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1
29
| id
stringclasses 139
values | description
sequencelengths 0
0
| main
stringlengths 29
6.18k
| article
stringlengths 5
2.01k
| validity
bool 1
class | contributor
stringclasses 1
value | from
stringlengths 30
38
|
---|---|---|---|---|---|---|---|
112年度台簡抗字第292號 | 五九 | [] | 為清償債權或交付遺贈物之必要,而被繼承人無親屬會議可資召開時,遺產管理人得聲請法院許可變賣遺產,此觀民法第1132條、第1179條第2項規定即明,並未限定遺產變賣之時點或範圍,是法院自應於具體個案中,審酌遺產管理人是否確為清償債權或交付遺贈物,而有變賣遺產之必要及其範圍。而遺產管理人非於法院依民法第1179條第1項第3款所定催告被繼承人之債權人、受遺贈人報明債權及聲明是否願受遺贈之期間屆滿後,不得對被繼承人之任何債權人或受遺贈人,償還債務或交付遺贈物,民法第1181條固定有明文,然其立法意旨係為保障債權人之平均受償,故限制遺產管理人償還債務或交付遺贈物之時期,與遺產有無變賣以換價之必要,乃屬二事,尚難據以推論,遺產管理人於該公示催告期間屆滿前,不得先行變賣遺產,以利該催告期間屆滿後,清償債權或交付遺贈物。又關於遺產管理之費用,由遺產中支付,觀諸民法第1150條規定甚明。所謂遺產管理之費用,凡為遺產保存上所必要不可缺之一切費用均屬之,是遺產管理人於其職務範圍內所支出之費用,即應以遺產負擔,並清償該費用。相關法條:民法第1132條、第1179條、第1181條 | 民法第1132條、第1179條、第1181條 | true | Aaronfong |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8.json |
112年度台簡抗字第299號 | 六○ | [] | 查未成年子女之父母為行使親權而請求交付子女,其請求之對象並不限於未任親權之他方,尚包括不法留置子女之第三人,相對人請求再抗告人交付子女,無當事人不適格情事。相關法條:民法第1089條 | 民法第1089條 | true | Aaronfong |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9.json |
112年度台簡抗字第324號 | 六一 | [] | 按法院就已受理之家事非訟事件,除法律別有規定外,於本案裁定確定前,認有必要時,得依聲請或依職權命為適當之暫時處分;第1項暫時處分,得命令或禁止關係人為一定行為、定暫時狀態或為其他適當之處置,此觀家事事件法第85條第1項、第3項規定即明。揆諸立法意旨,乃基於家事非訟事件之職權性及合目的性,並為因應本案裁判確定前之緊急狀況,避免本案請求不能或延滯實現所生之危害。是暫時處分,若具備必要性外,並有非立即核發即不足以確保本案聲請之急迫情形時,即得為之。又家事事件法第85條第5項規定:「關於得命暫時處分之類型及其方法,其辦法由司法院定之」,而司法院民國101年5月17日發布之暫時處分辦法,雖無明文規定酌定未成年子女親權行使之類型,但同辦法第7條第1項第8款規定:「其他法院認為適當之暫時性舉措」仍在准許之列。故法院仍得為同條項第1款至第7款所定以外之暫時性舉措。暫時處分之目的,既在避免本案請求不能或延滯實現所生之危害,另參酌民事訴訟法第538條第1項、第3項規定,定暫時狀態之處分恆具規制性或滿足性之效力,自非不得為本案請求相同之暫時處分。原裁定採限縮解釋,認暫時處分辦法第7條第1項第8款雖規定法院得為「其他適當之暫時性舉措」,然不得逾越同條項第1款至第7款所定暫時處分之類型,因而維持第一審法院所為,裁定駁回再抗告人就兩造所生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暫由其任之暫時處分之聲請,駁回其抗告,不無可議。相關法條:家事事件法第85條、家事非訟事件暫時處分類型及方法辦法第7條 | 家事事件法第85條、家事非訟事件暫時處分類型及方法辦法第7條 | true | Aaronfong |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0.json |
112年度台簡抗字第47號 | 三 | [] | 按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於調解期日到場者,法院得以裁定處3000元以下之罰鍰;其有代理人到場而本人無正當理由不從前條之命者亦同。民事訴訟法第409條第1項定有明文。核其立法目的在強化調解制度功能,以達其疏減訟源之目的,並非意在懲罰當事人,裁罰係促進調解目的之手段,裁罰本身並非目的。法院斟酌有無裁罰以督促當事人本人到場協力促成調解必要,仍應考量手段與目的之間本於比例原則,即裁罰是否有助調解之達成、還有無其他方式督促當事人到場,及裁罰與調解間是否合乎比例等,於具體個案妥適裁量。若法院已認為有不能調解、顯無調解必要或調解顯無成立之望,而無再事調解之目的者,自不得再依本條為裁罰,以保障當事人之訴訟權。相關法條:民事訴訟法第409條。 | 民事訴訟法第409條。 | true | Aaronfong | 112年度4-7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
112年度台簡抗字第79號 | 五二 | [] | (一)稱姻親者,謂血親之配偶、配偶之血親及配偶之血親之配偶,民法第969條定有明文。是姻親乃藉婚姻之媒介,使原無血緣之配偶,與他方一定親屬發生法律上之權利義務關係,所成立之身分關係,與因當事人基於意思自由、自主意思而結婚、收養所生身分關係之本質類似。民法為尊重人格自由,就婚姻關係及收養關係,得因當事人自主意思而合意解消或終止,皆有明文規定,此觀民法第1049條、第1080條第1項規定即明;就姻親關係,卻僅於同法第971條規定姻親關係因離婚或結婚經撤銷而消滅,別無可因當事人基於自主意思而合意終止之規定。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固不得由一方配偶之血親與他方配偶合意終止該姻親關係;惟配偶一方死亡,其與他方配偶之婚姻關係既已當然消滅,此時如謂死亡配偶之血親與他方配偶,全無合意終止本非基於血緣而生姻親關係之機會,相較於婚姻、收養關係之合意解消或終止,即屬剝奪生存配偶及死亡配偶血親之人格自由,與憲法第22條保障自由權之意旨不符。又74年間修正民法第971條時,固考量在我國民間,夫死妻再婚後,仍與前夫親屬維持原有姻親情誼者,所在多有之實情,因而將「夫死妻再婚或妻死贅夫再婚時」刪除;惟未慮及生存配偶與他方血親間,原來因為婚姻存在而發生之姻親關係,是否得因婚姻關係消滅,而可基於自主意思決定合意終止,係立法者之疏忽、未預見或情況變更,而形成之法律漏洞,法院應予填補。(二)養父母與養子女關係之雙方合意終止,應以書面為之,此觀民法第1080條第1項、第2項規定(下稱合意終止收養規定)即明。而民法由姻親關係所發生之權利義務,較收養關係為輕微,基於保障人格自由實現及發展之同一法律理由,應依平等原則,將合意終止收養規定,類推及於未經法律規範之合意終止姻親關係,以填補該法律漏洞,即配偶一方死亡後,其血親與生存配偶得以書面合意終止彼此之姻親關係。相關法條:民法第969條、第971條、第1080條 | 民法第969條、第971條、第1080條 | true | Aaronfong |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1.json |
112年度台簡聲字第31號 | 六二 | [] | (一)按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1第1項、第436條之2第1項規定,受理簡易程序上訴事件之地方法院合議庭之直接上級法院,為最高法院。同法第23條第1項規定直接上級法院應依當事人之聲請或受訴法院之聲請為管轄之指定者,係為確保當事人所提民事事件得受法院公平審判,以保障其訴訟權,故所稱之直接上級法院,自係指審判上管轄各該爭議事件之上級法院,而與司法行政上之各級法院上下隸屬者無關。(二)復按依民事訴訟法第23條第1項第1款規定聲請指定管轄,須有管轄權之法院,因法律或事實不能行使審判權,或因特別情形,由其審判恐影響公安或難期公平者,始得准許。而有管轄權之法院是否具有「由其審判恐影響公安或難期公平」之特別情形,須以客觀具體之事實決之,非得以主觀臆測推定。相關法條:民事訴訟法第23條。 | 民事訴訟法第23條。 | true | Aaronfong |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1.json |
112年度台非字第36號 | 三 | [] | 被告經第一審判決論處罪刑,當事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刑」之部分提起上訴,第二審法院僅就該刑之部分審理,並撤銷第一審判決關於刑之部分,改判量處其他之刑。案經確定,檢察總長以第二審判決有應撤銷改判公訴不受理之情形,而提起非常上訴,經本院認為有理由,代替第二審就其裁判時應適用之法律予以裁判,而撤銷改判公訴不受理時,自係就全案包括罪刑部分均撤銷改判。是以,倘第二審法院僅就業經上訴之刑的部分審理,罪之部分未經上訴,而不在第二審法院審判範圍,非常上訴撤銷及改判範圍,自應包括第一審判決關於罪之部分及第二審判決關於刑之部分,以求公訴不受理之整體完整性,俾免罪或刑未及糾正而單獨存在。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5款、第348條 | 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5款、第348條 | true | Aaronfong | 112年度(5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
112年度台非字第98號 | 五 | [] | 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宣告多數罰金者,而依刑法第51條規定定其應執行之罰金刑時,關於「數罪併罰罰金定其應執行之易服勞役標準,應否受原確定判決諭知之折算標準之拘束?」本院先前具相同事實之裁判,已有複數紛爭見解之積極歧異。本件採為裁判基礎之法律見解,經徵詢庭與受徵詢庭均採受拘束說之見解,已達大法庭統一法律見解之功能,無須提案予刑事大法庭裁判,即應依該見解就本案逕為終局裁判。茲敘述理由如下:(一)科罰金之裁判,依刑法第42條第6項、刑事訴訟法第309條第3款規定,應由裁判之法院斟酌行為人之經濟及生活能力,於主文內一併諭知所科罰金之數額與易服勞役折算1日之額數,作為日後執行之依據。(二)數罪併罰,應依分別宣告其罪之刑為基礎,本於法定標準定其應執行之刑,刑法51條定有明文。觀諸同法第42條第4項規定:「依第51條第7款所定之金額,其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不同者,從勞役期限較長者定之。」足徵所謂宣告「其罪之刑」,不僅指主刑、從刑而言,亦包括諭知之易刑標準,否則即無所據以定其應執行之刑。是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而依刑法第51條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時,關於罰金易服勞役之折算,即應受原確定判決諭知之折算標準之拘束,縱所宣告易刑處分之折算標準或有不同,亦應依原諭知之折算標準定之,此為裁判確定效力之當然。本院72年度第10次刑事庭會議決議所稱:「數罪併罰有二以上裁判,均有易科罰金或均有易服勞役之情形,……關於易科罰金、易服勞役均依原確定裁判所諭知之標準折算」,亦同此旨趣。(三)關於罰金易服勞役之制度,於94年2月2日刑法修正公布(95年7月1日施行),增設前揭第42條第4項及第5項「罰金總額折算逾一年之日數者,以罰金總額與一年之日數比例折算。依前項所定之期限,亦同」之規定,乃數罪併罰中,有關罰金易服勞役折算標準之比較適用,以及罰金總額折算勞役期限逾1年之標準。此核與本院28年上字第1767號判決先例意旨,係闡述在單一宣告罰金刑,須其所科罰金之總額,依刑法第42條第3項規定(依現行規定為1,000元、2,000元、3,000元)折算之結果,均逾(1年)期限,始得依前開第5項前段規定之比例方法折算罰金總額之情形有別,不宜混淆。(四)至依其他一般案例,可能因法院將各罪之罰金各諭知不同折算標準,致定執行刑時,因採取同一標準折算,而不免發生以所定應執行之罰金刑折算易服勞役之日數,高於原數罪所定日數之總合或低於原定最高易服勞役最長日數之情形。是合併定罰金刑之應執行刑時,其金額之高低仍應為裁量權之適當行使,以免有逾越內部界限之情形,自屬當然。參考法條:刑法第42條、第51條 | 刑法第42條、第51條 | true | Aaronfong | 112年度(1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4.json |
113年度台上字第108號 | 五 | [] | 按家族之分曰「房」,「份」即份額,為應得之數。「房份」合稱,即派下子孫對祭祀公業享受權利與負擔義務之比例與份額。除另有約定外,於設立人各房間,係均分而平等,爾後派出之各房,則與各代分房數之相乘積數,成反比例,而為派下權所佔之比例。相關法條:民法第1條 | 民法第1條 | true | Aaronfong | 113年度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4.json |
113年度台上字第10號 | 八 | [] | (一)環境權係以自然環境,如空氣、水、土壤等為客體,權利主體為全體國民,屬全民共享權,因此環境保護有公益性,國家因環境保護義務所制頒之各種與環境法相關之法規命令,本屬公法關係,但如因維護特定利益目的,直接以可得特定區域人民之生活環境為保護對象,藉以保護其生命、身體、健康及財產者,生活環境利益(環境權)非不得私權化(環境私權化)而有私法性,該具體化之相關環境法規,於具體民事損害賠償事件被援引做為民法法規範依據法條之詮釋,應將該環境法規範保護目的、意旨、功能等,導入該請求權基礎之法條中,或透過內外部體系解釋一致性詮釋方法,一併觀察。基此說明,因環境公害民事損害賠償事件,持為請求權基礎之民法第184條第1項侵權行為法律關係,規範解釋論下之所謂「不法」或違法性之判斷、阻卻違法事由之有無,相關已被具體化有環境私權特性之環境法規,自得為不法性有無判斷之參考因素。至於是否屬環境公害事件,公害糾紛處理法第2條第1項明定,所稱公害,係指因人為因素,致破壞生存環境,損害國民健康或有危害之虞者。其範圍包括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振動、惡臭、廢棄物、毒性物質污染、地盤下陷、輻射公害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公告為公害者。本件依原審之事實認定,係因回填高污染之系爭轉爐石所致之民事損害賠償糾紛,自屬環境公害事件。(二)又人民之財產權受憲法保護,行為人(加害人)於自己之不動產(土地或建物)為財產權能之利用,因生產或利用行為造成環境影響,致與相鄰不動產所有人所享有之環境私權產生衝突者,行為人之行為是否構成「不法」,或屬自己財產權能利用之合法行為,應將加害行為之社會價值(例如生活物質生產或無價值純粹環境污染行為)、損害規避可能性、是否遵守行政取締基準、有無主管機關之許認可等,均應列入考慮因素。再因環境權私權化,已經主管部門以環境法規就特定區域居民之環境利益加以保護,如與加害人因自己財產之合理利用行為,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除身體、健康、生命之危害外,僅對被害一方之財產法益造成輕微損害,或以當時之科技技術無從避免者,加害一方可予免責,亦即環境私權係相對權,非絕對權。加害行為之危害結果,如為一般人所能容忍之程度,即有容忍義務。反之,如已超出可容忍範圍者,加害行為應被認定具有不法性。而判斷容忍度,各個具體環境法規所定之環境基準值(含環境污染物質排放基準),固為重要參考依據,但非謂基準值之遵守,當然可以構成免責事由,仍須按各具體個案情況,綜合被害利益之重大性(身體、健康權係絕對權)、加害行為態樣與該加害行為價值之有無,區域場所(如住宅區、農業生產區、工業區等),損害規避可能性等後,判斷之。已形成區域性環境私權保護者,民法物權編(民法第793條、第800條之1)之不動產相鄰關係,於環境公害事件有區域性、時間有持續性,應解為不以緊鄰者為限,界定得享有該生活環境利益者,該環境影響因以空氣、水流等為媒介,水流區域、空氣散佈範圍,亦係受保護範圍。(三)國家基於環境保護義務,依法定程序分別對空氣、水質、土壤污染及噪音等相關環境條件,制頒符合保護人民健康、生活環境期待之環境基準值,雖屬公法關係,並得執為判斷特定區域環境是否受到污染之參考因素,惟於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加害人之環境影響行為與結果,即使符合相關環境法規之規定,僅得為免於行政法制裁而已,尚無從當然構成民事責任之免責事由,仍應按具體個案情況,審酌前述各項因素,綜合判斷是否具有違法性。相關法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公害糾紛處理法第2條第1項 | 民法第184條第1項、公害糾紛處理法第2條第1項 | true | Aaronfong | 113年度3-4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7.json |
113年度台上字第216號 | 二 | [] | 銀行職員究有無銀行法第125條之2第1項所稱「違背其職務」之行為,首應判斷者為其職務之內容及範圍,而所稱職務係指職權事務,即職員於任職期內職掌之事務,本此職掌事務負有其處理之職權與職能。以理財專員提供客戶投資理財諮詢、規劃,以及受理客戶指示辦理特定投資理財型商品之購買、贖回案件之申請、送件而言,即應依該職員在整體業務流程中所擔任之職務、經手之事項為整體觀察,非將其各步驟或階段行為切割判斷,因此,倘於此流程中有處理非其專責之業務但有密切關連而使其專責業務易於完成或更為完備有所違背者,亦得成立此罪。又所稱「致生損害於銀行之財產或其他利益」,包含其應取得而未取得之具體損害。參考法條:銀行法第125條之2 | 銀行法第125條之2 | true | Aaronfong | 113年度(3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
113年度台上字第238號 | 六 | [] | 消滅時效,因請求而中斷,民法第129條第1項第1款定有明文。所謂請求,並無需何種之方式,只需債權人對債務人表示行使債權之意思即為已足。債權人執仲裁判斷,依仲裁法第37條第2項規定,聲請法院裁定許可強制執行,乃為實現其債權,雖非起訴,惟係經由法院向債務人表示行使仲裁判斷所載債權之意思,如已送達債務人,自屬民法第129條第1項第1款所定之請求,而發生中斷時效之效果。相關法條:民法第129條第1項第1款 | 民法第129條第1項第1款 | true | Aaronfong | 113年度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json |
113年度台上字第244號 | 三 | [] | (一)刑法強制猥褻罪既在保護被害人性自主決定權,是若行為之外觀已侵害被害人性自主決定自由,客觀上又足認係基於色慾而具性關聯,即足當之,至其有否刺激、滿足性慾之實際效果,應非所問。不論行為人與被害人間是否熟識或有無親誼關係,若明知違反被害人自由意思,仍不顧其反對而以違反意願之方法強行壓制觸摸被害人臀胸等部位,客觀上自足認係基於色慾而具性關聯之強制猥褻行為,尤不許行為人事後以彼此親誼關係密切為由,單方面主張所為無違倫常且未刺激或滿足自身性慾,以脫免強制猥褻罪責。(二)強制猥褻罪乃侵害、壓制被害人性意思形成、決定之自由;至乘人不及抗拒而性騷擾罪,則僅破壞被害人所享與性或性別有關之寧靜、不受干擾之平和狀態。觀其犯罪手段,強制猥褻罪與性騷擾罪雖均違反被害人意願,但前者已影響被害人性意思形成與決定之自由;後者則係於被害人不及抗拒之際,出其不意乘隙偷襲而為性關聯騷擾行為,二者保護法益及規範犯行手段各異其旨。參考法條:刑法第224條。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第1項 | 刑法第224條。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第1項 | true | Aaronfong | 113年度(3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
113年度台上字第275號 | 九 | [] | 商標廢止係對於合法註冊取得之商標權,因嗣後違法使用、未使用等原因,而解消其註冊制度,使商標權消滅。至商標權之效力何時消滅,商標法並未如評定制度,於第60條明文規定之,惟參諸同法第65條第3項規定「……原商標權人於廢止日後3年內,不得註冊、受讓或被授權使用與原註冊圖樣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及行政程序法第125條本文規定「合法行政處分經廢止後,自廢止時或自廢止機關所指定較後之日時起,失其效力」,應認商標係從廢止之日起始解消其商標註冊效力,而非溯及失效。至修正前智財審理法第16條第2項,乃規定審理智慧財產訴訟之民事法院,經實質判斷智慧財產權有應予撤銷或廢止之原因時,縱認該權利尚未經智慧財產專責機關予以撤銷或廢止,智慧財產權人就廢止生效後始發生之侵害行為,仍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非指商標廢止為溯及失效,此觀該條之立法理由即明。準此,商標廢止前既仍為有效商標,就該商標權存續期間之商標侵權行為,商標權人仍得請求損害賠償,不影響或妨礙已發生存在之損害賠償請求權。相關法條:商標法第60條、第65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 | 商標法第60條、第65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 | true | Aaronfong | 113年度3-4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8.json |
113年度台上字第292號 | 三 | [] | (一)免於身心傷害之身體權,雖非憲法明文列舉之權利,惟基於人性尊嚴理念,維護個人主體性及人格自由發展,亦屬憲法第22條所保障之基本權利。而人民之健康關乎生命之存續與品質,身體與健康同屬法律保障之人格法益,並與人性尊嚴之普世價值息息相關,是人民之健康權,乃內含於憲法保障身體權之一環。而憲法所保障之健康權,旨在保障人民生理機能及心理健康(精神狀態)之完整健全,不受任意侵害。故刑法傷害罪,係以身體、健康為其保護法益,並以維護個人身體的完整性、生理機能之健全,與心理狀態之健康為其內容。故所謂健康,當然包含生理及心理上之健康狀態。(二)以心理健康之傷害為例,其傷害是否重大,除須符合精神衛生法第3條第1項第1款規定精神疾病之定義外,尚須其所罹之精神疾病已達上開重大不治或難治之重傷要件,始能論以重傷罪。準此,法院關於被害人之思考、情緒、知覺、認知、行為及其他精神狀態有無因精神疾病之影響而有重大異常之表現?被害人適應原本生活之基本角色功能(職業、社交活動執行與日常生活之參與)是否因而發生重大障礙?及被害人是否因而需要長期持續接受醫療及照顧?被害人所罹之精神疾病是否已達不治或難治之程度等,攸關被害人心理健康之傷害是否已達重傷相關審酌事項之判斷,事涉醫療相關領域之專業知識,倘業已綜合專科醫師經診療或鑑定後之意見、被害人經治療後心理健康狀態及其原本生活基本角色功能之回復狀況等各項證據而為重傷之認定,如與證據法則無違,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參考法條:憲法第22條。刑法第10條第4項第6款。精神衛生法第3條第1項第1款 | 憲法第22條。刑法第10條第4項第6款。精神衛生法第3條第1項第1款 | true | Aaronfong | 113年度(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
113年度台上字第323號 | 四 | [] | (一)犯罪被害人(含少年事件被害人)依法享有訴訟上一定之地位或權利時,如未提起自訴,而由檢察官代表國家提起公訴,於程序上雖非當事人,而屬重要關係人,然基於憲法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之要求,其於法院程序進行中,仍應享有「一定」之程序參與權,以保障其受公平審判之權利(釋字第805號解釋意旨參照)。是法律保護被害人於訴訟程序參與之範圍及其程度,應以被害人受公平審判之權利是否因而獲得保障為斷,核與訴訟當事人之訴訟權保障範圍未必完全一致。(二)刑事訴訟法係以是否為上開影響人性尊嚴至鉅之特定犯罪案件被害人,且經法院裁定參與訴訟者,區分被害人有不同程度之程序參與權。如非經法院依法裁定參與訴訟之被害人,則僅有陳述意見權,其對於訴訟上其他重要之核心行為,諸如起訴效力所及之範圍、案件及證據之重要爭點、證據力(含證據能力、證明力)、證據調查(含聲請、範圍、次序及方法)、詢(詰)問被告或證人、言詞辯論(含事實認定及法律適用之意見)、科刑範圍及提起上訴與否等訴訟上行為,因不具有訴訟主體地位,則皆無法獨立行使;其所陳述之意見既非形成裁判基礎之行為,則祗能供法院參考,且對法院並無法律上拘束力;法院之判決書,對於被害人陳述之意見,亦毋需說明其採納或不採納之理由(第310條規定參照)。以上概屬立法者因考量非經法院依法裁定參與訴訟之被害人,業由代表國家之檢察官取代成為追訴主體,其訴訟上權利已獲保障,及衡量被害人訴訟參與制度與司法資源之合理有效利用等政策目的,而屬立法自由形成之範圍。即釋字第805號解釋意旨,亦認陳述意見權係被害人程序參與權之最低限度保障,尚難認有違憲之虞。是縱在具體個案上,未經法院裁定准許參與訴訟之被害人對於上開訴訟上重要核心行為之意見,業因檢察官引用而形成訴訟上主張,法院就此未予審理或說明其不予採納之理由,亦屬判決有無當然違背法令之情形,可循上訴、再審或非常上訴程序而獲救濟,核與違憲無涉,自不能不辨。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271條第2項、第271條之1第1項、第455條之38~第455條之47 | 刑事訴訟法第271條第2項、第271條之1第1項、第455條之38~第455條之47 | true | Aaronfong | 113年度(3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
113年度台上字第486號 | 一○ | [] | 按行政法院判決之拘束力,應以其所判斷之公法法律關係為範圍。宏○興公司係不服花○縣政府駁回伊對於該府依政府採購法第101條第1項第12款規定通知將刊登政府採購公報之異議,及系爭審議判斷駁回伊此部分之申訴,提起行政訴訟,系爭行政法院判決之拘束力即應以此為限。至於宏○興公司施作系爭工程之植栽及木作工項,已否完工、有無查驗不合格之瑕疵,及花○縣政府得否終止系爭契約之私法上權義事項,行政法院所為之判斷對民事訴訟並無拘束力。相關法條:民事訴訟法第400條、行政訴訟法第213條、第263條 | 民事訴訟法第400條、行政訴訟法第213條、第263條 | true | Aaronfong | 113年度3-4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9.json |
113年度台上字第502號 | 五 | [] | 警察依警察職權行使法、警察勤務條例等規定,行使其行政警察職權時,如察覺有特定之犯罪嫌疑,並發現可為證據之物,此時轉為司法警察之職權,縱未得受扣押標的權利人同意,仍得對該可為證據之物逕行扣押,尚不以附隨於搜索為必要。然既屬非附隨於搜索之扣押,自不得以搜索之方式發現可為證據之物,是於此種情形,應有「一目瞭然原則(Plainviewdoctrine)」之適用,亦即須符合:㈠警察有合法在場之理由;㈡可為證據之物十分明顯地出現於警察面前;㈢警察可以合法地接觸該可為證據之物等要件,故警察於非屬搜索之情形,僅能對人民之身體或場所、交通工具、公共場所為目視搜尋,尚不得為開啟密封物(如皮包、背包、置物箱、後車廂)等搜索行為,此與員警依刑事訴訟法第88條第1項規定逮捕現行犯後,得依同法第130條規定對受逮捕人之身體、隨身攜帶之物件、所使用之交通工具及其立即可觸及之處所為附帶搜索,以防免受逮捕人攜帶兇器危及執法人員或湮滅證據,故可為合於搜索目的之必要翻找、開啟,尚屬有間。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231條第2項。警察法第9條第3款。警察勤務條例第11條 | 刑事訴訟法第231條第2項。警察法第9條第3款。警察勤務條例第11條 | true | Aaronfong | 113年度(3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4.json |
113年度台抗字第248號 | 一二 | [] | 按調解成立者,與確定判決有同一之效力,此觀民事訴訟法第416條第1項後段、第380條第1項規定自明。又依強制執行法第4條第1項規定,強制執行固應依執行名義為之,惟執行名義成立後,執行債權人與執行債務人於另案訴訟就該執行名義所載請求權之內容成立調解者,經執行債務人提出該調解筆錄,執行法院得依形式上審查,判斷該請求權之存否及其內容,據以為強制執行;否則,執行債務人自得依強制執行法第12條第1項規定對之聲明異議。查系爭執行名義內容,第1項為:確認兩造間僱傭關係存在;第2項為:再抗告人應自109年4月25日起至相對人復職之日止,於109年5月5日給付相對人1萬3200元本息,其餘部分按月於次月5日給付相對人6萬6000元本息。而系爭調解筆錄第2條記載:「兩造同意於111年10月31日終止勞動契約關係」;第7條記載:「兩造間請求確認僱傭關係等事件,業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9年度勞訴字第157號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110年度勞上字第87號民事判決及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072號裁定確定在案,相對人(即本件再抗告人)應給付聲請人(即本件相對人)109年4月到復職日止(算至111年10月31日)之每月薪資及退勞金額總計為2,114,242元...」,則執行法院依形式上審查,是否不能依系爭調解筆錄判斷系爭執行名義所載請求權之具體內容而為強制執行?倘能判斷,再抗告人就相對人聲請強制執行之債權金額,於超過系爭調解筆錄所載債權金額部分,是否不得依強制執行法第12條第1項規定聲明異議,請求執行法院駁回相對人該部分強制執行之聲請?非無疑義。相關法條:民事訴訟法第380條第1項、第416條第1項後段、強制執行法第4條第1項、第12條第1項 | 民事訴訟法第380條第1項、第416條第1項後段、強制執行法第4條第1項、第12條第1項 | true | Aaronfong | 113年度3-4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1.json |
113年度台抗字第323號 | 一三 | [] | (一)對於抗告法院所為抗告有無理由之裁定再為抗告,僅得以其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民事訴訟法第486條第4項定有明文。審酌同法第436條之2第1項之逕向最高法院抗告及第486條第4項之再為抗告,皆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限,性質上均屬法律審之範圍,故有關第三審程序之規定,其性質相通者,亦應可準用(同法第495條之1第2項立法理由參照)。惟憲法第16條所規定之訴訟權,係以人民於其權利遭受侵害時,得依正當法律程序請求法院救濟為其核心內容。是法院於適用、解釋法律時,應避免使人民於其權利遭受侵害時,全無依正當法律程序請求救濟之途徑。基此,同法第486條第4項之再為抗告,是否依同法第495條之1第2項準用同法第476條第1項規定,應視其性質判斷,未可一概而論。(二)假扣押係保全程序,假扣押裁定具隱密性,為防止債務人隱匿或處分財產,以保全債權人之強制執行,其執行應依強制執行法第132條第1項規定,於裁定送達債務人之同時或送達前為之,是於假扣押裁定前,債務人並無提出事實、證據之機會。惟對於假扣押聲請之裁定抗告者,為保障債權人及債務人之程序權,並使法院能正確判斷原裁定之當否,應賦予債權人及債務人於抗告法院裁定前有陳述意見之機會,此觀民事訴訟法第528條第2項規定自明。是雖假扣押裁定基於其隱密性,於假扣押裁定作成前無法令債務人有陳述意見之機會,但為確保其有參與程序之機會,仍應使當事人於抗告審之裁定作成前,得就其權利伸張與防禦具重要性之事項為充分陳述,其內涵應包括當事人得對事實有所主張,並得提出證據,方能使當事人藉其陳述以影響法院心證之形成。然若債權人聲請假扣押後,未獲第一審法院准許,債權人對駁回其假扣押聲請之裁定提起抗告,考量假扣押隱密性仍應予維持,抗告法院固無先使債務人有陳述意見之機會,如抗告法院認抗告有理由,改為准予假扣押而自為裁定者,審酌此時已無妨礙假扣押制度目的之情形,倘於債務人提起再抗告程序準用民事訴訟法第476條第1項規定,債務人(再抗告人)不得提出新事實、新證據,將使其權利遭受侵害,而無事實審之審級,形同無依正當法律程序請求救濟之途徑。職是,於類此假扣押事件之債務人,對准許假扣押之抗告裁定提起再抗告事件,除其聽審權曾受保障外,按其性質,不得逕依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2項準用同法第476條第1項規定,否准債務人提出影響裁判結果之新事實、新證據,以符憲法保障訴訟權之旨意。(三)再抗告意旨以:伊有高達8,943萬2,081元之現金及有價證券、2部價值計千萬元之汽車及每年固定之薪資及股利收入,並無現有財產顯低於相對人請求金額之情形,亦無隱瞞財產、金流或脫產之行為,即無假扣押之原因等情,並提出存款暨有價證券價值總表、存款查詢明細等為證。如果屬實,則本件債權有無將來不能強制執行或甚難執行之虞?攸關相對人是否釋明假扣押原因之判斷,自應調查認定。原法院基於假扣押程序之隱密性,於裁定前未使再抗告人有陳述意見、提出事證之機會,致未及審酌該事實證據,固不可歸責於原法院,惟此乃法律制度設計及其運行所使然,為保障再抗告人之程序權,仍應認其於再抗告程序中得提出新事實、新證據,無民事訴訟法第476條第1項規定適用。而本院為法律審,不為事實、證據之調查,故關於假扣押裁定之事實認定,應由原法院為之。相關法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第1項、第476條第1項、第486條第4項、第495條之1第2項、第528條第2項、強制執行法第132條第1項 | 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第1項、第476條第1項、第486條第4項、第495條之1第2項、第528條第2項、強制執行法第132條第1項 | true | Aaronfong | 113年度3-4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2.json |
113年度台抗字第33號 | 八 | [] | 按強制執行法第75條第3項規定,建築物及其基地同屬於債務人所有者,得併予查封、拍賣。其立法意旨係為避免僅就建築物或基地拍賣,事後衍生所有人間複雜之法律關係,故明定以併付拍賣為宜。非謂執行法院於核定不動產之拍賣條件時,僅得於前開情形,始得就數宗不動產合併拍賣。為避免衍生複雜法律關係、增加拍賣價額、提高應賣意願或其他考量,執行法院非不得於強制執行法第75條第3項所定以外之情形,本其職權,就數宗不動產裁量為合併拍賣。又不動產合併拍賣者,既經分別核定各宗之拍賣底價,各不動產之拍賣所得即無混淆之虞,是得合併拍賣之數宗不動產,亦不以同一債務人所有為限。相關法條:強制執行法第75條第3項 | 強制執行法第75條第3項 | true | Aaronfong | 113年度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7.json |
113年度台抗字第56號 | 九 | [] | 按訴訟資料涉及營業秘密者,法院得依聲請或依職權裁定不予准許或限制訴訟資料之閱覽、抄錄或攝影,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9條第2項定有明定。次按當事人得向法院書記官聲請閱覽、抄錄或攝影卷內文書,或預納費用聲請付與繕本、影本或節本;惟卷內文書涉及當事人或第三人隱私或業務秘密,如准許聲請,有致其受重大損害之虞者,法院得依聲請或依職權裁定不予准許或限制閱覽、抄錄或攝影卷內文書,此觀民事訴訟法第242條第1項、第3項規定自明。該條所規定之卷內文書,包括法院辦理該事件所製作之文書、當事人於訴訟進行中提出之文書,及法院依當事人聲請之證據方法,依法調取之相關文書。又限制閱覽訴訟資料與秘密保持命令之適用要件、救濟程序不同,營業秘密在已有秘密保持命令可資保護下,究有無再限制閱覽訴訟資料之必要,仍應由法院視個案情形,妥適權衡,俾兼顧營業秘密之保護及訴訟防禦權之保障,非謂核發秘密保持命令,即無限制閱覽訴訟資料之必要。相關法條:民事訴訟法第242條第1項、第3項、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9條第2項 | 民事訴訟法第242條第1項、第3項、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9條第2項 | true | Aaronfong | 113年度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8.json |
113年度台抗字第6號 | 七 | [] | 按法院得就保護機構為免供擔保之裁定,投保法第34條第2項定有明文。蓋保護機構提起團體訴訟之功能,係使投資人及交易人之損害能獲得補償,進而達到制裁不法,並穩定經濟、金融秩序之功能,具有相當之公益性,且鑒於團體訴訟所得求償之金額相當鉅大,若依實務上保全程序須繳納訴訟標的三分之一之擔保金,恐仍為相當大之數額,將來聲請領回擔保金,尚須相當時日,恐造成保護基金運作上之困難(該條項立法理由參照)。是故,法院於酌定准許保護機構依投保法第28條規定為假扣押之擔保額時,除應斟酌債務人因假扣押所受之損害外,尚須審酌保護機構是否因提供擔保,將造成其保護基金運作困難,而減損其保護投資大眾權益及穩定經濟、金融秩序之功能等加以比較衡量。原法院見未及此,未依上開規定及說明意旨為審酌,逕定上開擔保額,尚有可議。相關法條: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第34條第2項 |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第34條第2項 | true | Aaronfong | 113年度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json |
113年度台抗字第93號 | 一○ | [] | 按執行法院如發現債權人查報之財產確非債務人所有者,應命債權人另行查報,於強制執行開始後始發見者,應由執行法院撤銷其執行處分,強制執行法第17條定有明文。而債權人查報之財產是否確屬債務人之財產,執行機關僅能就財產之外觀認定,如係不動產,即應以地政機關登記名義之外觀,作為調查認定之依據。次按法人或寺廟在未完成法人設立登記或寺廟登記前,取得土地所有權或他項權利者,得提出協議書,以其籌備人公推之代表人名義申請登記。其代表人應表明身分及承受原因。登記機關為前項之登記,應於登記簿所有權部或他項權利部其他登記事項欄註記取得權利之法人或寺廟籌備處名稱,復為土地登記規則第104條第1項、第2項所明定。地政機關本於該規定,於登記簿所有權部其他登記事項欄所為註記,既在公示該寺廟在尚未完成法人設立登記或寺廟登記前,已取得土地所有權之事實,與土地所有權歸屬之認定密切相關,則上開所謂地政機關登記名義之外觀,自應包括上開註記在內。相關法條:土地登記規則第104條第1項、第2項、強制執行法第17條 | 土地登記規則第104條第1項、第2項、強制執行法第17條 | true | Aaronfong | 113年度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9.json |
113年度台簡上字第8號 | 一一 | [] | 按債之更改,係成立新債務而使舊債務消滅之契約,新舊債務不具同一性,為原債務擔保之質權、抵押權、留置權、保證等,隨同原債務而消滅,當事人如不具更改之法效意思(更改意思),無由成立。更改契約成立之法律效果,對於當事人權益影響甚大,倘當事人意思表示不明確,原則上不得認定有更改意思。更改意思存否,涉及意思表示解釋,應探求當事人之真意,盱衡事前之交涉商議過程、契約目的、經濟價值、社會客觀認知作全盤觀察。當事人無更改意思,而以契約變更給付債務,所成立者為債務變更契約,債之關係之同一性並未改變。相關法條:民法第98條、第320條 | 民法第98條、第320條 | true | Aaronfong | 113年度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0.json |
113年度台非字第22號 | 四 | [] | 幫助犯係從屬於正犯而成立,其處罰係從屬於正犯之構成要件該當性與違法性,除有處罰預備犯之特別規定外,若正犯未至著手階段,因無可罰之正犯,即無可罰之幫助犯可言。是檢察官如對被告之幫助犯犯罪提起公訴,除其如何為幫助之行為,起訴書應予記載外,關於正犯如何實行犯罪,亦當記載,始足以界定檢察官所起訴之範圍,其若無之,法院即無從判斷應予審判之犯罪事實為何,乃屬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法院本應依同法第303條第1款規定,逕為不受理之判決。惟為確實促使檢察官負舉證責任及防止其濫行起訴,刑事訴訟法第161條第2項已明定中間審查機制,以免被告遭受不必要之訟累,並節約司法資源,且藉由賦予檢察官補正證明方法之機會,尤在被害人求償無門之情形,仍得以維護檢察官為被害人權益所得行使之公訴權能。從而,倘檢察官之起訴書,僅記載幫助犯之幫助行為事項與此部分之證據,卻無關於正犯之犯罪事實,當認其所指出之證明方法,顯然不足以認定被告有成立犯罪之可能,法院允宜依同法第161條第2項規定,於第一次審判期日前,以裁定定期通知檢察官補正;逾期不補正者,得以裁定駁回其起訴,俾維護檢察官為被害人權益所得行使之公訴權能,並兼顧被告人權之保障。參考法條:刑法第30條第1項。刑事訴訟法第161條第2項、第303條第1款 | 刑法第30條第1項。刑事訴訟法第161條第2項、第303條第1款 | true | Aaronfong | 113年度(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
得行使時之始點及期間以為判斷。相關法條:民法第227條之2 | 整款等事件按當事人依民法第227條之2情事變更原則規定,請求法院增加給付者,乃形成之訴。該形成權之除斥期間,法律雖無明文,然審酌本條係為衡平而設,且規定於債編通則,解釋上,自應依各契約之性質,參考債法就該契約權利行使之相關規定定之。承攬人基於承攬契約,依情事變更原則請求增加給付,宜從速為之,否則徒滋糾紛。關於除斥期間之起算,則應以該權利完全成立時為始點。至於權利何時完全成立,則應依個案情節,妥適認定。又法院為增加給付之形成判決確定後,其就新增加給付之請求權始告確定發生,該請求權之時效始能起算。故當事人提起上開形成之訴及給付之訴,是否逾除斥期間或請求權消滅時效期間,自應分別認定各該權利完全成立 | [] | 得行使時之始點及期間以為判斷。相關法條:民法第227條之2 | 民法第227條之2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