的臺灣文學。古典漢詩文學源於17世紀,在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持續維持一定創作人口,但其內容因身份認同而有所轉變。在日治時期還發展出吸收西方現代文藝思潮(寫實主義、超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反對殖民的新文學作品。1945年後,來自中國大陸的成為戰後文壇的主導,懷鄉文學、反共文學及軍旅文學成為風潮。1950年代至1960年代,現代詩、散文、小說創作開始受到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1970年代,鄉土文學運動強調社會現實與歷史,與戰前的寫實主義傳統接軌。 1980年代後,文學創作與批評多元發展,出現女性文學、都市文學、環保文學、政治文學、同志文學、原住民族文學、客家文學、臺語文學、眷村文學、新住民文學、移工文學等作品。臺灣哲學吸取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並受自由主義、存在主義等思想影響。中華民國政府還鼓勵臺灣漫畫建立內容品牌。圖書出版事業以小規模、本土經營為主,各地設有公共圖書館。2021年,書籍出版登記家數為1,924家,並有57,710種書籍上市。出版商翻譯大量外國著作,中文書籍亦在其他華文地區銷售。但整體紙本圖書市場持續衰退,線上書店與數位出版漸趨活絡。 === 表演藝術 === 臺灣原住民族音樂分為歌舞音樂與器樂。漢民族音樂分為福佬與客家兩系,並有民俗音樂、戲曲音樂、器樂與宗教音樂類別,教會則引進西洋音樂。臺灣古典音樂及西式音樂在日治時期開始普及,後來出現「中西合璧」、「和漢交融」、現代主義及民族主義等風格音樂,不同西式音樂團體和國樂團體也相繼成立。在歷經白色恐怖時期後,臺灣相繼出現校園民歌、華語、臺語及客語流行音樂等通俗音樂風潮。目前臺灣流行音樂受到世界各國文化的影響,並創造許多華語歌手及經典歌曲。每年會舉辦理金曲獎、金音創作獎、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等獎項。 過去傳統戲曲有南管戲、北管戲、高甲戲、四平戲、客家大戲、歌仔戲、京劇、豫劇、車鼓戲、牛犁陣、傀儡戲、皮影戲、布袋戲等,並歷經大量轉型與現代化。現代戲劇最早有日治時期的臺灣新劇運動,其後歷經反共抗俄劇,再受西方當代劇場藝術與國際交流影響。目前現代化商業劇場多元成長,亦出現探索藝術形式的前衛小劇場。舞蹈藝術受不同文化傳統影響,引入芭蕾舞、現代舞、民族舞蹈等,並發展出高等舞蹈教育與專業舞團。中華民國政府還在各地興建可供表演的現代化劇場、文化中心或演藝廳。 === 烹調飲食 === 臺灣多樣料理在其文化中扮演核心角色,家庭習慣與成員共同用餐,但也經常在或夜市消費。臺灣原住民族以粟、山芋、甘藷、旱稻為主食,並狩獵山豬或捕獲漁產。漢人農業社會以米飯為主食,分成清淡不膩的閩南菜與重口味的客家菜,亦形成醬菜文化。日治時期,日本料理成為普遍菜色,出現北投酒家菜、佛跳牆等菜餚。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帶來中國各地烹調菜色,包括京菜、魯菜、川菜、蘇菜、浙菜、閩菜、粵菜、湘菜八大菜系的菜餚。隨著養殖技術進步,各地享有多樣海鮮,並因宗教信仰流行素食。 除了傳統中國北方和南方料理,臺灣也逐漸引入各國飲食文化,並出現精緻餐飲和速食文化。同時還有小籠包、滷肉飯、油飯、羊肉爐、鵝肉、棺材板、牛肉麵、肉圓、蚵仔麵線、大餅包小餅、生煎包、臭豆腐、雞排、蚵仔煎、蔥抓餅、鹽酥雞、烤玉米、鹽水雞、珍珠奶茶、刨冰、鳳梨酥、黑糖糕等小吃飲品與地方特產。另有春節圍爐、元宵節湯圓、端午節粽子、中秋節月餅等年節習俗,以及藥燉排骨等藥膳食補。茶葉主流為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白毫烏龍茶及鐵觀音,另有咖啡與酒品(埔里紹興酒、金門高粱酒、馬祖老酒等)。 === 傳播媒體 === 中華民國媒體相當多元,且競爭激烈。2021年,彩色電視機普及率98.5%,有線電影片道85.6%。其中有5家無線電視臺事業,播出23個數位節目頻道。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為公共媒體,辦理客家電視臺及原住民族電視臺。有線電視廣播業者有64家,提供80個至110個基本頻道節目,為最大收視平臺。目前有線電視業者多-{zh-hans:透過;zh-hant:透過;}-衛星頻道供應節目,共計91家、218個衛星頻道。中華民國政府輔導業者開發電視劇內容,辦理金鐘獎、金視獎頒獎等活動,並設定國際平臺TaiwanPlus。另有185家無線廣播事業,以音樂節目最受歡迎,並具多種語言。 中央通訊社是臺灣最重要的通訊社,另有數百家新聞機構。2020年,臺灣有32家通訊社、252家報紙出版商、1,267家雜誌出版商。《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是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而財經資訊、企業管理、新聞時事、時尚雜誌廣受歡迎。2022年,臺灣在新聞自由指數排行第38名,領先韓國(第43名)、日本(第71名)、香港(第148名)、中國大陸(第175名);不過相關新聞分析仍受到外部力量影響。臺灣還有來自20個國家、75家媒體派駐記者,並引進外國語言報紙與國際期刊雜誌。隨著紙本報紙和雜誌式微,多數媒體朝向數位發行發展。 臺灣電影最早始於日治時期,戰後則一度興起臺語電影。1960年代起,公民營電影公司盛行拍攝寫實電影與文藝片,並引進香港電影技術。1970年代起,功夫片和武俠片成為主流,其後愛國電影及小品電影也開始盛行。1980年代開始,中影公司主導臺灣新電影運動,探討社會、人文及歷史題材,另有大量紀錄片出現。隨著臺灣新電影運動結束、開放外片進口,臺灣電影產業一度沒落。直到21世紀初,年輕導演發展在地文化、恐怖、驚悚、犯罪、科幻、奇幻等型別電影。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推動電影產業發展,並舉辦金馬獎、金穗獎等活動。 === 運動休閒 === 臺灣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包括棒球、籃球、、網球和高爾夫球等。臺灣青棒球隊在國際級比賽有著不錯成績,並在1989年成立中華職業棒球聯盟。籃球是受到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歡迎的運動之一。中華民國舉辦LPGA臺灣錦標賽等高爾夫球賽事,並在山坡或丘陵上興建高爾夫球場。臺灣每年還會舉辦數十場馬拉松比賽,臺北馬拉松是規模最大的賽事之一。許多人熱衷練習來自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的武術,或在社群公園從事土風舞等活動。中華民國還是全球尖端腳踏車的外銷大國,推廣腳踏車比賽及休閒。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後並獲得承認後,中華民國在國際比賽中往往只能稱作「中華臺北」。儘管反對相關條件,但仍定期派出中華臺北代表團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等國際體育賽事。中華民國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專案中獲得多面獎牌,並在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下最佳成績。中華民國在世界運動會、世界大學運動會、亞洲運動會、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帕拉林匹克運動會、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等賽事亦有獲獎紀錄。為了培育學校優秀運動人才,中華民國舉辦各項學生運動聯賽遴選運動人才,並推動體育學術、體育教學、校園競賽等措施。 中華民國定期舉辦全國運動會、全民運動會、全國原住民族運動會、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等比賽。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運動環境改善,興設國民運動中心等體育場館設施,並鼓勵民間職業運動產業發展。多個城市設有公共腳踏車系統,並規劃環島腳踏車道路網。其他受歡迎的休憩方式還有爬山、散步、度假、電視、電影、音樂、跳舞、閱讀等,各型別登山運動相當風行。臺灣各地都有大型購物中心、連鎖百貨公司和特色商圈,臺灣中部更擁有多處渡假村及遊樂中心。 == 參見 == * 臺灣 * 臺澎金馬 * 中華民國歷史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 註釋 == == 參考資料 == ==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外部連結 == * 我的E政府 * 中華民國總統府 * 行政院 * 立法院 * 司法院 * 考試院 * 監察院 *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 交通部觀光局 觀光資訊網 Category:東亞國家 Category:亞洲島國 Category:共和國 Category:華語國家地區 Category:1912年中國建立 Category:1912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聯合國創始會員國 Category:前聯合國會員國 Category:有限承認國家
宗教
宗教(英語:religion)有多種定義,可以是聯絡人與神祇或超自然、神聖存在的文化體系;還可以定義為,以熱情和堅定地信念而堅持信仰的原則或理論體系。 按前者定義,可分為多神論、泛神論、一神論。 按後者定義,無神論,自然神論, 不可知論等,也都是不同的宗教信仰。 這些宗教體系,包括個人行為、傳統儀式、價值觀念、世界觀念、經典作品、朝拜聖地、道德規範或社會團體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們對其中某個體系的共識和崇拜。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聲稱與神話和哲學相輔相成,宗教相當於人文社科中的一門包羅永珍的“生存之道”。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於神性,聖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個或多個),給予信徒規範或力量的終極性或超驗性生命體驗。宗教的表現形式包括儀式,講道,紀念或崇拜、祭祀神明,犧牲,節日,節慶,殯葬服務,婚姻服務,禱告,音樂,藝術,舞蹈,公共服務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透過神聖歷史、敘述(可能透過神聖經文儲存)、符號意義和聖地,來記錄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並以此表達生命的意義。傳統意義上,信仰被認為是宗教信念的來源。全世界大約有10000個不同宗教 ,大約84%的人口附屬於五個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一些信仰團體,尤其一些新興宗教,可能會被人定性為「邪教」;然而,被定性為邪教的信仰團體和正當宗教間通常沒有真正的區別,因此目前美國宗教學術界已摒棄使用「邪教」這個主觀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不含貶義色彩的中性的「新興宗教」概念Richardson, 1993Lewis, 2004,而一些學者更認為「邪教」一詞是對於具有不同教條和儀式的團體的人身攻擊;Bromley, David Melton, and J. Gordon. 2002. Cults, Religion, and Violence. West Nyac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宗教學者梅根·古德溫(Megan Goodwin)指出,在一般人的用法當中,所謂的「邪教」,其實指的就是「我不喜歡的宗教」,如此而已;Ingram, Wayne, host. "Turkey Ritual " (transcript). Ep. 2 in Study Religion (podcast). Birmingham: Dept. of Religious Studies, University of Alabama.而宗教學者羅德尼·斯塔克(Rodney Stark)和威廉·西姆斯·本布里奇(William Sims Bainbridge)在1996年出版的《宗教的未來》(The Future of Religion)中,也下評論說「在開始時,所有的宗教都是由隱蔽、微小且偏離主流的『邪教』起家的。」Gallagher, Eugene V. 2004. The New Religious Movement Experience in America. Greenwood Press, . p. xv. == 詞源 == 在漢語中,宗、教二詞各有其義,本不為一個統一的聯綴詞。按《說文解字》:「宗者,尊祖廟也,以宗從示。」,「示者,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故而,“宗”表示對被神格化和人格化的自然宇宙及人類祖先神靈的尊敬和敬拜。“教”則指教育、育化、啟發等,進而側重於表述對神道、人道、或某一家理論體系的信仰和傳播,這一點反而與西方的religion一詞內涵較為接近。近代中國常將儒家思想和傳統稱為“聖教”,此“教”的內涵即與西方的religion一詞極為相近。 直至公元10世紀,「宗教」作為一個聯綴詞才出現,最先見於佛經,如《續傳燈錄》參見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3/05-005.htm 中:「吾住山久,無補宗教,敢以院事累君。」此處的“宗教”一詞,指崇佛傳統及其弟子的教誨,其詞義狹小而具體。但近代以來,隨著中西方交流對中國學術界影響的加深,以及隨著西方19世紀末現代科學中等新門類的興起和發展,“宗教”一詞於是作為現代漢語中對於「religion」一詞的對應翻譯,具備了廣義性的概念;西方的也隨即被翻譯為了宗教學,即以“宗教”為研究物件的學科。宗教學脫胎於更早的神學,卻超脫了傳統神學中帶有宗教偏見的研究方向,轉而以各個宗教之間的共性和特性、宗教的本質為研究方向,強調在宗教信仰外保持客觀性的研究。 在西方語言中,「宗教」()源自古羅馬時代的拉丁語。religio與近代西方宗教概念有關連卻不等同,更多地屬於一種神學概念。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在其著作《論神之本性》中使用過relegere(本意為反覆誦讀、默想)或religere(本意為重視、小心考慮),可見他當時認為在神的敬拜上需集中注意,又需嚴肅認真。另外古羅馬神學家奧古斯丁在《論真宗教》及《論靈魂的數量》皆用religare表示人、神與靈魂間的重新結合,以人神聯盟說來解釋人與神之間的密切關係。奧古斯丁又在《訂正》及《上帝之城》中使用re-eligere來表示人在信仰上的重新抉擇及決斷,人需要靠重新考慮和選擇與神修好。故religio一詞在拉丁語中基本用於表達人對神聖的信仰、義務和崇拜,以及神人之間的結合修好,其與神學的結合更為緊密。中世紀歐洲人從神學的角度出發,往往以略帶貶義的paganism(中譯為“異教”,但是由於中文缺乏相關語境,只作為中性詞)稱呼伊斯蘭等其他非基督教的信仰;而今日的英文詞彙religion及其對應的漢語概念“宗教”則是中性詞彙,可以用來代指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及其他任何宗教。 == 定義 == 宗教有著各種各樣的定義,多數定義試圖在很多極端的解釋和無意義表述中找到平衡。有人認為應用形式和理論去定義它,也有人更強調經驗、感性、直覺和倫理的因素。 東西方也因歷史背景的不同而存在理解差異,宗教是一個翻譯辭彙,馮友蘭指出:「有其自己的意義,不能在中文中看見一個有教字的東西就認為是宗教」。取「以供奉神靈的宗廟為教導方式」之意,關鍵是「作為祭祀場所的“宗”,而非作為中國式人文主義印痕之祭祀目的的“教”。」《中國文化中的儒教問題:起源、現狀與趨向 》/ 陳明 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傾向於把宗教看作是一個抽象的觀念、含義。這種抽象的概念是基於自身文化發展而建立起來的。 現代知名僧人釋淨空對宗教的定義是--「宗」具有: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三種意義。「教」具有:教育、教學、教化三種含義。 而臺灣僧人法鼓山創辦人釋聖嚴則認為「有所宗而以為教者,即為宗教。」http://ddc.shengyen.org/mobile/text/01-04/16.php 法鼓全集:比較宗教學 《宗教百科全書》中,宗教的定義是這樣的:Religion [First Edition]. Winston King.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Ed. Lindsay Jones. Vol. 11. 2nd ed. Detroit: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5. p7692-7701. 以下是西方一些神學家對宗教所下的定義: 神學家 對「宗教」的詮釋 門辛 人與神聖真實體驗深刻的相遇、受神聖存在性影響之人的相應行為 繆勒 人對於無限存在物的渴求、信仰和愛慕 泰勒 對靈性存在的信仰 弗雷澤 人對能夠指導和控制自然與人生程序的超人力量的迎合、討好和信奉 施密特 人對超世而具有人格之力的知或覺 海勒爾 人與神聖的交往、相通和結合,是對神聖的生動經歷 範·德·列烏 人與神秘力量的獨特關係 奧託 對超自然之神聖的體驗,表現為人對神聖既敬畏而嚮往的感情交織 施萊爾馬赫 宗教是人對神的絕對依賴感 蒂利希 宗教是人的終極關切 == 內容 == 一個宗教之所以成為宗教,是因為它包括三個層面,其一為宗教的思想觀念及感情體驗(教義),二為宗教的崇拜行為及禮儀規範(教儀),三為宗教的教職制度及社會組織(教團)。 === 教義 === 宗教的教義主要分為「觀念」和「體驗」兩種。 * 觀唸的型別 ** 靈魂觀念 ** 神靈觀念 ** 神性觀念 * 宗教經驗的型別 ** 敬畏感 * 經驗的型別 ** 宗教理論 ** 宗教道德 ** 宗教修習 即人的神觀及對神的敬畏心態,是整個宗教的內在因素及核心所在,故「對神的信仰」乃是一切宗教的根本。宗教信仰的物件被人理解為一種超自然而又控制自然的神秘力量或神聖實在,它被視為神力、精靈、眾神、至高一神,或抽象地以絕對者、永恆者、至高無上者、自有永有者、無限存在者、超越時空者稱之。這種信仰被視為萬物的起源和歸宿,一切存在的根基及依據。然而各宗教對神的理解不盡相同,有可能是「眾多而有序」、「單一而排他」,有可能以「超在」或「內在」存在,由此構成多神教、一神論、單一主神教、二元神教等,也有超泛神論、泛神論、萬物有靈論等不同的神論。 宗教對神靈觀唸的解釋為「神學」,神學在宗教傳播、歷史演進、人類進步中不斷被調整修正。神學是自覺宗教與自發宗教的最大分別,因為神學有其理論化及系統化,而自發宗教是不具神學體系的。 === 教儀 === * 巫術 * 禁忌 * 祈禱 * 祭祀 * 懺悔 * 敬拜 宗教的崇拜行為、禮儀規範屬於宗教的外在因素。體現出宗教教義的實踐,也反映出宗教傳統的改革及其社會文化背景。教儀是規範化、程式化、機構化及制度化的,其內容包括祈禱、祭獻、聖事、禮儀、修行及倫理規範。 教義是基於宗教的理論體系,而教儀則根據社會實踐的活動,前者為後者提供依據及指導,後者使前者的精神意趣得以推廣和外化;前者由不斷詮釋、匯集、編纂宗教經典而深化,後者也是經驗累積確定其施行的程度,於是教義及教儀皆在所處的文化氛圍中產生一種人們公認的社會慣例。 === 教團 === 宗教的教職制度及教團體系(如:基督教的教會、牧區,佛教的僧伽),代表著宗教信仰體系的機構化及社會化,是宗教的最外殼,卻又不可或缺。一方面替宗教提供了活動空間,另一方面也給予存在保障。教職制度令宗教有了可見的外在形體,從而對社會起作用。在歷史上,政教常有合一或分離現象,體現了社會行政功能與祭司宗教功能的有機結合,說明瞭宗教這一個體與世俗社會既有聯絡,又有區別。 教團及教職的形成,標誌著人類信仰體系的成熟,充實了宗教,補足了教義及教儀,由此凸現了宗教的獨特性與其他社會意識和社會文化歷史現象的不同特點。 == 起源 == 宗教源於準宗教現象,產生於原始宗教以前,為現今所知人類意識活動最早的形態之一,有一定程度的宗教因素,但當無超自然體的概念,對於客體尚未神化、無敬拜求告之念,一切全靠幻想,認為某些行動可影響某些現象或事物,如法術巫術、針刺木刻人形、佩戴玉石等。 舊石器時代洞穴壁畫的野獸影象遍佈被利器刺傷之痕跡,多認為是行法術以增加狩獵命中率。而尼安德特人、山頂洞人等的墓葬中,都發現屍骨上撒滿紅粉及砂石,可能是以血色物行法術,以求死者死後安穩或再生。當宗教及神靈觀念形成,巫術法術多成為宗教的附屬行動。研究宗教起源的學科為宗教人類學,主要理論為萬物有靈論、前萬物有靈論、巫術論、原始一神論、功能論、神話結構學說及語言疾病學說,前四者屬進化論學派,後三者屬文化圈學派。 === 萬物有靈論 === 萬物有靈論由英國考古學家愛德華·伯內特·泰勒提出,認為原始人在形成宗教前先有「萬物有靈」之概念,人在對影子、倒影、回聲、呼吸、睡眠中覺得人的物質身體之內有一種非物質的東西,使人具有生命,而當中以夢境的感受影響最大,當這種未知的東西離開身體時,身體便喪失活動能力,呼吸也停止,泰勒稱這種未知的東西為Anima。原始人推演一切生長或活動之東西,甚如日月皆有Anima,然而近代宗教學家認為原始人未具這種抽象的推理能力,也未發現任何考古實證。 === 前萬物有靈論 === 又稱「物活論」、「泛生崇拜」,是人類學家對萬物有靈論的修正,他認為原始人在產生「萬物有靈」之概念之時,先具備一種概念,就是認為整個世界是活的,故世界每件東西也是活的,並非以各物皆具有自己的獨立靈魂為前提,然而也未發現任何考古實證。 === 巫術論 === 巫術論由弗雷澤提出,他認為人類精神是由巫術發展到宗教,再到科學。巫術是一種準宗教現象。原始人認為巫術可控制自然,原因不外乎是接觸律或相似律,即認為取得某東西的一部分作法可影響該物之全部,又或認為對該物之相似物作法可影響該物,但當人類不相信這種虛擬力量時,則轉移為對超自然存在物的撫慰和慈悲。 === 語言疾病學說 === 語言疾病學說(a disease of language)由德國哲學家馬克斯·繆勒提出,他認為古代印歐語言抽象詞彙少,當中某些概念性詞彙必須賦予人格化的聯絡,否則就無法運用。諸神最初只是自然現象的名字,後來從詞彙中人格化,造成實在感,神話由此誕生。這樣,引起敬畏的物件逐漸被語言所掩蓋,並由於隱喻行為而最終與直接的知覺相分離。 === 原始一神論 === 原始一神論由施米特提出,他認為在最古老的文化中普遍有最上神的存在,可見於北美極地民族、俾格米人及澳洲東南土著,故一神論才是人類最古老的宗教觀,至上神的形象是來自神的最初啟示,往後的宗教發展呈退化趨勢,被諸神論及鬼靈精怪所掩蓋。 === 功能論 === 功能論最先由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所提出,亦為一系列之後的功能學派理論的總稱,他認為宗教儀式和巫術行為等是為滿足個體的心理需要,減緩生活壓力,提供積極的生活態度以面對生死考驗,也保護部落的傳統和價值觀,這些功能主要分為生物性、精神性及規範性三方面。 === 神話結構學說 === 神話結構學說由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提出,他認為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的原始人類的心靈皆有共同結構,皆欲解釋世界上的事,這種共相是發展出一套又一套神話的原動力。 == 批判 == === 宗教理智論 === 宗教理智論是以理智、邏輯去探討宗教,它就像一把雙刃劍,可反教也可護教。 反教者觀點以羅素詞鋒最為突出,首先,他認為如果萬物都有起因,那上帝也應不例外,而宗教所說的第一起因根本是無邏輯可言。第二他認為科學帶有某程度的隨機性,今天我們得知量子力學、混沌理論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測性,這表明自然法則很可能非出自決定一切的上帝之手,而僅僅是不斷變化的科學的暫時結論。另外,他又認為神學家充滿了「人擇原理」的不合理期望,神學家認為世界之所以是這個樣子,是為了讓人們生存,這種比方無疑等於說人長出高高的鼻子是為了架眼鏡的道理一樣,將結果變為原因,羅素認為人類的出現只是自然進化的一個產物,如果上帝是創造者,為何創造了法西斯黨或這麼多恐怖主義?他又認為,如果是非標準取決於上帝的話,那上帝本身就不應該有至善性可言,如果相信上帝是至善,那麼就不得不承認是非標準由上帝以外的東西去下判斷,這種兩難,亦令有神論者為之結舌。 斯溫伯恩是著名的理性論護教者,他主要從「為什麼存在最普遍的自然定律」著手,他強調很多人忽略宇宙一開始不存在,或一直處於混沌狀態的可能都是非常大的,因此這種高度秩序的宇宙是令人驚訝的、超出科學的,而這並非由於科學落後未能解釋,而是科學的本質必終於某種終極的自然定律及物質結構。這種「終極」的其中一個可能解釋是一神論,因為在一神論中上帝肯定有能力做到這點,秩序性除令宇宙更美好外,還可讓人控制自然,改變自然以生存。進化論觀點在這個問題中是不可能優於設計論的,因為我們不免要問到進化這種法則到底是從何而來呢?這令我們要麼不作解釋,要麼從假設中作出解釋,即以一神論假設作出合理解釋。 對於以上兩種從科學、理性去解釋宗教的理性論(對立論及相關論),保羅·田立克認為太多人把宗教看成是一種只有低階證據而依賴宗教權威的知識,但他必須釐清宗教與科學有著本質上的分別(分離論),用科學去反教或護教皆是無謂的,因為兩者所尋求的真理在不同的意域,理應分而治之,科學只可與另一科學相爭,宗教也只可與另一宗教相爭。他認為諸如量子力學測不準理論一推出,馬上就有人用來證明創世論、神跡說、自由說是可笑的。爭執得最烈的是進化論,反對者只拘泥於聖經的字面意義,把創世描述科學化,歪曲信仰。 === 宗教情感論 === 宗教情感論旨在表明宗教的本質與意義非體現於理智的活動和成果,是一種直覺「無限者」、「神聖者」而生之絕對、無條件的依存感。施萊爾馬赫認為以科學理性或道德倫理去批判宗教是膚淺的,科學講求勾勒世界的實在性,以同相、規律性去推演事實的必然性,而道德則從人自己出發,發展出一種責任體系,靠終極權威下命令認為什麼該做不該做。宗教有自己一套,總的來說,宗教是「絕對的依存感」。透過直覺有限的活動,對我們面對那些不可見的、永恆的滿懷崇敬,一旦直覺宇宙,則認識自己之渺小而感謙卑,從而喚起「對無限的情感」。奧託指出宗教經典以大量詞彙描述神性,當轉達之概念越明確令人越傾向對宗教作出理性認定,然而宗教是「無理性的」(the non-rational,注意:並非「非理性」the irrational)。我們只借用詞彙來斷定主體的屬性,然而這無限的主體又是不能單靠它們來領會的,他指出這最高的被直覺者——「神聖者」——必須排除任何道德因素,這個「神秘者」令人產生「畏懼感」、「崇高感」及「活力感」。 情感論甫一推出即受到邏輯上的質疑,施萊爾馬赫暗指沒有情感的宗教體驗是談不上信仰、宗教,換言之宗教情感可證明信仰。可是別忘記如果宗教是「無理性」的,為什麼宗教情感可以以因果邏輯去證明信仰?一旦承認這種證明,即承認宗教包含理智成分,它就必受理智論批判。雖然奧託表明宗教體驗只能看作是「解畫的一種代替物」去接近宗教,是描述終極時人類以表意符號硬堆出來的最接近語言,但這亦無可避免表示當中有某些概念是能夠描述宗教經驗的。當代學者更有研究指出情感需依賴於認識或概念,當中有理性的元素,而非情感論者提出之「無理性」。另一宗教學家潘能伯格批評情感論者將宗教淪為個人經驗,宗教只是各人自己對無限情感的主觀,而這種主觀卻沒有任何約束力。 === 宗教意志論 === 宗教意志論起於帕斯卡,由威廉·詹姆士承之。總括來說,信仰輪不到我們用理智去選擇信與不信,而是分析風險作出賭注,可用「信仰的賭注」這五字來作結。前提是信仰上帝是一項「真正的抉擇」,詹姆斯對真正的抉擇定義為「有生命力的、不可迴避的、有重大價值的」,在目前我們正反兩方皆各有論據,在可見將來也不見得有人能完全支援或推翻神存在的命題,因此我們並不可委身理智而猶豫不決,因避免謬誤而喪失好處,而這也大有可能令上帝不悅,而信與不信可看成是人生一場重大的賭注,如果相信有上帝的存在,賭贏了可獲得一切,若賭輸了也不會失去什麼,然而若不信有上帝的存在,賭贏了只是情感上的勝利,而賭輸卻將失去來生的盼望。 關於意志論的觀點,羅素批評意志論為「功利、主觀」,第一,詹姆斯只一廂情願認為信仰宗教可得到永生盼望,可是在這命題上他沒有去證實過,有可能信神反而要下地獄也說不定。另外,對虔誠的宗教徒來說,神是確切存在的,就如歷史上有過穆罕默德這樣的一個人,正統的宗教徒會認為「我信上帝,故我有福」,而非詹姆斯所說的「如果信上帝,你就會幸福」。意志論將宗教的超越感、神聖抹掉、要求絕對委身的教徒變為功利的現代商人,只會令人變得只信好處,不探真實。 === 宗教終極論 === 人類普遍認可整個宇宙必定是同一於一個最終極的根源,因此正如普遍認為的國家終將消亡一樣,宗教作為一種人類社會中有形的存在,也應該會消亡於終極的包容性和同一性之中。 == 討論 == 由於資訊發達、宗教自由,加上社會經濟再非自給自足,全球一體化實行,地球村逐漸形成。宗教間的對話不只是自我生存、宣揚正道的需要,也是免卻災難衝突的方法,無論是教會間、還是各宗教間,越來越多人提出要站出來對話,當中各宗教有其自我立場,分別為排他論、多元論及兼併論。 === 排他論 === 排他論者主張眾多宗教中只有一種是絕對真實的,其餘的皆為謬誤,排他論者在真理問題上有一種絕對化的觀點,而這也是宗教的本性,如果某宗教不是唯一的「真理」,那麼它就不值得信仰,事實上任何一個教徒只要它表示對自己的宗教忠心,就自然產生了一種內在的排他性。排他論是大多數一神論宗教的正統立場,它們只認為自己的神才是真神,只有委身於該宗教才可得到拯救,其他的宗教被視為非真實。當這種排他性排除其他種族時成為種族主義、或是排除其他異教徒而成為封閉宗教,在人類可知歷史上有多次因此類意識形態的排他而起之大型爭鬥。 亞伯拉罕諸教(基督宗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具有強烈的排他主義,強調唯一真神。基督宗教(含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各派別)是典型的排他論宗教,但基督宗教的部分派系也提出「普世拯救論」。因此這就成了一個兩難的問題。另外,基督新教強調「信者得救」,造成反排他論者認為這只是一種狹隘的拯救觀,這並非至善至美的神該有的。 === 多元論 === 多元論者主張世界各大信仰雖十分不同,但這只是我們稱之為神或上帝在生活中同等有效的理解、體驗和回應方式。希克認為各宗教就像「瞎子摸象」的道理,我們不能斷定那一種宗教才是真的,因為真相很可能永沒法被完全證實,各宗教只是「不同的燈,相同的光」。 然而反多元論者認為這根本破壞了宗教的本質,如果承認其他宗教也是對的,那各宗教教義、聖典就欠缺了獨一性。瞎子摸象非共享一終極實體的不同面,而是全都錯了,尾巴怎麼也不可能代表象。除非有人能說出整個象的實體,否則各宗教站出來對話,只是一對瞎子亂說,與其說全部都有理,不如說全部都錯。另外,反多元論者認為要求基督教徒與佛教徒談話,又要與不可知論者、無神論者取得共識是不切實際的,這只是一大堆盲人亂說一通,與象的形態越來越遠。 === 兼併論 === 兼併論站在排他論與多元論之間,它一方面認為上帝只得一個,卻又把其他宗教看成是「合法的宗教」,神給予各宗教救贖的啟示,只是其他宗教在接受神的恩典時夾雜著因文化差異而出現的偏差,他們所表達的並不如某一宗教般正統,其他宗教只是一些「無名的教徒」,他們接受了部分正確卻部分錯誤的觀念,正統的教徒就是要去糾正他們。 反兼併論者認為這種論調將兼併論放在一個很不利的位置,因為若其他宗教接受啟示並不完善也可得到神恩典救贖,那為什麼還要說服他們信正統宗教?而「無名的教徒」更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說話,既然大家都有神的恩典,那一種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那一種才是無名的宗教?這種隱含的排他性也使得兼併論者兩頭不討好。 == 影響 == 宗教在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中都廣泛存在。 === 政治 === 宗教與政治的關係很複雜,宗教信仰會影響法律。宗教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在歷史上,宗教常常被統治階層用來作為統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宗教也常常被反抗者用來作為反抗壓迫的工具。 現代在許多國家,公民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有信這種教的自由,也有信那種教的自由,它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中世紀時,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採取政教合一的制度,國家政權與宗教合而為一,宗教首領就是國家首腦,直接掌握國家政權;設立單一的宗教成為國教,教規就是國法,公民必須信奉和遵守,公民沒有信仰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否則會被認為是「異教徒」而遭到迫害。但在古代中國,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允許公民有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但各種其他宗教必須納入儒家倫理的框架中。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為,當社會發展到共產主義,宗教將會消失。 === 文化、藝術 === 在宗教的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與文化、藝術產生交集。 * 宗教藝術 * 宗教文學 * 宗教繪畫 * 宗教建築 * 宗教戲劇 * 宗教舞蹈 * 宗教美術 * 宗教服飾 === 科學 === 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科學家都有宗教信仰,如尤拉和柯西。費曼認為(在20世紀50年代)有超過半數的科學家無宗教信仰,而且科學不能論證上帝不存在。原文為“I do not believe that science can disprove the existence of God; I think that is impossible. And if it is impossible, is not a belief in science and in a God – an ordinary God of religion — a consistent possibility? Yes, it is consistent. Despite the fact that I said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scientists don't believe in God, many scientists do believe in both science and God, in a perfectly consistent way. But this consistency, although possible, is not easy to attain...”摘自費曼《科學與宗教的關係》由於宗教很多的說法無法或未被證實但又被說成如同存在的「真理」,只是套套邏輯,內容並非實在而精密。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對美國科學促進會成員中的科學家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只有 33% 的人相信上帝,而普通公眾的這一比例為 83%, 科學家信仰宗教的比例遠低於普通公眾。 == 主要宗教 == ===非制度性宗教=== * 華人民間信仰 * 祖先崇拜 * 原始宗教 * 巫覡宗教 * 個人崇拜、、聖人崇拜、君主崇拜、領袖崇拜 * 自然崇拜 * 騰格里 * 拜物教 * 精靈崇拜 * 薩滿教 * 萬物有靈論 * 孤魂信仰 ===現存制度性宗教=== * 基督教:天主教、新教、普世聖公宗、東正教、科普特教會 * 伊斯蘭教:遜尼派、什葉派 * 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日本佛教 * 印度教 * 道教 * 錫克教 * 猶太教 * 耆那教 * 儒教 * 神道教 * 天道教 * 瑣羅亞斯德教 * 摩尼教 * 威卡教 * 新興宗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耶和華見證人、巴哈伊、高臺教 其中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常被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印度教信教人口雖高於佛教,但它涵蓋的範圍一般僅在特定國家或民族之內,所以一般不列入世界三大宗教之中。 ===其他已衰微宗教=== * 古埃及宗教 * 古波斯宗教 * 古希臘宗教 * 古羅馬宗教 * 阿拉伯神話 * 北歐神話 * 凱爾特神話 * 蘇美爾神話 * 巴比倫神話 * 斯拉夫神話 * 瑪雅神話 * 阿茲特克神話 * 印加神話 == 儒教的宗教性爭議 == 清末救亡圖存的動亂中,康有為等人,試圖仿效西方基督教國家的國教習慣,將儒家改造成宗教,立為國教。此舉引發了孔教爭論。1917年中,「將孔教立為國教」的方案受到挫敗。另一方面,陳獨秀等反孔力量逐步做大。黃克武,《民國初年孔教問題之爭論 1912-1917》 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儒學仍被視為宗教(孔教),如臺灣的中國儒教會,印尼的孔教會,香港的孔教學院。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閱讀 == * 吳汝鈞:〈論宗教與道德的關係〉。 * 張汝倫:〈不問信仰,但問有用與否〉。 * 《宗教學基礎十五講》,王曉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 《宗教大辭典》,任繼愈,(上海辭書出版社) * 《宗教學是什麼》,張志剛,(天地圖書) == 參見 == * 本原 * 宗教學 * 精神哲學 * 意識形態 * 文化 * 道德、倫理學 * 反宗教 * 無宗教 * 訴諸可能 * 宗教經驗 * 宗教的進化起源 * 世俗宗教 * 超越 (哲學) * 宗教證據 * 知識 * 哲學 * Category:文化 Category:主要話題條目 Category:日語借詞
圖書館學
圖書館學是一門研究圖書館收集、加工、整理、保藏、控制、傳遞和利用文獻訊息的理論、方法以及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 ==基本概念== ===定義=== “圖書館學”一詞最早由德國圖書館學家馬丁·施萊廷格於1807年提出,他將圖書館學定義為“圖書館實施有目的的組織所需要的理論準則的概括”。圖書館學自概念提出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過去,因為出版商習慣不斷推出更新版本,教科書價格不但昂貴,同時資訊內容也很容易過時或不便對照。因為其在網路上容易更新的特質,可以協助解決這類問題。同時使用開放授權以及維持線上也對老師們的幫助很大,因為這樣一來老師便可以依照自己的課程需求來編修教學資源。在這200多年間圖書館學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革新。施萊廷格最早使用“圖書館學”這一名稱,表示圖書館學是一門獨立的知識系統;他認為圖書館學的研究物件為“圖書館整理”,從而建立了圖書館整理論的理論體系,這在圖書館學的發展歷史上具有開創意義柯平、弓克、孫情情:《圖書館學概念衍進二百年之思考》。此後,也有眾多學者提出定義,但是由於時代在發展,每個人的觀點都受其所處環境的限制。由此可見,圖書館學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 * 美國圖書館協會(ALA)在1943年給圖書館學下的定義是:圖書館學就是發現、蒐集、組織及運用印刷的與書寫的記錄之知識與技能。 * 柯平柯平:《知識資源論——關於知識資源管理與圖書館學的研究物件》主張“知識資源說”,他認為:圖書館學的研究物件是知識資源,圖書館學就是關於知識資源的收集、組織、管理和利用,研究與文獻和圖書館相關的知識資源的活動規律,以及研究知識資源系統的一門學科。 *學者胡述兆認為,以科學方法,研究圖書館的發展與運作的各種必備知識之理論與實務的學科,謂之圖書館學。 ===研究物件=== 圖書館學的研究物件隨著定義的變化也在不斷變化,從圖書館實體到訊息資源,以及圖書館使用者都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書館學五定律=== 圖書館學五定律(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由印度圖書館學家阮甘納桑(S.R.Ranganathan,1892-1972)在1931年提出。 *第一定律:Books are for use,書是為了用的。 *第二定律:Every reader his book,每個讀者有其書。 *第三定律:Every book its reader,每本書有其讀者。 *第四定律:Save the time of reader,節省讀者的時間。 *第五定律:A library is a growing organism,圖書館是一個成長中的有機體。 === 圖書館學新五律 === 圖書館學新五律(Five New Laws of Library Science)由美國學者W. Crawford與M. Gorman二人在1995年提出。 * 第一定律:libraries serve humanity,圖書館為全人類服務而存在。 * 第二定律:respect all forms by which knowledge is communicated,知識傳遞多面性。 * 第三定律:protect free access to knowledge,捍衛知識近用權。 * 第四定律:use technology intelligently to enhanced service,善用科技提升服務品質。 * 第五定律:honor the past and create the future,眺望過去、展望未來。 == 圖書館史 == 圖書館的原始功能在於儲存人類文化,是故文明古國如埃及、中國等,皆為早期圖書館的發祥地。早期圖書館館藏大抵分為寺院典籍、政府檔案、商業簿契、和宗族譜牒等四種型別。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文學、歷史與其他其參考留傳價值的文籍,亦開始納入收藏。 據記載,西元前3,000年的埃及和前2,000年的巴比倫(Babylon)圖書館館藏已有編排整理。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Alexandrian Library)則是希臘(Greece)文明於西元前3世紀初年建立的。該館館藏達700,000卷,乃為當時西方世界最大的圖書館。古羅馬(Rome)對文化資源非常重視,亦帶動起圖書館事業的蓬勃。儘管早期羅馬圖書館的服務物件只限於貴族,但時至羅馬文化最盛時期,許多圖書館皆開放給民眾使用。此亦即公共圖書館的濫觴。羅馬之後,西方世界戰火連綿。古文化在歐陸淪於黑暗時期之際,全靠寺廟圖書館儲存,免於流失。直到千餘年後的文藝復興,圖書館事業才又重見曙光。19世紀以降,系統化的圖書整理、儲存、檢索及傳播等技術,更趨成熟,為圖書館事業的後續發展奠下基礎。在這時期竄起,而對未來影響深遠的圖書館學巨擘,計有德國的艾伯特(F. Ebert)、卡萊特(A. Klette)、美國的杜威(M. Dewey)等人。 ==專業培養目標== 目前,中國大陸高校對圖書館學專業的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如下: *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系統的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知識,有熟練地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文獻資訊的能力,能在圖書情報機構和各類企事業單位的資訊部門從事資訊服務及管理工作的應用型、複合型圖書館的高階專門人才。 *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圖書館學與資訊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受到文獻學、目錄學、資訊學、傳播學、管理學、經濟學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文獻資訊蒐集、處理、研究、開發與傳遞的技能。 ==就業方向== 圖書館,IT行業,網際網路公司,資訊諮詢公司、資訊處理公司、資料分析公司。 ==學科分支== *普通圖書館學 *比較圖書館學 *圖書館資訊學 *圖書館社會學 *圖書館經濟學 *圖書館教育學 *圖書館建築學 *圖書館技術 *讀者心理學 *圖書館史 *圖書館管理學 **圖書分類法 ***中國圖書分類法 ***中文圖書分類法 ***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圖書分類法 ***杜威十進位制圖書分類法 ***美國國會圖書館圖書分類法 ***通用十進位制圖書分類法 ***冒號圖書分類法 ***布立斯圖書分類法 **中國機讀編目格式(第四版) ==相關學科== *檔案學 *資訊學 *目錄學 *文獻學 *教育學 *心理學 *社會學 *語言學 *電腦科學 == 參考文獻 == Category:管理學分支
義勇軍進行曲
《義勇軍進行曲》是1935年5月在中華民國上海市上映的華語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此歌先有歌詞再配以樂曲,改編自《反滿抗日義勇軍進行曲》,田漢作詞、聶耳譜上人聲主旋律、阿隆·阿甫夏洛穆夫編寫管絃樂總譜。 此曲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已經是軍歌,國民革命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定其為該師軍歌,該師在1942年遠征緬甸也有奏唱。1949年9月27日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暫定國歌。1968年文化大革命時作詞者田漢被批鬥至死,《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被禁而改為純音樂,《東方紅》取代《義勇軍進行曲》為事實上的暫定國歌。1978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集體填詞的《義勇軍進行曲》被正式透過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1982年撤銷1978年的新詞,恢復田漢作詞版。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透過憲法修正案,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憲法。 == 歷史 == === 創作過程 === 1934年秋,田漢寫了電影劇本《鳳凰的再生》,在1934年至1935年之交寫了主題曲歌詞,取名《反滿抗日義勇軍進行曲》。1935年2月,電通影片公司把電影劇本改名《風雲兒女》,主題歌改名《義勇軍進行曲》。1935年5月,唱片由百代公司灌錄發行,袁牧之、顧夢鶴及電通影片公司演唱隊首唱。 田漢所寫的《反滿抗日義勇軍進行曲》歌詞是否有更早的雛型,並無定論。2002年,遼寧省黨委黨史部門在採風時,一名老人誦出的《血盟救國軍軍歌》歌詞與《義勇軍進行曲》頗為相似,不過老人所誦的曲調則近似於東北民歌《蘇武牧羊歌》和《大帥練兵歌》,而血盟救國軍是1931年10月在遼東清原縣建立。 === 被選為國歌經過 === 此曲是知名的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歌曲。1937年9月,吳曉邦參加上海救亡演劇隊,在京滬線上演出,他根據《義勇軍進行曲》編演了第一齣抗戰舞蹈。國民革命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定其為該師軍歌,該師在1942年遠征緬甸也有奏唱。1947年2月8日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禁止廣播及灌製該曲。據葉劍英憶述,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有不少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電臺將此曲視作中國國歌播放,甚至不知道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所定的中華民國國歌(「 三民主義 吾黨所宗」版本)。 1949年7月4日,在中南海勤政殿第一會議室主持召開了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六小組第一次會議,葉劍英推選郭沫若、田漢、茅盾、錢三強、歐陽予倩等5人組成國歌詞譜初選委員會,郭沫若為召集人。8月5日,第六小組第二次會議決定,聘請四位音樂專業人士馬思聰、賀綠汀、呂驥、姚錦為國歌詞譜初選委員會顧問。由郭沫若等人起草的《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經毛澤東、周恩來修改審批,分別在《人民日報》、《天津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報紙連續刊登8天。同時中國內地、香港和海外華僑報紙也紛紛轉載。 截止到8月24日,籌備會收到有關國歌稿件350多篇。同日,第六小組第三次會議在北京飯店舉行,對應徵的國歌歌詞進行分析,認為應選者很少。9月14日,第六小組第四次會議上,馬寅初提出國歌在正式大會趕不出來。9月17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召開,同意擔任此項工作的第六小組直接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主席團提出工作情況報告。9月21日,第六小組共收到應徵國歌632件,歌詞694首。當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55人組成的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年方案審查委員會成立,馬敘倫為召集人。 9月25日在中南海豐澤園,毛澤東、周恩來召開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郭沫若、茅盾、黃炎培、陳嘉庚、張奚若、馬敘倫、田漢、徐悲鴻、李立三、洪深、艾青、馬寅初、梁思成、馬思聰、呂驥、賀綠汀等18人出席。馬敘倫等建議用《義勇軍進行曲》暫代國歌,徐悲鴻、郭沫若等許多委員表示支援。有的委員認為歌詞裡“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不妥,郭沫若、田漢等建議歌詞修改一下,郭沫若並擬就了3段;但張奚若、梁思成反對,以法國的《馬賽曲》為例,他們認為這首歌曲是歷史性的產物,為保持其完整性,不應修改詞曲。黃炎培也不贊成修改。周恩來建議就用原來的歌詞,因為“這樣才能鼓動情感。修改後,唱起來就不會有那種情感。”最後經過毛澤東拍板,與會委員一致贊同用《義勇軍進行曲》代國歌毛澤東、周恩來召集的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定都協商座談會記錄, 1949年9月25日。隨後,毛澤東、周恩來和與會者一起合唱《義勇軍進行曲》,座談會結束。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透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1953年定稿的管絃樂總譜出自李煥之。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關於國旗、國歌和年號“新華社答讀者問”:“《義勇軍進行曲》是十餘年來在中國廣大人民的鬥爭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經具有歷史意義。採用《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的國歌而不加修改,是為了喚起人民回想祖國創造過程中的艱難憂患,鼓舞人民發揚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熱情,把革命進行到底。這與蘇聯人民曾長期以《國際歌》為國歌,法國人民今天仍以《馬賽曲》為國歌的作用是一樣的。” === 文化大革命時取消歌詞 === 《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唱了17年。在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中,田漢被打成「右派」,於1968年含冤去世。其作品亦被認為有「政治問題」,所以禁止演唱用田漢作詞的《義勇軍進行曲》,《東方紅》變成事實上的「國歌」。特別是1970年全國大規模地批判田漢、周揚、夏衍、陽翰笙“四條漢子”,作為“四條漢子”之一的田漢在1975年被以“組織”的名義宣佈為“叛徒”,並被“永遠開除黨籍”。從此,他作詞的歌曲不能再唱了,正式場合只能演奏《義勇軍進行曲》,不能唱出來;群眾集會時也只是高唱《東方紅》和《大海航行靠舵手》。 因為田漢的歌詞不能再唱了,當時社會上掀起了一股全民參與修改國歌歌詞的熱潮張天蔚《“文革”期間參與全民修改國歌歌詞的回憶》,收入全國政協廣東省大埔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的《大埔文史第21輯》。 === 文革以後 ===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當時中共中央認為,在黨主席兼總理華國鋒的領導下,已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已不能反映變化了的現實。1978年,全國人大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徵集小組”。最後確定由李煥之配的詞提交大會代表討論修改。最後,考慮到國歌不同於一般歌曲,為保持國歌的穩定性,只寫“聶耳曲、集體填詞”,一律不署編配者的姓名。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透過了新歌詞,這首集體填詞的國歌又名《繼續革命的戰歌》:“前進,各民族英雄的人民!/偉大的共產黨,領導我們繼續長徵!/萬眾一心奔向共產主義明天!/建設祖國,保衛祖國,英勇地鬥爭!/前進,前進,前進!/我們千秋萬代高舉毛澤東旗幟,前進!/高舉毛澤東旗幟,前進,前進,前進,進!” 中國人民郵政1979年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週年紀念郵票,編號J.46(1-1),面額人民幣8分,就有集體填詞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和歌譜。 === 現行版 ===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1979年,原中央專案組對田漢的“結論”被推翻。田漢得到昭雪平反,1979年4月25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為他開了一個遲到的追悼會。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透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撤銷1978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透過的歌詞,恢復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透過憲法修正案,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憲法。 2005年5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答覆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表示,從文藝創作角度而言,國歌與其他文學藝術作品並無本質差別,應當同等地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保護。儘管現行版(原版)曲譜中標註的詞作者只有田漢一人,實際上,孫師毅、聶耳也參與了作詞。孫師毅把田漢原詩的“冒著敵人的飛機大炮”改為“冒著敵人的炮火”,去掉了原作的語病,並更加簡潔和富有象徵性;聶耳將“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重複一次,並新增“前進!前進!前進!”作為結尾,強調了呼號感,使得這篇歌詞更符合漢語歌曲對腔詞關係的要求。 2021年3月1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語言文字規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家通用手語方案》(GF0024-2020)實施,手語版《義勇軍進行曲》正式釋出。 根據2015年8月26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釋出的“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網路投票結果,《義勇軍進行曲》被選入“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名單,排名第一。 == 歌詞 == 簡體字 繁體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歌曲 == \relative g' { \key g \major \time 2/4 g8. b16 d8 d8 \bar "|" e4 d4 \bar "|" b8. g16 \times 2/3 {d'8 d d} \bar "|" b4 g4 \bar "|" \times 2/3 {d8 d d} \times 2/3 {d8 d d} \bar "|" g4 r8 d8 \bar "|" \break g4. g8 \bar "|" g8. g16 d8 e16 fis16 \bar "|" g4 g4 \bar "|" r8 b8 g8 a16 b16 \bar "|" d4 d4 \bar "|" \break b8. b16 g8. b16 \bar "|" d8. b16 a4 \bar "|" a2 \bar "|" e'4^> d4^> \bar "|" a4^> b4^> \bar "|" \break d8^> b8^> r8 d8 \bar "|" b8 a16 b16 g4 \bar "|" b4 r4 \bar "|" d,8. e16 g8 g8 \bar "|" b8. b16 d8 d8 \bar "|" \break a8 a16 a16 e4 \bar "|" a4. d,8 \bar "|" ^\< g4. g8 \bar "|" b4. b8 \! \bar "|" d2 \bar "|" \break g,8. b16 d8 d8 \bar "|" e4 d4 \bar "|" b8. g16 \times 2/3 {d'8 d d} \bar "|" b8 r8 g8 r8 \bar "|" d4^> g4^> \bar "|" \break b8. g16 \times 2/3 {d'8 d d} \bar "|" b8 r8 g8 r8 \bar "|" d4^> g4^> \bar "|" d4^> g4^> \bar "|" d4^> g4^> \bar "|" g4^> r4 \bar "|." } \addlyrics {                                         起 來! 不 願 做 奴 隸 的 人 們! 把 我 們 的 血 肉, 築 成 我 們 新 的 長 城! 中 華 民 族 到 了 最 危 險 的 時 候, 每 個 人 被 迫 著 發 出 最 後 的 吼 聲。 起 來! 起 來! 起 來! 我 們 萬 眾 一 心, 冒 著 敵 人 的 炮 火, 前 進! 冒 著 敵 人 的 炮 火, 前 進! 前 進! 前 進! 進! } == 作為國歌的使用情況 == 舉行升旗儀式時,國歌為必奏歌曲,另外,每逢國慶節的國慶盛典,外交場合和中國代表隊在國際性體育賽事奪得金牌時,也要奏國歌(見下文“其他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少數民族自治地區在官方活動場合演唱本曲,習慣上都使用普通話。不過,《國歌法》並未規定演唱國歌時必須使用哪一種語言,理論上該曲的少數民族語言版本與普通話版本是可以並行使用的。 另外,1965年創作的管絃樂曲《紅旗頌》也融入了《義勇軍進行曲》的音樂元素。 至於手語版本,則以2021年3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家通用手語方案》執行。2021年3月4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開幕會上,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邰麗華與手語翻譯用手語演唱國歌。 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4、CCTV-5+、數字付費頻道及CGTN各頻道除外)每天早晨都會播放國歌(2004年9月1日之前,CCTV-1每天晚間在《新聞聯播》之前播放國歌)。而從2017年10月1日開始,央視播放的國歌由演奏版改為合唱版。 此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廣播開始曲同樣採用了該曲(中國之聲/經濟之聲/音樂之聲/香港之聲也會播放基於該曲前六小節的編鐘版,中國之聲在星期二早上4:28播放完整版(2007年12月24日中國之聲開始24小時播音前在3:58播放,大灣區之聲每天清晨4:58播放完整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套節目(現為中國之聲)開始曲 ,Interval Signal Online,2002-08-29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廣播開始曲 ,Interval Signal Online,2004-01-07,一些地方的廣播電臺使用其作為廣播開始曲,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釋出的《關於學習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的通知》,自2017年10月1日《國歌法》施行之日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廣播電臺、電視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廣播電視臺,應當於國慶節、國際勞動節等重要的國家法定節日、紀念日的北京時間上午10點整,在其主頻率、主頻道播放國歌。自2019年5月1日至12月31日,為配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而開展的「我和我的祖國」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各級廣播電臺、電視臺應當於每天的北京時間上午7點,在其主頻率、主頻道整點播放國歌(新疆的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為9:00)。其間,上述於重要紀念日上午10點整播放國歌的條款則被暫時凍結。2020年1月1日起,上述要求不再作為強制性規定,但央視、央廣和絕大多數地方臺至今仍為每天的北京時間上午7點播放國歌(如應當播放國歌的廣播頻道轉播《新聞和報紙摘要》加長播出時間,則順延播放)。新疆廣播電視臺、兵團廣播電視臺和新疆各地方廣播電臺、電視臺為每天的北京時間上午9:00播放國歌(其中新疆衛視目前播放國歌的時間為每天的北京時間上午7:59(即8:00《新疆新聞聯播》重播播出前))。 在電視、廣播播出方面,截至2023年2月,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央廣、國廣各頻道頻率播出的國歌片帶已更換為2021年版,而地方臺播出的國歌片帶則處於2018年版與2021年版並存的狀態。 === 香港特別行政區 === 自從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起,香港特別行政區即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國歌適用於-{zh-hans:升旗;zh-hk:升旗;zh-tw:升旗;}-儀式、中國香港代表隊在中外國際賽事得獎升旗禮時、紀念二次世界大戰捐軀者活動或其他場合,如國際會議、太陽計劃同根同心慶回歸大匯演和特區政府就職典禮、各大學畢業典禮等。2004年10月1日起,香港各大電視臺每天傍晚新聞前必須播放《心繫家國》政府廣告,其中有整段國歌。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透過把《國歌法》納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將由當地立法引入香港成為香港法律一部分。2020年6月,經立法會三讀後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簽署《國歌條例》,6月12日刊憲生效。 2020年11月16日起,香港電臺各電臺頻道統一在早晨播放國歌,香港商業電臺、新城電臺也採取相同措施。香港各電視臺停播《心繫家國》,改為播出新一輯國歌宣傳片《心連心》。改動後伴奏帶使用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2017年合唱版伴奏帶。 2022年12月12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表示,特區政府早前向Google提出,要求將香港正確的國歌即《義勇軍進行曲》置頂,但被拒絕,Google方面指搜尋結果是基於演演算法推算,因此公司不能決定。 === 澳門特別行政區 === 自從1999年12月20日澳門政權移交起,《義勇軍進行曲》在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為國歌的使用及保護以第5/1999號法律(Lei de Macau 5 de 1999)訂定。該法律第七條規定國歌應依照本法附件四的正式總樂譜的準確規定進行演奏,並且不得修改國歌的歌詞。依據第九條,演奏國歌時蓄意不依歌譜或更改歌詞,構成對國家象徵的不尊重。第九條也規定,以言詞、動作或散佈文書、又或以其他與公眾通訊的工具,公然侮辱國家象徵,又或對之不尊重者,處最高3年徒刑,或最高360日罰金。雖然中文及葡萄牙文都是澳門正式語文,但附件四的正式總樂譜僅有中文歌詞,沒有葡萄牙文翻譯。另外澳廣視各頻道亦會在部分時段播放國歌,現時使用的伴奏帶為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2017年合唱版伴奏帶。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透過把《國歌法》納入澳門基本法附件三,引入澳門成為澳門法律一部分。 == 非國歌的使用情況 == === 中國國內 === 在2015年9月3日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文藝晚會上,《黃河大合唱》與《義勇軍進行曲》進行了共同演繹,並由知名鋼琴家郎朗進行鋼琴演奏。 === 中國國外 === 抗日戰爭期間,美國黑人歌王保羅·羅伯遜在紐約聽到《義勇軍進行曲》後,非常喜愛,不僅用英語四處演唱,還在莫斯科舉行的紀念普希金誕辰150週年大會上用漢語演唱,並用漢語灌製了唱片,取名《起來!》(CheeLai)。可參照保羅·羅伯遜演唱的英文版本。 另外,斯洛維尼亞的樂隊亦演奏電子版,用英語和漢語演唱;英國歌手戴蒙·亞邦參與了中文小說《西遊記》所改編舞臺劇的作曲,便使用了該曲的曲調。 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要結束時,美國國務院曾提出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日演奏的各戰勝國音樂時,選定《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代表中國的音樂。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蘭克·卡普拉拍攝的戰爭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系列(Why We Fight)中國篇——《中國之抗戰》(The Battle of China)的片頭曲就是《義勇軍進行曲》。 而在米高梅公司出品的黑白抗日主旋律電影《龍種》中,出現了《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 == 相關法規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36條(2018年修改後為第14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為規範國歌的奏唱,中共中央宣傳部1984年8月1日下發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奏唱的暫行辦法》,201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規範國歌奏唱禮儀的實施意見》,但兩者的立法層次都顯得很低,僅僅只是一種效力十分有限的部門規章。曾任解放軍軍樂團團長的-{於}-海,從2007年開始就關注國歌立法。 2017年初,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對國歌立法作出批示,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國歌立法列入2017年的立法工作計劃。2017年5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公佈《2017年立法工作計劃》,《國歌法》於2017年6月初次審議。2017年6月22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8次會議上,提請審議了《國歌法》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在草案提審的說明中稱:“多年來,國歌所承載的愛國情懷、憂患意識和奮勇前行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廣大人民群眾熱愛祖國、尊崇國歌,國歌奏唱和使用總體情況是比較好的。但實際生活中也存在奏唱國歌不規範、參與者舉止不得體,國歌標準曲譜未予釋出,影響奏唱和播放效果等。”2017年9月1日,12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表決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將於當年10月1日起實施。根據《國歌法》,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開幕會議、閉幕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開幕會議、閉幕會議、憲法宣誓儀式、升國旗儀式、各級機關組織的重大慶典活動、重要表彰儀式、重大紀念儀式、國家公祭等、重大外交活動、重大體育賽事以及其他需要奏唱國歌的場合均需要奏唱國歌。《國歌法》同時規定,國務院確定的主管部門組織審定用於演唱的國歌標準曲譜,錄製用於播放的國歌官方錄音版本。國歌標準曲譜和官方錄音版本,應當在中國政府網上釋出。《國歌法》還規定在公共場合惡意修改國歌歌詞或者故意以歪曲、貶損方式奏唱國歌,損害國歌莊嚴形象的,可以由公安機關處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另外,奏唱國歌時,應當著裝得體,精神飽滿,肅立致敬,有儀式感和莊重感;自始至終跟唱,吐字清晰,節奏適當,不得改變曲調、配樂、歌詞,不得中途停唱或者中途跟唱;不得交語、擊節、走動或者鼓掌,不得接打電話或者從事其他無關行為。除外事活動可以連奏有關國家國歌或者有關國際組織會歌外,國歌不得與其他歌曲緊接奏唱。 中共中央宣傳部還規定:國歌要求人人會唱。小學要將教唱國歌列入課程,應根據歌詞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從歌中體會中華民族苦難深重的歷史和中華先烈不屈的戰鬥精神,從而激發民族責任感,從小樹立為祖國奮鬥、獻身的堅定信念。而《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到: 2017年9月29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釋出《關於學習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的通知》,要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廣播電臺、電視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廣播電視臺,應當於國慶節、國際勞動節等重要的國家法定節日、紀念日的北京時間上午10點整,在其主頻率、主頻道播放國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應當在適當的時點依法播放國歌。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國歌應當與前後節目相協調,維護國歌尊嚴。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國歌應當使用國歌官方錄音版本。在官方錄音版本確定前,廣播電臺、電視臺可以使用當前符合國歌標準演奏曲譜的通用版本。電視臺播放國歌時,所配影片由中央電視臺按照《國歌法》精神組織專家審定後錄製。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透過的刑法修正案十規定:在公共場合,故意篡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歌詞、曲譜,以歪曲、貶損方式奏唱國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國歌,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 相關事件 == 2011年2月27日,因利比亞局勢不斷惡化,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參與撤僑行動。由於護照丟失,當時北京建工集團的車輛全被扣在檢查站,在中方工作人員高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後,邊防官員開啟關卡放行。 2014年7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委內瑞拉,在委方舉行的歡迎儀式上,例行演奏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但在演奏時,國歌曲調出現了嚴重跑調,-{zh-hans:引發;zh-hant:引發}-網友熱議。委內瑞拉方面暫時沒有公開解釋演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走調一事,中方也沒有就此問題進行表態,但在演奏時,習近平等人表現淡定。有音樂老師分析稱,此次失誤主要發生在號手身上,當時所有弱起的部分慢了半拍,再加上中間的多音、拖節奏等錯誤造成了嚴重跑調。而在次日的活動中,委內瑞拉軍樂團糾正了中國國歌曲調,未發生任何問題。 2015年5月27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智利期間,智利總統巴切萊特在總統府舉行國宴歡迎李克強並現場播放國歌時,因突遇音響故障無法播放。後李克強提議改為現場歌唱《義勇軍進行曲》,併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領唱。 2021年7月31日,在2020東京奧運會的帆船比賽中,中國隊帆船選手盧雲秀獲勝並獲得金牌。由於帆船比賽的舉辦地正好是其作曲者聶耳溺水身亡的地方,有網友認為“這是對聶耳最好的告慰”。 2022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對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措施引起民眾不滿,引發抗議,民眾表達不滿的方式即包括唱《義勇軍進行曲》 。 == 相關紀念物 == 2009年9月26日,位於上海楊浦區大連路地鐵站2號口(即電影《風雲兒女》的拍攝地)的上海國歌紀念廣場及國歌展示館正式開館,至2010年9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該館主要展示《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的背景和過程、傳唱和影響、被確定為國歌、國歌作者、國歌故事等國歌知識。 == 參見 == * 歌唱祖國——被稱作“第二國歌”。 == 參考文獻 == ==註釋== == 外部連結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中國政府網 * * * * 唱了半個多世紀的《義勇軍進行曲》,人民網 * 共和國辭典13期:國歌歌詞浮沉,騰訊新聞 * 國歌法立法專題,中國人大網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電影主題歌曲 Category:抗日戰爭題材歌曲 Category:中國軍歌 Category:聶耳作品 Category:田漢作品 Category:1935年歌曲 Category:1935年中國作品 Category:G大調作品
夏商周年表
2000年,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結題,該工程對盤庚遷殷至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之間的君主進行了詳細的斷代,本處的年表,即為該工程的結果。不過,由於夏商周斷代工程存在一些爭議,該工程的最後報告繁本也一直未能透過。因此,本處的年表推定尚且無法代表歷史學界目前對共和元年之前紀年斷代問題的權威與共識。 == 夏代年表 == (約前2070年-約前1600年) 禹、啟、太康、中康、相、(羿、寒浞)、少康、杼、槐、芒、洩、不降、扃、廑、孔甲、皋、發、履癸(桀) == 商代年表 == (約前1600年-約前1046年) *湯、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盤庚遷殷前) (約前1600年-約前1300年) *盤庚(盤庚遷殷後)、小辛、小乙 (前1300年-前1251年) *武丁 (前1250年-前1192年) *祖庚、祖甲、廩辛、庚丁 (前1191年-前1148年) *武乙 (前1147年-前1113年) *太丁(文丁) (前1112年-前1102年) *帝乙 (前1101年-前1076年) *帝辛(紂) (前1075年-前1046年) * ===元年=== *成湯   前1661年 *外丙   前1649年 *仲壬   前1647年 *太甲   前1645年 *沃丁   前1633年 *小庚   前1614年 *小甲   前1609年 *雍己   前1592年 *太宗太戊 前1580年 *仲丁 前1505年 *外壬 前1494年 *河亶甲 前1479年 *中宗祖乙 前1470年 *祖辛 前1420年 *沃甲 前1404年 *祖丁 前1379年 *南庚 前1347年 *陽甲 前1318年 *盤庚 前1301年 *小辛 前1273年 *小乙 前1270年 *武丁 前1260年 *祖庚 前1201年 *祖甲 前1190年 *馮辛 前1157年 *庚丁 前1153年 *武乙 前1145年 *太丁 前1110年 *帝乙 前1094年 *帝辛 == 西周年表 == == 參見 == * 夏商周斷代工程 * 中國歷史年表 == 延伸閱讀 == Category:夏商周 Category:中國史年表
秦漢三國歷史年表
==秦朝== 公元 皇帝/君王 備註 前249 莊襄王(子楚,-前247)即位 前249 楚滅魯 前246 始皇帝(嬴政,前259-前210) 前240 齊鄒衍(約前305-前240)逝 前238 楚春申君(-前238)逝 前237 甲子年 前235 呂不韋(-前235)自殺 前233 韓非(-前233)自殺 前230 滅韓 前228 滅趙 前227 荊軻(-前227)刺秦王(前259-前210) 前225 滅魏 前225 范雎(-前225)被殺 前223 滅楚 前222 滅燕 前221 滅齊,天下統一;設郡縣,收民間兵器,定幣制 前220 北巡;治馳道於天下 前219 泰山封禪;派徐福東海求仙藥 前218 東巡,遭張良(-前186)使人襲於博浪沙 前214 蒙恬(-前210)敗匈奴;築驪山壽陵 前214 增築長城,西起臨洮,東迄遠東 前213 李斯(前284-前208)建議焚書令 前212 築阿房宮;受侯生,盧生譏訕,坑儒460多人 前210 南巡,於沙丘宮病逝 前209 二世(胡亥,-前207) 前209 陳勝(-前208),吳廣(-208)起義 前207 秦王(子嬰,-前206) 前207 趙高(-前207)被殺 前207 秦(前248-前207)亡 ==漢朝== ===西漢=== 公元 年號 皇帝 備註 前206 高祖(劉邦, 前256-前195)即位 前206 鴻門之宴 前202 項羽(前232-前202)烏江自盡 前197 韓信(-前197)被殺 前196 彭越(-前196)被殺 前195 惠帝(劉盈, 前194-前180) 前195 高後呂雉(-前187)專政 前195 黥布(-前195)被殺 前193 蕭何(-前193)逝 前189 樊噲(-前189)逝 前188 少帝恭(劉恭,-前184) 前184 少帝弘(劉義,改名劉弘) 前180 文帝(劉恆, 前202-前157) 前180 賈誼( 前200-前168)為國學博士 前178 陳平(-前178)逝 前177 甲子年 前157 景帝(劉啟,-前141) 前154 吳楚七國之亂 前141 武帝(劉徹,前156-前87) 前141 年號使用開始 前140 建元 前139 張騫(-前114)通西域(前139-前132) 前134 元光 前129 衛青(-前108)伐匈奴 前128 元朔 前122 元狩 前119 霍去病( 前140-前117)擊匈奴於祈連山 前119 李廣(-前119)自殺 前117 甲子年 前117 司馬相如( 前179-前117)逝 前116 元鼎 前110 元封 前105 烏孫公主嫁烏孫王獵驕靡 前104 太初 前104 董仲舒(前179-前104)逝 前100 天漢 前99 李陵(-前74)降匈奴 前98 司馬遷(前145-前85)受宮刑 前97 《史記》問世 前96 太始 前93 東方朔(前154-前93)逝 前92 徵和 前88 後元 前88 李廣利(-前88)被殺 前87 昭帝(劉弗陵,前94-前74) 前87 霍光(-68)攝政始 前86 始元 前81 蘇武(前140?-前60)歸漢 前80 元鳳 前80 桑弘羊(-前8)被殺 前74 元平 宣帝(劉詢,-前49/48) 前73 本始 前69 地節 前65 元康 前61 神爵 前59 鄭吉(-前49)動員渠梨,龜茲諸國數萬人出迎匈奴日逐王 前57 甲子年 前57 五鳳 前53 甘露 前49 黃龍 元帝(劉爽,前75-前33/32) 前49 王皇后(前71-前13)外戚勢力抬頭 前48 初元 前43 永光 前38 建昭 前33 竟寧 成帝(劉驁,前51-前7) 前33 王昭君(王嬙)嫁匈奴王呼韓邪單于 前32 建始 前28 河平 前24 陽朔 前20 鴻嘉 前16 永始 前12 元延 前8 綏和 前7 哀帝(劉欣,-前1) 前2 元壽 前1 平帝(劉衎,1-5) 1 元始 4 甲子年 6 居攝 孺子嬰(劉嬰,6-8) 8 初始 西漢(前206-8)結束 ===新莽=== 公元 年號 皇帝 備註 9 始建國 王莽(前45-23)即位 14 天鳳 18 赤眉之亂(18-27)起 20 地皇 23 新莽結束 ===漢朝(更始政權)=== 公元 年號 皇帝 備註 23 更始 更始帝(劉玄,-25)即位 25 更始帝結束 ===東漢=== 公元 年號 皇帝 備註 25 建武 光武帝(劉秀, 前5-57)即位 56 中元 57 明帝(劉莊,29-75/76) 57 倭奴國王遣使至洛陽 58 永平 58 鄧禹(2-58)逝 64 甲子年 65 派蔡愔往天竺求佛典佛僧(65-67) 68 洛陽建白馬寺 75 章帝(劉炟,57-88) 76 建初 77 班超(32-102)扺西域邊境 84 元和 87 章和 88 和帝(劉肇,79-105) 89 永元 89 竇憲(-92)破北匈奴 92 《漢書》作者班固(32-92)死獄中 97 王充(27-約97)逝,著有《論衡》 100 許慎(58-147)著《說文解字》 105 元興 殤帝(劉隆,105-106) 105 宦官蔡倫(63-121)獻紙 106 延平 安帝(劉祜,-125) 107 永初 114 元初 120 永寧 121 建光 122 延光 124 甲子年 125 少帝(劉懿,-125) 即北鄉侯 125 順帝(劉保,-144) 126 永建 132 陽嘉 136 永和 139 張衡(78-139)逝,發明候風地動儀 142 漢安 144 建康 沖帝(劉炳,143-145) 145 永嘉 質帝(劉纘,138-146) 146 本初 桓帝(劉志,132-167) 147 梁太后(-150)攝政 147 建和 147 安息(伊朗)安世高至洛陽 150 和平 151 元嘉 153 永興 155 永壽 158 延熹 166 第一次黨錮之禍 167 永康 靈帝(劉宏,156-189) 167 月氏支婁伽讖至洛陽 168 建寧 169 第二次黨錮之禍 172 熹平 178 光和 184 甲子年 184 中平 184 黃巾起義 189 光熹 少帝(劉辯,175-189) 即弘農王 189 昭寧 何太后(-189)專政 189 永漢 189 中平 獻帝(劉協) 189 董卓(-192)擁獻帝 190 初平 194 興平 196 建安 曹操(155-220)挾獻帝自重 198 呂布(-198)被殺 200 官渡之役,曹操(155-220)破袁紹(-202) 200 鄭玄(127-200)逝 207 劉備(162-223)三顧茅廬,請諸葛亮(181-234) 208 赤壁之戰,劉備,孫權(182-252)破曹操 210 周瑜(175-210)逝 217 魯肅(172-217)逝 219 孫權(182-252)斬關羽(?-219) 219 呂蒙(178-219)逝 220 延康 曹丕篡漢,東漢(25-220)結束 ==三國== 公元 魏年號 皇帝 蜀年號 皇帝 吳年號 皇帝 備註 220 黃初 魏文帝(曹丕,187-226)即位 221 章武 蜀昭烈帝(劉備,162-223)即位 221 張飛(-221)被殺 222 黃武 孫權 222 (尚未稱帝,臣服於魏) 223 建興 蜀後主(劉禪,-271) 226 魏明帝(曹叡,-239) 227 太和 227 諸葛亮(181-234)寫《出師表》 228 諸葛亮(181-234)寫《後出師表》 228 馬謖(190-228)被殺 229 黃龍 吳大帝孫權 229 吳大帝正式即位 232 嘉禾 233 青龍 237 景初 238 延熙 赤烏 239 魏齊王(曹芳) 240 正始 244 249 嘉平 251 司馬懿(175-251)逝 251 太元 252 神鳳 吳會稽王(孫亮) 252 建興 254 正元 魏高貴鄉公(曹髦) 五鳳 256 甘露 太平 258 景耀 永安 吳景帝 258 (孫休,-264) 260 景元 魏元帝(曹奐) 262 竹林七賢嵇康(223-262)被殺 263 竹林七賢阮籍(210-263)逝 263 炎興 蜀後主退位 264 鹹熙 元興 吳烏程公(孫皓) 265 魏元帝退位 甘露 265 司馬昭(221-265)逝 266 寶鼎 269 建衡 272 鳳凰 275 天鍹 276 天璽 277 天紀 280 吳烏程公退位 280 三國(220-280)結束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中國歷史年表 * 秦漢 * 三國 Category:中國史年表 * *
人物
人物可以指: *個人,單獨的人類個體 *角色的通稱 *人物 (中國大陸雜誌),中國大陸雜誌 *人物 (美國雜誌),美國雜誌 *人物 (電視節目),中國中央電視臺的一個節目 ==參見== * 著名人物 * 重要人物 * 大人物 *
教育
thumb|250px|北京交通大學的畢業生 教育,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即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以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產生於人類社會初始階段;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廣義的教育則包含社會待人處事的方方面面,例如家教、禮儀等文明與社會的教育。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直接向學生教授一系列課程,包括閱讀、寫作、數學、科學、歷史等。與之相對地,職業教育中只教授單一的職業技能。除此之外,人們還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得非正式的教育,如博物館、圖書館、網際網路,以及生活中的經驗。其他一些新的教育方式也逐漸出現。 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範,根據學校條件和職稱,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授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提高實踐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事物。人在其中,慢慢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控到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地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離事物的內在。 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應當以客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正確的思維認知,這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重塑價值觀。教育,也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如今,受教育權已被普遍認為是一項基本人權,1952年發表的《歐洲人權公約》和聯合國1966年發表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均承認此項權利。 == 名稱和詞源 == 教育過程開始於出生並持續終身已被廣泛接受。有些人甚至相信教育可以開始得更早,一些父母讓子宮裡的胎兒聽音樂和故事,希望對孩子發展產生影響。 “教育”一詞的英文-{zh-hans:詞彙;zh-hant:字彙;}- educate或education來源於拉丁語ēducātiō,意思是“引出”educate . Etymonline.com. Retrieved on 2011-10-21.。 此外,社會根據受教育程度選拔人才;人透過受教育實現社會地位的變遷。教育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對教育的定義,各國學者認識不同。如美國的杜威說:“教育即生活。”英國的斯賓塞說:“教育為未來生活之準備。”又或更具體地把學校教育也視為啟蒙,為公民參與民主選舉作準備(Michelli & Keiser, 2005)。 === 中文涵義 === 中文裡的“教育”二字都是會意字,“教”字從攴()從孝,攴是形部,孝是形部亦兼聲部。“攴”的篆體字形是用手持杖或執鞭。“育”字在甲骨文字形裡像婦女生孩子。上為“母”字及頭上的裝飾,下為倒著的“子”字。從漢字造字之初就說明了,教育是一種強制性、引導性,使人們符合社會規範的作為。 == 教育的功能 == 即指教育活動的功效和職能,就是“教育幹什麼”的問題。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為: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故可分為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與個體個性化功能兩方面。社會活動的領域主要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又可分為教育的經濟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 首要功能: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 基礎功能:影響社會人才體系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 社會功能: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 深遠功能: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 教育的方法 == === 教育層次 === ==== 教育的環境 ==== 政治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生態環境。 ==== 教育的目標 ==== ===== 兒童教育 ===== 教育之目的,乃免除無知。包括啟迪人類理性、充實精神生活、傳遞文明、達成自我實現。教育目的之功能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29條列明教育兒童的目的應是: # 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 # 培養對人權和基本自由以及《聯合國憲章》所載各項原則的尊重; # 培養對兒童的父母、兒童自身的文化認同、語言和價值觀、兒童所居住國家的民族價值觀、其原籍國以及不同於其本國的文明的尊重; # 培養兒童本著各國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體以及原為土著居民的人之間諒解、和平、寬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會里過有責任感的生活; # 培養對自然環境的尊重。 ===== 成人教育 ===== 自謀求個人的生存技能開始,到謀求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類命運持續科學化、幸福安全的高科技,用以造福人類 科學的教育是立體的,它分為4個層面: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 學校教育:指對學生智商(IQ)的提高為目的教育行為。 家庭教育:指對學生情商(EQ)的提高為目的教育行為。 社會教育:指對學生德商(MQ)的提高為目的教育行為。 自我教育:個人以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教育行為。 四個層面相互交融、重疊和互補,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體系。 ==== 校園教育 ==== 通常所說的教育,都是指校園教育,具有通用的區域或國家標準教材,有指定的教師,進行課堂口授講述,輔之以板書和作業,結合測驗、抽查考試、期中和期末考試,加上升學考試,再進入職業生涯。互動、快樂、學校指定和學生自選課程等都是比較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至於案例教學,則是職業教育中比較成功的手段。藉助資訊化,把教育中可能遇到的種種技術和管理問題,更加精確地描述,讓更多的人才在先進的教育技術條件下,更快、更多、一生學習接受科學知識。 === 節奏 === 0-3歲:培養內在秩序,培養目標以“專注”為本; 3-9歲:植入情理原則,培養目標以“興趣”為本; 9-12歲:植入邏輯思維,培養目標以“準確”為本; 12-18歲:擴充放大形式,培養目標以“領悟”為本; 18-21歲:注入創新動力,培養目標以“踐行”為本; === 實施 === 上行下效是有效的途徑。比如家長教孩子獨立思考,自己就要身體力行,然後孩子才能做到。教書育人的教化目的,是使孩子做一個善人,而不僅僅是學習知識和專業技能。教育人員必須把握住“善”的定義,融入自身的教學工作中去,才能培育出更全面、更開朗、更充實的學子。 == 教育體系 == 教學體系囊括了一種遵循或者根據日程表而制定的程式化教學,它通常在教育體系設立之始,即確立一定的預設目的。教育體系通常根據受教育人的心智年齡職業有關,也和性別、宗教等而產生不同型別。 === 課程與規正規化教育 === 在正規教育中,課程是指某所學校或大學所提供的一系列系統的、完整的課程和內容安排。受教育人透過完成一定的課程而實行一定的社會目的,比如孩子經過教育能夠訓練為一名成熟的人。課程是規正規化或相對隨意的,通常基於更詳細的教學大綱,包括某些需要掌握的話題和知識點,以及取得某一級別所需要的成績或標準。 一個學科通常是指某一類教授的知識,或者是透過大學教育或者其他方法。某一學科通常包括一些子學科或分支,其區分往往非常嚴謹,比如自然科學類、數學類、電腦科學、社會科學、人類科學和應用型科學等。在一些國家的中學教育中,往往教育單位甚至提供一些符合大學標準的課程作為選修,比如音樂、舞蹈或歌劇。 ===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是指提供未滿學齡的孩子進行教育的學校或機構,通常是幼教學校為主。 學前教育可以提供給孩子一個儘早接觸競爭性社會和教育環境的機會。孩子透過學前教育進行學習一些字母、數字、顏色與繪畫等訓練,往往在開始規正規化教育時,領先於同齡的、未受過學前教育的孩子。但真正的學前教育,應當是提供以孩子為中心的、目的是拓展孩子的智慧和自身潛力等。 ===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通常包括受教育者最初的五年至七年的正規教育。通常來說,初等教育通常開始於受教育者五歲或六歲時,這往往和其所在的國家規定相關。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球範圍的89%適齡兒童正在進行初等教育,而且這一比率呈上升趨勢UNESCO, Education For All Monitoring Report 2008, Net Enrollment Rate in primary education。在其“全民教育”的工程下,大多數國家已經完成初等教育的全部實現。在一些國家中,比如:大韓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初等教育被規定為義務性教育。 提供此類初等教育的機構被廣泛稱之為“小學”,在一些國家中,初等教育學校還會再分為幼兒園和小學。 === 中等教育 === 在大多數現代教育體系國家中,中等教育囊括了受教育者在青春期所進行的正規教育。它被當做是從常規的義務性初等教育、向有競爭力的高等教育或技能教育的轉化期。基於這種教育體系下,從事中等教育的機構包括普通中學、初級中學、高階中學、職業學校等。這一區別也因國別不同而有所區分,通常是包括七年級至十二年級的階段。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教育體系中,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通常合稱“K-12”。中等教育的目的是提供通識教育,去幫助受教育者為高等教育奠定基礎,或者向某一專業進行有目的的培養。 中等教育在美國1910年方才興起,很大程度上受到當時經濟的提升與工廠對技能工人的要求。為滿足此類工作崗位的需求,各地紛紛建立中學,其教學大綱往往聚焦於工作技能的培訓,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升任白領工人或技術性藍領工人的工作要求。這對僱傭者和受僱傭者都帶來了益處,它幫助受僱傭者提高效率,並降低僱傭者的成本。而在歐洲,中等教育的普及更多是和公民教育等理念相應而生。中國隨著清朝末期的學制改革(廢除科舉等),也相應引進了中等教育理念。在一些國家中,中等教育仍然被視為強制性的義務教育,儘管其受到了自主學習等教育理念的衝擊。 === 專科教育或技術教育 === 專科教育是指一類為某一需求或領域提供直接或專業性的培訓教育,例如電腦專科學校。專科教育通常與培訓、實習等相伴,其課程通常包括手工藝、農學、機械工程、藥物、建築、計算機或藝術等,以培養適應不同市場的人才。 === 教育改革 === 隨著社會變遷,自20世紀後期起,全球多國推行教育改革,除了傳統學科知識外,也開始重視21世紀技能。 == 其他教育形式 == === 另類教育 === 一些家長會為子女選擇非主流學校提供的另類教育,如民主學校。 === 在家自學 === 一些政府視在學校接受教育為義務教育的唯一合法模式,但也有一些政府容許家長安排子女在家自學。 == 教育的歷史 == 在1994年,柏林自由大學的Dieter Lenzen稱:教育可以說是從幾百年前開始,也可以說是從十八世紀七十年代末(德國哈雷大學於十八世紀七十年代晚期開始設立教育學主任)開始的,同時Lenzen也認為做為一種科學的教育學是很難和在此之前已經存在多年的傳統教育區別開來。 === 歐洲 === 在西方,教育的起源受到宗教組織的巨大影響:神父們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學校體系。在歐洲,許多最初的大學都有天主教背景。蘇格蘭宗教改革之後建立了新的國立蘇格蘭教會。 德國為第一個採行義務教育之國家,雖目的為促進國家經濟發展,但也確實為近代教育打下良好基礎。 === 中國 === 中國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開始於中國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組織。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學經典遂成為中國教育的主要教授和學習方向。古代中國任用經各種選拔制度後的受教育官員管理帝國,而後世主要用來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制度則建立於隋朝,歷經唐朝、五代十國到宋代後科舉制臻於完善。宋朝教育發達,蘇軾在《謝範舍人啟》中說當時“釋耒耜而執筆硯者,十室而九”。《輿地紀勝》記錄宋代福建南劍州農村“家樂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誦暮弦,洋洋盈耳”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三三《南劍州》。南宋時“都城內外,有文武兩學,宗學、京學、縣學之外,其餘鄉校、家塾、舍觀、書會,每一里巷須一二所。弘誦之聲,往往相聞”。葉適說:“今吳、越、閩、蜀,家能著書,人知挾冊。”葉適:《水心別集》卷九《漢陽軍新修學記》直到清朝末期的1905年正式廢除,並以西方教育方式取代之。 === 日本 === 日本教育的起源與宗教密切相關。學校是培養想要研究佛教成為僧侶的年輕人的廟宇。後來,想要學習的孩子就要去“寺子屋”(Tera-koya,意為廟宇小屋),學習如何讀寫日文。 === 最近世界教育趨勢 === 在過去幾十年中,未受任何學校教育的文盲人口的百分比下降了。從1960年的36%下降到2000年的25%。 在發展中國家,2000年文盲百分比只有1970年的一半。在發達國家,文盲也從6%下降到1%,未受學校教育者從5%下降到2%。 == 教育的挑戰 == === 已開發國家 === "我認為學校的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試圖教孩子所有東西,而以害怕作為基本的動力。害怕不合格,害怕跟不上,等等。而興趣給學習帶來的動力,和害怕相比,簡直就像核爆炸和煙花的區別。"——斯坦利-庫布里克 === 發展中國家 === 在各國自身努力和各界協助下,部分欠發達國家的普及度有所改善,但其教育水平仍不及較發達國家。另外,部分國家的國民仍無法接受教育,由於當地長期面對長期戰亂、教師不足、童工問題、飢荒、衛生條件(如缺乏乾淨食水和疾病)威脅等問題,教育機會較低和未能普及,故識字率也較低。 === 未開發國家 === 未開發國家由於自身財政資金供給不足,且大多沒有完整的工業體係為依託,教學中堅力量流失嚴重,導致教育水平普遍較低,不少學堂教育設施簡陋,乃至無法保障學生正常食宿問題。同時,部分國家民眾受傳統思維限制,或多或少對現代化教育懷有偏見。這些因素共同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問題。近年來,已有一部分欠發達國家著力解決這個問題,衣索比亞即是典例之一。 ===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問題主要集中於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階段,體現出當前教育體系的急需完善之處。 *國三學生因為被沒收手機,將生教組長打傷,相關的暴力事件呈現出現代教師在教育上的實際地位低落,在執行懲戒上也無法保障自身人身安全。為手機衝動打傷老師 國三生愧疚報警自首 | 即時新聞 | 20160923 | 蘋果日報手機被沒收 國三生把老師打到骨折 - Yahoo奇摩新聞 *參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著作《校園暴力與欺凌-全球現狀報告 》 == 學校 == 學校是一個按照一定的程式、有一定的場所和時程,專門用來教育特定物件人民,傳授知識和價值體系的地方。 學校也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有計劃的以影響受教育學校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並最終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達到預定目的的社會活動。 學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類學校內所接受的各種教育,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的具體活動受到社會需求影響,必須符合社會發展趨勢,承擔著對社會輸送人才的職能。 == 著名教育家 == 注:可能已經過時,請協助補充 * 薩瓦帕利·拉達克裡希南(Sarvapalli Radhakrishnan) * 莫蒂默·傑爾姆·阿德勒(Mortimer J. Adler) * 馬蒂亞斯·亞歷山大(F. Matthias Alexander) * 蘇格拉底(Socrates,希臘語:Σωκράτης) * 柏拉圖(Plato,希臘語:Πλάτων) * 亞裡士多德(Aristotle,希臘語:Αριστοτέλης) * (Catherine Baker) * 布盧姆(Benjamin Bloom) * (Garth Boomer) * 誇美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 * (Jim Cummins) * 奧本·德·勞倫斯(Obeng de Lawrence) * (Caroline Middleton DeCamp) * 杜威(John Dewey) * 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 (Charles-Michel de l'Épée) * 摩謝·費登奎斯(Moshe Feldenkrais) * 保羅·弗萊雷(Paulo Freire) * 福祿貝爾(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l) * 加涅(Robert M. Gagné) * 哈沃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 * 約翰·泰勒·蓋託(John Taylor Gatto) * 保羅·古德曼(Paul Goodman) * 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 庫爾特·哈恩(Kurt Hahn) * 伊萬·伊里奇(Ivan Illich) * 胡戈·科萬塔伊(Hugo Kołłątaj) * 約瑟夫·蘭開斯特(Joseph Lancaster) * 霍勒斯·曼(Horace Mann) * 馬利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 * (Alexander Sutherland Neill) * 西摩爾·派普特(Seymour Papert) * (Helen Parkhurst) * (Frank Parsons) * 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 (Alec Peterson) * 皮亞傑(Jean Piaget) * 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 *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 * 艾米利亞·瑞吉歐(Emilia Reggio) *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 (Theodore Sizer) * 斯金納(B. F. Skinner) * 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 * (Jesse Stuart) * (Gustav Wyneken) * 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俄語: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 * 利維·維谷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俄語:Лев Семёнович Выготский) * (Ted Wragg) * 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en) * 孔子 * 孟子 * 陶行知 * 蔡元培 * 李家同 * 錢思亮 * 吳清山 == 教育理論 == * 教育哲學 * 教育基本理論 * 教育法學 * 教育行政 * 教育管理學 * 資訊科技教育 * 教育技術學、教育工學 * 教育工藝學 * 教育經濟學 * 教育財政學 * 教育心理學 * 教育社會學 * 教育未來學 * 學校衛生學 * 比較教育學 * 教育統計學 * 教育傳播學 * 教育效益學 * 教學科技 * 教育評鑑學 * 課程與教學 * 批判教育學 * 正向教育 == 教育機構 == * 託兒所 * 幼兒園 * 小學 * 高階中學 * 中學 * 國民中學 * 高階職業學校 * 技術學院 * 專科學校 * 科技大學 * 大學 * 圖書館 * 培訓班 * 補習班 * 教育部 == 教育分類 == * 幼兒教育 ** 經典教育 * 初等教育 * 中等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本科教育、大學教育 ** 專科教育 * 義務教育 * 終身教育 * 職業教育 * 成人教育 * 幹部教育 * 遠端教育 ** 函授 * 工讀 * 數學教育 * 語言教育 ** 閱讀教育 * 科學教育 **物理教育 **化學教育 **生物教育 * 資訊教育 * 社會科學教育 * 藝術教育 * 博雅教育 * 家庭教育 * 親職教育 * 特殊教育 * 資優教育 * 公民教育 * 品格教育 * 補習 * 性教育 * 性別平等教育 == 教育體制模式 == * 應試教育 * 素質教育 * 威權體制教育 * 民主教育 * 奴化教育 * 黨化教育 == 教學法 == * 講述教學法 * 直接教學法 * 發現式學習 * 個案教學法 * 批判性教學 * 翻轉教室 == 教材 == * 教科書 * 開放教育資源 * 開放式課程網頁 * 大規模開放線上課堂 * 數點陣圖書館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 Lucas, J. L., Blazek, M. A., & Raley, A. B.(2005). The lack of representatio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school psychology in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textbook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347-351. * Michelli, N. M., & Keiser, D. L.(2005). Teacher education for democracy and social justice.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 ; 期刊文章 * Dubois, H.F.W., Padovano G. & Stew, G.(2006)Improving international nurse training: an American–Italian case study.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 53(2): 110–116. ; 網頁 * Brief review of world socio-demographic trends shows world illiteracy trends. == 延伸閱讀 == == 外部連結 == * Study in china * The Encyclopedia of Informal Education * The Theory Into Practice Database * Education politics == 參見 == * 各國教育列表 * 教育學 * 知識、學術、學位 * 教育階段 * 高等學校、中等學校、初等學校 * 中國大學列表、中國職業學校列表 * 學習 Category:主要話題條目
計算語言學
計算語言學,亦稱電腦語言學()是一門跨學科的研究領域,試圖找出自然語言的規律,建立運算模型,最終讓電腦能夠像人類般分析,理解和處理自然語言。 過去,計算語言學的研究一般由專門負責利用電腦處理自然語言的電腦科學家進行。由於近年的研究顯示人類語言是超乎想像的複雜,現在的計算語言學研究多由來自不同學科的專家共同進行。一般來說,研究隊伍的成員有電腦學家、語言學家、語言專家(熟悉有關研究專案所要處理的語言的人),以至研究人工智慧、認知心理學、數學、邏輯學等的專家。 計算語言學具有理論和應用的成分。理論計算語言學聚焦於理論語言學與認知科學;應用計算語言學聚焦於模擬人類使用語言的實用成果。 計算語言學協會對於計算語言學的定義是:……從計算的觀點,以科學方法研究語言的學問。計算語言學家關注於提供各種語言學現象的計算模型。 ==起源== 計算語言學始於一九五零年代的美國,是人工智慧研究的開端。當時,美國希望能夠利用運算又快又準確的電腦,將大量外語材料瞬間翻譯成英語;研究重點特別放在翻譯俄文寫成的科學技術刊物上,以窺探蘇聯的科技發展。電腦既然比人類運算更快、更準確,當初認為電腦很快就可以開始處理語言。計算與計量方法也曾經用於重建現代語言的早先形式以及將現代語言組成語群。早期的方法例如與語言年代學都證實未成熟、不準確。不過近年來跨領域研究借用生物學,尤其是基因作圖,產生了更精密的分析工具與更可靠的結果。T. Crowley., C. Bowern.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uckland, N.Z.: Oxford UP, 1992. Print. 當機器翻譯無法立即產生精確的翻譯,人類語言的自動處理被視為遠比當初所設想的複雜。計算語言學這個新領域於是誕生,從而發展能夠智慧處理語言資料的演演算法與軟體。「計算語言學」這個術語是由計算語言學協會與的起始成員大衛•海斯()所創。1960年代,人工智慧出現,計算語言學這個領域成為人工智慧的分支,處理人類層次的理解與自然語言的產出。 為了翻譯一種語言成為另一種語言,發覺必須理解兩種語言的語法,包括詞法與句法。為了理解句法,又必須理解語義與,甚至語用學。因此本來只是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演變成探究如何使用電腦去表述與處理自然語言。 ==門徑== 正如計算語言學可以由不同領域、各個系所的專家進行研究,研究的領域也可以劃分成各樣的主題。下面各節探討橫跨整個領域的一些現有文獻,分為四個區塊:發展語言學,結構語言學,語言產出,以及語言理解。 ===發展門徑=== 語言是個人一生中發展出來的認知能力。這個發展過程已有一些檢視的技巧,運用計算是其中一種方法。人類的對於計算方法造成一些限制,增加了以其理解語言發展的難度。例如兒童在語言習得期間,大體上只遭逢正面例證,Bowerman, M. (1988). The "no negative evidence" problem: How do children avoid constructing an overly general grammar. Explaining language universals .亦即在個人語言發展期間,只接觸到語言正確的形式,而無不正確的形式,這對於做簡單的假說檢定而言資料不足,Braine, M.D.S. (1971). On two types of models of the internalization of grammars. In D.I. Slobin (Ed.), The ontogenesis of grammar: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因此造成了使用計算方法去模擬個人語言發展與習得的界限。 從計算的觀點去模擬語言習得的過程導致了與聯結模型。Powers, D.M.W. & Turk, C.C.R. (1989). Machine Learning of Natural Language. Springer-Verlag. .這方面的成果被提議用來作為解釋語言的起源之方法。利用模型已顯示,語言的學習可以隨著兒童發展出更佳的記憶力與更長的注意期間,經由漸進地提供簡單的輸入組合而達成。這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人類幼兒發展期之長。以上兩個結論都因為該計劃建立的人工神經網路之優點而得以達成。 嬰兒的語言發展能力也已利用機器人去模擬,以便檢定語言學理論。一個可以如孩童般學習的模型,根據直觀功能的概念而建,對映行動、知覺、與效應,並且連結到口語。重要的是,這些機器人不需要語法結構,而能夠習得字詞與意義之間的關聯,大大地簡化了學習過程。這個模型揭示的訊息,增進了對於語言學發展的理解,必須注意的是,這些訊息只能使用計算方法進行經驗測試。 ===結構門徑=== 為了建立更佳語言的計算模型,理解語言的結構至關重要。這個目標,英語已利用計算方法周密地進行研究,以便更佳理解英語在結構層次如何執行。研究語言結構的要件之一是具備大型的語料庫或樣本,計算語言學家才能有足夠的原始資料進行模擬,並且在大量的資料裡,更佳理解任一語言的內在結構。最常引用的語料庫之一是賓大。這個語料庫來源多元廣泛,例如IBM的電腦手冊和轉寫的電話談話,包含超過四百五十萬個美式英文字。這個語料庫主要以詞類標記與句法加括(syntactic bracketing)來註釋,並且已產生關於結構的大量實證觀察。 語言結構的理論也已發展,讓計算語言學家能在架構內運用多種方法發展假說,從而增進對語言的理解。關於語法的內化與語言結構,一個原創理論提出了兩種模型,其中學習到的規則與模式,會隨著接觸的頻率而增強。這種模型也留下一個問題有待計算語言學家解答:嬰兒如何能在未學習簡單化語法的情況下,學習特定與異常的語法(喬姆斯基正規化)。在這個領域的早期,此類理論的成果設定了研究的方向,對於其茁壯至關重要。 語言結構的資訊可以用於認定兩個類似的語句, 例如近來已證實,根據人類言談模式之中的語言結構,概念的可以用來模擬資料並使其影象化,對於自然語句的相似性,建立起可靠的測量方法。這種技巧對於更進一步探究人類言談的結構,是有力的工具。這個問題不用計算的方法,科學家無法獲得言談資料之中巨量複雜的資訊。 ===產出門徑=== 語言產出有兩個同樣複雜的成分:語言內含的資訊,以及流利的產出者所需的技巧。亦即理解只是通訊問題的一半,另一半是系統如何產出語言,計算語言學家在這方面已有非常令人關注的發現。 1950年艾倫·圖靈在一篇現在著名的論文裡,提出機器或許有能夠思考的一天。他提議一種「模擬測試」,用來定義機器思考的概念,其中受試者以文字進行兩場談話,一次與真人,一次與模仿人的機器。圖靈提議,如果受試者無法分辨真人與機器之別,或許可以斷定該機器能夠思考。這種測試現今稱為圖靈測試,在人工智慧領域仍是重要概念。 最早期著名的自然交談程式之一是ELIZA,1966年由約瑟夫·維森鮑姆在麻省理工學院發展而成。該程式回答使用者提出的文字陳述或問題時,模擬一位羅傑斯式心理治療師。它看似能夠理解他人輸入的談話並且智慧地回應,但實際上只是執行句型對比的程式,只認得句子裡的幾個關鍵字。其回答是由未知的部分圍繞著轉化的已知單字而組成。以「你似乎厭惡我」舉例而言,ELIZA理解「你」和「我」 ,因而找出「你…我」的基本句型,再把「你」和「我」轉成「我」和「你」,然後回答「為什麼你會認為我厭惡你?」在這個例子裡,ELIZA並不理解「厭惡」這個詞,但不妨礙在這種心理分析的情境下形成一個合理的回答。 ====文字互動門徑==== 許多最早期像ELIZA這種簡單的人機互動模式,電腦接受使用者的文字輸入然後產生回答。這種方法使用「」:電腦識別使用者打入詞句的型別,再據以回答。 ====語音互動門徑==== 最近的科技比較重視語音互動系統。這些系統,例如iOS作業系統的Siri,運用的技巧類似文字系統的句型辨識,只不過使用者的輸入是經由語音辨識。這個語言學的分支,把使用者的語音當作音波來處理,並解釋音質與語言的形式,讓電腦得以辨識使用者的輸入。 ===理解門徑=== 現代計算語言學多著重於語言理解。隨著網際網路的擴張,人寫的文字隨處可見,如果有程式能夠理解自然語言,會帶來廣泛、令人振奮的機會,包括改良的搜尋引擎、自動化客服、以及線上教育。 語言理解的早期成果包括應用貝氏統計進行光學字元識別。其它貝氏統計的語言分析應用包括分析《聯邦黨人文集》以決定作者是誰。 理解口語方面,最初是奠基於1960、1970年代訊號模擬的成果——分析未知的訊號,從中找尋型別,並且根據歷史做出預測。這種訊號模擬應用於語言,最早、還算成功的一例是在1989年利用隱馬爾可夫模型達成。這些統計方法更近期被應用在較難的任務,例如主題識別——估計貝氏引數以推斷檔案主題為何的機率。 ==應用== 現代計算語言學是門混合的學問,包括電腦科學與程式設計、數學(尤其是統計學)、語言結構、以及自然語言處理。這些領域的結合,發展出辨認語音然後據以執行任務的系統。例如語音識別軟體(蘋果的Siri)、拼字檢查工具、語音合成程式(示範發音或輔助語言障礙者)、以及機器翻譯(谷歌翻譯、WordReference) 。 計算語言學在社交媒體與網際網路的場域可能特別有助益。例如過濾聊天室與網站的內容必須利用計算語言學,也有許多程式讓家長使用「」。計算語言學家也能利用「」發展出分類與組織內容的程式。例如推特,程式可以根據主題或關鍵字去分類「推文」。Marujo, Lu\acute{i}s et al. "Automatic Keyword Extraction on Twitter." Language Technologies Institute, Carnegie Melon University, n.d. Web. 19 Sept. 2016.計算語言學也能應用於檔案檢索與分類。當你線上上搜尋時,出現的檔案與網站取決於你鍵入的文字相應的獨特標示。 ==次領域== 計算語言學可以根據語言的媒介與執行的任務區分:語音或文字;分析(識別)或合成(生成)。 ===語音合成、語音識別===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語音編碼(speech coding)、語音識別(speech recognition)、語種識別(language identification)、說話人識別(speaker recognition)或說話人確認(speaker verification)、語義理解(semantics understanding)、語音合成(speech synthesis)等。 在人機互動過程中,經常用到語音識別技術和語音合成技術。 ===訊息檢索=== ===訊息抽取=== ===問答系統=== ===機器翻譯=== 機器翻譯的主要方法包括規則機器翻譯,例項機器翻譯及統計機器翻譯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 Steven Bird, Ewan Klein, and Edward Loper (2009).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with Python. O'Reilly Media. . * Daniel Jurafsky and James H. Martin (2008).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2nd edition. Pearson Prentice Hall. . * Mohamed Zakaria KURDI (2016).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speech, morphology, and syntax, Volume 1. ISTE-Wiley. . * Mohamed Zakaria KURDI (2017).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semantics, discourse, and applications, Volume 2. ISTE-Wiley. . == 參見 == * 自然語言處理 * 統計語義學 * 計算詞彙學 * 計算語義學 * 數理語言學 * 語料庫語言學 == 外部連結 == *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CL) ** ACL Anthology of research papers ** ACL Wiki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 CICLing annual conferences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 Applications workshop * * Language Technology World * Resources for Text,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 The Research Group i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Category:數學分支 Category:電腦科學 Category:語言學分支
語音合成
語音合成是將人類語音用人工的方式所產生。若是將電腦系統用在語音合成上,則稱為語音合成器,而語音合成器可以用軟/硬體所實現。文字轉語音(Text-To-Speech,TTS)系統則是將一般語言的文字轉換為語音,其他的系統可以描繪語言符號的表示方式,就像音標轉換至語音一樣。 而合成後的語音則是利用在資料庫內的許多已錄好的語音連線起來。系統則因為儲存的語音單元大小不同而有所差異,若是要儲存phone以及diphone的話,系統必須提供大量的儲存空間,但是在語意上或許會不清楚。而用在特定的使用領域上,儲存整字或整句的方式可以達到高品質的語音輸出。另外,包含了聲道模型以及其他的人類聲音特徵引數的合成器則可以創造出完整的合成聲音輸出。 一個語音合成器的品質通常是決定於人聲的相似度以及語意是否能被瞭解。一個清晰的文字轉語音程式應該提供人類在視覺受到傷害或是得到失讀症時,能夠聽到並且在個人電腦上完成工作。從80年代早期開始,許多的電腦作業系統已經包含了語音合成器了。 == 文書處理的概觀 == == 歷史 == 直到19世紀,貝爾實驗室對於電子語音合成技術的研究,才開啟近代語音合成技術的發展。貝爾實驗室在1939年製作出第一個電子語音合成器VODER柳春、於洪志(2008年):《現代教育技術》,第26期第64頁,北京:清華大學電教中心。,是一種利用共振峰原理所製作的合成器 。 1960年,瑞典語言學家G. Fant則提出利用線性預測編碼技術(LPC)來作為語音合成分析技術,並推動了日後的發展。後來1980年代Moulines E和Charpentier F提出新的語音合成演演算法PSOLA,此技術可以合成比較自然的語音。 == 合成器技術 == ===串接合成=== ====單位選擇合成==== 這通常是使用字詞預錄的方式,將各字詞的發音預先錄製好,經處理後存放在資料庫中。使用時再將預發音的字句斷成字詞,再把發音的資料自資料庫中取出,交由DSP去處理發音的合成。 ====Diphone合成==== ====Domain-specific合成==== ===共振峰合成=== ===發音合成=== ===HMM基礎合成=== ===正弦波合成=== ===深度學習合成=== 深度學習語音合成使用深度神經網路(DNN)從文字(文字到語音)或頻譜(聲碼器)產生人工語音。深度神經網路使用大量錄製的語音進行訓練,如果是文字到語音系統,則使用和語音相對的文字。 基於DNN的語音合成器正在接近人聲的自然度。該方法的缺點的例子是當資料不充分時強健性較低,缺乏可控性,自動回歸模型的效能低。一些侷限性(如缺乏可控性)可以透過未來的研究得到解決。 == 相關比賽 == *Blizzard Challenge *voice conversion == 含有語音合成器的軟體 == *NVDA(開源多國語言螢幕報讀軟體) *臺灣工研院資通所語音團隊開發出的mTTS *JAWS(商業付費螢幕報讀軟體) *內建於蘋果電腦相關產品的VoiceOver Utility *Android 1.6版加入支援語音合成的功能。 *微軟在1995年開始,開發了一套,微軟的一些作業系統或軟體有提供支援語音功能。 *VOCALOID 及 VOICEROID,前者偏重歌唱而後者偏重 TTS。 == 語音合成標記語言 == == 參見 == * 人機介面 * 語音識別 * 手寫識別 * VOCALOID * 初音未來 * 智慧儀錶 * 智慧玩具 * 電子地圖 * 電子導遊 * 電子詞典 == 參考資料 == == 外部連結 ==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年至1945年爆發的全球軍事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涉及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並最終分成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各國動員至少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佈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科學技術用於戰爭之上,同時將民用和軍用的資源合併以便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肅清大屠殺、卡廷大屠殺、馬尼拉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終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有紀錄以來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的軍事衝突,總死亡人數達7000萬,其中,死於交戰各方刻意屠殺的平民和戰俘至少有1,800多萬(不包含失蹤或未記錄在冊的),是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局勢,大英帝國、法蘭西殖民帝國等歐洲殖民帝國衰落,美國、蘇聯則取代歐洲殖民帝國的地位成了新的超級大國並在戰後形成兩強格局,直到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 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中國滿洲,建立傀儡國家滿洲帝國。至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中國抗日戰爭。不過大多人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即導致大英帝國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向納粹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第二共和國後開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帝國,自1939年到1941年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使德國幾乎佔領歐洲大部分的地區,並和義大利王國、大日本帝國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而宣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開始侵略,陸續佔領或吞併在歐洲邊界的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大英帝國則持續與軸心國作戰,並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爆發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英國成了歐洲少數仍繼續抵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決定撕毀和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這次攻勢也使得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行動爆發,也就是巴巴羅薩行動,但在之後讓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 到了1941年12月,亞洲軸心國日本在華作戰已經多年而趨於疲軟,為了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發動珍珠港事件,襲擊位於太平洋的英美殖民地以獲取南洋資源,導致美國向軸心國宣戰,歐亞戰場合攏的格局明顯浮現,雖然日本很快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但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在中途島海戰損失四艘航空母艦,歐洲的義大利也陸續於北非戰役及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敗退,這些都使軸心國暫停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在西西里島戰役被同盟國部隊經突尼西亞登陸打敗投降,推進至義大利南部,國內政變,總理貝尼託·墨索里尼失勢,導致分裂成兩個國家,另一方面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戰敗後失去對於東線的主動權,同時美國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諾曼第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其他軸心國。在蘇聯部隊攻入柏林後,德國元首希特勒自殺,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9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5日,日本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也代表執行開羅宣言中無條件投降的條件,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降書,宣佈日軍、日軍大本營及日本控制下的軍隊向盟軍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正式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五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也促使美國和蘇聯二者勢力大幅擴張,成為彼此對立的超級大國,並在戰爭結束後展開長達44年的冷戰局勢。與此同時過去各個歐洲大國的影響力則逐漸下降,促使各個亞洲與非洲殖民地出現非殖民化的運動,陸陸續續有許多地方宣告獨立。而為了面對戰爭所帶來的破壞,各個國家也開始為自身的產業推出振興經濟措施;另外為了能夠穩定各國之間的外交關係,歐洲也開始推動歐洲一體化的目標。 == 時間線 == 一般認為戰爭是於1939年9月1日爆發,這樣的論點是以德國入侵波蘭做為起點,3天之後英國和法國便先後對德國宣戰。不過對於戰爭開始的日期仍然存有許多不同的意見,認為實際上戰爭早在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發生,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之後便已經開始。英國歷史學家安東尼·畢佛等人則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應該從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計算Ghuhl, Wernar (2007) Imperial Japan's World War Two Transaction Publishers pp. 7, 30。 另外也有如英國歷史學家A·J·P·泰勒等抱持著不同的想法,認為抗日戰爭和在歐洲以及其殖民地所爆發的戰爭剛開始只不過是同時發生的不同軍事衝突,兩場戰爭最終於1941年合併,此時才進入「世界大戰」階段A·J·P·泰勒. Origin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美國紐約: Simon & Schuster. 1996年4月1日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684829479 .。其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始時間的說法還包括有在1935年10月3日時,因為-{zh-cn: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zh-hant: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舉動而爆發戰爭Eliahu Ben-Horin. The middle East: crossroads of history. 美國紐約: 諾頓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 1943年: 第16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241-10017-2 .A·J·P·泰勒. How wars begin. 英國: H. Hamilton. 1979年: 第124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241-10017-2 .Editor Baer Gabriel.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英國倫敦: Israel Oriental Society. 1965年: 第191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 ; Yisreelit, Hevrah Mizrahit (1965).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p. 191.For 1941 see ; Kellogg, William O (2003). American History the Easy Way. 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p. 236 .There is also the viewpoint that both World War I and World War II are part of the same "European Civil War" or "Second Thirty Years War": ; .。另外也有人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屬於「歐洲內戰 」(European Civil War)或者是「第二次三十年戰爭 」(Second Thirty Years War)的一部份Luciano Canfora. Democracy in Europe: A History of an Ideology. 美國霍博肯: Wiley-Blackwell. 2006年1月6日: 第155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4051-1131-7 .。 英國歷史學家安東尼·畢沃爾將1939年5月至9月日本與蒙古和蘇聯軍隊之間的諾門罕戰役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但也有其他人認為西班牙內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或前奏。 戰爭結束的確切日期也沒有得到普遍同意。當時,戰爭於1945年8月14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結束,而不是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亞洲戰爭結束。1951年,日本和盟國簽署了舊金山和約。1990年,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允許東西德統一,並解決了二戰後的大多數問題。日本和蘇聯之間從未簽署任何正式的和平條約,但兩國之間的戰爭狀態因1956年的蘇日共同宣言而終止,該宣言也恢復了兩國之間的全面外交關係。 == 背景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包括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帝國在內的同盟國戰敗,導致歐洲版圖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改變。1917年,俄羅斯爆發了十月革命,並建立了蘇俄。一戰中,協約國獲得了勝利,當中包括法國、比利時、義大利、羅馬尼亞王國和希臘,它們在巴黎和會中獲得了部份土地作為戰後賠償。而且,隨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瓦解,導致許多新民族國家的成立。 為了阻止戰爭再次爆發,國際聯盟在1919年巴黎和會中建立。該組織的主要目標是透過集體安全、軍事和海軍裁軍來預防武裝衝突,並透過和平談判和仲裁解決國際糾紛。 儘管在一戰結束後社會開始出現追求和平主義的聲音,許多歐洲國家仍充斥著民族統一主義和復仇主義的民族情節且越來越深化。特別是德國在簽署《凡爾賽條約》後喪失大量領土、殖民地以及其自身的經濟優勢,使得德國社會對於領土收復以及復仇的思想更趨強化。然而由於《凡爾賽條約》的種種限制,德國仍然失去包括德國自身13%的領土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過去德國在戰爭期間吞併的他國領土也被迫允許獨立,並以戰爭開銷與賠償為由徵收巨額賠款。條約中更進一步限制德國軍事力量的規模以及配備,包括了撤除空軍以及撤銷參謀部。而與此同時俄國內戰漸趨緩和,並且另外成立蘇聯掌管政權諾曼·戴維斯. No Simple Victory: World War II in Europe, 1939-1945.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8月26日: 第134頁至第14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4-311409-3 .。 1918年到1919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導致德意志帝國瓦解並由另外建立的民主政府取代,新成立的德國政府後來又稱魏瑪共和國。然而在戰間期的這段時間,剛剛成立的魏瑪共和國便面臨了國內右派與左派各自支持者的權力爭奪衝突。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與英國和法國簽署1915年倫敦條約的義大利以獲得領土為條件決定轉而投靠協約國集團,但是義大利的民族主義者不滿在戰爭結束後兩國並沒有遵守領土轉移的承諾,隨後因為這次領土擴充套件事件反而讓義大利社會爆發衝突。而從1922年到1925年開始,以本尼託·墨索里尼為首的法西斯黨成功於-{zh-cn:義大利;zh-tw:義大利}-獲得執政權力,並且以民族主義與極權主義廢除了原本的代議制民主結構,不斷打壓義大利當地的社會主義、左派和自由主義的活動;同時義大利政府也積極展開許多外交策略,期望能夠將義大利發展成為世界大國之一,而成為「新羅馬帝國」Anthony Shaw. World War II Day by Day . 英國倫敦: Quarto Group. 2000年7月30日: 第35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7603-0939-1 .。另一方面在德國,以阿道夫·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則開始嘗試在德國建立一個法西斯政府。伴隨著經濟大蕭條爆發之後,德國社會開始支援納粹黨執政,到了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在國會縱火案發生後希特勒開始大力提拔納粹黨成員擔任政府重要官員,並開始將德國塑造成法西斯極權的一黨制國家艾倫·布拉克(Alan Bullock). Hitler: A Study in Tyranny.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1990年11月29日: 第265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4-013564-0 .。 儘管阿道夫·希特勒曾在1923年時發起一場以失敗告結的政變嘗試推翻德國政府,出獄後競選總統輸給保羅·馮·興登堡,但在1932年保守右派前總理帕彭向政敵報仇的策劃下,透過右翼國家人民黨及德國企業家們政商合作,身為國會第一大黨的納粹不僅獲得資助、解除瀕臨破產的危機,更因此得到政商名流聯名遊說,最終說服興登堡任命他於1933年合法成為德國總理。他宣佈廢除民主制度,同時藉由民族主義的風潮提出要重新修正世界秩序,並很快便開始大規模地重整軍備。與此同時法國為了​​確保義大利仍然與其合作、維持同一陣線之協議,允許義大利將衣索比亞列為自己的殖民地。然而在希特勒的主導下,德國於1935年再度合併原本作為德國領土的薩爾盆地地區,而在獲得民意支援的情況下德國隨後推翻《凡爾賽條約》且加速重整軍備的計劃,甚至以大規模徵兵的方式擴充部隊兵力,而這些強調國家主權的舉動也更加加深了德國社會對於希特勒的聲望。 為了能夠抗衡納粹德國的不斷發展,英國、法國和義大利決定成立斯特雷薩陣線。另外蘇聯也懷疑德國的目標也包括佔領東歐的廣大領土,蘇聯為此也與法國簽署《蘇法互助條約》;然而儘管《蘇法互助條約》已經簽署,該協議仍然堅持必須要經過國際聯盟的討論才能針對入侵行為有所因應,這使得這一條約基本上並無威嚇力Jeffery Record. Appeasement Reconsidered: Investigating the Mythology of the 1930s . DIANE Publishing. 2005年: 第5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58487-216-0 .。而在1935年6月,英國甚至與德國簽署了《英德海軍協定》,更加緩和了先前《凡爾賽條約》的部分限制。而美國則於同年8月透過了中立法案,表示不會干涉美洲以外的國際事務。這也促使義大利於同年10月時入侵衣索比亞,德國是少數願意表態支援義大利入侵舉動的歐洲國家,這也使得義大利在稍後德國吞併奧地利並未表示反對。 儘管1936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不顧《凡爾賽條約》與《羅加諾公約》而進駐萊茵蘭,但是其他歐洲列強對於此事並未多加干涉。同年7月時西班牙內戰爆發,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公開支援主張法西斯獨裁的佛朗哥部隊和蘇聯支援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國軍隊交戰,這次雙方衝突也成了德國和義大利測試新型武器與作戰方式的地方,最終佛朗哥部隊於1939年初成功贏得內戰。1936年10月,德國和義大利組成了柏林-羅馬軸心。1個月後德國和日本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義大利則在隔年也加入其中。這時中國發生西安事變,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軍隊同意停火並組織統一戰線來抵抗日本入侵。 ===亞洲=== 中華民國的國民黨則為了能夠清除軍閥的勢力,在1920年代中期由蔣中正領導國民革命軍開始自南向北展開北伐,在1928年奉系領袖張學良宣佈歸順後,名義上統一中國。然而北伐結束後,國民黨便與原本一同合作的共產黨發生衝突,中國很快又再度陷入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彼得·普瑞斯頓(Peter Preston). Pacific Asia in the Global System: An Introduction. 美國霍博肯: Wiley-Blackwell. 1998年8月14日: 第104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631-20238-7 .。1931年大日本帝國內軍國主義正趨高漲,帝國政府開始策劃如何能夠有效掌控中國領土並且獲取自然資源,進而藉此發展出足夠的實力來掌管亞洲地區。 此時蔣中正以「先安內,後攘外」的方針回應日本的入侵行為,繼續剿共,以便穩定局勢,另一方面則期望國際聯盟協助處理日軍進佔中國領土的問題,但日本在遭到國際聯盟譴責行為後隨即宣佈退出該組織。在這之後日本在中國又發動了一連串的挑釁行為如上海、熱河、河北,一直到1933年中日簽署《塘沽協定》雙方才一度宣告停戰。不過中國仍組織志願部隊繼續在滿州、察哈爾和綏遠等地抵抗日軍入侵。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民黨和共產黨軍隊同意停火,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抗日本。 == 戰前事件 == === 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1935年—1936年) === 第二次義大利阿比西尼亞戰爭是一場十分簡短的 (Colonial war),1935年10月義大利王國軍隊從意屬索馬利亞蘭和厄利垂亞發動對阿比西尼亞帝國的軍事入侵,最終於1936年5月成功完成軍事佔領並將之併入意屬東非作為殖民地。這次軍事衝突也暴露出國際聯盟缺乏維護和平的力量,儘管義大利和阿比西尼亞皆是國際聯盟的成員,而義大利也明顯違反了國際聯盟所訂定的第十條規範,但是國際聯盟仍無法阻止義大利的作為。直至1941年盟軍在此擊敗義大利侵略軍,衣索比亞才得以復國A. J. Barker. Rape of Ethiopia, 1936. 美國紐約: Ballantine Books. 1971年: 第131頁至第13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345-02462-6 .。 === 西班牙內戰(1936年—1939年) === 德國和義大利為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將軍領導的國民軍提供軍事支援,並且協助打擊當時受到蘇聯支援、而明顯朝向左派傾斜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政府。德國和蘇聯也藉由這次代理人戰爭作為契機,不斷拿這次衝突來測試新型武器和戰術。其中1937年4月德國禿鷹軍團蓄意轟炸格爾尼卡而受到當時社會的關注,這也使國際社會擔心未來的重要戰爭將會把平民居住區也納入轟炸範圍內安東尼·畢佛. The Battle for Spain: The Spanish Civil War 1936-1939. 英國倫敦: Phoenix Books. 2007年: 第258頁至第26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7538-2165-7 .史蒂芬·布迪安斯基(Stephen Budiansky). Air Power: The Men, Machines, and Ideas That Revolutionized War, from Kitty Hawk to Gulf War II. 美國紐約: Viking Adult. 2004年4月12日: 第209頁至第211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670-03285-3 .。1939年4月國民軍贏得內戰,佛朗哥接掌政權並成為獨裁者。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同盟國和軸心國都進行了交涉,但沒有達成任何重要的協議,不過他仍然派出志願軍前往東線為德國作戰,但在總體上仍然保持中立,不允許任何一方借道或進駐西班牙國土.。同一時間,葡萄牙由安東尼奧·薩拉查推行法西斯獨裁統治,承認西班牙的佛朗哥法西斯軍事獨裁政權,並鎮壓葡萄牙共產黨及其他反對派,簽署反共宣言,擴大並鞏固海外殖民地,並且建立葡萄牙青年團(Mocidade Portuguesa)與國家軍團(Legião Nacional),仿效-{zh-cn:義大利;zh-tw:義大利}-總理墨索里尼的黑衫隊進行軍隊訓練。 === 日本全面侵華(1937年始) ===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起七七事變,七月底,日軍便攻下過去曾數次作為首都、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北平,然而日本此時也已經把整個中國納入其軍事行動的最終目標。在中國與德國隨時都有可能結束彼此間的合作關係時,中國選擇與蘇聯迅速簽署《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之後蘇聯也開始提供軍需物資以支援中國對日作戰,而已經轉往支援日本的德國則在年底停止與中國的貿易合作關係。日本攻佔北平後,見中國並沒有屈服,決定於1937年8月中旬進攻上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決定部署自己轄下素質最佳的部隊防衛上海。歷經3個月戰鬥,上海於11月遭到日軍佔領。日軍之後不斷逼使中國軍隊往西方後退,1937年12月13日日軍成功佔領首都南京,並屠殺大量中國平民和繳械軍人Levene, Mark and Roberts, Penny. The Massacre in History. 1999, page 223-4Totten, Samuel. Dictionary of Genocide. 2008, 298–9.。 1938年6月,中國軍隊為了阻止日軍繼續由河南繼續向前推進至湖北,而故意造成黃河氾濫。同時中國將拖延下來的時間拿來繼續加強武漢市的防禦工事,但是到了10月時日軍仍成功佔領武漢當地。然而日本軍事上的勝利並沒有如日軍希望般瓦解國民政府的抵抗,相反地中國政府在遷往位於內陸的重慶市後仍繼續堅持作戰,並定都當地。 === 蘇日衝突(1938年—1939年) === 1938年7月29日,日本於張鼓峰事件中首次入侵蘇聯領土,蘇聯部隊也隨即與日軍展開交戰。雖然這次戰鬥是以蘇聯勝利作為結束,然而日本也因為這次軍事衝突而有了外交談判的機會。稍後在1939年5月11日,日本決定將武力部隊移動到蒙古邊境哈拉哈河附近。儘管日本最初成功擊敗蒙古紅軍的防衛,但是在蘇聯的支援下最後日本關東軍仍然戰敗阿默農·莎拉(Amnon Sella). Khalkhin-Gol: The Forgotten War. 美國千橡: 《當代史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1983年: 第651頁至第687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 在幾次與蘇聯的軍事衝突後,日本政府深信他們應該盡可能與蘇聯政府透過外交手段調解,以避免蘇聯稍後對日方於中國的戰場有所幹預。兩年後世界局勢劇變,蘇聯深深地感到了來自德國的壓力,雙方便籤訂了《日蘇中立條約》;同時日本也決定將之後的軍事目標轉往由美國和歐洲掌握的南太平洋地區。另一方面,這次作戰也促使數名經驗豐富的蘇聯軍事領導人得到提拔,例如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便在之後莫斯科戰役中便成了關鍵性的角色。 === 歐洲局勢及協定 === 在歐洲,德國和義大利的舉動更加變得大膽,1938年3月德國併吞了奧地利,然而這件事只自其他歐洲列強中得到一點反應。這鼓舞希特勒希望能夠將過去作為索賠的對蘇臺德地區重新納為德國領土,並且以該塊土地是在捷克斯洛伐克內作為少數民族的德意志族群主要生活地區而要求合併。法國和英國在不詢問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情形下,很快就在慕尼黑協定中承認蘇臺德地區應該歸德國所有,在種種壓力之下使得捷克斯洛伐克只能接受領土移交的要求安恩·科修(Ian Kershaw). Hitler: 1936-1945: Nemesis. 美國紐約: 諾頓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 2001年9月: 第121頁至第12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393-32252-1 .。但是不久之後,德國和-{zh-cn:義大利;zh-tw:義大利}-仍繼續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割讓更多領土,這也使得鄰近的匈牙利和波蘭也開始備受威脅安恩·科修(Ian Kershaw). Hitler: 1936-1945: Nemesis. 美國紐約: 諾頓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 2001年9月: 第157頁至第12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393-32252-1 .。到了1939年3月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尚未統一的部分,隨後在德國安排之下將捷克斯洛伐克分成德國管轄的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和親近德國的附屬國斯洛伐克共和國諾曼·戴維斯. No Simple Victory: World War II in Europe, 1939-1945.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8月26日: 第143頁至第144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4-311409-3 .。 英國和法國對於德國的舉動感到震驚,但是希特勒仍進一步要求但澤自由市與其合併,這促使法國和英國向波蘭保證支援其獨立。而當義大利在1939年4月攻佔阿爾巴尼亞後,英國和法國同樣保證會支援羅馬尼亞和希臘Cedric James Lowe和F. Marzari. Foreign Policies of the Great Powers: Ital Foreign Pol 1870-1940 V8.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2年7月26日: 第33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415-27372-5 .。稍後不久英法與波蘭陸陸續續結為同盟,而德國也與義大利正式簽署了互動合作的《鋼鐵條約》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年1月24日: 第674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9-860446-4 .。希特勒控訴英國和波蘭試圖“包圍”德國,並宣佈廢除《英德海軍協定》和《德波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8月,德國和蘇聯秘密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Zachary Shore. What Hitler Knew: The Battle for Information in Nazi Foreign Policy .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年12月5日: 第108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9-515459-7 .。同時雙方也秘密於條約簽署時分配各方之後在「領土與政治重新安排」中所獲得的利益,也對之後如何處理波蘭問題上達成了協議。雙方約定由德國佔領波蘭和立陶宛西部地區,而蘇聯則是佔領波蘭東部領土、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比薩拉比亞等地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年1月24日: 第608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9-860446-4 .。這一協議對希特勒來說相當重要,因為它保證了德國在擊敗波蘭之後不必如在一戰中一樣兩面作戰。 8月末德國繼續向波蘭邊境進行動員,局面逐漸演化為全面危機。在與-{zh-cn:義大利;zh-tw:義大利}-外長齊亞諾伯爵的私人會談中,希特勒表示波蘭是一個“不穩健的中立國”,必須服從德國的要求,否則就應當予以“清算”以免日後在同西方國家的戰爭中消耗德國的兵源。同時他不認為英國和法國會介入這一衝突。8月23日希特勒下令於8月26日進攻波蘭,但在聽說英國與波蘭達成了正式的互助協定以及義大利將保持中立之後,決定延遲進攻。作為對英國希望直接談判的回應,德國於8月29日要求波蘭派出代表來到柏林,商討關於割讓但澤和波蘭走廊以及保護波蘭境內德意志族裔的事宜。波蘭拒絕了這一要求,於是在8月31日晚間,德國宣佈談判破裂。 == 戰爭過程 == === 歐戰爆發 (1939年–1940年) === 1939年9月1日德國和其附屬國斯洛伐克一同進攻波蘭理查·艾凡斯(Richard J. Evans). The Third Reich at War - How the Nazis Led Germany from Conquest to Disaster.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 第1頁至第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7139-9742-2 .。9月3日法國、大英帝國紛紛正式向德國宣戰,但實質上給予波蘭的支援則十分少格哈特·溫伯格. A World at Arms: A Glob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8年3月28日: 第64頁至第65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521-85316-3 .,只有在法國薩爾當地發起薩爾攻勢約翰·基瑾(John Keegan). Second World War. 英國倫敦: Pimlico. 1997年11月6日: 第35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7126-7348-8 .。不過9月3日時英國和法國也派遣海軍部隊封鎖德國外海,期望能夠破壞德國的經濟發展並給予戰況有些許支援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年9月22日: 第248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9-280670-3 .。1939年9月15日,蘇聯在與日本就日蘇滿蒙邊界戰爭簽署諾門罕停火協議之後,9月17日也緊接著入侵波蘭史蒂芬·扎洛加(Steven Zaloga). Poland 1939: The Birth Of Blitzkrieg .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2年8月19日: 第83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4176-408-5 .,波蘭領土隨即被納粹德國和蘇聯瓜分,而立陶宛和斯洛伐克也獲得一部分土地。但儘管如此波蘭政府始終沒有宣佈投降,相反地另外組織波蘭地下國和波蘭救國軍,繼續在之後連同佈署在波蘭周遭各條戰線的盟軍部隊一同作戰。此外大約有100,000名波蘭軍事人員則撤退到羅馬尼亞和波羅的海國家,這些士兵後來也加入抵禦德國部隊進攻的行列史蒂芬·扎洛加(Steven Zaloga). Poland 1939: The Birth of Blitzkrieg. 美國西港(Westpor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4年2月: 第88頁至第8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275-98278-2 .,而著名的則帶著有關破解密碼的資料撤離到法國史蒂芬·布迪安斯基(Stephen Budiansky). Battle of Wits: The Complete Story of Codebreaking in World War II.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2001年: 第120頁至第121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4-028105-7 .。同一時間日本則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中國城市長沙市首次發起攻勢,但是在9月下旬被中華民國國軍擊退Philip Jowett. Japanese Army 1931-45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2年1月25日: 第14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4176-353-8 .。 在對波蘭和立陶宛政府進行幹預後,蘇聯依照《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強迫波羅的海國家「協助蘇聯軍隊於他們國家內進駐」湯馬士·連恩(Thomas Lane)、阿提斯·帕布利克斯(Artis Pabriks)、奧爾迪斯·普爾什(Aldis Purs)和大衛·J·史密斯(David J. Smith). The Baltic States: Estonia, Latvia and Lithuania.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2年7月: 第24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415-28580-3 .。然而在1939年11月芬蘭拒絕蘇聯近乎割讓領土的要求,隨後蘇聯在11月30日入侵芬蘭即冬季戰爭,最終在1940年3月12日由芬蘭作出讓步簽署《莫斯科和平協定》。在這之期間儘管法國和英國已經向德國宣戰,但是仍盡可能援助芬蘭抵禦蘇聯的入侵,而蘇聯也因為這入侵舉動而被國際聯盟剔除。 而在西歐,英國開始將其軍隊部署到歐洲大陸,但由於英國部隊始終沒有和德軍發生軍事衝突,這使得這段時間又稱「假戰」。一直到1940年4月開始,德軍再發起大規模入侵的情況下才有所交戰。1940年2月時,蘇聯和納粹德國除戰前協議外另外簽署《》,由蘇聯提供各式原料來換取德國的軍事和工業裝置,而德國也能夠藉此迴避盟軍對其的原料封鎖威廉·勞倫斯·夏伊勒. 第三帝國興亡史. 美國紐約: Simon & Schuster. 1990年11月15日: 第668頁至第66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671-72868-7 .。 1940年4月9日,德國為了避免盟軍藉由來阻擋瑞典出產的鐵礦砂運往德國的路線,入侵了丹麥和挪威以確保原料的運輸。當德國要求丹麥接受保護時,丹麥很快就宣佈接受並投降,成為保護國。 1940年5月,為防德國搶先攻佔,英軍佔領冰島,同時,由於英國對挪威戰役的不滿,邱吉爾於1940年5月10日取代內維爾·張伯倫,成為英國新任首相。然而,到了6月1日,挪威軍隊還是被迫和德軍簽署停戰協議,挪威隨後淪陷。軍隊投降。 === 軸心國推進(1940年-1941年) === ==== 西歐 (1940年–1941年) ==== 1940年5月10日,德軍開始入侵法國等西歐同盟國與中立國,德軍部隊進攻比利時與荷蘭,吸引法軍主力北上前往預定的防線迎擊;德軍真正的主力裝甲部隊則穿過防禦鬆散的阿登山區,長驅直入盟軍後方,切斷盟軍補給與通訊以求將其圍殲。盟軍在這一階段被迫撤退至濱海地區,英國遠徵軍和許多法軍士兵在發電機行動中從敦克爾克成功撤退至英國本土。 6月5日,德軍展開了第二階段作戰「紅色方案」,從法軍的側翼包圍馬其諾防線的守軍,並南下進攻。法軍剩餘的60個師奮力抵抗,德軍包括古德里安在內的數支部隊被阻擊,但無法克服德軍的制空權優勢和德國裝甲部隊的機動性。法國政府遷至波爾多,德軍於6月14日佔領巴黎。6月18日,德國軍官與法國官員會面,談判停火條約相關事宜,6月22日和24日,法國先後和德國義大利簽署停戰協定理查·奧弗裡(Richard Overy)和安德魯·惠克羅夫特(Andrew Wheatcroft). The Road to War: Revised Edition.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2000年7月1日: 第207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4-028530-7 .。停戰協定中,法國北部和法意邊境少量地區被讓於軸心國佔領但並未兼併,但南部仍由法國管理。7月10日,貝當領導的維琪法國成立霍斯特·布格(Horst Boog)、維爾納·賴恩(Werner Rahn)和賴因哈德·斯圖姆夫(Reinhard Stumpf). 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ume VI: The Global War.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1年11月15日: 第311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9-822888-2 .而早在7月3日,英軍就襲擊停泊在法屬阿爾及利亞的法國艦隊,以防止德國將法軍艦隊納入自己的海軍中。 同年6月中下旬,蘇聯也強行佔領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等國家和羅馬尼亞具有爭議性的比薩拉比亞地區但直到8月才兼併。與此同時,納粹德國也和蘇聯在政治與經濟合作上逐漸陷入僵局尼爾.佛格森(Niall Ferguson). The War of the World.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2007年10月30日: 第367頁至第417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4-311239-6 .蒂莫西·史奈德(Timothy D. Snyder). 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美國紐約: Basic Books. 2010年10月12日: 第118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465-00239-9 .HW. Koch. Hitler's 'Programme' and the Genesis of Operation 'Barbarossa'. 英國劍橋: 《歷史雜誌》(The Historical Journal). 1983年12月: 第891頁至第92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這使得德國和蘇聯開始為彼此交戰進行準備。 在成功瓦解法國後,德國開始嘗試藉由空中優勢來發起取得英國上空的制空權,同時也發起海獅計劃即一項空降與海上登陸的計畫,準備入侵英國。然而德國空軍的作戰行動並沒有達成目標,損失不少飛機,且無法奪取制空權,這使得入侵計劃在9月時便宣告取消。而儘管德國開始將其佔領的法國港口作為其新基地,但是德國海軍對於仍保有一定實力的英國皇家海軍並沒有獲得收益,這使得德國決定改以U型潛艇在大西洋巡邏並對英國航運展開攻勢。另一方面-{zh-cn:義大利;zh-tw:義大利}-則將重點放在地中海及東非周遭地區,於6月時開始馬爾他圍城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8月義大利佔領英屬索馬利蘭,並且在1940年9月時義大利入侵埃及。日本則在9月時開始強化對中國的封鎖,派遣部隊進駐位在法屬印度支那北部的數個基地理查·奧弗裡(Richard Overy)和安德魯·惠克羅夫特(Andrew Wheatcroft). The Road to War: Revised Edition.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2000年7月1日: 第288頁至第28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4-028530-7 .。 在此期間態度保持中立的美國決定採取新方案,即租借法案,以協助中華民國和西方盟國作戰。1939年11月美國政府就中立法案進行修訂,允許盟軍以「現購自運」的方式來購買軍事物資與裝備理查·奧弗裡(Richard Overy)和安德魯·惠克羅夫特(Andrew Wheatcroft). The Road to War: Revised Edition.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2000年7月1日: 第328頁至第33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4-028530-7 .。在1940年時德國成功攻佔巴黎後,美國海軍也藉由《兩洋海軍法案》(Two-Ocean Navy Act)開始顯著擴大其規模;而在日本入侵印度支那後,美國則對日本實施有關鐵、鋼和機械零件的禁運。到了同年9月,美國還同意英國購買原本於美國基地封存的驅逐艦Anthony Maingot.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aribbean: Challenges Of An Asymmetrical Relationship. 美國博爾德: 西景出版社(Westview Press). 1994年10月18日: 第5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8133-2241-4 .。但儘管如此,一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以前大部分的美國公民仍繼續反對美國對任何軍事衝突直接幹預哈德里·坎特里爾(Hadley Cantril). America Faces the War: A Study in Public Opinion. 英國牛津: 《公共輿論季刊》(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40年9月: 第39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 而為了對付於背後支援同盟國的美國,1940年9月底日本、義大利和德國簽署《三國同盟條約》正式組成軸心國集團,並建立口號(歐洲新秩序)。《三國同盟條約》中規定除了因應蘇聯主動進攻而另外處理外,任何國家都必須協助任何雖未參與戰爭但仍被攻擊的軸心國國家。在這段期間,美國則繼續透過了租借法案來支援英國和中國作戰;美國也授權美國海軍保護英國所購買的物資和裝備運往大西洋中間的安全區,之後由英國艦隊接手進行管理。也因此德國和美國在1941年10月陸續在大西洋北部和中部發生數次海戰,但是美國在官方立場上仍然持續保持中立。 ==== 地中海 (1940年–1941年) ==== 1940年11月時,軸心國開始大規模擴充套件自身的勢力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年1月24日: 第877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9-860446-4 .。1940年10月時義大利嘗試入侵希臘,但是在幾天內便被擊退到阿爾巴尼亞地區而陷入僵局理查·克羅格(Richard Clogg). A Concise History of Greece.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2年7月15日: 第118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521-80872-9 .。至1940年11月,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相繼加入了軸心國行列,而大英帝國所組成的部隊也開始對對位在埃及和東非的義大利軍隊展開攻勢Philip Jowett. The Italian Army 1940-45 (2): Africa 1940-43 .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1年1月25日: 第9頁至第1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5532-865-5 .。到了1941年年初,義大利軍隊已經被大英帝國部隊逼到利比亞,而邱吉爾也將下令派遣部隊前往非洲的動作稱為「光采行動」,並且藉此加強正在與希臘交戰的義大利王國部隊的壓力大衛·布朗(David Brown). The Royal Navy and the Mediterranean: Vol.II: November 1940-December 1941 .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1年11月29日: 第64頁至第65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7146-5205-4 .。義大利皇家海軍於戰爭中遭受了十分慘重的損失,皇家海軍派遣航空母艦攻擊位在塔蘭託的義大利部隊在這次的攻擊中也導致3艘義大利的戰列艦受損,而之後在馬塔潘角海戰中義大利又損失更多艘軍艦雅士利·傑克森(Ashley Jackson). 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 英國倫敦: Continuum國際出版集團(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6年5月10日: 第106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5285-417-1 .。 因此德國便決定介入此戰事並協助義大利對英作戰。希特勒於2月時將部分德國軍隊派遣前往利比亞當地,並且在3月底時已經對德部隊便已經數次發動小規模進攻喬·拉蒂默(Jon Latimer). Tobruk 1941: Rommel's opening move .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1年1月25日: 第7頁至第8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4176-092-6 .。而到了4月時,以德軍部隊為首組成的聯軍成功推進到埃及周遭,甚至對盟軍發起了託布魯克圍城戰威廉森·默裡(Williamson Murray)和阿倫·米利特(Allan R. Millett). A War To Be Won: Fight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出版社. 2001年11月22日: 第263頁至第267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674-00680-5 .。之後大英帝國部隊於5月時發起簡潔行動,6月時再度發起了戰斧行動,但這2次針對軸心國部隊的攻勢隨後都面臨失敗肯尼斯·麥克塞. 《隆美爾評傳》(Rommel: Battles And Campaigns). 美國劍橋: Da Capo Press. 1997年8月22日: 第61頁至第63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306-80786-2 .。而3月初時保加利亞王國簽署加入軸心國集團,以及南斯拉夫王國發生退出軸心國的政變,這促使納粹德國決定要對巴爾幹地區進行幹預,隨即入侵希臘和南斯拉夫並另外組織政府。軸心國部隊在巴爾幹地區很快獲得進展,在5月底德軍部隊攻佔希臘克里特島後,成功迫使同盟國軍隊於此處撤退格哈特·溫伯格. A World at Arms: A Glob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5年7月28日: 第22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521-55879-2 .。6月中旬,由德國及義大利扶植的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加入軸心國。 不過處於劣勢的盟軍,在這段期間也有獲得少數勝利,納粹德國佔領法國及扶植維希政府後,本來希望法屬敘利亞託管地能夠在中東參與對英國的作戰,然而同盟國部隊成功破壞在維希法國空軍基地內的德軍,進而阻止敘利亞於伊拉克後方發動叛亂威廉·沃森(William E. Watson). Tricolor and Crescent: France and the Islamic World . 美國西港(Westpor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3年6月30日: 第8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275-97470-1 .。稍後在自由法國部隊的協助下,同盟國部隊也接管法國在中東的託管地敘利亞和黎巴嫩,以防止這類事件再度發生雅士利·傑克森(Ashley Jackson). 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 英國倫敦: Continuum國際出版集團(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6年5月10日: 第154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5285-417-1 .。同時,英軍在1941年向意屬東非反攻,成功奪回索馬利亞及衣索比亞等東非地區的控制。而在大西洋,英國成功擊沉了德國旗艦俾斯麥號,這使得日益低迷的民眾士氣再次受到鼓舞Vance Stewart. Three Against One: Churchill, Roosevelt, Stalin Vs. Adolph Hitler . Sunstone Press. 2002年11月1日: 第15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5285-417-1 .。同時英國皇家空軍也在不列顛空戰中成功抵禦了德國空軍的轟炸,最終德國於英國上空的主要空襲行動在1941年5月宣告結束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年9月22日: 第108頁至第10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9-280670-3 .。 ==== 亞洲 ==== 而在亞洲戰區,儘管雙方都互有發起攻勢,但是在1940年時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陷入僵局。日本為了增加對中國所施加的壓力,決定開始優先攻佔重要位置以阻止供應路線,同時與準備與西方列強展開戰爭。這一時期,日軍也繼續佔領了印度支那南部地區並給予軍事管制理查·奧弗裡(Richard Overy)和安德魯·惠克羅夫特(Andrew Wheatcroft). The Road to War: Revised Edition.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2000年7月1日: 第28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4-028530-7 .。同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華北發起百團大戰打擊日軍部隊,作為報復日本則決定在佔領區內對共產黨黨員和一般民眾實施嚴厲的三光政策,希望能夠藉此方式有效減少共產黨遊擊隊的人力補充和物資供給Anthony James Joes. Resisting Rebellion: The History and Politics of Counterinsurgency . 美國萊辛頓: 肯塔基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4年9月: 第224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8131-2339-4 .。另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之間仍持續存在著互相牽制的氣氛,到了1941年1月雙方爆發武裝衝突後便宣佈結束彼此的合作關係費正清和默爾·高德曼(Merle Goldman). China: A New History.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出版社. 1998年5月: 第32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674-11673-3 .。為了能夠成為之後歐洲和亞洲穩定之後的霸主,德國、日本和蘇聯開始對之後可能爆發的軍事衝突進行準備。儘管德國與蘇聯正逐漸處於緊張的局勢,日本考慮到一方面德軍在歐洲戰場上仍佔有優勢,而另一方面自身的目標則是奪取歐洲國家殖民下的東南亞地區及其豐富資源,為此日本與蘇聯2個強盛國家在1941年4月簽署了《蘇日中立條約》John W. Garver. Chinese-Soviet Relations, 1937-1945: The Diplomacy of Chinese Nationalism.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88年9月8日: 第114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9-505432-3 .。但是在另一方面,德國則逐步在蘇聯邊境佈署軍事武力,準備在之後直接攻擊蘇聯格哈特·溫伯格. A World at Arms: A Glob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5年7月28日: 第195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521-55879-2 .。 === 全球衝突(1941年-1942年) === ==== 巴巴羅薩行動和蘇德戰爭 ==== 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起巴巴羅薩行動,聯合其他歐洲軸心國集團的成員國以及芬蘭共同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目標是期望藉由兵分三路的快速突擊攻佔波羅的海地區、莫斯科和烏克蘭,北方主力由里布元帥的德國北方集團軍和芬蘭軍進攻,中路由博克元帥的德國中央集團軍進攻,南方由倫德施泰特元帥的德國南方集團軍下轄曼斯坦因等名將和羅馬尼亞軍進攻。最終戰略目標(Strategic goal)則是在1941年末攻下從阿斯特拉罕至阿爾漢格爾斯克所連結的AA戰線以內範圍,並且能夠有效掌握裡海和白海的周遭交通阿姆農·莎拉(Amnon Sella). "Barbarossa": Surprise Attack and Communication. 美國千橡: 《當代史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1978年7月: 第555頁至第583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希特勒的目標是藉由發展成為軍事大國的德國來​​消除蘇聯本身以徹底消滅共產主義,並且藉由驅趕當地居民的方式來獲得所謂的「生存空間」安恩·科修(Ian Kershaw). FATEFUL CHOICES: TEN DECISION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1940-1941.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2007年: 第66頁至第6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7139-9712-5 .喬納森·斯坦伯格(Jonathan Steinberg). The Third Reich Reflected: German Civil Administration in the Occupied Soviet Union, 1941–4. 英國牛津: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1995年6月: 第620頁至第651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同時德國也希望能夠攻佔蘇聯的重要地區,並且藉由當地的戰略資源進而能夠擊敗德國的其他對手Milan Hauner. Did Hitler Want a World Dominion?. 美國千橡: 《當代史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1978年: 第15頁至第3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 雖然蘇聯紅軍在戰爭之前亦有準備戰略反攻計畫,但是軸心國部隊發起的巴巴羅薩行動仍迫使蘇聯最高統帥部只能夠採取作戰辛西雅·羅伯茨(Cynthia A. Roberts). Planning for War: The Red Army and the Catastrophe of 1941 . 《Europe-Asia Studies》. 1995年 [2012年4月21日查閱] .。到了夏日期間,軸心國成功進佔大量的蘇聯領土並且也造成蘇聯軍方巨大的人員和物資損失,交通幾乎癱瘓。然而到了8月中旬德國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決定讓漸趨勞累的德國中央集團軍暫止發起對於蘇聯的包圍作戰,並且連同第2裝甲軍團(2nd Panzer Army)一同向烏克蘭以及列寧格勒推進艾倫·威爾特(Alan F. Wilt). Hitler's Late Summer Pause in 1941. 《Military Affairs》. 1981年: 第187頁至第191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德軍在對基輔的攻勢中獲得壓倒性的成功,導致一共有4個蘇聯集團軍遭到圍剿和殲滅,這也讓德軍得以更早佔領克里米亞到烏克蘭東部的工業發達地區約翰·艾瑞克森(John Erickson). The Road to Stalingrad. 英國: 卡塞爾(Cassell). 2007年4月1日: 第114頁至第137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304-36541-8 .。 將近75%的軸心國部隊以及絕多數原本佈署於法國和地中海中部的空軍部隊陸陸續續轉移到東線大衛·格蘭斯(David Glantz). The Soviet-German War 1941-1945: Myths and Realities: A Survey Essay. 2001年10月1日 [2012年4月21日查閱] .,這促使英國政府重新思考其大戰略計畫。同年7月英國和蘇聯一同組成反對德國的英蘇協定,同時英國和蘇聯也一起入侵伊朗,以確保波斯走廊(Persian Corridor)和伊朗當地油田不會落入德軍佔領之下。到了8月英國和美國則一同簽署《大西洋憲章》威廉·羅傑·路易斯(William Roger Louis). More Adventures with Britannia: Personalities,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Britain. 美國奧斯丁: 德克薩斯州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8年: 第223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292-74708-1 .。 到了10月,芬蘭軍隊入侵蘇聯佔領冬季戰爭前被奪去的領土並發起攻勢更進一步佔領了彼得羅扎沃茨克,並威脅摩爾曼斯克和整個卡累利亞,大量蘇軍被芬蘭牽制;在東線南方,羅馬尼亞軍隊靠著德軍閃電戰的威力奪回巴撒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等過去割讓給蘇聯的領土Gerald R. Kleinfeld. Hitler's Strike for Tikhvin. 《Military Affairs》. 1983年10月 [2012年4月21日查閱] .。並在敖德薩戰役重創蘇軍並佔領該市,烏克蘭西南部部份領土被羅馬尼亞佔領,在稍後德羅聯軍成功攻陷塞瓦斯托波爾,並且將主要的兵力改調往莫斯科以展開進攻Harold Shukman. Stalin's Generals. 英國倫敦: Phoenix Books. 2002年3月: 第113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4212-513-7 .。在經過兩個月的激戰後,德軍部隊幾乎達到莫斯科外圍地區,並隨即包圍莫斯科,莫斯科為蘇聯情報及交通中心,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史達林經過思考決定死守城市,莫斯科戰役展開,然而經過長期行軍而疲憊不堪的部隊也迫德軍暫緩進攻大衛·格蘭斯(David Glantz). The Soviet-German War 1941-1945: Myths and Realities: A Survey Essay. 2001年10月1日 [2012年4月21日查閱] . "By 1 November it had lost fully 20 percent of its committed strength (686,000 men), up to 2/3 of its 1/2-million motor vehicles, and 65 percent of its tanks. The German Army High Command (OKH) rated its 136 divisions as equivalent to 83 full-strength divisions."克勞斯·萊因哈特(Klaus Reinhardt). Moscow: The Turning Point?: The Failure of Hitler's Strategy in the Winter of 1941-42. 英國牛津: Berg Publishers. 1992年11月30日: 第227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85496-695-0 .,而且遇上嚴寒士兵凍傷十分嚴重。儘管軸心國部隊成功攻佔廣大的領土,然而在這次交戰中並沒有達成主要目標;許多重點城市仍然在蘇聯堅持抵抗下始終無法擊潰(如列寧格勒),這也使得蘇聯在之後仍保留相當程度的軍事潛力,德國暫停攻勢也讓蘇聯有喘息的機會,而在巴巴羅薩行動宣告結束之後,也意味著歐洲戰場的閃擊戰階段也已經結束Wiley-Blackwell. The End of the Blitzkrieg . 《經濟史評論》(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64年4月 [2012年4月21日查閱] .。 12月初古德里安的德軍下令停止對莫斯科的包圍,而亦蘇聯正式動員所有後備部隊並準備與軸心國部隊展開作戰。蘇聯開始依據理查·佐爾格等間諜所蒐集的資訊陸陸續續將軍隊移往東線準備作戰,期望能夠防止軸心國集團繼續往蘇聯領土進攻,而面對日本關東軍則只佈署最少的兵力來作為警戒用雷蒙·加特霍夫(Raymond L. Garthoff). The Soviet Manchurian Campaign, August 1945. 《Military Affairs》. 1969年10月: 第31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同時因德國開始受到阻滯,日本放棄了北進。到了12月5日開始蘇聯發了大規模的反攻作戰,對佈署戰線長達1,000公里的德軍展開攻勢,並成功往西推進100公里—250公里之處。 ==== 太平洋戰爭爆發 ==== 德國1940到1941年在歐洲所獲得的一連串勝利,在某些程度上也鼓勵日本對歐洲各國政府施展壓力。已流亡英國的荷蘭政府同意繼續供應日本由荷屬東印度所製造的石油,但是拒絕將該殖民地的控制權移交給日本政府。相反的維琪法國則同意日本繼續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到了1941年7月,美國、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政府決定以日軍試圖佔領中南半島為由而凍結所有來自日本的資產,而提供日本近80%石油的美國也決定嚴格實施石油禁運政策。這項石油禁運政策促使得日本可能必須放棄其在亞洲的野心計畫、並且逐一暫緩對中國所發起的戰爭或者是以武力攻佔領土的方式來獲取所需要的自然資源。 對此日本軍方完全捨棄第一個方案,並且許多軍官認為石油禁運實際上就是對日本展開的潛在「宣戰」。 對於這種情勢,日本計劃迅速以武力的方式攻佔歐洲位於亞洲的殖民地地區,並隨即建立一個延伸至太平洋中線的大型防衛圈。隨後日本便會盡可能使用在東南亞所獲得的資源,來對遭受第一波攻擊的同盟國軍隊展開防禦作戰。為了防止之後美國對於日本的作法展開幹預,日軍從一開始便策劃對於防衛圈外圍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展開殲滅性攻勢。於是計畫突襲美軍夏威夷的海軍基地,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北美地區為12月7日),日本同時對由英國與美國所掌握的東南亞周遭地區和太平洋島嶼展開攻勢,在這其中也包括有偷襲位於珍珠港的美國艦隊、攻佔泰國和馬來西亞地區以及佔領香港等等。 這一系列的襲擊促使美國、英國、澳洲、中華民國和其他同盟國國家正式對日本宣戰,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其他簽署《三國同盟條約》的成員國也作出回應並向美國宣戰。1942年1月美國、英國、蘇聯、中華民國和另外22個小國或者流亡政府一同簽署《聯合國宣言》,在內容中再度申明《大西洋憲章》的觀點Karen A. Mingst和Margaret P. Karns. The United N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美國博爾德: 西景出版社(Westview Press). 2006年8月1日: 第2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8133-4346-4 .。然而蘇聯本身出自利益考慮,並沒有完全遵守《聯合國宣言》的內容,除了繼續依照過去與日本簽署的協議而對於日軍保持中立的態度,同時本身對於自決原則也沒有表達正面支援。而從1941年史達林陸陸續續要求丘吉爾以及羅斯福在法國展開「第二戰線」拉瑞·里斯(Laurence Rees). World War Two: Behind Closed Doors: Stalin, the Nazis and the West. 英國: 埃伯瑞出版公司(Ebury Publishing). 2012年4月24日: 第9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4481-4045-9 .。其中東部戰線當時已經成為歐洲戰區的主要戰場,蘇聯在這次軍事衝突中有將近數百萬的傷亡者,相反的同樣作為同盟國成員的西方國家則大約損失數十萬人。不過丘吉爾和羅斯福則表示他們需要更多的準備時間,在其他同盟國始終無法確保優勢的情況下使得蘇聯只能夠繼續單獨抵抗德軍攻勢,這也使得蘇聯在戰後不斷以此來向西方國家要求賠償拉瑞·里斯(Laurence Rees). World War Two: Behind Closed Doors: Stalin, the Nazis and the West. 英國: 埃伯瑞出版公司(Ebury Publishing). 2012年4月24日: 第9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4481-4045-9 . "Stalin always believed that Britain and America were delaying the second front so that the Soviet Union would bear the brunt of the war"。 1942年4月日本與其合作國泰國已經幾乎完全佔領緬甸、馬來亞、印尼、新加坡和拉包爾等地,盟軍部隊在日軍攻勢下普遍造成嚴重的損失,同時日軍也俘虜大量的囚犯。儘管日軍在科雷吉多島當地遭遇強硬抵抗,1942年5月菲律賓最終仍然遭到日軍佔領且逼使得菲律賓自治領政府被迫流亡。而日本海軍也在在南海、爪哇海和印度洋中獲得勝利,並且成功轟炸盟軍部隊位於澳洲的重要海軍基地達爾文理查·希爾(J. Richard Hill).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Royal Navy.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年10月17日: 第36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9-860527-0 .。這段時間中盟軍對於日本唯一的取得勝利則是中華民國於1942年1月上旬爆發的第三次長沙戰役,而獲勝主要原因在於日本過度自信能夠輕易取下勝利,而對於國軍並無完善的準備。 面對美國海軍開始大力協助英軍運補作業,納粹德國海軍決定主動對美國大西洋沿岸所有運輸船隻展開攻擊約翰·古區(John Gooch). Decisive Campaig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英國倫敦: Routledge. 1990年9月1日: 第5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7146-3369-5 .。而儘管德軍已經造成蘇聯極大的人員與物資損失,歐洲軸心國成員停止對於主要佈署在俄羅斯中部和南部地區的蘇聯軍方展開攻勢,相反的開始強化自身對於所佔領領土的控制能力。而在北非戰場方面,德軍於1月時對英國展開大規模攻勢,一直到2月初英軍才勉強在加查拉戰線中抵禦德軍進攻Andrea Molinari. Desert raiders: Axis and Allied Special Forces 1940-43 .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7年7月24日: 第91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4603-006-2 .。但儘管軸心國集團暫緩部隊的進攻速度,以德國為首的歐洲軸心國仍加緊準備以投入下一波攻勢。 === 軸心國停止攻勢 (1942年–1943年) === ==== 太平洋 ==== 早在1942年5月日本開始發起兩棲作戰的MO作戰,準備佔領莫士比港來阻斷美國和澳洲之間的通訊以及物資流動。然而盟軍成功在珊瑚海海戰之中,阻止了日本海軍持續往前推進Robert James Maddox. The United States and World War II. 美國博爾德: 西景出版社(Westview Press). 1992年1月: 第111頁至第11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8133-0436-6 .。在美軍成功空襲東京之後,日本計劃佔領中途島並引誘美國航空母艦在周遭作戰,期望能夠一次徹底擊潰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與此同時為了能夠吸引美軍的注意,日本也另外派遣部隊佔領隸屬於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日本軍方將大規模的攻擊計畫設定在6月初展開,然而美國於5月下旬時成功破解日本海軍的通訊密碼,在充分了解計劃內容和部隊安排後美軍成功憑藉著資訊優勢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大日本帝國海軍在中途島戰役後也勢力大為削減許多。 在積極策劃的中途島戰役反而損失大量航空母艦後,日本改將重點放在自陸地上發起攻勢佔領位於巴布亞領地(Territory of Papua)的莫士比港。而美軍則是計畫對位在日本索羅門群島南部的軍事基地展開反擊,陸陸續續準備佈署兵力前往瓜達康納爾島,同時美軍也希望能夠另外發起攻勢打擊日本在東南亞重要基地的拉包爾阿德里安·吉爾伯特(Adrian Gilbert). Encyclopedia of Warfare: From Earliest Times...to the Present Day. Lyons Press. 2003年8月1日: 第25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59228-027-8 .。 美軍兩項計畫於7月開始展開,然而9月中旬時日本將瓜達康納爾島列為優先保衛的目標。日本首先將於布納-哥納當地與美國和澳洲部隊作戰的日本新幾內亞部隊撤離,陸陸續續開始將大量兵力從莫士比港地區移往北部省當地支援。而在瓜達康納爾島成為雙方激烈爭奪地區後,雙方的支援部隊與物資開始紛紛嘗試藉由船艦運送的方式提供。最後到了1943年,日本決定不再繼續增加支援部隊並開始規畫準備撤離Mikiso Hane. Modern Japan: A Historical Survey, Third Edition. 美國博爾德: 西景出版社(Westview Press). 2001年1月: 第34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8133-3756-2 .。同一時間,盟軍也開始在緬甸發起數起攻勢。首先在1942年年底之針對若開邦發起作戰行動,然而反遭到日軍的反擊並損失大量人力與物資,最終在1943年5月重新撤退回到印度丹尼爾·馬斯頓(Daniel Marston). The Pacific War Companion: From Pearl Harbor to Hiroshima .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5年6月12日: 第111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4176-882-3 .。另外緬甸戰區的盟軍也派遣緬甸遠徵軍特種部隊(Chindits)在日軍勢力範圍處展開騷擾作戰,並在4月下旬成功獲得些許戰果Martin Brayley. The British Army 1939-45 (3): The Far East .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2年9月18日: 第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4176-238-8 .。 ==== 東線 ==== 而位在德國東線戰場部分,軸心國集團成功在刻赤半島和卡爾可夫中擊敗蘇聯反攻安東尼奧·裡德(Anthony Read). The Devil's Disciples: Hitler's Inner Circle. 美國紐約: 諾頓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 2004年3月: 第764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393-04800-1 .。1942年6月時,德軍決定對於蘇聯南部地區發起大規模的藍色行動,希望藉此佔領高加索地區的油田與庫班沙地,同時繼續維持在保北方和中部地區的佔領區統治。為此德國南方集團軍將自身兵力分成兩大部分,分別是負責攻佔頓河的A集團軍(Army Group A)與佔領高加索東南側窩瓦河一帶的B集團軍。另一方面,蘇聯則決定於德軍極有可能攻佔的斯大林格勒進行駐防諾曼·戴維斯. No Simple Victory: World War II in Europe, 1939-1945.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8月26日: 第10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4-311409-3 .。 11月中旬時儘管德軍已經攻下斯大林格勒,然而之後所面臨的城鎮戰卻使得德軍遭遇苦戰,這時蘇聯也開始準備第二次的冬季反攻計畫Stephen Badsey. The Hutchinson Atlas of World War II Battle Plans.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0年2月1日: 第235頁至第236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57958-265-4 .。其中蘇聯部隊成功在天王星行動包圍德軍絕大多數的部隊勢力,但是在稍後展開的火星行動中蘇聯卻反而獲得大量的損失。不過在一連串反攻計畫下在1943年2月上旬德國陸軍已經難以繼續維持戰線,其中原本佔領斯大林格勒的德軍部隊宣告投降,而軸心國集團也將前線往回撤到夏季攻勢前的位置馬丁·吉爾伯特(Martin Gilbert). The Second World War: A Complete History. 美國紐約: 亨利·霍爾特出版公司(Henry Holt and Company). 2004年6月1日: 第397頁至第40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8050-7623-3 .。不過同樣在2月下旬,隨著蘇聯部隊的撤離行動反而讓德國對卡爾可夫發起攻勢,最後軸心國部隊在庫爾斯克建立了較為突出的前線陣地Harold Shukman. Stalin's Generals. 英國倫敦: Phoenix Books. 2002年3月: 第14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4212-513-7 .。 ==== 西歐/地中海 ==== 另一方面在1941年11月時盟軍於北非發起反攻,在十字軍行動(Operation Crusader)中成功收復原本德國和義大利的佔領地區詹姆斯·甘農(James Gannon). Stealing Secrets, Telling Lies: How Spies and Codebreakers Helped Shape the Twentieth Century. Brassey's. 2002年4月1日: 第76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ISBN 978-1-57488-473-9 .。而為了避免日軍佔領維希法國所統轄的馬達加斯加作為基地,1942年5月上旬英軍發起佔領攻勢羅伯特·派斯頓(Robert Paxton). Vichy France: old guard and new order, 1940-1944. 美國紐約: Alfred A. Knopf. 1972年: 第313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394-47360-4 .。稍後軸心國集團成功自利比亞發起攻勢擊敗同盟國部隊,同時逼使盟軍被迫退回到埃及,雙方最終於阿拉曼當地陷入膠著情況諾曼·瑞奇(Norman Rich). Hitler's War Aims: Ideology, the Nazi State, and the Course of Expansion. 美國紐約: 諾頓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 1992年7月1日: 第178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393-00802-9 .。而在歐洲大陸這一部分,儘管同盟國戰略性派遣突擊隊攻佔迪耶普的重要設施,但最後仍然遭到擁有優勢兵力的德軍部隊所擊潰Jane Penrose. The D-Day Companion .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4年4月26日: 第12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4176-779-6 .。這次作戰也使得同盟國部隊瞭解除非有更好的計畫策劃、武器裝備以及後續規畫,否則西方同盟國並無法發動大規模的入侵行動。 1942年8月,盟軍成功擊潰德軍對阿拉曼發起的第二次攻勢約翰·基瑾(John Keegan). Second World War. 英國倫敦: Pimlico. 1997年11月6日: 第277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7126-7348-8 .,但在面臨重大損失以及需要物資補給的情況下英軍發起基座行動援救馬爾他David Arthur Thomas. A companion to the Royal Navy. 英國: George G. Harrap and Co.. 1988年: 第265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245-54572-6 .。兩個月後盟軍自埃及發起大規模作戰行動,成功逼使軸心國部隊撤離利比亞而於更西方北非基地駐守Nigel Thomas. The German Army 1939-45 (2) : North Africa & Balkans .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1998年4月11日: 第8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5532-640-8 .。同一時間英國與美國聯合部隊也跟近佔領法屬北非,這也促使統轄該地區的殖民政府決定加入同盟國行列。面對法國殖民地改投靠同盟國集團的作為,希特勒決定派遣部隊佔領維希法國Steven Ross. American War Plans, 1941-1945: The Test of Battle. 英國倫敦: Routledge. 1997年4月1日: 第38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7146-4634-3 .。雖然對於這違反停戰條約的軍事行動法軍並沒有抵抗,然而法國仍特意破壞自己的海軍艦隊以防止納粹德國將其收歸使用。隨後德意志非洲軍開始自突尼西亞當地撤離北非戰場,到了1943年5月同盟國軍隊則成功佔領該地保羅·柯里爾(Paul Collier). The Second World War (4): The Mediterranean 1940-1945 .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3年2月19日: 第11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4176-539-6 .。 === 盟軍反擊 (1943年–1944年) ===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結束之後,盟軍針對日本於太平洋地區的部隊開始展開反擊行動。1943年5月,同盟國軍隊前往阿留申群島與佔領當地的日本部隊進行交戰。之後盟軍將其目標轉往拉包爾並開始嘗試佔領周遭島嶼以阻礙日軍的補給路線,同一時間也針對太平洋中部日軍所佔領的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展開反擊大衛·甘迺迪(David M. Kennedy). Freedom from Fear: The American People in Depression and War, 1929-1945.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9年5月6日: 第61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9-503834-7 .。1944年3月底時盟軍成功完成這兩個目標,此外也瓦解了日本於加羅林群島的重要根據地特魯克島。到了4月時,同盟國部隊決定優先奪回西新幾內亞地區。 東線戰場方面,德國和蘇聯在1943年春季和夏初都沒有進行作戰,相反的彼此都計畫於蘇聯中部展開大規模攻勢來化解僵局。1943年7月4日,德軍自其戰線突出的庫爾斯克地區展開大規模攻勢行動;然而在蘇聯故意吸引德軍深入再殲滅以及優良的防禦措施準備下,德軍持續一個禮拜的攻勢後便開始被迫撤離。然而儘管德軍在這次會戰中有數次成功取得戰術性成功,然而在希特勒的強烈介入之下反而使得行動提前宣告結束安恩·科修(Ian Kershaw). Hitler: 1936-1945: Nemesis. 美國紐約: 諾頓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 2001年9月: 第59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393-32252-1 .。在這其中部分原因是由於西方同盟國於7月9日對西西里島展開入侵行動,而在這之後一個月後同盟國部隊成功擊潰義大利軍方,並且開始大規模追捕墨索里尼。 1943年7月12日蘇聯則發起自己的反攻作戰,這次行動成功消除了位於東歐的德國部隊期望能夠繼續保持僵局戰況的期望。而自庫爾斯克會戰是以蘇聯勝利結束後,除了意味著德軍於東線的優勢逐漸消逝外Chris Bellamy. Absolute War: Soviet Russia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美國紐約: Alfred A. Knopf. 2007年10月30日: 第595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375-41086-4 .,同時也給蘇聯東線戰場的主動權地位馬克·希利(Mark Healy). Kursk 1943: The Tide Turns In The East .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1992年5月28日: 第9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5532-211-0 .。雖然德國試圖匆忙強化佈署的(Panther-Wotan line),然而蘇聯軍對仍然自斯摩稜斯克和第聶伯河展開攻勢,並成功突破德軍於東線的防備。 1943年9月西方盟軍入侵義大利本土後,義大利政府隨即開始與盟軍協商停戰事宜。在面臨即將失去義大利部隊協助的情況下,德國派遣部隊試圖奪取義大利部分地區且實施軍事管理馬可·馬佐耶爾(Mark Mazower). Hitler's Empire: Nazi Rule in Occupied Europe.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2009年4月1日: 第36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4-101192-9 .,並且另外設立一連串的防線駐守著史蒂芬·哈特(Stephen Hart)、羅素·哈特(Russell Hart)和馬舍爾·曉士(Matthew Hughes). German Soldier in World War II . 英國倫敦: Quarto Group. 2000年6月11日: 第151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7603-0846-2 .。同時德國特種部隊也在橡樹行動中成功救出墨索里尼,並且盡快將其送往德國佔領地區內,另外成立新的義大利社會共和國。而在義大利本土經過數場戰鬥後,一直到11月中旬西方盟國的主要部隊才開始與德軍設立的冬季防線交戰安東尼奧·裡德(Anthony Read). Fall Of Berlin. 美國紐約: 哈欽森(Hutchinson). 1992年10月27日: 第12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09-175337-5 .。 而德軍與大西洋海上的作戰也開始受到阻撓,自1943年5月開始盟軍新開發的反潛裝置成功阻擋德國潛艇的攻勢,而大量德軍潛艇損失也迫使德國海軍暫停在大西洋海上的攻擊行動Peter Padfield. War Beneath the Sea: Submarine Conflict During World War II. 美國霍博肯: 約翰威立. 1998年3月: 第335頁至第356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471-24945-0 .。1943年11月,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溫斯頓·邱吉爾與蔣中正於開羅召開會議,在會議上首次確認了有關日本所佔領土的解決。而稍後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也則召開德黑蘭會議繼續討論戰後問題,其中西方盟國約定將在1944年入侵歐洲大陸,而蘇聯則是同意在德國戰敗後3個月內向日本宣戰Martin Polley. An A-Z of Modern Europe Since 1789.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0年10月14日: 第148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415-18598-1 .。 從1943年11月日本與中國爆發持續7週的常德會戰,在這之中中國政府希望能夠迫使日本在戰爭中必須付出極高昂的代價,並且期望同盟國部隊能夠協助中國繼續維持作戰能量。1944年1月盟軍針對義大利戰場的防線發起了一系列攻勢,甚至希望能藉由兩地包抄的方式瓦解德軍防線。同樣在東線戰場,蘇聯在1943年年底開始嘗試對包圍列寧格勒地區的德軍展開攻勢,並在這攻勢中成功結束歷史上持續最長且最致命的圍攻作戰大衛·格蘭斯(David Glantz). The Siege of Leningrad 1941-44: 900 Days of Terror . 英國倫敦: Quarto Group. 2001年3月15日: 第166頁至第16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7603-0941-4 .。隨後蘇聯展開列寧格勒-大諾夫哥羅德攻勢以逼使德國北方集團軍撤離波羅的海地區,但是在納爾瓦戰役後成功佔領過去德國所統治的愛沙尼亞後短暫停止進攻,並且協助愛沙尼亞流亡政府重新掌握政權,而之後針對波羅的海國家作戰時蘇聯也多以這種模式處理大衛·格蘭斯(David Glantz). The Battle for Leningrad, 1941-1944. 美國勞倫斯(Lawrence): 堪薩斯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02年11月1日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7006-1208-6 .。1944年5月下旬,蘇軍成功攻佔克里米亞,這成功促使位在烏克蘭的軸心國部隊紛紛開始向西方後撤;然而在同一時間蘇聯入侵羅馬尼亞時,則反遭到當地駐守的軸心國部隊所擊退。而同盟國部隊亦在義大利戰場上獲得戰略性勝利,成功促使德軍部隊往北方防線撤離,到了6月4日時成功攻佔羅馬。 然而在亞洲戰區上同盟國部隊卻始終沒有獲得更加進一步的進展,其中1944年3月時日本決定從兩個地區展開反擊。首先針對位於英國於印度邊境地區發起烏號作戰,並且一度使得英軍部隊在英帕爾與科西瑪遭到圍困。不過在1944年5月時英國軍隊發起反擊,成功逼使日軍撤回緬甸,而在1943年年底時進攻緬甸北部的中華民國部隊也成功將日軍圍困於密支那地區衛斯理·弗蘭克·克瑞文(Wesley Frank Craven)和詹姆斯·凱特(James L. Cate). The Army Air Forces in World War II.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年: 第207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另一方面日本也決定強化對於中國入侵行動的進展而發起一號作戰,除了一方面藉此攻勢確保日本所佔地區的交通運輸外,另一方面也期望徹底破壞同盟國提供中國物資的機場裝置。到了6月時日本已經佔領了河南省,並且針對湖南省與長沙一帶展開大規模的攻勢。 === 盟軍逼近 (1944年) === 1944年6月6日西方盟軍開始大規模入侵法國北部。同一時間由美軍和法軍組成的盟軍部隊在重新劃分單位後繼續襲擊法國南部地區。伴隨著諾曼底登陸和霸王行動的成功,駐守在法國的德國陸軍部隊始終無法有效阻擋同盟國的攻勢。在法國抵抗力量的協助之下,自由法國於8月25日時宣告成功解放巴黎;而在整個下半年間,西方同盟國陸續逼迫其他駐守於西歐各國的德國軍隊撤離Stephen Badsey. Normandy 1944: Allied Landings and Breakout .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1990年1月25日: 第91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85045-921-0 .。但是儘管盟軍部隊從西歐往東進攻的計畫並無遇到大規模阻擋,然而當盟軍部隊企圖空降荷蘭當地的市場花園行動卻以失敗作結束,這使得盟軍原本打算另外自德國北部攻擊的計畫只能暫止。在此之後西方盟軍逐漸往德國逼近,並在嘗試穿越盧布河(Rur)時遭到德軍較大規模的攻勢阻擋。而原本計畫從義大利往北進攻的盟軍部隊,同樣被最後一個德軍所設下的哥德防線所阻擋著。 而在6月22日時,蘇聯則發起巴格拉基昂行動來向白俄羅斯展開主動進攻,並幾乎摧毀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的主要兵力史蒂芬·扎洛加(Steven Zaloga). Bagration 1944: The Destruction Of Army Group Centre .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1996年1月15日: 第7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5532-478-7 .。而在這之後,蘇聯部隊則開始向烏克蘭西部和波蘭東部的德國軍隊展開攻勢。蘇聯的快速進展促使許多波蘭家鄉軍成員開始展開暴風行動(Operation Tempest),其中又以華沙和斯洛伐克南部地區的反抗聲勢最大。然而在蘇聯沒有積極提供協助的情況下,這些反抗行動紛紛遭到德軍部隊的鎮壓伊萬·貝倫德(Iván Bere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1944-1993: Detour from the Periphery to the Periphery.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6年9月13日: 第8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521-55066-6 .。隨後蘇聯紅軍戰略性包圍並殲滅了佈署在羅馬尼亞東部的德國南烏克蘭集團軍(Army Group South Ukraine)部隊,並促使8月23日羅馬尼亞王國國王米哈伊一世政變拘捕親德總理安東內斯庫。9月8日保加利亞王國當地發生政變:蘇聯支援下的保共推翻了保加利亞王室,年僅6歲的沙皇西美昂二世被驅逐,攝政王基里爾王子則被槍決。隨後這蘇軍佔領這兩個國家便宣告加入同盟國的行列。 1944年9月蘇聯部隊提前進入南斯拉夫,這項作法一方面成功逼使佔領希臘的德國部隊迫迅速撤離外,另一方面也促使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的軸心國部隊遭到孤立麥斯·海斯廷斯(Max Hastings). The Second World War: A World In Flames .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4年3月25日: 第223頁至第224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4176-830-4 .。為此自1941年開始領導共產黨遊擊隊的約瑟普·布羅茲·狄託開始進行更大規模的遊擊行動,最終成功掌控南斯拉夫境內並且阻止德國部隊的進佔。另外蘇聯也提供少數資源協助在塞爾維亞北部的遊擊隊反抗塞爾維亞救國政府部隊,最終兩者在10月20日時一同解放首都貝爾格勒。幾天過後蘇聯發動大規模進攻,並於1945年2月攻陷德國邊境並佔領匈牙利的重要城鎮布達佩斯Andrew Wiest和M. K. Barbier. Strategy and Tactics Infantry Warfare . 英國倫敦: Quarto Group. 2002年11月15日: 第65頁至第66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7603-1401-2 .。但相較於蘇聯在巴爾幹半島地區獲得的一連串勝利,蘇聯在針對芬蘭所發起的攻勢之中始終遭遇芬蘭反抗勢力的反擊而無進展,雙方並在卡累利阿地峽隨即陷入膠著。最後芬蘭同意以和平且不併吞為前提的情況下於1944年9月簽署莫斯科停戰協定,放棄所有冬季戰爭前的領土,隨後芬蘭隨也轉移到同盟國陣營的行列Christian Wiktor. Multilateral Treaty Calendar:Repertoire des Trait Es Multilat Eraux, 1648-1995 . 美國紐約: 施普林格科學+商業媒體. 1998年3月26日: 第426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90-411-0584-4 .Steven H. Newton. Retreat from Leningrad: Army Group North 1944/1945. 美國阿特格倫(Atglen): Schiffer Publishing. 1995年10月1日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88740-806-9 .。 而自7月開始,位在東南亞的英國部隊成功擊退日本發起的大規模攻勢,同時將日軍逼往欽敦江地區駐守,而中國部隊也成功奪回密支那丹尼爾·馬斯頓(Daniel Marston). The Pacific War Companion: From Pearl Harbor to Hiroshima .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5年6月12日: 第12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4176-882-3 .。但是在中國本土則遭到日本嚴重打擊,日軍在6月中旬時成功攻下長沙、並在8月初佔領衡陽Philip Jowett. Japanese Army 1931-45 .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2年1月25日: 第8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4176-353-8 .。不久之後日軍南下入侵廣西一帶,在11月底時成功擊敗中國軍隊主力並且佔領桂林與柳州一帶。而到了12月底時,日本已經成功建立了聯結中國與印度當地作戰的兵力聯絡。 不過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則漸漸獲得優勢,並且不斷自太平洋往日本週遭島嶼逼近。1944年6月中旬,美軍開始針對馬裡亞納群島及帛琉等地發起一連串的攻勢,並且在菲律賓海海戰中對日本海軍獲得決定性的勝利。一連串的戰事失敗逼使得東條英機辭去日本首相一職,同時美國陸航隊也開始自周遭基地對日本本土發起密集的襲擊。10月下旬美軍部隊成功佔領菲律賓雷伊泰島,而在作為歷史上最大規模之一的雷伊泰灣海戰成功獲得關鍵性勝利克里斯·庫克(Chris Cook). What Happened Where.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0年10月17日: 第305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5728-532-1 .。 === 軸心國崩潰,同盟國勝利(1944年-1945年) === 1944年12月,德國開始集結剩下的部隊以及後備武力並於阿登發起大規模反擊攻勢,德軍希望德國在進行談判時能夠獲得有利地位。然而到了1月時德軍的攻勢遭到擊退,而德軍也沒有獲得實質上的戰略目標或者是收益Danny Parker. Battle of the Bulge: Hitler's Ardennes Offensive, 1944-1945 ISBN 978-0-306-81391-7 .Danny Parker. Battle of the Bulge: Hitler's Ardennes Offensive, 1944-1945 . 美國劍橋: Da Capo Press. 2004年11月30日: 第68頁至第7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306-81391-7 .Danny Parker. Battle of the Bulge: Hitler's Ardennes Offensive, 1944-1945 . 美國劍橋: Da Capo Press. 2004年11月30日: 第329頁至第33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306-81391-7 .。但是在義大利戰場上,盟軍部隊仍然遲遲無法擊敗德軍所佈署的防線。1945年1月中旬蘇聯從波蘭維斯瓦河發起進攻,很快的蘇聯軍方便往前推進到德國奧德河處,並且成功佔領東普魯士。而在2月4日時,美國、英國與蘇聯領導高層展開雅爾達會議;除了同意德國投降後將採取分割槽統治外,而蘇聯也再次確認將會向日本宣戰。 到了2月時蘇聯入侵西里西亞與波美拉尼亞,而位於西線的盟軍則將戰線成功推進到萊茵河處。3月時,盟軍部隊分別自萊茵河北部、萊茵河南部以及魯爾地區渡過萊茵河,並且隨即在魯爾成功包圍德國B集團軍;另一方面,蘇聯紅軍則迅速將東部戰場推進到維也納湯姆·布查南(Tom Buchanan). Europe's Troubled Peace: 1945 - 2000. 美國霍博肯: Wiley-Blackwell. 2006年1月31日: 第21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631-22163-0 .。4月初時盟軍部隊終於突破位在義大利的防線並與將戰線推往德國西側,而在4月下旬時蘇軍部隊則成功進入柏林外圍。4月25日時,同盟國部隊首次在易北河會師。而到了1945年4月30日德國國會大廈遭到蘇聯紅軍佔領,宣告了納粹德國整個軍事行動的失敗。 而在同盟國集團快速往德國推進期間,各國政府的重要領導人也有所變化。此時美國總統羅斯福於4月12日逝世,改由副總統哈瑞·杜魯門繼任職位。而義大利法西斯領導人墨索里尼則是在4月28日時,遭到義大利抵抗運動(Italian resistance movement)成員逮捕並擊斃。而在兩天之後希特勒則自殺身亡,德國政府則改由卡爾·鄧尼茨所繼任安恩·科修(Ian Kershaw). Hitler: 1936-1945: Nemesis. 美國紐約: 諾頓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 2001年9月: 第823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393-32252-1 .。而軸心國部隊也開始紛紛向盟軍投降,其中在4月29日時駐義大利德軍正式投降,5月7日美英法蘇四國攻入柏林後德國政府則前往漢斯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不過正式的檔案則是5月8日於柏林重新簽署,5月8日這一天也因此訂定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不過蘇聯在簽署投降書後仍然遭到德國中央集團軍反擊,並一直到5月11日才宣告結束大衛·格蘭斯(David Glantz)和強納森·侯斯(Jonathan M. House). When Titans Clashed: How the Red Army Stopped Hitler. 美國勞倫斯(Lawrence): 堪薩斯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8年2月: 第34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7006-0899-7 .。 另一方面太平洋戰區美軍部隊則獲得菲律賓自治領部隊的協助,其中盟軍於1945年1月登陸呂宋島,並且在3月時成功攻下馬尼拉。在這一系列戰役中,雖然美軍在總兵力上處於劣勢,但在戰鬥力上處於絕對優勢,日軍在此階段遭受了極為巨大的傷亡,殘餘日軍紛紛退入菲律賓呂宋島、棉蘭老島等人煙稀少島嶼。 1945年5月,以澳洲為主的同盟國部隊登陸婆羅洲,並且藉此成功獲得當地的油田。英軍、美軍和中華民國部隊成功擊敗佈署於緬甸北部的日本部隊,而到了5月3日時英軍成功進佔仰光。而在1945年4月6日到6月7日爆發的湘西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勝利結束後,中國軍隊開始策劃大規模的反擊行動(某些地區更發起了對日軍的區域性反攻作戰);而美軍也在3月到6月底這段期間開始進一步往日本本土逼近,陸陸續續佔領硫磺島和沖繩島Philip Jowett. Japanese Army 1931-45 .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2年1月25日: 第6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4176-353-8 .。而美國也不斷對日本本土施加壓力,除了派遣大量轟炸機炸毀日本主要城鎮外,同時美軍潛艇也在日本近海封鎖其對外的物資進口Michel Thomas Poirier. RESULTS OF THE GERMAN AND AMERICAN SUBMARINE CAMPAIGNS OF WORLD WAR II . 美國海軍. 1999年10月20日 [2012年4月21日查閱] .。 7月11日時,盟軍領導人前往德國召開波茨坦會議。其中在《波茨坦協定》中除了確認有關先前簽署的德國戰後處理外,同時也重申日本必須接受無條件投降的要求。不過在這次會議之中由於英國進行國會大選,使得英國首相改由艾德禮接替邱吉爾的職位。但是由於日本遲遲沒有正面回應《波茨坦協定》的內容,美國政府決定對廣島市以及長崎市展開核子轟炸。與此同時蘇聯則依照雅爾達會議的內容進攻日本控制的偽滿洲國,並且順利擊敗擁有日本最大規模兵力的關東軍,此外還佔領了庫頁島與千島群島等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並於9月2日在美國最後一艘戰列艦密蘇裡號甲板上簽署《降伏文書》,這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宣告結束。 == 戰後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同盟國陸續在奧地利和德國實施統治。其中同盟國在1955年允許奧地利成為永久中立國家,將不會與任何政治集團有所密切交流。而同盟國則將德國領土分成數塊,其中西部由西方盟國所統治、東部則由蘇聯所管轄。同盟國也強烈要求德國社會必須去納粹化,同時開始起訴納粹戰犯以及前納粹黨成員進行審判,不過在政權轉交給西德之後大多是安排赦免,並且嘗試將這些成員重新融入社會環境中。同時德國也被要求歸還自1937年戰爭爆發以來所佔領的四分之一領土,其中位在東部地區的西利西亞、諾伊馬爾克與波美拉尼亞歸屬波蘭統轄,不過東普魯士的領土分配則引起波蘭與蘇聯的爭執。隨後有將近900萬名德國居民紛紛自歸還區中撤出,同樣在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地區則有300萬名德國民眾也被迫搬回德國居住。根據1950年代的統計,平均5名德國民眾中有一名為來自東部佔領區的居民。此外蘇聯也分別自波蘭寇松線以東地區、羅馬尼亞東部威廉·勞倫斯·夏伊勒.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美國紐約: Simon & Schuster. 1990年11月15日: 第794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671-72868-7 .、芬蘭東部以及3個波羅的海國家中獲得部分土地Caroline Kennedy-Pipe. Stalin's Cold War: Soviet Strategies in Europe, 1943 to 1956. 英國曼徹斯特: 曼徹斯特大學. 1995年5月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7190-4201-0 .,但這也至少讓近2萬名波蘭民眾被迫遠離自己的住家。 參戰雙方不論戰勝或戰敗皆為戰爭已經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同盟國集團為了能夠真正維持之後世界秩序的和平,於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聯合國聯合國歷史 . 聯合國 [2012年4月21日查閱].,並在1948年透過《世界人權宣言》來作為各個會員國的共同標準。不過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得勝利的國家在聯合國獲得龐大權力,其中美國、蘇聯、中華民國、英國和法國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雖然今日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所提到的地區仍然沒有改變,但實際上管轄的政權則有所變化。其中中國席位則在1971年所透過的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中,確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華民國原席位;而1991年蘇聯解體後,則由作為蘇聯繼承國家的俄羅斯擔任常任理事國委員的職位。然而在戰爭結束後西方同盟國與蘇聯之間的結盟關係漸漸惡化,甚至德國在「事實上」很快便成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兩個獨立國家政權。雙方開始將彼此的佔領區劃下統治權邊界,歐洲國家也紛紛被劃分到西方世界或者蘇聯的勢力範圍。其中東歐和中歐國家紛紛納入蘇聯勢力範圍內,這使得蘇聯開始介入其所佔國家的政權結構,並且建立以共產​​黨進行領導的合作政府。不過儘管波蘭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東德紛紛成為蘇聯的附庸國Bernard A. Cook. Europe since 1945: An encyclopedia. 英國: Taylor & Francis. 2001年: 第17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8153-4057-7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則因為堅持完全的獨立而與蘇聯陷入緊張局勢 Geoffrey Swain. The Cominform: Tito's International?. 英國劍橋: 《歷史雜誌》(The Historical Journal). 1992年9月: 第641頁至第643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很快戰後世界便分成是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兩個正式的國際軍事同盟,雙方隨即陷入長期政治緊張和軍事競爭的冷戰時期,同一時間也促使了軍備競賽以及代理戰爭概念的出現理察·霍姆斯(Richard Holmes).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ilitary History.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3年8月28日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9-860696-3 .。冷戰讓全世界都籠罩在核戰爭的陰影下,美國和歐洲盟國經常舉行核戰爭演習,長期的軍備競賽嚴重影響各國經濟增長,且東西方的民間交流和往來被阻隔長達半個世紀,這些情況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後才得以改變。 在亞洲地區方面同盟國則達成協議蘇聯能夠吞併庫頁島和千島群島,而由美國領導戰後日本的發展以及統轄過去日本所佔領的西太平洋島嶼。但另一方面過去由日本統治的朝鮮,則在盟軍託管時期以38度線劃分成蘇聯管轄的北部地區和美國統轄的南部地區。之後在1948年時這兩個以38度線劃分的地區紛紛宣佈自己為朝鮮的合法政府,最終導致了韓戰的爆發。而在中國自1946年開始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再度引發國共內戰,最終由中國共產黨贏得內戰並於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政府則於1949年時撤遷到臺灣麥可·林奇(Michael Lynch).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5-49 .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10年5月25日: 第12頁至第13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4176-671-3 .。而在中東方面,阿拉伯國家拒絕聯合國大會181號決議中將巴勒斯坦土地重新分配並建立以色列,然而以色列才剛建立隨即爆發第一次中東戰爭,而戰爭的結果反而更加促使隨後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間的衝突。雖然歐洲殖民列強仍然試圖保留其部分過去殖民帝國,然而戰爭期間所損失的聲望與資源使得這些歐洲國家無法繼續維持統治權力,最終導致亞洲與非洲的非殖民化進展約翰·羅伯茨(John Roberts). The Penguin History of Europe.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1998年12月1日: 第58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4-026561-3 .約翰·達爾文(John Darwin). After Tamerlane: The Rise and Fall of Global Empires, 1400-2000.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3月6日: 第441頁至第443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4-101022-9 .約翰·達爾文(John Darwin). After Tamerlane: The Rise and Fall of Global Empires, 1400-2000.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3月6日: 第464頁至第468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4-101022-9 .。大英帝國、葡萄牙帝國等老牌歐洲殖民帝國也在這一時期逐漸瓦解。 受到戰爭的影響導致全球各國或多或少都受到影響,其中與其他國家來講美國的經濟並沒有受到嚴重威脅,也進而促使戰後嬰兒潮的出現。而在1950年時美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發展比其他政府還要來得高,同時美國也有更多能力來主導西方世界的經濟走向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年9月22日: 第1,006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9-280670-3 .。不過在1945年到1948年時,英國和美國的強烈要求德國西部工業應該響應裁軍政策Nicholas Balabkins. Germany Under Direct Controls: Economic Aspects of Industrial Disarmament, 1945-1948. 美國皮斯卡特維: 羅格斯大學出版社(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64年6月: 第207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8135-0449-0 .;然而由於國際貿易彼此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這導致歐洲經濟一度停滯且讓其延遲幾年復甦弗拉基米爾·彼得羅夫(Vladimir Petrov). Money and Conquest: Allied Occupation Currencies in World War II. 美國巴爾的摩: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 1967年1月1日: 第263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8018-0530-1 .Nicholas Balabkins. Germany Under Direct Controls: Economic Aspects of Industrial Disarmament, 1945-1948. 美國皮斯卡特維: 羅格斯大學出版社(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64年6月: 第208頁至第20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8135-0449-0 .。一直到1948年中期西德進行貨幣改革政策時逐漸恢復其經濟發展,同時馬歇爾計劃也成功促使歐洲經濟政策的自由化Nicholas Balabkins. Germany Under Direct Controls: Economic Aspects of Industrial Disarmament, 1945-1948. 美國皮斯卡特維: 羅格斯大學出版社(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64年6月: 第21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8135-0449-0 .。之後1948年西德經濟的快速復興得到「德國經濟奇蹟」之稱,同一時間包括義大利和法國的經濟也逐漸恢復正常Martin Harrop. Power and Policy in Liberal Democracies.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2年2月28日: 第23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521-34579-8 .。但與此相反的是英國則處於經濟崩潰的狀態,同時在這之後持續10年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儘管蘇聯經歷了龐大的人力和物質損失,然而在戰爭結束後產物的製作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在亞洲地區,日本經濟也經歷了快速增長,並在1980年代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之一Martin Harrop. Power and Policy in Liberal Democracies.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2年2月28日: 第4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521-34579-8 .,而中國則直到1952年才恢復為戰前工業生產。 == 影響 == === 人員傷亡與戰爭罪行 === 有關戰爭所導致的總傷亡人數各方估計皆不相同,因為很多人在因故死亡後並沒有留下相關記錄。絕大多數資料估計大約有6,000萬人在戰爭中喪生,其中包括約有2,000萬名士兵和4,000萬名平民,其中許多平民分別死於傳染病、飢餓、大屠殺、轟炸和蓄意的種族滅絕政策馬修·懷特(Matthew White). Source List and Detailed Death Tolls for the Primary Megadeath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11年2月 [2012年4月21日查閱] .。根據估計損失最大的蘇聯在戰爭中失去將近2,700萬人,其中包括有870萬名軍事人員和1,900萬名平民喪生[1941年初蘇聯人口統計數為1.967億(包括新兼併地區),而1946年僅餘1.67億,因此蘇聯的實際死亡人數應該大於俄國官方公佈的資料]。其中因軍事行動而喪生最多的民族則是5,756,000人逝世的俄羅斯人,稍後排名第2名的民族則是損失1,377,400人的烏克蘭族麥可·愛爾曼(Michael Ellman). Soviet Deaths in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A Note . 《Europe-Asia Studies》. 1994年 [2012年4月21日查閱] .,平均每4名蘇聯公民便有1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喪生或者受傷。另一方面德國最終則損失530萬名軍事成員,其中絕大多是於德蘇戰爭和在德國最後幾場戰役中喪生傑弗裡·赫爾夫(Jeffrey Herf). The Nazi Extermination Camps and the Ally to the East: Could the Red Army and Air Force Have Stopped or Slowed the Final Solution? . Explorations in Russian and Eurasian History. 2003年 [2012年4月21日查閱] .。 而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傷亡比例來說。軸心國集團其喪生人數大約有15%,而剩餘的85%則是同盟國部隊的喪生人數;在這之中主要是蘇聯和中國的人民,其中許多人是由於德國和日本部隊於佔領區實施的戰爭罪行所導致的。根據估計大約有1,100萬名至1,700萬名平民直接或者間接死於納粹思想的政策中,其中包括大約有600萬名猶太人因而遭遇系統性的種族滅絕式大屠殺,另外還有500萬名羅姆人、同性戀者、斯拉夫人以及其他種族與少數族群也遭到殺害艾倫·陶德(Allan Todd). The Modern World.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1年6月21日: 第121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9-913425-0 .。此外南斯拉夫烏斯塔沙則與軸心國集團合作殺害大量作為少數民族的塞爾維亞人、羅姆人和猶太人,而在戰爭結束後克羅埃西亞平民則對此展開報復。另外大約有300萬名到1,000萬名中國平民則是在日本佔領地區及雙方交戰區域因各種原因非正常死亡,在這之中最有名的事件則是南京大屠殺,其中有數十萬名中國軍民因而遭到殺害張純如. 《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 ). 美國紐約: Basic Books. 1997年11月21日: 第10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465-06835-7 .,岡村寧次所制定實施的三光政策,則導致有200多萬名中國群眾非正常死亡。日本的入侵導致中國年均人口增長數由1927-1937年間大約350-360萬降至1937-1945年期間的約310多萬赫伯特·畢克斯(Herbert P. Bix). 《裕仁天皇與近代日本的形成》(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美國紐約: Harper Perennial. 2001年9月4日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06-093130-8 .。 軸心國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有限度的使用生物和化學藥劑,例如義大利軍方在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便嘗試投入芥子氣作戰斯賓塞·塔克(Spencer C. Tucker).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美國聖塔芭芭拉: ABC-CLIO. 2004年12月17日: 第31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57607-999-7 .,而大日本帝國陸軍則在與蘇聯的早期衝突、入侵並佔領中國時也使用生物或化學武器協助作戰斯賓塞·塔克(Spencer C. Tucker).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美國聖塔芭芭拉: ABC-CLIO. 2004年12月17日: 第32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57607-999-7 .。此外德國和日本也針對平民施放藥劑來測試武器效果羅伯特·沙貝拉(Robert Sabella)、劉中達和林培瑞. Nanking 1937: Memory and Healing. 美國阿蒙克: M. E. Sharpe. 2001年11月: 第6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7656-0816-1 .,在某些情況​​下也於戰俘身上進行實驗。 雖然許多軸心國的違法行為陸續被送往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法庭進行審判,然而同盟國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也犯下許多戰爭罪行。這其中包括蘇聯的人口轉移政策,嚴責行動(Operation Keelhaul)雅各·霍恩貝格爾( Jacob G. Hornberger). Repatriation — The Dark Side of World War II, Part 3 . 自由未來基金會(The Future of Freedom Foundation). 1995年4月 [2012年4月21日查閱] .、戰後對德意志人的驅逐、佔領德國期間的強姦罪行以及卡廷大屠殺。另外一些大飢荒的死亡人數也可以歸因於戰爭爆發,這包括1943年的孟加拉饑荒和1944年至1945年的越南饑荒Vern Weitzel. EPA: Vietnam needs to remember famine of 1945 . 《海峽時報》. 2008年4月21日 [2012年4月21日查閱] .。包括耶克·弗里德里希(Jörg Friedrich)等歷史學家則認為針對敵國領土的平民區大規模轟炸的行為也應列為戰爭罪行,這又以日本的東京和德國的德勒斯登、漢堡與科隆最為著名;其中根據統計西方盟國總共造成至少160個城市遭到轟炸,也導致超過60萬名德國平民因而死亡。 === 集中營、奴役和屠殺 === 在納粹大屠殺中主要有600萬名阿什肯納茲猶太人遭到殺害,另外在蓄意滅絕計劃中也導致200萬名波蘭人民以及400萬名包括身心障礙、精神病患、蘇聯戰俘、同性戀者、共濟會成員、耶和華見證人與羅姆人等「不值得活的生命」遭到殺害。另外以東歐為主有1,200萬名民眾被迫成為勞工,並且強迫在德國各家工廠內進行勞動。 而除了納粹統治下設立的集中營導致大量人員遭到殺害,而古拉格於各地設立的勞動營也導致德國戰俘以及包括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等佔領區公民喪生,甚至一些蘇聯公民也因為被懷疑與納粹主義有關而遭到迫害。根據統計在戰爭期間有60%的德國戰俘於蘇聯喪生,而理查·奧弗裡(Richard Overy)則表示有將近570萬名戰俘喪生,其中有大約有57%、約360萬人因故喪生或者遭到擊斃理查·奧弗裡(Richard Overy). The Dictators: Hitler's Germany and Stalin's Russia. 美國紐約: 諾頓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 2004年9月: 第568頁至第569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393-02030-4 .。另外蘇聯也將過去遭到德軍俘虜者或者自他處遣返平民視為潛在​​與納粹主義合作者,其中一些受到懷疑的人在經過內務人民委員會審查後往往遣送古拉格處理麥可·愛爾曼(Michael Ellman). Soviet Repression Statistics: Some Comments . 《Europe-Asia Studies》. 2002年 [2012年4月21日查閱] .。 而日本所設立的戰俘營與勞改營中也有著極高的死亡率,根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調查發現西方囚犯的死亡率高達27.1%,其中美國戰俘甚至有37%的死亡率People & Events: Japanese Atrocities in the Philippines . 美國經驗(American Experience) [2012年4月21日查閱] .,這個比例甚至比美軍遭到德國和義大利俘虜者的死亡率還多出7倍田中利幸. Hidden Horrors: Japanese War Crimes In World War II . 美國博爾德: 西景出版社(Westview Press). 1997年12月17日: 第2頁至第3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8133-2718-1 .。然而在日本投降後所有獲釋的囚犯中,有37,583名來自英國、28,500來自荷蘭以及14,473人來自美國,但中國囚犯僅有56人未被殺害而成功獲釋赫伯特·畢克斯(Herbert P. Bix). 《裕仁天皇與近代日本的形成》(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美國紐約: Harper Perennial. 2001年9月4日: 第36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06-093130-8 .。根據統計在1935年到1941年間,在興亞局的規畫下有至少500萬名來自中國北部和滿洲國的平民被迫勞動,這包括在礦山以及軍工廠內勞動;而在1942年以後,日軍強迫中國民眾勞動的人數更迅速增加到1,000萬人之譜Zhifen Ju. 「Japan』s Atrocities of Conscripting and Abusing North China Draftees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Pacific War」 . 哈佛文理學院(Harvard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02年6月 [2012年4月21日查閱] .。美國國會圖書館則在報告中提到在爪哇島有近400萬到100萬名勞動者被日軍強制工作,而隨後日軍將其中270,000人強迫遷往其他日本佔領的東南亞地區工作,僅留下52,000名勞動者繼續進行先前的工作Indonesia WORLD WAR II AND THE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1942-50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1942-45 . 國會圖書館. 1992年11月 [2012年4月21日查閱] .。 日軍在中國大量使用化學武器和其七三一部隊進行活人細菌戰實驗去發展生物武器,日軍轟炸機對中國城市狂轟濫炸,大批中國平民死於空襲當中,還把大批中國婦女作為慰安婦,作為日軍士兵的性奴隸,很多還被虐待至死。 在日軍針對珍珠港實施轟炸後,1942年2月19日羅斯福簽署了9066號行政命令,允許政府強制將數千名居住於美國的日裔、意裔、德裔移民強制搬離夏威夷等重要地區Roger Daniels. Two Reports on Japanese Canadians in World War Two. 加拿大渥太華: 總理辦公室(Office of the Prime Minister). 1979年6月: 第23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405-11266-9 .。隨後美國與加拿大政府陸續下令拘留150,000名日裔美國人,另外有14,000名義大利裔和德裔美國人同樣為了安全理由而被迫拘留。此外在戰爭即將結束之際,同盟國集團在雅爾達會議上允諾蘇聯能夠要求數百萬名戰俘與平民強制勞動,甚至匈牙利一直到1955年仍被迫繼續為蘇聯進行勞動Tamás Stark. 「Malenki Robot」 – Hungarian Forced Labourers in the Soviet Union (1944–1955) . Minorities Research Group [2012年4月21日查閱] .。 === 軍事佔領 === 在歐洲大陸,軸心國集團的佔領行動分成兩種非常不同的形式。在包括法國、挪威、丹麥、低地國與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等西歐、北歐和中歐紛紛改從德國的經濟政策,其中在戰爭結束後納粹德國成功賺取695億國家馬克,而這還不包括於戰爭期間掠奪的工業製品、軍事裝置、原料物資和其他大量貨品等。其中針對這些佔領國家德國也紛紛向各國收取自身超過40%的稅收收入,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有將近40%的資金收入都是由其他被佔領國家提供。 另外在東歐地區德國或多或少期望能夠於此獲得更多生存空間,然而蘇聯所實施的焦土政策使得作為侵略者的德國無法獲取資源。與對待所佔領的西方國家相比,納粹德國自身的種族政策鼓勵部隊向蘇聯人們展開暴行,並且不斷強調擁有斯拉夫血統者即為所謂的「次等人類」,這也讓德軍往往在作戰的同時也展開大規模的處決行為莫琳·佩裡埃(Maureen Perrie)、杜明治·利芬(Dominic Lieven)和隆納·桑尼(Ronald Sun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Russia, 3 Volume Set.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7年1月8日: 第23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521-86194-6 .。而雖然無論是在西歐或者東歐的佔領區都陸續有抵抗組織出現,但一直到1943年底以前他們並沒有顯著阻礙德國的軍事行動Thomas R. Christofferson和Michael S. Christofferson. France during World War II: From Defeat to Liberation. 美國布朗克斯: 福坦莫大學出版社(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6年5月15日: 第156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8232-2563-7 .。 另一方面在亞洲地區,日本不斷向其所佔領的國家宣傳有關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並且將日本的霸權主義塑造成是為了能解放居住於殖民地的人民Aiko Ike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wentieth-Century East Asia: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 英國倫敦: Routledge. 1997年1月15日: 第107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415-14900-6 .。但儘管最初許多遭到歐洲殖民統治的地區將日軍作為解放者歡迎,然而日本佔領後實施的嚴格社會控制以及對於資源的掠奪往往使得當地居民想法改觀。其中日本在盟軍部隊撤離後所佔領的東南亞地區獲取近4,000,000桶石油,但是到了1943年時在荷屬東印度的石油生產量增加到5,000萬桶,整整比1940年的生產比率高出76%霍斯特·布格(Horst Boog)、維爾納·賴恩(Werner Rahn)和賴因哈德·斯圖姆夫(Reinhard Stumpf). 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ume VI: The Global War.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1年11月15日: 第311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9-822888-2 .。 === 大後方與經濟 === 在戰爭爆發前,西方同盟國集團無論是在人口和經濟都有重要優勢。其中包括英國、法國、波蘭以及英國自治領等西方同盟國相較於德國和義大利等軸心國集團人口多出30%,同時國內生產總值兩者作比較也高出30%。如果將殖民地包括在內,其中同盟國在人數上比例獲得優勢性的五比一,而國內生產總值上也有將近二比一的優勢。而在亞洲地區,儘管中國比起日本有高出將近六倍的人口優勢,其國內生產總值卻僅僅只高出日本89%左右。而隨著日本對外擴充套件殖民地後中國人口優勢下降到只剩三倍,同一時間日本的經濟成長速度使得中國僅高出38%之譜。 不過儘管同盟國有著經濟和人口的優勢,德國和日本最早展開的快速襲擊行動成功降低這些因素的影響力。一直到1942年美國和蘇聯陸續加入同盟國集團後,優勢性的經濟實力與人口數量成為戰爭的關鍵,隨著戰爭的發展開始雙方開始走向消耗戰的趨勢。此外盟軍最終能夠贏過軸心國部隊的原因,除了同盟國能夠比起軸心國獲得更多自然資源外,其他如德國和日本不願投入婦女作為勞動力、盟軍戰略性轟炸以及德國戰爭後期經濟瓦解也影響到勝負結果馬舍爾·曉士(Matthew Hughes)和克里斯·曼(Chris Mann). Inside Hitler's Germany: Life Under the Third Reich. Potomac Books. 2000年10月: 第151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57488-281-0 .查爾斯·格里菲思(Charles Griffith). The Quest: Haywood Hansell and American Strategic Bombing in World War II. 美國阿拉巴馬: 空軍大學出版社(Air University Press). 1999年: 第203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58566-069-8 .理查·奧弗裡(Richard Overy). War and Economy in the Third Reich.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5年8月24日: 第26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9-820599-9 .。另外在一開始德國和日本皆知道自身並不適合進行持久戰,因此期望能夠以攻佔領土的方式來獲取更多談判空間。但隨著戰爭進行為了應付武器裝備的生產,德國和日本也紛紛投入數百萬名勞工強制工作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2004: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美國紐約: 聯合國. 2005年1月28日: 第23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92-1-109147-2 .,其中德國自東歐地區獲得1,200萬名的勞動人力,而日本也在亞洲各地強迫將近1,800萬人投入生產行列。 === 科技與戰爭的發展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促使許多軍事科技的快速發展,這包括有航空、船艦以及陸上武器的發展與應用改革。其中在航空武器方面,各式軍機開始陸續擔負偵查、戰鬥、轟炸以及地面支援等任務,同時隨著任務角色的確定促使飛機開始專業化發展。同時對於飛機於戰場的任務性質更加多元,例如開始投入運輸機協助快速運輸高價值性的物資、裝備以及人員等斯賓塞·塔克(Spencer C. Tucker).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美國聖塔芭芭拉: ABC-CLIO. 2004年12月17日: 第76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57607-999-7 .,或者是針對平民區與工業區的戰略轟炸來嘗試瓦解對方計程車氣等。而隨著針對地面設施的轟炸漸趨頻繁,相關的防空武器也陸陸續續改進或者開發,這包括有以雷達、高射炮與面對空飛彈為主的防禦系統架構,或者是德軍88毫米高射炮的開發等。此外噴射機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首次開發,儘管由於發明過晚而對於戰局沒有立即影響,但是後來噴射引擎成為之後全世界各國空軍的標準配備Alan D. Schrift. Twentieth-Century French Philosophy: Key Themes and Thinkers. 美國霍博肯: Wiley-Blackwell. 2005年11月14日: 第128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4051-3218-3 .。 而在海上武器上,航空母艦與潛艇的運用成為之後海戰的主軸。包括針對塔蘭託、珍珠港與中國南海等突襲行動意味著海上航空武器開始發展,而到了珊瑚海海戰後具有優勢的航空母艦開始被視為戰艦的繼承者斯賓塞·塔克(Spencer C. Tucker).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美國聖塔芭芭拉: ABC-CLIO. 2004年12月17日: 第163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57607-999-7 .Christopher Chant. AIRCRAFT CARRIERS: THE WORLD'S GREATEST NAVAL VESSELS AND THEIR AIRCRAFT.. Silverdale Books. 2004年: 第7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4509-079-1 .H. Avery Chenoweth和Brooke Nihart. Semper Fi: The Definitiv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U.S. Marines. 美國紐約: 史特靈出版社(Sterling Publishing). 2005年10月3日: 第180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4027-3099-3 .。而大西洋護航航空母艦的出現證實是盟軍運輸船隊能夠有效抵禦德國海軍的一部分,除了能夠擴充套件四周的保護半徑外,也能夠有效封鎖整個中大西洋海域的通行Ian Sumner. The Royal Navy 1939-45 .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1年10月25日: 第25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84176-195-4 .。同時由於航空母艦並不需要配備厚重的裝甲防護羅伯·加德納(Robert Gardiner)和大衛·布朗(David K. Brown). The Eclipse of the Big Gun: The Warship 1906-1945. 英國倫敦: 康威出版社(Conway Publishing). 2004年11月: 第5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85177-953-9 .,且攻擊的主力是以較低成本的戰鬥機為主,這使得大量航空母艦的投入相比之下較為經濟許多。另一方面潛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已經被視為高經濟利益的武器之一,雙方都將相關的技術列為之後戰爭的重要關鍵之一。稍後德國海軍成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憑此獲得一定優勢,而英國則隨即將以聲納為主的反潛武器與船隊戰術列為重點開發物件,德國則不斷嘗試提高技術層面來開發VII級潛艦,並且繼續改進狼群戰術的協同作戰能力。但隨著盟軍陸續開發出針對潛艇交戰的利式探照燈(Leigh light)、刺蝟砲、烏賊(Squid)和馬克24型魚雷(Mark 24 Mine)等裝置,最終同盟國逼使得德國潛艇艦隊無法維持優勢地位。 陸地作戰方面則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採取的靜態前線,改往更加強調移動效能和兵種合作的戰鬥模式。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火力支援的坦克,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演變成為主要作戰武器之一斯賓塞·塔克(Spencer C. Tucker).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美國聖塔芭芭拉: ABC-CLIO. 2004年12月17日: 第125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57607-999-7 .。其中從1930年代後期到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的設計相較過去更為先進許多,同盟國與軸心國不斷嘗試為自己的坦克改良速度、裝甲和火力等重點專案崔佛·迪皮伊(Trevor N. Dupuy). Evolution of Weapons and Warfare. 英國倫敦: 詹氏資訊集團. 1982年3月18日: 第231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7106-0123-0 .。而在戰爭剛爆發時大多數指揮官認為遭遇具有完整配備的坦克時應該要避免作戰,這除了是因為早期小型反坦克武器無法有效貫穿坦克裝甲外,同時也是受到德國避免進行坦克或者反坦克直接作戰的學說影響斯賓塞·塔克(Spencer C. Tucker).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美國聖塔芭芭拉: ABC-CLIO. 2004年12月17日: 第108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57607-999-7 .。而在德國結合各式兵器投入戰場之後,成功促使德軍自波蘭到法國戰役中都能夠以閃擊戰獲得勝利。但隨著戰爭的進展包括曲射、戰車炮、自走炮或者是反坦克地雷等反坦克戰術開始盛行,這使得在大規模機械化作戰的情況下步兵仍然是重要元素斯賓塞·塔克(Spencer C. Tucker).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美國聖塔芭芭拉: ABC-CLIO. 2004年12月17日: 第221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57607-999-7 .。儘管在整個戰爭期間大多數步兵的配備仍然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並無重大差別,但是戰爭促使如能夠便利攜帶的MG42通用機槍等機槍設計、以及適合城鎮或叢林作戰的衝鋒槍型別的快速發展。而戰爭後期所發展的突擊步槍則結合了步槍與衝鋒槍的許多功能,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成為許多武裝部隊的標準武器之一Oliver Sprague和Hugh Griffiths. The AK-47: the world's favourite killing machine . Control Arms Briefing Note. 2006年6月26日 [2012年4月21日查閱] .。 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能夠獲得優勢,陸陸續續投入自身的科技協助作戰。例如大多數主要交戰國家開始不斷試圖破解對方複雜的密碼,並且嘗試透過密碼本等裝置強化自己的通訊安全。例如在()的技術協助下英國成功破解恩尼格瑪密碼機的密碼ULTRABen Macintyre. Bravery of thousands of Poles was vital in securing victory. 英國瓦平(Wapping): 《泰晤士報》. 2010年12月10日: 第27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以及日本海軍所使用的通訊程式碼,這些經由破解獲得的訊號訊息(Signals intelligence)成功促使盟軍掌握對方動向Steven Schoenherr. Code Breaking in World War II. 聖地牙哥大學(University of San Diego). 2007年 [2012年4月21日查閱] .。另外盟軍也使用大量欺騙的手法來妨礙德軍獲得正確的軍事情報,這之中包括英國策劃的肉餡行動與保鑣計劃(Operation Bodyguard)等Neil C. Rowe和Hy Rothstein. Deception for Defens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alogies from Conventional Warfare . 美國海軍研究所(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2007年 [2012年4月21日查閱] .。 其他投入戰爭的工程計畫還包括有Z3、巨人計算機與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等早期電腦裝置、V-1飛彈和V-2火箭的作戰計畫、發展核武器的曼哈頓計劃、針對軍事作戰進行分析的作業研究以及協助物資運輸的桑椹碼頭(Mulberry harbour, 人工港口)與冥王作戰(Operation Pluto, 英吉利海峽下的輸油管道)等KONRAD ZUSE (1910-1995) . IDSIA [2012年4月21日查閱] . "Konrad Zuse builds Z1, world's first program-controlled computer. Despite certa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it had all the basic ingredients of modern machines, using the binary system and today's standard separation of storage and control. Zuse's 1936 patent application (Z23139/GMD Nr. 005/021) also suggests a von Neumann architecture (re-invented in 1945) with program and data modifiable in storage."。青黴素是第一次大規模生產並在戰爭期間使用(請參閱)。 == 參見 == * 第二次世界大戰概覽列表 *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傷亡統計 *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役列表 * 第二次世界大戰武器裝備列表 * 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列表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第三次世界大戰 * 冷戰 * 第二次冷戰 * 朝鮮戰爭 * 中國抗日戰爭 * 世界大戰 * 戰爭列表 *納粹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 *肅清大屠殺 *馬尼拉大屠殺 * 去納粹化 *英蘇百分比協定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 * * * * * * * * * * * Anthony Shaw. World War II Day by Day. 英國倫敦: Quarto Group. 2000年7月30日. ISBN 978-0-7603-0939-1. * 安恩·科修(Ian Kershaw). Hitler: 1936-1945: Nemesis. 美國紐約: 諾頓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 2001年9月. ISBN 978-0-393-32252-1. * * * * Jeffery Record. Appeasement Reconsidered: Investigating the Mythology of the 1930s . DIANE Publishing. 2005年. ISBN 978-1-58487-216-0. * * * Philip Jowett. Japanese Army 1931-45.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2年1月25日. ISBN 978-1-84176-353-8. * == 外部連結 == * Aerial Propaganda Leaflet Database * Source List and Detailed Death Tolls for the Primary Megadeath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The Art of War * The Soviet-German War 1941-1945: Myths and Realities: A Survey Essay * The World War II Multimedia Database * Vintage Newscasts * World War II * WWII Asian Pacific Theater * WWII European Theater * Der Zweite Weltkrieg * Erinnerungen aus Russland und Deutschland Category:世界大戰 Category:1939年衝突 Category:1940年衝突 Category:1941年衝突 Category:1942年衝突 Category:1943年衝突 Category:1944年衝突 Category:1945年衝突 Category:全球衝突 Category:核戰爭 Category:現代歐洲 Category:阿爾巴尼亞戰爭 Category:澳大利亞戰爭 Category:奧地利戰爭 Category:比利時戰爭 Category:玻利維亞戰爭 Category:巴西戰爭 Category:印度戰爭 Category:保加利亞戰爭 Category:緬甸戰爭 Category:柬埔寨戰爭 Category:加拿大戰爭 Category:智利戰爭 Category:哥倫比亞戰爭 Category:哥斯大黎加戰爭 Category:克羅埃西亞戰爭 Category:古巴戰爭 Category:捷克斯洛伐克戰爭 Category:丹麥戰爭 Category:多明尼加戰爭 Category:厄瓜多戰爭 Category:埃及戰爭 Category:薩爾瓦多戰爭 Category:愛沙尼亞戰爭 Category:衣索比亞戰爭 Category:芬蘭戰爭 Category:法國戰爭 Category:納粹德國戰爭 Category:希臘戰爭 Category:瓜地馬拉戰爭 Category:海地戰爭 Category:宏都拉斯戰爭 Category:匈牙利戰爭 Category:冰島戰爭 Category:印尼戰爭 Category:義大利戰爭 Category:伊朗戰爭 Category:伊拉克戰事 Category:日本戰爭 Category:哈薩克戰爭 Category:寮國戰爭 Category:拉脫維亞戰爭 Category:黎巴嫩戰爭 Category:賴比瑞亞戰爭 Category:立陶宛戰爭 Category:盧森堡戰爭 Category:墨西哥戰爭 Category:蒙古國戰爭 Category:黑山戰爭 Category:尼泊爾戰爭 Category:挪威戰爭 Category:尼加拉瓜戰爭 Category:巴拿馬戰爭 Category:巴拉圭戰爭 Category:秘魯戰爭 Category:波蘭戰爭 Category:羅德西亞戰爭 Category:羅馬尼亞戰爭 Category:沙烏地阿拉伯戰爭 Category:塞爾維亞戰爭 Category:斯洛伐克戰爭 Category:斯洛維尼亞戰爭 Category:南非戰爭 Category:斯里蘭卡戰爭 Category:敘利亞戰爭 Category:泰國戰爭 Category:荷蘭戰爭 Category:菲律賓戰爭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戰爭 Category:蘇聯戰爭 Category:英國戰爭 Category:美國戰爭 Category:烏拉圭戰爭 Category:委內瑞拉戰爭 Category:越南的戰爭 Category:南斯拉夫戰爭
遼寧省
遼寧省,簡稱遼,舊稱奉天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北地區的省份,省會位於瀋陽市。省政府駐瀋陽市皇姑區北陵大街45號。 遼寧省東北與吉林省接壤,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為鄰,西南與河北省毗連,是連線華北地區與中國東北地區的要道。遼寧省東南以鴨綠江為界河與朝鮮隔江相望,南臨黃海和渤海。遼寧在自古以來便是通往關外的軍事要隘,也是將遼東地區聯絡內蒙古通向歐亞國家為交通上所必經之要道。是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 歷史 == thumb|left|喀左縣東山嘴遺址出土的紅山文化孕婦陶塑像,學者認為體現了女神崇拜 === 史前至秦漢 === 營口出土的金牛山文化表明早在28萬年前,遼寧省就有人類在此活動。遼寧在春秋戰國時期為燕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又在此地建立了遼東、遼西、右北平郡。西漢時隸屬於幽州,增設玄菟郡。東漢增設遼東屬國。 === 魏晉南北朝 === 三國時襄平城公孫延家族鎮守遼寧和朝鮮半島。經過公孫延、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五代人的經營遼東,不斷開闢疆土,東伐高句麗,西擊烏丸,北伐扶余,越海攻東萊。領土擴張後分割遼東郡,遼東王公孫家族238年春被司馬懿和高句麗王高位宮降服,納入魏國直屬版圖。 西晉屬於平州。東晉時,晉朝官方宣稱被營州所管轄,而實際上五胡亂華後相繼存在了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北燕等政權管轄。在北魏統一北方(除了遼東以北)前比較有影響力的大國有前燕,前秦,其中前燕定都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龍城相繼成為後燕,北燕的首都,後成為北魏的重要軍事重鎮。 337年,鮮卑人慕容廆子慕容皝於大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稱燕王,建燕國,史稱前燕。342年遷都龍城,東破遼寧東部的高句麗,鮮卑宇文部及夫餘。前燕成為當時一個重要的國家,與前秦,東晉鼎足三分。 397年 魏鮮卑人拓跋圭攻擊後燕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燕王慕容寶逃往龍城。409年,原後燕將領漢人馮跋自稱燕天王,仍以燕為國號,都龍城,史稱北燕。436年四月,北魏大軍又攻龍城。五月,馮弘在高句麗軍保護下率龍城百姓東渡遼水,奔高句麗。北魏軍入佔龍城,北燕亡。404年,遼東被高句麗所據。 === 隋唐五代 === 隋朝為遼東郡、柳城郡、燕郡。唐朝屬河北道。貞觀十七年(643年),高句麗與百濟聯合攻打唐的友邦新羅,新羅請唐援。唐太宗便以此下令攻打遼東。貞觀十九年(645年),李勣率軍從陸路,張亮率舟師從水路,兵分兩路進攻高句麗,唐太宗親自到遼東前線督戰。唐軍攻下遼東城後,接著攻打安市城(今遼寧海城),自六月二日至九月十八,歷時三月沒有攻下。唐高宗時期,668年高句麗被唐朝滅後,唐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試圖控制朝鮮半島。但遭到了統一新羅的反擊。新羅擁立投降的淵淨土的兒子安勝為高句麗王(史稱報德王),賞賜金姓。並協助高句麗移民策動叛亂。經過數年的反唐戰爭, 新羅最終控制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大同江以北則由唐和後來崛起的渤海國佔據。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史稱安史之亂。 五代時遼寧地漸漸被南下的契丹佔領,後唐後成為遼朝的核心部分及發源地。 === 遼金元 === * 遼朝分屬於東京道、上京道、中京道、下京道。 * 金朝時大部分地區屬東京路統轄,其餘分屬鹹平路、上京路、北京路。 * 元朝東部地區屬遼陽行省的遼陽路、瀋陽路;北部地區屬開元路鹹平府;西部地區的廣寧路隸屬遼陽行省;錦州、朝陽地區屬大寧路,隸屬於中書省。 === 明清 === * 永樂年間,明朝設遼陽、寧遠、瀋陽等重鎮或衛所。部分屬遼東都指揮使司,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其餘衛所隸屬奴爾幹都司(管轄範圍包括外興安嶺一帶和庫頁島)。 * 宣德九年 (1434年),奴爾幹都司被撤銷,其下屬的衛所則繼續存在。成化年間,明朝為了防範羈縻的女真諸部和韃靼的騷擾,開始陸續修建遼東邊牆。 * 崇禎十七年(1644年),遼東總兵吳三桂受命放棄寧遠衛城(今遼寧興城),率軍入山海關勤王。至此明朝徹底失去遼西走廊全部領土。十一月,石城島總兵馬登洪投降清軍,明朝勢力完全退出遼寧。 *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四月,努爾哈赤與明邊將立碑劃界,從此自稱為國。 *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努爾哈赤於赫圖阿拉御八角殿稱汗,建元天命,定國號為金,史稱後金。 * 天啟元年,即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八月,後金築遼陽新城,即東京城,遷都於此。 * 天啟五年(1625年),即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後金遷都瀋陽,後定名為盛京。 * 清朝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遼寧南部的遼東半島是戰場之一,戰爭期間日軍攻陷旅順,執行旅順大屠殺,對城內進行4天3夜的搶劫、屠殺和強姦,超過二萬人遇害,屠殺過後全市僅剩三十六人被留下埋葬居民屍體,遇難者葬於白玉山東麓的安葬崗,今稱“萬忠墓”。 === 中華民國及滿洲國 === 1922年5月11日,徐世昌頒佈大總統令,解除張作霖東三省巡閱使、蒙疆經略使、奉天督軍兼省長。然而5月12日,張作霖宣佈東三省獨立。隨後奉天省議會推舉張為東三省總司令兼奉天省長,孫烈臣、吳俊陞為副總司令,張作霖開始全面控制奉天省。1929年東北易幟後歸順南京國民政府。由於考量到「奉天」取自「奉天承運」,故而提出改名,並列出了五個候選名稱:遼東省、瀋陽省、安奉省、關東省、遼寧省。1929年2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頒佈第91號訓令,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將「奉天省」改名為「遼寧省」,自3月1日起實行。同年4月,在簽發「司令長官諮為本省改遼寧二字」為題的公文中,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張學良寫道:「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為諮復事,案准政府諮開查本省改名遼寧業經通令佈告在案。」 此為遼寧得名的開始,但當時民間仍習慣稱「奉天省」。當時該省省會瀋陽,全省轄五十九縣。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全省數日內淪陷。次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滿洲國成立。本省分為安東省,奉天省,錦州省三省。 滿洲國成立後,日本向滿洲國租借關東州。1937年日滿達成了新租借協議,將滿鐵附屬地行政權交給滿洲國,但仍保留關東州於名義上獨立的滿洲國之外,直至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改回遼寧省。 1945年9月東北地區分為九省後,本省的行政劃分變為遼寧(省會瀋陽)、遼北(省會遼源)。遼寧全省四市二十二縣: *省轄市:錦州、營口、鞍山、旅順 *縣治:瀋陽、撫順、本溪、海城、遼陽、鐵嶺、遼中、金縣、蓋平、復縣、錦縣、綏中、北鎮、興城、義縣、錦西、盤山、新民、黑山、岫巖、莊河、臺安 瀋陽市於1947年6月升直轄市。大連、瀋陽二市為直轄市,直隸行政院; 1946年1月11日遼寧軍區成立時轄遼陽、鞍山、遼中、臺安、盤山、本溪、瀋陽(北寧路南、長春路東)、撫順、鐵嶺、興京、海城、蓋平、營口等縣市,此時遼東省委兼遼寧省分委的工作。3月30日,中共東北局決定撤銷遼寧軍區,所屬第1、第2軍分割槽合併組成遼南軍分割槽歸遼東軍區直轄,其餘部隊劃歸安東軍區建制。1946年5月5日,東北局發出《關於成立遼寧省分委及幹部配備的決定》,遼北省位於中東路以東的轄區與通化省合併,及清原、興京、撫順一部、鐵嶺等縣,組成新的遼寧省分委、遼寧軍區。 1945年10月12日,東北局宣佈組建中共遼寧省工委、安東省委、瀋陽市委,並任命了主要領導幹部:遼寧省工委書記為陶鑄,副書記兼組織部長白堅,組織部副部長饒斌,民運部長張逢時,遼寧省政府黨團書記兼省政府副主席朱其文,遼寧省政府主席兼遼寧省保安司令張學思,遼寧省工業管理委員會主任兼黨團書記呂東;遼寧省工委委員為陶鑄、白堅、張學思、朱其文、饒斌、張逢時、呂東、孔原、陳鬱、汪金祥、鄧華。1945年11月蘇聯紅軍要求中共黨政軍勢力撤出瀋陽等大城市,移交給國民政府東北行營。1945年11月25日,東北局決定陶鑄和鄧華帶部分幹部和部隊去法庫,組成遼西省委和遼西省軍區;張學思和遼寧省工委書記白堅帶另一部分幹部和部隊到本溪,組成遼寧省委、遼寧省政府和遼寧省軍區,張學思任遼寧省委常委、遼寧省政府主席、遼寧省軍區司令員,白堅任遼寧省委書記和遼寧省軍區政委。11月26日,張學思率領遼寧省政府機關向本溪出發,轉而在本溪辦公。1945年12月18日遼寧省政府在本溪釋出通令,公佈了遼寧省行政區劃:全省設定1個行署區(遼西行署區,駐法庫,轄錦州市和新民、法庫、錦縣、錦西、興城、綏中、義縣、康平、北鎮、黑山11縣),3個專區(第一專區駐遼陽,轄鞍山市、遼陽市和遼陽、盤山、遼中、臺安4縣;第二專區以海城中心縣委為基礎,駐海城,轄營口市和營口、海城、蓋平3縣;第三專區駐撫順市,轄撫順市和撫順、清原、新賓、鐵嶺4縣),另省直轄2個市(瀋陽市、本溪市)、2個縣(瀋陽、本溪縣)。 1946年1月11日遼寧軍區成立,轄遼陽、鞍山、遼中、臺安、盤山、本溪、瀋陽(北寧路南、長春路東)、撫順、鐵嶺、興京、海城、蓋平、營口等縣市,遼東省委兼遼寧省分委的工作。原遼寧省分委名義保留;肖華、江華、程世才、白堅、張學思、劉瀾波、羅舜初為遼東省委常委,肖華為遼東省委書記,江華為遼東省委第二書記。 1946年3月30日,中共東北局決定撤銷遼寧省政府、省軍區。1946年4月4日,遼寧省第一、第二專區合併組建遼南地委、遼南專署、遼南分割槽,駐地岫巖縣小蘑菇峪,直屬於遼東省委與遼東軍區領導。轄鞍山市城工委、遼陽市城工委、遼陽、海城、營口縣委和遼檯盤聯合縣委。遼南地委常委陳一帆、高揚、趙承金、鄒魯風、林輝山、鄭自興、劉雲鶴為,以陳一凡為書記。遼寧省其餘地域劃歸安東省建制。 中共中央東北局於1946年5月5日決定,將中共遼北省委、遼北省政府(駐東豐)和中共通化省委、通化行署的轄區,以及清源、興京、撫順、鐵嶺部分地方,劃為新的遼寧省轄區,在梅河口成立中共遼寧省分省委,隸屬於中共遼東省委(即南滿分局)。遼寧省府、遼寧省軍區駐梅河口;遼寧省分委委員為白堅、張學思、劉漢生、劉惠農、解沛然、萬毅、周赤萍、王錚、劉東元、連柏生、杜者蘅等11人,白堅、張學思、劉漢生、解沛然、劉東元為常委;其中,張學思任遼寧省軍區司令員,解沛然任副司令員,白堅任遼寧省軍區政委,劉惠農任省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6年5月16日正式成立遼寧省政府。1946年5月4日駐地由梅河口遷至通化、臨江,1947年6月又遷回梅河口。1948年7月遼寧省政府與遼南行署合併,轄區劃歸遼北省和安東省。遼寧省下轄: *第一專署(通化):1946年5月,通化行政公署改建為通化專署,領導通化縣、臨江、長白、靖宇、撫松、輯安、柳河、輝南等縣與通化市。1946年7月21日,遼寧省政府兼通化專署。1946年11月,在臨江重建通化專署,改稱遼寧一專署,領導通化縣、通化市和輯安、柳河縣政府。1947年6月遷駐通化。1948年3月撤銷。 *第二專署(西安):1946年5月中旬,中共遼寧省分委會在西安縣城建立遼寧二(西安)專署,領導西安、東豐、梨(樹)東、開原、西豐等縣。1946年7月增轄清原、沈(陽)鐵(嶺)撫(順)聯合縣。1946年11月又增轄海(龍)柳(河)清(原)聯合縣。專署駐地,因處於敵後游擊戰爭環境,遷動頻繁,在西安成立3天后,轉移到東豐縣小四平,1946年10月中旬撤到臨江八道江鎮(今白山市),經短暫整頓後返回轄區堅持敵後游擊戰爭,1947年5月遷駐東豐縣城,1947年11月遷回西安縣城。1948年7月,遼寧二(西安)專署撤銷,轄區劃歸遼北省。 *第三專署(遼東):轄瀋陽縣、撫順縣、沈撫鐵縣、本溪縣、新賓縣、清原縣。1946年7月清原縣和沈撫鐵縣劃歸二分割槽,瀋陽縣和撫順縣合併為沈撫縣。 *第四專署(海龍):1946年7月21日,在輝南縣樣子哨成立,領導海龍、柳河、輝南縣政府。1946年11月增轄靖宇縣。專署駐地,先在柳河縣涼水河子,後又到輝南縣朝陽鎮,於1947年6月又遷至海龍縣城。1948年3月撤銷。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1951年遼河大水,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遼寧省分遼東省(省會安東,今丹東),遼西省(省會錦州),旅大行署區(後與大連市合併改旅大直轄市)、瀋陽直轄市、鞍山直轄市、撫順直轄市、本溪直轄市,1954年合併恢復遼寧省至今,以瀋陽市為省會。 * 1955年 蘇軍撤離大連,蘇聯將大連及旅順的駐軍、防務等主權歸還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56年將原熱河省東部朝陽等六個縣劃歸遼寧。 * 1969年,昭烏達盟併入遼寧省,1979年再次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 1975年,海城、營口縣一帶發生7.3級大地震,死亡1328人,重傷4292人,輕傷12688人,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在正確預測地震的基礎上,由官方組織撤離民眾,明顯降低損失的唯一成功案例。 * 1981年,旅大市改名為大連市。 == 地理 == 地理座標位於東經118°53′至125°46′北緯38°43′至43°36′之間,東西之間寬約550KM,南北之間寬約550KM。 遼寧省的陸地面積大約是14萬平方公里,佔中國陸地面積的1.5%。陸地面積的59.8%是山地,佔8.72萬平方公里,平地面積為4.87萬平方公里,佔33.4%,水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6.8%,其餘為海域,其中黃海面積為7.19萬平方公里;渤海面積為7.83萬平方公里。 海岸線東起丹東市的鴨綠江入海口,西至山海關的老龍頭,全長為2178公里,佔中國海岸線總長的12%。近海分佈著506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為187.7平方公里。 * 接鄰省區:北部與吉林接壤、西北部與內蒙古為鄰、西南與河北毗鄰。 * 接鄰國家:與朝鮮隔江相望。 === 地形 === 本省地勢大體為北高南低,從陸地向海洋傾斜;山地丘陵分列於東西兩側,向中部平原傾斜。 地貌劃分為三大區: 1.東部山地丘陵區。以沈丹鐵路為界劃分為東北部低山地區和遼東半島丘陵區,面積約6.7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46%。東北部低山區,此為長白山支脈吉林哈達嶺和龍崗山之延續部分,由南北兩列平行的山地組成,海拔500~800米,最高山峰海拔1300米以上,為本省最高點。遼東半島丘陵區,以千山山脈為骨幹,北起本溪連山關,南至旅順老鐵山,長約340公里,構成遼東半島的脊樑,山峰大都在海拔500米以下。區內地形破碎,山丘直通海濱,海岸曲折,港灣很多,島嶼棋佈,平原狹小,河流短促。 2.西部山地丘陵區。由東北向西南走向的努魯兒虎山、松嶺、黑山、醫巫閭山組成。山間形成河谷地帶,大、小淩河發源地並流經於此,山勢從北向南由海拔1000米向300米丘陵過渡,北部與內蒙古高原相接,南部形成海拔50米的狹長平原,與渤海相連,其間為遼西走廊。西部山地丘陵面積約為4.2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29%。 3.中部平原。由遼河及其30餘條支流衝積而成遼河平原,面積為3.7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25%。地勢從東北向西南由海拔250米向遼東灣逐漸傾斜。遼北低丘區與內蒙古接壤處有沙丘分佈,遼南平原至遼東灣沿岸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另有大面積沼澤窪地、漫灘和許多牛軛湖。 === 河流 === 本省境內有大小河流390多條,總長約16萬公里。主要有遼河、渾河、大淩河、太子河、繞陽河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兩國共有的界河鴨綠江等,形成本省的主要水系。境內大部分河流自東、西、北三個方向往中南部彙集注入渤海。 === 水庫 === 本省有多個大型水庫,較為著名的有撫順大夥房水庫、遼陽參窩水庫、鐵嶺清河水庫等。 === 海洋 === 本省海域廣闊,遼東半島的東側臨黃海,西側環渤海,是中國水溫最低,緯度最高的海域。海域面積15萬平方公里,沿海灘塗26.8萬公頃。陸地海岸線東起鴨綠江江口、西至山海關老龍頭。 本省近海島嶼506個,面積1921平方公里,佔中國海洋島嶼總面積的 0.24%,島岸線全長628公里,佔中國島嶼岸線總長的5%。主要島嶼計有大長山島、小長山島、石城島、大鹿島、菊花島、大小筆架山、長興島、蛇島等。 === 森林植被 === 全省森林面積418.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8.7%. === 氣候 === 遼寧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溫帶溼潤性季風氣候。日照豐富,雨熱同季,四季分明。陽光輻射年總量100-200卡/平方釐米,年日照時數2100-2600小時,全省各地年平均氣溫為5.2℃~11.7℃。其中,最高為大連,最低為西豐。極端最高氣溫43.3℃(2000年7月14日,朝陽),極端最低氣溫-43.4℃(2001年1月13日,西豐)。與常年相比,全省各地平均氣溫正常偏高,其中春夏秋三季普遍偏高,冬季氣溫偏低。年降水量全省大部在400~969毫米,時間,空間分佈不均,全年平均無霜期130-200天,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增多。年日照時數全省各地在2120~2861小時之間,其中朝陽地區最多為2861小時,丹東地區最少為2120小時。春季大部地區日照不足;夏季前期不足,後期偏多;秋季大部地區偏多;冬季光照明顯不足。 各轄市氣候資料請參閱該條目,以下為省會氣候: === 四至及中心 === 遼寧省四至及中心 方位 地點 座標 北 鐵嶺市昌圖縣三江口鎮 東 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二棚甸子鎮 南 大連市旅順口區鐵山街道 西 朝陽市凌源市大河北鎮 中心 盤錦市盤山縣沙嶺鎮 == 行政區劃 == 遼寧省現轄14個地級市,下設59市轄區、16縣級市、17縣、8自治縣;1354個鄉級行政單位,包括513街道,640鎮,147鄉,54民族鄉。 * 地級市:瀋陽市(行政級別為副省級)、大連市(行政級別為副省級)、鞍山市、撫順市、本溪市、丹東市、錦州市、遼陽市、營口市、阜新市、盤錦市、鐵嶺市、朝陽市、葫蘆島市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自治縣 210000 遼寧省 Liáoníng Shěng 148,379.18 42,591,407 瀋陽市 59 16 17 8 — 副省級市 — — 副省級市 — — 副省級市 — — 副省級市 — — 副省級市 — — 副省級市 — — 副省級市 — — 副省級市 — — 副省級市 — — 副省級市 — 210100 瀋陽市 Shěnyáng Shì 12,859.89 9,199,601 渾南區 10 1 2 210200 大連市 Dàlián Shì 13,630.44 7,450,785 西崗區 7 2 1 — 地級市 — — 地級市 — — 地級市 — — 地級市 — — 地級市 — — 地級市 — — 地級市 — — 地級市 — — 地級市 — — 地級市 — 210300 鞍山市 Ānshān Shì 9,255.36 3,325,372 鐵東區 4 1 1 1 210400 撫順市 Fǔshùn Shì 11,271.03 1,731,864 順城區 4 1 2 210500 本溪市 Běnxī Shì 8,413.94 1,326,018 平山區 4 2 210600 丹東市 Dāndōng Shì 15,289.61 2,188,436 振興區 3 2 1 210700 錦州市 Jǐnzhōu Shì 10,039.99 2,703,853 太和區 3 2 2 210800 營口市 Yíngkǒu Shì 5,399.80 2,328,582 站前區 4 2 210900 阜新市 Fùxīn Shì 10,326.99 1,647,280 細河區 5 1 1 211000 遼陽市 Liáoyáng Shì 4,735.78 1,604,580 文聖區 5 1 1 211100 盤錦市 Pánjǐn Shì 4,065.40 1,389,691 興隆臺區 3 1 211200 鐵嶺市 Tiělǐng Shì 12,984.51 2,388,294 鐵嶺縣 2 2 3 211300 朝陽市 Cháoyáng Shì 19,697.78 2,872,857 雙塔區 2 2 2 1 211400 葫蘆島市 Húlúdǎo Shì 10,408.68 2,434,194 龍港區 3 1 2 == 資源物產 == === 植物 === 本省有各種植物161科2200餘種,具有經濟價值的1300種以上。藥用類830多種,如人參、細辛、五味子、黨參、天麻等;野果、澱粉釀造類70餘種,如山葡萄、獼猴桃、山裡紅、山梨等;芳香油類89種,如月見草、藿香、薄荷、薔薇等;油脂類149種,如松子、蒼耳等,還有野菜類、染料類、纖維類等。 === 動物 === 本省動物種類繁多,有兩棲、哺乳、爬行、鳥類動物7綱62目210科492屬827種。其中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6種,二類保護動物68種,三類保護動物107種。具有科學價值和經濟意義的動物有白鸛、丹頂鶴、蝮蛇、爪鯢、赤狐、黑熊、海豹、海豚等。鳥類400餘種,佔全國鳥類種類的31%。 === 礦產 === 本省礦產資源豐富,大體齊全配套。己探明儲量居全國前列的礦種有鐵、錳、石油、天然氣、油頁岩、鉬、熔劑灰巖、滑石、菱鎂礦、硼礦、金剛石、玉石等,是全國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化工產品和石油礦產的生產基地。 === 水產品 === 本省水產品種繁多,共3大類520餘種。第一類浮游生物107種,第二類底棲生物280餘種,第三類游泳類生物137種。淡水魚主要有青魚、鰱魚、鯉魚等。可供利用的海洋生物有魚類117種、蝦類20餘種、蟹類10餘種、貝類20餘種。海產品主要有大黃魚、小黃魚、帶魚、蛤、鮑魚、海參、對蝦、海蜇、扇貝、海帶等。 === 土特產 === *綏中秋白梨、遼陽凍秋子梨、丹東孤山杏梅、柞蠶絲綢、本溪天女木蘭、桓仁白人參、寬甸柱參、山丁子、軟棗獼猴桃、大連榛子、大連冰葡萄酒、刺嫩芽、板栗、大扁杏、朝陽山杏仁、丹東杜鵑、大連貝雕畫、盤錦河蟹、遼陽軟核杏、文蛤、大連鮑魚、鞍山南果梨、北鎮鴨梨、大連灣魁蚶、香螺、梭子蟹等 == 人口 == 截至2022年底,全省常住人口419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064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73.00%;鄉村人口1133萬人,佔27.00%。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為42,591,407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3,746,323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1,154,916人,下降2.64%,年平均增長率為-0.27%。其中,男性人口為21,263,529人,佔總人口的49.92%;女性人口為21,327,878人,佔總人口的50.0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99.7。0-14歲的人口為4,737,939人,佔總人口的11.12%;15-59歲的人口為26,899,001人,佔總人口的63.16%;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0,954,467人,佔總人口的25.72%,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7,417,481人,佔總人口的17.42%。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30,725,976人,佔總人口的72.14%;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1,865,431人,佔總人口的27.86%。 2017年,遼寧省有人口4369萬人,出生率0.649%,死亡率0.693%,人口自然增長率-0.044%。城鎮人口占67.5%,鄉村人口占32.5%。近年來,遼寧省面臨人口減少、流失的問題。排除移民因素,2012至2016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除了2014年正增長外,其它年份均為負數。劉強東投200億振興東北的背後歲 搜狐 2018-01-17截至2017年年末,0~15歲(含不滿16週歲)人口484.3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11.09%;16~59歲(含不滿60週歲)人口2886.2萬人,佔66.06%;60週歲及以上人口998.4萬人,佔22.85%,其中65週歲及以上人口626.8萬人,佔14.35%。。 2014年,遼寧省人類發展指數(HDI)為0.798,居中國(大陸)省級行政區第六位。 === 民族 === 遼寧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遼寧省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616.96萬人,佔84.92%;各少數民族人口為642.18萬人,佔15.08%。在遼寧省人口超過10萬的少數民族有:滿族(508.6萬,是全國滿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蒙古族(67.78萬)、回族(21.64萬)、朝鮮族(22.92萬)、和錫伯族(12.76萬)。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933,557人,下降2.52%,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11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221,359人,下降3.33%,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11個百分點。其中,滿族人口減少250,911人,下降4.7%,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26個百分點;蒙古族人口增加19,891人,增長3.02%,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09個百分點;朝鮮族人口減少10,379人,下降4.33%,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01個百分點;回族人口減少29,419人,下降11.97%,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05個百分點;錫伯族人口減少4,870人,下降3.68%,佔總人口比例不變。 由於各民族長期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早在1950年代就建立的阜新和喀左兩個蒙古族自治縣,而在改革開放之後又建立了新賓、清原等8個滿族自治縣。由於歷史原因,遼寧省是全國滿族人的主要聚居區和滿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遼寧省民族構成(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民族名稱 漢族 滿族 蒙古族 朝鮮族 回族 錫伯族 苗族 土家族 侗族 壯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36,169,617 5,085,984 677,760 229,158 216,379 127,561 14,378 10,080 7,606 7,536 45,348 佔總人口比例(%) 84.92 11.94 1.59 0.54 0.51 0.30 0.03 0.02 0.02 0.02 0.11 佔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 79.20 10.55 3.57 3.37 1.99 0.22 0.16 0.12 0.12 0.71 === 宗教 === 根據2012年的一項調查,遼寧只有大約10%的人口屬於有組織的宗教,最大的群體是佛教徒,佔5.5%,其次是新教基督徒佔2.2%,穆斯林佔0.6%,公教基督徒佔0.2%。報告沒有提供其他宗教的統計數字;大約90%的人口無宗教或信奉中國民間信仰,佛教,儒教和道教。 == 經濟 == 2017年遼寧省生產總值23942.0億元,比上年增長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82.1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9397.8億元,增長3.2%;第三產業增加值12362.1億元,增長5.0%。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4745元,比上年增長4.3%。 遼寧省GDP逐漸衰落,2016甚至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出現GDP負增長的省份,不過2018年以來已逐漸恢復。 === 工業 === 遼寧省工業的發展,開始於19世紀末。 遼寧省中部城市產業帶主要有:瀋陽的機械、電子、醫藥、化工、汽車、航空、紡織、輕工、石化,撫順、阜新的輕工、電力、石化、鋼鐵,遼陽的化纖,鞍山、本溪的鋼鐵、建材、紡織,鐵嶺的電力、煤炭等等。 ==== 汽車 ==== 1929年5月,中國第一輛國產汽車“民生”牌75型載貨汽車於瀋陽民生工廠問世。這輛車採用65馬力6缸汽油發動機,液壓制動,裝載量為1816千克,最高時速64千米。除少數重要部件委託國外依圖紙代制以外,其餘均為自制。 ==== 航空 ==== 位於瀋陽的中航工業瀋陽飛機工業集團及其下屬的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瀋陽飛機工業公司,瀋陽航空發動機研究所,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公司等是中國航空工業飛機設計和製造的搖籃。 ==== 鋼鐵 ==== 本省素有「鋼鐵大省」之稱,省內既有鞍鋼、本鋼等鋼鐵大廠,又有遍地開花的中小鋼廠。2004年9月東北三家企業跨地域重組,東北特鋼集團正式掛牌成立。 === 農業 === 遼寧是一個農業強省,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在中國居領先地位。進入21世紀,遼寧農業繼續有所發展。2004年糧食總產量達1720萬噸,成為歷史上僅次於1998年(1828.9萬噸)的第二個豐收年。 == 交通 == 遼寧省交通十分發達,已經形成了以鐵路為骨幹,港口為門戶,公路四通八達,民航、海上、內河相配套的綜合交通網。 縮圖|秦沈客運專線 === 鐵路 === 鐵路密度位居全國首位,有哈大、沈山、沈丹、沈吉、錦承、魏塔、大鄭等鐵路幹、支線57條,以瀋陽、錦州為樞紐向四周輻射。2003年開通秦沈客運專線,2012年12月開通哈大客運專線,2013年開通盤營客運專線,2015年開通沈丹客運專線和丹大城際鐵路,2018年開通新通客運專線,2021年開通京沈客運專線和朝凌高速鐵路,至此,每個地級市都至少有一條高鐵透過。 === 航空 === * 瀋陽桃仙國際機場(SHE),國家一級幹線機場 * 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DLC),國家一級民用國際機場 * 鞍山騰鰲機場(AOG),軍民合用機場,遼寧支線機場 * 丹東浪頭機場(DDG) * 錦州小嶺子機場(JNZ) * 朝陽機場(CHG) * 營口機場(YKH)民用機場 另外有瀋陽東塔機場、瀋陽於洪全勝機場、瀋陽新民農用機場、瀋陽蘇家屯紅寶山機場、瀋陽遼中機場、大連長海大長山島機場等。 === 公路 === 沈大高速公路北起瀋陽,南至大連,是全國第一條高速公路,2004年全線升級,成為國內第一條雙向八車道高速公路。全線依次貫穿瀋陽、遼陽、鞍山、營口、大連五個工業大中城市,溝通大連港、營口港和鮁魚圈港,是遼寧地區重要的運輸動脈。沈丹高速公路北起瀋陽,南至丹東,全長222公里。 === 水運 === 主要港口有大連、營口、丹東、莊河、錦州、旅順羊頭窪,國家級有大連港、營口港(均位列全國十大港口)。 == 文化 == === 曲藝戲劇 === * 京劇 頗具水平的有瀋陽京劇院和大連京劇院,前者是國家十大重點京劇院團之一。 “南麒北馬關外唐”,瀋陽唐派是京劇的重要流派。 * 評劇 評劇在流傳過程中產生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和眾多的表演流派,其中有3大流派韓、花、筱,都出自遼寧瀋陽,評劇表演藝術家韓少雲創立了韓派、花淑蘭創立了花派、筱俊亭創立了筱派。 * 相聲 在中國相聲地圖上,瀋陽的位置僅次於北京及天津。於1970至1980年代,王志濤和楊振華在全國頗具影響。2006年的央視相聲大賽上,瀋陽的常佩業、賈承博又一舉奪魁。 * 遼南戲 * 評書 知名評書演員有袁闊成、劉蘭芳、田連元和單田芳等。 * 小品 在每年的央視春晚上,有大批來自或成名於本省的演員,如趙本山,黃宏,鞏漢林,潘長江,範偉,黃曉娟等。 * 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原名東北人民藝術劇院,於1951年10月2日於瀋陽成立,先後上演過180餘個劇目。 === 音樂 === * 遼寧歌劇院、遼寧交響樂團 * 瀋陽愛樂樂團 * 遼寧民族樂團,本省唯一的民族音樂專業表演團體。 * 大連愛樂樂團 === 舞蹈 === * 遼寧芭蕾舞團成立於1980年,是當時中國三大芭蕾舞團(中央、上海、遼寧)之一。 === 飲食 === * 經過長時期醞釀形成的遼菜,經過全國各大菜系的特別是魯菜不斷影響。遼寧菜取材於鄰近地區的山珍野味,烹飪技法則以扒著稱,以煎、炒、烹見長。 === 工藝品 === * 岫巖玉石、阜新瑪瑙等 === 方言 === 遼寧方言分成膠遼官話、北京官話和東北官話三個區。 === 民風民俗 === * 大秧歌,是明清時在繼承唐代以來東北大秧歌傳統特色而形成的地方鄉土藝術。開始時,是少數民間閒散藝人在街頭表演的謀生手段,逐漸變成了節慶或廟會期間的娛樂活動。 * 婚俗:"三天回酒當天走,七天回酒住一宿",新娘子拜完天地後,在要進房門的時候,由兩個幾輩老人都健在的所謂"全科"人或漂亮的小姑娘或媳婦在一左一右遞來兩個盛酒的酒壺,這叫"寶貝壺 ",新娘子接了必須把它放在新房的窗臺上,婚後把它帶回孃家去,叫"回酒"。婚後三天的回酒,不能在孃家住,必須當天回婆家,過七天的回酒,可以在孃家宿上一夜。 * 一般滿族婚娶舊俗,子女成年,男女方父母首先要給兒女對照八字,如若合婚,雙方父母才能由媒人帶領"相看",也叫"相親",俗稱"看門戶"。如雙方相看中意才能定婚。 === 其他 === 中國首艘航空母艦以遼寧省為名──遼寧號航空母艦。 == 人物 == == 媒體 == === 報紙 === 清末沙俄在旅順創辦俄文報紙《新邊疆報》,是為東北地區第一張近代報刊。日本人也相繼出版《營口新聞》《滿洲日報》等日文報紙。日俄戰爭沙俄戰敗後,日本又創立了《遼東新報》《盛京時報》《泰東日報》等日文、中文報紙。1905年,時任盛京將軍趙爾巽在奉天籌劃創辦了東北地區最早的由中國人創辦的中文報紙《東三省公報》,後改名為《東三省日報》。此後中國人又在營口、奉天等地創辦《營商日報》《亞東報》《醒時白話報》等報紙。中華民國初期及北洋政府時期,《奉天公報》《大中公報》《東北商工日報》《新民晚報》等中國人創辦的報紙相繼在今遼寧地區出現。滿洲國時期,當局把滿洲國全境劃為19個省,實行“一地一報”的辦法,進行新聞統制,控制輿論,當時的奉天省僅剩下《盛京時報》一家報紙,後又改為《康德新聞》奉天版。1945年後,中國共產黨在瀋陽創辦《東北日報》,又在今遼寧地區創辦《安東日報》《勝利報》等報紙;中國國民黨當局則在瀋陽出版《中蘇日報》《和平日報》《中央日報》瀋陽版等報紙。1948年11月,《東北日報》作為中共中央東北局機關報遷回瀋陽,遼東、遼西兩省省委分別創辦《遼東大眾》和《遼西日報》作為機關報。1954年,東北大區撤銷,遼東遼西二省合併為遼寧省,《東北日報》停刊,中共遼寧省委機關報《遼寧日報》創刊。此後,各地市都創辦了當地的中共黨委機關報。改革開放後,《瀋陽晚報》《大連晚報》《遼瀋晚報》《半島晨報》《華商晨報》《時代商報》《瀋陽今報》等都市報以及《球報》等專業報紙相繼出現。現存主要報紙有: * 遼寧報刊傳媒集團(遼寧日報社):遼寧日報、遼瀋晚報、半島晨報、遼寧法治報、遼寧朝鮮文報、遼寧老年報、友報、幸福老人報 * 瀋陽日報報業集團:瀋陽日報、瀋陽晚報、地鐵第一時間、晚晴報 *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大連日報、大連晚報、老友時代報 * 其他:各地市黨報、千山晚報、撫順晚報、本溪晚報、鴨綠江晚報、錦州晚報、阜新晚報、遼河晚報、燕都晨報、葫蘆島晚報等 === 廣播電視 === 遼寧是中國廣播電視事業起步較早的地區。1925年,日本當局在關東州設立的大連放送局開始播音,是為中國東北地區最早的廣播電臺。1928年,奉系創辦的中國第四家官辦電臺奉天廣播無線電臺開播,是當時中國境內發射功率最大且最早採用水冷廣播技術的廣播電臺。滿洲事變後,日本全面控制並整合東北地區的廣播及通訊網路,在今遼寧省境內設立了滿洲電信電話株式會社奉天、大連兩座中央放送局及安東、錦縣、營口三座放送局。1945年日本戰敗後,原滿洲電電各放送局停播,瀋陽廣播電臺、關東廣播電臺等相繼成立。1948年12月,東北新華廣播電臺遷往瀋陽,後於1950年在瀋陽成立東北人民廣播電臺。1954年隨著東北大區的撤銷和遼東、遼西、瀋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二省五市合併為遼寧省,東北人民廣播電臺撤銷,在此基礎上成立了遼寧人民廣播電臺。此後全省各地市及區縣的廣播電臺相繼成立。1959年,瀋陽電視臺開播,是全中國最早的五家電視臺之一,後改為遼寧電視臺。1974年,大連電視臺開播。1979年,瀋陽電視臺開播。此後全省各地市及區縣的電視臺相繼成立。2010年,遼寧人民廣播電臺、遼寧電視臺和遼寧教育電視臺合併組建為遼寧廣播電視臺。2018年,原遼寧廣播電視臺又和其他單位合併組建遼寧廣播電視集團(臺)。 * 遼寧廣播電視臺:綜合頻道(遼寧衛視)、都市頻道、影視劇頻道、生活頻道、體育頻道、教育·青少頻道、北方頻道、宜佳購物頻道、綜合廣播(遼寧之聲)、經濟廣播、經典音樂廣播、交通廣播、鄉村廣播、資訊廣播 * 瀋陽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經濟頻道、公共頻道、新聞廣播、生活廣播、音樂廣播、都市廣播 * 大連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生活頻道、文體頻道、綜合影影片道、少兒頻道、購物頻道、新聞廣播、財經廣播、體育廣播、交通廣播、少兒廣播、都市之聲、新城鄉廣播 == 旅遊 == 全省共有9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千山、鴨綠江、金石灘、興城海濱、大連海濱—旅順口、鳳凰山、本溪水洞、青山溝、醫巫閭山、紅海灘、葦海、望兒山、仙人島、大青山、赤山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瀋陽、遼陽 * 世界文化遺產:清瀋陽故宮及盛京三陵 === 著名建築 === 瀋陽故宮、福陵(東陵)、昭陵(北陵)、興城古城 === 重點景區 === *瀋陽 **瀋陽故宮:中國目前僅存最完整的兩大古代宮殿建築群之一,裡面藏有大量明清時期的珍貴文物。 ***大政殿: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始建於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最莊嚴最神聖的地方。初稱大衙門,1636年定名篤恭殿,後改大政殿。 **張氏帥府博物館:迄今東北地區儲存最為完好的名人故居。 **北陵:瀋陽市最大的公園,中部坐落著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后的陵墓。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為紀念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而建。 **瀋陽世博園 **棋盤山 **瀋陽天主教堂 **東陵 **遼寧博物館 **太原街商圈 * 大連 **星海廣場:亞洲最大的城市廣場,大連地標,可欣賞到巨型華表(已拆除)、音樂噴泉和各式雕塑。 **發現王國主題公園:東北地區第二大主題公園,有20多種高水平遊藝專案。 **大連有軌電車:已擁有百年曆史,至今仍被使用,純木質的內飾很有年代感。 **金石灘國家旅遊度假區 **棒棰島 *丹東 **鳳凰山 **鴨綠江斷橋 **虎山長城 **青山溝:被聯合國評選為世界最清澈的地區。 **天華山:秋季遼寧賞楓最美的地方。 **蒲石河森林公園 *本溪 **本溪水洞景區:國家5A級景區 **關門山景區 *盤錦:紅海灘 *鞍山 **千山:東北明珠,國家5A級景區 *阜新:海棠山、瑞應寺 ==社會== === 教育 === 遼寧省2013年全年九年義務教育按時完成率95.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8.4%,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8%,初中畢業生升學率 94.9%。全年幼兒園在園幼兒85.6萬人。普通小學招生35萬人,在校生204.4萬人,畢業生36.5萬人。初中學校招生35.8萬人,在校生105.7萬人,畢業生38.7萬人。普通高中招生22.3萬人,在校生68.1萬人,畢業生23.2萬人。普通本專科招生28.2萬人,在校生96.8萬人,畢業生24.1萬人。研究生培養單位招生3.3萬人,在校生9.3萬人,畢業生2.9萬人。 遼寧省的主要高等學校有: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遼寧大學、大連海事大學、中國醫科大學、東北財經大學、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瀋陽藥科大學、遼寧師範大學、大連民族大學、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瀋陽音樂學院、魯迅美術學院、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 === 體育 === 職業隊: * 足球 ** 中超聯賽:大連人 ** 中甲聯賽:遼寧瀋陽城市 ** 女甲聯賽:大連人 * 籃球 ** CBA:遼寧本鋼 * 排球 **男排超級聯賽 :遼寧鴨綠江晚報 **女排超級聯賽 :遼寧華君 == 政治 == thumb|280px|遼寧省人民政府 遼寧省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遼寧省委員會 遼寧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遼寧省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遼寧省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省長 主席 姓名 郝 鵬 郝 鵬 李樂成 周 波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陝西省鳳翔縣 陝西省鳳翔縣 湖北省監利市 上海市 出生日期 } 就任日期 2022年11月 2023年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1月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遼寧省人民政府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華僑華人
華僑華人(英語: 或 Chinese diasporas),包括華僑和華人兩個概念。其中,華僑一詞普遍作為寄居海外中國人的稱謂。後指僑居海外,具中華民國國籍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公民。華裔指華僑華人的後代,具有僑居國國籍。 關於海外華人一詞,在中國大陸方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定居境外的華僑應當登出戶口,而當華僑加入或取得住在國國籍後,就喪失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就成為外籍華人,也稱海外華人,簡稱華人,在不強調國籍或法律內涵的情況下,華僑、華人有時候會混用,或使用“華僑華人”之綜合稱謂。在臺灣方面,因中華民國法律不否認雙重國籍,因此中華民國國民加入或取得住在國國籍仍可保留中華民國國籍,被視為華僑或臺僑。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以「中性包容」為由於2018年在行政規定中開始使用“僑民”來取代“華僑”一詞,但表示與傳統僑社來住時仍維持「華僑」稱呼。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對海外華人的定義為「兩岸三地以外之所有旅居海外的華人(包含第一代移民及其後代)」。 中國移民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以前。明清兩朝執行“海禁”,出洋謀生被視為非法的行為,因此海外移民被朝廷冠以“逃民”、“罪民”等的消極形象,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華僑。洋務運動之後,清政府對華僑的態度開始轉變。中華民國在創立過程中,得到海外華僑的鼎力相助和支援,此後華僑的地位及形象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大陸有海外關系的人不被信任,又被冠以「特務」、「裡通外合」等罪名,也挫傷了海外華僑華人,受到各種歧視、打擊和迫害。撥亂反正後,再度為中國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在人數、文化、政經關係、社會地位均由所恢復提升。 鴉片戰爭前夕,移居國外的中國人達到100萬人以上。到20世紀30年代,移居國外的中國人已達1,000萬人左右。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移居國外的中國人達到1300多萬。目前,海外華僑、華人已達數千萬人,其中華僑約佔10%、外籍華人約佔90%,分佈在五大洲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東南亞和歐美居多。 == 定義 == “華”是中國的古稱,“華人”在20世紀以前是指漢族,20世紀以來,在狹義上指漢族,廣義則包括在文化上與漢族文化具有一體性的人金惠俊ㆍ梁楠《韓國華人華文文學初探》。近代開始,華人、華僑有了法律上的定義,與中國人的含義也有所區別。 === 華僑 === “僑”是寄居、客居之意。1878年,清駐美使臣陳蘭彬在奏章中把寓居國外的中國人稱為“僑民”。1883年鄭觀應在給李鴻章的奏章中使用了“華僑”一詞。1904年,清政府外務部在一份奏請在海外設定領事館的摺子裡提到“在海外設領,經費支出無多,而華僑受益甚大。”此後,“華僑”一詞就普遍作為寄居海外的中國人尤其是東南亞的中國移民及其後裔的稱謂了。 === 華人 === 華人(英語:)除了泛指具有中華民族血統的人士之外,還特指旅居海外不具有中國國籍(大清國籍、中華民國國籍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華裔人士,也稱外籍華人或海外華人,例如印尼華人、泰國華人、馬來西亞華人、美國華人、加拿大華人、澳大利亞華人等。華裔(英語:Overseas Chinese Descendants)指華人或者華僑在海外(非祖籍國)出生的後代。 == 認定 == 根據中華民國《華僑身分證明條例施行細則》,華僑身分需滿足的條件是: # 僑居國外,指居住於臺灣地區、大陸地區、香港及澳門以外之國家或地區。 # 具有中華民國國民身分或華裔證明檔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華僑指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根據《關於界定華僑外籍華人歸僑僑眷身份的規定》具體指: # 定居國外,已取得住在國長期或永久居留權,並已在住在國連續居留兩年,兩年內累計居留不少於18個月;或尚未取得住在國長期或永久居留權,但已取得住在國連續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資格,5年內在住在國累計居留不少於30個月。 # 中國公民,未加入外籍,仍保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受到中國法律保護、制約。 # 華僑的範疇不包括因公務出國、公派或自費留學生、外派勞務人員。 中華民國國籍法採用血統主義,其生父或母存歿時,擁有中華民國國籍,其子女得為認可擁有。因此,中華民國國民(無論是否具有外國國籍)在海外所生子女,一律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也被稱為海外華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不允許大陸居民擁有雙重或多重國籍,香港和澳門居民因一國兩制不受此限制。若大陸居民取得外國國籍,即自動喪失中國國籍,被稱為“外籍華人”,其法定身份已是外國人,受居住國法律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華裔是指外籍華人或中國公民的外國籍後裔。 == 歷史 == === 古代 === 中國移民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以前。據歷史記載,漢朝日南郡朱吾縣居民不滿縣吏苛政,逃至屈都昆(今馬來西亞登嘉樓)。唐朝貞觀年間,僧人孟懷業到佛逝國取經,後留戀佛逝不回故鄉。五代時蘇門答臘就有中國人耕種,其中巨港華人最多。他們是黃巢起義失敗後逃亡至蘇門答臘的華僑。宋嘉佑年間,安南虜走大批中國人到安南。中世紀時,有三名中國婦女在東歐定居,並與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結婚。 元朝航海家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記載單馬錫有華僑定居。唐人到真臘國居住經商會娶真臘女子為妻。洪武三十年(1397年),時旅居三佛齊的華僑一千多人擁戴廣東南海人梁道明為三佛齊國王。嘉靖年間,潮州江洋大盜林道乾聚集二千餘人攻佔北大年,因助暹羅王破安南,受暹羅王嘉獎,賜其女與之成婚。 清雍正年間,廣東澄海華富里(今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人鄭達,南渡暹羅,其子鄭昭為暹羅王。婆羅洲戴燕國王吳元盛、昆甸國王羅大均是廣東嘉應人。乾隆年間華人羅芳伯在婆羅洲島上(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蘭芳共和國」。 === 清朝中後期 ===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的國門被迫開啟,加上航運也比古代提高了不少,華人人口開始較大規模地遷徙到世界各地。清代錢莊為長途匯款的便利,需要派駐職員長居海外。19世紀,華人開始移居東南亞從事金融貿易生意。越南的移民被稱為明鄉(Minh Hương)或華(Hoa)及不同名稱。新加坡最古老的華人墓葬能追溯到1833年,此時華人只佔小部分。在康雍乾年間的福建與廣東的華裔移民主要是做金融貿易生意為主。由於失業率上昇,勞動力過剩,不少廣東和福建的失業人口遠赴海外謀生,當中廣東四邑人多選擇移居印度、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地。 廣東土客衝突時期,很多廣東人更成為了契約華工,被賣到美洲的秘魯、巴拿馬、墨西哥、古巴一帶。淘金熱時期,有人被賣往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非等地從事危險的工作,如開採金礦與鐵路工程等。根據記載,被賣往中美洲的契約華工死亡人數逾半數以上,當中許多人被騙,契約到期也不得回家。在這段時期,成功變得富有的契約華工僅為少數,例如廣東的開平碉樓便是契約華工衣錦還鄉出資興建。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前,定居在海外的漢族,在書籍上多以“唐人”的名稱出現。中華民國成立後,始用“華人”、“華僑”或“海外華人”等。在海外一直以來以均稱為唐人,在官話上則稱為華人,一些華埠的正式名稱為唐人街。遷移海外福建人和廣東人因為語言不通,難以交談良久,遂皆需倚靠各自的會館和語言群來生存。 === 中華民國 === 辛亥革命成功依靠大量海外華人支援。中華民國《國籍法》接受雙重國籍身分,將華裔定義為只要血統上具有華人血緣者,皆為華裔,接受海外華人入籍為中華民國國民,造成了印尼華人國籍問題。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55年,首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參加第一屆亞非會議(萬隆會議)期間,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簽訂了《》以期解決印尼華人國籍問題,條約容許持有雙重國籍的華人,在條約簽署後20年內,成年時選擇印尼國籍或中國國籍劉新生(原中國駐汶萊大使),周總理與萬隆會議 。1980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1984年起香港前途問題引發香港移民潮。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也引發了移民潮。移民潮在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之後逐漸平息,而不少移民外國的香港人已迴流香港。許多香港原居民和香港人為了改善生活而移居至英國、荷蘭等國。 == 數量及分佈 == 目前的海外華人主要生活於東南亞、歐洲、北美地區。東南亞因鄰近中國,就成為中國移民的目的地。當地為相對多數民族的新加坡及在當地為相對少數民族的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與越南。這些地區的海外華人,又被稱為南洋華僑、南僑,主要來自中國的福建與廣東。 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移民主要是前往東南亞和北美地區。1940年代海外華僑有1,100萬人,其中100萬分散在歐美各洲,有1,000萬分散在南洋群島,而這1,000萬人中,約有六七百萬是廣東人,假定廣東以3,000萬人口計算,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華僑關於解放廣東的若干問題*(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三日) 中國共產黨新聞—《葉劍英軍事文選》;惟而今海外華人總數約為五千萬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人口尚可自由流動。其後,人口流動停滯。隨著改革開放,自1980年代起,普通民眾移民機會增多。隨著中國人的收入、教育程度資加,技術移民人數也開始增加,除了歐洲和北美洲,華人人口稀少的澳大利亞、紐西蘭也成了今天的熱門移民地,文化相對近且經濟發展的東南亞也有部分移民。而前往遙遠非洲、南美洲(如巴西)的也在有所增多。 === 統計資料 === 洲/國家 當地對海外華人的稱呼 海外華人人口 佔當地人口比例 佔全球海外華人比例 亞洲   30,000,000 (2013) 泰國華人 696~836萬 (2019) 10~12% 馬來西亞華人 6,900,000 (2020) 23.2% 印尼華人 2,832,510 (2010) 1.2% 新加坡華人 居住新加坡的中國國民 2,571,000 (2015) 451,481 (2019) 76.2% 沒有可用資料 菲律賓華人 1,500,000 (2014) 1.5% 緬甸華人、果敢族 1,220,000 (2014) 2.3% 朝鮮半島華人 1,075,566 (2018) 2.1% 日本華人 813,675 (2020.3) -- -- 蒙古華人 11,323 0.4% 朝鮮半島華人 50,000 (2003) 0.2% 越南華人、明鄉人 1,030,000 (2014) 1.1% 柬埔寨華人 150,000 (2003) 1.2% 汶萊華人 48,523 (2021) 10.3% 寮國華人 50,000 (2003) 1% 以色列華人 23,000 0.3% 巴基斯坦華人 -- -- -- 華裔印度人 5,000 東帝汶華人 - 2% - 美洲   7,500,000 (2011) 華裔美國人 / 美籍華人 5,143,982 (2018) 1.5% 加拿大籍華人 1,769,195 (2016) 5.1% 巴西華人 300,000 (2014) 0.1% 秘魯華人 990,000 (2014) 3.3% 巴拿馬華人 135,000 (2016) 3.3% 阿根廷華人 120,000 0.16% 尼加拉瓜華人 12,000Rank and statistics of Han Chinese worldwide on joshuaproject.net -- -- 牙買加華人 10,000 (2004) 0.3% 華裔貝里斯人 700 (2011) 0.005% 古巴華人 500 -- -- 波多黎各華人 -- -- -- 蘇利南華人 -- -- -- 智利華人 -- -- -- 華裔墨西哥人 -- -- -- 千里達及托巴哥華人 -- -- -- 哥斯大黎加華人 9,000 (2008) -- -- 多明尼加華人 50,000 (2010) -- -- 蓋亞那華人 -- -- 歐洲   2,150,000 (2011) 法國華人 600,000 (2018) 0.9% 俄羅斯華人、東幹族、塔茲族 490,000 (2014) 0.3% 英籍華人 460,000 (2014) 0.7% 義大利華人 288,923 (2020) 0.5% 華裔德國人 212,000 (2015)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209232407/http://www.bib-demografie.de/DE/Aktuelles/Presse/Archiv/2017/2017-03-01-zuwanderung-aussereuropaeische-Laender-fast-verdoppelt.html 0.25% 西班牙華人 197,704 (2021) 0.4% 愛爾蘭華人 16,533 (2006) 0.39% 奧地利華人 25,000 (2008) 荷蘭華人 44,713 (2006) 0.7% 盧森堡華人 700 (2015) 0.01% 羅馬尼亞華人 2,249 -- -- 塞爾維亞華人 -- -- -- 保加利亞華人 -- -- -- 葡萄牙華人 -- -- -- 瑞典華人 33,548 (2017) 0.33% 丹麥華人 12,000 (2018) 芬蘭華人 11,825 (2017) 0.21% 挪威華人 10,487 (2016) 冰島華人 689 (2017) 大洋洲   澳大利亞華人 1,390,639 (2021) 5.5% 華裔紐西蘭人 247,770 (2018) 4.9% 斐濟華人 6,000 (2000) 0.5% 巴布亞紐幾內亞華人 -- -- -- 東加華人 -- -- -- 薩摩亞華人 -- -- -- 萬那杜華人 -- -- -- 法屬波利尼西亞華人 35658 (2021) 12% -- 非洲   1,000,000 (2012) 南非華人 300,000–400,000 (2015) 0.5–0.7% 坦尚尼亞華人 -- -- -- 尚比亞華人 -- -- -- 阿爾及利亞華人 -- -- -- 埃及華人 -- -- -- 摩洛哥華人 -- -- -- 安哥拉華人 -- -- -- 維德角華人 -- -- -- 波札那華人 -- -- -- 喀麥隆華人 -- -- -- 阿爾及利亞華人 -- -- -- 賴索托華人 -- -- -- 奈及利亞華人 -- -- -- 肯亞華人 -- -- -- 莫三比克華人 -- -- -- 留尼旺華人 25,000 (1999) -- -- 馬達加斯加華人 -- -- -- 模里西斯華人 36,830 (2007) 2.9% -- 塞席爾華人 -- -- -- 統計資料使用當地政府資料或可信度最佳的估計。百分比可能因人口普查結果或估計結果而有所不同。 === 前二十名海外華人人口 === 統計資料來自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5年及2014年海外華人前二十大排名國家人口數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14年底的統計結果。 國家 2014年 2014年 2005年 2005年 2005-2014年 2005-2014年 國家 人口 排名 人口 排名 人口增減 增減率 8,360,000 1 7,566,200 1 789,800 10.4% 7,000,000 2 7,053,240 2 53,240 0.8% 6,580,000 3 6,187,400 3 392,600 6.3% 4,550,000 4 3,376,031 4 1,173,969 34.8% 2,870,000 5 2,684,900 5 185,100 6.9% 1,580,000 6 1,612,173 6 32,173 2.0% 1,500,000 7 1,146,250 9 353,750 30.9% 1,220,000 8 1,101,314 10 118,686 10.8% 1,030,000 9 1,263,570 8 233,570 18.5% 990,000 10 1,300,000 7 310,000 23.8% 950,000 11 866,200 12 83,800 9.7% 690,000 12 519,561 13 170,439 32.8% 530,000 13 / / / / 500,000 14 230,515 16 269,485 116.9% 490,000 15 998,000 11 508,000 50.9% 460,000 16 296,623 15 163,377 55.1% 300,000 17 151,649 19 148,351 97.8% 250,000 18 / / / / 210,000 19 / / / / 170,000 20 / / / / / / 343,855 14 / / / / 185,765 18 / / / / 144,928 20 / / === 美加澳-{zh-cn:新; zh-tw:紐; zh-hk:新}-四國華人人口都會區排名 === 美國資料為2015年資料,澳大利亞資料為2016年估算資料,紐西蘭為2013年普查資料,加拿大為2016年統計資料。 都會區主城市 華裔人口 所佔比例 所屬國 紐約 739,144 3.7% 多倫多 631,045 10.8% 洛杉磯 528,248 4.0% 悉尼 488,102 10.1% 溫哥華 474,655 19.6% 三藩市 460,252 10.2% 墨爾本 356,530 7.9% 聖荷西 169,026 8.8% 波士頓 133,241 2.8% 奧克蘭 112,290 6.8% 芝加哥 109,046 1.1% 華府 105,462 1.8% 布里斯本 99,632 4.4% 珀斯 99,293 5.1% 西雅圖 98,949 2.7% 卡加利 89,670 6.5% 休士頓 86,246 1.4% 蒙特利爾 85,925 2.2% 費城 82,487 1.4% 沙加緬度 61,203 2.8% 埃德蒙頓 60,200 4.6% 達拉斯 57,325 0.8% 聖地牙哥 56,751 1.8% 檀香山 53,119 5.4% 河濱市 51,628 1.2% 阿德萊德 50,247 3.9% 亞特蘭大 46,859 0.8% 渥太華 43,775 3.4% 邁阿密 34,210 0.6% 波特蘭 31,533 1.4% 拉斯維加斯 30,329 1.5% 鳳凰城 28,550 0.6% 明尼阿波利斯 24,721 0.7% 底特律 24,524 0.6% 巴爾的摩 24,092 0.9% 坎京 22,486 5.7% 奧斯汀 20,182 1.1% == 各地華社及僑商商會 == === 華團 === 亞洲 * 英屬印度 ** 廣府商至英屬印度,和等國就有華團。 * 泰國 ** 泰國中華會館,主席:李那隆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政黨),主席:聯邦交通部長拿督斯里魏家祥 ** 砂拉越人民聯合黨(華基政黨),主席:砂地方政府與房屋部長拿督沈桂賢 ** 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華總),總會長:丹斯里吳添泉 ** 董教總(教育) ***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主席:陳大錦 *** 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教總),主席:拿督王超群 ** 馬來西亞華人姓氏總會聯合會,總會長:拿督斯里洪來喜 ** 七大鄉團協調委員會馬來西亞七大鄉團協調委員會 Federation of Seven Clan Associations 馬來西亞華社文化藝術諮詢委員會,2017年7月13日,主席:拿督張潤安 *** 福聯會 *** 客聯會 *** 潮聯會 *** 廣聯會 *** 海南聯會 *** 廣西總會 *** 三江總會 ** 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主席:拿督陳紹厚 *** 44處屬會理事會 各屬會代表理事 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2020年 ** 馬來西亞象棋總會,會長:拿督陳川正 ** 馬來西亞居鑾客家公會,會長:拿督張麟言,財政:曾祥忠 * 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總會長:吳換炎 ---- 美洲 * 美國 ** 美國亞裔社團聯合總會(亞總會) ** 百人會 ---- 歐洲 * 英國 ** 英國華僑華人專業人士聯合總會 * 義大利 ** 義大利旅意福建華僑華人同鄉總會,會長:劉炳資 === 商會 === 亞洲顧問委員會 世界華商大會,2020年 * 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陳振治 *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 * 日本中華總商會,會長:嚴浩 * 韓國中華總商會,會長:宋國平 * 菲華商聯總會,理事長:黃年榮 * 緬甸中華總商會,會長:吳繼垣 * 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中總),總會長:丹斯里戴良業 *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黃山忠 * 印尼中華總商會,總主席:紀輝琦印尼中華總商會總主席紀輝琦新春開放門戶 商報,2020年1月29日 ---- 美洲 * 美國華人總商會,會長:程遠 * 美國香港總商會,會長:陳善莊 * 加拿大中華總商會,會長:梁杏娟 ---- 歐洲 * 英國福清商會,會長:林強 * 西班牙華商協會,會長:杜林飛 ---- 大洋洲 * 澳洲維州中華總商會,會長:蘇其源 == 海外境遇 == 英屬印度和東南亞國家的海外華人們已經奠定了他們的商業與財政地位。在北美洲、歐洲與大洋洲,華人所從事的職業則多樣化,範圍從餐飲業到重要類別如醫學、會計、投資、法律、藝術與教育等專業。 華人在各地組織建立了許多華社及僑商商會,較知名的有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砂拉越人民聯合黨、董教總、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美國亞裔社團聯合總會、百人會、美國香港總商會等。 === 同化 === 英屬印度和歐洲此外,泰國的一些混血華裔多認同泰國人的身份,沒有華人的味道。在緬甸,華人很少與當地人通婚(甚至不與講其它方言的華人通婚),在接受緬甸文化的同時維持華人傳統文化。馬來西亞華人則維持公開的華人身分,並且接受華文教育和保有民間信仰。換句話說,馬來西亞華人始終堅持自己的根源,並無被當地人同化。雖然他們有極少數因轉變信仰(伊斯蘭教)而受同化,但此情況並不常見。 與馬來西亞僅有一水之隔的新加坡,華人在當地佔大多數。新加坡華人語言以英語和華語為主,並與馬來西亞華人一樣,保留不少中華文化。 在菲律賓,很多年輕的海外華人被徹底同化,然而老一輩的華人則傾向被視為「外國人」。 華人也為一些國家帶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如保留部分中華文化的越南;越戰結束後,大批人口逃往海外,未返中國。 === 語言 === 海外華人使用的語言除了官話及各種漢語外,也會使用居住國的當地語言。西方國家早期的華人移民通常使用粵語,而近期的華人新移民則使用官話居多。在東南亞,南方漢語(主要為閩南語、潮汕語、粵語、客家話、福州語、四邑話等)則最常被使用。印尼與緬甸皆禁止國民以外文(包括華文)命名;尤其於印尼,華人進入政府工作的前提是懂得印尼語及不通華文。惟至2003年,印尼政府同意海外華人在出生證明上用他們的華文名字或華文姓氏。在越南,華文姓名以越南文拼寫。大多數情況越南人與華人姓名沒有明顯差別。在西方國家,華人普遍使用羅馬字母來拼寫中文姓名,或加上英文名稱(如Amy Chu),而名字使用所在國通用的名字的情況也很普遍。 === 歧視 === 海外華人、華僑會受到敵對的眼光與歧視。如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與馬來西亞的五一三事件。在美國與加拿大,很多職業與鐵路相關的北美海外華人於十九世紀深受種族歧視之害。儘管今日有些不平等的法律已經廢除或不復施行,但兩個國家都曾經立法禁止華人入境移民,如美國有排華法案,加拿大有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 == 與中國的關係 == 華僑政策以1860年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禁止中國人移居國外,限制華僑歸國,對海外華僑進行防範與漠視;後期拋棄消極放任政策,對華僑實行保護和監督政策。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皆與海外華人有著高度且複雜的關係,皆成立中央部會(僑務委員會及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來處理海外華人事務。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組成的全國性人民團體和非政府組織,是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人民團體。 === 僑匯 === 僑匯是指國際移民將其在國外所得的部分收入向來源國家庭或社群進行的財務或實物轉移。僑匯收入曾經是中國外匯的重要來源渠道之一。華僑在1911年為辛亥革命供應了絕大部分革命資金。據海關關冊統計,1868~1936年中國外貿入超額累計50億美元,而同期僑匯總數為24.4億美元,接近外貿入超額的一半。二戰時期,海外華人也提供了中華民國大量財力,支援抗日事業。如1937年僑匯4.74億元國幣,外貿入超1.15億元,僑匯佔入超411%;1938年僑匯6.44億元,外貿入超1.24 億元,僑匯佔入超521%。這種狀況持續到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南洋淪陷前。國民政府依靠僑匯彌補了外貿入超,還利用這些外匯購買軍火等戰略物資用於抗日。然而由於國共內戰,惡性通貨膨脹,外匯價格一日數變華僑匯款回國,常遭25%~50%的損失。據統計,1946年中國銀行和廣東省銀行收入僑匯總數約3000萬美元,1947年降至1000多萬美元,1948年不足500萬美元,1949年僑匯幾乎斷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濟條件很差,僑匯是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但出於對中國共產黨的疑慮和恐慌,僑匯在1951年達到1.86億美元后不斷減少,在1962年下降至0.5億多美元,達到歷史最低點。為扭轉僑匯嚴重下降局面,中國政府連續頒佈多個檔案爭取僑匯,僑匯因此從60年代中後期到70年代末一直呈上升趨勢。到20世紀末,進入中國的外資中60~70%是港臺資本,直接來自東南亞華人的資本不到4%。2007年以來,僑匯規模相當於外資規模的50%左右。《世界移民報告2020》稱,中國2018年接收的僑匯金額超過670億美元,成為繼印度之後全世界第二大僑匯匯入國。來自中國的移民數量是繼來自印度和墨西哥的移民數量之後,世界第三大出生於居住國以外地區的移民群體。 === 歸僑 === 歸國華僑簡稱歸僑是指海外華僑回到中國作為自己的長期或終身居住地。二戰時期有數萬華僑回國參戰。當時中華民國空軍戰鬥機飛行員中華僑後裔幾乎佔了四分之三,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葉飛即是菲律賓歸僑,曾參與指揮車橋戰役。 中華民國保障海外華僑在立法機關的席次與華僑(僑居國外國民)的選舉名額。這些名額由中華民國各個政黨在立法院選舉(國會改選)時之「政黨票」獲得的票數比例來分配(僑選立委席次計入全國不分割槽,兩者共選出34席)。大多數當選人具有雙重國籍,惟於上任前必須放棄外國國籍,成為完全中華民國國民。 1950~70年代,東南亞華僑為躲避當地排華政策的危害,紛紛返回中國。中國政府成立“華僑事務委員會”,協調與海外華人關係密切的廣東、福建、廣西、雲南等地,新建、擴建了多個華僑農場以緊急安置華僑。 歸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佔有重要地位,實業家陳嘉庚曾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副主席一職。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到了文革時期,與海外華人的聯絡受到嚴重影響,當時有海外關係甚至會受批鬥,許多歸僑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改革開放後,對海外華人的政策恢復到原有水準並得到加強。在198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嘗試積極地在其它方面尋求海外華人的支援,尋求他們的技術與資金來幫助發展。現在,很多海外華人投資中國大陸,提供了包括財政來源、社會與文化網路、互相交流與機會。今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設有歸國華僑的席次。 === 僑眷 === === 僑生 === 僑生指回到祖國就學的華僑學生。從1949年至1958年,先後回中國大陸的僑生有5萬人左右。僑生集中的北京、集美、廣州、汕頭、南寧、昆明和武漢等七個城市設立了“歸國華僑學生中等補習學校”,集中接收新回國的華僑學生。從印尼回國的華僑學生在臨行前,都會被當地政府要求簽字承諾永遠不再回印尼,並在護照上寫下“Tidak akan kembali lagi ke Indonesia(同意永遠不再回印度尼西亞)”。 據《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地區及臺灣省學生簡章》公佈,中國大陸先後在北京、上海、福州、廈門、廣州、香港、澳門等地開設報名和考試地點。被普通高等學校錄取的華僑學生與內地學生一樣繳納學費和雜費,學生畢業後,原則上應返回原居住地。在臺灣方面,據《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畢業僑生後除原在臺設有戶籍者外,應一律返回僑居地。 === 護僑撤僑 === 1911年拉美髮生排華暴亂,清政府電令正在北大西洋海域遊弋的重巡洋艦海圻號前往古巴,古巴總統拜謁艦長程璧光時表示:“古巴軍民決不會歧視華僑。”墨西哥政府就排華事件正式向清政府賠禮道歉,承諾償付受害僑民生命財產損失,緝捕暴民。但中華民國成立後,墨西哥的一些承諾便不了了之。1918至1921年俄國內戰期間,中華民國北京政府組織力量從西伯利亞撤回3萬多外僑,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武裝撤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組織了多次海外撤僑。其中1960年從印尼接回6萬多華僑。2011年利比亞撤僑行動中,撤僑3.6萬多人,包括所有在利比亞持中國護照的官員、學生、商人、中資企業人員、外派勞工、旅客、遊客,以及主動要求回國避難的利比亞籍華人。 == 知名華人 == * 海外華人國王列表 * 華裔政要列表 * 華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 華人沃爾夫獎得主列表 * 奧斯卡金像獎華人獲獎者 == 參見 == * 唐人街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陳烈甫:《華僑學與華人學總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 李安山:《中國華人華僑學》〈中國華人華僑學的科學定位與研究物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 顏清湟:《海外華人的社會變革與商業成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 外部連結 == * 王柯:〈華僑與他們的公共空間〉 (2012) * 王賡武:〈中國革命與海外華人 〉。 * 王賡武:〈從歷史中尋求未來的海外華人 〉。 * 王賡武:〈移民地位的提升:既不是華僑,也不是華人 〉。 * 海外華僑華人剪報資料庫 (Overseas Chinese Clippings Database)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特藏及文獻組 (Special Collections & Archive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ibrary). Category:東亞文化圈
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縮寫為)亦稱機器智慧,指由人製造出來的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慧。通常人工智慧是指用普通電腦程式來呈現人類智慧的技術。該詞也指出研究這樣的智慧系統是否能夠實現,以及如何實現。同時,透過醫學、神經科學、機器人學及統計學等的進步,常態預測則認為人類的很多職業也逐漸被其取代。 人工智慧於一般教材中的定義領域是“智慧主體(intelligent agent)的研究與設計”,智慧主體指一個可以觀察周遭環境並作出行動以達致目標的系統。約翰·麥卡錫於1955年的定義是「製造智慧機器的科學與工程」。安德烈亞斯·卡普蘭和邁克爾·海恩萊因(Michael Haenlein)將人工智慧定義為“系統正確解釋外部資料,從這些資料中學習,並利用這些知識-{zh-hans:透過; zh-hant:透過;}-靈活適應實現特定目標和任務的能力”。 人工智慧可以定義為模仿人類與人類思維相關的認知功能的機器或計算機,如學習和解決問題。人工智慧是電腦科學的一個分支,它感知其環境並採取行動,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成功機會。此外,人工智慧能夠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做出合理的決策,並快速回應。因此,人工智慧研究人員的科學目標是透過構建具有象徵意義的推理或推理的計算機程式來理解智慧。人工智慧的四個主要組成部分是: * 專家系統:作為專家處理正在審查的情況,併產生預期或預期的績效。 * 啟發式演算法:包括評估小範圍的解決方案,並可能涉及一些猜測,以找到接近最佳的解決方案。 * 自然語言處理:在自然語言中實現人機之間的交流。 * 計算機視覺:自動生成識別形狀和功能的能力 Yigitcanlar, T.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ies and Related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Concepts: How Are They Perceived and Utilized in Australia? J. Open Innov. Technol. Mark. Complex. 2020, 6, 187. https://doi.org/10.3390/joitmc6040187 。 人工智慧的研究是高度技術性和專業的,各分支領域都是深入且各不相通的,因而涉及範圍極廣。人工智慧的研究可以分為幾個技術問題。其分支領域主要集中在解決具體問題,其中之一是,如何使用各種不同的工具完成特定的應用程式。 AI的核心問題包括建構能夠跟人類似甚至超卓的推理、知識、計劃、學習、交流、感知、移動 、移物、使用工具和操控機械的能力等。通用人工智慧(GAI)目前仍然是該領域的長遠目標。目前弱人工智慧已經有初步成果,甚至在一些影像辨識、語言分析、棋類遊戲等等單方面的能力達到了超越人類的水平,而且人工智慧的通用性代表著,能解決上述的問題的是一樣的AI程式,無須重新開發演算法就可以直接使用現有的AI完成任務,與人類的處理能力相同,但達到具備思考能力的統合強人工智慧還需要時間研究,比較流行的方法包括統計方法,計算智慧和傳統意義的AI。目前有大量的工具應用了人工智慧,其中包括搜尋和數學最佳化、邏輯推演。而基於仿生學、認知心理學,以及基於機率論和經濟學的演演算法等等也在逐步探索當中。 == 概論 == 人工智慧的定義可以分為兩部分,即「人工」和「-{zh:智慧; zh-hans:智慧; zh-hant:智慧; zh-tw:智慧}-」。「人工」即由人設計,為人創造、製造。 關於甚麼是「-{zh:智慧; zh-hans:智慧; zh-hant:智慧; zh-tw:智慧}-」,較有爭議性。這涉及到其它諸如意識、自我、心靈,包括無意識的精神等等問題。人唯一瞭解的智慧是人本身的智慧,這是普遍認同的觀點。但是我們對我們自身智慧的理解都非常有限,對構成人的智慧必要元素的瞭解也很有限,所以就很難定義甚麼是「人工」製造的「-{zh:智慧; zh-hans:智慧; zh-hant:智慧; zh-tw:智慧}-」。因此人工智慧的研究往往涉及對人智慧本身的研究。其它關於動物或其它人造系統的智慧也普遍被認為是人工智慧相關的研究課題。 人工智慧目前在電腦領域內,得到了愈加廣泛的發揮。並在機器人、經濟政治決策、控制系統、模擬系統中得到應用。 人工智慧也廣泛應用於許多不同領域。機器人經營餐館和商店並修復城市基礎設施。人工智慧管理運輸系統和自動駕駛車輛。智慧平臺管理多個城市領域,例如垃圾收集和空氣質量監測。事實上,城市人工智慧體現在城市空間、基礎設施和技術中,將我們的城市變成了無人監督的自治實體。可以方便地實時實現數字化支援的智慧響應服務。許多城市現在主動利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透過為我們的基礎設施提供更好的能源、計算能力和連線性來提高經濟回報(202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Local Government Services: Public Perceptions from Australia and Hong Kong,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40(3), 101833。 最近,由於人工智慧減少了行政成本和時間,許多政府開始將人工智慧用於各種公共服務。例如,移民流程的機器人自動化減少了處理時間並提高了效率。人工智慧為地方政府服務帶來技術突破。人工智慧代理協助城市規劃者基於目標導向的蒙特卡羅樹搜尋進行場景規劃。目標推理人工智慧代理提供最佳的土地利用解決方案,幫助我們制定民主的城市土地利用規劃。人工智慧利用線上資料來監控和修改環境威脅政策。在2019 年水危機期間,潛在狄利克雷分配方法確定了Twitter (X) 中討論最多的主題,這是一種樸素的推文分類方法,對乾旱的影響和原因、政府響應和潛在解決方案等主題進行了分類。人工智慧工具與司法部門的人類法官相輔相成,提供客觀、一致的風險評估(202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Local Government Services: Public Perceptions from Australia and Hong Kong,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40(3), 101833。 == 發展史 == 年代 20世紀40年代 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60年代 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90年代 21世紀00年代 21世紀10年代 21世紀20年代 計算機 1945 電腦(ENIAC) 1957 FORTRAN語言 人工智慧研究 1953 博弈論 1956 達特矛斯會議 1977 宣言 1982 第五代電腦計劃開始 1991 人工神經網路 2007 深度學習 2018 大語言模型 2024 文字到影象生成模型 人工智慧語言 1960 LISP語言 1973 PROLOG語言 知識表示 1973 生產系統 1976 框架理論 專家系統 1965 1975 1980 Xcon == 研究課題 == 目前人工智慧的研究方向已經被分成幾個子領域,研究人員希望一個人工智慧系統應該具有某些特定能力,以下將這些能力列出並說明。 === 演繹、推理和解決問題 === 早期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直接模仿人類進行逐步的推理,就像是玩棋盤遊戲或進行邏輯推理時人類的思考模式。到了1980和1990年代,利用機率和經濟學上的概念,人工智慧研究還發展了非常成功的方法處理不確定或不完整的資訊。 對於困難的問題,有可能需要大量的運算資源,也就是發生了「可能組合爆增」:當問題超過一定的規模時,電腦會需要天文數量級的儲存器或是運算時間。尋找更有效的演演算法是優先的人工智慧研究專案。 人類解決問題的模式通常是用最快捷、直觀的判斷,而不是有意識的、一步一步的推導,早期人工智慧研究通常使用逐步推導的方式。人工智慧研究已經於這種「次表徵性的」解決問題方法取得進展:實體化Agent研究強調感知運動的重要性。神經網路研究試圖以模擬人類和動物的大腦結構重現這種技能。 === 知識表示法 === 知識表示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核心研究問題之一,它的目標是讓機器儲存相應的知識,並且能夠按照某種規則推理演繹得到新的知識。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大量的對世界的知識,這些知識包括事先儲存的先驗知識和-{zh-hans:透過; zh-hant:透過;}-智慧推理得到的知識。事先儲存的先驗知識指:人類用某種方式告訴給機器的知識。-{zh-hans:透過; zh-hant:透過;}-智慧推理得到的知識指:結合先驗知識和某種特定的推理規則(邏輯推理)得到的知識。首先,先驗知識可以指描述目標,特徵,種類及物件之間的關係的知識, 也可以描述事件,時間,狀態,原因和結果, 以及任何知識你想要機器儲存的。比如:今天沒有太陽,沒有太陽就是陰天。那麼以命題邏輯語言,這些知識可以被表示為:今天 → 沒有太陽,沒有太陽 → 陰天。這些知識是先驗知識,那麼推理可以得到新知識:今天 → 陰天。由此例子可以看出,先驗知識的正確性非常重要,這個例子中沒有太陽就是陰天,這個命題是不嚴謹的、比較籠統的,因為沒有太陽可能是下雨,也可能下雪。另外如果人工智慧能看出太陽,除了該如何判斷的這件問題,在這個前提之下,應該也能判斷出陰天與晴天的差異。邏輯命題表示在知識表示中非常重要,邏輯推理規則是目前主要推理規則。可以在機器中用邏輯符號定義每一個邏輯命題,然後再讓機器儲存相應的邏輯推理規則,那麼自然而然機器便可進行推理。目前知識表達有許多困境尚無法解決,比如:建立一個完備的知識庫幾乎不可能,所以知識庫的資源受到限制;先驗知識的正確性需要進行檢驗,而且先驗知識有時候不一定是隻有對或者錯兩種選擇。 === 規劃 === 智慧Agent必須能夠制定目標和實現這些目標。他們需要一種方法來建立一個可預測的世界模型(將整個世界狀態用數學模型表現出來,並能預測它們的行為將如何改變這個世界),這樣就可以選擇功效最大的行為。 在傳統的規劃問題中,智慧Agent被假定它是世界中唯一具有影響力的,所以它要做出什麼行為是已經確定的。但是,如果事實並非如此,它必須定期檢查世界模型的狀態是否和自己的預測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它必須改變它的計劃。因此智慧代理必須具有在不確定結果的狀態下推理的能力。在多Agent中,多個Agent規劃以合作和競爭的方式去完成一定的目標,使用演化演演算法和群體智慧可以達成一個整體的突現行為目標。 === 機器學習 === 機器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機器從使用者和輸入資料等處獲得知識,從而讓機器自動地去判斷和輸出相應的結果。這一方法可以幫助解決更多問題、減少錯誤,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對於人工智慧來說,機器學習從一開始就很重要。1956年,在最初的達特茅斯夏季會議上,雷蒙德·索洛莫諾夫寫了一篇關於不監視的機率性機器學習:一個歸納推理的機器。 機器學習的方法各種各樣,主要分為監督學習和非監督學習兩大類。監督學習指事先給定機器一些訓練樣本並且告訴樣本的類別,然後根據這些樣本的類別進行訓練,提取出這些樣本的共同屬性或者訓練一個分類器,等新來一個樣本,則透過訓練得到的共同屬性或者分類器進行判斷該樣本的類別。監督學習根據輸出結果的離散性和連續性,分為分類和迴歸兩類。非監督學習是不給定訓練樣本,直接給定一些樣本和一些規則,讓機器自動根據一些規則進行分類。無論哪種學習方法都會進行誤差分析,從而知道所提的方法在理論上是否誤差有上限。 === 自然語言處理 === 自然語言處理探討如何處理及運用自然語言,自然語言認知則是指讓電腦「懂」人類的語言。自然語言生成系統把計算機資料轉化為自然語言。自然語言理解系統把自然語言轉化為計算機程式更易於處理的形式。 === 運動和控制 === === 知覺 === 機器感知是指能夠使用感測器所輸入的資料(如照相機、麥克風、聲納以及其他的特殊感測器)然後推斷世界的狀態。電腦視覺能夠分析影像輸入。另外還有語音識別、人臉辨識和物體辨識。 === 社交 === 情感和社交技能對於一個智慧agent是很重要的。首先,-{zh-hans:透過; zh-hant:透過;}-瞭解他們的動機和情感狀態,代理人能夠預測別人的行動(這涉及要素 博弈論、決策理論以及能夠塑造人的情感和情緒感知能力檢測)。此外,為了良好的人機互動,智慧代理人也需要表現出情緒來。至少它必須出現禮貌地和人類打交道。至少,它本身應該有正常的情緒。 === 創造力 === 一個人工智慧的子領域,代表了理論(從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和實際(透過特定的實現產生的系統的輸出是可以考慮的創意,或系統識別和評估創造力)所定義的創造力。相關領域的研究包括了人工直覺和人工想像。 === 倫理管理 === 史蒂芬·霍金、比爾蓋茲、埃隆·馬斯克、Jaan Tallinn以及Nick Bostrom等人都對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未來公開表示憂心,人工智慧若在許多方面超越人類智慧水平的智慧、不斷更新、自我提升,進而取得控制管理權,人類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及時停止人工智慧領域的「軍備競賽」,能否保有最高掌控權,現有事實是:機器常失控導致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是否會更加擴大規模出現,歷史顯然無法給出可靠的樂觀答案。特斯拉電動車馬斯克(Elon Musk)在麻省理工學院(MIT)航空航天部門百年紀念研討會上稱人工智慧是「召喚惡魔」行為,英國發明家Clive Sinclair認為一旦開始製造抵抗人類和超越人類的智慧機器,人類可能很難生存,蓋茲同意馬斯克和其它人所言,且不知道為何有些人不擔憂這個問題。 DeepMind的人工智慧(AI)系統在2016年「AlphaGo」對戰南韓棋王李世乭獲勝,開發商表示在內部設立倫理委員會,針對人工智慧的應用制定政策,防範人工智慧淪為犯罪開發者。 科技進步,人工智慧科技產生「自主武器」軍備競賽已悄悄展開,英國、以色列與挪威,都已部署自主飛彈與無人操控的無人機,具「射後不理」(fire-and-forget)能力的飛彈,多枚飛彈還可互相溝通,分享找到攻擊目標。這些武器還未被大量投入,但很快就會出現在戰場上,且並非使用人類所設計的程式,而是完全利用機器自行決策。 霍金等人在英國獨立報發表文章警告未來人工智慧可能會比人類金融市場、科學家、人類領袖更能操縱人心、甚至研發出人們無法理解的武器。專家恐發展到無法控制的局面,援引聯合國禁止研發某些特定武器的「特定常規武器公約」加以限制。新南威爾士大學人工智慧的教授認為這是一種欺騙,因為機器無區別戰敵和平民的技術。 === 經濟衝擊 === CNN財經網數字媒體未來學家、美國線上等紛紛預測一些即將被機器人取代的職業,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也與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學者共同調查指出,10至20年後,日本有49%的職業(235種職業)可能會被機械和人工智慧取代而消失,直接影響約達2500萬人,例如:超市店員、一般事務員、計程車司機、收費站運營商和收銀員、市場營銷人員、客服人員、製造業工人、金融中間人和分析師、新聞記者、電話公司職員、麻醉師、士兵和保安、律師、醫生、軟體開發者和操盤手、股票交易員等等高薪酬的腦力職業將最先受到衝擊。 2017年6月份馬雲在美國底特律舉行「鏈結世界」(Gateway 17)產業大會,會上提出人工智慧可能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因為前兩次產業革命都導致兩次大戰,戰爭原因並非這些創新發明本身,而是發明對社會上許多人的生活方式衝擊處理不當,新科技在社會上產生新工作也取代舊工作,產生了新的輸家和贏家,若是輸家的人數太多將造成一股社會不穩的能量而這股能量被有心人利用可能導致各種事件。他認為各國應該強制訂定規定AI機器只能用於人類不能做的工作,避免短時間大量人類被取代的失業大潮,但馬雲沒有提出這種世界性規定將如何實現並確保遵守的細節方案。 資料科學和人工智慧被哈佛商業評論稱為《二十一世紀最Sexy的職業》,人工智慧需求量大,鼓勵了不少大學諸如伯克利大學專門成立資料科學系。矽谷和紐約為主的《》公司於2012年成立,焦點是資料科學,大資料,和人工智慧企業培訓,提供國際大資料培訓服務。 === AI對人類的威脅 === 此議題目前分成兩個學派: ==== 悲觀學派 ==== 此學派的代表是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以及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霍金認為AI對人類將來有很大的威脅,主要有以下理由: # AI會遵循科技發展的加速度理論。 # AI可能會有自我改造創新的能力。 # AI進步的速度遠遠超過人類。 # 人類會有被滅絕的危機。 ==== 樂觀學派 ==== 主要是Google、Facebook等AI的主要技術發展者,他們對AI持樂觀看法的理由: # 人類只要關掉電源就能除掉AI機器人。 # 任何的科技都會有瓶頸,摩爾定律到目前也遇到相當的瓶頸,AI科技也不會無限成長,依然存在許多難以克服的瓶頸。 # 依目前的研究方向,電腦無法突變、甦醒、產生自我意志,AI也不可能具有創意與智慧、同情心與審美等這方面的能力。 === AI與管理 === AI逐漸普及後,將會在企業管理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人類的管理者應如何適度的調整自己的工作職能,有以下幾點建議: # 放棄行政工作 # 退守分析預測的領域而強化自己的綜合判斷力。 # 把AI當作同事,形成協同合作的團隊。 # 多琢磨在創造力以及各種流程架構設計師角色。 # 強化自己人際網路、溝通協調、談判上的能力。 # 培養自身領導能力,能有效地帶領一個士氣高、團結及凝結力高的工作夥伴。 == 強人工智慧和弱人工智慧 == 人工智慧的一個比較流行的定義,也是該領域較早的定義,是由當時麻省理工學院的約翰·麥卡錫於1956年的達特矛斯會議上提出的:人工智慧就是要讓機器的行為看起來就像是人所表現出的智慧行為一樣。但是這個定義似乎忽略了強人工智慧的可能性(見下)。另一個定義指人工智慧是人造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慧。總體來講,目前對人工智慧的定義大多可劃分為四類,即機器「像人一樣思考」、「像人一樣行動」、「理性地思考」和「理性地行動」。這裡「行動」應廣義地理解為採取行動,或制定行動的決策,而不是肢體動作。 === 強人工智慧 === 強人工智慧觀點認為「有可能」製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智慧機器,並且,這樣的機器將被認為是具有知覺、有自我意識的。強人工智慧可以有兩類: * 人類的人工智慧,即機器的思考和推理就像人的思維一樣。 * 非人類的人工智慧,即機器產生了和人完全不一樣的知覺和意識,使用和人完全不一樣的推理方式。 === 弱人工智慧 === 弱人工智慧觀點認為「不可能」製造出能「真正」地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智慧機器,這些機器只不過「看起來」像是智慧的,但是並不真正擁有智慧,也不會有自主意識。 弱人工智慧是對比強人工智慧才出現的,因為人工智慧的研究一度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下,直到類神經網路有了強大的運算能力加以模擬後,才開始改變並大幅超前。但人工智慧研究者不一定同意弱人工智慧,也不一定在乎或者瞭解強人工智慧和弱人工智慧的內容與差別,對定義爭論不休。 就當下的人工智慧研究領域來看,研究者已大量造出「看起來」像是智慧的機器,取得相當豐碩的理論上和實質上的成果,如2009年康乃爾大學教授Hod Lipson 和其博士研究生Michael Schmidt 研發出的 Eureqa電腦程式,只要給予一些資料,這電腦程式自己只用幾十個小時計算就推論出牛頓花費多年研究才發現的牛頓力學公式,等於只用幾十個小時就自己重新發現牛頓力學公式,這電腦程式也能用來研究很多其他領域的科學問題上。這些所謂的弱人工智慧在神經網路發展下已經有巨大進步,但對於要如何整合成強人工智慧,現在還沒有明確定論。 === 對強人工智慧的哲學爭論 === 主條目:人工智慧哲學、圖靈測試、物理符號系統、皇帝新腦、、 「強人工智慧」一詞最初是約翰·瑟爾針對電腦和其它資訊處理機器創造的,其定義為: 「強人工智慧觀點認為計算機不僅是用來研究人的思維的一種工具;相反,只要-{zh-hans:執行; zh-hant:執行; zh-tw:執行}-適當的程式,計算機本身就是有思維的。」(J Searle in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vol. 3, 1980) 關於強人工智慧的爭論,不同於更廣義的一元論和二元論的爭論。其爭論要點是:如果一臺機器的唯一工作原理就是轉換編碼資料,那麼這臺機器是不是有思維的?希爾勒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舉了個中文房間的例子來說明,如果機器僅僅是轉換資料,而資料本身是對某些事情的一種編碼表現,那麼在不理解這一編碼和這實際事情之間的對應關係的前提下,機器不可能對其處理的資料有任何理解。基於這一論點,希爾勒認為即使有機器通-{}-過了圖靈測試,也不一定說明機器就真的像人一樣有自我思維和自由意識。 也有哲學家持不同的觀點。丹尼爾·丹尼特在其著作《》(Consciousness Explained)裡認為,人也不過是一臺有靈魂的機器而已,為什麼我們認為:「人可以有智慧,而普通機器就不能」呢?他認為像上述的資料轉換機器是有可能有思維和意識的。 有的哲學家認為如果弱人工智慧是可實現的,那麼強人工智慧也是可實現的。比如(Simon Blackburn)在其哲學入門教材Think裡說道,一個人的看起來是「智慧」的行動並不能真正說明這個人就真的是智慧的。我永遠不可能知道另一個人是否真的像我一樣是智慧的,還是說她/他僅僅是「看起來」是智慧的。基於這個論點,既然弱人工智慧認為可以令機器「看起來」像是智慧的,那就不能完全否定這機器是真的有智慧的。布萊克本認為這是一個主觀認定的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弱人工智慧並非和強人工智慧完全對立,也就是說,即使強人工智慧是可能的,弱人工智慧仍然是有意義的。至少,今日的計算機能做的事,像算術運算等,在一百多年前是被認為很需要智慧的。並且,即使強人工智慧被證明為可能的,也不代表強人工智慧必定能被研製出來。 == 研究方法 == 目前沒有統一的原理或正規化指導人工智慧研究。許多問題上研究者都存在爭論。寫道:"Simply put, there is wide disagreement in the field about what AI is all about" . 其中幾個長久以來仍沒有結論的問題是:是否應從心理或神經方面模擬人工智慧?或者像鳥類生物學對於航空工程一樣,人類生物學對於人工智慧研究是沒有關係的?智慧行為能否用簡單的原則(如邏輯或最佳化)來描述?還是必須解決大量完全無關的問題? 智慧是否可以使用高階符號表達,如詞和想法?還是需要“子符號”的處理? 約翰·豪格蘭德(John Haugeland)提出了GOFAI(出色的老式人工智慧)的概念,也提議人工智慧應歸類為,這個概念後來被某些非GOFAI研究者採納。 === 控制論與大腦模擬=== 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許多研究者探索神經學、資訊理論及控制論之間的聯絡。其中還造出一些使用電子網路構造的初步智慧,如的烏龜(turtle)和約翰霍普金斯野獸。 這些研究者還經常在普林斯頓大學和英國的Ratio Club舉行技術協會會議。直到1960,大部分人已經放棄這個方法,儘管在80年代再次提出這些原理。 === 符號處理 === 當20世紀50年代,數位計算機研製成功,研究者開始探索人類智慧是否能簡化成符號處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而各自有獨立的研究風格。約翰·豪格蘭德(John Haugeland)稱這些方法為GOFAI(出色的老式人工智慧)。60年代,符號方法在小型證明程式上模擬高階思考有很大的成就。基於控制論或人工神經網路的方法則置於次要The most dramatic case of sub-symbolic AI being pushed into the background was the devastating critique of perceptrons by Marvin Minsky and Seymour Papert in 1969. See History of AI, AI winter, or .。60-70年代的研究者確信符號方法最終可以成功創造強人工智慧的機器,同時這也是他們的目標。 *認知模擬:經濟學家赫伯特·西蒙和艾倫·紐厄爾研究人類問題解決能力和嘗試將其形式化,同時他們為人工智慧的基本原理打下基礎,如認知科學、運籌學和經營科學。他們的研究團隊使用心理學實驗的結果開發模擬人類解決問題方法的程式。這方法一直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沿襲下來,並在80年代於Soar發展到高峰。 *基於邏輯:不像艾倫·紐厄爾和赫伯特·西蒙,約翰·麥卡錫認為機器不需要模擬人類的思想,而應嘗試找到抽象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本質,不管人們是否使用同樣的演算法。他在斯坦福大學的實驗室致力於使用形式化邏輯解決多種問題,包括知識表示,智慧規劃和機器學習。致力於邏輯方法的還有愛丁堡大學,而促成歐洲的其他地方開發程式語言Prolog和邏輯程式設計科學。 *“反邏輯”: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 (如馬文·閔斯基和西摩爾·派普特)發現要解決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困難問題,需要專門的方案:他們主張不存在簡單和通用原理(如邏輯)能夠達到所有的智慧行為。羅傑·尚克描述他們的“反邏輯”方法為“scruffy”。常識知識庫(如道格拉斯·萊納特的Cyc)就是“scruffy”AI的例子,因為他們必須人工一次編寫一個複雜的概念。 *基於知識:大約在1970年出現大容量記憶體計算機,研究者分別以三個方法開始把知識構造成應用軟體。這場“知識革命”促成專家系統的開發與計劃,這是第一個成功的人工智慧軟體形式。“知識革命”同時讓人們意識到許多簡單的人工智慧軟體可能需要大量的知識。 === 子符號方法 === 1980年代符號人工智慧停滯不前,很多人認為符號系統永遠不可能模仿人類所有的認知過程,特別是感知、機器人、機器學習和模式識別。很多研究者開始關注子符號方法解決特定的人工智慧問題。 *自下而上、介面agent、嵌入環境(機器人)、行為主義、新式AI:機器人領域相關的研究者,如羅德尼·布魯克斯,否定符號人工智慧而專注於機器人移動和求生等基本的工程問題。他們的工作再次關注早期控制論研究者的觀點,同時提出了在人工智慧中使用控制理論。這與認知科學領域中的表徵感知論點是一致的:更高的智慧需要個體的表徵(如移動,感知和形象)。 *計算智慧:1980年代中等再次提出神經網路和聯結主義。這和其他的子符號方法,如模糊控制和進化計算,都屬於計算智慧學科研究範疇。 ===統計學方法=== 1990年代,人工智慧研究發展出複雜的數學工具來解決特定的分支問題。這些工具是真正的科學方法,即這些方法的結果是可測量的和可驗證的,同時也是近期人工智慧成功的原因。共用的數學語言也允許已有學科的合作(如數學,經濟或運籌學)。和彼德·諾米格指出這些進步不亞於“革命”和“neats的成功”。有人批評這些技術太專注於特定的問題,而沒有考慮長遠的強人工智慧目標Pat Langley, "The changing science of machine learning", Machine Learning, Volume 82, Number 3, 275–279, 。 === 整合方法 === *智慧agent正規化:智慧agent是一個會感知環境並作出行動以達致目標的系統。最簡單的智慧agent是那些可以解決特定問題的程式。更復雜的agent包括人類和人類組織(如公司)。這些正規化可以讓研究者研究單獨的問題和找出有用且可驗證的方案,而不需考慮單一的方法。一個解決特定問題的agent可以使用任何可行的方法-一些agent用符號方法和邏輯方法,一些則是子符號神經網路或其他新的方法。正規化同時也給研究者提供一個與其他領域溝通的共同語言--如決策論和經濟學(也使用abstract agents的概念)。1990年代智慧agent正規化被廣泛接受。 *代理架構和認知架構:研究者設計出一些系統來處理多agent系統中智慧agent之間的相互作用。一個系統中包含符號和子符號部分的系統稱為混合智慧系統,而對這種系統的研究則是人工智慧系統整合。分級控制系統則給反應級別的子符號AI和最高階別的傳統符號AI提供橋樑,同時放寬了規劃和世界建模的時間。 == 基本應用 == 人工智慧基本的應用可分為四大部分: === 感知能力(Perception)=== 指的是人類透過感官所收到環境的刺激,察覺訊息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人類五官的看、聽、說、讀、寫等能力,學習人類的感知能力是AI目前主要的焦點之一,包括: * 「看」: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影象辨識(Image Recognition)、人臉辨識(Face Recognition)、物件偵測(Object Detection)。 * 「聽」:語音辨識(Sound Recognition)。 * 「說」:語音生成(Sound Generation)、文字轉換語音(Text-to-Speech)。 * 「讀」: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語音轉換文字(Speech-to-Text)。 * 「寫」:機器翻譯(Machine Translation)、文字生成(Text Generation) === 認知能力(Cognition) === 指的是人類透過學習、判斷、分析等等心理活動來瞭解訊息、獲取知識的過程與能力,對人類認知的模仿與學習也是目前AI第二個焦點領域,主要包括: * 分析辨識能力:例如醫學影象分析、產品推薦、垃圾郵件辨識、法律案件分析、犯罪偵測、信用風險分析、消費行為分析等。 * 預測能力:例如AI執行的預防性維修(Predictive Maintenance)、智慧天然災害預測與防治。 * 判斷能力:例如AI下圍棋、自動駕駛車、健保詐欺判斷、癌症判斷等。 * 學習能力:例如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增強式學習等等各種學習方法。 === 創造力(Creativity) === 指的是人類產生新思想,新發現,新方法,新理論,新設計,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結合知識、智力、能力、個性及潛意識等各種因素最佳化而成,這個領域目前人類仍遙遙領先AI,但AI也試著急起直追,主要領域包括:AI作曲、AI作詩、AI小說、AI繪畫、AI設計等。 === 智慧(Wisdom) === 指的是人類深刻瞭解人、事、物的真相,能探求真實真理、明辨是非,指導人類可以過著有意義生活的一種能力,這個領域牽涉人類自我意識、自我認知與價值觀,是目前AI尚未觸及的一部分,也是人類最難以模仿的一個領域。 ==實際應用== 機器視覺、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視網膜識別、虹膜識別、掌紋識別、專家系統、自動規劃、無人載具等。 == 學科範疇 == 人工智慧是一門邊緣學科,屬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 === 涉及學科 === * 認知科學 * 數學及統計學 * 物理學 * 邏輯學 * 控制論及決定論 * 社會學 * 犯罪學及智慧犯罪學 === 研究範疇 === * 自然語言處理 * 知識表現 * 智慧搜尋 * 推理 * 規劃 * 機器學習 * 增強式學習 * 知識獲取 * 感知問題 * 模式識別 * 邏輯程式設計 * 軟計算 * 不精確和不確定的管理 * 人工生命 * 人工神經網路 * 複雜系統 * 遺傳演算法 * 資料挖掘 * 模糊控制 == 電視劇 == * TVB電視劇《-{智慧愛人}-》 * ViuTV電視劇《IT狗》 * 東映特攝劇《假面騎士ZERO-ONE》 == 應用領域 == * 智慧控制 * 機器人學 * 自動化技術 * 語言和影象理解 * 遺傳程式設計 * 法學資訊系統 * 下棋 * 醫學領域 == 濫用 == 2019年6月,基於神經網路技術DeepNude軟體面世,該軟體可以將人物照片的衣著褪去,顯示出裸體。隨後,經該軟體處理後的色情圖片在網路上氾濫並引發爭議,此後該軟體在批評聲中被下架。據美國網路安全公司Sensity統計,DeepNude已經產生了68萬以上女性的假裸照,其中70%的原照片來自社交網路中的真實女性,而經DeepFake技術處理的影片在以每6個月翻一番的數量增長。,Sensity檢測到的相關影片數量超過8.5萬個。而惡用該技術則可能涉嫌違反《著作權法》等法律,日本警方便多次處理過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去除色情影片中的馬賽克、替換色情影片中女優容貌等相關案件。 == 參看 == * 人工生命 * 機器學習 * 人工智慧哲學 * 認知神經科學 * 強人工智慧 * 超人工智慧 * 圖靈測試 * 合成智慧 * 電腦圍棋 * 電腦象棋 * 電腦將棋 * 恐怖谷理論 * 電腦科學 * 認知科學 * 意識 * 語義學 * 技術奇異點 * 集體智慧 * 控制論 * 心理學 * 生物化學計算機(例:人腦) * 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議 * 網路本體語言(OWL) * 遊戲樹 * 自動駕駛汽車 * 電子世界爭霸戰 * 聯結主義 * 人工智慧法案 * 人工智慧熱潮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中文書 * 李開復、王詠剛;《人工智慧來了》 * 李開復;《AI·未來》 ; 教材 * * * * * * * * * * * ; 人工智慧歷史 * * * ; 其他 * * BibTex Internet Archiv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 * * * * Andreas Kaplan; Michael Haenlein (2018) Siri, Siri in my Hand, who's the Fairest in the Land? On the Interpretations, Illustrations and Im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usiness Horizons, 62(1) * * * * * * * * * == 擴-{展}-閱讀 == *TechCast Article Series, John Sagi, Framing Consciousness * Boden, Margaret, Mind As Mach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 Johnston, John (2008) "The Allure of Machinic Life: Cybernetics, Artificial Life, and the New AI", MIT Press * Myers, Courtney Boyd ed. (2009). The AI Report . Forbes June 2009 * * Sun, R. & Bookman, L. (eds.), Computational Architectures: Integrating Neural and Symbolic Processe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Needham, MA. 1994. == 外部連結 == * What Is AI?—An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y AI founder John McCarthy. * * AITopics—A large directory of links and other resources maintained by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leading organization of academic AI researchers.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scussion group * 機器人智慧機器人智慧 * 研學論壇 關於人工智慧,模式識別,科學交流的學術論壇 *中國人工智慧網-人工智慧|模式識別|數字影象處理 * AI Depot—community discussion, news, and articles * Loebner Prize website * Game AI—計算機遊戲開發者的AI資源 * Kurzweil CyberArt Technologies—關於人工智慧藝術的網站,裡面有著名的人工智慧繪畫程式AARON * 關於人工智慧,專家系統prolog語言全介紹的wiki網站 * 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學會 —以促進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及相關領域之研究、發展、應用與交流為宗旨的民間組織。 * MostAI—關於人工智慧的網站,AI Fans交流平臺 * 智慧程式自進化概念 * 進化論 Category:控制論 Category:形式科學 Category:技術與社會 Category:計算神經科學 Category:新興技術 Category:電腦科學中未解決的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即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國家象徵之一);左上角鑲有五顆黃色五角星的紅色旗幟,旗幟圖案中的四顆小星環繞在一顆大星右側呈半環形,大五角星象徵著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象徵著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五顆星的排列圖形象徵中國領土海棠的形狀。 == 概要 == thumb|250px|懸掛在長城的五星紅旗 該旗的設計者是來自浙江瑞安的普通公民曾聯松。隨著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內戰中取得勝利,1949年7月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發出了徵集國旗圖案的通告,曾聯松設計並提交了他的國旗樣稿。在2,992幅(一說為3,012幅)應徵國旗圖案中,曾聯松的設計被選入38幅候選草圖。經過多次討論和少量修改,他的設計被選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以後歷次憲法均作同樣規定。在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上,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按動電鈕在天安門廣場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 1990年6月2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透過了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於同日-{zh-cn:透過; zh-tw:透過; zh-hk:透過;}-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簽署的第28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公佈,並於1990年10月1日起開始施行。《國旗法》不僅規定了國旗的製法、懸掛場合及懸掛方式,還強調了國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和標誌”,因此每個公民與組織“都應當尊重和愛護國旗”。 == 歷史 == 1949年7月4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六小組決定發出徵集國旗、國徽圖案和國歌詞譜的啟事。經過毛澤東和周恩來的修改審定的《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為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於7月15日到26日間在《人民日報》、《北平解放報》、《新民報》、《大眾日報》、《光明日報》、《進步日報》和《天津日報》等各大報紙連續刊登。該啟事中列出了國旗圖案的注意事項: # 中國特徵(如地理、民族、歷史、文化等); # 政權特徵(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 形式為長方形,長寬三與二之比,以莊嚴簡潔為主; # 色彩以紅色為主,可用其他配色。(草案中曾使用“以赤色為主”,周恩來後來將它改成了“以紅色為主”) 當時在上海工作的曾聯松在閱讀徵集國旗圖案的啟事後,決定設計一幅國旗圖案。時值七月中旬,他在自家的閣樓上開始設計國旗圖案。他想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是以五角星作為自己的標誌,而且中國共產黨又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進而決定用五角星來象徵它。而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 》一文則指出當時人民由四個社會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組成,因此他決定用四顆小五角星來象徵由四個社會階級組成的人民。在確定了五顆金星的位置和大小後(他曾設想在旗面的中心置放五顆金星,但因其在視覺上過於侷促、凝滯而放棄),他於八月中旬將自己的設計“紅地五星旗”寄給了籌備會。 截至8月20日,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共收到了2992幅(一說為3012幅)國旗圖案,郭沫若、陳嘉庚等籌備會成員也提交了他們設計的樣稿。這些應徵圖案在臨時選閱室內進行了展示,評選委員會從中精選出38份草圖,並將之彙編入《國旗圖案參考資料》,提交給新成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討論。曾聯松的方案最初並未入選,後來在田漢的主張下才被收為“復字32號”“紅地五星旗”,並根據小組討論的意見去除了類似蘇聯國旗的錘子鐮刀的標誌。 9月23日上午,政協全體會議代表分組討論了國旗方案,但並未形成定論。23日當晚,彭光涵向周恩來推薦了32號圖案;周恩來對該設計感到滿意,並要求彭光涵繪製較大的圖樣。兩天後,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開了座談會,說明了他贊成紅地五星旗的理由,並在與會代表間取得了共識。 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決定採納紅地五星旗方案,並將其改名為“五星紅旗”。 9月29日,《人民日報》刊發了新國旗的圖樣和製法說明,提供社會各界製作使用。194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上,五星紅旗首次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第一面飄揚在天安門廣場上的國旗由女縫紉工趙文瑞縫製,她在9月30日下午1時完成了這項工作。另外有國旗、國歌、國徽評選委員會的秘書彭光涵,北平市國營永茂公司的宋樹信等兩種說法。曾聯松最初並不敢確信五星紅旗是他設計的,因為在公佈的圖案中,大五角星上沒有鐮刀和錘子。然而,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後來給他寄送了公函,正式告知他就是國旗的設計者,並隨信附帶了五百萬元(約合現在的人民幣五百元)舊人民幣作為酬謝。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透過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後至今,五星紅旗一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定國旗。 ==設計== === 含義 === 其樣式:旗面為紅色,長方形,長和高為三與二之比,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較小,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一,環拱於大星之右,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之中心點。國旗旗面之紅色象徵革命。星用黃色是為了在紅地上顯出光明。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係,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大五角星的中心,代表著圍繞一箇中心的團結。大五角星象徵著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象徵著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在曾聯松最初對國旗的描述中,大五角星象徵著中國人民,四顆小五角星象徵著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提出的中國人民四個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五顆星呈橢圓形狀,乃是當時中國國土(包括外蒙古)的秋海棠葉形狀;五角星使用黃色則是因為中華民族是黃色人種。 1949年透過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地五星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這也是國旗目前最為準確的官方定義。 為什麼建國時會選擇五顆星,有說法認為:“作為歷史學家、軍事家的毛澤東經常閱讀記載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史記》《漢書》等書,中國傳統的數術學和天文學都認為五星聚會或五星聯珠會給中國帶來好運。因此他之所以選擇五星紅旗作為國旗,是因為它很好地兼顧了中華歷史文化傳統、民族心理與現實革命、藝術與當今政治的關係。”,這一觀點常常將五星紅旗與“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膊一起作為文化傳承的見證。 有時候,五顆星會被誤認為是代表中國的五大民族,這其實是與五色旗的含義混淆了,後者是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在1912年-1928年使用的國旗;其中的五種不同顏色分別代表著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 ===方案=== 曾聯松的方案是“復字32號”“紅地五星旗”。1949年9月23日上午,政協全體會議代表分組討論了國旗方案,但並未形成定論;會中有代表覺得32號方案中的四顆小五角星提法不妥,認為不應提到資產階級。毛澤東和大多數代表起初都贊成一顆星一條橫槓的復字第3號圖案,但張治中後來向毛澤東表達了他的反對意願,認為一條橫槓有分裂國土、分裂革命之嫌疑,而且更容易使人聯想到孫悟空的金箍棒而不是它本應象徵的黃河。23日當晚,彭光涵向周恩來推薦了32號圖案,而周對該設計感到滿意,並要求彭繪製較大的圖樣。此外,陳嘉庚也曾向毛澤東和周恩來提出建議,認為政權特徵比地理特徵更為重要,因此無需堅持使用象徵黃河的橫槓。 == 標準 == === 規格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主席團在1949年9月28日公佈了國旗的製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四條規定,製作國旗的企業由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人民政府指定。國旗的長寬之比為3:2。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頒佈的GB 12982-2004:國旗標準中亦給出了國旗的製法說明。 繪製方法 標準 #先將旗面劃分為4個等分長方形,再將左上方長方形劃分長寬15×10個方格 #大五角星的中心位於該長方形上5下5、左5右10之處。大五角星外接圓的直徑為6單位長度 #四顆小五角星的中心點,第一顆位於上2下8、左10右5,第二顆位於上4下6、左12右3,第三顆位於上7下3、左12右3,第四顆位於上9下1、左10右5之處 #每顆小五角星外接圓的直徑均為2單位長度。四顆小五角星均有一角尖正對大五角星的中心點 === 尺寸 === 《國旗法》還給出了國旗的五種尺度規格。其中,一號國旗主要用於大型運動會的開幕或閉幕儀式,以及作為大型會議場的背景旗。二號國旗適用於15米以上高度的旗杆上;三號國旗一般懸掛於10至13米高的旗杆;四號國旗用於9至10米高的旗杆。五號旗常用作一般不掛在立地旗杆上。在五種規格之外還有六號和七號國旗常用作彩旗、導遊旗等。八號國旗主要用於手搖旗、串旗等。九號國旗可以用作會議桌旗。 尺度 一號 二號 三號 四號 五號 六號 七號 八號 九號 長高(釐米) 288×192 240×160 192×128 144×96 96×64 66×44 45×30 30×20 21×14 === 顏色 ===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頒佈的GB 12983-2004:國旗顏色標準樣品規定了國旗所使用的顏色。該標準按照CIE標準照明體D65和CIE 1964補充標準色度系統(xyY10)給出了下列的色度資料。旗杆套為白色。 國旗顏色標準樣品的色度 專案 專案 刺激值Y10 色度座標 色度座標 允許誤差 專案 專案 刺激值Y10 x10 y10 允許誤差 化學纖維織物 紅色 9.4 0.555 0.328 均為\Delta E_{ab}^{\,\bullet}\le 2.0 化學纖維織物 黃色 41.2 0.446 0.489 均為\Delta E_{ab}^{\,\bullet}\le 2.0 絲綢 紅色 12.3 0.565 0.325 均為\Delta E_{ab}^{\,\bullet}\le 2.0 絲綢 黃色 32.4 0.450 0.463 均為\Delta E_{ab}^{\,\bullet}\le 2.0 棉布 紅色 9.2 0.595 0.328 均為\Delta E_{ab}^{\,\bullet}\le 2.0 棉布 黃色 33.0 0.467 0.463 均為\Delta E_{ab}^{\,\bullet}\le 2.0 旗杆套 白色 78.0 - - 刺激值Y10不得低於78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九條規定,網路使用的國旗圖案標準版本在中國人大網和中國政府網上釋出。網路使用的國旗圖案標準版本的色彩如下(PNG原始檔中的sRGB色彩): * 紅色 * 黃色 == 禮儀 == thumb|左|250px|中國大陸學校之升旗儀式。 === 升旗儀式 === thumb|250px|懸掛在江門新會供電局門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中國南方電網公司旗幟。 在舉行升旗儀式時,應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參加者應面向國旗肅立並行注目禮,軍人敬軍禮,少先隊員敬少先隊禮。國旗應該早升晚降,在惡劣天氣時可以不升掛。當企業旗幟、校旗、區旗等其它旗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同時升掛時,國旗應該掛在顯著的位置,其它旗幟則掛在國旗的兩邊,高度比國旗低。全日制的中小學,應在假期以外每週舉行一次升旗儀式。 === 優先行進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列隊舉持國旗和其他旗幟行進時,國旗應當在其他旗幟之前。” 不過在2017年7月30日舉行的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閱兵行列中,中國共產黨黨旗領先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2019年10月1日舉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閱兵式上,也同樣出現黨旗領先於國旗的情況。此舉被認為違反《國旗法》的規定。但也有人認為,由於系閱兵儀式,《國旗法》第十一條亦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升掛、使用國旗的辦法,由中央軍事委員會規定”按照法條競合原則,第十一條被官方作為特殊規定適用,亦是黨旗領先國旗的主要原因。 2020年《國旗法》修訂將第十條改為第十一條,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升掛、使用國旗的辦法,由中央軍事委員會規定。” === 下半旗 === 下半旗是公眾表示哀悼的重要禮節,為當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種誌哀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14條第1款規定,特定人士逝世時,應下半旗誌哀。其中包括在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國務院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家軍委主席、全國政協主席等正國級領導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對世界和平或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等。下半旗的日期和場所由國家成立的治喪機構或國務院決定。此外,根據《國旗法》第14條第2款和第3款規定,在不幸事件或嚴重自然災害導致重大傷亡時,亦可由國務院決定下半旗誌哀。 下半旗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杆頂,然後降至旗頂與杆頂之間的距離為旗杆全長的三分之一處;降下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杆頂,然後再降下。據統計,截至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建國後曾下半旗約50次,其中47次為中外政要。另據《人民日報》歷年報道,從1953年至2012年,天安門廣場不少於17次為外國元首和政黨領袖降半旗。此外,為悼念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中的遇難者,全中國及駐外機構也降下過半旗。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公祭日期間,紀念地點也會下半旗誌哀。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除了在全國性的誌哀活動中下半旗之外,還曾為香港旅行團在馬尼拉被挾持事件、香港南丫海難及大埔公路雙層巴士翻側事故中的遇難者下半旗誌哀。 ==使用地點和場合== === 天安門廣場 ===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上,天安門廣場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這面五星紅旗長460釐米,寬338釐米,是用五幅紅緞子拼接壓制而成,黃星採用黃色綢緞。1951年7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將這面國旗撥交原中國革命博物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國大典上的旗杆高22.5米,原本要求旗杆與天安門城樓等高(35米),但當時條件有限,未能達到要求。天安門廣場的旗杆在1991年更換過一次,新旗杆高30米。原來的旗杆於1991年改造後立在原中國革命博物館,2007年拆裝後於館內庫區收藏。2011年6月2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重新對公眾展出。 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經歷了幾個階段。建國初期,升旗儀式由北京市糾察總隊負責,而升旗任務由北京市供電局實施。1977年5月,北京市衛戍部隊接替了升國旗任務,由3人負責升國旗,時稱“國旗護衛班”。1982年12月28日原武警北京總隊第六支隊十一中隊五班進駐天安門,負責天安門廣場升降旗儀式。1991年2月23日,天安門廣場擴建國旗基座,武警北京總隊六支隊十七中隊(即天安門中隊)開始擔任升降旗任務。1991年5月1日《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儀式》正式實施。1992年12月,在原來國旗班的基礎上,擴建成立國旗護衛隊,即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北京市總隊第二師十四支隊二大隊六中隊。2018年1月1日起,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和軍樂團取代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國旗護衛隊,開始擔負國旗護衛任務。2018年1月1日7時36分,天安門廣場升國旗儀式,首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執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國旗護衛隊不再負責升降旗任務,番號同時撤銷。 在武警國旗護衛隊時期,按照2001年3月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頒佈的《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儀式組織管理辦法》規定,天安門廣場應當每天升掛國旗。分為節日升旗儀式和平日升旗儀式。每年元旦、春節、五一、十一和每月1日實施節日升旗儀式。節日升旗儀式由武警國旗護衛隊38人、軍樂團62人實施,行進時吹奏《歌唱祖國》,升旗時吹奏《義勇軍進行曲》。平日升旗儀式由國旗護衛隊38人實施,升旗時播放《義勇軍進行曲》錄音。在武警國旗護衛隊執行時期升國旗時,《義勇軍進行曲》共演奏3遍,時長2分7秒,與太陽經過地平線的時長對應。降旗由國旗護衛隊單獨實施,沒有音樂。 自2018年1月1日解放軍接替武警國旗護衛隊執行國旗護衛任務起,天安門廣場國旗升旗儀式有了一定的變化。根據安排,每月1日天安門廣場升國旗按126人編隊方案實施,其中護旗隊員96人、禮兵30人,分別著14式陸海空軍禮服。護旗隊由前至後依次為國旗組3人、陸海空軍分隊長3人、陸海空軍隊員90人。隊員90人編為6路15列行進隊形,分準備、迎旗、護旗、升旗和返回5個步驟,全程10分鐘。重大節日升國旗儀式,一般參照每月1日升國旗方案執行,特殊情況根據任務需要增加編隊人數、鳴放禮炮。每日升旗時一樣演奏《義勇軍進行曲》(與此前安排一致),但升旗程式有一定變化,先由護旗隊行進至國旗杆基座位置,到國旗升至旗杆頂端的時長仍保持2分7秒。國歌完整演奏一遍(此舉更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國歌必須完整演奏一遍的要求),升旗時長為46秒,升旗前由3名分隊長下達“向國旗——敬禮”的命令。升旗結束後,護旗隊將會返回,返回時演奏《歌唱祖國》。護旗隊出場時不演奏音樂,以彰顯儀式的肅穆莊嚴。每月1日、重大節日升國旗同時增加號手和禮兵的迎旗環節,期間由軍樂團8名禮號手在天安門城樓演奏《升旗號角》。平日升國旗由66人編成,國旗組6人,分隊長6人,隊員60人編為4路15列,分護旗、升旗和返回3個步驟,全程8分鐘。降國旗則全年按66人編隊方案實施,列隊形式和行進動作與平日升旗儀式相同,不安排伴奏。每日升降旗時間以北京天文臺提供的北京每日日出、日落時間為準。 ===其它場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對國旗的升掛場所或機構作出了詳細的規定。其中,北京天安門廣場、新華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外交部,出入境機構、港口、火車站和其他邊境口岸、邊防海防哨所屬於每日應升掛的場所或機構。國務院各部門、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地方各級委員會則屬於在工作日升掛的場所或機構。全日制學校除寒暑假和星期日外,都應升掛國旗。此外,《國旗法》的第七、八條亦對其他情況下國旗的升掛作出了規定。第七條規定,國慶節、國際勞動節、元旦和春節,各級國家機關和各人民團體應當升掛國旗。第八條規定:舉行重大慶祝、紀念活動,大型文化、體育活動,大型展覽會,可以升掛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根據《國旗法》制定了《船舶升掛國旗管理辦法》,規定:中國籍船舶中50總噸及以上的船舶,航行在中國領水以外水域和香港、澳門地區的船舶,以及公務船舶都應當每日懸掛中國國旗;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水、港口、錨地的外國籍船舶,也應當每日懸掛中國國旗。該辦法還規定了不同長度的船隻應當懸掛的國旗尺寸。 中國的航空公司中只有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可以在飛行器上噴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此外,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計程車兵國防服役章和警官禮服臂章都有中國國旗的圖案。1951年發行的中蘇友誼萬歲獎章也含有中國國旗和蘇聯國旗圖案。 === 臺灣 ===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中華民國國旗作為國旗開始在臺灣使用至今。在當今的臺灣,因為兩岸政治原因,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自己使用外,使用五星紅旗的往往是為了一定政治或者商業因素。經歷保釣運動的外省人或本省人第二代子弟,或是近年大量移民臺灣的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陸配,依親等),如陳映真跟王津平與王曉波等人參與的中國統一聯盟很早就公開打出支援中國和平統一的口號,在海外或者臺灣本土打出了五星紅旗的旗號。在十一國慶或者臺灣光復節的時候,曾有人開著掛著五星紅旗的車在街上遊行,著名例子有臺北的戴忠和臺南臺灣共產黨主席,前民進黨黨員王老養。另外,在臺灣名勝日月潭,曾發生一遊覽船業者為了吸引中國大陸籍遊客,在船尾懸掛五星紅旗。而有臺灣旅館為了對大陸遊客表現友好,也開始升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而國立成功大學也多次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與中華民國國旗並列懸掛,以迎接中國大陸訪客。中華民國共產黨以五星紅旗為黨旗。臺灣的極左派團體中華愛國同心會也經常在臺北101等公眾場合展示五星旗。2017年10月1日,中華統一促進黨成員在張安樂帶頭下身穿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星紅旗,並標示為「我的國旗」的外衣,在臺北街頭遊行示眾。 === 其它華人地區 === 隨著改革開放,很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移民海外,改變了當地華人的結構;很多華人團體開始慶祝十一國慶,並在海外的中國城和華人眾多的地方升起五星紅旗。 == 法律保護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99條:「在公眾場合故意以焚燒、毀損、塗劃、玷汙、踐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19條:「在公共場合故意以焚燒、毀損、塗劃、玷汙、踐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較輕的,參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處罰規定,由公安機關處以15日以下拘留。」 自從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香港的使用及保護以國旗及國徽條例訂定。該條例第4條禁止展示或使用破損、汙損、褪色或不合規格的國旗。第5條第(2)款規定國旗必須按照附表1所列規格製造。第6條第(1)款禁止國旗或其圖案展示或使用於商標或廣告或私人喪事活動,否則依據第(3)款,如未經合法授權或並無合理辯解違反之,即屬犯罪,一經循簡易程式定罪,非法用於商標或廣告可處第5級罰款,而非法用於私人喪事活動可處第2級罰款。第7條規定,公開及故意以焚燒、毀損、塗劃、玷汙、踐踏等方式侮辱國旗,即屬犯罪,一經定罪,可處第5級罰款及監禁3年。 自從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澳門的使用及保護以第5/1999號法律訂定。該法律第5條規定國旗或其圖案不得展示或使用於(1)商標或廣告;(2)私人喪事活動;(3)行政長官限制或禁止展示或使用國旗或其圖案的其他場合或場所。依據第九條,焚燒、毀損、塗劃、玷汙或踐踏國旗,構成對國家象徵的不尊重。第九條也規定,以言詞、動作或散佈文書、又或以其他與公眾通訊的工具,公然侮辱國家象徵,又或對之不尊重者,處最高3年徒刑,或科最高360日罰金。依據第11條,違反第5條規定者,可罰澳門幣5千元至五萬元罰款。 == 類似旗幟與標誌 == 五星紅旗的顏色、佈局及內涵與蘇聯國旗相仿,五角星為社會主義國家(如-{zh-hans:朝鮮; zh-hant:北韓;}-、越南等)常用標誌。但蘇聯和朝鮮國旗的長寬比例為2:1,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國旗採取3:2比例。李光耀在其回憶錄中稱,新加坡國旗的五角星是為了照顧華族民眾希望效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國旗上加五顆五角星,惟代表意義不同。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會標的整體造型也與五星紅旗相似。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曾經使用的關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右方下角加飾關徽的旗幟。中國人民輪船總公司曾使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上新增原招商局旗上水波紋的旗幟。香港與澳門區旗上也有五星圖案。 == 參見 ==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1949年9月27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 * 下半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人民共和國旗幟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 中國國旗 * 兩岸四地旗幟列表 == 註釋 == == 參考資料 == == 外部連結 == * 旗幟文化網(中國國旗網) * * 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天安門升降國旗時間 * 國旗護衛隊線上 * 五星紅旗的文化歷史底蘊 * 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圖話國旗、國徽、國歌誕生始末(國旗篇) * 世界旗幟網上的China Category:中國國旗 Category:1949年面世的旗幟 Category:亞洲國旗 Category:中國名數5 Category:雙色旗
海上田園
海上田園是一個位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西部寶安區沙井街道的海上休閒度假及生態旅遊景區,也是深圳是深圳最大的一座生態文化主題旅遊景區,面積1.73平方公里,西臨珠江出海口,2001年9月29日開始營業。 海上田園 2.jpg|櫻花 海上田園 3.jpg| 海上田園 1.jpg|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海上田園 Category:深圳地理 Category:深圳旅遊景點
旅遊
旅遊或旅遊業()是指個人的旅行遊覽活動和為旅客提供休閒設施與服務產業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旅遊業 ——於2011年4月11日查閱。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法律等各個社會領域。 旅遊也是一種休閒娛樂活動,旅遊業也是休閒產業的一種,具有移動性、異地性和暫時性等特徵。旅遊人士稱為一般旅客、遊客。跟團旅遊時,共同旅伴稱為同團團員;自由行之旅客,亦稱為揹包客。一般而言,旅遊具有觀光和遊歷兩個不同的層次,前者歷時短,體驗較淺,後者反之,也稱為深度遊。 ==旅遊理論== 與旅行的概念不同,旅遊是指為了消費、休閒或公幹或其他原因,離開其慣常居住地與活動場所,到達其目的地停留不多於一年的遊覽活動,它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旅遊要涉及社會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歷史、地理、教育等各個社會領域。旅遊也是一種娛樂活動。世界旅遊組織對於旅客的定義是某人出外最少離家55英里(88.5千米)。 ===旅遊地點=== *自助旅遊:最近幾年新起的一種透過旅友互相組織,傳播的旅遊方式,更多存在於戶外探險、登山、自駕、徒步、自助型別的旅遊,過程更自由,更艱險,能更好的體會旅遊的樂趣。 *戶外旅遊:為了消閒或公幹,到其居住地及工作外的地方進行遊覽活動。(至少逗留24小時,但不包括過境旅客) *跨國旅遊:A國的人到B國進行遊覽活動。 *出境旅遊:對某國或某地區來說,其國民或居民到其他國家或地區旅遊,稱為出境旅遊。 *入境旅遊:對某國或某地區來說,其他國家(地區)國民(居民)到本國或本地區旅遊,稱為入境旅遊。 *本地/本土旅遊、國內旅遊、境內旅遊:離開居住地,到國內其他地方旅遊(例子:北京人去上海旅遊)。 ==旅遊業的重要性== thumb|德國烏瑟多姆島上的。旅遊業帶動的不僅是當地的服務業,還有工藝(生產沙灘籃子椅)、零售業、 房地產業、都能從中受益 旅遊業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重要的收入來源。在世界旅遊組織1980年會議上,馬尼拉宣言認為旅遊是國民生活中一項必要的活動,因為它直接影響到社會、文化、教育、經濟領域。 旅遊業透過提供遊客(其商品與服務有可能是一體的、實時同步的),可以賺取大量收入,自2011年起佔到世界服務貿易的30%,總體商品和服務出口貿易的6%。同時也提供了與之相關的第三產業的就業機會。 從旅遊業受益的服務業包括運輸業(航空、遊輪、鐵路列車、計程車),酒店業(,包括酒店、度假村、airbnb),娛樂場所(遊樂園、餐館、賭場、商場、、劇院)。當然還有賣給遊客的商品包括紀念品。 ==歷史== ===古代=== 在古代,到一個人居住地以外的地方旅遊休閒僅限於富裕階層。他們偶爾會去遙遠的地方,欣賞宏偉的建築和藝術品,學習新的語言,體驗新的文化,品嚐不同的料理。 最早的旅遊可以追溯到烏爾國王舒爾吉,雖然國王自詡是為了修路和建造驛站,給其他旅行者提供方便之用。 最早的休閒旅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 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富人流行去這種地方做SPA和海濱度假。保薩尼亞斯在公元2世紀寫書《希臘描述》。在中國古代,孔子花費14年周遊列國,到過泰山,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而歷朝中,皇帝為了避暑、避寒,會離開皇宮去到行宮避暑避寒。 ===中世紀=== 到了中世紀,和佛教都有朝聖的傳統。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吳承恩的西遊記,分別是英語文學和中國文學的經典之作。 10世紀到13世紀的宋朝湧現出了一些旅遊作家,有蘇軾、范成大。明朝有徐霞客。義大利的彼特拉克在1336年登旺度山後寫了遊記讚揚這次旅行,但批評他缺乏好奇心。勃艮第公爵詩人在1430年遊覽侏羅山後寫了恐怖回憶錄。 ===壯遊=== thumb|1624年波蘭王子Ladislaus Sigismund參觀布魯塞爾首都大區的畫廊 現代旅遊可以追溯到壯遊,指的是歐洲上層階級的年輕人環遊歐洲(主要是德國和義大利)。1624年,波蘭王子瓦迪斯瓦夫四世進行了一次橫跨歐洲的旅遊,這在當時波蘭貴族中是風俗習慣Tomasz Bohun, Podróże po Europie, Władysław IV Wasa, Władcy Polski, p. 12。 他遊覽了相當於現在的德國、比利時、荷蘭領土,並受到的西班牙軍隊、法國、瑞士、義大利、奧地利、捷克的讚賞。這是一次教育之旅,其中一項成果是將引進波蘭立陶宛’’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Opera’’, ed. Roger Parker (1994): chapter o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opera by John Warrack, p. 240; ‘’The Viking Opera Guide’’, ed. Amanda Holden (1993): articles on Polish composers, p. 174。 該傳統一直活躍到約1660年,直到1840年代大規模的鐵路運輸的出現,形成了標準的旅遊行程。雖然這主要限於和有錢的,但是北歐新教徒有類似的旅行,並從18世紀中葉開始有南美、美國和其他海外年輕人加入。鐵路和蒸汽船的出現使得旅遊變得簡單,中產階級也因此受益,這其中有,並流傳了一句諺語叫“庫克的旅行”(意為走馬看花式的旅行)。 到了18和19世紀,壯遊成了上流社會學生的象徵,約翰·約阿希姆·溫克爾曼的關於經典文化的霸權理論很受歐洲學術界的歡迎。藝術家、作家、旅行家(如歌德)肯定了義大利、法國、希臘在傳統藝術領域的霸權地位。因為這些原因,壯遊的主要目的地便是前往這些地方。 ===休閒旅遊的興起=== 休閒旅遊可以關聯到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人們的閒暇時間增加。 起初,受益的群體是生產機器的擁有者、寡頭政治、工廠主、貿易家。這其中也包含新出現的中產階級。 於1758年創辦的是第一家正式的旅遊公司。 旅遊業這項產業起源於英國,這在很多地名中得以體現。在法國蔚藍海岸的度假勝地尼斯,一條著名的海濱步行道叫盎格魯街(意為“英國人步行道”)。在歐洲大陸有許多歷史名勝,宮殿酒店取名為“”、卡爾頓酒店、 美琪酒店,這些都體現了英國的統治地位。 托馬斯·庫克是第一批做旅遊生意的。1841年7月5日,庫克安排鐵路公司收取每位乘客1先令,這包括火車票和旅途中的餐食。 1855年,庫克推出了第一個出國遊,從萊斯特到加來並前往參加世界博覽會,次年則推出歐洲大環遊。 1860年代他組團前往瑞士、義大利、埃及、美國。 ==現代旅遊== 許多遊客會到海濱的海水浴場休閒旅遊,熱帶海濱地區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都很熱門。 ===大眾旅遊=== 大眾旅遊指的是按照計劃有組織的跟團遊,通常會在導遊的帶領下進行。Golden Age of Mass Tourism: It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Erkan Sezgin and Medet Yolal, , p. 73 該旅遊形式在19世紀下半年在英國形成,開創者是托馬斯·庫克。庫克利用了歐洲快速發展的鐵路網路優勢,創辦了一家公司,除了為大眾提供價格實惠的一日遊以外,還為富人提供了去歐洲、印度、亞洲、西半球的長途旅遊。到1890年代每年都有2萬名遊客購買的旅遊產品Golden Age of Mass Tourism: It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Erkan Sezgin and Medet Yolal, , p. 74。 旅遊交通到20世紀早期開始有汽車,後來又有了飛機。交通的發展縮短了人們在旅途中花費的時間。 歐洲大陸,最早的海水浴場為1793年開發的海利根達姆,位於波羅的海。 到了20世紀中葉,地中海沿岸成為了大眾旅遊的熱門目的地。 === 二十世紀社會主義國家中的療養制度與療養院 === 在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中,出於政府提倡的社會主義道德和計劃經濟的影響,旅遊活動一般會被療養制度所代替。療養制度和療養院建立在與資本主義社會完全不同的價值觀之上:是一種健康、效率和有組織的集體體驗,而非享樂和放縱。一般來講,工人與其它勞動者在一年內會擁有兩到三次在全國其它療養院休息的機會,其餐旅費用完全由國家政府支付。但在施行了經濟改革政策的社會主義國家中,療養制度往往式微。 ===利基旅遊=== 利基旅遊指的是近年來出現的形形色色的特殊旅遊形式。比較普遍的利基旅遊市場有: * 農業旅遊 * 生育旅行 * 美食旅遊 * 文化觀光 * 黑暗觀光 * 生態旅遊 * * * * LGBT觀光 * 醫療旅遊 * 影視旅遊 * * 朝聖 * * 性旅遊 * 貧困旅遊 * 體育旅遊 * * 戰爭旅遊 * * 其它的旅遊形式還有: *休假旅遊 *畢業旅遊 *蜜月旅遊 *會議旅遊 *商務旅遊 *科學考察旅遊 *互助旅遊(交換旅遊) *低團費旅遊(採購團) *被動旅遊 ===冬季旅遊=== 冬季旅遊的發源地是1860年代的瑞士聖莫里茨。人們去到滑雪場滑雪。在現代亞洲,常見的冬季旅遊目的地有中國大陸的東北三省地區、日本的北海道等。另外,冬季旅遊的目的地除了一些可以觀賞雪景,體驗滑雪的地區之外,也有居住在較寒冷地區的人願意前往的熱帶地區,如中國大陸的海南省。 ==旅遊業的問題== ==參見== *世界旅遊排名 *自助旅遊 *戶外運動 *旅遊地理學 *旅遊醫學 *旅遊景點 *自由行 *揹包客 *遊學團 *旅行社 *旅行團 *領隊 *導遊 *旅遊稅 ==參考資料== == 延伸閱讀 ==
鄧麗君
鄧麗君(,),本名鄧麗筠,臺灣女歌手、演員及慈善家。她是20世紀後期華語流行音樂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當代華語流行音樂的先驅之一。時至二十一世紀,她仍被視為全球華語及華人社群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出道於1960年代前期。1970至1980年代,她的歌曲演出等在全球各地大中華等社群中廣受歡迎;她的歌曲演出等因而將不同地區華語社群的當代流行文化相連結。 同時,亞洲許多地區也因她以多種語言演唱日本流行歌曲及多個地區的民謠等,在流行文化上相互產生連結與融合。 1990年代初,她逐漸退出流行音樂領域。 1995年5月8日,因哮喘引發呼吸衰竭,送醫途中貽誤最佳搶救時機,於泰國清邁猝逝,終年42歲。 她曾於臺灣及香港流行音樂界,分別獲頒金曲獎特別貢獻獎、金針獎等獎項,以紀念其事業成就。她也曾被中國網票選為「新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並被馬來西亞《南洋商報》評為「20世紀最具代表性華人歌手」。2010年,CNN將她列為過去50年最具影響力的20位音樂家之一。 此外,由於她在演藝生涯中經常為中華民國國軍官兵提供愛國歌曲演出等,她又被稱作「永遠的軍中情人」等。 == 生平 == === 家世 === 1953年1月29日的清晨,鄧麗君出生於臺灣雲林縣大埤鄉。父親鄧樞是河北省大名縣大街鎮鄧臺村人,是因第二次國共戰爭而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的國軍軍官,母親趙素桂則是山東省東平縣人姜捷(2013)《絕響-永遠的鄧麗君》,臺北:時報出版;鄧麗君文教基金會策畫。父母以「丫頭」作為鄧麗君滿月前的乳名,鄧滿月後,鄧父請部隊中頗有學問的楊姓軍官,為她取名麗筠,意為「美麗的竹子」麗有清麗、秀美的意思;筠則是竹子的青皮,即代表竹子,寓意期望鄧長大後志向高潔、虛懷若谷,節節上升之意。雖然「筠」字應念「雲」音,但家人與鄰居都把「筠」字念成「均」字音(與「君」亦同音),故鄧麗君就成為她日後投身歌唱事業的藝名。她在家中排第四,有三兄一弟。 === 早年事業 === 及至兩三歲,鄧麗君隨家人先後遷居臺東縣池上鄉及屏東市。1959年,父親退役,舉家遷往臺北縣蘆洲鄉(今新北市蘆洲區)眷村,而鄧麗君入讀蘆洲國小。小學階段,她參與校內遊藝會演出,參加演講及朗誦比賽,也漸培養對歌唱的興趣,課餘時間,駐紮於學校附近的空軍93康樂隊裡面有一位胡琴樂師當她的音樂啟蒙老師,後來她也隨空軍93康樂隊到處勞軍表演,也曾參加僑大先修班的校內晚會演出,其歌唱天分漸嶄露頭角。此時,鄧麗君7歲,是為歌唱生涯的萌芽期。由於分心歌唱,她沒有考入心中理想的公立中學,因而轉而考進私立金陵女中。 1964年,年僅11歲的鄧麗君參加中華廣播電臺舉辦的黃梅調歌唱比賽,以一曲〈訪英臺〉奪得冠軍;翌年以〈採紅菱〉在金馬獎唱片公司舉辦的歌唱比賽奪冠。其後,鄧麗君利用課餘時間參加正聲廣播公司舉辦的歌唱訓練班,學習歌唱技巧,以第一名成績結業。初中階段的鄧麗君,在課餘時間參加晚會演出,歌藝被「國之賓」歌廳老闆賞識,邀請在歌廳駐唱,以清純活潑形象定位,招牌歌曲正是〈一見你就笑〉。 隨著鄧麗君展開走唱生涯,漸無法兼顧演唱及求學,在1967年選擇休學展開歌唱事業。不到1年時間,鄧麗君成為歌廳、夜總會、餐廳及飯店等爭相邀請演出的歌手,更成為臺北市西門町七重天豪華大歌廳的駐場歌手,接拍電視廣告,亦經常到參與勞軍義演。1967年,鄧麗君加盟宇宙唱片,發行個人第一張專輯《鄧麗君之歌第一集·鳳陽花鼓》。1968年,於臺北中山堂參加賑濟菲律賓震災的演出,捐款新臺幣一萬一千元。1969年中國電視公司啟播,鄧麗君獲邀主持晚間黃金時間播出的節目《每日一星》,並為中視首部電視連續劇《晶晶》主唱同名主題曲,成為她演唱第一首影視主題歌曲,令她家傳戶曉;參演首部電影——由謝君儀執導的《謝謝總經理》,飾演能歌善舞的女大學生,片中她並唱了十首曲風青春活潑的歌曲,正式成為「歌、影、視」三棲的歌手。 === 風靡東亞 === 1969年9月,參加和興白花油董事長顏玉瑩組織的颱風賑災義賣活動,其後積極參與慈善活動,並在海外登臺,年底獲中廣推薦到新加坡參加慈善義演,名聲大噪;12月27日,受邀赴港參加工展會,為《華僑日報》發起的「助學救貧運動」義賣白花油,籌得善款5100港元,隔月當選「白花油慈善皇后」。 1970年,與香港無線電視臺簽約。8月,隨凱聲綜藝團第二次赴香港,在明愛中心、皇都戲院演唱,期間曾助港九街坊會、呂氏宗親會籌集善款。鄧不冶艷打扮,而以清新的形象風靡香港。此時她的演唱收入已經大為提高,一場大約可領到一千多港幣。鄧麗君說:「我第一次踏上舞臺的時候,只拿到五塊錢臺幣,算是來回的交通費,但是當時我只要能站在臺上演唱,就很滿足了。」這種說法給香港觀眾留下很好的印象。 1971年至1973年下半年,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和臺灣巡迴演出,並頻繁參與慈善。1971年,為籌設香港保良中學、救濟香港水災義演;7月,在越南海南醫院看望孤寡老人;1972年,再度參加白花油義賣,當選「慈善皇后」;6月,參加新加坡「歌樂飄飄慈善晚會」,為殘廢兒童救濟基金募款;1973年,於新加坡國家劇場出席遠東十大巨星慈善晚會。期間還出演電影《歌迷小姐》、《天下一大笑》等,在臺灣買下一座別墅,與馬來西亞富商林水成之子林振發相戀。各地華人對鄧麗君的慈善義舉熱情響應。 返臺後,被臺北美國學校錄取為插班生,主修英文香港鄧麗君歌迷會(2000)《鄧麗君逝世5週年紀念-香港故居開放展覽》特刊,第12-13頁。1974年主演喜歌劇《唐伯虎點秋香》、《西廂記》與舞臺劇《女記者》。是年1月12日,為響應中華民國警察電臺「雪中送炭」運動,與雙親赴警察電臺,捐新臺幣一萬元。此後幾乎每年的冬天,鄧麗君如果不在臺灣,總會託人致送一筆捐款給《雪中送炭》節目,救濟貧困民眾;如果在臺灣的話,必定親自參與和呼籲。 1976年,首次在香港利舞臺舉行個人演唱會,門票銷售一空;後連續兩年在此地開辦個人演唱會。 === 赴日發展 === 1970年代初期,日本寶麗多唱片公司指派佐佐木幸男在香港尋找女歌手前往日本發展,並在東方歌劇院發現鄧麗君。隨後,舟木稔積極邀請她前往簽約,並成功說服不願讓女兒前去日本重新發展的鄧樞同意此一提議。 1974年,鄧麗君在母親陪同下,前往日本發展,並取藝名為(音譯)。鄧麗君在剛抵達日本時,尚未通曉日語,也未適應當地生活節奏;除了努力學習日語、跟專業的老師學習專業的演唱法,公司還依規定安排她去夜總會和歌舞廳演唱。同年3月1日,鄧麗君的首張日語單曲〈(無論今宵或明宵)〉公開發行,但銷量只有十幾萬張。同年7月1日,她的第二張日語單曲〈〉正式發行,並在一個月內以70萬餘張總銷量進入全日本流行榜前15名,還因此榮獲日本唱片大獎新人獎。 1975年7月,鄧麗君簽約加盟香港寶麗金唱片公司,並於9月在當地發行《島國之情歌第一集》專輯;在1975年至1984年這段期間,她陸續推出八集《島國之情歌》系列專輯,其中包含了日本流行歌曲、由日本流行歌曲改編翻唱以及原創的華語流行歌曲。1977年3月17日,為宣傳新曲「故鄉在何處」而造訪大沼郡三島町,並成為三島町「故鄉運動」的特別町民。4月,於東京新橋舉行首次個人演唱會,名為「愛你 故鄉在何處」。1978年7月,於川崎舉行個人大型演唱會,再度將所得捐給「雪中送炭」節目,獲「雪中送炭獎」。12月28日,赴臺視捐新臺幣五十萬元,予自強救國基金。 1979年2月14日,鄧麗君持印尼護照入境日本,遭日本拘留。當時,鄧麗君因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政府已無官方邦交關係與雙方出入境管制程式之障礙(持中華民國護照入境日本須申請當地官方核發之渡航證明書,臺灣當地又有警備總部嚴加查核),而決定持印尼護照自香港搭乘中華航空CI116班機由東京羽田機場入境日本。同月22日,日本入國管理局東京事務所公佈調查結果,結果證明鄧麗君所持印尼護照並非偽造護照,她亦無為他人出售偽造護照,最後無罪開釋。同月24日,日本法務省裁決鄧麗君一年內不得再度入境,而持著蓋有美國入境簽證的中華民國護照前往美國,並在該國履行表演和唱片合約。 === 北美回臺 === 鄧麗君先到美國舊金山落腳,然後到洛杉磯的南加州大學進修英文,之後轉學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日文、生物及數學。期間完成了〈甜蜜蜜〉和〈小城故事〉的錄製。4月,在舊金山、洛杉磯和溫哥華舉行演唱會。12月,與因《醉拳》一片大紅的成龍在美國相遇,兩人相互愛慕,但因成龍的不成熟,失望透頂下的鄧麗君於是離去,此後兩人便維持朋友身份。次年5月,受邀在林肯表演藝術中心演唱,獲紐約市長贈「金蘋果」胸針。7月,在紐約、舊金山和洛杉磯舉行第二次巡迴演唱會,聽眾大多是華僑,但也不乏美國人,受到熱烈歡迎,尤其是與聽眾合唱〈梅花〉,令鄧感動流涕。 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頒布三不政策與中共抗衡,時香港唱片公司請鄧麗君赴中國大陸傳聞,甚囂塵上,於是派中央文化工作會主任楚崧秋赴美,以盛大排場請鄧回臺;蔣經國亦有意利用鄧麗君的影響力進行政治宣傳,因此鄧麗君回臺後積極參加勞軍以及育幼院、養老院等各種義演活動。 1980年10月4日,鄧麗君返回臺灣舉行演唱會,捐所得新臺幣一百五十萬零六百元予「自強救國基金」;在演唱會中,主持人田文仲向鄧麗君求證關於大陸地區邀約她前往演唱之事情,她表示曾在報紙上看見相關訊息但無人前來接洽,並隨後說道「如果,我去大陸演唱的話,那麼,當我在大陸演唱的那一天,就是我們三民主義在大陸實行的那一天。」 1981年1月,被行政院新聞局授予「愛國藝人」獎牌,由時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宋楚瑜頒獎。3月,在臺灣各地舉行演唱會。5月,與李季準合作主持金鐘獎頒獎典禮。8月,鄧麗君跑遍臺灣各地軍營勞軍一個月;她前往看望各地的國軍將士並為他們歌唱。此後,臺視製作並播放了《君在前哨》電視特輯,同名主題曲〈君在前哨〉為左宏元作詞作曲。 1983年3月,與張帝合作,再度主持金鐘獎頒獎典禮。1984年1月,在臺北中華體育館先後兩天舉辦《十億個掌聲》演唱會,3月青年節,救國團總團部頒發給鄧麗君「十大傑出女青年」獎。 蔣經國擔任總統晚期,中國大陸方面邀請鄧麗君演唱,蔣派宋楚瑜與鄧聯絡,請其勿去,鄧麗君思考後應允,事後宋本想宴請鄧麗君以示歉意,但反被鄧麗君請吃飯。 === 人氣飆升 === 70年代後期,鄧麗君的歌聲已經傳入中國大陸並受到熱烈歡迎,但主流文化一直批評其「黃色」、「反動」、「靡靡之音」,並認為《何日君再來》是「漢奸歌曲」,1980年大陸音樂協會還召開西山會議予以嚴厲批判。1983年後,對鄧樂的批評有所減弱。 儘管如此,民眾還是反覆用卡帶錄下臺灣電臺所播放、偷偷地聽著鄧麗君的歌曲。1979年12月,大陸女排在亞洲排球錦標賽中戰勝日本,奪得冠軍,鄧麗君受霍英東之邀,在宴會中為隊員們演唱了兩首歌曲。1980年,載有17名大陸船員的荷蘭籍貨船停靠在基隆,船員們特地跑到臺北購買鄧的錄音帶;次年,又有因故迫降中正國際機場的大陸桌球隊員,到免稅店搶購錄音帶;甚至有大陸飛行員駕機相投。19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鄧麗君的盜版卡帶充斥市面,擄獲了民眾的心,《何日君再來》、《小城故事》、《路邊的野花不要採》在大街小巷中傳唱,人們開玩笑地說:「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只愛小鄧,不愛老鄧」。1988年央視春晚也在嘗試邀請鄧麗君參加,但未獲臺灣當局允許。1995年鄧麗君逝世,央視開始報道鄧麗君的新聞,表明鄧麗君在當局已被解禁。 1980年10月15日為香港仁濟醫院籌款,在海城夜總會舉行義演,收入作為醫院基金。12月18日,在香港推出個人首張粵語大碟《勢不兩立》。 1981年4月29日,在星洲演唱會舉行義演,所得捐新加坡國家劇場基金;同年,與譚詠麟錄製單曲《愛人女神》;10月28日與郭孔丞訂婚;12月初在香港參加《歡樂滿東華》慈善晚會。 1982年1月8日至11日,鄧麗君在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演唱會,含一場慈善義演,為鄧麗君預定退出演藝圈的告別演出;後來原定3月17日在新加坡舉行的婚宴,因故未成婚。7月,獲國民黨頒發「熱心公益演藝人員」獎。該年年底,鄧麗君接受臺北ICRT電臺英語訪問表示,她一年會有四、五個月密集工作。因為保護嗓子,平日不抽煙,但會喝點小酒,淺嘗即止。她愛網球及釣魚,也愛看愛情電影。此外,她會利用空檔閱讀英文與日文書。 1983年2月2日,鄧麗君發行以古典詩詞為主題的專輯《淡淡幽情》。5月,寶麗金公司宣佈鄧麗君唱片自1975年起銷量累計達500萬張,創華語唱片銷量紀錄;發行第二張粵語大碟《漫步人生路》;到訪馬來西亞殘障人協會與安老院,慰問孤獨廢疾者。10月,在馬尼拉演出。 1983年12月29日起至1984年初,鄧麗君於香港、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舉辦“鄧麗君15週年巡迴演唱會”,開創多項先河,巡迴演出共有十萬餘人次觀賞,其中臺灣站“十億個掌聲”由臺灣電視公司首次面向大陸地區進行實況廣播。時至今日,大中華地區所銷售的鄧麗君在1982年至1984年於臺港演出的DVD,銷量猶佳。同年,香港寶麗金和歌林唱片在《淡淡幽情》發行後結束合作關係,後續鄧麗君的華語專輯改由臺灣金聲唱片和臺灣寶麗金唱片在臺灣地區代理發行。 === 風行日本 === 1984年,唱片公司也從寶麗多(Polydor)轉籍到金牛宮(Taurus)唱片,以荒木豐久作詞、三木剛作曲的〈つぐない(償還)〉再次於日本出道。該曲經由有線放送,一點一滴地匯集人氣後,一發不可收拾地大受歡迎,頒獲日本有線大賞等好幾個大獎。 1985年所發行的〈愛人〉一樣與荒木、三木合作,大受歡迎。鄧麗君藉此曲登上第36回NHK紅白歌唱大賽,並以親自設計的楊貴妃造型出場。〈愛人〉在有線放送要求點播榜,獲得連續14週第1名。1985年12月,在NHK音樂廳舉行《One & Only》個人演唱會,此演唱會被評為她個人最佳的現場演出,將所得悉數捐給當地慈善機構。 1986年春節,由日本返臺,在臺視出演特別節目《與君同樂》。與荒木、三木所合作的第三個歌曲〈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我只在乎你)〉發行也大受歡迎,並於該年憑藉此曲再次登上NHK紅白歌唱大賽的舞臺。 〈つぐない〉和〈愛人〉在日本皆有150萬張的銷售紀錄,〈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則是200萬張的驚人佳績,並位居1986年日本卡拉OK歌曲點唱總量第2位。從1984年到1986年間,在「日本有線大賞」及「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的東、西有線大賞裡獲得史上第一個大賞・金賞三連霸。1987年6月,發表單曲〈別れの予感(別離的預感)〉,〈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位居當年日本卡拉OK歌曲點唱總量第1位。 1988年1月,發表單曲〈戀人たちの神話(戀人們的神話)〉,〈別れの予感〉位居當年日本卡拉OK歌曲點唱總量第1位。 1991年,第三度受邀參加第42回NHK紅白歌唱大賽。 === 旅居生活 === 1980年代後期,鄧麗君將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英國和法國。 1988年,鄧麗君以700萬港元購入香港赤柱一棟雙層高西式別墅,並在裝修一年後於1989年正式入住定居香港,直至1995年逝世之前,香港亦成為鄧麗君最後一個家。 1989年,鄧麗君在六四事件前後表態支援參與學生;她在香港不顧周遭親友反對而參加了抗議集會。5月27日,她在跑馬地《民主歌聲獻中華》活動中懸掛手書“反對軍管”的牌子並演唱〈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6月21日晚,她又在電視直播中悲慟地演唱新曲〈香港〉。 1991年3月,儘管暫住巴黎,鄧麗君仍返回臺灣參與勞軍演出,並在金門前線馬山觀測所向大陸同胞喊話。5月,華東地區發生嚴重水災,鄧與一眾演藝界人士在香港舉行賑災演出。 1992年,鄧麗君出席在巴黎的六四事件紀念活動。 1993年,連續第三年返臺參加勞軍演出。 隨著氣喘發作情況日益嚴重,鄧麗君在1994年12月底與男友保羅前往當時以空氣清新著稱且較少華人聚居的清邁調養度假,並開始著手寫作復出歌壇的歌曲。 1995年1月1日,鄧麗君因氣喘病發引致呼吸不順並前往當地蘭朗醫院求醫,但診斷結果顯示並無大礙。 === 泰國病逝 === 1995年4月底,鄧麗君與保羅入住清邁梅坪酒店位在15樓的總統套房。同年5月8日泰國時間下午4時左右,鄧麗君氣喘病再次於保羅外出採買雞肉時發作;當時,藥瓶已空,她急促地用氣喘噴霧噴向鼻部以助呼吸和緩下來,但仍無濟於事,於是她奔出房間求救,並不斷呼叫「媽媽、媽媽」,最後因氣喘而引發心肌梗塞,便在該層職員櫃臺前不支倒地。酒店職員立時將面無血色的鄧麗君送往蘭朗醫院急救(雖當時酒店附近有一小型醫院)。由於接近下班時間,繁忙交通,延遲車程;途中,鄧麗君再次發出微弱呼喊聲後,停止了呼吸,救護員替她持續施加心外按壓及心臟電擊接近45分鐘,但最後於當地下午5時30分被宣告不治,享年42歲。後來,鄧麗君的家人和保羅都同意不讓她的遺體進行解剖;5月11日,遺體經空運抵達臺灣中正國際機場。 5月25日,中華民國總統府頒發褒揚令以表彰她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演藝成就,並准予在她的靈柩上覆蓋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和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當時,總統府秘書長吳伯雄等四人擔任國旗覆旗官,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許水德等四人擔任黨旗覆旗官。此外,總統李登輝亦頒發「藝苑揚芬」輓額給她,中國國民黨也追贈榮譽獎章「華夏一等獎章」與她。時任臺灣省省長的宋楚瑜擔任她的治喪委員會主委並親自為其墓園「筠園」題名,行政院長連戰、前任行政院長郝柏村、時任國防部長蔣仲苓、時任臺北市長陳水扁等政治人物也親臨致哀。中國大陸中央電視臺及臺灣、香港、日本地區的大眾媒體也紛紛在新聞中發出哀悼她過世的訊息。 5月28日,眾人於臺北市第一殯儀館為她舉辦出殯儀式,她的遺體隨後在眾多歌迷目送下,安葬於金山的金寶山筠園墓園;她父母與二哥的遺體也先後安葬於該墓園。 == 個人生活 == 鄧麗君18歲那年在馬來西亞演出,與造紙廠董事長林振發交往,兩人感情很好,但林振發突然心臟麻痺猝死,無緣結為連理。 1979年鄧麗君在美國留學時,曾與成龍交往,兩人和平分手,並維持好友關係。 1980年與馬來西亞「糖王」郭鶴年之子郭孔丞交往,1981年10月28日訂婚,並預定在1982年3月17日與郭孔丞舉行婚禮,卻因為男方的祖母鄭格如(郭鶴年母親)阻撓,就此分手了。據香港媒體報道,由於鄭格如的觀念比較保守,所以她對身為當紅明星的鄧麗君感到不悅。於是,她在談論婚禮細節的時候,對鄧麗君提出了三個苛刻的條件:“糖王”郭鶴年長子郭孔丞曾與這位歌壇天后訂婚!但卻因為TA而say goodbye?! TTN談談網,2018年5月30日 # 必須交出詳細的身家資料。 # 必須終止歌唱演藝事業,專心當郭家少奶奶。 # 必須和所有藝人、所有男性朋友斷絕來往。 理解了以上三個條件,鄧麗君非常糾結,並反覆考慮。最後,她作出了與郭孔丞分手的決定。 1989年,鄧麗君旅居法國,在朋友沈雲開的「新敦煌」酒樓相識相戀比她小15歲的法國攝影師保羅(Quilery Paul Puel Stéphane,1968年9月-)《壹讀:鄧麗君Paul為什麼不結婚》(2015年5月18日):“史蒂芬·保羅,法國人,1995年9月才滿28歲”。保羅當時住在巴黎唐人區19號的一間酒樓上。鄧麗君因工作需要請保羅幫忙拍照。保羅由此而成為鄧麗君的私人助理,負責她的照片與錄影帶的攝製。保羅是家中獨子,從小居住在法國北部諾曼底。他原來是音樂人,會作曲,但因為特別喜歡攝影,就到巴黎唐人街當了一名攝影師。保羅與鄧麗君相戀5年,到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在泰國因哮喘意外過世後,保羅獨自居住於鄧麗君在香港的赤柱別墅裡3年,直至1998年方返回法國生活。 1995年,保羅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透露,喜愛小孩的鄧麗君生前已與保羅訂婚,並已計劃在同年8月結婚。 鄧麗君早年信奉羅馬天主教,後為工作事業而改信佛教。 ==政治立場== 在臺灣土生土長的鄧麗君,從小受出生於軍旅家庭的影響,與國民黨有著深厚的關係。出生時父親鄧樞是國軍中尉,鄧麗君非常直白地表達政治立場是在1980年臺北國父紀念館演唱會上,主持人向鄧麗君求證關於大陸地區邀約她前往演唱之事情,她表示曾在報紙上看見相關訊息但無人前來接洽,並隨後說道:「如果,我去大陸演唱的話,那麼,當我在大陸演唱的那一天,就是我們三民主義在大陸實行的那一天。」1981年,鄧麗君在全臺灣勞軍一個月,並為將士演唱,深得臺灣國防部的表彰。而臺灣民間稱她為「愛國歌手」、「軍中情人」。黃色歌曲:偷聽鄧麗君的日子 ,香港教育局,中國改革開放總論相關課題參考資料 1985年2月9日,鄧麗君在新加坡接受香港記者長途電話訪問時,公開表示:「身為一個藝人,有這麼多中國人喜歡聽自己的歌,心裡難免會有點兒想面對面唱給他們聽的衝動,但是我生長在臺灣,我一定會堅持我的立場,不可能去大陸演唱...」1985年香港記者專訪,鄧麗君鄭重宣告不會去大陸演唱! ,2021年7月13日,恆久的溫柔 永遠的巨星 鄧麗君部落格 1989年六四事件前後,鄧麗君不顧周遭親友反對而參加了抗議集會,表態支援參與學生。5月27日,她在香港跑馬地《民主歌聲獻中華》活動中懸掛手書“反對軍管”的牌子並演唱〈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10月,她在演唱《悲傷之自由》的獨白說道: 1991年3月,鄧麗君返回臺灣參與勞軍演出,並在金門前線馬山觀測所向大陸同胞喊話1991年年屆38歲鄧麗君在金門向大陸同胞喊話 ,YouTube影片: 1992年,鄧麗君在出席在巴黎的六四事件紀念活動,演唱〈血染的風采〉、〈小城故事〉和〈歷史的傷口〉,她說:「我絕不向暴政低頭,絕不對壓力妥協!」並在與蔡崇國的談話中說:「中共在香港的人給我做工作,要我去大陸看看、唱歌。我後來答應了。是喬冠華和賀龍的兒子在具體安排……都安排好了,民運就爆發了。他們開槍了,我怎麼回去?我跟他們說了,六四不平反,我就不去大陸。」。 1994年3月,她在節目《龍門陣》裡表達建設中國的願望,「因為大陸實在太落後了……當然希望趕快建設會好點,大家生活都會好點。希望愛國之士,可以多返回大陸。」。 由於本身的政治意識,加上她在當時兩岸對峙的氣氛下,最終她一生未曾踏足中國大陸,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她的政治表態就更清楚了。臺灣來鴻:如果鄧麗君還活著 ,2010年5月13日,吳燕玲,BBC中文網 == 語言能力 == 鄧麗君父母的家鄉方言均係中原官話,父母的家鄉雖分屬河北與山東,實則只距140公里不到,方言相近。父系一方,爺爺與父親都是河北省大名縣人,處河北省最東南角,毗鄰山東省界與河南省界,方言屬中原官話鄭曹片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B3頁。。母系一方,外公與外婆是山東省靠河南省界上的東平縣人與梁山縣人,兩縣毗鄰,方言都是帶冀魯官話過渡性質的中原官話,母親成長於河南開封,開封方言屬中原官話鄭曹片。不管如何,鄧麗君的母語國語帶北方口音。 鄧麗君因練唱臺語歌曲而學習臺語,日常生活通話不成問題,但遇到生難詞彙或俗語就不行了。 鄧麗君在香港與日本長期發展歌唱事業,亦常上綜藝節目,能流利使用香港粵語與日語。又在居香港時,跟上海籍的香港演藝朋友學會了上海話。 其他方面,英語程度能在美國大學聽課,電視上曾接受葉麗儀的英語訪問。,法語因旅居法國的關係,能基礎溝通。還有一些只能背誦歌詞,但不足以口說的,如印尼語等。 == 大事年表 == * 1958年,至屏東市仙宮戲院附近學芭蕾舞。 * 1960年,開始公開歌唱表演。 * 1963年,參加中華電臺黃梅調歌曲比賽以〈訪英臺〉獲得冠軍。 * 1964年,代表學校參加全縣國語朗讀比賽,獲得第一名。 * 1966年,參加金馬獎唱片公司歌唱比賽,以〈採紅菱〉奪得冠軍。 * 1967年,自金陵女中休學,加盟宇宙唱片公司;9月推出第一張唱片,正式以歌唱為職業。 * 1969年,演出第一部電影《謝謝總經理》(導演:謝君儀);演唱中視開播首檔連續劇《晶晶》主題曲及輪值主持中視歌唱節目《每日一星》;應新加坡總統夫人邀請,首度出國做慈善義演。 * 1970年,獲白花油義賣「慈善皇后」榮譽。隨「凱聲綜藝團」到香港表演。在港拍電影《歌迷小姐》。 * 1971年,到東南亞,即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與菲律賓一帶公演。 * 1972年,當選香港十大最受歡迎歌星,並再度當選「白花油慈善皇后」榮譽。19歲這年,是她曲風的分水嶺,她從快節奏的少女歌曲,逐漸開始唱成熟型的抒情歌曲。 * 1973年,與日本「寶麗多」機構(即寶麗金的日本分公司,現環球唱片)簽約赴日發展。到香港演唱於「香港歌劇院」、「漢宮」及「珠城」,後前赴越南共和國(南越)演唱。 * 1974年,以〈空港〉(《情人的關懷》日文原版)一曲當選1974年日本「最佳新人歌星賞」。 * 1976年,赴香港利舞臺舉辦首次個人售票演唱會。 * 1977年,成為「香港第一屆金唱片頒獎禮」金唱片得主。這年發表〈月亮代表我的心〉、〈香港之夜〉和〈何日君再來〉等歌曲。其中最後一曲傳入中國大陸,空前轟動。 * 1978年,個人大碟《鄧麗君Greatest Hits》及《島國之情歌—第三集》同時獲香港第三屆金唱片。於日本以〈東京夜景〉獲得「正頑張中賞」。發表日語版〈何日君再來〉和〈夜來香〉等歌曲。 * 1979年,「香港第四屆金唱片頒獎禮」上,同時有3張大碟獲白金唱片獎,另有2張大碟獲金唱片獎。赴美國洛杉磯南加州大學(USC)進修兩年,學習日文、英文、生物及數學,4月首次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演唱會。發表〈小城故事〉和〈甜蜜蜜〉等歌曲,其中〈甜蜜蜜〉是翻唱印尼民謠,深入人心,歷久不衰。 * 1980年,榮獲臺灣第15屆金鐘獎「最佳女歌星獎」,這次該獎項首次頒發。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洛杉磯音樂中心登臺。鄧麗君身在美國,然而其歌聲卻響遍神州大地,大江南北的民眾為鄧麗君歌聲而醉倒。據悉,連鄧小平也甚為欣賞鄧麗君獨特的演繹方式。在香港推出第一張粵語大碟——《勢不兩立》,瞬即達到白金唱片數字,第四度踏足利舞臺,舉行一連7場個人演唱會。10月返臺於國父紀念館義唱,門票收入全數捐作自強愛國基金。年底赴東南亞作巡迴表演。發表〈你怎麼說〉和〈在水一方〉等歌曲。 * 1981年,中華民國新聞局頒發「愛國藝人」獎牌,與李季準主持金鐘獎典禮。在香港利舞臺創下個人演唱會場次最多之記錄。6月於臺灣義演,臺視播出長達120分鐘的《君在前哨》特別節目。參加「香港第五屆金唱片頒獎禮」,她所灌5張個人大碟同時獲白金唱片,勇破歷屆金唱片記錄。 * 1982年,於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辦個人演唱會,推出《鄧麗君演唱會》雙唱片,面世即雙雙成為白金唱片。年底,她接受臺北ICRT電臺英語訪問,盤點數算她七至卅歲的歌唱生涯大事記。至此,她已發表超過上百張唱片。 * 1983年,2月19-20日赴拉斯維加斯「凱撒皇宮大賭場」演唱,是首位在此簽約演唱的華籍女歌手;6月推出廣東大碟《漫步人生路》,唱至街知巷聞。 12月29日起在香港紅磡香港體育館舉行15週年巡迴演唱會(6場)。 * 1984年,在東南亞各地舉辦15週年巡迴演唱會,其中在臺北中華體育館那一站的演唱會被稱為「十億個掌聲」演唱會(2場);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重返日本推出《償還》專輯,立即打入日本唱片流行榜,停留榜內接近一年,重新整理日本樂壇歷史記錄。鄧麗君也因此獲得眾多獎項,其中包括「年度有線大賞」、「最受歡迎歌曲賞」,也被提名角逐「日本唱片大賞」之「最優秀歌唱賞」。 * 1985年,在日本憑藉新歌《愛人》連續14周蟬聯日本有線點播榜冠軍,並再奪「有線放送大賞」,同時在日本樂壇創下兩項歷史記錄。《愛人》一曲不費吹灰之力便入選日本「第36回紅白歌合戰」。首次參與電視劇演出,〈愛人〉一曲更成為該劇主題曲(「愛人」在日文中為第三者之意)。8月返臺與張菲主持「反盜錄、反仿冒」義演晚會。12月在日本NHK大會堂舉行演唱會,命名《唯一一次》,不幸的是,那次真的成為鄧麗君在日本『唯一一次』大型演唱會。 * 1986年,主持臺視春節特別節目「與君同樂」。單曲〈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我只在乎你〉日文版)連續三年拿到日本有線大獎和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創下外國藝人在日本歌壇最輝煌的紀錄。再度順利入選日本「第37回紅白歌合戰」。 * 1987年,繼續穿梭於香港、臺灣、美加及法國等地,但已處於半退休狀態,除參與慈善演出外,甚少於公眾場合露面。赴紐約參加「國際公益金」義演。 * 1988年,名作詞家慎芝過世,專程返臺弔唁。 * 1989年,香港亞洲電視於農曆年初二晚直播煙花匯演,鄧麗君應邀出席,並演唱一曲〈漫步人生路〉。 * 1990年,應邀出席無綫電視直播之慈善節目,作表演嘉賓。 * 1991年,赴港為「愛心獻華東」賑災籌款,作慈善表演嘉賓。入選日本「第42回紅白歌合戰」。 * 1992年,推出《難忘的Teresa Teng》專輯。 * 1993年3月,赴港作亞洲電視時事清談節目《龍門陣》嘉賓。返臺在臺中國軍清泉崗空軍基地舉辦《永遠的情人》大型勞軍演唱會。 * 1994年,參加華視慶祝黃埔軍校建校70週年所舉辦的「永遠的黃埔」晚會,為最後一次在臺灣之公開演出。於日本推出《夜來香》唱片。 * 1995年5月28日,鄧麗君長眠臺北縣(今新北市)金寶山「筠園」。同年獲香港電臺追頒金針獎,以表揚其對樂壇的貢獻。 == 音樂作品 == == 獎項與榮譽 == == 評價及影響 == === 臺灣 === 過世後獲中華民國政府頒發褒揚令,獲頒原因為「愛國藝術歌唱家鄧麗君,譜名麗筠,蕙質春明,瑤華濟美,幼蘊才慧,早擅新聲。天縱仙呂藝能,頭角崢嶸於海內;胸懷英雄肝膽,熱情洋溢乎軍中。砥礪奮發,育成大家範型;柔美婉約,深得風人意旨。高潔沁潤眾心,勇奪最佳女歌星榜首;英發楷模當代,榮登十大女青年班頭。美譽傳乎四裔,清歌騰於國際。參與勞軍活動,鼓舞士氣,柳營傳千古絕唱;推廣民族歌聲,伸張正義,神州享超鄧高名。乃復義不帝秦,行止弗入中土;忠以作孝,僑居永愛宗邦。風骨嶙峋,不讓鬚眉。平居熱心公益,頻為善行,藉舒時艱;每值局勢邅迍,輒捐鉅款,蔚為國用。大節凜然,輝耀千古。先聖有言:志道、據德、依仁、遊藝,斯人有之。歎以英年遽逝,悼惜良深,應予明令褒揚,以資矜式。」(總統李登輝、行政院院長連戰)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榮譽狀:「鄧麗筠同志一生忠黨愛國,奉行三民主義,熱心服務。在演藝事業中享譽世界,為國爭光,尤對國軍宣慰工作始終不渝,特追贈國光一等獎章,藉表敬忱。」(主席李登輝) 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由於鄧麗君的天賦和努力,加上她傲人的情操,當年在臺灣物資缺乏的時候,用她的歌聲和用她各方面的表現來振奮人心,跟國人一起打拚,鄧麗君在各方面的貢獻,包括經濟、文化等,對國家的影響極大。」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和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表示非常喜歡鄧麗君的歌,聽到她的歌聲會讓人聯想到和平、純真、人間有愛,他最愛哼唱的就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因為那是一首會平靜人心的歌。當年鄧麗君的歌響徹臺灣大街小巷,對臺灣來說是一個時代人物,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回憶早年還在美國洛杉磯教書時,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旁邊有一家長青書店,他經常在那家書店看見鄧麗君買書,她當時打扮得非常樸素輕鬆,綁馬尾、牛仔褲,不敢相信那是鄧麗君。 中華民國情治單位人員谷正文在鄧麗君去世後不久接受《獨家報道》採訪時表示鄧麗君是國民黨情報人員,但原則上與專業間諜有著根本的區別,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個資訊傳遞媒介而已;《鄧麗君的真實》作者日本記者宇畸真和作家渡邊也對鄧麗君的間諜身份得出了肯定的結論,認為“冷酷的國際政治硬將鄧麗君推上了政治舞臺”。 鄧麗君的啟蒙老師左宏元:「她的歌聲像花捲,淡淡的,咬一口,便知內有層次,聽起來溫柔,卻很有力量。」 劉家昌:「鄧麗君是華人最偉大的歌手。」 李宗盛:「在演藝圈很多人是『奇蹟』,但唯有鄧麗君可以稱為『傳奇』。」 周杰倫:「我曾經幻想,如果我能穿越時空,回到三十年前,跟她合唱一首歌,那是多麼榮幸的一件事情。懷念永遠的鄧麗君。」「我覺得鄧小姐是華人歌手裡面最有影響力的歌手。我希望我的音樂能成為經典,就像鄧麗君和羅大佑那樣!」 張曼娟:「鄧麗君的歌聲,在華人世界,根本無可取代。或許有人可得其甜,卻難得其潤;也許有人音質同樣柔美,卻不能有如此寬闊的音域。『靡靡之音』其實原沒有貶損的意思,中秋團圓賞月;千里懷人獨酌;或是兩情相悅;或是過年圍爐,鄧麗君獨特的嗓音,飽含著喜氣,正是全世界的中國人對於幸福的一種想望。」(出自溫柔雙城記中之文章:聽說幸福曾來過) === 中國大陸 === 她從1979年開始成為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標誌,擁有廣泛的歌迷,連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長劉忠德都是其中一員CCTV-4 2007年5月8日 《天涯共此時》播出紀念鄧麗君逝世十二週年專題節目《永遠的鄧麗君》。她柔和的歌聲穿透了兩岸。鄧麗君和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鄧小平(老鄧)一起成為老百姓熟悉的名字,並流傳著「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只愛小鄧,不愛老鄧」等語。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381849 兩韓關係回暖 南韓電視臺播送鄧麗君《月亮代表我的心》 1980年4月,一些音樂人在北京召開了一場專門針對流行音樂取向的討論會。在會上,一些人批判以鄧麗君為代表的港臺音樂,批評鄧麗君的歌曲是“黃色歌曲”和“靡靡之音”,稱其為低階趣味、反映腐朽頹廢情調的樂曲。1995年,中國大陸正式解禁鄧麗君歌曲。 鄧麗君母親說:「也不懂為什麼她從小就關心大陸那邊的事兒,老問咱們為什麼會離開大陸,來到臺灣?天性吧!她是很想回去看看的,不是去開演唱會、賺大錢,她沒那心思,只是想回去看看。回去看看,我想,這是她永遠也圓不了的終生遺憾……」1987年,天津電視臺記者徐少英偶遇鄧麗君,並熱情邀請鄧到天津演唱,鄧高興地回答:「謝謝,希望有機會。」上文亦提及1989年前中共方面曾邀請鄧演唱,但先後因蔣經國總統勸阻及六四事件未成行。中國大陸央視前副臺長(1980-1992)洪民生退休前也曾邀鄧麗君演唱,鄧卻說不想來,因為她是有國民黨背景的。當時洪民生信誓旦旦地跟同行說:「現在政治氛圍已經開放了,總有一天鄧麗君可以回國登臺」。總之由於種種因素,鄧麗君一生都未到大陸演出。 2009年9月,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週年,由中國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新辦)主辦的中國網,發起一項「新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的網路評選,活動得到了大陸網民近二千四百萬張選票,鄧以逾八百五十萬張選票獲選「新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 現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是鄧麗君的歌迷,1979至1982年擔任耿飈秘書期間,習近平與耿飈的司機楊希連,「把那盤《小城故事》的磁帶都聽壞了」。 李谷一:「鄧麗君是中國樂壇獨樹一幟、不可磨沒的傑出藝術家。」 崔健:「鄧麗君是代表一種自由創作的聲音,流行歌曲開始真正是一種來自非政治性、非傳統性的自由創造。」 于丹:「對於中國文化的意蘊來講,她已經不是一個歌手,其歌藝成就已超越流行音樂的範疇與層次。」 陳游標:「我們大陸可以這麼說,每個人都喜歡鄧麗君的歌。這麼多年來,我只要聽歌……我就聽鄧麗君的歌。」 董文華:「鄧麗君是華語樂壇永遠無法逾越的高峰。」 白巖松:「如果有一個聲音能讓全世界的華人安靜下來,那就是鄧麗君的歌聲。」 === 香港 === 黃霑:「這種嗓子一百年不見一個,所以大陸的中國人都那麼喜歡她是有道理的。她音樂感非常好,耳朵很好,你聽她沒有樂隊伴奏清唱的時候。這種功夫很難有,她音準非常非常地好」 成龍:「鄧麗君是蘭花,是最後的古典。作為一個藝人,能如此走紅,有這麼大成就,實在已是生榮死哀,值得大家愛戴與尊敬,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了!」 王菲表示鄧麗君是她的偶像和啟蒙老師,「我從沒想過也不認為自己可以超越鄧麗君,她是我唯一的偶像,我喜歡她的歌,所以我就去唱。」王菲有三張翻唱鄧麗君歌曲的專輯,分別是《風從哪裡來》、《鄧麗君故鄉情》和《菲靡靡之音》(1982年人民音樂出版社《怎樣鑑別黃色歌曲》評鄧樂為「靡靡之音」)。1996年,王菲曾在香港電臺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演唱〈我只在乎你〉,2013年,又在大陸央視首播的“追夢·巨星躍北京——鄧麗君60週年紀念演唱會”演唱〈清平調〉、〈獨上西樓〉、〈初戀的地方〉和〈微風細雨〉。 張學友曾在第17屆金曲獎頒獎典禮演唱〈但願人長久〉、〈甜蜜蜜〉、〈海韻〉、〈忘記他〉和〈假如我是真的〉。 張國榮:「頒獎典禮,若歌星不出席,就算你是鄧麗君也不給獎。」 劉德華:「鄧麗君她一輩子都非常傳奇,她是我的偶像,當她出現廣東歌的時候,我就覺得我們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當她唱〈漫步人生路〉時,我就感覺是偶像專門為我唱的!」 張五常在〈鄧麗君現象的延伸〉一文描述道,一九八四年初他有機會在香港看到她表演一場,認為橫看直看都是一百分,是炎黃子孫中數世紀一見的演唱天才。長得好看,唱得悅耳,舉手投足瀟灑利落,反應快,多種語言流水行雲,聽眾用什麼語言提問她就用什麼語言回應。北京當年不容許她到內地演唱是人類的損失。 === 日本 === 鄧麗君在日本演藝界備受尊崇,不少歌手都把能與鄧麗君合唱視為心願一樁,只可惜除了在現場的合唱之外,鄧麗君的日文專輯中並沒有合唱歌曲(但的確也有一些後期合成的合唱,比如與五木宏的合唱〈〉,以及〈〉)。2010年1月發行的《》是一張後期合成的合唱和重新編曲的鄧麗君日文歌曲精選集,在這張專輯中與鄧麗君跨越時空合唱的歌手有夏川里美、秋元順子、村上哲也、BEGIN等等。 日本歌手德永英明,於2010年4月特別發行《vocalist 4》翻唱專輯,緬懷鄧麗君逝世十五週年。此張專輯獲得連續四週冠軍,及單月冠軍,打破日本唱片史上翻唱專輯的紀錄。 === 韓國 === 在韓國,鄧麗君的代表作〈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是家喻戶曉的名曲。2018年南韓藝人姜山恚就曾赴北韓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表達他出生於北韓的父親,在韓戰後無法再回鄉的思念之情。 === 馬來西亞 === 1999年,馬來西亞《南洋商報》邀請中文流行曲的專家,對20世紀具影響力的歌星一一評估,鄧位列榜首,《南洋商報》稱其為「最耀眼的星星」。 == 紀念 == === 紀念設施 === * 筠園——鄧麗君墓園,位於新北市金山區的金寶山。 * 麗君小鎮——位於大名縣鄧臺村。2016年,大名縣政府花費8億人民幣(約1.1億美元)打造「麗君小鎮」,不僅修葺了鄧家祖宅,還建有麗君廣場、咖啡屋、酒吧等設施。小鎮的各個角落都聽得到鄧麗君的歌聲。 * 鄧麗君空中花園——位於邯鄲市環球美樂城,該地為一處觀景平臺,並設有一座鄧麗君博物館,遊客可透過人工智慧技術欣賞鄧麗君之演唱。 * 臺北捷運蘆洲站設有鄧麗君銅像——於2011年月6月25日落成,這是由於鄧麗君幼年時活躍的新北市蘆洲區,而她曾就讀的蘆洲國小,在彩虹樓三樓校史室擺設鄧麗君文物,供教學使用,無對外開放參訪。 * 鄧麗君出生地紀念園區——位於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頂田路9鄰37號,是當年無償借予鄧父借住的三合院,經整修後於2012年9月8日開放,為閩式三合院建築型態,建築物總面積為450平方公尺,屬於縣定古蹟。鄧麗君在此待到七個月大後即隨父親遷居他處。 * 鄧麗君日月潭紀念文物館——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中山路163號3樓,於2014年7月20日開幕,由於鄧麗君曾告訴哥哥,她喜歡南投的日月潭,因為忙的關係,很遺憾沒能時常造訪,加上日月潭是國際知名風景區,決定在日月潭設定紀念館,方便歌迷追憶鄧麗君的絕代風華,該館展示鄧麗君旅法時的臥室,還有她購買的第一隻泰迪熊,及她每天出門必摸的幸運熊。 * 甜蜜蜜新生咖啡店——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港鐵尖東站35號。甜蜜蜜新生咖啡店,是香港首間以鄧麗君為主題的咖啡店,由新生精神康復會開辦,「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及社會福利署「攜手扶弱基金」資助。咖啡店2009年1月29日開業,聘請精神病康復者為服務生,提供就業及工作訓練機會。 * 鄧麗君音樂生活館——位於北京市前門臺灣文化商務區內。 * 鄧麗君衣冠塚與紀念像——位於上海市青浦區福壽園。東方新聞:鄧麗君衣冠塚與紀念像落戶上海 2003年4月11日。 * 重慶杜莎夫人蠟像館——位於重慶市南岸區南濱路長嘉匯購物公園,擺設鄧麗君蠟像。 * 皇家美萍酒店——位於泰國清邁。鄧麗君生前最後居住的皇家美萍酒店套房第1502號如今已經業主改裝並命名為「Teresa Teng Suite」,為低調的紀念型景點。當沒人入住此房間時,遊客需付費購買配套方可進入套房參觀。內有擺放當年鄧麗君光臨酒店的照片,並播放鄧麗君的歌曲。 縮圖|右|250px|清邁皇家美平酒店1502房「Teresa Teng Suite」 === 紀念活動 === * 2010年5月14日,來自臺灣及中國大陸的歌手於四川省體育館參與了「但願人長久——鄧麗君金曲群星演唱會」演出。當日所有歌手均義務獻唱,而所有的門票收入亦捐贈於罕見疾病兒童、四川地震重建、及青海地震重建基金等,以貫徹鄧麗君生前熱心公益和慈愛的精神。 * 2010年6月6日,在香港屯門的私營骨灰龕場“善緣”舉行了「鄧麗君逝世十五週年紀念會暨2010年心緣行動」,並在園區內豎立了一座1:1的鄧麗君等身銅像,當日有表演嘉賓演唱了《但願人長久》、《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和你》、《我只在乎你》等鄧麗君的經典名曲。 * 2010年,於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名人館內,鄧麗君為其中一位主題人物,館內展示鄧麗君部份私人珍藏文物外,包括有中國大陸邀請鄧麗君出席活動的信函,鄧麗君參與日本大賞的服裝等外,亦利用科技展示了一些特色內容,當中包括有“永生玫瑰花藝創作”、“凌空體感互動藝術創作”、“200吋鄧麗君互動牆”以及三款“鄧麗君藝術公仔”等。2010與鄧麗君相遇在臺北花博 - 名人館 , 花博電子報第029期, 20100701 * 2010年12月31日至2011年1月8日,一齣以鄧麗君經典金曲為骨幹的音樂劇《愛上鄧麗君》於香港文化中心上演。及後更移師至中國大陸多個城市巡迴演出。 * 2011年1月7日,由香港電臺主辦的「第33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設有緬懷逝世15年的鄧麗君環節,由車淑梅旁白,播放鄧麗君生前的片段及金曲。 * 2012年9月12日至17日,日本東京三越劇場陸續上演紀念鄧麗君誕辰60週年的舞臺劇「戀人們的神話」() * 2013年1月26日於北京萬事達中心舉行了紀念鄧麗君60週年誕辰演唱會。。而位於臺北的中正紀念堂亦於同日起舉行了“追夢--永遠的鄧麗君”特展,至4月21日。追夢 永遠的鄧麗君特展 ,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網頁。 * 2013年5月12日,臺北小巨蛋舉辦了「鄧麗君 追夢 何日君再來」紀念演唱會。鄧麗君 追夢何日君再來 紀念演唱會 臺北小巨蛋網站相關活動頁面 * 2013年5月19日,北京首都體育館舉辦了「追夢-巨星耀北京 紀念鄧麗君60週年演唱會」。王菲獻唱鄧麗君紀念會 稱:她是我啟蒙老師 大公網 * 2013年,臺灣知名歌手周杰倫在臺北和香港等地舉辦 「Opus Jay Chou 周杰倫 魔天倫世界巡迴演唱會」。並邀請鄧麗君當神秘嘉賓並跨時空合唱3個歌曲。 * 2015年5月9日,由財團法人鄧麗君文教基金會、鄧麗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共同主辦「如果能許一個願‧鄧麗君20週年3D紀念演唱會」於臺北小巨蛋舉行。並邀請臺灣知名歌手費玉清擔任特別來賓。鄧麗君虛擬演唱會 費玉清當嘉賓 ,中央通訊社。基金會還和王菲的唱片公司Faye Production合作,製作鄧麗君和王菲版本的《清平調》。 * 2018年1月29日,Google doodle紀念鄧麗君65歲冥誕。 * 2020年2月21-22日,臺北市立國樂團於臺北中山堂推出「書信音緣-鄧麗君與莊奴的空中交會」音樂會,邀請林俊逸、黃妃、方宥心等知名歌手,詮釋由鄧麗君演唱、莊奴填詞的經典歌曲,引領歌迷穿越時光,重溫美好回憶。 == 相關作品 == === 電影 === 年份 名稱 簡介 2020年 《大贏家》 -{於淼}-導演,大鵬、柳巖主演,片尾曲為鄧麗君〈漫步人生路〉的翻唱。 2017年 《芳華》 馮小剛導演,黃軒、苗苗、鍾楚曦主演,講述了1970-1980年代大陸軍隊文工團一群少女的故事,主角表白之歌曲採用鄧麗君的〈儂情萬縷〉。 2017年 《殺破狼·貪狼》 葉偉信導演,古天樂、吳樾、陳漢娜主演,古、吳合唱〈月亮代表我的心〉,為電影宣傳曲。 2011年 《全球熱戀》 陳國輝導演,劉若英、郭富城、陳奕迅、桂綸鎂出演,〈月亮代表我的心〉為電影主題曲。 2003年 《絕種好男人》 王晶導演,張柏芝、任賢齊主演,〈月亮代表我的心〉為電影主題曲。 2000年 《站臺》 賈樟柯導演,王宏偉、趙濤、梁景東、楊天乙主演,片中80年代場景使用鄧麗君的〈美酒加咖啡〉。 1999年 《半支煙》 葉錦鴻導演,曾志偉、謝霆鋒、馮德倫、舒淇等出演,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貫穿全片。 1998年 《千言萬語》 許鞍華導演,李麗珍、李康生、謝君豪主演,鄧麗君的〈千言萬語〉為該作主旋律,獲評第36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第19屆金像獎最佳電影。 1996年 《甜蜜蜜》 本片為紀念鄧逝世而作,陳可辛執導,張曼玉和黎明主演。故事發生的年代正是鄧麗君在日本乃至整個東亞最為活躍的巔峰時期,最後以她不幸因病去世這一事件為全片故事結尾的契機,榮獲第34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女主角獎,及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9項大獎,同時獲美國《時代週刊》評為1997年度十大佳片第二名。 1981年 《吾家有女初長成》 蘇月禾導演,譚詠麟、彭雪芬主演。鄧麗君配唱兩首插曲。 1981年 《馬騮過海》 張堅庭導演,陳友、鍾鎮濤、彭雪芬主演。鄧麗君演唱主題曲〈水上人〉。 1981年 《假如我是真的》 王童導演,譚詠麟、胡冠珍主演,獲第18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改編劇本獎,譚詠麟亦憑此片得最佳男主角獎。起初被香港政府禁映,理由為「影響與鄰近地區關係」,至1989年才解禁。鄧麗君演唱主題曲〈假如我是真的〉。 1981年 《鬼馬智多星》(臺灣名:夜來香) 徐克導演,林子祥、泰迪羅賓、麥嘉主演,徐克憑此片獲第18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鄧麗君演唱主題曲〈夜來香〉。 1980年 《原鄉人》 李行導演,秦漢、林鳳嬌主演,本片憑鄧麗君演唱的同名主題曲,獲第18屆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獎。 1980年 《源》 陳耀圻導演,徐楓、王道主演,徐楓憑此片獲當年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鄧麗君配唱插曲〈艷紅小曲〉(又名〈三願〉)。 1980年 《愛情躲避球》 賴成英導演,秦漢、林鳳嬌主演。鄧麗君配唱插曲〈忘不了〉和〈心裡多輕鬆〉。 1979年 《小城故事》 李行導演,鍾鎮濤、林鳳嬌主演,為第16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林鳳嬌憑此片當選金馬獎最佳女主角,鄧麗君演唱主題曲〈小城故事〉。 1979年 《難忘的一天》 張美君導演,林青霞、秦祥林主演,鄧麗君為此電影配唱主題曲〈難忘的一天〉及〈野生花〉。 1977年 《愛情雨開花》 本片由鄧麗君客串,楊道導演,林鳳嬌、秦祥林主演。 1977年 《望春風》 徐進良執導,嘉凌、白鷹、楊麗花主演,獲哥倫比亞第18屆國際影展加達利那銀像獎。1972年中華民國與日本斷交,臺灣仇日情緒大為提高。中影公司於1974年推出《英烈千秋》造成票房轟動,於是把抗戰電影作為一年一度的招牌鉅製,陸續拍攝了《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鄧麗君演唱主題曲〈望春風〉。 1976年 《海韻》 本片取材自徐志摩的同名新詩,由李行導演,蕭芳芳、秦漢、胡燕妮、柯俊雄、崔福生主演,蕭芳芳在西班牙第五屆國際海洋影展憑此片奪得最佳女主角鏗魚獎,鄧麗君演唱主題曲〈海韻〉。 1975年 《一簾幽夢》 白景瑞導演,甄珍、謝賢、秦祥林、汪萍演出,鄧麗君演唱劉家昌創作的插曲〈失意〉。 1974年 《近水樓臺》 李融之導演,林鳳嬌、鄧光榮、秦漢、徐楓主演,鄧麗君演唱插曲〈小詩〉。 1974年 《海鷗飛處》 本片是1970年代瓊瑤電影重創輝煌的奠基作品,由李行導演,甄珍、鄧光榮、秦漢、謝賢主演,鄧麗君演唱插曲〈把愛埋在心窩〉與〈你愛哪一朵〉。 1973年 《彩雲飛》 本片是鄧麗君配唱的第一部瓊瑤電影,由李行導演,甄珍、鄧光榮主演,鄧麗君演唱插曲〈千言萬語〉與〈我怎能離開你〉。 1972年 《愛魂》 宋山歐導演,楊群、蘇青、李沙玉主演,講述柬埔寨內戰之故事,鄧麗君配唱多首歌曲:〈你可知道我愛誰〉、〈情人的陽光〉、〈南海姑娘〉等。 1972年 《看見你就笑》 本片是鄧麗君出演的第三部電影,鄧麗君為電影配唱。 1971年 《歌迷小姐》 王寗生導演,鄧麗君、張沖主演,拍攝於鄧麗君榮膺“白花油慈善皇后”的次年。憑藉這部電影,鄧麗君當選了當年香港“十大最受歡迎的影星”。這是關於一個女孩如何從歌迷變成璀璨明星的故事。鄧麗君在拍攝《歌迷小姐》之後,確實也如電影所表現的那樣,開始了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的星光坦途。 1971年 《X+Y就是愛》 謝君儀導演,鄧麗君、楊洋主演。 1970年 《謝謝總經理》 本片由宇宙唱片公司為慶祝鄧麗君唱片銷售佳績而出資拍攝,謝君儀導演,鄧麗君、楊洋主演。 === 電視劇 === 年份 劇名 備註 2020年 《愛的廣義相對論》 本劇由鄧麗君的3首經典熱門歌曲啟發,每首歌各展現一段故事,彼此交織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宋芸樺、楊謹華、莊凱勛等演出。 2018年 《鄧麗君之我只在乎你》(又名《鄧麗君》) 2018年開拍的傳記電視連續劇,由臺灣女演員陳妍希飾演鄧麗君,尚未播出。 2018年 《一代芳華·鄧麗君》 大陸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製作,鍾鎮濤、張靚穎、吳彤、黃綺珊、程琳等演出,藉助全息影像技術,展現他們與鄧麗君的同臺表演。 2014年 《原鄉》 張國立、陳寶國、奚美娟主演,講述因國共內戰,而在臺灣眷村發生的種種故事,彰顯了榮民們的原鄉之思、家國之愁,多次引用鄧麗君歌曲。本片獲第30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 2007年 《甜蜜蜜》 鄧超、孫儷主演,故事發生於上世紀80年代,主角由於喜愛遭禁聽之鄧麗君歌曲而越走越近,伴隨著〈甜蜜蜜〉的歌聲,歷經坎坷,終成眷侶。 2007年 《臺灣歌姬·鄧麗君》(日語原名《鄧麗君物語〜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 《》) 朝日電視臺報導鄧麗君逝世訊息,全世界30個國家和地區,在該年6月2日,以故鄉臺灣為首,香港、新加坡等鄧麗君活躍的東南亞各個地區與國家,澳大利亞、日本,全歐洲、中東和近東的一部分,加上美國、加拿大,在各自的黃金時段同時播放。這是日本電視史上的首次嘗試。 2005年 《何日君再來》 2005年, 鳳凰衛視與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合作, 拍攝完成了一套紀念鄧麗君的大型紀錄片, 並在鳳凰大視野中播出, 在當年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好評如潮。2010年, 在鄧麗君逝世十五週年的時候, 鳳凰衛視重新剪輯縮編這套大型紀錄片, 在黃金時段一次播出。 1977年 《》 本片是布袋戲,由TBS電視臺放映,鄧麗君在第16集和第17集為「テレサ姫」配音。 === 音樂劇 === 年份 名稱 備註 2011年 《愛上鄧麗君》音樂劇 籌備3年多,耗資1.5億新臺幣的音樂劇舉行世界巡迴演出,演出鄧麗君的是大陸的王靜,她是從百人中雀屏中選的,此音樂劇在2010年在香港、中國大陸、韓國等10多個城市演出,2011年則在鄧麗君的故鄉臺灣演出七場,日後還會到日本、美國、東南亞等國家演出。 === 小品 === 年份 名稱 備註 2011年 《初登場》 陳國富導演作品,《10+10》系列短片,由王丁築飾演登上群星會的鄧麗君。 === 書籍 === ==== 傳記和畫冊 ==== * 我眼中的鄧麗君 / 管偉華 編 /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9年6月1日 * 唱得輝煌,愛得孤獨:鄧麗君傳 / 許保華,張虹 編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5年10月1日 * 恰似你的歌聲:鄧麗君傳 / 陳彧 編 / 中國財富出版社 2014年11月1日 *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生一世鄧麗君 / 張立娜 編 / 北方文藝出版社 2013年5月15日 * 鄧麗君畫傳 / 師永剛 編 / 作家出版社 2013年5月1日 * 絕響—永遠的鄧麗君 / 策劃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作者 姜捷 / 出版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3年1月25日 * 鄧麗君全傳 / 師永剛,樓河 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2-08-01 * 何日君再來:鄧麗君 / 卜梵 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07-01 * 鄧麗君畫傳(修訂版) / 師永剛 等著/作家出版社/2010-01-01 * 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鄧麗君第十年的真相(附CD) / [日]有田芳生 著 郭麗蘭 譯 / 普金傳播 2006年1月 * 十億個掌聲 鄧麗君傳 / 師永剛 昭君 方旭 編 /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 鄧麗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普金傳播 2006年 * 鄧麗君 夢的延續 (Teresa Teng Love and Peace) /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 普金傳播 2005年12月10日 * 鄧麗君逝世十週年紀念特輯 /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 貴州文化音像出版社 / 2006年4月 * 情迷鄧麗君 / 林慧美,潘蔚能 著/新星出版社/2005-11-01 * 歌迷:鄧麗君成名史 / 正翔瓊雄 著/作家出版社/2005-10-01 * 鄧麗君私家相簿·典藏本(附贈兩張dvd)/ 師永剛,樓河 編著/作家出版社/2005-09-01 * 情迷鄧麗君 林慧美,潘蔚能 / 知出版 2005年7月 * 一個真實的鄧麗君——“美麗與哀愁”系列叢書 / 思君 編/東方出版社/2005-06-01 * 鄧麗君私房相簿 師永剛 編 / 聯經 2005年5月 * 但願人長久典藏紀念冊 /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 普金傳播 / 2005年5月 * 鄧麗君香港故居紀念冊 /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 普金傳播 / 2005年5月 * 鄧麗君私家相簿 / 師永剛,樓河 編著/作家出版社/2005-04-01 * 鄧麗君全傳—鄧麗君逝世十週年典藏紀念版 師永剛 昭君 編著 / 明報出版社 2005年3月 * 鄧麗君畫傳(贈VCD) / 師永剛,昭君,方旭 著/作家出版社/2004-01-01 * 一代歌后—鄧麗君 / 於立行 著/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09-01 * 美麗與孤獨—和鄧麗君一起走過的日子 / 西田裕司 著 龍翔 譯 /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1997年8月 * 鄧麗君之夢 -- [日] 平野久美子 著 張正薇 高琦智 譯 / 尚登出版有限公司 1997年 * * * * * ==== 小說和散文 ==== * 最甜最美鄧麗君 / 陳彧 / 時代華文書局 / 2019/03/01 * 恰似你的溫柔:永遠的鄧麗君 / 岸芷汀蘭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3年5月) * 歌迷小姐:鄧麗君成名史 正翔、 瓊雄 / 作家出版社 (2005-09出版) * 怎能遺忘鄧麗君 / 莊奴 口述,楊曦冬 編著/中國文聯出版公司/2005-09-01 * 何日君再來 / 平路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2-07-10 * 香草美人鄧麗君 / 竇應泰 / 北方文藝出版社 (1998年) * 鄧麗君的真實世界 / [日] 宇崎真 / 渡邊也寸志 著 魏裕梅 譯 / 臺灣先智 1997年 *聽說幸福曾來過/張曼娟 溫柔雙城記/大田出版 * == 註釋 == == 參見 == 鄧麗君 - 新芭網 :關於鄧麗君的相關報導合集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 * *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 * * * Category:臺灣女歌手 Category:臺灣華語歌手 Category:臺灣日語歌手 Category:粵語流行音樂歌手 Category:前渡邊製作事務所藝人 Category:臺灣戰後山東移民後代 Category:臺灣戰後河北移民後代 Category:在英屬香港的戰後臺灣人 Category:日本有線大獎獲獎者 Category:BEST HIT歌謠祭大獎獲獎者 Category:金針獎獲獎者 Category:金曲獎特別貢獻獎獲得者 Category:褒忠人 Category:大名人 Category:臺灣佛教徒 Category:脫離天主教者 Category:改信佛教者 Li-Jun Category:新北市蘆洲區蘆洲國民小學校友 Category:20世紀歌手 Category:日本外籍電視藝人 Category:Google塗鴉主題 Category:NHK紅白歌合戰出場歌手 Category:在泰國身亡的外國人 Category:在泰國病死者 Category:死於哮喘的人 Category: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演唱人 Category:海外身亡的戰後臺灣人 Category:安葬於金寶山者 Category:土葬者
遊戲
遊戲,既可以指人的一種娛樂活動,也可以指這種活動過程。遊戲的道具可以為玩具。在英語,體育比賽()亦是遊戲的一種,而體育運動亦是由遊戲演變出來。遊戲是一種有組織的玩耍,一般是以娛樂為目的,有時也有教育目的。遊戲不同於會有對應金錢報酬的工作,也不同於呈現美學或是概念元素的藝術。不過彼此之間的分界不一定很明確,像職業運動員的遊戲和工作可能是一體,而像拼圖遊戲則同時具有遊戲和藝術的成份在內。 遊戲的主要成份有目的、規則、挑戰及互動。遊戲一般會有心理或是身體上的刺激,許多遊戲可以培養相關技巧,有體能性、教育性、模擬性或心理上的意義。 從西元前2600年起,遊戲就是人類經驗的一部份,出現在所有文化中,像烏爾王族局戲、塞尼特及播棋都是其中歷史相關悠久的遊戲。 ==定義==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可能是第一個試圖為遊戲下定義的哲學家,在其著作《哲學研究》中,維特根斯坦提出遊戲的幾個要素,像是玩耍、規則及競爭,但這些都無法適當定義遊戲。維特根斯坦認為人類用「遊戲」來稱呼許多不同的活動。不過隨著之後遊戲定義的提出,現在的哲學家認為維特根斯坦提出的不是最終的結論,像就認為Bernard Suits對遊戲下了很好的定義。 ===羅傑·凱洛斯=== 法國社會學家在著作《遊戲與人》(Les jeux et les hommes) 定義遊戲是有以下特性的活動: * 有趣:遊戲有可以使人輕鬆的特性 * 獨立:有特殊的地點及時間 * 不確定:活動的結果無法預知 * 無生產性:參與者無法得到實質上的報酬 * 受規則的約束:遊戲有其規則,和一般日常生活的有所不同 * 虛構:參與者知道這和現實不同 === 克里斯·克勞福德 === 電腦遊戲設計者是《電腦遊戲設計期刊》的創始人,試圖用一連串的二分法定義遊戲: : #創造力的表現,若是為其本身的美,稱為藝術,若是為了金錢,則是娛樂。 #一個娛樂若有互動,可以稱為玩耍,像電影及書都是無互動娛樂的例子。(或和遊戲載體本身互動) #若玩耍沒有目標,稱為玩具(克勞福德認為指他的定義,(a)玩的人若設定規則,玩具也可以是遊戲(b)The Sims及SimCity是玩具,不是遊戲),若玩耍有目標,稱為挑戰。 #若挑戰沒有「需要打敗的對手」,稱為智力遊戲,若有對手,稱為衝突(克勞福德承認這是主觀性的測試,像有些視覺遊戲配合人工智慧演演算法,可以用類似智力遊戲的方式來玩,例如吃豆人) #最後,若玩家只能超越對手,但無法用影響其表現的方式攻擊對手,這稱為競爭(競爭包括賽車及花樣滑冰),但若在遊戲中允許攻擊對手,這就是遊戲。 ===其他定義=== *在2008年獲頒雨果獎最佳互動電玩遊戲獎的Kevin Maroney曾說:「遊戲是一種具有目標和結構的娛樂形式。」 *國際遊戲者協會紐約分會會長曾說:「遊戲是一種藝術形式,其中參與者(或稱玩家)要作出各種決策,以便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透過遊戲令牌管理資源。」 *遊戲公司的行政總裁埃裡克‧齊默爾曼(Eric Zimmerman)指遊戲是一種「為了得到某種結果而進行的有規則的活動」。 *遊戲哲學家伯納德‧舒茲(Bernard Suits)認為:「玩遊戲就是參與一個朝向特定狀態的活動,只能使用符合規則的特定方式,由於規則會使得可用方式的選擇性更少,接受這些限制唯一的理由是這樣才能讓遊戲進行。」又說:「玩遊戲就是一種把時間花在無謂挑戰上的自願舉動。」 ==遊戲元素及分類 == 遊戲可以依「玩家要作什麼?」分類,一般會稱為遊戲性,遊戲的主要元素也包括道具及規則。 ===道具=== 遊戲常常會依玩遊戲時需要的道具來分類(例如、球、卡片、棋盤及棋子或是電腦)。像在皮革容易取得的地區,自有歷史以來,球類就是受歡迎的活動,全球性的球類遊戲有橄欖球類運動、籃球、足球、棒球、網球及排球等。其他遊戲需要的道具會隨地區而不同。像歐洲有標準的遊戲牌組,像西洋棋等棋類可以由其棋子看出棋類的演進及發展。 有些遊戲用代表物表示其他東西,代表物可以表示棋盤上的棋子,或是其他遊戲中用到,無形的東西。 像捉迷藏等遊戲不需要特殊的道具,不過其互動性也和環境有關,若環境不同,遊戲即使有相近甚至相同的規則,也可能變成不同的遊戲,例如在學校捉迷藏可能就和在公園捉迷藏不同。賽車即使用的車相同,在賽車場或是一般道路的難度也會不同。 ===規則=== 遊戲也常常依規則來分類,規則可能會有變動甚至更改,當更改到一定程度,就變成一個新遊戲了。例如棒球可以用一般棒球來玩,也可以用威浮球來玩,都還是棒球。不過若大家約定只有三個壘包,那就變成另一種遊戲了。不過也有些遊戲的特點會和其規則的變化有關,只是即使如此,仍然會有不變的元規則。 規則會決定玩的順序,玩家的權利及義務,以及玩家的目的。玩家的權利可能包括可以使用資源或是移動代表物,一般勝利的條件可能是第一個收集到特定數量的點數或是代表物(例如卡坦島)、在遊戲結束時有最多的代表物(例如地產大亨),或是雙方的代表物有某種特定的關係(如西洋棋的將死)。 ===技巧、策略及運氣=== 遊戲的道具及規則會影響遊戲在技巧、策略及運氣的不同程度,也有可能是上述的組合。 包括動作上的技巧,如摔跤、拔河、跳房子及射擊運動,也包括心智上的技巧,例如西洋跳棋及西洋棋。策略遊戲在西洋跳棋、西洋棋、印度鬥獸棋、圍棋及井字棋中都會用到,一般會需要配合特殊的裝備。博弈遊戲強調其運氣成份,像賭博類遊戲(廿一點、麻將、輪盤)和蛇梯棋、剪刀、石頭、布等,多半需要牌或是骰子。 不過大部份的遊戲會用到技巧、策略及運氣中的二種甚至全部。例如美式足球及棒球都會用到技巧及策略,而、撲克及地產大亨會以策略及運氣為主。許多棋版類遊戲會用到技巧、策略及運氣,大部份吃磴遊戲的運氣成份較小,像戰國風雲、卡坦島及卡卡頌等策略式遊戲也是如此。 ==遊戲行為理論== 許多學者發現,遊戲不僅存在於人類當中,在許多哺乳類動物裡也存在著大量的遊戲行為。遊戲歷史非常悠久,但是作為理論進行研究是在近代才開始的。 對遊戲的本質的研究還正在發展,目前還沒有一個最終性的認識結論。 遊戲理論主要有: ===本能說=== 德國詩人和劇作家席勒提出了一種遊戲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類在生活中要受到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束縛,在這些束縛中就失去了理想和自由。於是人們利用剩餘的精神創造一個自由的世界,它就是遊戲。這種創造活動,產生於人類的本能」。 席勒說:“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 ===剩餘能量說=== 剩餘能量說是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提出的一種遊戲理論,他是對席勒的本能說的進一步補充。 這種理論認為,「人類在完成了維持和延續生命的主要任務之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存在,這種剩餘的精力的發洩,就是遊戲。遊戲本身並沒有功利目的,遊戲過程的本身就是遊戲的目的」。 ===練習理論=== 德國生物學家對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的剩餘能量說和席勒的本能說進行了修正。 這種理論認為,遊戲不是沒有目的的活動,遊戲並非與實際生活沒有關聯。遊戲是為了將來面臨生活的一種準備活動。例如,小貓抓線團是在練習抓老鼠,小女孩給布娃娃-{zh-hans:喂; zh-hant:餵;}-飯是在練習當母親,男孩子玩打仗遊戲是在練習戰鬥。 ===宣洩理論=== 弗洛伊德也曾提出過一種遊戲的理論。他認為,遊戲是被壓抑慾望的一種替代行為。 ==一些研究遊戲的知名學者== *席勒,德國詩人和劇作家 *赫伯特·斯賓塞,英國哲學家 *谷魯斯,德國生物學家 *約翰·赫伊津哈,荷蘭學者 ==遊戲著作== *《遊戲的人》 ==遊戲的種類== 遊戲有很多種,在不同的媒體會以不同型式出現,使用的道具或參與的人數不一樣也會衍生出不同型別的遊戲。其中包括: ===人手遊戲=== 人類用人體(如雙手、雙腳)或使用玩具娛樂自己。較為常見的有「石頭、剪子、布」,有時體育活動,甚至武術比試也被人們視為遊戲。常用的玩具有布偶、球、冷兵器等。 ===桌上遊戲=== 桌上遊戲用來描述任何在桌子或平面上玩的遊戲,其中包括版圖遊戲、紙筆遊戲、紙牌遊戲、骰子遊戲,近年來桌上遊戲的設計者越來越有把許多動作、聲音、節奏、道具、圖片、公仔、故事背景,甚至是如動畫、影視、音樂、舞蹈等藝術、文化及多媒體等素材加入遊戲的趨勢,提供玩家或玩家們更多感官的刺激和不同於以往的經驗,以提升遊戲的樂趣與品質。 ====版圖遊戲==== 版圖遊戲用來描述將圖文符號畫在硬板上作為紀錄工具的遊戲,也就是需用棋盤及棋子進行的遊戲,有包括常見的棋類遊戲,象棋是其中一種。參與人數可以是一人,二人,甚至多人。飛行棋、圍棋等等皆是較常見的版圖遊戲。 ====紙上遊戲==== 用來描述將只需筆和空白紙便可玩樂的遊戲,包括井字棋、數獨、你畫我猜(Pictionary)和填字遊戲等等。 ====紙牌遊戲==== 又名卡片遊戲或卡牌遊戲,廣義上是使用卡片(牌)來進行遊戲的總稱。狹義上則是指使用撲克牌的遊戲。 ===群體遊戲=== 又稱集體遊戲,參與的人數必須多於三個。種遊戲可視為一種實驗學習的活動,幫助團員從遊戲中瞭解自己,學習人際關係技巧以及如何讓團隊運作。參加者及或主持者可能為一些團體,如教會、老師和學生等。由於參加者可能很多,所以通常需要較大的空間來進行遊戲,如禮堂或學校操場。 ===電子遊戲=== 包括電視遊戲、電腦遊戲及攜帶型遊戲機等。其特色為必須使用含有顯示屏的電子裝置作遊戲,參看遊戲機。 ===角色扮演遊戲=== 在遊戲中,玩家扮演虛擬世界中的一個或者幾個隊員角色在特定場景下進行遊戲。角色根據不同的遊戲情節和統計資料(例如生命值、法力、力量、靈敏度、智力等等)具有不同的能力,而這些屬性會根據遊戲規則做對應的改變。 其中,角色扮演遊戲又分為桌上角色扮演遊戲、電子角色扮演遊戲與臨場動態角色扮演遊戲。 ===益智類遊戲=== 迷題遊戲,又或者益智類遊戲、智力類遊戲、難題遊戲 此類遊戲要求玩家運用自己的智慧,來解決遊戲中的難題,以達到遊戲過關的目的。 最新的商業遊戲通常新增動作要素,使得益智類遊戲可以透過遊戲的方式鍛鍊遊戲者的腦、手、眼的協調性,有一定維持智力,開放思維的效果。 ===多人線上戰鬥競技場遊戲=== 簡稱為moba類遊戲,起源於"魔獸爭霸III:混亂之治"的一個叫做《遺蹟保衛戰》(英語:Defense of the Ancients)的模式,因其瞬息萬變的遊戲局勢與多元的遊戲因素而備受歡迎。這類遊戲多透過與隊友合作以達到擊敗敵對陣營的目的。 當前比較知名的moba類遊戲有英雄聯盟,DotA ===其他=== 其他的一些遊戲型別包括戶外遊戲、有好玩的遊戲及數學遊戲等等。 ==參見== *桌遊 * 電遊 * * 博弈論 * 遊戲者 * * * * 遊戲化學習 * * 玩具 * 遊戲研究 * 賭博成癮 ==參考文獻== *Homo Ludens, Beacon Press, ISBN 978-0-8070-4681-4 (英文版) *《遊戲的人》,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年, ISBN 978-7-81019-529-4 (中文版) *《遊戲產業概論》,學林出版社,2008, ISBN 978-7-80730-599-6 ==外部連結== 分類:娛樂
自然數
自然數(natural numbers)按ISO 80000-2和ISO 2382定義,指非負整數 ( 0, 1, 2, 3, 4, \ldots);此定義相同於集合論和電腦科學領域中,認為0屬於自然數。但在數論領域中,認為0不屬於自然數,因而按數論描述,自然數會同義於正整數。為免歧義,可直接以術語“非負整數”代替自然數稱之。 數學中,一般以\mathbb{N}代表以自然陣列成的集合。自然數集是一個可數的,無上界的無窮集合。非零自然數即指正整數( 1, 2, 3, 4, \ldots)。 自然數可用於計數(如:桌子上有“三”個蘋果)和定序(如:國內“第三”大城市)。 == 符號 == 數學家們使用N或\mathbb{N}來表示所有自然數的集合。較早的教科書也有使用J來表示這一集合的情況。 為了消除是否包含0的歧義,有時透過上、下標的形式表示集合中是否包含0: * 自然數:\mathbb{N}_0 = \mathbb{N}^0 = \{0, 1, 2, \dots\} * 非零自然數:\mathbb{N}^* = \mathbb{N}^+ = \mathbb{N}_1 = \mathbb{N}_{>0} = \{1, 2, \dots\} == 定義 == === 基於序數理論 === 基於序數理論提出的皮亞諾公理可以得到自然數的許多特性,這五條公理用非形式化的方法敘述如下: #0是自然數; #每一個確定的自然數a,都有一個確定的後繼數a' ,a' 也是自然數; #對於每個自然數b、c,b=c當且僅當b的後繼數=c的後繼數; #0不是任何自然數的後繼數; #任意關於自然數的命題,如果證明:它對自然數0是真的,且假定它對自然數a為真時,可以證明對a' 也真。那麼,命題對所有自然數都真。 其中,一個數的後繼數指緊接在這個數後面的數,例如,0的後繼數是1,1的後繼數是2等等;公理5保證了數學歸納法的正確性,從而被稱為歸納法原理。 === 基於基數理論 === 在基數理論中,集合論的一般做法是將0定義為空集後,將任一非零自然數看作是所有比該數小的自然陣列成的集合,即 :0 = \{\}, 1 = \{0\}, 2 = \{0,1\}, 3 = \{0,1,2\}, \ldots 透過無窮公理,可以得到存在一個只包含全體自然數的自然數集\mathbb{N}。 另外,在此定義下,在集合n內就有n個元素;而若n小於m,則n會是 m的子集。 == 性質 == === 無限性 === 自然數的集合是無限集。根據定義,這種無限稱為可數無限。可以與自然數建立雙射關係的所有集合都具有這種無限性,稱作,這個集合的勢為\aleph_0。 === 可加性 === 自然數加法可經a+0=a及a+(b+1)=(a+b)+1遞迴定義而成。因而得出交換么半群(N,+),是由1生出的自由么半群,其中么元為0。此么半群服從消去律,可嵌入一群內:最小的是整數群。 === 可乘性 === 同理,自然數乘法\times可經a \times 0=0及a \times (b+1)=ab+a 得出。 === 加乘關係 === 而(N, \times)亦是交換么半群;\times和+符合分配律: :a \times (b+c)=ab+ac。 === 有序性 === 我們說a \le b當且僅當有自然數c使得a+c=b。(N, \le)是一個良序集,即每個非空子集都有一個最小的自然數。 此序也和加法及乘法相容,即若a,b和c都是自然數且a \le b,則a+c \le b+c及ac \le bc。 === 可除性 === 給定兩個自然數a和b,其中b \ne 0,可找到唯一的兩個自然數q及r使得 :a=bq+r,\ 0\le r < q q稱為“商數”而r稱為“餘數”。 若r=0,則稱a可被b整除,記為b|a。 相關概念有輾轉相除、質數及其它數論概念。 == 歷史與0的爭議 == 自然數由數數而起。古希臘人最早研究其抽象特性,當中畢達哥拉斯主義更視之為宇宙之基本。其它古文明也對其研究作出極大貢獻,尤其以印度對0的接受,為人稱道。 零早於公元前400年被巴比倫人用作數字使用。瑪雅人於公元200年將零視為數字,但未與其它文明有所交流。現代的觀念由印度學者婆羅摩笈多於公元628年提出,經阿拉伯人傳至歐洲。歐洲人一開始仍對零作為數字感到抗拒,認為零不是一個“自然”數。不過歷史上也有人把0包括在自然數之內,例如這兩本18世紀的法國書籍。 19世紀末,集合論者給自然數一個較嚴謹的定義。據此定義,把零(對應於空集)包括於自然數內更為方便。邏輯論者及電腦科學家,接受集合論者的定義。而其他一些數學家,主要是數論學家,則依從傳統把零拒之於自然數之外。 在全球範圍內,目前針對0是否屬於自然數的爭論依舊存在。 在中國大陸,2000年左右之前的中小學教材一般不將0列入自然數之內,或稱其屬於“擴大的自然數列”王好民,《談談中學數學中的“0”》。曲阜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79年03期。。在2000年左右之後的新版中小學教材中,普遍將0列入自然數。(滄州市第一中學)李元星,潘峰,《關於0是自然數的探討》。教育實踐與研究,2004年01期。(江蘇省連雲港市墟溝實驗小學)傅海洋,《“0是自然數”引發的教學問題》。現代中小學教育,2007年08期。 認為自然數不包含零的其中一個理由是自然數所指為自然界中存在的數,例如一棵大樹、兩條魚、十億個細胞等等,而鮮少有人說零個物品。 國際標準《量和單位 第十一部分:物理科學和技術中使用的數學標誌與符號》(已被取代)中,從集合論角度規定:符號 \mathbb{N} 所表示的自然數集是包括正整數和0。 中國大陸於1993年制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物理科學和技術中使用的數學符號》(GB 3102.11-93)參照國際標準ISO 31-11規定:\mathbb{N}表示“非負整數集;自然數集”,\mathbb{N}=\{0,1,2,3,\ldots\}。但自2017年3月23日起,該標準轉化為推薦性標準,不再強制執行。 == 推廣 == 自然數用於計數時稱之為基數,用於定序時稱之為序數。基數用於判定集合的大小,序數用作排列。 對於有限序列或有限集合,序數及基數皆與自然數同。 == 參考來源 == Z Z Category:初等數學
代數數域
代數數域是數學中代數數論的基本概念,數域的一類,有時也被簡稱為數域,指有理數域\mathbb{Q}的有限擴張形成的擴域。任何代數數域都可以視作\mathbb{Q}上的有限維向量空間。 對代數數域的研究,或者更一般地說,對有理數域的代數擴張的研究,是代數數論的中心主題。 ==定義== ===預備知識=== 代數數域是域的一類。域是裝備了兩個二元運算(通常稱之為“加法”、“乘法”)的代數系統。這兩種運算各自滿足結合律與交換律,完全可逆,同時乘法對加法滿足分配律(詳細定義參見域)。域的一個重要的例子是有理數域\mathbb{Q}。 ;域的擴張 域的擴張研究各類域之間的關係,最早的應用包括多項式方程一般求根公式問題等。在給定的域中加入不屬於此域的元素(一般以集合記錄),規定相互間的運演算法則後,“最小的”將它們都包含在內的域“最小的”指所有同時包含和的域的交集。稱為“(新增中元素得到)的擴域”。稱是的子域。一般將“到的域擴張”記作⊂或/。 ;向量空間 另一個基礎概念是向量空間。向量空間,特別是有限維向量空間的概念是三維空間以及其中向量概念的推廣(具體定義參見向量空間條目)。以某個域為係數域的向量空間(通常稱作上的向量空間或向量空間),其中的向量除了可以相加減,還可以乘以中元素進行放縮。有限維的向量空間可以藉助其中的有限個向量來刻畫。這些向量之間必須滿足特定的條件,稱為空間的基。選定了空間的基以後,空間裡的任何向量都可以表達為以中元素組成的有序陣列:(x_1, x_2, \cdots , x_n)。其中的是基中向量的個數,也稱為空間的維數。 ;有限擴張 設是域的一個擴域。將中的元素看作向量,以作為係數域,可以證明是一個向量空間。如果這個向量空間是有限維的,就稱是的有限擴張。作為向量空間的維數,稱為擴張的次數,記作 : 。 ===定義=== 若域是有理數域\mathbb{Q}的有限擴張,則稱之為代數數域。 ==例子== 最小最基本的代數數域是有理數域\mathbb{Q}。因為\mathbb{Q}自身是\mathbb{Q}向量空間,維數是1。因此\mathbb{Q}是\mathbb{Q}自身的域擴張,[\mathbb{Q} : \mathbb{Q}] = 1. 高斯有理數\mathbb{Q}(i)(為虛數單位)是數學家發現的第一個非平凡代數數域的例子,它是所有形同: ::a + bi , \; \; a, b \in \mathbb{Q} 的數構成的集合。可以證明,\mathbb{Q}(i)是域,而且是\mathbb{Q}向量空間,以\{1, i \}為基,空間維數是2。所以\mathbb{Q}(i)是\mathbb{Q}的二次擴張,[\mathbb{Q}(i) : \mathbb{Q}] = 2. 給定不是完全平方數的正整數或相反數不是完全平方數的負整數,二次域\mathbb{Q}(\sqrt{d})在\mathbb{Q}中新增的平方根而得的擴域。與高斯有理數域類似,可以證明\mathbb{Q}(\sqrt{d})是\mathbb{Q}向量空間,以\{1, \sqrt{d} \}為基,空間維數是2,即[\mathbb{Q}(\sqrt{d}) : \mathbb{Q}] = 2. 考慮多項式方程x^n = 1的個復根\xi_1, \xi_2, \cdots , \xi_n,它們被稱做次單位根,具體可以寫作: ::\xi_i = e^{\frac{2i\pi}{n}}, \; \; i \in \{0, 1, \cdots, n-1 \}. 在\mathbb{Q}中新增\xi_1, \xi_2, \cdots , \xi_n得到的擴域稱為次分圓域,記作\mathbb{Q}(\xi_n)。可以證明\mathbb{Q}(\xi_n)是有限維\mathbb{Q}向量空間,維數為\varphi(n)(\varphi是數論中的尤拉函式),即[\mathbb{Q}(\xi_n) : \mathbb{Q}] = \varphi(n). 實數域\mathbb{R}、複數域\mathbb{C}和進數域\mathbb{Q}_p都不是\mathbb{Q}的有限擴張,因此都不是代數數域。任何有限域都不是\mathbb{Q}的擴域,因此也不是代數數域。 全體規矩數構成的域\mathcal{C}和全體代數數構成的域\mathcal{A}(有時也被簡稱為代數數域,與本文主題同名,但不是同一個概念)不是\mathbb{Q}的有限擴張,因此都不是代數數域。 ==代數數域與代數數== 代數數是指能夠成為某個有理數係數多項式(不是零多項式)的根的數。顯然所有的有理數都是代數數任意有理數都是一次多項式的根。。給定一個代數數域,依定義,域擴張\mathbb{Q} \subset L是有限擴張。設其次數為正整數此處假設這個域擴張不是平凡的,即不是\mathbb{Q}自身,也即是說假設大於1。。將看作是維\mathbb{Q}向量空間,在中任意選一個不屬於\mathbb{Q}的數,它可以被看作是維\mathbb{Q}向量空間中的一個(非零)向量。考慮以下的 + 1個向量: ::1, z, z^2, \cdots, z^m 它們都屬於。根據向量空間的性質,它們是線性相關的。即存在不全為零的 + 1個有理數:a_0, a_1, \cdots , a_m,使得: ::a_0 + a_1 z + \cdots + a_m z^m = 0. 考慮非零多項式P = a_0 + a_1 X+ \cdots + a_m X^m,P(z) = 0,即是多項式P的根。所以是代數數。由上可知,任一代數數域的元素都是代數數。 ==代數整數== 代數整數是指能夠成為某個首一整數係數多項式的根的數。顯然代數整數是一種代數數。任何整數都是一次整係數多項式的根,因此是代數整數。給定代數數域,中所有代數整數構成一個環,稱作中的(代數)整數環,也稱為整數環,記作\mathcal{O}_F。例如\mathbb{Q}上的代數整數環就是\mathbb{Z},因此在代數數域研究中\mathbb{Z}也被稱作“有理整數”(有理數域中的整數),以區別於其餘的代數整數。 代數數域中的整數環\mathcal{O}_F與\mathbb{Z}有不同的代數性質。\mathcal{O}_F不一定是唯一分解整環。舉例來說,設F = \mathbb{Q}(\sqrt{-5}),中的整數環是\mathcal{O}_F = \mathbb{Z}[\sqrt{-5}]。2, 3, 1+\sqrt{-5}, 1-\sqrt{-5}都是\mathcal{O}_F中的“素數”即不能表示成另兩個\mathcal{O}_F中的不等於1或-1的數的乘積,正式名稱為不可約元素或素元。。正整數6,作為\mathcal{O}_F中的元素,它的素因數分解有兩種方式: :6 = 2 \times 3 = \left(1+\sqrt{-5}\right) \times \left(1 - \sqrt{-5}\right) . 有理整數的唯一分解性質在不少代數數域的整數環中失效。這個事實說明了拉梅對費馬大定理的證明是錯誤的。為此庫默爾等引進了理想數來作為彌補,由此發展出理想理論。代數數論中一個重要的事實是:\mathcal{O}_F的每個理想都可以唯一表示為素理想的乘積,即為戴德金整環。這種“理想的唯一素分解”可部分彌補“代數整數一般不能唯一素因子分解”的不足,在歷史上使代數數論發展起來。 ==代數數域的基== ===整數基=== 設為次代數數域,的整數基是任一由個整陣列成的集合: ::B = \{b_1, b_2, \cdots, b_n \} 使得任一個整數都能唯一地表示為這個整數的整線性組合在不計順序的情況下。,即: ::\forall x \in \mathcal{O}_F, \; \; \exists ! \; (m_1, m_2, \cdots, m_n) \in \mathbb{Z}^n,使得x = m_1 b_1 + m_2 b_2 + \cdots + m_n b_n. 換句話說,整數基是\mathcal{O}_F作為自由\mathbb{Z}模的基。給定的一組整數基,可以證明,所有中元素都可以唯一地表示為其中元素的有理線性組合,即: ::\forall x \in F, \; \; \exists ! \; (q_1, q_2, \cdots, q_n) \in \mathbb{Q}^n,使得x = q_1 b_1 + q_2 b_2 + \cdots + q_n b_n. 這說明是作為維\mathbb{Q}向量空間的一組基。而且由於中元素都是整數,故名為整數基。此外可以證明,是整數當且僅當所有q_1, q_2, \cdots, q_n都是有理整數。 ===乘冪基=== 設為次代數數域。作為維\mathbb{Q}向量空間,包含如下形式的基: ::B = \{ 1, \beta, \beta^2, \cdots , \beta^{n-1} \} 其中每個元素都是某個特定的數的乘冪。根據域擴張理論中的本原元定理,這樣的一定存在,稱為域擴張\mathbb{Q} \subset F的本原元。如果不僅是本原元,還是整數,那麼這時也是整數基,稱作乘冪整數基,稱為單衍域()。 ==參見== *狄利克雷單位定理, S-單位 *庫默爾擴張 *閔可夫斯基定理 幾何數論 *Chebotarev稠密定理 * 射線類群 * 分解群 * 虧格域 == 註釋 == == 參考來源 == * * Serge Lang, Algebraic Number Theory, second edition, Springer, 2000 * Richard A. Mollin, Algebraic Number Theory, CRC, 1999 * Ram Murty, Problems in Algebraic Number Theory, Second Edition, Springer, 2005 * * * * Andre Weil, Basic Number Theory, third edition, Springer, 1995 Category:代數數論 Category:域論
數域
數域是近世代數學中常見的概念,指對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封閉的代數系統。通常定義的數域是指複數域\mathbb{C}的子域。“數域”一詞有時也被用作代數數域的簡稱,但兩者的定義有細微的差別。 ==定義== 設\mathcal{P}是複數域\mathbb{C}的子集。若\mathcal{P}中包含0與1,並且\mathcal{P}中任兩個數的和、差、乘積以及商(約定除數不為0)都仍在\mathcal{P}中,就稱\mathcal{P}為一個數域。用域論的話語來說,複數域的子域是為數域。 任何數域都包括有理數域\mathbb{Q},但並不一定是\mathbb{Q}的有限擴張,因此數域不一定是代數數域。例如實數域\mathbb{R}和複數域\mathbb{C}都不是代數數域。反之,每個代數數域都同構於某個數域。 ==例子== 除了常見的實數域\mathbb{R}和複數域\mathbb{C}以外,透過在有理數域中新增特定的無理數進行擴張得到的擴域也是數域。例如所有形同: :a + b\sqrt{2}, \; \; a, b \in \mathbb{Q} 的數的集合,就是一個數域。可以驗證,任何兩個這樣的數,它們的和、差、乘積以及商(約定除數不為0)都能寫成a+b\sqrt{2}的形式,故仍然在集合之中。這個集合記作\mathbb{Q}(\sqrt{2}),是有理數域\mathbb{Q}的二次擴域。 ===可構造數=== 可構造數也叫規矩數,指的是從給定的單位長度開始,能夠透過有限次標準的尺規作圖步驟做出的長度數值。所有可構造數的集合記為\mathcal{C},是一個數域。因為給定了兩個已經做出的線段後,可以透過符合尺規作圖規定的手段,在有限步內作出長度為兩者長度之和、差、乘積以及商的線段。\mathcal{C}是\mathbb{Q}的擴域,次數為無限大,是實數域\mathbb{R}的子域。 ===代數數=== 代數數指能夠成為某個有理係數多項式的根的數。所有代數數的集合記作\mathcal{A},是一個數域。\mathcal{A}也常被稱為代數數域,但與定義為“\mathbb{Q}的有限擴張”的代數數域是不同的概念。不過,每個\mathbb{Q}的有限擴張生成的域都可看作是在同構意義上。\mathbb{Q}中加入某個代數數擴成的,所以都是\mathcal{A}的子域。可構造數構成的數域\mathcal{C}也是\mathcal{A}的子域。由於虛數單位也是代數數,所以\mathcal{A}不是\mathbb{R}的子域。另一方面,自然對數的底以及圓周率都不是代數數,所以\mathbb{R}也不是\mathcal{A}的子域事實上\mathcal{A}的元素個數是可數的,所以元素個數不可數的\mathbb{R}不可能是\mathcal{A}的子域。。 ==註釋== ==參考來源== Category:代數結構 Category:抽象代數
數論
數論()是純粹數學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整數的性質,被稱為「最純」的數學領域。 ==簡介== 正整數按乘法性質劃分,可以分成質數,合數,1,質數產生了很多一般人能理解卻又懸而未解的問題,如哥德巴赫猜想,孿生質數猜想等。即,很多問題雖然形式上十分初等,事實上卻要用到許多艱深的數學知識。這一領域的研究從某種意義上推動了數學的發展,催生了大量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數論除了研究整數及質數外,也研究一些由整數衍生的數(如有理數)或是一些廣義的整數(如代數整數)。 整數可以是方程式的解(丟番圖方程)。有些解析函式(像黎曼ζ函式)中包括了一些整數、質數的性質,透過這些函式也可以瞭解一些數論的問題。透過數論也可以建立實數和有理數之間的關係,並且用有理數來逼近實數(丟番圖逼近)。 ==歷史== ===古代=== 數論早期也稱為算術,而算術一詞則表示「基本運算」 ,在現代數論誕生前,早期鋪墊有三大內容: #歐幾里得證明-{zh-cn:質數; zh-tw:質數;}-無窮多。 #尋找-{|zh-cn:-{zh-cn:質數; zh-tw:質數}-; zh-tw:質數;}-的埃拉託斯特尼篩法;歐幾里得求最大公約數的輾轉相除法。 #公元420至589年(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孫子定理。 === 中世紀 === 在中世紀早期,除了1175年至1200年住在北非和君士坦丁堡的數學家斐波那契有關等差數列的研究外,西歐在數論上沒有什麼進展。 中世紀數論主要是指15-16世紀由費馬、梅森、尤拉、高斯、勒讓德、黎曼、希爾伯特等人發展的數論。最早是在文藝復興的末期,對於古希臘著作的重新研究。主要的成因是因為丟番圖的《算術》(Arithmetica)一書的校正及翻譯為拉丁文,早在1575年Xylander曾試圖翻譯,但不成功,後來才由Bachet在1621年翻譯完成。 ===近代=== ====費馬==== 皮埃爾·德·費馬(1601–1665)沒有著作出版,他在數論上的貢獻幾乎都在他寫給其他數學家的信上,以及書旁的空白處。費馬的貢獻幾乎沒有數論上的證明,數論比其他數學領域容易出現這様的情形(說明在),不過費馬重覆的使用數學歸納法,並引入無窮遞降法。 費馬最早的興趣是在完全數及相親數,因此開始研究整數因數,這也開始1636年之後的數學研究,也接觸到當時的數學社群。他已在1643年研讀過版本的丟番圖著作,他的興趣開始轉向丟番圖方程和平方數的和。 費馬在數論上的貢獻有: * 費馬小定理 (1640), Letter XLVI from Fermat to Frenicle, 1640, cited in ,若a不是質數p的倍數,則a^{p-1} \equiv 1 \pmod p. * 若a和b互質,則a^2 + b^2無法被任何除4後同餘-1的質數整除, cited in ,而且每個除4後同餘1的質數都可以表示為a^2 + b^2.,這二個是在1640年證明的,在1649年他在寫給惠更斯的信上提到他用無窮遞降法證明的第二個問題,費馬和在其他平方形式上也有一些貢獻,不過其中有些錯誤及不嚴謹之處。 * 向英國的數學家提出了求解x^2 - N y^2 = 1的挑戰(1657年),但在幾個月後就由Wallis及Brouncker證明。費馬認為他們的證明有效,但用了一個在其中未經證明的演演算法,費馬自己是由無窮遞降法找到證明。 * 發展許多找虧格0或1曲線上點的方法,作法類似丟番圖,有許多特殊的步驟,使用了切線法構建曲線,而不是用割線法。 * 證明x^{4} + y^{4} = z^{4}不存在非尋常的正整數解。 費馬在1637年聲稱(費馬最後定理)證明瞭對於大於2的任意整數n,不存在 x^n + y^n = z^n的非尋常的正整數解(目前已知唯一的證明是由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及其學生理查·泰勒於1994年完成的證明),但只在一本丟番圖著作的旁邊寫到,而且他沒有向別人宣稱他已有了證明。 ====尤拉==== 尤拉(1707–1783)對數論的興趣最早是由他的朋友哥德巴赫所引發,讓他開始專注在費馬的一些研究上,在費馬沒有使當代的數學家注意此一主題後,尤拉的出現稱為「現代數論的重生」 and 。尤拉數論的貢獻包括以下幾項 and : * 費馬研究的證明,包括費馬小定理(尤拉延伸到非質數的模數),以及p = x^2 + y^2若且唯若p\equiv 1\; mod\; 4,這項研究可推導到所有整數都可以表示為四個平方數的證明(第一個完整證明是由約瑟夫·拉格朗日提出,費馬很快的也提出證明),和x^4 + y^4 = z^2沒有非零整數解的證明,表示為費馬最後定理n=4時成立,尤拉用類似方式證明瞭n=3的情形。 * 佩爾方程,最早誤以為是尤拉證明,尤拉也寫了連分數和佩爾方程的關係。 * 二次式,繼費馬之後,尤拉繼續研究哪些質數可以表示為x^2 + N y^2,其中有些顯示二次互反律的性質 。 * 丟番圖方程:尤拉研究一些虧格為0或1的丟番圖方程,特別的是他研讀丟番圖的著作,試圖要找到系統化的方法,但時機尚不成熟,幾何數論才剛形成而已。尤拉有注意到丟番圖方程和橢圓積分之間的關係。 == 分支 == ;初等數論:意指使用不超過高中程度的初等代數處理的數論問題,最主要的工具包括整數的整除性與同餘。重要的結論包括中國餘數定理、費馬小定理、二次互反律等等。 ;解析數論:藉助微積分及複分析的技術來研究關於整數的問題,主要又可以分為與加性數論兩類。積性數論藉由研究積性生成函式的性質來探討質數分佈的問題,其中質數定理與狄利克雷定理為這個領域中最著名的古典成果。加性數論則是研究整數的加法分解之可能性與表示的問題,華林問題是該領域最著名的課題。此外例如篩法、圓法等等都是屬於這個範疇的重要議題。 ;代數數論:引申代數數的話題,關於代數整數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目標是為了更一般地解決不定方程的問題,而為了達到此目的,這個領域與代數幾何之間有相當關聯,比如類域論(class field theory)就是此間的顛峰之作。 ;算術代數幾何:研究有理係數多變數方程組的有理點,其結構(主要是個數)和該方程組對應的代數簇的幾何性質之間的關係,有名的費馬最後定理、莫德爾猜想(法爾廷斯定理)、,和千禧年大獎難題中的貝赫和斯維訥通-戴爾猜想都屬此類。 ;幾何數論:主要在於透過幾何觀點研究整數(在此即格子點)的分佈情形。最著名的定理為閔可夫斯基定理。 ;計算數論:藉助電腦的演算法幫助數論的問題,例如素數測試和因數分解等和密碼學息息相關的話題。 ;超越數論:研究數的超越性,其中對於尤拉常數與特定的黎曼ζ函式值之研究尤其令人感到興趣。 ;組合數論:利用組合和機率的技巧,非構造性地證明某些無法用初等方式處理的複雜結論。這是由保羅·埃爾德什開創的思路。 ;模形式:數學上一個滿足一些泛函方程與增長條件、在上半平面上的(複)解析函式。 == 應用 == * 密碼學 * 孫子定理 *素數 *哥德巴赫猜想 *素數公式 *埃拉託斯特尼篩法 *雙生質數 *有限域 *p進數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 * * Volume 1 Volume 2 Volume 3 Volume 4 (1912) * * == 外部連結 == * Number Theory Web * 分類:數學分支
GNU自由文件許可證
GNU-{zh-tw:自由檔案授權條款;zh-hk:自由檔案特許條款;zh-cn:自由文件許可證;}-(,縮寫為GFDL)是一個版權屬左(copyleft,或稱「著佐權」)的內容開放的版權授權條款。它是由自由軟體基金會為了GNU計劃於2000年釋出的。 該授權條款適用於所有電腦軟體檔案以及其他參考及指導材料。授權條款規定,所有使用GNU條款的材料產生的衍生品,不論是經過修改或轉載,也都必須採用GNU自由檔案授權條款。採用該授權條款的材料可以用以商業用途,但必須允許任何人在遵守該協定下進一步修改或散發材料。 GNU自由檔案授權條款是設計用於使用手冊、教科書、參考資料、指導性質的素材等。然而,它可以應用在任何文字作品。在網路上採用GFDL釋出的檔案協作計劃中,維基百科是規模最大的計劃之一。 == 歷史 == GNU自由檔案授權條款最早在1999年以草稿的形式釋出;2000年3月,經過改版後的自由檔案授權條款以1.1版正式釋出,接著1.2版在2002年12月釋出。2007年12月1日,吉米·威爾士宣佈,維基媒體基金會、自由軟體基金會、創作共用等經過長期的討論與協商,決定修改GNU自由檔案授權條款Some important news from Wikipedia to understand clearly (Lessig Blog) http://wikimediafoundation.org/wiki/Resolution:License_update 。在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要求之下,自由軟體基金會在2008年11月3日釋出了1.3版FDL 1.3 FAQ 。在1.3版當中,規定符合一定條件的Wiki網站,可以改用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3.0版(CC BY-SA 3.0)授權條款。 GNU自由檔案授權條款第二版的第一份草稿已於2006年9月釋出,同時也釋出了GNU寬通用公共許可協議的草稿。新版本有許多改進,包括為了增進國際化,引入GNU通用公共授權條款第三版的新用詞;有關應用此授權條款於聲音及影像,規定更加明確等。新提議的GNU較簡自由檔案授權條款去除了「封面文字」及「恆常章節」,以便於不想使用這些特色的作者。 == 特色與批評 == === 次要章節 === GNU自由檔案授權條款明確地區分「文件」及「次要章節」。次要章節可以用來描述作者與文件主題的關係,但不可包含文件主題的相關內容。 === 不變章節 === 次要章節可以被指定為「不變章節」。被指定為不變章節的文字不可以被修改或刪除。維基百科並未使用不變章節。 === 相容性 === GNU自由檔案授權條款與GNU通用公共授權條款雙向不相容,導致範例-{}-程式碼必須雙重授權才能既使用在檔案又使用在程式內。這點受到批評。 === 列印的重擔 === GNU自由檔案授權條款要求在複製時附上「本『授權條款』、版權宣告、說明本『授權條款』效力及於『文件』的宣告」,若未遵守此條件則不能散佈、分發複製後的文件。這表示被授權者在列印以GNU自由檔案授權條款釋出的單篇文章時(例如,維基百科的單一條目),必須將完整授權條款同時列印出來,而授權條款及宣告的長度可能比文章本身大得多。 === 透明格式 === 「透明格式」是個較為複雜的概念。它要求文件的格式必須是「廣泛使用的軟體」可以編輯的。文件的透明格式相當於程式的原始碼。這個概念是為了確保文件可以易於被修改。該許可證也舉出了一些「透明格式」的例子:沒有標記的純ASCII、Texinfo輸入格式、LaTeX輸入格式、使用可以公開取得其DTD的SGML或XML、合乎標準的簡單HTML、PostScript或PDF。「透明影像格式」的例子有PNG、XCF和JPG。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GNU通用公共許可證、GNU-{zh-tw:較寬鬆通用公眾授權條款;zh-hk:較寬鬆通用公眾特許條款;zh-cn:寬通用公共許可證;}- * 自由軟體基金會 * Copyleft * 創作共用、內容開放 Category:版權 Category:自由軟體授權
陳相屯鎮
陳相屯鎮是坐落於中國遼寧省瀋陽市蘇家屯區南郊的一個鎮。主要企業有瀋陽鋼鐵總廠。瀋陽第一水泥廠。石油部器材倉庫 學校:有一座幼兒園、兩座小學、瀋陽市第六十七中學、瀋陽城市學院等。自然景觀有塔山、馬耳山、沙河等。 Category:瀋陽市鄉鎮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簡稱為中共,也簡稱為共產黨或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政黨、世界第二大政黨。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為習近平。該黨創立於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由陳獨秀和李大釗等領導組織,於1920年8月草創,自稱社會黨,1921年7月23日正式成立共產黨,1922年加入共產國際接受指導和援助,並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共同發起國民革命運動。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兩黨進行了長達10年的軍事鬥爭。193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漸擺脫共產國際的影響,改由以毛澤東為首的本土派掌權,隨後於1931年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由共產黨建立和執政的蘇維埃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抗日戰爭期間,共產黨與國民黨進行了第二次國共合作,遂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組建並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國國民黨及其領導的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中國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唯一執政黨至今。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排除意識形態問題和許多非共產主義的政黨建立關係。1989年東歐劇變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加強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絡。《辭海》將中國共產黨描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全體會議。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共中央最高領導人中共中央總書記近年來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政治事務的中國國家主席(虛位元首)和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自2012年11月的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至今擔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共產黨共有9804.1萬名黨員、基層黨組織則有506.5萬個。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並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意識形態,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行動指南。在毛澤東時期,中共以蘇聯為師,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計劃經濟體制。此後中共提出了大躍進、人民公社等過於激進的經濟政策;以階級鬥爭為綱錯誤發動了文化大革命。文革結束後,中共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調整了黨的路線,要求實事求是,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鄧小平等人認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決定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此後鄧主導了改革開放,改變缺乏彈性的計劃經濟體制,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而發展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至今。 == 名稱標識 == 1920年9月1日,黨派名稱最早在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的《對於時局之我見》中稱為「社會黨」,後來改稱為「共產黨」。在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留學法國的蔡和森在給毛澤東寫的兩封信中詳細地研討了共產黨問題,並且首先提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它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對此他在考察俄國共產黨(布林什維克)等歐洲各國共產黨後提出具體的建黨步驟,其中包括宣告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而當時人在上海市的陳獨秀與人在北京市的李大釗、張申府也透過信函討論名稱問題,最後決定採用「共產黨」作為中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名稱。中國共產黨的黨歌事實上是《國際歌》,但並未正式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 中國共產黨早期發展時並沒有設計統一官方標準的標誌,而是允許個別黨組織參考蘇聯共產黨製作標誌。1942年4月2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下令制定統一的官方標誌,在決定中提到「中共黨旗樣式寬闊為三與二之比,左角上有斧頭鐮刀,無五角星,委託中央辦公廳制一批標準黨旗,分發各主要機關」。 後來在官方標準中斧頭效仿蘇聯方面的規範而被替換為錘頭,即使用至今的“鐮刀錘頭”圖案,同時規定標準黨旗橫120公分、豎80公分,在左上角的中心(距離邊界4分之一的長度和寬度處)設計有直徑30公分的黃色鎚子和鐮刀。旗杆左套為白色並且寬6.5公分,這寬度也就是旗幟橫長十八分之一。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豎立鎚子鐮刀標誌的中國共產黨黨旗,但各機關仍偶爾使用「斧頭鐮刀」標誌。 中國共產黨黨旗採用紅色背景視為象徵革命、鎚子鐮刀象徵工人和農民的工具,黃色標誌則象徵光明,這也意味著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群眾及其利益。發展至今日中國共產黨黨旗具有5種尺寸,其尺寸分別為橫388公分,豎192釐米(1號);橫240公分,豎160公分(2號);橫192公分,豎128公分(3號);橫144公分,豎96公分(4號);橫96公分,豎64公分(5號)。1966年9月2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製《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製作和使用的若干規定》,其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黨徽黨旗是中國共產黨的官方符號和象徵。之後則於2002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透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在新增加的第53條中提到:「中國共產黨的黨徽黨旗是中國共產黨的象徵和標誌。黨的各級組織和每一個黨員都要維護黨徽黨旗的尊嚴。」2021年6月26日,中共中央釋出《中國共產黨黨徽黨旗條例》,進一步明確了黨旗和黨徽的製作、使用等有關規定。並在其附錄中對黨旗、黨徽的製作標準及方法進行了詳細說明。 == 歷史發展 ==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中國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在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幫助下誕生的。 === 共產國際時期 ===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後,共產主義思想傳入中國。1919年3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宣告成立,鼓勵全世界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進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五四運動中,中國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等激進意識形態開始與社會運動結合,許多學者於中國各地建立起共產主義研究小組。其中,陳獨秀是首位公開支援列寧主義與世界革命的中國知識分子。1920年4月,新成立的俄共(布)遠東局派遣吳廷康等人作為代表前往觀察中國狀況,計劃在上海建立第三國際東亞書記處並且在中國組建共產黨。吳廷康隨後在翻譯楊明齋陪同下先是前往北京與李大釗會面,之後則到訪目的地上海,和陳獨秀共同商討建黨問題。同年8月,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等人在上海組織成立了“中國共產黨”,並且推選陳獨秀為書記,後來在上海組建的這個中國共產黨組織被稱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學界一般將它的成立,視為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次年,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剛組建的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並開始運作。 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實際上成為中國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1920年10月,李大釗、張申府和張國燾發起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並且由李大釗擔任負責人。此後,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範鴻劼、張太雷等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員先後加入。儘管李大釗和陳獨秀就是否要在中華民國政壇從事政治改革之論點有所差異,然而兩人都把俄國十月革命作為開創性的行動,認為它預示著許多被壓迫的國家即將進入新的時代。1920年秋季,施存統、周佛海在日本建立旅日共產黨早期組織,由施存統為負責人。同年秋冬之際,毛澤東、何叔衡等人在長沙以新民學會骨幹為核心,秘密組建共產黨早期組織。1920年年底至1921年年初,王盡美、鄧恩銘等人則在濟南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春季陳獨秀聯合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人重新組建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並且先後由陳獨秀和譚平山擔任書記。同一年張申府、周恩來、趙世炎、劉清揚等人在法國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學生組成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並以張申府為負責人。中國當代學術界,將這八個小組視為中國共產黨的啟始階段,統稱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這些在各地成立的共產主義小組最早參考了列寧所提出的先鋒主義運作,並且被蔡和森等學術界視為中國共產黨的雛形。這些共產主義工作小組成員有組織且有計劃地擴大有關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並且批判各類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同時還在各個地方還發起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工人刊物、開辦工人學校,並且領導工人成立工會以發動工人運動,這些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工人運動的結合。其中在1920年9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把《新青年》雜誌改為自身公開刊物,同年11月又創辦了在中國各個主要城市秘密發行的《共產黨》月刊。新青年出版社還翻譯《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以及發行多份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小冊子。各地共產主義小組也積極創辦了以工人為主要讀者的通俗刊物,藉此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這包括有上海發行的《勞動界》,北京發行的《勞動音》和《工人月刊》、濟南發行的《濟南勞動月刊》、廣州發行的《勞動者》等。各地共產主義小組以此為基礎積極深入工人群眾,進而舉辦工人夜校和建立工會組織,同時還在各地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 從1920年開始,有關共同組建團體以改革中國社會的思想成為普遍的共識。1921年6月第三國際派遣馬林等人前往上海協調召開全國代表大會,進而組建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23日,來自中國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等地和日本的13名共產主義小組代表與2名第三國際代表全部抵達上海法租界召開代表大會。7月30日,上海會場遭到警方搜查,會議地點轉往浙江嘉興的嘉興南湖一艘遊湖船上進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佈建立中國共產黨以及其宗旨和原則等決議,並且制定有關工作機構和工作計畫的臨時性綱領。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還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三人組成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局為領導機構,分別由陳獨秀擔任書記一職,而張國燾和李達分別負責組織與宣傳工作。在1922年7月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明確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同時還透過加入共產國際而成為其分支機構的決議,同意接受共產國際的指導。其中中國共產黨將自身定位在實施列寧主義路線的共產主義革命政黨,同時作為左派政黨而與當時其他右翼政黨爭奪政治權力。當時中國共產黨發展初期絕大部分運作經費是由總部設在莫斯科的第三國際所提供,其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部份而接受第三國際的指揮。而後者提供的資金來源除了美元和盧布外,還包括有貴重的珠寶、鑽石、鴉片等。1923年1月12日,第三國際作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關於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關係問題的決議》,系統性地闡述了對於國共合作問題的指導性意見。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全體中共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並與中國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隔年1月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同樣也確定了「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之後10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入選成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或者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至此形成第一次國共合作關係。但是當孫中山於1925年3月逝世後,蔣中正開始排斥中國共產黨。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後,國共關係陷入緊張。1927年,蔣中正率領部隊進駐當時由共產主義武裝成員控制的上海,並於1927年4月12日發起大規模捕殺中國共產黨黨員和支援人士的四一二事件。之後蔣中正試圖進攻武漢,但是遭到中國共產黨將領葉挺軍隊的阻攔。與此同時,蔣中正許多盟友張作霖、何鍵等也開始打擊中國共產黨。在這次清黨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黨員人數從25,000多名銳減至10,000人。清黨初期,中國共產黨仍支援武漢國民政府,但在7月12日後則遵照第三國際的指示改組中央領導機構,退出國共合作統一戰線。7月15日,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宣佈停止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開始清除所有原本在中國國民黨內部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將領周恩來、葉挺、賀龍、朱德率領部隊發動南昌起義。由於不斷遭到國民政府部隊的攻擊而被迫南撤至汕頭,最後被趕至福建省邊區。隨後中國共產黨於8月7日召開八七會議,確定武力奪取政權的方針。隔天,汪精衛在武漢下令處決中國共產黨黨員。9月,中國工農紅軍的毛澤東以長沙為據點,在湖南省、江西省發動秋收起義。在9月15日認定進攻長沙失敗後,他率領1,000多名倖存者往東前往位於江西省的井岡山。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發動廣州暴動並且宣佈成立蘇維埃政府,但隨即被張發奎率兵鎮壓。1928年4月28日,朱德的南昌起義部隊與毛澤東的秋收起義部隊在江西省井岡山會師,並於1928年5月合併組建為中國工農紅軍。後來中國共產黨便在其軍隊勢力範圍內展開土地改革,並與國民政府派遣的國民革命軍在1930年至1934年間發生5次反圍剿戰爭。另外在黨內自身政治結構上,1927年8月13日時中國共產黨中央領導機構發出第44號通告,進而發起反對托洛斯基主義鬥爭外。而中國共產黨原先在城市的組織系統遭到破壞也促使得黨內制度的變革,除了原本作為革命組織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確立採取民主集中制,並建立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而由其成員擔任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這樣的改組結果增加中國共產黨內部的集權狀態,同時新成立的中央政治局含原先實際掌握權力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在各個層面有所重疊。1929年中國和蘇聯因為中東路事件而在中國東北地區爆發戰爭,陳獨秀等人因為反對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武裝保衛蘇聯」方針而被開除黨籍。自此中國共產黨內部早期知識派系因而失勢,爾後陳獨秀於1931年5月1日在上海托洛斯基主義組織統一大會上成為“中國共產黨左派反對派”總書記。而在陳獨秀遭開除黨籍後,1929年至1930年則由李立三實際掌握政黨組織。但是李立三的一連串錯誤決策反而讓中國共產黨一度接近瓦解狀態,之後第三國際開始積極介入並且在1930年取得主導權。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在蘇聯支援下於11月7日在江西省瑞金縣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其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該區頒布憲法以及發行貨幣,並且在隔年10月召開的寧都會議上解除毛澤東的軍權。不過在1934年第五次圍剿戰爭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主力被迫從瑞金縣撤退展開長徵,期間與國民政府部隊多次交火而損失慘重。此時一連串與中國國民黨為首的國民政府部隊的衝突,使得中國工農紅軍內部被迫重組,主要由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部門負責領導和監督部隊;並且自1934年5月開始,由博古、李德和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作為當時為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圈。 === 中華民國時期 === 1935年1月,長征途中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遵義市召開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擴大會議,博古和李德的軍事路線遭到毛澤東等人批判。會議結束後毛澤東重新獲得軍事領導權,並且和周恩來與王稼祥確立為軍事最高領導。儘管當時政黨事務依然由第三國際所掌控,然而這時毛澤東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非正式領導者,而擔任正式主管的周恩來和張聞天則成為他的非正式代表。同年8月時,在毛兒蓋召開的沙窩會議上確立由張聞天、毛澤東和周恩來擔任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圈。到了同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抵達陝西省延安市,與部署在陝北紅軍會合。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省會寧縣會合,長徵宣告結束。而在1936年5月時,中國共產黨遵照蘇聯「聯蔣抗日」的明確裁示,由中國工農紅軍在陝北地區提出「逼蔣抗日」的方針,呼籲中國國民黨中央高層「集中國力,一致對外」。同年12月爆發西安事變,蔣中正因而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要求。1937年7月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因而全面爆發。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隨後暫緩衝突,針對日軍入侵中國組成統一戰線,進而展開第二次國共合作。同年8月22日,陝北地區的中國工農紅軍納入國民革命軍而改編為八路軍;到了10月,位於南方的中國工農紅軍遊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的新四軍。儘管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在名義上維持合作關係,但是在1940年時雙方便結束所有合作關係。原因在於儘管正式結為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利用這次機會擴大和發展自身獨立的根據地,進而為之後可能與中國國民黨間爆發的戰爭做出準備。為此中國國民黨自1939年開始限制中國共產黨的擴張,但這導致中國共產黨的部隊和中國國民黨的軍隊間經常發生衝突。但是由於雙方不希望在面對日本入侵時爆發內戰,使得有關的衝突一度逐漸減少。 自194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內部意識到要擺脫外國勢力的影響才能取得政權,因此展開整風運動,排除以王明為首的第三國際代表在黨內的影響,將毛澤東的理論與原先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視為指導思想。自1943年開始,中國共產黨積極擴大自身的根據地。透過1945年《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的領導地位,當選首任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國共兩黨經過談判,於10月10日簽署《雙十協定》。隔年雙方則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並透過和平建國綱領等5個決議案,表示同意共同實現民主憲政。之後雙方分別在1946年2月底達成整軍方案,以及在同年3月底達成《東北停戰協定》。不過直到1946年6月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間的和平談判結束為止,雙方並沒有達成實質效力的共識。而當時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比起中國共產黨部隊的兵力還要多出3倍,因此在整體軍事實力上來說似乎更佔優勢。這使得中國國民黨所領導的國民政府在美國和日本合作下,很快便重新接收中國絕大部分地區。然而,儘管當時中國國民黨轄下的國民革命軍擁有200萬兵力,但是仍然無法擊敗較為弱勢的中國共產黨部隊,也遲遲無法重新取得中國共產黨作為據點的農村地區。大約在同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部隊則得到了來自蘇聯的援助,並且大規模地向東北地區擴張勢力。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期間,中國國民黨所控制的主要城市數量大幅增加,其中甚至還包括曾被中國共產黨作為總部的延安市。然而,中國國民黨並沒有因此獲得更多優勢,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已經戰術性地撤離城市,並且轉而煽動居住在城市的學生和知識份子等人發動抗議行動,進而抨擊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政府發動內戰,而對此中國國民黨則往往大力鎮壓民眾作為回應。在此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的各個派系開始與蔣中正為首的執政派系爆發權力內訌,反對蔣中正在中國國民黨黨內實施專制統治,這削弱了中國國民黨應對中國共產黨攻擊的能力。其中在國民大會召開期間,當時由中國國民黨所主導的國民政府下令停戰,但是後來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雙方仍然因為《中華民國憲法》透過事宜而決裂。儘管國民政府也應美國政府代表馬歇爾的要求呼籲中國共產黨與之和談,但是中國共產黨南京市代表陸定一拒絕這建議,自此國共談判完全破裂而使得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7年7月至1948年8月期間中國共產黨開始發起有限的反攻行動,並將目標明確訂為從華中地區發展至華北地區,以及重新收復中國東北地區。而當時中國國民黨率領的國民革命軍本身則出現大量軍人逃兵,其中在1948年中華民國國軍從原先有的200萬人兵力減少至100萬人左右。1948年9月至1949年6月,中國共產黨憑藉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基本上消滅中華民國國軍主力部隊,進而讓中國國民黨掌管的地區面積快速減少,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權則逐漸喪失。 === 毛澤東時期 ===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市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此後,中國共產黨逐漸佔領中國大陸和絕大多數沿海島嶼,迫使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同年12月撤往臺灣地區。而此時中國大陸由毛澤東以及其所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統轄,主要依照馬克思列寧主義原則所建立。1950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派中國人民志願軍前往朝鮮半島參與韓戰,直至1953年朝韓雙方簽署停火協議。中國共產黨在1951年時發起三反五反運動,並且在隔年提出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後宣佈成為社會主義國家。1956年推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不過到了1957年發起了整頓思想的反右運動,並因為國內階級鬥爭形勢估計過於嚴重而被嚴重擴大,大批知識分子因而被劃成右派成員。1958年至1960年,中國共產黨發動主張「超英趕美」的大躍進,反而造成國民經濟的倒退和大饑荒的發生。其中1959年廬山會議上,毛澤東因為彭德懷等人的異議而下令發動反右傾運動,一直到1962年七千人大會召開後才得以制止。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共產黨因為意識形態差異而宣告決裂。此時期毛澤東主張儘管社會主義革命似乎獲得成功,但是社會內部的階級敵人仍然持續存在,加上與國家主席劉少奇等人的矛盾加深,進而提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之觀點。1966年2月3日,中國共產黨透過文化革命五人小組發表《二月提綱》,文化大革命正式展開。在這之後引起長達10年激烈的一系列政治鬥爭,直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及四人幫遭到瓦解,持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結束。 === 改革開放以後 === 1976年毛澤東逝世並逮捕四人幫成員後,華國鋒和鄧小平為了取得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權而爆發權力鬥爭,最後由鄧小平一派贏得鬥爭而掌握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權。其中鄧小平聯合陳雲和李先念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並且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觀念。為了扭轉毛澤東極左派政策所帶來的影響,鄧小平認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可以排除資本主義思想而採納其市場經濟政策,並且在中國共產黨仍維持其自身政治權力的情況下,透過政策的轉變帶來顯著的經濟增長。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中國共產黨放棄階級鬥爭方式而轉向改革開放,並且逐步建立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黨內之領導地位。1979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邊境問題而與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越南爆發中越戰爭。1981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透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其中華國鋒被迫辭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鄧小平在中共黨內的領導地位得到確立。不過為瞭解決中國共產黨內部的資深黨員安排問題,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和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設立了2屆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領導下的中央顧問委員會。然而鄧小平所提出的新思想很快遭到毛澤東思想支持者與政治自由化支持者質疑,同時改革開放政策也引發許多社會問題。其中在1986年時中國社會便因為許多社會因素而爆發許多學生運動,並且於隔年年初使得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因為被批評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而被迫辭職,由趙紫陽接任。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引發學生和群眾的悼念活動,進而促使大規模學生示威活動。面對示威中出現的種種群體行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報《人民日報》於4月26日發布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指責此次事件為「動亂」並且表示應該採取堅硬措施以制止動亂,隨後部分激進學生絕食抗議使局勢升級。5月19日晚間,國務院決定在首都部分地區實行戒嚴,不過戒嚴部隊被許多北京市市民阻攔而未能入城。最終中國共產黨高層和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採取強硬措施,並於6月3日晚間派遣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天安門廣場實行武力清場。途中軍方與群眾和學生爆發流血衝突,軍隊開槍射殺了很多平民,反抗的平民也導致了十四位軍人的死亡(平民和軍人的死亡人數至今仍有很大的爭議),清場行動引來西方社會的全面譴責。 在示威運動結束後,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召開。在會議中決定撤銷趙紫陽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等職務,由江澤民接任,確立其黨內的領導地位,並且建立包括李鵬、朱鎔基等人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而儘管此次示威一度使改革開放政策暫緩,1990年代初期有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政策重新獲得施行,這讓鄧小平的經濟學觀點重新獲得重視。199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所提出的觀點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章程》,與原先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同樣列為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江澤民繼承鄧小平在1980年代「最高領導人」的位置,並延續後者絕大部分政策。隨後江澤民則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主張中國共產黨應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及要眾多人民的基本利益;2001年7月1日,江澤民在慶祝中共成立八十週年大會上提出可以吸納民營企業家加入中國共產黨開放資本家入黨:江澤民再造中共 鄧力群炮轟毀黨 .多維新聞.。200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三個代表思想獲得批准並修訂至《中國共產黨章程》中,並且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方針。在三個代表思想中,透過制定理論的方式讓民營企業家和入境資產階級分子得以合法加入中國共產黨。200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召開,胡錦濤當選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而接替江澤民黨內最高領導人位置,並且和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等人組建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 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重點放在集體領導上,而反對單一個人在政治體系中佔有主導地位。由於過去中國政府主要注重經濟增長,反而促成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發生。為瞭解決這些問題,胡錦濤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這兩個主要思想。其中科學發展觀在2007年10月21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列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版中,但一直到2012年11月14日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才視為指導方針。胡錦濤在2012年11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卸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並且由新選出的習近平接替這兩個職位,之後與李克強等人組建第五代中央領導集體。習近平上任後不久便展開數十年來最為積極的反腐敗工作,但與此同時開始整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作為最高領導人的權力,這使得外國評論家認為其破壞集體領導制度、而朝向毛澤東的個人獨裁統治方式。在2017年10月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透過了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由此習近平成為繼毛澤東、鄧小平之後第三位將自己的名字寫進黨章的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 == 領導制度 == === 政治體制 === 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初便以蘇聯共產黨為榜樣,採取了蘇聯共產黨的組織模式,後來也接納了列寧的「黨的領導體制」和史達林的「無產階級專政體制」理論和實踐經驗。在政治體制建設方面基本上則是採納了史達林主義,也就是在每個非共產黨機關內部都設有嚴格服從共產黨的組織,並且建立了共產黨中央對國家的一元化領導制度。1949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政府均設定了黨委會。1958年,中共中央成立直屬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的中央財經、政法、外事、科學與文教小組,小組組長基本上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擔任。今日中國共產黨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人民團體、經濟組織、文化組織等機構中設有黨組,作為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 中國共產黨同時也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也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8個民主黨派合作和協商,進而組成統一戰線。這些政治協商必須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主要參與成員還包括有群眾組織、民主黨派以及各個行業的代表。而在其政治制度理論上,透過正式協商制度能夠有助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飾物等各個層面的基本政策成形。對此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政黨的互動關係,則主要建立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還將這一協商過程制度化而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且要求所有統一戰線成員支援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並持續支援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使得一些人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實際上並沒有任何許可權,而有關的討論內容也都是受到中國共產黨所監督。 === 民主集中制 ===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原則採取民主集中制,並且基於民主和兩個原則而成,其中官方所指稱的民主主要是「社會主義民主」或者是「黨內民主」。而有關民主集中制的討論,自從192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便一直視為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原則。其中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提到:「黨是根據自己的綱領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統一整體。」而毛澤東曾經表示民主集中制是「將民主和集中兩個似乎相衝突的東西,在一定形式上統一起來」,認為藉此結合能夠處理民主和集中之間的內部矛盾,同時民主集中制在自由和紀律協調上更具優越性。 其中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提到:「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黨要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而當前中國共產黨表示民主同時是中國共產黨自身與社會主義重要的生命線,但是認為要實現且正常運作民主,可行的方法唯有實施集中制度。中國共產黨主張民主得以使用包括集中制度等任何形式展開,並且認為如果沒有集中制度就將會失去秩序。對此中國共產黨依據毛澤東對於民主集中制的觀點成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認為這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只有這個制度,才既能表現廣泛的民主,使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有高度的權力;又能集中處理國事,使各級政府能集中地處理被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所委託的一切事務,並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動。」 === 集體領導 === 當前中國共產黨理想上認為應當透過集體領導以盡可能削減個人權力,經由一致協商的方式而做出決定。這概念最早緣起則可以回到列寧和布林什維克派系,主張共產黨的領導高層是由多人共同決策而成。其中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全體成員都處於平等地位,每位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往往作為一個部門的非正式權力代表,然而他們所擁有的決策權力皆相同。在毛澤東統治時期便是由他控制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另外分別還有掌握情報調查機關的康生以及掌握國務院、外交部的周恩來與掌握中共中央書記處的鄧小平。 不過儘管每個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在理論上的權力關係相同,但實際上仍然會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排列其名次。同時雖然中國共產黨主張並沒有選出正式的領導人領導,但是每個領導集體中仍然會有重要的領導人物帶領其他核心成員;自1990年代開始,同時掌握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者,往往便是該領導集體最為重要的領導人物,其中黨總書記和軍委主席的職務掌握實權。在過去鄧小平擔任最高領導人時期,中國共產黨內部核心成員和領導集體並沒有什麼區別,而在實際情況下核心人物往往不參與集體領導制度。然而集體領導制度發展到江澤民之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大力推廣責任制度,並且在中國共產黨的官方宣告中改稱作「集體領導核心」,但胡錦濤開始,最高領導人改稱為「以某某(最高領導人)同志為總書記」。在2016年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上,明確確立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之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委員和常委被規定要向中共中央總書記述職。2018年3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首次審閱各中央政治局委員提交的報告,他又向各政治局委員提出重要要求。 === 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 === 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指的是中國共產黨中央權力機構的最高領導人,在中共建黨以來經歷過多次變改: #中國共產黨中央局書記(1921年-1922年) #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1922年-1925年) #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年-1956年)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年-1982年)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25年-1943年,1982年至今) 肖像 姓名 任期開始 任期結束 備註 陳獨秀 1921年7月31日中共一大選舉產生 1927年7月12日被停職 陳獨秀於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並任中央局書記。1922年7月23日由中共二大選舉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1925年1月11日由中共五大選舉為首任中共中央總書記。 張國燾 1927年7月12日陳獨秀被停職 1927年8月7日八七會議 實際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任內的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朱德等為首的前敵委員會成員發起南昌起義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及其前身。 在任期間的中共中央總書記陳獨秀被停職。 100px 瞿秋白 1927年8月7日八七會議 1928年7月19日 八七會議上總書記陳獨秀被免職後,實際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 向忠發 1928年7月19日中共六屆一中全會選舉 1931年6月22日被中國國民黨逮捕處決 期間蔡和森、李立三、周恩來、瞿秋白、王明先後實際主持中共中央工作。 王明 1931年6月中央政治局選舉 1931年9月15日 1931年1月中共中央六屆四中全會後實權由以王明為首的國際派掌握。6月,總書記向忠發被中國國民黨逮捕後遭處決,王明增補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代理中央總書記主持中央工作。 博古 1931年9月15日代理中央總書記1934年1月15日中共六屆五中全會選舉為正任中央總書記 1935年2月5日 1931年9月,博古接替赴蘇聯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的王明,為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總負責人。 張聞天 1935年1月15日遵義會議選舉產生,於同年2月5日接受中共中央總書記印璽 1943年3月20日 遵義會議決議由朱德和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1936年12月7日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從1943年3月20日開始,總書記就不再是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 毛澤東 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 1976年9月9日逝世 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書記處主席,1945年6月起出任中央委員會主席。領導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取得最終勝利,於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國鋒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1976年10月7日懷仁堂事變後接任黨主席,由中央政治局會議透過 1981年6月28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閉幕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後出任中央委員會主席,1977年7月十屆三中全會上正式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在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辭去主席職務。從1980年2月開始,主席就不再是中央書記處負責人。 胡耀邦 1981年6月28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閉幕 1987年1月16日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請辭 1980年2月開始擔任中央書記處負責人,1981年6月至1982年9月擔任中共中央主席,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後繼續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在1987年1月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辭去總書記職務。在職期間由中共元老鄧小平擔任實際最高領導人。 趙紫陽 1987年1月16日代理職務,同年11月1日正式就任 1989年6月24日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閉幕 因同情學生運動在1989年5月19日被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共元老暫停職務,同年6月24日被免職。 江澤民 1989年6月24日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選舉產生1989年11月9日接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2002年11月15日辭任中共中央總書記 1989年6月24日接任趙紫陽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 1989年11月接任鄧小平的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職務。在2004年9月辭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職務。 胡錦濤 2002年11月15日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 2012年11月15日 任期屆滿後一併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職務,唯一主動「裸退」的領導人。 習近平 2012年11月15日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 現任 2012年11月接任胡錦濤的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職務。先後於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屆一中全會和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上連任。 == 組織機構 == === 中央組織 === ==== 非常設機關 ==== 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權力機構。在197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前全國代表大會經常不定期召開,之後實行每5年舉行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制度,而每次大會將會持續數天。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除特別情況外,全國代表大會日程不得延期。《中國共產黨章程》賦予全國代表大會6項職權: # 聽取和審查中央委員會的報告; # 審查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報告; # 討論並決定黨的重大問題; # 修改黨的章程; # 選舉中央委員會; # 選舉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在實際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時,絕大部分時間與會代表很少討論重大問題;而比較具影響力的討論則是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的準備期,將醞釀下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人選,並提交全國代表大會差額選舉。而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後,則是由全國代表大會所產生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擔任最高執行機構。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時,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領導黨的全部工作,對外代表中國共產黨。由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負責監督、執紀、問責,維護黨的章程和其他黨內法規,對黨員履行職責進行監督;而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的領導下進行工作。 新當選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除了之後會在不同黨政機關、地方行政區和企事業單位工作外,在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會分別從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選出作為主要負責人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召集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並主持中央書記處的工作,任期與中央委員會相同,連任不限。另外還會選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決定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組成人員,透過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成員,批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組成人員。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一般每年舉行一次,為期2天至3天。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負責黨的經常工作。 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作為最高決策機關和領導機關,承擔中共中央經常工作。所有重大的政治、思想、軍事、政策和組織問題都必須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討論透過。中國共產黨在組織上採取民主集中制作為基本原則,各級黨組織對同下級組織有關的重要問題作出決定時,一般要徵求下級組織的意見,執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必須堅決執行上級黨組織的決定。本級黨組織和黨員如有不同意見,則必須在堅決執行的前提下,宣告保留或向上級黨委反映。 ==== 常設機關 ==== 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閉會期間,由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行使中央政治局的職權,成為黨內最高決策機構。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制度是在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建立,用以取代原本擔任政策決定角色的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其中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每週至少召開1次會議,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中國的核心領導機構。藉由閉會制度使得中國共產黨的權力集中至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召集會議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會議,同時還主持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工作。 而自江澤民以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也兼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一職。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領導全國武裝力量。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是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同時也是中央委員會的執行機構。中央書記處除了可以在中央政治局確定的政策框架下自行做出決定外,同時也負責指導中央委員會部門工作、經費工作、出版物與報告起草等工作。中央軍事委員會是中國共產黨最高軍事領導機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主要負責領導中國武裝力量。 中國共產黨歷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還會選舉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中央軍事委員會、中央書記處的組成人員。中共中央辦公廳是中共中央的核心聯絡部門,負責包括日常通訊、協議、安排會議議程等黨務行政工作。中共中央目前設定中央職能部門5個,這包括負責幹部工作與人事任免的中共中央組織部、負責宣傳思想、文化和公共傳播工作的中共中央宣傳部、負責中國共產黨與各國政黨和國際組織聯絡的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負責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的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以及負責協調政法機關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 中共中央設定辦事機構8個,即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委員會辦公室、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中國共產黨還設立有提供高階幹部培訓與政治教育的中共中央黨校,負責黨史研究、文獻出版發行與外文編譯的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而在新聞媒體對外傳播方面,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直接管理《人民日報》社,而中共中央黨校則發行有作為理論雜誌的《求是》和《學習時報》。另外中央委員會還設立多箇中央議事協調機構,包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中央財經委員會等,在全體會議期間將向中央委員會提交報告。 === 地方組織 === thumb|中國共産黨深圳市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縣(自治縣、旗)、不設區的市和市轄區成立地方代表大會,並且由這些代表大會自行選出本級行政區委員會。中國共產黨地方各級代表大會應該每5年舉行一次,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可由上一級黨委委員會決定提前或者延後進行。本級黨委的人數和選舉程式由地方代表大會決定,並報上級黨委批准。地方各級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 聽取和審查同級委員會的報告; # 審查同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報告; # 討論本地區範圍內的重大問題並作出決議; # 選舉同級黨的委員會,選舉同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 省級行政區、地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的代表大會每隔五年召開,省級行政區、地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黨委委員、候補委員由黨代會選舉產生,任期為5年,縣級黨委委員、候補委員必須擁有3年以上黨齡。本級黨委與本級黨代會的任期相同。各級黨委負責人必須向上級黨委負責。上級地方黨委可以決定下級地方代表大會委員會正式委員和候補委員人數。當黨委委員出缺時,則由候補委員按照得票數依次遞補。各級地方委員會每年至少要召開2次全體會議,且應當執行上級黨組織的指示以及同級代表大會的決議。 地方各級黨代會閉會時,由本級黨委領導本級黨組織的工作,對外代表本級黨組織。其中地方黨委常委的人選由地方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產生,並報上級黨委批准。地方各級黨委常委會領導本行政區黨的經常工作。各級黨委的幹部管理許可權下算一級。例如,中共中央管理副省部級以上幹部的任免,省級黨委管理副地廳級以上幹部的任免。 === 共產黨員 === 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者年齡必須滿18周歲,並且必須成為預備黨員為期1年。在民主革命時期,任何國籍之人士都可以加入中國共產黨。根據1956年透過的中共八大黨章規定:“任何從事勞動、不剝削他人勞動的中國公民,承認黨的綱領和黨的章程,參加黨的一個組織並在其中工作,並且按照規定交納黨費的,都可以成為本黨黨員”,這是中共黨章首次對入黨申請者的國籍要求作出了規定,一直保持至今。相較於過去中國共產黨將重點放在申請人的思想準則上,目前中國共產黨則主要強調技術和學歷。申請人必須在中國共產黨黨旗前舉行入黨宣誓才能夠成為預備黨員,之後則由中國共產黨相關組織負責觀察和教育預備黨員。預備黨員的職責實際上和正式黨員相差不大,不同的是可能無法在中國共產黨黨內參與選舉投票,同時也沒有被選舉權。許多中國共產黨黨員是透過加入中國共產黨旗下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而江澤民以後民營企業家也被允許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全體黨員必須服從命令、遵守紀律、堅持團結、服務於中國共產黨和人民,並且促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 在加入中國共產黨將會獲得許多許可權,這包括有參加中國共產黨的有關會議、閱讀中國共產黨有關檔案、接受中國共產黨提供的教育培訓、在黨報黨刊上對中國共產黨政策提出討論、針對中國共產黨的工作提出建議和方案、在會議上有根據地批評中國共產黨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行使投票權和被選舉權。而在堅決執行該項決議或政策作為的前提下,中國共產黨黨員得以對對於決議和政策予以反對或者有不同意見的情況下,並且可向中國共產黨上級機關乃至於中央委員會提交任何意見,並且要求該組織提供答覆。同時包括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等組織,都沒有許可權得以剝奪中國共產黨黨員的這些權力。 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於2019年6月30日的統計資料指出,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9,059.4萬名,基層組織則有461.0萬個。就中國共產黨黨員職業予以分類,農民、牧民和漁民有2,544.3萬人;工人有651.4萬人;企業單位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1,400.7萬人;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管理人員980.0萬人;黨政機關工作人員756.4萬人;學生180.5萬人;離職或退休人員1,814.8萬人;其他職業人員731.4萬人。而就其他成員結構來看,女性中國共產黨黨員有2,466.5萬人,佔黨員總數的27.2%;少數民族黨員有664.5萬人,佔黨員總數的7.3%;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黨員4,493.7萬人,佔黨員總數的49.6%;35歲及以下的黨員2,211.6萬人。而自2013年開始,中國共產黨在保證發展黨員質量的前提下逐漸控制黨員人士增長速度,在發展受調控下使得總人數增加速度放緩。截至2021年底,中國共產黨總共有9671.2萬名黨員,是印度主要政黨印度人民黨之後全世界上第二大的政黨。 === 青年團體 ===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的青年組織,同時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的青年群眾組織。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提到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青年組成,並且指出其功能為「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申請人的加入年另必須介於14歲至28歲間,並且由其主導和監督以14歲以下兒童組成的少年組織中國少年先鋒隊。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組織結構整體上都參考了中國共產黨的制度,其中最高機構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全國代表大會,其下分別還有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和中央書記處。然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和所有中央機關都是接受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領導,由其負責指導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相關活動。因此實際上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為獨特的組織,其所負責領導的上級機關包括有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自身以及中國共產黨。根據在2013年所舉辦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供的資料,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總共有8,900萬名成員加入。 == 指導思想 == === 意識形態 === 中國共產黨訂定數個指導自身全部活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並且將其視為中國共產黨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的理論基礎。其中在《中國共產黨章程》提到中國共產黨會堅持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專政、中國共產黨領導、遵循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等四項基本原則,並且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官方意識形態,內容結合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提到的馬克思主義、以及由列寧所提出的列寧主義思想。對此中國共產黨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同時馬克思列寧主義提供解決資本主義矛盾社會的一個未來願景,也就是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必然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而第二個加入的毛澤東思想則被視為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和應用,其中毛澤東思想的內容除了由毛澤東主導外,還包括其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物共同發想而成。 鄧小平理論則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加入到《中國共產黨章程》,其概念包括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等論點。鄧小平理論大體上可以視為一種理論總結,認為共產主義的定義中並不包括國有社會主義和計劃經濟等制度安排,同時市場機制實際上是中立的運作方式。此外他還提到中國共產黨需要應對不斷變化的形勢動態,並且要透過「實事求是」的方式來確認某一政策過時與否,進而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與相應的口號。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民重申鄧小平的口號而認為沒有必要質問事情是屬於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因為重要的判別標準是它的工作模式。之後他更提出適應中國條件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三個代表」,並且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透過而加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黨內的部分人士批評「三個代表」並非屬於馬克思主義、甚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價值觀的背叛,然而支持者認為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江澤民則主張早期共產黨成員認為共產主義應當實現的生產模式,發展到了今日已經更為複雜而難以體現,同時試圖強制生產方式的改變作為並沒有效果,因為其背後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經濟規律而有自然的發展。該理論最為顯著的影響是允許資本家以「新社會階層」身分加入中國共產黨,除了鼓勵其從事「誠實勞動和工作」外,並透過自己的勞動貢獻為中國共產黨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後在胡錦濤所主導下,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制定了同樣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科學發展觀思想,同時為了因應中國國情而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發展與應用,中國共產黨必須堅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017年10月24日,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宣佈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該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囊括“五位一體”、“四個全面”、“黨領導一切”等政治方略,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 === 經濟方針 === 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提到:「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在內容中也提到將會持續進行改革開放政策,以求根本上改革限制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進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中鄧小平不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區別是自由市場與計劃經濟。對此他表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江澤民支援鄧小平的思想並在中國共產黨會議上多次重申此觀點,認為並沒有一定的機制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因為唯一重要的是其工作的方式。與此同時江澤民引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術語,藉此取代陳雲原先所提的「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用語。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民於報告中向其他代表們表示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而在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國共產黨則將思想主軸改為「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之後這一路線則持續到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而被重新修正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但是在會議中也提到「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 而從中國共產黨的觀點來看,世界分成彼此對立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基礎陣營。中國共產黨認為堅持社會主義的基礎,基於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最終會取代資本主義。不過近年來中國共產黨則重新回到馬克思的著作,重新嘗試解釋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發生現象。儘管承認全球化是透過資本主義制度發展而成,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和理論家認為全球化本質上並非資本主義。原因在於如果全球化純粹屬於資本主義,這將排除另一種具現代性的社會主義形式。因此無論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中國共產黨不將全球化或者市場經濟視為特定階級的性質。而如同鄧小平認為中國可以憑藉資本主義的元素來追求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全球化本身性質亦不固定。因此在中國共產黨黨內對於全球化仍屬於樂觀態度,認為儘管當前的全球化是受到資本主義佔有統治地位,但也認為全球化可以推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進展。 === 思想改良 === 雖然非中國分析家普遍認為,中國共產黨已經拒絕正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或者至少在正統思想的基本思路並沒有繼續沿用,然而中國共產黨本身並不同意。儘管一些評論認為江澤民引進「三個代表」思想理論後,結束中國共產黨長期所承諾的馬克思主義做法;然而中國共產黨黨理論家冷溶則不同意此類看法,認為江澤民透過各種不同的所有制擺脫原來中國共產黨的思想障礙,這作法本身並沒有放棄馬克思主義或社會主義,相對地反而藉由現代化理解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而強化中國共產黨自身,進而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部分。其中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仍然將實現真正的「共產主義」作為其「終極目標」,其中中國共產黨聲稱現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一部分中國共產黨理論家認為在目前的發展階段「看起來很像資本主義」,另外某一部分理論家則認為「資本主義是共產主義的早期或第一階段」。不過有些人則反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概念,認為這實際上是受知識分子的犬儒主義影響。其中中國分析師庫恩便表示:「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時,我認為它滑稽多於精明,是來自於不滿現實知識份子的駭客宣傳諷刺漫畫。但是初級階段100年的說法來自嚴肅的政治理論家。」 近年來,以外國評論家為首的論點認為中國共產黨沒有主軸思想,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採取實用主義,並且僅有在工作層面上感興趣。不過這個從許多層面所得到的簡單觀點也遭到批評其錯誤處很多,因為中國共產黨官方宣告試圖讓其呈現出具有明顯連貫的世界觀。例如在2012年胡錦濤指出西方世界的威脅要分裂中國共產黨,並且指出「西方世界的國際文化強盛,而我們是弱者……思想文化領域是我們的主要目標」,中國共產黨提供大量的資源投入到黨校和發展各具特色的思想論點。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獲得提出前,思想和決策之間是處於演繹的關係,這意味著決策本身是基於對於思想的認識而做出判斷。然而鄧小平認為這一關係必須被顛倒過來,應當透過決策來產生其意識形態,而不是透過周圍的其他方法成形。而中國的政策制定者認為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在於其停滯不前的,認為蘇聯共產黨的思維過於僵化而缺乏想像力;對此中國共產黨則認為必須透過實踐行動破除僵化的思想,同時中國共產黨本身的思想必須是動態的,才能夠繼續維護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基礎。 == 黨際交往 == === 與共產黨 === 今日中國共產黨繼續與非執政的共產黨和工人黨保持聯絡,並且派代表出席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國際共產主義研討會等國際共產主義會議。同時許多國外的共產黨還會派遣代表前往中國訪問,例如在2008年葡萄牙共產黨總書記德索薩便和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劉奇葆會面,而法國共產黨全國書記洛朗也曾與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劉雲山會面。2014年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則與俄羅斯聯邦共產黨主席久加諾夫會面,討論兩個政黨間的互動關係。1980年代至1990年代期間歐洲社會民主運動的一連串改革,使得中國共產黨認為西歐的共產黨地位日益邊緣化。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一方面和葡萄牙共產黨、法國共產黨、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巴西共產黨、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西班牙共產黨等已經作為主要政黨的共產黨接觸外,同時也和澳大利亞共產黨、孟加拉國工人黨、孟加拉國共產黨、斯里蘭卡共產黨、比利時工人黨、匈牙利工人黨、多明尼加工人黨、宏都拉斯改革黨等仍然在發展中的共產黨和工人黨保持交流。中國共產黨與其他仍然信奉共產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繼續保持密切的關係,這包括有古巴、寮國、越南和它們各自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花費許多時間分析1989年東歐民主化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的國際形勢,試圖解釋為何在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陸陸續續瓦解的同時,僅有部分社會主義國家仍然繼續維持其意識形態。中國共產黨積極分析這些社會主義國家的情況主要是作為自身後續發展的參考案例,不過中國共產黨亦認為社會主義運動將在未來某個時候獲得振興。中國共產黨在所有執政黨中最感興趣的政黨是越南共產黨,其中越南共產黨一般視為在後蘇聯時代的社會主義發展典範。中國分析師認為越南在越南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決定採納革新開放的改革政策,成為越南後來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在東亞,作為相隔一年分別建立的兩個歷史悠久的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和日本共產黨存在長期交流,但關係總體好壞反覆。1945年前日共由於受迫害處於地下活動狀態,日共骨幹野坂參三等人到達延安,與中共存在早期交流。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共骨幹回到日本,吸取中共革命經驗重建日共。1950年代,儘管存在日共遭到美軍打壓、日共內部的革命派德田球一和改良派宮本顯治互相分裂等情況,但這一時期中共與日共的關係一直緊密。1964年中蘇交惡時,日共總體站在支援中共的立場,直到1966年宮本顯治帶領日共代表團來到中國,會談中中方要求日共方面批判蘇聯為修正主義,這一提議遭到了宮本顯治的拒絕。隨後中共開始全面批判日共“修正主義路線”,毛澤東認為中國明確存在四個敵人,“蘇聯現代修正主義,美國帝國主義,宮本顯治修正主義集團和佐藤榮作反動內閣”。在1967年8月3日,日共駐北京代表從機場回日本途中被紅衛兵打傷,從此中共和日共關係全面破裂。改革開放後中共並不急於與日共重建關係,而是選擇靠近當時為日本最大左翼政黨的日本社會黨,直到日本社會黨解散後的1998年,中聯部與日共代表團共舉行了5次會談,中共與日共才實現了兩黨關係正常化。21世紀初,中共與日共的關係總體穩定,不破哲三時期的日共一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持讚許態度,認為是一種新的社會主義探索,“中國正是在走社會主義道路才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共也對日共主張日本應當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在歷史、臺灣問題上的立場表示讚賞,希望兩黨透過交流不斷豐富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繼續為推動兩國關係和人類進步事業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但近年來習近平領導的中共加速朝民族主義政黨轉型,志位和夫領導的日共加速朝社會民主主義政黨轉型,兩黨的分歧愈來愈大。2017年,日共批判中共推行霸權主義政策,並在2019年修改黨章,刪除將中國評價為“開始了新的社會主義探索的國家”的定性,不再承認中共是社會主義政黨。2021年中共建黨百年時,日共領導人志位和夫再次評論稱“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霸權行為和在香港和新疆地區的侵犯人權行為,與社會主義無關,不配共產黨的名義”,且並未在當天向中國共產黨發祝賀信,這標誌著中共和日共自1967年以來再度交惡。 中國共產黨在相當程度上也十分重視古巴的發展,這包括有對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卡斯楚的大大欽佩,以及出版許多書籍探討古巴革命的成功案例。中國共產黨和古巴共產黨之間的關係從過去並無密切關係,而自1990年代開始彼此的交流大大增加。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討論中國共產黨學習其他執政政黨的可能性時,對於古巴共產黨的作為便予以許多好評。2007年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吳官正在和卡斯楚會面時,便將胡錦濤的親筆書信遞交給卡斯楚,內容提到:「事實證明,中古是值得信賴、真誠相待的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兩國友誼經受住了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與日俱增,歷久彌堅。」 === 與非共產黨 === 自從共產黨在東歐衰亡後,中國共產黨開始與歐洲其他黨派建立關係,其中這些關係又以能夠讓中國共產黨學習者為主。例如中國共產黨一直渴望瞭解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如何繼續維持完全控制,並且在新加坡政治環境中得以採行低調的完全掌握社會。根據中國共產黨自己對於新加坡的分析,其認為人民行動黨的統治地位是因為藉由發達的社交網路來有效地控制選區,其中新加坡政府和人民行動黨控制的分支機構深入且廣泛地掌握社會。儘管中國共產黨接受新加坡是自由民主制國家,他們認為這是以人民行動黨為首的指導式民主。不過中國共產黨認為其與人民行動黨的差異,則包括有後者並非工人階級的政黨、而是屬於政治菁英組成的政黨;同時人民行動黨是採行議會制的政黨,本身並非作為革命黨存在。中國共產黨還有與對其他政黨展開研究並且發展密切交流,這包括有自1957年以來長期統治馬來西亞的馬來民族統一機構,以及日本政壇具主導地位的自由民主黨。另外中國共產黨也對於一黨制國家或者有某方政黨主導的國家特別關注,並且透過發展政黨間的關係使得中國共產黨得以加以研究。 例如中國共產黨認為敘利亞復興黨之所以能夠長期統治敘利亞地區,源自於阿薩德家族塑造個人權力並透過嚴密統治,這使得哈菲茲·阿薩德得以將政權傳承給他的兒子巴沙爾·阿薩德,同時敘利亞武裝力量勢力也在其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來中國共產黨則對於拉丁美洲地區特別感到興趣,無論是派遣代表前往訪問或者招待這些國家的代表次數都不斷增加。中國共產黨特別關注曾經統治墨西哥長達71年之久的革命制度黨,雖然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將革命制度黨的長期統治權力源自於強硬的總統制,而其民族主義的態度使得革命制度黨獲得許多農村人口支援,並且得以進一步在經濟市場化的同時實行國有化政策。中國共產黨認為革命制度黨失敗處在於缺乏黨內民主,儘管其追求社會民主主義但是無法改革已經僵化的黨派結構,同時還受到政治腐敗、全球化壓力、以及美國政治幹擾等影響。雖然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逐漸承認拉丁美洲的,數年來開始加強中國共產黨與數個社會主義和反美左派政黨之間的關係。中國共產黨偶爾會對查維茲的反資本主義和反美言論表達不同意見,不過在2013年時中國共產黨則與查維茲所成立的委內瑞拉統一社會主義黨達成協議,由中國共產黨教育委內瑞拉統一社會主義黨幹部有關政治和社會領域。截至2008年為止,中國共產黨聲稱已經在29個拉丁美洲國家與99個政黨建立關係。 早在1970年代期間,中國共產黨為了遏制「蘇維埃帝國」擴張而曾經有一陣子與極右派政黨締結短期關係。不過在1980年代初期,中國共產黨開始對歐洲的社會民主主義運動有著極大的興趣,並且與歐洲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大力發展政黨之間的互動,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首次與非共產黨的政黨展開交流。在1980年代之前,中國共產黨基於第二國際、列寧主義和史達林主義對於社會民主主義運動的觀點,曾一度對於社會民主主義感到負面和輕視。不過在1980年代這一觀點發生了變化,中國共產黨開始認為歐洲的社會民主主義試圖建立「有人性的資本主義」,而實際上自身也可以從社會民主主義運動中學到部分經驗。中國共產黨在1980年代陸續派遣代表前往歐洲各地考察,同時期大多數歐洲社會民主黨派別都面臨選舉支援率的下滑,以及開始對於自身展開改革。中國共產黨對此感到極大興趣,這之中又以英國工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內部改革為首。中國共產黨對於兩者再次取得執政權的原因歸咎於採行現代化措施,藉由轉而支援私有化而取代傳統的國家社會主義原則,並且將原先的大政府思維轉型成為新的福利國家觀點。至此改變對於市場的負面看法,而支援群眾也從傳統工會轉型成企業家、年輕成員和學生。 中國共產黨過去與北韓的緊密關係,這使得中國共產黨是經常派遣代表訪問北韓的組織之一。儘管中國的朝鮮分析家往往向社會大眾表態支援北韓,並且發表多份有關北韓經濟改革的報告。但是在中國共產黨官方討論中則很大程度上蔑視北韓的經濟體制,認為在整個社會中瀰漫著個人崇拜思想,而金日成家族更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嘗試採納世襲繼承的做法。同時即便是在安全域性勢時,由於朝鮮人民軍使用絕大多數資源,而讓北韓民眾生活普遍貧困,一些分析師還將北韓的現狀與中國過去的文化大革命對比。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一直嘗試透過中國重要經濟基礎設施經驗,說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執政黨朝鮮勞動黨展開經濟改革政策。例如在2006年時,中國共產黨邀請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前往廣東省以展示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不過在一般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仍認為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是共產主義執政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負面例子。 == 爭議 == == 相關評論 == === 政治經濟 === 中國國民黨在1928年至1949年期間統治中國大陸地區,但是最終被迫撤往臺灣地區。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在施行的重要基本國策和政治宣傳中均以中國共產黨作為主要假想敵。其中當時中國國民黨指稱中國共產黨憑藉著蘇聯幫助而奪取中國大陸政權,除了批評中國共產黨為「漢奸」外,並且以國家民族生存為訴求對臺灣民眾大力宣傳,而將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大陸形容為民生困苦的獨裁政權。一直到1980年代初期,有關反對中國共產黨的宣傳逐漸減少。與此同時,由江澤民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則開始向過去的敵人中國國民黨表達友好姿態,期望藉由加強與中國國民黨間的關係,以促進臺灣地區與中國大陸統一的可能性。然而在2000年後,中國國民黨喪失從1945年以來統治臺灣地區的政權。而過去的宣傳仍很大程度影響臺灣人民對於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大陸的觀感,其中負責海峽兩岸事務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在2007年11月28日的調查中,指出近70%的臺灣民眾對於中國共產黨政府有不好印象。 有些觀點認為中國共產黨和其領導人應該對中國人數眾多的非正常死亡承擔責任,這些非正常死亡案例主要集中於1960年代的三年困難時期和隨後的文化大革命。不過在中國共產黨執政時期,中國大陸在1980年代經過改革開放之後的30年經濟高速發展,很快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世界第一大農業國和世界第二大服務業國。儘管一些評論認為中國共產黨採取的政策對環境、文化、人口結構造成了破壞,然而調查顯示目前中國公眾對於中央政府的滿意度很高。 南非《》認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所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將在之後決定中國未來的走向,使得國家經濟更為穩健、人民更加富有,而相關的政治改革也將更為順利地推進。不過中國市場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自從2004年江澤民轉交軍權以後,中國共產黨黨內保守的毛澤東主義派系勢力逐漸增強。該派系勢力主張計劃經濟,並且把市場改革與政治改革不平衡帶來的社會問題全歸咎於市場改革派。另外裙帶資本家和腐敗政府官員也希望加大國家權力,從而得以在政府幹預的市場過程中獲利。對此吳敬璉認為中國經濟正朝向官僚壟斷資本主義,因而對於未來中國共產黨保守派領導下的中國經濟發展表示擔憂。 === 腐敗問題 === 中國共產黨黨員幹部腐敗而違法與違紀事件時有發生,對此中國共產黨對不合格黨員會予以開除黨籍處理,其中在2004年被開除黨籍人數約49,000名。到了2006年時人數則略有下降,當年度一共開除了20,000多名違紀黨員,這佔中國共產黨黨員1.7%。不過許多人士認為這是中國共產黨本身的制度問題和中國長期以來從封建時代形成的官場風氣,只靠黨內紀律處分並不足夠。2007年9月13日,擁有更多職能和權力的國家預防腐敗局正式成立,主要的工作有反腐敗宣傳和教育、進行制度的建設、機制與體制的創新,以及在反腐敗案件上取得源頭性解決的工作,試圖能夠解決中國共產黨近年來黨員幹部腐敗案件之問題。 200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講話,表示今後會把反腐敗工作的成效看作是獲得民眾信任的重要指標,這是中國轉型發展近30年來首次明確提出的關於反腐敗目標的看法。中國共產黨召開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後,很多政治觀察人士對於習近平的改革舉措表示出乎意料。其中2014年9月11日,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陳定定在雜誌《外交學者》網站發表分析文章表示在不到2年時間裡,中國政府在計劃生育、勞動改造、戶口制度、反腐工作等領域都進行了改革。而在國際透明組織所發布的清廉印象指數中,中國的清廉印象指數自從2011年開始已經連續3年分數有所上升;不過2013年中國在清廉印象指數的得分為40分,在176個國家中位列80名而屬於「嚴重腐敗」之列。但到了2014年,中國的清廉印象指數比上一年低了4分,得分為36分,排名更是從80名下滑到100名。外交部發言人回應:“2014年中國“清廉印象指數”評分和排名與中國反腐敗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現實情況完全相背、嚴重不符。”並表示不承認國際透明組織的腐敗指數標準。 === 言論管控 === 2008年以後中國共產黨在新聞自由和訊息公開上作出比較大的改善,例如相比2008年西藏騷亂的封閉作法,對於汶川大地震則給予外國記者較高的自由度報導新聞,這一做法也獲得許多國際新聞媒體的支援。之後發生的甕安騷亂事件也基本上得到及時的公開報導,而2008年喀什襲擊事件後也有相關的新聞採訪詢問,在前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逝世當天新華社也立即發布死訊。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在考察《人民日報》時發表講話強調:「要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導機制,第一時間發布權威資訊,提高時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聞宣傳工作的主動權。……哪個國家都有負面,中國這麼大,負面的難以避免。我們會保持開放的心態,相信大家會對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主流進行充分估計、綜合評價。」 對於這次重要談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認為過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鮮少如此強調尊重新聞規律。不過無國界記者發布的2011年至2012年年度新聞自由指數中認為,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79個國家中排名174位。而在《經濟學人》發布的2012年民主指數排名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排在167個國家中的142位,被歸於「獨裁政權」之列。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還建立了防火長城,對於網際網路進行審查而阻止民眾瀏覽部分網站,同時在中國國內還有出版物審查制度。而中國每年都會投入相當龐大的經費用於維穩,其中從2011年開始中國連續3年的維穩支出均高於軍費,2013年的預算中便高達7,690億元人民幣。 == 選舉歷史 ==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 屆次 中共中央主席/總書記 席次 +/– 位次 1954 毛澤東 第一 1958-59 毛澤東 1 第一 1963–64 毛澤東 1621 第一 1974–75 毛澤東 53 第一 1977–78 華國鋒 501 第一 1982–83 胡耀邦 1255 第一 1987–88 趙紫陽 125 第一 1993–94 江澤民 51 第一 1997–98 江澤民 93 第一 2002–03 胡錦濤 48 第一 2007–08 胡錦濤 79 第一 2012–13 習近平 58 第一 2017–18 習近平 38 第一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 === *只計黨派代表中擁有中國共產黨黨籍的委員數,不計擁有中國共產黨黨籍的其餘界別委員數。以下記錄包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屆次 中共中央主席/總書記 席次 +/– 1949 毛澤東 1954 毛澤東 24 1959 毛澤東 20 1965 毛澤東 1978 華國鋒 16 1983 胡耀邦 1988 趙紫陽 14 1993 江澤民 1 1998 江澤民 1 2003 胡錦濤 7 2008 胡錦濤 2013 習近平 2018 習近平 === 政治協商會議與制憲國民大會 === *只計黨派代表中擁有中國共產黨黨籍的委員數,不計擁有中國共產黨黨籍的其餘界別委員數。 屆次 中共中央主席 席次 備註 1946.1 毛澤東 1946.11 毛澤東 未出席 == 參見 == * 中國共產黨章程 * 中國共產黨集體領導制度 * 共產黨 *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年表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黨 * 統一戰線 *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 * 蘇聯共產黨 * 佤邦聯合黨 * 中國共產黨政治運動列表 == 註釋 == == 參考資料 == ==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部連結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首頁 *人民網 Category:共產黨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黨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黨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Category:一黨制政黨 Category:1921年建立的政黨 Category:1921年中國建立 Category:現今執政的共產黨
晉十六國南北朝歷史年表
晉十六國南北朝歷史年表列出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年表。 ==概況== <table style="width: 100%; text-align: left;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font-size:90%"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甘肅 陝西 山西 河北 遼東 山東 四川 江南 事件 東漢25年|220年 184年- 黃巾之亂爆發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始 魏220 - 265 蜀漢221 - 263 吳222|280 220年 - 漢獻帝禪讓魏曹丕。三國時代開始。 263年 - 魏滅蜀漢。 西晉265 - 316 265年 - 魏元帝禪讓晉武帝司馬炎。 西晉 280年 - 晉滅吳,統一中國。三國時代終。291年 - 八王之亂起。 前涼301|376 西晉 成漢301|347 西晉 306年 - 八王之亂終結。晉混亂開始,各地勢力開始自立。 西晉 漢(前趙) 西晉 308年 - 劉淵自稱漢皇帝。五胡十六國開始。 前趙304 - 329 後趙 鮮卑慕容部 後趙 東晉317|420 311年 - 永嘉之亂<BR>316年 - 西晉滅亡,東晉南遷。 後趙319 - 351 鮮卑拓跋部 329年 - 後趙石勒滅前趙。 後趙 代315|376 前燕 冉魏 東晉 350年 - 後趙混亂之際,漢人冉閔建冉魏,殺羯族。 前秦 前燕337 - 370 前秦351 - 394 東晉 376年 - 前秦苻堅統一華北。 383年 - 淝水之戰東晉軍大敗前秦軍。華北再次分裂。 後涼389|403 西秦385|431 後秦384|417 前秦 代(北魏) 西燕384|394 後燕384|409 東晉 甘肅省 陝西省 山西省 河北 遼東 山東 四川 江南 事件 北涼 後涼 南涼 西秦 後秦 前秦 北魏 後燕 南燕398|410 東晉 西涼400|421 北涼 南涼397|414 夏 北魏 北燕 東晉 北涼397 - 439 西秦 夏407 - 431 北魏 劉宋420|479 420年 - 劉裕簒奪東晉。劉宋建國。424年~453年 - 宋文帝善政,稱之為元嘉之治。439年 - 北魏太武帝統一華北。五胡十六國時代終,南北朝時代開始。 北魏386|534 劉宋 南朝齊479 - 502 479年 - 蕭道成簒奪宋,南朝齊建國。490年~499年 - 北魏孝文帝漢化政策。 南朝梁502|557 502年 - 蕭衍簒奪齊,梁建國。523年 - 北魏で六鎮之亂髮生。內亂開始國內軍閥化。534年 - 北魏分裂為西魏、東魏。 西魏534 - 556 東魏534 - 550 西魏 南朝梁 548年 - 梁將軍侯景叛亂。梁朝處於分裂狀態西魏奪得今四川。 北周556 - 581 北齊550 - 577 北周 南朝陳557|589 550年、556年 - 北齊簒奪東魏,北周簒奪西魏。557年 - 建康的梁朝被陳霸先簒奪,陳建立。 北周 577年 - 北周統一華北。 隋 581年 - 楊堅簒奪北周,隋建國。 隋581 - 618 589年 - 隋文帝統一南北。魏晉南北朝時代結束。 甘肅省 陝西省 山西省 河北 遼東 山東 四川 江南 事件 </table> ==晉(265-420,計156年)== ===西晉 (265-316,計52年)=== 公元 干支 年號 皇帝 備註 265 泰始 武帝(司馬炎,236-290)即位 275 咸寧 280 太康 西晉滅吳,中國統一 284 杜預(222-284)逝,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 290 太熙 惠帝(司馬衷,259-306) 290 永熙 皇后賈氏(-300)專政 賈后殺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與元老衛灌,趙王司馬倫起兵伐之,八王之亂開始 291 永平 291 元康 297 陳壽(233-297)逝,著有《三國志》 300 元康 301 永寧 302 太安 304 甲子年 304 永安 304 建武 304 永安 304 永興 305 左思(250?-305?)逝,著有《三都賦》 306 光熙 懷帝(司馬熾,-313) 東海王司馬越毒死惠帝,八王之亂結束 306 司馬彪(246?-306?)逝 307 永嘉 匈奴劉淵建漢國,使劉曜伐晉,攻陷洛陽,俘懷帝,史稱“永嘉之禍” 313 建興 愍帝(司馬業) 316 劉曜再次伐晉,攻陷長安,俘愍帝,西晉(265-316)結束 ===東晉(317-420,計104年)=== 公元 干支 年號 皇帝 備註 317 建武 元帝(司馬睿,276-322)即位建康(今南京)[本年稱晉王,翌年稱帝] 318 太興 322 永昌 明帝(司馬紹,-325) 323 太寧 晉臣王敦欲圖奪位,為明帝所平,敦憂憤去世 325 成帝(司馬衍,-342) 326 咸和 335 鹹康 342 康帝(司馬嶽,-344) 343 建元 桓溫(302-378)第一次北伐,糧盡退還 344 穆帝(司馬聃,-361) 345 永和 353 王羲之(303?-361?)等27人開蘭亭集會 356 桓溫北伐,取洛陽,請穆帝君臣北還,穆帝不許,溫愧而南還 357 昇平 361 哀帝(司馬丕,-365) 362 隆和 363 興寧 363 葛洪(284-363?)逝,著有《抱朴子》 364 甲子年 365 廢帝(司馬奕) 365 陶淵明(365-427)生 366 太和 桓溫第三次北伐,大破南燕,糧道卻為南燕、前秦所截,溫還建康,廢帝奕 371 鹹安 簡文帝(司馬昱,-372) 372 孝武帝(司馬曜,-396) 373 寧康 376 太元 379 淨土宗始祖慧遠(334-416)於廬山結白蓮社 383 淝水之戰,謝石謝玄(343-388)大敗前秦軍苻堅 (338-385) 396 安帝(司馬德宗,-418) 397 隆安 399 法顯(337?-423?)往印度取經 402 元興 桓溫子桓玄廢安帝自立,國號楚,後為北府兵將劉裕所擊殺。 405 義熙 418 恭帝(司馬德文) 劉裕廢殺安帝,立恭帝德文 419 元熙 劉裕北伐,滅南燕、後秦 420 劉裕廢殺恭帝自立,國號宋,史稱劉宋,自為宋武帝,東晉(317-420)結束 ==十六國(304-439,計136年)== 公元 干支 年號 政權 備註 304 甲子年 304 劉淵(-310)國號漢,劉曜(-333)改為趙,即前趙(304-329) 漢,前趙 304 成(漢)立(304-347),即前蜀 前蜀 319 石勒(274-332)立後趙(319-350) 後趙 324 前涼立(324-376) 前涼 329 前趙滅 337 慕容皝立前燕(337-370) 前燕 347 成(漢)滅 348 後趙僧佛圖澄(232-348)逝 350 後趙滅 351 苻健立前秦(351-394) 前秦 364 甲子年 366 沙門樂僔起造敦煌石窟 370 前燕滅 384 後秦立(384-417) 後秦 384 慕容垂立後燕(384-409) 後燕 385 西秦立(385-431) 386 呂光(337-399)立後涼(386-403) 後涼 394 前秦滅 397 南涼立(397-414) 南涼 398 南燕立(398-410) 南燕 400 西涼立(400-420) 西涼 401 沮渠蒙遜(386-433)立北涼(401-439) 北涼 401 天竺國鳩摩羅什(Kumarajiva,343?-413?)到長安 403 後涼滅 407 赫連勃勃(-425)立夏(407-431) 夏 409 北燕立(409-436) 北燕 後燕滅 410 南燕滅 414 南涼滅 417 後秦滅 420 西涼滅 424 甲子年 431 西秦滅,夏滅 436 北燕滅 439 北涼滅 439 十六國(304-439)結束 ==南北朝(386-589,計204年)== ===南朝(420-589,計170年)=== ====宋(420-479,計60年)==== 公元 干支 年號 皇帝 備註 420 永初 武帝(劉裕,-422)即位 422 少帝(劉義符,-424) 北魏奪取青、充、徐、豫四州 423 景平 424 甲子年 424 元嘉 文帝(劉義隆,-453) 433 謝靈運(385-433)逝,北魏滅北涼,至此,十六國結束 445 《後漢書》作者范曄(398-445)被殺,北魏以六十萬大軍南征,為宋軍擊退 452 孝武帝(劉駿,-464) 454 孝建 457 大明 464 廢帝(劉子業,449-465) 465 永光 465 景和 明帝(劉彧,-472) 465 泰始 466 詩人鮑照(414?-466)逝 472 泰豫 後廢帝(劉昱,-477) 473 元徽 477 昇明 順帝(劉準) 479 宋(420-479)亡 ====齊(479-502,計24年)==== 公元 干支 年號 皇帝 備註 479 建元 高帝(蕭道成,-482)即位 482 武帝(蕭賾,-493) 483 永明 484 甲子年 493 廢帝(蕭昭業) 494 隆昌 494 延興 後廢帝(蕭昭文) 494 建武 明帝(蕭鸞,-498) 498 永泰 東昏侯(蕭寶卷) 499 永元 500 祖沖之(429-500)逝 501 中興 和帝(蕭寶融) 502 齊(479-502)亡 ====梁(502-557,計56年)==== 公元 干支 年號 皇帝 備註 502 天監 武帝(蕭衍,-549)即位 520 普通 印度達摩祖師(Bodhidharma)東來 527 大通 529 中大通 531 《文選》作者昭明太子(蕭統,501-531) 逝 535 大同 544 甲子年 546 中大同 547 太清 549 簡文帝(蕭綱,-551) 550 大寶 551 天正 豫章王(蕭棟) 552 承聖 元帝(蕭繹,-554) 554 貞陽侯(蕭淵明) 555 天成 555 紹泰 敬帝(蕭萬智) 556 太平 557 梁(502-557)亡 ====陳(557-589,計33年)==== 公元 干支 年號 皇帝 備註 557 永定 武帝(陳霸先,-559)即位 559 文帝(陳蒨,-566) 560 天嘉 566 天康 臨海王(陳伯宗) 567 光大 568 宣帝(陳頊) 569 太建 570 回教穆罕默德(Muhammad, 570-632)誕生 582 後主(陳叔寶) 583 至德 587 禎明 589 陳(557-589)亡,南朝(420-589)結束 ===北朝(386-581,計196年)=== ====(北)魏(386-534,計149年)亦稱後魏,元魏==== 公元 干支 年號 皇帝 備註 386 登國 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即位 396 皇始 398 天興 404 天賜 409 永興 明元帝 414 神瑞 416 泰常 424 甲子年 424 始光 太武帝 428 神鵸 432 延和 435 太延 440 太平真君 446 出廢佛令 451 正平 452 承平 南安王 452 興安 文成帝(440-465) 454 興光 455 太安 460 和平 460 大同雲崗石窟開始建造 465 獻文帝(拓跋弘,454-476) 466 天安 471 延興 孝文帝(拓跋宏,467-499) 476 承明 477 太和 484 甲子年 494 遷都洛陽,禁胡風,行漢化,龍門石窟開始建造 499 宣武帝(-515) 500 景明 504 正始 508 永平 512 延昌 515 孝明帝(元詡,-528) 516 熙平 518 神龜 520 正光 525 孝昌 527 酈道元(466?-527)逝,著有《水經注》 528 武泰 孝莊帝(元攸,-530) 528 建義 528 永安 530 建明 敬帝 531 普泰 節閔帝 531 中興 出帝 532 太昌 532 永興 孝武帝(元修,510-534) 532 永熙 534 北魏(386-534)結束 ====東魏(534-550,計17年)==== 公元 干支 年號 皇帝 備註 534 天平 孝靜帝(元善見)即位 538 元象 539 興和 542 曇鸞(476-542)逝 543 武定 544 甲子年 550 東魏(534-550)結束 ====西魏(535-556,計22年)==== ====北齊(550-577,計28年)==== 公元 干支 魏年號 皇帝 齊年號 皇帝 535 大統 西魏文帝即位 544 甲子年 547 高歡 (496-547)逝 550 天保 北齊文宣 帝即位 551 西魏廢帝 554 西魏恭帝 556 西魏(535-556)結束 ====(北)周(557-581,計25年)==== 公元 干支 週年號 皇帝 備註 齊年號 皇帝 備註 557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 558 (北)周孝明帝(宇文毓) 559 武成 北齊廢帝 560 乾明 560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 560 皇建 北齊孝昭帝 561 保定 太寧 562 河清 北齊武成帝 565 天統 北齊後主 566 天和 570 武平 572 建德 574 周武帝出廢佛令 576 隆化 577 承光 北齊幼主即位;同年 退位 577 北齊(550-577)結束 578 宣政 (北)周宣帝(宇文贇, 559-580) 579 大成 579 大象 579 (北)周靜帝 581 北周(557-581)結束 ==參見== *中國歷史年表 Category:魏晉南北朝 Category:中國史年表
亞洲歷史
亞洲歷史描述一個由歐亞草原連線的幾個不同海岸地區(東亞、南亞和西亞)的集合體的歷史。 這幾個海岸地區是世界上最早誕生文明的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文明和華夏文明具有相似的技術和想法,諸如車輪和算術。 ==史前時期== 在公元前1萬年,今土耳其東南部的哥貝克力山丘可以視為新石器文化的開端。 在中國河北省的易縣的北福地史前文化連同磁山文化、興隆窪文化和太行山東部文化填補了中國史前文化的空缺。 ==青銅時期== 銅石並用時代開始於約公元前4500年,青銅時代開始於約公元前3500年。 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一個存在青銅器時期的文明,它處於印度次大陸的西部。通常認為,早期的印度教在這個文明中進行。 中國和越南同樣也被認為是金屬使用的中心。 ==鐵器時期== 在亞洲的幾大主要文明中,鐵器時代伴隨著使用鐵製武器、盔甲的大量使用。 ===中東=== 在公元前6至4世紀期間,由居魯士二世建立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統治從希臘土耳其至印度河流域和中亞地區。 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4世紀征服了波斯帝國。建立了短暫的希臘化時代。他並不能建立持久的穩定。在他死後,波斯分裂成弱小的王朝。其中包括塞琉古帝國,以及之後的安息帝國。至古典時期結束時,波斯地區重新融合成了薩珊王朝。有時也被認為第二波斯帝國。 羅馬帝國在塞琉古帝國之後控制了亞洲西部部分地區。 ===印度=== 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是印度的黃金時期。在科學、技術、藝術和宗教上的大量發明和發現成為印度文化上一個重要部分。始於印度次大陸的印度教和佛教,對南亞、東亞和東南亞產生重要的影響。 ===中國=== 約公元前1029年起,周朝開始出現並一直持續至約公元前258年。周朝使用一種分封制。他將權力給予地區諸侯,並且透過他們的忠誠來控制廣大的領土。結果,此時的中國往往是非中央集權化並且非常虛弱。周天子對於解決諸侯之間的紛爭,能起的作用很少。 秦始皇推翻了周朝最後的天子,統一了六國,建立秦王朝。秦王朝是第一個統一王朝。統治時期是公元前221年至前207年。新皇帝廢除了分封制並且建立了一套在他直接統治下的官僚機構。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又一個大的帝國。在4個世紀中,漢朝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黃金時期。 ==中世紀== 在這個時代,東方世界隨著貿易、移民和征服不斷擴張。 ===伊斯蘭的中東=== 在7世紀,伊斯蘭哈里發國家和其他伊斯蘭國家控制中東、高加索和中亞地區。 ===印度=== 南部印度的朱羅王朝在10世紀征服大部分東南亞地區。穆斯林侵入印度次大陸主要發生在12世紀。 穆斯林征服印度次大陸大致發生在12世紀後,不過早期的穆斯林征服在該地區僅造成有限的侵襲。 ===中世紀中國=== 古典時代後的中國經歷隋、唐、宋和元、明的興起和衰落。在這段時間,佛教傳至、儒家革新,官僚機構改善。 一個新的王朝於580年開始形成。楊堅自稱隋朝皇帝。不久他攻克了南方的陳朝,統一了中國。文帝被其兒子楊廣謀殺。他奪得帝位為隋煬帝。煬帝復興了儒家和官僚制度,因此得罪了貴族和遊牧部落。之後,隋煬帝成為一位極度奢侈的皇帝,他因個人的奢迷生活以及征伐高句麗而過度消耗中國的資源。 隋朝重要的大臣李淵開始崛起。他於618年建立唐朝。唐朝建立了一個具有廣大疆域的帝國。自唐玄宗起,唐朝開始衰落。 至960年開始,中國大部分地區重新統一在宋朝之下。儘管宋失去了北方的領土並且未能擊敗北方的遼朝。他們是高度漢化的契丹人。宋朝以宋明理學的形式恢復了儒家。 ===蒙古帝國=== 13世紀,蒙古帝國征服亞洲大部分地區,從中國至歐洲。中世紀的亞洲是大汗的王國。從未有人像成吉思汗那樣控制這麼多的土地。 ==近代== 17世紀,俄國開始擴張進入亞洲。他們最終控制整個西伯利亞以及於19世紀佔領大部分中亞地區。自16世紀起,奧斯曼帝國控制安納托利亞、中東、北非和巴爾幹。16世紀,莫臥兒帝國控制印度大部分,開始印度第二個黃金時代。 ===明朝===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他和之後的皇帝將蒙古人和他們的文化趕出中原地區。 ==近現代== ===清朝=== 1644年,東北部的滿洲人開始征服整個中國。滿清皇帝,其中尤其典型的康熙帝維持一個保守的國家,其中含有強大的官僚機構和學者。 ==當代== 19世紀,俄國和英國在中亞地區互相爭奪。1916年,西伯利亞鐵路貫通。 在20世紀初期,歐洲殖民者佔領部分亞洲地區,其中包括英屬印度,英屬香港,法屬印度支那和葡屬澳門和果阿。儘管沒有影響力,但是部分亞洲地區保持獨立。其中有波斯、泰國和中國。 20世紀亞洲重要人物:光緒帝、慈禧太后、溥儀、孫中山、袁世凱、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趙紫陽、江澤民、李鵬、伊藤博文、東條英機、昭和天皇、甘地、穆罕默德·阿里·真納、金日成、金正日、李光耀、東姑阿都拉曼、馬哈迪·莫哈末、蘇加諾、蘇哈托、保大帝、胡志明、李承晚、朴正熙、費迪南德·馬科斯、科拉松·阿基諾、諾羅敦·西哈努克、波爾布特等等。 ==參考資料== Category:世界史
千紀
千紀,又稱千年紀、千年,是跨越一千年的時間跨度。 在公元紀年中,如果一個年份可以被1000整除就被稱為千年(或者那個年份之後的一年,如2000年或2001年都可被認為是新千年)。在2000年全球慶祝新千紀到來時,就發生了有關到底2000年還是2001年才是新千紀開始的爭論。 支援2001年為21世紀元年的人認為:由於西元曆法從1年開始算起,1年-10年為0年代,1年-100年為1世紀,1年至1000年是1千紀,因此2千紀開始於1001年,2001年才是3千紀的開始。 == 史前 == * 前11千紀 * 前10千紀 * 前9千紀 * 前8千紀 * 前7千紀 * 前6千紀 * 前5千紀 * 前4千紀 == 公元前 == * 前3千紀 ** 前21世紀 - 前22世紀 - 前23世紀 - 前24世紀 - 前25世紀 ** 前26世紀 - 前27世紀 - 前28世紀 - 前29世紀 - 前30世紀 * 前2千紀 ** 前11世紀 - 前12世紀 - 前13世紀 - 前14世紀 - 前15世紀 ** 前16世紀 - 前17世紀 - 前18世紀 - 前19世紀 - 前20世紀 * 前1千紀 ** 前1世紀 - 前2世紀 - 前3世紀 - 前4世紀 - 前5世紀 ** 前6世紀 - 前7世紀 - 前8世紀 - 前9世紀 - 前10世紀 == 公元后 == * 1千紀 ** 1世紀 - 2世紀 - 3世紀 - 4世紀 - 5世紀 ** 6世紀 - 7世紀 - 8世紀 - 9世紀 - 10世紀 * 2千紀 ** 11世紀 - 12世紀 - 13世紀 - 14世紀 - 15世紀 ** 16世紀 - 17世紀 - 18世紀 - 19世紀 - 20世紀 * 3千紀 ** 21世紀 - 22世紀 - 23世紀 - 24世紀 - 25世紀 ** 26世紀 - 27世紀 - 28世紀 - 29世紀 - 30世紀 * 4千紀 * 5千紀 * 6千紀 * 7千紀 * 8千紀 * 9千紀 * 10千紀 * 11千紀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年代、世紀 *千禧年主義 Q Q 千紀 Category:1000
隋唐五代十國歷史年表
Sui 隋 (581-618,計37年) 公元 年號 皇帝 備註 ---- ---- ---- ----- 581 開皇 文帝(楊堅,541-604)稱帝建國 587 科舉開始 589 隋平陳,中國統一 595 音樂家萬寶常(556?-595?)逝 600 遣隋使(小野妹子)入隋 601 仁壽 604 甲子年 604 煬帝(楊廣,569-617) 605 大業 610 大運河竣工 617 義寧 恭帝(楊侑,617-618) 618 隋(581-618)亡 Tang/T'ang 唐 (618-690,705-907,計289年) 公元(年) <------------------------------------------------------------------------------------------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 <---+ 宋 (Song/Sung, 960-1279) <----遼---+ (Liao, 907-1125) +----+ 五代 (Five Dynasties,907-960) +-------+ 十國 (Ten Kingdoms, 902-979) +-----------------唐朝-------------+ (Tang/T'ang, 618-907) +-隋-+ (Sui, 581-618)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386-589) +-------南北朝-----------> (Jin/Chin, 265-420) 晉 +--> ...........*............*............*............*............*............*..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公元 年號 皇帝 備註 ---- ---- ---- ----- 618 武德 高祖(李淵,565-635)稱帝建國 626 太宗(李世民,599-649) 627 貞觀 玄奘(Hsuan Tsang,602-664)印度取經(629-645) 627 裴矩(557-627)逝 638 六祖惠能(Hui Neng,638-713)生 638 虞世南(558-638)逝 641 文成公主(625?-680)嫁吐蕃王松贊干布 641 歐陽詢(557-641)逝 643 魏徵(580-643)逝 645 玄奘(602-664)回洛陽著《大唐西域記》 645 顏師古(581-645)逝 645 日本大化革新 647 王玄策出使天竺(印度) 648 房玄齡(578-648)逝 648 孔穎達(574-648)逝 649 高宗(李治,628-683) 650 永徽 656 顯慶 658 褚遂良(596-658)逝 661 龍朔 664 甲子年 664 麟德 666 幹封 668 總章 670 咸亨 671 義淨(635-713)天竺求經 673 畫家閻立本(-673)逝 674 上元 676 儀鳳 679 調露 680 永隆 681 開耀 682 永淳 683 弘道 中宗(李顯,656-710) 684 嗣聖 睿宗(李旦,662-716) 684 文明 (周)武后(武則天,Wu Tse-t'ien,625-705) 684 光宅 685 垂拱 686 神會(686-760)生 689 永昌 690 載初 690 天授 692 如意 692 長壽 694 延載 695 證聖 695 天歲 696 萬歲登封 696 萬歲通天 697 神功 698 聖歷 700 久視 700 狄仁傑(608-700)逝 701 大足 701 長安 701 永泰公主(684-701)被殺,陵墓於1960-1962出土 705 神龍 中宗(李顯,656-710) 706 神秀(-706)逝 707 景龍 710 唐隆 睿宗(李旦,662-716) 710 景雲 712 太極 玄宗(李隆基,685-762)俗稱唐明皇,唐武皇 712 延和 712 先天 713 開元 716 畫家李思訓(651-716)逝 722 行募兵制 724 甲子年 740 孟浩然(689-740)逝 742 天寶 742 王之渙(688-742)逝 745 楊太真(-756)為貴妃 747 哥舒翰(-757)任隴右節度使 747 高仙芝遠征西域 752 楊國忠(-756)任宰相 752 李林甫(-752)逝 754 鑑真(687-763)赴日開律宗 755 安祿山(An Lu-shan,703-757)亂(755-763)起 755 王昌齡(698-755?)逝 756 至德 肅宗(李亨) 758 幹元 759 王維(Wang Wei, 699-759)逝 760 上元 761 史思明(-761)被殺 762 寶應 代宗(李豫) 762 詩仙李白(Li Po, 701-762)逝 762 高力士(684-762)逝 763 廣德 765 永泰 766 大曆 770 詩聖杜甫(Tu Fu, 712-770)逝 770 岑參(715-770)逝 779 德宗(李適,742-805) 780 建中 781 郭子儀(Kuo Tzu-i, 697-781)逝 784 甲子年 784 興元 784 顏真卿(709-784)逝 785 貞元 798 呂洞賓(798-)生 804 日僧空海(Kukai,774-835),最澄(Saicho,767-822)隨遣唐使東來 805 永貞 順宗(李誦,-806) 805 憲宗(李純,-820) 806 元和 808 牛僧孺,李宗閔與李德裕黨爭起 816 李賀(790-816)逝 819 韓愈(768-824)上奏《論佛骨表》 819 柳宗元(773-819)逝 820 穆宗(李恆,-824) 821 長慶 824 敬宗(李湛,-826) 825 寶曆 826 文宗(李昂,809-840) 827 太和 831 元稹(779-831)逝 834 薛濤(768?-834?)逝 836 開成 839 日本最後遣唐使入唐,圓仁隨行. 840 武宗(李瀍,-846) 841 會昌 841 會昌廢佛(841-845) 842 劉禹錫(772-842)逝 844 甲子年 846 宣宗(李忱,-859) 846 白居易(Po Chu-i, 772-846)逝 847 大中 853 張彥遠著《歷代名畫記》 853 杜牧(803-853)逝 858 李商隱(813-858)逝 859 懿宗(李漼,-873) 860 鹹通 865 柳公權(778-865)逝 868 魚玄機(844?-868?)被殺 870 溫庭筠(812-870)逝 872(唐鹹通十三年)耶律阿保機生於迭剌部霞瀨益石烈(契丹語,鄉)耶律彌裡(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東)。母為宣簡皇后蕭氏(蕭巖只斤)。在他出生時,契丹的貴族階層正在為爭奪聯盟首領之位而打得不可開交。阿保機的祖父勻德實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被殺,父親和叔叔伯伯們也逃離出去,躲了起來。祖母對於這時出生的阿保機非常喜愛,但又擔心他被仇人加害。因此常將他藏在別處的帳內,不讓他見外人。《遼史》上說他“身長九尺,豐上銳下,目光射人,關弓三百斤”! 873 僖宗(李儇,-888) 874 幹符 874 王仙芝(-878)亂起 875 黃巢(-884)亂起 880 廣明 881 中和 885 光檽 888 文德 昭宗(李敏,-904) 889 龍紀 890 大順 892 景福 894 -{乾}-寧 898 光化 901 天覆 904 甲子年 904 天佑 哀帝(李柷,892-908) 907 唐(618-907)結束 Five Dynasties 五代 (907-960,計54年) Later Liang 後梁 (907-923,計17年) 公元 年號 皇帝 備註 ---- ---- ---- ----- 907 開平 太祖(朱全忠,852-912) 911 幹化 913 末帝(朱友貞,-923) 915 貞明 921 龍德 923 後梁(907-923)亡 Later Tang 後唐 (923-936,計13年) 公元 年號 皇帝 備註 ---- ---- ---- ----- 923 同光 莊宗(李存勖,-926) 925 明宗(李嗣源,-933) 926 天成 930 長興 933 閔帝(李從厚,-934) 934 應順 934 清泰 廢帝(李從珂,-936) 936 後唐(923-936)亡 Later Jin/Chin 後晉 (936-946,計11年) 公元 年號 皇帝 備註 ---- ---- ---- ----- 936 天福 高祖(石敬瑭,892-942) 942 出帝(石重貴) 944 開運 946 後晉(936-946)亡 Later Han 後漢 (947-950,計4年) 公元 年號 皇帝 備註 ---- ---- ---- ----- 947 天福 高祖(劉知遠,-948) 948 乾佑 隱帝(劉承祐,-950) 950 後漢(947-950)亡 Later Zhou 後周 (951-960,計10年) 公元 年號 皇帝 備註 ---- ---- ---- ----- 951 廣順 太祖(郭威,-954) 954 顯德 世宗(柴榮,-959) 954 出廢佛令 959 恭帝(柴宗訓) 960 後周(951-960)亡,五代(907-960)結束 Ten Kingdoms 十國 (902-979,計78年) 902 吳立(902-937) 904 甲子年 907 王建(847-918)立前蜀(907-925) 907 吳越立(907-978) 907 楚立(907-951) 907 南漢立(907-971) 909 閩立(909-945) 924 南平(荊南)立(924-960) 925 前蜀亡 934 孟知祥立後蜀(934-965) 937 李璟立南唐(937-975),都金陵 937 吳亡 945 閩亡 951 北漢立(951-979) 951 楚亡 958 後周行均田法 960 南平(荊南)亡 961 南唐(937-975)|後主(李煜,937-978)即位 964 甲子年 965 後蜀亡 971 南漢亡 975 南唐亡 978 吳越王錢俶降宋,吳越亡 979 北漢亡 979 十國(902-979)結束 中國歷史年表 | 中國歷史事件列表  | 中國君主列表 | 中國朝代  | 隋朝 | 唐朝| 五代十國 Category:隋唐 Category:五代十國 Category:中國史年表
開放內容
開放內容(或)是個新詞,於1998年由大衛·威立(David Wiley)創立,指他人可以複製或修改的原創作品。該名詞源自於開放原始碼與軟體相關的概念。 威立第一次使用開放內容這個詞時,指的是採用開放內容授權(一個非自由的相同方式共享許可,參見下面的“自由內容”)或其他類似授權的作品內容的開放性可以根據“5R框架",在不違反著作權法的前提下,基於內容的再利用、修改、混合及再散佈的程度來評估。。開放內容與開放原始碼或自由內容的不同之處為,一件作品想要具有開放內容的資格沒有明確的門檻。 雖然,開放內容被視為著作權的對立面,開放內容許可證依賴著作權人許可他人使用其作品的權力。 == 定義 == OpenContent網站曾經將開放內容定義為“在一個類似開源與自由軟體社群使用的許可證下,可供修改、使用和再分發(的內容)”。然而,這樣的定義會把開放內容許可證(OPL)自身排除在外,因為該許可證禁止“對[開放內容]自身收費”,但此權利是自由和開源軟體許可證的要求。 因此這個詞改變了定義。開放內容協議“給使用者提供自由、永久地從事5R活動的許可”。 OpenContent網站上提出了5R,作為評估什麼內容是開放的一個框架。 #持有(Retain)——製作、擁有和支配該內容副本的權利(例如,下載、儲存和管理) #再利用(Reuse)——以更廣泛的方式使用該內容的權利(例如,在課堂上、研究小組中、網站上、影片中) #修改(Revise)——適應、調整、修改或改變內容本身的權利(例如,將內容翻譯成另一種語言) #混合(Remix)——把原始和原創或修改過的內容合併起來,創造新東西的權利(例如,將內容混搭) #再分發(Redistribute)——共享原創內容、你的修改或你與他人混合後的內容的權利(例如,把內容的副本給朋友) 這個更廣泛的定義將開放內容和開源軟體區分開來,因為後者必須可供公開商業使用。但它和一些開放教育資源的定義相似,開放教育資源包括非商業和逐字複製許可證下的資源。 開放定義旨在定義開放內容和,大量借鑑開源定義;它保留開放內容狹義上作為自由內容。 ==開放獲取== “開放獲取”(open access)是指對內容的免費訪問,主要包括經過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文章。一些開放獲取作品也許可用於再利用和再分發,這將使他們的開放內容。 ==開放內容與教育== 過去十年來,開放內容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另一條路。傳統大學的費用昂貴,且仍不斷在調漲之中。開放內容提供免費獲取高等教育的管道,且「聚焦於集體知識以及學習與學術內容的分享與再利用」。現在全世界有許多推廣開放內容學習的專案與組織,例如開放式課程匯入計畫、謝勒基金會以及可汗學院。部分大學,例如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以及塔夫茨大學正在規劃在網路上免費開放她們的學校課程。 ===教科書=== 教科書產業是開放內容在教育產業中可以造成最大影響的一塊。在過去,因為出版商習慣不斷推出更新版本,教科書價格不但昂貴,同時資訊內容也很容易過時或不便對照。因為其在網路上容易更新的特質,可以協助解決這類問題。同時使用開放授權以及維持線上也對老師們的幫助很大,因為這樣一來老師便可以依照自己的課程需求來編修教學資源。目前也有許多組織正在推廣開放授權教科書的產出,例如開放教科書計畫、, 謝勒基金會開放教科書大挑戰 以及維基教科書。 想了解更多與教育或教科書的開放內容相關資訊,可參考以下條目:開放教育資源。 ==許可協議== 根據OpenContent網站上開放內容目前的定義,任何一般的免版稅的版權許可證將有資格作為一個開放許可證,因為它“為使用者提供的權利種類比通常法律允許的更多。這些許可權免費授予使用者。” 然而,狹義定義有效地將開放內容限制到了自由內容的範疇;任何自由內容許可證都有資格作為開放內容許可證。根據這個狹義標準,以下仍在維護的許可證具有資格: *知識共享(僅署名、署名-相同方式共享和CC0) *(開放內容計劃的原許可協議,開放內容許可證由於不允許以營利為目的複製授權的作品,因此不具資格) * *GNU自由文件許可證 * * 自由藝術許可證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 GNU自由文件的相關協議列表 Category:版權 Category:知識共享 Category:自由文化運動
TeX
TeX(,常被讀作,音譯,風格化後寫作“”),是一個由美國電腦科學教授高德納()編寫的排版軟體。TeX的MIME型別為application/x-tex,是一款自由軟體。它在學術界特別是數學、物理學和電腦科學界十分流行。TEX被普遍認為是一個優秀的排版工具,尤其是對於複雜數學符號的處理。利用等終端軟體,TeX就能夠排版出精美的文字以幫助人們辨認和尋找。 == 歷史 == 高德納最早開始自行編寫TeX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電腦排版技術十分粗糙,已經影響到他的鉅著《計算機程式設計藝術》的印刷品質。他以典型的駭客思維模式,決定自行編寫一個排版軟體:TeX。 他計劃在1978年的學術休假時完成這項工作,但事實上,直到十多年之後的1989年,TeX排版語言才被「凍結」(可以使用)。1978年夏天,蓋伊·史提爾二世在高德納編寫其第一版的TeX程式時,正好在高德納所工作的斯坦福大學,當他回到麻省理工學院(MIT)時他在下重寫了TeX的輸出輸入系統。TeX的第一版是用寫成的,執行於,採用斯坦福大學的作業系統。在之後的TeX版本中,高德納(Knuth)發明了所謂的“文學程式設計”(literate programming),一種從同一原始檔自動生成可編譯的原始碼和高質量的文件的程式設計方法。這種語言被稱為WEB,它所生成的原始碼是使用Pascal程式語言。 一個從頭開始重寫的新版TeX於1982年釋出,它被稱為TeX82。除了其他修改之外,原本的斷字演算法被編寫的新演算法所取代。TeX82還使用了定點而不是浮點,以確保結果在不同的計算機硬體上重現。Knuth and Plass, p. 144並且在蓋伊·史提爾的大力遊說下,TeX82包括一種真正的、圖靈完全的程式語言。Donald E. Knuth, Knuth meets NTG members , NTG: MAPS. 16 (1996), 38–49. Reprinted as Questions and Answers, III, chapter 33 of Digital Typography, p. 648.1989年,高德納釋出了新版本的TeX和Metafont。Donald E. Knuth. The New Versions of TeX and METAFONT , TUGboat 10 (1989), 325–328; 11 (1990), 12. Reprinted as chapter 29 of Digital Typography.儘管高德納希望保持程式的穩定性,但他意識到,只能輸入128個不同的字元不足以容納外語;因此TeX 3.0版本的主要變化是能使用8位元輸入,即在文字中允許輸入256個不同的字元。 從TeX第三版開始,之後的升級是在小數點後加入一個新數位,使之越來越接近圓周率「」的值。TeX目前的版本是3.141592653。這顯示了TeX已經十分穩定,任何的升級都十分細微。高德納曾表示“最後一次升級是(於我過世後)將版本數改為『』,那時任何餘下的漏洞將被看作程式的功能。” 由於TeX的原始碼基本上處於公共領域,其他程式設計師可以(並明確被鼓勵)改進系統,但需要使用其他名稱來分發修改後的TeX。例如,Omega專案是在1991年之後開發的,主要是為了提高TeX的多語種排版能力。高德納建立了“非官方”修改版本,例如TeX-XeT,它允許使用者在同一文件中混合寫入從左到右和從右到左書寫系統的文字。 == 範例 == 此乃一簡易的TeX文字範例。 首先建立一名為myfile.tex的純文字,並載有以下內容: Hello, World \bye % marks the end of the file; not shown in the final output 然後在命令列直譯器(Command line interpreter)中輸入tex myfile.tex,之後TeX便會建立一名為myfile.dvi的檔案。此檔案可用如雅浦島之類的檢視器檢視。此檔於閱讀器可見的是“hello”一詞。“\bye”是一個TeX指令,相等於檔案結束標記,是不會顯示出來的。此DVI檔案可在閱讀器中直接列印或轉換成更普遍的格式,例如PostScript。 另外,使用指令pdftex myfile.tex亦能輸出PDF檔案。當初創造pdfTeX是因為把DVI轉成PostScript再轉成PDF所產生的字型顯示質量很差(但列印則沒問題)。這是由於TeX本身支援點陣字型(Type 3),而此遠不及向量字型(Type 1)的顯示質量好。 === 數學公式範例 === 以二次方程為例, 所有方程式在TeX中都是以一對$符號圍住。如果要使公式另起一行居中,那麼就用$$取代$。例如: === LaTeX === LaTeX是一套以TeX描述的巨集軟體。LaTeX有很多預設的模版、樣式。它比TeX更為結構化,如包含了供建立索引、表格、列表等的巨集和公用軟體。例如: \documentclass[a4paper]{book} \begin{document} \section{ ... a title } \subsection{ ... a subtitle} %% Text goes here \end{document} 執行 latex myfile.tex dvips myfile.dvi 會建立一本為PostScript檔的書。如要建立PDF檔則可使用 pdflatex myfile.tex ==特性== TeX軟體在當時擁有其他排版軟體沒有或不成熟的功能。其中有一些功能得益於排版演算法的創新,其中很多成為了高德納的學生的論文主題。儘管有些功能現在已經被其他排版系統所實現,但仍有部分功能是TeX所特有的,比如數學公式的自動間距調整。 ===數學公式的自動間距調整=== 由於TeX的設計目標是實現高質量的書籍排版,高德納在數學公式的排版上下了很大功夫。 他研究了三種按照老方法排版、排版質量高的書籍:艾迪生韋斯利出版社(即高德納的《計算機程式設計藝術》的出版商)的出版物,尤其是漢斯·沃爾夫和約瑟夫·拉格朗日的書籍《Thermodynamics Innovation》(1856)、數學期刊《》、和數學期刊《》。高德納透過研究其數學公式的排版,總結出了一套數學公式內部間距的規則,並將其用於TeX。Donald E. Knuth. Questions and Answers II, TUGboat 17 (1996), p. 355–367. Reprinted as chapter 32 of Digital Typography, p. 620–624. TeX排版數學公式時只是提供了一個間距調整引擎,實際的間距大小由數學字型提供。比如TeX預設的Computer Modern字型提供了一套成熟的間距引數,可以直接使用。 TeX的數學排版功能並非十全十美,有時也招來部分批評。比如TeX誕生的時代的部分機器由於容量不夠,不足以儲存TeX的所有字型引數,在部分場合需要hack才能正常使用。在美學方面,TeX對根號的處理也招致批評。Ulrik Vieth (2001) Math typesetting in TEX: The good, the bad, the ugly OpenType字型技術的數學字型引數基於TeX。 ===斷字與斷行=== 與手動排版相比,計算機排版系統可以自動處理斷行問題。大部分排版系統都採用首次擬合法處理斷行,即一行一行處理,一行處理完就不管了,因此一旦遇到較長的專有名詞,前面排版正常,後面間距卻非常的寬。TeX的方法是一次處理一個自然段,嘗試每一種斷行方法,然後選出最優解。兩種方法的差異如下:(此演示不考慮斷字) 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the lazy dog. The words here are over the lazy dog. The words quite short. Aren't they? But here are quite short. Aren't long ones such as they? But long ones such as perhydrocyclopentanophenanthrene perhydrocyclopentanophenanthrene may appear. may appear. 左邊的例子是首次擬合法的結果。第4行單詞間的空集中在一處不美觀,TeX的方法由於考慮了所有的情況,所以一般情況下能找出較好的方法(即把空分散在1~4行)。 TeX的斷行演算法裡有一個叫做badness(“不美觀度”)的引數,空格伸縮量越大badness越大。每一種斷行的方式都有一個總體的衡量標準,包括badness、斷行、以及行與行之間的疏密差異等。TeX其實並不考慮所有的2n種情況,而是採用一種演算法複雜度僅為O(n2)的最短路徑演算法,加上不考慮空格伸縮量太大的情況,斷行所用的時間幾乎和段落大小成正比。在分頁問題上,TeX並不採用一種考慮所有情況,得出最優解的演算法,而是用一頁一頁處理的方法,因為一是分頁的靈活性沒有斷行那樣高,二是當時的計算機沒有足夠的速度。但是,TeX仍然有避免寡行和孤行的功能。的一篇論文指出,考慮到圖表的放置位置的完美分頁演算法可能為NP完全。TeX的斷行演算法後來被Adobe InDesign等桌面出版軟體所採用。 在斷行時,如果一遍不成功,TeX會嘗試斷字,即把一個諸如“computer”的多音節單詞斷成“com-”和“puter”或“compu-”和“ter”分在兩行。TeX82採用了一套Frank Liang於1983年發明的斷字演算法。這套演算法採用“匹配項”的方法。“匹配項”的作用是找到單詞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字母組合,然後在適當的位置插入數字來表示可能/不可能的斷字點。這些“匹配項”對單詞的字母與字母之間會給予是否為斷字點提示。提示有相對的強弱。如果提示互相沖突,則強的會覆蓋弱的。最後留下來的提示決定一處是否為斷行點。TeX自帶4447條“匹配項”,從.ach4開始到z4zy結束。所有“匹配項”使用1到5這5個數字,其中奇數表示可能為可斷字點,偶數表示不為可斷字點,大的數字的話語權強於小的數字。例如,h5elo的含義是,單詞中如果出現“helo”,那麼在“h”和“e”之間有很大把握為可斷行點(例如“bach-e-lor”和“ech-e-lon”);hach4的含義是,單詞中如果有“hach”,則“h”後面很可能不是斷字點(如“tooth-aches”),雖然把握沒有數字5的那麼大。例如,對於單詞“encyclopedia”,對得上的匹配項有1c4l4, 1cy, 1d4i3a, 4edi, e3dia, 2i1a, ope5d, 2p2ed, 3pedi, pedia4, y1c。插入完所有數字後,留下來的數字中的最大值為en1cy1c4l4o3p4e5d4i3a4,最後奇數處為可斷行點:“en-cy-clo-pe-di-a”。 這種方法可以找到約90%的正確斷字點,幾乎從不出錯。而且,TeX有一個“斷字特例表”的功能,對於自帶斷字演算法出錯的單詞可以手動處理。TUG(TeX使用者組)有一份英語單詞的特例表。另外,TeX預設不會把單詞在前兩個字母或後三個字母之間斷開,所以encyclopedia一詞不會斷成“encyclopedi-”和“a”(這樣不好看)。 == 開發 == TeX是非常穩定的程式,高德納懸賞獎勵任何能夠在TeX中發現程式漏洞(bug)的人。每一個漏洞的獎勵金額從2.56美元(16進位制的100美分)開始,以後每發現一個bug,都會翻倍,直到目前的327.68美元封頂。然而高德納從未因此而損失大筆金錢,因為TeX中的漏洞極少,而真正發現漏洞的人在獲得支票後往往不願將其兌現。Kara Platoni, Love at First Byte . Stanford Magazine, May–June 2006The History of TeX TeX — Beauty and Fun, http://www.ctex.org/documents/shredder/tex_frame.html 到目前為止,關於TeX的最後一個bug是被Oleg Bulatov發現的。 === 衍生軟體 === 有許多衍生出來的文件處理程式就是基於TeX的,主要的有: * :美國數學學會(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發表的TeX版本。絕大多數的AMS-TeX功能可以利用AMS包在LaTeX上實現,稱為AMS-TeX。 * * jadeTeX * LaTeX(Lamport TeX):流行的文件處理程式 * LuaTeX * * MikTeX * pdfTeX * * :GNU的文件處理系統 * TeX Live * XeTeX === 相容工具 === TeXmacs是一個所見即所得的科學文件編輯器,利用TeX字型作為顯示字型,具有類似Emacs的編輯方式。它可以匯出為TeX文字,PS,PDF文件,以及HTML,XML頁面。LyX也是一個類似的工具。 == 發音和拼寫 == TeX這個詞的標準發音為,其中相當於中文裡「赫」字的聲母,或者蘇格蘭語“loch”一詞中“ch”的發音(X其實是希臘字母 )。發音接近「泰赫」。在英語和法語中實際通常讀作,發音接近「泰克」。TeX這個詞來自希臘文中的 (TEXNH),希臘文意為“藝術”和“製造”,也是英語中 technical(技術)的詞源。書寫時,三個字母都是大寫,字母E應當低於其他兩個字母。而不支援下標的系統則只能這樣書寫:“TeX”。 TeX的使用者喜歡創造一些和TeX有關的詞彙,例如“TeXnician”(與英語單詞“technician”,技工的發音相近,意為“TeX使用者”),“TeXhacker”(“TeX程式設計師”,“TeX駭客”)和“TeXnique”(與英語單詞“technique”,技巧的發音相近,意為“TeX水平”)等。另有人發明一詞為“TeXpert”(“TeX高手”),但是高德納本人反對這一名稱,因為這裡TeX一詞的讀法是錯誤的。 == 參見 == * 文件標記語言比較 * 公式編輯器 * * * * LaTeX == 腳註 == == 參考文獻 == * * . * . The source code of the book in TeX (and a needed set of macros ) is available online on CTAN. It is provided only as an example and its use to prepare a book like The TeXbook is not allowed. * . The full source code of TeX; also available on CTAN. Being written using literate programming, it contains plenty of human-readable documentation. * . * . Reprinted as . * contains extensive documentation about the algorithms used in TeX. * . * . * . * on AMS-TeX. * . == 外部連結 == * 中文TeX使用者組 *TeX Users' Group * . * Eijkhout, Victor. TeX by Topic * TeX for the Impatient Category:1978年軟體 Category:排版軟體 Category:高德納
世界政區索引
世界政區索引列出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其範圍既包括被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也包括未被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和屬地。 本索引中,所有國家(或地區)均按照英文字母排序,並羅列其中文簡稱、全稱,英文簡稱及ISO 3166-1程式碼(格式為二位程式碼-三位程式碼-數字程式碼)。 其中有爭議且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使用綠色進行標註;而屬地則使用藍色進行標註。 == 收錄標準 == 本列表參照了1933年《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對主權國家的定義。根據定義,一個主權國家應符合如下標準: # 永久的人口; # 固定的領土; # 有效的政府; # 與他國交往的能力。 其中最後一點是一個政治實體被其他國家承認為主權國家的決定性因素,因為這意味著其被國際社會所接納"State", pp. 512–3 in Penguin 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vans, Graham & Newnham, Jeffrey. 1998. (ISBN 0-14-051397-3).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根據以上標準,本表收錄了205個政治實體與38個屬地: * 參與聯合國大會的195個政治實體: ** 其中193國為聯合國會員國。 ** 餘下2國為聯合國觀察員國:、(同其他政治實體存在主權爭端) * 未參與聯合國大會10個政治實體: ** 其中有8個政治實體未獲國際普遍承認,並同其他政治實體存在主權爭端。其包括:、、、、、、、。 ** 餘下2個政治實體同其他政治實體不存在主權爭端。其包括:、。 此外,該列表亦收錄38個擁有永久居留人口的屬地,不過該列表並不收錄如下政治實體: *無永久居留人口的屬地(如、、、) *不屬於屬地的域外領土(如、、) *不屬於屬地的歐盟特別領域(如、) *不屬於屬地的準國家(如、、) *私人國家(如) *無領土的主權實體() *不屬於屬地的自治行政區等特殊政區(如、、) *不屬於屬地的聯邦制國家成員(如、) *割據勢力(如、,此外亦包括宣稱自己為自治行政區的)。 *沒有控制領土的流亡政府(如、) *超主權實體() *共管區域(如南極、阿卜耶伊地區) *未接觸部落(如哨兵島人) == 按英文字母排序的國家和地區列表 == 以下索引依據其英文簡稱的首字母進行排序: === A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阿布哈茲共和國 Abkhazia 無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存在爭議) Afghanistan AF-AFG-004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Albania AL-ALB-008 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 Algeria DZ-DZA-012 安道爾公國 Andorra AD-AND-020 安哥拉共和國 Angola AO-AGO-024 安地卡及巴布達 Antigua and Barbuda AG-ATG-028 阿根廷共和國 Argentina AR-ARG-032 亞美尼亞共和國 Armenia AM-ARM-051 澳大利亞聯邦 Australia AU-AUS-036 奧地利共和國 Austria AT-AUT-040 亞塞拜然共和國 Azerbaijan AZ-AZE-031 === B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巴哈馬國 Bahamas BS-BHS-044 巴林王國 Bahrain BH-BHR-048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Bangladesh BD-BGD-050 巴貝多 Barbados BB-BRB-052 白俄羅斯共和國 Belarus BY-BLR-112 比利時王國 Belgium BE-BEL-056 貝里斯 Belize BZ-BLZ-084 貝南共和國 Benin BJ-BEN-204 不丹王國 Bhutan BT-BTN-064 多民族玻利維亞國 Bolivia BO-BOL-068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A-BIH-070 波札那共和國 Botswana BW-BWA-072 巴西聯邦共和國 Brazil BR-BRA-076 汶萊達魯薩蘭國 Brunei BN-BRN-096 保加利亞共和國 Bulgaria BG-BGR-100 布吉納法索 Burkina Faso BF-BFA-854 蒲隆地共和國 Burundi BI-BDI-108 === C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柬埔寨王國 Cambodia KH-KHM-116 喀麥隆共和國 Cameroon CM-CMR-120 加拿大 Canada CA-CAN-124 維德角共和國 Cabo Verde CV-CPV-132 中非共和國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CF-CAF-140 查德共和國 Chad TD-TCD-148 智利共和國 Chile CL-CHL-152 中華人民共和國 China CN-CHN-156 哥倫比亞共和國 Colombia CO-COL-170 葛摩聯盟 Comoros KM-COM-174 剛果共和國 Congo (Brazzaville) CG-COG-178 剛果民主共和國 Congo (Kinshasa) CD-COD-180 (紐西蘭) 庫克群島 Cook Islands CK-COK-184 哥斯大黎加共和國 Costa Rica CR-CRI-188 象牙海岸共和國 Côte d'Ivoire CI-CIV-384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 Croatia HR-HRV-191 古巴共和國 Cuba CU-CUB-192 塞普勒斯共和國 Cyprus CY-CYP-196 捷克共和國 Czechia CZ-CZE-203 === D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丹麥王國 Denmark DK-DNK-208 吉布提共和國 Djibouti DJ-DJI-262 多米尼克國 Dominica DM-DMA-212 多明尼加共和國 Dominican Republic DO-DOM-214 === E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厄瓜多共和國 Ecuador EC-ECU-218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Egypt EG-EGY-818 薩爾瓦多共和國 El Salvador SV-SLV-222 赤道幾內亞共和國 Equatorial Guinea GQ-GNQ-226 厄利垂亞國 Eritrea ER-ERI-232 愛沙尼亞共和國 Estonia EE-EST-233 史瓦帝尼王國 Eswatini SZ-SWZ-748 衣索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 Ethiopia ET-ETH-231 === F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斐濟共和國 Fiji FJ-FJI-242 芬蘭共和國 Finland FI-FIN-246 法蘭西共和國 France FR-FRA-250 === G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加彭共和國 Gabon GA-GAB-266 甘比亞共和國 Gambia GM-GMB-270 喬治亞 Georgia GE-GEO-268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Germany DE-DEU-276 迦納共和國 Ghana GH-GHA-288 希臘共和國 Greece GR-GRC-300 格瑞那達 Grenada GD-GRD-308 瓜地馬拉共和國 Guatemala GT-GTM-320 幾內亞共和國 Guinea GN-GIN-324 幾內亞比索共和國 Guinea-Bissau GW-GNB-624 蓋亞那合作共和國 Guyana GY-GUY-328 === H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海地共和國 Haiti HT-HTI-332 宏都拉斯共和國 Honduras HN-HND-340 匈牙利 Hungary HU-HUN-348 === I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冰島 Iceland IS-ISL-352 印度共和國 India IN-IND-356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Indonesia ID-IDN-360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Iran IR-IRN-364 伊拉克共和國 Iraq IQ-IRQ-368 愛爾蘭 Ireland IE-IRL-372 以色列國 Israel IL-ISR-376 義大利共和國 Italy IT-ITA-380 === J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牙買加 Jamaica JM-JAM-388 日本國 Japan JP-JPN-392 約旦雜湊姆王國 Jordan JO-JOR-400 === K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哈薩克共和國 Kazakhstan KZ-KAZ-398 肯亞共和國 Kenya KE-KEN-404 基裡巴斯共和國 Kiribati KI-KIR-296 科索沃共和國 Kosovo XK-XKK-983(使用者自定義程式碼) 科威特國 Kuwait KW-KWT-414 吉爾吉斯共和國 Kyrgyzstan KG-KGZ-417 === L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Laos LA-LAO-418 拉脫維亞共和國 Latvia LV-LVA-428 黎巴嫩共和國 Lebanon LB-LBN-422 賴索托王國 Lesotho LS-LSO-426 賴比瑞亞共和國 Liberia LR-LBR-430 利比亞國 Libya LY-LBY-434 列支敦斯登公國 Liechtenstein LI-LIE-438 立陶宛共和國 Lithuania LT-LTU-440 盧森堡大公國 Luxembourg LU-LUX-442 === M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Madagascar MG-MDG-450 馬拉維共和國 Malawi MW-MWI-454 馬來西亞 Malaysia MY-MYS-458 馬爾地夫共和國 Maldives MV-MDV-462 馬裡共和國 Mali ML-MLI-466 馬耳他共和國 Malta MT-MLT-470 馬紹爾群島共和國 Marshall Islands MH-MHL-584 茅利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 Mauritania MR-MRT-478 模里西斯共和國 Mauritius MU-MUS-480 墨西哥合眾國 Mexico MX-MEX-484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Micronesia FM-FSM-583 摩爾多瓦共和國 Moldova MD-MDA-498 摩納哥公國 Monaco MC-MCO-492 蒙古國 Mongolia MN-MNG-496 黑山 Montenegro ME-MNE-499 摩洛哥王國 Morocco MA-MAR-504 莫三比克共和國 Mozambique MZ-MOZ-508 緬甸聯邦共和國 Myanmar MM-MMR-104 === N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奈米比亞共和國 Namibia NA-NAM-516 諾魯共和國 Nauru NR-NRU-520 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 Nepal NP-NPL-524 荷蘭王國 Netherlands NL-NLD-528 紐西蘭 New Zealand NZ-NZL-554 尼加拉瓜共和國 Nicaragua NI-NIC-558 尼日共和國 Niger NE-NER-562 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 Nigeria NG-NGA-566 (紐西蘭) 紐埃 Niue NU-NIU-570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North Korea KP-PRK-408 北塞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Northern Cyprus 北馬其頓共和國 North Macedonia MK-MKD-807 挪威王國 Norway NO-NOR-578 === O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阿曼蘇丹國 Oman OM-OMN-512 === P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Pakistan PK-PAK-586 帛琉共和國 Palau PW-PLW-585 巴勒斯坦國 Palestine PS-PSE-275 巴拿馬共和國 Panama PA-PAN-591 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 Papua New Guinea PG-PNG-598 巴拉圭共和國 Paraguay PY-PRY-600 秘魯共和國 Peru PE-PER-604 菲律賓共和國 Philippines PH-PHL-608 波蘭共和國 Poland PL-POL-616 葡萄牙共和國 Portugal PT-PRT-620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 Pridnestrovie === Q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卡達國 Qatar QA-QAT-634 === R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羅馬尼亞 Romania RO-ROU-642 俄羅斯聯邦 Russia RU-RUS-643 盧安達共和國 Rwanda RW-RWA-646 === S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聯邦 Saint Christopher and Nevis KN-KNA-659 聖露西亞 Saint Lucia LC-LCA-662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VC-VCT-670 薩摩亞獨立國 Samoa WS-WSM-882 聖馬利諾共和國 San Marino SM-SMR-674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 São Tomé and Príncipe ST-STP-678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Saudi Arabia SA-SAU-682 塞內加爾共和國 Senegal SN-SEN-686 塞爾維亞共和國 Serbia RS-SRB-688 塞席爾共和國 Seychelles SC-SYC-690 獅子山共和國 Sierra Leone SL-SLE-694 新加坡共和國 Singapore SG-SGP-702 斯洛伐克共和國 Slovakia SK-SVK-703 斯洛維尼亞共和國 Slovenia SI-SVN-705 索羅門群島 Solomon Islands SB-SLB-090 索馬利亞聯邦共和國 Somalia SO-SOM-706 索馬利亞蘭共和國 Somaliland 南非共和國 South Africa ZA-ZAF-710 大韓民國 South Korea KR-KOR-410 南奧塞梯共和國 South Ossetia 南蘇丹共和國 South Sudan SS-SSD-728 西班牙王國 Spain ES-ESP-724 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 Sri Lanka LK-LKA-144 蘇丹共和國 Sudan SD-SDN-729 蘇利南共和國 Suriname SR-SUR-740 瑞典王國 Sweden SE-SWE-752 瑞士聯邦 Switzerland CH-CHE-756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Syria SY-SYR-760 === T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中華民國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TW-TWN-158 塔吉克共和國 Tajikistan TJ-TJK-762 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 Tanzania TZ-TZA-834 泰王國 Thailand TH-THA-764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 Timor-Leste TL-TLS-626 多哥共和國 Togo TG-TGO-768 湯加王國 Tonga TO-TON-776 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 Trinidad and Tobago TT-TTO-780 突尼西亞共和國 Tunisia TN-TUN-788 土耳其共和國 Turkey TR-TUR-792 土庫曼 Turkmenistan TM-TKM-795 吐瓦魯 Tuvalu TV-TUV-798 === U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烏干達共和國 Uganda UG-UGA-800 烏克蘭 Ukraine UA-UKR-804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United Arab Emirates AE-ARE-784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United Kingdom GB-GBR-826 美利堅合眾國 United States US-USA-840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 Uruguay UY-URY-858 烏茲別克共和國 Uzbekistan UZ-UZB-860 === V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萬那杜共和國 Vanuatu VU-VUT-548 梵蒂岡城國 Vatican City VA-VAT-336 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Venezuela VE-VEN-862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Vietnam VN-VNM-704 === W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西撒哈拉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 Western Sahara EH-ESH-732 === Y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葉門共和國 Yemen YE-YEM-887 === Z ===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尚比亞共和國 Zambia ZM-ZMB-894 辛巴威共和國 Zimbabwe ZW-ZWE-716 === 按英文字母排序的屬地列表 === 下表列出了38個屬地。 中文簡稱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程式碼 (英國) 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主權基地區 Akrotiri and Dhekelia (芬蘭) 奧蘭區 Åland AX-ALA-248 (美國) 美屬薩摩亞 American Samoa AS-ASM-016 (英國) 安圭拉 Anguilla AI-AIA-660 (荷蘭) 阿魯巴國 Aruba AW-ABW-533 (英國) 百慕大 Bermuda BM-BMU-060 (英國) 開曼群島 Cayman Islands KY-CYM-136 (澳大利亞) 聖誕島領地 Christmas Island CX-CXR-162 (澳大利亞) 科科斯(基林)群島領地 Cocos (Keeling) Islands CC-CCK-166 (荷蘭) 庫拉索國 Curaçao CW-CUW-531 (英國) 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 Falkland Islands (Islas Malvinas) FK-FLK-238 (丹麥) 法羅群島 Faroe Islands FO-FRO-234 (法國) 法屬玻里尼西亞 French Polynesia PF-PYF-258 (英國) 直布羅陀 Gibraltar GI-GIB-292 (丹麥) 格陵蘭 Greenland GL-GRL-304 (美國) 關島 Guam GU-GUM-316 (英國) 根西 Guernsey GG-GGY-831 (中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 Hong Kong HK-HKG-344 (英國) 馬恩島 Isle of Man IM-IMN-833 (英國) 澤西行政區 Jersey JE-JEY-832 (中國) 澳門特別行政區 Macau MO-MAC-446 (英國) 蒙特塞拉特 Montserrat MS-MSR-500 (法國) 新喀裡多尼亞 New Caledonia NC-NCL-540 (澳洲) 諾福克島領地 Norfolk Island NF-NFK-574 (美國) 北馬里亞納群島聯邦 Northern Mariana Islands MP-MNP-580 (英國) 皮特凱恩、亨德森、迪西和奧埃諾群島 Pitcairn Islands PN-PCN-612 (美國) 波多黎各自由邦 Puerto Rico PR-PRI-630 (法國) 聖巴泰勒米集體 Saint Barthelemy BL-BLM-652 (英國) 聖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 Saint Helena, Ascension and Tristan da Cunha SH-SHN-654 (法國)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海外集體 Saint Pierre and Miquelon PM-SPM-666 (法國) 聖馬丁集體 Saint Martin MF-MAF-663 (荷蘭) 聖馬丁 Sint Maarten SX-SXM-534 (挪威) 斯瓦爾巴 Svalbard SJ-SJM-744 (紐西蘭) 托克勞 Tokelau TK-TKL-772 (英國)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Turks and Caicos Islands TC-TCA-796 (英國) 維爾京群島 Virgin Islands, British VG-VGB-092 (美國) 美屬維爾京群島 Virgin Islands, United States VI-VIR-850 (法國) 瓦利斯和富圖納屬地 Wallis and Futuna WF-WLF-876 == 參見 == * 世界各國和地區面積列表 * 各國家和地區人口列表 *主權國家列表 *按大洲排列的國家列表 *聯合國會員國列表 *有限承認國家列表 *國家地區程式碼 ==註釋==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Geographica-The Complete Illustrated World Reference (1999), Random House Australia/Periplus, ISBN 962-593-622-X * Financial Times World Desk Reference, 5th Edition (2003), Dorling Kindersley, UK , ISBN 0-7513-4889-9 * World Fact Book by CIA * 世界各國與地區資訊 中華民國外交部 * 國外郵政國名/地區名中英文對照表 中華郵政 * 國家和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 郵政指南 附錄:海外郵政—運送目的地的服務資料 香港郵政 Category:國家列表
非洲歷史
非洲的歷史悠久,是人類的發源地,在公元前4000年的埃及有非洲最早的文字記載。以下幾個階段的發展中,有一些是在尼羅河流域以外的地區.不過,另一方面,非洲很多地方一直缺乏文字記載和信史,也可以算是歷史最短的一洲。歐洲人在維多利亞時期因為對非洲感到神秘和蠻荒而稱其為黑暗大陸。 thumb |right |200px |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方尖碑,約西元前1200年 非洲的英文名字來自古羅馬時期。羅馬征服迦太基(今突尼西亞)之後,稱這個省份為“Africa”。名字的意思一直有爭議。 == 史前史 == === 人類演化 === 非洲是人類發源地,有最古老的人類化石。 * 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露西" * 能人(Homo habilis),190至160萬年前,東非 * 直立人(Homo erectus),170至30萬年前,阿爾及利亞,中國,爪哇 * 智人(Homo sapiens),20萬年前到現在 === 語言發展 === === 史前文明 === 瑪雅文明 約前2000年 埃及文明 約前4000年 印度河文明 約前4500年 === 新石器時代的北非 === == 古代非洲 == 北非的古代歷史和古代西亞密不可分,對古埃及(Egypt)和努比亞(Nubia)文明而言這點尤其真切。在非洲之角,阿克蘇姆王國 (Aksum)統治今日厄利垂亞、北衣索比亞,和阿拉伯半島西側沿岸的地帶。在公元2300年前,古代的埃及人和邦特之地有所往來,邦特(Punt)是古埃及的貿易夥伴,位於今日的索馬利亞、索馬利蘭、吉布地或厄利垂亞。迦太基(Carthage)等腓尼基城邦控制住地中海沿岸,建立起迦太基帝國。 漠南非洲在這段期間發生班圖人擴張的民族遷移事件。另外,考古挖掘顯示,西非尼日河河谷的傑內古城(Djenné-Djenno)和北奈及利亞的諾克文化曾繁盛一時。 === 古埃及 === 埃及文明大約有六千年歷史。公元前3500年,這一地區出現很多小村落,後來它們形成上、下埃及王國。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國王米尼斯(Menes)征服下埃及,成為埃及統治者。埃及國王稱為法老,他被認為是天神化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埃及被分為古王朝時期,中王朝時期,新王朝時期和後王朝時期。古王朝時期的埃及被米尼斯統一。中王朝時期是埃及最繁盛時期,大部分金字塔都建在這王朝。新王朝時期的埃及被分為上、下埃及,發生內戰。 自公元前12世紀起,埃及勢力逐漸衰弱,努比亞、波斯、迦南和利比亞人入侵埃及。公元前332年,埃及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後被羅馬人征服,埃及已經衰落,古埃及文明結束。 埃及文字稱為象形文字。1822年,商博良破解了埃及文字,認出上面的象形文字是發音和字母的字形,不是一些實物。通常使用的象形文字多達700種,能從左往右,從右到左寫,或從上往下寫。 木乃伊是古埃及人一項了不起的醫學成就。他們已懂得把屍體長期儲存。當國王或貴族死後,他的屍體就會被製成木乃伊,把他的內臟液進特殊的藥物,然後用布把屍體包好,裝在棺材裡,以求得到永生。 === 班圖的擴張 === 班圖人原來住在赤道以北喀麥隆高原,公元初由於受到北方民族的壓力,開始向赤道及其以南地區遷徙。由於班圖人的遷徙,迫使原來住在這裡的俾格米人退入森林,布須曼人和霍屯督人則被迫徙居非洲西南端。班圖人的遷徙,大體分為三支。向東遷徙的班圖人,一部分在坦噶尼喀境內定居下來,成為當地的主要民族。另一部分,於11世紀到達東非沿海地區,由於受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後來形成斯瓦希里人。向西遷徙的一支,除一部分停留於西非並與當地居民融合外,大部在西赤道非洲定居下來,佔據了北起剛果河以北和喀麥隆南部,南至奈米比亞(西南非洲)北部的遼闊地區。中間的一支分佈在南部非洲的大部分地區。 班圖人的大遷徙,一直持續到19世紀才最後結束。大遷徙導致民族大融合,加快了中、南非洲各民族的的社會發展程序,尤其居住在沿海的班圖人與外部接觸較多,便利吸收先進文化,先後形成了一些文明國家,重要的有剛果和辛巴威。 ===迦太基=== 迦太基意為「新的城市」坐落於非洲北海岸(今突尼西亞),與羅馬隔海相望。 在西元前8世紀~前146年,迦太基帝國(Carthage)是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城市國家。迦太基帝國強勢時疆土遼闊,勢力最大曾囊括今天北非沿岸、今西班牙中部、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和馬爾他島,首都迦太基富極一時,其基礎是農業與商業,在外貿易居民善航海與貿易,在國內居民又是出色的農民,很早就出現了奴隸佔有制莊園,因此在當時地中海地區成為最有活力的經濟強國。 最後因為在三次布匿戰爭中均被羅馬共和國打敗而滅亡。 == 500~1800 == 在中世紀,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半島傳播至埃及,橫跨馬格里布(Maghreb)和薩赫爾(Sahel),建立起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歐洲列強殖民時期之前,非洲大陸延續古代的非洲文明,建立起許多顯赫的國家和社會,例如: * 北非:法蒂瑪王朝(Al-Khilafah al-Fāṭimīyah)、穆拉位元王朝(, Al-Murābiṭūn)、埃宥比王朝(Eyûbî) * 東非:衣索比亞帝國(Ethiopian Empire)、(Empire of Kitara)、阿居蘭蘇丹國(Ajuuraan)、基爾瓦蘇丹國(Kilwa) * 西非:迦納帝國(Ghana Empire)、馬利帝國(Mali Empire)、桑海帝國(Songhai Empire)、貝南帝國(Kingdom of Benin)、奧約帝國(Oyo Empire)、阿散蒂王國(Ashanti Empire)、沃洛夫帝國(Jolof Empire)、莫西王國(Mossi Kingdoms)、(Hausa Kingdoms)、索科託哈里發國(Sokoto Caliphate) * 中非:剛果王國(Kingdom of Kongo)、盧巴王國(Kingdom of Luba)、加奈姆-博爾努帝國(Kanem–Bornu Empire) * 南非:辛巴威王國(Mutapa Empire, Mwenemutapa)、(Mutapa Empire, Mwenemutapa)、祖魯王國(Zulu Kingdom) ====伊德里斯王朝==== ====拜占庭帝國==== ====哈夫斯王朝==== ====法蒂瑪王朝==== ====阿尤布王朝==== ====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於中世紀建立的一系列伊斯蘭穆斯林王朝。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如《經行記》、《舊唐書》、《新唐書》、《宋史》、《遼史》等,均稱之為大食國(波斯語Tazi或Taziks的譯音),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在拉丁文中意指“東方人們的帝國”)。帝國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權共和時期和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兩個世襲王朝。帝國最強盛的時候,疆域東起印度河和中國邊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達裡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繼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薩珊王朝之後又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國的興起改變了周邊許多民族的發展程序,在中世紀的歷史上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埃及王國==== ====托勒密王朝==== ====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 東非 === ====阿比西尼亞帝國==== === 西非 === ==== 迦納帝國 ==== ==== 馬利帝國 ==== ==== 桑海帝國 ==== ==== 貝南帝國 ==== === 中非 === ==== 剛果王國 ==== === 南非 === == 19世紀 == 19世紀80年代,歐洲力量將幾乎整個非洲瓜分。他們一直統治非洲直至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作為瓜分非洲的一部分,法國以建立非洲東西線作為目標。與此對應的是英國的南北線。在多個節點戰爭都是隨時爆發,但是結果卻並沒有。其中最為嚴重的事件是1898年法紹達事件。 英國統治: *賴索托 *甘比亞 *黃金海岸 *埃及王國 *肯亞 *模里西斯 *奈及利亞 *尼亞薩蘭 *獅子山 *南羅得西亞 *中非聯邦 *英屬索馬利亞蘭 *開普殖民地 *德蘭士瓦 *南非聯邦 *史瓦濟蘭 *英埃共管蘇丹 *桑給巴爾 *烏干達 法國統治: *摩洛哥 *阿爾及利亞 *突尼西亞 *貝南 *布吉納法索 *象牙海岸 *幾內亞 *馬裡 *茅利塔尼亞 *尼日 *塞內加爾 *中非共和國 *查德 *加彭 *剛果共和國 *葛摩 *馬達加斯加 *馬約特 *留尼汪 *法屬印度洋諸島 *坦尚尼亞 *法屬索馬利亞蘭 *葉門 西班牙統治: *西屬摩洛哥 *西屬撒哈拉 *西屬赤道幾內亞 葡萄牙統治: *安哥拉 *葡屬西非 *葡屬東非 *葡屬幾內亞 *阿爾金 *阿克拉 *卡賓達 *維德角 *休達 *黃金海岸 *幾內亞比索 *馬達加斯加 *馬林迪 *蒙巴薩 *摩洛哥 *莫三比克 *聖約翰堡 *聖多美普林西比 *丹吉爾 *桑給巴爾 *濟金紹爾 德國統治: *德屬東非 *德屬喀麥隆 *德屬西南非洲 義大利統治: *意屬東非 *意屬索馬利亞蘭 *意屬昔蘭尼加 *意屬利比亞 奧斯曼帝國統治: *的黎波里 比利時統治: *比屬剛果 *盧安達-蒲隆地 == 20世紀==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 非殖民化 ===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獨立浪潮席捲非洲。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殖民地紛紛成為獨立國家。獨立的過程大多數都是和平進行,但也有諸如阿爾及利亞Alistair Horne, A savage war of peace: Algeria 1954–1962 (1977).和肯亞等例外。 ==現代== === 北非革命 === 2010年,北非陸續發生反對領袖的革命,部分國家領袖被推翻,甚至殞命。 == 參考文獻 == ==參見== *人類單地起源說 *穆斯林征服北非 *非洲各國成為殖民地年份列表 *非洲的非殖民化 Af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