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1
29
id
stringclasses
139 values
description
sequencelengths
0
0
main
stringlengths
29
6.18k
article
stringlengths
5
2.01k
validity
bool
1 class
contributor
stringclasses
1 value
from
stringlengths
30
38
111年度台上字第2231號
十四
[]
著作權法第9條第1項規定:「下列各款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一、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二、中央或地方機關就前款著作作成之翻譯物或編輯物三、標語及通用之符號、名詞、公式、數表、表格、簿冊或時曆四、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五、依法令舉行之各類考試試題及其備用試題。」可見有關著作權標的之限制,並未包含違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亦即違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並非不得取得著作權之消極要件。故色情著作是否受著作權法保護,仍應視其是否符合著作權法所要求之原創性而定,而不問其創作之品質如何,倘符合著作之要件,即應受著作權法保護,不因該創作不容於一般社會道德或法律標準,即認其非著作。至於該色情著作是否違反其他法令,亦不影響色情著作是否受著作權法保護之判斷,此係截然不同之二事,不能混為一談。本件原判決已說明附件編號1至18所示之18部色情影音光碟經原審勘驗結果,影片之拍攝手法、場景設定、情節設計、故事流程、服裝設計、演員間依據不同劇情設計所發展出不同互動關係、在各式情境下之情緒表達等,均足以表現作者想傳遞的情慾精神思想,而可表達作者之個性或獨特性,具有最低程度之創意,有勘驗筆錄在卷可憑,認屬我國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1款所稱之著作,不因創作人創作出不容於一般社會道德或法律標準之作品,即否認該創作非為著作。至於色情影音光碟是否違反其他法令,應依各該法令,不影響色情著作是否應受著作權法保護之判斷,楊○○等7人辯稱色情影音光碟違反公序良俗不應受著作權法保護云云,自不足採。又視聽著作之內容除劇情外,尚包含導演拍攝手法、演員演出方式、服裝道具設計、燈光音樂等,故即使相同劇情亦可創作出不同之視聽著作,而附件編號1至18所示之18部色情影音光碟,雖設定以男女性交行為作為影片拍攝主題,並為敘事之主要素材,然其影片內容並非僅單純男女性交行為場景之拍攝,而係具備創作者情慾思想之精神作用表達,已達著作權法最低創作程度之要求,楊○○等7人辯稱該18部色情影音光碟僅表達男女性交行為,不應受著作權法保護云云,並不足採。所為論敘,於法尚無不合。參考法條: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1款
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1款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4-5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3.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2294號
[]
按民國108年4月17日修正公布之證券交易法第179條,將101年1月4日修正之原條文分列為2項之「法人違反本法之規定者,依本章各條之規定處罰其為行為之負責人。外國公司違反本法之規定者,依本章各條之規定處罰其為行為之負責人。」規定整併為1項,修正為「法人及外國公司違反本法之規定者,除第177條之1及前條規定外,依本章各條之規定處罰其為行為之負責人。」而參諸該法於101年1月4日所增訂之第4條第2項,已明確規定「外國公司」之定義為「以營利為目的,依照外國法律組織登記之公司」,另亦增訂第5章之1章名為「外國公司」及第165條之1至第165條之3條文並特別規定「外國公司」如何準用本法相關規定之依據。準此,證券交易法第179條於上開修正前後,既同將「法人」及「外國公司」規定違反本法者,應依本章各條之規定處罰其「為行為」之負責人,即可知該違反本法之犯罪主體係分別為第179條所稱之「法人」及「外國公司」,僅係就受處罰者,規定為「為行為」之負責人。故於該罪之犯罪主體,究為法人或外國公司,既攸關犯罪主體之區隔,自應詳為認定明白,以資正確論處罪名,否則即有理由矛盾或理由不備之違法。參考法條:證券交易法第177條、第179條
證券交易法第177條、第179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1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2301號
[]
按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7條第3項、第8項規定,納稅者基於獲得租稅利益,違背稅法之立法目的,濫用法律形式,以非常規交易規避租稅構成要件之該當,以達成與交易常規相當之經濟效果,為租稅規避。稅捐稽徵機關仍根據與實質上經濟利益相當之法律形式,成立租稅上請求權,並加徵滯納金及利息。第3項情形,主管機關不得另課予逃漏稅捐之處罰。但納稅者於申報或調查時,對重要事項隱匿或為虛偽不實陳述或提供不正確資料,致使稅捐稽徵機關短漏核定稅捐者,不在此限。是納稅義務人意圖規避稅捐以減少或免除稅負,濫用私法自治之契約自由,不選擇稅法上通常之法律形式,卻以取巧方式、迂迴行為或非常規之法律形式,以避免稅捐構成要件的滿足,而減輕其稅負者,為租稅規避,性質上係違背稅法立法目的之脫法行為,其課稅事實在客觀上並未被隱匿或偽造。例如,所有權人先將其房地贈與其成年子女並辦竣戶籍登記後,於短期內即再行出售第三人。即係以合法迂迴(非常規)的交易形式,利用其子女名義銷售房地,以符合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第5條第1項第1款免徵規定,而規避特種貨物稅之核課。因所有權人贈與子女房地之意思表示並無瑕疵,稅捐稽徵機關核發贈與稅免稅證明書,於法亦屬有據,其客觀交易事實並未遭隱瞞或偽造,只是其贈與目的不在供子女長期居住使用而已。但納稅義務人如積極使用詐術或其他不正當之方法,對重要事項隱匿或為虛偽不實陳述或提供不正確資料,致使稅捐稽徵機關短漏核定稅捐者,乃違反稅法上誠實義務之行為,則應成立稅捐稽徵法第41條之逃漏稅捐罪。例如,使用假統一發票作為申報進項成本之憑據而逃漏營業稅,在統一發票上所表彰之交易當事人間並無實際之交易事實,卻積極提出假統一發票致使稅捐稽徵機關陷於錯誤而短漏核定營業稅。前者係相近於延遲繳稅之違章行為,僅加徵滯納金及利息;後者則為違法行為,應負刑事責任,自不能不辨。故納稅義務人所使用之方法是否為詐術或類似詐術之不正當方法,自應於犯罪事實內翔實記載,並於理由內敘明所憑之依據及其認定之理由,始為適法。參考法條: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7條。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第5條。稅捐稽徵法第41條
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7條。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第5條。稅捐稽徵法第41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6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2314號
[]
按證交法第20條第2項規定,發行人依本法規定申報或公告之財務報告及財務業務文件,其內容不得有虛偽或隱匿之情事。依其文義,係指「依本法(證交法)」規定應申報或公告之財務報告及財務業務文件,且該已申報或公告之文件內容有虛偽或隱匿者而言;未經申報、公告或非依證交法或其授權訂定之法令規定所為申報或公告之財務業務文件,縱與公司財務業務有關,亦非本項規定所稱之財務業務文件。相關法條:證券交易法第20條
證券交易法第20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2337號
十五
[]
刑法係採刑罰與保安處分雙軌制度,在刑罰之外,於總則編第12章,設有保安處分專章,對於具有將來犯罪危險性之行為人,施以矯正、教育、診療等拘束身體、自由之適當處分,以達教化、治療,並防止其再犯而危害社會安全之目的。故保安處分之適用,乃針對行為人或其行為經評估將來對於社會可能造成之高度危險性,為補充或輔助刑罰措施之不足或不完備,依比例原則裁量適合於行為人本身之具體矯正、治療或預防性等拘束人身自由之補充性處分,而與刑罰之憲法上依據及限制有本質性差異。從而,保安處分,尤其是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其制度之具體形成,包括規範設計及其實際執行,整體觀察,倘與刑罰有明顯區隔,即為法之所許(司法院釋字第799、812號解釋意旨參照)。而刑法第87條第1項、第2項所定,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原因而成為無責任能力或限制責任能力(含瘖啞者)之人宣告的監護處分,固含有拘束人身自由之性質,惟實務上係令入醫療院所接受專業精神診療(包含門診治療或住院治療),並非禁錮於監獄執行,其隔絕性、苛酷性難以等同視之,已有明顯的區隔,更不具替代性,自不能以已受刑罰宣告為由,逕謂無再予施以監護處分的必要。再者,此等監護處分之宣告,係以行為人的犯罪情狀足認有再犯或有危害公共安全之虞為要件,本重在於社會防衛之需求,以隔離、教育、治療等方法,改善或減低行為人再犯的欲望,期使復歸社會,達成個別預防之效果,並非以預期之矯治成果為唯一考量,否則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向為不治或難治之疾患,若謂無法治癒,即認無庸宣告監護,其制度目的豈非落空?殊非法之本旨。參考法條:刑法第87條第1項、第2項。
刑法第87條第1項、第2項。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4-5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4.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2344號
[]
按維護人性尊嚴與尊重人格自由發展,乃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核心價值。隱私權雖非憲法明文列舉之權利,惟基於人性尊嚴與個人主體性之維護及人格發展之完整,並為保障個人生活私密領域免於他人侵擾及個人資料之自主控制,隱私權乃為不可或缺之基本權利,而受憲法第22條所保障。其中就個人自主控制個人資料之資訊隱私權而言,乃保障人民決定是否揭露其個人資料、及在何種範圍內、於何時、以何種方式、向何人揭露之決定權,並保障人民對其個人資料之使用有知悉與控制權及資料記載錯誤之更正權。惟憲法對資訊隱私權之保障並非絕對,國家得於符合憲法第23條規定意旨之範圍內,以法律明確規定對之予以適當之限制(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03號解釋意旨參照)。又現今網路科技發達,搜尋引擎業者提供網路檢索及連結服務,各自本於其商業上之考量,運用獨特之演算法,對公開網頁進行搜尋及建立排列索引,屬商業上之意見表達,應受言論自由之保障;網路使用者得自網路蒐集、處理或利用資訊,加速資訊流通,滿足公眾知的權利;然個人隱私權因此受侵害之可能性相對大為提高,為保障個人資訊自主決定之人格權及隱私權,自有規範蒐集、處理及利用個人資料之必要,此觀個資法第1條所定該法之立法理由即明。依該法第5條、第11條第3項前段、第4項、第19條第1項第7款規定:「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或利用,應尊重當事人之權益,依誠實及信用方法為之,不得逾越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並應與蒐集之目的具有正當合理之關聯」、「個人資料蒐集之特定目的消失或期限屆滿時,應主動或依當事人之請求,刪除、停止處理或利用該個人資料」、「違反本法規定蒐集、處理或利用個人資料者,應主動或依當事人之請求,刪除、停止蒐集、處理或利用該個人資料」、「非公務機關對個人資料之蒐集或處理,除第6條第1項所規定資料外,應有特定目的,並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七、個人資料取自於一般可得之來源。但當事人對該資料之禁止處理或利用,顯有更值得保護之重大利益者,不在此限」。是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或利用,不得逾越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資訊主體對於曾經合法公開於網路之個人資料,因時間經過,其被蒐集、處理或利用之特定目的已不存在,或已逾越該目的之必要範圍,得請求該資料之蒐集或處理者刪除或停止處理。倘其資料取自一般可得之來源,當事人對其禁止處理或利用,顯有更值得保護之重大利益,亦得請求刪除其蒐集或處理之結果。資料主體請求刪除個人資料時,該特定目的是否存在、有無逾越必要範圍、資訊主體有無值得保護之重大利益,應就資訊主體係自然人或法人、是否屬公眾人物、是否為未成年人,個別資訊之性質,是否與資料主體之職業生涯或私人領域相關,資料內容是否正確或含有誤導或易誤導之內容、或屬仇恨、侮辱或誹謗言論,是否僅屬個人意見或為真實事實之陳述,是否久未更新或對資料主體造成偏見、歧視或不合比例之隱私負面影響,是否將置資料主體於險境,其私人活動或領域受干擾程度,資料處理者就資料使用有無正當利益、其因蒐集、處理或利用所獲得之利益與資料主體因此所受損害,及原始資料之公開是否因新聞報導或法定義務所為,其內容是否具一定公益性,資料處理者因刪除該蒐集或處理結果所受之損害與資料主體因此所受利益,倘刪除是否影響或妨礙公眾知的權利之公共利益,公眾有無其他正當資訊取得來源等相關因素,為法益之權衡。倘該資料存在已有相當時日,尤應審酌上開各因素是否因時間之流逝而發生變動。相關法條:憲法第22條、第23條、司法院釋字第603號、個人資料保護法第5條、第11條第3項前段、第4項、第19條第1項第7款
憲法第22條、第23條、司法院釋字第603號、個人資料保護法第5條、第11條第3項前段、第4項、第19條第1項第7款
true
Aaronfong
113年度3-4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2360號
[]
基於法官知法原則,法院審理具體個案,就調查證據所得之事實,須加以評價、賦予法律效果所依據之法規,原則上並非待證事項,當事人本無舉證之責任。惟該法律適用三段論下大前提之法規存否,如習慣、地方制定之法規或外國法為法院所不知者,即應由當事人負舉證之責任,法院並得基於自由證明之方式加以探知,此觀民事訴訟法第283條規定:「習慣、地方制定之法規及外國法為法院所不知者,當事人有舉證之責任,但法院得依職權調查之」即明。相關法條:民事訴訟法第277條、第283條
民事訴訟法第277條、第283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7.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2586號
[]
陸海空軍刑法第17條第1項第2款規定之「間諜活動」,依軍事刑法之本質,係指在我方為隱秘行動,或構造虛妄事實,或刺探、收集我方有關軍事之情報以供敵人使用者而言,含括現役軍人洩漏或交付自己持有、接觸或知悉之軍事機密、國防秘密或軍中公務資訊於敵人之間諜,此與同法第20條第2項規定,係專就洩漏或交付軍事機密於敵人之行為而為規範者有別。至敵人之間諜對所刺探、收集之有關軍事情報,究有無利用價值,實際得利,給予對價等,均非所問;而所稱「間諜」,亦不以具敵人之身分為必要始有其適用。又現役軍人既依憲法負有保國衛民使命,而與國防、軍事安全或利益有關,其將所持有、接觸或知悉之軍事機密、國防秘密或軍中公務資訊,交付於敵人之間諜使用,如係基於幫助敵人之間諜從事刺探、收集我方有關軍事情報之犯意,不論係直接故意或間接故意,均足認已有利於敵人之目的,縱所交付之情報並非依國家機密法核定等級之國家機密或軍事機密,仍無礙於陸軍海空軍刑法第17條第1項第2款所定幫助敵人之間諜從事活動罪之成立。參考法條:陸海空軍刑法第17條、第20條
陸海空軍刑法第17條、第20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9-10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2596號
[]
刑法沒收犯罪所得或追徵其價額,藉由澈底剝奪犯罪行為人之實際犯罪所得,使其不能坐享犯罪之成果,以杜絕犯罪誘因,性質上類似準不當得利之衡平措施,俾回復犯罪發生前之合法財產秩序狀態,著重所受不法利得之剝奪,故如實際有不法利得者即應予剝奪。從而,在實體規範上擴大沒收之主體範圍,除沒收犯罪行為人之犯罪所得外,於刑法第38條之1第2項明定「明知他人違法行為而取得」、「因他人違法行為而無償或以顯不相當之對價取得」或「犯罪行為人為他人實行違法行為,他人因而取得」之犯罪所得,仍應向取得犯罪所得之第三人諭知沒收,避免該第三人因此而獲得利益,藉此防止脫法並填補制裁漏洞,以澈底追討犯罪所得,俾符合公平正義。基此,犯罪所得歸屬何人,係取決於事實上對財產標的之支配、處分權,無關乎民法上所有權歸屬或合法有效判斷,尚不能以財產標的並未移轉於犯罪行為人所有為由即認不能沒收;所稱取得犯罪所得之第三人係指犯罪行為人以外之任何不法利得受領人而言,並不包括財產標的之原所有權人或因犯罪而得行使求償權之人在內。是若犯罪行為人已取得對犯罪所得之實質支配管領,事實上並無第三人取得犯罪所得,且未將犯罪所得返還予被害人,自仍應對犯罪行為人諭知沒收犯罪所得或追徵其價額。至於經判決諭知沒收之財產,雖於裁判確定時移轉為國家所有,但被害人仍得本其所有權,依刑事訴訟法第473條規定,聲請執行檢察官發還;又因犯罪而得行使請求權之人,如已取得執行名義,亦得向執行檢察官聲請就沒收物、追徵財產受償,則均屬檢察官執行之事項,此與第三人參與之沒收特別程序,賦予財產可能被沒收之第三人程序主體之地位,俾其有參與程序之權利與尋求救濟之機會,尚屬有別。本件依原判決犯罪事實之認定及其理由之說明,被告既利用犯罪不法手段,自告訴人吳○○處取得對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之實質支配管領力,縱該車之所有權人係劉○(吳○○之母),仍應以對該車有事實上支配力之被告為沒收對象,自無違誤。上訴意旨謂原審應依刑事訴訟法第7編之2沒收特別程序規定,對劉○開啟第三人參與沒收程序等語,尚屬誤解,要非合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參考法條:刑法第38條之1。刑事訴訟法第473條
刑法第38條之1。刑事訴訟法第473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6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2672號
[]
所謂「秘密證人」係指一切以秘密方式陳述親身觀察或經歷事實之第三人,又稱為「匿名證人」。緣因證人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因證人之證言會受其心理、情緒、智識結構、想像力、外部暗示或干擾之影響,故有保障證人自由作證權利之必要,以擔保其證言之真實性、可靠性及憑信性。若證人之作證過程係處於一種高度威脅及壓力之環境與狀態中,不但可能影響證人以往之記憶,且會使其不能或不敢出庭作證,甚或陳述不實之證言而偽證。因此,對於「秘密證人」作證施以秘密程序保護之目的,除可避免遭被告或其同夥報復外,並能維護證人之個人隱私,及在安全無慮之環境下作證,可以減低其精神壓力,以利於犯罪之偵查、審判。又為兼顧並完成被告在憲法第8條、第16條所賦與之正當法律程序及訴訟權,受保護之「秘密證人」,原則上必須願意在檢察官偵查或法院審理中到場作證,陳述自己所見所聞之犯罪事證,並依法接受對質及詰問,始足當之(司法院釋字第384、582、636、789號解釋意旨,證人保護法第3條參照)。是對於應秘密或須保護之證人身分資料、筆錄及文書確保、閱覽限制、訴訟程序上之偵查、審理及被告對質、詰問權保障、審判程序公開辯論與否、檢舉人身分保密、人身安全保護及生活安置等,均設有特別保護規定(證人保護法第11條至第13條、第15條、第16條、第20條,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1條、第12條,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2條、第16條第1項、第18條,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2條第2項、第3項、第13條第2項至第4項、第19條、第36條,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11條、第12條、第14條,人口販運防制法第21條至第23條、第25條、第26條,入出國及移民法第41條第3項、第43條第1項參照)。以上措施無非為使秘密證人不再畏於出庭作證,俾案件之偵查及審判能順利進行。是於載有秘密證人證言之文書(如裁判書、決定書等),為免因內容記載詳盡導致證人身分曝光,縱有敘述簡略或看似非親自見聞者以第三人口吻為陳述,然只要法官綜合並比對案內一切證據及附件資料,足以確認秘密證人之陳述係出於親身經歷見聞所為,且有補強證據以增強其陳述之憑信性,經合法踐行調查程序後,即得採信作為判決之基礎,尚不能因此特殊性質之秘密證人之裁判書記載似有不足或齟齬,即認有判決理由不備或矛盾之違法。本件原判決理由所援引並採擷秘密證人甲7及甲3分別於偵查及原審時所為上訴人如何幫助犯加重詐欺取財等犯行之證言,雖看似與本案無關之旁觀者所傳述之證詞,惟經比對其等之密封身分資料,其2人均為證言中所述在場親自見聞之人,且均於原審時經交互詰問,再綜合與其等所述相符之證人張○諒、陳○銓、蔡○雄、甲1、甲2、甲4、甲5、甲6及卷附之搜索本件詐欺集團所查扣之相關電信流及機房等資料以為補強,認上開補強證據已足以佐證證人甲7及甲3陳述之真實性,因而認定上訴人成立犯罪。所為論斷,核無違反經驗法則、論理法則,亦無任意推定犯罪事實、違背證據法則、判決理由不備或矛盾之違法。參考法條:憲法第8條、第16條。證人保護法第3條
憲法第8條、第16條。證人保護法第3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7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2682號
[]
刑法妨害婚姻及家庭罪章第241條第1項略誘罪規定,處罰以違反被誘人意思之不正方法,使其入於行為人之實力支配下,而脫離家庭等監督權人之略誘行為,其規範目的除保護被誘未成年人之自由法益外,固兼及家庭及其他監督權人之監督權,以維持家庭之圓滿;惟隨著家庭結構變遷、社會生活及觀念之轉換,處罰略誘罪所保護之家庭監督權,其內涵已由傳統尊長權獨攬之「家本位」、父權為大之「親本位」,進展至現代以保護教養未成年子女、增進子女福祉為目的之「子女本位」,於嬗遞過程中,已逐步淡化權利之觀念,轉為置重於義務之「義務性親權」。是父母對於未成年人親權之行使,應在無損於未成年子女之利益範圍內,始存有正當性,俾落實憲法保障未成年子女人格權及人性尊嚴之意旨,並與「兒童權利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所揭示兒童、少年均應享有國家、社會、家庭因其未成年身分,所給予特別保護與協助措施之精神相契合。又處罰略誘罪所追求之「家庭圓滿」,因社會自由化與多元化之漸次發展,個人人格自主之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與肯定,維繫家庭之婚姻所承載之社會功能,已非徒求於配偶互相扶持依存、於形式上同居照護子女,尤需置重於對未成年子女之完善照料,始得謂為圓滿。觀諸本院向來見解,咸認略誘罪之成立,主觀上須有惡意之私圖,以不正之手段,將他人置於自己實力支配之下,方能構成,基於對未成年人予以特別保護與協助之目的,所為救助、照顧未成年人之行為,尚與出於惡意私圖之略誘行為有別,亦係本罪應首重於維護未成年子女利益之體現。因此,父母雙方共同行使親權(監督權)之情形,一方因感情破裂而不願繼續同居時,未徵得他方同意,即攜其未成年子女離去共同居住處所之單方行使親權行為,是否應論以略誘罪,應併考量其子女利益之維護,以為論斷。舉如:離家之父或母一方與未成年子女間客觀上依附關係之密切程度,隔離之時間久暫、空間距離遠近及訊息屏蔽方式等手段之使用,對監護權人行使監護權與受監護人受教養保護權益所造成之影響等各節,本於社會通念綜合判斷,並非一旦使他方行使監督權發生障礙,均概以本罪論處。參考法條:刑法第241條第1項
刑法第241條第1項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8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2766號
[]
貪污治罪條例第6條第1項第4款規定:「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明知違背法律、法律授權之法規命令、職權命令、自治條例、自治規則、委辦規則或其他對多數不特定人民就一般事項所作對外發生法律效果之規定,直接或間接圖自己或其他私人不法利益,因而獲得利益者,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3千萬元以下罰金。」為我國對主管(監督)事務圖利罪之明文。關於所圖得利益之「對象」,可自文義解釋、立法解釋予以解讀。自法條文義前後連貫脈胳之整體觀察而言,條文既曰「圖自己或其他私人不法利益,因而獲得利益」,則所稱「因而獲得利益」當包括圖自己不法利益及圖其他私人不法利益在內,不以圖自己不法利益為限。另自立法解釋而言,細繹民國90年11月7日本款修正理由略謂:將圖利罪修正為結果犯,俾公務員易於瞭解遵循,避免對「便民」與「圖利他人」發生混淆,而影響行政效率。爰將本條圖利罪修正以「實際圖得利益」為構成要件等語。其立法本旨已蘊涵圖利「他人」也包括在本罪處罰射程範圍內之意甚明。至於「因而獲得利益」,重點在強調必須有圖得自己或其他私人不法利益之「結果」始足當之,不能曲解為本款修正為結果犯,係限縮在「行為人因而獲得利益」之範圍,否則無異容許行為人以迂迴方法先圖得其他私人(包括親友)不法利益,製造金流斷點後,最終再巧以他法取得相當於該利益或替代物之回饋,此自非立法原意。又此之「利益」,無論現實財物及其他一切財產利益,包括有形或無形之財產利益、消極的應減少而未減少或積極增加之財產利益,均無不可。從而,所謂其他私人「消極的應減少而未減少之財產利益」,包括圖利對象之其他私人若依合法方法處理事務所應支付之必要費用(即減省之必要成本)在內。以非法清理廢棄物而圖利其他私人為例,其他私人非法清理特定類型廢棄物而暫屯、堆置於不符合規定之場所,因該場所並非合法暫屯、堆置場所,本不能清理特定類型廢棄物,故行為人所圖得其他私人財產利益之計算,自不能以該場所於一般情形所收取之清理費用或規費為依據,應以其他私人倘採取合法清理該特定類型廢棄物之途徑,通常所應支付之必要費用,予以審認。自不能以非法暫屯、堆置之場所,並未收取清理費用或規費,而謂並無圖得利益之結果。參考法條:貪污治罪條例第6條
貪污治罪條例第6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6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4.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2798號
[]
按水保法第4條規定:「公、私有土地之經營或使用,依本法應實施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者,該土地之經營人、使用人或所有人,為本法所稱之水土保持義務人。」可見該條係界定水保法所稱水土保持義務人之定義性法條,未賦予一方當事人得請求他方當事人為一定作為之權利,無從作為上訴人私法上之請求權基礎。又所謂「狀態責任」係以對物的狀態具有事實管領力者,得以負責之觀點,課予排除危險、回復安全之義務;另水保法第1條第1項規定:「為實施水土保持之處理與維護,以保育水土資源,涵養水源,減免災害,促進土地合理利用,增進國民福祉,特制定本法。」可知水保法係為公共利益及一般國民福祉而立,該法相關規定係課予水土保持義務人,應依水土保持技術規範實施水土保持之處理與維護,未規定第三人就水土保持事項,有申請主管機關為一定作為之權利,故「水土保持之狀態責任」所規範者,應係人民在公法上對國家、社會之義務。相關法條:水土保持法第4條
水土保持法第4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8.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2814號
[]
所謂「控制下交付」(或稱「監視下運送」)是指偵查機關發現毒品(我國現制僅容許毒品在控制下交付)時,當場不予查扣,而在控制監視下容許毒品之運輸,俟到達相關犯罪嫌疑人時始加以查獲及逮捕之偵查手段。依其毒品原始發現地點之不同,可區分為「境外」控制下交付(又稱跨國或國際控制下交付,即毒品在境外發現後,在監視下運入、運出或通過我國領土)及「境內」控制下交付(即毒品在我國境內發現後,在監視下進行交付)。又偵查機關於發現毒品後,如選擇容許毒品以原封不動之方式繼續運輸,在學理上稱為「有害之控制下交付」;但如為避免毒品於運輸過程中逸失,而選擇以置換毒品之全部或一部,改以替代物繼續運輸者,在學理上則稱為「無害之控制下交付」(見1988年「聯合國禁止非法販賣麻醉藥品管理條例暨精神藥物公約」第1條第7(g)款、第11條第3項規定)。惟被告、犯罪嫌疑人及毒品之入出國境,或容許毒品繼續在國內運輸,須有法源依據,查緝機關始得據以實施,並阻卻查緝人員相關犯罪之違法性(例如,懲治走私條例第9條明知為走私物品而放行罪、持有或運輸毒品罪)。故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於民國92年7月9日增訂第32條之1規定,檢察官或司法警察官須向最高檢察署提出偵查計畫書,經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核可並核發偵查指揮書後,始得實施控制下交付。換言之,未經檢察總長核發偵查指揮書,海關不得配合執行控制下交付作業,而擅將其依海關緝私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扣押之貨物(毒品)放行(參「偵辦跨國性毒品犯罪入出境協調管制作業辦法」第5條第1項、第6條及「海關執行毒品控制下交付作業要點」第3、6、8點等規定)。此際,如偵查機關選擇上述所謂「無害之控制下交付」方式,改以毒品之替代物繼續運送,而其中一行為人已著手申請海關放行起運,則在其後始本於(境內)共同運輸毒品犯意出面領貨之他行為人,因毒品客觀上仍遭扣押在海關而未經起運,僅成立共同運輸毒品未遂罪,而不能以既遂罪相繩。參考法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32條之1。海關緝私條例第17條第1項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32條之1。海關緝私條例第17條第1項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7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2829號
一○
[]
按95年6月22日發布施行(即修正前)之獎勵重劃辦法第31條第2項規定:「前項應行拆遷之土地改良物或墳墓,以妨礙重劃土地分配或工程施工者為限。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或墓主對於補償數額有異議或拒不拆遷時,得由理事會協調;協調不成時,由理事會報請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予以調處;不服調處結果者,應於30日內訴請司法機關裁判,逾期不訴請裁判者,理事會應依調處結果辦理」。就爭議事項於訴請司法機關裁判前設置協調及調處程序,目的在縮短自辦市地重劃地上物拆遷補償異議處理之時程,有效解決重劃會與所有權人間之爭議。故如調處程序實際已終結,而爭議事項未能循調處程序解決者,自應由司法機關予以裁判,以杜紛爭。該辦法未限制當事人訴請司法機關裁判,須以主管機關為實體裁處為前提,則於主管機關就爭議事項認應由司法機關裁判而實際終結不再進行調處程序之情形,自不得將主管機關未為實體裁處之不利益,歸諸當事人負擔,就當事人訴訟權之實施,設定法律所無之限制。此與106年7月27日修正上開辦法第31條第3項規定,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拒不拆遷時,應由理事會循協調、調處及訴請司法機關裁判,始得處理,以資周延,有所不同。相關法條:獎勵重劃辦法第31條
獎勵重劃辦法第31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9.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295號
[]
按受僱工作獲致報酬之人,有事實合理相信雇主或其員工,涉有違反法令之犯罪、處以罰鍰之違規或應付懲戒行為之弊案,具名向主管機關、檢察或司法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監察院、政風機構等提出檢舉者,係「揭弊者」(亦稱吹哨者,告發行為人、公益通報者),基於公義理念,針對特定機構或事業單位內特定對象吹哨,告發企業內部之不法情事,可能毀損企業名譽或降低企業價值,對同事或企業造成不利益,常常構成勞動契約上之忠誠義務、保密義務或企業秩序遵守義務之違反,而成為雇主或企業予以懲戒或解僱之對象。就此類揭弊者工作權如何保障免遭報復,在法務部擬就「揭弊者保護法」尚未公布施行前,徵諸勞基法(勞動基準法)第74條規定於105年12月21日修正時,就勞工發現事業單位違反勞基法或其他勞工法法令規定之申訴權,雇主不得因勞工申訴而為解僱、降調等不利勞工之處分,該處分行為為無效之立法精神,已見保護私企業內部揭弊者制度之濫觴。準此,勞工於僱傭關係中檢舉企業或雇主違反刑法等其他法令之犯罪,因而遭受解僱等不利處分時,不妨參照前開第74條規定之精神或法理,以為合理判斷。相關法條:勞動基準法第74條
勞動基準法第74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1~3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3032號
[]
關於附帶搜索與同意搜索競合時之法律適用及程序遵守,雖刑事訴訟法未明文如何處理。惟刑事訴訟法第130條規定:「檢察官、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逮捕被告、犯罪嫌疑人或執行拘提、羈押時,雖無搜索票,得逕行搜索其身體、隨身攜帶之物件、所使用之交通工具及其立即可觸及之處所。」此即學理上所稱之「附帶搜索」。立法者允許附帶搜索之主要理由,其一是被以強制力拘提、逮捕(下稱拘捕)之人可能有攜帶武器等危險物品,故基於防範其於被執行拘捕時,持觸手可控制之危險物品加以對抗,而危及自身、執法人員或公眾安全之考量;其二則在於避免被拘捕對象湮滅隨身攜帶之證據或得沒收之物。故就被拘捕對象之身體、隨身物品、其使用之交通工具及其立即可接觸到之處所,均容許納入盤點搜索之範圍。然附帶搜索並非漫無限制,必須以「被拘捕對象所能立即控制」者為其適法性之界線。以被拘捕者使用之交通工具為例,為免附帶搜索範圍過廣,應限於「被拘捕對象所能立即控制」之空間,包括座位附近及其置放行李等處,以排除一旦其所搭乘者若為捷運、公車、火車等大眾交通工具,即可不設限制搜索整個車廂此一明顯不合理情形發生,俾免侵害無辜第三者權益。可見附帶搜索係以強制力干預人身自由、財產之強制處分,其本質係違反了被搜索者之自由意志。此與刑事訴訟法第131條之1所定:「搜索,經受搜索人出於自願性同意者,得不使用搜索票。但執行人員應出示證件,並將其同意之意旨記載於筆錄。」之同意搜索,此情形並未違反被搜索者之自由意志者,迥然有別。析言之,附帶搜索與同意搜索雖同為無令狀搜索之類型,惟兩者就有無違反被搜索人自由意志之本質而言,係互斥關係。是以,員警若已依法拘捕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則於「被拘捕對象所能立即控制」之範圍內,本得實施具強制力之附帶搜索,無待被搜索者之同意,縱被拘捕之對象此時出於自願而同意搜索,形式上同時存在附帶搜索與同意搜索之競合情形,仍應適用具強制力之附帶搜索規定,無須適用上開關於同意搜索之規定,而要求執行人員須出示證件,並將被搜索者同意之意旨記載於筆錄,不可不辨。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30條、第131條之1
刑事訴訟法第130條、第131條之1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7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4.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3197號
[]
洗錢防制法第18條第1項未規定「不論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沒收等語,在2人以上共同犯洗錢罪,關於其等洗錢行為標的財產之沒收,論理上固應就各人事實上有從事洗錢行為之部分為之,但洗錢犯罪常由不同洗錢階段組合而成,不同洗錢階段復可取採多樣化之洗錢手法,是同筆不法所得,可能會同時或先後經多數洗錢共犯以移轉、變更、掩飾、隱匿、收受、持有、使用等相異手法,就不法所得之全部或一部進行洗錢,且因洗錢行為本身特有之偽裝性、流動性,致難以明確特定、精密劃分各共犯成員曾經經手之洗錢標的財產。此時,為求共犯間沒收之公平性,及避免過度或重複沒收,關於洗錢行為標的財產之沒收,仍應以屬於行為人所得管理、處分者為限,始得予以沒收。參考法條:洗錢防制法第18條第1項
洗錢防制法第18條第1項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1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3231號
[]
刑法所稱之「聚眾犯」(或稱「集團犯」、「聚合犯」),為必要共同之一,指2人以上朝同一目標共同參與犯罪之實行而言。其中刑法第150條第1項所稱之「聚眾施強暴脅迫罪」,為典型之聚眾犯,係指在不特定多數人得以進出之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等特定區域,聚合3人以上,對於特定或不特定之人或物施以強暴脅迫,並依個人參與犯罪態樣之不同,分為首謀、下手實施或在場助勢之人,而異其刑罰。本罪被列於妨害秩序罪章,主要係為保護社會之安寧秩序與和平,故應歸屬關於社會法益之犯罪。此聚眾所為之犯罪行為,係在多數人群掩飾下各自犯罪,其人數往往無法立即辨明,時有增減,且各行為人彼此未必認識,亦不以互有犯意聯絡為必要。在屬個人法益犯罪之聚眾鬥毆罪,都認為即使在場助勢之人與實行傷害之行為人間均無關係,且難以認定係幫助何人時,仍應論以該罪(參見刑法第283條民國108年5月29日修正理由一),則屬社會法益之聚眾施強暴脅迫罪,更應著重於其之不特定性、群眾性及隨時性,故其聚眾施強暴脅迫行為只要造成公共秩序及公共安寧之危險,能區別何人為首謀、下手實施或在場助勢之人即可。是關於本罪之處罰,雖依其為首謀、下手實施或在場助勢之人為輕重不同之刑罰,但所成立之犯罪仍係同一罪名,各該行為人均須有犯本罪之意思。其與一般任意共犯之差別,在於刑法第28條之共同正犯,其行為人已形成一個犯罪共同體,彼此相互利用,並以其行為互為補充,以完成共同之犯罪目的,故其所實行之行為,非僅就自己實行之行為負其責任,並在犯意聯絡之圍內,對於他共同正犯所實行之行為,亦應共同負責;而聚眾施強暴脅迫罪之行為人在犯罪中各自擔當不同角色,並依行為之不同而各負相異之刑責,即各個行為人在犯同一罪名之意思下,必須另具首謀、下手實施強暴脅迫或在場助勢之特別意思。故應跳脫以往觀念,認首謀、下手實施或在場助勢之人,本身即具有獨自不法內涵,而僅對自己實施之行為各自負責,不能再將他人不同內涵之行為視為自己行為。換言之,本罪之不法基礎在於對聚眾之參與,無論首謀、下手實施強暴脅迫及在場助勢之人之行為,均應視為實現本罪之正犯行為。又因本罪屬抽象危險犯,且著重在社會法益之保護,因此下手實施之強暴脅迫行為不以發生實害結果為必要,倘因而侵害其他法益而成立他罪者(如傷害、毀損、恐嚇、殺人、放火、妨害公務等),自應視情節不同,分別依競合關係或實質數罪併合處罰。此時,原聚眾施強暴脅迫罪之首謀、在場助勢之人,與實際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而犯其他犯罪者,又應回歸刑法「正犯與共犯」章,依刑法第28條至第31條各規定處理,自屬當然。參考法條:刑法第28條、第150條第1項
刑法第28條、第150條第1項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8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3235號
[]
正當防衛之成立,必須具有現在不法侵害之「防衛情狀」,及出於防衛意思,所為客觀、必要,非屬權利濫用之「防衛行為」。法文規定「現在不法侵害」之防衛情狀,侵害須具有現在性以及不法性,所稱之「現在」,有別於過去及未來的侵害,是指不法侵害已經開始而尚未結束之階段。包括不法侵害直接即將發生(迫在眼前)、正在進行或尚未結束者。倘若不法侵害已成過去或屬未來,自與法定防衛情狀不符,自無成立正當防衛可言。又對於「現在性」之開始時點,仍應進一步探討,區別現在侵害與未來侵害之分際,究竟何時算是不法侵害即將直接發生?解釋上,在不法侵害行為已經著手,固然存在現在不法之侵害;惟為避免法律釋義過於嚴格,造成受侵害者無法─或者難以有效且必要的防衛其法益,不法侵害行為在「預備最後階段(EndstadiumderVorbereitung)緊密相接到著手」之階段,同應認不法侵害已經開始,乃因倘將不法侵害行為嚴格限縮於著手實行階段,則一旦著手實行侵害,依其歷程發展,受侵害者之生命、身體健康等法益往往已然遭受侵害,徵諸典型家暴案例(受暴婦女面對施暴先生,或受暴孩童面對施暴父母,反覆施加暴力或處於隨時可能爆發衝突的門點),誠屬適例。故此時若已出現一個可以直接轉變為侵害的威脅狀態,侵害行為既在「預備最後緊接著手」之階段,為避免防衛者錯過採取適當防衛行為之有效時點,應認侵害即屬開始。參考法條:刑法第23條
刑法第23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1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4.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3367號
[]
民國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刑事訴訟法第159條第1項規定: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言詞或書面陳述,「除法律有規定者外」,不得作為證據。而同法第159條之1至第159條之5均屬上開「除法律有規定者外」之例外規定。亦即,同法第159條第1項規定之傳聞證據,除符合法律所另行明定傳聞例外規定之要件,否則原則上不得作為證據。而對於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中因滯留國外或所在不明而無法傳喚者,倘其於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調查中所為之陳述,經證明具有可信之特別情況,且為證明犯罪事實之存否所必要者,得為證據,此為同法同時增訂第159條之3之傳聞例外規定所明文。為兼顧真實之發現、保護性侵害犯罪被害人之權益,及保障被告憲法上之防禦權之共同正當目的,上述「因滯留國外或所在不明而無法傳喚」之規定,關於性侵害犯罪被害人警詢陳述是否符合特信性要件而得例外承認具有證據能力,即應經過適當之調查程序,依被害人警詢陳述作成時之時空環境與相關因素綜合判斷,除足資證明該警詢陳述非出於強暴、脅迫、誘導、詐欺、疲勞訊問或其他不當外力干擾外,並應於避免受性別刻板印象影響之前提下,個案斟酌詢問者有無經專業訓練、有無採行陪同制、被害人陳述時點及其與案發時點之間距、陳述之神情態度及情緒反應、表達之方式及內容之詳盡程度等情況,足以證明縱未經對質詰問,該陳述亦具有信用性獲得確定保障之特別情況而言,且檢察官對此應負舉證責任,指出證明之方法;另基於憲法保障刑事被告訴訟上防禦權之意旨,上開警詢陳述應經全程連續錄音或錄影,被告於此等證據能力有無之調查程序中,亦得對被害人警詢陳述之詢問者、筆錄製作者或與此相關之證人、鑑定人等行使詰問權,並得於勘驗警詢錄音、錄影時表示意見,以爭執、辯明被害人警詢陳述是否存在特別可信之情況。是性侵害犯罪被害人於有滯留國外或所在不明而無法傳喚之情況,其警詢陳述特信性之要件及其調查程序,亦應秉此意旨,而詳予調查並說明判斷其警詢陳述證據能力之有無。本件原判決既已說明乙女為香港地區人民,於108年7月17日出境後迄未入境我國,亦查無乙女在香港地區住所,乙女確有滯留國外,且所在不明而無法傳喚之情形,然原審並未曉諭檢察官舉證證明乙女之警詢陳述是否非出於強暴、脅迫、誘導、詐欺、疲勞訊問或其他不當外力干擾;詢問乙女之警員有無經過專業之訓練;並乙女警詢陳述之神情態度、情緒反應、表達之方式如何,表達內容是否詳盡等關於特信性要件之事項,並指出證明之方法,又未藉由勘驗乙女警詢影音檔案,或詰問詢問警員之調查方法及程序,獲取乙女警詢陳述時之相關證據資料,使上訴人及辯護人於原審得以參與辯明上開特信性要件事項之可信度,再憑以認定乙女警詢陳述之信用性有無確定保障之特別情況,乃原判決遽以乙女警詢陳述距離案發時間較近,受外界干擾可能性低,而無不能自由陳述或其他瑕疵等為由,率認乙女警詢陳述合於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3規定之特信性之要件,進而認乙女警詢陳述具有證據能力,並採為認定上訴人此部分犯行之基礎,自有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而未予調查及判決理由不備之違法。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59條第1項、第159條之3
刑事訴訟法第159條第1項、第159條之3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8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4.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3398號
[]
按刑事訴訟法第348條於民國110年6月16日修正公布施行(同年月18日生效),刪除原第1項後段「未聲明為一部者,視為全部上訴」之規定,並增設第2項但書及第3項之規定,該條第2項、第3項係明定「對於判決之一部上訴者,其有關係之部分,視為亦已上訴。但有關係之部分為無罪、免訴或不受理者,不在此限。」、「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又在刑事訴訟法第348條修正施行前已繫屬於第一審或第二審法院之案件,在修正施行後始因上訴而繫屬於第二審或第三審法院者,應適用修正後規定以定其上訴範圍,此為本院最近之統一見解。又前開修正後第348條第1項、第3項固分別規定「上訴得對於判決之一部為之」、「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上訴聲明如未「明示」僅就判決之一部為之者,解釋上即應認上訴人係對於判決之全部提起上訴,俾符上訴人之利益及上訴聲明之本旨。所謂明示,係指上訴人以書狀或言詞直接將其上訴範圍之效果意思表示於外而言。以單一犯罪提起第二審上訴為例,上訴人之上訴書狀或程序進行中之言詞陳述,若所為上訴聲明,並非明確表示僅就原判決之「刑」、「沒收」或「保安處分」部分上訴,且其意思表示究否排除與該部分判決所由依據原判決之「罪」(包括犯罪事實、證據及論罪)部分,尚有未明,為確定上訴範圍,並基於訴訟照料之義務,第二審法院自應就此為闡明,以釐清上訴範圍是否包括第一審判決之罪部分,倘上訴人並未明示僅就判決之刑、沒收或保安處分為上訴,法院亦未予闡明確認上訴範圍,縱其上訴理由僅敘及第一審判決之「刑」部分,如何違法、不當,尚難遽認其明示僅就判決之刑為一部上訴,仍應認上訴人係對於判決之全部提起上訴,第二審法院應就第一審判決之全部加以審理。上訴人之第二審上訴係於110年10月22日繫屬於第二審法院,已在上述修法後,關於在原審之上訴範圍自應適用修正後之新法規定。上訴人不服第一審判決,提起第二審上訴,其110年10月22日之「刑事聲明上訴狀」並未聲明為一部上訴,同年11月2日之「刑事上訴理由狀」及111年3月31日之「刑事陳報狀」雖僅主張:第一審判決未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減輕其刑,有所違誤,且其犯罪情節輕微,請求從輕量刑並宣告緩刑等理由。然亦未特別聲明僅就判決之刑之一部上訴之旨;且依原審準備及審判程序之筆錄所載,上訴人及其原審辯護人對法官、審判長所詢「上訴意旨?」上訴人僅答以:「我希望能再判輕一點,請法院審酌」、「希望能判輕一點,請給我一次機會,其餘請辯護人陳述。」辯護人答:「同被告所述」、「本案被告販賣次數1次、對象1人,犯罪所得僅(新臺幣)1千元,若符合緩刑要件,請予緩刑機會」等語,未曾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之刑,提起上訴。原審受命法官或審判長亦未就此闡明,以使上訴人及其辯護人明確表示其上訴範圍。依前揭說明,本件上訴人之上訴聲明顯未明示僅就判決之刑部分為上訴,自應認其就第一審判決關於共同販賣第二級毒品之罪、刑及沒收等,即判決之全部提起上訴。原判決認上訴人僅就量刑部分提起上訴,本件上訴範圍只限於原判決之刑部分,因而僅就第一審判決之刑部分為判決,未就第一審判決之全部加以審判,自有已受請求事項未予判決之違法。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348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
刑事訴訟法第348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7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3405號
[]
按被告構成累犯之事實及應加重其刑之事項,均應由檢察官主張並具體指出證明之方法後,經法院踐行調查、辯論程序,方得作為論以累犯及是否加重其刑之裁判基礎,係本院最近統一之見解。蓋被告是否構成累犯,性質上係屬刑罰加重事實(準犯罪構成事實),與其被訴之犯罪事實不同,並無刑事訴訟法第267條規定之適用,亦與起訴效力及於該犯罪事實相關之法律效果有別,自應由檢察官於起訴書內加以記載,或至遲於審判期日檢察官陳述起訴要旨時以言詞或書面主張。且依同法第161條第1項及司法院釋字第775號解釋意旨,此項構成累犯之事實,並應由檢察官負舉證責任,及指出證明之方法。又檢察官提出證明被告構成累犯事實之證據,應經嚴格證明程序,必具有證據能力,並經合法調查,始得作為判斷之依據。所謂證明被告構成累犯事實之證據,包含前案確定判決、執行指揮書、執行函文、執行完畢(含入監執行或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執行完畢、數罪係接續執行或合併執行、有無被撤銷假釋情形)文件等相關執行資料固屬之。至一般附隨在卷宗內之被告前案紀錄表,乃司法機關相關人員依照被告歷次因犯罪起訴、判決、定刑、執行等原始訴訟資料經逐筆、逐次輸入電磁紀錄後列印之派生證據,屬於文書證據之一種,雖有方便查閱、檢驗之功能,但究非證據本身之內容。如被告或選任辯護人對其真實性發生爭執或有所懷疑時,法院自應曉諭檢察官提出被告原始執行資料以憑證明。檢察官經曉諭後仍不為聲請者,法院不能依職權調查而自行蒐集對被告不利之累犯證據;但被告是否構成累犯之事實,如經檢察官聲請調查而仍有疑問者,法院為發現真實,自不妨依個案具體情形而為補充性之調查(見同法第163條第2項)。倘法院依文書證據之調查方式宣讀或告以要旨後,被告及其辯護人並不爭執被告前案紀錄表記載內容之真實性,乃再就被告是否應加重其刑之法律效果,於科刑階段進行調查及辯論,始憑以論斷被告於本案構成累犯並裁量加重其刑者,即不能指為違法。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61條第1項、第163條第2項、第267條。司法院釋字第775號
刑事訴訟法第161條第1項、第163條第2項、第267條。司法院釋字第775號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8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343號
[]
刑事訴訟法基於證據裁判主義及嚴格證明法則,明定得以作為認定犯罪事實存否之依據者,以有證據能力之證據,並經合法調查為限。而提出於審判庭之證據,是否與其發現、扣押或檢體採集時具同一性,乃該證據是否具有證據能力之前提要件,與其證據證明力之判斷,先後層次有別,應分別以觀。倘當事人對於證據之同一性有爭議時,法院應就此先決條件之存否先為調查、審認,俾確保證據調查之合法性與正潔性,因其屬訴訟法上之事實,以自由證明為已足,其證據能力或證據調查程序不受嚴格限制,且無須達到毋庸置疑,或毫無懷疑之程度。又參諸內政部警政署訂頒之刑事鑑識規範第67點第3款:「刑案證物自發現、採取、保管、送驗至移送檢察機關或法院,每一階段交接流程(如交件人、收件人、交接日期時間、保管處所、負責保管之人等)應記錄明確,完備證物交接管制程序。」即明定所謂「證物監管鏈(Chainofcustody)」,旨在避免證物於取得、移轉、使用、鑑定與保存過程中有遺失、替換、污染、變造或竄改,以完備證物溯源與鑑定正確之需求,確保提交法院之證據同一性,及提升鑑定意見之證據力和可信度。是倘被告否定扣押證物或採集檢體之同一性,檢察官提出證物監管鏈文書,證明該證據在取得、移轉、使用、鑑定與保存過程中,前後手連續不間斷,證物監管鏈並無斷裂之情形,即可釋明該證據原始狀態之同一性為已足,非必須經手監管、持有、移送或鑑定之人到庭證述證物之同一性為必要。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55條第2項。刑事鑑識規範第67點第3款
刑事訴訟法第155條第2項。刑事鑑識規範第67點第3款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5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3565號
[]
按公務員侵占公有財物者,固應依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1款規定加以處罰。惟所謂「公有」財物,以動產之移轉所有權而言,基於罪刑法定主義之要求,必須該財物因交易或徵用等原因,經交付而移入公務機關(含其指派之人)實力支配之下,而為公務機關所有,始得謂之。此與同條例第6條第1項第3款所定侵占職務上持有之非公用私有財物罪,其侵占之客體係非公用私有財物者,迥然有別。依傳染病防治法第54條第2項及依該規定授權主管機關所訂定之「傳染病防治財物徵用徵調作業程序及補償辦法」相關規定,各級政府機關為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之需要,而徵用傳染病防治財物時,應對其所有人(即被徵用人)發給徵用書,並命其依規定時間、地點交付被徵用財物,並應發給補償費;若所徵用之財物屬消耗性質者,原則上只發給補償費,但如須歸還未使用之財物時,徵用機關應填具財物返還證明,連同該剩餘財物,歸還被徵用人;又完成消毒之非消耗性財物,並應歸還被徵用人,倘非消耗性財物因毀壞或滅失致無法返還時,按該財物被徵用時其使用程度之市價補償。是以,各級政府機關徵用傳染病防治財物時,被徵用人尚須依規定時間、地點「交付」被徵用財物,而移入徵用機關實力支配之下,方為徵用機關所有。被徵用之財物如須汰除廢品後,始交付徵用機關者,僅就所交付之財物發給補償費,被徵用之財物若係非消耗性質時,更應「歸還」被徵用人。非謂徵用機關發給徵用書時,或徵用機關派員支援被徵用人從事生產、包裝等工作時,被徵用財物無待交付,即當然發生所有權移轉之法律效果,而為徵用機關所有。至於徵用機關徵用傳染病防治財物時起,因已對被徵用人之財產權產生限制,被徵用人不得任意使用、收益或處分,是傳染病防治法第67條第1項第5款乃明定拒絕、規避或妨礙徵用者,處以行政罰鍰,俾落實對於傳染病之防治作為。此行政罰鍰之規定要與徵用機關是否已取得被徵用財物之所有權無涉,不可混淆。參考法條: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6條第1項。傳染病防治法第54條第2項、第67條第1項
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6條第1項。傳染病防治法第54條第2項、第67條第1項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11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3599號
[]
刑事政策大抵係指涉國家為鎮壓及預防犯罪所訂定如何運用刑法(罰)及相關制度之策略與方針。刑法犯罪論之階層體系化釋義,是否係刑事政策不可踰越之界限,於學理上固有爭論,然立基於刑法對人民具有心理強制作用,以及刑罰理論之目的思想而言,刑法係人民之行為指示規範,並擔負著保護社會必要生活利益(即法益)之任務,從法立懸禁,違者當罰,刑罰之科處,除係對於犯罪人之責任應報外,既兼以犯罪預防為目的,即包括遏抑犯罪人本身再犯之特別預防,以及消極威懾其他潛在犯罪人勿敢觸法,並積極維繫社會大眾對法規範之認同與對司法審判之信賴等一般預防面向,從而達到整體預防犯罪之功效以觀,可知犯罪預防乃刑法(罰)之社會任務,且歸屬於刑事政策之一環。又刑法第57條係司法量刑之立法控制與指示,預防犯罪之刑事政策,本非不得經由體現刑罰目的論之導入口,亦即透過刑法第57條序文中段關於「審酌一切情狀」規定之涵攝作用成為刑罰裁量因子,並依該序文後段所列舉10款有關犯罪本身及犯罪行為人情狀等事項,以為科刑輕重之標準,俾臻個案量刑之理性與妥適。本件第一審判決於量刑時,除依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事項所指之情狀詳加審酌外,且將國家禁絕毒品及禁藥以維護國民身心健康等刑事政策事項,列為科刑輕重之參考因子,依上述說明,於法尚屬無違。參考法條:刑法第57條
刑法第57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8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3655號
[]
營業秘密法第13條之2第1項為同法第13條之1第1項之加重規定,其所定犯罪構成要件為「意圖在外國、大陸地區、香港或澳門使用,而犯前條第1項各款之罪」,即倘成立同法第13條之1第1項各款之罪,另具備將該營業秘密在臺灣地區以外使用之主觀意圖,即該當之。所謂「意圖在外國、大陸地區、香港或澳門使用」,只須行為人有此意圖即為已足,不以實際上已在外國、大陸地區、香港或澳門使用為必要。又該「意圖」,係潛藏個人意識之內在心理狀態,通常較難取得外部直接證據證明其內心之意思活動,倘被告之自白出於任意性,則無須補強證據,但得提出反證,主張其自白非事實;如被告未自白,法院在欠缺直接證據之情況下,尚非不得從行為人之外在表徵及其行為時客觀情況,綜合各種間接或情況證據,本諸社會常情及人性觀點,依據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予以審酌論斷。參考法條:營業秘密法第13條之1第1項、第13條之2第1項
營業秘密法第13條之1第1項、第13條之2第1項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8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7.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3761號
[]
沒收新制之實體法雖將沒收定位為刑罰及保安處分以外之法律效果,具有獨立性,已非刑罰(從刑);然法院諭知「刑事沒收犯罪所得」與宣告「罪刑」之判決,既同以被告之刑事違法(或犯罪)行為存在為前提,則關於第二審判決諭知沒收第三人犯罪所得財產部分,得否上訴第三審法院,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28規定,準用第三編上訴編第376條之規定,應與刑罰部分同依所涉犯罪是否屬於同法第376條所定不得上訴第三審法院之案件為斷。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455條之28
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455條之28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9-10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3901號
[]
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規定之簡式審判程序,一方面係基於合理分配司法資源的利用,減輕法院審理案件之負擔,以達訴訟經濟之要求而設,另一方面亦在於儘速終結訴訟,讓被告免於訟累。簡式審判程序貴在簡捷,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2規定,其證據調查之程序,由審判長以適當方法行之即可,關於證據調查之次序、方法之預定,證據調查之限制,均不予強制適用,且被告就被訴事實不爭執,可認其對證人並無行使反對詰問權之意,因此廣泛承認傳聞證據及其證據能力。亦即,被告就檢察官起訴之事實為有罪之陳述,經法院裁定進行簡式審判程序,其證據之調查不完全受嚴格證明法則之拘束,即得為被告有罪判決,至於檢察官起訴之事實,如因欠缺訴訟條件,即使被告對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法院仍不能為實體判決,而應諭知免訴或不受理等形式判決。此等訴訟條件之欠缺,因屬「自由證明」之事實,其調查上本趨向寬鬆,與簡式審判程序得委由法院以適當方式行之者無殊,就訴訟經濟而言,不論是全部或一部訴訟條件之欠缺,該部分依簡式審判程序為形式判決,與簡式審判程序在於「明案速判」之設立宗旨,並無扞格之處。再者,法院進行簡式審判程序,不論為有罪實體判決或一部有罪、他部不另為免訴或不受理之諭知,檢察官本有參與權,並不生侵害檢察官公訴權之問題。準此以觀,應認檢察官依通常程序起訴之實質上或裁判上一罪案件,於第一審法院裁定進行簡式審判程序後,如有因一部訴訟條件欠缺而應為一部有罪、他部不另為不受理之諭知者,即使仍依簡式審判程序為裁判,而未撤銷原裁定,改依通常程序審判之,所踐行之訴訟程序究無違誤,其法院組織亦屬合法。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273條之2
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273條之2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9-10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4.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4093號
[]
銀行法第125條之2第1項之銀行職員背信罪(或稱銀行法特殊背信罪),以銀行負責人或職員,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銀行之利益,而為違背其職務之行為,致生損害於銀行之財產或其他利益,為其成立要件。所謂「職務」即職權事務,銀行負責人或職員因法律上原因而有處理職掌銀行事務之職權,自應依誠實信用原則處理事務,倘違背受託關係而未善盡管理銀行(本人)財產之義務,或濫用受託事務之處分權限,均係本條所定「違背其職務」之行為。故本罪之成立,以銀行負責人或職員對於銀行負有管理財產利益之義務或對銀行之財產具有處分權為要件。而非經營、管理層級之銀行職員,承辦諸如匯兌、存放款、外匯、信託、票(債)券、簽發信用狀、金融商品買賣等業務,在其業務範圍內,係受託為銀行處理事務之人,無論其係獨立、輔佐或有無最終決定權限,亦不論其係自始或事中參與處理,如故意濫用其處分權限而致生損害於銀行之財產或其他利益,均有本罪之適用。是關於銀行職員究有無本條所稱「違背其職務」之行為,自應依其職務之內容及範圍而為判斷。倘銀行職員之行為與其職務無關,且不具有處分權限,則非為銀行處理事務,縱違反銀行內部之工作規則、員工行為準則等規定,並因而致生損害於銀行之財產或其他利益,除非與有此職務之人共犯外,仍不能繩以本罪,僅能依其行為而分別適用其他合致之罪名。又本罪係屬結果犯,綜合法律或經濟上觀點,銀行之財產或其他利益祇須在事實上確實受有損害,且與銀行職員違背其職務之行為間具有因果關係,即足當之,固不以損害有確實之數額為必要。但銀行職員因犯罪獲取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係本條項後段銀行法特殊背信罪之加重處罰要件,其金額多寡自應明白計算,然此究非銀行本身之損害,不能不辨。法院遇是類案件之審理,關於銀行職員之職務內容及其範圍為何?其不法行為是否基於其銀行職員之身分及職務而為之?其行為之結果有無致生銀行財產或其他利益之具體損害?及其因而獲取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之多寡等各項,皆攸關法律之正確適用,自應詳加調查釐清,並於科刑判決書事實欄內明白認定,且於理由內說明其憑以認定之證據,始為適法。參考法條:銀行法第125條之2
銀行法第125條之2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9-10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4115號
[]
(一)按無效之行政處分自始不生效力;行政處分具有重大明顯之瑕疵者,無效。行政程序法第110條第4項、第111條第7款分別定有明文。基此,行政機關所為之行政處分為無效者,既自始、對世不生效力,普通法院當然不受其拘束。民國86年1月22日修正公布之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65條規定:「汽車所有人、駕駛人違反道路交通管理,經主管機關裁決後逾15日未向管轄地方法院聲明異議,或其聲明異議經法院裁定確定,而不依裁決或裁定繳納罰鍰或不繳送汽車牌照、駕駛執照者,依左列規定處理之:……二、經處分吊扣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者,按其吊扣期間加倍處分;仍不依限期繳送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者,吊銷其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三、罰鍰不繳者,按其罰鍰數額,易處吊扣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1個月至3個月;不依期限繳送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者,吊銷其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94年12月28日修正公布該條第3款:「罰鍰不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觀諸該條第2款、第3款規定,僅規範主管機關得循序加重變更為「吊扣期間多寡」及「吊銷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之行政罰,並無授權主管機關得作成附條件之負擔處分。倘裁決機關作成附加受處分人逾期未履行同條本文所規定繳納或繳送義務為停止條件,所為易處限制、剝奪汽車行駛權利之裁罰性不利處分(下稱易處處分),使「吊扣期間多寡」及「吊銷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之行政罰,繫於將來可能發生之事實,生效與否完全處於不確定之狀態,顯已嚴重違反憲法法治國原則導出之明確性原則及行政程序法第5條之規定,合理可認為此類易處處分瑕疵已達重大明顯之程度,應屬無效之處分,不發生受處分人之駕駛執照遭吊銷之效力。(二)原判決認定上訴人犯汽車駕駛人,無駕駛執照駕車,因過失致人於死罪,對於上訴人於本件行為時,究係有無駕駛執照之身分,攸關刑法分則加重之事項,固於理由欄援引公路監理電子閘門證號查詢汽車駕駛人資料,說明上訴人原於86年3月19日考領有合格之聯結車普通駕駛執照,嗣因交通違規未繳納罰鍰,經監理機關於90年1月16日「易處逕註」,註銷起迄日為90年1月16日至91年1月15日,註銷期滿後迄今未重新考領駕駛執照,即無許可駕駛汽車之憑證,自不得駕駛車輛,即與無駕駛執照相同等情。參以上訴人供稱其有罰單未繳納,但不知道未繳納會有什麼責任,監理機關沒有書面通知其駕駛執照被吊扣,其不知案發時是無照駕駛等語,所謂「易處逕註」,似經主管機關作成附加上訴人未履行繳納罰鍰義務之停止條件,所為逕行易處吊銷駕駛執照之行政處分,倘若屬實,揆諸首揭說明,該易處處分為無效,自始不生效力,不發生吊銷或註銷上訴人駕駛執照之效力。則本件上訴人之聯結車普通駕駛執照究經何行政程序遭吊銷或註銷?該行政處分是否無效?尚有不明,此關涉上訴人有無原判決所指無駕駛執照駕車之行為,而符合道交條例第86條第1項之加重構成要件,尚欠明瞭,猶有進一步究明釐清之必要,原判決此部分理由之說明,洵有欠備,併有調查未盡之瑕疵,遽行判決,自嫌速斷,而難昭折服。參考法條:刑法第276條。行政程序法第110條、第111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5條、第86條第1項
刑法第276條。行政程序法第110條、第111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5條、第86條第1項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9-10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4224號
[]
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之傳聞同意,雖係基於當事人進行主義中之處分主義,肯認當事人對於傳聞證據有處分權,惟我國因未採強制律師代理制度,就一般無法律背景的被告,欲求其區辨證據之適格性,實屬期待不可能。故在被告未有律師協助之情形,為維護被告程序上之權益,法院本於訴訟照料義務,即應盡一定之告知、闡明義務,俾使被告係在充分瞭解,知有傳聞證據不具證據能力之前提下,明白其之同意,或因未適時異議所可能衍生之法律效果。法院違反此一告知闡明義務,原則上被告之明示或默示同意,應認為欠缺法要素之瑕疵。此與傳聞證據明示同意之恆定效力,係以被告確已知悉有不得為證據之情形,因當事人明示同意之積極行使處分權,並經法院認為適當且無許其撤回之情形,已告確定,即使上訴至第二審或判決經上級審法院撤銷發回更審,仍不失其效力之情形有別。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
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11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4274號
[]
刑法第286條第1項規定「對於未滿十八歲之人,施以凌虐或以他法足以妨害其身心之健全或發育」罪,第3項為「犯第一項之罪」之結果加重犯。依刑法第10條第7項規定「稱凌虐者,謂以強暴、脅迫或其他違反人道之方法,對他人施以凌辱虐待行為」之立法定義,則舉凡倘行為人對被害人施以強暴、脅迫,或以強暴、脅迫以外,其他違反人道之積極作為或消極不作為,不論採肢體或語言等方式、次數、頻率,不計時間之長短或持續,對他人施加身體或精神上之凌辱虐待行為,造成被害人身體上或精神上苦痛之程度,即屬凌虐行為(立法說明三參照)。故從行為的態樣言,可能為施加各種有形物理力之作為,例如徒手或以器物毆打、鞭笞成傷、刺青、電擊、綑綁、以香煙燒燙身體、將指甲拔去等是;亦可能為以言語或動作告知惡害使人心生畏懼而屈從之作為,例如告知不口舔穢物或將嘔吐物吃下,即予嚴打;亦可能為以其他違反人道之方法施以凌辱虐待,積極行為如強迫脫衣裸體站在戶外罰站,消極行為如食不使飽、衣不使暖、夜不使眠、傷不使療、病不使醫等是。另從行為的頻率觀之,可能為帶給他人長期持續或重複出現的身體上或精神上苦痛的結果,例如將兒童(須對痛苦或畏懼有能力感受)長期拘禁在黑暗的地下室,或多次製造死亡恐懼;亦可能為不論時間長短或持續與否,但從行為人對他人施以的傷害身體方式與蔑視他人苦痛的態度一併判斷結果,依一般社會通念認係粗暴不仁者,亦屬凌虐行為,例如多次拋擲兒童撞牆、拔頭髮、攻擊生殖器官或肛門等。又所謂「他法」則指除凌虐以外,其他一切足以妨害未滿18歲之人身心健全或發育之行為,例如施打使人性早熟之賀爾蒙、餵食毒品或注射毒品,或以言詞持續長期鄙視,使其蒙受委屈侮辱,或以刻意疏離、施加壓力等方式而為折磨,均屬之。又本罪為危險犯,祇須足以妨害被害人身心之健全或發育,即得成立,不以業已產生妨害身心之健全或發育為必要。參考法條:刑法第10條第7項、第286條第1項及第3項
刑法第10條第7項、第286條第1項及第3項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11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4362號
[]
言論自由為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中不可或缺之基本權利,也是民主社會之基礎,具有實現人格,追求真理和促進民主決策品質之積極功能。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04條所定意圖使候選人不當選而散布謠言或傳播不實事項罪,文義上固僅針對不實言論為規範客體,然言論是否不實,並非總是一望即知而有待深入查證,因此,對於選舉期間之政治性不實言論課以刑罰,表面上雖不無促進選舉資訊正確性之功能,然實際上反而無法避免對攸關重大公益或公意形成其內容可受公評之高價值政治性言論產生寒蟬效應。據此以論,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04條所規範犯罪構成要件之解釋適用,應儘可能符合憲法保障言論自由之意旨,為合憲性法律解釋,力求其適用合憲。司法院釋字第509號解釋意旨已轉化刑法第310條第3項前段之規範意義,藉以喚醒檢察官之舉證義務,同時也減輕行為人之真實抗辯證明義務,將法條文義所要求的「能證明其為真實」降低為「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據以重行調整刑法關於誹謗罪之基本規範,得將公眾對受批評事項之關注,視作捍衛真理等抗辯措施,使言論自由基本權獲得更大之呼吸空間。相對於此,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04條之構成要件,以該言論係「不實之事」、「謠言」為必要條件,且無類如刑法第310條第3項將真實與否之舉證責任倒置予行為人負擔之規定。從而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04條成罪之證明,自應由檢察官負完全之舉證責任,是檢察官除應證明客觀上行為人所言之事不實外,且應證明行為人明知所言之事並非事實,或具真正惡意,猶基於使候選人當選或不當選之意圖,以文字、圖畫、錄音、錄影、演講或他法散布謠言或傳播不實之事,且檢察官必須盡其舉證責任,至事實已毫無合理懷疑之程度,始謂已足。倘行為人所陳述之事實雖損及他人之社會評價而侵害他人名譽,然依其所提證據資料,足認行為人已盡其合理查證義務而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者,即難謂具真正惡意。又對言論意涵應進行整體意旨之詮釋,不得斷章取義,倘其語意具多義性,原則上應採有利於行為人之解釋。至行為人就其陳述之事實是否已盡合理查證之義務,應依事件之特性,參酌行為人之身分、陳述事實之時地、查證事項之時效性及難易度、被害法益之輕重、與公共利益之關係、資料來源之可信度等因素加以綜合考量判斷。且在民主多元之社會,對於公眾人物或公共事務發表言論,或對於可受公評之事項為評論,其違法性之判斷,應依法益權衡原則及比例原則,就行為人行為之態樣、方式及言論之內容與社會公益加以衡量,視其客觀上是否違反現行法秩序規範所預設之價值而定。同理,在兩岸關係與國家認同議題上,國內民主多元化社會中對人民在民主政治意見形成過程之寬容度有極大界限化的趨勢下,就攸關國家安全等重大公益事項,自不宜賦予無調查權之被告過重之查證義務,以調和使整體法律規範之適用結果,在言論自由之保障與名譽權之保護相衝突時,能妥適取捨為價值判斷,以維護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及整體法價值體系間之和諧,減少矛盾與衝突,俾利實現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04條之核心規範保護目的,及憲法保障言論自由之旨趣。參考法條:司法院釋字第509號。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04條。刑法第310條
司法院釋字第509號。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04條。刑法第310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1-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4409號
[]
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2項前段規定:「對於判決之一部上訴者,其有關係之部分,視為亦已上訴」,此即所謂單一性案件上訴不可分原則。本條於民國110年6月16日修正公布前,本院對於此一原則之適用,雖尚擴及於論罪與科刑不可分(37年上字第2015號、53年台上字第289號刑事判決先例),或論罪科刑與保安處分不可分(46年台上字第914號刑事判決先例),然本次修正增訂之第3項規定:「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已改採如上訴人明示僅針對判決之「刑」為一部上訴者,則其「論罪」與「科刑」即屬可分之立法,此乃前述上訴不可分原則之例外規定之一(另一例外規定為第348條第2項但書)。此一例外規定,依立法說明係為尊重當事人設定攻防之範圍,並減輕上訴審審理之負擔,因而容許上訴人得明示僅針對刑、沒收或保安處分之一部提起上訴。基於「例外規定使原則規定失效」之法理,如上訴人明示僅針對「刑」之部分上訴,則其未表明上訴之認定犯罪事實(論罪)部分,自不在上訴審之審判範圍,要無再適用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2項前段規定之餘地。於此情形,上訴審法院如對犯罪事實(論罪)部分併為審判,該部分即有未受請求之事項予以判決之違背法令。本件原判決既認定上訴人針對附表編號1至8部分,僅就量刑(含定執行刑)及未為緩刑之宣告不服,提起上訴,卻又以量刑之輕重與所犯事實及罪名緊密相關,無法割裂視之,而謂縱使僅就量刑上訴,所犯事實及罪名與沒收,應視為有關係之部分,一併在上訴範圍,因認本件此部分上訴審理範圍為附表編號1至8之全部犯罪事實。揆之前開說明,不惟誤解修法意旨,尤不無未受請求之事項予以判決之違背法令。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
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3-4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4458號
[]
國家必須透過刑事司法制度維繫體制之正常運作及保障社會安全與人民福祉,然刑事制度無論如何設計,仍不免會對人民帶來程序不利益及誤判之風險,對於不幸受侵害之人,事後可藉由刑事補償制度予以補救。但相對於製造誤判風險之人若非國家,而係企圖誣陷他人入罪之個人時,國家就會透過誣告罪等規範對於妨害司法程序者予以制裁。蓋誣告行為不止對於司法制度運作之順暢及真實性之掌握造成干擾,且誣告行為具有使被誣告者入罪之危險性,檢察官一旦開啟偵查程序,勢必影響被誣告者之個人行動自由(如被傳喚應訊、拘提,甚或遭法院誤為羈押等),以及伴隨訴訟程序而來之訟累及名譽損害,更嚴重者會因誤判造成被誣告者之生命、身體或財產侵害之危險。刑法所設普通誣告罪與未指定犯人之誣告罪同具使人入罪之危險,但刑度差異甚大,實因普通誣告罪之被誣告者係可得確定之人,當行為人為誣告時,刑事偵查程序必然會被啟動,因而產生誤判之危險性甚高;至於未指定犯人之誣告罪,因行為人之申告內容未直接具體指向何人犯罪,且犯罪證據通常亦顯薄弱,故對於刑事司法之干擾程度較低,甚而在查無實證下,偵查程序即止於警方調查階段,不致再將案件移由檢察官偵辦。則在究明普通誣告罪或未指定犯人之誣告罪時,檢察官是否因誣告者之申告行為啟動偵查能量之大小及所造成被誣告者入罪程度之輕重,亦得作為區別上述2罪參考因素之一。當排除所申告之事實顯非出於誤會或懷疑,而確屬捏造之情況下,倘誣告者「指名道姓」對特定之人提出虛偽刑事告訴時,檢、警勢必調查誣告者及被誣告者周遭之相關人事物以釐清案情,則偵查動能實被強力啟動,已大幅提昇被誣告者入罪之危險性,自應認屬普通誣告罪,不能以誣告者實際不知所申告者是否確為所誣指犯罪之行為人,即謂為未指定犯人之誣告罪,不可不辨。參考法條:刑法第169條、第171條
刑法第169條、第171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11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4.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4653號
[]
我國第二審係採覆審制,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就第一審判決經上訴部分為完全重覆之審理。本件上訴人不服第一審論處其犯加重詐欺取財2罪刑(包括想像競合犯洗錢罪部分)之判決而向原審提起上訴時,係對該判決之全部提起上訴,並無明示僅對其中一部分罪刑或僅就該判決之量刑部分提起上訴之情形,則原審自應對第一審判決之全部予以審判,並基於審判不可分原則,對檢察官起訴書所記載之全部事實,或與起訴事實部分具有想像競合犯關係之其他犯罪事實合一審理,此與修正後刑事訴訟法第348條規定,係基於當事人進行主義之精神,就當事人無意提起上訴,且不具有審判上無從分割關係之部分,並無擬制視為全部上訴之必要,暨尊重當事人攻防範圍及減輕上訴審審理負擔,而容許當事人僅針對原判決之刑、沒收或保安處分部分提起上訴之情形並不相同,自無援引修正後刑事訴訟法第348條規定限縮上訴審判範圍之餘地。本件上訴人向原審提起上訴時,已明示對於第一審判決所論處之罪名不服,主張其所為應僅論以普通詐欺取財罪,而非加重詐欺取財罪,顯係對第一審判決之全部上訴,而非僅就其中一部分上訴,至於其上訴不服之具體理由為何,並不影響其上訴範圍之認定。原判決以上訴人之上訴理由並未提及參與犯罪組織部分,而援引修正後刑事訴訟法第348條規定意旨,認與原判決附表所示加重詐欺取財罪具有想像競合犯關係之參與犯罪組織部分,不在所謂當事人實際攻防及法院審理範圍云云,而未併予審判,依上開說明,難謂無已受請求之事項而未予判決之當然違背法令。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348條
刑事訴訟法第348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9-10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7.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4666號
[]
刑法第313條之妨害信用罪,係以行為人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為構成要件。所謂「流言」,係指無稽之言、謠言或毫無事實根據之資訊。所指「散布流言」係指廣為散布於眾,使不特定人或多數人得以周知。行為人客觀上須以所散布者係「流言」,且主觀上須行為人認知所散布者確係「流言」。倘行為人主觀上無將「流言」,廣為散布之意,僅將有關他人信用之事傳達於某特定之人,尚不足以該當本罪。而所謂「損害他人之信用」係指他人之信用因行為人散布流言之行為,已達可資損害之程度,足使社會對於他人經濟上履行支付之能力或其誠信可信程度產生不利之觀感之虞。妨害信用罪自法益保護必要性觀之,參與經濟活動者,其經濟信用原即得受公評,倘係真實有據之指述,反而利於健全市場競爭秩序,是妨害信用罪所欲處罰者之妨害信用言論,須屬客觀上可辨別真偽之事實性言論,不及於價值判斷或主觀評價性言論。又妨害信用言論行為人之事實性言論表達倘涉及公共利益,其言論行為是否構成犯罪與刑法誹謗罪之判斷相同,仍需探究行為人於言論發表前是否經合理查證程序,及對於資料之引用有無明知或重大輕率之惡意情事。參考法條:刑法第310條、第313條
刑法第310條、第313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7-8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4677號
[]
刑法上犯罪成立與否,乃先確認行為人之行為該當於犯罪構成要件之後,再依序從事違法性及罪責之判斷。關於違法性之判斷,刑法第21條至第24條固已明文規定阻卻違法事由,惟不足以規範變化無窮之社會現實,因此現代刑法思潮乃依據實質違法性觀點,以行為所造成之社會損害性,實質判斷有無違法性,不致因受限於法定阻卻違法事由,而有所疏漏。藉由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之運用,縱使行為該當犯罪構成要件,本質上既未與整體法規範價值相衝突,亦得以排除其違法性。而被害人放棄法益保護之意思表示,區分為「阻卻構成要件之同意」與「阻卻違法之承諾」,前者乃指犯罪構成要件明示或性質上以違反被害人意思為必要(例如刑法第298條之略誘婦女罪、第320條第1項之竊盜罪),倘被害人同意或不反對行為人對其法益之侵害,則其同意即阻卻構成要件之該當性而自始不成立犯罪;後者則指被害人對行為客體具有處分權,基於尊重法益持有人的自我決定權之行使,倘被害人承諾行為人侵害行為客體,其侵害行為雖該當犯罪構成要件,仍排除其違法性。是前者之被害人同意,經由對法定構成要件之解釋,因而排除構成要件該當性;後者之被害人承諾,則為學說及實務皆採之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藉以判斷行為之違法性。承諾者須具有一定之心智成熟度,且其承諾須無瑕疵,始足當之。惟不論如何,被害人之承諾,仍以其所放棄之法益為法律所允許者為限,除生命法益及重傷害之身體健康法益不得放棄外,其所允許放棄之法益並不包括國家法益或社會法益等超個人法益,乃屬當然。參考法條:刑法第21條、第22條、第23條、第24條
刑法第21條、第22條、第23條、第24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1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4869號
[]
依據88年增訂本條之立法理由:「為維護交通安全,加強救護,減少被害人之死傷,促使駕駛人於肇事後,能對被害人即時救護」及102年提高本罪法定刑之修法說明:「肇事者同基於僥倖心態,延誤受害者就醫存活的機會,錯失治療的寶貴時間,爰修正原條文,修正肇事逃逸刑度」等語觀之,本條立法之規範目的主要在於保障被害人之人身安全,即係為能即時救護被害人,減輕其死傷結果之發生。至「維護交通安全」,為本罪列入公共危險罪章之最終理想,自不宜於「保護被害人之人身安全」之主要目的外為過度擴張之解釋,例如,因駕駛人於交通事故發生後,未依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在適當距離處豎立車輛故障標誌或其他明顯警告設施(如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條第1項第1款、第4款規定),導致二次車禍死傷結果之發生,或已參與救護並協助被害人就醫,但隱匿其真名或正確聯絡方式、謊報他人姓名或中途遁走等,若遽認均係逃逸行為,即有牴觸刑法上之罪刑法定原則、不自證己罪原則、謙抑主義原則及罪刑相當原則之慮(至是否因其未為適當防止設施導致二次交通事故發生,涉有過失致人於死傷;或謊報駕駛人身分,有無另犯偽造文書或誣告他人犯罪等罪嫌等,另當別論)。準此,駕駛人於發生事故後至少必須履行「停留現場」、「協助(包括委請他人)傷者就醫」義務。至表明駕駛人真正身分、報警處理、協助警方釐清交通事故責任、對事故現場為必要之處置及便利被害人之事後求償等,應非本罪處罰之主要目的,至多僅能認係不違反本罪規定所產生之附隨義務或反射利益,然究否構成「逃逸」行為,尚須視個案具體情形綜合其他因素而為判斷,非一有違反即認應成立「逃逸」行為(例如發生交通事故後,被害人已明顯死亡,已無救護之可能,駕駛人雖停留現場,但無任何作為或處置,導致第二次車禍發生,或故意對到場員警隱瞞真實身分而藉故遁去等,自得作為是否為「逃逸」行為評價之參考)。是駕駛人若已盡事故發生後停留現場並協助死傷者就醫之義務,原則上即足以達到制定本罪之主要立法目的,至有無完成其他不法內涵較低之作為,僅係交通事故發生後所衍生之刑事、民事或違反交通規則之行政處罰等責任問題,自不宜為條文「逃逸」文義範圍之目的性擴張解釋,對於駕駛人超出立法主要目的以外之義務違反,一律科以刑罰。尤僅因駕駛人於發生交通事故後隱瞞身分,可能致被害人或其家屬求償陷入困難,即認應科以發生交通事故逃逸罪之重罪,更會陷入不宜以刑罰方式解決民事糾紛之窠臼,有違已具國內法性質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1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僅因無力履行契約義務,即予監禁。」反面釋意,且非刑罰制定目的原係為阻嚇再犯及欲仿傚者和其他相似行為,具有最後手段性,而後始行撫慰、補償被害者之宗旨。參考法條:刑法第185條之4。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條第1項第1款、第4款。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1條
刑法第185條之4。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條第1項第1款、第4款。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1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3-4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4885號
[]
按法院組織法第61條規定:檢察官對於法院,獨立行使職權。關於檢察官職權之行使,不受法院之指揮監督。且本於訴訟主義之原則,刑事審判關於訴(起訴或上訴)之範圍,依刑事訴訟法第266、268、348條之規定,應受檢察官請求之拘束。除本法有特別規定外,已受請求之事項未予判決,或未受請求之事項予以判決者,其判決均屬當然違背法令。又第二審審判長於對被告為人別訊問後,應命上訴人陳述上訴之要旨,刑事訴訟法第365條亦有明文。所謂上訴之要旨,係指上訴之範圍及對下級審判決不服之理由。即第二審審判長應先確認其上訴之範圍,始能為審判之依據。倘第一審檢察官之上訴書並未依修正後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1、3項規定,「明示」係對於判決之一部(或僅就判決之刑、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或全部提起上訴者,第二審法院為確認上訴之範圍,向第二審蒞庭執行公訴職務之檢察官闡明結果,基於檢察一體原則,第二審蒞庭檢察官關於檢察官對於第一審判決上訴範圍之明確陳述,係其獨立行使職權所應為,第二審法院自應受其主張之拘束,不得再依第一審即提起公訴檢察官關於上訴範圍部分真意不明之上訴書,自行解讀其上訴範圍而為審判,致有悖於訴訟主義原則。再上訴人究竟有無明示對於判決之一部或全部提起上訴,應以其上訴書狀內是否有特別對其上訴範圍明確表示為斷,與其上訴書狀敘述其不服第一審判決之理由內容尚無絕對關聯;蓋因上訴書狀未敘述上訴理由者,仍得於法定或法院裁定之期間內補提或補正其上訴理由,逾期未補正上訴理由者始駁回其上訴(參見刑事訴訟法第361、362、367條)。是苟未明確表示其僅係對第一審判決其中一部分,或僅就其中關於刑、沒收或保安處分部分提起上訴者,縱其上訴理由僅就第一審判決之一部或僅關於其刑、沒收或保安處分部分敘述並指摘其違法、不當,上訴審法院在未經釐清、確認其上訴範圍前,尚難遽認其已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之一部提起上訴,而僅就該部分加以審判。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266條、第268條、第348條、第365條。法院組織法第61條
刑事訴訟法第266條、第268條、第348條、第365條。法院組織法第61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11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4921號
[]
刑法第359條關於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他人電腦或其相關設備之電磁紀錄罪係鑒於電腦之使用,已逐漸取代傳統倚賴紙本之生活方式,而所有電腦資料皆係經由電磁紀錄之方式呈現,電磁紀錄有足以表徵一定事項之作用(諸如身分或財產紀錄),則對電磁紀錄之侵害,亦可能同時造成身分或財產上之侵害關係,嚴重影響網路電腦使用之社會信賴及民眾之日常生活。從而,本罪規範應係重在維持網路電腦使用之社會安全秩序,並避免對公眾或他人產生具體之損害。本條所稱「刪除」,類似毀損罪的「毀棄」,乃指除去他人電腦或相關設備所儲存的資料,導致資料不能再度出現的終局滅失狀態,例如刪除影音、程式、文字或圖片等資料。無故予以刪除,已構成對資料權利人就電磁紀錄的類似所有人地位的侵害,亦即資料毀損應為已足,就電磁紀錄資料的證明功能是否受有侵害,與本罪之成立無涉。復因電磁紀錄本身具有可複製性,又不具損耗性,依現行之科技設備,回復被刪除之電磁紀錄,尚非難事,有無致生損害,自不以使電磁紀錄永久消除而無從回復或未有備份為必要。參考法條:刑法第359條
刑法第359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1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50號
[]
按修正前公司法第278條規定:「公司非將已規定之股份總數,全數發行後,不得增加資本。增加資本後之股份總數,得分次發行。」其立法理由除防止公司不必要之增資,以嚇阻關係人之投機意圖外,尚有便於公司籌措資金之目的,且資本不變原則主要在確保債權人之權益,對於具有增加債權人擔保之增資,實無必要刻意抑制,此由公司法於107年8月1日修正刪除第278條規定,其立法理由明載:「在授權資本制之下,公司得於章程所定股份總數(即授權股份數)之範圍內,按照實際需要,經董事會決議,分次發行股份,無庸經變更章程之程序。倘公司欲發行新股之股數加計已發行股份數,逾章程所定股份總數時,應允許公司可逕變更章程將章程所定股份總數提高,不待公司將已規定之股份總數,全數發行後,始得變更章程提高章程所定股份總數(增加資本),原第一項規定限制公司應將章程所定股份總數全數發行後,始得增加資本,並無必要,爰予刪除,以利公司於適當時機增加資本,便利企業運作」即明,而經濟部於上開修法前,已本於相同意旨,以系爭經濟部函示:「股份有限公司依公司法第156條第2項規定分次發行新股使資本總額全數發行,與依同法278條之增加資本,可申請合併辦理。」,可見公司非一律應將章程所定股份總數全數發行後,始得增加資本,自難謂修正前公司法第278條第1項規定為強制規定。相關法條:修正前公司法第278條
修正前公司法第278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514號
[]
按未成年子女經法院選任特別代理人者,就該事件而言,該特別代理人為未成年子女之法定代理人。又民法第106條關於禁止雙方代理之規定於意定代理及法定代理均有其適用,2而遺產分割之協議,依其性質於繼承人相互間有利益對立之情形,自有民法第106條本文禁止雙方代理規定之適用。相關法條:民法第106條、第1086條
民法第106條、第1086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1-3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5225號
[]
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中心(即「NICHD」)根據研究結果編制「NICHD」訪談程序,為專業人士與司法機關提供訪談兒童之準則,試著藉由⑴、介紹階段,⑵、實質問案階段,及⑶、結束等程序。經由訪談人向兒童解釋其角色、訪談的目的,以及建立基本規則,並且試著與兒童建立關係,使兒童能感受安全與自在。在介紹與實質問案階段之轉換期,訪談人會用一些提示使兒童辨識出特定之目標事件。而當兒童提出指控後,便進入實質問案階段。訪談人以開放式問題邀請兒童自由回想案發狀況,只有在兒童自由回想已經無法獲得更多資料後,訪談人才可使用指示性的問題(例如:這件事什麼時候發生的?他長得什麼樣子?)詢問兒童。並在詢問完所有可能開放與指示性問題後,如果還有重要細節遺漏,訪談人最後始能使用選擇性問題(例如:是非或是有選項的問題)詢問兒童,其目的無非係確保在訪談過程中從兒童身上所得到之訊息是中立、客觀、不受扭曲或誘導。但上開「NICHD」訪談程序,在現行刑事訴訟體制上並無被強制適用。故而,只要專業人員在詢問過程中並未出現兒童有受暗示或提醒而被誤導之情形,即不能以對於兒童訪談不符合「NICHD」訪談程序所定標準,即遽認為違法。參考法條: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9條、第20條。3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9條、第20條。3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9-10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5256號
[]
刑法上所謂「客觀處罰條件」,例如同法第238條詐術結婚罪所定「婚姻無效之裁判或撤銷婚姻之裁判確定者」,係在犯罪不法構成要件以外所附加之可罰性要件,一旦作為處罰條件之客觀事實存在(婚姻經法院判決宣告無效或撤銷確定),縱使行為人主觀上對此事實並無認識或預見,仍不影響於該罪之成立。是客觀處罰條件不同於客觀不法構成要件要素,其事由本身因不具有犯罪之不法內涵,僅因立法者基於刑事政策比例原則及可罰性之考量,而特設之刑罰限制條件,以提高國家發動刑罰權之門檻。易言之,倘特定事由乃犯罪行為之不法內涵者,即屬客觀不法構成要件要素,不能誤為「客觀處罰條件」,而忽略行為人對此不法構成要件事由主觀上並無故意,而仍予處罰;否則,不啻曲解立法者基於比例(即可罰性)與刑罰謙抑原則特設「客觀處罰條件」以限制刑罰權之原意,更使主觀上對不法構成要件事實欠缺故意甚或無過失之人,均可能因無從預見之客觀不法事實的偶然發生而蒙受刑事處罰,顯與刑法第12條所定之罪責原則相悖離。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於109年1月15日公布增訂第9條第3項:「犯前5條之罪而混合2種以上之毒品者,適用其中最高級別毒品之法定刑,並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規定,並自同年7月15日起施行。其中,行為人如犯同條例第4至8條之罪而混合二種級別以上之毒品者,例如,販賣混合第三級及第四級毒品之咖啡包,係結合同條例第4條第3項、第4項原本獨立成罪之犯罪行為而另行成立販賣第三級毒品而混合二種以上毒品之新罪名,應適用販賣第三級毒品罪之法定刑,並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且混合毒品因成分複雜,施用後所造成之危險性及致死率均高於施用單一種類毒品者,故立法者增訂本條並以加重其刑之立法方式,期能遏止新興混合式毒品之擴散,以維護國民身心健康。是本罪關於「混合二種級別以上之毒品」之規定,具有不同於同條例第4至8條所定單一種類毒品犯罪之不法內涵,顯係屬客觀不法構成要件要素,而非所謂「客觀處罰條件」至明。是行為人販賣毒品,主觀上必須對於毒品混合有二種以上級別之客觀不法構成要件要素具有直接或間接故意,始能成立本罪。參考法條:刑法第12條、第238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9條。
刑法第12條、第238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9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1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5324號
[]
按違法搜索扣押所取得之證據,若不分情節,一概以程序違法為由,否定其證據能力,從究明事實真相之角度而言,難謂適當;惟刑事訴訟之目的,固在發現真實,藉以維護社會安全,國家取證程序仍應合法純潔、公平公正,以保障人權。倘證據之取得非依法定程序,而法院若容許該項證據作為認定犯罪事實之依據有害於公平正義時,已違背憲法第8條、第16條所示應依正當法律程序保障人身自由、貫徹訴訟基本權之行使及受公平審判權利之保障等旨,仍應排除其證據能力。從而,違法取得之證據,未必即應排除或禁止法院使用,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實施刑事訴訟程序之公務員因違背法定程序取得之證據,其有無證據能力之認定,應審酌人權保障及公共利益之均衡維護」。此即學說及實務通稱之「權衡法則」。所謂「審酌人權保障及公共利益之均衡維護」,係指法院必須依據個案衡量違法情節及私益侵害情節,究應如何操作,涉及憲法比例原則如何具體落實於刑事訴訟程序,正因為每件違法取得證據的案例情節容有不同,即便違反的是相同的證據取得禁止規定,其違法程度亦輕重有別,倘不許於個案中衡量受侵害之基本權私益及國家刑事追訴的公益,恐無從得出妥適且趨於正確而具公平正義價值的裁判結果。惟所謂「權衡」亦絕非漫無標準,更非任由法官恣意判斷,參照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立法理由,法官於個案權衡時,允宜斟酌:1.違背法定程序之情節;2.違背法定程序時之主觀意圖;3.侵害犯罪嫌疑人或被告權益之種類及輕重;4.犯罪所生之危險或實害;5.禁止使用證據對於預防將來違法取得證據之效果;6.偵審人員如依法定程序有無發現該證據之必然性;7.證據取得之違法對被告訴訟上防禦不利益之程度等情狀,以決定應否賦予證據能力。此七項權衡因素係「例示」而非「列舉」,且未必係併存,甚者多係「互斥」之關係,各項因素間亦無先後輕重之排序,更非,也不可能要求法官就所有七項因素均應兼顧。具體審酌標準可以區分三段層次:首先,應區別偵查機關或審判機關之違法,於偵查機關違法取得之證據,且係惡意違反者,如禁止使用該項證據,足以預防偵查機關將來違法取得證據,亦即得有「抑制違法偵查」之效果者,原則上應即禁止使用該證據(此階段權衡第1.、2.及5.項因素);其次,如非惡意違反法定程序者,亦即有善意例外時,仍應審究所違反法規範之保護目的,以及所欲保護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之權利性質(包括憲法基本權、法律上之實體及程序權),參酌國家機關追訴,或審判機關審判之公共利益(如被告犯罪所生之危險或實害程度),權衡其中究係被告之私益或追訴之公益保護優先,除非侵害被告之權利輕微,原則上仍應禁止使用該項證據,換言之,除非極端殘暴的嚴重犯罪而有不得已之例外,不得祇因被告所犯為「重罪」,即不去考量被告被侵害之權利,尤其是被告憲法上權利或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訴訟防禦權受侵害時(此階段權衡第3.、7.及4.項因素)。最末,始依「假設偵查流程理論」或「必然發現之例外」法理,視偵、審人員同時有無進行其他合法採證行為,如依法定程序有無發現該證據之必然性,以作為例外具有證據能力之判斷(此時始權衡第6.項因素)。參考法條:憲法第8條、第16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
憲法第8條、第16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1-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5386號
[]
刑法第55條前段所規定一行為觸犯數罪名,即學理上所謂想像競合犯,係基於一個意思決定,以一個實行行為,發生侵害數個相同或不同法益結果,此犯罪形態與數罪併罰,係出於各別之犯意,實行數行為,獨立構成數犯罪之情形有別。倘第一審判決認被告所犯數罪應予分別論罪併合處罰,被告就數罪均提起第二審上訴,爭執數罪應論以想像競合犯而非數罪併罰時,因第一審所認定之犯罪事實及數罪應予分別論罪併合處罰之法律適用均為論罪之一環,第二審無法不更動第一審判決犯罪事實之認定部分,僅審理數罪應予分別論罪併合處罰之法律適用部分,且第二審如認數罪(出於一個意思決定,實行單一行為)應論以想像競合犯時,與第一審判決認定之犯罪事實(另行起意,實行數行為),即產生互相矛盾的情況。自不容許將第一審判決關於數罪應予分別論罪併合處罰之法律適用與所認定之犯罪事實切割,僅就數罪應予分別論罪併合處罰之法律適用部分上訴,縱被告明示只針對第一審判決認定之數罪應予分別論罪併合處罰之法律適用及刑部分上訴,未經聲明上訴之犯罪事實因與該部分具有在審判上無從分割之關係,仍為第二審審判之範圍。參考法條:刑法第55條
刑法第55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1-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4.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541號
[]
按第一審之訴訟程序有重大之瑕疵時,應否廢棄原判決將該事件發回原法院,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第2項固賦與第二審法院有自由裁量之職權,決定是否廢棄原判決將該事件發回原法院。而所謂訴訟程序有重大之瑕疵,因維持審級制度認有必要,而得將該事件發回原法院者,係指第一審違背訴訟程序之規定,其違背與判決內容有因果關係,或因訴訟程序違背規定,不適於為第二審辯論及判決之基礎者而言。又地方法院於審理民事訴訟事件時,經裁定行合議審判,並因準備言詞辯論之必要,指定受命法官於言詞辯論前闡明訴訟關係或調查證據後,該受理訴訟之法院組織即確定,不容任意加以變更。受命法官於訴訟程序上之職權,復設有一定之限制,並非等同於受訴法院或審判長,觀之民事訴訟法第270條、第272條、第485條等規定甚明,且為法官法所揭示法官法定原則。因之,受命法官踰越權限,於訴訟程序中僭行審判長職權,致法院組織不合法,所為程序自有瑕疵,所為之判決,當然為違背法令,此觀同法第469條第1款之規定自明。該第一審判決不適於為第二審辯論及判決之基礎,第二審法院自無自由裁量之職權。相關法條:民事訴訟法第270條、第272條、第451條、第469條、第485條
民事訴訟法第270條、第272條、第451條、第469條、第485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3~6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4.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5588號
[]
按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不遂者,為未遂犯,刑法第25條第1項定有明文。惟關於著手時點之判斷,學說上有各種不同之理論。採形式客觀說者,主張行為人唯有已開始實行嚴格意義之構成要件行為,始可認定為犯罪行為之著手;採實質客觀說者,認為行為人只要開始實行與構成要件具有必要關聯性之行為,或者開始實行對於構成要件保護客體形成直接危險行為,即已著手;而採主觀說者,則主張若依行為人之犯意及其犯罪計畫,而可判斷犯罪行為已經開始實行者,即可認定為著手,三者各有其立論基礎。然而形式客觀說將著手時點過度往後推延,致使若干在實質上可認定為未遂之行為,被歸類為預備行為,對法益之保護顯有不周;而主觀說則忽略行為之客觀面,過度擴大未遂犯之範圍;至於實質客觀說,因未考量行為人之主觀意思,致使難以正確判斷客觀事實之意義。由於上開諸說各有缺失,乃有折衷之主客觀混合說之提出,其係以行為人之主觀認識為基礎,再以已發生之客觀事實為判斷,亦即行為人依其對於犯罪之認識,開始實行足以與構成要件之實現具有必要關聯性之行為,此時行為人之行為對保護客體已形成直接危險,即屬犯罪行為之著手。此說對於著手時點之判斷標準已較具體明確,且以行為人主觀上所認識之事實,作為判斷背景事實,並加上客觀層面之限制,不致於擴大未遂犯之範圍,復能避免其餘各說之缺失,應較可採。故而,有關強制性交罪之著手,自應藉由主客觀混合理論之運用而加以判斷。刑法第221條第1項之強制性交罪,係以對被害人施以強暴、脅迫、恐嚇、催眠術或其他違反其意願之方法為其要件,該罪所保護法益乃為個人之性決定自由。得否認為行為人已著手實行強制性交之構成要件行為,應視其依主觀上之認識,是否已將強制性交之犯意表徵於外,並就犯罪實行之全部過程予以觀察,必以由其所施用上開強暴、脅迫等非法方法,足以表徵其係基於強制性交之犯意而為,且與性交行為之進行,在時間、地點及手段上有直接、密切之關聯,始得認已對於強制性交罪所要保護個人性決定自由之法益,形成直接危險,開始實行足以與強制性交罪構成要件之實現具有必要關聯性之行為,而已達著手階段。參考法條:刑法第25條、第221條
刑法第25條、第221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1-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559號
[]
按抵押權人,於債權已屆清償期,而未受清償者,得聲請法院,拍賣抵押物,就其賣得價金而受清償,民法第873條定有明文。次按約定於債權已屆清償期而未為清償時,抵押物之所有權移屬於抵押權人者,非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抵押權人請求抵押人為抵押物所有權之移轉時,抵押物價值超過擔保債權部分,應返還抵押人;不足清償擔保債權者,仍得請求債務人清償,同法第873條之1第1項、第2項亦有明文規定。因抵押權之本旨在於擔保債權之優先受償,而抵押權人依民法第873條規定聲請拍賣抵押物受償,或依同法第873條之1規定之流抵約款請求移轉抵押物所有權受償,均在實現擔保債權得以優先受償之權能,此觀民法第873條之1第2項規定債權人負有清算義務即明。故在訂有流抵約款之抵押權,抵押權人於抵押債權已屆清償期而未受清償時,得依民法第873條規定聲請法院拍賣抵押物,就其賣得價金而受清償;亦得依流抵約款,請求抵押人移轉抵押物之所有權,並依同法第873條之1第2項規定辦理清算等事宜。又抵押權人縱已選擇行使流抵約款權利,但於抵押物所有權尚未移轉登記於抵押權人前,該抵押權及其擔保債權仍未消滅,抵押人得依民法第873條之1第3項規定,清償抵押權擔保之債權,以消滅該抵押權。倘無權利濫用或違反誠信原則之情形,基於平等原則,應無不許抵押權人改依民法第873條規定聲請拍賣抵押物受償之理,俾能兼顧雙方利益之平衡。相關法條:民法第873條、第873條之1
民法第873條、第873條之1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6~8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5632號
[]
(一)轉讓具有禁藥或偽藥(以下除分別記載外,統稱為禁偽藥)性質之第二級或第三級毒品,在基本上符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下稱毒品條例)第8條第2項或第3項,及藥事法第83條第1項規定之法規競合之例,惟若轉讓具有禁偽藥性質之第二級或第三級毒品因而發生致人於死之加重結果者,毒品條例對此未有規定,而藥事法第83條第2項前段則明文規定「轉讓禁偽藥致人於死罪」。(二)針對「轉讓禁偽藥致人於死罪」,若轉讓具有禁藥性質而未達法定應加重其刑之一定數量第二級毒品予未懷胎之成年人因而致人於死時,因行為人對於轉讓禁藥之基本行為,須依藥事法第83條第1項規定論處,對此產生死亡之加重結果,自應論以同條第2項前段之轉讓禁藥致人於死罪(其條文規定為「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但若行為人於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對此均自白,若基於「相同事物應為相同處理」及「法秩序一致性」之法理,認接續藥事法第83條第1項所認可依毒品條例第17條第2項規定減輕其刑之相同理由,就行為人所犯藥事法第83條第2項前段轉讓禁藥致人於死罪,亦得依毒品條例第17條第2項減輕其刑,自為妥適。然倘轉讓具禁藥性質之第二級毒品已逾純質淨重10公克以上,或轉讓予懷胎婦女,或行為人為成年人對未成年人為轉讓行為,卻因而致人於死時,因修正後毒品條例第8條第2項轉讓第二級毒品之法定刑為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下同)70萬元以下罰金,若依毒品條例第8條第6項、或第9條第1項、或其第2項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其處斷刑最重可達有期徒刑7年6月,如再加上修正後之刑法第276條過失致人於死罪之法定刑為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50萬以下罰金,於此轉讓禁藥致人於死而有加重刑之情形,縱依數罪併罰之例,其處斷刑相加結果(即7年6月+5年=12年6月)均較藥事法第83條第2項前段可處最重法定刑有期徒刑15年為輕,此時依本院先前已統一之見解,即按「重法優於輕法」原則、「相同事物應為相同處理」法理及「法秩序一致性」之要求,擇較重之藥事法第83條第2項前段論處,並認有毒品條例第17條第2項減輕規定之適用,固無疑義。然若認藥事法第83條第2項前段之轉讓禁藥致人於死罪屬於「特別規定」,必須優先適用,而排除其他毒品條例或刑法相關規定,如此,甚難說明若行為人於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何能依毒品條例第17條第2項規定將行為之刑期減輕至藥事法第83條第1項法定刑7年以上有期徒刑以下之刑度。且若遇轉讓具有禁藥性質之第一級毒品(依毒品條例第8條第1項規定,其法定刑為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00萬元以下罰金,即不能適用藥事法第83條第1項規定),若有毒品條例第8條第6項,或第9條第1項、或其第2項之加重原因(此時最重處斷刑可達有期徒刑10年6月)而致人於死時(刑法第276條之最重法定刑為有期徒刑5年),則兩者分論併罰,最重可處有期徒刑15年6月,倘仍認藥事法第83條第2項前段為「特別規定」(最重僅能處有期徒刑15年),應優先適用,恐陷於評價不足之慮,且與本院以往向依「重法優於輕法」、「相同事物應為相同處理」及「法秩序一致性」處理此類毒品與禁偽藥案件法規競合所樹立之法律適用安定性、明確化,及為減少法規範間之衝突與矛盾,並調和實務運作圓融無礙之美意有悖,此時仍應回歸依「重法優於輕法」原則處理,再視個案情況有無毒品條例第17條第2項規定適用,較為妥當。參考法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8條第2項、第3項、第6項、第9條第1項、第2項、第17條第2項。藥事法第83條第1項、第2項。刑法第276條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8條第2項、第3項、第6項、第9條第1項、第2項、第17條第2項。藥事法第83條第1項、第2項。刑法第276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3-4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672號
[]
第二審法院維持第一審所為無罪判決,違背本院徵詢庭或提案庭依法院組織法所定大法庭相關程序徵詢一致或大法庭裁定之見解所為之判決,亦屬於刑事妥速審判法(下稱速審法)第9條第1項第3款所定之判決違背判例。此為本院最近一致之見解。至本院大法庭之裁定,係針對提案之法律爭議所為之中間裁定,並非對本案為終局裁判,依法院組織法第51條之10規定,其裁定之見解僅對提案庭提交之案件有拘束力,自與速審法第9條第1項第3款所定之判決違背判例無涉。本件檢察官起訴被告郭○祿涉犯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洗錢及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第339條第1項之幫助詐欺取財等罪嫌,經第一審審理結果,認被告僅成立幫助詐欺取財罪,另就其被訴涉犯洗錢罪嫌部分,則以不能證明其犯罪,而不另為無罪諭知,檢察官上訴至原審,經原審維持第一審關於此部分不構成犯罪之認定,並敘明其理由。檢察官上訴意旨雖執本院108年度台上大字第3101號刑事大法庭裁定之見解,主張原判決維持第一審就此部分無罪之認定係違背法令云云,然依首揭說明,核與速審法第9條第1項第3款規定不相符合。參考法條:刑事妥速審判法第9條第1項第3款
刑事妥速審判法第9條第1項第3款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2-3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700號
[]
兒童權利公約(下稱公約)內國法後,兒童最佳利益原則於我國司法裁判已具有規範之普遍適用性,各級法院之裁判若對兒童產生影響者,均須恰如其分地納入且始終貫徹兒童最佳利益(公約第3條第1項、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下稱童權會》第14號一般性意見第14段(a)、第19段、第27段解釋參照)。司法院111年度憲判字第8號判決並指出:「維護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為憲法保障未成年子女人格權及人性尊嚴之重要內涵,凡涉及未成年子女之事件,因未成年子女為承受裁判結果之主體,無論法院所進行之程序或裁判之結果,均應以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為最優先之考量。又父母與未成年子女間之親權關係,同受憲法之保障,維持父母與未成年子女間之親權關係,原則上亦符合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而於刑事案件,童權會第14號一般性意見第28段列明:⒈對於與法律產生衝突(即:被告或被確認為違法)的兒童,或⒉(作為受害者或證人)法律所觸及到的兒童,以及⒊因家長觸法而受影響的兒童,均有兒童最佳利益原則之適用。於兒童為被害人而有公約第19條「兒童免遭一切形式暴力侵害之權利」規定之適用時,童權會第13號一般性意見第3段(f)解釋亦表明,必須尊重兒童使自己的最佳利益在一切涉及和影響兒童事務,以及一切預防措施中作為首要考慮的權利;該號意見第54段解釋並強調,司法介入之決策目的應為保護涉案兒童,擴展其最佳利益(如行為人可能再犯,則也包括其他兒童的最佳利益)。故法院之量刑結果,依個案情節,倘勢必影響兒童關於公約所保障之權利或利益者,恰如其份地將兒童最佳利益納入量刑審酌因子,並做出合義務性之裁量,即屬無可迴避。應予強調的是,法院於量刑時有義務留意到兒童最佳利益之意義與目的,並不表示允許犯錯的父母或家長等主要照顧者可無故逃避適當的懲罰,相反地,是要求法院在這類情況下,應盡可能地保護無辜兒童免於受到可避免的傷害,又於兒童最佳利益及其影響之調查、評估與回饋,即可檢視已弱化的親子關係、家庭功能得否有所修復、重建或提升,倘審酌結果認係朝正向發展,即可節省刑罰之懲罰份量,避免刑罰之過剩,畢竟較穩固、健全的親情依附、理解與支持,一直是通往刑罰預防目的之康莊大道,不論對加害成人或無辜兒童之未來均然。於審酌個案有關之一切量刑或緩刑因子時,考量兒童於系統中往往處於不能為自己發聲之地位,前述「優先考量」就意味著,兒童的最佳利益與所有其他審酌因子,並非處於同等的份量級別,而係應考慮到是否不突顯兒童的利益,兒童的利益就會遭到忽視之結果(童權會第14號一般性意見第37段解釋參照)。至於被告之罪責倘已達監禁而應使之與兒童分離之程度,依公約第9條第1項(父母與兒童不分離原則)、第18條(父母共同養育兒童原則)、第20條(剝奪家庭環境之兒童照護與安置)之規定,及童權會第14號一般性意見第61段、第69段之解釋,法院之量刑則應具有維護兒童最佳利益之目的性,且必須合乎必要性及最後手段性,並充分考慮到不同刑期對單一兒童或若干兒童的最佳利益所造成的衝擊,復顧及家庭環境因此而受到剝奪的兒童,是否能獲有替代方式之照護。另關於兒童最佳利益之評估判斷,則應特別注意與案情或個別兒童有關之:⒈兒童之意見與溝通、⒉兒童的身分、⒊維護家庭環境與保持關係、⒋兒童的照顧、保護和安全、⒌弱勢境況、⒍兒童的健康權、⒎兒童的受教育權等要素,並依個案類型、情節等有利不利兒童之具體情況,賦予上開相關要素不同比重之評價,再予整體評判(童權會第14號一般性意見第52段至第80段、第89段解釋參照)。是倘當事人、辯護人、告訴代理人對於兒童最佳利益之評判已見爭執,而有予以調查釐清之必要時,允宜視個案需求,委由與兒童心理、發展等相關領域之專業人員或機關、團體實施鑑定,以取得與兒童最佳利益要素有關的事實、資訊與鑑定意見,而得資為評判及量刑之重要參考依據。參考法條:兒童權利公約第3條、第9條、第18條、第20條。刑法第57條
兒童權利公約第3條、第9條、第18條、第20條。刑法第57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1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752號
[]
無權代理人以代理人之名義所為之法律行為,係效力未定之法律行為,得經本人之承認,而對於本人發生效力,此觀民法第170條第1項規定自明。又代表與代理固不相同,惟逾越代表權限代表本人所為之法律行為,亦得類推適用上開關於無權代理之規定,倘經本人承認,即對本人發生效力。另管委會係由區權人選任住戶若干人為管理委員所設立之組織,旨在執行區權人會議決議事項,及公寓大廈管理維護工作,觀諸公寓大廈條例第3條第9款規定亦明。是管委會如未經區權人授權,即代表該公寓大廈全體區權人向第三人借款,該效力未定之消費借貸法律行為,經區權人會議承認後,即對區權人發生效力。相關法條:民法第170條第1項、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條第9款
民法第170條第1項、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條第9款
true
Aaronfong
113年度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924號
[]
按法律行為經撤銷者,視為自始無效,民法第114條第1項定有明文。贈與人合法撤銷其贈與者,贈與既視為自始無效,附隨之違約金約定,自亦隨同消滅。相關法條:民法第114條
民法第114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9~11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931號
[]
民法第242條之代位權,須債務人怠於行使其權利為要件。所謂怠於行使權利,係指有此權利可行使而不行使。本件被上訴人倘得撤銷系爭贈與,潘○豐固對高○宏取得請求返還○○街房地價額之債權。惟該債權是否存在,猶待判決確定發生撤銷之形成效力後,始臻明確,而有怠於行使權利之可能。則被上訴人於聲請法院撤銷系爭贈與,一併代位請求高○宏向潘○豐給付,且代位受領,是否符合上開規定之法定要件?非無再事研求之餘地相關法條:民法第242條
民法第242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3~6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969號
[]
從刑事司法角度而言,基於罪刑法定主義及無罪推定原則,以及刑法類推解釋或擴張解釋之禁止,於某一違反經濟法規之行為,究應歸屬刑罰制裁或行政處罰之範疇,非無存有解釋空間之疑義時,其適用刑罰之評價標準,仍應以法律是否已予以明確犯罪類型化或界定其定義範圍者為要,如有不足,則仍由有司循立法途徑予以明確規範,尚不得僅由行政機關以行政解釋方式填充刑罰要件之內涵,俾以符合刑罰謙抑原則。本案依前揭調查及說明,難以認定被告陳○豐等人有居於保險業者之地位經營保險之行為,故其等並不構成保險法第167條規定之刑罰處罰要件,應僅合於100年6月29日之修正公布施行前保險法第167條之1行政罰之適用。參考法條:保險法第167條。100年6月29日修正公布施行前保險法第167條之1
保險法第167條。100年6月29日修正公布施行前保險法第167條之1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9-10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111年度台上字第977號
[]
刑法第55條但書既明定在想像競合之情形,擴大提供法院於具體科刑時,其科刑下限不受制於重罪相對較輕之法定最輕本刑,而可將輕罪相對較重之法定最輕本刑列為形成宣告刑之依據。則遇有重罪之法定最輕本刑無罰金刑,或僅係選科罰金刑,而輕罪之法定最輕本刑係應併科罰金刑時,在量刑上,宜區分「從一重處斷」及「具體科刑」二個層次予以處理。㈠在刑法第55條前段「從一重處斷」方面,依上開說明,數罪均成立,僅係從一重罪之「法定刑」處斷,故原則上以重罪之所有法定本刑(包括最重及最輕本刑)形成處斷刑之框架。又因想像競合犯在本質上係侵害數法益而成立數罪名,為落實所成立之數罪名的不法及罪責內涵,均能獲得充分但不過度之科刑評價,以符合罪刑相當及公平原則。則依該條但書規定,在「具體科刑」即形成宣告刑時,輕罪相對較重之法定最輕本刑即應併科之罰金刑,例外被納為形成宣告雙主刑(徒刑及罰金)之依據,以填補如僅適用重罪法定最輕本刑,不足以評價被告全部犯行的不法及罪責內涵之缺憾,俾符合上開想像競合犯「輕罪釐清作用」,此一制度性控制手段之規範目的,尚與類推適用或雙重危險之禁止等原則無涉。㈡然而,刑法第55條但書規定之立法意旨,既在於落實充分但不過度之科刑評價,以符合罪刑相當及公平原則,則法院在適用該但書規定而形成宣告刑時,如科刑選項為「重罪自由刑」結合「輕罪併科罰金」之雙主刑,為免倘併科輕罪之過重罰金刑產生評價過度而有過苛之情形,允宜容許法院依該條但書「不得『科』以較輕罪名所定最輕本刑以下之刑」之意旨,如具體所處罰金以外之較重「徒刑」(例如科處較有期徒刑2月為高之刑度),經整體評價而認並未較輕罪之「法定最輕徒刑及併科罰金」(例如有期徒刑2月及併科罰金)為低時,得適度審酌犯罪行為人侵害法益之類型與程度、犯罪行為人之資力、因犯罪所保有之利益,以及對於刑罰儆戒作用等各情,在符合比例原則之範圍內,裁量是否再併科輕罪之罰金刑,俾調和罪與刑,使之相稱,且充分而不過度。析言之,法院經整體觀察後,基於充分評價之考量,於具體科刑時,認除處以重罪「自由刑」外,亦一併宣告輕罪之「併科罰金刑」,抑或基於不過度評價之考量,未一併宣告輕罪之「併科罰金刑」,如未悖於罪刑相當原則,均無不可。參考法條:刑法第55條
刑法第55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1-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111年度台抗字第1052號
[]
相對人就分割遺產之本請求合法提起上訴,抗告人就其確認系爭婚姻關係不存在及給付不當得利之反請求,提起附帶上訴,本庭評議後,認擬採為裁判基礎之法律見解,即「第一審法院就上開本、反請求合併判決,相對人就本請求合法提起上訴,抗告人能否就其反請求部分提起附帶上2訴?」,本院先前具相同事實之裁判,有肯定與否定等歧異見解,本庭認應採肯定說見解,乃於112年3月30日向本院其他民事庭提出徵詢。徵詢程序完成,受徵詢之各民事庭,均採取與本庭相同法律見解,即第一審法院就上開本、反請求合併判決,相對人就本請求合法提起上訴,抗告人應得就其反請求部分提起附帶上訴,有本院111年度台抗徵字第1052號徵詢書及各民事庭回復書足稽。本件採為裁判基礎之法律見解,既經徵詢程序業經統一,應依該見解就本案逕為終局裁判。相關法條:民事訴訟法第460條
民事訴訟法第460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4-7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111年度台抗字第1268號
十一
[]
數罪併罰之定應執行刑,目的在將各罪及其宣告刑合併斟酌,進行充分而不過度之評價,透過重新裁量之刑罰填補受到侵害之社會規範秩序,以免因接續執行數執行刑後應合計刑期致處罰過苛,俾符罪責相當之要求。而實務上定應執行刑之案件,原則上雖以數罪中最先確定之案件為基準日,犯罪在此之前者皆符合定應執行刑之要件,然因定應執行刑之裁定,與科刑判決有同等之效力,不僅同受憲法平等原則、比例原則及罪刑相當原則之拘束,且有禁止雙重危險暨不利益變更原則之適用,倘於特殊個案,依循上開刑罰執行實務上之處理原則,而將原定刑基礎之各罪拆解、割裂、抽出或重新搭配改組更動,致依法原可合併定執行刑之重罪,分屬不同組合而不得再合併定應執行刑,必須合計刑期接續執行,甚至合計已超過刑法第51條第5款但書所規定多數有期徒刑所定應執行之刑期不得逾30年之上限,陷受刑人於接續執行更長刑期之不利地位,顯然已過度不利評價而對受刑人過苛,悖離數罪併罰定應執行刑之恤刑目的,客觀上責罰顯不相當,為維護定應執行刑不得為更不利益之內部界限拘束原則,使罪刑均衡,輕重得宜,自屬一事不再理原則之特殊例外情形,有必要透過重新裁量程序改組搭配,進行充分而不過度之評價,並綜合判斷各罪間之整體關係及密接程度,及注意輕重罪間在刑罰體系之平衡,暨考量行為人之社會復歸,妥適調和,酌定較有利受刑人且符合刑罰經濟及恤刑本旨之應執行刑期,以資救濟。至原定應執行刑,如因符合例外情形經重新定應執行刑,致原裁判定刑之基礎已經變動,應失其效力,此乃當然之理,受刑人亦不因重新定應執行刑而遭受雙重處罰之危險。是定應執行刑案件之裁酌與救濟,就一事不再理原則之內涵及其適用範圍,自應與時俱進,將一事不再理原則之核心價值與目的融合禁止雙重危險原則,不但須從實施刑事執行程序之法官、檢察官的視角觀察,注意定應執行案件有無違反恤刑目的而應再予受理之例外情形,以提升受刑人對刑罰執行程序之信賴;更要從受刑人的視角觀察,踐行正當法律程序,避免陷受刑人因定應執行刑反遭受雙重危險之更不利地位,以落實上揭憲法原則及法規範之意旨。參考法條:刑法第50條、第51條。
刑法第50條、第51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9-10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0.json
111年度台抗字第127號
[]
基於憲法第16條人民訴訟權之程序保障,及憲法第8條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當事人,尤其刑事被告或受刑人,於法院程序進行中,享有一定之程序參與權,其中陳述意見乃程序參與權所保障之基本內涵,亦為法院應遵循正當法律程序之一環。具體而言,法院就作為裁判基礎之證據或程序進行中已浮現的爭點,允宜使受該裁判影響之當事人有知悉之可能,而爭點資訊的告知,雖未必以最周全的閱卷權方式保障,但至少應如司法院釋字第737號解釋理由所述:「或採法官提示、告知、交付閱覽相關卷證之方式,或採其他適當方式」來實踐(請求資訊);而於知悉相關證據或資訊後,包括由當事人一方之檢察官所提出之證據,讓當事人有陳述並對之辯明的機會,尤其對當事人作出不利益決定前,更應注意給予陳述意見之適當機會(請求表達);而其所為意見之表達,法院予以實質且有效的回應,提出論理及說服的過程,當事人始能得知法官有無注意,並足供上級審法院檢驗(請求注意)。此亦寓有保障被告或受刑人防禦權、防免突襲性裁判之意。第一審所函詢執行機關即橋頭地檢函覆意見、高雄第二監獄函檢附之就醫紀錄等,均係第一審法院收案後,始依職權函請檢察官提出據以為裁量因素,而認再抗告人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判斷結果。惟該等裁量因素形式上不利再抗告人,程序上卻未予再抗告人有陳述意見,甚且辯明之機會,再抗告人僅得於收受第一審裁定後,始能得知檢察官的裁量因素,不無造成突襲,容有欠周全。再抗告人於其抗告理由已指摘第一審法院僅聽取執行機關書面意見,未聽取再抗告人之意見等語。原裁定對此未予糾正,而於抗告程序亦僅以書面審理,即行駁回抗告,致再抗告人未能就上述由檢察官單方面提出之裁量因素,有陳述意見之適當機會,已有不當。參考法條:司法院釋字第737號解釋。刑事訴訟法第484條、第486條。
司法院釋字第737號解釋。刑事訴訟法第484條、第486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1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4.json
111年度台抗字第1644號
[]
被告受緩刑之宣告而違反刑法第74條第2項第1款至第8款所定負擔情節重大,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宣告,同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定有明文。是法院宣告緩刑所定負擔,雖非刑罰之替代性措施,但因具有執行原宣告刑之擔保作用,自屬輔助刑罰實現之強制性處遇。其旨無非基於刑罰應報及特別預防理念,以落實緩刑鼓勵被告自新、協助復歸社會及避免再犯之目的。茲以同法第74條第2項第5款向指定之機構或團體,提供義務勞務之規定為例,其立法目的在以保護管束方式(同法第93條第1項第2款),透過不同之工作場域,重建被告之社會生活關係,以協助其復歸社會,並改變引發犯罪的社會成因。倘被告在指定之期限內未完成指定時數之義務勞務,仍應以其具有可歸責之事由且情節重大之必要範圍內,始得裁量撤銷其緩刑宣告,俾符刑罰最後手段性原則。至於具體應如何執行緩刑附義務勞務負擔,法務部訂定之「檢察機關辦理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第147條前段固指明:緩刑附條件者,其條件之執行作業程序準用「檢察機關辦理緩起訴處分作業要點」(下稱緩起訴處分作業要點)之相關規定。惟緩起訴處分作業要點二之㈡⒈⑵僅要求檢察官於製作緩起訴處分書時,應註明義務勞務履行之期間及時數,至於其他關於義務勞務履行期間長短之決定、履行期間之起算、停止之原因及其消滅與屆至等攸關受刑人履行權益事項,則均付之闕如,應屬明顯之法律漏洞,自當本於立法本旨,就現行法令中所有相關類似之規定為有利於受刑人之類推適用,以補法之不足,並兼顧法目的與受刑人正當權益之維護。而刑法第41條第2項、第3項關於易服社會勞動之規定,與緩刑附義務勞務負擔,同係以受刑人提供無償勞務(動)為短期自由刑之替代或輔助措施,期能達成受刑人復歸社會並避免再犯之立法目的,並皆以受刑人無正當理由或具有可歸責事由而不履行勞務,情節重大者,為其執行原宣告刑之要件。依上開說明,本於相同之法理,在法令未修正訂定前,檢察官執行緩刑附義務勞務負擔,關於義務勞務履行期間長短之決定、履行期間之起算、停止之原因及其消滅與屆至,自應類推適用法務部訂定之「檢察機關辦理易服社會勞動作業要點」(下稱辦理易社會勞動作業要點)之相關規定,以符平等原則及法安定性之要求。按辦理易社會勞動作業要點第8條第3項、第6項規定:社會勞動之履行期間以指定向執行機關(構)報到之日,做為起算日。易服社會勞動履行期間內,發生刑事訴訟法第467條以外且不可歸責於社會勞動人之事由,致社會勞動人無法履行社會勞動者,於該事由消滅前,社會勞動之履行期間停止進行,並自該事由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已經過之期間合併計算。則再抗告人既非因可歸責於己之事由而未能依檢察官原所指定自111年1月20日至同年4月19日履行義務勞務,迄至同年4月20日起,始受臺中地檢署通知而得以自該日起履行義務勞務,則再抗告人上揭事實上無從履行義務勞務期間(111年1月20日至同年4月19日),自應從檢察官原定6個月之履行期間中予以扣除不計,始為公允。又再抗告人自同年5月13日起自同年月19日止,因感染新冠病毒而遭臺中市衛生局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處分隔離7日,是再抗告人因染疫而無法履行義務勞務之期間,自屬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依上開規定於再抗告人受隔離處分期間(7日)應停止執行,亦即應自解除隔離後之同年5月20日起接續執行,並與停止前已經過之期間合併計算,其履行期間迄至同年10月26日始行期滿。況依執行緩刑附條件作業程序準用之緩起訴處分作業要點三之(十二)規定:檢察機關審查被告之行為是否合乎遵守或履行命令事項,應本於比例原則,並斟酌裁量之適當性;其因非可歸責於被告之事由,導致其無法完成應遵守或履行命令(如支付賠償金之被害人死亡或指定之義務勞務機關(構)被解散)或有囑託其他檢察機關執行之必要時,檢察官或觀護人得再徵得被告之同意,擇定相當之履行內容,接續執行,不宜率予撤銷緩起訴處分。然檢察官關於本件履行義務勞務期間之指定及計算,並未扣除上揭不可歸責於再抗告人之3月又7日期間,即認再抗告人未於指定之6個月期間內履行義務勞務完畢,並否准其展延履行期間之聲請,非但與比例原則有悖,其裁量權之行使亦非適當周全。參考法條:刑法第41條第2項、第3項、第74條第2項、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第93條第1項第2款。刑事訴訟法第467條。檢察機關辦理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第147條。檢察機關辦理緩起訴處分作業要點二之㈡⒈⑵、三之(十二)。檢察機關辦理易服社會勞動作業要點第8條第3項、第6項
刑法第41條第2項、第3項、第74條第2項、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第93條第1項第2款。刑事訴訟法第467條。檢察機關辦理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第147條。檢察機關辦理緩起訴處分作業要點二之㈡⒈⑵、三之(十二)。檢察機關辦理易服社會勞動作業要點第8條第3項、第6項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1-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8.json
111年度台抗字第1685號
[]
「少年保護事件及少年刑事案件之處理,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對於少年犯罪之刑事追訴及處罰,以依第27條第1項、第2項移送之案件為限。」「本章之規定,於少年犯罪後已滿18歲者適用之。」少年事件處理法第1條之1、第65條第1、3項分別定有明文。又同法第5條及第7條第1項分別規定:「直轄市設少年法院,其他縣(市)得視其地理環境及案件多寡分別設少年法院。」「尚未設少年法院地區,於地方法院設少年法庭。但得視實際情形,其職務由地方法院原編制內人員兼任,依本法執行之。」「高等法院及其分院設少年法庭。」「少年法院院長、庭長及法官,高等法院及其分院少年法庭庭長及法官、公設輔佐人,除須具有一般之資格外,應遴選具有少年保護之學識、經驗及熱忱者充之。」足見少年法院及地方法院少年法庭暨高等法院及其分院之少年法庭,俱屬法定之專業性法院,依同法第1條之1、第5條之1、第14條、第63條及第70條等規定,專屬管轄第一、二審之少年保護事件及少年刑事案件。而聲請再審,由判決之原審法院管轄;法院認為有再審理由,應為開始再審之裁定,確定後,法院應依其審級之通常程序,更為審判,刑事訴訟法第426條第1項、第435條第1項及第436條分別設有特別救濟規定。此亦為少年刑事案件所適用。蓋少年刑事案件,不僅實體法之適用有若干特別之規定,其最關緊要者,對於少年審判程序亦迥異,如對少年刑事確定判決聲請再審,自應由原審少年法院或原審法院少年法庭審理,俾充分保障少年犯之被告訴訟權益,並符合少年事件處理法相關規定之立法目的。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426條第1項、第435條第1項、第436條。少年事件處理法第1條之1、第5條、第5條之1、第7條第1項、第14條、第27條第1項、第2項、第63條、第70條
刑事訴訟法第426條第1項、第435條第1項、第436條。少年事件處理法第1條之1、第5條、第5條之1、第7條第1項、第14條、第27條第1項、第2項、第63條、第70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1-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9.json
111年度台抗字第212號
[]
按判決宣告法規範立即失效者,於判決前已繫屬於各法院而尚未終結之案件,各法院應依判決意旨為裁判。判決前已適用前項法規範作成之刑事確定裁判,檢察總長得依職權或被告之聲請,提起非常上訴。前項以外之確定裁判,其效力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受影響。但尚未執行或執行未完畢者,於違憲範圍內,不得再予執行。憲法訴訟法第53條定有明文。是民事確定裁判所適用之法規範經憲法法庭宣告立即失效,而尚未執行或執行未完畢者,於違憲範圍內,即不得再予執行。查民法第195條第1項後段規定:「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所稱之「適當處分」,應不包括法院以判決命加害人道歉之情形,始符憲法保障人民言論自由及思想自由之意旨。司法院釋字第656號解釋,於此範圍內,應予變更,憲法法庭著有111年度憲判字第2號判決(下稱憲法法庭判決)。確定判決前適用民法第195條第1項後段規定,命相對人道歉部分,於憲法法庭判決生效後,其尚未執行或執行未完畢者,依上說明,既不得再予執行,執行法院即無從再以相對人未履行確定判決所命道歉義務為由,對之課處怠金。相關法條:憲法訴訟法第53條,民法第195條
憲法訴訟法第53條,民法第195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1~3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json
111年度台抗字第259號
[]
按依破產法第65條第1項第5款規定,未於規定期限內向破產管理人申報之債權,僅不得就破產財團受清償,並未使該債權之請求權因破產終結而歸於消滅。破產法第149條亦僅明文限於依調協或破產程序已受清償之破產債權,其未能受清償之部分,請求權視為消滅,並不包括已申報而全未受清償、及未申報且全未受清償之破產債權,以兼顧債權人及債務人之利益。惟於債權人知悉破產程序存在,僅申報其中部分債權,而未申報其他債權之情形,倘容許該未申報債權之請求權仍然存在,將導致債權人投機取巧,僅選擇申報部分債權,不申報其他債權,以規避請求權視為消滅之不利部分,非但有違誠信原則,亦與破產法賦與債務人重生之法理相悖。是破產法第149條規定「債權人依調協或破產程序已受清償者,其債權未能受清償之部分,請求權視為消滅」,所稱之「其債權」,包括該債權人故意不申報之其他債權在內,俾免破產制度形同虛設。相關法條:破產法第65條、第149條。
破產法第65條、第149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9~11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111年度台抗字第426號
[]
按宣告證券無效之公示催告,為法院依該證券之原持有人因證券被盜、遺失或滅失,聲請以公示方法,催告不明之現在持有該證券之人於一定期間內向法院申報權利。如不申報,經法院為除權判決宣告證券無效,使生失權效果之特別程序。是公示催告及除權判決程序,其目的在對於不申報權利人宣告法律上之不利益,非在對聲請人與申報權利人間之實體權利為裁判。得為聲請公示催告之人,為證券之最後持有人,或得依證券主張權利之人,即以具有權利人之形式資格為已足,不以真實之權利人為必要。且聲請人倘已依民事訴訟法第559條規定,提出證券繕本、影本,或開示證券要旨及足以辨認證券之事項,並釋明證券被盜、遺失或滅失及有聲請權之原因,法院即應准許公示催告。至於民事訴訟法第546條規定法院就除權判決之聲請為裁判前,得依職權為必要之調查,無非係指就公示催告及除權判決之程序要件,以及就利害關係人之申報權利是否合法加以調查,以定應否駁回除權判決之聲請或裁定停止公示催告程序或於除權判決保留其權利,並非就權利之實體為調查、辯論及裁判。倘另有真實權利人對於公示催告聲請人主張之權利有爭執者,則須另行提起民事訴訟以資解決。相關法條:民事訴訟法第546條、第559條
民事訴訟法第546條、第559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3~6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json
111年度台抗字第686號
[]
憲法第8條及第16條所保障之人身自由與訴訟權,刑事被告應享有依正當法律程序之原則,受法院公平審判之權利,於訴訟上尤應保障其享有充分之防禦權(司法院釋字第582號、第654號、第737號、第762號及第789號解釋參照)。而選任信賴之辯護人,俾受公平審判之保障,亦屬該防禦權之重要內涵。從而,刑事訴訟法第403條:「當事人對於法院之裁定有不服者,除有特別規定外,得抗告於直接上級法院。證人、鑑定人、通譯及其他非當事人受裁定者,亦得抗告。」固規定僅當事人或受裁定之非當事人得對法院之裁定提出抗告,然依同法第419條規定:「抗告,除本章有特別規定外,準用第3編第1章關於上訴之規定。」整體觀察,關於抗告權人之範圍,仍應準用同法第3編第1章關於上訴權人之規定。詳言之,就被告之辯護人而言,為有效保障被告之訴訟權,對於法院羈押或延長羈押之裁定,固得依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3號之判決所示提起抗告;與此相類同屬限制人身自由之限制住居、出海之裁定,除與被告明示意思相反外,亦得為被告之利益而抗告,始與憲法第8條保障人身自由及第16條保障訴訟權之意旨無違。參考法條:憲法第8條、第16條。刑事訴訟法第403條、第419條。裁判字號: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446號刑事判決裁判日期:民國111年06月22日裁判案由: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最高法院刑事判決110年度台上字第446號上訴人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翁珮嫻上訴人即被告隋智翔選任辯護人蘇煥智律師張鴻翊律師上訴人即被告謝凱倫選任辯護人陳志峯律師張百欣律師上訴人即被告謝厚浩選任辯護人陳育廷律師上列上訴人等因被告等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09年4月16日第二審判決(108年度上訴字第3414號,起訴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05年度偵字第26362、26363、28377、28381號),
憲法第8條、第16條。刑事訴訟法第403條、第419條。裁判字號: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446號刑事判決裁判日期:民國111年06月22日裁判案由: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最高法院刑事判決110年度台上字第446號上訴人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翁珮嫻上訴人即被告隋智翔選任辯護人蘇煥智律師張鴻翊律師上訴人即被告謝凱倫選任辯護人陳志峯律師張百欣律師上訴人即被告謝厚浩選任辯護人陳育廷律師上列上訴人等因被告等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09年4月16日第二審判決(108年度上訴字第3414號,起訴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05年度偵字第26362、26363、28377、28381號),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6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json
111年度台抗字第69號
[]
(一)刑法有關沒收規定於民國104年12月30日、105年6月22日迭經修正公布,自105年7月1日施行。修正前刑法將沒收定位為從刑,依修正前第40條第1、2項規定,除違禁物及專科沒收之特例外,未宣告主刑時即不得宣告沒收。修正後之現行刑法,因沒收已修正為具獨立性之法律效果,並非從刑,對於比較法上所謂非以定罪為基礎之特殊沒收,乃參考德國立法例,擴大單獨宣告沒收範圍,新增第40條第3項規定,針對特定被告之訴訟程序(即主體程序)無法進行之情形,直接以應沒收客體為訴訟標的進行訴訟程序(即真正客體程序),得以毋庸附隨本案裁判宣告沒收。而依該條項所定「因事實上或法律上原因未能追訴犯罪行為人之犯罪或判決有罪」之要件,並揆諸此次修正之立法理由所明白例示犯罪行為人因死亡、曾經判決確定、刑法第19條等事由受不起訴處分或不受理、免訴、無罪判決者;或因刑法第19條、疾病不能到庭而停止審判者及免刑判決者等事由,即得單獨宣告沒收,甚至依逃犯失權法則,因案遭通緝者,法院亦得逕為沒收與否之裁判,可見沒收新制所增訂單獨宣告沒收規定,乃針對因追訴障礙而無法追訴或無法定罪之情形而為,以達沒收之實效。復考諸其立法歷程,該條修正草案之提案機關即行政院及司法院,主要針對刑法舊有之沒收相關規定通盤檢討修正,因而於104年11月27日函請立法院審議「中華民國刑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並於修正草案總說明所載修正要點第六點,就修正條文第40條之修正部分敘明:增訂於無主刑存在時,亦得單獨宣告沒收。因事實上或法律上原因未能追訴犯罪行為人,如因無主刑而不能宣告沒收,將形成犯罪行為人與其相關之人享有犯罪所得,而顯失公平,故參酌反貪腐公約、德國刑法、美國聯邦法典等立法例,明定犯罪行為人有上開情形時亦得單獨宣告沒收等旨(見立法院公報第104卷,第96期,頁36,院總第246號政府提案第15453號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顯見該條第3項增訂單獨宣告沒收之事由,係在彌補本案裁判無主刑而未宣告沒收之失,自不包括業經本案裁判宣告主刑之情形。嗣此次修正條文草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104年12月30日公布後,固有立法委員於105年5月間再次提案修正刑法第40條,特別針對本案裁判已宣告主刑之情形,於該條增列第4項關於有罪判決確定後始發現犯罪所得者,得單獨宣告沒收之規定,惟於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審查及黨團協商時,因多名立法委員表明該提案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及有害法安定性等諸多疑慮,且認為與德國刑法第76條事後追徵之立法例所指情形未盡相同,該提案最終未能三讀通過(見院總第246號委員提案第19082號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及立法院公報第105卷,第41期,頁106至107、113至118,暨第105卷,第40期,頁464至468)。因之,稽諸上述立法歷程,以及此次修正增訂刑法第40條第3項之立法理由,並參酌該條項之立法精神為整體觀察,依文義、目的及歷史解釋,除有罪之免刑判決者外,若被告業經主體程序之本案裁判論處罪刑確定,即非刑法第40條第3項所定無法追訴或無法定罪之情形,而與上述單獨宣告沒收規定之要件不合。又刑法第40條第1項規定「沒收,除有特別規定者外,於裁判時併宣告之」,參酌該條項於94年修正之立法理由載稱:「按特別刑事法律如刑事訴訟法第259條之1或其他可單獨宣告沒收者,因不限於裁判時併予宣告,爰增訂『除有特別規定者外』文字,以資區別。」等旨,是該條項關於排除於裁判併宣告沒收之特別規定,乃指不附隨於本案裁判之單獨宣告沒收規定,例如刑法第40條第2項、第3項,及刑事訴訟法第259條之1已有「得單獨宣告沒收」之明文等規定,而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第7項,雖規定犯罪所得應發還被害人、第三人或應負損害賠償金額之部分,應予排除而不得沒收,但該條文並無有關不附隨於本案裁判之單獨宣告沒收規定,即非刑法第40條第1項所稱之「特別規定」,自不得援引上述證券交易法之規定作為單獨宣告沒收之依憑。(二)修正後刑法所規定之沒收,其性質為刑罰及保安處分以外之獨立法律效果,並非從刑,不必然附隨於主刑宣告。而修正前刑法(下稱舊法)第39條規定:「免除其刑者,仍得專科沒收」,第40條第2項規定:「違禁物或專科沒收之物得單獨宣告沒收」,亦即主刑已被免除,卻可專科沒收,更明定無關主刑之單獨宣告沒收,故而即使舊法所規定之沒收,基於自身之自主性考量,亦非必然從屬於主刑,尤其規範金融犯罪之刑事特別法關於犯罪所得沒收規定,包含潛在被害人條款,例如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第7項、銀行法第136條之1即規定犯罪所得除應發還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人外,沒收之,亦即對於犯罪所得,必須扣除應發還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人部分之餘額,始得宣告沒收。而本院108年度台上字第1725號判決固揭明:該等犯罪所得有應發還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人時,法院無須先行確定其等之求償數額,並予扣除後,始為沒收、追徵之宣告,逕行於判決主文諭知該等犯罪所得數額,除應發還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人外,予以沒收之旨即可等旨(此為本院依循大法庭制度,經徵詢程序後統一之法律見解),惟於該判決公告而統一見解前,由於法院審理是類案件時往往並無具體被害人,或僅有部分被害人出面求償之情形,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人所提民事訴訟,常在刑事案件確定之後始進行,倘法院認應先行確認發還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人之數額後,始就犯罪所得扣除該數額後之餘額為沒收諭知,則法院得就本案訴訟部分為主刑宣告時,或無從計算應宣告沒收之餘額,或須待相當時日調查,始能宣告沒收,其沒收自非必然與本案訴訟同時處理,否則主刑之宣告因而延宕,損及本案訴訟妥速審判之要求,使司法正義未能及時實現。因之,於此情形,縱屬舊法時期判刑確定之案件,倘該確定判決已表明審酌上述潛在被害人條款之特殊性,因而未同時就犯罪所得為沒收之諭知,若沒收部分與本案犯罪事實之認定及刑之量定,予以分離審查,並不發生裁判歧異之情形,基於沒收之自主性考量及本案訴訟妥速審判之要求,沒收得與罪刑部分分別處理,則法院就犯罪所得沒收部分,既未與本案訴訟同時處理,應認該部分訴訟繫屬並未消滅,屬補行判決之範疇,自得經由檢察官向法院請求補判,以澈底剝奪不法利得,避免犯罪行為人繼續保有不法利得之不合理現象。參考法條:刑法第40條。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第7項。銀行法第136條之1。刑事訴訟法第259條之1。
刑法第40條。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第7項。銀行法第136條之1。刑事訴訟法第259條之1。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11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7.json
111年度台抗字第709號
[]
按商業法院處理商業事件,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商業訴訟事件適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商業事件審理法第19條定有明文。同法第4條第1項前段、第4項各規定:商業法院認事件不合第2條所定商業事件者,應依職權或依聲請裁定移送於其管轄地方法院;對於第1項裁定,不得聲明不服。乃為使商業事件之管轄權儘速確定(該條立法理由參照),而有別於民事訴訟法對於移轉管轄之裁定得抗告之規定。至於移送之聲請被駁回者,該法既無特別規定,即應適用民事訴訟法第28條第3項規定,不得聲明不服。是對於商業法院所為移送與否之裁定均不得聲明不服。相關法條:商業事件審理法第2條、第4條、第19條。民事訴訟法第28條
商業事件審理法第2條、第4條、第19條。民事訴訟法第28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6~8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7.json
111年度台抗字第796號
[]
按動產擔保交易法第4條之1規定:「動產擔保交易之標的物,有加工、附合或混合之情形者,其擔保債權之效力,及於加工物、附合物或混合物。但以原有價值為限。」固未明示附合之類型是否及於動產附合於不動產,惟參酌民國65年1月28日增訂該條之立法理由:「…參照民法第812、813及814條暨美國動產擔保交易法等修正例,增訂本條,以使經設定擔保之動產,其債務人仍得充分享有使用收益之權,以增加擔保交易標的物之價值,兼謀有效確保債權人之債權。」有關附合部分既係參照民法第812條暨美國動產擔保交易法等而增訂,則所稱附合係指動產與動產附合之情形而言。又附條件買賣之標的物,於買受人依約支付價金或完成特定條件前,其所有權仍為出賣人所保有,倘買受人有妨害出賣人權益之行為,諸如不依約定償還價款或完成特定條件,或將標的物出賣、出質或為其他處分,出賣人得取回占有標的物,並得再行出賣,此觀動產擔保交易法第26條、第28條及第29條規定即明。故附條件買賣係以出賣人保留標的物所有權之方式,保障出賣人之債權,使出賣人得藉由後續取回、再出賣之制度設計獲償。倘於附條件買賣情形,動產附合於第三人所有不動產而為重要成分,由不動產所有人取得動產所有權時,亦認有動產擔保交易法第4條之1規定之適用,則第三人所有之不動產勢將面臨被債權人取回占有及再行出賣之窘境。動產與不動產之價值相差懸殊,尤以現今社會公寓2大廈林立,附條件買賣標的物(例如砂石、水泥等原料)附合於多數區分所有權人所有建物之情形屢見不鮮,若債權人得依動產擔保交易法第4條之1規定主張權利,對於因信賴不動產登記而善意取得不動產所有權之人實非公平,亦影響不動產交易安全甚鉅,就當事人權益保護而言,顯然輕重失衡,當非立法本意。故於附條件買賣標的物因附合而為第三人所有不動產重要成分之情形,當無動產擔保交易法第4條之1規定之適用。相關法條:動產擔保交易法第4條之1、第26條、第28條、第29條
動產擔保交易法第4條之1、第26條、第28條、第29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111年度台簡上字第18號
[]
按在票據上簽名者,依票上所載文義負責,票據法第5條第1項定有明文。票據為文義證券,票據上之權利義務,悉依其上所載文句決定其效力。在他人已簽發交付之有效本票,再以自己為發票人而簽名者,該本票所載到期日縱已屆至,其仍應就其簽名時之票載文義負發票人之責任。相關法條:票據法第5條。
票據法第5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3~6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7.json
111年度台簡抗字第147號
[]
按財政部依據兩岸關係條例(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67條之1第3項規定訂定之大陸地區人民繼承被繼承人在臺灣地區之遺產管理辦法第6條規定:「有大陸地區以外之繼承人表示繼承時,經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審查有繼承權,應將遺產移交該繼承人,同時通知已知之債權人、受遺贈人及大陸地區繼承人,並向法院聲請解任遺產管理人職務。」參照前開兩岸關係條例第67條之1第1項之立法理由,該辦法所謂「大陸地區以外之繼承人」自應解為係同一順位繼承人,非指大陸地區以外後順位有繼承期待之繼承人,始符兩岸關係條例第67條之1第1項規定之立法目的。相關法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67條之1。大陸地區人民繼承被繼承人在臺灣地區之遺產管理辦法第6條。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67條之1。大陸地區人民繼承被繼承人在臺灣地區之遺產管理辦法第6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6~8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8.json
111年度台簡抗字第45號
[]
按夫妻協議離婚,並以離婚協議書約定夫妻之一方應給付他方有關未成年子女扶養費,而未依約履行,他方依離婚協議書之8約定,請求給付未成年子女扶養費,其本質為夫妻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事件,參照家事事件法第104條第1項第1款規定,應依家事非訟程序處理。次按家事事件法第四編「家事非訟程序」第一章「通則」第80條第1項、第2項、第3項分別規定:「聲請人因死亡、喪失資格或其他事由致不能續行程序者,其他有聲請權人得於該事由發生時起十日內聲明承受程序;法院亦得依職權通知承受程序」、「相對人有前項不能續行程序之事由時,準用前項之規定」、「依聲請或依職權開始之事件,雖無人承受程序,法院認為必要時,應續行之」,其立法理由則略以:「一、為求程序之經濟及便利,聲請人因死亡、喪失資格或其他事由致不能續行程序時,應許其他有聲請權人得聲明承受程序,俾以利用同一非訟程序…又為免程序延宕,法院亦得依職權通知其承受程序,自不待言…」、「二、相對人如有不能續行程序之事由時,亦應許其他具相對人資格之人有承受程序之機會(例如請求扶養費之相對人死亡,其繼承人),故於第二項規定此際得準用第一項規定」、「三、惟家事非訟事件,無論係依聲請或依職權開始,如程序標的之關係人均無處分權,雖無人承受程序,法院如認必要,應續行程序。但如有第162條、第171條等類之特別規定時,則依該等規定處理之」。上開規定既列於家事非訟程序之通則編,則於未成年子女扶養請求事件,自應有其適用。相關法條:家事事件法第80條、第104條、第162條、第171條。
家事事件法第80條、第104條、第162條、第171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1~3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8.json
111年度台聲字第2198號
[]
本件聲請人聲請核定第三審律師酬金,本庭評議後,認為擬採為裁判基礎之法律見解,即「上訴人對第二審判決提起上訴,因未繳納裁判費,經第二審法院裁定駁回其第三審上訴,被上訴人於第二審裁定駁回上訴人之第三審上訴前,已委任律師並代為提出答辯狀,可否依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3第1項規定聲請核定第三審律師之酬金?」,本院先前具相同事實之裁判,有肯定與否定分歧見解之積極歧異,本庭認應採肯定見解,乃於民國111年10月26日向本院其他民事庭提出徵詢。徵詢程序完成,受徵詢之各民事庭,均採取與本庭相同法律見解,即上訴人不服第二審判決提起上訴,即生移審之效力,有本院111年度台聲徵字第2198號徵詢書及各民事庭回覆書可稽。本件採為裁判基礎之法律見解,既經徵詢程序業經統一,應依該見解就本案逕為終局裁判。兩造間請求拆屋還地等事件,相對3人對於臺高院所為110年度上字第943號判決提起第三審上訴,聲請人共同委任律師,並於111年5月25日提出答辯狀,嗣相對人未依臺高院裁定補繳第三審裁判費,經該院於同年6月30日裁定駁回其上訴,有上開判決、裁定、上訴理由狀、答辯狀、委任狀、本院查詢文狀作業等件可稽。依上說明,聲請人聲請核定其第三審律師酬金,自無不合,應予准許。相關法條: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3。
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3。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111年度台非字第33號
[]
建立大法庭制度之目的,在於使統一法律見解機制回歸司法權之作用,並非如憲法法庭得以判決宣告原確定終局裁判所適用之法規範或該裁判牴觸憲法而無效。且對於非常上訴之案件,不能因原判決確定後,本院關於該法律爭議所持之見解已因大法庭之裁定而有所變更,執為非常上訴之理由,致使原確定判決受影響,此亦與憲法法庭以判決宣告法規範立即失效,而判決前已適用該法規範作成之刑事確定判決,經檢察總長提起非常上訴,必須撤銷改判,以維實質正義者顯然不同,自不得比附援引、類推適用,而認原確定判決違背法令而有撤銷改判之原因。是縱認有向大法庭提案之必要,並經大法庭裁定變更法律見解,亦不能執該變更後之統一見解認為原確定判決違背法令。從而,非常上訴之提起,既不得因大法庭裁定所為統一見解之變更,而認先前原確定判決所持之見解為違背法令,則不論是否為聲請大法庭裁定以統一見解之原因案件,皆難認非常上訴為有理由而予撤銷改判。參考法條:法院組織法第51條之2、第51條之4。95年7月1日施行前後之刑法第49條
法院組織法第51條之2、第51條之4。95年7月1日施行前後之刑法第49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11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json
111年度台非字第34號
[]
(一)關於被告於民國95年7月1日修正刑法第49條規定施行前(下稱修正前),因犯罪受軍法裁判處有期徒刑確定,並執行完畢(未受司法最終審查,即「軍法前案」)後,5年以內即刑法第49條規定修正刪除「依軍法」受裁判者不適用累犯規定後,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即「後案」),有無刑法第47條第1項關於累犯規定之適用?對上開法律爭議,經本庭徵詢其他各庭後,意見紛歧,未獲致一致見解。爰以裁定將上開法律爭議提案予本院刑事大法庭,請求統一法律見解。(二)經本院刑事大法庭受理、辯論後,於111年10月5日以111年度台非大字第34號裁定,宣示主文:「被告前所犯罪依軍法受裁判,於民國95年7月1日修正刑法第49條施行前受徒刑之執行完畢,復於5年以內即同條修正施行日之後,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不適用累犯之規定。」並於裁定理由內說明:1.罪刑法定主義,係指犯罪之法律要件及相關之法律效果(例如刑罰),皆須事先以法律明文規定,亦即,基於正當程序的要求,尤其關於不利於人民之罪與刑的施加或刑罰的增減,必須落實事先告知(fairnotice)之原則,以避免事後之突襲性裁判。是以,行為、事實終了時之法律若未設處罰規定者,即無犯罪與刑罰可言。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11條及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5條均明白揭示此原則,已成為普世人權價值之重要指標,為現代法治國家最重要之刑法基石。我國刑法第1條亦規定:「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亦同。」此即罪刑法定主義之明文。所謂「刑罰」規定,係犯罪之「法律效果」,除法定本刑外,亦包括類型性之加重(例如累犯)、減輕或免除其刑等處斷刑之規定。是以,「無法律即無刑罰」乃貫徹罪刑法定主義所當然之理,俾防止國家刑罰權之濫用,以保障人權。而罪刑法定主義所派生之溯及處罰禁止原則,則係以禁止事後惡化行為人之法律地位,作為核心思想。強調無論是法律之適用或立法行為,皆不得將刑事處罰之法律,回溯適用於該法律生效施行前已發生之行為或已確定(既存)之法律效果(或法律地位),俾行為人對於行為之處罰得合理預見,以維護法之確實安定性。2.刑法第47條第1項規定:「受徒刑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加重本刑至二分之一。」是關於累犯之成立,必須滿足前案為「受徒刑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下稱第一階段要件)以及後案係於「5年以內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下稱第二階段要件),二個具跨期間性之相關聯要件,疊加前後二階段之要件而綜合判斷,始足當之,缺一不可。而該二階段要件之齊備與否,因各階段要件不同,終了時點可分,且係分階段實現確立,評價其法律效果時,自須分別依各該階段要件之事實終了時的法規範個別涵攝判斷,並非單以第二階段要件之事實終了時之法規範決之,而忽略第一階段要件之事實終了時有效存在之法規範的涵攝結果,始符合罪刑法定主義之精神。3.修正前刑法第49條規定:「累犯之規定,於前所犯罪依軍法……受裁判者,不適用之。」明文將被告於95年7月1日前受徒刑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之「軍法前案」,排除於該當「後案」累犯之第一階段要件外,形成確定(既存)之法律效果。易言之,此時已確立之法律地位,嗣後不能重複為對被告不利之負面評價。析言之,依第一階段要件之事實終了時(即「軍法前案」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時)之法規範的涵攝結果,該「軍法前案」並非將來「後案」該當累犯之第一階段要件的法律效果,於「軍法前案」執行完畢或一部之赦免後,已屬確定,此乃罪刑法定主義「無法律即無刑罰」之內涵所當然。自不能將修正於後(並向後生效)之刑法第49條規定,回溯適用於「軍法前案」執行完畢或一部之赦免時之事實,而推翻業依修正前刑法第49條規定而確定之上開法律效果,「重新評價」為該當於「後案」刑罰類型性加重規定之累犯的第一階段要件,否則會對該確定之法律效果造成極度不利益於被告之重大衝擊,而有悖於罪刑法定主義之精神。4.另自刑法第49條規定修正前、後之規範目的以言,亦應認凡該條規定修正前「軍法前案」均不適用刑法關於累犯之規定,必該條規定修正後依軍法受裁判者,始有累犯規定之適用。亦即,此項法律變動所追求之公益,並不包括將該條修正前「軍法前案」亦納入後案該當累犯第一階段要件之適用範圍,基於法益衡量之結果,自應給予上開已確定之法律效果充分的存續保障。如未釐清刑法第49條規定修正前、後之規範目的,而於該條修正後,不分前案受徒刑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之情形,是否為「軍法前案」,就後案該當累犯之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要件,一律適用刑法第49條修正後之累犯規定,未以「軍法前案」事實終了時之法規範判斷後案累犯之第一階段要件是否該當,對人民受憲法第8條保障之人身自由所為之限制,超出規範目的之必要範圍,不符罪刑相當原則。5.綜上,被告前所犯罪依軍法受裁判,於95年7月1日修正刑法第49條施行前受徒刑之執行完畢,復於5年以內即該修正刑法第49條施行日之後,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不適用累犯之規定。參考法條:憲法第8條。刑法第47條、第49條
憲法第8條。刑法第47條、第49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9-10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9.json
111年度台非字第43號
[]
「關於:一、被告所犯數罪併罰之各罪,符合『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及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於審判中得否請求法院定應執行刑(下稱法律爭議一)?二、就上開案件,審判中未經被告請求,法院即逕予合併定應執行刑。判決確定,檢察總長對之提起非常上訴,本院應如何判決(下稱法律爭議二)?」之法律爭議,經本庭評議後,認擬採為裁判基礎之法律見解,就法律爭議一部分,具有原則重要性;就法律爭議二部分,已產生複數分歧見解之積極歧異,經徵詢其他各刑事庭之意見後,仍有不同之見解。乃依法院組織法第51條之2、第51條之3規定,以111年度台非大字第43號裁定向本院刑事大法庭提案。經本院刑事大法庭受理、辯論後,於民國111年8月24日以111年度台非大字第43號裁定,宣示主文:「數罪併罰之各罪,有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之情形者,被告於審判中不可請求法院定應執行刑。如法院於審判中合併定應執行刑者,判決確定後,檢察總長對之提起非常上訴,本院應將原判決關於定應執行刑部分撤銷。」並於裁定理由內說明:刑法第50條規定:「(第1項)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二、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第2項)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該條主要立法目的,是為了明確數罪併罰適用範圍,避免不得易科罰金或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得易科罰金或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合併,造成得易科罰金或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無法單獨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罪責失衡,不利於受刑人。從而,為使受刑人經深思熟慮後,選擇自認最適合的處遇,賦予其選擇權,以符合其實際受刑利益。受刑人如依刑法第50條第2項,行使選擇權而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時,將喪失原得易刑處分之利益,對其憲法上所保障之人身自由影響甚鉅。從而,於刑事訴訟上,本於聽審權保障之要求,應確保受刑人能獲取相關資訊,並在資訊充分之情形下,依其自由意志決定是否為該選擇權之行使。在刑事審判的過程中,法院依無罪推定原則,不得預斷被告有罪,必須本直接審理原則,透過證據調查、辯論等法定程序,以形成被告是否有罪之心證。就科刑事項,則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89條第2項規定,聽取告訴人等表示意見,並經檢察官、被告及辯護人辯論後,方得予以決定。從而,在法院審理過程中,被告對於被訴數罪之事實是否全部成立犯罪,有無一部無罪之情形?如果有罪,所主張各項減刑事由是否為法院採納?法院經由科刑辯論並審酌刑法第57條各量刑因子後,各罪之宣告刑如何?皆無從知悉。被告既未能充分獲取前開各資訊,縱於審判中表示欲依刑法第50條第2項規定,請求法院定應執行刑,當認保障不足,有害其選擇權之行使。被告若於第一審為有罪判決後,依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規定,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之刑提起上訴。因第二審尚未判斷上訴是否有理由,且就科刑所審酌之事項與第一審未必全然相同。於此情形下,仍難認被告已獲取充分資訊,而得有效行使刑法第50條第2項之選擇權,自屬當然。基此,案件尚在審理時,無從認被告已獲取充分資訊,而得有效行使刑法第50條第2項之選擇權。從而,該條項僅規定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未規定審判中之被告得行使該選擇權,乃立法者有意省略,並非法律漏洞,無從以填補法律漏洞為由,擴張解釋使被告於審判中,亦得依該規定請求法院定應執行刑。前開選擇權既係專屬受刑人於執行時始得行使之權利,於審判中尚不得行使。則倘法院於審判中逕將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各罪合併定應執行刑,自屬判決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參考法條:刑法第50條第1項。刑事訴訟法第447條第1項。
刑法第50條第1項。刑事訴訟法第447條第1項。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8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8.json
111年度台非字第4號
[]
(一)告訴代理人於告訴期間內提出告訴,卻無同時檢附委任書狀,逾告訴期間後,方補正委任狀或由具有告訴權之人追認,此補正或追認是否適法?得否因此治癒未經合法告訴而逕行提起公訴之瑕疵?現行法並無明文。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第6項規定:「起訴或其他訴訟行為,於法律上必備之程式有欠缺而其情形可補正者,法院應定期間,以裁定命其補正。」可見訴訟條件並非完全不可補正。以告訴乃論之罪為例,如檢察官以非告訴乃論之罪起訴,經法院審理結果,認為係犯告訴乃論之罪;或有裁判上一罪關係而為起訴效力所及,得併予審判部分,屬告訴乃論之罪;或由原不具告訴權之人(如已成年被害人之父母)提出告訴,嗣被害人受監護宣告,並由其父母擔任監護人;或有告訴權之人聲請調解,經調解不成立,依鄉鎮市調解條例第31條規定,經有告訴權之人聲請,由調解委員會將調解事件移請該管檢察官偵查,視為於聲請調解時已經告訴等情,即准予補正告訴或認先前告訴之瑕疵已治癒。舉重以明輕,對於僅屬有無提出委任書狀之情形,在告訴代理人已於法定告訴期間內提出告訴時,代理人須提出委任書狀之目的,只係確認其有無受委任為本人提出告訴之意思表示,避免有假冒或濫用他人名義虛偽告訴,而告訴權人有無委託他人代為告訴,仍應求諸於告訴權人真意及其與受託人間是否已就該委任告訴之意思表示達成合意,若查為虛偽代理告訴,僅此代理告訴不合法,於法之安定性及被告之權益尚不生影響。是關於代理告訴委任書狀之提出,雖屬告訴之形式上必備程式,但究非告訴是否合法之法定要件,自無限制必須於告訴期間內提出之必要。況代理告訴之本質仍屬民法上之代理行為,依民法第167條規定,意定代理權之授與,應向代理人或向代理人對之為代理行為之第三人,以意思表示為之。故刑事訴訟法第236條之1第2項始規定告訴代理人應提出委任書狀於檢察官或司法警察官。又縱係無權代理告訴,此無代理權人以告訴權人之名義所為之告訴,也只是效力未定之法律行為,依民法第170條規定,倘經告訴權人承認,即對於本人發生效力,且其法律效果,溯及告訴代理人提出告訴之時,更足說明刑事訴訟法第236條之1第2項所稱提出委任書狀,不必受同法第237條第1項之應於6個月內提出之限制。(二)惟為考量終局判決本包含對檢察官提起公訴之訴訟行為作評價,其中關於公訴不受理之判決,非僅為不予進入實體審理逕為終結訴訟之意,並有對不合法之起訴作價值判斷。因檢察官提起公訴與被告之防禦權能本處於相對立面,以告訴乃論之罪而言,合法之告訴並同時為公訴提起之條件,具有制約公訴權發動之功能,俾使公訴權之行使合法且適當。因此,對於合法告訴之具備與否,其判斷標準不能游移不定,藉以防止因重大缺陷之公訴提起,致使被告不當地陷入無止境之刑事訴追、審判之危險中。為防止檢察官在未經確認告訴代理人所為之告訴是否合法前即提起公訴,參酌刑事訴訟法第236條之1第2項向檢察官或司法警察官提出委任書狀之條文意旨,關於在已逾告訴期間後之補正代理告訴委任書狀之期限自應為目的性限縮,認告訴代理人或有告訴權之人必須於「檢察官偵查終結前」提出委任書狀,始為妥適。一方面可保障被害人在憲法上之訴訟權,另一方面亦得兼顧被告不受毫無窮盡追訴、審判之困境。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236條、第236條之1、第237條、第273條。民法第167條、第170條。鄉鎮市調解條例第31條
刑事訴訟法第236條、第236條之1、第237條、第273條。民法第167條、第170條。鄉鎮市調解條例第31條
true
Aaronfong
111年度(9-10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8.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060號
[]
按維護人性尊嚴與尊重人格自由發展,乃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核心價值。隱私權雖非憲法明文列舉之權利,惟基於人性尊嚴與個人主體性之維護及人格發展之完整,並為保障個人生活私密領域享有不受國家與他人不法侵擾,免於未經同意之知悉、公開妨礙或侵害之自由及個人資料之自主權,隱私權乃為不可或缺之基本權利,而受憲法第22條所保障。惟個人所得主張隱私不受侵擾之自由,以得合理期待於他人者為限,亦即不僅其不受侵擾之期待已表現於外,且該期待須依社會通念認為合理者(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3號判決、司法院釋字第689、603號解釋參照)。不法侵害他人之隱私,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民法第195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而言論自由亦為憲法第11條所明文保障之基本權利,國家應給予最大限度之維護,俾其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及監督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功能得以發揮(司法院釋字第509號解釋參照)。當隱私權與言論自由發生衝突時,後者非當然優位於前者,網路上言論是否侵害他人隱私權,其違法性之判斷,應採法益權衡原則,就被侵害之法益、社會通念之容忍界限、不受侵擾之合理期待,加害人之行為目的、態樣,及是否涉及一定公益性事務,視其客觀上已否違反現行法秩序所規範之價值標準,以比例原則而為判斷。相關法條:憲法第22條、司法院釋字第603號、第689號、111年憲判字第13號、民法第195條第1項
憲法第22條、司法院釋字第603號、第689號、111年憲判字第13號、民法第195條第1項
true
Aaronfong
113年度3-4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086號
[]
稽諸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立法沿革、立法目的,並就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第1項第3款、第3項規定之體系為整體觀察,可見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第1項第3款之特別侵占、背信罪,對於刑法第336條第2項之侵占罪及第342條第1項之背信罪而言,具有法規競合之特別關係,證券交易法特別侵占、背信罪之犯罪構成要件,在概念上應已包括刑法侵占罪或背信罪之所有犯罪構成要件要素,其立法本旨在於符合上開特別增列之「致公司遭受損害達新臺幣5百萬元」加重構成要件時,論以證券交易法之特別侵占、背信罪,以充分評價整個犯罪行為之不法內涵。亦即,上述特別侵占、背信罪除其特別規定之加重構成要件外,其犯罪之構成要件,仍與刑法侵占、背信罪之要件相同,此觀上開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第3項規定亦明,否則,倘認要件不同,於行為人有同條第1項第3款之行為,卻不符「致公司遭受損害達新臺幣5百萬元」之加重構成要件時,即無第3項所謂「依刑法第336條及第342條規定處罰」可言。至上述特別侵占、背信罪所保護之法益,非僅止於發行公司之財產法益,並及於整體證券市場發展、金融秩序與廣大不特定投資大眾之社會法益,且立法目的係為防範公司資產遭掏空及利益輸送,與刑法侵占、背信罪之保護法益係個人之財產法益,明顯不同,惟仍無從以此推導出兩者關於違背職務(任務)、侵占之構成要件有所不同。參考法條:刑法第336條、第342條。證券交易法第171條
刑法第336條、第342條。證券交易法第171條
true
Aaronfong
113年度(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097號
[]
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2款之利用職務上之機會詐取財物罪,以依據法令從事公務之人員利用職務上之機會,詐取財物,為其構成要件。所謂「利用職務上之機會」,係指假借職務上一切事機,予以利用者而言。而所利用之機會,並不限於職務本身固有之機會,即使由職務上所衍生之機會,亦包括在內,且此機會,亦不以職務上有決定權者為限;另犯該罪之施用詐術行為,不以積極之語言、文字、肢體、舉動或兼有之綜合表態等為限,其因消極之隱瞞行為,致使被害人陷於錯誤,亦包括在內。又公務員倘其先前職務與現在職務具有相當關聯(例如職務遷調、調整等情形),且足認該公務員有意利用其現在與先前職務具有相當關聯,使他人信其行為時對於某項業務之推動或決定,具有一定影響力之機會,而向他人詐取財物者,即應依具體個案情形,就其現在與先前職務之遷調調整情形而為整體觀察,縱不認係利用其固有職務上之機會,亦應綜合評價其是否利用職務上所衍生之機會為之。要不得僅因現在所從事職務之內容與其施用詐術之手段間,形式上欠缺直接關聯性,即評價為非利用職務上之機會。以警察而言,其任務為依法維持公共秩序,保護社會安全,防止一切危害,促進人民福利;警察依法行使之職權,包括協助偵查犯罪及其他應執行法令事項在內,此參之警察法第2條、第9條第3款、第8款規定甚明。是警察於任職期間倘因職務調整,致其勤務有所異動,即應就其現在與先前勤務之性質與關聯程度而為整體觀察評價,倘足認係利用他人相信其對於某項勤務之推動或決定,具有一定影響力之機會,而向他人詐取財物,即屬利用其職務所衍生之機會詐取財物,自應成立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2款之罪。參考法條: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2款。警察法第2條、第9條第3款、第8款
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2款。警察法第2條、第9條第3款、第8款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3-4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4.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107號
[]
按刑法第21條第1項規定:依法令之行為,不罰。本條項所謂「法令」,兼指法律及命令。公務員執行職務必須遵守法令,包含其執行之依據或執行程序之規定,始係本條所定之依法令之行為,而得阻卻違法。公務員不依法令規定執行職務;或執行職務雖有法令之依據,但逾越必要之程度,均非法之所許,俱不得認係依法令之行為。又「防護型噴霧器」雖係警察勤務條例第23條第2項、警察勤務裝備機具配備標準第3條第5款所規定之防護型裝備機具,而非警械使用條例第1條第1項及警察機關配備警械種類及規格表所規定之警械。但其噴霧具有使相對人眼睛受刺激而暫時失去行為能力之功能,依警察職權行使法第28條、第3條之規定,應限於警察為制止或排除現行危害公共安全、公共秩序或個人生命、身體、自由、名譽或財產之行為,或事實狀況之必要範圍內,始得採取即時強制措施而使用防護型噴霧器。內政部警政署為規範警察人員合法使用防護型應勤裝備(指以辣椒精、胡椒及芥末等非瓦斯化學成分製造之防護型噴霧器及其他防護型應勤裝備),乃於民國105年11月10日訂定「警察人員使用防護型應勤裝備注意要點」。依該要點第3點規定,亦限制警察人員於依法執行職務遭受強暴、脅迫、抗拒或其他事實需要,除情況急迫外,於相對人經口頭警告仍不聽從時,始得使用。使用時並應依該要點第4點之規定,注意避免造成相對人其他傷害;使用原因已消滅,應立即停止使用。警察人員倘未依上揭規定於必要範圍內合理使用防護型噴霧器,而有輕率濫用之情形者,即非依法令之行為而得以阻卻違法。參考法條:警察勤務條例第23條第2項。警察職權行使法第3條、第28條。警察人員使用防護型應勤裝備注意要點第3點、第4點
警察勤務條例第23條第2項。警察職權行使法第3條、第28條。警察人員使用防護型應勤裝備注意要點第3點、第4點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3-4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124號
[]
私人之錄音取證行為,並不涉及國家是否違法取證的問題。又私人為對話之一方,為保全證據所為之錄音,如係基於保障自身合法權益,非出於不法目的,或以強暴、脅迫等不法手段取證,尚非不得將私人錄音取證所得,提供國家機關作為追訴犯罪使用。然由於私人之錄音取證囿於錄音器材、技術、環境之限制,所取得之錄音內容龐雜,該私人錄音取證者就錄音內容不相關部分予以剪接後,提供國家機關進行後續偵查作為,倘所提供之錄音內容仍屬連續,且確有該對話內容,並無語意不連貫或影響對話真意等情事,既不影響私人錄音取證對話內容之真實性與完整性,事實審法院於審判中對於該私人錄音之證物,復依刑事訴訟法第165條之1第2項規定予以勘驗,就證據之內容及其性質等待證事項,予以查驗比對,自得以該勘驗結果作為證據資料使用。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55條第2項、第165條之1
刑事訴訟法第155條第2項、第165條之1
true
Aaronfong
113年度(3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128號
一八
[]
按修正前公司法第214條第1項、第2項前段規定,少數股東須以書面請求監察人為公司對董事提起訴訟,於監察人未依法起訴時,該少數股東始得為公司對董事提起訴訟,係因董事責任與公司權益密切相關,追究董事責任本屬公司之職權,故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由監察人代表公司對董事起訴(公司法第213條規定參照),自應先賦予公司評估是否對董事起訴之機會,必於監察人受請求後未依法起訴時,少數股東始得對董事起訴。是倘少數股東已依修正前公司法第214條第1項規定,以書面通知實質上執行公司監察業務之監察人,足認已賦予該公司評估是否對董事起訴之機會而其未起訴時,該少數股東即取得該條第2項之訴訟實施權,不因該監察人與公司間之委任關係,嗣經法院判決確認不存在確定而喪失,以兼顧公司利益與程序安定。相關法條:公司法(修正前)第214條、第213條
公司法(修正前)第214條、第213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7.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132號
一九
[]
按民法第184條第2項所謂「保護他人之法律」,係屬抽象之概念,應就法規之立法目的、態樣、整體結構、體系價值,所欲產生之規範效果及社會發展等因素綜合研判之;凡以禁止侵害行為,避免個人權益遭受危害,不問係直接或間接以保護個人權益為目的者,均屬之。公平法第14條第1項前段規定事業不得為聯合行為,屬限制競爭範疇,乃為維護交易秩序,確保自由與公平競爭,促進經濟之安定與繁榮而設之規範(同法第1條參照)。同法第31條規定,事業違反本法之規定,致侵害他人權益者,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如事業以契約、協議或其他方式之合意,與有競爭關係之他事業共同決定商品或服務之價格、或限制數量、技術、產品、設備、交易對象、交易地區等相互約束事業活動之行為,致侵害交易相對人之權利或利益,自可認為違反公平法及保護他人權益為目的之法律,而有公平法第31條、民法第184條第2項規定之適用。相關法條:民法第184條、公平交易法第14條、第31條
民法第184條、公平交易法第14條、第31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8.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137號
[]
藥物、藥商、藥局及其有關事項之藥事管理,依藥事法,但管制藥品管理條例另有規定者,優先適用管制藥品條例規定,藥事法第1條定有明文;又醫藥及科學上需用之麻醉藥品與其製品及影響精神物質與其製品之管理,另以法律定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第4項亦有明文規定。據此,麻醉藥品管理條例於民國88年6月2日全文修正公布,修正該條例名稱為管制藥品管理條例,將成癮性麻醉藥品、影響精神藥品、其他認為有加強管理必要之藥品,列為管制藥品,限供醫藥及科學上之需用,依其習慣性、依賴性、濫用性及社會危害性之程度,分四級管理;而毒品依其成癮性、濫用性及對社會危害性亦分為四級,管制藥品管理條例第3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第2項、第4項分別定有明文。另管制藥品與禁藥、偽藥之定義不同,管制藥品倘經核准輸入,或未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明令公告禁止者,亦非未經核准擅自製造,即非禁藥(藥事法第11條、第20條、第22條第1項),在管制藥品管理條例之規範下,並無藥事法附屬刑法法規之適用。是管制藥品與毒品之分級及品項均屬相符,僅因規範事項不同而為相異名稱,即若合於醫藥及科學上需用者為管制藥品,依管制藥品管理條例進行流向控管;非合於醫學、科學上需用者則為毒品,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規定進行查緝。而唑匹可隆(Zopiclone)」及「可那氮平(Clonazepam)」均為行政院公告之第四級管制藥品,若非合於醫學及科學上需用者即屬第四級毒品,有行政院88年12月8日台衛字第00000號函、93年4月21日院臺法字第0000000000號函、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94年3月4日管檢字第0000000000號函可參,若未得醫師處方允許,擅將含有上開成分之管制藥品轉讓予他人使用,客觀上即構成轉讓第四級毒品犯行。參考法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絛第2項、第4項。管制藥品管理條例第3條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絛第2項、第4項。管制藥品管理條例第3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3-4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144號
[]
(一)肖像,為個人外部形象之呈現,彰顯特徵,屬個人資料之一種,且與人之尊嚴關係密切,具重要人格利益。肖像權,係個人對自己肖像之權利,關於是否製作、公開,及在何種範圍、於何時以何種方式、向何人或由何人製作、公開及使用該肖像,有自主決定權,為人格權之一種,與言論自由同為憲法保障之權利。(二)為維護人性尊嚴,加強人格權之保護,民法於第18條規定:「人格權受侵害時,得請求法院除去其侵害;有受侵害之虞時,得請求防止之。前項情形,以法律有特別規定者為限,得請求損害賠償或慰撫金。」;第195條第1項規定:「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明定人格權或人格法益被侵害時,被害人得請求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肖像權為人性尊嚴與價值具體呈現之重要人格法益,自受民法上開規定之保護。(三)在民主多元社會,為使人民得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及監督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功能得以發揮,結合他人之肖像照片而發表言論,固受言論自由保障,惟為兼顧個人肖像權之保護,法律得依其傳播方式為合理限制。個人資料保護法為規範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以避免人格權受侵害,並促進個人資料之合理利用,於第5條規定:「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或利用,應尊重當事人之權益,依誠實及信用方法為之,不得逾越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並應與蒐集之目的具有正當合理之關聯。」明揭個人資料之利用,應依誠信原則為合理之使用,不得逾越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另民法第195條第1項亦規定肖像權侵害責任之成立,係以不法為要件之一。未得他人允諾而製作、公開或使用其之肖像,有無逾越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是否不法,應依法益權衡原則,就當事人之身分、行為人刊登之目的、方式、態樣、受侵害之法益、行為人之權利及公共利益而為判斷。倘衡量之結果,不足以正當化行為人之行為,即屬侵害肖像權。(四)被上訴人未經上訴人同意,於傳單刊登上訴人之照片及系爭言論文字而散布,為原審認定之事實。倘若如此,自傳單整體觀察,似足以使人認為系爭言論指涉之對象,即為該照片顯示之上訴人。則就被上訴人以傳單發表系爭言論,是否不法侵害上訴人之人格權,自應為一致評價。乃原審一方面認定被上訴人所為言論一並非真實,復無阻卻違法事由,係不法侵害上訴人之名譽權;另一方面又謂被上訴人未經上訴人同意刊登其照片,未違反比例原則,難認有不法侵害上訴人之肖像權,就上訴人之名譽權及肖像權是否受侵害,所為邏輯推理及演繹分析結論不一,已違反論理法則。相關法條:民法第18條、第195條第1項
民法第18條、第195條第1項
true
Aaronfong
113年度3-4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4.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367號
[]
刑法第62條之自首,除應對於未發覺之犯罪向負責犯罪調(偵)查之公務員或機關申告其犯罪外,另須有受裁判之意思或行為,始屬該當。惟法律並未規定自首之被告應始終到庭始得謂「受裁判」;且自首減刑,旨在獎勵犯人犯後知所悔悟、遷善,使犯罪易於發覺,並簡省訴訟程序。因此,自首後是否接受裁判,應由事實審法院綜合卷內事證詳為判斷;倘被告任意或藉故隱匿、逃逸,拒絕到庭,固可認無接受裁判之意思;若僅一時未到,並可認非刻意規避,即不能遽認其拒絕接受裁判。經查,上訴人不僅向警方自首犯罪,其於檢察官訊問時亦坦承犯行;待本案繫屬第一審法院後,上訴人於準備程序期日已到庭並就被訴之犯罪事實表示認罪;上訴人雖於審判長當庭預定之審判期日未到庭,而經第一審法院通緝,惟上訴人經通緝到案後仍坦承犯罪。亦即上訴人似僅因1次期日未到庭即遭法院通緝,如果無訛,上訴人是否逃逸、隱匿,刻意規避裁判即待進一步究明。況上訴人於前述準備程序到庭並認罪後,因所涉毒品另案未到案執行而經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通緝;且其經本案通緝到案後表示:「(上次為何沒有來開庭?)因為毒品通緝,所以不敢來」。足見上訴人係因該等原因而缺席第一審之審判期日,此於司法實務上並非罕見,是否係刻意規避裁判,亦待釐清。原審就以上卷內事證未一併審酌,僅以上訴人曾經第一審法院通緝為由,認為上訴人未有接受裁判之意思,自有對有利上訴人之證據漏未審酌之違法。其次,刑事訴訟法第371條規定,第二審上訴程序,被告經合法傳喚,無正當之理由不到庭者,法院得不待其陳述,逕行判決。此與第一審程序原則上須待被告到庭方可審判者(即刑事訴訟法第281條第1項),尚有不同。亦即受理上訴之第二審法院於上訴人經合法傳喚並無正當理由未到庭後,得依職權審酌是否不待上訴人之陳述逕為判決,不因上訴人之未到庭而受影響。本件上訴人提起第二審上訴,主張有自首規定之適用,原審認上訴人經合法傳喚後無正當理由不到庭,已不待上訴人之陳述逕行判決,足見上訴人之不到庭,並不影響於原審之裁判;乃原審卻以上訴人未到庭為由,認上訴人無接受裁判之意,尚嫌速斷。參考法條:刑法第62條
刑法第62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5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405號
二○
[]
請求權消滅時效制度之目的在於督促權利人儘速行使權利,俾使法律狀態早日安定,使權利人所怠於行使之請求權,於一段期間經過後歸於消滅,以免因權利義務長期懸而未決,妨害法律安定,且可避免案件因舉證困難造成困擾。消滅時效既然與怠於權利行使有關,故民法第128條規定:「消滅時效,自請求權可行使時起算」,原則上必須是權利已經發生,且權利人得行使權利的狀態。惟個案中如義務人故意以不正當手段致使權利人不知權利存在之情形;或權利發生之事實偏在義務人之一方,義務人依法令、契約負有告知義務而未告知者;或有其他特別情事,因其權利之行使,將致權益狀態顯然失衡,此時即得依誠信原則,義務人不得於一定期間內以罹於消滅時效作為對抗權利人之抗辯,藉以平衡消滅時效制度之適當性與公益性。至於該一定期間,應由法院就個案具體情形,妥適認定。即應由法院為個案正義之衡平。相關法條:民法第128條
民法第128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9.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420號
[]
按股票由股票持有人以背書轉讓之,並應將受讓人之姓名或名稱記載於股票,107年8月1日修正公司法第164條定有明文。是股份有限公司記名股票係以完全背書為轉讓之生效要件。又股票為有價證券,對於有價證券之強制執行,係執行該證券所表彰之權利,非剝奪債務人對有價證券之占有,使其不能以背書轉讓之方法,將有價證券轉讓與他人,勢必無法達到強制執行之目的。故執行法院對於股票之執行,應依動產執行之方法,以查封占有該股票而開始強制執行,經拍賣之方法換價,於拍定後,依強制執行法第68條之1規定,代債務人背書予拍定人之必要行為,並載明其意旨,以證明背書連續及代為移轉,再發函該發行股票之公司辦理股票過戶手續,以符公司法第165條第1項之規定,殊不能逕依強制執行法第117條所定關於其他財產權之執行方法為之。相關法條:公司法第164條、第165條,強制執行法第68條之1、第117條
公司法第164條、第165條,強制執行法第68條之1、第117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4-7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42號
[]
按所有人於法令限制之範圍內,得自由使用、收益、處分其所有物,並排除他人之干涉,民法第765條定有明文。所稱「法令限制」,係指該法令,對所有人之自由使用、收益、處分其所有物及排除他人之干涉,設有限制者而言。又110年2月3日修正公布前之自來水法第61條之1第4項規定,旨在保障自來水用戶對於供水設備之使用權利,其明定加壓受水設備所使用之土地非屬用戶所有,但自自來水事業供水日起,使用年限已達10年以上者,其用戶該等土地視為有地上權存在,核屬對於土地所有權行使之法令限制,並不以加壓受水設備現有為必要之維護與更新為要件。相關法條:民法第765條、修正前自來水法第61條之1第4項
民法第765條、修正前自來水法第61條之1第4項
true
Aaronfong
113年度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578號
二一
[]
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理委員之選任、解任、權限與其委員人數、召集方式及事務執行方法與代理規定,依區分所有權人會議之決議。但規約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此觀公寓條例第29條第2項規定即明。可知公寓條例對於管理委員之選任、解任方式等,係授權區分所有權人會議以規約規定之,如規約僅就上揭事項之部分為規定,就未有規定部分,則由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之。又區分所有權人會議,乃區分所有權人為共同事務及涉及權利義務之有關事項,召集全體區分所有權人所舉行之會議;規約,則為公寓大廈區分所有權人為增進共同利益,確保良好生活環境,經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之共同遵守事項(公寓條例第3條第7款、第12款規定參照),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訂定或修改規約,本於私法自治原則,除其內容有違反強制或禁止規定,或背於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之情事外,即難謂其為無效。另所謂公共秩序,係國家社會之一般要求或利益,善良風俗則係社會一般道德觀念。相關法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29條第2項、第3條第7款、第12款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29條第2項、第3條第7款、第12款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0.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612號
二二
[]
(一)有民法第1052條第1項以外之重大事由,難以維持婚姻者,夫妻之一方得請求離婚,但其事由應由夫妻之一方負責者,僅他方得請求離婚,此觀同條第2項規定自明。揆其文義,夫妻就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皆須負責時,均屬有責配偶,均得依民法第1052條第2項本文之規定,請求與他方離婚,並不以雙方之有責程度輕重比較為要件。是法院對於「夫妻就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皆須負責時」之離婚請求,毋須比較衡量雙方之有責程度,乃屬立法形成之範疇。惟於此時,應負責任較輕之一方,非不得就其因婚姻解消所受之損害,依法請求責任較重之他方賠償,以資平衡兼顧。(二)兩造婚姻關係僅具形式外觀,欠缺共同生活、相互扶持、同甘共苦以共創家庭生活之實質內涵,復喪失應有之互愛、互信、互諒、互持等重要基石,依社會一般觀念,客觀上難以繼續維持,已達重大破綻程度,而無回復之望,且兩造就此皆須負責等節,既為原審所認定,則依上開規定及說明意旨,上訴人依民法第1052條第2項本文規定,請求判決離婚,為有理由,應予准許。相關法條:民法第1052條
民法第1052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1.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617號
二三
[]
按公務員於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權利者,國家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國家賠償法第2條第2項前段定有明文。是公務員之職務行為須符合行使公權力,主觀上有故意或過失,行為不法,及特定人自由或權利受損害與不法行為間具相當因果關係等要件,國家始負賠償責任。當人民主張因行政處分違法而發生國家賠償訴訟時,該行政處分是否違法,經行政法院裁判確定,基於違法性一元論,普通法院就行政處分違法性之判斷,固應受行政法院確定裁判之拘束,惟非謂行政處分違法,作成處分之公務員即當然構成職務上侵權行為,普通法院仍應檢視審查公務人員執行職務是否具備上開國家賠償之要件。相關法條:國家賠償法第2條
國家賠償法第2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2.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646號
二四
[]
按民事訴訟法第280條第3項固規定當事人對於他造主張之事實,已於相當時期受合法通知,而於言詞辯論期日不到場,亦未提出準備書狀爭執者,準用第1項之規定。惟同條第1項規定,係指當事人對於他造主張之事實,於言詞辯論時,消極的不表示意見,法律上擬制其為自認而言,於辯論主義所行之範圍內有拘束法院之效力,法院自可毋庸別予調查證據,以之為裁判之基礎,惟法院斟酌調查證據之結果及全辯論意旨,該當事人非必受敗訴之判決。再者,民事訴訟法上所謂之證據共通原則,係指當事人聲明之證據,依其提出之證據資料,得據以為有利於他造或共同訴訟人事實之認定,該證據於兩造間或共同訴訟人間,法院均得共同採酌,作為判決資料之基礎。相關法條:民事訴訟法第280條
民事訴訟法第280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3.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659號
二五
[]
按人民得選擇加入或不加入團體,此為憲法第14條所保障人民之結社自由。而工會設立目的在藉由會員(勞工)形成集體力量,向雇主爭取權利與利益,即強化勞工團結權,維護與提升勞工的勞動條件及經濟條件,以改善勞工生活。因而工會活動涉及勞動條件之協商、關涉勞工之工作權,具有公益性質,工會會員如有違反法令、章程或不遵守會員(會員代表)大會決議而致危害工會團結權情節重大者,工會得經會員(會員代表)大會決議,予以除名;惟除名處分同時係將勞工排除於團體之外,如恣意將會員除名,除恐掏空工會,反弱化勞工團結權,亦有過度侵害勞工加入工會所得享有之財產上利益,或憲法所保障結社自由之虞。故倘工會行使對會員之除名權,與其違反行為之情節輕重不具相當性而有違比例原則者,即難謂其除名決議為適法有效。相關法條:人民團體法第14條
人民團體法第14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4.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661號
[]
按稱最高限額抵押權者,謂債務人或第三人提供其不動產為擔保,就債權人對債務人一定範圍內之不特定債權,在最高限額內設定之抵押權。最高限額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以由一定法律關係所生之債權或基於票據所生之權利為限。民法第881條之1第1項、第2項定有明文。依動產擔保交易法第3條規定,上開規定,於動產抵押亦適用之。所謂一定法律關係,係指債權人與債務人間,可生不特定債權之法律關係,且須具有實質限定性及客觀明確性者而言,如基於特定交易契約、基於特定原因與債務人間繼續發生債權之法律關係、與債務人間一定種類交易之法律關係,或特定債權等是。倘當事人以特定債權作為擔保債權,如該特定債權非屬所約定一定法律關係所生者,則必須就該具體之特定債權予以約定,否則不啻違反民法禁止概括最高限額抵押權之意旨。相關法條:民法第881條之1第1項、第2項、動產擔保交易法第3條
民法第881條之1第1項、第2項、動產擔保交易法第3條
true
Aaronfong
113年度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762號
二六
[]
(一)解釋意思表示,應探求當事人之真意,不得拘泥於所用之辭句,民法第98條定有明文。而非法人團體之章程,係多數同向意思表示趨於一致而成立之共同行為,除法令另有限制外,不僅為該團體之行為規範,亦係涉訟後法院之裁判規範。倘非法人團體所訂立之章程真意發生疑義時,法院應為闡明性解釋(單純性解釋),即依文義解釋(以章程文義為基準)、體系解釋(通觀章程全文)、歷史解釋(斟酌章程訂立當時情形及其他一切資料)、目的解釋(考量章程之目的及規範意旨),並參酌一般習慣與衡量誠信原則,以檢視其解釋結果是否符合權利義務之公平正義,且應兼顧不能超過章程最大可能之文義。若法院認章程出現漏洞而為補充性解釋時,應斟酌章程之訂立目的、過程、內容、意旨及非法人團體類型等關連事項,參考相類章程條款、法規範規定及誠信原則予以填補。(二)本人死亡,與代理權授與之發生原因有別,是系爭章程第7條所指「主任委員因故不能執行職務時,由副主任委員代理」,原不包括主委死亡之情形,應屬該章程出現漏洞,當為補充性解釋。衡酌珊瑚廟為宗教信仰性質之非法人團體;主委死亡,與其因故不能執行職務之狀況類似;依系爭章程第7條規定由二位副主委代理執行主委之職務,意在避免專擅混亂,促成共同商議,相互監督制衡等節,足見珊瑚廟於其主委死亡之情形,應以系爭章程第7條規定意旨為補充,即由二位副主委共同執行主委之職務。相關法條:民法第98條
民法第98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5.json
112年度台上字第1768號
二七
[]
按債務人非依債務本旨實行提出給付者,不生提出之效力,民法第235條本文定有明文。至債務人所提出之給付是否符合債務本旨,應就各個債之關係,按當事人訂約之真意、給付之性質、交易之習慣及誠實信用原則,依具體事實判斷之。又債務人所負原契約債務,已因可歸責之事由致生給付遲延責任,且經債權人就遲延利息併催告給付者,其實行提出之給付,應包括原債務及符合約定或法定利率之遲延利息,始符債務本旨。相關法條:民法第235條
民法第235條
true
Aaronfong
112年度8-12月民事庭可供研究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6.j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