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91
article
stringlengths
0
2.3M
博物館
thumb|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 thumb|馬來西亞吉隆坡國家博物館的壁畫裝飾,描繪了馬來西亞歷史 博物館,又稱博物院,是安置一套文物典藏的建築物或機構Edward Porter Alexander, Mary Alexander; 。 博物館是一種透過展示向公眾推送與其主題有關訊息的場所。博物館蒐藏並維護具有科學、藝術或歷史重要性的物件,並透過展示(常設展或特展),使公眾得以觀看這些物件。大多數的大型博物館位於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更具地方性質的博物館位於較小城市、城鎮甚至到鄉村都有。一般人歸納出博物館所富有之功能為: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項。博物館服務於不同的物件,從研究人員、專家到公眾。目前越來越多地轉向為公眾提供服務。 傳統的博物館發展路線是蒐藏->研究->教育->展示,多為以皇室貴族或富商收藏為基礎的文史收藏型博物館。近代的博物館則是以展示->教育->研究->蒐藏為主,多以教育為目的的科學館(中心)、天文館為主,這一類的館所不一定有收藏功能,部分甚至沒有研究功能。另外還有一類新型博物館則以建築及庭園景色為主,展示及教育只是其附屬功能。 古代的博物館,例如亞歷山卓的繆斯,其地位相當於現代的研究所。近代早期的博物館始於富裕的個人、家庭或藝術的私人蒐藏,而且是珍罕或奇特的自然物件與文物展示給中上階級。博物館遍佈世界各地,種類繁多,包括藝術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戰爭博物館和兒童博物館。對大眾有償或無償開放。巴黎的盧浮宮、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史密森尼學會、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國家美術館、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梵蒂岡的梵蒂岡博物館,都屬於世界上最大、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根據國際博物館理事會:202個國家,有超過55000座博物館。 == 歷史 == 博物館的起源,是於約公元前300年亞歷山卓的繆斯(Musaeum)。繆斯中專門收藏了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在歐洲、亞洲及非洲的徵戰得到的珍品。博物館的英文「Museum」,就是源於希臘語的繆斯「Μουσεῖον」。然而,當時的博物館並不對外開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王室貴族開始於王宮中設陳列室收藏珍品,但亦只開放給貴族參觀。早期的博物館始於富裕的個人、家庭或藝術機構的私人收藏品,包括稀有或令人好奇的自然物件和文物。這些東西往往擺設在所謂的奇觀房或搜奇櫃。其他大眾接觸這些蒐藏品,往往只有是「有頭有臉的人」才有機會,特別是私人藝術收藏,但這是依據主人及其工作人員的意願而定。 世界第一批公共博物館設立於歐洲,在十七至十八世紀和啟蒙時代: * 阿默巴赫展示櫃,原本是私人收藏,由巴塞爾(Basel)大學與市政府於1661年購得,並在1671年向公眾開放。 * 倫敦塔的皇家軍械庫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它於1660年向公眾開放,儘管從1592年,已經有付費的特權訪客前往軍械庫參觀展示。今天的博物館有三個地點,包括其新的總部設在利茲。 * 位於貝桑松的貝桑松藝術與考古學博物館(Musée des Beaux-Arts et d'archéologie de Besançon)成立於1694年,在一位男修道院院長讓巴蒂斯特博伊索特(Jean-Baptiste Boisot),將他的個人蒐藏捐給這個城市的本篤(Benedictines),以建立一座博物館向公眾開放,每週兩天。 * 梵蒂岡博物館,這是梵蒂岡博物館群的第一座博物館,1756年於羅馬開幕。 * 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並在1759年向公眾開放。漢斯斯隆(Hans Sloane)個人收藏的古玩提供了大英博物館的最初基本藏品。 * 在佛羅倫斯的烏菲茲,自從十六世紀,就已應遊客要求而開放,於1765年正式向公眾開放。 * 1773年,英國開放阿須摩林博物館供公眾參觀。 * 維也納君王在哈布斯堡的麗城,於1781年開放,有一套藝術品蒐藏。 * 在巴黎羅浮宮,典藏了達文西所繪的蒙娜麗莎畫作。 然而,這些“公共”博物館,往往只讓中上階級得以進入。想要拿到門票可能很難。例如在倫敦,想要參觀大英博物館的遊客必須以書面提出申請。即使到1800年,有可能必須等上兩個星期才拿到門票。小型團體的遊客只能逗留兩個小時。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博物館流行在週日下午開放(在這類設施中,唯一被允許這樣做的),以便讓其他階級--勞工階級,有機會「自我提升」。 第一個真正的公共博物館是巴黎羅浮宮,在1793年法國大革命期間開設,這是歷史上首次讓各地與各種地位的人們,自由看到前法國王室的蒐藏。幾個世紀以來,由法國君主蒐藏的美妙藝術珍藏,每十天對公眾開放三天(在法國共和曆,十天的計時單位用來取代星期)。國家藝術保護博物館(Conservatoire du musée national des Arts)被賦予職責,將羅浮宮組織成一座國立公共博物館,以及國家博物館系統的核心。法國拿破崙一世征服了歐洲最偉大的城市,所到之處,沒收了當地藝術品,這個藏品量增加,而且組織任務變得越來越複雜。拿破崙戰敗後,1815年,許多的寶藏逐漸歸還原主(有許多並沒有)。他的計劃從未完全實現,他將博物館當成國家主義熱情的推動者,這個概念在歐洲各地產生了深遠影響。 美國博物館最終加入歐洲博物館,在他們感興趣的領域,成為在世界居於領先地位的新知識生產中心。一段密集的博物館建設時期,同時就知性與物質的意義而言,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實現了(這往往稱為「博物館時期」或「博物館時代」)。雖然美國的許多博物館,自然史博物館和美術館同樣,都是意圖聚焦於北美地區的科學發現和藝術發展,許多博物館在某些方面仿效他們的歐洲同行(包括發展從埃及、希臘、美索不達米亞和羅馬的古典蒐藏)。在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大學就已成為主要的創新研究中心。然而,時至今日,博物館依然將新的知識貢獻給他們的園地,並持續建立對於研究和展示皆有助益的蒐藏。 南通博物苑由著名實業家、晚清狀元張謇創辦於1905年,為近代中國第一座由中國人獨立創辦的公共博物館。成立於1925年的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藏品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 == 目的 == 博物館蒐藏和維護科學、藝術、或歷史的重要物件,並透過常設展與特展,讓公眾觀看這些物件。大多數的大型博物館都位於世界各地的主要城市,也有一些更具地方性的博物館存在於小城市、城鎮,甚至農村。大多數情況下,博物館地區集中心力在當地的文化。 儘管大多數博物館不允許觀眾碰觸相關文物,有一些則採取互動模式,與鼓勵更多的實際操作。博物館學的一些現代趨勢,擴大了主題的範圍,並引進虛擬博物館,這讓大眾有機會作出選擇,並且從事一些活動,產生可能會因人而異的經驗。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虛擬博物館,也就是網路版本的展示,呈現影像並播放錄音。未公開展出的物品用此方式展示。 博物館大多對公眾開放,有時收取入場費。有些博物館是得到公開資助,並且免費參觀,有的是永久免費,有的是在特殊日子,如每週一次或每年一次。博物館通常並非為了營利而經營,不像是私人美術館或畫廊更常從事藝術品的銷售。有國立博物館、非政府或非營利組織博物館和私人或家庭博物館。關於文化和歷史,博物館可以是一個有信譽和普遍獲得信任的資訊來源。 依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的定義,博物館包括:「永久設立的機構,以服務社會及其自身的發展,向公眾開放,這個機構獲取、儲存、研究、詮釋與展示人類的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及環境,以獲致博物館教育、學習與娛樂等等目標」;而且「博物館使人們探索其藏品,以追求靈感、學習與享受。這些機構蒐藏、維護文物和標本,並使它們能讓公眾所運用,因此博物館受社會的付託,儲存這些物件。」(這是英國博物館協會的定義)(Definition adopted 1998)。 ==參觀人次最多的博物館== 本部分列出了2018年世界上最受歡迎的20座博物館,由AECOM和主題娛樂協會的年度報告而彙編。 更多資料詳見參觀人次最多的博物館列表。倫敦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包含超過20座世界上參觀最多的博物館,分別為5座和4座。 排名 博物館 地理 年度訪問 盧浮宮 巴黎 10,200,000 中國國家博物館 北京 8,610,092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紐約 6,953,927 梵蒂岡博物館 梵蒂岡 6,756,186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6,200,000 泰特現代藝術館 倫敦 5,868,562 大英博物館 倫敦 5,828,552 國家美術館 (倫敦) 倫敦 5,735,831 自然史博物館 (倫敦) 倫敦 5,226,320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紐約 5,000,000 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4,800,000 國家美術館 (華盛頓)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4,404,212 中國科學技術館 北京 4,400,000 埃爾米塔日博物館 聖彼得堡 4,220,000 浙江省博物館 杭州 4,200,000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4,100,000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倫敦 3,967,566 索菲婭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 馬德里 3,898,000 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 3,860,000 南京博物院 南京 3,670,000 == 型別 == 博物館種類繁多,從位於重要都市,具有大型館藏,其下包括許多類別的博物館;到非常小型的博物館,其內容包括以平常方式介紹一個特殊地點,或是某個特定主題,如一個名人。類別包括:藝術、應用藝術、工藝、考古、人類學和民族學、歷史、文化史、軍事史、科學、技術、兒童博物館、自然史、錢幣、植物園與動物園,以及集郵。在這些類別之中,有許多博物館更進一步分類,如當代藝術、地方史、航空史、農業或地質等等的博物館。博物館往往具有一套核心典藏,包括在其領域中,重要精選的物件。物件經過正式進藏,登入成為博物館的蒐藏品,具有一個文物編號,並詳細記錄其來源。負責管理這項蒐藏和展示工作的人員,稱為博物館研究員(curator)。 == 博物館流變 == 因為博術館的型別眾多,學術界不同領域的專家,在觀察不同時期風格的博術館後,紛紛就他們的專業為其劃分為不同時期。以下舉磯崎新及伊藤壽朗的說法為例。 磯崎新由於建築師身分及設計美術館之經驗,因此其將博物館分類的依據主要以空間設計為區分條件,將博物館總共劃分了三個世代。 ==== 第一世代的博物館 ==== 時間約為十八世紀末,當時的王室貴族為展示其財力及權力,收藏了許多畫作並將整合至皇宮、美術館和畫廊等地方空間。那時候的空間配置主要以油畫掛飾和附有臺座的雕像為主,或是有壁畫的彩繪壁面。例如:路易十六時期的羅浮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第二世代的博物館 ==== 不如第一世代般富麗堂皇,第二世代博物館的展示空間逐漸以提供一個單純簡潔,並無任何建築設計的完全純白空間——白盒子(white cube)為主,為便於更替藝術作品。經典例子為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的白盒子空間,觀眾更能將心思專注於作品。 ==== 第三世代的博物館 ==== 由於第一及第二世代的博物館外部建築及內部展示仍較以簡樸為主,為了跳脫此限制,此時期博物館的設計以多元及創新為核心概念,帶給遊客強烈的視覺效果,例如:紐約的古根漢美術館,外型設計不同於傳統美術館方方正正的,而是採用層層的圓形堆疊。第三世代的內部展場設計則是將場域與建築體本身做結合,這種方法稱為場域限定。將裝置藝術品與博物館結合,即是場域限定的例子之一。 日本學者伊藤壽朗以竹內順一的概念與用語,其以博物館展覽內容與經營型態,在一九八零年代提出「第三世代博物館論」,對此有所解釋。 第一世代博物館: 此時期的博物館主要為珍藏各時代的奇珍異寶為主,兼具觀光與休憩的功能。然而,第一世代博物館有一項極大的缺陷,由於其展品多為高社會階層之物品,若與此階層差距過大,容易對展覽內容產生疑惑,甚至脫節。 第二世代博物館:第二世代的博物館不同於第一代,蒐集的型別更多樣化,而更訴求將館內資料公開化。因此,此時期將研究觀點聚焦於地方公立博物館。然而,其仍與第一世代博物館遭遇類似窘境,館內研究員富有傳達訊息之使命,積極策劃展覽,但觀者通常對其不感太多興趣,常發生只來館一次的情況。 第三世代博物館基於地方社會的文化和需求,以民眾的參與和體驗為核心,地域課題為主軸,發掘必要資料和作品,讓民眾和地方關係和情感更加緊密。他另外提出「地域博物館論」,所描述的地方博物館形象,其實就是第三世代博物館的理想典型。伊藤指出,這三種世代的博物館雖然是前後出現,但現今是呈現並存的現象。 ===第四世代博物館=== 第四世代的博物館更注重設立博物館的本質。此世代的發想緣由是因伊藤壽朗在1991年受到金澤21世紀美術館的啟發,其認為當下的博物館已經朝向新的世代邁進。而關注的焦點放置於儲存藝術品、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強調與觀者之間的互動體驗,使觀者從體驗活動和展覽,更瞭解和意識地域的重要性。因此對地方性的現代美術館而言,此世代的發展方式讓地區對未來的展覽方式及博物館經營有更多發展可能。 === 考古博物館 === 考古博物館專門展出考古文物。有許多是在露天環境中,如雅典衛城和羅馬廣場。其他的則是在建築物內,展示考古遺址中發現的文物,如中國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埃及開羅博物館。 ====華人地區的考古博物館==== === 美術館 === 美術館,也被稱為藝術畫廊,是藝術展示空間,通常展出的藝術品來自視覺藝術,主要是繪畫、插畫與雕塑。繪畫與古典大師版畫是往往並不是展示在牆壁上,而是存放在一個畫室。也可能有應用藝術蒐藏,包括陶瓷、五金、傢俱、藝術書籍,以及其他型別的物件。經常放映影像藝術。 歐洲的第一座公立博物館是在巴塞爾的阿默巴赫展示櫥,原本是一個私人蒐藏,於1661年出售給市政府,1671年開放公眾參觀(現在的巴塞爾博物館)。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畫廊,最初設想為一座宮殿,為佛羅倫斯行政長官的辦公室(因此得名),後來演變成一處展示場所,由美第奇家族所蒐藏或委託製作的繪畫和雕塑。在美第奇家屋被毀滅之後,藝術珍藏留在佛羅倫斯,形成一座最早的現代博物館。從十六世紀以來,這座畫廊已依要求向遊客開放,它是在1765年正式向公眾開放。另一個早期的公共博物館是倫敦大英博物館,於1759年向公眾開放。這是一個“包羅永珍的博物館”,具有相當多樣的蒐藏品,涵蓋藝術、應用藝術、考古學、人類學、歷史、科學,以及一座圖書館。科學收藏、圖書館、繪畫和現代雕塑,已分別找到獨立的蒐藏地點,留下了歷史、考古、非歐洲和前文藝復興藝術、版畫和素描等項在原處。 一般認為,專門的藝術博物館是相當現代的發明,第一個藝術博物館是聖彼得堡的冬宮,成立於1764年。 巴黎羅浮宮成立於1793年,就在法國大革命後不久,宣佈將王室珍寶開放給公眾參觀。在克拉科夫的恰爾託雷斯基博物館成立於1796年,由恰爾託雷斯卡公主(Izabela Czartoryska)所設立。這顯示藝術收藏品開始從貴族和富人的私領域,轉移到公領域,在公領域,這些博物館被視為教育大眾的藝術品味與文化提升的場所。 ====華人地區的美術館==== === 歷史博物館 === 歷史博物館涵蓋了歷史知識及其與現在和未來的關聯。有些歷史博物館涵蓋了某些特定的策展範圍或是某一特定地區,有的則較為籠統。這類博物館包含範圍廣泛的物件,包括歷史檔案、各型別的文物、藝術、考古物件。考古博物館則更專精於考古發現。 常見的歷史博物館是一座歷史建築物。歷史建築物可能是一幢具有特殊建築價值的建築物,或某個名人的家,或是一間帶著有趣歷史的房子。歷史位址也可成為博物館,特別是那些標示著違反公共秩序的罪行(Public order crime),如柬埔寨吐斯廉屠殺博物館或南非羅本島。另一種歷史博物館是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是人們盡可能完整重建一段歷史時期的場所,包括建築物、衣著和語言。它類似於歷史重演(historical reenactment)。 ====華人地區的歷史博物館==== === 海事博物館 === 海事博物館(Maritime museum)專門展出關於船舶以及海洋與湖泊航行的物件。它們可能包括一艘具有歷史意義的船舶(或複製品),也就是一艘博物館船舶,讓人們可進入參觀。例如現今停靠於英國樸次茅斯海軍基地幹船塢的皇家海軍勝利號風帆戰列艦(HMS Victory),現今除了保留船體來展覽外,船上仍然保留著火炮、船長室等當年的物件與配置進行展出。勝利號在1765年建成,曾參與過特拉法加之役並作為英國皇家海軍副海軍上將霍雷肖·納爾遜的旗艦大破法蘭西聯合艦隊而聞名於世,因而具有相當的歷史意義。 ====華人地區的海事博物館==== === 紀念館 === 紀念館(Memorial Museum)是博物館專用既要教育公眾和紀念一個特定的歷史事件中,通常涉及大規模的痛苦。這個概念得到了牽引整個20世紀,以期間犯下世紀的眾多廣為人知的大規模暴行的反應。透過紀念博物館紀唸的事件往往涉及誰在“道德上有問題的情況下,”不能輕易被解釋為英雄死亡大多為平民受害者。有關於這些殺戮和紀念博物館的肇事者的身份,罪責和懲罰往往發揮積極作用的研究,旨在使雙方獲益的受害者經常懸而未決的問題,並起訴那些肇事者。例如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及柏林猶太博物館與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等猶太大屠殺相關紀念館使世人永遠記取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帶來的殘酷迫害和血腥教訓,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則在反駁日本官方與民間針對南京大屠殺史實的曲解與篡改中發揮了相當作用。 另外,紀念館的形式也有對某歷史重要人物的貢獻或行為作表彰,及對某一事件的勝利紀念,例如傑佛遜紀念堂和林肯紀念堂等總統博物館、、金九紀念館、凱末爾紀念館、特斯拉紀念館、南斯拉夫歷史博物館、、胡志明紀念館和建國先賢紀念園等人物與事件紀念館,它們有時會以陵墓、祠堂或紀念碑的形式呈現。 ====華人地區的紀念館==== === 軍事和戰爭博物館 === 軍事博物館專精於軍事史,他們通常從國家角度來組織,在某個特定國家的一座戰爭博物館,主題將會圍繞在這個國家曾經參與的戰爭衝突。這些博物館往往包含武器和其他軍事裝備、軍服、戰時宣傳品等等物品的陳列,以及戰時平民生活與軍事裝飾品的展示,以及其他。軍事博物館可專注於特定的軍種或地區,如英國達克斯福德(Duxford)的帝國戰爭博物館專門展出軍機,或德國坦克博物館專門展出坦克;有的博物館則較為全面,如加拿大戰爭博物館或軍事博物館 。 ====華人地區的軍事博物館==== === 行動博物館 === 行動博物館(Mobile museum)是一個術語,適用於某些博物館,將展示放在車輛當中,如麵包車。有些機構,如加拿大溫尼伯的聖維託歷史學會(St. Vital Historical Society)和美國明尼蘇達的沃克藝術中心(Walker Art Center),使用行動博物館這個術語,指的是這個博物館的蒐藏的其中一部份,因教育目的,而運離博物館前往不同地點。其他的行動博物館並沒有「總部據點」,而是以巡迴展出是其唯一的呈現方式。 === 自然史博物館 === 自然史與自然科學博物館,通常是對於自然世界的展示。重點放在自然和文化的關連。展示可以教育群眾關於恐龍、古代歷史與人類學的知識。演化、環境議題與生物多樣性是自然史博物館的主要領域。這種型別的博物館,有名的包括倫敦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牛津的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巴黎的法國自然史博物館(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在華盛頓史密森尼學會的國家自然史博物館,在紐約市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柏林自然博物館 (Berlin Museum für Naturkunde), 加拿大亞伯達的加拿大皇家蒂勒爾博物館,美國丹佛自然和科學博物館(Denver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和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一個相當小型的自然史博物館是美國伊利諾州中西部自然史博物館(The Midwest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華人地區的自然史博物館==== === 露天博物館 === 露天博物館是在大型戶外場所蒐藏和重新建立古老建築物,通常設定在重建過去景觀的場景之中。第一個露天博物館是瑞典奧斯卡二世的蒐藏,接近挪威奧斯陸,於1881年開業,現在是挪威文化史博物館(Norwegian Museum of Cultural History, Norsk Folkemuseum)。1891年,阿圖爾·哈塞柳斯(Artur Hazelius)在斯德哥爾摩創立斯卡森(Skansen),這成為後來建立的露天博物館的典範,最初在北歐和東歐,最終傳到世界其他地區。大多數的露天博物館位於木結構建築盛行地區,這是由於木結構可以搬遷位置,但不會明顯損壞其真實性。一個更晚近但相關的想法,在生態博物館實現,這起源於法國。在德國也有很多露天博物館,比如孔茨民俗露天博物館。 === 科學博物館 === 科學博物館,在中國通常稱為科技館或科學館。科學博物館與技術中心的主題圍繞在科學成就、奇蹟及其歷史。為瞭解釋複雜的發明,科學博物館使用演示、互動節目與引發思考的媒體。有些博物館的展示主題,包括電腦、航空、鐵路博物館、物理、天文與動物。 科學博物館,特別可能包括天文館在內,或是一座圓頂大劇場。博物館可能播放IMAX影片,這可能提供3D電影供觀眾觀看,或是更高品質的照片。因此,IMAX的內容為所有年齡層的人們提供了更逼真的體驗。 最近,也有新的虛擬博物館,被稱為「網路博物館」被創造出來。這些網站通常是屬於真實的博物館,包含可在這些真實博物館和畫廊找到的展品。這種新的展現方式,對於住在很遙遠地方,而想要看到這些博物館內容的人們,非常有用。 ====華人地區的科技館==== 科學博物館近來跟民眾越來越親近,更推出可愛吉祥物引發大眾喜愛 ,宣傳手法越來越多元。 === 專業博物館 === 有許多各異其趣的博物館展示了各式各樣的主題。音樂博物館讚揚許多作曲家或音樂家的生活和工作,如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的搖滾名人堂,以及俄羅斯聖彼得堡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公寓和博物館。其他的音樂博物館包括現場音樂演奏,例如在倫敦韓德爾故居博物館。在亞利桑那州格倫代爾的珠子博物館(The Bead Museum) The Bead Museum,促進世人對於珠子及其相關文物的歷史、文化和藝術意義的讚賞和理解。其永久收藏品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珠子,包括一顆有15,000年歷史的珠子。也設有特展。 針對青少年的博物館,如兒童博物館或玩具博物館,在世界許多地方,常常針對各式各樣的主題,展現互動並具教育意義的材料,例如,西班牙的玩具與機器人博物館。棒球名人堂是一個體育機構。美國紐約的康寧玻璃博物館致力於玻璃的藝術、歷史和科學。美國國家犯罪與懲治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Crime & Punishment)探索揭發罪行的科學。美國玩具屋博物館(The Great American Dollhouse Museum)描繪美國社會歷史的縮影。解說中心是現代博物館或遊客中心,往往使用新的手段與公眾溝通。 ====華人地區的專業博物館==== === 虛擬博物館 === thumb|[http://bramapoznania.pl/en/ 虛擬博物館 Brama Poznania ICHOT] , 波茲南, 波蘭 隨著全球網際網路的擴充套件,有一項最新的發展是虛擬博物館的建立。線上活動,例如加拿大虛擬博物館(Virtual Museum of Canada)為某些實體博物館提供網路展示,以及線上的策展平臺(curatorial platform),例如Rhizome。 有些虛擬博物館在現實世界中並沒有對應的存在,如LIMAC(利馬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o de Arte Contemporáneo de Lima),它並沒有實際的位置,而且可能與這座城市本身的博物館相混淆。藝術史家格里斯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設立了一座虛擬的女性主義博物館,範圍從古典藝術到當代藝術。 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博物館還使用網際網路進行虛擬參觀和展覽。2010年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組織了自稱為有史以來第一次線上Twitter博物館之旅。 === 動植物公園和植物園 === 雖然人們往往不會將動物園和植物園想成是個博物館,但它們其實都是“活體博物館”(living museums)。它們存在的目的如同其他的博物館:教育、激發行動、研究、發展和管理典藏品。他們經營的方式也類似其他的博物館,面臨著同樣的挑戰。知名的動物園包括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倫敦動物園、美國費城動物園、聖路易斯動物園、聖迭戈動物園、柏林動物園、悉尼的塔朗加動物園、法蘭克福動物園、巴黎植物園和瑞士蘇黎世動物園。知名的植物園包括英國邱園、聖路易的密蘇裡植物園、布魯克林植物園、芝加哥植物園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植物園。 ====華人地區的動植物公園==== == 博物館型別 == 早期博物館的定義是以列舉式的方式,條列出哪些機構可視為博物館,但近年來的趨勢是改以條件式的敘述。因此只要符合這些條件的機構,都視作博物館的一員,因此博物館的型別更加琳瑯滿目。 根據美國博物館協會的年度統計,其中博物館的型別有以下幾種:水族館、自然中心、青少年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專門博物館(如鐵路、音樂、航空等)、科學與科技博物館(含星象廳)、歷史建物或遺址、一般型別(多學科、跨領域)自然史與人類學博物館、歷史博物館、藝術博物館幾種。 而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定義的第一條第B款則指出:「其他機構其目的亦符合博物館的定義,這些機構包括: * 自然、考古或民族學的紀念物或遺址、歷史紀念或遺址 * 擁有展現物種的機構 * 科學中心與星象廳 * 由圖書館或檔案館永久性經營的非營利藝廊、儲存機構或產示中心 * 自然保留區 * 其中管理或負責各種在本定義所列機構的國際、國家級或地區性的博物館組織 * 從事維護、研究、教育、訓練、記錄和其他與博物館與博物館學相關工作的機構 * 從事儲存、永續維護和管理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的文化中心與其他組織 * 其他從事與博物館或博物館學相關的部門。」 == 博物館工作 == === 管理 === * 博物館管理 * 博物館館長 * 博物館環境管理 * 博物館專業人員 * 博物館志願人員 * 博物館宣傳 * 博物館安全 * 博物館的選址與環境 * 博物館之友 * 博物館行銷 === 研究 === * 藏品研究 === 典藏 === * 藏品修護 === 展示 === * 博物館展示 * 博物館講解 === 教育 === * 博物館社會服務 * 博物館觀眾 * 博物館教育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延伸閲讀== * * * * * * * Rentzhog, Sten (2007). Open air museums: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a visionary idea. Stockholm and Östersund: Carlssons Förlag / Jamtli. * Simon, Nina K. (2010). The Participatory Museum. Santa Cruz: Museums 2.0 * –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 * == 參閲 == * 博物館學 * 考古學 * 文物 * 人類學 * 大學博物館 * 生態博物館 * * 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藝術博物館列表 *國際博物館協會 == 外部連結 == *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 * 知名博物館(盧浮宮,博物館等) * Museums of the World * VLmp directory of museums * Category:社會組織型別 Category:各類建築物
舞蹈
舞蹈是表演藝術的一種,由一連串的動作組成,可能是即興的,也有可能是刻意編排。而這些動作有美學上的價值,也常常有象徵性。舞蹈可以依其動作編排、、或是其起源來分類。 在舞蹈上,需要區分和,不過這兩種分類有時也有重疊之處。兩種舞蹈都有其特別的功能,可能是社交、、、情色、戰舞、/。有些活動也有一些類似舞蹈的特點,例如武術、體操、競技啦啦隊、花樣滑冰、花樣游泳、行進樂隊等。 ==表演性舞蹈和參與性舞蹈== 表演性舞蹈(performance dance)也稱戲劇性舞蹈(Theatrical dance)或音樂廳舞蹈(concert dance),是刻意呈現的演出,一般是在舞臺上由舞者進行的表演。一般會有其敘事、可能配合默劇、及佈景,也有可能,這些多半是編排過的。這種舞的例子有西方的芭蕾舞、現代舞、印度古典式舞蹈以及。表演性舞蹈也有可能配合歌劇或是其他的音樂劇一起出現。 參與性舞蹈(Participatory dance)可能是民族舞蹈、社交舞或(例如、、鎖鏈型舞蹈、方塊舞或舞伴舞,是大家以共同的目的所進行的舞蹈,目的可能是因為社交、體能鍛煉、娛樂等目的,不是為了讓其他人觀看而進行的。這種舞很少有敘事。其至單人舞也有可能只是為了使舞者自身滿足而跳。參與性舞蹈中,一般參與者會有相同的動作和步伐,不過在電子舞曲的銳舞中,舞者可能會是,不追求和周圍的協調。有些文化中可能會在參與性舞蹈中,將一些嚴格的限制放低,例如男性、女性及小孩可以參與舞蹈。 == 歷史 == ===西方=== 在人類文明起源前,舞蹈在儀式、禮儀、慶典和娛樂方面都十分重要。考古提供舞蹈的痕跡,例如9000年前在印度的賓姆貝特卡的岩石壁畫和公元前3300年埃及墓壁畫描繪的繪畫舞蹈人物。 ===東方=== 中國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舞蹈,產生於奴隸社會,發展到秦漢之際已形成一定特色:長袖細腰、飄逸輕盈、技藝並重、剛柔相濟。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外樂舞的大交流以及唐代帝王的重視,楊貴妃等舞蹈家的出現,使中國表演性舞蹈空前繁榮。 宋元明清以後,中國的表演性舞蹈逐漸融入戲曲,成為塑造角色、表達情感、展示劇情的戲曲化舞蹈。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作為獨立的劇場藝術的舞蹈日益完善和成熟起來。 == 特色 == 每一個舞蹈有它的主題,而這主題也要進行發展和變化。這和音樂的情形是很相似的。 ===拉丁舞=== ===中國舞蹈=== 中國舞蹈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構圖」的對稱性,左邊的人做了一種姿勢,右邊的人也做一種相應的姿勢。舞蹈的三要素是指表情(不單是臉部的表情,是全身的表情)、節奏和構圖。中國舞蹈的表情和節奏各有特點,但特徵最顯著的是構圖。這種構圖在舞蹈中叫做「對稱的平衡」。 == 分類 == 根據舞蹈的功能、用途,可分「實用舞蹈」(自娛)與「表演舞蹈」(娛人)兩大類;每大類下,再根據「時間」分為傳統與流行,共計即四類; 然後可再往下細分但無論那一個分類方法,其界線均已模糊,分類表示如下。 === 「實用舞蹈」(自娛) === 以健身、怡情、益智、表現為目的,往往參與者即舞者兼觀眾,可不必觀眾。 * 傳統實用舞蹈 ** 宗教舞蹈 ** 西洋古代宮廷舞 * 流行實用舞蹈 ** 流行社交舞-主分快,慢,3,4步。 ** 土風舞 *** 國際民俗舞蹈 ** 廣場舞 ** 秧歌舞 ** 霹靂舞 ** 迪斯科 ** 爵士舞 ** 街頭爵士舞 ** 踏板舞 ** 健康舞 thumb|越南的民族舞蹈 === 「表演舞蹈」(娛人) === 以表演或欣賞為目的,參與者分為演出者及觀眾。 * 傳統表演舞蹈 ** 東洋古代古典舞:含日本德川、江戶幕府及高麗時期的宮廷舞蹈 ** 中國古代古典舞:主要是中國宮廷舞蹈,又稱「宮廷舞」選用的創作素材皆為古典題材、典故、古代歷史的傳說等。 *** 彩帶舞、蓮香、扇子舞、劍舞、刀舞 ** 芭蕾舞/古典芭蕾舞 ** 民族舞蹈 *** 西班牙弗拉明戈舞 *** 夏威夷草裙舞 *** 阿拉伯肚皮舞 *** 中國民間舞蹈與少數民族舞蹈(蒙古、藏族、回族等等):套路、維吾爾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瑪,壯族的銅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跳月,苗族的蘆笙舞、朝鮮族農樂舞 * 流行表演舞蹈 ** 現代舞 ** 舞踏 ** 豔舞 ** 現代芭蕾舞 ** 國際標準交誼舞(體育舞蹈) *** 摩登舞(Modern Dance) **** 華爾茲 **** 維也納華爾茲 **** 探戈 **** 狐步 **** 快步舞 *** 拉丁舞 **** 桑巴(森巴) **** 倫巴 **** 恰恰恰(Cha Cha) **** 鬥牛舞 **** 牛仔舞(捷舞) ** 踢踏舞 ** 街舞 ** 嘻哈(Hip hop) *** 機械舞(Popping) *** *** 鎖舞(Locking) *** 舊學派嘻哈(Old school hip hop) *** *** LA Style *** 霹靂舞(Breaking) *** *** *** Vogue *** waacking ** 鋼管舞 ** 肚皮舞 ==相關圖片== File:Irish dancers in team costume, Davis Academy, USA.jpg|愛爾蘭踢踏舞比賽 File:TÜRKA Vanemuise suures majas -- tants Kodukotus.JPG|愛沙尼亞的民族舞蹈 File:NwFusionAngelaLeap.jpg|現代舞者的跳躍 File:NWFusion7.jpg|,男舞者協助女舞者 File:FrontAerial.gif|特技舞蹈:特技舞蹈者表演單腿向前挺身空翻下 File:ToeRise.jpg|舞者在表演toe rise File:Jitterbug Wolcott FSA.jpg|舞者在跳吉魯巴 File:Tanzturnier_28.JPG|探戈. File:Bootsa.jpg|膠靴舞 File:Harlekin Columbine Tivoli Denmark.jpg|哥本哈根默劇劇場的演出 File:Popping dancer.gif|hip-hop舞者跳的機械舞 File:Striptease pole dancing in Belovskaya, Belgorodskaya Oblast, Russia.jpg|鋼管舞 File:Spark Fire Dance in Art on Ice 2014-3.jpg|火舞 File:Imdt01.jpg|現代舞舞者在表演劈叉,靠另一名舞者來平衡 File:Belogolovtsev Abderahman.jpg|莫斯科大劇院的舞蹈演出 File:La bailaora Josefa Vargas (1840).jpg|弗拉明哥舞者 File:Պար_Գառնում.jpg|亞美尼亞民間舞者慶祝新年的舞蹈 File:Samba Atlason Jakobsdottir 0509.JPG|森巴舞蹈 File:Polonezkoy_08859_nevit.jpg|土耳其波蘭裔的民俗舞蹈 File:Fuori asse alla seconda.jpg|芭蕾舞者的練習劈叉 File:Breakdancer - Faneuil Hall cropped.jpg|街舞舞者表演倒立 File:Odissi Performance DS.jpg|印度古典式舞蹈 File:Ballet Class 3 (237261875).jpeg|少女穿緊身衣和舞裙的芭蕾舞課 File:Tari Kebagh, 2017.jpg|印度尼西亞帕加爾阿蘭的Kebagh舞 == 相關條目 == * 舞者 * 舞曲 * 舞蹈考試局 ==註解==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閱讀 == Category:娛樂職業 Category:戲劇相關職業
維基媒體基金會
維基媒體基金會(,簡稱),簡稱維基媒體(),是美國的一個非營利慈善組織,其總部設在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運轉多個wiki專案。該基金會主要以託管網路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以及維基詞典、維基語錄、維基教科書、維基文庫、維基共享資源、維基物種、維基新聞、維基學院、維基資料、維基導遊、維基孵育場和元維基而聞名。它還擁有現在已終止執行的Nupedia。 維基媒體基金會由維基百科的聯合創始人吉米·威爾斯於2003年成立,用作以非營利方式資助維基百科和它的姊妹專案。 ,基金會員工超過280人,年營業收入超過。2016年6月起,凱瑟琳·馬赫作為執行長及執行董事領導基金會,直至2021年4月卸任,而瑪麗安娜·伊斯坎德爾則於2021年9月14日被任命為新的執行長,並於2022年1月5日就任;是理事會主席,但於2021年6月卸任,隨後,她成為了基金會的一位有償顧問,而副主席娜塔莉亞·季姆基夫則代理主席一職至今。 == 目標 == 根據美國501(c)條款,維基媒體基金會屬於公共慈善機構。它的(NTEE)碼是B60(成人教育、繼續教育)。 該基金會的章程宣告其目的在於收集和發展教育內容,並有效地在全球傳播這些內容。 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目標是發展和保持基於Wiki的開放內容計劃,並向公眾免費提供這些計劃中的全部內容。 == 歷史 == 2001年,吉米·威爾斯和軟體設計師拉里·桑格創立了維基百科,一個網際網路百科全書。該計劃最初是由威爾士營利性業務Bomis資助。隨著維基百科的人氣直線上升,用於資助這個計劃的收入卻停滯了。 由於維基百科消耗Bomis的資源,威爾士和桑格想到了以慈善模式資助該計劃。 維基媒體基金會就是在那時(2003年6月20日)為了維基百科和Nupedia而成立了。 2004年9月17日它向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申請了Wikipedia商標。該商標在2006年1月10日被授予註冊資格。2004年12月16日在日本得到商標保護,2005年1月20日在歐盟得到保護。也曾經計劃許可圖書、DVD等一些產品中使用維基百科商標。 2005年4月,美國國家稅務局統一該基金會作為教育基金會列在“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分類之中,這意味著所有向該基金會的捐款都是美國聯邦所得稅的。2005年4月7日,維基媒體得到雅虎支援。 2006年12月11日,該基金會的理事會注意到,由於不滿足佛羅里達州法定的登記要求,該公司未能按照最初計劃成為會員制機構。因此修訂了章程,刪除了所有提及的會員權利和活動。Bylaws revision. 2007年9月25日,該基金會的理事會發出通知,其業務從佛羅里達州聖彼得斯堡搬到舊金山灣區。選擇舊金山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接近志同道合的組織和潛在的合作伙伴,該地有更好的人才庫,以及比聖彼得斯堡更便宜和便捷的國際旅行。2008年1月,維基媒體基金會把總部由佛羅里達州聖彼得斯堡搬到了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灣區。基金會指,搬遷的其中一個因素是“新總部那裡距離亞洲更近”。 2008年3月底,維基媒體基金會宣佈,艾爾弗·斯隆基金向維基媒體基金會捐贈了300萬美元,是自維基媒體成立以來收到的最大額捐款。 2014年,基金會推出內容翻譯工具,該工具首先支援將西班牙語翻譯成加泰羅尼亞語。截至2021年11月,維基人使用該工具在維基百科中建立了超過100萬篇條目,90個維基百科版本中已引入該工具。 2015年3月,維基媒體基金會狀告美國國家安全域性和美國司法部,指這兩個聯邦機構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和第四修正案。此即維基媒體基金會控告美國國家安全域性案。 2016年1月,維基媒體基金宣佈建立一個捐贈基金(Wikimedia Endowment),其既定目標是在未來10年內籌集1億美元的資金。 2019年1月22日,Google在世界經濟論壇上宣佈,該公司將向維基百科再投資310萬美元,Google對維基百科的貢獻總額將超過750萬美元。此次捐贈超過三分之一的資金將用於維持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現有工作,剩下的200萬美元將專注於維基媒體基金會的長期投資。Google還允許維基百科的編輯免費使用其部分機器學習工具。此外,維基百科和Google將擴大“老虎計劃”(Project Tiger)的範圍。老虎計劃是Google和維基百科在2017年發起的一項聯合行動,目的是增加印度小語種維基百科條目數量,並在維基百科中增加10種新語言。 2020年9月23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在大會討論維基媒體基金會等組織觀察員身份申請案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代表表示,維基媒體基金會在申請檔案中未申報包括臺灣維基媒體協會在內的41個分會,需進一步作出澄清。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同時指,“該基金會下屬網站存在大量嚴重違反一箇中國原則的內容和不實的資訊,有違聯大2758號決議以及產權組織在一箇中國政策上的一貫立場,中方對此有重大的關切。”因此,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暫緩討論接納維基媒體基金會為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觀察員。中華民國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舉動予以譴責。 2020年10月,由於開發人員以及志工社群抱怨Gerrit不易使用,維基媒體基金會決定將其程式碼儲存庫從Gerrit遷移至GitLab。 2021年9月13日,維基媒體基金會在深入調查中國大陸維基人使用者組(Wikimedians of Mainland China,簡稱WMC)後,以安全風險為由,宣佈對中文維基百科的7名使用者實施全域鎖定,並取消12名使用者的管理員許可權。當時中文維基最活躍的十個管理員,有四個被基金會取消管理員許可權。 2021年10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再次以維基媒體基金會下屬網站違反「一中原則」及「傳播虛假資訊」為由,拒絕接受維基媒體基金會獲得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觀察員地位。駐德國臺北代表處代表謝志偉其後表示︰「中共濫用聯合國民主機制來做反民主的事情,聯合國應該封堵這種機制漏洞,呼籲民主世界合力對抗。」 2021年10月25日,維基媒體基金會推出了「Wikimedia Enterprise」,旨在直接向大型科技公司銷售和提供維基百科的內容。客戶的開發人員可以運用維基百科上的相關資料與資訊。雖然維基媒體基金會將繼續提供免費的API,不過付費功能可以完善基金會所提供的維基百科資訊的準確性。Wikimedia Enterprise的首批客戶是Google和網際網路檔案館。 2022年5月9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對下,法國、德國、義大利、墨西哥、瑞典和瑞士等六個維基媒體分會無法得到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版權及相關權常設委員會 (SCCR) 的認證。2022年7月15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再度拒絕接納維基媒體基金會下屬7個分會為永久觀察員。2023年3月14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阻撓,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再度拒絕接納維基媒體基金會。2023年7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次阻止維基媒體基金會獲得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常駐觀察員資格。 == 計劃和倡議 == === 維基媒體計劃 === 除了維基百科,該基金會還運轉遵循自由內容模型,主要目標是傳播知識的其他wiki。這些wiki包括: 名稱:維基教科書描述:彙集教科書網址: 名稱:維基新聞描述:網路報紙網址: 名稱:維基物種描述:物種分類目錄網址: 名稱:維基資料描述:知識庫網址: 名稱:維基百科描述:網路百科全書網址: 名稱:維基學院描述:收集教程和課程,同時還作為協調研究的託管中心。網址: 名稱:維基共享資源描述:影象、聲音、影片和一般媒體庫。網址: 名稱:維基語錄描述:彙集語錄網址: 名稱:維基導遊描述:旅遊指南網址: 名稱:元維基描述:中心站點,以協調所有的維基媒體計劃。網址: 名稱:維基文庫描述:數點陣圖書館網址: 名稱:維基詞典描述:詞典和索引典網址: === 附屬機構 === 維基媒體運動的附屬機構是獨立但被正式認可的,旨在一起工作以支援並向維基媒體運動貢獻力量的一個群體。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理事會已對附屬機構的三種活躍模型(分會、專題組織、使用者群組)表示了認可。附屬機構旨在組織和參與支援和幫助維基媒體運動的活動,如區域會議、推廣、編輯松、駭客松,推動公共關係、公共政策,GLAM的加入,以及維基媒體國際會議。 該基金會的理事會贊同承認分會和專題組織。由維基媒體社群的志願者組成的附屬機構委員會曾建議基金會理事會承認分會和專題組織。附屬機構委員會贊同承認獨立的使用者組。雖然維基媒體基金會正式承認附屬機構,但他們與維基媒體基金會是相互獨立的,他們對維基媒體計劃沒有法律意義的控制,也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該基金會從2004年開始承認分會。 2010年,其他模型開始發展。 2012年,該基金會同意、定案並正式接受專題組織和使用者群組模型。另一種模型“夥伴”也得到贊同,但仍未定案或正式接受。 維基媒體分會是國家(有時是次國家)的為了支援和促進本地維基媒體專案而創立的非營利組織。 在得到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理事會的承認之後,他們會與該基金會簽訂一個“分會協議”。 ,共有41個獲得認可的維基媒體分會。 維基媒體專題組織是為了支援和促進本地維基媒體專案,並專注於一個特定的題材、主題、主體或議題而創立的國家和地區內部或之間的非營利組織。 在得到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理事會的承認之後,他們會與該基金會簽訂一個“專題組織協議”。 ,有1個獲得認可的維基媒體專題組織。 維基媒體使用者群組是為了支援和促進本地維基媒體專案或特定的題材、主題、主體或議題而創立的不太正式的群組。使用者組模型的建立相比於分會和專題組織更為簡單靈活 - 分會和專題組織需要更多正式要求。 一旦他們被附屬機構委員會認可,他們會與該基金會簽訂一個“使用者群協議和行為規範”。 ,共有47個獲得認可的維基媒體使用者群組。 2023年12月,因面臨被俄羅斯當局列為“外國代理人”的風險,維基媒體基金會執行董事科茲洛夫斯基宣佈協會停止運作。 == 管理 == === 理事會 === 理事會對基金會的所有職責和事務具有最終決定權。它由十名成員組成: * 四人由理事會自行委任; * 三人是從包括所有不同維基媒體計劃在內的社群選出的; * 兩人由本地分會和專題組織選出; * 另外一人是基金會的創始人之一吉米·威爾斯。 三個常設機構支援理事會的使命和責任:執行董事領導並監督基金會的業務部門;由理事會自行選出的個人組成諮詢委員會就不同事項向理事會提供意見;理事會會把某些事項委託給常務委員會處理同時保留最終決定權。理事會有時還會創立其他實體來支援自己,如秘書長和針對特定任務的專門委員會。 自2020年起,理事會由16名成員組成,其中8人由維基媒體各計劃社群投票產生,7人由理事會任命,1人為常任董事吉米·威爾士。除了威爾士外,現任民選理事包括主席娜塔莉亞·季姆基夫(Nataliia Tymkiv)、副主席沙尼·埃文斯坦·西加洛夫(Shani Evenstein Sigalov)、理事羅西·斯蒂芬森-戈德奈特、維多利亞·多羅尼娜(Victoria Doronina)、洛倫佐·羅薩(Lorenzo Losa)和達留斯·耶米爾尼阿克;任命理事包括副主席、理事及理事兼執行顧問麗薩·萊文(Lisa Lewin)及坦雅·卡普阿諾(Tanya Capuano)。 === 諮詢委員會 === 根據維基媒體基金會所說,諮詢委員會是同意定期在法律、組織發展、技術、方針和宣傳上給該基金會提供有意義的幫助。 == 爭議 == 一些爭議已經引起訴訟,而其他爭議則沒有。馬特·齊默爾曼律師表示:“如果沒有強有力的責任保護,維基百科將很難繼續為使用者建立的百科全書內容提供平臺”。 2011年12月,該基金會聘請了華盛頓特區的說客政府策略有限公司,就“民權/公民自由”和“版權/專利/商標”對美國國會進行遊說。New Client Registration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Lobbying Disclosure December 12, 2011 在僱用時,基金會特別關注“禁止網路盜版法案”。 2013年10月,一個德國法院裁定,維基媒體基金會可以對新增到維基百科的內容負責——但是,這隻適用於有具體投訴的情況;否則,維基媒體基金會不會檢查維基百科上釋出的任何內容,也沒有義務這樣做。 2014年6月,瑞典視覺藝術著作權團體()對瑞典維基媒體提起了版權侵權訴訟。 2014年6月20日,涉及維基百科編輯的誹謗訴訟(法律部民事案件編號L-1400-14)被提交到新澤西州默瑟縣高階法院,要求賠償和懲罰性賠償等。 在2015年3月10日為《紐約時報》撰寫的專欄文章中,威爾士和特雷蒂科夫宣佈基金會正在對美國國家安全域性和其他五個政府機構和官員,包括美國司法部提起訴訟,質疑其大規模監控的做法,他們認為這侵犯了基金會讀者、編輯和工作人員的憲法權利。加入他們訴訟的還有另外8名原告,包括國際特赦組織和人權觀察。 2015年10月23日,美國馬里蘭聯邦地區法院以資格問題為由駁回了維基媒體基金會訴國家安全域性的訴訟。美國地區法官裁定,原告無法合理地證明他們受到了,他們的論點“充滿了假設”、“猜測”和“數學體操”。 原告於2016年2月17日向美國聯邦第四巡迴上訴法院提出上訴。 2016年2月,萊拉·特列季科夫宣佈辭去執行董事職務,原因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知識引擎專案以及與工作人員的分歧。 === 籌款 === 在2015年的籌款活動中,一些社群成員表達了他們對籌款橫幅的擔憂。他們認為,這些橫幅對使用者來說很礙眼,而且它們可能會欺騙潛在的捐贈者,讓人覺得維基百科有直接的財務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維基媒體基金會發誓要改進進一步籌款活動的措辭以避免這些問題。另外也有人反對基金會接受來自加密貨幣的捐款。2022年4月,維基社群就是否接受加密貨幣捐款進行投票,結果232人反對加密貨幣捐款,94人支援。2022年5月2日,維基媒體基金會宣佈將不再接受加密貨幣捐款。 === 解除社群任命的理事職務 === 2015年6月,詹姆斯·海爾曼被社群選舉為維基媒體基金會董事會成員。 2015年12月,董事會解除了海爾曼的理事職務, 這一決定在維基百科社群的一些成員中引起了爭議。 董事會發表的一份宣告宣佈,他的同僚對他缺乏信心是他被解職的原因。海爾曼後來表示,他“在過去幾周裡,董事會給了他辭職的選擇。作為一個社群選舉產生的成員,我認為我的任務來自於選舉我的社群,因此拒絕這樣做。我認為這樣做是辜負了那些選舉我的人。” 他隨後指出,在董事會期間,他曾推動提高維基媒體基金會知識引擎專案及其融資的透明度, 並表示他試圖公開對該引擎的撥款是導致他被解僱的一個因素。 志願者社群在2017年再次選舉海爾曼進入維基媒體基金會董事會。 === 知識引擎 === 知識引擎是由WMF在2015年發起的一個搜尋引擎專案,目的是在網際網路上定位和顯示可驗證的和值得信賴的資訊。 知識引擎的目標是減少對傳統搜尋引擎的依賴,它得到了騎士基金會25萬美元的資助。 這個專案被一些人認為是一個醜聞,主要是因為它是在保密的情況下構思的,這被一些人認為是與維基媒體社群的透明度有衝突。事實上,社群可以獲得的一些資訊是透過《The Signpost》在2016年釋出的洩露檔案得到的。在這次爭議之後,維基媒體基金會執行主任萊拉·特列季科夫辭職。 === 財政度支出 === 威爾士面對的指控是,“WMF的成本/效益比堪稱悲慘,多年來在軟體開發上花費了數百萬美元,卻沒有產生任何真正有效的東西”。 威爾士在2014年承認,他“也對無休止的爭議感到沮喪,這些爭議涉及沒有經過充分的社群諮詢而開發的不完善的軟體,也沒有適當的增量推廣來捕捉令人震驚的錯誤”。 2017年2月,英語維基百科的線上報紙The Signpost發表了一篇題為《維基百科身患癌症》的專欄文章,在維基人社群和更廣泛的公眾中產生了辯論。作者批評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年度支出不斷增加,他認為,如果發生意外事件,可能會使專案面臨財務風險。作者建議對支出設定上限,建立其現有的捐贈基金,並對捐贈基金進行重組,以免維基媒體基金會在情況不好時陷入本金困境。維基媒體基金會執行主任凱瑟琳·馬赫回應說,這樣的捐贈基金已經在2016年建立,把建立捐贈基金和建立現有捐贈基金混為一談。 === 基金會行動 === 2021年9月13日,維基媒體基金會發動了2021年維基媒體基金會針對中文維基百科的行動,致使7名使用者遭封禁,12名管理員的許可權遭移除。其中,有三名在中文維基百科的活躍度佔前十。由於事後維基媒體基金會並沒有對大規模禁制舉措中每個使用者的封禁事由做出系統而細緻的舉證或解釋,該過程被中國大陸維基人使用者組及多箇中華人民共和國媒體認為涉嫌過度干涉社群自主權、打壓持有敵對西方世界意識形態的維基人及缺乏程序正義。而後,當時還未上任的新任維基媒體基金會執行長Maryana Iskander在接受BBC Tech Tent節目訪問時委婉地強調維基百科社群的自治,並表示:“我很早就瞭解到的一件事是,維基媒體基金會本身並不制定編輯政策;這些是透過社群討論進行的。” == 參見 == * 維基媒體國際會議 * 維基媒體季刊 * 維基媒體計劃 * 維基百科知識引擎 * 維基教育基金會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維基媒體基金會 * 維基媒體基金會年度報告 * 維基媒體基金會部落格 * 維基媒體基金會及姊妹專案導航 * * Public Record for Wikimedia Foundation Inc. from Florida Department of State web site * Sheldon Rampton's WikiEN-l post * * #wikimedia 在freenode Category:美國基金會 Category:2003年佛羅裡達州建立 Category:吉米·威爾士 Category:非營利組織 Category:2003年建立的組織 Category:自由軟體專案基金會 Category:眾包 Category:美國慈善團體
檔案學
檔案學是以檔案和檔案工作為研究物件的一門社會科學。 ==發展== 傳統的檔案儲存受制於氣候環境的影響,順勢數位化和資料庫的發展之下,將傳統檔案做數位化儲存,以避免檔案的遺失、缺漏,延長檔案的儲存壽命。檔案學應用於學術界,如:圖書館學、歷史學與博物館學……等,這些學科研究是帶動發展檔案學的進步空間,也是解決了檔案儲存和編目的關鍵推手。 ==用途== 檔案學是有關檔案儲存、檔案編目、檔案目錄檢索的理論和研究。由外交的公文所產生出來的,規定了檔案的資訊和細目的格式。在歷史學、考古學上整理明朝、清朝的歷史檔案和學術研究的需要。通常檔案館、博物館和圖書館聯合,可以蒐藏私人物品,如:傳家寶、書信……等,提供大眾及學術人士做研究的參考資料。 ==專責機構== *臺灣: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中國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 **華東師範大學檔案學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心 ==外部連結== *檔案管理局: **電子檔案線上百科 ==學科分支== *比較檔案學 *檔案學史 *檔案學原理 *檔案法規學 *檔案管理學 *檔案目錄學 *檔案史料學 *檔案事業管理學 *檔案術語學 *檔案統計學 *檔案文獻編纂學 Category:管理學 Category:檔案學 Category:歷史的輔助科學
電子學
電子學()是物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專門研究電子、電子裝置、電子電路等課題,利用包括“有源器件”(例如真空管、二極體、三極體、積體電路)和與之相關的“無源器件”等電子元件,來構成電路的互連技術。 有源器件的非線性特性和控制電子流動的能力,能夠放大微弱訊號,使得電子學廣泛應用於資訊處理、通訊和訊號處理。電子器件的開關特性,使處理數字訊號成為可能。電路板和電子封裝等互連技術和其他各種形式的通訊基礎元件,完善了電路功能並使連線在一起的元件成為一個正常工作的系統。 電子學有別於電機(electrical)和機電(electro-mechanical)科學與技術。電氣和電機科學與技術是關於電能的產生、分佈、開關、儲存和轉換,透過電線、電動機、發電機、電池、開關、中繼器、變壓器、電阻和其他無源器件從其他形式的能量轉換為電能的學科。 1897年,約瑟夫·湯姆森發現電子的存在,這是電子學的起源。早期的電子學使用真空管來控制電子的流動,但其存在成本高及體積大等缺點。現如今,大多數電子裝置都使用半導體器件來控制電子。真空管至今仍有一些特殊應用,例如、陰極射線管、專業音訊裝置和多腔磁控管等微波裝置。 半導體器件的研究和相關技術是固體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但是設計和搭建電子電路來解決實際問題卻是電子工程的範圍。本文專注於電子學的工程方面。 ==歷史== ===真空管及三極體時期=== 電子學和其他學科的區別開始於1906年,以真空管三極體的發明為標誌。三極體透過非機械裝置,可以放大弱無線電訊號和音訊訊號。真空管是最早的電子元件之一。它在1980年代中期以前佔主導地位。 真空管的原理是愛迪生在1883年發現的愛迪生效應,愛迪生當時為了避免燈泡中的碳絲黑化,在燈泡中加入一片金屬薄片,當金屬薄片帶正電時,愛迪生發現在燈絲和金屬薄片之間出現電流,其原因是因為燈絲中的電子因受熱而脫離原子(熱發射)受金屬薄片的正電吸引而穿過燈絲和金屬薄片之間的空間。 三極體是李·德富雷斯特在1906年發明的,其原理類似真空管,但在陰極和金屬板之間加上了控制用的網格,其目的是要控制陰極上的電子及金屬板上的電流。第一個聲音擴大器就是應用到此項技術,早期的收音機及電視也是用類似技術。李·德富雷斯特被譽為是電子學之父,因為發明三極體之前,人們只能將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但在發明三極體後,就可以放大像是聲音、無線電、電視等各式各様的訊號,因此帶來這些產品大幅的興起,在1930年代發明瞭「電子學」一詞,來表示這些新興的技術裝置。 隨著時代的演進,真空管也逐漸的進步,像是四極管、五極管等元件也出現了,也有一些可以配合高功率應用的真空管裝置。同時真空管的體積也在縮小。到1950年,這一領域被稱為“無線電技術”,因為它的主要應用是無線電的傳送、接收和真空管的設計與原理。 ===電晶體及積體電路時期=== 電晶體是1948年約翰·巴丁和沃爾特·布喇頓在貝爾電話公司實驗研究所發明的, 雙極性電晶體也在一年後發明,現在的電子裝置多半是利用雙極性電晶體(或是以此為基礎的積體電路)元件製成。相較於真空管,電晶體有體積較小,較堅固,能量密度高,需要的電壓較低等優點。電晶體不需在真空中運作,是用固態的半導體製成,因此不需要數百伏的電壓才能工作,因此電晶體取代了真空管的應用。 電晶體有三個端子(基極、集極及射極),類似一個真空三極體,基極類似三極體中的控制網,射極類似陰極,集極類似金屬板。經過適當安排三極的極性,可以用微小的基極電流去控制較大的集極電流。 在1958年出現了第一個積體電路,將6個電晶體放在同一個封裝內。1960年代末期快捷半導體推出了μA709,是第一個被廣泛使用的積體電路運算放大器。1970年英特爾(Intel)開發了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電子學的發展相當快,後來已區分為幾個不同的領域,其中最主要的分界是類比電路及數位電路。積體電路在民生的廣泛應用,間接加速了電腦的演進,使得人類的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電子學在20世紀的發展堪稱第二次的石器革命。電子學也成為工程領域中最有發展潛力的領域之一。 ==電子裝置及零件== 電子零件是指一電子系統中使用的零件,而此零件可以依電子系統所要的方式,影響電子或其相關電場或磁場。電子零件一般會設計的可以互相連線,多半是用軟釺焊的方式固定在印刷電路板(PCB)上,最後形成一特定功能的電路(例如放大器、無線電接收機、振盪器)。電子零件可以是分立型的零件,有其個別的封裝,也有像積體電路一様較複雜的零件。常見的電子零件包括電容器、電感器、電阻器、二極體、電晶體等。電子零件一般會分類為主動元件(像電晶體或閘流體)及被動元件(像電容器、電阻器及電感元件)等。 各種電子器件中的電子輸運機制是其研發和製造的關鍵。各種器件尺度下,電子輸運可以是 擴散輸運、彈道輸運和 量子躍遷或其複雜組合。根據達尼爾∙羅德于貝爾實驗室提出的羅德理論與唐爽和崔瑟豪斯夫人於麻省理工學院提出的唐-崔瑟豪斯理論 ,微電子器件尺度下的電子輸運機制依然能由單個電子攜帶的熵變最大值推知,而此最大值可以透過熱功率測得。 ==電路種類== 電路大致可以分為類比電路及數位電路二類。前者的電壓電流訊號都是涉及連續函-{}-數形式的類比訊號,而數位電路的訊號是離散式的數位訊號多半是以0和1來表示。不過也有許多電路同時包括類比電路及數位電路。 === 類比電路 === 類比電路中的電壓或電流是連續函-{}-數形式的類比訊號。可以分為和非線性電路。 類比電路中,像電阻器、電容器、電感元件及變壓器的電流和電壓訊號呈線性的關係,這類的元件稱為線性元件,只由線性元件組成的電路為。線性電路在分析上比較容易。 電流和電壓訊號不呈線性的元件稱為非線性元件,像混頻器、調製器、真空管、電晶體放大器、運算放大器及振盪器等,若電路有非線性元件,在分析上比較困難,若電壓、電流是在一定數值(稱為工作點)附近,可以用小訊號模型的方式,將非線性元件用線性元件來模擬,以簡化分析和計算。 類比電路的元件也可以分為主動元件及被動元件,主動元件屬於非線性元件,像電晶體、真空管及運算放大器等。許多類比電路的特性都是靠主動元件的特性的產生。 現在的裝置中很少有純類比的電路,許多類比電路會配合數位甚至是微處理器的技術以提升其效能。這類電路也可以歸類為「混合訊號」的電路。 有些電路很難區分是類比電路或數位電路,像比較器的輸入是類比訊號,但其輸出只有二種準位,為數位訊號。 === 數位電路 === 數位電路中的電壓會有幾個不同的電壓準位,數位電路常用來實現布林代數,也是所有數位電腦的基礎。對工程師而言,在討論數位電路時,「數位電路」、「數位系統」或「邏輯」往往是可互相替代。 大部份的數位電路都是二進位制的系統,有二個可以用0和1表示的電壓準位,一般0是較低的電壓,可以用L表示,1是較高的電壓,可以用H表示,不過也有定義相反的(0用H表示)、增加一個高阻態(三態邏輯)、或是以電流大小為準的系統。也有系統使用三進位制,如三進位制計算機,但還沒有實際的產品應用。 電腦、電子石英鐘、用在工業控制的可程式設計邏輯控制器及數位訊號處理器都是用數位電路所組合而成。 數位電路中常見的模組包括: * 邏輯閘 * 加法器 * 正反器 * 計數器 * 暫存器 * 資料多工器 * 施密特觸發器 以下是一些高度整合的模組: * 微處理器 * 微控制器 * 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 * 數位訊號處理器(DSP) * 現場可程式邏輯閘陣列(FPGA) ==散熱和熱管理== 電路在運作時會發熱,需利用裝置進行散熱,否則會降低可靠度,甚至造成電路的損壞。散熱技術是利用熱傳導、對流、熱輻射的方式散熱,散熱技術中最常見的是用散熱片及風扇,利用空氣來冷卻,有些裝置的發熱量大,需要用水冷方式散熱。 == 雜訊 == 雜訊定義為是在有用訊號上的不想要的幹擾,可能影響訊號內容的傳送IEEE Dictionary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Terms ISBN 978-0-471-42806-0。雜訊和電路造成的訊號扭曲不完全相同。任何電路都會造成雜訊,雜訊可能是因為電場或磁場而產生,也可能是因為熱而產生()。這些雜訊可能可以透過調整電路位置或環境(如降低溫度)來改善。而像是散粒雜訊之類的雜訊,是因為物理性質的限制而所產生,這類的雜訊不易透過調整電路或環境來改善。 == 電子學理論 == 在電子學的研究中,數學方法是不可少的。若要熟悉電子學,也就需要熟悉和電路分析有關的數學,以及電磁學的理論。 電路分析是將電路轉換為許多未知陣列成的系統,電路中的物理量(如某節點的電壓或某路徑的電流)變成系統中的未知數,再研究如何求解系統。系統可能是線性的,也可能是非線性的。SPICE電路模擬器是電路分析常用的分析工具。 == 電子學實驗 == 在電子學的學習過程中,實驗是很重要的一環。實驗可以證明和核實許多相關定理及定律,例如歐姆定律、克希荷夫電路定律等。以往電子學的實驗需要實際的電子裝置及零件,但近年來已經有許多電子電路模擬的軟體可以取代實際的實驗,這類的軟體包括了、Multisim和PSpice等。 == 電腦輔助設計(CAD) == 現代的電子工程師可以使用預先定義好的模組來進行電路設計,這些模組包括電源、半導體元件(如電晶體)及積體電路等。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包括電路圖製作軟體及印刷電路板設計軟體。常見的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包括NI Multisim、Cadence(OrCAD)、Pads、Altium designer(Protel)等。 == 零件連線方法 == 隨著時代的不同,連線電子零件的技術也隨之改變。零件是最早期使用的連線方式。後來也有使用「積木型連線」(Cordwood construction)及來連線零件。現代的電路多半會使用印刷電路板,材質可能是FR-4或是較便宜但較不耐磨的合成樹脂紙。 近年來開始重視電子零件對人體健康及環境的影響,尤其是銷售到歐盟的電子產品更是如此。歐盟的危害性物質限制指令(RoHS)是限制電子產品的材料及工藝標準,已於2006年7月生效,像傳統焊錫中含有的鉛就是危害性物質限制指令禁用的物質。廢電子電機裝置指令(WEEE)則是制訂廢棄電子電機裝置收集、回收、再生的目標。WEEE的第二版在2012年8月開始實施。 == 學科體系 == * 系統技術 ** 通訊 ** 廣播 ** 電視 ** 雷達 ** 無線電導航 ** 計算機 * 基礎理論和基礎技術 ** 電路與電路分析 ** 電波傳播 ** 訊號處理 ** 資訊理論 ** 自動控制 * 元件器件與材料工藝 ** 固態電子器件 ** 積體電路 ** 真空電子器件 ** 電子元件 ** 電子材料 * 交叉學科 ** 射電天文學 == 參見 == * 電子工程 * 電機工程 * 電學 * 電力學、電力電子學 * 電路學、電子電路學 == 參考資料 == == 延伸閱讀 == * The Art of Electronics ISBN 978-0-521-37095-0 * Online course on Computational Electronics on Nanohub.org == 外部連結 ==
藝術
藝術(;法語、;西班牙語、;)是透過塑造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以情感和想象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人類精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藝術透過審美創造活動表達思想情感、再現客觀世界,滿足人們的精神審美需求,在想象中實現審美主體和客體的相互物件化。大英百科全書將藝術定義為“指憑藉技巧、意願、想象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器物、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的表達模式,也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感覺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的人類用以表達既有感知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與展現的過程”。 所有的人類文化都有某種形式的藝術,藝術表達是普世文化通則之一。 == 範圍和分類== 傳統上,藝術可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式。如可根據表現手段和方式不同,分為語言藝術(文學)、造型藝術(繪畫,雕塑、建築)、表演藝術(舞蹈、音樂)、綜合藝術(戲劇、影視),這也是在中國大陸較通行的分類方式。另外可根據作品形態的時空性質,分為時間藝術(音樂)、空間藝術(繪畫、雕塑、建築)、時空藝術(文學、戲劇、影視、舞蹈);可根據作品感知特點,分為視覺藝術(美術)、聽覺藝術(音樂)、視聽藝術(表演)。 此外,也有觀點認為、裝飾藝術(如馬賽克圖紋設計等)、廣告等也應算作藝術的門類。 ==藝術與科學== 在歐洲17世紀到18世紀,是藝術與科學一起進入知識累積與相互啟發而一同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過程促使藝術與科學的成品成為西方人文思想及文明展現的重要象徵。歐洲啟蒙運動下發展出的百科全書亦是以藝術與科學所引發的人類群體新狀態而合編的以字典為標題的著作。 == 語源 == 法文及英文(藝術)一詞源自於古希臘拉丁語,大義為「技巧」,現在雖保有原意,卻也衍生出更廣義的涵義,幾乎包括了所有與人生密切相關的創造性學問。 中文的藝術一詞最早出自《後漢書》的文苑列傳上,劉珍篇有提到「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蓺術」,不過當時的藝術是指六藝和術數方技等技能的總稱,和現代藝術的含意不同。 以學域的涵容度而言,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雕塑、建築、戲劇與電影,這些領域的知識,都足以單獨成立對應的學系。此外,設計、攝影、影片遊戲(電子遊戲)以及實驗藝術等一些新興藝術學域,也逐漸被學術界和大眾接受而被列為單獨的專案,許多藝術學院已經開設了相關的專業。 在中文和英文中,藝術與美術的名稱常出現混用情況,嚴格來說藝術對應英文的Art,是廣義和廣泛的概念,美術對應英文的Fine Art,是狹義的,僅是藝術的表達形式之一。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築”、“文學”、“音樂”、“戲劇”、“舞蹈”、“電影”乃至"遊戲"等範疇,而“美術”一般指的是以“繪畫”、“雕塑”為核心的視覺藝術。但在日常用語中,藝術與美術常常劃上等號,在教育界也曾出現爭議,造成相關藝術類目學生的困惑。 == 認定爭議 == 二十世紀以來至今,結合了傳統定義藝術領域以外元素的多元藝術形式不斷出現,如常見的“科技藝術”(Technical Art),“數位藝術”(Digital Art)、“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行為藝術”、“生物藝術”等不勝列舉。如此多樣的藝術形式隨著時間不斷的在挑戰藝術理論能夠定義的極限。關於藝術如何認定也已經成為開放式的問題,目前皆以當下的藝術界公認定義為準。 == 目的 == 在歷史上藝術有許多不同的功能,因此很難將藝術的目的抽象化成一個單一的概念。這不表示藝術的目的是模糊不清的,只是藝術的創造有許多不同的、唯一的原因。以下會列出一個藝術的目的,會分為無動機(non-motivated)及有動機的(motivated)兩類(Lévi-Strauss)。 ===無動機=== 無動機的藝術是指那些本來就是人類不可或缺一部份的藝術,這類的藝術超越個人,或是不是為某一特定目的所創作。以此觀點,藝術和創造力一様,是人類依其天性而來的,因此超過實用的層面。 #人類對於和諧、平衡及節奏的本能:這個層次的藝術不是某個動作或是物品,而是內在對於平衡及和諧(美)的欣賞,因此是人的基本層面之一,不只是實用的層面而已。 #神秘的經驗:藝術提供個人可以體驗個人和宇宙之間的關係。這種體驗常常是無動機的,就像對於藝術、音樂或詩的欣賞一様。 #想像的表達:藝術提供表達想像的方式,而且這種方式是沒有文法的,因此不受口說或書面語言的形式影響。文字是循序式的,每個字有既定的定義,而藝術提供許多的形式、符號和概念,而其意義是可以變化的。 #儀式和象徵功能:在許多文化中,在儀式、表演及舞蹈中都有藝術,是種裝飾或是標誌。這些常常沒有特定實際的目的,人類學家認為這些是文化的一部份,多半不是由個人提供,而是許多世代變化之後的結果,也和此文化和宇宙的關係有關。 ===有動機=== 有動機的藝術是指那些因為特定目的產生的藝術。可能是為了政治的變革、對社會的某一議題表示意見、表達特定的感情或是態度無動機的目的、陳述個人心理、描述另一個事物、銷售產品,或是作為一個交流的工具。 #交流:藝術是一種溝通交流的工具,許多的交流都是對另一個體有一定的動機,因此這是有動機的目的。 #娛樂:藝術一般會產生特定的情緒或態度,例如說使欣賞藝術的人放輕鬆,或是提供娛樂。 #前衛,政治變革:二十世紀早期藝術的定義之一就是由視覺影像帶來政治變革。達到此目的的藝術運動——像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結構主義及抽象表現主義——則稱為前衛藝術。 #藝術作為一「自由區」:免去社會責難的作用。當代藝術強調對於文化差異的寬容,也強調其解放的功能(社會調查、行動、顛覆、解構主義),因此在研究和實驗上都更加開放。 #針對社會調查、顛覆或(和)無政府主義的藝術:類似有關政治變革的藝術,顛覆或解構主義會在沒有特定政治目的的情形下提出特定社會議題的問題。此時藝術的功能只是批評社會的某一面向。 #針對社會議題的藝術:藝術可以用來喚醒大家對許多社會事件的關注。許多藝術活動的目的就是提高對自閉症、癌症、、人口販賣及許多其他議題的關注。 #藝術在心理及治療上的目的:藝術治療師,心理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也會用藝術作為工具,稱為藝術療法。 #以宣傳或商業化為其目的的藝術:藝術可以是一種宣傳的形式,漸漸的影響大家的觀念或情緒。藝術也可以作為銷售手法中的一部份,也是要影響觀念或是情緒。此時藝術的目的是要影響讀者,對特定事物或概念有特定情緒或心理上的反應Roland Barthes, Mythologies。 #藝術是演化適合度的指標:有人認為人類大腦的能力遠超過在遠古環境下求生所需的能力。有一種演化心理學的論點認為人類大腦及其相關特性(像藝術及創造力)對人類的作用都類似公孔雀的尾巴。公孔雀華麗的尾巴的作用是在於吸引異性。依此理論,藝術上較好的表現可以吸引異性,在演化上很重要Dutton, Denis. 2003. 'Aesthetics a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n "The Oxford Handbook for Aesthe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分類 == 迄今,還沒有公認的藝術分類標準。各個藝術理論的派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在時間軸上越靠近現代的藝術分類,就越顯得繁複而且具有爭議。 一般來說,根據表現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藝術可分為 *表演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等) *視覺藝術(繪畫、雕塑、建築等) *語言藝術(文學等) *綜合藝術(電子遊戲、電影、電視、歌劇、音樂劇等) 比較新的分法,則根據時空性質將藝術分為: *時間藝術 *空間藝術 *綜合藝術 下列是常見的藝術類別 *建築 *文學 *音樂 *舞蹈 *戲劇 **音樂劇、戲曲、喜劇、歌劇等 *雜技 *魔術 *攝影 *電影 **電視 **廣播 *美術 *繪畫 **油畫 **中國油畫 **中國畫(水墨) **東亞書法 ***篆刻 ***硬筆書法 **粉彩 **水彩 **素描 **版畫 *雕塑 **木雕 **泥塑 **石雕 **金屬雕塑 **冰雕 **沙雕 **陶藝 **紙雕 **軟雕 *多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行為藝術 *應用藝術 *實驗藝術 **設計 **時裝 == 表現手法 == *理想化:凸顯人物、自然形態或景象的最佳特色,並除去其瑕疵或改換特色,以符合外界認可的完美標準。藝術與建築索引典-理想化 於2011年3月9日查閱 *引喻 *風格化 *抽象 *象徵 * 意象:使用鮮活且生動的影象式語詞來描述物件或想法。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意象 於2011年3月9日查閱 *感官感覺轉移 *敘事性:敘說故事的技巧。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敘事性 於2011年3月9日查閱 *諧擬 *修飾 *幽默 *諷刺 *寓言 == 表達形式 == *自然主義 *學院派 *古典主義 / 新古典主義 *折衷主義 *形式主義 *功能主義 *歷史相對論 *神秘主義 *寫實主義 *抽象表現主義 *地方主義 *浪漫主義 *同步主義 *普桑主義 *魯本斯風格 *寫意 == 參見 == *藝術史 *藝術心理學 *藝術形式 *藝術型別 *藝術運動 *美學 *藝術家 * *中國藝術院校列表 *Happening == 參考資料 == == 延伸閱讀 == #HENDRIK WILLEM VAN LOON。《The Art of Mankind》UK:HARRAP,1953 #Hugh Honour。《世界藝術史》A world history of art, 5th ed.。吳介禎等譯。臺灣:木馬文化出版,2001。ISBN 9574695352 #郭珮君、蔡淳文等。《藝術概論》。臺灣:新文京出版,2006 ISBN 9789861509587 #曾肅良。《藝術概論》臺灣:三藝文化出版,2008 ISBN 9789866788451 #林群英。《藝術概論-藝術新理論》臺灣:全華科技出版,2008 ISBN 9789572164990 #E.H. Gombrich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雨雲譯。聯經出版社。1997。ISBN 957081697X == 外部連結 == * * Category:美學 Category:日語借詞
7月6日
7月6日是公曆年的第187天(閏年的第188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8天。 == 大事記 == 7月6日 7月6日 香港啟德機場關閉,在赤鱲角人工島嶼興建的香港國際機場正式啟用。 香港啟德機場關閉,在赤鱲角人工島嶼興建的香港國際機場正式啟用。 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湯瑪斯·摩爾被判叛國罪而處死。 世界上最廣泛使用與販售的AK-47突擊步槍開始進行量產。 拿破崙一世領導的法國軍隊在華格姆戰役中擊敗奧地利部隊。 連結中國和印度的乃堆拉山口在相隔40年後重新開放貿易。 === 前4世紀 === * 前371年:伊巴密濃達率領的軍隊於留克特拉戰役中擊敗領導的軍隊。 === 8世紀 === * 750年:唐朝賜安祿山爵東平郡王,唐朝將帥封王的習慣自此開始。 === 11世紀 === * 1044年:亨利三世所率領的神聖羅馬帝國軍隊與匈牙利國王薩姆爾·阿巴所率領的馬札爾部隊之間爆發軍事衝突。 === 12世紀 === * 1122年:金太祖從上京出發親自率兵攻打遼朝。 * 1189年:「獅心王」理查一世加冕成為英格蘭國王。 * 1167年:王重陽等創立全真教。 === 13世紀 === * 1253年:明道加斯加冕成為立陶宛國王。 === 14世紀 === * 1348年:克勉六世發表教宗詔書並且強烈指責由於的存在使得黑死病大為盛行。 === 15世紀 === * 1411年:明朝海軍將領鄭和在第二次遠航結束後返回南京,並且將在明-錫蘭山國戰爭中俘虜的錫蘭山國國王亞烈苦奈兒交由明成祖處置。 * 1415年:捷克宗教改革家揚·胡斯因為被康士坦斯大公會議視為異端,在德國康士坦斯受火刑處死。 * 1483年:理查三世加冕成為英格蘭國王。 * 1484年:葡萄牙籍船長迪亞哥·康發現剛果河的出海口。 * 1495年: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在福爾諾沃戰役大勝想阻止法軍回國的義大利聯軍,隨之前往阿斯蒂。 === 16世紀 === * 1535年:英格蘭宗教改革反對者湯瑪斯·摩爾因拒絕接受國王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領袖而被處死。 * 1560年:蘇格蘭與英格蘭簽定《》。 * 1573年:開始建立阿根廷科爾多瓦。 === 17世紀 === * 1609年:波希米亞宣佈授予人民有宗教自由的權利。 * 1630年:在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的領導下,4,000多名瑞典士兵於德國波美拉尼亞登陸並且隨後參與三十年戰爭。 === 18世紀 === * 1751年:教宗本篤十四世開始打壓,並且於原本接受其管轄的烏迪內與戈裡齊亞等地另外獨立成為教區。 * 1777年:約翰·伯戈因將軍在中命令大不列顛王國部隊以火炮轟炸,最後成功逼迫參與美國獨立戰爭的放棄紐約提康德羅加堡。 * 1779年:已經參與美國獨立戰爭的法國海軍成功在中擊敗英國海軍部隊。 * 1785年:美元被正式選為美國的法定貨幣。 === 19世紀 === * 1801年:法國海軍運用兵力優勢成功在中擊敗於西班牙阿爾赫西拉斯港口外的英國皇家海軍。 * 1809年: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率領法軍在瓦格拉姆戰役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場戰役是當時歐洲最大規模的戰役。 * 1854年:美國共和黨於密西根州傑克遜宣告成立。 * 1885年:法國微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首次向被犬隻咬傷的9歲兒童注射其發明的狂犬病疫苗。 * 1887年:夏威夷王國國王卡拉卡瓦在美國武裝部隊的強力逼迫下簽署了《》,其中迫使居住在夏威夷的夏威夷原住民將更多權力轉移給美國。 * 1892年:瑙羅吉當選成為印度第一個於英國下議院的代表。 * 1892年:3,800多名參與罷工行動的工廠工人和的保安人員發生激烈的,最後造成10人死亡以及數十人受傷。 * 1893年:愛荷華州波默羅伊因為遭遇龍捲風襲擊使得整個小鎮幾乎全毀,最後造成71人死亡以及200人受傷。 * 1900年: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下令大舉入侵中國東北地區。 === 20世紀 === * 1904年:英國軍隊攻陷西藏江孜。 * 1905年:艾爾弗雷德·迪金第二度當選成為澳洲總理。 * 1915年:大明慈悲國領袖餘清芳於臺南西來庵宣佈起兵反抗日本統治,為臺灣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的武裝抗日事件。 * 1917年:湯瑪斯·愛德華·勞倫斯和率領參與阿拉伯起義的阿拉伯軍隊成功佔領鄂圖曼帝國的。 * 1919年:英國於紐約降落,成為第一個達成穿越大西洋任務的飛船。 * 1928年:蔣中正主持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祭靈大典。 * 1933年:第一屆美國職棒大聯盟明星賽於芝加哥舉辦,最後由美國聯盟以4比2的成績擊敗國家聯盟。 * 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先首次對日軍部隊發起攻勢。 * 1936年:發生堤防崩壞事故,造成數百萬加侖的河水湧入。 * 1938年:第一屆年度舉辦的國民參政會正式召開。 * 1939年:德國政府強制所有猶太人開設的公司關閉。 * 1941年:納粹德國軍隊成功向斯摩稜斯克附近駐守的蘇聯部隊發動進攻並且加以包圍之。 * 1942年:安妮·法蘭克和她的家人開始藏匿於其父親位在阿姆斯特丹辦公室的倉庫作為躲藏處。 * 1944年:傑基·羅賓森因為拒絕移動位置到公車後方而遭到送往軍事法庭審判。 * 1944年:位於康乃狄克州哈特福的一個馬戲團表演場地發生並造成約168人死亡、700多人受傷,這次意外事故也成為美國傷亡最為嚴重的火災之一。 * 1947年:蘇聯開始生產AK-47突擊步槍,之後這成為世界上最為廣泛使用與販售的突擊步槍。 * 1957年:成為第一位於溫布頓網球錦標賽上贏得冠軍的黑人運動員。 * 1957年:保羅·麥卡尼在郊區的聖彼得教堂觀看以約翰·藍儂為首的「」表演,並且之後兩人相互會談並且建立合作關係。 * 1962年:的第二次核測試實際應用實驗「」成功引爆。 * 1962年:RTÉ One開始播放節目《深夜秀》,後來這成為世界上播放時間最長的脫口秀節目。 * 1964年:英國保護地尼亞薩蘭宣佈正式脫離英國成為獨立國家馬拉威,並保留大英國協成員國身分。 * 1966年:在馬拉威取得獨立的2年後正式依照新憲法成立馬拉威共和國,並且由海斯廷斯·卡穆祖·班達就任第一任總統。 * 1967年:奈及利亞軍隊開始入侵比亞法拉,奈及利亞內戰爆發。 * 1975年:伊斯蘭國家葛摩宣佈正式脫離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為獨立國家,而馬約特轉為領土集體。 * 1976年:滇藏公路建成並正式通車。 * 1978年:索美塞特郡湯頓發生,最終造成12人死亡。 * 1986年:成為第一位於環法自由車賽中奪得冠軍的美國籍腳踏車選手。 * 1988年:位於北海的發生爆炸而引起大火,最後造成167名石油工人喪生,成為世界上海上石油挖取工作中直接喪失性命最多的一起災難。 * 1989年:一名阿拉伯自殺攻擊者毆打公車司機並且強行駕駛公車中,最後造成14名乘客喪命。 * 1994年:在格倫伍德斯普林斯發生的造成14名消防員死亡。 * 1995年:在拉特科·姆拉迪奇將軍指揮下塞爾維亞開始攻擊波士尼亞的斯雷布雷尼察,並且之後殺害了超過8,000多名波士尼亞人,並且使得當時聯合國秘書長布特羅斯·布特羅斯-蓋裡批評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最為嚴重的罪刑」。 * 1997年:北愛爾蘭民族主義份子開始於北愛爾蘭的愛爾蘭居住區展開大規模遊行活動,然而隨後則惡化成為持續5天的。 * 1998年:香港啟德機場關閉,位於赤鱲角人工島嶼興建的新香港國際機場正式商業啟用,並且之後成為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機場之一。同日港鐵機場快綫正式通車。 * 1999年:美國陸軍士兵因為與跨性別者戀情曝光,而遭到同袍卡文·葛洛佛(Calvin Glover)趁其睡覺時用球棒毆打而殺害之。 === 21世紀 === * 2003年:葉夫帕托里亞的70米碟形天線分別向Hip 4872、HD 245409、巨蟹座55、HD 10307和大熊座47五顆恆星發射「宇宙的呼喚」,並且計畫分別在2036年、2040年、2044年和2049年時訊息將會抵達。 * 2005年:倫敦獲得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權。 * 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蒙特內哥羅共和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 2006年:連結中國和印度的喜馬拉雅山脈鞍部的邊貿口岸乃堆拉山口,在中印邊境戰爭結束44年後重新開放通商貿易。 * 2013年:奈及利亞約貝州一所學校爆發槍擊案,至少42人死亡。 * 2013年:搭載291名乘客和16名機組人員的韓亞航空波音777-28EER在舊金山國際機場降落時墜毀,共造成3人死亡,181人受傷。 * 201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列裝國產運-20大型運輸機。 * 2016年:手機遊戲Pokémon GO正式推出,一推出便在全球造成廣大轟動。 * 2018年:美國商務部宣佈對進口價值約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25%首輪關稅,中國商務部宣佈對等加徵,標誌著中美貿易戰正式打響。 * 2018年: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主犯麻原彰晃連同9名奧姆真理教教徒被處決。 * 2022年:日本第十一管區海上保安本部於沖繩縣名護市近海發現身穿浮潛裝備的遺體,警方在現場調查後確認為漫畫家高橋和希,得年60歲。 == 出生 == * 1747年:約翰·保羅·瓊斯,美國將領。(1792年逝世) * 1781年:史丹福·萊佛士,英國政治家。(1826年逝世) * 1785年:威廉·傑克遜·胡克,英國植物學家。(1865年逝世) * 1789年:波旁的瑪麗亞·伊莎貝爾,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之女,與丈夫兩西西里國王弗朗切斯科一世共同生下兩西西里國王費迪南多二世。(1848年逝世) * 1796年:尼古拉一世,俄羅斯皇帝。(1855年逝世) * 1817年:阿爾伯特·馮·科立克,瑞士解剖學家、生理學家。(1905年逝世) * 1818年:阿道夫·安德森,德國職業西洋棋棋士。(1879年逝世) * 1832年:馬西米連諾一世,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成員,末代墨西哥皇帝。(1867年逝世) * 1859年:維爾納·馮·海登斯坦,瑞典詩人暨小說家,19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40年逝世) * 1865年:達爾克羅茲,瑞士作曲家、教育家。(1950年逝世) * 1877年:尼塞託·阿爾卡拉-薩莫拉,西班牙律師、政治人物,前任西班牙總統。(1949年逝世) * 1885年:恩斯特·佈施,德國陸軍元帥。(1945年逝世) * 1886年:馬克·布洛克,法國歷史學家。(1944年逝世) * 1887年:馬克·夏卡爾,俄羅斯畫家。(1985年逝世) * 1898年:漢斯·艾斯勒,德國作曲家。(1962年逝世) * 1899年:喬治·奧託·蓋,美國細胞生物學家。(1970年逝世) * 1899年:蘇珊娜·瓊斯,美國超級人瑞。(2016年逝世) * 1900年:C·C·羅拔士,英國遠東商人,太古洋行大班(1980年逝世) * 1903年:胡戈·特奧雷爾,瑞典生物化學家,195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82年逝世) * 1907年:芙烈達·卡蘿,墨西哥畫家。(1954年逝世) * 1910年:洛薩·考拉茲,德國數學家。(1990年逝世) * 1912年:海因裡希·哈勒,奧地利登山家。(2006年逝世) * 1921年:南茜·雷根,美國女演員,曾任第40任美國第一夫人。(2016年逝世) * 1923年:霍克思,英國漢學家、翻譯家。(2009年逝世) * 1923年:沃依切赫·雅魯澤爾斯基,波蘭軍官、政治家,首任波蘭總統。(2014年逝世) * 1925年:夏鼎基,香港前政府高官,歷任財政司、布政司。(1999年逝世) * 1925年:石川要三,日本政治家。(2014年逝世) * 1930年:巴拉木拉里·奎師那,印度歌手、音樂家、詩人、作曲家。(2016年逝世) * 1935年:丹增嘉措,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 1937年: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俄羅斯鋼琴家、指揮家。 * 1940年: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哈薩克政治人物,第1-5任哈薩克總統。 * 1943年:陳定信,臺灣醫學家。 * 1945年:招石文,香港甘草演員(2015年逝世) * 1946年:席維斯·史特龍,美國男演員、導演、編劇。 * 1946年:喬治·沃克·布希,美國政治家,第43任美國總統。 * 1946年:彼得·辛格,澳洲哲學家。 * 1946年:任關佩英,香港政府官員。 * 1949年:邱晨,臺灣創作歌手。(2022年逝世) * 1949年:崔洋一,日裔韓國電影導演。(2022年逝世) * 1951年:傑佛瑞·羅許,澳洲演員、製片人。 * 1952年:希拉蕊·曼特爾,英國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2022年逝世) * 1952年:阿迪·薩莫爾,以色列密碼學家。 * 1959年:施孝榮,臺灣男歌手。 * 1955年:謝裡夫·伊斯梅爾,埃及工程師、政治人物,前任埃及總理。(2023年逝世) * 1962年:林韋辰,香港亞洲電視演員。 * 1964年:金知雲,韓國男導演、編劇。 * 1965年:蕭言中,臺灣漫畫家。(2023年逝世) * 1966年:林志炫,臺灣歌手。 * 1967年:江欣燕,香港演員、歌手。 * 1967年:鄭文燦,臺灣政治人物,前任桃園市市長。 * 1967年:萬芳,臺灣歌手。 * 1971年:黃少祺,臺灣演員。 * 1972年:羅蘭·高蝶,法國作家。 * 1972年:戴耀明,香港演員。 * 1974年:花輪英司,日本男性聲優。 * 1974年:澤·羅伯託,巴西足球運動員。 * 1975年:童秀娟,臺灣女藝人。 * 1975年:區耕祥,臺灣男藝人、電臺廣播DJ、主持人。 * 1975年:50 Cent,美國饒舌歌手、製片人、演員。 * 1975年:林佳儀,臺灣女歌手。 * 1977年:馬克斯·米爾內,白俄羅斯網球選手。 * 1980年:肯尼·德查爾,蘇格蘭足球運動員。 * 1980年:保羅·蓋索,加泰羅尼亞裔西班牙籃球運動員。 * 1980年:伊娃·格林,法國女演員、電影演員。 * 1984年:陳漢典,臺灣藝人。 * 1984年:卡蜜兒·瓦斯奎茲,美國律師,在戴普訴赫德案中代表強尼·戴普。 * 1985年:姚嘉雯,香港女藝人。 * 1985年:張昊,中國花樣滑冰運動員。 * 1985年:瑪麗亞·亞瑞唐多,挪威歌手。 * 1985年:蘭威爾·辛格,印度男演員。 * 1986年:李英宏,臺灣男歌手。 * 1986年:陳思涵,臺灣女歌手。 * 1987年:卡羅琳·特倫尼,巴西模特兒、超級名模。 * 1987年:張心傑,臺灣歌手。 * 1988年:原奈津子,日本女性聲優、演員、偶像藝人。 * 1989年:邵鏷亮,中國足球運動員。 * 1992年:曼尼·馬查多,美國棒球運動員。 * 1992年:Baby Soul,韓國女子偶像團體Lovelyz成員。 * 1993年:宮以騰,臺灣男演員。 * 1993年:魏均珩,臺灣男子射箭運動員。 * 1993年:菲魯茲·藍,日本女性聲優。 * 1995年:野口瑠璃子,日本女性聲優。 * 1995年:小坂井祐莉繪,日本女性聲優。 * 1995年:路德維希·阿格倫,美國實況主、YouTuber、Podcast主持人 * 1996年:汐谷文康,日本男性聲優。 * 2003年:齊藤渚,日本女演員、藝人、時裝模特兒。 * 2004年:天野心愛,日本女性聲優、演員。 * 2004年:茅島水樹,日本女演員、模特兒。 * 生年不詳:內山茉莉,日本女性聲優。 == 逝世 == * 前247年:秦莊襄王嬴子楚,戰國時期秦國君主,他是中國第一位太上皇(追尊)。(前281年出生) * 1017年:源信,日本學者。(942年出生) * 1189年:亨利二世,英格蘭國王、諾曼第公爵、安茹伯爵、阿基坦公爵(1133年出生) * 1249年:亞歷山大二世,蘇格蘭國王。(1198年出生) * 1415年:揚·胡斯,捷克愛國者、牧師、哲學家和宗教改革家。(1369年出生) * 1476年:約翰·繆勒,德國天文學家。(1436年出生) * 1533年:阿里奧斯托,義大利詩人。(1474年出生) * 1535年:湯瑪斯·摩爾,英國律師、作家和哲學家,歐洲早期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奠基人。(1478年出生) * 1553年:愛德華六世,英國國王。(1537年出生) * 1571年:毛利元就,日本戰國時代大名(1497年出生) * 1579年:竹中重治,日本戰國時代名將(1544年出生) * 1762年:彼得三世,俄羅斯帝國皇帝。(1728年出生) * 1785年: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一世,呂貝克親王主教(1711年出生) * 1809年:安託萬·夏爾·路易·拉薩爾,法國將軍。(1775年出生) * 1819年:蘇菲·布蘭查德,法國熱氣球駕駛員。(1778年出生) * 1835年:約翰·馬歇爾,美國政治家,曾任第四任美國國務卿,後出任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1755年出生) * 1854年:蓋歐格·歐姆,德國物理學家。(1789年出生) * 1868年:原田左之助,日本幕末武士,新選組第十隊隊長。(1840年出生) * 1882年:託馬斯·瓜迪亞·古鐵雷斯,哥斯大黎加政治人物,第8、11任哥斯大黎加總統。(1831年出生) * 1883年: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羅馬尼亞作曲家。(1853年出生) * 1893年:居伊·德·莫泊桑,法國作家(1850年出生) * 1901年:克洛德維希·卡爾·維克託·菲斯特·霍恩洛厄-希靈斯菲斯特,德國政治家,曾任德國總理。(1819年出生) * 1902年:瑪利亞·葛萊蒂,義大利天主教聖人和殉道者。(1890年出生) * 1904年:阿拜·庫南巴耶夫,哈薩克詩人。(1845年出生) * 1916年:奧迪隆·雷東,法國畫家。(1840年出生) * 1932年:肯尼思·格拉姆,英國作家。(1859年出生) * 1934年:內斯托爾·馬克諾,烏克蘭遊擊隊領導人和軍事指揮官。(1888年出生) * 1944年:南雲忠一,日本海軍上將(1887年出生) * 1962年:威廉·福克納,美國小說家、詩人、劇作家,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897年出生) * 1963年:格奧爾格,梅克倫堡公爵。(1899年出生) * 1971年:路易斯·阿姆斯壯,美國爵士歌手、小號手和音樂家。(1901年出生) * 1973年:奧託·克倫佩勒,德國指揮家和作曲家。(1885年出生) * 1975年:奧託·斯科爾茲內,德國親衛隊指揮官。(1908年出生) * 1976年:朱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家,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1886年出生) * 1980年:C·C·羅拔士,英國企業家,前太古集團香港司理。(1900年出生) * 1983年:利銘澤,香港企業家。(1905年出生) * 1989年:卡達爾·亞諾什,匈牙利政治家。(1912年出生) * 1999年:霍亞金·羅德利果,西班牙作曲家。(1901年出生) * 2000年:瓦迪斯瓦夫·斯皮爾曼,波蘭鋼琴家、作曲家和作家。(1911年出生) * 2004年:託馬斯·克萊斯蒂爾,奧地利政治家,曾任第10任奧地利總統。(1932年出生) * 2005年:克勞德·西蒙,法國作家,198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13年出生) * 2005年:黃昆,中國物理學家。(1919年出生) * 2007年:黃光漢,香港企業家。(1942年出生) * 2009年:羅伯特·麥克納馬拉,美國商人和政治家,曾任第八任美國國防部長。(1916年出生) * 2013年:羅星漢,緬甸毒梟。(1935年出生) * 2018年:,義大利超級人瑞。(1902年出生) * 2018年:麻原彰晃,奧姆真理教創始人。(1955年出生) * 2020年:-{zh-tw:顏尼歐·莫利克奈; zh-cn:埃尼歐·莫里科內; zh-hk:安尼奧·摩利哥;}-,義大利電影作曲家。(1928年出生) * 2020年:葛立恆,美國數學家。(1935年出生) * 2021年:阿克塞爾·卡恩,法國科學家、散文家。(1944年出生) * 2022年:詹姆士·肯恩,美國男演員。(1940年出生) * 2022年:高橋和希,日本漫畫家,代表作《遊戲王》。(1961年出生) * 2023年:阿納爾多·福拉尼,義大利政治人物,第43任義大利總理。(1925年出生) * 2023年:許舒,英籍香港史學家。(1930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國際接吻日 * 基督教:聖瑪利亞·葛萊蒂紀念日 * 基督教:紀念日 * 藏族僑民: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生日 * 、、、:庫帕拉節前夕 * :獨立日 * :獨立日暨共和國日 * : * :憲法日 * :首都日 * :(為民族英雄揚·胡斯逝世當天) * :教師節 * 羅馬帝國: == 外部連結 == * BBC ON THIS DAY * On This Day: July 6
雷,古代亦寫作「靁」,因雷雲內部電荷分佈不平均,產生高電位形成的帶電雲層,是靜電釋放的反應,因光熱使空氣迅速膨脹所產生的自然現象。在氣象學中指因為閃電透過而同時釋放高能量,將周圍的空氣急劇膨脹產生衝擊而形成的聲波,一般會表現為伴隨閃電現象發生的隆隆聲響。其實,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生的,只是光的傳播速度,要比聲音的傳播速度來的快,因為聲音和光的介質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在空氣之中,光速每秒可達30萬公里,以這樣的速度繞行地球赤道,一秒鐘就可以跑完七圈半,而聲速大約為340~350米/秒,約僅有光速的九十萬分之一,人們可以透過計算它們之間的時間間隔來確定閃電發生的距離,因此閃電發生的地點大約為每間隔3秒一公里(或5秒一英里)。至於有關閃電的詳細成因,請參見閃電。 雷擊其實就是閃電電擊,不過由於電位差很大,透過的電能和電量就比較大,有的建築物甚至會倒塌,樹木可能會被劈斷,人畜可能死傷。透過使用避雷針將雷電導向地線,原則上可以避免或減輕雷擊造成的損害。 ==發生因素== 在19世紀中葉,普遍認為是閃電產生了真空,隨後空氣湧入真空導致了雷聲。Vavrek, R. J., Kithil, R., Holle, R. L., Allsopp, J., & Cooper, M. A. (n.d.). The science of thunder. Retrieved from http://lightningsafety.com/nlsi_info/thunder2.html 直到20世紀初,科學界才對雷聲的成因達成共識:雷聲是閃電中的等離子體迅速加熱空氣而產生的衝擊波所產生的聲音。,Heidorn, K. C. (1999). Thunder: Voice of the heavens. Retrieved from http://www.islandnet.com/~see/weather/elements/thunder1.htm ==歷史== 唐代王睿的《炙轂子》記載,漢代有人把瓦做成魚尾形狀,放在屋頂上防止雷電。南朝劉宋時人盛弘之《荊州記》記載過避雷室:“湖陽縣樊重母畏雷,為石室避之,悉以石為階。”1688年,法國人馬卡連在《中國新事》書中寫道:“……屋頂的四角都被雕飾成龍頭的形狀,仰著頭,張著嘴。在這些怪物的舌頭上有一根金屬蕊子,這金屬蕊子的末端一直通到地裡,如果有雷打在房屋上,它就會順著舌頭跑到地裡,不會產生任何危險。”1752年7月,美國學者本傑明·富蘭克林利用風箏在大雷雨中作了吸取天電試驗,證明了閃電是和物體磨擦時所生成的電相同。1753年富蘭克林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避雷針。 ==文化== 中國古代認為雷擊跟天譴有關,比如做了不孝之事,天公震怒,將犯罪嫌疑人電死以示懲戒。而在歐洲和美洲,也曾經有過類似的觀點,認為雷電是上帝之火。《雷暴及其威力》 商朝國君武乙就是遭雷擊而死。《史記·殷本紀》:“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複去亳,徙河北。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獵於河渭之間,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 根據泰國傳說,夜叉拉瑪遜用斧頭搶奪媚卡拉的寶珠,斧頭劈開天空的聲音即是雷聲。 == 參見 == *閃電 *霹靂 *避雷針 == 參考資料 == Category:閃電 Category:噪音 Category:惡劣天氣與對流 Category:氣象現象
反氣旋
反氣旋是三維空間上的渦旋,是描述大氣運動的概念。是在近地面,氣流向外輻散,中心氣流下沉的一種天氣系統。在近地面,反氣旋在北半球作順時針旋轉,在南半球做逆時針旋轉。反氣旋與高氣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指向同一物件,但是高壓側重描述氣壓水平分佈,而反氣旋側重描述氣流的運動。 ==天氣特點== 反氣旋控制下的天氣以晴朗為主。 ==類別== 暖性反氣旋、冷性反氣旋 *常見的暖性反氣旋:副熱帶高壓 *常見的冷性反氣旋:大陸性反氣旋 ==常見的反氣旋== 夏威夷高壓、西伯利亞高壓、亞速爾高壓、木星大紅斑 ==參看== *氣旋 *氣象學 Category:氣象現象 Category:熱帶氣旋氣象學
水蒸氣
水蒸氣 名稱 水蒸氣、蒸汽 液體 水 固體 冰 屬性Lide, David. 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73rd ed. 1992, CRC Press. 熔點 0 °C, 32 °F (273.15 K)Vienna Standard Mean Ocean Water (VSMOW), used for calibration, melts at 273.1500089(10) K (0.000089(10) °C, and boils at 373.1339 K (99.9839 °C) 沸點 99.974 °C, 212 °F (373.15 K) 氣體常數 461.5 J/(kg·K) 汽化熱 2.27 mJ/kg 分子量 18.02 g/mol 比熱容(在標準狀況下) 1.84 kJ/(kg·K) 水蒸氣(也稱氛氣),是水(H2O)的氣體形式。當水達到沸點時,水就變成水蒸氣。水蒸氣在空氣中是無色的。在海平面一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為100°C或212°F或373.15K。當水在沸點以下時,水也可以緩慢地蒸發成水蒸氣。而在極低壓環境下(小於0.006大氣壓),冰會直接昇華變水蒸氣。水蒸氣之密度為 0.59764 千克/立方米(100°C/212°F,101330Pa)。 水蒸氣可能會造成溫室效應,是一種溫室氣體。 == 地球大氣層的水蒸氣 == 氣態水是大氣很小但重要的組成部分。大約有99.99%是在對流層中。冷凝水蒸氣到液體或冰的階段主要由雲,雨,雪,霧,和其他沉澱物完成,而所有這些也是最重要的天氣要素。 霧和雲的形成,透過縮合周圍雲凝結核。若是在缺乏核的狀態,凝結只能發生在更低的溫度上。在持續凝結或沉積後,雲滴或雪花形成,並促成它們達到了臨界質量。 平流層的水蒸氣平均停留時間是10天左右。水的補充、降水、蒸發,是海洋,湖泊,河流和植物蒸騰及其他生物和地質過程作用的結果。 測量水蒸氣濃度表示為特定的濕度或相對濕度。如果降水立即凝結,那麼在整個地球表面,年全球平均水蒸氣只會帶來約25毫米的降水。然而,年平均降水量約1米,這表明在水在空氣中快速周轉。水汽在大氣層中能形成類似海洋中洋流的水汽通道,並且在一定的時間一個範圍記憶體在固定的水汽輸送總量,這意味著一個地方過度降水後,將會使得另一些區域獲得不到充沛的降水。 雖然火山排放的氣體差距很大,但是,水蒸氣始終是最常見的火山氣體,通常火山噴發有超過60%的排放量為水蒸氣。 ===雷達和衛星成像=== 由於水分子吸收微波和其他無線電波的訊號,透過水時大氣中的雷達訊號會衰減。此外,大氣中的水能否反射和折射訊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它的狀態是、氣態、液態還是固態。 一般來說,當它們穿過對流層時,雷達訊號傳送越遠將逐漸減弱強度。空氣中的一些成分對於某些頻率是不透明的,導致不同頻率的訊號衰減速率不同。無線電波用於廣播和其他的通訊傳輸時也具有相同的效果。 水蒸氣比水的其他兩個狀態對雷達的影響較小。在水滴和冰晶狀態下,水被作為稜鏡。雖然一個單獨的分子無法成為稜鏡,然而,在大氣中的水蒸氣的存在下,就能形成一個巨大的稜鏡。Skolnik, pp2.44-2.54. GOES-12衛星影象的對比,顯示相對於海洋,雲和地球各大洲的大氣水汽分佈。行星周圍的蒸汽,分佈不均。 === 閃電產生 === 在閃電的產生中水蒸氣起到了關鍵作用。通常,地球大氣層上的雲是真正的靜電發電機。但雲有大量的電能的直接決定因素是水蒸氣存在於本地系統的數額。 水蒸氣的數額將直接影響空氣的介電係數。在低濕度的狀態,靜電放電是快速、容易的。但在高濕度的狀態,靜電放電的發生次數減少。然而,介電係數和電容一起作用,可以生產出電壓兆瓦的閃電。Shadowitz, Albert.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1975,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pp165-171. 例如經過雲時,它便開始以自己的方式成為一個閃電發生器,在大氣中水蒸氣充當絕緣體的作用從而降低雲的電能。經過了一定的時間之後,如果雲層繼續生成和儲存更多的靜電,大氣水蒸氣將最終導通雲端儲存的電能。以被控地區閃電的形式,將這種能量釋放到地面。且每次放電強度直接與大氣介電係數、電容、以及雲層的發電能力相關。Shadowitz, pp172-173, 182.Shadowitz, pp414-416. === 外星的水蒸氣 === 光彩的彗星尾巴很大程度上來自水蒸氣。接近太陽時,彗星上的許多冰昇華為一些反射陽光的蒸氣。天文學家可以從光的亮度推斷出彗星的水含量進而瞭解彗星距離太陽的距離。明亮的尾巴在寒冷和遙遠的彗星上可能是以一氧化碳的形式昇華。 科學家研究火星後假設:如果水的運動與行星有關,那麼,它作為蒸氣時亦然。大多數的水在火星上以冰的形式存在在北極。Jakosky, Bruce, et al. "Water on Mars", April 2004, Physics Today, p71.在火星的夏季,這些冰會昇華,使大量的季節性風暴向赤道運送大量水成為可能。"Europe probe detects Mars water ice", January 23, 2004, Cnn.com , retrieved August 2005. 一顆命名為CW Leonis的大質量恆星被發現有大量水蒸氣環繞。美國航天局的衛星旨在研究星球雲層光譜,從而確定它的化學成分。這非常有希望,“水蒸氣往往從彗星軌道表面蒸發”。Lloyd, Robin. "Water Vapor, Possible Comets, Found Orbiting Star", 11 July 2001, Space.com . Retrieved December 15, 2006. 在太陽系外行星的飛馬座的HD 209458 B,經光譜分析,首次提供了證據,太陽系以外的星球大氣中也有水蒸氣存在。 ===水蒸氣凝結=== 常見的例項就是當你從冰箱拿出飲料時,過沒多久就會發現瓶身有許多小水珠,這是由於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瓶子而凝結。還有一個常見的就是當你在燒水煮飯時,開火的瞬間也會發現有水氣附著在鍋身,這是因為開火時,鍋子周遭的水蒸氣溫度瞬間升高,但鍋子溫度沒有上升那麼快,導致溫度高的水蒸氣附著凝結在相對較冷的鍋子上,等到鍋子溫度也上升到一定後,就又蒸發了。 ==測量== 測量介質中的水蒸汽數量可以做直接或遠端測量,具有不同程度的準確性。電磁吸收遠端方法可以測量的行星大氣層。直接方法可以使用電子感測器,或是蘸水的溫度計或吸溼性材料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尺寸變化。 介質 溫度範圍(攝氏度) 測量不準確度 典型測量頻率 系統成本 註釋 懸掛式溼度計 空氣 -10到50 低到中度 每小時 低 星基光譜 空氣 -80到60 低 非常高 電容式感測器 空氣/氣態 -40到50 中度 2到0.05赫茲 中 容易成為飽和/隨著時間推移汙染 預熱的電容式感測器 空氣/氣態 -15到50 中度到低 2到0.05赫茲(依賴於溫度) 中等到高 容易發生成為飽和/隨著時間推移汙染 電阻式感測器 空氣/氣態 -10到50 中度 60秒 中 容易發生汙染 氯化鋰溼敏元件 空氣 -30到50 中度 連續 中 氯化鈷(II) 空氣/氣態 0到50 高 5分鐘 非常低 經常使用溼度指示卡 吸收光譜 空氣/氣態 中度 高 氧化鋁 空氣/氣態 中度 中 請參閱水份分析 氧化矽 空氣/氣態 中度 中 請參閱水份分析 壓電吸附 空氣/氣態 中度 中 請參閱水份分析 電解 空氣/氣態 中度 中 請參閱水份分析 毛髮溼度計 空氣 0到40 高 連續 低到中等 受溫度的影響。長時間高濃度會有負面作用。 濁度計 空氣/其他氣體 低 非常高 腸膜(牛腹膜) 空氣 -20到30 適中(帶調整) 慢,在較低溫度下更慢 低 參考:WMO氣象儀器和觀測方法指南 #8 2006年(頁1.12-1)(WMO Guide to Meteorological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of Observation #8 2006, (pages 1.12-1)) 萊曼-α 高頻 高 http://amsglossary.allenpress.com/glossary/search?id=lyman-alpha-hygrometer1 需要頻繁的校準 重量法溼度計 非常低 非常高 通常是主要來源,美國、英國、歐盟及日本獨立制定標準。 介質 溫度範圍(攝氏度) 測量精度 典型測量頻率 系統成本 註釋 == 相關條目 == *蒸汽(英文:Steam) *蒸汽乾燥度(也稱蒸汽的品質,英文:Dryness fraction of steam; Quality of steam) *未飽和蒸汽(英文:Unsaturated steam) *飽和蒸汽(英文:Saturated steam) *乾飽和蒸汽(英文:Dry saturated steam) *溼飽和蒸汽(英文:Wet saturated steam) *乾蒸汽(英文:Dry steam) *溼蒸汽(英文:Wet steam) *過熱蒸汽(英文:Superheated steam) *過飽和蒸汽(英文:Supersaturated steam)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各種狀態蒸汽的分類 *測量水蒸氣:一個來自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的課程計劃 Category:大氣熱力學 Category:溫室氣體 Category:水的形式 Category:測溼法
露點
露點()或露點溫度()是在固定氣壓和含水量之下,空氣中所含的氣態水達到飽和而凝結成液態水所需要降至的溫度。在這溫度時,凝結的水飄浮在空中稱為霧、而沾在固體表面上時則稱為露,因而得名「露點溫度」。 當露點降到冰點以下時,此時從空氣中析出的水氣並不會結成液態水,而是直接凝固成固態的冰,微細的冰粒沾在其他物體的-{表}-面上型成霜,這時的露點亦會被稱為霜點(Frost Point)。 ==簡介== 露點與另一個常用濕度指標相對濕度有所關聯。相對濕度越高,露點會越接近氣溫;當相對濕度達到100%時,露點與氣溫相等。當露點不變時,相對濕度與氣溫成反比。 因為露點跟氣溫還有相對濕度都有關,所以自然界的露點一定會持續變化。 透過露點就可以知道出空氣中的水氣含量,因而露點是一項絕對濕度的指標。而在天氣圖上,一般都以露點來表示氣象站的溼度。 露點亦會被用作計算飛機引擎結冰以及出現霧的可能性,因此,對機師而言露點是一項重要資料。 == 解釋 == 參考「露點溫度圖」,該圖顯示了在不同溫度下,海平面空氣質量可以容納的水氣質量的最大百分比。當溫度上升時,水氣的平衡分壓亦會隨之然上升,從而使蒸發出更多的水氣;反之亦然。亦即,空氣中的水氣增減與其他氣體無關。當溫度到達露點時,不論其他氣體存在與否,露也會開始形成。露點也就是水氣分壓的單調函式。 == 人類對高露點時的反應 == 在高露點時,一般人都會感到不適。由於高露點時氣溫一般都會較高、而導致人體出汗;而高露點有時亦伴隨著高相對濕度、汗水揮發受阻,從而使人體過熱而感到不適。 另一方面,低露點時氣溫或者相對濕度會較低,任何一項都可令人體有效地散熱,因而比較舒適。 在內陸居住的人一般都會在露點到達15℃至20℃時開始感到不適;而當露點越過21℃時更會感到悶熱。 == 最高露點紀錄 == 有紀錄以來最高的露點是35℃,於2003年7月8日下午三時在沙烏地阿拉伯宰赫蘭所錄得。當時氣溫為42.2℃,酷熱指數高達77.7℃。 == 露點計算 == 知道相對濕度以及實際氣溫時,露點可以透過以下公式求得近似值: : T_d = \frac {b\ \gamma(T,RH)} {a - \gamma(T,RH)} 當中的\gamma則是: : \gamma(T,RH) = \frac {a\ T} {b+T} + \ln (RH/100) 溫度T和露點T_d單位為攝氏、相對濕度RH為百分比,ln則代表自然對數。常數a和b分別是: :a = 17.27 :b = 237.7℃ 此公式是基於Magnus-Tetens近似法(Magnus-Tetens Approximation),當中把飽和水汽壓視為溫度的函式。此方法僅在以下範圍時有效: :0℃ < T < 60℃ :1% < RH < 100% :0℃ < T_d < 50℃ === 簡易近似法 === 當知道乾球溫度、而相對濕度大於50%時,露點可以用下列的公式求得,其誤差值僅為±1℃。 :T_d = T - \frac {(100 - RH)} {5} 或者 :RH = 100 - 5 (T - T_d) 以文字表示,即露點與乾球溫度每相差1℃,相對濕度即下降5%。在這裡乾球溫度T和露點T_d單位為攝氏、相對濕度RH為百分比。 有關此計演算法的討論,可參閱美國氣象學會的期刊。M. G. Lawr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 humidity and the dew point temperature in moist air: A simple conversion and applications", Bull. Am. Meteorol. Soc., 86, 225-233, 2005 == 參考資料 == == 外部連結 ==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Category:大氣熱力學 Category:氣體 Category:溼度和溼度測定 Category:氣象量 Category:測溼法 Category:溫度 Category:閾溫
菲律賓
菲律賓共和國(;)簡稱菲律賓,舊稱菲律濱、小呂宋,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雙方群島最近的距離為99公里,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亞相望,西隔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賓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約7000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米沙鄢群島和棉蘭老島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南島語系語言,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其中航海家洛佩茲更以王太子的名字命名為費利佩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戰爭及美菲戰爭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的1946年獨立。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汙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準,該國在金融風暴之前曾獲得過亞洲四小虎的稱號。 == 歷史 == === 史前時代 === 南島語系人群被推測,至少在距今四千年以前,已抵達菲律賓,這個時代的考古遺址,出現了源自臺灣的玉石原料。表示當時菲律賓的南島人群,與臺灣原住民存在貿易情形。 至約公元前1000年,菲律賓定居者可以分為四個較為明顯的族群,包含狩獵採集者,戰士社會,港口族群。 中國與菲律賓的古代聨繫: 據中國史料記載,226年(東吳黃武五年),東吳官員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浮海巡撫,也曾到過今天菲律賓境內的臣延、耽蘭和杜薄。事實上,菲律賓也曾出土過公元三世紀的中國瓷器。 唐、宋時期,漢人與菲律賓各地有貿易往來。 ===蘇祿蘇丹國=== 1380年,伊斯蘭傳教士阿爾·馬卡敦首先把伊斯蘭教傳入菲律賓的蘇祿。1390年,來自蘇門答臘的米南加保人在菲律賓建立了蘇祿蘇丹國。1405年(明永樂三年),鄭和下西洋,巡蒞菲律賓群島。鄭和奉永樂帝詔書封旅菲僑領許柴佬為呂宋總督,統攬該地區的財、軍、文大權二十年之久。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蘇祿王親自率使臣到中國拜見明成祖,回程路上病死於山東德州。明成祖派禮部郎中陳士啟前往祭奠,以國王禮節將扒哈剌葬於德州,並賜諡號“恭定”。安葬扒哈剌後,西王、峒王一行辭別歸國,而東王一家除長子都馬含回國嗣位外,其餘家屬包括王妃葛本寧、叭都葛蘇性,次子安都祿、三子溫哈剌等10人留德州守墓。另外,中國史籍中的提及的麻逸、古麻剌朗等國皆於今日菲律賓國內。 === 殖民地時期 === ==== 伊斯蘭政權 ==== 1450年-1520年間有多位阿拉伯人到菲律賓南部各地傳教,並建立多個蘇丹政權;1450年,阿拉伯商人謝裡夫·阿布·巴卡爾(Abu Bakar)從印尼蘇門答臘到菲律賓南部蘇祿群島的霍洛島與沿海地區宣傳穆斯林教義,後自稱阿布·巴卡爾蘇丹並建立伊斯蘭政權:環蘇祿海伊斯蘭蘇丹王國;1475年,阿拉伯人謝裡夫·卡本蘇旺(Kabungsuwan)從馬來西亞柔佛到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島的哥打巴託市傳教,宣達穆斯林教義到民答那峨島內陸地區並建立蘇丹政權。穆斯林到菲律賓南部宣傳教義也為原本部落帶來穆斯林的文化與法律制度,菲律賓南部的部分部落酋長稱謂也改稱蘇丹。 ==== 西班牙殖民時期 ==== 率領西班牙探險隊於地理大發現首次環球航海時抵達此地,麥哲倫亦是在此地被土著砍死。1542年,西班牙人以王子腓力(即後來的腓力二世)之名,將此群島命名為「」,成為「菲律賓」名稱的由來。一 1565年,宿霧島被西班牙人所佔領。1571年,西班牙人侵佔呂宋島,建馬尼拉城。1594年,西班牙人公告馬尼拉成為菲律賓群島的首都。此即西班牙統治菲律賓的開始。 ==== 菲律賓第一共和國 ==== 1896年8月,安德烈·滂尼發秀領導的卡的普蘭(Katipunan)在馬尼拉近郊的馬林塔瓦克山(卽巴林塔瓦克山)發動起義,各地響應,進攻西班牙殖民軍。次年陣營內部發生分裂,埃米利奧·阿奎納多(Emilio Aguinaldo)篡奪領導權,殺害滂尼發秀,並與西班牙殖民者妥協。但起義者堅持鬥爭,後起義者幾乎佔領全國。埃米利奧·阿奎納多於5月17日乘美艦麥克科洛濟(Mc culloch)號返菲活動。1898年6月12日菲律賓宣告脫離西班牙獨立,建立第一共和。1899年2月,美國發動美菲戰爭入侵菲律賓,新生的菲律賓共和國隨之瓦解。 ==== 美國殖民時期 ==== 1898年菲律賓宣告獨立。同一年,爆發美西戰爭,12月10日,西班牙被美國打敗,簽署「巴黎和約」。美國政府給西班牙2,000萬美元購買菲律賓主權,菲律賓美國統治時期開始,菲律賓成為美國的殖民地,以及美國在亞太補給的軍事基地。 1916年8月29日美國國會透過菲律賓自治法案,該法案成為菲律賓1934年立法以前的憲法基礎,1916年10月3日菲律賓舉行選舉,建立了菲律賓參議院。1919年2月23日菲律賓獨立代表團赴美國華盛頓首府遊說請願、另赴國會備忘錄表明菲律賓已經做好獨立準備。1920年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在美國國會進行告別演說,呼籲國會透過菲律賓獨立法案但未獲得美國國會同意。 1934年3月曼努埃爾·奎松組團赴美國國會進行遊說,美國國會透過規範菲律賓獨立需要進行的程式,1934年3月24日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簽署成為正式法律,1934年5月1日菲律賓參議院透過。1934年7月10日菲律賓選舉出制憲會議代表。1934年7月30日菲律賓制憲會議起草菲律賓憲法。1935年2月8日,菲律賓制憲會議透過憲法草案。 1935年3月23日,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簽署菲律賓憲法草案。1935年5月14日菲律賓舉行公民投票透過憲法草案。1935年9月17日菲律賓舉行正副總統大選,曼努埃爾·奎松當選菲律賓國協首任總統。1935年11月15日菲律賓國協正式建立。 ==== 日本殖民時期 ==== 1941年12月7日,日本攻擊美國珍珠港,1941年12月8日日本攻擊菲律賓國協,1942年1月3日日本佔領馬尼拉頒布戒嚴法,實施軍事管理。 1942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佔領菲律賓,1943年6月日本要求菲律賓召開新的制憲會議,研擬殖民政府的新憲法草案。 ==== 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 1943年10月建立菲律賓第二共和國(傀儡政權),日文漢字譯為「比律賓」。 === 獨立時期 === 1946年7月4日,菲律賓共和國(第三共和)完全獨立惟美國仍在菲律賓保留軍事基地。1965年,費迪南德·馬科斯當選總統。1969年馬可仕在被指選舉舞弊下成功連任,1970年1~3月發生首季風暴學生運動,1972年取消總統任期限制,宣佈戒嚴開始獨裁統治。1981年馬可仕結束戒嚴,但仍然維持獨裁統治。1986年2月25日,柯拉蓉·艾奎諾宣佈競選勝利後,費迪南德·馬可仕遭人民力量革命推翻,流亡美國夏威夷,直至1989年病逝。科拉松上臺後,雖然仍歷經多次軍事政變,加上馬可仕下臺後瀕臨崩潰的經濟,但最終仍完成任期,1992年6月30日卸任,由菲德爾·瓦爾德斯·拉莫斯將軍接任。菲律賓首次和平轉移政權,實現政黨輪替。1998年5月,約瑟夫·艾斯特拉達當選總統。2001年1月20日,約瑟夫·艾斯特拉達因受賄醜聞,而於第二次人民力量革命中被迫下臺,副總統阿羅約夫人繼任。2004年,阿羅約夫人當選總統,成功連任。2006年菲律賓政變,五千多人示威要求總統阿羅約夫人下臺,總統阿羅約夫人其後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2010年5月10日,柯拉蓉之子諾諾·艾奎諾擊敗約瑟夫·埃斯特拉達,成功當選總統。6月30日,艾奎諾正式就任總統,任期六年。 2016年達沃市市長羅德里戈·杜特爾特以大比數勝出總統選舉,成為菲律賓第一位來自棉蘭老島的總統。另外代表自由黨競選的萊妮·羅佈雷多勝出成為副總統。 == 地理 == 菲律賓由7,107個島嶼組成,面積30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36,289公里,居世界第五位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2009). "Field Listing :: Coastline" . Washington, DC: Author. Retrieved 2009-11-07.,菲律賓各島多丘陵,僅呂宋島中部有較大平原。全國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21座。棉蘭老島的阿波火山是菲律賓的最高峰,海拔2,954米;呂宋島的馬榮火山是菲律賓最大的活火山,貝湖是全國最大湖泊。地震頻繁。菲律賓海岸線長18,533公里,多天然良港,森林佔地40%以上,礦藏有金、銀、鉻、銅、錳、鐵等。 菲律賓周邊海域,如菲律賓與婆羅洲之間的蘇祿海,涵蓋在珊瑚大三角範圍當中,有高度多樣的珊瑚礁生態系。 === 氣候 === 菲律賓北部屬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全國各地普遍炎熱、潮濕,全年可分為三個季節,分別為3月至5月炎熱乾燥的熱季(tag-init或tag-araw),6月至11月的雨季(tag-ulan)及12月至隔年2月的涼季(tag-lamig)。5月至10月間的西南季風稱之為Habagat,11月至4月乾燥的東北季風則被稱為Amihan。氣溫通常介於21℃至32℃間,但隨著不同季節而有些許差異,1月最涼爽,5月為最熱的月份。Lonely Planet.(n.d.). Philippines: When to go & weather . Retrieved 2009-01-23. 海平面溫度約為27℃,熱季與涼季溫差僅為3℃,各月平均溫差則為3℃ - 12℃。全國平均溫度最高為33.2 - 39.9℃,最低為16.7 - 20.9℃,最高及最低氣溫的分佈在全國無明顯差別。海拔高的地區則溫度略低,如海拔約1450米的碧瑤,平均溫度比馬尼拉低7.5℃ - 9.3℃左右。趙松喬、吳關琦、王士鶴(1964年),菲律賓地理,科學出版社,頁22.而菲律賓一些鄰近臺灣的地區,以巴丹群島為例:每逢冬季,如果中國大陸有較強的冷鋒南下,一般也會掠過,令巴丹群島甚至呂宋島佬沃,氣溫會降至攝氏20度以下。年降水量2500毫米左右。夏秋季多雨、多颱風。 == 政治 == 菲律賓是東南亞國家聯盟主要成員國,也是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21個成員國之一;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建立之時,菲律賓也是其中參與國家。 菲律賓實行三權分立的總統制。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任期六年,但不能連任。由於總統選舉和副總統選舉是分別選出,因此會出現總統和副總統屬不同政黨。當總統無法履行職務時,副總統將會代行職務,當總統去世或辭職,而無法完成任期,副總統將會繼任總統。未能完成任期的總統如果擔任的年期沒有超過一半,可在下一個任期再次競選。 菲律賓實行兩院制,其中參議院24人,眾議院287人,其中229人分割槽直選,58人按政黨得票比例分配。參議員任期六年,眾議院任期三年。參議院每三年改選一半議席。 === 軍事 === 菲律賓不實行徵兵制,軍人全部是志願役。現役軍人12萬,預備役軍人13萬。1999年軍費高達14億美元,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2%。菲律賓軍隊由陸海空三軍所組成。菲律賓海軍擁有114艘艦艇,但大部份艦艇是一些小型近海巡邏艇。 菲律賓的戰機目前為止只有幾架,大部分為外國軍援贈送。 2018年8月9日,菲律賓成功試射購買自以色列的艦艇用「增程型長釘飛彈」(Spike-ER)飛彈系統,這將使用在海軍於菲律賓沿海打擊恐怖份子與執行法律上。 == 行政區劃 == 菲律賓分為呂宋島、米沙鄢群島和棉蘭老島三個島組,劃分為17個大區(包括國家首都區、科迪勒拉行政區和邦薩摩洛自治區在內),下設76個省,最大島為呂宋島,首都為馬尼拉。 == 人口 == 據菲律賓人口委員會的測算,2014年7月27日零時6分10秒,菲律賓人口達到1億,主要以講南島語系語言的民族所構成(95.5%),包括維薩亞人、他加祿人、伊洛克人、、比科爾人、伊巴丹人,另外有尼格利陀人、摩洛人、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與西班牙裔等。 === 城市 === === 族群組成 === thumb|400px 根據2000年的普查,菲律賓的族群組成為: *維薩亞人:31.6%(其中宿霧人佔13.1%,佔7.5%,佔3.4%,其他維薩亞人佔7.6%) *他加祿人:28.1% *伊洛克人:9% *比科爾人:6% *其他民族:25.3%。 ==== 菲律賓華人 ==== 菲律賓華人,幾乎遍佈全菲各地。據統計,目前在菲律賓人口的華人約有百萬,其中先祖來自福建閩南者(泉州、漳州、廈門)十之八九,當中又以泉州為最,其餘約百分之十,以廣東籍為多。 福建籍華人中,以原屬泉州府的三邑(晉江縣、惠安縣、南安縣)等縣最多,大部份居住在呂宋島,尤其是大馬尼拉地區,所經營的工商業和文教事業,也以在大馬尼拉地區的最為發達。 原屬泉州府同安縣(今廈門市和金門縣)、漳州府龍溪、海澄(今合併為龍海市)等,大多數在中部維薩亞斯地區的宿霧等地,和民答那峨島各處DepEd adds 7 languages to mother tongue-based education for Kinder to Grade 3 . GMA News. 7/13/2013.。 臺灣人因對菲律賓有投資事業,投資人眷屬及應聘前來之經營管理或製造技術人員,早年來菲人數不少,但近年來已逐漸減少,陸續被中國大陸與越南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產業所取代。 === 語言 === 依據不同分類方法,菲律賓有120到175種語言和方言。幾乎全屬於南島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僅有零星例外,如查瓦卡諾語是一種來自羅曼語族的克里奧爾語。菲律賓有兩種官方語言(菲律賓語和英語)。而截至2017年,有19種官方輔助語言(地區語言)。若包括第二語言的使用者,使用菲律賓語的人口還是多於英語。 現今菲律賓本土文字(如庫利坦字母、等)的使用很少;主要由於西班牙和美國的殖民經歷,菲律賓語言今日大多使用拉丁字母。然而,最著名的菲律賓本土文字貝貝因字母仍存在一些官方應用,用來書寫菲律賓鈔票上“Pilipino”一詞。另外,菲律賓南部一些穆斯林地區也使用阿拉伯字母。 === 宗教 === * 天主教:菲律賓和東帝汶是亞洲僅有的兩個天主教國家。天主教徒佔菲律賓人口的83%;從西班牙傳入五百年來一直對菲律賓的政治和社會產生巨大影響。1986年馬可仕和2001年艾斯特拉達被迫下臺,天主教會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城鄉各處遍佈大小教堂和售賣天主教用品的店鋪。菲律賓有四座巴洛克風格教堂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分別坐落在馬尼拉、聖瑪麗亞、帕瓦伊和米亞高。菲律賓還擁有世界上最長的聖誕季,從12月16日開始。 * 基督新教:信徒佔人口的9%,乃是菲律賓信徒人口成長率最高的宗教。 * 伊斯蘭教:信徒佔人口的5%,集中在南部的民答那峨島。 此外,仍有許多華人信奉著道教與佛教;土著民族信仰著原始宗教。 ===種族歧視問題=== == 文化 == 菲國在歷史上一直沒有特有而一致的「菲律賓文化」。主要原因之一乃由於菲律賓是個「七千島國」,各地有太多不同的語言,彼此不一定能充分交流,文化發展和特色都非常區域性性;現有80餘種語言在境內使用。自古以來有許多移民遷居於菲律賓,各種東西方文化在此交匯,包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西班牙、荷蘭、中國、墨西哥和美國。 菲律賓很早就有了豐富的口頭文學,包括戲劇、史詩、抒情詩、神話、謎語、諺語等多種樣式。如古代伊富高人的敘事詩《阿麗古容》、《邦都地區的狩獵歌》、《孤兒之歌》,民答那峨島瑪拉瑙人的史詩《達蘭崗》等。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後,盡毀菲律賓民族文學,早期的書面文學幾乎凋零殆盡。弗蘭西斯科·巴爾塔薩爾是近代菲律賓文學的開路人,他的《弗羅蘭第和羅拉》(1838)批判殖民統治,歌頌愛情與自由。愛國者黎剎創作了控訴小說《不許犯我》(另譯《社會毒瘤》,1887)和《起義者》(1891),揭露神權統治的虛偽,對獨立運動深有影響。馬燕冰、黃鶯(2007),菲律賓.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308 - 309. ISBN 7-80230-563-2 === 飲食 === === 節日 === 日期 中文名 當地名 備註 1月1日 元旦 Bagong Taon 1月份或2月份 中國農曆新年 Chinese New Year 正月初一,每年不一樣 3月份或4月份 聖週 Semana Santa 天主教節日,每年不一樣 3月份或4月份 復活節 Linggo ng Pagkabuhay 天主教節日,每年不一樣 4月9日 巴丹日 Araw ng Kagitingan 紀念二戰陣亡戰士 5月1日 勞動節 Araw ng Manggagawa 6月12日 國慶日 Araw ng Kalayaan 8月份 Buwan ng Wika 8月最後的星期一 11月1日 亡人節 Undas 亡人節,瞑目節 12月25日 聖誕節 Pasko 聖誕節 12月30日 黎剎日 Araw ng Kabayanihan ni Rizal 紀念民族英雄黎剎就義 == 經濟 == 菲律賓的法定貨幣為菲律賓披索(₱ or PHP)。 2006年,菲律賓被世界銀行依購買力平價列為第36大經濟體。目前,菲律賓經濟規模居世界第39位,2015年時的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為2,924.51億美元,是新興工業國家及世界的新興市場之一。首都馬尼拉為國際第24大購買力城市。菲律賓人均所得大約為1455美元(2007年),為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較大。 菲律賓在二戰後的1950年代至1970年代之間,曾與日本、新加坡同屬亞洲最富國之一,但在獨裁者馬可仕主政期間,由於裙帶資本主義的腐化與權力尋租行為的橫行,菲律賓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從1966年到1971年,菲律賓儘管字面上失業率從7.2%下降到5.2%,實際上貧困卻進一步加劇,至今菲律賓的貪汙問題仍根深柢固,亦冠絕全東南亞,使得全國三分一人口處於貧窮線下,每日生活費不足一美元。菲律賓改朝換代 貪汙貧窮剷不走 《太陽報》2010年05月10日。 現今菲律賓的產經結構以農業及工業為主,尤其著重於食品加工、紡織成衣以及電子、汽車元件等輕工業。大部分的工業集中於馬尼拉大都會的市郊。此外,宿霧大都會近來也成為吸引外國及本地投資的另一個地點。菲律賓的礦業有很大的潛力,擁有大量儲備的鉻鐵礦、鎳及銅。近來在巴拉望外島發現的天然氣,也是菲律賓豐富的地熱、水力及煤炭等能源儲備的一部分。 菲律賓主要出口品包括半導體、電子產品、運輸裝置、成衣、銅製品、石油製品、椰子油及水果。菲律賓是世界第二大的香蕉出口國。主要貿易夥伴為美國、日本、中國、新加坡、南韓、荷蘭、香港、德國、臺灣及泰國。 自從2010年艾奎諾就任總統後,政治全面改革,經濟逐步改善、外資投資大量注入,2014年經濟成長率高達6.1%,且人口紅利極高,平均人口年齡僅23歲,更擁有超過3,000萬的中產階級人數,獲專家譽為還有35年蓬勃發展光景之國家。 且菲律賓目前總人口數已破一億,每年約有1,100萬的海外勞工將從世界各地打拼所得資產帶回菲國,金額高達250億美元,造就菲律賓當地經濟蓬勃發展,薪資收入高於平均中產階級水平的人數也逐年增加,並且把所有國債完全還清,並有額外收入。為改善生活狀況,大量的菲律賓女性前往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成為傭工。 這使當地房產市場的消費族群不僅有外來的長駐者及投資者,同時內需買盤強力支撐,國內買家佔消費者總比的五成,根據全球房地產指南(Global Property Guide)指出,2014年第一季菲律賓房地產的漲幅度驚人,排名世界第五。 === 交通 === thumb|300px|尼諾伊·阿基諾國際機場 菲律賓的運輸基本設施相對不發達。這是由於菲律賓的多山嶺地勢及零散的島嶼所導致,又由於多屆政府對於菲律賓運輸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不足。在2013年,菲律賓基礎設施投資相當於該國3%的GDP,比鄰近國家低。菲律賓總共有213,151公里的道路,但只有25.56%是鋪有混凝土。 阿基諾三世政府提出多個專案去改善國家的基礎設施和運輸系統。現時菲律賓的主要城市及城鎮廣泛使用巴士、吉普車、計程車及機動三輪車。2007年,菲律賓有553萬已序號產生器動車輛,平均年增長為4.55%。 現時菲律賓85個國立機場管理及安全規管由菲律賓民用航空局負責。尼諾伊·阿基諾國際機場及克拉克國際機場服務大馬尼拉地區。亞洲最古老的商業航空公司菲律賓航空,及當地知名的廉價航空宿霧太平洋航空,是菲律賓主要的航空公司,提供國內及國際航空服務。 各島之間的交通以航空、航海為主,故菲國航空業相當發達。國際線方面,尼諾伊·阿基諾國際機場是主要的機場菲律賓航空公司是主要的航空公司,往返於馬尼拉及亞洲各國首都之間。宿霧太平洋航空為第二大航空公司,以低價促銷的方式吸引顧客。 在國內線則有菲鷹航空(菲律賓航空公司的子公司)、亞航飛龍航空和宿翱航空(原東南亞航空)。 === 旅遊業 === 旅遊業是菲律賓的重要產業之一。國內有大量自然風光,加上曾受殖民統治,興建大量建築,故旅遊資源豐富 * 圖巴塔哈群礁海洋公園(世界自然遺產) * 菲律賓的巴洛克教堂:聖奧古斯丁教堂(馬尼拉)(世界文化遺產) * 菲律賓科迪勒拉山水稻梯田(世界文化遺產,):2000多年前開闢,因地處偏遠擁有未受殖民政府毀壞的原始景觀,世界最大梯田與世界最大人造灌溉系統。 * 美岸(維甘)古城(世界文化遺產):亞洲儲存得最完好的西班牙殖民城市。 * 公主港市北方的公主港地下河國家公園(或稱:普林塞薩港地下河國家公園)(世界自然遺產) * 宿霧省:麥哲倫十字架、聖佩多要塞、聖嬰教堂、哥倫路、巧克力山、麥克坦島、薄荷島沙灘和羅博兒童合唱團和Malapascua島丁楓峻(2010),東南亞自助潛水趣. 華都文化。頁140. ISBN 978-986-6860-93-5。 * 馬尼拉:黎剎公園、西班牙古城(聖·奧古斯丁教堂(馬尼拉)、馬尼拉大教堂、聖地亞哥古堡)、唐人街、馬拉坎南宮(總統府)、美軍紀念公墓、塔爾湖 * 百勝灘(瀑布)。 * 馬榮火山:位於呂宋島東南端的馬榮火山自然公園,以其山形為完美的圓錐體而聞名。 * 碧瑤:花都,避暑盛地,盛產草莓。 * 長灘島:位於米沙鄢群島的阿克蘭省。 ===== 菲律賓遊學產業 ===== 一直跟菲律賓經貿關係良好的韓國,因許多企業有大量訓練員工英文能力的需求,在2000年開始,看準菲律賓的優勢: 1)英語能力 2)低廉的人力成本3)豐富的觀光資源,到菲律賓開發旅遊與教育結合的遊學產業,後來日本在2010年左右也開始將商業觸手伸往此,由於這兩國比其他國家還要早在菲律賓遊學產業上插旗,現今語言學校仍然多是韓資及日資。 隨著語言學校在菲律賓一間一間的開,遊學產業開始蓬勃的發展起來,近年來菲律賓觀光部開始將其推廣到全世界,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想學英文的學生來菲律賓遊學,使得菲律賓在ESL產業的重要性趨於重要,逐漸成為了亞洲的ESL教學中心。目前宿霧、克拉克、碧瑤、長灘島為大多數學生選擇的遊學地點。 ===漁業=== 漁業是菲律賓重要的產業。2013年,菲律賓漁業產值佔農業產值的16.27%。中國—東盟博覽會官方網站菲律賓與臺灣因專屬經濟海域與重疊問題,曾發生多次漁業糾紛。2013年,菲律賓海岸防衛隊曾射殺臺灣漁民。 == 海外菲律賓人 == 由於國內經濟環境差劣,貪汙情況嚴重2011年研究指出,以1至10的排名(10為貪汙問題最嚴重),菲律賓的分數為8.9。Philippines' corruption score worsens ,菲律賓女性出外到鄰國謀生者眾,她們大多以家庭傭工為最主要職業,當性工作者次之Philippines exporting labor and sex 《Asia Times》Mar 15, 2008。是以菲律賓曾被戲稱為「傭人之國」撰文辱菲「傭人國」陶傑被禁制入境 《頭條日報》2009年4月1日,部份菲律賓人感到不滿並上街示威,撰文的香港作家陶傑亦因此被當局禁止入境。於美軍基地附近酒吧打工的菲律賓女郎,隨退役美軍嫁到海外者亦為數不少。 ==社會== === 治安問題 === 菲律賓治安長年欠佳,在馬尼拉人質事件發生後處理不當,影響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另外因政府貪汙腐敗,槍械管制寬鬆,加上失業和貧窮等社會問題嚴重,時常發生針對富人的綁架案,被戲稱為「綁架之都」新聞透視,2010年8月26日「綁架頻生 針對遊客華人」《明報》A04,2010年8月24日。 年份 備註 2008 62,148Crime rate up by 63% in 2009 - PNP 135Kidnapping cases up in 2009 - risk consultancy — 每個月均有綁架案發生 2009 101,798 138 143 138宗綁架案中,79宗要求贖金,另外59宗與叛亂、恐怖主義等有關;82宗發生在棉蘭老島,29宗發生在呂宋島,馬尼拉都會區有24宗,另外3宗發生在米沙鄢群島;受害人之中至少116個為菲律賓人;143個受害人中,46個仍然被綁架,38個已獲釋放,31人被救出,13人被殺,10人死於綁架失敗,5人逃脫。 2010上半年 — 56 73 綁架案多發生在棉蘭老島 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島嶼附近有: * 恐怖攻擊與綁架民眾的阿布沙耶夫集團;出沒於馬來西亞沙巴、巴拉望島、西巴丹島、民答那峨島西部的三寶顏半島、民答那峨島南拉瑙省馬拉維市 * 以軍事武力尋求獨立的回教祈禱團解放組織 * 在中部島嶼西內格羅省與偏遠島嶼有以軍事武力襲擊與綁架民眾軍警,恐嚇勒索公司錢財,外圍組織會在馬尼拉舉行示威抗議遊行的菲律賓共產黨 ==註釋==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 * Wikitravel旅遊指南 - 菲律賓 * * Category:亞洲島國 Category:聯合國會員國 Category:普通法系國家及地區
薩達姆·侯賽因
薩達姆·侯賽因·阿卜杜勒-邁吉德·提克里蒂( Ṣaddām Ḥusayn ʿAbd al-Maǧīd al-Tikrītī,),伊拉克政治家、軍人、獨裁者,在1979年至2003年間任伊拉克總統、伊拉克總理、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總書記、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與最高軍事將領等職。其擔任伊拉克總統期間,大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全面實行免費醫療和國民義務教育制度,主張泛阿拉伯主義,發動了“兩伊戰爭”。 薩達姆出生於伊拉克北部提克里特附近的奧賈村的一個遜尼派阿拉伯農民家庭。他於1957年加入復興黨,後來於1966年加入伊拉克和巴格達的復興黨。他在7月17日革命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並被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任命為伊拉克副總統。在擔任副總統期間,薩達姆將伊拉克石油公司國有化,使伊拉克經濟多元化。他主持了第二次伊拉克-庫爾德戰爭。 1979年貝克爾辭職後,薩達姆正式掌權,儘管他已經擔任伊拉克事實上的領導人多年。該國的權力職位大多由遜尼派阿拉伯人擔任,這個少數民族約佔人口的五分之一。 薩達姆上臺後發起了復興黨清洗。他在1980 年下令入侵伊朗,據稱是為了奪取伊朗阿拉伯人佔多數的胡齊斯坦省,並挫敗伊朗輸出其 1979 年革命的企圖。兩伊戰爭在長達近八年的停火後結束,這場戰爭導致伊拉克約一百萬人喪生,經濟損失達 5,610 億美元。戰爭結束時,他對庫爾德人發動了殘酷的安法爾屠殺,人權觀察組織認為這是種族滅絕行為。1990年,薩達姆指責其盟友科威特傾斜開採伊拉克石油儲備,佔領科威特,引發海灣戰爭。海灣戰爭以伊拉克被美國領導的多國聯軍擊敗而告終,聯合國隨後對伊拉克實施制裁。1991年,薩達姆鎮壓了伊拉克庫爾德人和什葉派穆斯林的起義。 薩達姆採取反美立場。自1993年起,薩達姆建立了,在伊拉克推行遜尼派伊斯蘭主義議程。薩達姆統治期間存在大量侵犯人權行為,其中估計有 25 萬人死亡和失蹤。 2003年,美國及其盟國入侵伊拉克,指責薩達姆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與基地組織有聯絡。復興社會黨被推翻,薩達姆也在逃亡八個月後於2003年12月13日被捕。 2006年11月5日,薩達姆被伊拉克高階法庭判定犯有與1982年殺害148名伊拉克什葉派人士有關的危害人類罪,並被判處絞刑,並於同年12月30日被處決。 == 生平 == ===早年=== 1937年4月28日,薩達姆·侯賽因出生於伊拉克薩拉赫丁省提克里特市外奧賈村。薩達姆的哥哥和父親在他出生前都因癌症去世。薩達姆的母親後來再婚。 1956年10月,加入反對親英統治者的陣營、並參加起義;1957年加入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此後幾年中他在黨內職務迅速提升,並長期擔任地區領導機構的副書記職務。 1958年,參加了反對原伊拉克國王費薩爾二世的政變,但以失敗告終。 1959年10月,再次參加刺殺總理卡桑行動,被當時的伊拉克政府判處死刑,經敘利亞逃到埃及開羅。 1960年,23歲才開始就讀埃及開羅大學法學系,並修讀法學。課餘之時,他開始與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人接觸。當時美國擔心伊拉克政府與共產黨關係日益密切,於是向復興黨及其他反政府勢力提供援助。Morris, Roger, 莫里斯,羅傑,"Remember: Saddam was our man" 記住: 薩達姆是我們的人 , 《 、《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2003年3月14日 March 14,2003 ===掌握權力=== 1963年2月8日,在阿拉伯社會主義復興黨發動齋月政變奪權後回到伊拉克巴格達,薩達姆開始掌管黨內勢力。但同年11月,當時總統阿里夫大舉緝捕復興黨人;他在1964年11月被當局逮捕。但1966年在獄中他被選為復興黨副總書記,同年越獄成功;此時的薩達姆已經是復興黨的第二號領導人物,權力僅次於阿卜杜拉赫曼·阿里夫,著手改組了復興黨。 1968年7月,回到伊拉克協助發動政變,推翻阿里夫總統,使復興黨再次掌權;1969年11月,成為革命指揮部的副書記以及宣傳部長和安全部長。 1972年6月1日起,他開始將在伊拉克投資的外資石油公司收歸國有,並將石油收入用來建造軍隊;雖然他沒有軍事經驗,但他要求晉升為軍隊將軍。 1975年3月,薩達姆與周邊最大的鄰國伊朗簽訂外交協議,伊朗於是停止支援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人叛亂。 1979年6月,薩達姆借發動政變,以武力威脅原總統貝克爾辭職下臺。7月16日,薩達姆就任伊拉克總統兼任總理,成為伊拉克的最高領導人,貝克爾則改任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復興黨原領導人物阿卜杜拉赫曼·阿里夫亦在該年淡出政治,薩達姆就任地區領導機構書記。 === 兩伊戰爭 === 1979年薩達姆執政後,試圖扮演中東地區的領袖。當時伊朗剛剛爆發伊斯蘭革命,1980年9月22日在兩伊邊境發生一系列衝突事件之後,薩達姆·海珊決定發動兩伊戰爭。 根據伊拉克給聯合國的報告,薩達姆從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瑞士等國的公司獲得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技術和材料,並從加拿大技術人員支援下開發巨型火炮Tony Paterson, 託尼 · 帕特森,Leaked Report Says German and US Firms Supplied Arms to Saddam 洩密報告稱德國和美國公司向薩達姆提供武器 ,獨立報,2002年12月18日 The Independent, December 18,2002。1988年3月16日,伊拉克軍隊對庫爾德城鎮哈拉卜沙發動化學武器襲擊,在一天之內造成超過5,000名庫爾德人死亡,1萬多人受傷。另據斯蒂文·佩爾蒂埃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中央情報局對從現場蒐集到的有毒物質樣品進行檢驗認定:造成庫爾德人大量死亡是伊拉克的氰化物基毒氣。據稱這是二戰後化學武器最大規模的一次使用,也是歷史上動用化學武器對付平民的最大一次軍事行動。 1988年8月20日,兩伊正式停火,戰爭結束,伊拉克對庫爾德人的鎮壓仍繼續,同時薩達姆亦派人研究長程導彈、發展生化武器。 === 入侵科威特 === 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令伊拉克經濟受到重大打擊,對石油出口的倚賴變得更為重要。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指責科威特蓄意推低油價,對外宣佈「科威特為伊拉克的一個省」,並揮軍進攻。 聯合國安理會開始對伊拉克實施經濟制裁。從此伊拉克在國際上被孤立。1991年1月17日,美國領導的多國部隊參與海灣戰爭,開始對伊拉克和被佔領的科威特進行代號為“沙漠風暴行動”的大規模空襲。空襲在2月28日結束,伊拉克部隊在薩達姆領導下決定退出入侵科威特。 戰後的1993年,薩達姆發動,公開推行遜尼派伊斯蘭主義議程,以爭取薩拉菲運動支援。許多伊拉克復興黨成員受此影響,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在日後加入了伊斯蘭國。 這場戰役令全球多國對伊拉克制裁,其權力亦開始出現變化。儘管他在1995年10月15日總統選舉中仍以超過99%的得票率當選,但他兩名女婿一度逃亡至約旦,之後在保證會獲寬恕的情況下返國,但兩人於返國三日後最終被殺。 ===倒臺=== 在九一一襲擊事件發生之後,時任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多次公開表示出推翻薩達姆政權之意,他為此還徵詢過科威特國王賈比爾三世。2002年10月4日薩達姆首次為入侵科威特而道歉,但科威特政府拒不接受。同月14日,伊拉克全國舉行總統選舉,並於16日公佈了統計結果,薩達姆以100%的支援率連任了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政權的官員宣稱,是美國的威脅使伊拉克人更加義無反顧地支援薩達姆連任總統。2002年11月8日,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案威脅稱,如果薩達姆不解除武裝,將面臨“嚴重後果”。2002年11月27日,伊拉克允許聯合國專家在伊境開展核查工作。2002年12月7日,伊向聯合國提交報告,否認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隨後說伊拉克的報告不真實,聯合國稱報告不全面。 2003年1月6日,《紐約時報》公佈了布希政府預備在消滅薩達姆政權之後接管伊拉克的「伊拉克重建計畫」之細節,並顯示該計畫已制定數月之久;而《洛杉磯時報》早在2002年7月22日就披露了,布希政府已著手於推翻薩達姆。 2003年3月1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成為第一個公開建議薩達姆下臺的阿拉伯國家;7日,美國、英國、西班牙提出建議稱,薩達姆必須在3月17日前放棄被禁止武器,否則將面臨戰爭。法國領導的其它國家反對任何使軍事行動合法化的新決議。 2003年3月17日,美國、英國、西班牙三國稱外交階段結束,撤回了建議中的提案。美國總統小布什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薩達姆在48小時在內離開伊拉克;18日,伊拉克領導層拒絕了美國的最後通牒。 2003年3月20日,美軍開始對巴格達附近的伊拉克領導層目標發動軍事打擊行動,伊拉克戰爭開始。 2003年7月22日,薩達姆·侯賽因的兩個兒子烏代和庫賽,和長孫穆斯塔法在與美軍的槍戰中被擊斃。12月13日伊拉克時間晚上八時,美軍在其家鄉提克里特發動紅色黎明行動成功逮捕薩達姆·侯賽因。 2006年12月30日,薩達姆·侯賽因被伊拉克當局處絞刑。 12月31日,薩達姆的遺體在出生地埋葬。 == 施政 == 薩達姆執政時,大力發展石油經濟,特別是其1972年石油收歸國有的命令使得伊拉克自行掌握了石油收入。但薩達姆將國民經濟基本架構於出口石油和天然氣上,使得伊拉克始終沒有建立起製造業體系。伊拉克未成為現代國家前,原為奧斯曼帝國的三個省,內地種族、宗教及經濟差異極其分離:什葉派與遜尼派的交惡,阿拉伯人與庫爾德人的積怨、部族首領與城市新興商人階級的鬥爭,一直困擾伊拉克國境。薩達姆上任後,曾大力發展經濟及福利,以爭取民眾支援;同時亦改革黨內權力架構,避免政變再次發生;對外發動戰爭,以凝聚民眾意識。但其頻繁的軍事行動和最後的軍事失敗,最終導致伊拉克更趨分裂。 == 爭議 == thumb|接受審判的薩達姆 2004年6月30日,美軍向伊拉克臨時政府移交了薩達姆·侯賽因和前政權的11名高官的司法羈押權(包括司法管轄權),但仍由美軍負責看守,並宣佈,薩達姆·侯賽因不再是戰俘的身份,同一天伊拉克臨時政府司法部門正式宣佈逮捕薩達姆·侯賽因。 7月1日,伊臨時政府特別法庭(the Iraqi Special Tribunal,伊拉克管理委員會根據《伊拉克特別法庭規約》而成立的一個司法機構,其合法性已由生效的伊拉克臨時憲法進行確認)上進行了薩達姆的第一次聆訊(聽證),法官對其宣讀了控告書,薩達姆·侯賽因拒絕承認有罪並拒絕在法庭檔案上簽字。薩達姆·侯賽因的辯護律師並未出席第一次聆訊,薩達姆·侯賽因的第一任妻子隨後僱用了一個國際律師團為薩達姆辯護。隨後法庭的現場錄影向公眾公佈,這是薩達姆·侯賽因自被捕以來,第一次出現在公眾面前。 伊拉克特別法庭指控薩達姆的罪行包括: #1982年下令處決140多名杜賈爾村人,拷打並監禁一千多人,報復其對自己刺殺未遂的行動。 #1987-1988年間下令實施安法爾(Anfal,意為戰利品)行動,在伊拉克北部對庫德人進行種族滅絕計劃,有證人披露,僅1987至1988年間就有50萬庫德人被迫害至死,或被當場處決。 #1988年,使用化學武器襲擊庫德人城鎮哈萊卜傑,造成大約5000名庫德人死亡,1萬人受傷。 #1990年入侵並佔領科威特7個月。 #1991年,在伊拉克南部鎮壓什葉派穆斯林起義。 #從1991年起推行所謂「阿拉伯化計劃」,沒收庫德人之土地並剝奪其糧食,將數千名庫德人從伊拉克北部驅逐到伊朗。 #1983年下令殺害庫爾德民主黨領導人巴爾扎尼所在部族8000人。 #在1991年鎮壓什葉派起義後,下令在伊南部濕地修堤築壩,破壞伊拉克南部濕地。 #被控炮轟伊拉克東北部城市、石油重鎮基爾庫克。 #在1974年處決5名什葉派宗教人物。 #下令暗殺反政府政治活動人士。 #迫害宗教團體。 #迫害非宗教團體。 #迫害和鎮壓政治團體。 === 杜賈爾村案 === 2005年7月16日,伊拉克特別法庭主審法官拉伊德·朱希宣佈即將審判薩達姆,並表示針對薩達姆·侯賽因的第一項正式指控是,薩達姆·侯賽因涉嫌在1982年針對他的一次未遂暗殺事件後殺害了位於巴格達以北60多公里處的杜賈爾村的143名什葉派穆斯林居民。7月28日,特別法庭就該項指控舉行了預審聽證會。薩達姆·侯賽因在兩家約旦報紙8月21日刊出的一封信中指出,他會為了阿拉伯大業犧牲自己。他在透過國際紅十字會轉交一名約旦友人的這封信中說:「我的靈魂和我的存在將為我們彌足珍貴的巴勒斯坦和我們摯愛、堅忍而受苦受難的伊拉克犧牲。」8月23日,薩達姆·侯賽因證實除了一位伊拉克律師杜萊米之外他已解僱了整個國際律師辯護團。伊拉克過渡政府發言人庫貝於9月4日證實對薩達姆·侯賽因就杜賈爾村屠殺什葉派居民一案的第一次審判將從10月19日開始,而10月15日將就新憲法舉行全民公決。與薩達姆·侯賽因一起受審的還有七名前政權高官。9月6日,來自伊拉克臨時政府的訊息稱,審訊薩達姆·侯賽因獲得重要證據,並且薩達姆·侯賽因已經在證詞上簽字,包括像“親自下達處決令”發動1987年至1988年的安法爾戰役這樣的口供,但薩達姆·侯賽因堅稱自己的行為在他的統治期間合法。10月18日,英國《泰晤士報》報道,參加審判伊拉克前領導人薩達姆·侯賽因一案的有關法官近幾個月在英國接受了秘密培訓。 審判於10月19日當地時間午後不久正式開始。法庭是前復興社會黨全國指揮部內的一個房間。伊拉克特別法庭以反人類罪正式對薩達姆進行審判。薩達姆拒絕說明身份,並拒絕承認有罪。薩達姆反問法庭的合法性:「你們是誰?這個法庭想怎樣?」「我仍保有身為伊拉克總統的憲法權利,我不承認授權你們的組織……以不公正為基礎的就是不正當……我不會回答這個所謂的法庭及其所有相關人士的問題。」法庭宣佈對前總統薩達姆的審判已經結束,將休庭至11月28日再次開始。伊拉克特別法庭審判長阿明表示,推遲對伊前總統薩達姆審判的主要原因是許多證人由於過於害怕不願出庭作證。伊拉克警方10月20日稱,一名薩達姆及7名前政權高官辯護律師團成員薩阿敦·薩吉爾·賈納比在巴格達辦公室中被武裝人員綁架。伊拉克律師協會一名官員10月21日說,遭綁架的薩達姆案辯護律師賈納比已被殺害,警方已經找到了他的屍體。英國《星期日快報》10月23日報道,負責審訊薩達姆的5名法官和主要檢舉律師目前已與美英政府達成一項“臺下交易”:一旦審薩工作完成,他們與其家人將被獲准移民美英兩國重新開始“新生”。11月8日,又一名辯護律師團的律師在巴格達乘坐的汽車裡被槍手開槍打死。同車的另一名律師中彈受傷。死亡的律師名叫祖拜迪,他負責替前副總統拉馬丹辯護。 11月28日,法庭在巴格達重新開庭,薩達姆向法官發難,譴責法庭對他的“非人待遇”。12月5日,辯護律師杜萊米對審判薩達姆的特別法庭的合法性提出質疑,但首席法官堅持繼續進行審判程式。辯護律師們走出法庭表示抗議,審判不得不再次休庭。一個多小時以後,律師們重新返回法庭,審判恢復。第一位證人艾哈邁德·哈桑·默罕默德也在法庭上露面,他描述了杜傑勒大屠殺的情況。12月6日,一位女證人在幕後作證,出於安全考慮,她的聲音經過處理。後來因技術原因,法庭下令暫時休庭。這時,薩達姆大喊「我再不到這個沒有公正的法庭來啦,你們都給我見鬼去吧」。12月7日,由於薩達姆拒絕出庭接受審判,審訊曾經中斷幾個小時。後來,法庭在薩達姆缺席的情況之下繼續進行審判。 12月21日,薩達姆在審判他的巴格達法庭上指稱,美國人毆打和折磨他。 美國白宮發言人嚴詞否認薩達姆的這一說法。負責審訊的雷德法官表示,薩達姆聲稱曾被虐待的指稱沒有證據。 2006年1月15日,伊拉克高等法庭發表宣告,證實主審法官阿明由於「個人原因」提出辭呈。1月23日,審訊薩達姆的特別法庭發言人表示,法庭決定任命拉烏夫·阿卜杜勒-拉赫曼為主審法官。1月29日,薩達姆案複審後不久,薩達姆辯護團、薩達姆本人以及其他幾名被告便離庭抗議特別法庭的程式問題。2月1日,伊拉克高等法庭對薩達姆的審判再次開始,但薩達姆本人及其聘請的辯護律師團沒有出席庭審。2月13日,薩達姆出庭再受審,高呼打倒布什口號。2月14日,薩達姆在法庭上宣稱,為抗議主審法官以及其上司開展的“不公正審判”,自己同其他三名被告開始絕食。 2月27日,薩達姆的首席辯護律師杜拉米透露,由於健康原因,薩達姆已於一週前停止了堅持11天的絕食鬥爭。 3月1日,薩達姆在法庭上承認,杜賈爾村事件後,他親自下令對村民進行報復。薩達姆承認下令報復村民 辯護策略有重大改變 Saddam admitted ordering revenge on villagers, a significant shift in defence strategy ,2006- ,2006 -3月15日,薩達姆首次出庭直接作證,他稱對自己的審判是一場“鬧劇”。4月5日,薩達姆出庭受審時猛烈抨擊伊拉克內政部殺害了數千名伊拉克人,並要求由國際機構對檢察官出示的有關檔案上他的簽名進行鑑定。4月17日,薩達姆及7名同案被告再次出庭受審。法官宣讀了一份刑事專家的報告,稱當初與杜賈爾村村民被判死刑的有關檔案上的薩達姆簽名是真實的。 薩達姆的辯護律師說,這些鑑定專家是內政部成員,“由於他們和內政部的關係,他們無法做到獨立”。他要求法庭指定其他專家重新對簽名進行鑑定。5月31日,薩達姆的辯護律師庭審中指控控方證人海德里作偽證,要求法庭對所有控方證人證詞的可靠性進行調查。 6月21日,薩達姆的主要辯護律師之一哈米斯·奧貝迪遭武裝分子綁架後被殺害。 薩達姆和其他7名被告開始絕食,以抗議奧貝迪被槍殺。6月23日,駐伊美軍說,薩達姆已經結束絕食活動。7月11日,薩達姆和他的律師再次拒絕出席庭審,以此對奧貝迪遇害表示抗議。7月23日,薩達姆因絕食多日被送入醫院治療。7月26日,薩達姆出現在庭審現場,他稱自己是被強行帶到法庭的。他還表示,如果真的被判死刑,希望被行刑隊槍決,而不是絞死。 11月5日,伊拉克高等法庭宣佈對杜賈爾村案的判決結果,薩達姆被判絞刑,罪名是謀殺和反人類罪。薩達姆表示願意為伊拉克犧牲成為烈士,他呼籲伊拉克人民團結起來,共同反抗美國侵略者。12月26日,伊拉克上訴法庭維持下級法院判決,宣佈海珊的審判程式已經完成,不得再提起上訴。12月27日,薩達姆手下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發表宣告警告,如果薩達姆被處以絞刑,復興社會黨將報復美國。宣告稱美國應為薩達姆絞刑負責,因為決策者是美國,而不是伊拉克「傀儡」政府。 杜賈爾村案判決結果如下: 人物 身份 判決結果 薩達姆·侯賽因 伊拉克前總統 絞刑 伊拉克前革命法院院長 絞刑 巴爾贊·提克里蒂 薩達姆表兄 絞刑 塔哈·亞辛·拉馬丹 前副總統 絞刑 Abdullah Kadhem Roweed Al-Musheikhi 參與“杜賈爾村慘案”的復興社會黨成員 15年監禁 Mizher Abdullah Roweed Al-Musheikhi 參與“杜賈爾村慘案”的復興社會黨成員 15年監禁 Ali Daeem Ali 參與“杜賈爾村慘案”的復興社會黨成員 15年監禁 穆罕默德·阿扎維·阿里 曾在杜賈爾村擔任電話接線員 無罪 === 鎮壓庫爾德人案 === 2006年8月21日,伊拉克高等法庭開庭審理薩達姆和其他6名前政權高官涉嫌鎮壓庫爾德人一案。9月13日,首席檢察官法魯恩指責主審法官阿米里允許薩達姆發表與此案無關的政治性言論是在偏袒被告,並要求他辭職。9月14日,主審法官阿米里在庭審過程中說,他相信薩達姆不是一名獨裁者。9月19日,伊拉克政府撤換了主審法官阿米里為穆罕默德·烏拉比,聲稱他已經失去了作為法官的“公正性”。9月20日,薩達姆的辯護律師團抗議撤換主審法官,並集體退出庭審。10月30日,薩達姆的辯護律師杜萊米遞交了一份結束聯合抵制審判的條件書。條件書共提出12項要求。主審法官烏拉比拒絕了條件書的大多數提議,並與律師發生爭執。杜萊米隨即走出法庭。法官為薩達姆指定了辯護律師,但薩達姆認為這不符合法律程式。 == 處決 == 2006年12月30日伊拉克當地時間早上六點多,薩達姆在巴格達北部、一個被美國稱為「公義營」的秘密地點處以絞刑,而他原被判處槍斃,行刑者均包起頭部,過程全被錄影,行刑者先向薩達姆宣佈罪名,並準備向他戴上頭套,薩達姆拒絕,表示不要帶著頭套行刑;當地電視臺在數小時後播出部分片段,但不公開發表執行死刑時的畫面。薩達姆死後,電視臺隨後播出國歌,附上「薩達姆被處決標誌伊拉克接近28年黑暗歷史終結」的字幕,隨後,當地電視臺亦播出薩達姆行刑片段及死後被布袋包起的遺體。行刑當天是伊斯蘭最神聖節日古爾邦節的第一天,此一舉動引起阿拉伯世界不滿。 12月31日,薩達姆的遺體在出生地奧賈村的陵寢埋葬。該陵寢於2015年被戰火所毀,但如今卻成為薩達姆信徒的朝聖地。Saddam\'s Grave Stirs Tensions 薩達姆之墓引發緊張局勢 by Saad Salloum 作者: Saad SalloumMen tend to the grave of former Iraqi President Saddam Hussein in Awja 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 · 侯賽因在 Awja 的墓前 By Nuhad Hussin / REUTERS 作者 Nuhad Hussin / 路透社 2007年1月2日,伊拉克總理馬利基下令成立專門機構,調查處死薩達姆時的混亂場面和手機偷拍事件。 === 國際反應 === ==== 國際組織 ==== * :死刑問題特別報告員表示,審判當代最大罪犯之一薩達姆原本是伸張正義的機會,但是本案的做法錯失良機。聯合國. United NationsUN human rights expert deplores Saddam’s trial and execution; calls for legal overhaul 聯合國人權專家譴責薩達姆的審判和處決,呼籲法律改革 薩達姆是在人格尊嚴受到嚴重侮辱的情況下被絞死的。 * 國際特赦組織:國際特赦組織反對判處任何人死刑。審判侯賽因原本是證實他當政期間嚴重侵害人權、伸張正義的機會,但是審訊不公平。國際特赦組織. Amnesty InternationalIraq: Amnesty International deplores execution of Saddam Hussein 伊拉克: 國際特赦組織譴責薩達姆被處決 * 人權觀察:侯賽因是踐踏人權的怪獸,但處決他反而將他的惡劣紀錄顛覆了。 ==== 主權國家 ==== * :美國總統布什發表宣告指,薩達姆被處決是伊拉克發展民主的里程碑,但他後來又表示處決應當“以更有尊嚴的方式進行”。 * :不做任何評論,並表示伊拉克事務應該由伊拉克人民解決。 * :表示薩達姆罪有應得,但重申反對使用死刑。 * :反對死刑,呼籲伊拉克和解與團結。 * :只會增化伊拉克的暴力浪潮。 * :只會助長報復和仇恨。 * :對處決表示遺憾。 * :表示處決薩達姆基於法治,並尊重伊拉克政府的決定。 * 、、等國:支援處決薩達姆。 * :為其死降半旗以示哀悼。 == 家庭 == 在官方資料中,薩達姆共有三名妻子。1963年,他在埃及流亡時,迎娶叔父女兒賽義達·塔勒法(Sajida Talfah),兩人早已在薩達姆5歲時已經訂下婚約。他們育有兩子三女,包括烏代·薩達姆·侯賽因及庫賽·薩達姆·侯賽因,以及女兒Rana、拉加德(Raghad)及Hala。在父親操控下,烏代掌握伊拉克媒體;庫賽則帶領共和軍,他同時被視薩達姆政權的繼承人。 除了Sajida外,他亦娶了兩名妻子。1986年,他迎娶已婚之婦Samira Shahbandar,育有一子Ali,之後再娶Nidal al-Hamdani,外界均指兩人的丈夫是被迫離婚。 不過,在薩達姆往後生涯中,家庭的割裂越見明顯。1995年8月,女兒Rana與夫婿Saddam Kamel,以及Raghad與丈夫Hussein Kamel,一同帶同子女逃往約旦。事後,薩達姆承諾會原諒他們,要求他們回國,但1996年2月,當他們回國第三天,兩名女婿被部族成員指責為叛國賊,將他們擊殺。薩達姆事後指雖然已經原諒他們,但他們已經被褫奪所有地位及不會受到保護。 1996年12月12日,薩達姆妻子Sajida及Raghad和Rana涉嫌參與暗殺Uday而遭軟禁。事件中,Sajida的弟弟Adnan Khairallah據傳遭殺處決,他本身亦是薩達姆的童年摯友。 薩達姆倒臺後,他們親人亦在各國流亡。女兒Hala的丈夫Jamal Mustafa Sultan al-Tikriti本身是伊拉克部族事務副部長,2003年已經向美國投降。另外兩女Raghad及Rana則與合共九名子女留在約旦阿門,當時Raghad曾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路訪問時指:「他是一個很好的父親,有愛心,有很大的心胸!」她隔著電視向父親說:「我愛你,我很想念你。」Rana則說:「他情感豐富,與我們一起時總是非常溫柔。」Saddam's daughters express love for dad 薩達姆的女兒們表達了對父親的愛 , 美國今日報, 2003年8月1日 USA Today, August 1,2003 至於被外界稱為「化學阿里」的阿里·哈桑·馬吉德,是薩達姆的表弟,他被指1988年下令使用毒氣,在2007年被批准處決,2010年1月17日判決死刑,2010年1月25日遭到絞刑處決。 薩達姆還有一名堂弟,是薩達姆當政早期的伊拉克國防部長,於1989年因飛機失事去世。 == 著作 == 薩達姆於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前寫了一部小說《惡魔,滾開》,講述了一千五百年前幼發拉底河畔一個部落抵抗異族侵略並最終獲勝的故事。書稿由薩達姆的大女兒拉加德於美國出兵伊拉克前逃往約旦時帶出,拉加德稱,其父是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一天完成這部小說的。在這本小說出版以前,薩達姆創作的小說《扎比芭和國王》就已經出版了,《扎比芭和國王》講述一名領袖為了人民犧牲自己奢華生活的故事,薩達姆政府更為此拍攝了20集的同名電視連續劇。光明日報出版社已於2001年翻譯出版了《扎比芭和國王》的中文版。 另外,薩達姆還著有小說《銅牆鐵壁》,講述了海灣戰爭後一伊拉克士兵愛上了一庫爾德少女的故事。其銷量達到了200萬冊,薩達姆規定伊拉克的公務員、教師、士兵以及復興黨成員每人必須購買至少一本《銅牆鐵壁》,單冊價格約2美元。其長子烏代·侯賽因就買了二十五萬冊。 == 參考文獻 == ==外部連結== * 新浪網專題:薩達姆接受公審 * BBC中文網:薩達姆同案被告律師遭襲一死一傷 ==參見== 薩達姆·侯賽因家族 Category:伊拉克總理 Category:伊拉克總統 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 Category:曾入獄的領袖 Category:亞洲紙幣上的人物 Category:伊拉克作家 Category:阿拉伯語作家 Category:伊拉克伊拉克戰爭人物 Category:伊拉克波斯灣戰爭人物 Category:伊拉克兩伊戰爭人物 Category:開羅大學校友 Category:何塞·馬蒂勳章獲得者 Category:伊拉克穆斯林 Category:被處決的伊拉克人 * Category:被監禁的前政府首腦 Category:被處決的總統 Category:20世紀政治人物 Category:提克里特人 Category:墓穴遭搗毀者 Category:被指控危害人類罪人物 Category:極權主義領導人 Category:政治屠殺參與者 Category:暗殺未遂倖存者
孫思邈
孫思邈(),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銅川耀州孫家塬)人,是著名的中醫師與道士。他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譽為藥王,宋朝追封妙應真人,道教尊為天醫妙應廣援善濟真君,被奉之為醫神。 == 生平 == 生年不詳。孫思邈的生年眾說紛紜。據《舊唐書·孫思邈傳》記載盧照鄰的《病梨賦序》提及,咸亨四年(673),盧氏曾留居孫宅,當時孫思邈自雲:“開皇辛酉歲生,至今年九十三矣。”按,咸亨四年(673)逆推93年,則生於開皇元年(581),此說最廣為接受。但孫思邈自述“開皇辛酉歲生”,辛酉歲是隋文帝仁壽元年(601)。亦可能指與開皇隋文帝楊堅同年出生,辛酉即西魏大統七年(541)。另,《舊唐書》載:“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北周宣帝宇文贇在位時為578年,則孫思邈不可能生於581年。(詳馬伯英《孫思邈生年考及年譜簡編》,《中華醫史雜誌》,1981年2期。)出生於西魏,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北周元老獨孤信稱他為聖童。他精通百家學說,善於談老子、莊周之道,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兼好《釋典》。 孫思邈從小多病,“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周圍的百姓都很貧苦,很多人因為沒錢治病而死去,因此他18歲時立志學醫,終身勤奮不輟。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千金要方》自序十八歲之後就“志於學醫”,最後終有所成。 相傳,周宣帝,周靜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以高官厚爵與之,都被他婉拒,孫思邈曾經作過唐太宗的御醫,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他稱病退隱山中,唐高宗以良馬賜之。盧照鄰奉他為師。之後一直隱居王屋山。永淳元年(682年),卒。《舊唐書·孫思邈傳》曰:“永淳元年卒。”《新唐書·孫思邈傳》則雲:“永淳初,卒,年百餘歲。”《大唐新語》稱是“永徽初卒”,徽是淳字之誤。 == 思想成就 == * 孫思邈著有《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他汲取《黃帝內經》關於臟腑的學說,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收集藥方五千三百首。《千金翼方》是對《千金要方》的補編,共有三十卷。 * 孫思邈重視醫德修養,詳論醫德規範。他特別強調醫家的職業道德。特別是《備急千金要方》中的“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兩篇,系統的論述了醫德規範。其內容大致可歸納為兩個方面:第一是技術要精湛,第二是品德要高尚。《千金要方》卷首以顯著地位論述了《大醫精誠》與《大醫習業》,把醫德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強調為人治病,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一視同仁。還強調以德養性、以德養身。較之漢晉醫家,孫思邈對醫德的論述,可以說是最全面的了。而這些基本醫療道德,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他重視前人的寶貴經驗,但尊古而不泥古。他將《傷寒論》的內容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翼方》之中。在他一生行醫的過程中,他十分重視婦人與兒童疾病的診治,他認為這是關係人類繁衍的大事,故曰:“先婦人小兒……則是崇本之意也。”在針灸學方面,他不僅強調針藥並用,還創設了新的穴位,創制彩色經絡圖,還常配合按摩、灸治。同時,他還是食療治法的積極倡導者。他反對魏晉時期盛行的服石求長生的風氣,倡導積極養生,強身長壽。 * 孫思邈將道家內修理論和醫學、衛生學相結合,是中國歷史上首位探究預防醫學內容的中醫。認為人若善養生,當可免於病。只要“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孫思邈還對煉丹、服食以求長生成仙的道教方術作了探索。 * 孫思邈同時還是著名的房中術理論家,對房中術有很深的造詣,他的著作中有提到:“夫房中術者,其道甚近,而人莫能行其法。一夜御十女,閉固而已,此房中之術畢矣。”。孫思邈還說:“此方之作也,非欲務於淫佚,苟求快意,務存節慾以廣養生也。非苟欲強身力行女色以縱情,意在補益以遣疾也。此房中之微旨也。”“善攝生者,凡覺陽事輒盛,必謹而抑之,不可縱心竭意以自賊也。” *孫思邈也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火藥的發明者。他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載硝石、硫磺和炭化皂角子混合後用火點燃後能猛烈燃燒。他發明火藥是在公元682年,同年他仙逝於王屋山。 == 信仰 == 臨終時,孫思邈遺囑“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並遺有大量的醫書,人尊其為「孫藥王」。在陝西耀縣藥王山(原稱五臺山),有祭祀孫思邈的藥王廟,並在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有「二月二藥王廟會」。此外在耀縣還建有「真人祠」、聖母殿與祖塋碑。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妙應真人。 今臺灣仍有祭祀孫思邈之廟宇,並稱之「天醫妙應孫真人」,每年農曆正月初四為其祭典,稱之為「孫天醫聖誕」。 == 保生三真人信仰 == 在保生大帝信仰中,有所謂的「保生三真人」,認為孫思邈與吳夲、許遜在成神之後成了結拜兄弟。在廈門一帶認為三神排行依序是大哥「金面」孫真人、老二「紅面」吳真人、老三「黑麵」許真人,但在臺灣其排行則因地而異,閭山派的廟宇則是依照「玅濟」許真人、「善濟」孫真人、「慈濟」吳真人的順序排列,如高雄鼓山亭。 == 傳說 == *醫虎喉:據說孫思邈一次夜間出診的時候,遇到一隻似乎要向他求救的老虎。他仔細一看發現老虎被人骨骾住,便幫老虎治療取出骨頭。之後老虎為了報恩而成為他的侍者。 *開棺救活產婦:傳說孫思邈一次出診偶遇出殯隊伍,發現棺材滲出鮮血,乃請求開棺並救活棺內難產的婦人與腹中的嬰兒。 == 逸聞 == 一般解說「爐火純青」這句成語,都以為是道家煉丹完成時,爐火發出純青火焰,由此延伸而用來比喻學問、技術、功夫到達精純完美的境地。比較早的文獻證據是孫思邈所寫的一首四言詩,收錄在《全唐詩》中。孫思邈通百家、陰陽、醫學之術,他這首詩主要是描述煉丹的過程。詩中大意是說:煉丹時,將鉛汞置入丹鼎中,點燃爐火。紅光烈火,所冒之煙,已無黑色,火焰變成純正的藍光。許多成語典以為孫思邈這裡說的就是煉丹完成時的「爐火純青」現象。 ==圖集== 孫思邈.jpeg|清宮殿藏本孫思邈畫像。 Simiao Park 05.jpg|湖南瀏陽陽市思邈公園孫思邈雕像。 Statue of Sun Simiao in Jintai Taoist Temple 2012-09.JPG|陝西寶雞金臺觀內的藥王像,牌位為「藥王廣援妙濟真君之位」。 Tianfei Gong - Yao Wang hall - P1070416.JPG|南京天妃宮藥王殿孫真人像。 Sun_Simiao,_White_Cloud_Temple,_Beijing.JPG|北京白雲觀孫真人像。 == 參考文獻 == == 研究書目 == * Nathan Sivin(席文)著,李煥燊 譯:《伏煉試探》(臺北:國立編譯館,1973年). si Category:耀州人 Category:唐朝醫學家 Category:唐朝道士 Category:道教神祇 category:中國人瑞 Category:醫藥之神 Category:東亞民間信仰 Category:中國人物神 Category:保生大帝
有機化合物
有機化合物(;英語:organic compound、organic chemical),簡稱有機物,是一定含碳的化合物。但有少數含碳化合物屬於無機化合物,主要有以下三類:碳氧化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些碳氧化物是有機化合物,如苯六甲酸酐。、碳酸鹽類及氰化物,例如碳酸、碳酸鹽、碳酸氫鹽、氫氰酸、硫氰化物、氰酸、氰酸鹽、鹵化氰(如氯化氰)等。有機化合物有時也可被定義為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總稱。有機物是形成生命的基礎物質,例如生命的起源——胺基酸即為有機化合物。Spencer L. Seager, Michael R. Slabaugh. Chemistry for Today: general, organic, and biochemistry. Thomson Brooks/Cole, 2004, p. 342. == 特點 == 多數有機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氫兩種元素,有些含氧,此外也常含有氮、磷、硫、鹵素等(以稀有氣體以外的非金屬元素為主)。在目前發現的有機物中,部分有機物來自生物圈,但絕大多數是以石油、天然氣、煤等作為原料,透過人工合成的方法製得。 和無機物相比,有機物數目眾多,可達幾百萬種,而無機物目前只發現數十萬種,因為有機化合物的碳原子的結合能力非常強,可以互相結合成碳鏈或碳環。碳原子數量可以是一兩個,也可以是幾千、幾萬個,許多有機高分子化合物(聚合物)甚至可以有幾十萬個碳原子。此外,有機化合物中同分異構現象非常普遍,這也是有機化合物數目繁多的原因之一。 有機化合物除少數以外,一般都能燃燒。和無機物相比,它們的熱穩定性比較差,電解質受熱容易分解。有機物的熔點較低,一般不超過400℃。有機物的極性很弱,因此大多不溶於水。有機物之間的反應,大多是分子間的反應,往往需要一定的活化能,因此反應緩慢,往往需要加入催化劑等方法。另外有機物的反應比較複雜,在同樣條件下,一個化合物可以同時進行幾個不同的反應,生成不同的產物。 有機化合物一般密度小於2g/cm3,而無機化合物正好相反。在溶解性方面,有機化合物多為非極性化合物(例外:醇、胺等),無機化合物則大部分是極性化合物(例外:二硫化碳、三氧化硫、二氧化碳等)。 == 歷史與命名 == 「有機」這歷史性名詞,可追溯至19世紀,當時生機論者認為有機化合物只能以生物(life-force,vis vitalis)合成。此理論基於有機物與「無機」的基本分別,有機物是不能被非生命力合成的。後來德國化學家弗裡德裡希·維勒以氰酸與氨水合成尿素(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時這一理論才被推翻。一般而言,有機化合物定義為化合物中有碳氫鍵而無機化合物則沒有。因此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無機化合物,但是甲酸(又名蟻酸)(HCOOH,第一個脂肪酸)則是有機化合物。然而,化合物中沒有碳氫鍵也不一定為無機物,如聚四氟乙烯、環己六酮、乙烯四甲酸二酐。有碳氫鍵也不一定是有機物,如氰化氫,它的碳氫鍵可以電離,因此不是有機物。 因此對有機化合物的重新定義就是必須要含有碳氫鍵(C-H) 或碳碳鍵(C-C、C=C、C≡C), 而且這兩重鍵必須是共價鍵形式連結,才會被定義為有機化合物。 == 共價鍵 == 在有機物中,碳的化合價(原子價)都為4價,但在計算中(尤其是氧化還原反應)碳的氧化數被認為是不固定的。 有機物中普遍存在共價鍵。有機物發生反應時,就是一些共價鍵斷裂,同時一些新的共價鍵生成。 == 分類 == *烴類:只包含C、H之化合物(碳氫化合物),大多不溶於水,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烷類:碳碳鍵皆為單鍵。甲烷/乙烷為天然氣的主成分,丙烷/丁烷為液化石油氣的主成分,通式為CnH2n+2(n≧1)。註: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皆為氣體,液化石油氣之所以是「液化」是因為高壓。 **烯類:含有碳碳雙鍵。為塑膠原料,沒有甲烯(其實有,化學式為CH2),通式為CnH2n(n≧2)。 **炔類:含有碳碳三鍵。為焊接原料,沒有甲炔(其實有,化學式為CH3),通式為CnH2n-2(n≧2)。 **環烴類:碳與碳首尾相接,呈環狀,並不包含芳香烴類化合物。 **芳香烴類:含有一個或者多個苯環,具有芳香性,最簡單的芳香烴為苯。 *醇類:分子主鏈上接–OH基團(羥基),可溶於水,易氧化為醛、酮、有機酸。乙醇為藥用酒精,70~75%可用於消毒;若少量甲醇新增於乙醇為工業酒精(變性酒精),有毒,一般會染成粉紅色,通式為CnH2n+1OH。可視為將烷類的一個H換成OH,ex:C2H6(乙烷)->C2H5OH(乙醇) *醚類:分子主鏈上接–O–基團(醚基),可溶於水,最簡單的醚為二甲醚(CH3OCH3、甲醚),與醇為同分異構物。可視為由O連線兩個烷類,ex:CH3OCH3(甲醚)是由兩個CH3(甲烷)和一個O連結在一起 *醛類:分子主鏈上接–CHO基團(醛基),可溶於水,易氧化為有機酸,一般醛類通式為CnH2n+1CHO(n=0為甲)。 *酮類:分子主鏈上接–CO–基團(酮基),可溶於水,最簡單的酮為丙酮(CH3COCH3、二甲酮),不易氧化,與醛為同分異構物。 *酸類:分子主鏈上接–COOH基團(羧基),可溶於水,能解離出少量氫正離子,從生物體提煉。甲酸又稱蟻酸,螞蟻和蜜蜂會分泌此來禦敵;乙酸為食用醋的主成分,含3~5%的乙酸(由醋酸桿菌發酵而來)。純乙酸16度以下凝固,故又稱冰醋酸,一般有機酸類通式為CnH2n+1COOH(n=0為甲)。 *酯類:分子主鏈上接–COO–基團(酯基),不溶於水,製造方式為「有機酸+醇→酯+水(催化劑為濃硫酸)」,可再經水解還原成醇及有機酸,命名方式為某酸某酯(X酸+Y醇->X酸Y酯),最簡單的酯為甲酸甲酯(HCOOCH3)。低階酯又稱果香油,一般用作人工香精;三酸甘油酯即為油脂,油脂酸敗現象即為油脂水解還原,與酸為同分異構物。 *胺類:分子主鏈上接–NH2/NHR/NR2–基團(胺基),是氨分子(NH3)中的氫被烴基取代後形成的一類有機化合物,可根據氨分子上被取代的氫原子數量,順次分為伯胺(一級胺)、仲胺(二級胺)、叔胺(三級胺)。 *醯胺類 *備註: **若羥基接於芳香烴上為酚,如苯酚(C6H5OH)。 **羰基(–CO–)依接的分子可分為醛基、酮基、酸(羧)基、酯基、醯胺基(–CONH2)等。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無機化合物 * 有機化學 * 有機化合物列表 * 有機化學命名法 ==外部連結== *Organic Compounds Database Category:有機化學
文化大革命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通稱文化大革命,簡稱文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場全國性政治運動,於1966年5月16日—1976年10月6日間發生在中國大陸境內。文革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左派發動和領導的一系列政治運動之一,一般認為其正式開始於1966年5月16日出臺的《五一六通知》。文革普遍被認為長達十年之久,對新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並受到鄧小平等人及其後中央領導層的全面否定,故也被後世負面評價為十年內亂、十年動亂、十年浩劫。文革前,三面紅旗運動的挫敗導致數千萬人在三年大饑荒中死亡,毛澤東自我檢討後退居二線,但留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保留他作為最高領導人的政治地位。中國官方認為,毛澤東為防止資本主義復辟,消除黨和政府中的修正主義以及腐敗、特權等現象而發動文革;也有學者認為,毛在中央文化革命小組協助下發動文革,以“反蘇修、反美帝”為口號,以革命的名義批判以國家主席劉少奇、中央書記處負責人鄧小平為代表的“走資派”,嘗試重回黨核心。文革在此後的一兩年內達到高潮,紅衛兵在中國大陸進行全方位的階級鬥爭,自1967年1月的一月風暴後,全國造反派大規模奪權、建立革委會以取代黨政機關,公檢法體系被摧毀,大規模武鬥導致全面內戰,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也達到頂峰。而隨著上山下鄉運動的廣泛化,紅衛兵運動基本被壓制,工人造反派開始領導文革;此後,“清理階級隊伍”、“一打三反”、“清查五一六”等政治運動席捲全國。中共右派及溫和派人物權力多遭剝奪,民間黑五類及子女則遭到廣泛迫害,而當政極左派互相爭權內鬥、導致原定接班人林彪在九一三事件中死亡,黨內四人幫勢力逐漸擴大。1975年,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重新修訂了憲法,國家主席和副主席的職務被廢除,平息了之前的爭議,“毛澤東思想”以及文革四大等繼續文革的內容被寫入《七五憲法》。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10月6日,華國鋒、葉劍英、汪東興等人於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發動政變“粉碎四人幫”,持續十年的文革結束。 據不同學者研究估計,十年文革導致的中國大陸非正常死亡人數,約為200萬到2000萬不等。從北京的“紅八月”起,諸多地區發生了大屠殺,包括廣西文革屠殺(及大規模人吃人事件)、內蒙古內人黨事件、廣東文革屠殺、雲南文革屠殺、湖南文革屠殺等,亦發生了二十世紀世界最重大的人為技術災難“河南‘75·8’水庫潰壩”。文革期間的武鬥以及官方鼓勵的批鬥、抄家及告密等行為,使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淪亡、整體經濟受嚴重影響(在文革剛剛結束的1976年,國民經濟瀕臨崩潰)、受迫害人數以千萬計,亦有大量文物古蹟在“破四舊”中遭紅衛兵破壞。眾多中共中央領導人被視為走資派而遭迫害,如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十大元帥彭德懷及賀龍、政治局常委陶鑄等人被迫害致死,鄧小平、陳雲等人被下放,習仲勳、薄一波等人被打倒監禁,半文盲農民陳永貴則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此外,中國的科研教育也受到重大沖擊,知識分子成為被首要打倒的物件之一,被視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臭老九”,受到廣泛的批判和迫害。“兩彈一星元勳”中,姚桐斌被毒打致死、趙九章受迫害自殺身亡,其他著名知識分子如老舍、梁思成、傅雷、熊十力、田漢、翦伯贊、吳晗等也受迫害身亡,錢學森等少部分人則因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於1966年特別列出的《一份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而受到保護。與此同時,文革期間高考停止,上千萬知識青年進行了上山下鄉運動。 文革結束後,歷經一連串政治鬥爭,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共中央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進行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啟動改革開放,並修訂了《八二憲法》,而文革期間掌權的極左派下臺後則多被整肅。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選舉胡耀邦接替華國鋒出任中共中央主席,並透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公開全盤否定文革,並將其確立為「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造成全面而嚴重的危害」。2016年文革五十週年之際,《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再次強調要全面否定文革。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透過的《歷史決議》中保持了堅定地全面否定文革的措辭。 直到現在,文化大革命的部分問題和對毛澤東的評價在世界各地仍具有極大爭議。部分觀點批評中共並未徹底清算文革,使得文革的各種影響仍殘留至今。與此同時,毛派和新左派人士認為,文化大革命在改革開放後被人為地妖魔化;自由派人士則認為,毛澤東應該對文革後果負主要責任,並呼籲進行進一步政治體制改革。 == 歷史背景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斯大林模式作為中國國家建設的藍本。1953年至1956年,中國共產黨人滿懷信心以斯大林模式的藍本進行中國全面的社會主義改造時,赫魯曉夫領導下的蘇共開始全盤否定斯大林,國際反共和去斯大林化的呼聲迭起,中國受到蘇聯及美國的全面國際孤立。毛澤東遂以反右、階級鬥爭擴大化、防修反修重新捍衛斯大林模式。 自由派觀點認為,毛澤東的經濟政策在大躍進中遭到慘重的失敗,結果是數千萬人的“非正常死亡”,之後大權旁落,他不甘權力被架空、恐懼死後像斯大林那樣被否定,所以發動文化大革命奪權。左派觀點認為,中共透過五年計劃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後,由於在經濟建設工作中照搬蘇聯經驗,體制上存在等級工資制與幹部特權等問題,故毛澤東希望透過“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與“反右運動”等自上而下的改良來削弱行政官僚攝取的工業化紅利。隨著政治體制自身改革的失敗,中國官方觀點認為,毛澤東決定發動由體制外民眾力量推動的“文化大革命”來對抗官僚主義。 也有觀點認為,文化大革命是為了培育“新人”而發起的,德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奧斯卡·威格爾(Oskar Weggel)認為“新人”應當是那些“在無統治的社會中關心集體、無私奉獻的人,人類歷來的烏托邦幻想中就有這樣的人”。 === 反右運動及個人崇拜 === 1956年2月,蘇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後,防修反修就成了毛澤東關注的焦點。1956-57年,毛澤東等人發起了“百花運動”、“反右運動”,自此中國大陸進入了由中國共產黨實質性一黨專政的時代,民主制度遭到嚴重破壞,為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埋下了禍根。 1957年3月20日,毛澤東在南京講到“所以,現在是處在這麼一個變革的時期:由階級鬥爭到向自然界作鬥爭,由革命到建設,由過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和後頭的社會主義革命到技術革命,到文化革命。”“為了這個,我們就要進行一個文化革命。現在,似乎還有一些人不認識這麼一種變化。” 1957年9月20日至10月9日所召開的中共八屆三中全會,不僅揭開了批評反冒進的序幕,也揭開了農業“大躍進”的序幕。會上,毛澤東對“反冒進”進行了公開批評。毛澤東認為,“黨內的一些高層領導人之所以敢於向他提異議、反對他的冒進思想,就是因為反對個人崇拜而損害了他的個人權威。” 1958年3月,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說:“有些人對反對個人崇拜很感興趣。個人崇拜有兩種,一種是正確的崇拜,如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正確的東西,我們必須崇拜,永遠崇拜,不崇拜不行。真理在他們手裡,為什麼不崇拜呢?……另一種是不正確的崇拜,不加分析,盲目服從,這就不對了。反對個人崇拜的目的也有兩種,一種是反對不正確的崇拜,一種是反對崇拜別人,要求崇拜自己。問題不在於個人崇拜,而在於是否是真理,是真理就要崇拜,不是真理就是集體的領導也不成。……有人反對列寧,說列寧獨裁。列寧回答很乾脆:與其讓你獨裁,不如我獨裁好。” 在醞釀和發動“大躍進”的過程中,毛澤東反覆批評“右傾保守”,強調要破除迷信,要反對學習蘇聯問題上的教條主義和盲目性。 === 大躍進及大饑荒 === 1957年底,“大躍進”的口號被正式公開提出;1958年,“人民公社”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毛澤東得出趕超英國“只需要兩到三年,兩年是可能的”(1958年6月22日)、“糧食多了可以搞供給制,吃飯不要錢”(1958年8月)、鋼產量“索性翻一番,那麼拖拖拉拉的幹什麼”(1958年8月)等冒進的結論。 從1958年11月初的第一次鄭州會議開始,毛澤東承認犯了“冒失”的錯誤,開始糾“左”,他甚至表示:從前別人反我的冒進,現在我反人家的冒進。但在同月毛澤東仍然認為:“今年的9000億斤糧食,最多是7400億斤,把7400億斤當數,其餘1600億斤當作謊報,比較妥當。”《關於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問題》(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九日、十日).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而當年實際的糧食產量為3400億斤。中共中央和毛雖然看到一些問題,但對問題嚴重程度之估計仍遠遠不足,在當月的武昌會議上,生產指標被壓縮,1959年鋼產量計劃從3000萬噸降至2000萬噸,然而1959年鋼產量最終為1387萬噸張遠航,劉晴主編. 陳雲紀事 1905-1995 下[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1.11. 492。 1959年7月2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八屆八中全會在廬山召開,透過了《為保衛黨的總路線、反對右傾機會主義而鬥爭的決議》和《關於以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錯誤的決議》。廬山會議原本是要整頓在1958年大躍進中出現的極“左”錯誤,但最後卻變成了反“右”。起因是7月14日, 國防部長彭德懷寫了一封“橫直是寫給主席自己作參考的信”給毛澤東,批評大躍進是“小資產階級的狂熱性”,“要阻止斯大林晚年的危險”。彭德懷的批評意見與一年前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的意見十分相近,而當時中蘇關係已經破裂。毛澤東收到信後分發給各小組討論,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等多人都表示贊同。7月23日,一直沒有明確表示意見的毛澤東在全體會上發表長篇講話,認為信件表現了“資產階級的動搖性”,是向黨進攻。毛澤東怒責彭德懷:“你是反中央”。7月12日張聞天同住在旁邊的彭德懷說“毛澤東同志很英明,整人也很厲害,同斯大林晚年一樣”,這成為了彭、張談話一個重要把柄。胡喬木說,毛主席有點像斯大林晚年這個話,用意顯然是專門說斯大林錯誤方面,這是嚴重的原則問題,這是對毛主席和黨中央很大的侮辱和惡毒的汙衊;胡喬木引述恩格斯《論權威》中的相關文字,說明黨需要領導者個人的威信,是黨和人民寶貴財富,必須保衛,決不能破壞。這顯然是指要維護毛澤東權威而言的徐尚定,《胡喬木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二十年》,九州出版社。廬山會議至此峰迴路轉,開始批判所謂的“彭德懷反黨集團”和右傾思想。會議結束後,彭德懷被罷官,宣佈彭黃張周為“反黨集團”,一批同情彭的意見的幹部被劃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各地黨的地方委員會先後召開常委會、黨委書記會、黨支部書記會和工業戰線上的黨員廠長、支部書記會,傳達八屆八中全會《關於以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錯誤的決議》和《為保衛黨的總路線、反對右傾機會主義而鬥爭的決議》兩個檔案,採用大放大鳴大字報的方式,揭發、批判右傾問題。參加“反右傾”鬥爭的黨員,從領導開始,個個作自我檢查,搞人人過關,把“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提出的不同看法,作為右傾情緒加以批判。 “反右傾”鬥爭在經濟上打斷了糾“左”的積極程序,使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許多已被指出、有待糾正的錯誤重新發展起來。在反右傾,鼓幹勁的口號下,掀起新的大躍進高潮胡繩主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 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 簡本[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2.01. 220-221。從1959年開始,中國大陸進入了被官方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或“三年經濟困難”的時期。在該時期,糧食產量嚴重下滑,全國大部分地區陷入饑荒之中,中國經濟遭遇嚴重困難。官方表示,這期間有許多人“非正常死亡”,據各方估計有1500萬-5500萬人死於饑荒。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要求堅決糾正農村人民公社的“共產”風、浮誇風,允許社員經營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規模的家庭副業。公社開始退還社員自留地、糧食、房屋、農具、傢俱、生豬、家禽。 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召開,公報稱“在1960年,中國大陸人民繼續高舉黨的‘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的三面紅旗,在1958年和1959年大躍進的基礎上,取得了國民經濟繼續躍進的勝利”。為了克服嚴重的經濟困難,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正式透過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開始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但由於思想認識不統一,調整措施並沒有得到切實的貫徹,整個經濟狀況仍很嚴峻。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決定召開“七千人大會”來統一思想。由於毛澤東的態度,會議報告對經驗的總結,就只能在堅持“三面紅旗”的前提下進行。1961年11月5日,劉少奇宣佈由陳伯達牽頭,胡繩和吳冷西等參加,擔負具體的報告起草工作。劉少奇反覆強調要科學分析當前嚴重經濟困難的原因,主要不是天災,也不是赫魯曉夫撕毀全部協議和合同,而是我們工作中的錯誤。 === 七千人大會及後續 === 1962年1月,擴大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央決定這次擴大的會議參加者有各中央局、中央各部門、省、市(地)、縣、重要廠礦的負責幹部及解放軍的一些負責幹部,共7078人,又稱“七千人大會”。會上,國家主席劉少奇對三年大饑荒的成因,公開提出了“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的說法。1月18日,彭真在發言時稱“我們的錯誤首先是中央書記處負責,包括不包括主席、少奇和中央常委的同志?”彭真接著說:“毛主席的威信不是珠穆朗瑪峰,也是泰山,拿走幾噸土,還是那麼高;是東海的水,拉走幾車,還有那麼多。現在黨內有一種傾向,不敢提意見,不敢檢討錯誤。一檢討就垮臺。如果毛主席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錯誤不檢討,將給我們黨留下惡劣影響。省市要不要把責任都擔起來?擔起來對下面沒有好處,得不到教訓。各有各的賬,從毛主席直到支部書記。” 而1月19日會議一開始,陳伯達就搶著發言,稱彭真關於毛主席的話值得研究,我們做了許多亂七八糟的事情,是不是要毛主席負責?是不是要檢查毛主席的工作? 後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和鄧小平等中央領導都在這次大會上作了自我批評。毛澤東在會上講話,作了自我批評,他說:“第一個負責的應當是我。”承認中央犯了主觀主義和脫離群眾的錯誤。毛澤東提到了國家變修的可能性,他說:“我們國家如果不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那會是一種什麼狀況呢?就是變成修正主義國家,變成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的國家,無產階級專政就會轉化為資產階級專政,而且會是反動的、法西斯的專政。這是一個十分值得警惕的問題。”毛澤東還講道:“沒有民主集中制,無產階級專政不可能鞏固。”“整個社會主義階段,存在著階級和階級鬥爭。這種階級鬥爭是長期的、複雜的,有時甚至是很激烈的。我們的專政工具不能削弱,還應當加強。”“沒有廣泛的人民民主,無產階級專政不能鞏固,政權會不穩。沒有民主,沒有把群眾發動起來,沒有群眾的監督,就不可能對反動分子和壞分子實行有效的專政,也不可能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改造。他們會繼續搗亂,還有復辟的可能。” 劉少奇的報告表示,這幾年來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首先要負責的是中央”,“當然也包括中央各部門和國務院及其所屬各部門”;“其次要負責的是省一級領導機關”。1月27日劉少奇在向大會解說出現經濟困難的原因時,提出“如果說這些地方的缺點和錯誤只是三個指頭,成績還有七個指頭,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是不能說服人的。我到湖南的一個地方,農民說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你不承認,人家就不服。全國有一部分地區可以說缺點和錯誤是主要的,成績不是主要的。”七千人大會閉幕後,劉少奇在整理他的口頭報告時,情緒很激動地說:“‘大躍進’錯誤嚴重,這次總結經驗是第一次。以後每年要回過頭來總結一次。總結一次,修改一次,一直搞它10年,最後做到這個總結符合實際,真正接受經驗教訓,不再犯’大躍進’的錯誤為止。歷史上人相食,是要上書的,是要下‘罪己詔’的。我當主席時,出了這種事情!”1月29日下午時任國防部長的林彪於在大會上發言指出:“我感覺到,我們的同志對待許多問題,實際上經常出現三種思想:一種是毛主席的思想,一種是‘左’的思想,一種是‘右’的思想。當時和事後都證明,毛主席的思想總是正確的。” 七千人大會以後,2月21日至23日,國家主席劉少奇在中南海西樓召集了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專題討論1962年國家預算和整個經濟形勢,被人稱作“西樓會議”。在會上陳雲做了《目前財政經濟的情況和克服困難的若干辦法》的報告。劉少奇提出:“中央工作會議(即七千人大會)對困難情況透底不夠,有問題不願揭,怕說漆黑一團!還它個本來面目,怕什麼?說漆黑一團,可以讓人悲觀,也可以激發人們向困難作鬥爭的勇氣!”會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對國民經濟進行堅決的全面的調整:大力精簡職工,減少城市人口;壓縮基本建設規模,停建緩建大批基本建設專案;縮短工業戰線,實行必要的關、停、並、轉;進一步從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加強和支援農業戰線,加強農村基層的領導力量。從1961年初到1963年6月,全國共精簡職工約2000萬、城鎮人口2600萬。 劉少奇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對中共和國家的重大問題進行決策和處理;鄧小平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對黨、政、軍日常工作進行決策和處理。毛澤東在經濟領域退居決策二線,包括中共中央副主席兼國家主席的劉少奇與中央書記處負責人鄧小平在內的一些決策者改變了大躍進中的一些政策,部分恢復大躍進以前的體制,解散公社,實行三自一包。1962年上半年,各地出現了有關包產到戶和分田單幹的做法。毛澤東批評分田到戶、包產到戶的主張,是對社會主義喪失信心的表現,是刮“單幹風”。1962年7月,毛澤東對劉少奇說:“三面紅旗也否了,地也分了,你不頂住?我死了以後怎麼辦!” 1962年9月24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在北京正式召開,毛澤東主持了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彭德懷、習仲勳、張聞天、黃克誠、賈拓夫五人不參加全會。毛澤東作了關於階級、形勢、矛盾和黨內團結問題的講話,斷言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資產階級都將存在和企圖復辟,併成為黨內產生修正主義的根源。毛澤東說,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整個歷史時期(這個時期需要幾十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存在著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這兩條道路的鬥爭。會議根據毛澤東關於階級、形勢、矛盾的講話,批判了所謂“黑暗風”、“單幹風”和“翻案風”。把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人對1960年以來中國大陸出現的嚴重經濟困難形勢所作出的估計,說成是隻講“黑暗”、不講“光明”的“黑暗風”,是右傾機會主義;把有些地區為了反對平均主義而採取的包產到戶等生產責任制和鄧子恢等支援這種責任制的意見,視為刮“單幹風”,是“走資本主義道路”;把彭德懷為了澄清1959年廬山會議上強加於他的右傾機會主義、反黨、反社會主義的罪名,按照黨的組織原則,給中共中央、毛澤東寫信申訴和為受錯誤處分的幹部平反,視為“翻案風”、“平反風”,是對1959年反右傾的“一風吹”。會上,康生首先提出,李建彤寫的歷史小說《劉志丹》有嚴重政治問題,習仲勳、賈拓夫、劉景範等人曾為小說《劉志丹》提出過意見,是利用小說反黨,為高崗“翻案”,是個“反黨集團”。全會接受了毛澤東關於階級、形勢和矛盾的基本觀點,並將它寫進八屆十中全會的公報。公報指出: === 中蘇論戰及四清運動 === 在中蘇論戰期間,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中共中央連續發表九篇對蘇聯共產黨公開信的評論,認為赫魯曉夫修正主義集團已經篡奪了蘇聯的黨和國家權力,蘇聯“正面臨著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並在第九評中總結了十五條反對資本主義復辟的理論和政策,其中第二條說:“單有在經濟戰線上(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革命,是不夠的,並且是不鞏固的,必須還有一個政治戰線上和一個思想戰線上的徹底的社會主義革命。” 1963年,在與歐美共產黨爭論激化的同時,國內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又稱“四清運動”,口號是清政治、清經濟、清組織、清思想。到了第二年,林彪便號召軍隊學習《毛澤東語錄》,「突出政治」。四清運動被視為文革的預演。 === 文革的準備階段 === 1964年7月2日,毛澤東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批評了文藝界,提出徹底整頓文化部,讓文化部、全國文聯和各協會再次整風。並決定成立一個領導小組負責這一工作。毛澤東先提名了三個人:陸定一、彭真、周揚,接著又點名增加康生和吳冷西。此即“五人小組”,後來稱為“文化革命五人小組”。《彭真生平思想研究》編輯組編. 彭真生平思想研究[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8.12. 第417頁 1965年11月10日,在毛澤東的指示及其夫人江青等人的策劃下,姚文元在上海《文匯報》上發表《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一文,將矛頭對準了明史學家、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在1960年發錶的歷史劇《海瑞罷官》。《評》文認為劇中的“退田”情節是為單幹風和三自一包做輿論準備,並認為全劇實質是階級鬥爭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毛澤東在當年12月的談話時說,“姚文元的文章也很好,點了名,對戲劇界、史學界、哲學界震動很大,但是沒有打中要害。要害問題是罷官。嘉靖皇帝罷了海瑞的官,一九五九年我們罷了彭德懷的官,彭德懷也是‘海瑞’。”以誅心之論指責吳晗寫《海瑞罷官》是為彭德懷鳴不平。 姚文元的文章-{一出}-,引起極大震動,全國各大報紙、雜誌紛紛轉載。吳晗的領導,擔任“文化革命五人小組”組長的北京市長彭真於1966年2月草擬了《關於當前學術討論等彙報提綱》(即《二月提綱》),試圖將對《海瑞罷官》的批判侷限於純學術範圍。同時,江青則在上海召開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宣稱文藝界已經“被一條與毛澤東思想對立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專了我們的政”,《座談會紀要》(二月紀要)經毛澤東三次修改後下發,毛親自在原題《江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前加上了“林彪同志委託”。陳昭, 部隊文藝座談會《紀要》剖析——駁“林彪江青勾結”論,華夏文摘增刊,第七五三期。 與批《海瑞罷官》同時,掌握重要的軍內外職務(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秘書長、解放軍總參謀長)的羅瑞卿被批反對林彪、反對“突出政治”,遭解除一切職務。而掌控另一重要職位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楊尚昆,在姚文元文章發表的當日已經改任廣東省書記處書記,實際上被隔離審查。文輝抗,葉健君主編. 開國部長 上[M]. 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9.10. 第87頁 在1966年4月舉行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康生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會議決定:以中央名義起草一個通知,徹底批判“二月提綱”的錯誤,並撤銷這個提綱;成立文化革命檔案起草小組,報毛澤東和政治局常委批准。會議期間,陳伯達等人起草了《中央關於撤銷〈文化革命五人小組關於當前學術討論的彙報提綱〉的通知》。 1966年5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召開前夕,《解放軍報》題為《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的社論,指出應該全面“大興無產階級思想,大滅資產階級思想”。隨後在5月9日上海《解放日報》和《文匯報》發表姚文元《評“三家村”——〈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的反動本質》的文章,再度將矛頭對準“反對毛澤東路線”的彭真、吳晗等人。 毛澤東認為蘇聯的黨和國家的領導被以赫魯曉夫為首的修正主義者篡奪了,據此毛澤東提出的所謂“四個存在”理論十大黨章 :“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中,始終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鬥爭,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存在著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進行顛覆和侵略的威脅。這些矛盾,只能靠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實踐來解決。”,即“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中,始終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鬥爭,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存在著帝國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進行顛覆和侵略的威脅。”在此基礎上,毛澤東發展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 :“1967年11月6日,在由陳伯達、姚文元主持起草,經毛澤東批示同意,以“兩報一刊”編輯部名義發表的紀念十月革命50週年的文章《沿著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闢的道路前進》中,第一次對“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左”傾錯誤觀點作了理論形態概括。”。 1966年5月5日,毛澤東會見外賓時說道:“我們這批人一死,修正主義很可能起來。”“我們是黃昏時候了,所以,現在趁著還有一口氣的時候,整一整這些資產階級復辟。” == 發展過程 == 中共官方認為,文化大革命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的發動到1969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結果是“劉鄧走資派”被打倒下臺,毛澤東重掌大權,其心腹林彪在中共九大上被確立為接班人。 *第二階段:從1969年4月中共九大的召開到1973年8月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此間當權的勢力之間發生內部爭鬥,林彪失勢並因篡位失敗而逃走,最終墜機身亡。 *第三階段:從1973年8月中共十大召開到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林彪死訊漸漸為人所知,鄧小平再度被四人幫批鬥,華國鋒在毛澤東生前成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和國務院總理,毛澤東逝世後,他粉碎四人幫,使得文革得以結束,華國鋒成為新的中國最高領導人。 === 1966年5月擴大會議、五·一六通知與文革工作組(1966.5 - 1966.7) === 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了擴大會議。7日,毛澤東致信林彪,即《五·七指示》,他在信中描述了一幅理想社會的藍圖,許多地方與大躍進的內容相似,其中所含的“社會大治”的設想,是毛澤東發動文革所要追求的目標之一。 5月16日,由康生、陳伯達起草、毛澤東修改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在大會透過,標誌著文化大革命的正式開始,根據新華社的表述: 會議還決定成立新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組”,取代原先由彭真、陸定一領導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組”,《二月提綱》也被廢除。會議同時決定撤銷彭真、陸定一、羅瑞卿、楊尚昆的職務,彭、羅、陸、楊反黨集團案爆發。分別負責北京市、中共文化宣傳、解放軍、中央文書等重要職務的四人被撤職,其下的大批黨員幹部也受到牽連,而林彪、康生等人則開始逐漸獲得實權。 這次擴大會議往往被視為文革正式開始的標誌。不過“五一六通知”直到1967年5月17日才由《人民日報》公開發表,在此之前是作為黨內二級機密檔案,只有達到17級以上的黨員幹部才能接觸。對於彭、羅、陸、楊反黨集團案的通告同樣也是機密檔案,並不即時公開。 5月1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在會上發表長篇談話,談到古今中外的政變例項,稱中央內部有人要政變,“毛主席最近幾個月,特別注意防止反革命政變,採取了很多措施。羅瑞卿問題發生後,談過這個問題。這次彭真問題發生後,毛主席又找人談這個問題。調兵遣將,防止反革命政變,防止他們佔領我們的要害部位、電臺、廣播電臺。軍隊和公安系統都作了佈置。毛主席這幾個月就是做這個文章。……毛主席為了這件事,多少天沒有睡好覺。”“現在毛主席注意這個問題,把我們一向不注意的問題提出來了,多次找負責同志談防止反革命政變問題。” 林彪還開始倡導個人崇拜,稱“毛主席是天才,毛主席的話句句是真理,一句超過我們一萬句”,“他的話都是我們的行動的準則,誰反對他,全黨共誅之,全國共誅之。” 同日,《人民日報》原總編輯鄧拓自殺,由康生接管改組這一共產黨的喉舌。當年開始,教育部、教育工會全國委員會聯合發出通知,要求教育戰線掀起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新高潮。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黨組《關於一九六六—一九六七學年度中學政治、語文、歷史教材處理意見的請示報告》。中央批示指出:目前中學所用教材,沒有以毛澤東思想掛帥,沒有突出無產階級政治,違背了毛主席關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的學說,違背了黨的教育方針。要求中小學停開歷史課,合併政治與語文課,以毛主席著作作為基本教材。 與此同時由於中下層並不瞭解高層發生劇烈人事變動的原因和內情,康生等決定採取手段“發動群眾”。康生派遣自己的妻子曹軼歐赴北京大學調查工作,並專門會面了曾在延安結識的北京大學哲學系總支書記聶元梓。5月25日,聶元梓等七人在北京大學大飯廳貼出了題為《宋碩、陸平、彭珮雲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幹些什麼?》的第一張大字報,批判北京大學黨委和北京市委。此時一直身在杭州的毛澤東大舉讚揚這是「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6月1日親自寫了批語:“此文可以由新華社全文廣播,在全國各報刊發表,十分必要。北京大學這個反動堡壘,從此可以開始打破。”由於毛澤東的批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立即於當晚八時,向全國廣播這張大字報的內容。同一天,《人民日報》發表了經陳伯達、王力、關鋒修改的頭版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呼籲民眾進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把所謂資產階級的專家、學者、權威、祖師爺打得落花流水,使他們威風掃地。同時還發表的有聶元梓等六人撰寫的《大海航行靠舵手》,號召要把所有的資產階級權威、學者等打倒。 5月28日,中央文化革命小組成立,組長陳伯達,顧問康生,副組長江青、張春橋等,組員有王力、關鋒、戚本禹、姚文元等。這個小組逐步取代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成為“文化大革命”的實際指揮機構。5月31日經毛澤東批准,陳伯達率領工作組到人民日報社奪權,“掌握報紙的每天版面,同時指導新華社和廣播電臺的對外新聞”。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號召群眾起來“橫掃一切牛鬼蛇神”。7月20日中共中央通知:中央宣傳部已經改組,陶鑄任部長,陳伯達任顧問(仍掛副部長名義)。當時,原中央宣傳部連同前已改組的文化部和中共北京市委,稱為“三舊”。 5月29日,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紅衛兵組織,一群學生慷慨激昂地宣誓:要用生命和熱血保衛毛主席、保衛黨中央。1966年8月《人民日報》轉載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紅衛兵大字報《無產階級的革命造反精神萬歲》、《再論無產階級的革命造反精神萬歲》、《三論無產階級的革命造反精神萬歲》、《打碎舊世界,創立新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造反精神萬歲》,宣揚《紅衛兵小將的革命造反精神好得很》、《北京城裡盡朝輝》1966年9月28日人民日報《北京城裡盡朝輝》“北京紅衛兵戰校(原清華附中)的小將們,在毛主席的偉大號召下奮起造反,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學習毛主席著作,懂得了“造反有理”。他們展望了學校內外的鬥爭形勢,從心底裡感到必須造反:資產階級“權威”和學閥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他們寫出了《無產階級的革命造反精神萬歲》、《再論無產階級的革命造反精神萬歲》、《三論無產階級的革命造反精神萬歲》的大字報。他們高呼:“革命的造反精神萬歲!萬萬歲!””。此後局勢迅速發展,全國大中學校學生紛紛起來造反,反對學校黨委或支部的領導,很快使得很多學校的領導和教學工作癱瘓或基本癱瘓。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上海音樂學院等高校的校長被公開批判。 在這種非常局勢之下,領導中央一線工作的劉少奇在六月初主持中央會議,決定向大中學校派出“工作組”領導文化大革命,並擬定了保持有領導有秩序地開展運動的“八條規定”(包括不應影響工作學習、不得打人等),力圖把運動置於各級黨組織的掌控之下郭豔梅,閆社喜主編.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M]. 北京:華文出版社, 2002.08. 第240頁。6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作出指示,將“八條規定”口頭傳達下去。這時毛澤東在杭州,對於劉少奇給他的請示彙報,沒有明確回覆。6月6日的《解放軍報》刊登了《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關於文化大革命的宣傳教育要點》,其中提到“消滅一切剝削階級、剝削制度,逐步消滅工農、城鄉、腦力勞動、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6月9日,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陶鑄、陳伯達乘專機到杭州向毛澤東彙報情況,並請毛澤東回京主持有關工作,毛澤東拒絕,委託劉少奇相機處理運動的問題,但是同意了向北大派遣工作組的想法。 派工作組是共產黨在對“有問題”下屬機構進行接管的傳統辦法,在不久以前的“四清”運動中,劉鄧依然沿用,派大量的工作隊下基層大兵團作戰,結果引起毛澤東的不滿,後來被認為是“形‘左’而實右”。現在他們依然按照傳統的黨的領導的方法理解文革,認為是“四清”運動的繼續,所以想到還是派工作組。劉、鄧派到基層的工作組進駐後,組織開展對學校領導、教師的批判,同時按照原先的做法開始“劃左、中、右三派”,結果引起激進學生的不滿,引發很多矛盾和爭鬥事件。據統計,在首都24所高等院校,工作組把10211名學生打成“右派”,把2591名教師打成“反革命”《天翻地覆慨而慷——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大事記》。 1966年6月10日,毛澤東在和越共中央主席胡志明談話中說:「我們都是七十歲以上的人了,總有一天被馬克思請去。接班人究竟是誰?是伯恩斯坦、考茨基,還是赫魯曉夫,不得而知。要準備,還來得及。總之,是一分為二,不要看現在都是喊“萬歲”的。他還說:我勸你,你們的人不是都忠誠於你的。忠誠的可能是大多數,但小部分可能是隻在口頭上叫你“萬歲”,實際上是希望你早死。他叫你“萬歲”時,要注意,要分析,越是捧你的越靠不住,這是很自然的規律。一個黨不分裂?沒有那回事。」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修訂本)》(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一切事物都是一分為二,對立統一。事物總是有兩個對立面。你們黨如果只有完全的團結,沒有對立面,就不符合實際。全世界的黨都分裂嘛。馬克思、恩格斯沒有料到他們的接班人伯恩斯坦、考茨基成為反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創立和領導的黨——德國社會民主黨、法國社會黨等,在他們死後就成為資產階級的黨。這條不注意,要吃虧的。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黨組《關於1966—1967年度中學政治、語文、歷史教材處理意見的請示報告》,其中指出,不論高小或初中都要學習毛主席的著作。8月8日中共中央決定大量出版毛主席著作1966年7月31日人民日報發表《以毛主席著作為基本教材把政治思想教育擺在首位》。8月9日人民日報發表《黨中央決定大量出版毛主席著作是對群眾最大政治關懷》:“廣大軍民熱烈歡呼這一大喜事,紛紛表示:要更好地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學得更好,用得更好,徹底批判舊世界,創造新世界。中共中央決定加速大量出版毛主席著作的訊息公佈後,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廣大工農兵群眾、革命知識分子和革命幹部,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奔走相告,熱烈慶賀我國人民的這一大喜事,歡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取得的又一偉大勝利。廣大群眾和革命幹部紛紛表示,要更好地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照毛主席的指示辦事,堅決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 文革學者馬若德和沈邁克認為,此時中國可能還沒有人意識到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真正物件是最高層的劉少奇等人,而誤以為只是反右四清等運動的延續,所以他們的目標僅僅是中下層敢於發表不同觀點的知識分子等。日後“四人幫”之一的張春橋在1967年5月承認,自己當時也絕對沒有想到“五一六通知”中“赫魯曉夫那樣的人物”指的是國家主席劉少奇。而副總理薄一波在當時對工作組講話時,就認為目前已經把牛鬼蛇神引蛇出洞了,現在就可以一網打盡,顯然也完全誤讀了當時的形勢。 === 毛澤東“炮打司令部”、撤銷工作組與“十六條”(1966.7) === 7月18日,毛澤東在暢遊長江後,終於從武漢回到北京。當天聽取了江青等人關於工作組的彙報,看了一些學校反工作組的材料。19—23日,文革情況彙報會上毛澤東指責工作組“鎮壓學生運動”;24日,毛澤東召集中央常委和中央文革小組成員開會,批評了劉少奇和鄧小平,作出了撤銷工作組的決定。7月2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決定撤銷工作組。27日,中央文革小組起草了撤銷工作組的決定。28日,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中共北京市委下達《關於撤銷各大專學校工作組的決定》,同時這一決定“也適用於中等學校”,並於29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全市大中學校文化革命積極分子大會,當眾宣佈這一決定。會上,劉少奇承認,文化大革命到底應該怎麼搞,他也不曉得;鄧小平的發言承認,老革命碰到新問題。當日紅衛兵寫信給毛澤東,聲稱“造反有理”,毛澤東表示同意。 8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召開。會上,毛澤東支援紅衛兵,再次指責中央派工作組,“這是鎮壓,是恐怖,這個恐怖來自中央”,工作組是“明明白白站在資產階級方面反對無產階級”,“牛鬼蛇神,在座的就有”。會議原定在8月5日結束,但在當日,毛澤東用鉛筆在一張報紙的邊角上寫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指出中央有另外一個「資產階級司令部」,令會議日程被延長,內容也很快轉向對劉少奇和鄧小平的批判。8月7日,毛澤東在謄清稿上修訂後加標題,由當日會議印發。文中說:“五十多天裡,從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領導同志……站在反動的資產階級立場上,實行資產階級專政,將無產階級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打下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圍剿革命派,壓制不同意見,實行白色恐怖,自以為得意,長資產階級的威風,滅無產階級的志氣,又何其毒也!”雖然沒有點名,但是實際矛頭已經直指過去50天內執政的劉少奇。毛澤東同時將之前缺席了一週會議的林彪從大連召回北京,林彪隨即於8月8日針對劉少奇發表了言辭激烈批判,並與其在5月18日關於彭陸羅楊等人“錯誤”的言論,一起印發大會。 8月8日,全會透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後來簡稱《十六條》)。“文化大革命”一語首次出現於公開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全面開始。“十六條”裡說這次運動的目的,是“鬥垮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批判資產階級的反動學術‘權威’,批判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改革教育,改革文藝,改革一切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以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並做出了“‘敢’字當頭,放手發動群眾”“讓群眾在運動中自己教育自己”“要用文鬥,不用武鬥”等規定。第十條“教學改革”提出:在各類學校中,必須徹底貫徹執行毛主席提出的“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中共中央釋出《關於農村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指示(草案)》。其中第九條規定:中等學校放假鬧革命,直到明年暑假。 8月12日,會議選舉毛澤東、林彪、周恩來、陶鑄、陳伯達、鄧小平、康生、劉少奇、朱德、李富春、陳雲等11人為政治局常委。其中新常委為陶鑄、陳伯達、康生、李富春。林彪則第一次成為中共第二號人物,此後不久又以唯一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的身份出現,成為毛澤東形式上的接班人,而比之資歷更高的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雲等的副主席身分不再被提及。會議還正式確認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在5月對於彭真、羅瑞卿、陸定一、楊尚昆四人撤職的決定,更高層的劉少奇、鄧小平等人被點名批判。 10月,中共中央又召開工作會議,著重指責劉少奇、鄧小平“壓制群眾、打擊革命積極分子的錯誤路線”。鄧小平是批判物件,自然出席了會議。他在檢討時直言不諱:“毛主席的一張大字報,就是炮轟劉少奇同志和我兩人的司令部。”在這次會上,林彪拖著慣有的長音煞有介事地說:“這次文化大革命運動的錯誤路線主要是劉、鄧發起。” === 紅衛兵與大串聯(1966.8 - 1967.3) === 在中共高層權力大規模調整的同時,5月底出現的紅衛兵於此同時大規模壯大。6月13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發出通知,決定1966年高等學校招收新生工作推遲半年進行。6月18日,人民日報社論“徹底搞好文化革命徹底改革教育制度”,廢除高考制度。從此中國的大學十多年內無法正常招生,而在校的中小學生也失去了繼續就學的必要。 由於得到毛澤東對“造反有理”的支援,之前各級政府黨委試圖控制局面的措施反而可能被視為鎮壓革命,於是對於紅衛兵的管制全面撤銷。有大量“革命師生”從各地前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革命”,至8月十一中全會期間,北京市有數萬名外來學生,僅清華大學校園內就住下了7,000人。8月12日,文革小組提議勸導學生返回居住地進行革命,但是毛澤東不同意,反而決定鼓勵紅衛兵運動,並安排親自接見在京紅衛兵。 8月18日,北京“紅八月”期間,毛澤東、林彪在天安門廣場接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紅衛兵,此後至11月期間,毛澤東又陸陸續續接見了超過1100萬紅衛兵,並且由紅衛兵代表為其佩戴紅色袖章,成為全面支援紅衛兵活動的最有力表示。在毛的批准下,8月21日釋出的《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關於絕對不許動用部隊武裝鎮壓革命學生運動的規定》、8月22日釋出的《中共中央同意公安部關於嚴禁出動警察鎮壓革命學生運動的規定》明確命令軍警不得干涉、“鎮壓學生革命運動”,致使治安惡化。在“紅八月”的期間,據官方統計僅在北京就發生1,700多起死亡案,在市郊的大興縣更是發生屠殺事件,三天之內用包括活埋等手段殺死了325人。全國進入混亂狀態,紅衛兵四處串聯並散發傳單、張貼大字報、標語,開會演說辯論,對各地的事物進行改名活動,以“破四舊”的名義衝擊寺院、廟宇、教堂等,大肆砸毀文物,破壞古蹟,焚燒書籍、字畫。同時針對被視為“剝削階級”、“反動派”的個人開始抄家,攻擊學術權威、知識分子,大批學者、知識分子被毆打、虐待,受到人格上的侮辱,被害或自殺。全國掀起了“踢開黨委鬧革命”的浪潮。這一期間受到波及的人不計其數。比丘、比丘尼、修女、神父、牧師、傳教士等被公開批鬥,學生當眾毆打、侮辱教師,還有教師遭到以糞淋頭等極不人道虐待。有的人因為有親戚在國外,被紅衛兵以有“海外關係”等罪名批鬥抄家。8月與9月,北京市共有33,695戶家庭被紅衛兵或自稱紅衛兵的人員抄家,紅衛兵在一個多月內獲得了十萬三千兩(約5.7噸)黃金、三十四萬五千二百兩白銀、五千五百餘萬人民幣現金,以及六十一萬餘件古玩玉器等。在上海,僅8月23日至9月8日期間就有84,222戶家庭被抄家,其中1,231戶為教師或知識分子,紅衛兵除獲得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外,還獲得了三百三十四萬元美金、價值三百三十萬萬元人民幣的其它外幣、二百四十萬萬民國銀元,以及三億七千萬元的人民幣現金或憑證。據1966年10月的黨中央工作會議檔案稱,至此之前全國的紅衛兵僅黃金就獲得了一百一十萬餘兩(約65噸),並將這稱為充公“剝削階級”的不義之財。 9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凡外地師生來京觀摩文革運動者,交通費與生活費由中央財政補助,這個通知使之前就已經開始的大串聯達到高潮。大串連期間的大量人口無序流動,也引發了1966-1967年中國流腦大流行,超300萬人感染、16萬餘人死亡。 在1966年10月為期近三週的中央黨會上,劉少奇、鄧小平被定性為“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代表,並分別作了自我檢討,內容向全國印發,這也成為文革中最知名的罪名之一,不過劉鄧二人仍然是政治局常委,尚未被正式撤職。11月8日,張貼“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的聶元梓,又與另外10人貼出了《鄧小平是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大字報。12月25日,“造反司令”蒯大富帶領5,000餘人在北京城區把“打倒劉少奇!”、“打倒鄧小平!”等巨幅標語,貼上了天安門城牆。1967年1月1日,北京20幾所高等院校學生和一些群眾,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遊行集會,“聲討”劉少奇、鄧小平的“罪行”。在“中央文革”的支援下、鼓動下,北京各學校也紛紛打出“劉少奇、鄧小平是黨內最大的資產階級當權派,是中國現代修正主義的祖師爺,資產階級司令部的黑司令”、“打倒劉、鄧”的大字報。在江青的指示下,六年前就已經被“打倒”的彭德懷被押送回北京,與彭真、羅瑞卿等一起接受批鬥。滕敘兗著. 不信青史盡成灰 彭德懷的鐵骨與柔腸[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4.06. 378-3861967年1月1日中南海內的造反派在劉少奇住處的院牆上張貼“打倒中國的赫魯曉夫劉少奇”等大標語。3日晚,在戚本禹等人的指使下,造反派第一次批鬥了劉少奇、王光美。6號,清華大學的造反派謊稱劉少奇女兒車禍致殘,將王光美騙出中南海扣押並批鬥(後在周恩來干預下釋放)。 1967年3月上旬,陳伯達、康生在軍以上幹部會上,傳達毛澤東的指示,開始批判《論共產黨員的修養》。5月8日,以《人民日報》、《紅旗》雜誌編輯部的名義,發表了長篇批判文章《〈修養〉的要害是背叛無產階級專政》。5月11日專門發出中共中央通知,說這篇文章是經過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討論透過並經毛澤東親自批准的,“希望各單位的革命同志,認真地組織學習和討論,進一步深入地開展對黨內最大的一小撮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大批判運動。” === 全面奪權與文攻武衛(1966.11 - 1967.9) === 1966年11月以後,原來以教師和學生為主的紅衛兵運動開始向工廠和農村擴張,上海率先成立了“上海工人革命造反總司令部”(簡稱“工總司”),由年僅三十出頭的工廠職工王洪文領導,很快取代了各種紅衛兵組織。1967年1月3日,張春橋與姚文元從北京趕赴上海,支援王洪文等工人運動的首腦奪取了上海的黨政大權,陳丕顯、曹荻秋等原上海市委領導被批鬥。這次事件被稱為“一月風暴”,也成為全國“奪權”行動的開始。1月8日,毛澤東對此表示讚譽,《人民日報》發表了中共中央給上海的“賀電”。11日,由中央文革小組起草,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的名義給上海市各“造反團體”發出賀電。《紅旗》雜誌、《人民日報》相繼發表社論,肯定和支援上海的奪權,號召全國“無產階級革命派聯合起來,向黨內一小撮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奪權。”全國多個省區市的領導機構相繼被“革命群眾”奪權,奪權後成立的革命委員會往往無法履行原有的政府機關職能,導致中央和全國各地的政府機關陷入癱瘓。同時由於沒有明確的原則和規則,奪權的形式與內容也是無奇不有,比如北京市就在同一天內被三股不同革命群眾先後奪權,黑龍江奪權後成立的革命委員會的主任最後就是奪權前的省委第一書記潘復生,而中央某部委居然還向康生寫信申請批准被奪權。 1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關於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加強公安工作的若干規定》(簡稱《公安六條》),規定凡是“攻擊誣衊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他的親密戰友林彪同志的,都是現行反革命行為,應當依法懲辦”。 1月23日,按照毛澤東的提議,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發出《關於人民解放軍堅決支援革命左派群眾的決定》,強調軍隊要支援左派群眾,以前軍隊不介入地方文革的指示一律作廢。3月19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關於集中力量執行支左、支農、支工、軍管、軍訓任務的決定》。《決定》要求: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機關要視情況抽調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人員,立即投入支左、支農、支工、軍管、軍訓的工作,即“三支兩軍”。但是,在1967年初混亂的局面下,軍隊難以區分究竟誰是造反派,誰是保守派。此外軍隊大多數對造反派不抱好感,反而與保守派在許多問題上有共鳴。例如青海支左初期即發生了軍區部隊屠殺“造反派”的二二三事件。但在4月6日《軍委十條》出臺和中央的批評之下,福建、四川、甘肅、廣東、湖南、江西、河南、吉林等地的軍隊支左負責人先後作檢討,按照中央的指示支援特定的“造反派”群眾組織奪權,形勢完全逆轉。同時軍隊代表作為“三結合”的主要力量,加入了奪權後成立的革命委員會。在軍隊的支援下,到1968年,全國由下而上地全面實現了奪權。據統計金春明主編. 評《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M].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10. 627,現役軍人擔任省、直轄市和自治區革委會主任的共20名,佔總數的69%,擔任縣以上各級革委會主任的一般在80%以上:例如北京市佔78%,廣東省佔81%,遼寧省佔84%,雲南省佔97%,湖北省佔98%等,軍隊幹部事實上掌握了各地的領導權。 與此同時,在中央,陳伯達、江青等開始將鬥爭物件轉移到當時中央第四號人物、主要協助周恩來維持社會和生產秩序的陶鑄。此後雖然毛澤東對於陳伯達、江青隨意針對文革小組同僚的行為提出指責,並且要求他們在小組內自我批評,但是並未插手陶鑄被“打倒”。 不過毛澤東對於陳、江的批評是這些在文革開始後權力日大的活躍人物第一次重大受挫,也促使一些不滿其做法的中共元老做出了聯手抗爭。2月11日和2月16日,在周恩來主持的兩次中央碰頭會議上,陳毅、葉劍英、譚震林等七位國家和軍隊的最高層領導對當時混亂的局勢感到不滿,發表反對造反運動的強硬談話,與張春橋等人當場發生激烈爭論。此後張春橋召集姚文元、王力,先與請病假的江青會面,隨後於當晚即會面毛澤東,彙報了這些元帥副總理的發言。最終毛澤東認為這是從根本上反對文化大革命,而這次事件則被張春橋等稱為“二月逆流”。此後雖然這些領導人並未立即被正式停職,但實際上國務院、政治局在少了他們以後已經無法繼續正常工作,中央文革小組實際已經取代了政治局的地位。到該年5月,針對劉少奇、鄧小平的批判已經完全公開化。 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的風潮已經蔓延至南面受英國統治的香港,爆發六七暴動,左派策動炸彈襲擊平民。1967年7月8日上午,約300名廣東民兵非法越境,當中約100名民兵與香港警察爆發槍戰,造成香港方面5死12傷;中國方面1死8傷,中英雙方互相抗議。暴動直至同年12月才告結束。 與此同時,各個紅衛兵組織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嚴重。3月份,中共中央就不得不發出通知,停止一切串聯活動。4月6日,中南海造反派第一次公開批鬥劉少奇。7月20日,武漢發生七二〇事件,江青批示“反革命運動”,乘機指責武漢軍區司令員陳再道“搞兵變”。7月22日,江青首次提出“文攻武衛”的口號,支援左派,有些紅衛兵開始搶軍隊的權。8月7日,謝富治明確提出“砸爛公檢法”的主張,獲得毛澤東的支援。此後,全國衝擊軍隊、搶掠武器、槍支的事件不斷髮生,武鬥由群體互毆升級為槍炮對打,全國進入內戰狀態。重慶大武鬥中甚至使用了自行反坦克炮、火箭炮、坦克、軍艦、重型登陸艇等重灌武器。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發表《九五命令》,規定不準搶奪解放軍武器裝備,解放軍對搶奪行為有權自衛反擊。大規模武鬥一直持續到1968年8月份才漸漸平息下來。 === 上山下鄉、清理階級隊伍與一打三反(1967.7 - 1970.3) === 1967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小學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通知(草案)》。其中規定:春節後各地小學一律開學;在外地串連的小學教師和學生應當返回本校;五、六年級和1966年畢業的學生,結合文化大革命,學習毛主席語錄、“老三篇”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學習“十六條”,學唱革命歌曲;一、二、三、四年級學生學習毛主席語錄,兼學識字,學唱革命歌曲,學習一些算術和科學常識。 3月16日中共中央印發所謂《薄一波、劉瀾濤、安子文、楊獻珍等自首叛變材料的批示》和附件,把1936年8月至1937年3月薄一波等經組織決定先後出獄錯定為“自首叛變”。從此掀起“抓叛徒”的惡風(這件錯案已於1978年12月16日宣佈徹底平反)。林彪、江青等還誣稱有一條所謂“劉少奇叛徒集團組織路線”,由此製造了“新疆馬明方叛徒集團”、“東北叛徒集團”、“南方叛徒集團”等重大冤案。 4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戳穿〈修養〉再版的惡毒用心》: 在“抓叛徒”活動最猖獗的時候,5月17日,江青還利用三十年代由國民黨特務機關偽造的所謂《伍豪等脫離共產黨啟事》的抄件,妄圖誣陷、攻擊周恩來。 5月11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說《〈修養〉的要害是背叛無產階級專政》一文是經過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討論透過的重要文章,要求各單位“認真地組織學習和討論,進一步深入地開展對黨內最大的一小撮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大批判運動”。十八日,《人民日報》、 《紅旗》雜誌發表編輯部文章《偉大的歷史檔案》,繼續以“中國赫魯曉夫”為代名詞,對劉少奇進行上綱上線的批判。 1967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印發《關於建造毛主席塑像問題的指示》。 這個指示除了要求各地由中央統一規劃建造毛澤東塑像外,還提到:“各地編印了一些毛主席沒有公開發表過的講話材料,甚至將別人的講話、詩詞也編進去了。中央重申:毛主席沒有公開發表過的講話、文章、檔案、詩詞,未經毛主席和中央批准,一律不得編印,不得出版發行。 1967年8月,毛澤東號召“就地鬧革命”,10月,中共中央發文要求“復課鬧革命”,紅衛兵全國大串連活動才基本結束。1968年春天,繼“四個偉大”口號後,在全國範圍內對毛澤東的盲目崇拜出現新的高潮,口號是“三忠於四無限”。 而1968年5月起,按毛澤東的要求,全國陸續開展了“清理階級隊伍”運動。各地採用軍管會和進駐工宣隊的方式,對在文化大革命程序中,以各種名義,各種方式揪出來的所謂“地、富、反、壞、右、特務、叛徒、走資派、漏網右派、國民黨殘渣餘孽”,進行了一次大清查。非官方的資料認為,此間全國有3,000萬人被鬥,50萬人死亡。 不過此時的毛也已經發現局勢有些失控。全國武鬥日益嚴重,打死、打傷的人不計其數,接近於開始一場內戰。1968年7月27日,中央派出“工宣隊”進駐各高校,試圖停止武鬥,實際採取的正是兩年前劉少奇、鄧小平等因之獲罪的措施。但在清華大學,造反派頭子蒯大富無視工宣隊,甚至下令抵抗,打死五人,情況已經非常嚴重。8月5日,毛澤東將來訪的巴基斯坦外交部長贈送的一籃芒果轉送給了進駐清華大學的工宣隊,表示支援工宣隊,並引發“芒果崇拜”。8月26日,毛澤東的“最高指示”下達全國:“工人宣傳隊要在學校中長期留下去,參加學校中全部鬥、批、改任務,並且永遠領導學校。在農村,則應由工人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者——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武鬥才逐漸平息,工人階級開始領導文革。10月,毛澤東提出幹部下放,於是全國各地大批被打擊的幹部下放五七幹校。12月,毛澤東又下達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指示,這是鑑於青年情緒激動難以穩定控制的考慮,於是將這些人清除出城市,人選以1966、1967、1968年的初高中畢業生(後來稱為“老三屆”)為主,中國文革期間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開始。 1968年10月13日至31日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上,中央委員會提出了新黨章,提請接下來的中共九大批准,第一次將林彪正式作為毛澤東的繼承人,而前國家主席劉少奇則被定為“叛徒、內奸、工賊”、“永遠開除出黨”。10月17日人民日報公佈了中央決定,攻擊劉少奇是中國的赫魯曉夫:1968年10月17日人民日報第1版《全國革命人民熱烈歡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偉大勝利 決心按照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吐故納新,搞好整黨建黨工作革命已經把中國赫魯曉夫這個叛徒、內奸、工賊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許多地方的廣大共產黨員和無產階級革命戰士,聯絡黨內兩條路線鬥爭的實際,認真學習了毛主席的指示。他們說,“吐故納新”,就是黨內的階級鬥爭。我們一定要透過這種鬥爭,把我們黨建設成為無限忠於毛主席、無限忠於毛澤東思想、無限忠於毛主席革命路線的無產階級政黨。他們還強調說,要落實毛主席關於“吐故納新”的指示,就要堅持在組織上把那些證據確鑿的叛徒、特務、一切反革命分子、頑固不化的走資派、階級異己分子、蛻化變質分子清除出黨;在思想上堅持把中國赫魯曉夫鼓吹的“階級鬥爭熄滅論”、“馴服工具論”等“六論”的流毒,把資產階級“私”字的各種表現,徹底清除出去。同時,要不斷吸收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入黨;不斷吸收無產階級的新思想,就是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只有這樣,我們的黨才能永遠保持無產階級先鋒隊組織的強大生命力。” 隨後,1968年11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帝修反的走狗 社會主義的叛徒》,批判劉少奇攻擊毛澤東親自樹立起來的“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大肆販賣赫魯曉夫修正主義黑貨,瘋狂地進行反黨反社會主義反毛澤東思想的罪惡活動。文章還認為紀錄片《訪問印度尼西亞》是反動影片,“這部由叛徒劉少奇自導自演,並透過他的老婆王××出馬督陣炮製出來的毒草影片——《訪問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反面教材。透過影片,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赫魯曉夫劉少奇利用出國訪問的機會,拚命鼓吹“議會道路”,大肆販賣赫魯曉夫修正主義黑貨,瘋狂地進行反黨反社會主義反毛澤東思想的罪惡活動。影片中的許多事實證明,劉少奇這個黨內頭號走資派是美帝國主義、蘇聯現代修正主義的走狗,反動派的幫兇。” 1969年3月15日,《紅旗》社論《關於總結經驗》一文中則開宗明義地寫出: 毛澤東在大會上的發言從一定程度上維護了鄧小平,使其得以去江西的一家拖拉機場工作、反省,而沒有得到毛澤東維護的另外兩名元老劉少奇、賀龍則不得不面對更加嚴酷的待遇。劉少奇被匿名關押,缺醫少藥,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開封的一座封閉的舊銀行中因肺炎去世,1967年後就未能與其見面的妻子王光美被繼續關押至文革結束後的1979年。而元帥賀龍則連基本的飲食飲水都得不到供應,“賀龍專案組”還刻意造成錯誤用藥,促使其於1969年6月9日在北京解放軍三〇一醫院去世。這次全會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革對於中共政治局面的影響,中央委員會1966年十一中全會後仍然在世的87位正式中央委員中,僅有40人被邀請出席十二中(其餘多數已經被“打倒”),1956年及1958年八大選舉的96名候補委員中,僅有19名參加了會議,其中10人被補選為正式委員,替換已去世的10名正式委員(其中兩人自殺身亡),才使得出席人數達到了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的最低標準。而與此同時,又有74名非中央委員會委員或候補委員被邀請參加了大會,主要來自文革開始後得勢的中央文革小組、“奪權”成功的各省市的革命委員會、實際控制局勢的解放軍機構等,也使得大會成為中共歷史上罕見的與會非委員人數超過委員的奇觀。 197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的指示》,2月5日發出《關於反對鋪張浪費的通知》和《關於反對貪汙盜竊、投機倒把的指示》。三份檔案合而為一,成了「一打三反」運動。由中共各級組織正式領導,以政治運動的方式,對相當多的人進行了死刑,有期徒刑和剝奪政治權利的懲罰。27歲的遇羅克就是在1970年3月5日,一打三反運動高潮中,在北京被公審宣判死刑,並立即執行。 === 中共九大與九一三事件(1969.4 - 1971.9) === 196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中共九大正式會議上,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林彪代表中共中央作了政治報告。報告以“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為核心,全面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是對馬列主義理論和實踐的一個偉大的新貢獻。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所謂“鬥、批、改”的新任務,宣告“摧毀了以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為首的資產階級司令部,揭露了以劉少奇為總代表的黨內一小撮叛徒、特務、死不改悔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粉碎了他們復辟資本主義的陰謀”。在大會選舉新的中央委員會過程中,林彪、江青集團的主要成員幾乎全部進入了中央委員會。在這次會議上,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作為黨的接班人列入《黨章》。國家主席劉少奇已經被打倒,主席一職懸空,周恩來繼續保持黨內第三的位置且繼續擔任國務院總理,擔當處理國家日常事務大權。 九大會議由林彪作政治報告。原政治報告草稿為陳伯達所寫,題目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該題目遭到毛澤東反感,後由張春橋起草政治報告,林彪在會上宣讀。而中共官方指出,林彪對張春橋起草的報告不滿,宣讀時磕磕巴巴,照本宣科。張的報告中不斷引用毛澤東語錄,再度批判“劉少奇反革命集團”,還讚揚了軍隊的作用。會議的第二項議程是修改黨章。新的黨章中明確提到“林彪同志是毛澤東同志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從此毛澤東與林彪的名字就一直聯絡在一起。會議還選舉了中共的新領導人,毛澤東、林彪、周恩來、陳伯達、康生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而江青、林彪集團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周恩來維持了自己的地位,至於陳雲等一些中共元勳則全都被排斥在政治局之外。而有資料稱,周恩來在九大期間地位上升,並幾乎成為黨的第二副主席回首文革(13):文革忠臣周恩來 在1969年召開的中共九大上,毛澤東有意讓周恩來也擔任黨的副主席,周恩來一口謝絕,為的是突出林彪的接班人地位。。 1968年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因劉少奇被免去黨內外一切職務並開除出黨,國家主席職務空缺。到了1970年因面臨召開第四屆全國人大,憲法需要修改以容納文革綱領。1970年3月,毛澤東在收到周恩來送來的憲法修改草案提要和一封信之後明確與汪東興說,“憲法中不要寫國家主席這一章,我也不當國家主席。”汪東興回憶錄《毛澤東與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鬥爭》。3月8日晚,汪東興在周恩來主持的政治局會議上傳達了毛澤東的這一指示。中央政治局一致擁護毛澤東的建議。整個過程中,林彪僅有一次單獨表態,即在1970年4月11日,林彪寫信給毛澤東“一,關於這次‘人大’國家主席的問題,林彪同志仍然建議由毛主席兼任。這樣做對黨內、黨外、國內、國外人民的心理狀態適合。否則,不適合人民的心理狀態。二,關於副主席問題,林彪同志認為可設可不設,可多設可少設,關係都不大。三,林彪同志認為,他自己不宜擔任副主席的職務。”金衝及主編《周恩來傳(下)》1970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周恩來向政治局轉達了林彪的建議,“多數政治局成員同意仍由毛澤東擔任國家主席,周恩來對此也沒有提出異議”。 由於按照黨的紀律,少數服從多數。在除毛澤東外多數政治局委員要求設立國家主席的情況下,毛澤東再度以個人權威壓倒集體決議,以《三國志》中,孫權勸曹操稱帝的故事為典故,聲稱“孫權是要把他放在爐火上烤。我勸你們不要把我當曹操,你們也不要當孫權。”九屆二中全會上,事情再度出現轉折,康生、周恩來、陳伯達等人再度要求設立國家主席《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386—387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周恩來建議設立國家主席是為了外事活動,如毛澤東不願意參加外事活動,可以授權他人進行。憲法修改小組的康生對撤銷國家主席反應激烈,他認為撤銷國家主席違背民眾願望,但又不能違反主席的指示,導致他們修憲小組壓力很大。陳伯達表示毛澤東任國家主席是對人民的鼓舞。林彪僅表示附和。 有學者認為,國家主席問題涉及國家體制,多數政治局委員對於涉及國家大事的重大問題有激烈反應完全可以理解。而撤銷國家主席職務這樣的更改國家體制的提議,毛澤東應光明正大地說明原因和理由,但他一直未能做出解釋,反而指責反對者有陰謀。中共的史料對此也指責反對者,即林彪覬覦國家主席職務而引起毛澤東懷疑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林彪陰謀設立國家主席以篡黨奪權”周恩來傳,下,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有學者認為,據中共承認參見,汪東興回憶錄《毛澤東與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鬥爭》,毛澤東最早公開指出林彪有篡奪國家主席野心是在1971年8月南巡期間,而中共迄今認定林彪有篡奪國家主席野心的唯一證據是吳法憲在1971年10月21日對中央專案組揭發葉群對他的談話該談話可廣泛見諸中共官方史書,例如人民出版社,中國歷史,1992年,即葉群對吳法憲講的:“不設國家主席,林彪怎麼辦?往哪裡擺?”。該學者認為,根據這兩個時間可以得出毛澤東是在得到證據兩個月之前就開始懷疑林彪陰謀奪取國家主席職務的結論。 關於毛澤東與林彪關係惡化的原因,目前有兩種對立的說法。中共官方說法是林彪覬覦國家主席,篡黨奪權的野心引起毛澤東懷疑,後林彪襲擊毛澤東專列未果,倉皇出逃。而有學者則提出相反的觀點,認為是九屆二中全會上陳伯達與張春橋的文人相鬥,引起了大會成員對張春橋的怒討。而偏袒張春橋的毛澤東則懷疑這種大規模聲討(毛澤東語“大有炸平廬山停止地球運轉之勢”參見,吳法憲回憶錄)是林彪背後指使,故引起毛澤東批判陳伯達,矛頭對準林彪,毛林關係由此惡化。這個觀點認為國家主席問題僅僅是為遮掩批鬥張春橋事件引發毛林關係惡化的一個藉口。 高文謙等學者則明確指出,毛澤東在1971年8月繞過黨中央直接向南方的地方幹部揭發林彪問題,並採取“摻沙子”“拋石子”等辦法鬥爭林彪,均成為後來林彪出走事件的直接原因。 受到挫敗的林彪,雖然並沒有被直接點名批評,但毫無疑問他也已經意識到,其在黨內的地位已經搖搖欲墜。在這種情況下,林彪及其兒子林立果與其親信組成了代號為“聯合艦隊”的秘密組織,並在林彪等人的根據地上海制訂了著名的《五七一工程紀要》(“五七一”取自“武裝起義”的諧音)。紀要內明確提出“一場新的奪權鬥爭勢不可免,我們不掌握革命領導權,領導權將落在別人頭上。”林彪的計劃是要利用空軍為主導武力奪權,如果成功的話就可以一舉逮捕所有要員,獲得全國的政權。另一種可能性則是形成割據局面。 有學者對此說法提出質疑丁凱文,“九一三林彪出走事件”研究述評,2007年第二期,認為迄今尚無任何證據證明林彪參與《五七一工程紀要》的制訂,甚至連林彪親信李作鵬,吳法憲,邱會作等人均不知道該紀要的存在。該學者提出一個論點,即“似乎死了的(指飛機上摔死的),都是‘571工程紀要’的目擊者,而活著的,卻沒有一人見過這個‘綱領’。”史學,“林案的玄機和蹊蹺”,載《華夏文摘》(文革博物館增刊),第427期,2005年4月6日 不過林彪的計劃並沒有實現,政變失敗了。根據香港《明報》幾星期後的報導,1971年9月8日至10日之間,毛澤東曾在上海險些遭到一系列襲擊。在此之前公安部就已經接到情報,稱林彪正在預謀一起重大政治陰謀,一批軍中林彪的親信正在接受特殊軍事訓練。而上海的襲擊陰謀則完全證實了該情報。此外還有其他各種傳聞,稱毛澤東在往北京的火車上險些遭襲,甚至有人到毛澤東寓所行刺。這些傳聞是否屬實不得而知。 據中共官方表述,9月13日晚,林彪等人倉促從隸屬海軍的山海關機場乘256號三叉戟飛機準備逃往蘇聯伊爾庫茨克,飛機在沒有副機長和領航員且跑道燈未開的情況下強行起飛,在進入蒙古國領空幾百公里後在溫都爾汗墜落,林彪及其妻子葉群、兒子林立果、駕駛員潘景寅在事故中喪生,是為九一三事件。而在同一天,北京的政治局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林彪事件。直到9月14日林彪墜機的訊息才傳到北京。當年10月1日的天安門國慶慶祝活動也被取消。 近年來,有學者發現林彪飛機的飛行軌跡是從山海關至蘇蒙邊境後折返蒙古,在蒙古墜毀陳曉寧,“質疑林彪出走事件”,載《重審林彪罪案》(上冊),第332—385頁。林彪出走事件因整個事情撲朔迷離,其出走原因,出走過程,出走目的,出走性質仍然爭議極大丁凱文,“九一三林彪出走事件”研究述評,2007年第二期 ; 舒雲(2007).《林彪事件完整調查(上下冊)》.明鏡出版社.ISBN 978-1-932138-42-9。 === 四人幫、中共十大、批林批孔、鄧小平復出與四五運動(1971.9 - 1976.9) === 林彪之死,一方面使毛澤東精神上受到極大打擊,身體狀況急劇變差;另一方面國家也失去了原定的接班人。1972年9月,毛澤東將王洪文從上海調到北京,次年在中共十屆一中全會上就成為名列周恩來之後的黨的排名第二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似乎有意培養為接班人。十屆一中全會選舉毛澤東、王洪文、葉劍英、朱德、李德生、張春橋、周恩來、康生、董必武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從此,江青、張春橋、王洪文、姚文元在中央政治局內結成“四人幫”。1973年,十大黨章刪去了九大黨章中有關林彪為接班人的內容。十大黨章繼續肯定了“文化大革命”,並且強調“這樣的革命,今後還要進行多次。” 當時蘇聯以“人性論”來反對“階級論”,以“人道主義”來代替共產主義,以和平主義來反對革命戰爭。蘇聯出版了一系列專門著作和論文,宣傳尊儒反法。吹捧孔孟的“人道主義”,大罵法家“反人道主義”,被中國說成是要用孔孟之道給林彪撐腰打氣,從內部顛覆中國的無產階級專政北京師範大學外國問題研究所蘇聯哲學研究室,《蘇修尊孔反華言論摘錄》三聯書店, 1973。蘇聯學者說孔子提出了"世間和平和安寧"的思想,孔子學說中包含著“民主思想”《五四以來反動派, 地主資產階級學者尊孔復古言論輯錄》,人民出版社, 1974。 1973年7月,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林彪和國民黨都是尊孔的。1974年1月18日,經毛澤東批准,中共中央轉發由江青主持選編的《林彪與孔孟之道》(材料之一),批語說:這個材料,對於繼續深入批判林彪路線的極右實質,對於繼續開展對尊孔反法思想的批判,對於加強思想和政治路線方面的教育,會有很大幫助。此後江青等人便發動了“批林批孔運動”,以及批“黑畫”運動。蘇聯攻擊批林批孔運動是“反對國內的國際主義力量”(1974.03.06) 《人民日報》蘇修先生們為什麼暴跳如雷,在國際上宣傳孔子是“最理想社會和國家制度的政治理論創始者”。1974年1月24日《人民日報》發表《孔老二的亡靈和新沙皇的迷夢——評蘇修尊孔反法的卑劣表演》一文指出:蘇修尊孔反法是為了反華。而林彪這個“超級間諜”,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勝利的重要時刻,一面大肆吹捧孔老二,一面陰謀策劃反革命政變。《“571工程”紀要》反革命武裝政變計劃中供認,他要投靠蘇修,找“保護傘”,並肯定他們的反革命“行動會得到蘇聯支援”。《人民日報》隨後發表社論《把批林批孔的鬥爭進行到底》,指責“林彪叫喊中庸之道‘合理’,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鬥爭哲學,攻擊反修鬥爭‘做絕了’,妄圖投降蘇修,把我國變為蘇修社會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文史哲》雜誌指出:“文化大革命是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動力,把批林批孔這個頭等大事抓好,就一定能夠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的更加彭勃發展。”這場運動的主要目標就是批判宣揚“上智下愚”維護等級制度的孔孟之道,毛澤東曾經在一次接見外賓時讚揚秦始皇,並且針對郭沫若的《十批判書》寫了一首詩表示異議,而四人幫把此事提升為「儒法鬥爭」。批林批孔運動很快被篡改為所謂研究儒法鬥爭史的運動。林彪死後,周已經成為四人幫在毛澤東死後獲取政權的最主要障礙。“批林批孔運動”雖然是對著死去的孔丘和林彪,周恩來卻強調林彪“左”的錯誤,而此時中國普通老百姓經過長時間的政治運動,對各種新的批判運動也失去了興趣。四人幫的“批林批孔”並不是很成功。 1973年3月,根據毛澤東意見,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恢復鄧小平同志的黨的組織生活和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的決定》,鄧小平第二次復出政壇。1974年10月,周恩來病情惡化入院後,中央委員會委員鄧小平獲任排名第一的國務院副總理,其後被增補為中共中央副主席,實際負責政府日常工作,工作方向就是延續周恩來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目標。1975年2月,毛澤東不顧“四人幫”的反對,堅持將鄧小平重新推上重要領導崗位來主持黨政軍日常工作,並支援鄧小平領導開展“全面整頓”,恢復經濟和國家政權正常運轉《鄧小平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3頁。鄧小平領導的全面整頓,到後來發展成為一場有組織有領導的聲勢浩大的全面糾正文革錯誤的大動作。《人民日報》發表毛的指示《為鞏固無產階級專政而鬥爭》,“毛主席指出:列寧為什麼說對資產階級專政,這個問題要搞清楚,“這個問題不搞清楚,就會變修正主義。”1975年8月,四人幫依靠毛澤東的談話內容發起了“評《水滸》、批宋江”運動,矛頭指向周恩來、鄧小平,《水滸傳》也因此被大量出版發行。到了9月,毛澤東也病重,毛澤東把他的姪兒毛遠新由瀋陽調回北京陪在身邊當上傳話人。11月,在毛遠新等人多次“提醒”下,毛澤東開始擔心文革之後被翻案,要求鄧小平作出肯定文化大革命的決議,但鄧以“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婉拒,導致毛澤東不滿。11月下旬,中共中央召開“第一次打招呼會議”,鄧小平的全面整頓工作中斷、毛澤東讓他“專管外事”。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去世,但悼念周恩來的活動卻受到政府壓制。從第二天開始,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就已經出現了紀念週恩來的花圈,向紀念碑前送花圈,這在過去是從未出現過的,全國都有自發的紀念活動。1月15日,是周恩來的追悼會,鄧小平致悼詞《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946頁。2月,情況再度改變,自認已經沒有了障礙的四人幫開始打擊鄧小平,2月底至3月初,中共中央召開“第二次打招呼會議”,經毛澤東批准,搞出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針對的正是鄧小平。經毛澤東提議,中央政治局委員華國鋒出任國務院代總理。3月底,南京爆發了悼念周恩來、支援鄧小平、反對四人幫的“南京三·二九事件”,並迅速擴充套件到全國。4月4日清明節,從3月底開始北京群眾自發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紀念週恩來的逝世,同時也有人是對四人幫的抗議。人們還自行在紀念碑上張貼悼詞,並送來花圈。廣場上還逐漸出現了一些直接針對四人幫的批判性文章。到4月5日,已經有大約200萬人來過廣場。由於擔心有人放火焚燒堆積在紀念碑四周的花圈,中共中央政治局派出警察在夜間把花圈收走。對立情緒演變成燒燬汽車和房屋,於是要求各單位禁止本單位人員去廣場,並下令廣場上的人群離開,當夜,廣場上剩下的200餘人不肯離開,被北京市委組織的工人民兵拘留甄別後遣散。這一事件後來被稱為“四五天安門事件”,中共中央政治局定性為反革命活動,撤消鄧小平的一切職務、保留黨籍,鄧小平第三次下臺。同時決定,華國鋒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華國鋒正式成為毛澤東的接班人。天安門事件直到1978年冬才完全平反。 === 毛澤東之死、懷仁堂事變與中共十一大(1976.9 - 1977.8) ===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中央政治局常委只剩下華國鋒、王洪文、葉劍英、張春橋。毛澤東逝世前的五個月給華國鋒寫了三句話:“慢慢來,不著急”、“照過去方針辦”、“你辦事,我放心”。四人幫在上海組織民兵,有奪取政權之意。 9月16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社論(簡稱“兩報一刊”社論)《毛主席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說:“毛主席與世長辭了,毛澤東思想永放光芒,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深入人心,毛主席開創的革命事業後繼有人。”“毛主席囑咐我們‘按既定方針辦’”。當前要把“批判鄧小平、反擊右傾翻案風的鬥爭繼續深入地開展下去,鞏固和發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勝利成果”。社論發表以後,江青給張春橋打電話:“毛主席的臨終囑咐發表出去以後,有什麼反應沒有?我已對文元同志強調,宣傳工作要以宣傳毛主席的‘按既定方針辦’為中心,要反覆宣傳。”在姚文元的再三再四指示下,北京、上海各主要報刊《人民日報》、新華社《內部參考》、《紅旗》雜誌、《光明日報》、《文匯報》、《解放日報》、《學習與批判》雜誌等連篇累牘地宣揚“按既定方針辦”。據從9月17日至30日的不完全統計,上述6種報刊就登了宣揚“按既定方針辦”的訊息和文章236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都把“按既定方針辦”做了通欄大標題。《光明日報》在報眼毛主席語錄欄,連續9天刊登“按既定方針辦”;從9月17日到10月4日的17天中,有45篇悼念毛主席逝世的文章和訊息被塞進“按既定方針辦”的內容,就連一些專刊專頁的文章和詩歌散文,也被強加上“按既定方針辦”的話,達到了“四人幫”所要求的讓“按既定方針辦”覆蓋報紙版面的目的。 9月21日《文匯報》頭版頭條大標題是《上海工人階級堅決支援毛主席的既定方針》;9月24日《解放日報》一版頭條通欄大標題是《駐滬三軍上海民兵堅決執行毛主席的既定方針》;《學習與批判》雜誌在第10期刊出該刊記者寫的《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針辦——上海千萬人民的戰鬥誓言》。10月2日,華國鋒在喬冠華9月30日送來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在聯合國大會第三十一屆會議上的發言》送審報告上批道:“此發言有誤,文中引用毛主席的話,我查了一下原件,與毛主席親筆寫的錯了三個字,毛主席寫的和我在政治局傳達的是‘照過去方針辦’。為了避免再錯傳下去,我把它刪去了。”10月4日,《光明日報》登載《永遠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針辦》(以下簡稱《永》),文中說“按既定方針辦”這一諄諄囑咐,是偉大領袖毛主席對我們黨和整個共產主義運動的高度概括和深刻總結,“篡改毛主席的既定方針,就是背叛馬克思主義,背叛社會主義,背叛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偉大學說”,“任何修正主義頭子,膽敢篡改毛主席的既定方針,是絕然沒有好下場的”。 1976年10月6日——《永》文發表的第三天,國務院總理華國鋒在中央軍委副主席葉劍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的支援下,以通知四人幫成員開會為名,由汪東興負責的警衛部隊8341部隊就地逮捕四人幫所有成員,對其進行“隔離審查”。立即派以劉西堯為首的工作組進駐《光明日報》,接管了報紙的宣傳大權;繼而宣佈對《光明日報》社臨時領導小組負責人(即總編輯)莫艾隔離審查,責成莫艾交代《永》文發表經過和他同姚文元的關係。10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華國鋒擔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成為最高領導人。這次事件被稱為“粉碎四人幫”,標誌著持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結束。 1977年8月12日,華國鋒於中共十一大宣佈,「歷時十一年的我國第一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以粉碎“四人幫”為標誌,宣告勝利結束了。」 == 文革後續 == === 華國鋒上臺(1976.9 - 1977.8) === 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後,時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華國鋒成為中共黨內排名第一的領導人,並在同年10月發生的懷仁堂事變後被補選為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成為最高領導人。10月10日,鄧小平親自寫信給華國鋒,表示永不翻案,要求恢復工作。 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透過《關於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反黨集團的決議》,決定永遠開除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洪文、張春橋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員江青、姚文元的黨籍,撤銷他們的黨內外一切職務。全會一致透過《關於恢復鄧小平同志職務的決議》,恢復鄧小平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職務。 1977年8月,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透過《關於追認華國鋒同志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決議》決定華國鋒為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全會一致認為,華國鋒是毛主席的好學生、好接班人。華國鋒先後接替周恩來和毛澤東兩人的職務,成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首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集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的領導人。中共十一大選出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和汪東興為副主席,五人組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 在此次會議上,華國鋒還宣佈「第一次」文化大革命勝利結束,但仍以肯定的態度對待文革。批判了四人幫炮製的“老幹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資派”的反動公式,揭發了他們篡黨奪權、策動反革命武裝叛亂的陰謀,宣告“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幫”為標誌而結束。繼續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認為“第一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勝利結束,決不是階級鬥爭的結束,決不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結束”。 因此,今後依然要以兩個階級、 兩條道路鬥爭為綱。 華國鋒雖然成功擊潰了四人幫,但是由於他的權力來源只是毛澤東的遺言“你辦事,我放心”六字以及汪東興等支援,面對著鄧小平這一批元老,華國鋒的經驗、政策、革命歷史也比不上鄧小平,故華國鋒憂心會被這些元老奪去大權,所以他奉行的依然只是毛澤東的政策及方向,他提出“兩個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政策,我們都要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要始終不渝地遵循。”1977年2月7日的《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社論《學習檔案抓住綱》 === 鄧小平取代華國鋒(1977.7 - 1978.12) === 1975年1月,中共十屆二中全會選舉鄧小平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對文革進行了1975年整頓。1975年11月起,毛澤東、四人幫等人又發動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批判鄧小平。1976年4月,鄧小平因為「四五天安門事件」被撤職。 1977年7月的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被恢復撤職前的一切黨政軍職務(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解放軍總參謀長),他的支持者胡耀邦、趙紫陽、萬里也進入了中央委員會。同年8月,鄧小平在十一屆一中全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成為黨內排名第三的領導人。 1978年3月,鄧小平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1978年5月,鄧小平把握機會,由他最親密的戰友、當時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胡耀邦負責,在《光明日報》發表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師胡福明初創的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該文在全國引起廣泛討論。他們巧妙地利用毛澤東的語錄,來為自己造勢,當時凡是支援該文實用主義論點的,都是鄧小平的支持者,而黨內大部分人確實接受了該觀點(唯一沒有表態的是華國鋒和毛澤東的親信汪東興)。7月1日,建黨節時,鄧小平成功地公開了毛澤東1962年為“大躍進”在黨內作自我批評的談話,表明即使是毛澤東也會犯錯誤,間接批評“兩個凡是”。到了9月,鄧小平已經開始公開批評華國鋒的“兩個凡是”了。 1978年12月18日,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鄧小平在會上提出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華國鋒被迫在會上作自我批評,承認“兩個凡是”的錯誤,而汪東興也被批判並被免去了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一職。會上還重新評估了1976年的四五天安門事件,為其平反,確認了鄧小平的領導地位,同時支援鄧小平當權的陳雲被增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委員會副主席,鄧穎超、胡耀邦和王震被增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而在文革初期被撤銷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也在三中全會上被恢復,由陳雲出任第一書記,同時在1966年成立的中央專案審查小組被撤銷。1979年1月胡喬木在中央宣傳部會議上指出康生對毛澤東的四個存在理論進行了篡改,強調黨的歷史不等於就是路線鬥爭的歷史。同年9月,趙紫陽和彭真在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上被增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1980年2月29日,鄧小平的親信胡耀邦和趙紫陽在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上被增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而支援華國鋒“兩個凡是”的汪東興、紀登奎、吳德、陳錫聯四人在會上辭職,退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同時五中全會恢復了在1966年被廢除的中央書記處,由胡耀邦出任中央書記處總書記,支援改革開放的萬里和谷牧也進入中央書記處,權力高度集中於華國鋒的情況被改變。同年9月,趙紫陽在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接替華國鋒出任國務院總理,而抵制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陳永貴被解除了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1981年6月,華國鋒迫於以鄧小平和陳雲為首的中共元老的壓力在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辭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的職務,由胡耀邦接任中共中央主席,鄧小平本人接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同時支援改革開放的習仲勳被增補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而華國鋒僅象徵性保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職務,至此鄧小平成為中國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1982年9月,華國鋒在中共十二大上僅當選中共中央委員,徹底退出中央領導核心,而中國的權力格局也變為以鄧小平和陳雲為首的雙峰政治並一直持續到1995年。 === 對文革的否定與清算(1976.9 - 1984.8) === ==== 懷仁堂事變與審判四人幫 ==== 1976年10月6日,華國鋒聯合葉劍英和汪東興等黨政軍要人,在中南海懷仁堂將江青、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和毛遠新以“隔離審查”名義抓捕並拘禁。次日凌晨,華國鋒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秘密會議上接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結束了毛澤東所發動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10月24日,北京百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慶祝大會,慶祝粉碎“四人幫”。 1980年11月至1981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在北京市東城區正義路1號公開審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公開審判林彪、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等。最後在1981年1月判決江青和張春橋死刑緩期兩年執行,並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王洪文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姚文元有期徒刑20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戚本禹18年(1967年就入獄),遲群18年,劉慶棠17年。對自1970年就被捕入獄的林彪集團成員的判決結果是:黃永勝、陳伯達、江騰蛟18年;吳法憲、李作鵬17年;邱會作16年。 ==== 華國鋒與揭批查運動 ==== 10月18日,懷仁堂事件後不久,華國鋒領導中共中央印發《關於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反黨集團事件的通知》,要求向全體黨員傳達毛澤東批評四人幫一系列指示,說明黨中央同四人幫鬥爭之經過、以及對四人幫實行隔離審查的原因,指導開展“揭發批判四人幫運動”(簡稱“揭批查運動”)。“揭批”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範圍內揭發批判林彪、“四人幫”的罪行,“查”指清查文革中與林彪、“四人幫”有牽連的人和事的運動。從1976年10月持續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鄧小平上臺。 ==== 鄧小平與撥亂反正 ==== 鄧小平上臺後,鄧小平、胡耀邦等人積極進行了平反冤假錯案,但是期間亦有打擊面過大、冤假錯案及選擇性辦案的情況。1980年,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召開,原國家主席劉少奇、原中央書記處書記彭真等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打倒的領導人被平反。胡耀邦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總書記,鄧小平的另一親信趙紫陽也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9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華國鋒迫於形勢,辭去國務院總理一職,由趙紫陽接任。 1983年,中共十二屆二中全會透過了關於整黨的決定。鄧小平講話要“清理三種人”,即在文革中追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造反起家的人、幫派思想嚴重的人、打砸搶分子。五月十日新華社報道,中共天津市委會同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黨組等有關部門作出決定,解散由“文革”中犯有嚴重錯誤的幹部和造反起家的人為核心的707所黨委。中共中央整黨工作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為這篇報道加的按語說,原中共707所黨委,組織上嚴重不純,政治上思想上頑固對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已經變質,完全喪失了一個黨組織應有的作用。 1984年3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徹底否定“文革”就要堅決清理“三種人”》。4月23日,《人民日報》又發表評論員文章《就是要徹底否定“文革”》。1984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整黨工作指導委員會發出第9號通知,明確強調要進行徹底否定文革的教育。《紅旗》發表評論員文章《深入進行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八月六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向全軍各單位發出《關於在部隊中深入進行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教育的意見》。強調: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是從思想、政治和組織上撥亂反正的一個根本問題。 ==== 爭議及侷限性 ==== 在撥亂反正期間,中國共產黨並未徹底清算文革、同時限制反思文革也一直飽受爭議。1980年代,中國大陸又開展了“清除精神汙染”、“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等左傾運動。有學者認為這些運動是繼文革之後再次發生的左傾運動、是文革的“迴光返照”。也有人認為,雖然《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否定了文革,但該決議並未徹底清算文革的罪錯、未能進行深度反思,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對文革徹底清算將會影響中共執政的合法性,故一直未能開展。 此外,對毛澤東的評價也歷來充滿爭議。1979年起,以魏京生為代表的異議人士發動了“西單民主牆”運動,在北京西單地區張貼標語、大字報,批評毛澤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但受到了鄧小平等人的打壓。另一方面,1979年1月18日至4月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在北京召開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在務虛會期間,會上會外出現了兩種情況:一種是有人批評十一屆三中全會背離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另一種是黨內和社會上又產生了擺脫黨的領導、懷疑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傾向。3月29日,北京市革委會發布通告:“凡是反對社會主義、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反對共產黨的領導、反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洩露機密,違反憲法和法律的標語、海報、大字報、小字報及書刊、畫冊、唱片、圖片等,一律禁止。”4月8日,中共中央轉發公安部《關於處理北京、上海等地七個由壞人控制、把持的組織問題的請示報告》,中共中央指出,自1978年10月以來在北京、上海及其他大中城市陸續出現了一些自發性組織,極少陣列織為反革命分子和壞人控制。《鄧小平的晚年之路》 文革中還發生了許多大屠殺事件,而其中的直接領導者和部分主要犯罪分子並未受到法律的審判,或者僅受到了輕度的處罰(如有期徒刑或開除出中國共產黨),這在部分地區引起民憤,亦有民眾前往北京上訪。與此同時,1980年代起,巴金等知名學者曾公開呼籲要建立“文革博物館”,讓後人記住這段歷史並從中吸取教訓,防止歷史重演;該呼籲獲得不少民間人士的支援,但一直未得到中共中央的回應。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以及國際上的毛派和新左派人士、政黨則認為,文革的目的是發動群眾消滅官僚主義和修正主義、防止資本主義復辟,文革是一場正確的、必要的無產階級革命,但遭到了以“走資派”為首的修正主義者、文革後的“傷痕文學”以及國內外的資產階級學者、自由派等右派的抵抗、誣衊和歪曲;一些學者和親歷者也認為在文革在諸多方面實現了有益的突破,比如“四大”體現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的大民主,當時的教育路線和課程實現了知識分子與勞動實踐、與工農兵的結合、推動了教育公平,破四舊以及“批林批孔”運動打倒了束縛勞動人民思想的舊道德舊文化等。至於文革期間的種種混亂和流血事件,則主要應當歸咎於以當時的高幹子弟為首的保守派。 == 後果及影響 == === 人道主義災難 === ==== 死亡人數 ==== 文革期間,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方式主要包括大屠殺(包括官方處決)、武鬥、私刑、強姦、輪姦、自殺、批鬥,等等。綜合一些專業學者的研究結果,十年文革導致的中國大陸非正常死亡人數,從100多萬到2000萬不等。 * 根據中國人民日報出版社於2011年出版的《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安徽人民出版社於1998年出版的《沉冤昭雪:平反冤假錯案》,以及其它文獻記錄: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十大元帥之一的葉劍英披露,文革期間“死了2000萬人,整了1億人,浪費了8000億人民幣。” 另有來源指,葉劍英曾於1982年十二屆一中全會後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披露文革相關資料,可得出文革非正常死亡342萬人、55.7萬人失蹤。 * 依據美國政治學教授魯道夫·拉梅爾於1991年所著的《一百年血淋淋的中國》,文革期間的非正常死亡人數約為773萬1千人,即每1萬人口裡死亡96人。 *依據作家張戎和愛爾蘭歷史學家喬·哈利戴於2005年所著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文革期間至少有300萬人非正常死亡。 *依據華裔學者丁抒1997年在《開放》雜誌發表的文章,利用現有的歷史史料進行分析推論,得出文革非正常死亡人數大約在200萬左右。 *依據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等四個部門於1996年聯合編著的《建國以來歷史政治運動事實》,文革期間共有172萬8千餘人非正常死亡,其中13萬5千餘人被以現行反革命罪判處死刑、武鬥中死亡23萬7千餘人,另有703萬餘人傷殘。 *依據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長、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永發於2001年所著的《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保守估計文革期間的非正常死亡人數約為172萬以上。 *依據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安德魯·G·魏昂德和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教授蘇陽於2003年發表的學術論文,他們研究了1520份中國1987年後公開的縣誌,估計文革期間在中國農村地區:75-150萬人非正常死亡、相似數量的人口永久傷殘、3600萬人遭到不同程度的政治迫害。 ==== 大屠殺和人吃人事件 ==== 文革期間的大規模屠殺包括:廣西大屠殺(及大規模食人事件)、內蒙古內人黨事件、廣東文革屠殺、雲南文革屠殺、湖南文革屠殺、北京文革屠殺(紅八月)、江西瑞金大屠殺、青海二二三事件、寧夏青銅峽事件、川東殺俘事件,等等。廣西和廣東的屠殺情況較為嚴重,有學者指出廣西65個縣的公開縣誌中有43個記錄屠殺事件、其中15個縣的屠殺人數超過1000人,而廣東57個縣的公開縣誌中有28個記錄屠殺事件、其中6個縣屠殺超過1000人。且許多官方公開的縣誌中所記載的死亡人數低於官方機密檔案裡的統計資料,存在掩蓋事實和混淆真假的問題。這些屠殺多是地方共產黨機構、政府機關、民兵甚至軍隊實施或組織實施的,屠殺的死者主要包括“地、富、反、壞、右”黑五類分子及其親屬,以及反對當地政府官僚的群眾組織成員;而云南沙甸事件屠殺案的死者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民。據保守統計,文革中全國發生的大屠殺造成至少30萬人死亡。 * 在廣西文革屠殺中,依據1981年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中央辦公廳、中組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組織成立的特別調查委員會,官方最初承認的被屠殺者就不少於10萬人,亦有幹部和民眾私下裡認為是15萬、20萬或50萬。1984年,依據中共中央特別調查組最終統計,廣西文革期間有名有姓有地址的非正常死亡人數為8.97萬人,全區失蹤2萬餘人,無名無姓的死者3萬多人:其中,兩派武鬥死亡3700人,逼死7000人,其餘7.9萬多人,是有組織、有計劃、有領導地打死和槍殺的。 調查組發現,在武宣、武鳴、上思、貴縣、欽州、桂平、凌雲等縣都有吃人肉、挖心肝的暴行;僅1968年,廣西武宣縣被分屍吃人肉、吃心肝的至少有38人,全縣國家幹部(包括原縣委書記)、職工至少有113人吃過人肉、人心、人肝。 *在雲南沙甸事件的屠殺中,1975年7月底至8月初,解放軍的鎮壓屠殺最終導致約1600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300名兒童。 *在湖南道縣大屠殺中,1967年8月13日到10月17日:7696人被他殺,1397人被逼自殺,2146人被致殘。 *在北京文革屠殺(紅八月)中,根據1980年12月20日的《北京日報》,在1966年8-9月間,僅僅在北京地區就有1772人被紅衛兵打死,其中包括很多學校的老師和校長,另有33695戶被抄家、85196個家庭被驅逐出北京。而在北京大興縣,從8月27日至9月1日爆發了“大興事件”,數天內先後有325人遭屠殺,最大的80歲,最小的才38天,有22戶人家被殺絕。 ==== 武鬥、批鬥及政治清洗 ==== 文革期間,自1967年“一月風暴”起,造反派大規模奪權、建立革命委員會以取代黨政機關,而後諸多地區發生了大規模武鬥事件,中國大陸進入全面內戰狀態,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嚴重的武鬥事件包括四川瀘州武鬥事件、重慶大武鬥、徐州大武鬥、北京清華大學百日大武鬥,等等。據估計,1967-1968年間,武鬥共造成了30-50萬人的非正常死亡。 此外,數百萬甚至上千萬人在文革期間遭到批鬥,由群眾組織的批鬥大會時常舉行,批鬥方式包括剃陰陽頭、戴高帽遊街、抄家、噴氣式批鬥等等。文革期間全國至少100萬城市居民被遣返到農村,這些被趕出城市的人們,在農村沒有住房,沒有土地,孩子不能上學,生活十分悲慘。批鬥導致許多人被迫害致死或者自殺,其中有學者估計僅文革初期就有10-20萬人自殺。 與此同時,政治清洗造成了大量冤假錯案,大批人員受到牽連,除了在屠殺中直接死亡的人口外(包括官方處決),亦有許多人因遭受私刑而導致永久傷殘、甚至被迫害致死。1968-1969年的“清理階級隊伍”運動(簡稱“清隊運動”)、1970年代的“一打三反運動”和“清查五一六運動”中爆發了大量冤假錯案,其中僅清隊運動期間就有至少50萬人非正常死亡。 *1967-1969年,在內蒙古內人黨事件中,上百萬人被定性為內蒙古人民革命黨(簡稱“內人黨”)成員,其中有數以萬計的人被屠殺或遭私刑迫害致死,受害者大部分是蒙古族,依據1980年對於該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特別檢察廳起訴書》,有34萬多名幹部、群眾遭到誣陷、迫害,16222人死亡、 81808人致殘。 *1968-1969年,在趙健民雲南特務案中,原雲南省委書記趙健民被誣陷為叛徒、特務,該案件導致138萬7千餘人受到牽連,1萬7千餘人被屠殺或遭私刑迫害致死,另有6萬1千多人致殘。 *在冀東“李楚離案”中,原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李楚離被誣陷為叛徒,受迫害入獄七年,該案件牽扯8萬餘人,共有3000餘人被屠殺或遭私刑迫害致死。 *1967年,在山東棗莊“反黨叛亂反革命事件”(又稱棗莊“七·二五”、“七·二六”武鬥事件)中,據官方資料,私設監獄共500多處,共有1萬6百59人遭到毒打(一說10萬6百59人),打傷後留有後遺症者2425人、致殘692人、被打死逼死至少94人。 ==== 技術災難 ==== 1975年8月,河南駐馬店爆發了二十世紀世界最重大技術災難“河南“75·8”水庫潰壩”,據估計造成數萬人至24萬餘人死亡。 === 紅衛兵暴亂 === 文化大革命頻繁的政治運動令經濟活動近乎停頓,同時也消耗了不少的資源。文革期間的紅衛兵數量達數千萬,而1966年8月起紅衛兵進行了大串聯,並得到了毛澤東的支援:從8月18日到11月26日,毛澤東先後8次在北京接見全國各地來京的1300萬師生和紅衛兵,全國停課、停產串聯的人數以千萬計,全國鐵路系統承載巨大壓力。1967年8月,毛澤東號召“就地鬧革命”, 串聯活動才基本上結束,而也有觀點認為大串聯停止的主要原因是毛澤東不願意屢番接見紅衛兵而決定打發紅衛兵“上山下鄉”接受改造。 「紅衛兵」在「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口號下,給當時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帶來了難以挽回的恐怖災難。紅衛兵武鬥時期所破壞的房屋、道路乃至文物古蹟難以統計,而他們所帶來的破壞不僅是對於中國歷史文物及倫理道德的摧殘,他們也影響了人民生活及社會秩序,交通、生產為之大亂。他們在各地互相串連,彼此交換經驗,並免費供應食宿,分別建立了所謂的「革命造反派的核心組織」;為了「破四舊」,他們闖入了知識分子、富人及官員們的家中,焚書、羞辱甚至毒打殺死屋主;在“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口號中,學校也為他們所佔據,教師成為他們批鬥的物件,甚至被打成“臭老九”、「牛鬼蛇神」;寺院、宮觀、教堂,清真寺神佛像和名勝古蹟、字畫、古玩等也成為紅衛兵的破壞物件。 === 領導層動盪 === * 劃線代表死於文革期間(1966年5月16日—1976年10月6日)。此外,四人幫成員被打倒標誌著文革結束。 文革期間被打倒的主要中央官員 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家主席劉少奇 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國防部部長林彪 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總書記鄧小平 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陶鑄 政治局常委、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 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春橋 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李富春 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賀龍 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長陳毅 政治局委員江青 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彭真 政治局委員、中央文革小組副組長葉群 政治局委員、解放軍總參謀長黃永勝 政治局委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空軍司令員吳法憲 政治局委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海軍第一政委李作鵬 政治局委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總後勤部部長邱會作 政治局候補委員張聞天 政治局候補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 政治局候補委員、北京市委第一書記李雪峰 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秘書長羅瑞卿 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聯部部長王稼祥 中共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西北局第一書記劉瀾濤 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 國務院副總理、秘書長習仲勳 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 中共中央辦公廳代主任、中央文革小組成員戚本禹 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安子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辦公廳主任張經武 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一書記宋任窮 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李井泉 文革期間被打倒的主要地方官員 中央文革小組副組長、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王任重 中共天津市委第一書記萬曉塘 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陳丕顯 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 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舒同 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烏蘭夫 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譚啟龍 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趙紫陽 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 中共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潘復生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龍書金 === 行政區劃 === 文革對全國行政區劃的變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行政區劃變動最小的時期。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1967年4月版介紹,截止1966年底全國共有22個省、5個自治區、2個直轄市,29個自治州、1個行政區、171個專區、7個盟,170個市,2127個縣級單位(其中2005個縣、66個自治縣、52個旗、3個自治旗、1個鎮)。到文革結束時,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1977年3月版介紹,截止1976年底全國共有22個省、5個自治區、3個直轄市,29個自治州、1個行政區、174個專區、7個盟,185個市,2136個縣級單位(其中2013個縣、66個自治縣、53個旗、3個自治旗、1個鎮)。 文革初期由於當時的河北省會保定政局動盪,1968年1月28日,鄭維山、李雪峰署名向中央呈報《北京軍區關於建立河北省革命委員會的情示報告》中提出把省會遷到石家莊,次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即批准成立“河北省革命委員會”。並同意河北省會由保定遷至石家莊市。1968年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在石家莊市成立,石家莊從這一天起遂成為河北省會。省革委的成立和省會的確定,自申請到批准,再到完成,前後僅用七天時間。 1969年3月中蘇珍寶島事件以後,中共中央從備戰的角度考慮內蒙古的轄區過於狹長,就像南美的智利一樣。北京軍區防禦不便,就決定把內蒙古的東三盟分別劃給東北三省歸瀋陽軍區管轄、西三旗分別劃給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歸蘭州軍區管轄。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區劃經過調整後,面積由118萬平方公里變為40多萬平方公里,面積大大縮小。這次行政區劃變動主要是著眼於軍事防禦角度來考慮,再加上內人黨事件的爆發。文革結束後,國務院1979年5月30日批准內蒙古自治區恢復1969年7月以前行政區劃,以上行政區劃於1979年7月1日起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 經濟狀況 === 對於文革期間的經濟發展,各界的估計和評價一直存在較大爭議。文革期間,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巨大沖擊、企業生產和管理混亂,而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時任副總理鄧小平等人的努力對國民經濟起到了一定的保護和恢復作用。1977年12月,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李先念估計,“文革”十年造成了5000億元的國民收入損失,相當於建國30年內所有基建投資的80%、超過了建國30年全國固定資產的總和。依據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文革期間中國有5年的經濟增長率(國內生產總值)不超過4%,還有3年為負增長:1967年為負5.7%,1968年為負4.1%,1976年為負1.6%。對於文革後期1974-76年間的經濟發展,時任中共中央主席兼國務院總理的華國鋒在1978年2月的五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上釋出了《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提道:“損失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鋼產量2800萬噸、財政收入400億元,整個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按照中國國家統計局等官方機構的資料,1978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為156美元,81%的人口為農民,全國文盲人數將近2億、文盲率達25%。而在一同時期,在最貧窮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中,人均GDP的平均值為490美元。1966年-1976年,毛澤東提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的經濟建設口號,期間包括國防工業在內的國家生產性建設投資佔總投資的82.8%,遠超對基礎設施建設和居民消費的投資;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全民所有制職工的年平均工資水平由636元下降到了605元,全國居民的年平均消費水平十分低下,僅從125元增長到了165元,增長緩慢。 文革期間,以壓縮基礎設施建設和居民消費為代價,包括國防軍事在內的生產性建設獲得了一定的發展。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工農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為7.1%,社會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為6.8%,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為4.9%;其中,1967年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餘各年均為正增長。生產方面,1966年-1976年,鋼產量增長33.5%,原煤產量增長91.7%,原油增長499%,發電量增長146%,農用氮、磷、鉀化肥增長117.7%,塑膠增長148.2%,棉布增長20.9%,糧食增長33.8%,油料增長61.6%《中國統計年鑑(1993)》,第57、50、33、444—447、364頁,中國統計出版社1994年版。。農業方面,1965年-1976年,拖拉機、手扶拖拉機產量增長5.7倍和65倍,農業用電增長4.7倍,農用排灌動力機械擁有量增長4.9倍,農用化肥每畝施用量增長2.1倍;1965年-1977年,全國農田灌溉面積增長41%,全國機電排灌面積和水電站機電總裝機容量分別增長355.58%和643%;1965年-1975年,全國機井數增長935.89%。此外,文革期間,華北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大慶油田的擴建,劉家峽水電站投入使用,葛洲壩的開工;1966年到1978年,中國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1978年突破1億噸,使中國由“貧油國”躍居世界第8產油大國,原油加工量比1965年增加5倍以上。1972年以後,以毛澤東、周恩來批准的《四三方案》為中心,投資幾十億美元和200億人民幣,從國外引進了26個大型成套裝置和技術,建成了北京石化總廠、上海石化總廠、武鋼一米七軋機工程等幾十個冶金、化肥、紡織大型企業。 === 科技學術 === 反右運動和文革時期,知識分子被視為反動分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受到廣泛的批判和迫害,甚至被貶低為“臭老九”。文革期間,包括“兩彈一星”在內的中國科研發展受到了重大沖擊,許多科研專案停滯、科研隊伍解散,僅在青海省核基地一處,截止1971年9月就有四千多名職工受到迫害和審查、310多人傷殘、40多名職工自盡、5人遭到槍決。截止1968年底,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的170餘位高階研究人員中(均是中科院院士)就有131位被打倒,當年即有20位一級研究員自殺,全院在文革中被抄家的達1909戶,共有229人被迫害致死。而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的一個“特務案”,導致研究所40%的人被打成了特務,牽連了全國14個研究單位、1000多人,其中被刑訊逼供、殘酷迫害的科研人員和領導幹部達607人,2人被打死、另有6人自殺。截至1973年,中科院的105個研究所只剩下53個,且只有13個屬於中科院直屬管理。北京大學被以各種名義“隔離”的前後多達1000餘人,清華大學遭受立案審查的多達1000多人,復旦大學被迫害致死的有60多人。 文革期間,愛因斯坦及相對論在中國大陸遭到長時間“批判”,中央文革小組作過多次指示和部署,中科院革委會專門成立了“相對論批判辦公室”和刊物編輯部,參與者認為愛因斯坦是“本世紀以來自然科學領域中最大的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而“相對論中的嚴重錯誤就是目前阻礙科學前進最大絆腳石之一”,對此參與者宣稱要“以毛澤東思想為武器,批判相對論,革相對論的命”,但批判遭到部分科學工作者的抵制。與此同時,1968年“兩彈一星元勳”姚桐斌被毒打致死、“兩彈一星元勳”趙九章遭迫害自殺身亡,而“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於1968年不幸空難逝世後,其太太李佩(中國語言學家)被隔離審查、自殺未遂。此外,包括“兩彈元勳”鄧稼先、 “氫彈之父”于敏等人在內的諸多科研工作者及家屬受到政治迫害,錢三強和太太何澤慧一起被下放到陝西的五七幹校,部分擁有英美留學背景的科研人員被汙衊為“間諜”或“特務”,只有錢學森等少部分人因為周恩來於1966年特別列出的一份名單而受到保護。數學家熊慶來1969年被迫害致死,華羅庚被抄家3次、研究手稿散失,陳景潤不堪造反派的侮辱曾跳樓自殺未遂。包括數理經濟學家周華章、計算機學家周壽憲在內的至少8位曾留學美國的頂尖科學家被迫害而自殺,其他著名知識分子如梁思成、熊十力、田漢、老舍、翦伯贊、傅雷、吳晗等人被迫害致死或自殺。 另一方面,在文革的困境中,科研人員和科學工作者依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果,較為重大成果的包括:“兩彈一星”中的導彈、氫彈以及人造衛星,第一艘核潛艇,第一臺每秒百萬次積體電路電子計算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陳景潤有關哥德巴赫猜想的定理,袁隆平等人的早期雜交水稻成果,以及第一代血源性乙肝疫苗。其中,第一艘核潛艇於1958年起就開始研製,期間經歷了大躍進、中蘇交惡、三年困難時期和文化大革命,1960年初大多數科研人員營養不良、全身浮腫,文革時期“白天養豬、修豬圈、接受批判”,晚上才有時間進行科研。而文革嚴重衝擊了企業生產,導致送往核潛艇研究所的科研裝置粗製濫造,可靠性差、達不到設計和使用標準。 === 社會影響 === ==== 文化教育 ==== 文革初期全國所有的學校進入停課狀態,大學入學考試(高考)取消。文革開始後的數年內,圖書館藏書被焚燒,在校園內發動武鬥,教師被當眾羞辱、打罵,一切教學科研工作全部停止。文革中,知識分子不被尊重,大多數被下放進行體力勞動,有些則遭到殘酷對待,財產被沒收。許多知名學者不堪羞辱,選擇自殺。根據1980年12月20日的《北京日報》,在1966年8-9月間,僅僅在北京地區就有1772人被打死,其中包括許多學校的老師和校長。 1968年,毛澤東在一次批示中表示“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裡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這一段話被稱為《七二一指示》。1970年開始,許多大學按照這個指示招收“工農兵學員”,由各地各界單位推選,選擇物件主要是家庭背景貧窮、政治思想激進的20歲左右的青年,與本身的教育水平文化素質基本無關,很多是初中甚至小學以下文化水平。工農兵大學生去各大高等教育機構的主要目的是以毛澤東思想改變教育系統,即將激進的思維加到各大院校中。在基礎教育方面,文革初期中小學生也紛紛停課鬧革命,中小學生組成所謂“紅小兵”代替了原先的少先隊,提倡“階級教育”。陸續復課以後,對中小學教材進行了刪砍、合併,中小學教科書出現“政治化”、“形式化”, 大大削弱了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而毛澤東著作、毛澤東語錄以及其他大量的迎合當時政治鬥爭需要的材料被選入教材,原有各學科的知識體系被打亂。文革早期一度取消了考試,城市中小學畢業考試一律不舉行, 採取民主評定辦法考核成績,而後強調“開卷考試”、“開門考試”。直到1976年文革結束後,工農兵學員制度才被廢除,高考也在1977年恢復。由於工農兵學員的知識水平普遍偏低,在文革結束之後工農兵學員普遍在社會中被歧視。 ==== 青年與知識分子 ==== 同年齡的老三屆大部分人都失去了繼續接受學校教育的機會,只有少部分人在文革後接受高等教育。知識青年下鄉,對農村開發建設起著微小的作用,但是由於知識青年在鄉間所受的教育不多,演化成知識青年務農的怪現象,對中國教育資源、人力資源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而由於農村的建設作用不大,20世紀中國大陸的農村依舊貧窮落後,其農村建設也不如鄰近的日韓和臺灣。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與紅衛兵運動,曾經被蘇聯的一位評論家指為“師事托洛茨基的”,為了爭權奪利,竟不擇手段的利用青少年。上山下鄉運動至1978年10月才被停止,但已經下鄉的大部分知識青年在1979年國務院允許知青返城後才得以離開農村返回家鄉。 ==== 中華文化傳統 ==== 在此階段,提出了“破四舊”、“開門搞科研”、《七五憲法》中提出的“人民代表以工農兵為主體”等眾多新觀點,提倡“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的人身攻擊。很多歷史文物、私人古玩,甚至祖輩遺物在“破四舊”的口號下被紅衛兵砸爛;大量的藝術家、文學家、科學工作者被迫下鄉,甚至在文革期間受迫害而死。 ====民族與宗教==== 文革期間,中國人的宗教信仰自由受到限制,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發起武裝起義,但受到鎮壓,譬如1975年在雲南回族聚居區發生的沙甸事件。在西藏地區,紅衛兵曾前往扎什倫布寺的佛塔將在該寺曾存放的五世至九世班禪的遺骨挖出肢解拋棄。文革後,十世班禪只得把殘存不齊的從五世至九世班禪喇嘛的靈骨聚集在一起。 === 文物古蹟損毀 === 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有大量文物被焚毀,古蹟等也遭到摧毀破壞,給中國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文革中的千古暴政“破四舊”活動將中國城市與鄉村千百年來形成的歷史文化古蹟和遺產當成封資修的東西徹底破壞和毀盡。即使連“和平解放”的古北京城的大量古蹟也慘遭破壞。中國的許多名勝古蹟沒有在戰爭中毀滅,卻在文革破四舊中破壞砸毀。而有部分古蹟因時任總理周恩來派兵保護,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宮、西藏布達拉宮等其他著名而有重大價值的文化古蹟得以倖免。 === 對外關係 === 文革時期的中國與蘇聯徹底決裂,兩國關係嚴重惡化成為後來中美建交的原因,但外交受極左思潮的影響,中國大陸不僅對外輸出革命,亦強硬對外輸出意識形態,甚至認為“毛主席是世界領袖”,導致與數十個國家關係緊張,與部分國家惡化到斷交的地步,包括中非、印尼、迦納。譬如,文革期間,中國透過各駐外使館、領館,對外宣傳中的極左做法,並向當地華僑和國民強行散發毛主席著作、語錄、像章和“文革”宣傳品; 許多中國駐外大使、參贊幾乎全部奉調回國參加政治運動,許多人受到批鬥,駐外使館的工作不能正常進行;甚至有外賓也被要求要面對毛澤東像站立,右手拿《毛主席語錄》放在胸前,進行“彙報”、“請示”。在國內發生了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焚燬蒙古駐華大使專車事件、王府井“圍攻外賓事件”等重大外交事件。 此外,文化大革命也在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影響,“造反有理”這句口號被全世界所有對現狀不滿的人使用。文革影響了當時的阿爾巴尼亞、朝鮮、法國、衣索比亞、荷蘭和智利等一些左翼勢力強大的地區;其中,受毛澤東和文革的影響並得到中方資助的柬埔寨紅色高棉政權於1975-79年初進行了紅色高棉大屠殺,造成約200萬人死亡、佔柬埔寨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 :1968年菲律賓共產黨按照毛澤東思想重建,其領導人活躍於菲律賓1970年的動亂時期一季風暴中。自那時起,菲共領導的菲律賓共產主義叛亂延續至今。 * :1967年爆發了受中國革命道路鼓舞的納薩爾巴里起義,由此開始的印度共產黨(毛主義)及其前身領導的納薩爾毛派叛亂對抗印度政府至今。 * :1972年,崇尚人民戰爭思想的土耳其革命工農黨左派正式組建土耳其共產黨/馬列,主要活動於土耳其東部,土耳其毛主義叛亂由此開始。 * 民主柬埔寨:在毛澤東思想的影響下和中國的資助下,紅色高棉領導人波爾布特發起類似的大清洗運動,這場被稱為“柬埔寨大屠殺”的種族滅絕運動最終在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之後結束,據估計造成了150萬至300萬柬埔寨人的死亡,約佔當時柬埔寨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 :文化大革命對知識分子的迫害引發了日本文藝界的強烈反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曾經居住於中國東北十數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安部公房、三島由紀夫、石川淳四人於1967年聯名發表宣告反對文革。日本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書記長宮本顯治在文革前夕訪問中國,因拒絕與中共一同批判蘇聯而導致日中共產黨決裂。部分支援毛澤東思想與文化大革命的日共黨員獨立或被開除出黨,成立了日本新左翼中的數個毛澤東思想派別,如日本共產黨(左派)、日本共產黨(行動派)。新左翼領導下的日本學生運動中,有學生於東京大學事件期間在大學正門掛起毛澤東肖像並塗寫文革口號「造反有理」,亦有學生高舉《毛主席語錄》向防暴警察扔自制的燃燒彈。 * :在文革期間爆發多次由共產黨領導的激進左派工人罷工運動,之後演化成六七武裝暴動,左派策動炸彈襲擊平民,甚至有廣東民兵非法越境與香港警察爆發槍戰。暴動引發北京紅衛兵火燒英國代辦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涉外事件。 * :因澳葡政府拒絕氹仔坊眾學校重建專案,發生一二·三事件。 * :1968年,發生全國性動亂五月風暴,工人、學生高舉《毛主席語錄》遊行。 * :各高校學生佩帶紅袖章示威。成立於1966年的美國黑人民權組織黑豹黨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之一,也曾高舉《毛澤東語錄》遊行。 * :中華民國政府於1966年11月以復興文化之名義開展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以抵制文化大革命,並組成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總統蔣中正則多次發表譴責演說,甚至已經指示中華民國國防部令五十萬國軍備戰,戰鬥機天天升空演習,準備反攻大陸,據說蔣也以前黃埔軍校校長身分與學生林彪保持信函連絡;後因美國拒絕提供中華民國作戰戰略物資補給,趁大陸「文革」來「反攻大陸」作戰之舉方停。 * :在1964年秋,蘇聯勃列日涅夫上臺之際,朝鮮與蘇聯恢復了關係。與蘇聯決裂的中國對此表示不滿。1966年起,中國領導人以及紅衛兵譴責金日成是修正主義者,朝鮮則批評中國的領導人是教條主義者、宗派主義者。中朝兩國甚至互相召回大使,兩國關係跌至冰點。但是,中國對毛澤東的崇拜之風反而使朝鮮對金日成的個人崇拜加以強化,朝鮮和中國一樣在強調獨立思想體系。 === 改革開放 === 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經濟復蘇並順利地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文革平反後,中共認為改革開放是完成對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並認為改革開放後中國直接步入長期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詞來掩飾實質上的路線變動。在這一時期,政府對支援文革的人士進行了逮捕和監禁,例如1985年一位鞋廠工人因張貼海報誇讚文革及其期間的成就而被判處十年監禁,之後又離奇死亡。 === 21世紀 === 文革至今仍沒有得到官方清楚的過程呈現、事件記錄,缺少多角度多主體的講述,遑論全面分析和吸取教訓。而文化大革命的研究工作,大多是在海外進行的。有關文革的記錄和研究成果,大多在海外出版。中國國內的記錄、研究特別是發表仍然是一個禁區,即使以個人回憶錄方式呈現對那段歷史有所涉及的作品,也是相當有限的。 2012年3月14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兩會的國務院總理記者會上表示粉碎四人幫後,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但是文革的錯誤和封建影響並沒有完全清除。溫家寶還表示如果中國不進行政治改革,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再次發生。 有學者指出,第五代最高領導人、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許多言論和舉措是對毛澤東時代的復辟,推崇個人崇拜、煽動民族情緒、背離憲政主義,還有人認為這有可能將中國推向第二次文化大革命。 2021年11月11日,在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閉幕後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指出:“遺憾的是,黨的八大形成的正確路線未能完全堅持下去,先後出現“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等錯誤,反右派鬥爭也被嚴重擴大化。面對當時嚴峻複雜的外部環境,黨極為關注社會主義政權鞏固,為此進行了多方面努力。然而,毛澤東同志在關於社會主義社會階級鬥爭的理論和實踐上的錯誤發展得越來越嚴重,黨中央未能及時糾正這些錯誤。毛澤東同志對當時我國階級形勢以及黨和國家政治狀況作出完全錯誤的估計,發動和領導了“文化大革命”,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毛澤東同志的錯誤,進行了大量禍國殃民的罪惡活動,釀成十年內亂,使黨、國家、人民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教訓極其慘痛。一九七六年十月,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不過,多間媒體就批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以繼續否定文革等過去中共建國後的歷史錯誤來鞏固他個人的統治地位。 ==評價== ===中國共產黨官方=== *1980年,義大利知名記者奧里亞娜·法拉奇在北京對鄧小平進行了專訪,當問到文革是否是一場內戰時,鄧小平認為:還能說不是嗎?人民分裂成兩派,互相殺戮,又因為老幹部給打倒了,那些自稱“造反派”的人便更形猖獗,像林彪和四人幫那一夥。啊,許多人在那場戰鬥中死了。當問到文革造成了多少人的死亡時,鄧小平指出:很難估計,因為有種種不同的死因,況且中國又那樣大。不過,請聽著,這麼多的人死去,就算不計當時發生的其他悲劇,單是死亡人數就足以說明文革的錯誤。......我可總結地說,毛主席的過錯是政治性的過錯,這樣講並不減低他所犯過失的嚴重性,更不能說是為這些錯誤有所辯護;可是,講到政治過錯是一回事,講到林彪或者四人幫的罪行卻是另外一回事。是的,毛主席的確縱容了林彪和四人幫,他們利用他的政治過錯來篡奪權力...... *自從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透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後,中國官方始終對於文化大革命採取否定的態度。其長期正式的說法是,文化大革命是“由領導者(指毛澤東)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指林彪集團和四人幫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並指出毛澤東應為“這一全域性性的、長時間的左傾嚴重錯誤”負相當責任。文革爆發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毛澤東對國內的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作出了錯誤的判斷,對當時的階級鬥爭形勢作出了極端的估計;另一方面,由於毛澤東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功績,使他的聲望達到高峰,成為人民心目中的「偉大領袖」,在這一背景下,社會主義的精神受到嚴重打擊與背叛。 *毛澤東時代後,在中共官方的話語體系中,文化大革命成為了一種混亂、無序的比喻。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在1989年春夏之交政治風波時北京市頒佈戒嚴令,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就使用了“文化大革命”一詞來形容持續進行的學生示威運動,勾起當時高層對文革的恐懼,以此成功說服最高層鄧小平等中共元老動用軍隊進入北京城。AsiaNews.it *2002年,中共中央黨校黨的建設部張志明:「文革結束以來,一直有種很權威的觀點,認為如果沒有文化大革命,如果中共一直沿著八大確立的路線走下去,中國社會就會順利實現現代化、實現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進步目標。我個人認為,這一結論要想成立,至少要有一個大的前提條件,那就是當時中共主要領導人必須在“以蘇為鑑”的反思中,在認識上真正超越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即在經濟體制方面,必須改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為市場經濟體制;在政治體制方面,必須改變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模式為法治模式。事實是,當時中共主要領導人對斯大林錯誤的反思僅僅限於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層面,不僅沒有懷疑到蘇聯模式的合理性,不僅沒有觸及到制度層面,而且對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關於斯大林的錯誤是制度問題的觀點還進行了批駁。」 作者張志明後來升任中共中央黨校黨的建設教研部主任教授. *2009年,新華社發表評論,認為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進行“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政治大革命,既沒有經濟基礎,也沒有政治基礎。文化大革命這樣嚴重的錯誤,使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走了大的彎路。 如果沒有文化大革命,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會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溫家寶在2012年卸任國務院總理前最後一次兩會記者會上說:「隨著經濟的發展,又產生了分配不公、誠信缺失、貪汙腐敗等問題。我深知解決這些問題,不僅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而且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特別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取得的成果還有可能得而復失,社會上新產生的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 *2018年,中國官方出版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大大淡化了文革對國家的負面影響和毛澤東的責任,引起外界關注中共對文革的定性是否有改變。而2019年9月27日,新華社在一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回顧該國歷史的文章中繼續將文化大革命定性為“內亂”。2019年版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恢復了一部分原來的定性,刪除了很多2018版中中性的詞語。書中提到「……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實踐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 2020年版則完全恢復了40年前官方對於文革徹底的否定,用詞非常嚴苛,和2018年以前的版本幾乎相同:「實踐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而是一場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都是錯誤的。」 *2021年11月11日,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透過《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其中指出:“毛澤東同志對當時我國階級形勢以及黨和國家政治狀況作出完全錯誤的估計,發動和領導了‘文化大革命’,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毛澤東同志的錯誤,進行了大量禍國殃民的罪惡活動,釀成十年內亂,使黨、國家、人民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教訓極其慘痛。一九七六年十月,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 *202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稱:“不能否認,毛澤東同志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走過彎路,特別是發動和領導“文化大革命”這個嚴重錯誤。” ===正面=== * 1967年,毛澤東在《紅旗》雜誌第1期姚文元的一篇長文《評反革命兩面派周揚》中加寫了一段文字,“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是觸及人們靈魂的大革命。它觸動到人們根本的政治立場,觸動到人們世界觀的最深處,觸動到每個人走過的道路和將要走的道路,觸動到整個中國革命的歷史。這是人類從未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革命變革,它將鍛煉出整整一代堅強的共產主義者。”1968年4月,《人民日報》公佈了毛澤東最新指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實質上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政治大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廣大革命人民群眾和國民黨反動派長期鬥爭的繼續,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階級鬥爭的繼續。”《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同日社論《芙蓉國裡盡朝暉——熱烈歡呼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成立》引用了這一指示。 *1977年8月,華國鋒在中共十一大上報告:“鑑於蘇聯復辟資本主義的歷史教訓和我國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毛主席以無與倫比的偉大革命氣魄,親自發動和領導了無產階級專政歷史上沒有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經過這場政治大革命,我們黨取得了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重大路線鬥爭的勝利,粉碎了劉少奇、林彪、“四人幫”三個資產階級司令部,在反覆爭奪中奪回了被他們竊取的那一部分權力,使我國的無產階級專政空前鞏固,為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全面地、正確地貫徹落實掃清了道路。經過這場政治大革命,我們黨取得了直接依靠億萬人民群眾戰勝黨內走資派的豐富經驗,廣大幹部和群眾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和鍛鍊,大大提高了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的覺悟,提高了識別政治是非和政治騙子的能力,他們在反對‘四人幫’的艱鉅複雜的鬥爭中表現出來的覺悟性和識別力,就是最生動的證明。經過這場政治大革命,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大為普及,毛主席關於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偉大理論在偉大實踐中得到了豐富和發展,更加深刻地為廣大幹部和群眾所掌握。在世界上,我國這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反修防修,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防止資本主義復辟,提供了新鮮經驗,大大增強了全世界無產階級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鬥爭的勝利信心。毫無疑問,我國這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必將作為無產階級專政歷史上的偉大創舉而載入史冊,隨著歷史的前進,越發顯示它的燦爛光輝。”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的“四人幫”成員之一張春橋認為,文化大革命雖然失敗,但是人民群眾還是得到了教育,“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對人民群眾的一次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的啟蒙教育,一次實驗,又一次巴黎公社。”他認為如果按照當時計劃的路往前走,老百姓的生活也會好很多,社會總是要進步的,他們也要發展生產的,“抓革命促生產嘛,並不只是鄧小平要發展生產”,而且他們計劃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不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其女兒張維維表示:“鄧小平把這些都全面抹殺了,什麼都不承認了,說一切都崩潰了,這是不公平的。” * 朱永嘉:“毛澤東經常思考的是如何防止蘇聯這種修正主義在中國重演,所以才有放手讓群眾起來揭露我們的陰暗面,讓群眾來鑑定和檢驗我們黨的各級領導,特別是中高階領導幹部的狀態。但是透過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這場群眾運動的結果是打倒一切,傷害了許多領導幹部,文革結束以後勢必出現反覆,透過文革並沒有達到如何建立自下而上監督各級領導之制度的目的。且不管其成敗,這個問題迄今仍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尚未根本解決的問題。” * 黃廉:“在我看來,毛主席敢於發動文化大革命,敢於暴露共產黨當權之後的種種陰暗面,是他對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有著無比的信任,否則絕對不敢發動群眾對走資派進行如此深刻和全面的揭露,文革是把一切共產黨掌權後的消極面和社會矛盾,特別是把當權派的真面目,統統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這是全球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間最大膽、最輝煌、最有魄力的篇章,除了毛主席之外,沒有任何執政者敢於動這樣的手術。” * 歷史學家高默波:“在精英們製造的歷史中,文化大革命是十年浩劫,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可對高家村的農民來說,‘文革’卻是毛澤東時代的黃金時期。‘文革’是教育的最好時期,因為正是在這時高家村第一次辦起了一至三年級的小學。於是這個村歷史上第一次全部學齡兒童入學。‘文革’時也是衛生的最好時期之一,因為赤腳醫生制度使農民看病方便且便宜。” ===負面=== *1966年10月,蔣中正(蔣介石)在《告中共黨人書》中表示:「殊不知自從三十年代以來,經過了大陸這十七年的所謂無產階級革命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的鬥爭失敗之後,到了今天,所謂『馬列主義』,就變成了『毛澤東主義』;所謂『階級鬥爭』就變成了毛澤東在黨內排除異己,互相傾軋的權力鬥爭;所謂『社會革命』,就變成了殘害人民、斫喪民族、荼毒社會的毛澤東思想的『文化大革命』。」「它自己亦就揭開了它『馬列主義』的外衣,暴露出它黃巢、李闖、流寇和晚清義和團拳匪的本來面目與野蠻手段,抹煞了你們共產黨內『行政』的和『軍隊』的組織,撤銷了你們『宣傳』的『文化』的和『教育』的系統,根本上乃是要摧毀中國文化,掃除知識分子,破壞現代文明,並想以其『人民戰爭』的法寶,來統制亞洲和世界人類,效法其二十年前希特勒的所為,這就是它毛澤東『文化大革命』和『紅衛兵造反』的本質與作用。」《蔣介石評傳》中也記載他的評價“權力鬥爭是真,其餘都是假的。” *1966年10月,恩維爾·霍查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發表題為《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初步思考》的講話,對文化大革命進行了全面否定。他表示,“對毛澤東的崇拜以一種造作和肉麻的方式到達了頂峰”,“你有這樣一種印象,即中國和世界文化中的一切舊的東西都應該被毫無歧視地拒絕,而一種新的文化,即他們所說的無產階級文化,應該被創造出來”,並認為“我們很難把‘紅衛兵’正在進行的革命叫做無產階級文化革命。標誌可以由市級機關撤除,敵人可以而且應該依法被專政機關抓走,如果敵人進入黨委,可以透過黨的渠道予以清除。或者這麼說,即使我們的中國同志必須武裝工人,攻擊各地的黨委,但是這也不應該由孩子來做”。 *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其回憶錄中提道,“我在電視上看過中國人自己攝製的一部影片,裡面的人像一群白痴一樣以枯燥無味的調門一遍又一遍地念誦著毛澤東的語錄。看到人類尊嚴被踐踏到如此地步,我簡直要嘔吐。...... 我在收音機裡曾聽到有個外科醫生如何在做手術之前被迫念一些愚蠢的毛的語錄。在20世紀的今天,人類的足跡已經踏上了月球表面,怎麼可能一個國家還會相信巫醫和不可思議的怪誕偶像呢?中國人真的相信毛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外科醫生只要記住毛的話就能治好病人嗎?依我看,毛的身上並沒有什麼超自然的東西。他把整個國家搞得天翻地覆。...... 依我看,所謂‘文化革命’根本不是什麼革命,而是一場矛頭指向中國人民和中國黨的反革命。” *1971年,林彪之子林立果的親信-{於}-新野在《五七一工程紀要》中描述文革期間的現狀:“十多年來,國民經濟停滯不前”,“群眾和基層幹部、部隊中下幹部實際生活水平下降,不滿情緒日益增長。敢怒不敢言。甚至不敢怒不敢言”,“統治集團內部上層很腐敗、昏庸無能”,“當前他們的繼續革命論實質是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他們的社會主義實質是社會法西斯主義”,“他們把中國的國家機器變成一種互相殘殺,互相傾軋的絞肉機式的”,“把黨內和國家政治生活變成封建專制獨裁式家長制生活”。 *在文革結束後不久,中國便出現了以《班主任》、《傷痕》等為代表的“傷痕文學”以及“反思文學”的流行,代表了當時社會上對於文革暴露批判的潮流。著名作家巴金在從1978年開始撰寫的《隨想錄》等出版物中,對於文革也進行了反思,在《巴金自傳》中他提道,“人人自危,只求活命,為了保全自己,不惜出賣別人,出賣一切美好的事物。那種日子。那種生活。那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是一片黑暗,就像在地獄裡服刑。...... 當時大家都像發了瘋一樣,看見一個熟人從高樓跳下,毫無同情,反而開會批鬥,高呼口號,用惡毒的言詞攻擊死者。” 巴金等人此後不斷地倡議建立“文革博物館”,認為“我們誰都有責任讓子子孫孫,世時代代牢記十年慘痛的教訓。‘不讓歷史重演’,不應當只是一句空話”。 *2013年,中國大陸官方的人民網、中華網以及騰訊網等媒體轉載《中國青年報》張鳴的文章,該文章認為,“在20世紀的人類歷史中,任何國家,有過我們這樣的文革嗎?唯一可以比擬的,就是德國的納粹時代。然而,迄今為止,我們卻連個像樣的歷史回顧、像樣的反思都沒有”、“不反思文革的社會,也許還是一個食人部落。這樣的部落,無論人們的外表多麼光鮮,採用多麼現代化的文明果實,終究還是沒有人性的食人部落。經歷了文革,國人沒有反思,就走不出食人部落,人人就都可能食人,人人也都可能被食。” *2013年,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人物》雜誌採訪時說:“剛剛日子好了一點。1959年、1960年、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過了1962年開始好轉,還沒幾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又搞得亂七八糟,又把知識分子搞倒一批。國家命運前途。這麼一個偉大的國家,這麼一個文明古國,搞得這麼亂七八糟。” *歷史老師袁騰飛評價毛澤東時代(特別是文革時代)稱:“誰想殺人就可以殺人,人人都可以殺人,所以20世紀最黑暗的一幕,真的就是發生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國土上,並不遙遠,結束了剛剛40多年,我們很多人都忘掉了。還有人高呼萬歲,這是很可怕的。” == 文革相關作品 == === 學術著作及期刊 === (部分知名著作,以出品年代順序排列) * 《中國季刊》,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季刊,1960年創刊。 * 《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莫里斯·邁斯納著,1977年出版。 * 《大動亂的年代》,王年一著,1988年出版。 * 《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劉青峰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年初版。 * 《形形色色的造反:紅衛兵精神素質的形成及演變》,徐友漁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 《當代中國研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出版的學術半年刊,1990年創刊。 * 《超凡領袖的挫敗》,王紹光著,1995年出版。 * 《文革大屠殺》,宋永毅著,2002年出版。 * 《文革受難者 ——關於迫害、監禁和殺戮的尋訪實錄》,王友琴著,2004年出版。 * 《毛澤東最後的革命》,馬若德、沈邁克著,2006年出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六卷·砸爛舊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動亂與浩劫(1966-1968)》,卜偉華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八卷·難以繼續的“繼續革命”》,史雲、李丹慧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 * 《記憶》,美國華文記憶出版社出版的學術季刊,2008年創刊(2019年升級為學術期刊)。 * 《為毛主席而戰》,何蜀著,2010年出版。 * 《極端年代的公民政治》,童小溪著,中國文化傳播出版社出版,2011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三卷,當代中國研究所,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 * 《文革時期中國農村的集體殺戮》,蘇陽著,2014年出版。 * 《脫軌的革命: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魏昂德著,2015年出版。 * 《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馮客著,2016年出版。 * 《天地翻覆》,楊繼繩著,2016年出版。 * 《文革群眾運動的動員、分裂與滅亡——以社會運動學視角》,喬晞華、詹姆斯·萊特著,2019年出版 * 《風暴歷程:文革中的人民解放軍》,餘汝信著,2021年出版。 === 紀實文字或回憶錄 === (部分知名作品,以出品年代順序排列) * 《隨想錄》,巴金著,1980年出版。 * 《文革之子》,梁恆、朱迪思·夏比羅(Judith Shapiro)著,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 * 《一百個人的十年》,馮驥才著,1991年出版,記錄了遍及全國的數十位平民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 * 《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張戎著,1991年出版。 * 《紅色紀念碑》,鄭義著,1993年出版,記述廣西文革屠殺期間的大規模人吃人事件。 * 《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李志綏著,1994年出版。 * 《牛鬼蛇神錄》,楊小凱著,1994年出版,紀錄了他在文革囚禁時期認識的社會各色人物。 * 《文化大革命博物館》,楊克林編,香港東方出版社,1995年4月初版。 * 《牛棚雜憶》,季羨林著,1998年出版。 * 《煉獄》,王仲方著,群眾出版社,2004年出版,前中共高層的文革回憶錄。 *《殺劫-鏡頭下的西藏文革》,唯色著,臺灣大塊文化公司,2006年1月21日初版。 * 《沒有墓碑的草原》,楊海英著,2009年出版,記錄文革期間內蒙古地區的屠殺事件。 * 《血的神話》,譚合成著,2010年出版,敘述文革期間湖南道縣大屠殺。 * 《清華蒯大富》,韓愛晶著,2011年出版。 * 《張春橋獄中家書》,張春橋著,2015年出版。 * 《戚本禹回憶錄》,戚本禹著,2016年出版。 * 《我家: 我的哥哥遇羅克》,遇羅文著,2016年出版。 === 文學創作 === (部分知名作品,以出品年代順序排列) * 《獻給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勇士》,作者不詳,文化大革命初期(1969年秋)在紅衛兵中流行的詩文。 *《天讎》廈門第八中學紅衛兵凌耿著,1970年代美國《紐約時報》印製出版,描述福建文革實況以及全國紅衛兵大串聯至北京的長篇小說。 *《尹縣長》陳若曦著,1974年出版,短篇小說集。 *《反修樓》鼕鼕編著,1979年臺灣爾雅出版社出版,文革中篇小說著作集。 *《人啊,人!》戴厚英著,1980年出版,長篇小說。 *《將軍吟》莫應豐著,1980年出版,曾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紀實小說。 *《芙蓉鎮》古華著,1981年出版,描述了文革期間農村人的生活,曾獲茅盾文學獎。 *《平凡的世界》路遙著,1986年出版,曾獲得茅盾文學獎。 *《黃金時代》王小波著,1991年出版,中篇小說。 *《活著》餘華著,1993年出版,餘華的代表小說之一。 *《一個人的聖經》高行健著,1999年出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第二部長篇小說。 *《亮劍》都梁著,2001年出版,小說後半本大量描寫了文革運動。 *《血色浪漫》都梁著,2004年出版,長篇小說。 *《兄弟》餘華著,2005年出版,小說上部描寫宋鋼與李光頭兩個家庭在文革中的遭遇。 *《三體》劉慈欣著,2006年出版,書中描寫大量文革情節,以葉哲泰的遭遇影射文革期間物理學家葉企孫先生遭受到的迫害。 *《生死疲勞》莫言著,2006年出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啟蒙時代》王安憶著,2007年出版,長篇小說。 *《蛙》莫言著,2009年出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書中大篇幅描寫文化大革命情節。 *《民主課》曹徵路著,2013年出版,長篇小說,小說以參與文革的紅衛兵的第一視角敘述。 === 電影 === (部分知名作品,以出品年代順序排列) * 《再見中國》(1974年:唐書璇導演及編劇,描述文革時中國大陸知青因不同理想而逃亡到香港,影片曾被香港政府以「影響與鄰近地區關係」禁映) * 《創業》(1974年 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編劇:大慶、導演:於彥夫、演員:張連文(飾周挺杉)、李仁堂(飾華程)) *《決裂》(1976年,李文化導演,郭振清,王蘇婭,溫錫瑩,葛存壯,鮑烈主演) * 《巴山夜雨》(1980年 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編劇:葉楠,導演:吳永剛、吳貽弓,演員:張瑜(飾劉文英),李志輿(飾秋石)) * 《楓》(1980年 峨嵋電影製片廠攝製,編劇:鄭義、導演:張一、演員:徐楓(飾盧丹楓)、王爾利(飾李紅鋼) * 《戴手銬的旅客》( 1980年 導演:於洋 編劇:紀明 馬林 演員:於洋、邵萬林,趙子嶽,馬樹超,葛存壯 * 《苦戀》(1980年,彭寧導演,白樺、彭寧編劇,劉文治、黃梅瑩主演) * 《天雲山傳奇》(1980年,謝晉導演,石維堅主演) * 《皇天后土》(1980年):中央電影公司(臺灣)出品,描述中國大陸文革時期種種荒謬情況,主要演員有秦祥林、劉延方、郎雄、柯俊雄、胡慧中、歸亞蕾 * 《小街》(1981年 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編劇:徐銀華 導演:楊延晉 攝影:應福康、鄭宏 美術:劉藩 作曲:徐景新 演員:郭凱敏(飾夏)、張瑜(飾俞)) * 《牧馬人》(1982年,謝晉導演,朱時茂主演) * 《芙蓉鎮》(1986年,謝晉導演,阿城、謝晉編劇,劉曉慶、姜文主演) * 《末代皇帝》(1987年,柏納多·貝託魯奇導演,編劇,片中溥儀晚年時期提及到文革批鬥的情形) * 《棋王》(1992年,徐克、嚴浩導演,嚴浩、梁家輝編劇,梁家輝、岑建勳主演) * 《霸王別姬》(1993年,陳凱歌導演,李碧華、蘆葦編劇,張國榮、張豐毅、鞏俐主演) * 《藍風箏》(1993年,田壯壯導演,蕭矛編劇,呂麗萍、濮存昕、李雪健、郭冬臨、郭寶昌、張豐毅主演) * 《活著》(1994年,張藝謀導演,餘華原著,蘆葦編劇,葛優、鞏俐主演) * 《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年,姜文導演,王朔原著(《動物兇猛》),夏雨、寧靜主演) * 《天浴》(1998年,陳沖導演,陳沖、嚴歌苓編劇,李小璐、洛桑群培主演) * 《紅提琴》 (1998年,弗朗索瓦·吉拉爾導演,片中有關中國情節部份) * 《巴爾扎克與小裁縫》(2002年,法國籍的華人戴思傑執導之電影,由周迅、劉燁和陳坤主演) * 《八九點鐘的太陽》(2004年,卡瑪、白傑明、高富貴導演) * 《長恨歌》(2005年,關錦鵬導演,楊智深編劇,梁家輝、鄭秀文主演,改編自王安憶的同名小說) *《我雖死去》(2007年,胡杰導演,文革“紅八月”期間卞仲耘之死的紀錄片) * 《山楂樹之戀》(2010年,張藝謀導演,艾米原著《山楂樹之戀》,尹麗川、顧小白、阿美編劇,周冬雨、竇驍主演) * 《我11》(2012年,王小帥導演,王小帥、勞·倪編劇,劉文卿、閆妮、喬任梁、王景春主演) * 《歸來》(2014年,張藝謀導演,嚴歌苓原著《陸犯焉識》,鄒靜之編劇,陳道明、鞏俐主演) * 《闖入者》(2014年,王小帥導演,王小帥編劇,呂中、秦海璐、馮遠征、秦昊、石榴主演) *《狼圖騰》(2015年,讓·雅克·阿諾導演,讓·雅克·阿諾,約翰·科裡,蘆葦編劇,馮紹峰、竇驍、巴森扎布、昂和妮瑪和尹鑄勝主演,改編自姜戎同名小說) *《芳華》(2017年,馮小剛導演,嚴歌苓編劇,黃軒、苗苗、鍾楚曦主演) *《無問西東》(2018年,李芳芳導演,李芳芳編劇,章子怡、黃曉明、張震、王力宏、陳楚生主演) *《一秒鐘》(2019年,張藝謀導演,張藝謀、鄒靜之編劇,張譯、劉浩存、範偉等主演) *《椒麻堂會》(2021年,邱炯炯導演,邱炯炯編劇,易思成、關南、邱志敏、顧桃、薛旭春主演) === 紀錄片 === *《文革那些事兒》(2006年,日本NHK電視臺四集紀錄片,紀念文革發動40週年,2007年獲第44屆銀河獎優秀獎) *《罪行摘要》(2014年,徐星導演,歷時三年對14位老人進行尋找和採訪) === 電視劇 === (部分知名作品,以出品年代順序排列) * 《燃燒歲月》(1990年,1990年香港無綫電視電視劇, 鄭伊建,劉青雲主演) * 《還看今朝 (天網)》(1990年香港亞洲電視電視劇,韋家輝監製,黃日華、任達華主演) * 《暴雨燃燒》(1991年香港亞洲電視電視劇,韋家輝監製,任達華、關詠荷主演) * 《大地之子》(1995年中日合作電視劇,上川隆也主演) * 《福貴》(2005年中國大陸電視劇,朱正導演,改編自餘華原著《活著》,謝麗虹編劇,陳創、劉敏濤主演) * 《風箏》(2013年柳雲龍執導中國大陸電視劇,由柳雲龍、羅海瓊、李小冉領銜主演) * 《父母愛情》(2014年孔笙導演中國大陸電視劇,劉靜編劇,郭濤、梅婷主演) * 《彭德懷元帥》(2016年中國大陸電視劇,由宋業明執導,董勇主演) * 《3體》 (2024年由 Netflix、三體宇宙及遊族集團等製作的英文系列網路劇集) ==註釋==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崔之元:〈毛澤東文革理論的得與失〉(2007) *丁學良:〈“文化大革命”就是形形色色的人相互報復的革命〉。 *彭麗君:〈文革中的幽靈:作為「牛鬼蛇神」的知識分子〉。 *艾愷:〈文革:四十後的破曉〉。 * 新語絲文革專輯 * 中國文革受難者紀念園 * 八九點鐘的太陽 * 文革博物館 * 一個關於文革的演講 * 文革史 * 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 *文革五十年專題 BBC * == 參見 == * 反智主義 * 文化滅絕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 * 中國共產黨政治運動列表 * 中國大屠殺列表 * 共產主義政權下的大屠殺 * 文化大革命口號 * 文化大革命時期文物古蹟損毀列表 * 文化大革命時期考古發現列表 * 文革博物館 *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年表 * 文化大革命年表 * 毛崇拜 * 毛澤東思想 * 全國大串連 * 上山下鄉運動 * 批林批孔運動 * 六七暴動 * 六八運動 * 文革2.0 * 破四舊 * 中國國家主席存廢之爭 *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 * 林彪 * 江青 * 四人幫 * 鄧小平 * 周恩來 * 劉少奇 * 華國鋒 * 上綱上線 * 中國共產黨 * 紅衛兵 * 傷痕文學 * 反思文學 * 內部書 * 去中國化 * 紅色恐怖 * 大清洗 * 古拉格 * 文革五十週年 * 中國共產黨相關爭議 Category:中國思想史 Category:中國的騷亂或暴動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運動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警民衝突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軍民衝突 Category:對中國共產黨的批評與爭議 Category:中國共產黨政治運動 Category:毛澤東思想術語 Category:人為災難
安樂死
安樂死(,源自於,「好的死亡」;為「好的」,為「死亡」)是一種有意地結束生命以減輕人的痛楚或痛苦的行為或措施,一般用於在個別患者出現了無法醫治的長期顯性症病,因病情屬於不治之症或到了晚期,對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極大的負擔,病人或其家屬不願讓病人再受病痛折磨,經過醫生和病人(或其家屬)雙方同意後而採取了結生命的措施。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安樂死法律。英國上議院醫學倫理專責委員會將安樂死定義為“為了結束生命而進行的蓄意幹預,以減輕頑固的痛苦”。在荷蘭和比利時,安樂死被理解為“醫生應患者要求終止生命”。然而,荷蘭法律並未使用“安樂死”一詞,而是在“協助自殺和應要求終止生命”的更廣泛定義下包含了這一概念。 安樂死以不同的方式分類,包括自願安樂死()、非自願安樂死()或不自願安樂死()。自願安樂死是指一個人願意結束自己的生命,並且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是合法的。非自願安樂死發生在沒有患者同意的情況下,並且在某些有限的條件下在某些國家是合法的,包括主動和被動形式。不自願安樂死在沒有徵得患者同意或違背患者意願的情況下進行,在所有國家都是非法的,通常被視為謀殺。 截至2006年,安樂死已成為生物倫理學研究最活躍的領域。在一些國家,與安樂死相關的道德、倫理和法律問題引起很大的公眾爭議。被動安樂死(俗稱“拔喉”)在許多國家的某些情況下是合法的。然而,主動安樂死僅在少數幾個國家(例如:比利時、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和瑞士)是合法或事實上合法的,並且限制在特定情況下需要諮詢師和醫生或其他專家的批准。在一些國家如奈及利亞、沙烏地阿拉伯和巴基斯坦,幾乎不存在對積極安樂死的支援。 == 分類 == 根據一個人是否給予知情同意,安樂死可分為三種型別:自願、非自願和不自願。 醫學和生物倫理學文獻中存在關於非自願(進而是不自願)殺害患者是否可以被視為安樂死的爭論,無論其意圖或患者的情況如何。在湯姆·比徹姆(Tom Beauchamp)和阿諾德·戴維森(Arnold Davidson)以及後來邁克爾·雷恩(Michael Wreen)提供的定義中,患者的同意與否並不被視為他們的標準之一,儘管可能需要它來證明安樂死的合理性。然而,其他人認為同意是必不可少的。 ===自願安樂死=== 自願安樂死(Voluntary euthanasia)是在患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的。主動自願安樂死在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是合法的。在美國,根據南希·克魯桑(Nancy Cruzan)有關安樂死的判決後,被動自願安樂死在整個美國都是合法的。當患者在醫生的幫助下死亡時,通常使用協助自殺(Assisted Suicide)一詞。在瑞士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華盛頓州、蒙大拿州和佛蒙特州,協助自殺是合法的。 ===非自願安樂死=== 非自願安樂死(Non-voluntary euthanasia)是在沒有得到患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的。例如兒童安樂死在全世界都是不合法的,但荷蘭根據格羅寧根議定書(Groningen Protocol),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已將其非刑事化。被動形式的非自願安樂死(即維生治療)在一些國家在特定條件下是合法的。 ===不自願安樂死=== 不自願安樂死(Involuntary euthanasia)是違背患者意願的。 ===主動及被動安樂死=== 除了分為自願、非自願和不自願之外,安樂死還可以分為主動或被動(Active/Passive,或譯為積極/消極) 。被動安樂死牽涉到對延續生命必要的維生治療。主動安樂死需要使用致命的物質或力量(例如進行致命性注射),並且更具爭議性。雖然一些作者認為這些術語具有誤導性和無益,但它們仍然很常用。在某些個案下亦存在著爭議,例如應否將必需服用但有毒的鎮痛藥視為主動或被動。 == 執行與否 == 以荷蘭為例,目前在荷蘭要執行安樂死,必須出自病人的個人意願,並且有醫生證明病人正在處於「不能減輕」和「不能忍受」的痛苦中,醫生和病人之間也得先達成共識,確認安樂死已經是他們的唯一選擇孫效智,1996年12月,安樂死的倫理反省 ,《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四十五期,頁85-113。。安樂死在許多國家引發了很大的爭議(例如美國的特麗·夏沃案)。荷蘭自2002年實施安樂死以來,執行死亡人數大幅上升且逐年遞增。 一、目前已立法容許主動安樂死的國家及地區: * 歐洲:、、、(醫師需親自注射) * 南美洲:(醫師不得親自注射,需由病人自行服藥) 二、目前已立法容許被動安樂死的國家及地區: * 歐洲:、、、、、、、、、 * 亞洲:、、 三、目前已立法容許協助自殺的國家及地區 * 歐洲:、 瑞士、 * 北美洲: 美國部分州(華府、加州、奧勒岡州、科羅拉多州、佛蒙特州、華盛頓州、蒙大拿州、夏威夷州、新澤西州)、 *大洋洲:( 維多利亞州、西澳大利亞州) 丹麥於1992年透過「預立遺囑法」,由哥本哈根大學醫學院管理,並在1998年時透過「病患權利法」,確認其約束性。任何末期重症、嚴重意外等無自主能力的患者,其負責醫師都必須向病人本人詢問,該患者是否有登入預立遺囑。如果有登入,則根據預立遺囑內的條件進行安樂死。安樂死 丹麥強調預立遺囑約束性 ,大紀元,2005年3月28日 澳大利亞於1995年6月16日透過安樂死法案,1996年7月1日生效,但該法案在1997年3月25日被廢除。只有維多利亞州於2017年11月29日透過安樂死法案,於2019年6月19日生效。 德國則禁止主動安樂死,但是重症病人可以以口頭形式或者書面形式要求被動安樂死。當病人因病重無法表達意願時,其親屬可以代替他做出決定。 比利時眾議院於2014年2月13日透過安樂死合法範圍擴及未成年人一案,將成為繼荷蘭之後,全球第2個在嚴格條件下許可未成年的孩童實施安樂死的國家。全球第2 比利時允孩童安樂死 ,中央社,2014年2月14日 2017年10月22日,韓國保健福祉部稱,從2017年10月23日至2018年1月15日將試行《維持生命醫療決定法》,臨終患者可以在病情嚴重並且不可逆轉的情況下,自己決定是否繼續接受維持生命的治療。 中華民國(臺灣)禁止主動安樂死,僅準許個人依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進行被動安樂死: * 臺灣現有社團法人組織臺灣尊嚴善終諮詢服務協會,提供患者前往瑞士安樂死的申請資訊,並持續推動臺灣在地安樂死合法化。 * 安寧緩和醫療(指為減輕或免除末期病人之生理、心理及靈性痛苦,施予緩解性、支援性之醫療照護,以增進其生活品質) * 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指對臨終、瀕死或無生命徵象之病人,不施予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等標準急救程式或其他緊急救治行為) * 不施行維生醫療(指末期病人不施行用以維持生命徵象及延長其瀕死過程的醫療措施) 上述之被動安樂死方案皆須依法取得資格,並由病患本人提前簽署同意書。 西班牙國會於2021年3月18日表決透過一項與安樂死有關的法案,允許患有「嚴重而無法治癒的疾病」或「衰弱性和慢性疾病」以致「不堪忍受」的病人接受主動安樂死或協助自殺。 == 安樂死辯論 == 安樂死支持者經常指向像荷蘭和比利時這樣的國家,以及像安樂死合法化的俄勒岡州這樣的地方,認為它基本上沒有問題。 同樣,芝加哥第55任市長拉姆·伊曼紐爾認為,反對安樂死的主要觀點有四個: * 並非所有的死亡都是痛苦的; * 提供替代方案,如停止積極治療,並結合使用有效的止痛藥; * 主動安樂死和被動安樂死之間的區別在道德上是重要的; * 使安樂死合法化會使社會處於一個滑坡,將導致不可接受的後果。 在2015年年初臺灣透過《動物保護法》部分修正案,因為對於非人類動物生命的重視,雖然缺乏相關配套措施,臺灣還是有動物安樂死。 == 接受或尋求安樂死的著名個案 ==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奧地利出生、英國接受自願主動安樂死) * 特麗·夏沃(1963-2005年,美國、非自願被動安樂死) * 鄧紹斌(1969-2012年,香港人,頸部以下癱瘓、因為敗血病於2012年12月9日離世) *(1991年,日本案例) * 克里斯汀·德·迪夫,諾貝爾醫學獎得主,2013年5月4日採取安樂死離世,享年96歲。 * 雨果·克勞斯,比利時作家,2008年離世,享年79歲。 *巴金晚年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氣管炎、高血壓、惡性間皮細胞瘤等多種疾病,曾經表示要求安樂死。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 *王明成因目睹母親夏素文受肝病折磨,要求醫院於1986年6月29日為她實施安樂死。他和執行安樂死的醫生蒲連升被控故意殺人罪,成為中國第一宗安樂死案例。 1991年4月6日,漢中市人民法院判決蒲連升、王明成雖然違法,但不構成犯罪。2003年,王明成罹患胃癌後也要求安樂死未果,於8月3日去世。 *王曉民,二戰後臺灣第一個受社會廣泛注目的植物人案例。1963年王曉民因車禍成為植物人,長期臥床由父母照料數十年之久,母親趙錫念擔心自己死後王曉民無人照護,於1983年向立法院請願,要求速訂安樂死法律,引發立法委員激烈辯論,由於多數委員反對,且學者對於日後可能的安樂死濫用存有疑慮,因此未獲結論,王曉民直到2010年逝世都未清醒。 *傅達仁(1933-2018年,節目主持人,在瑞士接受安樂死) *林優裡,日本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患者,透過協助自殺離世,享年51歲。醫師大久保愉一和山本直樹因涉嫌協助自殺遭到日本警方逮捕。 == 參見 == * 優生學 * 兒童安樂死 * 安樂死 (美國) * 安寧緩和醫療 * 瑞士安樂死議題 * 加拿大安樂死議題 * 荷蘭安樂死議題 * 印度安樂死 * 腦死 * 協助自殺 * 死刑存廢問題 == 參考文獻 == 他 Category:自殺方法 權 命 命
人馬座
人馬座(,天文符號:♐),又稱射手座,是一個南天黃道帶星座,星座日期11/23~12/21,面積867.43平方度,佔全天面積的2.103%,在全天88個星座中,面積排行第十五。人馬座中亮於5.5等的恆星有65顆,最亮星為箕宿三(人馬座ε),視星等為1.85。每年7月7日子夜人馬座中心經過上中天。 ==名稱== “射手”雖是從拉丁語Sagittarius意譯而來,但卻是源自日文漢字的轉譯。sagittarius一詞在拉丁語中意為“持箭者”,箭的拉丁語是sagitta,天箭座即Sagitta;相似情況也可以對比拉丁語中的水aqua與持水者aquarius,寶瓶座即Aquarius。人馬座原為巴比倫天文學中黃道星座之一,其原型為蘇美爾神祇內爾伽勒(Nergal),形態為拉弓射箭的帶翼人馬。黃道星座隨後被希臘的星座系統沿用,在希臘神話代表薩堤爾,傳說其發明了射箭。 == 特點 == 人馬座是夏季夜空中最大、最顯著的星座之一,它西接天蠍座、東連摩羯座,北面是蛇夫座、盾牌座和巨蛇座,南邊則是一系列小型星座,如望遠鏡座、顯微鏡座、南冕座等。 人馬座並不難認,因為它主要的星排列得像一個茶壺:箕宿二(δ)、箕宿三(ε)、鬥宿六(ζ)及鬥宿三(φ)組成壺身;鬥宿二(λ)為壺蓋;箕宿一(γ)為壺嘴;鬥宿四(σ)與鬥宿五(τ)為壺柄。另外其中六顆星排列像-{鬥}-杓:鬥宿一(μ)、鬥宿二(λ)、鬥宿三(φ)、鬥宿四(σ)、鬥宿五(τ)和鬥宿六(ζ),在古代中國稱為南斗六星,也就是鬥宿名稱的來源。 在人馬座天區,銀河達到最大的亮度和寬度,銀河系的中心位於射電源人馬座A*附近。 == 神話與歷史 == 在希臘神話中,射手座的箭對著位於它前方的天蠍座的胸,射手座在天上是為了給去取金羊毛的伊阿宋指路,古希臘人將射手座與薩杜恩(半人半羊)以及克洛託斯聯絡起來。羅馬人卻將他認為是優雅而智慧的喀戎,這導致人們常常把它與南天的半人馬座混淆,然而這兩種生物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射手座是一名獵手,這可以追溯到美索不達米亞的箭神涅伽爾(Nergal),而他與暴躁的戰神和火神伊拉(Irra)有關。 == 恆星 == 天淵三雖然是人馬座的α星,但它的視星等只有4.0,比星座中不少的星還要暗。 === 重要主星表 === 拜耳命名法 中國星名 英文名字 英文含意 視星等 人馬座α 天淵三 Rukbat/Alrami 膝/射手 3.97 人馬座β1 天淵二 Arkab 腿的前面 3.90 人馬座β2 天淵一 Arkab Posterior 腿的後面 4.92 人馬座γ 箕宿一 Alnasl 箭尖 2.99 人馬座δ 箕宿二 Kaus Meridiandlis 弓的中部 2.70 人馬座ε 箕宿三 Kaus Australis 弓的南部 1.85 人馬座ζ 鬥宿六 Ascella 半馬人的臂 2.60 人馬座η 箕宿四 Arkab 腿 3.11 人馬座θ1 天淵增二 - - 4.37 人馬座θ2 狗國增二 - - 5.30 人馬座ι 天淵增一 - - 4.12 人馬座κ1 - - - 5.60 人馬座κ2 - - - 5.64 人馬座λ 鬥宿二 Kaus Borealis 弓的北部 2.81 人馬座μ 鬥宿一 Polis 馬駒 3.84 人馬座ν1 建增六 Ain al Rami 射手之眼 4.86 人馬座ν2 建增七 Ain al Rami 射手之眼 5.00 人馬座ξ1 建增二 - - 5.02 人馬座ξ2 建一 Nergal 戰神 3.52 人馬座ο 建二 Manubrij/Manubrium 柄 3.76 人馬座π 建三 Albaldah - 2.88 人馬座ρ1 建五 Cappa 斗篷 3.92 人馬座ρ2 建增八 - - 5.84 人馬座σ 鬥宿四 Nunki - 2.02 人馬座τ 鬥宿五 Hecatebolus - 3.32 人馬座υ 建六 - - 4.52 人馬座φ 鬥宿三 - - 3.17 人馬座χ1 狗二 - - 5.02 人馬座χ3 狗增四 - - 5.45 人馬座ψ 狗增六 - - 4.86 人馬座ω 狗國一 - - 4.70 人馬座3 天籥八 - - 4.58 人馬座43 建四 - - 4.90 人馬座55 天雞一 - - 5.08 人馬座56 天雞二 - - 4.89 人馬座59 狗國四 - - 4.45 人馬座60 狗國二 - - 4.86 人馬座62 狗國三 - - 4.45 == 深空天體 == 從地球看來,本銀河系的中心位於人馬座,雖然銀心被人馬臂上的星雲和塵埃帶所遮擋,但是人馬座的銀河仍是非常濃密,中間還有很多明亮的星團。 這個星座中的天體主要是銀河深處的宇宙天體,包括髮射星雲和暗星雲,疏散星團和球狀星團以及行星狀星雲。人馬座有多達15個梅西耶天體——這是所有星座中最多的。其中很多用雙筒望遠鏡就可以觀測到。 與銀河系中心有關的人馬座A是一個複雜的無線電源,天文學家相信它或許包含了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 梅西耶天體 === * 礁湖星雲(M8):位於鬥宿二附近,這個明亮的發射星雲被一條遮掩物質形成的暗帶切開了。用雙筒望遠鏡容易看到,這個星雲中包含了一個稀疏的疏散星團,即NGC 6530,距離地球4100光年。 * 奧米加星雲(M17):接近盾牌座邊界的M17是天空中最明亮的發射星雲之一,它亦稱天鵝星雲、馬蹄星雲,用雙筒望遠鏡就很容易看見它。這是因為其中最明亮的一部分讓人想起在湖面遊動的一隻天鵝的身體。用一架8英寸(20釐米)或更大的望遠鏡裝上星雲濾光器可以去除幾乎充滿這個區域的較暗的星雲狀物質,距離地球5000-6000光年。 * M18:這個小的疏散星團有十幾個星等+9到+10的天體,距離地球4900光年。 * 三裂星雲(M20):亦稱三葉星雲,是發散和發射混和型星雲,包含了不少年輕恆星。它的彩色照片非常美麗,可以看見它桃紅色和亮藍色的部分。用小型望遠鏡看卻難以分辨——由遮掩物質形成的暗溝把這個星雲分為三個區域,所以它被稱為三葉星雲。在星雲的中心還有一顆耀眼的三合星。M20距離地球5000光年,其中熾熱年輕的恆星被塵埃和氣體所包圍。 * M21:這是一個明亮但相當小的疏散星團,用小型望遠鏡很容易看見,總星等為+5.9,距離地球3930光年。 * M22:它的直徑約18弧分,是個結構鬆散的球狀星團,用8英寸(20釐米)望遠鏡可以很好的觀測,甚至,能分辨出它中心部分很多單個恆星。M22是相距地球較近的星團,只有10600光年。總星等為+5.1。 * M23:這是個大而壯觀的疏散星團,約100顆星等在+9或更暗的恆星。它的星等是+5.5,距離地球2050光年。 * 小人馬恆星雲(M24):它的直徑超過1度,並不是真正的星團,而是銀河中的一個明亮部分。裸眼可見。但用雙筒望遠鏡看的更清晰。用小型望遠鏡可以看見數不清的成片恆星。距離地球約10000光年。 * M25:這是一個明亮稀疏的疏散星團,有大約50顆+6星等的恆星,還有更多更暗的。距離地球2000光年。 * M28:這是一個小的中等亮度但很緻密的球狀星團。需要約口徑12英寸(30釐米)的望遠鏡才能分辨出單個恆星。其星等是+6.9。距離地球約18300光年。 * M54:這是一箇中等亮度但小而緻密的小球狀星團,需要使用大望遠鏡才能分辨出它,它的星等是+7.7,距離地球87400光年。 * M55:在箕宿二西面約7.5°的M55。這是一個明亮結構鬆散的球狀星團,用8英寸(20釐米)望遠鏡容易分辨。其星等是+7.0,距離地球17600光年。 * M69:這是個又小又圓的球狀星團,相當緻密。使用8英寸(20釐米)的望遠鏡的高倍放大可以分辨出一些處於邊緣的星,星等+7.7。距離地球29000光年。 * M70:是一個位於人馬座的球狀星團,接近銀河系的中心,是由梅西耶於1780年所發現的。星團內已知有2顆變星。 距離地球29400光年。 * M75:也稱為NGC 6864,是一個球狀星團,於1780年被皮埃爾·梅尚發現,並且在同年被梅西爾發現並登入在他的疑似彗星目錄中。距離地球67500光年。 == 中國星官 == 中國古代的星宮系統中人馬座天區包括箕宿的箕、鬥宿的鬥、天淵、建、天籥、狗國、狗、天雞、農丈人等星官。 * 箕Winnowing Basket(箕4):人馬座γ、δ、ε、η * 鬥Dipper(鬥6):人馬座μ、λ、φ、σ、τ、ζ * 天淵Celestial Spring(鬥3):人馬座α、β1、β2 * 建Establishment(鬥6):人馬座ξ2、ο、π、43、ρ、υ * 天籥Celestial Keyhole(鬥8):HD 162978(天籥一)、HD 161664(天籥二)、人馬座3 * 狗國Territory of Dog(鬥4):人馬座ω、60、62、59 * 狗Dog(鬥2):人馬座52、χ1 * 天雞Celestial Cock(鬥2):人馬座55、56 * 農丈人Peasant(鬥1):HD 172910 == 相關文化 == 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名句“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中的鬥指的就是人馬座的鬥宿天區。 在爆旋陀螺 鋼鐵戰魂中,日本陀螺手湯宮健太所持有的陀螺是終極射手145S/烈焰射手C145S/激閃射手230WD,它擁有射手座的力量 == 參見 == * 梅西耶天體 * 梅西耶天體列表 * 深空天體 * NGC天體表 == 註釋 == == 參考資料 == * AEEA天文教育資訊網 箕宿天區 * AEEA天文教育資訊網 鬥宿天區 Ren2 * Category:托勒密星座 Category:黃道星座
深空天體
深空天體(Deep sky object, DSO)是太陽系外非恆星的天體,常見於業餘天文學,主要是被用來觀看。 其中只有最亮的幾個能為肉眼所見,如M31仙女座大星系和M42獵戶座大星雲。一百個以上的能透過雙筒望遠鏡看到,例如18世紀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耶所編的《星雲星團表》中的大部分天體,見梅西耶星表。若有天文望遠鏡或通曉天文攝影更佳。 深空天體的主要分類有: * 星團 ** 疏散星團 ** 球狀星團 * 星雲 ** 瀰漫星雲(亮星雲) *** 發射星雲 *** 反射星雲 *** 暗星雲 ** 超新星殘骸 ** 行星狀星雲 * 星系 * 類星體 * 系外行星 有幾個深空天體的目錄:收錄了110個深空天體的梅西耶星雲星團表,更全面的星雲星團新總表總數將近8,000個天體),以及另外幾種。還有更多的天體列在專業的烏普薩拉星系總表,許多天文愛好者利用這些物件來測試她們的觀測裝置和磨練觀測的技巧。在每年的特定日子,有些地區會舉辦梅西爾馬拉松競賽,要求參加者在一個夜晚看遍110個梅西爾天體。收錄了400個深空天體赫歇爾目錄則被設計作為有經驗的天文學家測試更大的望遠鏡之用。 == 相關條目 == * 梅西耶天體 * 梅西耶天體列表 * NGC天體列表 * IC天體 * IC天體列表 == 參見 == * Concise Catalog of Deep-sky Objects: Astrophysical Information for 500 Galaxies, Clusters and Nebulae, by W. H. Finlay, ISBN 1-85233-691-9. Springer, London. * How to observe deep sky objects * Clickable table of Messier objects * Jeff A. Farinacci《天文書-深空天體覌測導引》 Category:天體
射手座 (消歧義)
射手座(Sagittarius)可指: * 人馬座,星座之一 * 人馬宮,黃道十二宮之一 == 船 == * (SuperStar Sagittarius),一艘遊輪 * (USS Sagittarius (AKN-2)),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海軍貨船 == 音樂 == * ,1960年代美國樂隊 == 動物學 == * 蛇鷲(Sagittarius serpentarius)或秘書鳥,一種大型陸生的猛禽
道家
道家是中國諸子百家中思想學派之一,也是九流十家之一,在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列子、莊子為代表。 西漢建立後,漢高祖、漢惠帝、呂后等領導人,張良、蕭何、曹參、陳平等大臣,都以道家思想治國,減少傜役、賦稅,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休養生息,漢文帝、漢景帝奉行道家的黃老治術達到極致,史稱文景之治,「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國家富裕,百姓安樂。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獨尊儒術」的政策,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成為非主流思想,後來魏晉南北朝時西域引入佛教,不少唐主信奉佛教,把儒家學說、道家學說及佛教合併稱為「儒釋道」,道家的地位進一步減低,宋朝以後程朱理學、陸王心學更興起,道家思想被混入理學,獨立的道家思想基本上不復存在。 道家雖並未被官方採納,但仍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佛教傳入中國後,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中國的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老莊的啟發。 中國哲學大師,新儒家學者馮友蘭於1948年時,於《中國哲學簡史》當中提出了新道家(當代新道家,又稱現代新道家)的概念。 == 發展與構成 == 一般認為老子應是實質可考的道家始祖,經由莊子、列子、楊朱等人的發展,成為一門經典,其中法家,名家,縱橫家也受道家的影響。 相傳商朝伊尹輔商湯,周朝呂尚輔武王,主張與民休息,就有一點道家的色彩。在戰國時期子思、孟子學派的人士,提倡五行學說,因此成為了五行家之先河,鄒衍提倡的陰陽五行學說與稷下學宮的道家學者合流,認為黃帝為政虛靜,是道家的創始人,故與老子合稱,成為了漢初所流行的「黃老道家」。嚴格而言,「黃老道家」不屬於正宗的道家,而三皇五帝的傳說也是在戰國時期方創立的。法家韓非子也吸取了道家的許多想法,主張「上法而不上賢」。 秦末對民眾苛刻,稅賦、伕役甚嚴,西漢時期,漢高祖、呂太后、漢文帝、竇太后等以黃老之術治國,直到董仲舒與今文經學者異化儒家學說,官方獨尊儒術,而道家思想已經開始隱沒,漸漸融入儒家思想。東漢時期,漢明帝夢見金人,傳入佛教。後來,雖有魏晉道家的小陽春,道家同時被佛教影響,被虛無化。 == 思想和主張 == 道家主張「順其自然」,認為要用到法律時(法和法律有不同;法好比物理,而法律則是人為),大道已經廢棄了。因此社會上沒有道德仁義《老子》第18章,因此不主張要用法去治人;法家則主張要用法律去懲治人,認為人類本性頑劣,要用權威與固定的法條以治天下。道家思想與法家思想多有牴觸,但到了法家的韓非子時,卻利用道家《道德經》的章句,以闡發法家思想。 道家雖然學派上有所區別,但就其主旨來說是相通的:以“道”為本,自然無為。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其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25章 “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老子》第61章以大邦為世界,以大邦以下小邦為國家,小邦以下大邦為本土。道家是中國最早的本土獨立思想,與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統思想大異旨趣。 莊子思想的核心是“逍遙”與“齊物”。主張“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哲學思想。楊朱據說是老子的弟子,但他非常激進,提出“貴己”,“為我”。主張“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戰國時期稷下學宮的《管子》諸篇,主張“守則重,不守則輕”與“一年樹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自小入大的道家哲學思想。 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這一觀點被後來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援,成為道家最基礎核心。道家貴生,存生,養生,輕視物質,以心靈的逍遙,萬物的齊一為最高價值。 == 老子 ==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譯本最多的古籍之一,被西方公認為所有中國文獻中最難以解讀同時也是存在問題最多的文字之一。老子在總體上傾向治國方面,在人生觀上,老子主張“清虛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以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從自然的二元對立觀念出發,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價值考量。 === 「道」的不可言說性 === 老子和莊子都意識到在終極面前語言是無能為力的,老子反覆觀察與思考的世界是日常觀察到符合常識的世界,無論這樣的世界是多麼真實,其主要特徵是非永恆性。而“道”就其不可言說的永恆性來說是無法預先決定,亦無以名之,不同於任何可命名的事物。它是非存在,即相當於無。這是一種與任何可以名之,確定有限的存在或實體都無法對應的實在,然而它顯然是真實的,並且是所有有限實在的根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先於天地誕生,沉默而虛空;獨自存在著而不發生變化,周而復始沒有盡頭)這裡甚至可以感受到老子從哲學層面上對於時間空間的一個回答,同時老子將非存在與存在的世界聯絡了起來,即非存在是永恆的,而存在是短暫和有限的。老子持有這樣的觀點,無論非人類的宇宙還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自然都以“道”這樣自發無為的方式執行。我們所感受到的自然的無為是“道”的顯現,自然也以此存在於“道”中。 === 自然無為和自然哲學觀 === 和儒家宣稱的“天”相比,“道”這個詞的使用意味著老子持有一種無神觀,凡指‘天’大多意味著背後存在著一種意向性的,不可逆的力,這與道家思想的無為是相背的。老子認為自然的執行是自發執行,無目的的“道”的顯現,一切有限存在誕生於非存在,並復歸於非存在,這是道家哲學的巔峰之處。然而老子卻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來解釋這一主張。這意味著老子堅信自然的無為執行方式但無法考證它,因為對於自然的科學考察是與“無為”相對立的。但這並不意味著道家思想者不通曉同時代的自然觀(自然哲學),老子在描述經驗性的常識世界時也強烈關注自然的二元對立性質,而莊子更體現了其對自然觀的深刻認識。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無不為)。 === 人類領域 === 老子對人類領域有著深刻關懷。由於“道”存在於一切有限存在中,人類本身也便是自然的顯現。人們擁有生命,可以品味生活,但同時也要隨時準備毫無遺憾地離開它,對於“道”所帶給我們根本的病痛,死亡都是有限存在的誕生和復歸於無。對於生活方式,老子認為對於居住於“道”中同時又是“道”的顯現的人來說慾望應是相當簡單和有限的,對於人本身的慾望,應該拋棄(不迷其中)。然而現實是“道”在人類領域上發生了分離,老子將之歸結於兩個因素,一是文明的興起(「變化」),文明使人在財富、權力、道德完善各個方面上有了新的目標(老子也(被認為)是徹底的原始主義者);二是人本身在道德層面上的墮落(墮落該作變化)。 === 政治領域 === 老子的原始主義同樣體現於政治領域,然而並不是一種無政府主義,《老子》中有很多對統治者的建議和告誡,主張統治者要使人民不宜亂欲,使人民不去沉迷追求“仁義”而本身同時採取無為而治的方針。領悟並體現了“道”的人才能真正文明,使人民恢復“道”的狀態中。老子曾將政治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下知有之”,不妄為而治,老百姓只知道他的存在,各順其性,各安其生;第二等,“親而譽之”,謀福施恩於民,以仁義治理人民,人民都稱讚執政者;第三等,“畏之”,用政教治理人民,用刑法威嚇人民,百姓們都很害怕;第四等,“侮之”,用權術偽詐愚弄,欺騙人民,百姓都要起來推翻它。 == 莊子 == 莊子通常當是老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者,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差異在於老子主張德源自於道,而莊子主張德出自於人,他的著作表現出他的思想涵蓋了當時各種思潮。後人常將他與老子並稱老莊,是道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具有非常顯著的悲觀主義,其思想主要關注在生命上,以修身為主旨,“內聖”的觀念被莊子發揮到了極點。莊子的人身哲學被後世用來倡導藝術精神的培養,打破小我與天地自然合一的超越精神,以審美的意態體悟世界,對中國的詩歌、繪畫等許多藝術領域有著重要的影響。《莊子》在文學上也取得了相當成就,代表作《逍遙遊》是先秦散文的巔峰作品之一。 === 「道」 === 莊子雖然也承認“道”是萬物本源,但和老子的“道”存在一定差異。老子主張“道”為非存在,並以自然顯現出來,莊子的觀點則不同。莊子在支援“道”是無(非存在)同時,比老子更加關注“道”中關於“存在”的內涵。《莊子》中的“道”表現出了不可窮盡的多樣性和創造性。莊子並不僅把“道”的存在歸結於具有一定侷限性的自然,他試圖比老子更確切的描述不可描述的“道”。他不僅把著眼點停留於自然迴圈變化的規則,還將目光投向不可預測的,不能預期的變化。這種對於自然具有創造性的欣賞對後代也產生了相當影響。 === 實在觀 === 在《莊子》中記述了許多莊子好友惠施所提出的問題。先秦時期,以惠施、公孫龍為代表的名家引發了中國古代語言危機的高峰。他們提出的諸多悖論引起了關於存在的廣泛關注,影響了當時與後人思考世界的方式。莊子也受到了名家思想的影響,他肯定事物的有限實在性,“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說話並不等於吹氣,畢竟說出了某些東西。)即假如語言沒有被日常虛假意識或者成見之類所影響,語言也許可以與事物本體表現一致。“民溼寢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人睡在潮溼的地方,腰背就會疼痛,甚至最後半身不遂,泥鰍也會這樣嗎?)莊子認為語言可以說出東西,但無論從道德層面還是知性層面都不能以對或錯的方式來談論他們。只有在非存在的條件下,所有存在和關係才能找到本源。對於日常經驗性的世界,是一種有條件的實在,從根本上講是空的(這和佛教的哲學觀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和老子對於倫理上的偏好不同,莊子主張以一種審美的、藝術的角度而非科學的態度來觀察世界,所以他對於自然世界的有限存在表現出了絕對意義上的價值中立。 === 人類領域 === 莊子同樣試圖回答關於“道”在人類領域中發生分離的問題。和老子所具有的原始主義,試圖使人們從高等文明的扭曲環境中解脫出來不同,莊子的哲學思想中,人類意識的病態是與生具來的,不存在任何原始主義的解決方案。莊子敏銳地意識到,老子的聖賢觀點中,聖賢有意識的設計了方案,使人們遠離文明的狀態,這裡存在矛盾。 莊子的人生哲學強調“齊物”和“逍遙”。 莊子認為人類意識的病態使人們將注意力聚集於變幻無窮的周邊世界中,人們的喜好厭惡,對錯的是非觀透過各種形式變得固定起來,即便人正在與周邊世界的有限存在一樣步向死亡中也仍然執迷不悟。這就是“齊物”思想的起源,即對所有有限存在的絕對公平認識,超越事物間的差別,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壞等主觀傾向看外物,打破人以自我為中心的精神限制,達到萬物齊一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的顛峰之處。莊子深刻的認識到人與其他自然萬物不同,只需要互相貶斥對方是“錯誤的”,就能對同一件事有完全不同的意見(當時儒家與墨家間的衝突便是最好的證據,莊子對此表示了相當的失望),然而同存於“道”中,又有什麼能是“正確”或“錯誤”的呢? 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最高層次,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的解放,是主觀形態的解放,他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裡“無為”不是一種政治原則,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私心,功名利祿,徹底置身於宇宙之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 所受挑戰 === 莊子的哲學思想受到了既是好友又是對手的惠施的挑戰。兩人雖然同樣否定了人們常識主義立場的實在觀,但在人類領域上,兩人出現了分歧。當莊子提出“齊物”與“逍遙”時,惠施指出在本質上仍然是有限存在的人類,怎麼能出現這樣的人——能夠超越其本身的有限性約束,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 == 黃老學派 == 黃老學派,乃戰國時代主流道家學派。“黃”意指黃帝,“老”意指老子,黃老學派的思想家們以黃帝和老子的傳說事蹟作為依託,主張以“道”治國。申不害、慎到為此學派的代表人物。該學派與其他道家的思想有著顯著區別,它的重要特徵是與法家思想有著緊密的聯絡,有些學者視其為道家和法家的結合。黃老學派在西方被稱為“目的性的道家”(purposive Taoism)或“工具性的道家”(instrumental Taoism)。 === 「道」 === 司馬談曾這麼總結黃老學派:“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由於黃老學派將“道”作為一種工具,那麼這種和“無為”具有相牴觸的概念的“道”必然和老子、莊子之“道”存在其不同之處。 === 政治主張 === 黃老學派不同意其他道家所主張的無政府主義觀點,政治秩序被同樣認為是“自然”的。慎到認為:“賢未足以服眾,而勢足以屈人。”(賢人不一定能說服所有的人,但權勢卻能使所有的人屈服。)國家權力本身就是“道”的具體表現,君主可以用帶有權威性的法律和制度來操控群眾的行動,讓他們對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黃老學派還主張“君無為而臣有為”。君王只有依賴其下屬的目的性活動(有為)才能維持其本人的無為。以制度為基礎,將責任委託給他人,而君王自身只是遵循“道”的精神而監督制度的執行。 == 新道家 == 中國哲學大師,新儒家學者馮友蘭於1948年時,於《中國哲學簡史》當中提出了新道家(當代新道家,又稱現代新道家)的概念。 == 影響 == === 自由主義 === 道家崇尚自由,這與現代自由主義觀點不謀而合。 === 哲學 === 與儒家強烈關注倫理學中道德實踐問題不同,老莊思想覆蓋了哲學的各方面,且從本質上說兩者是互補的。 老莊思想在宇宙觀、本體論上提出了“道”這一無法被言說而只能被體悟的終極概念,也奠定了道家思想的主基調,即我們所能體驗的只是有限存在,而作為非存在而存在的“道”只能被體悟而無法感知。 在知識論上老莊都主張以辯證思想考察世界,莊子提出以一種超越知識的態度來認識知識。 倫理學上莊子人生哲學的齊物論和逍遙觀對後代產生了深刻影響,至今在中西方都有人以莊子人生哲學處世。老子則對儒家的道德觀進行了批判,主張一種原始樸素主義。 === 政治 === 道家(特別是黃老學派)在戰國時期推行改革的諸國(韓國、楚國等),和武帝推行儒學思想之前的西漢政權中佔據了政壇的主要地位。漢高祖、漢惠帝、呂太后、竇太后、漢文帝、漢景帝等君主,以及蕭何、曹參、陳平、田叔等政治家都推崇道家思想。最有代表性的是曹參,在齊國時,他以“清靜無為而民自定”的政治方針治國,百姓安寧,齊國大治。蕭何去世後,曹參繼任相國,政策無一創新,皆以蕭何所訂律法為準,卻在民間被贊為:“載其清靜,民以寧一”。歷史家評其:“蕭規曹隨,守而勿失”。 道家思想的政治高峰出現在漢文帝、漢景帝兩朝時期,史稱文景之治。將漢朝從“自天子不能具均駟,將相或乘牛車。”發展到“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漢書·食貨志》維持這一政策方針的關鍵人物是竇太后,由於她堅持這條路線,一直到她去世以後,漢武帝才改變國家方針。 === 藝術 === 老子、莊子本身從未談過關於藝術的問題,也沒有表述過藝術是否具有價值的觀點。老子、莊子對於後代藝術的影響在於他們的思想所展示的人生境界是一種藝術化的人生(尤其以莊子的人生哲學為甚)。道家思想主要透過魏晉玄學對中國藝術產生了實質性影響。 ==== 繪畫 ==== 在人物繪畫上,改變了以描寫人物道德的主題,而是以個人風採個性代之,顧愷之主張的“傳神寫照”的畫風興起。 在山水繪畫上,以“自然”作為最重要的審美品格,在用色上,水墨之風壓倒了以青綠山水成為主流。古代山水畫家幾乎都未脫離道家思想的影響,山水繪畫興起的本身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 在繪畫技藝上,注重用墨的虛實相間,精神自由。將“以技進乎道”作為畫家畢生最高境界。 ==== 音樂 ==== 老子的“淡兮無其味”、“大音希聲”形成了中國古琴的重要審美品格。老子的“淡”與儒家的“和”相結合,形成了“淡和”的觀點。清朝汪紱在《立雪齋琴譜》中以儒釋道,將“淡”定義為“節有度,守有序,無促韻,無繁聲,無足以悅耳。”這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消極的影響。“大音希聲”以有聲之樂為參照,肯定了無聲之樂的永恆之美,強調了弦外之音的重要性,成為了歷代琴人所追求的至境。 明朝李贄以莊子的“法天貴真”出發,對典型儒家美學思想的“琴者,禁也”命題進行了尖銳的批判,提出“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琴者,心也”的本質是將音樂定義為一種自由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根本價值是對情感的表達,而不是封建統治的工具。這種以自然為美、追求古琴自由表達人之各種感情的觀點對古琴音樂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戲劇 ==== 中國戲劇美學也受到了莊子的人生哲學影響,以“尚真”作為中國戲劇靈魂。中國戲劇本質上表現一種人格境界、真我境界,常帶有一種平民氣息。 在創作手法上,以莊子的寓言手法為基礎,取材於生活又提煉於生活。 在創作性和演出上以不自覺性作為最高境界。湯顯祖以莊子的“一汝神,端而虛”作為對演員的演出要求。 == 道家與道教之間的區別 == 道家思想是哲學學派,道教是宗教信仰。道家思想成形於先秦時期,直到東漢末“黃老”一詞才與神仙崇拜這樣的概念結合起來。部分學者認為,就本身來說,這種神仙崇拜和道家思想少有相關聯成份,老子、莊子都是以相當平靜的心態來對待死亡的。引起兩者相關聯的原因可能是在道家的文字描述了對於領悟了“道”並體現“道”的人物意象,道教尊老子為祖師,又追求耳目不衰、長生不死,這和老子的哲學思想是有相悖之處的,將兩者完全混為一談是認識上的誤區。東漢時期以道家思想為本的王充著有無神論作品《論衡》,對漢末流行的神仙崇拜進行了全面批判,在中國思想史上獲得了很高地位。 在西方,道家與道教統稱為Taoism,以Religious Taoism(道教)和Philosophical Taoism(道家)將他們區分開來。西方學者普遍認為道家是純哲學的,道教是思想宗教化的產物。 宗教哲學家唐納德·畢肖普教授主編的《中國思想導論》一書表示:「道教的思想體系中包含了道家的哲學思想所缺少的在現實生活中對於人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例如,道家訴諸心靈或理性,而道教卻訴諸於人的情感、情緒或情趣。道教充分普遍而又巧妙地利用人的敬懼、神秘和驚異等感覺,而道家卻對此熟視無睹。」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 ==相關頁面== *新道家 *道教 *嶗山 *張三丰 *嶗山道士 == 研究書目 == * 宇野精一 編:《中國思想之研究(二)道家與道教思想》(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 * 池田知久 著,王啟發 等 譯:《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莊子》為中心》(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 葉維廉:《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 外部連結 == * 道家經典 (簡體 繁體 ) *陳漢生:〈道家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 〉。 * 吳展良:〈古代道家思想中的變化觀 〉。 *安樂哲:〈古典儒家與道家修身之共同基礎 〉。 *David Jones:〈分形自我與自然構成:道家聖人和混沌理論 〉。 *鍾振宇:〈道家的器具存有論—與海德格器具理論之跨文化對話 〉。 *森秀樹:〈道家和名家之間 〉。 *池田知久:〈論老莊的“自然”——兼論中國哲學“自然”思想的發生與展開 〉。 * 木村英一:〈兩漢時代的老子之學〉 *池田知久:〈儒學的國教化與道家 〉。 *漢克傑:〈「樸」:老子美學觀點及其在魏晉南北朝的演變 〉。 *劉劍梅:〈現代文人“莊子夢”的破滅 〉。 *劉劍梅:〈現代文人“莊子夢”的破滅(續) 〉。 *林達浪:〈道家與道教的差別是什麼?5個要點告訴你 〉。 Category:諸子百家 pcd:Taoïsme
加拿大同性婚姻
2005年7月20日,加拿大國會透過性別中立的《民事婚姻法令》(Civil Marriage Act),自此加拿大從聯邦層面將同性婚姻合法化,這使得加拿大成為全球第四個在全國範圍內給予同性伴侶註冊結婚的國家,亦成為第一個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美洲國家,同時也是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北美洲國家。 早至1999年,加拿大即將大部分與婚姻相關的權益賦予同居的同性伴侶。在《民事婚姻法令》透過前,全國十個省和三個地區中的八個省及一個地區先後經由各法院裁決將同性婚姻合法化,覆蓋全加近90%的人口,且有超過3,000對同性伴侶在這些地區登記結婚。 《民事婚姻法令》由保羅·馬丁總理領導的加拿大自由黨於2005年2月1日在加拿大國會下議院提出的,名為《C-38法案》(Bill C-38)。該法案於6月28日在下議院透過,隨後於7月19日在上議院透過。緊接著第二天即獲得了皇家御準。2006年12月7日,下議院以175贊成票對123反對票再次確認了同性婚姻的合法性。 ==各省的同性婚姻== 同性婚姻分別於以下日期在各省受到法律認可: * 安大略省,從2003年6月10日; * 卑詩省, 從2003年7月8日; * 魁北克省,從2004年3月19日; * 育空地區,從2004年7月14日; * 馬尼托巴省,從2004年9月16日; * 新斯科舍省,從2004年9月24日; * 薩斯喀徹溫省,從2004年11月5日; * 紐芬蘭省,從2004年12月21日; * 新不倫瑞克省,從2005年5月23日; * 2005年7月20日(經由《民事婚姻法令》): 阿爾伯塔省、 愛德華王子島省、 努納武特地區及 西北地區。 請注意在一些情況下,婚姻在這些日期前已經被合法化(比如安大略省早在2001年就開始合法為同性伴侶執行同性婚姻),但是其法律的有效性受到質疑。而上面的日期表示該法律有效性最終被確定的日期。 安大略省政府認可於2001年1月14日在多倫多執行的同性婚姻的決定,使得安大略省實際上成為全球第一個合法化同性婚姻的政府(荷蘭和比利時分別於2001年4月及2003年6月才合法化同性婚姻)。 ==概要== 在聯邦《民事婚姻法令》生效前,同性婚姻均是由當地的省級或地區級法院判決禁止同性婚姻的法律違憲而實現的。此後,很多同性伴侶在這些省獲得結婚證書。如同異性伴侶一樣,他們無需成為這些省的居民就可以在這些省份結婚。 但是這些同性戀婚姻證書很大程度上是隻具有中間階段的法定資格。根據加拿大憲法,婚姻的定義是聯邦政府的責任——這點在2004年12月9日,加拿大最高法院就「關於同性婚姻」釋法的時候進行了確認。但此後直到2005年7月20日,聯邦政府仍沒有透過一項法律確定最近各省法院的判決。在《C-38法案》透過前,在四個管轄區內,婚姻的定義並沒有被法院裁決為違憲,但在其他九個管轄區則被判決無效。鑑於最高法院的裁決,加拿大法律先例的作用和整體的法律環境,其他四個管轄區也很可能會將同性婚姻進行合法化。事實上,在聯邦律師已經不再質疑這些裁決的情況下,只有阿爾伯塔省保守黨政府仍然正式反對。阿爾伯塔省省長Ralph Klein威脅將引用《加拿大人權利與自由憲章》中的(notwithstanding clause)來阻止同性婚姻在該省被合法化。 2003年6月17日,自由黨總理保羅·馬丁宣佈將提交議案,將同性婚姻合法化。草擬的《C-38法案》於2003年7月17日由自由黨司法部長Martin Cauchon公佈。在法案遞交議會前,聯邦內閣將草案作為指引問題(reference question),提交給最高法院(「關於同性婚姻」,Re Same-Sex Marriage),詢問高院只把婚姻限定給異性戀夫婦是否符合《加拿大人權利與自由憲章》,或者是如果同性的公民結合是否可以是另外一個可供選擇的方案。2004年12月9日,加拿大最高法院裁決,同性間的婚姻是合憲的,聯邦政府有唯一許可權可以修改婚姻的定義,以及《憲章》保證宗教自由的條款可以允許宗教組織擁有拒絕為同性伴侶執行婚禮的權利。 在最高法院作出決定之後,自由黨司法部長歐文·考特勒於2005年2月1日引入《C-38法案》,以在全國範圍內合法化同性婚姻。雖然保羅·馬丁政府支援該法案,但他也允許下議院的議員就此自由投票。若法案不獲透過,已經合法化的省份和地區將維持已經合法的同性婚姻,而其他省份和地區將很可能看到開始出現法律訴訟來爭取在剩餘行政管轄區內將同性婚姻合法化。除非議會根據《加拿大人權利與自由憲章》的豁免條款透過法令來限制婚姻之存在於異性間,或者如同幾個保守宗教團體或政治家建議的,將「婚姻之定義為一男一女之結合」加入到加拿大憲法當中,否則這種趨勢難以逆轉。考慮到當時下議院的組成成員,這些可能性都非常小。保守的阿爾伯塔省省長Ralph Klein提出的將這個問題交由公投解決的建議被主要四個政黨的領導人所拒絕。 ==歷史== ===法院裁決=== 在1999年,加拿大最高法院在「M. v. H. [1999] 2 S.C.R. 3」一案中裁定在加拿大的同性伴侶有權得到與婚姻有關的多項經濟和法律福利。但是這個裁決卻止步在給予他們完整的合法婚姻權上。很多影響伴侶的法律在省政府級別而不是聯邦政府級別生效。結果,同性伴侶的權利根據各省的情況而不同。 2002年和2003年,安大略省、魁北克省、卑詩省的高院都裁決將婚姻限制在異性之間違反《加拿大權利與自由憲章》的平等條款。 *安省,審訊庭裁決:「Halpern v. Canada (Attorney General) 95 C.R.R. (2d) 1」(安省高院,2002年7月12日) *魁北克省:「Hendricks v. Quebec [2002] R.J.Q. 2506」(魁北克高院,2002年9月6日) *卑詩省:「Barbeau v. British Columbia 2003 BCCA 251」(卑詩省上訴庭,2003年5月1日) 上述的這些法案裁決都將無效性宣告的效力暫停兩年,以允許聯邦法院考慮對這些裁決的反應。但是,2003年6月10日,安省上訴法庭就「Halpern」一案的上訴作出裁決。法庭認同下一級法院關於傳統婚姻的定義具有歧視性,同性婚姻是法律允許的。但是,不同於以上的三個裁決,上訴庭並沒有暫緩其決定以允許議會考慮這個議題。相反,法院裁決同性婚姻在全安省立即有效。 此前上訴的聯邦自由政府在上訴庭作出決定後,總理克雷蒂安於2003年6月17日宣佈聯邦政府不會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相反,他的政府將會草擬《民事婚姻法令》,並交給高院諮詢其意見。 ==同性伴侶的其它權益== ===其它形式結合=== 加拿大同性伴侶被賦予了大多數與異性伴侶一樣的權利。1999年,加拿大最高法院判決同性伴侶必須享有同居伴侶應有的權利。 ===移民=== 加拿大公民及移民部認可申請移民的外國公民與加拿大公民或加拿大永久居民在加拿大註冊的同性婚姻。移民部亦認可國外同居的同性伴侶所申請的家庭移民,但是要求同性伴侶提供法律證明且同居一年或以上。 在民事婚姻法令透過後,移民部透過了不認可在加拿大以外註冊的同性婚姻的內部政策。比如儘管加拿大與荷蘭的同性婚姻均合法且加拿大承認荷蘭的同性婚姻,但是在荷蘭與伴侶註冊的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不能憑支援他的伴侶移民加拿大。2006年12月12日,新民主黨國會議員苗錫誠在國會下議院發起提案,要求公民及移民部立即廢除歧視同性婚姻的內部政策並“在移民事務上立刻如承認異性婚姻一樣承認於加拿大外註冊的同性婚姻”。該提案得以透過。2007年2月,公民及移民部網站更新並廢除了原歧視政策。 ===兵役=== 自2003年9月起,軍隊裡的牧師被允許予同性伴侶祝福並舉行典禮。 ===遺屬=== ==離婚== 在加拿大否認同性婚姻或異性婚姻,兩人中至少一人在加拿大連續居住一年以上且在申請離婚時居住在加拿大方可申請離婚。這意味著只為到加拿大結婚的伴侶在將來可能無法在加拿大申請離婚。如果兩者均不居住在加拿大,伴侶需要在居住地申請離婚。 == 影響 == ==宗教== 根據2001年人口統計,超過80%的加拿大人信仰亞伯拉罕諸教(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 2003年7月,羅馬天主教反對讓·克雷蒂安政府將同性伴侶納入民事結合。由於羅馬天主教是加拿大第一大宗教,有43.6%的加拿大人為教徒,所以教會的態度對加拿大社會影響巨大。同時教庭呼籲信仰天主教的政治家應該基於個人信仰而不是黨派政策來投票。 此後,在一片民意反彈聲中,教會在這個問題上保持了沉默。直到2004年年底,兩名天主教主教明確表示反對同性婚姻。卡爾加里主教弗雷德裡克·亨利,在一封牧函中呼籲天主教徒回擊同性婚姻立法,稱同性性行為是「邪惡之舉」。亨利主教的信件也似乎敦促取締同性性行為。信中說道:「既然同性性行為、通姦、賣淫和色情破壞家庭的基礎,社會的基石,那麼國家應該使用其強制力來禁止或虛弱他們,以保護公眾利益。」兩個人權組織很快根據《阿爾伯塔省人權法案》向亨利提告。其中之一在調解階段撤訴。 但也有一些主要宗教團體發聲支援同性婚姻。國內最大的新教教派加拿大聯合教會就為同性伴侶提供教堂婚禮。統一世界教會、朋友宗教社會(貴格會)以及大都會社群教會都支援同性婚姻。一些進步的猶太教教會和聖公會也為同志伴侶舉行教堂婚禮。 ==民意調查== 2012年,由論壇調查(Forum Research)發布的民調顯示,66.4%的加拿大人贊成合法化同性婚姻,33.6%反對。對同性婚姻支援度最高的是魁省(72%)和英屬哥倫比亞省(70.2%),最低的是阿爾伯塔省(45.6%)。 益普索(Ipsos)在2013年5月在16個國家進行的一份調查發現,加拿大63%的受訪者贊同同性婚姻,另外有13%的人支援其他形式的同性結合。 ==參見== *加拿大LGBT權益 *加拿大婚姻制度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M. v. H. (1999) 2 S.C.R. 3文字 * Text of Barbeau v. British Columbia (A. G.), 2003 B.C.C.A. 251 (5月1日,2003年) * Article about the M. v. H. case * Proceedings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Justice and Human Rights during the same-sex unions hearings Canada
7月7日
7月7日是公曆年的第188天(閏年的第189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7天。 == 大事記 == 7月7日 7月7日 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和俄羅斯帝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簽訂《提爾西特條約》,第四次反法同盟宣告瓦解。 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和俄羅斯帝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簽訂《提爾西特條約》,第四次反法同盟宣告瓦解。 大日本帝國陸軍向駐守於北平市宛平城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 英國倫敦的公共交通運輸系統發生連續7起自殺爆炸事件 === 1世紀 === * 23年:漢光武帝率領的部隊成功於昆陽之戰殲滅王莽主力軍隊,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 === 10世紀 === * 917年:清海、建武節度使劉巖於番禹即位稱帝,改元乾亨,建立南漢。 === 15世紀 === * 1456年:聖女貞德在經過後其的罪刑獲得平反。 === 16世紀 === * 1520年:西班牙征服者在中成功擊敗勢力比自己大的阿茲特克三邊同盟軍隊。 * 1534年:前往美洲殖民的歐洲人首次在新布藍茲維聖羅倫斯灣與當地原住民展開交流。 * 1543年:法國軍隊入侵盧森堡。 * 1575年: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爆發最後一場大規模軍事衝突。 * 1585年:要求於法國境內廢止新教的《》正式簽署。 === 17世紀 === * 1647年:拿坡里發生反對西班牙統治的起義行動。 === 18世紀 === * 1753年:英國透過《》。 * 1770年:俄羅斯帝國和鄂圖曼帝國之間爆發了。 * 1777年:參與美國獨立戰爭計程車兵撤出提康德羅加堡,並且與英國軍隊陷入僵持。 * 1798年:因為美國國會決議撤銷對於法國的債務使得美法短暫衝突爆發。 === 19世紀 === * 1801年:杜桑·盧維杜爾宣佈海地脫離法國統治而獨立成為國家。 * 1807年: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和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簽訂《提爾西特條約》,第四次反法同盟瓦解。 * 1839年:林維喜被一批英國水手毆打致死,成為引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 1846年:美國軍隊佔據了蒙特雷以及舊金山,之後以這兩處為據點進而佔領了加利福尼亞州地區。 * 1862年:沙皇政府逮捕俄羅斯民主主義思想家尼古拉·加夫裡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 * 1863年:美國首次施行徵兵制,不過得以透過繳交300美元來豁免。 * 1865年:4名於南北戰爭期間涉嫌密謀暗殺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罪嫌判處絞刑並處死。 * 1892年:菲律賓革命組織卡蒂普南宣告成立,之後成功將西班牙帝國驅離其在亞洲地區最後一個根據地。 * 1898年:美國總統威廉·麥金利簽署《紐蘭茲決議》,正式將夏威夷共和國併吞至美國領土中。 === 20世紀 === * 1902年:清朝政府就英國與印度軍隊入侵西藏開始與英國政府展開談判。 * 1905年:臺灣解除第一次戒嚴。 * 1906年:周學熙創辦了啟新洋灰公司。 * 1907年:由創辦的齊格飛富麗秀在紐約進行了第一次表演。 * 1911年:美國、英國、日本和俄羅斯共同簽署《》,這是第一個基於動物生態保護為理由而禁止在開放水域捕殺海豹的國際條約。 * 1915年:第一次伊松佐河之役宣告結束。 * 1915年:公司的路面電車因為超載了157名乘客而於安大略昆士頓發生意外,最後造成15人死亡。 * 1918年:英國皇家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砲擊伊斯坦堡。 * 1926年:著名雜誌《北洋畫報》在天津創刊。 * 1927年:中華民國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歸屬於中華民國行政院直接統管。 * 1928年:位於密蘇裡州的契利科提烘焙公司(Chillicothe Baking Company)發明瞭切片麵包。 * 1930年:美國企業家開始出資建造胡佛水壩。 * 1937年:七七事變:大日本帝國陸軍向盧溝橋附近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中國抗日戰爭從此全面升級。 * 1938年: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在漢口召開。 * 1939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表了《為抗戰兩週年紀念對時局宣言》。 * 1941年: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部隊接管了原本早先由英國佔領的冰島。 * 1941年:自由法國武裝部隊與英國軍隊成功佔領了原先由法國所統治的貝魯特。 * 1943年:蔣中正接受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贈送的最高統帥勳章。 * 1944年:參與太平洋戰爭的美軍部隊在塞班島戰役中首次遇見了萬歲衝鋒的戰鬥方法。 * 1946年:中國共產黨宣佈準備自行組織聯合政府。 * 1946年:法蘭契斯卡·加布裡妮成為第一位被天主教會封聖的美國人。 * 1946年:霍華德·休斯因為所駕駛的偵察機原型機墜毀於比佛利山附近導致嚴重燒傷與多處骨折。 * 1952年:郵輪在處女航中航行抵達主教巖,進而打破原本藍絲帶獎的橫渡大西洋之紀錄並且成為在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郵輪。 * 1953年:切·格瓦拉開始展開其經過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的旅程。 * 1955年:越南民主共和國胡志明主席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簽訂協定,由中國方面提供3億3800萬美元的經濟援助。 * 1957年:和其他兩名奧地利登山者成功登頂加舒爾布魯木II峰。 * 1958年: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正式簽署阿拉斯加州地位法並將其列入美國法律中。 * 1959年:科學家藉由金星遮蔽恆星軒轅十四的罕見現象來確定金星本身的大氣結構以及厚度範圍。 * 1971年:香港專上學生聯會於維多利亞公園針對釣魚臺事件發起示威活動,然而由於此時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尚未註冊為合法團體使得警方開始拘捕學生並且引發衝突。 * 1975年:《萬人日報》於香港創刊。 * 1978年:位於南太平洋的索羅門群島自英國獲得獨立,並且成為大英國協成員國。 * 1979年:美國和中國簽訂新貿易協定,同時美國還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 * 1980年:黎巴嫩內戰期間,在中殺害了83名敵對武裝分子。 * 1981年:美國總統隆納·雷根任命桑德拉·戴·奧康納擔任美國最高法院第一位女性成員。 * 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下達了鼓勵個體經營之規定。 * 1983年:作為蘇聯領導人尤里·安德羅波夫的客人,美國學生珊曼莎·史密斯訪問莫斯科等地。 * 1985年:17歲的鮑里斯·貝克成為有史以來最為年輕的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冠軍球員。 * 1990年: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任職的提姆·柏納-李開發出全球資訊網,並且之後還提出了標示語言HTML。 * 1991年:斯洛維尼亞代表和反對其獨立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其他代表共同簽署了《》,十日戰爭宣告結束。 * 1994年:葉門阿拉伯共和國軍隊成功佔領亞丁,葉門內戰宣告結束。 * 1995年:長江下游出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第二大洪水災情。 * 1995年:法國第一顆照相偵察衛星由亞利安四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使得法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以色列後第四個擁有偵察衛星的國家。 * 1997年:土耳其軍隊在結束協助庫爾德民主黨參與的後撤離伊拉克北部地區。 === 21世紀 === * 2003年:英國新聞媒體開始報導秘密情報局涉嫌庇護蓋達組織歐洲地區領導人阿布·卡塔達的醜聞。 * 2005年:英國倫敦數個地鐵和公車交通系統發生多起爆炸事件,造成52人死亡和780多人受傷。 * 2007年:全球舉辦由前美國副總統艾爾·高爾發起的活樂地球明星接力演唱會活動。 * 2010年:中國杭州蕭山國際機場上空發現不明飛行物,導致機場關閉一小時。 * 2011年:位在恩斯赫德的赫羅爾斯城堡球場其建設中的屋頂突然發生倒塌,造成2人死亡以及14人受傷。 * 2012年: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發生的造成至少有171人死亡。 * 2016年:臺鐵從臺北車站駛往松山車站的1258次區間車第6節車廂遭人放置爆裂物並於行駛過程中發生爆炸,共造成25位傷者(含炸彈犯)。 * 2016年:一名前美軍士兵在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活動現場狙擊維護秩序的警察,造成5名警察死亡。 * 2019年:香港由網民所發起的77遊行,有20萬人到九龍區出席示威。 * 2021年:海地總統若弗內爾·摩依士在其官邸中遭暗殺身亡,夫人瑪蒂娜·摩依士身負重傷。 * 2022年:在內閣官員離職潮壓力下,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宣佈辭職。 == 出生 == * 876年:亨利一世,東法蘭克國王。(936年逝世) * 1053年:白河天皇,日本第72代天皇。(1129年逝世) * 1119年:崇德天皇,日本第75代天皇。(1164年逝世) * 1746年:朱塞普·皮亞齊,義大利天文學家。(1826年逝世) * 1752年:約瑟夫·瑪麗·雅卡爾,法國發明家、商人,雅卡爾織布機的發明者。(1834年逝世) * 1804年:威廉·保萊特,英國陸軍元帥。(1893年逝世) * 1843年:卡米洛·高爾基,義大利醫生,19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26年逝世) * 1848年:弗朗西斯科·德·保拉·羅德里格斯·阿爾維斯,巴西政治家。(1919年逝世) * 1854年: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莫羅佐夫,俄羅斯革命家、科學家。(1946年逝世) * 1860年:古斯塔夫·馬勒,奧地利作曲家。(1911年逝世) * 1878年:伊麗莎白·阿瑪麗亞,奧地利女大公和列支敦斯登王妃。(1960年逝世) * 1884年:利翁·福伊希特萬格,德國劇作家。(1958年逝世) * 1887年:馬克·夏卡爾,俄羅斯畫家。(1985年逝世) * 1891年:慄林忠道,日本大將。(1945年逝世) * 1899年:喬治·丘克,美國導演。(1983年逝世) * 1900年:王國棟,英國婦產科醫學家,香港大學婦產科學系講座教授。(1991年逝世) * 1901年:圓谷英二,日本導演、製片人。(1970年逝世) * 1901年:維多里奧·狄西嘉,義大利導演。(1974年逝世) * 1906年:威廉·費勒,克羅埃西亞裔美國數學家。(1970年逝世) * 1906年:薩奇·佩吉,美國棒球運動員。(1982年逝世) * 1907年:羅伯特·海萊因,美國作家,被譽為「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1988年逝世) * 1911年:吉安·卡洛·梅諾蒂,義大利作曲家。(2007年逝世) * 1919年:喬恩·珀特維,英國演員。(1996年逝世) * 1934年:許世楷,政治及歷史學者,臺灣獨立運動的領袖之一。 * 1937年:董建華,香港商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 1940年:林哥·史達,英國創作型歌手、音樂家暨演員,披頭四樂團鼓手。 * 1941年:邁克爾·霍華德,英國政治家。 * 1943年:託託·庫圖尼奧,義大利創作歌手、音樂家。(2023年逝世) * 1944年:尤爾根·格拉博夫斯基,德國足球運動員、總教練。(2022年逝世) * 1944年:伊恩·威爾穆特,英國胚胎學家。(2023年逝世) * 1947年:賈南德拉,尼泊爾國王。 * 1948年:西村真悟,日本政治家。 * 1949年:雪莉·杜瓦,美國女演員。 * 1953年:趙美心,華裔美國政治人物,現任加利福尼亞州聯邦眾議員。 * 1955年:趙寶剛,中國導演。 * 1956年:大川隆法,日本政治人物、宗教領袖,幸福科學創始人。(2023年逝世) * 1958年:森和俊,日本生物學家 * 1959年:班·林德,美國工程師、國際主義者,在尼加拉瓜遭到美國支援的反政府組織刺殺。(1987年逝世) * 1960年:英達,中國演員、導演。 * 1960年:雷夫·辛普森,美國籃球運動員。 * 1962年:阿奇瓦·高斯曼,美國編劇、導演、製片人。 * 1964年:堤真一,日本男演員。 * 1964年:藤島康介,日本漫畫家、插畫家。 * 1965年:郭建成,臺灣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時報鷹球員。 * 1968年:趙擎,臺灣男演員。 * 1968年:喬雅·福克斯,美國女演員。 * 1972年:麗莎·萊斯莉,美國籃球運動員。 * 1972年:連奕名,中國男演員、導演。 * 1973年:高屋奈月,日本插畫家暨漫畫家。 * 1976年:高恩美,韓國女演員。 * 1976年:漢米許·林克萊特,美國男演員。 * 1976年:貝熱尼絲·貝喬,阿根廷裔法國女演員。 * 1977年:達維德·勒內,義大利時裝設計師。(2023年逝世) * 1977年:張惠春,臺灣演員、歌手。 * 1978年:米希亞,日本女歌手、作曲家。 * 1978年:克里斯·安德森,美國籃球運動員。 * 1980年:關穎珊,華裔美國花式溜冰運動員。 * 1980年:吳珠恩,韓國女演員。 * 1981年:瀧澤沙織,日本女演員。 * 1982年:揚·拉什圖夫卡,捷克足球運動員。 * 1983年:王浩信,香港演員。 * 1983年:鍾承翰,臺灣男演員。 * 1983年:羅柏·艾格斯,美國導演、編劇、美術指導、劇裝設計師。 * 1984年:阿爾貝託·阿奎拉尼,義大利足球運動員。 * 1984年:伊藤陽佑,日本演員。 * 1987年:馬艷冰,加拿大模特兒。 * 1987年:餘聲,中國演員、主持人。 * 1988年:克麗斯蒂·卡斯特林,美國女子田徑運動員。 * 1989年:畢書盡,臺灣歌手。 * 1989年:金汎,韓國演員、歌手、模特兒。 * 1990年:李·阿迪,迦納足球運動員。 * 1990年:優希麻琴,日本AV女優。 * 1990年:葉星辰,臺灣女演員。 * 1991年:崔泰俊,韓國男演員。 * 1992年:東妮·伽姆,德國名模。 * 1993年:蘇禹,中國作家。 * 1994年:王永傑,臺灣知名遊戲實況主。 * 1995年:盧瀚霆, 香港男子偶像團體MIRROR成員。 * 1996年:天海由梨奈,日本女性聲優。 * 1996年:尹彩暻,韓國女子偶像團體APRIL成員。 * 1997年:井朧,中國歌手。 * 1997年:日向真凜,日本AV女優。 * 1997年:生田衣梨奈,日本女歌手。 * 1997年:土生瑞穗,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櫻坂46成員。 * 1998年:賴美雲,中國女子偶像團體火箭少女101成員。 * 1998年:陳宥維,中國男子偶像團體UNINE成員。 * 1999年:柳妍美,韓國女演員。 * 生年不詳:山岡百合,日本女性聲優。 == 逝世 == * 1304年:教宗本篤十一世,羅馬主教。(1240年出生) * 1307年:愛德華一世,英格蘭國王(1239年出生) * 1572年:齊格蒙特二世,波蘭國王。(1520年出生) * 1882年:米哈伊爾·斯科別列夫,俄羅斯帝國將軍。(1843年出生) * 1890年:亨利·內斯萊,德國糖果製造商和商人,雀巢創辦人。(1814年出生) * 1901年:約翰娜·施皮裡,瑞士兒童文學作家。(1827年出生) * 1928年:楊增新,中國新疆實際統治者。(1859年出生) * 1929年:黃東茂,臺灣企業家。(1876年出生) * 1930年:亞瑟·柯南·道爾,英國偵探小說作家。(1859年出生) * 1932年:亞歷山大·格林,俄羅斯小說家。(1880年出生) * 1939年:楊君俠,香港電影喜劇演員。(1910年出生) * 1944年:南雲忠一,日本海軍大將。(1887年出生) * 1954年:索爾·杜西曼,俄裔美國物理化學家。(1883年出生) * 1956年:戈特弗裡德·貝恩,德國詩人。(1886年出生) * 1965年:摩西·夏裡特,烏克蘭和以色列政治家,曾任第二任以色列總理。(1894年出生) * 1971年:烏布·伊沃克斯,美國藝術家、導演和漫畫家。(1901年出生) * 1972年:塔拉勒·伊本·阿卜杜拉,約旦國王。(1909年出生) * 1973年:麥克斯·霍克海默,德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1895年出生) * 1973年:維若妮卡·蕾克,美國女星。(1919年出生) * 1976年:皮定鈞,中國中將。(1914年出生) * 1979年:羅伯特·奧培爾,美國攝影師、藝廊老闆。(1939年出生) * 1981年:吳成家,臺語流行音樂作曲家。(1916年出生) * 1982年:金山,華語電影藝術家。(1911年出生) * 1983年:傅聲,香港武打電影演員。(1954年出生) * 1995年:李石樵,臺灣畫家。(1908年出生) * 2000年:烏爾蘇拉·瑪麗亞·庫琴斯基,德國作家、德籍蘇聯間諜。(1907年出生) * 2002年:畢森·德勒,美國籃球運動員。(1969年出生) * 2003年:鈴木富子,日本女性聲優、旁白。(1956年出生) * 2006年:約翰·曼尼,紐西蘭心理學家、性學家、作家。(1921年出生) * 2006年:艾瑞克·修普勒,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心理學家(1927年出生) * 2006年:西德·巴雷特,英國歌手、詞曲作者和音樂家。(1946年出生) * 2014年:-{zh-cn:愛德華·謝瓦爾德納澤;zh-tw:愛德華·謝瓦納茲}-,蘇聯、喬治亞政治人物,第2任喬治亞總統(1928年出生) * 2012年:羅傑瑞,美國的漢學家和語言學家。(1936年出生) * 2020年:江勝昌,微星科技執行長、總經理。 * 2021年:迪利普·庫馬,印度男演員。(1922年出生) * 2021年:老羅伯特·唐尼,美國導演、製片人、編劇、攝影師、演員。(1936年出生) * 2021年:夏玉麟,香港影視演員。(1953年出生) * 2021年:若弗內爾·莫伊茲,海地政治人物,第45任海地總統。(1968年出生) * 2022年:陳家林,中國導演。(1942年出生) * 2023年:尼基·麥克雷,美國女子籃球運動員。(1971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世界巧克力日 * 天主教會: * :七夕 * : * :獨立日 * 、、、:伊凡·庫帕拉節 == 參考資料 == * BBC ON THIS DAY * On This Day: July 7
雲是大氣層中以水為主,包含其他多種較少量化學物質構成的可見液滴或冰晶集合體,這些懸浮的顆粒物也稱氣溶膠。研究雲的科學稱為雲物理學,為氣象學的領域之一。實務上,雲專指距離地面較遠的液滴冰晶集合體,距離地表較近的則稱為霧,不過兩者在化學構成上其實是相同的。在太陽系的其它一些行星和衛星上也觀測到雲。由於各星球的溫度特性不同,因此構成雲的物質也有多種,比如甲烷、氨、硫酸。 科學上,雲的主要結構為水,當大氣中的水氣達到飽和蒸汽壓時,便會成雲。在地球上,水氣能達到飽和通常肇於兩種原因:空氣的冷卻和水氣的增加。當雲的密度超過空氣浮力時,有些雲會落至地面,形成降水;幡狀雲則不會形成降水,因為所有液態水在到達地表前就先被蒸發了。雲是地球上水迴圈和能量的最好例子。太陽輻射電磁波至地表,提供熱能使地表水蒸發形成水蒸氣;最後,雲再藉由降水的方式釋放潛熱並將水回歸至地表。 雲的顏色與外觀成因於水滴或冰晶散射陽光的行為。此外,因為雲反射和散射所有波段的電磁波,所以雲的顏色成灰度色,雲層比較薄時成白色,但是當它們變得太厚或太濃密而使得陽光不能透過的話,它們可以看起來是灰色或黑色的。在黃昏和清晨,由於散射現象,雲還可以顯現為紅色、紫色、黃色等多種顏色。 雖然地球上大部分的雲都形成於對流層,但有時也會在平流層和中間層觀測到雲。這三個大氣層的主要圈層常並稱為「均質層」,均質層中大氣各物質組成比例大致均勻(水除外),不太因地點、時間、高度改變。均質層常與非均質層作為對比,後者由增溫層和散逸層組成屬於外層空間的過渡區。 == 成因 == 大氣中水氣的含量稱為濕度。在定溫下,水氣含量超過飽和蒸汽壓便會開始凝結。飽和水氣壓和空氣溫度、壓力有關,一般來說,飽和水氣壓隨高度上升而遞減。因此,當潮溼空氣所處位置溫度較低時,便容易飽和,此時水分子就會聚集在空氣中的微塵(凝結核)周圍,形成雲。至於潮溼空氣會位於低溫地區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依照其形成的原因或外觀命名。 === 鋒面雲 === 當冷暖鋒交會時,溫度較高,水氣含量通常也較高的暖氣團因為重量較輕,而在鋒面處抬升,成雲。臺灣每年4至6月的梅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氣象圖上經常可以看到一個長條狀的連續雲帶。 === 地形雲 === 當潮濕空氣因為海風、季風、信風、谷風等原因被吹送至一個地形爬升的地方時,濕空氣會沿正地形上升至低溫的高空,形成雲。由地形雲導致的雨稱為地形雨,印度的乞拉朋吉地區便常因為地形雲、地形雨導致大量降水。 === 平流雲 === 當氣團經過一個較冷的下墊面時,例如一個冷的水體,便可能成雲。 === 對流雲 === 當空氣對流時,通常含水量較高的暖空氣會因為較輕而上升,到低溫的高空時便有可能成林益雲。 === 氣旋雲 === 海面水氣隨氣旋氣流上升而產生的雲,例如颱風系統豐富的雲胞。 === 火積雲 === 火積雲是一種相當濃厚的積雲,常伴隨火山或山火等高溫環境中形成 。火積雲是因為來自地表的空氣被加熱到極高溫而形成。高熱會產生對流使氣體上升到穩定的區域,成雲。世界氣象組織並無將火積雲列為獨立的類別,而是列入積雲中。 === 蕈狀雲 === 蕈狀雲,是一種由煙塵組成的蘑菇狀火積雲,通常由大爆炸引起的水蒸氣壓縮造成。當水氣解壓縮時,溫度會降低,形成雲朵。蕈狀雲常見於核爆炸、火山噴發和撞擊事件。世界氣象組織並無將蕈狀雲列為獨立的類別,而是列入積雲中。 === 航跡雲 === 人類的飛行器和遠洋巨輪帶來大量氣溶膠的排放,可以促使空中出現航跡雲。 == 分類 == === 成因分類 === 可見上一章節內容,分對流雲、平流雲、鋒面雲、地形雲等等。 === 形態分類 === 簡單來說,雲主要有三種形態:一大團的積雲、一大片的層雲和纖維狀的捲雲。 === 高度分類(標準分類) === 雲的科學分類最早是由法國博物學家讓-巴普蒂斯特·拉馬克於1801年提出的。1803年,業餘氣象學家盧克·霍華德提出以拉丁語命名雲的想法 。1929年,國際氣象組織以霍華德的分類法為基礎,按雲的形狀、組成、形成原因等把雲分為十大雲屬。而這十大雲屬則可按其雲底高度把它們劃入三個雲族:高雲族、中雲族、低雲族。另一種分法則將積雲、積雨雲從低雲族中分出,稱為直展雲族。這裡使用的雲底高度僅適用於中緯度地區。在中文命名上,高雲族雲屬的開頭是「卷」、中雲族是「高」、低雲族是「層」。 ==== 高雲族 ==== * 捲雲(Ci, Cirrus):常呈現絲條狀、羽毛狀、馬尾狀、鉤狀、片狀或砧狀等。 * 卷積雲(Cc, Cirrocumulus):似鱗片或球狀細小雲塊。 * 卷層雲(Cs, Cirrostratus):呈現薄幕狀。 高雲形成於6000m至18000m高空,對流層較冷的部份。分三屬,都是卷雲類的。在這高度的水都會凝固結晶,所以這族的雲都是由冰晶體所組成的。高雲雲一般呈現纖維狀,薄薄的並多數會透明。 ==== 中雲族 ==== 中雲於2500m至6000m的高空形成。它們是由過度冷凍的小水點組成。 * 高積雲(Ac, Altocumulus):呈扁圓形、瓦片狀等,且以波浪形排列。 * 高層雲(As, Altostratus):像一種帶有條紋的幕,顏色多為灰白色或灰色。 ==== 低雲族 ==== 低雲是在2500m以下的大氣中形成。當中包括濃密灰暗的層雲、層積雲(不連續的層雲)。 * 層雲(St, Stratus):層雲完全沒有結構,它由細小的水珠組成。層雲接地就被稱為霧。 * 層積雲(Sc, Stratocumulus):層積雲由積雲平展而成,常呈波狀,較薄處為白色或淺灰色。 * 雨層雲(Ns, Nimbostratus):雨層雲呈暗灰色,雲層較厚且均勻,覆蓋全天,常伴隨持續性降雨。 ==== 直展雲族 ==== * 積雲(Cu, Cumulus):積雲如同棉花團,雲體垂直向上發展,常見於上午,午間發展最旺盛,並於午後開始逐漸消散。 * 積雨雲(Cb, Cumulonimbus):由積雲發展而來,伴隨雷暴與陣雨,雲體高聳,頂部常呈花菜狀或砧狀,雲底陰暗。 直展雲有非常強的上升氣流,所以它們可以一直從底部長到更高處。帶有大量降雨和雷暴的積雨雲就可以從接近地面的高度開始,然後一直發展到13000m的高空。在積雨雲的底部,當下降中較冷的空氣與上升中較暖的空氣相遇就會形成像一個個小袋的乳狀雲。薄薄的幞狀雲則會在積雨雲膨脹時於其頂部形成。 夜光雲很罕見,它形成於大氣層的中間層,只能在高緯度地區看到。 晨輝是非常罕見的雲,通常出現在早晨,所以英文是與牽牛花相同的Morning Glory。 火焰雲、火燒雲或流火雲,通常發生在日出和日落的時分,天空的雲層會呈現一片由黃色到紅色的雲彩,氣象學上稱為「霞」火燒雲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因為日出和日落的時候,太陽的位置靠近地平線,此時太陽與地面之間的夾角很小,太陽的光線必須透過較厚的大氣層,才能夠達到地面。太陽光線的光譜中含有七種顏色的光線,其中以紅光和橙光穿透大氣層的能力相對較強,因此較其他顏色的光線容易抵達地面。因此在日出與日落的時候,從地面用肉眼觀看天空的雲層,較容易看見一片橘紅色的天空。火燒雲的出現代表雲層中的水分充足,才會反射出不同的光譜颱風天台中出現火燒雲 太陽落地折射出的美景 ,東森新聞,2012-8-25,所以民間盛傳火燒雲出現後會有大雨,而且過去颱風來臨前半空中的火 杭州「流火雲」奇景 ,商業電臺,2010-9-1,也常見有火燒雲的氣象,但臺灣氣象局指出兩者並沒有必然關係颱風來襲火燒雲? 染紅臺中天際 ,中天新聞,2013-9-20。 File:臺灣夏末的雲DSC 7026.jpg|臺灣夏末的雲 File:Sky Riyadh.jpg|利雅德的天空上的雲 File:Cloud_small.jpg|一些小積雲 (cumulus humilis) === 按照相態分類 === * 冰雲 * 水雲 * 混合雲 == 雲相關的物理量 == === 雲量 === 早期天氣觀測常用的量,0~10分別指代無雲到陰天的情況。數字越高,雲在視野內天空中所佔的面積比例越大。 === 雲頂高度 === 即雲層頂部的高度,在衛星觀測中較為常用。可以從雲頂的溫度(亮溫)以及其他觀測量推算得出。 === 雲高 === 是雲底到雲頂的高度,以前透過地面觀測直接計算得出。 == 雲與天氣 == 民間早就認識到可以透過觀雲來預測天氣變化。1802年,英國博物學家盧克·霍華德提出了著名的雲的分類法,使觀雲測天氣更加準確。霍華德將雲分為三類:積雲、層雲和捲雲。這三類雲加上表示高度的詞和表示降雨的詞,產生了十種雲的基本型別。根據這些雲相,人們掌握了一些比較可靠的預測未來12個小時天氣變化的經驗。比如:絨毛狀的積雲如果分佈非常分散,可表示為好天氣,但是如果雲塊擴大或有新的發展,則意味著會突降暴雨。 == 對氣候的影響 == 雲在天氣和氣候中的角色是預測全球變暖時的主要不確定性之一D. Randall, R. Wood, S. Bony, R. Colman, T. Fichefet, J. Fyfe, V. Kattsov, A. Pitman, J. Shukla, J. Srinivasan, R. Stouffer, A. Sumi, and K. Taylor (2007) "Climate models and their evaluation" in S. Solomon, D. Qin, M. Manning, Z. Chen, M. Marquis, K. Averyt, M.Tignor, and H. Miller (eds.)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和雲有關的過程的脆弱的平衡,以及從毫米到行星的大範圍的尺度跨度會造成這種不確定性。因此,全球氣候模式很難準確描述和雲之間的相互作用。前面章節列出的雲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增加了模擬的難度。一方面,白雲頂部對來自太陽的短波輻射會有反射,從而使得地表冷卻。另一方面,大多數到達地面的陽光被地面吸收,加熱了地表,地表又會向上發射長波的紅外的輻射。但是雲中的水對長波輻射是有效的吸收劑。雲又接著會向上和向下發射紅外輻射,向下的輻射會導致地表的淨加熱效果。這個過程和溫室氣體和水汽的溫室效應類似。 高層的對流層雲(例如捲雲)的二重效應(短波反射造成的冷卻和長波溫室升溫效應)會隨著雲量的增加而相互抵消或是產生微小的淨加熱效果。這種短波反射效應在中層雲和低層雲(例如高積雲和層積雲)中佔了主要部分,從而造成幾乎沒有長波效應和淨的冷卻效果。很多研究已經開始關注低層雲對變化的氣候的相應。不同的最先進的全球氣候模式對雲的模擬可能會產生相當不同的結果,有些顯示增加的低層雲,有些則得到低層雲的減少。 極地平流層雲和中層雲不太常見,它們的分佈不夠對氣候產生重要的影響。但是,夜光雲出現頻率自19世紀以來逐漸增加可能是氣候變化的結果 。 === 全球變暗和全球變亮 === 最近的研究顯示了全球黯化的趨勢。雖然造成這一趨勢的原因還沒有能被完全理解,但全球黯化(和後來的逆轉)被認為是由大氣中氣溶膠(特別是生物質燃燒和城市汙染帶來的含硫氣溶膠)含量的變化所引起的。氣溶膠含量的變化還可能透過改變雲滴的尺寸分佈或是雲的降水特性和壽命而產生對雲的間接效應。 == 地外行星 == 在太陽系中,任何有大氣層的行星或衛星都會有云。金星的厚厚雲層是由二氧化硫構成的。火星有很高很薄的水冰雲。木星和土星都有一個外層的由氨氣雲構成的雲蓋,中間層是硫化銨雲蓋,裡層是水雲蓋 。土星的衛星土衛六上的雲被認為主要是由甲烷構成。卡西尼-惠更斯號的土星任務發現了土衛六上存在著液體迴圈的證據,比如極地附近的湖泊和星球表面的河流沖刷成的溝槽。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多雲的大氣中主要是水汽和甲烷構成 。 == 對文化的影響 == 詠雲詩是中國古代唐朝的重要題材類別之一。在古典文學中,雲主要具備三種意象:「無心出岫」之出世義、「從龍為霖」之濟世義和「巫山神女」之荒淫義彭壽綺, 唐詩中「雲」意象之承襲與延展-以初、盛唐為主。指導教授: 羅宗濤。引用關係學位類別: 碩士。校院名稱: 國立中興大學。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系學門: 人文學門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論文出版年: 1999。。三種典故來進行。初唐時期,詠雲詩多半隻就「雲」之外觀與周遭自然環境的描寫。盛唐時期,由於科舉多以瑞雲為題以及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唐朝政治日漸敗壞,詩人有經世濟民之心,故「從龍為霖」典故的使用,亦在此一背景下從盛唐以至中、晚唐逐漸趨於頻繁。 == 參見 == * 霧 * 氣溶膠 * 彩雲 * 降水 * 雲物理學 * 衛星雲圖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 外部連結 == * 雲的分類 * 雲的形成 * 雲的分類 * 雲和雨 * 看雲識天氣 * 雲與風暴 * 奇特的雲 * 關於雲的天氣諺語 * 雲的照片及桌布 * 地球以外的星體上的雲 * 不同種類的雲的照片 * 中國雲圖 Y *
角色扮演遊戲
角色扮演遊戲(,簡稱RPG)是一種遊戲型別,在遊戲中,玩家扮演虛擬世界中的一個或者幾個角色進行遊戲,玩家透過操控遊戲角色與敵人戰鬥,提升等級、收集裝備和完成遊戲設定的任務,並體驗劇情。通常這類遊戲都是由玩家扮演角色在遊戲世界中漫遊,而一路上的各種遭遇(如戰鬥、交談、會見重要人物等)則是玩家人物成長及遊戲進行的重要關鍵所在。 各類平臺都有角色扮演遊戲。廣泛來說,所有的電子遊戲型別都有角色扮演的要素。例如玩家在玩運動遊戲時,可能扮演球員的角色;在玩射擊遊戲時,可能扮演戰士的角色。而角色扮演遊戲的過程就是扮演角色的過程,玩家扮演的角色經歷越誘人、個性越豐富,越能吸引玩家。 角色扮演遊戲曾被稱為「文字卡」或「文字遊戲」,其遊戲型態是基於小說的形式,故事情節和角色是此類遊戲的基本要素。角色扮演遊戲的故事基本上是固定的,玩家依照固定路線操作,經歷一連串事件後得知結局。強調人物的特性和劇情內容,讓玩家感覺到遊戲中的角色是自己扮演的。收集各種寶物、角色職業能力、以及遊戲畫面也是此類遊戲吸引玩家的要素。 == 歷史 == 模仿和扮演是人類的天性之一,兒童會在玩扮家家酒之類的遊戲中扮演夫妻、教師等各類角色,在西洋的古希臘和東洋的殷商時代都有各類戲劇出現。人類在數千年的歷史中,透過音樂、文學、舞蹈、戲劇、電影等藝術活動從事模仿與扮演。西方傳統的角色扮演遊戲,是桌上角色扮演遊戲。而在電腦作為遊戲平臺之後,出現了電子角色扮演遊戲。 == 型別 == === 桌上角色扮演遊戲 === 桌上角色扮演遊戲(,簡稱TRPG)可以說是各種角色扮演遊戲的始祖。桌上進行角色扮演遊戲,這就是「桌上(Table-top)」名稱的由來。遊戲參與者會利用一套遊戲規則書和故事指令碼,並由一名主持人與數名玩家一起進行。TRPG有點類似演戲,玩家扮演某一種演員角色,以固定的遊戲規則和故事背景來進行遊戲,例如:你可以在中古世紀的歐洲為故事背景,扮演一個高貴的騎士,而你的朋友依他的個性,扮演一個成天作奸犯科強盜,而主持人則負責扮演旁白、故事裡非玩家的角色。由此展開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參與者分為兩種,一種是每場遊戲僅一位的地下城主(,簡稱DM)或遊戲主持人(,簡稱GM),負責描述遊戲場景、解釋遊戲規則、推動遊戲發展並扮演非玩家角色(,簡稱NPC);另一種則是玩家角色(,簡稱PC),由其他參與者扮演。遊戲前要確定遊戲背景和規則,遊戲的基本配備有棋盤、棋子、規則手冊等。參與者在遊戲過程中擲骰子決定步數(類似《大富翁》)及行動結果、自我表演、聆聽並敘述故事。 TRPG種類繁多,最著名且最先商業化的是1974年美國人加里·吉蓋克斯發明的《龍與地下城》,其基本設計及規則在往後數十年仍不斷演進。也影響了電子遊戲的研發,使《龍與地下城》被視為西方RPG的始祖,許多歐美RPG遵循的規則體系。 TRPG在市面上有許多種系統,較著名的有: * 《龍與地下城》(,簡稱D&D。著名電腦遊戲「柏德之門」即使用此係統)。 * 《泛用無界角色扮演系統》(,簡稱GURPS)。 * 《劍之世界》(,著名動畫「羅德島戰記」使用的系統)。 === 電子角色扮演遊戲 === 桌上角色扮演遊戲被改為多種電子媒體形式(Tychsen 2006:75) "A major source of inspiration of computer games of all genres is role playing games. Being of a somewhat similar age as computer games, Pen and Paper Role Playing Games (PnP RPGs), a specialized form of table-top games (TTGs) involving multiple participants interacting in a fictional world, have influenced not only the Computer Role Playing Game (CRPG) genre [6], but virtually all types of computer games..."。早在1974年《龍與地下城》發行的當年,遊戲被以《dnd》、《Dungeon》等名非官方開發於大型機大學系統。這些早年電腦RPG影響了之後的所有電子遊戲,其中也包括角色扮演型別的電子遊戲Yee, N. (2006). The Demographics, Motivations and Derived Experiences of Users of Massively-Multiuser Online Graphical Environments. PRESENCE: 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15, 309-329.(Tychsen 2005:218) "CRPGs can be separated into single- and multiplayer categories..."。 20世紀70年代,英國的理查·蓋瑞特最初想用計算機玩《龍與地下城》,以D&D為最初的程式設計代號設計遊戲。之後受到蘋果公司發行的Apple II影響,理查·蓋瑞特將D&D28改成圖形角色扮演遊戲,並更名為《阿卡拉貝》。理查·蓋瑞特後來將其改進並正式命名為《創世紀》,該系列至1999年共出了12款遊戲,為個人電腦平臺的角色扮演遊戲奠下了基礎。《創世紀》、《巫術》、《魔法門》是當時角色扮演遊戲的代表,亦影響後世創作。 1985年,日本的艾尼克斯公司為任天堂公司的紅白機平臺開發遊戲。參考《龍與地下城》及《創世紀》等遊戲,並融入東方思想及日本動漫要素後,開發出了被稱為日本國民遊戲的《勇者鬥惡龍》。該系列是電視平臺角色扮演遊戲的指標。而史克威爾公司的《Final Fantasy系列》亦是日本的代表角色扮演遊戲。 中文開發的角色扮演遊戲最早是1987年的《屠龍戰記》,臺灣大宇資訊開發的《仙劍奇俠傳》和《軒轅劍》是中文角色扮演遊戲的代表。 除了桌上角色扮演遊戲和電子角色遊戲外,角色扮演遊戲可分為單機角色扮演遊戲和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依題材可分為歐美角色扮演遊戲、日式角色扮演遊戲和中國角色扮演遊戲;依遊戲方式可分為回合制角色扮演遊戲、動作角色扮演遊戲、策略角色扮演遊戲等。 == 基本要素 == 遊戲中的故事一般是用三段式的結構,由「開始」、「中間」、「結尾」所組成。美國劇作家喬瑟夫·坎貝爾研究世界上的英雄故事後,歸納出的《》亦常被用在角色扮演遊戲的故事中。遊戲的故事最初通常是介紹角色的基本背景、人際關係。角色原本過著日常生活,後來必須出去冒險,告別平時生活。角色可能自願或被迫踏上旅程,遇上各種考驗、敵人、良師、同伴,獲得獎勵並成長。並在達成目的後,角色回到日常生活,結束故事。故事結尾可能是開放性的,角色可能又遇到敵人或事件並再度踏上旅程。玩家是否能夠瞭解、認同遊戲的故事,被故事感動是角色扮演遊戲的重點。小說、戲劇和電影雖然亦是如此,但角色扮演遊戲的特色是玩家能用想像力創造故事。觀眾體驗電影劇情是被動的,但玩家體驗角色扮演遊戲劇情是主動的。 角色扮演遊戲至少需要兩種角色。一個是玩家扮演的角色,另一個是DM或計算機扮演的「對手」。角色可分為玩家角色和非玩家角色,前者是玩家能控制的角色,是玩家在虛擬世界的化身、情感寄託的物件。後者則是玩家不能控制的角色,可能協助玩家、提供資訊或委託任務、擔任一般大眾或敵人。非玩家角色可能是推動故事劇情的重要元素。 == 參見 == * 觀眾選角扮演 * 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 * 談話遊戲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龍與地下城官方網站 * 柏德之門等系列的遊戲製作公司 * 暗黑破壞神系列的遊戲製作公司 * NeverWinter Nights系列的遊戲製作公司 * 上古捲軸系列的遊戲製作公司 * 香港桌上角色扮演遊戲同好會
世界紀錄
世界紀錄,是指在全世界特定專案中最明顯的表現與紀錄。 == 地理 == *世界高山列表 *七大洲最高峰列表 *島嶼列表 (按面積) *世界湖泊列表 *世界河流列表 == 人文地理 == *國家面積列表 *國家人口列表 *國家人口密度列表 *海岸線長度 *國歌 *死亡率 *國內生產總值 *全球城市人口列表 == 地球物理 == *熱帶氣旋紀錄 *地震規模列表 == 建築科技 == *摩天大樓列表 *隧道 *機場跑道 *世界吊橋列表 == 體育 == *田徑紀錄列表 *游泳紀錄列表 *舉重世界紀錄列表 *射擊紀錄列表 *網球紀錄 *短道速滑紀錄列表 *速度滑冰紀錄列表 *榮獲奧運獎牌記錄列表 == 藝術 == *史上最暢銷書籍列表 *史上最暢銷漫畫列表 *全球最賣座電影 *史上最暢銷歌手列表 *史上最暢銷專輯列表 *史上最暢銷混音專輯列表 *史上最暢銷單曲列表 *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藝術博物館列表 == 人類 == *最長壽者 * 魔術方塊最短時間 *在位時間最短君主列表 *在位時間最長君主列表 == 參見 == *世界之最 *世界之最列表 *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 外部連結 == *游泳世界紀錄 *田徑世界紀錄 Category:獎勵
圍棋
圍棋是一種策略棋類,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進行對弈。起源於中國,中國古時有“弈”、“-{碁}-”、“手談”等多種稱謂,屬琴棋書畫四藝。西方稱之為“Go”,是源自日語「碁」的發音。 相傳圍棋由堯帝發明,他的兒子丹朱驕傲自滿,暴躁任性,因此堯帝便發明圍棋來陶冶兒子的心性。 圍棋有黑白兩種棋子,規定由執黑色棋子的先行,對弈雙方在十九乘十九條線的棋盤網格上的交叉點交替放置黑色及白色的棋子。Matthews, Charles. Teach Yourself Go, p.1落子完畢後,不能悔棋。對弈過程中圍地吃子,以所圍「地」的大小決定勝負。 圍棋規則簡潔而優雅,但玩法卻千變萬化,欲精通其內涵需要大量的練習與鑽研。國際象棋大師伊曼紐·拉斯克稱讚說:“若宇宙中另存其他智慧生命形式,其幾乎必會圍棋。”與此同時,圍棋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複雜的棋盤遊戲之一,其複雜度已於1978年被Robertson與Munro證明為PSPACE-hard。 截至2008年年中,全世界有超過四千萬玩家,其中絕大多數在東亞。截至2020年底,國際圍棋聯盟共擁有77個成員國和5個協會會員。 == 歷史 == === 起源於中國 === 圍棋起源於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類運動之一。推測起源時間為大約公元前23世紀。傳說堯的兒子丹朱頑劣,堯發明圍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目前圍棋的最早可靠記載見於春秋時期的《左傳》,戰國時期的弈秋是見於史籍的第一位棋手,最早的圍棋文物也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漢朝時棋盤為17路,三國時期出現了評定棋手水準的圍棋九品制。南北朝時候,棋盤定型為現在的19路棋盤,傳入朝鮮半島。圍棋逐漸成為中國知識階層修身養性的一項必修課目,為“琴棋書畫”文人四藝之一。 中國古代對圍棋尚有“弈”、“-{碁}-”、“手談”、“坐隱”、“爛柯”、“方圓”、“黑白”、“烏鷺”、“大棋”、“木野狐”等雅稱,下圍棋又稱對弈、博弈、奕棋。弈局指棋局,弈枰、弈楸、楸枰、河洛指棋盤,奕具泛指棋盤、棋子等棋具,弈譜、弈選、吳圖指棋譜;觀弈指看棋;弈林指圍棋圈。其中“碁”為棋之異體字,在古籍中專指圍棋,如《隋書‧經籍志》所載棋譜目錄,均作碁。 古代圍棋並未發現完整明文的規則,但規則在邏輯關係上極其簡單,成書於北周的《敦煌棋經》中略有所述。中國古代唐宋使用數路法,日本比目法即由此改變來,所不同者,唐宋規則要扣除眼位,而日本規則不扣除眼位。明朝以後,改為子空合併計算,不需保留死子,扣除眼位的過程以還棋頭實現,所以明清時期的圍棋規則被稱為數子法。當代中國圍棋規則承繼明清規則,仍稱為數子法。不過,此數子法非彼數子法:從南北朝的《敦煌棋經》到唐、宋、元、明、清,中國古棋一脈相承,為純粹的數“子”法;而民國以來的中國數子法實為「子空皆地」的規則。 圍棋最遲在唐朝初期傳到了西藏,相傳松贊乾布的大臣瓊波·邦色是一位圍棋高手。後來圍棋由藏族人改為西藏圍棋。 唐朝出現了棋待詔官職。著名棋手王積薪作“圍棋十訣”大多在現代圍棋中依舊適用。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中有“四人分曹圍棋”即四人圍棋的記載。明朝王世貞寫了一篇《弈問》,回答圍棋的種種疑問。 清朝初年,中國古代圍棋發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大批著名棋手湧現,留下大量名局棋譜,如黃龍士與徐星友的“血淚篇”,施襄夏與範西屏的“當湖十局”。同時,圍棋理論的研究亦達到一個高峰,代表作有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譜》、範西屏的《桃花泉弈譜》和施襄夏的《弈理指歸》等。另外,《官子譜》等圍棋高階技巧專書也在此時期集結完成,可謂是棋之黃金盛世。但隨後,中國圍棋漸漸衰微,至20世紀上半葉競技水準被日本超越。 === 傳入日本 === 圍棋在公元7世紀傳入日本,很快就流行於宮廷和貴族之中。戰國末期,權臣豐臣秀吉設立碁所。德川幕府時代,出現了在天皇或徵夷大將軍面前對弈的“御城棋”,日本圍棋逐漸興盛,出現了本因坊、安井、井上、林等圍棋世家。其中坊門尤其人才輩出,先後出現了道策、丈和、秀和、秀策、秀甫、秀榮等傑出棋士。日本圍棋由於廢除了中國古代圍棋的座子制(中國古代圍棋是放四個座子,就是兩黑兩白放在對角星的位置上,雙方在這個基礎上開始佈局),佈局理論得以極大發展。 同時由於日本棋手對唐代圍棋數路法的勝負判定規則(以圍地多少還是活子多少為目的——或者是否以其它目的行棋,還可繼續考證)產生了直觀上的誤解,從而產生對唐宋數路法扣除眼位和公氣、明清數子法終局還棋頭(其本質是子多為勝、眼位不計的勝負計算方法)的疑惑,將其廢除,從而產生了與中國古棋大為不同的地多為勝的日式圍棋,並演變為現代圍棋。 === 現代 === 明治維新以後,棋手失去幕府支援,開始謀求新的謀生手段,導致新聞棋戰和現代段位制的出現,並創立全國性的日本棋院。昭和時代,吳清源和木谷實共同掀起“新佈局”的潮流,開始現代圍棋的時代。其後日本棋界一流棋手輩出,如坂田榮男、藤澤秀行、高川格,及後來的大竹英雄、石田芳夫、武宮正樹、小林光一等。 自晚清、民國以來,中國專業圍棋水準相當低。從1960年開始,每年舉辦中日圍棋友誼賽。其中,1961年第二屆來華訪-{}-問的日本圍棋代表團中的55歲五段(女性)橫掃中國當時頂尖棋手,八輪全勝。陳祖德在他的自傳《超越自我》中痛心疾首地記載下伊藤友惠老太太1961年訪華橫掃我國圍棋名宿,豪取八連勝的過程。陳祖德稱之為“國恥”。1964年改稱中日圍棋對抗賽,一直舉辦到1992年。1984年,第一屆中日圍棋擂臺賽開幕。中國人聶衛平在前四屆擂臺賽中取得11連勝,極大地推動中國圍棋的普及。 1982年,中國恢復實行段位制。1988年4月16日中國國家體委釋出《圍棋國家段位標準》《圍棋國家段位標準實施細則》和《圍棋地方段位制》。 1989年,韓國人曹薰鉉在第一屆應氏杯世界圍棋錦標賽中奪冠,同樣引發韓國圍棋的熱潮。此後,大量世界棋戰出現。在這些棋戰中,韓國李昌鎬從眾多棋手中脫穎而出,成為當時棋界第一人。2006年後,李昌鎬的狀態有所下滑,李世乭、古力等新銳勢力開始對其發起衝擊。此後數年為古力、李世石雙雄爭霸的年代。 日本第一人是連續奪得眾多頭銜的井山裕太,成為日本第一個同時擁有七冠頭銜的棋士,但日本已經難以和中韓抗衡,在國際賽上幾乎都是黯淡收場。 2010年代,中國眾多棋手崛起,江維傑、範廷鈺、時越、羋昱廷、陳耀燁、周睿羊、檀嘯等年輕棋士接連贏得世界比賽冠軍。2015年,柯潔崛起,一時風頭無兩,但其光芒迅速因AlphaGo於2016年的橫空出世而變得黯淡。 2018年,柯潔重整旗鼓,在三星杯與百靈杯皆取得冠軍,成為中國圍棋第一人。2019年,中國隊主將柯潔終結韓國隊主將樸廷桓帶領中國隊拿下農心杯世界冠軍榮耀。 2020年11月3日,在第25屆三星杯三番棋決賽中,柯潔執黑以半目優勢戰勝韓國棋手申真諝,從而以2-0的比分奪冠,。 目前職業圍棋水準最高的國家是中國和韓國。韓國雖然仍有少數頂尖高手支撐,但厚度不如中國。 ===圍棋全球化=== 圍棋於19世紀晚期開始成規模的傳入歐洲。在此程序中的第一大站是德國。 日本為圍棋在全世界的推廣用力最早、最多,以致西文中的圍棋術語多來自日語。1980年代以降,中國、韓國也大力參與推廣圍棋。 1996年,美國宇航員丹巴利(Daniel T. Barry)博士與日本宇航員若田光一博士在奮進號太空梭上進行首次太空圍棋對弈,他們使用一套特別設計的太空圍棋棋具,由Wai-Cheung Willson Chow所造Peng & Hall 1996。兩位對弈宇航員因此得到日本棋院授予的榮譽段位。 圍棋運動現已遍佈世界各地,唯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與臺灣最為興盛;西方國家已漸熱;東南亞正在發展中。 == 棋具 == * 棋盤:圍棋盤由19條橫線19條豎線組成,棋子要下線上的交叉點上,方格中不能放入棋子。為了便於識別棋子的位置,棋盤上劃了九個點,術語稱做“星”,中央的星點又稱為“天元”;下讓子棋時所讓之子要放在星上。棋盤可分為“角”、“邊”以及“中腹”。而現今的棋盤則有19×19、13×13、9×9,較為普遍,另外還有一些是較罕見的15×15、17×17。 * 棋子:圍棋子分為黑白兩色。棋子的數量應能確保順利終局,中國規則和應氏規則要求正式比賽中黑、白各180子。棋子呈圓形。中國一般使用一面平、一面凸的棋子,日本則常用兩面凸的棋子。中國雲南所產的“雲子”為歷來的弈者所青睞,迄今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較為珍貴的棋子材料有貝殼、瑪瑙等。 * 棋鐘:正式的比賽中可以使用棋鐘限制選手時間。非正式的對局中一般不使用棋鐘。 棋盤(九星和中腹) 藤盒裝的中國雲子 == 規則 == === 基本規則 === 下棋時,對弈雙方各執一種顏色的棋子,黑先白後,輪流將一枚棋子放置於交叉點上。與棋子直線相連的空白交叉點叫做氣。當這些氣都被對方棋子佔據後,該棋子就沒有了“氣”,要被從棋盤上提掉。如果棋子的相鄰(僅上下左右)直線交叉點上有了同色的棋子,則這兩個棋子被叫做相連的。任意多個棋子可以以此方式聯成一體,連成一體的棋子的氣的數目是所有組成這塊棋的單個棋子氣數之和。如果這些氣都被異色棋子佔領,這塊棋子就要被一起提掉。 在任何情況下,均禁止棋手向棋盤連下兩子,否則將立刻判負。因此較文雅的中盤認輸方法——投子,即是向棋盤擺下兩枚棋子。 === 打劫規則 === </div> </div> 劫是圍棋中較特殊的一種情況。舉例來說,當黑方某一手提掉對方一子,而這一個黑子恰好處於白方虎口之內,這時白方不能立即提掉這一黑子,而必須在棋盤其他地方著一手(稱為“找劫材”),使黑方不得不應一手(稱為“應劫”),然後白才能夠提掉這個黑子。故高手下棋常常會保留一些先手作為劫材,一旦形成打劫,劫材多的一方打勝的可能性較大。 劫依其重要性分為天下劫、死活劫、官子劫等。天下劫表示整盤棋最重要的一個劫,意即不管選擇任何劫材威脅,對手都很可能直接消劫並得到巨大的利益,例如黑白各50子的大龍形成攻殺,這時劫材很可能不被理會。 === 禁止自殺規則 === 下子時,除非能令對方某些子失去所有的氣,否則不得下子令自己某些子失去所有氣,這亦被稱為「禁止自殺規則」。應氏規則對此略有不同。 === 勝負計算方法 === 圍棋流傳多地,各有變化,演變出不同的規則。目前世界上使用較多的有中國規則、日韓規則和應氏規則。其本質皆以圍地為目的行棋,由於對‘地’這一概念三者存在邏輯上互相平行的不同說明,一直有分歧。經過改進對“地”的定義說明,去除人為硬性規定,現在三種規則的實踐中差異很小,只在極端情形下,才會有勝、平、負的差別陳祖源《圍棋規則新論》ISBN 978-7-80548-687-1。 日韓規則中,棋子所圍成的空白交叉點叫做目,最終以目多的一方為勝方,所以日本的圍棋規則稱為比目法。對局時需保留死子,終局後雙方將盤上死子及提掉的死子填入對方實空中,再計算雙方實空。黑棋貼給白棋6目半(等於3又1/4子和7點)。如果白棋實空加上貼目後多於黑方則白勝,否則黑勝。 計算勝負時,中國規則與日韓規則有所不同。按照中國規則(數子法),一盤棋結束後,依玩家們的認定將棋盤上的某些棋子拿掉,作為死子,如果雙方對是否死子產生爭議,透過實戰解決。之後,如果黑棋活的棋子加上包圍的交叉點達到185(黑棋由於先行優勢須貼給白棋3又3/4子,等於7目半和8點)則黑勝,少於此數目則白勝。。 而應氏規則是,數各方佔據的交叉點的數目,稱作“計點”。其中黑棋貼8點(等於7目半和3又3/4子),佔點多的一方勝,和棋黑勝。除去比賽組織和棋士組織的一些規定外,就規則的核心部分而言,應氏規則與中國規則並無明顯區別。 比目法和數子法在大多數情況下結果相同,但也有少數例外:比如雙活時,比目法不計地。數子法不必儲存好提子,但是必須把所有單官(沒有目數差異的官子)填滿,而且若黑下到整盤棋的最後一個單官,則會多一目(比白子多下一手)。 ===無勝負與和棋=== 在不貼目的時期,因為沒有所謂“貼目”,時有和棋;自從加入了半目的貼目(或四分之三子)後,計算目數時便不會和局。 但是仍然有一種情況會無法分出勝負,無法終局,即所謂無勝負,包括迴圈劫(三劫迴圈,四劫迴圈等)長生、雙提二子中國圍棋規則(1988).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當黑白一方如果捨棄迴圈劫則會輸時,雙方不能停止提劫,便無法終局(無勝負)。 現代較著名無勝負的棋局有古力和李世石在第17屆三星財產杯F組勝者組次輪下出一盤四劫迴圈無勝負。 但亦有某些規則不允許全域性同型再現(如應氏規則),也就是棋盤不能和這盤棋以前的狀態一模一樣,從而限制無勝負的出現。 其實中國規則一直原則上規定不允許同形再現,但只是為了解決某些常見的“病態”棋形如“假生”、“盤角曲四”等而設,遇到三劫迴圈、長生等情況仍然按習慣法判無勝負。 == 棋局程序 == 圍棋對弈程序,分佈局、中盤、收官三個階段。而階段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 === 佈局 === 在佈局階段,對局雙方各自搶佔棋盤上的空地,同時儘量阻止對方佔地,由此匯入中盤戰鬥。此時落子尚少,盤面尚大,無法作精確的計算,因而考驗的是棋手的大局觀和棋感。 以圍空效率而言,角上最高,中腹最差。一局棋往往以佔角開始,繼之以守角和掛角(阻止對方守角)形成角上的攻防,然後是拆邊和分投(阻止對方拆邊),即所謂「佔大場」。佈局時行棋以三四線為主。其中經過人們長久以來的經驗累積,而形成的在某些情況下雙方都會依循的固定下法被稱為定式。 === 中盤 === 中盤階段時,雙方為圍地而作戰,局面瞬息萬變。中盤戰術是對棋手攻守、死活、大局觀等多方面的考驗。 一個圍棋邊角上對戰的例項(黑棋差一步,被白棋殺死): File:GO-Life and Death.1.png|1 File:GO-Life and Death.2.png|2 File:GO-Life and Death.3.png|3 File:GO-Life and Death.4.png|4 === 收官 === 收官指雙方經過中盤戰鬥,地盤及死活已經大致確定之後,確立競逐邊界的階段。此時要根據精密的計算,以正確的順序收官,否則會遭受目數的損失。 == 打掛與封手 == 在過去的日本,暫停棋局改天再下,稱為打掛。是棋力較高或是尊長持白棋者的權力。 古代的圍棋,沒有團體討論的傳統。對弈之中,棋中不語,對弈者和旁觀者不會做討論。但是一盤棋如果中途暫停,改日再下,在休戰的期間,難以限制棋手不和他人討論。 1933年,吳清源對本因坊秀哉的對局,秀哉利用白棋的特權頻頻打掛,每次打掛後就召集坊門弟子集體討論。決定勝負的一手(第160手),據瀨越憲作於1948年座談會的“不能發表”之言,是秀哉的弟子前田陳爾發現的金庸散文《歷史性的一局棋 》(但前田拒不承認)。因此這一盤棋,實際上是本因坊團隊與吳清源一人的較量。這局棋持續時間長達四個月,最後吳清源二目敗。 後世普遍認為打掛並不公平,白棋棋手想不出應對可以宣告打掛回家思考,黑棋棋手卻不行。因此日本後來發明封手製度,黑白雙方都有機會宣告打掛,同時提出打掛一方應把要下的下一手棋寫下來密封,交給棋証保管,稱為封手。改日再戰時,把信封開啟確認正確性之後,繼續對局。1938年秀哉的“名人引退棋”,對手木谷實就強烈要求使用封手製,並最終得以實現。 == 聯棋及團隊圍棋 == 圍棋一般規則為一對一進行對弈。一對多或多對多的對弈,叫做聯棋或團隊圍棋。 聯棋棋局進行中,隊友之間不會進行討論。常見的賽制是四人聯棋,例如甲、乙兩人一隊持黑,丙、丁兩人一隊持白,則下棋的順序是甲下黑子,丙下白子,乙下黑子,丁下白子,如此周而復始。宋代學者沈括即談到過這種比賽形式。2003年,韓國舉辦過一項名為“韓國四大天王聯棋對抗賽”的活動,由曹薰鉉、李昌鎬師徒執白對陣李世石、劉昌赫。世界智力運動會等多個綜合性智力運動會的圍棋混雙賽專案亦皆為四人聯棋。另外,2015年開始舉辦的城市圍棋聯賽的賽制是將一盤棋按手數分為數個階段,雙方在每個階段派不同的隊員上場,並有換人名額,稱為「接力賽」,同樣是一種聯棋。一對多的聯棋則經常出現在棋界的紀念儀式中,如吳清源1984年引退時即舉行了吳對眾棋士的聯棋,由吳的師兄橋本宇太郎開局,橋本第一手打在天元。 允許團隊內部討論的團隊圍棋比賽也出現過。1933年吳清源與秀哉名人的對局,執白的秀哉利用上手特權,多次宣佈打掛,然後召集門人弟子集體討論的做法,即可視作一種團隊圍棋。大約同一時期,以木谷實、吳清源為一方,鈴木為次郎、瀨越憲作為另一方(鈴木、瀨越分別是木谷、吳的師傅)曾下過名為相談棋的比賽。中國國家圍棋隊內部一直有“加壓棋”的傳統,即一對多的訓練棋,以此來對即將參加重要比賽的那個人進行強化訓練。2013年開始、舉辦過兩屆的“珠鋼杯”世界圍棋團體賽的決賽為3對3的相談棋賽。2017年中國烏鎮圍棋峰會中也舉行過一對多的團隊圍棋賽,由AlphaGo對陣中國五名頂尖(人類)棋手。此外,網際網路上也有提供團隊圍棋對弈的平臺。 == 棋盤座標系 == === 中國古代四隅旋分記譜法 === 《忘憂清樂集》中的“圖法”一節提到: 《弈理指歸》亦有介紹: 即從左下角起順時針將四角標記為平、上、去、入。先確定左角尖為“平一一”,橫行向右得“平一二……平一九”,豎行向上得“平二一……平十一”。其餘三角,依此類推,如“上”,則豎行向下順數至“上一九”,再向右橫數至“上十一”之;“去”,先從右上角向左橫數至“去一九”,再向下豎數至“去十一”;“入”,則向上豎數至“入一九”,再橫向左數至“入十一”。定點法是“平”先豎數,後橫數,如“平六三”則是“平六一”與“平一三”的交點;“上”先橫數,後豎數,如“上三七”在“上星位”的左下方;“去”先豎數,後橫數,如“去八三”在“去星位”的右下方;“入”先橫數,後豎數,如“入九三”就在“入星位”的左下方。這樣,每個枰點,即所謂交叉點,都有且只有一個程式碼了。 === 橫座標為英文字母,縱座標為阿拉伯數字的座標系 === 棋盤的上方和下方用英文的前19個字母自左至右順次標記它的19條縱線段,在棋盤的左邊和右邊用阿拉伯文的前19個自然數自下至上順次標記它的19條橫線段。按照笛卡兒座標系原理,建立起坐標系,與國際象棋所使用的座標系相似。 字母和數字的有序排列就是枰點的座標(英文字母為橫座標(x 軸),阿拉伯數字為縱座標(y 軸))。棋盤上的每一個枰點都可用它的座標(x, y)來表示。例如:J10 表示天元,P16 表示右上的星位,D4 表示左下的星位。 如下所示: J10 P16 D4 === 靶式座標法 === 即將棋盤分為 A、B、C、D 四個區域,這樣,便可只使用 0、1、2、3、4、5、6、7、8、9 十個阿拉伯數字來標記棋盤上的每一個枰點,使得記譜簡便。 例如,右上星位的座標為 A(4,4),右上三三的座標為 A(3,3);左下星位的座標為 C(4,4),左下三三的座標為 C(3,3);上面邊上星位的座標是上(0,4),左面邊上星位的座標是左(4,0);天元的座標為(0,0)。 (按笛卡爾直角座標法,枰點座標為有序數對,先橫(x)後縱(y):(x,y)。) === 橫座標和縱座標都使用英文字母的座標系 === 即棋盤的上方和下方用英文的前 19 個字母自左至右順次標記它的 19 條縱線段,在棋盤的左邊和右邊用英文的前 19 個字母自下至上順次標記它的 19 條橫線段。 其好處是:k、l、m、n、o、p、q、r、s 與 11、12、13、14、15、16、17、18、19 相比,讀或寫都更簡單。 有一些系統在使用字母標記時,越過字母「I」或者「J」(例如 IGS 是越過 I)。 其理由據說是怕引起混淆,實際使用中應先確認協議規定。 == 網路圍棋 == 自從網際網路的興起,網路下棋成為了大眾圍棋對弈的主要形式。網路圍棋比賽也日漸興盛起來。網路圍棋尋找棋友方便,對弈後資料保留妥當。網路圍棋比賽方興未艾。而且網路圍棋可在對弈時,模擬下步結果和推演,加強戰略上的發展。根據對局時間限制與否,網路圍棋可大體劃分為即時對弈和非即時對弈兩類。目前的主流對弈平臺大多屬於「即時對弈平臺」,但「非即時對弈平臺」在近幾年也逐漸開始流行。 === 即時對弈網站 === 最早的國際性圍棋網上對弈站點應該是IGS(Internet Go Server),為日本PANDA-GO公司所有,現在仍然是最大的國際性圍棋網站。PANDA-GO公司同時出品用於IGS的對弈客戶端glGo,該軟體可以實現網路對弈,也可以配合開源軟體GNU Go實現人機對弈,據稱GNU Go的最高水準大約在業餘初段上下。IGS同時也支援第三方的客戶端,例如Sente開發的Goban(僅執行於Mac OS X平臺)。 除IGS外,主要的對弈網站還有KGS、野狐、Tom棋聖道場、弈城、新浪、聯眾、LGS、臺灣圍棋網、QQ圍棋、臺灣棋院文化基金會等等,多數網站都使用自己開發的專屬客戶端。 == 圍棋軟體與人工智-{zh-cn:能;zh-tw:慧;}- == 與其它棋類遊戲相比,電腦模擬的圍棋人工智-{zh-cn:能;zh-tw:慧;}-棋力進展相對緩慢。在1997年,就有電腦可以擊敗世界西洋棋棋王卡斯帕洛夫,但圍棋軟-{zh-cn:件;zh-tw:體;}-直到2016年才有辦法擊敗頂尖圍棋棋士。這是由於-{zh-cn:國際象棋;zh-tw:西洋棋;}-目標明確,只要殺死國王即可(係出同源的象棋、將棋狀況也差不多),因此演演算法較為簡單;但圍棋目標不一定-{zh-cn:需;zh-tw:須;}-要圍殺對方棋子,每一步有數百種以上的走法,黃庭堅有詩:「心似蛛絲遊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因此演演算法的困難度明顯要高得多。 在宋代的《夢溪筆談》中探討了圍棋的局數變化數目,作者沈括稱「大約連書萬字四十三個,即是局之大數」《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凡方二路,用四子,可變八十一局。方三路,用九子,可變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局。方四路,用十六子,可變四千三百四萬六千七百二十一局。方五路,用二十五子,可變八千四百七十二億八千八百六十萬九千四百四十三局。方六路,用三十六子,可變十五兆九十四萬六千三百五十二億八千二百三萬一千九百二十六局。方七路以上,數多無名可記,盡三百六十一路。大約連書萬字五十二,即是局之大數。」,意思是說要寫43個萬字(一個萬即104,共43個104,即為10172)。實際數字約為319×19=3361≈1.74×10172。根據圍棋規則,沒有氣的子不能存活,扣除這些狀態後的合法狀態(佔1.196%)約有2.08×10170種錢寶琮:《宋元數學史論文集》Counting Legal Positions in Go L19 = 2081681993819799846 9947863334486277028 6522453884530548425 6394568209274196127 3801537852564845169 8519643907259916015 6281285460898883144 2712971531931755773 6620397247064840935。Robertson與Munro在1978年證得圍棋是一種PSPACE-hard的問題"Robertson, E. and Munro, I.〈NP-completeness, puzzles, and games〉Utilitas Math., 1978, 99-116.",其必勝法之記憶計算量在10600以上未來數學家的挑戰(第6頁) 楊照崑、楊重駿,《未來數學家的挑戰》,這遠遠超過可觀測宇宙的原子總數1075Matthew Champion, "Re: How many atoms make up the universe?" , 1998。 1985年臺灣著名實業家應昌期懸賞一百萬美元,-{zh-cn:尋找;zh-tw:找尋;}-能夠打敗職業棋士的電腦程-{zh-cn:序;zh-tw:式;}-而不可得。「深藍」設計人許峰雄在2007年10月一期的《IEEE Spectrum》雜誌上表示,相信10年內以窮舉搜尋為基礎的超級電腦將能挑戰世界冠軍級別的棋手。早年(上世紀90年代)中國陳志行開發的手談曾屢獲世界計算機圍棋大賽冠軍,到了-{zh-cn:二十;zh-tw:廿;}-一世紀初,較著名的圍棋對弈軟-{zh-cn:件;zh-tw:體;}-分別有法國的MoGo、韓國的KCC IGO(銀星)、日本的等電腦圍棋程-{zh-cn:序;zh-tw:式;}-。其中Zen在連續幾年的電腦圍棋大賽上均獲第一,與臺灣職業九段周俊勳對弈,在被讓四子的情況下可贏十目以上,被評定已有業-{zh-cn:餘;zh-tw:餘;}-5段的水準;而最普遍應用且功能較齊全的是開源圍棋程式GNU Go。 2016年1月27日,《自然》的封面論文報道了Google DeepMind開發的新圍棋軟-{zh-cn:件;zh-tw:體;}-AlphaGo,文中寫明,AlphaGo在沒有任何讓子的情況下以5:0完勝曾獲歐洲冠軍的職業圍棋二段樊麾。這是有史以來圍棋軟-{zh-cn:件;zh-tw:體;}-第一次在公平比賽中戰勝職業棋手,被視為人工智慧的里程碑。AlphaGo的核心是兩種深度神經網路——策略網路和價值網路。2016年3月,AlphaGo挑戰韓國職業九段李世乭,以4:1擊敗了對手。2016年12月29日至2017年1月4日間,AlphaGo以“Master”為賬號在圍棋對弈網站上,以快棋(20秒~30秒)擊敗了中國和韓國排名第一的柯潔、樸廷桓,以及其他多名頂尖的棋手,創造了60連勝的記錄。2017年5月,AlphaGo 在中國烏鎮圍棋峰會的三局比賽中擊敗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棋手柯潔。 AlphaGo之後,其公開的論文,促成了中國的絕藝、星陣,日本的DeepZenGo以及臺灣的CGI也達到甚至超過了人類頂尖職業高手的水準。 ===符號編碼=== 在Unicode,黑白子分別記載於幾何圖形列表區塊。 * * 而記錄符號則分別記載於雜項符號區塊。 * * * * == 圍棋文化 == === 圍棋術語 === 圍棋在長達數千年的流傳過程中,逐漸產生眾多的術語。其中有一些已經進入大眾詞彙,例如“收官”等。圍棋的每一步,幾乎都有相關的術語表達,甚至已經可以完整地用文字描述一場區域性戰鬥。例如:黑右上角佔據星位,白小飛掛,黑二間高夾,白一間跳,黑跟著跳,白小飛進角,黑三三擋住……這段話用圍棋術語,生動地描寫常見的定式程序。 === 寓意 === * 棋盤為方,其子為圓,子覆盤上寓意“天圓地方”。 * 子分黑白,寓意陰陽。 * 棋盤共361個點,360暗合一年天數約數,天元一點寓意萬物自一而始。 * 9個星位暗合九宮之數,星位將棋盤分為四個象限,寓意一年四季,每個象限約為90個落子點,寓意每季天數。 * 棋盤周邊共72點,寓意一年七十二候。 === 圍棋題材作品 === 目前留存的最早的圍棋專著是《弈旨》,為西漢班固所著。梁朝時,梁武帝蕭衍曾著《圍棋賦》《圍棋品》《棋法》。至唐、宋盛世,有王積薪著《圍棋十訣》,張擬著《棋經》,劉仲甫著《忘憂集》、《棋勢》、《棋訣》、《造微》、《精理》(今僅《棋訣》存)及李逸民編《忘憂清樂集》。元朝嚴師和晏天章曾作《玄玄棋經》。明、清兩朝有王世貞著《弈問》,過百齡著《官子譜》、《三子譜》、《四子譜》,徐星友著《兼山堂弈譜》,施襄夏著《弈理指歸》。 *明代其他圍棋著作還有:《爛柯經》、《決勝圖》、《玄通集》、《適情錄》、《秋仙遺譜》、《石室先機》、《石室秘傳》、《玉局藏機》,其作者不詳。 *清朝較著名的古棋譜有《血淚篇》(黃龍士與徐星友的對局)和《當湖十局》(施襄夏與範西屏的對局)。 == 圍棋賽事 == 現存的主要世界圍棋大賽: 屆 杯名 全稱 主辦贊助商 冠軍獎金 9 應氏杯 應氏杯世界圍棋錦標賽 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 40萬美元 25 LG杯 LG杯世界圍棋棋王戰 LG集團、朝鮮日報社 3億韓元 25 三星杯 三星車險杯世界圍棋大師賽 三星火災海上保險 3億韓元 13 春蘭杯 春蘭杯世界圍棋錦標賽 江蘇春蘭集團 15萬美元 3 百靈杯 百靈杯世界圍棋公開賽 貴州百靈企業集團 180萬人民幣 3 夢百合杯 夢百合杯世界圍棋公開賽 夢百合 180萬人民幣 1 新奧杯 新奧杯世界圍棋公開賽 新奧集團 220萬人民幣 1 天府杯 天府杯世界圍棋職業錦標賽 四川天府新區 ~200萬人民幣 30 亞洲盃 亞洲盃電視快棋賽 CCTV NHK KBS 250萬日元 22 農心杯 農心辛拉麵杯三國圍棋擂臺賽 農心食品 5億韓元 9 穹窿山兵聖盃 穹窿山兵聖盃世界女子圍棋錦標賽 蘇州市穹窿山旅遊區 25萬人民幣 8 黃龍士雙登杯 黃龍士雙登杯三國女子圍棋擂臺賽 江蘇雙登集團公司 江蘇太平洋精密鍛造有限公司 45萬元人民幣 6 華頂茶業杯 天台山世界女子圍棋團體錦標賽 天台華頂茶業公司 30萬元人民幣 2 男子團體 國際智力運動聯盟智力運動精英賽 國際智力運動聯盟 3.5萬美元 2 女子團體 國際智力運動聯盟智力運動精英賽 國際智力運動聯盟 2萬美元 2 男子個人 國際智力運動聯盟智力運動精英賽 國際智力運動聯盟 1.5萬美元 2 女子個人 國際智力運動聯盟智力運動精英賽 國際智力運動聯盟 1.2萬美元 2 混合雙人 國際智力運動聯盟智力運動精英賽 國際智力運動聯盟 2萬美元 ==著名棋手== ===古代著名棋手=== *王積薪 * 本因坊秀策 * 黃龍士 * 本因坊算砂 * 本因坊秀和 * 本因坊道策 * 本因坊丈和 * 本因坊秀榮 * 範西屏 * 施襄夏 * 過百齡 * 安井算知 * 井上幻庵因碩 ===現代著名棋手=== * 本因坊秀哉 * 瀨越憲作 * 橋本宇太郎 * 藤澤朋齋 * 吳清源 * 木谷實 * 坂田榮男 * 藤澤秀行 * 高川格 * 巖本薰 ===當代著名棋手=== ====日本==== * 石田芳夫 * 林海峰(旅日臺灣棋手) * 小林光一 * 大竹英雄 * 趙治勳(旅日韓國棋手) * 武宮正樹 * 加藤正夫 * 王立誠 * 依田紀基 * 小林覺 * 羽根直樹 * 張栩 * 井山裕太 ====韓國==== * 趙南哲 * 金寅 * 梁宰豪 * 徐奉洙 * 曹薰鉉 * 李昌鎬 * 劉昌赫 * 李世石 * 朴永訓 * 崔哲瀚 * 金志錫 * 樸廷桓 * 申真諝 ====中國大陸==== * 陳祖德 * 聶衛平 * 江鑄久 * 劉小光 * 馬曉春 * 俞斌 * 常昊 * 周鶴洋 * 孔傑 * 古力 * 陳耀燁 * 時越 * 唐韋星 * 連笑 * 羋昱廷 * 柯潔 * 楊鼎新 ====臺灣==== * 周俊勳 * 王元均 * 許皓鋐 * 陳祈睿 ===女棋手=== * 杉內壽子 * 芮迺偉 * 樸志恩 * 梅澤由香裡 * 崔精 * 於之瑩 * 謝依旻 * 黑嘉嘉 * 藤澤裡菜 * 仲邑堇 * 俞俐均 * 戰鷹 ==圍棋變種== * 巡將圍棋 * 西藏圍棋 * 四人圍棋 * 數學卡片棋 * 迷你圍棋 * 吃子棋 * 不圍棋(闕棋) * 圍點棋 * 環棋 * 系碁 ==註釋== == 參考資料 == == 參見 == * 圍棋十訣 * 圍棋譜 * 中國流 * 電腦圍棋 * 網路圍棋 * 香港圍棋 * 臺灣圍棋 * 圍棋棋手列表 * 圍棋規則比較 * 遊戲複雜度 * 圍棋段位制 == 外部連結 == === 棋院組織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日本棋院 * 韓國棋院 * 中華民國圍棋協會 * 臺灣棋院 * 臺灣圍棋發展協會 * 臺灣圍棋教育推廣協會 * 香港圍棋文化學會 * 香港圍棋協會 * 香港圍棋發展中心 * 中國香港棋院 === 打譜軟體及棋譜 === * Drago 免費多用途圍棋輔助軟體 * MultiGo 免費多用途圍棋輔助軟體 * Web2Go 奇譜士網站 * GoKifu 圍棋棋譜 === 圍棋百科 === * 圍棋百科(LGS 傳奇圍棋網 wiki) * 《IEEE Spectrum》雜誌 Cracking GO一文,作者許峰雄 Category:棋類
莊子
莊子()東漢時為避明帝劉莊諱,改莊為嚴,莊氏,名周,一說字子休,約與孟子同時,宋國蒙人,曾任漆園吏。為中國戰國中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西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在四庫全書之中歸類為子部道家類。宋徽宗時,追封為「微妙元通真君」。 == 生平經歷 == === 名號 === 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根據以上記載,莊子名周。《知北遊》中說“周、遍、鹹,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這可能是莊子對自己名字的特地解釋。又有說莊子字「子休」,見於《警世通言》《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但司馬遷沒有記載,《莊子》中也沒有相關證據,恐怕不確。 === 故里 === 《史記》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戰國先後一百多諸侯國中並無蒙國,故莊子“蒙人”的稱謂應應為地名。「蒙」為何處,主要有三種具有代表性的看法:張偉偉,王翔宇.“莊子故里之爭”研究現狀綜述[J].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10,29(01):191-193.DOI:10.16594/j.cnki.41-1302/g4.2010.01.016.易小斌.莊子生卒年代及其故里故國考辨[J].湘南學院學報,2021,42(03):55-59. * 今河南商丘西北民權縣。古代學者支持者甚多,該說影響最大。西漢劉向《別錄》、東晉郭緣生《述徵記》、三國(吳)韋昭《國語注》、唐成玄英《莊子疏序》、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清蔣廷錫《尚書地理今釋》、清段長基《歷代疆域表》、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等均持此說。現當代學者中,郭沫若、王力、楊寬、翦伯贊等皆從此說。2016年1月,國家旅遊局將商丘市民權縣“莊子文化旅遊景區”批准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 今山東東明縣。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引初唐魏王李泰撰《括地誌》“曹州·冤朐縣”下:“漆園故城在曹州冤朐縣北十七里,莊周為漆園吏,即此。”。唐代杜佑《通典·州郡》亦載:冤句有漆園,莊周為吏之所。北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卷十三“冤句縣”下:“漆園城在縣北五十里,莊周為吏之所,舊置監,今漆園城北有莊周釣臺。”明代李賢等撰《明一統志》卷二十三記:“漆園城,曹縣西北五十里,莊周為漆園吏,即此。”《山東通志》《曹州府志》等皆據上說,認為漆園城在故冤句北七十里(或曰“十七里”為“七十里”之誤),莊周為蒙漆園吏。 * 今安徽蒙城縣。北宋時期蒙城縣令王兢始作莊子祠,蘇軾應王兢之邀於元豐元年寫了《莊子祠堂記》(今存殘碑186字)一文,認定莊子故里在安徽蒙城。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說:“莊子生於蒙,在淮西間。”“莊子自是楚人”。近現代學者中,王國維、馮友蘭、劉大傑、孫以楷、常徵、夏茹冰等均主安徽蒙城縣說,多有考證。 === 生平 === 莊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認為是前369年—前286年。莊子逝世的那年,宋國滅亡。也有認為莊子活得更長的,《莊子》中有《莊子·則陽》“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顯然宋亡以後才稱呼“舊國舊都”。民間傳莊子生日為十一月十一日,卒於八月八日,但並未有史書記載,恐怕是宣揚莊子為太乙天尊轉世的道士所變造。 莊子屬道家,從《莊子》很容易得出這個結論。司馬遷說莊子著書十萬餘言,而今本《莊子》僅33篇6萬5千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了。以前一般認為《莊子》全部為莊子所著。從宋代起,竟成問題,認為內篇為莊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雜篇是道家弟子託名。總的來說,《莊子》一書除了《雜篇·說劍》類似縱橫家所著以外,其思想還是統一的。莊子寫書風格獨特,自己稱(《雜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寫作。 莊子除做過漆園吏以外,沒有擔任過其他官職。據《外篇·秋水》記載,楚威王曾派人邀請莊周為楚國宰相。莊子以寧為泥中嬉戲的活烏龜,也不願意為廟堂之上,受人敬拜,用以卜卦之龜殼為由,拒絕了楚威王的邀請(泥中之龜)。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無待。一直過著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和惠施交好。 對於莊子的行為,有些人認為這是真正的逍遙,也有人認為是憤世嫉俗的表現,清代胡文英在《莊子獨見》持此觀點,他說:“人只知三閭之哀怨,而不知漆園之哀怨有甚於三閭也。蓋三閭之哀怨在一國,而漆園之哀在天下;三閭之哀怨在一時,而漆園之哀怨在萬世。” 莊子還被認為是最早的無政府主義者Murray Rothbard.Concepts of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s in social change toward laissez faire [J].The Journal of Libertarian Studies, 1990, 9(2):45.。 == 思想淵源 == 世以“老莊”並稱,莊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當然莊子的思想是承繼於老子的。相同點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觀點中,莊子說“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外篇·知北遊》還有就是無為、反對戰爭等觀點。在養生觀點上,雖然老莊都談養生,但莊子更為重視,《讓王》中有“兩臂重於天下”。 但老莊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法家的韓非援引《老子》。而莊子拋棄了法家援引老子思想中講權術的一面。章太炎的《論諸子學》中有“其術似與老子相同,其心乃於老子絕異。故《天下篇》歷敘諸家,己與關尹、老聃裂分為二。其褒之以‘至極’,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說,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權術自汙也。” == 哲學思想 == === 處世論 ===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如「遊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莊子•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則天下皆羿也」《莊子•德充符》,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則自恨其謬而志傷神辱,斯未能達命之情者也」《莊子•德充符》,中與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莊子•德充符》。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莊子•人間世》。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該追求自由。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面。《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裡「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的追求慾望,「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假稱孔子之言,稱一般人都是虛偽的,比大自然還難預料,大自然有日夜四季的變換,但是人大多外表忠厚,但是內心卻深藏著其他情感。有的人表面謹慎內心放縱;有的人外表是長者而內心是小人;有的人表面圓滑而內心剛直;有的人表面堅定而內心散漫;有的人表面柔弱而內心兇悍。當他們追求正義的時候,猶如飢渴求食,當他們拋棄正義,就好像被燙到一樣立刻縮手。「凡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願而益,有長若不肖,有慎狷而達,有堅而縵,有緩而悍。故其就義若渴者,其去義若熱。」《雜篇·列禦寇》。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天下脊脊大亂」《外篇·在宥》」。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乃至孩子殺害父親,臣子殺害君王,白天搶劫、挖洞侵入他人屋宅而劫財「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莊子·庚桑楚》,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雉。四曰修養,緊守心齋。」流沙河,《莊先生的故事》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莊子·養生主》,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 體道 === 莊子的哲學思想可被歸納為以道為實體的唯心主義(通說是主觀唯心主義,有人說是客觀唯心主義,還有爭論)、「萬物齊一」的本體論。對於莊子,「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已固成」《莊子·大宗師》,「道」雖無形,但獨立於萬物而存在;「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道」,其存在雖先於萬物,但其在萬物之中無所不在。這是一種認為宇宙萬物起源於「道」,並且萬物皆觀。 在莊子哲學中,萬物是一個形而上的存在的部分,他將該存在稱為生主。《莊子·養生主》這個存在“存在而無實體”,即“有情無形”。它是一切人類行為、情感的“真正主宰者”。因它驅使萬物而不受萬物驅使,故它是唯一超然於萬物的。因為所有其他萬物都處於驅使、受驅使的迴圈之中。唯獨它不然。陸西星《南華副墨·虛字集》人類作為生主的一部分,將自己投入主觀中,使自己無法與該形而上的存在一致。人類希求生主以外的事物,希望成為其他的事物。從而被外物所驅使,成為了受驅使的,從而破壞了生主的超然性《莊子·齊物論》。生主既與萬物同時存在,莊子認為作為生主的一部分,人類應當從絕對的分別中抽離出來,並認識到一切的分別都是主觀的、虛幻的,這樣才可以脫離受外物驅使奴役的境地,保養生主。“道”是宇宙的本體,是一個無限的概念。由“道”而產生了天地萬物,“道”本身是萬物之源。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莊子·大宗師》。人如果得 “道”,即獲得了無限和自由。 這種本於自然的人性論與倫理觀,為後世提供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可能性。莊子的哲學提倡破除「肉身我」與「認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審美態度,於事於物不著痕跡。陰陽本指事物兩種相互對立的方面,「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傳》,莊子將之定義為氣所包含的矛盾對立要素,「陰陽,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 莊子“道通為一”《莊子·齊物論》的思想和近代德日進的哲學思想在把宇宙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這一點上是相同的。 === 政治哲學 === 莊子和儒墨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儒家與墨家推崇聖人,而道家則反對推崇聖賢。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道德經》莊子說“聖人生而大盜起”《外篇·胠篋》。莊子認為聖人的主義學說不過是“竊國大盜”的工具罷了。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田成子,篡奪了齊國的政權。“田成子一旦殺其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一守其盜賊之身。”對於聖人,莊子借用盜跖之口批評“黃帝尚不能全德……堯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湯放其主,武王伐紂。”,說孔子是“魯之巧偽人”《雜篇·盜蹠》。莊子還說“凶德有五,中德為首”《雜篇·列禦寇》,所謂“中德”就是有心為德,有心為德就要虛偽,“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莊子·則陽》,會導致天下大亂。莊子還對聖人學說的積極性懷疑,認為聖人可以使一人變好,也使三人變壞。另外,莊子反對儒家的等級觀念,莊子認為“道通為一”《莊子·齊物論》,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 對治國,莊子反對儒家的以禮法治國和法家的以法律治國。莊子認為儒家的仁義、禮法違揹人性,使百姓「失其樸」《外篇·天運》。對於刑罰治國,“昔者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外篇·天地》。莊子反對儒家和法家的治國方法的核心,是以知治國。莊子認為知是“爭之器”,而且知往往會被大盜所利用,所謂“盜亦有道”便是如此。對於以知治國,莊子說“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 所以,莊子與老子一樣,主張無為治國,任其自然,認為“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君主要“無容私”,“汝遊心於淡,合氣與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內篇·應帝王》。莊子在《莊子》中描寫過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 == 文學貢獻 == 老子認為“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莊子也認為道不可言。但道不可言,又不得不言,所以莊子採用的是寓言、巵言的方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雜篇·寓言》這種方式讓莊子的思想像水一般,不會懼怕後人的肢解。同時讓他的觀點不會被歷史湮沒。不同的時期拜讀,會得更新的意義。莊周夢蝶、混沌開竅、庖丁解牛、惠施相梁、螳螂捕蟬等都是其出色的寓言。莊子的文字,想像高妙,天馬行空,流暢通達,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宛奇葩,將先秦散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相對老子而言,莊子的思想傾向於對藝術及自由的追求。從莊周夢蝶、濠梁之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等事情可見。 == 信仰形象 == === 來由 === 唐玄宗天寶(742年—756年)初年,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不過,稱莊子為「南華」在唐朝前就已如此。成玄英《南華真經註疏序》中就稱莊子為「南華」,《隋書·經籍志》記載梁曠著有《南華論》。 約成於東晉末南朝初的《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稱:「莊周者,太上南華仙人也,其前世學道時,願言:『我得道成仙,才智洞達,當出世化生人中,敷演《道德經五千文》,宣暢道意。』」,當時道教流傳的《靈寶經》中已稱莊子為南華仙人。 至於為何用「南華」作為封號,歷來說法不一。一是認為傳說莊周曾隱居於曹州南華山《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楚威王聞莊生之賢,遣使持黃金百鎰,文錦千端,安車駟馬,聘為上相。莊生歎道:「犧牛身被文繡,口食芻菽,見耕牛力作辛苦,自誇其榮。及其迎入太廟,刀俎在前,欲為耕牛而不可得也!」遂卻之不受。挈妻歸宋,隱於曹州之南華山。」《曲海總目提要·蝴蝶夢》:「又按廣輿記山東兗州府流寓人物內。莊周蒙人。楚威王遣使聘以為相。周嘆曰。子不見犧牛乎。衣以文繡。食以芻牧。及其入太廟。欲為孤豚而不可得。遂隱曹州之南華山。因名其經曰南華。」,清朝宣穎《南華經解》沿用,不過明代以前少有此說。若按《真誥》記載,莊子師「長桑公子」(又稱長桑真君,即扁鵲之師)隱於抱犢山,服北育火丹,白日昇天,而非隱居在南華山。 另一說,則來自北宋道士陳景元。在《南華真經章句音義》中,陳景元主張「南華」是「義取離明英華,發揮道妙」之義。在《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中,南宋褚伯秀認為,南華同南極、東華之類,均為上天職任仙真的封號,難以究其義理由來。按道教《要修科儀戒律鈔》引用《上清洞真智慧觀身大戒文》稱「當念東遊青林東華,當念西遊安養西華,當念北遊碧羅北華,當念南遊太丹南華」,將「太丹南華」與「青林東華」、「安養西華」、「碧羅北華」並舉,太丹南華可能是天堂南方的仙境。 《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南華老仙贈書《太平要術》給張角。書載:南華老仙,碧眼童顏,手執藜杖,以天書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術。汝得之,當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異心,必獲惡報。」角拜問姓名。老人曰:「吾乃南華老仙也。」言訖,化陣清風而去。 === 文學與歷史 === 據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有說莊子字「子休」,見於成玄英《莊子註疏》的序文及小說《警世通言》《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但此說僅載於小說,不見於《史記》,《莊子》中也缺乏相關證據。 雖然小說作者和道教徒取材於莊周隱居南華山的典故,但基本上,南華老仙的故事,仍屬作者構想、創作的人物和情節,不應將之誤解為史實,或歸類為歷史。 == 影視形象 == *1913年香港首部無聲電影《莊子試妻》:黎北海 飾 *2012年中國大陸電視劇《大秦帝國之縱橫》:朱軍 飾 *2020年中國大陸電視紀錄片《中國》第一季:耿一正 飾 == 參考文獻 == ==研究書目== * 吳光明:《莊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 黃華珍:《莊子音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9)。 * Robert E. Allinson著,周熾成譯:《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南京:江蘇人民人版社,2004)。 * 池田知久著,王啟發等譯:《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莊子〉為中心》(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 福永光司著,陳冠學譯:《莊子:古代中國的存在主義》(臺北:三民書局,1969)。 == 另見 == * 莊子 (書) * 道家 * 道教 * 老子 * 莊周夢蝶 * 魚樂之辯 == 延伸閱讀 == == 外部連結 == * 莊子 ,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條目 * 莊子 ,因特網哲學百科全書條目 Category:神仙 Category:中國哲學家 Category:中國思想家 Category:春秋戰國作家 Category:道家 Category:前369年出生 Category:前286年逝世 Category:商丘人 Z Category:中國人物神 Category:中國無政府主義者 Category:中國邏輯學家
人類學
人類學()一詞,起源於古希臘語“(ánthrōpos,人)”以及“(lógos,邏各斯)”,意思是研究人的學科。這個學科名稱首次出現於德國哲學家在1501年的作品《人類學——關於人的優點、本質和特性、以及人的成分、部位和要素》(Antropologium de hominis dignitate, natura et proprietatibus, de elementis, partibus et membris humani corporis),當時人類學這個字指的是人的體質構造。Dieserud, Juul (1908) The Scope and Content of the Science of Anthropology London:Open Court Publishing ISBN 978-0-8021-3943-6吳秋林著,《影視文化人類學》(貴州民族學院學術文庫)。翻書客網站書介。http://findbook.tw/book/9787105095711/basic 。擷取日期2010年10月15日。 當代人類學具有自然科學、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源頭。Wolf, Eric (1994) Perilous Ideas: Race, Culture, People. Current Anthropology 35: 1-7. p.227它的研究主題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人類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個是追溯人類今日特質的源頭與演變。民族誌同時指稱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依據人類學研究而書寫的文字。從事人類學研究的專家則稱為人類學家(anthropologist)。 自從法蘭茲·鮑亞士與布朗尼斯勞·馬凌諾斯基在十九世紀晚期與二十世紀早期從事人類學研究後,這個學科就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科區分開來,人類學強調對脈絡的深度檢視、跨文化比較(社會文化人類學本質上就是一門比較研究學科),以及對研究區域的長期、經驗上的深入瞭解,這往往稱為參與觀察。文化人類學格外強調文化相對性,並運用其研究發現來建構文化批判。這在美國特別風行,源於法蘭茲·鮑亞士對十九世紀種族主義的反對,經過瑪格麗特·米德倡導性別平等與性解放,到當代對於後殖民壓迫的批評,以及對多文化主義的提倡。 在美國,當代人類學通常劃分為四大分支: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考古學、語言人類學、生物人類學或體質人類學。這個四大分支的人類學也反映在許多大學教科書,Kottak, Conrad 2008 Anthropology: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Diversity. New York: McGraw Hill.Angioni, Giulio (2011) Fare, dire, sentire: l'identico e il diverso nelle culture. Nuoro: Il Maestrale以及許多大學的人類學課程裡。在英國以及許多歐洲的大學,這些分支往往安置在不同的科系,且被視為不同的學科。Layton, Robert (1998)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in Anthrop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社會文化人類學受到後現代理論嚴重影響。1970與1980年代的認識論轉向,脫離了這個學科所熟知的實證論傳統。Geertz, Behar, Clifford & James在這個轉向中,關於知識的本質與生產的各項議題,佔據了社會文化人類學的核心位置。相對地,考古學、生物人類學與語言人類學,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實證論。由於這種認識論上的差異,甚至導致某些人類學系分家,例如史丹佛大學在1998-9學年,「科學家」與「非科學家」分成兩個科系:人類學,以及文化與社會人類學。Stanford University Bulletin 1998-1999 pg. 213 http://sul-derivatives.stanford.edu/derivative?CSNID=00002257&mediaType=application/pdf 稍後,在2008-9學年,史丹佛大學人類學重新整合為一個科系。 == 概述 == 人類學傳統上區分為四大分支:體質人類學、社會人類學(或稱文化人類學)、考古學以及語言人類學,每一分支有更精細的分支。這些分支的研究範圍經常有重疊之處,但往往各自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與技術。 # 體質人類學:又稱生物人類學,運用一套演化理論架構,研究人類群體。生物人類學家已提出理論,解釋人類如何遍佈到地球的各個角落(例如,源出非洲與人類多地起源說這兩套理論之間的爭論),並嘗試解釋地理上的人類差異與種族。許多研究當代人類群體的生物人類學家,將他們的學科領域稱為人類生態學——它連結到社會生物學。人類生態學運用演化理論,以瞭解當代人類群體的現象。生物人類學的另一個大分支是靈長目學,在方法上大量採借田野研究生物學與生態學。綜而言之,體質人類學試圖透過對人類演化與適應、群體遺傳學與靈長目學,理解體質上的人類。次領域或相關領域包括古人類學(研究人類物種的演化歷史)、人體測量學、法醫人類學、人骨學與營養人類學。 # 文化人類學:也稱為社會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特別是在英國)。文化人類學是對於文化的研究,而且大多以民族誌為基礎,民族誌可同時用來指稱研究法與研究產物,換言之,就是一本專著或書籍。民族誌是一種實地的、歸納的研究法,大量依賴參與觀察。民族學包括對不同文化的有系統比較研究。在某些歐洲國家,所有的文化人類學都稱為民族學(這個名詞由寇拉[Adam František Kollár]於1783年所創)。Han F. Vermeulen, "The German Invention of Völkerkunde: Ethnological Discourse in Europe and Asia, 1740-1798." In: Sara Eigen and Mark Larrimore, eds. The German Invention of Race. 2006.文化人類學的分支學科及相關領域包括心理人類學、民俗學、宗教人類學、族群研究、文化研究、媒體人類學與網路人類學,以及對於社會實踐與文化形式的傳播研究。對親屬與社會組織的研究是文化人類學的一個核心焦點,這是由於親屬是一種人類普同性(human universal)。文化人類學也包括下列各項:經濟政治組織、法律與衝突調解、消費與交換模式、物質文化、技術、下層結構、性別關係、族群、兒童養育與社會化、宗教、神話、象徵、價值、禮節、世界觀、運動、音樂、營養、休閒、遊戲、食物、節慶與語言等等。(語言也是語言人類學的研究課題)。 # 考古學:研究人類物質文化,包括從遺址小心蒐集的器物(人類文化的古老物件)、博物館物件與當代的垃圾。考古學家與生物人類學家、藝術史學家、物理實驗室(為了定年)以及博物館緊密合作。他們承擔儲存發掘成果的責任,而且往往在博物館工作。一般上,考古學家被人聯想到「挖東西」,或是對古代遺址層位的發掘。考古學家依據長期存在的器物型別,將人類的時代劃分為幾個文化時期: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銅器時代,依據器物傳統與文化區域,可將這些時代進一步細分,例如奧都萬或。以這種方式,考古學家提供一個龐大的參考架構,說明人類曾經遷移的地方、他們謀求生計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口分佈。考古學家亦探討營養、象徵化、藝術、書寫體系,以及其他的人類文化活動物質遺留。 # 語言人類學:試圖瞭解人類的溝透過程、口語與非口語、跨越時空的語言變異、語言的社會用途,以及語言與文化的關係。這個人類學分支將語言學研究方法用於人類學問題上,將語言形式與過程的分析連結到社會文化過程的詮釋。語言人類學家經常援引相關的學科,包括人類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用學、認知語言學、符號學、論述分析與敘事分析等等Salzmann, Zdeněk.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人類學係由許多不同的源頭發展而來(參閱人類學史),包括(但不僅止於)化石蒐集、探查、紀錄片拍攝、古生物學、靈長目學、古物維護與博物館學、文字學、語源學、遺傳學、區域分析、民族學、歷史學、哲學與宗教研究,Erickson, Paul A. and Liam D. Murphy. A History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y. Broadview Press. 2003. p. 11-12George Stocking, "Paradigmatic Traditions in the History of Anthropology." In George Stocking, The Ethnographer's Magic and Other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Anthropology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2):342-361.因此難以在一篇短文中描述這整個學科領域,即使有些學者嘗試撰寫整個學科的歷史。Leaf, Murray. Man, Mind and Science: A History of Anthropolog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 另一方面,這已導致美國許多大學人類學系的內部不穩定,使得科系分家或分支重組(例如,史丹佛大學、杜克大學,最近則是發生在哈佛大學)。然而,從正面的角度看,在許多美國大學之中,人類學處於一個極少的、迫使人文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彼此面對面的位置。整體而言,人類學也在(二十世紀晚期)幾項跨學科領域的發展之中,居於核心地位,例如認知科學、全球研究、人機互動,與各種族群研究。 == 人類學家 == 人類學家指專門從事人類學研究的人。由於人類學分科眾多,個別的人類學家一般只研究其中一門或幾門分科。人類學家大都從事大學的教育工作,但越來越多人類學家從事應用工作。依據學科分支,人類學家可分為文化人類學家、社會人類學家、考古學家、語言人類學家、體質人類學家與民族學家等。 相對於其他學科的學者,人類學家從更廣闊的基礎來研究人類行為,因此更擅長從複雜的生物或文化層面,對人類進行總體的一般觀察。而透過文化人類學對不同文化的研究結果,常常對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經濟學家的結論提出質疑和挑戰。因而人類學家常常扮演對社會科學富有建設性的角色。威廉·A·哈威蘭著,王銘銘等譯,《當代人類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ISBN 978-7-208-00082-7 == 歷史 == 人類學家艾瑞克·沃爾夫曾將人類學描寫為:「最具科學性的人文學,以及最具人文性的科學」。Wolf, Eric R.(1964) Anthropology.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當代人類學家認為某些早期思想家是他們的遠祖,而且這個學科有許多源頭;例如李維史陀就主張蒙田與盧梭是重要的影響者。 在英文世界,使用「人類學」(anthropology)這個術語來指稱一門研究人類的自然科學,首見於1593年。Urbanowicz, Charles. In the Newsletter of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reprinted online: http://www.csuchico.edu/~curbanowicz/Pub_Papers/4field.html 18世紀哲學家康德花費25年時間來撰寫他探討人類學的重要專著之一:《從實用主義觀點看人類學》(Anthropology from a Pragmatic Point of View,1798)。Foucault, Michel. "Introduction" to his 1961 translation of Kant's work, reprinted: http://www.generation-online.org/p/fpfoucault1.htm Anthropologie in pragmatischer Hinsicht, Königsberg, bey Friedrich Nicolovius (AK VII, 117-333). Anthropology from a Pragmatic Point of View, tr. Victor Lyle Dowdell, Carbondale and Edwardsvil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78.然而,康德往往不被認為是一位現代人類學家,因為他從未離開德國區域,他也未曾學習過自己文化之外的任何文化,而且事實上,他描述人類學的必要性,是將人類學當成他的主要學科哲學的一個輔助領域。Jacobs, Brian, and Kain, Patrick (eds.), Essays on Kant's Anthrop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78pp., ISBN 978-0-521-79038-3.但是,他確實在1772年開始敎授為期一年的人類學課程。人類學因此成為啟蒙時代與後啟蒙時代的學科。 人類學史專家,如馬文·哈里斯Harris, Marvin. The Rise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y. Alta Mira Press. 2000 (revised from 1968); Harris, Marvin. Theories of Culture in Postmodern Times. Altamira. 1998指出,實證人類學之中已興起兩個主要的架構:對於在不同空間的人群的比較,以及對於長期人類發展過程或是透過時間來看人類。哈里斯將時間回溯到古希臘與古羅馬,某些古代與中世紀作家與學者可能被認定是人類學家的先驅,這是就他們曾經研究並撰述不同民族風俗的這件事而論,包括希臘作家希羅多德(「歷史學之父」);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他曾撰寫許多流傳至今且碩果僅存的關於古代塞爾特人與日耳曼民族的作品,希羅多德首先提到一些人類學持續關注的問題。Harris, 1968, op cit. pp. 8-52; Leaf 1970, op cit. pp. 1-13; Erickson and Murph, 2003, pp. 21-25 中世紀學者可被認定為現代人類學的先驅者,這是就他們曾對於在地理上「有別於」自己的一些人群,撰寫關於其風俗習慣的詳細研究這件事而言。柏郎嘉賓報導了他在蒙古帝國停留期間。他的報告在當時是不尋常的,在於它是對一個非歐洲文化的詳細描述! 馬可波羅對於自然、人類學與地理的有系統觀察,是跨越空間研究人類變異性的另一個例子。馬可波羅的旅行,帶他穿越一個多樣的人文景觀,而且他巨細靡遺描述在旅行途中所遇見的人群,因此這些人群為馬可波羅贏得了一個名號:「當代人類學之父」。 另一位最早從事民族誌型態的比較研究學者是11世紀的波斯學者比魯尼,他撰寫關於印度次大陸的人群、風俗與宗教。如同當代人類學家,比魯尼針對特定人群進行詳盡的參與觀察,學習他們的語言,研讀他們的主要經典,並運用跨文化比較,以客觀中立角度呈現他的研究。Akbar S. Ahmed (1984). "Al-Beruni: The First Anthropologist", RAIN 60, p. 9-10.。他撰寫詳盡的比較研究作品,探討中東、地中海、特別是南亞的宗教與文化J. T. Walbridge (1998). "Explaining Away the Greek Gods in Islam",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59 (3), p. 389-403.Richard Tapper (1995). "Islamic Anthropology" and the "Anthropology of Islam",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68 (3),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and Islamic Texts, p. 185-193.比魯尼的跨文化比較研究的學術傳統,透過伊本·赫勒敦在14世紀的作品,而在回教世界延續下去。 多數學者認為,當代人類學是啟蒙時代的產物,在這個時代歐洲人試圖有系統地研究人類行為,從15世紀開始的第一波歐洲殖民浪潮(15到19世紀)以來,歐洲人所知的人類行為多樣性正不斷增加。法學、歷史學、文獻學與社會學的各個學術傳統,在當時發展成為較接近這些學科的當代觀點,並觸發社會科學的發展,其中包括人類學。 古典學與埃及學等學科關於古代文明的有系統研究,提供資訊給考古學以及往後的社會人類學,就如同東亞與南亞語言與文化的研究也曾提供這類資訊。在此同時,由浪漫主義對於啟蒙運動的回應,誕生了赫爾德與威廉·狄爾泰等思想家,他們的作品構成了「文化概念」的基礎,這是人類學的核心概念。 在組織上,人類學源自於(布豐等作者所創立的)博物學的發展,這發生在歐洲自17世紀到20世紀的殖民時代。在這個時代所產生的民族誌研究計劃,是由殖民地行政機構所監督的針對「原始人類」的研究。 在18世紀晚期的啟蒙運動思想有一個將人類社會理解為自然現象的傾向,人類社會的活動合乎某些原則,也因此可從經驗角度加以觀察。在某些方面,對於歐洲殖民地的語言、文化、生理學與器物的研究方式,與探討當地植物相與動物相並無不同。 早期人類學劃分為兩派:的支持者主張,所有的社會都歷經一條單一的演化過程,從最原始到最先進;另一派非線性理論家(non-lineal theorists)傾向支援其他概念,例如傳播論。Stocking, George W. (1968) Race, Culture, and Evolution: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anthropology. London: The Free Press.大多數的19世紀社會理論家,包括人類學家,將非歐洲社會視為研究前工業化的人類歷史的視窗。 隨著各個學科在19世紀期間逐漸分化,人類學逐漸從博物學的生物學研究取向,也從純粹歷史與文學領域(例如古典學)區隔開來。常見的批評就是西方國家的許多社會科學家(例如歷史學家、社會學家與心理學家)過度偏重西方主題,而人類學家過度偏重「他者」(西方人的「異族」);Clifford, James and George E. Marcus (1986) 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這個情況在20世紀末葉已有所改變,人類學家也逐漸研究西方主題,特別是西方社會中,跨越階級、區域或族群的變異,而且其他社會科學家逐漸採取全球觀點來探討他們的領域。 === 20世紀 === 在20世紀,各個學術學科在制度上被分為三大領域。自然或生物科學試圖從可重複與可驗證的實驗中,產生普遍法則。人文學一般上研究地方傳統,透過它們的歷史、文學、音樂與藝術,並強調對特定個人、事件或時代的理解。 社會科學普遍嘗試發展科學方法,以可歸納方式來理解社會現象,雖然這往往透過有別於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特別是,社會科學經常發展出統計描述,而不是物理學或化學所推衍的普遍法則;或者社會科學可能透過更普遍原則來解釋個案,就如同在心理學的許多領域。人類學(就好比歷史學的某些領域)並不能簡單歸入這三大領域的其中一個,而且人類學的不同分支分別著墨於其中一個或或更多領域。Wallerstein, Immanuel. (2003) "Anthropology, sociology, and other dubious disciplines." Current Anthropology 44:453-466. 在西方殖民強權中誕生的人類學所採取的道路,普遍有別於南歐與中歐國家(義大利、希臘,以及奧匈帝國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後繼國家)。在前者,學者所遇見的多元獨特的文化,其組織與語言往往有別於歐洲,這導致學者持續不斷強調跨文化研究,並接受某些型別的文化相對論。關於人類學各種型別的文化相對論,請參閱Spiro, Melford E. (1987) "Some Reflections on Cultural Determinism and Relativism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motion and Reason," in Culture and Human Nature: theoretical papers of Melford E. Spiro. Edited by B. Kilborne and L. L. Langness, pp. 32-58.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另一方面,在中歐帝國的後繼國家,人類學家往往與民俗學家以及語言學家共同建立民族(國族)主義觀點。這些國家的民族學家傾向於專注在識別各種地方民族語言群體、記錄地方民俗文化,並透過博物館及其他大眾教育,以再現這個國家如何形成的史前史。Gellner, Ernest. (1998) Language and solitude: Wittgenstein, Malinowski, and the Habsburg dilemm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在這個架構中,俄羅斯佔據一個中間位置。一方面,它具有廣大的領土(大部分位於烏拉爾山脈以東),其中具有非常獨特、前工業化、無文字的人群,類似於美洲大陸的情況;另一方面,俄羅斯在某種程度上也參與中歐與東歐的民族主義論述。在1917年的革命之後,蘇聯與後來的蘇維埃陣營國家的人類學格外受到重視,並服膺於馬克思社會演化理論。Gellner, Ernest, ed. (1980) Soviet and Western anthropolog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人類學的各國學術傳統 == === 英國 === 愛德華·伯內特·泰勒(1832年10月2日-1917年1月2日)與詹姆斯·弗雷澤(1854年1月1日-1941年5月7日)普遍被認定是當代英國社會人類學的先行者。雖然泰勒曾前往墨西哥進行一場田野之旅,但他與弗雷澤都透過廣泛閱讀,而不是田野調查,產生其用於比較研究的資料,包括:古典學(古典希臘與羅馬的文學與歷史)、早期歐洲民俗學家的作品,以及來自傳教士、旅行家、與同時代民族學家的報告。泰勒大力倡導單線演化論與「人種的同一性」。泰勒特別為文化傳播論立下理論基礎,他主張各個人類群體,之所以具備類似的文化形式或技術,有三條途徑:「獨立發明、從一個遙遠區域的祖先傳承而來、從某個種族傳遞到另一個種族Tylor, E. B. (1865) Researches into the early history of manki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London: John Murray.」。 泰勒對於人類學的文化概念,提出最早且具影響力的定義:「文化…是做為社會成員的人們透過學習而獲得的複雜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習慣,以及其他的能力與習性」。Tylor, E. B. (1871) Primitive culture: 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art, and custom. 2 vols. London, John Murray.然而,正如史達慶(Stocking)所說,泰勒主要關注的是描述與定位特定文化成分的分佈狀態,而非文化的更大功能;而且他似乎一向抱持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進步觀,而非往後人類學家所提出的非定向的、多線的文化發展過程。 泰勒也建立關於人類宗教情感起源的理論,提出一套泛靈論的理論,視為宗教的最早階段,並指出「宗教」具有許多成分,其中他相信最重要的是對於超自然存在的信仰(這是相對於道德體系與宇宙觀等等而言)。弗雷澤是一位具有淵博古典學知識的蘇格蘭學者,他同樣關注宗教、神話與魔法。他的比較研究,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金枝》這本印行無數版本的鉅著,分析了世界各地宗教信仰與象徵的相似性。 然而,泰勒與弗雷澤都對田野調查不感興趣,他們也對文化成分與制度如何相配合不感興趣。在二十世紀之初,許多人類學家變得不滿意這種將各種文化成分分門別類的研究法;歷史重構也變得逐漸受到質疑。 在幾位後輩學者影響下,一種新的研究取向開始盛行於英國人類學家,關注以針對當時狀態的同時限(synchronic)分析,探討社會如何整合在一起,而不是貫時限(diachronic)分析或歷史分析;並強調長期的(一年到數年)深入田野調查。1898年,英國劍橋大學資助一支多學科的探險隊前往託雷斯海峽群島,由哈登(Alfred Court Haddon)負責組團,團員包括一位體質人類學家利弗斯(W. H. R. Rivers)以及一位語言學家、一位植物學家及其他專家。這支探險隊的研究發現,為民族誌敘述樹立新標準。 在十五年後,當波蘭裔英國人類學家布朗尼斯勞·馬凌諾斯基(1884-1942)正打算依據舊有模式,針對文化專案列表蒐集資料,展開短期田野調查之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因而受困在紐幾內亞。他以奧匈帝國公民身分居住於這處英國殖民地,這使他確實被困在紐幾內亞長達數年之久Malinowski, Bronisław (1967) A diary in the strict sense of the ter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67]。 他運用這段時間,從事比先前的英國人類學家更加密集的田野工作,而且他的經典民族誌:《西太平洋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1922)倡導一種田野工作研究取向,這成為田野研究的標準:透過參與觀察獲得「土著觀點」(當地人觀點)。在他革命性的建立下,人類學家(特別是文化人類學家)開始以親身赴當地與土著生活,乃至參與當地活動的方式進行各文化(特別是小型的部落文化)的研究與記錄。在理論方面,他提倡功能論的詮釋方式,檢視各種社會制度如何發揮功能,以滿足個體的需求。 英國社會人類學在戰間期(1918-1939)有一段擴張,重要貢獻者如馬凌諾斯基與梅爾·福提斯(Meyer Fortes)Jack Goody (1995) The Expansive Moment: The Rise of Social Anthropology in Britain and Africa, 1918-1970 review: 。 阿弗列·芮克里夫-布朗(也於1922年出版一本有發展性的作品。他在安達曼群島以傳統歷史重構方式進行了他首次的田野調查。然而,當他讀過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塗爾幹與牟斯的作品後,芮克里夫-布朗出版對於他的田野研究的論述,他給了一個簡單標題《安達曼島民》(The Andaman Islanders),重點放在儀式與神話的意義及目的。經過一段時日,他發展一套研究取向,稱為 結構功能論(structural functionalism),聚焦於社會各種制度如何發揮作用而產生制衡,或在這個社會體系中維持均衡,以使它和諧地運作(這套理論有別於馬凌諾斯基的功能論,而且與後來的法國結構主義人類學有著極大不同,後者檢視了語言與象徵的概念結構)。 馬凌諾斯基與芮克里夫-布朗的影響力源自於一項事實,他們如同鮑亞士,積極培養學生,並建立機構來達成他們有計畫的雄心。這特別是在芮克里夫-布朗的情況,他在跨越大英國協的多所大學授課,以傳播他的「社會人類學」議題。從1930年代晚期開始,有一連串的專書與編輯成冊的鉅著出版,鞏固了「英國社會人類學」的理論典範。有名的民族誌包括艾德華·伊凡-普理查的《努爾人》(The Nuer)與福提斯的《塔倫西人氏族的動力》(The Dynamics of Clanship Among the Tallensi);有名的編輯鉅著包括《非洲親屬與婚姻的體系》(African Systems of Kinship and Marriage)與《非洲政治體系》(African Political Systems)。 麥克斯·格拉克曼連同他在羅德斯李文斯頓研究所(Rhodes-Livingstone Institute)的多位同事以及他在曼徹斯特大學的學生,共同稱為,透過引介具有馬克思學派訊息的理論、他們對衝突及其調解的強調,以及他們對個人妥協於社會結構與利用社會結構可能性的關注,將英國社會人類學帶往一些新方向。 在英國,人類學具有巨大的知識影響力,它「有助於基督教力量的侵蝕、文化相對論的增長、覺察到原始人群在當代生活的存續狀態,並以貫時限分析模式取代同時限的模式,這些都是當代文化的核心」Thomas William Heyck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102, No. 5 (Dec., 1997), pp. 1486-1488 doi:10.2307/2171126。 後來在1960與1970年代,艾德蒙·李區與他的學生瑪麗·道格拉斯及努爾·亞爾曼(Nur Yalman),以及其他學者共同引進了李維史陀風格的法國結構主義;然而英國人類學持續強調社會組織與經濟,勝過於象徵與文學的議題。在英國、法國與美國的社會文化人類學之間的差異,隨著逐漸增加的理論與方法論對話及採借,而逐漸減少。如今,英國社會人類學採用了各國的其他社會理論,並分支朝著許多方向發展。 在大英國協國家,社會人類學往往在學院制度上與體質人類學及靈長類學區分開來,後者可能連結到生物學或動物學系;也與考古學區分開來,考古學可能連結到古典學、埃及學等等的科系。在其他國家(以及在某些特別是規模較小的北美地區大學),人類學家在學院制度上可能連結到民俗學、博物館學、人文地理學、社會學、社會關係、族群研究、文化研究與社會工作。 === 美國 === ==== 1800年代到1940年代 ==== 從美國人類學在十九世紀早期發軔到二十世紀早期為止,受到美國原住民社會的存在所影響。 美國文化人類學大大受到美國原住民社會可立即做為民族誌研究主題這項事實所影響。這個領域由印地安事務局與史密森尼學會的美國民族學局擔任開路先鋒,例如約翰·威斯利·鮑威爾與弗蘭克·漢密爾頓·庫興(Frank Hamilton Cushing)。 來自紐約州羅徹斯特的律師摩爾根(1818-1881),成為易洛魁人的擁護者與民族學家。他對於宗教、政府、物質文化、特別是親屬模式的比較分析,確實對人類學具有深遠影響力。正如與他同時代的其他學者(例如艾德華·泰勒),摩根主張人類的各個社會可依據一套進步程度的量表,而被歸類到各個文化演化類別之中,範圍從「矇昧」、「野蠻」到「文明」。普遍而言,摩爾根運用技術(例如弓箭製作或陶器)做為各文化在這個量表上的地位指標這也對馬克思的思想產生影響,他將資本論一書獻給摩爾根。。 ==== 鮑亞士學派人類學 ==== 法蘭茲·鮑亞士建立美國的學術人類學,反對演化論觀點。鮑亞士的研究取向是實證的、對於過度歸納抱持懷疑,而且迴避建立普遍法則。例如,鮑亞士研究移民子女,以呈現生物種族並非不可改變,人類行為源自於後天養育,而非先天生成的。 受到德國傳統所影響,鮑亞士主張世界充滿著各種獨特的文化,而不是某些社會,可依其文明程度多寡來測量其演化程度。他相信每個文化都必須從它的特殊性而被研究,並主張跨文化的歸納,類似於自然科學的歸納,是不可能達成的。 藉此,鮑亞士對抗對移民、非洲裔美國人與美國原住民的歧視Stocking, George W.(1968)Race, Culture, and Evolution: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anthropology. London: The Free Press.許多美國人類學家採用他的論點來支援社會改革,而且時至今日,種族理論依然是人類學家熱衷的研究主題。所謂的「四大分支」人類學源自於鮑亞士學派人類學,將這個學門區分為四個重要且相互關聯的領域,包括社會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語言人類學與史前人類學(考古學)。美國人類學持續受到鮑亞士學派傳統所深刻影響,特別是對於文化的強調。 鮑亞士運用他在哥倫比亞大學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職位,訓練並發展了許多世代的學生。他的第一代學生包括亞弗列·克魯伯(Alfred Kroeber)、羅伯特·羅維、艾德華·斯皮爾與露絲·潘乃德,他們每個人都對北美原住民文化撰述了豐富內容的研究。他們提供豐富資料,以攻擊單線演化過程的理論。克魯伯與斯皮爾將研究焦點放在北美原住民語言,這有助於將語言學建立成一門真正普遍的科學,並使它從歷史上專注於印歐語言的這個狀態解放出來。 克魯伯所撰寫的教科書《人類學》(Anthropology)的出版,標示了美國人類學的一個轉折點。鮑亞士在花費三十年匯集資料後,他感到有一股越來越強大的進行歸納的動力。這在「文化與人格」(Culture and Personality)研究興起時最為明顯,這是由鮑亞士的年輕一輩學生,例如瑪格麗特·米德與露絲·潘乃德等人所進行的。他們受到心理分析心理學家如弗洛依德與卡爾·榮格所影響,尋求理解個體的人格特質,受到在其成長過程中的更大文化與社會力量所塑造的方式。 雖然《薩摩亞人的成年》(Coming of Age in Samoa)與《菊花與劍》這兩本書依然受到美國大眾歡迎,但米德與潘乃德並不像某些人預期的,她們對人類學這個學科從來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鮑亞士原本計劃讓潘乃德接任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主任的位置,但她被拉爾夫·林頓所排擠,而且米德的職位一直被侷限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 加拿大 === 加拿大人類學,正如同殖民世界的其他地方,始於旅行家與傳教士的記錄之中的民族學資料。在1600年代的加拿大,耶穌會傳教士例如LeClercq、Le Jeune與Sagard神父,提供了後來加拿大領土範圍內的原住民部族最古早的民族誌記錄。 加拿大的學術人類學始於一個政府部門:加拿大地質調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以及喬治·道森(George Mercer Dawson,1895年的局長)。道森對人類學的支援,創造了支援人類學在加拿大發展的動力。這由威爾弗裡德·勞雷爾首相任內擴張規模,在1910年他在地質調查局設定人類學部門。其中聘用的人類學家來自英國與美國,為獨特加拿大風格的人類學立下基礎。早期學者包括傑出的語言學家與鮑亞士學派的愛德華·薩丕爾。 加拿大人類學經常意識到南方的龐然大物:美國。加拿大人類學創立的年代比美國更晚近;第一個人類學系是在1925年於多倫多大學設立。有許多科系及博物館的創始者依然健在。許多加拿大人類學家是越戰當時的意識形態難民,他們逃離美國並選擇留在加拿大,發展當地的人類學傳統,經常關注對加拿大社會的研究。 加拿大人類學與美、法、英三個主要的當代國家傳統有著緊密關聯。美國傳統是因這兩國的地理位置以及部份來自探討原住民族的共同經驗;法國傳統(特別在魁北克)是因法國人為創立加拿大的兩個民族之一;英國傳統則是因殖民(以及後殖民)歷史的結果。 反美國主義在加拿大不斷消長,但在1970年代達到高峰,這同時出現於人類學與加拿大社會本身。在同一時代,加拿大人類學系的擴增,導致大量從外國引進教師,大部分來自美國。近年來隨著教師逐漸退休,世代交替的結果產生另一波引進外國教師。在加拿大的一些小規模大學,人類學較可能與社會學合為一系,事實上這在幾所較大規模的大學依然如此,如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與卡爾頓大學。與西門菲莎大學則分別有人類學系與考古學系。魁北克的人類學維持與歐洲及法語系國家的強力連結。 基本上,加拿大每個人類學系都會有研究第一民族的專家。在加拿大,原住民族事務在公共文化上比起美國更加醒目,這是由於每個省份及領土都具有活躍的原住民群體。加拿大原住民廣泛被認定為創立加拿大的三個民族之一。人類學家與原住民社群的合作相當普遍,而且許多人類學家相當活躍於在政治議題上,代表他們共同合作的原住民族發聲。加拿大人類學家也從事世界各地的研究,就如同他們研究自己社會一樣。Regna Darnell, (2008), North American Traditions, in Henrika Kuklick ed., ‘’A New History of Anthropology”, p.49-50. Maldon, MA, USA: Blackwell. ISBN 978-0-631-22600-1 === 法國 === 法國人類學的系譜並不像英國或美國傳統一樣清楚,部分是因為法國許多對人類學具影響力的作者,具有社會學、哲學或其他非人類學的學科訓練或學術職位。大多數的評論者認為社會學家塗爾幹的侄子莫斯(1872-1950)是法國人類學傳統的創始者。莫斯屬於塗爾幹《社會學年報》(Année Sociologique)的學術群體;而且雖然塗爾幹及其他學者檢視的是當代社會的狀況,牟斯及他的同事(例如Henri Hubert與Robert Hertz)著墨於民族誌與文獻學,以分析尚未如同歐洲國家一般被「階層化」的社會。牟斯的兩部作品特別具有持久的關聯性:《禮物》(The Gift),這是一本探討交換與相互關係(reciprocity,或譯互惠)的作品,並引發許多後續著作;以及他的赫胥黎演說,討論人觀(the notion of the person),這是第一本以跨文化角度,討論人觀與自我觀的比較研究作品Mauss, Marcel (1938) "A category of the human mind: the notion of person; the notion of self.," in M. Carrithers, S. Collins, and S. Lukes, eds. The Category of the Person: anthropology, philosophy, history. Pp. 1-25. Cambridg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ly given as “Une categorie de l’Esprit Humain: La Notion de Personne, Celle de ‘Moi’,” for the Huxley Memorial Lecture and appeared in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68.。 在戰間期,法國對人類學的興趣往往切合於更大規模的文化運動,例如超現實主義與原始主義(primitivism),它們援引民族誌做為靈感泉源。馬塞爾·格里奧爾與Michel Leiris這兩人是將人類學與法國前衛相結合的例子。在這段期間,被稱為「民族學」ethnologie的東西都侷限於博物館,例如由Paul Rivet所創立的「人類博物館」(Musée de l'Homme),而且人類學與民俗研究具有緊密關係。 然而,最重要的是李維史陀協助了法國人類學的制度化。除了他的結構主義對於跨越許多學科的巨大影響力之外,李維史陀建立了美國與英國人類學家的連結。在此同時,他在法國各地建立研究中心與研究室,以提供人類學之內的一套制度脈絡,他也訓練幾位具影響力的學生,例如Maurice Godelier與Françoise Héritier,他們對法國人類學世界確實有極大影響。今日法國人類學的許多特性,源自於大多數人類學研究都在國家資助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所進行,而不是在大學科系。 其他在1970年代具影響力的作者包括Pierre Clastres,他在對於巴拉圭的Guayaki部族所寫的書中,提到「原始社會」主動對抗國家的制度。因此,這些無國家的社會並不是比具有國家的社會更不先進,而是採取主動選擇,將國家制度變換成一個來自社會的單獨功能。領導人只是為一個群體發聲的發言人,當這個群體需要跟其它群體往來時(「國際關係」),但並不具有群體內部的權威,而且當這個領導人想濫用職位時,群體可猛然讓他去職。 從傅科與李維史陀之後,法國最重要的社會理論家是皮耶·布迪厄,他早年的學術訓練是哲學與社會學,最後獲得法蘭西學院的社會學講座。然而,如同牟斯及其他在他之前的學者,他的研究主題同時包括社會學與人類學。他對於阿爾及利亞卡拜爾人的研究使他穩坐人類學的堅強地位,而他對於歐洲社會時尚與文化資本的功能與再生產的分析,則讓他穩坐社會學的堅強地位。 === 歐陸 === 希臘與葡萄牙的人類學受到英國人類學影響較多。希臘從十九世紀以來有一門民俗科學,稱為laographia(laography),採用「對國內研究的科學」的形態,雖然它的理論薄弱;但這門學科的內涵在二次大戰之後有了深刻改變,當時有一批英美人類學家引進一門「對外研究」的科學Geneviève Zoïa, « L'anthropologie en Grèce », Terrain, Numéro 14—L'incroyable et ses preuves (mars 1990) , [En ligne], mis en ligne le 7 octobre 2005. URL: http://terrain.revues.org/3641 . Consulté le 15 juin 2007. 。在義大利,民族學與相關研究的發展所受到的注意,並不像其他學科一樣多Grottanelli, Vinigi Ethnology and/or Cultural Anthropology in Italy: Traditions and Developments (and Comments and Reply). Other authors: Giorgio Ausenda, Bernardo Bernardi, Ugo Bianchi, Y. Michal Bodemann, Jack Goody, Allison Jablonko, David I. Kertzer, Vittorio Lanternari, Antonio Marazzi, Roy A. Miller, Jr., Laura Laurencich Minelli, David M. Moss, Leonard W. Moss, H. R. H. Prince Peter of Greece and Denmark, Diana Pinto, Pietro Scotti, Tullio Tentori.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 18, No. 4 (Dec., 1977), pp. 593-614。 === 澳洲紐西蘭 === === 日本 === 在日本的大學,一般來說,隸屬於理學部生物學系的「自然人類學」(華語譯為「體質人類學」),以及社會科學系學部設定的文化人類學,在學院制度上完全分離。在學會方面也是如此,自然人類學的日本人類學會,也與文化人類學的日本文化人類學會(舊名為日本民族學會)區隔開來。然而,就日本的人類學特色而論,存在著受到今西錦司所影響的靈長類學,以及立場介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中間的生態人類學傳統http://ja.wikipedia.org/wiki/%E4%BA%BA%E9%A1%9E%E5%AD%A6  。 == 二次大戰後歐美人類學的對話 == 在二次大戰之前,英國「社會人類學」與美國「文化人類學」依然是明顯區分的兩個傳統。在戰後,有足夠數量的英國與美國人類學家彼此採借概念與方法論取向,因此有些人開始將這兩個傳統合稱為「社會文化人類學」。 在1950年代與1960年代中期,人類學逐漸傾向於以自然科學為典範。某些人類學家,例如Lloyd Fallers與克里福得·葛茲,聚焦於現代化過程,新獨立國家可藉此而發展。其他學者,例如朱利安·史都華與懷特(Leslie White),聚焦於社會如何發展與適應於他們的生態區位——這個取向藉由馬文·哈里斯而大行其道。受到卡爾·博蘭尼所影響且由馬歇爾·薩林斯與喬治·道爾頓(George Dalton)所實踐的經濟人類學,挑戰了標準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而將文化與社會因素納入考慮,並將馬克思學派的分析方式運用於人類學研究。在英國,社會人類學的理論典範開始分裂,當麥克斯·格拉克曼與彼得·伍斯利(Peter Worsley)嘗試採用馬克思理論,而其他研究者如羅德尼·尼丹(Rodney Needham)與艾德蒙·李區將李維史陀的結構主義融入他們的作品。 結構主義在1960年代與1970年代也影響了許多學科發展,包括心理人類學、認知人類學與成分分析。有些作者,例如大衛·施奈德(David Schneider)、克里福得·葛茲與馬紹爾·薩林斯發展了一套更顯露內裡的文化概念,將文化視為意義或含義的網路,這在人類學之內與之外都非常受歡迎。呼應這些時代的議題,許多人類學家參與政治,透過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以及對越戰的反對Fanon, Frantz. (1963)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transl. Constance Farrington. New York, Grove Weidenfeld.;馬克思理論變成這個學科越來越受歡迎的理論取向Nugent, Stephen Some reflections on anthropological structural Marxism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Volume 13, Number 2, June 2007, pp. 419-431(13)。到了1970年代,在一些選集,例如《重新發明人類學》(Reinventing Anthropology),作者們就擔憂人類學的中立性。 自從1980年代以來,權力成為人類學的核心議題,例如艾瑞克·沃爾夫的《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在1980年代,像是《人類學與殖民遭遇》(Anthropology and the Colonial Encounter),反思人類學與殖民不平等的關連,在此同時安東尼奧·葛蘭西與米歇爾·傅柯等等理論家的無盡影響力,將權力與霸權的議題成為矚目焦點。性別與性議題成為受歡迎的題目,正如歷史與人類學的關係,再度受到馬紹爾·薩林斯所影響,他援引李維史陀與費爾南·布勞岱爾的作品,以檢視介於社會結構與個人施為者之間的關係。同樣對這些議題有影響力的作者包括尼采、馬丁·海德格爾,以及法蘭克福學派、雅克·德希達與雅各·拉岡的批判理論Lewis, Herbert S. (1998) The Misrepresentation of Anthropology and its Consequence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00:" 716-731。 在1980年代晚期與1990年代,喬治·馬庫斯(George Marcus)與詹姆士·克力弗(James Clifford)思索民族誌的權威(ethnographic authority),特別是人類學知識如何(與為何)可以成立與具權威性。他們反映著這個學門的女性主義者所發起的研究與論述,雖然他們辯解說自己特別關注在這些先驅的批評Clifford, James and George E. Marcus (1986) 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然而,女性主義者建立理論與研究方法的重要面向變成「習慣上所必須的」,是人類學「後現代時刻」的一部份;民族誌變得更具反身性,明確表明民族誌作者的研究法,文化、性別與種族的立場,以及這些因素對於她(或他)的民族誌分析所具有的影響。這是當時流行的一股更普遍的後現代潮流的一部份。Gellner, Ernest (1992) Postmodernism, Reason, and Religion.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Pp: 26-50當前的人類學家注意的是當代世界的諸多議題,包括全球化、醫療與生物科技、原住民權利、虛擬社群,以及工業化社會的人類學。 == 華人地區的人類學 == 人類學這門學科進入華人地區之後,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等地的學術圈都長足發展,1950年年後開始有中國學者進行體質人類學研究。以下分別介紹這些地區的人類學傳統。 === 中國大陸 === 在清光緒末年(1875-1908年),就有人把摩爾根的《古代社會》譯成中文。1904年梁啟超曾在他所辦的《新民晚報》刊登《中國人種學考》,嚴復也曾翻譯社會人類學的文章。林紓與魏易將德國人哈伯蘭原著、1900年由羅威翻成英文的《民族學》譯為中文,由北京大學堂書局出版。1900年清朝政府頒布《大學學制及其學科》,設有《人類及人種學》課程。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的大學學制及其學科也設有此課程。 中國正式使用「人類學」一詞是在1916年,由孫學悟在中國科學社《科學》雜誌發表「人類學之概略」一文。1926年,蔡元培撰寫「說民族學」一文,正式介紹民族學。蔡元培1907年留學德國,專攻哲學及人類學,返回中國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1917-1927年),曾設人類學講座,是中國人類學與民族學的奠基者。陳國強,1990年,建設中國人類學。於陳國強編《建設中國人類學》,頁4-5。上海三聯書店。ISBN 978-7-5426-0550-4 依據鄭德坤的看法,從1920年代到1949年中國人類學的發展可分為三個學派。 * 首先是南京的「歷史學派」,由蔡元培創立。1928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首任院長為蔡元培,並成立歷史語言研究所。提倡文化人類學的本土化,名之為民族學。以歷史文獻為物件,兼及民俗、考古及語言學,並以實地調查為手段。參加者包括凌純聲、芮逸夫、陶雲達、嚴復禮等。 * 第二個學派是廣州的「民俗學派」,由顧頡剛創立。1920年代北洋政府歧視教育工作,北京大學的一批國學家南遷,初至廈門大學,當時顧頡剛提倡民俗學、歌謠學、民間文學。後移往廣州中山大學,成立民俗學研究中心,參加者包括鍾敬文、楊成志、衛惠林、楊昆等。 * 第三個學派是北京的吳文藻創立的「社會學派」,以北京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為中心,吳文藻介紹社會人類學理論,也做實地調查,參加者包括林耀華、費孝通、楊慶昆、李安宅、李有義等人。 抗戰期間,這三派學者會合集中前往昆明與成都,從事邊區民族調查。深入西康、西藏地區者有李安宅、莊學本、劉思蘭等。四川、雲南一帶有凌純聲、芮逸夫、林耀華等。貴州、廣西一帶有黃現璠、費孝通、楊成志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部分歷史學派人士,包括凌純聲、芮逸夫、衛惠林等人,隨中央研究院遷往臺灣(詳見下節)。社會學派繼續留在中國,參與各地民族學院與民族研究所的設立,吳文藻主持中央民族學院。鄭德坤,1990年,創辦人類學系的使命。於陳國強編《建設中國人類學》,頁70-71。上海三聯書店。ISBN 978-7-5426-0550-4 thumb|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該建築原為馬丁堂。 然而在1952年,中國宣佈人類學與社會學是資產階級學科,相關科系均遭到裁撤。費孝通、黃現璠則在1957年被劃為右派,他們與同事被指派參與民族學工作,從事少數民族識別,依據史達林在1942年對摩爾根及恩格斯社會進化論的重新詮釋,而且這個民族識別的方法較多源自於民俗學研究,而不是社會文化人類學。費孝通本人並不認為需要清楚劃分人類學、社會學與民族學,這是中國學者的一種務實態度。Frank N. Pieke,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in PRC, in Jan van Bremen et al. eds., Asian Anthropology, p.63-4. London: Routledge. ISBN 978-0-415-34983-3. 這段時期現代中國人的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寥寥無幾。在中國大陸,只有董悌忱的廣西壯族體質的人類學研究 Qingwu Lu. Memorializing an Excellent Anthropology Professor Tichen Dong.Communication on Contemporary Anthropology.8:e6/37-39 Online published on May.20, 2014. doi:10.4236/coca.2014.81006。1966年,董悌忱在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自殺。1969年,吳定良也在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自殺 Li Jin. Youth forum of anthropology in memory of the 120th birthday of Academician Ting-liang Woo. Communication on Contemporary Anthropology.8:e1/1-3, Online published on Jan.10, 2014. doi:10.4236/coca.2014.81001 。 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人類學在中國逐漸復甦。198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國家教育委員會的贊助下,中國人類學學會成立。就在同一年,廣州中山大學重新設立人類學系,分有考古學及民族學專業。1984年廈門大學成立人類學系,提供第一個人類學專業。此後,許多人類學課程與研討會陸續展開。然而,這些重新復甦的人類學主要是文化人類學,相較於這個人類學分支在改革開放之前所受到的壓抑,體質人類學及考古學具有長期穩定的學科發展,也有獨立的學術研究機構。文化人類學同時面臨必須與民族學相競爭的局面,民族學在1970年代末期即已搶得發展的先機,特別是黃現璠創立的民族學領域的“八桂學派”,更是碩果累累。因此文化人類學在1980年代極力爭取自身的學術地位,希望建立具有本國特色的人類學研究,並協助國家的四個現代化程序。Xin Liu, 2004, Two Mom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thropology, in Shinji Yamashita, Joseph Bosco and J.S. Eades eds., The Making of Anthropology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p. 165-7.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ISBN 978-1-57181-259-9. 目前,中國大陸地區設立人類學或民族學專業的高校包括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為一個機構兩個名字)、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內蒙古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西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系、新疆師範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貴族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內蒙古師範大學民族學人類學學院、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煙臺大學民族學系、北方民族大學、雲南民族大學等。此外,復旦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大學、上海大學、蘭州大學、延邊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安徽大學、西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等高校設有人類學或民族學的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並設有專業的研究機構。 === 臺灣 === 臺灣的人類學源自於日治時期(1895-1945)對於原住民(當時稱為「番人」)與漢民族的風俗習慣調查。中央研究院學者劉斌雄認為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東京人類學會時期,1895至1900年。二、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時期,1901到1928年。三、臺北帝大成立到臺灣光復,1928到1945年劉斌雄1975 日本學人之高山族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5-17。。 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國立臺灣大學的前身)設定「土俗人種學講座」,是目前臺大人類學系的前身。1945年大戰結束,原帝國大學改為國立臺灣大學,該講座亦隨之更名為「民族學研究室」,附屬於文學院歷史學系。1949年設立「考古人類學系」,原「民族學研究室」的相關資源同時併入該系(於1982年改稱人類學系),為臺灣人類學研究與教學工作奠立基礎。 1949年臺大考古人類學系的創立背景,係與當年隨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臺的考古學家與民族學家有關,同時遷臺的相關學術機構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該所儲存詳盡的河南安陽殷墟早期發掘標本,由李濟、董作賓、石璋如等學者進行研究,晚近學者則以臺灣與東南亞地區考古發掘為主。1955年由民族學家凌純聲籌設的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成立初期繼續探討中國少數民族,並對臺灣原住民社會進行搶救民族誌研究。主題逐漸擴充套件到包含原住民、漢人、大洋洲、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目前為臺灣陣容最龐大的人類學機構。 臺灣人類學的學術組織為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人類學相關系所數目在1980年代後逐漸增長,目前包括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亞學系、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碩士學位學程等等。人類學也成為許多大學系所與通識教育的課程。 在1949年之後的臺灣人類學發展,如同其他社會人文學科,受北美傳統影響極深,採取廣義的四大分支。臺灣人類學家的學科歸屬,按成員多寡依序為文化人類學家、考古學家與體質人類學家,語言人類學家則極其有限。亦有前往英國、法國及歐陸各國留學的學者,代表歐陸的社會人類學傳統。歐美兩大傳統之間產生許多對話,也使得臺灣人類學在東亞地區獨樹一幟,具備多角度的國際視野。 臺灣大學醫學院的蔡錫圭等在1960年年進行過布農族人骨的測量研究。出版的與體質人類學有關的專著有方宗熙的“古猿怎樣變成人”、賈蘭坡的“北京人的故居”、“河套人”、“中國猿人”、“骨骼人類學綱要”、“中國猿人及其文化”、郭沫若與楊鍾健等的“中國人類化石的發現與研究”、劉鹹的“猴與猿”、武況甫編譯的“猿類的生活史”等。 在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臺灣是歐美等國人類學家研究華人社會的重要實調地點,曾出版許多知名民族誌作品,例如:葛伯納(Bernard Gallin)Bernard Gallin (1966) Hsin Hsing, Taiwan: A Chinese Village in Chan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武雅士(Arthur Wolf)Arthur Wolf (1978), Studies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Margery WolfMargery Wolf (1972)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孔邁隆(Myron Cohen)Myron Cohen (1976) 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 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桑高仁(Steven Sangren)Steven Sangren (1987) 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等人的作品。由本土人類學家撰述的民族誌為臺灣人類學立下深厚基礎,包括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臺大人類學系、政大民族學系及大學院系的期刊與專刊,以及各博物館、省市政府文獻委員會、基金會與出版社刊行的期刊、民族誌與譯本等等。博碩士論文也累積相當可觀的民族誌。 以往臺灣的文化人類學家傾向研究本土的原住民與漢人社會,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對臺灣的族群多樣性與社會文化變遷留下珍貴記錄。也為1990年代以來勃興的本土區域族群研究,包括原住民、客家、閩南、當代流行文化等,建立堅強的理論與方法論基礎。另一方面,臺灣地區自1960年代以來快速工業化與都市化,也產生對於考古搶救發掘的迫切需求,例如臺南科學園區的考古發掘案。近年來,臺灣加強對東南亞社會與太平洋南島民族議題的跨學科關注,人類學家也參與其中。 另一方面,隨著歐美人類學對華人社會的研究重心轉移至中國大陸,許多留學海外的臺灣人類學家也隨之前往中國研究,其中以少數民族地區居多,並進一步引領臺灣學生繼續研究相關主題。海峽兩岸的人類學交流也漸趨頻繁。 總括來說,臺灣人類學將兼顧傳統與創新,持續在臺灣本土、東南亞與太平洋、中國大陸等地進行研究,以促進民族誌知識累積、理論對話與應用普及。 === 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成立於1980年,由華人世界人類學大師喬健創立,研究區域包括華南、香港、臺灣、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研究課題包括文化認同、都市社群、婦女與性別認同的建構、中國民間宗教、中國少數民族、亞洲飲食文化、文化與旅遊,以及華南地區的史前文化。為目前兩岸四地唯一採取全英文教學的人類學系。由於地利之便,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與中國各大學人類學系維持長期學術研究合作,特別是廣州的中山大學。2010年11月8日成立「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由中大偉倫歷史學講座教授科大衛教授擔任主任。科教授表示:「研究中心將致力開展卓越學科領域計劃的研究專案,並在廣泛的實證研究基礎上,累積中國社會的研究資料,探討關於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 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 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全貌觀:從社會文化和人類行為的各個方面和層次研究社會的文化元素和行為,把社會或文化當作一個整體來研究 *文化相對論:這是對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態度和文化評價。要求研究者客觀地看待被研究的物件。一般採用文化主位研究法,從被研究者的角度來看待被研究者的文化。 *泛文化比較:對不同的文化進行廣泛的比較研究。 *田野調查: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地點,進行長期到記錄與研究。 *結構化研究:把社會本身理解成由各種關係構成的網路,每一種關係就是一種維度。 == 四大分支與應用人類學的討論 == === 關於四大分支的論辯 === 在美國Sydel Silverman Introduction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 33, No. 1, Supplement: Inquiry and Debate in the Human Sciences: Contributions from Current Anthropology, 1960-1990 (Feb., 1992), pp. 1-6,人類學經常被界定為"整體論"(全貌觀)且立基於「四大分支」的研究取向。有一場持續進行的爭辯,是關於這究竟在美國學術制度架構中,從理論上與實務上是否具有意義。支持者Shore, Bradd (1999) Strange Fate of Holism. Anthropology News 40(9): 4-5.認為人類學的整體觀有兩種意義:這門學科探討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所有人類,並研究人類的所有面向(演化、生物體質、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語言、心理等等);依循著四大分支的人類學取向,許多大學課程與研究計畫涵蓋下列專案: * 體質人類學或稱生物人類學 * 考古學 * 語言人類學 * 文化人類學或稱社會人類學、社會文化人類學 許多領導群倫的人類學家,針對將人類學界定為整體論與"四大分支"的研究取向,提出論辯 introduction: reviews: Robert Borofsky The Four Subfields: Anthropologists as Mythmaker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June 2002, Vol. 104, No. 2, pp. 463-480 doi:10.1525/aa.2002.104.2.463Robin Fox (1991) Encounter With Anthropology ISBN 978-0-88738-870-5 pp.14-16,他們認為這些想法是十九世紀以降的社會文化進化論思想的產物,並不適於用來將科學實證論特別強加在文化人類學之上。這一股「整合」社會文化人類學(本質上關連到人文學)與「生物-體質人類學」(本質上關連到自然科學)的壓力,已有學者批評其為不恰當的實證論(其信念是,唯一正確的知識源自將科學方法加諸於文化人類學)。這個評論是1960年代晚期,由多位人類學家,如馬紹爾·薩林斯針對社會生物學的發展所提出,並論及美國人類學的"四大分支整體論"。雖然四大分支及其論辯源自於美國,但已在美國的學術影響力之下,向國際間輸出。Smart, Josephine (2006) "In Search of Anthropology in China: A Discipline Caught in a Web of Nation Building, Socialist Capitalism, and Globalization.," in Gustavo Lins Ribeiro and Arturo Escobar, eds. World Anthropologies: Disciplinary Transformations in Systems of Power. Pp. 69-85. Oxford: Berg Publishers. 在美國有部份人類學的次領域(次分支)跨越了這些分支。例如,醫療人類學往往被視為社會文化人類學的分支;然而,有許多研究醫療議題的人類學家也探討群體中的生物變異,或是文化與生物的互動。他們也可能採用語言分析,以瞭解圍繞在衛生與疾病議題的溝通,或是運用考古學技術,以瞭解歷史時代或史前時代人群的衛生與疾病。同樣地,法醫人類學可能同時採用體質人類學與考古學的技術,也可能採取類似醫療人類學家的作法。環境人類學或生態人類學是逐漸成長的次領域,關注人類及其環境的關係,是另一個結合文化人類學與生物人類學研究取向的例子(有時也包括考古學在內),這是由於它能處理範圍甚大的許多議題,從環境主義、野生動植物保育或棲息地保護、到傳統生態知識與行為。生物文化人類學是一個廣義的術語,用以描述各種文化與生物觀點的融合。 正如前面列舉的各個分支,人類學是一個具有多樣化的方法論的學科,包括了量化方法與質性方法。民族誌研究方法--植基於實地田野研究的密集個案研究—在社會文化人類學以及語言人類學的文獻上,具有一個歷史上的核心地位,但這種研究法正由混合各種研究方法的取向所補充。目前,科技進步已刺激人類學各個分支的方法論創新。碳元素定年法、群體遺傳學、GPS、數位攝影與錄音等等,僅僅是刺激人類學研究嶄新發展的眾多新科技的其中幾項。 === 應用人類學 === 應用人類學也許最好被視為一個重點強調,而不是如同標準的四大分支意義下的另一個分支。應用人類學家可以為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或私人企業工作,運用來自四大分支的研究技術來處理一些議題,例如政策執行、影響評估、教育、行銷研究或產品發展。 == 關於人類學史的爭論 == 人類學家,如同其他研究者(特別是從事田野研究的歷史學家與科學家),在過去曾協助國家政策與計畫,尤其是殖民主義Asad, Talal, ed. (1973) Anthropology & the Colonial Encounter. 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van Breman, Jan, and Akitoshi Shimizu (1999) Anthropology and Colonialism in Asia and Oceania. Richmond, Surrey: Curzon Press.。 某些評論者指出: * 人類學這個學科由殖民主義所生成,也許與殖民主義具有結盟關係,並從它衍生出一些基本概念,無論是不是有意識地Gellner, Ernest (1992) Postmodernism, Reason, and Religion.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Pp: 26-29.。 * 人類學家往往比他們所研究的人們享有更多權力,因此他們的知識生產過程是一種竊取,在其中人類學家謀求自己的獲益,而犧牲了報導人。 * 民族誌研究工作往往是反歷史的,他們在書寫這些人群的時候,就好像他們是在一種「民族誌的現在式」之中,而「脫離時間」 (Johannes Fabian《Time and the Other: How Anthropology Makes Its Object》). === 人類學與軍事 === 人類學家與美國政府的關聯,格外引發在這個學科之內的激烈爭辯。鮑亞士公開反對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戰後發表了一篇綜合報告,披露與譴責幾位美國人類學家以科學家身份做為偽裝,參與在墨西哥的間諜活動。然而到1940年代,鮑亞士學派的許多人類學家積極參與同盟國的戰爭行動,以對抗「軸心國」(納粹德國、法西斯義大利、日本帝國)。許多人在陸軍服役,且有其他人在情報機構服務(例如,戰略情報局與美國戰時情報局)。在此同時,David H. Price對冷戰時期美國人類學的研究顯示,有幾位美國人類學家由於對共產黨表示同情,而遭到撻伐並解職。 有一些學者試圖指控人類學家與美國中央情報局以及政府情報單位的共謀關係,但令人吃驚的是這個聲音變得相當微弱。許多人類學家活躍於反戰運動,並在美國人類學會年會透過許多譴責戰爭的各個面向的議案。自從越戰以來的數十年間,至少在社會文化人類學方面的論調,已逐漸政治化,而早年世代的自由論調,已由更加激進的論點所取代,混合著馬克思論者、女性主義論者、無政府主義論者、後殖民、後現代、薩義德論者、傅科學派、認同根基及其他論點D'Andrade, Roy (1995) "Moral Models in Anthropology." Current Anthropology 36: 399-408.。 人類學專業組織往往反對將人類學運用於支援國家利益。這些組織的倫理守則可能禁止人類學家提供秘密簡報。英國與大英國協社會人類學會(The Association of Social Anthropologists of the UK and Commonwealth [ASA])表示有某些獎學金在倫理上是危險的。美國人類學會現有的「專業責任宣告」清楚指出「關於人類學家自己國家的政府以及地主國家的政府,…不能同意進行秘密研究,也不能提供任何形式的秘密報告或匯報」。 == 人類學的重大討論 == === 對「異文化」的研究焦點 === 某些學者主張人類學源自於並發展為對於「異文化」的研究,這是同時就時間(過去的社會)與空間(歐洲裔以外的社會/非西方社會)的角度而論。例如,在都市人類學的經典,Ulf Hannerz在他引發豐富後續討論的《探索都市:對都市人類學的探究》(Exploring the City: Inquiries Toward an Urban Anthropology)一書的引言提及,在習慣上,第三世界受到人類學的最多關注;傳統上專精於「異文化」的人類學家,前往遙遠的地方找尋這些文化,直到1960年代晚期才開始注意「脫離常軌」Ulf Hannerz(1980)"Exploring the City: Inquiries Toward an Urban Anthropology", ISBN 978-0-231-08376-8, p. 1。現在已有許多作品探討非常接近作者「家鄉」的人群與主題。也有學者主張其他的學科領域,像是歷史學與社會學,相對地過度重視西方Jack Goody(2007)The Theft of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7069-6。 在法國,對當代社會的研究在傳統上保留給社會學家,但這個情況正在改變*Marc Abélès, How the Anthropology of France Has Changed Anthropology in France: Assessing New Directions in the Field Cultural Anthropology 1999 p. 407,從1970年代開始,由Isac Chiva等學者與《田野工作》(Terrain)等期刊,以及由Marc Augé所創立的《人類學當代社會研究中心》(Le Centre d'anthropologie des mondes contemporains)等。同樣對於「當代社會」的研究取向,也出現於英國1950年代的曼徹斯特學派。 == 參見 == * 人類學家列表 * 文化人類學 * 人類演化 * 文化區 * 人類學系 == 參考文獻 == == 進階閱讀 == === 字典與百科全書 === * Barfield, Thomas (1997). The dictionary of anthropology. Hoboken: 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 Levinson, David and Melvin Ember. eds. (1996) Encyclopedia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4 vols.) New York: Henry Holt. ===概論=== *王銘銘:《人類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牧童出版社,1975)。 === 田野筆記與回憶錄 === * 喬健:《飄泊中的永恆——人類學田野調查筆記》(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9)。 * Barley, Nigel (1983) 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 notes from a mud hut. London: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 Geertz, Clifford (1995) After the fact: two countries, four decades, one anthropologis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Lévi-Strauss, Claude (1967) Tristes tropiques.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John Russell. New York: Atheneum. * Malinowski, Bronisław (1967) A diary in the strict sense of the term. Translated by Norbert Guterma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 Mead, Margaret (1972) Blackberry winter: my earlier years. New York: William Marrow. * Mead, Margaret, (1977) Letters from the field, 1925 - 1975. New York: Harper & Row. * Rabinow, Paul. (1977) Reflections on fieldwork in Morocco. === 人類學史 === * Gregory E. Guldin(顧定國)著,胡鴻保等譯:《中國人類學逸史:從馬林諾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澤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 Asad, Talal, ed. (1973) Anthropology & the Colonial Encounter. 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 Barth, Fredrik, Andre Gingrich, Robert Parkin, One Discipline, Four Ways: British, German, French, and American anthrop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ndrade, R. "The Sad Story of Anthropology: 1950-1999." In E. L. Cerroni-Long, ed. Anthropological Theory in North America. Westport: Berin & Garvey 1999. download * Darnell, Regna. (2001) Invisible Genealogies: A History of Americanist Anthropology.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 Deeb, Benjamin. (2007) Anthropology and Social Problems: A Manual of Change. * Harris, Marvin. (2001[1968]) The rise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y: a history of theories of culture. AltaMira Press. Walnut Creek, CA. * Kehoe, Alice B. (1998) The Land of Prehistory: A Critical History of American Archaeology. * Lewis, Herbert S. (1998) "The Misrepresentation of Anthropology and its Consequence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00: 716-731. * Lewis, Herbert S. (2004) "Imagining Anthropology's History." Reviews in Anthropology, v. 33. * Lewis, Herbert S. (2005) "Anthropology, the Cold War,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In R. Darnell & F.W. Gleach, eds. Histories of Anthropology Annual, Vol. I. * Pels, Peter & Oscar Salemink, eds. (2000) Colonial Subjects: Essays on the Practical History of Anthropology. * Price, David. (2004) Threatening Anthropology: McCarthyism and the FBI's Surveillance of Activist Anthropologists. * Stocking, George, Jr. (1968) Race, Culture and Evolu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 Trencher, Susan. (2000) Mirrored Images: American Anthropology and American Culture, 1960-1980. * Gisi, Lucas Marco. (2007) Einbildungskraft und Mythologie. Die Verschränkung von Anthropologie und Geschichte im 18. Jahrhundert, Berlin, New York: de Gruyter. === 重要理論作品 === * Clifford, James and George E. Marcus (1986) 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Geertz,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 Harris, Marvin (1997) Culture, People, N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General Anthropology(7th Edi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 Salzmann, Zdeněk.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 Shweder, Richard A., and Robert A. LeVine, eds. (1984) Culture Theory: essays on mind, self, and emo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外部連結 == * 人類學網(Anthropology.net) 社群取向的人類學入口網站,使用者運用部落格、論壇、標籤與一套維基。 * 面向21世紀人類學網(www.face21cn.cn)人類學界動態,人類學應用研究論文,田野調查,人類學互動交流,人類學資源分享。 *王銘銘:〈談人類學的歷史基礎與人文價值(上)〉 (2012) *王銘銘:〈談人類學的歷史基礎與人文價值(下)〉 (2012) *王銘銘:〈他者的意義——論現代人類學的「後現代性」〉 (2011) *王銘銘:〈從埃利亞斯的文明論看西方人類學的「學派」〉 (2009) *蕭鳳霞:〈反思歷史人類學〉。 *末成道男:〈社會人類學調查中的歷史〉。 === 組織 === * 世界人類學組織聯合會(The World Council of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s) (WCAA) ==== 歐美地區 ==== * 美國人類學會首頁(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Homepage) * 美國體質人類學家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nthropologists) * 歐洲社會人類學家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Anthropologists) * 美國國家人類學實踐促進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ractice of Anthropology) * 英國皇家人類學會首頁(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Homepage) * 美國應用人類學會(The Society for Applied Anthropology) ==== 澳洲紐西蘭 ==== * 澳洲人類學會(The Australian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 紐西蘭社會人類學家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Social Anthropologists of Aotearoa/New Zealand) ==== 東亞 ==== * 東亞人類學會(The Society for East Asian Anthropology (SEAA))美國人類學會的分支組織。 ==== 日本 ==== * 日本人類學會(The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of Nippon,英文) (日本語) * 日本文化人類學會(The Japanese Society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英文) (日本語) ==== 華人地區 ==== * 社會學人類學中國網 *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 guavanthropology.tw (芭樂人類學,臺灣人類學家合寫的部落格) * 香港人類學會 * 人類學天地 * 人類學學習交流天地 * 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全文) * face21cn人類學網站 * 蘭海的分子人類學論壇 * 現代人類學通訊 === 資源 === * 世界各地的人類學系 *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學門(Division of Anthropology,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超過160,000項來自太平洋、北美、非洲、亞洲等地的民族學蒐藏,具有影像與詳細描述,可線上上連結到原始的登入頁、田野記錄與照片。 * 美國史密森機構國家人類學檔案(National Anthropological Archives, Smithsonian Institution)蒐集並儲存歷史與當代人類學資料,這記錄世界的文化與人類學史。 * 人類學線上字典(Online Dictionary of Anthropology) * 人類學線上索引(The Anthropological Index Online) * 人文科學的跨學科性 * 人類學的基礎理論 + Category:社會科學 Category:自然史
邏輯代數
在數學和數理邏輯中,邏輯代數(有時也稱開關代數、布林代數)是代數的一個分支,其變數的值僅為真和假兩種真值(通常記作 1 和 0)。初等代數中變數的值是數字,而且主要的運算是加法、乘法和乘方(以及它們的逆運算),而邏輯代數的主要運算子有合取與,記為;析取或,記為;否定非,記為。因此,它是描述邏輯運算的一種形式主義,就像初等代數描述數字運算一樣。 邏輯代數是喬治·布林(George Boole)在他的第一部著作《邏輯的數學分析》(1847年)中引入,並在他的《思想規律的研究》(1854年)中全面闡述了邏輯代數。 根據Huntington的說法,“布林代數”術語最初是由Sheffer於1913年提出。"The name Boolean algebra (or Boolean 'algebras') for the calculus originated by Boole, extended by Schröder, and perfected by Whitehead seems to have been first suggested by Sheffer, in 1913." E. V. Huntington, "New sets of independent postulates for the algebra of logic,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Whitehead and Russell's Principia mathematica ", in Trans. Amer. Math. Soc. 35 (1933), 274-304; footnote, page 278. 邏輯代數一直是數位電路設計的基礎,所有現代程式語言都提供支援。它還用於集合論和統計學。 ==邏輯代數中的幾個概念== 參與邏輯運算的變數叫邏輯變數,用字母A,B……表示。每個變數的取值非0 即1。 0、1不表示數的大小,而是代表兩種不同的邏輯狀態。 正、負邏輯規定: *正邏輯體制規定:高電平為邏輯1,低電平為邏輯0。 *負邏輯體制規定:低電平為邏輯1,高電平為邏輯0。 邏輯函式:如果有若干個邏輯變數(如A、B、C、D)按與、或、非三種基本運算組合在一起,得到一個表示式L。對邏輯變數的任意一組取值(如0000、0001、0010)L有唯一的值與之對應,則稱L為邏輯函式。邏輯變數A、B、C、D的邏輯函式記為:L=f(A、B、C、D) ==邏輯運算== ===基本運算=== 邏輯代數的基本運算如下。 * 與(合取),記作 x∧y(有時記作 x AND y 或 Kxy),在 x = y = 1 情況下,滿足 x∧y = 1;其他情況下 x∧y = 0。 * 或(析取), 記作 x∨y(有時記作 x OR y 或 Axy),在 x = y = 0 情況下,滿足 x∨y = 0;其他情況下 x∨y = 1。 * 非 (否定), 記作 ¬x(有時記作 NOT x, Nx 或 !x),在 x = 1 情況下,滿足 ¬x = 0;而在 ¬x = 1 情況下,x = 0。 如果把真值0和1解釋為整數,這些運算可以表示為普通算數運算: : \begin{align} x \wedge y & = x \times y \\ x \vee y & = x + y - (x \times y) \\ \neg x & = 1 - x \end{align} 此外可以用製作真值表來表示 x∧y, x∨y 和 ¬x 的值: x y x \wedge y x \vee y 0 0 0 0 1 0 0 1 0 1 0 1 1 1 1 1 x \neg x 0 1 1 0 有人可能會認為,只有否定和另外兩種運算之一是基本的,因為用下列性質可以用邏輯否和邏輯或來定義邏輯與,反之亦然: : \begin{align} x \wedge y & = \neg(\neg x \vee \neg y) \\ x \vee y & = \neg(\neg x \wedge \neg y) \end{align} ===衍生運算=== 上述三個邏輯運算被稱為基本的,這意味著其他邏輯運算可以以它們為基礎,由他們的複合來建立,即將這些運算組合或結合。下面是由基本運算構成的運算的例子: :x \rightarrow y = \neg{x} \vee y :x \oplus y = (x \vee y) \wedge \neg{(x \wedge y)} :x \equiv y = \neg{(x \oplus y)} 這些定義產生以下真值表,其中給出了對所有四個可能的輸入,這些運算的值。 : x y x \rightarrow y x \oplus y x \equiv y 0 0 1 0 1 1 0 0 1 0 0 1 1 1 0 1 1 1 0 1 第一種運算,x → y 或 Cxy,叫做實質蘊涵。如果 x 為真,則 x → y 的值就取自 y 的值。但如果 x 為假,則 y 可以忽略;然而此運算必須返回某種真值,而且只有兩種選擇,所以返回蘊含較小的值,即真。(相干邏輯透過看作非真非假的假前提的蘊含來處理這件事。) 第二種運算,x ⊕ y 或 Jxy,叫做異或(通常縮寫為XOR)與邏輯或的區別在於邏輯或包含其型別。它排除了 x 和 y 同時為真的情形。用算術來定義就是加和之後 mod 2,就如 1 + 1 = 0. 第三種運算,異或的互補運算,是同或或邏輯等價:x ≡ y 或 Exy,當 x 與 y 值相同時為真。因此作為其互補運算,x ⊕ y 可以理解為 x ≠ y,當 x 和 y 不同時為真。它對應的 mod 2 算術為 x + y + 1。 給定兩個運算元,每個具有兩個可能的值,共有 22 = 4 種可能的輸入組合。由於每種輸出有兩種可能值,一共有 24 = 16種可能的。 ==運算律== 兩個主要的二元運算的符號定義為 \land (邏輯與)和 \lor (邏輯或),把單一的一元運算的符號定義為 \lnot (邏輯非)。我們還使用值 0 (邏輯假)和 1 (邏輯真)。邏輯代數有下列性質: : a \lor (b \lor c) = (a \lor b) \lor c a \land (b \land c) = (a \land b) \land c 結合律 a \lor b = b \lor a a \land b = b \land a 交換律 a \lor (a \land b) = a a \land (a \lor b) = a 吸收律 a \lor (b \land c) = (a \lor b) \land (a \lor c) a \land (b \lor c) = (a \land b) \lor (a \land c) 分配律 a \lor \lnot a = 1 a \land \lnot a = 0 互補律 a \lor a = a a \land a = a 冪等律 a \lor 0 = a a \land 1 = a 有界律 a \lor 1 = 1 a \land 0 = 0 有界律 \lnot 0 = 1 \lnot 1 = 0 0 和 1 是互補的 \lnot (a \lor b) = \lnot a \land \lnot b \lnot (a \land b) = \lnot a \lor \lnot b 對偶律 \lnot \lnot a = a 對合律 ==邏輯代數的基本規則== ===代入規則=== 任何一個含有變數 X 的等式,如果將所有出現 X 的位置,都代之以一個邏輯函式 F,此等式仍然成立。 ===對偶規則=== 設 F 是一個邏輯函式式,如果將 F 中的所有的 * 變成 +,+ 變成 *,0 變成 1,1 變成 0,而變數保持不變。那麼就的得到了一個邏輯函式式 F',這個 F' 就稱為 F 的對偶式。如果兩個邏輯函式 F 和 G 相等,則它們各自的對偶式 F' 和 G' 也相等。 ===反演規則=== 當已知一個邏輯函式 F,要求 ¬F 時,只要把 F 中的所有 * 變成 +,+ 變成 *,0 變成 1,1 變成 0,原變數變成反變數,反變數變成原變數,即得 ¬F。 使用反演規則時要注意保持原函式中邏輯運算的優先順序。 ==邏輯函式的標準形式== 邏輯變數的邏輯與運算叫做與項,與項的邏輯或運算構成了邏輯函式的與或式,也叫做積之和式(SP form)。 邏輯變數的邏輯或運算叫做或項,或項的邏輯與運算構成了邏輯函式的或與式,也叫做和之積式(PS form)。 ===最小項=== 對於 n 個變數的邏輯函式而言,它的與項如果包含全部 n 個變數,即每個變數以原變數或反變數的形式出現一次且只出現一次,那麼這個與項就稱為該邏輯函式的最小項。 ===最大項=== 對於 n 個變數的邏輯函式而言,它的或項如果包含 全部n 個變數,即每個變數以原變數或反變數的形式出現一次且只出現一次,那麼這個或項就稱為該邏輯函式的最大項。 ==邏輯函式的化簡== 運用邏輯代數的基本公式及規則可以對邏輯函式進行變換,從而得到表示式的最簡形式。這裡所謂的最簡形式是指最簡與或式或者是最簡或與式,它們的判別標準有兩條:(1)項數最少;(2)在項數最少的條件下,項內的文字最少。 卡諾圖是遵循一定規律構成的。由於這些規律,使邏輯代數的許多特性在圖形上得到形象而直觀的體現,從而使它成為公式證明、函式化簡的有力工具。 == 應用 == === 計算機 === 20世紀早期,一些電子工程師領悟到邏輯代數很像某種電子電路的行為。夏農在它1937年的論文中證明了這種行為與邏輯代數等價。 幾乎所有現代通用計算機都用二值布林邏輯做運算;也就是說它們的電路是二值布林邏輯的物理表示。幾種表示方式:導線上電壓的高低,磁性儲存裝置中磁疇的方向,打孔卡或紙帶上的洞,等等(但有些早期的計算機用了十進位制電路或者機械,而不是二值邏輯電路) 當然,也可能在任意介質中編碼進2個以上的符號。比如在導線上用0,1,2,3伏特去編碼一種有4個符號的字符集,或者利用打孔卡的洞的不同大小。但實踐上,在一個很小的、高速的、低功耗的電路中噪聲是個關鍵因素。它使分辨多個可能出現的符號變得困難。所以電路設計者們選擇了高、低2種電壓而不是4種。 由於上面的原因計算機使用二值邏輯電路。最常見的計算機架構使用32或64個叫做位元的布林值序列,比如011010001101001010101001010111100000010101001011。當使用機器語言、組合語言和某些高階語言時,程式設計師可以操作暫存器的數字結構。在暫存器中0電壓表示邏輯0,參考電壓(通常是+5伏或+3.3伏)表示邏輯1。這些語言同時支援數值操作和邏輯操作。這裡的“數值操作”指計算機把位元序列當作二進位制數字進行加減乘除等運算。“邏輯操作”指2個位元序列之間的與或非運算,序列中每一位都與另一序列中對應位進行運算。這兩種操作之間的關鍵不同是前者有進位而後者沒有。 == 參見 == *數字邏輯(數位邏輯) *邏輯函式(交換函式) *規範形式 (布林代數) *邏輯閘 *卡諾圖 == 參考文獻 == L L
統計學
統計學是在資料分析的基礎上,研究測定、收集、整理、歸納和分析反映資料資料,以便給出正確訊息的科學。這一門學科自17世紀中葉產生並逐步發展起來,它廣泛地應用在各門學科,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到人文學科,甚至被用於工商業及政府的情報決策。隨著大資料時代來臨,統計的面貌也逐漸改變,與資訊、計算等領域密切結合,是資料科學中的重要主軸之一。 譬如自一組資料中,可以摘要並且描述這份資料的集中和離散情形,這個用法稱作為描述統計學。另外,觀察者以資料的形態,建立出一個用以解釋其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的數學模型,以之來推論研究中的步驟及母體,這種用法被稱做推論統計學。這兩種用法都可以被稱作為應用統計學。數理統計學則是討論背後的理論基礎的學科。 == 總覽 == 很多人認為統計學是一種科學的數學分支,是關於收集、分析、解釋、陳述資料的科學。Moses, Lincoln E. (1986) Think and Explain with Statistics, Addison-Wesley, ISBN 978-0-201-15619-5 . pp. 1–3另一些人認為它是數學的一個分支,因為統計學是關於收集解釋資料的。Hays, William Lee, (1973) Statistic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p.xii, ISBN 978-0-03-077945-9由於它基於觀測、重視應用,統計學常被看作是一門獨特的數學科學,而不是一個數學分支。Moore, David (1992). "Teaching Statistics as a Respectable Subject". In F. Gordon and S. Gordon. Statistic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pp. 14–25. ISBN 978-0-88385-078-7.Chance, Beth L.; Rossman, Allan J. (2005). "Preface". Investigating Statistical Concepts, Applications, and Methods. Duxbury Press. ISBN 978-0-495-05064-3.很多統計學都不是數學的:如確保所收集來的資料能得出有效的結論;將資料編碼、存檔以使得資訊得以儲存,可以在國際上進行比對;彙報結果、總結資料,以便統計員可以明白它們的意思;採取必要措施,保護資料來源物件的隱私。 統計學家透過專門的試驗設計和調查樣本來提升資料質量。統計學自身也為資料的機率模型提供了預測工具。統計學在其他學術科目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政府、商業等。統計顧問可以幫助沒有入戶調查經驗組織與公司進行問卷研究。 總結敘述收集來的資料被稱之為描述統計學。這在進行實驗研究資訊交流中十分有用。另外,從資料的分佈上也可以得出觀測上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 將資料中的資料模型化,計算它的機率並且做出對於母群體的推論被稱之為推論統計學。推論是科學進步的重要因素,因為它可能從隨機變數中得出資料的結論。推論統計學將命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將結果進行檢測。這些都是科學方式的一部分。描述統計學和對新資料的分析更傾向於提供更多的資訊,逼近命題所述的真理。 “應用統計學”包括描述統計學和推論統計學中的應用成分。Anderson, D.R.; Sweeney, D.J.; Williams, T.A.. (1994)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s: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pp. 5–9. West Group. ISBN 978-0-314-03309-3理論統計學則注重統計推論背後的邏輯證明,以及數理統計學。數理統計學不但包括推導估測推論法的機率分佈,還包括了計算統計和試驗設計。 統計學與機率論聯絡緊密,並常以後者為理論基礎。簡單地講,兩者不同點在於機率論從母群體中推匯出樣本的機率。統計推論則正好相反——從小的樣本中得出大的母群體的資訊。 == 統計學的歷史 == 統計手法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5世紀。最早的統計著作來自公元9世紀的《密碼破譯》(Manuscript on Deciphering Cryptographic Messages)一書,由阿拉伯人肯迪編著。在書中,肯迪詳細記錄瞭如何使用統計資料和頻率分析進行密碼破譯。根據沙烏地阿拉伯工程師易卜拉欣·阿凱笛(Ibrahim Al-Kadi)的說法,統計學和密碼學分析便如此一同誕生了 Al-Kadi, Ibrahim A. (1992) "The origins of cryptology: The Arab contributions”, Cryptologia, 16(2) 97–126. doi:10.1080/0161-119291866801Singh, Simon (2000). The code book : the science of secrecy from ancient Egypt to quantum cryptography (1st Anchor Books ed.). New York: Anchor Books. ISBN 978-0-385-49532-5. 佛羅倫薩銀行家、執政官喬瓦尼·維拉尼編訂了佛羅倫薩14世紀曆史書籍Nuova Cronica ,包括瞭如人口、法令、商貿、教育、宗教場所在內的統計資料,被譽之為歷史上統計學入門的第一本書。 Villani, Giovanni.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6 Ultimate Reference Suite DVD. Retrieved on 2008-03-04.一些學者將1663年約翰·格蘭特根據死亡率統計表編訂出版的《自然與政治觀察》(Natural and Political Observations)一書定格為統計學的誕生。 Willcox, Walter (1938) "The Founder of Statistics".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Institute 5(4):321–328. JSTOR 1400906 統計學的英語詞statistics是源於現代拉丁語statisticum collegium(國會)以及義大利語statista(國民或政治家)。德語Statistik,最早是由Gottfried Achenwall(1749)所使用,代表對國家的資料進行分析的學問,也就是“研究國家的科學”。在十九世紀統計學在廣泛的資料以及資料中探究其意義,並且由John Sinclair引進到英語世界。 統計學的初衷是作為政府(通常是中央政府)以及管理階層的工具。它大量透過國家以及國際統計服務蒐集國家以及本土的資料。另外依照各方面,普查則提供關母體的資訊。統計背後牽涉到更多數學導向的領域,如機率,或是從經驗科學(特別在天文學)中獲得的經驗證據設定估計引數。在今日的世界裡統計已經被使用在不僅僅是國家或政府的事務,更延伸到商業,自然以及社會科學,醫療等甚至更多方面。因為統計學擁有深厚的歷史以及廣泛的應用性,統計學通常不只被認為是數學所處理的物件,而是與數學本身的哲學定義與意義有密切的關聯。許多知名的大學擁有獨立的數理統計學系。統計學也在如心理學,教育學以及公共衛生學系中被視為是一門主科。 統計學的數學基礎建立在17世紀布萊茲·帕斯卡和皮埃爾·德·費馬發展的機率論上。機率論從研究機率得來。最小二乘法由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於1794年第一次得出。現代計算機可以進行更大尺度的統計運算,生成了許多無法用人工計算的新公式。 == 統計學的觀念 == 為了將統計學應用到科學、工業以及社會問題上,我們由研究總體開始。這可能是一個國家的人民,石頭中的水晶,或者是某家特定工廠所生產的商品。一個母群體甚至可能由許多次同樣的觀察程式所組成;由這種資料蒐集所組成的母群體我們稱它叫時間序列。 為了實際的理由,我們選擇研究母群體的子集代替研究母群體的每一筆資料,這個子集稱做樣本。以某種經驗設計實驗所蒐集的樣本叫做資料。資料是統計分析的物件,並且被用做兩種相關的用途:描述和推論。 * 描述統計學處理有關敘述的問題:是否可以摘要的說明資料的情形,不論是以數學或是圖片表現,以用來代表母群體的性質?基礎的數學描述包括了平均數和標準差等。影象的摘要則包含了許多種的表和圖。主要是就說明資料的集中和離散情形。 * 推論統計學被用來將資料中的資料模型化,計算它的機率並且做出對於母群體的推論。這個推論可能以對/錯問題的答案所呈現(假設檢定),對於數字特徵量的估計(估計),對於未來觀察的預測,關聯性的預測(相關性),或是將關係模型化(迴歸)。其他的模型化技術包括變異數分析,時間序列,以及資料探勘。 相關的觀念特別值得被拿出來討論。對於資料集合的統計分析可能顯示兩個變數(母群體中的兩種性質)傾向於一起變動,好像它們是相連的一樣。舉例來說,對於人收入和死亡年齡的研究期刊可能會發現窮人比起富人平均來說傾向擁有較短的生命。這兩個變數被稱做相關的。但是實際上,我們不能直接推論這兩個變數中有因果關係;參見相關性推論因果關係(邏輯謬誤)。 如果樣本足以代表母群體的,那麼由樣本所做的推論和結論可以被引申到整個母群體之上。最大的問題在於決定樣本是否足以代表整個母群體。統計學提供了許多方法來估計和修正樣本和蒐集資料過程中的隨機性(誤差),如同上面所提到的透過經驗所設計的實驗。參見實驗設計。 要了解隨機性或是機率必須具備基本的數學觀念。數理統計(通常又叫做統計理論)是應用數學的分支,它使用機率論來分析並且驗證統計的理論基礎。 任何統計方法是有效的只有當這個系統或是所討論的母群體滿足方法論的基本假設。誤用統計學可能會導致描述面或是推論面嚴重的錯誤,這個錯誤可能會影響社會政策,醫療實踐以及橋樑或是核能發電計畫結構的可靠性。 即使統計學被正確的應用,結果對於不是專家的人來說可能會難以陳述。一些統計科學的結果對於大眾而言相當費解。舉例來說,統計資料中顯著的改變可能是由樣本的隨機變數所導致,但是這個顯著性可能與大眾而言難以理解。另外,某些統計學分析(尤其當涉及機率論時)得出的結論可能非常違悖一般人的直覺,如蒙提霍爾問題。人們(甚至包括一些科學家)往往需要統計的技巧(或懷疑)才能理解其正確性。 == 統計方法 == === 實驗與觀察性研究 === 統計研究中的共同目標是分析因果關係,具體來講就是從預估資料變化中得出結論,或是研究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關係。因果統計研究主要有兩種:實驗研究和觀察研究。在兩種研究中,自變數改變對因變數所造成的影響可以被觀測到。兩種實驗間的不同在於實驗時如何進行的。兩種實驗都很厲害。實驗研究包括將系統尺度進行研究、操縱系統、使用更多的尺度進行同樣的實驗來確定操作是否改變了尺度的值。與之相對的是觀察研究,觀察研究不包括實驗性操作。在此,資料被收集,預估資料與回覆資料間的相關係數被研究。 ==== 實驗研究 ==== 統計實驗的基本步驟如下: # 設立研究計劃,包括找到代表研究專案的資料,使用如下資訊:根據處理效應進行初步預估,備用假說,預估實驗變率。對實驗目標的選擇和道德上的考慮也是必不可少的。統計學家推薦實驗(至少)應與另一個相同標準、不同專案的參照組進行對比,以減少偏差。 # 試驗設計,使用區組變數來減少干擾變數的影響,將物件進行隨機處理,消除估算處理效用與實驗誤差中的偏差。在此階段,實驗參與者和統計學家填寫實驗草案,並依此指導實驗程序,對實驗資料的原始分析進行細化。 # 根據實驗草案進行實驗、方差分析。 # 在第二次分析中進一步解析資料,為進一步研究提出新假說。 # 彙報研究結果並將其存檔。 對人類行為的實驗研究應該多加謹慎。著名的霍桑效應在位於伊利諾伊州的霍桑工廠(Hawthorne Works)進行心理學實驗,研究工作環境改變對生產率的影響。研究人員嘗試增強照明,觀察它是否有助於提高流水線工人的生產率。研究人員首先檢測了工廠的生產率,爾後改變車間的照明強度,觀察結果。結果是生產率在實驗環境下的確提升了。然而,該實驗因其流程誤差在今天飽受批評,特別是實驗缺乏參照組和雙盲。霍桑效應指僅從觀測來得出結論。該實驗中生產率的提升不是因為照明強度的改變,而是因為工人們發覺他們被圍觀了。 ==== 觀察研究 ==== 觀察研究的具體例子是研究吸菸與肺癌之間的相關係數。這種研究常用調查來收集所需資訊的觀測結果,並對其進行統計分析。在本案例中,研究人員會收集吸菸和不吸菸者的觀察資料,進行病例對照研究,然後觀察每組中肺癌患者的數量。 === 測量的尺度 === 根據Stevens(1951)對數字的尺度分類,統計學一共有四種測量的尺度或是四種測量的方式。這四種測量(名目、順序、等距、等比)在統計過程中各具有不等的實用性。等比尺度(Ratio measurements)擁有零值及資料間的距離是相等被定義的;等距尺度(Interval measurements)資料間的距離是相等被定義的,但是它的零值並非絕對的無,而是自行定義的(如智力或溫度的測量);順序尺度(Ordinal measurements)的意義並非表現在其值而是在其順序之上;名目尺度(Nominal measurements)的測量值則不具量的意義。 === 統計術語 === ==== 零假設 ==== 對統計資訊的解釋時常涉及到構建零假設,在該假設中,所有因素對變數都不起任何作用。 對新手來說最佳的比喻就是法庭窘境了。零假設H0認為被告是清白的,而備擇假設H1則認為被告有罪。起訴是因為懷疑被告有罪。H0(現狀)與H1對立並且被認可,除非H1被“超過合理質疑”的證據證偽。然而,“無法排除H0”並不能代表被告清白,只是說證據無法將其定罪。所以,陪審團沒有必要在H0“無法推翻”的情況下將其“接受”。當零假設無法被“證明”時,可以透過強度檢測判斷假設是否近似成立,即進行第二型錯誤檢測。 ==== 誤差 ==== 在零假設中存在兩種基本誤差: * 第一型錯誤中零假設被錯誤地證偽,得出測試結果為“偽陽性”。 * 第二型錯誤中零假設沒有被及時排除,母群體中的實際差異被錯誤判斷為“偽陰性”。 當對樣本的個體觀察偏離了中心資料,如樣本或母群體平均數,誤差就出現了。許多統計方法嘗試將中位數乘法的誤差最小化,這種方法被稱之為“最小二乘法”。 生成統計資料的過程也會產生誤差。很多類似誤差被是隨機(噪音)性的,或是系統(偏倚)性的。但很多其他型別的重大誤差(如疏忽:分析員把單位填錯了)也是不容忽視的。 ==== 區間估計 ==== 許多時候研究只觀察母群體的樣本部分,所以結果並不能完全代表整個母群體。任何來自樣本的估算只能得到母群體的近似值。置信區間是統計學家用來表述樣本結果離整個母群體真實數值之間的差距。這常被表述為95%置信區間。形式上,數值為95%置信區間意味著如果在同樣情況下重複樣本分析(這回生成不同的資料集),95%的區間會得出符合(母群體)情況的實際結果。這並不意味著真實數值的機率也在95%置信區間之內。從頻率論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說法毫無意義,因為真實數值不是一個隨機變數。真實數值要麼在,要麼不再給定的區間裡。然而,任何資料在被抽取樣本,設計置信區間之前,將要被計算的區間確實有95%的機率能代表真實數值:在這一點上,區間的極限仍然是有待被觀測的隨機變數。利用貝葉斯統計置信區間可以得出區間包涵真實數值的機率:這種方法對“機率”有另一種解釋,即貝葉斯機率。 === 顯著性的差異 === 對於給出的問題,統計學很少回答簡單的是或否。它的解釋常常是以統計的顯著性差異出現,彙報可以將零假設精確證偽的機率值(這也被稱作是p值、假定值)。 顯著性差異並不一定代表所有的結果在現實世界裡都很顯著。例如對藥品的研究得出其具有統計的顯著性差異,但是實際上藥品可能毫無益處。這樣的藥品不會很有效地幫助病人康復。 由於假設檢驗中可能更加偏向於某一假設(如零假設),在大尺度研究中可能會對微小差異過度誇張,因此這中方法受到批評。顯著性差異所得出的重大差額並不一定在現實中有意義,但是我們仍舊可以據此設計出相應的實驗。 在報告假設是否被證偽時,一些方法不僅僅報告顯著性差異和p值。p值並不代表效應的尺度。更好更常用的方法使報告置信區間。雖然該值是從相同的假設測試或p值計算過程中得出的,但是它對效應的尺度及其不確定性都給出了描述。 === 例子 === 以下列出一些有名的統計檢定方法以及可供驗證實驗資料的程式 * t檢驗 * 方差分析 * 卡方分配 * 費雪最小顯著差異法(Fisher's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est) * 曼-惠特尼U檢定(Mann-Whitney U) * 回歸分析 * 相關性 * 皮爾遜積矩相關係數 * 史匹曼等級相關係數 == 統計學的範疇 == * 機率論與數理統計 * 抽樣與抽樣分佈 * 統計資料的蒐集、整理與顯示 * 引數估計 * 非引數估計 * 假設檢驗 * 方差分析 * 無母數統計 * 時間序列分析 * 統計指數 * 多變數分析 ** 主成分分析與因子分析 ** 聚類分析與判別分析 ** 結構方程式模式 * 相關分析與迴歸分析 == 延伸的科目 == 有些科學廣泛的應用統計的方法使得他們擁有各自的統計術語,這些學科包括: * 農業科學 * 生物統計 * 商務統計 * 資料採礦(應用統計學以及圖形從資料中獲取知識) * 經濟統計學 * 電機統計 * 統計物理學 * 人口統計 * 心理統計學 * 教育統計學 * 社會統計(包括所有的社會科學) * 文獻統計分析 * 化學與程式分析(所有有關化學的資料分析與化工科學) * 運動統計學,特別是棒球以及曲棍球 統計對於商業以及工業是一個基本的關鍵。他被用來瞭解與測量系統變異性,程式控制,對資料作出結論,並且完成資料取向的決策。在這些領域統計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 統計計算 == 計算機在20世紀後半葉的大量應用對統計科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早期統計模型常常為迴歸線性模型,但強勁的計算機及其演算法導致非線性模型(如神經網路)和新式演算法(如廣義線性模式、等級線性模型、支援向量機)的大量應用。 計算機效能的增強使得需要大量計算的再取樣演算法成為時尚,如置換檢驗、自助法。Gibbs取樣法也使得貝葉斯模型更加可行。計算機革命使得統計在未來更加註重“實驗”和“經驗”。大量普通或專業的統計軟體現已面市。 == 濫用 == 統計資料時常被濫用,對結果的解釋時常有利於演講者。Huff, Darrell (1954) 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 WW Norton & Company, Inc. New York, NY. ISBN 978-0-393-31072-6對統計的懷疑與誤導可被稱為:“世上有三種謊言:謊言,該死的謊言,統計數字”。許多對統計的濫用可能出於無意,也可能出於故意。《如何用統計來說謊》一書(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揭露了許多類似詭計,並在統計的應用與濫用中,回顧了許多案例中的統計方法(e.g. Warne, Lazo, Ramos, and Ritter(2012)。Warne, R. Lazo, M., Ramos, T. and Ritter, N. (2012).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in Gifted Education Journals, 2006–2010. Gifted Child Quarterly, 56(3) 134–149. 預防統計濫用包括使用合適的圖表、規避偏差。當結論被輕率概化,超過了它所能代表的範圍時,濫用就出現了。這常常是因無意或故意忽視樣本偏差所導致的。 條形統計圖可能是最容易使用、最容易理解的圖表了,它可以用手或計算機繪製而成。不巧的是,許多人忽視其中的偏差、誤差,因為他們不留意。因此,雖然圖表質量低劣,但人們常常願意去相信。只有當樣本可以代表總體時,統計結果才是可信、精確的。哈弗(Huff)稱:“樣本的可靠性可以被偏差破壞...給你自己點懷疑的空間吧。”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統計學家列表 * 統計學主題列表 * 統計圖形 == 外部連結 == + Category:應用數學 Category:數理經濟學 Category:數學科學職業 Category:研究方法 Category:評價方法
地球物理學
地球物理學()是透過定量物理方法研究地球的自然科學學科。通常使用地震波、重力、電磁、地熱和放射能等方法。狹義的地球物理學專指地質學上的應用,包括地球的形狀; 重力場和磁場; 內部結構和組成; 動力學和板塊構造; 巖漿的產生; 火山活動和岩石形成等。不過現代地球物理學組織使用更廣泛的定義,包括了冰和水在內的水迴圈; 海洋和大氣的流體動力學; 電離層和磁層中的電磁特性與日地關係; 以及月球和其他行星相關的類似問題。 雖然地球物理學在19世紀才被認為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但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人類開始以天然磁石製作成指南針。公元132年張衡建立了第一臺檢驗地震的儀器。艾薩克·牛頓將他的力學理論應用於潮汐和歲差,並開發了儀器來測量地球的形狀、密度和重力場,以及水迴圈的流程。 20世紀以來,發展出使用遠距離探測固體地球和海洋的地球物理學方法,地球物理學對於板塊構造理論的發展影響相當大。 地球物理學有許多對於社會需求的應用,如礦產資源、自然災害預防和環境保護 。地球物理勘測資料則用於分析潛藏的油氣和礦脈; 地下水層定位;尋找考古遺跡;確定冰川和土壤的厚度;評估的場址等等。 ==發展歷史== 地球物理學在19世紀才出現,由自然地理學、地質學、天文學、氣象學和物理學的角度出發。然而自古以來,人類已經對地磁、地震等許多地球物理現象進行了探討。 ===古代=== 公元前240年,昔蘭尼的埃拉託斯特尼推斷地球是圓的,並使用三角學和夏至太陽在埃及兩地的角度測量出地球的周長。他也設計出經度、緯度系統。公元132年,發明家張衡發明瞭世界上最早的驗震器,或許是關於地震最早的研究。歐洲在1571年後,才由提出地震儀的設計,但並沒有建成。 世界上最早記載關於使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指南針,出現在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歐洲第一個關於指南針的紀錄則是在1190年。 ===現代科學的開始=== 威廉·吉爾伯特1600年出版的《論磁石》標誌著現代科學的開始。提出一系列精細的磁力實驗報告後,吉爾伯特推測,指南針指向北,是因為地球本身就有磁性。1687年,艾薩克·牛頓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不僅為古典力學和引力奠定了基礎,也解釋各種地球物理現象,如潮汐和歲差 Section 3。於1844年建造了第一臺地震儀,能夠持續地記錄地震活動。 ==方法== ===大地測量=== 地球物理測量是在特定時間、地點,精確測量位置、大地形變以及重力,屬於大地測量學領域。大地測量學與地球物理學是兩個各自獨立,但彼此關係密切的領域,許多科學組織,如美國地球物理聯盟(AGU)、加拿大地球物理聯盟(AGU)和國際大地測量學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都同時包含這兩者 。要獲得地表絕對位置最普遍的方式是透過全球定位系統(GPS),由4個以上的人造衛星資訊並參考(GRS80)計算得到3維位置。另外也有方法,結合天文坐標和區域性重力向量來獲得大地坐標。此方法只提供兩個坐標位置,比GPS的使用更為困難。但它可以用於測量地球的運動,如章動和錢德勒擺動。兩點或多點的相對位置可以使用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決定。 重力測量因為需要相關的地表測量做為參考座標,也屬於大地測量的一部份。對於陸地的重力測量可以使用地面或直昇機上的。從1960年代開始,地球重力場可以透過分析人造衛星的運動來推算。海平面也可以透過使用衛星上的雷達高度計來測量,有助於建立更準確的大地水準面。2002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發射了重力回復及氣候實驗衛星(GRACE),以一對雙衛星透過GPS和微波測距系統測量兩顆衛星之間的距離,來獲得精確度的地球重力場變化。 GRACE檢測到的重力變化包括由洋流變化引起的重力變化; 徑流和地下水耗盡; 融化的冰蓋和冰川。 ===人造衛星和太空探測器=== 太空中的人造衛星除了使用可見光,也可以使用其他電磁頻譜進行觀測。地球物理學和太空物理學研究每個行星獨特的重力場和磁場。測量航天器在軌道上經歷的加速度變化,可以繪製行星重力場的細節。例如在1970年代,透過月球軌道測量月海上方的重力場擾動,發現在了在雨海、澄海、危海、神酒海和濕海盆地下方,存在有質量異常集中的質量瘤。 ==地球物理學分支== 地球物理學包括許多分支。固體地球物理學同樣是使用多種傳統物理學方法,但研究目的不同。主要是研究地球內部結構及其起源、演化並預測其發展。例如預報天然地震即是固體地球物理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勘測地球物理學是使用地震、重力、磁、電和電磁等的方法來尋找石油、天然氣、礦石、水等等具有經濟開發價值的物體。 * 固體地球物理學 * 礦物物理學 * 地球動力學 * 地震學 * 火山學 * 地熱學 * 地磁學 * 古地磁學 * 大氣電學 * 水文地理學 * 海洋學 * 氣象學 * 大地構造物理學 * 地核構造學 * 勘探地球物理學 * 大地測量學 * 大地天文學 ==參見== *地理學 *地質學 *天文學 *太空科學 *測繪學 == 註解 == ==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建築學
建築學(,或直接稱),從廣義上來說,是研究建築及其環境的學科。 在通常情況下,以及按其作為外來語所對應的詞語(由歐洲至日本再至中國)的本義,它更多的是指與建築物設計和建造相關的藝術和技術的綜合。因此,建築學是一門橫跨工程技術和人文藝術的學科。建築學所涉及的建築藝術和建築技術、以及作為實用藝術的建築藝術從而包括的實用、功能的一面和藝術、美學的一面,它們之間雖有明確的不同但又密切聯絡,並且其份量隨具體情況和建築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在某一建築物中可能某些方面很強而其餘方面很弱,但在其它建築物中情況則可能迥異。 從狹義上說,研究的是建築物可資使用的空間、可供欣賞的形象,以及圍繞空間、形象如何產生確立、調整美化等的一系列問題。 事實上,作為專用詞的“建築學”所研究的物件不僅是建築物本身,更主要的是研究人們對建築物的要求及其如何得以滿足,研究建築物實體從無到有的產生過程中相應的策劃、設計、實施等。 ==建築理論== 建築哲學源自於美學,著重在建築的美學價值、建築的語意(semantics),以及建築和文化發展之間的關係。包括柏拉圖、米歇爾·福柯、吉爾·德勒茲、羅伯特·文丘裡及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等哲學家及理論家都在探討建築的本質,以及建築和樓房(building)之間是否有差異之間的議題。 === 歷史上的論述 === 現存最早以建築為主題的文字作品是《建築十書》,由羅馬時代的建築家維特魯威在西元一世紀早期所著。D. Rowland – T.N. Howe: Vitruvius. Ten Books on Architec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9, ISBN 0-521-00292-3根據維特魯威,一個好的建築物應該具備「強(firmitas)、用(utilitas)、美(venustas)」三項要素,Translated by Henry Wotton, in 1624, as "firmness, commodity and delight" ,這三項要素的定義大致上是指: * 強(堅固) - 建築必須能堅固的矗立,並保持良好的狀態 * 用(實用) - 建築必須對使用者提供實用的功能 * 美(美觀) - 建築必須能讓人們感到愉悅並提升他們的精神 維特魯威認為建築師必須要用盡全力來實現這三項要素。阿爾伯蒂在他所著的《》一書中重新詮釋了維特魯威的觀點。他認為美觀基本上與比例息息相關,而裝飾性的物件也在美觀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對阿爾伯蒂來說,完美的比例也就是理想中人類身體的比例,也就是黃金比例。因此,美最重要的要素是物體與身俱來的,並非之後以人工方式創造的;且美的根據是一種普世的、可見的真理。一直到16世紀建築師瓦薩里的著作出現之後,在藝術領域中才出現「風格」的概念。Françoise Choay, Alberti and Vitruvius, editor, Joseph Rykwert, Profile 21, Architectural Design, Vol 49 No 5-6到了18世紀,瓦薩里的著作《藝苑名人傳》被翻譯成了義大利文、法文、西班牙文與英文。 在19世紀初期,在普金的著作《對比》(Contrasts,1836年)中,他將現代的、工業化的世界與理想化的新中世紀世界印象做出了對比。而普金相信哥特式建築是唯一的「建築中真正基督教的風格」。十九世紀英國的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曾著有《》一書,對於建築中的美學格外的重視,他認為蓋好的房子不一定算是真正的建築,只有經過一些佈置後才能算是建築。對拉斯金而言,構造比例及機能都良好的房子至少需要之類的裝飾John Ruskin, 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 G. Allen (1880), reprinted Dover,(1989)ISBN 0-486-26145-X。 有關理想的建築及構造物的差異,著名的二十世紀建築師勒·柯布西耶曾寫到:「當你用石頭、木頭和水泥為材料蓋了房子及宮殿,那是構造物(Building); 但若其中的一些巧思觸動我,讓我覺得很好,很高興,說了:『真漂亮。』,這就是建築(Architecture)了。」Le Corbusier, 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 Dover Publications (1985). ISBN 0-486-25023-7和勒·柯布西耶同時代的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認為:「當你小心的將兩塊磚搭在一起,建築就開始了。」 ===現代的建築概念=== 著名的十九世紀摩天大樓建築師提倡一個建築設計的概念:「形式追隨功能。」 這種功能比結構及美感還要重要的觀點受到很多人的歡迎,但也有一些質疑,此觀點使得「功能」這個概念取代了維特魯威提出的「用」,功能包括了所有有關建築物用途、認知及愉悅性的準則,不只是實用,而且也有美學、心理學及文化上的意涵。 left|thumb|alt=雪梨歌劇院看起來是浮在碼頭上,其建築物看似有很多白色的帆|約恩·烏松設計的悉尼歌劇院 在許多哲學中,影響現代建築師及建築設計的有理性主義、經驗主義、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及現象學。 二十世紀末期又出現一個影響建築機能及結構的概念,就是可持續性,是因應當代的訴求,建築物應該考慮對環境的友善,包括其原料生產的方式,對周遭自然環境及其他建築的影響,在空調、水、照明及廢棄物處理上對能源的需求等。 ==歷史== ===建築起源與鄉土建築=== 最早建築的原型是在因應需求(居住、安全保障、宗教崇拜)及方式(可用建築材料、建築者技術)的變化下而衍生的。隨著文明發展,知識透過口傳及實作而傳承,建築也就成為工藝。一般認為建築的成功是一連串嘗試和錯誤學習之後的成果,在進展的過程中,經驗複製的比例慢慢增加,嘗試的比例慢慢減少,大家對建築成果也越來越滿意。在許多地方仍有配合當地需求、建築材料和工藝而有的。 ===史前建築=== 最早人類定居後,形成了鄉村。隨著經濟的發展,開始有大型聚落(proto-city)及市區,其中一些大型聚落成長地非常快速,像是安納託力亞的加泰土丘,或是現今巴基斯坦的印度河谷文明。 在新石器時代,在現今土耳其、巴勒斯坦、巴基斯坦、羅馬尼亞、烏克蘭、蘇格蘭及中國都有許多的聚落。 ===古代建築=== 在古埃及或是美索不達米亞的古文明中,建築和城市化代表神靈及超自然力量持續的臨在,許多古文化會用建築中的紀念碑來代表國家或是統治者的政治權威。 古典時代(例如古希臘或是古羅馬)的建築和城市化是源自市民的理想,不再是來自宗教或是帝國的訴求,而新的建築型式也開始出現。羅馬建築受到希臘建築的影響,在建築實務也融入了許多希臘的建築元素。 古代就已有有關建築的文獻,其中有一般性的建議,也有具體的正式規定。像西元前1世紀的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就寫了《建築十書》。 ===亞洲建築=== 亞洲建築的發展在許多方面都和歐洲不同,佛教、印度教及錫克教建築都有其不同的特色。亞洲建築中,中國和的建築也都對周圍的建築風格有所影響,但日本建築都沒有類似的影響。有些亞洲建築有明顯地域性的差異,例如。大約是在西元前五世紀所發展,其理論是源自印度教中的概念,其著重的是如何表達宏觀與微觀。 許多亞洲國家的信仰是多神宗教,因此其建築型式會特別強調其自然景觀。這些地區大部份的大型建築是輕量化使用木材的結構,一直到近年在有所改變。不過古老的大型木製建築留存至今的不多。佛教後來以磚石的建築為主,一開始可能是源自於石窟,這些建築就保留的很好。 早期亞洲的建築著作有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考工記》、古印度的Shilpa Shastras、古斯里蘭卡的Manjusri Vasthu Vidya Sastra,以及古尼泊爾阿尼哥(Araniko)的著作。 ===伊斯蘭建築=== 伊斯蘭建築從公元第七世紀時開始,整合了古中東及拜占庭的建築風格,同時也加入了宗教的元素以及社交上的需求。伊斯蘭建築分佈在中東、土耳其、北非,印度次大陸,西班牙及阿爾巴尼亞,因為奧斯曼帝國的擴張,伊斯蘭建築也有出現在巴爾幹半島的國家裡 。 ===歐洲中古時期=== 歐洲中古時期時,工匠開始形成行會,發展交易,也留下了契約的文稿,其中許多是和教會建築有關的。建築師一般會由負責石匠的人擔任,有時在契約中也會將建築師稱為Magister lathomorum。 當時主要的建築有修道院及大教堂。自公元900年以後,有建築知識的神職人員及商人開始往來歐洲各地,因此歐洲各地出現了羅曼式建築或哥特式建築。 中古時期另一個很重要的建築遺產就是遍佈歐洲大陸各地的防禦工事。從巴爾幹到西班牙,從馬爾他到愛沙尼亞,這些建築是歐洲文化遺產中重要的一部份。 ===文藝復興和建築師=== 歐洲的文藝復興約從公元1400年開始,當時的文藝復興人文主義開始發展,也伴隨著古典時期學問的復興。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更加強調人在社會中的作用,比中古時期要多很多。當時有許多出名的建築師,像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米開朗基羅、安德烈亞·帕拉弟奧,也開始了對出名建築師的瘋狂崇拜。當時的藝術家、建築師和工程師或其他相關職業還沒有明顯的劃分,而稱呼往往是依各地區的習慣喜好而有所不同。 古典主義建築的復興,所伴隨的是科學和技術的發展,這也影響到建築的比例和結構。在這個時期,藝術家是可以設計橋樑的,因為其中用到的結構計算是在此領域通才知識的範圍內。 ===早期現代以及工業時期=== 隨著科技領域的新興知識以及新材料以及新技術的興起,建築師和工程師開始有不同的分工,建築師開始著重美學以及人文的層面,較不注重建築設計的技術層面。當時也出現了「紳士建築師」,接洽富有的客戶,特別關注來自於歷史原形的視覺品質,以英國鄉間許多的哥德復興式建築或是蘇格蘭baronial建築為代表。 19世紀的正規建築訓練,像是法國的法國美術學院,非常重視精美建築圖紙的製作,不太考慮使用背景(context)及可行性。 同時期出現的工業革命開始了大量生產以及消費。審美成為中產階級的評斷標準,因為裝飾品以往是昂貴的工藝品,而在機器量產之後變得便宜許多。 當時鄉土建築的裝飾越來越多。屋主可能在現有的建築設計中加上一些書籍或建築期刊中找到的特徵。 ===現代主義建築=== 從二十世紀起,大眾普遍對對強調復興式建築以及精緻裝飾表示不滿,開始了新的思潮,也就是現代主義建築的前身。其中著名的有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工藝聯盟,生產品質較好,由機器製作的產品。一般認為此時開始出現工業設計的專業。接著有在魏瑪的包豪斯學校,重新定義了建築的邊界,將建築的創作視為是藝術、工藝以及技術的終極整合。 現代主義建築一開始是具有道德、哲學以及美學基礎的前衛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先驅的現代主義建築師想要針對戰後新的社會及經濟規序,找到一種全新的,適合此時期的風格,且著重中產階級以及工人階級的需求。現代主義建築拒絕那麼符合快速衰落的貴族階級所需,在歷史建築風格上再加以改進的建築實作。現代主義建築師的作法是將建築簡化為形式,除去裝飾,強調功能的細節。建築會顯示其功能元素以及結構元素,露出鋼樑以及混凝土表面,不再將其隱藏在裝飾裡面。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建築師開展了有機建築,用建築的環境以及其目的來定義其形式,其目標是要促進人們住所以及自然世界之間的平衡,著名的例子有美國的羅比之家以及落水山莊。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菲力普·強生及馬塞爾·布勞耶等建築師建立了以建築材料以及現代建築技術等建築本質為基礎的美,將傳統歷史性的建築型式改為簡化的幾何建築型式,讚揚因為工業革命才可能出現的新手段及方法,其中包括了是高樓層摩天大樓必要的鋼結構建築。法茲勒·拉赫曼·汗發展的核心筒是在高樓層建築上的技術突破。二十世紀中期時,現代主義建築演變成國際風格,像山崎實所設計的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子星大樓就在許多方式體現了國際風格的美學。 ===後現代主義建築=== 許多建築師反對現代主義建築,認為其建築缺乏歷史風格中的豐富裝飾。第一代的現代主義建築師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過世,第二代的建築師(像是保羅·魯道夫、馬塞爾·布勞耶、埃羅·薩里寧)想將現代主義的美學和粗野主義融合,例如有豐富彫刻立面,而其混凝土面尚未完工的建築。不過更年輕,戰後的新世代認為現代主義和粗野主義太過樸素、標準化、單調,沒有考慮不同時代的歷史建築在不同地方及文化下,所帶給人的豐富體驗。 學派就是一種針對現代主義建築和粗野主義建築的回應,其中包括了及,這二個都以自然為靈感和設計主要來源。有些研究者認為隱喻式建築只是後現代主義的一個層面,但也有人認為其自身就是一個學派,是繼續發展後的成果 。 自從1950年代末及1960年代起,出現了,是早期反對現代主義的重要運動,參與的建築師有英國的查理斯·摩爾、挪威的、義大利的、維多利歐·葛雷高第、和布魯諾·賽維,他們一起讓大眾對新的當代建築風格產生興趣,此風格是要用歷史的建築作為模型以及先例,以擴充套件人的體驗。後現代主義形成了一種結合當代建築科技以及便宜材料,有非現代主義的美學風格的建築,從高度古典式的建築轉換為大眾化或是鄉土地區性的建築風格。美國建築家羅伯特·文丘裡有一個對後現代主義著名的定義,將後現代主義定義為「decorated shed」(內部機能設計,外部有裝飾的一般建築),反對現代主義及粗野主義的「ducks」(具有不必要表現構造型式的建築)。 == 學科 == === 主要研究領域 === *建築理論() *建築歷史() *建築美學() *建築構造 === 相關研究領域 === *建築材料() *建築力學() *建築結構() *建築施工 *建築裝置() *建築物理() *建築經濟() == 密切聯絡領域 == *城市規劃() *城市設計() *園林設計(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園林營造學) *景觀建築() *室內設計() === 相關領域 === *土木工程 *建築經濟() *市政工程 *環境工程 *結構工程學 *交通工程學 *防災工程學 *水利工程 *岩土力學 *水力學 *城鄉規劃學 == 雜項 == 世界建築日(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是由國際建築師協會1985年的第63屆理事會所訂定的,當時訂為7月1日。 1985年聯合國全體代表大會決定將設定在每年10月第一個星期一。1986年的國際建築師協會理事會決定將世界建築日和世界人居日結合,一起舉行慶祝活動。 ==相關條目== *建築工程 * * *建築美學 == 註解 ==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World Architecture Community * Architecture.com , published by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 Glossary of Architectural Terms * Cities and Buildings Database – Collection of digitized images of buildings and cities drawn from across time and throughout the worl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Library * "Architecture and Power" , BBC Radio 4 discussion with Adrian Tinniswood, Gillian Darley and Gavin Stamp (In Our Time, 2002-10-31)
多媒體短訊
多媒體簡訊(,縮寫:MMS)是傳送文字、圖片、動畫、音訊和影片等多媒體訊息的功能-{}-。這是行動電話接收和傳送多媒體訊息的一種方式。與只能傳送160字元的簡訊相比,多媒體簡訊擴充了收發文字的長度。 多媒體簡訊最流行的用途是透過帶有照相機的移動裝置傳送照片,此外這也是傳送新聞和包括影片、鈴聲等娛樂訊息的常用方式。 過去,多媒體簡訊的大小通常為50KB,這是由運營商和手機終端雙方面決定的。現在大部分手機可支援300KB的多媒體短訊。 == 技術 == 多媒體資訊的傳送方式與簡訊完全不同。第一步是裝置為多媒體資訊進行編碼(類似於MIME郵件)。然後,該資訊會被轉發至MMS儲存與傳送伺服器(稱為MMSC,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 Center)。 == 安全性== 某些惡意多媒體短訊會導致手機當機或中毒。根據資安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一個被稱為Stagefright的漏洞,只要讓你收到一個特製的多媒體短訊,就可以讓攻擊者無須經過任何互動就完全控制你的手機。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手機 * 簡訊 Category:行動通訊標準 Category:3GPP標準
增強型簡訊服務
EMS為Enhanced Message Service的縮寫,中文譯為增強型簡訊服務。只能用於傳送簡單文字、圖片和音樂。EMS透過使用多SMS資訊的序列傳輸,擴大了資料量,從而滿足EMS傳輸聲音和圖片等複雜的傳輸要求。具有EMS功能的手機大概在2001年上市。 Category:行動電話
2G
第二代行動通訊技術,簡稱2G(Second Generation)。相對於前一代直接以模擬訊號的方式進行語音傳輸,2G行動通訊系統對語音係以數位化方式傳輸,除具有通話功能外,某些系統並引入了簡訊(SMS,Short message service)功能。在某些2G系統中也支援資料傳輸與傳真,但因為速度緩慢,只適合傳輸量低的電子郵件、軟體等資訊。直到發明3G出來取代2G。 2G技術基本上可依照採用的多路複用(Multiplexing)技術形式分成兩類:一種是基於TDMA所發展出來的系統,以GSM為代表;另一種則是基於CDMA所發展出來的系統。 主要的第二代手機通訊技術規格標準有: * GSM:以TDMA為基礎所發展、源於歐洲、目前已全球化。 * IDEN:以TDMA為基礎所發展、美國獨有的系統。被美國電信系統商Nextell使用。 * IS-136﹙也叫做D-AMPS﹚:基於TDMA所發展,是美國最簡單的TDMA系統,用於美洲。 * IS-95﹙也叫做cdmaOne﹚:基於CDMA所發展、是美國最簡單的CDMA系統、用於美洲和亞洲一些國家。 * PDC﹙Personal Digital Cellular﹚:基於TDMA所發展,僅在日本普及。 在美國所使用的2G GSM系統通常稱為PCS(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ervice),即採用1900MHz頻段的GSM1900,頻段異於歐洲所採用的GSM900(原始GSM頻段)與GSM1800(原稱PCN)。 ==規格概要== ===容量=== 在手機與基站間使用數字訊號增加了系統容量,主要體現在這兩個方面: * 透過使用不同的編碼技術,數字訊號可被比模擬訊號更有效地壓縮與編碼,從而允許在同一頻寬中傳播更多的訊號。 * 數字系統減少了手機發射訊號所需要的能量,這意味著蜂窩網路需要變得更小,所以相同的面積需要部署更多的蜂窩,因為基站與手機的廉價使這一切成為了可能。 ===劣勢=== * 在人口較少的區域,微弱的手機訊號可能無法有效到達基站,這個問題對於在較高頻率工作的2G系統尤為明顯,對在低頻工作的2G系統並不是那麼明顯。在不同的國家,對於2G的可部署位置,也有著截然不同的法規。 * 數字訊號是有失真壓縮,而模擬訊號是無失真壓縮。 ===優勢=== * 數字訊號透過降噪技術,較少受到白噪聲和背景噪聲的干擾。 ==停用== 為了將2G網路的頻譜等資源轉予5G等新建網路使用,許多運營商已經開始或計劃逐步停用2G網路,並將在網使用者轉移至其他網路。 * 新加坡在2017年4月1日正式停用2G訊號。 * 臺灣在2017年6月30日正式停用2G訊號。 * 澳門在2019年9月30日正式停用2G訊號。 * 香港在2021年9月30日正式逐步停用2G訊號。 == 參看 == * 0G * 1G * 2.5G * 2.75G * 3G * 3.5G * 3.75G * 4G * 5G Category:行動通訊標準
歌劇
歌劇(,為複數形)是一門西方舞臺表演藝術,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戲劇。其他歌劇的定義:「富戲劇化的表演或作品,是一門以音樂為主的藝術」 《牛津簡明英語詞典》;「任何在演藝場館演出的,可以歌唱的戲劇作品(有時夾有朗誦或對白),並附以歌手)通常穿著戲服)和伴奏音樂家所寫的原創音樂」(Amanda Holden,《為維京人所寫的歌劇導論》); 「源於17世紀初,帶有歌唱角色的音樂舞臺作品」 (Pears Cyclopaedia, 1983 ed.). 歌劇在17世紀,即1600年前後才出現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戲劇的所需一樣,都要憑藉劇場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戲服以及表演等。一般而言,較之其他戲劇不同的是,歌劇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傳統聲樂技巧等音樂元素。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絃樂團。有些歌劇中都會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語歌劇都有一場芭蕾舞表演。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在歐美文化圈以外相類似的藝術,也會西方人冠以「opera」這一名詞作分類之用,惟加上地方名以玆識別。如何西方歌劇有截然不同的緣由和傳統的中式戲曲,在歐洲各國語言中統稱為「中式歌劇(Chinese Opera)」,反之把歌劇與戲曲比較時常被諧稱為鬼佬大戲。然而歌劇也並非西方音樂舞臺的唯一藝術形式:古有希臘戲劇的歌唱和伴奏音樂元素;今有音樂劇這門舞臺表演藝術。,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 歌劇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義大利,既而傳播到歐洲各國,而德國的海因裡希·許茨、法國的讓-巴普蒂斯特·呂利和英格蘭的亨利·珀塞爾分別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開創了17世紀歌劇的先河。一直到18世紀,義大利歌劇依然是歐洲的主流,縱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國作曲家到法國謀生,而韓德爾最終落腳英倫。 而義大利歌劇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劇,直至格魯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劇」,以對抗正歌劇的矯揉造作。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紀歌劇巨匠,顯然是莫札特。莫札特少年時先以正歌劇起家,繼而以義大利語喜歌劇,風行各地,尤以《費加羅的婚禮》、《唐·喬望尼》和《女人皆如此》為人稱頌。而莫氏倒數第二部歌劇《魔笛》(最後一部為狄多王的仁慈),更是德語歌劇的指標性作品。 19世紀初期是美聲(bel canto)風格歌劇的高峰期,風行當時的羅西尼、多尼采蒂和貝利尼等人的歌劇,時至今日,依然常見於舞臺。與此同時,賈科莫·梅耶貝爾的歌劇作品則成為了法式大歌劇(Grand Opera)的典範,並風行全法。 19世紀中後葉則被譽為歌劇的「黃金時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納和朱塞佩·威爾第在德國和義大利各領風騷。而黃金時期過後的20世紀初,西歐歌劇繼續演變出不同風格,如義大利的寫實主義(verismo)和法國的當代歌劇,和及後賈科莫·普契尼和理查德·施特勞斯的作品。而在整個19世紀,在中東歐地區,尤其是俄羅斯和波希米亞,國民樂派的崛起造就了當地和西歐平行發展的歌劇作品。 整個20世紀,現代風格元素常被嘗試混入歌劇當中,如阿諾德·勛伯格和阿爾班·貝爾格的無調性手法和十二音階作曲法,以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音樂和菲利普·格拉斯和約翰·亞當斯的簡約音樂。隨著錄音技術的改善,像恩里科·卡魯索等歌手成為歌劇圈外人士所知的名字。隨著20世紀科技的進步,歌劇也會在電臺和電視上播放,也出現了為廣播媒體而寫的歌劇 == 術語舉凡 == 歌劇的歌詞往往紀錄在「辭本」(,直譯為小冊子)上。一些歌劇作曲家,往往會為自己的歌劇填詞,如華格納;另一些作曲往往會和指定的作詞人合作,如莫扎特和他的最佳拍擋洛倫佐·達·彭特。歌劇有兩種傳統的演唱形式:宣敘調(),不帶旋律結構的演唱部分,通常用於交代劇情;詠歎調(),通常用於表達角色感情,帶旋律結構的唱段。二重唱()、三重唱()和多人重唱也很普遍。每一種歌唱方式都輔有樂器伴奏,有時也會有合唱團伴唱。在某些形式的歌劇,如歌唱劇()、喜歌劇()、輕歌劇()和半歌劇()中,宣敘調往往被沒配樂對白所代替。在其他歌劇中,宣敘調偶然也會被帶旋律結構的詠敘調()。在巴洛克和古典主義音樂時期,宣敘調還分為兩種:乾宣敘調()是指只帶有「數字低音伴奏」()的宣敘調,通常-{只}-有羽管鍵琴提供若干和絃,供歌手對音;而伴奏宣敘調()則有整個管絃樂隊提供伴奏。在19世紀以後,伴奏宣敘調漸漸成為歌劇界的主流,管絃樂團在歌劇中的音樂角色漸被看重。華格納的作品更進一步「廢除」宣敘調和詠嘆調之間的停頓,將歌劇化為旋律不休止的樂劇。當然,這個舉動和華格納的其他舉動同樣惹人爭議。有些人跟隨了這個樂劇潮流,有些現代歌劇則尊重傳統,保留了這些停頓,如史特拉文斯基的《遊子歷程(The Rake's Progress)》。 == 簡史 == === 起源 === 歌劇在西方語言的代表字Opera來源於拉丁語“作品”的複數形式(Opus, Opera),後經義大利文推廣至其他歐洲語言,顧名思義歌劇原意不單單包括舞臺上的獨唱、重唱和合唱,也包括對白、表演和舞蹈。16世紀末,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有一群人文主義學者組成了「卡梅拉塔同好社」(Camerata)的團體,以復興古希臘的舞臺表演藝術。他們相信古希臘的戲劇中的「合頌」部分實際上是合唱部分,甚至有人認為古希臘的戲劇實際上就和今天的歌劇一樣,全部劇情皆以歌曲交代。因此當現知歷史上第一部歌劇,由雅各布·佩裡作曲,取材自古希臘神話的《達芙尼(Dafne)》於1597年首演時,風評一片讚好,皆認為「成功復活了古希臘的戲劇精神」。但《達芙尼》最終不幸失傳,但佩裡的另一套首演於1600年的歌劇《尤麗狄茜(Euridice)》至今仍偶有排演。但今天歌劇界最古老的標準保留劇目的歌劇,當數1607年首演於曼都瓦宮廷的克勞迪奧·蒙泰韋爾迪作品,《奧菲歐(L'Orfeo)》。《牛津配圖歌劇史》第一章;《為維京人所寫的歌劇導論》中關於佩裡和蒙泰韋爾迪的部分 === 義大利語歌劇 === ==== 巴洛克時期 ==== 歌劇的觀眾不僅僅侷限於宮廷貴族。1637年,歌劇季度購票制度在威尼斯的狂歡節出現,令公眾開始得以欣賞歌劇。蒙泰韋爾迪也在此時由曼都瓦移居到威尼斯,並為威尼斯在1640年代創作了他最後的兩套歌劇,《尤里西斯返故國(Il ritorno d'Ulisse in patria)》和《波佩亞的加冕》。他最重要的追隨者範切斯科·卡瓦利(Francesco Cavalli)將歌劇傳到了義大利各地。這些早期的巴洛克時代的歌劇,往往是喜劇混和一些悲劇元素,如在歌劇中插入帶喜劇成份的「戲中戲」,以吸引文化程度不如貴族的新晉商人階層,去欣賞歌劇。但這個現象刺激了不少受過教育的鑑賞者。就是這些鑑賞者,發起了歌劇史上第一次革新運動。在威尼斯阿卡迪亞學院的資助下,詩人梅塔斯塔齊奧(Metastasio)透過自己的創作,確認了正歌劇(opera seria)的標準模式。自此至18世紀末,正歌劇便成為義大利歌劇的主流。 而在梅塔斯塔齊奧的標準形成之際,喜歌劇(opera buffa)便成為巴洛克時代義大利歌劇的另一模式。而部分戲中戲則漸漸發展成為日後「藝術喜劇(commedia dell'arte)」,如同1710至1720年代流行於那不勒斯的「間場喜劇(intermezzi)」一般。無論如何,這些喜劇往往都大受歡迎,不少得以隨即單獨上演。 正歌劇常帶有振奮的音調和還有高度格式化的曲式,通常由乾宣敘調和返始詠嘆調(da capo aria)。這些特色給予當時的歌劇唱家很大的發揮空間,令他們成為正歌劇黃金時代的明星。當時英雄的角色常為閹伶而設,或用女高音代替。這類唱家以閹伶法裡內利和賽尼西諾(Senesino),還有女高音浮士蒂娜·波多妮(Faustina Bordoni)最為著名,其中法裡內利更是18世紀最著名的歌劇唱家。由於正歌劇在法國以外的各國大行其道,因此這類主角在各國需求很大。 義大利歌劇一直是巴洛克時代歌劇的標準,義大利指令碼最為流行,如在倫敦謀生的德國人韓德爾都是用義大利語的指令碼寫歌劇。直至到古典音樂時期,義大利語指令碼都是歌劇的主流,18世紀末在維也納謀生的莫札特也是用義大利語的指令碼。其他義大利當地歌劇的領軍人物包括亞歷山德羅·斯卡拉蒂、安東尼奧·維瓦爾第和尼可拉·波波拉(Nicola Porpora)。《牛津配圖歌劇史》第一至三章 ==== 古典時期:格魯克、對梅塔斯塔齊奧標準的批判和莫札特 ==== 正歌劇誠然有其弱點和批判者,尤其是以壯觀場景取代戲劇的純粹性和統一性,引來不少抨擊。番切斯科·阿爾加羅蒂(Francesco Algarotti)1755年發表的《論歌劇 (Saggio sopra l'opera in musica)》,啟發了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格魯克提出革新歌劇的理論。格魯克主張正歌劇應該反璞歸真,無論是音樂、舞蹈和舞臺佈置,都是應該為為戲劇服務。這個時期的部份作曲家如尼可洛·約梅利和託馬索·特拉埃塔(Tommaso Traetta)都曾嘗試將這些觀點付諸實行。但第一個成功且青史留名的是格魯克。格魯克嘗試達成歌劇的「簡約美」,而在他的「革新歌劇」之一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茜(Orfeo ed Euridice)》得以體現,當中的聲樂部,不如韓德爾的作品那般,富有簡單的和絃和豐厚的交響樂伴奏。 格魯克的革新影響深遠,韋伯、莫札特和華格納都深受格氏的意念所影響。莫札特在很多方面被視為格魯克的繼承人,集合自身天賦對喜劇、和聲、旋律以及對位法的敏感觸覺,和洛倫佐·達·彭特合作譜出了一系列至今依然流行、依然著名的喜劇作品:《費加羅的婚禮》、《唐·喬望尼》和《女人皆如此》。然而莫札特雖有正歌劇的創作,如《狄託皇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和《依多美尼歐》,且創作精美,但已無力迴天────正歌劇的時代儼然一去不復返。《人與音樂:古典時期音樂》(Man and Music: the Classical Era,Neal Zaslaw編,麥米倫出版社Macmillan,1989);《為維京人所寫的歌劇導論》關於格魯克和莫札特的部分 ==== 浪漫時期:美聲、威爾第和寫實主義 ==== 19世紀初的義大利歌劇壇,幾乎為美聲運動和其歌劇代表作所佔據,如喬奇諾·羅西尼、文琴佐·貝利尼、葛塔諾·多尼采蒂、喬望尼·帕契尼(Giovanni Pacini)和薩維利奧·馬卡丹特(Saverio Mercadante)等人的作品。「美聲 ()」 ,本為義大利一種聲樂學派,其後出現相應的歌劇作品,成為一種歌劇的風格。美聲作品的旋律往往非常華麗且複雜精細的,需要相當靈活的技巧和音高控制能力。 美聲時期過後,朱塞佩·威爾第帶動了一種更直接,更震撼的新風格,以聖經故事為題材的《拿布果》便是這種風格的第一擊。而深受後拿破崙時代的義大利民族主義影響的歌劇觀眾,覺得威爾第透過自己的作品回應他們的訴求,令威爾第成為義大利統一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1850年代早期,威爾第一連推出三部最受歡迎的歌劇:《弄臣》、《遊唱詩人》和《茶花女》。此後更進一步發展他自己的風格,寫下了法式大歌劇《唐·卡洛斯》,並改編兩套莎翁戲劇,《奧泰羅》和《法斯塔夫》,作為自己的收山之作,並成功顯示了義大利歌劇的複雜與精密。 威爾第以後,隨著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和萊翁卡瓦洛的《小丑情淚》的出現,寫實主義歌劇漸漸流行於義大利。而寫實主義風格歌劇,尤其是賈科莫·普契尼的代表作《波希米亞人》、《托斯卡》和《蝴蝶夫人》,更是一時主宰世界各地的歌劇舞臺。此後的義大利作曲家,如盧西亞諾·貝里奧和路易吉·諾諾都一度嘗試將現代元素混入歌劇當中。《牛津配圖歌劇史》第五、八、九章;《為維京人而寫的歌劇導論》關於威爾第的部分。 === 德語歌劇 === 首齣德語歌劇是德國作曲家海因裡希·許茨在1627年所寫的《》,但曲譜已經散佚。直到18世紀為止,義大利歌劇對德語地區一直有很大的影響力。不過本土形式也非停滯不前。1644年,西格蒙德·施塔登(Sigmund Theophil Staden)首創了歌唱劇,以音樂化的對白代替義大利歌劇宣敘調的地位。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漢堡的白鵝市場歌劇院()成為了德語歌劇的中心,上演了不少賴恩哈德·凱澤爾(Reinhard Keiser)、格奧爾格·菲利普·泰勒曼和韓德爾的作品。然而不少作曲家,如卡爾·海因裡希·格勞恩、約翰·阿道夫·哈塞以至後來的格魯克,甚至韓德爾本人,都選擇以外語譜寫歌劇,尤以義大利語為多。 莫札特的歌唱劇,1782年的《後宮誘逃》和1791年的《魔笛》,被視為德語歌劇在國際歌劇市場立足的重要突破。而在法國大革命思潮的影響,貝多芬的《費德里奧》成功延續了德語歌劇的發展。而卡爾·馬利亞·馮·韋伯則成功開創德語浪漫主義歌劇的先河,成功抵抗了義大利美聲歌劇的浪潮。而在1821年首演的,充滿超自然力量的氣氛的《魔彈射手》,更彰顯了韋伯製造戲劇效果的天賦能力。當時著名的歌劇作曲家還包括海因裡希·馬施納、弗朗茨·舒伯特、羅伯特·舒曼和阿爾伯特·洛爾青,然而最著名的德語巨匠,當數理查德·華格納。 華格納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富革新性和爭議性的作曲家。在韋伯和梅耶貝爾的風格影響下,華格納最終發展出混集音樂、詩詞和美術於一身的「總體藝術()」的新概念。在後期的成熟作品中,如《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紐倫堡的名歌手》、《尼伯龍根的指環》和《帕西法爾》,華格納「廢除」了宣敘調和詠嘆調之間的停頓,將歌劇化為旋律不休止的樂劇。同時華格納相當強調管絃樂團在歌劇中的角色和能力,更透過在樂譜上羅織主導動機的網路,不斷重複與個別角色和戲劇概念有關的主題旋律。另一方面,華格納更嘗試突破傳統的音樂理論,如音調以及和聲,以求更大的表達空間。華格納更嘗試將哲學觀點嵌入自己的歌劇作品當中,常常以德意志和凱爾特傳說為基礎編寫歌劇。最終華格納更在拜羅伊特修建自己的劇院,參照自己的歌劇需求設計,專門上演自己的歌劇。 歌劇在華格納以後便不能以同日而語,而華格納的傳奇成為了很多作曲家的沉重包袱。但理查德·施特勞斯卻能成功吸收華格納的概念,發展出令人驚異的新方向。他先以極富爭議性的《莎樂美》聲名大噪,既而以灰暗的《厄勒克特拉》把和聲推到極限。但此後施特勞斯來了個大轉向,把華格納的風格混和莫札特的風格和維也納圓舞曲,炮製出了巔峰之作────《玫瑰騎士》。施特勞斯其後不斷推出風格各異的歌劇作品,不少由著名詩人胡戈·馮·霍夫曼史塔提供辭本,直至1942年推出《隨想曲》為止。20世紀值得一提的德語歌劇作曲家還包括亞歷山大·馮·策姆林斯基、保羅·興德米特、寇特·威爾和義大利出生的費魯西奧·布索尼。而阿諾德·勳伯格和其弟子在歌劇方面的創新則會在現代主義一節中討論。本節主要參考自《牛津配圖歌劇史》第一、二、三、六、八、九章;《牛津音樂指南》,還有《為維京人所寫的歌劇導論》關於各個作曲家的部分 === 法語歌劇 === 義大利人讓-巴普蒂斯特·呂利成功在法王路易十四的宮廷確立法語歌劇的風格。縱然外國出生的背景,呂利成立了王家音樂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Musique),且1672年起壟斷了法語歌劇市場。呂利透過和作詞人菲利浦·基諾(Philippe Quinault)合作創作《卡德摩斯與艾米安 (Cadmus et Hermione)》,開創了「音樂悲劇()」的先河,以著重對舞曲和合唱部分的編寫而著名。呂利作品中的宣敘調往往感情色彩豐富,以凸顯法語韻律特色。而在18世紀呂利的繼承人,讓-菲利普·拉莫不但創作了五套「音樂悲劇」,還嘗試創作如「芭蕾歌劇(opera-ballet)」等其他型別的作品,而且皆以豐富的配樂與大膽的和聲而著名。拉莫死後,德國人格魯克曾在1770年代的巴黎推出過六部歌劇,帶有拉莫的影子,但簡單得來更著重戲劇方面。 與此同時,「喜歌劇()」漸漸在18世紀中的法國興起。和德國的「歌唱劇」一樣,喜歌劇也是以對白取代宣敘調,其中以皮耶爾-亞歷山大·蒙西尼(Pierre-Alexandre Monsigny)、弗朗索瓦·菲利多爾和安德烈·歐內斯特·莫德斯特·格雷特里(André Ernest Modeste Grétry)代表。法國大革命期間,格魯克的追隨者,如梅於爾(Etienne-Nicolas Mehul)和凱魯比尼嘗試為喜歌劇注入莊重的元素,自此喜歌劇不只是「鬧劇」而已。 1820年代,格魯克在法國的威力漸漸不敵於義大利的美聲潮流,尤其在羅西尼遷居巴黎後,透過大作《威廉·泰爾》,參與確立法式大歌劇這種新形式。這種新形式隨即被另一個外國移民,賈科莫·梅耶貝爾發揚光大。梅耶貝爾的作品,為唱家炫耀技術提供了不少空間,而且著重非常的舞臺效果,當中《胡格諾人》是典型代表。 與此同時,較為輕鬆的「喜歌劇」也大受歡迎,尤其是弗朗索瓦-阿德里安·布瓦爾迪厄、丹尼爾·奧柏、費迪南·埃羅爾德和阿道夫·亞當的作品。與此同時,法國本土作曲家,如埃克托·柏遼茲的歌劇,上演的機會都很難爭取得到。縱然集格魯克風格之大成,柏遼茲的鉅著《特洛伊人》曲譜面世後百多年才得以全劇完整上演。 19世紀下半葉,雅克·奧芬巴赫創作了不少詼諧幽默、諷刺時弊的輕歌劇作品,如《地獄中的奧菲歐》。夏爾·古諾則透過《浮士德》一舉成名。而當人們接受了喬治·比才的《卡門》當中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風格的神奇結合後,《卡門》一劇成為了至今最受歡迎的喜歌劇。儒勒·馬斯內、卡米爾·聖桑和利奧·德里布的作品至今仍是標準保留劇目的名單上。與此同時,華格納的影響被視為對法式歌劇傳統的衝擊,法國的樂評人不少堅持拒絕華格納的樂劇,但法國的作曲家卻是嘗試模仿華格納的風格。其中克勞德·德彪西對華格納風格的回應就頗為有趣。在他的唯一歌劇作品《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1902)當中,和華格納的樂劇一樣,樂隊處於歌劇音樂中的領導地位;而且全劇皆由宣敘調組成,沒有實際意義上的詠嘆調。但戲劇內容本身很清淡但又撲索迷離,顯得和華格納風格相去甚遠。 其他20世紀當中值得一提的歌劇作曲包括莫里斯·拉威爾、保羅·杜卡斯、魯塞爾和達律斯·米約。而弗朗西斯·普朗克的作品是少數戰後推出的歌劇,能成為保留劇目,如《修道院裡的對話(Dialogues des carmélites)》。而奧利維埃·梅湘在1983年推出的歌劇《阿西西的聖方濟各(Saint François d'Assise)》,引來樂壇不少關注。本節主要參考自《牛津配圖歌劇史》第一至四、八、九章;《牛津音樂指南》;《為維京人所寫的歌劇導論》關於各個法國作曲家的部分 === 俄語歌劇 === 歌劇最早在1730年代,透過義大利歌劇巡迴演出的團隊傳入俄國,很快成為了俄國宮廷和貴族的重要娛樂。不少外國作曲家,如巴達薩爾·加路皮(Baldassare Galuppi)、喬萬尼·帕伊謝洛、朱塞佩·薩提(Giuseppe Sarti)和多莫尼科·奇馬洛薩等等,等曾獲邀到俄國創作義大利歌劇。於此同時,俄國貴族們把一些本土作曲家送到外國,學習創作歌劇,如馬克西姆·別列佐夫斯基()和蒂米特里·波特年斯基等人。第一套俄語歌劇出現在1755年,由義大利作曲家範切斯科·阿雅以亞()所作的《刻法羅斯和普羅克里絲()》。俄語歌劇隨即獲得不少俄國作曲家,如瓦西里·帕什科維奇(Васи́л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Пашке́вич)、葉甫奇蓋尼·弗明()和亞力克斯·魏司托夫斯基()等人的支援。 不過,米哈依爾·格林卡的兩套歌劇:1836年的《為沙皇獻身()》和1842年的《盧斯蘭與魯蜜拉》的推出才被譽為俄國民族歌劇的正式誕生。格林卡以後的19世紀,俄語歌劇名作輩出,如亞歷山大·達爾戈梅日斯基的《露莎卡()》和《石像赴宴()》、莫傑斯特·穆索爾斯基的《鮑里斯·戈東諾夫》和《霍宛斯基黨人之亂()》、亞歷山大·鮑羅丁的《伊戈爾王()》、柴可夫斯基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和《黑桃皇后》,以及尼古拉·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雪女郎()》和《薩特闊()》。這些作品反映了俄國國民樂派音樂的發展,也被視為泛斯拉夫主義思潮的象徵之一。 在20世紀,俄語歌劇繼續獲得發展,如拉赫曼尼諾夫的《吝嗇的騎士()》和《雷米尼的法蘭西斯卡()》,斯特拉文斯基的《夜鶯()》、《瑪伏拉()》、《俄狄浦斯王()》及《遊子歷程()》,普羅科菲耶夫的《賭徒()》、《三橙之戀()》、《火天使()》、《情定修道院()》及《戰爭與和平()》,肖斯塔科維奇的《鼻子()》和《姆岑斯克郡的麥克白夫人》(),愛迪生·瓦西里耶維奇·傑尼索夫的《歲月的泡沫()》還有阿爾弗雷德·加里耶維奇·施尼特凱的《與一傻瓜為伍的生涯()》和《約翰·浮士德先生的故事()》。《新格羅夫歌劇字典》中由Richard Taruskin所寫,關於俄國歌劇的部分;《牛津配圖歌劇史》第七至九章 === 英語歌劇 === 在英格蘭,歌劇被視為17世紀吉格喜劇 (jig)的延續。吉格喜劇一般是戲劇終結後的短笑劇,內容往往語帶諷刺,搬弄是非,主要是附有根據當時流行曲調改編而成的配樂的對白組成。而到了18世紀,英格蘭則是抒情歌劇(ballad opera)的天下。與此同時,法式面具歌舞劇(masque)也在英國宮廷站穩陣腳,而且愈趨豪華,而且佈景模擬度也愈來愈高。而伊尼戈·瓊斯為這種歌舞劇的舞臺設計堪稱經典,而且成為英國舞臺作品的設計典範達三個世紀之久。而本·瓊森1617年的面具歌舞劇《情人造就成人(Lovers Made Men)》則曾被人形容為「整套意式風格的面具歌舞劇,滿口宣敘調(stilo recitativo)」。From Webrarian.com 關於《艾凡赫》的介紹 而在共和時期,政府強行關閉戲院,導致英語歌劇無法發展。但在1656年,桂冠詩人、劇作家威廉·達文南特爵士(Sir William Davenant)縱然在沒有演出戲劇牌照之下,仍然以「敘事音樂()」之名,成功推出歌劇《羅德島之圍(The Siege of Rhodes)》,並邀得當時英國頂尖的作曲家,如亨利·羅斯(Henry Lawes)、亨利·庫克(Henry Cooke)、馬修·洛克、查理·科曼(Charles Coleman)和喬治·哈德遜(George Hudson)等負責作曲和配樂。達文南特繼而在1658年和1659年推出歌劇《西班牙人在秘魯的暴行紀實(The Cruelty of the Spaniards in Peru)》和《法蘭西斯·德雷克爵士的故事(The History of Sir Francis Drake)》,且因題材為批評西班牙而備受護國公奧利弗·克倫威爾的推崇。 1660年王政復闢,英國再次為外國作曲家開啟大門,尤其是法國作曲家。1673年,劇作家託馬斯·沙德威爾(Thomas Shadwell)成功把兩年前莫里哀和讓-巴普蒂斯特·呂利的芭蕾喜歌劇《賽姬(Psyche)》,改編上演。同年達文南特爵士在馬修·洛克等人的幫助,首次配樂演出了莎翁名劇《暴風雨(The Tempest)》。1683年左右,約翰·博羅(John Blow)的《維納斯和阿多尼斯(Venus and Adonis)》被視為第一部真正的英語歌劇。 然而在博羅之後,亨利·珀塞爾成為更為著名的歌劇作家。他雖有紅遍一時《蒂朵和埃涅阿斯》(Dido and Aeneas, 1689),但不少珀氏佳作乃「半歌劇 (semi-opera)」,即是在戲劇中加入的音樂和麵具歌舞場景,如珀賽爾的《仙界王后》(The Fairy-Queen, 1692),可以作為莎翁喜劇《仲夏夜之夢》所作的戲劇音樂。而往往戲劇的主角不會在音樂場景中出現,因此珀賽爾等作曲家為能以歌曲交代主線劇情。雖然如此,但珀賽爾和他的合夥人約翰·德萊頓一直想在英國推動正歌劇的發展,但珀賽爾的早逝,導致這一希望幻滅。 珀賽爾之後,英國歌劇壇可謂是義大利式歌劇的殖民地,韓德爾的意式正歌劇稱霸了數十年的倫敦歌劇市場,而本土作曲家,如託馬斯·阿恩(Thomas Arne)和約翰·腓特烈·拉普(John Frederick Lampe)和麥克·巴夫(Michael Balfe)都是依照義大利的風格寫自己歌劇。情況一直持續,18和19世紀依然如是,各大義大利歌劇名家,以及風行歐陸的莫札特、貝多芬和梅耶貝爾的名作一直霸佔倫敦的音樂舞臺。不過與此同時,新興的歌劇形式,如約翰·基(John Gay)的《乞丐的歌劇》(1728),滑稽歌舞劇(musical burlesque)、歐陸輕歌劇、特別是吉爾伯特與沙利文的薩沃伊歌劇,一度衝擊了歌劇舞臺的傳統。雖然沙利文聲稱他的輕歌劇,應該算英語歌劇學派的一部分,當他們也承認,他們創作的其中一個目的,便是要趕走19世紀風行英國,縱使翻譯奇差的法式輕歌劇。或因如此,蘇利文只曾寫了一齣大歌劇《艾凡赫(Ivanhoe)》。但他們的作品《皇家衛隊》(The Yeomen of the Guard)則曾被《每日郵報》形容為第一部真正的英語歌劇。《每日郵報》的原文寫道:「The accompaniments... are delightful to hear, and especially does the treatment of the woodwind compel admiring attention. Schubert himself could hardly have handled those instruments more deftly. ...we have a genuine English opera, forerunner of many others, let us hope, and possibly significant of an advance towards a national lyric stage.」 據《吉爾伯特與沙利文的第一夜》(Allen, Reginald. 1975. The First Night Gilbert and Sullivan. London: Chappell & Co. Ltd.)第312頁中所引。蘇利文在1890年代曾推出過若干套比較嚴肅的輕歌劇,但-{只}-有《艾凡赫》得以成功。 20世紀,英語歌劇漸漸擺脫義式風格的影響,尤其是雷夫·佛漢·威廉斯和本傑明·布里頓的作品至今仍是各大歌劇院的保留劇目。而與此同時,美國的作曲家,如倫納德·伯恩斯坦、喬治·格什溫等人,也開始英語歌劇的創作,並加入流行音樂的元素。時至今日,仍有有不少當代作曲家在譜寫歌劇,如英國的託馬斯·阿德斯《牛津配圖歌劇史》Chapters 1, 3 and 9.《為維京人所寫的歌劇導論》關於博羅、珀賽爾和布里頓的部分、哈里森·位元威素、麥可·尼曼和美國的菲利普·格拉斯及約翰·亞當斯。 === 其他語言的歌劇 === 西班牙也發展出了自己的歌劇形式,被通稱為「查瑞拉小歌劇()」,曾將在17世紀和19世紀中廣受歡迎,但在18世紀,義大利歌劇在西班牙非常流行,幾乎覆滅西班牙的地方歌劇。 捷克作曲家則在19世紀成功推動民族歌劇得發展,成效相當不錯。貝多伊齊·斯美塔那以8套歌劇打響頭砲,當中以《被出賣的新娘》﹔以《露莎卡》著名安東尼·德沃夏克則留下13部歌劇﹔而列奧西·揚那切克則以創新的作品,如《繼女耶奴發()》、《狡猾的小狐狸()》和《卡塔·卡芭娜娃()》。 19世紀,匈牙利民族歌劇的主要人物是,以撰寫歷史題材歌劇而著名的艾凱爾·費倫茨。最常見的艾凱爾包括《匈雅提·拉茲勞()》和《邦克公爵()》。而最著名的匈牙利歌劇當數巴托克·貝拉的《藍鬍子公爵的城堡》。 而最為人熟知的波蘭歌劇作曲家當數斯坦尼斯拉夫·莫紐什科,其代表作為《鬧鬼的莊園府第()》《牛津配圖歌劇史》由John Tyrrell所著《至1900年俄羅斯、捷克、波蘭和匈牙利的歌劇》一章而在20世紀,還有一些波蘭作曲家的歌劇作品包括席曼諾夫斯基的《羅格王()》和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的《烏布王()》。 === 近代和現代潮流 === ==== 現代主義 ==== 不少人認為,無調性音樂(atonality)的發展,就是現代歌劇風格變遷最明顯的體現。而華格納的特里斯坦和絃則被作移除傳統音調風格浪潮的第一響。而理查·史特勞斯、德布西、普契尼、保羅·興德米特和漢斯·普費茲納,在他們的音樂中運用更極端的半音和絃及更多的不和諧音。 然而阿諾德·勳伯格和阿爾班·貝爾格,這兩位提倡無調性手法和十二音階作曲法的維也納作曲家,才被視為現代主義歌劇的開山鼻祖。在勳伯格的早期作品,《期望》 (Erwartung, 1909)和《幸運之手》(Die glückliche Hand)都運用了大量半音和絃和不和諧音,而且偶會安排對白 ()。 而阿爾班·貝爾格的兩部歌劇,《伍采克》和《露露》,和勳伯格的作品有很多類似之處,但他成功把勳伯格十二音階作曲法和傳統曲調手法結合成自己的風格。這可以解釋到縱使其作品的曲調和劇情富爭議性,但仍能在標準保留劇目之列。而勳伯格的理論影響了不少後來的作曲家,縱然他們並沒有用到勳伯格的手法。英國的本傑明·布里頓、德國的漢斯·維爾納·亨策和俄國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都被視為跟隨勳伯格的風格的歌劇作曲家。 但十二音階作曲法並非人人受落。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在寫過極富現代主義的芭蕾音樂《彼得魯什卡》和《春之祭》後,便在1920年代轉向新古典主義,寫下《俄狄普斯王》(Oedipus Rex)在《俄狄普斯王》之前,1916年的「滑稽歌舞雜劇」《狐狸雷納德》(Renard)和1918年的「將被朗讀、表演和舞蹈的」作品《士兵的故事》,這兩部規模較小的作品,已被史特拉汶斯基背離現代主義之作,而《士兵的故事》更是一部類似古德式「旋律戲劇(Melodrama)」一類的作品。而在《俄狄普斯王》之後,《遊子歷程》則成為他筆下第一部新古典主義歌劇,以19世紀的編號形式所寫,而且大量使用全音階,以抗拒勳伯格的序列音樂的影響。然而史特拉汶斯基對序列音樂的抗拒,鼓勵了不少作曲家尋找序列音樂以外的其他方向。《牛津配圖歌劇史》第八章;《為維京人所寫的歌劇導論》關於勳伯格、貝爾格和史特拉汶斯基的部分;Malcolm MacDonald《勳伯格》(Schoenberg, Dent,1976);Francis Routh,《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 Dent, 1975). ==== 其他潮流 ==== 20世紀音樂的一個潮流,無論在歌劇還是一般的交響樂,都因節省成本的原因而減少伴奏樂團的規模。隨著政府公家和私人對音樂贊助的減少,富有宏大弦樂部、多部豎琴、額外的園號以及異域的敲擊樂器的浪漫主義時期典型樂團不再容易組織,因此新作品往往要遷就成本,往往伴奏樂團會被裁減至接近室內樂的程度,歌劇往往也只是比較短的獨。如本傑明·布里頓的作品只需要13人的伴奏樂團。 20世紀歌劇另一個潮流就是當代歷史劇的出現,如約翰·亞當斯的《克林霍弗之死》(The Death of Klinghoffer)和《尼克松在中國》,還有季克·黑吉(Jake Heggie)的《行屍走肉》 (Dead Man Walking),都是近代的記憶戲劇化,搬上歌劇舞臺的例子,往往當中的主角在首演時依然在世類似的情況在法國大革命期間也曾出現,如1793年弗朗索瓦·高賽(François Joseph Gossec)的《共和國的凱旋》(Le triomphe de la République),就是基於一年前的法爾梅之役(Battle of Valmy)的情節而作的。這類作品明顯是政治宣傳的產物。。而過往的歌劇往往是講述比較遠古的歷史,或改編當代的小說和流行的戲劇,或基於神話或傳說改編。 根據大都會歌劇院的報告,該院的贊助人平均年齡高達60歲。然而世界各地的歌劇院都面對類似的趨勢,而這正正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典音樂聽眾高齡化潮流的一部分。《牛津配圖歌劇史》第九章因而各大歌劇院紛紛架設網站,或提供學生折扣優惠大都會歌劇院學生折扣資訊 ,意圖吸引年輕聽眾。 而在面對經費緊縮方面,老牌的大歌劇院則更容易應付,因為它們可以請來歌劇界的明星,以吸引「追星一族」的票源。然而小型的歌劇院往往比較難生存,往往依靠將國家或地方政府,地方企業和捐款拼湊起來的款項維持經營。不過,透過電視、電臺,甚至戲院播送歌劇演出,為歌劇界帶來不少新觀眾。 ==== 音樂劇重歸歌劇 ==== 自1930年代末開始,部分作曲家開始按照歌劇的規格來譜寫音樂劇,如安排相當規模的伴奏樂隊和運用傳統的音調手法來交代劇情變化,喬治·格什溫帶爵士樂風的《波吉和貝絲》和倫納德·伯恩斯坦的《憨第德》,最初都是在百老匯首演的音樂劇,繼而被列為歌劇界的保留劇目。《畫舫璇宮》、《夢斷城西》、《理髮師陶德》、《艾薇塔》等富旋律感的音樂劇,現在都可見於各大歌劇院。而有些音樂劇一開始,就應用歌劇的創作手法,如以宣敘調取代對白和主導動機的運用,這類手法可見於《耶穌基督超級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 1971)、《孤星淚》(Les Miserables, 1980)、《吉屋出租》(Rent, 1996)和《春光乍現》(Spring Awakening, 2006)。 == 歌劇唱腔 == === 聲音分類 === 歌手所扮演的角色依照他們各自不同的音域、敏捷度、力量和音色來分類。男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為:男低音、男中低音、男中音、男高音、假聲男高音(sopranist/countertenor)。女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為:女低音、次女高音以及女高音。女高音也可細分為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等不同種類。基本上男聲的音域皆低於所有女聲,但某些假聲男高音能唱到女低音的音域。而假聲男高音唱多見於古代譜寫的由閹伶所唱的角色。 在以音域分類後,往往還會加上一些關於唱腔的形容詞,如抒情女高音、戲劇女高音、莊嚴女高音(soprano spinto)、花腔女高音(soprano coloratura)、輕俏女高音(Soprano soubrette)。這類術語,雖然不能全面形容一把聲音,但往往能把不同的聲音歸類,放入不同的角色當中去。某些歌手的聲音會突然發生劇烈的變化,或者在而立之年甚至人到中年,聲音才達致成熟的輝煌狀態。 === 聲音分類的利用 === 女高音向來是大部分歌劇的女主角的不二人選。然而在古典主義音樂時期以前,往往對女高音的首要要求的聲音控制的技術,而非今日要求的廣闊的音域;而當時要求女高音的最高音往往不超過高音A譬如說,韓德爾只寫過一個角色需要高音C,縱使法裡內利最高音可以大到高音D。而女中音一詞,則是一個比較新近的概念,但也不少角色可以擔綱,如珀賽爾筆下的蒂朵和華格納《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布蘭甘特(Brangäne)這類角色有時也會由女高音出演,畢竟女中、高音之間,音域往往有很多重疊,兩者很多可以互換。。女低音可唱的角色,往往比較少,行家往往開玩笑說,女低音-{只}-可唱「巫婆、潑婦、(穿)長褲(的角色)」(witches, bitches, and britches)。而近年,不少原來由女低音或閹伶所唱的角色,皆成假音男高音的囊中物。 而男高音,則自古典音樂時期至今,都是歌劇中的男主角。很多最具挑戰性的男高音角色,都是出自美聲歌劇時期,如多尼采蒂在《聯隊之花(La fille du régiment)》中寫給男主角的9個連續的高音C。而華格納則要求他的男高音主角比一般男高音的分量更重,甚至要人們發明新字「英雄男高音()」來形容這類角色;和華格納要求的分量相當的義式歌劇角色也有如,普契尼《圖蘭多》中的卡拉富。男低音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在正歌劇時代便作為配角,往往是娛樂觀眾滑稽角色。男低音可演的角色也不少,如莫札特《唐·喬望尼》中的利波雷洛和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中的沃坦王。界乎男高音和男低音中間,便是男中音,一個直至19世紀中葉才出現的概念,著名角色如莫札特《女人皆如此》的古烈摩和《唐·卡洛》中的羅迪戈。 === 著名唱家 === 早期歌劇演無定時,因此沒人能夠單以出演歌劇維生。但17世紀中葉商業歌劇演出的出現,導致了全職歌劇唱家的浮現。而早期歌劇中的英雄往往由閹伶擔綱,而在18世紀義大利歌劇橫行歐洲的年代,技術出眾的閹伶如法裡內利和賽尼西諾,就是那個年代的國際巨星。而首位歌劇的女星,安娜·任姿(Anna Renzi),活躍於17世紀中葉的義大利各大劇院。而18世紀,義大利的女高音可謂稱霸歐陸,但同行競爭激烈,甚至浮士蒂娜·波多妮就曾試過在臺上表演韓德爾作品期間,和同行範切斯卡·庫松妮(Francesca Cuzzoni)打起架來。而法國人並不喜歡閹伶扮英雄,往往安排假聲男高音()來擔綱,而約瑟·勒格羅就是這類唱家的佼佼者。 《牛津配圖歌劇史》第十一章 隨著音樂劇、電影、電臺、電視在20世紀的發展,歌劇在社會的流行程度大幅下滑,但當今大眾媒體和唱片業依然能使歌劇唱家馳名全球,如20世紀後半葉的世界三大男高音盧奇亞諾·帕瓦羅蒂、普拉西多·多明哥和何塞·卡雷拉斯。而一些21世紀的著名唱家,如芮妮·弗萊明等人,則透過跨界合作(crossover)或在電影配樂中演唱以擴大知名度。 == 電影院播送 == 近年,各大老牌歌劇院團開始錄影自己院團的製作,提供給歐美各地方的電影院裡播放。2006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更開創先河,在歐美各地電影院高畫質放送自家的歌劇製作。大都會歌劇院高畫質放送 網頁而在2008年3月,三藩市歌劇院也開始了類似的電影院放送。The Bigger Picture 而歐洲的歌劇院和音樂節,如米蘭斯卡拉大劇院、薩爾茨堡音樂節、威尼斯鳳凰劇院和佛羅倫斯五月音樂節,自2006年都有在美國各大城市的電影院中播送他們的製作。Emerging Pictures 《華爾街日報》,2008年6月21-22日,W10版側欄,《哪裡可以在電影院裡看歌劇》 (Where to See Opera at the Movies) == 參見 == * 主要歌劇列表 * 作曲家 * 指揮家 * 歌唱家 * 德國管絃樂團列表 * 歌劇院 * 歌劇劇本 * 戲曲(經常與歌劇比較的中國古典演藝方式) == 備註 == == 參考資料 == * 《國民樂派歌劇的概念,約1800年》(The Idea of National Opera, c. 1800), Silke Leopold,摘自《1800年,歐洲文化的統一性和多樣性》(United and Diversity in European Culture c. 1800), Tim Blanning和Hagen Schulze編 (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 * 《新格羅夫歌劇字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Opera)Stanley Sadie編 (倫敦,1992) ISBN 0-333-73432-7和ISBN 1-56159-228-5 * 《為維京人所寫的歌劇導論》 (The Viking Opera Guide), Amanda Holden (1994) ISBN 0-670-81292-7 * 《牛津配圖歌劇史》(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Opera, Roger Parker編 (1994) * 《歌劇的粗略導言》(Opera, the Rough Guide), Matthew Boyden等 (1997), ISBN 1-85828-138-5 * 《歌劇簡明史》(Opera: A Concise History), Leslie Orrey and Rodney Milne, World of Art, Thames & Hudson * 《歌劇天才讀本》(Opera for Dummies), David Pogue and Scott Speck (1997), Foster City, CA : IDG Books Worldwide, ISBN 0-7645-5010-1 * 《速成讀本:歌劇》,Stephen Pettitt原作,韓穎翻譯(2000),香港:三聯書店,ISBN 962-04-1804-2 * 《牛津簡明歌劇辭典 - 第三版》(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Opera - 3rd Edition), John Warrack和Ewan West, (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ISBN 0-19-280028-0. * 《牛津簡明音樂辭典 - 第四版》(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 4th Edition), Michael Kennedy, (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 ISBN 0-19-860884-5. == 延伸閱讀和外部連結 == * 《歌劇的請柬》(An Invitation to the Opera), John Louis DiGaetani, Anchor Books, 1986/91. ISBN 0-385-26339-2 * 《歌劇寶庫》(A Treasury of Grand Opera.), Henry W. Simon, Simon and Schuster, New York, 1946. * 法語的歌劇詞彙 * OperaGlass,史丹福大學的歌劇資源網 * HistoricOpera,歷史上的歌劇照片 * 《美國人》雜誌,2007年7/8月號,Jonathan Leaf所寫《 美國的歌劇熱 (America’s Opera Boom)》 Category:樂曲形式 Category:戲劇型別 Category:歌劇
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後世對華夏先秦學術思想人物和派別之總稱。諸子是指中國先秦時期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列子、孫子、申子、韓非子、鬼谷子、告子等學術思想代表人物。春秋後期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的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陰陽家等不同學術流派,而至戰國中期,百家爭鳴,眾多學說紛呈,豐富多彩,為中華文化奠定了深厚基礎。 == 沿革 == 班固《漢書·藝文志》認為諸子百家皆出於王官:「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稱為九流十家。 春秋戰國時代,王權衰落,諸侯爭霸,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各國開放政權以延攬人才,打破了本來的貴族政治體制,使得原本幾乎沒有資格參與政治的庶民可以發表自己的政見並參與政治決策,又因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難,社會發生劇變。這一時期有思想的知識分子,面對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等,提出瞭解決的辦法和思想。個人利害與國家之間的利害互動運用,相互影響,標新立異。各種學說、思想紛紛出現。 == 史家論述 == 各個流派 *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引述了司馬談(司馬遷之父)對學術流派的見解,司馬談把先秦以來的學派總歸納為六家(論六家要旨),即: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陰陽家。 * 東漢班固在《漢書》中則把先秦以來的學派歸納為十家(九流十家),即: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小説家。 * 呂思勉認為“術數”、“方技”、“兵書”三略,亦可稱為先秦諸子,可算為十二家《先秦學術概論》。 == 流派 == 學派 人物 著作 道家 老子、莊子、列禦寇 《老子》、《莊子》、《黃帝四經》、《淮南子》、《列子》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曾子、子思、子夏 《論語》、《孟子》、《荀子》、《孝經》、《中庸》、《大學》、《禮記》、《春秋》、《左傳》等 墨家 墨子、禽滑釐、孟勝、田襄子 《墨子》、《墨子閒詁》、《田俅子》、《我子》、《隨巢子》、《胡非子》 名家 鄧析、惠施、公孫龍、尹文 、宋鈃 《鄧析子》、《公孫龍子》、《尹文子》、《惠子》、《黃公》、《毛公》、《成公生》 法家 管仲、子產、韓非、商鞅、慎到、李斯、申不害、李悝 《商君書》、《韓非子》 、《法經》、《管子》、《申子》、《李子》、《慎子》 陰陽家 鄒衍 《漢書‧藝文志》著錄「陰陽家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現代都已失傳。 縱橫家 鬼谷子、張儀、蘇秦 《捭闔策》《戰國策》 醫家 扁鵲、岐伯 、淳于意 《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 兵家 孫武、孫臏、吳起、尉繚 《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起兵法》、《尉繚子》 雜家 呂不韋、劉安、屍佼 《呂氏春秋》、《淮南子》、《屍子》 農家 許行、計然 《神農》、《黔老》 小說家 虞初、屈原、字玉 《虞初志》、《離騷》、《九辯》、《神女》、《高唐》 方技家 岐伯 、淳于意 == 影響 == 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 參見 == * 獨尊儒術 * 九流十家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閱讀 == == 外部連結 == *曹峰:〈回到諸子:無法之法〉。 *白彤東:〈作為現代政治哲學的先秦思想〉。 *梅約翰:〈諸子學與論理學:中國哲學建構的基石與尺度〉。 *何炳棣:〈從《莊子•天下》篇首解析先秦思想中的基本關懷〉。 * -{zh-hans:中華文化網:《諸子百家》; zh-hant: :《諸子百家》;}- * 諸子百家各學派的著作 * 國立中山大學:諸子百家 * 中國文化大學《中華百科全書》:先秦諸子 * 中華文化:先秦諸子 Category:中國思想 Category:中國名數100
列子
《列子》又名《沖虛經》、《沖虛真經》,是道家重要典籍,相傳由鄭人列禦寇所著。該書按章節分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個寓言故事組成,寓道於事。其中較為人熟悉的包括“愚公移山”、“杞人憂天”、“亡鈇者(亡鈇意鄰)”、“歧路亡羊”等。書中許多寓言都帶有足以警世的教訓,也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唐代時,《沖虛真經》與《道德經》、《莊子》、《文子》並列為道教四部經典。 ==偽書爭議== 一些人認為《列子》的原著在西漢以後便已散失,唐代柳宗元已經懷疑此書的來源,《柳河東集》卷四《辯列子》載:“劉向古稱博極群書,然其錄《列子》,獨曰鄭穆公時人。穆公在孔子前幾百歲,《列子》書言鄭國,皆雲子產、鄧析,不知向何以言之如此?……其書亦多增竄,非其實,……其言魏牟孔穿,皆出列子後,不可信。”姚際恆《古今偽書考》首先認定《列子》是偽書,現存的《列子》已經不是原著,而是晉人湊雜道家的思想而寫成的,高似孫《子略》,頁58。、黃震黃震,見《慈谿黃氏日抄》卷五十五,《讀諸子》:《列子》。、葉大慶《考古質疑》卷三,見《海山仙館叢書》、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十八,《釋氏輪迴之說》、姚鼐《惜抱軒文後集》卷二,《跋列子》、何治運《何氏學》卷四,《書列子後》、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火浣布》說。、吳德旋《初月樓文續鈔》,《辨列子》。、汪繼培《列子張注》八卷,附《釋文》二卷,汪繼培序、鈕樹玉《匪石先生文集》卷下,《列子跋》、章炳麟《菿漢昌言》卷四:“《列子》書漢人無引者。王何嵇阮下及樂廣,清談玄義,散在篇籍,亦無有引《列子》者。觀張湛序,殆其所自造。湛謂與佛經相參,實則有取於佛經爾。”、陳三立《東方雜誌》第十四卷第9號,《讀列子》。、梁啟超霍世休《唐代傳奇文與印度故事》等人都以為此書為偽。 楊柏峻《列子集釋》所附〈辨偽文字輯略〉亦引朱熹〈觀列子偶書〉作此書辨偽例證,以為《列子》剽竊佛書,實際上朱熹的意見正好相反。〈辨偽文字輯略〉引朱熹言:「又觀其言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者,即佛書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之所由出也。他若此類甚眾,聊記一二於此,可見剽掠之端-{雲}-。」然而朱熹的意見是以為佛書剽竊《列子》,在《語類》中說得更為明白:「今看《圓覺》-{雲}-『四大各散,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是竊《列子》『骨骸反其根,精神入其門,我尚何存』語。」(卷126)。 馬敘倫《列子偽書考》說:“蓋《列子》晚出而早亡,魏晉以來好事之徒聚斂《管子》、《晏子》、《論語》、《山海經》、《墨子》、《莊子》、《屍佼》、《韓非子》、《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淮南》、《說苑》、《新序》、《新論》之言,附益晚說,假為向序以見重。”。錢鍾書在《管錐編》中提出《列子》受佛教思想影響,可知是魏晉時代的偽書,但也指出《列子》全書“竄取佛說,聲色不動”,“能脫胎換骨,不粘皮帶骨”黃寶生《〈管錐編〉與佛經》。 現存《列子》的注本有晉代張湛注的《沖虛至德真經》八卷黃震《黃氏日鈔》認為張湛推出的《列子》是否就是劉向所說的《列子》,“殆未可知”。清朝即有人懷疑是張湛作品。姚鼐《惜抱軒文後集》卷二《跋〈列子》)雲:“出於張湛,安知非湛有矯入者乎?”章太炎認為今本《文子》與《列子》“同出一手”,因此,“疑即張湛偽造”。《菿漢微言》。季羨林更指出《列子》的作者是張湛,他的《列子·湯問篇》第五事實上抄襲了太康年竺法護譯的《生經》卷第三,一個源自印度神話《國王五人經》裡機關木人的故事。《生經》卷第三《佛說國王五人經》第二十四這部書的纂成一定不會早於太康六年(285年)。季羨林:《佛教十五題·〈列子〉與佛典》季羨林請胡適斧正。胡適覆信:“《生經》一證,確鑿之至!”。季羨林:〈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錢鍾書《管錐編》中提出,“偽託者未必為作注者之張湛。”但如果《列子》真是張湛所作,“不足以貶《列子》,只足以尊張湛”。 現今學者對於列子偽書說分為三種意見:偽書、非偽書、包括列子本人的思想再加上後人整理。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255 至256頁,ISBN 9789571134147。 ==本書相關之成語故事== * 卷一《天瑞》:杞人憂天、男尊女卑、宋人學盜 * 卷二《黃帝》:朝三暮四 * 卷三《周穆王》: * 卷四《仲尼》: * 卷五《湯問》: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小兒辯日、扁鵲捩心 * 卷六《力命》: * 卷七《楊朱》:野人獻曝 * 卷八《說符》:歧路亡羊、亡鈇意鄰 ==譯本== 相比其他道家典籍,《列子》英譯本的數量較少。1912年,翟林奈(Lionel Giles)首次將《列子》的第一至六章及第八章譯為英語,而安頓·弗克(Anton Forke)則負責第七章(楊朱)。後來A·C·格拉哈姆的譯本則極具學術價值。目前,最近期的版本是於2001年由Eva Wong所翻譯的。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閱讀 == ==外部連結== * 《列子》全文 * 《列子集釋》卷1-4 ** 《列子集釋》卷5-8 ** 《列子集釋》附錄 * 《列子》 於古騰堡計畫 Category:子部道家類 Category:道家 Category:道經 Category:偽書
抱朴子
《抱朴子》為東晉時期葛洪所著,分為內外兩篇,後來被道教作為經典。其中《外篇》主要是對葛洪生平的自述和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而《內篇》是葛洪對道家思想和丹道修煉方法的闡述《抱朴子外篇‧自敘》:“其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 ==內容== 抱朴一詞源自《老子》之語“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葛洪本人自號抱朴子,故以為書名,《抱朴子外篇‧自敘》:“洪之為人也,而騃野,性鈍口訥,形貌醜陋,而終不辯自矜飾也。冠覆垢弊,衣或襤縷,而或不恥焉。洪期於守常,不隨世變,言則率實,杜絕嘲戲。不得其人,終日默然。故邦人鹹稱之為抱朴之士。”其思想涵蓋儒、道二家。《抱朴子》序雲:“其《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攘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內篇》主要講述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災卻病,屬於道家。其內容可以具體概括為:論述宇宙本體、論證神仙的確實存在、論述金丹和仙藥的製作方法及應用、討論各種方術的學習應用、論述道經的各種書目,說明世人修煉的廣泛性。 《外篇》則主要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屬於儒家的範疇,也顯示了作者先儒後道的思想發展軌跡。楊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箋·前言》:“其觀察之敏銳,筆鋒之犀利,較諸幹寶《晉紀總論》,有過之無不及。我們今天要研究晉代歷史,抱朴子外篇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晉人著作,有時它比唐修《晉書》還重要。”其內容可具體概括為:論人間得失,譏刺世俗,講治民之法;評世事臧否,主張藏器待時,克己思君;論諫君主任賢能,愛民節慾,獨掌權柄;論超俗出世,修身著書等。總之,《抱朴子》將玄學與道教神學,方術與金丹、丹鼎與符、儒學與仙學統統納為一體之中,從而確立了道教神仙理論體系。 《晉書·葛洪傳》記《抱朴子》內外篇原共有116篇。今本已亡佚40餘篇。嚴可均《鐵橋漫稿》、《代繼蓮龕為抱朴子敘》中說:“今本僅《內篇》之十五六,《外篇》之十三四耳。”南朝陶弘景曾作“《抱朴子注》二十卷”,這是《抱朴子》的最早注本,已佚。清人嚴可均輯有《抱朴子內篇佚文》10卷。現流行本則是孫星衍之校本。今人王明著《抱朴子內篇校釋》。 葛洪提出了修仙必須積累善行,建立功德,慈善為懷。《抱朴子》中強調人不能單純地從修煉方術入手,人生的抱負也不能僅僅是遁隱山林,要想真正修煉成仙還要建功立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獲得精神解脫和煉得肉體飛昇,既做到立時濟世,又得超凡入聖。王明在《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葛洪這個飄零沒落計程車族分子,他的前後思想變遷的脈絡,大體就是從入世而遁世,從儒家而至皈依神仙道教。但也始終沒有忘懷儒家和道。這是與他的階級出身、所處時代和個人遭遇息息相關的。”如他說:“上士得道於三軍,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他認為修煉既可以保德致長生,也可以治世致太平。透過修煉還可以獲得長生,身體不傷,是最大的孝道。 ==版本== *宋紹興二十二年臨安府榮六郎家刊本 *明萬曆六年吉藩崇德書院《二十家子書》本。 ==英譯本== Sailey, Jay. The Master Who Embraces Simplicity: A study of the philosopher Ko Hung, A.D. 283-343. San Francisco: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1978. ISBN 0-89644-522-4 == 注釋 == == 參考文獻 == ==研究書目==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嚴可均輯有《抱朴子內篇佚文》10卷。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 *陳飛龍,《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 *李中華,《新譯抱朴子》 == 外部連結 == 抱朴子養生論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設,猶宮室也。肢體之位,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剩理之問,猶四衢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黑猶民也,故至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國。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愛其氣,所以全其身。民弊國亡,氣衰身謝。是以至人上士,乃施藥於未病之前,不追修於既敗之後。故知生難保而易散,氣難清而易濁。若能審機權,可以制嗜慾,保全性命。且夫善養生者,先除六害,然後可以延駐於百年。何者是耶?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貨財,四曰損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養之道徒設爾。蓋綠未見其益,雖心希妙道,口唸真經,咀嚼英華,呼吸景象,不能補其短促。誠綠舍其本而忘其末,深可誠哉。所以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好、少惡、少事、少機。夫多思則神散,多念則心勞,多笑則藏腑上翻,多言則氣海虛脫,多喜則膀胱納客風,多怒則勝理奔血,多樂則心神邪蕩,多愁則頭鬢憔枯,多好則志氣傾縊,多惡則精爽奔騰,多事則筋脈乾急,多機則智慮沉迷。斯乃伐人之生甚於斤斧,損人之命猛於豺狼。無久坐,無久行,無久視,無久聽。不飢勿強食,不渴勿強飲。不飢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至飢。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飽食。早起不在鸚嗚前,晚起不在日出後,心內澄則真神守其位,氣內定則邪物去其身。行欺詐則神悲,行爭競則神沮。輕侮於人當臧算,殺害於物必傷年。行一善則魂神樂,構一惡則魄神歡。魄神樂死,魂神好生。常以寬泰自居,恬啖自守,則身形安靜,災害不幹。生錄必書其名,死籍必削其咎。養生之理,盡於此矣。至於煉還丹以補腦,化金液以留神,斯乃上真之妙道,蓋非食谷啖血者,越分而修之。萬人之中,得者殊少,深可誠焉。 老君曰:存吾此道,上士全修延壽命,中士半修無災病,下士時修免夭橫,愚者失道檳其性。其斯之謂歟。 《抱朴子養生論》註釋 == 參見 == * 葛洪 * 道經 Category:葛洪著作 Category:東晉文獻 Category:子部道家類 Category:道經 Category:南京書籍
老子
老子(),李氏,一說姓老,一說姓利,名耳或貞,字。一稱老聃,一字伯陽。世人尊稱為“老子”,生於東周的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原屬陳國,今河南省鹿邑縣王振川/蔣門馬《老子莊子故里考》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2542051),師從商容,於東周春秋時周朝守藏室任柱下史。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隱居邢臺廣陽山。其著作被人們廣泛稱為《道德經》,為道家和道教的經典。 老子的學説後被莊周、楊朱、列禦寇等人發展,後人奉為道家學派之開教宗師。《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曾記載孔子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的統治理念,和莊子同樣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合稱「老莊」。 老子被尊為道家與道教始祖、東方三大聖人之一,唐朝追認李聃為李姓始祖。 ==生平== ===出生=== ====身份之爭==== 關於『老子』是誰所著的爭論起源於『史記』,中,先說『老子』為李耳所著,接下來又述及老萊子和太史儋。最早對『老子』是李耳所著提出質疑的是崔浩,直到清代不斷有人質疑『老子』並非李耳所著。對於老子其人其書的爭論有以下四種代表性的觀點: *高亨和呂振羽認為老子略長於孔子,『老子』一書為李耳所作,戰國時代又有後人的增補。 *『古史辨』中唐蘭主張應該將『老子』和其作者分開,實際上成書於戰國中期,是李耳學說的延伸。郭沫若進一步認為『老子』一書是環淵所錄的李耳遺訓,環淵與孟子同時,是老子的再傳弟子。 *梁啟超、馮友蘭則認為老子是戰國時期人,『老子』也成書於戰國。羅根澤認為『老子』是太史儋所作。 *顧頡剛和劉節認為『老子』成書於秦漢之間。 ====故里之辯==== 老子確切出生地不詳,關於老子故里的文字記載更是少之甚少,最早見於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子的出生地是在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今屬河南省鹿邑縣,《漢書》、《後漢書》及《資治通鑑》也沿用司馬遷的記載,楚就是古代楚國,苦縣就是今鹿邑縣,厲鄉(或作“瀨鄉、賴鄉”)就是縣城東的太清宮鄉,而曲仁裡就是今鎮政府所在地——太清宮鎮。這本是一樁鐵案,歷代均史不絕書。如古苦縣即今鹿邑,公私著述記載者就有如下數家。《史記索隱》:“苦縣本屬陳國,春秋時楚滅陳,而苦又屬楚,故云楚苦縣。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陽國,陳縣、苦縣皆屬焉。今檢《地理志》,苦實屬淮陽郡。”《史記正義》引《年表》:“淮陽國,景帝三年廢。至天漢修史之時,楚節王純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時屬楚國,故太史公書之。”梁玉繩《史記志疑》曰:“《四書釋地·又續》曰:‘苦縣屬陳,老子生時,地尚楚未有。陳滅於楚惠王,在春秋獲麟後三年,孔子已卒,況老聃乎?史冠楚於苦縣上,以老子為楚人者,非也。’餘因考葛洪《神仙傳》謂苦縣人;邊韶《老子銘》謂楚相縣人,春秋之後,‘相縣荒虛,今屬苦’者,並乃《史記》之誤。惟皇甫謐《高士傳》雲陳人,《經典釋文·序錄》雲陳國苦縣人,固未嘗誤,然《禮·曾子問疏》引《史記》作陳國苦縣,豈據別本乎?” 《通典·州郡》:“真源,古之苦縣,老子生於此。”《括地誌》:“苦縣在亳州谷陽縣界。有老子宅及廟,廟中有幾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縣也。”《歷代地理沿革表》卷二十五:“苦,漢屬淮陽國,後漢屬陳國。三國仍稱苦縣。晉成康三年更名為谷陽。唐乾封元年更名真源。建元元年改曰仙源,神龍元年複名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夏,更名衛真,全同。元初省衛真,入鹿邑,後遷鹿邑治,此屬亳州。”《元和郡縣圖志》卷七:“真源縣,本楚苦縣,春秋時屬陳,後為楚所並。隋開皇六年,後置谷陽縣,理苦城,屬亳州。”《歷代疆域表·漢·淮陽國》:“苦縣,今鹿邑縣東10裡楚之苦縣。” 上引典籍均以老子為苦縣人,且記載了苦縣更多及隸屬沿革的軌跡:東周及以前屬陳國鳴鹿(即今鹿邑辛集鄉)→春秋楚國苦縣→西漢淮陽國苦縣→東漢陳國苦縣→三國苦縣→晉更名谷陽縣→北齊撤谷陽入武平縣→隋谷陽縣→唐疊更名真源縣、仙源縣、真源縣→宋更名衛真縣→元撤衛真縣入鹿邑縣(移今治)→明、清沿襲,也曾多次屬亳州(或譙郡)。記載古厲鄉(或瀨鄉、賴鄉)的典籍也有如下數家。《後漢書·郡國志·陳國》:“苦……有賴鄉。”並引伏滔《北征記》說“有老子廟”,引《古史考》說“有曲仁裡,老子裡也”。《晉太康地記》:“苦縣城東有瀨鄉祠,老子所生地也。”《朱韜玉札》與《神仙傳》:“老子,楚國苦縣瀨鄉曲仁里人。”《元和郡縣圖志》卷七:“(唐)乾封元年,高帝幸瀨鄉,以玄元皇帝於此,遂改為真源縣。”《輿地志》記載:“老子祠,即老子所生舊宅。”《歷代地理沿革表》卷二十五:“苦,春秋時曰相,有瀨鄉,老子所居也。”《歷代疆域表·漢·淮陽國》:“老子苦縣厲鄉人,春秋時屬陳;楚滅陳後,苦又屬楚。” 以上均詳盡記載了老子為苦縣厲鄉或瀨鄉、賴鄉人。且考之音韻,“瀨、賴、厲”為一韻之轉,“厲鄉、瀨鄉、賴鄉”實為一地之異名。該地名的歷史可遠溯商代。那時在今鹿邑縣東,有一小小方國——賴(瀨、歷)。周滅商後,賴歸陳。但有人認為,賴國在西周時即不存在。《春秋僖公十五年》雲:“楚人伐徐”(徐在今安徽泗縣西北約50裡處);“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左傳》說:“秋,伐厲,以救徐也。”惠棟《械傳補註》以為即《左傳桓十三年》之賴,在今湖北省隨縣之厲山店,晉、宋以來沿襲惠說。王夫之《疏》以此為另一厲,即苦縣厲鄉。今以地理考之,齊移救徐之師以伐厲,可證成王說。另外,出土銅器《魯大司徒銘》雲:“魯大嗣(司)徒子仲白乍(作)其庶女歷孟姬也。”另據《水經注》“渦水又東徑苦縣西南,分為二水,枝流東北注,於賴城入谷,謂死谷也”、“渦水又東北屈,至賴鄉西,谷水注之”和“渦水又東徑賴鄉城南”的記載,歷或賴的都城北魏時還有明顯遺址,否則酈道元不會言之鑿鑿。據上,春秋“厲”(或“賴”“瀨”),即今鹿邑縣太清宮,為古厲國都城所在,亦即老子故里。請看,《太康地記》雲“苦縣城東有瀨鄉祠,老子所生地”;《輿地志》雲“老子祠,即老子所生舊宅”;《歷代地理沿革表》雲“苦,有瀨鄉老子所居也”;《史記集解》引《括地誌》雲“苦縣在亳州谷陽縣界,有老子宅及廟”;《元和郡縣圖志》雲“乾封元年,高帝幸瀨鄉,以玄元皇帝於此,遂改為真源縣”;唐僧道宣《廣弘明集序》說“李叟生於厲鄉”;《太平寰宇記》引崔元山《瀨鄉記》雲“瀨鄉在(苦)縣”;《歷代疆域表·淮陽國》雲“老子苦縣厲鄉人。春秋時屬陳;楚滅陳後,苦又屬楚”。上述文獻完全可信且於今有證:“賴鄉”就是今鹿邑縣城東太清宮鎮一帶地方,舊時出土的《魯大司徒銘》與最新考古發掘均為有力證據。 至於“曲仁裡”,有鹿邑縣城東門內的老君臺正門牌坊上的聯語可以為證。聯語云:“地古永傳曲仁裡,天高近接太清宮。”曲仁裡作為“賴鄉”的下級行政單位,即今太清宮鎮。太清宮鎮在縣城東5公里處(與《瀨鄉記》《歷代疆域表》均符合若),舊名又為“猶龍鎮”,義取《史記·老子列傳》孔子“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鎮內西北角有一方圓數十丈高地,父老相傳謂之“隱陽山”;一條小河發源於此,當地至今名之為“瀨(瀨)鄉溝”,該溝貫穿太清宮鎮全境。此水名與歷代文獻恰好符合(其本字應作“賴”)。至於“曲仁裡”的含義,或許即邊韶《老子銘》所謂“曲渦間即曲仁裡也”。這也是目前海內外道教界的共識。 ===孔子問道=== 後因為東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實際上名存實亡,多地發生叛亂,諸侯爭相稱霸稱王,禮崩樂壞持續了二百多年。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就發生“子帶之亂”,遂為伯而得河內地,大量典籍被掠奪到楚國的國都(郢),老子因而被免職。 隨後老子清心潛隱,與孔子來往較多。踐土會盟後,孔丘曾經適周問禮從魯國國都(今山東曲阜)千里迢迢趕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問向老聃禮樂。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曾記載孔子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孔子年五十一,適周問禮於老子。後曰:「五十知天命。」。在今洛陽有“孔子入周問禮碑”。《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著寫五千言=== thumb|100px|left|老子遇尹喜 相傳,當時身為柱下史的老子不忍見周朝衰落,同時也為避禍而西出函谷關之前,被時任守關要職的“關令”(官名)尹喜(「關令尹喜曰」一說為守關的令尹感到高興)攔住,並邀請作客,向他請教周禮。李聃在當時總結思想著述,並對尹喜道:“老夫授汝《道德經》,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言宇宙根本,含天地變化之機,蘊神鬼應驗之秘;下篇為《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研習不止,苦修不懈,終有所成!”,而後留下五千言一書,又稱老子,道教稱《道德經》,倒騎青牛而去。 在神話故事中,尹喜在土臺(今「瞻紫樓」)望氣,見東方紫氣騰騰、霞光萬道,觀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氣東來,必有異人透過」。忙令關吏清掃街道,恭候異人,此後函谷關一帶的門楣或春聯都寫“紫氣東來”四個大字,流傳至今,所以古稱“紫氣東來函谷關,老子著書五千言”。杜甫在《秋興》詩中寫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個人思想==== 老子創有-{zh-hans:樸; zh-hant:樸;}-素的辯證法。名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部流傳兩千多年的《道德經》是跨時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時代,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據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基督教《聖經》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哲學類”經典作品。 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於生命上主張自然,講究致虛極,守靜篤、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的無為而治和小國寡民,老子有一段話常被視為對為政者的箴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道家學說==== 《漢書‧藝文志》謂:「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西漢史學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謂:「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莊子》文中有提到老聃,如內篇、徳充符篇及外雜篇。《荀子》天論編中也有接觸老子的思想,「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中也提到「老耽貴柔」。 ===去世=== 老子末年於狄道府(今甘肅臨洮)逝世。《莊子》文中載有「老聃死,秦失(佚)吊之,三號而出」養身主篇,是老子老死於秦國的證據。對老子的事蹟已不能確定,將李耳、老萊子與太史儋並列,稱老子一百六十餘歲或二百餘歲。 ====隱居廣陽山的六年說==== 據舊《沙河縣誌》、《順德府志》和廣陽山古碑記載,以及中國老子研究會專家經過多次的實地考察、論證,認定廣陽山就是老子昔年講學、隱居修行的處所,並且邢臺沙河市是老子在中國開壇講經的第一道場。 ====老子化胡說==== 一說老子沒有去世,而是到了西域,並對西域人實行教化,這就是所謂的“老子化胡”。老子化胡說源出東漢,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的說法。 《三國志·魏書》:“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老子西出關,過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西晉天師道祭酒王浮撰寫《老子化胡經》,稱老子攜尹喜西入天竺,化為佛陀,立浮屠教。書成之後,被佛教徒指為偽經,雙方爭論持續近千年。直至元代舊事重提,朝廷舉行辯論,結果,在當時道教失勢,包括《老子化胡經》等經書被焚燬禁止流傳。今各種《老子化胡經》俱無完帙,《太上靈寶老子化胡妙經》今有敦煌抄本S.2081存世,10卷本《老子化胡經》敦煌抄本中存有其中4卷:卷1、卷2、卷8、卷10。 ==家族== ; 父 * 李敬,出仕於周定王,擔任御史大夫 ; 母 * 益壽氏,楚國人 ; 後代 * 李宗:老子之子。 * 李注:李宗之子,老子之孫。 * 李宮:李注之子。 * 李假:李宮玄孫,仕於漢孝文帝。 * 李解:李假之子,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於齊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作品== ===《老子五千言》=== 《道德經》,又被人們廣泛稱為《道德真經》、《老子》。書名是後來的稱謂,最初這本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或可能始於韓非子“解老”、“喻老”兩篇更前之先。全書形成於東周末期至春秋戰國時期,分上下兩篇,原文順序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篇文不分章,相傳是老子留下約五千言的著作。近幾年考古工作後,與原通傳於世的西漢河上公本作比對,人們發現一些重要內容有明顯差別,因而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漢初年這本書還沒有統一得到定本,帝王和儒家為鞏固自身華夏正統地位,而故意密謀篡改此書。 《道德經》虛用第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說文》:「芻,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段注:「謂可飤牛馬者。」芻為把草包成束,用以餵牛馬。此段為《道德經》爭議最大之處,多是從儒家的眼光窺之;實則,不仁,意指不偏私。芻狗,比喻皆是一視同仁地餵養。在老子眼中,人類並無高於動物,狗,與人一般,是有形之一。這在莊子的齊物論,已經闡述得非常清楚。從老子本書的意涵,亦可以看出,老子所說的天地不仁、聖人不言,實則是大自然執行的法則,而聖人效法而已。 《道德經》論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闡述自然無為的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對立轉化的樸素辯證觀點。在形式上,此書是語錄體韻文,語言精練,多排比對偶之句。修辭凝練,音節鏗鏘,理雖玄遠,文實多姿。其修辭比況,多以政治為旨歸,被後世文士取法,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作品,又是早期中國哲學史上非常罕見的一部關於宇宙本體論的思辯書卷,被尊為“內聖外王”的必學之書,以及“萬經之王”。 ====流傳版本==== 《道德經》有三種版本比較主要: # 第一種現行所見的最早文字是1993年10月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那804枚戰國竹簡。 # 第二種版本是1973年12月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甲、乙本,其中有字簡730枚,共計13000多個漢字,為了避諱等諸多原因,帛書的內容有所改動,全冊的字型分隸書、篆體兩種不同的書法,其中前兩種是道家學派的著作,其餘多為儒家學派的著作。 # 第三種是通傳的漢代河上公本《老子章句》和曹魏王弼本,全書共有81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二章為《德經》。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都是從漢以來經每個朝代的文人墨客撰寫流傳而來。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註疏者不計其數。元代正一天師張與材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注本三千餘家。”據學者調查,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注本約有一千餘種。 ====作者爭議==== 史學界對於《五千言》的作者究竟是誰,究竟哪一位是撰寫《道德經》一書的「老子」,至今未有定論。 勞思光在《中國文化要義》一書曾指出,老子在世年份應後於孔子、向孔子授禮的老子應不是《五千言》的作者、老子受關令尹喜之邀著書然後出關的故事應為杜撰。易中天在其講座中也曾表示,認為孔子向其問禮的那個「老聃」,應該不是撰寫《五千言》的作者。民國初年學者馮友蘭則認為《道德經》是在戰國後期著作;學者胡適則認為這是春秋時期的作品。 ==各個宗教的觀點== ===道教神話中的形象=== 道教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中國人祭天的活動,後來逐漸產生了方仙道、黃老道等思想,於是,老子就被人們尊為道祖。所以,道教門徒認為:老子是太清神之下詳情觀南北朝高道陶弘景撰真靈位業圖。又稱老子為「太上混元老君、梵形神寶玄真降生道德天尊」,通稱「太上老君」,簡稱「老君」。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等。尤其是在商以前,認為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至商十八世王陽甲踐祚之十七年,公神化氣,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寄胎於玄妙王之女理氏(又稱玄妙玉女)腹中,於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所以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為道教重大節日,乃道祖太上老君“聖誕”。道德天尊,乃道教天神,傳說中的道教教主。這是最早關於老君誕生之跡的紀傳。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此後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 東漢明帝、章帝之際(公元 58~88 年),益州太守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之神物,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4。而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為謀塑造的便利,工匠們在那時候就開始把老子肖像由“拂塵”轉變成手執“蒲扇”,並傳說老子居住大羅天上太清仙境,其道教尊稱名稱為「道德天尊」,俗曰「太上老君」,也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道祖之一。至魏晉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顯。 漢順帝時(公元 126~144 年)張陵在巴蜀鶴鳴山創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為教主。據傳張陵(另一說認為該書作者是張陵之孫張魯)在傳教佈道時作的《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書中出現了太上老君的名號。田小飛編著,知道點中國哲學,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01,第158頁 東晉葛洪的《神仙傳》彙叢集書所見之老子傳記,或稱老子先天地生,或稱其母懷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髮,故稱老子。亦有稱其母於李樹下生,生而能言,指樹而姓“李”,把先天神降格為後天神。然而據東漢延熹八年陳相邊韶的《老子銘》,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道成化身,蟬蛻度世”。李殿元編著;林銳,何天谷主編,天神地只 道教諸神傳說,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團,2012.09,第24頁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斷佛、道兩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據道書稱,當時太上老君曾遣使顯靈。時過一月,武帝即又下詔曰:“至道弘深,混成無際,體包空有,理極幽玄……今可立通道觀于都城……並宜弘闡,一以貫之。” 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唐武宗時,道教依據先前的神話,將老子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為「三清」之第三位,三清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聖蹟》雲:“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位,在三十三之上也。”於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號。唐高宗尊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號,稱“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立道教為國教。太上老君不僅被奉為李唐王朝的始祖,幫助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據稱當武則天篡奪李唐王朝後,又顯靈降世,謂“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輒立異姓……武后亦終懼此言,不敢立武三思”。卿希泰,中國道教 第三卷,知識出版社,1994年01月第1版,第16頁 到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 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是歷代帝王對太上老君的最後一次加封。明成祖朱棣崇尚老子為其化身真武大帝大修武當,有北修故宮,南修武當之稱。 === 佛敎的觀點 === 佛敎傳入中華後,其信奉者對老聃的評價不一,例如漢傳佛教禪師憨山德清對其持正面看法,並且以中觀論思想來詮釋其哲學思想,而漢傳佛教法師吉藏則對其持負面看法,指出其有不少不足之處。 大乘佛教的一些信奉者認為老聃有著對世界深刻的認識,他們從其宗教信仰的角度出發,認為如果老聃在去世後沒能像釋尊那樣出離世間,其魂神至少也已經升入無色界天,一些信奉者更認為老聃在去世後已經成為一位佛佗,但另一些信奉者則認為老聃在見識上不及釋尊〈辨惑一〉記載:「傅氏譽老子而毀釋迦丶 讚道書而非佛教,餘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也。夫釋老之為教,體一而不二矣。同蠲有欲之累,俱顯無為之宗。老氏明而未融。釋典言臻其極。道若果是, 佛固同是而無非。佛若果非, 道亦可非而無是。」〈辨惑一〉 記載:「夫生死無窮之緣。報應不朽之旨,釋氏之所創明,黃老未之言及。不知今之道書,何因類於佛典,論三世以勸戒丶 出九流之軌躅。若目睹而言之,則同佛而等其照;若耳聞而放之,則師佛而遵其説。同照則同不當非,於師則師不可毀,譽道而非佛, 何謬之甚哉?」丶 釋迦牟尼佛的地位遠高於 闡猷大帝和太上老君 的地位〈辯惑一〉記載:「吳尚書令闞澤對吳主孫權曰:『孔老二家,比方佛法,優劣遠矣。何以言之?孔老設教,法天以制,不敢違天。諸佛說教,諸天奉而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實非比對。』愚謂闞子斯論,知優劣之一隅矣。凡百君子,可不思其言乎?」,漢傳佛教高僧道宣和尚更表示他認為孔丘和老聃都與常人無異,無法與釋尊相比《廣弘明集》記載:「彼孔老者, 名位同俗, 不異常人, 祖述先王, 自無教訓, 何得比佛以相抗乎!」。 == 文化遺產 == ===非遺文化的申報=== 安徽渦陽的老子傳說(Lao Zi legend)在渦陽代代相傳,大多采用地方口語,語言通俗優美,有著較高的文學研究價值,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刻畫了老子從童年到暮年的成長過程;第二部分是有關老子和天靜宮的傳說。渦陽縣天靜宮景區是與港澳臺同胞共同修建完成的。 老子這樣一個人物歷經幾千年的神化和傳說,已經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2014年11月11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批准將河南“老子傳說”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擴充套件專案名錄,並由安徽省渦陽縣和河南省靈寶市申辦的《老子傳說》上榜。鹿邑的太清宮是老子的出生地,明道宮是老子的講道昇仙地,已入批為國家級AAAA級旅遊景區。 ==後世悼懷== ===名家評價=== * 孔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 戰國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 北宋文學家蘇轍在《雙溪集·遺言》說:“言至道無如五千文。” * 南宋閩學派、程朱理學的創始人朱熹說:“蓋老聃,周之史官,掌國之典籍,三皇五帝之書,故能述古事而倍好之。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語而老子傳之,未可知也。” *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評價稱:“老子道貫天人,德超品彙,著書五千餘言,明清靜無為之旨。然其切於身心,明於倫物,世固鮮能知之也。” * 德國著名語言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這樣評論老子其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唐代尊號=== 唐高宗在乾封元年(666年),追尊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在天寶二年(743年),追尊廟號聖祖,諡號玄元皇帝;在天寶八載(749年),追尊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在天寶十三載(754年),上尊號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紀念建築=== ====老君臺==== 傳說中老子的誕生地,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的東北隅)的縣城東門內北側有一座昇仙臺,民間稱之為拜仙台、老君臺,本來是明道宮之一,乃是唐玄宗天寶二年所建,臺高13米 ,是由14個平面圍成的高壇形古建築,狀若圓柱有稜角,頂部面積765平方米,底面積略大,全臺以古式大磚堆砌,由24個平面圍成圓柱形,臺上環築七十釐米高的圍牆,形與城牆相似。臺上有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一間。正殿內原有老子銅像一尊,高兩米許,鑄工精巧。殿門簷下東西各嵌一碑,上書“道德真源”、“猶龍遺蹟”。山門內東側原有鐵柱一根,高七尺,徑七寸,山門下青石臺階三十二級,加上正殿前一層,恰為三十三層,正合老子升三十三層天之說。進入山門,是正殿,面闊3間,硬山式建築,東西偏殿各一間。臺上13棵檜柏青翠蔥鬱,常年涼風習習,百鳥飛鳴。山門向南約裡許的中邊軸線上,依次有望仙橋、明道宮、文昌宮、八角亭、游龍堤坊、萬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問禮處”兩塊碑碣。牌坊上聯為“地古永傳曲仁裡”,下聯是“天高近接太清宮”,橫幅為“萬教之祖”。唐高祖李淵、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宋真宋趙桓,以及大文學家蘇東坡、歐陽修等曾來此或祭祀朝祖,或觀瞻遊覽,留下了不朽華章。現僅存一座高達數丈的臺觀,上有一座正殿兩間配殿,正殿內供奉有老子銅像。鼎盛時期,臺前有房宇百數,曾設有“鳴鹿書院”,現為老君臺中學所在地。 傳說老子修道成仙,且於此處飛昇,故得今之地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臺。 ====太清宮==== 太清宮鎮舊名厲鄉曲仁裡,太清宮就位於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城東約5-10公里的太清宮鎮東北隅上,民間俗稱“前宮”。傳說這裡是老子的,也是祭祀老子的祠廟。據《後漢書》記載,太清宮最早建於東漢延熹八年(西元165年),最開始的名字叫“老子廟”,是由漢桓帝劉志派兩次派中常侍管霸到鹿邑建立這座老子祠建築,並在這個建築內立一座老子祠碑作為紀念。 唐太宗貞觀元年修老子廟;乾封中,高宗親詣道宮,追加老子“玄元皇帝”尊號,並修建“紫微宮”。開元三年玄宗親書《道德經》刻石立於宮內;天寶二年,將“紫微宮”換作“太清宮”。 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隊在太清宮鎮出土了很多周、唐、宋元時期的文物、碑刻,發現了宋代殿堂遺址,整個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其中一座面積達3000平方米,是故宮太和殿的兩倍。20世紀80年代,河南人民政府撥款修復,建成太極殿、三聖母殿、娃娃殿、圍牆、山門等,並重雕玉石老君像,置於太極殿中。 ====洞霄宮==== 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鎮北與前宮呈南北方向的“洞霄宮”,民間俗稱“後宮”。歷代所建老子宮殿廟宇多集中於此。自西漢始,老子地位不斷提高,帝王奉祀不絕,至唐達到頂峰。 東漢時,老子被道教奉為教祖,漢桓帝延熹間遣中常侍左官赴該地祀老子。隋開皇年間,文帝命亳州刺史楊元胄,營建宮宇。天寶二年,在太清宮後方設有“洞霄宮”,兩宮相距一里,中有河流,上有會仙橋;總佔地872畝,各種建築600餘間,殿閣棋佈,雄偉壯觀。前宮以太極殿為中心,東有老子牧牛場遺址,西有隱陽山遺址,中有九步井;內供老子像,殿側立有高約1.5米,直徑約25公分的鐵柱,為老子任柱下史的象徵。唐太和七年,文宗敕宣武軍節度使李程兼太清宮使予以修葺。當時“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明皇六聖御容,列侍於老君左右。兩宮二觀,古檜千餘樹,屋宇七百餘間,有兵士五百人鎮衛宮所”[杜光庭:《道教為驗記》]。宋建隆元年,皇帝遣使致祭;祥符五年,上老子尊號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宮名改為“明道宮”。繼唐玄宗以二月十五日為老子誕辰,宋徽宗重和元年以混元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為貞元節,至今為道教重大節日。金大定二十四、二十六年,先後建三清、玉帝等大小殿宇數十,後因兵亂兼渦水改道,均蕩然無存。元朝經10餘年重修,曾頗具舊觀。明、清雖一再重修,終難再現昔日輝煌。 ====老君巖==== 在齊雲山上(今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清源山西峰羅山山麓上)有一塊形似人像的巨大天然花崗岩雕琢而成的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的坐像,名叫老君巖。雕像高5.1米,寬7.3米,厚7.2米,細部雕刻非常生動,面部和前額飽滿,雙目深邃平視前方,鬍鬚呈飄動狀,右臂倚琴桌、左手平放膝上,周身衣服的褶皺也被表現出來,這座造像的雕刻年代最遲不晚於宋。老君造像附近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群,現已不存。 老君巖始建於宋元時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像,也是清源山的標誌性景點,雕工精湛,極富歷史和藝術價值。1988年列為中國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公佈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將另外6處8尊石造像與老君巖造像合併保護,稱為“清源山石造像”。 ==參見== * 廣成子 * 《老子》 * 太上老君 * 老子想爾注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 書籍 * 沃爾夫岡. Laotse Von der Kraft und Vom Sinn. Buch der Sinnsprüche in 81 Abschnitten und 2 Teilen. Uebertragen aus den Seidentexten zu Ma Wang Dui <Provinz Honan> Christoph Brunner, Basel 2014. ISBN 978-3-906206-18-9. ==延伸閱讀== ===人物傳記=== * * * * ===教作評說=== * * * * * == 外部連結 == * 老子《道德經》全文線上閱讀 (簡繁體中文白話翻譯) * 王慶節:〈老子的自然觀念:自我的自己而然與他者的自己而然 〉. * 邢義田:〈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的社會思想史意義 〉. * 劉屹:〈論〈老子銘〉中的老子與太一 〉. * 柳存仁:〈老子與太上老君 〉. * 臺大中文系:〈李耳之稱老子〉. === 影視作品 === *《老子出關》電影介紹(豆瓣) *《老子出關》觀看地址(1905電影網) Category:中國哲學家 Category:中國思想家 Category:春秋人 Category:春秋戰國作家 Category:道家 Category:道教人物 Category:道教歷史 E耳 Category:中國人瑞 Category:中國人物神 Category:三清 Category:唐朝追尊皇帝 Category:宗教創始人 Category:宗教作家 Category:鹿邑縣 Category:中國政治哲學家
鄒衍 (戰國)
鄒衍(),《史記》作騶衍,戰國時期齊國人,中國戰國時期陰陽家學派創始者與代表人物、稷下學宮學者。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其主要學說是“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 == 貢獻 == 他把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五行說應用到歷史觀點上,提出“五德終始”的歷史觀,即整個物質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構成的,事物發展變化是透過五行相剋相生來實現的;而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是一種客觀必然,像自然一樣。 === 五德終始說 === 鄒衍認為「五德」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的週而復始的迴圈運轉。鄒衍常常以這個學說來為歷史變遷、皇朝興衰作解釋。後來,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的皇朝最高統治者常常自稱「奉天承運皇帝」,當中所謂「承運」就是意味著五德終始說的「德」運。 從開天闢地開始,社會按照五德轉移的次序進行迴圈,一個朝代以一德為主,每一德都盛衰有時。德盛,朝代興旺;德衰,朝代滅亡。所以人類社會的歷史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迴圈向前的。 === 大九州說 === 在空間認識方面,鄒衍創立了“大九州”說。他認為,“以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在此九州之外,又有如此九州者九”《史記》卷74: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 著作 == 據《漢書·藝文志》,鄒衍著了《鄒子》49篇和《鄒子終始》56篇。則說他著作“《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還有一本《主運》。 == 評價 == 司馬遷《史記》中列他為稷下學宮諸子之首,說“騶衍之術,迂大而宏辨”。 == 相關條目 == * 五德終始說 == 延伸閱讀 == ==參考資料== Category:戰國人 Z Z Z Z
滿族
滿族(),又稱滿洲族,清代官稱滿洲,因以紅纓為帽飾,故有紅纓滿洲之名,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通古斯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支系,2020年普查人口數量達到了1042萬人,為中國的第六大族群、僅次於壯族、回族、維吾爾族、苗族的第五大少數民族。滿族及其先民靺鞨、女真,曾經在中國歷史中先後建立渤海、金朝、東夏和後金-清朝。目前滿族主要分佈於中國東北及華北地區,以散居為主,其中居住在遼寧的人口最多。此外,河北、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及北京等31個省市自治區也有廣泛的人口分佈。除了散居之外,滿族也有自己的聚居區,如新賓、岫巖、青龍、豐寧、伊通、清原、圍場、寬城、本溪、寬甸、桓仁共11個自治縣,還有鳳城及北鎮兩個享有民族縣待遇的縣級市和滿族的民族自治鄉鎮300餘個。 == 族名來源 == 關於滿洲(,manju)這一族名的來歷說法不一,清史學界至今尚未達成共識。根據清朝官方(滿洲源流考)觀點表示,滿洲之名源於文殊菩薩(,Maṅjuśrī),乾隆帝還特別在其詩中自注以表示對這一說法的認同。該詞可能是經維吾爾語譯為蒙古語,之後進入滿語。努爾哈赤建國時,以滿洲國()為名,取“文殊菩薩的土地”之意。清史學者孟森也曾作考證來支援這一觀點。他還進一步認為“滿洲”之名與明朝中期建州衛指揮使李滿住有關,並指出滿住(滿洲)是建州傳統觀念中的“最尊之稱”。“滿洲部族”正是“文殊部族”之意,是為當時建州女真人中自成的一種自名其部族之熟語。 還有學者認為滿洲其實是一個由man和ju連結而成的組合詞。man來自於滿語“mangga”(),意為“強硬的”;“ju”()為箭,因此滿洲之意是“強悍的弓箭”《族稱manju詞源探析》,長山作,刊載於《滿語研究》2009年第01期。此外還有民國學者傅斯年的“建州說”、章太炎的“滿飾說”、日本學者的“勿吉靺鞨音轉說”、孫文良的“蔓遮說”和“滿洲江說”等《滿洲名稱之種種推測》,馮家昇作,《東方雜誌》30卷第17號《“滿洲”名稱考述》,滕紹箴撰,《民族研究》1996年4月。 新近一篇對manju詞源的研究進一步支援了以下觀點,即manju與其他屬於滿-通古斯語系的語言中指代黑龍江下游的詞語同源(在屬於南通古斯語族的赫哲語/那乃語中對應的詞彙為Мангбо,可組成短語Дай мангбо,意為黑龍江;同屬於南通古斯語族的烏爾奇語中對應的詞彙為Маӈгу;在屬於北通古斯語族的涅吉達爾語中對應的詞彙為Мамӈу),可重構為原始通古斯語*mamgo,意為“黑龍江下游、大河”。 == 發展歷史 == === 早期概況 === 滿族的先人可追溯到先秦古籍所記載的肅慎。他們發源於今長白山以北、東臨大海的黑龍江流域,以精於弓箭製造而聞名。早在舜的時代,就曾向中原王朝進獻“楛矢石砮”。周武王、成王、康王時期,肅慎也曾派使者朝賀。由於同中原王朝聯絡頻繁,所以當時的人認為肅慎與燕、亳同為周王朝的北方領土。 到了漢代,肅慎在史書中多作挹婁,但有時仍作肅慎。當時挹婁諸部均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首領,一度受到扶余的支配。三國時期,挹婁擺脫了扶余的控制和阻隔,重新同中原王朝取得了聯絡。他們所貢獻的除楛矢石砮外,又以“挹婁貂”而聞名。在晉朝之後,北朝史書又改稱其為勿吉,隋唐之後以靺鞨為名。在這一時期,扶余因常年遭受鮮卑攻擊,國力漸至衰敗,最終被靺鞨所滅。但此後,靺鞨又先後臣服於高句麗和唐朝。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仿照唐制,建立了有“海東盛國”之稱的渤海國。唐朝末年,契丹興起於遼,渤海與之作戰不利而遭到吞併。此時,附屬於渤海國的黑水靺鞨趁機向南擴張,後歸服契丹。因契丹人稱其為女真而逐漸棄用黑水靺鞨之稱。契丹及其後身遼國將女真人分為“熟女真”和“生女真”兩類。熟女真數千戶居住於遼陽,主要以耕種為生,受遼國直接管轄;而主要以漁獵為生的生女真各部仍然採取首領冊封的方式接受遼國的統治。 1114年,生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因反抗遼國的壓迫而起兵,建立金國,同時聯合北宋成功滅遼。其弟金太宗吳乞買時期以滅遼之餘威南下攻滅北宋,擒徽欽二帝,同南宋並立,後又一度迫使南宋稱臣。金以燕京為中都,北至外興安嶺,南臨淮河,東到日本海,西臨蒙古。在王朝的初期,統治者參考漢字和契丹文字創制了女真文。隨著金朝的勢力逐漸延伸,大部分女真人也隨之進入中原。金朝統治者雖然盡力提倡使用女真語言文字、維持猛安謀克軍事制度。然而,終因與漢人雜處,到了金朝後期,中原女真人的民族特點已基本消失。1206年,蒙古成吉思汗崛起於大漠,開始向政局逐漸衰敗的金國宣戰。金國屢戰屢敗,盡失其北方領土,只得南遷汴京。末代君主金哀宗完顏守緒曾勵精圖治,但積重難返,始終無法扭轉敗局。1234年,成吉思汗之子、也是其汗位的繼任者窩闊臺滅金於蔡州。 === 元朝時期 === 1279年,已改國號為元的蒙古大汗忽必烈完成了對南宋的征服。元朝統治者將其所屬臣民依次劃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個族群。當時,留居中原的女真人因民族特點的消失而被統治者歸入漢人行列;而生長東北、不通漢語的女真人則被視同蒙古人。他們被編為諸多女真萬戶,由朝廷設定的遼陽行省管轄,並開始廣泛受蒙古語言文化影響。 至元朝末期,各地農民起義不斷,遼東地區也陷入了一個不穩定的局面。由於元朝同高麗的特殊關係,當時有人口眾多的高麗人定居遼東。隨著元末朝廷統治權威的衰落,高麗還曾一度控制遼東。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女真萬戶選擇內附高麗,如努爾哈赤之先世、斡朵裡萬戶猛哥帖木兒曾追隨高麗大將、也就是後來的朝鮮太祖李成桂。李成桂代高麗自立後授猛哥帖木兒為萬戶,朝鮮太宗李芳遠時期,又授上將軍之職。除了高麗之外,當時遼東地區還有木華黎九世孫、元朝遼陽行省左丞相納哈出擁兵數十萬於海西。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攻佔元大都,元順帝北逃,蒙古人在中原的統治終結。 === 明朝時期 === 1387年,明太祖以馮勝為大將軍出征海西。作為故元在非蒙古地區最後的抵抗勢力,納哈出自覺難以維持,於是選擇投降,明朝開啟了通往遼東之路。1388年,明朝收回高麗所據之遼東領土,並與其劃界於鴨綠江,還阻止高麗對女真進行管制。高麗禑王上表抗辯,遭明太祖駁回。永樂初年,胡裡改萬戶阿哈出、斡朵裡萬戶猛哥帖木兒相繼入明朝見。此時,已經取代高麗的朝鮮王朝上表明廷,希望能夠召回猛哥帖木兒,但明朝沒有同意。明成祖設定建州衛和建州左衛軍民指揮使司,分別以二人為指揮使。後來,猛哥帖木兒等還隨明成祖親征阿魯臺。隨著阿哈出、猛哥帖木兒等人的入明朝見,女真諸首領歸附之人也越來越多。明朝遂以“眾建之而分其力”的辦法,陸續設定384衛、24所、7地面、7站、1寨。朝廷還在此之上設立奴兒干都司管轄諸衛所,前期由海西女真人、內官亦失哈擔任鎮守太監經略該地區,後因長期棄置於1434年正式裁撤。 1449年,蒙古太師也先發動了對明朝的進攻,他在土木堡擊敗明軍,俘獲了率軍親征的明英宗。一些建州和海西的衛所趁機向遼東進攻以配合也先的軍事行動。然而,也有為數不少的女真衛所遭到了也先的攻擊,許多女真世襲首領因遭到也先所部劫掠,失去了世襲的憑證,他們後來只能以中書舍人的名義進行朝貢,可獲得的賞賜比之前少了很多。自此,明朝對於女真的威信開始衰落,女真諸部逐漸失去控制。一些首領如董山、王杲等甚至敢於公然嚮明朝挑戰,劫掠遼東地區。也大約是在這一時期,女真文徹底失傳,女真人主要改用蒙古語為書面語言,一少部分則使用漢文。當時女真人已大致形成建州、海西和野人三大部分。其中建州同海西從牡丹江流域逐漸南遷至遼東一帶,並定居於此。 1583年,出身建州左衛指揮使世家的努爾哈赤因祖、父被明朝誤殺,以先人所留下的“十三副遺甲”起兵,開始了他之後建國稱汗的道路。與之前一味臣服或選擇同明朝直接對抗的諸多女真領袖不同,努爾哈赤起初仍然依靠明廷所授予的官職來發展自己的實力,表面稱臣,暗中稱雄,聰明地利用時局,逐漸在大體上統一女真、降服臨近蒙古諸部。期間努爾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以凝聚部眾,還令手下學者額爾德尼和大臣噶蓋根據蒙古字母創制新的文字來拼讀女真語(即後來的滿文),逐漸解決了當時女真人書面交流只能使用蒙文或漢語所帶來的諸多不便。1616年,努爾哈赤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在赫圖阿拉稱汗,創立後金,建元天命。1618年,努爾哈赤釋出七大恨正式誓師伐明,其後接連攻克開原、鐵嶺、遼陽、瀋陽等地,並遷都瀋陽。後金進入遼瀋地區之後,一方面下令收養歸降漢人,另一方面卻推行剃髮、大量遷民、清查糧食、徵發差役等弊政,激起了遼東漢人的反抗,他們有的逃亡,有的則針對女真人採取投毒、襲殺、暴亂等反抗方式,給後金在遼瀋地區的統治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對此,努爾哈赤採取了強力鎮壓的手段,許多漢人被殺,剩餘則降為奴僕,編入莊田。 1626年,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失利後不久去世,繼任者皇太極恢復了部分漢人的原有待遇,同時開科取儒,使得漢人地位獲得顯著提高,緩和了後金內部女真同漢人之間的矛盾。皇太極還將後金所屬漢人和蒙古人等也一同編入八旗制度,建立了漢軍和蒙古八旗。他們同滿洲一樣,也被稱作旗人。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諸申為滿洲。次年(1636年),又改國號後金為「大清」,去汗號而稱帝,並改元「崇德」,追尊其父努爾哈赤為清太祖。在皇太極統治時期,他曾幾次率軍繞道蒙古攻打北京等地,但終因明朝關寧錦防線的阻隔,始終無法對關內地區進行有效控制。 === 清朝時期 === 1643年皇太極去世,其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睿親王多爾袞攝政,主持大局。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上吊自殺。不久,在明朝降將吳三桂的協助下,清軍順利進入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定鼎北京。此後,歷經順康兩代20年左右的時間,清朝陸續消滅了殘存的南明抵抗勢力,完成對中原的征服。隨著清朝勢力向關內擴張,絕大多數的八旗官兵及眷屬也「從龍入關」,隨之定居北京。這一系列舉措曾一度使留守東北的八旗兵僅剩下1524人。直到康熙年間,清朝與沙皇俄國發生了邊界衝突,這使得統治者重新重視東三省的防務。他們開始有計劃的使部分旗人向故土迴流。到了乾隆年間,東北駐防20餘處,還有守護陵寢、圍場、邊門的旗兵總數已恢復至近5萬人。不過,如雍正帝所言,「駐防之地不過出差之所,京師乃其鄉土。」北京始終是清代滿族的「大本營」。此外,還有一部分八旗官兵於關內各處和其他邊疆要隘駐防,如江寧、京口、杭州、乍浦、福州、廣州、荊州、成都、西安、開封、德州、青州、太原、寧夏、綏遠、右衛、涼州等地。使得滿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本的分佈局面,並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在與南明等抵抗勢力作戰的過程之中,清朝統治者推行了薙髮、易服、圈地、佔房、投充、逋逃等弊政,造成漢人反抗不斷。連年的戰亂導致人口減少、社會發展受到了阻礙和破壞。鑑於此,康熙帝親政後逐漸取消了這一系列弊政。此時政局日漸穩定,旗漢之間的緊張關係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不過,清廷始終以八旗為國家根本,實行差別待遇。旗人在教育、科考、任職、律法等政治、經濟領域均享有一定特權,並與漢人隔離居住。在此基礎上清朝統治者還進一步推出了「首崇滿洲」的國策,以強化滿洲作為統治族群的地位。 諸多優待政策的初衷主要是為了保證兵源、加強八旗的軍事職能。同時,這也導致滿族受到束縛,居所不能遠離本佐領之所在;八旗兵役也使得許多人在各大戰爭中戰死疆場,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滿族人口的發展;經濟方面,滿族也過於依賴八旗制度,清廷除兵差外,僅允許旗人在所屬旗地務農,這使得以京旗為主、已經適應城居生活的滿族在清朝中期開始出現生計問題。幾代皇帝都嘗試解決八旗生計問題,但終因不肯放任旗人自行謀生而均告失敗。此外,東北滿族因保持八旗兵農合一的習俗,始終沒有產生嚴重的生計問題。自乾隆末年,清朝開始走向衰落,並且在之後一系列與外國侵略者的戰爭中接連失敗,陷入內憂外困。這期間,在與漢人的交流中,滿族逐漸接受漢文化,被視為立國根本的國語騎射遭到廢弛。清末民初時,僅有黑龍江齊齊哈爾和璦琿一帶還有滿語使用者。 1907年,清廷即將實施預備立憲,以期維持統治。期間,正式宣佈廢除旗漢界限,取消旗人諸多特權與束縛,與漢人一體對待,但為時已晚。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廷接受優待條件,宣統帝退位,清朝的統治至此終結,中華民國建立。由於民族宿怨的累積,在革命黨人起事的過程中,西安、杭州、江寧和武昌等地都發生了針對八旗軍民的屠殺事件。但也有一些地方採取了和平解決的辦法,在四川,成都將軍玉崑和一些滿族官員同當地的漢族士紳關係融洽,許多滿族官員甚至同情革命。在滿漢雙方的努力協調下,成都駐防旗軍與四川大漢軍政府達成了和平易幟的協議,滿族獲「優予保護」,「始終未妄殺一人」。廣州和福州也大致和平解決。在滿漢民族交流融洽的東北地區,旗人出身的革命黨人張榕、寶崑等還提出了「以建設滿漢聯合共和政體為目的」,提倡聯合滿族共同起事。在武昌起義之後,活動在滿族比較集中的東北地區的革命黨人,「分頭秘密集會,共謀起義,促動關外三省獨立」。滿族革命志士奮起響應,投入到革命之中。 === 民國至今 === 民國成立之後,滿洲正式改稱滿族,成為中華民國“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成員之一。當時滿族的境遇已大不如前,許多人不得不將名字更改為漢姓漢名,靠隱瞞族籍以避免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京旗滿族通常用組織協會、社團的方式來維護自身權益。當時八旗各有“生計處”以尋求解決旗人的生計問題的途徑。除此之外還有滿族同進會、八旗生計維持會、宗族生計維持會、旗籍生計研究會、共和旗族生計同仁會、兩翼八旗生計研究會、內務府三旗共和協進社、外三營生計協進會、八旗生計討論會,還有一些小型的知識分子集會,主要討論生計、就學、就業和民族不受侮辱的解決途徑。 抗戰時期,京旗滿族人郭嶽昆組織了滿族抗戰建國會,不久被日本憲兵偵破,遭到解散。抗戰勝利後,由溥儒主持創立滿族文化協進會,後改名北京滿族協會,大部分為原滿族抗戰建國會會員,他們繼續為滿族獲得平等待遇而努力,但由於當時社會環境的侷限仍然收效甚微。不過,在滿族協會對會員的登記過程中,將他們的老姓、所冠漢姓、職業、生活情況等資訊進行了記錄,這些資訊為日後的滿族研究,尤其是京旗滿族姓氏的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同京旗和關內各地的滿族不同,東北滿族大多保有前清時期的旗地,同時也早與漢人一樣從事其他職業,此外,滿、漢之間關係融洽,因此並沒有像關內滿族一樣遭遇民族和生計問題。當時東北的政局也比關內穩定,主政者張作霖並沒有對滿族人趁火打劫,而且東北的皇陵、旗地甚至一直由滿族自管直至1949年。1931年,作為九一八事變的延續,大日本帝國在東北建立了由其實際控制的傀儡政權滿洲國,以遜帝溥儀擔任執政(後稱皇帝)。雖然名為滿洲,實際上卻是一個包含當時東北各個民族的一個全新的國家,所謂“滿洲人”也指的是滿洲國境內之人。雖然有部分前清滿洲貴族子弟如溥傑跟隨溥儀,但也有許多東北滿族,如陳翰章、白乙化、鄧鐵梅、趙侗組織起義軍反抗日本在東北的實際統治。在抗日戰爭中也有許多國軍滿族軍人如佟麟閣、吳克仁為國捐軀。 1952年,新成立不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正式承認滿族為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之一,恢復了滿族作為少數民族應有的待遇。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還對滿族和清朝給予了公正、客觀的評價。1956年2月18日,國務院曾發出通知,下令今後在行文和書報雜誌裡一律不用「滿清」稱謂;通知指出,「滿清」這個名詞是在清朝末年中國人民反對當時封建統治者言這一段歷史遺留下來的稱謂,為增進民族團結,今後除引用歷史文獻外,一律不準用「滿清」這個名稱,將滿族人民和滿族統治者區別開來。許多之前隱瞞民族身份的滿族人恢復了民族身份,滿族的人口數量也因此成倍增長。滿族自進入民國以來,逐漸發展成為清代旗人長期生活在八旗制度中,增長了共同的心理素質而產生的民族共同體,是否擁有旗籍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識別滿族的一個重要參考之一,所以除了滿洲旗人後裔之外,也包括幾乎全部的蒙古和大部分漢軍旗人的後裔。然而,在清代被編隸於八旗的一些錫伯、索倫等部落在當代則成為了錫伯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達斡爾族等不屬於滿族的其他民族。此外,也有部分滿族由於種種原因在民族識別時填報漢族,落實民族政策時亦未有更正。北京、華東、華南等地均有為數不少的滿族填報漢族。 1980年代,新賓、岫巖、鳳城、青龍、豐寧、伊通、清原、北鎮、圍場、寬城、本溪、寬甸、桓仁滿族自治縣相繼成立。1994年,鳳城、北鎮改為縣級市,但仍享有民族縣的待遇。此外,還相繼恢復或建立了滿族的民族自治鄉鎮300餘個。同一時期,政府和民間組織開始重視對滿族文化、語言的保護和拯救。儘管形勢並不樂觀,但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自1990年代起,滿語開始進入了東北各地滿族中學和小學的課堂。在21世紀初期,因為全球化與網際網路影響,滿族的文化自我認同逐漸恢復,在中國,有越來越多滿族後裔承認自己的民族身份,學習滿語與滿洲文化。 ==民族分佈、人口及語言== ===民族分佈=== ====中國大陸==== 根據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顯示,滿族的人口數量為10,410,585人《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編,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年4月,ISBN 978-7-5037-6507-0,約佔中國人口的0.78%、少數民族人口的9.28%。省級行政區中,遼寧與河北的滿族人口超過百萬。其中遼寧省有滿族5,336,895人,佔滿族人口的51.26%,佔遼寧省人口的12.20%,為滿族人口的主要集中之地;河北省有滿族2,118,711人,佔滿族人口的20.35%,佔河北省少數民族人口的70.80%。吉林、黑龍江、內蒙和北京的滿族人口超過十萬;天津、河南等17個省級行政區各有數萬;安徽、福建等7個省級行政區各有數千;西藏自治區的滿族人口最少,為153人。在遼寧、河北、黑龍江和北京,滿族為第一大少數民族。尤其在遼寧、河北、黑龍江三省,滿族佔當地少數民族的比例超過50%;在吉林、內蒙、天津、寧夏、陝西與山西,滿族為第二大少數民族;在河南、山東與安徽則位列第三。 ====臺灣==== 由於各種不同因素,滿族人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或國家也有一定的人口分佈,臺灣即是主要的區域之一。早在乾隆年間,就有金朝皇族完顏宗翰的二十二世孫粘德尚、粘德粵、粘德恩三兄弟移居臺灣,現在已發展為有五百餘戶、八千多人口的大家族。成批移往臺灣的滿族主要為1949年隨同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到臺灣的滿族民意代表;其中有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學者、宗教家、自由人士及公教人員和眷屬等。中華民國滿族協會的發起人之一、首任會長、如清朝宗室溥儒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他著名人士還有儒家學者毓鋆、前考試院長關中、前中華民國駐美國代表金溥聰、演員胡茵夢、郭子乾、那維勳、導演鈕承澤、立法委員高金素梅等。現在臺灣的滿族人,總計約一萬兩千餘人。 ====其他國家==== 除此之外,還有一定數量的滿族人移居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地。美國滿族以第33任司令官傅履仁將軍為代表,根據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滿族裔美國人的數量為379人。 ===人口=== ====各地滿族人口分佈==== 位次 地區 總人口 滿族人口 佔滿族人口比例(%) 佔地區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佔地區人口比例(%) 佔地區少數民族人口的位次 合計 1,335,110,869 10,410,585 100 9.28 0.77 31省份合計 1,332,810,869 10,387,958 99.83 9.28 0.78 G1 東北地區 109,513,129 6,951,280 66.77 68.13 6.35 G2 華北地區 164,823,663 3,002,873 28.84 32.38 1.82 G3 華東地區 392,862,229 122,861 1.18 3.11 0.03 G4 中南地區 375,984,133 120,424 1.16 0.39 0.03 G5 西北地區 96,646,530 82,135 0.79 0.40 0.08 G6 西南地區 192,981,185 57,785 0.56 0.15 0.03 1 遼寧 43,746,323 5,336,895 51.26 80.34 12.20 第01位 2 河北 71,854,210 2,118,711 20.35 70.80 2.95 第02位 3 吉林 27,452,815 866,365 8.32 39.64 3.16 第03位 4 黑龍江 38,313,991 748,020 7.19 54.41 1.95 第02位 5 內蒙古 24,706,291 452,765 4.35 8.96 2.14 第03位 6 北京 19,612,368 336,032 3.23 41.94 1.71 第02位 7 天津 12,938,693 83,624 0.80 25.23 0.65 第03位 8 河南 94,029,939 55,493 0.53 4.95 0.06 第04位 9 山東 95,792,719 46,521 0.45 6.41 0.05 第04位 10 廣東 104,320,459 29,557 0.28 1.43 0.03 第09位 11 上海 23,019,196 25,165 0.24 9.11 0.11 第05位 12 寧夏 6,301,350 24,902 0.24 1.12 0.40 第03位 13 貴州 34,748,556 23,086 0.22 0.19 0.07 第18位 14 新疆 21,815,815 18,707 0.18 0.14 0.09 第10位 15 江蘇 78,660,941 18,074 0.17 4.70 0.02 第07位 16 陝西 37,327,379 16,291 0.16 8.59 0.04 第03位 17 四川 80,417,528 15,920 0.15 0.32 0.02 第10位 18 甘肅 25,575,263 14,206 0.14 0.59 0.06 第07位 19 雲南 45,966,766 13,490 0.13 0.09 0.03 第24位 20 湖北 57,237,727 12,899 0.12 0.52 0.02 第06位 21 山西 25,712,101 11,741 0.11 12.54 0.05 第03位 22 浙江 54,426,891 11,271 0.11 0.93 0.02 第13位 23 廣西 46,023,761 11,159 0.11 0.07 0.02 第12位 24 安徽 59,500,468 8,516 0.08 2.15 0.01 第04位 25 福建 36,894,217 8,372 0.08 1.05 0.02 第10位 26 青海 5,626,723 8,029 0.08 0.30 0.14 第07位 27 湖南 65,700,762 7,566 0.07 0.12 0.01 第09位 28 江西 44,567,797 4,942 0.05 2.95 0.01 第06位 29 重慶 28,846,170 4,571 0.04 0.24 0.02 第07位 30 海南 8,671,485 3,750 0.04 0.26 0.04 第08位 31 西藏 3,002,165 718 <0.01 0.03 0.02 第11位 現役軍人 2,300,000 22,627 0.24 23.46 1.05 第02位 ====主要滿族聚居區==== 滿族自治縣 所屬省份 所屬市州 青龍滿族自治縣 河北 秦皇島 豐寧滿族自治縣 河北 承德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河北 承德 寬城滿族自治縣 河北 承德 岫巖滿族自治縣 遼寧 鞍山 清原滿族自治縣 遼寧 撫順 新賓滿族自治縣 遼寧 撫順 寬甸滿族自治縣 遼寧 丹東 本溪滿族自治縣 遼寧 本溪 桓仁滿族自治縣 遼寧 本溪 伊通滿族自治縣 吉林 四平 File:Percent of manchu in counties of China.png|滿族人口分佈 File:Manchu autonomous regions in Liaoning.png|遼寧省滿族自治區域 File:Manchu autonomous regions in Jilin.png|吉林省滿族自治區域 File:Manchu autonomous regions in Hebei.png|河北省滿族自治區域 === 語文 === ==== 語言 ==== 滿族本民族的語言是滿語,屬於阿爾泰語系南通古斯語族。由於清朝時期為國語,故而又稱“清語”。滿語的標準語言被稱作“規範語”,起源於未入關前的建州口音,乾隆年間經清高宗規範,因此又叫“欽定新清語”。清朝時期,滿族人見皇帝報履歷、奏事、答問等必須使用規範語。如果奏事時帶有訛音會遭到皇帝的斥責。坤寧宮和堂子祭祀時薩滿所用之祝詞也需要使用規範語。此外,滿族人因世居地的不同還有諸多方言,如北京、盛京、寧古塔、阿勒楚喀等方言。 ==== 文字 ==== 滿族的前身女真人曾經創造過來源於漢字、契丹文的女真文,於金朝時期通行一時。但因金朝後期中原女真人高度漢化,加上元朝時期東北女真的蒙古化,致使女真文在明朝中後期失傳,以至於明末女真人“凡屬書翰,用蒙古字以代言者十之六七,用漢字以代言者十之三四”。後努爾哈赤興起,往來文書多有不便,於是命噶蓋和額爾德尼二人以蒙古字母拼寫滿文。二人創制而成,被後世稱為“無圈點滿文”(老滿文)。然而,無圈點滿文“形聲規模,尚未多備”,某些清濁子音及少數母音無法區分。於是,天聰(一說天命)年間,由達海最終完善。他使用圈點來區分清濁子音和音似母音,因此被稱為“有圈點滿文”(新滿文)。 ==== 現狀 ==== 自嘉慶以後,滿族人多已掌握漢語文並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而熟練運用滿語之人卻呈不斷下降趨勢。儘管歷代皇帝反覆強調“國語”的重要性,但依然於事無補。至民國建立,滿語失去國語地位,其教學環境更是雪上加霜。當今滿族普遍使用漢語普通話為母語,以滿語為母語者已不足百人,他們大多集中在黑龍江省富裕縣友誼鄉三家子村。不過,自1990年代起,在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政府的扶助之下,滿語教學開始進入了各地滿族中小學的正式課堂。此外,在中國北方各地還有一些滿族熱心人士透過免費開班授課等渠道,希望可以使滿語在滿族人中間更加普及。經粗略估計,目前透過各類滿語學習方式達到能講能說狀態者有數千人。 === 姓名 === ==== 姓氏 ==== 滿族的姓氏叫做“哈拉”(),主要承繼自金朝女真姓氏。常用“穆昆”()冠於哈拉之前,用表示來同一姓氏內的家族分支。根據乾隆年間編纂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滿洲姓氏多達1114個。其中被稱作“-{著}-姓”的有:瓜爾佳氏、鈕祜祿氏、舒穆祿氏、他塔喇氏、覺羅氏和那拉氏。金朝時期,由於女真人受契丹人和漢人影響,習慣於姓名連寫。但蒙古滅金之後,女真人長期受接受蒙古文化,所以元明女真人、清代滿洲人同蒙古人一樣,有“稱名不道姓”的習俗。這常使他人產生“滿族沒有姓氏”、“旗人父子不同姓”、“滿族一輩一姓”等誤解。不過,與蒙古族不同,滿族人人皆有姓氏。歷史上,滿族也曾有過使用漢姓的習慣。金朝時期即有“完顏漢姓曰王、烏顧論曰商、紇石烈曰高、女奚烈曰郎、蒲察曰李……”的記載。但清朝為了防止姓氏漢化,不-{準}-滿人使用漢姓。一經發現,會遭到朝廷治罪。 ==== 名字 ==== 滿族人有自己傳統命名習俗,取名時會在詞尾新增“阿”( -ngga)、“額”( -ngge)、“武”( -nggo)等,表示形容詞“的”之意味;也會在詞尾使用“布”( -bu)的字尾,表示被動詞“使”;也會使用名詞,尤其以動物名命名;或是以出生時長輩某人年齡的數字命名;還有詞尾接以“保”( 穆麟德:-boo,太清:-bou)、“善”( 穆麟德:-šan,太清:-xan)、“齊”( 穆麟德:-ci,太清:-qi)等命名方式。滿族也會採用蒙古族命名方式,在詞尾新增“泰”( -tai)或“圖”( -tu)來表示“有”,或是直接用蒙古語命名。滿族也有用漢語命名的習慣。清朝時期,滿族取漢名喜用吉利字眼,但至嘉慶年間起,命名字又被正式限制在兩字,而且禁止同一首字幾代連用以防止姓氏因歲月流逝而被取代,官員如有違反這一取名規則的會遭致皇帝的訓斥以及勒令改名。另外,滿族取用漢名的同時也曾效仿漢人取用字,但用法略有不同。漢人以姓連線字、暱稱、職稱等相稱,但滿族習慣以名字中的第一個字相稱。 ==== 現狀 ==== 當代滿族人大多數以漢語命名,所使用的漢姓大多與本來的滿族姓氏或祖先名字的首字有關,所以通常均按照一定的規律改變而來。此外,也有使用漢姓滿名、滿姓漢名、滿語姓名、稱名不道姓、簡化版滿姓與漢名合用等例子。 ==產業與生活== ===經濟=== ===生活=== ==== 服飾 ==== 滿族服飾承襲了女真傳統,早期尚白。由於射獵生活的需要,無論男女均身著袍服。在關外時期以皮毛製品為主,清朝入關後分為單、夾、皮、綿四種材質。滿族袍服的特點主要是圓領、窄袖、捻襟、帶扣袢、衣裳連結,窄袖前端接有一個半月形的袖頭,因形狀酷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又名箭袖()。平時穿著將袖頭挽起,作戰或圍獵之時放下,冬季還可以起到禦寒作用。女子的袍服的樣式與男子大體相同,但裝飾較多。滿族通常還在袍服外面穿著一種長至肚臍的對襟短褂,因為起初是在騎馬作戰時穿著,所以稱作馬褂,無袖的稱作馬夾或坎肩,主要為八旗“軍服”,之後隨著清朝推行易服政策在中期普遍流行開來,成為“禮服”。袍衫和馬褂還在近代演變為旗袍和唐裝,被視作中國元素的代表之一。在東北滿族聚居區或一些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上仍可常見身著傳統服飾的滿族人。 同其他北方民族一樣,滿族男子的傳統髮式也是辮髮。不同之處在於,滿族髮式是半剃半留,剃去周圍的頭髮,只留顱後部分,再編成髮辮。這種髮式曾經隨著清廷的剃髮政策而推廣至中原其他民族中去。民國建立之後,辮髮被正式廢止。滿族女子在年幼時候也像男子一樣剃髮,樣式也大致相同。成年後,開始蓄髮,式樣很多,兩把頭是其中最普遍的一種。梳這種髮式要先將頭髮束到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髮髻,再將後部餘發變成一個燕尾形的長扁髻,平時插入長約30釐米,寬約2-3釐米的名為“大扁方”的木製髮簪。重要場合則佩戴旗頭,長約30釐米,寬10釐米左右,多由青素緞等製成。咸豐之後,兩把頭的樣式逐漸增高,燕尾也越來越大,由此逐漸演變成一個新的髮型“大拉翅”,大拉翅是一種形似六遍扇面的冠,多以銅絲為骨架,黑緞為面。 滿族有戴帽子的傳統,自幼時起就開始著帽。根據寒暑分為暖帽、涼帽兩種,帽頂有紅纓。入關以後,又吸收了明代的六合帽,俗稱“瓜皮帽”。此外,還有氈帽、風帽、皮帽、耳套等不同式樣的帽子。在鞋的方面,清代滿族男子著靴、布鞋或草鞋,東北地區的則習慣穿著一種名為靰鞡的鞋,它是由靰鞡草與牛皮或鹿皮縫製而成,在冬季可以禦寒。女子沒有纏足習慣,女式旗鞋通常分為平底和高底兩種,平底鞋多為方口,有夾、綿之分;高底鞋主要根據鞋底的不同分為馬蹄、花盆、元寶底,鞋面則雷同。還有一種便鞋,也叫繡花鞋,在鞋跟方面比旗鞋要薄,便於行走。 滿族女子素有“一耳三鉗”的習俗,乾隆年間曾一度發展為“一耳五鉗”。直至今日,仍可在年紀稍大的滿族女性中見到傳統式一耳三鉗之風。其他女子首飾的佩戴與漢人大同小異。男子也有扎耳孔的習慣,有在幼年時扎耳孔好養活的說法。與女子不同,男子一般只扎一個,帶一個銅圈,但成年後大都不再佩戴。由於騎射風俗,滿族男子還佩戴扳指,入關前,主要使用鹿骨扳指,以有眼者為貴。入關後,逐漸發展為純配飾,又新增了玉、象牙等材質。當時,滿族對扳指尤為重視,幾乎人手一枚。 ==== 飲食 ==== 滿族的傳統飲食比較講究,除不吃狗肉外,很多習慣都與北方漢人相近。滿族主食以穀物為主,通常是麵食和黏食,味道多酸、甜。麵食以餑餑為主(),它是滿族對塊狀麵食的統稱。京旗滿族有每天午飯後、晚飯前都要吃一頓餑餑的習慣。餑餑有不同的口味,薩琪瑪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種類。滿族也以米飯為主食,有高粱米、小米、稗米飯和包飯等。 在菜餚方面,豬肉是比較常見的材料。滿族稱豬肉為「白肉」、「福肉」,傳統上是祭祀薩滿教神明的食品。儀式後分而食之。東北滿族以此製成“大鍋肉”的知名燉菜。京旗營房還有一種叫做“白煮肉”的吃法,他們將豬肉用白水煮熟後切片粘醬油吃,肉片切剩下的肉塊可以切成肉末燙飯,稱作“白肉燙飯”。豬血還可以加入調料攪拌後灌入腸中製成“白肉血腸”,與另一傳統菜餚燉酸菜搭配食用。鹿肉也是滿族傳統菜餚之一,有燉、烤等吃法,京郊滿族有在重陽節吃烤鹿肉的習慣。滿族也有火鍋,由滿族的先人們常用的野炊方式發展而成。 同其他北方民族一樣,滿族人也喜好喝酒。起初不單是為了消遣娛樂,也跟北方寒冷,酒可以起到一定禦寒作用有關。傳統而言,一般滿族人好喝黃酒和燒酒兩種。 ==== 民居 ==== thumb|盛京故宮裡的索倫杆 滿族傳統民居通常向陽而築,多為草頂,一旁設有極富滿族特色的方形煙囪。圍牆大體有土築、泥堆兩種建築方式。室內三面皆炕,如“匚”形。滿族習俗以西為貴,南次之。滿族人家習慣在西牆上供奉神明、英雄以及自家家譜,所以西炕又有“佛爺炕”之稱,客人拜訪時不能隨便坐在西炕或在上面擺放雜物,如果違反,會被視作對主人祖先的不尊敬。房屋分為上屋、下屋、堂屋三大間,門設在中間,每邊有三扇窗戶。院內建有影壁牆,豎有索倫杆,有的家庭還建有花庭、八角涼亭等。院的門前還有上馬石等。 ====教育==== 滿族是一個十分重視文化教育的民族。從清朝以來,在漢族和滿族之間的民族關係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滿族的教育與文化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有隸屬於國子監的八旗官學,有隸於宗人府的八旗宗室覺羅學,專門負責宗室、覺羅子弟的教育。在京畿地區外,在八旗駐防地方和發祥地東北廣設官學。普通旗人則是適用八旗義學。義學隸屬於各旗參領,八旗幼童十歲以上即可入學。各駐防地方也都設有義學,以便清寒的旗人子弟也有機會入學讀書。教師會在本旗佐領下推選,學習滿語滿文及騎射,學習成績歸檔。在後期也有由當地漢族儒士擔任教師,學習的內容轉向漢族的傳統文化。在科舉考試上,清初以降即特設八旗考試,並以滿文翻譯之。清初,還是旗、漢分考,越到後期,則轉變成旗漢一體考試。因為教育的普及,使得滿族文化得以有長足的發展。 =====現狀===== 從1984年開始,滿族與其他的少數民族一樣,可以享受高等院校、中等專業學校、中技學校的優惠錄取政策,電子科技大學、職大、高校函授部、夜大等學校在招生上也對少數民族的考生給予照顧,這個政策給予少數民族的學生比較多的升學機會。不管是民族教育和希望工程的引進,或是教學設施的改善,各級政府都賦予了滿族與其他少數民族同樣的優惠政策。而在滿語的教育方面,許多的科研單位、大學和北京滿文書院都開設滿語班,培訓了一批滿語人才。 ==習俗與信仰== === 民俗 === ==== 禮俗 ====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禮節式樣較多。男子請安時,凡身著箭服者,先綴起馬蹄袖頭和袍服,將袖頭垂下,左腳略微前移,右腿屈膝,略低頭後逐漸起身。受禮者除家中尊長外,其餘親友需要半揖還禮,平輩要同樣還禮。除請安禮外,還有磕頭禮。滿族非常注重按禮式行禮,神明祖先三跪九叩,父母尊長一跪三叩。每到過年,晚輩通常會磕四個頭,長輩坐而受之。磕到第三個的時候,長輩會說一些祝福的話,否則不敢起身。女子則施用萬福禮,以兩手按腿,行三叩首;或兩手按腿,行三叩首後,以手加額頭跪著點頭,施以撫鬢禮。滿族十分尊敬長輩,平日裡都要向尊長朝夕問安,長輩不讓坐則不敢坐,沒有命其退下則不敢退。有客人來,家中晚輩都要親自接待客人、打雜。路遇年長之人要給其讓路,待其透過後,才可走動。平輩相見除了互相請安外還使用執手或抱肩禮。這些禮節在滿族聚居之地至今仍可常見。此外,滿族還敬重犬和鴉鵲,不殺狗、不吃狗肉、也不使用任何狗皮製品;家門口豎有索倫杆,在杆上面的錫鬥內放有碎肉來餵養鴉鵲(因紀念始祖受烏鴉保護)。 ==== 婚俗 ==== 滿族傳統婚俗以一夫一妻為主,上層則素來有一夫多妻(平妻)的習慣。清朝入關後,一夫多妻逐漸過渡成為一夫一妻多妾的漢族宗法制度。滿族結親注重門第,但不計貧富,很少指腹為婚。在早期,還有搶掠婚、妻姊妹婚、收繼婚等北方民族的婚姻習俗,自天聰年間起,收繼婚等開始被逐漸禁止,但妻姊妹婚一直持續至清末。此外,同漢族一樣,滿族也堅持同姓不婚。女子在早期還有從死、殉葬的習俗,入關後受漢文化影響逐漸轉變為守節。女性地位在入關前與男子幾乎對等。入關後,受漢族禮教的影響,地位有所下降,但相較漢人女子仍要高出許多。滿族女子沒有附屬於男人的感受,在家庭生活中也始終有較大的話語權。雖然清朝時期有旗漢不通婚的說法,但駐防八旗與當地漢人的聯姻還是很頻繁的。事實上,從康熙朝起,清廷就已經允許旗人娶民人之女為妻,主要禁止的是滿洲旗女與民人男子的婚姻;而對於漢軍旗人與漢人的婚嫁,在乾隆朝之後,則始終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不同地區的滿族婚俗略微相異。京旗滿族婚嫁的步驟通常分為議婚、相看、庚貼、放定、嫁妝、迎娶、入門、拜堂、分大小、入洞房、吃酒、回門、對住月。而東北滿族的步驟則為問名、小定、請期、納彩、開剪、送嫁妝、迎親、裝煙、回門等。 ==== 傳統節日 ==== 滿族的傳統節日一部分是滿族文化所固有的,如添倉節、太陽節、頒金節()等。添倉節在每年的農曆正月二十,這一天東北滿族人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一習俗至今仍在東北農村保留著。太陽日為農曆二月初一,這天是太陽,滿族人會用麵粉做糕點,上面放煡用粘米麵掐成的花小雞,寓意金雞報曉,迎日出。頒金節是滿族的誕生之日,在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三。清太宗皇太極於1635年的這一天釋出諭旨,正式定族名為“滿洲”。除了滿族固有節日外,受漢族習俗影響,滿族人也過農曆新年、上元節、端午節等。 === 宗教信仰 === 滿族的宗教信仰比較多元化。起初,滿族及其前身民族基本上以薩滿教為主。清朝入關、接觸中原文化之後,除了保留了一些薩滿教習俗之外,滿族人受中原民間信仰影響最大。佛教和天主教也各有一定影響。當代滿族以無宗教人士為主。 ==== 薩滿教 ==== 滿族的薩滿教歷史由來已久,對滿族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清兵入關之後,儘管滿族民眾普遍接受了中原民間信仰,但仍保留許多薩滿教遺俗。主要體現在靈魂信仰、叫魂、追魂、圖騰崇拜、夢魘信仰、善人神化等方面。由於清朝統治者視宗教為一種籠絡其他勢力的手段,故並未給薩滿教這個本民族的宗教施以特惠。除了清代宮廷內的坤寧宮祭祀和宮內堂子祭祀之外,北京沒有薩滿祭祀之所。因此東北一直流傳著薩滿和藏密喇嘛鬥法,以及皇帝幫助喇嘛迫害薩滿的民間傳說,這些都是薩滿教徒對本族的皇帝懷有不滿情緒的體現。 ==== 佛教 ==== 因為女真人在金朝時期就開始受渤海、高麗、遼朝和宋朝影響,已有佛教流傳,所以滿族對佛教並不陌生。清朝皇帝素來有“佛爺”之尊號,西藏亦視其為文殊菩薩化身。努爾哈赤、皇太極均與藏傳佛教之格魯派有頻繁接觸。其後的皇帝都有較高的佛法造詣,尤其是順、康、雍、-{乾}-四帝。 順治帝曾拜玉林通琇為上師,命宦官吳良輔代替自己出家,雍正帝更是苦讀《金剛經》,精研禪宗,法號圓明居士,還著有《揀魔辨異錄》,乾隆也以第三世章嘉呼圖克圖為上師。然而,藏傳佛教主要是清朝上層籠絡蒙藏貴族的一種手段,與普通滿族民眾的信仰關係並不大,滿族一般民眾的信仰,與漢族混合漢傳佛教的中原民間信仰,可說是相差無幾,往往焚香禮拜釋迦如來、藥師如來、阿彌陀佛、白衣觀音、地藏菩薩等。 ==== 道教與中原民間信仰 ==== 入關前,滿族已開始受到中原漢族文化和信仰的深刻影響。1615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同時興修了堂子、地藏寺、玉皇廟、關帝廟、文廟、城隍廟和昭忠祠七大廟,玉皇廟和城隍廟為道教的宮觀,關帝廟主要供奉三界伏魔大帝關公,文廟中供奉了孔子及以下4聖、12先賢、77先儒和79先賢。只有堂子為滿族薩滿教。其中,關羽崇拜最深入人心,很快超越了滿族原有的部落神、祖先神,成為“護國之神”。清人王嵩儒曾提到:“本朝未入關之先,以翻譯《三國》為兵略,故其崇拜關羽。” 清兵入關之後,普通滿族民眾受中原漢族的民間信仰影響是最大的。滿族所祭之神明,除在家祭祖之外,已同漢族基本一致,尤以關帝崇拜為重。滿族及其先世對關羽的崇拜由來已久,元朝時期即已盛行。至萬曆年間,早已成為一種信仰。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尚未起兵之時,曾於明朝邊疆處獲伏魔大帝關聖帝君神像。清朝時期,滿族視關帝為“護國神”,言必尊稱“關瑪法”(,意為“關老爺”或“關爺爺”),不敢稱其名諱,尊崇無以復加。連關帝身旁的關平、周倉二位將軍,也尊稱老爺,禮敬有加。至於三清、玉皇、王母、三官、嶽帝、北帝、呂祖、天后等各種道教神祇,滿人亦多為崇信。滿族也有財神崇拜,但所拜之財神不止一位。有紅袍紗帽著明代裝束的,有翎頂袍褂著清代裝束的,還有一種財神則類似於狐仙。滿族還供奉灶神,灶神旁邊通常還有其夫人“灶王奶奶”。傳說灶王爺在每年臘月二十三晚上會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人家這一年來的狀況,主要是投訴其罪過,以供報應。所以清代滿族人家還會在這一天燒香以及供上關東糖,稱為送灶王,囑咐灶神“好事多說,不好事少說”。此外,滿族還信奉長白山神、兔兒爺、茅姑姑等漢族神明和一些其他蒙、藏民族神明的習俗。 ==== 羅馬天主教 ==== 受羅馬教廷在華耶穌會傳教士的影響,滿族在歷史上也曾有過一定規模的天主教徒。早在1650年左右,就有旗人官兵成為天主教徒的記載,康熙帝舅父佟國綱、佟國維,及其族人佟國器等均信奉天主教,傳教活動以及人數在康雍乾時代達到頂峰。簡儀親王德沛是其中較為知名的例子。他受洗成為天主教徒,教名“約瑟”,他的福晉也一同受洗,教名“瑪利亞”。同一時期還有多羅貝勒蘇努諸子烏爾陳、蘇爾金、庫爾陳、書爾陳等八人為虔誠的天主教徒。其中第十子書爾陳,教名“保祿”,尤為虔誠。他曾跟隨大將軍允禵遠征西藏,立有戰功。皈依天主教後,書爾陳表示從此“只和耶穌的敵人作戰”,遂辭官不出。 至清朝中期,朝廷因禮儀之爭等原因禁止教士傳教,蘇努家族等旗人教徒也因此遭到打壓,但一直無法徹底禁絕宗室、覺羅、以及普通旗人皈依天主教。例如,蘇努曾孫圖欽、圖敏等至嘉慶十年仍不畏打壓,拒絕出教,與旗人教友魁敏、窩什布等一同被髮配伊犁。同時期還有旗員佟恆善、佟瀾等人抗旨奉教的例子。不過,天主教也因不斷被打壓而最終未能在滿族民眾中間取得更多發展。到了民國,滿族人因地位一落千丈,京旗滿族或出於信仰或希望獲得教會救濟,一時間很多人加入天主教或其他基督教派。英斂之是近代最為著名的滿族天主教徒之一,為天主教輔仁大學的建立者。 ==藝術與文學== === 文學 === 滿族的文學作品以神話故事為主,主要有《天宮大戰》、《女真定水》、《長白仙女》、《尼山薩滿傳》等。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尼山薩滿傳》。它講述了描寫尼山薩滿幫助意外身亡的員外之子復活的過程,在滿族之外的其他通古斯民族,如錫伯、赫哲、鄂溫克、鄂倫春諸多民族中均有廣泛流傳。尼山薩滿傳有齊齊哈爾本、兩種不同的璦琿本、還有滿族人德克登額創作的海參崴本,這四個版本的內容大體一致,以海參崴本流傳最廣,已譯成多國語言出版發行。 清朝時期,八旗文學曾繁盛一時。詩人袁枚感嘆“近日滿洲風雅,遠勝漢人,雖司軍旅,無不能詩。”因此誕生了許多漢語言文學著作。以納蘭性德的詞集《飲水詞》、顧太清的詩集《天遊閣集》、鐵保所編纂的八旗詩集《熙朝雅頌集》和文康的小說《兒女英雄傳》為典型代表。 === 曲藝 === 滿族與曲藝頗有不解之緣,尤其清代八旗子弟特別鍾情於此,當今曲藝界名角也不乏滿族人的身影。就傳統而言,滿族普遍酷愛的曲藝有京劇、子弟書、八角鼓和相聲。其中八角鼓和子弟書是滿族的本民族曲藝,而京劇和相聲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滿族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八角鼓和子弟書 ==== 八角鼓是滿族本民族的原創曲藝,據說本是乾隆年間徵金川凱旋途中軍營自娛自樂的一種演藝形式。鼓身源自八旗軍鼓,八角形狀,以木為框,單面蒙蟒皮,周圍嵌響鈴,下端還有絲制的穗子,有黃、白、紅、藍四色,象徵八旗的四種顏色。演奏時用手指打擊鼓面發聲,同時搖晃鼓身或用手指搓鼓面發出鈴聲。八角鼓一般由三人出演,一位負責擊鼓彈弦子,一位丑角負責逗哏,還有一位主唱的演者。有單演和全堂八角鼓等形式,在清代廣受八旗子弟的喜愛。民國以後,八角鼓逐漸勢微,但由它所衍生的單絃和相聲等曲藝仍然廣受大眾喜愛。單絃是八角鼓三人出演模式的變種,有自彈自唱和唱者加伴奏兩種演藝形式。而相聲則是從全堂八角鼓中拆分而成的獨立曲種。許多單絃、相聲藝人都是八角鼓藝人出身。 八角鼓的主要唱本是子弟書。它源於一種叫做“滿洲調”的傳統小曲,又經清代八旗子弟再創造發展,故得名“清音子弟書”。雖然子弟書並非漢人的原創藝術,但它融合了不少漢文化的說部題材。內容以《三國演義》、《紅樓夢》、《西廂記》、《白蛇傳》、《聊齋志異》等名著中的典故為主。此外還有一部分表現八旗子弟生活的作品,以筆名“鶴侶”的宗室奕庚為代表,他所創作的《老侍衛嘆》、《少侍衛嘆》和《女侍衛嘆》為這類題材的典範。子弟書節目內容豐富,唱詞多七字一句,唱腔有東城調、西城調(又稱東調、西調)之分,與大鼓互相影響,但韻律始終獨具一格。 ==== 京劇 ==== 京劇,被視作中國的國粹。它融合了徽劇等其他傳統曲種的特點,在清代逐漸形成一種獨立的曲藝形式。當時,上至皇帝、下至普通旗人普遍對聽京戲情有獨鍾。前期主要廣泛流行於宮廷,根據不同場合有不同的戲目,如“月令承應”、“法宮雅奏”、“九九大慶”、“勸善金科”、“昇平寶筏”、“頂峙春秋”、“忠義璇圖”等。自嘉道年間起,京旗民間票房逐漸興起。著名的票房有“風流自賞票房”、“翠峰庵賞心樂事票房”、“悅性怡懷票房”、“公悅自賞票房”、“遊目聘懷票房”、“霓裳雅韻票房”等。票友基本為宗室、京旗子弟,其中不乏日後民國時期的名角。 然而,為了防止八旗子弟沉湎於戲曲,朝廷禁止在內城開設戲園,更不許旗人登臺演唱、“與優伶為伍”。但這仍然無法阻攔八旗子弟對戲曲的熱愛。嘉慶十一年(1806年),滿洲御史和順查奏說,京旗子弟中有人登臺演戲。結果事後再次追查時,卻發現和順本人也常去違例聽戲。不得已,和順杜撰了一個“密為訪查”的理由,結果被嘉慶帝識破,革職議處。至道光年間,違例聽戲、登臺演戲之事更多,且爵職越來越高,貝勒奕綺、盛京將軍奕顥、惇親王綿愷、鎮國公綿順、乍浦副都統覺羅善英、副都統常明、松傑、理藩院郎中保舉、副將達崇阿等接連因私匿優伶、遊廟聽曲、於府中演戲而獲罪受罰,貝勒奕綺甚至因此被革去爵位。後來,旗人索性自發組織“票房”,與其他旗人票友搭伴演唱以過戲癮。由於票房不是正式演戲,故不在禁令之列。民國之後,由於不再有法令束縛滿族登臺演戲,於是梨園產生了很多滿族名角。 京劇中有“旗裝戲”(又名滿裝戲),戲中演員身著滿族服飾來飾演遼、金等番邦人物。《四郎探母》、《雁門關》、《趕三關》、《銀空山》中的蕭太后、鐵鏡公主、代戰公主均身著滿族女子服飾。旗裝京戲中的還使用個別滿語臺詞如“巴圖魯”、“額娘”等也是用來詮釋該角色的番邦人物身份。另外,清代滿族,尤其是營房滿族對岳飛十分推崇,呼之為“嶽老爺”。他們和漢人一樣,聽宋金交戰的戲,習慣以宋為正面,金為反面。 ==== 相聲 ==== 相聲自全堂八角鼓中拆分而出,主要講究“說、學、逗、唱”四門功課,有單口、對口、群口相聲等表演形式。由於相聲融合了八角鼓、子弟書等滿族曲藝,故尤其在滿族群體中廣受喜愛。相聲界滿族名人輩出,有阿彥濤、恩緒、裕二福、裕德隆、郭啟儒、常寶堃、趙佩茹、侯寶林、王鳳山等名家。 ==== 其他 ==== 除了八角鼓和子弟書之外,滿族還有本民族語言的說部藝術“烏勒本”()流行於東北地區。它的體裁主要有兩大種類,一是廣藏於滿族民眾中之口碑民間文學傳說故事,如《尼山薩滿傳》;二是謠諺以及具有獨立情節、自成完整結構體系、內容渾宏的長篇說部藝術。舞蹈方面則有滿族秧歌,至今仍為東北地區各民族人士所喜愛。 == 體育娛樂 == === 騎射 === 滿族素善騎射()。皇太極曾說過,“我國武功,首重騎射。”入關之前,連十餘歲的兒童都能“佩弓箭馳逐”。在皇太極統治時期,騎射被提升至國策家法的重要地位,它與滿語被一同列為“滿洲根本”,被歷代皇帝所首重。即便清朝入關之後,依然毫無懈怠(旗兵每月要正式訓練六次)。每年春秋,八旗兵丁均照例舉行校射。不僅普通子弟,八旗官員也在自宅設有靶場進行練習;王公貴胄的要求更為嚴格,他們自幼就需要練習騎射,水平低劣者甚至影響爵位的承襲。清初旗人的馬步射水平很高。弓用八力,箭長三尺,鏃長五寸,名“透甲錐”,所中必穿透,連貫兩人尚有餘力。 自清中期,射箭由武功逐漸娛樂化,蛻變為多種玩法的遊戲,有射鵠子、射布靶、射綢。最難的一種是暮夜中懸香火,對空發矢,全憑技藝。大清律例禁止賭博,但對旗人射箭下賭沒有限制,有的旗人於家門口書寫“步把候教”四字,就是在擺場子賭箭。乾隆朝以後,八旗子弟的騎射水平漸至廢弛,但統治者依然身體力行加以提倡。清朝皇帝直至咸豐帝均嫻熟於馬術,即便是同治帝也曾獵於南苑。圍獵是清朝皇帝試圖維持騎射舊俗的一種手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木蘭秋獮”,它不僅是清朝皇帝會盟於蒙古諸部的一個活動,也是對八旗兵將騎射水平的一次考驗和歷練。直至今日,射箭作為一個傳統仍在滿族人中間具有一定的人氣,也不乏來自其他國家的滿洲傳統射箭愛好者。 === 布庫 === 布庫()即滿族摔跤,是滿族最重視的一門格鬥技。清朝時期,宮廷曾設立“善撲營”選拔優秀力士二百名,按等級分為頭等、二等、三等。歷史上也一直有康熙帝用布庫兵擒鰲拜的說法。布庫的滿語本意是“摔跤手”或“大力士”,該詞源自蒙古語“搏克”(蒙古語:, бөх)。據清代文獻記載還有“布庫之戲”、“布庫戲”、“演布庫”、“撩腳”、“角抵”、“相撲”、“相搏”等別稱。布庫雖為徒手相搏,但技法的關鍵在於腳力,因此腳力的大小對於比賽的勝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滿族摔跤史可追溯至女真人的“拔裡速戲”,而拔裡速戲則由契丹文化中沿襲而來,此項運動本與蒙古式角力——搏克無太大差別。元明時期,居住於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廣受蒙古文化影響,搏克(布庫)也是其中之一。後金時期,統治者以軍事訓練為目的,大力提倡演布庫。清朝皇帝每年於承德避暑山莊或北京圓明園高山水長樓前與蒙古各部進行比賽。民國之後,布庫的招數融入中國式摔跤之中,成為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北京流派”完全沿襲了清代善撲營的布庫技法。 === 獵鷹 === 漁獵民族出身的滿族素好鷹戲。其中所使用鷹種以海東青為貴。海東青獵捕能力很強,非一般鷹鷂可比。在清代,獻給宮廷一隻海東青可立折現銀30兩,外加賞銀10兩,毛青布20匹。當時寧古塔地區以盛產獵鷹而聞名,當地有專門以捕鷹訓鷹為業的鷹戶,成為清代向朝廷貢獻鷹、鷂的基地之一。北京內務府也設定養鷹鷂處,專門負責收繳及訓練。每年秋季,皇帝與眾王公大臣於南苑、北苑或西苑行圍,養鷹鷂處的統領帶著鷹手架鷹出行。京旗滿族也好以鷹為戲,他們通常有“較獵”和“比賽”等玩法,相較東北滿族訓鷹捕獵而言娛樂性質更濃。而貴胄子弟更是講究,非佳種不玩,也不願從鳥市買成年好鷹。他們通常都是自己在郊區捕捉雛鷹,從頭馴養,才覺有趣。直至今日,滿族的訓鷹傳統仍在一些地區完好地保留下來。 === 冰嬉 === 冰嬉是滿族傳統的體育及娛樂活動之一,在關外時期就已非常流行,故乾隆帝稱其為“國俗”。每年冬天,冰嬉都是皇家的重要活動之一。清廷特別在鍵銳營中設定“八旗冰鞋營”,進行冰上表演。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後金時期,起初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一直善於在冰上作戰的“特種部隊”。其編制有1600人,至嘉慶年間,這支部隊改隸精捷營,編制也縮減為500人。 民國時期,有一位名叫吳桐軒的老人是當時北京一名滑冰好手。他出身滿洲吳雅氏,曾是慈禧太后御用的“冰鞋處”成員之一。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後期,年逾古稀的吳桐軒仍然時常出現在北京各處冰場。 當代體育界中的優秀滑冰運動員也不乏滿族人的身影,如花樣滑冰世界冠軍趙宏博、佟健等。 === 其他 === 除了獵鷹之外,滿族人還以飼養其他鳥類為樂趣,尤以京旗滿族為典型。清代京旗滿族養鳥頗為講究,若看文采,就飼養紅綠鸚鵡、虎皮鸚哥、芙蓉、倒掛、碧玉、珍珠等;若聽叫聲,則選擇畫眉、百靈、字字紅、字字黑、小黃鳥等;還有一些專供於欣賞各種技藝的,如梧桐、交嘴等;此外還有飼養鴿子者等。鬥蛐蛐也是一種廣受京旗滿族喜愛的娛樂活動之一。清朝時期,每至夏秋,從王公貴胄到普通子弟均以此為樂。還有一種打拐遊戲,滿語稱作“噶什哈”(),東北滿族習慣稱之為“噶拉哈”,滿語意為“髕骨”。京旗滿族玩的噶什哈以馬骨為主,而東北則以豬骨為主。清入關之前,曾有人用之賭博,故又被稱為“博戲”。清太宗曾諭令八旗子弟,壯者以角弓羽箭習射,年幼者以木弓柳箭習射,對於“好為博戲,閒遊市肆者”,要捉拿治罪。在此之後,噶什哈逐漸發展為婦女兒童間的遊戲。直至今日,在東北的一些地區,仍然受到當地各民族人士的喜愛。滿族還有一些傳統的球類運動,如京郊營房的滿族有以踢石球為遊戲者,東北滿族則踢一種以熊皮或豬皮縫製,內填充軟物而成的皮球,稱作“踢行頭”,這種運動通常在陸上進行比賽,也有於冰上競技者,稱作“冰上蹴鞠”。此外,滿族還有一些兒童闖關的娛樂遊戲,如跑馬城等。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部連結 == * 滿族線上 * 瀋陽市滿族聯誼會 *中華民國滿族協會 == 參見 == * 肅慎 * 挹婁 * 靺鞨 * 女真 * 通古斯民族 * 滿族八大姓 * 滿文化 * 滿語 * 滿文 * 八旗 * 清朝 * 滿洲 Category:中國少數民族 Category:滿族 Category:滿洲 Category:通古斯人
巴洛克時期歌劇
巴洛克時期是歌劇藝術發展的重要階段,雖然在此之前已有歌劇出現,但至此有較大的發展,成為後來古典時期歌劇的基礎,17世紀義大利作曲家克勞迪奧·蒙特威爾地被稱作「歌劇改革之父」,尤其對該時期的歌劇發展影響很大。 該時期的歌劇作曲家主要有: 義大利: *克勞迪奧·蒙特威爾地(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 *弗朗切斯科·卡瓦利(Francesco Cavalli, 1602-1676) *亞歷山德羅·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喬瓦尼·巴蒂斯塔·佩爾戈萊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 1710-1736) 德國: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格奧爾格·菲利普·特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法國: *讓-巴蒂斯特·呂裡(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讓-菲利普·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英國: *亨利·普賽爾(Henry Purcell, 1659-1695) Category:音樂史 Category:歌劇
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格魯克
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裡特·馮·格魯克(,),德國作曲家。 ==生平== 在布拉格學習音樂,後去義大利學習歌劇創作,畢業後去英國旅行。1750年結婚後定居維也納,四年後任宮廷歌劇院的樂隊指揮,並創作了大量的義大利田園劇和法國喜歌劇,1762年,他在《奧菲歐與尤麗狄茜》中嘗試改革,創立了一種新的義大利歌劇風格。其一生創作了一百餘部歌劇,但當中很多已經遺失。作曲家在巴黎寫的最後一部法語歌劇首演失敗後回到維也納,在那裡逝世。 ==改革== 格魯克在融合了抒情悲劇因素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茜》中對歌劇進行了改革,他針對當時所流行的正歌劇形式中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他主張音樂應該克盡其以表情服務詩歌之職,也就是音樂為戲劇服務,簡化音樂及情節,摒棄傳統的炫技要求,提倡自然純樸的表現。他強調歌劇要有深刻的內容,追求戲劇的真實性,並把原由古鋼琴伴奏的宣敘調改為用管絃樂伴奏,以此縮短了宣敘調與詠歎調之間的差距。 可是他的這些改革並沒有被人們所認可,歌劇上演後,人們較多關注的卻是指令碼作家Calzabigi,人們拿他和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和英國人莎士比亞比較。但無庸置疑的是,正是格魯克的改革奠基了現代歌劇的基礎。他的這種風格並沒有直接被後來的作曲家沿用,但影響了無數人,伯遼茲曾寫文章論述他的“改革”歌劇,瓦格納則上演過他的《伊菲姬尼在奧裡德》的修訂本。由於不被接受,所以格魯克創作了三部“改革”歌劇後又回到了傳統的老路上。三部中的另外兩部是: *《阿爾切斯特》(1767年)和《帕裡德與艾萊娜》(1770年)。 *奧菲歐與尤麗狄茜(Orfeo ed Euridice) ==參見== * 古典音樂作曲家列表 == 外部連結 == * Category:德國作曲家 Category:古典主義作曲家 Category:葬於維也納中央公墓 Category:18世紀古典音樂作曲家
亞伯拉罕諸教
亞伯拉罕諸教,又稱亞伯拉罕宗教、亞伯拉罕一神諸教、天啟宗教、天啟諸教、閃族一神諸教、閃米特一神諸教、閃米特諸教等,指世界主要的三個有共同源頭的一神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與東正教)、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如此稱呼,皆因這三個宗教均給予聖經舊約中的亞伯拉罕(阿拉伯語譯作易卜拉欣)崇高的地位,且均發源於西亞沙漠地區,來源於閃米特人的原始宗教。廣義的沙漠宗教或閃米特宗教還包括當地或其族群中曾經存在的其他多神宗教,儘管現在通常直接用來指這三種一神教。 == 共通之處 == 三大宗教均有信奉唯一真神的教義,也都將亞伯拉罕視為信仰上的始祖。 === 共同的源頭與各自發展 === 三大宗教的教義整理、解說與推廣工作,都是根據神所派遣的大量使者與跟隨者(即經文中所說先知、使徒等)所帶來與整理的資訊來建立,他們也進而推廣傳述其正統一神信仰的理念。可以說,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均源自同古老的一神教——崇拜宇宙唯一的造物主,不同派別信奉者對衪有多個尊名,基督宗教與猶太教在中文名曰上帝、耶和華或雅威,伊斯蘭的穆斯林在中文則名曰真主、安拉。 === 共同的祖先 === 根據三大宗教經書《聖經》(《新約》與《舊約》) 與《古蘭經》,亞伯拉罕(阿拉伯語音譯易卜拉欣)有兩個兒子: * 以實瑪利:(阿拉伯語音譯易斯瑪儀)亞伯拉罕與原配妻子撒拉(撒立哈)的女僕夏甲(哈哲爾)生的兒子。穆斯林根據《古蘭經》認為他是阿拉伯人的祖先,《聖經》中也認為其為阿拉伯人的祖先。 * 以撒:(阿拉伯語音譯易司哈格 )亞伯拉罕與原配妻子撒拉之子。以撒又有兩子──雅各(阿拉伯語音譯葉爾孤白,後改名以色列);與以掃(後改名以東)。 ** 據《聖經·舊約》記載,雅各是猶太人的先祖,猶太教認為聖經是上帝與“以色列子孫”的聖約; 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都認為亞伯拉罕(易卜拉欣)是他們的祖先。他在基督徒、穆斯林中亦有很高地位。在基督信仰中,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古蘭經》中則稱易卜拉辛為“眾人的師表”(2:124)。 儘管阿拉伯人也是閃米特人中的一支,然而,閃米特人的範圍很大,一般意義的阿拉伯民族真正形成的時間是在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建立阿拉伯帝國前後。政治上,遊牧民族的形成與興起往往依靠君王或帝國的興起,如成吉思汗之於蒙古族。阿拉伯民族也是如此,阿拉伯人的帝國並沒有保留至今,但有其信仰——伊斯蘭教歷久不衰。猶太教、基督教認為穆罕默德建立(穆斯林認為是復興)的伊斯蘭教吸收了(穆斯林認為是更正)他們的部分神學內容。僅猶太教的《舊約聖經》記載猶太民族祖先的故事、歷史居多,而非普世神學,有別於與全世界人民為傳播物件的基督教、伊斯蘭教。 === 共同的聖地 === 耶路撒冷(穆斯林稱為古都斯)是三大閃米特一神教的共同聖地。 *城中有對猶太人有重大意義的西牆。 *基督徒相信耶穌亦是在聖地被釘十字架,是重要的朝聖地點之一。 *耶路撒冷則是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地,穆斯林相信先知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就是聖地中出發。 == 差異 == 歷史上於兩河流域一帶人們從事遊牧生活,有部分人四處宣傳教義,並主要以口頭傳頌其所見所聞留世。但後期人類發展出城市文明後,這些共同累積的傳記、神諭等陸續被相關學者以文字記錄,彙編整合為創世紀經文一體,即舊約聖經中先祖亞伯拉罕與各子女的開頭部分。其中以摩西建立的猶太教派發展最為成功,其後在巴勒斯坦地區中為最早稱王,各大教會並開始吸收各部族信徒、與其他含多神教等爭奪誰最正確無矛盾,這些領導人與其事件被稱為先知,著作有先知書。同時,這些以色列人所創立的猶太教依靠民族信仰優勢,勢力逐漸增大而陷入腐敗,然後被異族所擊敗,直到經過多年後出現耶穌。他被基督教徒稱是彌賽亞,將猶太教視為階段性、任務已結束的封閉宗教,傳遞新約福音。基督教成為古猶太教的新興教派,補充了神所教導耶穌的最新教義,編輯而成新約聖經,並將一神信仰推廣至外族人,在羅馬帝國的幫助下擴散到整個歐洲,成為了基督教世界。不過也因為基督教的修正傾向,繼續分裂成多個宗教教派(天主教、東正教、新教)至今。另外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一樣,伊斯蘭教被認為是在吸收了猶太教之後,又在基督教的經典與教義思想的基礎上創立的,同樣的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不被前兩者承認,但伊斯蘭教徒即穆斯林也認為前二者誤會或更改了古老的一神教內容,前兩者傳遞神諭的任務失敗了,他們便以穆汗默德為正確先知,神聖的最後宗教自居。而傳統上猶太教認為基督教改變了神的意思,至今不承認基督教與伊斯蘭,這些從教義上變化經過歷史的洗禮,同時帶來了政治上與文化上的三方對立,也造成了宗教戰爭等衝突。 === 猶太教 === 猶太教認為亞伯拉罕與摩西是先知,直接受命於唯一真神(名曰雅威)。耶和華透過摩西,與以色列人訂立約定《十誡》,要天選之人希伯來人遵守約定,僅崇拜唯一真神耶和華,耶和華將保佑希伯來人。信仰上,猶太教僅承認《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或稱希伯來手稿。 猶太教不接受聖子論,他們並不認為耶穌或者穆罕默德是他們的先知,更不是彌賽亞(救世主),並繼續等待彌賽亞的來臨。 === 基督宗教 === 基督宗教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脫胎於公元一世紀前後,是一個新興的猶太教派。該教派認為猶太人違背了耶和華與以色列人定的約(即舊約),所以耶和華派祂的兒子耶穌作為彌賽亞(救世主),耶穌更無私地以自己的生命為全人類贖罪,故上帝不僅與以色列人訂約,而與全體人類訂立“新約”,而耶和華、耶穌、聖靈為同一本體的三種顯現,是稱三位一體。 基督宗教現在可分成幾大教派,即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 === 伊斯蘭教 === 伊斯蘭教(在中國早期又稱回教)不接受聖子論,穆斯林理解的三位一體不同於基督教的三位一體。按照穆罕默德理解的三位一體(聖母代替聖靈)認為基督宗教內的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是錯誤的,他們僅承認獨一真主(名曰安拉)。他們認為安拉每隔一段時間選出一位先知,但僅有使者才被賜予一部經卷,亞丹(阿當)、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等僅是先知,而穆薩(摩西)、爾薩(耶穌)既是先知又是使者,穆罕默德是安拉選出的最後一位先知,所謂「封印先知」。 信仰上,穆斯林相信安拉給人類的啟示為口頭傳授,在抄寫的過程中內容現在(指的是約西元600年的世界)已經大部分失傳,只有承認其名沒有其內容,而較廣為人知的有四部:第一部叫做《討拉特》,有指是舊約中的律法書;第二部叫做《宰蒲爾》,即舊約中的詩篇;第三部叫做《引支勒》,即新約中的福音;第四部叫做《古蘭經》。伊斯蘭教認為“舊約”與“新約”《聖經》都是安拉賜予的經卷,後賜的經卷對以前的經卷基本是同一核心內容,就是叫人信仰獨一真主,可是如要說是進行修正與補充的後卷的存在,那顯然是因為前面的經卷已被更改,伊斯蘭教認為《古蘭經》是安拉發出的最後一部最完善的經卷,是眾經中最受保護的。 == 總結 == 大體來說,後者承認前者,但前者不承認後者。如基督宗教承認摩西、不承認穆罕默德;伊斯蘭教承認摩西及耶穌(雖然對耶穌的看法與基督宗教有異);猶太教不承認耶穌及穆罕默德。此外,基督宗教內(特別是新教)也因有不同教派,而對以下每一觀點也有不同觀點。 承認的事物 猶太教 基督宗教 伊斯蘭教 唯一真神(名曰耶和華、雅威或安拉)創造萬物 承認 承認 承認 第七日為安息日 承認,嚴格遵守 承認;遵守嚴格程度看教派與地域 不承認,認為真主不會像被造物(人)般會疲累(所以星期五聚禮日並不是穆斯林休息的日子)。但是,星期五聚禮視為傳統,要嚴格遵守。 教徒有選民的地位 承認,但僅限猶太人 承認,引用聖經加拉太書3:28-29,信耶穌為彌賽亞者皆是基督徒與擁有選民地位,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但不信耶穌為彌賽亞的猶太人的選民地位、優先要看教派;大多引用聖經希伯來書8:13來指出不信耶穌為彌賽亞者不再擁有選民地位, 或基督徒優先於猶太人。雙聖約神學說猶太人與外邦人各有他們的聖約,但同等的選民地位。也有基督教神學引用撒迦利亞書十二章至十四章,指猶太人是有長子的名份,而其不信彌賽亞是因上帝使他們不信,目的為要使外邦人得救,並非區分了猶太人與基督徒選民地位的優先次序。 不承認,在真主看來敬畏真主者最尊貴,“阿拉伯人不優越於非阿拉伯人”,“白人不優越於黑人” 亞伯拉罕為先知 承認 承認 承認,更是真主的使者之一 摩西為先知 承認 承認 承認,更是真主的使者之一 耶穌基督為先知 不承認 承認其是主也是上帝的基督,承認是上帝的獨生子,降世拯救人類脫離罪惡,在世界末日會再次降臨;天主教與福音派認為當基督降臨再世時,祂衹會為信徒們賦予復活與永生不老,但也有些新教教派認為朝向善與光明的人也可以因祂的恩典而復活。 承認為先知,更是真主的最偉大的使者之一,但不承認其為安拉的兒子或神子 耶穌死於十字架 有爭議;承認有的都只當歷史事件,對教義沒有影響 承認;所用的刑器有爭議,絕大多數派別認為是在十字架上;耶和華見證人認為耶穌乃是死在一根直立的苦刑柱上 不承認,認為被釘死的是猶大或其他人 耶穌復活 不承認 承認 不承認,認為是直接昇天 人有原罪 不承認,猶太教反對原罪說 天主教、東正教The term "ancestral sin" is also used, as in Greek προπατορικὴ ἁμαρτία (e.g. Πόλεμος και φτώχεια – η ορθόδοξη άποψη, Η νηστεία της Σαρακοστής , Πώς στράφηκε ο Λούθηρος κατά του Μοναχισμού – του Γεωργίου Φλωρόφσκυ ) or προπατορικὸ ἁμάρτημα (e.g., Απαντήσεις σε ερωτήματα δογματικά – Ανδρέα Θεοδώρου, εκδ. Αποστολικής Διακονίας, 1997, σελ. 156–161, Θεοτόκος και προπατορικό αμάρτημα )與大部分新教承認,所有人生來都繼承亞當的罪和後果,直到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成為與上帝再修和之人為止; 少部分非傳統新教,如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不承認,認為嬰孩純潔無罪,不能分善惡。 不承認,認為罪不傳遞,每人為自己造的善惡負責。且真主造人完美無缺,嬰孩純潔無罪,但主在造人時為人注入善惡兩種因素,待成人之後依人的自由意志選擇為善或作惡。 救贖論 猶太教末世論 基督教救贖論;救贖意義在教派之間尚有爭議。有些教派認為救贖是普世性的,不認識主的人憑良心可得救贖;天主教與福音派認為不承認耶穌的犧牲即阻絕了救贖;加爾文主義認為救贖是預定的。 對完全未有接觸過有關宗教的人有沒有救贖也有爭議。 認主學與五功來上天堂 穆罕默德為先知 一部分承認,但認為其使命僅針對阿拉伯人,在彌賽亞程序中起積極作用Abraham's children: Jews, Christians, and Muslims in conversation, by Norman Solomon, Richard Harries, Tim Winter, T&T Clark Int'l, 2006, ISBN 0-567-08161-3, p. 133 "尼斯塔洛(Nistarot)" 將穆斯林的征服放在末世論中, 並且暗示先知穆罕默德在彌賽亞程序中起積極重要的角色. 不承認 承認,且認為其是最後一位先知(“封印先知”) 天使給先知們傳遞資訊 承認 承認,給馬利亞帶去耶穌降生的訊息 承認,給眾先知都傳遞經典 三位一體的理論 不承認,認為耶和華為唯一的主 天主教、東正教、與大多數新教承認,認為聖父是神首、發出旨意的;聖子耶穌是聖父所生(而非所造)、獨特差派的獨生子,萬物是藉著祂而造成的,與作為人類作救贖與教會的首、天地萬有的主與獨一上帝的指揮;聖靈是獨一上帝差派作保惠,籍先知們發言;但三個位格都是同一位獨一上帝,位格平等,同性同體,同受欽崇,同享光榮, 都是至高、全知、全能、全智、全視、全權、全愛與全造的。參看尼西亞信經。少部分非傳統教派不承認,如耶和華見證人僅承認耶和華是唯一的上帝,上帝僅有一個位格。耶穌是上帝的獨生子,是首先受造的;其他萬物包括人類是藉著耶穌而被造。認為上帝的三個位格有不同品位的也不是傳統的三位一體。 不承認,認為安拉為唯一的主:妄言真主就是麥爾彥(馬利亞)之子麥西哈(耶穌)的人,確已不通道了。麥西哈曾說:“以色列的後裔啊!你們當崇拜真主——我的主,與你們的主。 誰以物配主,真主必禁止誰入樂園,他的歸宿是火獄。不義的人,絕沒有任何援助者。(古蘭經,第 5 章第 72 節) 經文譯版權威性 譯文沒有權威與用處;僅能用希伯來文版 天主教與東正教以原文(希伯來文、希臘文、拉丁文)為主權威,譯版的權威性要基於原文的理解。新教要看教派;大多主要以有「」來帶出「正確的譯文」、「正確的編輯」、「正確的理解」的聖經為權威,是不是譯版也不重要少部分的基督教基要主義,特別是在美國,實行,認為欽定版聖經是精煉過的“原文”;其他語言的版本也要從欽定版翻譯過來;在漢語,衹有和合本聖經才滿足到唯讀欽定版聖經主義的翻譯條件。 以阿拉伯文為主權威;譯版沒有權威,僅用於協助學習 經文外加權威 正統派:口傳妥拉與塔木德卡拉派:沒有,唯獨成文妥拉 天主教、正教會、東正教、聖公宗:聖傳新教:沒有,唯獨聖經 遜尼派、什葉派、伊巴德派:聖行與聖訓唯經派:沒有,唯獨古蘭經 == 與其他宗教的衝突 == 與其他宗教相比,亞伯拉罕諸教十分重視聚會與組織,因此均具有較強的傳播性,特別是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福音的習俗,教徒把傳教作為一種使命、大使命,搭配慈善或是利誘手段拉攏信教,因而不少地區的原有宗教因此消失,並且在其傳播過程中不乏暴力與歧視性政策。也因此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多亞伯拉罕諸教之間以及與非亞伯拉罕諸教信仰者的衝突。 == 其他亞伯拉罕宗教 == * 巴哈伊信仰雖然不是傳統的被包括在亞伯拉罕諸教中,但它也接受這些神之代言人。 * 拉斯特法裡教類似的接受《聖經》權威而且相信它們是亞伯拉罕的後代。 *曼達安教以施洗者約翰為主要先知的亞伯拉罕宗教。 * 巴比教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亞伯拉罕 * 閃米特人 * 耶路撒冷 * 上帝的選民 * 猶太教與基督教 * 伊斯蘭教與基督教 * 聖經與古蘭經的相似之處 Category:基督教術語 Category:宗教史 Category:一神論 Category:宗教比較
一神論
一神論或一神教(翻譯自;),意指認為只存在一個「囊括一切的神」的宗教和思想,《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為「相信一位神的存在,或是相信神的唯一性」"Monotheism", Britannica, 15th ed. (1986), 8:266.。但並不否認唯一真神之下,有其他的天使、撒旦、伊斯蘭教的精靈、伊布力斯等靈體之存在,僅承認唯一靈體的純粹一神教是不存在的。從宗教源流和的「創造論」基本教義觀之,埃及法老王阿肯那頓所創宗教可能是最早的一神論。 目前存在的一神教主要是亞伯拉罕諸教,又稱閃米特諸教,主要的包括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印度的錫克教也是一神教。基督教主要是三一神論,雖然早期有許多人信奉的是一位神論。 三一神論與一位神論不相同地方為稱神是「三位一體」的神,如基督教中創造天地的聖父上帝、聖子耶穌、聖靈,三者是合一的,只是有三種位格,「三位一體」被視為「奧秘」。較多現代神學家認為《聖經》中的神是獨一的 。與一神教相對的是多神教與泛神教,其特點可以分別概括為“相信世界上有不只一個的神”、或“世界上一切皆是神”。 婆羅門教認為創造神「婆羅門神」(又稱梵天)已完成祂的創造任務,印度境內只有一座梵天廟宇,反而保護神毘濕奴、破壞神濕婆有許多廟宇與信士。婆羅門教發展出印度教後,泛神論成為主流傾向。 ==中華上古時期的一神信仰== 華夏在戰國前,曾經篤信天、上帝或昊天上帝是掌控一切的至高無上的神。「帝」、「公」或「天」在上古時期,都是對神的專有簡稱。在一些古籍,包括《周易》,《詩經》中,都有對這一信仰的紀錄。 可以說,中華文化的整體脈絡就是發端於這一信仰。 == 亞伯拉罕諸教 == === 猶太教 === 猶太教崇拜唯一真神(一神信仰,希伯來語:“יהוה”),是希伯來人內部的民族宗教。猶太教認為《塔木德》是僅次於《聖經》的經籍,傳統觀點認為,從猶太教中派生出了兩個世界最大的宗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但伊斯蘭教則不承認該說法,穆斯林相信伊斯蘭教的一神信仰內容才是最純正的,而不是繼承或抄襲猶太教和基督教。當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希伯來人的猶太原居地後,希伯來人也易名為猶太人並散落到希臘帝國各處,公元前3世紀,希臘化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君主托勒密二世,召集70多位懂希臘語的猶太人,集中整理猶太教文獻並譯成希臘語,即目前基督教使用的希臘語聖經中的舊約全書部份,所謂七十士譯本。再後來猶太地區被羅馬帝國徹底摧毀,位於耶路撒冷的聖殿被拆毀,只留下一段殘破的西牆(俗稱哭牆),猶太人散落到歐亞各地。 歷史上,猶太人曾面對多次毀滅性的災難和逼害。猶太人由於兩千多年一直分散在世界各地,語言、文字已經分化,只是靠著統一的宗教維繫其單一的民族性。猶太教徒認為救世主尚未來臨,不承認耶穌基督是救世主。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近年,已承認曾對抗猶太教徒,造成了他們承受苦難的歷史。 他們嚮往自己民族的輝煌歷史。19世紀,猶太復國主義(錫安主義)思潮興起,各地猶太人以買地等手段陸續回到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家。由於在遵守方式和程度的差異。 一些宗教學者將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通稱為亞伯拉罕諸教,因為三者均奉舊約中的亞伯拉罕為他們的先知。 === 基督教 === 基督教是一種信仰神和天國的一神論宗教,發源於猶太地區。在人類發展史中,基督教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尤甚)世界各地遍佈為數眾多的教堂。基督徒相信耶穌為神(天主或稱上帝)的聖子、人類的救主(彌賽亞,即基督)的一神論宗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佛教並列為當今三大世界性宗教。主要有羅馬公教(又稱天主教)、希臘正教(又稱東正教會)、基督新教(華人俗稱基督教)三大派別,以及其他許多規模較小的派別。基督教雖然產生於中東地區,但後來由於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擴張和持續打壓,基督教的傳播中心逐漸轉移至歐洲並在歐洲發揚光大,並由此傳播至遠東、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即便如此,中東地區仍存留著一些具有一定規模的古老的東方禮教派,信仰者有阿拉伯人、科普特人、亞述人、亞美尼亞人和希臘人等。中文語彙的「基督教」一詞時常是專指基督新教。 在基督教中,神的定義其中之一是:“創造並維持宇宙的永恆存在”。在經典中,他被表示為人們救贖之根本Stagg, Frank. New Testament Theology, Nashville: Broadman, 1962. ISBN 085416137。 有些基督徒相信神是“無所不在的”,創造萬物並在其上,經文依據是:哥林多前書15:28哥林多前書15:28:萬物既服了他,那時,子也要自己服那叫萬物服他的,叫神在萬物之上,為萬物之主。、歌羅西書1:19-20以及以弗所書1:10。多數人亦相信他是個超然存在(表示他超脫於空間於時間之外,因而是永恆的,而且不會被與宇宙間的力量影響)Machen, J. Gresham. God Transcendent. Banner of Truth publishers, 1998. ISBN 978-0-85151-355-3雖然天主教、東正教以及各種新教教派相信他們信仰同一個神,但有些人對於這個神的性格有不同的想法。 上帝通常被認為是神聖(沒有原罪也不腐化)、正義(祂的所有判決都將是公平、正確並且名副其實的)、全能、全知、全善、無所不在而永恆且永存的。 基督教上帝在三位一體中被理解為聖父、聖子和聖靈;一個同時存在於又超越過自然的單一無限存在。他被所有基督教派系描繪成內在(他和我們的個人關係)和超然存在(他對自己的個人關係)都有神性和人性。 反對三位一體論者則稱聖子耶穌雖是救世主,但他是上帝所差遣的;聖父就是上帝,才是至高無上的;而聖靈是一個類似於上帝在地上的意志和能力的彰顯。三位是分開的,但聖子和聖靈仍被視為由唯一、真實並永恆的上帝而來的。 === 伊斯蘭教 === 伊斯蘭教或回教,舊稱清真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回教,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論宗教;古蘭經被伊斯蘭教信徒視為創造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為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這一名稱來自閃語字根S-L-M,意為「順從(真主)」;實際上穆斯林(伊斯蘭信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真主、亞當的主、諾亞的主、亞伯拉罕的主、耶穌的主,全人類的主、眾世界的主。安拉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是造物主的其中一個尊名,造物主是獨一無二的,在不同文化、語言有不同尊稱罷了;根據伊斯蘭教義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真主,真主在歷代、各民族派遣了眾多先知給人類,包括阿丹(亞當)、諾亞(奴哈)、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最後才是穆罕默德~祈求造物主賜予他們全體平安,最後的天啟是傳達給最後的先知穆罕默德,並載於《古蘭》經。 伊斯蘭的宗教習俗包括五功,是為「念、禮、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基本義務。伊斯蘭還擁有自己的一套伊斯蘭法律,該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粗略佔穆斯林的85%)或什葉派(粗略佔穆斯林的15%)兩大派別,另外兩派中均有人同時信仰伊斯蘭神秘主義。伊斯蘭教是中東的大部分及部分非洲、亞洲的主流宗教。在中國、俄羅斯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族群。最多穆斯林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佔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30%的穆斯林都位於南亞,20%的穆斯林在阿拉伯國家穆斯林移民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至2011年為止,全球約有15億9300萬穆斯林,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 巴哈伊信仰 === 在巴哈伊信仰中,上帝偉大到人類無法完全理解,人類對神的理解是透過神的啟示,藉由上帝的顯示者達到。 == 其他的一神教 == === 錫克教 === 錫克教是15世紀在印度教巴克提派的虔信運動(梵信仰)和伊斯蘭教蘇菲派的共同基礎上產生。1469年由第一代祖師拿那克(Nanak)創始。聖地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則市,此地有錫克教最大寺廟——大金廟。“錫克”在梵文的原意是“門徒”,因該教教徒自稱祖師的門徒。 在莫臥兒帝國統治時期,教徒多次掀起發對專制主和莫臥兒國家的鬥爭。在英國統治時期,曾多次展開反英鬥爭。 1947年印巴分治後,印度信仰該教的錫克人掀起了卡利斯坦運動(Khalistan)。早期實行祖師制,在第十代祖師後被廢除。十八世紀初分成易行派和獅子派。錫克教強調人人平等,男人之間互為兄弟,女人之間互為姐妹。他們奉行嚴格的一神論,及禮拜幾代祖師。 1980年代錫克教民兵拒絕解除武裝,逐漸發展成為地方軍閥,成為國中之國,遂漸漸不容於印度政府,隨後政府發動了藍星行動,解除錫克武裝民兵。 === 拜星教 === ==騰格里== 騰格里是古代阿爾泰語系一些遊牧民族對於天的稱呼,是薩滿教騰格里信仰的中心神靈。在中國古代典籍中,“騰格里”一詞最早出於匈奴,寫作“撐犁”《漢書·匈奴傳》:“匈奴謂天為撐犁”《冊府元龜·300》:“撐音田庾切”。其後,鮮卑、柔然、突厥以至蒙古等草原民族均繼承了騰格里信仰。與突厥同族的敕勒發展出了“蒼天”(Koke Tengri)的概念,而蒙古人將騰格里稱為“Mongke Tengri”,漢語譯作長生天,作為最高信仰。在之後,由於受到佛教、印度教等多神教影響,騰格里被加上了各種稱呼,分裂成為眾多神靈,17世紀後甚至出現了“九十九騰格里”的說法。但在深受其他一神論影響的今日土耳其語中,“神”一詞為自騰格里轉化而來的“Tanrı”,其穆斯林信眾不但以此詞稱呼基督教的上帝,甚至還在非正式的場合代替來自阿拉伯語的安拉之名。在歐洲可薩人與保加爾人、馬扎爾人、阿瓦爾人也曾信仰騰格里。 ==大主子== 巫毒教(Vodun vodṹ),又譯伏都教,流行於貝南、多哥中南部,也是迦納、奈及利亞豐族人的信仰。 和薩滿教相似地相信巫術或魔法的伏都教,也是相信有一個唯一真神,信徒稱祂為大主子。 有人認為其只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可能是來自敵基督陣營的混淆。 == 參見 == * 非偶像崇拜 * 拜一神論:一神論相信世界上只有一個神,不承認其他神的存在,而拜一神論承認世界上有多個神的存在,而只信仰一個神。 * 三位一體 * 有神論、無神論 * 泛神論、 自然神論、泛自然神論 * 泛靈論/萬物有靈論/萬有在神論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Category:有神論
CDMA2000
CDMA2000是一個3G移動通訊標準,國際電信聯盟ITU的IMT-2000標準認可的無線電介面,也是2G cdmaOne標準的延伸,不需要新的頻段分配,可以穩定執行在現有PCS頻段。根本的信令標準是IS-2000。CDMA2000與另一個3G標準UMTS不相容。 CDMA2000是美國通訊行業協會(TIA-USA)的註冊商標,並不是一個像CDMA一樣的通用術語。TIA也註冊了他們的2G cdmaOne標準(AKA IS-95)對應CDMA1X。 CDMA2000是TIA標準組織用於指代第三代CDMA的名稱。適用於3G CDMA的TIA規範為IS-2000,該技術本身被稱為CDMA2000。 由於超行動寬頻(UMB)的研發被取消,CDMA2000標準延伸演進的4G標準是LTE。 == 分類 == CDMA2000有多個不同的型別。下面按照複雜度排列: === CDMA2000 1x === CDMA2000 1x就是眾所周知的3G 1X或者1xRTT,它是3G CDMA2000技術的核心。標誌1x習慣上指使用一對1.25MHz無線電通道的CDMA2000無線技術。 日本執行商KDDI的CDMA2000 1xEV-DO網路使用商標"CDMA 1X WIN",不過這只是用於市場促銷罷了。 === CDMA2000 1xRTT === CDMA2000 1xRTT(RTT-無線電傳輸技術)是CDMA2000一個基礎層,支援最高153.6kbps資料速率,儘管獲得3G技術的官方資格,但是通常被認為是2.5G或者2.75G技術,因為它的速率只是其他3G技術幾分之一。另外較之之前的CDMA網路,它擁有雙倍的語音容量。 === CDMA2000 1xEV === CDMA2000 1xEV(Evolution-發展)是CDMA2000 1x附加了高資料速率(HDR)能力。1xEV一般分成2個階段: ==== CDMA2000 1xEV-DO ==== CDMA2000 1xEV為第一階段,CDMA2000 1xEV-DO(Evolution-Data Only-發展-僅資料)在一個無線通道傳送高速資料包文資料的情況下,支援下行(向前鏈路)資料速率最高3.1Mbps,上行(反向鏈路)速率最高到1.8 Mbps(A版本,目前速率更快的B版本正在測試中)。 EV-DO是英文Evolution-Data Optimized或者Evolution-Data only的縮寫。有時也寫做EVDO或者EV。 CDMA2000 1xEV-DO是一種可以滿足移動高速資料業務的技術。一條EV-DO通道的頻寬為1.25 MHz。實際建網時需要使用兩個不同的載波支援語音與資料業務,這雖然降低了頻率利用率,不過從頻譜效率上看,CDMA2000 1X+CDMA2000 1xEV-DO的傳輸資料能力已經大大超過UMTS(目前W-CDMA能夠實現的R4版本空中介面速率為2.4Mbps/5Mhz,而CDMA2000 1xEV-DO Release 0速率為2.4Mbps,CDMA2000 1xEV-DO Revision A速率為3.1Mbps,CDMA2000 1xEV-DO Revision B速率為9.3Mbps)。而且從技術實現上面來看,語音業務和資料業務分開,既保持了高質量的語音,又獲得了更高的資料傳輸速率。網路規劃和最佳化上CDMA2000 1X和CDMA2000 1xEV-DO也相同,各個主要裝置製造商的系統都能支援從CDMA2000 1X向CDMA2000 1xEV-DO的平滑升級,這對於電信運營商在技術和投資方面的選擇都很理想,有助於CDMA2000 1xEV-DO的推廣。 EV-DO技術的基本思想是把語音業務和資料業務分別放在兩個獨立的載波上承載。這樣極大地簡化了系統軟體的設計難度,避免了複雜的資源排程演算法。 EV-DO雖然使用單獨的載波進行資料傳輸,但是從射頻角度來看,IS-95/2000 1X與EV-DO是完全相容的。這就意味著基站的射頻器件是與IS-95/2000 1X系統可以相同,裝置製造商可以不改變裝置元器件生產和採購方法,運營商可以在現有網路升級時使用現存的IS-95/2000 1X射頻部分,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之前的投資。 EV-DO技術提高了空中介面的傳輸速率;它採用速率控制而不是功率控制,可以始終使用最大功率發射前向鏈路訊號,提高了可靠性;運用特有的排程演算法合理處理小區內多個終端的業務競爭。 ====CDMA2000 1xEV-DV==== CDMA2000 1xEV第二階段,CDMA2000 1xEV-DV(Evolution-Data and Voice發展-資料和語音),支援下行(向前鏈路)資料速率最高3.1 Mbps,上行(反相鏈路)速率最高1.8 Mbps。1xEV-DV還能支援1x語音使用者,1xRTT資料使用者和高速1xEV-DV資料使用者使用同一無線通道並行操作。 1xEV-DO已經開始商業化運營。歐洲市場稍微早於美國市場。2004年夏捷克移動運營商Eurotel開始運營sinceCDMA2000 1xEV-DO網路,他們提供的上行速率大約1Mbps。這項服務每月大約花費30歐元無流量限制。如果使用這項服務,你需要購買一個大約300歐元的Gtran GPC-6420調變解調器。 ==== 當前部署情況 ==== 2004年1月,北美Verizon Wireless宣佈計劃在全國範圍部署1xEV-DO。 儘管有些電信運營商已經完成測試或者有限的試用,但是到2004年7月還沒有一個商業化運營的1xEV-DV。美國運營商Sprint PCS已經宣佈計劃在他們已有的CDMA網路基礎上部署1xEV-DV網路。 由於可用的1xEV-DV裝置延遲交貨和來自美國其他正在部署3G網路的電信運營商的壓力,Sprint宣佈,2004年6月計劃廣泛部署1xEV-DO,但是他們的長期1xEV-DV計劃好像還不確定(儘管他們當前計劃2006年部署EV-DV)。 Qualcomm高通最近由於缺乏運營利潤可能已經停止EV-DV的開發,更可能是因為Sprint和Verizon都在使用EV-DO。 === CDMA2000 1xEV-DO Rev.C(UMB) === 原本被稱為CDMA2000 1xEV-DO Revision C,後來改稱超行動寬頻(Ultra Mobile Broadband;UMB)是CDMA2000技術的下一代演進標準,與GSM/GPRS/EDGE/UMTS/HSPA技術的下一代標準長程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及WiMAX都是4G高速行動寬頻的重要技術之一。在2008年11月13日,Qualcomm的執行長Paul Jacobs宣佈該公司結束發展UMB技術,轉而支援3GPP的LTE技術Qualcomm halts UMB project , Reuters, November 13th, 2008。 UMB承諾在行動通訊環境下可以讓下行與上行最高速率各可達到288Mbps及75Mbps;相較於LTE的下行及上行各達100Mbps及50Mbps,以及WiMAX的最高75Mbps,UMB目前暫居上風。 然而,相對應的應用尚未清楚,而且UMB標準可能要到2008年才會完成,商業用途則是要到2009年才有可能。 CDMA開發組織(CDMA Development Group, CDG)表示,UMB在資料傳輸上比現在任何解決方案都要來得快。譬如說,在版本A中,目前在美國電信商Sprint和Verizon的商業用途中,提供定點傳輸率1.45-2.8Mbps。 即使是版本B,也要到2008年才會商業化,這項技術預期可以比定點傳輸高過46.5Mbps。 CDG表示,UMB會使用MIMO和SDMA來提高更大容量和覆蓋範圍。 ==== 優勢 ==== # 延遲可以大為減少。 # 運用頻譜比以往CDMA技術都要來得有效率。 # 另外,手持裝置的好處在於有更持久的電池效能並提升效能。 # 在時速300公里以上的車上仍可使用,平均延遲僅有14.3微秒。 === CDMA2000 3x === CDMA2000 3x利用一對3.75 MHz無線通道(i.e., 3 X 1.25 MHz)來實現高速資料速率。3X版本的CDMA2000有時被叫做多載波(Multi-Carrier或者MC),這一版本還沒有部署正處在研究開發階段。 == 各地營運者 == 截止2008年年末,全球已經有102個國家和地區的276家電信運營商部署了CDMA2000網路。 *中國大陸:中國電信(China Telecom)(原為中國聯通資產,後出售給電信) *香港:電訊盈科流動通訊 *澳門:2006年由中國聯通投得牌照,2008年中國電訊業重組後改由中國電信經營 *日本:KDDI *韓國:SK電訊、LG電信 *美國:Verizon Wireless、Sprint Nextell、US Cellular等。 == 注釋 == == 外部連結 == *網站無線電關於EV-DO的論述 *CMDA2000標準參考主頁 Category:行動通訊標準
通用移動通訊系統
通用移動通訊系統(,縮寫:UMTS)是當前最廣泛採用的一種第三代(3G)行動電話技術。它的無線介面使用W-CDMA技術,由3GPP制定,代表歐洲對ITU IMT-2000關於3G蜂窩無線系統需求的回應。 UMTS有時也叫3GSM,強調結合了3G技術而且是GSM標準的後續標準。UMTS封包交換系統是由GPRS系統所演進而來,故系統的架構頗為相像。 == 特性 == 1997年7月,ETSI將UMTS TRA(Terrestrial Radio Access)的備選歸納為:W-CDMA、TDMA/CDMA、OFDMA、ODMA類。1998年1月,ETSI用W-CDMA技術作為UTRA(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的無線介面技術。UMTS支援1920kbps的傳輸速率,然而在現實高負載系統中典型的最高速率大約只有384Kbps。即使這樣資料傳輸速率已經高出GSM糾錯資料通道14.4kbps或者多個14.4 kbps組成的HSCSD通道,真正能夠實現價格可接受的移動WWW訪問和MMS。 UMTS實現的前提是現在廣泛使用GSM行動電話系統,屬於3G技術。還有一個叫做GPRS的從2G演進的途徑。(可以看作2.5G)GPRS支援更好的資料速率(理論上最大可以到140.8kbps,實際上能實現接近56Kbps),資料封裝好於面向連線。GPRS已經在很多GSM網路部署。 今天的UMTS網路未來可能升級成HSDPA,有時也叫3.5G。 它可以實下行鏈路大於10Mbps的傳輸速度。 UMTS在市場運作上強調移動視訊電話會議實現的可能性,儘管實際上這項很有潛力的服務還有很多沒有經過測試驗證。 UMTS其它可能的應用還有音樂下載和影片電話。 *無線通訊佔用5M Hz頻寬 *位元速率是3.84M Chips *支援的複用模式:FDD、TDD *高速傳輸以支援多媒體業務 *室內環境至少2Mbit/s *室外步行環境至少384Kbit/s *室外車輛環境至少144Kbit/s == 技術 == 注意:UMTS的許多技術特徵是所有W-CDMA變種所共同具有的。以下僅討論UMTS特有的一些技術特徵,它們不適用於FOMA或其他W-CDMA變種。 簡單的說,UMTS結合了W-CDMA的空中介面(行動電話和基站的空中通訊協議)、GSM系統的移動應用核心部分(MAP,Mobile Application Part)(此協議提供從使用者或者到使用者的呼叫路由功能),以及GSM的語音編碼演算法例如自適應多速率(AMR)和加強全速率(EFR)(它們定義了將語音數字化、壓縮、編碼的方法)。換言之,W-CDMA(依照IMT-2000的定義)只是一個空中介面,而UMTS才是一個用於3G全球移動通訊的完整協議棧,可用來代替GSM。然而,實際上也經常將W-CDMA作為所有采用該空中介面的3G標準族的總稱,包括UMTS,FOMA和J-Phone。 與其它W-CDMA變種一樣,UMTS使用一對5 MHz通道,上行通道在1900 MHz附近,下行通道在2100 MHz附近。相比之下,CDMA2000則可在每個方向上使用一個或多個1.25 MHz通道,因此UMTS常因為它的高頻寬需求而受到批評。 UMTS原先規定的頻段為上行1885-2025 MHz,下行2110-2200 MHz。目前的頻段分配可參見。 對現有的GSM營運商有一個簡單但比較昂貴的升級到UMTS的方案:大部分現有的基礎設施可以維持原狀,但是獲得頻段授權和在現有基站塔上完成UMTS覆蓋的費用可能極其高昂。 UMTS與GSM的一個主要的差別是由無線介面等構成的通用無線接入網(GRAN),它能夠聯入不同的骨幹網路,如英特網、ISDN、GSM或者UMTS網路。GRAN包含OSI模型的低三層(物理層、資料鏈路層、網路層)。 網路層(OSI 3)協議包括RRM協議(RRM),它負責管理移動裝置與固定網路之間的承載通道,並完成切換功能。 == UMTS-FDD == UMTS-FDD、UTRA-FDD或稱寬頻分碼多重進接(,常簡寫為W-CDMA或WCDMA)是一種3G蜂窩網路空中介面,使用的部分協議與2G GSM標準一致。具體一點來說,W-CDMA是一種利用分碼多重進接複用(或者CDMA通用複用技術,不是指CDMA標準)方法的寬頻擴頻3G行動通訊空中介面。 歷史上,歐洲電信標準委員會(ETSI)在GSM之後就開始研究其3G標準,其中有幾種備選方案是基於直接序列擴頻分碼多工的,而日本的第三代研究也是使用寬頻分碼多工技術的,其後以二者為主導進行融合,在3GPP組織中發展成了第三代行動通訊系統UMTS(或稱UTRA),並提交給國際電信聯盟(ITU)。 國際電信聯盟最終接受UMTS作為IMT-2000 3G標準的一部分。 === 誤解 === W-CDMA名字跟CDMA很相近,同時W-CDMA跟CDMA關係也很微妙。兩者都基於分碼多重進接技術,都使用了美國高通(Qualcomm)的部分專利技術。一般認為W-CDMA的提出是部分廠商為了繞開專利陷阱而開發的,其方案已經儘可能地避開高通專利。 在行動電話領域,術語CDMA指代屬於第二代行動電話的幾種相關技術,包括分碼多重進接擴頻複用技術,以及美國高通(Qualcomm)開發的包括cdmaOne(IS-95)和CDMA2000(IS-2000)的CDMA標準族。 在Qualcomm為IS-95協議使用它之前,CDMA複用技術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然而,由於採用CDMA複用方法是IS-95協議區別於當時的GSM(採用TDMA)等其它協議的主要特徵,現在通常將該協議也稱為CDMA。 W-CDMA屬於第三代行動電話技術,它也使用CDMA的複用技術而且它跟Qualcomm的標準也很相似。但是W-CDMA不僅僅是複用標準。它是一個詳細的定義行動電話怎樣跟基站通訊,訊號怎樣調製,資料幀怎麼構建等的完整的規範集。 W-CDMA可以使用非成對或者成對頻段,雖然所有當前W-CDMA裝置(例如FOMA and UMTS)使用兩個5MHz頻段,一個用於上行一個用於下行。更多資訊請參看擴頻。 * 術語CDMA在移動通訊領域通常特指Qualcomm開發的CDMA標準族。它們定義了一組移動通訊協議。 * CDMA作為複用技術,既用於W-CDMA空中介面協議,也用於Qualcomm的CDMA協議。 * W-CDMA專指在IMT-2000中定義的移動通訊空中介面協議。 * W-CDMA協議與Qualcomm開發的CDMA無關。 * CDMA標準族(cdmaOne和CDMA2000)不相容UMTS標準族。 == UMTS-TDD == UMTS-TDD(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 Time Division Duplexing)以UMTS 3G行動電話標準,使用TD-CDMA,TD-SCDMA,是美國德州San Bruno一家名為IPWireless的公司所提出。 === TD-CDMA === TD-CDMA是UMTS-TDD主要使用的空中介面(air interface),採用增量5MHz的頻譜,每slice分為10ms frame包含15 slot(1500每秒)。 TD-CDMA 是 IMT-2000 3G 的 air interface,歸納為 IMT-TD Time-Division,是由 3GPP UMTS定為 UTRA TDD-HCR. ==== 部署 ==== UMTS-TDD已部署的公共和/或私人網路在至少19個世界的各地國家,如澳大利亞、捷克共和國、法國、德國、日本、紐西蘭、南非、英國,和美國。 ==== 競爭的標準 ==== 各式各樣的網際網路接入服務系統的存在提供寬頻高速接入網路。這些措施包括WiMAX技術和 HiperMAN 。UMTS-TDD的優點是能夠使用運營商的現有的UMTS/GSM基礎設施,如果它有一個,它包括的UMTS模式最佳化的電路交換應,例如,運營商希望提供電話服務。UMTS-TDD的表現也更加穩定。但是,UMTS-TDD的deployers往往監管問題,利用一些服務的UMTS相容性提供。例如,UMTS-TDD的頻譜在英國不能用來提供電話服務,但監管機構OFCOM正在討論的可能性,從而使其在未來的某一時刻。少數經營者考慮的UMTS-TDD的已經現有的UMTS/GSM基礎設施。 === TD-SCDMA === 時分-同步分碼多重進接(,縮寫為:TD-SCDMA),融合後亦稱UMTS TDD LCR,是ITU(國際電信聯盟)批准的多個3G行動通訊標準中的一個。相對於另兩個主要3G標準(W-CDMA和CDMA2000),它的起步較晚而且產業鏈薄弱(2008年中國大陸發放3G牌照時的情況),發展過程較為曲折。 該標準是中國大陸地區制定的3G標準。1998年6月29日,中國大陸地區原郵電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現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信威通訊的SCDMA技術為基礎,向ITU提出了該標準,並且順利透過成為IMT2000 3G系統的一個標準。在3GPP R99之後的版本,TD-SCDMA實現了與原西門子所研究的TD-CDMA的高層融合,結合SCDMA的智慧天線、上行同步、和軟體無線電(SDR, Software Defined Radio)等技術,成功克服了TD-CDMA技術不能用於宏蜂窩組網的缺陷,原因是透過GPS同步和特殊時隙,實現了全網同步解決了切換的問題,雖較TD-CDMA系統的特殊時隙配置固定化,卻獲得了宏網組網能力。 ==== 技術特點 ==== TD-SCDMA在頻譜利用率、對業務支援具有靈活性、頻率靈活性及成本等方面有獨特優勢。TD-SCDMA由於採用時分雙工,上行和下行通道特性基本一致,因此,基站根據接收訊號估計上行和下行通道特性比較容易。因此,TD-SCDMA使用智慧天線技術有先天的優勢,而智慧天線技術的使用又引入了SDMA的優點,可以減少使用者間干擾,從而提高頻譜利用率。 TD-SCDMA還具有TDMA的優點,可以靈活設定上行和下行時隙的比例而調整上行和下行的資料速率的比例,特別適合因特網業務中上行資料少而下行資料多的場合。但是這種上行下行轉換點的可變性給同頻組網增加了一定的複雜性。TD-SCDMA是時分雙工,不需要成對的頻帶。因此,和另外兩種頻分雙工的3G標準相比,在頻率資源的劃分上更加靈活。 一般認為,TD-SCDMA由於智慧天線和同步CDMA技術的採用,可以大大簡化系統的複雜性,適合採用軟體無線電技術,因此,裝置造價可望更低。 但是,由於時分雙工體制自身的缺點,TD-SCDMA被認為在終端允許移動速度和小區覆蓋半徑等方面落後於頻分雙工體制。同時由於其相對其他3G系統的窄頻寬,導致出現擾碼短,並且擾碼少,在網路側基本透過擾碼來識別小區成為了理論可能。現以僅僅只能透過9個頻點來做小區的區分,每個載波僅1.6M頻寬,導致空口速率遠低於W-CDMA和CDMA2000。根據實際測試,中國移動部署的TD-SCDMA網在網路速度、穩定性方面較W-CDMA網和CDMA2000網為差。 目前中國移動有以下頻段資源可用於TD-SCDMA網: 頻率(MHZ) 頻寬 TD-SCDMA頻段名 以前用過的TD-SCDMA頻段名 LTE-TDD頻段名 備註 1880-1920 40 F A 39 1900-1920主要用於小靈通,小靈通退市後將被用於TD-LTE. 2010-2025 15 A B 34 目前TD-SCDMA的主要頻段,但有部分地區已開始頻段複用(Refarming)用於TD-LTE . 2320-2370 50 E C 屬於40 之前計劃用於TD-SCDMA,目前計劃用於TD-LTE. ==== 關鍵技術 ==== *聯合檢測 *智慧天線 *上行同步 *軟體無線電 *無線資源管理 ==== 網路試驗和商用概況 ==== 2005年,第一個TD-SCDMA試驗網依託重慶郵電大學無線通訊研究所,在重慶進行第一次實際入網實驗。 2006年,羅馬尼亞建成了TD-SCDMA試驗網。 2007年,韓國最大的行動通訊運營商SK電訊在韓國首都首爾建成了TD-SCDMA試驗網。同年,歐洲第二大電信運營商法國電信建成了TD-SCDMA試驗網。 2007年3月,中移動對8個城市建設TD-SCDMA商用網路進行招標,預計投資267億元。 2007年10月,日本電信運營商IP Mobile原本計劃建設並運營TD-SCDMA網路,但該公司最終受限於資金困境而破產。 2007年11月,重慶建成了全國第一個TD-SCDMA試驗網。 2008年1月,中國移動在中國北京、上海、天津、瀋陽、廣州、深圳、廈門、秦皇島市建成了TD-SCDMA試驗網;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在中國保定市建成了TD-SCDMA試驗網;原中國網路通訊集團公司(現中國聯合網路通訊集團有限公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建成了TD-SCDMA試驗網。 2008年4月1日,中國移動在中國北京、上海、天津、瀋陽、青島、廣州、深圳、廈門、秦皇島和保定等10個城市啟動TD-SCDMA社會化業務測試和試商用。截止2008年年末,在中國使用TD-SCDMA網路的3G手機使用者已達到41.9萬人。但是TD-SCDMA手機放號首日即出現諸多問題,如網路建設尚未完善、功能尚未全部開發等,因而不少手機使用者仍然持觀望態度。 2008年9月,中國普天資訊產業集團公司為義大利的一家通訊公司MYWAVE建設了TD-SCDMA試驗網,該網路於9月12日建成並開通;從建設工程僅為11天推算,應為小型企業網。 2009年1月7日,中國政府正式向中國移動頒發了TD-SCDMA業務的經營許可,中國移動也已經開始在中國的28個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進行TD-SCDMA的二期網路建設,預計於2009年6月建成並投入商業化運營。該公司計劃到2011年,TD-SCDMA網路能夠覆蓋中國大陸100%的地市。 2013年3月,中移動在財報中透露其在TD網路投資超過1800億,終端補貼超過300億。 2016年初,中國移動某省關停TDS基站的計劃方案在網路上曝出。TD-SCDMA關停:中國移動棄子爭先為哪般? 2019年3月,福州市無線電管理局發文,同意中國移動福州分公司登出其已停止使用的TD-SCDMA基站6535個的申請5G來了,3G退出“第一單”也來了!中移動登出3G基站 ,新浪科技。 ==== 政治支援 ==== 國務院,發改委,工信部等政府官員在產業論壇,國際會議等各種場合表達了政府對TD技術的支援願望. TD技術也被列為863專案,發改委“十五”產業化專案等各種政府專案中.同時中國政府為了扶植TD,打壓競爭標準,刻意推遲3G牌照發放. 2003年期間,中國政府警告TD相關裝置商,運營商在公開場合談論。 2004年,中國政府向TD聯盟劃撥7億元專項資金. 2006年,中國政府出手制止運營商的WCDMA建設,要求運營商"積極建設"TD網.在多個政府工作報告中, TD("第三代行動通訊")被認作重大自主創新專案. 2008年國務院同意發放3G牌照後,工信部立意對TD的產業化,應用進行"扶持".2009年2月多個部委釋出了包括將TD產品納入《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產品目錄》等“六大扶持政策”。 2005年,溫家寶作出行政指示,督促政府發展TD。 2009年,溫家寶在考察中興通訊時將TD技術評價為"創新",並認為其給"中國企業和中國人民""贏得了尊嚴". 2008年張德江表示"發展TD是國家意志"。2010年,張德江表示"要堅定不移地支援做大做強TD". 2011年張德江在肯定中移動的TD實踐時,同時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對TD的進一步發展做出期望. == 3G外接調變解調器 == 使用一個3G路由器,PCMCIA卡或者USB卡,使用者就可以享用3G波段的服務,而選擇那一種型別的電腦(如桌上型電腦或PDA)是沒有關係的。調變解調器自己帶有軟體,所以在短時間內上網對操作者來講沒有任何技術上的要求。 目前有很多手機經具備了3G的能力,和藍芽2.0技術結合起來,使用者可以使用帶藍芽的筆記型電腦與手機相連,再連線到網路。這個時候手機就可以看作是一個路由器,不過和筆記本之間是透過藍芽協議而不是TCP/IP協議。 == 互操作性和全球漫遊 == 在空中介面層,UMTS相容GSM。儘管市場上現在的UMTS手機都是UMTS/GSM雙模手機,但是他們都能在純GSM的網路中很好的工作。如果一個UMTS使用者漫遊到沒有UMTS覆蓋的地方,他的手機會自動切換到GSM模式。如果使用者在通話中漫遊出了UMTS覆蓋範圍,那麼電話將會切換到有GSM覆蓋的區域去。普通GSM手機不能在UMTS網路使用。 沃達豐-日本(前身 J-Phone)有一個使用W-CDMA併相容UMTS的3G網路。這使得UMTS成為真正的全球無線標準。當前的全球無線標準,GSM適用於除了日本和韓國以外多數國家。 NTT DoCoMo的3G網路,FOMA,同樣使用W-CDMA。然而NTT DoCoMo擁有AT&T無線實驗室18的股份原來還持有3UK20的股份。這些在國外的資本為未來的全球漫遊解決方案提供一個測試平臺。(到2004年12月) 所有UMTS/GSM雙模電話都應當相容現存GSM標準SIM卡。有時你可以在同一個運營商網路裡使用SIM卡在UMTS網路漫遊。 在美國,由於現存的對頻率使用的限制只是運營商AT&T無線的網路只能在1900 MHz頻段。 為美國市場設計的UMTS手機跟其他區域的有所區別,這也反映了當前美國的GSM手機和GSM網路使用不同與其他國家的狀況。儘管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已經決議允許附加2100 MHz頻段給UMTS,但是大多數獲得UMTS授權的運營商好像打算放棄承擔保證實現全球漫遊的責任。 儘管歐亞手機可以實現漫遊,但是到2004年12月在美國實現與歐亞漫遊可能性還不大。 == 頻譜分配 == 超過120份許可證已經頒發給全世界的運營商(截至2004年),特別是基於GSM的無線訪問技術W-CDMA。由於技術還在不斷的完善中,所以政客過於倉促的賣出許可,成百上千億美元的許可證費用流入公共預算。 僅僅在德國,許可證費用就高達508億歐元。運營商被期望在2005年開始從這些許可盈利。 在北美ITU已經為UMTS分配了頻段。1900 MHz範圍應用於2G(PCS)服務,2100 MHz範圍用於衛星通訊。儘管在北美UMTS將要不得不與現存2G服務共享1900 MHz頻段,但是國際上正試圖為3G服務分配2100 MHz頻段。2G GSM服務因使用900 MHz和1800 MHz,因此不再共享任何UMTS服務的頻段。 到為3G分配新的特定頻段之前,北美還沒有廠商回答UMTS使用那些頻率。AT&T Wireless 2004年底已經確定在美國確定為UMTS服務啟用了為2GPCS服務使用的1900 MHz頻段。最初在加拿大展示的UMTS服務也使用1900 MHz頻段。 == 實際運營情況 == 世界上第一個UMTS網路2001年在馬恩島由Manx Telecom投入運營。下一個網路簡稱行動運營商3,2003年在英國啟動。 3是一個從3G網路成長起來的原屬於和記黃埔(現在是合作夥伴)的運營商。它很快就要在全球啟動其他UMTS網路(2004年12月)包括 澳大利亞、奧地利、丹麥、香港、以色列、義大利、葡萄牙、愛爾蘭共和國和瑞典。大多數西歐GSM運營商均升級到UMTS,因為它比較接近於GSM2G標準。 2001年,日本NTT DoCoMo公司的FOMA是世界上第一個商業運營W-CDMA服務。J-Phone日本電話(現軟體銀行)已經繼推出基於W-CDMA服務後,聲稱“沃達豐全球標準”相容UMTS(儘管2004年時還有爭議)。2003年初,和記黃埔逐步在全球運營他們的UMTS網路(簡稱3)。 2003年12月,T-Mobile啟動了他的奧地利UMTS網路,英國和德國的網路也在除錯中。 2004年2月,沃達豐開始在包括英國德國荷蘭瑞典在內的幾個歐洲市場大範圍部署UMTS。在葡萄牙,UMTS已經先於Euro 2004運營。 TeliaSonera於2004年10月13日開始在芬蘭提供384kbps速率的W-CDMA服務。服務只是在主要城市可用。通訊費率大約2美元每兆位元組。新聞稿 大多數歐洲GSM運營商計劃未來某個時間推出UMTS服務,儘管有幾個已經把此服務提到日程上來,有一些甚至從2003年底就開始運營UMTS網路。沃達豐於2004年2月在歐洲多個UMTS網路投入執行。沃達豐還打算在其他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及紐西蘭)建設UMTS網路。AT&T無線(現被Cingular收購,並沿用AT&T品牌)在一些城市開通了UMTS。儘管因為公司兼併使得網路建設進度被延遲,但Cingular已宣佈計劃在2005年與HSDPA一起部署W-CDMA。 非洲第一個UMTS網路於2004年11月在模里西斯投入執行,由中國的華為提供全網裝置,緊隨其後的Vodacom於2004年12月在南非推出3G服務。 在NTT DoCoMo事先授權下,美國AMPS/TDMA/GSM運營商AT&T Wireless在2004年底以前必須在四個主要的城市建-{}-立和運營UMTS網路。CTIA 2004年會上,AT&T Wireless宣告他們的UMTS網路在1900 MHz頻段獨立執行,已經計劃2004年底啟動UMTS服務。2004年7月,AT&T Wireless(現在屬於)在西雅圖(華盛頓)、三藩市(加利福尼亞州)、底特律(密歇根州)、菲尼克斯(亞裡桑那州)、聖地牙哥 (加利福尼亞州)(加利福尼亞州)和達拉斯(德克薩斯)成功啟動UMTS服務。 2005年第一季度德國行動運營商沃達豐D2,O2-de相繼推出UMTS服務。 與AT&T Wireless合併之後,Cingular已經宣告計劃2005年開始部署使用HSDPA技術的UMTS網路。 區別於AT&T開發的 UMTS, Cingular拓展了UMTS的頻率範圍到1900 MHz和850 MHz兩個頻段。 T-Mobile USA計劃到2007年開始部署UMTS。 中華民國的3G服務從2005年第四季開始,除了亞太電信採用CDMA2000外,中華電信、臺灣大哥大、遠傳電信及威寶電信均使用UMTS系統。 2009年,中國聯通於10月1日在國內285個城市正式提供UMTS服務,中國聯通的網路將直接支援HSUPA。 在香港,CSL於2010年推出使用UMTS 900 MHz頻段的HSPA網路。 運營商開始銷售整合3G和Wi-Fi服務的流動網際網路產品。膝上型電腦使用者可以買到他們提供的UMTS Modem,還有使用者端軟體用於自動探測網路狀態,以便在有Wi-Fi訊號時自動從3G網路切換。起初Wi-FI被認為是3G的一個競爭對手,但是現在不得不承認,運營商為了提供比單純UMTS更有競爭力的產品,他們必須擁有或者租用別人的Wi-Fi網路。 == 其他競爭標準 == 除UMTS還有其他的3G標準,例如CDMA2000和專有系統包括Arraycom的iBurst, Flarion and W-CDMA-TDD(無線IP)。 CDMA2000,W-CDMA,EDGE,WiMAX和中國自有3G標準TD-SCDMA是ITU認可的IMT-20003G標準族成員。 CDMA2000改良升級自cdmaOne,不需要新的頻段分配,可以穩定執行在現有PCS頻段。 UMTS現在是全球使用率最高的3G移動通訊標準。 多數北美GSM運營商已接受EDGE作為過渡至3G的臨時解決方案。 AT&T無線2003年本國範圍內開始執行EDGE,Cingular 也在本國內執行,T-Mobile美國 計劃全美範圍提供EDGE。Rogers Wireless在2003年晚期開始在加拿大範圍內投入執行EDGE服務。EDGE的好處是它有效利用現有GSM頻段而且相容現有GSM手機,並提供相對於UMTS更好的訊號覆蓋能力,作為W-CDMA網路的有益補充。EDGE為GSM運營商與CDMA2000競爭提供了一個短期的升級途經。 WiMAX是主要針對於資料業務,其最新的802.16m標準是未來4G標準的後選方案。 == 與其他標準比較 == * 最初CDMA2000計劃使用多個1.25MHz載波,但後來放棄了,而UMTS則使用單一5MHz頻寬載波。 * 在ITU的IMT-2000標準中,W-CDMA被看作“CDMA直接序列擴頻”,而CDMA2000被稱作“多載波CDMA”。 * UMTS標準族(例如W-CDMA、UMTS-TDD)與CDMA標準族(例如cdmaOne和CDMA2000)不一致。 == 標準 == UMTS透過以3GPP釋出releases的方式演進,每一個release都改進了現有的標準並引進了新的特性,詳見3GPP。 == 產品認證 == * GCF(Global Certification Forum):現時是世界主要的2G及3G認證機構。 * PTCRB:在北美為GSM移動裝置(ME)型別認證提供框架。 == 問題 == 早期運營商面對的問題: * 由於3G手機耗電量大幅增加,使得電池增大,相較於2G手機重量增加較多,待機時間減短。 * 若要完美實現UMTS的VOD功能,每100米要設立一個基站。在都市區域經濟上可行,在人口較少的郊區和鄉下不可行。 * 來自Wi-Fi寬頻網路的競爭,未來可能有來自WiMAX早期版本的競爭。 * 客戶缺少對3G業務的需求。 手機耗電量隨著新器件的開發得到緩解。而且隨著越來越多使用者的使用,已經能接受3G手機2天左右的待機時間,並且年輕人對於3G業務的需求增多,特別是線上影片等業務,客觀上緩解了3G業務需求不足的衝擊;反而是需要Wi-Fi來緩解3G頻寬供不應求的問題。由於UMTS升級到HSPA+或者將來的LTE業務,以及WIMAX向4G發展,早期版本的WIMAX業務(主要是IEEE 802.16e)在大多數區域並未對UMTS造成衝擊。 == 技術對比 == == 參見 == * 2G * 3G * GSM * CDMA * CDMA2000:由cdmaOne標準演化而來的與W-CDMA競爭的3G標準 * UMTS-FDD:3G標準UMTS的FDD版本 * UMTS-TDD:3G標準UMTS的TDD版本 * TD-SCDMA * E-UTRA:3GPP LTE 4G移動通訊技術的空中介面 *分時長期演進(LTE TDD,亦稱TD-LTE,獲得中國政府較多主流支援的第四代行動通訊標準,與TD-SCDMA無繼承關係,僅僅沿用了TDSCDMA系統中用於克服TDD制式宏網組網問題且獲得TDSCDMA宏網實際驗證的關鍵技術) *2008年中國電信業重組 * 主資訊塊 ==參考文獻== == 外部連結 == * UMTS FAQ 位於網站UMTS World下 * 全球UMTS頻率分配 位於網站UMTS World下 * 全球UMTS 論壇 * UMTS TDD Alliance 全球 UMTS 技術文件聯盟 * UMTS TDD Alliance * 中國行動通訊集團公司官方網站關於“TD-SCDMA”的名詞解釋 * TD-SCDMA Forum * TD-SCDMA Industry Alliance * China will not interfere in 3G standard selection * China will provide 3G Service in cities where Olympic Games 2008 are held Category:行動通訊標準 Category:ITU-T建議書 Category:3GPP標準 Category:無線網路 Category:網路訪問
工程學
工程學、工程科學、工學,是透過研究、實踐應用數學、自然科學、社會學等基礎學科的知識,以達到改良各行業中現有材料、土木建築、機械、電機電子、電子通訊、儀器、系統、化學加工步驟的設計、應用方式的學科,而實踐、研究工程學的人稱為工程師。在高等學府中,將自然科學原理應用至服務業、工業、農業等各個生產部門所形成的諸多工程學科也稱為工科、工學。工程學的英文“engineering”一詞來自於拉丁文ingenium(意為“巧妙”)、ingeniare(意為“設計”)。 ==定義== (ECPD,的前身)定義工程學為: 有創意的應用科學定律來設計或發展結構物、機器、裝置、製造程式、或是利用這些定律而產生的作品,或是在完整了解其設計下建構或設計上述的物品、或是在特定運作條件下預測其行為,所有所做的都是為了其預期的機能、運作的經濟性或人員及財產的安全。Engineers' Council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efinition o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ludes Britannica article on Engineering) 實踐與研究工程學的人叫做工程師,而有專業執照的會有其他名稱,例如註冊工程師等。 ==工程的分支== 工程的範圍很廣,一般會分為數個子學科,這些子學科是工程中的不同領域。一開始工程師會訓練在某一個特定的領域,但在其職業生涯中可能還是會接觸其他領域。一般工程學主要可以分為四類Journal of the British Nuclear Energy Society: Volume 1 British Nuclear Energy Society - 1962 - Snippet view Quote: In most universities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cover the main branches of engineering, i.e. civil, mechanical, electr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this way. More specialised fields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which nuclear power is ...The Engineering Profession by Sir James Hamilton, UK Engineering Council Quote: "The Civilingenior degree encompasses the main branches of engineering civil, mechanical, electrical, chemical." (From the Internet Archive): *土木工程建築工程(civil engineering):設計及建造公共設施及個人住屋,例如基礎設施(機場、港口、道路、鐵路、供水及水處理設施等)、水壩、橋樑及建築物。 *機械工程(mechanical engineering):應用力學(靜力學、動力學)、材料力學、熱力學或流體力學等設計機械繫統及裝置的機械部份,例如能源系統、內燃機、壓縮機、運輸系統、航空器、車輛的動力總成、運動鏈、真空技術、避震系統及武器系統。 *電機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設計及研究各種的電子及電機系統,例如電磁或機電裝置、發電機、馬達、電子電路、電子裝置、光纖、光電裝置、電腦系統、電信、儀表、控制等。 *化學工程(chemical engineering):應用工程原理、物理學、生物學及化學,以商業規模來實現化學程式,如煉油廠、、發酵及生物分子製造等。 此外,也有其他的工程領域,以往的分類有包括礦業工程及海洋工程,現在的分類有會包括工業工程、材料工程http://www.jstor.org/pss/10.1525/hsps.2001.31.2.223、土木工程、建築工程Bronzino JD, ed., Th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Handbook, CRC Press, 2006, 、測量工程、製造工程、航空工程、航海工程、車輛工程、電機工程、電子工程、通訊工程、、計算機工程、系統工程、軟體工程、紡織工程及核工程。英國工程委員會就包括了上述許多的工程領域。 有時一些特別的應用會整合上述傳統的領域,形成一個新的領域,例如就包括了哲學、倫理學、人類學、環境科學及。一些新的領域會暫時定義為一些已有領域的組合,因此某一特定的應用是否視為一個領域仍有許多灰色地帶,一個主要的指標是主要的大學是否有開設此領域的學系、研究所或學程。 上述的領域中有相當的重疊部份,尤其是各領域中應用科學的部份,例如數學、物理及化學等。 === 工程領域列表 === *工程科學 *系統工程 *工業工程 *材料工程 *土木工程 **建築工程 *環境工程 *能源工程 *機械工程 *航空工程 *航海工程 *電機工程 *電子工程 *計算機工程 *化學工程 *生物工程 === 工程學分支列表 === *工程科學系 *工業工程學 *材料工程學 **晶體工程學 **陶瓷工程學 **冶金工程學 **高分子材料工程學 **分子工程學 *水利工程學 **海洋工程學 *土木工程學 **都市工程學 **土力工程學 **結構工程學 ***建築工程學 ***地震工程學 **風力工程學 **防火工程學 *環境工程學 **生態工程學 *機械工程學 **力學工程學 **聲學工程學 **熱學工程學 **電子機械學 **機電工程學 **光機電整合工程 **載具工程學 ***汽車工程學 ***航空工程學 ***航海工程學 *電機工程學 **控制工程學 **電子工程學 **自動控制 **光學工程學 ***光電工程學 ***電光工程學 **通訊工程學 ***廣播工程 *計算機工程學 **硬體工程學 **軟體工程學 **資訊工程學 *化學工程學 **石油工程學 **石油化學工程學 **塑膠工程學 **造紙工程學 **汙染處理工程學 *生物工程學 *應用工程學 **奈米工程學 **食品工程 **農業工程學 *其他工程學 **工程倫理 **巨型工程 **加工系統工程學 **系統工程學 **礦業工程學 **能源工程學 **仿生學 **運輸工程學 ***公路工程學 ***鐵路工程學 **核能工程學 == 工程學方法 == 工程師最關鍵和獨特的任務是發現,理解並結合實際的侷限來達到滿意的結果。很多情況下,產品不僅僅只需符合技術要求,其他條件也必須滿足。這些條件包括材料來源,物理或技術的侷限,未來改進的可行性和其他因素,諸如成本,可銷售性,可生產性及適用性。 === 解決問題 === 工程師們應用科學,數學和相應的經驗來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他們建立合理的數學模型,對問題進行分析並測試可能的解決方案。可能的解決方案常常有多個,工程師們必須根據它們的本質評價各方案的優劣並選擇最能滿足要求的最佳方案。折中存在於是各種工程設計的核心之中,最佳設計意味著能達到儘可能多的要求。 工程師一般在全面生產過程前,就嘗試預測他們的設計如何達到規格。他們使用:原型、比例模型、模擬、破壞性試驗、非破壞性試驗、強度測試。測試保證產品按期望值執行。測試的目的是確保產品能符合預計的要求。工程師作為專業人員會盡量製造符合預計要求的產品,並達到對社會無害。工程師往往需要在設計中考慮安全因素來降低意外的故障。不過,考慮的安全因素越高,設計效率也通常會越低。 ===電腦的應用=== 正如同許多現代的科學及技術一樣,電腦和軟體也在工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現在有越來越多為工程設計的電腦輔助應用軟體(),電腦可以建立基本物理方程的模型,可以用數值方法求解。 其中一種常被使用的工具是電腦輔助設計(CAD),這類軟體包括CATIA、Autodesk Inventor、DSS的 SolidWorks或是Creo Parametric,可以讓工程師創造3D模型、2D的工程圖、以及相關設計的簡圖。CAD配合及計算機輔助工程的軟體(像有限元素法或)可以讓工程師依設計建立可以分析的模型,而不是製作昂貴且花時間的實體原型。 上述軟體可以用來檢查產品及零件的缺點、評估是否有裝配問題、進行人因工程的研究、研究產品動態或靜態的特性,像應力、溫度、產生的電磁波、電流及電壓,數位訊號準位、流場分佈及動力學。這類資訊的分佈及存取一般會利用產品資料管理軟體來整合 。 現在也有許多工具可以協助特定的應用,像產生CNC加工指令的電腦輔助製造(CAM),產品生產會用到的軟體、電子工程中印刷電路板設計及繪製線路圖需要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體,維護工程會用到的(維護、維修和運營)軟體。 近年來利用電腦來協助產品的開發已通稱為產品生命週期管理(PLM) 。 == 與其它專業的比較 == 科學家經常要問“是什麼”“為什麼”,但是科學家的“為什麼”往往都能轉化成“是什麼”,他們關心於瞭解那些人類尚未確切、完全、詳細瞭解的知識,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工程師則經常要問“如何做”,利用科學家發現的知識,製造對人類有用的物體或工具。從經濟的角度來說,科學家不必關心經濟問題,他們想法子獲得必要的經費(如政府撥款、企業投資、私人贊助等),然後專心去研究。工程師則相反,他們必須使製造出來的物體,在經濟上是可行的,否則沒有任何用處。如果一件產品的成本高於其市場價值,使得無人光顧,這種產品就無法生產,所以對工程師來說,經濟觀念是必備的。例如像科幻小說所描寫的“按12個按鈕,再拉下三個把手,就可以給麵包片抹上奶油”一類的機器,在理論上是完全可以製造出來的,但工程師決不會製造這種機器。從相互包含的角度來說,科學家可能也需要完成某些工程作業(比如設計試驗儀器,製造原型),工程師經常也要做研究。從目的的先後順序來說,可以說科學家為了學習而製造,而工程師為了製造而學習。從工程和科學都要做的研究來說,工程學上的研究與科學研究也有不同之處。它經常涉及到的領域,基本物理化學已經很好的被瞭解了,而這些問題卻很難被精確的解決。工程學的研究便是要尋找可能近似方案。 == 限制 == 某些工程作業,比如設計橋樑、電廠、化工廠,必須被專業工程師所批准。保護公眾健康和安全的法律強制專業人員必須提供指導,這些指導是從教育和經驗中獲得的。 即使有了嚴格的檢測和許可證發給,工程災難還是會發生。因此專業工程師嚴守倫理學標準。每個工程學科和專業組織,都持有倫理學標準,成員發誓遵守維護。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National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s position statement on Licensure and Qualifications for Practice *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 *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SEE) * The US Library of Congress Engineering in History bibliography * History of engineering bibliography a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 參見 == * 巨型工程、基礎設施、地震工程 * 工程師、註冊工程師、 * 設計、工業設計、人因工程學 * 工程經濟 * 、、 * * 開源硬體、逆向工程 * * * * 計劃報廢 Category:工程學職業 Category:倫理學 Category:科學哲學 Category:主要話題條目
美國獨立宣言
美利堅十三個聯合邦一致宣言()通稱美國獨立宣言,是北美洲十三個英屬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顛王國獨立,並宣明此舉正當性之文告。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次大陸會議於費城批准。後來7月4日成為美國獨立紀念日。宣言原件由大陸會議出席代表共同簽署,並永久展示於華盛頓特區美國國家檔案館。此宣言為美國最重要的立國文書之一。 == 沿革 == === 背景 === 1760年代與1770年代間,英屬北美十三殖民地與大不列顛王國間之緊張關係持續升高,終在1775年爆發列剋星敦和康科德戰役(來剋星頓槍聲),為美國獨立戰爭之先聲。一開始大多數人仍然希望與英國和解Hazelton, Declaration History, 13; Middlekauff, Glorious Cause, 318.,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不可容忍法案》透過後,視不列顛母國為壓迫者的觀點方日益廣佈。1774年麻省之《沙福克決議》與托馬斯·潘恩於1776年出版之小冊《常識》等文告更掀起反不列顛風潮。 === 起草與採用 === 1776年6月,麻薩諸塞州約翰·亞當斯、賓夕法尼亞州班傑明·富蘭克林、維吉尼亞州托馬斯·傑斐遜、紐約州羅伯特·李文斯頓、康乃迪克州羅傑·謝爾曼(即後世所稱五人小組(Committee of Five))聚集起草合宜之文告,宣示獨立決心。五人小組決議宣言由托馬斯·傑斐遜獨立起草後對富蘭克林與亞當斯展示,富蘭克林一人即至少修訂其中48處。後傑佛遜據此謄錄一份修訂版,由五人小組於1776年6月28日上呈大陸議會。 1776年6月7日,弗吉尼亞的理查德·亨利·李上呈李氏決議文至大陸議會;7月2日正式宣告獨立。決議文中寫道: 大陸議會於賓夕法尼亞的獨立廳採納獨立宣言時,曾小幅重寫部分總綱。8月10日宣言全文送達倫敦。 == 複寫本與副本 == 1776年7月4日,大陸議會決議採用本宣言,其手寫初稿由議會主席約翰·漢考克與秘書查爾斯·湯森簽署後,即送往數個街口外的約翰·當列普(John Dunlap)印刷廠印製。當晚即產出150至200份的印刷本,今稱當列普單面印刷版(Dunlap broadside)。其中一份於七月六日送達喬治·華盛頓將軍手中,他於七月九日對駐紮於紐約的部隊宣讀。尚存的25份當列普單面印刷版為本宣言最古老之現存版本。手寫原稿今已不存。 7月19日,大陸議會裁示,手抄謄錄一份印刷版的宣言以供與會代表簽署。這份抄本的原稿由提摩西·梅拉克在議會秘書之協助下,大字正體謄錄而成。大部份與會代表於1776年8月2日簽署本宣言,依據各人所代表的殖民州之地理位置,由北而南排序。數名代表因未出席會議,須於日後補行簽署,其中有兩名代表甚至根本沒有簽署。後來才加入大陸議會的代表們允獲補簽,最終共有56名代表簽署本宣言。這份原稿今展示於國家檔案署。 1777年1月18日,大陸議會裁示,本宣言應更廣為傳佈。經由瑪麗·凱瑟琳·高達德製作第二份手抄本。第一份手抄本上僅列出漢考克與湯森的姓名,第二份手抄本方列明所有的簽署人。 1823年,印刷專家威廉·斯通銜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之命,製作與原件毫無二致之雕版印刷本。史東使用濕墨轉印法,即濕潤原件之表面,並將原件上的部份油墨轉印至一片銅質平板上。該銅質轉印板後經蝕刻,用以反覆壓印,製作副本。1776年製作的原稿因十九世紀時的不當儲存而歷盡風霜,史東的雕版印刷本反而成為現代重製品的基礎。 1776年7月6日至8日,本宣言由賓夕法尼亞的史坦因與西斯特(Steiner & Cist)譯為德語,印刷成單面不折疊的形式。 == 宣言簽署人 == 大字正體謄錄本上最先簽署,也是最出名的簽署者為會議主席約翰·漢考克。簽署人中的托馬斯·傑斐遜與約翰·亞當斯後來當選總統。當時愛德華·拉特利奇為最年輕的簽署人(26歲),班傑明·富蘭克林最年長(70歲)。 56名簽署宣言的與會代表依所代表的殖民州之地理位置羅列於後(由北而南): * 新罕布什爾:約西亞·巴列特、威廉·衛普、馬修·松頓 * 馬薩諸塞:山繆·亞當斯、約翰·亞當斯、約翰·漢考克、羅伯特·崔特·潘恩、埃爾布里奇·格里 * 羅得島:史帝芬·霍普金斯、威廉·埃勒裡 * 康涅狄格:羅傑·謝爾曼、山繆·杭丁頓、威廉·威廉斯、奧利佛·渥寇特 * 紐約:威廉·佛洛依德、菲利普·李文斯頓、弗朗西斯·劉易斯、路易斯·莫里斯 * 新澤西:理查·史塔克頓、約翰·維斯朋、法蘭西斯·霍普金斯、、亞伯拉罕·克拉克 * 賓夕法尼亞:羅伯特·莫里斯、班傑明·拉許、班傑明·富蘭克林、、喬治·克萊默、詹姆斯·史密斯、、詹姆斯·威爾森、 * 特拉華:喬治·瑞德、凱撒·羅德內、湯瑪斯·麥肯 * 馬裡蘭:塞繆爾·蔡斯、威廉·帕卡、湯瑪斯·史東、查爾斯·卡羅爾 * 弗吉尼亞:喬治·懷勒、理查德·亨利·李、托馬斯·傑斐遜、本傑明·哈里森五世、小湯瑪斯·尼爾森、法蘭西斯·萊富特·李、卡特·布拉克斯頓 * 北卡羅來納:威廉·胡珀、約瑟夫·希維斯、約翰·潘恩 * 南卡羅來納:愛德華·拉特利奇、湯瑪斯·黑華、小湯瑪斯·林區、亞瑟·米竇頓 * 佐治亞:巴頓·格威內特、李曼·候爾、喬治·沃爾頓 == 宣言本文之註解 == 獨立宣言之本文可分為五個章節:序文、前言、控訴英王喬治三世、譴責英人以及總結。(但獨立宣言本文中並沒有這五個章節的標題。) === 序文 === 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合邦一致透過的宣言 在有關人類事務的發展過程中,當一個民族必須解除其和另一個民族之間的政治聯絡,並在世界各國之間依照自然法則和自然神明,取得獨立和平等的地位時,出於對人類公義的尊重,必須宣佈他們不得不獨立的原因任東來在《美國曆史文獻選集》的譯文(中國翻譯出版公司翻譯,美國駐華大使館新聞文化處出版,1985)和《1765——1917年的美國》的譯文(謝德風等選擇,北京三聯書店,1957)基礎上重譯。。 === 前言 ===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證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則來自被統治者的同意。任何形式的政府,只要破壞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權利改變或廢除它,並建立新政府;新政府賴以奠基的原則,得以組織權力的方式,都要最大可能地增進民眾的安全和幸福。的確,從慎重考慮,不應當由於輕微和短暫的原因而改變成立多年的政府。過去的一切經驗也都說明,任何苦難,只要尚能忍受,人類都寧願容忍,而無意廢除他們久已習慣了的政府來恢復自身的權益。但是,當政府一貫濫用職權、強取豪奪,一成不變地追逐這一目標,足以證明它旨在把人民置於絕對專制統治之下時,那麼,人民就有權利,也有義務推翻這個政府,併為他們未來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 === 控訴 === 這就是這些殖民地過去逆來順受的情況,也是它們現在不得不改變以前政府制度的原因。當今大不列顛國王的歷史,是一再損人利己和強取豪奪的歷史,所有這些暴行的直接目的,就是想在這些邦建立一種絕對的暴政。為了證明所言屬實,現把下列事實公正地向世界宣佈。 他拒絕批准對公眾利益最有益、最必要的法律。 他禁止他的總督們批准急需和至關重要的法律,要不就把這些法律擱置起來暫等待他的同意;一旦這些法律被擱置起來,他就完全置之不理。 他拒絕批准允許將廣大地區供民眾墾殖的其他法律,除非那些人民情願放棄自己在立法機關中的代表權;但這種權利對他們有無法估量的價值,只有暴君才畏懼這種權利。 他把各地立法機構召集到既不方便、也不舒適且遠離公文件案儲存地的地方去開會,其唯一的目的是使他們疲於奔命,順從他的意旨。 他一再各殖民地的議會,因為它們堅定果敢地反對他侵犯人民的各項權利。 在解散各殖民地議會後,他又長時間拒絕另選新議會。但立法權是無法被取消的,因此這項權力已經回到廣大人民手中並由他們來行使;其時各邦仍然險象環生,外有侵略之患,內有動亂之憂。 他竭力抑制各殖民地增加人囗,為此,他阻撓《》的透過,拒絕批准其他鼓勵外國人移居各邦的法律,並提高分配新土地的條件。 他拒絕批准建立司法權力的法律,藉以阻撓司法公正。 他控制了法官的任期、薪金數額和支付,從而讓法官完全從屬於他個人的意志。 他建立多種新的衙門,派遣蝗蟲般多的官員,騷擾我們人民,並蠶食民脂民膏。 在和平時期,未經我們立法機關的同意,他就在我們中間駐紮常備軍。 他使軍隊獨立於民政權力之外,並凌駕於民政權力之上。 他同一些人勾結,把我們置於一種與我們的體制格格不入、且不為我們的法律認可的管轄之下;他還批准這些人炮製的假冒法案,來到達下述目的: 在我們這裡大批武裝部隊; 用假審訊來包庇他們,使那些殺害我們各邦居民的謀殺者逍遙法外; 切斷我們同世界各地的貿易; 未經我們同意便向我們強行徵稅; 在許多案件中剝奪我們享有陪審團的權益; 編造罪名把我們遞解到海外去受審。 在一個鄰近地區指加拿大廢除英國法律的自由制度,在那裡建立專橫政府,並擴大它的疆界,企圖使之迅即成為一個樣板和得心應手的工具,以便向這裡的各殖民地推行同樣的專制統治; 取消我們的特許狀,廢除我們最寶貴的法律,並且我們的政府形式; 中止我們自己的立法機構,宣稱他們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權為我們立法。 他我們已不在他的保護之下,並向我們,從而放棄了這裡的政權。 他在我們的海域大肆掠奪,蹂躪我們的海岸,焚燒我們的市鎮,殘害我們人民的生命。 此時他正在運送大批外國傭兵來完成屠殺、破壞和肆虐的勾當,這種勾當早就開始,其殘酷卑劣甚至在最野蠻的時代也難出其右。他完全不配做一個文明國家的元首。 他強迫在公海被他俘虜的我們公民同胞,反對自己的國家,成為殘殺自己朋友和親人的劊子手,或是死於自己朋友和親人的手下。 他在我們中間煽動內亂,並且竭力挑唆那些殘酷無情的印第安人來殺掠我們邊疆的居民。眾所周知,印第安人的作戰方式是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殺勿論。 在這些壓迫的每一階段中,我們都曾用最謙卑的言辭請求救濟,但我們一再的請願求所得到的答覆卻是一再的傷害。這樣,一個君主,在其品行格已打上了可以看作是暴君行為的烙印時,便不配做自由人民的統治者。 === 譴責 === 我們不是沒有顧念我們英國的弟兄。我們一再警告過他們,他們的立法機關企圖把無理的管轄權橫加到我們的頭上。我們也提醒過他們,我們移民並定居來這裡的狀況。我們曾經呼喚他們天生的正義感和俠肝義膽,我們懇切陳詞,請他們念在同文同種的份上,棄絕這些必然會破壞我們彼此關係和往來的無理掠奪。對於這種來自正義和基於血緣的呼聲,他們卻也同樣置若罔聞。迫不得已,我們不得不宣佈和他們分離。我們會以對待其他民族一樣的態度對待他們:戰時是仇敵,平時是朋友。 === 總結 === 因此,我們,集合在下的美利堅聯合邦的代表,為我們各項正當意圖,籲請全世界最崇高的正義: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義並經他們授權,我們極為莊嚴地宣佈,這些聯合殖民地從此成為、而且是名正言順地成為自由和獨立的國家;它們解除效忠英國王室的一切義務,它們和大不列顛國家之間的一切政治關係從此全部斷絕,而且必須斷絕;作為自由獨立的國家,它們完全有權宣戰、締和、結盟、通商和採取獨立國家理應採取和處理的一切行動和事宜。為了強化這篇宣言,我們懷著深信神明保佑的信念,謹以我們的生命、財富和神聖的榮譽,相互保證,共同宣誓。 == 草稿與定稿之異同 == 本宣言於採用前經三次修訂: # 傑佛遜之初稿。 # 傑佛遜之初稿經富蘭克林與亞當斯之修訂。The Papers of Thomas Jefferson contains an analysis of changes made by Franklin and Adams.由五人小組上呈大會之文告。(1776/6/28) # 經大會審訂之最終版本。Jefferson's autobiography contains a collation of the Committee draft and the final version adopted by Congress.(1776/7/4) 傑佛遜之初稿譴責奴隸交易(「他從事殘酷之戰爭壓制人類之天性,侵犯人身之生命與自由二項未侵犯他者之人最神聖之權,俘虜他們並奴役於地球另一端,或於運送過程中悲慘地死去。這種海盜般的戰爭,即使異教政權也會不齒的行徑,就是這個大不列顛基督徒國王的戰爭。」),後大會刪除,因譴責不列顛人民與國會之部分過於冗長。傑佛遜說: == 分析 == === 歷史影響 === 有觀點認為美國獨立宣言受1581年荷蘭共和國獨立宣言之影響,籲求誓絕。蘇格蘭王國於1320年的阿布羅斯宣誓(Declaration of Arbroath)作為史上第一次的獨立宣言,毫無疑問也具有影響力。傑佛遜個人曾製作維吉尼亞人權宣言,於1776年見採。 === 哲理背景 === 獨立宣言受美國共和主義精神所影響,即以之為自由權之基本架構。另外,宣言中也反映啟蒙時代的哲學,包含自然法、自決、與自然神論等觀點。宣言中的理想,甚至其中一些片斷,直接引用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之著作,尤其是其以「文明政府之真實起源、範疇、與終結之各項專論」為題之政府二論。於其論文中,洛克擁護由受統治者成立政府之信念。洛克寫道,人類擁有天賦人權。其他獨立宣言所受到的影響包括阿爾傑農·西德尼之演講與著作天助自助者,以及湯瑪斯·潘恩。據傑佛遜之理念,獨立之目的為「非為尋找前此未有之新原則,或新論述……而是置事物之常理於世人眼前,以簡潔之語句搏取贊同,並使之以我等受迫之立場自我判斷。」 === 實際影響 === 若干史家相信獨立宣言曾用以作為宣傳工具,即美國人嘗試為其叛英行為立說,以說服不願起事之殖民地加入,並對可能施以援手之外國建立正當性。獨立宣言亦曾用以結合大陸議會之成員。大多數簽署人都明白自己簽的是與革命事業成功與否息息相關的生死狀,而本宣言縮短革命與成功之距離。(或如班哲明法蘭克林所挖苦的:「我等而今務須生死與共,否則定遭各別處決。」("We must all now hang together, or we will all surely hang separately.") === 對其他文告之影響 === 獨立宣言包含多名開國元勳之基本理念,其中若干日後獲編入美國憲法中。1848年賽尼卡福爾斯會議由伊麗莎白·凱迪·斯坦頓的《》以此為藍本。日後越南與羅得西亞等國之獨立宣言亦本諸於此。在美國,獨立宣言經常為日後之政治性演說所引用,如亞伯拉罕·林肯之蓋茨堡演說,與馬丁·路德·金恩博士之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 獨立宣言也激勵了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即法國大革命中的根本宣言之一。 == 大眾文化 == === 音樂劇 === 〈音樂喜劇〉:(及1972年據此改編的電影)《1776》虛構了獨立宣言產生之過程(但符合若干史實)。但是,內容述及若干政治政議,例如:反對終結奴隸制度如何差點使本宣言不獲採用。 1972年電影上映時應尼克松總統要求刪除了與奴隸制度相關的 "Cool, Considerate Men"一曲,尼克松認為該歌曲會對當年共和黨大選產生不利影響。實際上電影到大選結束後才公映。2003年出版的修復版DVD將此曲加回片中,使得本片分級由G(大眾級)進入PG(普通輔導級)。 === 電影 === 《-{zh-hans:國家寶藏;zh-hk:驚天奪寶;zh-tw:國家寶藏}-》:2004年上映,以獨立宣言為主要線索。本片由尼古拉斯·凱奇與黛安·克魯格主演,講述了獨立戰爭期間,共濟會在獨立宣言背面用隱形墨水記錄了一筆巨大寶藏的相關線索,尼古拉斯·凱奇飾演的本·蓋茨為了不讓獨立宣言及寶藏落入西恩·賓飾演的反派伊恩及其手下手中,從國家檔案館中偷出獨立宣言,進而與父親和兩位朋友所展開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歷險。 《當幸福來敲門》:2006年,上映的電影亦藉由引述獨立宣言中所提之追尋幸福之權,延伸成為電影之主題。本片由威爾·史密斯及其子傑登·史密斯所主演,改編自美國賈納理財公司(Gardner Rich & Co)執行長克里斯多佛·賈納(Christopher Gardner)的真實故事,主要描述主角如何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出人頭地獲致幸福之勵志故事。 == 迷思 == 獨立宣言受種種迷思所環繞: * 因宣言上之日期為1776年7月4日,許多人因而相信這就是簽署日。其實議會代表們大多於1776年8月2日簽署。 * 約翰·杜倫巴爾懸於美國國會山莊圓廳之名畫,(因其標題)常遭誤解為簽署獨立宣言之場景,而實為五人起草小組上呈其初稿。杜倫巴爾的畫顯示,大多數最後簽署宣言之代表皆在場,其實他們從未有過畫中所描繪之集會。 * 自由鐘並未為慶祝獨立而鳴響過,而是用以召集當地居民於7月8日前往閱覽本宣言,且並未因鳴響而裂。這一故事虛構自喬治·利帕所著之兒童讀物《美國革命傳奇》(Legend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自由鐘實因於十九世紀早期成為廢奴運動之象徵而得名。 == 美國六十年代民權運動中的引用 == 六十年代,正值美國民權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當時著名的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就以獨立宣言為理據,認為美國白人及政府應正視有色公民之權利。 == 相關條目 == * 美國歷史 * 美國獨立 * 美國獨立戰爭 *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 美利堅合眾國制憲會議 == 註腳 == == 參考文獻 == * The complete text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政府檔案。 *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 History"詳述獨立宣言孕育至今之史實。 * The Rough Draft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杜克大學網站上的獨立宣言草稿。 * Becker, Carl.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Ideas (1922), 網路版 * Hazelton, John H.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Its History. Originally published 1906. 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70. ISBN 978-0-306-71987-5. 1906 edition available on Google Book Search * Maier, Pauline. American Scripture: Making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New York: Vintage, 1997. == 外部連結 == === 官方網站 === *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國家檔案室。 === 文字 === * * 獨立宣言--美國在臺協會中譯本 * 獨立宣言--美國在臺協會英原文 === 增補 === * "The Stylistic Artistry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by Stephen E. Lucas – 語言學上的分析。 * 獨立廳協會: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含圖、傑佛遜的檔案、各簽署人小傳等廣泛之增補資料。 * 國會圖書館: 獨立宣言及其相關來源 * PBS/NOVA: 獨立宣言之史實與儲存 * ERIC Digest:獨立宣言教學 * 國家地理新聞:"美國慶祝錯了獨立日嗎?" (7月2日, 2004年) *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引自Thrilling Incidents in American History * Colonial Hall: 對此滿腹牢騷作逐行之歷史性解讀。 * "The Speech of the Unknown" 引自Washington and His Generals: or, Legends of the Revolution by George Lippard, 1847年印行。 === 地圖、攝影、與其他媒體 === * 國家檔案:High-resolution images of the Declaration * 荷蘭國家博物館:First Printing in German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 "Drafting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The Committee: Franklin, Jefferson, Adams, Livingston, and Sherman." 1776. Alonzo Chappel之雕版印刷複製本. (大圖) *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by John Trumbull. () * Zoomable and draggable preview of the declaration *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Performance": 影片,由摩根·佛瑞曼主持,並由梅爾·吉勃遜、麥克·道格拉斯、凱文·史貝西、琥碧·戈柏、愛德華·諾頓、班尼西歐·迪·特洛、芮妮·齊薇格、薇諾娜·瑞德、葛拉罕·葛林、溫明娜、與凱西·貝茲等明星激情朗誦獨立宣言。 * 獨立宣言免費有聲書 來自LibriVox ;簽署代表 * 他們付出的代價史實與虛構之比較 * 獨立宣言簽署人 Category:美國官方檔案 Category:美國曆史文獻 Category:美國啟蒙運動 Category:美國革命 Category:大陸會議 Category:獨立宣言 Category:美國歷史 (1776-1789年) Category:托馬斯·傑斐遜 Category:1776年作品 Category:美國政治哲學文獻 Category:人權相關立法
無機化合物
無機化合物通常是指缺乏碳-氫鍵及碳-碳鍵的化合物,與有機化合物相對,但是這個區分沒有公認的明確定義,學界對此也有不同看法Major textbooks on inorganic chemistry decline to define inorganic compounds: Holleman, A. F.; Wiberg, E. "Inorganic Chemistry" Academic Press: San Francisco, 2001. ; , 。 雖然深層地幔的成分仍然是研究物件,但地殼的大部分都是無機化合物。 一些含碳的化合物屬於無機化合物,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鹽、氰化物、氰酸鹽、碳化物和硫氰酸鹽,其中很多都是大多數有機系統(包括生物)的一部分,所以無機化合物未必都不出現於生物中。 == 維勒尿素合成 == 1828年,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維勒將氰酸銨轉化為尿素,這被認為是現代有機化學的起點。維勒尿素合成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因為有機化合物(尿素)首次由無機前體(氰酸銨)生產。這一發現與當時主流的活力論相矛盾,活力論認為有機物質具有所有生物所固有的特殊力量或生命力。在維勒的實驗之前,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之間有一個鮮明的分界線。 == 現代用法 == * 在(ICSD)的定義中,“無機”碳化合物可以含有C-H鍵或C-C鍵,但不能同時包含兩者。 * 《》叢書沒有為無機化合物下定義,大部分內容都涉及有機配體的金屬配合物。 * IUPAC沒有提供“無機”或“無機化合物”的定義,但它對無機聚合物的定義是“......不含碳原子的骨架結構”。 == 無機化合物的例子 == 無機化合物簡稱無機物,指除有機物(含碳骨架的物質)物以外的一切單質及化合物,如鐵、水。 食鹽、硫酸等屬於無機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鹽、碳酸氫鹽、氰化物、簡單的碳化物等也屬於無機物。絕大多數的無機物可以歸入氧化物、酸、鹼和鹽4大類。 生物體中的無機物主要有水及一些無機離子,如Na+、K+、Ca2+、Mg2+、Cl−、SO42−、等。參見“生命元素”條。人體組織中幾乎含有自然界存在的各種元素,其中除碳、氫、氧和氮主要以有機化合物形式存在外,其餘的大部分為無機物(礦物質或灰分)。 所以,人體內的無機物主要是由水和無機鹽組成的,其中水又可以分類為:結合水和自由水,結合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劑,運輸物質,參與化學反應。無機鹽可分為離子和化合物,離子是維護細胞正常的生命活動所必需的,化合物是細胞內化合物的重要組成物分。 還有一些物質如四氯化碳是否是無機物,也引起了學術上的爭論。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有機化合物 * 無機化學 * 無機化合物列表 * 無機化學命名法 Category:無機化學
火星
火星(;天文符號:♂),古稱熒惑,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為太陽系裡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所以在英語中,火星是羅馬戰神的意思,通常被稱為“紅色星球”;古漢語中則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週期是接近地球的兩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火星距離地球最近在5400萬公里(最遠達4億公里,探測器需飛行約7個月抵達火星)。 火星大氣以二氧化碳為主,既稀薄又寒冷,其表面特徵讓人聯想起月球上的撞擊坑,以及地球上的山谷、沙漠和極地冰蓋。英語中,通常被稱為紅色星球()。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因為其地表廣泛普遍的分佈著氧化鐵,它使火星呈現出一種紅色的外觀,在肉眼可見的天體中獨具一格。火星地表沙丘、礫石遍佈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則是較年輕的平原。 火星已被數十艘無人太空船探索。1964年11月28日,由NASA發射的水手4號是第一個訪問火星的航天器,於1965年7月15日最接近該行星。蘇聯火星3號飛船於1971年12月實現了軟著陸,但著陸後數秒內失去了聯絡。歐洲空間局成為第三間派遣探測船訪問火星的航太機構,其火星快車號於2003年12月25日到達火星軌道。2014年9月24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火星軌道探測器到達火星軌道,成為第四個成功派遣探測船到達火星的航太機構。接著還有阿聯酋的希望號與及中國的天問一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其捕獲的小行星。火星目前有八艘的探測船在軌道中執行,分別是美國的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火星偵察軌道器、MAVEN軌道器、印度的火星軌道探測器、歐洲太空總署和俄羅斯的火星微量氣體任務衛星、阿聯酋的希望號以及中國的天問一號,地表還有許多火星車和著陸器,包括三臺火星車:美國的好奇號、毅力號及中國的祝融號,固定式登陸探測器洞察號,和已經結束任務的旅居者號、精神號、鳳凰號和機會號、還有首架火星無人飛機機智號。根據探測到的證據,火星兩極有冰冠覆蓋,亦觀察到季節性的水氣及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而過往的火星亦可能被大面積的海洋、湖泊及河流覆蓋。火星全球勘測者則觀察到其南極冠有部份退縮。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雷達資料顯示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Water ice in crater at Martian north pole http://www.esa.int/SPECIALS/Mars_Express/SEMGKA808BE_0.html Scientists Discover Concealed Glaciers on Mars at Mid-Latitudes 。2008年7月31日,鳳凰號直接於表層土壤之下證實水冰的存在。2013年9月26日,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2015年9月證實火星表面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液態鹽水)。2018年7月25日,義大利航天局宣佈,在火星冰蓋之下發現一個直徑20公里的冰下湖。這是太空科學家在火星上探測到的首個大型液態水體火星上發現首個液態水湖 .FT中文網.。 由於火星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同時有更多證據證明火星曾擁有類似地球的環境,與及豐富的資源,故此火星成為各國研究的重點,其中美國及中國已有載人登陸火星的計劃,長遠在火星建立基地。 == 行星名稱 == *古中國:取其「熒熒如火、亮度與位置變化甚大使人迷惑」之意,命名「熒惑」。《尚書·舜典》記載:「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孔穎達疏:「七政,其政有七,於璣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據說,古人觀察熒惑呈赤色,赤色於「五行」屬火,而命名為「火星」。《乙巳佔》:「凡五星,各有常色,各有本體。至如歲星色青,熒惑色赤,如大角,如參左肩,是其常色。填星色黃,太白色白,如五車大星有光。辰星色黑,如奎大星。」《靈臺秘苑》:「歲星者……在春曰王,象如左角(原文寫參左角,其「參」字應為衍文,據《開元佔經》:「歲星之王也,戶,立春至春之盡,其色比左角大而蒼……歲星如左角之狀,其色蒼」,僅言「左角」)大而青有精光,仲春之時有芒角……熒惑者……至夏旺,色比心大星而有精明,仲夏之時有芒角……鎮星者……在四季曰王,色正黃,北極中央大星而精明有芒角……太白者……在秋曰王,其色比狼星精明而有光,仲秋之時有芒角……辰星者……在冬曰王,色比奎大星精明有光,冬至之時有芒角……五星有色、大小不同,各依其行而順時應節。色變青比參右肩,赤比心大星,黃比參左肩,白比狼,黑比奎大星,不失常色而應其央者,吉。色害行,兇。」 《史記·天官書》:「太白白,比狼(天狼星);赤,比心(心宿二);黃,比參左肩(參宿四);蒼,比參右肩(參宿五);黑,比奎大星(奎宿九)。」(莊雅州 〈科學與迷信之際:史記天官書今探〉一文指出:「天狼星為白色,心宿二為紅色,參右肩(參宿五,獵戶γ)為藍白色,都與今日所見相同,惟參左肩(參宿四,獵戶α)現代為紅色,司馬遷卻記為黃色,近代美國天文學家布瑞徹(Bureche)研究,認為這顆恆星原本是紅色,2,700年前曾經發生過爆炸,根據推算,它在漢初確實是黃色,後來又漸漸恢復原來的紅色。奎大星(奎宿九,仙女β)為暗紅色,司馬遷記載為黑色,正表示其為較暗的星。」 ) *古希臘:因火紅之色而取名「Ares」(音:阿瑞斯),源自希臘神話的戰神,天神宙斯的兒子阿瑞斯(希臘語:)。 *古羅馬:因火紅之色而取名「Mars」(音:馬爾斯),源自羅馬神話的戰神瑪爾斯(拉丁語:)。 == 物理特徵 == 以直徑、質量、表面重力來說,火星約介於地球和月球中間:火星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月球的兩倍,質量約為地球的九分之一、月球的九倍,表面重力約為地球的38%、月球的2.4倍。火星體積約為地球的15%,質量約為11%,表面積略小於地球陸地面積,密度則比其他三顆類地行星還要小很多。2012年8月,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尹安在分析了100張來自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的衛星圖片後發現,火星有類似地球主要板塊劃分的構造特點。 長期觀測火星發現,南半球地勢比北半球高,北極盆地顯示有過大撞擊,推論約45億年前遭冥王星大小天體撞擊之後,不但形成火衛一和火衛二,亦逼使核心熱能散溢位上地幔、內部攪拌逐漸停止,無法以發電機原理持續對流生成磁場。宇宙有道理:火星上的生與死(How the Universe Works: Life and Death on the Red Planet). 科學頻道. 2017-01-24.由於火星比地球小,相對表面積與體積成反比而較大,因此火星核心也冷卻得比地球的快,地質活動趨緩,磁場和板塊運動消逝,太陽風帶走大氣變薄導致氣壓偏低,而造成液態水在低溫就會沸騰、無法穩定存在。層層透視大宇宙:征服火星(Strip The Cosmos: Expedition Mars). 科學頻道. 2014-12-03. === 內部結構 === === 地質 ===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佈,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與地球相比,地質活動不活躍。 火星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充滿撞擊坑,有密佈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冰組成的極冠,而上覆的乾冰會隨季節消長。 基於撞擊坑密度的撞擊坑計數法可判別出地表年齡:撞擊坑大而密集處較老,反之則年輕,進而將地質年代分為四個階段:前諾亞紀、諾亞紀、赫斯珀利亞紀和亞馬遜紀。前諾亞紀沒有留下實質地表,此時地形南北差異形成,有全球性磁層;諾亞紀有大量隕石撞擊,火山活動旺盛,可能有溫暖潮濕的大氣、河川和海洋,侵蝕旺盛,但到末期這些活動已減弱很多;赫斯珀利亞紀,火山活動仍然繼續;亞馬遜紀則是大氣稀薄乾燥,以冰為主要活動,如極冠、冰凍層、冰河,並有週期性變遷,溝壑也是這時期形成,火山活動趨緩並集中在塔爾西斯與埃律西昂。 現今火星風成地形遍佈,如吹蝕、磨蝕等風蝕作用,和沙塵遇地形阻礙而填積、侵積等風積作用。(名詞解釋:自然地理-風力作用和風成地形 高中地理教師在職進修網,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系製)前者形成如廣泛分佈於梅杜莎槽溝層的風蝕脊Yardangs, On the Surface, Martian Fleets ,後者則如大瑟提斯高原上撞擊坑下風處的沙塵堆積,和撞擊坑中常見的沙丘。 === 地理與命名 === 火星和地球一樣擁有多樣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峽谷。南北半球的地形有著強烈的對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南方則是充滿撞擊坑的古老高地,而兩者之間以明顯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眾多峽谷分佈各地,南北極有以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而風成沙丘廣布整個星球。隨著衛星拍攝的越來越多,更發現很多耐人尋味的地形景觀。 20世紀早期地面以無線電波測量火星地形。1976年海盜號進行的地形測量,發現了峽谷和南北半球的巨大差異,而衍生出北方平原本是海洋的假說。火星全球勘測者自1999年起以雷射進行更精確的地形測量,得出目前使用的全球地形圖,以火星大地水準面(Areoid)為基準,最高點在奧林帕斯山,高21,229公尺;最低點在希臘平原,低於基準8,200公尺。Highest and Lowest Points on Mars: A volcano is the tallest mountain - An asteroid crater is the deepest basin geology.com現在很多探測器如火星勘察衛星、火星快車號和火星探測漫遊者運用航照圖的地形判別方法,以視差法來測量區域地形,並製成高解析度立體照片。 火星的經度坐標採用東經0至360度,而非地球的東西經各180度。 來自火星奧德賽號上熱輻射成像系統(THEMIS)的影像顯示阿爾西亞山北坡有七個可能的深洞,照片中光線無法抵達底部,推測底部可能更深、更寬,可能免受微隕星、紫外線、太陽閃焰和其他高能粒子的侵害,可能是未來尋找液態水或生命痕跡的可行地點。但後來火星勘察衛星的更高解析度HiRISE影像部分推翻了之前猜測,認為只是光線角度造成深不見底的樣子。 === 大氣 === 火星大氣層相對較薄,平均地表氣壓只有6百帕,約為地球表面氣壓的0.6%,相當於地球表面算起35公里高的氣壓,如此低的氣壓使聲音傳播的距離只有在地球上的1.5%。ASA 151st Meeting Lay Language Papers - Computer simulations of the propagation of sound on Mars PIA13265: (Almost) Silent Rolling Stones in Kasei Valles , NASA Planetary Photojournal隨著季節的變化,火星氣壓變化可達20%。火星大氣層按高度可分為低層大氣、中層大氣、上層大氣和外氣層。其中低層大氣由於氣懸微塵與地表的熱,這部份相對溫暖;中層大氣存在有高速氣流;上層大氣(或熱氣層)溫度很高,大氣分子也不再像下層那樣分佈均勻;外氣層高度在200公里以上,大氣漸漸過渡到太空,無明顯外層邊界。 火星大氣成分為95%的二氧化碳,3%的氮氣,1.6%氬氣,很少的氧氣、水氣等,亦充滿著很多懸浮塵埃,吸收藍光使天空成黃褐色。What color is the Martian sky? Causes of Color2003年火星大衝時地面望遠鏡在大氣中發現了甲烷;2004年3月,火星奧德賽號確認了這一發現。由於甲烷易被紫外線分解,存在甲烷表示現在或者最近幾百年內在火星上存在製造甲烷的來源,火山作用、地質作用、彗星或小行星撞擊甚至生物來源如甲烷古菌等都有可能。美國科學家稱產甲烷古菌可能是火星生命形式 國際線上科學人第64期,2007年6月號,【甲烷謎霧:火星和泰坦上有生命嗎?】2013年9月19日,根據從好奇號得到的進一步測量資料,NASA科學家報告,並沒有偵測到大氣甲烷(atmospheric methan)存在跡象,測量值為 ppbv,對應於1.3 ppbv上限(95%置信限),因此總結甲烷微生物活性機率很低,可能火星不存在生命。但是,很多微生物不會排出任何甲烷,仍舊可能在火星發現這些不會排出任何甲烷的微生物。 由於火星比地球離太陽遠,日射量較少,表面溫度應較低,計算值約210K,但實際觀測地表平均約240K,則是因為大量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溫室效應。由於大氣層很薄,無法保留很多熱,使地表日夜溫差很大,某些地區地表溫度白天可達28℃,夜晚可低至-132℃,平均-52℃。火星大氣環流主要為單胞環流,由赤道相對熱空氣上升,漂至極區下沉,再沿地面回到赤道。另外,在火星的北半球,極冠的二氧化碳昇華進入大氣,使氣壓升高;而南半球由於二氧化碳凝華,氣壓下降,由於進出大氣的二氧化碳量高達25%,造成南北壓力差,空氣便傾向由高壓的夏半球流向低壓的冬半球,形成另一依季節而變向的環流。因此火星的天氣系統趨向成為全球性的,例如塵暴。 火星天氣重覆次數較高,比地球容易預測。如果一個氣象事件在一年的特定時間中發生,可提供的資料(相當稀疏)指出,很可能在下一年幾乎同一個位置再發生一次,誤差最多一個星期。2008年9月29日,鳳凰號拍下了降雪事件,是在接近鳳凰號登陸地點附近海姆達爾撞擊坑之上,高 4.5 公里的雲降雪。這次降雪在到達火星表面時就已蒸發,這現象稱為幡狀雲。火星上的風速要超過地球100倍 。 === 水文 === 火星地表遍佈著流水的遺跡,有些是洪水刻畫而成,有些則是降雨或地下水流動而形成,但多半年代久遠。沖蝕溝(gullies)則是另一類規模較小的地形,但形成年代十分年輕,常分佈於撞擊坑壁,型態多樣。關於其成因有兩派說法,一派認為是由流動的水造成,另一方則認為是凹處累積的乾冰促使了鬆軟物質滑動。More Recent Landslides Spotted on Mars ,Universe Today,2010年10月14日。 火星南北極有明顯的極冠,曾被認為是由乾冰組成,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為水冰,只有表面一層為乾冰。這層乾冰在北極約1公尺厚,在南極則約8公尺厚,是冬季時凝華而成,到夏季則再度昇華進入大氣,不過南極的乾冰並不會完全昇華。Mars, polar caps 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Science夏季仍存在的部分稱為永久極冠,而整體構造稱做極地層狀沉積(Polar Layered Deposits),和地球南極洲與格陵蘭冰層一樣為一層層的沉積構造。北極冠寬達1,100公里,厚達2公里,體積82.1萬立方公里PIA12200: Radar Mapping of Icy Layers Under Mars' North Pole Photojournal: NASA's Image Access;南極冠寬達1,400公里,最厚達3.7公里,體積約1.6百萬立方公里。Mars Express radar gauges water quantity around Mars' south pole ESA News兩極冰冠皆有獨特的螺旋狀凹谷,推論主要是由光照與夏季接近昇華點的溫度使溝槽兩側水冰發生差異融解和凝結而逐漸形成的。Mars Polar Cap Mysery Solved Mars Today .com 2011年由火星勘察衛星的淺地層雷達發現南極冠有部分原本認為是水冰的地層其實是乾冰,所含二氧化碳量相當於大氣含量的80%,這比以往認為的要多很多。根據此的模擬結果,十萬年一週期的氣候變遷中藉由乾冰昇華、凝結,大氣總質量的變化幅度會達數倍。PIA13985: Cross Section of Buried Carbon-Dioxide Ice on Mars Photojournal: NASA's Image AccessPIA13986: Thickness Map of Buried Carbon-Dioxide Deposit Photojournal: NASA's Image Access由這些乾冰沉積上方地表的下陷與裂隙判斷,乾冰正在慢慢昇華。PIA13987: Pitting from Sublimation of Underlying Dry-Ice Layer Photojournal: NASA's Image Access 自海盜號即發現,火星北半球中緯度有幾處峽谷底含有條紋流動狀的地表特徵,但不確定是富含冰的山崩、含冰土的流動或是塵礫覆蓋的冰河。但根據更新任務的資料與比對地球的相關地形,支援這些是冰河,且推測是自轉軸傾角較大時的氣候狀態下所累積的。 由火星奧德賽號X射線光譜儀的中子偵測器得知,自極區延伸至緯度約60°的地方表層一公尺的土壤含冰量超過60%PIA04907: Water Mass Map from Neutron Spectrometer Photojournal: NASA's Image Access 'Martian high-latitude zones are covered with a smooth, layered ice-rich mantle',推測有更大量的水凍在厚厚的地下冰層(cryosphere)。 另外一個關於火星上曾存在液態水的證據,就是發現特定礦物,如赤鐵礦和針鐵礦,而這兩者都需在有水環境才能形成。 對於於火星上有冰存在的直接證據在2008年6月20日被鳳凰號發現,鳳凰號在火星上挖掘發現了八粒白色的物體,當時研究人員揣測這些物體不是鹽(在火星有發現鹽礦)就是冰,而四天後這些白粒就憑空消失,因此這些白粒一定昇華了,鹽不會有這種現象。2008年7月31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宣佈,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加熱土壤樣本時鑑別出有水蒸氣產生,從而最終確認火星上有水存在。 2013年9月26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報告,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重量約佔1.5%~3%,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 2015年9月28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宣佈,在火星上發現液態的鹽水。根據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配備的光譜儀獲得的資料,研究人員在火星的斜坡上發現了水合礦物。這些暗色條紋表明火星地表隨時間變化有流水存在。在較溫暖的季節,這些線條的顏色變得更深,表明水流在斜坡上出現,在較冷的季節,這些地表特徵變淺。在火星的部分地區,最高溫度可以達到攝氏零下23度,此時深色線條最明顯。 2018年7月25日,據義大利媒體報道,該國科學家在火星上首度發現一個地下液態水湖。該研究稱,“火星地下及電離層高階探測雷達”在火星南極冰層下1.5千米處發現一個大型液態水湖,裡面含有鹽。湖的直徑約為20千米,溫度至少為零下10度。 ==運動規律== 火星與太陽平均距離為1.52AU,公轉週期為1.88地球年,687地球日,或668.6火星日。火星公轉軌道和地球的一樣,受太陽系其他天體影響而不斷變動。軌道離心率有兩個變化週期,分別是9.6萬年和210萬年,於0.002至0.12間變化;而地球的是10萬年和41.3萬年,於0.005至0.058間變化(見米蘭科維奇迴圈)。 1火星日平均為24小時39分35.244秒,或1.027地球日。火星目前自轉軸傾角為25.19度,和地球的相近。不同於地球的穩定處於22.1和24.5度間,由於火星沒有如月球般的巨大衛星來維持自轉軸,其自轉軸傾角可在13度至40度間變化,其變化週期為一千多萬年。由於沒有大衛星的潮汐作用,火星自轉週期變化小,不像地球的會被慢慢拉長。 火星自轉軸有明顯傾斜,日照的年變化形成明顯的四季變化,而一季的長度約為地球的兩倍。由於火星軌道離心率大,為0.093(地球只有0.017),使各季節長度不一致,又因遠日點接近北半球夏至,北半球春夏比秋冬各長約40天。2009年10月26日為北半球春分,2010年5月13日為夏至,目前北半球處春季。雖然火星沒有地球般受海洋影響的複雜氣候,但仍有以下特殊之處:火星軌道離心率比地球大,造成日射量在一年當中變化更大,位於近日點時,南半球處夏季,比北半球遠日點夏季所造成的升溫更強;隨季節交替,二氧化碳和水氣會昇華和凝結而在兩極冠間遷移,驅動大氣環流;地表反照率特徵,因顏色深淺和沙、巖性質差異而造成的容積熱容不同,可影響大氣環流;易發生的塵暴會將沙塵粒子捲入高空,沙塵粒子吸收日光與再輻射會使高層大氣增溫,但遮蔽天空的沙塵會使地表降溫;自轉軸傾角和軌道離心率的長期變化則造成了氣候的長期變遷。火星表面的平均溫度比地球低30度以上。 目前火星與地球最短距離正慢慢減小。當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最小時,稱為火星衝日。火星相鄰兩次衝日的時間間隔約為779天,最近一次出現在2020年10月13日。當地球與太陽和火星連成一線時,在火星上便可看到地球凌日,在太陽的位置可看到地球的黑點透過,同理還有水星凌日,在地球上則不會看到火星凌日。 == 衛星 ==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Phobos)與火衛二(Deimos),最長直徑各為27公里和16公里,形狀不規則並充滿撞擊坑,以近圓形的軌道於接近火星赤道面處公轉。它們雖然很小,但由於接近火星,使火衛一從火星上看約有滿月直徑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大,而火衛一的視星等可達-7,火衛二可達-5,白天可能可見。根據Stellarium模擬。和月球一樣,這兩顆衛星都被火星潮汐鎖定,因此它們總是以一面對著火星。火衛一的公轉週期比火星自轉更快,所以在火星上來看是西升東落的,且僅需約4個小時;而火衛二的公轉週期只比火星自轉慢一些,東升西落要花約2.4個火星日。因為火衛一離火星很近,火星的潮汐力會慢慢但穩定地減小它的軌道半徑,預計再過約760萬年,火衛一將因軌道低於3620公里(火星的洛希極限)而被瓦解。火衛弗伯斯大限縮短至 1,040 萬年 臺北市立天文館另一方面,火衛二因為離火星足夠遠,所以它的軌道反而正在慢慢地被向外推進。 兩衛星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但新研究認為可能是撞擊事件、或原本的衛星被火星潮汐力拉碎後,由散佈軌道上的岩屑再度吸積而形成。New Theory Says Phobos Formed From Re-Accretion of Impact Debris , Universe Today, 2010-09-20. 兩顆衛星是在1877年被阿薩夫·霍爾發現的,以希臘神話中的福波斯和得摩斯命名,兩者皆為戰神阿瑞斯的兒子。 == 觀測探測 == === 古代 === 火星的火紅色,自古就吸引著人們,希臘人稱之為「戰神」。此時火星觀測和其他天體一樣,大部分是為了占星,而後漸漸涉及科學方面,如克卜勒探索行星運動定律時是依據第谷積累的大量而精密的火星執行觀測資料。 望遠鏡出現後,人們對火星可以進行更進一步的觀測。使用望遠鏡觀測星空的伽利略所見的火星只是一個橘紅小點,然而隨著望遠鏡的發展,觀測者開始辨別到一些明暗特徵。惠更斯依此測出火星自轉週期約為24.6小時,而他亦為首次紀錄火星南極冠的人。一開始由於各人各自觀測,意見不一致,地名也未統一(例如用繪製者名字命名)。後來義大利的喬範尼·斯基亞帕雷利統合了各家說法而繪製了地圖,地名取自地中海、中東等的地名和聖經等作為來源,而其餘則依照舊有的觀念:暗區被認為是湖(lacus)海(mare)等水體,如太陽湖、塞壬海、明顯的暗大三角——大瑟提斯;而亮區則是陸地,如亞馬遜。這個命名系統一直延續下來。 當時,斯基亞帕雷利和同期觀測者一樣,觀察到了火星表面似乎有一些從暗區延伸出的細線,因為對於暗區是水體的傳統,這些細線命名為水道(canali)。而後來觀察到暗區會在冬季時縮小、夏季時擴張,有人提出暗區是植物覆蓋、而暗區的擴大縮小則是消長所引起的,改變以往認為暗區是水的說法。帕西瓦爾·羅威爾觀察到並宣稱那些「水道」其實是人工挖掘的「運河」,用來灌溉植物,因為水道應太細不可見,而看到的細線應是灌溉出的大片植物。風靡大眾的火星科幻和火星人即源於此。不過這些細線大多已證明是不存在的,部分則是峽谷或隕石坑後延伸出的深色沙子。而火星表面顏色的改變則是因為沙被風吹移,或發生火星塵暴。 到了太空時代,水手4號傳回的充滿隕石坑的火星照片粉碎了人們對火星文明的幻想,認為火星只是一處如月球般佈滿隕石坑的死寂星球。但隨著往後水手9號等的巨大峽谷、火山和疑似流水遺跡的發現,火星的獨特性、液態水和生命的可能又重新引起人們的興趣。(見#近代探測) === 20世紀 === 蘇聯、美國、歐洲、日本、印度、中國 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共已發射數十艘太空船研究火星表面、地質和氣候。這些太空船包括軌道衛星、登陸器和漫遊車,但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任務在完成前或剛要開始時就因種種原因而失敗。目前將一公斤物體由地球表面送往火星平均要花費約30,900美元。NGC: The Universe 3, Cary Mitchell, Purdue University 1960年10月10日,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第一枚探測器火星1A號,但以失敗告終。此後蘇聯經過多次嘗試,終於在1962年11月1日,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火星1號,這枚探測器終於進入了前往火星的軌道,然而1963年3月21日它飛行到距離地球1.06億公里的距離時,與地面永遠失去了通訊聯絡。1965年NASA的水手4號飛掠火星。1971年水手9號進入火星軌道,成為第一個環繞火星的探測船。 1971年蘇聯火星計畫火星2號的登陸器墜毀後數日,相同的火星3號的登陸器成功登陸火星,是第一個成功登陸火星的探測器,但登陸十幾秒後隨即失去聯絡,攜帶的火星車Prop-M也未能將訊息傳回地球。1975年NASA發射海盜號,包括兩組軌道衛星和登陸器。海盜1號和2號軌道衛星各運作了六年和三年。兩個登陸器皆於1976年成功登陸,並傳送了第一張火星地景的彩色照片,而軌道衛星也繪製了很好的火星地圖,甚至到今天都還在使用。 1988年蘇聯發射弗伯斯1號、2號以探測火星和兩個衛星。弗伯斯1號於抵達前失去聯絡,而弗伯斯2號雖然成功拍攝了火星和火衛一,但在放出兩艘登陸器到火衛一前也失去聯絡,所攜帶的著陸器也沒能在火星表面著陸。 在1992年火星觀察者失敗後,NASA於1996年11月發射了火星全球勘測者。火星全球勘測者於1997年進入火星環繞軌道,其出色地完成任務,它在2001年完成了地圖繪製的任務,並三次延長任務,直到2006年11月2日失去聯絡而結束,總計在太空中運作了10年。在火星全球勘測者發射一個月後,NASA發射了火星探路者,並攜帶一個登陸器和漫遊車——旅居者號(Sojourner),於1997年7月登陸在阿瑞斯峽谷。旅居者號成為第一個在火星上成功運作的火星車,並運作長達83個火星日傳回了大量照片。 NASA的火星勘測98計畫於1998、99年發射了火星氣候衛星與火星極地登陸者,前者預計研究氣候、水與二氧化碳等,後者則預計於南極登陸,探測器搭載的深空2號則計劃於火星極地登陸者進入大氣時與它分離,直接降落並穿入地表進行研究。但火星氣候探測者號在1999年9月23日在進入火星軌道的過程中失去聯絡,最終任務失敗,極地登陸者則在1999年12月3日探測器登陸火星時失去聯絡,兩者均以失敗告終。 另外,1996年12月16日,俄羅斯發射了火星96號探測器,探測器進入地球軌道後未能成功點火進入前往火星的軌道,而宣告失敗。1998年7月3日日本發射的希望號探測器,於2003年12月10日進行最後的遠端遙控修復作業仍告無效之後,日本放棄「希望號」進入火星軌道的嘗試,專案也以失敗告終。 === 21世紀 === 2001年NASA發射了2001火星奧德賽號,任務成功進行並延續到2010年9月。船上的伽瑪射線光譜儀於地表下一公尺內偵測到大量的氫,證明有大量的水分子存在火星近地表。2003年NASA發射了兩臺相同的火星探測漫遊者——精神號(MER-A)和機會號(MER-B)。兩臺皆於2004年1月成功登陸並工作超過預定時間。傳回的資料中最有價值的是兩地過去有水的確實證據。塵捲風和風暴偶爾清除了太陽能板上的沙塵,使它們能以超過預定任務時間繼續工作。 2003年歐洲太空總署發射了火星快車號,包括軌道衛星和登陸器——小獵犬2號,而小獵犬2號於2004年2月降落失敗。2004年船上的行星傅立葉光譜儀於大氣中偵測到甲烷。2006年6月ESA宣佈火星快車號發現極光。 2005年8月NASA發射了火星勘察衛星,於2006年3月進入火星軌道展開為期2年的工作。它搭載更進步的通訊系統,頻寬比之前任務總和還寬,且傳回的資料遠多於過去任務的總和。擁有解析度高達0.3公尺的相機——HiRISE,拍攝地表和天氣以尋找未來任務的適合登陸地點。2008年2月19日拍攝到北極冠邊緣的一系列雪崩影像。Caught in Action: Avalanches on North Polar Scarps (PSP_007338_2640) HiRISE 2007年2月25日,探測彗星的羅塞塔號近距離飛掠火星並拍照,拍到火星的高空雲系。Beautiful new images from Rosetta’s approach to Mars: OSIRIS UPDATE ESA News NASA於2007年8月發射鳳凰號,於2008年5月登陸在火星北緯68度的極區。鳳凰號登陸器有一支可伸及2.5公尺的機械手臂,並可挖掘土壤1公尺深。它還搭載一座顯微鏡,解析度達人類頭髮寬度的千分之一。2008年6月20日確認在2008年6月15日發現的地表白色物質為水冰。2008年11月10日進入冬季而無法繼續聯絡鳳凰號,任務結束。2009年2月17日,黎明號飛掠火星以重力助推前往目的地灶神星和穀神星,並在接近火星時拍了照。PIA12065: Dawn's Framing Camera Flys by Mars Photojournal: NASA's Image Access 2011年11月9日中俄合作的-{福布斯}--土壤號於升空,預計送回火衛一土壤樣本。而該探測器還將搭載一顆重110公斤的火星探測器,也就中國第一艘火星軌道環繞器螢火一號(YH-1),預計乘坐俄羅斯的聯盟號運載火箭升空,航程大約10個月。螢火一號主要研究火星的電離層及周圍空間環境,火星磁場等。該探測器發射到近地軌道後,因為與地面失去聯絡變軌失敗,探測器的碎片於莫斯科時間2012年1月15日墜落在太平洋海域。 繼鳳凰號之後,NASA於2011年的發射的火星科學實驗室(好奇號),在2012年8月6日05:31UTC成功登陸火星的蓋爾撞擊坑。它和火星探測漫遊者一樣是火星車,但比火星探測漫遊者更大、速度更快,而且裝置更完善。它搭載雷射化學檢測儀,可在13公尺外分析岩石組成。比起之前其它火星任務,它攜帶了更多先進科學儀器。本次任務的總成本達到了25億美元,是歷來最貴的火星探測任務。2013年11月19日NASA發射MAVEN探測器,研究火星大氣。2014年9月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MAVEN至今仍在運作。2014年9月24日,印度的火星軌道探測器也成功進入火星軌道。 2016年3月14日,ESA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合作研發的火星微量氣體衛星成功發射,該衛星將分析火星大氣層,並將運載斯基亞帕雷利演示登陸器至火星進行登陸。可挖掘兩公尺深以尋找有機物甚至火星生命。登陸器於2016年10月19日登陸火星,但由於登陸器與火星高速碰撞,造成登陸計劃失敗。原定於2020年7月發射的羅莎琳·富蘭克林號,則被推遲到2022年。 2020年7月下旬,阿聯酋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中國國家航天局的天問一號、與NASA的毅力號,先後發射升空。2021年2月9日希望號到達火星。2月18日毅力號成功登陸火星,毅力號還攜帶一臺火星無人直升機機智號,機智號在2021年4月19日首次試飛獲得成功,這是人類首次實現飛行器在其他星球的受控飛行。4月20日,毅力號成功將火星大氣的二氧化碳轉化成氧,這是地球以外的首次成功造氧。5月15日,中國國家航天局的天問一號著陸器和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烏託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成功著陸,5月22日,祝融號被成功釋放到火星表面,中國成為了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在火星著陸並且成功部署火星車的國家,而且是第一個一次完成環繞、登陸、巡視的國家。 === 人類登陸 === 2004年美國總統布什宣佈載人火星任務為太空探索展望中的長期目標。NASA和洛克希德·馬丁已開始研究獵戶座太空船,計劃於2020年以前送人類到月球,作為人類登陸火星的準備。2007年9月28日,NASA執行長宣告NASA預計於2037年以前送人類到火星。 (Bad link)ESA也希望於2030至2035年間將人類送上火星。 直達火星是羅伯·祖賓——火星學會的創始人和主席——提出的極低成本載人火星任務,使用過載的農神五號級火箭,如戰神五號或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九號,省略軌道組裝、低地軌道會合和月球燃料補給站而直接用小的太空船前往火星。修改後的計劃,叫做Mars to Stay ,改成先不送回第一批登陸者,狄恩·尤尼克說明,送回一開始的四到六人所花費用比送他們到火星還高,反而可再送二十人。 == 火星生命 == 2000年,美國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了一塊火星隕石。這是一塊碳酸鹽隕石,後被編號為ALH84001。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聲稱在這塊隕石上發現了一些類似微體化石的結構,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但也有人認為這只是自然生成的礦物晶體。直到2004年,爭論的雙方仍然沒有任何一方佔據上風。 有證據顯示火星曾比現在更適合生命存在,但生命在火星上到底是否真正存在過還沒有確切的結論。認為源自火星的ALH84001隕石有過去生命活動的證據,但這個看法至今尚未得到公認。另有認為,自幾十億年前產生以來,該隕石從未長期處於液態水存在的溫度下,因而不會曾有生命活動。 海盜號曾做實驗檢測火星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實驗只分析了海盜號著陸點處的土壤並給出了陽性的結果,但隨後即被許多科學家所否定,而這一結果也仍就處在爭議之中。現存生物活動也是火星大氣中存在微量甲烷的解釋之一,但亦有其它與生命無關的解釋。人類若對外星殖民,由於火星的適宜條件(同其他行星相比,火星最像地球,而且距離相對較近),它將是人類的首選地點。 2018年6月6日,美國太空總署宣佈,好奇號探測車在火星古老湖床的岩石裡發現有機物質。這可能對尋找生命給出重要線索。 == 相關文化及網路用語== 中國古人認為火星在位置及亮度上都常變不定,故稱為「熒惑」,在星佔學上象徵殘、疾、喪、飢、兵等惡象。「熒惑守心」是火星留守在心宿(天蠍座)的天文現象,心宿主要有三顆星,中間這顆最亮,代表皇帝,旁邊的兩顆代表太子、庶子。熒惑守心是很罕見的天象,被認為最不祥,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是皇帝駕崩,或是宰相下臺。西漢成帝綏和二年(前7年),天文臺觀測到了熒惑守心,宰相翟方進被漢成帝賜了毒酒自殺。翟方進死沒幾天,漢成帝突然暴斃《漢書》記載:「綏和二年春,熒惑守心。二月乙丑,丞相翟方進欲塞災異自殺,三月丙戌,宮車晏駕。」,王莽後來稱帝,翟方進之子翟義起兵反王莽。 臺灣國立清華大學黃一農教授在他的專書《名家專題精講系列—社會天文學史十講》內的其中一篇文章《中國星佔學上最兇的天象──「熒惑守心」》提到,現在以電腦推算發現當年並未發生此天象,中國史籍中記載熒惑守心共二十三次,但有十七次是偽造的。中國歷史上實際發生過的熒惑守心則共有三十八次,且在中國史籍多無記錄黃一農:《中國星占學上最兇的天象:“熒惑守心”》張嘉鳳、黃一農,《天文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以漢相翟方進自殺為例》,清華學報 新二十卷第二期,1990年12月。第361-378頁。。 關於火星的神話傳說有: * 阿瑞斯,希臘戰神 * 瑪爾斯,羅馬戰神 * 內爾伽勒,巴比倫神祇 * 提爾,北歐神話中的戰神 * 火星 (妖怪),中國神話中的妖怪,記載於《搜神記》 火星文是中文網際網路曾經流行的一種特殊的文字,大量使用同音字、音近字、特殊符號來表音,難以閱讀。稱為火星文,取“地球人看不懂的文字”的諷刺意味。 == 參見 == *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 太陽系探索時間線 * 大流士火星曆 * 藍莓石 * 火星科幻 * 火星三部曲 * 外星人 * 火星人 * 火星生命 * 宜居帶 == 參考文獻 == * Nadine G. Barlow (2008). Mar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Interior, Surface and Atmosphe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5226-5 Google圖書 * Hartmann, William K. (2003). A Traveler's Guide to Mars. New York: Workman Publishing. ISBN 0-7611-2606-6 == 外部連結 == * Mars Fact Sheet NASA的火星行星引數 * Mars 1:5 million-scale MOLA Imagery 火星MOLA地形圖 *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Mars System 火星和衛星地名列表 * JPL Photojournal: Mars 收錄NASA的火星探測照片 * Mars24 Sunclock 顯示火星現在時刻的NASA軟體 * On Mars: Exploration of the Red Planet 1958-1978 NASA History Office上的火星探測史 * New Papers about Martian Geomorphology ;火星上的水 * Dr. Tony Phillips: "Making a Splash on Mars" , Science@NASA article, 2000-06-29. Phillips describes the Martian "gullies" and explain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liquid water can exist on the surface of Mars. * BBC News story on subsurface ice deposits on Mars * BBC News update on Mars Express' findings of polar water ice and water-eroded features on the surface * Mars Rover Scientists Wring Water Story from Rocks This image taken by Mars Rover Opportunity shows microscopic rock forms indicating past signs of water. Courtesy: NASA ;火星探索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ery Large Space Projects (Journal Of Evolution and Technology) * exploreMarsnow Interactive Mars base simulation. Winner of 2003 Webby Award for Science. * NASA Mars Exploration Rover Home Page * Be on Mars Anaglyphs from the Mars Rovers (3D) M M M Category:戰神
毛澤東
毛澤東(),字潤之,湖南湘潭人,中國馬列主義理論家、革命家、政治家、軍事戰略家和詩人。自1945年起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成為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1949年起終身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同時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及中共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 毛澤東生於湖南湘潭韶山沖,幼年入私塾讀書,曾務農,1918年畢業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1年參與建立中國共產黨,1927年至1949年主要參與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等重大歷史事件。毛澤東在1942年發動整風運動,並於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確立其領導地位。1949年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至1959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此外,毛澤東還先後兼任過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暨名譽主席等職務。 毛澤東的一生對中國乃至亞洲影響重大,其思想亦隨著輸出革命而被毛主義者所傳播。毛澤東曾被《時代雜誌》評為20世紀最重要的一百人之一,世界各地對毛澤東的評價也充滿了爭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毛澤東對內推行計劃經濟、在農村發起了土地改革運動並廣泛開展掃盲運動,主導修訂了《五四憲法》,此後參與規劃一五計劃、三線建設等經濟建設方針並大幅推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工業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包括兩彈一星等重大科技工程規劃;與此同時,他也發動或主導了一系列政治運動(如鎮反運動、三反五反運動、肅反運動、反右運動、大躍進、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等),亦曾一度退居二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人口數在毛澤東時代由5億多增長至9億多,期間官方曾一度鼓勵生育,至1970年代開始提倡節育。據各方估計,毛澤東時代的各類政治運動及三年困難時期共造成約4,000萬至8,000萬人的非正常死亡。外交上,毛澤東曾提出“三個世界”理論和“不稱霸”等思想,參與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冷戰期間重大的歷史事件。 ==生平== ===早年歲月(1893-1922)=== 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生於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字詠芝(後改潤之),為毛貽昌和文素勤的三子。毛澤東從六歲起就要幫家裡拔草、放牛、抬糞、砍柴,識字後還要幫父親記賬。 毛澤東的家庭成分屬於中農至富農;根據1939年12月28日,弟弟毛澤民代毛澤東為共產國際填寫的《個人履歷表》:毛貽昌「三十歲以前,專為耕種;三十歲後,耕種兼農村販賣商業。按中國蘇維埃階級分析,最後三年是富農。」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曾與堂弟毛澤連談及毛貽昌向毛澤連之父毛菊生買進其賴以活命的7畝田,認為此事極不道德:「舊社會那種私有制,使兄弟間也不顧情義。我父親和你父親是堂兄弟,買你家那七畝田時,就只顧自己發財,全無兄弟之情,什麼勸説都聽不進去。我後來思考這些事,認識到這不光是個人與家庭問題,還是社會制度問題;認清只有徹底改造這個社會,才能根絕這類事情,於是下決心尋找一條解救窮苦農民的道路。」 1911年春,毛澤東考入湘鄉駐省中學堂,到長沙讀書。在讀期間,他首次看到于右任創辦的《民立報》;並因此知曉了孫中山、黃興、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及中國同盟會的綱領,為黃花崗起義感動,進而開始支援革命黨人。為此,毛澤東公開在學校貼文支援推翻清朝、建立民國;提議請孫中山當大總統,康有為當總理,梁啟超當外交部長。同年5月,國內掀起保路運動,毛澤東與同學一同投入其中;毛澤東和另一同學帶頭剪去辮子,隨後又強制十幾個同學也剪掉辮子。同年10月24日,毛澤東入伍,於湖南新軍二十五混成協五十標第一營左隊當一名列兵。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學會在蔡和森家中成立,蕭子昇為總幹事,毛澤東為幹事;不久蕭子昇赴法國勤工儉學,會務由毛澤東主持。新民學會是五四時期最早的一批新型社團組織,最初強調個人修養;三個月後,毛澤東和蔡和森相商「三年之內,必使我輩團體,成為中國之重心點」。同年10月,經恩師楊昌濟介紹,毛澤東認識了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李大釗,李大釗安排他當了月薪8元的圖書館書記。其工作除了負責登記登記新到報刊和閱覽者姓名外,還包括打掃衛生,管理15種中外報紙。。 ====思想的形成==== 1911年,毛澤東當兵時在中國社會黨人創辦的《湘漢新聞》上第一次看到“社會主義”一詞,接著又讀了中國社會黨黨魁江亢虎寫的社會主義小冊子,對社會主義產生了濃厚興趣。新文化運動後,毛澤東逐漸開始擁護安那其主義;在北大時,他還常與區聲白討論安那其主義。直到1920年夏天,毛澤東才開始接受、傳播馬列主義思想。 1919年,毛澤東在長沙修業小學任歷史教員。後湖南學聯創辦《湘江評論》,由毛澤東當主編;其在《湘江評論創刊宣言》中稱:「各種改革,一言蔽之,『由強權得自由』而已。各種對抗強權的根本主義,為『平民主義』」。同年8月中旬,湖南督軍張敬堯查禁《湘江評論》。 ====從聯省派到共產黨人==== 1920年6月18日,毛澤東在上海《時事新報》發表〈湖南人民的自決〉:「社會的腐朽,民族的頹敗,非有絕大努力,給他個連根拔起,不足以言摧陷廓清。這樣的責任,乃全國人民的責任,不是少數官僚政客武人的責任……湖南的事,應由全體湖南人民自決之。」。同年9月3日,毛澤東在長沙《大公報》新闢的「湖南建設問題」專欄,發表〈湖南建設問題的根本問題——湖南共和國〉:“中國呢?也醒覺了(除開政客官僚軍閥)。九年假共和大戰亂的經驗,迫人不得不醒覺,知道全國的總建設在一個期內完全無望。最好辦法,是索性不謀總建設,索性分裂,去謀各省的分建設,實行“各省人民自決主義”。二十二行省三特區兩藩地,合共二十七個地方,最好分為二十七國。”。 1920年底,毛澤東先後參與組建長沙共產主義小組和長沙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1年夏,中共一大召開,毛澤東作為長沙代表參與此次會議,並負責記錄工作。。會後,毛澤東先後擔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湖南分部主任和湖南省工團聯合會總幹事。 ===革命時期(1922-1949)=== ====第一次國共合作==== 毛澤東參與了中共幫助孫中山改組中國國民黨的行動,並於國民黨一大、國民黨二大上被選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 1922年9月,毛澤東加入中國國民黨,直至1927年“七一五事變”爆發為止。胡漢民、汪精衛曾向孫中山舉薦毛澤東。 1923年6月,毛澤東到廣州出席中共三大,並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中共中央局秘書。 1924年2月,毛澤東任中國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組織部秘書兼代秘書處文書科主任;5月兼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同年12月,毛澤東因工作勞累患病,回湖南療養。 1925年五卅運動後,毛澤東等以「打倒列強、洗雪國恥」為口號,以秘密農協為核心,在韶山二十多座村內建立雪恥會,以作為國民革命基礎專案。6月中旬,毛澤東等成立中共韶山支部。同年8月28日,湖南省長趙恆惕電令湘潭縣團防局急速逮捕毛澤東。同年9月,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因政務繁忙,無力兼理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便於10月5日薦舉毛澤東為代理宣傳部長。 1926年1月28日,毛澤東和蔣介石於國民黨二大首次近距離接觸:毛報告宣傳審查委員會決議案,當選中央候補執委;蔣提出改良士兵經濟生活案,當選中央執委。同年3月19日,毛澤東任第六屆中國國民黨農民運動講習所所長。任內,毛澤東為中共培養了大批農運骨幹。同年5月25日,由於整理黨務案,毛澤東辭去代理宣傳部長的職務。同年11月,毛澤東到上海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 1927年,毛澤東到武漢任全國農民協會總幹事,主持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1月4日起,他考察湘潭縣、湘鄉縣、衡山縣、醴陵縣、長沙縣,三十二天內走了七百公里。同年2月,毛澤東根據考察結果寫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回擊了中共黨內對農民運動的責難。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於3月7日開課,學員共七百餘人,每位學員都需要接受定量的軍事訓練。3月10日至3月17日,毛澤東出席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3月30日,全國農民協會臨時執行委員會正式組成,毛澤東任常委兼組織部長;4月2日,國民黨中央決定由毛澤東等5人組成土地委員會;4月4日,毛澤東等3人成為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常委。4月18日,寧漢分裂;毛澤東等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共193人被列在南京國民政府第一號通緝令上;4月27日至5月9日,毛澤東參加中共五大,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6月24日,毛澤東成為中共湖南省委書記。 ====第一次國共內戰==== 1927年8月7日,八七會議於漢口秘密舉行,毛澤東當選為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他在會上提出“槍桿子裡出政權”的經典論斷;8月9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第一次會議決定讓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身份回湖南傳達八七會議精神、改組湖南省委,領導秋收起義。 1927年9月初,毛澤東組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起義者們試圖奪取長沙。但由於進攻受挫,毛澤東決定放棄原定計劃,下令各部隊撤至文家市集中;9月19日晚,毛澤東在文家市主持前敵委員會會議。在總指揮盧德銘等人的支援下,其主張「議決退往湘南」獲透過。同年9月29日晚,毛澤東在永新縣三灣村召開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並決定對部隊進行改編;10月3日,工農革命軍抵達寧岡縣古城,召開“古城會議”,該會議認為井岡山是理想的落腳點,且要對袁文才、王佐兩支地方武裝進行“團結改造”;10月23日,毛澤東等人在井岡山創立中共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8年初,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攻佔新城鎮,打破了國軍對井岡山的第一次「進剿」;3月初,中共湘南特委代表周魯到井岡山,批判毛澤東「右傾逃跑」「槍桿子主義」,並將撤銷毛澤東政治局候補委員的決定誤傳為開除黨籍。此外,周魯還將毛領導的前敵委員會改組為師委,毛澤東因而成為黨外人士,只能當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長,參與湘南暴動。後來,毛澤東被開除黨籍一事被證實為謠傳,於是他重新掌管了部隊。 4月24日前後,毛澤東率第一團返回寧岡礱市,同先兩天到達礱市之朱德、陳毅部隊會合。後與朱德、陳毅率領之一部分部隊井岡山會師,組成工農革命軍(不久改稱紅軍)第四軍,毛澤東任黨代表,朱德任軍長。4月下旬,毛澤東主持召開第四軍軍委會議;月底,朱德和王爾琢按計劃率領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主力,打破國軍第二次「進剿」。5月20日,經中共江西省委同意,毛澤東在寧岡茅坪主持湘贛邊界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毛澤東任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書記。6月4日,中共中央回信,確定毛澤東任紅軍第四軍前敵委員會書記,11月才送到。井岡山根據地割據區域面積達7,200多平方公里,共50多萬人,毛澤東在《井岡山的鬥爭》稱:「是為邊界全盛時期。」7月中旬,湘贛兩省國軍向井岡山發動第一次「會剿」,紅四軍分兩路反擊,「八月失敗」。9月至10月,打破湘贛兩省國軍對井岡山根據地第二次「會剿」。11月6日,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擴大會議在茨坪召開,中共中央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成立,書記毛澤東,統轄邊界和紅四軍軍委。從1928年開始,先後寫《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提出建立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之戰略思想。 1929年3月,毛澤東、朱德在長汀整編紅四軍,成立第一、第二、第三縱隊;根據中共六大決議,原紅四軍工農運動委員會改為政治部,毛澤東兼任政治部主任,各縱隊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各支隊、大隊只設黨代表不設政治部。4月13日,毛澤東《紅軍前委給湘贛邊界特委的信》:「在接近總暴動之前群眾政權的形式有由公開割據改變為秘密割據的必要」,「強敵來了就用盤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對付他」。6月22日,中共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陳毅主持,號召「大家努力來爭論」;會議認為毛澤東是前委書記,對流寇思想和集權制領導原則之爭論應多負些責任,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大會改選紅四軍黨的前敵委員會,中共中央指定之前委書記毛澤東沒有當選。7月上旬,毛澤東以紅四軍前委特派員身份到閩西指導地方工作。經李立三、周恩來、陳毅3人多次討論,陳毅執筆起草,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透過「九月來信」,肯定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和紅軍建設之基本原則,要求紅四軍維護朱德、毛澤東領導,毛澤東「應仍為前委書記」。12月28日、12月29日,中共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上杭古田會議,是紅軍發展史上十分重要會議,毛澤東作政治報告,朱德作軍事報告,陳毅傳達中共中央指示。 1930年1月5日,毛澤東在古田就時局和紅軍行動問題覆紅四軍一縱隊司令員林彪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題目為《時局估量和紅軍行動問題》),指明中國革命之發展前途。2月6日至9日,毛澤東主持「二七會議」,任紅四、紅五、紅六軍和贛西、贛南、閩西、東江地區之共同前委書記。5月下旬,在上海秘密召開「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毛澤東、朱德被選為大會名譽主席。6月,紅四軍前委和閩西特委聯席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決定將紅四軍、紅六軍、紅十二軍(由紅四軍第三縱隊和贛南地方武裝合編而成)整編為紅軍第一路軍,不久改稱紅軍第一軍團,毛澤東任政治委員,並任紅軍第一路軍總前敵委員會書記。中共六屆三中全會糾正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毛澤東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8月23日,毛澤東、朱德率紅一軍團會合紅三軍團,兩軍團前委聯席會議決定兩軍團合編為中國紅軍第一方面軍,共3萬多人,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敵委員會成立,書記毛澤東;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成立,主席毛澤東。9、10月間,中共中央特派員塗振農在第一軍團及贛西南、閩西巡視工作情況報告:「據我在那裡時的觀察,確實都從行動上改正過來。朱德同志很坦白的表示,他對中央的指示,無條件的接受。他承認過去的爭論,他是錯的。毛澤東同志也承認工作方式和態度的不對,並且找出了錯誤的原因。過去軍政關係的不甚好,是做政治的和做軍事的人對立了,缺乏積極的政治領導的精神。同時要説到四軍黨內雖有爭論,但都是站在黨的立場上,在黨的會議上公開討論,雖有不同意見,但沒有甚麼派別的組織,只是同志間個人的爭論,而不是形成了那一派和這一派的爭論。」10月25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一方面軍總部後徹30裡,移至新餘縣羅坊,召開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和江西省行委聯席會議。12月30日,毛澤東、朱德預先設伏,於龍岡全殲第十八師,活捉師長張輝瓚。 1930年10月14日,毛澤東向黨中央寫信指出其發現大量AB團分子“充塞領導機關”,故需要為肅清AB團分子“來一番根本改造”;11月下旬,紅一方面軍發動了半個多月的“快速整軍”,在4萬紅軍中肅清“AB團”四千多人;12月,富田事變爆發,反AB團運動持續展開。據事後調查,蘇區從1930年到1934年被肅清的「AB團」達七萬多人。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1931年1月15日,中共蘇區中央局在江西瑞金成立,任命周恩來為書記,未到職前由項英代理,同時成立革命軍事委員會,項英兼軍委主席,毛澤東、朱德為副主席(毛澤東兼任政治部主任),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撤銷。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同時撤銷。毛澤東、朱德、曾山為中共蘇區中央局委員。 毛澤東在瑞金葉坪會閤中央蘇區中央局,1931年10月11日任中共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紅一方面軍將贛南和閩西兩塊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以瑞金為中心,形成15座縣城、28個縣境、5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50多萬的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11月初,中共中央代表團在瑞金主持召開中央蘇區黨組織第一次代表大會(通常稱為贛南會議),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毛澤東出席會議;會議根據臨時中央指示,設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取消紅一方面軍總司令和總政委、總前委書記的名義。中共臨時中央經過討論後致電蘇區中央局:「人民委員會主席一人,決定毛澤東;副主席二人,張國燾與江西蘇維埃政府主席」,後經蘇區中央局同臨時中央商議,「江西蘇維埃主席」改成項英。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縣葉坪村舉行,晚上毛澤東和代表們一起參加提燈慶祝晚會。11月11日,大會主席團決定由任弼時、王稼祥、毛澤東等組成憲法起草委員會;大會選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項英、張國燾等63人組成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大會在11月20日閉幕,由毛澤東致閉幕詞。11月25日,以中央執行委員會名義任命朱德、周恩來、毛澤東等15人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委員。11月2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在瑞金召開第一次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項英、張國燾為副主席。 1932年1月中旬,毛澤東在瑞金葉坪主持召開中共蘇區中央局主要成員會議,會後不久毛澤東向蘇區中央局請病假休養,中央局同意。1月下旬,毛澤東帶著警衛班到瑞金城郊的東華山古廟休養。3月上旬,中革軍委急電請毛澤東暫停休養,趕赴前線參加決策;毛澤東趕到贛縣江口前線指揮部,朱德告訴毛澤東:按照你的意見,已把預備隊紅五軍團拉上來,在紅四軍支援下,使紅三軍團脫出險境。6月,蔣介石第四次「圍剿」,毛澤東率東路撤離漳州、龍巖地區,回師贛南;紅軍恢復紅一方面軍總部,轄紅一、紅三、紅五軍團,朱德兼任總司令、王稼祥兼任總政治部主任,毛澤東仍以臨時中央政府主席身份隨紅一方面軍總部行動、沒有恢復總政治委員職務。10月上旬,寧都會議召開,中共蘇區中央局在江西寧都開會體會議,會議根據臨時中央之決議和指示,指責毛澤東「誘敵深入」方針、反對打贛州等是「純粹防禦路線」、「右傾主要危險」,要求紅軍在敵合圍開始之前,粉碎敵人進攻,奪取中心城市,實現江西首先勝利,會後毛澤東被撤銷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職務。10月21日《蘇區中央局寧都會議經過簡報》稱,會議最後透過周恩來提議毛澤東「仍留前方助理」,同時批准毛澤東「暫時請病假,必要時到前方」。根據臨時中央來電,決定毛澤東回後方主持臨時中央政府工作,周恩來代理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10月26日臨時中央正式任命周恩來兼任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10月中旬,毛澤東抵達長汀福音醫院養病,在院長傅連安排下住進老古井醫院休養所,探視妻子賀子珍。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下,紅軍從1930年11月到1933年3月,連續粉碎國軍四次大規模軍事「圍剿」。寧都會議解除毛澤東在紅軍中領導職務,最終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喪失中央革命根據地。臨時中央總負責人博古等從上海進入中央蘇區,到長汀時,有提議看望毛澤東,博古稱﹕毛澤東有甚麼可看的。 1933年1月,中共臨時中央由上海遷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2月中旬,毛澤東接到命令,回瑞金主持臨時中央政府工作。3月共產國際執委會致中共中央電:「對毛澤東必須採取儘量忍讓的態度和運用同志式的影響,使他完全有可能在黨中央或中央局領導下做負責工作。」被補選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1934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在瑞金召開六屆五中全會,毛澤東沒有參加,在會上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月22日起,召開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選出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第一次會議上,毛澤東繼續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透過中共中央提議改由張聞天代替毛澤東擔任人民委員會主席。賀怡想不通,有時到賀子珍家訴苦,説到淚下,毛澤東靜聽著傷感地説:「他們整你們,是因為我。你們是受了我的牽累呀!」4月下旬,經過周恩來同意,毛澤東攜帶幾個隨員離開瑞金,前往中央蘇區南部會昌縣視察並指導工作。毛澤東先會見粵贛省委書記劉曉、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何長工穩定南線。毛澤東在會昌工作兩個多月,成績顯著。10月初,何長工和潘漢年根據周恩來部署,同陳濟棠部談判3天,達成「就地停戰」、「必要時可以互相借路」等五項協議,為以後中央紅軍開始長徵時順利突破第一、二道封鎖線開闢道路。但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根據地的北大門廣昌和南大門筠門嶺相繼失守。6月下旬,毛澤東在會昌接到中共中央通知,回瑞金出席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7月間,依據共產國際指示關於主力轉移時開展遊擊戰爭以配合,中革軍委佈置毛澤東寫一本關於戰爭的小冊子,約一個月寫成《遊擊戰爭》約3萬字,第一章《概論》論述遊擊隊任務、組織和如何發展成紅軍,第二章《遊擊戰術》論述遊擊戰鬥動作之要則、襲擊駐止和行動的敵人、破壞敵人後方、對付敵人「圍剿」和追擊、行軍宿營給養衛生等,第三章《遊擊隊的政治工作》論述遊擊隊政治工作的目的、部隊內的政治工作、在地方居民中的工作、破壞敵人部隊的工作。毛澤東要求到贛南省視察,得到中央書記處同意;9月中旬,毛澤東帶著秘書、醫生和警衛班抵達贛南省委、省蘇、省軍區所在地-{於}-都。10月初,中央「有特別任務」秘密通知毛澤東,要立刻回瑞金;在雲石山古廟裡,召開一個中央政府各部負責人會議(又稱青山會議),毛澤東宣佈撤離蘇區,強調:第一、革命是有前途的,要大家加強革命信心;第二、要把各部的善後工作做好,要使留下的同志能夠更好地繼續革命鬥爭,更好地聯絡群眾。 從1931年贛南會議到1934年10月長徵開始,毛澤東處境十分艱難,接連遭受批判和不公正對待,被嚴斥為「狹隘經驗論」、「富農路線」、「保守退卻」、「右傾機會主義」;黨內「殘酷鬥爭,無情打擊」,考驗嚴峻;毛澤東信念堅強、胸襟寬闊、意志如鐵,承受得住考驗。 ====長征及西安事變==== 但由於以王明“左”傾冒險主義,排擠毛澤東對軍隊的領導,紅軍雖經苦戰而未能粉碎國軍第五次軍事「圍剿」。1934年10月15日,毛澤東在-{於}-都安排好後,在縣城謝家祠參加由中共贛南省委召集的省、縣、區三級主要幹部會議。12月12日,中共中央負責人在通道城恭城書院舉行臨時緊急會議,博古、周恩來、張聞天、毛澤東、王稼祥、李德參加;毛澤東建議改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西進。12月18日,在黎平城毛澤東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毛澤東主張繼續進軍貴州西北,在川黔地區建立新根據地。 1935年1月15日至1月17日,在遵義城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博古、周恩來、張聞天、毛澤東、朱德、陳雲、王稼祥、鄧發、劉少奇、凱豐、劉伯承、李富春、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李卓然、鄧小平出席,李德、伍修權列席,共20人。會議決定:「㈠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㈡指定洛甫同志起草決議,委託常委審查後,發到支部討論。㈢常委中再進行適當的分工。㈣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周為軍事指揮者,而恩來同志是黨內委託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結束,確立新中央領導。6月25日,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人到懋功縣城以北的兩河口,歡迎從茂縣前來之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並舉行紅軍會師大會。6月29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常委會議上的發言記錄:日本帝國主義想把蔣介石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下,「黨對時局應有表示,發表檔案,在部隊中宣傳,反對日本」,這是「最能動員群眾」。9月12日,北上紅軍到達俄界第二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報告;會議同意毛澤東意見,透過《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指出張國燾反對中央北上之戰略方針,堅持向川康藏邊境退卻方針是錯誤。俄界會議決定把紅一軍、紅三軍、軍委縱隊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彭德懷為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以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彭德懷、林彪成立五人團領導軍事工作。此後黨和紅軍戰勝張國燾分裂主義和國軍圍追堵截,完成二萬五千裡長徵,於10月到達陝北。11月3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發言記錄:軍隊編制恢復紅一方面軍,下轄第一軍團(由陝甘支隊改成)和第十五軍團;會議決定毛澤東負責軍事工作,任毛澤東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周恩來、彭德懷任副主席;會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釋出命令:任命彭德懷為紅一方面軍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全軍共5個師4個團,1萬多人。12月17日至12月25日,中共中央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博古、王稼祥、劉少奇等10餘人參加。闡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理論、路線和政策。 1936年5月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報告記錄:「要首先看明天,再來看今天。不看今天,是空談。不看明天,就是政治上的近視眼。」會議經討論,同意毛澤東報告,決定紅一方面軍主力西征,並在瓦窯堡建立紅軍大學。5月18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下達西征戰役命令。毛澤東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他擔任此職務直至逝世。 ====中國抗日戰爭及第二次國共合作==== 1937年,毛澤東在《實踐論》和《矛盾論》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之認識論和辨證法。7月13日,在延安召開緊急會議,毛澤東到會動員,號召「每一個共產黨員與抗日的革命者,應該沉著地完成一切必須準備,隨時出動到抗日前線」。7月19日,蔣介石廬山談話:「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毛澤東很快表示歡迎:「這個談話,確定了準備抗戰的方針,為國民黨多年以來在對外問題上的第一次正確的宣言,因此,受到了我們和全國同胞的歡迎。」據8月1日毛澤東致周恩來電,蔣介石密邀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到南京共商國防問題。8月22日至8月25日,洛川會議召開,毛澤東作軍事問題和國共兩黨關係報告。會議決定毛澤東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書記(實際稱主席)。8月25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宣佈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改稱第十八集團軍)。洛川會議結束後兩個多月裡,毛澤東幾乎全力指導八路軍華北作戰。10月10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軍委總政治部,代理主任毛澤東。11月29日,王明、康生和陳雲同機到延安,毛澤東第一次會見王明。 1938年1月,中國鄉村建設派領導人梁漱溟到延安後,就抗戰前途和階級鬥爭等問題同毛澤東交談八次,每次時間都在兩小時以上,最長時間通宵達旦;對階級鬥爭等問題,雙方有著不同看法,毛澤東並不把自己之意見強加於人。9月至11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作《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等講話,批判王明右傾投降主義;毛澤東批判速勝論和悲觀論兩種錯誤思想。 1939年1月17日,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開幕會上講話:抗戰一定要有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是互相配合的;沒有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就不能實現民族主義,抗戰就不會勝利;邊區的進步主要表現在民主,而這民主又是蘇維埃在現階段的發展物,現在各階級、工農商學兵各界都可參加參議會。3月2日,毛澤東為聶榮臻寫的《抗日模範根據地晉察冀邊區》一書作序言:「晉察冀邊區是華北抗戰的堡壘,那裡實行了堅持抗戰的民族主義,那裡實行了民主自由的民權主義,那裡也開始實行了改良民生的民生主義,總之一句話,那裡實行了互相聯結不可分離的三民主義。……喚起民眾就是要實行民權民生主義,否則無從喚起,尤其是民權主義,真如大旱望雲,一刻不可或緩。」 1938年9月7日,關於和石友三共同建立山東抗日根據地問題,毛澤東同張聞天、劉少奇致電郭洪濤:山東各黨派軍隊與我們的關係進一步好轉,已使我們有可能開始在黃河以東建立大塊抗日根據地;希望你們根據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及敵後工作的基本原則與山東實際情況,和石友三議定共同建立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綱領;建立根據地的各方面工作可由石友三公開出面來做。1940年2月3日,毛澤東同王稼祥致電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指出:對石友三部應採取堅決徹底消滅政策,爭取方針已不適用了。 抗日戰爭期間,毛澤東在延安親自領導開辦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青年幹部訓練班、魯迅藝術學院、馬列學院、中共中央黨校、中國女子大學等。每當抗大舉行開學典禮或結業式時,毛澤東通常到會講話,鼓勵學員在學校裡要好好學習,走出校門要向社會學習,指出「那是無字之書」;毛澤東告誡他們,革命的道路如河流一樣曲折蜿蜒,要準備走「之」字路,走「之」字路,這是世界上任何事情發展的原則。1941年3月1日,國民參政會第二屆第一次會議在重慶開幕,由於中國國民黨不肯接受中國共產黨提出的解決皖南事變的十二條辦法,中共參政員毛澤東等7人拒絕出席會議。7月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設立研究局的通知:毛澤東為主任,任弼時為副主任,下設情報部、政治研究室、黨務研究室,毛澤東兼政治研究室主任。 1942年號召開展全黨範圍之整風運動,統一思想、組織,從而為戰爭取得徹底勝利奠定基礎。1943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 1945年6月19日,中共七屆一中全會第一次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主席。建立起以毛澤東為核心之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本次大會確定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系統形成並趨於完善。 1945年7月5日,黃炎培在延安同毛澤東談歷史週期率問題,據黃炎培7月5日日記記載:「毛澤東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8月23日,毛澤東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決定劉少奇代理其主席職務,還決定毛澤東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1945年8月14日、8月20日、8月23日,蔣介石連續3次致電毛澤東,邀請毛澤東速到重慶「共定大計」。8月22日,毛澤東復蔣介石8月20日第二次邀請赴重慶談判電:「茲為團結大計,特先派周恩來同志前來進謁」。8月28日下午,在張治中、赫爾利陪同下,毛澤東和周恩來、王若飛從延安飛抵重慶。下機後,毛澤東在機場向記者發表書面談話:「現在抗日戰爭已經勝利結束,中國即將進入和平建設時期,當前時機極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為保證國內和平,實施民主政治,鞏固國內團結。」10月11日,毛澤東偕同張治中、王若飛回到延安。11月中旬,毛澤東病倒,得神經系統疾病。 1946年開春,毛澤東病好轉,逐漸恢復工作。2月1日,蔣介石與周恩來會談,蔣表示政府僅派張治中一人出席軍事三人小組,張群不再參加;周恩來轉達毛澤東關於軍黨分立、國共長期合作之意見,並謂毛澤東將參加聯合政府。 ====第二次國共內戰==== 1947年3月18日,毛澤東離開延安;3月25日,毛澤東聽任弼時説山西文水縣女共產黨員劉胡蘭在敵人面前就義事跡,寫下「生的偉大,死的光榮」。3月29日、3月30日,毛澤東、劉少奇等在棗林溝召開中央會議決定: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留在陝北主持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工作,劉少奇、朱德等到河北平山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4月11日又決定葉劍英、楊尚昆等率中央機關大部人員到山西臨縣組成中央後方工作委員會。毛澤東、周恩來分別用李德勝、胡必成之化名,示意解放戰爭必勝,中國革命必成。10月8日,毛澤東寫信給毛岸英:「一個人無論學什麼或作什麼,只要有熱情,有恆心,不要那種無著落的與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個人主義的虛榮心,總是會有進步的。」10月上旬,毛澤東在神泉堡,修改審定《土地法大綱》,起草《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及《中國人民解放軍訓令》,重新修訂解放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先是7月上旬南京政府透過蔣介石提出《國家總動員案》,並頒佈《戡平共匪總動員令》;10月10日,毛澤東選定由新華社向全中國、全世界公佈《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第一次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立刻轟動國際。10月下旬,經毛澤東自己調查研究,又聽取任弼時彙報各區土改情況,毛澤東敏鋭發現黨內「左」的傾向正在抬頭;毛澤東把看重此問題,認為要堅決克服正在抬頭「左」的傾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周恩來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與毛澤東商議後就實施許多重大戰略決策;後來周恩來稱: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裡,指揮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1948年3月21日,毛澤東和周恩來、任弼時等商議後決定率中央和軍委機關東移,前往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同中共中央工委會合。 1949年春,毛澤東會見蘇共中央代表米高揚,並探討建國方案,蘇聯援助等問題。 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離開西柏坡,進駐北平。4月21日,英艦紫石英號負傷,被迫停於鎮江以東江中,其餘3艘英艦逃走。4月30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言人李濤之化名為英國軍艦之暴行發表宣告,要求英、美、法三國在中國之軍艦、軍用飛機、陸戰隊等武裝力量迅速撤離中國之領水、領海、領土、領空,不要幫助中國人民之敵人打內戰,斥責英國保守黨首領丘吉爾和首相艾德禮為英艦侵入中國長江、並向解放軍發炮攻擊之暴行辯護以及要武力報復之恫嚇。6月15日,毛澤東在新政協籌備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幕式上講話。會議選出毛澤東為籌備會常務委員會主席。9月3日,關於必須維持上海統籌全域性問題,毛澤東致電饒漱石:「……不輕議遷移,不輕議裁員。著重整理稅收,以增加收入。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勻吃。多餘人員,設法安插到需要人的崗位上去。自願和可能遷移的工廠、學校,必須精密籌劃,到新地後能夠維持下去,並有前途,否則不要遷移。對難民的遷移,亦須如此。著重節約那些本來可以減少的開支,但不要減少那些必不可少的開支。著重反對浪費,從這裡可以得到一筆很大的錢。封鎖在目前時期對於我們極為有利,無論從政治上或經濟上看,都是有利的。已裁的二萬七千人,是一件大事,已引起很多人不滿,應加以處理。其辦法是立即加以調查,分別自己有辦法生活和自己無法生活的兩類。對於後一類人,應予收回,給以飯吃。現在無事做,也應給以飯吃,維持他們,使他們活下去。否則政治上對我們極為不利。就全域性來説,全國養九百萬至一千萬人是完全有辦法的。……」9月4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致各中央局、各分局、各野戰軍前委電,轉發察哈爾省委關於召開各界代表會的報告,要求各地研究他們的經驗:「經驗證明,凡未注意召開各界代表會,仍然束縛於黨內狹小圈子的,就走了彎路。……必須反對形式主義,每次會議要有充分準備,要有中心內容,要切切實實討論工作中存在的為人民所關心的問題,要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要當作一件大事去辦,否則將損害黨的政治威信。」9月21日,毛澤東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致開幕詞:「我們的民族將從此列入愛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勞的姿態工作著,創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時也促進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9月30日,政協全體會議,選出毛澤東等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會議發表由毛澤東起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宣言》。 ===建國初期(1949-1966)=== ====新中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毛澤東於中南海勤政殿主持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會議宣告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並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下午3時,開國大典開始,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佈開會,隨後毛澤東宣告:「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升旗儀式結束後,毛澤東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抵達莫斯科同斯大林會談,這是他第一次出訪外國。毛澤東在會談中強調: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建立和平,中國需要和平的環境,把經濟恢復到戰前的水平,並從總體上使國家穩定。 1950年4月21日,毛澤東同李維漢、徐冰談話,表明其對統一戰線的態度:「要實行民主。現在有人有好多氣沒有機會出,要讓他們出,除了洩密的、破壞性的,都讓人家說。」 ====朝戰時期==== 1950年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指出:「和資產階級合作是肯定了的,不然《共同綱領》就成了一紙空文,政治上不利,經濟上也吃虧。『不看僧面看佛面』,維持了私營工商業,,第一維持了生產;第二維持了工人;第三工人還可以得些福利。當然中間也給資本家一定的利潤。但比較而言,目前發展私營工商業,與其說對資本家有利,不如說對工人有利,對人民有利。」 1950年10月,毛澤東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朝鮮戰爭中共中央研究室,新華通訊社.毛澤東生平大事年表(1941-1950年) ,毛澤東(大畫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954年9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開幕,由毛澤東致開幕詞;9月20日,會議透過“五四憲法”;9月27日,毛澤東在會上當選首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日內瓦會議及其後==== 1954年10月中下旬,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由於他是新中國接待的第一位外國政府首腦,毛澤東對此事極為重視,同他舉行了三次會談。 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後,毛澤東曾一度考慮要改變單一公有制為主的經濟所有制結構:“可以搞國營,也可以搞私營。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現在國營、合營企業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如果有原料,國家投資又有困難,社會有需要,私人可以開廠。” ====《論十大關係》到八大==== 毛澤東的調查研究從1956年2月14日到4月24日,共聽取國務院34個部門之工作彙報,還有國家計委關於第二個五年計劃之彙報,實際聽彙報時間為43天。2月19日,毛澤東對中宣部2月1日報告蘇聯學者在中山大學向中國陪同人員談對《新民主主義論》中關於孫中山世界觀之論點看法不同,批語手稿給劉少奇、周恩來、陳雲、彭真、鄧小平、陳伯達、陸定一:「我認為這種自由談論,不應當去禁止。這是對學術思想的不同意見,甚麼人都可以談論,無所謂損害威信。因此,不要向尤金談此事。如果國內對此類學術問題和任何領導人有不同意見,也不應加以禁止。如果企圖禁止,那是完全錯誤的。」2月21日,毛澤東聽城市建設總局和二機部彙報時說:現在北京不擺大工業,不是永遠不擺;按自然發展規律,北京會發展到一千萬人,上海也是一千萬人;將來世界不打仗了,和平了,會把天津、保定、北京連在一起;北京是個好地方,將來會擺許多工廠的。4月19日,毛澤東聽李富春彙報第二個五年計劃時警告說:現在的危險是忽視個人利益,基本建設和非生產性建設太多;應該使百分之九十的社員個人收入每年增加;如果不注意個人收入問題,就可能犯大錯誤;搞命令主義和減少農村副業也是錯誤的。 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發表《論十大關係》。5月2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七次會議上講話,正式宣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方針:「在藝術方面的百花齊放的方針,學術方面的百家爭鳴的方針,是有必要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範圍之內,各種學術思想,正確的、錯誤的,讓他們去說,不去幹涉他們。……在刊物上、報紙上可以說各種意見。」 1956年9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全國政協禮堂隆重開幕,毛澤東致開幕詞。根據毛澤東建議,八大透過之黨章增加一條規定:「中央委員會認為有必要的時候,可以設立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一人。」 ====整風反右==== 1957年3月20日,毛澤東在南京黨員幹部會議上講話:「高壓政策不能解決問題,人民內部的問題不能採取高壓政策。」同日下午,毛澤東在上海黨員幹部會議上講話:「不但在純粹科學藝術的問題上,而且在涉及政治性的是非問題上,只要不屬於反革命一類,也讓他們自由講話。一般人民說錯了話,或者鬧了事,不能對他們使用專政的方法,只能採取民主的方法。」4月4日至4月6日,毛澤東在四省一市黨委書記思想工作座談會上插話:「不能靠歷史吃飯,不能靠威勢吃飯。要以理服人,不能以力服人。理不足,不能服人,勢力大也不能解決問題。以力只能服敵。敵人是不和你講理的,你跟他講理他不聽,他只講力。對人民只有說理,只要沒理,不管勢力多大,資格多老,也輸了。……一聽到鬧事,就想到敵人,就實行專政。階級鬥爭搞慣了,將對付反革命的辦法用到鬧事的人民身上。過去在革命的時候,我們和人民一起,向封建勢力要民主。現在我們勝利了,自己掌握政權,很容易強調專政,忽略民主的一面。……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是有矛盾的。現在的生產關係是集體所有制,是國家所有制。一萬年後生產關係總要改變,最後要以地球為單位,不是國有化,而是『球有化』。當然,總不會回到剝削關係。剝削是生產不足的表現。」7月,毛澤東在青島召開的省市書記會議期間寫一篇文章名為〈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以利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較易於克服困難,較快地建設我國的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黨和國家較為鞏固,較為能夠經受風險。」 ====第二次訪蘇==== 1957年11月2日,毛澤東率領中國代表團乘專機飛往莫斯科,是毛澤東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出國。 ====炮擊金門及人民公社==== 1958年7月,臺灣不斷炮擊福建沿海村鎮,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奉命於8月23日開始炮擊國軍金門防衛部和炮兵陣地等軍事目標,封鎖金門島。9月初美國向臺灣海峽地區大量增兵,派軍艦、飛機直接為國軍運輸護航,解放軍前線部隊又於9月8日對金門全面炮擊。 毛澤東起草〈鄭州會議紀要〉:1959年2月27日,在鄭州舉行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3月5日結束,中央20人、省市區黨委第一書記27人到會,主題是人民公社問題,首先由毛澤東講意見,然後討論幾次,結果同意毛澤東的意見,並規定14句話作為整頓和建設人民公社之方針:「統一領導,隊為基礎;分級管理,權力下放;三級核算,各計盈虧;分配計劃,由社決定;適當積累,合理調劑;物資勞動,等價交換;按勞分配,承認差別」,起草一個關於人民公社管理體制的若干規定(草案)。同年,毛澤東去韶山水庫游泳,特意來到毛震公祠,聽説燒了祖宗牌位和菩薩,走進「務本堂」,表情凝重地向原放牌位處三鞠躬,稱:「你們這麼沒得柴啊,菩薩是迷信,應該打倒,烈士墓和祖宗牌位是紀念,應該保留。」 ====廬山會議前後==== 1960年6月18日,毛澤東在上海召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寫了一篇名為《十年總結》的文章:「看來,錯誤不可能不犯。如列寧所説,不犯錯誤的人從來沒有。鄭重的黨在於重視錯誤,找出錯誤的原因,分析所以犯錯誤的客觀原因,公開改正。……哪裡有完全不犯錯誤,一次就完成了真理的所謂聖人呢?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成的。……一九五六年周恩來同志主持制定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大部分指標,如鋼等,替我們留三年餘地,多麼好啊!」、「我們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者,不是形而上學的認識論者。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世界的改造。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是在一個長期認識過程中逐步地完成的。對於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我們已經有了十年的經驗了,已經獲得了不少的東西了。但是我們對於社會主義時期的革命和建設,還有一個很大的盲目性,還有一個很大的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我們還不深刻地認識它。我們要以二個十年時間去調查它,去研究它,從其中找出它的固有的規律,以便利用這些規律為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服務。」按照毛澤東在《十年總結》中要求「今年七月的黨大會上一定要改過來」,7月5日至8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中央工作會議。 1962年9月24日至9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毛澤東提出階級鬥爭不要放在很嚴重地位,但要跟調整工作平行;毛澤東稱:「我們從現在就講起,年年講,月月講,開一次中央全會就講,開一次黨的大會就講,使全黨提高警惕,使我們有一條清醒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路線。」 毛澤東肯定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口先進技術,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從1960年代起,中國從資本主義發達國家進口大量成套裝置;1963年6月,經毛澤東批准,中國同日本簽訂第一個採用延期付款方式進口維尼綸成套裝置之合同;隨後,又從英、法、德、瑞典、意、瑞士、荷、比、奧等國進口石油、化工、冶金、礦山、電子和精密機械等84項成套裝置和技術。 ====四清運動==== 中共八屆十中全會重提階級鬥爭以後,毛澤東為了「反修防修」,決定在全國範圍內發動“四清運動”。這場運動被認為是文化大革命的預演。 隨著四清運動的展開,毛澤東與劉少奇之間開始產生了巨大的分歧。事後,埃德加·斯諾曾問毛澤東:“你什麼時候明顯地感覺到必須把劉少奇這個人從政治上搞掉?”,而毛澤東則答到:“那就早囉!1965年1月,《二十三條》發表。《二十三條》中間第一條說‘四清’的目標是整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當場劉少奇就反對!” ===晚年時期(1966-1976)=== ====文化大革命初期==== 1966年8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主持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8月5日,毛澤東寫下《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8月7日印發中央全會;8月8日,全會透過《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8月12日,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閉幕,文化大革命開始進一步地展開,一系列動盪也油然而生。為此,《人民日報》於9月5日發表社論《用文鬥,不用武鬥》,提出:「毛澤東同志反覆地告訴我們,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是一場觸及人們靈魂的大革命。又說,實現這一場大革命,要用文鬥,不用武鬥」。經毛澤東批准,軍方於8月21日發出《關於絕對不許動用部隊武裝鎮壓革命學生運動的規定》,隨後中共中央又在8月22日轉發公安部《關於嚴禁出動警察鎮壓革命學生運動的規定》。 1967年4月6日,毛澤東在林彪送審的“軍委十條”上批示:「此件很好。」。“軍委十條”規定:“對群眾組織,無論革命的、或者被反動分子所控制的,或者情況不清楚的,都不能開槍,只能進行政治工作;不準隨意捕人,更不準大批捕人;不準把群眾組織宣佈為反動組織,加以取締,更不準把革命組織宣佈為反革命組織;對於過去衝擊過軍事機關的群眾,無論左、中、右,概不追究……”。 1967年7月18日,毛澤東同陳再道將軍、鍾漢華將軍等人談話,批評了“圍困中南海事件”;7月20日,相當多軍人衝入毛澤東居住的東湖賓館,打人揪人,林彪、江青當天聯名向毛澤東寫信,由邱會作將軍送至武漢,毛澤東認為陳再道和保皇派紅衛兵組織「百萬雄師」策動了暴亂,因此決定離開武漢。該事件被稱為「七二〇事件」。文革期間,保皇派紅衛兵和造反派紅衛兵武鬥頻發。對此,毛澤東曾表示:「有些事情,我們事先也沒有想到。每個機關、每個地方都分成兩派,搞大規模武鬥,也沒有想到。」 1970年11月中旬,經毛澤東批准,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傳達陳伯達反黨問題之指示,同時印發《我的一點意見》,批陳整風運動由此展開。 1971年9月,林立果、江騰蛟等林彪派人馬準備暗殺巡視途中的毛澤東;9月7日林立果向「聯合艦隊」下達「一級戰備」指令;9月8日林立果下達一份據稱是林彪親筆寫下的手令:「盼照立果、宇馳同志傳達的命令辦。」;9月10日,南巡中的毛澤東突然改變行程,回到北京。由於暗殺陰謀敗露,林彪一家打算乘機外逃蘇聯。儘管周恩來下令開動雷達,下達全國禁空令;但林彪等人最終還是飛離出境,並於9月13日墜亡。9月24日,毛澤東決定隔離審查林彪反黨集團骨幹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以上變故即九一三事件。 ====文化大革命後期及外交“破冰”==== 1971年5月29日,毛澤東批准周恩來《中央政治局關於中美會談的報告》,同日中方向美國總統尼克松發出口信,歡迎基辛格秘密訪華。7月16日,中美雙方同時發表公告,宣告尼克松訪華;10月26日,雙方就“三個聯合公報”草案達成初步協議。 同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當日下午,毛澤東決定立即組建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大會。 1972年7月,田中角榮就任日本首相,並於就職當日宣告要為“加速日中邦交”而努力。毛澤東於是對中日恢復邦交一事採取積極態度。同年9月,田中角榮等人應邀訪華;9月27日毛澤東會見田中角榮等人;9月29日,周恩來和田中角榮簽署中日聯合宣告。 1974年8月,毛澤東指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已經八年,現在以安定為好,全黨全軍要團結。」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逝世,對此毛澤東僅平緩地說出“知道了”。以後幾個月內,他同訪華的客人談話時,幾乎每次都要提到蔣介石,並表明其對臺灣問題的關切。同年5月3日,毛澤東最後一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 ====逝世==== 1976年9月8日,毛澤東血壓開始下降,入夜後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員分批前往看望毛澤東;9月9日零時10分,經連續4個多小時搶救無效,毛澤東心臟停止跳動。 儘管毛澤東生前曾多次表達且已簽署過死後火葬的意願,不過中共中央仍於毛澤東逝世當日,決定永久保留其屍體。。 ==評價== 毛澤東的一生對中國乃至全球各地影響重大,而人們對毛澤東的評價也充滿了爭議。 ==思想== 根據中國大陸的官方定義,毛澤東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把中國長期革命和建設及社會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而形成的科學的指導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勝利並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發展,是被實踐證明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毛澤東思想”這一概念是在1943年,由王稼祥提出的。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毛澤東思想亦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此外,毛澤東思想亦被其他國家的人們稱為“毛主義”。 縮圖|220x220畫素|位於天安門廣場南端的毛主席紀念堂 改革開放後,中共中央委員會透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定義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不只是毛澤東個人的思想。決議認為:毛澤東思想在六個方面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獨創的理論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其中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此外,決議認為新民主主義、人民民主專政等理論“經歷史實踐檢驗,已證明行之有效”。 毛澤東思想涵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藝、哲學等多方面內容,並對全球各地產生廣泛影響,如“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農村包圍城市”、“兵民是勝利之本”、“文藝為無產階級革命服務”、“婦女能頂半邊天”、“批評和自我批評”、“群眾路線”、“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人民戰爭”、“人民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三個世界”等。 ==著作== 毛澤東生平著述頗豐,目前中國大陸發行的《毛澤東選集》便收錄了毛澤東建國前主要著作。 1990年後,中國大陸發行《毛澤東文集》,整理收錄了《毛澤東選集》以外的大量毛澤東著作。此外,中國大陸還出版《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內部發行),系統整理了毛澤東1949年後的著作、講話和批示。 ==詩詞、讀書和書法== 毛澤東創作過不少詩詞,僅經其本人手定正式發表的就有39首。此外還有一些未經他本人手定發表的詩詞。中國大陸出版過多種版本的毛澤東詩詞選集和註釋賞析,其中著名的有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收錄67首詩詞的《毛澤東詩詞集》。 毛澤東的著名詩詞有《沁園春·長沙》、《西江月·井岡山》、《沁園春·雪》、《七律·長征》、《憶秦娥·婁山關》等。 毛澤東終生治學,被認為是獨特的“學者型讀書專家”。他早年讀四書五經等,中年讀西方社科與哲學著作,晚年讀中外歷史與傳記著作等。1937年,他研讀並詳批米丁著、沈志遠譯的《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並據此整理出《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最終寫就哲學專著《實踐論》和《矛盾論》,成為毛澤東思想的哲學基礎。 毛澤東酷愛讀史書,晚年幾乎通讀二十四史,且多讀其重點史冊或篇章。毛澤東不僅自己研讀,有時還會要求同僚讀史書。例如他曾讓周恩來讀《史記·汲鄭列傳》和《晉書·桓伊傳》,要王洪文讀《後漢書·劉盆子傳》,要江青讀《後漢書》中黃瓊與李固的列傳,要姚文元讀《舊五代史·李襲吉傳,要許世友讀《漢書·周勃傳》等。 ==影響== 毛澤東是二十世紀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其對中國及全球各地影響深重。 ==榮譽== * ** 紅旗勳章(1931年11月於瑞金頒發) * 柬埔寨王國 ** 大十字級柬埔寨王家勳章(1956年2月18日於北京頒發) ** 國家獨立獎章(1956年2月18日於北京頒發) ==所用姓名及稱謂== 性質 名字 注釋 名 澤東 亦為譜名。 字 潤之、潤芝、詠芝 早年與蔡和森通訊時常以此相稱。亦作筆名,見署於《天問》、《嚮導》等刊物。 乳名 石三、石三伢子 號 子任 在1911年離開東山高等小學堂前,自己取號,意為以「救天下」為己任,表現崇拜梁任公。 筆名 石山 1923年於《前鋒》第1期發表《省憲下之湖南》所署,又見於《政治週報》第4期。 筆名 子任 1925-1926年,在《政治週報》撰文時署用。 筆名 二十八畫生 1915-1917年使用,「毛-{澤東}-」計二十八筆畫,同時寓意「共」(廿八)。 化名 李德勝 毛澤東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曾化名李德勝,其女(李敏、李訥)亦使用李姓。 尊稱 毛主席 自1945年起至1976年逝世,毛澤東長期擔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職務,並首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國國外提及毛時大多也用這一稱呼。 尊稱 潤公 多為中共以外的民主人士使用,現代也有使用。 自稱 教員 林彪、陳伯達和康生提出「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為毛澤東的稱號。1971年,毛澤東與斯諾會談時認為這是過分崇拜,“因為我歷來是當教員的,現在還是當教員。其他的一概辭去。” 貶稱 毛匪、毛逆、共酋 中國國民黨與毛澤東軍事對抗時取的貶義蔑稱。 綽號 毛奇 毛澤東在長沙一師就讀時同學所起的外號(毛奇為德意志帝國名將)。 綽號 老毛 中國大陸民間有時用此稱呼。 綽號 太祖 中國大多王朝的開國皇帝死後均冠以該廟號。 ==家庭== ===家譜樹=== ===婚姻=== 毛澤東先後有四位妻子: #羅一秀(1889-1910):1907年結婚,1910年春因痢疾病逝。 #楊開慧(1901-1930):1920年年末結婚,1930年被刑決。 #賀子珍(1910-1984):1928年中旬結婚李湘文.毛澤東家世(增訂本)[M].人民出版社,1993:50.,1938年離婚。 #江青(1914-1991):1938年11月結婚。 ===兄弟姊妹=== #長兄:早夭 #二兄:早夭 #四弟:毛澤民 #五弟:毛澤覃 #妹妹:毛澤建(毛澤東的堂妹,毛貽昌的養女) ===子女=== #長子毛岸英(楊開慧所生):1922年生於長沙,1949年與劉思齊結婚,1950年在朝鮮戰爭中因空襲去世。 #次子毛岸青(楊開慧所生):1923年生於長沙,患有精神疾病,1960年與邵華結婚,2007年去世。 #三子毛岸龍(楊開慧所生):1927年生於武昌,1931年下落不明。 #長女毛金花(賀子珍所生):1929年生於長汀,其下落存在爭議。 #四子毛岸紅(賀子珍所生):小名毛毛,生於1932年,長征後交給毛澤覃、賀怡照顧,寄養在當地老鄉家。後下落不明。 #五子(賀子珍所生):生於1933年,夭折。 #次女(賀子珍所生):被稱為“毛妹”,長征時生於貴州,後來被一戶苗族人家收養。據信其於2003年被找到,名字為熊化芝。 #三女李敏(賀子珍所生):生於1936年。 #六子(賀子珍所生):俄文名廖瓦,1938年生於蘇聯莫斯科,十個月時夭折。 #四女李訥(江青所生):1940年8月3日在延安出生。 ===孫輩=== *毛新宇:毛岸青之子,擔任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副部長、全國青聯常委、全國政協委員,少將軍銜。 *孔繼寧:孔令華和李敏的兒子,東方崑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 *孔東梅:孔令華和李敏的女兒,東潤菊香書屋有限公司董事長;丈夫陳東昇,泰康人壽、中國嘉德和宅急送公司老闆。 *王效芝:1972年生於江西,李訥的兒子,現下海經商。 ===曾孫輩=== *毛東東:毛新宇之子 *毛甜懿:毛新宇之女 *孔冬梅子女三名,與陳東昇所生,名字不詳。 ===其他親屬=== *毛遠新,親侄子,曾任遼寧省委副書記,瀋陽軍區政委,中共中央政治局聯絡員 *毛遠志,親侄女,原中央組織部局級幹部 *毛楚雄,親侄子 *賀麓成,親侄子,國防科工委副軍級幹部 *王海容,表侄孫女,外交部副部長 *毛遠耀,堂侄,原長沙市副市長、衡陽市委書記、化工部辦公廳主任 *王曼恬,表侄女,文革期間任文化部黨的核心小組成員、天津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 *王季範,姨表兄,曾幫助毛澤東的學業 *王德恆,表侄 *楊展,內侄女 *楊開明,前妻楊開慧的堂兄 *向鈞,表弟 *羅石泉,堂舅父 ===相關爭議=== 根據彭明道的說法:1980年代,毛澤東舊友易禮容指《賀新郎·別友》的贈送物件是陶毅。陶毅因此被認為與毛澤東有戀愛關係。有研究者曾批駁其他研究者據此詞寫作時間,“暗中作出毛在和楊開慧結婚後、與陶毅有婚外戀的結論”。2004年電視劇《恰同學少年》熱播,受此劇影響,陶毅多被塑造為毛澤東的“初戀女友”。更有陶毅與毛澤東多次分手複合、陶毅出身地方富豪家庭,以及陶毅終身未婚等不實傳聞。 ==紀念、相關藝術== 以毛澤東為題材的紀念事物包括毛主席塑像、毛主席像章以及同毛澤東相關的影視作品、圖片書籍、紀念館故居、“郵、幣、卡”等。 ;電影: 《毛澤東》(1983年)、《四渡赤水》(八一電影製片廠,1983年)、《開國大典》(長春電影製片廠,1989年)、《大決戰》(八一電影製片廠,1991年)、《毛澤東和他的兒子》(1991年)、《中國出了個毛澤東》(1993年)、《秋收起義》(瀟湘電影製片廠,1993年)《重慶談判》(1993)、《毛澤東在1925》(瀟湘電影製片廠,2001年)、《毛澤東去安源》(瀟湘電影製片廠,2003年)、《走近毛澤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2003年)、《建國大業》(2009年)、《建黨偉業》(2011年)、《少年毛澤東》(動畫,2015年)、《建軍大業》(2017年)、《覺醒年代》(2021年)等。 ;電視劇: 《遵義會議》(1996年)、《開國領袖毛澤東》(1999年)、《長征》(2001年)、《青年毛澤東》(2003年)、《恰同學少年》(2007年)、《井岡山》(2007年)、《東方》(2011年)、《毛澤東》(2013年)、《領袖》(2014年)、《太行山上》(2015年)、《毛澤東三兄弟》(2016年)、《東方戰場》(2016年)、《海棠依舊》(2016年)、《紅星照耀中國》(2016年)、《建軍大業》(2017年)、《換了人間》(2018年)、《跨過鴨綠江》(2020年)、《大決戰》(2021年)等。 圖書: 《毛澤東》、《統帥毛澤東》、《毛澤東畫傳》、《毛澤東家風》、《詩人毛澤東》等。 ;歌曲: 《瀏陽河》、《東方紅》、《大海航行靠舵手》、《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毛主席的話兒記在我們心坎裡》、《北京的金山上》、《青稞美酒獻給毛主席》、《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毛主席永遠和我一起》、《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北京有個金太陽》、《讀毛主席的書》、《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想念毛主席》、《毛主席派人來》、《日夜想念毛主席》、《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頌歌獻給毛主席》、《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天上太陽紅彤彤》、《我愛北京天安門》等。 ;故居: 參見毛澤東居所列表 ;油畫: 《開國大典》(董希文,1953年)、《毛主席去安源》(劉春華,1967年)、《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陳衍寧,文革時期。2005年拍賣價格高達1012萬元)、《毛澤東在十二月會議上》和《長征》(靳尚誼,1976年) ;塑像: 參見毛澤東塑像 ==註釋== ==參考文獻== ===書籍=== * * * * * *“毛澤東生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百科全書(1949-1999).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 *埃德加·斯諾 著.西行漫記.三聯書店. *喬納森·斯彭斯. Mao. Weidenfeld & Nicolson, London.1999. *吳冷西.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斷.新華出版社,1995.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何方.黨史筆記: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整風.香港:香港利文出版社,2005. *許全興.毛澤東晚年的理論與實踐:1956-1976.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ISBN 978-7-5000-5371-2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聯經出版.ISBN 978-957-08-2273-1 *哈里森·索爾茨伯裡.長徵:聞所未聞的故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ISBN 978-7-203-02196-4 *汪東興口述,裘之倬整理.汪東興公開毛澤東私生活.名流出版社,1997年. ===文章=== *王若水:毛澤東為什麼要發動文革? *王若水:新發現的毛澤東. *斯圖爾特·施拉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 *方德萬:〈戰爭、世界主義與權威:1937—1956年的毛澤東〉。 *崔之元:〈毛澤東文革理論的得與失〉。 *史華慈:〈“毛主義”戰略的基本特徵〉。 *史華慈:〈毛澤東若干思想的個人看法〉。 *羅斯·特里爾:〈毛澤東的自由觀:他的早年與晚年〉。 *田辰山:〈毛澤東:中國“唯物辯證法”的形成與成熟〉。 *翟志成:〈毛澤東對明代歷史文化的吸取和應用〉。 *卜松山:〈毛澤東詩詞:形式的意義〉。 *斯圖爾特·施拉姆:〈毛澤東的遺產〉。 *安德魯·羅斯:〈毛澤東對西方文化政治的影響〉。 ==外部連結== *毛澤東全集(檔案備份 ,存於MEGA) * 毛澤東文集 * 毛澤東選集 * 毛澤東文庫 * 新華網 - 毛澤東 * 批判的知識庫 *毛澤東 * 毛澤東詩文評點 * 毛澤東影象 |- |- |- Category:湘潭人 Z澤 1 1 1 Category:中國革命家 Category:文革時期人物 M Category:國共戰爭人物 Category: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治人物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軍事人物 Category:馬克思主義理論家 Category:毛澤東思想理論家 Category:辛亥革命人物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書法家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詩人 Category:湖南第一師範學院校友 Category:湘鄉市第一中學校友 Category: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校友 Category:中共一大代表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Category: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Category: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Category:第三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Category: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Category: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0年入黨) Category:中國國民黨黨員 (1923年入黨) Category:中國國民黨脫黨黨員 Category:任內身亡者 Category:極權主義領導人 Category:大躍進 Category: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Category: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 Category: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 Category:中國紙幣上的人物 Category: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Category:中共三大代表 Category:中共五大代表 Category:中國馬克思主義者 Category: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 Category:遊擊戰理論家 Category:政治屠殺參與者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思想家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Category: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 Category:時代百大人物
史克威爾艾尼克斯
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是株式會社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控股所領導的跨國企業集團。 原是日本電子遊戲開發、發行及經銷的株式會社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其以電子角色扮演遊戲系列最終幻想、勇者鬥惡龍及動作角色扮演遊戲系列王國之心而知名。2008年10月1日改組控股公司,另成立新的子公司法人承繼商業名稱及業務。公司總部現位於東京都新宿區的新宿東區廣場大廈"Corporate Profile ." Square Enix Corporation. Retrieved on September 3, 2013. "SHINJUKU EASTSIDE SQUARE 6-27-30 Shinjuku, Shinjuku-ku,Tokyo 160-8430, Japan""Map ." Square Enix Corporation. Retrieved on September 3, 2013. "SHINJUKU EASTSIDE SQUARE 6-27-30 Shinjuku, Shinjuku-ku,Tokyo 160-8430, Japan"。 公司持有以街機遊戲太空侵略者及泡泡龍而知名的太東。 公司曾擁有Eidos Interactive全部的智慧財產權(古墓麗影系列、刺客任務系列、殺出重圍系列等)和其開發工作室,現已出售給遊戲巨頭擁抱者集團。 == 歷史 == === 合併前 === === 合併 === 2003年4月1日,株式會社史克威爾(Square Co., Ltd)和株式會社艾尼克斯(Enix Corporation)合併為史克威爾艾尼克斯。艾尼克斯為存續公司。史克威爾的普通股以0.85:1的比率與艾尼克斯的普通股兌換。當時史克威爾艾尼克斯職員中,80%為原史克威爾僱員。合併後,原史克威爾社長和田洋一獲任新公司社長,原艾尼克斯社長本多圭司擔任副社長。艾尼克斯創辦者福島康博現為名譽會長,是公司最大的股東。 對此一般看法是,電影事業失敗的史克威爾所做的救濟措施,不過艾尼克斯也被傳出招牌遊戲勇者鬥惡龍系列未發售的該年度營業額減半等收益的不安定面,出版事業牽扯上「御家騷動」而衰退,《勇者鬥惡龍》系列以外的遊戲知名度過低等問題存在;此外艾尼克斯的影響力強在亞洲,史克威爾則在北美、歐洲,在海外事業上做互補與調整發售時程使最終幻想系列和勇者鬥惡龍系列避免衝突同來確保收益等;為準備迎接線上遊戲、行動遊戲的時代,將兩社的內容資產做有效運用以期加倍效果。時任社長和田洋一稱「展望將來,為了生存下來而做的積極性合併」。 === 合併後 === * 2003年7月22日-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總部遷址東京澀谷代代木。整合目黑區的舊史克威爾本部,以及出版事業部的本部機能。 * 2004年3月-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為加強無線市場,購得UIEvolution。 * 2005年1月-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在華全資子公司史克威爾艾尼克斯(中國)互動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官方略稱是SE中國。 * 2005年8月22日-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宣佈,開始收購電子遊戲開發與發行商太東。該公司以街機遊戲太空侵略者和泡泡龍系列而知名。[ ]。 * 2005年9月28日-太東收購完成。 * 2006年9月5日-史克威爾艾尼克斯被控違反和智冠科技()的合約。 * 2007年12月-UIEvolution從史克威爾艾尼克斯中分離,成為獨立公司。 * 2008年8月29日-史克威爾艾尼克斯計劃,以購買30%股票,計223億日元的方式,善意收購特庫摩。 * 2008年9月4日-在特庫摩拒絕收購議案後,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撤銷提議。 * 2008年10月1日,史克威爾艾尼克斯轉換為控股公司,易名為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控股。同時,遊戲、內容和出版業轉移給分拆的史克威爾艾尼克斯,並和控股共享相同的企業領導與辦公室。 * 2009年2月12日-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控股宣佈以8430萬英鎊(每股32鎊)收購Eidos Interactive的控股公司Eidos plc。Eidos是負責出版古墓麗影系列、刺客任務系列、殺出重圍系列、神偷系列和凱恩的遺產系列的英國出版商。 * 2009年4月22日-Eidos收購完成。 * 2011年11月22日-宣佈成立史克威爾艾尼克斯蒙特利爾。 * 2013年10月8日-宣佈Square Enix Collective計畫開始,將協助獨立遊戲開發者的遊戲開發與遊戲發行。 * 2014年9月19日-宣佈成立神羅科技公司,投入雲端事業活動。 * 2015年3月-解散印尼子公司PT.SQUARE ENIX SMILEWORKS。 * 2015年6月16日-位於日本東京的旗下新工作室Tokyo RPG Factory投入運營。 * 2016年1月-因資金週轉不靈而解散神羅科技。 * 2017年2月20日-宣佈成立新工作室Studio Istolia,由原萬代南夢宮的遊戲製作人馬場英雄負責。 * 2017年5月-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宣佈將出售此前一直負責《刺客任務系列》的丹麥工作室IO Interactive。 * 2018年3月27日-宣佈成立新工作室Luminous Productions,由田畑端擔任COO 兼工作室代表。 * 2018年8月-宣佈與騰訊達成戰略結盟,成立子公司。 * 2019年5月-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關閉開發工作室Studio Istolia,負責人馬場英雄稍早前也從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離職。 * 2022年5月-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宣佈將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歐洲旗下的晶體動力、Eidos蒙特利爾、史克威爾艾尼克斯蒙特利爾等工作室和《古墓麗影》、《神偷》、《殺出重圍》等系列IP出售給擁抱者集團,交易金額約3億美元。 * 2023年2月-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宣佈將子公司Luminous Productions併入集團內部。 * 2023年5月1日-子公司Luminous Productions併入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第二開發事業本部,繼承所有業務。 * 2023年6月-桐生隆司就任社長。 * 2024年1月31日-子公司Tokyo RPG Factory解散,併入史克威爾艾尼克斯。 == 旗下公司 == ; 日本 * * * * ; 美國 * SQUARE ENIX, INC. ; 歐洲 * SQUARE ENIX LTD. ; 中國大陸 * 史克威爾艾尼克斯(中國)互動科技有限公司(SQUARE ENIX (CHINA) CO., LTD.) * 北京易通幻龍網路科技有限公司 == 商業模式 == 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的商業模式圍繞“多形態內容”理念,即一個系列不侷限於遊戲,而會以多種媒體形式推出作品。這一戰略的先例是《鋼之鍊金術師》連載漫畫,它已改編為兩部動畫、兩部電影、數部小說及電子遊戲。旗下跨媒體專案還有最終幻想VII補完計劃、伊瓦莉斯聯盟、新的水晶故事 最終幻想、瑪娜世界和程式碼世紀。和田洋一對此表示:“似乎這很難撞大運。一旦我們撞上,我們將儘可能從中賺取豐厚利潤”。 在《最終幻想VII》取得成功後,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採用了其設計模式作為標準流程:首先構建情節、角色與概念藝術,隨後創作戰鬥系統、場景地圖和過場動畫。過去,史克威爾艾尼克斯一般不使用其他公司的引擎,寧願從頭開始程式設計或自己搭建引擎(如相容多平臺的水晶工具和夜光引擎)。但現在改變了做法,多款遊戲都採用了Epic Games授權的虛幻引擎,如2007年的《最後的神蹟》。 和索尼的Greatest Hits模式類似,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有時會為達到特定銷量水平的遊戲推出以Ultimate Hits為標籤的廉價版。 == 開發單位 == ===現今=== 2019年4月,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對開發部門進行了調整和整合,目前分為5個開發事業本部。 開發事業本部 開發事業總部 總部長 轄下分部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第一 北瀨佳範 1 鳥山求 濱口直樹 最終幻想X、最終幻想XIII、最終幻想VII 重製版 第一 北瀨佳範 2 市川雅統 河津秋敏 最終幻想XII、沙加系列 第一 北瀨佳範 3 長谷川和弘 最終幻想水晶編年史 Remastered版、星海遊俠6、核心危機:最終幻想VII Reunion 第一 北瀨佳範 4 間一朗 野村哲也 最終幻想起源、王國之心繫列、新這個美妙的世界、女神戰記極樂淨土 第一 北瀨佳範 5 加藤弘彰 長谷川誠 Left Alive、地城遭遇戰、皇家騎士團重生 第二 三宅有 1 千葉直人 勇者鬥惡龍WALK、勇者鬥惡龍 怪物仙境 Super Light、勇者鬥惡龍 戰略指揮家 第二 三宅有 2 藤本則義 岡谷洸佑 巴蘭的異想奇境、無限神速斬 達伊的大冒險、勇者鬥惡龍尋寶探險團 、泡沫之星、勇者鬥惡龍XII 第二 三宅有 3 青山公士 荒牧嶽志 勇者鬥惡龍X、最終幻想零式、最終幻想XV、FORSPOKEN、勇者鬥惡龍 怪物仙境3 第二 三宅有 4 齊藤陽介 江原純一 尼爾:人工生命、尼爾:自動人形、卡牌之聲、春逝百年抄、巴比倫的殞落 第二 三宅有 5 柴貴正 Final Fantasy戰略版、誓血龍騎士、紅蓮之王、神領編年史 第二 三宅有 6 淺野智也 時田貴司 最終幻想3 DS重製版、最終幻想4 DS重製版、光之4戰士 最終幻想外傳、勇氣默示錄,歧路旅人,三角戰略,狂飆騎士 第三 吉田直樹 吉田直樹 吉田直樹 勇者鬥惡龍 創世小玩家,最終幻想XI,最終幻想XIV,最終幻想XVI 第四・第五 廣野啟 1 藤本廣貴 奧州一馬 百萬亞瑟王系列、最終幻想:勇氣啟示錄幻影戰爭,死亡愛麗絲,Imperial SaGa Eclipse,靈異視界 FILE23 本所七大不可思議 第四・第五 廣野啟 2 岡村礁 小山田將 學園少女突襲者、收穫之星、聖劍傳說Visions of Mana 第四・第五 廣野啟 3 橫山佑樹 鈴木裕人 陸行鳥不可思議的迷宮、LAST IDEA、NieR Re[in]carnation、歧路旅人:大陸的霸者 ===歷史=== 2003年,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開發成員組織為八個史克威爾和兩個艾尼克斯。第五開發業務部在大阪和東京皆設有辦公室。 2003年時的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開發業務部 2003年時的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開發業務部 2003年時的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開發業務部 2003年時的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開發業務部 2003年時的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開發業務部 編號 部長 僱員數 開發遊戲 史克威爾 1 北瀨佳範 150-300 《最終幻想X-2國際版 + 最終任務》 史克威爾 2 河津秋敏 約100 《最終幻想水晶編年史》 史克威爾 3 田中弘道 61 《最終幻想XI 吉拉德的幻影》 史克威爾 4 松野泰己 約100 《最終幻想戰略版Advance》、《最終幻想XII》 史克威爾 5 平田裕介 100 《全明星摔角III》 史克威爾 6 土田俊郎 57 《前線任務3》、《前線任務1st》、《前線任務4》 史克威爾 7 時田貴司 約20 《半熟英雄3D》、《最終幻想I·II Advance》 史克威爾 8 石井浩一 7 《新約 聖劍傳說》 艾尼克斯 9 三宅有 11 《劍神勇者鬥惡龍》、勇者鬥惡龍怪獸系列、《勇者鬥惡龍VIII》 艾尼克斯 10 齊藤陽介 16 無(製作人職員) 艾尼克斯 艾尼克斯 艾尼克斯 艾尼克斯 艾尼克斯 艾尼克斯 艾尼克斯 到了2005年5月,第十開發業務部部長由山岸功典擔任。2005年6月,原第五開發業務部部長平田裕介辭職加入Aquaplus。2005年8月,原第四開發業務部部長松野泰己因長期疾病離開。 據前社長和田洋一稱,至少到了2007年3月,開發部門已經不以開發業務部系統的方式組織。職員現在以專案制系統的結構組成。目前,負責新的水晶故事 最終幻想、紛爭 最終幻想和王國之心繫列的團隊被統稱為第一製作部,然而第二和第三製作部並不存在。目前的第一製作部,是由2010年秋,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東京和大阪開發工作室合併而成。 2013年12月,史克威爾艾尼克斯舊有的開發人員重新調整為十二個「商業事業部(Business Division)」。商業事業部除了負責內部遊戲開發,也會負責外包,工作人員並沒固定於一個部門工作。第一商業事業部的負責人是北瀨佳範、第二商業事業部的負責人是田畑端、第三商業事業部的負責人是橋本真司、第四商業事業部的負責人是間一朗、第五商業事業部的負責人是吉田直樹、第六商業事業部的負責人是三宅有、第七商業事業部的負責人是柴貴正、第八商業事業部的負責人是広野啟、第九商業事業部的負責人是山中譲児、第十商業事業部的負責人是渡邉勇樹、第十一商業事業部的負責人是西角浩一、第十二商業事業部的負責人是渡辺泰仁。 == 資產 == === 電子遊戲 === 史克威爾艾尼克斯主要業務為電子遊戲。最終幻想系列是其最為暢銷的系列,截至2023年9月已在全球售出1.85億份。旗下的勇者鬥惡龍系列則是日本最暢銷的遊戲系列之一,新作發行時往往都會成為當年最暢銷作品。系列已售出超過8800萬套,其中主要銷量在日本。王國之心繫列(和合作開發)也是該公司的重要系列。 自遊戲機第七世代開始,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在三個平臺都發行重要系列的新作,如PlayStation 3和Xbox 360上的《最終幻想XI》,以及Wii上的《勇者鬥惡龍X》。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還為掌上遊戲機開發作品,包括Game Boy Advance、任天堂DS、PlayStation Portable、任天堂3DS和PlayStation Vita。此外他們還為Microsoft Windows系統個人電腦,以及各種系統的行動電話製作遊戲。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有27個遊戲獲選《Fami通》雜誌的“史上100大遊戲”,其中7個遊戲列入前十,《最終幻想X》更獲得首位。 在PlayStation 3發售之前,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副社長佐佐木通宏稱,“我們不希望PlayStation 3成為慘敗者,因此我們想要支援他們,但是我們也同樣不希望他們完勝,因此我們不會過多的支援”。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在2007年重申,會堅持多平臺發行,加大對多平臺比日本更為普及的北美歐洲等海外遊戲市場的支援。在2008年,原PlayStation 3獨佔發行的《最終幻想XIII》將在Xbox 360平臺發行訊息公佈。後於2019年,《最終幻想》系列的一些舊作也搬上Xbox One和Switch平臺。 2007年,史克威爾艾尼克斯與Gas Powered Games合作,發行《最高指揮官》。2008年7月8日,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發行首個iPod遊戲《》。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還在同年設立子品牌“Pure Dreams”,專為創作和發行兒童遊戲。但該品牌最終僅在日本發行了兩部作品:《史努比DS 去見史努比和他的夥伴們》(2008年10月9日)和《企鵝家族的美妙狂歡節》(2008年11月6日)。 2009年,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收購Eidos。Eidos旗下有暢銷系列古墓麗影系列、刺客任務系列、殺出重圍系列、神偷系列和凱恩的遺產,並曾負責Windows版《最終幻想VII》、《最終幻想VIII》和《勇者鬥惡龍怪獸篇》的歐美髮行。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吸收Eidos成為一個新部門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歐洲。後於2022年,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出售了其歐洲分部旗下開發工作室和對應系列IP,不過仍保留了與外部工作室合作的IP。 從2009年起,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還協助育碧以及動視暴雪在日本發行遊戲。 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擁有自制電子遊戲引擎夜光引擎,但並沒有在旗下作品廣泛使用。技術演示《阿格尼的哲學》在2013年6月6日的E3 2012上釋出。此後在2012年11月,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全球技術總監Julien Merceron為引擎提出針對多平臺的新方向,並將在2013年6月向公眾展示。第一個採用該引擎的作品是《最終幻想XV》。Luminous Productions曾是內部唯一使用該引擎的子公司,現已併入第二開發事業本部。 ==== 線上遊戲 ==== 在合併之前,艾尼克斯於2001年在日本、中國大陸和臺灣發行首個線上遊戲《魔力寶貝》,史克威爾於2002年5月16日在PlayStation 2平臺發行《最終幻想XI》。隨著史克威爾艾尼克斯2004年3月全球發行《最終幻想XI》的巨大成功,微軟兩年後將遊戲移植於Xbox 360,這也是第一個在Xbox主機上發行的最終幻想遊戲。因其MMORPG的成功,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開始新專案《幻想大陸 ~統治的指環~》。日本遊戲門戶GamePot獲得《幻想大陸》在日本的發行授權,並以“幻想大陸Zero”為名在日本發行。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於2007年發行《魔力寶貝》的續作《魔力寶貝II》。 2004年5月,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公佈和索尼線上娛樂間的協議,負責《無盡的任務2》的日本發行。 2010年9月30日,開發代號為“Rapture”的新時代MMORPG《最終幻想XIV》1.0版本公測,但因低劣的質量而在2012年被迫暫停運營。2013年,重新制作的《最終幻想XIV:重生之境》再度上線,獲得了玩家之間的好評。2011年9月,MMORPG《勇者鬥惡龍X 覺醒的五種族 Online》正為任天堂Wii和Wii U遊戲機開發的訊息公佈,遊戲隨後於2012年8月2日和2013年3月30日在兩個平臺分別釋出。遊戲後來於Microsoft Windows平臺發行。遊戲第二版《勇者鬥惡龍X 沉睡的勇者與引導的盟友 Online》於2013年12月同時在Wii、Wii U和Windows平臺發行。 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還製作網頁遊戲和Facebook遊戲,如《陸行鳥和水晶塔》和《水晶騎士》,以及雅虎日本的線上遊戲,如《怪獸×龍》、《戰國IXA》、《勇氣默示錄Praying Brage》、《星際銀河》和《Crystal Conquest》。 2012年5月8日,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宣佈與Bigpoint Games合作,創作一款免費雲遊戲平臺“直接透過玩家的瀏覽器,將他們放入‘無限的遊戲世界’”。服務於2012年8月以CoreOnline為名啟動。後於2013年11月關閉。 === 出版事業 === 公司在日本還設有漫畫出版部門Gangan Comics,其繼承自艾尼克斯,並僅在日本市場發行作品。然而2010年,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透過會員服務,為北美使用者開啟數碼漫畫商店,其在Gangan選集中收錄數個知名連載。Gangan Comics出版的作品有:《黑神》、《無頭騎士異聞錄 DuRaRaRa!!》、《南國少年奇小邪》、《熱帶雨林的爆笑生活》、《不可思議的教室》、《推理之絆》、《我的主人愛作怪》、《夢喰見聞》、《Bamboo Blade》、《Heroman》、《潘朵拉之心》、《黑執事》、《地上最強新娘》、《SOUL EATER》、《殭屍借貸》、《黃昏少女×失憶》、《鋼之鍊金術師》和《暮蟬悲鳴時》等。GANGAN系各雜誌因其混合兒童誌、少年誌、少女誌的氣氛形成獨特的雜誌風格,而確立「(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系漫畫」之分類。其他作品還有各種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有改編漫畫,如勇者鬥惡龍、王國之心和星之海洋的漫畫。一些作品還被改編為動畫連續劇。《鋼之鍊金術師》是史克威爾艾尼克斯至今最成功的漫畫品牌,僅在日本就售出3000萬冊。其動畫亦非常流行,甚至發展出電影后傳。公司也有發行輕小說,並於2004年起設立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小說大獎。 ==== 漫畫雜誌 ==== 雜誌名 創刊 發售日 單行本 月刊少年GANGAN 1991年3月 每月12日 GANGAN漫畫 月刊GFantasy 1993年3月 每月18日 G Fantasy Comics YOUNG GANGAN 2004年12月 每月第1、3星期五 Young Gangan Comics GANGAN ONLINE(網路漫畫雜誌) 2008年10月 每月第1、3星期一、毎週星期四更新 Gangan Comics ONLINE 月刊GANGAN JOKER 2009年4月 每月22日 Gangan Comics JOKER 月刊BIG GANGAN 2011年10月 每月25日 Big Gangan Comics === 其他媒體 === 公司曾數次自己製作電影。首次是2001年電影《最終幻想:靈魂深處》,其由史克威爾合併之前的子公司Square Pictures製作。艾尼克斯在電影製作之前就考慮過合併,而電影票房失敗使艾尼克斯害怕和一個虧損的公司合併,從而延遲合併。2005年,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發行改編自《最終幻想VII》的計算機成像動畫電影《最終幻想VII 降臨之子》,電影情節設定於遊戲事件兩年之後。2016年,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發行《最終幻想XV》衍生電影《最終幻想15:王者之劍》,講述的是遊戲本篇主角諾克提斯出城後,發生在王都因索姆尼亞的奇襲事件。 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的子品牌“Play Arts改”在可動人物模型領域也頗有建樹。除了史克威爾艾尼克斯自家作品的角色,也與DC漫畫、漫威、卡普空、科樂美、Xbox遊戲工作室等品牌合作製作其他品牌的角色可動模型。 == 評價 == * 公司獲得IGN 2006 PlayStation 2最佳開發者獎。 * 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北美子公司Square Enix, Inc.於2007年6月加入商業改進局,並獲得評級“C++”。現評級為“C-”。 == 參考文獻 == * Yahoo! Finance company profile * TGS 2005: Square Enix Video Wall Presentation * Japan Game Software Firms Square, Enix to Merge * The Bell Tree * Top 10 Wildest Statements by Industry Veterans == 外部連結 == * 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全球站點 * * 業界的裡側——SQUARE與ENIX的恩怨糾結 分類:1975年成立的公司 Category:日本出版社 Category:日本媒體公司 Category:日本電子遊戲公司 Category:日本控股公司 Category:新宿區公司 Category:總部在日本的跨國公司 Category:網路遊戲營運商
清福陵
清福陵(),俗稱東陵,坐落在中國遼寧省瀋陽市的東北郊外,為盛京三陵之一。是後金的大汗努爾哈赤的陵墓。另有努爾哈赤的后妃葉赫那拉氏、博爾濟吉特氏等人葬於此處。整個陵園背靠山巒,氣勢宏偉,風景優美。1988年,福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4年,包括福陵在內的盛京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拓展專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營建== 福陵坐落在瀋陽市區東北的丘陵山地之間,南臨渾河,北靠天柱山。它所在的瀋陽是清朝(後金)入關前的都城,當時稱盛京。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在盛京去世,因沒有找到合適的安葬地點,所以未立即下葬。直到天聰三年(1629年),才選定在盛京的東北郊外營建陵墓。同年二月,皇太極將生母葉赫那拉氏的墓從東京楊魯山遷來此處《清史稿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越三載,葬赫圖阿拉尼雅滿山岡。天命九年,遷葬東京楊魯山。天聰三年,再遷葬瀋陽石嘴頭山,是為福陵。崇德元年,上諡孝慈昭憲純德真順承天育聖武皇后。。福晉富察氏亦祔葬。 初建時,只稱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運長久。順治元年(1644年)二月,福晉博爾濟吉特氏祔葬。陵墓到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來在康熙和乾隆年間又續有增建。陪葬墓有壽康太妃園寢,建築已不存。 ==陵園== 福陵的佈局嚴謹,規模宏大,總面積約19.48萬平方米。形制為外城內郭,由前院、方城和寶城三部分構成,自南而北漸次升高。這既不同於明朝的陵墓,也不同於清朝入關後建造的陵寢。 陵園的四周環繞著紅色繚牆,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900米,東西寬340米。南面牆正中開三楹歇山式的正門,稱正紅門,兩邊牆壁上鑲嵌有五彩琉璃蟠龍。門外兩側有下馬碑、牌坊、石獅和華表等,原為木製,乾隆時改為石制。門內神道旁排列著獅、馬、駝、虎等四對石像生。 自神道終點起,地勢逐漸升高,先後為一百零八磴臺階、石橋和碑樓。碑樓建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內立康熙帝撰文、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書寫的《大清福陵神功聖德碑》。碑樓左右有茶果房、滌器房、省牲亭、齋房等輔助建築。 方城位於碑樓後,是一座城堡式建築,為陵園的主體。城中央有隆恩殿和東西配殿,是祭祀之所。隆恩殿坐落在須彌座臺基上,面闊、進深俱為三間,單簷歇山頂,供奉木主神牌。殿前有焚帛樓,殿後有石柱門和石五供。配殿東西各五間,均為周圍廊、歇山式建築。方城城牆高約5米,周長約370米,南有隆恩門,北有明樓,四周都設角樓。隆恩門是一座三層歇山頂式的門樓。明樓內豎“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樓下為石洞門。方城內的建築都用黃琉璃瓦鋪頂,廊柱俱是硃紅色,廊枋間有“和璽”式彩繪壁畫。 方城之後為周長約190米的月牙形的寶城,又稱月牙城。城正中是高2米的寶頂,其下即為安葬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以及三個殉葬嬪妃的靈柩地宮。 福陵自1929年起被代奉天省政府闢作公園,因其位於市區的東部而得名東陵,目前除方城明樓曾毀於雷火後又修復外,其餘皆儲存完好。陵園周邊為青松古林環抱,稱“天柱排青”,是盛京勝景之一。 ==參看== *明清皇家陵寢 *清昭陵 *盛京三陵 *瀋陽故宮 ==註釋== ==連線== *世界遺產:明清皇家陵寢 Category:清太祖 Category:盛京三陵 Category:瀋陽墓葬 Category:國家4A級旅遊景區
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第二十九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即2008年夏季奧運會,又稱北京夏奧,是於2008年8月8日至2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舉行的綜合運動會。此屆奧運會是中國首次舉辦的夏季奧運會,亦是繼1964年東京奧運會和1988年漢城奧運會後,夏季奧運會第三次在亞洲國家舉行,與此同時是21世紀首度在亞洲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也是繼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和1984年薩拉熱窩冬奧會之後,奧林匹克運動會第三次在社會主義國家舉行。 大部份比賽專案在北京舉行,部分專案則在其他中國城市舉行:上海市、天津市、瀋陽市、秦皇島市承辦足球專案,帆船比賽專案由青島市承辦。2005年7月8日,在新加坡舉行的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第117次全會上,決定由香港特區協辦該屆奧運馬術專案。由於香港設有獨立的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這次是由兩個地區的奧委會承辦的安排,是奧運歷史上第2次。 本屆奧運會共產生43項新世界紀錄及132項新奧運紀錄,並有87個國家登上獎牌榜。主辦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51面金牌成為金牌榜首名(及後因選手禁藥剩下48面),是奧運歷史上首個登上金牌榜首的亞洲國家,強化了中國作為體育強國的地位。美國以112面獎牌(36金,39銀,37銅)為本屆奧運會最多獎牌的國家。本屆奧運會先後誕生出兩名水上及陸上「飛人」——美國選手邁克爾·菲爾普斯及牙買加選手尤塞恩·博爾特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前者在「水立方」連奪八枚金牌,不但成為同一屆奧運會中獲得最多金牌的運動員,而且成為夏季奧運會獲得金牌總數最多的運動員;後者在「鳥巢」八日內先後以破世界紀錄的成績奪得男子100米、男子200米及男子4x100米接力三枚金牌,獲譽為全世界跑得最快的人。 == 背景 == 北京曾經於1993年申請舉辦過20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但最終在最後一輪的投票中以2票之差敗於澳大利亞悉尼,此次申奧失敗被稱為“兵敗蒙特卡洛”。1998年,北京再次提出申辦2008年奧運會,以「新北京,新奧運」為競選口號,並提出「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的理念。與第一次申辦時一樣,北京的申辦得到了超過90%以上北京市民和中國人民的支援。雖然在環境問題上遭到某些媒體的質疑,北京還是在與伊斯坦堡、大阪、巴黎及多倫多4座城市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在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舉行的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第112屆年會中,由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宣佈成為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者。 2004年6月,傳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體育總局動用奧委會資金的傳聞,在國內及世界上都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但後來多方面證實這是一個失實報道,官方亦予以回應,並且相關媒體已發表更正說明。 在奧運市場開發方面,除了完成場館建設的大部分法人招標外,北京奧組委已經確定了6家合作夥伴,其中包括多家中國本地企業。奧運會的贊助商計劃在2005年開始啟動。 2004年10月,國際奧委會主席雅克·羅格訪問北京視察奧運會的籌備情況,對目前的進度表示滿意。北京市政府還與國際奧委會共同確定了本屆奧運會的開幕式在2008年8月8日晚上8時舉行。 馬術專案方面,國際奧委會和馬術聯會在2005年7月8日中午於新加坡宣佈香港獲得馬術主辦權,馬術場地設在香港沙田火炭香港體育學院。儘管香港運動員對需要從訓練基地搬離感到憂慮,但隨著奧運馬術專案確定由香港協辦,體育學院的運動員將搬遷到烏溪沙青年新村。 == 籌備工作 == 北京市從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環境與通訊、奧運工程)、立法、人口審查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籌備工作。 === 市場開發 === 本屆奧運會耗資430億美元,故此要開發市場。奧運會市場開發由國際奧委會的市場開發計劃和舉辦城市奧組委的市場開發計劃組成。國際奧委會市場開發計劃由奧運會電視轉播權計劃和奧林匹克夥伴計劃(TOP計劃)以及相關計劃組成。 ==== 會徽 ==== 本屆奧運會的會徽於2003年8月3日正式釋出,主要設計者張武為河南杞縣人,任北京始創國際企劃公司總裁。會徽由成龍和鄧亞萍共同捧出。這次奧運的會徽名為「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將中國印、漢字「京」與奧運五環結合在一起,演變而成。當中白色的線條象徵了一個正在運動的人。而就一般視覺美術而言,變異後的「京」字像個奔跑的人形,貼切地將北京和奧運會聯絡在一起,人形張開的雙手也可視為「北京歡迎你」的象徵。同時,「京」字也類似於漢字中的「文」字,寓意「人文奧運」。 ==== 吉祥物 ==== 吉祥物由2004年開始徵集設計方案,最初是以孫悟空等成為大熱。2005年11月12日,北京舉行了「北京2008奧運會吉祥物釋出暨倒計時1000天」活動,公佈了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吉祥物為福娃。汪湧、高鵬,簡訊:北京2008年奧運會吉祥物揭曉 ,新華網他們由五個形象組成,分別是:貝貝(鯉魚形象)、晶晶(大熊貓形象)、歡歡(奧林匹克聖火形象)、迎迎(藏羚羊形象)、妮妮(北京燕子風箏形象),是「北京歡迎你」的諧音,其顏色也是奧運五環的顏色。 ==== 口號 ==== 此屆奧運會口號共有20,161份參賽作品,當中包括了漢語、英語、法語等多國語言。2005年6月26日,此次奧運會的主題口號正式公佈:“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英語:)。北京奧委會解釋口號集中體現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實質和普遍價值觀,並深刻反映了北京奧運會的核心理念。 ==== 獎牌 ==== 本屆奧運會的獎牌於2007年3月27日公佈,獎牌柔合了中西文化的特點:它的背面鑲嵌了中國傳統雙龍蒲紋璜圖案的玉壁,被稱為「金鑲玉」(金牌是白玉、銀牌是青白玉、銅牌為青玉,崑崙玉質地)北京奧運獎牌最重要修改:加寬金屬環,背面中央在金或銀或銅質地的金屬(採用智利金屬08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獎牌將採用智利金屬)上鐫刻著北京奧運會的會徽。這是夏季奧運會獎牌首次使用金屬以外的物料製作。而正面為國際奧委會規定的希臘勝利女神和希臘帕那辛納克體育場(Panathinaiko Stadium,首屆現代奧運會舉行場地)。由於過往奧運會獎牌在設計上沒有太大的突破,因此此屆奧運獎牌為奧運歷史上帶來重要的象徵意義。獎牌設計師為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建築學院黨總支書記王沂蓬,獎牌最終在2008年3、4月份製作完成。 北京奧委稱,獎牌形象詮釋了的表達了中華民族「以玉比德」的價值觀。獎牌直徑70毫米,厚6毫米。同時,獎牌的絲帶由機織組成,朱地雲紋。獎牌包裝盒為中國傳統工藝製作的木製漆盒,四方造型,天地蓋四邊略呈弧形,喻天地四方、六合美滿之意。 北京奧組委從中國內地25個省區市、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及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德國等國家合共265件應徵作品中,有179件應徵作品對各項評審透過衫初選及複選,最終設計方案於2007年1月1日及2月8日分別獲國際奧委會及北京奧組委透過。 ==== 體育專案圖示 ==== 北京奧委會於2006年8月7日公佈此屆奧運會共35個的體育專案圖示,當中的圖示是以篆書為基本,並採用中國的甲骨文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現代圖形合一,形成此屆奧運的體育專案圖示(請參見各比賽專案子條目)。 北京奧委會指出該體育圖示容易認別、記憶以及使用能夠顯示出「鮮明的運動特微、優雅的運動美感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達到『形』與『意』的和諧與統一。」;此屆體育專案圖示的評審和創作是於2005年3月開始展開,並由中國和國外的設計家、奧運專家等人共同設計和給予意見,由中央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作出最後的修改,圖示於2006年6月正式成為此屆奧運的體育專案圖示。 體育專案圖示是應用於奧運會道路指示系統、比賽場館及使運動員、裁判、觀眾等作指南等,更會在電視轉播與廣告宣傳等被採用。 ==== 音樂 ==== 本次奧運會的開幕式主題歌是《我和你》,北京奧組委選擇中國歌手劉歡和英國歌手莎拉·布萊曼在開幕式上第一次演唱。閉幕式主題歌是《愛的火焰》,由中國女歌唱家宋祖英與西班牙男高音普拉西多·多明戈在閉幕式上共同演唱。 除北京奧運主題歌外,北京2008年奧運會暨殘奧會火炬接力主題歌與北京2008年奧運會暨北京2008年殘奧會志願者主題歌分別為《點燃激情 傳遞夢想》、《我是明星》與《微笑北京》。歌曲-{zh:徵;zh-hans:徵;zh-hant:徵;zh-cn:徵;zh-tw:徵;zh-hk:徵;zh-sg:徵;zh-mo:徵;}-集過程中同時開辦名為《唱響奧運》(北京電視臺製作)、《放歌奧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製作)的電視和廣播節目。倒計時一週年主題歌為《We Are Ready》,倒計時百日主題歌為《北京歡迎你》。 === 火炬接力 === 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又被稱為“祥雲”火炬,因其由聯想(北京)有限公司創新設計中心設計的火炬外形名為《祥雲》,火炬內部燃燒系統由航天科工集團設計研發。火炬設計研究規劃工作從2005年8月開始,2005年12月6日開始公開徵集火炬設計方案。北京奧組委執委會選定方案製成樣品後,於2007年1月經國際奧委會批准使用。 手持火炬長72釐米,分地面傳遞火炬和珠峰傳遞火炬兩種,兩者外形相同,但內部燃燒系統不同。火炬樣品製作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下屬的航天晨光完成。地面傳遞火炬燃燒系統採用雙火焰、氣相穩壓技術,燃料為丙烷,重985克,燃燒時間15分鐘,在零風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釐米,在強光和日光情況下均可識別和拍攝。珠峰傳遞火炬燃燒系統是一種特殊的固體燃料,重約1.1公斤,可克服珠峰低溫、低壓、缺氧、大風等極端不利條件,在0.3bar、-40℃的條件下火焰高度不小於25釐米,燃燒時間不低於7分鐘。 火炬的創意靈感來自「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雲圖案,具有代表中國文化的標誌。 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活動的主題是「和諧之旅」,以「點燃激情 傳遞夢想」()為口號。火炬接力歷時130天,總里程約13.7萬公里,包括五大洲的20座城市,參予傳遞火炬手達21,780人,是迄今為止線路最長、範圍最廣、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奧運聖火傳遞。另外,這次的聖火傳遞與歷屆的最大不同的是所經的城市很少是奧運城市,而且很多都是第一次進行聖火傳遞。 北京時間2008年8月8日晚24時,前中國體操運動員李寧作為最後一棒主火炬手飛天點燃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火炬。 === 比賽場館 === 北京奧運會的場館建設在申辦成功之後就很快展開,包括了奧運會開幕會場北京國家體育場、中國國家游泳中心、中國國家體育館、五棵松體育館和奧林匹克公園等重要場地,全部工程在2007年完工。大部分出支已經透過「法人招標」融資獲得,得標企業可獲得奧運場館在奧運會結束後30年的經營權。而部分建在大學區的場館則將交付各大學院校使用,另有一些場館則將交由國家體育總局管理。奧運村在奧運會結束之後也將以商品住房的形式向公眾出售。 由於規劃中的各奧運場館設計方案都耗資巨大,引起社會公眾和許多專家學者的廣泛討論與很大爭議,30多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曾在2004年7月聯名上書,在經費、設計和安全等方面對許多工程的方案提出疑問。2004年7月底,北京市政府提出了「節儉辦奧運」的思想,對眾多原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其中最受注目的奧運主場館國家體育場(因其外觀設計像一個鳥巢,又被俗稱為「鳥巢工程」)的施工被暫時停止,在修改了原定方案之後才重新開工。新的方案取消了具爭議性的可開啟頂蓋,最佳化建築鋼結構以節約鋼材用量,預定建設成本也由原先的38.9億人民幣減少到22.7億人民幣。其他多個奧運場館也修改了原定設計方案以節省支出。 據報道,在場館建設中,有6名工人死亡,4名工人受傷,後被證實為訊息不實。 在馬術方面,國際奧委會與馬術聯會在2005年7月8日中午於新加坡宣佈,香港獲得馬術主辦權,馬術場地定在香港沙田火炭香港體育學院,原址將會暫遷往烏溪沙青年新村。 === 志願者 === 北京奧委會於2006年8月28日正式公佈招募此屆奧運及殘奧會義工的行動,於北京的申請者可在8月起報名,而「京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申請人」則可於12月起報名,另外在港澳、留學生及外國人就在翌年的3月報名。 報名的義工必須於1990年6月30日前出生、能於奧運或殘疾奧運中連續服務一星期以上、能應用基本的漢語和英語與「具備志願服務崗位必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等。志願者要於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間報名,經面試和培訓後,從2007年8月開始分批得到通知。整個招募行動會於2008年5月完成。 至於在香港舉行的馬術方面,也同樣有招募義工活動,負責招募的香港奧馬委執行機構奧運馬術公司表示會向全球招募1800人左右,條件是必須通曉中、英文及可以熟練的運用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結果訊息公佈的第二天,即有500多人報名。 == 開閉幕式 == 2006年4月16日,開、閉幕式創作團隊揭曉。中國導演張藝謀擔任總導演,學者季羨林等多位人士作為文化藝術顧問。而作為藝術顧問之一的美國電影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以抗議中國在達爾富爾問題上的態度為由,在2008年2月辭去了顧問一職。。有指本屆奧運的開幕式本於8月22日展開,隨後因照顧贊助商利益而改為7月25日,但由於當時是北京最炎熱的季節。因此在國際奧委會、中國奧委會等的共識下,決定開幕式於8月8日進行大公報 - 《08年北京》教師特輯。 === 開幕式經過 === 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於2008年8月8日晚上8時整在北京正式開幕,在俗稱「鳥巢」的國家體育場舉行,9萬1千多名觀眾以及多國元首政要參加了開幕典禮。典禮由張藝謀擔任總導演。表演開場由2008名工作人員打著會發光的缶,缶每被打一次就會發一次光,構成中文數字及阿拉伯數字,倒數開幕秒數。隨後由永定門至主會場,沿北京城中軸線連續施放29個腳印造型的煙火(在現場觀看可發現煙火都有施放,但對電視轉播畫面則可能由於拍攝技術無法真實將煙火的盛況記錄下來,只有最後一個奧運開幕當天是真的煙火,其餘皆透過電腦修飾且為預先錄製的畫面,此事後被附會誤傳為全部焰火均由電腦3D製作。),象徵「第29屆奧運會一步一步走進北京」,開幕式正式展開。 開幕式的文藝表演名為《美麗的奧林匹克》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展示出中國四大發明、文字等中華歷史,下篇展示中國自改革開放後的繁榮景象。之後,中國歌手劉歡和英國著名歌手莎拉·布萊曼演唱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後,各國選手進場,出場順序按簡體中文名稱的筆劃順序。按慣例,首先進場是古代奧運發源地——希臘,第二個進場的是幾內亞,接著其他國家選手陸續進場,最後進場是東道主中國,由姚明擔任持旗手。 奧運主火炬點燃儀式,是由「體操王子」李寧以鋼線吊到高空,“空中漫步”繞場一週後,燃點“祥雲”造型的主火炬,象徵為期16日的北京奧運會正式開始。 整個開幕式的高潮是,九歲的林妙可與七歲女孩楊沛宜共同演出的《歌唱祖國》。演唱據導演陳其鋼事後表示,林妙可與楊沛宜,是“一個最完美的聲音,加上一個我們認為最完美的形象和表現”。然而,於表演前、表演時中國大陸並未公開表示此為共同演出。林妙可聲音出自他人,聲音演出者亦因相貌問題(換牙期)而未親自登臺,世界各地對中國政府此舉是否正當仍持保留態度。又由於中國並未如悉尼奧運般簽署保密協定,此種「事後誠實」使歐美傳媒對中國奧委會猛加抨擊,此事件被多個國際傳媒報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2000年悉尼奧運開幕式,重要環節都是幕後播放錄音。其中悉尼交響樂團的“演奏”其實是墨爾本交響樂團在3個月前錄製的。播放由他人演唱的錄音時有發生,但播放由其他交響樂團演奏的錄音卻極為罕見。當局更與相關人士簽署保密協議,不得透露實情,此事在8年後(2008年8月24日)才由澳大利亞報章《The Age》揭發;相對下,中國組織者並沒有與相關人士簽署保密協議,代唱一事更是奧組委自行說出,沒有隱瞞。 === 閉幕式經過 === 2008年8月24日晚上8點—10點在北京國家體育場舉行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式。 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與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羅格在解放軍軍樂隊的樂曲迎接下到場,並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及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久,名為《相聚》的文藝表演展開。 其後,204個國家及地區的持旗手分為兩組進場,最後出場的為中國,持旗手是本屆羽毛球女子單打冠軍、同時也是女單衛冕冠軍張寧。其後,各國運動員不按國籍的一同進場,這是歷屆奧運的傳統。隨後,12名北京奧運會志願者代表進場,3位新任的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包括俄羅斯遊手和世界冠軍波波夫向志願者代表們獻花,以表達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傳媒以及觀眾對志願者多日以來服務的鳴謝。 10分鐘後,北京奧組委主席劉淇與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發表講話,羅格表示北京奧運是「一屆真正無與倫比的奧運會」。另外,兩人又表示北京政府主辦的奧運非常出色,多謝北京提供了16天精彩的賽事,以及總結本屆奧運的賽果,並認為本屆奧運是其中一屆最公平的賽事。其後,場館升英國國旗並奏該國國歌,又降奧運五環旗,比喻北京奧運正式結束,交由下屆主辦國英國主辦奧運。 在熄滅聖火的儀式上,由三位外國演員模仿運動員依依不捨的離開北京,在登機前的一刻,其中一位演員張開圖卷閱讀,與開幕式照應。之後,演員緩緩地合起圖卷,聖火亦慢慢的熄滅起來,這表示了各國運動員和觀眾等都對北京奧運的結束感到依依不捨。 == 售票 == 北京奧委會於2006年10月在北京宣佈此屆奧運的門票會由北京歌華特瑪捷票務有限公司獨家供應。。 總數700萬張的可銷售門票奧組委指定票務供應商 可售門票超過700萬張有七成會於主辦國—中國發售,其餘的210萬張會流出海外。在700萬張的可銷售門票之內,開幕禮佔了6萬張。另外,北京奧組委表示除了游泳專案外國際奧委會:北京奧運會游泳比賽票價不降,大部份的賽事門票都會以低價格採有上限和實名方式出售,以防止倒票行為出現。 北京奧組委同時安排了總量將近100萬張的奧林匹克教育計劃門票。北京奧組委此前的規劃,共有將近100萬張價值5元(預賽階段)和10元(決賽階段)的奧運門票將透過全國各省教育行政部門向學生-{}-發放。在總共700萬張奧運會可銷售票中,學生票大約佔14%的比例,每張門票上都印有“奧林匹克教育計劃門票”字樣。據北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奧林匹克教育處負責人介紹,發放的奧林匹克教育計劃門票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比賽專案。 2006年11月29日,北京奧組委公佈了奧運會門票價格(單位:人民幣)。在全部可售票中,定價等於或低於100元的票數佔58%。預賽門票最低價為30元,最高價為300元;決賽門票最低價為60元,最高價為1,000元。當中,如腳踏車公路賽、田徑的馬拉松等公開的比賽都會免持票觀賽北京奧組委公佈票價方案 有些專案免票觀看。 開閉幕式方面,開幕式門票最低價為200元,最高價為5,000元。閉幕式門票最低價為150元,最高價為3,000元。另外,為鼓勵中國青少年到現場觀看比賽,特設“特殊定價門票”,預賽票價為5元,決賽票價為10元汪湧,北京奧運會門票價格確定,新華網 。 第一階段售票工作於2007年4月15日開始分段銷售,8月24日分配抽籤完畢。同年10月30日,第二階段預售展開,但由於在一小時內以電話註冊方式的來電達380萬個,加上官方票務網站瀏覽量巨大,技術問題中心於同日宣佈停止預售活動,11月5日公佈新方案,同年12月10日-12月30日期間恢復了第二階段售票。 第三階段售票工作於2008年5月5日-6月9日進行,共售出138萬張門票。至於第四階段則由7月25日於各比賽場館中出售最後82萬張的門票,一人最多隻可買兩張門票,7月27日,全部門票均售完。 == 專案 == 220px|右|縮圖|帆船比賽地——青島奧帆中心 此屆奧運共設28個大項(38個分項),302個小項,小項比賽中男女子分別有165項和127項,混合比賽有10項。相較於上屆奧運會,本屆在田徑新增了女子3000米障礙賽1小項,游泳新增了男子和女子馬拉松游泳2小項,射擊取消了男子10米活動靶及女子雙不定向飛靶2小項;而腳踏車以男、女子小輪車(BMX)取代了男、女子計時賽, 乒乓球則以男、女子團體賽取代了男、女子雙打國際奧協會編列的2008年北京奧運專案與小項列表 (PDF格式、英語)。另外,主辦單位特別舉行的北京2008武術比賽,並不屬於本屆奧運會正式專案或表演專案,運動員所得的獎牌也不會計算在獎牌榜中。 由於棒球和壘球將不會列入下屆倫敦奧運會的比賽專案中,而且一直到2020年前,這兩個專案都不能成為奧運專案,因此此屆奧運是2020年以前最後一屆有棒球和壘球專案的奧運2020起奧運專案25+3 08奧運成棒壘絕版演出。以下是28個大項及其分項列表: * 游泳 * -{zh-hans:花樣游泳; zh-tw:水上芭蕾; zh-hk:韻律泳;}- * 跳水 * 水球 * 射箭 * 田徑 * 羽毛球 * 棒球 * 籃球 * 拳擊 * -{zh-hans:皮划艇; zh-tw:輕艇; zh-hk:獨木舟;}- ** 激流迴旋 ** 靜水 * 腳踏車 ** 場地賽 ** 公路賽 ** 山地賽 ** 小輪車(BMX) * 馬術 * 擊劍 * 曲棍球 * 足球 * 競技體操 * 蹦床 * -{zh-hans:藝術體操; zh-tw:韻律體操; zh-hk:藝術體操;}- * 手球 * 柔道 * 現代五項 * -{zh-hans:賽艇; zh-tw:划船; zh-hk:賽艇;}- * 帆船 * 射擊 * 壘球 * 乒乓球 * 跆拳道 * 網球 * 鐵人三項 * 室內排球 * 沙灘排球 * 舉重 * 摔跤 === 賽事焦點 === 京奧閉幕式後,不少傳媒選出了本屆奧運的賽事焦點,以下為路透社所選出的10大賽事焦點: # 牙買加人博爾特於男子100米賽事以9秒69的成績重新整理世界紀錄。 # 美國泳手菲爾普斯一圓八金夢,打破史畢茲在一屆奧運中奪得7面金牌的最高紀錄。 # 雅典奧運男子110米欄金牌得主劉翔因傷退出,無緣衛冕。 # 俄羅斯的伊辛巴耶娃第24次改寫女子撐杆跳的世界紀錄。 # 開幕式引人入勝。 # 德國舉重運動員施泰納在奪金一刻親吻亡妻的相片。 # 美國的馬修·埃蒙斯在最後一發中以4.4環的成績將金牌拱手相讓,4年前的雅典奧運,他也因最後一發失準失去贏得金牌的機會。 # 牙買加博爾特在200米專案上再度打破世界紀錄。 # 阿富汗在跆拳道中贏得銅牌,是該國首面奧運獎牌。 # 愛沙尼亞大熱門格爾德·甘達奪得男子鐵餅的金牌。 總括而言,本屆奧運共打破132項奧運紀錄以及43項世界紀錄。 == 賽程 == 以下列表為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所有比賽專案的賽程表,更新至2006年11月9日。藍包方格代表該專案在當天有比賽進行,黃包方格代表該專案在當天進行決賽階段,空格內的數字代表該專案在當天頒發的金牌數目。 == 參賽代表團 == 2007年8月8日晚上,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向所屬的198個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含有205個國家及地區)發出邀請函,包括在雅典奧運後新成為國際奧委會成員的馬紹爾群島、吐瓦魯及蒙特內哥羅。值得一提的是歷屆奧運會的發出邀請函儀式均是在瑞士洛桑的總部舉行的,而在主辦國的首都進行卻是首次。 韓國和朝鮮於2004年2月25日計劃兩隊聯合參賽,但因細節問題未能達成共識。雖然奧委會在2008年2月中對自行宣佈獨立的科索沃表示承認,不過科國被認為應來不及參與。同時,塞爾維亞宣告嚴禁科索沃運動員參與北京奧運。2008年7月24日伊拉克時間晚上7:00,伊拉克單方面宣佈由於政府幹涉國家的體育發展,因而被國際奧委會禁賽。6天後,伊拉克與國際奧協會達成共識,再度恢復參與奧運的資格。國際奧委會於本屆奧運開幕前宣佈,由於汶萊代表隊未能在奧運會前為其運動員註冊,因此被取消參賽資格,剩下204個國家及地區參賽。 == 獎牌榜 == 本屆夏季奧運會共有87個國家或地區贏得獎牌。中國以48面金牌居冠,是奧運歷史上首個亞洲國家登上金牌榜首,而美國金牌數目不變,但金牌排行榜較上屆奧運下降一位;而上屆排行第三的俄羅斯後來居上,力壓英國。雖然如此,下一屆夏季奧運會主辦國英國分別在腳踏車、賽艇等專案奪得多面獎牌,令她們由上屆的第十跳升至第四位。本屆奧運共有3個國家贏得她們歷史性的首面奧運金牌,包括在田徑場上摘金的巴林、巴拿馬,及在柔道館中掄元的蒙古國;而曾獲八屆奧運曲棍球金牌的印度,則在射擊場中達成個人專案的首度封王;另外,阿富汗、多哥、模里西斯及塔吉克等4國則於本屆奧運中首度贏得獎牌。 ===橫掃領獎臺=== 日期 大項 小項 代表團 金牌 銀牌 銅牌 8月9日 擊劍 女子個人佩劍 瑪麗埃爾·扎格尼斯 薩達·雅各布森 麗貝卡·沃德 8月17日 田徑 女子100米 謝莉-安·弗雷澤 謝龍·辛普森 克倫·司徒華 未頒發 8月17日 網球 女子單打 德門蒂耶娃 薩芬娜 薇拉·茲沃納列娃 8月18日 田徑 男子400米欄 安傑洛·泰勒 克倫·克萊門特 伯肖恩·傑克遜 8月21日 田徑 男子400米 拉肖恩·梅里特 傑里米·韋林納 戴維·內維爾 8月22日 桌球 女子單打 張怡寧 王楠 郭躍 8月23日 桌球 男子單打 馬琳 王皓 王勵勤 == 相關問題 == == 反響 == === 收視率 === 國際奧委會市場開發部部長Timo指出,在全球範圍內有45億人次的觀眾看到了北京奧運會的相關比賽和接收到奧運會資訊,是目前為止奧運會歷史上轉播規模最大的一次,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5000小時的報道和轉播,報道規模是雅典奧運會的三倍,悉尼奧運會的四倍。 開幕式是歷史上電視轉播的高潮,在中國有8億多觀眾透過電視媒體觀看了開幕式,其它國家地區轉播的收視率也創造了歷屆新高。 === 賽事收益 === 2009年6月19日,審計署公佈北京奧運的財政收支。當中,自2001年北京成功申辦奧運至2009年3月15日為止,北京奧組委共支出了193.43億元,收入達205億元,盈餘達11億元。當中,收入的主要來源為賽事轉播,佔總收入的四成,門票收入達12.8億元。支出方面,開幕式與閉幕式動用的資金達8.31億元,火炬傳遞動用了3.12億元。 == 參見 == * 舉辦於北京的其他綜合運動會 ** 1990年亞洲運動會 ** 2001年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 ** 2022年冬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 == 註釋 == == 參考資料 == == 外部連結 == * 北京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官方網站* * 國際奧委會關於本屆奧運會之英文簡介 * 國際奧委會關於本屆奧運會之法文簡介 * 綠色和平:北京奧運會環境評估報告《超越北京,超越2008》 Category: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Summer Olympics Category:2008年中國體育 Category:北京主辦的國際綜合運動會 Category:2000年代中國主辦的國際綜合運動會 Category:中國主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雍正帝
清世宗(),愛新覺羅氏,(),法號破塵居士、圓明居士陳捷先《雍正寫真》遠流出版 ISBN 9573245051,中國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的第三位皇帝,於公元1722年至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通稱世宗憲皇帝()。 雍正帝乃康熙帝第四子,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登基(1722年12月27日)《八旗通志初集五十八》。雍正帝的風格是著名的勤勞親為,狠辣果斷,絕不心慈手軟,因此對內政民生的問題,用著強力的手段進行鐵腕施政,例如在中央設定軍機處和密摺制度來加強皇權,在地方上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打擊貪腐的王公官吏和廢除賤籍等一系列政策來推動清朝經濟和國力進一步增加,對外則透過對俄國談判確定蒙古北部邊疆,平定青海,在西藏設定駐藏大臣等加強對西藏的控制。由於其在位期間正值壯年,針對當時的時弊做出果斷處置,把康熙帝留的問題加以整頓,使盛世得以延續,一定程度挽救了清朝的統治,有助於清朝不至於及早滅亡,使其主導的改革多被後世所肯定。 == 人物生平 == === 出生與早年 === 胤禛於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寅時出生於紫禁城永和宮,為康熙帝第四子,母親是孝恭仁皇后。康熙帝曾評價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後經胤禛請求,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語。因胤禛性情急躁剛烈,康熙帝用“戒急用忍”訓喻他。胤禛早年隨康熙帝巡歷四方。 === 儲位鬥爭中的角色 === ==== 皇子時期 ====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封胤禛為貝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胤禛妾室鈕祜祿氏生下雍親王胤禛第四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帝。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廢黜允礽,此時不再立皇太子。因此爭奪儲位鬥爭更加激烈。 ==== 即位後的處置 ====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日,胤禛登基為雍正皇帝。 雍正繼位,任命康熙皇八子允禩、皇十三子允祥、馬齊和隆科多總理事務。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至二月起,雍正帝對以往在康熙時期奪嫡氣勢高漲的八弟允禩和九弟允禟治罪,除去他們的爵位及宗室籍,並令其分別改名為「阿其那」和「塞思黑」。 === 去世 ===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夜子時圓明園病逝,享年58歲,葬於清泰陵。 == 為政舉措 == ===政治=== ==== 加強專制 ==== *軍機處:雍正八年,成立軍機處,當時主要為了緊急應對西北軍情,協助辦理皇帝處理對準噶爾用兵的各種軍務。而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從大學士、尚書、侍郎以及皇親國戚中擔任。議政王大臣會議與軍機大臣在雍正時期,依然是並存的,並且雙方職責各不盡相同,共同點皆需要處理軍務。只是1792年乾隆當政時,廢除了議政王大臣會議,乾隆以軍機處為主要專一事權。例如雍正時期的首席軍機大臣:怡親王允祥、大學士鄂爾泰。在正式官僚體制外,設立以皇帝親近成員組成的決策集團可謂為「中朝現象」,屬專制君主絕對權力之表現。廖伯源《政治制度與西漢後期之政局變化》1983 *密摺制:雍正還在中央進一步完善密摺制度來監視臣民。 *整肅兄弟:雍正二年四月,明詔訓飭康熙帝皇八子,令王公大臣察其善惡;削康熙帝皇十子爵永遠拘禁之;十二月,康熙帝前廢太子死。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狀;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滿語罵人的話,意義眾說紛紜,有「馱負罪過」、「驅趕犬隻」、「冷凍的魚」等眾說),九月死。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狀,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意義為髒的豬),八月死。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皇十子胤䄉罪狀。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諭示其罪狀,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錮。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復親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胤祥之喪時「遲到早散,面無戚容」而削爵拘禁。 ==== 整頓吏治 ==== 康熙帝在位晚年,對下屬過度寬縱,導致大清吏治腐敗,官風鬆懈。雍正帝登基後第一項任務就是整頓吏治。一方面雍正帝告誡官員,在給總督的上諭中說:“今之居官者,釣譽以為名,肥家以為實,而曰‘名實兼收’,不知所謂名實者果何謂也”《清世宗實錄》卷3,登基一週年時又說到:“朕纘承丕基,時刻以吏治兵民為念”《清世宗實錄》卷13。另一方面完善監督體系,緊抓思想反腐,並注重官員、民眾的思想道德教化,樹立反腐典範。 在整飭吏治的同時又打擊朋黨勢力,他看到朋黨之間各抒政見,妄議朝政,擾亂君父視聽,妨礙堅持既定的政策,認為“朋黨最為惡習”《清世宗實錄》卷6,因此宣稱“將唐宋元明積染之習盡行洗滌”《雍正起居注》,雍正五年二月初三日條,“務期振數百年頹風,以端治化之本”《雍正起居注》,雍正五年正月十三日條。 ==== 秘密立儲 ==== 改善秘密立儲制度,即皇帝在位時不公開宣佈太子,而將寫有繼承人名單的一式兩份詔書分別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和皇帝身邊,待皇帝去世後,宣詔大臣共同拆啟傳位詔書,確立新君。這樣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不過此制僅乾隆和鹹豐兩帝即位時施行過。 ==== 用人方法 ====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堯和隆科多。隆科多為吏部尚書、步軍統領,兼理藩院,賜太子太保銜,被雍正尊稱為“舅舅”。顯赫異常,但未過幾年,即被雍正整肅。雍正三年七月削隆科多太保銜;雍正四年正月削職;雍正五年十月廷臣上四十二罪款,下獄,永遠禁錮;雍正七年六月,死於禁所。其較為寵信的四位臣工:李衛(江蘇人)、田文鏡(福建人)、張廷玉(安徽人)、鄂爾泰;李衛和張廷玉為漢人,田文鏡為漢軍的旗人,以民族分,漢族佔了四分之三,足見雍正確實瞭解也重用漢人。雍正四年十二月,河南、陝西、四川均攤丁銀入地併徵;謝濟世劾田文鏡,被褫職,發赴阿爾泰軍前效力,陸生楠亦以黨援同時遭遣。 ====整頓旗務==== 清兵入關以後,國家承平日久,軍備廢弛。而作為大清軍隊主力的八旗兵也是喪失鬥志,特別是在旗的八旗子弟,每日遊手好閒,貪圖享樂。雍正帝對於此情此景對八旗旗務進行了一些整頓,例如:給那些無所事事的旗人分的土地和農具,讓其自力更生,派遣八旗子弟去前線參戰等。 ====雍正八案==== 九子奪嫡、胤禵軟禁、年羹堯案、曾靜呂留良案、隆科多案、謝濟世案、陸生楠案、屈大均案。 雍正三年十一月,年貴妃死;十二月斬《西征隨筆》作者汪景祺。雍正四年三月,錢名世以曾投詩年羹堯獲罪,雍正親書「名教罪人」懸其家門,又命文臣作詩文刺惡他。雍正四年九月,查嗣庭以謗訕下獄,五年五月死,戮屍。雍正七年五月,曾靜供稱因讀呂留良書而有謀反;十年十二月,治呂留良罪,與兒子呂葆中、門人嚴鴻逵一同戮屍,斬另一兒子呂毅中與門生沈在寬。雍正七年九月,頒行《大義覺迷錄》。 ===軍事=== 年羹堯先後被任命為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赴青海征討厄魯特羅卜藏丹津叛亂。 雍正元年三月,封年羹堯三等公;四月命康熙皇十四子留護康熙帝遺體;五月,生母仁壽皇太后死;八月,密封立四子弘曆之上諭於正大光明匾後;十月授年羹堯撫遠大將軍。雍正二年三月,平定青海,進年羹堯為一等公。成為實際的西北王。雍正三年三月,下詔斥責年羹堯,四月調為杭州將軍,六月削太保銜,七月黜為閑散旗員,十二月廷臣上九十二罪款,賜死,斬其子年富。 === 經濟 === 康熙末年吏治鬆弛,貪汙成風,加上諸王皇族同官僚結黨營私,致使財政經濟從中央到地方混亂不堪,“積弊甚大”。僅戶部就虧空白銀二百多萬兩。面對如此局面雍正帝在稅制上推動“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一系列改革。 同時,設會考府,清查虧空。推廣養廉銀製度,養廉銀不但是一項經濟政策,同時也是清朝前期整頓制度的一項綜合改革措施。 === 文化 === 雍正帝在位期間還對科舉制度實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創考差先例,改革選派考官制度;變更考的試內容和重點;增設考試科目,考生的資格限制有所放寬;還創行“朝考”、翻譯翰林“大考”等複試制,變通一試而定終身的制度;調整用人政策,數途並用,以抑科甲。這些措施的實行力剔積弊的施政作風。 ====蒙古與藏族==== 雍正二年(1724年)設定西寧辦事大臣,辦事大臣衙門最初設於察罕託洛亥(青海湖東南),後改駐西寧,故乾隆以後又稱為西寧辦事大臣。 雍正五年,在西藏設定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控制。 ====西南各族==== 廢除西南少數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用朝廷分發的流官,史稱“改土歸流”,派遣官吏統治,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及同化。 === 社會 === 清朝自雍正帝在位期間起實施“廢除賤籍”這一項改革。雍正帝下令為賤民開豁為民(又稱開豁為良),編入正戶,準許置產定居、考試,宣示廢除賤民階級,但影響有限,未能改變社會大眾的歧視風氣,賤民仍然存在,如福州疍民和墮民等群體較明視訊記憶體續到清末,及所謂發功臣暨披甲家為奴或辛者庫。《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56、81、94。《雍正朝起居注冊》元年九月初九日條。 ===外交=== * 嚴厲禁止天主教傳教 * 與俄羅斯帝國訂定《恰克圖條約》,還曾派遣正式使團前往莫斯科,1731年1月26日,託時使團在克里姆林宮,覲見俄國女皇安娜一世恭賀其登基,德新使團還於次年訪問了彼得堡。 *海禁問題上,開始嚴格執行海禁,後來考慮到閩地百姓生計困難,同意適當開禁;雍正二年降旨-{準}-廣東人移民臺灣,但對外洋回來的人民仍有戒心。雍正嚴禁中國商人出海經商,還設定各種障礙,並說道“海禁寧嚴毋寬,餘無善策”。在沿海各省的要求下,雖放寬海禁,但仍加以限制盤剝。尤其對久住外國的華僑商販和勞工,“逾期不歸,甘心流移外方,無可憫惜,不許其復回內地”《清文獻通考》。 ==陵墓==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陵墓位於瀋陽的盛京三陵。清入關後,從順治帝、康熙帝都安葬到北京東邊的遵化縣馬蘭峪皇家陵園,即清東陵。雍正帝另選北京西邊的易縣開闢自己的陵墓,即清西陵。 ==紀年對照== 清世宗 雍正元年 雍正二年 雍正三年 雍正四年 雍正五年 雍正六年 雍正七年 雍正八年 雍正九年 雍正十年 西元 1723年 1724年 1725年 1726年 1727年 1728年 1729年 1730年 1731年 1732年 干支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清世宗 雍正11年 雍正12年 雍正13年 西元 1733年 1734年 1735年 干支 癸丑 甲寅 乙卯 ==家族== ===后妃=== 封號、諡號 備註 皇后 皇后 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 本名失考,正宮皇后,侍衛內大臣費揚古之女,雍正九年50歲崩。生一子:弘暉,幼殤。 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原為熹妃,後升熹貴妃,四品典儀凌柱之女,乾隆四十二年85歲崩。生一子:高宗純皇帝弘曆。 皇貴妃 皇貴妃 敦肅皇貴妃年氏 巡撫年遐齡之女,雍正元年封貴妃,雍正三年十一月加封皇貴妃,旋薨。生三子:福宜、福惠、福沛,一女,皆殤。 純懿皇貴妃耿氏 管領耿德金之女。雍正間,封裕嬪,進裕妃。乾隆時,初尊為皇考裕貴妃,孝聖憲皇后崩,尊為皇考裕皇貴太妃,乾隆四十九年95歲薨。生一子:和恭親王弘晝。 妃 妃 齊妃李氏 知府李文熚之女。生三子:弘昐、弘昀、弘時,僅弘時成年活至雍正登基,其餘兩子皆殤;一女,下嫁星德。 謙妃劉氏 管領劉滿之女,生於康熙五十三年。雍正年間入宮,初為答應,累進為貴人。雍正十一年生皇六子,翌日晉為謙嬪。乾隆時尊為皇考謙妃。生一子:果恭郡王弘曕。 寧妃武氏 知州武柱國之女,雍正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寧妃去世。死後葬於清西陵泰陵妃園寢。 嬪 嬪 懋嬪宋氏 主事金柱之女。生二女,皆殤。 貴人 貴人 郭貴人 雍正初年封郭常在,雍正七年正月已晉郭貴人。乾隆元年正月未受晉封。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初七日辰時,彩棺奉移泰陵妃園寢,三月十三日正式下葬。 李貴人 雍正七年封貴人。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卒。 安貴人 本名安春曉,雍正時為貴人,從未晉位。家世沒有任何記載。雍正七年四月後入宮。乾隆十四年正月至乾隆十五年底期間去世。 海貴人 雍正三年為常在,乾隆元年正月已晉海貴人。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 張貴人 雍正七年四月後入宮,初為常在。雍正十三年四月晉為張貴人,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卒。 老貴人 照看履懿親王及和恭親王之嬤嬤,雍正帝賞其貴人之位,「老」字為稱呼。雍正三年已為貴人,與康熙帝后妃同居寧壽宮。乾隆元年四月在景山病死。乾隆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葬清東陵附近之蘇麻喇姑園寢,因其非為后妃,故不入葬泰陵妃園寢。 常在 常在 那常在 雍正七年四月後入宮。雍正十三年前卒。葬泰陵妃園寢。 李常在 雍正八年已入宮,稱李答應;雍正十年閏五月晉李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後卒。葬泰陵妃園寢。 馬常在 乾隆三十三年冬旬已去世了。乾隆四十年十月葬泰陵妃園寢。 春常在 雍正十三年正月,某氏被稱為儲秀宮姑娘;同年十月儲秀宮姑娘已被高宗尊封為春常在。乾隆三十年,春常在去世,葬泰陵妃園寢。 高常在 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宮,稱高答應。雍正八年十一月,稱高常在。約卒於雍正十年七月到雍正十二年底之間。葬泰陵妃園寢。 常常在 雍正十年八月,常常在去世。葬泰陵妃園寢。 顧常在 雍正七年四月後入宮,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 吉常在 雍正五年四月已經入宮為大答應,未知是否為高階婦差。《食肉底賬》稱其為「吉官」。乾隆元年正月已晉為吉常在。乾隆十四年正月仍在《食肉底賬》中出現。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答應 答應 蘇答應 據《清西陵史話》,蘇答應雍正四年七月出現,或於雍正七年十二月至雍正八年正月期間已無記載,或為高階婦差,葬地不詳。 汪答應 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常答應 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大答應 大答應 雲答應 雍正五年四月已經入宮為大答應,或為高階婦差。《食肉底賬》稱其為「雲惠《食肉底賬》:皇后下官女子三十二人、皇貴妃下官女子十二人、齊妃下官女子五人、熹妃下官女子八人、裕妃下官女子八人、懋嬪下官女子七人、老貴人下官女子五人、郭貴人下官女子四人、常常在下官女子四人、海常在下官女子四人、蘇答應下官女子三人、啟祥宮官女子二人、雲惠下官女子一人、蘭英下官女子一人、吉官下官女子一人。」。雍正九年四月去世,送至六股道埋塟,未經蓋造衙門圍牆。乾隆三年四月蓋造雲答應衙門三間及大門三間,成砌周圍圍牆。 蘭答應 雍正五年四月已經入宮為大答應,《食肉底賬》稱其為「蘭英」,儘管乾隆元年正月改稱為蘭答應《宮內等處女子嬤嬤媽媽裡食肉底賬》:皇太后官女子十二人、貴妃官女子四人、齊妃官女子六人、……安貴人官女子四人、李貴人官女子四人、海貴人官女子一人、李常在官女子三人、馬常在官女子二人、吉常在官女子二人、蘭答應官女子二人、春常在官女子一人。,但檔案上仍載其為大答應。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或為高階婦差,待考。 姑娘 姑娘 啟祥宮姑娘 雍正十年七月的檔案有一位代稱為啟祥宮的姑娘,雍正十三年的檔案已不見啟祥宮之名,或為高階婦差,葬地不詳。 格格 格格 伊格格 奉安於泰陵妃園寢。格格為親王妾室的稱號,可能是雍正帝為親王時的妾室。 張格格 奉安於泰陵妃園寢。格格為親王妾室的稱號,可能是雍正帝為親王時的妾室。 蘇格格 奉安於泰陵妃園寢。格格為親王妾室的稱號,可能是雍正帝為親王時的妾室。 ===子女=== ====皇子==== 皇子 皇子 皇子 姓名 生母 備註 弘暉 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時為嫡福晉) 長子,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生,康熙四十三年六月初六日8歲殤。乾隆時追封為端親王。 弘昐 齊妃李氏(時為側福晉) 實際上的第二子,但因早殤而未序齒。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二日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九日2歲殤(1697年7月19日-1699年3月30日)。 弘昀 齊妃李氏(時為側福晉) 二子,康熙三十九年八月初七日生,康熙四十九年十月二十日10歲殤。 弘時 齊妃李氏(時為側福晉) 三子,雍正命弘時過繼康熙帝皇八子允禩,雍正四年二月除宗籍,五年八月暴斃。康熙四十三年二月十三日生,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23歲卒。 弘曆 孝聖憲皇后鈕鈷祿氏(時為侍妾格格) 四子,高宗純皇帝。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89歲駕崩。 弘晝 純懿皇貴妃耿氏(時為侍妾格格) 五子,和恭親王。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廿七日生,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十三日58歲薨。 福宜 敦肅皇貴妃年氏(時為側福晉) 康熙五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生,康熙六十年正月十三日1歲殤。 福惠 敦肅皇貴妃年氏(時為側福晉) 康熙六十年十月初九日生,雍正六年九月初九日8歲殤。乾隆時追封為懷親王。 福沛 敦肅皇貴妃年氏 雍正元年五月初十日生,即日殤。 弘曕 謙妃劉氏(時為劉貴人) 六子,果恭郡王,乾隆命弘曕過繼康熙帝皇十七子允禮。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一日生,乾隆三十年三月十一日32歲薨。 ====養子==== 封號、諡號 生父 生母 養子理郡王弘㬙 理親王允礽 側福晉程佳氏 養子輔國公弘晥 理親王允礽 側福晉程佳氏 養孫永璥 理親王允礽第三子弘晉 妾納喇氏元保之女 ====皇女==== 出生年 封號、諡號 生母 長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日生,未逾月夭折 懋嬪宋氏(時為侍妾格格) 次女(1695年-1717年)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六日生,五十六年三月薨 和碩懷恪公主 齊妃李氏(時為側福晉)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生,未逾月夭折 懋嬪宋氏(時為侍妾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日生,五十六年五月夭折 敦肅皇貴妃年氏(時為側福晉) ====養女==== 雍正年間有永和宮公主及永和宮格格等稱,由於當時雍正帝親生女兒皆已離世,此時居住在六宮區域的公主應為其養女。  封號、諡號 生父 生母 備註 養女和碩淑慎公主 理親王允礽第六女 側福晉唐氏 康熙四十七年正月初二日醜時出生。雍正四年(1726)十二月,下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理藩院額外侍郎觀音保。 養女和碩和惠公主 怡親王允祥第四女 福晉兆佳氏 康熙五十三年十月初十日寅時出生。雍正七年(1729)十二月二十七日,下嫁智勇親王丹津多爾濟之子多爾濟塞布騰。 養女和碩端柔公主 莊親王允祿長女 福晉郭絡羅氏 康熙五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出生。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下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齊默特多爾濟。 養女和碩格格 允禔第十三女 妾晉氏 雍正二年六月出生。初為縣主,乾隆二年六月指與喀喇沁貝勒僧袞扎布,在崇慶皇太后前哭泣奏請未婚守節,後撫養著未婚夫的子侄,五世同堂。嘉慶帝聞知其守寡逾六十年而御書匾額「貞祺康蔭」送至該部蒙古。 == 評價 == 《清史稿》:聖祖政尚寬仁,世宗以嚴明繼之。論者比於漢之文、景。獨孔懷之誼,疑於未篤。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盡出於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睏。有近臣言州縣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爾未為州縣,惡知州縣之難?”至哉言乎,可謂知政要矣!《清史稿·卷九·本紀九》 《清世宗實錄》:天表奇偉,隆準頎身,雙耳半垂,目光炯照,音吐洪亮,舉止端凝。……幼耽書詩,博覽弗倦,精究理學之原,旁徹性宗之旨。天章濬發,立就萬言。書法遒雄,妙兼眾體。毎籌度事理,評騭人才,因端竟委,燭照如神。韜略機宜,皆所洞悉《清世宗實錄·卷一》。 李氏朝鮮君臣受儒家正統華夷之辨觀念的影響對清國以及清國皇帝的態度多持批評態度,甚至有妖魔化傾向。朝鮮人毫無忌諱地記錄康熙帝的“雌雄眼”容貌,還認為雍正帝貪財愛銀。但是朝鮮使臣李樴親見雍正“氣象英發,語言洪亮”《李朝實錄·景宗實錄·卷十三》,三年(雍正元年)九月癸未條,第42冊,第181頁。 英國歷史學家史景遷認為,雍正的父親康熙為政寬鬆,執政末期受儲立之爭所擾且出現典型長壽帝王的統治能力退化現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滿清實已浮現官僚組織膨大腐敗、農民生活水準惡化的危機;由於雍正即位時正處於政治歷練、精神與人格上的成熟階段(45歲),因此得以精準的分析問題並有魄力的作出應對。他的改革同時包含力行整頓與和現實的妥協(如火耗歸公與養廉銀)。雖然史學家黃仁宇認為雍正未能瞭解與解決明清兩代作為內歛式王朝的根本問題,但滿清得以建立起一套繼續執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統治體制,而未淪為「立國百年而亡」的異族王朝,此當歸功於雍正一朝的改革。 英國人濮蘭德·白克好司評價雍正:“控御之才,文章之美,亦令人讚揚不值。而批臣下之折,尤有趣味,所降諭旨,洋洋數千言,倚筆立就,事理洞明,可謂非常之才矣。”《清室外紀》,《清外史叢刊》本,第62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珍認為雍正是一位善於觀察與思考者,其思想的敏銳性以及思維廣度與深度,都超過允禩、允禵等人楊珍:《清朝皇位繼承製度》,第389頁。。 中國歷史學家錢穆認為:「雍正是有名能專制的。他的上一代是康熙。在中國歷史上,康熙也算是一個好皇帝,至於雍正便太專制了。我們現在看他的硃批上諭,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帝是如何般統制中國的。在當時,全國各地地方長官一切活動他都知道,大概全國各地,都有他私派的特務人員的。因此許多人的私生活,連家人父子親戚的瑣碎事,都瞞不過他。一切奏章,他都詳細批。他雖精明,同時是獨裁。但他有他的精力,他有他的聰明,中外事,無論大小,旁人還不知道,他已經知道了……不能說皇帝私下決定了,不再給政府行政長官預聞就可辦。這決不能說是一種制度,也不能說它是習慣法,只能說它是法術。為什麼?因為這是純粹出之於私心的。而私心則決不能形成出制度。」任之.《新編中華歷史五千年—清朝》.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730頁 ==爭議== === 即位之謎 === 從古至今民間多年來有「十改-{於}-」和「十改第」的說法,指因為「-{於}-」字和「第」字在構做上均含有「十」字,所以雍正把遺詔上「傳位十四子」一句改為「傳位-{於}-四子」或「傳位第四子」,進而把皇位繼承權從身為康熙帝第十四個兒子的允禵手上奪去。 「十改-{於}-」和「十改第」這兩個說法已被中央研究院的人員加以否定。他們說清朝時代的官方文書裡如果提及皇族和皇帝的子嗣,文書裡一定會把那人的正式爵位、皇室兄弟之間的排名與名字完整列出。根據中央研究院現在儲存的康熙遺詔,雍正在遺詔上被稱為「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如此類推,如果康熙原本是屬意讓允禵繼位的話,那文書裡則會把允禵寫成「貝勒皇十四子胤禵」,寫法與「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完全不同。 康熙遺詔亦以滿文和蒙文書寫與中文一同的內容。滿文裡,「-{於}-」和「十」兩字的寫法完全不同,並沒有矯飾可能。亦有觀點指出「-{於}-」字是簡體字,等於繁體字裡的「-{於}-」字。因為「-{於}-」和「十」寫法差別甚大,所以在更改方面會有難度。 ====康熙帝傳位雍正帝之徵兆==== * 徵兆一:「康熙六十年正月,命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皇十二子貝子胤祹、世子弘晟以御極六十年,告祭永陵、福陵、昭陵。」康熙登基一甲子六十年之重大祭告先祖非同一般,派遣雍親王胤禛主持,豈能不具備重大意義?為何不是派遣支援皇十四子胤禵的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或是皇三子胤祉? * 徵兆二:康熙御極六十年派雍親王胤禛祭祖此舉,讓廢太子胤礽之師王掞看出端倪,故於三月「大學士王掞密奏請建儲,至是監察御史陶彝、任坪、範長發等人曾疏請建儲,帝不悅,並掞切責之。諸王、大臣奏請治大學士王掞罪,帝赦不治。」這亦可視為康熙安排接班人的佈署跡象之一,畢竟皇十四子胤禵尚且領兵在西北,一旦提早公佈,易生事端。 * 徵兆三:「五月壬戌,命撫遠大將軍胤禵移駐甘州。以年羹堯總督四川陝西,色爾圖署四川巡撫。」康熙以皇四子雍親王胤禛之親信年羹堯箝制皇十四子胤禵的軍後補給已然成形。 * 徵兆四: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命撫遠大將軍胤禵復往軍前。十月,命雍親王胤禛率弘昇、延信、孫渣齊、隆科多、查弼納、吳爾臺察閱京師通州倉廒。」康熙指示由雍親王胤禛親率隆科多、查弼納等眾多京師王公重臣,竟然只為「察閱京師通州倉廒」,已有不尋常跡象。 * 徵兆五:「十一月帝不豫,駐蹕暢春園。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康熙駕崩前祀天仍然未派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代祀,更未召皇十四子胤禵返京,此時康熙意欲傳位於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已然十分明顯。 雍正時期大興文字獄,是為了打擊全國各地對雍正皇帝和朝廷散佈不實謠言的逆黨,此事件甚至波及多位雍正的親兄弟、雍正重臣隆科多、年羹堯等多人。 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狀;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滿語罵人的話,意義眾說紛紜,有「馱負罪過」、「驅趕犬隻」、「冷凍的魚」等眾說),九月死。康熙帝皇九子胤禟發往西寧。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狀,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意為「顫抖」,也有人說是「刺傷人的野豬」),八月死。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皇十子胤䄉罪狀;後被圈禁。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諭示其罪狀,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錮。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復親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之喪時「遲到早散,面無戚容」而削爵拘禁。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 ===死因之謎=== 流傳著各種雍正皇帝死因。 * 病死:有人認為雍正帝“是中風死去的”《清史簡述》,中華書局1980年版,頁47。。 * 丹藥中毒:近年來由於對清代的檔案進行了大量研究,許多史學工作者認為,雍正吃丹藥中毒致死也有很大可能金梁.《清帝外紀·世宗崩》:序本,1934年:第89頁,而乾隆帝即位後,馬上將圓明園內的煉丹道士和民間術士全部趕出楊啟樵,《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某些近年與雍正帝有關的電視劇集(例如後宮甄嬛傳)都根據此說法而描述雍正之死因。 ==軼事典故== === 個人信仰 === 雍正帝篤信佛教,熱衷藏傳佛教、漢傳佛教,與密宗的章嘉活佛交往密切;雍正也研究禪宗,精通《金剛經》,並著作佛學書籍數部,為章嘉活佛認可其參透三關,成為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位自認為已覺悟的皇帝。雍正帝也喜歡道教,常常服食道士的金丹。雍正元年重申禁止天主教,史稱雍正禁教。 ===喜愛裝扮=== 雍正皇帝委託宮廷畫師郎世寧,創作一幅《雍正行樂圖》(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顯示雍正喜愛打扮成不同年代的各式人物。 早期未即位前(九子奪嫡時期),就曾委託畫師給自己家人畫《春耕圖》進獻給康熙皇帝以表明無爭位之心,後來的乾隆皇帝也有相似的喜好。 File:Album of the Yongzheng Emperor in Costumes 2.jpg|道袍像 File:Album of the Yongzheng Emperor in Costumes 3.jpg|藏傳佛教袈裟像 File:Album of the Yongzheng Emperor in Costumes 4.jpg|漢裝像(故事原型為東方朔偷桃) File:Album of the Yongzheng Emperor in Costumes 5.jpg|漢裝像 File:Album of the Yongzheng Emperor in Costumes 6.jpg|漢裝像 File:Yongzheng Reading.jpg|穿漢裝讀書 File:Album of the Yongzheng Emperor in Costumes 9.jpg|漢裝像 File:Father and Son. Emperors Qianlong and Yongzhen.jpg|郎世寧平安春信圖,雍正帝與乾隆帝著漢裝像 File:Portraits of the Yongzheng Emperor Enjoying Himself during the 8th lunar month.jpg|身穿漢裝遊戲像 File:Album of the Yongzheng Emperor in Costumes 7.jpg|扮成身穿漢裝的漁夫 File:Album of the Yongzheng Emperor in Costumes 8.jpg|西式服裝像 File:Album of the Yongzheng Emperor in Costumes.jpg|蒙古服裝像 File:Emperor Yongzheng.JPG|雍正帝觀書像 == 影視作品 == *《雍正皇夜盜香妃》-鄺山笑飾 *《呂四娘》-李英飾 *《江湖三女俠》-林蛟飾 *《血滴子》-江洋飾 *《十大刺客》-劉志榮飾 *《雍正大破十八銅人》-黃文豪飾 *《雍正命喪少林門》-陳鴻烈飾 *《呂四娘闖少林》-黃家達飾 *《江南八大俠》-嶽華飾 *《功夫皇帝》-狄龍飾 *《雍正大帝》-庹宗華飾 *《江湖奇俠傳》-鄭少秋飾 *《雍正與年羹堯》-徐少強飾 *《大內群英》-萬梓良飾 *《清宮啟示錄》-劉永飾 *《清宮劍影錄之大將軍年羹堯》-白彪飾 *《呂四娘》-呂良偉飾 *《皇上保重》-劉兆銘飾 *《滿清十三皇朝》-煒烈飾 *《血滴子秘史》-葉志康飾 *《雍正皇帝》-劉信義飾 *《武尊少林》、《乾隆大帝》-羅樂林飾 *《九王奪位》、《九五至尊》-江華飾 *《書劍恩仇錄》-王衞國飾 *《大刺客》-張兆輝飾 *《新方世玉》、《延禧攻略》-王繪春飾 *《騙中傳奇》-艾威飾 *《玉指環》、《才子佳人乾隆皇》-秦漢飾 *《江山為重》-劉冠雄飾 *《雍正王朝》、《李衛當官》、《李衛當官2》-唐國強飾 *《康熙微服私訪記》-郝心飾 *《刺虎》-巍子飾 *《皇太子秘史》-趙鴻飛飾 *《宮廷畫師郎世寧》-鍾鎮濤飾 *《御用閒人》-戴志偉飾 *《少年寶親王》-張國立飾 *《鄭板橋》-曾偉權飾 *《南少林三十六房》-張鐵林飾 *《上書房》-寇振海飾 *《書劍恩仇錄》-沈保平飾 *《幕後大老爺》-楊瑞麟飾 *《宮、宮鎖珠簾》-何晟銘飾 *《後宮甄嬛傳》-陳建斌飾 *《步步驚心》吳奇隆飾 *《王者清風》、《錢塘傳奇》湯鎮業飾 *《血滴子》-劉偉強飾 *《宮鎖沉香》-陸毅飾 *《清宮絕戀》-王新飾 *《金釵諜影》-湯鎮宗飾 *《仙醫神廚》-李雨陽飾 *《美人香》-趙文瑄飾 *《新步步驚心》-楊祐寧飾 *《如懿傳》-張豐毅飾 *《花落宮廷錯流年》-鄭曉東飾 *《年羹堯新傳》黃香蓮飾 *《食為奴》-黃智賢飾 *《夢迴大清》-丁橋飾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馮爾康 著:《雍正傳》,上海三聯書店。ISBN 978-7-5426-1275-5 * 楊啟樵 著:《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3年出版;臺灣金蘭出版社 1982年出版。 * 莊吉發 著:《清代奏摺制度研究》 * 《新清史》,卷九 本紀九 聖祖四;卷十 本紀十 世宗一;卷十一 本紀十一 世宗二。 == 研究書目 == * 楊啟樵:《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5)。 * 楊啟樵:《揭開雍正皇帝隱秘的面紗》(上海:上海書店出社,2002)。 == 外部連結 == == 參見 == * 九子奪嫡、秘密立儲 * 軍機處、密摺制度 * 攤丁入地、耗羨歸公 * 雍正禁教 * 大義覺迷錄 |- 5 4 Category:中國改革家 Category:基督教批評者
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市(,意為“青色的城”),通稱呼市,舊稱歸綏,別稱青城、召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位於內蒙古中南部。市境西南接鄂爾多斯市,西北鄰包頭市,東北界烏蘭察布市,東南達山西省忻州市、朔州市。地處蒙古高原南緣,陰山山脈南麓,北部為大青山,東南為蠻漢山,西南為土默川平原。黃河流經西南邊界,大黑河從東北流向西南穿過城區並注入黃河。全市漢族人口約佔87%,蒙古族人口約佔10%。市政府駐新城區新華東街1號。呼和浩特主城區是由歸化、綏遠兩座城在清末民初合併而成,故舊稱“歸綏”。呼和浩特處於農牧文化交界地帶,自古即處於中原王朝與滲透王朝、征服王朝的交替控制中,故文化交融性較強,除漢文化外,蒙古族文化、新疆(西域)的伊斯蘭文化、西藏藏傳佛教文化亦對其有較重影響。 == 詞源 ==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城”,其中“呼和”()為藍色的意思,“浩特”()為聚落、城市、城郭的意思。因中心城區北依大青山,故得名。呼和浩特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蒙古文的《俺答汗傳》中,書中記載:“大名揚天下的聖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即公元1572年,明隆慶六年),召集舉世無雙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今北京),在哈剌兀那之陽、哈屯河之濱,始建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壯美麗的呼和浩特。”《俺答汗傳》中的呼和浩特之稱,是迄今為止所見最早的記載。 == 歷史 == 呼和浩特陰山一帶遠古人類活動,有悠久歷史。1973年在呼和浩特東北發現的距今50萬年前的“大窯文化”發生於與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同一時期的舊石器時代初期至晚期。 春秋戰國之前,一些北方遊牧民族,如匈奴、林胡、樓煩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地區遊牧生活。戰國時代的趙國國君趙武靈王推廣“胡服騎射”,打敗林胡、樓煩這兩個遊牧民族之後,在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建雲中城。中原華夏民族開始在呼和浩特定居。“趙長城”經過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三十六郡,呼和浩特附近的雲中郡就是其中一郡。漢武帝時,雲中是防備匈奴的前哨和遠征匈奴的基地之一。今新城區的塔利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北魏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爾縣上土城村北,盛樂經濟園區西。唐朝貞觀年間,唐軍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呼和浩特市北蜈蚣壩)。708年(景龍二年),唐王朝在河套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遼代的“豐州”也在這裡,公元10世紀初,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公元12世紀初,女真滅遼建金,仍稱豐州,是當時的軍事重鎮,也是人口密集,商業繁榮的州邑之一。元朝時豐州的經濟文化發展迅速。文人劉秉忠詩曰:“晴空高顯寺中塔,曉日平明城上樓。車馬喧闐塵不到,吟鞭斜嫋過豐州”。 元朝被明朝推翻之後,蒙古人退居塞外,建立北元政權。明朝在漠南地區先後設定了衛所40多處,分別為十三大塞王轄區,當時呼和浩特屬晉王轄區,為東勝衛所在地。1388年北元分裂為東部韃靼和西部瓦剌。15世紀末,東部蒙古首領達延汗統一漠南蒙古實現“中興”。1572年,蒙古首領達延汗的孫子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駐牧呼和浩特,並在今玉泉區境內建“庫庫和屯”城,從此土默特部從草原遊牧過渡到定居生活。阿勒坦汗在此前和明朝訂立的藩屬關係,阿勒坦汗被封為“順義王”。明政府於萬曆年間賜庫庫和屯漢名“歸化”,意思是令少數民族歸順、化一,服從明朝廷的統治。此即歸化城(即舊城)。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四年又在歸化城東部新建軍事駐防城,命名為“綏遠城”(即新城),後將“歸化”、“綏遠”兩城合併為歸化縣。 1913年,中華民國將之改名為歸綏縣,1928年,綏遠省成立,以歸綏縣城區設立歸綏市,作為省會。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蒙疆政權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本戰敗後,複稱歸綏市。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撤縣設歸綏市,1954年,內蒙古、綏遠合併,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由張家口市遷到這裡,並設呼和浩特市,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1960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土默特旗劃歸呼和浩特市。 *1963年,將土默特旗劃歸烏蘭察布盟。 *1970年,烏蘭察布盟所屬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劃歸呼和浩特市。 *1995年11月21日,烏蘭察布盟的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劃歸呼和浩特市。 *1996年5月18日,烏蘭察布盟的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 == 地理 == 呼和浩特位於內蒙古中南部,北面是陰山山脈的大青山,西與包頭市、鄂爾多斯市接壤,東鄰烏蘭察布市,南面是河套地區,全市總面積17224平方千米,地勢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等,1958年興建紅領巾水庫,庫容1650萬立米,灌溉面積11萬畝。呼和浩特屬於中溫帶半乾旱氣候,四季分明,季風影響顯著。冬季嚴寒乾燥,多大風。夏季溫暖,相對溼潤,降水量超過全年的65%。全年日照充足,年日照時數超過286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335.2~534.6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月。西南年均降水量僅350毫米,平原區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區在430~500毫米。1月平均氣溫-11.6℃,極端最低氣溫-32.8℃(1951年2月6日)。7月平均氣溫22.6℃,極端最高氣溫38.9℃(2010年7月30日)。年平均氣溫6.7℃。 == 政治 == === 現任領導 === 呼和浩特市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呼和浩特市委員會 呼和浩特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呼和浩特市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市長 主席 姓名 包鋼 李炯 賀海東 崔振武 民族 蒙古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遼寧省阜新市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內蒙古自治區化德縣 河北省雞澤縣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1年9月 2024年1月 2021年2月 2024年1月 === 行政區劃 === 呼和浩特市現轄4個市轄區、4個縣、1個旗。 * 市轄區:新城區、回民區、玉泉區、賽罕區 * 縣: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 * 旗:土默特左旗 呼和浩特市行政區劃圖 呼和浩特市行政區劃圖 呼和浩特市行政區劃圖 呼和浩特市行政區劃圖 呼和浩特市行政區劃圖 呼和浩特市行政區劃圖 呼和浩特市行政區劃圖 呼和浩特市行政區劃圖 呼和浩特市行政區劃圖 呼和浩特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傳統蒙古文 漢語拼音拉丁字母轉寫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行政區劃 鄉級行政區劃 鄉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傳統蒙古文 漢語拼音拉丁字母轉寫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街道辦事處 鎮 鄉 150100 呼和浩特市 17,186.12 3,446,100 新城區 010000 31 29 16 150102 新城區 660.56 699,672 成吉思汗大街街道 010000 8 1 150103 回民區 194.40 436,042 鋼鐵路街道 010000 7 1 150104 玉泉區 207.17 524,573 昭君路街道 010000 8 1 150105 賽罕區 1,002.90 902,384 昭烏達路街道 010000 8 3 150121 土默特左旗 2,765.16 382,218 察素齊鎮 010100 7 2 150122 托克托縣 1,407.76 166,192 雙河鎮 010200 5 150123 和林格爾縣 3,447.78 162,476 城關鎮 011500 4 4 150124 清水河縣 2,818.14 76,674 城關鎮 011600 4 4 150125 武川縣 4,682.31 95,869 可可以力更鎮 011700 3 6 == 人口 ==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2866615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428717人,增長17.59%。年平均增長率為1.63%。其中,男性人口為1462277人,佔51.01%;女性人口為1404338人,佔48.99%。常住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4.13。0-14歲人口為398716人,佔13.91%;15-64歲人口為2248977人,佔78.45%;65歲及以上人口為218922人,佔7.64%。 2018年末,全市有常住人口312.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18.3萬人,城鎮化率69.8%。全市戶籍人口245.8萬人。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3,446,100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866,61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579,485人,增長20.21%,年平均增長率為1.86%。其中,男性人口為1,740,118人,佔總人口的50.5%;女性人口為1,705,982人,佔總人口的49.5%。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2。0-14歲的人口為479,255人,佔總人口的13.91%;15-59歲的人口為2,345,550人,佔總人口的68.06%;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21,295人,佔總人口的18.03%,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412,099人,佔總人口的11.96%。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727,517人,佔總人口的79.1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718,583人,佔總人口的20.85%。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55.1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55萬人。 其中,城鎮人口283.39萬人,鄉村人口71.7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9.80%,比上年提高0.12個百分點。 男性人口179.20萬人,女性人口175.91萬人。 === 民族 === 全市居住著蒙、漢、回、滿、朝鮮、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36個民族。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943,814人,佔85.42%;蒙古族人口為398,688人,佔11.57%;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103,598人,佔3.01%。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445,167人,增長17.82%,佔總人口比例下降1.74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134,318人,增長36.5%,佔總人口比例增加1.74個百分點。其中,蒙古族人口增加112,719人,增長39.42%,佔總人口比例增加1.59個百分點;回族人口增加3,217人,增長7.77%,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15個百分點;滿族人口增加11,246人,增長36.71%,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15個百分點。 呼和浩特市民族構成(2020年11月) 民族名稱 漢族 蒙古族 回族 滿族 達斡爾族 朝鮮族 苗族 土家族 彝族 鄂溫克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2,943,814 398,688 44,620 41,883 4,114 1,580 1,519 1,236 1,163 907 6,576 佔總人口比例(%) 85.42 11.57 1.29 1.22 0.12 0.05 0.04 0.04 0.03 0.03 0.19 佔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 79.37 8.88 8.34 0.82 0.31 0.30 0.25 0.23 0.18 1.31 == 交通 == 呼和浩特交通發展較快,已形成較為完善的交通體系。 === 航空 === 空運交通方面,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是內蒙古第一大航空樞紐,位於市區東南15公里處,航線基本覆蓋全國各大省會城市及中小城市。2018年新機場選址報備工作已經就緒,新址搬遷準備工作結束,已於2019年進場施工。新機場名為“呼和浩特敕勒川國際機場”,新機場按照4F級標準設計,可以起降絕大多數客貨運機型。新機場建設完成後預計於2030年達到年客運量2500萬人次和年貨運量35萬噸。 === 鐵路 === 鐵路交通方面,有呼和浩特站與呼和浩特東站兩大客運站,有始發開往北京西、上海、成都、蘭州、西寧、西安、杭州及昆明等的列車,還有途徑列車通往天津、哈爾濱、瀋陽、杭州、深圳、廣州、烏魯木齊等的列車,區內有始發開往烏海西、二連、東勝西、通遼、烏蘭浩特、錫林浩特、額濟納的列車,以及開往包頭、集寧南的城際動車組列車,範圍覆蓋全區所有盟市。呼和浩特站每週三、四有發往烏蘭巴托的國際列車。2019年底,隨著呼張高鐵及京張高鐵全線通車,草原動車最快2小時9分可抵京。京呼高鐵是中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北京至蘭州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高鐵的全線開通,將極大便利沿線人民群眾出行,暢通呼包鄂地區與京津冀地區的聯絡,對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和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印發呼包鄂烏“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並提出共建軌道上的呼包鄂烏,統籌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發展,構建高品質快速軌道交通網,12月8日,據包頭站訊息,呼包鄂烏城際管內動車組列車開行鐵路e卡通服務。 === 公路 === 公路交通方面,最早建成的高速公路有(現納入和)。將北京到呼和浩特的駕車時間縮短到5個小時。、過境。有開往蒙古、俄羅斯邊境省區通車的6條客運班車路線。省級大通道貫穿內蒙古全境。市內已建成成網狀的高架快速路,大大緩解了呼和浩特城區車輛擁堵問題。 === 市內交通 === 市內有4000餘輛計程車,晝夜服務,收費為:起步價¥8,2公里,之後每公里¥1.3,停車等候或時速低於12km/h收費每5分鐘¥1.3,21:00-06:00,每車1公里加收的夜間行駛費¥0.1,行駛10公里後每公里¥1.5,每程收燃油附加費¥1。 呼和浩特地鐵共規劃有5條線路,目前1號線一期工程和2號線一期工程均已開通,1號線一期工程東起壩堰(機場)站,西至伊利健康谷站,全線長21.72公里,共設車站20座,2019年12月29日開通試運營。2號線一期工程東北起塔利東路站,南至阿爾山路站,全線長27.3公里,共設車站24座,於2020年10月1日開通初期運營。 == 經濟 == 2018年,呼和浩特市實現生產總值2903.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9%。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7%,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7.6%,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6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2.1%,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2.4%,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4.6%。 食品加工、電力能源、石油化工、生物醫藥、光伏材料、電子資訊被稱為呼和浩特的六大優勢支柱產業。2018年,六大產業產值總計1157.8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增長6.3%,佔呼和浩特工業總產值的82.6%。 呼和浩特是中國著名的奶業基地,總部位於呼和浩特金川經濟園區的伊利集團和位於呼和浩特盛樂經濟園區的蒙牛集團,是當今中國奶業界的兩大企業,其產品行銷中國各地以及周邊國家。 2005年,中國政府正式授予呼和浩特市“中國乳都”的稱號。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的服務業發展迅速,已經逐漸成為該市的經濟支柱,其中金融服務業水平在內蒙古地區列首位。 ==教育、文化、旅遊== thumb|right|五塔寺 === 大學 === * 內蒙古大學 * 內蒙古師範大學(原內蒙古師範學院) * 內蒙古工業大學(原內蒙古工學院) * 內蒙古農業大學(原內蒙古農牧學院、內蒙古林學院) * 內蒙古財經大學(原內蒙古財經學院) * 內蒙古醫科大學(原內蒙古醫學院) *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 *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 * 內蒙古大學創業學院 * 內蒙古師範大學鴻德學院 * 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 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 === 旅遊 === 著名旅遊景點:舊石器時代的大窯文化遺址、和林格爾漢墓壁畫、昭君墓,遼代的白塔,明代的綏遠城牆、大召、烏素圖召、喇嘛洞召、席力圖召,清代的五塔寺、和碩恪靖公主府、綏遠將軍衙署、天主教綏遠教區主教座堂、清真大寺,烏蘭夫故居。以及素有“塞外西湖”之稱的哈素海國家公園、哈達門高原牧場、大青山野生動物園等值得遊覽。新建的如意和(俗稱如意河)遊覽區呈現現代城市風貌。參見呼和浩特八景。 === 文化 === 當地文化是一種典型的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結合體,再加上現代文明的影響,文化歷史遺蹟無一不體現北方民族特有的樸實、豪放、大氣的特徵。有專門的蒙古語學校、歌舞藝術表演的烏蘭牧騎,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民族服裝表演等等,非常有特色。蒙古族典型的樂器馬頭琴奏出的悠揚樂曲,伴隨蒙古族歌手高亢、低迴的歌聲,使人回味悠長。 內蒙古因為地理跨度較大,所以其各盟的農耕文化與相鄰各省相互融通。如內蒙西部與西北的語言習俗等更為相近,東四盟飲食則與東三省更為接近。 File:Bone carving - Huhhot Museum.JPG|骨雕,內蒙古博物館 File:KFC in Hohhot.jpg|呼和浩特市新城區鼓樓立交橋下的肯德基,其招牌除原文之「KFC」外,亦並用漢文與蒙古文 ===宗教=== 呼和浩特的宗教以藏傳佛教為盛,舊時召廟林立,有“召城”之稱,但漢傳佛教毫無發展。除佛教外,因呼和浩特回族眾多,故伊斯蘭教在固定群體中也有所信仰。此外天主教、基督新教、道教亦有所發展。 === 特色飲食 === 羊背子、烤全羊、涮羊肉、手把羊肉、烤羊腿、血腸、肉腸、羊雜碎湯、燒麥、莜麵、馬奶酒、奶茶、奶皮子、奶豆腐、乳酪、油香、麻花、饊子、釀皮、焙子、山藥丸子、紅糖月餅、刀削麵、餄餎(hé lao)面、剔魚子、煮魚、託縣燉魚、和林燉羊肉等。其飲食受蒙古族飲食、回族飲食、晉陝飲食的影響很深。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市樹、市花 == 呼和浩特市市樹油松,市花丁香。 == 名人 == == 友好城市 == * 愛知縣岡崎市 * 巴淡 * 洛杉磯郡 * 聖埃斯普里橋 * 烏蘭烏德 * 烏蘭巴托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H 蒙 蒙 Category:雙語城市
美國曆史
合眾國歷史()通稱美國歷史(),由多個時代組成。美國原為英國殖民地,在獨立之後後逐漸興起,成為當今世界上有較大影響力的超級大國。 == 前殖民時代 == 在歐洲人來到這裡之前,美洲原住民生活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相傳他們的祖先在大約一萬多年前經由西伯利亞跨過白令海峽來到北美洲,並且在這裡生存繁衍,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卻有著豐富的口頭文學。對於原住民的人口,歷史上的統計有很大出入,據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來到北美洲)的估測,北美原住民總數大約有2000到5000萬人。隨著歐洲殖民者的深入,原住民的人口大量減少,主要死於伴隨殖民者而來的疾病和瘟疫,人口減少了95%。 == 殖民地時代(1492年—1763年) == 17世紀初,英國開始向北美殖民。最初的北美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生活艱苦的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620年,他們乘「五月花號」到北美並在船上制定《五月花號公約》。在11月21日於普利茅斯上岸,清教徒與41名自由的成年男人簽署共同遵守《五月花號公約》,內容為組織公民團體、擬訂法規等,奠定自治政府的基礎。 在殖民地時代,伴隨著與北美洲原住民的長期戰爭,嚴重的勞力缺乏產生像奴隸和契約奴役這類的非自由勞力,而英國政府的放任政策則讓特有的美利堅精神與文化得以發展出其獨特性。黑奴貿易在美國盛行起來。從1607年到1733年,英國殖民者先後在北美洲東岸(大西洋沿岸)建立十三個殖民地。由於一、英國移民北美是為了追求自由和財富,如被迫害的清教徒和貧農。二、地方政府享受自治權。三、殖民地居民有比英人更廣泛參與政治的機會和權利,培養自治的意識和能力,所以他們相信社會契約中,政府是人民需要保護而得人民支援才組成的。 在18世紀中期,殖民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相對成熟,殖民地議會仍擁護英王喬治三世,不過他們追求與英國國會同等的地位,並不想成為英國的次等公民,但是此時英法的七年戰爭結束,急於鞏固領土和平衡財政的英國政府一改長久以來的放任政策,主張高壓手段加重賦稅,引發北美殖民者的不滿。殖民地居民高呼“無代表,不納稅”,在經歷了「波士頓慘案」、「不可容忍法案」等事件後於1775年4月在列剋星頓和康科特打響「列剋星頓的槍聲」揭開美國獨立戰爭的前奏。而這些東海岸從新英格蘭延伸到佐治亞的英國殖民地便成為美國最初的十三個州。 * 1619年7月,在弗吉尼亞州詹姆斯敦召開弗吉尼亞州議會,這是世界最早的代議制機構。 * 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奴由荷蘭商船運至弗吉尼亞殖民地。 * 1620年11月,一批受英國迫害的清教徒乘著五月花號抵達普利茅斯的港口,共同簽署五月花號公約,決定按照多數人的意願進行管理,建立民治的政府。 * 1636年,英屬北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哈佛大學在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劍橋成立。 * 1756-1763年,英法北美戰爭(歐洲稱七年戰爭)爆發,原住民與法國結盟攻打英國殖民地。 * 1763年2月,巴黎和約簽署,標誌著戰爭的結束。法國割讓其大片北美殖民地於英國及西班牙。 * 1763年,喬治三世禁止北美殖民者向西拓展,因為想避免與原住民衝突而增加軍費。但此時北美人口和地價激增,農民、商人等是希望積極向西拓展。其中反對最強力的是喬治·華盛頓與富蘭克林。 * 1764-1765年,1764年英國國會透過很多條款來向北美徵稅及設立海關,是為了彌補七年戰爭的債;1765年的《印花稅法》更為過分,甚至報紙也徵稅。殖民地領袖發表“無代表,不納稅”宣言,聲言沒有殖民地代表出席英國國會就不會納稅。從此北美殖民者與英國的拉鋸不限經濟利益,事態昇華至政治問題-政府的權力的界定。 * 1767年英國國會無視北美殖民者的要求,透過「唐申德法案」由北美殖民者補貼英國本土地稅的減免,波士頓和紐約的殖民商人抵制英貨,英人出兵波士頓,最後發生波士頓慘案。事情引起反英情緒,英方撤銷大部分稅款,只保留茶葉稅。英方保留茶葉稅是為幫助英國東印度公司廉價傾銷茶葉。 * 1770年3月5日,波士頓市民與英國駐軍發生衝突,英國駐軍向北美平民開槍,造成舉世矚目的波士頓慘案。 *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頓傾茶事件。 * 1774年9月5日,來自各地的殖民者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殖民代表決定終止對英貿易,不接納「唐申德法案」,號召歐洲殖民者加強武裝,準備作戰。 * 1775年4月19日,列剋星敦和康科德戰役成為北美獨立戰爭的第一場武力衝突。 * 1775年5月第二次大陸會議於費城召開,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隊的總司令 * 1776年,《常識》一書出版。作者湯馬斯·培恩,在這本小冊子中提出殖民地必須獨立,原因首先英國剝削殖民地利益;其次,北美洲不是大不列顛的,美洲上是有法國人、德國人等在這新世界追求自由及財富的。這本書在北美洲十分流行,其有很大影響。 * 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透過《獨立宣言》,宣言新國家是獨立的,完全脫離英國,目的是為「圖生存、求自由、謀幸福」,實現啟蒙運動的理想。 == 美國獨立戰爭 == 北美殖民地於18世紀逐漸繁盛,在經濟上也開始尋求獨立,減少對英國的依賴。然而這引來英國不滿,因為英國希望可以利用北美殖民地,作為它廉價的原材料的供應地,以及商品的傾銷市場。英國政府乃率先頒布法令,不準殖民地居民向西開拓,並禁止其發行自己的紙幣,再對其課以重稅及解散其議會,這使得殖民地居民發動了大規模示威。英國當局乃在1770年3月5日與反抗英國的波士頓居民發生衝突,形勢無法控制時英國士兵開了槍引發了雙方的打鬥,稱為“波士頓屠殺”,製造了「波士頓傾茶事件」。 1774年英國當局更頒布5項「不可容忍法案」,激化雙方的矛盾。1774年9月5日,除喬治亞州外,12個殖民地的代表會議選派56名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透過宣言,並建立大陸協會。新英格蘭的人民組織民兵,並於1776年7月4日透過《獨立宣言》,正式宣佈13個殖民地獨立。 在喬治·華盛頓的帶領下,北美殖民者在對英國的美國獨立戰爭中贏得勝利,並且建立美利堅合眾國。 1783年美英於巴黎簽署美英巴黎條約。與會者除美英代表外,還有法國與西班牙代表。會談中,法西代表漠視美方利益,美方秘密與英方交涉,最後美國以平等地位與英國締約,也受國際承認。 == 1787年制憲會議 == 為了團結起來壯大力量共同反抗殖民統治,北美的13個原大英帝國殖民地透過《邦聯條例》在名義上組成一個統一的聯盟,但是由於《邦聯條例》規定任何州都擁有對任何提議的否決權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Art. 13.,並且也沒有賦予邦聯政府任何徵稅的權力:完全只能依賴各州自覺,而沒有任何權力強制要求各州支付拖欠的費用。隨著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各州開始為保護各自的利益而產生糾紛和爭議。這此情況下,弗吉尼亞州的詹姆斯·麥迪遜建議各州政府派出專員“出於對各方共同利益和長久和諧統一的考量,並結合整個美利堅合眾國各州間貿易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所必須採取的措施。” 在1786年9月召開的安納波利斯會議上,來自5個州的代表們決定召開一次制憲會議來討論對邦聯條例進行改進,這次會議於1787年5月14日在費城召開。不過由於18世紀末的交通還很不方便,會議直到5月25日日才正式召開,從這天起直至9月17日,共計來自12個州羅德島州由於擔心這一會議會損害其利益,因此對之予以抵制,並且當憲法最終制訂並提交各州時就拒絕批准。The Ratific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National Archives的55位代表參加在費城召開的制憲會議,並最終制訂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美利堅合眾國憲法。這次會議也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 由麥迪遜撰寫,作為憲法的第一至第十條修正案補充聯邦憲法內沒有的規定人民基本權利,又訂明政教分離原則。 == 西進運動與民主建州 == 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購買案讓農民得以使用重要的密西西比河水路,把法國勢力從美國西部邊界移除,並且提供美國農人一塊廣大的土地。 幾個星期以後,英國和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開戰。美國當時的收入仰賴向歐洲輸出農產品,因此試圖同時對兩個戰爭中的強權出口食物和原料,以及在它們與它們的加勒比海殖民地之間運輸產品來獲利。當這個行為對兩個戰爭國有利的時候,它們便會準許,然而當這個行為無利於他們的時候便予以反對。 當1805年法國海軍在特拉法爾加戰役中被摧毀後,英國希望斷絕法國的海外貿易紐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報復美國的貿易行為,英國於是對美國海岸實施封鎖。受制於英國海權的美國在1812年向英國宣戰1812戰爭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與英國之間發生於1812至1815年的戰爭。是美國獨立後第一次對外戰爭。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但是英國軍隊的50%兵員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時,美洲印地安部落由於種種原因也捲入了戰爭。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1812至1813年,美國攻擊英國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國在歐洲擊敗拿破崙,將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英國佔領美國的緬因州,並且一度攻佔美國首都華盛頓,焚燒了當時還是木造建築的白宮前身。但是英國陸軍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敗,並且海軍也遭受敗局。1815年雙方停戰,邊界恢復原狀。但是雙方最終都一無所獲。這場戰爭是美國至今為止最後一次被敵對軍隊入侵本土大陸。 被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的這場戰爭強烈地刺激國內的民族主義。昭昭天命的信念開始在美國民眾中蔓延,人們認為美國被賦予向西方拓展,“從大洋到大洋”的命運。這個觀念也導致1846年圍繞得克薩斯州獨立的美墨戰爭的爆發。取得壓倒性勝利的美國迫使墨西哥割讓包括今加利福尼亞,亞利桑那,科羅拉多等其三分之一的領土,基本確立美國今日的版圖。 然而新取得的廣大領土加劇國記憶體在已久的奴隸制度之爭。自從1820年開始支援廢奴的北方和支援蓄奴的南方之間逐漸建立起不可挽回的敵對,隨著建立在廢奴理念的共和黨候選人林肯在1860年的總統選舉勝利,以南卡羅來納州為首的11個南方蓄奴州宣佈脫離聯邦,南北戰爭爆發。 == 南北戰爭 == 隨著林肯在186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的勝利,南方奴隸制的數州宣佈脫離聯邦,成立以傑佛遜·戴維斯為總統的美利堅聯盟國(邦聯)。接下來的四年,爆發美國內戰南北戰爭,或稱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內戰,發生於1861至1865年期間。參戰雙方為北方的美利堅合眾國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邦聯)。 據估計約有10%的20-45歲北方男性和30%的18-40歲南方白人男性在戰爭中死亡。日益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北部各州擊敗以種植園農業為主的南部各州。但是雙方共600,000至700,000的美國人犧牲,並且許多南方土地被毀壞。最終,邦聯將軍羅伯特·李投降,從而讓南方獨立及維持奴隸制的夢想破碎。在邦聯總司令羅伯特·李投降後的第六日,林肯被當時小有名氣的演員和邦聯同情者約翰·威爾克斯·布斯用槍暗殺身亡。戰後,由北方廢奴主義者和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分別透過憲法第十三至十五修正案,正式廢除奴隸制度,而美國也進入重建時期。 美國本土的資本主義革命也開始迅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顯著增長。在1896年,美國在如鋼鐵等的很多製造業上甚至超越英法德等老牌工業國家。然而,高速增長的經濟也帶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直接導致其後的進步時期。 這段時間也是一個空前的移民高潮,有3700萬人在1840年與1920年間移居美國,範圍包括歐洲、非洲以至亞洲。這除為美國提供充足勞動力外,並令先前未開發的區域得以開發,如加州中部。美國種族之間衝突開始,大量黑人遭受壓迫,以便白人農民和大農場經營者可以接管他們的土地。 == 鍍金時期 == 內戰後美國政府鼓勵民眾向西移民,還鼓勵修築鐵路,連線西部至經濟較發達的東岸地區。同時西部不少地方自1850年代都發現金礦,吸引不少居於東岸的人淘金。1869年連線美國東西海岸的鐵路竣工,鐵路帶給美洲原住民更多衝突,當當地美洲原住民首領和移民簽訂土地協議時,雙方對協議內容有不同理解。原住民不能理解移民的私有財產理念,他們認為自己能在土地上打獵。為生存而戰,許多原住民買槍械,襲擊移民宅地、馬車隊、鐵路和美國騎兵。而美國白人則大量屠殺原住民賴以為生的野牛,由1860年的1500萬頭,到1885年只剩下2000頭。原住民被迫在貧瘠的土地上種植莊稼,他們不習慣種植,不能成為美國公民。原住民與美軍長期戰鬥,使土著幾乎滅亡。1890年,最後一次戰鬥屠殺200多名蘇族人。不久後所有的土著都被趕進保留地。美洲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永遠結束。 這段時間美國利用其充足的人口、國內工業發展和一系列的國際投機活動,令美國國際影響力迅速攀升。從1870年至1900年,總GNP從74億漲到187億美元,換算成1958年幣值人均GNP從531美元漲到1011美元,幾乎成長一倍;鋼鐵產量甚至從800噸大幅上升至11200噸,是30年前的14倍。在十九世紀末期,美國成為世界工業大國,工業生產總值與人均收入位列全球第一,並出現新的科技(如電報和貝塞麥轉爐鍊鋼法),興建更大的鐵路網路。被後世稱為「鍍金時期」。 在這個時期,美國也成為國際性參與者。在美西戰爭中,美國獲勝,古巴獨立,西班牙割讓關島和波多黎各予美國,並以2000萬美元的代價,把菲律賓賣給美國,引發美菲戰爭。 1877年爆發「大起義」(The Great Uprising)-全國性鐵路工人罷工事件。起初是在西佛吉尼亞州的馬丁斯堡,因B&O鐵路公司(B&O Railroad)降低工人工資,鐵路工人罷工抵制,海斯總統派遣聯邦軍隊鎮壓工人,造成罷工浪潮擴張至馬裡蘭、賓夕法尼亞、伊利諾等州,造成多名工人傷亡,最終遭至聯邦軍隊鎮壓。 曾領導普爾曼市火車工廠工人罷工,以抵抗資方降低工資,遭到聯邦軍隊介入與法庭禁制令而平息,事後尤金·V·德布斯被監禁。 == 咆哮的二十年代 ==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元氣大傷,美國卻因置身事外,損失不多,聲望大為增加。 1920年,禁酒令生效,第十八條修正案禁止製造、銷售、進口和出口酒精。結果令到在城市的非法酒精成為一項大生意,主要由詐騙販控制著。第二個三K黨在1922年至1925年間迅速增長,然後衰弱。移民法以嚴格限制新來的移民數量。由於這段時期的巨大經濟繁榮,所以1920年代被稱為咆哮的二十年代。爵士樂在年輕一代中很受歡迎,因此這十年也被稱為爵士時代。 經濟大蕭條(1929年-1939年)和羅斯福新政(1933年-1936年)是美國政治、經濟和社會歷史上重塑國家的決定性時刻。 ==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 在整個1920年代,農產品價格不斷降低,工業利潤大幅增長,美國經濟發展得異常繁榮。這波經濟成長還被信貸上升和股票市場的興盛推波助瀾。終於股市在1929年10月大崩盤,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大蕭條。 為了復甦經濟,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政府1933年上任後,開始奉行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理論而實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幹}-預。然而新政卻沒有完全生效,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徹底復甦。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對抗軸心國。接下來的戰爭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昂的一場戰爭,然而前線和大後方創造的大量工作機會、以及軍工產業帶動的生產復甦,使美國經濟完全走出大恐慌的陰霾。美國婦女也因此大規模踏入工作職場。 == 冷戰初期 == 在戰爭勝利後,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再次受到戰爭所帶來的經濟上和社會上的重創。美國儘管在二次大戰中付出沉重代價,但由於美國本土未曾遭戰火波及,在戰勝國中損失相對較小。美國藉著其經濟和軍事力量,成為世界頭號大國,蘇聯為與其平起平坐,引發冷戰及軍備競賽。美國代表的是資本主義和自由民主制,而蘇聯則代表共產主義和計劃經濟。蘇聯的崛起和意識形態的差異,與美國理念格格不入,雙方衝突造成1940年代末期開始的冷戰。自1945年起,美國和蘇聯在許多地區和國家,進行一連串代理人戰爭,最先有東德和西德的分裂,後來包括朝鮮戰爭,以至六十年代初觸發核大戰危機的古巴導彈危機。 冷戰期間,蘇聯大力發展太空科技,派出全球首個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美國警覺到與蘇聯的太空競賽上的落後,美國政府開始大力培養數學和科學人才,在美國太空總署的努力下,於1969年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 民權運動與高速發展時期 == 美國和蘇聯的冷戰至這段時期仍未停止。其間美國和蘇聯展開一連串的太空競賽,蘇聯派出世界首個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而美國則派太空人首次登陸月球。 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1955年—1968年)是美國民權運動的一部分,於1950年代興起,直至1970年代,是美國黑人為爭取與白人同等的地位而發起的群眾性鬥爭運動,乃是經由非暴力的抗議行動,爭取非裔美國人民權的群眾鬥爭,這個全國性政治運動除了黑人外,亦有不少白人支援。 嬉皮文化,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習俗和當時政治。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來反應出他們對民族主義和越南戰爭的反對,他們提倡非傳統宗教,批評西方國家中層階級的價值觀。他們批評政府對公民的權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貪婪,傳統道德的狹窄和戰爭的無人道性。他們將他們反對的機構和組織稱為「陳府」或「建制」(The Establishment)。 70年代越南爆發戰爭,北越與南越開戰,美國為阻止蘇聯和中國大陸共產勢力擴張,決定介入越戰。其間美軍傷亡人數不斷增加,國內反越戰運動高漲,其中肯特大學的反戰遊行,遭到國民警衛隊鎮壓成為了整個反戰運動的最高潮。儘管尼克森政府對肯特大學的鎮壓慘案不斷道歉,這個事件也成了美國的汙點之一,最終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宣佈逐步從越南撤軍。1975年,北越統一越南。 1967年底特律騷亂,發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這場騷亂於1967年7月23日星期日早上開始,當時警方掃蕩一間位於第十二街和克萊爾蒙特街交界的無牌照酒吧,支持者及旁觀市民與警方發生衝突,並進一步演變成美國歷史上最多人死亡的暴動事件之一,事件持續5日。 1969年6月28日的石牆暴動同性戀者開始大規模的組織起來要求合法的地位、社會認同和平等權利。 美國新左派,泛指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時期的左翼激進政治運動,主體為大學生。此名源自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在1960年發表的一封公開信 《致新左翼的一封信》(Letter to the New Left)。米爾斯主張與關注勞工運動的傳統左派區別,建立一個新的左翼意識形態;這個新的意識形態應該關注較個人化的問題,例如異化、失範、權威主義及發達資本主義的病徵。換言之,米爾斯主張偏離傳統左翼,面向反傳統文化的價值。 1973年10月以色列與中東一系列國家關係惡化,觸發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援反對以色列的國家,宣佈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1974年美國還要派發汽油定量配給票。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暴漲,引起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在這段期間就下降4.7%。 數年後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而後伊朗和伊拉克開戰,原油日產量銳減,國際油市價格飆升,每桶原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西方工業國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大概下降3%。 == 雷根時代(1980年—1991年) == 1980年,羅納德·雷根當選總統。這時美國經濟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列根在經濟主張減稅、縮小政府規模、減少對商業的管制,以刺激美國的經濟。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年-1982年的衰退後,於1983年開始戲劇性的復甦,這次經濟成長維持了好幾年,直到雷根任期結束都還未停止,成為美國史上為期最久的經濟擴張,原本高漲的失業率於1984年中旬已經降回1981年早期的數字,並且在接下來幾年裡也在持續下降。 同時雷根還積極推行反蘇反共的國際政策,曾聲稱要把蘇聯這個共產大國「送入煙灰缸」。東方集團在日益增長的經濟壓力下開始逐漸瓦解。1989年老布什接任總統後,東歐許多共產政權相繼倒臺,東德與西德統一。而蘇聯則於1991年崩潰。冷戰時代就此結束。 == 美國霸權(1991年—2008年) == 美國在蘇聯解體後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實力雄厚,使美國在國際上有著超然無比的地位。美國這時在海外依舊進行著各種軍事行動,舉例1991年海灣戰爭美國成功戰勝伊拉克,並對伊拉克實行經濟制裁。 1993年比爾·克林頓上臺後,得益於科技革命和網際網路帶來的巨大機會,美國經濟迎來其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增長。反映科技股的納斯達克指數一度升上歷史高位,最後在2001年崩潰。 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是美國史上選舉結果有極大爭議的總統選舉,也預示著21世紀美國政治兩極化的到來,兩黨共識政治逐漸終結。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遇九一一事件,由基地組織與奧薩馬·本·拉登策劃的恐怖活動襲擊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作為回應,美國總統小布什下令軍隊進入阿富汗並推翻庇護本·拉登的極端勢力塔利班政權。2003年3月20日,布什以反恐為名,推翻伊拉克政府並抓捕薩達姆·侯賽因。第二次伊戰受到大部分美國盟友的贊同,但也有少數國家,如法國和德國表示反對。 == 次貸風暴(2008年—至今) == 2008年的次貸風暴導致美國再次陷入經濟衰退的危機之中,同時由於次貸風暴造成的信用危機使美國多家大型金融從業機構破產或被政府接管,受此影響爆發2008年環球股災,引發新一輪的全球金融危機。 2009年1月20日,巴拉克·奧巴馬宣誓就任第44任美國總統,成為美國史上首位非洲裔總統。在奧巴馬任內,基地組織頭目奧薩馬·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軍特種兵擊斃。奧巴馬上臺後美國經濟緩慢復甦,但美國國債卻從2009年的12萬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將近20萬億美元。 2017年1月20日,唐納·川普宣誓就任第45任美國總統。其反全球化的觀點以及口無遮攔的作風,在美國國內和世界各國頗具爭議。而部分媒體及觀察人士也認為美國社會陷入前所未有的強大。在2020年1月21日,美國出現首例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案例,隨後在3月爆發,波及白宮,特朗普亦確診。國內的種族歧視問題仍然存在,5月25日,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被警察跪壓致死,引發全國範圍內的示威活動。 在2020年總統選舉中,喬·拜登當選,成為美國史上最年長的總統。但特朗普拒絕承認敗選,號召支持者衝擊國會大廈,導致他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被彈劾兩次的總統。2021年1月20日,拜登宣誓就任第46任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推進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施打,讓美軍撤出阿富汗,阿富汗首都喀布林被塔利班控制。 == 參見== * 美國歷史年表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 ==外部連結== * United States History & Government Glossary English / Chinese Simplified (美國曆史政府中英字彙 - 簡體字) - 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United States History & Government Glossary English / Chinese Traditional (美國曆史政府中英字彙 - 繁體字) - 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美國歷史年表
此處收列了美國曆史主要事件的時間表。 == 大事年表== * 殖民地時期美國歷史年表 * 美國曆史 (1776年-1849年) * 美國曆史 (1849年-1865年) * 美國曆史 (1865年-1918年) * 美國曆史 (1918年-1945年) * 美國曆史 (1945年-1964年) * 美國曆史 (1964年-1980年) * 美國曆史 (1980年至今) == 分類歷史索引 == * 美國人口史 ** 美國移民史 * 美國經濟史 ** 金融體系:美國第一銀行、美國第二銀行、美聯儲、佈雷頓森林體系 ** 經濟事件:大蕭條、石油危機、次貸危機 * 美國政治史 ** 建國:獨立宣言、美國開國元勳、美國憲法歷史 ** 主要政黨:聯邦黨、民主共和黨、民主黨歷史、共和黨歷史 ** 政治制度:眾議院、參議院、選舉人團 * 美國外交史 ** 外交政策:門羅主義、大棒政策。杜魯門主義 ** 外交事件:香蕉戰爭。雅爾塔會議。廚房辯論、古巴導彈危機 * 美國軍事史 ** 美國領土變遷 ** 近代:1812年戰爭、美墨戰爭;美西戰爭(古巴)、美菲戰爭(菲律賓) ** 現代:一戰、二戰(太平洋戰爭、諾曼底登陸)。朝鮮戰爭、豬灣事件、越南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 * 美國科技史 * 美國文化史 ** 美國文學 ** 迷失的一代 United States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 (,),奧地利古典時期作曲家﹑鋼琴家﹑小提琴家。莫札特在短暫的一生創作了800多部作品,當時絕大部份的音樂形式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他在短暫的生涯裡對古典時期的音樂風格作出許多新嘗試,臻於成熟並發揚光大,其作品也被廣泛視為古典音樂的典型,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 == 姓名 == 出生受洗時,他的名字是「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約翰內斯·克里斯托斯·沃爾夫岡格斯·特奧菲勒斯·莫扎特)」。「Theophilus」來自希臘文,意為「天主之愛」,這個名字相當於德語的「Gottlieb」、義大利文「Amedeo」以及拉丁文「Amadeus」,但生前卻從未有人以此名號稱呼他。“Wolfgang Amadeus Mozart”為莫札特在正式場合用的名字。 == 生平 == === 背景與童年(1756年-1763年) === 1756年1月27日,莫札特出生於巴伐利亞王國薩爾斯堡糧食街9號,在當時這是薩爾茨堡采邑總主教區的首府,屬於神聖羅馬帝國Source: Wilson (1999, 2). The many changes of European political borders since Mozart's time make it difficult to assign him a unambiguous nationality; for discussion see Mozart's nationality.。父親是作曲家李奧波德·莫札特(1719年—1787年),母親為安娜·瑪麗亞·波特爾(1720年—1778年)。身為家中第七個小孩,在他姊姊瑪利亞·安娜(Maria Anna,暱稱南妮兒(Nannerl))1751年出生之前,以及之後至他出生之間的這段時間,分別有3位及2位不幸夭折於年幼。 李奧波德原籍奧格斯堡(位於今德國),是位小有名氣的作曲家與經驗豐富的教師。1743年,他被時任的任命為其樂團的小提琴手;四年後,他與安娜·瑪麗亞結婚。在莫札特出生的當年,李奧波德出版了《》並受到歡迎。1763年,他成為該樂團的副樂長。 在莫札特7歲的姊姊南妮兒開始向父親學習鍵盤演奏時,3歲的莫札特便已展現出他非凡的音樂才能,他不僅具備絕對音準更有超出常人的記憶力,5歲時更請求父親教大鍵琴給他學,隨後亦涉獵小提琴、管風琴和樂曲創作,至此他的能力一飛沖天,在學會閱讀、書寫或計算甚至能懂得樂譜視讀、巧弄拍律後,時值1762年,6歲的莫札特已譜出四首小步舞曲(目錄第1、第2、第4、第5號)和一曲快板(目錄第3號)。 在莫札特幼年,他的父親是他唯一的教師,除了音樂還教導他其他語言及學科。李奧波德對孩子的教育相當投入,而莫札特的進步每每超越其父親所授。莫札特年幼的最初作品和小提琴演奏技巧,展現了他自己的早熟與獨創精神,這不但震驚李奧波德,也使得他逐漸放棄作曲,轉而積極栽培莫札特。 === 早年遊歷(1762年-1773年) === 早年的莫札特和他的姊姊在父母規劃下,以「神童」之姿在歐洲巡迴展演,為期7年。 莫扎特的首次的巡演開始於1762年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亞選侯宮廷,而後至維也納及布拉格宮廷;往後莫札特腳步還遍及曼海姆、巴黎、倫敦與海牙,並取道蘇黎世、多瑙埃興根和慕尼黑回到家鄉,這是一場長達三年半、舟車勞頓的展演。在這趟旅程中,莫札特結識了許多音樂家並熟悉了他們的作品;而對於他未來風格最有影響的,莫過於他於1764及1765年在倫敦見到的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8歲的莫札特便是在其激發下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首交響曲(E大調,目錄第16號),儘管大部分可能是由他的父親所潤飾,但這趟旅程相當艱難,除了所用裝置簡陋,莫札特一家還得仰賴貴族的邀請與酬金,甚至在客鄉遭遇了長期且可能致死的疾病:先是李奧波德於1764年夏季在倫敦患病,1765年秋季的海牙則輪到莫札特兩姐弟。 1767年,11歲的莫札特便寫出第一部歌劇《阿波羅與雅辛託斯》(Apollo et Hyacinthus,目錄第38號),並由薩爾茨堡大學附屬高階中學的學生們演出這齣拉丁喜劇。同年末返回奧地利後,他定期往返維也納,且於1768年夏天寫出另外兩部歌劇,名為《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妮》(Bastien et Bastienne,目錄第50號)與《善意的謊言》(La finta semplice);當時莫札特年僅12歲,隔年便受大主教提名為樂團首席。1768年12月,莫札特返回薩爾斯堡歇息了一年。 李奧波德為了使兒子能夠與近鄰的音樂先進區義大利(當時仍為分裂的封侯國)有所接觸,特地申請留職停薪的假期,在1769年12月陪著莫札特前往義大利研習。這趟旅程中,李奧波德也熱衷於展示莫札特的演奏才能與其作曲天賦。而後莫札特在教宗國波隆納認識了馬蒂尼,向他學習對位法。因為傑出的音樂表現,莫札特破例成為的會員,該組織大致上只接受20歲以上的成人加入。教宗克勉十四世甚至冊封他為金馬刺騎士(Cavaliere del lo speron d'oro)。 1770年,莫札特在米蘭寫下歌劇《》,演出得到成功,使莫札特陸續接到更多歌劇委託。後來他與父親二度返回米蘭,為了籌劃《》(1771年)和《》(1772年)的創作及演出。李奧波德希望這些成果能為自己的兒子謀得合適的職位。也曾考慮聘用莫札特,但由於其母親瑪麗亞·特蕾莎女皇不同意而作罷。 === 任職於薩爾斯堡宮廷(1773年-1781年) === ====前期(1773年-1777年)==== 1773年3月13日,莫札特與父親回到薩爾斯堡,並為當時的親王大主教聘用。莫札特不僅在家鄉有眾多朋友與仰慕者,也有機會在各型別作品間探索,包括交響曲、奏鳴曲、弦樂四重奏、彌撒曲、小夜曲及一些小型歌劇。同年莫札特停留於維也納時創作了他早期的6首弦樂四重奏(K.168-173),可能是受到海頓作品20-6首弦樂四重奏的激發。1775年4月至12月間,莫札特對小提琴協奏曲有了興趣,並著手寫了5首小提琴協奏曲(之後他未再創作此曲種),尤以後三首(K.216, K.218, K.219)最受歡迎,展現莫札特在這型別作品的練達。1776年,他的興趣轉向至鋼琴協奏曲,直到隔年初莫札特共完成了4首鋼琴協奏曲(第6號-第9號),被時人評論為是具突破性的作品。 縱使有著不凡的音樂成就,莫札特愈發對薩爾斯堡的環境不滿,並努力在其他地方謀職。可能原因有兩個,一來是薪資過低,每年僅有150弗羅林;再者是莫札特渴望創作歌劇,但薩爾斯堡不怎麼提供這種機會,這種狀況在1775年宮廷劇院關閉後更為明顯,而該地的另一間劇院多保留給外訪劇團的演出。此前莫札特已二度至外地求職,首次是在1773年7月至9月探訪維也納時,後來則是在1774年12月至1775年3月前往慕尼黑,但兩次都沒有成功;即使其歌劇《假扮園丁的姑娘》在慕尼黑的首演受到歡迎。 ====巴黎之行與返回(1777年-1781年)==== 《波隆納的莫札特》由一位無名畫家成畫於1777年的薩爾斯堡,是波隆納的馬蒂尼為他的作曲家肖像畫廊而訂購的。這幅肖像現存於波隆納市音樂博物館。關於這幅肖像,列奧波爾德·莫扎特在當年12月22日一封致馬蒂尼神父的信中寫道:「這件作品藝術創作的價值不怎麼吸引人,但以相似度的觀點來說我向你保證,它很完美。」 經過一年的準備,1777年8月,莫札特辭去其薩爾斯堡的職務,9月23日便再次啟程前往異地求職。他先到了慕尼黑,又經奧格斯堡輾轉至曼海姆,並結識了曼海姆知名樂團的成員,不過他尋覓新工作的前景依舊無望。同樣在曼海姆,他瘋狂地愛上了音樂名門韋伯家的千金,女高音歌手,這引發了他父親的怒火,他要求他不要忘記了自己的事業。重新振作後,莫札特於1778年3月14前往巴黎,繼續謀求新職務。 從巴黎寄給莫札特的信件中,其中一封提議了在凡爾賽宮擔任管風琴師的職位,但莫札特對這個想法不感興趣。在超過半年的失業下,莫札特開始負債,並變賣了一些貴重物品。而在同年7月3日,莫札特的母親病逝。這時莫札特依附於路易-菲利普一世的秘書(他曾幫助他七歲時的巡迴演出),並居住在他的宅邸。 在莫札特於巴黎求職時,其父親也在薩爾斯堡積極幫他找尋工作,且在地方權貴的引薦下,莫札特得到一個作為宮廷管風琴師兼樂團首席的職位,年薪有450弗羅林;但他卻不願接受。與此同時,莫札特和格林的關係逐漸變差,最後他選擇遷出。在巴黎的時日,莫札特寫下了與著名的《巴黎》交響曲,後者於當年6月首演。1778年9月,莫札特離開巴黎,前往史特拉斯堡,而後他又逗留於曼海姆及慕尼黑,仍希冀能取得薩爾斯堡以外的新工作,但此時他的經濟狀況依舊不理想。在慕尼黑,莫札特再度遇見了阿羅伊齊亞,而這時她已是一名成功的歌手,且已愛上了另一位歌劇演員。種種的不如意令莫札特不得不返回家鄉,並在1779年1月15日抵達薩爾斯堡,他的父親先前已說服親王大主教重新聘用他;雖然接受了新職務,莫札特對薩爾斯堡的不滿卻未因此而消減。 ====離開==== 1780年11月,他從慕尼黑收到一份創作歌劇的委託,劇名為《依多美尼歐,克里特之王》,在1781年1月29日首演時獲得巨大成功。這使得莫札特在3月被召喚至維也納;但此時大主教柯羅雷多也在當地參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的登基典禮。這對柯羅雷多來說是一舉兩得,因為他同時能確保莫札特不會脫離他的掌控。縱然莫札特得繼續服侍柯羅雷多,他仍構想著更遠大的計畫,如同他寫給其父親的信中提到的: 莫札特確實很快就見到皇帝,皇帝後來也以作曲委託和兼職來支援他的事業。 在上述的信件中,莫札特也提到了他打算以獨奏家的身分參與所舉辦的音樂會之演出,這是一系列高收益的展演;但這個想法也是在地方權貴向柯羅雷多勸說後才得以實現的。 莫札特長期以來對柯羅雷多的不滿除了因為低薪、公共設施不足,還包括其演出被盡可能的限制在薩爾斯堡內,極不自由。同年5月,莫札特試圖辭職但被拒絕,引發了他與大主教的爭執,而且日益嚴重,因為李奧波德同樣反對莫札特辭職,甚至在多次的書信往來中敦促兒子與大主教和解;莫札特卻依舊堅持自己的立場。6月,莫札特的辭呈被批准了,但他得到的回覆是極具侮辱性的。莫札特決定前往維也納發展,成為一名獨立的演奏家及作曲家。 === 維也納(1781年-1791年) === ====初期==== 莫札特在維也納的新事業展開得相當順利。他時常作為鋼琴家演出,1781年12月24日,莫札特在一個由宮廷舉行的競演中與克萊門蒂比試,從此確立他「維也納最優秀的鋼琴家」之地位。他也以作曲家身分活躍,1782年,約瑟夫二世要求他完成一部德語歌劇,即後來的《後宮誘逃》,於該年7月16日首演後造成轟動,之後其演出遍及各德語區。這建立了莫札特作為作曲家的名聲。 ====發展==== 在1782到1783年間,莫札特受到奧地利官員的影響,開始認識並逐漸熟悉巴赫和韓德爾的作品。史威登收藏了大量巴洛克時期名作曲家的手稿,莫札特在研讀過後開始將一些巴洛克音樂元素、對位法融會到自己的音樂語法裡,最直接的成果表現在同時期的《》;晚年創作的《第四十一號交響曲》及《魔笛》也可窺見賦格的運用。 約莫在1783年底至1784年,莫札特在維也納見到了海頓,兩人從此成為教學相長的忘年之交;閒暇之餘,兩人還會找來其他人共同即興演奏弦樂四重奏。1785年初,莫札特獻給海頓一套弦樂四重奏集,共六首,即著名的《》(第14-19號);這套曲集創作於1782年-1785年間,被認為是對海頓於1781年出版的作品33-弦樂四重奏之響應。 1785年,海頓在聽過莫札特所獻的弦樂四重奏後,對李奧波德·莫札特說道:“在上帝面前,我要誠實地告訴你,你的兒子是我所認識或知道的最偉大的作曲家,他有最好的作曲學問,也很有品味。” 而莫札特對海頓的描述:「只有他具備了能使我歡笑並且深入我心靈的秘密。」 自1782年到1785年間,莫札特每隔數月便定期推出一部鋼琴協奏曲,在音樂會演出並由自己擔綱鍵盤手。這段期間的作品即是他《》的第11至25號,至今仍膾炙人口,並令後世見證了該體裁的流變與完善。當音樂廳場地已滿時,他會預訂一些非傳統的表演場所,例如公寓(Trattnerhof)大廳、餐館(Mehlgrube)內的舞廳等。這些演出也相當受歡迎,成功建立了作曲家與聽眾的良好互動。 隨著事業順遂及收入增加,莫札特和妻子的生活也日漸奢侈。他們先是搬到一間高階公寓,年租高達460弗羅林;莫札特又向維也納最優秀的製琴師,購買一臺要價900弗羅林的古鋼琴;後來還花300弗羅林買了一張撞球桌。莫札特除了把長子卡爾送進學費高昂的寄宿學校,家裡也多請了傭人。在這樣的生活方式下積蓄自然有限,而此時短暫的高所得並不能紓解莫札特晚年的困頓。 1784年12月14日,莫札特加入共濟會,並迅速地晉升為會長(1785年4月)。共濟會在莫札特的餘生扮演著重要角色,他除了時常與會並結交許多好友,還創作不少作品供共濟會各種場合使用,其中有《》(K.477)。 ====投入歌劇==== 雖然1781年的《後宮誘逃》得到成功,但莫札特在接下來的四年都沒有推出完整且具代表性的歌劇作品,反而致力於創作及演出其鋼琴作品。1785年底,莫札特開始了與劇本作者洛倫佐·達·彭特的合作,後者是維也納劇場的官方詩人。彭特根據劇作家博馬舍「費加洛三部曲」的第二部撰寫指令碼,莫札特再為其配上音樂,即《費加洛婚禮》。起初皇帝迫於其題材敏感,禁止其上演,後來在輿論壓力下,才允許莫札特在稍加修改後演出;《費加洛婚禮》於1786年5月1日在維也納首演並受到了歡迎。後來莫札特前往布拉格,《費加洛婚禮》在那裡得到更熱烈的迴響。為了向布拉格致意,他寫下了《》(又名「布拉格」,K. 504)獻給這座城市。 他隨後收到當地劇院指揮的要求,希望他能夠為接下來的一季再寫一齣歌劇。莫札特再次請彭特填詞,此作便是《唐·喬望尼》,於1787年10月在布拉格首演,反應仍舊熱烈;但一年後在維也納並沒有獲得同樣的成功。而在同年的5月28日,莫札特的父親李奧波德過世,因而沒能見到《唐·喬望尼》首演時的盛景。 ====晚景==== 1787年,年輕的貝多芬在維也納待了數個星期,希望能在莫札特門下學習,但沒有確切的證據指明這兩位作曲家曾碰過面。同年12月,莫札特終於在貴族的引薦下得到一個穩定的職位;約瑟夫二世任命莫札特為「宮廷室內樂作曲家」,其業務自從一個月前格魯克去世後一直沒人負責。這個職位是兼職性質的,年薪有800弗羅林,工作內容只有為霍夫堡宮的年度舞會寫作舞曲;這份中等收入對晚年拮据的莫札特格外重要。皇帝這般舉動也可能是為了將頂尖作曲家圈束於維也納,避免他們向外地尋求更好的職缺。 自1786年莫札特停止了頻繁的音樂會演出後,其收入便驟然減少。尤其1788年開打的令當時音樂家的日子更為難過,因為無論貴族或資產階級對音樂產業的贊助能力都降低了。 1788年中,莫札特一家從維也納市中心搬到阿爾瑟格倫德郊區,可能是為減少租金花費。研究指出,莫札特在搬家前仍未撙節其支出,而僅僅是丟棄一些家用品以增加新居的居住空間。之後莫札特開始借錢,常常是向他在共濟會的朋友借貸;莫札特在此後似乎陷入某種憂鬱,他的支出也有所減少。但莫札特依舊維持多產,當年的6到8月,他一連完成了三首交響曲(第39至41號)。 1790年1月26日,《女人皆如此》在維也納首演,這也是莫札特與彭特合作的最後一部歌劇。同年2月,約瑟夫二世駕崩,他的繼位人利奧波德二世既不喜歡莫札特,也對共濟會不懷好感;而好友海頓也去了倫敦,使得這段時間的莫札特意志更加消沉。也大約是在這時期,莫札特為了開源而展開數次的長途旅程:他在1789年春季拜訪了萊比錫、德勒斯登與柏林,隔年又前往法蘭克福、曼海姆及其他德意志城市。 1791年,也是莫札特生命的最後一年,他依然展現旺盛的創作力。1月他完成了《》,也是他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又在4月寫下了《》。約莫6月,莫札特的友人兼劇團歌手伊曼紐爾·席卡內德託他寫一齣歌劇,並提供了劇本,即是後來的《魔笛》。 莫札特晚年的財務問題到這時才逐漸好轉。雖然證據不大全面,但似乎來自匈牙利和阿姆斯特丹的贊助人以年金支付了莫札特為其創作的場合音樂;而他也從販售之前創作的舞曲中獲利。莫札特不再向普赫貝格借錢,並開始償還過去的債務。 在創作《魔笛》的過程中,莫札特還收到其他作曲委託。6月中他先為寫了經文歌《》。7月,一位不知名人士要求他創作一部喪用彌撒曲,且必須匿名;該人士後來已知是弗朗茨·馮·瓦爾塞格伯爵,他的目的可能是想將作品著作權據為己有,而此作便是《安魂曲》。8月,莫札特又收到一份緊急委託,是為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加冕創作歌劇,即《狄託的仁慈》,而且必須於3周內寫完,以能趕在典禮前排演。 ==== 病逝 ==== 9月6日,《狄託的仁慈》上演,而莫札特也大約在此時感覺身體有恙,但他仍繼續完成《魔笛》。當月30日,莫札特親自指揮《魔笛》的首演,大受歡迎。接著他又馬不停蹄的作曲,10月中便完成了《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再來則繼續寫作《安魂曲》。到了11月20日,莫札特健康狀況直下,他開始臥床不起,並出現水腫、疼痛及嘔吐等症狀。12月5日,年僅35歲的莫札特辭世,死因沒有確定,後世學者認為他可能死於旋毛蟲病、流感、水銀中毒。2000年後的分析主要認為是風濕或者病菌引發的腎病。 莫札特死後留下未完成的《安魂曲》,由於他在受託之初只收到一半的酬勞,其妻子康絲坦茲希望將作品交由其他作曲家完成,並假託為莫札特所寫,好收取剩餘的酬勞。康絲坦茲先找了,但後者只寫了一部分便放棄了;她因而委託丈夫的學生蘇斯邁爾完成。完整的《安魂曲》在1792年被交付給了瓦爾塞根伯爵。事實上,有關《安魂曲》的種種傳說大都是康斯坦茲捏造的,這樣她才能從委託人和出版商那得到更大利益。 莫札特的葬禮於當月7日舉行,一如維也納平和的喪葬習俗,甚少哀悼者出席,當中包括薩裡耶利、史威登與蘇斯邁爾。莫札特的遺體被葬在維也納郊區的,其家族與朋友共有的靈位中;而非如電影《阿瑪迪斯》或民間相傳,被草率地埋在亂葬崗。之後於當月在維也納和布拉格舉辦的追思會,皆有眾多追悼者參與。而在莫札特死後的短時間內,其聲譽便有了充分提升:音樂學家開始撰寫他的傳記,其全作品集也被競相出版。 == 評價 == 莫扎特是當代的音樂神童,他的才能展現在演奏及作曲等領域,然個人卻始終困於父威與貴族之間,長時間不得其志。即使在移居維也納後,他的生活也未見好轉,在貧困交加中過世。19世紀多數的討論與研究,多聚焦在莫扎特的生活之慘淡,對比其創作能量之旺盛,其間明顯且強烈的反差。20世紀以來,隨各類資料的出土,輿論對莫扎特的認識始有新一層面,包括他在作品(例如目錄第231號的降B大調卡農)及書信中所露出的,時而促狹、時而近乎猥褻的面向,均透過資料的解讀,而還原其人性。此外,莫扎特能在18世紀末的歐洲取得如此可觀的成就,除自身才氣過人之外,其父的照顧、指導與教育亦功不可沒。在列奧波爾德·莫扎特的推展與擘劃下,莫扎特在成年前便得以在歐洲旅行演奏,接觸各類音樂與風格,據此豐富自己的創作手法。以現代觀點來看,父親無疑是一位成功的音樂經紀人,這類觀點在近年逐漸受到重視。 == 作品 == 如同海頓一般,莫札特的音樂常被看作是古典風格的成熟與典範之作。在他開始作曲時,歐洲的音樂風尚被講求簡約、精巧的,和其德國化的變體所支配,這兩種風格的形成是對巴洛克豪華、繁複風格的反動;而古典風格仍未發展完全。漸漸地,古典風格在莫札特的帶領下,開始出現類似巴洛克晚期複雜對位的特徵,但被新的形式技法緩解及包裝,以適應當代的美學觀點與社會氛圍。 莫札特是全方位的作曲家,作品的體裁形式涵蓋極廣,且品質俱佳。莫札特使用的音樂形式並非新創的,但他在其中注入更加練達的手法與情緒表現;他甚至一手發展並推廣了「鋼琴協奏曲」之體裁。古典風格的中心概念幾乎都表現在莫札特的音樂裡,澄淨、平衡與明快是其作品的風格基調,包含了諸如旋律簡潔精緻、斷句清楚及主調明顯等特點,而他對動機組合及節奏的超凡運用使其在構想或變化主題時有更大的彈性。在作曲生涯的最後十年,莫札特更加頻繁的使用變化和聲(chromatic harmony),《》(又名「不協和音」)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終止顫音(cadential trill)的大量使用亦是富有莫札特個人色彩的一項手法。 莫札特總是善於吸收和採納其他音樂的特點,他長年的遊歷幫助他形成了屬於自己的音樂語言。年幼的莫札特在倫敦深受J.C. 巴哈音樂的影響;旅途中他也接觸到曼海姆樂派前衛的表現風格。義大利式序曲和喜歌劇同樣對莫札特後來的音樂結構與風格啟發甚多。隨著莫札特的成熟,他逐漸在作品中融入更多巴洛克音樂的技巧,像是對位或複格形式的樂句。 克歇爾目錄是當今最普及的莫札特作品編號系統,通常以縮寫"K."或"KV"表示,這是一套編年系統而非分類系統,意即作品是按創作時間排列,而不是按體裁(例如巴哈作品目錄)。此目錄由路德維希·裡特爾·馮·克歇爾於1862年建立,至今已多次再版。 === 交響曲 === 莫札特自8歲開始寫作交響曲,時間長達24年,總數至少超過40首。傳統而言,莫札特有41首具編號的交響曲,但後來的研究發現他其實寫有更多交響曲。學者因而給這些新發掘的作品更高的編號,並附上「GA」(Gesamtausgabe,德語的「總產量」),但不全然按年代順序編排;這種做法僅為方便整理,當中仍有部分作品無法確定是否為莫札特所作。若再有新發現的作品則直接添至克歇爾目錄。莫札特交響曲的創作期可分段如下: #1764年-1771年:第1-13號、GA 42-47, 54-56等等。作於莫札特童年,風格尚未成熟,多有模仿前人的意味。第2號推定為李奧波德所作;第3號推定為阿貝爾所作;第十一號作者未確定。 #1771年-1777年:第14-30號、GA 48, 50-52等等。多作於薩爾斯堡,其中最知名的是《第25號》,也是莫札特唯二的小調交響曲之一。 #1778年-1788年:第31-41號。此時風格技法已趨穩定、成熟。其中第37號大部分為米歇爾·海頓所作。莫札特的交響曲名作幾乎都在此區間,包括第31號《巴黎》、《哈夫納》、《林茲》、第38號《布拉格》、第40號與第41號《朱庇特》。 ===協奏曲=== 莫札特也為各種樂器譜寫協奏曲,尤其是鋼琴,佔其協奏曲總數超過一半。莫札特各型別的協奏曲茲整理如下: *23首鋼琴協奏曲(傳統上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編號至27,但由於前四首僅是改編前人作品而來,故不計入。)其中第7與第10號分別是為三臺與兩臺鋼琴所作。這些作品有大半(11-25號)集中在1782年-1786年完成。當中最知名者為《第21號鋼琴協奏曲》,其行板樂章(II. Andante)尤其被廣泛運用。 *5首小提琴協奏曲。皆創作於1775年,莫札特時年19歲。這些作品以其優美旋律、情緒張力和小提琴技法之高超而受歡迎,後三首尤為知名。 *4首法國號協奏曲。 *其他木管樂器協奏曲。莫札特幾乎只為每種木管樂器組合寫作一首協奏曲,但每首都相當受歡迎,如:《低音管協奏曲》、《》、《》、《單簧管協奏曲》。 ===室內樂=== 莫札特創作的室內樂種類多樣,大略分類並介紹於下: *36首小提琴奏鳴曲。莫札特的小提琴奏鳴曲多半是以鋼琴為主角,小提琴多是陪襯;他到創作後期才逐漸提升小提琴的地位,使之與鋼琴平等對話。前16首作於尚未成熟的1763年-1766年,其餘皆作於1778年以後。 *23首弦樂四重奏。除了第1號與第20號外,莫札特傾向在特定時期集中創作弦樂四重奏,並以6首為一單位,從最早的《》(2-7號)、《》(8-13號)、《海頓四重奏》到晚期的《》(21-23號)。 *6首弦樂五重奏。除了第1號,其餘皆在1787年後完成,故能看出莫札特對此種形式的諳熟。 *6首鋼琴三重奏。類似地,後五首皆在1786年後完成。 *2首鋼琴四重奏。 其他組合的室內樂中,則以《》、《》與《》最為知名。 ===鋼琴作品=== 莫札特早期是以鋼琴家的身分而聞名,其鋼琴曲很大一部分是為自己的演奏所寫。莫札特的鋼琴作品按演奏人數與型別大略區分如下: *18首鋼琴奏鳴曲。莫札特從1774年開始創作鋼琴奏鳴曲,這些作品中不乏旋律優美或講求技藝者。知名作品有:《第8號鋼琴奏鳴曲》、《第11號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是為人熟知的土耳其進行曲)、《第16號鋼琴奏鳴曲》「簡易奏鳴曲」。 *16首鋼琴變奏曲。其中最知名的是《小星星變奏曲》,共12段變奏。 *6首四手聯彈的奏鳴曲。 *4首幻想曲。 在其他較為雜散的樂曲中仍有名作,如:《》。 ===其他管絃樂作品=== 隨著管絃樂團組織逐漸完善,古典時期發展出更多娛樂貴族或供特殊場合使用的曲種。莫札特因為職務需要創作了為數可觀的其他形式之管絃樂曲,分類如下: *13首小夜曲。以晚期的《第13號小夜曲》最負盛名,將莫札特優雅明快的風格表露無遺。 *21首嬉遊曲。其中五首不具編號,包含三首「薩爾斯堡交響曲」與兩首在維也納所作的嬉遊曲;第5號為偽作故不計入。最被廣泛應用的是《D大調嬉遊曲》「第1號薩爾斯堡交響曲」,莫札特創作時僅16歲;而《》「一個音樂笑話」則是他諷刺古典風格之僵化的詼諧之作。 *逾200首的各式舞曲。其中小步舞曲、行列舞曲、阿勒曼德舞曲與進行曲佔了大多數,多是莫札特在薩爾斯堡與後期擔任宮廷室內樂作曲家時所作。 ===宗教音樂=== 莫札特的宗教音樂主要是聲樂的,以彌撒曲及彌撒經文為大宗,包含少量經文歌與讚美詩。莫札特在其中揉和了葛利果聖歌的元素、嚴格對位法與歌劇的抒情風格,並始終以穩定的型態呈現。 莫札特創作的彌撒曲大致分為「」與「」兩種,在他所處的國度,兩者差別僅在演奏時間的長短,儀式所用經文都一樣完整。莫札特早年寫有多部彌撒曲,到薩爾斯堡後期後便極少寫作,但他最後的幾部作品已無疑成為彌撒曲之典範,如《》(短彌撒)、《》(莊彌撒)、《安魂曲》(特殊彌撒)。 ===歌劇=== 以寬鬆的標準來看,莫札特共寫了22部歌劇,最早的一部作於1767年。這些歌劇的型別及規模不盡相同,所用語言主要是義大利語和德語。莫札特在長年的探索中吸收了各種風格,甚至能將不同型別歌劇的特性融會於一。莫札特後期的成熟之作,猶如《費加洛婚禮》、《唐·喬望尼》與《魔笛》等等,至今仍是各大劇院必演的經典。 == 樂器 == 雖然莫扎特早期的一些作品是為大鍵琴而寫的,但他早年也結識了雷根斯堡製造家。The Letter of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69-1791). In Two Volumes. Vol. 1. By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Translated, from the Collection of Ludwig Nohl, by Lady Wallace. New York and Philadelphia, 1866 後來莫扎特在訪問奧格斯堡時,對史坦因鋼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在給父親的信中分享了這一點。 1777年10月22日,莫扎特曾使用史坦因的鋼琴首次公開彈奏了他的鋼琴三重奏(K.242)。Review in Augsburgische Staats und Gelehrten Zeitung 28 Oktober 1777 奧格斯堡大教堂管風琴師德姆勒演奏第一部分,莫扎特演奏第二部分,史坦因演奏第三部分。 1783年,在他居住在維也納期間,他購買了一架瓦爾特的鋼琴。Early Music, Volume XXV, Issue 3, August 1997, Pages 383–400 列奧波爾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證實了莫扎特對他的瓦爾特古鋼琴的熱愛:“無法形容那種忙碌和繁忙。你的哥哥的古鋼琴從他家到劇院或到別人家至少搬了12次。”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 German in Mozart: Briefe und Aufzeichnungen , ed. Wilhelm A. Bauer and Otto Erich Deutsch (Kassel, 1963), Vol. III. == 私人生活 == 莫札特先前在與柯羅雷多關係最為緊張的時候,他在維也納向韋伯一家(已從曼海姆搬遷至此)租了暫時的住處。這時他認識了韋伯家的小女兒,對她產生了興趣;但追求的過程不算順利,尤其莫札特還得徵求自己父親的同意,而這很不容易。1782年8月4日,莫札特與康絲坦茲的婚禮在聖斯德望主教座堂舉行;有趣的是,在婚禮隔天李奧波德的允許方才捎來。 莫札特和康絲坦茲總共生了6個孩子,但只有兩個男孩免於夭折活了下來。其中在政府機關從事財務工作;幼子弗朗茲·克薩韋爾·沃夫岡·莫札特則繼承父親衣缽,以作曲、鋼琴演奏、指揮、教學為業。這兩個兒子長大成人後都未婚,故莫扎特沒有後代。 == 影響與其它 == 奧地利國歌《山的土地,河的土地》的曲調是莫扎特去世前十九日,即1791年11月17日所作的《共濟會清唱劇》 (作品編號KV 623)中的《》。1947年2月25日正式宣佈為國歌。 === 流行文化 === ==== 影視作品 ==== *《阿瑪迪斯》(Amadeus),影片從一個宮廷樂師安東尼奧·薩裡耶利的角度,呈現了天才莫扎特-{}-傳奇的一生。片中莫扎特由美國演員湯姆·休斯(Tom Hulce)飾演。此片於1984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八項大獎,包括最佳電影和最佳男主角。 *《從毛澤東到莫扎特》(From Mao to Mozart: Isaac Stern in China),1981上映的紀錄片。講述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Isaac Stern)在文革結束的1979年,作為第一位從西方來華演出的小提琴家整個中國行的見聞。該影片獲得1981年第7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片名中的莫扎特或源於艾薩克在北京的演奏,莫扎特《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除了常規演奏會,艾薩克還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音樂學院進行交流講學,與中國愛樂人交換對音樂的理解。 ==== 音樂劇 ==== * 《搖滾莫札特》(Mozart, l'opéra rock),2009年於法國開演的音樂劇,當大部分歌曲都以莫扎特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 * 《Mozart!》(莫札特!)首演於1999年的德語音樂劇。 ==== 電子遊戲 ==== * 《Fate/Grand Order》中以一星從者登場,寶具是「獻給死神的安魂曲(Requiem for Death)」。 == 專輯 == * 多位藝術家,(The Complete Mozart Edition,180 CDs), * 多位藝術家,莫札特錄音全集(Complete Works,170 CDs), * 希夫·安德拉斯.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works. 瓦爾特鋼琴 * 琳達·尼科爾森(Linda Nicholson).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onatas for Fortepiano. 瓦爾特鋼琴 * 保羅·巴杜拉-斯科達.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Works for piano. 瓦爾特鋼琴 * 尼古勞斯·哈農庫特,魯道夫·布赫賓德.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i Nos. 23 & 25. 瓦爾特鋼琴 (保羅·麥克諾提仿製) * 羅伯特·大衛·萊文,,克利斯朵夫·霍格伍德.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s Nos 15 & 26.  瓦爾特鋼琴 (保羅·麥克諾提仿製) * 薇薇安娜·索夫羅尼茨基. Viviana Sofronitsky. W.A. Mozart: 11CD box, the first world complete works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performed on original instruments.  Orchestra: Musicae Antiquae Collegium Varsoviense "Pro Musica Camerata", Poland. 瓦爾特鋼琴 (保羅·麥克諾提仿製) == 註釋 == == 參考資料 == ;參照 ;書籍 * * * * * == 參見 == * 古典音樂作曲家列表 * 奧地利國歌,採用的是莫扎特於1791年12月5日所作的《共濟會清唱劇》 (作品編號KV 623)中的《讓我們拉起手來》。 * 薩爾茨堡機場,全稱是薩爾茨堡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機場,以紀念在該城出生的著名音樂家莫扎特。 == 外部連結 == * 莫扎特曲目列表 * 古典音樂Midi * Compact Mozart biography - at mozartones.com * Classic Cat - Mozart mps3 * * "mozart") 783 Digitised Works of and about Mozart in The European Library Category:莫扎特 Category:奧地利作曲家 Category:奧地利指揮家 Category:奧地利古典鋼琴家 Category:奧地利小提琴家 Category:古典主義作曲家 Category:共濟會會員 Category:薩爾茨堡人 Category:兒童古典音樂家 Category:莫扎特家族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德意志作曲家、鋼琴演奏家。貝多芬上承古典樂派傳統,下啟浪漫樂派之風格與精神,因而在音樂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貝多芬雖然經歷聽力下降,仍一直創作音樂,他一生創作了9部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帶有編號,1首未完成,編號為WoO. 51)、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無論是在曲式、和聲以及織體上都有重大創新,影響了音樂發展史,其中32首鋼琴奏鳴曲,第三、五、六、九交響曲和《莊嚴彌撒》是其代表作,尤其聞名。1827年貝多芬因病逝世。在漢字文化圈,貝多芬有「樂聖」之尊稱。 == 生平 == === 童年 ===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原籍南尼德蘭(今比利時)梅赫倫鎮的法蘭德斯族人。曾祖父Michael van Beethoven是梅赫倫鎮的法蘭德斯人,曾祖母Marie Louise Stuyckers是南尼德蘭(今比利時)另一族瓦隆族人,兩人之子(即貝多芬祖父)Ludovicus van Beethoven生於梅赫倫。外祖父Johann Heinrich Keverich與外祖母Anna Clara Westorff都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特里爾選侯國(今屬德國萊因蘭地理大區)的科布倫茨。貝多芬本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科隆選侯國首府波恩(今德國萊因蘭地理大區)。血統而言,貝多芬是75%德意志人,18.75%比利時法蘭德斯人,6.25%比利時瓦隆人。 貝多芬名字中的“範”(van)是弗拉芒語(又譯法蘭德斯語,荷語方言)而非德語中的“馮”(),不代表任何貴族封號,而是用來顯示其家鄉。貝多芬的祖父,也同名路德維希·範·貝多芬,20歲時遷居波恩保羅·朗多米爾:《西方音樂史》,朱少坤等譯,人民音樂出版社,165頁,1989年3月第1版,在科隆選帝侯宮廷內當一位樂隊長。父親約翰則是一位唱詩班男高音史坦利.薩迪、艾莉森.萊瑟姆:劍橋音樂入門(),孟憲福譯,果實出版社,2004年4月14日。母親瑪麗亞·馬達琳娜·凱維利希()是宮廷御廚的女兒,在嫁給約翰之前曾結過一次婚並有一子,但前夫與兒子皆早逝。她與約翰婚後曾在1769年8月2日產下一子,名路德維希·瑪麗亞·範·貝多芬()。 1770年12月17日,這段婚姻中的第二個兒子以「盧多維克斯·範·貝多芬」(Ludovicus van Beethoven)之名受洗。日後人們普遍認為,這個孩子是在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波恩的20號。路德維希的父母還生下了五個子女,但只有第二和第三個活了下來:卡斯帕·安東·卡爾·範·貝多芬(Kaspar Anton Karl van Beethoven)和尼古拉斯·約翰·範·貝多芬(Nikolaus Johann van Beethoven)。不幸夭折的三位則是:在1779年受洗的安娜·馬裡亞·弗蘭切斯卡(Anna Maria Franziska,只活了四歲)、1781年出生的弗蘭茲·格奧爾格(Franz Georg,兩歲時離世),以及1786年受洗的馬里亞·馬格麗塔(Maria Margaretha,在週歲之年夭折)。 早期貝多芬家庭情況還算如意;約翰的經濟狀況不錯,老路德維希在經濟上也能幫助一下這個家庭。約翰有酗酒的習慣且脾氣暴躁,母親則體弱多病,這是日後作為長子的貝多芬必須挑起家庭重擔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因此,貝多芬愛母親遠勝於父親。貝多芬可能在5歲時患有中耳炎,但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這可能為其日後的耳疾埋下禍根。 貝多芬很小就開始接受音樂訓練,啟蒙老師正是其父克勞德·帕利斯卡:《西方音樂史》,567頁,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六歲就能作曲的莫札特無疑給貝多芬的父親立了一個榜樣。為了使自己的兒子貝多芬也成為一位神童,約翰很早就教貝多芬彈奏鋼琴,稍有彈錯就是一頓毒打,而彈錯的後果就是經常被酗酒的父親拍貝多芬的頭。這樣的做法雖然使得貝多芬以八歲(1778年)之齡就能在科隆登臺演出,十一歲就在劇院樂隊演出,十三歲就成為風琴師,並發表了三首奏鳴曲,但卻顯得揠苗助長。約翰有時甚至會在深夜將貝多芬從床上拉起,要他在朋友面前演示其音樂才能。十一歲時,貝多芬因為父親財力不濟而被迫輟學,因此他在學校所學到的應該不會很多;而此時的貝多芬和其他同齡的孩子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 音樂啟蒙 === 由於父親約翰的音樂教育缺乏系統性,他接受了同行的建議,另請高明以發掘貝多芬的潛能。 1781年(一說1782年)貝多芬跟隨樂隊指揮學習鋼琴和作曲,另外還跟學習小提琴,這些新老師的努力使得貝多芬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奈弗是一位好老師,他不但看出了貝多芬的優勢所在,也能察覺其弱點:缺乏自-{制}-力、修養和紀律。他要求貝多芬研習前輩的作品,如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再來是同時代音樂家的名篇,如莫札特的作品。1782年,奈弗發表了貝多芬的第一部作品《以戴斯勒先生一首進行曲為主題的羽管鍵琴變奏曲》(Variations pour le Clavecin sur une Marche de Mr. Dressler)。貝多芬在1783年(一說1782年)代表奈弗出任宮廷樂隊羽管鍵鋼琴演奏家。1783年,奈弗在一音樂雜誌撰文道: 而貝多芬也是對這位老師深存愛戴,他在同一年寫信給奈弗的信中提到:「如果我有所成就,這一定是您的功勞。」 雖然貝多芬在波昂受惠匪淺,該地的音樂資源無疑未能令他滿足。1787年,他決定帶著科隆大主教馬克思·法蘭茲(神聖羅馬帝國約瑟夫二世的弟弟)的推薦信前往維也納試圖拜訪莫札特。貝多芬在1787年1月到達維也納,直到3月或4月離開,但後人對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所知甚少。據傳,莫札特在忙於創作《唐璜》時,仍抽出時間給貝多芬一個主題做即興演奏,而貝多芬的演奏打動了莫札特,因此說道:「注意這位年輕人,日後他會揚名天下。」由於莫扎特在1787年初在布拉格居住,這兩人見面可能發生在六週之間,但沒有可靠的記錄可以表明兩位作曲家是否曾經見過面。 後來,貝多芬得到母親的病危的訊息,他離開維也納回家鄉,但母親的病情並未好轉;她的逝世,無疑將家庭整個託付給貝多芬。父親約翰的行為越發不近情理,致使貝多芬向皇儲申請裁決,意欲取得兩個幼弟的撫養權,結果是父親得從月薪中拿出一半供養子女。父親在接下來的五年裡,直到1792年12月18日臨終的那一刻,他一直未得到自己孩子和親友們的諒解與接納。 為了養家胡口,1788年(一說1789年)到1792年間,貝多芬在奈弗的一支歌劇院樂隊裡擔任中提琴演奏,從而接觸到當時的歌劇作品。 1787年起,貝多芬受到的影響,使他瞭解當時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思想。這種影響,反映在貝多芬後來的作品中,特別是有著解放政治囚徒情節的《費德里奧》裡面。1790年2月20日,約瑟夫二世逝世,波昂的「讀書與休養」協會準備在3月份舉行悼念,在施內德的建議之下,貝多芬創作了一部《為約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劇》(,WoO. 87),這也是貝多芬第一部與政治沾上邊的作品。無人知曉這部清唱劇什麼時候完成,但是根據協會在3月17日的會議記錄,該劇並未如期上演。後來,貝多芬還為新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登基寫了一部清唱劇:《為利奧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劇》(,WoO 88),這是一部身世更模糊的作品Herttrich, E: The Cantatas; DG公司出品貝多芬全集內《大型合唱作品》卷內小冊子,唱片編號:453798-2。1998。它們不但在當時沒得到上演的機會,現在也是鮮罕聽到(克里斯蒂安·蒂勒曼在DG公司錄製了它們)。雖然如此,並不意味著它們沒有可道之處;相反地,這兩部早期作品其實已頗具大家風範。特別是《利奧波德》裡那首長大的詠歎調,大提琴託著女高音的行文樣式,讓人倍感新鮮的同時,還有一種脫俗的美。 不久之後,奧地利作曲家海頓在從維也納到倫敦的旅程中兩次在波恩逗留,接觸到貝多芬,並對前一首清唱劇大加讚賞,海頓因此勸科隆大主教將貝多芬送到維也納深造。而貝多芬也沒有錯過這個機會,於1792年再度踏上前往維也納的行程。 === 紮根維也納 === 1792年11月10日,貝多芬抵達維也納。他用了三週時間整理安排自己的事務,之後正式到海頓處上課,直到海頓1794年去倫敦為止,超過一年。年邁的海頓並沒有撥出太多時間給這位年輕學生,再加上貝多芬的性格是出了名的倔強,貝多芬在這段期間究竟從海頓處習得多少本事,後人對此難有定論。美籍印度天體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在他的《真理與美》一書中便提到,貝多芬在師從海頓這段時期,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並有時現出挑戰的意味。因此在據說海頓強烈批評他的作品1的第三首三重奏時(它正是貝多芬自己認為三首裡面最好的一首),貝多芬會認為這是妒嫉使然錢德拉塞卡著,楊建鄴譯(1994):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不同的創造模式 ,湖南科技出版社。但海頓可能並非詬病作品的品質,而是作品裡面的“大眾化”,亦即一般的業餘演奏者也能輕易上手其作品,而且其內容迎合了當時大眾的品味Anthony Burton (1987/1997): Beethoven: Piano Trios, dg公司出品的貝多芬作品全集鋼琴三重奏卷內小冊子。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海頓的批評則體現了18世紀末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衝突,即:音樂是否是專屬上層階級的奢侈品?貝多芬無疑正在努力打破這種貴族特權,夾在第二鋼琴協奏曲和第一交響曲之間的七重奏(作品20)是一首優雅幽香的作品,貝多芬甚至“逼”出版商道:“快點將我的七重奏給這個世界吧,因為大眾正等著它 A. Raab, H.-W. Küthen(1997): Kammermusik, dg公司出品的貝多芬作品全集室內樂卷內小冊子。”海頓前往倫敦之後,貝多芬則繼續他在維也納的學習,他得到的指導,並且在約翰·格奧爾格·阿爾佈雷希茨貝格門下學習了一年的對位法。著名的薩列裡也為貝多芬非正式地上過聲樂課,阿羅伊斯·福斯特(Alois Forster)則教貝多芬絃樂四重奏。可以說,貝多芬在維也納不但學習到當時最先進的音樂理論,而且體會了前輩的音樂實踐經驗。他在此期間寫有三首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三重奏(即作品1)、三首鋼琴奏鳴曲(作品2)、一首絃樂五重奏,和兩首鋼琴和大提琴奏鳴曲(作品5)。保羅·朗多米爾:《西方音樂史》,朱少坤等譯,人民音樂出版社,166頁,1989年3月第1版 初到維也納的兩年,貝多芬非常拮据,他住在一個地下室裡。為了在音樂界立身,他不得不在服裝、樂器、傢俱還有社交方面花錢,例如他的筆記本上記有這麼一筆“25個葛羅琛,為自己和海頓買咖啡”,顯見他每花一毛錢都要掂量一下。(有趣的是,貝多芬身後曾發現一份未完成的迴旋曲隨想曲手稿,上面寫有標題“丟了一個葛羅琛的憤怒”,雖然上面的手跡並不是貝多芬的,也沒有證據顯示貝多芬同意給這首迴旋曲叫這個名字。迪亞貝利買下此一回旋曲的手稿,並作了一些修改使之完整B. Cooper (1997):Beethoven: Miscellaneous piano and organ works, dg公司出品的貝多芬作品全集鋼琴作品(不包括奏鳴曲)卷內小冊子。)銀錢問題畢竟只能靠他自己的音樂能力解決。他在沙龍裡舉行小型音樂會,能得到一些貴族的賞識,獲得一些生活品。貝多芬的贊助人有很多,其中包括侯爵,公爵,埃斯特哈奇(Esterházy)親王和親王。再後來,版權成為貝多芬的收入來源。他並不非常喜歡當一名音樂老師,教授音樂大部分是為了獲得收入。但是他的確當過鋼琴課家教,其學生中不乏有名的演奏家如不倫瑞克的公主,或是多羅蒂阿·厄特曼(Dorothea Ertmann)。 1795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曲目是他於1794到1795年創作的B♭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9),由他本人演奏鋼琴,這次演出獲得了成功。這首鋼琴協奏曲被普遍認為頗有“維也納味” 林逸聰:《音樂聖經》上卷,149頁,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當時有人評論道,作為鋼琴家的貝多芬有著“火花、光彩、幻想還有深邃的情感。”這次音樂會,是貝多芬第一次向維也納展示自己。此時的貝多芬已經開始看到成功的光芒,他不但被邀請出席一些有名的慈善音樂會,而他1795年為維也納美術協會年度舞會所寫的十二首德國舞曲(編號WoO 8),甚至比海頓一過即逝的同型別創作得到更多的青睞;即使是兩年之後,仍可聽到人們對它們的贊勵之聲,還被以鋼琴版本的形式刊出。同年,貝多芬向馬達琳娜·維爾曼(Magdalena Willmann)求婚,但遭到了拒絕。 1796年可說是貝多芬的事業起升年,他先後在布拉格和布達佩斯演出,途經紐倫堡、萊比錫和柏林等地,並創作了作品5的兩首大提琴奏鳴曲,以及作品2的三首鋼琴奏鳴曲。但正是此時,貝多芬出現了耳疾的先兆,對此他描述道:“耳朵裡常聞低鳴和呼嘯。”但是,耳疾的出現並沒有讓貝多芬停下,他為其巡迴演出寫出了C大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5,較第二首協奏曲作品19更晚寫就,但先於其出版)。1799年,貝多芬發表了可能是他最早的受歡迎作品之一: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又名「悲愴大奏鳴曲」)。此作是獻給裡希諾夫斯基的。一年之後,c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也告完成,。在第三號當中,鋼琴的比重有顯著的增加,整部作品非常恢宏;調性設定方面,c小調是貝多芬非常擅長的林逸聰:《音樂聖經》上卷,150頁,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1800年最值得一提的作品,是F大調第五號小提琴奏鳴曲《春天》。單從名字判斷,人們就可對音樂略感一二,但此處的《春天》之名,卻不是出自貝多芬的手筆──這種現象,日後還會在貝多芬的其他作品中反覆出現林逸聰:《音樂聖經》上卷,178頁,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同年,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也告完成William Mann: Beethoven, Symphonies, Overtures, grosse Fuge; 克倫姆佩勒爾指揮的貝多芬交響曲和協奏曲全集內小冊子,唱片編號:724357389525; EMI classics 1989。這些早期的作品,都具有顯著的古典主義風格:旋律的發展,樂章之間較為鬆散的關係,以及個人情感的隱藏⋯⋯等。但是在這之後的不久,貝多芬就邁出了自己的步伐。 比《悲愴》“高”出半個音的C小調鋼琴奏鳴曲《月光》則出自1801年。此曲比起《悲愴》更顯示出了一種新的風格,它更有一E大調的姐妹篇,貝多芬特別將之命名為“幻想般的”(quasi una fantasia)奏鳴曲Konrad Küster: Beethoven, Seite 94,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GmbH, Stuttgart, 1994, ISBN 3-421-06690-6。《月光》是獻給貝多芬的鋼琴學生的,但亦有傳聞稱,兩人之間可能不只是單純師生關係;甚至有人認為,她就是貝多芬那位“永恆的愛人”。 1801年,貝多芬著手創作清唱劇《》(作品85)。雖然這部作品在1803年就首演了,但是貝多芬堅持對之修改,直到1811年才再次發表。貝多芬學者認為,這部作品有貝多芬暗示自身生活態度的意味,“對自己的個人、音樂和意識進行深刻思辯史坦利.薩迪、艾莉森.萊瑟姆:劍橋音樂入門(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Guide of Music),孟憲福譯,247頁,果實出版社,2004年4月14日Hans-Günter Ottenberg: Christus am Ölberge, DG公司貝多芬全集大型合唱作品卷小冊子,1997。”1802年,貝多芬原擬將A大調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獻給,但是後者一次酒後狂言,得罪了貝多芬的一位朋友。貝多芬一怒之下,將奏鳴曲獻給了當時非常優秀的小提琴家魯道夫·克魯採,於是,這首奏鳴曲便被冠以“克羅採”之名。(不過,克羅採終身未演奏過此曲,還嫌曲子是不可演奏的。)也是在這一年,貝多芬到維也納的修養地聖城,意圖靠當地礦泉水浴,以治療自己日益嚴重的耳硬化症。雖然前一年貝多芬還寫下過: 的壯語,但是在聖城,他的情緒則一度陷入低谷,還寫下了一封寄給自己兄弟的信,後世稱之為《聖城遺書》(一譯,)。此信在1827年才被發現,信中的語氣既悲觀且可憐,可見貝多芬的耳疾導致其出現自殺的念頭,只有他的音樂,和一種模糊的使命感,才讓他不致走上絕路。值得注意的是,幾乎同時期寫就的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卻講述著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全曲意氣風發,全無惆悵陰霾,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歌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其第一樂章迅厲的行進、緊湊的節奏,能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第四樂章則被柏遼茲稱為“第二諧謔曲林逸聰:《音樂聖經》上卷,138頁,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1803年,第二號交響曲第一次與維也納的聽眾們見面。同年,貝多芬得到了維也納河畔劇院的駐院作曲家職位,並著手進行下一部交響曲的創作。 ==== 《英雄》 ==== 18、19世紀之交,法國大革命震動著歐洲大陸,本就搖搖欲墜的神聖羅馬帝國更是因此而走向歷史的終點,德意志民族在等待統一的時機。此時登上歷史舞臺的拿破崙,首先以維護共和、捍衛革命的面目出現,一時間成為很多青年心目中的“普羅米修斯”,是革命的代表和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據說早在1798年,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貝爾納多特將軍曾建議貝多芬為拿破崙寫上一曲,但貝多芬並未為之全力以赴,而是先在1802年(一說1800到1801年林逸聰:《音樂聖經》上卷,146頁,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創作了芭蕾舞音樂《》(作品43),有應和這種波拿巴熱的意味。但是,其編舞者卻讓貝多芬失望了,普羅米修斯的英雄氣概在舞臺上並未得到充分表現。於是,有共和、民主和自由追求的貝多芬就要用自己的雙手,告訴世人,甚至是拿破崙本人,他心目中的英雄是何等形象;為此誕生的,正是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 第三號交響曲完成於1804年,在此,貝多芬的作曲動機與之前的海頓、莫札特相當不同:其作品不再是應某位有錢的侯爵,或為一個上流社會的小群體而寫,此時的貝多芬乃是出自個人的心聲、願望、激情和世界觀去創作,獻給的是“永恆(的世界)”和“人類”。相比起以前,其作品在大眾面前被奏響,而作曲者自己則退居幕後,這樣的創作高度是前所未見的。在這樣的脈絡下,第三號交響曲的篇幅也是無比宏大,其演奏時間達45分鐘左右,正是因為當中包含了比以往命題作曲更多的精神內涵,不但是當代音樂史、交響曲發展史上最宏大的器樂作品Volker Scherliess: Beethoven Symphonie Nr.3 《Eroica》, Overtüren; 阿巴多指揮的貝多芬第三交響曲唱片內小冊子,唱片編號:4456032; DG 1987,更是貝多芬自己創作史上的轉折點。在它面前,《普羅米修斯的生民》更像是一次試手。在《普羅米修斯》終曲當中,一段快樂而又雄健的樂曲,貝多芬對之鐘愛有加,非但用它寫出了《英雄》主題變奏曲(作品35),在第三號交響曲的終曲樂章也再次引用之,由此可見《普羅米修斯》在貝多芬作品間樂思和政治理念的傳承。貝多芬自己對這部投入了激情和理想的作品非常滿意──確實,也唯有如此,貝多芬才有將之獻給法蘭西第一國民議會,甚至是拿破崙的心理基礎。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卻是出乎了貝多芬的想象。1804年5月,法蘭西第一帝國成立,拿破崙加冕稱帝的儀式在當年12月2日假巴黎聖母院舉行。對貝多芬來說,這不單單只是君主復闢,更是拿破崙對革命理想的背叛。對此,費迪南德·里斯講述的故事可能有所誇張:盛怒之下的貝多芬,撕去了第三號交響曲上寫給拿破崙的題獻扉頁。目前人們可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看到貝多芬1804年8月的親筆手稿,原來的“為波拿巴而作的大交響曲”(Sinfonia grande/intitolata Bonaparte)被劃去,取而代之的是模糊的鉛筆字跡“以波拿巴為題材而作”(Geschrieben auf Bonaparte)。此次改唸,意味著貝多芬將這首交響曲更多的是獻給一位理想化的人物(及其理想,他會為人類的解放而戰),而非獻給某個特定的物件。至於《英雄》一名,則來得有點含糊。1804年8月26日,貝多芬在寫往出版商的信中提到標題定為《波拿巴》(),作品於1805年舉行首演,但翌(1806)年的第一次出版卻被冠上《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的標題,此間的原因仍有待考據。 貝多芬對拿破崙的反感在後來有所緩和,在1809年一次由貝多芬本人指揮、拿破崙原定出席的音樂會上,其曲目便包括了《英雄》,他甚至還考慮將自己的C大調彌撒(作品86)獻給拿破崙克勞德·帕利斯卡:《西方音樂史》,577、578頁,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1821年拿破崙逝世,貝多芬對此說道:“我早已為此變故寫好了合適的音樂。” 《英雄》的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此樂章被羅曼·羅蘭稱為“神話般的戰鬥”,主要的樂思僅僅建立在E♭大調和絃上,主題之間的反覆推敲,並轉了幾次調之後,圓號響起,望見彼岸史坦利.薩迪、艾莉森.萊瑟姆:劍橋音樂入門(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Guide of Music),248頁,孟憲福譯,果實出版社,2004年4月14日,結尾的三下和絃抖擻地為第一樂章降下末音。第二樂章的葬禮進行曲被魏恩加特納描述為“埃斯庫羅斯式”的,大型的賦格將本樂章帶到其高潮Robert Simpson: Beethoven Symphony No.3 《Eroica》, Overtures; 阿巴多指揮的貝多芬第三交響曲唱片內小冊子,唱片編號:4456032; DG 1987。經過輕鬆的諧謔曲第三樂章之後,極快板的第四樂章開章先是震撼有力的和絃,然後突然一收,絃樂的低鳴慢慢將樂思領入來自《普羅米修斯》的主題及變奏,此一樂念佔領了樂章的整個中部。臨結尾處,出現一下急落、沉寂,再隨一下銅管高奏湧起,歡樂的頌歌踏著莊嚴的步伐,完成了這次音樂歷程。回顧《英雄》全篇,可說是貝多芬創作特色宣告成熟的標誌性作品,閃爍著貝多芬的意志,正式告別了海頓、莫札特等人所象徵的古典主義曲風。其音樂發展帶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四個樂章之間出現了內在的聯絡而構成整體,這是以往兩首交響曲中未有見到的。 === 1804年-1815年 === 1804年起,貝多芬的創作進入了旺盛期,伴隨著第三號交響曲的問世,《華德斯坦》奏鳴曲(作品53)和《熱情》奏鳴曲(作品57)不但是鋼琴奏鳴曲的名作,更體現了「英雄」紀元的宏大樂念。 《英雄》的餘波未了,貝多芬本來打算以一首c小調交響曲為其續音,但當他完成了第一樂章後,就先停下了。1806年,貝多芬做客裡希諾夫斯基親王位於格拉茲的夏宮,認識了伯爵,伯爵正好要組建一支樂隊,並委託貝多芬為其創作。當年9、10月間,貝多芬完成了陽光明媚的第四號交響曲。這部夾在兩首莊嚴、雄偉詩篇之間的交響曲,被舒曼形容為:“在兩位挪威巨人之間的苗條希臘少女。”在早先的5月,貝多芬和特雷莎公主訂婚,其安寧和愉快的心境在第四號交響曲中留下了蹤影。可惜的是,到了1810年5月,貝多芬放棄了與特雷莎結合的一切希望保羅·朗多米爾:《西方音樂史》,朱少坤等譯,人民音樂出版社,172頁,1989年3月第1版。 這段期間的主要作品還有:三重協奏曲(以作品56號出版,緊鄰《英雄》,但實際的創作時間間隔了十年之久),以及著名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首曲風甜美的小提琴協奏曲是為維也納河畔劇院第一小提琴手而創作,是貝多芬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作品,。1808年,貝多芬接受了鋼琴家克萊曼蒂的建議,將小提琴獨奏改為鋼琴,此版本以作品號61a出版。 室內樂作品方面,1806年的《》可能是貝多芬在絃樂四重奏這個範疇裡面最有名的作品。作品是獻給俄羅斯大使的。與他早期的六首弦樂四重奏(作品18)相比,這裡的三首四重奏具有更加交響化的織體。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貝多芬已能正視自己耳聾這個事實,並且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事業面前極力將這個不利因素排除在外。他在《拉祖莫夫斯基》第三首的終曲樂章草稿上這麼寫: ==== 《命運》與《田園》 ==== thumb|250px|right|維也納河畔劇院外牆的牌板,記載貝多芬曾於1803年及1804年住在維也納劇院,他在此進行了歌劇、第三號交響曲等創作,而費德里奧與其他作品也曾在此首演 1808年12月22日,維也納河畔劇院-{zh-cn:裡;zh-tw:裡;zh-hk:裡}-的聽眾經歷了一場意義非常的音樂會,音樂會長達4小時,曲目全部是貝多芬的作品:開場先是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作品68),再是C大調彌撒裡面的詠歎調,然後是G大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作品58),緊接著是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67),還有《合唱幻想曲》(作品80)。且不論當晚演出的-{zh-cn:質量;zh-tw:品質;zh-hk:品質}-,這裡的幾首曲目都是貝多芬曲譜-{zh-cn:裡;zh-tw:裡;zh-hk:裡}-有十足分量的作品。好幾部作品在同一晚上首演,其實是貝多芬多管齊下的創作習慣所造成的。當晚,評論家並沒做太多的評論。一年半之後,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音樂雜誌—萊比錫《音樂廣訊報》裡,作家兼樂評人霍夫曼在第五號交響曲再次上演之後,用浪漫的筆法給瞭如下的評價: thumb|250px|right|命運交響曲的“命運”動機 在此,c小調再一次在貝多芬筆下表現了強烈的情感掙扎,其強大的張力,綿密不透風的緊張節奏,讓人想起1807年的科裡奧蘭序曲(作品62)。整部第五號交響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統一,凝練簡湊而又嚴峻凌厲,頗有概括貝多芬本人性格經歷的含義。前三個樂章壓抑,到了第四樂章方見光明。第一樂章的前四個音符是如此引人注目。據說貝多芬曾說過,那是“命運的敲門聲”,“命運”之名便是由此而來,自此之後更幾乎成了貝多芬的代名詞。不過,與“月光”、“春天”等相同,“命運”亦非正式標題;與在日本和中國出品的不同,歐、美地區的第五號交響曲唱片,都不會標明“命運”這一標題。 1808年,貝多芬進一步失聰,而貝多芬早在1801年寫給一位醫生的信內便表示: 由此觀之,第五號交響曲無異於貝多芬不服輸的精神展現,非常清晰、明確地使聽眾能夠置身處地的去感受作曲者的心境。這種互動,是此前海頓、莫札特都未曾做到的。1830年,歌德在聽過孟德爾頌以鋼琴演奏過此曲之後,說道音樂太“狂野”。柏遼茲則對這首在法國被上演得最多的交響曲保羅·朗多米爾:《西方音樂史》,朱少坤等譯,人民音樂出版社,173頁,1989年3月第1版說道: thumb|left|250px|貝多芬《第六交響曲》手跡 貝多芬熱愛大自然是人所皆知的。身住維也納的他,每年夏季都要到一處鄉間或療養地暫住和散步。他正好利用散步的時機來進行創作: 一次,他跟一位朋友在維也納聖城郊區散步時說: 他的這些話都印證在《田園》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溪畔”中,那是音樂史裡一個牧歌般的、詩情畫意的篇章。貝多芬可能在創作《田園》時借鑑了前人的標題交響曲《自然的一音樂肖像》。如同奈西特的手法,貝多芬不但親自將交響曲題為《田園》,而且還為每個樂章加上標題。不過,貝多芬對標題另做了如下評論:“所有知道鄉間生活的人,想必都不需要藉助標題,就能明白曲中意思。”他並且說,《田園》是“繪情多於繪景”的一首作品──不錯,第五樂章那種感恩聖潔的情感流露,往往使人感動不已;其中的博大胸懷,也只有細細聆聽,方能至真感悟。 貝多芬這種為交響曲(乃至各樂章)加標題的做法,雖不是音樂史上的第一次,但肯定是最有名的例子之一。自此以降,標題音樂便蓬勃發展起來,如: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李斯特的交響詩作品、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國》交響套曲,還有理查·施特勞斯的音詩作品⋯⋯等。相比起絕對音樂,標題音樂在當時還是少數,但不能否認的是,文字的加入的確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使之更具形象性。 1809年,貝多芬給了世人最後一首編號的鋼琴協奏曲:E♭大調第五號(作品73)。這首協奏曲在出版時,只標明瞭“大型協奏曲”,《皇帝》的別名可能是出自其宏大、輝煌的結構色彩,因而得稱。此外,這首協奏曲也與當時流行的“軍隊協奏曲”不無聯絡,包括催人向上的第一樂章,柔情款款的第二樂章,以及富麗流暢的終樂章,使之成為唱片時代演奏家爭相灌錄的名曲。同年,歌德的劇作《艾格蒙特》上演,承擔演出的維也納城堡劇院委託貝多芬為之配樂。貝多芬為之寫了九段配樂(作品84),其中又以序曲最為有名。至於目前人們認為那首甜蜜的《致愛麗絲》,則是1808年(一說為1810年)誕生的作品。 1812年6月底,貝多芬東行休養,此趟取道布拉格,並在7月5日抵達特普利採,並在此拜見了歌德。之後,貝多芬還計畫與布倫塔諾(Brentano)一家會面,聚會地點在信中描述為“K”,歷史學家推測此指的是卡羅維發利,此外,布倫塔諾在同月也去過布拉格,但當時貝多芬尋對方不遇。抵達特普利採的貝多芬寫了一封神秘的信,信的開頭是:“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我”,收信人是“”()。信中維特式的語言充滿熱情,表達願意與對方結合,但同時也流露出不強求的語氣,更提到相互的忠誠和分離的痛苦。這封信是如此難以觸控,一度成為貝多芬身後未解的謎題。 1813年,威靈頓公爵在西班牙擊敗法軍,並最終將法國勢力趕出西班牙。為了此一事蹟,貝多芬特別創作了名為《戰爭交響曲》的作品(作品91,又名《威靈頓的勝利》),曲中使用了由節拍器發明者研發於1805年的新樂器:。梅爾澤斯則同時勸告貝多芬,將《戰爭交響曲》的編制改寫後,與第七號交響曲在1813年12月8日一次慈善音樂會上一同演出。值得一記的是,當日樂隊名錄中,薩列裡之名赫然在列。幾次的慈善演出後,為戰爭難民籌得的善款共四千古爾登之數,取得較大成功。這個交響曲要求使用多種獨特的打擊樂器,以產生戰爭的聲音效果。 回顧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的首演,人人皆認為其只是《戰爭交響曲》的陪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交響曲卻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和興趣(以現今唱片錄製的數量,和對之演繹的多樣性來看,其關注度更是遠遠勝於《戰爭交響曲》)。瓦格納將之稱為“舞蹈的神化”,指的是第七號交響曲以每個樂章皆充滿了強烈的節奏律動為特色}}。相較於第七號交響曲的可觀規模,F大調第八號交響曲則是一首短小可愛的作品,被貝多芬本人稱作“小交響曲”,其風貌讓人回想起維也納樂派與古典主義。出生於第八號交響曲首演當年的瓦格納則是窮盡努力,使之恢復到作為第七號“姊妹作”所應有的地位。柏遼茲則稱其第二樂章“既找不到範本,也找不到副本,是天上掉下來的。” 1815年11月15日,卡斯帕·貝多芬去世,為了爭奪侄子卡爾的監護權,貝多芬與弟媳展開曠日持久的訴訟。1820年,貝多芬終於勝訴,但是這對叔侄後來的互動並不理想。一方面,;自己生活不固定的他,最後也被證明不是一個及格的導師。他對侄子要求過高、過於嚴格,超過了卡爾承受的限度。另一方面,卡爾縱使有天份,但是也有兩個大缺點:懶惰和不誠實。縱使當時自殺是罪行,卡爾在1826年竟也不惜一試,他的企圖萬幸失敗未遂。事後,卡爾背離叔叔去從軍,但是這一切已對貝多芬造成了很大的打擊。 === 晚年 === 隨著年歲漸長,貝多芬的聽覺也不斷地喪失,其演出活動愈來愈少。1815年1月25日,他最後一次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登臺,是在宮廷音樂會中為自己所作的歌曲《》(作品46)伴奏。創作方面,1812年以後的貝多芬早已相對低產,他的情緒低落,沒有作品也意味著個人財政發生問題,且見婚姻無望,貝多芬倍感孤獨。1816年,他甚至不幸得了支氣管炎,被迫臥床。回顧1815–19年這四年間,可說是貝多芬一生的谷底狀態。1819年後,貝多芬的聽力全失,更無疑完全剝奪了他的演出能力──事實上,即便是日常的溝通,此時的貝多芬也顯得非常吃力。貝多芬從1818年起需要“談話冊”(Konversationshefte)才能與人“交談”,而正是透過這種方式,很多貝多芬的話語都被保留了下來,成為後人研究其為人的重要資料。 1814/15年的維也納會議期間,《》(作品136)的大型康塔塔,以及名為《》(作品112)的合唱作品,是低谷狀態的貝多芬筆下的少數創作。後者的歌詞取自於歌德,並且也題獻與歌德,但詩人即使收到了貝多芬的一份手稿和一封后續的信,卻沒有作出回覆。 1818年,貝多芬寫下了《槌子鍵鋼琴奏鳴曲》(作品106),這首奏鳴曲標誌著新一輪創作靈感的開始;此後的貝多芬,似乎在精神面上起了變化,此後的作品不但外在規模宏大,形式難以預測,情感則反而愈發內向、深邃。這樣的例子有:晚期的絃樂四重奏,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作品109,110與111),以及莊嚴彌撒(作品123)、第九號交響曲(作品125)⋯⋯等。在這些晚期作品中,。上述的特點具體表現在樂章內引子與快板的相互滲透,有時引子本身成為了快板的一部分;樂章之間相互交叉,同時他又在試驗新的音響效果。有評論家認為,此時的貝多芬並不注重作品是否諧美,是否可行,一切都要遵從他的構思,並將這樣的傾向歸咎於其聽力的喪失克勞德·帕利斯卡:《西方音樂史》,588頁,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對於這點,車爾尼的觀察也可作為見證: ==== 莊嚴彌撒 ==== 宗教音樂長久以來都是爭論的中心,相關討論的核心議題正是:究竟怎麼樣的音樂才是“真正的”宗教音樂?究竟宗教音樂是應該回歸到16世紀特倫託宗教會議後、帕萊斯特里那那種清澈的彌撒曲模式,抑或是應浪漫主義的要求,帶上更多作曲家個人的色彩?凡此討論,正好反映了宗教音樂的兩種側面:一方面,它是宗教儀式的產物,唱詞有限定的來源,內容是重演教義,還要帶有陶冶教區民眾的功能。另一方面,它又要滿足作曲家本人的表達願望。要同時滿足以上的特點,無疑是困難的,但是宗教音樂從未因此而貧產,不論各個時代都有傑作。在貝多芬方面,其莊嚴彌撒無疑就是這些傑作中的一部;。 1819年,貝多芬的學生兼贊助人魯道夫大公被封為奧洛穆茨大主教。許多貝多芬作品都是題獻給了後者,包括第四、第五號鋼琴協奏曲、《槌子鍵鋼琴奏鳴曲》,以及最重要的(作品97)。在前一(1818)年,為了魯道夫的登位,貝多芬已經開始起草莊嚴彌撒的創作,但作品要等到四年之後,才終於交到魯道夫手上。1824年4月7日,莊嚴彌撒在聖彼得堡首演,演出所用的樂譜稿件,是由貝多芬的貴族朋友改編的。The Late Quartets The Beethoven Quartet Companion, Robert Winter, Robert Martin編輯, [2014-05-10].在貝多芬生前,維也納只上演了莊嚴彌撒的其中三段,而且並不是在教堂場合,而是在音樂會場合中演出(與第九號交響曲一起)。 即使演出機會有限,但自從作品宣告完成開始,莊嚴彌撒就受到多方讚譽。貝多芬多次在談話、信件中提到,莊嚴彌撒是自己最偉大的作品。傳記著者則寫道: 事實上,貝多芬起先並不打算將莊嚴彌撒出版,而是計畫將之獻給歐洲各大皇室,包括普魯士國王、俄國沙皇,以及法國和丹麥的國王都認購了一份,法國的路易十八甚至為此特製了一枚金幣,贈送給貝多芬。。1827年4月,莊嚴彌撒在貝多芬逝世之後出版,全歐洲各音樂中心訂購抄本數達兩百份以上。這樣熱烈的反響除了是對作曲家的紀念之外,亦可以看出當代歐洲對宗教音樂作品的需求仍頻。開始時,作品上演的次數不多──就算難得有一次,也是節選──直到19世紀中期,莊嚴彌撒才開始頻繁出現在各樂團的音樂會曲目中(出自宗教需求的演出仍少)。 在創作特點方面,莊嚴彌撒全曲除了〈慈悲經〉使用希臘語之外,其他篇章皆以拉丁語演唱。這部彌撒較C大調彌撒(作於1807年)顯得更為宏大,貝多芬對歌詞的處理顯得格外特別。例如在〈信經〉中,當音樂進行到歌詞“從天堂降臨”時,樂聲下沉,而在“飛入天堂”處則顯得神采飛揚;“化為肉身”一句來臨時,音樂又顯出神秘的色彩。配器上,貝多芬也有巧思,〈聖哉經〉裡的小提琴獨奏,便顯得輕靈且飄逸林逸聰:《音樂聖經》上卷,201頁,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 第九號交響曲 ==== 1817年,曾委託貝多芬創作兩首交響曲,並前往指揮。貝多芬雖然回信應允在1818年1月完成委託,但由於他不同意協會開出的條款,計劃因此落空。不過,這次委託將貝多芬拉回到睽違已久的交響曲創作軌道上,他為這個計劃首先寫好了第一、第二樂章,但直到1822年(此時莊嚴彌撒仍待完成),他才真正重視起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的創作。事實上,早在1793年,貝多芬就曾興起為席勒的《歡樂頌》譜曲的念頭。而在1808年那場傳奇的音樂會上首演的《合唱幻想曲》,其變奏部分則已隱約露出“歡樂”的主題。直到第九號交響曲的創作期間,貝多芬終於嘗試將詩篇與交響曲聯絡在一起。 1822年,愛樂協會再一次聯絡貝多芬,開出了50鎊的酬勞(在當時已等同是買斷交響曲專屬權的價碼),。1824年4月,第九號交響曲宣告完成(此時距離第八號已有十二年之久),。不過,必須一提的是,貝多芬對這裡的專屬權採取了個人式的理解:專屬只是“英格蘭地區的專屬”,。演出由指揮,已無法負擔指揮的貝多芬仍坐在舞臺上,在每個樂章開篇時給出速度提示。當天晚上的曲目以《雅典的廢墟》序曲(作品113)打頭陣,繼而是莊嚴彌撒的三個段落,第九號交響曲做為壓軸曲。雖然樂隊的素質不是最好的(臨時拼湊而成的樂隊),但演出很成功,盛況空前。 第九號交響曲在1826年8月付梓出版,作品題獻給普魯士的腓特烈·威廉三世。至於取得“專屬權”的英國,則要等到1825年3月21日才能聽到作品演出;在英國的首演中,終曲樂章是用義大利語演唱的。 論及第九號交響曲首樂章的篇幅,在所有貝多芬交響曲當中,只有《英雄》第一樂章可與之一比。此樂章是奏鳴曲式快板,起於朦朧的絃樂弱奏,終於特強的齊鳴;期間時而陰暗深沉,又時而充滿轉折。第二樂章是諧謔曲樂章,但此處的詼諧絕非戲謔,甚至也是以完整的、嚴肅的奏鳴曲式寫成,當中包含了奮鬥、前進的意象。第三樂章是甘美的柔板,結尾處卻出現了莊嚴的旋律與之對比。來到第四樂章,首先是風暴一樣的開頭,然後是前三個樂章的主題陸續重現,而後被大提琴的宣敘調打斷(其突兀表示了否定)。這之後,是微弱的(由低音提琴演奏)、來自遠方般的《歡樂頌》主題;高潮時,《歡樂頌》主題用樂隊全奏加強,然後才進入合唱部分。,其編制是一個混聲四部合唱,加上四位獨唱者(S-A-T-B);他們交替獻聲,頌唱人類的兄弟情誼,管絃樂的配器則是色彩斑斕、起起伏伏,並充滿變化。回顧第四樂章的演奏時長及其規模,足堪比擬古典主義時期的一部交響曲作品,而關於加入人聲的歷史性做法,。貝多芬本人看似都對這種“標新立異”的做法感到不安,。 。 === 逝世 === 第九號交響曲發表之後的1825/26年,貝多芬集中精力,寫下了最後的五首絃樂四重奏(第十二至十六號),還有一部大賦格;作品編號135的第十六號弦樂四重奏,是貝多芬的遺作。1826年,貝多芬在跟兄弟爭吵後回家,在路上他著涼了。1826年12月,他帶著侄子去旅行,希望身體好轉,卻反而在途中感染肺炎。貝多芬本來就有肝、腸的痼疾,此時又驚聞侄子試圖自殺的訊息,使得他的健康迅速惡化。雖然如此,他想自己還是能再寫一些音樂的。他說: 貝多芬在1827年1月3日立下遺囑,到了3月份,他的健康明顯惡化。這一年間,他為肝硬化動了4次手術。,後世並不知道當中的配方是什麼。對此,。此時貝多芬也已對醫生失去信心。當時,年方十五的費迪南·希勒前往看訪彌留之際的貝多芬,根據其轉述, 1827年3月26日17時45分,貝多芬逝世。舒伯特的朋友描述了貝多芬離去時戲劇性的一幕,當時空中雷鳴電閃: thumb|250px|right|貝多芬在維也納中央公墓的墓碑 大作曲家貝多芬的葬禮於1827年3月29日舉行,,當局出動軍警到場以維護秩序。舒伯特是葬禮的卅八位抬棺人之一。在維令根墓園(德語:Währinger Friedhof,現為維令根舒伯特公園)的貝多芬墓上,有一座刻有他姓名的方尖碑。1888年,貝多芬的棺木被取出,改葬至維也納中央公墓的舒伯特墓旁,。 == 作品節選 == ;音樂成就及特色 貝多芬的作品包括32首鋼琴奏鳴曲、9部交響曲、5部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三重協奏曲和絃樂四重奏。帶Op編號的作品有138部。至於帶有WoO.標籤的作品則有205部,表示該作品是“Werke ohne Opus-Nummer”(不帶Op編號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有很多在他生前都被髮表了,但是他並不認為這些作品值得配上一個Op號。而比較少見的是帶“Hess”編號的作品,共14卷,這些作品是由瑞士作曲家威利·赫斯為貝多芬作品全集作出的補充Konrad Küster: Beethoven,Deutsche Verlags-Anstalt GmbH, Stuttgart, 1994, ISBN 3-421-06690-6。 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合唱》、《悲愴》奏鳴曲和《月光》奏鳴曲等等。其32首編號鋼琴奏鳴曲,包括《悲愴》和《月光》等被漢斯·馮·彪羅尊稱為鋼琴的“新約”Lukas Speckmann:„DIE FORTEPIANOSPIELER WAGEN SICH GERN AN BEETHOVEN ...“,全文pdf下載 。他早期的音樂,受海頓和莫札特的古典主義風格影響很大,如第一交響曲。而在早期鋼琴奏鳴曲,如《悲愴》中,其和聲特點、八度的頻繁以及豐富厚實的織體,體現了穆齊奧·克萊門蒂和楊·杜賽克對貝多芬的影響克勞德·帕利斯卡:《西方音樂史》,571頁,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到了中後期,作品越發表現出他強烈的個人風格,貝多芬甚至藉著音樂道出自己的理想和訴求。 貝多芬可以說繼承了德奧作曲家巴赫、海頓和莫札特的音樂精髓,將古典主義音樂在形式方面做到了極限。當時巴赫的音樂還有待人們的發掘。但貝多芬的老師內弗在教學中已經讓貝多芬感受到這位“歐洲音樂之父”的過人之處,貝多芬曾說過:「他不是小溪(Bach,在德語中與「巴赫」諧音),而是大海。」 === 創作生涯及分期 === 1855年,提出了對貝多芬創作時期的著名三分法。雖然這一劃分不斷遭受批評,說其中有過分絕對化和不夠確切的現象,但是它卻非常有助於人們體會貝多芬創作風格的發展: #早期:約1770年至1802年 #盛期:約1802年至1816年 #晚期:1816年之後 承前,三期的劃分方式,對於貝多芬的創作軌跡而言是草率且危險的。例如在1802年左右,在鋼琴奏鳴曲方面已進展到第17號《暴風雨》,發展出較為「浪漫」的特色和語法,但在交響曲部分,僅完成較為傳統的第2號。像是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這些曲種,在風格的轉變上,顯然有較慢的情形。是故過於概括式的生涯分期,可能無助於具體認識貝多芬在創作上的歷程與轉變。在三期論被提出不久後,也有其他學者認為,貝多芬早年在波昂的時期,雖然創作的數目不多,這些作品在風格上卻明顯與定居維也納(1791年)之後有所區分,主張應該對「早年」再做細分。日本學者則是提出更為詳盡的意見:(1)將早期向下劃分為三小期,(2)將晚期亦劃分為三小期。如此,則得到七個創作期的分法: #學習期,波昂時代:1782年-1792年 #維也納的抬頭期:1793年-1800年,由於起初在維也納的活動以鋼琴演奏為主,這個時期的貝多芬作品也以鋼琴為重心,例如奏鳴曲、三重奏,以及第1號與第2號協奏曲等等 #實驗的奏鳴曲期:1800年-1802年,以鋼琴奏鳴曲進行實驗性手法的時期,著名的《月光》就是此時的作品 #戲劇化的奏鳴曲期:1802年-1808年,耳疾加劇 #如歌的時期:1809年-1813年 #浪漫主義接近期:1814年-1816年,創作力道最弱的一期 #孤傲的風格期:1817年-1826年,大約等於原來三期的晚期,著名的晚期作品如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作品130至135的弦樂四重奏,都是此時的作品 === 各型別作品 === ==== 鍵盤類作品 ==== 貝多芬五歲就開始學鋼琴。雖然日後他還會演奏小提琴、中提琴和管風琴,但是鋼琴卻始終伴隨著他。而早期的貝多芬也是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確立起音樂家的地位的。他為鍵盤樂器寫了大量作品,包括鋼琴奏鳴曲、鋼琴變奏曲、小作品、舞曲、鋼琴二重奏、四手聯彈、舞曲和管風琴作品。 ;鋼琴變奏曲 貝多芬在自己藏下的“選帝侯奏鳴曲”曲譜上寫道:“一部c小調變奏曲和一些歌曲比這些作品(選帝侯奏鳴曲)出現得還早。”這裡所說的變奏曲指的是WoO.63《以戴斯勒先生一首進行曲為主題的羽管鍵琴變奏曲》,氣氛嚴肅甚至是肅穆。暗示11歲的貝多芬已立下自己的人生觀:生命是嚴肅的,而音樂則是高貴值得尊敬的。而且他認為小調比大調能表達更多的情感。在去維也納之前,貝多芬還寫了4套變奏曲WoO.64至67,其中WoO.66是用了奧地利作曲家卡爾·迪特斯多夫(Carl Dittersdorf)《小紅帽》中的“從前有一位老人”為主題。但是它們之中要數WoO.65最出名,是以維琴左·李基尼(Vincenzo Righini)的小抒情曲“Venni amore”為主題進行的變奏曲集,對演奏者有著高深的技巧要求。從中也可想象到1791年貝多芬的鋼琴技巧已到了何等的地步。有趣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只找到了該作品的1802年版,1791年原版久未見其蹤影。因此有人懷疑該作品不是貝多芬的早期作品,而是1802年經作曲家再次修改後的作品。但是後來原版被重新發現,證明第二版比起第一版沒有一點被修改過的跡象。該事件更深層次的意義是:貝多芬的音樂風格比人們初期預料的發展得更快更早。 到了維也納後,貝多芬又寫了幾部變奏曲,大都是以當時流行的歌劇和歌唱劇裡面的曲調為主題,例如格雷蒂的獅心王理查和薩列裡的法斯塔夫裡面的曲調都被貝多芬拓展過。它們可能是貝多芬受人委託而創作的。其中的WoO.70顯示了貝多芬的創作速度可以有多快:一位非常受貝多芬崇拜的女士對貝多芬說,自己曾有過一套以“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為主題的變奏曲,可惜遺失了。貝多芬立刻為她創作了自己的變奏曲並趕在第二天早上給她送了過去。 而到了18世紀末,貝多芬開始使用原創主題寫變奏曲。第一個作品是以他自己為布倫絲維克姊妹所寫的歌曲“我想你”(Ich denke dein WoO.74)為主題的變奏曲。而到了1802年,他寫出了兩部很重要的變奏曲:F大調六首變奏曲Op.34和降E大調15首變奏曲和賦格 Op.35(即《英雄主題變奏曲》)。貝多芬自己也認為它們很重要,所以給了它們兩個Op號,這也是他的大變奏曲中第一次。兩部作品使用到新的手法,而且兩者本身就已存在很大的差別。在Op.34中他為每首變奏用上一個調,情緒隨之而改變,一時田園牧歌,一時則是葬禮哀歌。這種手法後來在李斯特處得到很大發展。但人們不得不感嘆,貝多芬早在1802年就已經非常系統地使用該手法了。Op.35比Op.34在一些方面顯得更新穎。主題是《普羅米修斯的生民》中的曲調。 thumb|安東·迪亞貝利,他先是一位鋼琴教師,後投身出版業 接著貝多芬再寫了兩首以英國曲調“God save the king”和“Rule Britannia”為主題的變奏曲。接著他的創作重點便轉入大型作品(如交響曲)中。他自1803年打後只創作了3部變奏曲,分別是1806年的WoO.80,D大調6首變奏曲Op.76和貝多芬一生的鋼琴總結—《迪亞貝利變奏曲》。而在完成Op.76後貝多芬有超過10年沒再寫變奏曲。這時,一位出版商安東·迪亞貝利(Anton Diabelli)突發奇想,要為當時雲集維也納的眾多音樂家來一張精神快照。於是他先給維也納不下50位作曲家送去一首自己寫下的圓舞曲,請他們為之寫出大變奏曲集。而貝多芬就是其中一位。他為這圓舞曲主題創作了33首變奏曲集。雖然當時的維也納不乏名家高手,但是貝多芬無疑在這一次勝出,他寫出的版本無疑是最出眾的。除了倒數第二首降E大調變奏外,其餘變奏皆是c小調或C大調。每首變奏速度不一,而且前後色彩也不一樣。這些變奏遠超其從中衍生的單調主題,顯得千變萬化John Bailie: 《The Hamlyn History of Classical Music》,黃躍華譯,希望出版社,2003年1月。作品由迪亞貝利1824年在《祖國藝術家聯合會》標題下出版,作為其第一部分。而第二部分則是其他作曲家的變奏曲,其中有舒伯特和當時年僅11歲的弗蘭茲·李斯特的作品。 ;鋼琴小品 貝多芬早在《迪亞貝利變奏曲》之前,就已經在其鋼琴小品中大量使用那些短小但是對比強烈的樂句。當時這種被稱為Bagatelle的作品體裁還是非常新的一個概念,對於演奏者的技術要求也不是太高。貝多芬可以在這些小作品中給自己一些新奇的想法做實驗。1802年他將自己早先寫下的一些鋼琴小作品薈萃成為Op.33,一共有7首,平均100小節長,並且全部用大調寫成。這一套曲集抒情為主。而下一套小品曲集編號已到Op.119。而且研究表明,這其實是兩套曲集的合集。而且後面五首在時間上比前六首要早。後面的五首7到11號,是1820年貝多芬為朋友腓特烈·斯塔克(Friedrich Starke)而寫的,當時後者要籌建的一所鋼琴學校。在接下來的一年,出版商C.F.彼得斯向貝多芬要稿。貝多芬為前者寫了很多的鋼琴小品,而且很多根本就沒有被髮表。貝多芬從中提取了12首,並打算結集出版,但是後生變故,他最終只是出版了六首,是為Op.119的前六首。而遴選後剩下的有四首未完成,但是五首WoO 52、56、59(即《致愛麗絲》)、81和Hess 69號卻是已經殺青了的。《致愛麗絲》曲調優美,技術的要求並不高,或者可以說是非常低,因此非常受鋼琴入門的小朋友的喜愛。貝多芬最後一套鋼琴小品是Op.126。他在這裡應用了全新的材料,而且六首作品渾然成為一體,並且與Op.119的前六首有相似之處。其中的第四首b小調小品,強健有力,中段的B大調奇峰突出,並且在結尾處再次出現,讓人難忘Barry Cooper: Beethoven miscellaneous piano and organ works, dg公司出品貝多芬全集鋼琴作品(不包括奏鳴曲)卷內小冊子,1997。 ==== 室內樂 ==== ;絃樂四重奏 貝多芬對絃樂四重奏所做出的貢獻很大。他的絃樂四重奏表現了作曲者強大的創作力。他的16首絃樂四重奏可被分為早中晚三期,各有其特色。世界各種國際絃樂四重奏比賽,如英國倫敦比賽、義大利波契亞尼大賽、加拿大的“班夫”比賽、澳大利亞墨爾本比賽都是將貝多芬的中後期作品列為決賽曲目,而日本大阪和德國慕尼黑的室內樂比賽更是規定,三輪比賽每輪必須演奏一首不同時期的貝多芬作品丁芷若:貝多芬的絃樂四重奏,《音樂愛好者》(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年第1期到1998年第3期。 貝多芬的早期絃樂四重奏包括Op.18,以及Hess編號的30到34號作品,包括兩首F大調四重奏、兩首前奏曲與賦格,小步舞曲還有改編自亨德爾《所羅門》序曲的一首小作品。 最初的6首Op.18發表於1800到1801年,可以看作是貝多芬對海頓、莫札特在該體裁音樂方面的總結。它們佔據了貝多芬1798年秋到1800年夏這一段時間,而且是他從波恩來到維也納之後最重要的寫作專案。這也是貝多芬第一次接手已經由海頓、莫札特發揚光大的音樂樣式,而此前的貝多芬只是一名鋼琴家。貝多芬可能受到莫札特那六首獻給海頓的絃樂四重奏的啟發,將自己這六首也結集在一起。六首四重奏的編號順序與創作時間並不一致。貝多芬將其中最有力的F大調四重奏放在第一。第一首的開篇費了貝多芬很多心思,他打算F大調之後來一次轉調。從他的草稿上可見,他嘗試了9次,才改到目前這種形式。而且為了增強戲劇性,貝多芬還有意識在樂句中製造沉寂。因此這首四重奏有著強烈的動態,被後人認為是六首中最成功的。而第三首其實才是貝多芬創作的第一首四重奏,也是該集子裡面最柔和,最抒情的一首。第四首c小調則是貝多芬早期對該種調性的一次嘗試,但它可能是這位作曲家手下該調性裡面氣氛最寬鬆的作品Joseph Kerman: Beethoven and the string quartets I,dg公司出品的貝多芬全集內早期絃樂四重奏小冊子,1998Michael Steinberg: The early Quartets,dg公司出品的貝多芬全集內早期絃樂四重奏小冊子,1998。 而中期的絃樂四重奏則是非常受歡迎的三首《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和兩首帶標題的10和11號:“豎琴”和“嚴肅”。《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是貝多芬在創作Op.18約五年之後的再次迴歸。它們是獻給駐維也納的俄國大使拉祖莫夫斯基的。這三首作品對絃樂四重奏的意義可比《英雄交響曲》對交響曲的意義。它們既顯示了貝多芬開闊的視野,又讓人看到了貝多芬嫻熟鋼琴技巧的影子。它們拓展了絃樂四重奏的音樂形式,將情感與戲劇性結合到一個新的高度。 《音樂廣訊報》寫道: 《音樂廣訊報》之所以說“長”,大概是源於第一首和第二首四重奏,它們在長度上的確只被後期的同類作品所超過。而第一首的所有樂章都是奏鳴曲式。而且這對比起貝多芬原先打算的,已經是縮短了的。開始先是大提琴流暢的曲調,再是小提琴加入,給人一種空曠的感覺。第二樂章8分多鐘的諧謔曲長度實在空前。第三樂章柔板是非常慢而且悲傷的。第四樂章則是一粗暴的主題,被貝多芬命名為“俄羅斯主題”。而第二首e小調則顯示了貝多芬對短小簡潔的表達方式的興趣。第二樂章猶如頌歌,而“俄羅斯主題”這次則以諧謔曲的形式出現,此曲調往後也為穆索爾斯基所用。第三首C大調的開章與海頓的《創世紀》開頭“混沌”意境相通,開頭即是一下強奏。第二樂章憂鬱壓抑,最是動人心絃。而在這第三首絃樂四重奏裡面,並沒有“俄羅斯主題”的出現。 接下的兩首獨立的四重奏本身就成了鮮明的對比。前一首“豎琴”,其名可能源於作品中多處撥奏音列。Op.95作於1810年(-1811年?)“嚴肅”有著最強烈的主題對比。第一小提琴的炫技音行帶來更多的是心理方面的暗示,而非觀賞方面的刺激Michael Steinberg: The middle Quartets, dg公司出品的貝多芬全集錄音內中期絃樂四重奏小冊子,1998。 第九交響曲之後,離上一首四重奏時過12年後,貝多芬寫了最後五首絃樂四重奏,特別是最後一首,被人認為是貝多芬的“音樂遺囑”。和Op.18的創作有些相似,這五首作品佔用了貝多芬一整段時間,因為他對這些作品反覆揣摩,力盡完美,Op.131的草稿費紙三倍於其終稿。它們的創作順序為12、15、13、14、16。其中又將它們可以分為三組:Op.127開序、Op.130和132為中篇、Op.131和135結束。其中最前和最末的兩首Op.127和135有四樂章,但是中間的幾部有5甚至7個樂章,結構複雜,更像組曲。第13號的原終樂章被貝多芬在1826年單獨寫成一首大賦格和四手聯彈的鋼琴作品,它被斯特拉文斯基稱作“永遠的現代音樂”。與他的小提琴奏鳴曲所展現的柔美氣氛相較,晚期的絃樂四重奏顯得力量雄渾,氣魄強健林逸聰:《音樂聖經》上卷,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它們顯得非常艱深,出現了早期作品中不曾多見強烈的半音、不諧和的經過句。 Op.130號降B大調絃樂四重奏是貝多芬要突破四樂章樣式所做的最大膽嘗試之一,有六個樂章。Op.131升c小調四重奏更有七個樂章,並以慢樂章開頭,這在25年前《月光奏鳴曲》裡出現過一次,而且又是貝多芬晚期熱愛賦格這種形式的一例。作品中的7個樂章輕重不一,長的達17分鐘,短的則只有54秒,起一個過渡段的作用。貝多芬說過這是他最偉大的四重奏。而Op.132的第三樂章則被貝多芬稱作“一位康復者對神明的感恩聖歌”,是他晚年最神聖莊嚴的篇章之一。而最後一首Op.135,音樂在略帶好奇表情的開頭之後,時而心情放開時而收緊。在慢板樂章,他再次,也是最後一次用到他喜愛的變奏曲式Michael Steinberg: The late Quartets,dg公司出品的貝多芬全集內晚期絃樂四重奏小冊子,1998。值得一提的是,倫納德·伯恩斯坦曾經用大樂隊的形式演奏過Op.131和135。 ==== 交響曲 ==== == 影響 == 很多人都認為貝多芬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在ZDF主辦的“100位最偉大的德國人評選”中,德國觀眾透過手機簡訊、電話、網際網路和郵寄等形式投票,貝多芬排名12,在音樂家中只有巴哈比他靠前(排名第6)。貝多芬改變了作曲家的地位,作曲家從前只是一種接受委託進行創作的職業。而貝多芬則是以一位藝術家的身份出現,借音樂表達自己的情感理智,並且透過演出和出版使得自己的生活獨立起來,不需仰人鼻息。他在這方面的開拓作用,可與拜倫在詩歌方面和威廉·透納在繪畫方面相比。 《貝多芬》(Beethoven)一書的作者在該書的序言中寫道: 羅曼·羅蘭無疑是屬於這裡提到的音樂愛好者。他為貝多芬的作品作評論,1903年又投入到《貝多芬的一生》(La vie de Beethoven)的寫作中。貝多芬身受耳聾和各種病痛困擾,卻依舊堅持寫作的人格無疑也吸引著羅蘭。在後者19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就閃爍著貝多芬的影子。他的《貝多芬傳》不但被視為一部音樂歷史書,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被譯成多國文字。 卡西爾在《人論》中談到《第九交響曲》說:“我們所聽到的是人類情感從最低的音調到最高的音調的全音階;他們是整個生命的運動和顫動。” 而同時代的歌德,不但為貝多芬的創作提供了素材,還和貝多芬有過直接的私人交往。他在一封寄給時年25歲的貝蒂娜·布倫塔諾的信中寫道: 貝多芬的音樂可謂是西方浪漫主義音樂的典範及開源之作。經過舒伯特、蕭邦、李斯特、孟德爾頌、布拉姆斯、華格納、羅伯特·舒曼、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和威爾第等等作曲家的努力下,浪漫主義音樂得以開花結果,繁盛了整個19世紀。法國作曲家白遼士為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都作過評論。而在19世紀的德奧音樂界,出現了兩種趨向,一派是布拉姆斯為代表的古典主義者,被人稱作「冷灶餘薪」保羅·霍爾姆斯 著,王婉容 譯:《布拉姆斯——偉大的西方音樂家傳記叢書》,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另一是以華格納為首的浪漫主義作曲家群。兩派分歧甚多,互成幫派甚至互相責難,但是他們都非常尊重貝多芬的前作。 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自1862年執筆,遲至1876年才完成並首演。這是由於他嚴格的自我要求,但更重要的是,他對自己信心不足,在貝多芬的盛名之下要延續貝多芬的曲風,對他來說顯然是很難的一件事。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被人名為“貝多芬的第十交響曲”。而從下面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和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的小段落比較,可看出貝多芬和布拉姆斯曲風上的繼承關係。 。,而他自己除了寫出一部C大調交響曲和一部未完成的E大交響曲外,確實沒再碰交響曲這種題材,而是專心打造自己的理想藝術樣式—樂劇。而且。瓦格納的這種表示敬畏的言論沒阻止布魯克納和馬勒前進。他們寫出了長大深廣的交響曲作品。馬勒還在他的第2、3、4和8交響曲裡面加入人聲。但兩人的交響曲都沒法越過“九”這個數字。 而貝多芬在俄國也有著他特殊的影響力,即使在20世紀也一樣。在蘇聯時代,出於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這位來自波恩的作曲家很受歡迎,因為他代表著革命,他的音樂則是力量、意志力和忍耐力的表現。根自俄國的新古典主義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非常敬重貝多芬。蕭斯塔科維奇常因其交響曲被比作貝多芬。的確,肖斯塔科維奇對主題的處理,小樂句的擴充套件與貝多芬的非常相似。 到了20世紀,音樂進入後浪漫主義、新古典主義時代。。而“新維也納樂派”也嶄露頭角。其代表人物之一勳伯格在描述貝多芬對自己的影響時說道: 而在大眾對貝多芬的音樂接受方面,“平民化”無非是最好的解說方法,是指音樂不再是王公貴族的專屬品。在小說《發條橙》和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導演的同名電影中,可以看到主要人物在聽著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下去行兇。貝多芬的音樂甚至被政治化。而其中的著名的例子,就是納粹當政時期的1942年,指揮家福特文格勒為慶祝希特拉生日而演奏第九交響曲(俗稱“黑色貝九”),還有他在1944年與維也納愛樂樂團錄製的“烏拉尼亞英雄”。又正是福特文格勒在1951年戰後首屆拜羅伊特音樂節上再次指揮了《第九交響曲》,實況為EMI和巴伐利亞廣播公司所錄製,成為了很多音樂愛好者心目中該曲目的最佳演繹,這也是拜魯依特音樂節歷史上為數不多的非瓦格納節目,另外一次則可追溯到1872年劇院落成之時。而倫納德·伯恩斯坦在1989年12月23和25日兩天,為慶祝東西德合併在柏林上演《第九交響曲》,而且將《快樂頌》改為《自由頌》,他對此說道:“貝多芬在天之靈,也會同意我們這樣做的。”由此可見,大眾對貝多芬的音樂接受度非常高,就算是不親近古典音樂的人們,還是會對貝多芬的音樂略知一二。 另外,20世紀媒體,特別是唱片工業的發展也使得貝多芬的音樂更廣泛的得到傳播。尼基什率先在1913年錄製了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錄音,鋼琴家阿圖爾·施納貝爾則在1932—1935年錄製了貝多芬的全套鋼琴奏鳴曲。而真正的高潮則要等到二戰結束,威廉·肯普夫在50年代就已錄製好了貝多芬的全部鋼琴奏鳴曲和協奏曲,富特文格勒和托斯卡尼尼則在自己生命的尾聲完成了貝多芬交響曲全套的錄製工作。進入立體聲錄音時代後,眾多指揮名家不停地灌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版本無法勝數。而其中可分為以卡爾·貝姆、伯恩斯坦、克倫佩勒、布努諾·瓦爾特、阿巴多、塞爾、克魯伊滕斯為代表的,使用現代管弦樂團編制和樂器的詮釋方法。其中指揮名家卡拉揚一人就錄製了4套(其中包括60年代的“紅卡”),。第二種則是最近興起的以哈農考特、約翰·艾略特·加德納、諾靈頓為代表的“復古風格演奏”派,他們儘量使用貝多芬時代的樂隊規模和樂器來解讀作品,並對原譜進行深一步的校對,竭力保持作品的原貌。而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和鋼琴協奏曲則成了鋼琴演奏家的試金石。至少117位鋼琴演奏家已經錄下了自己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另外,。 == 其它 == === 貝多芬的樂器 === 貝多芬的其中一架鋼琴是由維也納鋼琴製造公司Geschwister Stein製造的。1796年11月19日,貝多芬寫了一封信給安德魯斯·斯特雷徹(Andreas Streicher)(南內特·斯特雷徹的丈夫):“前天我收到了你的古鋼琴。它真是太神奇了,所有人都想把它收入囊中......”Ludwig van Beethoven, Brief an Andreas Streicher in Wien, Preßburg, 19. November 1796 , Autograph. 正如卡爾·車爾尼回憶,1801年,貝多芬家裡已經有一架瓦爾特鋼琴。Carl Czerny, Über den richtigen Vortrag der sämtlichen Beethovenschen Klavierwerke (Vienna 1963), ed. Paul Badura-Skoda p.10 在1802年,他還讓朋友茨梅斯卡爾請瓦爾特為他製作一架單絃古鋼琴。Ludwig van Beethoven, Brief an Nikolaus Zmeskall, Wien, November 1802, Autograph 然後在1803年,貝多芬收到了他的埃拉德三角鋼琴。但是,正如紐曼所寫:“貝多芬從一開始就對這架樂器不滿意,部分原因是他發現樂器的英式擊弦機制沉重得令人難以忍受”。Willian Newman. Beethoven on Beethoven (New York, 1988) pp. 45-54 貝多芬的另一架鋼琴布洛德伍德1817年款,是托馬斯·布洛德伍德所贈送的禮物Letter from Ludwig van Beethoven to Thomas Broadwood, 3 February 1818, in French, 貝多芬將其一直儲存在他位於施瓦茲斯帕尼公寓(Schwarzspanierhaus)的家中,直到他1827年去世。Beethovens Wohn- und Musikzimmer im "Schwarzspanierhaus" in Wien , 1827 - Radierung von Gustav Leybold nach einer Zeichnung von Johann Nepomuk Hoechle 貝多芬的最後一架樂器是四弦格拉夫鋼琴。康拉德·格拉夫本人證實,他曾將一架6個半八度的鋼琴借給貝多芬,後來在貝多芬去世後,又賣給了威默家族。Conrad Graf, Echtheitsbestätigung für den Flügel Ludwig van Beethovens , Wien, 26. Juni 1849, Autograph 1889年,這架鋼琴被波恩的貝多芬之家收購。S. Geiser, 'Ein Beethoven-Flügel in der Schweiz', Der Bund, no.469 (Berne, 3 Nov 1961), no.480 (10 Nov 1961) == 軼事 == * 1932年1月27日一顆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由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威廉·雷睦斯(Karl Wilhelm Reinmuth)發現。它被命為貝多芬,以示對這位德國作曲家的紀念。 * 在Sony公司與Philip進行鐳射唱片容量與規格的討論時,大賀典雄認為,難以放入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的唱片是不完整的,最終,一張鐳射唱片的時間被定為74分鐘42秒。 * 鋼琴奏鳴曲《月光》之名其實並非出自貝多芬本人意旨,據說是因為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對此曲第一樂章做出瞭如此描述:“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小舟一般。”這是來自詩人自己泛舟琉森湖之往事,而那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即「貝多芬為一盲女孩即興演奏,靈感忽至而成就了這首奏鳴曲」云云,則更為《月光》增添了幾分童話色彩。 * 由於第二號交響曲在樂念上與《聖城遺書》落差甚大,一度有論者認為《遺書》的真偽難以論定。研究表明,遺書是真的,而且第二號交響曲早在貝多芬休養前就已大體完成,聖城期間只是細節上的修改而已。。 * 據說,在《費德里奧》第三版1814年的演出現場,十七歲的舒伯特是觀眾之一。為了目睹這次演出,舒伯特不得不賣掉自己的學校課本,才能換到演出的門票。 * 對於《給愛麗絲》這首鋼琴曲,有一個可能的解釋:當時貝多芬著情於自己的學生,年僅18歲的,他將馬爾法蒂對他的尊重和愛戴視為愛情,而且認為這段“婚姻”十拿九穩,便寫信給好友,。可惜,貝多芬這一夢想永未成真。他原打算在一次由馬爾法蒂父親舉辦的宴會上向其求婚,而且還特地將寫好的一部小曲(Bagatelle)帶上,準備即席題獻。可是,宴會上的貝多芬喝醉了,不但忘了求婚,小曲封面“給特雷莎”(Für Therese)的題字,更由於字跡過於潦草,當人們在馬爾法蒂身後發現這段文字時,誤認為上面寫的是“給愛麗絲”(Für Elise),成為一段美麗的錯誤。 * “永恆的愛人”的真實身分曾經引起爭議,目前基本上以的研究為解,,再加上貝多芬將收信地名簡寫為“K”(溫泉小鎮卡斯巴德的首字母),是以卡斯巴德成為唯一候選地。而信中“愛人”的稱呼又以“A”或“T”開頭,這樣的縮寫正與安東尼婭·託妮·布倫塔諾(Antonie Toni Brentano)相符,所氏據此主張,這位“愛人”非常可能是安東尼婭,不過,安東尼婭與法蘭克福商人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已於1798年成婚。在所氏的主張之外,我們曉得安東尼婭相當崇拜貝多芬,但是關於兩者發生浪漫情愫的可能性,則是至今存疑。再者,該信是否真正被寄出過也並不清楚,貝多芬的書寫極有可能只是強烈願望的紙筆化。到了1994年,電影《》又提出了另一種見解,認為這位愛人的身分是貝多芬的弟婦約翰娜。 * 莊嚴彌撒的題詞“生於心,而又念向於心。”,後來成為維也納愛樂的銘言。 * 辛德勒記第九號交響曲首演:“演奏結束後,背向觀眾的貝多芬並不知道身後發生何事。”這時,觀眾看到了最感人的一幕:女中音獨唱執著貝多芬的手轉身,讓他看到觀眾五次起立,並瘋狂地在鼓掌。必須說明的是,,五次起立鼓掌對於一位非受僱於皇室的人來說,是空前未有的。觀眾的熱烈反應甚至引來警方到達現場,去制止這種自發的致意。對此,已經全聾的貝多芬深受感動。 * 2003年,第九號交響曲之手稿在倫敦索思比拍賣行以213萬英鎊售出。 * 據說貝多芬在病榻上臨終之際說過:「鼓掌吧,朋友,喜劇結束了。」。 ==== 死因及臆測 ==== 關於貝多芬早逝的真正原因,向來是眾說紛紜。根據當時的醫生診斷,貝多芬的直接死因是肝硬化。此外,。費迪南·希勒自彌留的貝多芬頭上取下的一縷頭髮,則成了瞭解其死因的重要線索;這縷頭髮一直由希勒家族儲存到20世紀。1943年二次大戰期間,。。目前,貝多芬的頭髮儲存在多個地方,包括聖荷西州立大學的、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大學、倫敦的大英圖書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以及波恩的貝多芬博物館()。洛杉磯的精神化學公司為貝多芬的頭髮作過放射—免疫測試,以確定貝多芬在最後幾個月內是否服用過止痛劑(例如鴉片製劑),但是。伊利諾伊州派弗研究中心()的威廉·瓦施()博士為貝多芬遺留下來的頭髮進行金屬化驗,結果顯示其髮中鉛含量很高。雖然這一發現對梅毒致死的推測有一定的支援作用,但是現在普遍認為,這是由於當時工業汙染了多瑙河的魚,而貝多芬又很喜歡吃該地段的魚,因此魚體內的鉛在其身上沉積。並非為了治療梅毒而服用含鉛的藥物所致。貝多芬性格狂躁,生理方面受慢性腹瀉和腹痛的折磨,甚至其死亡,都可能是由鉛引起的。 == 專輯 == * 安德拉斯·希夫。András Schiff. Ludwig van Beethoven. 貝多芬的布羅德伍德鋼琴 * 羅納德·布勞提甘。Ronald Brautigam. Ludwig van Beethoven. Complete Works for Solo Piano. 安頓·瓦爾特,約翰·安德魯斯·史坦因,康拉德·格拉夫 (保羅·麥克諾提) * 馬爾科姆·比爾森、湯姆·貝金、大衛·佈雷特曼、烏蘇拉·杜奇勒、茲維·梅尼克、巴特·範·奧爾特、安德魯·威利斯。Malcolm Bilson, Tom Beghin, David Breitman, Ursula Dütschler, Zvi Meniker, Bart van Oort, Andrew Willis. Ludwig van Beethoven. The complete Piano Sonatas on Period Instruments.   * 羅伯特·萊文,約翰·艾略特·加德納。Robert Levin, John Eliot Gardiner.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s. 安頓·瓦爾特 (保羅·麥克諾提) == 註釋 == == 參考資料 == ;參照 ;書籍 * * == 延伸閱讀 == * 羅曼·羅蘭:《貝多芬傳》(傅雷譯), 團結出版社,2003年4月 == 外部連結 == * * Beethoven-Haus Bonn * * * The Ira F. Brilliant Center for Beethoven Studies , The Beethoven Gateway (San José State University) *樂聖:貝多芬 | 作曲家介紹 - M5 Music * * * Category:貝多芬 Category:德國作曲家 Category:德國古典鋼琴家 Category:德國指揮家 Category:古典主義作曲家 Category:浪漫主義作曲家 Category:兒童古典音樂家 Category:18世紀古典音樂作曲家 Category:19世紀古典音樂作曲家 Category:18世紀古典鋼琴家 Category:19世紀古典鋼琴家 Category:比利時人 Category:科隆選侯國人 Category:波恩人 Category:比利時裔德國人 Category:聽覺障礙人物 Category:德國共濟會會員 Category:葬於維也納中央公墓
北非
與撒哈拉以南非洲相對,北非即非洲大陸北部地區,習慣上為蘇丹熱帶草原以北非洲廣大區域。聯合國定義的“北非”,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北地區,包括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摩洛哥;而廣義上被定義為“北非”地區的,除以上國家外,還包括雖在撒哈拉以南,但與北非諸國同以阿拉伯人為主體民族的蘇丹(不包括南蘇丹),以及有主權歸屬爭議的西撒哈拉地區。 == 國家介紹 == 國家和地區 面積 (2016年)(平方公里)(km²) 人口 (2016年) 人口密度 (2016年)(每平方公里)(per km²) 首都 國內生產總值<BR/>(2016年)<BR/>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16 ,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Database updated on 12 April 2016. Accessed on 14 April 2016.<BR/>(2016)<BR/>(美元) 法定貨幣 政體 官方語言 2,381,740 40,606,052 17.05 阿爾及爾 $160,784 $15,281 阿爾及利亞第納爾 總統共和制 阿拉伯語及柏柏爾語 (均為官方),法語是常用語言 1,001,450 95,688,681 96 開羅 $332,349 $12,554 埃及鎊 半總統制共和國 埃及阿拉伯語(官方語言為標準阿拉伯語) 1,759,540 6,293,253 3.58 的黎波里 $33,157 $8,678 利比亞第納爾 委員會制議會共和制 阿拉伯語 446,550(不含西撒哈拉) 35,276,786 73.1 拉巴特 $103,615 $8,330 摩洛哥迪拉姆 君主立憲制 阿拉伯語及柏柏爾語 (均為官方),法語是常用語言 163,610 11,403,248 63 突尼西亞市 $41,869 $11,634 突尼西亞第納爾 議會共和制 阿拉伯語,法語是常用語言 18.5 82,376 4,500 — — — 歐元 (官方), 摩洛哥迪拉姆 (用於貿易) 西班牙自治市存領土糾紛 西班牙語 12.3 78,476 6,380.1 — — — 歐元, 摩洛哥迪拉姆 (用於貿易) 西班牙自治市存領土糾紛 西班牙語 西撒哈拉 266,000 538,755 0.37 — — — 摩洛哥迪拉姆 存領土糾紛 摩洛哥/哈桑尼亞阿拉伯語和法語(摩洛哥控制區),阿拉伯語和西班牙語(控制區) 參見: 世界概況 參見: 世界概況 參見: 世界概況 參見: 世界概況 參見: 世界概況 參見: 世界概況 參見: 世界概況 參見: 世界概況 參見: 世界概況 參見: 世界概況 ===詳細介紹=== 主權國家 首都 政體 國體 國家元首 國家元首姓名 政府首腦 政府首腦姓名 國旗 國徽 地圖 開羅 總統制 共和國 總統 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 總理 謝里夫·伊斯梅爾 喀土穆 總統制 共和國 總統 奧馬爾·巴希爾 總理 巴克裡·哈桑·薩利赫 突尼西亞市 半總統制 共和國 突尼西亞總統 貝吉·凱德·埃塞卜西 總理 優素福·查希德 阿爾及爾 半總統制 共和國 總統 阿卜杜勒-阿齊茲·布特弗利卡 總理 艾哈邁德·烏葉海亞 的黎波里 委員會制 共和國 總統委員會主席 法耶茲·薩拉傑 總理 法耶茲·薩拉傑 拉巴特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君主國 國王 穆罕默德六世 首相 薩杜丁·歐斯曼尼 阿尤恩 一黨專政 共和國 總統 卜拉欣·加利 總理 阿卜杜勒-卡迪爾·塔利卜·奧馬爾 == 歷史 == 北部非洲的歷史可以分為:史前、古典時代、羅馬統治時期、阿拉伯征服及統治、歐洲殖民統治時期等。 == 自然地理 == === 氣候 === 除地中海沿岸為地中海氣候外,基本為熱帶沙漠氣候。 === 地貌 === 1.以高原為主體,境內幾乎全為沙漠氣候,因此人口集中於尼羅河兩岸的帶狀綠洲與高原北側亞特拉斯山脈的小盆地。 2.兩河流域至尼羅河帶狀綠洲的地區為廣義的肥沃月彎。 == 人文 == === 語言 === 基本為阿拉伯語。並分為埃及阿拉伯語、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語、蘇丹阿拉伯語、突尼西亞阿拉伯語等。另外還有柏柏爾語,其中摩洛哥將柏柏爾語列入官方語言中,另外也有部份北非國家也可通行法語。 === 民族 === 主要為阿拉伯人。其他為柏柏爾人、撒哈拉人、科普特人及貝都因人等少數民族。 === 宗教 === 多信仰伊斯蘭教。其他少數族裔則有信仰基督教、新教及原始信仰等。 == 經濟 == === 概述 === 相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北非在其經濟發展和生活水準都高於除南非外的非洲其他地區。 === 產業 === 第一產業:石油和磷礦豐富 ==參考== ==外部連結== * * North of Africa Category:北非 Category:非洲
美國各州面積列表
這裡有三個列表是有關美國各州的,它們分別以總面積、陸地面積和水域面積排列。所有的這些資料來源於美國人口調查局,2000年。 請參看:美國各州人口列表、美國各州首府列表 ---- 總面積 # 阿拉斯加州 - # 德克薩斯州 - # 加利福尼亞州 - # 蒙大拿州 - # 新墨西哥州 - # 亞利桑納州 - # 內華達州 - # 科羅拉多州 - # 俄勒岡州 - # 懷俄明州 - # 密歇根州 - # 明尼蘇達州 - # 猶他州 - # 愛達荷州 - # 堪薩斯州 - # 內布拉斯加州 - # 南達科他州 - # 華盛頓州 - # 北達科他州 - # 俄克拉荷馬州 - # 密蘇里州 - # 佛羅里達州 - # 威斯康辛州 - # 喬治亞州 - # 伊利諾伊州 - # 愛荷華州 - # 紐約州 - # 北卡羅萊納州 - # 阿肯色州 - # 阿拉巴馬州 - # 路易斯安那州 - # 密西西比州 - # 賓夕法尼亞州 - # 俄亥俄州 - # 佛吉尼亞州 - # 田納西州 - # 肯塔基州 - # 印第安納州 - # 緬因州 - # 南卡羅萊納州 - # 西佛吉尼亞州 - # 馬里蘭州 - # 夏威夷州 - # 馬薩諸塞州 - # 佛蒙特州 - # 新罕布什爾州 - # 紐澤西州 - # 康乃狄克州 - # 特拉華州 - # 羅得島州 - 陸地面積 # 阿拉斯加州 - # 德克薩斯州 - # 加利福尼亞州 - # 蒙大拿州 - # 新墨西哥州 - # 亞利桑納州 - # 內華達州 - # 科羅拉多州 - # 懷俄明州 - # 俄勒岡州 - # 愛達荷州 - # 猶他州 - # 堪薩斯州 - # 明尼蘇達州 - # 內布拉斯加州 - # 南達科他州 - # 北達科他州 - # 密蘇里州 - # 俄克拉荷馬州 - # 華盛頓州 - # 喬治亞州 - # 密歇根州 - # 愛荷華州 - # 伊利諾州 - # 威斯康辛州 - # 佛羅里達州 - # 阿肯色州 - # 阿拉巴馬州 - # 北卡羅萊納州 - # 紐約州 - # 密西西比州 - # 賓夕法尼亞州 - # 路易斯安那州 - # 田納西州 - # 俄亥俄州 - # 肯塔基州 - # 佛吉尼亞州 - # 印第安納州 - # 緬因州 - # 南卡羅萊納州 - # 西佛吉尼亞州 - # 馬里蘭州 - # 佛蒙特州 - # 新罕布什爾州 - # 馬薩諸塞州 - # 紐澤西州 - # 夏威夷州 - # 康乃狄克州 - # 特拉華州 - # 羅得島州 - 水域面積 # 阿拉斯加州 - (13.77%) # 密歇根州 - (41.27%) # 佛羅里達州 - (17.99%) # 威斯康辛州 - (17.08%) # 路易斯安那州 - (15.97%) # 加利福尼亞州 - (4.73%) # 紐約州 - (13.46%) # 明尼蘇達州 - (8.43%) # 德克薩斯州 - (2.53%) # 北卡羅萊納州 - (9.49%) # 華盛頓州 - (6.67%) # 緬因州 - (12.78%) # 夏威夷州 - (41.24%) # 俄亥俄州 - (8.65%) # 佛吉尼亞州 - (7.43%) # 猶他州 - (3.25%) # 馬薩諸塞州 - (25.72%) # 馬里蘭州 - (21.22%) # 俄勒岡州 - {{Convert|6,174 平方公里 (2,384平方英里) (2.42%) # 伊利諾州 - (4.02%) # 南卡羅萊納州 - (5.97%) # 北達科他州 - (2.44%) # 阿拉巴馬州 - (3.20%) # 密西西比州 - (3.15%) # 喬治亞州 - (2.56%) # 蒙大拿州 - (1.01%) # 紐澤西州 - (14.95%) # 賓夕法尼亞州 - (2.69%) # 南達科他州 - (1.60%) # 俄克拉荷馬州 - (1.76%) # 阿肯色州 - (2.09%) # 田納西州 - (2.20%) # 愛達荷州 - (0.98%) # 密蘇里州 - (1.17%) # 內華達州 - (0.66%) # 懷俄明州 - (0.73%) # 康乃狄克州 - (12.60%) # 肯塔基州 - (1.68%) # 印第安納州 - (1.51%) # 特拉華州 - (21.52%) # 羅得島州 - (32.37%) # 內布拉斯加州 - (0.62%) # 堪薩斯州 - (0.56%) # 愛荷華州 - (0.71%) # 新罕布什爾州 - (4.08%) # 科羅拉多州 - (0.36%) # 佛蒙特州 - (3.79%) # 亞利桑納州 - (0.32%) # 新墨西哥州 - (0.19%) # 西佛吉尼亞州 - (0.63%) States by area States by area States by area Area Category:面積列表
美國各州人口列表
這是一個按人口排列的美國各州和領土列表,這些資料來自於美國人口調查局,日期為2020年6月,估計50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總人口為331,000,000。美國各州的人口在20世紀初期都市化中逐漸出現明顯差距,光美國最大的兩個州加州和德州就住了近兩成的人口,約一半的總人口由前8個人口最多的州所擁有,但25個人口最少的州擁有的人口占比卻不到六分之一,最末的10個總共只有略多於4%的人口。 ==各州資料以及排名== 欄頭縮寫: : S. = 議席 排名 排名 州份或領地 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普查人口 普查人口 2010–2020變化 2010–2020變化 眾議員 眾議員 2020年每張選舉票對應人口數 每個議席所代表普查人口 每個議席所代表普查人口 佔美國總人口% 佔美國總人口% 佔美國總人口% 佔選舉人團% '20 '10 州份或領地 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2020年4月1日 2010年4月1日 % 數值 S. % 2020年每張選舉票對應人口數 '20 '10 2020估計 2010 2010–2020變化 佔選舉人團% 39,538,223 37,253,956 6.1% 2,284,267 11.95% 715,783 761,091 702,905 11.80% 11.91% –0.11% 10.04% 29,145,505 25,145,561 15.9% 3,999,944 8.74% 772,652 767,981 698,488 8.70% 8.04% 0.66% 7.43% 21,538,187 18,801,310 14.6% 2,736,877 6.44% 749,425 770,376 696,345 6.43% 6.01% 0.42% 5.58% 20,201,249 19,378,102 4.2% 823,147 5.98% 666,785 777,529 717,707 6.03% 6.19% –0.17% 5.20% 13,002,700 12,702,379 2.4% 309,465 3.91% 639,163 765,403 705,688 3.88% 4.06% –0.18% 3.53% 12,812,508 12,830,632 –0.1% –18,124 3.91% 629,377 754,279 712,813 3.82% 4.10% –0.28% 3.53% 11,799,448 11,536,504 2.3% 262,944 3.45% 649,623 787,257 721,032 3.52% 3.69% –0.17% 3.16% 10,711,908 9,687,653 10.6% 1,024,255 3.22% 669,376 766,091 691,975 3.20% 3.10% 0.10% 2.97% 10,439,388 9,535,483 9.5% 903,905 3.22% 706,722 746,711 733,499 3.12% 3.05% 0.07% 2.97% 10,077,331 9,883,640 2.0% 193,691 2.99% 622,910 775,726 705,974 3.01% 3.16% –0.15% 2.79% 9,288,994 8,791,894 5.7% 497,100 2.76% 634,455 774,541 732,658 2.77% 2.81% –0.04% 2.60% 8,631,393 8,001,024 7.9% 630,369 2.53% 660,813 786,777 727,366 2.58% 2.56% 0.02% 2.42% 7,705,281 6,724,540 14.6% 980,741 2.30% 641,134 771,595 672,454 2.30% 2.15% 0.15% 2.23% 7,151,502 6,392,017 11.9% 759,485 2.07% 674,673 795,436 710,224 2.13% 2.04% 0.09% 2.04% 7,029,917 6,547,629 7.4% 482,288 2.07% 626,689 781,497 727,514 2.10% 2.09% 0.00% 2.04% 6,910,840 6,346,105 8.9% 564,735 2.07% 626,076 768,544 705,123 2.06% 2.03% 0.03% 2.04% 6,785,528 6,483,802 4.7% 301,726 2.07% 614,087 754,476 720,422 2.02% 2.07% –0.05% 2.04% 6,177,224 5,773,552 7.0% 403,672 1.84% 615,155 773,160 748,616 1.84% 1.85% –0.00% 1.86% 6,154,913 5,988,927 2.8% 165,986 1.84% 605,580 770,035 721,694 1.84% 1.91% –0.08% 1.86% 5,893,718 5,686,986 3.6% 206,732 1.84% 583,266 737,184 710,873 1.76% 1.82% –0.06% 1.86% 5,773,714 5,029,196 14.8% 744,518 1.84% 645,302 722,771 718,457 1.72% 1.61% 0.12% 1.86% 5,706,494 5,303,925 7.6% 402,569 1.84% 565,734 713,719 662,991 1.70% 1.70% 0.01% 1.86% 5,118,425 4,625,364 10.7% 493,061 1.61% 579,782 732,102 660,766 1.53% 1.48% 0.05% 1.67% 5,024,279 4,779,736 5.1% 244,543 1.61% 546,837 718,579 682,819 1.50% 1.53% –0.03% 1.67% 4,657,757 4,533,372 2.7% 124,385 1.38% 580,665 776,911 755,562 1.39% 1.45% –0.06% 1.49% 4,505,836 4,339,367 3.8% 166,469 1.38% 559,656 751,557 723,228 1.35% 1.39% –0.04% 1.49% 4,237,256 3,831,074 10.6% 406,182 1.38% 605,930 706,917 766,215 1.26% 1.22% 0.04% 1.49% 3,959,353 3,751,351 5.5% 208,002 1.15% 568,683 792,703 750,270 1.18% 1.20% –0.02% 1.30% 3,605,944 3,574,097 0.9% 31,847 1.15% 508,144 721,660 714,819 1.08% 1.14% –0.07% 1.30% 3,285,874 3,725,789 –11.8% –439,915 1* — 3,193,694 3,725,789 0.98% 1.19% –0.21% — 3,271,616 2,763,885 18.4% 507,731 0.92% 541,647 818,813 690,971 0.98% 0.88% 0.09% 1.12% 3,190,369 3,046,355 4.7% 144,014 0.92% 527,260 798,102 761,589 0.95% 0.97% –0.02% 1.12% 3,104,614 2,700,551 15.0% 404,063 0.92% 523,043 777,116 675,138 0.93% 0.86% 0.06% 1.12% 3,011,524 2,915,918 3.3% 95,606 0.92% 505,087 753,439 728,980 0.90% 0.93% –0.03% 1.12% 2,961,279 2,967,297 –0.2% –6,018 0.92% 494,464 740,979 741,824 0.88% 0.95% –0.06% 1.12% 2,937,880 2,853,118 3.0% 84,762 0.92% 485,634 735,216 713,280 0.88% 0.91% –0.04% 1.12% 2,117,522 2,059,179 2.8% 58,343 0.69% 421,264 706,740 686,393 0.63% 0.66% –0.03% 0.93% 1,961,504 1,826,341 7.4% 135,163 0.69% 387,510 654,444 608,780 0.59% 0.58% 0.00% 0.93% 1,839,106 1,567,582 17.3% 271,524 0.46% 456,728 920,689 783,791 0.55% 0.50% 0.05% 0.74% 1,793,716 1,852,994 –3.2% –59,278 0.46% 356,957 897,523 617,665 0.54% 0.59% –0.06% 0.74% 1,455,271 1,360,301 7.0% 94,970 0.46% 351,752 730,069 680,151 0.44% 0.43% 0.00% 0.74% 1,377,529 1,316,470 4.6% 61,059 0.46% 341,569 689,545 658,235 0.41% 0.42% –0.01% 0.74% 1,362,359 1,328,361 2.6% 33,998 0.46% 337,535 681,791 664,181 0.41% 0.42% –0.02% 0.74% 1,097,379 1,052,567 4.3% 44,812 0.46% 264,281 549,082 526,284 0.33% 0.34% –0.01% 0.74% 1,084,225 989,415 9.6% 94,810 0.46% 360,192 542,704 989,415 0.32% 0.32% 0.01% 0.74% 989,948 897,934 10.2% 92,014 0.23% 328,936 990,837 897,934 0.30% 0.29% 0.01% 0.56% 886,667 814,180 8.9% 72,487 0.23% 297,572 887,770 814,180 0.26% 0.26% 0.00% 0.56% 779,094 672,591 15.8% 106,503 0.23% 255,103 779,702 672,591 0.23% 0.21% 0.02% 0.56% 733,391 710,231 3.3% 23,160 0.23% 243,719 736,081 710,231 0.22% 0.23% –0.01% 0.56% 689,545 601,723 14.6% 87,822 1* — 237,605 — — 0.21% 0.19% 0.01% 0.56% 643,077 625,741 2.8% 17,336 0.23% 207,782 643,503 625,741 0.19% 0.20% –0.01% 0.56% 576,851 563,626 2.3% 13,225 0.23% 194,109 577,719 563,626 0.17% 0.18% –0.01% 0.56% 168,485The World Factbook CIA World Factbook. Guam. Retrieved July 1, 2020. 159,358 5.7% 1* — — — — 0.05% 0.05% –0.00% — 106,235The World Factbook CIA World Factbook. U.S. Virgin Islands. Retrieved July 1, 2020. 106,405 –0.2% –170 1* — — — — 0.03% 0.03% –0.00% — 51,433The World Factbook CIA World Factbook. Northern Mariana Islands. Retrieved July 1, 2020. 53,883 –4.5% –2,450 1* — — — — 0.02% 0.02% –0.00% — 49,437The World Factbook CIA World Factbook. American Samoa. Retrieved July 1, 2020. 55,519 –11.0% –6,082 1* — — — — 0.01% 0.02% –0.00% — — — 美國本土 328,571,074 306,675,006 7.5% +22,896,068 432 99.31% 616,471 757,745 709,896 98.04% 98.03% 0.23% 98.70% — — 五十個州 330,759,736 308,143,815 7.3% +22,615,921 435 — 614,526 755,796 708,377 98.70% 98.50% 0.21% 99.44% — — 五十個州及特區 331,449,281 308,745,538 7.4% +22,703,743 435(+1*) — 612,424 — — 98.91% 98.69% 0.22% 100.00% — — 全美 335,110,745 312,846,492 7.1% +22,264,253 435(+6*) — — — — — — — — * — 美國眾議院無表決權的成員。 == 參見 == * 美國州份人口密度列表 * 美國城市人口列表 == 參考資料 == == 外部連結 == *美國政府 **美國人口普查局 ***USCB人口預測 **美國管理和預算辦公室 United States States And Territories By Population Population Category:美國行政區劃列表 Category:美國地理相關列表
詩歌
詩歌()是一種有節奏和韻律、表達凝練、結構多樣、用於反映生活和表達情感的文學體裁。詩歌被認為是文學最初的起源,其最初發生於尚未有文字的人類社會,以口語的形式流傳,並與音樂、舞蹈結合。最早的詩歌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非洲的狩獵詩 Oral Literature in Africa, Ruth Finnegan, Open Book Publishers, 2012 。較為早期的詩歌包括:中國的古代民歌《詩經》;建於公元前25世紀的非洲金字塔中發現的金字塔銘文;西亞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吉爾伽美什史詩》;梵語文學中的吠陀;祆教文學裡的伽薩;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亞里斯多德的《詩學》曾企圖界定詩歌,主要聚焦於修辭以及戲劇、歌曲與喜劇中措辭的運用。後來人們認為詩的特點在於可以吟誦,以及如字句段落的格式與韻律的要求,並強調詩的美感,稱為韻文,以此與散文相區別。至二十世紀中期,詩的定義轉為寬鬆,即以語言作的基本創作。詩能夠自成一格,也能與其他藝術相結合,如詩劇、歌詞或散文詩,文字配上音樂則稱為歌。詩歌將觀察、意識等結合,以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有韻律的形式表達。詩歌所表達的內容與情感範圍很廣,包含敘述性、戲劇性、諷刺性、訓誡式、情色和個人形式等等。藝術與建築索引典—詩 於2011年3月17日查閱。 ==歷史== 詩來源於上古人類的原始宗教、神話及口傳文學、勞動號子和民歌。古時很多詩是可以歌唱的,詩常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因此亦稱為「詩歌」。 最早有紀載的詩歌是公元前2150年的《吉爾伽美什》。印度的《吠陀》(1700-1200 BC) 。歐洲在古希臘時期開始有詩歌,著名的詩人有荷馬、薩福和平達等。古羅馬時間著名的詩人有卡圖魯斯、維爾吉和賀拉斯等。一些長篇的詩歌描述了歷史和神話故事,又稱為史詩。亞里斯多德的《詩學》開始對詩作出論述,其著作對後來歐洲和中東的詩歌都有影響。中世紀時基督教的儀式中常常會吟誦聖詩,民間亦常常有遊吟詩人到處唱誦詩歌。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有著名詩人和劇作家莎士比亞(1564-1616)創作了不少十四行詩,在他的戲劇中也有不少詩歌。之後產生了抒情詩、田園詩等型別,直到二十世紀中期,現代詩的定義轉為寬鬆,即以語言作的基本創作。近代更有數字詩興起。現在詩常常發表於專門雜誌(如西方最古老的《詩》與《牛津詩歌》)、個人作品集、眾作家詩選集、與英美詩歌翻譯選輯等。 中國詩很多時稱為「詩詞」或「詩詞歌賦」。中國的詩詞有悠久的歷史,早期的詩詞有《詩經》、《楚辭》和漢《樂府》等。據趙翼統計《左傳》引《詩經》有二百一十七處趙翼:《陔餘叢考》卷二。詩詞有一定的格律要求,據考證有不少詩詞本來是可以歌唱的,但大多數音樂已經失傳。 ==原理== 詩除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亦反映社會文化,富於想象,語言具有節奏韻律,傳統的詩歌亦常常對結構格式有一定要求。詩的特點在於除了可以閱讀,亦宜於吟誦,又或者和其它藝術形式結合表演。詩常透過特定的形象和技巧,讓字詞除了表面意義之外,蘊含另一層意義,或喚起情感共鳴。 ===節奏=== 傳統的詩被稱作韻文(verse),和散文(prose)不同之處在於有獨特的結構、節奏和韻律。歐洲語言的字詞本身有重輕音節的區別,因此西方的詩也特別著重字詞的節奏(rhythm)。從希臘時代開始,不少的詩由輕重格(抑揚格,iamb)或重輕格(揚抑格,trochee)等的節拍(meter)組成。而在中國,由於中文的詞語本身可以由兩字或三字等組合而成,例如一句七字句的詩詞常常可以分作「四、三」或「二、二、三」的片語。由於這種特性,每個片語之間唸起來自然形成短的停頓,形成中國詩詞獨特的節奏感。 ===韻律=== 無論西方或中國的詩都注重字詞的聲韻,常常利用押韻將句子的結尾關聯起來。漢語本身有平仄聲調的分別,因此不少詩詞對字句的聲調有一定的格式要求,稱為格律。 ===結構=== 傳統詩對每一句的位元組的數目,以及句子的數目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利用整齊的句子或不規則的長短句來達致節奏上的美感,如西方的十四行詩,和中國的近體詩有五言絕句、七言律詩等格式。 ===技巧=== 詩常常會利用字詞、句子和段落的組合來賦予涵義的層次性和關聯,亦會透過對仗、排比、疊字、疊句等技巧來表現美感。押韻和節奏除了營造音樂般的效果,亦可以達到聯想和共鳴的功用。 在內容上詩歌常常運用隱喻、譬喻與借喻等等手法來暗示一些文字以外的意義,透過對景物的描寫來加強想像,甚至可以創造兩個迴然相異的意象互相輝映,如運用歧義、象徵、反諷等「詩的語言」的文體手法,使詩作遺留多樣、自由的解釋空間。 ==形式== 不少文化建立不同形式的詩歌。在發展較完善的詩體中,一首詩的押韻方法、韻律和其他元素受詩體自身的規則所限。由輓歌只規限詩歌的寫法,至加扎勒和的一種高度規範化的格式,不同的詩體對於上述元素的限制既可寬鬆,亦可嚴緊。下文僅列出一些常見且廣泛應用於多種語言的詩歌形式,至於其他形式的詩歌,則請參閱有關不同文化或時期的詩歌條目,又或。 === 十四行詩 === 在云云常見詩歌形式之中,十四行詩在中世紀後期起成為其中一種受歡迎的詩歌形式,而其在十三世紀起漸漸被標準化成一種長度為十四行,且對押韻及邏輯有一套標準的詩歌。打從十四世紀及義大利文藝復興起,這種形式在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的筆下更進一步結晶化(其作品於十六世紀時,被托馬斯·懷亞特翻譯成英語。託馬斯亦因將十四行詩引入至英語文學界而被受讚揚)。傳統意式或遵從「ABBA, ABBA, CDECDE」這種押韻規律,縱使部份變體(當中最常見的為「CDCDCD」規律,尤其於最後六行詩句)亦常見。而英式(或莎士比亞式)十四行詩則遵從「ABAB, CDCD, EFEF, GG」這種押韻規律,當中包含了第三組四行詩(以四行為一組)、詩末的對句,以及從傳統意式十四行詩繼承而來的多元韻腳舖排。在傳統上,以英語編寫的十四行詩常為採用,而在羅曼語族編寫的詩歌中,則以及(或稱「六音步抑揚格」)為最常用的韻律。 各種十四行詩常常使用「轉折」(volta)以表達思想的變化、回答/提出問題,又或引伸出更複雜的主題。這「轉折」通常可採用一個「but」字句,將較早行句中的內容否定化或複雜化。在彼特拉克式十四行詩中,這種轉折傾向放於首兩組四行詩及最後六行之間,唯英式十四行詩則通常將之放在最後的對句中或其附近。 十四行詩在某些特別場閤中與「崇高的詩意措辭」(high poetic diction)、「想像生動」(vivid imagery)及「浪漫愛情」(romantic love)所連繫,主要原因是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的影響及早期英語文學圈中的十四行詩人如埃德蒙·斯賓塞(正是以他為名)、邁克爾·德雷頓及莎士比亞,當中尤以最後者的十四行詩在英語詩歌中最為知名,而其中20部作品亦被收錄在《》中。然而,轉折手法所衍生的變化與轉變對不少主題帶來一種邏輯上的靈活性。從古至今,不少十四行詩詩人均善用這種形式以表達對於政治(約翰·彌爾頓、珀西·比希·雪萊、)、神學(約翰·多恩、傑拉爾德·曼利·霍普金斯)、戰爭(威爾弗雷德·歐文、E·E·卡明斯)上,又或與「性」相關(卡羅爾·安·達菲)的話題。另外,部份如及的後現代作者突破十四行詩形式的傳統定義,並完整演譯一種常常缺乏押韻、清晰的思維發展,甚或遵從既有的行數限制(十四行)的「十四行詩」。 File:Shakespeare.jpg|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作品在英語詩歌圈中為數一數二的知名 File:Carol Ann Duffy (cropped).jpg|卡羅爾·安·達菲曾是英國桂冠詩人之一,曾經以十四行詩的方式諷刺 === 中國古典詩歌 === 詩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和載體,亦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文學體裁。中國傳統的古典詩歌(古詩)和後來受西方詩歌影響的新詩(現代詩,自由詩)有很大的不同。 早期的中國詩歌,從春秋時期的詩經,到漢代樂府,格律上都較為自由。魏晉時期,詩歌創作更加成熟,但詩歌格律仍沒有後世嚴格。詩歌行數和每行的字數可不限。壓韻是必須的,但平仄和對仗都不甚講究。這樣的詩歌后來被稱為古體詩。中國詩歌最鼎盛的時期是唐朝(618-907年)。這一時期出現了格律嚴格的近體詩。“唐詩”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高峰。 成熟時期的中國古典詩歌(以近體詩為代表),在格律上有相當嚴格的要求。一般而言以四行(又稱「絕句」)或八行(又稱「律詩」)為常見,並以雙數句為押韻句。一首詩每行的字數受詩體的字數限制而定,大多為五言或七言。 「近體詩」一名早於沈約(公元441-513年)在世之時已有理論基礎,唯要待陳子昂(公元661-702年)在世之時才算是發展成熟。近體詩格律對平仄有規定。所謂平仄,包括但不限於對中古漢語的四聲之規律與使用。近體詩的基本形式律詩有八行,每兩行為一聯,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其中頷聯、頸聯需用對仗。對仗要求內容有對比關係,且語法上也符合對偶規定。近體詩通常用詞、引喻豐富,且內容可為廣泛,包括歷史與政治。唐代(八世紀)詩人杜甫(公元712-770年)是最為著名的近體詩人之一。 唐朝之後,詩的變種 — 詞和曲得倒了很大發展。詞的創作在宋代達到鼎盛。在中國文學史上,“宋詞”是與“唐詩”並稱的文學成就。曲是元代的詩歌主流,所以也被稱為“元曲”。 === 維拉內拉詩 === 維拉內拉詩是一種由五個三行聯句組成,並以四行詩節作結的十九行詩歌。該詩歌形式的特色在於擁有兩段副歌:這些副歌初用於詩歌首節的第一及第三句,其後於各節的末段中交替使用(唯不包含末節,因該節以兩段副歌作結);而其餘的詩句則以a-b的方式交替押韻。自十九世紀晚期起,維拉內拉詩漸漸於英語世界中成為常用的詩歌形式,而著名詩人計有狄蘭·托馬斯、威斯坦·休·奧登及伊麗莎白·畢曉普。 === 五行打油詩 === 五行打油詩是一種經常帶有幽默氣息的五行詩歌。節奏感於五行打油詩顯得尤為重要,皆因第一、二及五行須有七至十個音節,但第三、四行則只需五至七個音節;與此同時,各行之間必須押韻及擁有相同的韻律。五行打油詩的著名詩人包括愛德華·利爾、丁尼生、魯德亞德·吉卜林及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 短歌 === 短歌是一種不講求押韻的,由五節共31個(音系學單位,與英語圈中的「音拍」相同),以「5-7-5-7-7」結構組成。在前半段的5-7-5結構與後半段的7-7結構之間,通常會有一個音調與主題的轉變。早於飛鳥時代,已有諸如柿本人麻呂(七世紀後期在世)等詩人創作短歌,而當時日本詩歌界正受中國詩歌影響。短歌原是日本正式詩歌(一般指「和歌」)中最短者,並常用以探索自我而非公共主題。至十世紀,短歌成為日本詩歌的最主要形態,而既有的用語「和歌」(日本詩歌)則用以代表短歌,而無他者。到了現在,人們仍有廣泛創作新的短歌作品。 === 俳句 === 俳句是在各種不講求押韻的日本詩歌中最為流行的一種詩歌形式,在十七世紀從(或的首段詩節)發展而成。一般而言,一首俳句以一直行寫畢,並包含三節共17個音(或「音拍」),以5-7-5形式排列。傳統而言,俳句包含一個及一個季語,當中前者常放於全詩其中一節之末端。松尾芭蕉為一最知名的俳句名匠,而他其中一首作品如下: 「富士の風や扇にのせて江戸土産」 === 泰國詩歌 === 克隆詩()是云云泰國詩歌形式中最舊者。這能從該詩體對特定音節的音調記號(需以「mai ek」()或「mai tho」()標記)之要求中反映,而這種規定或可能從泰語只有三個音調(而非現時的五個音調,阿瑜陀耶王國時期曾對泰語音調進行拆分)的時候衍生出來,當中兩個音調正正就是代表上述兩個音調記號。這種形式通常會被視為一種高階且高雅的詩歌形式。 (Reproduced from ) 在克隆詩中,一個詩節(「bot」,)中有數行(「bat」,,出自巴利語及梵語的「」一詞,解作「步」),而行數之多寡視乎形式而定;當中一個「bat」可分為兩個「wak」()。首個「wak」有五個音節,而第二個「wak」的音節數量則視乎形式而定,可能沒有硬性規定。克隆詩的形式命名視乎一個詩節中的「bat」數量而定,亦可分為兩大類:索番克隆詩()及丹克隆詩()。二者分別在於最後一個「bat」中第二個「wak」的音節數量,及詩節之間的押韻規定。 ==== 四索番克隆詩 ==== 四索番克隆詩()是現存泰國詩歌形式中最常見者。該形式在每詩節中有四個「bat」,當中每行的首個「wak」有五個音節,而第一及第三個「bat」的第二個「wak」有兩個或四個音節(而第二及四個「bat」則分別為兩個音節及四個音節)。「Mai ek」需要七個音節,而「Mai tho」則需要四個音節。「死詞」("Dead word")音節允許置於需要「mai ek」的音節,而修改串字以符合詩體要求一般而言是允許的。 === 奧德詩 === 奧德詩是一種最初由一些以古希臘語(如品達)及拉丁語(如賀拉斯)寫作的詩人創造出來的詩歌形式。於不少受希臘及拉丁文化影響的文化圈子中,這種詩歌形式衍生出不少形式。一般而言,一篇奧德詩可分為三個部分:正旋舞歌、回舞歌及長短句交替。當中回舞歌部份在格律和押韻規律(視乎傳統而定)上與正旋舞歌部份相若,但長短句交替部份則截然不同。奧德詩採用更為正式的措詞,常以嚴肅的主題為主軸。正旋舞歌與回舞歌從另一面看主題,並通常帶有矛盾和觀點;而長短句交替則將主題推進一層,針對內裡問題進行觀察或解析。奧德詩通常供兩支合唱隊(或兩個人)朗誦或吟唱,其中一支合唱隊(或其中一人)演譯正旋舞歌,另一支(或另一人)則演譯回舞歌,而長短句交替則一同演譯。時移世易,奧德詩出現了不同的形式,而這些形式在表達形式與結構上亦有頗大的變化。其中一種與奧德詩類似的非西方形式正是波斯詩歌中的蓋綏達。 === 加扎勒 === 加扎勒是一種普遍於、、波斯語及地區的詩歌型別。在傳統格式上,加扎勒有5至15對押韻的對聯,並在第二行末共享一段副歌。這段副歌可為其中一個或多個音節,並以一個押韻作開首。詩歌的每一段均有其獨特的韻律,而內容多數反映無法實現的愛,又或神性的主題。 一如許多語言具有其他且歷史悠久的形式,加扎勒現時已經演變出不同變體,當中包括在烏爾都語中具備半音樂形式的詩詞形態。加扎勒與蘇非主義有著歷史上的密切關係,當中有一定數量的蘇非主義主要宗教作品均採用加扎勒形式寫成。而加扎勒相對平穩的押韻與採用副歌所製造的咒語效果,亦與蘇非主義本身的神秘主題相當吻合。在此形態的加扎勒詩人之中,尤以13世紀的波斯詩人魯米為數一數二的高手。而在云云加扎勒詩人之中,哈菲茲是其中一個最為有名的,而他的作品常常包含曝露偽善的主題。哈菲茲的生活與詩歌作品已成為不少分析、評論和解釋的主題,而其對十四世紀晚期波斯文學創作的影響,更遠高於任何同期作家。Yarshater. [2010-07-25]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抒情詩合集《》,創作靈感正是源自這位波斯詩人哈菲茲。 ==體裁== 詩歌除了擁有不同的形式外,在體裁的選用上亦是五花八門。一般而言,一種詩歌體裁往往是對於一篇詩歌的題材、風格,又或在廣泛層面上的文學特徵而訂立的慣例或分類。部份評論視體裁為文學的自然形態,亦有意見認為體裁研究是一門研究不同的作品如何關連和參照其他作品。 === 敍事詩 === 敍事詩是一種用作述說故事的詩歌體裁。廣義而言,這種體裁亦包括史詩,但「敍事詩」一詞通常則用以形容。有指敍事詩可能是現存最久的詩歌種類。不少荷馬學者認為,荷馬所著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均整合自多篇題材相關,而篇幅較短的敍事詩。大部分敍事詩,如英式謠曲,又或波羅的式、斯拉夫式史詩,是根植於在文字出現之前口述傳統的一種。據推測,一些區分詩歌與散文的特徵,例如韻律、頭韻及日耳曼詩歌中的複合隱喻語,曾用作吟遊詩人(背誦傳統故事的人)的記憶輔助工具。 著名敍事詩詩人包括:奧維德、但丁·阿利吉耶裡、、威廉·朗蘭、傑弗裡·喬叟、、路易·德·賈梅士、威廉·莎士比亞、亞歷山大·蒲柏、羅伯特·伯恩斯、亞當·密茨凱維奇、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愛倫·坡、丁尼生及安妮·卡森。 === 抒情詩 === 有別於史詩與戲劇詩,抒情詩是一種不直接,但以更個性化的風格來說故事的詩歌體裁。此類的詩作偏向篇幅較短、旋律優美,且易於令人沉思其中。抒情詩的另一特點是著重於詩人自身的感覺、感質和感知,而非在描繪角色和行為。抒情詩的著名詩人包括克里斯蒂娜·德·皮桑、約翰·多恩、夏爾·波德萊爾、傑拉爾德·曼利·霍普金斯、安東尼奧·馬查多及埃德娜·聖文森特·米萊。 === 史詩 === 史詩是詩歌體裁的一種,亦為敍事文學的主要形態。這種體裁通常被定義為一種描繪英雄事蹟,又或反映當時文化的重要本質之長篇詩作。史詩透過連續敍述的方式,講述一個英雄、一個神話人物或一群人物的生平和事蹟。史詩的例子計有荷馬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尼伯龍根之歌》、路易·德·賈梅士的《盧濟塔尼亞人之歌》、《熙德之歌》、《吉爾伽美什史詩》、《摩訶婆羅多》、埃利亞斯·倫羅特的《卡勒瓦拉》、菲爾多西的《列王紀》、尼扎米的《康士》(,解作「五書」)及《格薩爾王傳》。自20世紀初開始,縱使史詩以至的創作變得不再活躍,但仍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史詩作品推出,而這些現代史詩包括艾茲拉·龐德的《》、希爾達·杜利特爾的《海倫在埃及》及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德里克·沃爾科特於1992年獲得諾貝爾獎,主要原因是其創作的史詩《》。 === 諷刺詩 === 詩歌可作為諷刺的強力武器。羅馬人對於諷刺詩擁有豐厚的傳統,而這些諷刺詩大多用以政治目的,而羅馬詩人尤維納利斯的《》就是表表者。 此點對於英國諷刺傳統亦無誤。英國首名桂冠詩人、亦為云云之一的約翰·德萊頓於1682年出版的詩作《》中,有一句「一首對於真正的藍色新教詩人T.S.的諷刺」("A Satire on the True Blue Protestant Poet, T.S.",當中「T.S.」引用自另一名英國詩人的名字)。而第二代羅徹斯特伯爵約翰·威爾默特亦為英國在17世紀的諷刺詩大師。在英國境外,曾有創作諷刺詩的詩人包括波蘭的、亞塞拜然的、葡萄牙的及大韓民國的(以其詩作《天氣圖》尤為著名)。 === 輓歌 === 輓歌是一首憂傷、憂鬱或悲涼的詩歌,通常作為死者的輓歌或用於葬禮的歌曲。「輓歌」二字原為詩歌韻律的一種(韻律),常以描述關於喪事的詩作。另外,「輓歌」或可用以反映某些在作者眼中認為是古怪或神秘的事情。輓歌作為對死者、對更平凡的悲傷,甚或對神秘事物的一種反思,或可被視作抒情詩的一種形態。 著名輓歌詩人包括普羅佩提烏斯、霍赫·曼裡奎、揚·科哈諾夫斯基、、埃德蒙·斯賓塞、本·瓊生、約翰·彌爾頓、託馬斯·格雷、、、珀西·比希·雪萊、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葉夫根尼·阿布拉莫維奇·巴拉滕斯基、丁尼生、沃爾特·惠特曼、安東尼奧·馬查多、胡安·拉蒙·希梅內斯、威廉·巴特勒·葉芝、萊納·瑪利亞·里爾克及弗吉尼亞·吳爾夫。 === 寓言詩 === 寓言是一種古代文類,通常(縱然不能說「總是」)以韻文形式呈現。它是一種包含擬人動物、、植物、無生命的物體,又或大自然的力量,並述說一個道理(一種「」)的簡明故事。寓言詩在創作上會利用不同的韻律和押韻規律。 著名寓言詩詩人包括伊索、、、瑪麗·德·法蘭西、、、讓·德·拉封丹、、、、伊萬·克雷洛夫及安布羅斯·比爾斯。 === 戲劇詩 === 戲劇詩是由供演員唸讀或唱出的韻文寫成的戲劇。在不同的文化中,戲劇詩會以不同的形式與形態出現。在詩歌中的古希臘悲劇可追溯至公元前六世紀,而此或對印度傳統戲劇的發展帶來影響,正如印度戲劇輾轉對中國的變文詩歌戲劇(現今戲曲的前身)之發展帶來影響。東亞地區的詩歌戲劇亦包括日本的能劇。在波斯文學中,戲劇詩的例子包括尼扎米的兩套著名戲劇作品—《萊拉和瑪吉努》和《霍斯勞和席琳》、菲爾多西的悲劇作品如《》、魯米的《瑪斯納維》、的悲劇作品《》,以及的作品《》。20世紀的美國詩人將戲劇詩復興,當中包括艾茲拉·龐德的《Sestina: Altaforte,》和T·S·艾略特的《》。 === 思辨詩 === 思辨詩(又稱「奇妙詩」,當中古怪詩或恐怖詩是其中一個主要子分類)是一種處理「超越現實」主題的詩歌體裁,而這些主題可以來自科幻小說中的外推,又或中的怪異及可怕主題。這些詩作定期刊載於現代科幻小說作品及恐怖小說雜誌中。有時候,愛倫·坡會被視為「思辨詩之父」,皆因他在思辨詩體裁的貢獻中,其中之一就是其在1848年的隨筆(基於該作品的推測性質,他將之稱作一則「散文詩」)《》中,包含其對宇宙大爆炸起源之推測,而這推測比喬治·勒梅特還要早四分之三個世紀。 === 散文詩 === 散文詩是一種結合散文與詩歌元素的混合體裁,或可能與微型小說(又稱「小小說」、「極短篇小說」)難以分辨。在現代讀者角度而言,縱然部份早期散文例子或會解讀成「詩歌」,「散文詩」的由來一般認為是始於19世紀的法國,而當時嘗試過這類詩歌的詩人包括、夏爾·波德萊爾、阿蒂爾·蘭波及馬拉美。尤自1980年代後期,散文詩逐漸受到讀者歡迎,在《The Prose Poe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Contemporary Haibun Online》及《Haibun Today》等全本式期刊中亦致力於該體裁及相關混合體。在20世紀,撰寫散文詩的包括奧克塔維奧·帕斯及。 === 輕詩 === 輕詩是一種用作幽默的詩歌。輕詩之所以稱作「輕」是因為這些詩歌通常簡短、主題既可為輕浮亦可為嚴肅,而且經常包含文字遊戲的元素,如雙關語、冒險的押韻及重度的頭韻。雖然少數自由詩人在傳統詩體以外的輕詩上不缺出色作品,於英語世界的輕詩至少違反若干正式常規。輕詩的主要形態包括、克萊裡休詩及。 雖然輕詩有時候會被貶稱為打油詩,又或被稱是隨意寫的詩歌,幽默在輕詩中往往以微妙或顛覆性的方式帶出嚴肅的觀點。而不少知名的「嚴肅派」詩人於輕詩創作上亦有超常發揮。著名輕詩詩人包括路易斯·卡羅、、、、謝爾·希爾弗斯坦及。 === 滿貫詩 === 滿貫詩是一種詩歌體裁,源於1986年,於伊利諾伊州芝加哥舉辦首屆詩歌大滿貫。詩歌大滿貫中的演繹者在聽眾面前以情緒化的方式,就個人、社會或其他方面大聲評論,而比賽著重文字遊戲之美、語調和其抑揚變化。而滿貫詩在特定的「」比賽中,通常均具競爭性。 ==現代詩爭論== 傳統詩歌對詩的形式非常看重,形式的運用與發展基本是為了體現詩歌的美感、利於吟誦、和使內容更深刻。但現代詩歌多對格式要求有所放鬆,一般至少還保留著分行與押韻,或只剩分行。有些分行的“詩歌”,去掉分行後可能僅僅就是篇散文。完全不顧格式的詩歌,實際上已很難認定為詩歌,當然,這牽扯到詩歌的定義及其定義的發展。 ==相關條目== * 詩人 * 修辭 * 文學 * 中國文學 * 中國古典詩歌 * 新詩 == 延伸閱讀 == == 註釋 == ==參考文獻== === 註腳 === === 參考資料 === ; 書籍 * * * * * == 延伸閱讀 == * * * * * * === 選集 === * * * * * * Category:文學體裁
現代主義新詩
現代主義新詩是新詩的一個型別,即中文白話文的。最初稱為現代詩。「現代詩」一詞是由詩人紀弦於1953年2月1日獨力創辦「現代詩季刊社」並發行《現代詩》季刊時,所提出的一種新詩型別。其原意指的是在白話文自由詩的創作形式基礎上,進一步以現代主義精神為創作主題內涵的新詩流派。 1956年1月15日,紀弦與葉泥、鄭愁予、羅行、楊允達、林泠、小英(詩人)、季紅、林亨泰共九人於臺北市民眾團體活動中心舉行「現代派詩人第一屆年會」,宣告「現代派」與現代詩社正式成立。「現代詩」的推廣也自此正式展開。 由於現代詩的推廣初期一度主導了整個詩壇的創作流行風潮,「現代詩」一詞也一度從原本狹義的「現代主義新詩」,進而流行地成為了廣義的「新詩」之同義詞。時至今日,「現代詩」一詞仍因此具有歧義。 == 參考文獻 == Category:新詩 Category:現代主義文學
懷俄明州
懷俄明州()是美國西部的一個州。為全美國人口最少的一州,亦為全美印第安人比例第四高的州。此州一共管轄有23個郡(-{縣}-)。懷俄明州內擁有眾多知名的景點,包括舉世聞名的黃石國家公園和大提頓國家公園等,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海內外遊客前來觀光遊覽。懷俄明的名稱源自古印地安語“mecheweamiing”,意為「大草原」。根據州歷史沿革,懷俄明州亦稱為“大懷俄明”()及“牛仔州”()。其中,懷俄明州州議會於西元1869年透過授予女性投票權的法案,為世界上首見女性擁有投票權的政府,因而得到“平等之州”()的美譽。 == 地理 == 本州的各個縣,請詳懷俄明州行政區劃。 本州呈長方形,北鄰蒙大拿州,兩州大致以北緯45度線為分界;東鄰南達科他州和內布拉斯加州,大致以西經104線為界;南面是科羅拉多州,大致以北緯41度線為界;西部是猶他州和愛達荷州,大致以西經111度線為界。 縮圖|348x348畫素|大草原的一部分,科羅拉多境內 懷俄明的西半部分幾乎都為落基山脈所覆蓋,而東部則是高海拔被稱為Gigh Plains的大草原。懷俄明境內有兩個國家公園:黃石和大蒂頓。 == 經濟 == 懷俄明州的經濟主要依靠旅遊業和礦產比如天然氣、天然鹼和石油。其農產品主要包含大麥、小麥、乾草和羊毛。2020年,懷俄明的地區GDP為392.1億美元。 === 礦產和能源 ===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種能源外,懷俄明還有煤炭、鈾和礦石等資源。其煤炭開採在2008年達到了頂峰。在2020年,懷俄明生產了2.1億短噸的煤炭,比2019年少了21%。 == 重要的城市和城鎮 == 懷俄明州人口超過10,000人的城市或城鎮有(以降序排列): * 夏延,本州首府與最大城市,隸屬於拉勒米郡 * 卡斯珀,隸屬於納特羅納郡 * 拉勒米,隸屬於奧爾巴尼郡 * 石泉城 * 吉列 * 謝里登 * 綠河 * 埃文斯頓 ===都會區=== 排名 都會區名稱 人口 1 夏延 MSA 98,976 2 卡斯珀 MSA 79,115 3 吉列 μSA 46,140 4 石泉城 μSA 43,051 5 裡弗頓 μSA 39,531 6 拉勒米 μSA 38,601 7 謝里敦 μSA 30,233 8 傑克遜 μSA (州內部分) 23,081 9 埃文斯頓 μSA 20,299 == 國家公園 == * 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世界第一個國家公園 * 大狄頓國家公園(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 魔鬼塔國家自然保護區(Devil's Tower National Monument) == 人口 == 2003年人口普查,懷俄明州有501,242人,是全美國人口最少的一州,也是在全美國中印第安人比例最高的州之一。目前懷俄明州的種族比例可分為: * 88.9%-白人 * 6.4%-拉美裔人 * 2.3%-印地安原住民 * 0.8%-非裔人 * 0.6%-亞裔人 * 1.8%-混合的種族 根據人口普查,在懷俄明州的居民祖先中,德國人(25.9%)最多,其次是英國人(15.9%)、愛爾蘭人(13.3%)、本土化血統者(6.5%)、挪威人(4.3%)。 此外,五歲以下的居民佔有6.3%,18歲以下則有26.1%。至於65歲以上則是11.7%。懷俄明州的女性略少於男性,百分比為49.7%。 美國2012年人口估算顯示,該州人口達到57.64萬。 宗教上,懷俄明州人口信仰比例為: * 58%-新教徒(Protestant) * 18%-羅馬天主教徒(Roman Catholic) * 10%-其他基督教派的教徒(Other Christian,大多為摩門教) * 3%-其他宗教教徒(Other Religions) * 14%-無信仰者(Non-Religious) 懷俄明州新教徒,其中以衛理公會派教徒(Methodist,10%)最高、其次為長老教會教徒(Presbyterian,9%)、接著是浸禮會(Baptist,9%)。 == 大學 == * 懷俄明大學 * * * ::薛安學院(Cheyenne Campus) ::Albany County Campus at Laramie ::Eastern Laramie County Campus at Pine Bluffs ::Francis E. Warren Air Force Base Campus * 鮑威爾學院(Powell) * 瑞佛頓學院(Riverton) * 石泉學院(Rock Springs) * 透瑞頓學院(Torrington) == 職業運動隊 == * 卡斯伯洛磯(Casper Rockies,新人級先鋒聯盟,母隊:科羅拉多洛磯) ==名人== * 傑克遜·波洛克(1912-1956):畫家、抽象表現主義運動的核心成員之一 * 羅伯特·R·威爾遜(1914-2000):物理學家,曾參與曼克頓計劃,費米國立加速器實驗室首任所長 == 其它 == :州鳥:西部野雲雀 :州花:彩杯花(Castilleja linariaefolia,一種寄生植物) :州樹:白楊樹 == 主要的公路 == * 25號州際公路 * 80號州際公路 * 90號州際公路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Wyoming Government 英文 * Cheyenne Chamber of Commerce 英文 * Wyoming Tribune-Eagle 英文日報 * 懷俄明州大學 University of Wyoming 英文 Category:美國州份
劉少奇
劉少奇,名紹選,字渭璜。曾化名為劉衛黃、劉少基、劉湘、劉士奇、趙元啟、陶尚行、胡服等,生於湖南寧鄉,祖籍江西吉水,中國政治人物,共產主義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締造者之一,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黨和國家領導人之一,曾任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和第二任(第二至三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6年至1966年間擔任排名首位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劉少奇曾被毛澤東視作接班人選之一。 劉早年曾參與領導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五卅運動等中國工人運動、學生運動。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在上海、東北、浙江等地從事秘密工作,後前往中央蘇區,領導職工運動,並參與長征。1936年,奉命前往天津組建中共中央北方局,擴大中國共產黨在華北地區的影響力。抗日戰爭時期,劉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部署新四軍開闢華中根據地。皖南事變後,他任新四軍政治委員,參與重組新四軍。1943年,劉少奇返回延安後,擔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進入中共核心決策層。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劉繼續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一書記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劉主持起草、推動土地改革法,並曾組織“七千人大會”、領導中央經濟改革,先後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後來他反對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倡導的“三面紅旗”,且在四清運動時與毛澤東意見相左,故於“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批判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及“叛徒、內奸、工賊”。1968年,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決定將劉永遠開除出黨、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1969年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後,劉在被拘禁於河南開封時病逝。1980年,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為劉全面平反並恢復其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一切名譽。 == 生平 == === 名字 === 劉父母按家族譜系排列,取名紹選,字渭璜,意思是渭水之璜。當地俚語稱最末一個孩子為「滿仔」(稱作「屘仔」),劉在叔伯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九,家族中平時親切叫他「九滿」。許多人都知道「九滿」愛看書,説話文縐,凡事講道理,外號:劉九書櫃。1915年,參加聲討袁世凱鬥爭後,為表示保衛炎黃子孫、振興中華民族,劉把字「渭璜」按諧音改為「衛黃」。 === 青年時期 === 1898年11月24日,劉生於湖南省寧鄉縣花明樓鄉炭子衝的東山坡腳下土木結構農舍,父親名叫劉壽生(1865-1911),母親魯氏(1864-1931)。劉家為富庶的農民家庭。母親為民國著名人物魯滌平、魯蕩平姑母《革命人物誌》第十五集 蕭繼宗主編 1975/6年。劉經常跟兄姊除草摘菜,或上山放牛拾柴。8歲時,父親送劉到柘木衝私塾讀書,第二年到羅家塘私塾。1908年,劉到月塘灣上私塾,讀《詩經》等。1909年,劉到離炭子衝10公里的粉鋪子洪家大屋讀書,學習國文、算術等。1910年,劉到紅米衝上私塾,數月父親去世,即休學回家。1911年,劉在堂姐家寄讀,學《左傳》等。1912年,劉進入芳儲鄉小學補習,半年後得到初等小學畢業文憑。同年,在湖南新軍從軍的二哥劉雲庭帶回一套《辛亥革命始末記》,劉認真聽哥哥所述,也讀這套書,並堅持要姊姊剪去辮子,以示同清王朝決裂。1913年暑假,劉以優異成績考入寧鄉縣第一高等小學(又稱玉潭學校)。 1916年1月,劉與同學上街遊行,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劉高小畢業後先後報考邵陽中學、長郡中學和一中,都被錄取。劉就讀於寧鄉駐省中學(現金海中學),插入二年級二期五班。同年被兄騙回鄉,母親作主與鄰村麻雀塘周氏結婚,劉不同意,不久即向周氏斷絕婚姻關係。11月湖南陸軍講武堂第一期從軍隊下級軍官中招生,劉冒名六哥劉雲庭的朋友劉少基的退伍軍官執照,考取講武堂。秋,劉報考譚延闓在長沙開辦的陸軍講武堂,以第一名成績錄取;因無校舍,至翌年3月才正式開學。 1917年5月1日湖南講武堂開學,1917年9月湖南督軍譚延闓下臺,傅良佐繼任,湖南南北戰爭爆發,該校解散黃祖琳:“劉少奇進入湖南陸軍講武堂時間考”,《湖南黨史月刊》1988年02期。10月,講武堂解散,劉離開學校回鄉。1918年,劉在家複習和自學中學全部課程及部分大學課程,還閲讀《御批增補袁了凡綱鑒》和《御撰資治通鑒綱目》,準備報考大學。 1919年初,劉插入私立育才中學畢業班。夏,劉在育才中學畢業後,沒等到發畢業證書便到北京,五四運動已接近尾聲。劉找到華法教育會負責人李石曾等,聯絡入留法預備班學習。9月到河北保定育德中學附設的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第三班學習,劉讀到《新青年》、《每週評論》和校刊等進步刊物,瞭解了國內形勢和俄國十月革命及布林什維克黨。1920年6月畢業。 1920年8月返回長沙,劉經長沙船山學社社長賀民範介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進上海外國語學社留俄預備班,學習俄文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閲讀《新青年》、《時事新報》副刊《學燈》、《民國日報》副刊《覺悟》等報刊。 1921年夏初,劉由上海外國語學社負責人楊明齋介紹去蘇聯,7月9日抵莫斯科,8月3日進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編入中國班。冬,同羅亦農、彭述之、卜士奇等一起,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員,東方大學中國班黨、團員組成中國共產黨旅莫支部,加入東方大學總支部,劉任支部委員。經中共旅莫斯科支部書記羅亦農介紹,劉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2年1月17日,劉填寫「團員調查表」,在「對於現在社會作何感想」欄目中寫:「資本主義已不能統治全世界了,社會主義的社會組織必將由人類的努力開始實現,我們處在這時代的人,應把無窮的希望,促進這段歷史。」春,劉帶領部分同學回國;到上海後,到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工作。 === 早期革命 === 1922年1月21日至2月2日,劉作為工作人員,為遠東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做一些文書性質工作。經陳獨秀介紹,到湖南擔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秘書處擔任領導工作。夏,劉回到湖南,在長沙會見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書記毛澤東,經長談後,劉當即被任為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委員。8月17日,湖南省學聯成立湖南工學商各公團聯合會,選舉李立三、易禮容、劉、夏明翰、李六如等為幹事。劉數次領導鐵路工人罷工,其中有9月與李立三等領導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9月12日晚,劉出席工人俱樂部緊急會議,與李立三等一起佈置罷工,決定李立三為罷工總指揮部總指揮;劉為工人俱樂部全權代表,住俱樂部應付事態。9月14日,劉稱:「工人所希望的在於解決目前生活問題,若路礦兩局不派全權代表從磋商條件下手,徒用一句滑稽空言作回答,事實上恐萬不能解決。」9月16日,劉稱:如不能達到萬餘工人的要求,就是把我斫成肉泥仍不能解決問題;此時數千工人包圍戒嚴司令部,稱論敢動工人代表半根毫毛,就要路礦兩局片瓦不留;路礦當局和戒嚴司令部立場軟化。9月18日,罷工勝利;10月上旬,劉任工人俱樂部窿外主任,並到長沙向毛澤東等滙報。12月10日,漢冶萍總工會在湖北漢陽成立,選舉劉為執行委員。 1923年8月16日,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改選劉為俱樂部總主任。8月20日,劉撰〈對俱樂部過去的批評和將來的計劃〉:除保持以前的成功不使失敗,並竭力增進工人直接利益外,具體還要做三項工作:㈠努力建設與整頓內部;㈡擴大組織;㈢訓育部員,提高工人階級的知識水平並訓練工人做事的能力。 1924年,根據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透過的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的決定,劉加入中國國民黨。9月,漢冶萍總工會第二次代表大會,選舉劉為委員長。 在1925年至1926年間,劉在湖北和上海又多次領導政治運動和罷工,成為當地中國共產黨工人運動的主要負責人之一。1925年5月2日,在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和廣東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聯合舉行的開幕式上,劉與蘇兆徵、廖仲愷、王一飛等選為大會主席。6月1日,上海總工會公開成立,李立三任委員長、劉華任副委員長兼組織科主任、劉任總務科主任(相當於秘書長),主管文牘、庶務等五、六個股。11月,因患肺病,劉同何寶珍回湖南養病,住長沙文化書社。12月16日,湖南省省長趙恆惕命令湖南省軍法處派幾個士兵到長沙文化書社逮捕劉,關押於戒嚴司令部。妻子何寶珍、六哥劉雲庭四處奔走託關係設法營救。請到同縣的著名教育家(周南女中創辦人)、省參議員朱劍凡作擔保人保釋;請劉家親戚國會議員周震麟,周同時也與趙恆惕有親戚關係,寫信說情;請劉母家親戚、湘軍師長魯滌平給趙恆惕發電報說情。 1926年2月上旬,劉在陸軍監獄被關押將近2個月後,終於獲釋;但趙恆惕要他「迅即離開湖南」。5月,中國共產黨要求各地黨組織發展工農運動,迎接國民革命軍北伐,劉組織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全體代表,同廣東省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代表到國民政府請願,要求「從速出師北伐,拯救處在帝國主義與軍閥宰割下之水深火熱的民眾」。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選出中華全國總工會新一屆執行委員會,劉當選全總第二屆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秘書長,組織部長李立三,宣傳部長鄧中夏,委員長蘇兆徵。7月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8月20日,劉在《工人之路》第412期「廖仲愷先生殉難週年紀念特號」上發表〈廖仲愷先生與工農政策〉:「中國的國民革命,一定要社會各階級民眾一致來參加,建立各階級的聯合戰線,才可成功。……要得到大多數的工農群眾來參加革命,為革命拼命,必定要使這個革命與工農群眾發生切身利害關係。工農群眾不是可以騙得來參加革命的,一定要真確地為工農利益而奮鬥,繼續不斷地增加工農群眾的利益,真確地謀得工農的解放,這樣自然可以得到工農群眾對於革命的熱烈參加,革命成功的希望自然不遠。」10月10日,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昌,湖北全省總工會成立;12月26日,劉〈工會工作中的兩個問題〉:「所謂的民主集權制,就是工會的權力集中在大多數人的會議上,不是集中在個人身上,即凡事須經過大多數人的會議決定。一決定以後,即必須實行。……代表會是任何工會不可缺少的組織。沒有代表會,工會就危險;有了代表會,工會就堅固。」劉稱:「一個工會,如果沒有真正的工人代表會,這個工會就不能接近群眾,就不是工人的工會,就變成了少數領袖的工會。……各工會趕快按照規定,把代表會組織起來,已有代表會的工會,望切實整理,使代表會真正能夠行使職權,按期開會。……一切權力歸於代表會。」12月28日又在《工會基本組織》小冊子序言稱:「工會必須有嚴密的組織,才能克盡所擔負的使命。所謂嚴密的組織,就是在執行委員會之上,有真正的工人代表會;在執行委員會之下,有群眾中的支部基本組織。」 1927年1月領導了武漢群眾收回漢口英租界的鬥爭;5月,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劉當選中共中央委員。劉在長期工作中逐漸總結出一套“深入群眾、長期隱藏、積蓄力量”的鬥爭方針,並對當時中共中央內部所謂關門主義和冒險主義的“左”傾錯誤進行抵制,這與毛澤東當時的思想和鬥爭策略不謀而合。6月29日,李立三、鄧中夏、林育南、劉、項英、蘇兆徵等35人當選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7月上旬,劉肺病復發,經中共中央批准,離開武漢去廬山養病。10月26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劉留在上海醫院養病。 1928年2月7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議決議:蘇兆徵、向忠發、項英、劉等11人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常務委員。3月24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派劉去天津,以中華全國總工會特派員的身份參加領導全國鐵路總工會,並指導順直省委工作。6月底,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處理順直問題特派員機構」,指派陳潭秋、劉和韓連會為特派員(代號潭少連),代行順直省委職權。12月18日,劉在《出路》第二期上發表〈錯誤觀唸的糾正〉:「糾正這些錯誤觀念也只有在長期工作的歷史中才有可能。改變現在的舊基礎,也只有在長期工作中才有漸進的新陳代謝的路徑」;如果停頓工作,專門去肅清障礙,不獨不能把障礙肅清,客觀上會走到取消一切的路上去。 === 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 === 1929年夏,劉調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在中東路事件中發動反對國民政府和張學良、支援蘇聯的運動。8月22日,劉在奉天紗廠門口,因煽動罷工嫌疑與孟堅一同被捕。9月中旬,經奉天高等法院判決,“證據不足,不予起訴,取保釋放”。日後劉成為“叛徒”的重要證據,即為此次被捕。9月,中共滿洲省委決定:劉任省委書記兼宣傳部長。 1930年7月,劉到達莫斯科;8月15日至8月27日,劉率中國工會代表團出席赤色職工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執行局委員。10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劉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在劉回國前,由陳紹禹代理。 1931年1月7日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劉未參加會議,當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9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向忠發被處決後,成立臨時中央,臨時中央政治局由博古、張聞天、盧福坦、李竹生、康生、陳雲、黃平、劉、王雲程等九人組成。秋,劉回國,任中共臨時中央職工部部長、中華全國總工會組織部部長。11月7日至11月20日,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劉未出席會議,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1932年1月1日,劉署名仲箎,在《工運指南》第三期上發表〈罷工策略〉:「(一)要是工人群眾最迫切的要求;(二)要簡單明瞭,一切工人都有利益都能懂得,而且要是中心的要求;(三)要是資本家多少能夠答應的要求;(四)最重要的部分要求。」3月14日,劉出席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會議,臨時中央負責人轉達共產國際指示:「劉湘(劉少奇)不能擔任領導工作」,會議決定撤銷劉的中央職工部長職,保留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劉擔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冬,劉告別何寶珍,化名唐開元離開上海進入中央蘇區。 1934年1月,劉出席中共六屆五中全會,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7月,劉出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10月10日,劉隨中央紅軍主力撤離中央蘇區,向湘西轉移,開始長征。10月22日,劉接周恩來、秦邦憲電令:「劉少奇參加中央紅軍第八軍團領導工作,任中共中央代表。」12月13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鑒於紅八軍團在行軍作戰中減員很大,全軍團只剩下1千多人,決定撤銷紅八軍團建制,劉隨部到紅五軍團,後任中央代表。 1935年1月15日至1月17日,劉出席遵義會議,在會上支援毛澤東的正確意見。2月上旬,劉到紅三軍團任政治部主任。10月,劉和謝飛結婚;11月上旬組建中華全國總工會西北執行局,劉任委員長。年底,劉到達陝北。12月17日,劉出席瓦窯堡會議。 1936年春,劉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赴天津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劉採納柯慶施的提議,向中共中央請示,建議讓被國民政府關押在草嵐子反省院的中共黨員履行監獄當局規定的不反共不發表的簡單手續出獄,張聞天代表中共中央批准了劉的建議。關押在反省院的約六十名中共黨員接劉指示,起草《反共啟事》並登報發表後出獄。出獄的這批中共黨員為北方局開啟局面做出重要貢獻,但在多年後的“文化大革命”中,此事因“手續問題”成為劉少奇的“罪行”之一(即“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案”)。10月15日,劉在《火線》第六十三期上發表〈怎樣進行群眾工作?〉,署名K. V.:「為要真正的廣大的組織群眾,必須努力造成下列的條件:㈠爭取群眾組織與群眾運動的自由,盡量的廣泛的利用現有一切公開與半公開的可能。㈡創造群眾運動的、獲得群眾極大信仰的無數的領袖。㈢採用完全民主的工作方式與組織方式。必須具備上列三個條件,群眾運動與群眾組織,才能大踏步的前進。用秘密的方式是不能組織廣大群眾的。沒有領袖的群眾運動,是不能堅持、沒有方向的。不採用民主的工作方式與組織方式,是不能發揮群眾偉大創造力的。然而,我黨過去的關門主義、冒險主義與官僚主義的錯誤,是無視上列三個條件,採取與上列三個條件相反的方針,所以使白區群眾組織,到處受到失敗,不能獲得任何成績,現在必須改正!」11月27日,劉撰寫〈我們在北平問題上所應獲得的教訓〉,署名K. V.,發表於12月30日《火線》第六十八期:「在目前任何企圖小小削弱黨的紀律的傾向,都只能幫助敵人。然而紀律不只是同志應該遵守,負責人與指導者也應該遵守。不只破壞集中原則的人是違反紀律,破壞民主原則的人也是違反紀律。……沒有真正的民主,也就沒有真正的集中,一切同志的意見和權利不被尊重,一切好的意見不被採納,自然就不能集中全黨的力量,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去戰鬥。……領導者要有充分的民主精神去對待同志」。 1937年初,劉少奇隨北方局機關前往北平。2月20日和3月4日,劉少奇向張聞天寫信,分別為《關於大革命歷史教訓中的一個問題》和《關於過去白區工作給中央的一封信》,表示過去十年中共的路線存在錯誤,引發黨內爭議,但此舉得到了毛澤東的默許,為二人未來的政治結合奠定基礎。4月21日,劉離開北平,4月底回到延安。 === 抗日戰爭時期 ===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劉把北方局機關調往山西太原,並與閻錫山進行溝通。1937年9月28日,劉致電張聞天:「平津早已失陷,當然不能守,我給平津指示信:㈠以遊擊戰爭為中心任務,動員大批幹部及同志與抗日積極分子下鄉,發展、領導遊擊。㈡一切半公開的救國團體均取消,人員下鄉遊擊。改組完全公開的同鄉會並加入漢奸團體。㈢不能在平津立足,又不能參加遊擊的幹部即退出平津。」此外,其執行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提出的“深入敵後、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的方針,領導開創中共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工作。 1938年3月中旬,劉返回延安。毛澤東與江青結婚時,劉與張聞天為反對最力者。7月16日,毛澤東、張聞天、劉少奇致電朱德、彭德懷、朱瑞:「閻(閻錫山)、梁(梁化之)已懷疑他的新勢力中有共產黨。因此,秘密工作、尤其某些特別關係必須十分警戒,禁止公開工作人員隨便寫信,對違反一切秘密工作的行動須給他處罰。……在各公開機關團體與閻之部隊中工作的同志,多説閻錫山的話,在檔案口號宣傳上多用閻之『按勞主義』的術語,少用馬列主義的術語,如國共合作、統一戰線、民主政權等話不要,機關和團體使用他們名義所寫的這些口號要洗去,在表面上使閻的中心思想被人尊重,減少閻的懷疑,但在內容上,要維持我們抗日救國的內容。」10月至11月,劉參與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全會決定撤銷長江局,設立南方局和中原局,劉出任中共中央局書記,化名“胡服”開闢黃河長江之間廣大區域的抗日居民,參與新四軍在安徽、河南、江蘇的軍事工作。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發出《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中原局組成及管轄區域的通知》:「茲特決定:以胡服、朱瑞、朱理治、彭雪楓、鄭位三為中共中原局委員,以胡服兼中原局書記,所有長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地區黨的工作,概歸中原局指導。」1938年11月23日劉少奇從延安出發,1939年1月28日到達河南省確山縣竹溝,在安排了中原局的工作以後,1939年5月間返回延安,向中央彙報請示工作。 1939年7月8日,劉在延安馬列學院作了《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的著名演講,強調「革命實踐的鍛鍊和修養……要有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的修養;要有善於聯絡群眾的修養,以及各種科學知識的修養等。」 1939年9月,劉少奇由延安重回河南省確山縣竹溝,同行的有徐海東、劉少奇的秘書劉彬,還有從延安派出去中原敵後的幹部隊的幾十個人坐了兩卡車,包括延安馬列學院的羅克明、吳植椽,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副主任劉瑞龍。在竹溝竹溝會合了中原局副書記兼河南省委書記朱理治、河南省委組織部長陳少敏,還有曹荻秋、王老漢(王國華)、危拱之等,具體部署了鄂豫邊抗日遊擊根據地的工作後,於1939年10月中旬動身,經過確山、汝南、項城、沈丘,過黃泛區,1939年11月初劉少奇一行到達豫皖蘇邊區渦陽縣北鄉新興集的新四軍第六支隊司令部所在地,停留了大約兩個星期左右。在新四軍第六支隊幹部會議上,號召“東進,東進,再東進!”深入到敵人後方去。當時,豫皖蘇邊群眾工作還停留在一般宣傳號召階段。針對這種情況,劉少奇指出必須進一步深入發動群眾,進行減租減息,改善僱工待遇,實行合理負擔,積極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建立和改造政權,只有這樣做,才能解決建立根據地的問題。劉少奇同志對於豫皖蘇根據地的方針、任務還作了具體指示,要求首先創造永城、夏邑、蕭縣、宿縣四縣連成一片的根據地,與此同時還要建立睢(縣)杞(縣)太(康)和商(丘)亳(縣)鹿(邑)柘(城)兩塊小根據地,以便爾後連成一片;還要求鞏固擴大部隊,加強軍隊建設,準備在一兩個月後向津浦路東發展。1939年11月劉少奇到定遠縣大橋鎮三黃家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擊退了桂系控制的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部和江蘇省主席韓德勤部的進攻,在淮南建立了皖東抗日民主根據地。1940年1月4日,劉致電中共中央書記處並項英,再次提出由新四軍第四、第五支隊或江南抽調一部分隊伍去淮汀北岸發展的意見;1月11日,中共中央書記處覆電同意:從江南抽調一兩個團過江北發展;從第四、第五支隊抽調二三個團到淮北,彭雪楓部到蘇北發展。1940年3月28日劉少奇從淮南寫信指示成立蘇皖軍政委員會,指定劉瑞龍任書記,江華、張愛萍、金明、譚希林、田維揚等為委員,並對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發展武裝、群眾運動、統一戰線等都作了具體的指示。1940年5月劉少奇到皖東北,團結整合了中共各個組織派到皖北的軍政組織:郭子化蘇魯豫皖特委利用統戰關係組成的人民抗日義勇隊、山東分局和八路軍山東縱隊派到蘇北的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和蘇皖特委,隨後山東分局派金明組建蘇皖區黨委和八路軍蘇皖縱隊、八路軍蘇魯豫支隊也進入靈璧泗縣境內活動,鄂豫皖省委派幹部隨安徽第六區專員盛子瑾到皖東北,還有地方黨建立的游擊隊。1940年6月劉少奇到淮南。“七一”在《抗敵報》上發表了《做一個好的黨員,建設一個好的黨》文章。1940年10月劉少奇由淮南經過淮海到鹽城。 在此戰略指導下,陳毅、粟裕所部新四軍從江南渡江北上,1940年10月取得黃橋戰役的勝利。同時,黃克誠部八路軍南下到達蘇北,與新四軍蘇中陳毅部會合,將華北華中的中共根據地連成一片曹晉傑.劉少奇在黃橋決戰前後的“蘇北戰略”.《文史春秋》.2010(7)。在此形勢下,中共中央決定成立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1940年11月中旬正式成立,葉挺任指揮(陳毅代),劉少奇任政治委員。此後,1940年11月29日至12月17日劉組織發起了曹甸戰役,進攻國軍韓德勤部,付出了近2000人傷亡的代價,也只是突破了曹甸外圍防線,而無力對其基本陣地構成威脅,戰役未能成功。八路軍、新四軍在蘇北的大發展以及該地區國共摩擦導致的直接後果即為皖南事變。1941年1月4日,葉挺、項英等率領新四軍軍部及皖南部隊九千人經茂林北移。1月6日,第三戰區第32集團軍8萬多人在蔣介石命令下,向新四軍發起總攻,爆發皖南事變。新四軍歷經七晝夜激戰,最終失敗,葉挺被俘,項英潛伏皖南山區被叛徒殺害,蔣介石下令取消新四軍番號。在當時局勢下,劉建議中央“在政治上全面反攻,在軍事上暫時不實行反攻”。1月17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通告,宣佈撤銷新四軍番號。劉當天請中央任命陳毅代任新四軍軍長,在蘇北成立軍部。18日,他與陳毅聯名致電中央,再次提出重建新四軍軍部。1月20日,中央軍委釋出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劉出任新四軍政治委員Dittmer 1974, p. 17 citing Tetsuya Kataoka, Resistance and Revolution in China: The Communists and the Second United Front, 1974 pre-publication.,與陳毅等人重建新四軍,擴建華中抗日根據地。其中首先重建新四軍軍部,並增建華中黨校,以提高共產黨對軍隊的領導能力;並組織溫和的蘇北整風,確定新四軍發展方向及任務。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在鹽城成立。1941年5月,中原局和東南局合併組成華中局,劉少奇任書記。在劉的組織協調下,新四軍也由重建時的9萬餘人發展到13.5萬人。7月2日至7月3日,劉在中共中央華中局黨校發表《論黨內鬥爭》的講演,提出了開展黨內鬥爭的正確方針。11月3日,劉在中共中央華中局黨校發表《民主精神與官僚主義》的演講:「資產階級在許多地方講平等與人民的權利;但是卻可以容許絕對不平等的經濟地位。資產階級有幾千萬幾萬萬的財產,而對無數千萬的人無衣無食是不管的。國家社會是建築在經濟結構上的。物質財富的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是社會的基礎。人們在經濟上不平等,於是形成其他一切方面的不平等。法律上的平等是虛偽的,實際上僅僅保障了資產階級剝削工人的自由和權利。這是資產階級民主的實質內容。……(民主精神)就是平等精神。資產階級口裡講民主,實際上不能實行民主。……我們革命者,要有平等的精神,認為一個人沒有權利壓迫或剝削另一個人,沒有權利去侮辱另一個人的人格。如果我能剝削你的勞動,而你只能甘受驅遣,這就是不平等,也是沒有民主精神。……然而,平等精神或民主精神不是平均主義。現在我們同志中,一方面表現民主精神有些不夠,另一方面表現有些平均主義的要求,還有極端民主化的現象,否認組織性……這種平均主義與極端民主的要求,並沒有平等精神與民主精神……中國是一個缺少民主傳統的國家,一般説人民沒有經過民主訓練,不懂民主。……官僚主義不僅在剝削階級隊伍中存在,甚至在無產階級隊伍中,在共產黨內,在無產階級國家也存在。特別是無產階級政黨成為當權的政黨時,官僚主義也嚴重起來。……提高群眾的文化程度,特別是提高民主精神,進行民主教育,這是我們反對官僚主義的重要辦法,撤職等只是治標的。一切工作制度、組織制度都要實行民主,保障反官僚主義的鬥爭能夠開展。在共產黨員及幹部中要具備充分的民主精神,平等精神,以民主行動督責自己和其他人,就可以不斷防止和逐步克服官僚主義。」1942年1月至3月,華中局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3月5日透過了《目前形勢,我黨我軍在華中三年工作的基本總結及今後任務》的決議。 1942年3月19日,劉從蘇北阜寧縣單家港出發經山東回延安。1942年12月30日抵達延安。途中經過山東,處理了山東軍政領導人之間的分歧1942年劉少奇山東之行 - 檔案編研。 1943年6月28日,劉就人性,是非、善惡等問題寫信給續範亭:「關於人性、是非、善惡諸問題,是中國過去哲學歷史上提得最突出的一個問題,也是二千餘年來,歷代均有爭論,直到現在仍沒有正確解決的一個問題。……人與其他動物最基本的區別,就在於人是有思想的。人的腦筯及其全部神經系統特別發達(這是長期勞動長期鬥爭的結困),所以人能理解自然界各種現象之間相互的內部聯絡;因而人就有可能按照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去改造客觀事物,去進行勞動生產,去製造工具,去改造世界。這是一切其他動物所沒有的,這只有人才特具的。……人的思想,任何時候都不能離開物質的屬性,就是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人們的生產勞動,永遠是社會的生產關係、社會關係、政治關係等(即人們共同生活的規律》,這些一定的關係就決定著人們一定的社會觀念形態,即決定著人們一定樣式的思想、意識、觀點、習慣、心理、道德等。長期的一定的人們的生產樣式與生活樣式,養成人們在思想行動上的一種特性,這就是人們的社會性。……人們的善惡觀念,就是反映客觀實際上人們的利害關係。但人是具體的人,人的利害也都是具體的。」12月17日,毛澤東寫信給劉:「一氣看完你這一篇,前後看了三遍。並且率直批上了我的意見。大體説來,凡論人性(前半部居多)的地方我以為是錯的,凡論階級鬥爭的地方(後半部)則是對的或比較的(但有某些錯處)。……我也沒有研究透徹,不能説我批的全都無錯,還請你看後告我。」劉參與整風運動,開始進入中共核心決策層,是中共五大書記之一。整風運動中,劉與毛澤東等指責周恩來犯了右傾路線錯誤,並且犯有與胡宗南交涉不當等過失,周恩來被迫認錯並多次公開檢查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 在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劉當選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5月14日至5月15日,劉作《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報告論述中國共產黨的特點和性質、指導思想、中國革命的特點、群眾路線、民主集中制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原則問題。其中對毛澤東思想作了中共歷史上的第一次系統論述,將“毛澤東思想”明確寫入黨章,並提出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作為全黨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6月9日,劉當選中共中央委員。6月15日,劉出席中共七大主席團會議,決定推舉毛澤東、朱德、劉、周恩來、任弼時等13人組成中央政治局,推舉毛澤東、朱德、劉、周恩來、任弼時5人(中共五大書記,相當於中央政治局常委)組成中央書記處,推舉毛澤東為中共中央主席兼政治局、書記處主席。6月19日,劉出席中共七屆一中全會第一次會議,選舉劉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毛澤東為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主席。7月12日,劉出席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透過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為毛澤東,副主席為朱德、劉、周恩來、彭德懷,總政治部主任為劉。 ===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 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在毛澤東赴重慶同國民黨總裁蔣介石進行重慶談判期間,劉在延安代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職務,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並提出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局勢中採取的“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策略;同時,他發表《中共中央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一改抗日戰爭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把土地分給農民,實現“耕者有其田”。 1947年3月,國軍攻佔延安,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留在陝北指揮國共內戰,劉則擔任中央工作委員會書記,和朱德、董必武、康生等率中央機關一部轉移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負責中共佔領區土地改革運動的工作。中央工委進駐西柏坡之後,指導晉察冀野戰軍取得了正太戰役、青滄戰役、保北戰役和石家莊戰役的勝利,殲滅國軍6.2萬餘人。7月至9月,劉在西柏坡主持全國土地會議,討論土地改革政策,並頒佈實施《中國土地法大綱》,沒收地主富農土地,分配給貧農、中農。 1948年4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機關部分人員到達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同朱德、劉會合。1948年5月,劉兼任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一書記。隨後,劉少奇以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政治部主任身份協助指揮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等。1949年3月,劉參與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並在會上發言。1949年6月至8月,與高崗、王稼祥率領中共中央代表團秘密訪問蘇聯。蘇聯專家總顧問科瓦廖夫、中方工作人員鄧力群、戈寶權、徐介藩、翻譯師哲陪同訪問。6月27日,代表團下榻孔策沃別墅並與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莫洛托夫、馬林科夫、米高揚等舉行第一次會談,會談涉及向蘇聯貸款、派遣專家、上海等城市管理問題、新疆及少數民族政策、組建海軍艦隊、莫斯科與北京航線與配套設施、之後與蘇共主席團召開中國政治軍事的討論會、國家機構設定和工商企業管理等。斯大林還決定向中國貸款3億美元,並決定以東北人民政府的名義簽訂貸款協定。7月2日,雙方再次舉行會談。雙方共舉行了六次會談(只有一次有會談記錄,兩次會談有確切日期)。會談期間,劉以電報的形式與毛澤東等人溝通。7月4日,以劉的名義,中共代表團向蘇方提交1萬餘字的報告,介紹了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情況,並向其徵求意見。報告中提及中國將一邊倒地倒向蘇聯,也提及了旅順駐軍、蒙古獨立的問題和蘇聯從中國東北“搬走機器裝置”的問題,認為“我們是這樣解釋的:這些機器是日本人的,蘇聯把這些東西當作戰利品運走,去建設社會主義,免得落在反動派手中並用它來反對中國人民是完全正確的。” 9月,劉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會上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 建國初期 === ==== 土地改革 ====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劉出席開國大典。劉擔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舉行,劉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50年6月6日,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成立由劉負責的中央土地改革委員會,指導全國的土地改革工作。其頒佈並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其中儲存富農經濟、團結和保護中農、沒收地主土地,並在原耕基礎上用抽補調整方法來分配土地。其改革卓有成效,1952年,全國農業產值比1949年增長48.5%,比1951年增長15.3%;糧食總產量比1949年增長42.8%;棉花總產量比1949年增長193.4%;農民個人生活也有所改善。1952年,劉率領中共代表團參加蘇聯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和十月革命三十五週年慶祝活動。 建國初期,毛澤東仿效蘇聯設立國家計劃委員會,高崗任主任,將原屬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的主管經濟部門調走,周恩來被架空,僅分管外交工作。同期,毛澤東多次批評劉,而高崗認為毛有意奪取劉少奇的權力,於是聯合饒漱石乘機向劉少奇發難,劉高矛盾也惡化。於是劉和周恩來聯手,在毛澤東的同意下,於1954年2月的中共七屆四中全會上批鬥高崗,使之下臺Barnouin, Barbara and Yu Changgen. Zhou Enlai: A Political Life.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6. ISBN 978-962-996-280-7. Retrieved on March 12, 2011,pp.167。 1954年9月,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並代表憲法起草委員會向大會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 1955年4月2日至4月9日,劉先後邀集西北、西南、中南、華東、華北和東北等地區省市委負責人座談,聽取他們有關當地工作情況滙報;當談到經濟問題時,劉稱:凡是盲目發展得多的行業,困難就大;這裡有一條經驗,並不是任何發展都是好的,如果發展不是有計劃、有前途的,發展本身就帶有破壞性。劉同中南地區各省委負責人談話:「一攬子的領導方式是不行的,要有分工,要建立各種業務機構。」劉同華北地區各省委負責人談話:「黨不管黨問題,有個整個問題在內。黨委終天忙,不能管黨,管了什麼?管了徵兵、統購統銷、基本建設等等業務;而這些事應該是由業務機構來管的。黨應該管的是檢查工作、政治思想工作和組織工作。」劉稱:「如果各方面的工作都有得力的業務部門去做,黨委就能騰出手來做自己應當做的事情了。……就可以站在監督的地位來指導和幫助業務部門的工作,即管理幹部、檢查工作和做政治思想工作,而不必直接地管他們的業務。……今後,黨對政府部門的領導方式,原則上將是如此。」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舉行,劉代表中共中央向大會作政治報告。劉主張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下,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生產力。9月28日,中共八屆一中全會召開,劉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他在制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針政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10月23日,劉率領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書記處書記、對外聯絡部部長王稼祥,書記處候補書記胡喬木組成中共代表團飛赴莫斯科,秘密訪問蘇聯。10月30日晚,在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上,劉代表中共代表團向蘇共中央提出反對蘇軍撤出匈牙利,認為把匈牙利交給使用暴力手段之反政府勢力是不妥當的。10月31日晚,劉、鄧小平等回國,赫魯曉夫和蘇共中央主席團要員送機。11月10日,劉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作關於國際形勢的報告:「在工人階級執政的國家裡面,就是説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裡面是不是也有一種可能,也有一種條件,產生工人貴族這種階層?如果我們不注意,讓其自流的話,在我們這些國家,也可能產生一種新的『貴族階層』。在工人階級裡可以產生,在共產黨裡面也可以產生。我想是有這種可能性的。但是如果我們注意了的話,如果我們採取一些辦法的話也不一定產生,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我個人想了想,昨天在政治局常委會上也談了一下,對這個問題,我們要採取一些辦法,採取一些措施,要提起注意,在黨內、在人民中間進行教育。此外,還要規定一些必要的制度,使我們這個國家發展下去將來不至於產生一種特殊階層,站在人民頭上,脫離人民。」在2月的國務院會議上針對經濟計劃提得過大,毛澤東一再告誡“不要潑冷水”,總理周恩來則說“用冷水洗洗”,劉也支援周說“現在有些人腦子太熱了,提得太高了。”兩種不同的思路開始顯現。毛澤東對於劉、周等人提的“反冒進”十分不悅。劉有一次將人民日報的內容為反急躁情緒的社論稿修改後交毛批閱,毛直接批示不看了沈志華《周恩來與1956年的反冒進》。毛澤東後來還說:“反冒進使六億人民洩了氣,是方針性錯誤。”劉少奇年譜(下)1958部分 1957年,劉在調查中稱:「恩格斯講過,要防止國家和國家機關由社會公僕變為社會主人。我們黨、政府、國家、經濟機關的領導人,本來是人民群眾的公僕,社會的公僕。現在我們有的同志已經變為老爺,把人民群眾當作僕人,自己還不自覺。這是錯誤的。我們所有的領導人都是為人民服務的,是人民的公僕,是人民的勤務員,沒有權利當老爺。因為不這樣,他就不能把群眾當作跟自己一樣的人來看待,處理人民群眾內部的事情,就不能把普通的工人、普通的農民、普通的學生與我們黨員和幹部一樣看待。我們要信任群眾,群眾才會信任我們。不信任群眾,群眾是不會信任我們的。」隨即就是1957年八屆三中全會反“反冒進”,周恩來做了自我檢討,而劉自忖“我們比主席,總是差一大截”。支援毛澤東的一方佔據主動,從而拉開了“大躍進”的序幕。 ==== 大躍進 ==== 1955年,毛澤東掀起農業合作社並大社的高潮。到1958年初,在毛澤東的推動下中國開始了“大躍進”運動,劉作為一線領導人積極參與了大躍進的決策和具體的推進工作。3月份成都會議第一次按毛的想法提出要“並大社”,開始了人民公社化的第一步。4月底,劉和周恩來等若干人一起開始“吹公社”、“吹烏托邦”,主張大辦公社、大辦公共食堂、大鍊鋼鐵、搞供給制,並在工作中加以貫徹。6月份,毛澤東批發“兩年超過英國”的報告之後,劉也緊跟精神宣稱鋼鐵產量可以兩三年趕英、七八年超美“現在趕上英國不是十幾年,二年三年就行了,明年後年要超過英國。這不是假的。鋼鐵、煤炭明年就可以超過,電要慢點,多幾年,大概五年,五年不行,七年,其他大都是二年三年。十五年超過美國的問題。其實也用不了十五年,七、八年就行了。……中國人口等於三個蘇聯,四個美國。美國就是多幾噸鋼和其他工業產品。十五年我們要趕過整個歐洲(包括蘇聯)。歐洲共六億人口,和我們一樣,面積也差不多。歐洲幾十個國家,不互相幫助,我們幾十個省可以互相支援。發揮地方積極性,十五年許多省要超過一個國家,河北要超過英國,河南要超過法國,再一個超義大利,再一個超西德……我們大有希望,前途好得很。”(劉少奇:《在石景山發電廠的講話》. 1958年7月5日),並且和毛澤東一樣,在實地考察農業生產的時候公開為浮誇行為加溫毛澤東對畝產25萬斤山藥的宣言說:你們這糧食吃不完,怎麼辦呀?糧食多了,以後就少種一些,一天做半天活兒。人民日報1958.8.11《毛主席到了徐水》“在農業方面,少奇同志很讚揚壽張縣委及臺前、前進、宏偉、先鋒等農業社的幹勁和鑽勁。他說,你們壓倒了科學家,他們沒敢想的,你們做了,這是個革命。少奇同志在參觀了臺前社約畝產將達三萬至五萬斤的玉米,三萬至五萬斤的穀子、三十萬斤地瓜和宏偉社畝產—萬五千斤籽棉的豐產田後,特別強調興修水利、增施肥料、深翻土地和改良農具、改進技術的重要性。”(劉少奇同志視察山東工廠農村 . 光明日報, 1958年8月4日)在常熟縣和平人民公社,少奇同志參觀了豐產圩的四畝試驗田,他親自彎下身子去數了一下稻棵,並且問鄉黨委書記:“可以打多少?”回答說:“可以打一萬斤”,少奇同志笑著說:“一萬斤還能再多嗎?你們這裡條件好,再搞一搞深翻,還能多打些。”(劉少奇同志視察江蘇城鄉.人民日報, 1958年9月3日)。毛澤東曾經要求壓縮一些過高指標“我們一些同志在熱潮下面被衝昏了頭腦,提出一些辦不到的口號。我並不是想消滅空氣,而只是要求壓縮空氣,把膨脹的腦筋壓縮一下,冷靜一些;不是想下馬,而是要搞措施。”(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的講話記錄,1958年3月25日),1958年底大躍進的弊病開始露出苗頭之後,劉承認“我的頭腦也有些熱,說過些過頭話”“對群眾的積極性要愛護,不能潑冷水,問題的關鍵在於領導。有些事,我們沒有經驗,調查研究又不夠,受點挫折是難免的。但當前的許多不實事求是的做法、不科學的口號,特別是這股浮誇風、吹牛風,並不完全是由經驗不足和調查不夠所造成的。我們絕不能讓它們任其發展了。有時,我的頭腦也有點熱,說過些過頭話,我向支部做檢查。”(劉振德. 我為劉少奇當秘書. 1994年, 第78-79頁),1959年春毛澤東進一步要求“糾左”、“壓縮空氣”。 ==== 當選國家主席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毛澤東指定劉為自己的接班人。1953年12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提出由劉主持“一線”工作、自己退居“二線”。在1956年的中共八大上,劉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報告,並當選排名第一的中共中央副主席。1957年底毛澤東訪問蘇聯時,向當時的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通報,將由劉接班任中國國家主席。1958年底,毛澤東不做下一屆國家主席的提議得到中共八屆六中全會透過。 1959年二屆全國人大前夕,毛澤東在各種場合為劉接班作小範圍吹風。3月10日,西藏上層反動集團與國外干涉勢力相互勾結,公然撕毀《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發動以拉薩地區為中心之武裝叛亂;3月11日、12日、14日、17日,鄧小平連續參加劉召集之會議,研究處理西藏上層反動集團叛亂問題。劉和鄧小在會上稱:和平解放西藏已經八年,我們沒有進行民主改革,是為了等待上層人物覺悟;現在一些上層人物要叛亂,逼得我們不得不進行改革。4月27日,劉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宋慶齡、董必武當選副主席。劉自動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主席,成為名義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元首張素華. 七千人大會後的毛澤東與劉少奇 . 文史博覽,2008年第4期。10月下旬,劉在接見出席全國群英會的勞動模範時,對北京市清潔工人時傳祥稱:「你掏大糞是人民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勤務員,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廬山會議 ==== 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廬山會議。7月14日,彭德懷致信毛澤東,陳述對1958年以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及其經驗教訓。毛澤東沒作評論,7月16日加上「彭德懷同志的意見書」批示印發給各到會同志參考。7月23日,毛澤東召開全體會議,嚴厲指責彭德懷的信。彭德懷等人提出的意見,被指責是“資產階級的動搖性”,是“右傾性質”的問題。由此,參會的劉等人開始積極配合毛澤東批判國防部長彭德懷,會議的主題由“糾左”變為“反右”《風雨無悔———對話王光美》,人民文學出版社, 黃崢。根據毛澤東提議,中共中央在8月2日至16日召開八屆八中全會。全會進一步對所謂「彭德懷、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反黨集團」批判,透過了《為保衛黨的總路線、反對右傾機會主義而鬥爭》的決議和《關於以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錯誤的決議》。廬山會議後,劉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說為了取得進步的經驗,即使犯錯誤也要從積極方面理解在1959年8月底召開的最高國務會議上,劉少奇說大躍進所犯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這麼幾千萬人上山,幾億人搞大躍進,大家動手搞,這樣才會得到經驗。我相信,這樣我們進步快。這個是出錢買不到的。而我們是在很短的時期內取得這個經驗的。我們取得這個經驗,那怕是犯很多錯誤。這個錯誤我們必須犯,現在不犯將來還得犯。我們犯了,將來就可以不犯或者少犯。即使犯了錯誤,發生了問題,也要從積極方面看。犯錯誤也有好處哩。"(劉少奇. 在第十七次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紀要. 1959年8月24日),另一方面劉為維護毛的權威,仍然參與到以空前的高調呼籲對毛的個人崇拜的浪潮中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絕不次於馬克思、列寧的領導,假如馬克思、列寧生在中國,我想他們領導中國革命也不過如此。””黨要有威信,無產階級要有威信,如果沒有什麼個人的威信,怎樣建立得起來?”(劉少奇. 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 1959年9月9日),這使得大躍進的錯誤一時難以糾正。 ==== 三年困難時期 ==== 1961年1月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第三次彙報會討論一九六一年國民經濟計劃時發言:看來去年由一千八百四十萬噸鋼增加到二千零四十萬噸,是犯了錯誤的。今年制訂計劃的基本精神,是要把局勢和矛盾緩和下來,要確實留有餘地。每項事情都有個餘地問題。1月9日,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第五次彙報會上發言:看來農民在經濟上是很脆弱的。經濟上脆弱,對違法亂紀的抵抗也脆弱。這種經濟上的脆弱性和政治上的脆弱性是很容易出問題的。今後我們各級領導要特別小心地對待農民問題,把農民生活搞得好一點。 4月1日從廣州到達長沙,開始深入湖南農村進行調查研究。大躍進造成的惡果全面暴露,劉經過在湖南家鄉蹲點調查並在各地考察,思想發生了急遽的轉變。他決定解散食堂、強調調查研究,開始糾正大躍進的錯誤。 ==== 七千人大會 ==== 1962年1月27日,劉代表中共中央作報告正式發給中央工作擴大會議(即七千人大會)代表。經常委同意後,劉在大會作長篇講話,補充說明報告:“過去我們經常把缺點、錯誤和成績,比之於一個指頭和九個指頭的關係。現在恐怕不能到處這樣套。有一部分地區還可以這樣講。在那些地方雖然也有缺點和錯誤,可能只是一個指頭,而成績是九個指頭。可是,全國總起來講,缺點和成績的關係,就不能說是一個指頭和九個指頭的關係,恐怕是三個指頭和七個指頭的關係。還有些地區,缺點和錯誤不止是三個指頭。如果說這些地方的缺點和錯誤只是三個指頭,成績還有七個指頭,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是不能說服人的。我到湖南的一個地方,農民說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你不承認,人家就不服。全國有一部分地區可以說缺點和錯誤是主要的,成績不是主要的。” 在會議上,毛澤東作為中共中央主席承擔中央的責任,鄧小平、周恩來分別代表中共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做自我批評。劉組織批評大躍進等工作的經驗教訓,尖銳指出大躍進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身為主持一線工作的國家主席劉要求全黨糾正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克服困難,做好國民經濟調整工作。報告提出當前要加強集中統一領導,反對分散主義,更快地爭取國民經濟的根本好轉。報告闡述了黨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等優良傳統和作風,對這幾年幹部作風中虛假浮誇、強迫命令、嚴重脫離群眾的現象進行了嚴肅批評,要求全黨克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分散主義等壞思想、壞作風,把黨的戰鬥力大大加強起來。 七千人大會期間,為了給被打成“彭德懷分子”和“右傾分子”的幾百萬幹部平反,同時針對代表們提出給彭德懷“下戰書”事件翻案的要求,劉在大會上說,彭德懷給毛主席寫的信沒問題,彭德懷的問題是“裡通外國”,劉的定性使得彭德懷無法得到平反。劉還做了嚴厲的定性。 七千人大會之後,2月8日,劉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記錄:要形成一種能暢所欲言的空氣,黨內如此,黨外更應如此;無論如何不能以黨代替政府,不能以黨代替工會,因為黨員總是少數;要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作用,透過這個制度去實行人民的民主。2月21日至2月23日,劉在北京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即西樓會議。劉開始著手對國民經濟進行全面調整。劉和周恩來都主張由陳雲當中央財經小組組長。劉在1939年在延安發表重要著作《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強調共產黨員在取得政權後更要加強意識修養。8月1日由《人民日報》和《紅旗雜誌》重新發表。該書再版過程中仍保留了原先批判陳獨秀的一些文字,如“毫不知恥地要求我們的黨員像尊重馬克思、列寧那樣去尊重他,擁護他為領袖,報答他以衷心和熱情。” “他自滿,好為人師,好教訓別人,指揮別人,總想爬在別人頭上,不向別人,尤其不向群眾虛心學習,不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和批評”,被毛澤東認為影射自己毛澤東非常時期非常事:1964—1969 顧保孜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Sep 27, 2013 , 268頁章士釗致毛澤東的信。文革期間,此次再版遭到嚴厲批判,被稱為“黑修養”做毛主席的好學生: 林彪與「文革」(上) 約翰•西西弗斯 西西弗斯文化出版, May 1, 2016, 305頁。 7月25日至8月24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工作會議。8月6日,毛澤東在會上作關於“階級、形勢、矛盾”問題的講話,之後又六次在中心小組會上多次插話,嚴厲批評“黑暗風”和“單幹風”。8月11日在中心小組會上,劉就五月中央工作會議對形勢的估計作了自我檢討,承認對困難“估計過分了”。 9月24日-27日,出席中共八屆十中全會。會議透過《關於進一步鞏固人民公社集體經濟,發展農業生產的決定》、《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關於商業工作問題的決定》、《關於有計劃有步驟地交流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幹部的決定》和《關於加強黨的監察機關的決定》等檔案。全會肯定了八屆九中全會以來貫徹八字方針、加強農業戰線取得的成效,決定繼續堅持調整國民經濟的方針。24日,毛澤東在全會上作了關於階級、形勢、矛盾和黨內團結問題的講話,把社會主義社會中仍在一定範圍記憶體在的階級鬥爭作了擴大化和絕對化的論述。並再次批判“黑暗風”、“單幹風”、“翻案風”。26日,劉在會上講話,表示贊成毛澤東的意見,同時規定這次會議的精神只傳達到行政十七級以上幹部,並要求全黨不要放鬆經濟工作,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劉、周恩來、鄧小平等努力試圖繼續把中央工作核心從階級鬥爭擴大化轉向經濟調整工作。 ==== 三年恢復時期與四清運動 ==== 1964年,劉又到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考察經濟建設。經過到基層的視察,他和鄧小平成立緊急委員會,提出“農業六十條”、“三自一包”,開始調整國民經濟,將經濟發展從浮誇的理想主義引向了實用主義。毛澤東很明顯感到劉、鄧執行一條和自己完全不同的政治路線,自己在黨內的權威受到挑戰。1964年底的全國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就四清、五反問題進行批評,雙方產生激烈矛盾,這使劉、鄧小平與毛澤東的關係開始破裂。同年年底,劉出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再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並擔任國防委員會主席。在三年大饑荒期間,中南海曾實行過高階幹部自報口糧的制度,當時毛澤東和朱德均報每月13公斤,周恩來為每月12公斤,劉為每月9公斤。劉是中南海所有幹部中報數最少者。 毛澤東在1962年重提階級鬥爭,批判中共黨內的“黑暗風”、“翻案風”、“單幹風”,這“三風”與劉或多或少都有關係。劉接受毛澤東的反修防修理論,不但作自我批評、嚴厲指責“三風”,還說“現在兩個階級誰勝誰負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教育,要準備資本主義復辟”。然而此時劉並沒有把“資本主義復辟”看成是現實危險,他當時所說的階級鬥爭的物件僅僅是“投機倒把、貪汙盜竊,還有一些嚴重的鋪張浪費,嚴重的蛻化變質、違法亂紀,嚴重的分散主義”一類的社會性問題,這與毛澤東在對階級鬥爭的嚴重性的認識上有明顯距離。從1963年9月起,中蘇論戰全面展開,在國際“反修”、重點國內“防修”的大背景下,劉開始把精力轉移到正在全面鋪開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農村“四清”、在城市“五反”)上來。劉主持修訂《後十條》,由毛澤東批准與《前十條》一起下達到全體人民,“四清”運動全面展開。隨著運動的進行,劉對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認識也發生重大改變,他在思想上接受毛澤東“反修防修”的理論,認為“修正主義就是一種資產階級思想,是資產階級思想在社會主義國家內部,在共產黨內部的反映”。 1963年11月,劉讓夫人王光美參加“四清”工作隊,到河北省撫寧縣盧王莊公社桃園大隊指導“四清”,並將總結的的“桃園經驗”作為“抓點帶面”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藍本。運動開始時,劉對形勢的判斷和提出的政策都得到毛澤東的認可,然而隨著運動的深入,過火現象不斷出現,劉與毛澤東對階級鬥爭在認識上和實踐上的分歧逐漸暴露出來。劉認為“反修防修”的重點在基層,他主抓的四清運動以嚴厲打擊“地、富、反、壞”分子和被認為變修的基層幹部為鬥爭方向;而毛澤東認為修正主義的根源出自黨內上層,說黨內已經形成一個“官僚主義者階級”。在1964年底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與劉的分歧公開化。毛澤東提出,當時的主要矛盾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敵我矛盾,運動的重點是整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反對把矛頭指向基層;劉則表示,運動的性質是人民內部矛盾與敵我矛盾交織,反對把一切矛盾都上升為敵我性質。在會議上毛澤東佔了上風,“四清”運動按毛的意見重新部署,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對基層幹部打擊過寬的過火偏向。然而,毛的“重點整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提法,將階級鬥爭擴大化,併為下一步發動更大規模的運動準備理論前提。這時,毛澤東已經將劉與“中央出修正主義”聯絡起來,中共中央內部以劉和毛澤東為代表的關於階級鬥爭的兩種方針,終於將不能再相容了。 === 文化大革命時期 === ==== 陷入困境 ==== 1965年11月,圍繞《海瑞罷官》的論爭使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浮出水面。 1966年5月,文革終於爆發,紅衛兵運動使整個中國都陷於混亂。在文革初期,劉在某些問題上和毛澤東的立場一致。 1966年6月27日,劉在人民大會堂安徽廳與中共中央召集的民主人士座談會上,討論彭真、羅瑞卿、陸定一、楊尚昆幾個同志的問題。“彭、羅、陸、楊他們的互相關係是不正常的……他們共同特點是反對毛主席,反對毛澤東思想,都是搞地下活動的。”“彭、羅、陸、楊事件是有發生政變的可能的,這是激烈的、國際、國內階級鬥爭在我們黨內領導機關的反映。”結尾他說道:“我們現在擁護毛主席,毛主席百年之後也擁護毛主席。毛澤東思想要延續下去,毛主席著作應該成為全國人民的教科書,成為全國人民的行動指南,全體黨員的行動指南。毛澤東思想是人類的燈塔,是世界革命的銳利武器。毛澤東思想能改變中國的面貌,也能改變世界的面貌。我們用毛澤東思想戰勝了一切反黨分子,也能戰勝國內一切反動派,也能戰勝國外一切反動派。” 然而兩者矛盾逐漸擴大。在處理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具體問題中,雙方矛盾此起彼伏。 1966年6月,劉和鄧小平組織工作組進駐大中學校,禁止學生遊行示威和張貼大字報,並將鬥爭矛頭引向“黑五類”。毛澤東對此非常惱火:“共產主義者怕學生運動,是反馬克思主義的。”並命令撤銷工作組。 7月18日,毛澤東從武漢暢遊長江回北京後,拒絕劉要求見面的請求,首先聽取江青等人的彙報。 7月19日至23日,劉主持召開“文化大革命情況彙報會”,會上對於派工作組問題有明顯分歧,陳伯達、康生、關鋒等人表示反對。 7月24日-25日,毛澤東先後召集中央常委、文革小組成員、中央局書記,嚴厲批評劉、鄧小平派工作組是鎮壓學生運動,只有北洋軍閥才鎮壓學生運動,並指責:規定“內外有別”等都是定框框,要把運動引入邪路,又說工作組“對運動起壞作用,阻礙運動”,要撤銷工作組,罷工作組長的官。在1966年8月的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透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毛澤東將“炮打資產階級司令部”的目標直接指向劉,同時其中共第二號人物的位置也被林彪接替,雖然仍然是政治局常委,但是排位下降至第8,同時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身份也從此不再被提及。 10月16日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劉遭到陳伯達、林彪等人的批評。 隨後造反派用大字報等一再對劉和鄧小平批評,毛澤東批評這種做法,周恩來、陶鑄等更多次直接出面制止。 ==== 問題升級 ==== 在1966年10月為期近三週的中央黨會上,劉、鄧小平被定性為“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代表,並分別作自我檢討,內容向全國印發,這也成為文革中最知名的罪名之一,不過劉鄧二人仍然是政治局常委,尚未被正式撤職。11月8日,那個張貼“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的聶元梓,又與另外10人貼出《鄧小平是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大字報。1966年12月,劉問題終於向社會公開,江青公開宣稱“劉少奇是黨內的赫魯曉夫”。北京出現“打倒劉少奇”的標語。12月18日,中央同意成立審查王光美的專案小組。12月24日,戚本禹在北京礦業學院稱「劉、鄧是黨內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12月25日,“造反司令”蒯大富根據張春橋12月18日授意,帶領5,000餘人在北京城區呼喊“打倒劉少奇”、“打倒鄧小平”等巨幅標語,貼上了天安門城牆。“王光美專案組”負責調查劉、王光美,直到1968年4月才公開以“劉少奇王光美專案組”名義活動。謝富治兼任組長、專案工作負責人,江青、康生是決策和指揮者。 1967年1月1日,北京20幾所高等院校學生和一些群眾,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遊行集會,“聲討”劉、鄧小平的“罪行”。在“中央文革”的支援下、鼓動下,北京各學校也紛紛打出“劉少奇、鄧小平是黨內最大的資產階級當權派,是中國現代修正主義的祖師爺,資產階級司令部的黑司令”、“打倒劉、鄧”的大字報。與此同時,六年前就已經被“打倒”的彭德懷被押送回北京,與彭真、羅瑞卿等一起接受批鬥。1967年1月1日中南海內的造反派在劉住處貼出大字報,院牆上張貼“打倒中國的赫魯曉夫劉少奇”等大標語。3日晚,在戚本禹等指使下,造反派第一次批鬥劉、王光美。1月6日,清華大學的造反派設圈套將劉、王光美騙出中南海,強行扣押王光美,後經周恩來派人干預下釋放。1月13日,毛澤東派秘書接劉交談(問候劉的家屬情況),劉提出辭去國家主席、中央常委和毛選編委會主任職位,願意和妻兒到延安或老家種地。毛澤東只是讓他“好好學習,保重身體”,並且推薦他讀《機械唯物主義》、《機械人》(前兩本均遍尋不得)以及《淮南子》(編者劉安最後服毒自盡)。之後幾天內,劉辦公室的電話線被拆除。劉失去人身自由。 1967年3月上旬,陳伯達、康生在軍以上幹部會上,傳達毛澤東的指示,開始批判《論共產黨員的修養》。5月8日,以《人民日報》、《紅旗》雜誌編輯部的名義,發表長篇批判文章《〈修養〉的要害是背叛無產階級專政》。5月11日專門發出中共中央通知,說這篇文章是經過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討論透過並經毛澤東親自批准的,“希望各單位的革命同志,認真地組織學習和討論,進一步深入地開展對黨內最大的一小撮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大批判運動。”18日,《人民日報》、《紅旗》雜誌發表編輯部文章《偉大的歷史檔案》,以“中國赫魯曉夫”為代名詞,對劉進行上綱上線的批判。 1967年,劉開始被軟禁在北京的家中。7月初,江青等指使北京建工學院群眾到中南海西門駐紮,建設高音喇叭,稱要把劉從中南海揪出來“鬥倒鬥臭”,隨後北京高校上百個組織前往聲援,形成“揪劉火線”,圍困衝擊中南海,前後持續一個月。14日毛澤東離開北京,18日江青、康生、陳伯達組織批鬥劉和王光美的大會,對其人身侮辱,逼迫其低頭彎腰兩個多小時並抄家。同年中共理論刊物《紅旗》第五期發表戚本禹文章《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將矛頭指向劉: 同年8月8日,劉再次提出辭職,但是之後的書信都石沉大海。劉最終意識到,爭辯無濟於事,從此放棄書信和申述,並緘默不語,最終選擇以沉默表示無聲的抗爭。然而批評之聲並未隨之減少;1967年8月27日、8月30日,《人民日報》相繼釋出頭版新聞,直指劉是“中國的赫魯曉夫”。 ==== 撤職和開除黨籍 ==== 1968年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一些中央委員被剝奪出席會議的權利。一些出席會議的中央委員持續遭到批鬥。第八屆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中,被定為“叛徒”、“特務”、“裡通外國”、“反黨分子”的人,達總數的71%。10月18日,中共中央專案審查小組周恩來、江青、康生、謝富治等人提出《關於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罪行的審查報告》,包括劉在1925年、1927年、1929年被捕叛變、投降敵人、充當內奸、工賊的反革命罪行的調查結果。10月31日,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批准該報告,認為他是“黨內頭號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劉少奇,是一個埋藏在黨內的叛徒、內奸、工賊,是罪惡累累的帝國主義、現代修正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走狗。”透過決議:“將劉少奇永遠開除出黨,撤銷其黨內外的一切職務,並繼續清算劉少奇及其同夥叛黨叛國的罪行。”並且號召:“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繼續深入展開革命大批鬥,肅清劉少奇等黨內最大的一小撮走資派的反革命修正主義的思想。”在出席會議的所有人員中,只有陳少敏一人反對該決議。劉被罷免後,國家主席一職長期缺位,直到1975年召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廢除。 10月17日,《人民日報》公佈了中央決定,繼續攻擊劉是中國的赫魯曉夫,11月27日,《人民日報》“揭露”劉攻擊毛澤東的親自樹立起來的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大肆販賣赫魯曉夫修正主義黑貨,瘋狂地進行反黨反社會主義反毛澤東思想的罪惡活動。是美帝國主義、蘇聯現代修正主義的走狗,反動派的幫兇。 196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九大正式會議上,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報告。報告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摧毀了以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為首的資產階級司令部,揭露了以劉少奇為總代表的黨內一小撮叛徒、特務、死不改悔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粉碎了他們復辟資本主義的陰謀”。 === 病重去世 === 1968年初,劉仍然被單獨監禁在中南海福祿居。劉精神和生活狀態不斷惡化,1968年起陸續患肺炎、糖尿病、高血壓、植物神經紊亂等,3月以後病情加重。4月中旬神志已經不大清楚,兩腳移動吃力。7月上旬劉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轉為支氣管肺炎時才緊急從北京醫院和軍隊醫院調來幾個醫生組織搶救;醫生會診後認為:“現病人的情況處於十分危重的狀態,隨時可能發生意外”,並建議住院治療,但沒有得到批准,只能從醫院借調醫療器械就地搶救。7月24日,劉方才脫離危險期,但沒有根本好轉;此事後,他已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只能臥床接受治療,支氣管肺炎頻繁發作並逐漸嚴重。 10月9日後,劉完全不能進食,只得從鼻孔插管往胃裡灌流質以維持生命。10月14日的中南海門診部《劉少奇病情報告》稱:「從七月上旬患嚴重支氣管肺炎以來,一直不斷有反覆,三個多月較大反覆五次。」“今後再發生嚴重反覆,即可能無法救治。心臟有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有硬化及腦軟化,加上糖尿病,也有可能突然變化。防止在短期內死亡。”11月7日,他出現嘔吐高燒病情。11月9日,高燒嘔吐等病症再次復發。1969年1月14日,出現全身肌肉退行性萎縮以及大小便失禁。 1969年7月5日,劉的支氣管肺炎再次發作,體溫升高達攝氏39度,醫生會診後一致認為情況嚴重,中南海門診部《劉少奇病情報告》稱:「因他年齡大,久病長期臥床,消瘦,抵抗力極差,容易發生休克、心力衰竭、糖尿病酸中毒等併發症,故預後不良,可能隨時發生死亡」,後經緊急治療病情暫時穩定。1969年10月,毛澤東依照當時世界動態估計國際形勢有可能突然惡化,因此決定全國大規模備戰行動。中共中央決定將劉、鄧小平、陶鑄、陳雲、陳毅、徐向前、葉劍英、聶榮臻等疏散到外地。劉向家人最後說道:“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10月17日晚,劉在兩名專案組人員押送下,乘一架伊爾-14(3284號)轉移到河南省開封市,醫生董長城、護士曹兵、紀秀雲、劉原衛士長李太和隨同前往。抵達開封后,他被囚禁於開封市革命委員會院內原“同和裕銀號”舊址。他的囚禁情況被數篇專文研究,包括後來的黨史學術期刊 網上免費公開於: 新華網刪節原文結尾後予以轉載:、央視紀錄片、新華網等。 由於途中顛簸受涼,劉抵達開封后病情繼續加重。1969年10月24日、31日,劉兩次因支氣管肺炎發作而病危,經隨同醫護人員救治後脫險。11月6日,來自北京的醫護人員奉命返回,其監護醫療轉交給當地駐軍負責。11月10日,劉病情再次發作,連續高燒不退,當地醫務人員參照上兩次的辦法治療。12日凌晨1時許,劉出現異常症狀,值班護士6點38分緊急呼叫其他醫護人員。6點42分醫護人員到齊,6時45分劉的心臟停止跳動,享年71歲。11月13日午夜,專案組在登記“火葬申請單”時,冒用劉源名字申請,填寫「死者姓名」為“劉衛黃”。劉的遺體被謊稱為烈性傳染病患者的屍體。11月14日,劉遺體於開封市東郊火葬場就地秘密火化。骨灰被裝在一個普通木質盒中,寄存在開封火葬場骨灰存放室。 == 平反、紀念與評價 == 1976年10月6日,四人幫在北京被捕,文化大革命結束。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全面、認真糾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嚴重「左」傾錯誤,撥亂反正,平反「文化大革命」時期大量冤假錯案,後幹部群眾紛紛去信中央,要求平反昭雪劉;「文化大革命」期間,許多人懷疑和不滿劉問題而被打成反革命,張志新等獻出生命。1979年2月,中共中央決定,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和中央組織部覆查劉一案。1980年2月24日,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一致透過《關於為劉少奇同志平反的決議》,決定為劉平反,恢復了他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之一”的名譽。全會發表的《公報》指出:「為劉少奇同志平反昭雪,是五中全會的另一項主要議程。全會認為,前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同志,幾十年來一貫忠於黨和人民,把畢生精力獻給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文化大革命前夕,由於對黨內和國內形勢作了違反實際的估計,提出了黨記憶體在一條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隨後又提出了存在一個以劉少奇同志為首的所謂資產階級司令部,這些論斷是完全錯誤和不能成立的。林彪、『四人幫』一夥出於篡奪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顛覆無產階級專政的反革命目的,利用這種情況,捏造材料,畜意對劉少奇同志進行政治陷害和人身迫害,並把一大批黨政軍領導幹部誣為劉少奇的代理人,統統打倒,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這是我黨歷史上最大的冤案,必須徹底平反。近一年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針對一九六八年十月黨的八屆十二中全會提出的劉少奇同志的各項『罪狀』,進行了周密的調查研究工作,反覆核對材料,向中央作出了詳盡確切的審查報告。中央政治局一致同意這個審查報告,據以作出了關於為劉少奇同志平反的決議(草案)。全會經過嚴肅認真的討論,一致透過這個決議,決定撤銷黨的八屆十二中全會強加給劉少奇同志『永遠開除出黨,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的錯誤決議,撤銷原審查報告,恢復劉少奇同志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的名譽;在適當時間為劉少奇同志舉行追悼會;因劉少奇同志問題受株連造成的冤假錯案,由有關部門予以平反;本著團結一致向前看的精神,把全會的決議向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傳達,消除過去對劉少奇同志的錯誤處理所造成的影響,鼓舞全黨和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充滿信心地獻身於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事業。」 1980年5月,劉少奇治喪委員會組成,以國家元首規格籌備補辦喪事。5月13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王首道、劉瀾濤和王光美等人乘專機前往鄭州,隨後從鄭州前往開封迎取劉少奇的骨灰,5月14日在鄭州舉行骨灰迎送儀式,劉瀾濤、王首道陪同王光美和子女乘專機將劉少奇的骨灰護送到北京。5月15日劉少奇治喪委員會公告:「為深切悼念已故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同志,定於:一九八〇年五月十七日在北京舉行追悼大會。同日首都天安門,新華門,外交部,中央、國家機關,我國駐外使館和其他駐外機構,北京市和其他省、市、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機關、部隊、企業事業、學校等單位,下半旗誌哀,停止娛樂活動一天。」5月17日下午,劉少奇追悼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各方面代表1萬多人出席大會。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主席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詞: 劉生前曾多次要去世後骨灰撒在大海,1954年4月對王光美説:自己去世後遺體火化,不保留骨灰,把骨灰撒在大海裡,像恩格斯一樣。5月19日,劉骨灰在治喪委員會代表和劉家屬護送抵青島軍港,由鞍山號驅逐艦執行散撒儀式,在4艘護衛艦護航下,於黃海由王光美等親人將骨灰撒歸大海。1981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其中江青、謝富治、陳伯達等人因涉嫌組織參與誣告陷害、迫害劉致死等,被分別判處死緩、有期徒刑等刑罰。 隨著劉名譽和身份全面平反,相關的紀念活動陸續展開。劉著有《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關於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等多篇,收入《劉少奇選集》,上下兩集分別在1982年、198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4月發行之第四套人民幣100元紙幣(1980年版與1990年版)上,劉成為紙幣正面四人浮雕像之一,其餘三位分別為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1988年,其出生地湖南省寧鄉縣花明樓炭子衝也重新修葺其祖居,並以劉少奇故居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0年,劉少奇逝世處被列為第三批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小學德育教育基地。 2008年,中國大陸召開紀念劉誕辰110週年的活動。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在講話上,評價劉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延安棗園五大書記銅像:任弼時、周恩來、毛澤東、劉少奇、朱德。 *1988年劉少奇誕辰90週年之際,湖南寧鄉縣花明樓劉少奇故居紀念廣場上設立劉少奇全身銅像。 *河南開封劉少奇陳列館即劉少奇逝世處立有劉少奇半身銅像。 == 著作 == ===代表作=== *《論共產黨員的修養》1939年7月 *《論黨內鬥爭》1941年7月 *《論黨》1945年5月14日在中共七大上的《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1950年人民出版社 *《在中共八大上的政治報告》1956年9月15日,載9月17日《人民日報》 *《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報告》1962年7月21日,七千人大會報告 ===選編=== *《劉少奇論黨的建設》1991年中央文獻出版社 *《劉少奇論新中國經濟建設》1991年中央文獻出版社 *《劉少奇自傳》2003年解放軍出版社 ===文集=== *《劉少奇論文集》1951年日本第三書房出版 *《劉少奇選集》上下卷,1981、1985年人民出版社。包括1926年5月-1965年6月各時期的主要著作76篇。 **上卷為建國以前的著作38篇, **下卷為建國以後的著作38篇。 *《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共1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包括1949年7月-1967年1月的手稿、講話、報告、談話記錄及以本人名義發表的文稿等。2005年出版1-4冊,2008年出版5-7冊,2018年出版8-12冊。 **第一冊(一九四九年七月——一九五〇年三月) **第二冊(一九五〇年四月——一九五〇年十二月) **第三冊(一九五一年一月——一九五一年十二月) **第四冊(一九五二年一月——一九五二年十二月) **第五冊(一九五三年一月——一九五三年十二月) **第六冊(一九五四年一月——一九五四年十二月) **第七冊(一九五五年一月——一九五五年十二月) **第八冊(一九五六年一月——一九五七年十二月) **第九冊(一九五八年一月——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第十冊(一九六〇年一月——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第十一冊(一九六二年一月——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第十二冊(一九六四年一月——一九六七年一月) *文革風雲叢書21-22《權爭黨爭及其他——劉少奇走向文革》(上下冊),收1964.1-1967.7的劉少奇文稿46篇,2016年6月臺灣西西弗斯文化出版公司。 == 榮譽 == === 外國勳章獎章 === * 一等共和國勳章(印度尼西亞,1961年6月14日於北京頒發) == 家庭與個人生活 == 劉母親魯氏世代務農,勤勞賢惠,吃苦、持家有條不紊。父親劉壽生共生四子二女:劉紹源(又名劉墨卿)、劉紹遠(又名劉雲庭)、劉紹達(又名劉作衡)、劉紹德(女)、劉紹懿(女)、劉紹選(字渭璜,後名劉少奇),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劉家在炭子衝算是外來戶,祖籍是江西省吉水縣,由於前幾代有人被派到湖南益陽當官,全家便由吉水遷到益陽,以後幾經輾轉搬到炭子衝定居。劉壽生讀過幾年書,能寫會算,重視培養子女受教育,堅持4個兒子都上私塾讀書。他把在炭子衝30畝地留給自家耕種,把茅田灘30畝地放租,又在附近租種別人15畝地。1911年6月25日,劉壽生肺癆病去世。1949年,劉二哥劉雲庭去世,劉寫道:「你是我幼年時期學習和活動的第一個幫助者。」 1958年,當地政府把其故居修建成博物館,劉在1961年返鄉時得知後,告訴當地黨委秘書處取消這一安排,並把其房子分給當地農民居住。因為這一安排,劉在文革蒙難期間,當地民眾隱瞞劉氏祖墳位置,使其祖居、祖墳都得以儲存。其祖居現為劉少奇故居。 劉結過六次婚,最後一位妻子是王光美。 * 元配周氏,無子,名字不詳。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正月二十六日(1901年3月16日)亥時生,劉少奇家鄉鄰村的一個姑娘,包辦婚姻。 * 二妻何寶珍(又名保貞、葆珍,1902年4月-1934年秋):1923年4月中旬與劉結婚,時任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子弟學校教員兼工人俱樂部書報科委員;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後入中國共產黨。三次忍痛將孩子割捨給別人。1932年冬,劉告別何寶珍,何寶珍帶著兒子劉允若在上海工作,不久被捕入獄,1934年死於南京雨花臺,劉稱讚她「英勇堅決,為女黨員之傑出者」。1945年3月22日,劉為何寶珍寫烈士傳:「……湖南道縣人。湖南衡州第三女子師範學校學生,一九二二年加入社會主義責團,後轉入黨。因反對學校當局的學潮被開除學籍。一九二三年到安源路礦工會所辦之工人子弟學校教書,是年與我結婚。和我一道參加過長沙、上海、廣州、武漢、天津、滿洲等地黨的、工會的、婦女群眾的許多工作。生二子一女。於一九三三年在上海被國民黨憲兵逮捕入獄、被判徒刑十五年,由南京第一監獄執行。因她與獄外黨的組織發生關係被發現,第二年判決在南京被槍斃。」有子劉允斌、劉允若,女兒劉愛琴。1949年8月,劉把已從技工學校畢業之劉愛琴由蘇聯帶回國。 ** 長孫阿廖沙(,中文名劉維寧)是劉允斌在莫斯科大學留學時與俄羅斯籍同班同學瑪拉所生。阿廖沙曾任職於俄羅斯國家航天指揮中心,2003年退役後定居於中國廣州市番禺區,妻為冬妮婭。 *** 一名曾孫和曾孫女劉麗達 **** 一名玄孫 ** 外孫女劉若楠,何寶珍之後。 * 三妻謝飛,1941年3月30日與劉結婚,無子,漁工的女兒。 * 四妻王前,新四軍護士。1946年同劉分手。曾與江青一同教唆已成年的親女兒批鬥劉,有子劉允真(2019年病逝,享年72歲),女劉濤。 * 五妻王健,無子,由朱德夫妻介紹給劉少奇。因健康因素,婚姻僅維持幾天時間。劉將她送到中國東北療養。 * 六妻王光美(1921年9月26日-2006年10月13日):天津人,北平輔仁大學物理學碩士研究生。是中國首位原子物理(光學專業)女碩士畢業生,並留校任研究生助教。1946年初,中共北平市委介紹其到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任翻譯,軍調部工作結束後到延安,在軍委外事組工作,後到解放區參加土地改革運動,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春,作為中央外事局幹部,從山西土改工作隊回到西柏坡外事局機關,8月21日和劉結婚,婚後調到中央辦公廳工作。王光美兄王光復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空軍的王牌飛行員,王光英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士光曾任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電子工業部總工程師。 ** 長女劉平平(後改名“王晴”)(1949年5月13日-2009年12月3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食品教育博士。 ** 兒子劉源(1951年2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委員,2015年12月19日官方宣佈其退役。 ** 二女劉亭(1952年4月1日-):1986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曾就職於美國洛克菲勒公司,為聯亞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北京聯亞投資公司董事長兼總裁、中貿聖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 ** 小女劉瀟瀟(1960年-):1979年考入北京大學生物學系。1980年考入上海同濟大學留德班學習。1981年進入德國波恩大學和卡樂斯堡工學院攻讀生物遺傳工程學。1987年獲生物工程碩士學位。同年回國創業。 == 參見 == * 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新民主主義 * 大躍進、七千人大會 * 文化大革命、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 黑六論、《劉主席語錄》 * 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存廢之爭 * 劉少奇故居 * 王光美、劉源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劉少奇紀念館 * 鄧小平在劉少奇追悼大會致悼詞 * 劉少奇生平大事年表 * 劉少奇 - 歷史我記錄 |- |- |- Shaoqi Category:寧鄉人 Shaoqi Category: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1年入黨) Category:恢復中國共產黨黨籍者 Category:莫斯科東方大學校友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 Category: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Category:中共五大代表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Category:中國工人運動 Category:中東路事件人物 Category:赤色職工國際人物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 Category: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Category: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Category: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Category:冷戰人物 Category:大躍進 Category:文革時期人物 Category:文革受難者 Category:文革非正常死亡人物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非正常死亡黨和國家領導人 Category:中國紙幣上的人物 Category:遠東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者 Category:北京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Category:海葬者
江青 (消歧義)
江青可以指: *江青,本名李雲鶴,曾用藝名藍蘋,中國政治人物,毛澤東的第四任妻子,「四人幫」人員之一 *江青 (舞蹈家),本名江獨青,芭蕾舞演員,劉家昌的前妻
周恩來
周恩來,字翔宇,乳名大鸞。曾用筆名或化名飛飛、飛、伍豪、伍、周少山、少山、冠生、冠、維思、陳寬、胡必成、趙來等。江蘇淮安人,祖籍浙江紹興,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軍事家、革命家和外交家,也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國人民解放軍早期的主要建立人和領導人之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長期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等要職。 周恩來出生於清朝末年,早年在家中私塾接受教育。在其親生母親萬氏與養母陳氏都因病早逝後,隨其伯父離開江蘇故居,北上中國東北地區的鐵嶺、瀋陽等地求學。1913年,赴天津私立南開中學堂(今天津市南開中學)就讀,後於南開大學肄業。曾短期留學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等地,並為旅法共產主義小組和中國少年共產黨骨幹。1924年回國後,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擔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兼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政治委員、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參與歷次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並指揮長徵。在西安事變中,他代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簽訂合約,共同對抗日軍。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擔任國軍政治部副主任兼第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主任,負責國共雙方軍事與政治調停。日本投降後,陪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前往重慶,與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介石於重慶談判。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擔任代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代表中共參與北平和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全國政協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等,直至1976年1月逝世。1949年至1958年期間,曾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此外,他也擔任過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要職,並主持了中國的“一五計劃”和“兩彈一星”工程。 周恩來有兄弟兩人,名為周恩溥與周恩壽。與夫人鄧穎超於1925年在廣州結婚。兩人沒有親生子女,但收養了包括前國務院總理李鵬在內的數名烈士遺孤。 ==生平== ===早年歲月(1898-1919)=== ====童年時期==== 清朝光緒二十四年農曆二月十三日(公元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出生於江蘇淮安城內駙馬巷的周家宅邸中。祖籍浙江紹興,祖父周駿龍(又名攀龍,字雲門,後改名周起魁,1844-?)出生紹興,為寶祜橋周氏,家族聚集地為紹興寶祜橋的百歲堂。在清咸豐年間19歲跟隨其二哥周昂駿北上淮安,隨館學幕,並在此定居,曾代理安東、阜寧、桃源等縣知縣。海州直隸州知州。外祖父萬青選(1818-1898年)為江西南昌人,曾先後三次出任清河(今淮安市清江浦區)知縣達十年,官至淮安府同知。《江蘇省通志稿職官志二十二卷 清同治》:“清河縣:萬青選 江西南昌人,監生。十一年十月再署,光緒二年任。 鹽城縣:萬青選 江西南昌人,監生。二年任。”《江蘇省通志稿職官志二十三卷 清光緒宣統》:“萬青選 江西南昌人,光緒二年任。丁仁澤 安徽懷寧人,舉人。光緒五年署。” 周恩來的生父名周貽能(後改名劭綱,1874-1942年),忠厚不善交際,在外省謀事微薄收入。生母名萬冬兒(1877-1907年),性格開朗處事精明,全力持家。其出生後不久,即過繼給早逝的叔父周貽淦為嗣,後由守寡嗣母陳氏撫養長大。童年時期的周恩來命途多舛,出生時家族已然瀕臨敗落,年幼的周恩來曾隨家人多次遷徙住所。因生母與養母重視教育,故幼年的周恩來在讀書、習字等學業上頗有成績。1903年,周恩來進家塾,取學名恩來,字翔宇。1907年春,生母萬氏病逝。1908年7月,繼母陳氏早逝。兩位母親的接連病故,加之父親又常年在外謀生,促使剛滿10歲的周恩來操持起照顧年幼弟弟等的艱難家事,這也催生了其早熟獨立的性格與不俗的辦事能力。1910年春,周恩來到奉天省銀州(今鉄嶺縣)堂伯父周貽謙家寄居,入銀岡書院;同年秋移居奉天府伯父周貽賡家,入新建奉天第六兩等小學堂丁班。自此周恩來再未回過家鄉淮安。在小學期間,教師介紹章太炎的《國粹學報》和梁啟超的《新民叢報》大大開闊了周的眼界。 ====中學時期==== 1913年8月中旬,周恩來考入天津南開學校,編入己三班(後改丁二班)。學校也免去了其學雜費,這是南開當時唯一的一個免費生名額。1915年10月17日,周恩來在南開學校成立十一週年紀念會上,曾參加話劇《一元錢》的演出,反串出演女主角。1914年3月上旬,周也與同學共同發起“敬業樂群會”,辦《敬業》月刊。1915年8月30日,南開學校《校風》週刊創刊,周恩來為該刊成員。 ====大學及留學生涯==== 1917年秋,周恩來赴日本求學,先在東亞高等預備學校修讀日語,同時也在早稻田大學和日本大學旁聽,此間曾應考東京高等師範學校以及第一高等學校,但皆未被錄取。後來應同學之邀移居京都,準備投考京都大學的政治經濟科。1919年4月,得悉南開學校即將創立大學部,周恩來決定返回母校南開唸書。臨行前,他將《大江歌罷掉頭東》一詩書贈給了南開同學張鴻誥。 回國後,周恩來在校長張伯苓處做秘書,張也允諾他來南開讀書。此後不久,五四運動爆發,周恩來積極投身運動,聯絡同學,參加集會,並與天津學聯的負責人馬駿創辦了《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宣傳愛國思想。1919年9月,周恩來到南開學校大學部,獲准免試入文科學習,學號為62號,其後大學部正式改名南開大學。在學期間,周表現優異,尤其作文能力一流,被學校創辦人嚴範孫、張伯苓器之為“宰相之才”,一語成讖。當月中旬,周恩來聯合郭隆真、鄧穎超、劉清揚等人組織成立了進步愛國團體“覺悟社”。在此期間,周恩來還主編了《天津學生聯合會報》,並用筆名“伍豪”在報刊上發表時評文章。1920年1月末,周恩來等四人領導天津各校學生數千人赴當時的直隸省公署請願,被當局拘捕投入監獄,半年後才獲釋。南開大學校方在直隸省教育廳的壓力下,開除了包括周恩來在內的被捕學生學籍。為此,南開校父嚴範孫特地捐款7000銀洋設定“範孫獎學金”,資助周恩來和同窗李福景出國深造。1920年11月,周恩來乘船赴法國勤工儉學,抵法後,陸續在巴黎的阿利昂法語學校和法國中部的布盧瓦學習法文,在此期間自覺吃力,仍多依賴英文閱讀。 === 投身革命(1919-1927) === 1919年,周恩來參與了五四運動,在此運動期間,他和其未來的妻子鄧穎超相結識。1921年初,周恩來準備投考英國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擬入愛丁堡大學學習——致嚴修》(一九二一年二月八日),載《周恩來書信選集》,中央文獻出版社,並在雷諾汽車廠做工,也在巴黎結識了同為赴法勤工儉學的鄧小平,兩人成為終生好友及革命夥伴“鄧小平答義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問”(1980年8月21日、23日),見鄧小平著,《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ISBN 978-7-5065-2523-7,第348頁。1922年3月,周恩來從法國巴黎移居德國柏林,並於6月返回巴黎布隆恩參加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的成立儀式。在旅歐的歲月中,年輕的周恩來就表現出卓越的政治領導天賦和強烈的政治傾向。1921年3月,他經張申府和劉清揚介紹,加入了共產主義小組,隨後與張申府、劉清揚、趙世炎、陳公培共5人一起建立了旅法共產主義小組,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前在歐洲建立的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雖然該小組無代表參加當年7月召開的中共一大,但仍被認為是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的8個共產主義小組之一。1923年,孫中山與蘇聯簽署《孫文越飛聯合宣言》,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但必須服膺三民主義、服從國民黨的綱領、遵守國民黨的紀律、不能“赤化”國民黨,於是,周恩來於當年6月在巴黎以個人身份加入了中國國民黨,並於11月任國民黨旅歐支部執行部總務科主任(執行部部長王京岐)孫延波 《周恩來、王京岐與國共旅歐統一戰線》,濰坊學院學報 ,2004年。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正式推行“聯俄容共”的政策,接受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這項主張後來被宣傳成為“聯俄、容共、扶助農工”及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首次合作。 此外,由張申府推薦,周恩來回國,出任了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時任主任為戴季陶),兩個月後繼任為政治部主任,並主持建立主要由共產黨骨幹組成的“葉挺獨立團”。1925年,周恩來與蔣介石等人相繼組織領導了第一、二次東征。1925年7月1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開第九十四次會議透過“請派汪兆銘為黨立陸軍軍官學校政治部主任”“請以周恩來為黨軍第一師黨代表”。黃家猛:“大革命時期周恩來的三封親筆信”,發表於:《光明日報理論版》2014年7月2日。7月16日周恩來接到國民黨中央秘書處這一人事任免決議書。1925年8月7日周恩來寫信給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表示當日抵本師司令部就任中國國民黨黨軍第一師黨代表。1925年8月8日,周恩來與女友鄧穎超在廣州結婚。周兼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副黨代表,並被授予國民革命軍少將軍銜。1926年“中山艦事件”後,周恩來辭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之職,並在年底前往上海,出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兼中共江浙區委軍委書記。 === 第一次國共戰爭(1927-1936) === ==== 第一次國共內戰初期 ==== 1927年3月,周恩來領導發動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暴動,迎接北伐軍入城。同年“四一二政變”之後,國共合作破裂。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與張國燾、賀龍、葉挺、朱德等人發動南昌起義,並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成為中國共產黨武裝力量的主要締造者之一,同月,在中共八七會議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28年4月,周赴莫斯科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當選為黨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常委會秘書長。當年11月,返回上海,此後至1930年初,周恩來是中共中央工作的實際主持者。 1928年11月,周恩來與向忠發、顧順章組成中共中央特別任務委員會(簡稱“特委”、“特科”),下設中共特別行動科,並以學生時代的筆名“伍豪”為化名開始從事地下工作,“特委”的工作主要包括情報收集、鋤奸、滲透國民黨黨政要害部門等,其中,由顧順章負責的“特科”三科(俗稱“紅隊”、“打狗隊”)負責暗殺活動,被稱之為“伍豪之劍”。1930年3月,周恩來離上海經德國前往莫斯科,7月在聯共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上作了報告,次月返滬。9月,和瞿秋白一起糾正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並主持召開了中共六屆三中全會。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周恩來出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及中共中央軍委書記。 1931年4月,顧順章突然變節,供出了惲代英等中共高層領導人,為了保證中共中央的安全及存續,顧順章家中九人被特科暗殺,此即“愛棠村事件”。此前,在1929年,彭湃、楊殷、顏昌頤等中共領導人被叛徒白鑫供出並遭國民黨殺害,周恩來、陳賡等人亦設法暗殺了白鑫。愛棠村事件後,周恩來於當年年底離開上海,前往位於江西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後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面軍政委、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1932年10月,中共蘇區中央局在寧都召開會議,由周恩來主持,史稱寧都會議,會議的矛頭主要針對毛澤東中共蘇區中央局寧都會議經過簡報,1932年10月21日。任弼時等時任中央局領導以臨時中央的行動方針為依據,批判毛澤東“專去等待敵人進攻的右傾主要危險”,並提出把毛召回後方、免除軍事指揮權和前方由周恩來全權負責指揮作戰的建議。最後經周恩來斡旋,會議決議毛澤東繼續留在前方繼續輔助周恩來指揮,但毛執意離開前方,稱“前方何時電召便何時來”周恩來致中共蘇區中央局並轉臨時中央的電報,1932年11月12日。 1933年1月,中共臨時中央由上海遷入江西蘇區。當年春天,周恩來和朱德一起領導和指揮了第四次反“圍剿”鬥爭並取得大勝。同年秋,李德受共產國際派遣也從上海到達瑞金,任軍事顧問,這時正值國民黨軍隊發動第五次“圍剿”,時任中共中央總負責人博古完全依靠李德指揮軍事。由於軍事戰略的錯誤,第五次反“圍剿”鬥爭陷入嚴重困境,中共中央與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即長征)。為統籌轉移事宜,中央成立了三人團作為黨和紅軍的最高領導機構。其中,博古負責政治,李德負責軍事,周恩來則負責監督軍事計劃的執行,史稱“老三人團”裴默農. 人生楷模周恩來.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9.12. isbn 7-5305-2065-5。 ==== 長征和遵義會議 ==== 1934年,中共中央與紅軍開始長征,路線輾轉迂迴、艱難險阻不計其數。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根據目前中國官方的說法,“三人團”由於受到王明“左傾”路線影響,遭到了毛澤東、劉少奇等人的批評,且在湘江戰役中,紅軍折損過半,周恩來隨即認識到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的嚴重影響,並在遵義會議中支援毛澤東的領導,對毛澤東重掌軍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遵義會議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參加黨和紅軍的決策;取消長征前組成的“三人團”,改為由朱德、毛澤東負責軍事指揮,周恩來成為受黨內委託在軍事指揮上的最後定調者。會後,中央政治局常委進行分工,在毛澤東提議下,張聞天代替博古在黨內負總責;毛澤東為周恩來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隨後在3月中旬,又成立了以周恩來為首,毛澤東和王稼祥為成員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亦稱“新三人團”,全權指揮紅軍作戰,但不久周恩來即罹患重病,毛澤東遂逐漸取代周恩來負責指揮。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為團結紅四方面軍,周恩來辭去紅軍總政委職務,由張國燾接任。當年9月,在南下與北上問題上爭執不下的紅軍發生分裂,中共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的三軍團和軍委直屬隊,脫離右路軍中的四方面軍部隊,秘密連夜北上。次月中旬,紅一方面軍到達陝西北部的吳起鎮,與陝北紅軍會師。 長征期間,周恩來在毛兒蓋(今屬四川省阿壩自治州)附近突患阿米巴痢疾,病情危急。警衛員從遠處雪山上取冰冷卻,並服用特效藥,最終得以康復。四十餘年後,周恩來曾於1975年在信中向毛澤東提及當時的病情:“而這一大腸內的腫瘤位置,正好就是四十年前我在沙窩會議後得的肝膿瘍病在那裡穿腸成便治好的,也正是主席領導我們透過草地北上而活到現在的。” ==== 西安事變和國共合作 ==== 此前,日本已於1931年對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並佔領了東三省,扶持了滿洲國傀儡政權。此時國民黨與共產黨纏鬥不休,使日本在華勢力不斷擴張膨脹,中國的主權及民族危機日益深重。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兵諫國民黨領袖蔣介石,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此間,周恩來代表共產黨前往西安同國民黨談判,促成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使中國結束了內戰中的相持局面,兩黨開始聯手應對日本侵略。 === 抗日戰爭(1937-1945) === 抗日戰爭期間,周恩來任國軍政治部副主任兼第八路軍駐渝辦事處主任,此間周長期在武漢、重慶等地擔當國共之間的黨務交涉工作。同時,周恩來主持了重慶《新華日報》的發行工作,宣傳中共主張。1938年,周恩來同王明在武漢主持中共長江局工作,堅持“一切經過統一戰線”周恩來傳,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但後來在整風運動中作為與教條主義相唱和的經驗主義代表而遭到批判。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 1939年7月,周恩來與江青等人一起前往“華北聯大”作題為《中國抗戰形勢》的報告,途中江青所騎騾子在過小溝時驚嚇了周恩來的坐騎,周摔下後正好撞在石巖上,致使右臂粉碎性骨折《墜馬傷臂出外就醫——致曹雲青、曹雲屏》(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載《周恩來書信選集》,中央文獻出版社。在這之後,周恩來落下了右臂無法伸直的殘疾。事後,蔣介石派自己的道格拉斯專機送周恩來前往蘇聯治療(接到烏魯木齊後由蘇聯方面接到莫斯科)。在蘇聯期間,周恩來除了向蘇聯與共產國際方面彙報工作外,也帶回了共產國際對中共的一些資助。 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後,周恩來為《新華日報》題詩曰:“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對國民黨軍隊的做法表示抗議典出曹植《七步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年,中條山戰役國民黨軍失敗後,重慶《大公報》指責中共軍隊在山西招兵買馬,遊而不擊,周恩來撰文譴責,後《大公報》將此文章一並發表。 1943年,中共中央於所在地延安進行整風運動,毛澤東、劉少奇等指責周恩來犯了右傾路線錯誤,並且犯有與胡宗南交涉不當等過失,周恩來被迫認錯並多次公開檢查。此段時間,因周恩來曾與王明共事,而被毛澤東、劉少奇等定為“經驗宗派代表”和“教條統治的幫兇”遭受嚴厲批判鬥爭,周被迫承認“我連續犯了罪過”、“中心關鍵在於反毛澤東”、“寧都篡軍為最高峰”、“一直考慮到我是否也如王明,敵我不分,這才使我猛醒”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發言提綱,1943年11月15日,手稿。周恩來,《對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六次路線鬥爭的個人認識》,1972年6月12日。為此,共產國際領導人季米特洛夫於1943年12月專程向延安發信,表示不應當使周恩來和王明這樣的人孤立於黨《季米特洛夫日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68頁,“我認為,開展反對周恩來和王明的運動,指責他們推行共產國際建議的民族戰線政策,似乎他們正在把黨推向分裂,這在政治上是不正確的。不應當使周恩來和王明這樣的人孤立於黨,而應當維護他們並盡一切辦法為黨的事業而使用他們。”,1944年1月毛澤東連續覆電季米特洛夫表示其與周恩來關係非常好,並無矛盾《季米特洛夫日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74頁,277頁“你說我反對了周恩來嗎?沒有這事,“我們同周恩來的關係非常好。我們根本不想把他排除在黨外。周恩來有很大的成就和進步。”“我衷心地謝謝您給我的指示。我一定深入研究這些指示,注意它們,並根據指示採取措施。”。 1945年4至6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周恩來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及中央書記處書記。1945年8月,中共成立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周恩來出任副主席。當月,日本向同盟國軍隊投降,抗日戰爭結束。 === 國共第二次內戰(1945-1949) ===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兩黨的關係問題重新浮出水面。戰後不久,周恩來陪同毛澤東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重慶談判,使國共雙方關係緩和並達成了國共《雙十協定》。此後,周率中共代表團留在重慶和南京。1946年,周作為共產黨代表同國民黨代表張群(後改為張治中)、美國的馬歇爾將軍組成了“三人委員會”,下轄“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目的是禁止國共雙方軍隊的戰鬥接觸,妥善處理雙方軍隊的相處與整編問題,以及談判停止國、共兩黨軍事衝突的協議。 1946年11月,由於在軍隊國家化和新政府組成等問題中,雙方無法調和意見分歧,國共和談失敗,兩黨再次操戈,第二次國共內戰(即解放戰爭)爆發,周恩來也從南京返回延安。1947年,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中共中央所在的陝甘寧邊區,甚至一度攻佔延安,周恩來則跟隨毛澤東在陝北地區迂迴轉戰。1948年11月,中共部隊展開戰略反攻,周恩來兼任中央軍委代總參謀長,和毛澤東一同領導指揮了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均獲勝利。1949年4月,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同以張治中為首的南京政府代表團在北平進行了20天的和平談判,談判最終於4月20日破裂,中共軍隊隨即發動渡江戰役,致使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遂喪失統治全國的基礎,最終敗退臺灣。中國共產黨最終取得了中國大陸地區的控制領導權,開始籌備建國事宜。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1949-1966) ===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並責成他們從速組成各級政府機關,推行各項政府工作。同時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之一。10月21日,政務院成立,周恩來在第一次擴大政務會議宣佈政務院任務:「政務院是首腦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之下進行國家事務工作。」12月22日和12月23日,周恩來對全國農業會議、鋼鐵會議、航務會議代表講話,談及城鄉關係、內外關係、工商關係、公私關係、勞資關係和上下關係。新中國成立之初,因不少故鄉親友要求官職,周曾召集家庭會議,定下「十條家規」:①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順路時去看看;②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③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由總理代付伙食費;④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⑤不許請客送禮;⑥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⑦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代辦;⑧生活要艱苦樸素;⑨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説出與總理的關係,不要炫耀自己;⑩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1950年5月19日,中央軍隊整編復員委員會成立,主任周恩來,副主任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6月28日,周恩來以外交部長名義發表宣告:「我現在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杜魯門二十七日的宣告和美國海軍的行動乃是對於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對於聯合國憲章的徹底破壞。……不管美國帝國主義者採取任何阻撓行動,臺灣屬於中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7月25日,周恩來作《妥善救濟失業教師、處理學生失學問題的指示》。 1954年,承擔中央政府職能的國務院成立,周恩來出任其首任總理,成為中央人民政府的首長。同時,周也擔任了中共第八、九、十屆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和第八、十屆中共中央副主席。周也擔任了全國政協第一屆副主席和第二、三屆的主席。在擔負處理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日常事務的同時,周恩來和毛澤東一起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並親自主持制訂和組織實施了若干個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 ====國家建設與反冒進==== =====建國初期建設===== 1949至1952年間,周恩來組織領導了中國大陸的國民經濟恢復工作。至1952年底,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均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在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期間,周恩來領導了156個建設專案為中心的工業建設,為國家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1954年9月,周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的目標。1956年1月,周恩來在中共中央關於知識分子的會議上作《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會後主持制訂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學發展規劃》(十二年科技規劃),推動了國家科技事業的迅速發展。 =====高饒事件===== 建國初期,毛澤東仿效蘇聯設立了計劃委員會,高崗任主任,將原屬政務院的主管經濟部門調走,周恩來被架空,僅分管外交工作。同期,毛澤東多次批評劉少奇,而高崗乘機奪位,劉高矛盾也惡化。於是周恩來和劉少奇聯手,在毛澤東的同意下,於七屆四中全會上批鬥高崗,使之下臺。 =====反冒進===== 1955年,在經濟好轉的形勢下,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為首的部分領導人開始傾向於冒進,在經濟建設領域提出了一系列超越現狀的過高指標。1956年1月,毛澤東主持起草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簡稱《農業四十條》。其規定,糧食和棉花的產量在1967年分別由1955年的預算計數3652億斤、3007萬擔增加到1萬億斤、1億擔,每年分別以8.8%、10.5%的速度遞增。為保證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周恩來從實際出發,提出了反“冒進”的主張,卻因此遭到毛澤東的批判。1958年1月2日至4日,毛澤東在杭州召開華東地區四省一市中共黨委書記會議,毛澤東嚴厲批評反“冒進”,並表示“右派的進攻,把一些同志拋到和右派差不多的邊緣,只剩了五十米,慌起來了。”周恩來被迫作檢討。1月11日,毛澤東又主持召開南寧會議,並當眾對周恩來說:“你不是‘反冒進’嗎?我是反‘反冒進’的!”。5月15日召開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周恩來被迫再次進行檢討,大會將這個8千多字的檢討稿作為會議材料印發代表。會後周恩來向中共中央提出“繼續擔任國務院總理是否適當”的問題,1958年6月9日,中共中央專門召開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林彪、鄧小平和彭真、彭德懷、賀龍、羅榮桓、陳毅、李先念、陳伯達、葉劍英、黃克誠。會上討論了周恩來等人的工作安排,與會者一致認為:周恩來“應該繼續擔任現任的工作,沒有必要加以改變”。 但在此前後周恩來被免去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外交部長等兼職,在一段時間裡失去了經濟工作的發言權。 =====廬山會議===== 1959年7月2日,出席中共中央在廬山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14日,彭德懷給毛澤東寫信,提出大躍進中的問題。16日,毛澤東將彭德懷的信印發給會議各小組討論。23日,毛澤東發言,指責這是“資產階級的動搖性”,是“右傾性質”的問題。26日,周恩來召集國務院各部部長、副部長座談會,介紹廬山會議的情況,提醒到會人員劃清政治方向和工作態度的界線。8月2日,出席在廬山舉行的八屆八中全會,全會透過了《為保衛黨的總路線、反對右傾機會主義而鬥爭》的決議和《關於以彭德懷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錯誤的決議》。 =====七千人大會前後===== 1960年至1964年,為糾正“大躍進”中的錯誤和扭轉經濟困難局面,周恩來和國家主席劉少奇、總書記鄧小平領導了國民經濟的調整工作,使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1960年3月2日,周恩來讀書小組召開學習《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結束會,周恩來稱:「中蘇兩國情況不同,經驗不能照抄。斯大林對中國革命有有利於中國革命的意見,也有不利於中國革命的意見。斯大林有他成功的一面,就是在一國建成社會主義,但弄得農業長期不能發展。斯大林第二個問題是肅清黨內派別問題,分了很多階段,才戰勝了反對派,統一了黨的組織。但他將人民內部矛盾當做敵我矛盾處理,於是肅反擴大化了。斯大林第三個問題,是領導衛國戰爭勝利的問題,斯大林有失去警惕性忽略防禦的一面,但是敵人深入了,他還是堅決抵抗。斯大林三大成績之下,都有他的片面性。一國勝利以後沒有將革命繼續下去:黨內鬥爭極端化了;戰爭勝利後驕傲了,發展了大國主義。」9月30日,周恩來簽發中共中央批轉國家計委《一九六一年國民經濟計劃控制數字的報告》,在周恩來親自修改中提出:1961年要把「農業放在首要地位,使各項生產、建設事業在發展中得到調整、鞏固、充實和提高」。10月,周恩來主持起草中共中央《關於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又稱為「十二條緊急指示」:要加強農業生產第一線,農村人口出來太多,農忙時應當把百分之八十的勞動力用在農業生產第一線,今冬明春應大抓生活,大搞生產。12月12日至12月14日,周恩來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總結經驗和重新作出決策:「我們做了錯事,看來有一半是由於經驗不足。今後必須慎重,要很好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改變目前的狀況,關鍵在於領導,在於決策,在於我們這些人。高指標幾年了,這次允許我們試一次低指標。如果低錯了,我們承認錯誤就是了。明年減低速度,這決不是什麼消極的措施。這是為了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之後,使我們的經濟工作有更大的改進,是我們主動搞的有計劃的『馬鞍形』。許多錯事中,人為的因素佔三分之一以上。既然這樣下去不行了,就不得不主動地搞『馬鞍形』。」 「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影響中國經濟建設以至整個中國社會發展,在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上透過。3月19日,周恩來在廣州到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中南、華北小組參加討論:「是好是壞,要從客觀存在出發,不能從主觀想像出發。進行調查研究,必須實事求是。我們下去調查,必須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和比較。事物總存在內在的矛盾,要分別主次:總有幾個側面,要進行解剖。各人所處的環境總有侷限性,要從多方面觀察問題;一個人的認識總是有限的,要多聽不同的意見,這樣才利於綜合。事物總是發展的,有進步和落後,有一般和特殊,有真和假,要進行比較,才能看透。下去調查要敢於正視困難,解決困難。一個困難問題解決了,新的困難問題又來了。共產黨人就是為了不斷克服困難,繼續前進而存在的。畏難苟安,不是共產黨人的品質。」6月19日,周恩來在新橋會議發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故事片創作會議上的講話》:「現在有一種不好的風氣,就是民主作風不夠。我們本來要求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想敢説敢做。現在卻有好多人不敢想、不敢説、不敢做。想,總還是想的,主要是不敢説不敢做,少了兩個『敢』字。想得、説得、做得偏了一些是難免的,這並不要緊,只要允許批評自由,就可以得到糾正。可只許一人言,不許眾人言,豈不成了『一言堂』麼?『一言堂』從何而來?是和領導有關,所以,我們要造成一種民主風氣。我首先宣告,今天我的講話允許大家思考、討論、批判、否定、肯定……」 1962年1-2月,北京中央工作擴大會議召開(即“七千人大會”),周恩來在大會上提倡“說真話,鼓真勁,做實事,收實效……這四句話歸納起來就是:實事求是”。1962年4月,被中斷3年之全國政協第三屆第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全國政協主席周恩來作《我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新發展》講話,200多名委員發言,提出400多件提案。1963年1月,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周恩來仍派遣人員在海外持續購入黃金,以控制物價。 他在任期間,還支援水利建設和國防科技事業發展,主持興建了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興建葛洲壩水利工程是可行的——致毛澤東、林彪》(一九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載《周恩來書信選集》,中央文獻出版社,並且是中央專委主任,兩彈一星(核彈、導彈、人造衛星)工程的總策劃與總指揮。他對統一戰線工作、知識分子工作、文化工作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也都給予特殊的關注。 1964年,周恩來親自導演了大型音樂史詩《東方紅》。為了突出毛澤東,周恩來將劇目中南昌起義一節更換為秋收起義周恩來與電影,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5 第390頁 "原來《東方紅》自排練以來,一直不斷有同志提出應正面表現南昌起義,而總理則一直不 同意。總理說:南昌起義不能同秋收起義相提並論,並且南昌起義失敗了。"。10月16日,毛澤東與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全體演員,祝賀演出成功和原子彈爆炸成功。同一年,周恩來親自指導修改了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把歌曲推向全國。 ====外交突破==== 1949年至1958年間周恩來還兼任外交部長,參與制定和執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決策。1949年10月3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覆電蘇聯副外長葛羅米柯,中蘇正式建交。1950年1月,周恩來同毛澤東先後到莫斯科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等進行談判,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並就旅順口、長春鐵路、經濟援助等問題達成協議。朝鮮戰爭時期,周恩來領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的停戰談判工作。1953年12月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了作為國與國關係準則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4月率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經過談判達成印度支那停戰協議,使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的獨立獲得國際承認。 1955年,周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抵印度尼西亞萬隆參加第一屆亞非會議(萬隆會議)。在萬隆會議召開前,國民黨情報部門在香港短暫停留的“克什米爾公主號”(周恩來率領中國代表團的包租飛機)上安裝了美國中情局提供的炸藥,機上11名記者全部遇難,周恩來因闌尾炎手術事先改變行程,倖免於難。不過周恩來仍然堅持赴會,並在會上主張“和平共處”,反對“殖民主義”,提倡“求同存異、協商一致” "The Chinese Delegation has come here to seek unity and not to quarrel, to seek common ground and not to create divergences. There exists common ground among the Asian and African countries the basis of which is that the overwhelming Asian and African countries and their peoples have suffered and are still suffering from the calamities of colonialism. All the Asian and African countries gained their independence from colonialist rule whether these countries are led by the communist or nationalists. We should seek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and respect each other, sympathize with and support one another and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may completely serve as a basis for us to establish relations of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and good neighborliness.",促進了會議的最終成功。會後訪問了印度尼西亞,雙方簽訂了《中國和印度尼西亞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解決了印尼華人的國籍問題劉新生(原中國駐汶萊大使),周總理與萬隆會議 。 1955年,周恩來與埃及總統納賽爾會晤,1956年5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埃及建交。此外早期和美國的接洽也在暗處進行,為了召回被美國滯留控制的錢學森等科學家,周恩來利用外交手段,中美雙方進行了十餘輪談判,並提前釋放11名美國飛行員,以換回錢學森等人。1957年3月,周恩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政協二屆三次會議中,解釋解決中緬邊界問題:「我們國家決定一個政策,根據政策進行的,不管是內政外交的措施,凡是關係大的,能夠盡量地多討論多商榷,總是對事情有好處的」。1960年8月1日,周恩來在瑞士駐華大使納維義舉行的國慶招待會上稱:「中國願同各國和平共處,維護世界和平,並主張亞洲和太平洋沿岸各國包括美國在內,簽訂一個互不侵犯的和平公約,把整個地區建成沒有核武器的地區。這當然是一個長期努力的方向,但是,我們將為此做不懈的努力。」1964年,周恩來會同法國總統戴高樂的特使、法國前總理富爾,在上海達成協議。當年1月27日,中法兩國政府發表建交公報,中法建交。同月,周恩來訪問幾內亞。到達當日,幾內亞為此全國放假一天,首都當地居民幾乎傾城夾道歡迎。總統杜爾親自駕車拜訪。 在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照會中國外交部,決定中止有關合同,撤走全部專家;7月底,經過毛澤東、周恩來等討論後,由中國外交部覆照蘇聯駐華大使館,希望蘇聯政府重新考慮並改變決定,因為違反中蘇友好條約及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友好關係的準則。1964年11月,隨著赫魯曉夫的下臺,周恩來、賀龍率領代表團訪問蘇聯,試圖修復中蘇關係。然而11月7日晚宴期間,蘇聯國防部長馬林諾夫斯基酒後對賀龍說道:“不要讓赫魯曉夫和毛妨礙我們。”“我們已經把赫魯曉夫趕下臺了,現在該你們把毛澤東趕下臺了。”周恩來向勃列日涅夫提出抗議,並率領代表團離開當日晚宴。 === 文化大革命前期、中期(1966-1972) === ====文革前期==== 1966年2月1日,主持召開北京、河北、內蒙古、山西、陝西、山東、河南、遼寧八省、市、自治區抗旱會議,研究對付災害、振興農業的對策和措施。3月8日,河北省邢臺地區發生強烈地震,主持會議部署抗震救災工作。9日,赴震中災區慰問。22日,邢臺地區再次發生地震。4月1日,再赴震中災區慰問“文革”脫韁:周恩來坦言“做夢也沒有想到”。 ====參與文革==== 1966年學生串聯期間,周恩來也參與了工作組。1966年8月1日,出席毛澤東主持的八屆十一中全會。3日,全會透過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制定的《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周恩來站在毛澤東一邊,積極維護文化大革命。12日,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新的政治局常委排名為:毛澤東、林彪、周恩來、陶鑄、陳伯達、鄧小平、康生、劉少奇、朱德、李富春、陳雲,林彪成為唯一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周親自勸說並秘密迎接林彪至北京,並首先稱呼林彪為毛澤東的“親密戰友”《歲月艱難: 吳法憲回憶錄》,北星出版社,2006年,ISBN 978-962-86438-2-0。18日,紅衛兵以破“四舊”為名準備衝入故宮,周恩來指示關閉故宮,並通知北京衛戍區派一個營的部隊前去守護。23日,國務院擬定機關“文化大革命”的十條意見稿,在次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上被否定。30日,得知章士釗家被紅衛兵所抄的情況,將其秘密轉送到三○一醫院保護,同時,開列了一份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31日,國務院起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文化大革命中一些具體問題的通知稿》,要求各省、市、自治區、中央各部門對黨和國家要害、機密部門和單位,必須堅決進行保護,次日毛澤東批示:此件不發。9月2日,起草《有關紅衛兵的幾點意見》,對紅衛兵運動提出十條要求,在次日的討論會上被否定。10月9~28日,出席毛澤東主持的中央工作會議,陳伯達作《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的兩條路線》的報告,集中批判劉少奇、鄧小平。1967年1月8日,造反派衝擊中南海各門,要求揪鬥劉少奇、鄧小平、陶鑄及其它中央負責人,把衝中南海的造反派召集到人民大會堂,勸阻這樣的行動。2月11~16日,二月抗爭後,由中央文革碰頭會取代周恩來主持的中央碰頭會。 ====武漢事件==== 7月20日,武漢發生七·二〇事件,飛赴武漢找軍區幹部談話,穩定局勢。21日,安排毛澤東乘飛機離開武漢到上海。22日,為穩定武漢局面,約陳再道、鍾雙華、傅傳作、劉豐、牛懷龍等十二位同志來京商討。對於周恩來在文革期間的表現,一般認為周恩來顧全大局、相忍為國,盡力利用各種渠道從不同的方面減少動亂帶來的影響,被江青等人稱為“滅火隊長”,並保護了大批老幹部,但也有記載相左的其他文獻,包括陳再道案和孫維世案,但史學界爭論不一。對於周恩來與劉少奇專案組的關係,楊成武則認為周實際上擔任中央專案組負責人和領導者,並針對劉少奇、賀龍、彭真等人主持專案工作楊成武《我知道的中央專案組"二辦"》,載《縱橫》2000年第1期。 文化大革命時,不少古蹟文物在“破四舊”的名義下遭受浩劫,周恩來不斷設法予以保護,從而挽救了大批珍貴文物,為中華文化存續做出重大貢獻,其中著名的例項有派軍隊進駐保護杭州靈隱寺、北京故宮、莫高窟以及拉薩的布達拉宮等。 ====伍豪事件==== 1967年,天津的學生查閱1932年的舊報時,發現《伍豪等脫離共黨啟事》(即1932年2月,國民黨用“伍豪”的名義發表周恩來宣佈退黨的宣告),隨即將報紙抄件送給中央文革小組。5月18日,江青將南開大學造反派送來的材料送林彪、周恩來、康生,並附信說:“他們查到一個反共啟事,為首的是伍豪,要求同我面談。”19日,周恩來在江青的信上批道:“伍豪等脫離共黨啟事,純屬敵人偽造”,“我當時已在中央蘇區,在上海的康生、陳雲同志均知為敵人所為,故採取了措施”。同日,為此寫信給毛澤東,將1931年至1932年的有關事件編為《大事記》,一併送毛澤東閱。信中說:“連日因忙於四川和內蒙問題,並同內蒙軍區請願戰士分批談話,直至今天才抽出一天工夫翻閱上海各報。”“現在弄清楚了所謂‘伍豪等啟事’,就是1932年2月28日的偽造啟事”,“偽造啟事和透過申報館設法的處置,均在我到江西后發生的”。毛澤東閱後批:“交文革小組各同志閱,存。”1968年,北京大學有學生再次向中央反映“伍豪事件”,毛澤東一開始沉默不語,後親自批示這是汙衊。 ====中蘇衝突==== 1969年3月2日,珍寶島事件爆發。4日,要求不衝、不砸、不燒、不抓、不打蘇聯駐華使館、機構和蘇聯在華人員,群眾隊伍同外國駐華使館之間劃一道線。21日,召集黃永勝、吳法憲、溫玉成、陳錫聯及總參作戰部有關人員開會,針對蘇聯軍隊可能強佔中國珍寶島的態勢進行商定。之後,從莫斯科傳出訊息,說蘇聯要用核武器轟炸中國的戰略基地、原子基地。 ====中共九大==== 1969年,中共九大召開,周恩來任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周恩來在會上發言,高度稱讚“林彪同志是南昌起義失敗後率領一部份起義部隊走上井岡山,接受毛主席領導的一位光榮代表”《周恩來等九位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全體大會上的發言》,四川人民出版社革命委員會翻印,1969年5月7日毛澤東逼出來的“九·一三林彪出逃事件” 王年一 《當代中國研究》2004年第2期。在九屆一中全會上,周在毛澤東、林彪不贊成情況下,帶頭積極支援江青、葉群進入中央政治局。《邱會作回憶錄》,邱會作,新世紀出版及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1970年九屆二中全會,汪東興以及林彪集團成員與張春橋之間激烈衝突,引起毛澤東反擊。周與康生跟隨毛批判陳伯達和吳法憲,進一步受到毛信任《毛澤東與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鬥爭: 汪東興回憶錄》,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年,ISBN 978-7-80092-606-8。10月17日,黃永勝等以“林副主席第一號令”正式下達林彪的《緊急指示》,全軍進入緊急戰備狀態。周恩來與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員分批會見在京一些老同志,向他們宣佈毛澤東和黨中央關於戰備疏散的決定。 ====林彪事件==== 1971年春,毛澤東針對陳伯達和黃永勝、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全面政治鬥爭,並將鬥爭引向林彪。周恩來按照毛澤東指示,先後主持華北會議及軍委座談會,對黃永勝,吳法憲等人進行批判。在毛澤東、林裂痕越來越大時,周恩來奔走中間緩和關係,提議林彪主動找毛澤東道歉,但未能奏效。8月,毛澤東秘密南巡批判林彪,北京僅周恩來知情,以保密電話隨時聯絡毛澤東。9月12日,毛澤東返回北京,當日夜,林彪出逃,周恩來全程主持了對林彪事件的處理。並在9月24日主持逮捕黃、吳、李、邱。林彪身亡後,《我的伯父周恩來》一書中說,周恩來先和眾人一起露出久違的微笑,在只剩下紀登奎和周恩來兩人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時,周恩來當即失聲痛哭。由於林彪之死,周恩來成為中國共產黨內的第二號領導人,僅次於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並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71年 .中國共產黨新聞.。 ====外交進展==== 儘管國內政治混亂,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仍有成效。196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坦尚尼亞、尚比亞達成一致,由中國方面派遣人員技術及材料,援建坦贊鐵路。 =====乒乓外交===== 1971年4月7日,對外宣佈正式邀請在日參賽的美國等國家乒乓球隊訪華。14日,正式接見參加第三十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後應邀訪華的美國、加拿大,哥倫比亞、英格蘭和奈及利亞乒乓球代表團,說:“中美兩國人民過去往來是很頻繁的,以後中斷了一個很長的時間。你們這次應邀來訪,開啟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我們相信中美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將會得到兩國人民大多數的贊成和支援。”21日,透過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轉告美國政府:“願意公開接待美國總統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國國務卿甚至美國總統本人來北京直接商談。”5月26日,根據毛澤東的意見,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商討中美關係問題,並起草了《中央政治局關於中美會談的報告》。7月9日至11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雙方先後同他舉行六次會談,最後商定尼克松於1975年5月前訪華,並確定巴黎作為今後秘密聯絡渠道,中美華沙渠道不再恢復。10月20日至26日,美國總統特使基辛格第二次秘訪北京,並與周恩來就中美聯合公報問題進行談判。26日,雙方就公報草案達成初步協議,中美關係改善。 =====重返聯合國=====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透過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否決國民黨代表的中華民國提案。 =====中美破冰=====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應邀到中國訪問。中午,到達北京。下午,陪同毛澤東會見尼克松和基辛格。晚上,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為尼克松總統和夫人舉行歡迎宴會。22日至25日,周恩來同來訪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會談。26日,陪同尼克松和夫人前往杭州和上海訪問。28日,雙方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從而拉開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序幕。 =====中日建交===== 1972年7月6日,日本佐藤內閣下臺,田中角榮就任內閣總理大臣。田中發表宣告說:“在動盪的世界形勢下,應該加速實現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邦交正常化,強有力地開展和平外交。”9月23日,同郭沫若等會見並宴請日本日中備忘錄貿易辦事處負責人岡崎嘉平太等日本朋友。席間對客人們說:我國有一句老話,叫作“飲水不忘掘井人”。中國和日本不久就要恢復邦交了。邦交之所以能夠恢復,這是由於松村先生、高奇先生、石橋先生和村田先生等人不畏困難,做出巨大努力的結果。你們也做出了努力啊!25日,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應邀訪華,上午抵達北京。下午,周恩來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會談。29日,簽署兩國政府聯合宣告,中日邦交恢復正常。 ====糾左失敗==== 林彪事件後,周恩來組織進行批判極左思潮,對國民經濟、對外經貿、科教文衛、民族統戰等方面進行整頓。1972年9月30日,“兩報一刊”國慶社論稿根據周恩來的意見,先後兩次在社論稿中寫入“批判極左思潮”的內容,但均被姚文元刪去。10月6日,《光明日報》發表周培源根據周恩來多次指示精神所寫《對綜合大學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一文。張春橋、姚文元隨即指使人撰寫批駁文章,對周文進行圍攻。14日,根據周恩來八月初以來多次強調要批判極左思潮的指示精神,《人民日報》用一個整版發表一組批極左路線和無政府主義的文章。為此,江青、姚文元組織批判會和批駁文章。周恩來說,林彪叛逃是極左路線必然的極左結果,但毛澤東堅持說林彪是極右,周恩來私下說:“明明是極左,怎麼是極右!”溫文儒雅的周恩來為何說髒話 - 青年週刊1973年,國民經濟局勢得到明顯好轉。但毛澤東仍堅持文化大革命政策,周恩來的批左程序被迫中斷。 ===晚年(文化大革命後期)、逝世及相關紀念(1972-1976)=== ====身患癌症==== 1972年5月,周恩來被查明罹患膀胱癌,其仍然帶病工作,1973年2月,出現大量尿血的情況,這時血塊堵住尿道口,使每次小便都是一場痛苦的掙扎。中共十大上,周恩來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在中共黨內成為僅次於毛澤東的第二號領導人。同年,毛澤東以外交工作出現修正主義傾向名義,發動對周恩來批判,組成“中央幫助總理認識錯誤小組”。 1973年10月,周恩來採納了時任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中國代表團顧問、國際法學家厲聲教就領海寬度問題的重要建言,使得中國堅持了12海里而非200海里領海寬度的主張,並最終於1982年以既定12海里領海寬度簽署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會議1982年最終透過了地位僅次於《聯合國憲章》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國成為主要簽字國家之一。 ====批週會議==== 1973年11月,毛澤東指示,由王洪文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批評周恩來的右傾錯誤1973年周恩來為何挨批,金伯雄,《炎黃春秋》,2012-2,江青、姚文元上綱上線為“第十一次路線鬥爭”、“迫不及待要取代毛主席”。毛澤東對此批評道“十一次路線鬥爭,不應該那麼講”,“迫不及待”的是江青,而非周恩來《中國共產黨執政四十年》,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年版,“這次會開得好,很好。”“就是有人講錯了兩句話。一個是講十一次路線鬥爭,不應該那麼講,實際上也不是。一個是講總理迫不及待。他(引者注:指周恩來)不是迫不及待,她自己(引者注:指江青)才是迫不及待。”。為避免不必要麻煩,周恩來夫婦制定“三不”政策:“不接見,不通電話,不來往”。鄧穎超還叮囑身旁工作人員:“江青來,總理都不讓我們出來,生怕她一下看誰不順眼,慘了。” 1974年5月,癌細胞擴散,6月開始,周恩來被迫住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五醫院直到病逝,6月1日,第一次膀胱癌手術;8月10日又接受了第二次手術。 ====批林批孔批周公==== 這一年,毛澤東與江青等人發動批林批孔運動,批判黨內“大儒”,後來直接點名“批周公”。10月,在周恩來的提議下,鄧小平擔任第一副總理,主持國務院日常工作;12月,周恩來抱重病前往長沙,親自與毛澤東討論第四屆人大的人事安排,阻止了四人幫的“組閣計劃”。1975年1月,四屆全國人大召開,周恩來作政府工作報告,重新提出四個現代化目標,其後他再度擔任國務院總理,但是身體已經極其虛弱。國務院工作移交第一副總理鄧小平處理。其後,鄧小平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兼解放軍總參謀長(三副一總),在周恩來的支援下著手對當時的局勢進行大範圍整頓。周恩來對於復出後的鄧小平給予大力的支援,並使國民經濟持續保持增長趨勢。 ====評《水滸》運動==== 1975年6月9日,賀龍逝世6週年後始辦追悼會,周恩來最後一次出席追悼儀式。9月7日,周恩來會見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書記維爾德茨率領的代表團,當時周恩來已經坦然道:“馬克思的‘請帖’我已經收到了”。10月7日,周恩來還不忘提醒楊度曾經加入過中國共產黨,並在鄧小平探望時,告誡鄧須再三忍耐。1975年冬,評《水滸》運動發動,將《水滸傳》人物宋江作為反面教材,影射黨內投降派。9月20日,周恩來在進手術室進行癌症手術之前疾呼“我不是投降派!”,並給毛澤東寫信請求鄧小平接任總理,未獲回應。1976年1月7日,在彌留之際,周恩來臨終遺言道:“我這裡沒有什麼事了,你們還是去照顧別的生病的同志,那裡更需要你們……”。 ====逝世及出殯==== 1976年1月8日北京時間9時57分,周恩來因膀胱癌醫治無效,於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五醫院逝世,享年78歲。從1974年6月1日第一次手術到1976年1月8日去世為止,他一共進行了13次手術,身心和工作都備受折磨。 1976年1月14日下午,工作人員向毛澤東念中央送審之周恩來追悼大會上之悼詞稿,毛澤東失聲痛哭。周恩來逝世後,毛澤東已病入膏肓,沒有出席周的喪禮。而“四人幫”的成員們對周恩來的逝世並沒有表露哀悼,反而相互慶祝。 1976年1月15日,周恩來的追悼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鄧小平主持會議並致悼詞,會場莊嚴肅穆,極盡悲傷。遵其遺囑,周的遺體被火化且沒有保留骨灰。其骨灰分別在高空被撒到了北京密雲水庫、天津海河入海口及渤海黃河入海口等地。出殯當日,靈車經過天安門廣場時,百萬首都群眾聚集在長安街道路兩邊,自發組織起來悼念周恩來,即著名的“十里長街送總理”。中國大陸各地舉行廣泛的自發紀念活動。僅僅幾天時間,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下就放滿群眾敬獻給周恩來的花圈。 ==== 後續事件及相關紀念 ==== 1976年4月清明節期間,大批北京民眾在天安門廣場集會悼念周恩來,聲討“四人幫”。4月4日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認為有人借紀念週恩來搞反革命活動,又將矛頭指向事實上已被剝奪權力的鄧小平。在得到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的批准後決定對天安門廣場進行清場。4月5日凌晨,天安門廣場群眾被民兵和軍警驅散,現場花圈被清理,還逮捕了一些人。群眾提出“還我花圈,還我戰友”的口號,最後遭到鎮壓。隨後鄧小平第三次下臺。毛澤東逝世及“四人幫”被粉碎後,此事件被視為反抗四人幫倒行逆施的革命行動,為打倒四人幫和結束文化大革命奠定了群眾基礎。同年10月6日,華國鋒聯合葉劍英、李先念、汪東興、吳德等粉碎“四人幫”,結束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由於周恩來聲望高企,每逢相關節點其紀念活動一直在民間及政界進行。2018年3月1日,中共中央舉行“紀念週恩來同志120週年誕辰座談會”,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給予其高度評價,稱「周恩來」是一個「光榮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當我們提起這個名字就感到很溫暖、很自豪。」 == 家族與私人生活 == ===個人生活=== 周恩來在留法期間,曾有過女友張若名,後因志向不同最終分手,此後雙方仍以朋友相處。1923年,周恩來寄給鄧穎超一張印有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畫像的明信片,背面寫著“希望我們兩個人將來,也像他們兩個人一樣,一同上斷頭臺。”周恩來的求婚信:願與鄧穎超共上斷頭臺 來源:鳳凰網此事後兩人確定戀愛關係。1925年8月8日,兩人在廣州結婚,婚姻持續50年。周鄧兩人的第一個孩子因鄧穎超革命任務在身而被鄧自行墮胎,此舉令周恩來大怒,故懷第二個孩子時悉心照料,將近生產時已近9斤。然而,在生產之時因體積過大造成難產,助產醫生使用的產鉗也損傷了胎兒的頭部,再次造成了胎兒的夭折。加之鄧穎超未及休息即為逃避國民黨追捕而從廣州一路奔波至上海,產後子宮沒有收縮,對身體損傷很大,導致無法再懷孕,因此兩人一直沒有子嗣周恩來與鄧穎超的愛情 原載《三聯生活週刊》。此後他們幫助撫養了許多烈士子女,其中包括孫維世以及後來擔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等。 周恩來和鄧穎超的婚姻被視為經典,彼此總是相濡以沫,患難與共,悲喜同擔。雙方因為事務繁忙經常無法相聚,故鄧只能以書寫情書遠距表達對周之感情。周恩來逝世後整理遺產,周恩來夫婦總共積蓄為5100元。其存款主要開支是資助親戚朋友,剩餘則交黨費。 周恩來生性好酒,酒量不錯,但也有幾次醉倒的時候。首次是與鄧穎超新婚之夜;第二次是在莫斯科,與蘇聯交涉日內瓦世界和平會議事宜前,和蘇聯領導人酒宴後酒醉,事後周恩來向黨中央和毛澤東作檢討,毛澤東原諒並調侃道應該“和對方比吃辣椒”;第三次是招待宴請參加朝鮮戰爭歸來的將士,醉酒後寫檢討,並被毛澤東批評。 周恩來在廉政方面對自己和家人要求甚嚴,在位時曾立下十條“家規”,堅決不允許其親屬以其名義享受特權或優待,也堅決不收受任何禮品賄賂,如果推脫不下也一定付錢,算作購買。夫人鄧穎超在周恩來任總理的20餘年間也未擔任過任何公職,其親屬與親屬的子女、家眷多自立謀生。周恩來也一直拒絕任何單位、親戚(包括其親弟)與個人修繕其江蘇淮安家鄉的故居,並下令將自己家族的祖墳全部推平,棺木就地深埋,以騰出耕地發展生產。周恩來童年離開淮安求學後,再未回鄉,部分原因是工作忙碌所致,另外一方面也因為周不喜衣錦還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封建社會的陋習,忌憚回鄉後自己和當地的親戚族人享受政府的各類特殊對待。周恩來逝世後,除了與鄧穎超夫妻二人的存款外,幾無任何遺產,周亦沒有儲存自己的骨灰,要求火葬後立即拋灑,不設墳墓弔唁。留下的存款也多做捐助等用途。 ===家族=== 周恩來與魯迅(本名周樹人)同為北宋大儒周敦頤的後人。據周恩來侄女周秉宜在《周恩來始祖遷浙新考》中披露,周恩來的始祖周茂曾任元代中書平章政事,佩金虎符,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中書左丞相、奉元王,諡忠憲。”而《周氏破塘祖塋祭簿》也有“一代元泊府君,諱茂,字元泊。由進士官至左丞相,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封沂國公,贈太師。配司馬氏,繼施氏,俱一品夫人”等內容。其所屬寶佑橋周氏(又稱“老八房”)尊周慶為始祖,從周慶到周恩來共歷18代。據家譜記載,先祖是宋朝學者周敦頤,與魯迅(即周樹人)同宗。也有觀點認為周恩來直系男性祖先周茂就是元朝著名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的孫子伯顏察兒。 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一共有親生兄弟三人,即周恩來稱呼的四伯父周貽賡、嗣父周貽淦和八伯父周貽奎。周貽賡與周貽淦均無後,故周恩來出生後不久便過繼給周貽淦做兒子,周貽淦的妻子陳氏也就成為了周恩來的養母。周貽奎與妻子楊氏育有一子周恩碩,在生母萬氏和養母陳氏相繼過世後,楊氏便成為了周恩來的監護人,直至周恩來離開江蘇北上求學。此外,周恩來幼年還曾有過一位僱來的乳母蔣江氏與其感情較好。 *祖父:周駿龍(1844年—1900年) *祖母:魯氏 *外祖父:萬青選(1818年—1898年3月6日) *外祖母:張氏 *父親:周貽能(1874年7月11日—1942年7月10日) *生母:萬冬兒(1872年—1907年) *二弟:周恩溥(1899年—1945年),妻子王蘭芳,育有一子: **兒子:周榮慶,基層工人,在河南焦作工作、生活。 *三弟:周恩壽(1904年—1985年),妻子王士琴,共育有六名子女: **長女:周秉德,曾任中國新聞社副社長,丈夫是沈鈞儒之孫、原西安空軍工程學院副院長沈人驊。 **長子:周秉鈞,曾任廣州空軍飛行員、師副政委、廣空司令部參謀長助理,轉業後任廣州市保稅區管委會副主任。 **次女:周秉宜,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退休教授。 **次子:周秉華,曾任北京新聞出版局處長。 **三子:周秉和,從事私營經濟行業。 **三女:周秉建,曾任錫林浩特市副市長。 *堂弟:周恩碩(1902年—1943年),妻子陶華,共育有兩名子女: **長子:周爾輝,曾任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 **次子:周爾萃,為空軍飛行員。 == 評價 == === 正面 === 在對周恩來的正面評價中,最著名的包括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話:“中國如果沒有毛澤東,就可能不會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沒有周恩來,就會燒成灰燼。” 錢其琛評價:「稱周恩來同志為新中國外交的創始人、奠基者,他是當之無愧的。」錢其琛:《認真研究周恩來的外交思想與實踐》,《研究周恩來——外交思想與實踐》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版 === 負面 === 近些年越來越多被公開的史料,顯示了周恩來屈從甚至成為毛澤東“幫兇”的一面,比如在打倒高崗、饒漱石集團,打倒彭德懷,打倒劉少奇、鄧小平等事件上,周恩來沒有一次不是堅定地站在毛澤東一邊。 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著名哲學家李慎之在2002年曾與朱學勤教授談起過自己對周恩來評價的轉變,曾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工作過、並與周恩來有私人交情的李慎之說,他一輩子佩服周總理,但在晚年卻覺得周恩來在文革中的確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著作 == ===代表作=== *《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一九二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五日) *《論統一戰線》(一九四五年四月三十日)在中共七大上的發言。 *《把我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工業國家》1954年5月23日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 *《在亞非會議全體會議上的發言》(一九五五年四月十九日) *《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一九五六年一月十四日) *《向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前進》1975年1月13日在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 ===早期著作=== *《周恩來青年時代詩集》,197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 *《南開〈校風〉周恩來文選》,1979年南開大學, *《南開〈敬業〉周恩來文選》,1979年南開大學; *《周恩來早期文集》上下卷,1993年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中央文獻出版社; *《周恩來旅日日記》,1998中央文獻出版社; *《周恩來自傳》1999年解放軍出版社; ===書信選集=== *《周恩來書信選集》,1988年中央文獻出版社;收入周恩來1918年4月至1975年7月的書信300封。 *《周恩來鄧穎超通訊選集》,1998年中央文獻出版社;收1938年至1971年間的往來書信74封。 ===主要文集=== *《周恩來選集》上下卷,1980年、198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上卷,包括1926年12月-1949年9月的60篇主要著作; **下卷,包括1949年10月-1975年1月的56篇主要著作。 *《周恩來軍事文選》共四卷,1997年人民出版社;編入1925年6月至1974年2月有關軍事方面的文章、檔案、電報、批示、信函、報告、講話等600餘篇。 **第一卷,為1926年6月-1937年2月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第二卷,為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日戰爭時期, **第三卷,為1945年9月-1949年9月解放戰爭時期, **第四卷,為1950年月4-1974.2月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網路版《周恩來文革講話集》收錄(1966-1975)的473篇記錄稿。大同理想網2005年4月24日第1版 *《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2008-2018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已出版13冊,包括1949年6月-1956年12月的文稿。2008年出版1-3冊,2018年出版4-13冊。尚有1957-1975年的文稿在編輯出版過程之中。 **第一冊(一九四九年六月——一九四九年十二月) **第二冊(一九五〇年一月——一九五〇年六月) **第三冊(一九五〇年七月——一九五〇年十二月) **第四冊(一九五一年一月——一九五一年六月) **第五冊(一九五一年七月——一九五一年十二月) **第六冊(一九五二年一月——一九五二年六月) **第七冊(一九五二年七月——一九五二年十二月) **第八冊(一九五三年一月——一九五三年六月) **第九冊(一九五三年七月——一九五三年十二月) **第十冊(一九五四年一月——一九五四年六月) **第十一冊(一九五四年七月——一九五四年十二月) **第十二冊(一九五五年一月——一九五五年十二月) **第十三冊(一九五六年一月——一九五六年十二月) == 榮譽 == === 外國勳獎 === * ** 大十字級波蘭復興勳章(1954年7月27日於華沙頒發) * 柬埔寨王國 ** 大十字級柬埔寨王家勳章(1956年2月18日於北京頒發) ** 國家獨立勳章(1964年10月5日於北京頒發) * 緬甸聯邦 ** (1961年1月4日於仰光頒發) * ** (1961年6月14日於北京頒發) * ** (1963年12月14日於開羅頒發) == 軼聞 == * 1972年,尼克松夫婦訪華午宴時,每人面前擺放一盒“熊貓”牌香菸,尼克松夫人帕特對此讚不絕口。周恩來說:“總統夫人,我們送你一些吧。”帕特疑惑道:“送我什麼?香菸嗎?”周恩來說:“不是,是送你們大熊貓。”此後,中國的一對雌雄大熊貓被送到美國國家動物園,成為了中美兩國友好標誌。 * 1967年7月15日,北京外國語學院文革紅衛兵組成“揪陳大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門口組織街頭集會,攔截車輛,揚言要捉外交部長陳毅。周恩來與紅衛兵對峙,並說道“如果你們要抓陳毅、衝擊會場,就從我的身上踏過去!” *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時,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大樓門前的聯合國會旗降半旗。有稱這是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來,首次為政府首腦降半旗。實際上,聯合國只是遵循1947年制定的旗典中關於致哀規定:凡成員國的國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腦去世,必須在紐約總部和日內瓦的辦事處降半旗致哀一天。 == 紀念 == === 故居及紀念館 === * 北京:西花廳周恩來故居,毛澤東紀念堂的周恩來廳 * 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周恩來青年時代在津革命活動紀念館、天津覺悟社紀念館 * 江蘇淮安:周恩來紀念館、駙馬巷周恩來故居 * 江蘇淮安:漕運西路周恩來少年讀書處(萬公館,外祖父家) * 江蘇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 * 江蘇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 浙江杭州:梅家塢周總理紀念室 * 浙江紹興:周恩來祖居 * 遼寧瀋陽:瀋陽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 *遼寧鐵嶺:鐵嶺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 * 廣東汕頭:周恩來汕頭東征軍紀念館 *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街道1953弄永安裡44號:周恩來同志在滬早期革命活動舊址,是周恩來的堂伯母家住所。1931年顧順章被捕後,周恩來夫婦秘密藏身於此。 * 陝西延安:周恩來棗園故居 * 江西廬山:牯嶺周恩來紀念 * 湖北武漢:武漢大學珞珈山上周恩來故居 === 紀念雕像和紀念碑 === *江蘇淮安:周恩來故居和紀念館,有周恩來銅像,高7.8米寓意78歲人生。 *浙江紹興:周恩來祖籍地的周恩來紀念館,有3米高漢白玉周恩來雕像。 * 北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周恩來塑像 * 天津:南開大學周恩來漢白玉塑像(八里臺校區)、南開大學周恩來銅像(津南校區)、南開中學周恩來雕像、南開大學“我是愛南開的”紀念碑、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周恩來、鄧穎超漢白玉雕像、翔宇公園周恩來雕像 * 廣東潮州:西湖公園周恩來銅像 * 廣東汕尾:周恩來同志渡海處紀念碑,位於汕尾金廂鎮洲渚村海邊 * 新疆石河子:周恩來總理紀念碑 * 日本京都:周恩來詩碑,位於日本京都西北嵐山山麓的龜山公園 === 相關文藝影視作品 === * 1979年,紀錄片《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永垂不朽》 * 1981年,電影《南昌起義》,孔祥玉飾演周恩來。 * 1983年,電視劇《周總理的一天》,柴雲清飾演周恩來。 * 1990年,紀錄片《周恩來》 * 1989年,電影《開國大典》,黃凱飾演周恩來。 * 1991年,故事片《周恩來》,王鐵成飾演周恩來。 * 1992年,電影《平津戰役》、《淮海戰役》、《遼瀋戰役》,蘇林飾演周恩來。 * 1998年,紀錄片《周恩來外交風雲》 * 1998年,大型電視專題片《百年恩來》 * 2000年,電影《1939·恩來回故里》,六小齡童飾演周恩來。 * 2001年,電視連續劇《長征》,劉勁飾演周恩來。 * 2008年,電視連續劇《周恩來在重慶》,劉勁飾演周恩來。 * 2009年,電影《建國大業》,劉勁飾演周恩來。 * 2011年,電影《建黨偉業》,陳坤飾演周恩來。 * 2011年,電視劇《開天闢地》,靳東飾演周恩來。 * 2012年,電視劇《我們的法蘭西歲月》,朱亞文飾演周恩來。 * 2013年,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孫維民飾演周恩來。 * 2014年,電視連續劇《領袖》,郭廣平飾演周恩來。 * 2016年,電視連續劇《海棠依舊》,孫維民飾演周恩來。 * 2017年,電影《建軍大業》,朱亞文飾演周恩來。 * 未播映,電視連續劇《人民總理周恩來》,劉勁飾演周恩來。 * 歌曲:《大江歌罷掉頭東》,周恩來詩作,傅庚辰作曲。 * 歌劇:《周恩來》,江蘇省演藝集團出品,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獻禮作品 * 書籍:《周恩來選集》,人民出版社先後於1980年12月和1984年11月出版,分上、下卷,約68萬字。該書收入周恩來1926-1975年間的著作116篇。 === 貨幣與郵票 === * 貨幣: ** 第四套人民幣中最大面額的100元正面為四位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包括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和朱德。 ** 中國人民銀行於1998年3月發行《周恩來同志誕辰100週年》流通紀念幣和金銀紀念幣。 * 郵票: ** 1977年1月8日,紀念週恩來逝世一週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中國人民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周恩來同志逝世一週年》紀念郵票 ** 1996年1月8日,紀念週恩來逝世二十週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周恩來故里》特種郵資明信片,全套4枚。 ** 199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周恩來同志誕生一百週年》紀念郵票一套4枚。 ** 1994年,朝鮮發行《紀念中國人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全套包括4枚郵票、2枚小全張和1枚小型張。 ** 古巴、賴比瑞亞、奈米比亞、坦尚尼亞等國也發行關於周恩來的紀念郵票。 === 機車命名 === thumb|left|220px|2015年10月,“周恩來號”機車牽引T7605次列車停靠在蘇州站 thumb|right|220px|摘牌後的第四代“周恩來號”機車 1976年10月30日,在慶祝“毛澤東號”機車命名30週年大會上,在北京的參加全國鐵路100多個機務段學習“毛澤東號”模範機車組活動的司機們,出於對周恩來逝世的哀思和敬仰,請求鐵道部命名一臺“周恩來號”機車。鐵道部隨即就向國務院請示在上海鐵路局內命名一臺“周恩來號”機車。1978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了這一報告。1978年1月5日,東風3型0058號內燃機車被正式命名為“周恩來號”機車,配屬上海鐵路局上海機務段。 1984年“周恩來號”機車由東風3型0058號內燃機車更換為東風4B型2106號內燃機車,被人們稱之為第二代“周恩來號”機車;1997年,全國鐵路再次全面大提速後,由東風4B型內燃機車更換為東風11型內燃機車,被人們稱之為第三代“周恩來號”機車。第三代“周恩來號”機車號為“東風11-1898”,其1898年正是周恩來的出生年份。2015年5月4日,“周恩來號”機車進行第四次換型,此次換型使用的是中車株洲電力機車公司自主研製的和諧1D型1898號電力機車,並擔任T7606/7607、T7608/7605次列車至段的牽引任務,T7606/7607、T7608/7605次列車停運後,擔任K1558/1555、K1556/1557次列車至段的牽引任務,將來有望延伸到周恩來的故鄉淮安。 == 參見 == * 周恩來任職年表 * 周恩來故居 * 對周恩來的評價 * 四個現代化 * 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 * 顧順章 * 中央特科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遵義會議 * 南昌起義 * 毛澤東 * 文化大革命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 * *《周恩來軍事文選(全四卷)》,人民出版社,ISBN 978-7-01-002646-6 * * *《周恩來的晚年歲月》,劉武生 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ISBN 978-7-01-005338-7 *《周恩來》,[英],封長虹譯,2006年,ISBN 978-7-01-005639-5 *《周恩來總理生涯》,熊華源、廖心文,人民出版社,1997年,ISBN 978-7-01-002544-5 *《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曹應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ISBN 978-7-208-05964-1 *《周恩來與鄧穎超》,張穎,東方出版社,ISBN 978-7-5060-2190-6 *《西安事變前後的周恩來》,郝建生,中央文獻出版社,ISBN 978-7-5073-1550-9 *《大智大勇:周恩來在1946》,肖振才,中央文獻出版社,ISBN 978-7-5073-2011-4 *《周恩來與日內瓦會議》,錢江,2005年,ISBN 978-7-80199-189-8 *《周恩來萬隆之行》,熊華源,2002年,ISBN 978-7-5073-1177-8 *《苦撐危局:周恩來在1967》,陳揚勇,重慶出版社,ISBN 978-7-5366-7612-1 *《重拳出擊:周恩來在“九一三”事件之後》,陳揚勇,重慶出版社,ISBN 978-7-5366-7611-4 *《周恩來畫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ISBN 978-7-220-07014-3 *《紅鏡頭中的周恩來》,杜修賢,遼寧人民出版社,2004年,ISBN 978-7-205-05504-2 *《周恩來外交風雲》,傅紅星,文匯出版社,2003-03,ISBN 978-7-80676-328-5 *《周恩來傳(1—4卷)》,金衝及 主編,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03,ISBN 978-7-5073-0403-9 * 《走下聖壇的周恩來》(線上閱讀),權延赤,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03,ISBN 978-7-5035-0687-1 ; 其他 * 陳三井:周恩來旅歐時期的政治活動(1921-1924) == 外部連結 == * * * 周恩來風範線上 * 周恩來紀念館 *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 紹興周恩來紀念館 * 周恩來 - 歷史我記錄 * 周恩來誕辰110週年紀念活動 * 史景遷The Mystery of Zhou Enlai ,來自《紐約書評》 * * * En Category:淮安人 Category:黃埔軍校校友 Category:天津市南開中學校友 Category:南開大學校友 Category:明治大學校友 Category: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1年入黨) Category:中共四大代表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Category:中共六大代表 Category:中共中央特科人物 Category:間諜組織首腦 Category: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Category: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Category: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 Category: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Category:中華民國中將 Category:西安事變人物 Category:國共戰爭人物 Category: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Category: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 1 1 1 1 1 Category:全國政協主席 Category:第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Category:國務院業務組 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 Category:萬隆會議參與者 Category: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 Category:中國紙幣上的人物 Category:海葬者 Category:罹患膀胱癌逝世者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留法學生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留日學生 Category:共和國勳章獲得者_(埃及) Category:大十字級波蘭復興勳章獲得者 Category:曾入獄的政治人物 Category:任內身亡者 Category: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癌症逝世者
1976年
== 大事記 == * 中國DJS-183、184、185、186、1804電腦研製成功。 === 1月 === * 1月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全國政協主席周恩來逝世。 *1月14日,馬來西亞時任首相敦阿都拉薩在治療白血病時於英國倫敦逝世,終年53歲。 * 1月15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追悼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由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致悼詞。當遺體送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時,過百萬人佇立在十里長街默哀送靈。 === 2月 === * 2月4日——第十二屆冬季奧運會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開幕。 === 3月 === *3月5日——馬哈迪·莫哈末任職馬來西亞副首相。 *3月8日——吉林地區降落一次世界罕見的隕石雨。 * 3月13日——中國大型火力發電廠——萊蕪電廠投入生產。 * 3月22日——中國郵電部門發展傳真通訊技術。 === 4月 === * 4月1日——蘋果電腦公司成立。 * 4月4日——柬埔寨希哈努克親王辭職,後被軟禁。 * 4月5日——北京天安門廣場發生抗議事件。 * 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華國鋒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撤銷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黨內外的一切職務,保留中國共產黨黨籍,以觀後效。 * 4月21日——中國京滬杭載波電纜投產。 * 4月24日——中國6011米超深井打成。 === 5月 === * 5月12日——中國建成全國微波通訊幹線。 * 5月24日——超音速客機協和飛機通達美國華盛頓市。 * 5月25日——香港警方破獲市值一億元毒品案。 === 6月 === * 6月6日——中國第一座現代化10萬噸深水油港大連新港建成。 * 6月29日——中國上海黃浦江上第一座公路、鐵路雙層大橋松浦大橋建成通車。 === 7月 === * 7月1日——下午7時30分,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張聞天因心臟病猝發在無錫逝世。享年76歲。上海地方誌辦公室 * 7月2日——越南南方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統一,越南成為共產主義國家,越南民主共和國改國號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 7月4日——美國獨立建國200週年 * 7月6日——中國人工培植的小黑麥在中國西南、西北、華北推廣。 * 7月6日——連線中國雲南至西藏的滇藏公路建成通車。 * 7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逝世。 * 7月15日——東帝汶成為印尼其中一個省。 * 7月17日至8月1日——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爾舉行第二十一屆奧運會。 * 7月20日——維京一號成功登陸火星。 * 7月23日——中國沿海鐵路幹線津滬複線工程提前接軌。 * 7月24日——香港政府環境科宣佈將1,300架紅牌車全面取締,統一轉為計程車。 * 7月28日——中國唐山發生大地震,242,769到655,237人死亡,164,851人重傷。 === 8月 === * 8月11日——中環新香港郵政總局啟用。 * 8月23日——中國第一艘五萬噸級遠洋油輪“西湖號”在大連下水。 * 8月25日——香港連日暴雨後,秀茂坪發生山泥傾瀉事件,18人死亡。 === 9月 === * 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全國政協名譽主席毛澤東在北京病逝。 * 9月18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全國政協名譽主席毛澤東的追悼會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由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總理華國鋒致悼詞。 * 9月23日——香港的新界計程車(綠色車身)正式發牌。 === 10月 === * 10月5日——華國鋒、葉劍英、汪東興等人召開秘密會議,決定逮捕“四人幫”。 * 10月5日——中國現代化化纖聯合企業——福建維尼綸廠建成。 * 10月6日——懷仁堂事變,以毛澤東遺孀江青、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為首的“四人幫”被逮捕並接受隔離審查,標誌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 10月18日——中共中央印發《關於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反黨集團事件的通知》,要求向全體黨員傳達毛澤東批評四人幫一系列指示,說明黨中央同四人幫鬥爭之經過、以及對四人幫實行隔離審查的原因,指導開展“揭發批判四人幫運動”。 * 10月21日——北京150萬軍民舉行聲勢浩大的慶祝遊行,熱烈慶祝粉碎“四人幫”的偉大勝利。 === 11月 === * 11月2日——民主黨人吉米·卡特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擊敗原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成為美國第39位總統。 === 12月 === * 12月11日——中國大型通用積體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 出生 == * 1月12日——中谷美紀,日本演員及歌手。 * 1月17日——李玟,美籍華裔歌手。 * 1月20日——滕麗名,香港女藝員。 * 1月27日——林心如,臺灣演員及歌手。 * 1月29日——龐庸之,臺灣演員。 * 2月5日——東尼嘉,泰國演員。 * 2月9日——洪京民,韓國歌手,演員。 * 2月19日——李維維,臺灣演員。 * 2月25日——寺本幸代,日本動畫導演。 * 2月27日—— **田村由香裡,日本配音員。 * 3月12日——趙薇,中國演員及歌手。 * 3月18日——範瑋琪,臺灣節目主持人、演員及歌手。 * 3月19日——安德烈·米勒,美國著名籃球明星、2001-2002年賽季助攻王。 * 3月20日——查斯特·班寧頓,聯合公園主唱。(逝於2017年) * 3月25日—— **車太鉉,韓國男演員及歌手。 **白智榮,韓國女歌手。 **梁詠琪,香港歌手。 * 4月13日——郭永淳,香港永安集團主席。 * 4月16日—— **季芹,臺灣女藝人及演員。 **舒淇,臺灣女藝人及演員。 * 4月17日——龍力維,臺灣男歌手。 * 4月25日—— **蒂姆·鄧肯,美國著名籃球明星。 **金鐘國,南韓歌手、主持人。 * 5月4日——陳瑞凱,臺灣樂團1976主唱。 * 5月17日——王力宏,臺灣歌手。 * 5月19日——凱文·加內特,美國著名籃球明星,未來名人堂十大巨星之一。 * 5月31日——張新悅,香港女演員、歌手 * 6月8日——城島健司,日本職棒選手。 * 6月12日——安託萬·賈米森,美國著名籃球明星,2004年年度最佳第六人。 * 6月25日—— **劉謙,臺灣魔術師。 **林美秀,臺灣配音員。 * 7月1日—— **古華特,荷蘭足球員。 **雲尼斯杜萊,荷蘭足球員。 **側田,香港歌手。 * 7月2日——關穎,臺灣演員及模特兒。 * 7月20日——熊龍,馬來西亞籍華裔賽車手。 * 7月22日——KOKIA,日本女歌手。 * 7月24日——拉夫·阿爾斯通,美國著名籃球運動員。 * 7月30日——立威廉,新加坡籍臺灣演員,男模。 * 8月3日——劉小麗,香港立法會議員。 * 8月9日——奧黛莉·朵杜,法國演員。 * 8月13日——劉浩龍,香港流行歌手。 * 8月16日——林子聰,香港電影演員及導演。 * 8月25日——亞歷山大·史柯斯嘉,瑞典男演員。在HBO影集《真愛如血》中出演艾瑞克·諾斯曼聞名。 * 9月8日——顏行書,臺灣籃球選手兼藝人歌手。 * 9月10日——蔣友柏,臺灣橙果廣告設計公司創辦人。 * 9月20日—— **一青窈,臺灣裔日本歌手。 **堀江由衣,日本配音員。 * 9月22日—— **蕭煌奇,臺灣知名歌手。 **李政穎,臺灣演員。 **朗拿度,巴西足球員。 * 9月25日——昌西·比盧普斯,美國著名籃球明星,總決賽最有價值球員之一。 * 9月26日——敖嘉年,香港演員。 * 10月2日——陳山聰,香港演員。 * 10月6日——徐熙媛,臺灣藝人。 * 10月11日——李天翔,香港演員。 * 10月16日——黃志雄,臺灣運動員、立法委員 * 10月17日—— **,韓國配音演員。 **林淑敏,香港演員。 * 10月18日——李志良,馬來西亞策劃家。 * 10月24日——鄧一君,香港演員。 * 10月27日——陳致遠,臺灣棒球選手。 * 10月31日——張泰山,臺灣棒球選手。 * 11月15日——張潔蓮,香港女演員。 * 11月16日——梁成恩,香港警察。(2001年殉職) * 11月19日——柴田淳,日本創作歌手。 * 11月28日——溫尚翊,五月天吉他手及團長。 * 11月30日——簡慕華,香港演員。 * 12月5日—— **許慧欣,臺灣歌手、演員、芭蕾舞者。 **觀月亞裡莎,日本演員、歌手和模特兒。 * 12月16日——朱志強,中國網路動畫師,被評為“中國Flash第一人”的稱號。 * 12月18日——王紹偉,臺灣歌手、演員。 * 12月20日——張赫,韓國演員。 * 12月27日——吳文遠,香港政界人物。 * 12月30日——符致逸,香港著名歌手。 == 逝世 == == 諾貝爾獎 == * 物理:丁肇中、伯頓·里克特(美國)(各自獨立發現新的J/ψ基本粒子) * 化學: 威廉·利普斯科姆(美國) * 生理和醫學: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 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 * 文學:索爾·貝婁(美國) * 和平:貝蒂·威廉斯,梅里德·科里根麥桂(Mairead Corrigan)(北愛爾蘭) * 經濟:米爾頓·佛利民(美國) == 奧斯卡金像獎 == (第49屆,1977年頒發) *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洛奇》(Rocky) *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約翰·艾維森(John G. Avildsen)《洛奇》 *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彼得·芬治(Peter Finch)《螢光幕後》 *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費·唐娜薇(Faye Dunaway)《螢光幕後》 *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傑森·羅巴斯(Jason Robards)《驚天大陰謀》 *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碧翠絲·史翠(Beatrice Straight)《螢光幕後》 (其他獎項參見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名單) == 參考文獻 == * 7 6年
日語
日語,又稱作日本語(/,或)、大和言葉(やまとことばyamatokotoba),屬日本-琉球語系,是日本大和民族使用的語言,也是大和民族的民族語言。日本國並未以憲法或法律明確規定日語為官方語言,但各種法令都規定需使用日語,在學校教育中作為國語教授的也是日語。日語是日本通用語及事實上的官方語言。 沒有精確的日語使用人口的統計,如果計算日本人口以及居住在日本以外的日本人、日僑和日裔,日語使用者應超過一億三千萬人。幾乎所有在日本出生長大的日本國國民都以日語為母語。此外,對於失聰者,有對應日語文法及音韻系統的日本手語存在。 在日語語法學界,如果無特別說明,「日語」()這個詞彙,一般是指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的日語現代標準語,有時也稱作「共通語」()。 == 特徵== 日語在音韻方面,除了促音「」和撥音「」外,開音節(以母音結束的音節)語言的特徵強烈。此外包括標準發音在內的眾多方言都具有音拍()。在重音方面,屬於音高重音(,或謂非重音語言)。自古流傳至今的和語具有以下特徵: # 不以「」假名作為詞語的開頭(因此在日語接龍遊戲中很少見到「」開頭的詞語。「(輕鬆)」、「(喇叭)」、「(蘋果)」等都不是和語)。 # 不以濁音作為詞語的開頭[「(擁抱)」、「(哪個)」、「(場合)」、「(薔薇、玫瑰)」等詞語上古日語皆無,乃是後世日語發生的變化]。 # 同一詞根內沒有連續母音[「(藍色)」、「(貝殼)」在古代的發音是「 」、「 」]。 (參看「書寫系統」一節和「音韻」一節) 在語序方面,句子主要由主語、賓語、謂語的順序構成,且是具代表性的話題優先語言之一。修飾語位於被修飾語之前。另外日語在表現名詞的格時,並不是透過改變語序或語尾,而是透過在詞後加具有語法功能的機能語(助詞)來表現。因此在語言型別學上,日語屬於主賓謂結構;在形態學上,日語屬於黏著語(參看語法一節)。 在詞彙方面,除了自古傳下來的和語詞外,還有中國傳入的漢語詞。自近代之後,以西方語言為中心各國傳入的外來語的比例也逐漸增加。(參看詞彙的種類一節) 在對人表現上,日語顯得極富變化;不單有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還有普通和鄭重、男與女、老與少等的區別。日語擁有在語法和詞彙上均很發達的敬語體系,以表達敘述人物之間微妙的關係。(參看敬語一節) 日語也有多樣的方言系統,特別是在琉球群島,方言之間有著很大的差異(參看「方言」一節)。直到近世(江戶時代)中期,京都作為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京都方言都有著標準語的地位。在近世後期,德川幕府統治日本後,江戶方言的地位上升,最後以東京山之手的中產以上階層的()為基礎,形成新的,亦即明治之後的現代日語。 日語的書寫系統和其他語言相比較為複雜。漢字(含和製漢字。有音讀及訓讀等多種讀法)和平假名、片假名是主要使用的文字,稱為漢字假名混寫文,大多數時候都同時使用這三種文字來表記。此外也時常使用拉丁字母(日語羅馬字)和希臘字母(主要用於醫學和科學用語)。此外,日語還同時通用橫向和縱向兩種方向來書寫。 在音韻上,日語音節基本上都是由「子音+母音」構成,母音只有五種,音節構造簡單,同時也有直音和拗音的對立、「一音節兩音拍」現象的存在、無聲化母音、隨著複合詞彙的形成使得高音位置也隨之變化等特點。 == 分佈 == 日語的使用範圍主要是在日本。雖然日語使用人數缺乏調查,但一般按照日本人口計算請參考中南不二男所寫的。Ethnologue網頁版認為,1985年日本的日語使用者有1億2100萬人,全世界有1億2208萬0100人 (2010-01-03瀏覽)。據田野村忠溫在1977年至1997年期間刊登的10份 (若包含不同版次的話則有16份) 資料的調査結果,其記載的日語使用者人數最少的有1.02億人,最多的超過1.25億人 表 (増補2版、2010-01-03閲覧) 。。 日本在法令上沒有直接規定日語為官方語言或國家語言,但《裁判所法》(法院法)第74條規定:「在法院,使用日語。」《》中將「日語」與「國語」同等看待(第三條第二款:「要振興文字及活字文化,必須充分的體認到『國語』是日本文化的基石。」、第九條:「國家,應當儘可能…(中略)…支援將『日語』的出版物翻譯為外國語言...」引號為編者所加。)。所有的政府公文都只由日語書寫,各級學校的「國語科」教授的內容是日語。 在日本,無論電視及廣播、電影等廣電領域,還是小說及漫畫、報紙等出版領域,幾乎都使用日語。在播放國外的電視劇及電影時,也幾乎都翻譯為日語,並帶字幕或日語配音播出。外語原版的出版物在日本也有發行,但主要是面向海外的論文、針對在日本居住的外國人或日本的外語學習者的出版物,並不以一般日本人為受眾。 在日本以外,主要使用日語的有拉丁美洲和夏威夷等地區的日本人移民(1964)〈〉(〈閱讀美國的日語新聞〉,《言語生活》第157期,後收錄於《》(三省堂,1983))。此篇文章中提到1960年代洛杉磯及夏威夷的日語報紙的用字遣詞。井上 史雄(1971)〈〉(〈日裔夏威夷人的日語與英語〉,載於《言語生活》第236期),是一篇包括日裔夏威夷人的談話引用的報告。本堂 寛 (1996)〈〉(〈日裔巴西人關於日語的意識與實態─由與夏威夷調查的對比談起〉,收錄於《》),此篇文章中提到在1979~1980年的調査中,生於1950年以前的日裔巴西人中,自認「能夠很好地使用日語」的人佔20.6%,而1950年以後出生的人中做同樣回答者佔8.3%。,但其中也有很多人在經過三、四代以後就不再說日語了可參考南不二男〈〉,收於《(三省堂,1997)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曾經統治的各個地區,例如臺灣(臺灣日治時期)、庫頁島(樺太廳)、南洋群島(南洋廳)、朝鮮半島(朝鮮日治時期)、大連市(關東州)以及中國東北地區(滿洲國)等地,至今仍有一部分在當時曾受日語教育的人士能夠使用日語真田 信治(2002)〈〉(〈波納佩語中由日語而來的外來語的位向─從在玻里尼西亞的實地調查談起〉,收於《》9-25期),根據此篇文章,在密克羅尼西亞,曾接受過日語殖民教育的世代,他們之間的會話至今依然使用日語,且一般會話中也混入了很多由日語而來的語句。。 因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失敗而受到大日本帝國政府統治50年的臺灣在「皇民化」政策期間,幾乎所有的臺灣人必須都要學習日語。青柳 森 (1986)「臺灣山地紀行」『東京消防』1986年10月(網頁版參見:日本ペンクラブ:電子文藝館・地球ウォーカー )。。在日本統治時期,日語也是朝鮮半島官方語言。 此外,帛琉的安加爾採用日語為官方語言之一ISBN 4-7972-3038-X。。但是當地並沒有居民在日常對話中使用日語,日語作為官方語言只是一個表達與日本友好關係的象徵性方案。 根據國際交流基金於2019年的調查,2018年日本國外將日語作為外語學習的學習者共計約384萬人,在中國大陸、香港及澳門有約100萬人,在印度尼西亞約有70萬人,在南韓約有53萬人,澳洲約有40萬人,臺灣約有17萬人。東亞、東南亞學習者佔全部學習者的約76.8%。142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日語教學2018年度海外日本語教育機関調査結果(速報値) ()。此外,根據文化廳於2015年的調查,日本國內的來自海外的日語學習者已達到約19萬人,其中亞洲人約有16萬文化庁調査「平成27年度國內の日本語教育の概要」 (2015)。。 2017年3月的網際網路使用語言排名中,日語僅次於英語、漢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印尼語(馬來語)、法語,排名第八。 == 語言系屬分類 == 日語屬於日本-琉球語系,與其有親戚關係的語言還包括琉球語和八丈語(有時會被視作第三個語族),但由於這些語言常被視作方言,因此日語又常被分類為孤立語言Thomas Pellard.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Japonic languages. Approaches to endangered languages in Japan and Northeast Asia: Description, document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Japa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ug 2018, Tachikawa, Japan. ffhal-01856152。 === 常見的假說 === 自19世紀,語言學界就很熱衷於將日語和其他不同的語言串連在一起,並建立出各式各樣的假說。 認為日語屬阿爾泰語系的說法自明治時代末期開始受到關注。其根據是古代日語的固有詞彙開頭不會出現流音、有母音和諧等理由。然而,在完全找不到同源詞的情況下實在難以證明日語和被認為屬於阿爾泰語系的各種具體語言之間相互存在親屬關係。。因此,古代日語的上述特徵只能證明日語在型別上屬「阿爾泰型」的語言。,而不能證明更多。值得留意的是,阿爾泰語系本身也是個假說,而且現在已被大多數比較語言學家否定"While 'Altaic' is repeated in encyclopedias and handbooks most specialists in these languages no longer believe that the three traditional supposed Altaic groups, Turkic, Mongolian and Tungusic, are related." Lyle Campbell & Mauricio J. Mixco, A Glossary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2007,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pg. 7."When cognates proved not to be valid, Altaic was abandoned, and the received view now is that Turkic, Mongolian, and Tungusic are unrelated." Johanna Nichols, Linguistic Diversity in Space and Time (1992, Chicago), pg. 4."Careful examin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established families, Turkic, Mongolian, and Tungusic, form a linguistic area (called Altaic)...Sufficient criteria have not been given that would justify talking of a genetic relationship here." R.M.W. Dixon, The Rise and Fall of Languages (1997, Cambridge), pg. 32."...[T]his selection of features does not provide good evidence for common descent" and "we can observe convergence rather than divergence between Turkic and Mongolic languages--a pattern than is easily explainable by borrowing and diffusion rather than common descent", Asya Pereltsvaig, Languages of the World, An Introduction (2012, Cambridge) has a good discussion of the Altaic hypothesis (pp. 211-216).Georg et al. 1999: 73–74。 也有觀點指出日語和南島語系在音韻體系和詞彙上有類似之處,然而詞例並不充足,也有很多例子只是推斷,並不確定。而且這種觀點並不受到主流接受,因為找不到音韻演化的有規律性關係。 有觀點認為日語和達羅毗荼語系之間存在關係,但承認這一觀點的學者較少。大野晉認為日語在詞彙、語法方面和泰米爾語有共同點。也請參考一書,這本書是其研究的集大成。大野教授以1961年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的《達羅毗茶語語源辭典》為依據,對泰米爾語和日語的詞語進行比較研究,找出了幾百對相應的詞語,作了五百多張卡片。大野教授的研究表明:現代日語中不少詞語跟泰米爾語相對應,而古代日語的詞語,比如日本古籍《古事記》、《萬葉集》等書裡頭出現的古詞語,跟泰米爾語對應的就更多了。,但其在比較語言學的方法上存在問題,受到較多批評主要的批評和反論有以下著作。。。詳情請參閱クレオールタミル語説一節。 漢語,特別是古漢語自古以來就利用漢字、漢語對日語的表記及詞彙、語素上有很強影響。日語音韻中的拗音等就是來自於漢語,日語模仿古代漢語書面語的文法、語法的行為,使得人們在日語文法、語法和文體上都能看見漢語對日語的影響。日本屬於以中國為中心的漢字文化圈。但是,日語的基礎詞彙和漢語不對應。而在文法和音韻的特點方面,漢語是分析語,而日語是黏著語。但以西田龍雄為代表的學者認為日語屬於漢藏語系。 阿依努語雖然在語序(主賓謂語序)上和日語相似,但在語法和形態上和日語屬不同型別的多式綜合語。在音韻構造上,阿依努語沒有清音、濁音的區別,有較多閉音節,這點和日語不同。雖有人指出日語在基礎詞彙上和阿依努語類似。,但例子並不充足。而兩門語言較為相似的詞彙中,有很多都是阿依努語借用自日語的外來語。。在目前還缺乏能夠證明兩者有系統性關聯的資料。 朝鮮語和日語在語法構造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基礎詞彙大不同。音韻方面,朝鮮語和日語都具有固有詞彙開頭不出現流音(頭音法則)這個共通點,但也有一些重大的差異,例如:朝鮮語有閉音節及複子音的存在,沒有清音、濁音的區別。雖然日語和中國東北的死語高句麗語在數詞上有相似的詞彙。,但學界對高句麗語的實際情況所知甚少,目前還難以成為語系的判斷依據。 另外在過去還有人認為日語和雷布查語、希伯來語、烏拉爾語系、南亞語系、壯侗語系、甚至印歐語繫有親屬關係,但都只停留於偽比較語言學範疇。 除了以上的假說外,亦有多個認為日語實際上是一種歸融語的假說存在 (1990)。 == 音韻 == === 音韻體系 === 日語使用者在說「(量詞,數細長的物品時用)」這個單詞時,分「」四個單位來發音。若按音節來彙整的話,這個詞彙將會有兩個發音單位。然而音韻卻與此不同。為了和語音學單位音節相區別,音韻學將「」這樣的發音單位稱為音拍服部 四郎 (1950) "Phoneme, Phone and Compound Phone" 。。。 日語的音拍已經透過假名實現了體系化。「」和「」在語音學上分別是和,並沒有共同的音素,而日語使用者卻能發現「」這個共同的音拍。另外,「」在語音學上會因後續的發音而有[、、、]等變化,但由於日語使用者視其為相同的發音,在音韻學上被視為一種音拍。 日語幾乎所有的音拍都以母音結尾。因此日語具有很強的開音節語音的特徵。而特殊音拍「」、「」並不是母音。 音拍的種類有以下的約111種。不過,因研究者不同,計算方法也有所區別。「」的音在詞中詞尾時有時會變為鼻音(也就是所謂的鼻濁音)「」。但是「」與「」並沒有分辨不同單詞的功能,不過是同一個音位的不同發音罷了。因此除「」外,音拍數目為103個左右。此外,在包括《外來語的表記》()第1表中的「」、「」、「」、「」、「」、「」、「」、「」、「」、「」等外來音拍的情況下,音拍數量還會更多。此外,在外來語表記中使用的「」、「」、「」、「」、「」儘管在實際生活中常被髮為發音,但也有人發成獨立於其他音的v,將其算入的話音拍種類還會更多。 直音 直音 直音 直音 直音 拗音 拗音 拗音 清濁 母音 あアa いイi うウu えエ e おオo ―― 子音+母音 かカka きキki くクku けケke こコko きゃキャkya きゅキュkyu きょキョkyo (清音) 子音+母音 さサsa しシshi すスsu せセse そソso しゃシャsha しゅシュshu しょショsho (清音) 子音+母音 たタta ちチchi つツtsu てテte とトto ちゃチャcha ちゅチュchu ちょチョcho (清音) 子音+母音 なナna にニni ぬヌnu ねネne のノno にゃニャnya にゅニュnyu にょニョnyo ―― 子音+母音 はハha ひヒhi ふフfu へヘhe ほホho ひゃヒャhya ひゅヒュhyu ひょヒョhyo (清音) 子音+母音 まマma みミmi むムmu めメme もモmo みゃミャmya みゅミュmyu みょミョmyo ―― 子音+母音 らラra りリri るルru れレre ろロro りゃリャrya りゅリュryu りょリョryo ―― 子音+母音 がガga ぎギgi ぐグgu げゲge ごゴgo ぎゃギャgya ぎゅギュgyu ぎょギョgyo (濁音) 子音+母音 ざザza じジji ずズzu ぜゼze ぞゾzo じゃジャja じゅジュju じょジョjo (濁音) 子音+母音 だダda ぢヂji づヅzu でデde どドdo (濁音) 子音+母音 ばバba びビbi ぶブbu べベbe ぼボbo びゃビャbya びゅビュbyu びょビョbyo (濁音) 子音+母音 ぱパpa ぴピpi ぷプpu ぺペpe ぽポpo ぴゃピャpya ぴゅピュpyu ぴょピョpyo (半濁音) 子音+母音 (鼻濁音) 半子音+母音 やヤya ゆユyu よヨyo ―― 半子音+母音 わワwa をヲwo ―― 外來語音拍 しぇシェshe 外來語音拍 ちぇチェche 外來語音拍 つぁツァtsa つぃツィtsi つぇツェtse つぉツォtso 外來語音拍 てぃティti とぅトゥtu 外來語音拍 てゅテュtyu 外來語音拍 ふぁファfa ふぃフィfi ふぇフェfe ふぉフォfo 外來語音拍 じぇジェje 外來語音拍 でぃディdi どぅドゥdu 外來語音拍 でゅデュdyu 外來語音拍 いぇイェye 外來語音拍 うぃウィwi うぇウェwe うぉウォwo 外來語音拍 くぁクァkwa くぃクィkwi くぇクェkwe くぉクォkwo 外來語音拍 スィsi 外來語音拍 ズィzi 外來語音拍 ぐぁグァgwa 外來語音拍 スュsyu 外來語音拍 ズュzyu 外來語音拍 ゔぁヴァva ゔぃヴィvi ゔヴvu ゔぇヴェve ゔぉヴォvo 外來語音拍 ふゅフュfyu 外來語音拍 ゔゅヴュvyu 特殊音拍 んンn (撥音) 特殊音拍 っッ (促音) 特殊音拍 ー (長音) 此外,五十音圖常常被用來說明音韻體系的結構,但和上述日語音拍表相比,有一些略有不同的地方。請注意:五十音圖的出現可上溯至平安時代,它不能反映現代日語的音韻體系(請參看特徵一節)。 另外請注意,諸如「」、「」、「」之類的音節在現代標準日語中已經消失了(和「」、「」、」合併了),故不列入。外來語音節依據日本國語審議會的《外來語的表記》排列。 ==== 母音 ==== 日語中的母音只有5個,以、、、、這五個假名來表示。音韻學上,日語的母音就只有這5個,其音位分別記為、、、、。另一方面,在語音學上,5個基本母音分別接近、、或、或、或。 日語的「」在國際音標(IPA)中處於前母音和後母音之間。「」接近。「」處於半閉母音和半開母音之間,「」也處於半閉母音和半開母音之間。 日語的「」,在東京方言中比起英語等語言中這樣的圓唇後母音更接近央母音,隨之圓唇性減弱,成為既不是央母音也不是圓唇而是居於兩者之間,或是比其更略稍向前突出的發音、1999、p35~p37。這符合在唇與舌聯動時,前母音不圓唇、後母音圓唇、央母音處於兩者之間(不過現行IPA表記還是作為不圓唇處理)的規律、1999、p34~p35。但是「」在母音融合等場合,音韻上還是作為閉後圓唇母音處理、1999、p100。 為了強調圓唇性之弱,可以像以上那樣使用、1999、p35,但是這個符號本來是既像i那樣完全不圓唇、又像u那樣的閉後母音,和圓唇性雖然衰退但還略有殘存、比起後母音略微靠前的日語「」音還是不完全相同。日語的/u/是用壓縮嘴唇發音,所以有時候也標記為 . 此外此類母音由於不符合唇與舌聯動的規律,因此極少出現在母音少於5個的語言裡。「」在圓唇後的發音更接近完整的圓唇母音。另外,西日本方言的「」發音和東京方言相比,舌的部位更深,唇更圓,更接近。 音韻學中存在像「」、「」中的「」或行假名那樣、表示長音的單位(音位為記)。這是基於“將之前的母音單獨發一拍”這種發音方法所產生的獨立的特殊音拍請參照(在1967年曾以「」這一名稱被收錄在中。。有許多詞,例如「」和「」,是否有長音構成了意義的不同。但是,長音作為聲音沒有固定的音值,而是相當於長母音[ ]的後半部分。 文字寫作「」、「」的,通常讀法和「」、「」一樣,都是長母音 (「」、「」等開頭加入了子音的也是如此)。亦即,「」、「」分別發音發作「」、「」。然而,在九州,四國南部、西部,紀伊半島南部等地有人把「えい」唸作。。此外像表示軟骨魚的這樣的詞,依詞彙不同有的可以發作雙母音,但也有人不這麼做。當一拍一拍地仔細地發音的時候,很多人會把「」發作。在歌詞中唱作2拍時,「」的發音基本上都會清楚地發出來(例如:「」→「」)。 處於單詞末尾或處於清子音之間的「」或「」等閉母音往往會清化。例如「」、「」等尾音會清化發為 ,聽起來會像[des] [mas]。「」、「」、「」、「」、「」可以分別發作 。但是作為聲調核的音拍難以清化。不同的人清化的情況各不相同,說話環境、語素、認真程度的不同對是否清化也有影響。此外不同方言的差別也很大,比如近畿方言幾乎不會發生清化。 「」前的母音傾向於鼻音化。此外,母音前的「」因前後的母音成為近似於鼻母音的發音。 ==== 子音 ==== 子音方面,音韻學上可以區分的有清音-「行」的子音、濁音-「行」的子音、半濁音-「行」的子音。音位按以下方式記錄。至於行和行音節開頭的子音,也有人解釋為音位u和音位i隨其在音節內位置的不同發生的變音。特殊音拍的「」和「」,有人認為是音韻上獨立的音位,也有人認為「」是行音節開頭的子音n隨其在音節位置的變化發生的變音,而「」不過是二重子音化的結果,不是音韻上獨立的音位。 * , , , (清音) * , , , (濁音) * (半濁音) * , , * , (亦稱作半母音) 另一方面,語音學上,子音體系顯得更為複雜。主要使用的子音如下(省略了後面提到的顎音化音):   雙唇音 齒齦音 捲舌音 齦顎音 硬顎音 軟顎音 小舌音 聲門音 塞音 p  b t  d       k  ɡ     鼻音 m n       ŋ ɴ   閃音   ɾ ɽ           擦音 ɸ s  z   ɕ  ʑ ç     h 近音         j ɰ     塞擦音   ʦ  ʣ   ʨ  ʥ         清子音、、在出現詞首時需傳送氣、、,出現在詞中和詞尾時,不送氣。 對於發音中的絕大多數子音,「」為、「行」為 (也有一些地方的人發作)、「行」為 、「行」為 、「行」為 、「行」為 、「行」為 、「行」為 、「行」為 、「行」為 。 「」的子音在詞首類似 ,是比它更為寬鬆的塞音。也有人發作類似英語 的音。雖缺乏適當的國際音標表示,不過也有人用濁捲舌塞音 來代替。。此外,在諸如「」這樣出現在詞中詞尾的時候,也有彈舌頭變為 或者 的,例如吊帶襪天使中惡魔姐妹說「」這個詞的發音。部分日劇中還會出現齒齦顫音的念法。 標準日語(共通語)以及標準日語語音所依照的東京方言的發音中,「」的子音和上面列舉的「」具有共通的基本性質,為氣息通道略狹的近音。因此,雖說在“處於對應的近音和對應的近音中間、或者是微圓唇”這一點上可以說是略微接近,但是主要發音部位在軟顎(後母音的舌的位置)略前的地方,可以說是稍稍使用;雙唇發音的二重發音的近音。因此,五十音圖排列中把算作唇音。在本條目中,如無特殊需要,記作 。外來語的「」、「」、「」用的也是這個發音,但有很多人會發作兩拍的「」、「」、「」。 「」子音在詞首發作塞音 ,詞中一般用鼻音 (「が行」鼻音、所謂的鼻濁音)。現在,發作 的日語使用者在減少,轉而使用和詞首相同的塞音或者使用擦音 的人在增多。 「」的子音處於詞首或者「ん」之後時,發作塞擦音(塞音和擦音組合成的 之類的音),詞中多用擦音( 等)。也有人總使用塞擦音,但這樣的音在「」之類的詞中難以發音,因而多為擦音。此外,「」的「」、「」,除部分方言外,發音和「」的「」、「」相同。 在母音「」之前的子音呈現出獨特的音色。某些子音發生前舌面接近硬顎的顎音化。例如,「」一般為 ,唯獨使用 。顎音化的子音後接“a”、“u”、“o”的時候,在後加上「」、「」、「」表記成類似於「」、「」、「」、「」、「」、「」這樣的形式。後接“e”的時候加上「」表記為「」,但是這個音節只在外來語中使用。 「」、「」、「」、「」的「」音的母音也很獨特,但發生的不只是顎音化,發音位置還移動到硬顎。「」、「」的子音為 。外來語中的「」、「」的子音是顎音化的 。「」、「」,在詞首和「ん」之後是 ,在詞中是 。外來語中的「」、「」的子音是顎音化了的 以及 。「」的子音是硬顎音 而非 。 此外,「」的子音多發為顎音化的 ,也有人發作硬顎鼻音 。同樣地,「」也有人發作硬顎閃音的,「」也有發作清硬顎塞音 的。 此外,「」中只有「」的子音發作清雙唇擦音 ,這是「」子音經歷了 [ → → ] 的變化所留下的殘留。由於「」在奈良時代發作p,在平安時代發作的緣故,五十音圖才把它歸類為雙唇音,這是一個歷史遺留現象。外來語中有人發 的音。由於“現代日語在「」的後面以及漢語詞中「」的後面接續「」發音的時候「」都會變為「」(p)的發音,出現連濁的時候也是變為「」(b),而不是濁喉擦音”;因此可以說明“「」的音位就不是h而是p,按擦音化規則除上述「」的場合以外都變為h”。即使是現代日語,如果把詞彙限定在和語詞和近代以前的漢語詞的話(不是源自「」的「」都是近代開始才產生的),上述規則都是成立的。這雖違反現代日語使用者的直覺,卻能更合理地、成體系地表達「」的連濁和「」、「」後的「」發音的變化。 此外,「」在詞首時傳送氣的,在詞中和詞尾時發不送氣的 ,」的子音是 。在這個子音後續母音a、e、i、o的時候(主要是外來語中),則新增小字假名「」、「」、「」、「」記作「」、「」(「」在「」、「」等和語詞中有使用)。「」、「」子音顎音化。但「」多寫成念成「」等等。「」、「」( )等音節,在外來語詞中想要儘量接近原音的時候有人會使用。 被稱作促音「」(音位記作)和撥音「」()的音,如前所述,是音韻學的概念,和前述的長音都作為特殊音拍處理。「」在語音學上實際的發音是 [ ] 之類的連續子音。但是也有時像「」這樣單獨出現,這時它是一個聲門塞音(喉塞音)。 此外,「」依據後續音的不同,發作 [ ] 等子音(但是在母音前是鼻母音)。句末等處使用 的人很多。 === 聲調 === 日語的「」(accent)和漢語的“聲調”(tone)在廣義上都屬於“高低重音”,也就是以聲音(pitch)的高低不同表現重音,而不同於英語的強弱重音。漢語的聲調稱作“曲線聲調”,高低變化在一個音節內實現,日語的聲調是在音拍和音拍之間體現,單獨的一個音拍不成聲調。漢語常常用聲調區別同音詞的語義,日語很少靠聲調區別同音詞的語義,因而日語聲調的作用主要在語義單位之間劃分界限翟東娜(2006)《日語語言學》(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 日語語音 第三節 韻律。不同的詞彙有不同的聲調,按音拍發生高低變化。許多時候可以用聲調區分同音詞(漢語則是沒聲調基本說不清話了)。例如東京方言中,「」、「」分別是「」(頭高型)和「」(平板型),聲調不同(上聲調標作“/”,下降調標作“\”)。「」、「」、「」之類的助詞沒有固定的聲調,而是由它們前面的名詞來決定。例如「」、「」、「」,單獨發音是「」、「」、「」,後接「」、「」、「」等助詞後變為「」、「」、「」。 標準語的聲調,可以按照“一個詞中音高是否有下降,若有下降則是在第幾個音拍後下降”來加以區分。音高下降的地方稱作下降點()或者聲調點(),聲高下降前的最後一個高讀音拍稱作聲調核()。例如「」第一拍是聲調核,「」第二拍是聲調核,「」無聲調核。一個單詞中要麼沒有聲調核,要麼有且只有一個聲調核;聲調降下去了就沒有再升上來的。將聲調核用表示的話,二拍詞有(無核)、、3種,三拍詞有、、、4種,隨著拍數的增多,聲調型別也增加了。沒有聲調核的詞稱作平板型,第一拍為聲調核稱為頭高型,最後一拍為聲調核稱為尾高型,聲調核在在中間而不在頭尾的叫中高型。頭高型、中高型、尾高型統稱為有起伏或者有核型,平板型稱作無起伏或者無核型。 此外對於標準語的聲調,當只發單詞或者的發音時,除了頭高型外,都會像「」、「」這樣在第一拍進入第二拍時音高上升。可是這個上升不是單詞所固有的,在像「」、「」這樣的表達中,音高上升出現在不加區分的一整塊發音單位(語句)的起始位置。這種上升稱之為句音調,起到幫助幫助人切割句與句間隔的作用。另一方面,聲調核是固定在每個單詞裡面的,「」的「」後出現的下降聲調並不消失。標準語的聲調從“語句”的第二拍開始上升(語句最初的單詞是頭高型的話則從第一拍開始上升),一直到聲調核都是平聲,在聲調核之後下降。因此,也就是說標準語裡面第一拍和第二拍的高低總相反,標準語的句首不會出現「低低高高…」或者「高高高高…」式的音調。聲調辭典中會使用「」、「」表記聲調(《新版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的單詞表也採用這種標法,而老版標日採用的則是寫一個數字在詞語後面的方法,其中無聲調核標0,聲調核在第幾個音拍上就標幾),但是需要注意這是實際上標的是隻有一個文節的語句的發音,它把句音調和單詞聲調核同時標出來。。 日語不同方言的聲調差別很大。日語的聲調體系可以分為好多類,不過最常見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東京式聲調和京阪式聲調這兩種。東京式聲調只有有聲調核和無聲調核的區別,京阪式聲調除了聲調核和無聲調核的區別,還有第一拍是高起式還是低起式的區別(京阪式不要求第一拍第二拍高低不同)。許多人以為日語聲調的區別是東西對立,其實實際的聲調分佈並非東西對立:東京式聲調基本分佈在北海道、東北地方北部、關東地方西部、甲信越地方、東海地方大部分地區、中國地方、四國地方西南部、九州東北部、沖繩縣部分地區;京阪式聲調則是分佈在近畿地方、四國地方大部分地區、北陸地方的部分地區。也就是說,京阪式聲調分佈在以近畿地方為中心的地區,東邊西邊都被東京式聲調包圍著。日本的標準語、共通語的聲調以東京的山之手方言為基準,屬於東京式聲調。 九州西南部和沖繩部分地區分佈有,它只有兩種聲調型別:聲調核要麼在倒數第二個音拍上,要麼在倒數第一個聲拍上。宮崎縣都城市存在只有一種聲調型別的。此外,巖手縣雫石町和山梨縣早川町奈良田等地的聲調區分的不是發音在何處下降而是發音在何處上升。和這些有聲調方言不同的是,在東北地方南部到關東地方東北部的地域,還有九州的東京式聲調和二型聲調之間包圍的地區的日語使用者對聲調沒有辨別,沒有詞中何處發音升高的規定(類似現代韓語)。這就是無聲調(聲調崩壞)地區。這些聲調的粗略區分中還有者各種小變種,有著各種型別之間的中間型別。 正如「」在東京發作「低高低」、在京都發作「高低低」那樣,單詞的調值在不同方言中有所不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各地方言中的聲調體系毫無對應關係。絕大多數場合下是有規則對應的。例如,「」、「」、「」在東京都念成「低高低」,在京都均念成「高低低」。「」、「」、「」在東京都念成「低高高」,在京都均念成「高高高」。「」、「」、「」在東京都念成「高低低」,在京都均念成「低低高」。像這樣在某個地方都屬於A類發音而在另外一個地方都屬於B類發音的詞彙集合,稱作語類()。 這個事實說明了各個日本方言的聲調系統,都來源於歷史上一個共通的聲調體系。稱其為原始日語的聲調。,並認為是它發展分化形成今天的東京式和京阪式聲調。現在有力的假說則認為,院政時代的京阪式聲調式聲調,是現在一切日語聲調體系的先祖。現在的各個方言的聲調都是由其漸漸變化而得來的(金田一春彥。以及奧村三雄。)。另外,也有人認為各個方言的聲調是歷史上地方的無聲調和中央的京阪式聲調交融而產生的(山口幸洋)。 == 文法 == === 句子結構 === 英語和漢語造句使用「I read a book」、“我讀書”這樣的語序,稱之為主謂賓結構,而日語造句使用「」【我[主題標記]書[賓格標記]讀】這樣的語序,稱作主賓謂結構(不過日語用賓主謂也可以,因為日語是黏著語,而非孤立語)嚴格說來,英語句子必須要有動詞,日語句子卻可以用動詞結尾也可以用形容詞或者名詞+助動詞結尾。因此,與其說日語語句的基本結構是「S(主語subject)—V(動詞verb)」,倒不如說是「S(主語)—P(謂語predicate)」這一「主謂結構」更為合適。 * 【我[主題(主格)標記]社長是(簡體)。】(我是社長。) * 【我[主題(主格)標記]去】(我去。) * 【我[主題(主格)標記]高興】(我很高興。) 上述句子都屬於「S—P」結構(主謂結構)。在英語中它們分別成「SVC」、「SV」、「SVC」結構,因此分別稱1為名詞句,2為動詞句,3為形容詞句。可是在日語中這三種結構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因此,剛剛開始學習英語的人,可能會仿造「I am happy.」的形式造出「I am go.」這樣的病句。。 ==== 題述結構 ==== 此外,日語句子中除了主謂結構之外,還有很多句子採用「題述結構」,由「題目+敘述部分」構成。題目指的是一句話的主題(三上章稱其為"what we are talking about"。),和“主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主語多用「」標示,是動作和作用的主體,而題目常用「」標示,展現的是句子敘述的中心。當一個句子的題目同時也是主語的時候,題目後標示了「」就不用再標示「」,究其結果也就成主語後標示「」了;而題目同時為賓語也不用再標示「」,只用標示「」。例如: * 【大象[主題標記]大。】(大象大。) * 【大象[主題標記]籠子[與格標記]放入了】(把大象塞進籠子了。) * 【大象[主題標記]餌食[賓格標記]餵過了】(給大象餵過食了。) * 【大象[主題標記]鼻子[主格標記]長】(大象鼻子長。) 之類的句子中,「」在每個句子裡都是題目。第4句中的「」可以替換為「」,因為此句的主題兼任主語。可是,第5句以後的「」不能替換為「」。第5句可以替換為「」,第6句可以替換為「」,至於第7句則沒有替換詞(有人認為可以替換成「」。,相當於句子改寫成“大象的鼻子長”)。這些句子裡的「」這個題目並不表示特定的格,只是表示我現在要討論和大象相關的問題。 這些句子中接續在「」這個題目後面的都是「敘述部分」。 大野晉認為,「」和「」分別表示的是未知和已知。例如 * (我是佐藤) * (我是佐藤) 中,前者意味著“(誰是佐藤呢?)我是佐藤”(已知佐藤而不知“我”),而後者意味著“(我是什麼人呢?)我是佐藤”(已知“我”而不知佐藤)。因此,日語裡「」、「」、「」這些疑問詞總是後接「」變為「」、「」、「」而不會變成「」、「」、「」,因為它們總是表示未知的事物。 像日語這樣擁有題述結構的句子的語言,稱之為話題優先語言。有些東亞語言,例如漢語、朝鮮語、越南語、馬來語、他加祿語,也擁有這種句式。 ==== 主語廢止論 ==== 考慮到上述的「」那樣、能分解成「題目+敘述部分」而不是「主語+謂語」的句子在日語裡非常常見,因此可以說日語句子中的主語原本就不是必須的。三上章因而提出主語廢止論(停止使用“主語”這一語法術語的提案)。三上表示: * 【甲(主格)乙(與格)丙(賓格)介紹(動詞)。】(“甲介紹丙給乙。”) 一句中,「」、「」、「」這三個成分都是說清楚「」這個動作的具體含義所需要的,互相之間沒有優劣之分。重要的是把它們整合起來的謂語「」。「」、「」、「」中不管哪一個都是補充說明謂語的詞語(補語)。與之相對,英語等語言中的主語卻是特別的,因為動詞變位需要考慮主語的性、數。 有些句子用英語式觀點只能解釋為“省略了主語”,按上述的思考方式卻可以很好地得到解釋。例如: * 【波馬知長大後的東西(賓格)歩裡(與格?)叫做。其中小句為「波馬知(主格)長大了(動詞)東西(名詞)」】(把長大的波馬知(小鰤魚)叫作步裡(大鰤魚)。) * 【這裡(方位格)新聞(賓格)傳達(動詞,敬體)。】(在這裡傳達新聞。) * 【一天比一天(副詞)暖和(形容詞)變得(動詞,敬體)。】(一天比一天暖和了。) 都是上面提到的沒有主語的句子。但是從“日語句子是以謂語為中心,補語只是在有必要時才新增”的觀點看來,可以說上面的句子不管哪一個都是完整的句子,沒有省略成分。 由於“主語”這個用語/概念在實際工作中顯得很便利,因此今天的語法學說還常常使用這個詞。通常把後接了格助詞「」的語法專案作為主語。但是,和三上的說法爭鋒相對、主張日語句子中必須有主語的人在今日的研究者裡是少數──只有生成文法的支持者和鈴木重幸等人的言語學研究會小組那樣的學派,由於主語在生成、製造句子中的重要作用而認可主語這個概念。森重敏在分析日語句子時也是立足於“主謂關係”的,但他這裡所說的“主語”、“謂語”並不同於一般所說的主語和謂語。。現在日本學校教學中通行的語法────中,往往都會使用以“主語”、“謂語”等概念為代表的傳統語法術語,但也有的版本的教科書並不把主語單獨拿出來區別看待。 === 句子成分 === 即使是認為有主語和謂語就有句子的人,也沒法只用這兩個要素就說明句子的結構。在主語、謂語之外,還需要加上修飾語等成分,才形成複雜的語句。使得句子得以成立的這些成分稱作“句子成分”。 把句子成分分為“主語”、“謂語”、“修飾語(連用修飾語、連體修飾語)”、“接續語”、“獨立語”五種。在學校語法中,“並列語(互相併列的文節、連文節)”()和“補語、被補語(互為補充關係的文節、連文節)”都不是句子成分,而是表達文節之間、連文節之間關係的概念,因而總是形成連文節變成上述五種成分之一。於是教科書隨之採用“並列關係”、“補助關係”這樣的用語(概念),而很少有教科書使用“並列語”、“補助語”的概念。此外,“連體修飾語”原則上不能單獨充當成分,總是要和被修飾語在一起才能構成連文節充當句子成分。 除(出版社)之外的其他四家出版社的教科書中,都把能單獨構成文節的成分像“主語”那樣稱作“╳語”,把構成連文節的成分像“主部”那樣稱作“╳部”。只有學校圖書把文節和連文節都稱作“╳語”,而把一個句子中能劃分成的最大部件稱之為“╳部”。 ==== 主語、謂語 ==== 造句子所需的基本成分。其中謂語尤為重要,在句子中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下雨。書多。我是學生。都是由主語和謂語構成的句子。有的教科書中強調謂語統合全文的作用,而把主語放在修飾語中加以解說(參見上一節主語廢止論)。 ===== 連用修飾語 ===== 和用言相聯的修飾語(用言的意思請參照自立語)一節。「」哥哥教弟弟算術。一文中「」、「」等表示格的部分,就是和謂語動詞「」相聯的連用修飾語。此外,「」、「」認真地教算術。熱心地教算術。等句中的「」、「」“認真地”、“熱心地”等詞也是和「」相聯的連用修飾語。不過,如果缺乏了「」、「」“弟弟”、“算術”等詞的話,整個句子就會變得不知所云,而「」、「」“認真地”、“熱心地”等詞即使缺少了,也還是個能傳達資訊的完整的句子。因此,有人認為前者為句子的主幹,應稱為補充成分,而後者應稱為修飾成分北原 保雄 (1981) 『』(中央公論社)。有的國語教科書裡對這兩者有區分。 ===== 連體修飾語 ===== 和體言相聯的修飾語(體言的意思請參照自立語)一節。「」、「」、「」、「」“我的書”、“走的路”(自動執行的步道,即電動步道)、“紅色的髮卡”、“大的眼睛”中的「」、「」、「」、「」“我的”、“走的”、“紅色的”、“大的”為連體修飾語。鈴木重信、鈴木康之、高橋太郎、鈴木泰等人認為,連體修飾語賦予“表現事物的句子成分”以特徵,是一種規定“該事物是什麼樣的事物”的句子成分,因而把連體修飾語稱作“規定語”(或者“連體規定語”)。 ===== 接續語 ===== 像「」、「」“累了,動不了。”、“想買,但沒錢。”中的「」、「」“累了”、“想買,但”那樣,和後續部分有邏輯關係的語。此外,像「」、「」“今天是個晴天。所以,去郊遊吧。”、“你還年輕。明明如此,為什麼心灰意冷呢?”中的「」、「」“所以”、“明明如此”那樣連線前文和後文的成分也屬於接續語。在詞類中,總是用作接續語的詞的詞性為接續詞。 ===== 獨立語 ===== 獨立語像「」、「」“好的,我知道了。”、“哥哥,要去哪裡?”中的「」、「」“好的”、“哥哥”那樣,並不和其他成分相聯,也不被其他成分相聯。從是否和其他詞相聯這一定義來看,獨立語幾乎都是一些表示感動、發動號召、應答、提示的語言。在詞類中,總是用作獨立語的詞的詞性為感嘆詞。 ===== 並列語 ===== 在「」、「」“買橘子和蘋果。”、“北海道的冬天又冷又難熬。”中,「」“橘子和蘋果”和「」“又冷又難熬。”均是由兩個互相併列的成分構成。作為一個整體,「」相當於連用修飾部,「」相當於謂部。 ==== 賓語和補語 ==== 現在通行的學校語法中並無相當於英語語法中“賓語”、“補語”的概念。英語語法把“I read a book.”中的“a book”看作賓語,為主謂賓結構的一部分;此外,“I go to the library.”中的“the library”則是看作和前置詞一併加入的修飾語。與之相對,日語則是像 * (我讀書。) * (我去圖書館。) 這樣,不論是「」“書”還是「」“圖書館”,都是“名詞+格助詞”的結構,沒區別,因而都被視作“連用修飾語”這個句子成分。按照學校語法,「」“我讀書。”不用“主語+賓語+動詞”(SOV)句型解釋,而用“主語+修飾語+謂語”來解釋。 ===== 物件語(補語) ===== 鈴木重幸、鈴木康之等人認為,“連用修飾語”中屬於“賓語”的語,是說明謂語所要描述的動作和狀態所不可或缺的“物件語”(Object)漢語“賓語”一般對應日語的「」。。承認它屬於句子的基本成分。高橋太郎、鈴木泰、工藤真由美等則是把相當於“物件語”的成分稱作“補語”,認為它對於主語和謂語所描寫的事情起到補充說明的效果。 ===== 狀況語 ===== 像「」“明天鎮子有祭典。”「」“下雨了,帶傘吧。”中的「」、「」、「」“明天”、“鎮子”、“下雨了”那樣,敘述事件發生的時間、場所、原因、目的的句子成分叫做“狀況語”。在學校語法中屬於“連用修飾語”,但是,“(連用)修飾語”表達的是謂語的內部屬性,而“狀況語”表達的是外部狀況,起的是錦上添花的作用。漢語有“狀語”的概念,但是內涵和外延與日語的“狀況語”不完全一致,日語的“修飾語”在漢語裡也是“狀語”。 ==== 修飾語的特徵 ==== 日語的修飾語總在被修飾語的前面。「」、「」“勇猛前行”、“白雲”中的「」、「」“勇猛”、“白”分別是「」、「」“前行”、“雲”的修飾語。日語的修飾語可以變得很長,不過還是前置,例如: 這一短歌中,從句子開頭到「」之前的一大串內容都是「」的修飾語。 在法律條文和譯文中,常常出現主語和謂語之間夾著一個長長的修飾語,讓人很難一下子看清文意。例如,《日本國憲法》(原文為舊字舊假名,此處保留原表記)中有這樣一節: * 日語原文: * 中文翻譯: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 英文翻譯: ──《日本國憲法》第九條第1款 在作為主語(題目)的「」和謂語「」之間,隔了好長的一個修飾語;如果不是讀慣這種句子的人,可能一下子讀不清楚。這與英語the Japanese people後面馬上接renounce正好形成對照。 不過,修飾語後置的英語也有時候會出現修飾語弄得句子很難懂的例子,西方人稱作園徑句型(;翟東娜(2006)《日語語言學》(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十八章 心理語言學研究 第二節 心理語言學的主要研究課題): * 英文: * 日譯: * 中譯:跑過牲口棚的馬倒了下去。(更好的翻譯:馬跑過牲口棚,便倒了下去。) 這個日語句子中和「馬」相聯的連體修飾語「」在「馬」之前,因此不容易誤解,但是英語裡修飾「」的「」在「」後面,這導致誤解──英文版也可以讀作“馬跑過了倒塌的牲口棚。” === 詞類 === 把單詞按其意義、型態或職能加以分類所得的種別叫做詞類()。諸如“形容詞”、“名詞”這樣的“詞類”概念,和上述“句子成分”的概念是不同的。例如名詞「」,作為句子成分時,可以做主語也可以做修飾語,像「」這樣後接助動詞「」的時候則是做謂語。動詞、形容詞、形容動詞都是既可做修飾語也可做謂語。副詞多用作連用修飾語,連體詞專用於連體修飾語,連詞(接續詞)專用於接續語,嘆詞專用於獨立語;但並非某種特定的詞類一定對應某種特定的句子成分。 對於究竟是什麼決定每種詞類所具有的特徵這個問題,有著許許多多的回答。通常,表示事物的詞語是名詞、表示動作的詞語是動詞、表示性狀的詞語是形容詞;但是也有不少例外,因而這不能作為定義使用。 橋本進吉在劃分詞類的時候,完全不考慮詞語所表示的意思,而是主要透過詞語語法形式上的區別來劃分的。橋本的這種做法對初學者也很容易理解,因而學校語法也是基於橋本語法的。 在給詞語分類時,學校語法把「」、「」、「」、「」之類自身可做文節的詞語稱作“自立語”(),把「」、「」、「」、「」之類無法單獨做文節的、必須依附於自立語使用的詞語稱作“附屬語”()。此外,由於日語是在自立語之後依次添入詞綴和附屬語來起到對應的語法作用的,因而日語在語言型別學上屬於黏著語。 ==== 自立語 ==== 自立語可分為有活用的自立語和無活用的自立語。 在無活用的自立語中,能做主語的稱作名詞。在名詞中,有人把代名詞和數詞單獨分類。另一方面,不能做主語、能單獨做連用修飾語的稱作副詞,能做連體修飾語的稱作連體詞,能做接續語的稱為連詞(接續詞),只能做獨立語的稱作感嘆詞。對於副詞、連體詞是否應該各自作為一種詞類,還有爭議,有人將其更加細分參照等。,也有人將其和其它詞類合併。。 在有活用的自立語中,將有命令形的稱作動詞,沒有命令形、連體形以「」結尾的稱作形容詞(有的書籍稱作「」、“第1類形容詞”),沒有命令形、連體形以「」結尾的稱作形容動詞(有的書籍稱作「」、“第2類形容詞”)。對於形容動詞是否單獨是一個詞類,也有時枝誠記。和鈴木重幸等學者持否定意見。 此外,在日語中,“名詞”和“體言”這兩個詞往往混用。日本自古以來,在給詞語分類的時候,往往就把沒有活用(詞形從不變化)的詞稱作“體言”,把有活用(詞形有變化)的詞稱作“用言”,把助詞、助動詞之類的稱作「」。現在的學校文法中,“用言”指有活用的自立語(動詞、形容詞、形容動詞),“體言”指無活用自立語中的名詞(以及代名詞、數詞)。也就是說,“體言”和“名詞”可以說指的是同一事物,但是在強調它是沒有活用的時候稱其為“體言”,強調它在句子成分中能充當主語的情況下稱作“名詞”。 ===== 體言 ===== 名詞、代詞和數詞總稱體言,可以做句子的主語、補語、賓語、也可以和斷定助動詞結合起來作謂語,沒有語尾變化。 * 名詞():表示事物名稱的單詞。如:(日本)、(人)。 * 代詞():代指人或者事物的單詞。如:(我)、(這裡)等。 * 數詞():數目的稱呼叫做數詞。如:(一個)、(第二)等。 ===== 用言 ===== 動詞、形容詞和形容動詞總稱用言。用言可以獨立作謂語,也可以獨立作定語(連體修飾語)或狀語(連用修飾語),不過根據後面所接續的助詞,必須改變語尾,即活用。 * 動詞():表示事物的存在、動作或臨時狀態。如:(洗)、(接受)等。 * 形容詞():說明體言的性質或固定狀態。如:(寬敞的)等。 * 形容動詞():功用與形容詞相近、功能介於動詞和形容詞之間,但是語尾變化與形容詞和動詞不同,是後來從名詞(尤其是漢語名詞)和日語固有的詞根派生而來。如:(安靜)、(純潔)等。詞典學、語法學界也有觀點認為形容動詞根本不存在,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形容動詞只不過是名詞的一種接續方式而已。 ===== 其他詞類 ===== * 連體詞():只能加在體言前作修飾、如:(這個)、、(那個)。 * 副詞():修飾用言的狀態、程度,形容詞與形容動詞經由語尾變化可以變成副詞,如:(稍微)、(很、非常)等。 * 連詞():用於連線詞和詞、成分和成分、句子和句子的詞。在句與句之中作為承先啟後的作用,用於表達前後兩者關係,本身沒有活用。如:(然後;所以)、(而且)。 * 嘆詞():表示發話者的感嘆、互換或應答。嘆詞本身無實在的詞彙意義,也無詞尾變化,可以獨立構成句子。 ==== 附屬語 ==== 附屬語同樣分為沒有活用的和有活用的。 沒有活用的附屬語稱作助詞。「」、「」、「」、「」中的粗體部分皆為助詞。助詞可分為:表示名詞和謂語之間格關係的格助詞(參照名詞的格一節),表示活用語和其後接續部分的關係的接續助詞,在詞語後新增程度、限定等意義並修飾後續用言的副助詞,在句末表達疑問、詠歎、感動、禁止等語氣和意圖的終助詞。鈴木重幸、高橋太郎、鈴木康之等人不把助詞當作單獨的詞彙,而是稱之為附屬辭(“添頭”),看作是構成詞彙的一部分或詞尾。 有活用的附屬語稱作助動詞。「」、「」、「」、「」、「」、「」中的粗體部分皆為助動詞。 * 助詞():日語最重要的詞類,決定在句中的地位、和其他單詞的關係、句子的時態,或是表示特殊的意義。現代日語有三十幾個助詞,大多是由一兩個音節組成,但是在最重要的格助詞中也存在複合格助詞,日語的一個句子就是由單詞後面附上助詞,依照大概的順序組合而成。如:(提示主題、或分開主語和謂語)、(表動詞的受語) * 助動詞():同時具有助詞和動詞的性質、接續在動詞後面,給動詞增添特殊意義或是派生成被動、使役動詞,接續時前面的動詞語尾必須變化,而有些助動詞本身也會有語尾變化。如:(代表被動)、(代表否定) === 名詞的格 === 名詞和動詞、形容詞、形容動詞,透過它們的形式變化表現出它們在句中擔當的成分。 對於名詞,透過後置「」、「」、「」之類的格助詞來表達它們和動詞的關係(格關係)。由於日語不透過詞序表達格關係,日語的詞序是比較自由的。例如,“謝爾蓋科長把地下空間A的鑰匙給了羅伊德”,在日語中可寫作: * 謝爾蓋科長(主格)羅伊德(與格)地下空間A的鑰匙(賓格)給(動詞)。 * 羅伊德(與格)謝爾蓋科長(主格)地下空間A的鑰匙(賓格)給(動詞)。 * 地下空間A的鑰匙(賓格)謝爾蓋科長(主格)羅伊德(與格)給(動詞)。 每句話所重點強調的詞語不同,但是表示的句意是相同的,在日語中都是正確的句子。 主要的格助詞及其典型的用法如下,共有六格: 「」 表動作、作用的主體。主格。 例:「」、「」 「」 表連體修飾語。屬格。 例:「」、「」 「」 表動作、作用的物件。賓格。 例:「」、「」 「」 表共同進行動作、作用的人或物。共格。 例:「」、「」 「」 表動作、作用的起點或比較的物件。與格。 例:「」、「」 「」 表動作、作用所進行的場所。方位格。 例:「」、「」 如上所示,格助詞中除了「」只用於連體修飾,表名詞和名詞之間的關係之外,其他格助詞表的都是修飾謂語的名詞和謂語之間的關係。此外,上表展示的不過是最典型的用法,也有不少用法在上表之外,例如:不表示主語的「」、不表示賓語的「」、不表示動作物件的「」、小句中表主體的「」。 格助詞中的「」、「」、「」在口語中往往會脫落。此時若無上下文的提示,就將語句最開始的部分視作「」。將「」除去助詞唸作「」時,由於「」可以被當作「」格看待,會造成誤解。「」略作「」則由於上下文的限制可避免誤解。此外,「」、「」、「」、「」、「」等格助詞在口語中也不能省略。 在題述結構的句子(參見「句子的結構」一節)中,替換特定的格助詞為「」。例如「」這個句子中,將「」作為題目就是「」。 無題目句 有題目句 不同的動詞所需要支配的格的個數不同,例如動詞「」成句需要「」格,「」馬跑。就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了。但「」這個詞如果只加上「」格,例如「」哥哥任教。還不是個完整的句子;在加上「」格,變成「」哥哥在小學任教。就是完整句了。也就是說,「」需要有「」格、「」格。 但是,對於「」教授這個義項而言,「」哥哥教授弟弟算術。沒有「」格也是一個完整句,這時「」格不是必需的。亦即「」這個詞取“任教”之意時需要「」格、「」格,取“教授”之意時需要「」格、「」格、「」格。像這樣形成完整句子所必須的格,稱之為“必須格”。 === 活用形及其種類 ===   日語中的名詞伴隨著格助詞呈現出不同的格,與之相對,用言(動詞、形容詞、形容動詞)和助動詞則是透過詞尾變化展現其在句中所擔當的成分以及“時態”、“體”、“一句話是否已經說完”等資訊。日語中的動詞變位,中國編寫的日語教材中通常遵循日語中的用語,稱之為活用;而有動詞變位的詞語,稱之為活用語。 學校文法認為現代日語白話文中的活用語有6種活用形。以下舉例展示動詞、形容詞、形容動詞的活用形。 活用形 動詞 形容詞 形容動詞 未然形 連用形 終止形 連體形 假定形 命令形 ○ ○ == 書寫系統 == 現代日語的書寫系統包括假名、漢字和羅馬字。 === 假名 === 假名(kana)為日語的表音文字,主要有平假名、片假名和萬葉假名、變體假名幾種型別。萬葉假名現已不再使用,但它是前兩者的雛形。 現代日語中平假名與片假名各有46個清音,分別一一對應。除此之外還有濁音、半濁音、拗音和促音等變化。 平假名為漢字草書的變形,片假名為漢字楷書或漢字部首的變形,一般情況下兩者有各自的使用範圍。 下面是以五十音順排列的日語假名,其他的排列方式還有伊呂波順。每個單元格中,左邊為平假名,右邊為片假名,上方為其羅馬字(平文式)。 a i u e o a i u e o K ka ki ku ke ko S sa shi su se so T ta chi tsu te to N na ni nu ne no H ha hi fu he ho M ma mi mu me mo Y ya - yu - yo R ra ri ru re ro W wa - - - wo(o) n n n n n 其中,yi、ye、wi()、wu、we()五個假名由於口語的變更已經不使用了。wo()的發音和 o()完全相同。 五十音中的各假名,都可大致按照各假名對應的平文式羅馬字發音;除了ra行不讀作/r/反而更靠近/l/之外,應使用英語的拼寫讀音規律。然而具體的發音亦不完全相同,詳見音韻一節。 === 濁音和半濁音 === 濁音主要是在清音的右上角新增兩點(゛、點々、-{濁}-點、或-{濁}- )表示、而ha行假名加上一個圓圈(゜、半-{濁}-點、或丸)表示半濁音。 A I U E O G ga gi gu ge go Z za ji zu ze zo D da ji zu de do B ba bi bu be bo P pa pi pu pe po Ng nga ngi ngu nge ngo === 拗音 === 日語中使用i列假名加小寫、、來表示硬顎音,稱作拗音(Youon)。 ya yu yo K kya kyu kyo S sha shu sho T cha chu cho N nya nyu nyo H hya hyu hyo M mya myu myo R rya ryu ryo ya yu yo G gya gyu gyo J ja ju jo B bya byu byo P pya pyu pyo Ng ngya ngyu ngyo 除此之外,在片假名中,還可以使用其他列的假名加小寫 、、、、、來表達外國文字讀音。 a i u e o Y ye W wi we wo V va vi vu ve vo S si Z zi Sh she J je Ch che T ti tu D di du Ts tsa tsi tse tso F fa fi fe fo Sy syu Zy zyu Ty tyu Dy dyu Fy fyu fyo Vy vyu Kw kwa kwi kwe kwo Gw gwa gwi gwe gwo 注:以前“v”音也曾經在 的片假名上加濁點來表示: = va, = vi, = ve, = vo,但這種寫法現在已經被廢止。 === 促音 === 使用小體書寫的平假名“”或片假名“”表示音節突然中斷,前一拍的末尾新增後一拍開頭的子音,形成一個促音。促音是一個單獨的音節,在唸的時候雖然不發音,但是要停頓。 促音通常是中古漢語入聲字的殘留、在羅馬字中則以重複下一字之子音(若無子音、使用h)為表記。例: “日本”=“日”+“本”;“日”=“”(nichi)、“本”=“”(hon)。 當把“日”和“本”放在一起唸的時候,“日”的後半個音節“”(chi)變為促音。由於過去的日語有過p變h的變化,所以“本”的發生半濁音變化,念為“p”。所以“日本”的日文念法由“”(Nichi-hon)縮簡為“”(Nippon唸Ni.p-po.n)。 === 長音 === 日語中有長音,即該假名的母音被拉長為2拍。 使用平假名時,當跟在後面的字母與前一個字母屬於同一段時,前面的字母的母音就會變成長音,如(奶奶/姥姥)。另外,「え」段字母的後面的「い」及「お」段字母的後面「う」也用來表明長音,但組合發音應為「ē」、「ō」,而不是「ei」、「ou」。例如(警察)、(少年),ke與sho的母音都要拉長為2拍。 使用片假名時,長音大多使用“”來表示(直書時必須直寫)。例如:(拉麵) 轉寫羅馬字時,長音可以寫作假名對應的字母或直接加上字母h(多用於地名或姓氏),亦或在長母音上加上一個長音符(短橫)或揚抑符(尖頭)來表示。所以 = 、 = 。另外,漢字詞中的帶 -ng 鼻音韻尾的詞,在轉為日語詞時也多轉為長音出現,如 。 要說明的是,日本的一些專用名稱,比如東京、大阪、京都,由於它們的名字在英文裡已經用了很長時間,所以它們的羅馬字的長音一般不特別表示;要表示也只會在字母上方加一個長音符或揚抑符,如,在寫羅馬字時, = ,但不是 。同樣的道理, = ,但不是 ; = ,但不是 。 === 撥音 === 撥音、 (n) 不出現在詞頭,但要有一拍的發音長度。受其後面音節的影響,其讀音也不同。 * 在た行、だ行、ら行、な行的音節前發 /n/ 音,如(各位) * 在ぱ行、ば行、ま行音節前發 /m/ 音,如(報紙) * 在か行、が行音節前面發 /ŋ/ 音,如(電力/電燈) === 假名的演變 === 日本最早出現文字的文物大約是在公元1世紀、那時的日本學者使用漢字來給日語表音、稱為“訓讀”。在這一基礎上發展出萬葉假名──最早出現在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中。這種方式借用了漢語的表音功能而捨棄了其結構性,再加上漢語沒有詞形的活用和缺少助動詞,在公元9世紀先後創造以漢字正體為藍本的片假名和以漢字草體為藍本的平假名,將日本的文字徹底進化到表記文字的時代。 == 詞彙 == === 詞彙的種類 === 日語的詞彙可以分為四類: * 固有詞():和族原來的詞彙,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動詞、形容詞和具象的名詞。 * 漢字詞():自古吸收漢字學習中華文化,並創造全新的漢語詞彙,當中包括和製漢語。大部分與中文意思相同或相近。主要是抽象詞彙和對應西洋文化的漢語造詞。 * 外來語():主要是來自英語,由於英語本身字型檔豐厚,自古受其他歐洲語言影響而來源多元,因此日語中歐語借詞,其實不少仍然跟英語吻合。而各個語種在日語中詞彙的側重面不同。 ** 葡萄牙語:主要是生活方面的詞彙。參見日語中的葡萄牙語借詞。 ** 荷蘭語:主要是科學技術和日用品方面的詞彙,還有航海、度量衡方面的。參見日語中的荷蘭語借詞。 ** 法語:最初是軍隊用語,以後多是藝術、服飾、飲食方面的,亦有哲學、社會學、語言學等用語。參見日語中的法語借詞。 ** 德語:主要是學術方面的,特別是哲學、醫學和化學方面的。參見日語中的德語借詞。 ** 義大利語:主要是藝術特別是音樂方面的詞彙,多和英語雷同。 ** 俄語:詞彙量不多,主要是與革命和思想有關的。 ** 英語:佔外來語的絕大多數(80.8%,1990年)、包含的領域十分廣泛、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面。特別是近年來,來自英語的外來語呈爆炸性增長的趨勢。 ** 漢語:詞彙量不多,除了地名,還有飲食、植物名和一些形容詞。(注:此類詞語多數使用片假名,很少使用漢字,區別於日語中的漢字詞。) ** 參見日語中的其他語言借詞。 * 混種語:以上三種的混合型,包括日本人生造的看似外來語的詞彙(大部份是和製英語),例如「」(cosplay,是由costume(服裝)加上play(扮演)兩個英文單字組成)。除以上所說的情況外,混種語有另一個定義是將外來語音節簡化。例如英語的convenience store()會刪減為konbini()、personal computer()會刪減成pasokon()。這個現象是由於日本人較喜歡4個假名的字,所以近年有很多字都被日本人改成4個假名,而這些字大都是日常生活的常用字。 === 擬聲和擬態詞 === 模擬外界的聲音或以聲音等形象地表達事物的形象和狀態的詞、稱為擬聲和擬態詞。 日語中擬聲和擬態詞的數量眾多,描繪形象的分類十分細緻,遠遠超過其他語言。擬聲和擬態詞不僅在口語中,而且在文學作品和廣告語中的應用都十分廣泛,使語言顯得活潑生動。例如:等都是擬態詞。例如:~等都是擬聲詞。 === 敬語 === 所謂敬語就是說話人對聽話人或話題中的人表示敬意的語言現象。說話人在社會關係中,對應該表示敬意的人就必須使用敬語。敬語的使用由以下三個主要因素來決定: # 說話人的年齡或社會地位處於下方,要對上面的人表示敬意時使用敬語。 # 初次見面時,說話人和聽話人的關係不親密時,要對聽話人表示敬意時用敬語。 # 內、外關係也是在使用敬語時必須考慮的。 一些看法認為日語沒有任何作為髒話的單詞,但這單純是一種迷思,所有的人類語言都有做為髒話的單詞和其他的禁語,髒話普遍存在於所有的語言當中。雖然因為日本社會傳統的階級概念與隨之而生的敬語系統,使得人們可透過敬語系統的使用來達成侮辱的目的,但日語中一樣有一些單詞被視為髒話。詳情可見。 === 方言 === 日語大致可分為東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九州方言、又可以進一步分為北海道方言、東北方言、關東方言、東海東山方言、八丈島方言、北陸方言、近畿方言(關西腔)、中國方言、雲伯方言、四國方言、豐日方言、肥筑方言和薩隅方言等。 琉球人使用的琉球語,和日語的關係密切,在發音、詞彙、文法等方面保留了許多古代日語的特色,但它是另一種和日語有親屬關係的語言。而沖繩流行一種混合了琉球語口音和詞彙的日語方言,即沖繩日語。 日本全國通用的語音叫做標準語()或共通語()、它是以東京方言為基礎的。 由於教育和大眾傳媒的推廣,日本的共通語普及程度很高,即使說不好的人也能聽懂。雖然方言聽起來很親切,但大多數的日本人在與別人進行事務性交往的時候,或在比較正式的場合中,都使用共通語。外國人學日語時都是學共通語(東京方言)的。方言一般侷限於家人或同鄉人之間的談話中。電視、電影和小說裡也不時會用上方言來達到娛樂效果,或是使人物形象更為生動。 == 結構 == === 書寫 === 日語可以使用平假名、片假名或羅馬字書寫。有的詞可以使用漢字書寫,但是意義並不一定與漢語對應詞相同。日語的片假名通常是用來書寫外來語、又或是加強語氣時用的,有時也可作擬聲詞使用。 漢字 平假名 片假名 羅馬字 中譯 watashi 我 上例為日語中常見之自稱以幾種不同的方法轉寫時的差別,中文意思相當於“我”。 === 句子的結構 === 由於詞的語法功能是由助詞(小品詞)來決定的,所以日語的語序相當自由、只是謂語必須放在最後。 === 動詞的時態 === 日語動詞的時態有“過去”、“現在/未來”兩種。 日語的時態、是透過動詞詞尾的假名變化來實現的。通常日語的動詞由兩部分構成:詞幹和詞尾。詞幹一般是漢字;而組成詞尾的假名叫做送假名。例如「」、「」是詞幹、「」是詞尾。有兩個特別的動詞-「」來和「」做/幹,詞幹和詞尾是不能分開的。 日語的動詞都是以u音結尾的。按照時態變化的方式可以分為四類:五段動詞(,第一組動詞)、一段動詞(,第二組動詞)、行變格動詞(只有一個)和行變格動詞(「」、「漢字詞/外來詞/擬聲擬態詞+」)(行變格動詞和行變格動詞合稱,第3組動詞)。其中一段動詞又可分為上一段動詞和下一段動詞。日語的動詞除了兩種變格動詞之外、時態變化都是規律的。 === 詞語的活用 === 日語中、能活用的詞稱為用言。動詞、形容詞、形容動詞都是用言。它們都有時態的變化。和時態變化相類似、它們也是透過詞尾的送假名變化來達到詞類的活用。幾乎所有用言的活用都是規律的。 == 辭典 == 在古時,為了閱讀漢文典籍,因此編寫了大量的詞典。估計日本最早的的詞典記錄,是天武11年(682年)的《新字》44卷(《日本書紀》),由於原書久佚,所以只知道書名是漢字,詞典的內容不明。 奈良時代寫的《楊氏漢語抄》和《辨色立成》兩本詞典,都只有佚文留下,不過是有訓讀的漢和詞典。現存最古老的辭典是空海編寫的《篆隸永珍名義》(9世紀),不過,是模仿中國南朝字書玉篇的部首排列的漢字詞典,沒有訓讀。10世紀初編寫的《新撰字鏡》是最古老而有傳本的的漢和詞典,在部首排列漢字之後,用萬葉假名記下訓讀。 平安時代中期編寫的《和名類聚抄》,為根據意義分類的漢語附上萬葉假名,有強烈的漢和詞典百科詞典色彩。院政時代有集過去的漢和詞典大成的《類聚名義抄》出版。根據漢字的訓讀附上的聲調符號系統在院政時期大致確定。 鎌倉時代編寫的百科詞典《二中歷》,詩歌創作用的實用韻書《平他字類抄》,語源詞典《塵袋》和《名語記》。到了室町時代,讀寫開始普及至不同的階層,因此有漢詩韻書《聚分韻略》,漢和詞典《倭玉篇》,包含通俗語的日語詞典《下學集》及順序羅列日常語單詞的通俗百科詞典《節用集》等出版。安土桃山時代末期,根據耶穌會的基督教傳教士,有日語和葡萄牙語的詞典《日葡詞典》出版。 江戶時代,以室町時代的《節用集》作為基礎的多本詞典出版。主要有易林本《節用集》和《書言字考節用集》等。此外,還有包含帶滑稽趣味的和歌用語詞典《世話盡》,語源詞典《日本釋名》,俗語詞典《志布可起》及枕詞詞典《冠辭考》。日英英日詞典有1867年的「和英語林整合」初版。 進入明治時代,從1889年開始大槻文彥編輯的小型詞典《言海》出版。這是首部網羅「古典語·日常語」、「五十音圖的順序羅列標題」及「詞性·漢字記載·詞句解釋」的現代日語詞典。《言海》成為後來詞典的模範,後來也有增補版的《大言海》出版。 此後,廣泛地被使用的小型日語詞典,有金澤莊三郎編輯的《辭林》,新村出編輯的《辭苑》等。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到戰後,金田一京助編輯《明解國語詞典》(和尚豪紀執筆),並由今天的《三省堂國語詞典》及《新明解國語詞典》承繼。 作為中型詞典,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編寫的《大言海》和松井簡治·上田萬年編寫的《大日本國語詞典》,及在戰後新村編輯的《廣辭苑》。現在以林大編輯的《言泉》和松村明編輯的《大辭林》為首,再加上數種中型詞典。 今天,最大的日語詞典,是有約50萬字的《日本國語大詞典》。 == 外部影響 == 吳語在西元五至六世紀的南北朝時代對日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吳音()是日本漢字音(音讀)的一種,一般認為這批漢字讀音在西元五至六世紀的南北朝時代從南朝直接或者經朝鮮半島(百濟)傳入日本,而南朝的大致統治區域便是如今中國的長江以南地區,國都和統治中心便在長三角地區,也就是吳地。由於吳音融入日語程度較深(常用於基本詞彙中),古代稱為「和音」。平安時代之後,由於推動漢音普及的一方對其的蔑稱態度。歸國的日本留學生以長安秦音為正統,稱為「漢音」,因此稱其他地區特別是長江以南特別是江東地區的音為「吳音」。 吳音同現代吳語有很多相似性,如:日母在吳音與吳語白讀中皆為鼻音聲母n;吳音中匣母的脫落現象與吳語類似(如「和」,吳音ワ,上海音/ɦu/)。從日本吳音中可窺得南北朝時期古吳語音系之一斑。 == 註釋 == === 部分譯文 ===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日語能力試驗 * 繪文字 * 日本漢字改革史 * 古代日語8母音說 * 上古日語 * 中古日語 * 協和語 * 悉曇學 * 日語語法 *日語敬語 * 日語史 * 日語羅馬字 *漢字假名混寫文 *外國地名日本漢字表記列表 *簡單日語 == 外部連結 == * Yahoo! Japan * Ethnologue report for language codejpn * National Institute for Japa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Japanese Language Student's Handbook Category:日本-琉球語系 Category:主賓謂語序語言 Category:黏著語
1977年
== 大事記 == * 法國廢除死刑。 * 1月6日——歐洲委員會成立。 * 1月10日——香港海洋公園開幕。 * 1月20日——詹姆士·卡特就任美國總統。 * 3月1日——《1976年香港中文大學條例》生效,中文大學廢止舊有書院聯邦制,收回各書院教學權。 * 3月27日——特內里費空難,泛美航空1736號班機與荷蘭皇家航空4805號班機在迦納利群島的-{zh-cn:洛斯羅德奧斯;zh-hk:洛斯羅德奧斯;zh-tw:洛司羅迪歐;}-機場相撞,583人罹難。 * 4月7日——約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 4月22日——世界第一次使用光導纖維,進行即時電話通話,在美國加州長灘。 * 5月23日——科學家開始用細菌生產胰島素。 * 5月25日——電影《星球大戰》在美國上映。 * 6月16日——無期徒刑政治犯施明德經減刑為15年,刑滿出獄。 * 6月24日——加拿大魁北克定施洗約翰日為魁北克國慶。 * 7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飛行員範園焱駕米格-19戰鬥機,從福建晉江起飛投奔中華民國,降落於臺南機場。獲黃金4000兩,後加入中華民國空軍授予中校軍階,被中華民國政府譽為「反共義士」。 * 7月13日——紐約市停電25小時。 * 7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永遠開除「四人幫」的黨籍,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 * 7月22日——鄧小平恢復工作。 *7月27日到9月20日——河北省肥鄉縣村民黃延秋三次失蹤,一夜之間輾轉大半個中國,出現在上海火車站(黃延秋外星人事件)。 * 8月4日——美國能源部建立。 * 8月20日——旅行者2號飛船被髮射。 * 9月5日——旅行者1號飛船被髮射。 * 9月7日——《巴拿馬條約》被簽署,美國同意到20世紀末將巴拿馬運河的主權交還巴拿馬。 * 9月11日——在索馬利亞發生了最後一次天花。 * 9月20日——越南加入聯合國。 * 10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高等學校招生實行統一考試,並批准教育部《關於高等學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見》,開始恢復招收研究生。 * 10月13日——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一駕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的飛機到索馬利亞。 * 10月18日——美國艾森豪號航空母艦開始服役。 * 10月20日——世界知名海洋事業公司,的(JANUS 4)任務,潛入至海底501米深度,創新了的世界深潛紀錄。 * 10月29日——臺灣第一座積體電路工廠在新竹竹東正式落成,工廠隸屬於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中心。 * 11月15日——橫田惠遭到北朝鮮工作人員綁架。 * 11月19日——臺灣桃園縣長選舉中出現選舉舞弊,引起中壢市市民憤怒,群眾包圍桃園縣警察局中壢分局。爆發中壢事件。 * 11月19日——安瓦爾·薩達特成為第一位訪問以色列的阿拉伯領袖。 * 11月22日——英國航空開始倫敦到紐約間的超音速航班。 * 12月4日——博卡薩加冕為中非帝國皇帝。 * 12月4日——馬來西亞航空一架載有93名乘客及7名機組人員,共100人的653班機墜機於柔佛州丹絨古邦,無人生還。事故原因為劫機事件。 * 12月16日——臺灣十大建設之一中國鋼鐵公司煉鋼廠第一期工程竣工。 * 12月31日——馬來西亞副首相馬哈迪·莫哈末卸下教育部長職務。 == 出生 == * 1月1日——言承旭,臺灣模特兒、演員、歌手。 * 1月3日——飯塚雅弓,日本配音員。 * 1月14日—— **陳展鵬,香港無綫電視演員。 **納拉因·卡蒂凱揚,印度一級方程式賽車選手。 * 1月15日——喬治亞·梅洛尼,義大利兄弟黨主席,右翼政治人物。 * 1月22日——中田英壽,日本足球選手。 * 1月23日——李心潔,馬來西亞籍華人女歌手。 * 1月26日——文斯·卡特,美國著名籃球明星。 * 1月28日—— 方健儀,香港女藝人、前新聞從業員。 * 1月31日——香取慎吾,日本著名演員、歌手、主持人。 * 2月3日——洋基老爹,波多黎各歌手。 * 2月17日——甄子康,香港唱片騎師。 * 2月19日—— ** 藍鈞天,臺灣男演員。 ** 詹盧卡·贊布羅塔,義大利足球員。 * 2月21日——史蒂夫·弗朗西斯,美國著名籃球明星。 * 2月28日——潘慧如,臺灣演員。 * 3月13日——謝安琪,香港女歌手。 * 3月14日——星野亞希,日本寫真女星。 * 3月23日——蕭正楠,香港男歌手。 * 3月24日——詹森·杜夫納,美國高爾夫球選手 * 4月25日——蔡昇晏,臺灣樂團五月天貝斯手。 * 5月2日——陳建州,臺灣藝人。 * 5月10日——何韻詩,香港女歌手。 * 5月26日——伊東美咲,日本演員。 * 5月27日——柳澤敦,日本足球選手。 * 6月7日——任港秀,香港演員。 * 6月8日——郭品超,臺灣著名模特兒、演員,以及歌手。 * 6月10日——松隆子,日本演員、歌手。 * 6月13日——張培剛,香港民建聯成員。 * 6月17日——李俊鋒,中國演員、體育經紀公司經營者。 * 7月1日——高政華,臺灣棒球選手。 * 7月7日——張惠春,臺灣女歌手。 * 7月10日——楊時賢,美國華裔演員。 * 7月15日——水明琪,香港女藝人、主持人。 * 7月25日——方信元,臺灣視覺設計師。 * 7月30日——張嘉雲,臺灣女主持人。 * 8月14日——石志偉,臺灣棒球選手。 * 8月17日——蒂埃裡·亨利,法國足球選手。 * 8月17日——朱凱婷,香港主持人。 * 8月23日——胡諾言,香港無綫電視演員。 * 8月26日——汪琳,香港著名演員。 * 8月27日——陳珮騏,臺灣女演員。 * 8月29日——德文·喬治,美國著名籃球運動員,三屆洛杉磯湖人總冠軍成員。 * 9月2日——徐英偉,香港民政事務局前局長,民建聯成員。 * 9月12日——雙鏈大師,美國嘻哈歌手。 * 9月13日——謝茜嘉,香港主持人 * 9月14日—— **馬利克·本德傑魯,瑞典電影導演 **松來未祐,日本女性配音員(2015年逝世) **顏寬恆,臺中市第二選舉區立法委員 * 9月15日——湯姆·哈迪,英國男演員。 * 9月16日——伍允龍,香港演員。 * 9月19日——潘耀焯,香港足球員。 * 9月20日——安室奈美惠,日本歌手。 * 9月24日——郭勇志,臺灣棒球選手。 * 9月28日——田蕊妮,香港演員 * 9月29日——高皓正,香港歌手 * 10月9日——李珊珊,香港演員。 * 10月13日——保羅·皮爾斯,美國著名籃球明星。 * 10月16日——袁泉,中國大陸女演員。 * 10月20日——鄺祖德,香港音樂人,歌手,監製。 * 10月28日——陳金鋒,臺灣棒球選手。 * 10月29日——陳峰民,臺灣棒球選手。 * 11月10日——楊卓娜,香港女演員 * 11月19日——陳凱欣,香港政治人物。 * 11月30日——史蒂夫·青木,美國電子音樂家。 * 12月8日——中岡創一,日本搞笑藝人 * 12月12日—— **楊謹華,臺灣偶像劇天后 **陳智燊,香港演員 * 12月21日——埃馬紐埃爾·馬克龍,法國總統 * 12月27日——易小玲,馬尼拉人質事件人質 * 12月31日—— **PSY,韓國男歌手 **小唐納·川普,美國企業家及前總統川普與首任妻子伊凡娜的長子 == 逝世 == == 諾貝爾獎 == * 物理:約翰·凡扶累克,菲利普·安德森和內維爾·莫特 * 化學:伊利亞·普里戈金 * 生理和醫學:羅歇·吉耶曼,安德魯·沙利和 羅莎琳·薩斯曼·耶洛 * 文學:阿萊克桑德雷·梅洛 * 和平:國際特赦組織 * 經濟:貝蒂爾·奧林和詹姆斯·愛德華·米德 == 奧斯卡金像獎 == (第50屆,1978年頒發) *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安妮·霍爾》(Annie Hall) *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伍迪·艾倫(Woody Allen)《安妮·霍爾》 *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理查德·瑞福斯(Richard Dreyfuss)《再見女郎》 *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黛安·基頓(Diane Keaton)《安妮·霍爾》 *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傑森·羅伯茲(Jason Robards)《茱莉亞》 *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茱莉亞》 (其他獎項參見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名單) * 7年 7
蘇聯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縮寫:,(見其他名稱)),簡稱蘇聯,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涵蓋東歐大部分割槽域,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1945年以後達到最大疆域,面積超過2,240萬平方公里,跨越11個時區。蘇聯憲法規定蘇聯實行聯邦制,由15個權利平等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但其聯邦性質不顯著,原因是蘇聯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並且是世界上第一個奉行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的國家。1945年蘇聯及其16個加盟共和國中的2個(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因為蘇聯是聯邦制國家,所以蘇聯是聯合國歷史上少有的“三票”主權國家。 1917年2月,俄羅斯帝國爆發二月革命,迫使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沙俄帝國政府垮臺,出現資產階級組織的臨時政府和無產階級代表的蘇維埃(俄語意為「代表大會」)並存的局面;同年11月,以列寧為首的社會民主工黨(即布林什維克,後改組為俄國共產黨)領導底層工農和革命士兵,發動十月革命,推翻執政不到八個月的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俄國(蘇俄)。忠於皇帝的武裝勢力聯合富農、地主等資產階級組成白軍,與俄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展開內戰爭奪政權,最終紅軍擊敗各路白軍勢力和干涉此戰的多國軍隊,於1922年10月取得內戰的勝利,鞏固政權;同年12月30日,蘇俄和白俄羅斯、烏克蘭、外高加索聯邦簽署《蘇聯成立條約》,蘇聯成立,並後續納入更多加盟國,版圖不斷擴張。1924年蘇聯首任領導人列寧逝世後,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約瑟夫·斯大林從政治鬥爭中勝出,獲得蘇聯的領導權。經濟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模式作保障,在經濟大危機期間仍保持經濟持續發展,引起的西方移民蘇聯潮,同時推行大規模重工業化使蘇聯短時間從農業國轉變成工業國,政治上強調性別平等、設立福利制度但也發起大清洗,致使逾百萬人在社會主義國家內的政治路線鬥爭中遭到整肅。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透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日中立條約等,蘇軍從此進入東歐多國,與納粹德國分庭抗禮,直到希特勒夥同其僕從國於1941年6月入侵蘇聯,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在這場規模空前龐大、戰況格外激烈、死傷極其慘重的反法西斯戰爭中,蘇聯紅軍反守為攻,1945年4月擊敗德國,標誌著二戰歐洲戰場的終結。戰後蘇聯控制曾被德國佔領的一眾東歐國家,並與美國、英國、法國瓜分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和奧地利,憑藉土地、人口等資源的龐大體量以及雄厚的軍事實力躋身為美國之後的世界上又一個超級大國,並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暨常任理事國,在各類國際事務中掌握話語權。出於對世界霸權的爭奪,外加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的對立,蘇聯及其衛星國在1955年結成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開啟近半個世紀的冷戰,形成兩極化的國際政治格局。美蘇雙方分別代表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以代理人戰爭在全球範圍內展開一系列政治較量,並大力發展核工業與航天技術,進行核軍備競賽與太空競賽,一度引發核戰爭危機,同時也將人類科技文明推向巔峰。冷戰期間,蘇聯與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南斯拉夫等也曾產生尖銳的矛盾。 1980年代初期,蘇聯的石油出口額因國際油價下跌而縮水,加之長年的軍備、太空競賽以及為改善民生而大力施行的福利政策對國庫造成嚴重損耗,蘇聯的經濟發展被拖垮,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國力愈發落後於美國。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隨著民族矛盾的爆發及東歐劇變對共產主義思想的衝擊,蘇聯的紅色聯邦體系開始瓦解,同時根據憲法各加盟國紛紛退出蘇聯恢復獨立。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辭職,次日最高蘇維埃宣佈蘇聯停止存在,成立69年的蘇聯就此解體。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聯邦作為蘇聯最大加盟國,繼承蘇聯主要的經濟、軍事力量和國際地位,但在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舊時的強盛局面已不復存在。蘇聯解體後,其大部分加盟國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在各自擁有獨立主權的前提下繼續合作。原為蘇聯衛星國的東歐國家則由於意識形態因素、國土安全和民生經濟發展需要,陸續加入以美國和歐盟為代表的西方陣營(北約等)。 == 名稱 == 蘇聯全稱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維埃”()是俄語詞彙音譯,意為“集會”、“罷工大會”、“代表會議”或者“議會”。蘇維埃共和國本意即為以“議會模式”建立的共和國。 蘇聯15個加盟國的官方語言名稱為: * * * * * * * * * * * * * * * * 除俄語外的上述14種語言中,烏茲別克語、哈薩克語、亞塞拜然語、摩爾多瓦語、吉爾吉斯語和土庫曼語使用“蘇維埃”原詞或同源詞,餘下則採用本地語言中意為“會議”的詞彙作為翻譯。 蘇聯使用俄羅斯語,以莫斯科為首都,俄羅斯人佔比最高,第一個蘇維埃國家是蘇俄(且領土最大),實際上以俄羅斯為主體,蘇聯在中文語境中有時也會被錯誤地通稱為“俄羅斯”或者“蘇俄”(蘇俄其實是蘇聯的構成國之一)。在英語中也同樣如此,例如牛津詞典中對於“Russian”一詞的解釋有“歷史上一般代指前蘇聯國民”的義項。 中蘇交惡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為蘇共領導下的蘇聯走了“修正主義”路線,因此如稱呼美國“美帝”(美帝國主義)般稱呼蘇聯“蘇修”。文革後少用。 在蘇聯解體之後,蘇聯不復存在,大部分被俄羅斯聯邦所繼承,因而出現了“前蘇聯”的用法,但這種冠以“前”的用法常被視為累贅。 == 歷史 == === 列寧時期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爆發,皇帝尼古拉二世下臺,君主制俄羅斯帝國滅亡,出現由市民階級組織的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的蘇維埃(俄語意為「代表會議」)並存的局面。最後以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為首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林什維克)聯合其它左翼政黨在聖彼得堡發動起義,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暴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左翼俄國社會革命黨得票率超過50%,居第一位;布林什維克黨得票率僅為25%。然而以布林什維克為首的蘇維埃政權不承認這一選舉結果,蘇維埃政權有自己的蘇維埃大會,自然不會承認已經被自己推翻的臨時政府的權力機關)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革命後改國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其後與德意志帝國霍亨索倫王朝及其盟國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簽訂《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法國、日本、波蘭、美國等國因不滿俄國單方面退出對德意志帝國的戰爭,以及沙俄國債務等問題,對俄國革命進行武裝干涉(其中包括北洋軍閥統治下的中華民國)。恰在此時,原俄羅斯帝國境內持完全不同政治主張的各派勢力——包括支援恢復帝制的保皇黨、支援建立全民普選民主的共和派、被布林什維克黨定性為假社會主義而遭鎮壓的社會主義者(如左翼俄國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東正教會的虔誠信徒等代表富農、地主和資產階級利益的力量,不得不聯合起來對抗布林什維克黨,組織起數量龐大、所佔地域極其廣闊的白軍,由高爾察克、鄧尼金、弗蘭格爾、尤登尼奇等分別在各地指揮,發起反對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的蘇俄內戰。原俄羅斯帝國境內的各少數民族趁此俄國內戰的良機,也相繼建立數個獨立主權國家,如西蒙·彼得留拉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喬治亞民主共和國、庫班哥薩克建立的庫班人民共和國等,宣佈脫離俄羅斯而獨立。 由於白軍內部矛盾激烈,組成白軍的各派勢力爭權奪利、內鬥不斷,白軍組織鬆散,沒有建立一個真正服眾的政治核心,所以經過近4年的(1917年11月—1921年的反抗白軍、烏軍、黑軍、綠軍等和協約國武裝干涉的戰爭)的俄國內戰,在1921年,布林什維克黨領導下的蘇維埃紅軍擊敗白軍,處決高爾察克,將鄧尼金、弗蘭格爾、尤登尼奇等人趕出國境;並擊敗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外國軍隊的聯合武裝干涉,逼迫美國、英國、法國從列寧格勒、烏克蘭和外高加索撤軍,逼迫美國、日本和中國從西伯利亞撤軍;消滅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喬治亞民主共和國等宣佈脫離俄羅斯獨立的少數民族政權,保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使其生存下來。戰時,為了集中全國力量,消滅敵人,蘇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幫助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挺過國內戰爭的危機。戰後,戰時共產主義繼續實行,產生諸多社會矛盾,發生喀琅施塔得起義。為解決國內矛盾,緩解政治危機,1921年3月21日的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透過新經濟政策,代替先前施行的戰時共產主義。 1920年4月,蘇俄紅軍於反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剛剛建立的波蘭對蘇俄內戰的干涉時攻入波蘭境內,準備透過軍事行動先解放波蘭,進而推動世界革命解放整個歐洲。德國共產黨、法國共產黨和義大利共產黨在西歐對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軍隊的軍事行動多有響應。最終鑑於蘇俄內部矛盾重重以及外國干涉軍和內部問題,蘇俄紅軍在華沙戰役打響後不久被撤回,蘇聯與波蘭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劃分國界,世界革命與解放全歐洲的計劃暫告一段落。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共同簽訂《蘇聯成立條約》,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正式成立。 由於多年戰爭,蘇俄的生產力大大減弱。1921年的重工業產量只有一戰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莫斯科減少50%。7年的戰爭加之嚴重的乾旱造成巨大的災荒,全俄約300萬人至1,000萬人餓死。Source List and Detailed Death Tolls for the Twentieth Century Hemoclysm ,2007年5月5日檢查發揮重大威力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和平時期再也無法推行,農民們普遍抗糧不交,糧食的徵收不得不動用軍隊才能完成。農民與工人的罷工活動甚至將矛頭指向蘇維埃政權。發生在坦波夫的叛亂席捲全國,甚至連十月革命的中堅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不要共產黨的蘇維埃”的口號參與叛亂。於是,列寧轉而實行較接近資本主義的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使蘇聯的生產力恢復至1913年的水平,然而,蘇聯依然落後於西方國家。斯大林和共產黨內多數人認為,新經濟政策不僅損害共產主義的政治理想,也沒有足夠優秀的經濟表現,甚至連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構想都沒有。 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蘇共總書記約瑟夫·斯大林在1924—1929年間動用政治手腕,先在1924年聯合季諾維耶夫和加米涅夫排擠托洛茨基,又在1926年聯合公認的黨內右派(支援延續新經濟政策)布哈林擊敗黨內左派——托洛茨基、季諾維耶夫和加米涅夫的“託季聯盟”,最終在1929年打倒布哈林,奪得最高權力並徹底結束新經濟政策。蘇聯進入斯大林時期。 === 斯大林時期 === 列寧時代的新經濟政策曾經將蘇聯的工農業生產總值恢復至1913年的水平。斯大林和共產黨內多數人認為,新經濟政策不僅損害共產主義的政治理想,也沒有足夠優秀的經濟表現,甚至連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構想都沒有。因此斯大林主義者認為,蘇聯必須加速工業化程序,以趕超西方發達國家。在1920年代末期,斯大林發起一波激進的經濟改革,對蘇聯的工業和農業實施徹底改造。這個被稱為“大轉向”的經濟改革,意味著斯大林對之前列寧從1921年春天俄國內戰結束後就一直堅持實行的較接近資本主義的新經濟政策的全面摒棄。 斯大林的經濟改革並非人人都接受,斯大林為鞏固個人地位和成功,透過殘酷的手段打擊政治對手。在1934年時任列寧格勒州委書記基洛夫被暗殺後以“肅清反革命”為由展開大清洗,此後數以千萬計的人被送進勞改營甚至遭到處決,在大清洗中被處決的人中包括十月革命時期的布林什維克主要領導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和布哈林,以及實際執行大清洗的秘密警察領導雅戈達和葉若夫。斯大林也以1932年蘇聯大饑荒(尤其是烏克蘭大饑荒)等失敗的農業政策而聞名(強制共產工業化),他也是整個西方世界普遍公認的獨裁者,殘害無數政治異見分子。 美國曆史評論家詹明信曾評論到:“斯大林……成功地完成他的歷史使命,無論是在社會還是在經濟方面”,認為斯大林帶給人們一個“現代化的蘇聯,把一個農業社會成功的轉變為一個擁有受過教育的人民和擁有科學上層建築的工業國家。”Fredric Jameson, collected in Marxism Beyond Marxism(1996)ISBN 0-415-91442-6, page 43但羅伯特·康奎斯特反對這樣的結論,指出“俄羅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已經是排名第四至五之間的工業經濟體”,並認為俄羅斯的工業發展的進步完全可以脫離農業集體化、饑荒和恐怖政策。根據他的說法,蘇聯工業上的成就遠遠小於他們所宣稱的那樣,蘇聯式的工業化實際上不過是“一個反創新的死衚衕”。Robert Conquest Reflections on a Ravaged Centuryb(2000) ISBN 0-393-04818-7, page 101 20世紀30年代開始,西方採用「綏靖政策」安撫希特勒,並姑息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納粹德國在東歐和中南歐自由行動,使得蘇聯覺得西方國家企圖將法西斯「禍水東引」。蘇聯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結盟而不果,英法卻相繼同納粹德國發錶帶有互不侵犯性質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與此相反,納粹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卻多次向蘇聯提出希望改善彼此關係。此後,在1939年,蘇聯採取「禍水西推」的策略派遣外長莫洛托夫與納粹德國結盟秘密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納粹德國與蘇聯協同發動的波蘭戰役令二戰爆發後,按照該條約劃分的勢力範圍,蘇聯以「建立防止德國入侵的東方戰線」的名義,於9月17日出兵與德國瓜分波蘭,並發動冬季戰爭使芬蘭割出西卡累利阿並佔領羅馬尼亞王國的南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部分地區,使這兩國對蘇關係惡化並親近德國。並在波蘭卡庭森林處決近兩萬名波蘭戰俘。1940年7月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被紅軍佔領並強行併入蘇聯,又強行讓羅馬尼亞割讓摩爾達維亞(摩爾多瓦)給蘇聯,這些行為加速其周邊國家向法西斯軸心國的靠攏,也使得蘇聯在衛國戰爭初期頗不得人心。亞洲方面,1941年4月13日,蘇聯與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互相承認滿洲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東北抗聯從滿洲撤入蘇聯境內。並將中東鐵路賣給滿洲國。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聯合其他軸心國盟友對蘇聯發動巴巴羅薩行動,蘇聯紅軍在戰爭初期嚴重失利,蘇軍遭受重大軍事損失,在開始的頭一週蘇軍就損失九百架飛機、幾千門火炮、一千多輛坦克與幾十個正規師。之後,蘇德戰場成為歐洲大陸的主戰場。1941年秋天,德國軍隊已攻到莫斯科西北近郊,當時蘇聯政府與各國使節轉到現在位於南方的薩馬拉市。11月7日當天,蘇聯領導人斯大林抵達被圍困的莫斯科市並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所有校閱部隊在典禮後立即開赴戰場。此活動振奮人心。當年蘇聯政府將此悲壯儀式拍成紀錄片在各地播放,在二戰時對團結國家民心發揮極大效果,為蘇聯爭取最後勝利奠定堅實的基礎。蘇軍最終在莫斯科戰役擊退德軍。1943年初,蘇軍經過浴血奮戰,獲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後,擊潰軸心國軍隊,並在庫爾斯克會戰大勝德軍,蘇軍在戰場上掌握主動,1944年蘇軍攻勢猛烈,東歐三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向蘇聯投降,德軍全線崩潰。1945年5月1日,蘇聯紅軍佔領納粹德國首都柏林,同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歐洲戰事結束。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對日本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全殲日本關東軍,雖然蘇聯和日本的雙邊關係在1956年簽署《日蘇共同宣言》後正常化,但是兩國卻因在北方四島的領土爭端而未簽署和平協議。 1944年10月,圖瓦人民共和國加入蘇聯。1945年,蘇聯與中國代表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根據雙方協議,中華民國政府按公投結果決定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地位。1945年後,由於蘇聯控制中國滿洲(中國東北)及蒙疆(內蒙古)的部分地區,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欲接管滿洲,以便能更好的與蔣介石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繼續展開武裝鬥爭。而斯大林則為了避免和美國支援的蔣介石國民政府進一步加深衝突,拒絕毛澤東的要求,決定在中國推行“聯合政府”政策。儘管如此,蘇軍於1946年在撤離滿洲回國之前,依然為中共搶佔滿洲的真空地帶提供很多便利條件沈志華,《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第六部分:斯大林與中國內戰的起源 ISBN 9787509709269,例如蘇聯紅軍曾經把繳獲自日本關東軍的部分日本武器移交給中共將領林彪的東北野戰軍。蘇聯情報機構將軍帕維爾·蘇杜普拉圖夫在其1994年出版的個人回憶錄《特殊使命》中說,蘇聯在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這些戰略進攻行動期間特意引發“第一次柏林危機”,是斯大林和毛澤東共同協商而做出的一個重大戰略計劃,他們想以此轉移美國對中國國共內戰的戰略注意力,將美國的援助重心牽制在歐洲,減少美國對敵視中共的蔣介石領導下的國民黨軍隊的援助力度。1950年,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條約,承認外蒙古獨立的現狀,蘇聯租用旅順及大連軍港。蘇聯承諾1952年底前無償交還長春鐵路,在簽訂對日和約和最遲不超過1952年底撤出旅順港。 在朝鮮戰爭中,金日成曾經得到斯大林很多幫助,蘇聯空軍秘密參加朝鮮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前司令王海承認雖然被施加很多限制(如只能在平壤及平壤以北的米格走廊作戰,不準在海上或韓國領空作戰,作戰時必須穿著中國人民志願軍或朝鮮人民軍軍服,空中聯絡時必須使用漢語或朝鮮語),但朝鮮戰爭初期“空戰仍然主要是蘇聯空軍打的”。雖然朝鮮在戰前希望達到的統一朝鮮半島目標並沒有實現。 1947年9月,蘇聯、波蘭、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法國和義大利九國共產黨的代表在波蘭召開會議,宣告成立共產黨情報局。由於在巴爾幹聯邦和希臘內戰問題上鐵托和斯大林的矛盾,蘇聯和南斯拉夫之間開始相互指責,同時蘇聯把南斯拉夫共產黨開除出情報局,1948年莫斯科通知鐵托,蘇聯決定撤回全部在南的蘇聯專家和工作人員,雙方正式交惡。 因美國及西歐各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倍感威脅因此在1955年成立華沙條約組織抗衡,冷戰格局已經浮現。 === 赫魯曉夫時期 ===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然病逝,馬林科夫繼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併成為蘇共中央主席團排名第一的領導人,但九天後馬林科夫便辭去黨內職務,赫魯曉夫取代馬林科夫並於同年9月出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在之後的數年裡赫魯曉夫在政治鬥爭中相繼擊敗貝利亞、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並掌握最高權力,與米高揚、蘇斯洛夫等人形成集體領導制度。此後,蘇聯進入赫魯曉夫時期。 在此期間,赫魯曉夫結束秘密警察,釋放數百萬政治犯,允許被流放的少數民族返鄉,為近2,000萬人恢復名譽,並於1960年關閉臭名昭著的古拉格系統。但赫魯曉夫透過蘇共二十大上發表的秘密報告全面批判斯大林,也一度引發東歐社會主義盟國的政治動盪,引發波蘭哥穆爾卡新政府的反蘇情緒和以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組成的“裴多芬俱樂部”為主導的帶有強烈反蘇情緒的匈牙利事件。 此後,蘇聯和很多國家爆發政治衝突。但在太空科技領域,蘇聯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蘇聯於1957年發射的史普尼克一號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進入行星軌道的人造衛星,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在1961年成為世界上首個進入太空的人類,蘇聯宇航員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在1963年成為世界上首個進入太空的女性,蘇聯宇航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在1965年成為世界上首個完成太空行走的人類。 1960年,中蘇決裂。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在1963年相繼發表九評蘇共中央公開信,譴責赫魯曉夫的批判斯大林與搞經濟改革,是背叛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搞修正主義即假社會主義。霍查領導下的阿爾巴尼亞公開支援中共譴責蘇聯,金日成領導下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在內部檔案中贊成中共(但朝鮮在公開場合中於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左右逢源,來回搖擺,保證自身的最大利益。)蘇修這一稱號一直延續到1980年代鄧小平和阿利雅分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爾巴尼亞上臺並實行經濟改革後才廢止不用。 1959年,作為蘇聯經濟改革的一部分,赫魯曉夫在蘇聯首都莫斯科舉行“美國商品展覽會”,將百事可樂等美國著名商業品牌引進蘇聯與東歐市場,同時與時任美國副總統理查德·尼克松進行“廚房辯論”。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韓春萌:《藉助貴人成大事》第一章ISBN 9787801209528赫魯曉夫在蘇聯國內的經濟改革在1968年勃列日涅夫鎮壓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後陷入停滯。 === 勃列日涅夫時期 === 1964年10月14日,赫魯曉夫被以不流血政變方式被迫下臺,勃列日涅夫取代其出任第一書記,成為最高領導人,他在解除謝列平等人的威脅之後,跟作為政府首腦的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和作為國家元首的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波德戈爾內一起建立“三駕馬車”的集體領導體制。蘇聯進入勃列日涅夫時期(停滯時代/集權主義的復闢)。在此時期內,蘇聯的軍事實力已經跟上美國;但是,蘇聯整體經濟水平依然落後於美國。勃列日涅夫為了改善此狀況,透過推行福利體系來提高蘇聯民眾的生活水平,使得蘇聯人享受到稍稍次於東德的富裕,但由於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作後盾,這種福利體系為日後石油貶值後的蘇聯衰弱埋下伏筆。 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憑藉著強大的軍力,對外推行擴張政策,多次在東南亞與南亞引發武裝衝突,並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陣營。1969年,蘇聯與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多次發生邊境軍事衝突,幾乎瀕臨戰爭的邊緣,此舉也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的關係在1972年後得以改善,冷戰的局勢也開始轉變為中美聯手抑制蘇聯。儘管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極力在中東地區擴張,擴大蘇聯在中東的勢力範圍,但當蘇聯支援的埃及和敘利亞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再次敗給以色列之後,藉助戰後亨利·基辛格在以、阿之間的穿梭外交談判,哈菲茲·阿薩德領導下的敘利亞開始謀求在美國與蘇聯之間進行平衡外交,不再專一依賴蘇聯。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領導下的埃及與蘇聯徹底鬧翻、反目成仇。1974年基辛格透過對敘利亞的外交活動結束阿盟對西方的石油禁運 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對蘇聯的國內外政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和改革,蘇聯的軍事、經濟力量因此發展迅速,加上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大幅上漲,歐美國家發生經濟滯漲,而蘇聯作為石油出產國,反而因油價上漲獲利眾多,隨著蘇聯實力的增強,蘇聯開始在全球實施影響力,特別是對第三世界進行干預。對第三世界國家進行極其大力的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以及透過古巴進行代理人戰爭,在非洲國家進行直接的軍事幹預,例如參與安哥拉內戰和歐加登戰爭等,但蘇聯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強力援助和軍事行動極大的損耗蘇聯國力,更加誘導了國家對軍事工業的投入,讓蘇聯經濟結構更為畸形,強勢的擴張也破壞了70年代美蘇之間好不容易緩和的局面,更招致了國際上大量國家的厭惡和反對張英姣; 孫啟軍.《 -{論蘇聯勃列日涅夫時期對第三世界擴張的後果}-》.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2010, (03): 188–192. ISSN 1005-6505.。 1970年代,在對市場社會主義掀起批判浪潮的情況下,蘇聯的經濟改革從強調改革傳統體制到強調計劃經濟的優越性,由擴大企業自主權到加強對企業的控制,改革重心由調整國家與企業的關係轉移到合併企業,建立聯合公司。政治上勃列日涅夫結束赫魯曉夫的去斯大林化,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斯大林的形象。但赫氏改革在蘇聯,以及在東歐的衛星國,如卡達爾的匈牙利、蓋萊克的波蘭仍有部分延續,如卡達爾的匈牙利政府在1979年進一步允許把虧損的國營小型工商企業改由職工承包或租給私人經營、把私營企業的合法僱工人數限制放寬到30人、除稅收外政府不干預企業資金的流動、允許企業自主在社會上公開招聘管理人員等等。 1983年,蘇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710美元,是美國同時期的三分之一,而東德則達到5670美元,是全世界最富裕的自稱遵循“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原則的國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美國)羅伯特·A·達爾:《現代政治分析》ISBN 9787300148724但當蘇聯在勃列日涅夫命令下入侵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導致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對蘇實施糧食禁運後,尤其是在蘇聯耗費大量財力應對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的“星球大戰計劃”後,加之蘇聯石油出口也受國際原油價格下落而縮水,蘇聯人民的日用品消費和副食(如乳酪、黃油)等的採購都受到明顯影響,生活質量下降,1985年蘇聯人民每人每天要耗費2個小時的時間排長隊購買食物。戈爾巴喬夫改革也因此開啟。 === 戈爾巴喬夫時期 ===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其後繼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安德羅波夫及契爾年科皆在上任不到兩年便病逝。1985年,54歲的戈爾巴喬夫當選新任總書記,蘇聯進入戈爾巴喬夫時期。 戈爾巴喬夫屬於改革派。1986年,戈爾巴喬夫在經濟改革受挫,進展緩慢的情況下轉向政治改革,在他與他的親密同僚和朋友雅科夫列夫、謝瓦爾德納澤等人共同的集體領導下,蘇聯開始實行經濟重建和開放性政策,在經濟上希望徹底拋棄計劃經濟並建立起成熟的市場經濟,在思想和學術領域主張對蘇聯政府過去犯下的很多歷史汙點和歷史錯誤進行清算,平反冤假錯案。戈爾巴喬夫和他的智囊雅科夫列夫還提出“多一份民主,就多一分社會主義”的口號,主張維護和增大蘇聯人民的民主權利。但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包括俄羅斯聯邦首任總統葉利欽、哈薩克首任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等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隨著「開放性」的日益深入,蘇共的歷史問題和歷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時,逐漸失去民心。戈爾巴喬夫對斯大林在1930年、1940年代流放和打壓韃靼人、車臣人等少數民族行為的強烈譴責,激發蘇聯多個少數民族群體強烈地民族主義和分離主義情緒,1988年韃靼人在蘇聯首都莫斯科的抗議示威是蘇聯的民族關係開始步入劇烈動盪期的標誌,也預示著蘇聯解體和崩潰的命運已經不可避免。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佈獨立,成為首個脫離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1986年,戈爾巴喬夫提出“民主化”、“公開性”和“輿論多元化”的口號,戈爾巴喬夫高度評價赫魯曉夫時期召開的蘇共二十大“是對極權主義體制的第一次衝擊,是朝社會民主化邁進的第一次嘗試”。不過,戈爾巴喬夫認為赫魯曉夫在揭露斯大林方面還有侷限性。1990年7月,蘇共第28次代表大會的報告清楚地寫道:“極權的斯大林體制給國家、人民、黨、社會主義思想本身造成巨大損失,這一體制正在被消除,蘇聯正在走向人道、民主的社會主義。” 1991年8月19日,蘇共黨內保守派組成的緊急狀態委員會為防止戈爾巴喬夫下放權力導致國家解體而發動政變,被稱為八一九事件,他們將位於克里米亞半島度假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軟禁,並試圖派兵拘禁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但由於軍隊倒戈以及民眾反對,政變在三天後以失敗告終,緊急狀態委員會成員均被逮捕並遭到政治清洗,雖然此時戈爾巴喬夫依舊是蘇聯總統和蘇共中央總書記,但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才是實際上的領導人。 1991年8月24日,戈爾巴喬夫宣佈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一職,並建議蘇共中央自行解散,一小時後蘇共中央在莫斯科的大樓被查封。五天後,俄羅斯總統-{zh:葉利欽;zh-hans:葉利欽;zh-hk:葉利欽;zh-tw:葉爾欽;}-下令宣佈蘇聯共產黨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1991年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宣佈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波羅的海三小國獨立,並支援三國加入歐盟和聯合國。1991年12月8日,葉利欽聯同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舒什克維奇及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在白俄羅斯簽署別洛韋日協議,宣佈三國脫離蘇聯獨立,併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以建立一個類似大英國協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1991年12月16日,哈薩克宣佈獨立,成為最後一個宣佈獨立的蘇聯加盟共和國。1991年12月21日,除波羅的海三國和喬治亞以外的其他11個蘇聯加盟共和國在阿拉木圖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宣佈在獨聯體成立後蘇聯將停止存在。 1991年12月25日,為了避免蘇聯境內爆發內戰,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佈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2月25日晚,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由俄羅斯聯邦的三色旗取代。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透過決議,宣告蘇聯正式解體,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蘇聯的主要國土、工業設施和軍事設施。 == 地理 == 蘇聯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面積為22,402,200平方公里,覆蓋六分之一的地球陸地表面積,與北美洲面積相當。歐洲部分為蘇聯的文化和經濟中心,佔全國面積的四分之一。亞洲部分延伸到太平洋西岸和阿富汗邊界而人口較少。蘇聯橫跨11個時區,自東向西橫跨10,000公里,自北向南近7,200公里。不過因為位於大陸北部,它只有5個氣候帶:苔原、針葉林、草原、沙漠和山地。 蘇聯擁有超過60,000公里的邊界,為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邊界,與阿富汗、中國、捷克斯洛伐克、芬蘭、匈牙利、伊朗、蒙古、朝鮮、挪威、波蘭、羅馬尼亞、土耳其接壤,並與瑞典、日本、美國和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境內最長的河流是額爾齊斯河。最高峰是高7,495米的共產主義峰(今伊斯梅爾·索莫尼峰),位於塔吉克。世界上最大的湖——裡海和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也位於蘇聯。 ==蘇聯人口== 冷戰時期,蘇聯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國,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與印度,高於對手美國。 蘇聯戰後的人口普查一般安排在逢9的年度,如1939年、1949年、1959年。 蘇聯的人口: * 1926年為1.46億。 * 1937年蘇聯人口普查充滿爭議,只有1.6億出頭,比預測曲線短少2000萬人左右,故沒有公開。 * 1939年初的普查,是為了遮蓋1937年統計的政治危機,當時給出的統計是1.7億,但學者認為資料有所調整。 * 1939年9月-1940年國界向西推進300到400公里,增加2,000多萬人口,1940年人口達到1.94億。 * 1946年人口下降為1.67億。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約2,700萬人。 * 1979年1月17日人口普查為2.655億人,男女比例467:533。平均家庭人口3.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8.5。城市人口63%。 * 1988年初人口上升到2.845億, * 1991年解體前夕,人口達到最高值2.867億人。 == 行政區劃 == 蘇聯名義上近似於聯邦制,根據蘇聯成立宣言和條約,歷次蘇聯憲法所規定:蘇聯是各主權蘇維埃共和國聯合的聯盟國家,各加盟共和國具有主權國家地位,加盟共和國擁有自己的憲法,還可以自由退出聯盟,還有同外國建立外交關係、同外國締結條約及交換外交和領事代表、參加國際組織的活動的權利(1936年憲法,還規定加盟共和國均有權建立自己的軍隊)。各加盟共和國間的疆界,須經有關共和國彼此協商並經批准始可予以變更。加盟共和國下轄的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簡稱自治共和國,)也擁有較大的權利,擁有自己的憲法,自治共和國的領土未經其同意也不得予以變更。因此蘇聯的行政區範圍理應當是由聯盟下的各國政府自行獨立管理的,乃是國家主權不可侵犯,不過,實際操作上則更多地表現出單一制的國家特點。 解體之前(1989年),全聯盟共有15個加盟共和國(包括東斯拉夫三國、中亞五國、外高加索三國、波羅的海三國及摩爾達維亞),加盟共和國下設邊疆區和州,全國共有155個州()和6個邊疆區(),在一些加盟共和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按各民族人數多少分別成立自治共和國、自治州和自治專區,全聯盟共設有20個自治共和國,8個自治州(),10個自治專區()。 這15個加盟共和國和分別是: 憲法順序 加盟共和國 1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2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3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4 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5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6 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7 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8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9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0 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1 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2 -{zh-hans: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zh-hant: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3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4 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5 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蘇聯1956年–1991年時期各加盟共和國地圖 蘇聯1956年–1991年時期各加盟共和國地圖 == 政治 == 根據蘇聯憲法的第六條,蘇聯共產黨及其2000萬黨員是國家的統治核心。每個工廠和集體農莊都要建立黨的支部。整個系統的核心是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員,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是最高領導機構。在斯大林時代以後,為了避免權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蘇共實行集體領導的原則,誰能夠掌握中央委員會的多數票,誰就能掌握黨和國家的領導權。實際上自斯大林開始,蘇聯的最高權力主要集中在總書記或第一書記手上,而且該職務為終身制。 === 政黨 === 蘇聯共產黨的政治局委員屬於國家的特權階級。他們享受專門的醫療保健,可以去小白樺商店購買免稅低價的西方進口奢侈品,住上國家提供的公寓和別墅,有專用的車隊和位於馬路中央的專用快車道,還有專用的狩獵林區和療養海灘。他們的子女可以輕易地入黨,進入國際關係學院這樣的名牌大學深造,並在外交部、外貿部和駐外使館這些地方找到最好的工作。這個階層還包括軍隊、克格勃的首腦,以及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官員。次一等的階級為工廠廠長、銀行經理、地方領導和黨支部書記這樣的人物。他們控制物資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權。 === 人民生活 === 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時代最低,不過,這也是和當時蘇聯的國內外處境有關的。赫魯曉夫時代政治解凍,蘇聯與美國展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競賽,民眾的生活開始有所好轉。布里茲涅夫更提出「全民黨」、「全民國家」的概念,國內的政治鬥爭不再牽涉到普通民眾,並且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幾盧布,其中還包括供熱費、電話費和水費。生活工資也有發放,蘇聯消費品雖然沒有多少選擇可賣,質量低下,但是物價也比較低。雖然內部護照限制了流動,但工作之餘很多人都能拿到黑海甚至出國去東南歐度假的獎勵,或者領著政府補貼在療養院(非字面意義上,是蘇聯對遊樂中心的稱呼,因為在蘇聯不鼓勵度假時飲酒夜衝等刺激性的放縱)裡休養。還有汽車可以用工作年資憑票分配,這是蘇聯模式的福利國家概念。只是與北歐以資本基金提供的福利國家不同,蘇聯的福利政策由國家企業提供,故並沒有雄厚的金融經濟作為其財政保障,而是受到油價波動與生產力的影響,因此造成後布里茲涅夫時代的經濟困難與不平衡。蘇聯憲法為國有就業提供保障,因此人們覺得不一定非得認真上班不可。貪汙、盜竊和將國家財產據為己有的現象非常普遍,行賄成風,生產效率低下。布里茲涅夫時代問題都沒能解決,這後半部分被稱為蘇聯的「停滯期」和「僵化期」而逐漸落後。 === 秘密警察 === 斯大林時期的黨內鬥爭,失敗者被遷到邊遠地區擔任無足輕重的職務。對於持不同政見者,視其影響力的高低,採取流放出國或者關入特殊精神病院的懲罰。普通民眾中的政治犯則像刑事罪犯一樣關入監獄和勞改營。克格勃是蘇聯恐怖特務統治的代名詞,它有70多萬僱員,和差不多同等數目的告密者。克格勃的勢力在國內滲透到各個階層和各個部門。事實上,「克格勃」這個詞如今已經變成秘密警察恐怖統治的代名詞。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他的繼任者赫魯曉夫在1960年宣佈停止秘密警察制度並關閉臭名昭著的古拉格,但秘密警察依然大規模存在於蘇聯以及其位於東歐的衛星國境內。而克格勃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前夕才停止運作。 蘇聯政治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戈爾巴喬夫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後有顯著變化,戈爾巴喬夫提出改革與新思維,力圖從根本上用全新的思路審視社會主義道路,並擺脫斯大林模式留給蘇聯的一切不合理的遺產。1987年戈爾巴喬夫在蘇共中央一月全會的報告中指出,「改革的實質是把社會主義和民主結合起來」,「社會全面民主化」是蘇聯「現行政治制度變革的綱領」;改革的目的是「使社會主義具有最現代化的社會組織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們制度的人道主義性質」。1990年7月蘇共二十八大透過「綱領性宣告」:《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一般認為,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思想跟民主社會主義非常接近,並且從原則上摒棄斯大林主義。 === 政治體制 === 蘇聯政治結構Л. Б. Яковер. Пособие по истории отечества. М.: Сфера 1998 стр.148 1922年—1936年 1936年—1946年 1946年—1988年 1988年—1990年3月14日 1990年3月14日—1990年12月26日 1990年12月26日—1991年12月26日 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蘇聯蘇維埃代表大會 蘇聯最高蘇維埃(含聯盟院與民族院) 蘇聯最高蘇維埃(含聯盟院與民族院) 蘇聯人民代表大會 蘇聯人民代表大會 蘇聯人民代表大會 最高立法、檢察機關 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 蘇聯最高蘇維埃(含聯盟院與民族院)(自1990年起僅行使立法和檢察權) 蘇聯最高蘇維埃(含聯盟院與民族院)(自1990年起僅行使立法和檢察權) 蘇聯最高蘇維埃(含聯盟院與民族院)(自1990年起僅行使立法和檢察權) 閉會期間最高立法、檢察機關 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 蘇聯最高蘇維埃(含聯盟院與民族院)(自1990年起僅行使立法和檢察權) 蘇聯最高蘇維埃(含聯盟院與民族院)(自1990年起僅行使立法和檢察權) 蘇聯最高蘇維埃(含聯盟院與民族院)(自1990年起僅行使立法和檢察權) 國家元首 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蘇聯總統 蘇聯總統 最高行政機關 蘇聯人民委員會 蘇聯人民委員會 蘇聯部長會議 蘇聯部長會議 蘇聯部長會議 蘇聯內閣會議 === 最高領導人 === 任次 姓名 肖像 任期始於 任期終於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備註 1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1917年11月8日 1924年1月21日 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 2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 1922年4月3日 1953年3月5日 1922年4月3日當選總書記,1941年起兼任蘇聯人民委員會(1946年改稱蘇聯部長會議)主席,1924年1月21日至1953年3月5日期間為最高領導人。1952年蘇共十九大取消總書記一職,他當選為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排名第一)。 3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1953年9月7日 1964年10月14日 蘇共中央第一書記,1958-1964年兼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4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14日 1982年11月10日 蘇共中央第一書記(1966年4月8日改稱總書記)。1960年-1964年以及1977年-1982年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5 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 1982年11月12日 1984年2月9日 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6 康斯坦丁·烏斯季諾維奇·契爾年科 1984年2月10日 1985年3月10日 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7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 1985年3月11日 1991年8月24日 蘇共中央總書記,1988年8月1日—1989年5月25日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為蘇聯總統 == 軍事 == 蘇聯在其存在期間,軍事實力強大,是二戰後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國一爭高下的國家,1988年,蘇聯紅軍的總兵力達到685萬(不含安全和內衛部隊)。蘇聯武裝力量的最高領導是蘇共中央、蘇聯最高蘇維埃和蘇聯部長會議。1974年成立蘇聯國防會議作為軍事領導機關,主席由蘇共中央總書記擔任。軍隊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海軍服役3年,其他軍兵種2年。 蘇軍分為6個軍種: * 陸軍 * 海軍 * 空軍 * 國土防空軍 * 戰略火箭軍 * 民防部隊 及邊防軍(國家安全委員會管理)和內務部隊(內務人民委員部管理) 蘇聯是華沙公約的創始國,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蒙古人民共和國等國擁有駐軍。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也駐有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 == 勢力範圍 == 蘇聯除了對加盟的共和國有操控能力外,還對世界不同國家有實質上的統治。蘇聯主要影響的地方有東歐及亞洲零星國家,當中大部分是蘇聯的衛星國。 === 東歐 === 蘇聯在東歐有很大的影響力,大多數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有或多或少的被蘇聯操縱。原因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進軍德國時,蘇聯藉此將勢力範圍擴大至東歐諸國。在冷戰時期,東歐受蘇聯操縱或獨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和西方資本主義及保持中立的國家之間的界限被稱為鐵幕,鐵幕以東為蘇聯的勢力範圍。蘇聯建立許多衛星國,而後與衛星國組成華沙條約組織對抗北約。 在蘇聯勢力範圍內的東歐衛星國家: * * * * * * 當時的南斯拉夫及阿爾巴尼亞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但並不是和蘇聯同盟。阿爾巴尼亞於1961年因中蘇決裂而退出經濟互助委員會。 奧地利部份東方領土是蘇聯的佔領區,直至1955年奧地利宣佈成為永久中立國為止。 芬蘭雖是中立國,但在冷戰時其外交政策受蘇聯影響,至1991年蘇聯解體後芬蘭才得以獨立實行外交政策,並於1995年加入歐盟。 === 亞洲 === 蘇聯在亞洲也有很大的影響力,中亞、東亞、東南亞及中東也有與蘇聯關係非常緊密的國家,尤以東亞及東南亞最為顯著。 在蘇聯勢力範圍內的亞洲國家: * * * 與蘇聯同盟的亞洲國家: *(助之建政及建交,後來兩國執政黨由於意識形態分歧導致中蘇決裂,併發生過諸如珍寶島事件和鐵列克提事件的邊境衝突,中蘇關係至1989年才得以正常化) * *(1950年-1965年) * *(奉行孤立外交政策) *(短暫與蘇聯結盟) * *(1945年-1976年) *(短暫與蘇聯結盟) *(1979年-1989年) ====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 ==== 蘇聯奉行社會主義,是全世界第一個進入發達狀態的社會主義國家。並透過社會主義國家組織共產國際領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但事實上,蘇聯和當時眾多的社會主義國家處於敵對狀態,其中最大的敵人除西方的北約外,便是同屬社會主義國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60年蘇聯要求在中國大陸建立軍事基地對抗美國太平洋艦隊,而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強硬拒絕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便認為蘇聯是社會帝國主義國家,而與其展開意識形態論戰,後從論戰演變為軍事衝突。 實際上蘇聯在冷戰時期除朝鮮戰場秘密參與外,即使最危險的古巴導彈危機也並未與西方國家發生過直接軍事衝突。然而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社會主義陣營對抗近三十年間,卻發生嚴重的珍寶島武裝衝突,將兩國推向戰爭邊緣。雖然蘇中兩國關係經歷巨大變化,但蘇聯從1949年第一次在聯合國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的聯合國席位到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二十多年間,蘇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態度從堅定支援、到支援但不再提案,再到只支援、不發言、不提案,經歷三次不同的轉變,這三次轉變是與兩國關係的變化是分不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之間惡化近三十年外交關係在蘇聯解體前的1989年才得以正常化。 === 非洲 === 蘇聯在非洲都有零星的同盟國,這些同盟國主要集中在南非以及東非。 在蘇聯勢力範圍內的非洲國家: * * * * 社會主義衣索比亞(1974年-1987年) *(1987年-1991年) * 與蘇聯同盟的非洲國家: *(1983年-1987年) *(1958年-1971年) * 埃及(短暫與蘇聯結盟,1971年-1973年) * * 索馬利亞民主共和國(短暫與蘇聯結盟,1969年-1977年) === 美洲 === * * 格瑞那達(1979年-1983年) * 蘇聯在中美洲亦有同盟國,主要是引發古巴危機的古巴,古巴革命後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並與美國斷交。此外,拉美不少政權曾為是社會主義政權,如格瑞那達的人民革命政府、尼加拉瓜的奧爾特加。奧爾特加在1979年領導尼加拉瓜革命建立社會主義的桑解陣政權後,陷入內戰,蘇聯亦有參與。 這些國家大部份都在蘇聯中後期、共產主義政權結束、蘇聯瓦解及冷戰結束時與蘇聯脫離關係。 == 經濟 == thumb|right|1947年的第聶伯河水電站 蘇聯在冷戰期間,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直到20世紀80年代被日本超過。但與實行資本主義及-{zh-hans;zh-hant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不同,其經濟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中央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的,國家壟斷生產資料。國家透過五年計劃的方式對經濟實行控制和調整。在1928年至1932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後,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蘇聯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但是蘇聯的產業發展不均衡,產業結構不甚合理。事關國防的軍事工業、重工業、化學工業和航天工業非常發達,其水平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但是事關民生的輕工業和農業則相對落後。 蘇聯的主要工業地帶集中在莫斯科、列寧格勒、頓巴斯、烏拉爾山脈等地區。次要的工業地區包括波羅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亞和伏爾加河(窩瓦河)中下游。蘇聯的工業部門實行集中管理和國家調控,工廠生產的產品、種類、規格和價格都由隸屬於中央和各加盟共和國部長會議的國民經濟委員會規定。 在沙俄時代,俄羅斯是歐洲的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但是由於20世紀30年代推行農業集體化和消滅「富農」的政策對農業生產的毀滅性破壞,蘇聯的糧食一直不能自給自足。蘇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末期完成農業集體化,農業生產以集體農莊為基本單位,透過隸屬於集體農莊機械站的拖拉機、汽車和聯合收割機實行機械化播種與耕作。 蘇聯的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其他重要作物還有甜菜、棉花、馬鈴薯、玉米、煙草。高加索地區有咖啡和甘蔗等經濟作物。 作為蘇聯經濟改革的一部分,總理赫魯曉夫1959年在首都莫斯科舉行“美國商品展覽會”,將百事可樂等美國著名商業品牌引進蘇聯國內與東歐市場,同時與時任美國副總統理查德·尼克松進行“廚房辯論”。赫魯曉夫在蘇聯國內所進行的經濟改革在1968年勃列日涅夫鎮壓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後陷入停滯。進入20世紀70年代,在對市場社會主義掀起批判浪潮的情況下,蘇聯的經濟改革從強調改革傳統體制變為強調計劃經濟的優越性,由擴大企業自主權到加強對企業的控制,改革重心由調整國家與企業的關係轉移到合併企業,建立聯合公司。但改革在東歐的蘇聯衛星國,如卡達爾的匈牙利、蓋萊克的波蘭仍有延續。如卡達爾的匈牙利政府在1979年進一步允許把虧損的國營小型工商企業改由職工承包或租給私人經營、把私營企業的合法僱工人數限制放寬到30人、除稅收外政府不干預企業資金的流動、允許企業自主在社會上公開招聘管理人員等等。但當勃列日涅夫下令入侵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後,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對蘇實施糧食禁運。而在蘇聯耗費大量財力應對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的“星球大戰計劃”後,加之蘇聯石油出口也受國際原油價格下落而縮水,蘇聯人民的副食(如乳酪、黃油)採購和日用品消費都開始受到明顯影響,生活品質下降。1985年蘇聯人民每人每天要耗費兩個小時的時間排長隊購買食物。戈爾巴喬夫改革也因此開啟。 == 教育 == 蘇聯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國實行十年制義務教育,並基本消除了文盲。蘇聯著名的大學有莫斯科大學、國立帕特里斯·盧蒙巴人民友誼大學(蘇聯解體之後更名為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列寧格勒大學(蘇聯解體之後更名為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哈爾科夫大學、基輔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等。 蘇聯科學研究中心是蘇聯科學院。作家機構為蘇聯作家協會。官方通訊社為塔斯社。蘇聯共產黨機關報為真理報,其他主要報刊還有訊息報、共青團真理報、文學報、勞動報、紅星報等。 蘇聯科學技術取得許多重要成就: * 1922年,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蘇聯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裡德曼指出,宇宙依然處在膨脹之中。 * 1934年,蘇聯科學家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切連科夫發現,執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當它穿過液體或半透明物體時發光。這種現象被後來物理學界稱為“切連科夫輻射”。隨後這個原理被廣泛應用於高能物理中,用於檢測帶電粒子並測量它的速度。 * 1954年,蘇聯在奧勃寧斯克建立世界第一座核電站,標誌著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開端。 * 1957年,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從此標誌著人類活動進入太空。 * 1959年,蘇聯空間探測器月球3號發回第一張月球背面的圖片。人類第一次瞭解到月球背面的景象。 * 1961年,蘇聯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 * 1962年,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因凝聚態特別是液氦的先驅性理論,被授予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1964年,蘇聯物理學家尼古拉·巴索夫、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和美國科學家查爾斯·湯斯共同獲諾貝爾物理獎。表彰他們分別獨立製成微波激射器,並導致鐳射器的發展。 * 1978年,蘇聯物理學家彼得·卡皮查因從事低溫學方面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 1986年,蘇聯發射和平號太空站,在2001年墜毀以前,它是人類最大的飛行器。 ==文化== 蘇聯的文學、藝術、電影、出版工作由蘇聯共產黨控制,並部分允許自由創作。「消極」、「頹廢」的作品(相當於西方的先鋒派藝術)受到限制和被禁止。但是在蘇聯時代一些文學家和藝術家仍然取得偉大成就,例如,詩人葉塞寧,阿赫瑪託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和詩人帕斯捷爾納克,小說家肖洛霍夫,導演塔可夫斯基,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普羅科菲耶夫,舞蹈家烏蘭諾娃等等,他們中許多人不僅在蘇聯,而且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 蘇聯的文化經歷幾個發展階段,在十月革命後的第一個十年氛圍相對自由,藝術家們運用不同風格進行試驗,以創作出獨特的蘇維埃藝術。列寧同時希望藝術能為俄羅斯人民所理解。而另一方面,上百名知識分子、作家和藝術家被流放或被處決,並將他們的作品查禁,例如葉夫根尼·扎米亞京和尼古拉·古米廖夫。'On the other hand...' See the index of Stalin and His Hangmen by Donald Rayfield, 2004, Random House 政府鼓勵不同流派的藝術風格,一些實驗性質的作品被大量創作出來。此時比較活躍的作家有馬雅科夫斯基和高爾基。由於電影對識字不多的人群具有巨大影響力,故政府鼓勵電影創作,此時艾森施泰因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 隨後在斯大林時期,蘇聯文化主要為由政府主導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藝術,其他的藝術流派受到嚴重的打壓。許多作家也被監禁並處決。Rayfield 2004, pp. 317–320. 1950年代後期到1960年代早期為赫魯曉夫的政策緩和時期,審查大幅減少。此時的蘇聯文化更為關注個人生活,一些實驗性質的創作又重新被允許,此時出現一些批評角度的作品。政府更放鬆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強調,一些小說的主人公轉而更關注自身生活的問題而不是建設社會主義,一些不同政見的地下小說也被創作出來。在建築風格方面,赫魯曉夫時期的建築更重視功能性的設計而捨棄斯大林時期繁複的裝飾。 1980年代後期,隨著戈爾巴喬夫提出經濟改革和開放政策,藝術領域和媒體的言論自由進一步擴大。"Gorbachev, Mikhail."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7.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 October 2007 <>. "Under his new policy of glasnost("openness"),a major cultural thaw took place: freedoms of expression and of inform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expanded; the press and broadcasting were allowed unprecedented candour in their reportage and criticism; and the country's legacy of Stalinist totalitarian rule was eventually completely repudiated by the government." ===體育=== 蘇聯在大型國際綜合運動會的成績: *夏季奧運會:395金319銀296銅1,010枚獎牌(歐洲第1,世界第2) *冬季奧運會:78金57銀59銅194枚獎牌(歐洲第3,世界第4) *夏季大運會:407金329銀253銅989枚獎牌(歐洲第1,世界第2) *冬季大運會:95金85銀63銅243枚獎牌(歐洲第2,世界第2) *世界運動會:15金13銀8銅36枚獎牌(歐洲第11,世界第18) === 假日 === 蘇聯主要有八個公立假日,其他假日與公立假日合計約30個。 日期 名稱 俄文名稱 附註 1月1日 新年 通常是每年慶祝規模最大的節日,十月革命後俄羅斯大多數聖誕節期間的習俗被移至新年前夜。 2月23日 紅軍日 紀念1918年2月蘇聯紅軍的建立。 3月8日 國際婦女節 4月12日 宇航日 紀念1961年尤里·加加林進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5月1日 國際勞動節 在5月1日和2日慶祝。 5月9日 勝利日 衛國戰爭結束日,1945年納粹德國在這一天投降。 10月7日 蘇聯憲法日 紀念1977年版蘇聯憲法透過,1936-1977年間為12月5日。 11月7日 十月革命紀念日 紀念1917年的十月革命,也是國慶日。 == 參見 == * 十月革命、蘇維埃俄國 * 蘇聯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 蘇維埃帝國、社會帝國主義、冷戰 * 蘇聯解體、獨聯體、後蘇聯國家、主權國家聯盟 * 俄羅斯帝國、俄羅斯聯邦 * 蘇聯共產黨、蘇聯共產黨領導人列表 * 蘇聯國家元首列表、蘇聯政府首腦列表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英文 * Armstrong, John A. The Politics of Totalitarianis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from 1934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1. * Brown, Archie, et al, eds.: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 Gilbert, Martin: The Routledge Atlas of Russian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2002). * Goldman, Minton: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Connecticut: Global Studies, Dushkin Publishing Group, Inc., 1986). * Howe, G. Melvyn: The Soviet Union: A Geographical Survey 2nd. edn. (Estover, UK: MacDonald and Evans, 1983). * Katz, Zev, ed.: Handbook of Major Soviet Nationalities (New York: Free Press, 1975). * Lina, Jüri: Under the Sign of the Scorpion: the Rise and Fall of Soviet Empire (Stockholm: Referent, 1998). * Moore, Jr., Barrington. Soviet politics: the dilemma of powe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 Rizzi, Bruno: "The bureaucratization of the world : the first English ed. of the underground Marxist classic that analyzed class exploitation in the USSR" , New York, NY : Free Press, 1985. * Schapiro, Leonard B. The Origin of the Communist Autocracy: Political Opposition in the Soviet State, First Phase 1917-1922.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1966. ; 中文 * 沈志華 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社會科學出版社) * 《蘇聯興亡史論》,姜長斌、徐葵、李靜傑,人民出版社,ISBN 7010035539 * 《蘇聯的最後一年》,羅伊·麥德維傑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ISBN 7801902637 * 《冷戰時期蘇聯與東歐的關係》,沈志華,北京大學出版社,ISBN 7301095856 == 外部連結 == * * * 蘇聯主義網 * 約翰·杜威的蘇聯印象網頁 * 國家研究:前蘇聯 Category:前聯合國會員國 United Soviet Category:核武國家 Category:超級大國 Category:1922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22年蘇聯建立 Category:1991年蘇聯廢除
姓氏
姓氏是表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一個人的姓名。 通常同一個父系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相關的學科是人名學。 ==起源== ==不同語言的姓氏== 不同族群的姓氏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請參考: *漢姓氏 *高麗姓氏 *大和姓氏 *京族姓氏 *盎格魯-薩克遜姓氏 *法蘭西姓氏 *德意志姓氏 == 無姓氏的族群 == 中亞和高加索的突厥語民族沒有自己的本民族姓氏,在被俄羅斯殖民統治100多年後大多采用俄語姓氏,未被俄羅斯帝國統治過的突厥語民族(如維吾爾人)至今仍處於沒有姓氏的狀態。土耳其人和泰國人在本國政府效仿日本明治維新的“苗字必稱令”進行相關的改革後也產生民族的姓氏,而近代沒有進行過相關改革的緬甸人至今仍然無姓。北亞的蒙古族傳統上不使用姓氏。 == 姓氏與法律 == === 姓氏使用 === 在民眾普遍使用姓氏的國家,各國法律對個人姓氏的使用有不同規定。某些政權、國家,會強制使用某種方式的姓氏。歷史上,臺灣原住民族即此類典型。 中國大陸人口以漢族為主體,姓氏是漢名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法律上亦是如此,通常是隨父姓或隨母姓。2014年,中國立法機關擬對民法、婚姻法相關條款作出解釋,考慮通三種情況下,允許子女不隨父母姓氏。中國少數民族使用姓氏的情況,則更為複雜。法律允許少數民族民眾可以根據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選取姓氏。實踐中,無使用姓氏傳統的民族亦不強制使用姓氏,如蒙古族、維吾爾族。 === 子女姓氏 === 隨父姓、隨母姓是子女姓氏的來源。全世界普遍處於父系傳承社會,財產、權力等由父子相傳,隨父姓是主流。以婚生子女出生後隨父姓最為常見。非婚生子女隨父姓、隨母姓則因各國社會、法律情況、個人選擇而定。父母離婚,子女改名,亦有改為隨母姓的情況。 兩岸三地的華人社會,長期以隨父姓的婚生子女為主流。數千年以來,社會長期預設子女隨父姓,已成為深入人心的社會觀念,是為習俗。父子之間傳承的姓氏是家族血脈延續不斷的具體表現,即所謂傳宗接代。隨母姓,亦是為延續女方家族血脈,即通常所見的招贅,包括婿養子。在女性無繼承權的社會背景下,無男性後代的家庭透過招贅解決無(男性)繼承人的問題。招贅後,女兒和贅婿所生後代隨母姓(特殊的情況是雙姓),後代亦獲得母家的繼承權。近代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隨著男女平等思想的普及和女性地位的提升,非招贅所生子女隨母姓亦逐漸被兩岸民眾接受。 中華民國(臺灣)的法律最初規定,“子女從父姓,贅夫之子女從母姓,但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2007年,法律修正,規定婚生子女“父母於子女出生登記前,應以書面約定子女從父姓或母姓;子女經出生登記後,於未成年前,得由父母以書面約定變更為父姓或母姓;子女已成年者,經父母之書面同意得變更為父姓或母姓”。並有一定事由時,法院得依父母之一方或子女之請求,為子女之利益,宣告變更子女之姓氏為父姓或母姓。非婚生子女從母姓,或經生父認為領,視為婚生子女,適用相同規定。2010年,法條刪除需要父母書面同意字樣。子女成年,可自行變更為父姓或母姓。2012年,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七成受調查者接受子女隨母姓,近三成堅持子女隨父姓。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現行法律中,規定子女可隨父姓,可隨母姓。大陸當代子女隨母姓的例項增多。2017年,中國青年報社進行的一項兩千人範圍調查中,近五成受訪問者認為子女應隨父姓,其餘接受隨母姓。另有,二成多的受訪問者不接受隨母姓。其中,男性受訪問者比女性受訪問者更注重子女姓氏,接受隨母姓的比例亦低於女性受訪問者。有文章指,中國青年報社的調查顯示傳統觀念已被改變。認同子女可隨母姓“象徵著人們對性別平等的理解正在日益加深,也象徵著當代社會對傳統家庭關係的重構”。 == 依人口排序 == == 備註 == == 參考資料 == ==參考文獻== * 籍秀琴,《姓氏·名字·稱謂》(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叢書),大象出版社,1997年出版。 ISBN 7534720109 * 楊希枚:《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 。 ==參見== * 常見姓氏列表 * 中國姓氏列表 * 日本姓氏列表 * 百家姓 Category:家事法 Category:親屬關係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一部成書於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漢字字典,記錄了當時漢語中漢字的點畫寫法、音讀和義訓。作為自漢代《說文解字》以來的字典之集大成者,於康熙年間由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張玉書及經筵講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擔任主編,參考明代的《字彙》、《正字通》兩書而經愈六年編纂完成,重印至今不輟。 == 歷史 == === 敕編至刊行 === 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乙亥(初十)(西元1710年4月8日,星期二)下詔始修《康熙字典》,設總閱官張玉書、陳廷敬,另有史夔、吳世燾、萬經、劉巗、周起渭、蔣廷錫、汪漋、勵廷儀、張逸少、趙熊詔、涂天相、王雲錦、賈國維、劉灝、梅之珩、陳璋、陳邦彥、王景曾、淩紹雯等二十八人任纂修官。康熙五十年張玉書病逝、賈國維因“行止不端”被革職,劉巗亦因《南山集》案被「革職僉妻,流三千里」,陳廷敬於五十一年四月逝世,五十二年淩紹雯、史夔先後辭世,五十三年周起渭去世。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頒行,歷時六年。 === 王錫侯《字貫》案 ===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錫侯著《字貫》一書,首次指出《康熙字典》在引證、釋義等方面的缺點,然因對皇帝私名未做避諱缺筆處理,照大逆律處斬,其著作也被付之一炬,是為字貫案。 === 傳入日本 === 康熙五十五年刊行後,即傳入日本。日本安永九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都賀庭鍾、都賀枚春著有《字典琢屑》。 ===續作=== 1915年中華書局以《康熙字典》為藍本編寫《中華大字典》;1918年又以《中華大字典》為藍本編寫《實用大字典》。 left|thumb|200px|在中國山西省晉城市中華字典博物館展出的《康熙字典》。 == 構成 == 《康熙字典》共載47,043字頭。書按地支分為十二集,每集再分為上、中、下3卷,構成正文共36卷。以214個部首分類,一一列出《廣韻》、《集韻》、《韻會》、《唐韻》等韻書的音切,並注有「反切」、「直音」兩種注音。出處、及參考等,多引《尚書》、《孟子》、《莊子》、《荀子》、《史記》、《左傳》等經、史、子、集之書為證。書中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另外附有《字母切韻要法》和《等韻切音指南》。 序中稱本書「古今形體之辨,方言聲氣之殊,部分班列,開捲了然。無一義之不詳,一音之不備矣。」 == 價值及影響 == 康熙字典承自有字書以來的歷史學術成果,又開先例,是為中國古代第一部收字宏富、規模巨大、價值極高、影響廣泛的大型漢字字典,被稱為中國辭書史上的一座豐碑,對中國辭書編纂史的研究有重大意義。且為世上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書。此書注重對漢字結構的分析和詞義的辨析。 依照清代法律規定,凡讀書人策應科舉考試,書寫字形必須以此書為正誤標準。因此,該書對學術界影響很大,成書之後,流行極廣,至今仍不失為一本有價值的語文工具書。其影響至今仍在漢字文化圈仍有體現,至今各國辭書乃至於統一碼仍有使用康熙字典的部首順序排列。康熙字典所載字型成為印刷字型標準,至今的計算機字型仍有康熙字典的痕跡。《康熙字典》中收錄的部首偏旁也統一碼中被單獨編碼。 == 版本 == 《康熙字典》清朝內務府所發行的初版,稱為內府本或殿版、武英殿版等。此外清代有各種木刻版。1780年,在日本出現木版翻刻版康熙詞典,稱為安永本。晚清時,上海出現了好幾種影印本,中華書局過去曾用同文書局的影印本為底本製成鋅版,現在利用存版重印,並附王引之《字典考證》於後,以供參考。也有部分古籍出版社將《康熙字典》按照現代漢字字典版式重新排版,並附帶筆畫、拼音檢索等。 File:Kangxi_Dictionary_1827.JPG|道光七年(1827年)重刊版 File:K'ang_Hsi_Dict.png|20世紀初廣益書局版 File:K'ang Hsi Dictionary.jpg|2005年香港中華書局版 File:K'ang Hsi Dictionary China.JPG|2007年北京中華書局版 ==參見== *康熙部首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閱讀 == ==外部連結== * 康熙字典網上版 * 漢典(供查詢單字在康熙字典中的內容) * 線上康熙字典查詢 * 康熙字典 線上康熙字典快速查詢 * 開放康熙字典 * 訂正康熙字典 EPUB版 * TypeLand 康熙字典體 (由中國字型設計師厲向晨基於道光版《康熙字典》而開發的字型) * 康熙字典體傳承版 (《康熙字典網上版》2022年重新校對《康熙字典》字頭所開發的字型) Category:康熙 Category:漢語字典 Category:漢語音韻學 Category:中古漢語 Category:清朝官修典籍 Category:漢字標準 Category:1716年作品
姓是中國血緣集團的名稱,其所指範圍隨著地域和時代變動。氏則是姓的分支。 隨著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這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散居各處。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 == 參見 == * 漢姓 * 上古八大姓 * 中國姓氏排名 ==參考文獻==
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冬季奧運會、冬奧,為冬季運動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每隔4年舉行一屆,賽事的主要特徵是在冰上和雪地舉行的冬季運動,如滑冰、滑雪等適合在冬季舉行的專案。第一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於1924 年1月25日在法國的夏慕尼舉行。2026年米蘭-科爾蒂納丹佩佐冬奧會於2026年2月6日至2月22日在義大利米蘭-科爾蒂納丹佩佐舉行。1986年,國際奧委會全會決定將冬季奧運會和夏季奧運會從1994年起分開,每2年間隔交叉舉行,1992年冬季奧運會是最後一屆與夏季奧運會同年舉行的冬季奧運會。 美國舉辦過4次冬季奧運會,是舉辦奧運會次數最多的國家。法國、瑞士、挪威、義大利、奧地利、日本、加拿大都舉辦過兩次以上冬季奧運會。亞洲第1次冬季奧運會在日本札幌舉辦。中國北京是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 比賽專案 == * 冬季兩項 * 冰球 * 冰壺 * 雪橇 * 雪車 ** 雪車 ** 鋼架雪車 * 滑冰 ** 速度滑冰 ** 短道速滑 ** 花樣滑冰 * 滑雪 ** 越野滑雪 ** 跳臺滑雪 ** 北歐兩項 ** 高山滑雪 ** 自由式滑雪 ** 單板滑雪 == 獎牌榜 == 排名 國家 參賽 金牌 銀牌 銅牌 總計 1 23 132 125 111 368 2 23 105 112 88 305 3 12 92 88 60 240 4 9 78 57 59 194 5 23 73 64 62 199 6 23 64 81 87 232 7 23 57 46 55 158 8 23 56 45 52 153 9 6 47 39 35 121 10 21 45 44 41 130 11 23 43 63 61 167 12 23 40 36 48 124 13 6 39 36 35 110 14 23 36 35 53 124 15 18 31 25 14 70 16 12 22 32 23 77 17 21 14 22 22 58 18 6 11 15 13 39 19 23 11 4 17 32 20 7 9 11 11 31 21 1 9 6 8 23 22 3 8 6 5 19 23 7 8 5 5 18 24 23 7 7 8 22 25 19 6 7 6 19 26 8 4 6 1 11 27 10 4 2 1 7 28 7 3 4 1 8 29 7 3 1 4 8 30 16 2 8 15 25 31 8 2 6 9 17 32 19 2 5 10 17 33 1 2 2 6 10 34 11 1 3 5 9 35 7 1 3 4 8 36 22 1 2 4 7 37 21 1 2 3 6 37 20 1 2 3 6 39 20 1 0 3 4 40 7 1 0 0 1 41 16 0 3 1 4 42 9 0 2 0 2 43 16 2 2 2 6 44 9 0 1 1 2 45 14 0 1 0 1 46 21 0 0 1 1 == 歷屆冬奧會一覽 == 與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不同的是,被取消的194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及194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不計算在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屆數中。 屆次 主辦地 奧林匹克運動會宣佈開幕者 日期 參賽國家及地區 運動員人數 大項 小項 參考 1 法國霞慕尼 1924年1月25日—1924年2月5日 16 258 9 16 2 瑞士聖莫里茲 1928年2月11日—1928年2月19日 25 464 8 14 3 美國普萊西德湖 富蘭克林·羅斯福州長 1932年2月4日—1932年2月15日 17 252 7 14 4 德國加爾米施-帕滕基興 阿道夫·希特勒元首 1936年2月6日—1936年2月16日 28 646 8 17 5 1940年冬奧會原本應在 日本札幌舉辦,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取消 1940年冬奧會原本應在 日本札幌舉辦,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取消 1940年冬奧會原本應在 日本札幌舉辦,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取消 1940年冬奧會原本應在 日本札幌舉辦,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取消 1940年冬奧會原本應在 日本札幌舉辦,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取消 1940年冬奧會原本應在 日本札幌舉辦,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取消 1940年冬奧會原本應在 日本札幌舉辦,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取消 5 1944年冬奧會原本應在 義大利科蒂納丹佩佐舉辦,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取消 1944年冬奧會原本應在 義大利科蒂納丹佩佐舉辦,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取消 1944年冬奧會原本應在 義大利科蒂納丹佩佐舉辦,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取消 1944年冬奧會原本應在 義大利科蒂納丹佩佐舉辦,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取消 1944年冬奧會原本應在 義大利科蒂納丹佩佐舉辦,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取消 1944年冬奧會原本應在 義大利科蒂納丹佩佐舉辦,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取消 1944年冬奧會原本應在 義大利科蒂納丹佩佐舉辦,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取消 5 瑞士聖莫里茲 1948年1月30日—1948年2月8日 28 669 9 22 6 挪威奧斯陸 拉格茜爾公主 1952年2月14日—1952年2月25日 30 694 8 22 7 義大利科爾蒂納丹佩佐 喬瓦尼·格隆基總統 1956年1月26日—1956年2月5日 32 821 8 24 8 美國斯闊谷 理查德·尼克松副總統 1960年2月18日—1960年2月28日 30 665 8 27 9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 阿道夫·謝爾夫總統 1964年1月29日—1964年2月9日 36 1091 10 34 10 法國格勒諾勃 夏爾·戴高樂總統 1968年2月6日—1968年2月18日 37 1158 10 35 11 日本札幌 昭和天皇 1972年2月3日—1972年2月13日 35 1006 10 35 12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 魯道夫·基希施萊格總統 1976年2月4日—1976年2月15日 37 1123 10 37 13 美國普萊西德湖 沃爾特·蒙代爾副總統 1980年2月13日—1980年2月24日 37 1072 10 38 14 南斯拉夫薩拉熱窩 米卡·什皮利亞克主席 1984年2月8日—1984年2月19日 49 1272 10 39 15 加拿大卡爾加里 讓娜·索韋總督 1988年2月13日—1988年2月28日 57 1423 10 46 16 法國阿爾貝維爾 弗朗索瓦·密特朗總統 1992年2月8日—1992年2月23日 64 1801 12 57 17 挪威利勒哈默爾 哈拉爾五世國王 1994年2月12日—1994年2月27日 67 1737 12 61 18 日本長野 明仁天皇 1998年2月7日—1998年2月22日 72 2176 14 68 19 美國鹽湖城 喬治·沃克·布什總統 2002年2月8日—2002年2月24日 78 2399 15 78 20 義大利都靈 卡洛·阿澤利奧·錢皮總統 2006年2月10日—2006年2月26日 80 2508 15 84 21 加拿大溫哥華 莊美楷總督 2010年2月12日—2010年2月28日 82 2566 15 86 22 俄羅斯索契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總統 2014年2月7日—2014年2月23日 88 2887 15 98 23 韓國平昌 文在寅總統 2018年2月9日—2018年2月25日 92 2920 15 102 24 中國北京 習近平主席 2022年2月4日—2022年2月20日 91 2871 15 109 烏克蘭利沃夫退出2022冬奧會申辦 北京還剩兩對手 ,中國經濟網,2014年6月30日 25 義大利米蘭–科爾蒂納丹佩佐 2026年2月6日—2026年2月22日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Olympic Winter Sports IOC official website * Winter Olympic Games Venues on Google Maps == 參見 == * 參與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熱帶國家和地區 * 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 Category:1924年建立的週期性體育事件 Category:四年一度的體育事件 Category:冬季綜合運動會
7月8日
7月8日是公曆年的第189天(閏年的第190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6天。 == 大事記 == 7月8日 7月8日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於佛羅裡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升空,執行美國最後一次太空梭飛行任務STS-135。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於佛羅裡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升空,執行美國最後一次太空梭飛行任務STS-135。 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率領船隊從里斯本展開航行。 美國道瓊公司創辦的《華爾街日報》第一次發行。 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奈良縣奈良市大和西大寺站進行的第26屆日本參議院議員通常選舉演講中,遭前海上自衛隊員山上徹也以自製手槍近距離槍擊身亡,享壽67歲。 美國維吉尼亞州東區聯邦地區法院的聯邦地區法官以冒犯印地安人為由取消華盛頓紅-{zh-hans:皮;zh-tw:人;zh-hk:皮;}-隊在-{zh-hans:全國橄欖球聯盟;zh-hant:國家美式足球聯盟;}-中的商標權。 === 3世紀 === * 292年:馬雅文明城邦蒂卡爾建國。 === 11世紀 === * 1099年:15,000名參與第一次十字軍東徵並且挨餓的基督教隊伍在伊斯蘭教信徒的關注下環繞耶路撒冷遊行一圈。 === 13世紀 === * 1283年:參與西西里晚禱戰爭的率領著亞拉岡王國軍隊在中擊敗試圖鎮壓馬爾他叛亂的艦隊。 === 15世紀 === *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率領船隊從里斯本出發,開始探索從歐洲直接前往印度的航行路線。 === 16世紀 === * 1549年:羅伯特·凱特兄弟領導農民於英國諾福克郡溫姆鎮展開。 * 1579年:在韃靼斯坦共和國喀山的地下教堂內發現了俄羅斯正教會教徒所繪製的最高聖像畫喀山聖母像。 === 17世紀 === * 1645年:清順治二年六月十五日,多爾袞通告全國軍民剃髮。下令各地限公文到達的十日內完成剃髮,違令者死。 * 1663年:查理二世授予羅德島州的皇家特許狀。 === 18世紀 === * 1709年: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率領的軍隊在波爾塔瓦會戰中擊敗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的軍隊。 * 1730年:預估地震規模8.7級的所引發的海嘯破壞智利的海岸線超過1,000公里(620英哩)。 * 1758年:新法蘭西總司令蒙卡爾姆在鐘琴堡戰役中擊垮一支具有五倍人數優勢的英軍部隊。 * 1760年:新法蘭西艦隊在中遭到英國軍艦擊敗,這也是雙方在法國-印第安人戰爭中最後一次海戰。 * 1775年: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代表在大陸會議上正式簽署了《橄欖枝請願書》。 === 19世紀 === * 1808年:約瑟夫·波拿巴批准了,並且以此為基礎開始統治西班牙並且以西班牙國王的身分制定皇家憲章。 * 1822年:英國安大略遭到歐及布威族的攻擊。 * 1822年: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珀西·比希·雪萊在義大利拉斯佩齊亞乘船渡海時遇難身亡。 * 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馬修·培裡率領四艘黑船停靠日本浦賀,遞交國書迫使江戶幕府結束鎖國。 * 1859年:卡爾十五世成為瑞典-挪威聯合國王。 * 1861年:俄羅斯公使進駐北京大使館。 * 1864年:新選組突襲位於日本京都池田屋的長州藩。 * 1874年:正式創立,後來演變成為今日的皇家加拿大騎警。 * 1876年:南卡羅來納州發生白人優越主義人士聯合殺害5名黑人的案件。 * 1879年:自舊金山開始準備航行至北極地區探險。 * 1889年:美國道瓊公司創辦的《華爾街日報》首次發行,後來成為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 * 1892年:加拿大紐芬蘭與拉布拉多聖約翰斯發生。 * 1898年:犯罪組織領導人在阿拉斯加史凱威的中喪命。 === 20世紀 === * 1912年:於查爾斯市針對葡萄牙第一共和國發動,但是最終仍然宣告失敗。 * 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召開中華革命黨的成立大會。 * 1932年: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到達經濟大恐慌時期的最低點,其中收盤在41.22。 * 1937年: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簽訂要求互不侵犯的《》。 * 1947年:各家新聞媒體開始報導美國陸軍航空隊成員在新墨西哥州羅斯維爾尋獲飛碟碎片,而軍方則表示只是回收高海拔實驗監測氣象球的碎片。 * 1948年:美國空軍正式允許加入。 * 1960年:弗蘭西斯·加利·鮑威爾因為駕駛U-2偵察機於蘇聯上空進行間諜行為而遭到起訴審判。 * 1962年:仰光大學所發起的學生運動引起吳奈溫的強力鎮壓。 * 1967年:文化大革命:北京建築工業學院的“造反派”發起“揪劉行動”,要求把劉少奇“揪出中南海”。1970年,“揪劉”“革命行動”反而被定性為“圍困中南海反革命事件”。 * 1970年:美國總統理查·尼克森表示將成為美國政府對於美洲原住民的基本政策,對此之後美國國也透過了特別法案《》。 * 1982年: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在訪問杜賈爾村時其車隊遭到當地什葉派青年的襲擊。 * 1987年:香港島太古城中心的商場發生爆炸案。 * 1988年:印度從班加羅爾通往科摩林角的於橋樑上出軌並掉入阿什塔穆迪湖,造成列車上105名乘客死亡和和超過200人受傷。 * 1990年:第十四屆世界盃足球賽決賽於羅馬奧林匹克體育場舉行。 * 1994年:美式足球運動員O·J·辛普森被美國法院以謀殺罪名起訴。 * 1994年: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日成因心臟病逝世,之後最高人民會議選舉金正日接掌政權。 * 1996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屆締約方會議召開。 * 1997年:北約擴大計畫正式啟動。 === 21世紀 === * 2003年:加拿大同性婚姻:加拿大卑詩省判決同性伴侶可以在該省結婚,並立即生效。 * 2010年:墨西哥灣受深水地平線漏油事件影響的地區發現了兩個副棘茄魚屬新物種(路易斯安那副棘茄魚及雙棘副棘茄魚)。 * 2011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於佛羅裡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升空,執行美國最後一次太空梭飛行任務STS-135。 * 2011年:《世界新聞報》編輯因涉嫌參與《世界新聞報》電話竊聽醜聞而遭到逮捕及偵查。 * 2012年:瑞士選手羅傑·費德勒在英國倫敦舉行的2012年溫布林登網球錦標賽中獲得男子單打比賽的冠軍,而前一天美國選手小威廉斯則獲得女子單打比賽的冠軍。 * 2013年:教宗方濟各訪問義大利蘭佩杜薩島並對過去數百萬名嘗試進入歐洲而溺斃的難民致意,同時譴責「全球冷漠」的困境。 * 2014年:德國國家足球隊在世界盃足球賽半決賽中以7比1擊敗巴西國家足球隊,同時米羅斯拉夫·克洛澤踢進其在世界盃的第16顆進球,成為世界盃史上進球最多的球員。 * 2014年:因應以色列青少年綁架謀殺案,以色列大規模空襲由哈馬斯統治的加薩走廊。 * 2015年:美國維吉尼亞州東區聯邦地區法院的聯邦地區法官以冒犯印地安人為由取消華盛頓紅-{zh-hans:皮;zh-tw:人;zh-hk:皮;}-隊在-{zh-hans:全國橄欖球聯盟;zh-hant:國家美式足球聯盟;}-中的商標權。 * 2016年:美國和南韓軍方官員同意在南韓境內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以應對朝鮮日益增長的軍事及彈道飛彈和核子武器威脅。 * 2018年:衣索比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於所舉行的中與厄利垂亞總統伊薩亞斯·阿費沃基進行會議,最終雙方承諾恢復外交關係。 * 2020年:美國最高法院於《》中允許僱主因宗教或道德等因素拒絕根據《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提供避孕保險。 * 2021年:美國總統喬·拜登宣佈自阿富汗戰爭以來駐守在阿富汗的美軍將於同年8月31日全面撤軍完畢。 * 2022年: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奈良縣奈良市大和西大寺站附近進行的第26屆日本參議院議員通常選舉演講中,遭前海上自衛隊員山上徹也以自製手槍近距離槍擊,後緊急送醫搶救無效身亡,享壽67歲。 == 出生 == * 1584年:靜樂公主,明朝公主。(1585年逝世) * 1593年:阿爾泰米西婭·真蒂萊斯基,義大利畫家。(1652或1653年逝世) * 1621年:尚·德·拉封丹,法國作家。(1695年逝世) * 1760年:克里斯蒂安·克蘭普,法國數學家。(1826年逝世) * 1792年:特蕾莎,巴伐利亞王國王后。(1854年逝世) * 1830年:亞歷山德拉·約瑟福芙娜,俄羅斯帝國大公夫人。(1911年逝世) * 1831年:約翰·彭伯頓,美國藥師、化學家,可口可樂發明人。(1888年逝世) * 1836年:約瑟夫·張伯倫,英國政治家。(1914年逝世) * 1838年:斐迪南·馮·齊柏林,德國商人、工程師、飛行員。(1917年逝世) * 1838年:詹姆斯·B·麥克里,美國律師、政治家,第27、37任肯塔基州州長、眾議院議員。(1918年逝世) * 1839年: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美國商人、資本家、慈善家,創辦了標準石油。(1937年逝世) * 1851年:阿瑟·埃文斯,英國考古學家。(1941年逝世) * 1857年:阿爾弗雷德·比奈,法國心理學家。(1911年逝世) * 1867年:凱綏·柯勒惠支,德國畫家、版畫家、雕塑家。(1945年逝世) * 1882年:帕西·葛人傑,澳洲作曲家。(1961年逝世) * 1885年:恩斯特·布洛赫,德國哲學家。(1977年逝世) * 1895年:伊戈爾·葉夫根耶維奇·塔姆,蘇聯物理學家,195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71年逝世) * 1904年:昂利·嘉當,法國數學家。(2008年逝世) * 1906年:菲力普·強生,美國建築師,曾經設計有IDS中心、PPG大廈。(2005年逝世) * 1907年:喬治·羅姆尼,美國商人、政治家。(1995年逝世) * 1908年:納爾遜·洛克斐勒,美國政治人物,第41任美國副總統。(1979年逝世) * 1912年:華智禮,英國陸軍將領(1987年逝世) * 1919年:瓦爾特·謝爾,德國政治人物,曾任德國聯邦總統。(2016年逝世) * 1921年:約翰·曼尼,紐西蘭心理學家、性學家、作家。(2006年逝世) * 1924年:小愛德華·康奈利亞斯·裡德,美國檢察長、地方首席大法官。(2013年逝世) * 1932年:胡楓,香港演員 * 1945年:米舍利娜·卡爾米-雷伊,瑞士政治家。 * 1951年:安傑麗卡·休斯頓,美國女演員。 * 1952年:瑪麗安娜·威廉森,美國活動家、作家。 * 1957年:王家貞,臺灣政治人物。 * 1958年:凱文·貝肯,美國男演員、歌手。 * 1958年:齊皮·利夫尼,以色列政治家。 * 1958年:妮圖·辛格,印度女演員。 * 1959年:羅伯特·克耐普,美國演員。 * 1960年:楊立昆,法國電腦科學家。 * 1961年:三谷幸喜,日本喜劇導演、電視製作人。 * 1964年:聶德權,香港政務官,現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並曾擔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 * 1964年:雷宇揚,香港演員。 * 1964年:林雪,香港演員。 * 1967年:陳小春,香港歌手、演員。 * 1967年:大西健晴,日本動畫聲優。 * 1968年:陶山章央,日本配音員。 * 1969年:陳芷菁,香港女藝人。 * 1969年:宮內敦士,日本男性聲優。 * 1969年:SUGIZO,日本創作型歌手、音樂家、製片人暨演員。 * 1970年:貝克,美國歌手、作曲家、音樂家、製片人。 * 1970年:託德·馬丁,美國職業網球選手。 * 1972年:谷原章介,日本演員。 * 1973年:瓦列裡·扎盧日內,烏克蘭武裝部隊上將。 * 1975年:郭士強,中國籃球隊主力教練。 * 1976年:柴田博之,日本棒球選手。 * 1977年:王治郅,中國籃球運動員。 * 1977年:米洛·文提米利亞,美國男演員。 * 1980年:伊達,巴西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80年:羅比·基恩,愛爾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81年:阿娜斯塔西亞·米斯基娜,俄羅斯職業女網球運動員。 * 1982年:蘇菲亞·布希,美國女演員。 * 1983年:簡翔棋,臺灣歌手。 * 1984年:葉祖新,中國演員。 * 1984年:達妮埃拉·薩拉伊巴,巴西模特兒。 * 1985年:絲特琳·希頓,美國芭蕾舞者。 * 1985年:蒲巴甲,中國男演員、歌手。 * 1986年:王樂妍,臺灣演員。 * 1986年:傑克·麥克道曼,美國演員。 * 1986年:春咲和津實,日本AV女優。 * 1987年:弗拉達·洛絲亞珂娃,俄羅斯超級名模。 * 1989年:成雅,韓國女子偶像團體Nine Muses成員。 * 1989年:申譞洙,韓國男演員。 * 1990年:谷微,臺灣女歌手。 * 1991年:維吉爾·範戴克,荷蘭足球運動員。 * 1991年:鍾佳播,臺灣youtuber,反正我很閒成員。 * 1992年:孫興慜,韓國足球運動員。 * 1992年:樸經,韓國男子偶像團體Block B成員。 * 1993年:何寶珊,香港女配音員。 * 1993年:波波蓁,臺灣女演員。 * 1993年:大衛·科倫斯韋,美國男演員。 * 1997年:楊珍美,香港女子游泳運動員。 * 1997年:宋昕冉,中國女子偶像團體SNH48成員。 * 1997年:袁雨萱,中國女演員。 * 1998年:傑登·史密斯,美國男演員。 * 1998年:瑪雅·霍克,美國女演員。 * 1999年:許翼川,臺灣男演員。 * 2001年:楊沛宜,中國童星歌手。 * 2005年:金智憐,韓國女演員。 == 逝世 == * 810年:丕平露·卡洛曼,義大利亞倫巴底國王。(771年出生) * 975年:埃德加,英格蘭國王。(943年出生) * 1153年:教宗尤金三世,羅馬主教。(1087年出生) * 1623年:教宗額我略十五世,羅馬主教。(1554年出生) * 1695年:克里斯蒂安·惠更斯,荷蘭天文學家。(1629年出生) * 1721年:伊利胡·耶魯,威爾斯商人和慈善家。(1649年出生) * 1809年:康斯坦丁·卡爾·達斯普雷,奧地利將領。(1754年出生) * 1822年:珀西·比希·雪萊,英國浪漫主義詩人。(1792年出生) * 1837年:威廉四世,英國國王。(1765年出生) * 1850年:阿道弗斯王子,劍橋公爵。(1774年出生) * 1859年:奧斯卡一世,瑞典和挪威國王。(1799年出生) * 1863年:威廉·漢密爾頓,英國貴族,第十一代漢密爾頓公爵。(1811年出生) * 1873年:弗朗茲·克薩韋爾·溫德爾哈爾特,德國畫家。(1805年出生) * 1939年:哈維洛克·艾利斯,英國醫生。(1859年出生) * 1942年:路易·弗朗謝·德斯佩雷,法國陸軍將領,法國元帥。(1856年出生) * 1943年:吉列爾莫·瓦倫西亞,哥倫比亞政治人物、外交官、詩人、翻譯家。(1873年出生) * 1943年:符保盧,中華民國男子撐竿跳高運動員、演員、飛行員。(1914年出生) * 1946年: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夫,俄羅斯作曲家,蘇聯國歌及俄羅斯聯邦國歌作曲者。(1883年出生) * 1957年:格雷絲·柯立芝,卡爾文·柯立芝妻子,曾任第32任美國第一夫人。(1879年出生) * 1962年:喬治·巴代伊,法國作家和哲學家。(1897年出生) * 1967年:費雯·麗,英國影星。(1913年出生) * 1979年:朝永振一郎,日本物理學家,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06年出生) * 1979年:-{zh-cn: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zh-tw:勞勃·伯恩斯·伍華德}-,美國化學家,196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17年出生) * 1985年: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俄裔美國著名經濟學家,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01年出生) * 1993年:亨利·赫茲利特,自由意志主義哲學家、經濟學家,曾任《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報刊的記者。(1894年出生) * 1994年:金日成,朝鮮最高領導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永遠的主席、朝鮮勞動黨的創始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開國領袖。(1912年出生) * 1999年:皮特·康拉德,美國太空人。(1930年出生) * 2001年:賈蘭坡,中國古人類學家。(1908年出生) * 2007年:錢德拉·謝卡爾,印度政治家,曾任印度總理。(1927年出生) * 2008年:約翰·坦伯頓,美裔英國商人和慈善家。(1912年出生) * 2010年:戴維·布萊克韋爾,美國統計學家。(1919年出生) * 2011年:貝蒂·福特,美國活動家和創辦人,曾為弟40任美國第一夫人。(1918年出生) * 2012年:-{zh-tw:歐尼斯·鮑寧; zh-hk:喧尼斯·鮑寧; zh-cn:歐內斯特·博格寧;}-,美國實力派演員。(1917年出生) * 2016年:阿卜杜勒·薩塔·伊迪,巴基斯坦著名慈善家。(1928年出生) * 2022年:羅賓·道爾頓,澳大利亞文學經紀人、電影製片人、回憶錄作家。(1920年出生) * 2022年:路易斯·埃切韋里亞,墨西哥政治人物,第50任墨西哥總統。(1922年出生) * 2022年:託尼·西里科,美國男演員。(1942年出生) * 2022年:若澤·愛德華多·多斯桑托斯,安哥拉政治人物,第2任總統,在任長達38年。(1942年出生) * 2022年:安倍晉三,日本政治人物、經濟學家,第90、96-98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1954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基督教: ** 紀念日 ** 紀念日 ** 、聖託納和紀念日 ** 紀念日 ** 紀念日 == 參考資料 == == 外部來源 == * BBC ON THIS DAY * On This Day: July 8
博物館學
博物館學(),亦稱作博物館研究,最早對於博物館學的定義關注在「建立博物館的科學學科」,在1960年代,國際博物館協會則將博物館學定義為「研究博物館之目的及運作的學科領域」,自1980年代開始,受新博物館學(New Museology)觀點的影響,博物館學的定義逐漸朝向以反身性(reflexivity)觀點思考博物館之社會功能及社會關係,建構博物館展覽及展品的整體性脈絡,解構博物館之展覽及知識之認識論以釐清知識建立的過程,以及彰顯地方社群特色等概念發展。 == 博物館的功能 == * 典藏 * 儲存維護 * 研究 * 展示 * 教育 * 娛樂 == 博物館學的分支 == * 博物館史 * 專門博物館學 * 理論博物館學 * 歷史博物館學 * 普通博物館學 * 博物館管理學 * 博物館技術學 * 博物館建築 ==教育機構== 中國大陸 *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 吉林大學文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系 *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 西北大學文博學院 臺灣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博物館管理與科技應用碩士在職專班2023年停招。 == 參看 == * 博物館 * 博物館列表 * 考古學 * 文物 * 人類學 * 博物館管理 * 博物館展示 == 外部連結 == === 入口網站 === * 世界各國博物館研究課程 列舉北美、歐洲、亞太各地百餘所博物館研究課程。 * 美國博物館研究博碩士課程一覽(Museum Studies Graduate School Programs: Master's, Ph.D.) * 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博物館研究資訊(informati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 美國史密森尼學會教育與博物館研究中心(Smithsonian Center for Education and Museum Studies) * 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中文首頁 === 世界各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Museology Graduate Program) *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博物館管理碩士學程(Museum Management Graduate Certificate Program, McKissick Museum,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 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博物館研究碩士課程(Museum Studies M.A. Program,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 Cooperstown Graduate Program , USA *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物館研究課程(University of Colorado Museum Studies) *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研究中心(Centre for Museology,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國際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博物館研究課程(Museum Studies Programm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Cultural and Heritage Studies,Newcastle University) *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博物館研究課程(Studies Program,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 美國哈佛大學推廣部博物館研究文學碩士課程(Master of Liberal Arts, Museum Studies, Harvard Extension School, Harvard University) * 美國Tufts大學博物館研究 * 美國紐約大學博物館研究 *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博物館研究課程(Museum Studies programme, University of Toronto) * 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系(School of Museum Studies,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 英國倫敦大學大學院考古學研究所博物館研究碩士課程(MA in Museum Studies,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UCL) * 美國威奇托州立大學荷姆斯人類學博物館 博物館研究課程(Museum Studies at the Holmes Museum of Anthropology, Wichita State University) * 美國堪薩斯大學博物館研究課程(Museum Studies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 荷蘭阿姆斯特丹藝術學校博物館學課程(Museology Program in the Netherlands, Reinwardt Academy, Amsterdamse Hogeschool voor de Kunsten) * 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博物館研究課程(Museum Studies Program at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 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博物館研究課程(University of Florida Museum Studies Program) *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博物館與田野研究 (Museum & Field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博物館研究課程(Museum Studies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Tempe) * 加拿大亞岡昆學院應用博物館研究課程(Canada Applied Museum Studies, Algonquin College) * 美國喬治城大學藝術與博物館研究碩士課程(Art & Museum Studies Masters Program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 === 線上期刊與書籍 === * 英國《文物維護與博物館研究期刊》(Journal of Conservation & Museum Studies) * 義大利《文化資產線上期刊》(Web Journal on Cultural Patrimony) * monographic series "Mediterraneum. Protection and valorization of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property University L'Orientale Category:跨學科領域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德國政治人物,藝術家,納粹黨領袖,1933年至1945年擔任德國總理,1934年至1945年兼任元首。1939年9月發動波蘭戰役,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希特勒是納粹大屠殺的主要策劃者、發動者,有證據顯示他知曉並下達了對猶太人的屠殺命令。根據艾希曼、希姆萊和戈培爾等人的陳述,希特勒本人策劃了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希特勒本人的陳述亦顯示他意圖屠盡猶太民族。 希特勒生於時屬奧匈帝國的奧地利地區,長於林茨。1907年至1908年曾報考維也納美術學院但兩度落榜,1908年至1913年在維也納販賣其畫作維生,在當時,大部份希特勒畫作的買家,如塞繆爾·摩根斯坦,皆為猶太人,摩根斯坦的一名客戶,一個名叫瑟夫·法因戈爾德的猶太裔律師,更買入了希特勒一系列畫作。1913年遷往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陸軍服役並受勳。1919年加入納粹黨前身德國工人黨,並於1921年成為納粹黨領袖。1923年在慕尼黑發動啤酒館政變,試圖奪取權力,但最終失敗並被監禁。監禁期間撰寫了其自傳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冊。1924年被釋放後,對凡爾賽條約進行批判,宣揚泛日耳曼主義、反猶太主義和反共主義,憑藉個人魅力、演說才能及政治宣傳獲得了廣泛的民眾支援。同時,他頻繁將國際資本主義及共產主義稱為猶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陰謀。1933年,納粹黨成為德國國家議會第一大黨,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此後其執政聯盟再次在選舉中獲勝,並在國會中透過《授權法》,逐漸將德國轉變為一黨專制、極權及獨裁統治的國家。希特勒以抵禦一戰後由英國和法國主導的不公國際秩序為藉口,試圖將猶太人從德國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他當政的前六年內,德國迅速自大蕭條中復甦,打破一戰後歐洲各國對其作出的各種限制,吞併數個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國領土。 希特勒試圖為德意志民族獲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生存空間”,在外交上主張施行侵略與吞併,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的首要原因。他領導大規模武裝擴軍,並於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打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入侵蘇聯。至1941年年末,德國及其歐洲軸心國盟友已侵略佔領歐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區。後來與蘇聯戰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國的加入導致德國由攻轉守,並屢遭戰略失敗。在戰爭尾聲階段,1945年柏林戰役期間,希特勒與其長期女友愛娃·布勞恩成婚。在他們成婚兩日後(4月30日),為避免被即將佔領柏林的蘇聯工農紅軍俘獲,希特勒與愛娃夫婦自殺身亡,其屍體被其屬下焚燬,後被蘇聯紅軍發現。 在希特勒和其種族主義政治形態領導之下,其政權屠殺了至少550萬包括猶太人、波蘭人、羅姆人(吉普賽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內的被視為劣等或不受歡迎的少數族裔人士,以及共產主義者、耶和華見證人等異見人士。在戰爭期間,希特勒及其政權亦屠殺了近1930萬平民和戰俘。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軍事行動還造成了2930萬軍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數量為人類戰爭史上最高,這使二戰成為人類歷史上死亡數量最高的戰爭。 == 早期 == === 家世 === 希特勒之父阿洛伊斯·希特勒是一私生子,因而在其39歲之前皆以其母之姓席克爾格魯貝為姓Rosenbaum, R.(1999). Explaining Hitler: The Search for the Origins of His Evil. Harper Perennial. ISBN 978-0-06-095339-3。阿洛伊斯在出身上其父不詳,從而造成日後的許多爭議。如希特勒的法律顧問法郎克調查了希特勒姪兒的威脅信與回憶錄,宣稱其中有未公開的書信提到席克爾格魯貝太太被奧地利格拉茨一猶太家庭所僱傭的情況,而那個家庭中的19歲孩子就是阿洛伊斯。但目前沒有證據可以支援法郎克的說詞,而法郎克自己也說希特勒明顯擁有雅利安人種的完整血統。Dieter Schenk, Frank: Hitlers Kronjurist und General-Gouverneur, 2006, p.65. ISBN 978-3-10-073562-1: "Dass Adolf Hitler bestimmt kein Judenblut in den Adern hatte, scheint mir aus seiner ganzen Art dermaßen eklatant bewiesen, dass es keines weiteren Wortes bedarf,"(p.330 of Frank's memoirs published in 1953 as Im Angesicht des Galgens. Deutung Hitlers und seiner Zeit aufgrund eigener Erlebnisse und Erkenntnisse).法郎克的說詞在1950年代被廣泛地信服,但在1990年代,歷史學者提出質疑。曾寫過希特勒傳記的歷史學家克肖駁斥了此說法,並提出格拉茨猶太人早在15世紀被驅逐,並禁止日後重返該城。 1876年,阿洛伊斯·希特勒改其繼父之姓希德勒(Hiedler),該姓氏除希德勒外尚可拼為許特勒(Hüttler、Huettler)及希特勒(Hitler),此姓名有可能由政府職員統一調整為希特勒。姓氏由來為「住在小房屋的人」。 === 童年 === 希特勒生於奧匈帝國因河畔布勞瑙的一個海關文職人員家庭,父親「阿洛伊斯·希特拉」曾經當過鞋匠,後來才轉為海關公務員。希特勒年幼隨父親加入天主教成為信徒,由於日後受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影響,曾立志要成為牧師。 === 浪跡維也納 === 希特勒的童年很不愉快,目前有歷史學家指出,在小時候,希特勒曾遭到學校同學的霸凌,這段「童年陰影」促使希特勒產生後來強烈的報復思想,儘管他很愛他的家人。雖然他曾學習過繪畫,但在中學時期他學習成績非常差,尤其是法語,在他的所有學科中,只有繪畫一門是「優」等。因此,他未畢業就退學了。他的父親1895年退休,1903年1月3日去世,死於胸膜出血。緊接著母親1907年12月21日死於乳癌。父母雙亡之後,他的生活日益窘迫,他搬到維也納曾經兩次報考維也納美術學院,但都被以「不適合繪畫」為由被拒絕錄取。他不得不流浪到街頭行乞,靠賣畫為生,有時被僱傭來掃雪地、扛行李。在希特勒的畫家生涯中,大部份希特勒畫作的買家,如塞繆爾·摩根斯坦,皆為猶太人,其中摩根斯坦的一名客戶、一個名叫約瑟夫·法因戈爾德的律師,更買入了希特勒一系列畫作。之後因為奧匈帝國這個他憎恨的多民族國家的徵兵,他不想與他視為低等的猶太人、斯拉夫人一起軍中服役。於是他逃到慕尼黑,但因沒有職業亦沒有靠山,使其身無一技而前途暗淡,唯有從軍(以營為家)一途可換得溫飽,而這也正符合他對德意志國的嚮往。 希特勒早在中學時就接觸了狂熱的民族主義思想,來到維也納之後又閱讀了大量宣傳“種族優越”思想的書籍,這致使他更加地沉溺於這種思想中。他發誓要「為德國復興而奮鬥」。在1925年出版的自傳《我的奮鬥》中,他表露了他對日耳曼民族優越性的確信、對猶太民族的仇恨,並且為日後走上極端民族主義道路埋下了伏筆。然而一些人指出,由於希特勒在維也納時期與塞繆爾·摩根斯坦等猶太人之間的良好關係,且塞繆爾·摩根斯坦等人不可能給希特勒對猶太人的負面印象之故,因此維也納時期的希特勒,可能並無強烈的反猶主義的想法;此外,根據奧地利猶太裔畫框商人雅各布·阿爾滕貝格的說法,他從未聽到過希特勒講過反猶言論。Mommsen, Hans. Hitler and Vienna: The Truth about his Formative Years", in The Third Reich Between Vision and Reality. , 2003. p.34.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奧地利政府在戰爭爆發前要求在慕尼黑逗留的希特勒回國參軍,希特勒返回奧匈帝國後故意裝病沒透過體檢,之後返回巴伐利亞。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爆發時,希特勒自願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團第16團,在西線與英法聯軍作戰,先後參與了第一次伊普雷斯戰役、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與巴斯青達戰役。1917年,他由「傳令兵」晉升為上等兵,並因作戰勇敢獲得一枚「一級鐵十字勳章」和一枚「二級鐵十字勳章」(前者在士兵和士官階層中獲得者相當稀少)。曾與他在一個部隊計程車兵說他在軍中不愛與人交談,收到的信件寥寥無幾。 希特勒在1916年索姆河戰役時,大腿Rosenbaum, Ron,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Hitler's "Missing" Testicle ", Slate, Nov. 28, 2008或腹股溝Alastair Jamieson, Nazi leader Hitler really did have only one ball.html , The Daily Telegraph, retrieved on 20 November 2008受了傷(一名曾參與此戰役的德國醫護兵詹柏向一位名叫波拉的神父指出他因此意外失去一粒睪丸)在1917年3月返回戰場。1918年10月15日,希特勒遭芥子氣攻擊而短暫失明,在此養傷期間,德意志第二帝國向協約國宣佈投降。 == 進入政界 == === 加入納粹黨 === 戰後,由於德國陸軍一方面要避免共產主義思想在軍隊中蔓延,一方面又對如雨後春筍成立的各種新政黨頗有興趣,於是成立了一個調查局。當時希特勒是德國軍隊中的一名下士,希特勒因為這個調查局符合他的反共理念而應徵並獲得錄用。1919年9月12日,被調查局派去監視德國工人黨在一間名叫「斯特內克」酒館的集會。在執行任務旁聽德國工人黨會議的時候,希特勒起身痛斥一個鼓吹巴伐利亞分離運動者是中了猶太人“要把德國分裂成兩個國家”的奸計,德國工人黨領袖德萊克斯勒對此演說印象深刻並邀請了希特勒入黨。 希特勒本來要自己成立政黨,但希特勒考慮後,離開了軍隊,並接受德國工人黨的邀請在同年九月份入黨。在他入黨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編號和證件。到了1920年第一次給黨員編號的時候,按照姓名字母順序,希特勒拿到編號555的黨員證。事實上為了讓大家以為黨員多,他們是從501開始編號的。不久後希特勒成為主席團委員。 1921年,他正式取代德萊克斯勒出任黨首,並正式將黨名更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通稱納粹黨),並僱傭了一批打手成立了納粹黨的武裝力量衝鋒隊。 在慕尼黑大學,他對被遣返戰俘的演說,其演說才能讓教授與戰俘們同樣地留下深刻印象。 === 啤酒館政變 === 希特勒獲得更多支援後,他決定利用魯登道夫的影響力發動政變,仿效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領袖墨索里尼向羅馬進軍炮製“出征柏林”。希特勒與魯登道夫得到巴伐利亞邦總理卡爾與軍隊及警察的主要人物的暗中支援,當時有份政治海報上寫說:魯登道夫、希特勒及巴伐利亞軍警高層謀劃建立新政府。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與衝鋒隊突襲了由卡爾在慕尼黑最大的啤酒館主辦的公眾會議,希特勒宣佈他將與魯登道夫成立一新政府並以槍要脅卡爾及當地軍事機構共同摧毀柏林當局。卡爾撤回他的支援並趁機逃離並開始反抗希特勒。隔日,希特勒與他的支持者至啤酒館示威遊行至巴伐利亞邦戰爭部以推翻巴伐利亞政府作為出征柏林的開始,但警方驅遂了他們,在此當中,16名納粹黨員死亡。 希特勒逃離至漢夫丹格的家並考慮輕生,但他很快以叛國罪被捕,羅森堡因而成為臨時的納粹黨領導人。在審判過程中,希特勒的演講使他的人氣升高,轉變成為舉國皆知的人物。1924年4月1日,希特勒被判5年有期徒刑在蘭茲堡監獄服刑。在服刑期間受到獄警友善的對待及收到許多仰慕者的信件。1924年12月12日巴伐利亞邦最高法院的指令駁回檢察官對希特勒提早獲釋的抗議,使希特勒獲得假釋並在12月20日出獄Kershaw p. 239.。包含重審的時間,希特勒僅服刑約一年的時間。 === 撰寫著作《我的奮鬥》 === 在蘭茲堡監獄的時間,希特勒以口述而其副手赫斯手寫完成了《我的奮鬥》上篇。其後則向一神秘組織“圖勒協會”成員埃卡特口述完成自傳及其思想闡述。該書分別在1925年及1926年出版各一冊,至1934年的銷售量為24萬本,而至二戰結束,約有千萬本被售出或發出。 希特勒花了幾年躲避自該書版稅而來的稅金,共欠約405500馬克(約今日六百萬歐元)。希特勒成為總理後,其逃稅之追討被擱置。 《我的奮鬥》著作權被巴伐利亞主張擁有至2015年12月31日。該書在現今德國的出版僅限於學術研究與已加註評論版本。 === 重建納粹黨 === 希特勒釋放以後,德國的政經情形有了改善,這阻礙了希特勒煸動暴動奪權的機會。即使啤酒館暴動讓希特勒受到舉國的關注,但納粹黨的主要根據地仍一直在慕尼黑。 納粹黨及其他相關組織因啤酒館暴動的關係在巴伐利亞邦被禁止,希特勒以日後只用合法手段取得政治權力說服巴伐利亞總理赫爾德解除對納粹黨的禁令。雖然禁令在1925年2月16日被解除See Verbotzeit for details.,但因為希特勒激動的演說使公共演講有了新的禁令,自希特勒公開演講被禁後,他任命了1924年被選為國會議員的格里哥·斯特拉瑟為納粹黨的組織機構部長,授權他在德國北部組織新的黨部,其弟奧託·斯特拉瑟及戈培爾的加入,主導另一條路線,在黨綱內強調社會主義元素,這使得高萊特西北協會成為黨內的反對派,影響希特勒威信,但1926年的中被希特勒鬥垮,在此之中,戈培爾加入希特勒的一方。 在此次黨內危機之後,希特勒更加集中黨的權力於己身,並將領袖原則確立為納粹黨的基本原則。 === 取締天主教 === 希特勒本來是天主教徒,1931年希特勒參加德國大選,由於宣揚仇恨主張而被天主教教廷逐出教會,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下令天主教徒不得投票給希特勒。至此希特勒與天主教及其主要大黨「中央黨」決裂。他後來上臺即取締天主教,為日後之政權打下基礎。 == 崛起 == 日期 投票率 得票 百份比 國會議席 背景 1924年5月4日 希特勒被監禁 1924年12月7日 希特勒出獄 1928年5月20日   1930年9月14日 經濟大蕭條後 1932年7月31日 1932年德國總統選舉以及總統任命保守盟友帕彭取代海因裡希·布呂寧成為總理 1932年11月6日 重新選舉 1933年3月5日 希特勒成為總理《國會縱火法令》為德共和社民黨支持者提供了法理依據 === 布呂寧時期 === 1930年,德國在經濟大恐慌中遭受致命打擊,這一年也是希特勒的政治生涯的轉折點。同年選舉使得納粹黨在國會的席次在由12席,至1930年9月大選獲得107席,成為國會的第二大黨。在獲得了國會前所未有的支援下,1932年希特勒打算參選總統。同年1月26日的杜塞爾多夫,中沒有提到反猶主義,反而以刨析經濟形勢為主軸,主張建立集權、啟用並擴張市場,影響了一部分工業家。雖然希特勒自1913年離開奧地利,但他至今仍非德國公民,也因此無法參選。同年2月,有納粹黨參與的布倫瑞克自由邦政府任命希特勒為布倫瑞克駐柏林的代表處職員並因此在1932年2月25日布倫瑞克邦的公民權,在之後幾天,其它邦也給予他公民權,如此一來便自動擁有了德國公民權並能讓他參選總統。在兩輪選舉中,希特勒皆得到約35%的第二高票,但都敗給總統興登堡,雖然競選失敗,但其實他仍有其它替代路線可以獲得政治權力。 === 帕彭與施萊謝爾時期 === 1932年6月,總統興登堡任命保守右派的帕彭為新一任總理,但帕彭在國會僅獲得德國國家人民黨的支援,而在1932年7月的德國國會選舉中,納粹黨獲得230個席次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帕彭知道內閣繼續執政必須得到納粹黨的支援,因而企圖說服希特勒答應接受副總理此職位,希特勒認為自己適合總理一職,但遭到興登堡的拒絕。 而後對帕彭內閣的不信任案獲得84%國會議員的支援。11月國會重新選舉,納粹黨流失了部份選票但仍為德國國會第一大黨。 帕彭建議興登堡解散國會以無限期推遲國會選舉,起初興登堡答應了他,但之後失去施萊謝爾與軍方的支援,於是興登堡改由施萊謝爾接任總理。施萊謝爾想利用格里哥來分裂納粹黨,但並不成功。隨後,施萊謝爾又遭逢倒閣危機,建議興登堡動用緊急命令解散國會來推遲國會選舉,但興登堡並沒答應。 === 成為總理 === 帕彭為了向政敵施萊謝爾報仇,與右翼國家人民黨黨魁胡根貝格、沙赫特和梯森等德國企業家共同籌劃一個陰謀,他們在經濟上資助了負荷著龐大的選舉費用並且瀕臨破產的納粹黨(未過半的國會第一大黨),而企業家積極向興登堡說服任命希特勒(時任黨魁)為總理。最後興登堡同意任命希特勒為總理,由納粹黨與國家人民黨共組聯合內閣。帕彭為副總理,胡根貝格為經濟部長,弗利克為內政部長及戈林為不管部部長等。1933年1月30日在興登堡總統辦公室,希特勒以簡單的儀式宣誓成為德國總理。 ==== 國會縱火案與授權法案 ==== 雖然希特勒成為總理,但納粹黨在國會裡並不是絕對多數,並且受到左翼反對黨的阻擾,於是希特勒說服興登堡解散國會重新選舉,選舉預定在1933年3月初。2月20日,希特勒在中得到實業家團體對其支援的承諾。 但在2月27日,國會大廈被縱火,荷蘭人馬里納斯·範德呂伯被指控為肇事者,翌年1月被執行死刑。隔日,《保護人民和國家的帝國總統令》透過,以該命令為由,德共領袖被逮捕,動員衝鋒隊將全國所有德共黨部佔領並禁止了德共黨員參加3月初的國會選舉。同時,配合2月4日頒佈的《》對左翼出版的壓制,這場火也被渲染為是在德國共產黨及德國社民黨指使下所為。納粹黨使用武裝部隊的暴力、反共恐共情結以及利用國家機器作宣傳贏得了44%的席位(國會議席依得票比例分配),聯合德國國家人民黨成為國會裡的絕對多數。 希特勒在3月15日選舉後的內閣會議中提出授權法案(可使內閣獲得法律上允許的四年權力)的概想,納粹黨想利用授權法案取得完全的政治權力,而不用必須擁有國會的絕對多數且不須與執政聯盟中的其它黨談條件。被稱為的3月21日舉行的活動標誌著希特勒透過將其政權與傳統主義相聯絡取得了保守派和君主主義者的信任。3月24日,《授權法》獲得透過。 ==== 長刀之夜 ==== 希特勒無法控制衝鋒隊在街頭的暴力,這影響了他的權力,使他打算除去衝鋒隊及其領導者羅姆;同時他想挑起國防軍高層對衝鋒隊的害怕及厭惡,特別是在羅姆企圖把國防軍納入其領導的衝鋒隊之下之後。最後,希特勒清算並消除了攻擊其政權的政敵,特別是忠於副總理帕彭的人馬。在1934年6月30日至7月2日進行清算期間至少有85人死亡,雖然最後的死亡人數已達幾百個。超過一千名反對者被逮捕,大部分參與行動的是黨衛隊及秘密國家警察,此次行動加強並鞏固了國防軍對希特勒的支援。 1934年8月2日,總統興登堡病逝,然而在此之後並未舉辦總統選舉,取而代之的是由希特勒內閣透過的一項將總統職權暫時中止並轉授予總理的法案。這項法案使希特勒成為元首,他也成為德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德國所有官兵向希特勒宣誓效忠。8月19日,此法案在德國全民公投中獲得88%的選民認同,但違反了威瑪憲法與授權法案,該憲法規定由最高法院院長代理總統直至下次選舉,而授權法案特別規定希特勒不得利用任何方法侵奪總統職權;然而已無人能反對他,希特勒正式實行獨裁統治。 == 元首時期 == 在執政期間,希特勒把軍隊和教會之外的所有政治社會機構都「納粹化」,廢止威瑪共和國體制,並解散國會,取締其他一切政黨和團體,並打壓異見者,例如德國社民黨黨員、德共黨員,宣佈納粹黨和德國合為一體,開始了一黨專政。在納粹德國初期階段,他的經濟措施使得德國經濟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陰影,也因此獲得底層民眾的支援。希特勒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而且他的承諾在納粹德國初期(1938年)已實現了,從而使更多人擁護希特勒。對他不滿的評論,一般是針對二戰爆發後他對德國的國策。 納粹的政策鼓勵婦女生育並留在家中。在1934年9月的對國家社會主義婦女組織的演講中,希特勒認為「德國女性的世界是丈夫、家人、孩子以及家園。2011」希特勒監督了德國歷史上最大的建設工程,水壩、高速公路、鐵路及其他。然而這些並未對威瑪時期的大量失業有具體成效,薪資略有減少,但生活費用比二戰前增加了25%。 希特勒政府還贊助建立巨大宏偉的建築,與國家首席建築師施佩爾確立希特勒對德國古典文化的重新見解。1936年柏林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由希特勒開幕。希特勒也給予過大眾1型轎車一些設計點子。 === 猶太人大屠殺 === 優生學在德國得到全面的推展,以經濟理由將不具生產力的人口以各種方法處理掉,以阻止他們繁衍後代,並要求每個國民都必須保持強健的體魄。納粹希望透過人擇的此舉,實現其創造一個優等民族的夢想,這樣的優秀種族是不容有病弱者的。早期德國國會便透過了對各種遺傳病病患以及嚴重酗酒者進行外科絕育的法案。1933年7月14日,納粹政府在德國推行《防止具有遺傳性疾病後代法》,將數十萬名有遺傳性疾病的人強制絕育。該法詳細列出要針對的一系列遺傳性病患,其中有先天性智障、遺傳性癲癇、精神分裂、遺傳性失明或耳聾、嚴重遺傳性身體畸形,還有酗酒。同年十一月在另一項法律中又強調對「傷風敗俗者」的處理,規定要對罪犯、妓女、妨害治安者強制絕育。生理殘疾的兒童因此成為T-4行動最早的受害者。 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始於1939年。1939年至1945年間,黨衛隊在傀儡政權及佔領下的領土有系統地屠殺了1100萬至1400萬人,除了極少數免於此難。包含在集中營、猶太區的600萬猶太人,除了毒氣、許多人死於飢餓與疾病,或死於過度勞動。除了猶太人外,還包括部份波蘭人、吉普賽人、赤色分子、異議份子、抵抗組織、同性戀、肢體障礙者、智慧障礙者、精神病患者及蘇聯戰俘、耶和華見證人信徒及基督復臨派信徒等。最大的屠殺中心是奧斯維辛集中營。 據知希特勒從無巡視集中營及公開談論屠殺的明確詞語。猶太人問題最終解決方案是由納粹領導高層希姆萊與海德里希在實行計劃中扮演關鍵角色。雖無希特勒授權大屠殺的明確命令檔案,但已有檔案表示他批准了在波蘭及蘇聯的別動隊指示,且瞭解他們的行動。為了使最終解決方案更有統合性的實行,在1942年1月20日柏林附近舉行萬湖會議,十五位官員舉會,由海德里希領導,艾希曼負責會議記錄和資料準備。會議記錄提供了大屠殺最明確的證據。 === 東方主義 === 1933年2月3日,與德軍領導階層會晤,希特勒提到:「將征服東方的『生存空間』並加之以無情的『德意志化』」,作為其終極的對外目標。1933年3月,主要論述由時任外交部次長所提出,包含德奧合併、恢復1914年時的邊界、反對凡爾賽和約第五部分、拿回失去的殖民地及德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 1930年代,在希特勒的「和平演說」中,他強調政策的和平目標與有意在國際條約下運作。1933年首次內閣會議,希特勒使軍費開支超出失業救濟的花費。在1933年10月,希特勒決定退出國際聯盟及世界裁軍會議,外交部長紐賴特表示法國的國防需要將成為德國外交的主要絆腳石。 1935年3月,希特勒拒絕凡爾賽和約第五部分,將德國軍隊擴大至60萬人(六倍於凡爾賽和約所定的數量),包括新成立的空軍及擴增的海軍。雖然英、法以及國際聯盟對此予以譴責,卻未採取任何實際行動。 1935年6月18日,英德海軍協定的簽署,允許德國海軍的總噸位為英國海軍的45%。希特勒說到「這是他生命中最快樂的一天」,他相信這是德英聯盟的開始。該協定簽署前並未知會法、義兩國,又撇開國際聯盟的運作,且明文簽定破壞了凡爾賽和約的規定。 === 進軍萊茵河非軍事區 === 1936年1月,希特勒已計劃在1937年指示德軍進駐萊茵河沿岸非軍事區,1935年,法蘇兩國剛簽定法蘇互助條約對德國形成夾擊之勢;而義大利正忙於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無法顧及霍爾-賴伐爾協定所定的斯特雷薩陣線,希特勒將計劃提早1936年3月Emmerson, J.T. The Rhineland Crisis ,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 72–4.,另外1935年至1936年德國的經濟處於危機之中,故須有對外政策轉移焦點Kershaw, Ian Hitler Hubris, New York: Norton, 1998, 1999 pp. 582–86.。 === 干涉西班牙內戰 === 1936年7月,西班牙將軍、西班牙長槍黨領袖佛朗哥請求德、意兩國援助西班牙國民軍,希特勒允諾並指示了三個主要的軍事行動干涉西班牙內戰。同月下旬,希特勒批准了“集中射擊”行動,他調動20架三引擎Ju-52運輸機與6架護航機和85位德國飛行員搭上烏薩拉莫號以及調派德國軍隊駐紮在西班牙及摩洛哥等地。9月下旬,希特勒又再次發動奧圖行動,運送了超過24臺的輕坦克、高射炮及無線電裝置。德國指揮官舍勒更將Ju-52運輸機改造為轟炸機。Hitler and Spain Robert H Whealey至同年10月前,已有大約600至800名德國士兵在西班牙,希特勒最大一次也是最後的行動則是禿鷹軍團。最初在1936年11月,希特勒運送了3500人的軍隊參與戰鬥又提供92架戰機給西班牙國民軍,禿鷹軍團的行動直至1939年5月西班牙內戰結束,佛朗哥取得政權,實行軍事獨裁統治。 === 德奧合併 === 希特勒認為所有德意志民族應置於一個共同國家的統治之下,而德奧合併也是希特勒向外擴張領土的第一步。 19世紀,德國尚未統一前所提出的大德意志因普奧兩強相爭及奧匈帝國為多民族國家難以實現,一戰後的《凡爾賽條約》也確定了德國必須要使奧地利保持獨立。 1938年初,希特勒鞏固了自己的內部權力後,便準備對外實行長期性領土的擴張。奧地利總理許士尼格迫於德國的壓力,在2月12日於德國貝希特斯加登與希特勒會面,被要求開放對政黨的限制、給予完全政黨自由並釋放被關的納粹黨員及讓他們參與政府,否則將採取軍事行動。許士尼格被迫答應並讓奧地利納粹黨領袖賽斯-英夸特等人加入內閣。許士尼格只得以公民投票挽救危局,該公投投票年齡門檻設定為24歲以排除較贊同納粹的年輕人。3月10日,希特勒宣稱這是一場騙局且德國不會承認。3月11日,希特勒對許士尼格釋出最後通牒,無論有無回應,希特勒已命令軍隊準備進入奧地利。許士尼格最後向國外求援,但英法皆無任何動作,當天晚上他辭去了總理一職。最初奧地利總統米克拉斯拒絕任命賽斯-英夸特為新一任總理,但在維也納的納粹黨人開始攻佔且囚禁政府官員時,米克拉斯只得任命賽斯-英夸特為總理 Detailed article the on the events of the Anschluss, in German.。3月12日,德國軍隊跨越德奧邊界,14日成功進入維也納。隔日,希特勒進入維也納並受到奧地利人的歡迎,宣佈「這個德意志人的古老土地將成為德國最新的一部份」。 === 吞併捷克斯洛伐克 === 併吞同為德意志人的奧地利成功後,希特勒對準了以德裔為主的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地區。1938年3月3日,英國駐德大使與希特勒會談表明英國主張以國際聯合開發非洲殖民地換取德國承諾不發動戰爭以擴張領土,但希特勒對東歐德國人的「生存空間」比聯合開發更感興趣,並認為德國在一戰後所失去的非洲殖民地應回歸德國而非聯合開發,因而拒絕了英國主張。希特勒對於英國企圖以非洲領土強加德國在歐洲不利相當惱火。希特勒最後表明他寧可用20年等待前殖民地回歸也不同意英國換取和平的條件並終止了此次會議。 1938年3月28、29日,希特勒在柏林密會了在蘇臺德區的德裔政黨「家鄉前線黨」,同意以不被布拉格當局所實行的蘇臺德區自治為理由換取德軍的侵略。1938年4月,向匈牙利外交部長表明,「不管捷克政府同意與否,他會一直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認為只有從事破壞行動才能使捷克政府加速垮臺。」有人認為,希特勒不覺得蘇臺德區的議題有什麼重要性,只是為了有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藉口。 希特勒計劃在捷克邊境建造大量軍事建築物,鼓動蘇臺德人暴動,最後以家鄉前線黨與捷克當局的糾紛作為侵略理由,以快速的數天內的軍事行動在其他國家介入前取得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要求德軍盡可能在秋天到來前將德國西面國境的齊格菲防線完成,並將侵略行動選定在1938年9月底或10月初。 1938年4月,希特勒命令國防軍最高統帥部開始謀劃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在戰爭似乎即將爆發時,英國首相張伯倫開始向希特勒會談蘇臺德區問題。1938年9月,英國、法國、德國與義大利在德國慕尼黑簽定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領土蘇臺德區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德軍不費任何力氣越過了德捷邊境,整個捷克斯洛伐克赤裸的暴露在德國大軍之前。1939年3月,希特勒邀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哈克前往柏林會談,希特勒刻意的拖延,終於在15日凌晨會見並告訴哈克德軍幾小時後將侵略捷克。清晨四時,哈克被迫將捷克交給希特勒治理。同日早上進軍並侵佔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希特勒抵達布拉格。英國首相張伯倫大為吃驚並開始防止希特勒之後的擴張行為。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 軸心國的形成 === 1936年10月25日德國和義大利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建立柏林-羅馬軸心。並與日本於1936年11月25日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義大利於11月6日加入該協定。 1938年2月希特勒必須解決遠東外交困境,在中國抗日戰爭中,選擇持續與中國自1910年代建立的中德關係或與日本結合新聯盟。在當時的軍隊強烈支援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持續友好關係,中德關係獲得外交部長紐賴特與戰爭部長勃洛姆堡的支援,他們試著利用外交政策使歐洲遠離戰爭The Munich Crisis, 1938 Edited by Igor Lukes, Erik Goldstein, Routledge: 1999。但兩人在1938年初期則被希特勒解職,希特勒任命裡賓特洛甫為新任外交部長,他支援與日本建立軍事同盟,繼而希特勒終止了中德關係,選擇了軍事上較現代化、較強大的日本。在之後的德國議會中,希特勒宣佈承認日本所扶持的滿洲國並宣告放棄一戰戰敗在太平洋所失去被日本取得的殖民地。希特勒命令終止德國一切對中國的物資與人力上的援助,而中國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取消了中德經濟協定作為報復,德國失去了自中國而來的軍需原料,僅能從開放市場取得有限的貨物。1939年5月22日與義大利簽訂「鋼鐵條約」。1940年9月24日在德國柏林,希特勒、義大利外長齊亞諾及日本駐德大使來棲三郎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象徵二戰軸心國的確立。 戰前,希特勒為改善德波關係,簽定《德波互不侵犯條約》Victor Rothwell,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0-7190-5958-2, Google Print, p.92 ,意圖藉此減弱法國與波蘭的合作關係,甚至曾想拉波蘭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以對抗蘇聯Andrew J. Crozier, The cause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Wiley-Blackwell, 1997, ISBN 978-0-631-18601-4, Google Print, p.150-151 ;但另一方面,希特勒又想收回一次大戰德國所失去的領土(特別是分隔東普魯士的波蘭走廊及但澤,希特勒曾說這是「凡爾賽條約中最醜惡的部份」),並利用德國民族主義「解放」這些領土Louis Leo Snyder, John D Montgomery, The new nationalism,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3, ISBN 978-0-7658-0550-8, Google Print, p.88 。1938年希特勒想在德國本土與東普魯士之間建立公路,但遭波蘭拒絕。在併吞捷克斯洛伐克後,波蘭人懷疑希特勒的企圖。另外在1939年3月31日英國反應德國併吞捷克斯洛伐克的行為,宣佈英法將支援並保證波蘭、比利時、羅馬尼亞、希臘及土耳其的獨立Hermann Kinder, Werner Hilgemann, The Anchor Atlas of World History. Volume II, p.165. Anchor Press, Doubleday, New York 1978. ISBN 978-0-385-13355-5。4月6日英國與波蘭簽軍事協定。4月28日希特勒廢除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及英德海軍協定。1939年初雖然希特勒已計劃用軍事行動來解決與波蘭的領土糾紛,但為避免入侵波蘭將蘇聯捲入戰爭並導致德國兩線作戰,8月23日指派裡賓特洛甫前往莫斯科與蘇共中央總書記史達林會晤並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與蘇聯共謀瓜分東歐。而8月25日波蘭分別與英國、法國簽定共同防禦的軍事聯盟。同時希特勒命令黨衛隊全國領袖希姆萊製造入侵波蘭的藉口,最後於9月1日發動戰爭,德軍大量集中使用裝甲部隊和空軍,很快地就擊潰尚未動員完成的波軍,此類迅速而獲得勝利的戰爭形式被美國《時代雜誌》記者稱作「閃擊戰」。在發動進攻後的第3天,英、法兩國對德宣戰,此事完全出乎希特勒意料,當德軍主力部隊於東線戰鬥時,西線面對英法兩軍的部隊僅有對方的一半,但盟軍並未發動大規模攻勢,僅法國發動薩爾攻勢以作為支援波蘭的象徵性行動。在波蘭戰役結束後,約有半年時間無大規模戰事而這段時間被稱為假戰。 1939年10月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元帥與希特勒討論將挪威拿下,作為海軍基地的可能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Owen Booth and John Walton. Chartwell Books, Inc. 1998. Pages 44 - 49,也可藉此與英國對抗,但陸、空軍對此不感興趣,而希特勒則注目在陸上行動如低地三國。1939年12月由於發生奧克拉馬號事件,英國有可能搶先佔領挪威、切斷德國戰爭機械必備的鐵礦礦源,於是希特勒下令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準備入侵挪威計劃,並打敗盟軍佔領該地。 1939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險遭刺殺。 1940年春,德軍僅用6周時間打敗英法聯軍,佔領丹麥和挪威。希特勒原先希望在英法的默許下,快速完成侵略以恢復和平。希特勒打算先以西線為東線戰事的先前步驟,以避免一戰時德國兩線作戰。1939年10月10日英國拒絕希特勒的求和,12日法國跟進。而德軍開始準備作戰計劃,隔年5月開始進攻法國,並相繼攻下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6月4日英軍被迫從敦刻爾克向英國撤退。6月14日巴黎淪陷。法國國家元首貝當用廣播向法國人民表明他將向德國提出停戰協議。希特勒選擇了1918年時德國向法國投降的貢比涅作協議的簽署地,6月22日法國與德國簽訂了《德法停戰協定》,法國投降。 希特勒原本希望英國能夠對其談和,並允許它保留帝國,在宣稱「理智的呼籲」下,邱吉爾斷然拒絕談和。希特勒才開始準備入侵英倫三島的海獅行動,但英國所具有的海上優勢過於強大,遠非德國所及,必須先取得制空權才有可能,希特勒於是命令德國議會議長戈林發動不列顛空戰,但一直無法取得決定性戰果,在一次偶然下,德軍所投擲的炸彈炸到了英國市區,英軍也施以報復性空襲,而後戈林的戰略從消滅敵人戰鬥機的有生力量轉為對英國境內包括倫敦、考文垂在內的各大城市進行轟炸,意圖瓦解其作戰意志,但因為空軍損失慘重而失敗。隨著時間過去,英軍的戰鬥機部隊數量已達到高峰,加上秋季的到來使得海況不佳,德軍已無實施入侵的可能,希特勒宣佈海獅計畫無限期推延。 盟友義大利總理墨索里尼欲重建羅馬帝國,故著眼於地中海的希臘與北非,1940年8月8日決定入侵受英國保護的埃及,之後在盟軍的羅盤行動遭受嚴重打擊,1941年春德國發動向日葵行動以援助義大利。另外義大利在1940年10月在未告知德國情形下發動了對希臘的戰事,並且在希臘-義大利戰爭受到挫敗。11月4日希特勒得知英軍已進駐希臘所屬的克里特島及米科諾斯島後,決定介入希臘戰事以瓦解英國在地中海的勢力。1941年3月27日南斯拉夫王國親德派政府被親英派政變成功,希特勒召集緊急會議,於4月6日對希臘與南斯拉夫發動進攻,巴爾幹戰役的發生推遲了日後巴巴羅薩行動的發動時間。 1941年6月22日300萬德軍在希特勒的授意下越過蘇德邊界進軍蘇聯,發動了規模空前的蘇德戰爭。希特勒曾妄圖在6至8周內打敗蘇聯。戰爭開始時德軍連連獲勝,並迅速深入蘇聯內部。1941年12月2日德國入侵蘇聯達到了高峰,離首都莫斯科僅餘24公里,莫斯科保衛戰粉碎了希特勒的閃擊戰術,之後蘇聯軍隊將德軍擊退超過320公里。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對日本宣戰,4天後希特勒向美國宣戰。 1942年底到1943年初共有22個德軍師團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被全殲,同時英國將領蒙哥馬利在阿拉曼戰役中也取得勝利。1943年盟軍登入義大利西西里島,法西斯政權倒臺,墨索里尼被軟禁,希特勒命令特種部隊成功營救,並在北義大利扶持墨索里尼建立義大利社會共和國。1943年夏天蘇德戰爭局勢逆轉,蘇聯發動了大反攻。 1944年6月英美盟軍在諾曼第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同盟國軍隊很快在各個戰場轉入全面反攻,德軍則節節敗退。 1944年底於東方戰線的蘇聯紅軍已將德軍擊退回中歐。在西方戰線的突出部之役作戰失敗,希特勒認知到德國大勢已去,但拒絕德軍撤退。他仍對與英、美和談保持希望,在美國總統羅斯福逝世後更為加強。1944年之後戰場的急劇變化,使得一些德國國防軍軍官試圖以刺殺希特勒,發動政變的方式,尋求對德國最有利的結局。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在狼穴召開軍事會議,史陶芬堡上校以開會的機會,偷偷放置了一枚定時炸彈,是為7月20日密謀案。炸彈爆炸時因巧合未能直接殺死希特勒,但對他的神經和聽力造成了巨大影響,而密謀案也因此失敗,希特勒發動了大清洗,超過4,900人因涉案而被審判有罪並被處以極刑。此後希特勒的身體每況日下,並對國防軍更加的不信任,如1944年底希姆萊擔任上萊因集團軍總司令及1945年卡爾滕布倫納擔任南德武裝力量總司令等,將不諳戰事的黨衛隊高官擔任指揮官。 == 飲彈自戕 == 1945年4月28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希特勒宣佈海軍元帥鄧尼茨為元首繼承人,宣傳部長戈培爾為總理繼承人,黨務部長鮑曼為納粹黨黨首繼承人,並下令逮捕不忠的戈林和希姆萊,之前他還槍斃了愛娃·布勞恩的妹夫、企圖叛逃的衛隊長費格萊因。4月29日,希特勒與愛娃舉行婚禮。4月30日15時30分,希特勒用一支7.62毫米手槍從自己的太陽穴開槍自戕,享年五十六歲。而愛娃則服氰化鉀自盡。1945年5月8日夜,德國正式投降,德國戰敗。蘇聯士兵在希特勒藏身的地下掩體附近發現了疑似希特勒的屍體。一說,後經由法醫、專家及相關證據確認為希特勒的屍體。蘇軍女兵憶德軍投降歷史時刻:與希特勒顎骨為伴;華夏經緯網;2005-05-10。希特勒屍體入土難安八挖八埋後被付之一炬;國際線上;2005-05-08。spiritus-temporis.com, Hitler's death - subsequent events , retrieved 2 September 2008. This unit has sometimes been called 79th SMERSH另一說希特勒屍體下落不明,有歷史學家質疑希特勒自戕說為德軍杜撰。2000年,俄羅斯公開聲稱是蘇聯特工在元首地堡找到的希特勒頭骨,但經美國考古學家貝蘭託尼檢驗後,證明該頭骨屬於女性,實屬造假。 DNA測試驚人發現「希魔」頭顱實屬女性 蘋果日報,2009年09月29日 俄羅斯聯邦安全域性的首席檔案主管克里斯托弗洛夫將軍在2009年12月7日接受俄國國際文傳電訊社訪問時,首次證實依據現存的機密檔案顯示:前蘇聯克格勃的主管安德羅波夫(後擔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徵得前蘇聯領導層的同意,以最高機密下令執行代號「檔案」行動,銷毀希特勒、其妻愛娃,以及德國總理戈培爾全家人的遺體,以免其遺體葬身處成為納粹支持者朝拜的聖地。希特勒等人的遺體在1945年5月2及5日被蘇聯軍隊發現,6月蘇聯軍隊將其埋葬於拉特諾鎮外的森林中;八個月之後,即1946年2月21日,秘密移葬到馬格德堡的蘇聯的軍事基地。然而1970年3月,蘇聯決定撤離此軍事基地並移交給前東德的平民機關,此秘密埋葬地點便可能被發現,因此計畫將其遺骨銷毀。此項秘密行動,由駐在馬格德堡的KGB人員於1970年4月4日執行,將其遺體自墓穴中移出,在距離馬格德堡11公里的舍納貝克鎮外露天焚燒,之後磨成粉末,集中丟入畢德瑞茲河。為證實希特勒的死亡,焚燒所剩希特勒的顎骨,現存於俄國聯邦安全域性檔案室,而其頭骨殘骸存於俄國國家檔案室,此外沒有任何遺體殘存於世。 CNN: KGB chief ordered Hitler's remains destroyed. === 死亡爭議 === 有關歷史資料都認為他在蘇聯紅軍攻入德國柏林以後,於1945年4月30日服毒並開槍自戕。但是阿根廷作家、檔案學家巴斯迪在其所著的《希特勒在阿根廷》中卻認為,希特勒在1945年花了大約相當於1000億美元的黃金贖得性命,攜帶妻子伊娃成功地從柏林逃走,並且在阿根廷隱藏多年,直到1964年75歲時才死去。俄羅斯《論據與事實》週報的記者為此曾經專門採訪了巴斯迪。 另據英國《每日郵報》2014年1月25日報道,巴西馬託格羅索州首府庫亞巴市新聞系研究生迪亞斯在新書《希特勒在巴西:他的生與死》中挑戰傳統觀點,認為希特勒沒有於1945年4月30日在柏林地堡中自戕,希特勒實際上假死逃生,其逃到馬託格羅索州的一個村子化名生活,最後於1984年在巴西與玻利維亞邊境小村去世,終年95歲。 人民網:巴西一本書宣稱希特勒假死逃生易名藏身小村莊.迪亞斯宣稱,她有希特勒與卡廷嘉的合影可以證明自己的理論。迪亞斯還稱,希特勒80來歲時曾前往巴西庫亞巴市醫院做手術,但被一名波蘭修女認出,並要求其離開。隨後,這名修女受到上級訓斥,稱希特勒就醫獲得了梵蒂岡當局的許可。迪亞斯說,希特勒之所以選擇前往巴西定居,是因為他的梵蒂岡盟友曾給他一張藏寶圖。 但是,外界普遍表示質疑該研究觀點。首先,書中照片模糊,尤其是關鍵的面部,根本無法辨別五官。其次,書中多處史料被指不正確。例如,作者在書中寫到的萊比錫是希特勒最喜歡的作曲家巴赫的出生地,然而實際上,希特勒最崇拜的作曲家是瓦格納,況且,巴赫的出生地也不準確,應該是艾森納赫,萊比錫是其後來生活的地方。這些資訊的失實也為此書的可信度打上問號。一直以來,研究人員認為希特勒死亡的證據不充分。大多數人認為,希特勒在1945年4月30日在柏林開槍自戕,妻子愛娃服用氰化物,死在他身旁。這也是源於希特勒的保鏢米施的說法,他是最後離開地堡的德國軍人,也是目睹希特勒自戕的人中最後一位離世者。儘管爭議頗多,但是諸多巴西學者均認同迪亞斯這一理論。與此同時,研究人員稱希特勒死亡的物理證據不充分。1993年,俄羅斯當局對希特勒之死的官方報告出現改變,聲稱莫斯科存放著能證明希特勒之死的物證:一個據稱沾有希特勒血跡的沙發、希特勒的部分下顎骨,還有一塊頭骨。 新華網轉載:《廣州日報:希特勒逃亡巴西活到95歲?》. 2014.01.27 2018年5月,根據媒體報導,法國有一組研究人員獲得俄羅斯方面授權化驗希特勒牙齒與頭骨碎片,確認希特勒已經於1945年自戕身亡,研判他可能是服食氰化物及開槍雙重自戕。 == 出生地紀念 == thumb|因河畔布勞瑙的石碑 在希特勒的出生地奧地利因河畔布勞瑙有一石碑標記: 語譯:為了和平、自由與民主,法西斯永不再現,數百萬人的死提醒著我們。 == 神秘主義 == 一些作家認為希特勒與其他納粹理論者相較,並無堅持秘傳的思想、神秘主義或亞利安秘學,希特勒在著作《我的奮鬥》中嘲弄這些信仰。儘管如此,其他作家相信希特勒年少時受到深刻的影響,特別在他的種族觀點上,如活躍的德意志人優等種族的神秘活動中的具神秘色彩的反猶雜誌《Ostara》,相信該出版商李班費爾斯的主張,並誇獎他的成果Rosenbaum, Ron [Explaining Hitler] p. xxxvii, p. 282 (citing Yehuda Bauer's belief that Hitler's racism is rooted in occult groups like Ostara), p. 333, 1998 Random House。歷史學者對此可信度有不同的看法Rißmann 2001: 122,古德里克-克拉克認為藍茲的說辭可靠,哈曼公開了問題和柯蕭則是極度懷疑Rißmann 2001: 249 (Footnote 539)。 == 健康 == 他被認為曾患有腸躁症、皮膚病、心律不整Bullock 1962, p. 717、亞斯伯格症候群及冰毒成癮。他有牙齒上的問題,他的私人牙醫布拉希克曾表示1933年他曾為希特勒的上顎裝了一個大的牙橋,又於1944年11月10日進行救治嚴重牙疼的感染而切除其部分牙橋的手術,報告另說明其患有鼻竇炎。 ===心理健康=== 在希特勒生前和過世後,都曾有人認為他有躁鬱症、思覺失調症、或心理病態,但他一生中從未親自受過診斷。由於未親自看診,各研究者得出許多不同的結論。 ===飲食=== 希特勒是個講究健康與自律甚謹的人,在1930年代早期後,他一般的飲料是水、淡茶、牛奶與熱可可液。他基本上不太飲酒,偶飲啤酒,極少飲用烈酒。希特勒大致上遵行素食飲食,雖然偶爾食肉。鮑曼為希特勒在貝格霍夫(今貝希特斯加登)建造一個溫室以確保在戰時提供新鮮蔬菜與水果。 他不吸菸、更是反對他人吸菸,不過希特勒少年時菸癮相當重,多時一日可抽至四十支菸,後來因覺得太浪費-{zh-hans:金錢;zh-hk:銀錢;zh-tw:金錢;}-而戒菸。在當政時,希特勒由學者口中得知吸菸對於健康的危害,基於保證國民健康的立場,他提倡禁菸運動。據傳希特勒痛斥過他的情人伊娃暗自抽菸的行徑。他甚至承諾,給他周遭成功戒菸者一隻金錶。根據許多目擊者表示,在希特勒自殺後,竟然有許多軍官、助理及秘書們立刻在元首地堡抽起菸來。 ===誤入毒窟=== 英國「第四臺」電視臺曾於2016年12月19日播出一部紀錄片,稱希特勒的御醫特奧多爾·莫雷爾讓他變成癮君子。該紀錄片的內容基於美軍情報機構一份長達47頁的檔案。看過這些檔案的美國收藏家帕那戈鮑洛斯說,「莫雷爾就是個庸醫和騙人的商人。他是一個沒有執照的獸醫。」片中揭秘希特勒患上憂鬱症,曾服用過包括嗎啡與冰毒在內的74種不同的毒品,以獲得精神愉悅感,還甚至將毒品當作藥物提供給士兵,用來提神。 1936年,希特勒因胃痙攣向莫雷爾醫生求治。莫雷爾的處方箋中,開了一種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劑,但其中含有毒品,讓希特勒開始上癮。而後,在莫雷爾擔當「希特勒私人醫生」的數年時間裡,莫雷爾給希特拉開了嗎啡、冰毒等多種毒品和興奮劑。為了中和興奮劑藥物效果,莫雷爾又給希特拉開了更多的鎮定劑。隨著時間的推移,希特拉對這些藥物和毒品產生嚴重依賴,並陷入惡性迴圈。 1943年,希特勒陷入吸毒並難以自拔。當年夏天,希特拉與墨索里尼會面之前吸食了冰毒,引起精神亢奮,導致在會談中咆哮了兩個小時。 1945年4月自殺前,希特勒還注射了一種含冰毒的藥物。 == 性傾向 == 希特勒曾公開說明,自己身為男人卻無家庭生活,而完全致力於他的政治使命,但他事實上有幾任當時未公開的女友。 他於1920年代有未婚妻萊特,之後1929年,結識了女友與日後成為他妻子的伊娃。他有個關係親密的姪女拉包爾,部分評論人宣稱兩人具有性關係,但並無證據。依託蘭所述,希特勒經常以追求者的方式拜訪拉包爾,並限制她除了與希特勒自己一起外的活動。這三個女性曾自殺(其中兩個人成功),而使希特勒被政敵斯特拉瑟懷疑是個戀物癖,但萊特否認了這些說法。在戰時及戰後的心理學者提供許多對希特勒的性心理解釋,一些理論家聲稱其與英國法西斯主義者米特福德有關係。 == 推翻希特勒的密謀 == === 1938年 === 時任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前任參謀總長貝克、參謀總長哈爾德、維茨勒本、伯魯克道夫及軍需處長、柏林警察局長等人。他們已約定於1938年9月14日下午8時,乘希特勒返抵柏林時舉事,劫持希特勒。 在他們萬事俱備之後,忽然於舉事前四小時得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已對德軍入侵捷克一案作出綏靖的重大讓步。希特勒被視為民族英雄,這些德國將軍不希望違背民意,於是終止計畫。 === 1944年 === 1944年之後,盟軍逐漸佔據優勢,使得一些德國國防軍軍官試圖以刺殺希特勒,發動政變的方式,尋求與英美合作,塑造對德國最有利的結局。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在狼穴召開軍事會議,施陶芬貝格上校以開會的機會,偷偷放置了一枚定時炸彈,是為7月20日密謀案。炸彈爆炸時,因巧合未能直接殺死希特勒,而密謀案也因此失敗,僥倖逃生的希特勒的神經和聽力因而嚴重受損,重傷的希特勒發動了大規模的肅清,超過4,900人因涉及此案而被判有罪並遭處決。參加政變的人包括維茨萊本元帥、貝克大將、赫普納大將、格德勒(萊比錫市長)、基爾海姆上校、臺爾普神父等等。另外,隆美爾元帥和克魯格元帥都被指牽涉其中,最後兩人被迫自殺。 == 著作 == * 《我的奮鬥》 * 《第二本書》 == 相關藝術作品 == === 小說 === *《高堡奇人》(1962) *《希特勒回來了》(2012) === 電影 === *《大獨裁者》(1940) *《老希匪幫》(1944) *《攻克柏林》(1949):由薩維利耶夫飾演。 *《恩斯特·臺爾曼——階級的兒子》(1954):由迪茲飾演。 *《最後一幕》(1955):由斯柯達飾演。 *《歷史的教訓》(1957):由亞奇尼斯基飾演 *《解放系列》(1968~1972):分別由迪茲和佩特里飾演。 *《希特勒-德國製造》(1977) *《地堡》(1981):由霍普金斯飾演。 *《聖戰奇兵》(1989年):由飾演。 *《》(1998) *《摩洛神》(1999):由莫茲戈沃飾演。 *《-{zh-cn:帝國的毀滅; zh-tw:帝國毀滅; zh-hk: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2004):由岡茨飾演。 *《阿道夫叔叔》(2005) *《關於希特勒的真正最真實真相》(2007年) *《-{zh-cn:行動目標:希特勒; zh-hk:華爾基利暗殺行動; zh-tw: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2009):由飾演。 *《惡棍特工》(2009):由飾演。 *《白虎》(2012) *《功夫厲》(2015):由飾演。 *《希特勒回來了》(2015):改編自2012年同名小說,由飾演。 *《兔嘲男孩》(2019):改編自小說《籠中天空》,電影奪得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由電影導演維迪提親自飾演。(故事中其並非真實希特拉,而是男主角的幻想朋友) === 電視影集 === * 《希特勒:惡魔的崛起》(2003):由卡萊爾飾演。 *《高堡奇人》(2015):改編自1962年同名小說。 * 《愛x死x機器人》第17集「架空歷史」(2019) === 話劇 === *《希特勒的肚子》(2011年) == 參見 == * 希特勒家族 * 戈林、戈培爾、希姆萊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希特勒的個人崇拜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Joachimsthaler, Anton(1999), The Last Days of Hitler – The Legends – The Evidence – The Truth, Brockhampton Press, ISBN 978-1-86019-902-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部連結 == * Youtube【World War II In Color】Adolf Hitler阿道夫·希特勒「中文字幕」 * 希特勒歷史網www.hhitler.com希特勒歷史網 * WW2DB:希特勒 * * 希特勒陵寢 |- Category:德國總理 Category:德國總統 Category: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戰領袖 Category: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Category:納粹黨黨員 Category:奧地利畫家 Category:用槍械自殺者 Category:自殺的納粹主義者 Category:暗殺未遂倖存者 Category:素食主義者 Category:曾入獄的領袖 Category:20世紀男性政治人物 Category:針對LGBT人士的迫害 Category:脫離天主教者 Category:希特拉家族 Category:因河畔布勞瑙人 Category:納粹德國國會議員 Category:魏瑪共和國國會議員 Category:奧地利裔德國人 Category:鐵十字勳章授勳者 Category:納粹大屠殺參與者 Category:巴伐利亞軍人 Category:基督教批評者 Category:猶太教批評者 Category:德國反猶太主義 Category:啤酒館政變參與者 Category:極權主義領導人 Category:歸化德國公民 Category:藝術家出身的政治人物 Category:政治屠殺參與者
7月9日
7月9日是公曆年的第190天(閏年的第191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5天。 == 大事記 == 7月9日 7月9日 非洲聯盟第一屆首腦會議在南非德爾班開幕,並且選出南非總統塔博·姆貝基擔任非洲聯盟委員會首任主席。 非洲聯盟第一屆首腦會議在南非德爾班開幕,並且選出南非總統塔博·姆貝基擔任非洲聯盟委員會首任主席。 在蔣中正領導之下,國民革命軍對北洋政府發動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 愛因斯坦與羅素等知識分子發表《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 前2世紀 === * 前180年:呂雉立其侄孫呂通為燕王,並且封呂通的弟弟呂莊為東平侯。 === 5世紀 === * 455年:古羅馬軍事指揮官阿維圖斯宣佈成為西羅馬帝國皇帝。 * 491年:奧多亞塞率領的赫盧利人軍隊於夜晚突襲狄奧多里克大帝的營地並且雙方死傷慘重,但最後狄奧多里克仍然成功率領部隊撤往拉溫納。 === 8世紀 === * 756年:靈寶西原之戰中哥舒翰遭到唐朝軍隊俘虜。 === 9世紀 === * 869年:日本本州北部發生表面波規模8.6級的地震,而隨後出現的海嘯則襲擊了仙台市附近地區。 === 14世紀 === * 1357年:在建造捷克布拉格市內的查理大橋過程中,神聖羅馬皇帝查理四世親自安置橋樑的奠基石。 === 17世紀 === * 1655年:清朝于山東萊州鑄錢。 * 1686年:反法國的奧格斯同盟建立。 === 18世紀 === * 1755年:英軍指揮官領導的遠徵軍在莫農加希拉戰役被法國-印地安聯軍殲滅。 === 19世紀 === * 1807年:法國和普魯士簽署了第二個提爾西特條約,結束了第四次反法同盟。 * 1810年:荷蘭王國被併入法蘭西帝國,成為其一部分。 * 1816年:相簿曼議會宣佈阿根廷脫離西班牙而獨立。 * 1863年:南北戰爭:哈德遜港圍城戰結束,聯邦完全控制了密西西比河。 * 1868年:美國憲法的公民條款和平等保護條款重建修正案獲得28個州份支援,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因而獲得批准。 * 1877年:全英草地網球和門球俱樂部創立溫布頓網球錦標賽,為網球運動中歷史最長的公開賽。 * 1882年:英國皇家海軍炮轟埃及亞歷山卓。 * 1891年:清帝國北洋艦隊訪日,受到日本天皇接見。 * 1900年:太原教案:清帝國山西巡撫下令處決多名外國傳教士與當地教會成員。 * 1900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御準由英國國會所透過的法案,正式批准《澳洲聯邦憲法》並於隔年實施。 === 20世紀 === * 1905年:中國第一部影片《定軍山》開始拍攝。 * 1922年:美國游泳運動員約翰尼·維斯穆勒以58秒6的成績打破100米自由泳世界紀錄。 * 1926年:中國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舉行誓師大會,對北洋政府發動北伐戰爭。 * 1932年:洛桑會議決定停止德國賠款。 * 1938年:三民主義青年團成立。 * 1943年:盟軍入侵西西里島,為後續登陸義大利本土鋪路。 * 1944年:英軍和加拿大軍隊佔領法國戰略重鎮卡昂。 * 1944年: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經過25天的作戰,終於攻陷日軍駐守的塞班島。 * 1949年:鞍山鋼鐵公司正式開工。 * 1951年: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墨西哥等四十幾個國家宣佈結束對德戰爭狀態。 * 195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伯特蘭·羅素等人提出擔憂核戰爭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 1962年:美國藝術家安迪·沃荷的藝術作品《康寶湯罐頭》於洛杉磯費魯斯畫廊首次公開,開啟後來的普普藝術風潮。 * 1964年:。 * 1969年:香港政府公佈公共小巴合法化細則。 * 1970年:世界青年大會在聯合國總部舉行。 * 1971年:美國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北京舉行秘密會晤。 * 1980年:。 * 1981年:中國成昆鐵路發生列車墜橋事故,超過200人死亡或失蹤。 * 1982年:西哈努克親王在柬埔寨境內宣佈民柬聯合政府成立。 * 1982年:泛美航空759號班機在紐奧良國際機場起飛時墜毀,機上145人全數罹難,地面人員8死4傷。 * 1986年:中國首次赴北極考察。 * 1992年:彭定康正式出任香港最後一任總督。 * 1999年:李登輝於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 21世紀 === * 2002年:非洲經濟共同體和非洲統一組織合併成立非洲聯盟,南非總統塔博·姆貝基擔任首任主席。 * 2006年: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決賽在德國柏林舉行,由義大利對法國,在法定時間的90分鐘內以1:1言和,加時30分鐘互無紀錄,最終義大利於互射點球以5:3取勝,成為大力神盃(世界盃)的得主。 * 2010年:韓國女子團體girl's day出道。 * 2011年:在南蘇丹獨立公投確認透過後,南蘇丹共和國宣佈正式脫離蘇丹共和國獨立。 * 2013年:防彈少年團的官方歌迷名稱為「A.R.M.Y」(韓語:아미),透過官方網站首度亮相 * 2014年:德國足球運動員米羅斯拉夫·克洛澤在第20屆世界盃足球賽半決賽對陣巴西的比賽時,第23分鐘打進一球,從而以16球的成績成為世界盃歷史頭號射手。同時,他也是也是史上唯一連續四屆世界盃打入半決賽並登場的球員。 * 2015年:在公安部指揮下,中國各地公安開始大量抓捕律師及維權人士,共計300餘人被捕。 * 2016年:香港受超強颱風尼伯特下沉氣流影響,天文臺下午4時氣溫升至攝氏35.6度,是今年最熱,更是自1968年錄得35.7度以來最熱七月天,亦是有紀錄以來第二熱的七月天。其中跑馬地錄得最高37.9度,黃大仙、上水、打鼓嶺、沙田、元朗、石崗等地區亦錄得37度或以上。此外,16個監測站錄得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亦自2013年推出以來首次全爆錶。 * 2022年:在反政府示威者佔領總統府的迫使下,斯里蘭卡總理拉尼爾·維克勒馬辛哈宣佈辭職。 == 出生 == * 1249年:龜山天皇,日本天皇(1305年逝世) * 1578年:斐迪南二世,神聖羅馬皇帝(1637年逝世) * 1701年:讓-弗雷德裡克·菲利波,法國政治人物(1781年逝世) * 1786年:蘇菲·海倫·碧雅翠絲,法國公主(1787年逝世) * 1791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艾伯特,德國圖書館學家(1834年逝世) * 1858年:法蘭茲·鮑亞士,美國人類學家(1942年逝世) * 1876年:黃東茂,臺灣企業家(1929年逝世) * 1886年:皮埃爾·普呂姆,盧森堡法學家、政治人物,第14任盧森堡首相(1950年逝世) * 1894年:彼得·卡皮查,蘇聯物理學家,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84年逝世) * 1896年:瑪利亞·高梅斯·瓦琳廷,巴西超級人瑞(2011年逝世) * 1900年:藍來訥,英國駐華臨時代辦(1992年逝世) * 1911年:約翰·惠勒,美國物理學家(2008年逝世) * 1914年:維利·斯多夫,東德部長會議主席(1999年逝世) * 1919年:奧林·艾根,美國天文學家(1998年逝世) * 1916年:希思,英國首相(2005年逝世) * 1926年:本·莫特森,美國物理學家,197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22年逝世) * 1928年:-{于素秋}-,香港演員(2017年逝世) * 1929年:哈桑二世,摩洛哥國王(1999年逝世) * 1929年:鍾訓正,中國建築學家(2023年逝世) * 1932年:唐納·倫斯斐,美國國防部長(2021年逝世) * 1933年:奧利佛·薩克斯,英國神經學家(2015年逝世) * 1947年:O·J·辛普森,美國職業美式足球運動員、演員(2024年逝世) * 1947年:細野晴臣,日本音樂家、歌手、詞曲作者、唱片製作人 * 1950年:維克多·亞努科維奇,烏克蘭政治人物,第4任烏克蘭總統 * 1955年:-{zh-cn:林賽·格雷厄姆; zh-tw:林賽·葛瑞姆}-,美國政治人物,現任南卡羅來納州聯邦參議員 * 1956年:湯姆·漢克斯,美國影星 * 1958年:久本雅美,日本藝人 * 1964年:林隆璇,臺灣歌手 * 1964年:寇特妮·洛芙,美國搖滾音樂家、演員 * 1964年:詹盧卡·維亞利,前義大利足球員及教練(2023年逝世) * 1965年:高河弓,日本漫畫家 * 1966年:麥子傑,中國男歌手 * 1968年:範雲,臺灣政治人物 * 1969年:雷頌德,香港作曲家 * 1970年:津田雅美,日本漫畫家 * 1974年:草彅剛,日本藝人 * 1974年:阿布勒卡伊爾·薩卡科夫,哈薩克政治人物 * 1976年:何晟銘,中國男演員 * 1977年:小野夏芽,日本漫畫家 * 1977年:維塔利·格拉西莫夫,俄羅斯陸軍上將 * 1978年:趙鴻飛,中國男演員 * 1979年:官恩娜,香港女歌手、模特兒 * 1979年:曹格,馬來西亞歌手 * 1980年:李威,臺灣演員 * 1981年:李天秀,韓國足球運動員 * 1981年:帕莉亞,泰國運動員、模特兒、演員 * 1981年:鍾曉玉,馬來西亞女歌手、演員、主持人 * 1982年:張天其,中國男演員 * 1982年:託比·凱貝爾,英國男演員 * 1983年:曾愛媚,香港藝人 * 1983年:鍾欣愉,臺灣演員、主持 * 1984年:國立幸,日本女性聲優 * 1984年:滴草由實,日本女歌手 * 1985年:梁雨恩,香港女歌手、主持 * 1987年:古川雄大,日本男演員、歌手 * 1987年:羅頌欣,香港女演員、模特兒 * 1988年:白客,中國男演員 * 1989年:安野希世乃,日本女性聲優 * 1990年:林韋翰,臺灣男子籃球運動員 * 1990年:池松壯亮,日本男演員 * 1991年:郭子豪,香港藝人 * 1992年:李震權,香港男配音員 * 1992年:金昭映,韓國女子羽球運動員 * 2002年:珮含,臺灣女子偶像團體PINK FUN成員 * 2002年:車俊昊,韓國男子偶像團體DRIPPIN、X1成員 * 2002年:王奕翔,在日本與韓國發展的臺灣男歌手,為男子音樂團體&TEAM的成員 * 2007年:馮羿,臺灣烏克麗麗演奏家 == 逝世 == * ,曹操的妻子,曹丕之母(161年出生) * 880年:在原業平,日本平安時代貴族、歌人(825年出生) * 1085年:程顥,北宋理學家(1032年出生) * 1582年:張居正,明朝政治家(1525年出生) * 1602年:前田玄以,日本戰國時代至安土桃山時代僧人、武將、大名(1539年出生) * 1746年:-{zh-cn:費利佩五世; zh-tw:菲利普五世}-,西班牙波旁王朝首位國王(1683年出生) * 1828年:吉爾伯特·斯圖爾特,美國肖像畫家,一元美鈔喬治·華盛頓肖像作者(1755年出生) * 1850年:薩克利·泰勒,美國第12任總統(1784年出生) * 1850年:巴孛,波斯設拉子商人,巴比教的創立者,巴哈伊信仰三位中心人物之一(1819年出生) * 1856年:阿密迪歐·亞佛加厥,義大利化學家(1776年出生) * 1920年:雅科夫·特里亞皮岑,蘇俄軍事指揮官(1897年出生) * 1922年:森鷗外,日本小說家、評論家、翻譯家、醫學家、軍醫、官僚(1862年出生) * 1941年:陸費逵,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1886年出生) * 1967年:法蒂瑪·真納,巴基斯坦牙醫、政治人物(1893年出生) * 1968年:賈德幹,英國外交官、公務員,首任英國常駐聯合國代表(1884年出生) * 1970年:張壽臣,相聲表演藝術家(1899年出生) * 2005年:陸文夫,中國作家(1927年出生) * 2005年:郭松棻,臺灣小說家(1938年出生) * 2016年:白明華,臺灣女演員(1928年出生) * 2019年:羅斯·佩羅,美國商人,曾經兩次參加總統競選(1930年出生) * 2021年:潔罕·薩達特,前埃及第一夫人(1933年出生) * 2021年:保羅·馬連拿,英國前足球運動員(1953年出生) * 2023年:路易斯·蘇亞雷斯·米拉蒙特斯,西班牙職業足球運動員(1935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天主教會:中華殉道聖人瞻禮 * 巴哈伊信仰:聖日,巴孛殉教 * :憲法日 * :獨立日 * :獨立日 == 參考資料 ==
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是在中國的重要民族主義與政治概念,在晚清由梁啟超首次提出。以中華民族將中國建立為民族國家的思想,稱為中華民族主義或中國民族主義。 在中華民國,中華民族並沒有官方定義,可以視為由漢、滿、蒙、回、藏、西南邊疆民族、臺灣原住民及其他民族為組成。其定義可因歷史、政治及國族立場不同,在族群內涵及地理範圍上或有差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居住在中國的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共同組成,可以延伸包括中國境外的華人或未必有中國國籍的海外華人,故中華民族並不是單純基於、族群、公民的人群分類概念(有觀點認為這一概念基於文化)。 晚清時期,面對列強的威脅,中國知識分子出現「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其中一部分人將中國的危機歸咎於中國內部「異族」的統治,不滿清廷的民族壓迫和民族岐視政策。這種認知在20世紀初發展成為漢民族主義 ,形成主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黨」,而維新派則警告革命派的「排滿」種族革命主張可能導致國家分裂和列強幹預的危險。另外,清末留日滿族和蒙古族人士及清朝官員在「國民」觀唸的啟示下,對於中國族群關係「從多元到一體」的認知,影響了中華民國建立後的族群思想與族群政治。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朝出現了最為嚴重的民族矛盾,由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紛紛參與革命,日益威脅著清廷統治。為了度過自身低潮的統治時期,清朝統治者與以維新派為代表的漢族士大夫之間,取得了透過「變法維新」將君主專制轉化為君主立憲的共識,「五族共和」族群論述被晚清政府接納並且成為朝廷的官方族群政策,將自身定位為合「五族」、「五地」為一體的「中央」政府。與維新派相對立的是頑固派,兩者的實質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辛亥革命後,主張種族革命的革命派放棄種族復仇主義的主張,接受新成立的中華民族民族國家的立國理論基礎——「中華民族」觀念和「五族共和」政策。中華民國成立後,五族共和與民族融合的口號廣為流傳,更隨著諸多學者的提倡而廣為人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五族共和下的蒙漢族群互動(1911—1928)林家有,廣東文獻季刊《孫中山先生與中華民族復興》。 關於中華民族的概念變遷,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及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 == 詞源與概念之形成 == 清末立憲運動期間,留學日本的滿蒙旗人和滿洲官員對梁啟超、楊度等人的主張作出正面回應。1907年,恆鈞、烏澤聲等留日滿蒙旗人在東京創辦《大同報》,後來又在北京創辦《北京大同日報》,提倡「滿漢人民平等,統合滿、漢、蒙、回、藏為一大國民」。結合民族與立憲政治議題,認定滿漢問題之所以出現,歸根結底是君主專制獨裁造成的惡果,因此必須改革政治,實行君主立憲政體,開設國會。在這樣的認知下,留日旗人在其他場合更多次逕稱「我漢、滿、蒙、回、藏四萬萬同胞」。留日滿蒙人士在「國民」觀唸的啟示下,對於中國族群關係「從多元到一體」的認知,深刻影響了民國建立後的族群思想與族群政治。清朝統治者與以維新派為代表的漢族士大夫之間,取得了透過「變法維新」將王朝轉化為近代國民國家的共識。立憲運動的「五族共和」族群論述,被晚清政府接納,成為朝廷的官方族群政策。 到了20世紀初,清廷開始將自身定位為合「五族」、「五地」為一體的「中央」政府。清朝君主在遜位詔書中表示「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革命先驅孫中山支援中華民族這一概念,曾在演講中說:「有人說,清室推翻以後,民族主義可以不要。這話實在錯了。…現在說五族共和,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個中華民族。…並且要把中華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後民族主義乃為完了。 新清史學派學者、哈佛大學漢學家及亞洲歷史教授歐立德表示,清朝在疆域方面將地理上屬於內陸亞洲的許多地區,都編入帝國的版圖,而為1912年以後的中國政權所繼承;滿洲人更將漢人傳統以長城劃分的內、外統為一體,使「中國」的概念得以重新定義。在多民族性方面,滿洲統治者標榜的「滿漢一體」或「五族一體」說,也為後來的中國政權所採用;在清朝的統治下,促使由各個不同民族所組成的「中華民族」一詞,可以與「曾經過去是清朝疆域內的人們」同義歐立德《清代滿洲人的民族主體意識與滿洲人的中國統治》,〈清史研究〉(2002年11月第4期),第91-93頁。 === 「中華」詞源 === 「中華」一詞出現甚早,源自於中國古代華夏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一帶,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發達;歷史悠久,因此稱該地為中華,此區後來被稱為中原。 在《資治通鑑》記載的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納魏徵言,遂覺勞費日甚,幾失久安之道。」 === 「民族」詞源 === 民族一詞可以表達多種近似而不同的概念。詞彙本身歧義較多,概念和用法受到政治的較大影響,這些義項之間容易相互混淆。在不同的學科中,對於民族的範疇與用法也有許多歧異。 === 「中華民族」詞源 === 「中華民族」一詞由近代的梁啟超首先提出,同時期後續有楊度和章太炎等諸多學者的闡釋與政府認可。梁啟超所提出意指華夏族、漢民族、炎黃遺族等。1902年梁啟超在《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指出:「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1905年梁啟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使用了「中華民族」七次(簡稱為「華族」),並表示:「今之中華民族,即普遍俗稱所謂漢族者」,它是「我中國主族,即所謂炎黃遺族」,但梁啟超在具體使用“中華民族”一詞時卻比較混亂,有時指漢族,有時又指中國的所有民族,認為「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 概念 == === 族群內涵 === 一般中文語境下,中華民族一詞的使用常泛指大中華地區境內的公民及海外華人。 在行政及法律上,中華民族的族群內涵至今無明確的現代公民、血緣種族的統一識別標準,而中華民族、大中華地區等概念包含的內容之差異,可以從此詞的當代官方界定到和歷史演變(自晚清到現代)來說明。 ==== 國族意涵及體制化 ==== 華人學者費孝通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中認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換言之,中華民族並非傳統中國裡的民族,而是中國建立了現代主權國家後,經由「民族自覺」所出現的國族團體。他還認為,在過去的三千年中,黃河中游出現了一個由若干民族集團彙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像滾雪球一般地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入了這個核心。他擁有黃河和長江中下游的東亞平原之後,被其他民族稱為漢族。漢族繼續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壯大,而且滲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區,構成起著凝聚和聯絡關係作用的網路,奠定了以這個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成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經過民族自覺而成為中華民族。史式認為中華民族是用來指代由古至今主體曾經在中國,在現代可理解為大中華地區,長期居留且有較深層次的相互交流、融合甚至同化的一批族群的統稱。 若以公民身份國族定義中華民族,則該詞包含由中華民國憲法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所有國境內的各民族,為中國人的國族。亦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作為中國民族國家的稱謂,乃為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族、與國家三種認同的合為一體。例如芮逸夫曾詮釋孫中山之說,將中華國族、中華民族和中華國家三個稱謂,說是「三位一體」。 學者吳國光認為,在中華民族主義思潮底下,中華民族被簡約只有為漢民族,因此中華民族主義實為漢民族主義吳國光〈中國民族主義的多重悖論〉:「中國民族主義的第一次浪潮,是清末革命黨人在意圖推翻滿清帝制的過程中所推動的。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不僅第一次把『民族主義』的概念引入到中國的現實政治討論之中,而且也第一次以『民族主義』為號召來實行政治動員以推動革命實踐。這個『民族主義』,被清晰地界定為漢民族的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口號,明確地把當時執掌政權的滿民族視為並不屬於中華民族的異族;反過來,所謂『中華』民族,也就被簡約為僅僅是漢民族了。」 ,收入《認同與全球化:當代中國民族主義悖論》。 ====民族文化的分歧或融合====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強調其中華文化的正統性,幷包含了自行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多元文化影響下形成的多民族文化總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則是一個例子,由蔣中正發起以對抗毛澤東發起的文化大革命。 1949年後中華民國政權遷移至臺灣,臺灣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原有的中華文化,保護中華文化免於受文革破壞,於1966年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大革命運動分庭抗禮,主要以倫理道德與儒家思想之精華來宏揚中華文化。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人民共和國近年來開始大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其民族政策將中華文化定義為境內56民族文化總匯,主張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治下各民族都有發展自己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中國境內至少有30種以上民族文字,包含漢字與民族文字滿文、藏文等,皆並為中華文化的遺產寶庫。 =====形成觀念 ===== 史學家黃興濤認為,中華民族作為中國人整體的身份認同標誌,在中華民族觀念上,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雖存有分歧,但在「九一八事變」與「抗戰爆發」之後,當時社會皆廣泛使用和認同中華民族這一整體性稱謂,爭戰雙方又完全一致在這凝聚符號一點上有共通性。他認為這表明了中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命運和目標,以便與共同的民族敵人戰鬥到底。尤其是國共合作宣言等一系列震動全國、激動人心的政治檔案中有關中華民族概念的共同使用和民族整體性的強調,對於現代中華民族觀念認同所產生重大影響。亦可看出在抗日之前的內戰,正是在「中華民族」這面旗幟下停止內戰而再度合作了起來,並被視為國家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某種象徵,亦促進了現實的民族融合。《中共中央為國共關係問題致蔣介石電》描述:「中外人士皆認此為抗戰必勝、建國必成之主要根據;此不僅為兩黨同志之光榮,抑且顯示中華民族之偉大。因此,凡關心中華民族命運者,無不企盼國共兩黨之鞏固的與長期的合作。」 ==== 中華民族、海外華人與雙重國籍==== 由於海外華人常擁有中國之外的國籍,因不同的國籍法則有不同的國籍及僑務政策,而為維護海外華僑華人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有人主張採取允許雙重國籍的政策,如中華民國政府的作法。1956年東南亞華人的雙重國籍問題,使周恩來明確採取單一國籍的政策,以避免東南亞諸國對華僑華人政治忠誠度的疑慮。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僑委會曾宣示,「Overseas Chinese」是英文中的專有名詞,指「認同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人」,僑委會號召對中華民族與文化的認同,並期望華僑教育能儲存中華民族文化優良傳統。 === 界定 === 中國未清楚以法律明定“中華民族”包括或排除的民族列表,行政上的「中國民族列表」是否等同於「中華民族」的民族學劃分和族裔政治認同是富含政治及文化分岐的議題。 ====清朝==== =====梁啟超===== 梁啟超為晚清君主立憲的改革派人士代表,反對鼓吹推翻清朝建立共和的革命黨政治主張,主張將清朝疆域境內各民族視為一個整體來拯救的「國族主義」。 梁啟超將革命黨政治主張描述成對立的「小民族主義」,認為「小民族主義」鼓吹漢族獨立建國,從清朝的統治中獨立復興單一民族。 =====楊度===== 同為晚清著名立憲派代表的楊度,主張「漢」只是「劉家天子時代之朝號」,應採「中華」為「文化之族名」以反對「漢族」血統說。因此楊度也成為了中華民族一詞的早期使用者,但其強調以中國自古以來以「文化較高、人數較多」的歷史文化定義和梁啟超的政治文化定義有所不同。楊度提倡中華民族為中華文化之族名,將中國全體人民盡成為中華民族。 楊度在1907年發表〈金鐵主義說〉一文,對「中華民族」的含義做出進一步闡發。楊度超越民族的血統意識,認為「中華民族」與其說是一個種族融合體,不如看成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文化的一體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 美籍華文作家,曾任獨立中文筆會副會長的餘傑表示,楊度的解釋堵住了梁啟超的漏洞:如果從現代西方人類學、民族學的角度衡量,中華民族差不多是一個子虛烏有、無法成立的假說,連「想像的共同體」都算不上。楊度從文化角度來定義民族,打破了生物學和生理意義上的藩籬,創造出一個極具彈性的「文化疆域」。但楊度的解釋,又引發了美國學者白魯恂(Lucian Pye)的批評:「中國只是一個文化,卻偽裝成一個國家。」 =====章太炎===== 晚清著名保守派代表的章太炎則以其特殊的宗教和民族主義來定義「中華民國」的新漢族道德價值,俾「建漢名以為族,而邦國之義斯在;建華名以為國,而種族之義亦在」,章太炎以中國之歷史文化與種族之特殊環境所界定之「中國性」(Chineseness)上,並非狹隘地建立在生物學之種族群體之概念,以佛教思想來詮釋斯賓塞之理論來進行種族革命(民族光復)。 =====旗人主張===== *烏澤聲:「凡居於我中國之土地,為我中國之國民者,無論蒙、藏、回、苗,亦莫不然。我有同一之利害,即亦不可放棄救國之責任也」; *穆都哩:「蓋民族之成,國民之合,其絕大之原因,全由於外部之壓迫及利害之均等,而他種之原因,則一緣於居於同一之土地,一緣於相安於一政治之下。至於言語、風俗習慣,雖為成立民族及國民之要素,然有時不以此而亦能判定其為某國之國民。若專以風俗、言語等而定民族之異同,則英人與美人之問題,必難解決矣。雖然,中國之人民皆同民族而異種族之國民也,言語、風俗間有不同之點,有時而同化也。故同化者,亦造就新民族之一要素。以滿漢兩方面而言,則已混同而不可復分,推之及於蒙回藏,則其大多數雖未收同化之效,而其近於內地之人民,則其言語風俗已一於內地之人民。雖欲使其不同已不可得矣。再加之以經營,施之以教育,則數年以後可用者將不遑計。不然,委之於不顯,或奴隸視之,則三年之後,其地必非我有」。 ==== 中華民國 ==== =====孫中山與中國國民黨===== 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提倡「五族共和說」:「今日中華民國成立,漢滿蒙回藏,五族合為一體」。之後孫中山在中華革命黨正式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以後,雖曾主張重提民族主義並揚棄五族的說法將中國境內所有民族融化為一個中華民族的「民族融合」的說法,並修改五族共和說法為要求藏蒙回滿等族人民盡皆一起漢化,與漢人一起自決為大民族國家1924年,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中表示,藏回蒙滿等外來民族人口乃是少數,而就大多數來說,中國人皆為漢人,完全是一個民族。孫中山於民族主義第六講中提到的「結成了國族團體」。 中華民族被孫中山使用在其政治主張中,其概念隨著時間的演變不斷擴大,並最終稱演變成了建立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的國族團體。中華民族概念的形成,即是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的形成過程,從這個角度來看,是先有了中國民族主義,然後才有中華民族概念之形成。中國傳統的民族主義思想,主流上是以文化認同居於首位,但主權中國建立後,國家已是一個亟需建構的政治概念,也使得國家認同不得不被提升到所有認同之首位,因此,孫中山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了凝聚國家認同基礎,就是將血統種族認同包融於文化認同之中,在中國境內藉由文化認同先凝結成一中華民族,並以中華民族做為國家認同的基礎。 辛亥革命後,五族共和的思想擴大中華民族的涵義,進而清朝境內的其它民族,而漢族則為中華民族的基幹和主體,中華民國國旗也從十八星旗改為五色旗。五族共和的思想孫中山於三民主義中提倡將漢、滿、蒙、回、藏五族歸成一個中華民族,其根本意蘊是要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同化中國境內其它少數民族,形成一個統一的中華民族。 =====中華民國憲法的民族界定===== 孫中山之中華民族思想的三民主義最終於1946年,被「制憲國民大會」列入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規範了中華民國的憲政基礎,且中華民國憲法之第五條:「中華民國各民族一律平等。」與第七條:「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更是彰顯了孫中山在其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思想。 中華民國各民族與族群、國民及少數民族的認定反映了時代變化,解嚴前以漢、滿、蒙、回、藏、西南邊疆民族的中華民族,到解嚴後以國家認同為主的方式來取代民族認同。 =====中華民國對中華民族界定的觀點===== 中華民族目前在臺灣為政治用語,如馬英九擔任中華民國總統期間,於民族掃墓節舉辦遙祭黃帝陵典禮儀式,內政部新聞稿以「中華民族遠祖黃帝」一詞來以形容黃帝「為我中華民族樹立民族觀念與國家形式,也為我國創造深厚文化,可說是我中華民族之始祖。」 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吳秉叡事後對行政院提出「應否廢止中樞祭黃帝陵典」的質詢。 關於民族界定方面,中華民國政府的原住民與蒙藏相關內閣部會多位官員都曾公開表態該民族不是「中國人」或「炎黃子孫」,但並未直接提及與「中華民族」的關係。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在介紹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時即表明「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臺灣南島語族人,臺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原住民委員會主委孫大川於2012年在立法院表態稱他不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蒙藏委員會矇事處長海中雄也表示他和蒙古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都不是「中國人」或「炎黃子孫」,而是「蒙古人」。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前期的主要社會主義詞彙為「中國人民」和「各民族」,而自從毛澤東於1976過世後,「中華民族」一詞才漸漸地取代「中國人民」和「各民族」的說法。這從較中性的居住在中國的「人民」或社會主義革命的「群眾」轉換成較具種族性的「民族」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變動的文化認同政治。 在法律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憲法與民族政策目前仍主張中國民族為56個民族,並進行民族識別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定中華民族有56個民族。 然而在「單一中華民族」與「各民族」的相關民族政策上,關於相關的「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是一個學術理論熱點」。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管的中央級綜合性報紙《中國民族報》及相關的民族理論與政策的學術及文化討論,在2000年以來有要求在法律及政策上確立中華民族的「國族」地位。 學者胡鞍鋼、胡聯合與馬戎推動了使用「第二代民族政策」取代「第一代民族政策」的訴求, 旨在「淡化族群意識和56個民族的觀念,強化中華民族的身份意識和身份認同」,「效仿美國的民族大熔爐模式」,要求「政治上推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的向每個民族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經濟上促進民族之間的經濟交流,推進各族公民混居雜居」及「文化上堅決堅持用社會主義思想對每個民族進行文化改造,強制推行普通話,防止宗教極端主義」。 BBC刊出一篇由政治學者劉軍寧所撰寫的文章,指現時中國的民族制度是根據當初列寧、斯大林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但這種民族劃分的制度非旦沒有解決預期的問題,相反國內的民族問題反而呈現出加速惡化的態勢。他認為在各族群之間實行差別待遇。不僅造成了族群之間的鴻溝,而且還區分出多數民族與少數民族的差異、敵意與對立,並最終從摩擦走向衝突,兩邊不討好。認為應取消民族身份的劃分,建立國族的身分概念,實行人人平等,才是長治久安的基礎。 === 五族共和民族大同 ===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黃興、劉揆等革命黨成員於1912年3月19日創立了“中華民國民族大同會”,此會重要發起人亦包含了少數民族成員(如:滿族恆鈞等)。因為清朝末年的立憲運動的恆鈞等人從事「大同報」社活動。辛亥革命後,百廢待興,當時的孫中山於同年4月初批准該會立案,除了贊同之外,在民國初年政府財政極為拮据情況下還提撥經費支援。同時一些地方官員也釋出《化除種族見解之文告》與政策以配合政府實行大同主義。某些革命黨人士甚至主張禁止鼓吹排滿、有違五族共和宗旨的書籍可見當時促進各民族間平等共處的社會需求,當時諸多社會組織大為提倡以「五族共和」為目標,並以民族平等融和為宗旨。眾多組織中較為特別的是於1912年5月12日在北京成立由袁世凱下令組成的「五族國民合進會」,不僅是因為由最高首長授意,其成員也是真正由五大民族重要人士所組成,而且該會在《申報》上分析了血統、宗教和地域以論說來證實五族共同起源、共同祖先的歷史。 ==參見== *炎黃子孫 *唐人 *華人 *中國人 *五族共和 *民族主義 *公民民族主義 *文化民族主義 *中華思想 *中國民族主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政策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 * * * * * * * *</ref> *</ref> ==外部連結== *中華百科全書-中華民族 *王柯:〈構築「中華民族國家」――西方國民國家理論在近代中國的實踐〉(2005) *黃克武:〈民族主義的再發現:抗戰時期中國朝野對“中華民族”的討論〉。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Category:亞洲族群 Category:民族學
奧格斯堡同盟
奧格斯堡同盟是反對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歐洲諸國在1686年7月9日在德國奧格斯堡建立。1689年後改稱「大同盟」,奧格斯堡同盟反而變成非正式名稱;同盟前後維持了24年。 組成國家是: * 神聖羅馬帝國 * 荷蘭共和國 * 西班牙帝國 * 瑞典帝國,只參加到1691年,1691年後改採中立 * 薩克森公國 * 勃蘭登堡選侯國 * 巴伐利亞 * 萊茵普法爾茨 * 薩伏依 * 葡萄牙 1689年英國在光榮革命後加入同盟,奧格斯堡同盟改稱「大同盟」,此時與法國發生激烈的大同盟戰爭(1688-1697年,又稱「九年戰爭」),雖未能戰勝法國陸軍,但一定程度上維持住歐洲的勢力均衡。1701年因為西班牙繼承問題,「大同盟」重新組成,與法國和西班牙發生更激烈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年)。 這次參加大同盟的國家比1686年的同盟要少了許多,瑞典和薩克森因為在大北方戰爭(1700-1721年)中拼死對打,沒有參加大同盟;巴伐利亞因為在1699年和奧地利皇帝鬧翻,反而成為法國的盟軍;薩伏依和葡萄牙在1700-1702年底,原本也是法國的盟友,但是因為法國與西班牙的海軍在1702年10月的維哥灣海戰中,被英荷海軍挫敗,所以高度依賴海貿的薩、葡二國,就在1703年先後倒戈加入大同盟,這使得戰局逐漸有利於反法同盟,但法軍於1712年的德南戰役後成功扭轉局勢,取得了戰爭的最終勝利。 1713-1714年中,隨著烏得勒支和約等條約的簽訂,路易十四勝利但退還大部分在戰爭中佔領的領地,同時將西班牙帝國的歐洲領土分割,腓力五世繼承西班牙王位,因此結束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大同盟也在1714年最終解散,總計從1686-1714年中,大同盟一共維持約24年的時間。 Category:歐洲外交史 Category:17世紀歐洲政治 Category:18世紀歐洲政治 Category:1686年建立 Category:大同盟戰爭 Category:1686年國際關係 Category:奧格斯堡歷史
民族學
民族學(,源自,意指“族群”)是人類學的分支。本學科比較與分析人類的族群、種族與(或)國家群體之間的起源、分佈、技術、宗教、語言與社會結構Newman, Garfield, et al (2001). Echoes from the past: world history to the 16th century. Toronto: McGraw-Hill Ryerson Ltd. ISBN 0-07-088739-X. 。 == 科學上的學科 == 相較於民族誌——透過直接接觸單一群體的文化,對其進行研究,民族學採用民族誌研究者曾撰述的內容,並比較與對比不同的文化。民族學此名稱由亞當·寇拉(Adam Franz Kollár)所創,1783年他於維也納出版《匈牙利帝國歷史與憲法的舒適設施》("Amenities of the History and Constitutional Law of the Kingdom of Hungary.", Historiae ivrisqve pvblici Regni Vngariae amoenitates)一書中,使用與界定這個術語Zmago Šmitek and Božidar Jezernik, "The anthropological tradition in Slovenia." In: Han F. Vermeulen and Arturo Alvarez Roldán, eds. Fieldwork and Footnote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Anthropology. 1995. 。寇拉對於語言學與文化多樣性的興趣是由幾個源頭所觸發的,包括他的家鄉多語言的匈牙利王國,他在該帝國的斯洛伐克人地區的淵源,而且藉由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更遙遠的巴爾幹半島逐漸撤退之後所萌生的一些轉變Gheorghiţă Geană, "Discovering the whole of humankind: the genesis of anthropology through the Hegelian looking-glass." In: Han F. Vermeulen and Arturo Alvarez Roldán, eds. Fieldwork and Footnote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Anthropology. 1995. 。 == 發展 == 民族學的目標,包括人類歷史的重建、文化不變成分的陳述(例如所謂的亂倫禁忌與文化變遷),以及關於「人類本質」的歸納論述(自從19世紀以來,這受到許多哲學家的批評,例如黑格爾、馬克斯、結構主義等)。世界民族學某些部份,是沿著一些獨立的調查與教育學說的路徑而發展的,隨著文化人類學逐漸成為優勢學科(特別是在美國),以及社會人類學在英國的發展。在民族學、文化人類學與社會人類學這三個術語之間的區別變得越來越模糊。自從18世紀晚期,民族學已被認定為一門學術領域,特別是在歐洲,而且有時被認定為任何對於人類群體的比較研究。 15世紀,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對於異族的新興趣方面,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他者往往被當成野蠻人,他們有的被視為殘忍的野蠻人,有的被視為「高貴的野蠻人」。因此,文明以一種二元論方式對立於野蠻,這種古典對立構成了更普遍由人們所共有的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民族學的進展,例如李維史陀的結構人類學,引發對於某些直線發展概念的批評,或批評「有歷史的社會」與「沒有歷史的社會」間的虛假對立,這種對立過度依賴於一套將歷史視為由累積性的成長所構成的,這是一種有侷限的歷史觀。 李維史陀經常將蒙田探討食人風俗的文章,視為一篇民族學早期例子。李維史陀透過一套結構主義方法,目標在於探索人類社會中普遍的不變成分,他相信其中最主要的是亂倫禁忌。然而,這種文化普遍性的主張,已由十九與二十世紀的許多社會思想家所批評,包括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尼采、米歇爾·傅柯、路易·皮埃爾·阿爾都塞與吉爾·德勒茲等人。 == 參考 == == 引用文獻 == == 參考書目 == * Johann Georg Adam Forster Voyage round the World in His Britannic Majesty’s Sloop, Resolution, Commanded by Capt. James Cook, during the Years 1772, 3, 4, and 5 (2 vols), London (1777) * Claude Lévi-Strauss, The Elementary Structurs of Kinship, (1949), ,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1958) * Mauss, Marcel, originally published as Essai sur le don. Forme et raison de l'échange dans les sociétés archaïques in 1925, this classic text on gift economy appears in the English edition as The Gift: 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 * David Maybury-Lewis, Akwe-Shavante society. (1967) , The Politics of Ethnicity: Indigenous Peoples in Latin American States (2003) . * Pierre Clastres, Society Against the State (1974), * Mihai Pop, Glauco Sanga Problemi generali dell'etnologia europea La Ricerca Folklorica, No. 1, La cultura popolare. Questioni teoriche (Apr., 1980), pp. 89-96 == 參閱 == * 文化 * 文化圈 * 我族中心主義 * 民族哲學 * 功能論 * 無形文化資產 * 馬克思主義 * 現代主義 * 後現代主義 * 後殖民 * 原始文化 * 原始主義 * 結構人類學 == 外部連結 == *王銘銘:〈民族學與社會學之戰及其終結?〉 (2010) * 描述世界各地的語言與族群,依據國家分類。 *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學門 超過160,000項來自太平洋、北美、非洲、亞洲等地的民族學蒐藏,具有影像與詳細描述,可線上上連結到原始的登入頁、田野記錄與照片。 * http://www.etnoloji.com/ 土耳其民族學網站 Category:社會習俗 Category:文化社會學
太陽系
太陽系是一個受太陽引力約束在一起的恆星系統,包括太陽以及直接或間接圍繞太陽運動的天體衛星繞著太陽系的行星是後者的一個例子。在直接圍繞太陽運動的天體中,最大的八顆被稱為行星歷史上,還有7顆天體曾經是行星,包括1930年發現,直到2006年才重分類的冥王星。參見從前的行星。,其餘的天體要比行星小很多,比如矮行星、太陽系小天體的小行星和彗星。軌道間接圍繞太陽運動的天體是衛星,其中有兩顆比最小的行星水星還要大,比水星大的兩顆衛星是木星的衛星,甘尼美德,和土星的衛星泰坦。它們雖然都比水星大,但質量都不到水星的一半。。 太陽系的形成大約始於46億年前一個巨型星際分子云的引力坍縮。太陽系內絕大部分的質量都集中於太陽,餘下的天體中,質量最大的是木星。位於太陽系內側的是四顆較小的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它們被稱為類地行星,主要由岩石和金屬構成。外側的四顆行星被稱為巨行星,其質量比類地行星要大得多。其中最大的兩顆是木星和土星,它們都是氣態巨行星,主要成分是氫和氦。最外側的兩顆行星是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是冰巨星,主要由一些熔點比氫和氦更高的揮發成分組成,比如水、氨和甲烷。幾乎所有的行星都在靠近黃道平面的軌道上執行。 太陽系也包含許多較小的天體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其中的大部分天體都是像類地行星那樣由岩石和金屬組成。在海王星軌道之外是柯伊伯帶和離散盤,包含了有大量的海王星外天體,主要由冰組成,再往外還有新發現的類塞德娜天體(sednoid),其中有幾十甚至上萬顆因為足夠大,能靠自身的重力形成球體"Today we know of more than a dozen dwarf planets in the solar system".The PI's Perspective ,稱為矮行星。已經被確認是矮行星的包括小行星帶的穀神星,和海王星外天體的冥王星和鬩神星。除了這兩個區域,還有大量的小型天體自由的運動在兩個區域之間,包括彗星,還有半人馬小行星和行星際塵雲。有6顆行星、4顆以上的矮行星和一些小天體都有天然的衛星環繞著。已知的8顆行星和5顆矮行星的天然衛星參見太陽系天然衛星列表。通常都依據月球被稱為衛星。太陽系外側的每顆行星都被由塵埃和小天體構成的行星環環繞著。 太陽風是從太陽向外流出的帶電粒子流,在星際物質中形成了一個氣泡狀區域,被稱為太陽圈(或日球層)。日球層頂是太陽風和星際物質的壓力達到平衡的位置,它延伸到離散盤的邊緣。歐特雲,被認為是長週期彗星的來源地,其位置可能比日球層頂還要遠1,000多倍。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的獵戶臂上,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約26,000光年。 == 名詞解釋 == 軌道環繞太陽的天體被分為三類: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 行星是環繞太陽且質量夠大的天體。這類天體: # 有足夠的質量使本身的形狀成為球體; # 有能力清空鄰近軌道的小天體。 能成為行星的天體有8個: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在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聯合會重新定義行星這個名詞,首次將冥王星排除在大行星外,並將冥王星、穀神星和鬩神星組成新的分類:矮行星。矮行星不需要將鄰近軌道附近的小天體清除掉,其他可能成為矮行星的天體還有塞德娜、厄耳枯斯、和創神星。從第一次發現的1930年直至2006年,冥王星被當成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但是在20世紀末期和21世紀初,許多與冥王星大小相似的天體在太陽系內陸續被發現,特別是鬩神星更明確的被指出比冥王星大。 環繞太陽運轉的其他天體都屬於太陽系小天體。 衛星(如月球之類的天體),由於不是環繞太陽而是環繞行星、矮行星或太陽系小天體,所以不屬於太陽系小天體。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內以天文單位(AU)來測量距離。1AU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是149,597,871公里(92,955,807英里)。冥王星與太陽的距離大約是39AU,木星則約是5.2AU。最常用在測量恆星距離的長度單位是光年,1光年大約相當於63,240天文單位。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以公轉週期為週期變化著,最靠近太陽的位置稱為近日點,距離最遠的位置稱為遠日點。 有時會將太陽系非正式地分成幾個不同的區域:“內太陽系”,包括四顆類地行星和主要的小行星帶;其餘的是“外太陽系”,包含小行星帶之外所有的天體。其它的定義還有海王星以外的區域,而將四顆大型行星稱為“中間帶”。 == 發現和探測 == 在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期,人類都沒有認識或理解到太陽系的概念。直到中世紀晚期的文藝復興時代,大多數人仍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的,處於宇宙的中心,與那些穿過天空的物體是截然不同的。古希臘的哲學家阿里斯塔克斯曾經推測了日心說體系,但是,直到尼古拉·哥白尼才提出了第一個日心說宇宙的數學模型。到了17世紀,伽利略·伽利萊、約翰內斯·開普勒和艾薩克·牛頓拓展了人們對物理學的理解,人們開始普遍接受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觀念,認為地球和其他行星遵循同樣的物理規律。望遠鏡的發明,使人們發現了更多的行星和衛星。望遠鏡改進和無人航天器的應用,使人們得以對其他行星的地質現象進行研究,比如山、坑穴等,另外還可以氣象現象進行觀察,比如雲、沙塵暴和冰帽等。 === 望遠鏡的觀測 === 太陽系的第一次探測是由望遠鏡開啟的,始於天文學家首度開始繪製這些因光度暗淡而肉眼看不見的天體之際。 伽利略是第一位發現太陽系天體細節的天文學家。他發現月球的火山口,太陽的表面有黑子,木星有4顆衛星環繞著。惠更斯追隨著伽利略的發現,發現土星的衛星泰坦和土星環的形狀。後繼的喬瓦尼·多梅尼科·卡西尼發現了4顆土星的衛星,還有土星環的卡西尼縫、木星的大紅斑。 愛德蒙·哈雷認識到在1705年出現的彗星,實際上是每隔75-76年就會重複出現的一顆彗星,現在稱為哈雷彗星。這是除了行星之外的天體會圍繞太陽公轉的第一個證據。 1781年,威廉·赫歇耳在觀察一顆它認為的新彗星時,戒慎恐懼的宣佈在金牛座發現了彗星。事實上,它的軌道顯示是一顆行星,天王星,這是第一顆被發現的行星。 1801年,朱塞普·皮亞齊發現穀神星,這是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一個小世界,而一開始他被當成一顆行星。然而,接踵而來的發現使在這個區域內的小天體多達數以萬計,導致他們被重新歸類為小行星。 到了1846年,天王星軌道的誤差導致許多人懷疑是不是有另一顆大行星在遠處對它施力。埃班·勒維耶的計算最終導致了海王星的發現。在1859年,因為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有一些牛頓力學無法解釋的微小運動(「水星近日點進動」),因而有人假設有一顆水內行星祝融星(中文常譯為“火神星”)存在;但這一運動最終被證明可以用廣義相對論來解釋,但某些天文學家仍未放棄對“水內行星”的探尋。 為解釋外行星軌道明顯的偏差,帕西瓦爾·羅威爾認為在其外必然還有一顆行星存在,並稱之為X行星。在他過世後,他的羅威爾天文臺繼續搜尋的工作,終於在1930年由湯博發現了冥王星。但是,冥王星是如此的小,實在不足以影響行星的軌道,因此它的發現純屬巧合。就像穀神星,他最初也被當作行星,但是在鄰近的區域內發現了許多大小相近的天體,因此在2006年冥王星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重新分類為矮行星。 在1992年,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大衛·朱維特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珍妮·劉發現1992 QB1,被證明是一個冰冷的、類似小行星帶的新族群,也就是現在所知的柯伊伯帶,冥王星和凱倫都只是其中的成員。 米高·布朗、乍德·特魯希略和大衛·拉比諾維茨在2005年宣佈發現的鬩神星是比冥王星大的離散盤上天體,是在海王星之後繞行太陽的最大天體。 === 太空船的觀測 === 自從進入太空時代,許多的探測都是各國的太空機構所組織和執行的無人太空船探測任務。 太陽系內所有的行星都已經被由地球發射的太空船探訪,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各種研究。雖然都是無人的任務,人類還是能觀看到所有行星表面近距離的照片,在有登陸艇的情況下,還進行了對土壤和大氣的一些實驗。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造天體是前蘇聯在1957年發射的史潑尼克一號,成功的環繞地球一年之久。美國在1959年發射的探險家6號,是第一個從太空中送回影像的人造衛星。 第一個成功的飛越過太陽系內其他天體的是月球1號,在1959年飛越了月球。最初是打算撞擊月球的,但卻錯過了目標成為第一個環繞太陽的人造物體。水手2號是第一個環繞其他行星的人造物體,在1962年繞行金星。第一顆成功環繞火星的是1964年的水手4號。直到1974年才有水手10號前往水星。 探測外行星的第一艘太空船是先鋒10號,在1973年飛越木星。在1979年,先驅者11號成為第一艘拜訪土星的太空船。航海家計畫在1977年先後發射了兩艘太空船進行外行星的大巡航,在1979年探訪了木星,1980和1981年先後訪視了土星。航海家2號繼續在1986年接近天王星和在1989年接近海王星。航海家太空船已經遠離海王星軌道外,在發現和研究終端震波、日鞘和日球層頂的路徑上繼續前進。依據NASA的資料,兩艘航海家太空船已經在距離太陽大約93天文單位處接觸到終端震波。 還沒有太空船曾經造訪過柯伊伯帶天體。而在2006年1月19日發射的新視野號將成為第一艘探測這個區域的人造太空船。這艘無人太空船預計在2015年飛越冥王星。如果這被證明是可行的,任務將會擴大以繼續觀察一些柯伊伯帶的其他天體。 在1966年,月球成為除了地球之外第一個有人造衛星繞行的太陽系天體(月球10號),然後是火星在1971年(水手9號),金星在1975年(金星9號),木星在1995年(伽利略號,也在1991年首先飛掠過小Gaspra),愛神星在2000年(會合-舒梅克號),和土星在2004年(卡西尼號-惠更斯號)。信使號太空船在2011年3月18日開始第一次繞行水星的軌道;同一時間,黎明號太空船將設定軌道在2011年環繞灶神星,並在2015年探索穀神星。 第一個在太陽系其它天體登陸的計劃是前蘇聯在1959年登陸月球的月球2號。從此以後,抵達越來越遙遠的行星,在1966年計畫登陸或撞擊金星(金星3號),1971年到火星(火星3號),但直到1976年才有維京1號成功登陸火星,2001年登陸愛神星(會合-舒梅克號),和2005年登陸土星的衛星泰坦(惠更斯)。伽利略太空船也在1995年拋下一個探測器進入木星的大氣層;由於木星沒有固體的表面,這個探測器在下降的過程中被逐漸增高的溫度和壓力摧毀掉。 === 載人探測 === 載人的探測目前仍被限制在鄰近地球的環境內。第一個進入太空(以超過100公里的高度來定義)的人是前蘇聯的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於1961年4月12日搭乘東方一號升空。第一個在地球之外的天體上漫步的是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它是在1969年7月21日的阿波羅11號任務中,於月球上完成的。美國的太空梭是能夠重覆使用的太空船,前蘇聯也曾經開發太空梭並已完成一次的無人太空梭升空任務,蘇聯瓦解後,俄羅斯無力繼續維護任其荒廢。第一個空間站是前蘇聯的禮炮1號。在2004年,太空船1號成為在私人的基金資助下第一個進入次軌道的太空船。同年,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宣佈太空探測的遠景規劃:替換老舊的太空梭、重返月球、甚至載人前往火星,但這計畫在幾年後遭到終止。 == 構造和成分 == 太陽系中最主要的成員是太陽,它是一顆G2主序星,佔據了太陽系所有已知質量的99.86%,太陽系內的天體在太陽引力的約束下運動。剩餘的質量中,有99%的質量由太陽系的4顆大天體,即巨行星組成,而木星和土星又合佔了其中的90%以上。太陽系中其餘的天體(包括4顆類地行星、矮行星、衛星、小行星和彗星),總質量還不到太陽系的0.002%。 環繞太陽運轉的大天體都躺在地球軌道平面,稱為黃道附近的平面。行星都非常靠近黃道,而彗星案古柏帶天體通常都有明顯的傾斜角度。所有的行星和大多數的太陽系其它天體都以相同的方向繞著太陽轉動(從地球的北極鳥瞰是逆時針方向),但也有逆向的,像是哈雷彗星。 太陽系內已探測到的區域總體上分為:太陽、小行星帶以內的四顆較小的行星和柯伊伯帶環繞的四顆巨行星。天文學家有時會非正式的將這些結構分成不同的區域。內太陽系包括四顆類地行星和小行星帶。外太陽系在小行星帶以外的區域,包括了四顆巨行星。自從柯伊伯帶被發現以後,人們認為太陽系的最外層空間和海王星外側附近的區域顯著不同。 在太陽系的天體多數都有它們自己的次系統,環繞行星的天體稱為衛星(其中有兩顆比水星大),並且4顆巨行星都有由極小的微粒構成極薄的行星環一起圍繞著。多數天然的大衛星是同步轉動,永遠以同一面朝向它的母體。 克卜勒定律描述天體公轉太陽的軌道。根據克卜勒定律,天體沿著各自的橢圓軌道公轉太陽,而太陽位在其中的一個焦點上。越靠近太陽的天體(半長軸越短),因為受到較大的太陽引力,執行的軌道速度也就越快。在一個橢圓軌道上,天體與太陽的距離會隨著公轉的年(週期)不斷的變化。它在軌道上最接近太陽的位置稱為它的近日點,距離太陽最遠的位置稱為遠日點。行星的軌道接近圓形,但許多彗星、小行星和古柏帶天體執行在極度橢圓的軌道。這些天體的位置可以使用數值模擬來預測。 雖然太陽主宰著太陽系的質量,但它只佔有2%的角動量。行星,以木星為主,以它們的質量佔有其餘絕大部分的角動量,還有距離太陽遙遠的彗星,對角動量可能也有重大的貢獻。 太陽,幾乎囊括太陽系中所有的物質,大約98%是由氫和氦組成, citing 。木星和土星,幾乎擁有其餘的全部質量,主要的組成成分也是氫和氦。太陽系組成的其他成分,受到熱和光壓的影響,成梯度的存在太陽系,越靠近太陽的是熔點越高的元素,離太陽越遠的距離,組成物質的熔點也越低。揮發性物質能夠在外太陽系凝聚的邊界稱為凍結線,大約在距離太陽5AU之處。 內太陽系的天體大多數的成分是岩石,高熔點的化合物,如矽酸鹽、鐵或鎳,幾乎都是在原行星雲的條件下就凝聚成固體的物質。木星和土星的主要成分是氣體,具有極低的熔點和高蒸氣壓,像是氫、氦和氖,它們在星雲階段都是氣體的狀態。冰,像是水、甲烷、氨和二氧化碳,熔點都在數百K,它們可以以冰、液體或氣體存在太陽系不同的位置,而在星雲階段它們既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氣體狀態。巨行星的衛星和天王星與海王星(所謂的冰巨星)以及海王星軌道外眾多的小天體,主要的成分是冰冷的物質;這些氣體和冰統稱為揮發物。 === 距離和尺度 === 從地球到太陽的距離被定義為 ,也就是1單位。作為對比,太陽的半徑是。因此,太陽的體積只佔地球軌道半徑這個球體積的0.00001%(10−5 %),而地球的體積又大約只是太陽的百萬分一(10−6)。木星,太陽系最大的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是,半徑是,而距離最遠的行星,海王星與太陽的距離是。 有少數的例外,距離太陽越遠的行星或環帶,軌道與軌道之間的距離,也就是從一個軌道到下一個軌道間的間隔,就越大。例如,金星到太陽的距離比水星遠0.33AU,而土星到太陽的距離比木星遠4.3AU,海王星又比天王星要遠10.5AU。有些方程(例如提丟斯-波得定則)企圖建立與確定這些軌道之間的關聯性,但沒有可以被接受的理論。在這一章節開頭的影像顯示了在不同尺度上的太陽系各種組成的軌道。 一些太陽系模型試圖傳達涉及人類關係的相對尺度。有些規模很小(可能是機械的 -稱為太陽系儀)-而有些會擴充套件而跨越城市或區域。尺度最大的模型,瑞典太陽系模型,使用位於斯德哥爾摩110米(361英尺)的愛立信球形體育館作為太陽的替代物,接下來的規模是距離40公里(25英里)的阿蘭達國際機場一個 7.5米(25英尺)的球;目前已知最遠的天體塞德娜,是在912公里(567英里)遠的一個10公分(4英吋)的小球。 如果,太陽至海王星的距離是100米的尺度,那麼太陽只是一個直徑大約3公分的小球(大約高爾夫球直徑的三分之二),所有巨行星的尺度都將小於3毫米,而地球和其他類地行星的直徑在這種規模下會比一隻跳蚤(0.3毫米)還要小得多See, for example, 。 == 形成和演化 == 太陽系形成於45億6,800萬年前的大型分子雲的引力坍塌區域中這個日期是基於最古老的隕石中間夾雜著雜質,是在萬年前形成的固體物質,被認為是星雲坍縮時第一批形成的。 A. Bouvier和M. Wadhwa說:"太陽系的年齡由最古老的隕石內的鉛-鉛雜質重新定義。"。自然地球科學,3, 637–641, 2010年。。這個初始的元氣可能有數光年大,並且誕生好幾顆恆星。由於是典型的分子雲,其成分主要是氫與一些氦,還有前幾代恆星融合的少量重元素。當這個區域將形成太陽系前,被稱為前太陽星雲,坍縮時因為角動量守恆,使它轉動得越來越快。中心,集中了大部分的質量,成為比周圍環繞的盤面越來越熱的區域。收縮的星雲越轉越快,它開始變得扁平,成為原行星盤,直徑大約200AU,在中心是高溫、高密度的原恆星。行星經由盤中的吸積形成,在塵埃和氣體的引力相互吸引下,逐漸凝聚形成越來越大的天體。在太陽系的早期可能有數以百計的原行星,但因合併或摧毀,留下行星、矮行星和殘餘物構成的小天體。 矽酸鹽和金屬的熔點很高,只有它們能在內太陽系的溫度下保持固體形態,這些物質最終組成了巖態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由於金屬成分在原始太陽星雲中只佔據了一小部分,類地行星都沒有發展得很大。凍結線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位置,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形成於凍結線的外側,這裡的溫度很低,揮發物質能以固態形式存在。這一區域的冰比組成類地行星的金屬和矽酸鹽更多,所以該區域的行星發育得很大,可以捕獲大量的氫和氦,它們是太陽系中含量最豐富的元素。太陽系中餘下的那些不可能組成行星的物質聚集在小行星帶、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區域。尼斯模型解釋了這些區域的形成原理,以及外側的行星可能在形成後又受到各種複雜引力的作用才到了它們今天的位置。 最初的五千萬年內,在原恆星中心處,氫的密度和壓力都大得足以發生熱核反應。在反應過程中,氫的溫度、反應速率、壓力和密度都一直在增加,直到流體的熱壓力與引力相抵消,達到靜力平衡狀態。到此,太陽就成了一顆主序星。太陽的主序星階段從開始到結束約有100億年,而其他的所有階段,包括殘骸生命期等總共只有20億年。從太陽出發的太陽風形成了日球層,並將殘餘的氣體和塵埃從原行星盤吹入星際空間,阻礙了行星的發育。此後,太陽越來越亮,主序星早期的亮度只有現在的70%。 太陽將基本保持現在的狀態,直到五十億年後,位於太陽中心的氫完全轉化為了氦。這也標誌著太陽主序星階段結束了。這時,太陽的核心開始崩塌,其輸出的能量比現在更大。太陽最外層的直徑將擴張到目前的260倍左右,太陽成了一顆紅巨星。由於表面積的急劇擴張,太陽表面的溫度將比主序星階段低很多(最低大約為2,600K)。不斷擴大的太陽將會使水星蒸發掉,並且使得地球的環境不再適合居住。最終,太陽核心的溫度高得足以使氦發生聚變,太陽在燃燒氫的時候會有小部分的時間來燃燒氦。太陽的質量還不足以使得比氫氦更重的元素髮生聚變反應,太陽核心的反應將會變弱。太陽外層物質會散逸到太空,剩下的部分形成了白矮星,它的密度特別大,質量約為太陽的一半,但體積和地球差不多。散逸出去的外層物質形成了所謂的行星狀星雲,將一些組成太陽的物質返還給星際空間,但這時其中會包含像碳之類的重元素。 == 太陽 == 太陽是太陽系內的恆星,和系統中目前質量最大(332,900地球質量)的原件。在核心產生足夠高的溫度和壓力,以維持氫合成 氦的核融合反應,使它成為一顆主序星。這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主要是輻射至空間的電磁波,輻射的峰值在可見光的波段。 太陽是一顆G2型主序星。越熱的主序星越明亮,太陽的溫度介於炙手可熱的恆星和最冷的恆星之間。比太陽更熱和更亮的恆星很罕見,在銀河系中85%的恆星都是比太陽暗淡且低溫的紅矮星。 太陽是第一族恆星;比第二族恆星擁有更高豐度比氦重的元素(在天文用語是金屬)。比氫和氦重的元素是在恆星核心的核融合過程中形成的,經由古老的恆星爆炸才釋放進宇宙中。最老的恆星只有少量的金屬,越晚誕生的恆星金屬的含量就越多。這高金屬量是太陽能發展出行星系統極為重要的關鍵,因為行星是由「金屬」的吸積形成。 == 行星際物質 == 太陽系絕大部分的區域都接近真空,已知的只有行星際物質。隨著光,太陽持續的輻射出帶電粒子(電漿),也就是所謂的太陽風。這股粒子流以大約每小時150萬公里的速度向外傳播,創造出擴散至100AU範圍的稀薄大氣層,瀰漫著行星際物質(參見)。太陽表面的活動,像是閃焰和日冕大量拋射,擾動著太陽圈,創造太空天氣和造成地磁風暴。太陽圈內最大的結構是太陽圈電流片,是由太陽自轉活動帶動的磁場,在行星際物質間轉動產生的螺旋。 地球磁場阻止地球大氣層被太陽風剝奪。金星和火星沒有磁場,因此太陽風造成它們的大氣層逐漸流失進入太空。日冕大量拋射和相似的事件,從太陽表面吹出大量的物質和磁場。這種磁場和物質與地球磁場的互動作用,使帶電粒子像從過漏斗般地進入地球大氣層,在靠近磁極的附近創造出可見的極光。 太陽和行星的磁場(對於那些有它們的行星)遮蔽掉了部分從星際空間進入太陽系,被稱為宇宙射線的高能粒子。在非常長時間的尺度,宇宙射線在星際物質的密度和太陽磁場的強度各不相同,所以宇宙射線滲入太陽系的普及程度也不進相同,有許多仍是未知的力量。 行星際物質中至少有兩個圓盤狀的區域像是宇宙塵的家。第一個在內太陽系,是形成黃道光的黃道塵雲。它可能是小行星帶內的小行星受到行星引力擾動,造成小行星互相碰撞形成的。第二個塵埃雲從大約10AU延伸至40AU,並且可能是古柏帶內的類似碰撞形成的。 == 內太陽系 == 內太陽系是包括類地行星和小行星帶的區域。主要成分是矽酸鹽和金屬,相對而言是太陽系內較靠近太陽的區域,而整個區域的半徑小於木星軌道和土星軌道之間的距離。這個區域也在凍結線,距離太陽略小於5AU(大約7億公里)的範圍內。 === 內行星 === 4顆類地行星或內行星有緻密的岩石成分,有少許或沒有衛星,也沒有環系統。它們很大程度上是由耐熔質的礦物,如矽酸鹽組成地殼和地函;和金屬,例如鐵和鎳構成它們的核心。4顆行星中有3顆(金星、地球和火星)有大氣層,會產生實質的天氣變化;所有的行星表面都有撞擊坑和地質構造的特徵,像是裂谷和火山。不要將內行星和內側行星這兩個名詞混淆了,後者是指比地球更靠近太陽的行星(也就是水星和金星)。 ==== 水星 ==== : 水星是最靠近太陽(距離太陽0.4天文單位),也是太陽系內最小(0.055地球質量)的行星。水星沒有天然衛星;僅知的地質特徵,除了撞擊坑外,只有淺裂的山脊或大概是在早期歷史擴張與收縮期間產生的峭壁Schenk P., Melosh H. J. (1994), Lobate Thrust Scarps and the Thickness of Mercury's Lithosphere, Abstracts of the 25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1994LPI....25.1203S。水星只有非常稀薄的大氣層,它是由太陽風炸飛表面的原子形成的。它有目前還沒有完美解釋,相對於薄薄的地函而言是非常巨大的鐵核。主流的假設是它的外層被巨大的撞擊剝離;或著年輕太陽的能量抑制了它外殼的生長。 ==== 金星 ==== : 金星(距太陽0.7 天文單位)的體積與地球相似(0.815地球質量),沒有天然的衛星。它和地球一樣有厚厚的矽酸鹽地函包圍著鐵的核心,還有內部地質活動的證據。它有濃厚的大氣層,但是非常乾燥,而且密度比地球高90倍,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還有極少量的氮。它是顆炙熱的行星,表面的溫度超過400℃(752℉),很可能是大氣層中有大量的溫室氣體造成的。目前沒有表面有地質活動的確切證據,但是金星沒有磁場可以阻止實質大氣層的流失,這暗示它有火山活動來補充。 ==== 地球 ==== : 地球(距離太陽1 AU)是質量和密度都最大的內行星,也是唯一已知有地質活動和生命存在的行星。它液體的水圈是類地行星中獨一無二的,也是唯一有板塊活動出現的星球。地球的大氣層完全不同於其它的行星,被現存的生物改變成有21%自由氧氣的大氣層。它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是太陽系類地行星擁有的唯一大衛星。 ==== 火星 ==== :火星(距太陽1.5天文單位)比地球和金星小,其質量為地球的10.7%。火星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構成,火星表面的氣壓為6.1毫巴(大約是地球大氣壓的0.6%)。其表面有大量火山和裂谷,比如奧林匹斯山和水手峽谷,火星在過去200萬年間都有火山活動,這表明火星的地質活動至少可以追溯到2百萬年前。火星表面呈紅色是因為其土壤中含有氧化鐵(鐵鏽)。火星有兩顆較小的天然衛星(傅博斯和戴摩斯),它們被認為是火星捕獲到的小行星。 === 小行星帶 === 除了最大的穀神星之外,所有的小行星都屬於太陽系小天體,並且主要成分都是耐熔質的岩石和金屬的礦物,與些許的冰。它們的大小從幾米到幾百公里都有。小於一米的小行星通常稱為流星體或微流星體(榖粒的尺寸),只是依據大小的不同,是有點過於武斷的定義。 小行星帶分佈在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間,距離太陽2.3AU至3.3AU的範圍內。它被認為是受到木星的引力幹擾而不能凝聚成型的失敗行星,是太陽系形成時遺留下的物質。小行星帶包含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顆直徑過一公里的小天體。儘管這樣,估計小行星帶的總質量不會超過地球的千分之一。小行星帶是非常空曠的,太空船經常飛越這個區域,都未曾發生任何事件。 ==== 穀神星 ==== :穀神星(距離太陽2.77AU)是最大的小行星、原行星和矮行星。它的直徑僅略低於1,000公里,但質量夠大,可以用其自身的重力將表面拉平成為球體。穀神星在1801年發現之後被當作行星,到1850年代因為觀測發現有眾多的小天體,才重新分類為小行星。它在2006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行星定義再歸類為新建立的矮行星。 ==== 智神星 ==== :智神星是第二大的小行星,僅次於穀神星,體積介於穀神星和灶神星之間的過渡性,但是其質量是值得注意的。若不計算外海王星天體,智神星是太陽系內仍未被直接觀測(以望遠鏡或探測器)其表面的天體中最大的。它也有可能是太陽系內最大的不規則物體,即自身的重力不足以將天體聚成球形。另一個候選天體是外海王星天體2003 EL61。智神星體積雖然甚大,但作為小行星帶中間的天體,它的軌道卻相當傾斜,而且偏心率較大。 ==== 灶神星 ==== :灶神星(4 Vesta)是第四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也是小行星帶質量最高的天體之一,灶神星的直徑約為483公里,質量估計達到所有小行星帶天體的9%。同時,灶神星的表面比不少小行星光亮,成為唯一一顆可在地球上可以肉眼看到的小行星。 ==== 小行星群 ==== :在小行星帶的小行星依據其軌道特徵可以分為小行星群和小行星族;小行星衛星是環繞較大的小行星公轉的小行星。它們被稱為衛星有時並不適當,因為它們有時與為主的夥伴幾乎一樣大。小行星帶中也有彗星,稱為主帶彗星,它們可能是地球上的水的來源。 : 木星特洛伊是位置在木星的L4或L5點(在行星軌道前方和後方的引力穩定地區)前導或尾隨的小行星。「特洛伊」這個術語也用於其它位於其它行星或天體拉格朗日點上的小天體。 : 希爾達小行星是與木2:3軌道共振的小行星。那就是木星每繞太陽公轉2圈,它們就繞會太陽公轉3圈。 :內太陽系也有近地小行星,它們是軌道會穿越過內行星軌道的小行星。它們之中有一些是會威脅到地球安危的潛在威脅天體。 == 外太陽系 == 外太陽系區域是巨行星和它們的大衛星的家,半人馬小行星和許多短週期彗星的軌道也在這一區。由於它們離太陽更遠,外太陽系包含的固體物質比內太陽系含有更多的揮發性物質,像是水、氨和甲烷的比例都較高,而因為溫度低,使得這些化合物都成為固態。 === 外行星 === 外面的4顆行星,或是巨行星(過去常稱為類木行星),它們囊括已知軌道環繞太陽天體的99%質量。木星和土星合起來的質量超過地球的400倍,而且絕大部分是氫和氦;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規模也遠較地球大(每顆都超過10地球質量),而主要由冰組成。出於這個原因,有些天文學家建議它們應屬於自己的別:「冰巨星」。雖然只有土星環可以很容易地觀測到,但所有這4顆巨行星都有環。地外行星這個詞是指地球外側的行星,因此包括4顆外行星和火星。 ==== 木星 ==== :木星(距離太陽5.2AU),質量是地球的318倍,是其它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其組成絕大部分是氫和氦。木星內部豐沛的熱能在大氣層中創造出半永久性的特徵,例如雲帶和大紅斑。木星已知的衛星有79顆,4顆最大的,蓋尼美德、卡利斯多、埃歐和歐羅巴,顯示出類似於類地行星的性質,像是火山和內熱。蓋尼美德是太陽系內最大的衛星,比水星還要大。 ==== 土星 ==== :土星(距離太陽9.5 AU),最大的特徵是寬闊環系統,有些與木星相似的性質,像是大氣成分和磁氣圈等。雖然土星的體積是木星的60%,但質量不到木星的三分之一,只是地球的95倍。土星是太陽系內唯一密度比水低的行星。土星環由小冰塊和岩石顆粒組成;已知土星的衛星有82顆,為最多衛星的行星。其中兩顆:泰坦和恩克拉多斯顯示有地質活動的跡象。 泰坦是太陽系第二大的衛星,也比水星大,並且是太陽系內唯一有大氣層的衛星。 ==== 天王星 ==== :天王星(距離太陽19.2AU),質量是地球的14倍,是最輕的外行星。它是顆獨特的行星,側躺在軌道上,對黃道的轉軸傾角超過九十度。相較於其他的巨行星,它的核心是最冷的,輻射到太空的熱量很少。天王星已知的衛星有27顆,最大的幾顆衛星是泰坦妮亞、奧伯龍、烏姆柏裡厄爾、艾瑞爾、米蘭達。 ==== 海王星 ==== :海王星(距離太陽30.1 AU),雖然體積略小於天王星,但質量卻較大(相當於17倍的地球質量),因而有較高的密度。它散發出較多的內熱,但沒有木星和土星的多。已知的海王星的衛星有14顆,最大的崔頓地質異常活躍,有冰火山和液態氮。海衛一是唯一有著逆行軌道的大衛星。有幾顆小行星在軌道上伴隨著,稱為海王星特洛伊,與海王星有著1:1的軌道共振。 === 半人馬小行星 === 半人馬小行星是類似冰彗星的天體,軌道半長軸介於木星(大於5.5AU)和 海王星(小於30AU)之間。已知最大的半人馬小行星是(10199 女凱龍星,直徑約250公里。第一顆被發現的半人馬小行星是(2060) 凱龍,但因為在接近太陽時表現出彗星的特質,已經被重新分類為彗星(95P)。 == 彗星 == 彗星是太陽系小天體,通常只有幾公里的直徑,成分大部分是揮發性冰。它們的軌道有很高的離心率,近日點在內行星的區域內,而遠日點遠在冥王星軌道之外。當一顆彗星進入內太陽系,會導致它冰冷的表面昇華和電離,創造出彗髮,和經常可以用肉眼看見,由氣體和塵埃構成的長長彗尾。 短週期彗星是軌道週期短於200年的彗星,長週期彗星的軌道週期可以長達數千年。短週期彗星被認為起源於古柏帶,長週期彗星,像是海爾-波普彗星,被認為起源於。許多彗星群體,像是克魯茲族彗星,是從單一母彗星的解體。有些有著雙曲線軌道的彗星,可能是來自太陽系外,但是很難精確的測量出它們的軌道。揮發性物質被太陽熱耗盡的老彗星通常會被歸類為小行星。 == 海王星外的區域 == 在海王星軌道之外,還存在著海王星外天體、甜甜圈形狀的古柏帶、冥王星和一些其它的矮行星,和部分和古柏帶重疊,但向盤面傾斜到達更遠處的離散盤天體。整個地區仍是大量未探索的空間。它似乎是壓倒性地全部由數以千計的小天體組成 --最大的直徑不到地球的五分之一,且質量遠小於月球,主要由冰和岩石組成。這個地區有時被描述為「太陽系第三區」,包圍著內太陽系和外太陽系。 === 古柏帶 === 古柏帶是由大量碎屑組成,類似於小行星帶,但是組成物體的主要成分是冰。它延伸在距離太陽30AU至50AU的空間之間,雖然估計其間包含直徑數百米到數千米的矮行星,但主要還是由太陽系小天體組成。許多大的古柏帶天體,像是創神星、伐羅那和亡神星,當有近一步的資料後,可能會是矮行星。估計古柏帶有100,000顆直徑大於50公里的小天體,但古柏帶的總質量只有地球的十分之一或甚至只有百分之一。許多古柏帶天體都有多顆衛星,和大多數的軌道都在黃道平面之外。 古柏帶可以粗略的分成傳統帶和共振帶。共振的是軌道週期和海王星的軌道週期偶簡單的整數比(例如,海王星公轉太陽三週,它公轉兩週;海王星公轉兩週,它公轉一週)。其實海王星本身也是共振帶中的一員;傳統帶的成員則是不與海王星共振,是散佈在39.4至47.7天文單位範圍內的天體。傳統的古柏帶天體以被發現的第一顆這種天體,(15760) 1992 QB1,被分類為QB1。它們都在基本的位置附近,並且離心率都較低。 ==== 冥王星和卡戎==== : 矮行星冥王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39AU)是已知最大的柯伊柏帶天體。當它在1930年被發現時,被認為是第9顆行星;在2006年透過了正式的行星定義改變了它的地位。冥王星的離心軌道平面相對於黃道傾斜17度,與太陽的距離從29.7AU(近日點,在海王星軌道內側)到49.5AU(遠日點)。冥王星的軌道和海王星有3:2的共振,意味著冥王星繞太陽二圈,海王星會繞太陽三圈。分享這種軌道的柯伊柏帶天體被稱為冥族小天體(plutino)。 : 卡戎,是冥王星最大的衛星。因為與冥王星軌道的共同質心在它們兩者的表面之外,所以有時被描述為聯星系統。除了卡戎之外,冥王星還有4顆衛星環繞著這個系統:尼克斯(Nix)、許德拉(Hydra)、科伯羅司(Kerberos)、斯堤克斯(Styx)。 ==== 鳥神星和妊神星 ==== : 鳥神星(與太陽平均距離45.79AU),雖然比冥王星小,但是已知最大的古柏帶傳統天體(也就是不與海王星共振的古柏帶天體),並且有一顆天然衛星。鳥神星是繼冥王星之後最亮的古柏帶天體,它在2008年被評定為一顆矮行星。它的軌道傾角比冥王星更大,達到29°。 : 妊神星(與太陽平均距離43.13AU)是顆軌道與鳥神星相似,但與海王星有7:12的軌道共振。它的大小與鳥神星相似,並且有兩顆天然衛星。3.9小時的快速自轉,使它的形狀是扁平的細長形。它在2008年被評定為矮行星,並獲得命名。 === 離散盤 === 離散盤,在黃道部分與古柏帶重疊,並進一步向外延伸,被認為是短週期彗星的來源。離散盤的天體被認為是在太陽系形成時,海王星早期向外遷移時受到引力影響,被噴出進入不穩定軌道。多數離散盤天體(SDOs)的近日點在古柏帶內,但遠日點又遠遠超過(有些距離太陽 遠達150AU)。離散盤天體的軌道對黃道面有著高度的傾斜,甚至於垂直黃道面。有些天文學家認為離散盤天體只是古柏帶的另一個區域,因此描述離散盤天體為「離散古柏帶天體」。也有些天文學家將半人馬小行星歸類為向內離散古柏帶天體,而一併將離散盤天體歸類為向外離散古柏帶天體。 ==== 鬩神星 ==== : 鬩神星(與太陽平均距離68AU)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離散盤天體,並且是引發甚麼是行星爭議的天體,因為它的質量比冥王星大25%,又與冥王星有相近的直徑。它是已知矮行星中質量最大的。已知它有一顆衛星,迪絲諾美亞。如同冥王星,它的軌道有著高離心率,近日點距離太陽38.2AU(大約是冥王星至太陽的平均距離),遠日點距離太陽97.6AU,對黃道的傾斜也很大。 == 最遙遠的區域 == 太陽系和星際空間的分界點並不明確,因為在邊界上有兩股獨立的力量:太陽風和太陽引力。太陽風影響的範圍大約是太陽至冥王星距離的4倍,這是日鞘的位置,的外側邊緣,也被認為是星際物質開始的位置。太陽的希爾球,引力能有效主導的範圍,被認為還要向外延伸1,000倍,抵達理論上的歐特雲所在之處。 === 日球層 === 日球是一個星風泡,是太空中由太陽主導的區域,它輻射出的太陽風是帶電的電粒子流,速度大約每秒400公里,直到隨著太陽風碰撞到星際物質才會停止。 與星際物質碰撞處會產生終端震波,迎風面的距離大約在80-100AU,順風面則大約在200AU處。在這兒的風速會急遽放緩、凝結,並變得更為動盪,形成被稱為日鞘的巨大橢圓形結構。這種結構被認為外觀和行為非常像彗星的彗尾,在迎風面可以向外延伸到40AU的距離,而在順風面可以延伸數倍於此的距離;來自卡西尼號和星際邊界探測器的證據,建議是受到星際磁場的約束作用,因而被迫形成氣泡的形狀。 日球層的外邊界,日球層頂,是太陽風終止的最後位置,並且是星際空間的起點。航海家1號和航海家2號已經分別報告距離太陽在94AU和84AU之處進入日鞘,航海家1號報告是在2012年8月進入日鞘。 太陽圈外緣的形狀和形式很可能受到與星際物質相互作用的流體動力學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在南端佔優勢的太陽磁場的影響;例如,它的形狀在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擴充套件了9個天文單位(大約15億公里) See Figures 1 and 2.。超越日球層頂,大約在230AU,存在著弓形激波,它是太陽在銀河系中穿越時留下的電漿。 由於資料的缺乏,對本地星際空間的條件缺乏瞭解,預期當NASA的航海家太空船穿越日球層頂時,將傳送回有關輻射和太陽風的寶貴資料。由於日球層的遮蔽,能進入太陽系的宇宙線甚為稀少。一個NASA資助的團隊已經著手開發將探測器送到日球層的「願景任務」。 === 獨立天體 === 塞德娜(與太陽平均距離520 AU)是一顆巨大、淡紅色的天體,有著龐大且高度橢圓的軌道,近日點約在76AU,而遠日點在940AU,繞行太陽一圈須時11,400年。米高·布朗在2003年發現這個天體,斷言它不是離散盤或古柏帶的一部分,因為它的近日點離太陽太遠了,不會受到海王星遷移的影響。他和其他的天文學家認為它是一個全新的族群,可以稱為「遠距獨立天體」(distant detached objects,DDOs),包括近日點45AU,遠日點415AU,公轉週期為3,420年的2000 CR105。布朗的團隊認為這個族群是來自內歐特雲,因為它可能也是經歷了類似的過程,使它們遠離了太陽。雖然它的形狀還沒有測定,但塞德娜非常像一顆矮行星。第二顆確認的獨立天體是在2012年發現的2012 VP113,它的近日點是81AU,但遠日點只有塞德娜的一半,大約在400-500AU。 === 歐特雲 === 歐特雲是假設的球體雲,大約從距離太陽50,000AU(約1光年)並延展至100,000AU(1.87光年),擁有高達1兆的冰天體,被認為是所有長週期彗星的來源。它被認為是被外層行星的引力作用從內太陽系逐出的彗星組成的。歐特雲的天體運動的得非常緩慢,並且可能由罕見的事件攝動,例如碰撞、經過的恆星或星系潮汐的引力效應,施加於銀河系等方式。 === 疆界 === 大部分的太陽系仍然是未知的領域。估計太陽的引力場可以超越周圍恆星佔主導地位的引力作用範圍大約是2光年(125,000AU)。較低估的歐特雲半徑則不會超過50,000AU。儘管已經在古柏帶和歐特雲之間的空間範圍內發現塞德娜,半徑為數千AU的空間範圍仍然是未經探測的區域;在水星和太陽之間的區域也仍然在研究中。在太陽系未知的區域內還可能發現新的天體。 目前,已知最遙遠的天體是威斯特彗星,遠日點大約距離太陽70,000AU。當我們對歐特雲更瞭解時,這可能會有所改變。 == 銀河的範圍 == 太陽系位於直徑約100,000光年,包含2000億顆恆星的棒旋星系,銀河系內,太陽的位置在銀河系外側,稱為獵戶-天鵝臂區域性之一的螺旋臂。太陽距離銀河中心約25,000至28,000光年 ,並且以大約220Km/s的速度在銀河系中運動,大約2億2500萬年至2億5000萬年可以轉銀河一圈。這個轉動週期稱為太陽系的銀河年。而太陽向點為太陽透過星際空間的路徑,目前是指向武仙座,靠近明亮的織女星的方向。黃道平面與銀河平面的交角大約是60° 太陽在銀河系中內的位置是地球生命演化歷程的一個因素。它的軌道接近圓形,並與鄰近太陽的螺旋臂有著大致相同的速度,這給了地球生命很長一段穩定進化的時間,因為太陽幾乎不會穿越螺旋臂,而螺旋臂聚集大量超新星、重力不穩定性和可能擾亂太陽系的輻射。太陽系也在銀河的周邊地區,遠離銀河系中心擁擠的區域。在中心附近,來自鄰近恆星的引力拖曳,可以擾動並傳送許多彗星進入內太陽系,產生碰撞與危害地球上生命的潛在性災難與影響;銀河中心的強烈輻射也會干擾複雜生命的發展。即使在當前太陽系所在的位置,一些科學家的推測,在最近的35,000年,最接近的超新星可能造成一些不利生命發展的因素,從恆星的核心驅散出來的放射性輻射、塵埃顆粒和較大的彗星狀結構,可能被扔向太陽。 === 鄰近地區 === 太陽系是在本地星際雲或本地絨毛(Local Fluff)中,並且在G雲的附近,但不確定太陽系是否嵌入本地星際雲,或是在本地星際雲和G雲互動作用的區域內Our Local Galactic Neighborhood , NASA, 5 June 2013Into the Interstellar Void , Centauri Dreams, 5 June 2013。本地星際雲是在較為疏鬆,稱為本地泡內一個雲氣密度較高的區域。本地泡是星際物質中一個約300光年的沙漏型腔,其中充滿了電漿,表明它是最近的一些超新星爆炸產物。 在距太陽10光年的範圍內,恆星的數量相對較少。最接近的是三合星的南門二系統,距離太陽大約4.2光年。南門二A和B是一對像太陽的緊密相關恆星,而小的紅矮星,比鄰星在0.2光年的距離外環繞著這一對恆星。其它接近太陽的恆星依序是紅矮星的巴納德星(5.9光年)、沃夫359(7.8光年)、和拉蘭德21185(8.3光年)。 天狼星是鄰近太陽最大的恆星,質量大約是太陽2倍的明亮主序星,距離太陽8.6光年。他有一顆伴星,天狼星B,是一顆白矮星。最靠近太陽的棕矮星是距離6.6光年的盧曼16聯星系,在10光年內的還有紅矮星的聯星系魯坦726-8,和單獨的羅斯 154 (9.7光年)。最靠近太陽的類太陽恆星是距離11.9 年的鯨魚座天倉五,質量大約是太陽的80%,但是光度只有60%。最近證實距離太陽15光年的紅矮星格利澤674有系外行星,它有顆質量類似天王星但軌道週期僅有5天的行星。已知最靠近太陽的自由漂浮的行星質量天體是WISE 0855–0714Discovery of a ~250 K Brown Dwarf at 2 pc from the Sun, K. L. Luhman 2014 ApJ 786 L18. ,距離7光年遠,質量小於10木星質量。 == 研究 == 對太陽系的長期研究,分化出了這樣幾門學科: * 太陽系化學:空間化學的一個重要分科,研究太陽系諸天體的化學組成(包括物質來源、元素與同位素丰度)和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年代學和化學演化問題。太陽系化學與太陽系起源有密切關係。 * 太陽系物理學:研究太陽系的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以及行星際物質的物理特性、化學組成和宇宙環境的學科。 * 太陽系內的引力定律:太陽系內各天體之間引力相互作用所遵循的規律。 * 太陽系穩定性問題:天體演化學和天體力學的基本問題之一 == 其他行星系 == 雖然學者同意另外還有其他和太陽系相似的天體系統,但直到1992年才發現別的行星系。至今已發現幾百個行星系,但是詳細材料還是很少。這些行星系的發現是依靠多普勒效應,透過觀測恆星光譜的週期性變化,分析恆星運動速度的變化情況,並據此推斷是否有行星存在,並且可以計算行星的質量和軌道。應用這項技術只能發現木星級的大行星,像地球大小的行星就找不到了。 此外,關於類似太陽系的天體系統的研究的另一個目的是探索其他星球上是否也存在著生命。 === 與其他行星系統的比較 === 相較於其它的行星系統,太陽系缺乏比水星軌道更內側的行星The Solar System as an Exoplanetary System , Rebecca G. Martin, Mario Livio, (Submitted on 4 August 2015)How Normal is Our Solar System? , By Susanna Kohler on 25 September 2015 已知的太陽系也缺乏超級地球(第九行星可能是已知太陽系外的超級地球)。異於平常的是,太陽系只有小的岩石行星和大的氣體行星;沒有其它中間尺寸的行星典型 -既有岩石也有氣體- 所以在地球和海王星(半徑是地球的3.8倍)之間似乎沒有空隙。此外,那些超級地球的軌道也都比水星更靠近母恆星。這導致假設所有的行星系統開始時都是很靠近的行星,然後經由一系列的碰撞造成行星質量的壓實,導致形成幾顆大的行星,但是在太陽系的碰撞造成它們的毀損和彈射Consolidating and Crushing Exoplanets: Did it happen here? , Kathryn Volk, Brett Gladman, (Submitted on 23 February 2015 (v1), last revised 27 May 2015 (this version, v2))Mercury Sole Survivor of Close Orbiting Planets , By Nola Taylor Redd - 8 June 2015。 太陽系的行星軌道都接近圓形,與其它的系統相比,具有小的軌道離心率 。雖然試圖部分以徑向速度解釋檢測方法上的偏差 和數目相當高的部分以長期作用來解釋,但確切原因仍未確定Final Stages of Planet Formation , Peter Goldreich, Yoram Lithwick, Re'em Sari, (Submitted on 13 April 2004)。 == 太陽與八大行星資料表 == 天體 赤道半徑。(km) 偏率。 赤道重力。地球=1 體積。地球=1 質量。地球=1 比重。 軌道半徑。(AU) 軌道傾角。(度) 赤道傾角。(度) 公轉週期。(地球年) 自轉週期。(地球日) 已發現衛星數 太陽 696000 0. 28.01 1304000 333400 1.44 -- -- 7.25 約兩億兩千六百萬(繞銀河系) 25.38天(赤道)/37.01天(南北兩極) -- 水星 2440 0. 0.38 0.056 0.055 5.43 00.3871 7.005 ~0 87.97天 59天 0 金星 6052 0. 0.91 0.857 0.815 5.24 00.7233 3.395 177.4 225天 243天 0 地球 6378 0.0034 1.00 1.00 1.000 5.52 01.0000 0.000 23.44 365.26天 23小時56分鐘 1 火星 3397 0.0052 0.38 0.151 0.107 3.93 01.5237 1.850 25.19 687天 24小時37分鐘 2 木星 71492 0.0648 2.48 1321 317.832 1.33 05.2026 1.303 3.08 11.86年 9小時50分鐘 79 土星 60268 0.1076 0.94 755 95.16 0.69 09.5549 2.489 26.7 29.46年 10小時39分鐘 82 天王星 25559 0.023 0.89 63 14.54 1.27 19.2184 0.773 97.9 84.01年 17小時14分鐘 27 海王星 24764 0.017 1.11 58 17.15 1.64 30.1104 1.770 27.8 164.82年 16小時06分鐘 14 ==天體總覽== == 視覺摘要 == 這一節是太陽系天體的影像,影象調成相同的大小,不代表實際比例,另外選取了較好品質的影像,影象按照體積排序。有一些天體沒有被放上,是因為其沒有高品質的影像,像是鬩神星。 航海家1號從60億公里外看見的地球。 金星、地球(「淡藍小點」)、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996年9月13日)。 == 其他資料 == 太陽系中包含眾多固態表面,直徑超過1公里的天體的總表面積達17億平方公里。 某些占星術士和神秘主義者認為太陽其實是一個雙星系統的主星,在遙遠的地方存在著一個伴星,名為「涅米西斯」(Nemesis,有譯作復仇女神)。。 == 參見 == * 太陽系流體靜力平衡天體列表 * 太陽系天體大小列表 * * * == 註解 == == 參考資料 == ===書目=== * 太陽系,《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卷》 ===期刊=== * 歐陽自遠,天體化學,地球科學進展,1994,9(2),70-74 * 吳光節,陳道漢,地外生命搜尋和太陽系外的行星的發現,天文學報,2001,42(3),225-238 * 陳道漢,太陽系空間探測,天文學進展,1999,17(2)178-184 == 外部連結 == * A Cosmic History of the Solar System *A Tediously Accurate Map of the Solar System (web based scroll map scaled to the Moon being 1 pixel) * NASA's Solar System Simulator * NASA/JPL Solar System main page * Solar System Profile by NASA's Solar System Exploration * 太陽與行星常數表 - 臺北市立天文教育館 * 太陽系圖片集 - NASA網站(英文) * 太陽系探險 - NASA網站(英文) * 九大行星縱覽先知 - 一個太陽系的資訊蒐集與整理的網站 * Celestia 一個免費的宇宙空間三維實時虛擬軟體(OpenGL) * 太陽系行星新定義 - 新華網快訊 * 太陽系真實比例大小距離演示 Category:行星科學 Category:行星系 Category:太空科學
順治帝
清世祖,通稱順治帝(;),愛新覺羅氏,名福臨()滿語意思是“天命、秉受(名詞)”。(《滿漢大辭典》,安雙成編,遼寧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1065頁),中國清朝第2位皇帝,也是清朝入關後的首位皇帝,於公元1643年至1661年在位,共18年。 1643年9月,清太宗皇太極駕崩,議政王大臣會議推舉五歲的福臨承襲其父皇太極帝位,同時命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和努爾哈赤之侄鄭親王濟爾哈朗二人助小皇帝輔理國政。自1643年至1650年,政治權力主要掌握在多爾袞手中。在多爾袞的領導下,清朝成功入關,征服明朝的大部分領土,並深入西南省份追剿南明政權。1645年,多爾袞頒佈“剃髮令”,建立一系列面臨漢人激烈抵抗但被後世清代皇帝所沿襲的政策。1650年,多爾袞逝世,13歲的順治帝開始親政,他試圖打擊腐敗,整頓吏治,削弱滿洲貴族的政治影響力,但結果成敗參半。順治帝在位期間,反清復明運動此起彼伏,國家政權稍欠穩定,直至南明政權被圍剿覆滅方才真正實現對全國的統治。1661年,順治帝因感染流行病天花去世,年僅22歲,其皇位由從天花中倖免於難的皇三子玄燁(即康熙帝)承襲。由於順治年間的歷史文獻流傳相對較少,加上史書較為突顯其子康熙帝的功績,因此這段時期同整個清朝歷史相比顯得較為鮮為人知。 順治帝死後受供奉於太廟,廟號「世祖」,諡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統稱世祖章皇帝(),葬於清東陵的孝陵。 ==早年及入關之前== ===出生=== 順治帝出生於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3月15日),為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其時皇太極與愛妃海蘭珠之子(皇八子)剛夭折兩天。福臨母親布木布泰是海蘭珠的妹妹,同是皇太極的福晉。她在1636年至1651年的封號為「永福宮莊妃」,她在兒子親政後尊為皇太后,後世習稱她為孝莊文皇后。 崇德七年(1642年)十二月初二日,皇太極率諸王貝勒及文武大臣行獵於葉赫地方。同月十二日,到達噶哈嶺。聖汗皇太極之五歲幼子方喀拉章京射殺一狍。學者楊珍在《順治朝滿文件案札記》認為方喀拉即為福臨的原名或乳名,章京即為方喀拉在此次隨皇太極行獵時,臨時得到的職位楊珍.順治朝滿文件案札記,滿語研究,2015年第1期,P36-39。 ===皇位之爭=== 1643年9月21日,50歲的皇太極去世,他生前未指定儲君,清朝面臨著可能出現的嚴重分裂危機(第38頁)、(第297頁)和(第51頁)中的皇太極的死亡日期均為9月21日(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第74頁)給出的日期是9月8日。。皇太極34歲的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其生母為福晉,是有繼承權的嫡子。同時,他廣有戰功,但與戰功彪炳的叔叔多爾袞不合。除長子豪格外,皇太極尚有葉布舒、碩塞、高塞、常舒、韜塞、福臨(5歲)、博穆博果爾七名兒子。其中葉布舒、高塞、常舒、韜塞四人中,有三人年長於福臨,但皆生母地位低微,無法越過福臨、博穆博果爾繼承皇位。而碩塞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則早被皇太極賜給大臣,博穆博果爾則年幼於福臨。 此時,數名親王與貝勒爭奪皇位——努爾哈赤的次子兼在世的長子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第十五子和碩豫親王多鐸(兩人為同母所出)以及皇太極之長子豪格——開始逐鹿皇位。。皇太極的弟弟多鐸、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及多爾袞(31歲)掌有正白及鑲白旗,代善(60歲)掌有兩紅旗,而豪格(34歲)則獲得其父兩黃旗的支援(關於白旗和黃旗);(宗室親王年齡及其所掌旗表)。。 議政王大臣會議著手議立新帝,此會議直到軍機處在出現以前一直是清廷的主要決策機構(召開決定皇位繼承人的會議);(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清朝前期最具影響力的決策機構”);(軍機處在18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權力上升,隱然執政之府矣)。。許多親王、貝勒主張多爾袞這個久經考驗的軍事將領成為新皇帝,但多爾袞拒絕為帝,而是堅持讓皇太極的一個兒子承襲父位。。 會議接受具有權勢的多爾袞的主張,繼續讓皇太極的後裔繼承大統。最終商議決定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承襲父位為新皇帝,但亦決定立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他掌有鑲藍旗)和多爾袞作這個五歲孩子的攝政。 1643年10月8日,福臨正式登上皇位;定年號為“順治”。。由於記載順治年間的文獻語焉不詳,所以這段時期同整個清朝歷史相比顯得較為鮮為人知。。 ===多爾袞攝政及明朝覆亡=== 濟爾哈朗是一位驍勇善戰、受人尊敬的將領,但對多爾袞手中的日常行政事務毫無興趣。1644年2月17日,濟爾哈朗召集內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的官員,向他們宣佈:“嗣後,凡各衙辦理事務或有應白於我二王者,或有記檔者,皆先啟知睿親王檔子,書名亦宜先書睿親王名,其坐立班次及行禮儀,注俱照前例行。。”此後在同年5月6日,豪格暗中動搖攝政統治的陰謀暴露。豪格的黨羽全部被處死,豪格本人被褫奪親王爵位,註釋231。。多爾袞在此後不久,以自己的支持者接替取代了豪格的擁護者(大多來自黃旗),從而掌控了兩白旗以外的旗。。至1644年6月初期,他已牢牢地把清政府及其軍政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1644年初期,正當多爾袞與其謀士苦思鑽研如何攻大明之時,民變逼近北京。同年4月24日,民變領袖李自成攻破明都城牆,促使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紫禁城後的萬歲山(今北京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多爾袞的漢人謀士洪承疇和范文程聞訊,敦促滿洲親王抓住此機遇,給大明報仇雪恨,進而為大清奪取天命;。。駐紮在長城東端山海關的大明總兵吳三桂,是多爾袞進入北京的最後一道障礙。,此時他正被滿洲人與李自成軍間的武力夾得左右為難。吳三桂請求多爾袞幫助他驅逐土匪,恢復大明。。當多爾袞要求吳三桂替大清效力之時,吳三桂除了接受之外別無選擇。。清兵因此得到了吳三桂的精兵的輔助,後同李自成軍進行一片石之戰,在多爾袞最終選擇用騎兵介入此戰鬥前,吳三桂的精兵就已和李自成軍交戰了數小時。5月27日,大清取得此戰的決定性勝利。。戰敗的李自成軍在北京洗劫數日,直至6月4日攜帶著所能帶走的財物離京;。。 ==入關中原== ===定都=== 1644年6月5日,被叛軍之手肆虐了六週的北京市民,派出了一批士紳及官吏迎接他們將要來到的解放者。。可當他們見到的是騎著馬、把前額頭髮剃光並自稱攝政王的滿洲人多爾袞,而不是大明皇太子朱慈烺及其保護者平西伯吳三桂時,吃了一大驚(他們都以為等的人是吳三桂和太子)和第315頁(見到意料之外的多爾袞時的反應)。。在此場動亂之中,多爾袞將自己安置在武英殿,武英殿是李自成在6月3日火燒大內後,唯一未被損壞的建築。。旗軍們被命令不許搶劫;他們的紀律約束使統治過渡到大清“出奇地順利”。。然而在同時,多爾袞卻聲稱他是為報復大明而來。他下令將大明皇族(包括大明末代皇帝朱由檢的後裔)及其擁護者全部處決。。 6月7日,進城僅兩天的多爾袞向首都的官員釋出諭告。該諭告向官員們保證,如果本地居民剃髮易服並且接受歸降,那麼他們則可以官復舊職;。。可是在此諭告發布後的三週內,北京爆發數場農民起義,威脅大清控制首都地區。面對威脅,多爾袞不得不將此諭告廢除,第420–22頁(說明這些問題的原因,並稱多爾袞在6月25日釋出諭告將此諭告廢除)。給出的日期是6月28日。。 1644年10月19日,多爾袞在北京大門迎接福臨。。10月30日,六歲的福臨被帶到北京南郊的天壇祭拜天地。。11月8日,福臨的登基儀式正式舉行。同日,年幼的皇帝將多爾袞的功績同周公進行比較,後者為古時一個受人尊敬的攝政,第858頁和第860頁(“根據起草制誥的人——可能是范文程——的說法,多爾袞的功勞甚至超過了可敬的周公。因為:叔父又帥領大軍入山海關,破賊兵二十萬,遂取燕京,撫定中夏。迎朕來京,膺受大寶......”)。。在登基儀式上,多爾袞的官銜由“攝政王”升為“叔父攝政王”。滿語“叔父”(ecike)在此表示高於親王的一級身份,第860–61頁和第861頁,註釋31。。三天後,多爾袞的攝政同事濟爾哈朗的官銜由“攝政王”降為“輔政叔王”。。多爾袞在1645年6月釋出儀注規定,今後所有公文均應書寫“皇叔父攝政王”稱呼他,這使得多爾袞距離皇帝權威僅剩一步之遙。最終多爾袞在1648年更凌駕於小皇帝之上,稱“皇父攝政王”。 多爾袞進入大清新首都後的最初的一個命令是,將北京北部全部騰出,然後把它分給旗人。兩黃旗分得榮耀的宮殿北部,其次,東部為兩白旗,西部為兩紅旗,南部為兩藍旗參見和,第103頁地圖。。八旗的此種佈局,是為了使京城同滿洲在征服中原前的故鄉保持一致。此種佈局“按照羅盤的指標指向,給顏色不同的旗人分配在一個固定的地理位置。”儘管大清為了加快過渡而減免稅收,推遲大型建築建造計劃。但到了1648年,新來的旗人與共同生活的漢人百姓間仍有敵意。。而首都以外的農業用地則全部被清軍圈佔。。昔日的地主,現在卻成了給外居旗人地主支付租金的佃戶。這種土地用途的轉變導致了“數十年的中斷和苦難。” 在1646年,多爾袞還下令重建選任政府官員的科舉考試。從那時起,他們效仿大明,每三年定期舉行一次科舉。同年,大清統治下的第一次殿試舉行,大多數報考者為北方漢人,他們被提問如何使滿漢同心合志。。1649年,考試詢問“聯滿漢為一體,使之同心合力,歡然無間,何道而可引自。?”在1660年確定減少中額前,順治朝下每屆會試的考中人數的平均為大清最高(“得到了漢人更多的支援”),表1.1(清朝每屆會試中額);(高中額的原因);(1660年減少中額)。。 ===一統中原=== 多爾袞被歷史學家不同地稱為“大清征服的優秀策劃者”和“滿洲洪業的首席建築師”,大清在他的統治下,征服了中原大部分地區,並將“南明”的勢力範圍推到了遙遠的中國西南地區。。李自成從北京逃到西安,並在後者重建指揮部。多爾袞在同年夏、秋將河北、山東抗清起義鎮壓後,派遣軍隊進入西安(陝西省)主要城市搜尋李自成,第483頁(李自成在西安重建指揮部)和第501頁(河北、山東起義以及反李自成新運動)。。1645年2月,在清軍的壓力下,李自成被迫離開了西安。他被殺了——無論是死於自己之手,還是被當地村民疑以為劫盜而誤殺——1645年9月後,他在幾個省份中消失了。。 1644年6月,福王朱由崧於長江中下游以南的江南富饒的商農區建立大明弘光政權。1645年4月初,大清從新佔領的西安出發,準備向那裡發起進攻4月1日,多鐸接到聖旨去指揮南征()。他在同一天向西安出發()。福王在1644年6月19日加冕為大明皇帝(;)。,南明政權的黨派之爭和不計其數的逃叛,阻礙了其有效抵抗能力的增強關於黨政削弱弘光朝廷的例項,參見。數件叛變之事見所述。。1645年5月初,數支清軍席捲南方,隨手奪取了徐州淮河以北的主要城市。此後不久,他們向南明北部防線的主要城市——揚州——擁去(奪取徐州);(聚集揚州)。。史可法面對包圍,勇敢地反抗。5月20日,遭受一週炮轟的揚州被滿洲人攻破,史可法依舊拒絕投降。。多爾袞的弟弟多鐸遂下令屠殺揚州全城人民。。作為目的,這場大屠殺作為恐嚇江南其他城市降服於大清(大屠殺的目的是為了恐嚇江南);,各處(揚州十日為晚清所使用的名稱)。。緊接著南京在6月16日,即最後的防衛者使多鐸保證不會傷人後,錢謙益開城而降。。大清在不久俘獲了大明皇帝(他在翌年被處決於北京),並迅速奪取了江南包括蘇州杭州的主要城市;至1645年7月初,清朝與南明之間的邊界被推到南方的錢塘江(1645年7月上旬攻佔蘇杭;新邊界); (6月17日左右俘獲皇帝,後者後來逝於北京)。。 江南剛有了表面上的平靜後,多爾袞便在1645年7月21日釋出了一個最不合時宜的告示,他命令所有的成年男人剃去他們前額的頭髮,將他們的頭髮按照滿洲人的髡髮辮式編紮起來;;(其稱此告示是“多爾袞一生中頒佈地最不合時宜”的告示)。。不服從告示者將被處以死刑。。對於滿洲人來講,此象徵著屈服的政策,有助於他們分清敵我(“根據滿人的看法,‘留髮不留頭’的命令不僅能使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外表相同,而且也提供給他們一個很好的忠誠考驗。”)。。不過,在漢人官員和文人看來,新發型是一種奇恥大辱(因為它有悖於孔門弟子關於保持身體完整的指導)。而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剃髮如同喪失他們的,第648–49頁(官員和文人)和第650頁(普通人)。在《孝經》中,孔子引用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在清代以前,成年男性漢人通常沒有削髮,而是把頭髮盤一個頂髻。。由於剃髮令逼使社會的各個階層的漢人聯合起來反抗滿清統治,所以極大地阻礙了滿清的征服(“打破了清軍征服的勢頭”);(“剃髮令異於平常的那些法令,它引起了1645年的江南反抗活動”);(“統治者使滿漢融為一體的努力,首先就使中國中部和南部的社會上下層階級在反對外來者上融為一體。”)。。在1645年8月24日和9月22日,前明將領李成棟分別對嘉定和松江反抗的人民進行屠殺。。而江陰還同約一萬名清軍進行了八十三天的對抗。當城門最終在1645年10月9日被攻破時,降清明將劉良佐對全城人進行屠殺,這場屠殺造成了七萬四千至十萬不等的人的死亡。。這些大屠殺結束了長江中下游的反清武裝抵抗.。有幾個忠誠的勤王者成了隱士,並希望著清軍敗潰。雖然他們退出了世界,但至少象徵著在繼續反抗外族統治。 南京淪陷後,兩支明宗室建立了兩個新的南明政權:一個是以福建沿岸附近為中心隆武皇帝唐王朱聿鍵——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而另一個是浙江附近的“監國”朱以海,第665頁(唐王活動情況)和第666頁(魯王活動情況)。。但由於雙方彼此不服,無法聯合抗清,不但無法反攻滿清,也導致喪失維持政權的機會,造成漢人政權走向衰亡, 第667–69頁(合作失敗),第669-74頁(內部問題和戰略問題)。。1646年7月,貝勒博洛領導的新的南方軍事活動使魯王的浙江朝廷陷入混亂狀態,繼而向隆武政權發起進攻。。朱聿鍵於10月6日在汀州(福建西部)被俘,即刻處死。。他的養子國姓爺鄭成功則隨他的船隊逃往泉州。11月,江西剩餘的忠明抵抗中心崩潰,整個江西降清。 1646年末,廣州出現了兩個新的大明皇帝:一個是年號為紹武的朱聿鍵之弟唐王朱聿,另一個為年號為永曆的桂王朱由榔。。由於朝服不夠,此後紹武政權所任命的官員不得不向本地伶人購買戲袍。兩支南明政權彼此殘殺,直到1647年1月20日,李成棟率領的一支小規模清兵組成的先頭部隊開進廣州,處死了朱聿𨮁,迫使永曆朝廷逃往廣西南寧。。然而,李成棟於1648年5月起兵抗清,與江西的前明將領金聲桓併發起義,幫助朱由榔奪回了中國南方的絕大部分地區。。但南明的復興只是曇花一現。清軍於1649年和1650年重新徵服湖廣中部(今河北和湖南)、江西和廣東。。朱由榔再度逃亡。最後,1650年11月24日,尚可喜所統率的清軍攻佔廣州,殺死七萬多人。。 同時,1646年10月,豪格(福臨長兄,於1643年繼承鬥爭中失去繼承權)所統率的清軍抵達四川,任務是摧毀張獻忠領導的大西國。。1647年2月2日,張獻忠與清軍在川中西充附近作戰時被殺,第17–18頁。。1646年末抗清勢力進一步向北蔓延,由一個穆斯林將領米喇印領導的武裝力量反抗大清對甘州(甘肅)的統治。另一名穆斯林丁國棟很快加入了他的抗清運動。。他們以恢復大明為號召,攻克了甘肅的數個城鎮,其中包括省會蘭州在內。這些起義者願意同非穆斯林的漢人進行合作,這表明他們不是僅僅被宗教所驅使。1648年,米喇印戰死於水泉(今甘肅永昌水泉子村),丁國棟則被孟喬芳俘獲並被多爾袞下令處決,至1650年,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的穆斯林起義運動被粉碎(孟喬芳,反叛領袖之死);。。 ==過渡和個人統治== ===肅清多爾袞集團=== 1650年12月31日,多爾袞在狩獵途中意外死亡,引發了一段激烈的派系鬥爭,開闢了深層次政治改革之路(“激烈的派系鬥爭”“清初最激烈和最複雜的派系鬥爭”);,第892–93頁(多爾袞的死亡日期和死因)和第907頁(1652—1655年就要經歷第二次“清代制度改革高潮”)。。由於多爾袞的支持者在朝廷上仍具影響,所以多爾袞的喪禮依帝禮,多爾袞死後獲追尊為皇帝,諡號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然而,在1651年1月中旬的同一天,多爾袞的前部將吳拜統率下的數名白旗軍官為防範多爾袞的胞兄阿濟格自立為新攝政而將其逮捕;之後,吳拜讓福臨任命自己及他的幾位追隨者為各部尚書,準備接管政府。。 同時,於1647年被褫奪攝政頭銜的濟爾哈朗,獲得了對多爾袞統治心懷不滿的旗官的支援。。濟爾哈朗為了鞏固直屬皇帝的兩黃旗(前兩旗自清太宗開始直屬皇帝)對自己的支援,爭取白旗支持者,賦予正黃、鑲黃、正白三旗一個新名稱:上三旗(此三旗自此由皇帝直接統轄)(滿語;“皇帝的個人財產”);(濟爾哈朗此舉的時間和動機)。。於1661年成為玄燁的輔政大臣的鰲拜和蘇克薩哈,是給予濟爾哈朗支援的旗官,濟爾哈朗以指定他們參加議政王大臣會議作為回報。 1651年2月1日,濟爾哈朗宣佈即將13歲的福臨親政。攝政正式廢止。濟爾哈朗此後展開攻勢。1651年3月12日,他控告多爾袞僭越皇權:多爾袞被判有罪,他獲得的追尊被剝奪《清世祖實錄》卷五十三。濟爾哈朗繼續肅清多爾袞集團前成員,為上三旗中越來越多的支持者升官晉爵,所以到了1652年,多爾袞的前支持者或是被殺,或是被有效地從政府中清除。。 ===派系政治和反腐之爭=== 福臨僅僅親政兩個月後,便於1651年4月7日釋出諭告,宣佈他將肅清官場腐敗。。該諭告引起文人間的派系之爭,令福臨沮喪無比,至死也無可奈何。。福臨的最初的一項行動是罷免大學士馮銓。馮銓為北方漢人,先前曾於1645年受彈劾,但攝政王多爾袞仍準其任職如故(1651年罷免馮銓);(1645年肅清馮銓失敗)。。福臨以陳名夏取代馮銓。陳名夏是個有影響力的南方漢人,同南方文人集團關係良好(“文人團體聯盟”);。。陳名夏儘管曾於1651年受控以權謀私,但旋於1653年官復原職,旋即成為皇上的親密的私人顧問。。陳名夏甚至獲准可以像昔日的明代內閣大學士那樣起草詔書。。同於1653年,福臨決定召回聲名狼藉的馮銓。皇帝如此行事,本意是想讓南北漢人官員在朝廷上勢均力敵,從而平息派系衝突。然而,馮銓迴歸後,派系之爭反而激化,令皇帝始料未及。。在1653年和1654年的數次朝議中,南方人形成反對北方人與滿洲人的陣營(這些案例的詳述)。。1654年4月,陳名夏向北方漢人官員寧完我建議,清廷應恢復明代衣冠,寧完我旋即向皇帝揭發此事,並指控陳名夏干犯有包括貪汙受賄、裙帶關係、結黨營私和僭越皇權在內的各種罪行,第976頁(1654年4月,寧完我) 第977–81頁(對陳名夏罪名的長時間討論)。。1654年4月27日,陳名夏被絞死。。 1657年11月,北京順天省試的一場重大作弊醜聞爆出給出的時間為1657年11月30日。。八名江南考生賄賂了京城的主考官,希望能得到更高的名次,註釋38。。七名主考官以受賄的罪名被處以死刑,數百人被判處貶謫流放和沒收財產。這場醜聞很快蔓延到了南京會試,揭露了官僚制的腐敗和以權謀私,許多堅持正統觀念的北人官員將之歸因為南方文人小團體的存在和經典學問的衰落。。 ===中原式統治=== 福臨在他短暫的統治期間,鼓勵漢人入仕,恢復了許多多爾袞攝政期間廢止或排斥的中原王朝制度。他和大學士(諸如陳名夏,見上文)談論歷史、經典和政治,他周圍聚集了一批新人,諸如能講一口流利滿語的北方年輕漢人王熙,第109頁(與陳名夏討論的話題)和第112頁(王熙)。。福臨於1652年頒佈的《六諭》是玄燁1670年頒佈的《聖諭》的前身,後者是一部“正統儒家思想的梗概”,用於指示百姓遵守孝道和法律(“梗概”);。。順治帝用中原王朝的一些體制改革清朝制度,於1658年恢復了翰林院和內閣。這兩個機構承襲明代模式,進一步削弱滿洲貴族的權力,這使得深深困擾晚明的黨爭問題死灰復燃成為可能。。 為了削弱內務府和滿洲貴族的權力,1653年7月,福臨設立十三衙門,後者雖由滿洲人監督,但由漢族宦官而非滿洲包衣阿哈掌控(“十三衙門”);(“十三衙門”由滿人監督)。。宦官在多爾袞攝政期間受嚴格的限制,但小皇帝用他們來制衡像皇太后和皇叔濟爾哈朗這樣的實權派人物的影響;。。至1650年代後期,宦官的權力變大:他們處理關鍵的政治和經濟問題,就官員任命提出建議,甚至負責起草詔令(起草詔令);。。由於宦官削弱了官僚集團與皇帝間的聯絡,滿漢官員擔心困擾晚明的宦官擅權局面會重現(透過他的官員孤立皇帝);。。儘管皇帝嘗試限制宦官權力,他最寵愛的宦官吳良輔還是於1658年陷入腐敗醜聞,吳良輔於1650年代早期幫助他肅清多爾袞集團;;。。但吳良輔收受賄賂僅僅受到譴責,未能平息宦官權力膨脹引發的滿洲貴族的怒火。。。福臨死後不久,1661年3月,鰲拜和另外三位輔政大臣將十三衙門裁撤,吳良輔被處決;(具體日期)。。 ===邊疆、進貢國和對外關係=== 1646年,博洛率清軍進入福州,發現來自琉球國和安南的使節和馬尼拉的西班牙人。。這些朝貢使團前來拜見已倒臺的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鍵,而後者此時已被押送至京,最終,這些使者聽從清廷命令辭歸。最後殘存的南明抵抗勢力從與安南接壤的雲南撤離後,琉球王尚質於1649年首次向大清派出朝貢使團,暹羅和安南分別於1652年和1661年向大清派遣朝貢使團。 同於1646年,統治吐魯番的一名蒙兀兒王公蘇丹阿不都拉哈·哈吉汗派遣一支使團,請求恢復因明亡而中斷的與華貿易。使節團雖未受邀請便來到中國,但清朝準其請求,允許其在北京和蘭州進行朝貢貿易(“未經要求”;貿易區位);(舊進貢體系的制約)。。但該協議因1646年一場席捲中國西北的穆斯林起義(參見前文“一統中原”末段)而中斷。大清與資助反政府武裝的哈密和吐魯番的朝貢貿易最終於1656年恢復。。不過在1655年,清廷宣佈來自吐魯番的朝貢使節每五年才能接受一次回賜。。 1651年,小皇帝邀請藏傳佛教格魯派領袖第五世達賴喇嘛訪問北京,後者不久以前在蒙古和碩特部首領顧實汗的軍事幫助下,成為西藏的宗教統治者和世俗統治者(宗教和世俗統治權統一)。。儘管滿洲對藏傳佛教的支援和保護至少始於努爾哈赤治下的1621年,但此次邀請背後仍有政治原因(滿清保護藏傳佛教之始)。。即西藏正在成為大清西部一個強大的政治實體,達賴喇嘛對蒙古部落具有影響力,而其中一些蒙古部落並未屈從於大清,註釋5(邀請達賴喇嘛的政治原因)。。為了迎接這位“活佛”的到來,福臨下令在紫禁城西北邊北海瓊華島的崑崙山上建造了一座白塔,其位置就在以前薛禪皇帝宮殿的遺址上,註釋81(瓊華島和原薛禪汗宮殿);(為喇嘛的訪問做準備,“白塔”)。。經過多次邀請和外交往來,西藏領袖拿定主意,接受會見大清皇帝,1653年1月14日,達賴喇嘛抵達北京西方學者似乎未能就達賴喇嘛訪問日期達成一致:參見,註釋81(“1651年”);(“1651年”);,第311頁和473頁(“1652年”);,註釋23(“1652年”);,註釋5(“1652年至1653年之間”);(“1653年”);。不過,《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清晰的表明,達賴喇嘛於順治九年十二月十五日癸丑(1653年1月14日)到達北京,並於順治十年二月二十日丁巳(1653年3月19日)離京。。達賴喇嘛日後將此行訪問的場面雕刻在拉薩的布達拉宮,後者於1645年開始建造;(布達拉宮開始施工日期)。。 與此同時,在滿洲人故鄉北部,探險家瓦西里·波亞爾科夫(1643–1646)和葉羅菲·哈巴羅夫(1649–1653)越過俄羅斯沙皇國的西伯利亞山谷來到了黑龍江流域。1653年,莫斯科召回哈巴羅夫,委派奧努夫裡·斯捷潘諾夫接替他,斯捷潘諾夫掌握了哈巴羅夫的哥薩克軍隊指揮權。。斯捷潘諾夫南下進入松花江,強迫當地原住居民諸如達斡爾人和久切爾人交納“牙薩克”(毛皮稅),但遭到抗拒。因為滿洲當地民族已向順治皇帝朝貢(俄史料音譯順治為俄語)。。1654年,斯捷潘諾夫擊敗從寧古塔被派遣去調查俄羅斯計劃的小規模的滿洲軍隊。1655年,另一名清軍指揮官蒙古旗人明安達禮在黑龍江流域的呼瑪要塞擊敗斯捷潘諾夫軍,但這還不足以追捕俄羅斯人(蒙古人);(勝利,“但未能鞏固成果”)。。不過在1658年,滿洲將領沙爾虎達率四十餘艘船向斯捷潘諾夫發起進攻,俄羅斯人大多數被擊斃或生俘。經過此役,黑龍江流域哥薩克地帶已無太大沖突,但邊境衝突則持續了下去,直至1689年《尼布楚條約》簽訂,固定了俄羅斯和大清之間的邊界。 ===持續打擊南明活動=== 儘管大清在多爾袞的領導下成功將南明推到華南,但大明遺民尚未死心。1652年8月初,正在保護朱由榔的張獻忠前部下李定國,從大清手中奪回桂林。。一月之內,廣西清將大多向南明投降,註釋194。。此後兩年,儘管對湖廣和廣東的軍事行動偶爾成功,但李定國未能奪取重要城市。1653年,清廷命洪承疇負責奪回西南地區。。洪承疇駐紮長沙,耐心地建立起自己的軍力;惟在1658年底,營養充足、物資供應良好的清軍分多路向桂州和雲南進軍。1659年1月末,鐸尼率清軍攻陷雲南府,朱由榔逃入鄰近的緬甸,後者此時正由東籲王朝國王莽平德勒統治。此後南明末代皇帝一直留在緬甸,直到1662年被1644年4月降滿的前明將領吳三桂俘獲並處決。。 鄭成功在1646年成為明紹宗朱聿鍵義子,賜姓朱,故稱國姓爺,1655年由明昭宗朱由榔封為延平王,亦是他繼續捍衛南明的原因。。1659年,正當福臨準備舉行一場特殊的考試來慶祝他輝煌的統治和西南戰役的勝利時,鄭成功率領全副武裝的船隊駛向長江,從大清手中奪取了幾座城市,進而圍攻南京城(今江蘇省南京市)。當鄭成功圍攻江寧的訊息傳入皇帝耳中時,他就大發雷霆,據說一怒之下用劍劈了寶座。但南京的威脅最終解除,鄭成功被清兵擊退,被迫求助於東南沿海的福建省。。迫於清軍的壓力,鄭成功於1661年4月攻擊由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的臺灣島,並死於同年夏天。。他的子孫依然自稱為延平王,繼續在臺灣反抗大清統治,直至1683年順治帝之子康熙帝派遣降將施琅佔領該島。。 ===個性和人際關係=== 順治帝於1651年親政後,他的母親昭聖慈壽皇太后安排兒子娶她的侄女額爾德尼布木巴,但福臨廢黜第一任皇后。。次年,昭聖慈壽皇太后另為兒子安排了一場同蒙古科爾沁部的婚姻,這次她將自己的侄孫女阿拉坦琪琪格嫁給福臨。 順治帝是位開明的皇帝,不僅在天文學和科技問題上,而且在處理國事和宗教問題時都向一位來自神聖羅馬帝國科隆選侯國的日耳曼耶穌會教士湯若望請教。。1644年末,多爾袞為制定一部儘可能精確的新曆法而任用湯若望,因為他的日蝕預報比那些清廷天文學家的預報更精確;,註釋24。。多爾袞死後,湯若望同小皇帝建立了私人友誼,福臨用滿語稱他為“爺爺”;,註釋82。。在他們關係最親密的1656年和1657年,福臨常常駕臨他的府中,和他交談到深夜。他被免除叩頭禮,在北京獲得建造教堂的土地,甚至被允許收養一個兒子(因為福臨擔心湯若望沒有繼承人),但自1657年以後,福臨開始崇信佛教禪宗,湯若望試圖使清帝信仰基督宗教的努力最終未能成功(特權列表);(皈依佛教的日期)。。 順治帝親政後,發憤學習,熟練地掌握了漢語,能夠欣賞中國藝術如書法和戲曲。。反清知識分子顧炎武和萬壽祺的一位密友歸莊所作《萬古愁曲》是福臨最喜歡的文章之一,註釋2。。福臨“極富感情,重情鍾情,至其極處”,他還能成段的引用背誦援引《西廂記》。。 ===大清與中國的概念=== 清朝皇帝自順治帝開始以「中國」自居,並且在對外條約和外交檔案中稱清為“中國”Zhao 2006,第7頁。。西藏方面也從順治年間開始將對中國皇帝的敬稱「文殊皇帝」用於清朝歷代皇帝。 ==駕崩和繼承== 其實天花和瘟疫在於明、清兩代和全國各地早就已流行《太宗文皇帝實錄》崇德三年四月,諭之曰爾等可傳諭沈總兵,彼至時即當召見。因國中痘疫流行,伊適自南來,故不即見也。爾等當重加撫慰,設大宴宴之。。順治帝的十五叔豫親王多鐸、十二叔阿濟格的兩位福晉也因天花而死。皇太極時期,據《清初內國史院滿文件案》:“東北痘疫,太宗於十日至避痘所”。。福臨為此悲痛欲絕,沮喪數月,日後他亦於1661年2月2日染上天花。1661年2月4日,福臨急召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福臨的知己)和原內閣學士麻勒吉到自己身邊,口述遺詔。。同日,7歲的皇三子玄燁因曾經感染到天花耶穌會士李明在《中國現狀》記載道:「康熙皇帝…臉也稍寬,有痘痕,前額寬大,鼻子和眼睛都很小。嘴美,頤和靄,動作溫柔,容態舉止都像是位君主,一見便引人注目」。還有一名耶穌會士白晉,他回到法國後,給國王路易十四有關清朝考察報告,對康熙皇帝的容貌描述:「他與其王位很稱,而威武健壯,身體勻稱比普通人要高,五官端正,兩眼有神。鼻子有鷹鉤狀,臉上有天花留下的疤痕……」。,從天花疾病中倖存下來而被獲選立為皇太子。註釋說玄燁生於1654年5月,那時還不滿七歲。和(第1頁)仍然說他此時“七歲”。,第119頁和,第99頁表明他此時“不滿七歲”。在中國文獻中,玄燁即位時被說成八歲()。。 清世祖於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1661年2月5日)駕崩於養心殿,享年二十三歲。兩年後,康熙二年(1663年)2月,玄燁的生母慈和皇太后也不幸病逝,年僅24歲。 滿族人對天花病毒沒有免疫,一旦感染天花,幾乎只能等死,所以他們對天花的恐懼甚於其他任何疾病(“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感染者會死去”);(最令滿族人恐懼的疾病)。。1622年,他們建立一個機構,用於研究天花病例,隔離患者避免傳染。。在天花流行之時,皇室成員為保護自己免受感染,定期進入避痘所。。福臨之所以感染如此可怕的疾病,是因為他年輕,而且居住於附近有傳染源的大城市。而事實上,根據記載,在順治年間,至少有九次天花在北京爆發和全國各地的大小瘟疫《清史稿 志十五》順治元年,懷來大疫,龍門大疫,宣化大疫。九年,萬全大疫。十三年,西寧大疫。,每次爆發,都迫使福臨搬到保護區。保護區為北京南部的狩獵場南苑,此前多爾袞已於17世紀40年代在那裡建立一所避痘所(南苑被用為狩獵場所);,第181頁(爆發次數)和第192頁(多爾袞在南苑建立避痘所)。。儘管有這樣的預防措施——例如規定迫使感染天花的漢族居民搬出城市——但順治最終仍死於天花(規定迫使漢族居民遷出城市)。。 ===託孤立嗣=== ===罪己詔=== 2月5日夜間,順治帝的遺詔頒示天下,特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人為了順治帝年幼的兒子,此四人都曾於多爾袞死後幫助濟爾哈朗肅清朝廷上的多爾袞勢力——現代歷史學家推論在施政之中偏向任用漢族大臣而且疏遠了滿洲官員,過分信用宦官,袒護漢官,忽視了滿洲親貴和滿洲傳統。。儘管福臨在位時經常釋出罪己詔,但這份遺詔中所譴責的政策自他親政以來對清政府至關重要(皇帝釋出“罪己詔”)和第52頁(論順治年間中心統治政策)。。被稱為鰲拜輔政的1661年末至1669年間,該遺詔給了四位輔政大臣“皇權外披”,使他們的親滿政策得到支援。。 ===身後=== 由於朝廷沒有明確宣佈順治帝的死因,很快便流言四起。坊間傳言福臨其實未死,而是因為對愛妃之死過於悲痛或是四位獲任為輔政大臣的滿洲貴族發動了政變,他退位隱居佛教寺院,匿名為僧。。因為順治帝於17世紀50年代成了漢傳佛教禪宗的狂熱追隨者,甚至讓僧人進入皇宮,這些流言似乎不那麼令人難以置信(皇帝1657年成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徒);(皇帝1659年獻身於佛教;僧人在宮中生活)。。中國現代歷史學家認為福臨出家之謎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參見孟森,《清初三大疑案》(1935)。另兩大疑案分別是孝莊文皇后下嫁多爾袞之謎和雍正帝胤禛篡奪其父康熙帝玄燁皇位之謎。。但一位僧人記錄說1661年2月初皇帝因感染天花而健康嚴重受損,而在皇帝的葬禮上有一名妃子和一名侍衛為其殉葬,由此來看福臨之死應該並非假象(僧人的日記,援引自中國歷史學家孟森的一項舊研究);(兩名殉葬者)。。 福臨的遺體被安放在紫禁城,受到為時27天的哀悼。1661年3月3日,一支規模宏大的行進列隊將福臨的遺體運送至景山(紫禁城北部的一個小丘),之後大量貴重物品在葬禮上被燒掉。。距離葬禮僅兩年後的1663年,福臨的遺體被運到他最後的安息之地。。與當時的滿洲習俗相同,福臨的遺體在火化後安葬,註釋122(列舉幾種研究和一手文獻)。與此類似,皇太極和福臨的兩個皇后都在死後火葬()。。他的骨灰安葬在北京東北方的昌瑞山,後來通常稱為清東陵。。他的陵墓孝陵是建在那裡的第一座陵墓。 ==政治遺產== 以順治帝的名義公佈的遺詔表示,他對自己放棄滿洲傳統深表歉意,這一表示賦予了四輔政大臣實行本土主義政策的權力;。。鰲拜和其他三位輔政大臣援引遺詔,迅速革除了十三衙門。。在此後的幾年裡,他們提升了滿洲人及其包衣阿哈掌管的內務府的權力,革除翰林院,規定只有滿洲人和蒙古人才能參加議政王大臣會議(議政王大臣會議人員詳述);(其他機構)。。輔政大臣還向大清治下的漢人推行強硬政策:他們發動文字獄處決了江南富庶地區的十餘人,並以拖欠稅收的罪名對該地區的數千人處以刑罰;他們強迫東南沿海地區人口從該地遷出,以便截斷鄭成功的子孫統治的臺灣東寧王國的糧食供給(明史案),第33–36頁(江南奏銷案)和第39–46頁(遷海令)。。 玄燁於1669年設法囚禁鰲拜後,撤銷了輔政大臣的許多政策。。他恢復了父親所青睞的機構,包括使漢族官員在政府中獲得重要發言權的內閣(於1670年恢復)。。他還平定了三藩之亂。內戰(1673年–1681年)使清人的忠心一度受到考驗,但清軍最終佔得上風(戰役詳情)。。當勝利成為定局時,1679年玄燁為吸引前明遺臣出仕清廷,而舉行了特別考試博學鴻儒科。。中試者被邀請參與編寫官修《明史》。叛亂於1681年被平定,同年,玄燁開始倡導使用人痘接種為皇家兒童預防天花(1681年開始倡導使用人痘接種)。。鄭氏家族在臺灣建立的的東寧王國於1683年倒臺後,清政權完成了統一天下的事業。在多爾袞、福臨和玄燁奠定的體制基礎上,清朝成為一個疆域遼闊、文化燦爛的強大帝國,被譽為“世界上最成功的帝國之一”(引證);(牢固基礎,疆域遼闊、文化燦爛)。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正是康熙皇帝的赫赫武功帶來的長時間的“滿洲和平”,使大清面對19世紀列強武裝侵略之時毫無準備。 ==家族== ===先祖=== 福臨生在滿清皇室愛新覺羅家族。。 * 父親皇太極(1592-1643),大清開國皇帝,福臨為皇太極第九子(早清愛新覺羅家族男性成員表及福臨為皇太極第九子)。。 * 母親布木布泰(1613-1688),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1636年至1651年的封號為“永福宮莊妃”,她在兒子親政後尊為皇太后,後世習慣稱她為孝莊文皇后或孝莊太后(其本名布木布泰、父名、尊為皇太后的日期及諡號)。 * 祖父努爾哈赤(1559-1626),大清實際建立者,後世尊為太祖高皇帝。 * 祖母孟古哲哲(1575-1603),葉赫那拉氏,葉赫部貝勒揚吉努之女;努爾哈赤之中宮大福晉;後世尊為孝慈高皇后《星源集慶》:“孝慈昭憲敬順仁徽懿德慶顯承天輔聖高皇后葉赫那喇氏,楊吉努貝勒之女,乙亥年生,戊子年九月來歸,癸卯年九月廿七庚辰日崩,壽廿九歲,越三歲奉安赫圖阿喇尼雅滿山關,天命九年四月遷葬奉天陽魯山,天聰三年二月再遷奉安盛京福陵,崇德元年丙子追上尊諡曰孝慈昭憲純德貞順承天育聖武皇后。順治元年九月升祔太廟,十四年十月升祔奉天殿。康熙元年壬寅四月改上尊諡曰孝慈昭憲敬順慶顯承天輔聖高皇后,雍正元年癸卯八月加仁徽二字,乾隆元年丙辰三月加懿德二字,即今諡。”。 ===-{後}-妃=== 儘管宗人府撰寫的愛新覺羅族譜中記載的福臨后妃僅有十九位,但埋葬記錄顯示福臨的后妃至少有三十二名參見表。。有十一名后妃為福臨生育,福臨在位時的兩任皇后皆為福臨母親昭聖慈壽皇太后的堂親。1644年大清入主中原後,逐漸以後妃的封號和姓氏稱呼她們。。 ====皇-{後}-==== *廢后額爾德尼布木巴,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女,孝莊文皇后侄女《清皇室四譜》卷二:“廢皇后博爾濟錦氏,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太宗孝莊文皇后親侄女也。初,攝政王多爾袞為帝納聘。順治八年正月,吳克善送女京師,八月立為皇后。後年未詳,時世祖年十四歲。十年八月,詔以冊立三載,志意不協,廢為靜妃,改居側宮。”《蒙古遊牧記》卷一:“札薩克和碩達爾漢親王遊牧奧巴叔父莽古斯以女歸太宗文皇帝,是為孝端文皇后。追封莽古斯和碩福親王,妻封福妃。孝端文皇后崩,莽古斯子宰桑,宰桑之長子烏克善請以女弟為繼室,是為孝莊文皇后。追封宰桑和碩忠親王,妻封賢妃子。烏克善封卓哩克圖親王,烏克善之仲弟察罕子綽爾濟復以女歸世祖章皇帝,是為孝惠章皇后。順治十八年封綽爾濟多羅貝勒。”。1651年9月27日,冊為皇后。1653年9月27日降後為靜妃《星源集慶》:“靜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順治八年八月立為皇后,十年八月詔降後為靜妃,改居側宮。”《清世祖實錄》卷五十九:“順治八年......八月......戊午,冊立科爾沁國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女為皇后。”《清世祖實錄》卷七十七:“順治十年......八月......己丑,諭禮部:‘朕惟自古帝王,必立後以資內助,然皆慎重遴選,使可母儀天下。今後乃睿王於朕幼衝時,因親定婚,未經選擇,自冊立之始,即與朕志意不協。宮閫參商,已歷三載。事上御下,淑善難期,不足仰承宗廟之重。謹於八月二十五日,奏聞皇太后,降為靜妃,改居側宮。’”。 * 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1641年11月5日-1718年1月7日),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貝勒綽爾濟女,孝莊文皇后侄孫女,靜妃堂侄女《清皇室四譜》卷二:“孝惠仁憲端懿慈淑恭安純德順天翼聖章皇后博爾濟錦氏,科爾沁鎮國公後封貝勒綽爾濟女,實世祖廢皇后從侄女也。”。1654年6月7日聘為福晉,7月19日,冊為皇后。1661年玄燁即位,尊為皇太后,居慈仁宮,1662年11月14日上徽號憲章皇太后《清世祖實錄》卷八十四:“順治十一年......六月......甲戌,冊立科爾沁國鎮國公綽爾濟女博爾濟錦氏為皇后。冊文曰:‘朕惟兩儀作配,後德肇於坤承。百世延禧,王化基於內則。義偕資始,位正安貞。諮爾博爾濟錦氏,乃科爾沁國鎮國公綽爾濟之女,川嶽鍾祥,睢麟媲美。柔嘉成性,允符天俔之禎。淑慎為儀,式兆月恆之慶。茲仰承懿命,以冊寶立爾為皇后,其尚助隆孝養,克葉雝和,茂衍昌熾於本支,共薦馨香於宗廟。欽哉!寶文曰:皇后之寶。’”《清聖祖實錄》卷七:“康熙元年......冬十月......甲辰,以尊上太皇太后、仁憲皇太后、慈和皇太后尊號頒詔天下。”《星源集慶》:“孝惠仁憲端懿慈淑恭安純德順天翼聖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多羅貝勒綽爾濟之女,崇德六年辛巳十月初三日生,順治十一年六月立為皇后,十八年聖祖尊為皇太后,居慈仁宮。康熙元年十月恭上徽號曰仁憲皇太后,四年九月加上恪順二字,六年十一月加上誠惠二字,十五年正月加上純淑二字,廿年十二月加上端禧二字,徽號曰仁憲恪順誠惠純淑端禧皇太后。廿八年十二月移居寧壽宮。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十二月初六日崩,壽七十七歲。五十七年戊戌三月恭上諡號曰孝惠仁憲端懿純德順天翼聖章皇后,四月奉安孝東陵,十二月升祔太廟奉先殿。雍正元年癸卯八月加上慈淑二字。乾隆元年丙辰三月加上恭安二字,即今諡。”。 * 孝康章皇后(1638年-1663年3月20日),佟氏,都統佟圖賴和妻子覺羅氏之女,“尼堪”——滿洲對“漢人”的稱呼——佟氏本為女真佟佳氏,其族先世曾數代居於大明遼寧撫順,同漢民共同生活,因受漢俗影響較深,滿洲視其為漢人,未將之編入滿洲八旗,而是編入漢軍八旗。。兒子玄燁1661年即位後尊為皇太后,1662年11月14日上徽號慈和皇太后。後世習以孝康章皇后稱呼她《星源集慶》:“孝康慈和莊懿恭惠溫穆端靖崇天育聖章皇后,佟佳氏。都統承恩公圖賴之女,崇德三年戊寅生,初入宮冊為妃,康熙元年十月恭上徽號曰慈和皇太后,康熙二年癸卯二月十一日崩,壽廿四歲,五月恭上尊諡曰孝康慈和莊懿恭惠崇天育聖皇后,六月奉安孝陵。九年庚戌五月追上尊諡孝康章皇后,升祔太廟,七月升祔奉先殿。雍正元年癸卯八月加上溫穆二字,乾隆元年丙辰加上端靖二字,即今諡。”《清聖祖實錄》卷一百六:“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十一月......壬子。......上率內大臣侍衛等臨孝康章皇后母佟夫人覺羅氏喪,奠酒舉哀畢,回宮,隨賜銀一萬兩、緞百疋、鞍馬十匹。”。日後,孝康章皇后之弟佟國綱上奏大清政府,欲歸入滿軍旗,1688年佟圖賴這一支佟氏復為佟佳氏,自此被視為滿洲人。。 * 孝獻端敬皇后(1639年-1660年9月23日),董氏,內大臣鄂碩女,1656年10月12日擬立為賢妃,11月15日冊立為賢妃並擬立為皇貴妃,1657年1月20日冊立為皇貴妃《星源集慶》:“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棟鄂氏,內大臣功封三等伯鄂碩之女,順治十三年八月冊封為賢妃,十二月晉封皇貴妃,行冊立禮。順治十七年庚子八月十九日崩,諡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康熙二年二月奉安孝陵,不祔。”《清世祖實錄》卷一百三:“順治十三年丙申八月.....庚子,諭禮部:‘本月二十二日奉聖母皇太后諭,內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性資敏慧,軌度端和,克佐壼儀,立為賢妃。爾部查照典禮,擇吉具奏。’......九月......甲戌,諭禮部:‘朕前奉聖母皇太后諭,內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立為賢妃,本月二十八日又奉聖母皇太后諭,式稽古制中宮之次,有皇貴妃首襄內治。因慎加簡擇、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應立為皇貴妃。爾部即查照典禮,於十二月初六日吉期行冊封禮。’”《清世祖實錄》卷一百五:“順治十三年丙申十二月......戊寅,以冊封內大臣鄂碩女董鄂氏為皇貴妃。遣內大臣公愛星阿告祭太廟。”。 ====妃==== * 悼妃,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連爾罕親王滿珠習禮之女,孝惠章皇后之堂姑,年齡幼小待年宮中,未行冊封,1658年4月17日卒。1658年5月5日福臨追封其謚號為悼妃《星源集慶》:“悼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達爾罕親王滿珠習禮之女,順治十五年戊戌三月十五日薨,追封悼妃。”《清世祖實錄》卷一百十五:“順治十五年......三月......壬寅,諭禮部:‘科爾沁巴圖魯王之女,選進宮中,因待年未行冊封,今遽爾長逝,朕心深切軫悼,宜追封為妃其封號及應行典禮,爾部即察例議奏。’......四月......戊午,追封科爾沁國巴圖魯王女為悼妃。”《清皇室四譜》卷二:“贈悼妃博爾濟錦氏,科爾沁連爾漢親王曼珠習禮之女,孝惠章皇后之姑也。待年宮中,順治十五年戊戌三月十五日(1658年4月17日)卒,追封為悼妃。”《蒙古遊牧記》卷一:“烏克善季弟滿珠習禮尚郡主,授和碩額駙。天聰二年,徵察哈爾,以功賜號達爾漢巴圖魯,崇德元年以功封札薩克巴圖魯郡王。順治九年敘討訐極思功,晉達爾漢號。十六年晉和碩達爾漢巴圖魯親王。康熙四年子和塔嗣,去巴圖魯號,世襲罔替。”。 * 貞妃,董鄂氏,一等阿達哈哈番巴度之女,孝獻皇后堂姐妹。1661年2月5日,在福臨死後為他殉葬,康熙皇帝登位後,1661年3月12日即追封其為皇考貞妃《清聖祖實錄》卷一:“順治十八年......二月......壬辰,諭禮部:‘皇考大行皇帝御宇時,妃董鄂氏,賦性溫良,恪共內職。當皇考上賓之日,感恩遇之素深,克盡哀痛,遂爾薨逝。芳烈難泯,典禮宜崇,特進{名}封,以昭淑德,追封為貞妃。所有應行禮儀,爾部察例具奏。’”《星源集慶》:“貞妃,棟鄂氏,輕車都尉巴度之女,初入侍宮中,順治十八年辛丑正月初七日以身殉世祖,二月追封為貞妃。”《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八:“魯克素,正白旗人,和和理同族,世居董鄂地方,國初時同弟屯布率四百人來歸,本名倫布,太祖髙皇帝賜名魯克素,編佐領,令次子席爾泰統之......席爾泰之長子拉都由閒散過北京,擒斬賊哨兵二人,徵錦州擊敗杏山馬歩兵,後徵寧逺陣亡,贈雲騎尉,親弟巴都承襲......又魯克素之長子席漢由騎都尉兼佐領追殺卓農額駙屬下逃去之防古,又攻朝鮮靉陽城偕二十人先登,克之,進攻三塔擊賊,陣亡優贈三等輕車都尉,其次子鄂碩承襲......以鄂碩系端敬皇后父特恩封三等伯。”。 * 恪妃,石氏,吏部左侍郎灤州人石申和妻子趙淑人之女,福臨當初考察古代制度,選漢官的女兒充塞後宮,冊為福晉,賜石氏居永壽宮,冠服准許用漢式,1668年1月13日薨。1668年1月15日康熙皇帝初年追封其謚號:皇考恪妃。《星源集慶》:“恪妃,石氏,吏部左侍郎石申之女,初,世祖稽古制,選漢官女備六宮,妃與焉。賜居永壽宮,冠服用漢式,康熙六年丁未十一月三十日薨,康熙追封恪妃。”《灤州志》卷十五:“石申,字仲生,明副使維嶽子。順治丙戌進土,改庶青士......先是,世祖章皇帝稽古制選漢宮女備六宮。申女及箅,承恩賜居永壽宮,宮服用漢式。敕召申婁趙淑人乘肩輿入西華門;至右門下輿入宮行家人禮。恩賜重筵,賜綢緞賞賚有加。後封恪妃。”《國朝諡法考》:“石妃,禮部侍郎石申之女,康熙六年十二月初二日諡曰恪。”《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一:“妃石氏,侍郎石申女,康熙六年十二月追封皇考恪妃。” * 恭靖妃,博爾濟吉特氏,浩齊特多羅鄂爾特尼郡王博羅特之女,剛入宮時冊為福晉,是為阿格福晉;1674年1月10日尊徽號為皇考恭靖妃。1689年5月20日薨。《星源集慶》:“恭靖妃,浩奇特博爾濟吉特氏,多羅鄂爾特尼郡王博羅特之女,初入宮,冊為妃,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尊封為恭靖妃,康熙二十八年已巳四月初二日薨。”。 * 淑惠妃,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孝惠章皇后之妹。1654年6月7日聘為福晉,是為博翁闊福晉,1674年1月10日尊徽號為皇考淑惠妃。1713年12月17日卒,享年七十餘。《清皇室四譜》卷二:“淑惠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孝惠章皇后之妹。順治十一年五月,冊為妃。康熙十二年十二月,聖祖尊封皇考淑惠妃。五十二年癸巳十月三十日卒,年七十餘。”《星源集慶》:“淑惠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貝勒綽爾濟之女,順治十一年五月冊為妃,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尊封為淑惠妃,康熙五十二年癸巳十月三十日薨。”《清世祖實錄》卷八十三:“十一年五月......壬辰。上還宮。聘科爾沁國鎮國公綽爾濟女為妃。”《清聖祖實錄》卷四十四:“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己亥,諭內閣:‘朕奉太皇太后慈上旨曰:‘世祖章皇帝博爾濟金氏三妃及董鄂氏妃,久在宮闈,敬謹夙著,宜加封號,以表令儀。朕恪遵慈諭,今尊皇考妃博爾濟金氏曰皇考恭靖妃,皇考妃博爾濟金氏曰皇考淑惠妃,皇考妃博爾濟金氏曰皇考端順妃,皇考妃董鄂氏曰皇考寧謐妃。著會同禮部,詳議典禮以聞。’”。 *端順妃,博爾濟吉特氏,阿霸垓一等臺吉布達希之女,剛入宮時封為福晉,是為恩綽福晉,1674年1月10日尊徽號為皇考端順妃。1709年8月1日去世。《星源集慶》:“端順妃,阿巴海博爾濟吉特氏,一等臺吉布達希之女,初入宮,冊為妃,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尊封為端順妃,康熙四十八年已醜六月二十六日薨。”。 *寧愨妃,董鄂氏,長史喀濟海之女,剛入宮時冊為格格,生皇次子福全,1674年1月10日尊徽號為皇考寧愨妃。1694年8月11日薨《星源集慶》:“寧愨妃,董鄂氏,長史喀濟海之女,初為庶妃,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尊封為寧愨妃,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六月二十一日(1694年8月11日)薨。”。 ====福晉==== * 塞母肯額捏福晉,穆克圖氏,父親雲騎尉伍喀,生皇八子永幹《星源集慶》:“庶妃穆克圖氏,雲騎尉伍喀之女。”。 * 筆什赫額捏福晉,即庶妃巴氏,生皇長子牛鈕、皇三女、皇五女。 * 唐福晉,即庶妃唐氏,名綏赫,生皇六子奇授。 * 牛福晉,即庶妃鈕氏,生皇七子純親王隆禧。 ====格格==== 孝東陵內葬有十七位格格,分別為京及格格、捏及呢格格、賽寶格格、邁及呢格格、厄音珠格格、額倫珠格格、梅格格、蘭格格、明珠格格、蘆耶格格、布三珠格格、阿母巴偏五格格、阿幾格偏五格格、丹姐格格、秋格格、瑞格格和朱乃格格。她們的生平事跡基本上沒有被記錄,目前僅知阿母巴偏五格格為大費揚古格格,阿幾格偏五格格則作小費揚古格格。目前已知太皇太后在康熙元年將已故費揚古格格從孃家帶來的女子還給她的孃家,上三旗包衣女子則給予阿哥額捏福晉,即後來的恭靖妃使喚。以下四位庶妃包括在十七位格格之內: * 庶妃楊氏,生皇次女。 * 庶妃烏蘇氏,生皇四女。 * 庶妃納喇氏,生皇六女。 * 庶妃陳氏,生皇長女、皇五子恭親王常穎。 另外, 康熙元年時, 乾清宮內有四位格格,即阿吉根格格、察爾禪格格、伊萊格格和丹姐格格。除了丹姐格格奉安孝東陵,阿吉根格格,察爾禪格格和伊萊格格三位格格因何被逐出宮廷,何時開始被圈禁,是否奉安孝東陵等問題仍然不詳,有待進一步發掘檔案。 ===子女=== 福臨的妻妾共為其生育了十四個子女參見表。,但只有四子(福全、玄燁、常穎、隆禧)一女(和碩恭懿長公主)活到婚齡。和之後的大清皇帝不同,除了玄燁外,其他七個兒子都以滿語命名參見。。 ====子==== * 牛鈕(1651年12月13日-1652年3月9日)。筆什赫額捏福晉出《星源集慶》:“世祖章皇帝位下八子,第一子牛鈕,無嗣,順治八年辛卯十月初一日子時生,母庶妃巴氏。牛鈕於順治九年壬辰正月三十日辰時卒,年二歲。”。 * 福全(1653年9月8日-1703年8月10日)。寧愨妃董鄂氏出。1667年2月6日恩封和碩裕親王;諡號為憲《星源集慶》:“第二子和碩裕憲親王福全,順治十年癸巳七月十七日丑時生,母寧愨妃棟鄂氏,喀濟海之女。康熙六年正月恩封和碩裕親王,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六月二十六日薨,年五十一歲,諡曰憲。定例凡恩封立官親王褫降至奉恩鎮國公止準其世襲罔替,此爵系恩封,褫降之爵。裕憲親王七世孫繼善於道光十六年十月降襲至奉恩鎮國公,其次襲至裕憲親王第九世孫恆字輩,魁璋現襲奉恩鎮國公。”《清聖祖實錄》卷二十一:“康熙六年丁未春正月......己丑,封世祖章皇帝第二子福全為和碩裕親王。”。 *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孝康章皇后佟氏出《星源集慶》:“第三子聖祖仁皇帝。”《星源集慶》:“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順治十一年甲午三月十八戊申日丁巳時誕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都統奉恩公圖賴之女。順治十八年辛丑正月初九己未日即位,壬寅紀元康熙。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十一月十三甲午日戌時崩,在位六十一年,壽六十九歲。雍正元年癸卯二月恭上尊諡曰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聖祖,九月奉安景陵,是月升袱太廟奉先殿,是年十一月配享天壇,二年甲辰正月配享祈年壇,五月配享地壇。乾隆元年丙辰三月加上中和二字,即今諡。”。 * 皇四子(1657年11月12日-1658年2月25日),命名前夭折。孝獻皇后董鄂氏出。死後追封和碩榮親王《星源集慶》:“第四子追封和碩榮親王,未有名,無嗣,順治十四年丁酉十月初七日丑時生,母孝獻皇后棟鄂氏,內大臣三等伯鄂碩之女。順治十五年戊戌正月廿四日寅時薨,年二歲,三月追封為和碩榮親王。”。。 *常穎(1657年12月8日-1703年7月20日)。庶妃陳氏出。1671年3月1日恩封和碩恭親王《清聖祖實錄》卷三十五:“康熙十年辛亥春正月......癸酉,冊封世祖章皇帝第五子常寧為和碩恭親王。”《星源集慶》:“第五子和碩恭親王常穎,順治十四年丁酉十一月初四日申時生,母庶妃陳氏。康熙十年正月封和碩恭親王,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六月初七日薨,年四十七歲。恭親王常穎五世孫晉隆襲奉恩,緣事革爵。晉隆之胞兄晉昌襲奉恩輔國公至恭親王常穎九世孫德茂現襲不入八分鎮國公。”。 * 奇授(1660年1月3日-1665年12月12日)。唐福晉綏赫出《星源集慶》:“第六子奇授,無嗣,順治十六年己亥十一月廿一日申時生,母庶妃唐氏,康熙四年已巳十一月初六日亥時卒年七歲。”。 * 隆禧(1660年5月30日-1679年8月20日)。牛福晉出。1674年2月2日恩封和碩純親王;諡號為靖《清聖祖實錄》卷四十五:“康熙十三年甲寅春正月......庚寅,封世祖章皇帝子隆禧為和碩純親王”《星源集慶》:“和碩純靖親王隆禧,無嗣,順治十七年庚子四月二十二日丑時生,母庶妃鈕氏,康熙十三年正月封和碩純親王,康熙十八年己未七月十五日申時薨,年廿歲,諡曰靖。”。死後獨子富爾祜倫襲爵,又一年後身故無子,純親王絕嗣,封爵廢除。 * 永幹(1661年1月23日-1668年1月15日)。塞母肯額捏福晉穆克圖氏出《星源集慶》:“第八子永幹,無嗣,順治十七年庚子十二月廿三日辰時生,母庶妃穆克圖氏,雲騎尉伍喀之女,康熙六年丁未十二月初二日卯時卒,年八歲。”。 ====女==== 清廷在1644年入關之前,相關資料會記錄滿洲女性的名字,但在1644年後這些女性人名逐漸“在玉牒和檔案材料中消失了。”六名皇女的閨名在一份康熙年間為修纂玉牒而記述福臨子女生卒年的檔案中被記錄了下來,其中皇三女與同母兄牛鈕同名。與其她貴族女性類似,日後相關資料會用皇女獲得的頭銜(公主)稱呼她們。儘管福臨的六個女兒中有五個幼年夭折,但她們在《愛新覺羅宗譜》上都有記載。 * 皇長女(1652年4月22日-1653年11月22日至12月19日之間)。庶妃陳氏出《星源集慶》:“第一女,順治九年壬辰三月十五日子時生,母庶妃陳氏,順治十年癸己十月卒,年二歲。”。 * 皇二女(1654年1月19日-1685年11月26日)。庶妃楊氏出,初封和碩公主,康熙年間晉封和碩恭愨長公主。1667年2月23日至3月23日之間下嫁瓜爾佳氏的納爾杜(1676年死)(年份);《清史稿》卷一百六十六:“康熙六年二月,下嫁給訥爾杜。納爾杜,瓜爾佳氏,官領侍衛內大臣加少傅。以從父太師、輔政大臣鰲拜得罪,坐奪官。尋復起。康熙十五年加太子少師,卒。”《星源集慶》:“第二女和碩恭愨長公主,順治十年癸巳十二月初二日子時生,母庶妃楊氏,康熙時初封和碩公主,六年丁未二月指配瓜兒佳氏領侍衛內大臣巴哈之女納爾杜為額駙,是月下嫁。公主於康熙廿四年乙丑十月薨,年卅三歲。額駙於康熙八年五月因鰲拜獲罪革職,後復起用,卒年未詳。”《清聖祖實錄》卷一百二十三:“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十一月丁巳朔......下嫁鑲黃旗訥爾杜和碩恭愨長公主薨,遣官致祭。”。 * 皇三女 牛鈕(1654年1月30日-1658年4月3日至5月1日之間)。筆什赫額捏福晉出《星源集慶》:“第三女,順治十年癸巳十二月十三日辰時生,母庶妃巴氏,順治十五年戊戌三月卒,年六歲。”。 * 皇四女(1655年1月9日-1662年1月20日至2月17日之間)。庶妃烏蘇氏出《星源集慶》:“第四女,順治十一年甲午十二月初二日子時生,母庶妃烏蘇氏,順治十八年辛丑三月卒,年八歲。”。 * 皇五女(1655年2月6日-1661年1月1日至29日之間)。筆什赫額捏福晉出《星源集慶》:“第五女,順治十一年甲午十二月三十日戌時生,母庶妃王氏,順治十七年庚子十二月卒,年七歲。”。 * 皇六女(1657年11月11日-1662年3月1日至3月29日之間)。庶妃納喇氏出《星源集慶》:“第六女,順治十四年丁酉十月初六日子時生,母庶妃納喇氏,順治十八年辛丑二月卒,年五歲。”。 ====養女==== 福臨的三名養女均為滿清皇室成員的次女,和順、柔嘉、端敏分別為三人的封號,而非名字。 * 和碩和順公主(1648年10月8日-1692年1月25日),皇太極第五子、福臨異母兄碩塞次女。1660年7月7日至8月5日之間下嫁尚可喜之子尚之隆《星源集慶》:“世祖章皇帝撫兄一女太宗第五房和碩承澤裕親王碩塞第二女和碩和順公主,順治五年戊子八月廿二日生,母和碩承澤裕親王碩塞之嫡福晉納喇氏,議政大臣輕車都尉費揚古之女,撫養宮中。順治十七年庚子六月封和碩和順公主,指配尚氏平南敬王尚可喜第七子三等子爵尚之隆為額駙,是月下嫁。公主於康熙卅年辛未十一月薨,年四十四歲。額駙於康熙五十七年戊戌二月薨。”《清聖祖實錄》卷一百五十三:“康熙三十年......十二月......戊子......下嫁額駙尚之隆和碩和順公主薨逝,遣官致祭。”。 * 和碩柔嘉公主(1652年6月11日-1673年8月23日),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第四子嶽樂次女,孝惠章皇后的外甥女。1663年11月30日至12月28日之間下嫁耿仲明孫耿聚忠《星源集慶》:“世祖章皇帝撫從兄一女太祖第七房追封和碩饒餘敏親王阿巴泰第四子多羅安郡王嶽樂第二女和碩柔嘉公主,順治九年壬辰五月初六日子時生,母多羅安郡王嶽樂之繼福晉納喇氏,輕車都尉達爾呼他之女,撫養宮中,封和碩柔嘉公主。康熙二年癸卯十一月指配耿氏靖南王耿精忠之弟封授三等子爵耿聚忠為額駙,是月下嫁。公主於康熙十二年癸丑七月薨,年廿二歲。額駙於康熙廿六年丁卯二月卒,諡曰愨敏。”《清聖祖實錄》卷四十二:“康熙十二年......七月......己卯。下嫁和碩額駙耿聚忠和碩柔嘉公主薨。遣官致祭。”。 * 固倫端敏公主(1653年8月5日-1729年6月14日),濟爾哈朗次子濟度次女。1670年10月14日至11月12日之間下嫁博爾濟吉特氏班第《星源集慶》:“世祖章皇帝撫從兄一女顯祖第三房追封和碩莊親王舒爾哈齊第六子和碩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之二子和碩簡純親王濟度第二女固倫端敏公主,順治十年癸巳六月十三日卯時生,母和碩簡純親王濟度之嫡福晉科爾沁博爾濟錦特氏,多羅貝勒綽爾濟之女,撫養宮中,封和碩端敏公主。康熙九年庚戌九月指配科爾沁博爾濟錦特氏達爾漢親王額駙滿珠錫禮之孫班第為額駙,是月下嫁。額駙於康熙十年三月襲封科爾沁達爾漢親王,四十九年庚申五月薨。公主於雍正元年二月晉封固倫端敏公主,於雍正七年乙酉五月十八日薨,年七十七歲。”。 == 影視形象 == 演員 作品 舒適 《董小宛》(1940年) 黃鶴聲 《董小宛》(1950年) 曹炎 《董小宛》(1963年) 趙雷 《深宮怨》(1964年) 艾迪 《武俠董小宛》(1974年) 李青山 《滿清十三皇朝》(1987年) 劉威廉 《傳國密詔》(1988年) 黃河 《莊妃軼事》(1989年) 孫 鵬(少年) 《一代皇后大玉兒》(1992年) 姜冠群(成年) 《一代皇后大玉兒》(1992年) 林智洋 《再世情緣》(1992年) 楊麗花 《順治與康熙》(1993年) 林立洋 《新月格格》(1994年) 溫兆倫 《康熙情鎖金殿》(1997年) 張國強 《鹿鼎記》(1998年) 張亞坤 《桃花扇傳奇》(2000年) 朱泳騰(少年) 《格格要出嫁》(2001年) 薛斌(成年) 《格格要出嫁》(2001年) 王千友 《京城大狀師》(2001年) 劉鈞 《康熙王朝》(2001年) 朱雨辰 《至尊食王》(2002年) 姬晨牧 《魂斷秦淮》(2002年) 鄧超 《少年天子》(2003年) 王培文 《孝莊秘史》(2003年) 陳韋辰 《孝莊秘史》(2003年) 嚴琨 《孝莊秘史》(2003年) 趙嶺 《少年康熙》(2004年) 方容 《明末風雲》(2005年) 張鐵林 《宋蓮生坐堂》(2005年) 唐以諾 《大清風雲》(2006年) 是安 《風流戲王》(2006年) 嶽耀利 《青天衙門》(2007年) 李成儒 《鹿鼎記》(2008年) 陳錦鴻 《紫禁驚雷》(2011年) 吳俊餘 《山河戀·美人無淚》(2012年) 劉德凱 《鹿鼎記》(2014年) 高基才 《大玉兒傳奇》(2015年) 高雲翔 《多情江山》(2015年) 趙東澤 《長安諾》(2020年)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主要研究 * . * . * . * . In two volumes. ; 其他作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volume se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部連結 == == 參見 == *吳梅村於順治十八年所著《清涼山贊佛詩》四首被程穆衡指為影射順治帝出家於五臺山。近人鄧之誠等稱梅村為妄作。 3 9 Category:死於天花的人 Category:中國傳染病逝世者 Category:清朝佛教居士
圖書館資訊學
圖書資訊學(英語:)於20世紀70年代由圖書館學與-{zh-cn:資訊學;zh-tw:資訊學;}-兩大領域合併而成。 一般來說,出版學、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博物館學和文獻學在文獻分類中同屬於一個大類,但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和文獻學的關係更加緊密,同屬一個上位類,而出版學和博物館學與之關係較遠一些。 情報和訊息都是英文information的漢譯,轉譯自日文。中國大陸目前一般都把情報稱為資訊,臺灣稱為資訊。廣義上訊息泛指自然界和社會領域傳遞的一切訊息。經過整理而有序化的訊息方可成為情報,也是狹義上訊息的概念。 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和文獻學的聯絡緊密,但各有側重。圖書館學側重於圖書館業務流程和相關學科的研究,包括圖書館哲學、圖書館學理論、圖書館管理和圖書館業務技術等;情報學側重於情報的分析和利用,包括情報學理論、情報採集、情報分析、情報檢索以及二次、三次文獻編輯利用,目前情報技術也是研究熱點之一。與圖書館學相比,情報學的技術性更強。文獻學側重於研究文獻的產生、流傳、鑑別和利用問題。檔案是一類特殊的文獻,可以說是專業文獻學之一種,在管理上較多的借鑑圖書館管理和技術方法。 這些都是比較新興的學科,處於不斷發展之中,各個流派對其認識不盡相同. 圖書館訊息學就是研究訊息的組織整理,以及透過圖書館等平臺實現訊息傳遞與傳播,從而保障訊息有效查詢與獲取的學問。 圖書館訊息學包括: * 出版學 * 圖書館學 * 資訊學(舊稱情報學) * 檔案學 * 博物館學 * 文獻學 ** 古典文獻學 * 知識管理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Category:資訊科學 Category:圖書資訊科學 Category:圖書館學家
管理學
管理學是研究人類管理活動及其應用的科學。它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式。以前管理學主要用運籌學來解決管理中碰到的問題。近十幾年管理學發展很快,它已經不單單是用運籌學來分析一些具體問題,而是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領域的綜合性交叉科學來分析如運作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風險管理與不確定性決策,複雜系統的演化、湧現、自適應、自組織、自相似的機理等。已經不是一個運籌學所能涵蓋的。由於所有組織都可以被視為一定的系統,管理也可以被視為一種人類行為,包括設計、促進系統更好地生產。這種觀點為“管理”自身創造了發展機會,是管理他人之前,先管好自己的先決條件。一些人認為管理學應該歸入自然科學,而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應該歸入社會科學。 == 定義 == 管理的定義和範圍包括: * 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組織或企業內根據一定的決策、規章進行協調活動,以達到某個明確的目標。 * 管理是生產的一個要素——與器械、資源、財務列席而坐。 * 彼得·杜拉克從兩方面觀察了管理的基本任務:市場營銷與創新。不管怎樣,創新與營銷密切相關(產品創新是戰略營銷的核心議題之一)。杜拉克認為營銷是商業成功的關鍵,但如今的工商管理普遍認為管理與營銷被認為是兩種不同的分支學科。 * 歐洲管理由學者安德烈亞斯·卡普蘭根據跨學科原則具體定義為一種跨文化社會管理方法。 * 主管或經理應該被企業賦予威信和職權,以便做出決斷。 * 作為一門學科,管理學的研究包括了企業決策、組織、計劃、控制、管理資源等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功能,以便順利完成給定的目標。 * 管理人數可以是小公司的一個人,也可以是跨國公司裡成百上千的經理組成的管理層。 * 在大企業中,董事會制定政策,執行長付諸實施。 === 理論梗概 === “管理”一詞在古老法文的解釋是“領導、執行的藝術”;在拉丁文解釋裡是「以手領導」。在現代,“管理”可被包括領導和管理所有組織;透過組織、排程和運用各種人力、財務、原料、實體、知識、資產或其它無形資源的活動(包含規劃、決策、組織、領導和控制),以有效率且有效用的方式達成組織目標。由於管理包涵了對人力資源的組織,因此它暗示了管理需要有效溝通;企業環境(不單單是物理、機械環境)則暗示了人員的激勵,暗示了有效的進步或系統性產出。管理可以存在於合法或非法的環境或企業當中。綜上所述,人員、溝通、積極的事業方向是管理的必備要素。計劃、度量、心理激勵工具、目標、經濟(例如盈利)在管理中可有可無。在起初,管理可以從功能角度來看待,例如量化度量、調整計劃、達到目標。這在一些計畫不會出現的情況上也適用。由此,亨利·法約爾Administration industrielle et générale - prévoyance organization - commandment, coordination – contrôle, Paris : Dunod, 1966 認為管理有六大作用: #預測 #計劃 #組織 #領導 #協調 #掌控 二十世紀早期管理學作家瑪麗·法雷特(Mary Follett)從哲學角度給出了另一種觀點,即把管理學定義為「讓人們做事的藝術」。Vocational Business: Training, Developing and Motivating People by Richard Barrett - Business & Economics - 2003. - Page 51. 其它人則認為這種定義過於狹隘。詞句“管理就是管事的人所做的事”被廣為流傳,指出了管理在定義上的困難,定義本質的改變,以及管理骨幹和階層對管理實踐的影響。 人們習慣上常常將管理稱為「商業管理」,將管理摒除在商業活動範圍之外,例如慈善組織和公共部門。廣義上講,每個組織都必須對它的工作、人員、流程、技術等進行管理,以將效率最大化。但人們仍然習慣上把教管理的學校叫「商學院」,一些院校,如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使用“商學院”字眼,另一些院校如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則特別使用了“管理”的字眼。 「管理」這個字的意思也可以用來描述組織的經理候選人,例如法人。管理體系是一個用來描述用來管理一個組織的團體的字眼,例如一個運動聯盟。在英語中,"management" 或 "the management" 作為集合名詞用來描述組織的管理層,例如公司管理層。歷史上,這常常與詞彙 "Labor" 相對,後者指被管理的物件。 == 管理的性質 == 在盈利組織中,管理的主要職能是為股東服務。典型的活動在於盈利(為股東),創造價格合理、富有價值的產品(為消費者),為僱員提供工作機會。在非盈利組織中,管理要維護捐贈者的意願。在大多數管理或管治過程中,股東選舉董事會,後者任命管理高層。少陣列織甚至應用了其它的方式(例如員工選舉方式)來參與管理人士任命等。 在公共部門,管理的表現形式主要是代議民主制,參政人士透過選舉獲得公共職位。 == 歷史 == 管理學的歷史難以追溯。有的人從後現代觀出發,認為管理學在現代化之前不存在,只有預表(如宰相)。另一些作者追溯管理學的發展可以從蘇美人和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談起。那個世紀的奴隸主人面臨了工作上反抗的力量但很多早期工業企業利用本身的一些權力,使他們不必被迫去面臨管理系統化的問題。但一些像阿拉伯數字的傳播(5世紀到15世紀)和複式記帳法的法典編纂(1494)等的創新提供工具給管理估計、計畫和控制。希伯來《摩西五經》中記載著豐富的律法,以及對各種政務、人倫、祭祀等進行了詳細的規範。 在工業革命之前,受到商業操作尺度的侷限和機械化記錄裝置的不足,企業所有人自己將管理事物全權包攬是不足為奇的。但當組織變得越來越龐大、越來越複雜時,產業所有人(個人、工業王朝世家或股東群)與每日管理人(獨立的策劃、控制等專業人士)相互分離變得更加尋常。 === 早期 === 管理已經存在了幾千年,許多作者所著的文獻成為當代管理的奠基之作。 古代的一些軍事兵法策略為世俗管理人士提供了參考資料。例如,公元前6世紀中國將軍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中強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在古代與中世紀,有許多人士編寫“”的書籍,旨在勸諫新君王如何治理國家。例如印度的考底利耶所著的《政事論》(寫於公元前300年左右),以及義大利作家尼可羅·馬基亞維利所著的《君主論》(c.1515)。 === 十九世紀 === 古典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約翰·斯圖爾特·密爾為資源分配、生產、定價策略等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此同時,發明家們如伊萊·惠特尼、詹姆斯·瓦特、馬修·博爾頓發展了生產技術因素如標準化、質量控制、成本會計、可互換的零件以及生產計劃。這些管理的許多因素在1861年之前蓄奴的美國經濟中就已經應用了。當時的社會有400萬人,用現在的術語來講,是準大規模生產的“管理”。 1776年,亞當·斯密寫了著名的《國富論》,其中提到了透過分工來提高組織生產的效率。斯密描述了過程的改進是如何提高大頭針生產效率的。當時一位工人一天可以生產200個大頭針,斯密分析了生產步驟,進行了10人分工,使得在一天生產大頭針的效率提高到48,000個。 === 二十世紀 === 20世紀初開始,人們發現,管理者開始努力將自己的管理理論建立於其自認為非常充分的科學依據之上(請參見唯科學主義來了解此種見解被認識到的侷限之處)。例子包括19世紀90年代亨利· R ·湯的管理科學,弗雷德裡克·溫斯洛·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1911年),弗蘭克·吉爾佈雷斯和莉蓮·吉爾佈雷思的《應用動作研究》(1917年), 以及亨利·甘特的甘特圖。J·鄧肯在1911年為大學寫出了第一本管理教科書。1912年,上野陽一為日本引入了泰勒主義,成為第一位具有“日本管理風格”的管理顧問。他的兒子上野一郎則領導了日本的品質保證。 最早的管理學方面的綜合理論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哈佛商學院在1921年開始授予第一批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亨利·法約爾(1841-1925)和亞歷山大·丘奇等人描述了管理學的不同分支及其相互關係。在20世紀早期,奧德威·狄德(Ordway Tead, 1891-1973),沃爾特·司各特和詹姆斯·穆尼等人在管理學中應用了心理學原理,而其他一些著作者,如埃爾頓·梅奧(1880-1949),瑪麗·帕克·福列特(1868-1933),切斯特·巴納德(1886-1961),馬克斯·韋伯(1864-1920),倫西斯·利克特(1903-1981)以及克里斯·阿吉里斯(1923年出生),從社會學角度入手對管理現象進行了探討。 彼得·德魯克(1909-2005)撰寫了應用管理學最早的著作之一:《公司的概念》(出版於1946年)。這本書源於艾爾弗雷德·斯隆(通用汽車主席,1956年卸任)委託其對該公司進行的一項研究。德魯克後來又寫了39本書,其中多本仍然沿用同一思路。 道奇( H ·Dodge ),羅納德·費雪(1890-1962),桑頓·弗萊(Thornton C. Fry)為管理學研究引入了統計技巧。20世紀40年代,帕特里克·布萊克特專門研究了運籌學的應用數學科學的發展,最開始是為了實施軍事行動。運籌學有時候被稱為“管理科學”(但是與泰勒的科學管理有顯著不同),嘗試著利用科學方法來解決決策難題,而且可以直接應用於多個管理難題,尤其是在物流和運營方面。 隨著20世紀管理者作為一個階層得到了廣泛認可,在管理藝術/科學方面拋頭露面的從業者開始具有某種威望,因此為更具通俗化的管理思想系統向公眾兜售看法開闢了道路。在此背景下,管理學的許多時尚理論更多的與大眾心理學相關,而非管理學的科學理論。 最近的發展包括限制理論,目標管理,再造,六西格瑪和各種資訊科技驅動的理論,比如敏捷軟體開發,以及團隊管理理論,如Cog's Ladder(齒形階梯)。 到二十世紀末,工商管理主要由五大部分組成: * 生產管理 * 行銷管理 * 人力資源管理 * 研發管理 * 財務管理 === 二十一世紀 === 二十一世紀的觀察家們發現依據功能來將管理團隊進一步分化變得越來越困難。越來越多的流程同時需要幾個功能項。因此,人們更傾向於根據不同的過程、任務、目標來思考管理。 管理的分支理論也被應用於非盈利組織和政府:如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學、教育管理等。管理更進一步地向公民社會延伸,如非盈利組織管理、公益創業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學中許多假設都受到了攻擊,如來自商業道德的批評、、等等。 其中的一個結果,是變得更加常見,在某些地方甚至遍佈管理的所有層級。然而,這些模式產生於所有政治形式之前,有的自然形成、甚至早於的出現。所有的管理都不同程度地接收某種形式的民主——事實上,從長遠角度來考慮,管理層必須得到大多數員工的支援才能得以運作。否則,員工要麼離職去尋找別的工作,要麼組織罷工、進行抗議。雖然管理趨勢是朝向民主的,但命令--控制結構仍然事實上(de facto)組織形式。這種根深蒂固的命令——控制結構的例子是近期大量的裁員並沒有對管理層產生多大的影響。在某些案例中,管理層在裁掉基層員工時,為自己添設獎金。Craig, S. (2009, January 29). Merrill Bonus Case Widens as Deal Struggles. Wall Street Journal. 根據領導能力學者,如今所有的高層管理團隊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某種程度的人格障礙的影響。Manfred F. R. Kets de Vries The Dark Side of Leadership - Business Strategy Review 14(3), Autumn Page 26 (2003). == 主題 == === 基本功能 === 管理有許多不同的功能,後者常常分類為計劃、組織、人事、領導/指揮、控制/監視、激勵。近現代將其概括為計劃、組織、領導、控制。 * 計劃:決定未來需要發生些什麼事情(今天、下週、下個月、下一年等等)為行動設立計劃。 * 組織:管理與員工之間的關係,最佳化資源,完成計劃。 * 人事:職業分析,為職位聘用合適的工人。 * 領導/指揮:決定在某一情況下需要完成什麼樣的事情,並組織人員將其完成。 * 控制/監視:對應計劃檢查程序。 * 激勵:激勵也是管理的一個基本功能,因為沒有激勵,員工工作將會沒有效率。如果組織中沒有激勵,那麼員工可能不會在其它功能上做出貢獻(通常是由高層設立的目標)。 === 基本角色 === * 人際關係:負責與員工之間的協調與互動。 * 資訊傳遞:負責傳遞、共享、分析資訊。 * 制定決策:負責做出決策。 === 管理技巧 === * 政策性的:奠定實力基礎,建立交往關係。 * 概念性的:分析各種複雜局面。 * 人際性的:溝通、激勵、引導、委任。 * 診斷性的:可以從問題中找出合理解決方案。 * 技術性的:精通自己管轄範圍裡的技術技能。Kleiman, Lawrence S. "Management and Executive Development." Reference for Business: Encyclopedia of Business (2010): n. pag. Web. 25 Mar 2011 === 設立經營方針 === * 商業任務是最明顯的目標——例如它可以是製造肥皂。 * 商業展望反應了公司的願望,將其方向或是未來的目的地具體化。 * 商業目標指的是一項任務的完成或是一項任務要達成的事情。 * 商業的經營方針是一套綱領,對樹立規範章程和目標起指導作用,可能會被用在經理的決策中。經營方針必須靈活,易於解釋,能被所有員工讀懂。 * 商業戰略指一組計劃,用以集合資源來實現商業展望和長遠目標。它是管理人員的大綱,指導他們如何分配和使用資源來為組織獲益。在最初,它幫助管理人員決定他們要組建什麼樣的商業模式。 === 方針與戰略的執行 === * 所有的方針與戰略必須與各級所有的管理者進行討論。 * 管理者必須理解他們在何地、以何種方法執行這些方針與戰略。 * 必須給每個部門設立相應的執行方案。 * 方針與戰略必須定時審查評估。 * 為意外情況準備的備用計劃必須設立,以備不測。 * 管理高層必須定時進行日常評估。 * 商業運作需要團隊精神與良好的環境。 * 每個部門的任務、目標、強項、缺點都必須進行分析,以幫助它們在完成商業任務的過程中定義角色。 * 預測機制為未來商務環境提供了可靠的前瞻景觀。 * 必須建立策劃團隊以保證所有計劃前後一致,方針與戰略都朝著完成同一任務、目標而努力。 * 組織變革是透過應用約翰·柯特(John Kotter)的八步方案來完成的:增加緊迫感、找到正確的展望景觀、與買進方聯絡、強化行動、創立短期成就、不放棄、堅持改變。John Kotter & Dan S. Cohen. (2002). The Heart of Chang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 計劃過程中的方針與戰略 === * 未來的各部門的計劃應該讓中、基層管理者知曉。 * 應設立框架,以便設計規劃、做出決策。 * 中、基層管理者也可以為公司的戰略加入一些自己的計劃。 === 管理層 === 許多組織都有三級管理層:基層、中層、高層。這些管理者組成權責層次,完成不同的工作。在許多組織中,管理人員的數目相對於等級而言呈金字塔形狀。每個等級的管理人員都有相應的職責與頭銜。Juneja hu Juneja, FirstHimanshu, and Prachi Juneja. "Management." Management Study Guide. WebCraft Pvt Ltd, 2011. Web. 17 Mar 2011. . ==== 高層 ==== 高層管理者包括董事會(包括非執行董事與執行董事),總裁,副總裁,CEO,及其他首席級別管理人員。他們負責控制並監管整個公司,在最高處確定基調,制定戰略計劃、公司政策,並決定公司的發展方向。此外,頂層管理者在籌集外部資源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併為股東和公眾負責。 董事會通常主要由非執行董事組成,這些董事對股東負有誠信義務,但並不密切參與公司的日常活動,這一點隨著公司的型別(譬如公營還是私營)、規模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會有所不同。這些董事在違反該義務時理論上應負責任,通常他們會投保董事與高階職員責任保險。據估計,世界500強的董事每週花費4.4小時的時間履行董事會義務,在2010年其薪酬中位數為212512美元。董事會確定公司戰略,制定重大決策,比如重要收購以及對高層管理者(執行長或稱CEO)的聘用、考核和解聘,而CEO通常負責聘任其他職位的人員。不過,董事會在聘任首席財務官(CFO)等其他高管職位方面的參與度也在提升。2013年,一份對來自公營和私營公司的160多位CEO和董事的調查發現,CEO的最大弱點是“指導技巧”與“董事會參與”,且10%的公司從來不對CEO進行考核。董事會可能也聘用有一些員工(比如內部審計員)向其彙報情況,或者直接僱傭獨立承包商,比如,董事會(透過審計委員會)通常選擇審計員的方式。 高層管理人員的有用管理技巧隨著公司型別不同而有所變化,但是通常會包括一個理解競爭、世界經濟與政治的董事會。此外,CEO負責執行和確定(在董事會框架內)公司的廣泛政策。主管經理管理層完成日常工作細節,包括:說明編制部門預算,程式和計劃的要求;聘用中層管理人員,比如部門經理;部門間協調;媒體和政府關係;以及與股東的溝通。 ==== 中層 ==== 管理中層由總經理、區域經理、部門經理組成,並向管理高層彙報所在部門的工作情況。他們更多地注重組織與指揮,根據公司的經營方針執行組織計劃,完成高層制定的目標。中層管理人員負責將高層的資訊與決策傳達、解釋給基層,併為基層管理人員提供指導、靈感,以便提升效率。管理中層的主要職能包括: * 設計、指揮有效的團隊,保證團隊間的協作與資訊交流。 * 定義、監視團隊層面的運作。 * 診斷、解決團隊中出現的問題。 * 設計、執行獎勵系統,支援有效的協作機制。 ==== 基層 ==== 管理基層包括監督員、組長、工頭等等。他們著重於控制與指揮,常常承擔為員工分配任務,指導、監督員工的日常工作,保證生產的質量與數量,提出建議,彙報問題等等。基層管理人也為員工樹立榜樣,提供: * 基本的監督 * 激勵 * 事業規劃 * 反饋 == 管理學分支 == 常見的管理理論分支如下週敬偉,《管理理論和應用》: ;管理現象理論 * 摩菲定理 * 彼得原則 * 權變理論 * X和Y理論 *機構成員性格論 *理性型性格論 *順服論 *領導論 ;管理方法 *管理客體研究方法 *管理主體研究方法 ;分支學科 * 企業管理 ** 生產管理 ** 經營管理 ** 財務管理 **成本管理 ** 人力資源管理 **研發管理 ** 營銷管理 **物資管理 ** 設施管理 ** 維修管理 ** 質量管理 ** 品牌管理 * 專案管理 * 知識管理 * 行政管理 * 管理工程 **生產系統管理 ** 研究與開發管理 ** 質量控制與可靠性管理 **物流系統管理 ** 戰略管理 **決策分析 ** 決策支援系統 ** 管理資訊系統 **管理系統模擬 ** 工效學 **部門管理工程 *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人力資源開發戰略 ** 人才學 ;其他相關學科: * 博物館管理學 * 檔案管理學 **檔案事業管理學 **科學技術檔案管理學 * 教育管理學 * 圖書館管理學 *圖書發行管理學 *財務管理學 *複雜性研究 * 工商管理 ** 企業文化 ** 工商管理碩士 * 公共行政 ** 公共管理 * 資訊管理學 *管理創新學 *創新管理學 * 專案管理 * 時間管理 *情緒管理 *中國管理 * 管理思想史 * 管理心理學 *管理計量學 *部門經濟管理 *科技管理學 * 科學學 **科學社會學 **科技政策學 ** 科學心理學 ** 科學計量學 * 未來學 **理論預測學 **預測評價學 **技術評估學 **全球未來學 == 著名管理學家 == * 弗裡德里克·泰勒(又譯弗裡德里克·泰羅,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 * 亨利·法約爾(古典管理理論創始人之一) * 馬克斯·韋伯 * 切斯特·巴納德(Chester Barnard) * 彼得·德魯克 (公認的現代管理學的奠基人) * 亨利·明茨伯格 * 戴維·麥克裡蘭 * 傑伊·洛維 * 威廉·大內 * 彼得·聖吉(“學習型組織”的創始人) * 邁克爾·波特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周敬偉 著:《管理理論和應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9年 * 許激 著:《效率管理——現代管理理論的統一》,經濟管理出版社 * 《管理學名著提要(一)(二)》,昭明出版社,2003年 Category:領導 Category:管理職業 Category:組織理論
系統科學
系統科學是指從系統的角度觀察研究客觀世界的一門學科。「系統」指的是由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要素(或部分)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準確來說,「要素」加上「結構」等於「系統」。研究的領域橫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卻除去其中較為狹窄的物理、生物、心理、經濟意義,而把研究重心放在探究各個系統的本質規律上。系統科學主要研究系統的要素(或元素)、結構、系統的行為(性質)。 ==學科分支結構== *基礎理論 **自組織、耗散結構理論、超迴圈、他組織、分形論、協同學 *技術科學 **控制論 **資訊理論 **運籌學 ***數學規劃 ****線性數學規劃 ***博弈論 ***排隊論 ***庫存論 ***決策理論 ***搜尋論 ***網路技術 **系統方法 **電腦科學 *工程技術 **系統工程 **可拓工程 **系統分析 **大系統理論 ==研究與發展== 一般系統理論是由貝塔郎非創立的一門邏輯和數學領域的科學,其目的在於確立適用於一切系統的一般原則。他於1948年出版的《生命問題》一書一般標誌系統論的問世。貝塔朗菲提出生物的開放系統理論,為生物進化的自組織系統理論建立開創了先河。 對於生命與非生命,一般人都有種直觀的感覺能區分它們的不同。前者是開放系統,需要不斷和環境交換能量和資訊才能存在,而後者的穩定需要和環境的隔絕,方能保持其獨立性,比如純淨的氧氣,一旦釋放到空氣中,立刻和其他氣體混合。因此,生命與非生命存在明顯的差異。熱力學物理學家布里淵提出負熵對應資訊的概念、資訊理論是組織化的度量,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薛定諤著的《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學觀》提出生命的負熵原理,普利高津從物理化學提出能量耗散結構的自組織理論,從而架構了物理學與生物學的理論橋樑。 === 歐美 === 歐文·拉茲洛和布達佩斯俱樂部發表廣義進化理論以及建立《廣義進化論》、《廣義進化論研究》等雜誌,從而建立了普遍系統自組織化理論體系。艾根應用化學動力學原理提出細胞起源的生物分子超迴圈理論,進一步在細胞、分子層次探討了自組織系統。 === 中國 ===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系統科學的層次模型,其詳細分類如下: *第一層:系統觀。次是系統學,它是系統科學的基本理論。這是系統的哲學和方法論的觀點,是系統科學通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橋樑和中介; *第二層:技術科學層次。有運籌學、系統理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是系統工程的直接理論; *第三層:工程技術層次。系統工程、自動化技術、通訊技術等,這是直接改造自然界的。 == 參見 == * 控制論 * 系統工程 * 系統動力學 * 複雜系統 ==參考文獻== Category:控制論 Category:形式科學 Category:系統理論 Category:湧現
工商業
工商業包括工業和商業兩大部分。 *工業 *商業 ==相關行業== *廣告業 **廣告策劃業 **廣告設計業 *銀行業 *大型企業 *包裝業 *資訊產業 *工業 *保險業 *製造業 *房地產 **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業 **房地產管理業 **房地產經紀與代理業 ***房地產策劃 ***房地產銷售 *小型企業 *手工業 *計算機網路 *貿易業 *醫療保健業 **藥品銷售 ***回扣 *旅遊業 **分時度假 ==相關教育== *商業院校 *會計學 *消費電子學 *貿易學 *經濟學 **金融經濟學 **家政學 *商業教育 *倫理學 *財政學 *投資學 *法律 *管理學 *市場營銷學 *傳播學 *稅務學 *教師學 ==相關列表== *企業家列表 *公司列表 == 外部連結 == Category:合稱 Category:工業 Category:商業 arc:ܫܘܓܠܐ be-x-old:Бізнэс bn:ব্যবসা chr:ᏗᎦᎸᏫᏍᏓᏁᏗ cs:Podnikání de:Unternehmen el:Επιχείρηση eo:Profitcela organizaĵo es:Negocio fi:Talous ga:Gnó gn:Ñemuhã he:עסק hi:व्यापार id:Bisnis is:Viðskipti it:Business ko:사업 lt:Verslas lv:Uzņēmējdarbība mk:Бизнис mn:Бизнес nl:Bedrijfseconomie no:Næringsvirksomhet pl:Biznes ps:سوداګري pt:Negócio ru:Предприятие scn:Facenna sco:Buisiness simple:Business sk:Podnikanie sm:Pisinisi sq:Biznesi su:Bisnis sv:Näringsliv ta:முதலாளித்துவ வியாபாரம் te:వాణిజ్యశాస్త్రం th:ธุรกิจ tl:Negosyo uk:Бізнес ur:کاروبار uz:Tadbirkorlik yi:ביזנעס
科學學
科學學是一門主要以經驗方法對科學進行整體研究的綜合性學科。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綜合產生的新興交叉學科。是關於科學的科學。 科學學向人們回答的問題主要是:究竟什麼是科學(要用定義說話)?科學都有些什麼特徵、內容、使命和規矩等等。 == 參見 == *科學 *自然科學 *社會科學 *人文科學 ==外部連結== * 科學學的經典:PIERRE BOURDIEU 所著的“Science of Science and Reflexivity” ,ISBN 074563060X。 * The Science of Science Category:科學
地球科學
地球科學,亦稱地科(地學),是指一切研究地球的科學,是行星科學的專門分支。各學科通常會以物理、地理、地質、氣象、數學、化學、生物的角度研究地球。它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手上所戴的黃金飾品和鑽石,都是來自地球的礦產資源;蓋房子所用的砂、石、水泥,其原料也是來自地球;所吃的魚蝦,大都取自海洋;氣溫的變化影響生活甚巨;天體的執行,也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因此,地球科學是一門很基礎、很重要的的學科。地球科學的範圍很廣,涵蓋地質學、海洋學、氣象學和天文學等領域。地質學在探討地球的歷史與各部分組成,包括其演化和各種礦學、岩石以及礦產的分佈;海洋學在研究海水的運動、海水的物理與化學性質及海底地形;氣象學在分析大氣的組成、構造和運動;而有關地球起源、太陽系的形成和天體的運動變化,乃至宇宙的演化,均屬天文學的研究範圍。以隕石撞擊地球為例:高溫高壓撞擊地球的結果,勢必引起地形與地質的變化;飛揚在大氣中的粉塵微粒會遮蔽陽光,大氣和海水溫度因而降低。因此,看似簡單的天文事件,卻引起地質、氣象和海洋的變化,可見各領域關係密切、環環相扣。 == 學科特性 == 地球科學具有注重野外調查、時空範圍、強調地域特性和廣大的整合性,分述如下: === 強調野外調查或觀測 === 野外調查或觀測是研究地球科學的首要工作,調查巖層分佈、記錄天氣變化、觀察潮汐起落和觀測星星、月亮、太陽等,都屬野外調查。經過詳細的觀察、分析、歸納,整理出地球科學的理論。所以,野外調查為研究地球科學最基本的工作。 有些大自然的變化,所進行的時間很長,影響範圍很廣。如果學者想在實驗室模擬自然界的現象時,便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他們常在戶外進行調查,所需要的時間,通常是非常久的。 === 時空尺度範圍廣大 === 地球科學探討事物所用的時空尺度範圍很廣,地表的天氣現象分秒之間瞬息萬變,所用的時間單位小至分、秒;而星球從誕生到滅亡的過程,則以數億年計,因此時間尺度從秒、分、時乃至數億年,皆有例可尋。而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礦物晶體中各原子間的距離較適合以Å來表示,但各星系的距離卻可遠達數百萬光年以上。可見,空間尺度所涵蓋的範圍也是近乎無所不包。 === 重視地域性 === 地球科學有非常強的地域性,例如臺灣由於位在第一大洋太平洋和世界第一大陸塊歐亞大陸之間,所以天氣變化多端。而中國大陸的天氣相對而言,便非常穩定。 === 整合性 === 地球科學是一門「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學科,舉凡人們腳下所踩的土地,分秒所呼吸的空氣,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海洋以及朝夕相處的星星、月亮、太陽、乃至整個宇宙,都是研究的物件。科學家用各種理論來研究地球,例如,數學幫助計算彗星的運動軌跡、氣團的移動和地震的規模;物理學用來研究地球的重力場、星體間的引力作用、鋒面或洋流的移動;藉由化學知識,可以分析岩石的化學組成;而生物學的原理,則幫助瞭解化石所隱含的意義,更進而建立演化的架構。所以地球科學是一門整合性的學科。 == 研究領域 == ===地球圈層=== 地球科學中普遍將地球分為四個領域: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 分別對應於地球的岩石、水、空氣和生命。 此外還包括冰雪圈(對應於冰),是水圈的一部分;土壤圈(對應於土壤),是岩石圈的最外層。 ===領域種類=== * 自然地理學,涵蓋了地貌學、土壤學、水文學、氣象學、氣候學和生物地理學。 *地質學主要研究地球地殼(岩石圈)的狀態和演變,主要分支學科包括礦物學、岩石學、地球化學、地貌學、古生物學、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和沉積學。 * 地球物理學和大地測量學主要研究、受力,以及地球的磁場和重力場。地球物理學家探索地球的內地核、地幔構造以及岩石圈的地震活動 。主要分支學科包括地球動力學、地磁學、構造物理學、地震學和勘探地球物理學。 * 土壤科學,涵蓋了地殼受到成土作用形成的最外層(土壤圈)。主要分支學科包括土壤學和土壤生態學。 * 生態學,涵蓋生物相與自然環境間的互動作用。這一領域區別了地球科學與其他太陽系內的行星科學,地球是目前所知唯一擁有生命的行星。 * 水文學和海洋學(以及湖沼學)研究地球水圈中水的運動、分佈和質量,主要分支學科包括、、水文地質學、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和海洋生物學。 * 冰川學,涵蓋了地球上的冰(冰雪圈)。 * 大氣科學研究地表至散逸層(高約1000 km)之間的地球大氣層。主要分支學科包括氣象學、氣候學、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學。 ==地球科學分支== 地球科學分支與相關交叉學科。 ===地理科學=== *地貌學(Geomorphology) *水文學(Hydrology) *冰川學(Glaciology) *洞穴學(Speleology) *湖沼學(Limnology) *土壤學(Pedology) **土壤力學(Soil mechanics) **土壤化學 (Soil chemistry) **土壤生態學(Edaphology) ===地質科學=== *礦物學(Mineralogy) *岩石學(Petrology) *沉積學(Sedimentology) *構造地質學(Structural geology) *古生物學(Paleontology) *地層學(Stratigraphy) *火山學(Volcanology) *地質年代學(Geochronology) *應用地質學(Applied geology) **水文地質學(Hydrogeology) **經濟地質學(Economic geology) **工程地質學(Engineering geology) **環境地質學(Environmental geology) ===地球化學=== *同位素地球化學(Isotope geochemistry) *岩石地球化學(Petrogeochemistry) *水文地球化學(Hydrogeochemistry) *有機地球化學(Organic geochemistry) *勘查地球化學(Exploration geochemistry) *宇宙化學(Cosmochemistry) ===地球物理學=== *地球動力學(Geodynamics) *地震學(Seismology) *地磁學(Geomagnetism) *地電學(Geoelectrics) *地熱學(Geothermometry) *構造物理學(Tectonophysics) *勘探地球物理學 (Geophysical survey) *大地測量學(Geodesy) ===海洋科學=== *物理海洋學(Physical oceanography) *海洋化學(Marine Chemistry/Ocean Chemistry) *海洋地質學(Marine Geology) *海洋生物學(Marine Biology) ===大氣科學=== *氣象學(Meteorology) **天氣學(Synoptic meteorology) **應用氣象學(Applied meteorology) *氣候學(Climatology) **動力氣候學(Dynamic climatology) **應用氣候學(Applied climatology) *古氣候學(Paleoclimatology) *大氣物理學(Atmospheric physics) **雲物理學(Cloud physics) **大氣輻射學(Atmospheric radiation) **大氣電學(Atmospheric electricity) **大氣聲學(Atmosphericacoustics) **大氣光學(Atmospheric optics) *大氣動力學(Atmospheric dynamics) *大氣化學(Atmospheric Chemistry) ===太空科學=== *太空電漿物理學(Space plasma physics) *電離層物理學(Ionospheric Physics) *高層大氣物理學(Aeronomy) *遙測學(Remote sensing) *空間資訊科學(Geoinformatics) ===天文學=== *天文測量學(Astrometry) *天文物理學(Astrophysics) *天文化學 (Astrochemistry) *天文生物學 (Astrobiology) *行星地質學(也稱天文地質學)(Planetary geology) *天體力學(Celestial mechanics) *行星科學(Planetary science) *太陽物理學(Solar physics) * (Solar chemical) ===地球生物學=== *生物地球化學(Biogeochemistry) *生物地理學(Biogeography) *生態學(Ecology) *地質考古學(Geoarchaeology) *地質微生物學(Geomicrobiology) *古生物學(Paleontology) **孢粉學(Palynology) **微體古生物學(Micropaleontology) ===系統=== *(Earth system science) *(Systems geology) *(Systems ecology) *環境科學(Environmental science) == 參見 == * 地理學 * 天文學 * 行星科學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地球科學網 * 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暨研究所 *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 Category:自然科學分支 Category:自然史
7月10日
7月10日是陽曆年的第191天(閏年是192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4天。 == 大事記 == 7月10日 7月10日 德國數學家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在他的日記中記錄下新發現:任何自然數是最多3個三角形數的和。 德國數學家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在他的日記中記錄下新發現:任何自然數是最多3個三角形數的和。 愛德華六世逝世後由琴·格蕾繼任成為英格蘭女王。 《世界新聞報》由於涉嫌電話竊聽而決定停止發行。 納粹德國空軍開始轟炸英國本土,不列顛戰役爆發。 死亡谷國家公園測得高達56.7°C的氣溫。 === 5世紀 === * 420年:劉裕廢晉恭帝,建立劉宋,南朝開始。 === 7世紀 === * 645年:日本中大兄皇子發動政變,誅殺權臣蘇我入鹿,改元大化,大化改新開始。 === 12世紀 === * 1105年:宋徽宗按照蔡京的提議,將司馬光為首的反對王安石變法者共309人重定黨籍,刻石於朝堂,即“元祐黨人碑”。 === 16世紀 === * 1519年:中國明朝寧王朱宸濠因為不滿明武宗的作為而發動叛亂,隨後率領軍隊北上並企圖佔領南京。 === 17世紀 === * 1652年:第一次英荷戰爭:英國向荷蘭宣戰。 * 1690年:法國海軍名將圖爾維爾在比奇角海戰擊敗英荷聯合艦隊。 === 18世紀 === * 1796年:德國數學家暨科學家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發現任何自然數都是最多3個三角形數的總和。 === 19世紀 === * 1890年:清政府改各省書院為學校。 * 1890年:懷俄明領地建州,成為美國第44個州份懷俄明州。 === 20世紀 === * 1904年:巴拿馬政府把運河區劃給美國。 * 1908年:荷蘭物理學家海克·卡末林·昂內斯首次液化了氦氣。 * 1912年:四川都督尹昌衡出征西藏。 * 1913年:俄國向保加利亞宣戰。 * 1913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死亡谷國家公園測得高達56.7°C的氣溫,成為地球上有史以來最高的溫度記錄。 * 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啟用。 * 1919年:廣州各界集會要求廢除對外密約,聲討賣國賊,由伍廷芳任廣東省省長。 * 1925年:塔斯社在俄羅斯通訊社的基礎上擴建成立,成為蘇聯國家通訊社。 * 1927年:第一個由臺灣人組成的政黨臺灣民眾黨於臺中市成立,為臺灣人爭取自身權益的重要里程碑。 * 1929年:中東路事件:中國奉系軍閥張學良派兵武力接管中東鐵路,驅逐蘇聯管理人員。 * 1938年:霍華德·休斯駕駛一架洛克西德創造了91小時環球飛行的世界記錄。 * 1938年:法國巴黎聖母院大教堂重開。 * 1940年:隨著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投降,法國政府於維琪成立法蘭西國。 * 1940年:納粹德國空軍開始轟炸英國本土並與英國皇家空軍交戰,不列顛戰役爆發。 * 1941年:岡村寧次提出三光政策。 * 1943年:盟軍登陸西西里。 * 1951年:朝鮮戰爭停戰談判的首次會議在開城舉行。 * 1953年:蘇聯內務部長貝利亞被解職。 * 1962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加利福尼亞州卡納維爾角發射首顆主動式通訊衛星電星1號。 * 1973年:巴哈馬獨立。 * 1976年:塞維索事件:義大利塞維索發生環境汙染事故,大量戴奧辛及其他有毒物洩出。 * 1978年:在茅利塔尼亞軍隊參謀長穆斯塔法·烏爾德·薩萊克發動政變後,首任總統穆克塔爾·烏爾德·達達赫因而被迫下臺。 * 1984年:臺灣臺北縣瑞芳鎮煤山煤礦發生重大礦災,造成103人死亡、22人受傷,為臺灣戰後死傷最嚴重的礦災。 * 1985年:法國對外安全總局特工將綠色和平組織停泊在紐西蘭奧克蘭港口的一艘艦船彩虹勇士號炸沉。 * 1991年:鮑利斯·葉爾欽正式出任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首任總統。 * 1995年:翁山蘇姬從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的軟禁中釋放。 * 1996年:美國太空總署發布木星最大衛星甘尼米(木衛三)照片。 * 1999年:1999年國際足聯女子世界盃決賽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玫瑰碗體育場舉行,美國隊在-{zh-cn:點球大戰; zh-tw:PK大戰; zh-hk:互射十二碼;}-階段5比4擊敗中國隊,成為第一支在本土贏得女子世界盃的球隊。 === 21世紀 === * 2003年:屯門公路雙層巴士墮坡事故:香港一輛行走麗瑤邨至天恆邨之九龍巴士265M線雙層巴士在早上於屯門公路被貨櫃車推至路邊,不久即墮下數十米山坡,車長及20名乘客死亡,20名乘客受傷。香港交通史上死傷最多的車禍。 * 2006年:著名電視足球評述員林尚義正式宣佈退出電視及電影圈。 * 2006年:無綫收費電視旗下之「娛樂新聞臺」於當晚在中環四季酒店舉行開幕盛典正式啟播。 * 2007年:鈴木一朗(西雅圖水手)擊出美國職棒大聯盟全明星賽史上第一支場內全壘打,這是支兩分砲,苦主是Chris Young(聖地牙哥教士)。 * 2012年:俄羅斯國家杜馬以簡單多數透過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協議,這意味著俄羅斯將在一個月後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 * 2020年:蘇丹共和國主權委員會批准禁止殘割女性生殖器的法律。 == 出生 == * 1218年:陳太宗陳煚,大越皇帝(1277年逝世) * 1419年:後花園天皇,日本第102代天皇(1470年逝世) * 1452年:詹姆斯三世,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第五任君主(1488年逝世) * 1509年:約翰·加爾文,法國宗教改革活動家(1564年逝世) * 1819年:彼得·布萊克爾,荷蘭醫生、魚類學家(1878年逝世) * 1830年:卡米耶·畢沙羅,法國印象派畫家(1903年逝世) * 1856年:尼古拉·特斯拉,美國發明家、機械工程師、電機工程師、未來學家、實驗物理學家,電力商業化的重要推動者(1943年逝世) * 1871年:馬塞爾·普魯斯特,法國意識作家(1922年逝世) * 1882年:艾瑪·豪歌,美國社會活動家、慈善家、心理健康倡導者、藝術贊助人、收藏家,20世紀德克薩斯州最受尊敬的女性(1975年逝世) * 1887年:胡安·曼努埃爾·加爾維斯,宏都拉斯政治人物、律師,第23任宏都拉斯總統(1972年逝世) * 1888年:賀川豐彥,日本社會運動家(1960年逝世) * 1888年:喬治·德·基里科,義大利超現實畫派畫家(1978年逝世) * 1892年:卡爾·奧福,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82年逝世) * 1894年:金亨稷,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父親(1926年逝世) * 1897年:岡崎勝男,日本政治人物,前內閣官房長官、外務大臣(1965年逝世) * 1903年:鄧律敦治,香港商人、慈善家、政治家(1974年逝世) * 1909年:劉詠堯,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前中華民國國防部副部長、代理部長兼全國人事部部長。(1998年逝世) * 1914年:喬·舒斯特,加拿大裔美國漫畫家,超人的共同創作者。(1992年逝世) * 1920年:歐文·張伯倫,美國物理學家。(2006年逝世) * 1925年:馬哈迪·莫哈末,馬來西亞政治人物,第4、7任馬來西亞首相,尊稱“馬來西亞現代化之父”。 * 1930年:許倬雲,中華民國歷史學家。 * 1931年:張忠謀,臺積電董事長暨創辦人 * 1931年:艾麗斯·芒羅,加拿大女作家,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1933年:楊傳廣,臺灣十項全能選手,綽號「亞洲鐵人」(2007年逝世) * 1937年:許松山,臺灣漫畫家(2019年逝世) * 1943年:陳惠敏,香港武打動作演員 * 1946年:秦漢,臺灣男演員 * 1951年:大杉久美子,日本女歌手 * 1953年:蘇治芬,臺灣政治人物,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 * 1953年:馮斯瓦絲·麥爾斯,法國企業家、慈善家、作家、鋼琴家、億萬富豪,世界上最富有的女性 * 1957年:辛迪·希恩,美國反戰運動人物,被稱為「和平母親」(Peace Mom)或「反戰母親」 * 1957年:朱玲,前中國女排副攻,現任四川省體育局局長 * 1957年:張榮味,中華民國政治人物,中國國民黨籍前雲林縣縣長 * 1961年:張學友,香港男歌手、電影演員 * 1963年:許舒博,臺灣政治人物,代表中國國民黨任職立法委員 * 1965年:亞歷克西婭,希臘公主 * 1966年:葉子媚,香港女演員 * 1967年:澤村一樹,日本男演員 * 1969年:傑·柯克帕特里克,美國職業棒球運動員 * 1972年:索菲婭·維加拉,美國哥倫比亞裔女演員 * 1977年:楊時賢,美國華裔演員 * 1978年:小泉孝太郎,日本男演員 * 1979年:孔劉,韓國男演員 * 1980年:詹姆士·鄧肯·羅弗,美國演員、喜劇演員、導演、製片人、評論家、編劇 * 1980年:葉靜,中國男演員 * 1982年:海鳴威,香港男歌手 * 1982年:摩根·奧塔格斯,美國電視評論員、金融分析師、政治顧問 * 1983年:金希澈,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uper Junior成員 * 1983年:格什菲·法拉哈尼,伊朗女演員 * 1984年:臺電阿凱,臺灣臺電工程師、網路藝術家 * 1984年:田中圭,日本男演員 * 1985年:陳柏惟,臺灣基進籍立法委員 * 1986年:懷特·羅素,美國演員、前職業曲棍球選手 * 1987年:包文婧,中國女演員 * 1988年:周美欣,2007年度香港小姐競選季軍 * 1988年:唐貝詩,香港女演員 * 1989年:林丹丹,中日混血女演員 * 1990年:盛駿,韓國男演員 * 1990年:李詩雅,韓國女演員 * 1991年:前田敦子,日本女演員 * 1991年:鄭侑敏,韓國女演員 * 1993年:裡哈娜·歐夏娜·戈巴騰科,馬來西亞吉蘭丹州第二十九任蘇丹莫哈末五世的妻子 * 1993年:吉力·維斯利,捷克男子網球運動員 * 1994年:丁子田,香港演員 * 1994年:天使萌,日本AV女優 * 1996年:文佳煐,韓國女演員 * 1997年:加藤玲奈,日本女子偶像團體AKB48成員 * 1997年:艾芭·巴普蒂斯塔,葡萄牙女演員 * 1998年:安格斯·克勞德,美國男演員(2023年逝世) * 2000年:丹尼爾·佩雷茨,以色列職業足球運動員 * 2001年:立石凜,日本女性聲優、播報員 * 2001年:森田光,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櫻坂46成員 == 逝世 == * 138年:哈德良,羅馬皇帝(76年出生) * 355年:苻健,十六國前秦國君(317年出生) * 645年:蘇我入鹿,日本權臣(生年不詳) * 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皇帝(599年出生) * 1099年:羅德里戈·迪亞茲·德·維瓦爾,人稱「席德(El Cid)」,卡斯蒂利亞貴族,瓦倫西亞的征服者和城主,西班牙民族英雄(1043年出生) * 1510年:卡特琳娜·科納羅,賽普勒斯女王(1454年出生) * 1559年:亨利二世,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519年出生) * 1799年:長澤蘆雪,日本江戶時代畫家(1754年出生) * 1817年:休·珀西,英國貴族、陸軍軍官,第二代諾森伯蘭公爵(1742年出生) * 1820年:威廉·懷亞特·比布,美國政治人物,首任阿拉巴馬州州長(1781年出生) * 1910年:約翰·格弗裡恩·伽勒,德國天文學家,海王星的發現者(1812年出生) * 1920年:約翰·費舍爾,英國海軍元帥,第一代費舍爾男爵(1841年出生) * 1931年:威廉·貝茨,美國眼科醫生(1860年出生) * 1940年:巴波沙,葡萄牙軍官、政治人物,第107、111、114任澳門總督。(1881年出生) * 1948年:羅富國,第20任香港總督(1881年出生) * 1993年:井伏鱒二,日本小說家(1898年出生) * 1995年:阮文高,越南作曲家、畫家、詩人、愛國人士,越南國歌《進軍歌》的作者(1923年出生) * 2006年:沙米爾·巴薩耶夫,被俄軍擊斃的車臣非法武裝頭目(1965年出生) * 2007年:鄭筱萸,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後因受賄被判處死刑(1944年出生) * 2015年:瓊·維克斯,加拿大男高音歌唱家(1926年出生) * 2015年:奧瑪·雪瑞夫,埃及男演員(1932年出生) * 2018年:田家炳,香港企業家、慈善家(1919年出生) * 2022年:梁家榮,香港演員、YouTuber(1984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獨立日 * :超人力霸王之日,1966年7月10日是超人力霸王第一次在電視上出現的日子(一週後的17日正式首播影集)7月10日は「ウルトラマンの日」 。2010年7月,日本正式將7月10日定為超人力霸王之日。 == 參考資料 ==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3版及以前的原名是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其第5版是中國大陸最通用的圖書分類法。簡稱中圖法。 1971年北京圖書館(現中國國家圖書館)等36個單位組成編輯組開始編制,1973年3月編成試用本,1975年10月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第1版。1979年7月成立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編輯委員會進行修訂,1980年6月由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第2版,1990年出版第3版,1999年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第4版。2010年9月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第5版。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五版)== ===分類方式===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的標記符號採用拉丁字母與阿拉伯數字相結合的混合制標記符號,以拉丁字母標記基本大類。分類法分為五個基本部類,並以國際上通用的基本學科劃分和專業劃分為依據,同時考慮習慣的知識領域劃分,設定了22個基本大類。 ===分類細項=== 以下為細分的子類: *(A) 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B) 哲學、宗教 *(C~K) 社會科學 **C 社會科學總論 **D 政治、法律 **E 軍事 **F 經濟 **G 文化、科學、教育、體育 **H 語言、文字 **I 文學 **J 藝術 **K 歷史、地理 *(N~X) 自然科學 **N 自然科學總論 **O 數理科學和化學 **P 天文學、地球科學 **Q 生物科學 **R 醫藥、衛生 **S 農業科學 **T 工業技術 **U 交通運輸 **V 航空、航天 **X 環境科學、安全科學 *(Z) 綜合性圖書 *通用復分表 ==參考資料== == 外部連結 ==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WEB版 * ==參見== *四部分類法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圖書分類法 Category:中國國家圖書館 Category:圖書分類法
星期一
星期一,又稱為禮拜一或週一。 是指在星期日和星期二之間的一天。 拉丁語為,意為月亮日、月球日;法語為,來源於拉丁語;英文名字來源於瑪尼——日耳曼的月神。 俄語為,意思是“一週結束之後的那天”。 在古代中國、臺灣日治時期和現在的日本、韓國、朝鮮,一星期以「七曜」來分別命名,星期一叫月曜日。在中國民間口語稱禮拜一,在臺灣話也簡稱拜一。越南語則使用意思為「第二」的「」來表示星期一。 星期一在不同國家中,可視同一個星期的第一天,也可視同一個星期的第二天(來源於古猶太人的傳統觀點)。在ISO 8601標準中採用了第一種觀點。 在施行週六、日雙休的地區,週六、日因顧客較多而有營業的餐飲業、服務業及旅遊觀光地等,通常會以週一為休假日。 在泰國,星期一(วันจันทร์)的代表色是黃色。 加拿大大選通常在選舉年的10月的第三個星期一舉行。 == 藍色星期一 == 英國人有時將星期一稱為藍色星期一、憂鬱星期一()。英語中的「Blue」除了有「藍色」的意思外,也有「憂鬱」的意思。 「藍色星期一」意指人類在星期一總會感到特別憂鬱,心情亦比較低落。這大概因為,在很多地方,星期一是每週公眾假期(星期日)過後的第一個工作天。在這天人們要收拾之前假日的愉悅心情,重新面對工作接受壓力,故此一些比較眷戀假日的人,就會覺得星期一相當難過。 據統計,星期一的自殺率比其它日子相對地高,而且自殺的人大都是青年人及壯年人。比較深入精確的「憂鬱星期一」,其實是指每年1月份的第三或第四個星期一,主要因為在英國的社會文化,每逢上述日子市民都會收到累積自聖誕假期以來的龐大開銷的信用卡帳單,在經濟上感到強烈的負擔與壓力所致。 == 參見 == * 曆法 * 黑色星期一 * 快樂禮拜一制度 *1
星期二
星期二,又稱為禮拜二或週二。 是指在星期一和星期三之間的一天。 拉丁語名字為dies Martis來源於古羅馬神話戰神瑪爾斯或火星;法語為,來源於拉丁語;英文名字()來源於北歐神話中的戰神提爾。 俄語為,意思是“第二天”。 在古代中國、臺灣日治時期和現在的日本、韓國、朝鮮,一星期以「七曜」來分別命名,星期二叫火曜日。在中國民間口語稱禮拜二,在臺灣話也簡稱拜二。 星期二是中國大陸電臺、電視臺以前的裝置檢修日,從13:00到17:30停播訊號,因為中國大陸以前的電臺、電視臺只有一條播出訊號,為了保障播出訊號正常,每週二下午停機維修。據說選在星期二下午是因為星期二收視率很低。但是現在中國大陸電臺、電視臺是多條訊號輪換,所以停播收臺的情況現在已較為少見,即使是檢修也多安排在深夜到凌晨。 美國的選舉日通常都是星期二。聯邦選舉通常在11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後的星期二舉行。很多美國的州在“超級星期二”舉行他們的總統初選。 星期二是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失守的日子,被希臘人視為一週中最不祥的日子。 在泰國,星期二(วันอังคาร)的代表色是粉紅色。 ==參考資料== *2
醫學
醫學(、),是以預防、診斷、治療生理和心理疾病及保護人類健康、提高身體和心理素質為目的和研究內容的應用科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definition of "medicine "。狹義的醫學只是疾病的治療,但也有說法稱預防醫學為第一醫學,臨床醫學為第二醫學,復健醫學為第三醫學。醫學的科學面是應用基礎醫學的理論與發現,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學、解剖、病理學、藥理學、統計學、流行病學、營養學等,來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然而,醫學也具有人文與藝術的一面,它關注的不僅是人體的器官和疾病,而是人的健康和生命。「生理-心理-社會模式」是廣為接受的理論,而其他如「生理心理靈性社會的照顧」、「全人、全隊、全程、全家的醫療」也都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理論。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的人文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醫學倫理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是四初確原則方法論:「自主、行善、不傷害、正義」。 在人類社會中,醫學已經存在數千年之久。現代醫學起源於17世紀科學革命後的歐洲,以科學的過程及辦法來進行醫學治療、研究與驗證。研究領域大方向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檢驗醫學、預防醫學、保健醫學、康復醫學等等。在現代醫學興起前發展的醫學,稱為傳統醫學;傳統醫學在現代則以替代醫學的形式在科學醫學尚未普及的地區繼續存在,或以現代醫學科學方法進行研究。 現代醫學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對維持生命的規律及體質變化作出科學的精細的分析,對病理、藥理、流行病學等作出有系統的分析與臨床研究。現代醫學的發展得益於工業文明及有效利用科技發展的成果,令其在檢測、醫藥及手術等範疇的研究與應用都得到充實。現代醫學在外科手術、器官移植、流行病控制、疫苗及免疫、基因及幹細胞研究、動物實驗、新藥開發及醫學工程等方面,在當代對於人類的健康及人均壽命都有重要影響。 == 辭源 == 《說文解字》中對“-{醫}-”字的解釋是:“治病工也。殹,惡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從酉。”意為生病的人身體會有不適,而酒能治病,便得到“-{醫}-”字。 == 醫學史 == 在大多數文化中,最早的醫學是使用一些經驗證明有效的物質進行治療,如一些植物(草藥)、動物藥及礦物藥。 後世人在這部醫藥著作的基礎上不斷增補刪改,逐漸形成了後來的《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並由祝由科裡將純粹的醫藥分離了出來,形成了後來的中醫學。而其中的《黃帝內經》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防病養生保健康的預防醫學觀點。 在哈拉帕時期(公元前3300年)的印度河流域有了醫學和牙醫學的一些知識。 在古埃及,人們使用莎草紙記錄了許多醫學文獻,如卡亨(Kahun)紙草文(公元前2000~1800年)、史密斯紙草文(公元前1700年)及埃伯斯(Ebers)紙草文(公元前1500年)。其中史密斯紙草文記錄了腦所引起的痙攣和腦膜,是世界上第一次關於腦的記錄。而古巴比倫文明的醫學記載則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 自威廉·哈維發現血液迴圈理論,被標誌為現代醫學的開端。在今天,又有許多新的科技手段被不斷加入到醫學中併產生了生物醫學工程、醫學成像、奈米醫學等分支。 == 分支 == 醫學分支包括: *醫學基礎科學 *醫學專科 *跨學科領域 ===基礎科學=== *解剖學是對於生物體巨觀結構的研究,於其相反的是細胞生物學及組織學,是研究生物體微觀的結構。 *生物化學研究生物體內的化學,特別是生物體內化學物質的結構及功能。 *生物力學用力學的角度研究生物體的結構及功能。 *生物統計學是將統計學應用在生物領域中。在計劃、評估及解讀醫學研究中時,需要有生物統計學的知識。生物統計學也是流行病學及實證醫學的基礎。 *生物物理是用物理及物理化學來研究生物系統。 *細胞生物學研究生物的細胞。 *胚胎學研究器官的發育及形成。 *內分泌學研究荷爾蒙及其對身體的影響。 *流行病學研究疾病過程的人口統計資料,其中包括流行病的研究,以及其他疾病的研究。 *遺傳學研究基因及其在遺傳中的角色。 *組織學利用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及免疫組織化學研究組織。 *免疫學研究免疫系統,包括先天及後天的免疫系統。 *醫學物理是將物理定律應用在醫學上。 *微生物學是對微生物的研究,包括原生動物、細菌、真菌及病毒。 *分子生物學是有關基因的複製、轉錄及翻譯的分子相關研究。 *神經科學是和神經系統有關的科學。主要是有關大腦及脊髓的生物學和生理學。一些相關臨床專科包括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和精神病學。 *營養學是研究飲食對健康及疾病的影響,並決定最適的飲食。醫院的營養治療是由營養師進行.針對糖尿病、心臟病、體重及飲食異常、過敏、營養不良及腫瘤患者均有規定的飲食。 *病理學研究疾病的成因、過程、進展及診療方式。 *藥理學研究藥物及其反應。 *研究非遊離輻射和生物體之間的作用。 *生理學研究身體正常的機能及其調節的機制。 *放射生物學研究遊離輻射和生物體之間的作用。 *毒理學研究藥物及毒物的危險性。 == 教育 == ===美國及加拿大=== 美國及加拿大大部分醫學院的醫學課程只開放給本科畢業生報讀(即醫學只能作為第二個學位)。有意報讀的學生必須先修讀一門本科學士課程,領域不限,但科學類別較為推薦(因為這樣學生可以證明自己在修讀醫學前,已經擁有一定的科學知識)。而在修讀第一個本科課程期間,學生還需完成一系列醫學的先修班,美國稱之為“健康科學預備班”()並完成及透過課程考試,方有資格申請醫學院的課程。申請過程亦比較繁複,自薦信及推薦信均為必備的條件。在完成課程並透過當地的醫學執業考試後,就能正式成為醫生,並可以繼續晉升選擇專科及修讀碩士及博士課程。 ===英聯邦地區=== 這些地區,醫學是開放給高中畢業生報讀的。學生在高中畢業後參加當地高考,符合一切條件後就能申請醫學院課程。這些地區的醫學本科課程一般為時五年到六年,於取得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後需全職在醫院實習一年,並能繼續晉升選擇專科及修讀碩士及博士課程。 === 中國=== 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太醫令秦承祖建立了相關醫學教育機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醫學院張秀傳.宋代的醫學教育[J].史學月刊,2006(9):118-121.。公元6世紀,隋朝完善了這一醫學教育機構,並命名為“太醫署”,署內分醫、藥兩部,太醫令是最高官職,丞為之助理,下有主藥、醫師、藥園師、醫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師生最多時達580多人。 後晉開運四年(947年),契丹軍入大梁,“壬寅,晉諸司僚吏、嬪御、宦寺、方技、百工、圖籍、曆象、石經、銅人、明堂刻漏、太常樂譜、諸宮縣、鹵簿、法物及鎧仗,悉送上京”遼史 卷四 本紀第四。“初,契丹醫人鮮知切脈審藥,上命庶成譯方脈書行之,自是人皆通習,雖諸部族亦知醫事。”為了學習漢族醫學,遼興宗使人翻譯《方脈》一書並帶來了遼代的醫學發展遼史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九。而遼朝史書上並沒有關於設立官方醫學教育機構的明確記載周俊兵.試述遼代之醫學教育[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1):24-25.。 1894年,李鴻章奏請於天津總醫院附設西醫學堂(又名北洋醫學堂),這也是中國最早的西醫學校黃子傑 李躍平.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學制的歷史演變與啟示[J].西北醫學教育,2007,15(6):973-975,978.。早期中國的醫學院校學制主要是複製日本模式,並從日本聘請教師,修業年限為4年,相當大學本科水平。清末,大量中國留學生前往日本學習。1902年,在日本的272名留學生中,有3名在學習醫學牛亞華.清末留日醫學生及其對中國近代醫學事業的貢獻[J].中國科技史料,2003,24(3):228-243.。1903年京師大學堂“選派學生出洋,分習專門,以備教習之選”,派往日本31人中有1人學習醫學。1904年留日醫學生在校人數達到23人。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頒佈了《大學令》,將醫科列為與文、理、法、商、農、工平行的7個分科之一。大學的醫學課程計103個科目,是課程門數最多的學科,修業年限是預科3年,大學4年。1917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頒佈《修正大學令》,規定具有文、理兩科的屬於大學,而具有法、醫、農、工、商等五科之一的設立為單科大學,如醫科大學。1922年以後,北洋政府教育部頒佈了一個以美國學制為藍本的“新學制系統”,取消醫學預科,醫學專科的修業年限為3年,醫學本科的修業年限為5年。193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頒佈了《醫學院暫行科目表》,對醫學院校的學制和課程體系作出了統一的要求。1941年,將醫學本科的修業年限改為6年,並規定特定學年的課程結束之後要進行兩次階段性考試。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 195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頒佈《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在保留原先已經實施的六年制學制之外,開始大量發展三年制的醫學專科學制。1955年將醫學專、本科專業的修業年限統一調整為3年、5年,直接將高中畢業生經中、短學制教育培養成為以應用型為主的醫療衛生技術專門人才。1988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正式開始試辦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實施臨床醫學專業學位,1998年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七年制醫學教育培養目標重新定位於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到1998年,醫學專業調整為8大類16個專業,學制為三、四、五、六、七、八年制並存。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的定義,醫學下屬的一級學科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中藥學、特種醫學、醫學技術(可授醫學、理學學位)、護理學。 === 日本 === 1876年,日本效仿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設立了以帝國大學為首的國公私立大學醫學院、醫科大學和醫學專科學校堀原一 朱莉蓮.日本醫學教育的發展歷史[J].復旦教育論壇,2003(6):92-92.。1945年開始,受美國醫學影響,日本將原有的50所醫學專科學校(包括大學附屬醫學專科部)進行了調整。1950年,舊制大學和升級學校都改為新制大學醫學院、醫科大學共46所,並大幅削減招生人數。在這一時期(1946年)無論是新制還是舊制醫學院校的8年。1970年起,日本醫學院校得到快速發展,到1981年達80所(國立43,公立8,私立29)。 === 阿根廷 === 19世紀初,阿根廷建立了第一批醫學院,包括1821年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醫學院和1877年的科爾多瓦大學醫學院Angel Centeno梁燕(編譯).阿根廷醫學教育的培養方案和歷史背景[J].復旦教育論壇,2007,5(4):93-96.。1958年,薩爾瓦多大學醫學院和科爾多瓦天主教大學醫學院兩所私立醫學院成立。 阿根廷共有29所醫學院,其中10所位於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及其周邊,其他的也多位於內部省份的大型城市。所有醫學院的課程設定均為六年制,包括三年的基礎學科學習、二年的臨床學科學習和一年的實習,在具體實施的方式上各校之間略有差異。從2000年起,阿根廷的醫學院都需要透過全國大學評價和認證委員會(CONEAU)的認證。醫學院的全職教師多為基礎學科研究者,受任於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CONICET)或政府管理下的其他國家部門。 == 現代醫學挑戰 == 衰老、死亡、愛滋病及癌症等很多不治之症仍然是醫學界的挑戰。 ==倫理== 醫學倫理是在從事醫療工作時需遵守的一些道德原則。醫學倫理包括在臨床上的應用,以及其歷史以及其哲學及社會學的層面。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是四大基本原則:「自主、行善、不傷害、正義」。以下則是當代醫學倫理六大原則: * 自主:病患有權拒絕醫療或是選擇其醫療方式。 * :醫生要關注病患的最佳利益。 * :關注稀少醫療資源的分配,並公平的分配資源。 * :儘量減少醫療過程不必要的傷害。 * 誠信:在美國的塔斯基吉梅毒試驗及二次大戰後針對十二名德國醫師等歷史事件後,知情同意(在知道所有事實後做出的同意決策)的概念越來越受到重視。 * 保密:對於病人的病情有保密的責任。 上述的道德原則不是用來處理某一特定情形下的處理方法,而是針對醫療上的一些矛盾之處提供一個可用的架構。有時二個道德原則可能會衝突,結果可能是道德上的或是危機。有時醫療倫理上的兩難困境沒有好的處理方式,有時醫療群體(醫院及醫護人員)的價值和病患、病患家屬,甚至大部份非醫療群體的價值會有衝突之處。有時在醫療服務提供者之間,或是在病患家屬之間也可能有價值的衝突。例如當病人拒絕接受輸血時,自主和行善兩項倫理就出現了衝突,在有愛滋病的年代之前,一般的處理方式是以救命為優先,而不考慮是否說實話的問題。 == 參見 == * 獸醫學 * 預後 * 疾病列表 * 醫療器械 * 病人安全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外部連結 == * 醫學期刊頻道 Category:自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