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stringlengths 178
274k
| alnum_ratio
float64 0.17
0.99
| avg_line_length
float64 4.02
274k
| char_rep_ratio
float64 0
0.72
| flagged_words_ratio
float64 0
0
| max_line_length
int64 15
274k
| num_words
int64 34
61.8k
| perplexity
float64 6.5
76.6k
| quality_score
float64 4
4.57
| special_char_ratio
float64 0.02
0.87
| word_rep_ratio
float64 0
1
| _id
int64 500M
1,828B
| industry_type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本文摘要:中国美术协会专家的采访指导受到基层美术人员的热情欢迎,采访指导不仅提高了对十三届全国美术展的理解,还提高了基层美术人员的视野,扩大了视野.
中国美术协会专家的采访指导受到基层美术人员的热情欢迎,采访指导不仅提高了对十三届全国美术展的理解,还提高了基层美术人员的视野,扩大了视野.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有序进行和结束.这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联合主办的现在规模仅次于参加范围最广,作品种类最多,影响力最低,权威性最低的国家级综合美术展.
主办方高度重视这次全国美展,不仅正式成立了专门的组委会,还举办了美术创作座谈会和新闻发布会.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屹特别强调,本届美术大展要正确引导,加强艺术创造力,发售体现时代风貌,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应对,要牢牢树立全系统象棋思想,凝聚各方力量完成全国美展.另外,坚决公开发表公正公平,保证全国美展票选奖工作精练历史和人民检验.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明确提出了四个期望.
一是真正感受到时代,希望是时代的图像,立传,明德.二是理解人民生活,为人民抒发,抒情,抒情.第三,坚决保护正确的想法,希望画出来传世的作品.
四是遵循职业道德,希望用明德引导风尚.根据十三届全国美展组委的精神,为了使本届美展有色,具有高质量的水平,中国美协在前期正式设立专家组,访问各省自治区指导美展准备,倡导美术作品创作主题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通过与展览作者的交流应该说中国美协组成专家组在全国范围内访问指导美展的准备,这是中国美协首次,大大鼓舞了各地美术人员的创作热情.专家组成员不辱使命,大力做好宣传,访问和指导工作.
每个地方首先提倡政治站,表现和宣传十三届全国美展的相关精神.在上海参观指导会上,中国美协名誉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回国上海参观指导专家组长冯远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特别强调,要坚决与时代同步,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献给人民,以明德引导风尚.
在贵州省访问指导会上,中国美协顾问,中国美协回国黔桂访问指导专家组长吴长江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术作品和美术创作的市场需求更高,拒绝更多样化,美术家必须实现自己创作的主攻方向,进一步提高艺术传达.其次,在采访指导工作中,专家组成员融合创作实践谈美术创作体验.在河南访问指导会上,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回国河南访问指导专家组长燕平分享了她对油画创作的解读.
她指出油画的创作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而是像工程一样一步一步地来.画家要仔细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在画面上构成线条,构成色彩,实现浓淡关系,表现自己心中的画面.在陕西访问指导会上,国家画院原院长,中国美协回国陕西访问指导专家组长杨晓阳分享了他对陕西地区风格绘画创作的解读.
他指出陕西享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例如,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以陕北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可以给艺术家们不断的创作启发和创作题材.
再次,在访问指导工作中,专家组成员从题材,线条,技法,造型,颜色等方面冷静,诚实地与美术创作者交流,明确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些人明确提出了表扬,有些人真诚地提出了明确的意见,或者改变了题材,或者改变了小修.在山东访问指导会上,专家组成员说:今年宇航员主题的作品非常多,必须画出特色.后面的山是虚构的,前面的法,这种风格也可以,但必须融合.
为什么先画细节再整理?一笔是最坏的.等等.
在反映输液室挤压场景的子夜伴随着你绘画之前,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绘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刘健评论说,绘画人物形成良好,站着,坐着,仰着,画面构想粗俗,线条和图形也成熟,但绘画的色彩运用需要再次调整.画家们纷纷听到专家的话,说自己的木村几个月都比不上.在采访指导期间,专家组成员不辞辛苦,马不停蹄的每个地方都不是马上去采访指导现场,而是离开美术家的工作室.
江苏访问指导中,专家冯远等飞机分别出现陆庆龙,佟玉奇,徐钢,詹勇创作室和南京艺术学院版画工作室,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访问指导.中国美术协会专家的采访指导受到基层美术人员的热情欢迎,采访指导不仅提高了对十三届全国美术展的理解,还提高了基层美术人员的视野,扩大了视野.特别是专家组成员认真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高度责任的责任意识有点自学和赞扬. | 0.906423 | 129 | 0.066778 | 0 | 194 | 634 | 839.9 | 4.148438 | 0.10299 | 0.09434 | 1,653,900,013,739 | 文学_情感 |
如果不厘清一些模糊认识,在推动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偏差 - -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问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学问精品"和"精品力作"成为热词.但是,"学问精品"没有一个明确定义,人们对它的理解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如果不厘清一些模糊认识,在推动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偏差.
关于"学问产品""学问精品"和"学问经典"这三个概念,至今尚无权威定义,为便于探讨问题,试做一定义:"学问产品"是指历史上各个时期由人类创作的,以精神消费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学问精品"是经过精心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学问产品."精品力作""优秀作品"指的也是"学问精品"."学问经典"是世代相传,受到广泛社会认同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学问精品."不朽作品"指的也是"学问经典".
从逻辑关系上看,"学问产品""学问精品"和"学问经典"三者应当是线性递进的关系,即:学问产品 - - 学问精品 - - 学问经典.并非所有的学问产品都是学问精品,但学问精品必然是学问产品;并非所有的学问精品都是学问经典,但学问经典必然是学问精品.
从数量关系上看,"学问产品""学问精品"和"学问经典"三者呈现出金字塔的形式."学问产品"是基础,数量最多,"学问经典"位于塔尖,数量最少.没有众多的"学问产品",就不可能产生"学问精品",没有一定数量的"学问精品",就不可能出现"学问经典".
现在,存在将学问精品"庸俗化""绝对化"这两种片面看法.将学问精品"庸俗化"的看法,其实是把"学问产品"和"学问精品"混为一谈,把绝大多数"学问产品"都看作是"学问精品",将学问精品"泛化"和"庸俗化"了.学问精品"绝对化"看法则认为,现在文学作品多得看不过来,可有哪一部能和"离骚""红楼梦"相比?这种看法在坊间广泛存在,广为流传.这种观点有其针对性和合理性,却有失偏颇,把"学问精品"和"学问经典"混为一谈.
学问经典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从形式上看,学问产品都受当时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条件的限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决定学问产品的创作和生产.而技术的进步,则直接导致学问产品生产工具的变革和进步,甚至导致新的学问门类的出现.从内容上看,学问产品都反映出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或受到当时当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审美倾向和哲学观念的影响,从而打上时代的烙印.很多文学经典都深刻地反映和揭露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紧贴社会现实.
学问经典都具有创新的特性.学问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没有创新的学问产品不可能成为学问精品,更不会成为学问经典.学问产品的内容必须创新.学问产品的创作生产是一种智力活动,因此,所有学问经典作品从内容看都具有独特的原创性.文学作品自不必言,即使是工艺美术品,也没有两件是完全一样的.对文物进行复仿制,其技术再高,价值也无法与文物相比."山寨"作品永远不能成为精品,更不会成为经典.
学问经典都具有精心创作生产的特性.在大家今天看到的众多学问经典当中,有很多是经过编辑长时间创作才最终完成的,很多"惊世之作"历经了"十年磨一剑"的艰辛.也有一些经典作品的创作过程虽然看似短暂,随意,但也总有着"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秘辛.即使是曾经创作出经典名作的学问产品生产者,其作品也并非件件经典.历史上大量的应酬之作,应景之作甚至是游戏之作,也都不是经典之作.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深入的生活体验和精心的创作,只是闭门造车,粗制滥造出来的学问产品,是不可能成为学问精品,更不可能成为学问经典的.
学问经典都具有必须经过时间检验的特性.现代科学常识告诉大家:当大家仰望星空的时候,那明星的光芒是早在几光年前甚至更长时间发出来的,而不是当下.学问经典也是如此.只有经过岁月的淘洗,经过若干代人的评判和选择,才能让后人感受到传统学问经典名作的魅力.而一些曾经流行一时的学问作品,却在时间的长河中烟消云散.一些流传至今的学问经典在其诞生之初的命运也并非一致.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学问经典就无从谈起.时间越长,大家对学问经典的判断就越准确.
关于学问精品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问经典产生于学问精品,按照"法乎上者得其中,法乎中者得其下"的思路,把握历史上学问经典的特征及要素,或许有助于衡量和把握今天学问精品,优秀作品创作生产的标准.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社会的学问产品的品种越来越丰富,数量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学问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向.
商品化趋向.学问产品的商品化本无可厚非.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学问产品既然能够成为商品,一些优秀学问产品自然也就能够成为学问品牌,给创作生产者和投资者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而且,商品化有利于学问产品的传播,使一些从前"小众化"的学问产品能够被更多的人接触和欣赏,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绝不能认为学问产品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衡量其价值.商品经济和市场并不一定能够造就学问经典.创作生产学问精品力作,学问市场只是"可能",绝不是"万能"的.
大众化趋向.历史上,掌握学问的往往是少数"学问人",创作学问产品的是学问人,能够欣赏学问作品的往往也是学问人.虽然也有白居易创作出的能让老妪听懂的诗歌,但绝大部分学问作品还都是"阳春白雪".学问作品的创作生产和消费都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是少数人的特权.随着社会的发展,学问的普及,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问产品要商品化,必然要迎合普通老百姓的审美需求和水平,因而必然走上大众化的道路.在这种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学问产品能够为公众所接受,越来越多大众化的学问产品成为精品.面向大众的作品有可能是精品,也可能成为经典,但绝不能反过来说:所有受大众欢迎的学问产品就一定是学问精品,更不一定是经典.极而言之,比如"三俗"学问产品就不可能称为精品,更不可能成为经典.
流行性趋向.今天流行的学问产品是各领风骚数十年,甚至是数年.学问产品的商品化趋向,大众化趋向,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速,使很多学问产品如同过眼云烟,呈现流行性,短命化趋向.这一方面与学问产品生产者的浮躁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学问产品消费者的浮躁有关.
技术依赖趋向.当今学问产品的生产创作,大量地依赖科技手段,在生产过程中依赖科技手段,再现这些学问产品也更多地依赖科技手段,如影片.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自古以来,学问产品的生产创作都与当时的科技进步密不可分.但是,过分依赖科技手段,往往就会忽略:科技只是一种手段.学问产品本身必须是人的思想的结晶,是由人来创作生产的,必须直指人性,直指人心.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果不与深刻的内容相适应,只能给人造成感官的刺激,而不能打动人心.(舒小峰 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 | 0.873027 | 174.25 | 0.041742 | 0 | 339 | 829 | 727.4 | 4.257813 | 0.142396 | 0.020873 | 1,653,900,014,588 | 文学_情感 |
"照片的历史"从1826年**张照片的诞生讲起,选择摄影史上128幅关键作品,梳理风景,城市,肖像,身体,纪实等摄影题材的发展,展现施蒂格利茨,卡蒂埃-布列松,黛安·阿勃丝,马修·布雷迪等摄影大师通过镜头对世界的观看与思考,并吸收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等对摄影的独特创见,为我们贯穿起一部生动,极具情感的摄影进化史.
※"古风与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近距离观看古希腊城邦的艺术生活,全面深入探索西方艺术传统之源头)
※"艺术史的艺术:批评读本"(艺术史研究优质入门读物,以一手资料梳理艺术史发展脉络)
※"欧洲艺术:1700 - 1830"(抛开陈词滥调的术语,回归历史观看的原点,再现城市经济空前增长时代的欧洲艺术全景)
"照片的历史"选取了摄影史上的关键作品,从涅普斯首次固定的摄影形象,到卡蒂埃-布列松,施蒂格利茨等人的经典作品,再到辛迪·舍曼,维克多·伯金等人的后现代摄影尝试,以时间为线,梳理了风景,城市,肖像,身体,纪实,艺术等几大摄影题材,以呈现一部炫目而富有创造力的摄影史.
格雷汉姆·克拉克(Graham Clarke) 英国肯特大学文学与图像研究高级讲师.出版著作有"沃尔特·惠特曼:作为私人史的诗歌",编有"美国城市:文学与文化视角""摄影中的肖像""风景艺术"等,同时也参与埃德加·爱伦·坡,T. S. 艾略特,托马斯·哈代作品的编辑工作.
本书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是作者通过带领读者观看一系列具体的摄影作品,呈现了摄影主要题材的发展过程.既得体又富原创性的一本书.
读过这本书之后,你对照片的观看方式将从此不同.
无论我们什么时候观看一张摄影的图像,我们都会进入与我们对图像或摄影题材的期待和假设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复杂的阅读.确实,与其强调观看意图 - - 这一意图暗示了一种被动的识别行为 - - 不如强调我们阅读照片时不是将其作为一个图像而是作为一个文本.阅读(任何阅读)包含一系列读者与图像之间不确定的,模棱两可的且通常是矛盾的意义和关系.照片通过所谓的"摄影话语" - - 一种包含其自身的语法和句法的符码语言 - - 实现意义.如我在前一章所说,照片有其独特的方式,它和任何书写语言一样复杂,并包含其自身的惯例和历史.维克多·伯金指出: "理解照片并不是简单的事情;照片是按照我们所谓的'摄影话语'来书写的文本,但这种话语和其他话语一样,表达的是自身之外的话语,'摄影文本'和其他文本一样,是一个复杂的互文的所在,一个早先文本'理所当然地'重叠在特定文化和历史事态中的系列."
这是一个核心的表述,关于我们怎样把照片作为文本来"阅读",怎样强调摄影图像作为意义的判断和"真实"的呈现的问题本质.它以一种关键的方式,明确规定了照片在何种程度上包含了我们摄影经验的一个更大的意义语言的一部分.伯金对这一话语的主要理解至少是有意识的,完全不同于19 世纪照片的"阅读者",尽管我们可以自信地宣称大多数摄影是根据那个时候的绘画与文学的既定语言,特别是象征主义的叙事性结构来被"阅读"的.如爱伦·坡,以及霍索恩,霍姆斯和波德莱尔(Baudelaire)那样的早期评论家,都注意到照片的文学性那些方面,而非象征的那些方面,忽视了它在何种程度上复制了文化的意义而非实际的事物.
照片既反映又创造一个关于世界的话语,虽然有时是被动地反映,但决不是一种中立的再现.确实,我们可以指出,在每一个层面上,照片都包含了一个充盈的意识形态语境.既构造意义又反映作为权力和权威标志的意义的一种意识形态,以摄影自身的方式书写在这个充满意义的文本中.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一系列既复杂又含混的文本来阅读,它不在世界的镜像而在我们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中,如黛安·阿勃丝所说的"无比诱人的视像之谜".摄影的图像包含了"摄影信息",它是反映整体文化的符码,价值和信念的"意义实践"的一部分.例如,其真实感反映了我们与世界相处方式的表征 - - 使用其他话语和其他观点的一系列另外的符码与文本,价值与等级的地点(与视像),因而是欺骗性的简单,迟钝的在场(thereness).照片远非一个"镜像",而是复杂问题性的再现形式之一.它的寻常掩盖了它作为一种再现手段的矛盾性和潜在困难.
那么,阅读照片就是进入一系列被我们眼前图像的虚幻性所掩盖的关系.我们不仅要观看图像,还要把它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的积极表达来阅读.就此而言有两个基本的方面.首先,我们要记住照片本身是摄影家的产物.它总是一个特定观点的反映,美学的,论辩的,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反映.人们决不会在任何被动的意义上"接受"一张照片."接受"是种主动的行为.摄影家根据一种文化的话语强加,偷取,再造场景/可被看的.其次,我们根据照片编码的要件,构造和理解一个三维的世界.它存在于一个更大的参照主体内,与更宽广的历史的同时也是审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主体相关联. 无论我们什么时候观看一张摄影的图像,我们都会进入与我们对图像或摄影题材的期待和假设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复杂的阅读.确实,与其强调观看意图 - - 这一意图暗示了一种被动的识别行为 - - 不如强调我们阅读照片时不是将其作为一个图像而是作为一个文本.阅读(任何阅读)包含一系列读者与图像之间不确定的,模棱两可的且通常是矛盾的意义和关系.照片通过所谓的"摄影话语" - - 一种包含其自身的语法和句法的符码语言 - - 实现意义.如我在前一章所说,照片有其独特的方式,它和任何书写语言一样复杂,并包含其自身的惯例和历史.维克多·伯金指出:
"理解照片并不是简单的事情;照片是按照我们所谓的'摄影话语'来书写的文本,但这种话语和其他话语一样,表达的是自身之外的话语,'摄影文本'和其他文本一样,是一个复杂的互文的所在,一个早先文本'理所当然地'重叠在特定文化和历史事态中的系列."
那么,阅读照片就是进入一系列被我们眼前图像的虚幻性所掩盖的关系.我们不仅要观看图像,还要把它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的积极表达来阅读.就此而言有两个基本的方面.首先,我们要记住照片本身是摄影家的产物.它总是一个特定观点的反映,美学的,论辩的,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反映.人们决不会在任何被动的意义上"接受"一张照片."接受"是种主动的行为.摄影家根据一种文化的话语强加,偷取,再造场景/可被看的.其次,我们根据照片编码的要件,构造和理解一个三维的世界.它存在于一个更大的参照主体内,与更宽广的历史的同时也是审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主体相关联.
以黛安·阿勃丝的"双胞胎"(Identical Twins,1967)[图7]为例.这是她少引起争议的形象之一,至少表面上看,这件作品相当简单,即它表现的就是一对双胞胎.但是当我们看着它并开始阅读它的时候,且假定它的题材是一目了然时,就会发现随后有一系列令人困惑的问题,这一图像典型说明了摄影意义的困难性本质.
首先,双胞胎的概念暗示着在19 世纪用银版照相法可以制作镜像一样的相似,强调照片是一种如实记录.双胞胎的一方反映着另一方.但"同一"暗指"同一性",自我的图像限制了单独形象的表面呈现.这两个方面打开了一道决定性的鸿沟,介于我们在照片上"看"到的东西与我们被要求"观察"的东西之间.两个人物被框在一张照片里,这种方式显然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这个空间明显地否定她们历史的与社会的语境.我们无法把她们置于具体的时间或空间,没有任何线索说明她们的社会或个人背景.阿勃丝有效地中立了她们的存在条件.背景是白色的:一个油漆的墙面,一条横穿画面底部的小路.不过,呈现出来的小路提供了一些条件,我们据此可以在画面和符号上建立阅读图像的基础.小路轻微倾斜,"角度"准确地反映了阿勃丝对其题材的处理.这张照片不是在平行的意义上与题材相遇,而是成斜角,甚至是斜视地观看.这样,图像开始反映的东西,像语言一样,不是通过相似而是通过差异来构成意义.我们越是仔细地观看照片,超出它的时空,则细节作为身份的代理就越能制造共鸣.我们感到差异的无处不在,是为了掩饰这张照片名称的确定性.即使在一个基本的层面上,差异也是至关重要的.双胞胎中的一个是"快乐的",另一个是"悲伤的";她们的鼻子不相同,面庞也不相同;她们衣领的形状不一样,裙子的褶皱不一样,胳膊不是一般长,长袜也不相同.所有这些看起来相同的地方其实都是不一样的,眉毛,刘海,头发和发带全都不一样.我们越仔细看,细节就越会产生共鸣,作为更大的谜一般的存在和张力的一部分,就我们被要求观看的东西而言.个体本身都各不相同,远非同一的,亦即她们是非常不同的双胞胎.
那么,"双胞胎"促使我们考虑照片信息包含的复杂性.但也要强调,我们必须意识到,在某种程度上,摄影家作为意义的仲裁人和命名者.每张照片不仅被一个历史的,审美的和文化的参照系数所围绕,也与一些和摄影家相关的看不见的关系和意义,以及照片拍摄的地点相关联.对这张照片的任何阅读都包含阿勃丝的创作意图及她的摄影思想.我们要把照片置于其作品的整体关系中,通过与其他作品的差异与相似,来决定我们阅读它的依据.我们会注意到对阿勃丝产生特别影响的因素(例如,维加[Weegee]和利塞特·莫德尔[Lise e Model]的作品),以及对特定的题材类型的偏好.大多数摄影家的作品都可以推断出一种特有的风格,就和某一作家展示一种我们能够识别的写作风格一样.从这个意义来看,我们可以把摄影家看做一名电影导演,把摄影作品看做视觉风格的总和,风格中的内容和形式是摄影话语和语法的视觉反映,在写作和电影中也是如此.尽管此前我们涉及作为艺术家的摄影家进行如实的记录,可以说每个图像都是创造真实性的标志,同样使我们想到在某种程度上每个图像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以及有关赋予事物意义的决定性行为.和照相机的"眼睛"一样,图像也是摄影家的"我"的反映.
西方绘画大师经典佳作 德加(高清细节版) | 0.878188 | 224.388889 | 0.028784 | 0 | 693 | 936 | 1,066.9 | 4.378906 | 0.155484 | 0.310106 | 1,653,900,014,650 | 文学_情感 |
秦可卿:神性与奴性的完美结合(3)
黛玉有这灵光,宝钗有这灵光,然而在展开人物性格的"实写就法"中,这灵光不免为情所迫,或为理所压.而香菱则独占灵光,"虚处藏神",与可卿相反相成,浑然一体.
禅与神!
真,善,美之光,几千年来,一直深藏在广大民众的心头.她必将冲破奴性的阴云,如太阳般照临大地.而神性与奴性的完美结合,则有如黄钟大吕,惊醒着私有制社会中的人民,呼唤着人性的回归.
为着这一回归,曹雪芹着力渲染秦可卿,赋予秦可卿以双重的极高地位.
仙界中的可卿,前文已述,一似曹植"洛神赋"中的宓妃;俗界中的可卿,则地位直逼帝后中宫.且看可卿的住处:宝玉"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第五回).
这些名家字画已非一般,更令人叫绝的是: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第五回)
整个一个皇家气派!用可卿自己的话说: "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第五回) 神与俗,在这样的场合氛围中实现了混一. 而贾宝玉与秦可卿的性爱,正是在这混一中得到升华. 然而曹公奇思异彩,竟将这升华落定在一个"淫"字上.
总之,"不肖",是对私有制及其观念的不肖;"第一淫人"是对男女真情的礼赞.曹雪芹直面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及伪善的封建礼教,豪情冲斗牛地为"淫"唱了一曲天地古今回响不绝的颂歌.
然而这颂歌却"字字看来都是血",是血与泪谱就的.作为情的升华与意淫的礼赞,可卿与宝玉在仙界的交合表现得是崇高;而可卿在现实中的死,是被凌辱的死,是奴才命运终究不得不被人摆布的忍辱含垢,是美好的追求与奴性的压抑之矛盾的必然.图册中的自尽,表现了悲愤的质变;正文中的病逝,则表现了久郁成疾的量变.
显然,"红楼梦"是一场大梦,第五回是其中的小梦.小梦浓缩了大梦的内容,大梦则展开着小梦的实质.在小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以钗黛合一开篇,以秦可卿收卷;在大梦中,十二钗以秦可卿之死初展悲音,以钗黛哀曲,凄楚遍披华林收束.一始一终,亦终亦始,便是千钗万钗归于可卿的隐示.正册所示,是全书主线的虚写,是质;全书所示,是正册主线的演化,是量.而第五回中,以可卿入梦,以可卿出梦,更明白道出秦可卿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
(原载于红楼艺苑网.薛遒,北京市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乡土艺术协会理事,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供职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 | 0.84707 | 84 | 0.001847 | 0 | 202 | 329 | 986.6 | 4.019531 | 0.174908 | 0 | 1,653,900,014,728 | 文学_情感 |
朔风始起,万物境藏,悄然间,大地就这样安静下来.当凛冽的北风把天空冲刷得愈加空旷高远,当枯黄的树叶缱绻飘摇过放逐凋零,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茫茫苍穹,旷然无垠,冬的气息愈加浓厚.
细数年轮岁月,早已不知经历过多少回冬,但每当再遇冬天时,心底总会涌起一股期待而又踌躇的情感,萦绕心头,经久不散.既如此,冬天便在心底扎了根,在漫长时光里孕育生长的力量,只待花开时节撩动世间.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代表冬天,那白色当然是最合适不过的.也许是因为雪的缘故,让清冷萧条的冬天有了独特的颜色,可是又有谁不爱那一片白茫茫的雪.恰如岑参所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只此一句尽绘雪景之美.
冬天,轻盈透亮的雪花,虽渺小却又蕴藏力量.它是那么的孱弱,风一吹,便不知道飘往何处,而它又是那么坚韧,千千万万的汇集才让世人一睹这壮观美景.白皑皑的雪花包裹着大地,纯净又无暇,待到雪化之时,便可消融这世间的尘俗,这大抵就是人们期待下雪的缘故.闲暇之余,炉火旺盛,与亲近之人临肩而坐,泡一壶暖暖的红茶,话一宿整年的过往,如此,倒没有辜负了这难得的冬雪.
除了这白色的雪,冬天的白更像是去除了杂质的水,经过煮沸后又慢慢冷却下来.天空更加高远,云朵更加稀.土该鞯目掌,细细闻来也有一股空洞清冷的味道,深吸一口气,人也会变得安静下来.正如人这一生,在经历轰轰烈烈,满腔热血的时期后,总要让自己的心沉淀下来,不计较得失,不在乎过往,只追寻当下的专注与宁静,心无旁骛地演绎好人生角色,真正让走在世间的这一遭变得充实.
冬天也是最纯粹的季节,没有多余的装饰,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幅素描画,还原出生命的本色.删繁就简,干净素雅,做人也应当如此.与其争尽功名利禄,倒不如以一颗淡泊明远的心入世,于情深中自持,于优雅中安度,感悟每一处风景的优美,体会每一轮岁月的馈赠.当你肯慢下脚步,自然就能感受到安静的意义,生活中的许多困境便也能轻松化解.
岁月悠远,冬季会来临也会远去,而用心从中感悟到的真谛却能赋予人智慧和从容,成为人生旅途中引人向前的力量.这世间,任何生命似乎都是简单的,最后也会归于简单,何不用轻松坦然的心境面对万事万物,只愿一生平安顺遂.
冬,很清,很静,拒绝了所有热烈,默默以隐士之风献于世间,教会众生清浅淡泊,寂静安然. | 0.887958 | 119.375 | 0 | 0 | 176 | 245 | 1,044.7 | 4.066406 | 0.134031 | 0 | 1,653,900,014,837 | 文学_情感 |
武侠小说和评书传奇里,常会讲到各种毒药,涂抹在兵刃暗器上,毒性厉害的可以见血封喉,沾上就死碰着就亡,尤以"鹤顶红"为百毒之王,其实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毒药,也都是毒性猛恶,一旦中了毒就无可解救.
比如东北兴安岭山区有种野蜂,它们一旦受到惊动便会倾巢而出,群蜂汹涌飞舞之际,望去犹如云雾飘动,蔚为壮观,大群野蜂振翅之声在林间鸣动鼓噪,即使是山里熊狮虎豹一类的大兽,听到这动静也要远远避开.
此类野蜂会产"蜂溺"."蜂溺"一词是方术家所言,实则并非是"溺",也许是野蜂的一种分泌物,透明而无臭.一只野蜂最多可分泌出一滴眼泪大小的"蜂溺",而且只有在蜂巢起火之时,野蜂才会有"蜂溺"产生.
"蜂溺"本来无毒,但如果用野胡葱汁与之混合,就能制为"巫毒".涂于箭簇,以之刺狸子,狸子走一步而死;以后用此箭射熊,熊中箭后同样也走一步即死,倘若狸子走两步而死,熊也同样走两步而死.其中原理外人难窥奥妙,现在这些土人巫毒已经失传很久了.
另外还有一种古怪的毒液产自广西,这种毒药系用毒蛇的毒液调制,并且还要混合一种毒树的汁液才能炼成,一滴就足以令人通身溃烂而死.作为炼制这种毒药主要原料的树汁,是一种名为"撒树"的树汁,"撒"在苗语里是"汉人"的意思,这种树是出产在广西边境深山中的.苗人所用的毒箭,箭簇上所敷的"见血封喉"的毒药,就是用撒树汁熬成的.苗山并没有撒树,他们要用重金向汉人购入,但汉人却始终不懂撒树的毒性.
直到雍正年间,广西巡抚才遣人深入苗山,探明了这种剧毒的制作方法.原来广西诸苗之中,以獞苗之弩最毒,弩箭上涂的毒药有两种,一种是草药,另一种是蛇药.草药虽然毒性猛烈,但熬成两个月之后,就会失去药效不在灵验.而熬成了蛇药,可以使用数十年之久.
不过单用蛇汁,其药只能使人溃烂,中毒后仍有治蛇之药可以救治.更有一种蛮药,其名为"撒",以此配入蛇汁熬箭,射中人兽身体,剧毒会随血液迅速流遍全身,纵是华陀再世也难解救.闻此"撒"药,系毒树之汁,滴在石上凝结而成,其色微红,此树产于广西泅城土府,自古罕见稀有,极为难得,苗山里的猎人暗中买回去制成蛇药,其价贵如黄金,一向被苗民视为至宝. | 0.868391 | 127 | 0 | 0 | 191 | 245 | 989.8 | 4.035156 | 0.156355 | 0 | 1,653,900,015,211 | 文学_情感 |
沙猫猫说:首先,我要说,这部小说,不是让我震惊,而是随着每一页阅读的进展,非常扎实地触动,感动了我.从在写作班认识倍鸣到现在,读过他无数的短篇作品,直到这部长篇诞生,我想,我见证了一个小说家的诞生,而我也非常确定,他,会写一辈子,持续攀登这座困难的山岳.
确实,有的时候,你会在写作班里遇见这样的学员,他们仿佛带有令人惊异,甚至令人忌妒的天赋,一出手,就让你睁大眼睛:这怎么可能是没有写作经验的人的作品?写作班里,我遇见一些,不多,但每隔几期(一期往往要长达三,四个月)就会出现那么一个.而我对他们的期待,也不多:期望他们在生命与生活的困难里前行,不要放弃写作这件事情.
你要往前走,继续写,直到瓶颈出现,直到把你认为你所拥有的天赋抛弃,脚踏实地地看见,眼前的那座山,其实距离还非常遥远,你甚至都还没有来到山脚底下.
倍鸣是这样的创作者.从他踏进写作班的第一堂课开始,他的每一篇习作,都让同班的学员备感压力,吃惊:"这真的是初级写作班的程度吗?"我没有犹豫,在他一篇一篇完美的短篇作品之后,我等待,他能够意识到自身创作的关键问题所在.
他就像一个拥有一盒想像力宝盆的人,随手一挥,那些奇异的情境就从纸页汨汨流出,可是,那个宝盆不是聚宝盆,它不会再生,用光,就没了.意识到手中的物件是宝藏之后,他才开始学会珍惜:珍视来到你生命中的主题,训练自己的书写能力,直到它能够与你的主题匹敌为止.
他看见那些关卡,阻碍,一关一关想办法过.只有一起创作,讨论,练习一篇又一篇习作的伙伴,才知道,那个成长的移动轨迹,是真实而不可复返的.他抛弃了他所擅长的,快速,耸动,紧紧拉扯住读者视线的故事书写,采取更漫长,反高潮的结构,把那个主题用细细的,绵长的生命思索,对话,分散的情境,不同素材的插入包裹起来:你的日常生命,被无限的讯息所包围,那些不是荒谬的情境,是你真实的人生,它没有那么多的冒险故事,它平凡无奇,但却困难重重.你,要怎么表达它?
这部小说所设定的核心问题是:如果你的生命已经注定结束的时间,你会如何?一个11岁的孩童,拥有一副40岁的心灵与高等的智慧,他将随着百年倒数秒数接近自己的死亡时刻,他如何看待充满着盈利追逐爱与家庭,亲情,生老病死的真实人生?身旁的人们,面对这个看似未来前途无限的11岁生命,谁能意料到,他的性命只剩不到几十个小时?
直到这部小说的最后一行,我深深感到,我们很幸运,跟着一个了不起的小说创作者一同慢跑了许久许久.倍鸣并非是专业创作者,白天,他有固定的工作,维系生活所需,温饱,创作的时间,被切割得非常零碎.这对于拥有丰沛想像力与创作力的作者来说,自然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尤其,要着手进行长篇时,这个处境会显得更为尖锐.这些,无论是来自书写本身的瓶颈,生活的阻碍,他势必都得一一找到方法克服.
"百年",确实是在"建国一百年"之前开始动笔的,而它的出版,却已经是百年之后了.小写出版首度发布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邀请你来聆听,参与,一位新诞生的小说家,以及他的创作之路. | 0.877617 | 138 | 0 | 0 | 219 | 301 | 1,110.8 | 4.039063 | 0.151369 | 0 | 1,653,900,016,712 | 文学_情感 |
为了远赴美国任驻校作家期间的父母,女儿小MA书写家庭日记,记录她与残疾的哥哥IYOO,还有弟弟三人的日常生活.身为妹妹,父母不在家时肩负保护哥哥的任务.即将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她,感受到家庭和社会,自身与所处时代之间迫切的冲突,尤其是透过自己和弱智的哥哥之间,从相处关系,到思考智力障碍者面对现实社会所遭遇的种种困境.最终,小MA感受到自己被哥哥反过来保护着,决心鼓起勇气承受生活的一切.当哥哥IYOO躺在垫子上说:"'静静的生活'如何?这正是我们的生活!"简单的一句话,承载着文学家对绝望世界的拯救,这种愿望超越了现实苦难,也格外凸显了智能不足主角心灵的单纯美丽.
"静静的生活"是大江健三郎最清澈易读的作品.全书由六篇短篇小说连缀而成,包括<静静的生活>,<行星的弃子>,<潜行者>,<自动人偶的恶梦>,<小说的哀伤>及<家庭日记>,结构严谨,且是一本自传体的短篇连作小说.大江健三郎二十五岁与电影导演伊丹万作的长女由加利结婚,一九六三年,两人诞下了长子大江光,其出生头部畸形,影响到智商.本书于一九九○年出版,可视作他沉淀后破茧而出的作品.
"父亲迄今已经历过几次'困境',每次都度过了难关."保有私小说的体例,但主述者从滔滔不绝的小说家,换成年方二十岁的女大学生,使得本书与作者一贯以恐惧,伤痛为主题,屡屡穿插神话与故事文本,穿梭生死及语言界线等晦暗艰涩的作品风格截然不同,它的风格明亮而且温暖,更回应当初"个人的体验"创作的决心──"与患有智障的孩子共同生活下去,就是自己今后的人生."将近三十年后,大江交出本作,残疾的婴儿已长大成人.
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风格与传统如川端康成等人的温婉柔美不同,自创出一种曲折行进,气势汹汹的文体.
1935年生于日本四国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1956年入东京大学法文系就读,即嗜读卡谬,沙特等作品,初期作品受其影响甚深,以存在主义为形式,呈现社会与个人的关系.1958年,以"饲养"一书荣获芥川赏,确立他"学生作家"的文坛地位.
1963年,大江的妻子生下一个严重残障的孩子,"万延元年的足球"便是以此为本,这本代表作荣获第三届谷崎润一郎大奖.1970年代,他又将文化人类学的理念逐步引进小说创作中,代表作为"个人的体验",该书除获第十一届新潮文学奖,并因此作英译而将他推向国际作家的位置.
大江的小说主题充满争议,他将自己归类为"怪诞现实主义",他擅长将最强烈的恐惧和下意识愿望穿插在日常生活中,以不合常理的想像瞬间改变现实.其写作范围涉猎宽广且具人本关怀的精神,无论是政治,核能危机,死亡与再生,甚至包括宇宙论,皆呈现在他的创作中.
1964 年生,东吴大学日研所毕.从事翻译工作多年,曾旅居柏林,伦敦及美国各地,兴趣广泛,多涉猎文学,哲学及社会学领域,尤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至深.
那一年,父亲被邀请到加州大学担任驻校作家,母亲也因故一同前往.出发前夕,家人虽然仍围桌而坐,但晚餐的气氛却迥异寻常.即便在这样的时刻,父亲仍一如以往,把家人间的重要大事编派成玩笑话来谈.而那晚揶揄的话题,竟是我的婚姻大事,尽管我才刚刚成年.对于旁人的发言,纵使是以我为中心的话题,我向来也只是倾听而已.这半是儿时以来养成的性格,半是现在的习惯使然.父亲显得心情畅快,再加上一杯纯麦啤酒下肚,便毫不迟疑地冲口而出:
"不管怎样,至少提示一下你的底限吧!"
一开始原就不预期得到什么好答案的父亲,说完便赶紧抿嘴,笑眯眯地盯着我瞧.突然间,我想试着将脑中若隐若现的想法一吐为快,接着便听见自己的声音以奇怪的语调斩钉截铁地响着.......
"因为要和IYOO住在一起,所以要嫁人的话,对方至少要有二房一厅的公寓!在那儿,我想过着静静的生活."
接着就闭口不语了,因为我知道父母亲都受到了震惊.先是两人都想把我说的话当做是幼稚滑稽的傻念头似的,用笑声掩饰过去.用这样的方式展开家人间的对话,也一直是父亲所拿手的.哥哥的名字叫做IYOO,比我年长四岁,他在福利工作中心上班,那是一个专门聘雇智障者的机构.如果这样的人物和新婚妻子一起搬来同住的话,年轻的丈夫会以什么样心情前来迎娶呢?即使在婚礼前先告知对方,他是否会不知所措甚或感到不可思议,而置若罔闻呢?而且在新婚的头一天,大男人模样的大舅子突然出现在他所拥有的二房一厅里,这位从未有此经验的年轻人,将会多么地吃惊?
我在父母亲装做插科打诨的话语之下,感到了某种意图的氛围而紧张了起来,便一直垂伏着脸.对我而言,即使听起来不合常理,但是一言既出,便是千金之诺.这时,我已无法就此沉默,便又接着续道:
"对啊!你们一直都说我是个不懂幽默的人,我就是这样呀!"爸爸或许另有弦外之音......总之,我就是这样想的.说到嫁人,当然没有具体的"目标"呀!即使是做假设,不论以怎样的方式开始,结果总是死路一条.那时,确实是这么认为的.
直到现在,他们还是觉得我的想法很滑稽,......虽然我觉得不会有人可以同时接纳我和IYOO.......但是,爸妈也并未告诉我步出死胡同的实际方法,不是吗?
昨天的那番话,让我对自己感到失望,比什么都不说还更糟.回到寝室后,辗转难眠,思绪浮浮泛泛,或许神经倦乏了,恍惚作著可怕的梦,梦见在寂寥空旷之处,独自伫立.虽然如此,却还混淆纠缠着残存的,清醒的现实意识.某种悲凄,遥远的气氛中,我骇然凝立 - 然而却很清楚自己的身躯是横躺在床上的.
夜深人静,清醒地回忆著梦境,复燃起梦中无比不安,寂寥的心情,再也无法躺在阍暗中的床上.登上楼梯,为使哥哥如厕时不致跌倒的常夜灯点亮着,门露出一丝狭缝,我进到他的寝室.像儿时的习惯那样,我顺手拿起抱旧了的毛毯覆在膝上,呆坐在IYOO的床沿,听着超过人类肺部规模的鼾声.将近一小时之后,哥哥在暗翳中下床,迅速往洗手间的方向走去.哥哥完全无视于我的存在,又令我重新跌入更孤独的心境.
但是一如往常排尿时发出巨响的IYOO回来之后,就像只大狗用头和鼻尖碰触主人般地,屈著腿和身体坐在我的旁边,将额头抵在我肩上,似乎打算就这么睡去.霎时,我的心情又变得幸福起来.过了许久,哥哥用像是通晓事理的大人忍俊住好奇的口吻,但声音却是澄澈柔软的童音说:"小MA,怎么了?"我彻底恢复了精神,把IYOO安顿上床,回到自己的房间.
因为秋季学期即将开始,明天就是父亲和母亲出发的夏末时日了.在堆负沉重的行李旁,父亲坐在长椅上看报纸,不是对着在厨房做事的母亲,也不是对着我,倒像是想烦了喃喃自语:
"一定要让IYOO再运动不可!游泳也许不错哪!"
如果哥哥像平日作曲时那样,就趴在父亲身旁的草席垫上的话,应当会摆出像是思考着如何写下一个音符的样子,说:"运动吗?游泳的话,我可拿手哩!"那类想引起大家发笑的回答.
父亲的话在当时并未像棒喝或什么的在我内心引起骚动.哥哥总是幽默地──未必没有自觉地──在家人间负起甘草的责任. | 0.876106 | 122.826087 | 0 | 0 | 282 | 738 | 1,011 | 4.011719 | 0.147257 | 0 | 1,653,900,018,264 | 文学_情感 |
明代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9岁丧父﹐家境贫寒﹐无力延师﹐但刻苦好学.稍长嗜好诗歌.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在京期间﹐先后与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结诗社﹐"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明史?李攀龙传").嘉靖三十二年(1553)﹐出守顺德﹐饶有政绩﹐3年后擢为陕西提学副使﹐不久以病归里.自建一楼于华山﹑鲍山之间﹐取名"白雪楼"﹐读书﹑吟哦于其中.为人孤傲﹐对于不合者﹐辄戒门人不接纳.隆庆改元(1567)﹐荐起浙江副使﹐两年后迁为参政﹐后擢河南按察使.因母亡故﹐持丧还家﹐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李攀龙是"后七子"的首领之一.他持论比谢榛﹑王世贞还要褊狭﹐强调"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他认为﹐先秦古文已有成法﹐"其成言班如也﹐法则森如也"﹐创作只要"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字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甚至鼓吹"视古修辞﹐宁失诸理"("送王元美序").他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论古则判唐﹑选为鸿沟﹐言今则别中﹑盛如河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以至对盛唐古诗也加以鄙视﹐他编选历代诗歌而成的"古今诗删"﹐唐后即直接明代﹐宋元诗一首未选﹐以示其论诗宗旨.
由于他的文学主张过于片面﹐所以对他自己的诗文创作有着不良影响.比如他的乐府诗﹐自视甚高﹐实则剽窃仿真十分严重﹐"止规字句而遗其神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王世贞也承认﹐李攀龙的乐府诗"不堪与古乐府并看﹐看则似临摹帖耳"("艺苑卮言").又如他的散文"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时常有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读之赘牙戟口﹐也无甚佳作.
但李攀龙头脑比较清醒﹐"资地本高"﹑"才力富健".当他稍能面对现实﹑抒写内心真切感情时﹐也能创作出一些较好的诗章.他有时也要感时伤世﹑懮念旱灾:"地胜纡王事﹐年饥损吏才.难将懮旱意﹐涕泣向蒿莱"("广阳山道中")﹐有时则面对潦水感慨万端:"潦水阴相积﹐萧葭晚自寒.大夫方跋涉﹐天步属艰难"("赵州道中").他有时还要抒发自己宦海浮沉的哀怨和牢骚﹐同时表现向往隐居的闲情逸志.如"冬日登楼"﹑"九日登楼"﹑"和余德甫江上杂咏"等﹐这些诗虽然取材也还嫌狭隘﹐但的确有一定真情实感.
在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他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来勾勒保俶塔下的西湖﹐以"浮沤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情况﹐虽嫌体物呆滞﹐但也还能传神.他以"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来表现南北奔波的布衣诗人谢榛﹐以"自昔风尘驱傲吏﹐还能伏枕向清秋"("寄元美")来刻画好友王世贞﹐也较形像.但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他的某些七绝﹐也还写得自然﹐还能注意顿挫变化﹐如"和聂仪部明妃曲":"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意味隽永﹐静韵深长.沈德潜品评此诗说:"不着议论﹐而一切着议论者皆在其下." | 0.807229 | 265.6 | 0 | 0 | 343 | 360 | 1,119.4 | 4.105469 | 0.137048 | 0 | 1,653,900,018,907 | 文学_情感 |
国际知名的获奖诗人,瑞士苏黎士国际分析心理学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认证之荣格学派资深心理分析师,以及拉丁美洲传统中的古老故事保存者.她曾任美国卡尔.荣格教育暨研究中心(C. G. Jung Center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的执行长一职.她的博士论文以跨文化研究及临床心理学为主题,而过去三十多年来她一面教学,一面在私人机构担任精神分析师.
埃思戴丝博士从1971年开始撰写"与狼同奔的女人",以二十年时间完成此书,已被翻译成二十国语言,为探讨女性内在生命的重量级经典之作.
埃思戴丝博士另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包括"以故事为礼物:一个此心足矣的智者故事"(The Gift of Story A Wise Tale About What Is Enough).她是一部有声书系列(共九卷)的作者,也是名为"想像力剧场"十三集广播剧系列的作者.此一广播剧系列在全美国许多地方的国家广播电台,和平主义全国广播电台(Pacifica),以及社区公共广播电台都有播出.
身为长期社会运动者的埃思戴丝博士也是最近才成立之哇拉露佩圣母基金会的董事长.该基金会的工作项目之一,是透过短波无线电台向全世界的问题地区播送振奋心灵的故事.有鉴于她在社会运动和写作方面的长期杰出表现,全美拉丁裔妇女基金会(National Latina Foundation,位于华盛顿特区)颁给她1993年的"第一拉丁裔女性奖".她曾获1990至1991年度之洛矶山女性研究中心(Rocky Mountain Women's Institute)的研究奖助金,并于1994年获联合学院暨大学颁赠校长奖章.埃思戴丝博士也曾经由美国艺术人文委员会(Arts and Humanities Council)推荐为科罗拉多州的驻州艺术家.此外,她也是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年度纪念大会的第一位"知识守护者奖"得主.
"与狼同奔的女人"一书曾获以下奖项:美国售书人协会(ABA)之"年度书籍奖",科罗拉多州作家联盟的"高手奖",以及全美精神分析学促进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sychoanalysis)的"格拉蒂娃奖".
埃思戴丝博士已婚,有三个成年子女.她是美洲哇拉露佩圣母协会的终身会员.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英美文学硕士,美国印地安大学英美文学博士班课程修毕,主修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及后现代文学理论.国立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专任教师,所教课程有: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中古世纪至十九世纪欧洲文学,西方文学导读,英国浪漫主义诗选,西洋诗选,莎士比亚导读,中诗英译选读,英文散文等课程. 教学之余对于后现代英美诗人及当代思潮特别感到兴趣.2006年退休,现居加拿大,以重读经典与接受创新之思想及艺术为生活目标.
找回野性女人,找回属于你的力量!
◎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24个月!一部震撼女性灵魂的重量级巨作!全球热卖百万册!
◎继"第二性"之后最受注目的女性经典!全球翻译二十国语言,以诗和神话,呼唤女人的野性潜能!
每个女人的内心都拥有强大力量,包含良好本能,热情的创造力以及古老的知能.这力量就是野性女人.我们与生俱有野性本质的种种天赋,但在历史洪流中,社会却努力"教化"我们,使女人的野性一直受到压抑,扼杀了灵魂所传来的奥妙生命讯息.
在"与狼同奔的女人"书中,埃思戴丝博士把丰富的跨文化神话和童话故事展现在读者眼前,协助女人重新把自己连结到这个凶猛的,健康的,具有真知灼见的本能天性上.
透过细腻的故事和诠释,我们得以找回并爱上这位野性女人,把她紧拥在自己心灵深处,让她成为最有力量的魔法师及治疗师.身为知名诗人,资深荣格分析师和故事保存者,埃思戴丝博士创造了一套新的语汇来描述女性心灵;这套语汇富有发动生命的能力,可说是最真切不过的女性心理学和灵魂学.
我从遥远的距离外向你们寄上这封致意的信--那距离可用你和我和我们文化,语言和历史间的里程数来加以计算. 我说"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语言,以及"我们"的历史, 这是因为:即使有几千里距离横亘在我们之间,我们仍然打从永恒之始分享了同一创造精神的历史,同一种对自由而活,自由而爱,自由创造的渴望,同一种属于真我的语言. 我们同属创造之火的文化,野性而富智慧的文化. 我们都继承了先人传下来的智慧,努力,和创作. 我们所经历的喜乐,挑战,创造,和突破之长河也曾为先人所有......这条生命长河属于我们大家;我们说它的语言,认识它流经的地点和子民,并以亲密之姿拥住野性和智慧之文化.
你手中握的这本书是我用二十多年时间谨慎写成的;在年复一年的书写岁月中,我挂记着那些我觉得在心中听见的所有世间心灵.我一方面用研究,注解的学术方式来写作,一方面也用我族人--他们曾在原居地上耕种,挖井,织布,照顾马匹--所传的故事来写作. 因此,我有时也像农夫一样地书写;也就是说,我在写作中不断添加更多泥土,在泥土里添加更多种子,尽力去创造最好的丰收. 我就这样日日工作著,用了二十年时间写成这本书.
"与狼同奔的女人"于一九九二年首次在美国出版.一般人会认为这是很久之前的事了.但对那些同时具有不一样时间知觉的人来说,对那些自觉跟所认识的老一辈及早已过世而可敬的家人间仍有联系的人来说,这时间并不长久.那是不一样的时间,而我就把此书端放于对先人及活人的时间记忆中.再且,我们同属一个纵横今古的真我文化,不论有多少扰断和添饰物想阻挠这种相属.即使我们被所处的外层文化席卷而翻转不已,人性的核心却是坚定,智慧及不变的.那永恒而古老的核心持续拥抱着我们.
美国是个很奇特的地方,因为它像古老挪亚方舟一样聚满了世上各种独一无二之族群的后代.在我所住的地方,人们常是迁徙至此或是由世界彼岸的古老文化移民至此.做为他们的后代,我们许多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多是驾着脆弱的小船或乘着坚固的大船跨越大海而来到今日人称的美国.我们在此有无数家庭可将其根源延溯至古塞尔特人,古罗马人,哥伦比亚未抵前之马雅人和阿兹塔克人,西伯利亚民族,哥德人和西哥德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以及无数从欧洲和非洲及印度和亚洲部分地区前来的古老族群--包括波兰马祖尔人,苗族人,西藏游牧民族,缅甸开仑族,韩国及泰国的古部落,中国某些民族,以及其他源于印度,亚洲和俄国各地的移民. 大家,正如你我,都可溯根于某一古老的部族.
但在美国也出现了"熔炉"这一观念;它是我们的祖先--初抵新国度的祖父母和曾祖父母们--被告知必须踏入的一个东西. 他们必须搁置自己族群的所有仪礼和信仰以及族群所赐的信念,变成与其他人没有差异,纯粹"只做个美国人",让自己家族历代传下的故事,诗歌,舞蹈,仪礼,仪式被修剪一光.他们必须拿起"美国人的观点"去替代这一切.(这所谓的"只做个美国人"[Be only an American]是人人耳熟的观念,但也是错误的用语,因为美国仅是"美洲"[America]的一部分......北美洲还有加拿大和墨西哥这两个主要国家;它们也是 America,美洲.)
虽然人们接纳了"熔炉"的观念,力求外表相同,语言相同,衣着相同,发型相同,食物相同而忘掉自己的祖宗本源,但我的族人并未如此.他们将祖先传下的仪式,诗歌,舞蹈和故事牢记在心并将之告诉于我.我从那时起就一直将它们携带于心--仿佛它们是座可随身携带,祭祀著古老并重要之事的庙宇 --并将之运用在现代生活对真我的重大挑战中.
因此,由于倡言"融入"与"持守族群传统"均有利于文化创新和以真我为本的文明教养,我的作品有时引起若干争议. 本于这种思维,我曾成功地尽一份力量去要求国会图书馆(它受托为美国人民保存了几百万册写成于过去数百年间的书籍)和世界各地的文教机构重新命名它们先前称为"原始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和分类,只因此一名称会衍义成"记住祖先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如人或可鄙的"这种结论.我们请愿说:那些关于古老文化和古老族群的研究必须在个别族群,宗教,文化等的基础上被重新赋予具有敬意和足以说明的名称.这要求现在已经实现了,而且深受各方看重.
同时,为了表达对先人的敬重,我曾在美国和马达加斯加从旁协助那里的成人识字教育,用当地人的母语帮忙提供地方古老故事的印制本和健康卫生方面的资讯. 这些文本然后被用在读写的学习上. 这是我在现今时代中书写古代生活方式之余的另一个作为;我可以借此助人在行经现代世界时记住他们的古老根源为何.
我具有拉丁美洲人的血统,却是由匈牙利移民和难民中的农人,织工,细木工,裁缝,和劳工阶级的人们抚养长大--他们居住在美国上中西部的一片郁郁森林地带,在密歇根湖(这名字乃取自自古即居于此的一支古老部族)这巨大的内陆海附近.身处在大自然之中,身处于众多二次大战后自世界各地前来的移民及难民以及众多自美国南方迁徙至北方以谋工作的人们当中,我从多元族群的人们那里受教良多. 在孩童时期,我们在相异的食物,节庆,故事,仪式,音乐,舞蹈,诗歌中加上彼此的元素.
在这丰富但经济匮乏的环境里,我透过自己对人,对动物和对大自然的爱发现到:女人所分享的深挚关系远远超越了文化,社会,语言和地理的差异.我也发现:女人和野生动物常受到相同待遇,被当成是"需要管理"的资源,然而就其本身而言,只要拥有自由,女人和野生动物都能将其最美丽,最富效益,最有力的生命展现出来.
你手中握的这本书几乎已被译成世界各种主要语言. 因此,既然全世界已有那么多人拿起过这本书,我希望"身为女人"的种种奥秘可以变得不再那么隐晦难懂,不再会因"体面,风尚和粉饰"这些因素长期让女人们不察智慧,野性及富创造力之女人所具的某些本质而无法拨云见日. 正如我在书中所说的,"野性"在我的定义中代表自然及追随自己的最佳本能--自己最深沉而灵魂款款的视觉.
许多读者告诉我:语言,文化,衣着风格大相径庭的女人们以及拥有相似到令人诧异之梦想和未竟梦想的女人们无不在此书中找到庇护所--找到一个家,可让她们在照镜子时说:"是的,我可以醒来;是的,在我心灵后方深处,我是全然活着的;是的,我的确拥有野性而智慧的本能--它属于那不受牵制而能自由地去关心,爱,希望,帮助世界,帮助自己,帮助他人的女人所有." | 0.885146 | 171 | 0.007501 | 0 | 367 | 1,203 | 916.1 | 4.007813 | 0.135673 | 0 | 1,680,200,000,116 | 文学_情感 |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厉以宁始终关注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他一直凭借睿智的头脑,冷静的观察和渊博的学识把握着这个时代发展的脉搏.这种责任感和洞察力不仅体现在经济研究中,也贯穿于他的诗词创作中.
厉以宁认为,诗词中真正的好作品,除了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具有"高境界"外,在内容上也应该是健康的,顺应历史潮流的.诗词是文艺作品,对艺术性的要求是首要的,但诗词不应粉饰太平.厉以宁指出,历朝那些在殿前为皇帝歌功颂德的诗中,有哪些是好诗?有哪些能流传下来?人间最普通,最常见的现象,如饥饿,劳苦和离别,只要它们真实地存在着,便没有一物不能入诗.能否成为动人,感人的好诗的关键,除了艺术表现本身外,还在于诗人是否对人间疾苦有深切的体会,是否抱着一颗广博的仁爱之心.
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满腔正气,以死明志,千百年来都在激励读者:
又如文天祥被俘后押送大都途经金陵时写的"金陵驿",也充满激情,表明即使自己死在元都,也要变成杜鹃飞回江南.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厉以宁还指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时所作,他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才写得出这样的名作,这时距他南归已经40余年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同样的作品还有岳飞的名作"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陆游的"示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好诗,因为它表述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优秀的诗人在诗中通常关心黎民疾苦.那些最普通,最真实的人民生活的景象,同样能成为入诗的好题材.厉以宁在诗词讲座上曾推荐李绅的两首"古风"让听众读.这两首"古风"是:
还有表现官家对农民的收成虎视眈眈的"田家"和"采桑女":
厉以宁还指出,杜甫的著名诗篇"石壕吏"和白居易的"卖炭翁"同样是不朽之作."石壕吏"叙述兵役之苦,而"卖炭翁"则表现了官吏的蛮横和平民的受欺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厉以宁认为宋朝曾几的"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是一首关心农民疾苦的佳作: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厉以宁有一些诗词,也是有感于百姓的疾苦而作.1953年大学暑假期间,厉以宁借来一辆自行车,在京郊区县漫游数日,在此期间,听说清初旗人圈地,建立王庄,旗庄,失地农民或逃亡,或饿死,惨不忍睹,有感而发,写下这样一首诗:
关外垦荒可糊口,"逃人"被捕受严刑.
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为了保障满洲贵族的利益,顺治帝"设指圈之令",实际上就是变相抢占田地,聚敛财富.尤其随着后来入关的满族官员和士兵人数大增,土地已经不够分配,因此圈地运动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不管是有主土地还是无主土地,官府都任意大规模征用.在短短的时间里,近京五百里内,东起山海关,西到太行山,南至河间,北至长城的广大地区内,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圈地,圈占土地数十万顷.满人的圈地运动使得本来就饱受战乱之苦的农村经济更加凋敝,民不聊生.这场"圈地运动"直到康熙皇帝亲令停止时才告结束.厉以宁的这首诗,就回顾了这段历史,并且对失地农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挚的同情.
傅旭在"厉以宁的诗意人生"一书中,讲了一件真事.1959年,厉以宁接到家住安徽宣城农村的大姨母的信,信中说,家里粮食不够吃,问能否寄些粮票过去.当时,厉以宁家里的粮票也很紧张,就硬挤出了一些,兑换成全国粮票寄去了.又隔了几个月,一天下午,厉以宁下班回来,见到外祖母,母亲和弟弟都在哭,原来有人从宣城来信告知,大姨母,大姨父老两口都因为饥饿,浮肿去世了.
1999年,厉以宁到安徽凤阳小岗村考察,他为土地承包制给农村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感到高兴,同时又回想起了40年前大姨母一家的遭遇,感慨之余,写下了下面这首诗:
从1959年三年困难时期起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前为止,农民的困苦何止安徽一省?河南,河北,四川,甚至全国都一样.厉以宁把自己当时所见所闻与感受都凝结在自己的诗词中,如1960年的"踏莎行·惊闻河南信阳地区灾情严重有感",1975年的"蝶恋花·冀东农村所见"和"南乡子·无题".
雀跃千家,欢腾万户,前年此日敲锣鼓.牛羊鸡鸭尽归公,三餐粥菜同锅煮.
税赋依然,向谁诉苦?榆槐皮剥皆枯树.人间行路已艰难,天堂分外难行路.
搜尽存粮心早乱,无泪无言,朴实庄稼汉.母病儿饥妻待产,朝朝挑土滦河岸.
时下雪融何太慢?已过春分,犹把春风盼.纵使寒潮仍不断,暗中只愿流年换.
禾叶已枯黄,未见谁家抗旱忙.公社匆匆传指示,荒唐,明日全村批宋江.
无处可逃荒,每日两餐稀粥汤,有客告知川北事,凄凉,少女卖身一担粮.
厉以宁的这几首词都很简洁,感染力很强,生动地表现了那个年代农民的苦难生活,其中蕴含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热爱. | 0.854033 | 58.575 | 0 | 0 | 282 | 705 | 856.5 | 4.246094 | 0.172855 | 0 | 1,680,200,000,371 | 文学_情感 |
杨渡是台湾知名的诗人,作家和媒体人.1958年生于台中农村家庭的他,曾任台湾"中时晚报"总主笔,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出版过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和传记作品等十余种.对台湾历史文化有长期深入研究的他,落笔常带温情,在两岸引发回响.
杨渡近日接受日月谈工作室专访,谈台湾历史书写,说两岸文化交流.
杨渡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上发表演讲.(张盼摄)
记者:您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台版书名"水田里的妈妈")描摹了百年来台湾的农村社会生活图景及其向工业社会,商业社会转型的过程.您如何看待这种时代变迁,它又为当代写作者提供了哪些可能?
杨渡:亚洲四小龙高速成长,从农业社会急速转型到工业社会,在欧洲走了三四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四小龙竟以30年时间做到了.在台湾,也就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们的一生仿佛活过"三生三世",是经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后工业时代的人.
生活在巨变的时代,我们得以比较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网络时代与传统文明的关系.我们得以感受人性与人心的幽微.每一个人的生命,每一个家族的变迁,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长篇史诗.身处这样的时代,对写作者来讲,会有一些新的可能,新的题材在这里面产生.
这一代人可以去记录这些故事,记录许多家族的生命史.这个内容可能是欧美文学很难呈现的,也是这个时代特殊的意义.今年是五四运动百年,回首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我相信,我们的时代还有太多的故事,等待去发掘和述说.
记者:您近年推出了多本有关台湾历史的作品,包括"在台湾发现历史:岛屿的另一种凝视""有温度的台湾史""1624颜思齐与大航海时代".您如何看待台湾历史在岛内的呈现方式,您所采取的观察视角又是怎样的?
杨渡:台湾历史现在被政治扭曲得太严重,一大半被掩盖掉了,应该以客观的视角去真正梳理,并把它呈现出来,让人们真正了解自己.我们过去从政治史出发,大家只看到政治,看到国民党,看到民进党"台独"的历史.如果换成民众史的角度去写,比如写女工的发展历史,冷战时期台湾的歌谣是怎么被创造的,你会贴近民众的生活.
回到真实的历史,回到民众生活的历史,其实是有更多的证据,更多的历史资料来说这些故事.我尝试用说故事的方式去写台湾历史,"有温度的台湾史"在台湾接受度还蛮高的.你要从头开始去把故事讲好,而不是去放弃战场,或者天天只是在彼此的政治立场上互相指责,那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把故事讲到贴近人心,而不是把政治口号塞进别人嘴巴.
很多家长会买我的书给小孩看,家长自己也会看.台湾一些文化和知识界的人也觉得,这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看的历史,不是使人互相仇恨的历史,而是使台湾人真正互相了解的历史.
记者:您在"暗夜传灯人"一书中讲述了1949年赴台的大陆精英知识分子,在台湾守护中华文化根脉的故事.您如何看待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现在的情况如何?
杨渡:台湾现在更像是努力要在中华文化的主体上有所创新和建树,而不是做很传统的中华文化.比如林怀民的云门舞集和刘国松的水墨画,你知道那是中华文化,但它又体现了创造力.既继承传统,又有新的生命力,这样的中华文化才能跟年轻人对话,然后不断创造往前走.
记者:岛内绿营长期竭力"去中国化",您如何看待这对中华文化在台湾传承的影响?
杨渡:我知道外界很担心,说台湾"去中国化"如何如何,但我没那么担心.其实相对来讲,因为民进党想要"去中国化",有人出于逆反的心理,反而真正想要找中国文化的创作元素,乃至把中国文化当成创作很重要的来源或是生活方式,创作中很重要的文化元素都会重新出现.
我不认为民进党这样做就真能改变什么.他们这样搞下去,台湾社会现在读传统经典的人反而越来越多.家长觉得按照你这个教育下去,我的小孩更没文化,所以会带着小孩去学习古典文学,相关书籍变得更好卖.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的两岸民间互动,两岸年轻人在文化层面的交流情况如何?
杨渡:虽然岛内绿营会在政治上设置阻碍,民间交流的意愿却更强了.两岸间文化上的合作项目越来越多,包括电影电视等.就文化来讲,两岸青年的文化差异慢慢在缩小.
我参与和大陆合编的"中华语文大辞典"有10万多词条,两岸的"差异词"到2016年只占7%,其中又有4% - 5%是"特有词".因为网络的发达和资讯的互动互通,共同使用的词条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普遍,"差异词"越来越少.
从总体的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社会文化来讲,年轻世代更容易互相接受.台湾年轻人会看"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节目,也会使用来自大陆的一些网络语言.年轻世代在通俗文化跟语言的使用上,可以很快沟通起来.他们文化上的交流会越来越频繁,互相的了解会越来越好.
我朋友的女儿同时被北京清华大学和香港知名大学录取,两边都有奖学金.她就要去读清华,说要找以后可以一起打天下的伙伴,她会选择高手.去清华,那边的竞争才够激烈.任何的政治都左右不了,只要能让民众看到事实,看到真相,他们自己都会做出选择. | 0.886654 | 97.047619 | 0 | 0 | 157 | 584 | 1,281.4 | 4.265625 | 0.13788 | 0 | 1,680,200,000,776 | 文学_情感 |
翻阅李培禹兄的诗集"失去",可深深领略其诗篇所洋溢的清新优美格调,舒展雄厚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紧密相连的盎然诗情,以及滋润诗句间的浓厚哲理思辨色彩.
晚唐诗评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论述雄浑的诗歌境界:"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也就是说,雄浑壮美的诗风应当有包罗万象的气势,苍茫无际又横贯太空的审美境界,犹如飞云流动,长风浩荡,既要有超越生活表象的宏阔意象,又要有发自生命意识深处的激情,不造作,不矫饰,不可勉强拼凑,须注重诗中内在旋律美与语言的轻灵质感,方可诗情醇厚,意味深长.
在这部诗集里,我们可读到许多这样的优秀诗作.比如,曾经在"人民日报"发表,后被多家报刊选载并有网络歌手谱曲传唱的"赛里木湖的波光".作者去新疆采风,被赛里木湖的辽阔和壮美所感动,原本想写一篇散文,几次欲动笔都觉得还是诗句更能够"发泄"情感,在诗篇里,美丽的"赛里木湖的波光/在哈萨克小伙的心中荡漾",也"让维吾尔古丽的发辫飞扬/她们跳起迷人的舞蹈",又"把锡伯族猎手的眼睛擦亮/他们封存了骑射的弓箭/家乡更有了满坡满岭的牛羊",诗人充分发挥了诗歌动态之长,将哈萨克小伙,维吾尔姑娘和锡伯族猎手三个意象相连,最后,开拓了一个新的深远意象维度,美丽又圣洁的赛里木湖"笼罩着29个民族的篷帐/他们和睦相敬的劳作与歌唱/在北疆一个叫博尔塔拉的地方."这三组意象展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一种宏阔之美,一种雄奇之美,也描绘了民族团结的时代画面.
另一首诗"雄鸡尾上的加油站",则描写的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康苏镇的一座加油站,此地处于祖国边陲的"西极",诗人有一个比喻:"它位于祖国版图雄鸡的尾部/漂亮羽毛上居住着柯尔克孜族兄弟".
培禹兄与k8凯发手机版李迪去那个偏僻之地采访,与加油站的玉山·衣沙克一起去两公里外的小河打水,他们感受到即使是祖国的这片荒凉之地也发生了巨变,由于边境贸易口岸拔地而起,"伊尔克斯坦古道上多了车辆/于是,一座加油站便建在这里".这座加油站使得过往的异国他族车辆上的司机,有了一块温馨的憩息之地,不仅是加油,加水,还帮旅人泡一碗方便面,在大雪封门的寒冬,那位柯尔克孜族小伙还弹起库木孜二弦琴,唱起"美丽的玛依努尔"的歌声,想念起自己的爱妻.
诗的结尾最是绝妙:"加油员保洁工歌唱家翻译还有经理/'玉山·衣沙克'是他们的名字/你可能以为小站有好几位员工/错了,这里只有一位柯尔克孜族兄弟!"原来,"他们"其实是一个人,这位加油站经理身兼数职,默默劳作,为过往的车辆加油,也为寂寞的旅人送去温暖.培禹兄在诗集的序言里特意写明,这里是"套用"了徐迟先生诗作"撒尼人"中的创意,但是,我们还是应当为诗人点赞,这个"套用"也是一种创意,是艺术的睿智.它使得玉山·衣沙克这位柯尔克孜族的加油站经理,从一个不知名的孤寂小人物变得高大丰满了,"他们"其实是"他",而他的身影也是他们的身影.诗歌的重要特质之一,是其内在的象征及暗示语言的巧妙运用,由此可产生出人意表的某种"陌生化"效果,且深入地改变现实事物的形状及特质,所以,这里完全没有晦涩的语言,也没有索然难解的意象,则深刻地表现了诗意之美.
我更欣赏"写在黄河入海口"一诗,高山,黄河,大海,使得诗歌旋律有一股澎湃恢宏的气势,"你从唐古拉山发源/经历九曲十八弯的奔流/你通身的浑黄裹挟着/泪水中嘶哑的声吼",诗人写他在黄河波涛流入大海瞬间的精神震撼:"看呀,河水比渡船流得急/浪花卷起打湿了我的衣袖/看哪,你咆哮入海的那一刻/大海竟是这样的万般温柔".黄河,大海的雄阔意象与诗人的细腻情感相结合,突出作者作为一个"黄河之子"的灵魂感叹,"涛声似母亲在责问/儿呀,为啥你走了这么久",这是源自生命深处的心灵叩问,也是爱家乡爱故土的豪情抒发,"叫一声妗子喊一声舅/听听乡音变了没有/喝一壶家乡的高粱酒吧/醉了,才好俯在父亲的肩头",昂扬奋发的诗情又极快转化为柔肠寸断的乡愁,恰与黄河,大海,高山等雄阔的意象相映成趣,最后凸显了"娘是黄河爹是海/儿行千里记心头"的诗歌主导思路.
在这部诗集的序言"读诗·品诗·写诗"中,培禹兄深情回忆起北京二中教师贾作人,赵庆培对他栽培往事,他们用业余时间向他传授课本外的文学知识,尤其是赵老师与他谈起"宋诗的理趣",开拓了他的写诗思路,影响了他以后的诗歌创作风格.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风骨论",创立了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理论思想,认为文学情感的抒发及表现,也就是"风",必须渗透一种内在的理性力量,亦即"骨",否则,无论文章或诗歌都会内容空虚,艺术品格也必定会软弱无力.当下重温"风骨论"是有着深刻现实意义的.诗歌中的"理趣",当然不是宋诗的理学之理,体现的应该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人生哲理,抒发诗人不为时势所屈,不为利欲所动的人格精神.这种热烈的生命意识与情感抒发,正是某种理性精神的内在凝聚力的体现,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这其实是诗歌的重要特质之一.
这部诗集以"失去"为书名,"失去"一诗无疑是充分体现"理趣"之美的优秀诗篇,诗人对失去的人生题目做了六次形象譬喻:"失去是一次苦涩的落潮/失去是永远不再得到/失去是铅重的心忽地悬起/失去是晚风吹累了的螺号/失去是解脱来得过于突然/失去是倦旅中有了意外的歇脚",这里有人生挫折中的领悟,有痛苦情绪的凝聚,有迷惘感觉的抒发,有忧郁画面的白描,也有微言大义的阐发,而后便是简洁有力的结句:"懂得失去总是来得太晚/螺号的回音已是那么飘遥/然而,有些却永远失不去 - - /失去了才会真正知道."
诗人用"失去"的复杂系列意象,展示对我们生存真相的一些领悟与思考,最后达到对生命真谛的某种洞悉.据我所知,原诗中还有两句:"不是所有的失去都是失去,不是所有的得到都是得到",正式发表时,培禹兄删掉了这两句.我是当然赞同的,其实"失去"又是某种"得到",这话是不必写出来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托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再吟诵"寂寞"一诗,即可深入感受"怊怅述情"的"风"之抒发,诗中尽情地抒写了惆怅情感,"寂寞是走不出的冬天",对冬日做了富于诗意的过程白描,寒风,深夜,落雪,孤寂,"寂寞是泥泞中的跋涉",疲惫的旅人哼着不成调的歌,脑海里却又纷扰着混乱记忆;"寂寞是压在肩头的日子", 现代社会喧嚣扰攘忙碌中,手机里微信频繁,各种人焦虑呼叫,乃至赌气关机,其中隐含了人们内心的孤寂,诗人将现实的琐碎信笔写出,没有任何铺饰的辞藻,天机洋溢,意趣内蕴,而自然意趣中又深含理趣,最后结句绝妙:"然而/寂寞,是一种情感!/寂寞,是一种尊严!"恰如刘勰所言:"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寂寞"一诗的"文骨",就在于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高山流水的人格之美,写出了甘于寂寞,抛却功名利禄的云水襟怀.
"往事"一诗表现的也是这个主题,"一个成功的人回首/往事是叠映的骄傲/一个成熟的人回首/往事不再是种荣耀",这几句诗也是饱含了盎然的意趣,而又形成寓意深刻"理趣"的范例,诗人将"成功"与"成熟"相对偶,然后如大匠运斤,未见丝毫斧凿的痕迹,道出了二者的不同人生感悟,其诗句的理趣,已经纯为一片天机,平淡语句却含有浓深人生哲理意蕴.尤其是诗的后半段,还写到进入老境的苦涩心态,"往事常在梦中萦绕",许多故友离去,人生知音越来越少,进一步又在诗中阐发了视功名利禄为身外物的人生态度.这其实也是作者"理趣"之核心.
青年时代的培禹兄如饥似渴搜寻著名外国诗人的中译本,如普希金,莱蒙托夫,白朗宁夫人,里尔克,聂鲁达等经典诗作,他那时都读过,其中有些诗句还能够朗朗背诵.先父施咸荣极赞誉他的这种好学精神,每当有出版社馈赠他外国翻译诗选时,总忘不了对我说:"给你的朋友李培禹啊!"培禹兄正是在老一代文化人关注与影响下成长的,他与著名诗人臧克家有着密切交往,受到臧老的深刻思想影响,在诗集"后记"一文有着生动记叙;他的诗歌创作也继承了郭小川,贺敬之,徐迟,金波等老一代诗人的优秀文学传统,所以,培禹的诗歌中选用的意象很朴厚,很宏阔,更注意开拓现实生活的创作空间,同时也注意继承古典文化的优秀精华,他的诗中有一股清新简约之美,且诗歌的情调自始至终洋溢着青春气息.打开这本诗集,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作者题写在自己近照上的是: | 0.866082 | 285 | 0.000586 | 0 | 538 | 876 | 971.8 | 4.066406 | 0.148538 | 0 | 1,680,200,000,887 | 文学_情感 |
本文摘要:1998年,新加坡的老文化记者写了一篇文章,预测中国大陆历史上第四次收藏高潮即将到来.
1998年,新加坡的老文化记者写了一篇文章,预测中国大陆历史上第四次收藏高潮即将到来.前三次分别是北宋末年,康干盛世,清末民初.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香港台南洋地区艺术品市场经常不景气,但迄今为止大陆地区整体艺术品在该地区销售,故名出口创汇.这位记者的应验令人钦佩.这时,大陆艺术品市场刚刚出现,从2001年下半年到2005年,我们真的看到了一流艺术品价格上涨的过程,幅度从10倍到20倍.
珍藏高潮的标志是一流艺术品的价格上涨,假画洪水泛滥,笔者指出现在现代艺术品被冷玉女.从1998年到2005年,这种艺术品的价格上涨基本上属于价值回归,在经济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人类的市场需求停留在衣食阶段,艺术品和所有奢侈品都不是生活的必要性,所以价值被过高.
随着社会财富的减少,富裕的人们中,珍惜艺术品,喜欢艺术品的人数减少,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艺术品开始涨价.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涨幅的大小,拍卖这种交易形式的波澜是必不可少的.拍卖交易的公开发表竞争价格,利用人性的竞争,推进价格上涨,构成新闻传播效果.2005年,一位香港画廊老板表示,他在1978年后从大陆一线名家手中获得的作品在1998年20年间上升了约10倍,现在转移到大陆,在10倍的基础上又上升了10倍.
2004年底,记者要求我预测未来书画市场的动向.2004年的价格是未来市场的新标准,即使有上下变动,也会回到2001年的价格.为什么有些时间节点预测未来行情?因为2004年的价格已经很低了.但是,2005年以后下跌可能是上升势头构成的惯性,当然现代商业手段的猫腻和推进者的自私也是必不可少的.
毕竟是,2005年秋季拍卖会拍得越晚,业绩越差,市场的恢复趋势就越构成.但是,10倍的100倍的财富效应,爱好者的资本鳄鱼看到了巨大的游戏论空间,2008年,书画市场开始新的资本推进型价格上涨,有更多波澜壮阔的财富故事,但与传统的收藏渐渐远去.中国书画最初的个人收藏,始于魏晋时代,利用这个机会书法作品.书法从篆书,隶属,章草到魏晋转变为真正的,行,今草诸书体,经常出现在后代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标志着中国书法构成和成熟期的顶点.
南朝君臣之间,出租车医生之间,有观礼,问病,结婚寿命庆祝的记载,有时还信,臧否书法,成为雅俗的分界.收藏书法,一是现在收集名人墨迹,二是收集好的法帖作为临习的标本.绘画的功能此时还停留在墓室,寺庙,宫廷等最重要的场所装饰,壁画很多.
从唐代开始,画的是大幅度的丝绸,作为移动壁画和屏风.据史籍记载,诸侯另设画家,汉代有宫廷画家,五代朝廷有画苑,绘画作为朝廷的奢侈品,随着朝代的变化,在宫廷和民间离合中流传.
与此同时,通过皇帝的报酬和民间的要求,唐代开始书画收藏的风开始在皇室和士医阶层流行.绘画的用途功能也蔓延到民间,杜甫说:回忆的咸阳城市,买山水图的时候.这些卖的山水图,不是传世的名画,而是后来普及的各种门神,年画等装饰品.书画作品首先在皇室和士医阶层流传,最重要的是其稀缺性.
到了北宋,由于前代的积累资源减少,收藏扩展到达官贵人,明清时更多的富裕阶层再次加入,清末民初惠及文人雅士,这次是前所未有的全国人民参加.艺术品的属性要求不是大宗商品,而是以复制财富奇迹为目的而不是收藏. | 0.903736 | 126.545455 | 0.049168 | 0 | 215 | 345 | 1,477.6 | 4.097656 | 0.173851 | 0.02521 | 1,680,200,003,119 | 文学_情感 |
我们谈论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标准,那么,谈论诗词的标准是什么呢?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言有尽而意无穷"作为好诗的标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则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都将有无境界作为评价诗词的主要依据.到了现代,某些文学评论家爱用西方的文艺思想来重新考察,定位中国的文学史,视角的转换催生了许多新的见解,同时也造成了许多误区,比如文学上的"主义",便是一个典型的误区.例如,为古代的诗人划分"主义",说王维是"自然主义",杜甫是"现实主义",苏轼是"浪漫主义",李商隐是"形式主义"等.厉以宁认为,这样的划分没有什么意义.理解一首诗词,或一位诗人,词人,如果脱离当时的写作环境,所谓的"主义"便也失去了生动的内涵和概括力.不管是谁,写出的作品如果既不动人,又不感人悟人,就不会成为好诗好词.
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赵鼎的"鹧鸪天".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赵鼎因遭秦桧迫害,被流放于海南崖州,后来死于流放地.厉以宁认为赵鼎这首词是动人,感人的.1994年,他在海南三亚天涯海角,想起了赵鼎这首词,有感而发,填了一首"生查子":
举杯百感生,杯落千愁了.盛世忆中寻,梦断临安道.
崖州春也晚,风急桃花少.只见海鸥飞,相伴随人老.
从词中可以看出,厉以宁对赵鼎的"鹧鸪天"是欣赏的,对赵鼎的处境是同情的.
一个作者一生所写的诗词很多,怎样评价才算公允呢?厉以宁提出,评价一个诗人,要看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不要因为一个诗人写过很多好诗,便认为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好作品;也不能因为一个诗人有一些并不优秀的作品,便将其一笔抹杀.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要轻易被所谓权威性观点所迷惑.对每一首诗词,都应该用心体会.好诗好词应当动人,感人,这样人们才爱读,才去背诵.
比如韩愈有些五古,七古虽有独到之处,但佶屈聱牙,难以上口,厉以宁不喜欢这样的诗,而对韩愈赠侄孙韩湘的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则称赞不已,因为这是一首很感人的诗: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晚年上"论佛骨表",触犯龙颜,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别人说情,才改成贬潮州刺史.行至蓝关,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写下了这首七律.全诗气概悲壮,沉郁顿挫,凄楚之情,感人涕下.
韩愈有些七绝也写得自然,清新.例如: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又如,厉以宁认为,秦观以词著称,他的某些小令写离别之情而感人至深.如:
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
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但人们很少注意到秦观的诗,谈论宋诗时也很少提起秦观.加之,唐人七绝是最动人的,宋诗七绝一般不被重视.但厉以宁认为,唐人七绝固然好,宋人七绝也有佳作,尤其是秦观以下两首叙景诗,论造句,论韵律,何尝比唐人七绝逊色呢?
还有以下两首宋人七绝,厉以宁认为同样不逊于唐人: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厉以宁认为,唐人五绝为诗中极品;但宋人五绝,也有佳作,如:
上述几首诗得之自然,深入浅出,所以不逊于唐人五绝.
厉以宁的观点提醒我们,分析诗词应该深入到诗词本身的世界,不应该受到外在评判标准的影响.诗词运用的是感发的力量,唤起的是读者的感受.评赏诗词要做到"感同身受",才是至高的境界,也是人们欣赏,喜爱诗词最重要的原因.
运用这种标准,我们就可以分清什么是陈腐堆砌的模仿,什么是巧妙自然的借用.一般来说,诗词创作最忌亦步亦趋,因袭模仿不会有好诗.一首诗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往往是出于意象的清新,自然,出于其原创的语言风格,一首好诗,就如同一幅视角独特的画作,能让我们从寻常景物中感受到不寻常的东西.但是,也有一些诗词创作,虽然带有较重的模仿前人的痕迹,但经过作者独特的境遇和情感的点染,也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厉以宁认为,宋代吴激的"人月圆"就是一个例子: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鬓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吴激在宋钦宗时奉命出使金朝,被金人扣留,后在金为官.某日在金朝张侍御家出席宴会,见宋亡之后被俘的小宫姬佐酒,有感而作这首"人月圆".这首词中,无论是"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还是"仙肌胜雪""青衫泪湿",皆出于前人诗作.但厉以宁认为,引用前人的这些意象,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首感情真挚的佳作,一来因为化用得自然而流畅,毫无斧凿痕迹,二来因为作者在去国怀乡,感时伤怀这一层面上,和前人取得了情感上的共鸣,因真挚而感人.1957年,厉以宁与同窗马雍谈起这首词,两人都认为这是一首佳作:
就对诗人的评价而言,前面已经提到,厉以宁指出不要把诗词作者划入什么"主义",很多诗词也根本无法被归到某种"主义"之下.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这几首诗词都很动人,但很难从"主义"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区分,如果硬要套用"主义"进行评价,就失去了欣赏诗词的意义.
厉以宁还指出,辞藻文雅而繁复并不一定能够打动人心.有些诗词,尽管用词造句朴实平和,没有过多雕刻的痕迹,但多年以来却一直在人们口头流传,并且一读就能被记住,这不是偶然的,这些诗一定有吸引人的地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些五绝佳作.五绝,因其篇幅短,所以没有堆砌词句的空间,对用字的朴实,凝练有格外高的要求.厉以宁在他的读书笔记中写道:"诗中,五绝是最难写的.短短二十个字,要写得自然,要有较深的含义,很不容易."以下三首五绝,都是厉以宁在讲课时一再举例提到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厉以宁在课堂上说过:"五绝难写,七绝也难写.七绝写得不好,就流于俗气,也就没有韵味了."以上举的几首唐宋七绝,都是佳作.厉以宁还说:"如果诗词很难让人记住,说明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共鸣,或者在韵律上不是十分上口,所以记起来很困难."因此,除了内容是否生动,感人外,能否被人们记住,也是评价诗词好坏的标准之一.而诗词若想易于被人们记诵,首要的一点便是要让人大体上读懂. | 0.854058 | 67.15 | 0 | 0 | 367 | 710 | 811.2 | 4.261719 | 0.16828 | 0.001112 | 1,680,200,003,289 | 文学_情感 |
对于很多写作新手来说,如何刻意练习写作,拥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也一样,只有对写作这件事高度保持热忱,拥有满腔激情,才能把写作发挥到极致.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写作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和激情,只是根据商业市场的动向来做,或者看人家大号写什么,自己也跟着写,写作功利心比较重,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没有灵魂.
无论哪种写作,都离不开反复的修改,如果没有激情或兴趣来支撑自己,那么就很难真正改好文章,只会越改越烦躁,无休止地在折磨自己,这样改出来的文章又怎么会吸引到读者呢?
每一种生物都会跳跃,奔跑,静止,如同睫毛般轻拂,鞭子般抽裂,雾气般消失,出现而转瞬即逝,它就像是写作中偶遇的灵感,令人捉摸不透.
当我们的大脑突然闪现出某种想法时,这是自己当下最真实的感受,也是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情,需要立刻记录下来.
很多新手在写作时都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没有素材可写.
一个特别好的解决方法:制作标题清单,列出长长的名词表.
我们要善于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记录那些能够触动自己的东西,制作标题清单,最好可以加个具体的事物或形容词,这样可以更快建立起自己的素材库,写作就有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一篇好的作品通常少不了一个好的创意或潜意识,创意这东西就像缪斯一样,虽然一直存在我们的脑海里,却容易被人忽视.
想要创造更多的潜意识,拥有更好的创意,可以试着从这四个方面来培养我们的缪斯:
1,每天都读一首诗.
因为诗有助于我们放松平时不常用的肌肉,扩展感觉,让它保持在巅峰状态.
自古以来,诗歌都是精心提炼出来的明喻和暗喻,藏有无数的灵感.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去寻找那些能够增强我们对颜色,对这世上一切形态感知的书籍,为写作增强感受力.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增强代入感,我们要学会侵入读者的每一个感受,不要轻易让对方出戏.
3,读短篇故事或小说.
除了要读那些自己认同的,无论写作风格还是思考方式都值得的书;还可以读一些风格和想法完全和自己背道而驰的书籍,借此感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刺激.
4,在现代读物中,我们可以多读一些不同领域中的经典书籍,可以提高自己写作的立意.
当我们通过反复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时,会让我们从缺乏内涵到内心错综复杂,从不理智到充满智慧,这些智慧就像缪斯一样全都保存在脑海里,也许某一天就能够用上它们了.
当我们培养缪斯后,要怎样才能让它现形,留住它,保持灵感呢?这就需要我们保持每天一千字的输出,而且是常年坚持下去,只有写得多,数量变质量,才能积累经验,潜移默化,写作就会下笔如有神了. | 0.893186 | 51.714286 | 0 | 0 | 91 | 228 | 945.9 | 4.171875 | 0.127072 | 0 | 1,680,200,003,442 | 文学_情感 |
詹明信曾断言第三世界文本具有"寓言性质":"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和力比多趋力的文本,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 寓言."这段宏论无疑潜隐着一种第三世界研究中早已为人诟病的"冲击 - 回应"模式(西方冲击,第三世界国家回应),其中渗透着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正如刘禾引用艾哈迈德(AijazAhmad)的话所批评的,在詹明信那里,"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是用生产方式来定义的(分别是资本主义和社 会主义),而第三个范畴一一第三世界一一却完全是用一种外部强加的'经验'来定义的.......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这种分类方式把世界划分为创造历史的人和仅仅是作为历史客体的人".刘禾同时作出了重要的补充批评,詹明信的假说之所以"并非纯属谬误",正在于其背后"第一世界以及第三世界的民族国家取向和男性中心的文学批评实践"的支撑.有必要指出,在汉语的语境里,这种"民族国家取向"由于"民族"一词的丰富的含义而被掩盖了.汉语中的"民族"既可表示"中华民族构成单位",如汉族,藏族等,又可以表示"政治独立体即民族国家或国民国家(nation-state)概念意义的民族",如 中华民族®.詹明信所使用的"民族"实际上只包含"民族国家"的意义.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第三世界国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写作,就会立即发现詹明信的论断的片面性.本文探讨藏族k8凯发手机版阿来的创作,如果说阿来的创作可以被当作一种"民族寓言",那么其也并非詹明信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寓言.然而,詹明信的论断的重要性在于,它恰当地提醒了我们不该忽略文本背后的政治,这正是本文借用詹明信的概念来概括阿来创作的最重要原因.此外,就民族历史的书写而言,有的研究者认为存在着两类不同的叙述者:职业历史学家和部族叙事人(tribal storytellers)."前者在于知识上的发现和突破;后者则在价值上传承 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如果把阿来的创作看作历史的书写,它无疑同时属于一种部 族叙事.值得强调的是,阿来尽管大多以阿坝的藏族历史和现实作为写作对象,却思考了第三世界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某些具有共性的问题.正如k8凯发手机版本人所说,"这个部族 (指藏族,笔者注)长期以来对于中原文化和统治认同,因为认同而被忽略".这种现象,"并不止于中原文化之于西藏,更广泛地见于西方之于东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阿坝可以被视作当代整个第三世界国家的一种缩影.
2000年年初,云南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了"走进西藏"丛书,阿来的"大地的阶梯"也名列其中,这是阿来的第一本散文集.同诗歌,小说相比,k8凯发手机版对散文创作并不十分自信"说到散文,我就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对散文创作技巧上的生疏反而使得k8凯发手机版更专注地聆听来自内心的呼唤,这本散文集不啻向读者提供了一把解读阿来思想的钥匙.
"大地的阶梯"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便是对本民族"文化原质的失真" - - "外来文 化的中心化和本源文化的边缘化"之焦虑.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持护者",其命运也是k8凯发手机版最为关注的.在文集中,k8凯发手机版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藏语日益边缘化的状况的描写.非但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的当地居民对藏语的使用仅限于口语,即使是接受过高等教育,从事文学创作的k8凯发手机版本人也并不用藏语写作,"不懂藏文,不能接触藏语的书面文学".阿来多次说道,他"是一个靠操弄汉字为生的藏族人",从中不难体味出无奈和自嘲等复杂的况味.k8凯发手机版还认为这导致了创作过程中的语言和思想间的某种分裂 (异质感与疏离感) - - 思考总是以藏语进行的,表达却要用汉语.其实语言不仅是工具,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载体.无独有偶,历史研究者也注意到了语言变化和社会变化的关系.美国汉学家列文森在观察中国近现代历史时认为,语言的变化表明社会在思想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宗教也出现了变化.尽管在阿来的笔下也有虔诚的佛教徒, 如"奔马似的白色群山"里朝圣的人群,但科学技术无疑对宗教信仰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于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喇嘛共同出现在防雹现场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情形表明科学技术正在夺取原本完全属于宗教信仰的领地.有些宗教禁忌和自然崇拜正在悄然消隐."鱼"(散文)提及藏族民间对捕鱼食鱼的禁忌的消殒.文中k8凯发手机版本人的一次钓鱼经历及感受或许代表了大多数藏族人共同的感受:由"战胜自己" "战胜文化与个性中禁忌性的东西"所带来的喜悦,到仇恨,恐惧,孤独,痛楚.科学曾经把人类带向崭新的现代生活,但科学对人的价值,精神等层面的影响以及唯科学主义无疑需要反思.
对科学技术的迷信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变化.过去的人对自然充满敬畏,现在人对自然资源无限攫取.和"鱼"(散文)里表达的人们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类似的是:"狩猎"里的秦克明在接近"没有彻底断气"的猎物时被"狼爪""划破了他的肚皮";"银环蛇"中的几个游人在打死两条相同的蛇之后又发现了第三条,从而陷入被报复的恐惧中."蘑菇"和以上几篇有所不同,它还触及了人类发展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日本人来到镇上收购蘑菇,也带来了蘑菇可以"治癌"的消息,使这个偏僻的小镇再次 出现了"热闹得像是点着火的日子",蘑菇也从少人问津变得身价百倍.此后,以外公为代表的祖辈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就一去不复返了.k8凯发手机版讽刺性地把故乡的当代命运与动荡的历史相比,暗示着悲剧在重演,不同的是,这一次它更彻底地摧毁了部族的人伦关系.
研究者将"不仅仅存在于某一部(篇)作品"中的意象称为"中心意象","中心意象"的存在说明了"存在一个k8凯发手机版关注的视线焦点".在阿来的创作中至少存在着两组中心意象,它们有时是组合出现的.其一为"森林-伐木者"意象,伴随出现的通常还有泥石流,公路等意象,其二为"鱼族-食鱼族"意象.不难发现,两组意象都是由对立的两种力量组成的 - - 说对立也许不太准确,因为后者总是有主宰前者的绝对力量,两组意象共同传达的实际上是掠夺与被掠夺,破坏与被破坏的现实.
在1989年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旧年的血迹"中,"森林-伐木者"的意象即已出 现."寐"的篇名似乎也暗示了民族的沉睡.这篇小说是由过去,现在两组画面叠映在 一起构成的,而植树,伐木都不乏其人.在这个叫甘村的地方,医生同时又是一位植树者,医生的亲戚们则充当了伐木者,而且他们还有指使者 - - 林业局的红卫兵,那些说医生"搞自留山,打折他的手腕"的人.现在的植树者也是身兼二职,他同时是一位牧羊人.他栽树,放羊,羊把栽下的树苗吃了,来年他接着放羊,栽树.他既是植树者,又是变相的伐木者.他栽树,"林业局那里,每栽一棵给他预付五角津贴"."林业局" 作为权力的符号再次出现,过去他们阻止种树,现在他们虽然鼓励种树,但从不管树是死是活.这次他们又多了一个可供驱使者 - - 电视台.电视台的记者不是不知道当地的实际情形,却诱导牧羊人在镜头前撒谎,这些人共同营造了一个"大的骗局",而事实是"很久没有下雨了)"水枯了电站发不出电"!这意味着人们仍然要伐木,烧柴, 烤火.
"野人"继续推进上述的主题,不过这篇小说中的伐木者变成了外来者."村子周围的树林被上千人几年就砍光了",然后"砍伐的人"就走了,只给村民们留下干旱和贫穷.就像爷爷负心杀掉了女野人,同时也被女野人摔死,人和自然的和谐变成了自然对人的报复,暴雨引起的泥石流"淹没了整个村子".这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我"来到竹巴村,泥石流再次使公路塌方,竹巴村和外界的通道被阻断,彻底变成了一个被隔绝,被遗忘,被诅咒的地方.掠夺者造成的苦难却由被掠夺者来承担,变得孤独的竹巴村很容易让人想到马尔克斯笔下的拉丁美洲.
"鱼族-食鱼族"的意象也很早就被采用过,在阿来的早期诗作里便可找到例证."一些水鸟"中,水鸟踱着悠闲的步子,像哲学家一样,它们一边讨论"鱼群停止洄游" "单吃水蛭不符合营养配方",一边不忘了去"啄食鱼苗"."鱼"(小说)的寓意比 "一些水鸟"更为丰富,"鱼"在其中也被赋予了多重含义.一方面,鱼作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典型的象征物,意指女性.在小说中,夏佳潜意识里的鱼和蛇 - - 另一弗氏学说中男性的典型象征物 - - 是一同出现的,他"手中像不经意间摸住了蛇一样冰凉的鱼",它们一起象征了夏佳对寡嫂的欲望,小说因此也可以纳入弗氏的诠释体系.但k8凯发手机版显然关注更为广阔的内容."鱼"寓意的另一方面指向鱼族 - - 莫多家族.这种传统家族靠近亲婚配敛聚财富,作品不止一次暗示它与鱼的关联:家族的后代夺科生着鱼般的眼睛,被称作鱼眼夺科;秋秋的父亲死前的一个征兆是鹰从河里抓起一条大鱼,大鱼从鹰爪滑落摔死在秋秋的面前.
正如前文所言,食鱼是"藏族的民间禁忌","食鱼族"自然就是外族人,他们以伐木者的身份来到这个部族的.这样,阿来创作中的两组中心意象就交织在一起了.伐木者大量钓食鱼群,同时他们用河流运输砍伐下的树木,逼得鱼无处藏身.和鱼的处境很相似的是,鱼族的命运 - - 小说开篇已经交代,这种家族的后代"总是一种极端的生命形式:不是过于痴呆就是过于聪敏而且寿限很短" - - 由衰微走向覆灭.家族仅剩两个男子:夏佳怯懦,不能生育,最终因误食了汉人给的鱼汤,由于过度恐惧而落水身亡 夺科和由汉族人设计的劣质桥一起被暴雨冲走.夺科的死颇有意味,造桥的材料是伐木 者在当地砍伐的树木,桥一端连接着当地部族,一端连接着伐木工人的营房,并被含有讽刺地命名为"团结桥"."团结桥"被冲毁,证明它不过是掠夺的幌子,就像水鸟虚假的救世主外衣一样,它们最终无法掩盖掠夺者的真实面目."鱼"意象的双重寓意印证了詹明信的判断:即便是关于个人经验或力比多的叙述也可以被视作民族寓言.
经以上分析,我们看到k8凯发手机版不止一次地使用了讽刺手法."银环蛇"里的几位游人,"一些水鸟"中的水鸟们,"寐"中的林业局领导,牧羊人,电视台记者等,无一幸免地成了讽刺对象.讽刺在阿来那里不只是常用的修辞技巧,同时也是对现实的一种真实写照,因为现实本身已经构成了对人类发展的绝妙讽刺.k8凯发手机版屡屡在作品里提到的遍布故乡墙壁的"禁止狩猎""禁止砍伐树木"等标语,如果不是流于表面形式("大地的阶梯"中便有一位乡干部让会写汉字的年轻人在墙上写这些标语,为了使上面来的人看了 高兴'也是无望的挣扎,因为已无树木可伐,无野兽可猎了.在"界限"一文中,k8凯发手机版写道:"倚在山弯里的小镇就充分显示了人类闯入这个世界时的仓促与盲目."无论乡村还是城镇,现实本身对人类的讽刺都无处不在.
艾略特说,"所有讽刺自身均带有乌托邦的框架;所有乌托邦,无论是安然无恙或 是支离破碎的,都是悄悄地由讽刺者对堕落的现实的愤慨而支配的",阐明了讽刺和乌托邦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阿来明言自己"过去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理想主义者,现在至少也是半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的情愫孕育了k8凯发手机版心中民族,社会未来图景的乌托邦色彩,乌托邦并不一定要由讽刺的反面得出,它也直接呈现在阿来的创作中.
在"大地的阶梯"中,阿来表现出了极强的命名冲动:他使用"嘉绒"这一古称去称呼自己的故乡,类似的还有其他一些藏语地名,物名使用,比如用"赞拉"替代"小金",足见k8凯发手机版是有意逆现实趋势而行的.这些古称把故乡及其辉煌的过去相连,使得故乡在文化上的根系巩固起来.k8凯发手机版仔细地梳理了故乡的历史,文化源流,同时也志在发掘本土文化中的伟大传统.于是祖先的勇敢(他们身上流淌着军人的血液)和勤劳,先贤的智慧,宗教的神圣,甚至自然的秀美和灵动都得到了详尽的描述.在k8凯发手机版眼中, 毗卢遮那便是祖辈们一切伟大品质的化身,他为嘉绒藏族带来了宗教和文字,是光明的使者.他不畏强权,暴力,坚毅,勇敢且充满智慧;他身份卑微(一个被流放者),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却是无冕之王.
研究者在观察俄国的艺术市场时发现,俄国人正在重新塑造民族形象,树立民族自信,"这一民族形象重塑的表现形态是多样的,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艺术作品中创造一个想像的总统"!对阿来笔下的这些人物,也可以作如是观.k8凯发手机版笔下主要的正面人物,如毗卢遮那,翁波意西,贡布仁钦,"傻子",都不仅仅是历史人物,他们还被赋予了当代的灵魂,这些人物形象事实上变成了民族精神的化身.同k8凯发手机版想象了一座理想的城市("洁净,文明,繁荣,幸福"),想象了乡村&("安详")相比,人由于是文化的缔造者而被倾注了巨大的激情.不难理解阿来笔下的这些想象的人物为何被赋予这些品质:一方面固然与k8凯发手机版重塑民族文化的理想分不开;另一方面,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品质则指向了现实.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的民族文学"入史"问题[2021-07-14] | 0.87232 | 329.4375 | 0 | 0 | 560 | 1,454 | 1,067.1 | 4.078125 | 0.151394 | 0 | 1,680,200,003,825 | 文学_情感 |
当我们在欣赏艺术品时,无论是一件雕刻品或是在一件画作中的一张椅子所展现的内涵里,往往都可以为我们提供这件作品在风格上的概念,使我们的注意力能更敏锐地集中在这件作品特有的独特性上.因此在一件作品与其他作品的相似性范围里,当我们观察个别的客体之后,必定会敏锐地察觉到它们之间的差异.
譬如,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画家卡巴乔﹝Vittore Carpaccio﹞的"圣家族逃往埃及"﹝The Flight into Egypt﹞和同一时期另外一位意大利画家贝里尼﹝Giovanni Bellini﹞的"草地上的圣母"﹝Madonna on the Meadow﹞,虽然给予我们的印象是在两位艺术家之间有共同的取向,但也从这共同取向中看得出属于他们个人独特的呈现方式.对于观赏者来说,就某种程度而言,作品在风格上的价值可以提供给我们去得知这些异同的可能性,因为不像历史学家或艺术哲学家,我们主要的关切点在于我们对作品本身的反应.
如果我们愈能够留心每幅作品提供给我们在视觉经验上的独特性,我们就愈能够对日常中所接触到的艺术品进行品质上的判断.这是因为当我们与艺术品接近时,我们过去所累积的视觉经验会同时在心中出现,这个经验在无意识的层次上形成了一个反应基础,帮我们在有意识的层次上,将过去对艺术的种种观察融合起来以指导我们去思考:艺术品是什么,或应当是什么.
每当我们接触到任何新的艺术品,我们将会根据过去所累积的视觉经验,认定这件作品必定存在着某种层次的能力.因此一件作品,如果不能符合我们的预期,通常是不能使我们感到满意,主观上,也会认为这是一件不好的作品.我们最不希望看到创作者的表现意图因为缺乏成熟的技术而无法从作品中展现出来.例如,一位画家有意要使他画的物体显得自然,我们就会期望能认出他要表现的东西.如果他要画一个写实的橘子,竟被看成是一个柠檬或是一个圆球,这是不令人满意的.或者,我们曾经看过一些画,其中各个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被清楚地传达出来,我们就会期望:有心想传达同样关系的其他艺术家,在他们所作的画中也要有同样的清晰程度.
我们的过去经验,也使我们对作品在最基本的技术水准上抱持着其他的期望.根据我们对各式各样艺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与形状在运用上的观察,我们对这些元素所提供给艺术家的种种可能性上,已经形成了某种概念.因此,我们依据一个艺术家如何善用这些表现可能性的情形来判断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如果,在一幅画里有一些形状,我们对此画品质的看法,就依据这位艺术家在运用作为一种视觉元素的形状上所呈现出来的敏感度来判断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在一幅画着舞蹈者的线条素描中,我们会期望这件作品的表现力在于所画的线条品质上.如其不然,纵使这位艺术家尽其所能地把一个舞蹈中的人形呈现在纸上,我们也认为它不是一件好的素描作品.就一件素描而言,这种呈现并没有把我们所认为用线条作画的艺术家的长处具体地实现出来.
就所有这些情形而言,我们对所谓的艺术家的艺术能力之判断,显然与我们自己的视觉敏感度有直接的关系.一件艺术作品的品质,有如其意义,仅借由我们对其特有的视觉特征的反应而向我们显现──而不是借由我们套用某种预先决定的标准来看它.由于我们过去的经验所产生对作品的各种期望,必须有充分的弹性以允许我们辨识与接受新的可能性.我们必须延伸我们的期望──而不是限制他们.根据我们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得到的期望,来判断毕加索﹝Picasso﹞的一幅立体主义作品或包拉克﹝Pollock﹞的一幅油画中的艺术能力水准,就是把一种会限制我们了解的标准加诸在这些作品上.显然,我们对这方面的判断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我们对艺术家为作品在表达和呈现上所做的事要有同理心.我们必须对作品有所同理──而不是盲目地偏袒它,而是要去了解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事情.事实上,除非我们先从作品本身推知:艺术家为了达到他所要做的事情,已经明白了与接受了他必须做的事情,否则就我们就根本不能把"艺术能力"作为一种批评的标准.例如,我们从一位无名美国艺术家所绘的民俗作品里所看到的品质,正是我们以为他应当具有的那种质朴纯真的特性.我们欣赏他的程度,大体而言,有赖于我们对以下这一事实的认识:这位艺术家不重视或不知道那些我们以为艺术作品应当具备之视觉表现的方法.要判断一件艺术作品里的艺术能力之有或无,以及其为积极的或消极的,有赖于我们是否能够察觉到艺术家的意图.
评估艺术家艺术能力一事隐含着:我们对艺术家所选用方法所含有的表现之难处有所理解.此外,它又隐含着:我们对艺术家用以克服这些难处的方式有所钦佩.我们判断一件艺术作品之品质,不但看这艺术家是否遂其所愿,也看他是否善其所遂.因为我们对作品的欣赏层次,与我们所知道为可能的事情有关系,我们会把何种品质归于一件作品,有赖我们用何种内容上午 02:24 2010/7/7来看它.例如,对于一位艺术家的许多作品之熟悉,会使我们对他的一般艺术能力形成一个概念.从而,我们即依这个艺术家所能做到的事情来衡量他的一幅作品.如果一件作品不能达到我们心目中对这位艺术家的水准,我们就会说他"运气欠佳".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够看出一些作品,艺术家在其中达到其意图的程度,超越了他其它的所有努力.如果有这样一幅出乎其类的作品,我们就很可能会说他是"有如神助",但是,假如这作品延伸了作家的意图,而不会超过我们的种种期望,我们就会把它说成是他的杰作.就我们对这位艺术家的意图与他的能力的了解而言,这张作品显然某种程度地已经克服了他所选择的表现方法中的既有难处,使我们觉得若将作品中的任何一个成分稍加改变,必会破坏作品的完美.当然,我们这种说法并不真的表示不能改变作品中的一线一形.我们所以有这种表示,因为我们体认到这样的成就非常难得,因而不愿意相信用另一种方式也可以达到它.
这样的批评判断隐含着我们自身与个别作品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我们意识到艺术作品固然是作者的一项成就,作品本身也是件值得提升我们经验的客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品,不仅因为其关乎艺术家的表现有多成功,而是关乎他为自己所设的难处,他所想要努力的企图愈困难,我们就会愈重视因此而产生的作品.同样地,如果一位艺术家在其作品中所设的难处是以前的其它艺术家所尝试过的,而其解决的办法又大同小异,我们就较不会重视这件作品.就满足我们的期望而言,这件作品不如那位最先想到以这种方式来表现其企图的艺术家的作品.因此,虽然我们应该高估杭索尔斯特﹝Gerrit van Honthorst﹞作品里的艺术能力,可是他给我们的经验并不新鲜,因为我们知道这位艺术家用来求得这种经验的方法,原是卡拉瓦乔﹝Caravaggio﹞先已设想过的.当我们把他与卡拉瓦乔的那幅画连在一起看时,就可以见得他的意图并非全是他的独创,因此就不会很重视它了.在艺术能力这一领域里,这种独创性因素是衡量品质的最后尺度.在艺术能力水准相当的一些作品里,这种独创性因素之有无,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它们最后品质的判定.然而如果我们不断的评定艺术作品里的这种能力──我们这样做,也许是对某些作品的一种无意识的偏爱,也许是一种小心判定,批评的选择──我们也就渐渐依我们从作品上得到的经验来判定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了.
依据一件作品给我们的经验之类型来判断其品质,我们就离开了我们所说的"艺术能力"这个相当客观的判断范围,而进入比较主观的范围来评价作品之意图的重要性.在这个范围里,我们对艺术作品的判断,不是基于我们过去的视觉经验使我们知道可以做到的事情,也不是基于我们的期望可以被满足的程度.而是来自我们认为这件艺术品向我们启示的事情.就这层意义上,不论我们把一件艺术作品的艺术能力评价得多高,不论我们对这艺术家用以达成其作品意图的方式多么令人钦佩,如果我们的想像不曾在某种情况中被激发起来,那么在我们看来,这样一件作品,就品质而言是有所不足的.
依据我们对一件艺术作品的经验来评价它,必定是非常个人的与主观的行为.正因为如此,这样一种判断对我们来说也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它同时也是可以给我们最强信念的那种判断.自然地,我们与作品在这方面的关系很可能也会扭曲我们对作品在任何其他方面的判断.例如,它会使我们把一个高的评价给予艺术能力低的作品.因为这缘故,我们必须警觉到我们的判断中,那一部分是出于对艺术能力的一种客观评价,而那一部分多少是纯属于主观的反应.而且,在后者的范围里──假如我们希望成为负责任的批评者──我们必须设法进一步判定,为什么某位艺术家的意图在我们看来比另一位的重要.
在这个判断的范围里,我们归与一件艺术作品的品质,不仅涉及我们的视觉敏感度,也涉及人类经验在了解一件艺术作品上的能力.任何一件作品,如果其可以激发起我们的想像,或者使我们注意到其所想启示的某些事情,就会使我们领悟到生活中某方面的意义,进而增加了我们的经验.就这情形而言,我们的判断涉及到我们用以衡量人类经验之参考架构的范围.我们的判断有赖于我们的智力与情绪的成熟度──有赖于我们的能力及理解实际存在事物的倾向.于是我们在一件艺术作品中发现之品质的层次上──就某种意义而言,这个层次是一件艺术作品之卓越性的衡量尺度之一──观乎到我们依自身成熟来识别其意义之能力,也关乎到这个意义是否符合我们个人的人生观.
例如,如果我们喜欢林布兰﹝Rembrandt﹞的这幅油画﹝fig.214﹞甚于卡拉瓦乔的那幅﹝fig.215﹞,我们对其优秀品质之结论就是基于与我们个人人生观的一致性相符合的结果.对于我们,林布兰的油画显然澄清了与加强了,或者用新的态度来阐明了我们所敏感,同情与关切的人类之某方面的经验.就我们的反应来说,我们也许会形容说:这幅画具有"一种超过其自身的意义",也就是说:这件作品使我们体会到一种超过视觉形式本身以外的内涵.不过,所谓"超过"并不表示含有"脱离"的意思.因为不论我们接受到何种领悟,均出自视觉的形式.事实上我们对林布兰的偏爱,不但基于其含意,也基于我们能够同理到作品中的景象被传达的方式.因此,此画的品质──对于我们意义之深度而言──在于它十分有效地连结了视觉本身与我们所理解的,感受的与领悟的人类经验.于是,我们对林布兰油画之偏爱,与其说是因为它有一种比卡拉瓦乔更大的领悟洞察,毋宁说是因为我们比较敏于感受林布兰在作品中所传达这种景象的方式.
我们对于某一作品的偏爱,以及我们对作品中意义之深度的判断,可以借由比较这两幅油画在这两者的关系而窥其一斑.林布兰与卡拉瓦乔的这两幅作品,都有非凡的技巧与艺术能力,两者均利用类似的视觉手段来描绘同一事件──"以马忤斯的晚餐"﹝The Supprer at Emmaus﹞──但是他们各以不同的方法来激发我们的想像,而且每件作品所促成的统觉过程也不同.在两幅画里,我们都立即被油画施用的方式所吸引:林布兰用画笔将油彩刷开,卡拉瓦乔则使之光滑.我们以同样的强度来反应卡拉瓦乔的有激动姿势的舞台效果与林布兰的静寂气氛境界.我们也以同样的强度来感受卡拉瓦乔作品中照明灯的明亮光线与林布兰作品中介乎凡圣之间的光辉.
在林布兰的画里,无论从物理上或心理上的层次来看.都使我们觉得画中的人物是可以触及的.最低限度的描绘与安详而拘谨的姿势,加强我们对此事所涉及的人物之个性与情绪的印象.由于此画有力地暗示了每个人物的个性及其对某一特殊处境的反应,我们乃能立即依著一种与人类经验有关的意义来反应.
卡拉瓦乔向我们说得比较不直接.把他的与林布兰的视觉方法作一对照,反映出他们用以引发我们想像的方式基本上是不同的.在他的画中,所有视觉元素的主要目的在产生一种较不直接诉诸情绪的作品.我们不用再对其中的人物产生一种直接的感情,我们直接从作品里一种象征的陈述上便可得到我们的感兴.姿势之夸张与其说是情绪之表现与暗示,毋宁说是其象征.明确的面部描写,限制了我们在情绪上接近他们的可能.静物也被夸张了.由于他们的简化形体与它们的透明性质,使它们变成了画出来的象征,远比实物为美.卡拉瓦乔是借由画中物体所产生的观念之联想来暗示其作品之含意──其样貌虽较不神秘,然其洞察力同样深刻──不像林布兰的作品,是透过由所表现的人物所产生对人类的直接了解.卡拉瓦乔的油画是一种"活人画",其意义要靠我们对它的沈思冥想而彰显.对照起来,林布兰的画是一幕戏剧,直接透过其角色的言词动作而表明其意义.对我们而言,哪件作品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全看我们偏爱这两种同其可能的传达方式中的那一种了.
很清楚地,在林布兰与卡拉瓦乔的这两幅画中,首先引起我们想像的,是物理上的美.借着我们所熟悉的所有视觉元素,这两位艺术家都使我们对话的经验不断的增加.然而就两幅画而言,卡拉瓦乔比较多以形体之感觉上的美来左右我们的经验.结果,卡拉瓦乔的作品向我们所显示的,比我们得自林布兰画中者较不寻常,也较不成其为我们平常经验中的成分.林布兰所给予我们对人物性格的直接洞察,允许我们从各个角度去看这幅画的意义,因此,我们就不容易把他当作一种不寻常的现象.从另方面言,我们从卡拉瓦乔作品中经验到的不寻常性,并不限制我们在他里面看到的意义之深度.我们意识到他的作品是因为其在物里的独特性质上向我们显出其意义,我们对它的经验就被加强了,并且很容易的被延伸.不论我们从卡拉瓦乔的作品得到何种的领悟,我们都接收了较敏锐的感觉,而感到一种较大的穿透力,因为这件作品比较贯注在这上面.
一件艺术作品中这种美感的力量与犀利,能使我们感受到我们经验的不寻常性,也能把我们对一件艺术作品之意义的理解转变成一种对它的直观统觉.例如,在夏丹﹝Chardin﹞的静物画中,透过色彩,形状与它们的安排而呈现的物理美之力量,这些激发了我们的想像,使我们突然地觉得对某种极具意义的事情有了洞察的能力,这不但没有减少它对我们意义,反而加强了它.对于我们而言,直观当下所产生的真实性与对作品似乎整个的理解以一种直接而非观念的方式增添了我们去感受身为人类的一种经验.这种对真理之瞥见,证实了一个事实:人类其他种种的经验──无论在艺术作品中或在其它范围里──对我们言都是确实可能与有意义的.
不论我们偏爱艺术家用何种方式来增加我们的经验,如林布兰的,卡拉瓦乔的,或夏丹的,这些作品中可能有些经验上的层次永远是衡量它们作品卓越之尺度.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的想像都被激发起来了,因为我们已经能够直接地分享艺术家们的洞见.这是我们看艺术作品最初的也是最终的目的:要能够从创造性之艺术家的想像中得到益处──艺术家,出于冲动或出于无意识的慷慨,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方法,借以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发现趣味与意义.. | 0.922237 | 330.777778 | 0.003028 | 0 | 605 | 1,038 | 1,093.6 | 4.277344 | 0.092039 | 0 | 1,680,200,004,008 | 文学_情感 |
解读雪馨之"梅花烙",便想起了她于近日写的另外两首关于花的诗歌"梨花雪"和"桃花劫",我想这三首诗歌应该是这个春天里雪馨写的关于花的姊妹篇吧.因此,我以为想要较为成功地解读其中任何一首,就得将这三首诗歌贯通起来读,只有在充分了解了雪馨在那一个时期创作的心路历程,方可通透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把他的所思所想悟出个八九不离十来.我相信,只要阅读过雪馨这三首诗歌的人,都不难发现,雪馨是写花而并非仅仅局限于花,简简单单地一通风花雪月地吟哦过后,也就烟消云散地不知所云了.其用意十分明显,"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写梨花,而着眼于"雪";写桃花,却放眼于"劫";而写梅花时,也紧紧盯在一个"烙"字上,恣意渲染梅之态,深入刻画梅之骨,传神缔造梅之髓,不知究竟该是梅之幸?雪馨之幸?还是我们这些读诗人之幸?或者兼而有之.总之,雪馨之"梅花烙"入木三分,让人不禁有些爱不释手.
以一枚飞雪鸣锣开道,在二月的锦官城里,还吹拂着习习的料峭寒风,而浣花溪边的那一池春水已绿,在银装素裹的雪的轻盈里,让诗人想起了"梅逊雪花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千古佳句.而此刻,一池诗歌正开始恣意高涨,蔓延,令诗者,读者的热情和诗心在顷刻之间被点亮.
在早春的一角独自绽放,无意苦争春的本意是不争的事实,即使被春风荡尽枝头,也要以飞翔的姿势回归大地,"化作春泥更护花".即便"春意阑珊,又何妨?"梅花绝计不会贪恋红尘之中的温情与惬意,独自在寒夜里摇落着点点的暗香.
去意已决.在春风吹拂下的八百里云锦已铺天盖地而来,而诗者的眼里心底却春愁涤荡,充满着不舍和浓浓地离愁别绪.然而,使命已然,只有静卧纱窗,频频举杯沉醉在万里山河的春意阑珊中,看"行人折柳和轻絮,飞燕衔泥带落花",对着窗外的梅花喃喃地说道:"花开五叶,香如故".
诗者的拳拳爱梅之心已跃然纸上,对梅的悄然离去留在心底的淡淡离殇,还需要假以时日来缓解和消除.或许,在心灵的某个深处的地方,会永远保留着一片素白和纯真,为梅花,也为自己,固执地坚守着一种不为春风所折腰的品质.
诗人感叹道,意欲写梅画梅的人有很多很多,但你若刻画不出梅花傲立寒霜的风骨,那么,你就还是算了吧!不要自以为是地强加给梅一些媚俗的欢颜.若你真要如此不合时宜地这么做,那就不要怪我会毫不客气地请你出局,将你永久性地拉黑,绝不迟疑.
好的诗歌总是能够引起读诗人和写诗人的共鸣,既像是在写梅花,又像是在说自己,达到了诗,人合一的境界.避开众人,避开是是非非和凡尘昨事的困扰,将一颗不染纤尘,高洁而纯净的心"迎向远方,迎向寒冬,等天使的六枚翅膀,一叶一叶,吻香,暖化,亮出一根让春天站立的骨头".至此,整首诗歌的核心主题已确立.好一根能够让春天站立的骨头啊.
在这个并不算平凡的2011年的春季,随着春风一起繁衍的还有地震,海啸,核辐射,三月飞雪,开仓放盐等自然的和人为的灾难,推涌着一波又一波蔷薇的潮,而这些也不足以影响在三月的春风里放歌的心情,极尽所能地为自己所喜好,所钟情的事物遣词造句,毫不隐讳自己的欢喜与厌恶,心地里一片澄澈,即使爱已泛滥成灾,即使流言蜚语已让嫉妒的毒液上涌,而那一切的文字只不过成就着一个虚拟的精神世界.
其实,春天早已经一泻千里地来了.那段霸王别姬的故事被传唱成千古的爱情佳话,一朵血色的飞花穿越历史的时空,从江东到蜀地,从乌江到蜀水,如一枚独栖寒枝的花蕾,在每一个写诗,读诗人的心头,随着如水的月光,泻一地的暗香,如一管若隐若现的箫音,起起伏伏于巴山蜀水的晨晨昏昏,朝朝暮暮.
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花开总有花落时.诗人发出了这样一句震振聋发聩的感慨:"结束,是新的开始."那么,该以怎样的一种姿态和精神面貌去迎接来自世间的可抗和不可抗的风暴,可测而不可测的自然灾害呢?诗人弱弱的一句"以卓然独立的姿势,以生生不息的命脉,弹唱出生命守护者的全部内涵.烙一朵花,代替血色."将整首诗歌所要追求和期望达到的精神境界一语道破. | 0.883333 | 162 | 0 | 0 | 381 | 395 | 996.5 | 4.066406 | 0.14321 | 0 | 1,680,200,004,921 | 文学_情感 |
"在非洲作家中,这是一位有鲜明文化自觉的写作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今年的新晋诺奖得主阿卜拉扎克·古纳.
北京时间10月7日晚,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73岁的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拉扎克·古纳(Abdulrazak Gurnah).在此之前,古纳的名字从未出现在博彩榜前列,他的作品尚无简体中文版出版.古纳是谁?对读者来说相当陌生.
朱振武介绍,古纳的写作在反殖民主题上走得比较深入,他曾入围布克奖,这说明国际文坛看到了他的创作势头.可以说,古纳毫无疑问是坦桑尼亚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他有五六部具有较大影响的长篇小说,亦有中短篇小说和随笔问世,创作立体,成果丰硕."作为非洲一流作家的代表,从年龄上来说,也到了收获的季节."
古纳写殖民主题,但与站在西方人立场上的殖民小说不同,他不是带着"另一只眼"看这片大陆,而是深入非洲文化的肌理,带有很强的反思和非洲人骨子里的反殖民意识.朱振武认为,从类型上来说,古纳与这几年一直是诺奖热门人选的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比较接近.
"非洲有一批这样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古纳的作品中甚至融入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这一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成长期盛行有关,另一方面,流散到欧洲各地的非洲作家直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影响,天然地接受了这种思想."
"英语文学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被看作是英美文学,非洲基本被视为文学的不毛之地.其实,非洲文学有它独特的文化意蕴和美学表征,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朱振武认为,在非洲这块拥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的大陆发生的文学现象不容忽视,而作为非洲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国际上声名鹊起的非洲英语文学,应该成为业内关注和研究的要点之一.
"非洲英语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中的特殊现象,引起了各国文化界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应该尽快填补这块空缺."朱振武呼吁.非洲英语文学虽受英美文学传统影响深远,但在主题探究,行文风格,叙事方式和美学观念等方面却展示出异质性和差异性,呈现与英美文学交相辉映的景象,因此具有世界文学意义.非洲英语文学是一面透视非洲国家历史文化原貌和当下及未来进程的镜子,研究非洲英语文学并为之作史,对深入了解非洲国家的政治,历史和文化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世界文学文化丰富多彩,但几十年甚至更多年的欧洲中心和美国标准使我们的眼前呈现出单一文学文化景象,使我们的研究重心,价值判断和研究方法都趋于单向和单一,使我们自己处于他者窘境.我们有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文学存在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这个事实."在上海,2018年起,全国非洲英语文学专题研讨会已连续举办多届.与会专家认为,非洲文学研究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意义一样,都是为了打破单一和固化的刻板状态,重新绘制世界文学版图和全方位呈现世界文学的真实样貌;非洲英语文学研究应该避免跟风西方话语和套用文学理论,而要从本土视角出发,以期为中国文学提供启示. | 0.912141 | 156.5 | 0 | 0 | 269 | 413 | 842.3 | 4.242188 | 0.121406 | 0 | 1,680,200,005,410 | 文学_情感 |
"20世纪外国短篇小说经典"是20世纪全球文学经典珍藏丛书之一.20世纪世界短篇小说的艺术气象中的一大景致,便是法俄关鼎足而三.检视短篇小说这一百年来的发育状况,不论是在创作实力上还是在创作实绩上,法国,俄罗斯与关国这三家无疑是最为突出的,堪称短篇小说艺术擂台上气势雄劲的三强.
在20世纪的法国文坛上,短篇小说的艺术探索依然保持其繁富多姿的景气.出现了莫洛亚,埃梅与布朗热那样的将世态人心展现得惟妙惟肖的短篇小说名家,也出现了萨特,加缪那样的以独特的哲理寓意警人心智的短篇小说力作;既有一反现代派作家的手法,而有意模仿传统的古典主义风格,以简洁的情节,明晰的语言与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而写出赢得广大读者喜爱的短篇小说精品的作家,如弗朗索瓦.萨冈,也有勇于标新立异,倾心于先锋实验,将传统的短篇小说变异为一种速写,一种镜头,一幅图像的"新小说派"旗手,如罗伯一格利耶.尤其是莫洛亚,埃梅与布朗瑞这三位短篇小说高手,对短篇小说在20世纪法国文坛上艺术生命的延续与张扬,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这三位于不同时段在短篇小说园地的执著耕耘,似乎构成了20世纪法国短篇小说艺术征途上的三大驿站.这三位在短篇小说艺术上的精深造诣,可谓是20世纪法国短篇小说得以保持其世界强国地位的基石. | 0.925373 | 268 | 0.003795 | 0 | 396 | 147 | 1,157.5 | 4.144531 | 0.128731 | 0 | 1,680,200,005,660 | 文学_情感 |
作家,译者,画家,旅居新西兰,长期翻译,译写欧美艺术相关文章,著作.
选用西班牙画家维拉斯奎斯著名作品<宫女>(Las Meninas 1656)为主视觉,其以透视法呈现的构图,精巧,复杂而难解,是历来最多诠释,分析的名画,带给后世无穷的赏析乐趣,也代表艺术的趣味与美不会因时间的流逝消亡,会随着时代的递进不断新生.
──谨以此选图,献给所有热爱艺术的读者──
学习艺术是没有止境的,总有新东西要你发掘.我们站在伟大的艺术品前,每次观感都会不同,好像活生生的人类般不会竭尽,不可预测.──宫布利希,<导论 艺术与艺术家>
"艺术的故事"是世界艺术史的最佳入门书,其经典地位无可取代,享誉超过半世纪.
宫布利希教授娓娓道来,清晰阐释了艺术潮流与艺术概念,让我们看到艺术史在传统中不断重组与变化的过程.当代世界看似与打造金字塔的年代距离遥远,实则当中有生生不息的传承.他指出艺术史环环相扣,紧密牵连,仿佛漫流数千年的一条大河,河滩上每一粒细小的沙子,都是历经淬炼的结晶,都拥有过去的灵魂,又遥指未来.
"艺术的故事"的书写风格和架构也迷人而可贵,宫布利希教授以直接,简洁的语言明晰,锐利地剖析各时代的背景,作品,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结合知识,智慧与特殊天分的解说,让读者得以自最深层之处明白何以经典为经典,永不褪色.
我们何其幸运,得以透过大师之笔,进入艺术的美好世界.
我们何其幸运,可以搭乘艺术之船,瞻望历史的新航向.
世上只有"艺术家"而没有"艺术".以前,他们用有颜色的泥巴,在洞窟的岩壁上钩勒出野牛的形状;今天,有人用买来的绘画颜料设计广告海报;在这些之外,他们还做了许多别的事.我们不妨把这一切有关的活动称为"艺术".不过要记住:"艺术"这个字,因时间与地点的不同,可能代表各种不同的事物;同时也要了解,"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艺术已经渐渐变成一个幽灵,一个被人盲目崇拜的偶像.要让一位艺术家希望破灭,只消告诉他,他的作品本身的确不错,但却不是"艺术".想干扰正在赏画的人,就告诉他,他喜欢的并不是这幅画的艺术,而是其他成分.
实际上,我不认为单纯的喜爱一座雕像或一幅画有什么不对.有人会因为一幅风景画令他想起故乡而喜欢它,有人则因为一幅人像画让他想起一位朋友而爱不释手.这都是很正常的事.看到一幅画,谁都会忆及许多影响我们好恶的事情,只要这些记忆可以帮助我们去欣赏眼前的东西,就没有关系.如果某些不相干的记忆使我们产生偏见──比方说讨厌登山,就对一幅伟大壮丽的阿尔卑斯山风景画不屑一顾,那就应该找出嫌恶的原因,因为反感会破坏我们原本可从画中得到的乐趣.嫌恶一件艺术品常是由于错误的理由.
大多数人都乐于在画中看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喜欢看到的东西,这是一种相当自然的偏好.人天性爱美,连带也感激那些将美保存在作品中的艺术家,而艺术家本身也不反对我们这种爱美的眼光.当杰出的法兰德斯(Flanders 法国北部的中世纪国家,包含目前的比利时西部,荷兰西南部)画家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为他的小男孩画素描时,他的确为其美貌感到骄傲,同时也要我们爱慕这孩子.但这种喜欢漂亮事物的偏好,容易使我们拒绝较难引起共鸣的作品,而成为我们欣赏的绊脚石.德国大画家杜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显然秉著与鲁本斯对他那胖嘟嘟的小孩相等的挚爱,来描画他的母亲,他对操劳过度老妇人的真实描绘,或许叫人震惊得转头而去──然而,假使我们能够克服最初的嫌恶心理,便能获益良多,因为杜勒画出了绝对真实的一面,这就是杰作.我不知道西班牙画家慕里耳欧(Bartolome Esteban Murillo 1617-1682)爱画的衣衫褴褛的小孩到底美不美,但是画里的孩子的确很迷人!大多数人认为霍奇(Pieter de Hooch 1629-1677?)荷兰室内图中的小孩很平凡,但它仍然是幅迷人的画.
每个人审美观与美的标准差异极大,因此很难为"美"下定论.同样画于十五世纪,同样描写天使弹琵琶,一般人会比较喜欢意大利的梅洛卓‧达‧霍尔利(Melozzo da Forli 1438-1494)优雅妩媚的作品,胜过同时期北方画家梅凌(Hans Memling 1430?-1495)的作品,而我两幅都喜欢.要体会梅凌笔下天使的本质之美,或许需要稍长的时间,只要不被他略显笨拙的模样所障蔽,我们便会发现这天使是无比的可爱.
真正的美感也要靠真实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事实上,左右观众对一幅画的好恶,往往是其中某一人物的表现法.有人喜欢容易了解的表现法,因为这会深深地打动他.十七世纪意大利画家雷涅(Guido Reni 1571-1642)画十字架上的基督头像时,他无疑是要让看画的人,在这张脸上找到基督受难的一切痛苦与荣耀.几世纪以来,多少人从这张救主画像里,获得力量与安慰.它所表现的情感如此强烈清晰,所以即使在人们不知"艺术"为何物的偏远农舍,以及简单的路边神龛里,都可以看到这幅画像的复制品.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该忽视那些表现法较难了解的作品.中古时代,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的他斯卡尼(Tuscany,意大利中西部)大师,对基督受难的感动一定如同雷涅;但我们必须先认识他的画法,才能明白他的感受.等到弄清楚这些不同的绘画语言时,我们说不定会偏爱那些表现法不如雷涅明显的艺术品.有些人喜欢别人只用几个字或手势来表达意思,留一点给他猜想;同样,也有些人喜爱留有思考琢磨空间的绘画或雕塑.在较"原始"的时代,艺术家表现人类面貌与姿态的技巧,不如今日熟练,但是他们尽力想把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的样子,却更为动人.
至此,艺术的初学者每每又面临另一个困难.他们赞叹艺术家将其所见事物忠实呈现出来的技巧,他们最喜欢外表"似真"之画.我暂且不否定这是一项重要的考量因素.忠实处理视觉世界的耐心与技巧,确实可佩.昔日的大艺术家,花了多少心血谨慎的去记录作品里的每一个细节,杜勒的水彩画<野兔>,就是流露这种耐心的最著名的例子之一.但是有谁会因林布兰特(Rembrandt 1606-1669)的大象素描较不着重细节,而断定它比较逊色呢?事实上,他以极少数的炭笔线条,就能让我们感到大象多皱纹的皮肤,真可谓是天才.
然而最令那些喜爱逼真图画的人不快的,倒不是草图式的素描,而是他们认为画得不正确的画──尤其是在他们认为艺术家"应该懂得更多"的现代.在谈论现代艺术的场合,仍可听到对艺术家歪曲自然形象的抱怨,事实上这种歪曲作风并无奥秘,凡是看过狄斯耐影片或连环漫画的人,都晓得个中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不按实际外貌来描画事物,却以各种方法来改变或扭曲它,有时也是对的.米老鼠看起来不太像真的老鼠,可是人们也没有给报刊写些愤慨的信,数落它的尾巴长度.走进狄斯耐乐园的人,那会去考虑艺术不艺术的问题,他们会带着偏见去参观现代画展,而观赏狄斯耐节目时就卸除这种意识武装了.但是,现代艺术家若按自己特有的方式描画东西,便会被视为江郎才尽的失败者.现在,不管我们对现代艺术家是怎么个想法,我们都要信任他们有足够的知识来画得"正确",假如他们不这么做,那么一定有类似华德‧狄斯耐的理由.著名的现代流派先驱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为"蒲丰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一书做插画,他表现一只母鸡与一群毛茸茸小鸡的人见人爱手法,的确没啥毛病可挑剔.但是在画小公鸡时,就不满意单单表明其外貌,他还要表达出它的侵略性,它的冒失与蠢兮兮的神态.换言之,他诉诸漫画趣味,然而,这是多具有说服力的一张漫画!
因此,倘若我们怀疑一张画的精确性,就该以两事自问:一是,艺术家究竟有无改变他所见外形的理由──艺术的故事展开来时,我们将有更多的理由.一是,除非我们肯定自己绝对是对的,画绝对是错的,否则千万不要责难一件作品画得不正确.人都有遽下"真的东西看起来并不像那样子呀!"这个判断的倾向,总认为自然万物的形貌与我们所熟悉的图画相像.不久以前有项惊人的发现,可用来说明这一点.世世代代的人都看过马奔驰,参与过马赛与打猎活动,欣赏过马儿冲锋战场或追随猎犬奔驰的画和体育新闻图片,而却没有任何人注意到,一匹马跑起来"到底是什么模样".图画所显示的马,通常都是伸直了腿,全速离地飞去──即如公元1820年法国大画家杰里谷(Théodore Géricault 1791-1824)描绘英国艾普逊(Epsom)赛马场的画中所示.大约五十年后,照相机的性能已能摄下快速动作的马匹时,所拍的快照证明画家和观赏者以前一直都是错的.没有一匹疾驰的马,是以我们觉得"很自然"的方式来跑动的.正确的情形是:只要腿一离地,就接着踢出下一步了.我们只要稍加思考,即可明白,若非如此,简直无法前进.可是当画家着手把这个最新发现的事实投射到画面上时,大家又抱怨这幅画似乎有点儿不对劲.
显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类似的错误并不罕见.我们认为约定俗成的形式或色彩才是正确的,而且也只接受这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小孩子常以为星星一定是星形的,可是自然并非如此;坚持画里的天一定要画成蓝色,草一定要是绿色的人,就和这些小孩相去不远.这种人一看到别种颜色,便会义愤填膺.但当我们设法抛却绿草蓝天这类的浮泛看法,好好注视这个世界,一如探险旅途中刚由另一个星球抵达此地,则会发现万物往往有最出乎意料的色彩.画家的感觉,就跟处于这种探险之旅一模一样;他们欲重新观察世界,抛弃肉色粉红,苹果黄或红等既定概念或偏见.要摆脱此种先入观念谈何容易,可是一旦艺术家彻底摆脱了这些观念,就能创作出最令人兴奋的作品.我们做梦也想不到自然中有这种崭新之美,可是这批艺术家却能教导我们去观察.跟随着他们,向他们学习,那么即使只是随意向窗外一瞥,也将得到一种奇异的,激荡的心情经验.
不肯抛弃原来的习性与偏见,是欣赏艺术杰作的最大障碍.我们对那些用不寻常方式呈现惯见题材的画,总爱批评它"看起来不太对劲".我们愈熟悉的故事便愈坚信它应该以相似手法来表现.特别是处理与圣经相关的题材,此种情绪越发高昂.大家都知道经典上未曾提及耶稣的长相,也晓得不能拿具体的人类形象来表示上帝本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耶稣形象,只是由昔日的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尽管如此,有些人仍然认为违反传统形式就是亵渎神明.
其实,以最虔诚最谨慎的态度阅读圣经的,往往就是艺术家.艺术家企图为每一段圣经故事塑造出一幅全新的图画,他们设法忘掉所有以前看过的画,苦苦想像著圣婴躺在马槽里,牧羊人来膜拜,或者渔夫开始传布福音时,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境.但是一位大艺术家拿前所未有的眼光创造新画的这番苦心,却往往使那些不用头脑的人震惊,甚至引起他们的公愤.从古到今,这种事情可说是屡见不鲜.典型的例子,就曾发生在大胆富于革命精神的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Michelongelo da Caravaggio 1573-1610)身上.他被指派为罗马一座教堂的祭坛画一张圣马太像;规定画中的圣人必须正在画写上帝的言语──福音,旁边还得有位赋予灵感的天使.富有想像力而不妥协的年轻人卡拉瓦乔,苦思当一个年迈贫穷的工人,一个单纯平凡的人突然坐下来写一本书时,应该是个什么模样.于是他完成了一幅圣马太图,秃著头,赤著脏脚,尴尬地抓着一册大书,因勉强从事生疏的著述工作,而紧张得皱起眉头;在马太身旁画了一位刚来自天堂的小天使,像老师教育幼儿般,温柔地引导著工人的手.可是这个教堂的教徒惧怕犯下对圣人不敬之罪,愤怒地拒绝接受,卡拉瓦乔只好再试试.这一次他不冒险了,习惯上,天使和圣人该是什么样,他便怎么画.他尽量画得生动有趣,所以结果还是一张好图,但我们总觉得它比第一张少了些真实诚恳的气质.
上述故事说明了:因不正确的理由而讨厌并批评艺术品的人可能造成怎样的妨害.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也使人了解到,我们称之为"艺术品"的东西,并不是什么奥妙的结晶,而只是人类为人类制造的产品而已.一张加上玻璃框子挂在墙上的图,显得多么疏远!一般美术馆大多禁止观众去触摸这些公开陈列的艺术品;而它们原本是该让人动手抚摸,让人为它商讨,争论,挂心的.请大家记住,画里的每一笔触都经过艺术家的营思,在一幅画完成前,艺术家可能百般的更改,或是考虑该在背景上留下或删去一棵树,或是为那神来的一笔意外地灿亮了一朵云彩而愉悦,或因某位顾客的坚持而不情愿地插入一些东西.目前在我们博物馆和美术馆墙上的绘画或雕像,泰半不是要做艺术来公开陈列的,而是为某一特定场合与目的──当艺术家着手工作时,这目的已存在他内心──而做的.
相反的,我们局外人常常萦系于怀的美与表现的观念,艺术家反倒很少提到;虽然不能说没有例外,但过去多少世纪以来都是这样,现在情况也是如此.一部分原因是:艺术家通常是容易害羞的人,一想到要用"美"之类的堂皇字眼就感到浑身不自在,谈到"表现情绪"及类似的口号更会觉得装模作样.他们把这些事情看得很自然,没有加以讨论的必要.这是一个理由,而且看来是一个很好的理由.此外还有一个理由:"美"在艺术家每日思虑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如局外人所想像的那么重要.艺术家在构思,构图,或思考是否已经完成一幅画时,他所思虑的事真难以言辞形容.他可能会说他会担心做得是否"得当",也只有在我们明白他那谦虚的字眼"得当"所代表的意义时,才能对艺术家真正追求的东西有初步的了解.
我们也许可以从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去领悟个中道理.当然我们不是艺术家,我们可能不曾实地去画一张图,也可能从没兴起过这念头.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从未遭遇过这种类似艺术家生命内涵的问题.我急于要证明的是,世界上几乎找不到一个丝毫不觉得有此类问题──即使是最细微的问题──存在的人.任何人只要试过以花瓶插花,为混合或变换花的颜色,而在这儿加一点,那儿去掉一点的话,就会有奇异的经验──也许他也弄不清自己想达到什么样的和谐状态,但无形中却平衡了这些形式与色彩.我们但觉这儿补上一块红色,便会整个改观,或者这片蓝本身不错,可是跟其他的"配"不来,而偶然来一簇绿叶,似乎又使它"得当"起来."别再碰它,"我们喊著:"它此刻真是无懈可击."我承认并非每个人插花时都如此小心翼翼,但几乎每个人都有他想力求"得当"的事,也许只是想找一条与衣服相配的腰带,也许只是要求碟中的布丁和奶油的分量均匀.这类事情虽然琐碎,可是我们觉得太深或太浅的色调都会破坏平衡,唯有在某一关系下才会得当.
我们会批评那些为花,衣服或食物烦恼的人无事自扰,因为我们认为这些事不值得这么费心.但是这种日常生活中,被视为不好而被压抑或隐匿的习惯,却出于艺术国度.艺术家在调配形状或敷设色彩时,必然是挑剔到极点,他能看出色调与质感间的差别,那是我们难得注意到的.他的工作,比起我们日常生活里所经验的,更要复杂得多了.他不仅要调和两三种颜色,形状或韵味,还得与数不清的此类问题斗法.在他的画布上,可能有成百的色调与形状,要他去调配到看起来"得当"为止.一块绿色可能因为与一片强烈的蓝色摆得太近,而忽然显得太黄,──于是他感觉一切都糟蹋了,画面出现一个刺耳的音符,他不得不从头来过.他为这问题苦恼,或者会思虑得彻夜不眠,整天站在画前,想办法在这儿或那儿加一笔色彩,然后又擦掉──虽然你或我可能不会去注意这两者有何不同.而只要他一成功,我们无不感觉他成就了一件不能再增减一分的东西,一件得当的东西──在我们这个不完美世界上的一个完美典型.
兹以拉斐尔(Raffaello Santi Raphael 1483-1520)的圣母像之一<草坪上的圣母>为例.无疑地,这幅画美丽动人;人物画得叫人钦羡,圣母凝视小孩的表情真扣人心弦.但是只要我们看看拉斐尔这幅画的草图,我们便可知道这些表情,笔触并不是最让他伤脑筋的,这部分他轻而易举便达成了.他一再努力想掌握的,是人物间的得当平衡,是使整个画面达到最和谐状态所需的得当关系.由左边角落的速写,可知他想让圣婴走开,再向后上方看着圣母,他试着将母亲的头部安于不同的位置,以呼应婴儿的动作.随之又决定把圣婴整个转过来,令祂往上瞧着圣母.接着又试另一画法,引进了小圣约翰,但是不让圣婴看她,却叫祂转头望向图外.然后再采用几种别的画法.最后,显然变得不耐烦了,把圣婴的头试过好几个位置.在他的速写里有好几页同样的素描,他反复研究如何能使这三个人居于最均衡的状态.若我们再看看他的成品,便会发现他毕竟达成目标了.画中每一部分,好像都占对了位子;拉斐尔经过艰苦工作所获得的姿态与和谐,似乎自然天成,得之毫不费力.然而叫圣母之美更美,叫婴儿之可爱更可爱的,就是此种和谐的作用.
看到一位艺术家这样奋力的求取得当的平衡,实在是件奇妙而感人的事.但如果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或那样改的话,他可能无以奉告,他并不遵循某一固定规则,而只是自有心得.某些时期,还真有一些艺术家或评论家,企图确立一些艺术法规.结果往往是这样的──拙劣的艺术家尝试运用这些法规,无一无所成而杰出的大师打破法规,反倒造就一种前人所未思及的新和谐.英国画家蓝诺兹(Sir Joshua Reynolds 1723-1792)正在皇家学院对学生解释,不该把蓝色画在前景,而应尽在远处的背景,地平线上渐渐消隐的山丘上.此时他的对手盖兹波勒(Thomas Gainsborough 1727-1788),却想要证明这种学院法规大部分是无聊的,便画了著名的<蓝色男孩>,男孩的蓝衣位在图书中央前景,凯旋式地突出于背景的暖咖啡色中.
要设定艺术规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无从预知艺术家希望达到什么效果.或许,他甚至于要来个尖锐刺耳的音符,才觉得"得当".正由于没有规则能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画或雕像才算得当,因此要用言辞精确地解释为何那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通常是做不到的事.但那并不表示每一件作品都一样好,也不代表不可以讨论有关人的鉴赏力的事情.这类的讨论要求我们观察图画,愈观察便愈注意到以前忽略之处.渐渐地,就能培养出数代艺术家用心臻至的那种和谐感受,这种感受越灵敏,便越能欣赏."每个人审美观不同,因此不须互相争辩."这话也许不错,但不要抹杀了另一件事实──我们可以培养更高度的鉴赏能力.这又是一个谁都能以日常生活经验来验证的问题.对不习惯喝茶的人而言,一种搀混法可能跟另一种的味道完全一样.然而他们若有闲暇,意愿与机会去探索个人风味,或许会成为真正的"行家",能够准确地挑出自己偏爱的品种和调混法;而后这方面的广博知识,定会被应用到其他需要精选细配的混合物上,因而更增加他们的生活乐趣.
大家公认,艺术鉴赏力要比食物或饮料的复杂多了.它不光是去发现各种微妙滋味芳香的问题,而是更严肃更庄重的事情.大师们为了杰作,都是全力以赴,受过苦难,流过血汗,当然有权力要求我们至少试着去了解他们所要表达的东西.
学习艺术是没有止境的,总有新东西要你去发掘.我们站在伟大的艺术品前,每次观感都会不同,好像活生生的人类般地不会竭尽,不可预测.它是个自有独特法则与奇异经验的动人世界.任何人都不该认为他懂得它的一切,因为确实没有人能懂得.更重要的是:欣赏艺术品时必须具备一颗新生的心,随时准备抓住任一暗示,与每一潜藏的和谐起共鸣;我们需要一颗不被堂皇字眼与老套言辞所搅杂的心.对艺术完全不懂的,当然比充内行的半调子好多了.假充内行是危险的,比方说,有些人从我这一章列举的简单论点中,知道了某些伟大艺术品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出美之特质,或正确的素描技巧;但他们竟为这点知识骄傲,以至于假装成只喜欢那些不美也画得不正确的作品.他们常恐惧著如果自己承认喜欢极为甜美或动人的作品,就会被视为不学无识之辈.其结果是,他们会成为俗不可耐的人,不能由艺术得到任何乐趣,而把他们实际上厌恶的一切东西称为"非常有趣".我恨为任何此类的误解负责,我宁可别人不相信我的话,也不愿他们不经过批判就全盘接受我的观点.
下面各章,我将讨论艺术史,亦即建筑,图画,雕像的历史.我想,知道它们的历史,多少可帮助我们了解艺术家为何要以特殊方式创作,为何要造成某种特定效果.最重要的,它是个磨锐观察艺术品特性眼力的好法子,可以增强辨别微妙差异的能力.唯一的学习秘诀,即是就艺术本身去鉴赏艺术.但不管什么方法,都免不了危险.我们常会看到一些人拿着展览目录,穿梭于美术馆,每停在一幅画前,便急着寻觅号码,用手指对读手中的册子,一找出标题或人名就继续往前走.他们还不如留在家里算了!因为他们根本不是来看画的,只是在查阅目录而已.这是一种心灵上的电流短路,根本和欣赏画扯不上关系.
懂得一点艺术史的人,有时也会掉入同样的陷阱.当他们看到一件艺术品时,并不停下来仔细瞧瞧,而宁可在记忆里寻找那些专用名词.他们听过林布兰特以其Chiarosuro──代表明暗法的意大利术语──著称,因此当他们看见一幅林布兰特作品时,便自作聪明地点着头,一面呢喃:"奇妙的Ohiarosuro!"一面踱到下一张画前.我要坦白声明半调子与装腔作势的危险性,因为我们都禁不起这种诱惑,而像我写的这么一本书,可能更增加其诱惑力.我高兴助人开开眼界,但不希望大家因此而漫言无忌.自以为聪明的谈论艺术并不困难,因为在这许多不同的背景下使用的这些批评字眼早就失去了它的精确性而变得浮滥了.而用清新的眼光来观赏图画,或在其中从事探险之旅,则是相当困难但有报偿的工作,谁都不知道会从这番艺术之旅里,带些什么东西回家. | 0.898284 | 281.935484 | 0.008017 | 0 | 569 | 1,984 | 1,053.6 | 4.132813 | 0.129748 | 0.006348 | 1,680,200,007,458 | 文学_情感 |
中新网北京10月13日电 (记者 应妮)著名作家兰晓龙最新长篇小说"冬与狮"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讲述"钢七连"在朝鲜战争长津湖战役的作战故事.
伍千里,伍万里,梅生,谈子为,雷公,余从戎,平河......"冬与狮"以人物群像,展现了长津湖战役的残酷和伟大,演绎出生死系之的兄弟情,战友情,家国情,以此致敬最可爱的人.
"冬与狮"故事的主要背景是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场的长津湖一战.1950年秋冬之交,第七穿插连所在的第九兵团原本驻扎在华东地区,被紧急征召开赴朝鲜长津湖战场.因为白天有美军不间断的空军侦查,为避免暴露,第九兵团战士在将近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中,昼伏夜行三周,隐蔽接敌,完成对美军的分割包围.十万志愿军战士发起总攻之前,美军毫无觉察......最终,我志愿军靠着伟大的牺牲精神,战争智慧战胜了美军王牌部队陆战一师.
"冬与狮"就通过对第七穿插连的描写,带领读者感受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战士的伟大与不屈.
小说中,七连长伍千里是民族脊梁式的人物,既有英雄的胆识,指挥若定的智慧,也有动人的担当.他和大哥打仗,是为了弟弟一辈可以不用打仗.七连指导员梅生对妻子,女儿有着深深的眷恋,他可能是七连里最渴望"回家"的人,所以在七连打到五分之一都不剩的时候,指导员也会怒吼"我们只想带着打烂了的船回家!每一个!每一条!"然而,在最危难的时候,他也会用自己心爱的脚踏车拖着炸药冲进硝烟中.
"狮子是不属于冬天的,但冬天的狮子依然是狮子."七连的这群战士,就是以肉身守护国门的狮子.在长津湖战场,他们靠着"三八大盖"抗击着美军的飞机坦克,以薄薄的棉服对抗着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快冻死了,可还在追击"......这样的战争需要明白,这样的牺牲需要证明,而"冬与狮"就是这样的"明白"与"证明". | 0.851604 | 124.666667 | 0 | 0 | 207 | 211 | 989.2 | 4.082031 | 0.175134 | 0 | 1,680,200,007,476 | 文学_情感 |
最近看完了<<从暹罗到泰国:失落的土地与被操弄的历史>>,这本书主要是在探讨和解析泰国人近代的国族认同和领土认知,如何受到各时代政府的政治目的所影响,是一本关于身份政治的书.就如同我们在历史课本中所读到的,泰国是近现代唯一没有被西方(英法两国)所殖民的国家.但虽然如此,泰国人也依然(认为)他们曾经被迫割让了许多领土给西方的殖民地(主要是现在的老挝和柬埔寨部分区域).
作者在这本书中,最主要的探讨议题就是:"政府如何透过建构官方历史,借此利用人民对失土的愤怒,去凝聚和动员国民支持国家."他认为泰国近现代的政府会透过"选定创痛"(即选取具有伤害国家领土或人民感情代表性的历史事件)的方式,重新加以诠释,甚至为了政治目的改写过去的历史和领土疆界,借此凝聚国民对抗外侮(当时主要是法国人).
在历史部分,像是法国和暹罗在拉玛四世的时候曾经也和中国一样,签订了放弃治外法权和协定关税的不平等条约.在皇室还拥有实际统治权力的时候,会宣传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多亏了签订不平等条约,泰国才能维持领土的完整,没有像印度支那(越南,老挝与柬埔寨)和缅甸一样,受到外国所殖民,借此维持皇室的威严和形象.但换成军政府上台之后,则将签订不平等条约视为是严重的国耻,作为凝聚国家认同和动员国民的重要事件.而泰国和柬埔寨在近几十年来的争议领土,现在已经列为世界遗产之一的柏威夏寺,也是个很好的例子.直到近年作为泰国重要的领土象征之一前,都是个无人闻问的边疆陈旧古迹.是直到被视为是泰国失土的代表之后,他的重要性才大为提升.
领土疆界部分也很值得一提,在近代以前,东南亚各国之间,并无和现代一样固定的领土疆域概念,人们可以自由的往来各国(或者说政治势力)的势力范围间,因此官方所划分和宣传的疆界,事实上很可能和过去的实际状况不符,可见地图也是相当具有象征意义的政治宣传工具(像对岸最近有个偶像剧的地图出了问题,他们的官方和民众就爆炸了).
并且,虽然我们现在会认为泰国是宗教宽容的国家,但他们也曾经在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凝聚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将信奉佛教作为认同泰国的要件之一),迫害过国内的天主教徒(认为他们信奉外来思想,可能会成为外国间谍).泰国的邻国缅甸,至今也仍然将宗教作为政治势力动员的一环.从中可见宗教和政治之间,时常存在有密不可分的关连.
个人认为看完这本书后,除了对泰国近代历史和国族宣传机器有更深的了解和体认之外.还有会看到一些平常比较不会看到的他国历史观点.泰国在二次大战的时候,为了恢复古泰王国的荣耀及取回被法国殖民的部分印度支那领土,所以选择和日本联手,认同"泛亚主义"(也就是我们在历史课本上会读到的大东亚共荣圈).当时的泰国军人总理銮披汶在宣传的时候,会认为中国反抗日本的势力,是西方帝国主义的傀儡,只有接受日本的泛亚主义,亚洲民族才有崛起的机会.而这当然和我们认知的近代史和世界史相当不同.
最后,作者所提出的选定创痛也可以用来思考当前台湾政治,各政党会希望借由哪些历史事件来动员人民支持他们.像是可以看出国民党的历史选定创痛概念是"日本殖民","慰安妇"和"南京大屠杀"等等.而民进党则重视"二二八事件".这背后都和政党的意识形态与身份认同,及他们想要达成的政治动员效果,有着十分深刻的关联,值得深思和探究.
看完这本书后,会深深认知由失去领土所激起的国耻论,对于政治人物来说确实是很好用的统治,动员和凝聚认同的工具,不过政治人物也会随他们的利益来决定,什么是失土,什么不是失土.什么失土必须讨回,一个都不能少,因为它有重要的政治象征利益.对什么失土要放弃,装死,假装从来没有拥有过,因为讨回它可能不符国家利益或会得罪邻国,即使那个区域过去有很长时间也在这个国家的势力范围内也一样.
鲸豚爱好者,喜欢泰国旅游,泰剧和泰国综艺与文化,以及鬼片和惊悚小说~是三津田信三的大粉丝.
找不到繁体版本的大封面真的很可惜,那个铁看起来真的一点都不美. 虽然这本也是图画书,不过这本比较不像是给孩子看的,里面的文字比较像是经历过人生一些挫折或失败,并且从迷惘之中走出以后才会有的体悟 | 0.907692 | 169 | 0 | 0 | 304 | 459 | 1,064.2 | 4.242188 | 0.10355 | 0 | 1,680,200,007,584 | 文学_情感 |
卞国强,1958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苏镇江.就职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协会员,毕业于中国画研究院研究班.近40年的艺术创作实践,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忠实于自然和生活的感受,努力探索个人的表现方法,逐步形成个人的风格,画风质朴,宁静,淡雅,在表现技法上吸收传统中国画的用笔用墨又吸收西洋画中构成,透视及肌理的表现,意在传统山水画与西洋风景画之间找到一条新路.
近20年来,卞国强重点创作了一大批表现北京胡同,四合院,园林古建和生活在北京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的作品,记录了这个历史古都社会和城市的变迁.
秋日斜阳洒落在挂满枝蔓的院墙上,一支干枣枝不安分的探出院外,勾起一缕思家的心绪,闻一多有句诗:"家乡是个贼,能偷走你的心".每当见到这些老房子,常常把我带回到那如梦的童年,那曾住过满载着亲情的温馨小院,那生活在另一座城市的亲人们....
白太阳,干树枝,枯黄草,残房瓦,往事悠悠,斑驳墙,老朱门,新门牌,岁月如流.
北京的胡同,宁静,典雅,给人以亲切温馨祥和的感觉,您散步在胡同深处,不时穿来许缓悠长的叫卖声,使您听来那么富有生活的韵致,蓝天里不时传来一声声鸽哨声,给胡同带来了生机.
北京的雪景,也是我不厌其烦反复画的题材,雪能带给我好的心情,被雪净化了的尘世银灰一片,古老的东方建筑,在雪中更完美的体现出它的神韵.
不知为什么月儿总会出现在我的画面上,满月,朦胧月,皓月,寒月,弯弯月它总能调动我的情愫,把画带入诗的境界,我也总爱在月光下慢步,让白日浮躁的心平静下来,进入唯美的幻境,月光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把树的投影赋予生命,它们有的如洒满一地的银片,斑斑驳驳,有的又如长袖飞舞的神女,婀娜跳跃,它们打破了老墙单调的造型.使我在画胡同时找到了美的因素,丰富了线的表现力.
卞国强水墨画太漂亮了,全画保持在层次丰富的灰调子中,中灰浅灰是塑造者的"天堂",卞国强有天赋,能够在灰调子中变化无穷,伸展自如.
许多学黄宾虹的画家大概受到画册的影响,一味往黑里画,直至黑不透气.其实原作并非如此,宾虹先生在中灰深灰中游荡,很少用焦墨.
什么是中国画的笔墨,各家解释不同,依我之见是画家对墨色的感觉天赋:对深浅层次,水墨交融,节奏,气韵,有着超越常人的痴迷,灵气与敏感,这是国画感人的核心.有色就有形,用笔只是手段之一,指画,泼墨都无笔,不照样感人吗!
卞国强的灰调子极其丰富,他在浅灰中积墨,一遍复一遍,层层叠加,由此色浅不薄,色淡厚重.他在深深浅浅的灰色交替中将胡同逐渐推向远方,追寻逝去的历史,追忆失去的宁静,洁净,质朴,纯情,其中满载着.画家的思念与丝丝哀愁.他描绘的胡同经常是空荡荡的,无车,无人,无猫,无狗,像个"废墟",它寓意着这是座被遗弃了的天堂,画作只是一场梦.
卞国强的情感很细腻,在作品中常画纷纷扬扬的雪花,或挂满墙头的小花,精致周到,含蓄又丰富.他在用色上成功地与墨色相融,经常使灰墨呈现出色感,产生色墨之间的补色对比.
画胡同有很大局限性,建筑不利于施展水墨洇染.中国画只有界画楼台的传统,没有写意建筑的传统,由此,所有的塑造技法需要自己摸索创造.他一点一点地将写意笔墨融入建筑中,既在艺术上有所收获,又在绘画市场上竖起自己的"品牌". | 0.877246 | 102.769231 | 0 | 0 | 182 | 392 | 948.5 | 4.160156 | 0.145958 | 0 | 1,680,200,007,990 | 文学_情感 |
中新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 应妮)"鲁迅手稿全集"(以下简称"全集")新书首发式28日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全套78册,共计3.2万余页手稿的精印出版,充分体现了"全,精,真,新"的特点.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全集"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专家委员会主任饶权介绍了该书编辑出版情况.
一是"全",即收录内容更全面.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手稿学研究成果和理念,"全集"在手稿范围界定方面较过去有较大延伸,除鲁迅创作,辑录,翻译的作品手稿外,还将其课堂笔记,古籍抄本,手写账册,单据,以及有修改手迹的校样稿等多种类型资料纳入收录范围,力求应收尽收,同时首次对文物出版社版"鲁迅手稿全集"原拟后续编辑的译稿编进行了编辑整理,尽可能从鲁迅研究,学习,创作及生活起居等多个维度,完整立体呈现其人文风骨.成稿共收录鲁迅手稿影像3.2万余页,较已出版的手稿增加近1.5万页,囊括了迄今所能搜集并确认的全部鲁迅手稿,其中不少资料系初次面世,可称搜罗齐备,具有突破性意义.
二是"精",即编纂方式更科学.在对海内外现存鲁迅手稿与墨迹进行全面征集,整理,影印的基础上,专家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就"全集"各编分类,定名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论证,经反复讨论并征求各方意见,将"全集"分为"文稿编""译稿编""书信编""日记编""辑校古籍编""辑校金石编""杂编"等七编.所收录的每一件手稿都由编校人员细致地加以鉴定,考证和审核,不仅提供了每一件手稿的名称,时间,数量,尺寸,收藏者等信息,还就相关问题详加备注,力求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更为准确,专业的资料与信息.
除"凡例"外,"全集"各编又分别附编纂说明,既统一规范,又相互照应,从而使全书体例更趋完善.同时还专门组织编制了各编篇目索引,"书信编"收信人姓名及日期索引,以及与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的差异篇目对照索引等,方便读者查检使用.
三是"真",即印制更呈现原貌.为更好展现鲁迅手写活动原貌,"全集"力争每件手稿都采用原件高清扫描,按照原稿彩色影印,原大收录排印,不作修版描润,装订形式采用可将书页完全展开的锁线胶装,力求为读者提供最为舒适的阅读体验,使读者在阅读鲁迅作品的同时,还可欣赏先生精妙的书法艺术.
四是"新",即出版形式更新颖.在编印一部能够反映现代精装精印水平新版"全集"的同时,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编制了一套高质量的鲁迅手稿数据库,以更好满足广大研究者和读者随时便捷获取,利用鲁迅手稿资料的需求.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鲁迅手稿全集"编辑委员会主任胡和平为"鲁迅手稿全集"揭幕.
鲁迅手稿存藏机构代表国家图书馆,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广州鲁迅纪念馆,以及鲁迅家属现场获赠全套"鲁迅手稿全集".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手稿是鲁迅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社会各界对鲁迅手稿的整理出版一直寄予很高期望,有识之士和相关机构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改革开放以来,鲁迅研究和新文学研究逐步深入,鲁迅手稿征集,整理工作不断有新发现,学术界迫切希望能够更加充分利用鲁迅手稿开展研究.
为回应各界期待,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文物局,提出重新编辑出版"鲁迅手稿全集",经中宣部同意于2017年6月正式启动.项目由国家图书馆牵头,联合各鲁迅手稿主要收藏机构共同实施.历时四载,编委会最终完成新版"全集"全套78册,共计3.2万余页手稿的精印出版,实现了"收录内容更全面,编纂方式更科学,印制效果更精美,出版形式更新颖"的编辑出版工作目标.(完) | 0.865085 | 134.090909 | 0.0191 | 0 | 282 | 384 | 1,127.4 | 4.3125 | 0.159322 | 0.004988 | 1,680,200,008,265 | 文学_情感 |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语录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荀子( 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在今河北省南部)人,儒家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他曾游学齐国,做过三次祭酒(年高德劭的教育界领袖),后来又在楚国做兰陵令,并在兰陵终老.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他提倡性恶论,认为人性是恶的,需要经过后天不断学习才能由恶变善,因此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荀子"共三十二篇,基本上是荀子所作,也有部分可能是由他的弟子记录而成.荀子的散文长于论辩,剖析事理非常透辟,谨严绵密,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亦丰富多彩,善用比喻,多排偶句,是很成熟的哲理散文了.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1月1日之每日名言)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
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不苟篇第三[编辑]
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
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非十二子篇第六[编辑]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儒效篇第八[编辑]
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人,力不如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正论篇第十八[编辑]
凡刑人之本,禁暴除恶,且惩其未也.
君子篇第二十四[编辑]
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德虽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论罪也.
解释:一个人有了罪而父,母,妻三族都被诛灭,那么即使这个人的某个亲属的道德品行像舜一样高尚,也不免受到同样的刑罚,这是按照亲属关系来判罪(的弊端).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资治通鉴卷第六秦纪一[编辑]
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
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露袒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滑然有离德者也.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以卵投石,以指桡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故仁人之兵,上下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且仁人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用千里之国则将有四海之听,必将聪明警戒,和傅而一.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圜居而方止,则若磐石然,触之者角摧而退耳.且夫暴国之君,将谁与至哉?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彼反顾其上则若灼黥,若仇雠;人之情,虽桀,跖,岂有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是犹使人之子孙自贼其父母也.彼必将来告,夫又何可诈也!故仁人用,国日明,诸侯先顺者安,后顺者危,敌之者削,反之者亡."诗"曰︰'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此之谓也. | 0.824572 | 43.052632 | 0 | 0 | 466 | 557 | 1,295.7 | 4.070313 | 0.190709 | 0 | 1,680,200,009,252 | 文学_情感 |
如果用"二十四诗品"中的一首来形容程墨的艺术,我选择"沉着".
这虽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其中的美学意境也涵盖书画的品格."沉着"的意境有怎样的特征?我们透过程墨的艺术可以看到,那是一种经过锤炼又不拘于风格的纯然,仿佛独步萧瑟后,置身于开阔的境地之中.这种表达背后不是冷也不是重,而是对情感体会细腻,感悟深刻,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经历 - - 感情受到伤害又治愈,再重新燃起,我们就能读懂他作品中那份稳健的热忱和幽静的宽厚.
席勒说:"如果我们把感性规定的状态称为自然状态,把理性规定的状态称为逻辑的状态和道德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必须把这种实在的和主动的可规定性的状态称为审美状态."在程墨的艺术创作中,我看到了审美状态下的冲动,这在如此年轻的艺术家中是如此少见.
程墨自己说:"尝试放下曾经笔墨之娴熟华丽而程式化的技法,从而更真诚,安静的去观察,探寻人或物反馈给我的微妙的触动感,我努力用画面去抓住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真诚,坦然,勇敢的面对自己的感受,这或许就是我想寻求的最真实的美!"
艺术家最可贵的品质就在于内观外察,对外界的敏感捕捉转化为深层的自我意识,这样涌现出的表达才是灵性的艺术.程墨艺术中,席勒所论述的"实在的状态"就是他对外界敏锐的感知能力,而"主动的可规定性的状态"就是他对内心的反思能力,在这两种状态的叠加作用下,成就了他笔下自如沉着的艺术作品.
程墨的艺术作品中是有时间性内涵的.在康德看来,艺术作品的时间性内涵具体体现在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和典范性上.程墨艺术作品的独创性来源于他的感性,而他的典范性来源于他的求真.我们在他艺术作品的娴熟中经验到了时间的序列,但是被那种既不刻意又不放任的真诚打动,跳脱出了因果的逻辑.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是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心灵原型.如果艺术家的意识是漂浮的冰山,那么人类的心灵原型就是托起这座冰山的无际海洋.程墨的画品是他人品的冰山一角,前文所说的"他作品中那份稳健的热忱和幽静的宽厚"正是坚固的建立在他为人的热忱和宽厚之上.
中国古代文人常把人的画品,文品与人品联系起来,程墨的艺术,思想和他的修养是相称相宜的,赏其画,悦其宁静;思其文,知其淡泊;友其人,感其真诚.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福强路深圳文化创意园D馆三楼76-78房 联系人:馆长朱卫华,执行馆长周殿武,创始人朱运德博士 电话:13923855958 传真:0755-89801123 邮箱: | 0.894386 | 116.777778 | 0.017274 | 0 | 178 | 220 | 1,007.5 | 4.171875 | 0.137012 | 0.018293 | 1,680,200,009,263 | 文学_情感 |
传承艺术之大美:画家胡绍鹏作品赏析(3)
[摘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刻他常常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他感受到大师们所给他的启示就是师法自然大自然蕴藏着无数的艺术宝藏.等待着他去发现和开拓
在夜深人静的时刻他常常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他感受到大师们所给他的启示就是师法自然大自然蕴藏着无数的艺术宝藏.等待着他去发现和开拓目前他准备用7年或十年的时间强化文思的修养在更高的境界上去实现他的自我,用更高格调去塑选真善美,用自己的艺术储备迎接没有终点的挑战.
这是我出的第一本画册,它一旦完成就会走出我的视野.带着我对美术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深情眷恋和你交流.和你倾诉.在这里.我深深地感谢所有给过我帮助.鼓励的导师朋友,同仁和出版社的编辑并将此书献给我仙逝的母亲.
胡先生名绍字鹏.号大鹏艺徒.1958年出生于北京十一岁受王叔晖指导开始学习绘画刻苦钻研,坚韧持久.二十九年如一日并进行学术研究和大胆创新.在漫长的艺术生活中.胡先生受中国画山水,人物,花鸟专业严格训练熟练地掌握了中国画艺术规律.并用多年时间研究了古今中外美术史中国画发展史及20世纪中国画发展方向创作.用五年的时间逮游山川大地,每到一地了解民间风俗及山海变化写生昼稿积累创作资料.翻开艺术发展史,凡是有成熟有贡献的艺术家们无一不是在攀登艺术高峰的征途上从前人尚未踏遏的荆棘丛林和崎岖岩石间闯出一条新蹈.最后取得辉煌成果于史册.
胡先生正是这么一位画家为了真切地表现出自然界的精神状态他不辞在风雪中或是炎日之下对着山川认真地勾稿.或在深山云雾里对着峰峦流水.树木变化作缜密的观察他创作的作品多焉他极其熟悉的生活在近三十年艺术生涯中勤奋耕耘,勇于独创.自辟蹊径.胡先生梅,虎画的好但是山水画得更好每幅作品都是经过他独匠构思和经营他懂得艺术创造规律,不畏艰辛反复探索,钟铸自己的艺术语言:他挚诚地向前辈大师学习但不盲目崇拜不做别人的奴隶他的作品很自信地在寻找自我.他的画很有气势,既有整体效果,又有笔墨情趣和点面交织的力和美很有厚度闯出一条用生活反映艺术道路种种勇气和献身精神诚属难能可贵.胡先生他是用画笔开凿一条感情的小河,让情感思绪在迪条河床上自由流淌因为他太爱这里的土地了.
胡先生的绘画作品,不但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和赞赏,就连海外人士也被吸引感染.他没什么鹭人超群的技巧,他能以绘画语言真实地反映生活使人感到自然界美及爱恋情感.作品散发着浓郁芬香的生活气息,让人获得艺术美的享受.因为没有生活的艺术只是徒有躯壳般的一种表现形式没任何艺术内涵,胡先生艺术成功之路就在于他的作品里用最强烈的热情生活角度更深刻更全面,更彻底反映人们生活的本质,使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能了解生活陶冶中体味到作者深刻的意境,他笔下的千岩万壑,层峦叠嶂,云海变幻之奇瀑布飞流之美那种雄浑秀逸博大深邃的风格是画中难得的精辟.
最后,我敬祝胡先生这次展览获得圆满成功!
画家胡绍鹏,年届不惑.幼耽绘画,始得名家指点,即则转益多师,问学京华诸家,原有山川大地学古人而归于造化.图实境而思得心源,敏求深思,锐意进取,画不囿于一科而人物山水花木兼工,法不限于工笔而写意泼彩并善,又能于前人忽略出致力,在中外相通处用心,故虽面貌多般,而率饶新意则.其人物神态宛然,山水意幽境美,花木生趣盎然,均堪雅赏.兹后倘能集中精力,拾短用长,前途正未可量也.勉之哉.庚辰清和月晴薛永年题.
黄宾虹曾说:"画品品高,根于人品,观乎人品,画亦可知."在胡绍鹏艺术生涯中他能从理性的高度来看待艺术和人生,1980年入山西写生顿觉眼界大开,得山水之真情性,遂认定唯以自然为稿才能摆脱陈规陋习,立自我风格,树自己语言.他从11岁学画,历传统到现在水墨画,其间经历了长期的艺术探索过程,它标志着工笔与意笔,水墨与西画,传统审美观点的变发.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价值,人们在欣赏他创造的每一幅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作者的品格和修养,被画面中的艺术语言深深感染.
1995年我看到几幅胡绍鹏山水画,被他的作品可贵打动,通过谈话才知道一个青年艺术家他有很深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实践基础,为提高自己,他在自然界中深入探索,发掘,这正是一个画家的追求. | 0.923526 | 155.727273 | 0.046948 | 0 | 323 | 500 | 1,346.5 | 4.050781 | 0.098657 | 0.069505 | 1,680,200,009,315 | 文学_情感 |
鲁本斯"安迪克与史东尼斯"(佳士得供图)
这半年因为过往的累积和一些机缘巧合,我开始对西洋古典艺术产生兴趣,这自然也反映在我的收藏计划里.如同过往的收藏全都来自于阅读,因为不了解而阅读,阅读造就了收藏,收藏又造成了继续阅读,这似乎是我二十年来收藏的一种轮回与愉快的宿命.
每回发现自己的收藏有调整与变化时,都会忍不住与自己对话:你的收藏是否有足够的理性思维支持发展?是否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对于这些问题我当然有千百个理由来回应,只是在自问自答的过程里,我发现了一件事情,收藏在很多时候是一种自圆其说的过程.自圆其说未必是强词夺理,但多少总带着一点为自己的变化而提供的说词,安慰自己的欲望而做的一些解释.人心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以思想来面对世界并给予互动.只是如果你不去逼问自己变化的原因,不以理性逻辑去对照和协调,变化可能会造成思维的跳跃,最终散成一片如乱麻般无法整理,失去变化可能给予自己的养分和灵感.只有经过不停地自我质问,才可以在混乱的局面里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来编织成一种适合自己的逻辑,并且找出自己因为变化而成长的足迹.
找到足以说服自己的逻辑,里面常常潜藏着自己心底未表露的潜能.例如这段时间我对于西方古典艺术特别有感,经过对自己童年与少年时期关于远古神话的想象进行推敲和追溯,我发现这时期的人想像力最丰富.因为没有太多世故逻辑的牵绊,心中所架构的天马行空的世界都是由故事书里的文字或图片所激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有凭有据的证实逻辑有了要求,这也让自己的想像力增添了限制的界线.所以我们开始文艺化,极简化,拘谨化,开始满足成人该有的深刻,加上时代审美的趋势,终于让自己与大众共同做出了一个符合时尚审美的姿态,于是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自由与不俗气.这也是我步入中年后,通过自己收藏上的变化,开始意识到也许是到了摆脱这些世俗约定牵制的时候了;这与表现自己独具慧眼的动机不同,也不是继续未完的愤青遗愿,是真的想透过艺术收藏来对照自己生命对于知性与感性的容量,艺术收藏是一个出口也是一种解放.
我们很可能被整个艺术圈里的耳语所绑架,在不知不觉中被大众审美的认同价值所约束.对此,直到近些年才隐约有所体会:收藏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怎么看你?这个我曾经思考并困惑的事,其实很多人早已经历过也思考过,这是多么珍贵的经验啊!透过前人的收藏经验,我慢慢接触到西方古典艺术.这个经历让步入中年的我仍能像个新生儿一样去学习,去体会.对于西方古典艺术的收藏,特别是关于故事性强的绘画和雕塑,前人已经有了许多的推敲,分类和论述,这些资料重新开启了自己的想像世界.
作品里,前人藏上已经有了许多的推敲和分类,论述,特别是关于故事性叙述,文学描述的绘画与雕塑,还真的大大的重新开启了自己想像世界的对照.
近期有许多机会去阅读,回想十多年前看到鲁本斯画作时的心情和反应,这时的重遇就有了不一样的感想与想象.当我翻箱倒柜翻阅那些杂乱无章的艺术书时,才发现这方面的书籍我曾经收藏了不少,都是在美术馆旅游时有感而发后买下的.看到这些书,当时自己看展览的心情又回来了,将那时候自己的感想与现在已有收藏两相对照,我发现新的变化足可以弥补真实与过往的距离.
李自健 1954年生于湖南省邵阳市,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赴美深造,中国旅美著名油画家美国油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现定居美国洛杉矶. 近四十年的艺术生涯中, | 0.924382 | 176.875 | 0 | 0 | 384 | 273 | 1,016.9 | 4.042969 | 0.097527 | 0 | 1,680,200,009,395 | 文学_情感 |
新手开始自媒体写作时,刚开始总是热血沸腾,费尽各种心力,洋洋洒洒的一篇大作出炉;
结果在平台一发,平台的推荐量,阅读量,粉丝关注量少得可怜;
再写几篇,始终不见起色,于是顿失信心;开始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产生怀疑,找各种客观因素给自己台阶下,慢慢内心就会对写作就会产生抗拒;
接着就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灵感写作;
当看到另外一个大V的成长史后,脑门一热,又下定决心开始写作;
但没多久又陷入了之前的恶性循环状态.
经过几轮这么的折腾后,就很难再有继续写作的冲动了,叹息自己没有写作的天分.
我相信这是很多写作者刚开始写作时经历的几轮折腾,包括我自己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人的内心存在一种急速解决问题,快速达成目标的诉求,如同看到糖果的小孩子就想立即把糖果送到嘴里.这是人在面对诱惑,或者成功学刺激的时候,最容易产生的内心冲动.
但是真实的世界却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不是以我们内心诉求为转移.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舒适区.
舒适区(Comfort 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如果人们的行为一旦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
例如,习惯了右手刷牙的人,让他用左手刷牙,他会很不舒服.如果他是使用右手写字的人,请他用左手写字,他也会不适应.也就是说,在他的心理舒适区内,他只能使用右手刷牙,右手写字.
这场疫情使得我们绝大部分的人在家"闭关"了半个多月了,世界的突然安静,大部分的工作,社交全部暂停,一下子打破了我们的舒适区,很多企业和个人陷入了焦虑.
同样也给我了一个机会去深度思考写作中遇到的各种焦虑:
1. 写作不能持续坚持,每次都是雄心勃勃的制定写作计划和目标,坚持不到一周就偃旗息鼓?
2. 写作停留在自嗨,不能根据读者的需求去适应读者?(读者思维)
3. 比一直在陆陆续续的写,但是写作能力始终没有突破?(刻意练习和结构化套路总结)
(本篇重点剖析第一个问题)
这就是涉及到大脑的思维结构,我们大脑的每次决策都是需要消耗巨大的脑能量和意志力.
英国剑桥大学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类脑部消耗的能量十分惊人:脑部约占体重2%,却消耗了全身20%的能量.
而我们的意志力,决策力来源于大脑的灰质.而受限于大脑器官,每个人的人意志力从物理结构上来说都是差不多.
但为什么有些人,可以立马进入长期的专注比如宗教分子,军人的意志力犹如铁打的一样.
第一原因是,是我们脑能量和意志力在使用前已经被大量消耗了.
在文章开头描述的心理过程中,刚开始我们的意志力都是满满,当遇到困难,挫折时,意志力就会被消耗在自我的心理斗争上,对抗压力,焦虑上,对自我能力的怀疑甚至否定上.当一段时间后,我们就没有意志力去将这件事情持续下去.
第二个最关键的原因,意志力来源于脑灰质,而习惯来源于基底核.想要赢得长期战争,我们得依靠基底核.
举例,刚开始学车时起作用的是大脑灰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意志力,这是脱离舒适区,挑战自我的过程,同时还要对抗教练的吼叫,紧张的心情也会大量消耗能量.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
当你学会开车后,开车已经变成大脑和身体的习惯性动作,这个时候是大脑基底核在起作用,大脑基核的运作消耗的能量和意志力就很少,就像饿了吃饭,起床刷牙一样,操作起来就简单.
理清楚了大脑的工作原理后,那么我们如何建立写作的习惯呢.
把写作之于你的意义具体化,视觉化,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写作对你的价值,记录下来,反复看,渗透到你的身体每一部分.
当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当你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是你写作的初心,是你写作的能量加油站:
这个方法,我看到很多作者分享过,刚开始没有引起我的兴趣.直到我在写作之路上经历了很多反复后,一天夜里这个方法涌进我的大脑,于是我深度思考并记录了一下写作对于我自己的意义.
1. 写作,帮我梳理出自己内心的世界和大脑不断涌现的各种想法,"攘外必先安内",帮我更聚焦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应该要做的事情.我的大脑是属于爱胡思乱想瞎琢磨的类型,平常我也是经常以一个观察者的视角来观察自己和世界,这是一位写作人先天的优势条件,不善加利用不但浪费反而让自己徒增烦恼;
2. 写作,能够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竞争力是不受任何外界影响,而且会随着时间的积累,阅历的增加,写作持久的累积,这项能力能够呈几何倍数的增加,这是世界上投资回报率最划算的一件事情;
3. 写作,能够让我更好的修行自己的内心.我一直坚定的认为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如杨绛说的:我曾经如何渴望生命的波澜壮阔,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却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曾经如此渴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这是我渴望的修行人生,写作是最能帮我实现这个目标的;
4. 写作,每次我写完的那一刻,内心如此淡定与平和.大脑与内心如同平静的湖面一样的美妙与温暖湿润;
5. 写作,让我有机会去记录生命的精彩与曲折,沉淀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意义.这是我们人生到最后所唯一能够剩下的,也是为什么很多伟大的企业家到最后都会选择回归教育,把他们一生的经验智慧分享给更多的年轻人,把生命的智慧传递下去,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到最后留存下来的就是这些文化,文明的成果;
6. 写作,让我有能力去观察自己的世界,也有能力去观察外面的世界,更多人的内心世界,这样才会更有能力去帮助到更多的人;认识人看清人,是我的短板.因为遇人不淑因为信任了错的人,我吃亏很多,碰撞的头破血流,内心胶割如麻.而内心的自卑或者自傲,或者自己的面子,而不敢或者没脸去倾诉给他人,只能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随着时间慢慢去接纳慢慢去消融.这个过程是如此的艰难和痛苦,很多人人生最大的跟头一般都是跟遇人不淑有关系.这是每个人都需要训练的能力,而写作能够帮我积累识人用人的能力,再有机会去帮其他人
7. 写作,能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自尊心,我有一件很牛逼的能力,能够让别人看得见,也能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与信任,满足一下自己内心小小的虚荣心(有点庸俗,哈哈)
8. 写作,能让我更有机会去深度接触到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或者叫做丰富人生的人物,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我记得台湾女作家李欣频说到,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是站在他们领域的最高峰,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珠峰"美景;与这些人的交流,就是在领略一段平常很难见到的不一样的风景;
9. 写作,让我形成规律的生活;我每天最重要开心的一件事情,就在坐在桌前享受写作的这个时间段;
10. 因为写作,倒逼着我去看更多的书籍,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养成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去记录大脑心得和闪光点;
11. 因为写作,我必须要摆放弃掉之前过多的娱乐和无效社交,让每一天生活更有质量,丰满,有回味;
12. 写作,会帮自己开创一个实现"睡后收入"的副业,这个收入会加速实现个人财富自由,财富自由了我才能做更多我想做的事情;
............(相较原文,稍作删减,核心基本没变,而且我还在不断去补充内容,让其渗透到身体的每一部分,这样这件事情就会变得跟吃饭,呼吸一样重要和习惯)
把写作这个动作训练成如同你开车一样熟练的动作.这样你每次做这个动作就不需要动脑子了,不需要消耗你的大脑容量,这样你才能把这件事情容易的坚持下去.
写作环境: 读书前先把自己准备好,各种工具(专用的钢笔,笔记本),安静的环境,干净的书桌,放松的心态包括做个眼睛保健操等等,一切准备就绪,等着固定的读书时间到来,然后再开始写作.就是这样每天坚持固定的时间,环境去做同一件事情.
写作时间:我写作最理想的时间是在晚上一般10:00-12:00,这个时候是我灵感最好的时候,这个时间我基本都是已经坐在桌前,开始写作准备;也有很多作家喜欢早上写作,一般5:00起床开始写作,一般2-3个小时大段时间持续写作;这个需要看每个人去根据自己的习惯去安排时间;
写作字数:对于初写者,可以先穷尽大脑灵感方式去写作(这是一种心灵写作模式,回头给大家分享读书笔记),可以大量积累文笔和灵感;文章一气呵成的少,到发表前还是需要进行大量结构调整,素材补充等等.记住: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极少天分作者和作品)
写作主题:一种是灵感式写作,一种是命题式写作;命题式刚开始可以尝试读书笔记型,影视评论,热点事件话题;(这是后续写作进阶的深入话题,大家可以慢慢积累)
这就是我最近复盘自己前期写作过程中的焦虑,及深刻剖析改进过程,希望对喜欢写作的网友一些借鉴. | 0.883655 | 70.48 | 0.000853 | 0 | 243 | 820 | 1,003 | 4.074219 | 0.143587 | 0 | 1,680,200,009,878 | 文学_情感 |
"写作7堂课":学会这3个写作技巧,让你成为"日更达人"
相信学写作的人,都有一个困扰,那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速度,为什么别人能够一天写几篇文章,写几千字,而自己做不到.
很多人就会猜测,难道是因为他们有天赋吗?难道是因为他们写作比较久了吗?其实不是的,这些从来都是个伪命题.在写作这条路上,比天赋和时间的长短更重要的是方法.
有个词叫"万变不离其宗,"很多技能和行业的底层逻辑都是相似的,这就是有些人跨行业也能够很快上手的原因.
写作也是如此,都说熟能生巧,当你熟练掌握了写作的规则和技巧,想要做到日更,其实并不难.
针对如何做到日更我们可以看秋叶大叔的"写作7堂课",顾名思义,这本书里面有7节关于写作的内容,从写作技巧 - 写作思维,帮助我们学会写作.
但是我今天主要讲如何做到日更,所以只给大家讲3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确定文章类型,列好写作框架,多积累素材.
写作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说简单是因为谁都可以写出一篇文章,说难是因为当你真正跨进这个行业,会发现写一篇好文章是真难.
其中明确文章类型是第一步,确定了你才能针对性的练习,都说人不能贪多,否则什么也学不好,写作业时如此.
秋叶大叔说文章的类型分为10种:
1, 日记体:这种写法比较随意,适合用自己的话记录自己今天的所思所想,里面有故事,有共情,有金句,这种文章按照自己的习惯写就好.
2, 清单体:这种常见于总结,把自己了解的某个方面的知识,梳理出来,总结成一篇文章,常见周报,月度报告,年末总结.
这种需要排列有序,但只要素材找好,写起来很比较简单.
3, 语录体:语录体是只言片语的文字,一般是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全部摘录下来,短句+一些话就成了一篇文章,不讲究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也是比较简单的写法.
4, 资讯体:适用简单的文字,一般是内容+自己的点评,内容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新闻,不要求字数,不要求有多少条.
5, 点评体:适用范围较广,影评,美食,游记,乐评都会用到,这种不需要太多的故事,只能用文字去描绘出对人类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上的吸引力.
写点评体有4个诀窍:
第一用通感笔法写.也就是写味觉要用视觉思维去写,听觉思维去写.
第二用名人做背书,不管是标题还是内容,用名人可以增强可信度,相对于普通人来说,大家更相信名人.
第三把一切平凡的东西都升华成生活态度,这种就是所谓的仪式感,比如同样是做饭,别人如何做的颜值高还营养,这就会让别人感兴趣.
第四拿好的与一般的做对比,告诉读者好在哪为什么好,这样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6 , 图片体:实用范围广,可以是漫画也可以是长图,也可以漫画和文字穿插.
但对作者本身要求高,需要会制作图,会写文章,这样才能吸引增强可读性.
7, 问答体:有两种,一种是把多个相关问答拼成一篇文章.
还有一种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拆解成一系列问题,越具体越有针对性,越能吸引读者.
8, 互动体:常见的问答式写作,作者提供问题,读者回答.
这种适用于有一定粉丝,与粉丝互动性强的作者.
9, 实用体:这种就是一篇文章让读者学习到了东西,有信息增量,要求作者对某个领域有较深的见解.
有3种写法:
第一从历史维度出发,由远而近,前因后果,展现的是对话题的深度思考.
第二是从某个学科出发,用各种分析框架深入探讨背后的因缘.
第三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纬度,去分析一件事背 后的观点和矛盾,常见于新闻媒体账号,都是这种写法.
10, 鸡汤体:这种是用一些贴近生活的素材来激发读者的情绪,从而引发共鸣,目前很受欢迎但也最容易被人诟病的写法.最具代表性的账号有洞见,十点读书.
这10种是目前常见的文章类型,在写文章时,先了解平台的调性确定写作类型,这不仅给自己精准的定位,还能让自己快速达到写作的目标.
写作的人都怕自己写不出来文章,因为写文章不仅是为了练习写作,也是为了持续更新自己的作品,增强自己的曝光量,吸引更多的粉丝.
写不出来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想办法写出来.
其实写出来不难,写也不难,写不出来很大的原因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养成列框架的习惯了.
秋叶在"写作7堂课"说:列框架是为了给自己设置一个注意力的描点,把自己要写的话题和灵感系统地归纳记录下来.
有了框架我们就可以把相关的素材和灵感都放进这个框架里.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写的时候已经有很多的东西了,你只需要使用恰当的句子和连接词,把内容连接起来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了.
比如说我们要写一篇流量文这个时候我们先知道流量文的组成:
好标题+蹭热点+小故事+议论+观点+金句.
从这个框架我们就知道如何开始了,这样一步一步找到我们需要的内容加以填充,按照写作的逻辑完成就可以成为一篇还不错的文章了.
在所有的写作里面,很容易造成自己文章不出彩和写不出来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素材.
即便到今天我们每天接触的人和事看的文章不在少处,但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没有合适素材甚至是没有素材.
这跟自己的习惯有关,但这个习惯是不好的,一定要想办法克服,长期写作的人都要积累一些素材也要掌握一些快速找到素材的技巧.
这些素材包括标题,故事(人物故事,热点故事)金句,这都是写作常要用到的.
接下来说几种积累素材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建立自己的素材库,不同类型的写作,需要的素材也不一样,只有建立素材库我们要用的时候才方便查阅.
第一养成随时思考和随时记录的习惯.
第二多看书,书里面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里面好的句子和描写手法,我们都可以多学习.
第三多看新闻掌握热点,多看爆文总结写法.
还有很多积累素材的方法,写作的初期,可以先找几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就可以,了解太多自己也用不过来.
所有的学习有输入没有输出都等于白学,就连写作也是如此.
学到的所有知识都要运用起来,写作坚持下来不易,做到日更更不容易,想要有质量的日更更不容易.
"写作7堂课"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坚持日更让你成为一个对生活更敏锐,更有感知力的人,你会发现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变得有滋有味,这比赚一点点钱有用得多,也是世界对我们的回馈,这才是写作的最大价值.
学习写作本身就是在提高自己,坚持日更能让自己成长的速度更快,但也要用对方法.
并不是盲目的写作都有效,确定写作类型,列好写作框架,积累素材,是写作最基本的方法,只有先做到这些,才能进行下一步.
从0 - 1难,但从1 - 2简单,只要前面的基础工作做到位,后面的工作也会变得简单. | 0.872679 | 44.728814 | 0.00076 | 0 | 94 | 657 | 1,116.7 | 4.28125 | 0.154604 | 0 | 1,680,200,010,381 | 文学_情感 |
季红真的萧红研究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她写作的"萧红传"就作为十月文艺出版社著名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 之一出版,影响甚广.进入新世纪以来,她用更丰富详实的历史细节与斑驳交响的时代回声不断完善研究成果,陆续修订了多个版本的"萧红全传",并编选"萧萧落红"一书,漫忆萧红一生的传奇经历与精神风貌.今年,适逢萧红诞辰110周年,季红真50余万字新著"萧红大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装发行,"呼兰河女儿"一生的坚强与挣扎更加鲜活.不断地占据新史料,不断地采纳新观点,季红真对萧红的持续性关注可谓"深耕".几十年间,反复阅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编写传记,开课传授,萧红研究贯穿了季红真漫长的学术生涯.萧红对于季红真而言绝不仅限于学术上的研究对象,而更像是她的一位素未谋面却早已融入生命的挚友.
2008年,季红真第一次来到小城呼兰,这是陪伴萧红一整个童年的故乡,也是萧红日后在无数个暗夜里心系的灯塔:
清晨的凛冽寒气激励着身心,积雪铺缀成斑驳的街景.行人微弯着身体低头缓行,色彩鲜艳的服装在冷色的背景中晃动成一片印象派的画面.......雪野中的风景是单调的,村落好像埋在积雪中,树木也颤抖成灰黑色的暗影,零星的行人像散落的点.未久,车就开过了宽阔的呼兰河大桥.(季红真"萧红故里")
季红真所感受到的这份"印象派"般的清冷,让人自然地想到"呼兰河传"的开头,小城昨日严冬的冷仿佛到今日也未曾改变: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萧红"呼兰河传")
其实,读这一类寻访旧迹的散文,不难于感知山河之"常",难的是于触摸世事之"变".时过境迁后到访呼兰,季红真对"风景"的发现与探索可见她的心迹:"崭新的萧红故居坐落在呼兰城的东南隅","喧闹的市声覆盖了大泥坑,也覆盖了萧红古旧悲凉的记忆";曾经香火旺盛的龙王庙,现在"只剩下一座结构谨严而破旧的大门";在哈尔滨,二萧同住的商市街25号有着诸多故事,如今已变成"一座不矮的楼房","当年冰冷狭小的耳房地面上,安放着高压电箱"......似乎曾经的诗性正在渐渐流失,萧红驻留处在今天"更像是情节简单但细节丰富的现代派小说".然而,季红真又另辟蹊径地从浮光骤变里再获世变缘常:虽然修缮后故居以整齐的花木代替了旧园中半野生的瓜果花菜,"后花园也许不再种植小黄瓜,大倭瓜,蝴蝶,蚂蚱和蜻蜓却会'年年仍旧',黎明的露珠会落在整齐的花树上,黄昏时的晚霞也会继续变化出各种形状的动物"......读罢这份在常与变之中的迷津往返,季红真对萧红精神世界的涉渡之深清晰可见.
如此心迹玲珑,可称"解人".面对萧红一生的种种谜团,季红真多年也的确在做"解人",她曾分别对萧红的家族背景,身世来历,文化信仰,知识谱系,修辞手法等诸方面详加论述,又从萧红与鲁迅关系,萧红与张爱玲对比,萧红作品的传播史及经典化等角度起笔,还原这个有"盖世之才华"(柳亚子语)女作家的点点滴滴.谈及为何选择萧红用力毕生,季红真认为学术研究的选择有时是非理性的.不过,非理性的心智认同总和理性的逻辑必然紧密相连.和同代人类似,季红真青年时代的"关键之书"也是"鲁迅全集",在鲁迅对"生死场"作的序中,"力透纸背"四个字令季红真印象深刻.上大学后,季红真借阅"生死场",想知道萧红如何得称"力透纸背"的评价.从此开始,她渐渐地明白了萧红为什么把人生苦难写得如此淋漓尽致.
这种"逻辑必然"还与地域性有关,季红真曾就读于吉林大学中文系,视吉林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据友人赵园回忆,同在北大读研时,季红真对朋友言必称吉大,可见认同深切.中年后获聘沈阳师大教授,又与东北结下不解之缘.季红真长期读萧红,写萧红,也跟长期在东北生活的体验不无关系.回溯动荡时期的东北社会状况显得艰难,当时的东北政治势力庞杂,在辛亥,五四,抗日等层累的历史环境中,传统族系与外来移民的复杂关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声场.萧红写的是东北,娓娓道来的风物抒情之外,也有掷地有声.她的书写是贯通现实的,并非孤立地写某一事件,而是将重大历史事件放在现代性兴起之后的东北近代史脉络中,一方面以大量的器物细节作为历史的标记,另一方面调动历史意识,艺术地还原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东北往事.萧红的左翼思想萌根于混乱的地缘政治,但未被政党意识形态的外在观念所干扰,她以"天籁之音"呈现出对现实的超越.在"萧红大传"中,季红真便着力于萧红植根历史的超越性方式,在尽可能真实的历史还原中,重点讲述她如何用审美经验反抗现代困境,以及个体生命如何在与时代政治的错动中,回应制度与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
历史撕裂了文化的缝隙,但文化史永远比观念史或政治史对人的制约更强劲.与其说萧红一生的地点转移与文学变化是主动为之,不如说是一种求生的挣扎.若想理解她的奔逃,无奈与奋斗,必须用非道德主义的眼光注视真正的历史语境.基于此,"萧红大传"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书写了萧红的"史前史",以破除她早期婚恋和家族历史的神秘性.通过对照曹革成等人的叙述,汪恩甲家族与萧红家族的关系得以明晰.乡绅家庭的成长环境与特殊婚约的约束,让萧红在家庭破裂中天然地易于接受新文化,尤其是左翼文化.季红真指出,萧红的"生死场"选择以崩坏的乡土作为生命故事的原点,表现了从失败变革到奋起抗争的完整过程,为断裂的历史留下了最初的遗照."萧红因此而成为民族历史的书写者,她的创作和其他作家的创作一起,成为全民抗战的先声,带有民族集体记忆的特殊意义."
传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的谱系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古典时代正史叙述的名篇佳作常被当成虚构文本解读,"左传""史记""汉书"中脍炙人口的作品往往并非毋庸置疑.季红真多年来的萧红传记创作,是在近代学术细分后的文学选择,虽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史论,但仍具备严肃的史识.在处理萧红人生中广受关注的婚恋关系时,季红真没有迎合大众趣味,不利用性别恶感制造"看点",以端正的态度解读萧红与萧军,端木蕻良之间的情感关系,综合各方史料,不只采信一家之言. - - 的确,那些充满噱头的传记叙事又怎能写出萧红命运中的悲剧感?她那广袤的悲哀与苍凉,是不容半点戏谑揣测的.而这种严肃的背负,大概也独属于萧红的解人.
学者四十年作50余万字"萧红大传"......从这里读懂一代才女[2021-06-08]
经典进课本为何一定要"整容?注意别把萧红的灵气删改掉了[2021-05-06] | 0.877671 | 226.166667 | 0 | 0 | 479 | 660 | 1,011.3 | 4.148438 | 0.148121 | 0 | 1,680,200,010,382 | 文学_情感 |
他是清皇室的贵裔,但他出生在家与国的苦难年代.他自幼受到传统严谨的礼教熏陶,个性内向好学,因而打下了深厚的学养基础.他的画风并无师承,全由拟悟古人法书名画以及书香诗文蕴育而成.
溥心畲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奕䜣之孙.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由于出身皇室,加上特殊的历史原因,溥心畲给世人的印象一直具有神秘色彩.关于他的身世,关于他的书画,关于他渡海前后的故事,都为世人所探究.
1896年,溥心畬出生在北京,光绪为其赐名说:"汝名儒,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八岁时溥心畬觐见慈禧太后,顺口说出五言诗祝寿,慈禧称之为"本朝神童".十岁时太后在万寿山考诗,面对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溥心畬吟出了"彩云生凤阙,佳气满龙池",诗句对仗工整,气象宽宏,慈禧太后大为赞赏.
溥心畬号"西山逸士",本和他曾隐居西山有关,但更深的表达是一种坚守,对过去气节的一种坚守,也是对三度化为"遗民"的一种反抗.他是满清的宗室,所以清王朝的灭亡是他第一次最强烈的遗民转换,到了抗日时期,日本侵略时期,他又不得不重新面对日本人改变国家政权,政治版图的一个情况,这又变成一个叫民族化的遗民.好不容易民族遗民问题解决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从大陆逃离到了台湾,这个时候的遗民是一个乡土遗民.
溥心畬一生经历复杂在艺术创作上却有许多独到之处.很重要的一项便是溥心畬对书画用笔非常讲究.启功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先生好用小笔写字自己请笔工完制一种细管纯狼毫笔比通用的小楷笔可能还要尖些,细些.管上刻'吟诗秋叶黄'五个字一批即制了许多支.先生不但写小字用这种笔即写约二寸大的字也喜用这种笔."鉴赏或鉴定溥心畬书画一定要知道他所用毛笔的特点即长狼毫中锋.
溥心畬在设色方面有独到之处.他曾经一再提醒学生说:"染色绝对不可以染一两次就算了最好要在十次以上.次数越多层次就越多就越有深度越有分量.现今有些画人一次就染完简直不可想像."他每次染时都用色很淡一层一层和一次一次往上加.他说:"淡而后才能雅清而后才能逸.世人都不知此(耻)急功好利."
溥心畲的画风并无师承,全由拟悟古人法书名画以及书香诗文蕴育而成,加以他出身皇室,因此大内许多珍藏,自然多有观摹体悟的机会.他曾经收藏一件明代早期佚名画家的山水手卷,细丽雅健,风神俊朗,俱是北宗家法,一种大气清新的感觉满布画面,溥氏的笔法几全由此卷来.因此其所作山水远追宋人刘李马夏,近则取法明四家的唐寅,用笔挺健劲秀,真所谓铁划银钩,将北宗这一路刚劲的笔法──斧劈皴的表现特质阐发无余,并兼有一种秀丽典雅的风格,再现了古人的画意精神.
溥心畬不仅仅是我们过去"采薇于深山,不识周粟"简单的气节的问题,它实际上涵盖的不是一个对政治权利的气节,而是对文化体验的重新怀念,重新哀悼,是对过去一个消逝的或者被流转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改变.
以溥氏的背景养成来看,即使他早年曾有留学欧洲研习西学的背景,恐怕也不会使他像徐悲鸿一样,扮演一个积极寻求改革与沟通中西文化的角色.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来自于他对传统文化中,高度的智慧与价值有深切的体悟与认同;另一方面则多少由于知识份子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冲激时,高傲自尊之本位表现.这种坚持文化道统的立场,虽可视为极端的保守主义,对感应时代的开创性上或有不足,但在另一层重要的意义而言,他却保存了一个传统时代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延续,这使得他的后继者在现代的人文精神与新画风发展得以成为可能.我们知道一个文化新生命开创之所以艰难可贵,是它必须先具备有了传统的根,不能掌握这深厚的文化资源,则无由可能开拓出新中华文化之前景,现代的中国人往往无法体认这其中的关连.文化的见证,延续与保存,则是大师对我这个时代所作的重要贡献. | 0.898316 | 160.3 | 0.023839 | 0 | 359 | 434 | 1,072 | 4.132813 | 0.130381 | 0.027237 | 1,680,200,010,988 | 文学_情感 |
写作,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毕竟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在做这件事.然而,写作仍令很多人头疼,也包括我.虽然,我15年末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踏上了个人写作的道路,但是一直都不是很顺畅,因为我无法持续地写作,发文的频次忽高忽低.
苦恼之际开始了写作的主题阅读,秋叶的"写作7堂课"一下子就戳中了我的写作痛点 - - 没素材,没时间,没进步.
这本书结合自媒体时代的写作特点,总结了7个增强写作能力的方式:框架式写作,复利式写作,碎片化写作,联机式写作,结构化写作,清单式写作,复盘式写作,为想要提高写作水平的我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信息爆炸时代,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秋叶说:"人如何利用碎片时间完成系统性的工作,或者说在碎片时间和工作模式下,我们怎样能够依然保持持续和整体化的思考,同时又不丧失对时代的快速反应能力.秋叶应对这个难题的办法是利用好碎片化时间.
忙碌的生活中我们的时间被分割成散落的碎片,它可能是1分钟,5分钟,也可能是10分钟,但这点时间用来写作肯定是不够的.
秋叶说:"碎片时间管理的重点不是管理时间,而是管理单位时间内的目标产出."于是,他根据自己的写作经验总结成了"碎片化写作法":
这个方法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写作也可以这样碎片化.当每一种碎片时间都有了合理的用途,那么它们就被自由组合成了大块时间.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三个步骤实现:
第一步:评估自己的碎片时间单位产出能力,思考自己的1分钟,3分钟,5分钟,10分钟,30分钟在写作这件事上可以用来做什么.
第二步:将写作任务目标拆解成小的工作单元,计算每个工作单元所需要的时间.
第三步:将碎片时间与工作单元匹配起来,统一进行时间规划.
当我们调动起了每一种碎片时间的合理用途,那么就不会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了,而是专注于写作,提高写作产出.
二,没有素材写怎么办?
解决了时间不够的问题,没东西可写也很令人头疼.我们都知道这说明输入还不足以产生输出.问题是怎么办?答案就在联机式写作.
秋叶认为,学会联机搜索则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写作时素材不够的实际问题.信息时代,搜索成为我们主动获取写作素材的方式,具体来说可以这样做:
当然,联机搜索能够解写作的燃眉之急,但是就长期写作来说仍然离不开日积月累.秋叶认为,写作高手可以在不同的风格中自如切换,那是因为他经过了刻意联系,建立了不同的网感.
秋叶借鉴古典老师的职业生涯4度理论,建议写作者从广度,高度,深度,温度四个方面入手坚持广泛输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己的写作网感.
- 广度:定期观察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腾讯这四大门户,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话题,也能开拓我们的眼界.
- 高度:看书.信息不是知识,知识是有组织的信息.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让我们记住了很多零散的观点,却限制了我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看书能让我们将信息串连成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 深度:定期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写作领域的行业媒体,包括期刊,报纸,行业门户网站.与个人自媒体不同,行业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能够将问题讲透,学会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观点流于表面,对增强写作深度很有用.
- 温度:关注并对标一些经常写"爆文"的公众号,体会别人是如何与读者互动,创造认同感的.
学习了秋叶的这个方法,我发现,一位优秀的写作者靠的不仅仅是天赋,更我们做一个有足够视野的人.联机式写作恰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观察,理解这个世界.
三,写了很多却没有进步怎么办?
"无他,唯手熟尔"在写作上也适用,但低效的努力反而容易消磨写作的意志.那么,写作的进阶通过什么可以获取?答案就是复盘式写作.秋叶结合PDCA循环,提出了写作复盘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记录,把你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创作文章的过程是从0到1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影响我们写作的因素,比如观点无法升华,错别字频频出现等等.记录下这些问题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第二步:复盘:检讨工作得失,形成框架.复盘的过程就是检视问题的过程.一篇文章哪里写得好,哪里还欠火候,在复盘的过程中一目了然.由此形成一个检查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提升整体的掌控感.
第三步:列清单:按优化后的清单去做.将复盘过程中形成的框架,转化成写作清单,然后只要根据清单对文章进行检查就可以将复盘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到不断优化写作中.然后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写作清单,以确保写作能力逐渐提升,建立一个良性写作循环.
学了那么多写作技巧,为何都不奏效?"写作7堂课"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解答了许多写作者共同的困惑.更难能可贵的是,这7堂课不仅对写作技能的提升有帮助,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掌握,提升其他技能的框架,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 0.882535 | 71.888889 | 0 | 0 | 117 | 404 | 1,152.8 | 4.175781 | 0.138073 | 0 | 1,680,200,013,686 | 文学_情感 |
序:上文"书与刻",介绍书法与印刻的简史及私章,意犹未尽,乃作此篇.其实,篆体字可以说是我国现今文字的基础,并不深奥,认识它亦不困难,正如我在"书与刻"文中所说"篆隶同流",但今日隶书比篆书较为书法界所爱,既然现代的"说文解字"译述全本亦以楷篆二体为主,何妨来个我笔写我意,论篆倡篆,为宏扬我国故有文化,一尽棉力.
中国文字,始于苍颉,晋代卫恒在"古文赞"中(古文指大篆以前字体)咏之为"六艺之范先,篆籀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说出了我国文字一段演变的历史过程.
籀文,即是古时"籀文赞"中所谓"苍颉之嗣,小篆之祖".小篆,是李斯取李籀的大篆演变而来,最初写在竹简,布帛及刻在石上.由"铎山刻石"演变为"铁线篆",唐代李阳冰便是此中高手,据说是"李斯之后,一人而已",所以书法大家颜真卿也找他合作"四绝碑",成为后人争相模写的版本.而苏轼也以诗句"铎山传刻典型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来赞扬.那么,流传至今的小篆,它的特性又如何?且待我慢慢道来.
首先,欲知小篆,必须知道唐代张怀瓘的"小篆赞",原文如下:
李君(即李斯)创法,神虑精微,铁为肢体,虬作骖𬴂,江海淼漫,山岳巍巍,长风万里,鸾凰于飞.(按"虬"是有角小龙,"骖𬴂"是驾车的马)
简单说小篆是用精微和谐的神态,刚强清高的字体,来表达"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的意境,正如西汉学者杨雄所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所以,小篆,就是要笔画刚顺流畅,结构均衡工整,来写出心中的画.可以说这就是"书画同源"的体会.笔者借古人的书法歌诀,以"体","势"和"笔法"来个介绍.
李斯小篆类玉筋,钟鼎鱼虫分众手,碧霄鸾凤漫回翔,苍海蛟螭互蟠纽,有如垂露杨柳叶,或是委薤剑环首.
鸟遗迹,苍颉循,圣作则,制述文,体有六,篆为真,行要妙,巧入神.或龟文针列,栉比龙鳞,行体放尾,长短复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扬波振击,雁飞鸟振,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水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眇斜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跋跋翩翩,远而望之,象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端际而不可得见,指挥而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却间,般捶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处篇籍之首目,粲彬彬其可观,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嘉文德之安懿,蕴作者之莫刊,思字体之俯仰,举大较而论旃.
三,篆书笔法歌(近代宗孝忱)
篆书笔法,逆起回收,两端皆圆,笔行如舟,横必水平,竖必绳直,距离相等,悬腕运力,无撇无捺,画圆必准,心手相应,笔画匀整,石鼓绎山,临摹正确,功力既深,神味斯卓.
体会了上述篆书的"体","势"和"笔法"之歌,尤其是宗孝忱的近代文义,会使书法爱好者发现写篆并不困难,因为它根本就是我们现在文字的基础.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是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笔画才能圆实劲健,这中锋之笔,也是我国书法的基本,柳公权的"心正笔正"说出了书法的基本态度.当然,篆书之外,正锋侧锋各有好处,因为"正以取骨(即是劲),侧以取态(即是妍)".还有,笔者认为"正体","行书,草书"和"隶书,篆书",就如音乐上的"五线谱","简谱"和香港及海外粤曲上至今仍流行的"工尺谱"一样,都是表达艺术文化的方式和工具,从"王羲之四体千字文"中,姑勿论是否是王羲之真迹,四体为正草隶篆,篆为其中之一,可见篆体在我国文字上的地位了.("王羲之四体千字文"印刷本是亲家多年前所赠,谨此致谢!)因此,除了印章外,笔者认为篆体这书法上的四大家族之一,值得将它继续发扬光大.常言"习篆容易识篆难",故不怕拙劣,来个新的"习篆"尝试,把前文的诗句"中华文化博精丰,石鼓绎山呈字风.拈笔古心生篆刻,引觞侠气上云空."用篆体写出(见附图,"呈"字用了"立"字.字幅展于安省中国美术会).我的"铁线篆"纵使贻笑大方,亦算是打开"识篆"之门,为发扬中华文化一尽绵力耳!
笔下的"气"字,是按上述王羲之四体千字文而写,根据清代高翔麟"说文经典异字释"记载"气"为古气字,"气"为古饩字.所以,"气"并非简体字,而是比"气"字更为古典. | 0.808573 | 141.916667 | 0.004723 | 0 | 535 | 510 | 1,340.9 | 4.394531 | 0.200822 | 0 | 1,680,200,014,024 | 文学_情感 |
陈龙,号葆光,石泽堂主.1967年12月生于甘肃,现居北京.研究生学历.先后就读于河南大学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山水画高研班,北京画院高研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江山行画家组主持画家,北京敦煌中国画院院长,岭北画派研究院院长,定西市政协委员.
(文 / 天遥)众所周知,山水画在我们传统绘画当中是一个十分成熟的,系统化的画种,它以山为德,以水为性,所以也是最具自然情怀与认为底蕴的画种.其按照画法风格可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等,且每一种风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有其代表画家和代表作品的出现,可谓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而在现当代,山水画的发展也呈现出了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景象,涌现出了众多山水大家名家,画坛中坚和新秀.无疑,陈龙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的作品属于水墨山水的范畴.亲近其作品,呼吸到的是淋漓的墨香,触摸到的是秀丽的景致,享受到的是曼妙的意象,领悟到是文化的浸染.
其作品笔墨精微而气韵通畅,格局丰富且意境优美.且总能以纵横的笔墨,饱满的构图,凝重的色彩,高远的意韵呈现在每一个欣赏者面前,并因此而赢得大家的一致肯定与好评.与此同时他常把山水画做为对人生哲学外延的一种观照,在他眼里,山水意境与人格品质,以及时代精神等均具有一种彼此映射和相互涵养的内在关联.他力求以有形的笔墨语言来宣泄和表达无形的心中追求与向往,那是对自然的礼赞,更是对生活,对生命的深度思考.
他把这种深度的思考自觉地建立在对山水画的不断学习与独特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他特别讲究用笔和用墨,注重以巧妙的寓意构思,洗练的绘图语言,恰到好处的布局留白,以及精准的水墨搭配等来反映整幅作品的气象和韵味.在他山水画作品的创作中,其运笔时轻时重,时急时缓,收得住,提得起,按得下.所流泻出来的线条多圆浑沉厚,且柔韧有余,润而不湿,浓而不烈,干而不涩,枯而不燥,足见其对笔墨的控制和把握能力.此外,他尤为注意体现主峰与次峰,远峰与进峰,大峰与小峰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山石的厚度,水源的流逝等,尤为注意丛树的聚散,疏密,大小,前后,虚实,以及中国画的俯视造物的规律,且能于存在的物象里出意蕴,于飞扬的神采里写真切.客观与主观,外在美与内在美在他的笔下已融而为一,完全成为了支解不开的艺术整体.
郭熙曾在"林泉高致"中讲到:"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我想陈龙先生笔下的山水便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因为他是一位善于在山水间寻觅和制造意境,在意境中培养和传达诗情的人,他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沟通天赋,能够在自然与自我的走进中轻松地完成心灵的对话,以及情感的契合,并让欣赏者也能轻松地感受到其画作中的那份干净,纯粹和内美.而这种走进,是相互的,对于陈龙先生来讲,他的主要方式除了研习众多传统经典之外便是大量的写生.
正是因为不断地研习,不断地写生,不断地发现,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思考,以及不断地进步,使得陈龙先生无论在物象的择取与刻画方面,还是在笔墨的运用与创新方面;无论在情感的酝酿与宣泄方面,还是在个性的塑造与展现方面,均显示出了一位画家成熟的艺术形象,以及完整的艺术审美;显示出了一位画家优秀的艺术品质,以及高度的艺术自觉.因此他的山水画直逼宋元,有些大作可谓不让明贤,其山石浑厚而不失华滋,树木苍古而不乏妍润,溪流细媚而不欠秀爽,房舍简静而不少沉穆.
但反观时下,作山水画者甚多,可难见有动人之处,或软弱的线条质感,或一味地着墨设色,或夸张的章法造型,或浑浊的画面气息,如此等等,令人失望.但是这些弊病在陈龙先生的画作里很难找到.他笔下的线条总是十分洗练,墨色也多浑厚庄雅,造型准确且章法丰富完整,整幅画面的气息流动通畅,清澈可感.
此外我们都知道,山水画历来主张造境,主张以形写神,且极为讲究意韵.而陈龙先生可谓是造境的高手,他能通过作品的具象形式把观者导引到抽象的精神领地,并使之享受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意外之意,且乐不思蜀,流连忘返.单从这方面来讲,他已经是成功的了,殊不知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做到这一点.
当然,陈龙先生在潜心绘画的同时,也不断加强着对书法这门艺术的修炼与提高.他在其"葆光艺道随笔"里写过这么一段话:"古今大画家者无不是书法大家.虽笔墨为中国画之语言,无笔墨不成中国画.但笔墨源于书法,书法之高下决定笔墨之高下.","看画观其书法落款,便知其造诣深浅."可见其对书法的重视程度.
是的,举凡熟悉美术史的人都知道,我国历代在绘画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大家,没有不在书法方面也有着非常深厚的造诣,特别是自文人画出现以后,几乎没有一个画家因为没有写好字而成为一代宗师的.从赵孟𫖯到董其昌,再到黄宾虹,齐白石等等,无不既是绘画巨匠,同时又是书法大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位画家的书法才能是决定其能否取得绘画艺术最高成就的标志.无疑陈龙先生是深谙此理的.他会把对书法用笔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书法用墨的熟练运用,甚至把对汉字结构的准确把握等一并吸收到自我的绘画创作中来,一方面注重笔墨的灵活运用,一方面注重神韵的充分表达,以力求在山水世界里演绎笔墨的精彩.
总之陈龙先生是我一直所看好的最具艺术典范的当代中青年画家之一.在此衷心地祝愿其艺术之路越走越远!
媒体揭秘刷单工厂 网友:坑爹!我看的好评都是假的?
国务院9个督查组实地督查 地方民间投资去哪儿了?
国家信息中心于施洋:政务大数据何以"舍近求远"?
美国男子不带降落伞高空跳落7620米(图) | 0.894783 | 143.75 | 0 | 0 | 341 | 645 | 825.2 | 4.203125 | 0.12087 | 0 | 1,680,200,014,082 | 文学_情感 |
刘复生:1960年代是如何走向1980年代的?
这不是一篇文学评论,如果读者希望看到我关于文本的分析,他的预期可能要落空了.我关心的是历史,"启蒙时代"只是我进入话题的一个合适的由头.但是,我又执拗地认为,这是一篇文学评论,它将以迂回的方式直抵"启蒙时代"的核心.
中国文学应该如何处理六,七十年代的历史经验?又该如何理解它和八十年代及此后的历史的关系?迄今为止,还没有产生和这段历史的深刻性和复杂性相称的作品.究其原因,除了隐约存在的政治禁忌和内心踌蹰,大概主要原因还是八十年代以来"时代共识"的内在制约,它们已经清晰明确地给出了关于这个时代的结论和阐释模式,它留给文学写作的似乎只有沿着这一结论的充实与丰富.它当然也鼓励作家们充分发挥无尽的想象力,但仅限于在既定的意识形态前提下,去填充人物命运的悲剧情节和荒诞场景.于是,关于这一时代的文学书写从"伤痕""反思""改革"思潮一直延续下来,变奏虽花样百出,主调却少有变化.
在这个意义上,王安忆格外值得我们重视.作为五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她的个人生命史和六,七时代的历史以及它在八十年代的延续紧紧地镶嵌在一起.这当然不是最重要的,生命经验既可能是财富,也可能成为债务,甚至枷锁.真正重要的在于,王安忆一直在执拗地坚持一种精神自叙传式的写作 - - 这至少构成了她写作的一个重要面相.个人成长的历史性一直是她写作的潜在源泉和动力.她一直是把自己深深地楔入写作实践之中,于是把人物命运写成了历史的经验结构,同时把历史写成了个人的精神现象学.这或许和她敏感而内向的天性有关,对漫长的青春期的固着体验,使她的写作纠缠于个人内心世界的幽微与曲折,所以难怪她的小说总是不时奔涌出一种精神分析式的理性辨析语调.她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对外部世界保持着敏感的紧张姿态,她的小说总是热衷于日常生活潜流下的内心戏剧,尤其是青少年们外表波澜不惊,内心浪潮翻涌的艰难成长历程.王安忆时时刻刻盯着的是社会场景所规定的人物关系与性格动力学,这使她保持了经典现实主义作家的严谨作风,甚至优秀的好莱坞剧作家的技术洁癖.在我看来,正是这样的写作风格使她在很大程度上豁免于主流观念的宰制,或者说,和通行的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了必要的张力.由此,她才得以通达了个人经验背后的历史秘密.
于是,才有了"启蒙时代",它打开了我们重新理解六十年代的新的可能性.
"启蒙时代"要放在六十年代青年运动的大背景中才能理解.
六,七十年代是真正的转折的年代,八十年代只是这种转折的呈现与展开,而九十年代则是八十年代启蒙主义辩证法的反面.如果我们用古典主义戏剧的法则来描述这个历史逻辑的三段论,那么可以说,"文革"退潮(1968年以后)至七十年代是新的启蒙主义的序曲,八十年代是启蒙主义的神话时期或神学阶段,九十年代则是这一神话的世俗尾声及精神反转.
五十年代以后,伴随着革命的体制化和秩序化,战时的军民关系转化为现代治理关系,出现官僚主义和所谓"新阶级"问题,六十年代的"革命"正是起源于新秩序的内在矛盾,社会主义理想与现代危机之间的持续张力."文革"的结果是灾难性的,由此造成了重大的社会混乱和剧烈的社会冲突.在"革命"失败后的废墟上建立起了更加专断和压抑性的体制,它不单是原有体制的复归,更意味着旧有危机的变本加厉,同时伴随着对其反对力量,批判力量的报复与压制.于是,"继续革命"的失败导致的是对"革命"本身的怀疑,并由此带来了六十年代反体制革命精神的转向,被"革命"所抛弃和背叛的年轻一代开始把目光转向近代以来西方的思想资源,尝试向体制化的社会主义文化之外寻找灵感.在理性的层面上,他们或许是要告别革命,但支持他们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激情却正是来源于反抗体制压制,追求平等自由的革命精神 - - 他们是革命的离家出走的游子与弃儿.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他们所钟情的思想启蒙读物"灰皮书",真正核心的文本其实并非批判"封建"的十八世纪经典,而是具有浓重现代主义气息甚至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反抗资产阶级现代性的著作和作品.尤其是那些来自东欧和苏联的异端作品,所批判的对象正是异化了的社会主义体制,这恰好对应了"红卫兵"或"知青"的情结.这样的阅读热或许隐约暗示了这场地下启蒙运动的反现代的性质,它打开了通往八十年代的伊甸园之门,成为跨越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的引桥.如果我们不是迷惑于他们所借助的西方现代的话语形式,而是关心这些启蒙呼喊的深层政治诉求,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六十年代延续下来的革命议题,其实才是这场启蒙运动的真实历史内容,它也构成了八十年代思想运动的反抗性色彩和解放性意义.彼时知识分子视野中的西方,并非实体意义上的西方世界,而是共产主义理想失落之后的转化形式,一个新的无以命名的天际线,一处朦胧的政治理想的彼岸和社会乌托邦.它象征了被体制化的革命所辜负的隐痛,承载着未被兑现的承诺.无产阶级革命,从最初的意义上,与自由民主的现代性理想在形式上并无矛盾,毋宁说,它只是要恢复被资本主义现代性所扭曲的自由民主的本义.八十年代,是一个以资产阶级语言重申的革命回响,这种回退,因为对此前激进的革命的纠正,自有其伟大的解放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但它毕竟标志着一种巨大的转向,于是,经过一个短暂时期的活力非凡的精神高蹈,它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庸俗化.某种意义上,这正是六十年代心火的渐渐熄灭的过程,八十年代末是它的回光返照式最后闪光.在革命火焰熄灭的灰烬之下,新的种子渐渐破土而出,那正是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的故事.
立足于八十年代的历史逻辑已充分展开的当下,回望烟霭重重的六十年代,或许我们才能蓦然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历史面相.
在某些人看来,"启蒙时代"是个相当大胆而有悖"常识"的命名.按一般的说法,"启蒙"是结束"文革"后八十年代才开始的.那么,王安忆将"文革"时期(小说中主要是1968,69年)指认为启蒙时代,包含着怎样的历史判断?众所周知,在原初的意义上,十八世纪的启蒙代表着现代理性和世俗欲望对神权统治和封建秩序的反叛,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八十年代以来的"新启蒙主义"运动才把"文革"指认为黑暗的中世纪和"封建"回潮,从而把"文革"甚至革命历史确立为自然人性的反面.王安忆显然不是这样来理解启蒙,她在一种更为辩证的关系中来把握二者的关系.在王安忆的视野中,"文革"时代的启蒙并不简单地是对革命的否定,而是对激进革命和世俗理性二者在更高的层面上的综合,意味着双重的批判和超越,它既是对激进革命理念化状态的扬弃,又是对一味往低走的市民生活和人性欲望的拉升,启蒙意味着革命最初承诺的理想在市民生活领域内的感性显现.看不到王安忆的这种历史辩证法,就只能执其一端,而最可能的误解,则是把她所说的启蒙仅仅理解为市民生活对革命理念的胜利与凯旋(当然王安忆此前的众多小说似乎支持了这样一种理解,包括写"文革"时期市民生活的小说,如"文革佚事""妹头"和"长恨歌"等).在我看来,正是在"启蒙时代"中,王安忆实现了自己创作上的某种突破,很大程度上跳出了八十年代以来主流观念的陷阱,重新打开了个人经验通向历史的秘道,或者说,重新打捞或拯救了逐渐走向封闭的个人经验.在这个意义上,我把"启蒙时代"看作王安忆迄今为止最具历史深度的一次写作,也是真正对个人生活经验进行了升华的写作.
"启蒙时代"让我们重新理解革命与自然人性或欲望的关系.其实,在革命的起源上,二者并无矛盾,革命的目的正是为了生活,甚至欲望的解放与自由(当然包括对人性和欲望结构的改造),无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构想,还是早期的具体革命实践,无不如此.革命所要反抗的现实不平等正是物质性的社会分配上的不平等,包括欲望权利的不平等,正是这个前提成为革命的现实基础和强大社会动员力量的来源.简而言之,革命是为了让人活且活得更好.但为了这个目标和社会理想,在严苛的历史情境和具体条件下,革命却经常伴随着革命者强大的纪律约束和欲望舍弃,利他和奉献精神成为识别革命者和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标识,于是,舍弃私人欲望的内在人格境界,在特定的年代,逐渐上升为对社会共同体的普遍化的道德要求."十七年"时期,一方面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式的物质丰裕的前景来鼓舞人民,人民公社大食堂成为对共产主义生活的预演;另一方面,又强调艰苦奋斗的作风.勤俭朴素的作风被神圣化.这构成了社会主义叙事的内在矛盾.
革命的激进性表现在,将不得已的禁欲化的阶段固定化,理念化和神圣化,以至最后完全抽空了肉身.当这样的激进革命走到顶点,也就难以为继.为了掩饰这种困窘,同时为了维护后革命时代逐渐失去理想性的权力秩序和新的利益格局,体制愈发变本加厉地热衷于空洞的道德仪式,这就走向了西方中世纪末期式的虚伪.齐泽克关于苏联意识形态的说法描述的正是这种犬儒主义状况.它也是老子所谓"失义而后礼"的时期,或者说孔子所谓"文胜质"的阶段.文质相复,这时需要的是来自感性的市俗生活的重新冲击,那将是一场新的革命和向下的启蒙.革命要从世俗生活和本能欲望中重新汲取能量,再次找到自身的真实性底座.这正是六十年代末率先在青年地下文化中兴起的启蒙运动的真正原因和真正目标.在这一意义上,我并不把这场1960年代末"文革"退潮后的启蒙运动看成是对革命的否定 - - 虽然在形式上它表现出对革命的质疑与厌弃.实质上,它所批判的真正对象是以革命之名复归并强化的压抑机制.在一种创伤情绪中的,恨屋及乌,逐渐过渡到对革命本身及其历史的报负性的否定 - - 它的逻辑延伸就是八十年代的告别革命.六十年代末开始的青年运动仍然延续了它最初试图禀持的理想,至少一开始是如此,它既是对"文革"失败的反思与批判,也是在遭受挫折后的转向和夺路突围,它保留了质疑现实的激情,却以逆反的方式抛弃了"文化革命"的追求,于是,它又从虚幻的理念高空跌落,再度回到革命的原点,回到感性的生存现实.
一个事实或许应该承认,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活力正是来自某些平等,自由和公正的社会主义原则的兑现,对各种政治身份歧视和社会区隔的消除,这表现为联产承包制所体现的公平原则,按劳分配的激励机制,以及普遍的社会自由空气所表现出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文化公共性.尽管这些还很不够,而且在"短八十年代"(大概指1979到1986年左右)结束后又很快走向了市场社会的新体制,但是,革命理念和原则的有限度呈现,已足以使八十年代前中期成为一个让人怀念的生机勃勃的时代.或许,这正是革命的黑格尔式的辩证法,革命理想起源于世俗欲望,最终目标是在保留其合法性的基础上扬弃它,并达到人的真正解放,人性的潜在丰富性和可能性的充分实现,以及新人性的创造,不要忘了,共产主义的标志是物质的充裕,属人的欲望的实现和普遍的精神自由.
在禁欲式的激进革命从理念世界坠落后,自然就走向了另一种启蒙,由本能领域和世俗欲望领域突围.这是必要的后辙,冒进冲锋之后的放弃与退守,具有历史的合理性,是漫长革命的经常性的顿挫.共产主义革命当然包含对物质及欲望的真正克服,而克服的前提恰恰是它的充分实现,然后才有扬弃.显然,五十至六十年代的现实条件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层面,它的激进只能是虚妄的.继之而起的新的启蒙在形式上是从革命退回到了资产阶级的现代性,其实更准确地说,它是借用资产阶级现代思想的外衣上演了革命的戏剧.只有在这种历史关系中我们才能理解李泽厚重新回到康德的意义,他试图把康德和马克思相综合,准确地呈现了启蒙历史的哲学内涵和思想性质.革命的理想性内容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感性的显现,李泽厚深刻了把握了历史的矛盾,于是"主体性"哲学成为启蒙时代的完美抽象.
八十年代的新启蒙知识分子,其中的重要力量,就是后来成长起来的南昌和李卓然们,他们在理性上或许不乏质疑或否定革命的倾向,但他们意识到的社会内容和他们扮演的真实历史角色之间是有距离的,甚至是悖离的.那个时期的青年们,尤其是"老红卫兵"们表现出来的普遍的颓废情绪,虽然愤激偏执,却具有积极的历史内容.(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文章来源:"小说评论"2018年1期"刘复生专栏:历史与形式" | 0.907943 | 306.875 | 0 | 0 | 1,079 | 1,088 | 1,031.9 | 4.316406 | 0.11222 | 0 | 1,680,200,014,296 | 文学_情感 |
最近几年,网络写作如此火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能够变现,而且门槛低,投入少.
不过对于写作变现,可能很多人知道的方式,仅限于读者打赏,流量变现和稿费.
秋叶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总能利用自己的框架式思维,在不同维度为我们提供新的观点.
在"写作7堂课"的第二堂课中,他告诉我们,写作变现还有一种更高级的方法 - - 复利式写作.
所谓"复利",简单说来就是一次性的投入之后能持续性地获得回报.
比如,出书就是复利式写作的主要方法之一.很多作家通过在一段时间内的集中创作,成功出版图书之后,由于作品大受欢迎而能够持续获得收益,改变生存状态,甚至走上人生巅峰.
所以"复利"俗称躺赚,是很多人想要达到的境界.
作为普通人,也许我们一时半会儿还出不了书,但利用这种复利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输入效益最大化还是有可能的.
在"写作7堂课"中,秋叶老师为我们提供了5种复利式写作方法:
这主要是指通过撰写专业性强,质量高,实用性强的文章,而使自己的作品在发布之后的几年后依然被转发传播.
在这方面,古典老师可谓是代表人物.他平时更文并不频繁,但一出手都是精品.
再比如秋叶老师在2016年10月写的文章"7步打造个人品牌,做斜杠青年不难!",至今天还有人看,有人转发.
相比于第一种方法,这个要简单许多,就是把一篇文章在多平台分发.
目前,各个平台为了争夺作者,都给出了各种福利和渠道,便于创作者变现.所以,多平台分布是个不错的选择.
可以分发的平台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百家号......等等.
通常快餐文更适于多平台分发.所谓快餐文就是那些篇幅不太长,蹭热点或者蹭关键字,能提供一些日常小知识,小常识的文章.
多平台分发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有效地避免文章被人抄袭或者洗稿.
不过多平台分发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账号名称要一致,以免被判定为抄袭;第二,分发要注意时间顺序,因为有一些平台要求原创首发,比如今日头条;第三,要做好内容排版,因为不同的平台编辑器也不尽相同,所以分发时复制黏贴后,需要花时间进行调整.
所谓"组合式"就是融合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并运用了多种不同的传播方式.
在这方面,秋叶老师可以说已经做得非常熟练而成功了.
比如:当他受邀去做线下分享时,会通过PPT展现;然后在结束之后把内容整理成文字,作为日更内容发到多平台;同时他还会把优质的内容做成在线直播,作为福利赠送给付费会员;并将文中的精彩观点配上图片,做成短内容发到朋友圈和微博;还会在问答平台,找到相应的问题进行回答.对于需求大的主题,他还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积累,把内容重新迭代,再升级为付费课程.
瞧,输出一次内容,秋叶老师变换方式完成了多达5次的传播,真正做到了让收益最大化.
好是好,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花式变现的复利式写作,模仿起来实在太有难度.那我们不妨从中选择一两种自己熟知或者擅长的方法学起来,未来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特点再行创造.
这种方式是通过借"牛人"之力,实现个人的快速成长.
成功的代表是"剽悍一只猫".当初在出道时,他采访了大量牛人,写出的文章被这些人广泛传播.这样彼此都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双赢模式扩大了牛人的影响力,也促成了"剽悍一只猫"的快速成功.
作为普通作者,就算不能链接到牛人,我们也可以通过分享牛人的课程或者著作,与他们建立连接.具体的方式除了写文章分发平台,还可以提炼内容转朋友圈和微博,做成图片进行扩散,在牛人的帐号下写精彩评论等,方法有的是,关键是有心地去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因为牛人也是需要别人的帮助,当他们认可了你的分享,通过转发再次进行自我推广的同时,也将你推向更广大的公众视野.有时,双方还可以借此建立起友谊,实在是一种事半功倍的聪明之举.
"人设"这个词,因为被很多人用来包装打造自己的形象,最终崩塌而有了一定的负面意味.
但是,如果你能发掘自己身上的特点,并且把它发挥出来,作为独特的个人风格,使自己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其实不失为一个巧妙的方法.
比如,本书作者秋叶老师,就是通过多年来持续日更所提供的干货文,打造了自律,学习能力强的人设,被很多人记住,并且在想要学习office办公软件,网络运营,品牌打造时不由自主地想到他.
以人设为复利的写作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要保证个人风格的前后统一,否则很容易掉粉;
第二,个性化特点要突出.
比如幽默感就是一种非常受人欢迎的特点,如果你有这个特征,大可以不用再劳心费力,直接用你的幽默就可以吸引来很多的人.秋叶老师的风格就是自律而耿直,说话一针见血,真实得可爱,他的回复常常让人被怼以后,也只得笑着认头.
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想要一开始就选择这些方法实现复利写作会有一定难度,但你完全可以把这些方式纳入到你的写作框架之中,适时选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像方法二,分发式的复利写作门槛就不高,完全可以尝试.
另外,通过第二堂课,秋叶老师再次以实际行动展示出,他在第一堂课中所讲到的"框架式写作"的重要性.只有了解并不断应用框架式思维才会让我们对写作这件事建立起自己独一无二的成长地图,并引领自己更快的进步.
想了解秋叶老师第一堂课内容的,请点下方链接阅读.
强烈建议你学习这个理念,它不但对你的写作,乃至对你的个人成长都会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性. | 0.882597 | 57.157895 | 0.000925 | 0 | 169 | 563 | 890.5 | 4.035156 | 0.137661 | 0 | 1,680,200,014,668 | 文学_情感 |
胡永凯"中华武术"217.5x438cm(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当今的中国画坛,胡永凯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作品使看惯传统中国画的观众耳目一新,从中感受到别样的魅力.在美术界,锐意改革的先驱者做了将西方绘画技法融入中国传统的大胆探索,产生了如林风眠,刘海粟,徐悲鸿等一代大师,他们和本土巨匠如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共同勾画出了那个时代中国画坛的完整面貌.
胡永凯"古城故事之照相"136x68cm
四十年前的两次敦煌之旅,胡永凯面对瑰丽的艺术圣殿,震惊倾倒之余,又敏锐地感悟到中国艺术深刻的世界性 - - 伟大的敦煌正是外来艺术与本土艺术结合的典范. 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于此可见.敦煌的启示使胡永凯决心追随先辈的足迹,走出国门去认真学习西方艺术,并对中国绘画传统进行再观照.深入研究的结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文化上一定是自信的,故而一定是开放包容的,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有不断更新的强健体魄,从而能造就永远延续的辉煌.这就是胡永凯对传统和创新的理解.
胡永凯"故园春深"125x125cm
胡永凯认为,中国画不等于文人画,文人画固然是中国画引以为傲的明珠,但大中国画传统是广阔无垠的大海.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他认真研究从仰韶彩陶,汉唐壁画,宋代院体画,元明文人画,清代海上画派,岭南画派直到西北剪纸,江南灶头画,上海月份牌年画等等一切优秀传统,融汇吸收,反复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创作出一系列独具风格的作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海内外画坛引起了广泛关注.
胡永凯的作品以人物画为主,但是他绝少表现当今社会的"时装人物".他笔下的更多的是从上个世纪初期到中叶,也就是清末到民国这段社会大变革时期当中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他觉得那个时代的女性体现了人性本质中某些永恒的因素,而且她们的形象具有鲜明的造型特征和独有的审美特质.对中国农村(尤其是江南农村)的热爱也令他创作了给人深刻印象的"村姑"系列作品.
胡永凯作品有一股浓浓的怀旧意味,他笔下的"旗袍女人"可以说填补了中国女性题材绘画史中缺失的一页.众所周知,中国的"仕女图"一般都是"古装"为主,作品中人物的着装都是明代或以前的,这似乎已是约定俗成.
胡永凯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充分展现了他全面的学养;有对沉积历史的细致品味,有对形体美的独到发掘,有对传统笔墨的全新把握,有对中国画色彩的不懈探索......他的艺术表现不同于前人,但又实实在在是从传统中生发出来的.胡永凯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范儿".
多年来,胡永凯频繁行游世界各地,除了继续他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考察之外,他还尝试用中国的笔墨去表现世界的景物.古人早说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950年代李可染先生的东欧写生,对他笔墨语言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前辈大师的经验值得学习.胡永凯认为异域的景物能给画家全新的感悟,从而对笔墨运用产生新的变革,这是古人不具备的条件,也是新时代给予我们这代画家难得的机遇.让中国画走向世界是艺术家的历史责任.中国画的博大精深一定能为世界人民所欣赏.
艺术家的画法会变,题材会变,但内心深处的审美理想不会变,胡永凯是一位永不止步的探索者,他认为停止了探索,停止了创作,就等于艺术生命的终结.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胡永凯的艺术道路,那么他显然不是固守传承派,也不是推陈出新派,更不是刻意求新派,他认为自己是怀旧图新派.他怀念传统,用不同的视角"观照"传统,目的还是为了创造自己崭新的艺术语言.他认为这种语言应当是鲜明的,又是含蓄的,是能够打动感官的,又是能够滋润心灵的,是为本民族喜闻乐见的,又是能引起全人类共鸣的.
胡永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书院艺委会委员,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副院长.作品入选多届全国美展,百年中国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佛罗伦萨双年展等展览.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及国内外机构和私人收藏.出版有 "胡永凯画集","胡永凯现代彩墨画艺术"等画集. | 0.894673 | 118 | 0 | 0 | 231 | 507 | 649.6 | 4.21875 | 0.130751 | 0 | 1,680,200,014,802 | 文学_情感 |
现代的人,都很忙碌,废寝忘食,不知日夜,生活似乎富足,人生似乎充实,但是幸福指数反而愈来愈低,这是为何?
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说过人生很苦.时光流逝两千五百多年,在烦杂忙乱的人生旅程中,我们脆弱的心灵,仍然遭遇着苦的缠缚.
人在旅途,最怕疲于奔命,最怕茫然若失,最怕苦海无边.
需要平心静气读"佛",它如一帖良药自我疗愈!历经两千年来到现代,仍深具实用性,平实而又发人深省的睿智话语,教你学会去调整,去谋划,去经营,用从容的心去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
人人都有一颗禅心,只是,尘世间太多的污垢蒙蔽住了它.久而久之,我们的心中长满了痛苦,焦虑,抱怨,妒忌的杂草,却湮灭了快乐和智慧的根苗.保持心正意诚是获得并维系禅宗智慧的法宝,但要如何才能做到正心诚意呢?对世间要救苦救难,对他人要感恩戴德,对家属要共荣共有,对社会要献心献力.
智慧不是刹那芳华,也不是镜花水月,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身边,也将永恒地存在于人世间.真正的智者能够在这永恒的智慧之光的照耀下,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演绎出最美丽的传奇.
"给大忙人的佛法书:智慧快乐卷"将启示我们如何面对各种压力,获得心灵快乐,使滚滚红尘中忙碌的人们在禅的智慧中提升心灵修养,缓解生存压力,培养禅悦心态,享受智慧人生.
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将一个又一个佛法故事娓娓道来,期望能让每一位忙碌中的读者,都能够学会放松自己,都能够找到一处让心灵休整的港湾,找到一个让心灵休憩的驿站,找到一张让心灵放松的按摩椅.不同于其他身心灵的图书,"给大忙人的佛法书"的语言短小精悍,一语中的,文字隽永,是一本当代版"世说新语".
生于齐鲁,求学于西域.毕业后执教五年有余,即游走于京华,此期间浮沉不定,徘徊于文化的边缘.心慕圣贤,笃行从之.从业以来,独立或参与创作的作品有"思路决定财富","二十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全集"等畅销图书. | 0.873711 | 86.222222 | 0 | 0 | 144 | 216 | 725 | 4.023438 | 0.143041 | 0 | 1,680,200,015,289 | 文学_情感 |
纵览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关于传统与革新,继承与改良的思潮与论战纷起,中国画家不断地找寻国画未来的出路和方向,是镜鉴西方绘画还是继续叩问古老的中国画体系?时至今日,当代画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当代画坛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笔墨作为中国画的独有的表现形式,任何脱离了笔墨体系的作品无法称为中国画.
中国画中的笔墨有相对稳定的法则和规范,这些法则和规范的建立有助于画家进入这个有无比探索空间的艺术世界.但是笔墨系统的法则与规范,决不是要画家墨守成规,而是容许和鼓励他们有所探求和创新,须能"借古以开今"(石涛语).纵观画史,自开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穷究前贤血战古人,又能参合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自我演进.借古开今的出发点则是"开今"而"借古",意是站在当下,在不断开拓,实验的同时,把历史作为参照,对话,挑战和超越的对象,构成延伸与超越的关系.
本次展览以"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笔墨60家线上学术观摩展"为名,是为了将笔墨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提出来,邀请当代名家展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创造,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重新研究笔墨风格的意义和它的价值.相信参展的这60位个性笔墨风格鲜明的画家在笔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会对人们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而且会把画界对笔墨风格的讨论引向深入.
史贵仁,中国山水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艺术研究院画家联盟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省会员,中国名家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部诗酒书画院理事,中国美术家会员网名誉主席,东方艺术天地艺术顾问,北京龙脉仟喜画院签约画家,北京兰亭书画院荣誉教受,北京千手观音残疾人艺术团爱心大使.
史贵仁师从于石齐,以国画山水居长,兼攻人物,花鸟,主要以表现辽东山水之灵气,风土情韵为主,笔墨淳朴,厚重,画风独到,画面清新.
近年来获奖参展作品颇多:
2011年"古城迎辉"获中国长城杯书画作品大展优秀奖;
2012年"高山积翠"获全国诗书画印作品大赛金奖;
2013年"山泉洗尽风尘色","千崖秋气高"等作品参加巴林,迪拜国际"水墨聚焦"书画艺术展中获最高荣誉奖;
2013年"高山流水"参加海峡两岸当代名人名家书画大展获最佳作品奖;2013年"万岭烟霞"参加全国第六届诗书画印大赛获金奖;
2013年"梦回井冈山","万里雄风"等作品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金秋满坡胜朝霞"入编"走进书画大家"一书出版;"一江碧水千峰秀"等作品入编"中国美术大师"一书出版;"清音激石","金秋晨韵"等作品入编"中国艺术大家"一书出版;"秀岭溪烟","万岭和吟"入编中国当代最具影响的实力派画家"中国书画领军人物"一书出版发行等.
参加中国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席团作品"山高水长"和"写实山水专注实力 "等文章多次在人民网发表.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数千年来,一直在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里纵横驰骋,挥之不去,如影随形.中国山水画由发端而勃兴至今,不觉已过千年,悠悠历史长河中名家辈出,灿若繁星,数不胜数,时至今日,流光溢彩,更胜往昔,作为当今中国山水画领域新兴崛起的领军人物,史贵仁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史贵仁先生 - - 中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省会员,中国名家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贵仁先生胸怀五岳风云 笔写万里河山,卓然不群而又别具风采,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书画爱好者所熟悉和了解,并获得到了艺术品市场的高度认可.
史贵仁先生生于辽宁省丹东市,从白山黑水一路走来,数十载萦萦求索于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殿堂,以"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的奋发精神,化墨为海,以笔为舟,墨磨万锭,纸破前卷,寒来暑往,画艺日臻成熟,终成大器.循"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之古训,历经"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之浴火涅��,今天的史贵仁先生如蛹化为蝶,形成了笔墨淋漓,浑厚华兹,意趣秀逸,气韵流畅的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
当东晋的顾恺之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天地造化的生机与艺术的发现推开了人们鉴赏自然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山水画图由混沌而至清晰,千年前的白雪遗音,如今已姹紫嫣红开遍.傅抱石,范宽,秦岭云,白雪石,石齐.......每一位艺术前辈,都是史贵仁先生心中的老师.其博览众家之长,兼收并蓄,脱古人之法而得古人之神,化古生新,弃小变,成大化.其笔墨不但相形更重相神,深得古人"传神写照","迁想妙得" 之艺术精髓,"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在画图方寸之间,让人如见万里乾坤.
"放怀于天地外,得气在山水间".史贵仁先生作品无论是大山堂堂还是野水孤舟,处处可见"以真为师"的思想流源,山水是其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变化是其艺术创作不变的旋律,无论是风雨溪谷,烟云晦明,还是千岩万壑,山石云树,在先生恣意汪洋的笔墨中,千机多变的构图方式和表现手法,总让远山近水别有情趣,不落窠臼.其作品充满了诗意的境致,诗的画外之画,味外之味,言外之言在先生笔下几乎达于精致.在如水银泻地般的自由表达中,艺术家的心境跃然于尺幅之间,意趣流露在点画之外,其笔墨由崇高而致优雅,由浩大而致精微,为众人所推崇的"石体坚疑,杂木丰茂,台阁古稚,人物幽闲"的大家风范扑面而来.
淡墨轻烟写远山,苍茫咫尺相与看.在史贵仁先生的笔下,"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情景交融,物我一体,颇有古人"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之神韵境界,在与自然顾盼生辉之间,艺术家的艺术生命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艺术家巧妙地把诗情画意倾诉于笔端,将胸中块垒诉诸于天地.欣赏先生画作,总会让人产生"望秋云而神飞扬,临春风而思浩荡"的浪漫豪情.
"心之所至,万法生焉." 史贵仁先生用其大气磅礴的笔墨语言,抒发着他对这个时代的热爱之情,笔下气韵万千的锦绣河山,无不是其热爱自然,热爱山水的真实情怀写照.
万里江山凝秀色,东风频开新画图.史贵仁先生正值盛年,艺路坦荡,前途不可估量.与梦相伴,与时代同行,史贵仁先生必将行得更宽,走得更远. | 0.869294 | 128.15 | 0.02036 | 0 | 284 | 873 | 926.1 | 4.179688 | 0.151385 | 0.001211 | 1,680,200,016,455 | 文学_情感 |
一篇内容饱满的文章像是多汁的橙子,一口咬下去满嘴甜汁,爽甜又可口.
一篇内容冗长的文章像是干瘪的甘蔗,一口咬下去没有甜汁只有甘蔗,失望又可气.
像橙子一样多汁的文章,不仅读者喜欢,审稿编辑更喜欢,因为可以给公众号带来更多的用户.
这样的文章,具有内容丰富,信息密度高的特点.它无关文章的长短,读起来都不会让读者感觉冗长.而我们就是要写出这样的文章去投稿,过稿率才会大大增加.
当我们把文章的选题,结构,字数都按照要求完成后,投稿依然被拒的话,大概率是因为内容不够饱满,信息量少.
面对投稿文的字数要求,很多新手,包括我自己最开始写作的时候,都很难写满2000字,更不用说写的饱满了,基本都是在凑字数.结果可想而知,投出去的十几篇文章,都杳无音讯.
后来我通过学习和摸索,总结出三个特别好用的方法,可以轻松写出3000字的干货文章,而且不带一句废话.后来我再去投稿的时候,命中率就变的很高了.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到底是哪些方法吧!
这是通过和自己对话的方式进行写作的技巧,所谓对话就是 "自问自答" 的方法.首先提出一个观点,接着对这个观点不断进行追问,然后自己"回答"问题,就能写出一篇有头有尾的完整文章了.
人往往失去之后才能发现 "真正的价值".比如,只有身体得了病才明白"健康的重要性",只有当父母过了世才明白"自己的错误".
经历挫折也是同样如此.失败的时候,精神不振,万念俱灰.但过后回想,却发现 "那次的失败令自己获得了成长."
我之前创业时,也经历过很多次失败.不过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后来当我再次创业时,那些失败的经历和教训对我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以上这段文字,就是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写出来的,我们来回看一下,我是如何进行"自问自答"的吧.
自问:你想谈论什么观点?
自答:人往往失去之后才懂得"他的价值(观点)
自问:是吗?比如呢,有具体例子吗?
自答:让我想一想,比如,人有了病才懂得"健康的重要性"
自问:确实如此,还有别的例子吗?
自问:嗯,确实,这样的案例也不少.还有什么类似的例子吗?
自答:失败带来的挫折也是如此.
自问:除了挫折有没有给你带来什么启发?
自问:可以说说你失败的经历吗?
自答:我现在的公司做的还算不错,很大部分要归功于过往失败的经验教训.
这样反复进行"自问自答"后,不知不觉你的文章就写的很长了,同时还会有质的提升.
这里大家要注意:
我们的文章有没有质量,完全取决于我们提问的质量.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提出的问题平淡无奇,那么文章也会平淡无奇.
相反,如果我们想要文章的观点犀利一些,就要提出犀利的问题;如果我们想要文章详实一些,就要提出更加具体的问题;如果我们想要文章有深度,就要提出深刻的问题.
我们可以根据公众号的调性,设计针对性的问题来进行"自问自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仅符合平台要求,而且还干货满满,过稿率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怎么样,是不是即简单又好用,哪怕你是个写作小白,通过"自问自答" 也能轻松写出千字文.
形式上不拘泥于全篇的结构,不拘泥于固定的写作套路.比如,写新媒体文要按照框架,按照结构的要求来写;记叙文要按照时间和空间的发展顺序来写,而随笔可以只写一小段,不一定要写完整体.
对于事物的见解或意见,生活上的所见所闻.比如,上班途中看见的一幕,工作中的一些感慨,关于社会的意见等等.
只要你是有感而发的,都可以写出来.
随笔文对比新媒体文而言,没了字数和结构的要求,对新手毫无压力,可以随时随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练习窍门:
虽说随笔不拘一格,但我们最好不要超出自己的写作领域太多去进行练习.
比如你的写作方向是"影评",那么可以针对某个情节或人物,进行随笔练习;比如你的写作方向是心理学,那么可以针对人物的心理或事件,进行随笔练习.
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你写出来的文章不再冗长了,内容充盈且饱满了.你再去投稿就会很有底气了.
台湾作家张大春说过,他认为写文章之前或是表达一个想法之前,先问自己:我对这个世界还有没有话要说?
我们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本质上,是在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或是传达某个观点给读者.
换言之,写东西的人,是有态度的人.有想说的话,才拿起笔来去写,通过文字,向这个世界传递你的思想,可以是意见,可以是希望,可以是吐槽.
就拿这次疫情来说,就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写的.
比如,我对那个在隔离室吵着让防疫人员去给自己买矿泉水的,嫌弃自来水不喝的,海外回来的女留学生写一篇随笔文,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比如,我觉得战斗在防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们很不容易,所以我想写一篇关于他们的文章.
又比如,我觉得写作新手太不容易了,所以我想写一篇关于写作技巧的文章来帮助新手.
再比如,我觉得现在的人内心太焦虑了,所以我想写一篇关于心理学的文章,安抚一下人心.
其实我们在写作时,没东西可写,不是因为我们无话可说,而只是因为差了一个有效的方法而已.
对于审稿的编辑而言,你的文章是否能为我的读者提供价值,这篇文章能否让读者更喜欢上我的公众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审核标准.所以,我们的投稿文章,只要内容足够有价值,过稿是大概率的事情.
平时大家多通过"自问自答"式的技巧,多写"随笔",多向"世界喊话" 写出文字,只要坚持训练一个月,你就能写出编辑喜欢的文章了. | 0.867647 | 45.333333 | 0.005076 | 0 | 90 | 549 | 842.3 | 4.066406 | 0.153952 | 0 | 1,680,200,016,702 | 文学_情感 |
著名女作家宗璞曾在"铁萧人语"中描写"紫藤萝瀑布":"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美丽的紫藤萝瀑布让她感受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紫藤"是白石老人晚期时的作品,绘制紫藤萝,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疏密关系,虚实关系和穿插关系的处理,这三个关系哪怕有一点处理不好,也会令人有惋惜之叹.反观画面,白石老人手下的紫藤萝堪称绝调.春日的紫藤萝本就是一抹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经白石老人的生花妙笔一点染,更是意境清新.绘画中真真一草一木见功力,在整张画中,只是一条宛转的藤条,就能让我们感受到白石老人的艺术功力,这一笔走出来,如绵裹铁,白石老师数十年来苦练"天发神谶碑"的功力一览无余.而花瓣的点染更见功力,墨韵浓,重,焦,淡相互渗迭,堪称完美,此件白石老人的佳作必定会有不俗的成绩.一位世界的齐白石让中国艺术震撼了国际大舞台,他的作品价格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起着引领和导向的作用.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艺术家,作为近现代书画的大师,在美术史地位和市场认可度上,都已经盖棺定论.持有齐白石绘画,无论是出于投资的目的抑或是收藏的爱好,都是万无一失的.强者恒强,齐白石作品的价格现在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齐白石是作品被拍卖最多的近现代画家,关注齐白石绘画作品的价格走向,对于观测中国艺术品的价值走向,起到了导向作用.经过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拍卖会的检验,投资齐白石的书画已经成为长盛不衰的生财之道.一场好的,有质量的拍卖会,万万不能没有白石老人的作品.无论艺术品市场如何风云变幻,齐白石作品的价格总是在稳定的状态中攀升,他的作品的成交率也一直高于同类作品的成交率,总成交额也一直名列前茅."紫藤"作为白石老人变生活为艺术的典范之作,必将成为藏家关注的热点. | 0.905263 | 760 | 0.018642 | 0 | 760 | 240 | 942.1 | 4.085938 | 0.114474 | 0 | 1,680,200,017,342 | 文学_情感 |
9月26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在浙江乌镇开幕.此次网络文学周主题为"网络文学的世界意义".中国作家协会,浙江省有关领导,知名网络文学作家,评论家,网络文学平台代表和文化产业代表等近两百人出席开幕式.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中国作协发布"网络文学国际推广片"和"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发展报告"."报告"提出:中国网络文学创作者有上千万人,活跃作者数万人,每天创作量超过1.5亿字.充满活力的网络文学作品,不仅影响了国内上亿读者,成为影视,游戏,动漫,有声读物等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源头,并且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扩大.截至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共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10000余部.其中,实体书授权超4000部,上线翻译作品3000余部.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超过1亿,覆盖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国际传播成效显著.此次举办的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旨在进一步聚焦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研讨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路径,推动网络文学尽快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现象.
"报告"分析了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即:个人授权出版,平台对外授权,在线翻译传播和本土生态建立;五种传播方式,即:实体书出版,IP改编传播,在线翻译传播,海外本土化传播,投资海外平台;以及覆盖区域的发展,即:从东南亚,东北亚,北美扩展到欧洲,非洲,到现在遍布全球."报告"还介绍了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胡邦胜在开幕式上提出,网络文学已经到了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承担时代赋予的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对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必须大力推进国际传播,必须加强作家人才队伍建设,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国贤在讲话中分析了网络文学的"浙江现象",表示浙江将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开幕式当天举办了网络文学国际论坛,唐家三少,蒋胜男,何常在,会说话的肘子等网络作家,周志强,夏烈等评论家,童之磊,杨晨等网络文学平台负责人,就网络文学创作,IP改编,国际传播等话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围绕如何推动数字时代网络文学内容创新,做好中国故事的网络文学国际表达,加强后疫情时代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参观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成就展.
在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期间,还将举办数字时代网络内容创新高端论坛,网络文学IP发展大会及高峰对话等一系列活动.
鲁迅文学院举办第二十期网络文学作家培训班[2021-09-23] | 0.89356 | 139.75 | 0 | 0 | 326 | 420 | 999.4 | 4.089844 | 0.144902 | 0 | 1,680,200,017,638 | 文学_情感 |
中国书法以文字为依托,纵横数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书法能陶冶人的情操,修身养性,我国热爱书法的人很多,今天就以几幅优秀书法为代表来赏析书法的妙处.
李勇山先生的四尺横幅书法作品行书"暮春即事",所书内容为宋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在章法上巧妙安排,字的大小疏密,字与字之间揖让顾盼,参差变化,错落有致,各具神态.在分布上上齐下不齐,有行无横,字距窄,行距阔.此作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用笔的提,按,顿,挫清晰可见,厚重处浑朴苍穆,细劲处筋骨凝练,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一气呵成.通篇书写流畅,富有节律.
邱云鹏 四尺对开 "般若波罗蜜心经"
邱云鹏先生的四尺对开书法作品楷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书内容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章法严谨,字距行距均衡,通篇书写流畅,邱云鹏先生运笔自如,清润流畅,自成面貌,但细分析起来,却又感觉它笔笔字字都自有来历.其书风以遒媚,秀逸,雅致见长,结体严整,笔法纯熟,灵动.邱云鹏四尺对开书法作品楷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整体观之给人一种端庄,典雅的美感.
吴泥墨先生这幅行书书法作品草书,所书内容为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登泰山绘景抒情的华章,全诗气势雄伟壮阔,用词绝妙精当,结句有哲理,抒写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此作品书体势奇,俯仰之间照应有致,章法则疏密相间,注意打破行的单调直线,行气波动而流畅.可见吴先生用笔灵动多变,爽利中见力量,飞白劲健而又沉着,湿笔丰润而不乏骨力,提笔顿笔随意而适,姿态飞动,尤以中侧锋的般配合转化极见精妙 .颇具节奏感,既抒发作者的情感,又书出了诗意.
杜翠萍女士的四尺斗方书法作品草书"唐诗一首",所书内容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左边落款为唐诗一首 杜翠萍书.右上角的压角章与落款的两个姓名姓名章形成呼应.这幅作品提按起止,点划抑扬,笔笔清晰,字字独立而以势态贯气,字距密而行距宽,给人以贯之而又神闲气定之感.是处处见功力又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的佳作.读这样的作品,使人忘俗虑,消焦虑,得到心灵的安宁.
段海峰先生的四尺横幅书法作品行书"许浑诗一首",所书内容为唐代诗人许浑的诗一首"游钱塘青山李隐居西斋""小隐西亭为客开,翠萝深处遍苍苔,林间扫石安棋局,岩下分泉递酒杯,兰叶露光秋月上,芦花风起夜潮来.云山绕屋犹嫌浅,欲棹渔舟近钓台."可能因为作者同时也是一个作家的缘故,书法中透露着书卷之气,彰显出从容,轻松,流畅,遒劲,潇洒,灵动的形式美感.字形流畅秀逸,结构严谨缜密,笔墨洗练疏朗.本篇作品通篇线条纤瘦,润含春雨,干裂秋风,富有节奏韵味.
牛玉甫四条屏书法作品行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邱云鹏四尺对开书法作品楷书"山行"
李勇山六尺对开书法作品行书"青玉案•元夕" | 0.853604 | 133.2 | 0.030234 | 0 | 268 | 303 | 1,032.5 | 4.132813 | 0.158408 | 0.012384 | 1,680,200,018,019 | 文学_情感 |
写一本书.这是最广泛持有的愿望之一,也是企业家和企业主目标清单上的共性.随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和与创作一本书相关的好处 (如果做得正确),难怪近年来目睹了专业人士的巨大激增,不仅渴望写一本书,而且现在正在采取行动实现这些目标.然而,随着图书写作的激增,加上技术的进步,出版业发生了变化.尽管事实证明,一些新伪造的途径为除专业作家以外的任何人以前都无法获得的成功提供了途径,但其他变化并不一定会变得更好-甚至不会导致任何距离成功的地方.
2021年,新的平台和免费策略导致选择,倡导和鼓励自我出版的人数大幅增加.有了这种新的叙述,迫切需要考虑最简单,最便宜的路线是否最有效,尤其是当您的书代表您的业务和品牌时,以及除了专业出版物之外的任何东西都可能对长期不利本书及其作者的长期成功.
那么,自我出版的利弊是什么,这些如何抵消或克服?以下仅提供了需要严格考虑的许多必要出版过程中的三个的细分,尤其是当所讨论的书是产生铅的非小说被用作展示作者在其行业中的专业知识的手段时.
"我一直擅长photoshop.我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封面."
著名的遗言-在目睹不可避免的书失败之前,我已经听过自己的话.对于那些主张自我出版的人来说,通常会相信作者可以自己做任何事情,而无需花费任何金钱,而封面设计是使您的书问世时最成问题的领域之一.封面是一本书的第一眼,第一印象很重要.那么,为什么要冒险弄错呢?
设计自己的封面的专业人士: 它只需要您的时间,因此无需任何财务投资即可完成.
设计自己的封面的缺点: 最终的封面可能传达错误的信息,看起来便宜且不专业,吸引错误的受众,阻止您的目标市场购买/阅读,并且看起来是自我出版的 (这永远是不可取的).
解决方案: 要么投资于具有封面设计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专业封面设计师,要么投资大量时间学习专业出版界的封面设计配方和创意技能.
"我总是发现书本上的错误.我可以编辑自己的手稿."
需要适当的培训和丰富的经验,才能成为一名熟练的编辑,具有编辑,抛光和完善手稿以发挥最大潜力所需的技能.尽管如此,当为自我出版欢呼时,作者通常会完成自己的编辑或要求直属圈子中的某人为您 "翻看手稿".这两者都不够,因为作为作家,我们不仅对自己作品中的错别字和故事情节中的漏洞完全视而不见,而且编辑手稿不仅仅是识别错误.当这么多的工作,时间,精力和精力投入到写这本书时,为什么不努力追求完美,并通过让一个熟练的编辑完成编辑过程来使它成为最好的版本呢?
编辑自己手稿的专业人士: 同样,它只需要您的时间,因此无需在该过程中投入任何资金.
编辑自己的手稿的缺点: 您可能会错过错误和错别字,混淆时态,无法识别情节漏洞或束缚松散的结局,无法回答所有读者的问题,忽略了带读者去旅行,或者忘记包括重要的必需品,例如参考资料或资源.
解决方案: 要么投资一个专业的编辑团队,在编辑书籍手稿方面具有足够的资格和经验,要么学习专业编辑的技能和流程.
"我可以在亚马逊上发布一本电子书."
亚马逊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零售商,尽管它为各种类型的图书读者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想阅读电子书或等待亚马逊印刷的平装本的交付-并不是所有人都想从亚马逊购买.此外,有些人仍然想参观他们当地的书店,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印刷精美的平装本或精装书,用手指感觉它,然后把它带回家.
随着时间,精力和精力投入到一本书中,它有尽可能大的影响力是有意义的.当一本书以商业专业人士及其品牌和公司的身份代表作者时,确保它作为高质量的物理印刷出版物并在多个平台上 (即不仅通过亚马逊,而且通过Barnes & Noble,Indigo,沃特斯通,沃尔玛,塔吉特,加德纳,伯特拉姆和图书零售商领域的无数其他关键参与者).在亚马逊上自行发布电子书远非最有效,影响范围最广的选择,并且在寻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潜在客户生成工具和营销策略 (例如书籍漏斗和 "免费加送货") 时,企业家的生活更加艰难.提供.
限制您的分发的pro: 在亚马逊上创建电子书是快速,简单和免费的,并且包含不到几个步骤.同样,它只需要您的时间 (很少).
限制您的分配的缺点: 如果您的书可以在各种渠道和平台上以及以不同的格式获得,它将获得更大的曝光率和影响力,并且它将允许您利用其他营销途径.
解决方案: 要么主动联系并协商您的实体书籍在其他商店和其他网络上的上市和库存,要么选择在全球零售,批发和分销渠道上列出并详细说明您的书籍,从而扩大您的分销网络.
重要的是,如果它对你的书公正,让你的书在一个大型的全球平台上可用,是专业设计,展示和出版的,那么追求任何特定的出版途径就不会有任何耻辱,并帮助作者实现并实现他们在过程开始时概述的目标和结果.话虽如此,重要的是要考虑到这本书的整体生产需要与作者和公司提供和销售的服务/产品的质量保持一致.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则潜在客户将质疑该书的标准是否反映了公司提供的服务.毕竟,如果你不能为你自己和你的书做同样的事情,你怎么能声称为你的客户取得无可挑剔的成果呢?
作为一家屡获殊荣的混合出版社的创始人和所有者,该出版社在全球范围内运营,拥有一支由熟练的封面设计师,编辑,校对,排字员,出版顾问和营销人员组成的团队,可以访问全球发行,零售和批发渠道,我对书籍的理解-出版很简单.如果出版像自我出版一样容易,并且完全不需要财务投资,那么就不会有出版业.就像世界上任何东西一样,你会得到你所付出的.如果最重要的是财政投资和预算做事的需要,那么在生产标准和可以预期的结果方面,也需要现实.
这并不是说自我出版不可能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标准,也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可以,但是这种情况很少.一般来说,一本自行出版的书看起来是自行出版的 -- 这不是任何人想要的书,尤其是一个拥有高水平客户的成功企业家. | 0.900757 | 108.090909 | 0.009709 | 0 | 250 | 545 | 921.2 | 4.070313 | 0.12111 | 0 | 1,680,200,018,207 | 文学_情感 |
寓言是故事,其中的人物和 / 或事件是代表其他事件,观点或人物的象征. 在文学史上,寓言一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手法. 寓言被用来间接表达不受欢迎或有争议的观点,政治批评以及指责当权者 ( 如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和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 . 其他时候,寓言是通过扩展的隐喻用来表达抽象的观点或属灵真理,以使真理更容易理解 ( 例如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和汉娜•何娜德的"稳行高处" ) .
圣经包含了许多寓言的实例,用来解释属灵真理或预示未来的事件. 在圣经中最明显的寓言例子是耶稣的比喻. 在这些故事中,人物和事件代表神的国或基督徒生活的真理. 例如,在马太福音 13:3-9 这撒种的比喻中,种子和不同类型的土壤说明神的道以及人的各种反应 ( 正如耶稣在 18-23 经文中的解释 ) .
浪子的故事也采用了寓言. 在这个故事 ( 路加福音 15:11 - 32) ,名义上的儿子代表普通人:罪恶且容易自私. 富有的父亲代表上帝,而儿子因享乐主义的艰苦生活,以及后来,贫穷代表不敬虔生活方式带来的空虚. 当儿子带着真正的悲伤回到家里的时候,我们有一幅悔改的插图. 因着父亲的怜悯并且愿意接受他的儿子回来,当我们转离罪恶并且寻求他宽恕的时候,我们看到上帝的喜悦.
在寓言中,耶稣用密切相关的比喻这样的形式来教导抽象的属灵概念 ( 人们如何回应福音,上帝的怜悯,等等 ) . 我们通过这些故事更为深入地理解了上帝的真理. 其他圣经寓言的例子,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包括启示录 12:1-6 中妇人和龙的异象;以西结书 17 中老鹰和葡萄树的比喻;以及许多箴言,特别是用平行体所写的那些.
圣经中由上帝制定的一些传统和仪式可以被视为"非文学寓言",因为它们象征着属灵的真理. 例如,动物祭祀的行为代表我们的罪应当死去,而且祭坛上的每个替代品预示基督最终的牺牲,他会为他的子民而死. 婚姻制度,尽管是为了伟大的实用目的,也像征著基督和教会的关系 ( 以弗所书 5:31-32) . 摩西律法中的许多仪式 ( 关于衣服,食物以及洁净和不洁净的物体 ) 代表属灵现实,诸如信徒需要与非信徒在属灵与行为上有所分别. 单独来看,虽然这些例子可能并不被视为寓言 ( 因为寓言需要多个像征一起作用 ) ,但旧约的宗教系统 ( 以及新约的某些部分 ) 可以被看作是对人与神关系的一个广泛的寓言.
有趣的是,有时重要的历史事件,乍一看似乎不包含更深的含义,后来以寓言的形式解释,是为了教导重要的教训. 这种例子之一是在加拉太书 4 ,保罗解释亚伯拉罕,夏甲,撒拉的故事,作为新旧契约的寓言. 他写道,"因为律法上记着,亚伯拉罕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使女生的,一个是自主之妇人生的.然而那使女所生的,是按著血气生的;那自主之妇人所生的,是凭着应许生的.这都是比方,那两个妇人就是两约.一约是出于西奈山,生子为奴,乃是夏甲.这夏甲二字是指著亚拉伯的西奈山,与现在的耶路撒冷同类,因耶路撒冷和她的儿女都是为奴的.但那在上的耶路撒冷是自主的,她是我们的母" ( 加拉太书 4: 22-26) . 在这里,保罗采用实际的历史人物 ( 亚伯拉罕,夏甲和撒拉 ) ,并使用他们作为摩西律法 ( 旧约 ) 以及基督的自由 ( 新约 ) 的象征. 通过保罗寓言的镜头,我们看到,我们与神的关系是自由的关系 ( 我们是神所应许的儿女,正如以撒对于撒拉一样 ) ,而不是奴役 ( 我们不是人类奴役的孩子,正如以实玛利对于夏甲一样 ) . 保罗,透过圣灵的感动,可以看到这一历史事件的象征意义,而且用它来说明我们在基督里的立场.
寓言是一种美丽的艺术方式,以容易理解的术语来解释属灵问题. 通过圣经寓言,上帝在一个更易于理解的情境中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概念. 他也显示自己是伟大的故事作者,通过历史预示并执行他的计划. 我们也可以欢呼雀跃,因为我们有一位神,他以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向我们说话,而且他已经给出象征与寓言来提醒我们想到他自己. | 0.834646 | 235.857143 | 0 | 0 | 501 | 473 | 870.2 | 4.214844 | 0.202302 | 0 | 1,698,700,000,184 | 文学_情感 |
长征:米星如基督教文学选(精装) 内容简介 米星如(1899-1961),安徽省全椒县人,金陵大学毕业.曾任上海青年会,全国青年协会干事,浙江江山县,平阳县暨广东廉江县县长等.米星如一生创作时光短暂,却留下许多非凡的基督教文艺作品,不但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局势的诡谲,更能从坚定的基督教信仰中,力挽狂澜,成为对抗环境剧变的一盏明灯. 米星如的基督教文学作品分作两类:一,旧约圣经改编小说.以贴近人心的优美文笔将旧约故事娓娓道来,并能不失其原意;二,教会讽刺小说.以犀利又略带诙谐的笔法,描绘出当时教会中一些怪异扭曲的现象,盼能督促教会进步与改革. 本书收录米星如最主要的旧约改编作品"长征"(1929),以及后续的九个短篇故事:<谁的木架>(1930),<葡萄园>(1930),<草莽英雄>(1930),<最小的儿子>(1930),<双锋剑>(1930),<麦田缘>(1931),<处子的哀歌>(1931),<两少年>(1931),<飞石小将军>(1931).并选录七篇基督教会讽刺小说:<廊下>(1924),<圣像>(1926),<圣诞底前夜>(1926),<叛徒的胜利>(1927),<毕亚怀的悲哀>(1927),<短刀>(1927),<曙光)(1927-28).最后收录两篇米星如的自传作品<我个人的宗教经验>(1923),<我信仰基督教的经过>(1933),为其决志归主的个人见证. 米星如所描写的故事主角,几乎都是社会基层的小人物,像农夫,渔夫,樵夫,孤儿,寡妇等,藉其单纯的信心与坚忍的毅力,来比喻耶稣基督牺牲,奉献,无私的爱.对妇女及儿童教育权的关怀,也在他的作品中明确地展现出来.米星如的创作,诚如诚静怡先生所评论:"基督教文艺上不多得的佳构!"
作者简介 刘俊启 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化学系,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硕士,现任元生国小教师. 曾庆豹 台湾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与神学研究室"主持人,著有"什么是汉语神学?","约瑟和他的兄弟们 - 反共护教,党国基督徒与台湾基要派的形成","红星与十字架 - 中国共产党的基督徒友人","经世与革命 - 汉语基督教的激进神学思潮(1901-1950)"等. | 0.792803 | 458.5 | 0 | 0 | 729 | 241 | 2,527.3 | 4.003906 | 0.31843 | 0 | 1,698,700,000,325 | 文学_情感 |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 T. S. Eliot 的诗,J 主要介绍"Time in Poetry"的部分,承接了在12月初的一课中提及塔可夫斯基电影美学的"时间观".
课堂里讲及的东西实在太多,我还未有时间仔细阅读 J 给我的"小量"笔记,共有 83 个细项 :P 时间所限,我们集中讨论了几点,主要是关于 T. S. Eliot 对诗的"时间观".
如果我们要超越"时间",站在"永恒"的"一刻"上,那"一刻"应是像在音乐的音符与音符之间的位置,即是在一个音符完结之后,而即将开始新的音符之前的"一刻",那既不是完结,亦不是开始,更不是静止的,那便是"永恒"的所在.
文字原本最不能用作描述"永恒",因为世上一切能被描述的东西,一经描述,便只能成为"现在"或"过去",但唯独诗可以超越时间规限,可以描述到"永恒"的境界.
而一首写得好的诗便更应该有超越时间,引领读者至"永恒"的能力.
我们利用自己记忆之中的情景,经过反思,抽取记忆中细微而重要的部分,写成一首诗(或一个作品),诗中承载著作者,亦同时看不到作者在其中,因为当中引述的东西已超越了他个人的情感,而提升为一种普遍的感受.读者在读诗时,钩起自身相同的经验和感受,这种"读后感"表面上是共通的,但实际上却是因人而异的(例如悲伤,高兴和寂寞,但是每个人的"悲伤","高兴"和"寂寞"也有所不同),于是这个作品便已超越了时间,作者,作者的写作动机和价值,作品在这时候让"永恒"实体化了.
当天 J 反复解释了几次之后,大家才开始明白,因为这"永恒的时间观"在概念上较复杂,不能以三言两语来理解,也必须多读 T.S. Eliot 的书及其他相关的书籍才更能理解.
为免我写得不好,这里附加引用 J 为我们准备的笔记:
这课堂完后,同时也掀开了2011的序幕,来年老师希望各同学们每人也可以准备一个课题在课堂里和大家分享.
"星期五音乐课"的open class 计划亦同时于2011年1月展开,课堂日期定为每个月最后的一个星期五晚上8至10时在艺鹄书店举行.
第一季的课堂日期定为:
另外我开了一个新blog,主要放"星期五音乐课"的open class 计划的资料,有兴趣的朋友,请密切留意了. | 0.829718 | 76.833333 | 0.03943 | 0 | 227 | 247 | 713.7 | 4.015625 | 0.211497 | 0 | 1,698,700,000,651 | 文学_情感 |
巨鹿之战中项羽凭什么用五万军队大败王离,章邯的四十万正规军?
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也是项羽的发迹点.那么当时手里只有楚怀王所安排的五万军队的项羽是凭什么战胜拥有四十万大军的王离,章邯呢?
巨鹿之战事起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月至公元前207年九月)十二月,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的黄河,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过河,援救巨鹿.二将渡河后初战小胜,赵将陈余又催促进兵.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黄河,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越战越勇.经过九次激烈战斗终于打退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困巨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此时,楚军的雄威压倒了诸侯军;援救巨鹿的诸侯国的军队有营垒十多座,却都不敢发兵出击.待到楚军攻打秦军的时候,诸侯军的将领都在营垒上观战.见楚军士兵无不以一当十,喊杀声惊天动地,诸侯军人人都惊恐不已.这样打败了秦军后,项羽便召见诸侯军将领.这些将领们进入辕门时,没有一个不是跪着前行的,谁也不敢仰视.项羽从此始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归他统帅了.
而在八个月后手里还拥有二十万大军的章邯迫于项羽将士的威猛和朝廷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就投降了项羽,并被项羽封为雍王.
至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可见巨鹿之战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置之死地而后生,让将士个个奋不顾死,以一敌百,最终才取得这场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争的胜利.
巨鹿之战项羽为什么完胜百战百胜的章邯大军?
巨鹿之战,项羽真的以少胜多?我们都被司马迁骗了!
巨鹿之战:章邯为何不救王离而向项羽投降?
项羽自刎于乌江只是因为一个农民的谎言? | 0.902959 | 76.818182 | 0 | 0 | 308 | 188 | 495 | 4.042969 | 0.125444 | 0 | 1,698,700,000,796 | 文学_情感 |
3,"易经"够探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能够从中探索宇宙人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阐明人生之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
4,,"易经"是一门学科,是一门探讨事物变化的法则或规律并控制事物变化进程的理论.
简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复杂再深奥,一旦人类的智慧达到,就可以把它们转换成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问题,如现在的电脑,就是把复杂的计算程序转换成"0"和"1"这两个简单的符号.
变易:是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着,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如果离开这种变化,宇宙万物就难以形成.
不易:是指在宇宙间万物皆变的前提下,还有唯一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万象之物的东西不变.或者说万物皆变的规律是不变的.
换句话说,所谓"不易",就是基本平衡;"变易"就是发展变化,就是不平衡;"简易"就是世界上所有最复杂的事物,可以用最简单的符号(即阴阳二爻)来概括.发展变化,不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大则政治家,军事家可用于安邦治国,小则人民群众可用于立身处世,安居乐业.许多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在中华文化的灵魂里,作为中国特色的辩证哲学,聪明的思维方式,包涵着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科技思维以及多元互补,和谐共处,忧患意识等,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独具一格,对中华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在现代,"易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因为它关系到哲学思想,计谋策略,思维方式,修身养性,政治军事,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人际关系,医学养生,行为科学,文艺美学,围棋技艺等等,真是包罗万象,不胜枚举,甚至目前的科学技术,如计算机软件,遗传密码,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等等也可以从中等到启示,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六十四卦可视为有关人生问题的六十四个专题,三百八十四爻可看作三百八十四种处境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与最佳对策."易经",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读的高深教科书;在今天,仍然是引导人们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锦囊宝鉴,人生的行为指南.
易经是科学算命吗?人的一生是不是有规律的呢?
易经是一个模型,概括了万事万物及变化,作为一个模型,他可以通过已知的东西如生辰八字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但是这是一个大致的轮廓,没有考虑到各种各样的细节和变化,所以,命有可为,人定胜天,只要把握住其中的关键点,就可以让命运发生变化
"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为什么现代人不学易经?
这个问题呢,我重新思考了一番,觉得应该这么回答你:
1,确实有人用计算机二进制,刘子华的十大行星来为周易添光,就算事实如此,当年苏联有个化学家因做梦提出"苯"的化学式,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提倡大家都去做梦呢?
2,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像周易,心学等等,这些东西和现在教育根本不在一个话语系统里面,现在人很难入门.像周易,做学问的就是扯扯辩证法,搞实用的就是算命,看风水.像儒家的心学,现在的人也是往哲学上扯,什么真理与实践的关系,我看这样的书三尺高了,基本上都是似是而非.(听上去没什么不对,但实践起来没一点用处.)
3,久远高深之物,没有正师指点,想用现在的逻辑思维去研究,那只能是南辕北辙,越扯越远.只能等到量子力学深入民心以后吧,现在我们观念还停留在牛顿的经典时空观里面,想用这个研究周易,没门! | 0.855204 | 91 | 0 | 0 | 189 | 440 | 571.3 | 4.238281 | 0.165482 | 0 | 1,698,700,001,011 | 文学_情感 |
好多人问小编关于情景交融的古诗的问题,下面自由文学网的小编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关于情景交融的古诗词名句和情景交融的古诗的相关知识.
情景交融的古诗文及赏析谁知道古诗文的赏析?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岳:此指东岳泰山.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即山东地区.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写作背景 杜甫(712 - 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时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 - 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 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体诗尽管全诗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间两联对仗但句中平仄声调未按规定顺序演排各句之间也不粘缀所以历代选本都归入"五言古诗".这首诗的结构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分析得极好:"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
情景交融的诗句都有哪些?
情景交融的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净惟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关于情景交融的古诗和情景交融的古诗词名句,自由文学网已经为大家介绍完了,更多相关内容可参考自由文学网其他文章.
文章标题:情景交融的古诗(情景交融的古诗词名句) | 0.867465 | 278.333333 | 0.011619 | 0 | 1,390 | 733 | 1,505 | 4.015625 | 0.157685 | 0.005605 | 1,698,700,001,139 | 文学_情感 |
本书以诗的形式对清河过去的一段时间作美好的描述,对当地的各色发展进行赞咏.
此次编修的"重庆市沙坪坝区志(1986 - 2015)",是继 1995 年区志问世后的第二部区志,全区逾百个部门和驻区单位,数百名修志人员历时 5 年,寒暑不懈,数易其稿,终告其成.本书坚持以史实为依据,宏观鸟瞰,微观透视,全面系统记述 30 年来沙坪坝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区域特点和编纂特色,是沙坪坝区延续历史文脉,推进全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
丛书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承载着厚重而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保护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特色,就能为我们的家园情怀留下栖息之所 - - 只有留住"乡愁",才能"记得住乡愁".2016年底,江苏省文化厅开始组织编写"精彩江苏"丛书,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方戏曲,书画艺术,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这既是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延展千年文脉,推动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的创新实践. "精彩江苏"丛书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首批图书正式出版,批推出24本.本系列共50本,涵盖我省50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展现了江苏历史演变中岁月累积的文化智慧与古物风貌,彰显了江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丛书采用"口袋本"的形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便携易读.一卷在手,令读者观尽江苏名城名镇名村之无限精彩.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徐耀新,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理论,主要著作"昆曲表演艺术论","昆曲文学概论","昆曲美学纲要".
本套书均为古籍校著作.校和辑录的对象为中国历代文献中涉及重庆的相关史料,并首次对其行了分类和系统的整理,共计约400万字,分成两大部分:部分为"稀见重庆地方文献汇"(共上,下两本),主要辑录校重庆地区明清时期的地方志文献;第二部分为"历史典籍中的重庆史料选辑"(共上,中,下三本),对"四库全书"中涉及重庆地区的文献行辑录校."稀见重庆地方文献汇"具体对明代成化"重庆郡志",正德"夔州府志",万历"重庆府志",万历"三峡通志"和清代道光"三省边防备览",道光"重庆府志"等明清重庆地方文献行了校整理.本套书将成为人们认识重庆,研究重庆的完整,翔实的基础性参考资料之一.
本书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广宗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历史和现状,内容包括政区·人口,环境·资源,经济管理,经济建设,产业概况,政党·组织,政权形式,兵役·兵事,司法·消防等.
"景县史苑"一书由景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编纂,主编邓文华,副主编李云龙,王连忠,陈冰.本书是1998年至2018年以来景县地方历史研究学者所发表的有关作品,主要包括对景县古代历史研究,读史笔记,学术论文,小说,诗歌等方面的文章,涉及作者 20多名.全书近60万字,分六个部分:部分为景县古代历史的研究,以及民俗文化,读史笔记等;第二部分为抗战史料;第三部分为老一辈革命王任重传记,抗战时期在景县牺牲的革命烈士张俊峰,石嘉植等英雄事迹,献身当代国防事业的景县人傅卫的事迹;第四部分为景县退休干部的工作回忆;第五部分为新时代涌现出来的科技人才的学术文章;第六部分为与景县历史相关的小说,传说等.
"唐山年鉴"是唐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重要年刊,是汇集市情信息资料的地方综合年鉴,全面,真实,系统地记载唐山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主要记述全市2016年度的基本情况,客观反映各行各业新变化,新成就,新业绩,为唐山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为国内外读者了解,认识唐山提供信息,为编史修志积累资料.
"唐山年鉴"2018卷(总第11卷),主要记述全市2017年度的基本情况,客观反映各行各业新变化,新成就,新业绩,为唐山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为国内外读者了解,认识唐山提供信息,为编史修志积累资料.
本套书共10册,讲述了10个城市大街小巷的名胜古迹,市井百态,以及百姓生活,分别为老南京,老成都,老天津,老哈尔滨,老北京,老上海,老广州,老福州,老济南,老西安,整套书从亲历亲睹的角度,描绘了旧皇城,古都印象,民俗特色,人文景观,大生意小买卖,馋嘴美食,古城文化,百姓生活...... 唯有了解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整套书生动有趣地展示了各城市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百姓的生活.
文字与图像间的重庆(套装3册)
这是一部城市历史见证的回顾. 晚清时期,随着开埠以及川江航运,重庆的面貌随着报刊,书籍发行的增多,城市的生活,学习和新闻报道*终被留进了历史,但是他们都被藏在厚厚的故纸堆里,我们无从下手.这是基于作者对重庆城有着长期的搜集和系统深入的思考而成的一本集萃,它发掘这些成果,遴选出表现重庆重要事件,景观,建筑,风俗方面的点点滴滴. 这是一部城市生长史的巨著. 什么是重庆?无论是"巴山夜雨涨秋池",还是"朝辞白帝彩云间",中国人更多地从古诗中了解山城重庆.时间到了晚清,随着开埠以及川江航运,重庆的面貌得以映入远道而来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手中的相机或画笔.本书属于图像史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重庆重要景观,建筑,风俗方面的点点滴滴. 重庆有根深蒂固的"土性",坚韧的"地方性".这一特性是由其在总体里"封闭中的开放"的格局所决定.给人以巨大差异的城市情感体验,是重庆城现代化过程中的"奇幻"特质. 内容简介: "五十章:文字空间中的重庆城(晚清-民国)" 什么是老重庆?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不同的答案.重庆是一个码头城市,如今大街小巷密布的火锅发源于重庆何处,尚有争议,不过一定是在江边.重庆的小巷子,小馆子,是已经离开我们,但是却在空间上与我们有交集的人的记忆,他们是饱读诗书之人,所以下笔有神,勾勒出老山城的景致,描绘出船工,走卒,商人,学生,市民的来去匆匆.这些场景,绝大多数已湮没于城市的改造,日机的轰炸以及火灾洪灾等等.但历史可以证明,重庆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重庆人民无愧于英雄的市民.这座城市依然矗立,跻身中国四大直辖市,党和政府对它寄予厚望. "100像:文字与图像间的重庆城(晚清-民国) " 作者以亲历者尤其是西方探险者的视角为媒,告诉城市的昨天,回应当今人的关切.作者对重庆城有着长期的学术积累和系统深入的思考,在运用文献,历史学,建筑学,美学等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方法上也有独特之处. 在读图时代,人的阅读习惯变得速食,破碎,而拴住人注意力的方法即是图文并茂,对儿童是,对成年人也是如此.100幅图串起的文字,汇入城市发展的洪流,将很好地吸引读者穿城而过,轻舟已过万重山,对重庆的历史渊源建立深刻的印象. "历史与空间:晚清重庆城及其转变" 本书利用历史文献,数据,旅行记录,地图和影像,探讨晚清重庆城的人口构成与空间结构,民初重庆城市启动现代化的条件,空间划界,现代化的进程与问题,卢作孚的现代化实践,晚清到民国不同阶段重庆城的感知与经验等. 作者杨宇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访问学者;工作域在城市设计与建筑文化,研究兴趣在空间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喜好阅读,读到好书有所领悟时内心愉悦.常和家人一起在各地旅行,步行"阅读"城市.著有"资本空间化:资本积累,城镇化与空间生产""历史与空间:晚清重庆城及其转变""在空间:城乡观察随笔"等,主编"城市与阅读"等.
"深州市志"坚持以改革发展为主线,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翔实丰富的资料反映了深州市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基本面貌,对改革开放以来深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举措,新成就,新亮点和新事物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记述,对深州蜜桃,形意拳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事物以升格处理的方式进行了强化记述,是一部集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权威性为一体的地方百科全书.
继"赞皇县志(1991-2005)"于2013年顺利出版发行,在短短的两年之后,"赞皇旧志集成"又即将付梓,这无疑是全县文化建设的又一重大成果.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丛书:名镇系列(全10卷)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丛书:名镇系列(全10卷):套装分别包含: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周庄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甪直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锦溪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东山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凤凰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震泽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孟河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长泾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千灯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大桥镇" "丛书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承载着厚重而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保护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特色,就能为我们的家园情怀留下栖息之所 - - 只有留住"乡愁",才能"记得住乡愁".2016年底,江苏省文化厅开始组织编写"精彩江苏"丛书,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方戏曲,书画艺术,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这既是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延展千年文脉,推动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的创新实践. "精彩江苏"丛书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首批图书正式出版,批推出24本.本系列共50本,涵盖我省50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展现了江苏历史演变中岁月累积的文化智慧与古物风貌,彰显了江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丛书采用"口袋本"的形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便携易读.一卷在手,令读者观尽江苏名城名镇名村之无限精彩.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徐耀新,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理论,主要著作"昆曲表演艺术论","昆曲文学概论","昆曲美学纲要". "
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编"沭阳县志"出版面世,这是沭阳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本套装包含"城市寻端?大连开埠建市""故园寻迹·大连古城"2册.
本书整理了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来重庆铁路发展的历史资料,全景式反映了重庆铁路发展的壮阔画卷,并从独特角度描绘了铁路建设者的业绩与风采;同时,从重庆城市定位和 2030 年发展目标出发,研究了未来时期重庆铁路发展战略,提出了铁路大通道,城际与市郊铁路,铁路枢纽建设的轮廓设想.本书资料丰富,数据翔实,图文并茂.将历史梳理与未来发展并行研究,是本书的特点,也是创新.
德钦县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地段,青藏高原南缘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北靠西藏芒康县,西连西藏左贡县,察隅县及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南接维西县,东与四川巴塘县,得荣县及香格里拉县隔江相望.地理坐标在东经98°35′6″~99°32′20″,北纬27°33′4″~29°15′2″之间.县境国土面积7273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8人,辖6乡2镇,42个村民委员会(社区),县府驻地升平镇,海拔3400米,距州府182千米,距省府昆明889千米.
近代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东亚及其周边世界发生着巨大变化,经历了列强侵,民族独立,社会转型,国家发展等历史变迁,与其过去的面貌迥然有别,始终为学界所关注,成为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主题.本书为中国和马来西亚学者相关学术讨论的研究结集,所收文章主题多样,既有对中国,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和马来半岛历史的研究,也有对中马建交以来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东亚及其周边世界国际关系,历史写作理论问题的讨论,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反映出中马两国学者对相关主题的学术耕耘,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现有研究的一步发展和深化.
本系列丛书包括"汉宫春梦","飞龙在天".故事的跨度约四十年,从刘彻七岁立为太子到四十六岁封禅泰山.其中人物大都实有其人,故事大都实有其事,虚构者揆诸事理,亦应势所必至,理有固然.本书摒弃时下胡编乱造,戏说历史,误导国民的恶劣文风,高阳先生为榜样,力图较为真实地再现中华民族历*为辉煌的时代风貌. | 0.856885 | 237.571429 | 0.04257 | 0 | 1,195 | 1,697 | 773.3 | 4.105469 | 0.17719 | 0.227223 | 1,698,700,001,563 | 文学_情感 |
1939年到1943年间,日本南满铁路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在华北农村行了大规模的实地调查,其结果在50年代以"中国农村惯行调查"为题出版.这是一批极为珍贵的史料,除日本学者外,本书作者是*早也是*全面发利用这批资料的学者.本书利用这一调查中河北省顺义乡沙井村,山东省历城县冷水沟和恩县后夏寨村等四个村庄的资料,研究了中国近代农村经济--是如何组织起来,怎样行使职能以及怎样随着时间而改变.作者在书中对"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的介绍,以及用这批史料行研究的方法,对中国近代农村社会经济都有很大的启发.
本书精心选取了世界各国研制的军用飞机,如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其他具有特色的军用飞机也有收录.本书对每种军用飞机的构造,性能等内容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同时为大家呈现了难得一见的精美大图,让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讲解透彻,图片精美丰富,版式新颖别致,不仅适合资深军事爱好者阅读和收藏,还能作为少年儿童的军事启蒙读物.
二战东线全史 - - 斯拉夫民族的冰与火之歌(套装全13卷)
本套书为"东线"系列丛书包括:"巴巴罗萨与十八天国境交战""辽阔的南方大地""莫斯科的秋与冬""1941年的冬天""命运 - - 斯大林格勒""从哈尔科夫到库尔斯克""决战第聂伯河""从乌克兰到罗马尼亚""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大崩溃""1945年的春天""攻占柏林""终结卷"共13卷. "东线"系列丛书,由著名军事作家朱世巍先生撰写.它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了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整个过程.全书以丰富的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洗练,洁净的文字表现,展示了苏德战场上震撼人心的浴血大搏击与攻防力量的大转换.
如何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被青少年更好地受?30位文史专家和书画艺术家之力,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系统地挖掘和整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精华,*终精选出60个经典故事,以此创作300余幅连环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行图文并茂的阐释和注解.本书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60多个经典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用12本小册子分别对这12个词行了对应的演绎,形象生动地寻找到中华文脉中的根和源,古为今用恰到好处.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合集 - - 近代篇.二(十一卷本)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内容简介] 本书对这个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新疆,内蒙古,西藏),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地区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由此,它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 ["话语的长城:文化中国探险记"内容简介] "文化中国"包括三个部分:历史上的中国国土本身(目前正经历不同的政治命运),海外华人社会(很多已经经历了几代人),以及有关中国的研究或写作.本书在这三个维度上, 对"中国"的多重意义进行解读和分析.本书由几篇原本独立的论文构成,但在结集成书的时候,作者在逐渐清晰的共同问题意识下,作了相应改动. ["文化,权力与国家"内容简介]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 - 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书是印裔美籍学者杜赞奇通过对资料:南满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所编"中国惯行调查报告",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社会调查材料,以及中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等的研究,以个案的方式对华北六个村庄进行详尽的分析,展现了在国家政权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1900 - 1942年华北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图景.作者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权力的文化网络","国家经纪"等概念,详细地论证了国家权力是如何通过种种渠道(诸如商业团体,婚姻圈,经纪人,庙会组织,宗教,神话及象征性资源等)深入乡村社会的,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社会又是如何作出回应的.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以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约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为主要舞台,以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和精神世界为主要课题.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对外关系由朝贡体制转换为条约体制,而且面临着被瓜分的威胁.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的政治体制从王朝体制到共和体制转换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变动和社会变动,其规模之深广是不难想象的.生活在这种激荡的旋涡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认识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他们想使中国如何变化,是"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所要解决的主题."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以凝练的笔法,独特的视角,分别从"万国公法观的变化","法国革命观的变化","体制选择"这些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认识的转换过程,以及他们各具特色的心路历程. ["转变的中国"内容简介] 作为一部富于创意和挑战的探索性著作,本书在广泛汲取和甄选中西史学*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变化,国家形成和社会抗争三方面入手,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欧之长时段历史的异同,否定了长期盛行的各种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框架,也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史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点. ["间谍王"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一个非凡的秘密警察,一个阴影般的险恶幽灵 - - 戴笠的一生.他的生活体现了20世纪中国所具有的,再封建式的多变个性与难以逾越的职业纪律之间的平衡.戴笠及其创建的国民党特务组织,是蒋介实反共反人民的忠实爪牙,在为蒋排除异己,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以及保护蒋介实安全方面效尽犬马之劳,犯下了种种罪行.同时,抗日战争期间,在抵抗日寇,铲除汉奸方面也做过一些工作.戴笠来自于这样的一个背景:作为闭塞的"中等县城"里的精华,他克服了某种城乡之间的差别 - - 再具有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个人关系的乡村世界与一个更加广阔,充满职业责任和冷冰冰的专业知识的领域之间的差距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内容简介] 着重研究20世纪初期的中国,探讨了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线性进化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分为两大部分:部分共两章,论述民族作为启蒙历史主体的理论问题;第二部分包括五个倚重文的个案研究,是杜赞奇撰写复线历史的一系列尝试的成果,目的是要在民族进化历史的范畴和框架笼罩的阴影下闪烁出一星亮光."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视野宏阔而不失精深,既能以全球眼光审视近现代中国历史,又能从关键之点切入,洞察细微,把握要害,融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思想文化与政治实践和政治制度筹诸多因素于一体,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学术界"语言学转向"和美国汉学界"在中国发现历史"思潮出现以来较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之一. ["一江黑水"内容简介] 以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为切入点,主要论述了中国为经济高速发展付出的环境代价,介绍了中国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分析了中国面临的环境压力以及环境治理的艰巨任务,探讨了怎样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更好地协调起来."一江黑水"2005年被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评为社科类*图书,2008年被剑桥大学评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50部著作之一. ["假想的满大人"内容简介]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通过对小说,医案,游记,照片,绘画的解读,揭示出西方同情与人道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这种西方式对华"同情"的来龙去脉,并力图通过这些分析展现出关于"中国"的整体印象.作者在该书中的这种分析开启了思考西方过去与当今对华关系的新的可能性,而且通过对同情,受苦,经济交流以及再现式交换这四个术语的专门论述,进而建立起分析中国历史话语,同情与现代性的新网络.在结合了文化研究,亚洲研究,美国研究以及医疗史观念的基础上,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中西方关系的独特视角. ["城市里的陌生人"内容简介] 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超过两亿中国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寻求务工,经商的机遇.这一现象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再生产.本书所展示的,是人口流动所引发的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以及跨区域联系网络的建立.通过展现一个典型的外地人口社区 - - 北京丰台"浙江村"的发展,繁荣,拆除,重建,作者展现了后毛时代(post-Mao era)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私人社会空间对传统管理制度的挑战.本书挑战了"市场胜利,国家撤退"的简化论,强调要从更为复杂的日常实践和持续的变迁当中去理解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 ["两访中国茶乡"内容简介] 英国植物学家福琼于次鸦片战争后来华,采集包括茶树在内的中国植物资源.回英国后,他写了几本颇具价值的著作,介绍其中国之行.本书对1843年和1848年的两次中国之行作了详细记录.书中对中国的茶树栽培和制茶方法详加阐述,对中国园艺,植物特性与分布,饮茶文化也多有着墨,但大部分描写的还是其在中国的奇妙经历及见闻感受.对部分中国文化,福琼表达了他的怀疑与偏见,但更多的时候,特别是随着其对中国了解的深入,福琼表达了他对中国自然景观与文化的惊奇及赞赏之情.福琼是传教士之外早进入中国内陆的外国人之一,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提供了一个有别于传教士的独特视角.
["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内容简介] 本书对战国两汉文献做了细致解读,考察古代中国关于动物的文化观念,分析动物观与人类自我认识的联系,探讨动物世界在圣贤概念和社会政治权力概念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指出古代中国对人在诸多物种乃至天地间地位的认识深受动物观的影响,并就这种影响展开具体阐述.作者认为,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并未执意为动物,人类和鬼神等其他生灵勾画清晰的类别界线或本体界线,而是把动物界安放在有机整体和诸多物种的相互关系中.整体中的生灵万类,既有自然的一面,又有文化的一面;彼此关系的特点,在于互相影响,互相依赖,浑然一体.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 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 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作者提出了边疆游牧力量在与中原政权接触时所交替采取的"外部 边界战略"和"内部边界战略"问题,指出外族王朝对中原北部地区统治的周期律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基于集权化与分权化之上的机制性更替过程."危险的边 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为中国边疆史研究贡献了一种不同于专业史学家的新思路. ["罗马与中国:比较视野下的古代世界帝国"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早期中国与古罗马帝国比较研究的论集,收录了七位不同作者撰写的专论,其中的五篇为提交给斯坦福大学2005年名为"帝国研究:比较视野下的古代中国与地中海文明史"国际会议的论文.各论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个向度,提供了重新观察,审视和反思中西方中古历史的新视角与新方法." ["缀珍录"内容简介] 有关中国妇女史的研究,在中国境外各地让刚刚起步,山中国女性的作品汇聚而成的宝库也还在等待着各国学者的开掘.本书仅仅粗浅地叙述了在一段短暂的历史时期中,这些女性的感受,信仰,以及实际所做的一切.作者利用的重要的史料均来自于女性作家的作品,主要是诗作.作者也使用了一些习见的,出自男性之手的史料:纪传碑铭,地方史志和官方文献.这些涉及到妇女及社会性别关系的文字既出现在男性的经世致用文章 - - 官员们为管理地方事务拟就的一些有关政策的建议 - - 之中,也见于男性以礼仪,艺术和文学为对象撰成的学术文章之中.将这些习见的,由男性书写的史料与妇女自身的作品相参照,便推开了一扇通向中国女性世界的崭新的窗口.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史料中,以传记表文为丰富.有关中国女性的传记,已经被刊刻的就不下数千种.我们可以在地方志中,在学者刊刻的文集中所收录的碑传铭殊,或是短篇打述中发现它们 - - 文集的作者总会写到他热爱和钦佩的女性.在这些作品中备受推崇的女性大多数是作者本人的或者亲朋好友的祖母,母亲,诸姨姑婶和继母,还包括那些在西方或可以称之为圣徒的有德之人(女道土或女尼),还有一些以勇敢著称的女英雄(为父申冤,虎口救母等等).到了帝国晚期,亦即...以宽泛地定义为明(1368 - 1644年)清(1644 - 1911年)两朝的这个时期,所谓的列女传,事实上记述的已经全都是(因力拒强暴而死或自杀以拒辱的)烈女或拒不再婚守节终生的寡妇的事迹. ["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内容简介] 1813年的八卦教起义是由信奉千年末世思想的白莲教不断发动的起义中的一次."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详细探讨了白莲教的信仰,其内部组织和教派活动.作者描绘了这些通常只是关注日常宗教事务的孤立小教派是如何转变为一场宣称千年王国到来的反叛运动的,以及他们如何竭力挑战现存的政府,宣布一个"无穷富贵"时代的降临,而*终归于失败. 韩书瑞之所以能对这次起义一幕幕地再现,靠的是她利用了四百多被俘反叛者的供词.这些材料以难得的详尽揭示了具体人的个性,宗教信仰以及清朝时期的日常生活.此外,靠这些材料才能首次从参加者的视角描绘出一次中国的反叛.作者使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精湛的叙事技巧给了我们一个社会史的优秀成果,还d一次全面研究了尚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的千年末世思想. 在这*本以明清时期欲文化为研究重点的学术书中,作者认为只有全面探索那个时期有关欲望的种种新观念的情况下,才能就明清小说作为一个特殊叙事文体作出深入地探讨."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将这一重要文体的成熟和发展与那一时期有关欲望日益复杂的话语紧密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书的前三章是有关欲望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背景性历史和理论的勾略.后七章则是一系列明清小说具体作品的细读,试图描绘出"欲"到"情"这在明清小说中极其复杂的发展轨迹. ["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内容简介] 1774年秋,山东西南地区数千名男女跟着一个名叫王伦的宗教首领,发动了一场起义.依仗着据说可以护身,躲避枪炮的咒语,这些白莲教叛乱者杀了三个县的地方官员,并占领了大运河畔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临清,后,起义者被清政府彻底镇压. "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作者韩书瑞运用了目击者的叙述,叛乱者的口供及官方奏报来探究王伦组织的背景和叛乱的过程,精辟分析了白莲教在清代社会中的作用,并说明了其分支教派――清水教是如何为住在各处的信徒提供成就感和群体感的.在研究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状况之后,作者提出,起义的原因更多地是源自教派组织和千禧年信仰的动力,而不是社会本身的危机. "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这部引人注目的,可读性很强的著作,对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领域作了新的阐释:白莲教信仰,组织和活动的特性,清代与精英阶层相对的民众社会史以及宗教运动与农民起义之间的关系.因此,它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那个复杂的社会和时代的理解. ["十八世纪中国社会"内容简介] 中国近三百年的历史,18世纪相对来说不太受重视,学者们更关注的是19世纪的变革和20世纪的革命.另外学者们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总体评价也不高,认为这是个腐败奢靡,文化停滞的时期.而这本由两位美国女学者撰写的著作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们认为"18世纪在中国近代早期是*有活力的一个时期"."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核心观点强调,18世纪中国社会的活力体现在向边远地区大量移民,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商品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和物质流动的加强有助于松动原来固定的社会地位,并使社会分层更加多元化".另外这一时期学术上的成就为中国近代的各门学术奠定了基础,商人的往来活动以及他们扶植培育的城市文化也有助于清帝国的统一和整合. "十八世纪中国社会"是部概览性的史学著作,作者以史学的分析论说为主要著述方法,同时吸纳了社会学重视结构变化和人类学关注文明片段的研究手段,使得"十八世纪中国社会"读来既有得知历史事实的畅然,又有洞悉深层奥秘的明快."十八世纪中国社会"作者在研究方法上又深受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接受了年鉴派学者"长时段"的概念,故而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研究扩展到1680 - 1820年间,向前追溯至清朝的建立,往后延伸到18世纪对后一世纪的影响,以此见出历史发展的渐进延续. ["修仙:古代中国的修行与社会记忆"内容简介] 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仅仅是诸多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宗教角色,且在这种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不是绝世的,他们要在社会环境中寻求治病救人,预测未来,述异志怪的能力.该书融合了多元的理论方法和坚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修仙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它对修仙作为一种社会氛围的描摹非常新颖,它所提出的研究范式对理解其他社会中的圣人角色也具有创造性. ["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内容简介] 本书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为切入点,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这一做法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角色及其影响.作者条分缕析地展开了宋应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层面,逐一勾勒了那些促其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作者也考察了宋应星如何获取,评估以及终如何表述这些知识,同时阐发十七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作者还对宋应星的成果与其他中国哲人,文人著作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并从中得出结论:宋应星对知识与技术的探究方式虽游离于当时知识界的话语主流,却并非中国知识生成传统中的特例,而是与其他学者的著作有一脉相承的思想渊源.这些著作以一种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知识认知方式,让工艺技术知识登临学术与哲学的大雅之堂,成为学术探索中一个获得认可的领域.全书提供了中国千年学术历史的概观,阐释了技术和工艺在中国文化中担当的角色.在作者看来,技术与工艺知识是中国古老文明史中一个组成部分,它曾经为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技术发展输送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唐人如何吟诗:带你走进汉语音韵学"内容简介] 在日本,喜欢唐诗的人不少,那么在诗歌*鼎盛的唐朝,人们是如何吟咏李白杜甫等的诗歌的呢?本书以复原长安诗人杜牧"江南春"的发音过程为例,通过介绍汉语音韵中的四声,反切,韵书,韵图等基本知识以及高本汉,马伯乐等对汉语古音的研究成果,对如何复原当时的发音进行了详细说明.书的后还附上了试用当时发音吟诵杜甫"春望",李白"秋浦歌",孟浩然"春晓"等10首名诗的音韵图. ["行善的艺术:晚明中国的慈善事业"内容简介] 本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拯救生灵的热情在晚明社会中传播开来,这给超越家族,等级界线的慈善机构的兴起带来了契机.本书通过巧妙的组织和动人的叙述,把有关道德的领导力和对道德的信仰方面的讨论变成了对粥厂,药局等的日常运作的详细考察.此外,作者通过对地方社会的考察,归纳出了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社会网络在慈善赠予事业当中所起的作用.
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提升,美国长久以来拥有的全球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历史,对理解当下中美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修昔底德在书中指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艾利森将此定义为"修昔底德陷阱". 本书聚焦崛起中的中国对于美国及全球秩序的影响这一问题,对历史上16个崛起国与守成国行全球竞争的案例和战争场景行分析,指出中美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认为,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结构性压力,在现今中国和美国都提出让各自的国家"再次伟大"的时代背景下,两国妥善处理在关键领域的利益分歧,可避免灾难性战争的发生.同时,作者在书中还为中美如何避免发生战争冲突提供了12个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
向中国军人致敬:战争亲历(共13册),套装分别包含:国民革命军北伐亲历记;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亲历记;七七事变亲历记;八一三淞沪抗战亲历记;中原抗战亲历记;南京保卫战亲历记;徐州会战亲历记;武汉会战亲历记;粤桂黔滇抗战亲历记;闽浙赣抗战亲历记;闽浙赣抗战亲历记;档案中的中国抗战(上);档案中的中国抗战(下).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套装全12册),分别包括:从战争到战争,晦暗不明的战争,法国的沦陷,单独作战,德国东进,战争降临到美国,日本的猛攻,挽回非洲局势,战胜意大利,从德黑兰到罗马,胜利的浪潮,铁幕.
武器小百科之军迷系列(战机+枪械+战车+装备+舰船+潜艇 超值白金套装共6册 超级军迷的武器百科知识绘本)
本书详细介绍了多种经典枪械,并配有精美的图示.全书分为5章,对各种枪械按照国别行介绍,分别为美国,俄罗斯/苏联,德国,意大利,其他国家.书中针对不同的枪械都有详细的介绍,参数,枪型特征,以及精美的图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丰富阅读体验. 本书适合广大军迷以及轻武器爱好者阅读.
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政协,各区委,人民团体等单位及其下属单位在2018年所做的具体工作及取得的成绩,收录了以上各单位及研究机构的主要领导对本单位2018年工作情况的总结,以及对下一步工作的部署,具有参考,借鉴和留存意义.
烟毒问题是近代以来中国*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统治者大都为禁绝烟毒行过诸多努力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其诞生后的百年岁月中,也始终把清除烟毒祸害,整治这一社会顽疾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坚持不懈地行着禁烟禁毒斗争.搜集整理中国共产党禁烟禁毒的历史资料,为中国共产党治理社会问题的研究提供史料之"米",更大程度地助力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尤其是禁毒史与社会问题治理研究之"炊",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作为支撑学术研究的文献资料,亦当为天下之公器.愿这套文献资料,能够为中国共产党百年禁烟禁毒历程研究提供*为直的史料依据,彰显一个以人民利益为己任政党的历史"初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总论"从理论上探讨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分析了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和时代主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系统研究和学理 分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判断,新思考,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领域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必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研究和 凝练提供非常有益的理论准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爱国"面向思想理论工作者,党员领导干部和基层干部群众,全景式深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理论渊源,实 践探索,现实路径和未来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爱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诚信"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分析了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和时代主题,从理论和 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系统研究和学理分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判断,新思考,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领域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 重要阶段性成果,必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研究和凝练提供非常有益的理论准备.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法治"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分析了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和时代主题,从理论和实践 相结合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系统研究和学理分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判断,新思考,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领域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 阶段性成果,必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研究和凝练提供非常有益的理论准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富强篇"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分析了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和时代主题,从理论和实 践相结合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系统研究和学理分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判断,新思考,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领域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重 要阶段性成果,必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研究和凝练提供非常有益的理论准备."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范畴,作为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居首要地位.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的理论自觉,也是在客观分析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基础上的科学判断,在准确把握中国 梦价值目标基础上的必然认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基础的就是实现国家富强.只有不断追求富强,我们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摆脱落后,我们才能真 正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公正"面向思想理论工作者,党员领导干部和基层干部群众,全景式深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理论渊源,实 践探索,现实路径和未来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公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 本书面向思想理论工作者,党员领导干部和基层干部群众,全景式深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理论渊源,实践探索,现实路径和未来指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本书为第五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敬业"面向思想理论工作者,党员领导干部和基层干部群众,全景式深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理论渊源,实 践探索,现实路径和未来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敬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民主篇"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分析了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和时代主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系统研究和学理分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判断,新思考,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领域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必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研究和凝练提供非常有益的理论准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平等篇"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分析了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和时代主题,从理论 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系统研究和学理分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判断,新思考,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领域的一个具有代表性 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必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研究和凝练提供非常有益的理论准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实践"从理论上探讨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分析了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和时代主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系统研究和学理 分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判断,新思考,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领域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必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研究和 凝练提供非常有益的理论准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文明篇"以人类文明发展史为实践背景,系统总结提炼了以东西方文明观念为主轴的人类文明观的形成与变化规律,深入探究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建构的历史过程,进而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科学阐释社会主义文明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并从社会主义文明理念,社会主义文明行为, 社会主义文明制度三个层面全面而具体地阐述社会主义文明的现实运行形态与主要价值逻辑.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创新实践,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创建的内容,特征与规律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深入阐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新样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文 明篇"的后,结合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对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未来走向与历史性任务进行了深入描绘与分析,揭示了中国梦引领下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的历史愿景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更加崭新的价值追求. 伴随着我国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村落生活方式向以现代工业化为基础的城镇化生活方式演进,人际交往日益扩大而频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呈现出利益多元 和观念多样,使人际矛盾日益突出,当人际交往中冲突不断,道德冷漠现象时有发生,人际生活的道德弱化成为当今的人们普遍焦虑的问题时,我们便能深切地感受 到人们对友善的渴望.如今,友善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热词,那么,何为友善?提升为核心价值观的友善有何特殊意义?友善成为核心价值观又何以可能与必然?这是 在践行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所必须深度研究的理论问题.友善可以理解为友好善良,它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道德价值要求.在人际交往中基于善良之心所表现出 来的友好的态度和善意的举动,便是友善.尊重宽容,谦敬礼让,关爱他人是其基本要求.由于友善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要求,在以往社会里,友善并未成为一个独立 的范畴,更难以成为以往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友善篇"面向思想理论工作者,党员领导干部和基层干部群众,全景式深度解读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理论渊源,实践探索,现实路径和未来指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6卷共12册)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记录了20世纪初期,从一战后一直到二战结束这近30年的重大国际事件和历史程,内容包括各国,各民族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 全书共六卷,基于盟军三巨头之一,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亲身经历,援引大量未曾公的英国政府权威资料,详尽梳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贯穿其中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跌宕起伏的战争过程.
中非合作·广东在行动(全3册)
中非合作论坛是2019年*重要的主场外交之一,又恰逢中国改革放40周年大庆,广东省在中非合作实践中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成就.作为地方省,将粤非合作40年来在经贸合作,医疗援非,人文交流三个方面的工作行总结,分为上述三个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贸合作篇聚焦粤非经贸合作,从三个维度来对粤非经贸关系的40年做一个立体式的剖析.*个维度是数据.也就是从粤非贸易和投资的数据出发,研究粤非经贸关系的数量和结构,发现其中的特征等. 人文交流篇聚焦在粤非人文交流的回顾,综述与展望上,选题共分教育,科技,体育,文化,旅游,公共外交以及民间往来七篇展综述,并未未来双边人文交流做出了展望. 医疗援非篇聚焦粤非医疗援助活动.医疗援助是中国对非洲外交的重要手段,对改善非洲地区的卫生条件,加深中非之间的理解和推动中非关系步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中国发展动态系列"包括 共5册 "新时代:中国道路的延伸与使命"内容简介: 2012年是承上启下的一年,中国顺利完成了政治领导权的交接,巩固并发展了党领导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法律体制. 2012年是中国"内外关系"加速转变的一年.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新型外交关系.在这一年里,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 2012年是国内改革持续推进的一年.中央继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强调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减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推动行政与事业单位改革,回应市场的效率需求和社会的公平需求. 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的新阶段,也意味着中国道路面临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正开启新的历史时代."负责任大国"的自我定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不仅引导着中国对外政策的继续转变,亦将对国内政策的调整以及政治整合的推进,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开局:中国制度的变革与巩固"内容简介: "在政治领导权顺利交替开启新时代之后,2013年迎来了中国政治的新开局,适应全新大国定位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开始迈向现代化. 就国内而言,2013年延续了三十年多来不断改革的时代命题,继续深化改革;同时,为了避免改革所带来的张力,以回归传统,重塑传统为契机,着力培育稳定性的力量.无论是政治上激活传统,还是经济上理顺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国家都有意在改革创新和制度稳定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而就国际关系而言,大国崛起需要有全新的国际定位,这既需要"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转向,也需要具体努力.国家不仅在传统海疆问题上新政频频,更是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探月工程等引领空间革命之新领域,大国秩序的国际维度逐渐清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旨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趋于成熟,这意味着制度建设已成为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内容简介: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经过百余年革命,建设和改革之后的历史性再出发,其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4年中国的发展图景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线在内外各方面各领域展开.在政治领域,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理顺党和群众的关系,通过干部队伍,意识形态,军队等领域的重塑,保持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经济领域,面对新常态,通过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削减前置审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简政放权和经济转型,释放市场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法治领域,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外交领域,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主导筹办亚投行,与周边国家及亚非拉国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以崭新的姿态重返世界历史舞台." "新模式:走向共享共治的多元治理"内容简介: 2015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起了一套内植民本主义,外循文明多元主义,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共享共治理念,并以之作为政治经济实践的根本取向. 对内,中央一面调整经济治理策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面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开启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新境界.对外,中央以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为重点,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特色全球治理理念,并密集开展全球治理型大国外交,旨在凝聚国际共识,进一步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此努力下,中国的政治话语体系和实践同步建构,彼此呼应,统一于民本中心和多元开放的价值基础之上,推动形成政党与人民,国家与社会,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共享共治的多元治理模式,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加完备和成熟,并以崭新的面貌融入世界. "新征程:迈向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内容简介: 历经技术引进,政制革新,经济赶超及思想交锋的百年变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迈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阶段.过去几年,在执政党领导之下,党政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中国与世界关系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国改革已超出经济主导的传统思维,日益呈现出现代治理变革的总体框架. 2016年是这场治理变革的重要一年,其特殊性在于:这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结构性改革真正落地,实现经济再平衡的攻坚之年.这一年关系着前一阶段发展的收官,也关系着2017年的政治换届.在很多方面,这一年都延续了之前已经确定的政策和规划,但也可以看到一系列调整和创新.因此,2016年的基调,是在延续中有所创新,以此开拓新的发展道路,为国家治理迈上现代化新征程创造有利条件.
群众与权力+人的疆域[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的人道主义思想杰作 理想国出品]
此次收录埃利亚斯·卡内蒂作品集有以下2部作品:"群众与权力"探讨了群众与群体的动态关系,以及群众如何,为什么服从统治者的权力.20世纪的人类历史充斥着集体迫害,群体狂热,世界大战等毁灭性灾难,促使卡内蒂思考群众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指令"和"蛰刺"是卡内蒂解释群众与权力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卡内蒂认为,权力的本质是"指令"对人的伤害(即"蛰刺").追溯指令原始的形式,是动物遇到死亡威胁时的逃亡,因此"每一道命令都隐含着残忍可怕的死刑判决". "人的疆域"为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的四部笔记合集,包括"人的疆域""钟表的秘密心脏""苍蝇的痛苦""汉普斯特德补遗",创作时间跨度从1942年直至1985年,是卡内蒂小说,政论,回忆录和戏剧作品的重要补充.卡内蒂一生经历流亡与漂泊,是20世纪欧洲苦难的缩影,他自青年时代起就将"笔记"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学创作体裁加以实践,在笔记中对自己的观察,记忆,灵感与哲思进行即时的记录.本书是持续半个世纪的独立省思过程的结晶,堪称这位文学大师的思想地图,展示了他思想发轫,成型与转化的脉络,和对20世纪历史的见证. | 0.89473 | 668.26087 | 0.059371 | 0 | 4,320 | 4,507 | 863.3 | 4.15625 | 0.134092 | 0.095153 | 1,698,700,001,564 | 文学_情感 |
提起唐晓渡,就不能不提起上世纪80年代.那时一切也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却成了许多经历者的精神家园.
唐晓渡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走进"诗刊"编辑部.在当时,"诗刊"是拥有"文学梦"的人们的心中圣地.因为有"肚里能撑船"式的大度,诗人芒克喜欢称他为"肚子".
腾讯文化:阅读纯文学,因为我们想明白活着是为什么,可很多人会觉得,这不是给自己添麻烦吗?
唐晓渡:读文学不一定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可以读哲学,从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
布罗茨基说过,这是一个讲究效率的时代,从效率角度看,阅读文学作品很划算,而读诗是最划算的.好诗人的作品是他生命与思考的结晶,那里浓缩了关于人类生存的经验,可能性,思考,哲思等,你用很短时间就可以掌握这些,否则你就要花很多时间去读一本本人类学,文化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的书.
文学作品,特别是纯文学的作品,试图给你展示一个生命的全景.这个东西内部可能是分裂的,是悖谬的,是冲突的,是碎片化的,但是仍然是试图提供一个全景.
腾讯文化:拼命工作或者埋头向前,这是当下许多人的存在状态,这也许是大家远离严肃文学的原因?
唐晓渡: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需要,确实不会选择文学阅读.马尔库塞说,现代社会具有一种让人单向化的趋势,社会本身的机器化,然后职场工作,科层制的发展,分工的细密,把人越来越多的拴在一起,受它支配.你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关心自己的内心,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问.
当然,不能因为你是一个喜欢打游戏,唱卡拉OK的人,钓鱼,飙车的人,就说你是一个灵魂比较低质量的人,但总的说来,这种压抑和宣泄不是一个自我建设性的力量.
在今天,夸大文学的意义会落下笑柄,文学也没那么神奇,但它不可或缺,没有文学,这个社会就变得不可思议.我相信人内心的这种寻求,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观察,重新体验,这些东西永远不会被泯灭.
腾讯文化:上世纪80年很短暂,但现在还被铭记,而1990年代到21世纪这10年,几乎是一瞬间忘掉了,这是为什么?
唐晓渡:现在回头去看1980年代,总的趋势确实是向上的,这和人的觉醒,文化的觉醒,包括文学的觉醒有关系,和整个民族的觉醒都有关系.但因为制度化的原因,因为意识形态的关系,中间老是跟烙饼似的,翻来覆去.
我们那个时候是从一个非常压抑,贫乏,极权的政治,文化,经济状态下解放出来,回头看觉得很可惜.我们昨天还在谈这个问题,如果不是那样的结束,现在中国是什么样子?当然,当我们谈论历史的时候,已经是在谈论了一个既成的东西,但是这一切不是宿命,不是说只能变成这个样子.
腾讯文化: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似乎日益靠近了单向度社会.
唐晓渡: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加速度地市场化,生活变成了一种连续的覆盖,今天覆盖明天,明天覆盖今天,其实也包括制度性地抹煞和削减很多历史记忆.这个历史记忆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从历史记忆里获得足够多的东西,我们的当下就会是一张白纸.你看今天生活越来越平面化,活成了薄薄的一张纸,它的直译就是钱.
这是一种很悲惨的状态,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也很同意,自觉努力地推广纯文学,提供更多的和读者互相激发的,互动的契机.
当然,这些觉悟要由个体自己来完成,它不可能被而耳提命面,耳提命面永远是有违背文学的本性的.
腾讯文化:今天的年轻人不太关注严肃文学了,您对他们的建议是什么?
唐晓渡:这些孩子根本用不着有人从旁提醒.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一代都有佼佼者,但人的命运大致相似,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命运大致相似.
我想,我们很难用全称判断来描述一代人,或者现在的和过去的,很难.我现在更看重的是生态和传统的养成.
现在大的生态不利于纯文学发展,尤其不利于诗歌.但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造成一种小生态,不但成为整个大生态一个平衡的因素,而且可以渗透进去.说得残酷一点,不可能人人获救,但可以自我拯救.
文学说到底,它关注人,最后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成为人,成为自己.
腾讯文化:现在很多80后,90后也都写诗,一出手都很厉害,可出了校园就不再写了,真是挺遗憾的,您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
唐晓渡:我还是用布罗茨基的话说,你要想清楚了,文学是养护你生命最重要的那部分的东西,是它的培养基和它的土壤.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创作是靠自信来维持的,而今天生存压力太大了.
上世纪80年代我到大学里和大学生做交流时,他们的目光,表情和90年代以后完全不一样,整个生命状态也不一样,我不能说简单地说哪一种状态更好,当然,我会说更单纯,更有活力,更充满了一种蓬勃的,向上的东西,对世界的态度更积极.不像后来我看到的很多是比较漠然的,比较散漫的.当然,我不想用全称判断.
然而,你会发现有双眼睛特别明亮,他所体现的可能性,你是能够感到的.我前一段时间跟一个70后聊我们这一代人,他的一句话让我震惊.他说你们这一代人真幸运!因为我们有文革经验,插队经验.
其实,监狱是一座学校,但并不是说非要进监狱才能学到这些东西.我相信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成熟的途径和它的方式.但是保持住对自己内心的关注,保持住对社会,种群,人类的热情和关注度,这首先对你有好处.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后属于你的时间就这么几十年,对不对?
"灵魂之锚"白野夫当代属灵艺术作品展" | 0.881944 | 77.142857 | 0.003719 | 0 | 148 | 629 | 892.2 | 4.097656 | 0.156481 | 0 | 1,698,700,001,577 | 文学_情感 |
第一条 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建立和实施严格,有效,可操作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图书出版从扩大规模数量为主向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的转变,提高图书出版整体水平,繁荣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重要措施.
第二条 建立和实施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体现出版工作自身规律的出版体制为目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繁荣出版重在质量的思想,把能否提高图书质量当作衡量出版工作是否健康发展,检验出版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提高认识,强化管理,使出版事业朝着健康,有序,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第三条 实施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严密的组织,需要各出版社,出版社的主管部门,各级出版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形成网络;要有科学,严格,有效的机制,根据图书生产,销售和管理的规律,分部门,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实施,分清任务,明确责任,提高管理和运行水平;要有称职的队伍,各单位要制定计划,对各级,各类的出版从业人员,特别是从事编辑工作和出版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和培训,提高思想,政策,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水平.
第四条 加强图书出版法制建设.加强图书出版的法制建设,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正常,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是出版行业的重要法规,也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依法实施的保证.各级出版行政部门要依据"出版管理条例",做到依法管理,对违反"出版管理条例"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行为,要依据相应的法规和规定,坚决予以查处,以维护社会主义出版法规和规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出版社主管部门和出版社在认真执行"出版管理条例"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同时,还可根据这些法规和规定,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和出版社内部的管理规定,制度,提高图书出版管理水平. | 0.888255 | 219.25 | 0.041475 | 0 | 289 | 254 | 709.7 | 4.152344 | 0.114025 | 0 | 1,698,700,001,684 | 文学_情感 |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周立波(1908 - 1979)是实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方向的代表性作家.2019年12月6日,适逢周立波逝世40周年之际,"周立波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及周立波的家乡益阳两地举办.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世纪中国革命与中国文学创新团队"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作家协会,"文艺争鸣"杂志社,"文艺论坛"杂志社联合主办,湖南省文学评论学会,湖南省文学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北京,上海,河北,河南,山东,贵州等地和湖南省内的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王跃文,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程凯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延安文艺座谈会方向"与周立波的文学史意义,周立波小说创作研究,翻译研究,以及周立波研究中新材料的发掘等主题展开,集中探讨了周立波的文学艺术成就及其历史贡献.本次会议在研究视角,方法,主题等方面均有所突破,现具体综述如下:
当代文学视域下周立波的人民性书写与艺术风格的统一性问题,是与会代表重点研讨的论题.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教授从作家的写作身份问题出发,来探讨周立波以"山乡巨变"为代表的小说创作的晚期风格.他认为,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及俄罗斯文学的修养,同周立波精英文学作家身份意识的形成有着内在关系.这种身份意识,由于周立波的延安革命文学经验一度被掩饰.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这种意识又被重新唤醒.告别政治繁务,返乡之后感受到的故乡久违的温情,让他不由自主地重新以精英作家的文化身份,来观照故乡的山水人情.而此观照视野,也造就了"山乡巨变"基本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形成了周立波乡土文学的诗意美,抒情性.潜藏其间的革命者 - 精英作家的隐性身份的转变,也令周立波悄然修正了对于革命的激进观念,使得其晚期小说写作更具内在张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何吉贤研究员则以周立波晚期的短篇小说写作为对象,探讨了周立波式"小说还乡"所带来的精神和美学转换.他以周立波20世纪50年代返乡后创作的"盖满爹""禾场上""民兵""下放的一夜"等为例,较为细致地梳理了周立波小说中同传统勾连的山乡风景的书写,同社会主义抒情之间颇具张力的复杂关系.并认为,这种复杂关系,相当程度上,充分展示了周立波在新政治,新时代所给予的"新"的压力之下,以新的形式和风格,去探寻历史的急剧变化的努力,以及因此遭遇的挑战.
河北大学教授刘起林,对过多强调周立波的晚期艺术风格,而贬抑其时代精神的研究现状,予以辩陈和回应.在他看来,新中国地缘政治的北方中心区,南方辐射区和边疆边缘区的差别,是导致既往评价周立波以"山乡巨变"为代表的晚期小说思想性和时代性不强的关键性因素,并由此造成了相关研究者理解上的误差.这种误差所意味着的"对局部地区的生活细致的观察",反过来又恰恰建构起来一种社会主义经验南方话语的独特形态.
北京大学李杨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程凯则将周立波晚期小说风格,置于中国农村革命的历史视野下来考辨.
李扬指出,有必要将20世纪40年代以降实践延安文艺座谈会方向的作家们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予以历史地辨析.开展这些小说艺术风格问题研究的前提,是首先需要对这些小说自身重新进行历史化.他认为20世纪40年代的土改小说和50年代的农村合作化运动小说,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农村土地革命进程中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山乡巨变"里以人民公社为目标的合作化运动,是性质完全不同于"暴风骤雨"里"耕者有其田"的土改运动的另一场革命.周立波翻译过肖洛霍夫的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熟悉苏联农村革命经验,所以对此有着清醒的世界革命的总体意识.而这,也使得"山乡巨变"不同于"创业史",更不同于"三里湾".小说并没有像后二者那样去集中书写小说人物的政治诉求,书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过程,反倒用更多的笔墨去书写生活故事,人物的思想与情感,以及人们面对重大历史变革时刻的反应.于是,由此呈现出来的周立波晚期小说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同赵树理,柳青之间的差异,也便不仅仅是艺术手法,艺术风格上的差异,更是知识视野上的巨大差异.
程凯也认为,周立波晚期小说的风格问题,同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具体开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和柳青的"创业史"都书写这场运动,但二者之间合作化运动的展开方式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不仅土改运动和农村合作化运动属于土地革命的不同阶段,就连农村合作化运动当中也存在着不同的历史阶段.如果说周立波所书写的农村合作化运动处于推广阶段,那么柳青所书写的则还处在试办阶段.这种不同历史阶段的认识和理解,便造就了周立波,柳青小说各自的独特风格.
小说"山乡巨变"是本次会议着力研讨的另一焦点.除了上述发言有所涉及外,还有不少论者的阐述,更是集中到"山乡巨变"这一小说文本的具体研究层次上来.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卓今研究员重点探讨了"山乡巨变"这一小说的经典化问题.在她看来,包括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在内,反映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的"延安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不同于一般的乡土文学之处,在于其中加入了制度探索和对未来发展模式的理想主义情怀.这种敢于直面政治的乡村叙事,也令周立波的小说具有了独异的思想风格.也正是在这种政治视界和历史维度当中,具有鲜明风格化书写特色的"山乡巨变",也便具有成为文学经典的可能.尽管由于"现代文学"维度的认同,"载道"书写维度的被否定等,"山乡巨变"等"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作品目前仍饱受争议,但这种可能性,仍然分别体现于它的思想价值维度,知识创新维度和情感表现维度之上.
湖南文理学院佘丹清教授主要探讨了"山乡巨变"中的人际关系.在他看来,从小说当中11户人家,67个小说人物彼此之间的关联性来看,构成了这样三种主要的关系类型:一,以邓秀梅组织的农村基层管理的人际关系;二,以刘雨生,陈先晋等组织的家庭人际关系;三,邻里排斥或管理排斥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具有互生性,特别是其中以血缘,亲缘为基础的自然人伦关系,在这种关系的互生性中实现了它们的社会化和政治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萨支山重点讨论了"山乡巨变"研究史上的文学史地位的评价问题.针对20世纪80年代之前和之后,文学界评价"山乡巨变"的两种不同政治态度,论者以朱寨评价周立波时,刻意回避后者对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主动接受为例,来对以之为代表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晚期的周立波与"山乡巨变"的去政治化研究,表达自己的异议.他认为,有关"山乡巨变"的评价,无法同周立波鲜明的政治立场割裂.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龙昌黄助理研究员则探讨了在主动接受革命政治的询唤与个人自我经验的表达之间,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的复杂性.论者以为,这种复杂性分别体现于小说里家,国二元叙事的纠结,合作化运动叙事的程序正当性,以及看似宣扬男女平权的性别政治叙事等风格或文体的艺术呈现当中.这种由叙事或者表达方式所呈现出来的作家经验,同政治规训之间存在着既相向又相歧的复杂关系,恰恰揭示了现实主义小说的书写规则和革命政治的理想主义情怀,同时作用于周立波身上的种种暧昧,困惑与矛盾.
来自河南周口师范学院的三位老师,似乎有意识地集中探讨了周立波小说写作的方言问题.任动副教授认为,同"暴风骤雨"对东北方言的生涩使用相比,"山乡巨变"是周立波运用方言土语最为频繁,最为成功的作品.其方言使用圆融妥帖,浑然天成,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鲜明地域性的人物性格,自然图景和民俗风情.但这种方言的文学化使用,面对其时的汉语规范化运动,又多少显得不合时宜而招来批评.刘成勇副教授则认为,周立波20世纪50年代的"小说还乡",同"暴风骤雨"的成功经验及"铁水奔流"的失败教训之间,可能有着重要的内在关联.借助携家返乡之举,周立波重新找到了语言的着力点,形成了其晚期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李瑞华副教授考察了周立波从早年的欧化语言,到1942年以后大量使用方言写作的变化轨迹;认为这种转变同周立波对文学大众化和语言通俗化的理解紧密相关.
中南大学邹理副教授与贵州师范大学吴旭博士,主要探讨了周立波对俄苏文学的翻译研究,以及这种翻译实践对周立波小说写作的影响问题.邹理着重阐述了周立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俄苏文学翻译实践,认为这一实践经历了一个从市场盲从到趋进于有意识地翻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的过程.吴旭则讨论了"秘密的中国"的译介,同周立波报告文学观的形成之间的内在关系.
会上,与会专家还对其他相关议题,如周立波"山乡巨变"与合作化运动"自愿原则"的文学呈现的关系问题,周立波小说中的人物塑造等,进行了研讨.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目前的周立波研究,同居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周立波的文学贡献来说并不相称.这需要我们反思和拨转既有的研究范式,重新激活相关资源,重审新时期以来文艺思想观念的嬗变及其轨迹,检视文艺创作,文艺研究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史,制度史,文化史,地方史等跨学科研究的彼此参照之下,重新确立周立波的小说经验同现当代中国的内在关系,从而在新时代重估像周立波这样坚持书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作家们的文学成就和历史贡献. | 0.905152 | 222.647059 | 0.008739 | 0 | 448 | 1,102 | 785.2 | 4.324219 | 0.121268 | 0.000933 | 1,698,700,001,704 | 文学_情感 |
德国著名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之一_埃米尔·诺尔德_Emil Nolde
埃米尔·诺尔德,出生在德国北部石勒苏益格的农民家庭.17岁入费伦斯堡绍尔曼的雕刻学校学习木雕,后进卡尔斯鲁厄工艺美术学院学习.32岁到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深造.
埃米尔·诺尔德是德国著名的画家和版画家,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原名埃米尔·汉森(Emil Hansen),生于德国和丹麦边境的村庄诺尔德.早年当过木匠.1898年,他在被慕尼黑美术学院拒收之后,开始到各地游学,参加私人的绘画培训课程.这时期他开始接触当时非常流行的表现主义.1901年移居柏林.1902年改名埃米尔·诺尔德.1906-1907年短暂地参加了表现主义画家组织桥社(Die Brücke). 1913年到1914年间他随同帝国殖民局的考察团到访了南太平洋,莫斯科,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和中国等地.这次旅行对其今后的创作影响很大.20世纪20年代他倾向支持纳粹党,但仍没得到支持.战后诺尔德被聘为教授,他在许多展览上展示他的作品并多次获奖.他的作品色彩绚丽强烈,在德国前卫艺术中受到很高评价.
1906年诺尔德参加桥社,他是这个团体中最有才华的画家.他能把自然,原始的和心灵上的细致的因素和力量,通过简明的形式和充满热情的色彩和谐地表现出来,尤其是他的色彩.他是一位用色彩表现人的情感,用色彩的音符奏出响亮悦耳的乐曲的画家,他的绘画中明亮的色彩处理是得益于印象派的启发.正如他自己所说:"色彩是我的音符,用来勾画相和谐又相抵触的音响及和弦."他在作品中追求一种冷酷而燃烧的情感表现,放射出他那主观的情感,画中跳动,强烈的色彩将人们引入一个激荡和不安的世界,一种原始的放纵.
诺尔德个性特征是农民,隐士和预言家三者兼而有之.希特勒当权时,他的艺术被宣布为"颓废"而被禁止.
油画"围着金牛犊的舞蹈"也是一幅宗教绘画,但情绪异常激奋.人们不敢相信这种舞蹈不与某种信仰相联系:强烈的黄色与紫色的舞蹈者在疯狂地跳跃,旋转,好像画上的黄,蓝和白等背景色彩不是风景本身的色彩,而是由这些舞蹈者疯狂地挥洒出来的.这里,不无充满色情的癫狂,那几个裸体和半裸体的女人,是表露了画家对颓废情绪的发泄的.也弄不清这种舞蹈的目的是奉献什么神明(他的另一幅"蜡烛舞"也是如此).这个题材长期在画家心中回荡,他变换着形式去描绘舞蹈者形象.除此之外,还有"狂热舞蹈的孩子们"等.
诺尔德曾经倾向于纳粹,后来也与德国许多画家一样,遭到纳粹的公开责骂,斥之为"堕落艺术家"."围着金牛犊的舞蹈",作于1910年,有88×105厘米大,现藏慕尼黑新艺术陈列馆.
表现主义倾向是北欧国家处在动乱和不安的社会情况下的美学反映.作为一种绘画流派,它最初被柏林"狂"杂志出版者海瓦尔·华尔顿(Hervarth·Walden)所提出.目的是为了敌视法国的印象派.自1910年开始,先在德国掀起运动,凡属这一运动的创新统称为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绘画与时代的痛苦相联系.以北欧和斯拉夫精神的悲剧方式的构成为特色,它早期掺杂着象征派和现代风格因素,其奠基人首推荷兰的凡· 高,法国的图卢兹·劳特累克,比利时的恩索尔,挪威的蒙克和瑞士的霍特勒(Hodler).因此它具有全欧洲性,上述这些画家通过他们各自的悲剧性生活和疯魔般的艺术表现,使画面的色彩强烈,情绪带有刺激性,形成在艺术的笔法上也粗犷,狂放.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在其黑人时期和蓝色时期,也有表现主义的艺术创作.故表现主义在西欧世纪末绘画中,属于一个时代,而它的中心在德国.
表现主义脱胎于德国的"桥"社画团.它承受黑人雕刻中的表现因素,经过凡·高艺术的催发,在德国汇成一股潮流直至第一次大战前.埃米尔·诺尔德即是表现主义中第三个先驱者.
中国"长安画派"代表画家之一_何海霞_HeHaiXia
美国波普艺术风格代表画家之一_伟恩·第伯_Wayne Thiebaud
海上著名花鸟画家_江寒汀_JiangHanTing
抽象表现主义灵魂画家人物之一_威廉·德·库宁_Willem De Kooning
洛可可艺术风格最具代表性画家之一_夏尔丹_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
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_阿尔弗莱德·西斯莱_Alfred Sisley
未来画派最杰出人物之一_贾科莫·巴拉_Giacomo Balla | 0.888578 | 105.058824 | 0.001125 | 0 | 351 | 512 | 541.3 | 4.238281 | 0.156215 | 0 | 1,698,700,001,712 | 文学_情感 |
为加强我国珍贵人文艺术财产的保护工作,国家文物局曾先后颁发建国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鉴定标准,防止近现代著名书画家的珍贵作品流失.
官方公布的"限制出境名单"
限制艺术品出境,为的是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于文化传承,其主要是依据书画家的艺术成就,国内存世的稀缺性等条件.早在2001年,"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鉴定标准"就已出台,以防止应得到国家保护的著名书画家的作品流失出境.当时被规定作品一律不准出境者有10人,作品原则上不准出境者有23人,精品不准出境者有107人,其中于右任在书法领域排在首位.
李白"谢公亭•盖谢朓范云之所游",选自"旷代草圣 - 于右任书法作品集"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几千年来,每经历一个时代,都会出现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书体.清代书法,帖学大坏,碑学勃兴,一盛一衰,反映出社会文化的转型.于右任受这种时代文化的影响,在审美观上自然会倾向雄浑博大,在书风追求上很容易走向碑学.同时,由于古都陕西的文化积淀深厚,汉魏六朝石刻随处可见,因此于右任得以博览古今,最后促成书风从帖学向碑学的转变.
"随时尽日"七言联,选自"旷代草圣 - 于右任书法作品集"
于右任书法在魏碑行楷书上取得巨大成就后,自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重点研究草书.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标准草书研究社",致力于草书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他将历代草书作了系统的整理,确定"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条标准,经过反复甄别,筛选,撷取前人的精华,研究了草书结构规律,给形体多变的草书定型归类.于1936年出版了百衲本"标准草书草圣千文",成为书法史上,草书发展一个划时代的成果.
随着年岁渐高,于右任后期的草书,渐入宁静恬淡之境,不求态而态美,不着意而意境横生,随意挥洒,心旷意远,信手拈来,皆成佳构,可谓登峰造极.
为展示于右任先生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钟明善与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合作,历时多年编集完成"旷代草圣 - 于右任书法作品集",其中收集了于右任先生72篇书法作品,总计144页,浓缩了于右任一生的艺术造诣.
书法是以人为主体的艺术,中国书法更是以书写汉字成了人类历史上独具特色的艺术.于右任先生孜孜不倦地钻研书法,创造众多佳作,为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书法艺术臻品,这些作品不仅有着非凡的艺术价值,也再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 0.884347 | 100.3 | 0.052314 | 0 | 196 | 249 | 827.1 | 4.285156 | 0.160518 | 0.028912 | 1,698,700,001,754 | 文学_情感 |
"三侠剑",长篇武侠小说,由清末民国艺人张杰鑫根据"施公案"和"彭公案"改编的评书作品.讲述清康熙年间,黄天霸的先人们以胜英为首的侠客们替天行道,扬善除恶,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但也与一帮武林邪恶势力结下了不解之仇,因而矛盾愈演愈烈.以秦尤为首的武林败类屡屡设计要杀害胜英及其师徒,使胜英等人时常身处险境.胜英等人无所畏惧,在群雄的帮助下,大破莲花峪,棍扫萧金台,智取冲天岛,血战黑水湖,剑扫金刚擂,五打莲花湖,大闹澎湖,大闹巢湖,最终消灭了秦尤等恶势力,逼迫澎湖御王张其善自杀,并促使台湾王郑克爽接受招安,台湾回归祖国.
"大宋宣和遗事",为讲史话本,是宋代无名氏所作,元人或有增益.是成书于元代的笔记小说辑录,结合了多个类型的笔记小说并以说书的方式连贯而成.
"今古奇观"是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选集,明代抱瓮老人编.主要选自冯梦龙的"三言" 和凌蒙初的"二拍". [1] 书中的四十篇作品,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它既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新思想,又留存着消极和庸俗的旧意识,其中也有一些描写神仙道化,宣扬封建伦理纲常和描写色情的成分.这种进步和落后交织在一起的现象,正是当时新兴市民文学的基本特征.
"韩诗外传"是汉代韩婴所作的一部传记.该作品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 "韩诗外传"以儒家为本,因循损益,以传资政,从礼乐教化,道德伦理等方面阐发了其思想.
"英烈传"(又名"云合奇踪""皇明英烈传""皇明开运英武传"等),是明代无名氏(一说徐渭或郭勋)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分为十卷,共八十回.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英烈传"写的是朱元璋率群雄英烈推翻元朝统治,剪除割据势力,建立大明王朝的故事."英烈传"的作者扣紧题名,浓墨重彩地塑造出皇明开运时期叱咤风云的英烈群像.其中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贩乌梅,取襄阳,战滁州等.
"云钟雁三闹太平庄",又名"云钟雁三侠传","大明奇侠传".章回小说.著者不详,约成于道光间.五十四回.书叙明天启年间太师云定,御史钟珮,都统雁翎,翰林文正等忠正之臣与奸臣国舅刁发斗争事.其中又穿插他们的子女雁羽,钟山玉,云素晖,文翠琼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国舅刁发因强抢民女,为雁翎挫败,遂怀恨在心.刁发耍阴谋使雁翎全家离散.又陷害钟珮,在云太师率军西征时,刁发秘密设计谋害.但这些阴谋都遭失败,奸臣终被问斩,忠臣得到褒奖,才子佳人喜奉旨完婚.作者将忠奸斗争同爱情婚姻的善恶斗争结合起来,赋忠奸斗争以较为浓郁的人情味,又给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注入忠义的内容.但所宣扬的仍是封建伦理道德,格调不高.
"廿载繁华梦"以广东海关库书周庸祐20年间从发迹到败逃的遭遇为题材,是一部描写真人真事之作.作品围绕对主人公二十载繁华终成一梦的叙写,展开了对清王朝末期上自朝廷,下至民间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描绘,把以贪赃枉法,卖官鬻爵,寻花问柳,携妓纳妾为全部生活内容的整个官场的龌龊腐朽和盘托至读者面前,使人看到清王朝的不可救药,尖锐地批判了晚清的现实社会.
"续西游记"是明代佚名撰写的白话长篇神怪小说,又名"续西游真诠".一百回.成书于明崇祯年间."续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是写唐僧四众取经东归途中的一段经历.唐僧徒众历八十一难到达灵山雷音寺,佛祖如来担心四人难以保护真经回去,询之因何心而取真经,唐,孙,猪,沙分别答以志诚,机变,老实,恭敬四心,孙悟空还随口答以机变心对付八十八种邪心.如来恐孙悟空机心生变,难保真经,派比丘僧,灵虚子两人暗中保护.他们携带八十八颗菩提珠和木鱼梆子,辅助取经师徒净心驱魅,护经返程.后四众在路途中遭遇诸多妖魔.最终,孙悟空等顿悟机心乃起魔之根,于是灭机心,笃真经,于路无阻,顺利回归大唐.
"狐狸缘",六卷二十二回,题"醉月山人著".为光绪年间依据弹词"青石山"改编的小说."狐狸缘"这本书叙书生周信聪明儒雅,风流飘逸,与青石山九尾狐玉面仙姑相恋,终因病不起.周信奴仆与佃户先后请吕洞宾,李天王,哪咤,二郎神镇压驱除,玉面仙姑亦请云萝仙姑,风萧仙子相助抗争.激战恶斗后,玉面狐为天兵所擒.然因周信始终眷恋玉面狐,玉面狐也至死苦恋周信,遂感动众仙,撮合二人为正式夫妻.小说具有浓郁民间色彩,恍惚怪诞,缠绵旖旎,堪称白话志怪小说佳作.
"海角遗编"一书,以史可法断然拒绝清摄政王多尔衮的劝降,1644年十月十五日交出了他的回信为楔子,按时间顺序,真实地记述了1645 年四月至九月的半年时间里的常熟历史.1645年七月十三日,清兵杀入常熟.常熟人民不畏强暴,同仇敌忾,对入侵者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此间,虽有达官贵人及市井小人脱逃,但更多的是无畏的英雄;无畏的英雄中,虽有朝官命臣,但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黎民百姓.小说系作者据所见所闻敷衍面成,颇有史料价值.
"海外扶余"又名"郑成功传",清人陈墨峰著.本书是一部描写郑成功辉煌人生的传记小说.本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示了郑成功在国难当头,民族濒危之际,奋起领导东南沿海人民进行抗清复明斗争的同时,又义不容辞地与当时拥有世界最先进武器,最蛮悍的荷兰侵略者进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以落后的原始武器"弓箭长矛"痛歼了以"坚船利炮"武装起来的荷兰王牌军,并一举光复台湾,为国家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我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篇章.
内功内丹术经典著作.3卷.又名"真仙传道集"或"钟吕传道记".五代,施肩吾整理.全书以钟离权与吕岩师徒问答的形式,论述内丹术要义共18卷论真仙,大道,天地,日月,四时,五行,水火,龙虎,丹药,铅汞,抽添,河车,还丹,练形,朝元,内观,磨难,征验.全书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炼形炼气炼神为方法,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气功学说的精华-内丹学说.建立了钟吕派内丹体系,对后世影响甚大."钟吕传道集"属钟吕内丹派早期著作.极受后世推崇,在内丹史和道教宗派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它整理了吕洞宾内丹文献,反映了完整的养生教育,教学过程,包含有大量丰富的道教内丹养生教育思想.
"彭公案"是清末长篇公案小说,作者贪梦道人."彭公"指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循吏彭鹏.全书共341回.书中大部分情节实属虚构,描述了彭公在江湖豪侠的帮助下,如何惩治贪官恶霸,绿林草寇的故事.塑造了李七侯,黄三太,杨香武,欧阳德一批侠义之士的形象.前部侧重描写彭公断案,后部则是江湖恩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晚清文学家吴趼人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为父亲奔丧开始,到经商失败结束,通过"九死一生"二十年间的遭遇和见闻,描述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揭露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文学家李伯元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最早在陈所发行的"世界繁华报"上连载,共五编60回,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社会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它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下至佐杂小吏等,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
本书主要记载了似道丧师辱国,文天祥兴失勤王,张世杰焦山败绩,郑虎臣漳州诛奸,而后战国众群臣逃亡,天祥冒死求二王等爱国之情操,把中原流血流汗的众多最亲爱,最崇拜的英雄在零丁洋上发大声唤国魂,出死力保民族的最凄惨,最失志的景象与出师未捷,颈血横飞,国,国破种衰,君臣投海描写的栩栩如生.悠悠千载,在此书中所体现,用此来纪念被亡孤魂于海上,唤国魂于海上的祖国大人物.
"续小五义"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续书之一,又名 "忠烈续小五义传","三续忠烈侠义传".最早可见光绪十七(1891)辛卯年北京文光楼刊本.一百廿四回. 不题署名.
该书为"说唐后传"续书之一.小说叙唐代开国功臣罗成的后代罗增,罗琨,罗灿父子等受奸相沈谦无端陷害,被迫聚义鸡爪山,共同将兵伐罪,诛灭沈谦奸党,扶助大唐天子重振朝纲的故事.小说结构复杂,头绪纷繁,以忠奸斗争为主线,揭露封建社会上层官僚结党营私,迫害忠良的罪恶,歌颂了除暴安良,扶弱济困的正义行为;同时交织罗成后代罗琨,罗灿及柏玉霜,程玉梅,祁巧云,马金定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飞龙全传"是清代吴璇根据旧本"飞龙传"增补改编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共六十回.飞龙:借指皇帝,喻其居高位而临天下,如飞龙在天."周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主要讲述了赵匡胤反抗昏君,逃走在江湖上行侠仗义,与好汉结交,最终建立大宋的故事.全书叙事三真七假,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民间讲史平话的粗豪气息,也溶进了改编者语言雅驯,清隽的风格.
刘子,其生平事迹不可详知.据"北史""北齐书"本传记载,刘昼生活的年代,正是南北分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时期,北朝为异族统治,其所撰"刘子"一书,针对当时社会时弊,提出了自己治国安民的政治主张及为国建功立业,施展个人才能的抱负."抱经堂文集"卷二2"刘子·跋"日:"其书首言'清神''防憨''去情''韬光',近干道家所言.
"公孙龙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公孙龙的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孙龙子"原有14篇,后来多数散失."隋书·经籍志"只在"道家"下列"守白论".现存的"公孙龙子"一书只有6篇,保存在明代的"道藏"中,该书流传情况复杂,宋代以后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认为今本"公孙龙子"是晋朝人根据零碎材料编纂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孙龙子"的本来面目.该书是研究公孙龙哲学观点和逻辑思想的重要史料.
亢仓子,春秋时期陈国人,是道教祖师之一,被尊为洞灵真人,乃老子的弟子,为亢桑子,又名亢仓子,庚桑子,四大真人之一.又传说为"庄子"中的寓言人物,姓庚桑,名楚,陈国人.得老子之道,能视听不用耳目.隐居毗陵孟峰,登仙而去.为"亢仓子"("洞灵真经")一书作者."亢仓子"("洞灵真经")一书文字多古文奇字,如果不看音义则难窥其义.
"碧鸡漫志"是南宋王灼所著的词曲评论笔记 .共五卷.为王灼晚年之作.内容首述古初至唐宋声歌递变之由,次列凉州,伊州等28曲,追述其得名之由来,与渐变宋词之沿革过程.论词推崇豪放,认为苏轼的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但也不排斥婉约派词作,但特别批评李清照和柳永,体现了儒家礼教的偏见.总的来说此书搜罗丰富,见解精辟,有其独到之妙.
"爱日斋丛抄"见诸书志所载者,多不着撰者姓氏.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二载有叶厘"爱日斋丛抄"十卷,又"坦斋笔衡"一卷.两书"说郛"均收录,前者题宋叶某撰,后者题宋叶厘撰.书名或题"爱日堂丛抄",见"澹生堂藏书目"和"楝亭书目"等.今所见五卷本为"四库全书"本,此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厘为五卷.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0.855107 | 187.111111 | 0.00238 | 0 | 297 | 1,494 | 536.5 | 4.023438 | 0.165677 | 0 | 1,698,700,002,016 | 文学_情感 |
等待着三人的不仅是萨宾娜骤逝的冲击,随着这起案件成为一桩无解的悬案,三人更一夕之间成为舆论的议论焦点,不仅私生活被放大检视,各式围绕着谋杀案的臆测与阴谋论也趁势而起,使得生命境遇各异的三人一同成为这场公审的祭品.
"白牙"作者莎娣・史密斯誉为"杰作",英国畅销犯罪小说家麦克德米称此作叙事手法媲美出色小说.以911恐怖攻击后,校园枪击案频传的美国当代社会为背景,新锐图文小说家尼克‧德纳索,以其冷峻带有距离感的画风,如电影镜头一般的叙事,描摹人人皆有话要说,真相却已然不在的网络时代.
角色们机械式的面容,空洞的眼神,作者将现代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处理得相当细腻.分镜画面大多是安静的,但好像藏有许多未说出口的话语,感觉有什么累积到极限在某一刻即将爆发.
人类彼此理解的意愿与能力,似乎成为这个时代下使用通讯软件与社群平台沟通的牺牲品.那么在这个七十七亿人口的世界上,你能相信谁呢?
简单的线条,灰冷的色调与方块的叙事结构,层层叠加出一个抑郁,悬疑,深刻的现代启示故事,不仅吸引人且令人着迷.尼克・德纳索的"萨宾娜之死"将漫画的创作形式带入了另一个新的境界中.
刚开始阅读"萨宾娜之死"时,对本作画风与叙事风格很难以适应,整齐的线条与低明度的色调所构成的画面,让人有相当的距离感,但就在剧情带往萨宾娜失踪后姐姐珊卓,男友泰迪以及泰迪的朋友卡尔文的生活种种时,这样的画面安排辅以大量文字,让悬疑与压迫感整个在心里炸了开来.
作品中的阴谋论与媒体热议,还有人们看似对犯罪事件关切但实则冷漠的态度,正反映信息时代传媒与社群软件间讯息交换虽更加迅速,却正是人际疏离与冲突的要因.这与目前假新闻充斥,名嘴带风向与键盘法官当道的台湾社会,有着满满的既视感,也带领读者直视自己内心的深渊.
尼克・德纳索以非常冷调的视角来看现代生活,网上的热闹与生活的孤立,逐渐成为人心的壁癌.其画风有导演大卫芬奇的魅力,简洁又锋利的呈现社会迷宫,让人心的寂寞无处可去.
借由一桩震惊视听的命案,带出网络公审,当事件愈热腾时,人们反而愈觉得它超写实.无论哪件热门事件,愈趋于疯狂猎巫式的讨论,反让这件事在我们心中被拆解且虚构化,更加速个体的孤立感,及真相如被吸入黑洞般的消失.此书对当代病灶的深掘将漫画带入更高格局.
"萨宾娜之死",其实并不真的全然关于萨宾娜,更多是关于疏离,猜忌,孤独,创伤.书中的每个人都边缘,都正渐渐滑入即将灭顶的危险之中.如同不慎落入冰湖中的人,渐渐目睹自己变得麻痹,却连愤怒,都将无能为力.
本作围绕一宗受瞩目的社会案件,以其所产生的人性风暴为载体,描绘了一个渐行失控的世界,几乎令人不忍卒读又难以松手.当人已经不再是主体,臣服于恣意奔窜的资讯流之下,你我之间,还剩下什么?
在资讯及情绪彼此喂养的年代,"萨宾娜之死"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破碎的现世,面对难以理解的厄运,我们如何可能避免用网络及媒体上集结如巨兽一般的情绪风暴,来取代自己的痛苦.即便那样的痛苦激不起世界的风吹草动,象征我们如此渺小的存在,却是巨兽怎么样也摧毁不了的,安静的,名之于"我"的生命轮廓.
本书针对网络时代中真理与信念的丧失,提出具洞察力与辛辣的分析──特别是在川普的年代.
──"吉米‧柯瑞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小子"作者克里斯‧卫尔(Chris Ware)
以时事的题材而言,尼克・德纳索的"萨宾娜之死"是我读过任何形式最棒的一本书.这本杰作的文笔和画功皆美,散发政坛论战的全盘火力,却也细腻入微,如真正伟大的艺术品.它使我心寒.我爱它.
──英国作家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
近年来出道的漫画家里,比尼克・德纳索更具雄心,风格更独特的人没几个.他潜心以长篇小说手法构筑故事,能启发人心.见解犀利,故事令人心寒,转折完全无法预测,"萨宾娜之死"将漫画无以言喻的威力发挥到极限.
"萨宾娜之死"内容惊悚.尼克・德纳索兼具创意与自信,故事切中当前现实,认知敏锐而深刻.
(本书是)一团令人坐立难安的谜......是一场直击美国心的梦魇.是一件石破天惊的艺术品.
凄凉之中见才情的光彩.
尼克‧德纳索Nick Drnaso
生于一九八九年,在伊利诺伊州帕洛斯丘(Palos Hills)长大,登场作Beverly荣获"洛杉矶时报"图书奖(L.A. Times Book Prize)最佳视觉文学首奖,目前与妻子和三只爱猫定居于芝加哥. | 0.881994 | 82.045455 | 0.006682 | 0 | 144 | 434 | 1,050.8 | 4.09375 | 0.125208 | 0.001748 | 1,698,700,002,119 | 文学_情感 |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
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但红楼梦无疑是古典文学小说的一个巅峰.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琴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惊叹于他的卓绝的文学才气,赞美这样一个请棋书画,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伟大文学家;历史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其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其必将败亡的惨烈结局;自由主义者读到红楼梦,读出的是它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也有人悲叹于文学的流传必将因为其从盛到衰的历程??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理解!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不是文学家,思想家又或者历史学家.我只是无数拜读"红楼梦"的平常人之一!我无法从他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上去精研细琢,我只能倾心于我的感觉,那如漏漏细流一般倾入我心脉的思感,令我久久平难以自拔.
诚然,"红楼梦"里远不止这三个人物,然而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他们三人.的确,"红楼梦"绝不仅仅是一部情爱史,但最让我揪心的就是他们三儿的情感纠葛.在他们的爱背后,暗藏着封建婚姻观念的牢靠枷锁,但也十足体现了对封建思想的顽强抗争.他们爱情的结局象征着故事的结尾,凄凄惨惨戚戚,不禁让人心酸感叹.
林黛玉的命运无疑是个悲剧,从她的诞生,到进入贾府,再到与宝玉相爱,她的泪从未断流.虽自有一段风流态度,但却逃不出不足之症的牢笼.黛玉是个聪慧的女子,自小跟从贾雨村学习就凸显其聪颖的一面.而进了贾府,与姐妹们作诗习文,她亦是样样了得.迎春贵妃省亲时,唯宝玉被作诗难住.完工在一旁的黛玉见此景况,急忙又作一首赐予宝玉.史湘云入社后请诸位吃蟹赏菊时,大家纷纷题诗,黛玉先是从容不迫,最后时辰挥就一首,一举夺下"花魁".
同时,黛玉是个敏感的女子,毕竟是离家后入住贾府,寄人篱下,总感觉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最终养成了爱计较和忍气吞声的性格.怀疑周瑞家送来的簪花是挑剩下的,对撞见宝玉来看宝钗吃了小醋等等.但无论怎样,黛玉是纯洁的,她也同样想面对自己真实的爱情,但她总是无法摆脱环境的拘束.
她自卑,自尊,自怜.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她"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
衔玉而生的贾宝玉聪颖灵秀,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他本应是贾家寄予厚望的继承人,然而他却充满着叛逆,虽去过学堂,念着四书五经,然而却一心厌恶官场,讨厌官场的腐朽堕落.但他反倒是对女子有着格外的亲近,从小就被女子包围着,甘愿做那万红中的一绿.他自称女人是水做的身子,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极度欣羡女子的清洁纯净,憎恶自己的家庭,甚至后悔自己是个男儿身.所以,他对身边的丫鬟总是呵护有加,平等对待,这即反应他对封建统治制度的控诉.他总是想摆脱封建枷锁的桎梏,但又无奈自己封建等级的身份.而最能体现宝玉向往自由的地方就是他的爱情,他对自己真正爱情的向往超越了时代背景的限制,不为封建家族利益而成婚,死心塌地地爱上了林黛玉,矢志不渝.他用真心向时代宣战,而令人遗憾的是最终他以失败告终.
一个是绝色佳人,一个是翩翩少年;一个聪明绝顶,一个博学多才;一个无意于功名利禄,一个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她整天为他哭泣叹息,他整天为她牵肠挂肚;她心里只有他,他心里只有她 - - 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张生还可跳过粉墙去同莺莺幽会,杜丽娘还可在梦里同柳梦梅结成夫妻,宝玉和黛玉最终连这点幸运也没有.
封建道德观念在贵族之家就是天条,窒息了人的一切天性."父母之命,媒的之言",以及贾家的败落最终隔断了他们的缘分.黛玉这个多情善感的女孩子,像一支柔嫩的小草在"风刀霜剑"凌逼之下枯槁了.她和宝玉的恋爱过程,始终伴随着痛苦和烦冤,最终还是一场虚幻,"命运"把他们大大地捉弄了一场.这出和着血泪的恋爱悲剧,不仅使作者为之"泪尽",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是人们谈论不尽的话题,感受不完其中的酸甜苦辣!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我们一边感慨着宝黛之间爱情的忠贞不渝;一边痛恨封建社会腐朽败坏,愤愤不平这宝黛爱情的真正凶手;一边惋惜这纯洁高贵,美丽坚贞但却是残缺遗憾的爱情!
说到了这么许多,决不能不提宝钗.宝钗虽不是主角,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红楼梦引子中便可看出,"因此上演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中的金玉之说,似乎是主线,只是注定"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的宿命.终还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看破的遁入空门".
众人对薛宝钗的评价向来就褒贬不一.虽然表面上她还是个正面善良的形象,相貌出众,博学多识,善解人意,懂得权衡利弊,只是有时也颇有心机.但实则她是一个被封建思想紧紧裹住的女人,所以身上自带有那种让人嫌弃的质感,她为了一己之私而言语中暗射毒箭而害死袭人,这在众多人看来成为了无法原谅的错误.此外,之前她口口声声说不信那和尚的"金玉良缘",却总在宝玉面前再三提起.金钏死后为了不让王太太过于伤心,竟说出了那丫鬟死不足惜之类的话.这云云一系列的事,都看出了宝钗实在就是被压在封建大山下的奴仆,她的生活游离在勾心斗角与阿谀奉承的边缘.作者对这个人物其实是又怜爱,又可惜的.结合人物背景,我们其实也不能把所有的错误都怪在宝钗身上.毕竟,她在贾府仍是一个受得上上下下都喜欢的"封建淑女",她与那心狠手辣,两面三刀的"凤辣子"是截然不同的.
"红楼梦"这部兴衰之史,实为一种说教,其耀眼之处在于劝人们保持心理的平衡.作者之所以著书为"红楼梦",是希望世人能够从人生大梦中清醒,不要被功名,金钱等所诱惑,去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的真缔所在.红楼为梦,人生何时何地不如梦境一样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想一下过去,曾几时,不是被梦境所萦绕,只是有些人能从梦中清醒,而有些人还继续在梦中沉迷.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一梦,千言万语化成一声叹息.
评论区(高三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3_3000字)
1,作文"高三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3_3000字"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作文"高三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3_3000字"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 0.879792 | 171 | 0.014989 | 0 | 416 | 738 | 849 | 4.03125 | 0.145549 | 0.004153 | 1,698,700,002,219 | 文学_情感 |
有两位出生于1950年代的华人女性知识分子在我的心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她们都从文学出身,但脚步又都不约而同地迈向了思想,文化批评和社会批评.她们是当之无愧的公共知识分子,又是这个群体中少有的女性 - - 也许正是女性和文学出身这两个共同的特点使得她们的观点缜密而鲜明,文字细腻而亲和.也许你已经能猜出来,她们的名字是龙应台和崔卫平.
也许是因为封锁的原因,龙应台近来在大陆发表的作品大多是随笔和与儿子安德烈的书信,未见有如2004年春天的"为台湾民主辩护"般深刻的文字,略显遗憾.而这时,崔卫平的新书出版的消息就不能不让人兴奋了.
这本名为"正义之前"的文集基本延续了"积极生活"的内容和风格,虽然厚度减少了不少,但文字的重量丝毫未轻.除了继续探讨哈维尔和汉娜·阿伦特反对极权主义,重建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之外,书中重点讨论的一个人物是亚当·米奇尼克 - - 被成为"甘地","路德"的波兰民主斗士.
用崔卫平的话说,捷克的哈维尔是道德语言("良心先于政治"),而波兰的米奇尼克是政治语言.尽管二者采取的方式不同,但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 - - 反对极权统治,重建一个公民社会.崔卫平在写给羽戈的信中说,哈维尔的"良心"和米奇尼克的"社会"都是这种自发的起点,都具有既是反抗,又是寻求自身出发点的含义,用阿伦特的话来说,即"开端"的意义.
"正义之前"这本书作为单独篇章提到的人物还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诗人米沃什,以及匈牙利导演伊斯特万·萨博.作为中东欧地区的知识分子,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文学,艺术,更是这个复杂世界和每一个有限自我的观照.
在书的最后,是作者发表于"中国新闻周刊"的专栏评论小辑,主题为"重建社会".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也是全书的主题.崔卫平引入瓦茨拉夫·哈维尔,引入汉娜·阿伦特,再到现在引入亚当·米奇尼克,除了研究其本身的价值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在于期望为今天中国社会的重建提供可借鉴的资源.由于意识形态上的相似性,中东欧的资源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是重大的.这个仍然以欺骗和谎言为常态,法治的道路步履维艰,腐败与强权依然横行的社会,也许正处在正义的前夜.而为了正义真正到来的那一天,为了重建起一个自由民主的公民社会,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而第一步,应该是重拾思考的武器,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进行一次中断,也许一次短暂的思考便会使你的人生大不相同.
最后想提到的一点是,书中收入了"传唱英雄的故事 - - 关于记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一文.而最近由吉林艺术学院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寻找林昭的灵魂"而被校方停课引发的事件正在互联网上被广泛讨论.这一事件无疑凸显了重建社会,重拾正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如果方便,请移步我的博文,写的也是"野火集"的随感,愿共同探讨,一同进步. | 0.874132 | 144 | 0 | 0 | 311 | 325 | 593.7 | 4.148438 | 0.148438 | 0 | 1,698,700,002,238 | 文学_情感 |
来看看吕祖谦先生怎么把老掉牙的话题"好的开始"写出新意,怎么在辩论中站稳立场,攻防有据.
学生写作文,如果写"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算小学生程度,不容易加分,至少要写出"慎始而敬终"这样的句子.
东莱博议这一篇"晋献公使荀息传奚齐"讨论的主题很简单,就是"慎始".
吕祖谦先生文章一开头就破题"正始者,万事之本也".有好的开始,未必会有好的结果;但是,没有好的开始,却要有好的结果,是不合理的期待.接着东莱先生用一连串的举例来说明:
文章接着评论了晋献公将骊姬所生之子奚齐托付给大臣荀息的故事.故事跟我们曾经介绍过精力旺盛的晋献公有关:
晋献公在君权稳固后,娶父亲之妾,四处征战顺便纳妾,收男宠,他最宠爱的骊姬为了让自己儿子奚齐当太子,用计迫害晋献公长子申生逃亡自杀,另外两位儿子夷吾及重耳逃亡.晋献公立奚齐为太子时,并任命荀息为太傅,辅佐年幼的奚齐.
晋献公病危时,立荀息为相,将奚齐托付给荀息,对荀息说"这真是委屈你了啊,你打算怎么做?",荀息说"我尽全力做到忠贞二字,如果成功了,是您国君在天之灵保佑,如果失败了,我就以死效命.".
晋献公死后,荀息立奚齐为国君,当时朝中大臣以里克和丕郑两位大夫为首,多数人反对拥立奚齐.
里克跟荀息说,原来三公子的门人党徒怨恨很深,打算起事,你打算怎么办?
荀息说我只能一死啊,里克说你死了也没有用吧.
里克借着献公治丧之时,刺杀奚齐.荀息本想自杀,但听劝改立奚齐之异母弟卓子为国君.
里克,丕郑又联合发兵攻入宫廷,杀死卓子和骊姬,荀息为此而自杀.
左传对荀息的评语还不错,写着君子曰:"诗'所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荀息有焉",意思是说荀息说到做到,讲诚信!
不过,吕祖谦先生对于荀息的评价就没那么好了,吕先生说"荀息受献公不正之托,国危身死,死无所名,失之始也.".晋献公一开始把奚齐托付给你荀息就不对了,应该说,晋献公把太子逼死,又把另外二个儿子逼走,宠信骊姬,问题就很大了,"荀息以孤身而当众怒之冲,其祸大不可救.".
东莱先生认为荀息一开始错误的决定,造成国家危亡,自己的死亡也没有意义,可见"失于始而蹈祸衅"!
东莱先生的文章从来不会只有一个面向,他讲了"没救的错误开始"后,还要谈谈"有救的错误开始".
如果只讲"慎始",常常会有个盲点:如果有个错误的开始,难道除了捶心肝悔恨外,就没其他办法了吗?
东莱先生说,还是应该想想有没有补救的方法,"见其无始而绝之,君子之正也;见其无始尚欲扶持之者,君子之恕也.".就像父母看到子女触法,只要不是不可救,父母的心怎会马上放弃呢?赶着救援,想要让刑罚变轻,这也绝对是父母值得做的事.君子也是一样,君子看待天下,就如同父母看待子女,"虽见其已失于始,苟未至于事穷理绝,亦岂惜一举手之力乎?"
公元前651年,里克杀了骊姬后,派人到梁国迎接夷吾.夷吾疑心病重,怕有生命危险,因此贿赂秦国请求帮助,说会把晋国河西的土地送给秦国.秦穆公派军护送夷吾回国即位,就是晋惠公.晋惠公即位后,翻脸不认诺言.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向秦穆公求粮,秦穆公答应了.翌年,换秦国发生饥荒了,晋惠公坚持不肯卖粮食给秦国.
另一位大夫虢射则帮秦穆公说话,"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这句成语就出于此,认为先前已经背约不送土地了,现在也不存在友好关系,而且"无损于怨,而后于寇,不如勿与."
晋惠公错误的决策,引来了第二年的战争.秦穆公实在太气了,攻打晋国,两国在韩交战,晋军败退,秦穆公俘获了晋惠公.
东莱先生认为晋惠公一开使用甘言重赂诱秦,就做错了,即位后反悔背信也很糟,你以为秦穆公会忘记吗?晋国发生饥荒,秦国送粮来,当然不是安著好心眼,秦国是要"积我之厚,形彼之薄",从而激怒并利用晋国的民众,这时候晋国的灾祸更大了.
天佑晋国,这时候换秦国饥荒了,这根本是上天赐给晋国化解怨恨的好机会啊.可惜虢射是个猪头,只知道"输粮不见得能减少对方的怨恨",但却不知道"不输粮一定会增加对方的怨恨".庆郑的劝谏义正辞严,但是脾气暴躁,堂堂正正的一番话,晋惠公根本听不进去,东莱先生认为庆郑救国的心意正确,但是方法不对.
依照吕祖谦先生的建议,可以用下列的说法来劝晋惠公:
1.我国长期得罪秦国,一直担忧没机会化解,今天有如此好的机会.
2.秦国求粮,我们赶快答应,秦国应该会看到今日的恩惠,而忘记以往的怨恨.
3.就算怨恨不能完全化解,总可以让对方消消气,就算以后兵刃相见,致死之心也不会那么坚定.
东莱先生讲述君子之道,多从正心诚意出发,有些事不好明说.
从晋惠公成长的经历及言行来看,他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疑神疑鬼,对自己的属下与邻国,都不太信任,这样的人,你跟他说什么信义,王道,慈爱,他听不进去的.如果这时用权术,效益包装一下,把真正的"利害关系"搞清楚,让他知道"德"与"怨"的区别,不就反映在我们的"生存"与"利益"吗?甚至剖析秦国先前送粮的居心,晋国今天大可审度时势,不吝效法.
也许,晋惠公那段腥风血雨,死里逃生的成长经历,对他的负面影响太大了,不但限制了他的眼界,也因而局限了他的决策圈.
多闲话两句,庆郑个性直爽,但"向上管理"能力很差,一个铁铮铮的汉子,在秦晋作战时又对惠公的错误决策翻脸,拒绝搭救惠公,还对之呛声"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后来被俘的晋惠公回国之际,有人劝庆郑快逃,庆郑说:"使国君陷于失败,失败了不死却逃亡,又使国君不能加以刑罚,这就不是为臣下之道.臣下不合臣道,又能逃到哪去?",晋惠公回国后立即诛杀庆郑. | 0.855009 | 73.419355 | 0 | 0 | 175 | 649 | 719.2 | 4.085938 | 0.157733 | 0 | 1,698,700,002,393 | 文学_情感 |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写了一个女乞讨者三年前后的不同形象与神态,表现了人格的堕落这一深刻的主题.文中作者未加任何评论与分析,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记述了事件的经过.结尾写道:"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这一不加修饰的自然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余地,令人回味无穷.例文"记一次乒乓球赛"使用的也是这种结尾方法.
结尾要呼应开头,这是记叙文的一般写法,很多文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一文开头就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鹭是诗",这一不寻常的比喻,特别是结尾具体化为"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
这种方法,一般是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概括全文中心或对文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结尾段就属于这种类型,这段文字兼用议论与抒情的方式结束全文,最后一句话点题:"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例文"春天的色彩","分房"的结尾也是这样的.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体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例文"逝去的岁月"在结尾就做了这样的尝试.
有些文章结尾既不是总结中心,也不是启发联想,而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爱与憎."白杨礼赞"的结尾就大声疾呼道:"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文章结尾与开头一样,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而且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上提供的方法仅供参考,写作时要根据内容与中心的需要恰当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1.试以"爱说爱笑的爸爸这两天怎么忽然变得少言寡语了呢?"为文章的首句,口头写一篇记叙文.
2.试以"最不爱唱歌的爸爸今天下班回来突然哼起了小曲"为文章的首句,口头写一篇记叙文.
3.试以下面一句话为文章的结尾,在其前边写一片断,或描写情境,或描写人物心理.
"此刻,响亮的'嘟嘟嘟'的汽车喇叭声在她听来,真好象一首欢快而悠扬的乐曲."
4.以下面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写一篇记叙文.
"唉,有些东西渴望得到它时,往往憧憬得无比美好,可一旦拥有后,才会发现,它给你带来欢乐,同时也带来烦恼."
5.检查以前的几篇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看看能不能修改得好一些. | 0.856214 | 92.266667 | 0.013091 | 0 | 191 | 364 | 667 | 4.210938 | 0.174855 | 0.011429 | 1,698,700,002,455 | 文学_情感 |
金庸小说第三次修改:从"流行经典"到"历史经典"
金庸小说第三次修订版已经完成,尚未面世,就已经沸沸扬扬,成了近期文学和文化生活中的又一个热点.
金庸全面修改他的小说,已经不是第一次.金庸小说从1955年开始在报纸上连载,到1972年完成,跨越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岁月.1970年3月,金庸开始全面修改他的武侠小说,到1980年完成,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金庸小说第二版,在大陆地区就是"三联版""金庸作品集".2001年,"三联版"合约到期,改由广州出版社出版,也就是在这时,传出金庸正在第三次全面修改其武侠小说的消息,一直到2007年完成.
在历史上,作品成形后再次进行修改,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就武侠小说领域而言,梁羽生,古龙都曾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但历史上的种种修改,几乎都未引起金庸小说修改这样大的争论.就古代作品而论,更多的是因为残本导致的版本学歧异而形成热点;就现代作品而论,成为热点的修改多伴随着种种文坛公案,如聂云岚与王度庐家人关于"玉娇龙"与"卧虎藏龙"的改编,如钱钟书"围城"汇校本的诉讼等等.然而,一当公案平息,修改本身已经并不构成热点.
但金庸小说的修改则不同.如果说他的上一次修改是作家对自己作品精益求精以形成"定本"的必要工作,那么这一次修改则是在金庸小说已经全面"经典化"之后貌似"重写经典"但却又未对原作进行根本颠覆的貌似"再创作".那么,由金庸小说第三次修改,从其写作行为和文本面貌两个主要方面的背后,就可以看到更多的问题.
从其写作行为来看,其中倒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值得理解并尊重的.
在连载本时期,金庸小说虽然取得了巨大声誉,但也受到了严厉批评.在金庸小说创作开始十年之后,梁羽生化名佟硕之发表"金庸梁羽生合论",就对金庸小说进行了批评:一是在诗词方面闹笑话;二是武多侠少,"是非不分而消失艺术感染力";三是团圆结局,一男多女.在梁羽生看来,"论到'艺术水平',新派武侠小说未必胜得过唐人的武侠传奇,甚至也未必超得过近代的白羽,还珠"[1]241-270.可以说,在连载本时期,金庸小说虽然已经名声在外,却远远不是任何一种意义上的"经典".因此,全面修改以"自我经典化",就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1980年,金庸小说在台湾远景出版修订本之后,"金学"便开始创立.然而,在1989年台湾的叶洪生所著"中国武侠小说史论"中,称金庸小说为"集'综艺'武侠之大成者",并没有指出金庸小说的创新之处,评价也不甚高,而叶氏同时称卧龙生为"巨擘",司马翎为"奇才",地位在金庸之上[2].
直到1994年,以三个事件为标志,金庸小说在大陆才开始全面"经典化".5月,三联书店出版"金庸作品集",被认为是金庸小说"典藏"价值的体现;10月,金庸被聘为北京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严家炎在致词中说金庸小说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同月,海南出版社出版王一川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金庸名列第四,在鲁迅,沈从文,巴金之后,老舍,郁达夫,王蒙,张爱玲,贾平凹之前.1998年,更是被称为"金庸年".至此,金庸的"自我经典化"就变成了"普遍经典化",达到了当代作品经典化的顶峰.也正是由于金庸小说的巅峰效应,才在1999年出现了对金庸小说的文化反拨,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王朔"我看金庸",掀起了一股反对甚至诋毁金庸的浪潮.
在此不久之后,金庸开始了对他的小说进行再一次全面修改.这次修改,也就是在上述这样一种"誉之也极,毁之也极"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方面,事实证明,金庸小说倾倒了无数普通读者,也倾倒了许多学者;另一方面,人们从精益求精的要求出发,也对金庸小说提出了许多质疑,包括思想意识,艺术水准以至故事细节等多个方面.由此,金庸非常重视读者和学术界的评价,自1998年以来,他参加了几乎每一次金庸小说学术研讨会,认真听取学者们的讨论.来自于读者和学者的意见,成为他修改小说的重要参照点,形成了作者,读者,学者之间的高度互动.就其具体修改情况来看,最初改"书剑恩仇录"时,人物剧情几无更动;至"碧血剑"而大开大阖;改动较多而又尤其典型的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原本透露说将在"鹿鼎记"中让韦小宝的老婆都应该"跑了才对",但招致了读者和学者的反对,金庸本人后来也认为这样"改下去没完没了","鹿鼎记"和"笑傲江湖"就成了在金庸小说重要作品中修改最少的两部.
在此背景下进行的金庸小说再次修改,笔者以为,就不仅仅是金庸本人一时的突发奇想,而是他在表面平和的外貌掩盖之下,内心也经历了巨大的拷问与折磨,最终才下定的决心.当然,据说他在十年之后以93岁高龄还要进行第四次修改,那就有点"修改狂"的意味了.
虽然目前还未看到金庸小说第三版的全貌,但金庸先生在修改过程中已经透露了不少情节,可以从这里进行讨论金庸小说第三版的文本面貌.
金庸小说修改的总体原则是"武功可以夸张,性格一定要真实",落实到具体情节,则主要是在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历史方面,原有的破绽要补缀,使之更连贯;二是性格方面,要更进一步反映真实人性中的复杂;三是所谓"金益求精"的小说语言,"特别改正旧版中拗口而不通顺的西式语法,并将书中部分江湖人士对话由书面语改成口语化"[3].
就历史方面而言,金庸近些年来一直想做历史学家,并企望进入学院派的历史学,这一倾向反映到小说里,如"射雕英雄传"将"吕文焕守襄阳"一节改为"李全,杨妙真夫妇领忠义军守青州",以符合史实,全书所涉及的地理名称,行政区域划分,也完全依照宋元时代有关文献所载,一一对应更改;"碧血剑","倚天屠龙记","鹿鼎记"也在这一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最复杂的当然是人性问题,这一问题又集中地反映为情感问题.金庸表示:"中国传统武侠小说着眼侠义,缺少西方小说强调的情爱纠葛",因此在新版中他要"彻底颠覆武侠的传统爱情模式".在多部作品中,最大的修改都无异于爱情结局的颠覆,过去以团圆结局为主的模式变成了离弃和无奈,正如所谓"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金庸本人早在2003年接受采访时就说:"我在书里面写的全部是男人对女人从一而终,对她好就永远对她好.我这样写,并不是为了迎合现代,主要是觉得男主角不够'人性'.不论中国人或外国人,男性女性,一生几十年只喜欢一个人,事实上不会的.人生最理想的是拥有专一的爱情,但不专一的爱情常常有,这样改更接近现实."[4]沿着这一思路,段誉不再执着于王语嫣,而王语嫣为了驻容有术,不惜修炼其外公丁春秋的邪功;郭襄企盼成为"大龙女",拜金轮法王为师,而法王最后舍命救了郭襄;至于黄药师暗恋女弟子梅超风,张无忌梦想"五人行"等,更是人所熟知.
至于语言方面,1998年在美国的科罗拉多会议上,李陀提出了"金氏白话"的概念,把金庸小说的语言实践称之为"一个伟大写作传统的复活",它源自于"五四"之后的旧式白话而又极大区别于还珠楼主和张恨水,又明显地吸收了欧化的新式白话的种种语法和修辞,"正是在这种语言当中我们看到了现代汉语写作突破欧化汉语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表现为欧化汉语和西方'摹拟再现'这一深度模式之间的深刻联系),以追求新的更为自由解放的写作的可能性"[5].那么,金庸小说的修改,就是通过"金益求精"而进一步提纯"金氏白话".
金庸小说的第三次修改,背后也许有多种原因,但其中最核心的,则是从"流行经典"到"历史经典"的人为努力的轨迹.
还在20世纪末,陈洪等人就提到"经典化"相伴生的两个重要因素:"时间历程与话语权力",并得出结论说:""水浒传"的今天就是金庸小说的明天."[6]陈洪等人谈到的这两个因素,笔者以为其实就是"历史经典"与"流行经典"二者之得以形成的重要动因.
一部作品之成为"经典",在时间之轴上,首先是拥有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考验之后,得到话语权力的确认,即有可能成为"当下经典".但往往"当局者迷",由于作者,读者,评论者处于同一文化语境之中,三者的重复程度往往会极大相关,因此,从三个立场出发而作出的经典化评价,即自我经典化所表现的精益求精,市场经典化所表现的既畅销又长销,话语经典化所表现的进入主流文化与学术殿堂,都可能指向的是同一价值确认.这个时候,创造出来的经典,笔者称之为"流行经典".金庸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第二版冲击自我极致,获得市场认同,进入主流学术殿堂而成为最近十余年来的"流行经典".
"流行经典"往往具有极大的扩散效应,这也明显地表现在金庸小说"流行"的过程之中.金庸小说的扩散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庸产业的形成,包括影视,动漫,电玩等多媒体产业链延伸;二是金庸小说带来的观念延伸,集中表现为其所促进的"重写文学史"思考.
流行的深层次动力背后是技术手段所提供的大众时尚.但技术是进步着的,时尚是变化着的,技术与时尚本身都是动态发展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流行经典",也必然就是动态的了,因此,大部分的"流行经典"都会随着时尚的变动而成为明日黄花,民国年间的武侠小说就是如此.因此,"流行经典"要保有长久生命力而成为"历史经典",就必然要"与时俱进"地经过时间历程的考验.
"历史经典"之所以形成,和"流行经典"不同的是,"历史经典"不仅仅只是作者,读者,评者在同语境下的共同确认,更是在异语境下的共同确认.作者自我深刻化之后的回顾与修改,就是自我经典化的努力;读者在不同年代中抽取具有相对历史恒久性的价值,就是市场经典化的体现;评论者在不同文化语境和文化立场上对作品的不断重新阐释与延伸,就是话语权力经典化的工作.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努力,"历史经典"即得以形成.
金庸小说从1955年算起,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从1955年开始,分别以1970年和2001年为界,直到今天,已经形成了金庸小说自我经典化的三个历史阶段;与此同时,在中国大地之上,也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就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文化语境.也就是说,金庸小说在始终市场"流行"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具备接受不同文化语境历时考验的条件.而这就正是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必由之路.
但问题是,金庸小说是否达到了"历史经典"的高度呢?正如本文前面所谈到,在金庸小说每一次大规模修订之前,都经历了评论界的一次巨大责难:前一次是梁羽生,后一次是王朔,他们代表的是与金庸相异的文化立场.梁羽生自称"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1],王朔与金庸则被学术界看作是"北京文化"和"港台文化"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及碰撞.这说明,无论连载版还是第二版的金庸小说,都还远远不足以获得异语境中的普遍价值确认.因此,对小说再次进行修改,使之兼具不同时代的文化时尚印迹,使之能够在不同文化时代都能得到流行认可,并由动态连续的"流行经典"组合而成相对固化的"历史经典",我以为,这是金庸小说不断修改的内在动因.
金庸小说第三版的整个修改工作,事实上也是在此轨迹上进行的.其一,"金益求精"的技术手段,包括语言体系,知识准确,情节连贯等工作,这是创建"金氏白话"形成金庸小说技术原创性的经典化努力;其二,修改过程中作者,读者,学者的持续互动,这是兼顾不同文化立场与文化语境的经典化努力;其三,通过对情节结局,人物性格的修改,使结局更加符合现实情理,人物更加具有心理深度,并且在其中更好地体现出悲剧美学深度和生命美学高度,这是指向纯文学以获得"雅俗共赏"高级文化层次的经典化努力.这些不同方向的经典化努力,都共同指向了从"流行经典"到"历史经典"的蜕变.
最后,就金庸本人对于不同金庸小说版本的命运而言,他曾说过:"就像一个胖女人减肥成功了,当然希望外头流传的是她的新照片,不想再看到旧照了."对于旧版"金迷"的抗议,金庸认为是一种"怀旧"心理[3].因此,从金庸本人的态度而言,并不希望旧版继续流传,事实上,正如第二版修订之后,金庸已经成功地阻止了连载本的流传,现在要找到当年的连载本,几乎不大可能.当然,也已经有人提到,这对于学者的学术研究赞成了不小的障碍.但是,文学创作本身并不是为学术研究而生的,文学创作更重要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大众,其次才是学者.当然,学者的研究以及推波助澜,又会对作品的命运起到极大的作用.在作者,读者,学者之间,这是一组辩证的复杂矛盾关系.
也要注意的是,第二版和连载本不同,连载本的媒介是报纸,往往看过就扔,很难保存;第二版是书籍,已经拥有巨大的市场存量,而且,铺天盖地而来的影视,动漫,20年来使金庸进入学院体制的学术研究,依据都是第二版,这些都已经成为定型固化了的历史文献,尤其是学术研究,将来的学术史回顾,都免不了要以第二版为依据.那么,金庸企图消灭第二版的存在,是否会只是一厢情愿呢?
我以为,由于版权制度的完善,金庸本人可以阻止第二版的重新出版,因为他可以不予授权.他愿意修改以及愿意哪一个版本在市场流行,这都是他的法律权力.但市场却不会因为金庸个人的意愿而牺牲大众的意愿,商业市场和学术市场都还会重新做出自己的选择.金庸也深知此点,所以他又表示,"会让旧版和新修版一起在书市上流通,使新旧读者皆大欢喜"[3].如果说得更远一点,当将来金庸小说成为"公版"图书之后,读者的选择才是最核心的选择,而我以为那时正如现在的"水浒传"和"红楼梦"一样,金庸小说也将会具有多样化的版本系统.
那么,金庸修改小说的行为.如果说第二版还主要是改错求精,第三版就使之成了一种"现象".其背后虽然也有商业技术和流行文化的市场动因,但核心还在于金庸自身在文化经典化需求与反拨的裹挟之下所做出的从"流行经典"到"历史经典"的努力.
而金庸小说不同版本的命运,连载本会继续湮没无闻,第二版和第三版会共同流传,其中的异同变迁,本身也会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课题. | 0.871191 | 188.133333 | 0.006921 | 0 | 434 | 1,696 | 925.6 | 4.160156 | 0.161233 | 0 | 1,698,700,002,743 | 文学_情感 |
唐代诗人李颀的"听安万善吹觱篥歌"说:"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龟兹是唐代西域安西都护府的府治,在现在的新疆库车县,凉州即今甘肃武威.诗中描写凉州胡人安万善吹奏的旋律,正是经过"丝绸之路"传到汉地的中亚乐曲.
丝绸之路是连结亚洲和地中海地区的贸易通道,东起长安,西至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延绵七千余公里.这条路穿越高山,大漠,草原,绿洲,把亚欧文明连接起来.通过它,中国的丝绸,瓷器运到西方,中亚和印度的乐舞传入中国.
从南北朝时期,西域音乐就逐渐传进中原.到了隋代一统之后,文帝开皇年间设立的七部乐中,除了清商伎被认为是"楚汉旧声",其他六部,如龟兹,安国,天竺,高丽伎等等,都是丝路沿途富有异域情调的音乐.涵盖范围从今天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干,布哈拉,到新疆的库车,疏勒,甘肃的武威;从南亚的印度,柬埔寨到远东的朝鲜半岛,日本.
唐初继承隋乐,乐制舞制依旧.贞观年间,废文康伎,增燕乐和高昌伎,将歌颂唐朝兴盛的燕乐置于首部,始成十部乐.乐部除燕乐,清商两部外,其余八部依然多是西域兄弟民族及外国的乐舞.这时,中原乐舞和西域乐舞已经长期地接触融合.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在吸收印度乐曲的基础上创造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一时间,"城头山鸡呜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至此,中国传统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唐乐".
"平时东幸洛阳城,天乐宫中夜彻明.无奈李谟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另一位唐代诗人张祜在他的七绝"李谟笛"中无意间表明了唐乐是有曲谱的.这些乐谱通过唐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流传到东瀛,再结合当地的音乐文化逐渐演变,最终形成了日本宫廷雅乐中的"唐乐",至今被视为该国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产".
然而,现在日本"唐乐"演奏根据的是十八世纪"明治撰定谱",乐谱的读法和谱字的意义与早期从唐朝传入的材料,如唐乐工石大娘传"五弦谱"和孙宾传"筝谱",已有了非常大的差距.所以剑桥大学的 Laurence Picken 与 Rembrandt Wolpert,Elizabeth Markham 等学者认为要了解唐乐的真相,必须深入解读早期的唐传乐谱.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他们在日本复制和收购了大量八至十三世纪的乐谱,从这些中国失传的材料中,寻绎出复原唐乐形态的方法.成果陆续刊载于气势恢宏的多卷本"从唐朝传来的音乐".
中国艺术家则从壁画,陶俑等艺术史材料中汲取营养,用舞蹈语言和形式来"临摹"这些唐五代艺术品中静态的人物画面.三十年来,创作了"丝路花雨","仿唐乐舞"和"大唐赋"等舞剧.近年来,华裔音乐家马友友的"丝路计划"更抛开时代风格的束缚,直接着眼于当代国际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上"唐乐"的源流,蕴含了唐代凉州胡人吹奏的龟兹旋律,日本平安朝以来雅乐的家源传统,剑桥学者的经院研究,中国现当代艺术家民族舞剧的探索,乃至当代国际文化交流的巧思.可以预见:"唐乐",和它所唤醒的开元天宝间盛唐中国的华容世貌,必将继续为新千年世界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带来无限的启迪.
本文章并不代表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之立场;欢迎所评的剧团或剧作者回应,回应文章将置放于评论文章后.
本网站内一切内容之版权均属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及原作者所有,未经本会及/或原作者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 0.868876 | 138.8 | 0.008702 | 0 | 258 | 449 | 770.3 | 4.214844 | 0.138329 | 0 | 1,698,700,002,754 | 文学_情感 |
"纪昌学射"原文见"列子・汤问",这篇寓言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纪昌贯虱"的典故.甘蝇,飞卫,纪昌是我国古代有名的神箭手,但他们的事迹几乎失传,这篇寓言是流传下来的关于几位神箭手的最完美的故事,未见于其他先秦著作,赖有"列子"的这篇寓言,才得以流传至今.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原系韩国贵族."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他和李斯同出于荀况门下,李斯自以为不如他.韩非见韩国之势日益削弱,曾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未被采纳.后奋力著书,传到秦国,受到秦始皇赏识,发兵攻韩,索取韩非.韩王遣韩非使秦,被留秦国,尚未见用,遭李斯,姚贾的嫉妒谗毁,下吏治罪,死于狱中."韩非子"中的文章,结构严密,条理清晰,语言犀利,风格严峻.它常常运用历史知识和语言故事进行说理,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具有说服力.书中还有"愚公移山""滥竽充数""郑人买履""老马识途""买椟还珠"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等有关资料: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辟难,敬细以远大者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功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
"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扁鹊 原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名医,古代统称名医为扁鹊.本文所指的扁鹊,真名秦越人,战国时医学家.战国初年齐国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著名医学家.扁鹊曾学医于长桑君,不仅精于内科,而且精通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等.相传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尤其擅自望诊和切诊.扁鹊每到一地,都注意了解当地的习俗和多发病,常见病情况,为百姓解除病痛.他到邯郸时,曾为许多妇女治病.到周国都城雒阳(今洛阳)时,就为老年人治病,到秦国咸阳,又为小儿治病.晚年时,在秦国为秦武王治病,受太医令李酰忌妒,被李派人杀害.两千多年来,扁鹊一直受到人们的怀念和敬仰.他所创望,闻,问,切四诊法,被中医沿用至今. | 0.823973 | 132.555556 | 0 | 0 | 318 | 361 | 676 | 4.074219 | 0.186085 | 0 | 1,698,700,002,762 | 文学_情感 |
(本文是方舟子参加2003年在浙江嘉兴举办的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暨金庸小说改编影视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稿,论述了从1993年-2003年十年间网络金庸学的发展)
有华人处就有金庸,有网络处也有金庸.自从中文互联网网络于1993年在海外诞生之日起,金庸著作以及评论就成了中文网络不可分离的重要部分.金庸是中文网络上最受欢迎,最受评论的作家之一.根据"雅虎中国"(yahoo.com.cn)的检索结果(2003年4月2日),中文互联网上涉及"金庸"的网页多达44万多个,与"金庸"有关的网站共402个,其中在"雅虎中国"登记,以"金庸"为主题的专门网站有102个.这在中文作家中是无以伦比的.本文作者以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回顾金庸著作上网经过,以金著为模板的网络游戏的产生,网络金学的兴起和繁荣等历史演变过程,介绍网络金学的状况,总结和评价网络金学的特色,阐明互联网做为一种特殊的新型媒体对促进和繁荣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起源于美国,华人中最早使用互联网的是留学生.在互联网的早期,新闻讨论组(Usenet Newsgroup)是网上最主要的论坛.第一个中文新闻讨论组形成于1993年,名为"另类·中文·文本"(alt.chinese.text 以下简称ACT),这是第一个中文互联网网络,在1993-1996年间也是海外中国留学生最重要的交流园地,读者一度多达八万多人.在海外不容易读到中文读物,所以ACT除了用于讨论,还用于交流所谓"电子书籍",也就是把印刷书籍电子化后送上网.在当时这些电子书籍都是由爱好者自己动手打字输入,再贴到ACT与大家分享,在网络上传播.
金庸著作属于最早一批被输入,上网的中文著作.最早从事这项工作的是一位网名叫诸葛不亮的早期网人.他买到了一本盗版的"天龙八部",缺了十几页,便借了一本完整的版本,权当打字练习,将这十几页输入了计算机,在1993年5月间陆续张贴到ACT.差不多同时,有一位台湾的网友也贴了"倚天屠龙记"的第一回.这些就是金庸作品电子化的滥觞.以后也有人断断续续地零星输入金著的一些章节,比如"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的几回.在1995年,有人完整地输入了"神雕侠侣",成了网上第一部完整的金著.之后,电子布告栏系统(BBS)在台湾,大陆相继兴起,每个BBS都有一个武侠版,经常有人在那里张贴金著的个别章节,与海外网人一起,组成了一支输入大军.这些输入都被"太阳升","新语丝电子文库"等最早的中文电子文库网站收藏,供免费取阅.其中收入"新语丝电子文库"的部分都经过了校对.
到了1997年底,已有一半以上的金著被送上了网.这时候出现的一件事使得金著上网工程迅速完工,并且也使得前面的工作几乎全都被淘汰.就在那一年年底,国内一家公司出版了一套名为"家庭藏书"的光盘,其中有一张收录了三联书店出的36册"金庸作品集".它原是pdf码,马上被转成了文本文件,张贴到了网上.这个版本几乎没有错别字,原来大家辛辛苦苦输入的版本当然也就被取代了.但它也不是完善的,由于采用程序自动转码和排版,有不少错行,错段,也有一些缺行,但是并不影响阅读.
这套金庸全集迅速在网上传播开去,各个中文电子文库都收藏了一套,也冒出了不少金庸全集的站点.金庸著作在香港的版权拥有者明河社为此发表了一个声明,禁止在网上传播金庸小说,否则将采取法律行动云云.虽然明河社的版权拥有范围大概只限于香港,无法管到其他地区;而且在此之前在一次会议上金庸被问及对网络版权的看法时,他回答说目前暂不考虑,但为了尊重金庸的版权,新语丝电子文库等少数站点还是马上取下了金庸小说集.大多数的网站对此声明置若罔闻,金庸小说集仍然在网上到处可以读到,目前至少有十几个网站以"金庸全集","金庸作品集"为题,收入金庸著作的综合性网站则更多.不过这些版本都基本相同,目前仍然缺少一个经过精心校对的金庸著作网络版本以资研究.
多用户网络游戏(Multi-User Dungeon)英文缩写为MUD,因此在中文网人中往往戏称为"泥潭"或"泥巴".这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角色扮演游戏,由电子游戏中的"地堡游戏"发展而来,在某个故事背景之下,用户扮演自己选定的角色,在虚拟空间中探险,作战,升级和相互交流,情景,情节和对话都用文字叙述描写.中文MUD在1995年左右首先在台湾出现,最为流行的是以武侠,神怪故事为背景的"东方故事2".1995年11月2日,方舟子在ACT贴出建立一个根据金庸的小说编写的MUD"侠客行"的倡议书,并邀请翔少爷,丁,时空,草鱼组成侠客行编写组,由方舟子担任游戏总设计和协调人,翔少爷负责根据"东方故事2"改写游戏操作系统,其他各人分工编写各区域."侠客行"在翔少爷主管的一台机器上试行后,于1996年1月正式开张.
"侠客行"是第一个用简体中文编写的网络游戏,使用了大家熟悉的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地点,门派,人物和功夫名,情景描写和情节描述参考了金庸小说,有一些秘密也是根据金庸小说设计的.玩家可以选择加入正派或邪派,练功,交友,拜师,学艺,探险,杀敌,寻宝,成为大侠或大魔头,在华山论剑时争当武林第一高手."东方故事2"虽然用中文写成,但是其实是根据西方MUD汉化而来的,仍然带着浓重的西方地堡游戏味道,而"侠客行"展现的是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再加上金庸小说深入人心,试行后很快就取代"东方故事2"成为文网络中最受欢迎的网络游戏."侠客行"试行后,又吸收了一些编写人员,扩充了游戏框架,于1996年5月完成第一代试行版.不久,运行"侠客行"的机器被黑客打入,源代码被盗走并公布.许多中国高校和在线服务商纷纷根据这个源代码建立了自己的"侠客行"或改用其他名称.1997年5月,由于对"侠客行"的发展前景和管理方式出现争执,"侠客行"的五名创始人先后脱离"侠客行"的开发工作.1997年10月,在觉察到有人试图侵占"侠客行"版权并使之商业化后,方舟子宣布有条件地让"侠客行"进入公共领域:在非商业的前提下,任何人都可以任意使用,改写"侠客行";任何人都无权垄断"侠客行"的使用,开发,或把"侠客行"商业化.
"侠客行"自创立以来,经久不衰,至今仍是流传最广的中文文字MUD,特别是在中国高校BBS网络,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不完全统计,"侠客行"目前有一百多个站点.它还有"金庸群侠传","笑傲江湖","人在江湖","书剑"等其他名称.以其他故事背景编写的的中文文字MUD,像以"西游记"为背景的"西游记",以古龙小说为背景的"风云",也是在"侠客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有人注册了一家"侠客行"公司,自称代表正宗"侠客行",在开发图形"新侠客行",而大概为了绕开版权问题,其内容与金庸小说和"侠客行"其实都已没有什么关系(例如,"侠客行"的主要门派和金庸小说的人物都消失了,而自己杜撰了一些门派和人物).这种商业化的图形"侠客行"游戏与原先文字"侠客行"游戏的唯一关系不过是其策划人都曾经是"侠客行"的忠实玩家,并试图借助"侠客行"的名声而已.(按:厦门盘古公司开发的"侠客行"游戏只是使用了相同名称,与金庸小说无关,也与这里说的"侠客行"游戏无关.)
在1993年ACT诞生之日起,对金庸作品的评论也就开始了,成了网上经久不衰的一个话题,并被网人戏称为"金学".在这一年的11月间,著名网络作家图雅倡议授予金庸诺贝尔文学奖,把网络金学研究推向了第一个高潮.这份倡议书经方舟子润色,定稿,寄给了"明报",不过并没有登出来.但此事后来影响颇为深远,此后在网上,媒体上一再被提起,乃至在金庸就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时,还有记者问他对此事的看法(金庸自然说自己不配).我们对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步骤还是知道的,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分量也并不看重,这么做开玩笑的成分居多,一则为当时在正统文坛上还不受重视的金庸喊一嗓子,二则为网众添个乐子,多个话题.此事在当时如预料的得到了绝大多数网人的拥护,当然也有个别反对的.
1997年底金庸小说全部上网,激发了网人阅读,评论金庸著作的兴趣,并催生了众多以金庸著作及评论为主题的网站和网上论坛,可以说是网络金学研究的第二个高潮.1999年年底,王朔发表"我看金庸"一文,猛烈抨击金庸著作,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众多"金庸迷"撰文驳斥,攻击王朔.这场围剿遍及中文网各个角落,长达数月,其中也出现了许多高水平的评论文章,是网络金学研究的第三个高潮.王朔在网上本来颇有口碑,其小说语言的诙谐,放肆很合网虫的胃口,其网上读者可说仅次于金庸,却因胡批金庸而罹祸,成了过网老鼠人人喊打,在文学史和网络史上都可谓史无前例.之后,中央电视台拍摄"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天龙八部",也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风波,焦点在于被金庸迷们认为不忠实原著.
中文网早期评论金庸的一些文章以及争论(包括"倡议授予金庸诺贝尔文学奖"),由方舟子编成"金庸专辑",做为"新语丝"第一期增刊,在1994年3月发行.在1997年10月,由唐郎编辑,"新语丝"又出了一期"金著评论"增刊,发表亦歌"冷眼,骚眼看金庸",筋斗云"心理分析郭靖对师仇的不同态度"等网络金学的代表作品."新语丝"自创建以来就一直是网上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基地,除了这两期增刊,在正刊中也刊载过不少评论金庸的文章,包括东邪"回看射雕处"("新语丝"1995年8月刊),筋斗云"金庸武侠作品之我见"("新语丝"1998年8月刊)等系列评论.这一些,都可以说是网络金学的代表作了.新语丝电子文库在应明河社的要求删去金庸小说集后,就改为收藏评论金庸的文章.目前其"金庸专辑"已收藏了二百来篇评论,大部分是网人较为正式的作品.
新语丝的作者,读者主要来自大陆,它的金庸专辑基本上代表的是来自大陆的网人的金学水平.由于新语丝网站设在国外,由留学生创办,因此也带着海外特色.国内网络中最早的金学站点是四通利方的武侠论坛.后来,该论坛的主要写手与网站管理人员发生矛盾,集体出走到清韵书院加盟"纸醉金迷"论坛.四通利方合并成新浪网之后,开张了"金庸客栈",吸引了一大批新写手,成为中文网上人气最旺的金庸站点."纸醉金迷"和"金庸客栈"这两个论坛可以说分别是国内网络金学早期和近期的代表.此外,国内一些主要网站都有金庸专题或论坛.2002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网络金庸"(葛涛编)一书从国内网站分门别类收集了对金庸著作的评论文章,是国内网络金学的一次集成.
港台的网络金学也毫不逊色,而且颇具港台娱乐风味.由金庸著作台湾版权的拥有者远流公司支持的"金庸茶馆"可算是网上台湾金学的代表.该网站在1996年8月开通,是一个包括论坛,聊天室,文库,线上购书等多方面内容的金迷网络社区.它曾经搞过"金庸世界公民投票",号称是要"调查全球华人的金庸情结".也曾经筹划过"茶馆找碴",让金迷将自己发现的金书中的误笔,疑惑提出来,作为金庸以后修改小说的参考.1998年11月,金庸到台湾参加"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金庸茶馆又组织了一次"夜探金庸茶馆 - - 金庸答客问",将金迷们通过网络聊天室提出的问题即时向请金庸回答,该节目同时由网络和卫星电视直播,据说是开了现场节目开放网络发问的先河.
江湖和网络都是在现实之外的自由自在的幻想世界.网络有点象江湖,网虫犹如侠客,挂着绰号,蒙着面具到处吵吵闹闹,一言不合刀枪相见 - - 当然,唇枪舌剑而已.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深刻刻画了江湖众生相的金庸小说深受中文网人的喜爱.在现实中难以找到发表机会或羞于开口的人们,在网络上找到了充分的而且具有保密性的言论发表自由,可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当然,绝大部分这些言论(也就是所谓"帖子")都是没有价值的.但是进行一番去粗取精的挑选,仍然可以找到许多"精品".
在高度民主和充分自由的互联网上,金学呈现出来的最大特色就是多样化.根据"网络金庸"一书所归纳的七个专辑,我们可以看出网络金学的主要内容:一,"我与金庸武侠":这是网人回忆自己读金庸小说的经历;二,"华山论剑":争论金庸与古龙武侠小说的高低;三,"歪批与乱弹":评论金庸小说的长短优劣;四,"解读金庸":较为正式,严肃和深入的评论文章;五,网络金学:对金庸小说中的门派,地点,人物,史实,武功,兵器,菜谱等等进行"考据";六,"大话金庸":用金庸小说评论,讽刺现实的寓言式文章;七,"金庸宝贝":评论,比较金庸小说中的人物.除了较为正式,严肃的文学评论(其中有些评论的水平比起专家学者的论文毫不逊色),有多种题材和体裁是网下研究中很少或不会见到的.特别是对金庸小说的细节进行煞有介事的"考据"以及用金庸小说评论,讽刺现实的"寓言",最具有网文风格.
这些网上评论,当然不是正儿八经的学术研究,而是因为有感而发,只为说得痛快,不为名不为利,最多有点"哗众取宠"的动机.因此它们多带着浓重的游戏色彩,有很强的随意性和娱乐性.那些在网上广为流传的"精品",虽然写法五花八门,却大多幽默有趣.网人对评论文章,更看重的是可读性而不是学术性,网络金学也不例外.
因此从正统的文学评论的角度来看,网络金学并无多大的价值,虽然多元,然而无序;虽然有趣,然而无聊.网人发言评论大抵为了自娱娱人,并没有在学术上扬名立万的雄心壮志.所谓"网络金学",本来就是一种带有讽刺"红学"的成分的戏谑叫法.无序和游戏性正是互联网的特征,学术界大可不必,也不可能去规范,引导网络金学,但其中有启发性的,有价值的东西仍然值得关注和发掘.更重要的是,学术界应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这种开放,自由的新型媒体,促进和繁荣金庸研究.例如,建立权威的金学网站,建立多媒体的金学网上数据库,以及以互联网为通讯工具组织金庸研究和加强金庸研究者彼此之间和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就都是有待开发的项目. | 0.876357 | 312.277778 | 0.003564 | 0 | 544 | 1,837 | 884.2 | 4.15625 | 0.168297 | 0 | 1,698,700,002,863 | 文学_情感 |
编者按:在疫情期间,许多学者重新展现出了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趣和重视,阿尔伯特·加缪的"鼠疫"一书也成为了支撑许多读者度过艰难时光的精神支柱.然而,对于存在主义者而言,人们所厌恶和恐惧的不确定性却是建构未来和为人类提供自由的关键.同时,虽然存在主义思想为人们在思考焦虑,偶然性和死亡方面提供了很多真知灼见,但我们也必须具体地去思考当下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本文原载"波士顿书评"8月24日刊,原标题为"2020年的存在主义转向"(2020's Existentialist Turn).
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存在主义思想"卷土重来",再次受到极大的关注.从阿尔伯特·加缪(Albert Camus)经常被引用的小说"鼠疫",到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悲剧转向,到西蒙妮·德·波伏娃和让·保罗·萨特对自欺(bad faith)[译注:指人们往往会因为害怕做出选择的潜在后果而错误地认为自己没有选择的自由]的批评,再到乔治·阿甘本(Giorgio Agamben)受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启发而对例外状态[译注:例外状态意味着政治哲学和公法领域的一种法外状态,比如革命,内乱,战争和宵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在政府要求扩大权力的过程中,宪法权利可以被减少,取代或拒绝]所做的思考,以及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对如何面对死亡的教导.
贯穿所有这些存在主义思想的主线是对于人类脆弱性的敏感洞察,在全球新冠大流行以及社会秩序突然被打破的情况下,这种洞察显得尤为重要.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一位通常被认为不属于存在主义流派的哲学家,也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表示,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我们的无知,以及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行动和生活的必要性有着这般清醒的认识.正如作家丽贝卡·索尔尼特(Rebecca Solnit)所描述的那样:
我们位处中间且看不到终点.等待,当意味着发现自己进入了未知状态时,是大多数人最不喜欢做的事情.我们身处在未知领域( terra incognita),无论如何这都是我们一直所在的地方,但在通常的较温和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发表宣言并蹒跚前行.
对存在主义兴趣的复苏并不那么令人惊讶.我们现在认为,存在主义的作品出现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冲突不断的德国和法国.彼时,那里的不确定性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它的主要拥护者和唯一明确的支持者是波伏娃和萨特,他们在战后法国大受欢迎.他们追随海德格尔,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和卡尔·巴特(Karl Barth)等德国存在主义思想家,这些思想家通过在魏玛内战时期阅读尼采和索伦·基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而扬名.尽管他们的作品在细节上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共享一种思想,即拒绝宗教和政治教条,对学术抽象表示轻蔑,并关注人类生存的有限性和荒谬性.
然而,尽管存在主义出现在现代德国和法国,但存在主义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虑已经塑造了数千年来的哲学和宗教历史.仅举两个例子,早期的现代怀疑论者蒙田(Montaigne)和帕斯卡(Pascal)通常被视为前卫的存在主义者.
莎拉·贝克威尔(Sarah Bakewell)在"存在主义者的咖啡馆"(2016)中讲到,萨特反映了1938年的焦虑,并将他所在的时代与古希腊时期做了比较.那时,雅典人从亚里士多德科学式的冷静推理转向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更具个人色彩和变革性的思想,"这些哲学家教会了他们如何生活."
上世纪的存在主义之所以受到广泛欢迎,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特别强调了人类自由的观念.萨特所谓的"自欺",海德格尔的"不真诚"(inauthenticity)[译注:如果一个人被畏惧压倒,通过没入于众人或匿名的"人们"来保护自己,正如人们通常所做的那样,他就进入了"不真诚的"生存状态]和雅斯贝尔斯的"受制约的生活"(life in a shell):每一个概念都表达了一种注意力的分散,这使我们对自己的自由视而不见.我们基于阶级,宗教,种族和国籍,甚至是儿童时代的影响和潜意识的驱动力来定义自己和其他人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获得对世界上突发事件的控制,并将自己置身于人类历史上无数的失败和成功的方式之中.但是,存在主义者坚持认为,这种控制是虚幻的,带有欺骗性的.这可能使我们逃避意识到自身的脆弱性,最终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力量,将我们好好生活的能力腐蚀殆尽.
相反,他们建议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他们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必须把存在,政治和认知的不确定性视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脆弱和不确定性本身不应该成为人类存在的基础吗?一代人之后,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充满争议地问道:我们是否曾经成为过现代人?而存在主义者以各自的方式提出了一个类似的问题:我们是否曾经确定过?
在过去几个月里,我们目睹了对社会和个人不确定性的深刻浪潮的广泛反应.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人们表达了恢复确定性的强烈愿望.我们本以为,不管未来有多么严峻,我们都更喜欢对未来保持确定.我们本可以为我们周围的痛苦,苦难和绝望寻找替罪羊.从政治上讲,民众指望强有力的领导人来实施遏制和控制,一些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威权反射".阴谋论,战争言论,对科学事实的否认,以及监控措施的增加,填补了不确定性的真空.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反应是承认自己不知道,承认政治领导人可能会犯错,承认"无法摆脱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希望的存在,因为不确定性打开了一个想象和建设未来的关键空间.后一种声音已经比较安静了.因为他们贬低伟大,复仇和英雄胜利,对控制的承诺持怀疑态度.
存在主义在这个光谱中到底落到哪里?它的不确定性真的能教会我们关于未知领域的生活的知识吗?存在主义者不仅将焦虑定义为我们的"自由的晕眩"(用克尔凯郭尔的话说) - - 将自身的无限可能性视为个人成长的先决条件 - - 而且许多人还对瘟疫和流行病进行了反思.他们隐喻地引用这些术语,以揭露政治危机与人类意义危机之间的关系.当一场生物呼吸疫病暴露并强化了使黑人窒息的结构性种族主义时,这种联系就显得尤为及时.
然而,存在主义者对人类的晕眩的反应也大相径庭.通常,他们对不确定性的看法以某种更高形式的确信告终.例如,海德格尔让悲剧英雄带着坚定和决心,荣耀地进入深渊 ;施密特被混乱吓坏了,为控制紧急状态的政治权威做了担保;而萨特则很清楚他 (不断改变的) 敌人是谁.然而,综合来看,这些不同的观点是有指导意义的.它们生动地说明了我们如何应对不确定性.把它们所有的矛盾结合在一起,它们形成了一种对话,可以让我们了解如何想象生活在无知之中 - - 这超越了顺从或犬儒主义,超越了虚假的救赎承诺.
作为一位有趣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参与了这次谈话.她认识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从1933年到1941年,她在巴黎生活,亲身经历了这些知识分子的故事.此后不久,她以自己版本的政治存在主义在世界上占据了一席之地.1946年,当阿伦特在与来自德国的关于纳粹恐怖主义(阿伦特正是从纳粹恐怖主义的折磨下逃出来的)深不可测的报道作斗争时,阿伦特发表了两篇文章,论述她认为德国和法国存在主义思想存在的潜力和问题.她特别想知道,存在主义者是否有力地暴露了这种只会把他们推回到"旧的安全状态"的不确定性的来源.为了说明这一点,她选择了两组对比的人物:在她的第一篇文章,她对比了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第二篇文章中,则对比了萨特和加缪.
阿伦特认为,海德格尔的思想既是对人类没有意义的生存的肯定(我们生活在一个让我们对上帝或真理没有任何把握的世界),也是试图逃避它.面对人类与死亡的斗争,海德格尔声称,人类的基本经验是疏离感,感觉无家可归,焦虑,和普遍的对死亡的恐惧.唯有直面死亡,我们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活出有意义的人生.只有明白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并且放弃对永恒的渴望,我们才能活在当下,真诚地存在.
正如海德格尔所理解的那样,人们无法真诚地生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被教堂,科学和现代工业的漫不经心,喋喋不休的唠叨所分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将我们的死亡隐藏在一个没有人情味的面具下,海德格尔称之为"人们"(das Man)的"他们性"(they-ness).如果我不加留意,我就不会意识到自己如何成为自我抹杀过程的同谋,而"他人"又是如何替我做出决定和回答,使我成为无思想的.
要抵制这种力量,就意味着要对我真实的自我发出召唤,来对抗我的焦虑,和反抗那些可能把我拖进"人们"浅水( shallow waters of das Man)里的联系.因此,"被抛掷"(throwness)的哲学家肯定了与"决断"(resoluteness)相抗衡的余地,几乎没有为怀疑,交流或表达内疚留下空间.众所周知,海德格尔从未公开为自己的纳粹主义道歉.对阿伦特来说,海德格尔的坚决态度是他对不确定性的敏感的症现.起初,这是一种引人注目的人类存在观,它体现了一种反对来世虚假舒适的思考艺术,但这逐渐被一种不可抗拒的神秘主义所吸收,这种神秘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分心,它赋予人类了一种非理性的确定性,超越了所有的交谈和反思.因此,尽管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和科学"不思考",但我们的自然环境教会我们如何存在(how to let being and beings be).阿伦特告诫说,潜在的浪漫主义激发了一种"以自然为导向的迷信",使我们摆脱思考,进入沉默.
15年后,阿伦特在她颇具争议的报告"耶路撒冷的艾希曼"(1963年)中再次谈到了思考及其与邪恶的关系.当她将纳粹党卫军军官奥托·阿道夫·艾希曼的邪恶与无脑的细菌相提并论时,她似乎呼应了海德格尔的观点.然而,阿伦特与雅斯贝尔斯有更多的共同点,她认为雅斯贝尔斯是唯一没有放弃伊曼努尔·康德关于人类自由和尊严的理念的存在主义者.战争结束后不久,雅斯贝尔斯在给阿伦特的一封信中创造了"平庸"的概念来描述纳粹的罪行.这位有着自由精神的公共知识分子在1945年大学重新开放后,有力地提出了关于德国有罪的问题,他也否认纳粹罪行是表达了破坏一切法律的极端邪恶的形式.相反,雅斯贝尔斯将它们比作微小但具有灾难性的细菌,是"能够毁灭整个国家"的流行病.
海德格尔认为"人们"(das Man)是对真诚自我的抹除,而雅斯贝尔斯则反对异化的话语.他对真正的自我持怀疑态度,因为它意味着一种对生命的所有权,而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徒劳的和具有破坏性的.更大的问题不是抹杀自我,而是抹杀不确定性.雅斯贝尔斯相信,我只能对我所做的事情负责,因为我有自由选择的能力,而这并不能被社会价值,强制力量或自然因果律所还原.考虑到世界的复杂运作方式,我也无法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换句话说,我选择的理由并不是完全清楚的.用康德的话来说,它们仍然是不可理解的.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那么偶然和脆弱,如果我们的行为的结果没有超出我们的控制,那么我们将不能体验爱,自由,或目标,我们也不会知道对它们负责意味着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不是我逐渐发现并意识到的,对自我的坚定承诺;而是一种自我体验,同时也超越了自我.我之所以自由,是因为我不是无所不知的.我不能预见我在这个世界上的未来,因为我自己经历的生活深深地依赖于他人.在"无思"( thoughtlessness)状态像流行病一样传播之前,人们积极地选择不去思考,他们主动假装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一旦无意识开始蔓延,人们就不再相信自己曾经有选择.这种平庸,而非不真实,掩盖了足以对抗人类生活的不确定性的主动选择.因此,与海德格尔不同的是,雅斯贝尔斯的"无思"观念并没有消除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它抹杀了自由和责任的基础 - - 即不确定性(即我"既不知道也不创造",而且我永远也不会关注将要发生的世界,而只会关注可能存在的世界).
另一位相信不确定性存在的存在主义者是加缪,他认为不确定性无法被征服,但必须被接受.加缪反对萨特的世俗神论和他对普遍苦难的无神论断.萨特与波伏娃一起,将自由的不稳固根基与被压迫者的斗争联系在一起.萨特激进化了海德格尔的理论,支持俄罗斯的共产主义事业,阿尔及利亚反对法国殖民主义的独立运动以及各种社会运动,直到1968年抗议的爆发.萨特断言,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笔下的"大地上的受苦者"(wretched of the earth)最清楚"虚无,因此自由"(nothing and therefore free)意味着什么,与认为人民是虚无的暴力体系作斗争使得暴力手段合法化.加缪想知道萨特如何一方面拒绝绝对的知识(absolute knowledge),另一方面又选择意识形态(且往往是不兼容的),来终结他所定义的历史的罪恶.
这种"神圣化"的历史在1943年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当时萨特选择用瘟疫的比喻来批评德国的占领.加缪在四年后出版的小说"鼠疫"中做了相同的比喻.与加缪以瘟疫爆发作为标志,对压迫进行批判不同,萨特没有将"苍蝇"同化为某种无缘无故而来的天然病毒.更确切地说,他很像雅斯贝尔斯和阿伦特,坚持人类的选择.萨特相信瘟疫不会受到历史和政治环境的限制,或受自然形成的权力等级制度的影响,对萨特而言,这意味着恶意(bad faith)地生活.因此,萨特的英雄俄瑞斯忒斯(Orestes)与加缪的英雄里厄医生(Rieux)完全不同.俄瑞斯忒斯不顾城里人的恶意(bad faith),不接受神的诱惑,也不接受与家族的公共关系,最终摆脱了瘟疫.他独自为每个人承担了罪恶的重担,从而使痛苦获得了意义.
相比之下,加缪对英雄主义刻意保持着保守态度的叙述表明我们永远无法摆脱瘟疫.加缪从自信地拥护胜利的法国抵抗运动,转向坚决反对对维希(Vichy)最臭名昭著的辩护者判处死刑,再到悔恨地对政治持怀疑态度.这种从确定到怀疑的转变导致了一种知识上的谦逊,它探究了无休止的妥协,否认和辩护.而这些妥协,否定和辩护是在反对和屈服的简单二元关系之外的.当俄瑞斯忒斯(Orestes)坚决驳斥宗教和传统的叙事时,里厄医生(Rieux)学会了失败,并引入了无知的状态.他不能接受病毒是上帝的惩罚,也不能接受科学最终会拯救社会的观点,但作为一名医生,他遵循科学实践,并避免完全驳斥宗教.他一直试图理解他的同胞,并温和地让他们参与到帮助病人的共同努力中来(尽管有感染的风险).从本质上讲,对加缪来说,不确定性是一种美德:它能激发团结和友谊,并且当所有人都受到瘟疫的影响时,让人们可以选择自我流放.
萨特正确地看到,以"鼠疫"中的塔鲁为代表的这种流亡观念表达了一种矛盾,即暴力既是不可避免的,又是不合理的.萨特坚称,加缪对这种悖论的回应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论调",就像他的西西弗斯一样,仍然遭受着谴责,但无法改变现实.事实上,加缪对他的祖国阿尔及利亚不断升级的冲突感到绝望,这有效地招致了一场同时发生在两边的"瘟疫",即为独立而战和引发了法国的镇压.最后,他主动选择了沉默.政治现实主义者雷蒙德·阿隆(Raymond Aron)很好地抓住了这个问题,他承认加缪的行为是出于同情和对正义的渴望,但他总结说,加缪在道德上的沉默"并没有成功地超越一个善意的殖民者的心态".
显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不久发生的暴力冲突让法国的存在主义者变得更激进了,只不过以相反的方式:萨特主张每个人的手都是肮脏的,而加缪则拥护一种非理性的立场,尽管理性和人的尊严本身没有意识,但是他们有着最高的价值.阿伦特认为,两者观点的共同点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多.他们分享了虚无主义的英雄姿势,与海德格尔一起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建立了人类世界.在用虚无代替存在的过程中,他们成为了自身试图克服的,最传统的本体论的一部分.讽刺的是,阿伦特相信雅斯贝尔斯(今天四个人中知名度最低的一个)将成为未来的存在主义者,因为他是唯一一个能够用语言表达不确定性的人,这种语言不受本体论的影响,但却能够使人们跨越各种差异,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四种观点都提供了丰富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失去和获得控制.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似乎是,怀疑,易错性和专注的脆弱根基很快就被主观和客观真理,非理性和理性确信的二元状态所支配.虽然回归确定性的原因大同小异,有时是因为它是有效的,甚至是必要的,但令人震惊的是,我们对二元确定性之间存在的,人类生活的具体现实知之甚少.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女权主义者波伏娃可能对这些模糊的领域特别敏感,直到她放弃了对细微之处的关注,并在40年代后期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她在"模糊性的道德"(The Ethics of Ambiguity,1947)中指出,模糊性是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的任务不能是掌握,浪漫化或摆脱模糊性.相反,应该与其建立联系,并将其转化为文化和制度现实. 的确,波伏娃提出了一个富有成果的想法,即我们需要能够失去和获得控制权,对早期的信念提出质疑并找到新的答案 - - 一个充满批判的生活也需要稳定.
存在主义者知道,一旦危机结束,誓言和承诺就很容易失去力量.但是,尽管存在主义提供了所有现象学上的丰富性和对例外生活的洞察,它却很少提及未知领域的真实轮廓,并对我们的脆弱如何在时间中显现出来,以及其如何塑造具体的制度,法律和仪式只字未提.哪些政治条件和文化习俗允许犯错?我们如何确保弱势群体得到应有的报酬?怎样确保我们的学校不仅教会人们如何成功,而且教会人们如何失败?记忆在多大程度上与负罪感有关?为什么反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斗争没有更加坚定地反映我们的脆弱性?存在主义很少面对这些类型的问题,但如果把目光从这些问题身上移开,就有可能使存在主义所批评的"无思" (thoughtlessness)成为永存的现实. 未来的存在主义对话将需要认真对待这些制度上和实践上的观察,以建立一个忠于自由和存在主义不确定性,并对此有着强烈呼吁的社会. | 0.89311 | 282.461538 | 0.007362 | 0 | 428 | 1,624 | 598.8 | 4.335938 | 0.127315 | 0 | 1,698,700,003,239 | 文学_情感 |
◎"马拉笔锋之舞灵活尖锐,飞花折叶,所到之处血迹斑斑.......生命何其凄惨,却在一惨还有一惨惨之间,获得救赎."──伊格言,摘自推荐序<但我们什么都有>
一九三○年代,一位不成材的肖像画家受到苏联审查当局指派,删除出现在官方照片和艺术作品之中的政治异议份子,而头一个对象就是他的弟弟.当一幅题名为"午后的空旷牧野"的田园风情画碰巧出现在他桌上,他蓄意颠覆,故意把他弟弟的脸孔画进这片有乡间小屋座落的田野中,自此之后,他变本加厉地偷偷把弟弟画入每一幅经他审查的图片中.其后数十年,这个决定余波荡漾,穿梭于各个人物之中,串联起他们的故事,诸如一位传奇芭蕾女伶和她的曾孙女,一位失明的文物修护师,一位金盆洗手的帮派份子,一位在因地雷爆炸痛失妻儿的鳏夫,还有一位在车臣战争中葬身在画中同一片牧野上的士兵,埋首处有一卷粉碎的录音带,带子里也许收录了家人最后的信息.
全书在列宁格勒的地底隧道揭开序幕,在太阳系的边境谱下终曲,继畅销首作"生命如不朽繁星"后,作者安东尼.马拉的全新作品,是一部耀眼且相互关联的故事集,以前苏联为背景,充斥着在亚历塞维奇"二手时代"中被苦难辗压的小人物,长达八十年的时间跨度,利用九个相互关联的故事集,也被书评比作"时间里的痴人".本书是安东尼.马拉的第二部作品,关于亲情,悲剧时代及艺术不朽的救赎力量,悲伤中怀带幽默.出版后罕见地获"纽约时报"连续书评推荐,甚至以米兰昆德拉的"笑忘书",推崇作者同样透过艺术创作进行一场记忆和遗忘的斗争.
"我们一无所有"是安东尼.马拉的第二本作品,再度入围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年度最佳小说.作者被视为当代美国文坛最受瞩目的新星.书的主题是思念,如果艺术背后的是令人心碎的思念,安东尼.马拉无疑将思念写成了艺术.
安东尼‧马拉Anthony Marra
纽约时报畅销书"生命如不朽繁星"的作者,他是"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的艺术创作硕士,曾获颁斯坦福大学"史坦格纳奖学金",亦在斯坦福大学教授小说创作.
书评人称许"生命如不朽繁星"是当今最具原创性的小说之一,书评人亦咸认安东尼‧马拉是当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生命如不朽繁星"获颁众多奖项,诸如"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首届"John Leonard Prize",邦诺书局"Discover Award",亦是第一部获颁希腊"Athens Prize for Literature"的英文小说,译本已在十九个国家出版.
曾荣获"大西洋月刊"学生征文首奖,Narrative杂志征文首奖,以及"手推车奖"(Pushcart Prize),作品收录于The Best American Nonrequired Reading 2012,并于二○一二年获颁怀丁作家奖 (Whiting Award).他曾在东欧定居研习,足迹遍及东欧各国.安东尼‧马拉现居加州奥克兰.
但我们什么都有 / 伊格言(第11页)
中场休息(第165页)
白森林之狼 基洛夫斯克,1999 年(第241页) | 0.864407 | 112.636364 | 0.001626 | 0 | 300 | 342 | 1,038.8 | 4.097656 | 0.162228 | 0 | 1,698,700,003,454 | 文学_情感 |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面具作文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面具作文 篇1
章红阿姨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她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在这个寒假中,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阅读了她的著作"木雕面具".
这本书本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高中男生和他的妈妈来到西南高原旅行,不料妈妈因为有事没有及时关注到他,他不小心走失了,脱离了旅行团,离开了他妈妈.在走失的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三位朋友,并与他们同心协力克服了各种各样的难关,并且在互相帮助下战胜了难关的幕后操纵者.
一,做任何事都要有勇气和信心.有一句俗语就说:"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对呀!遇到困难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面对它的勇气.在生活中,就好比是骑自行车,一开始,自行车摇摇晃晃的,我时不时就要摔上一跤,我慢慢地灰心了起来:"好难啊,我不想学了!"这时,爸爸鼓励我重新站起来,对困难说不.于是,我又回到"战场"上.后来,我每次摔跤,都会吸取教训,提醒自己下次注意.经过反复的练习,我终于学会了.
二,在有困难时还要齐心协力.有句名言这么说:"团结就是力量."如果我们地球人都团结一致,哪会有什么战争.还记得以前一节美术课,老师让我们捏一个泥塑.可过了整整半节课,我才刚刚把形状定下来,这可怎么办,我十分苦恼.这时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对同桌说:"我们合作吧,你我各做一部分,怎么样?"他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不到15分钟我们就完成了一幅满意的作品.
"木雕面具"这本书写得真好,我们要向主人公和他的伙伴们学习,不畏艰难,团结一心,努力克服困难.
这个游戏不是在消耗你,只是在完成你.然后你我都想知道什么是前面,什么是后面.
这不过是个隐喻.它的传播更带着浓重的唯心主义色彩,其讨论的意义仅存在于喻体本身.喻体的意义是你再哲学也没有办法说清楚的.人性的厚重和混乱,如同漩涡一样扭进一个点,深入深入,无数完美的圆圈最终消失在这一点,而最后只能用隐喻来述说.面具当了这个隐喻.
我相信这绝不是出于伪装而进行的.面具,它华丽而寒冷,也做着伟大的事情.当你抚摸它,它便剥落;当你凝视它,它便微笑;当你非议它,它便慈悲.而当你抛弃它,你便抛弃自己,同时再也无法挽回.
当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同时也难免会带来了精神生活的空虚,于是,人们便寻求一种"不空虚"的生活,在人们努力寻找之后发现原来都是徒劳的,为了掩盖,人们找到了面具.面具,没有错,它是一种必然随之而来的面具的革命,同时也带来了人间的种种悲剧.
缺乏真实的世界不可悲吗?商业化是这场革命的产物.它抹杀了面具背后那真正存在的东西,为了隐藏,因而便有了造势,真实的东西太少,当然就会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量变引起质变,小问题的堆积形成了大问题,于是就有了悲剧.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生活环境中,会有很多的不顺心与不愉快,而这些烦恼在面对多数人的时候是需要匿藏于心底的,需要遮掩.同样,人们在功利面前,也会做自己不愿做的事,说不想说的话,专心追求功利的同时,需要遮掩.有时,在面对各种人际关系,虚伪,敷衍,趋炎附势的人更是数不胜数,需要遮掩.
我相信每个人都敏感脆弱,都是如此孤独地来到这寂寞的人世间,面对无休止的混乱与猜测,无时无刻不发生着信仰与绝望,这是与生俱来的恐惧,更将产生与生俱来的自卫.一本书中说道:生活智慧的根本是,无论如何都不要将你的想法表露出来,不要让人从你的言语,动作或表情上察觉到你的内心已经动摇.如果被察觉出来,你只好被那些善于自我操纵或态度冷静的人牵着鼻子走.
所以,勇气与智慧,若只用来展示,那就扼杀了本性,谁也不会完完全全这样做.你只需要一副面具,描绘着自卫的发生,好好想想一切的发生,和一切将发生的.在那之后,体会生命的合理性,"没有你,世界将不完善;有了你,世界将不完美".这恰恰就是在讨论面具的合理性,这才是关键.所以,不管你是否已忘了自己的微笑,请微笑.在那之后,珍惜自己的安全,忘了你一切因孤独产生的恐惧.你看到一切,而一切看不到你.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面具,即使是哭泣,愤怒,也不会有人看到,他们纵然清楚,他们也能体会,只是无法承认自己看到的.,眼前绚烂的华丽和寒冷,陶醉在安全的愉悦中,继续孤独地隐蔽."有了你,便有了悲剧".
在悲剧中,我们需要安慰,需要一个美丽的遮掩,这是一个可怜的过程,也无须谴责.于是挂起上帝赐予的面具开始征程,征程啊,得要多少的勇气与智慧去完成呢?在后面的后面,就像是边缘的边缘,压抑着强壮的力量.在面具的背后,我们需要的是真实和坦诚.人生的苦难抹杀了这些小问题,要坚强,用他们塑造自己,活着许许多多的自己,面具是象征,你不能恐惧它,你要利用它,完成自己.
你们可有发现?我们四周围的人都是戴着面具过一生的当然也包括你我也许所谓的"知人知面不知心"就是用来形容那些戴着假面具最贴切的形容了.
无论如何,我们不可否认人们戴着的面具是没有恶意的,而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比如说某个人得了癌症,将要离开人间了不.他并不会把真相告诉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们,反而会因为不想要让他们为了自己而担心,就会忍着心中悲伤的心情,强颜欢笑地对大家说只是小病,很快就会痊愈.我想这大概是人们戴面具隐瞒不愉快的事实唯一的好处吧.
那些老千,爱情骗子,奸商等等都是带着面具过活的人.他们的面具与平常人的与众不同,平常人的面具很快就会脱落,但是他们的面具是紧紧贴在脸上,并不容易脱落.那是因为他们需要这个假面具来骗人,他们 几乎完全不可能会露出他们真实的脸孔.这些人他们会先拿出平易近人的面具,等到得到他们要的东西后,就会露出他丑陋的面具.等上当受骗的人发现后,他们早已远走高飞,跑得无影无踪.所以我们要戴眼识人,才能识破他们的假面具.
记得有一次,我被邀去我朋友的生日会家里,而那里也有许多名贵达人,我的朋友以自由餐来招待所有客人.在那里,我看见许多人脱下面具的真实面孔.有些人穿着高贵大方的衣服,看起来斯斯文文,一本正经的做在椅子上.可是当食物一送到面前,他们竟然没顾自己的面子,便一窝蜂的去枪食物,好像几天没吃东西的饿鬼,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还真是不顾仪态.他们已卸下斯文的面具,把自己真实的一面显示出来了.
要知道某个人的真实面孔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细心地观察,你会发现他们真实的面孔.
最近,山姆有点心烦.他已经连续被五家公司辞退了,辞退的原因很简单,他太老实,不懂得如何与老板,同事"相处".就拿刚刚辞退他的公司来说,他只是举报了公司偷税漏税就被辞退了.对此,山姆十分委屈,他想不通自己的表里如一,怎么就成了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了?
山姆兴高采烈地从面试公司出来,很显然,他被录用了.在回去的公交车上,哼着歌的山姆放了个响屁,他觉得很不好意思,正准备向周围人道歉,却发现自己依然脸不红,心不跳地哼歌,自己的嘴也不道歉,难道这就是面具的作用?回到家,山姆想把面具取下来,可是这个面具像麦芽糖一样怎么也取不下来.无奈之下,第二天山姆只好戴着面具上班.到了公司,碰到了女主管,以往山姆只是打个招呼就过去了,可这次山姆居然微笑着对主管说,噢!不对,是山姆脸上的面具微笑着对主管说:"您今天打扮得真漂亮,和玛丽莲梦露有一拼了.今天有什么事要我帮忙的吗?我随叫随到!"并目送着主管远去.山姆很诧异自己的表现,更惊讶自己说出的话.事实上,他觉得今天这身打扮让主管看上去像一只青蛙.但是不久,山姆就不诧异了,由于面具的做法,他很快就成了副主管,之后,他一升再升,升到了总经理上.现在,山姆不需要这副面具,也能说出违心的话了,并且对于公司违法行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甚至觉得自己以前很傻.如今,山姆依旧每天戴着面具工作,而自己的本职与本质早已忘光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爸爸,你输了."x教授的女儿对x教授说.他们正在做一项名为"表与里是否会因某些事情而改变"的实验.,教授认为人们是不会因为某些事情而改变自己的本质的,而他的女儿持有相反的观点.于是,他们发明了一副近似透明的面具,但凡戴上这副面具的人都会表里不一,除了内心坚定的人.但从目前结果来看,这种人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
"人在欲望的驱使下,都会改变自己淳朴的性格,变得圆滑,趋炎附势,无一幸免."x教授的女儿边说边用她白皙的手将茶递到了x教授的手上."那也不一定,我想还是会有些人内心坚定,守护自己心灵的一片净土.不然,我真不知道这个社会将拿什么支撑下去."吹散了茶杯升上来的热气,x教授缓缓说道.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面具,遇到不同的事物就会戴上与之相符的面具,去敷衍相关的人物,为的就是给他们留下好的印象.
他们的柜子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面具.
上班时,他们就戴上殷勤的面具.领导分配下来的任务,必须服从.每天都请各种领导人物吃饭,在适当的时候,就塞给他们一大把的钞票,看到领导喜笑颜开,他们就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不管领导说了什么话,不分青红皂白,只知附和;不分是非,只管赞成.可他们不知道,阿谀奉承,指鹿为马是多么羞耻的行为.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官名,可以什么都不顾,甚至做出抛妻弃子的举动,说出妄为人说的狠话!尽职,只是他们脸上粘的一层表皮而已.
下班后,他们戴上合群的面具.朋友相约去聚会,尽管自己那么的疲惫不堪,可还是硬着头皮跟着去了.没有丝毫的主观意识,没有丝毫的顾虑,只是为了应付.那样的朋友,不是真朋友,没有将心里话如实地告诉他,一味地点头哈腰,没有自己的思维,只遵从别人的选择.合群,只是一个谎言.
而回到家后,他们才暴露出自己的本性,疯狂,野蛮,残暴......当他们摘下面具的那一刻,他们才会发现自己究竟戴了多少的面具,做了多少违心的事.面具,隐藏了多少人的心思,埋葬了多少真实的自己.
在如今,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没戴面具的?他们乐此不疲地换着各种各样的面具,有一天,当面具成为了他们的皮肤,那一刻,也就说明他们已经早已忘却原本那个内心洁白无瑕,不掺杂一丝杂物的自己.当他们醒悟时,便会怀念当初那个幼稚,单纯,充满真实的自己.
我昨天在电视里看见了一个制作面具的小节目,很好玩,我也很想做一个这么好玩的面具.
于是我先找来卡纸,剪刀,胶水,彩笔等工具.首先我用卡纸做了两个纸弹簧.接下来用彩笔在卡纸上画了两只眼睛,剪下来,再把眼睛 粘在纸弹簧 的一端,另一端粘在选好的大照片的眼睛上 .我移动照片眼睛就跟着晃动起来.真有趣呀!
我还做了许许多的眼睛,有斗鸡眼,大小眼,眯眯眼,旋转眼等等,好玩极了.朋友们你们用来做吧! | 0.880784 | 129.029412 | 0 | 0 | 461 | 1,061 | 749 | 4.042969 | 0.140187 | 0 | 1,698,700,004,099 | 文学_情感 |
鲁迅研究仍是一个繁忙的学科,一个重大的精神行动.每年有关鲁迅研究的书都会获得大量的出版和传播.他仍然是我们的精神导师.鲁迅研究的繁荣证明了我们时代的欠缺,他所关照的问题仍然没得到解决,时代精神的萎靡使我们的学人百年来没有超越鲁迅的精神高度,我们仍然需要鲁迅来帮助我们渡过精神的难关.――编者
从1942年欧阳凡海所写的关于鲁迅传记的开山之作"鲁迅的书"发轫以来,林林总总,至今已经有近 30种鲁迅传记的著作,像王士菁,朱正,曹聚仁,李何林,曾庆瑞,林贤治等.林辰先生的遗著"鲁迅传"是其中的一本,可能也是最富有传奇意义的一本.
从林辰开始发表鲁迅研究文章到这部书的出版,岁月整整跨越了 60个年头.他健在的时候,此书没有机会得到出版,他似乎也不愿意出版.如今,林辰逝世已经整整一年了.去年 5月1日,91岁高龄的林辰在北京去世,时在"非典"期间,告别会上,除家属和单位一位代表外,仅有三人.说林老先生"生前寂寞,死后亦萧条"是丝毫不过分的.以出版他的遗著这种方式纪念一位默默耕耘数十年的老者,似乎时间来得迟了一些.林辰在鲁迅研究界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
但他在出版这部"鲁迅传"之前,仅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事迹考"和"鲁迅述林"两部著作行世. 1942年至 1945年间,当时年仅三十的林辰,出于对鲁迅著作的爱好,出于对鲁迅精神和人格的景仰,一面学习,向许寿裳,孙伏园等鲁迅生前友好请益,一面写下了一些研究鲁迅生平的文章.许寿裳,孙伏园先生对于一个后进的请益,也往往不吝用两三千字的复书,赐以周详的指教.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些文章正是林辰在流离困苦的生活中完成的.后来在叶圣陶的帮助下,结集出版,这就是 1948年7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鲁迅事迹考",集印了林辰在1942~1945年间所写的10篇鲁迅史实的考证文章.这 10篇文章是"鲁迅曾入光复会之考证","鲁迅与章太炎及其同门诸子","鲁迅归国的年代问题","鲁迅赴陕始末","鲁迅北京避难考","鲁迅与文艺会社","鲁迅与狂飚社","论<红星佚史>非鲁迅所译","鲁迅的婚姻生活","鲁迅演讲系年".这些文章的观点和内容最终都多少包含在这部"鲁迅传"之中了.
应当说明的是,当时的林辰生活是比较艰难的,常年流转在一些小县城和偏僻乡镇,加上研究资料极度匮乏,"常常要步行二三十里到附近较大城市去借阅"鲁迅全集"".但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他仍然致力于鲁迅研究工作.他对于鲁迅生平史实的考订文章,曾得到许寿裳,郭沫若,孙伏园,台静农等人的赞许. 1956年,著名记者兼作家曹聚仁先生在香港出版了"鲁迅评传"一书.曹聚仁和鲁迅是同时代人,在当时又是交往甚密的文友.在这部极具个性的鲁迅传记里,曹聚仁在自己撰写的"鲁迅评传・闲话"中说道:"我自己反省,我并不是一个适当的写鲁迅传记的人,除了史人的态度,论事比较客观一点.我相信一个最适当的写传的人,倒是林辰.(孙伏园也说,他私心希望这位未来的传记作家是林辰.)"孙伏园在"鲁迅事迹考"的序言也说道:"无论这传记作者是林辰先生自己也好,或是另一位也好,有了这样细密谨严的方法,决不会再写出没有价值的传记的了.我私心希望这位未来的传记作者就是林辰先生."
林辰所作的"鲁迅事迹考"为他后来撰写"鲁迅传"奠定了许多史实的基础.遗憾的是,这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原来的书稿阙失了五四时期鲁迅在北京的生活和学术活动部分,以及更重要的鲁迅 1927~1936年在上海的生活和创作部分.由于 1951年林辰被冯雪峰调至上海鲁迅著作编刊社(后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孙用,杨霁云,王士菁,王仰晨等先生一起注释"鲁迅全集",长期从事鲁迅著作的校勘,注释,出版工作,持续了将近 30年的时间,因此就再没有时间和精力写出剩余部分.而这一部分是需要花费更大的笔墨.林辰先生曾在一次私人闲谈中谈及,建国后,孙伏园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版本图书馆馆长,曾商定调林辰到总署编审局工作.但由于重庆方面不放,所以未能到北京就职,否则,如果成行的话,或许可以写出完整的"鲁迅传".但这些缺憾仍然无法掩盖"鲁迅传"中显现出耀眼夺目的光芒.
林辰先生在自著"鲁迅述林"中说:"我希望有人能对鲁迅的著作,一篇一册,就其所知,踏实地做一番疏证的工作......这可以使一般研究鲁迅的人,解除许多困难,获得很大裨益;从而使鲁迅精神得到更广大的继承和发扬,实在是毫无疑问的."他对于别人的希望,自己始终在身体力行着.
 1932年11月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操场演讲. | 0.873954 | 239 | 0.004204 | 0 | 454 | 562 | 1,124.9 | 4.269531 | 0.176255 | 0 | 1,698,700,004,386 | 文学_情感 |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 - 宋代·王安石"北陂杏花"
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地鲜艳动人.
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应飞入清澈的水中,胜过那路旁的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读书人,到晚年,他的绝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后无诗,此论太极端了点.王安石晚年的绝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议论入诗上,他的议论与描叙结合得很紧,而且议论不浅白直切,而是含蕴有味.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著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有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许𫖮"彦周诗话"说:"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涨春渌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对偶精工,如陈衍"宋诗精华录"说:"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绝句)."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从1070年(熙宁三年)到1076年(熙宁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绝句由于篇幅短小,很忌一气直下,没有波折.这首诗句句写临水杏花,第二句承第一句;第三,四句承第二句,却宕开一层,以"纵被"领句,用"绝胜"作呼应,便使全诗跌宕有致,富于曲折变化.这样布局,有直写,有侧写,有描绘,有议论,诗人自己爱好高洁的品格也就贯注其中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828篇诗文 | 0.828616 | 194.3 | 0.042399 | 0 | 585 | 649 | 902.5 | 4.179688 | 0.205867 | 0.212257 | 1,698,700,004,440 | 文学_情感 |
人类生存环境的诗性关切一一读龚学敏组诗"动物集"
导读:龚学敏完全打破了汉语言通常的逻辑顺序与语法结构,他以另类的表达方式,体现自己的诗思,让读者在审美进程中习惯受阻,不得不艰难地跋涉前进.这样一来,有人望而却步,有人则回味无穷.对他的诗歌产生不同的看法成为必然.
"动物集"是龚学敏新近的一组力作.他以不同的动物为观照的对象,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共生的环境中,组合成一幅幅形象的生死存亡图.在这些有别于通常呈现的森林迷宫般的图谱中,交织着古往与今来,历史与现实,美丽与血腥,藏匿着他的爱与恨,情与思,歌与泪,体现出他深深的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
然而令人"烧脑"的是,龚学敏完全打破了汉语言通常的逻辑顺序与语法结构,他以另类的表达方式,体现自己的诗思,让读者在审美进程中习惯受阻,不得不艰难地跋涉前进.这样一来,有人望而却步,有人则回味无穷.对他的诗歌产生不同的看法成为必然.
让我们先看看他的文本.
比如第一首"金钱豹".诗的前面有一个题记,这个题记是不能忽略的.他说:"1970年代初,县供销社收购站的墙上一直挂着一张从农民手里收购来的金钱豹皮".
前世的霰弾被我开成了满身的花朵.
如果说,龚学敏的"纸葵"需要凭借较高的鉴赏能力和敏锐的感悟能力,来跨过作者有意设置的语言栅栏,抵达他意欲表达的本真,体会他语言变异的形式趣味,那么,"动物集"则相对容易理解一些.首先,在内容上,这首诗是写人与动物的关系的.人类追杀动物,带来的必然是荒凉与腐朽.作者抓住金钱豹奔跑速度极快的特点,在霰弹代表的铁的追逐中,展开互动的生死关系.他站在豹的立场发言,开篇两句,便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使诗句极富张力:"来吧!前世的霰弾被我开成了满身的花朵".他指出"铁在风中疾行",村庄的腐朽就会"用铁的速度弥漫",人类最终将消亡,成为"我遗留的动词".所以,"我越快,铁就越慢,村庄留给自己腐朽的时间就越长",便已经点出了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才能使我们的村庄即人类生存的环境不致于腐朽的主题.而"前世的霰弾被我开成了满身的花朵",既符合豹纹的特点,又符合霰弾的特点."被我开成",其实是霰弾击中我."招摇成最后的旗帜",即题记中的那张豹皮,已经是美丽的遗物,暗示了许多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上,龚学敏依然毫无犹豫地表现出自己的风格.
在另一首诗"鹿回头"中,类似的语言方式同样发挥:"恐惧的盐还在奔跑,直到把海水跑咸".本来是鹿胆小,喜食盐,却说盐恐惧,盐奔跑,把海水跑咸.这种意象反用的方法,在龚学敏诗中比比皆是."由着鹿随意回头,因为,风无头可回",这类不可确解而意味深长的语言,也是他的特色.
其实,龚学敏的诗是有意义的,并非完全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巜动物记"20首,总体是人类生存忧患的产物,而首首皆有特定的含义.这里试举几首略加分析:
"成都麻羊",体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在该诗中,他写道:"烹羊者说:膻味是羊攻击人类最有效的犄角".不少人爱吃羊肉,也有人不喜欢羊肉的膻味.不喜欢,就不吃,就不希望杀羊.所以诗中有一个意象表达的转换:羊的武器只能是犄角,膻味等同于扺抗的犄角,而且最为"有效".他又说:"人的味蕾一次次票决羊的繁殖方式"."票决"一词的使用,很有意思.在该诗中,他对养羊的环境,屠羊的方式,烹食羊肉的过程,都做了描绘,是有现实的生活体验的,但就是表达上有别于常人.在相关的联想中,该诗中那"牧马山(麻羊产地)被楼盘的鞭子抽打得恍惚"一句,或可理解为高楼,别墅对于自然环境的侵略.又如"白狐"一诗,应是读巜聊斋"而感叹现实之作.全诗对白狐的赞赏与对书生(男性)人性弱点的批评,十分明显.所谓"聊斋一不留神,把男人聊死在情爱的排行榜上".而"聊死"一词,借用于网络.他写道:"书生的庄稼要长在贤淑的田里丨白狐倏忽丨收成,节气,树上长出的字,丨纷纷避让丨可是,书生比白狐倏忽得还狐狸".白狐是跑得很快的,而书生逃避得更快.看来,白狐比书生要单纯得多.书生之所以不敢专情,是为功名所累.所以他说:"咳出雪来"的美丽的白狐,"用咳嗽舞蹈的白狐,值得永生".在这里,作者的态度何其鲜明.这样的诗,是具有批判意义的.而"用咳嗽舞蹈的白狐"这样的形容,再一次加深了我们对其语言表达的印象.再看"被抽取胆汁的黑熊"一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塑料管的天梯接引我的魂魄,伤口的花朵像是大地的悼词"."天梯"一词,形容抽取胆汁的漫长,而之所以漫长,是因为特别的痛苦."伤口的花朵","魂魄","悼词",这些词的使用,更可以见出作者的心情,在这里具有震动心灵的效果."刀鱼"更见其诗意纵横.刀鱼是珍贵的长江之鱼,以刀鱼而展开想象,整条江,整个历史,成为刀鱼的形象."刀给整条江,剔骨".是非常之象.人食鱼,必用刀剔骨,而历史这条刀鱼,要剔掉什么呢?"没有归宿的水,已经不再是水",也许透露出个中奥秘.人将生态破坏,情何以堪.所以,"我在靖江吃鱼时,满江已红,岳飞的枪至今卡在我的喉咙",联想套着联想而心情沉重."东莞工厂门卫室的八哥",则通过门卫室一只八哥的视觉和学舌,写出四川人在外地打工的生活断片,是直接介入生活现实而又具有龚氏表现特点的作品,很有令人咀嚼的意味.此外,"麻雀","海龟","岩羊"等诗,都各有所指,都有生活实感的依据并在表现上异曲同工.
总的来看,"动物记"20首,不仅仅是对于动物的怜悯,而是对人类自身生态环境的忧患,是工业社会中人们最重要的关切,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不能不反思的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所占据的高度与打开的视野,使之有别于当今那些琐碎细小之作,那些浅表浮泛之作,那些纤云弄巧之作,那些自恋自叹之作.而他自成一格的表现方式,也与当今许多类型化作品判然有别.
当然,龚学敏的诗也有一些无法确解的句子和不易理解的组接,确实让人"烧脑".这并不奇怪.按照接受美学的原理,文学作品是由读者共同完成的.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指此.读者"误读",也是对作品的延伸或发挥,由此读出别样意味.因此,作品愈富有弹性,愈富有不确定性,愈富有暗示性,则愈能提高阅读的兴趣和审美的愉悦.龚学敏的诗,正是基于这一美学原理而成立的.古人讲,诗无达沽.不可解,但可以感受.能感受,就能认同.而由于人们的审美情趣各异,难于接受也是正常的.
龚学敏是十分成熟的诗人.从抒情加叙事的巜长征",到意象美丽的"九寨蓝",从语言自成风格的"紫禁城",再到令人"烧脑"的"纸葵",他不断探索突破自己的路子.在他看来,别人写过和自己写过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再去重复,无论如何翻新,已经索然无味.他从内心告诉自己,必须写出"没有过"的作品.由是,以观照外物的意识流方式来抵达忘我之境,以语言表达上的突破常规和开放式联想,以意象纷呈和句式跳动来制造森林公园,等等,他试图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诗歌范式.因之,他的诗在当今诗坛,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形成一种诗歌现象.他努力的主要指向,是在文体变革和语言创新两个维度上.而在诗的内容上,他坚持了大境界,大格局,大情怀,从而产生大悲悯.这在娱乐至死的世风中与绵软细滑的诗风中,不能不说是一种高贵的坚挺.
纵观新诗发展的流变,继承中的变革,固守中的创新,贯穿始终.初始,胡适的"尝试集"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时代要求,以"舶来"的形式,突破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框架.而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以强烈的抒情方式,体现了当时时代变革的精神.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成为新诗抒情方式的成熟范本.至此,抒情方式成为新诗比较固化的传统.直至80年代的新诗爆发期,人们也还习惯直抒胸臆的渲泻方式.这是应和了当时的时代要求的.中国需要变革,需要破旧立新.需要以呐喊和批判发出人们的心声.许多优秀之作成为时代抹不去的记忆.而潜在其中的,是中国诗歌关切天下兴亡,忧患国计民生的主流文化传统.不过在艺术表现上,他们的抒情,已经与那些直白的表现方式大有区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时代的变迁,一些诗人已不满足于诗的抒情方式,他们希望突破旧有的形式,以表达新的时代内容和人们的新的情感世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朦胧诗产生了.杜运燮的巜秋",首先引起了争议.有人以"令人气闷的朦胧"撰文批评,说"鸽哨"怎么能发出"成熟的音调",对于当时朦胧诗的一些写法,大呼读不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看来,类似于"秋"这样的表达是再明朗不过了,没有人会认为读不懂.人们的审美趣味也是与时俱进的.在不断创新的推动下,应当说,当今诗歌已有很大的进步.单一的抒情方式演进为多元发展的格局.而在纷繁复杂的诗歌流变中,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龚学敏的诗,一方面关注社会现实,忧患人类生存,具有很强的时代意识,另一方面,又在诗艺上锐意创新,寻求突破,展现出全新的面貌.这是许多诗人所不能企及的.
是的,创新永远是诗歌前进的动力.唐诗宋词是我们最为珍视的文化遗产,而宋词就是对唐诗的突破.新诗则是对旧体诗词的突破.当某种诗歌形式已臻于完美,无法再行超越的时候,另一种形式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了.所以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龚学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当我们把时间拉长一点来看待事物,或者说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那么,我们就不会对新诗探索中的种种努力急于定论.我们不能确定今天看不懂的东西,以后也看不懂.那些属于未来的元素,也许就如真金般埋藏在其中.因此,对龚学敏诗歌语言范式的形成,对他自觉与自为的创新性努力,对他在当今诗坛义无返顾的独树一帜,应当坚定不移地给以支持.
曹纪祖,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名誉委员.前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为名誉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代表作品有"批评与思考:中国新时期诗歌"等.作品获得四川省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四川文学奖,"四川日报"文学奖,全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等.曾担任第四届,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委. | 0.86513 | 239.882353 | 0.031949 | 0 | 1,011 | 1,051 | 723.2 | 4.160156 | 0.1513 | 0.047314 | 1,698,700,004,662 | 文学_情感 |
白话文运动以来,西化的病态日渐严重.今日的中文虽因地区不同而互见差异,但共同的趋势都是繁琐与生硬,对于这种化简为繁,以拙代巧的趋势,有心人如果不及时提出警告,我们的中文势必越变越差,而道地中文原有的那种美德,那种简洁而又灵活的语文生态,也必将面目全非.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七十年间,中文的变化极大.一方面,优秀的作家与学者笔下的白话文愈写愈成熟,无论表情达意或是分析事理,都能运用自如.另一方面,道地的中文,包括文言文与民间文学的白话文,和我们的关系日渐生疏,而英文的影响,无论来自直接的学习或是间接的潜移默化,则日渐显著,因此一般人笔下的白话文,西化的病态日渐严重.一般人从大众传媒学到的,不仅是流行的观念,还有那些观念赖以包装的种种说法;有时,那些说法连高明之士也抗拒不了.今日的中文虽因地区不同而互见差异,但共同的趋势都是繁琐与生硬,例如中文本来是说"因此",现在不少人却爱说"基于这个原因";本来是说"问题很多",现在不少人却爱说"有很多问题存在".对于这种化简为繁,以拙代巧的趋势,有心人如果不及时提出警告,我们的中文势必越变越差,而道地中文原有的那种美德,那种简洁而又灵活的语文生态,也必将面目全非.
中文也有生态吗?当然有.措词简洁,句式灵活,声调铿锵,这些都是中文生命的常态.能顺着这样的生态,就能长保中文的健康.要是处处违拗这样的生态,久而久之,中文就会污染而淤塞,危机日渐迫近.
目前中文的一大危机,是西化.我自己出身外文系,三十多岁时有志于中文创新的试验,自问并非语文的保守派.大凡有志于中文创作的人,都不会认为善用四字成语就是创作的能事.反之,写文章而处处仰赖成语,等于只会用古人的脑来想,只会用古人的嘴来说,绝非豪杰之士.但是,再反过来说,写文章而不会使用成语,问题就更大了.写一篇完全不带成语的文章,不见得不可能,但是很不容易;这样的文章要写得好,就更难能可贵.目前的情形是,许多人写中文,已经不会用成语,至少会用的成语有限,显得捉襟见肘.一般香港学生目前只会说"总的来说",却似乎忘了"总而言之".同样地,大概也不会说"一言难尽",只会说"不是一句话就能够说得清楚的".
成语历千百年而犹存,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千锤百炼",字义对称,平仄协调,如果一定要说成"千炼百锤",当然也可以,不过听来不顺,不像"千锤百炼"那样含有美学.同样,"朝秦暮楚","齐大非偶","乐不思蜀"等语之中,都含有中国的历史.成语的衰退正显示文言的淡忘,文化意识的萎缩.
英文没有学好,中文却学坏了,或者可说,带坏了.中文西化,不一定就是毛病.缓慢而适度的西化甚至是难以避免的趋势,高妙的西化更可以截长补短.但是太快太强的西化,破坏了中文的自然生态,就成了恶性西化.这种危机,有心人都应该及时警觉而且努力抵制.在欧洲的语文里面,文法比较单纯的英文恐怕是最近于中文的了.尽管如此,英文与中文仍有许多基本的差异,无法十分融洽.这一点,凡有中英文互译经验的人,想必都能同意.其实,研究翻译就等于研究比较语言学.以下拟就中英文之间的差异,略略分析中文西化之病.
比起中文来,英文不但富于抽象名词,也喜欢用抽象名词.英文可以说"他的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中文这么说,就太西化了.英文用抽象名词"减少"做主词,十分自然.中文的说法是以具体名词,尤其是人,做主词:"他因为收入减少而改变生活方式",或者"他收入减少,乃改变生活方式".
中文常用一件事情 (一个短句) 做主词,英文则常用一个名词 (或名词词组)."横贯公路再度坍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是中文的说法."横贯公路的再度坍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就是英文语法的流露了.同理,"选购书籍,只好委托你了"是中文语法."书籍的选购,只好委托你了"却是略带西化."推行国语,要靠大家努力"是自然的说法."推行的国语,要靠大家的努力"却嫌冗赘.这种情形也可见于受词.例如"他们杯葛这种风俗的继续",便是一句可怕的话.无论如何,"杯葛继续"总嫌生硬.如果改成"他们反对保存这种风俗",就自然多了.
英文好用抽象名词,其结果是软化了动词,也可以说是架空了动词.科学,社会科学与公文的用语,大举侵入了日常生活,逼得许多明确而有力动词渐渐变质,成为面无表情的词组.下面是几个常见的例子:
在前例之中,简洁的单音节动词都变成了含有抽象名词的片词,表面上看来,显得比较堂皇而高级.例如 press 变成了 apply pressure,动作便一分为二,一半驯化为静止的抽象名词 pressure,一半淡化为广泛而笼统的动词 apply.巴仁 (Jacques Barzun)与屈林 (Lionel Trilling) 等学者把这类广泛的动词叫做"弱动词"(weak verb).他们说:"科学报告不免单调而冷淡,影响之余,现代的文体喜欢把思路分解成一串静止的概念,用介词和通常是被动语气的弱动词连接起来.巴仁所谓的弱动词,相当于英国小说家奥韦尔所谓的"文字的义肢"(verbal false limb) .当代的中文也已呈现这种病态,喜欢把简单明了的动词分解成"万能动词+抽象名词"的片词.目前最流行的万能动词,是"作出"和"进行",恶势力之大,几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规动词.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 本校的校友对社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 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作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
(三) 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四) 心理学家在老鼠的身上进行试验.
(一) 本校的校友对社会贡献很大.
(二) 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反应十分热烈.
(三) 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详加研究.
巴仁等学者感概现代英文喜欢化简为繁,化动为静,化具体为抽象,化直接为迂回,到了"名词成灾"(noun-plague) 的地步.学问分工日细,各种学科的行话术语,尤其是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夹杠",经过本行使用,外行借用,加上"新闻体"(journalese) 的传播,一方面固然使现代英文显得多彩多姿,另一方面却也造成混乱,使日常用语斑驳不堪.英国诗人格雷夫斯 (Robert Graves 1895-1986) 在短诗(耕田) (Tilth) 里批评这现象说:
"名词成灾"的流行病里,灾情最严重的该是所谓"科学至上"(scientism).在现代的工业社会里,科学早成显贵,科技更是骄子,所以知识分子的口头与笔下,有意无意,总爱用一些"学术化"的抽象名词,好显得客观而精确.有人称之为"伪术语"(pseudo-jargon).例如:明明是 first step,却要说成 initial phase:明明是letter,却要说成 communication,都属此类.
中文也是如此.本来可以说"名气",却凭空造出一个"知名度"来,不说"很有名",却要迂回作态,貌若高雅,说成"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真是酸腐可笑.另一个伪术语是"可读性",同样活跃于书评和出版广告.明明可以说"这本传记很动人","这本传记引人入胜",或者干脆说"这本传记很好看",却要说成"这本传记的可读性颇高".我不明白这字眼怎么来的,因为这观念在英文里也只用形容词 readable而不用抽象名词 readability.此风在台湾日渐嚣张.在电视上,记者早已在说"昨晚的演奏颇具可听性".在书评里,也已见过这样的句子:"传统写实作品只要写得好,岂不比一篇急躁的实验小说更具可看性?"
我实在不懂那位书评家以不能说"岂不比一篇......更耐看 (更动人)?"同理,"更具前瞻性"难道真比"更有远见"要高雅吗?长此以往,岂不要出现"他讲的这件趣事可笑性很高"一类的怪句?此外,"某某主义"之类抽象名词也使用过度,英美有心人士都主张少用为妙.中国大陆文章很爱说"富于爱国主义的精神",其实颇有语病.爱国只是单纯的情感,何必学术化为主义?如果爱国也成主义,我们不是也可以说"亲日主义","仇美主义","怀乡主义"?其次,主义也就是一种精神,不必重复,所以只要说"富于爱国精神"就够了.
名词而分单数与复数,是欧语文的惯例.英文文法的复数变化,比起其它欧洲语文来,单纯得多.请看"玫瑰都很娇小"这句话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里的各种说法:
每句话都是四个字,次序完全一样,都是冠词,名词,动词,形容词.英文句里,只有动词跟着名词变化,其它二字则不分单,复数.德文句里,只有形容词不变.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的三句里,因为做主词的名词是复数,其它的字全跟着变化.
中文词不分数量,有时也会陷入困境.例如"一位观众"显然不通,但是"观众之一"却嫌累赘,也欠自然."一位观者"毕竟不像"一位读者"那么现成,所以,"一位观众来信说......"之类的句子,也只好由它去了.
目前已经非常流行.前一句虽然西化,但不算冗赘.后一句却恶性西化的畸婴,不但"作为"二字纯然多余,"之一的"也文白来杂,读来破碎,把主词"刘伶"压在底下,更是扭捏作态.其实,后一句的意思跟前一句完全一样,却把英文的语法 as one of the Seven Worthies of Bamboo Grove Liu Ling......生吞活剥地搬到中文里来.
所以,与其说"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以嗜酒闻名",何不平平实实地说"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闻名"?其实前一句也尽有办法不说"之一".中文本来可以说"刘伶乃竹林七贤之同侪";"刘伶列于竹林七贤";"刘伶跻身竹林七贤";"刘伶是竹林七贤的同人"."竹林七贤之一"也好,"文房四宝之一"也好,情况都不严重,因为七和四范围明确,同时逻辑上也不能径说"刘伶是竹林七贤","砚乃文房四宝".目前的不良趋势,是下列这样的句子:
两句之中."之一"都是蛇足.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同俦同类,每次提到其一,都要照顾到其它,也未免太周到了.中国文学名著当然不止一部,汉朝名将当然也不会祇有一人,不加上这死心眼的"之一",绝对没有人会误会你孤陋寡闻,或者挂一漏万.一旦养成了这种恶习,只怕笔下的句子都要写成"小张是我的好朋太之一","我不过是您的平庸的学生之一","他的嗜好之一是收集茶壸"了.
"之一"之病到了香港,更变本加厉,成为"其中之一".在香港的报刊上,早已流行"我是听王家的兄弟其中之一说的"或者"戴维连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喜欢的导演其中之一"这类怪句.英文复数观念为害中文之深,由此可见.
这就说到"最......之一"的语法来了.英文最喜欢说"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好像真是精确极了,其实未必."最伟大的"是抬到至高,"之一"却稍加低抑,结果只是抬高,并未真正抬到至高.你并不知道"最伟大的思想家"究竟是几位,四位吗,还是七位,所以弹性颇大.兜了一个大圈子回来,并无多大不同.所以,只要说"他是一个大名人"或"他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就够了,不必迂而回之,说什么"他是最有名气的人物之一"吧.
这样的文笔实在不很畅顺,例如前半句中,当做连接词的"与","及"都不必要."与"还可以说不必要,"及"简直就要不得.后半句的"更为深广更具实质"才像中文,"起步更早及迈步更快"简直是英文."及"字破坏了中文生态,因为中文没有这种用法.此地一定要用连接词的话,也只能用"而",不可用"及".正如 slow but sure在中文里该说"慢而可靠"或者"缓慢而有把握",却不可说"慢及可靠"或者"缓慢与有把握"."而"之为连接词,不但可表更进一步,例如"学而时习之",还可表后退或修正,例如"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可谓兼有and与but之功用.
介词在英文里的用途远比中文里重要,简直成了英文的润滑剂.英文的不及物动词加上介词,往往变成了及物动词,例如 look after take in皆是.所以英文简直离不了介词.中文则不尽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两个词组不用一个介词,换了英文,非用不可.
"欢迎王教授今天来到我们的中间,在有关环境污染的各种问题上,为我们作一次学术性的演讲."这样不中不西的开场白,到处可以听见.其实"中间","有关"等介词,都是画蛇添足.有一些圣经的中译,牧师的传道,不顾中文的生态,会说成"神在你的里面".意思懂,却不像中文.
"关于"有几个表兄弟,最出风的是"由于".这字眼在当代中文里,往往用得不妥: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向窗内看了一眼.
由于他的家境贫穷,使得他只好休学.
英文在形式上重逻辑,喜欢交代事物物的因果关系.中文则不尽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其中当然有因果关系,但是中文只用上下文作不言之喻.换了是英文,恐怕会说"因为清风徐来,所以水波不兴",或者"清风徐来,而不兴起水波".上列的第一句,其实删掉"由于"与"所以",不但无损文意,反而可使文章干净.第二句的"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并没有什么大毛病 (注四),可是有点啰嗦,更犯不着动用"驱使"一类的正式字眼.如果简化为"出于好奇,我向窗内看了一眼"或者"为了好奇,我向窗内看了一眼",就好多了.第三句的不通,犯者最多."由于他的家境贫穷"这种词组,只能拿来修饰动词,却不能当做主词.这一句如果删掉"由于","使得"一类交代因果的冗词,写成"他家境贫穷,只好休学",反觉眉清目秀.
英文的副词形式对中文为害尚不显著,但也已经开始了.例如这样的句子:
"苦"字开头的三句成语,本来都是动词,套上副词语尾的"地"就降为副词了.这么一来,文章仍然清楚,文法上却主客分明,太讲从属的关系,有点呆板.若把"地"一律删去,代以逗点,不但可以摆脱这主客的关系,语气也会灵活一些.
有时这样的西化副词词组太长,例如"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还是去赴了约",就更应把"地"删掉,代之以逗点,使句法松松筋骨.目前最滥的副词是"成功地".有一次我不该为入学试出了这么一个作文题目:<国父诞辰的感想>,结果十个考生里至少有六个都说:"国父孙中山先生成功地推翻了满清."这副词"成功地"在此毫无意义,因为既然推而翻之,就是成功了,何待重复.同理,"成功地发明了相对论","成功地泳渡了直布罗陀海峡"也都是饶舌之说.天下万事,凡做到的都要加上"成功地",岂不累人?
白话文一用到形容词,似乎就离不开"的",简直无"的"不成句了.在白话文里,这"的"字成了形容词除不掉的尾巴,至少会出现在这些场合:
好的,好的,我就来.是的,没问题.
快来看这壮丽的落日!
你的笔干了,先用我的笔吧.
也像西湖的有里外湖一样,丽芒分为大湖小湖两部分.
他当然是别有用心的.你不去是对的.
喜欢用"的"或者无力拒"的"之人,也许还有更多的场合要偏劳这万能"的"字.我说"偏劳",因为在英文里,形容词常用的语尾有-tive -able -ical -ous等多种,不像在中文里全由"的"来担任.英文句子里常常连用几个形容词,但因语尾变化颇大,不会落入今日中文的公式.例如雪莱的句子:
一连五个形容词,直译过来,就成了:
一位衰老的,疯狂的,瞎眼的,被人蔑视的,垂死的君王──
一碰到形容词,就不假思索,交给"的"去组织,正是流行的白话文所以僵化的原因.白话文所以啰嗦而软弱,虚字太多是一大原因,而用得最滥的虚字正是"的".学会少用"的"字之道,恐怕是白话文作家的第一课吧.其实许多名作家在这方面都很随便,且举数例为证:
的叫声.
第一句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和"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都是单调而生硬的重迭.用这么多"的",真有必要吗?为什么不能说"参差而斑驳"呢?后面半句的原意本是"弯弯的杨柳投下稀疏的倩影",却不分层次,连用三个"的",读者很自然会分成"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第二句至少可以省掉三个"的".就是把"灰暗的凄冷的天空"改成"灰暗而凄冷的天空",再把"夜色的来袭"和"风雨的将至"改成"夜色来袭","风雨将至".前文说过,中文好用短句,英文好用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夜色来袭"何等有力,"夜色的来袭"就松软下来了.最差的该是第三句了."白色的鸭"跟"白鸭"有什么不同呢?"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乱用"的"字,最是惑人.此句原意应是"颜色不洁的都市河沟"(本可简化为)"都市的脏河沟",但读者同样会念成"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
目前的形容词又有了新的花样,那便是用学术面貌的抽象名词来打扮.再举数例为证:
"难度很高的"是什么鬼话呢?原意不就是"很难的"吗?同理,"热情型的人"就是"热情的人";"太专业性的字眼"就是"太专门的字眼".到抽象名词里去兜了一圈回来,门面像是堂皇了,内容仍是空洞的.
形容词或修饰语 (modifier) 可以放在名词之前,谓之前饰,也可以跟在名词之后,谓之后饰.法文往往后饰,例如纪德的作品 La Symphonie pastorale与 Les Nourrituresterrestres,形容词都跟在名词之后;若译成英文,例如 The Pastoral Symphony,便是前饰了.中文译为"田园交响乐",也是前饰.
目前的白话文,不知何故,几乎一律前饰,似乎不懂后饰之道.例如前引的英文句,若用中文来说,一般人会不假思索说成:"我见到一个长得像你兄弟的男人."却很少人会说:"我见到一个男人,长得像你兄弟."如果句短,前饰也无所谓.如果句长,前饰就太生硬了.例如下面这句:"我见到一个长得像你兄弟说话也有点像他的陌生男人."就冗长得尾大不掉了.要是改为后饰,就自然得多:"我见到一个陌生男人,长得像你兄弟,说话也有点像他."其实文言文的句子往往是后饰的,例如司马迁写项羽与李广的这两句:
这两句在当代白话文里,很可能变成:
项籍是一个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同时才气过人的汉子.
李广是一个高个子,手臂长得好像猿臂,天性就会射箭的人.
后饰句可以一路加下去,虽长而不失自然,富于弹性.前饰句以名词压底,一长了,就显得累赘,紧张,不胜负担.所以前饰句是关闭句,后饰句是开放句.
动词是英文文法的是非之地,多少纠纷,都是动词惹出来的.英文时态的变化,比起其它欧洲语文来,毕竟单纯得多.若是西班牙文,一个动词就会变出七十八种时态.
中文的名词不分单复与阴阳,动词也不变时态,不知省了多少麻烦.(阿房宫赋) 的句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就这么一个"哀"字,若用西文来说,真不知要玩出多少花样来.
中文本无时态变化,所以在这方面幸而免于西化.中国文化这么精妙,中文当然不会拙于分别时间之先后.散文里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议论未定,而兵已渡河."诗里说:"已凉天气未寒时".这里面的时态够清楚的了.苏轼的七绝:"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里面的时序,有已逝,有将逝,更有正在发生,区别得准确而精细.
中文的动词既然不便西化,一般人最多也只能写出"我们将要开始比赛了"之类的句子,问题并不严重.动词西化的危机另有两端:一是单纯动词分解为"弱动词+抽象名词"的复合动词,前文已经说过.不说"一架客机失事,死了九十八人",却说"一架客机失事,造成九十八人死亡",实在是迂回作态.
另一端是采用被动词语气.凡是及物动词,莫不发于施者而及于受者.所以用及物动词叙述一件事,不出下列三种方式:
第一句施者做主词,乃主动语气.第二句受者做主词,乃被动语气.第三句仍是受者做主词,仍是被动,却不见施者.这三种句子在英文里都很普遍,但在中文里却以第一种最常见,第二,第三种就少得多.第三种在中文里常变成主动语气,例如"糖都吃光了","戏看完了","稿写了一半","钱已经用了".
目前西化的趋势,是在原来可以用主动语气的场合改用被动语气.请看下列的例句:
(一) 我不会被你这句话吓倒.
(三) 他这意见不被人们接受.
这些话都失之生硬,违反了中文的生态.其实,我们尽可还原为主动语气如下:
(三) 他这意见大家都不接受.
同样,"他被选为议长"不如"他当选为议长"."他被指出许多错误"也不如"有人指出他许多错误"."他常被询及该案的真相"也不如"常有人问起他该案的真相".
目前中文的被动语气有两个毛病.一个是用生硬的被动语气来取代自然的主动语气.另一个是千篇一律只会用"被"字,似乎因为它发音近于英文的 by,却不解从"受难"到"遇害",从"挨打"到"遭殃",从"轻人指点"到"为世所重",可用的字还有许多,不必套一个公式.
中文的西化有重有轻,有暗有明,但其范围愈益扩大,其现象愈益昭彰,颇有加速之势.以上仅就名词,连接词,介词,副词,形容词,动词等西化之病稍加分析,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知所防范.
常有乐观的人士说,语言是活的,有如河流,不能阻其前进,所谓西化乃必然趋势.语言诚然是活的,但应该活得健康,不应带病延年.至于河流的比喻,也不能忘了两岸,否则泛滥也会成灾.西化的趋势当然也无可避免,但不宜太快,太甚,应该截长补短,而非以短害长.
颇有前卫作家不以杞人之忧为然,认为坚持中文的常规,会妨碍作家的创新.这句话我十分同情,因为我也是"过来人"了."语法岂为我辈而设哉!"诗人本有越界的自由.我在本文强�{中文的生态,原为一般写作说法,无意规范文学的创作.前卫作家大可放心去追逐缪思,不用碍手碍脚,作语法之奴.
不过有一点不可不知.中文发展了好几千年,从清通到高妙,自有千锤百炼的一套常态.谁要是不知常态为何物而贸然自诩为求变,其结果也许只是献拙,而非生巧.变化之妙,要有常态衬托才显得出来.一旦常态不存,余下的只是乱,不是变了.
(辑自"明报月刊"1987年10月号) | 0.830706 | 114.532468 | 0.021112 | 0 | 398 | 2,557 | 797.2 | 4.246094 | 0.187776 | 0.023178 | 1,698,700,004,821 | 文学_情感 |
1. 您在外文社从事翻译工作近40年,回顾这段时光,您的主要感受是什么?
1965年,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今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平时的作业都能做到无差错这是因为我重视德文的语法学习.我在德国任职期间曾为德国人作报告.一名听众会后对我说我的报告里没有一个语法错误. 我的成绩离不开上外老师以及工作期间各位德国专家的帮助当然也是自己不断学习的结果.我并不聪明唯一的诀窍就是用功,勤查字典,这是我搞翻译工作的知识基础.
我在外文出版社工作近40年,从事汉译德的图书出版工作.从校对开始做起逐渐走上翻译的道路.经过我们校对的德文"毛选"四卷本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差错.人们常说"差错不可避免"和电影艺术一样图书出版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但我们的德文"毛选"还没有发现遗憾.
我在外文出版社从事了大量汉译德的工作经手翻译,校对,核稿,定稿的图书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也不为过.我们那时的外宣人员都是无名英雄,出版工作是一项集体的事业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讲究"集体主义"反对"突出个人"来了书稿都是大家"分工合作"的.上世纪70,80年代,外文出版社出过一套十几本的"中国概况"丛书大多数书我都参加了也没有指定谁是主编.领导分配给什么就搞什么没有挑肥拣瘦的而且工作起来一丝不苟所以业务上进步也快.
2. 您主要翻译了那些作品?
我们翻译的图书涉及范围非常广关于中国国情的各个方面文化,地理,历史,科技什么都翻也包括文学著作以及大型画册.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开始搞工具书,教科书而且还自找选题出版了不少好书.例如,我比较推崇"汉德大词典"(2001年出版)因为有德国人担任主编词条解释比较符合德国习惯.我主编的"汉德时事词典"属于应时作品时效性较强.10多年过去了应该更新或推翻重搞.
3. 汉译德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汉译外的工作不是谁都能做的.大学的外语教师是外语语法的行家可以是外语教学的专家也可以是外译汉的一流翻译家但未必能做好汉译外.这同样适合汉译德.一位刚从德国进修回来的,名牌大学德语教师翻译的汉语教科书遭到德国朋友的彻底否认.我拿来一看问题不少"姜太公钓鱼"的"太公"译成"曾祖父"这样的译法让人笑掉大牙.所以,我认为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翻译实践需要丰富的中外文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要理解中文的原意不要想当然也不要死搬词典.
4. 汉译德的主要翻译理论有什么?直译和意译分别用于何种语境?
我是从事翻译实际工作的没有研究过翻译理论.不过,汉译德不外乎直译与意译.笼统说来政治性文章必须直译文艺类东西则意译较多,其他文章可以直译也可以意译.我认为所有东西都是可以翻译的但是译文与原文不可能百分之百一致,一定会有出入.我的翻译风格比较倾向于直译.
5. 汉译德中,少不了与德语母语者合作,是否会有意见分歧?最后如何定稿?
我们中译德的东西肯定有很严重的中国腔要出版成书必须经过德语为母语的,有一定德语文字修养的外国朋友的改稿润饰.我在外文出版社工作的30多年中,与几十位专家合作过他们大多来自德国但也不乏来自奥地利与瑞士的朋友.我在新浪网的博客(http//)发表了一个"我的德国同事"系列写了近10篇博文,怀念和他们的友情.在与他们的合作中我的体会是:我们尊重他们的意见但最后还是应该"以我为主".有分歧是因为他们对我们的情况不了解我们可以向他们解释与他们商量探讨找出既符合中文原意又符合他们语言习惯或读者能接受的译法.实在不能解决的最后还得由我们自己作主.例如,我们总爱说"生态环境"但在德文里"生态"与"环境"是不搭配的德国人不接受认为是Tautologie(同义重复).但现在"生态环境"反复出现在我们的媒体报道中不知翻译上是否解决.没有经过外国人修改的书稿我是不敢审定的.虽然,语法我能把关而语感与语言习惯等却没有把握. 6. 您认为外宣工作的重点和方法是什么?
我理解的外宣就是全面真实地介绍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国外对中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为中国的飞速发展感到惊讶.中国人富起来了也走出国门同时也把我们的一些坏毛病暴露在世界面前.我们的外宣工作应该跟上形势大力宣传我们在提高人民素质方面做的工作传达我们的正能量.
7. 近期,外文局成立了中国翻译研究院,旨在进一步加强外宣力度,建设更加强大的中译外团队.您觉得优秀的外宣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外文局成立了中国翻译研究院值得庆贺希望中国翻译研究院在培养优质外语人才方面做出贡献不要像我们做了几十年翻译对翻译理论一无所知讲不出所以然来.
8. 在现如今的信息时代,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途径更加快速和全面,但也不乏偏见.现在国家大力推行"文化走出去"战略,有很多的投资和项目.身为资深外宣人士,您认为,中国外宣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应该如何积极应对?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网络与新媒体充斥全球我们老一辈翻译工作者有一种跟不上形势,将被淘汰的感觉.所以,我们只能迎头赶上向年轻人学习.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大力推行"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我们的外宣工作更可以大有作为.根据我个人的经历和感觉德国人民对我们是非常友好的而德国的主流媒体对中国历来就是挑剔的,批判性的甚至是挑衅性的在人权,死刑,核武器,不同政见者等方面对中国几乎没有一句公道话.现在,网络的力量非常大,可以跨越国界希望中国网这样的网络平台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在上述几个引起微词的领域用事实讲话,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
戴世峰,男, 浙江定海人.中共党员.1943年2月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西语系德语专业.同年被分配到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德文部工作,从事翻译(汉译德),校对与定稿,1986年晋升为副译审1995年晋升为译审.在外文出版社工作期间,1978-79年到"毛泽东选集"翻译室从事"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翻译工作;1989年应邀到民主德国人民与世界出版社参加小说"芙蓉镇"与"天云山传奇"德文版定稿;1994-1998年借调到我驻德使馆文化处工作.2003年4月退休.2010年11月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
在外文出版社近40年的工作中,翻译,校对或审定了不计其数书稿,如参加"毛泽东选集"德文版第一至四卷的校对工作,参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邓小平文集"与"周恩来文集"的翻译与定稿,完成外文出版社重大书稿的翻译与定稿,并多次被外借从事党与国家重大会议与重要文件的翻译定稿,如全国人大多次会议,中共十二大以及大量政府白皮书.退休后继续为外文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等外宣单位进行德文书稿的翻译与审定.在语言研究与德译汉领域也笔耕不辍,80年代初编著出版了"德语介词",并先后参与"袖珍德华(拼音)词典","汉德大词典","德汉袖珍词典"等工具书的编写或审定,主编了"汉德时事词典"等.曾被聘为中国外文局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评中心德语专家委员会成员全国翻译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 0.902266 | 148.631579 | 0.007105 | 0 | 425 | 726 | 1,187.6 | 4.113281 | 0.140227 | 0 | 1,698,700,005,282 | 文学_情感 |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读者",里面的故事很精彩,其中有一篇让我至今难忘.故事大概是,在美国加州的一个大草原上,生活着两种不同的动物,一种是温顺的长颈鹿,另一种是凶猛的美洲豹.长颈鹿天生就是教育家,它教它的孩子任何生存技巧,而美洲豹却不怎么管刚出生的小豹,甚至丢弃它们.就算有别的动物吃小豹,母豹有时也不会管,小豹只能靠自己.可是,长颈鹿用千百次的告诫换来的仅仅只是基本生存,而美洲豹因为拥有痛苦的经验,成为了强者之中的强者.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要想成为强者,就必须经过一番磨难.像音乐家贝多芬,他的一生就像是为了演绎生命的悲剧.他从小就被他的的父亲逼迫去学习音乐,长大后,他的耳朵也聋了.可他却没有向命运妥协,而是向命运抗争,创作了惊世之曲--"命运交响曲".现实生活中不也如此吗?一个农民的孩子,天生就是口吃,可他却立志当一名主持人.因此,他被所有的人耻笑,可他却没有认输,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向命运发出挑战.他将小石子放到嘴里含着,不停地练习发音.他的舌头不知被磨破了多少次,最终,他成功了.他就是央视着名主持人白岩松.每一个成功的人,在成功前都会有许多困难在等着他们.所以命运是很公平的,他不会同情弱者,它使你悲痛,让你受挫折.是为了让你战胜命运,成为强者.困难固然可以打击我们,让我们内心受挫,可困难也可以锻炼我们,让我们变得坚强.要相信,当一切暴风雨过去之后,你的世界将变得很美好.
一位画家,为坐在马路边正在乞讨的一位乞丐画了一幅脸部素描.起初,乞丐并没有认出纸上那个神态自信,倨傲不羁的人就是自己.当画家向他指明后,他显然十分震惊.半晌之后,他语气坚定地告诉画家:"如果这就是您眼中的那个人,那他就一定是将来的我."果然,若干年后,再次出现的他已经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这是"读者"刊登的一则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述说了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自信,可以让人生更加精彩!
人生的旅途上,本来就布满了荆棘,能否抵达理想的高地,就看你有没有勇气穿越过去.而这勇气的组成因素中,最为关键的当然是非自信莫属了.你尽可以先别想着前面的路有多么难走,而要相信:我一定能走过去!然后鼓足勇气,大步向前;而不要红着脸,腼腆地自言自语:"我......我不行."
一个已经很有事业的,或者有着成就的人,往往不会输给别人,而恰恰输给自己的内心.
信心,并不一定要是别人给予的,自己的潜能可能藏在心的深处,很难触及,很难说服自己摆脱那个让自己禁锢的囚笼,有的时候,给自己鼓舞,能行的,就算要拼搏的时间长一点,就算是要更努力,但是,最终的目的都能达到,没有太晚,没有不可能,只有,要不要,能不能,有没有信心,让自己成功.
如果你不去做生活的主人,那你只会成为自卑的仆人!将在懊恼与嫉妒中消逝自己的青春.相信自己,阔步走进荆棘丛吧!当你伤痕累累地走出来时,温暖的阳光将会洒满你的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将感受到金色的喜悦.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懂得:信心对于成功是多么重要.所以,请大声告诉自己:"我 - - 能行!"
成功这个终点,铺向这个终点的道路兴许是弯弯曲曲的,曲折不平,或许,可以不费力.但是,关键就在这个起点,你真的有勇气走向这个重点么?对于那个未知,鼓起勇气,就算是会艰辛,会困难,也要走下去.相信自己,能行,那就能行.
生活,是个迷宫,会碰撞,也许努力了过后又会回到那个原点,但是,如果寸步不移,就一定不会成功,在失败中取得经验,一步步留下的不是别的,而是丰厚不会丢失的经验.如果有信心,有勇气,成功的开拓者并不都是那些富二代.更多的是那些有胆识的,会把握时机的人.
丹尼斯·威特勒曾说过:"成功者的态度包含众多的成分.但是,最重要的是具有自信心."朋友,请高高举起信心这盏明灯,它将引导你在漆黑的夜里找到光明的前途.
就如彩虹下那颗心,自信,光明.
我偶然从家里翻找出一本书,是一本蒙着一层灰尘的黑色外壳的书,书的封面正上方有一幅图画,画中有一位小姑娘正躺在一片云朵中,有许多的荷叶.图下方写着书的名字 - - "寄小读者",题目下方是作者,我一看,嘴巴立刻张成了"O"字形.原来这是冰心奶奶的一篇散文集啊,于是我饶有兴致地阅读起来.
经过几个星期阅读,我忽然发现冰心奶奶是一位有着童心的大孩子.她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玩耍,和孩子们一起谈论心事,她的一切事情都和孩子有关系.她是一个热爱孩子,关心孩子的人.她将一生全都奉献给了儿童事业.
我认为冰心奶奶不仅仅是一位热爱儿童的作家,她也是一位关爱亲人的人,她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她也不忘给家中父母写信,汇报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让父母担心.她还给家中的弟弟妹妹们写信,提醒他们要好好学习,保证身体健康,照顾好父亲,母亲.
在"寄小读者"中,我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那就是冰心奶奶不仅儿童描写得形象生动,而且冰心奶奶写风景也写得惟妙惟肖,水平堪称是一流的.
我最喜欢的是冰心奶奶在约克逊号上写的信,因为冰心奶奶在这几封信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海上的景色,其中用了许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我读完文章之后有一种恍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我还学习到了冰心奶奶这种优秀的写作方法和优美语句.
此时此刻,我又将此书重新浏览了一遍,当我合上最后一页时,我将所有的思绪全部整理起来,列出了满满一张纸,所有写好作文的要点.我最后将它们全都归纳起来,总结出了两点:
一是要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事情.
二是要注意平时积累,多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好词好句.
这就是我认为冰心奶奶能写出好文章的原因所在.
刚放寒假,我变坐在书桌旁翻阅起了新买的一本"读者",其中一篇"触一摸一个流浪百年的灵魂"令我十分感动.
定远,这个名字也许在同学们的眼里是很陌生的,但正是这定远舰,曾经在东亚辉煌一时.望着定远馆,就不由得让人想起那段惨痛的历史.
在1894年,日本和清朝政一府在鸭绿江口大东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但最后终因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当权,自动放弃了制海权而全军覆没,定远舰虽英勇战斗但已无法挽回败局,最后刘步蟾自尽,令部下将定远舰炸毁.
转眼两年过去,日本香川县知事小野隆介收集了一些定远舰的残骸,建造了一座颇有历史沧桑的建筑 - - 定远馆.定远馆内处处都充满了定远舰的气息:那廊下的支撑梁,是定远舰的两根桅杆;那屋檐下的一排铁钩,是定远舰的吊艇钩;那房间的侧壁,是定远舰的钢板......一个个历史的遗物,触目惊心,甲午战争时的一个个镜头仿佛已浮现在了眼前.
而现在,定远,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去.我们这一代,有几个人知道这个悲壮的故事?定远,不该只成为一个小小的字眼,而应该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我们要像定远一样不畏艰险,扬帆远航!
让我们去了解定远,了解那一个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 0.873455 | 105.769231 | 0 | 0 | 597 | 700 | 655.6 | 4.039063 | 0.154182 | 0 | 1,698,700,005,896 | 文学_情感 |
背起行囊走四方,踏着是历史,背着是书箱,纵身几千年,横跨几万里. - - 究竟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对了,这就是文学,是古代的写景诗歌.
而又因为其情景交融,故不仅可以使人见景,又可使人通情,可谓是世上最划算的旅行了.
面对这些美妙的诗句,我们似乎可以研究一下古诗词中"情,思,景"的关系.明代的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曾说:"情随境变,字逐情生."同时代的学者袁枚也说:"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
那么,在对古代诗词的管中窥豹中,似乎可以得到一个关于"情,思,景"的这样的结论:以情观景或因景生情,然后又由景而思.这或许是大多数作品的`写作模式,我们把这种写作模式叫做"即兴写作".那么,在"即兴写作"中应偏情呢,还是偏景呢?
清代的吴乔这样说:"古诗多言情,后世之诗多言景.如"十九首"之中:'孟冬寒气至',建安中之子建"赠丁仪":'初秋凉气发'者无几;日盛一日,梁陈大盛,至唐末而有清空如话之说,绝无关于性情,画也非诗也.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唐诗能融景入情,寄情于景,如子美之:'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沈下贤之:'梨花寒食夜,深闭翠微宫';严维之:'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祖咏之:'迟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景中哀乐之情宛然,唐人胜场也.宏嘉人依盛唐皮毛以造句者,本自无意,不能融景,况其叙景惟欲阔大高远,于情全不相关,如寒夜以板为被,赤身而挂铁甲."
本着这些原则,继续赏析古代写景的诗,玑珠与瑕疵便会自生.
应该说,这是确是一场划算的旅行,不仅领略了天下风光,更了解了诗人的心胸情怀,还能小试牛刀品头论足,快哉快哉!
[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800字]相关文章: | 0.812325 | 89.25 | 0 | 0 | 292 | 198 | 1,188.3 | 4.074219 | 0.19888 | 0 | 1,698,700,005,934 | 文学_情感 |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执着作文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执着作文 篇1
人生在世,不能总用狡黠的目光看待挫折,时刻揪着机会用投机取巧来自保利益,这样往往落得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结局.人,总要执着于什么,即使遍体鳞伤也决不动摇,那么汗与泪都将饱满充实,剔透着晶莹的光.
自古以来就有亚圣孟子宣扬其浩然正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执着于宏扬道义,甚至置生命于不顾.正是这金石般坚定不屈的信念,使他的文章与思想突破历史坎坷的风雨,不惧朝代兴替的磨砺,将他的正气流传至今,被千年传颂.
昔有胖瘦俩和尚,皆仰慕海外普陀佛教圣地.瘦者只凭一只钵盂想徒步至于南海,遭到胖且富裕的和尚嘲讽.岂知瘦和尚巳从南海归来之日,胖和尚的船队却还未整装完备.因为执着,原来崎岖蜿蜒的山路就像大道那样豁达无阻,原来昏暗无垠的天际就如白昼洞明世物.像那精研佛道的书生为免杀生而任由蚊虫叮咬,因为执着佛意而无所悔意,依旧微笑.他心中,一定佛意油然生起,筑起了直达云霄的浮屠.
然而,执着带来的成功远远不如投机来得及时,让人心生厌倦忘记了初心.多少政府官员年轻时立志为人民服务.怀着满腔热血想通过不懈的付出日积月累.使芳名流传,光宗耀祖.在浮躁的时代面前,利益的驱使,他们的山盟海誓像垂暮的朽叶一般弹指即摧.他们眼里纯粹透明又坚定不移的神气变得污浊,闪着铜绿的光茫;他们为民请命的字迹变得虚伪浮夸,充赤着加冠进爵的欲望;他们原本支撑起百姓安康生活的厚实的双掌,沾满了金钱肮脏的油污.但他们看似伟岸又风风火火的人生宝塔,不过纸片一般无力根基,有风吹草动就会塌陷.
人,总要执着于什么.哪怕渺小到成为一枚螺丝钉,也能够决定一台庞大机器的正常运动.坚定的信念,像隧洞遥远尽头的光亮,不仅引领我们走向光明,同时使我们的脚步踏实,心中像是搭起了坚不可摧的城墙.你坚持什么,执着于什么,你就是什么.
夸父有追日的勇气,精卫有填海的精神,女娲有补天的毅力,愚公有移山的决心......到底是一种什么的力量让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有一天我终于明白,那是执着!执着使我们一路前行,不言放弃.因为有了执着,我们才会坚定自己的信念,一直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因为有了执着,我们才会懂得执着过后而得到的东西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因为有了执着,我们才有勇气战胜困难,突破重围.因此,执着是人生的基石,人生因而显得更多姿多彩.
执着让他抛弃了在官场上的地位,执着让他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名言,执着让他带着妻儿来到深山野林,重归大自然的怀抱中.没错,他就是我国田园诗的鼻祖 - - 陶渊明.因家境贫困,他投身官场,但他那颗心始终向往大自然.于是,他辞官告别了曾经拥戴他的百姓来到深山隐居,体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与闲时.因为执着,他才会坚持自己的追求;因为执着,他才体会悠然自得的意境;因为执着,他才抛弃所有,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执着让久卧病床的他宁死也不愿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对,他就是朱自清.因为他是中国人,骨子流淌着中国的血.他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嘱咐他的妻子哪怕是饿死,也决不去领取.即使代价是死亡,他也觉得值得.看到这里,有人会笑他的迂腐.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与美国人抗争,也要填饱了肚子才有力气啊.可是朱自清决不与美国人妥协,坚守自己的底线,体现了他这位民主爱国人士的铮铮骨气.
执着让她苦尽甘来,走向成功."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这首"我的歌声里"红遍大江南北,连街心公园的公公婆婆都会唱,但谁也想不到,这位歌曲竟然出于一位二十来岁的女生之手,她就是曲婉婷.她是个音乐迷,有着独特的声线,但却无人欣赏.于是她一直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执着地走一条艰辛的音乐之路.皇天不负苦心人,她终于被伯乐赏识了,她终于成功了.因为执着,让她坚持下来,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如愿以偿.
执着是引领我们人生的导师.因为有它,我们一路探索者,坚持着,追求着!为了自己的梦想,我们不怕跌倒,不怕流泪,不怕牺牲.只要把那份勇气,那份力量,那份坚守保留到底,任何人都有可能创造奇迹.
我从小就十分喜欢写作.闲暇时光里沏一杯清茗,听窗外雄蝉奏鸣,我也执笔在纸上写个不停.经过岁月的磨炼,我的文字从幼稚生硬变得婉转而生动,笔下的人物也渐渐变得有血有肉,它们仿佛鲜活的存在于我的世界里.
闷热难耐的夏天,空气中似乎弥漫着焦躁与不安的气味.我坐在后院的树荫下,怡然码字,密密麻麻的黑色字体充斥着每页的空白.在构思的文章的同时也开始阅读更多我从未涉猎的古典文学作品,并拼命汲取其中的精华.期间,父亲斥责我道:"你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不好好学习,窝在这里搞什么玩意儿!"说罢,他气冲冲地将我的纸稿撕得粉碎,然后摔门而去.看着自己好不容易才构思出来的劳动成果化作碎片,我无声的啜泣.冷风温柔地抚摸着我脸上的泪痕,却凄凉的吹寒了我的眸.看着自己的心血毁于一旦,我仿佛听见谁在暗处低声哭了,那哭声犹如一把尖刀穿透我的心脏.温热的液体汩汩流出.我沉声质问自己:"还要继续吗?真的想坚持下去吗?""是的!我肯定!"我喊得声嘶力竭,坚定并执着地注视着那抹血红色的夕阳.
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呕心沥血敲定一篇篇幅较长的稿子.在此期间,我遭遇了很多困境,比如一个主意刚冒出来就被否定了,写到中途突然思路中断,没有了下文等等.构思,推翻,修改,构思,不断循环.终于,在某个天高云淡的下午,邻家刚留学回来的大姐姐来家里做客,无意间看到我的稿子,片刻,便在下面留了一行字:写得很不错,文笔很优美,望再接再厉.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都是极其短暂的岁月,那么,我想问一问,人究竟为什么而活.人生中是不是需要一种执着精神呢.
西西弗斯因为触犯了诸神,诸神罚他将巨石推到山顶,而由于自身的重量,巨石还总是滚下去,西西弗斯这不得不下山再往上推.诸神觉得没有比这种机械重复无休止的劳动更严厉的惩罚了,而西西弗斯乐此不疲,用每一个坚实的脚印写自己不懈的追寻与充实的人生.执着,就是这样淡泊的心境,一种刚毅的精神气质,一种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生态度.
"春蚕到死丝方尽",蚕总是周而复始地工作着.它们由黑珍珠一般得子儿到小小的蚕儿,当蚕儿吸取了充足的甘露之后,便用生命的丝来织网而息,沉沉而睡,生命被无尽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小小的生命始终相信自己能成为一只美丽的蛾.因而执着地坚守着那个希望.终于,她咬破了自己织制的网,出来了,完成了生命的飞跃.执着,就是分期分批的投资,而成功则是对这投资的一次性回报.
执着是坚守,在纷至沓来的诱惑面前,如错锭般稳定,稳住左顾右盼,游离不定的心思;执着是忘情专注,是一心一意,全神贯注的追寻与探索;执着是投入,是一份深深的眷恋.
拥抱执着,生命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拥抱执着,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拥抱执着,失意可以化为自信;拥抱执着,成功会更加夺目,人生将更绚烂.
一直以来有一件事,像谜团一样,在我心中困扰了很久.从小学到今天都无法忘记.难道这件事我做错了吗?我有做错吗?
说起这件事,要从我小时候说起.在小学的时候,我的成绩不太理想.老师为了我的成绩提高,让我和一个优等生坐在一起.那时候的我无论成绩多么差,也没有想过考试作弊的歪念,可我的同桌并不是这样想.
那次老师要我到办公室拿东西,刚进到办公室门口,就看见我同桌和一班优等生在老师的桌面找东西.找什么东西要鬼鬼祟祟地呢?再仔细点才发现,原来他们在找测验卷的答案.找到卷子了,立刻从口袋中拿出事前准备好的纸和笔,在桌子上拼命地抄着.
当我发现他们的这一举动后,他们也发现了我,面面相觑,不禁都抖了一抖.他们请求我不要告诉老师,并答应把答案给我一份,让我成为优等生的一员.
我很困惑.如果我答应了他们,我的成绩就能好像他们一样,高高在上,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天才,父母也可以因此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如果我不答应,我的成绩可能一直都很差,成为全班认定的"二五仔".
最终,我选择了一条路,并相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我脑海中经历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战争,我坚信纸是包不住火的,真相此终都会浮出水面的.
我把真相告诉给老师听,老师也处罚了他们.而他们在班上用那仇恨的眼神看我,在班上总是让我为难.
尽管是这样,我还是没有后悔我自己的决定.虽然因此得罪了不少同学.
我相信我是正确的选择.毕竟,我对得起我自己的良心!
把盏岁月,于最美的时光中,任思绪在记忆的长廊中逡巡,我愿意用我的笔,流泻清新的线条,记下生命中关于执着的精彩.
执着,让我在起跑线上小胜.
刚迈进中学的大门,望着"光荣榜"上学哥学姐们的名字,我便立志做一个像他们那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我一改小学时的轻松洒脱,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紧张的初中生活中.我每天都会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基础上额外刷题;周末更是绝大多数时间花在了背书和练题上.我期待通过月考,让自己崭露头角,一鸣惊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以执着取得了班级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
执着,让我在赛场上更出彩.
踏着起跑线上快乐的鼓点,初三上学期我在学校报名参加英语比赛,初赛险些出局.但我不忘初心,执着以求,备战复赛.于是,我向班中所有比我优秀的人请教经验,并请求他们帮忙指点一下我学习中的误区.每次听完一位同学的.指导,我总是牢牢地记在心上.终于在多位"大神"的指点下,我逼自己限时刷题,我逼自己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我逼自己与时间赛跑,为的是让我的考试更出彩,让我的青春更出彩!
无数次,沉醉在充满着魔光幻影,神秘莫测的英语;无数次,我为难弄的阅读理解题眉头紧锁,顿足捶胸,寝食难安;无数次,在完形填空题百思不得其解后,我为蓦然间的茅塞顿开顺利通过而拍案叫绝,欣喜若狂.
在我忐忑不安地等待成绩的日子里,梦中也会哭.梦中,我以10分的差距,与第三名失之交臂,无缘复赛.收考卷的那一刻,泪水不争气地流下来.那种感觉就像你跋山涉水终于赶到了心心念念的城堡,却发现那扇门关上了......哪里知道,我不仅参加了复赛,而且在决中以超出第二名15分的好成绩一骑绝尘!
当我手捧奖状骄傲地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时,整颗心一下子透亮起来,一种因执着而出彩的冲动,让我有说不出的畅快.放眼远望,阳光明媚,碧空如洗,周边的一切都让我赏心悦目.
此刻,我多想站在鲜花婀娜的枝头,拥一怀六月的清风,静静地,静静地把盏岁月.因为,执着让我更出彩.
苦难是财富,它磨砺人的品质.古语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人经受过磨难,就会如脱胎换骨一般.霍金经受着轮椅的苦难,却执着地苦苦追求,终于为人类开辟了一片新的星空.然而那件事让我也获得了一份财富 - - 执着.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和同伴一起去打羽毛球.我们在路上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到了一片树林里,那里树木葱茏,树叶子绿得发亮,那一行行树如军人般直直地站着,不管是风吹,还是雨打,它们都纹丝不动.树中间有块空地,于是,我们就选在了那里.
我们打的兴高采烈,他一拍,我一拍,正当我们打的热火朝天时,我的脚不小心崴了一下,我感到无比疼痛,怎么也站不起来.眼泪在我眼圈里打转,但我不能哭.时间一分分过去,我稍稍动了动脚踝,终于我站了起来.疼痛被我的坚持,被我的执着打倒了.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 - 有了执着,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着,孤单可以演绎一排鸿雁;有了执着,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园的鲜花
正值元宵佳节,我速速写完作业,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做元宵小报.这可是我第一次做手抄报,极其期待.
起初,在我心中,嗨!不就是做份手抄报吗?那真是小菜一碟啊!不就是在一张白纸上挥舞彩笔涂涂画画吗?然后再写几行字就可以交差了.果真如此吗?差矣,可当我真正开始做的时候,才发觉开始地思路是那么小儿科,那么幼稚简单,活生生一个画匠的老娘 - - 会说不会画呀!
在接二连三地报废了几张A3优质彩绘纸之后,我才冷静下来,这样下去不行,我得另辟蹊径,看来拜师学艺是必须的.我开始在网上反复搜索,不断翻阅起来,许多精美的小报作品陆续出现在眼前,一种夜郎自大的羞愧感顿时浮上心头来.我先后选择了几幅精美的作品作为排版时临摹件.
拿起铅笔带起尺,我一点点测量,连毫米之差也不放过.先画完两幅边框,我就有些眼花了,渐渐的,眼前那一个个小刻度变得模糊不清,我硬撑着画完全部边框,最后线条都有些歪曲,略显得有些稍不如意.
接下来,是进入细节描绘.我拿出最细的黑笔,勾勒出一只只代表狗年吉祥物的一只只神态各异的小狗来,一个个看起来美味可口的汤圆来,还不断加上一些憨态可掬的小表情.虽然效果显得挺可爱,但也花掉了我不少时间,心中深深地惋惜.
紧接着,我开始更加小心地勾线.就连手中的记号笔也显得有些微微颤抖着,我的呼吸也变得轻柔起来.要是稍不留意,就会前功尽弃,此时此刻,我明白细节决定成败这话在完成小报的过程中显得格外具有含金量.千钧一发之时,笔下的线突然不听使唤地出了线,给小报留下了一点小小的瑕疵.哎!都是紧张惹的祸.
然后就是写字了.我画好了横线,按照资料誊抄起来.瞧!内容分别是简介,历史,习俗和猜谜.唉,都怪我太依赖修正带了,手抄报上满是"补丁".还好修正带的痕迹在浓墨重彩的掩饰下还意外地发挥出一种难得的美术效果来,真是一种歪打正着.
最后,我用彩铅为图画绘上了颜色.手抄报终于大功告成了!我不顾酸疼的手臂,兴高采烈地到处炫耀起我的佳作来,自然是好评连连,本姑娘心里美滋滋的不是.无意间瞥到窗外的夜色,才想起我已经奋斗了整整一个下午.
万事开头难.我相信,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第一次做手抄报的滋味.虽然一路上漏洞百出,但"认真"的态度让我这个"手残党"也有了值得夸耀的成果!
我的手抄报,你值得本姑娘心头滋生一点点微波荡漾般的骄傲! | 0.881276 | 108.226415 | 0.00227 | 0 | 331 | 1,457 | 876.6 | 4.054688 | 0.141736 | 0 | 1,698,700,006,078 | 文学_情感 |
"三侠剑",长篇武侠小说,由清末民国艺人张杰鑫根据"施公案"和"彭公案"改编的评书作品.讲述清康熙年间,黄天霸的先人们以胜英为首的侠客们替天行道,扬善除恶,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但也与一帮武林邪恶势力结下了不解之仇,因而矛盾愈演愈烈.以秦尤为首的武林败类屡屡设计要杀害胜英及其师徒,使胜英等人时常身处险境.胜英等人无所畏惧,在群雄的帮助下,大破莲花峪,棍扫萧金台,智取冲天岛,血战黑水湖,剑扫金刚擂,五打莲花湖,大闹澎湖,大闹巢湖,最终消灭了秦尤等恶势力,逼迫澎湖御王张其善自杀,并促使台湾王郑克爽接受招安,台湾回归祖国.
"公孙龙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公孙龙的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孙龙子"原有14篇,后来多数散失.现存的"公孙龙子"一书只有6篇,保存在明代的"道藏"中,该书流传情况复杂,宋代以后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认为今本"公孙龙子"是晋朝人根据零碎材料编纂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孙龙子"的本来面目.该书是研究公孙龙哲学观点和逻辑思想的重要史料.
"大宋宣和遗事",为讲史话本,是宋代无名氏所作,元人或有增益.是成书于元代的笔记小说辑录,结合了多个类型的笔记小说并以说书的方式连贯而成.
"今古奇观"是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选集,明代抱瓮老人编.主要选自冯梦龙的"三言" 和凌蒙初的"二拍". [1] 书中的四十篇作品,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它既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新思想,又留存着消极和庸俗的旧意识,其中也有一些描写神仙道化,宣扬封建伦理纲常和描写色情的成分.这种进步和落后交织在一起的现象,正是当时新兴市民文学的基本特征.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流传.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多写烟粉,灵怪,爱情故事.可分三类:描写爱情.如"秋香亭记"写正常的夫妻生活已满足不了男主角,"金凤钗记"主要的情节是"私通小姨",笔端时时流露赞赏之情;"联芳楼记"津津有味地夸耀郑生与薛氏两姊妹通奸;"申阳洞记"中的陇西李生对三个已被妖猴奸污的女子津津乐道.第二类写因果报应.如"令孤生冥梦录"写秦桧等的历代误国之臣在地狱里"身具桎梏,以青石为枷压之,"万劫不复."绿衣人传",写南宋奸相贾似道的侍女因与仆人相爱,被贾双双杀死.仆人托生后,侍女的鬼魂来与其相聚哭诉."秋香亭记"写元惠宗至正年间,商生和表妹杨采采自幼相爱,长大后因战乱而天各一方,终于难成眷属,此篇寄予了作者的身世之慨.第三类反映文人的悲剧命运.第四类主要写人鬼,人仙奇遇的故事.如"华亭逢故人行"写洪武年间士人石若虚遇到故人的鬼魂,暗示了功臣的不幸."水宫庆会录"写潮州士人余善文才华出众,但在人间不遇,却受到龙王器重,请到龙宫作文,返回人间后绝意功名,出家为道,后遍游名山,不知所终.
"絜斋毛诗经筵讲义",宋袁燮撰.燮有"絜斋家塾书钞",已著录.此书乃其为崇政殿说书时撰进之本."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皆不着录,朱彝尊"经义考"亦不列其名.惟"永乐大典"颇载其文,盖其失传亦已久矣.
"诗集传"是宋代朱熹著"诗经"研究著作."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宋史·艺文志"著录20卷,今本8卷."诗集传"现存两部宋刻本,都不全,其一藏北京图书馆,另一部原系杭州丁氏八千卷楼藏书,残存 8卷.元刻本亦存两部,其一藏国家图书馆,另一部现存台湾.明清刻本较多."四部丛刊三编"有影印宋刊本"诗集传"20卷,尚可见原书面貌.
毛诗多识十二卷,清拔贡岫岩多隆阿所著.其书旧有三本一,为嘉业堂刊本镌于吴兴刘氏校雠极审并有程棫林按语,文字亦似几经修正,惜止六卷未为完璧一.为辽阳张氏排印本,张绣江之后裔所印卷首即以绣江名署之较刊本,稍逊一为辽阳袁氏藏书旧钞本,文词烦冗讹夺,最甚今所印即据三本互校择善,而从前六卷以刊本,为主后六卷以排印本为主,其三本并误则检所引原书,毛诗者不可不一读.
"毛诗正义"是"诗经"的研究著作,又作"孔疏".是唐贞观十六年 (642)孔颖达等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经正义"之一,为当时政府颁布的官书. [1] 最初是摘字本,即将需要解释的"毛诗"正文,毛"传",郑"笺"的字句用朱笔摘出来罗列,再在后面用墨笔加以疏解,因此"毛诗"原文及毛"传"郑"笺"在这一版本系统中并非完璧,故而又称"单疏本".今存单疏本以敦煌藏经洞出土及日藏唐写本为最古.
"韩诗外传"是汉代韩婴所作的一部传记.该作品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 "韩诗外传"以儒家为本,因循损益,以传资政,从礼乐教化,道德伦理等方面阐发了其思想.
"尚书正义"是唐初"五经正义"的第二部,孔颖达,王德韶,李子云等奉诏撰,朱长才,苏德融,隋德素,王士雄,赵弘智复审,长孙无忌,李𪟝,于志宁,张行成等人刊定.此书凑合"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并采用伪孔安国"尚书传",将伏生本"今文尚书"20篇分为33篇,加上所谓的出自孔宅夹壁的"古文尚书"25篇,定为58篇,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经书.
中国古籍,"新本郑氏周易"三卷,国朝恵栋编.栋字定宇,长洲人.初王应麟辑郑元易注一卷,其后人附刻玉海之末,虽残章断句,尚颇见汉学之崖略.于经籍颇为有功,然皆不着所出之书,又次序先后间与经文不应,亦有遗漏未载者.栋因其旧本重为补正,凡应麟书所已载者,一一考求原本,注其出自某书.明其信而有徴,极为详.核其次序先后,亦悉从经文,厘定复搜采群籍.上经补二十八条,下经补十六条,繋辞传补十四条,说卦传补二十二条,序卦传补七条,杂卦传补五条.移应麟所附易赞一篇于卷端,删去所引诸经正义论互卦者八条,而别据元周礼臣太师注作十二月爻辰图,据元月令注作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附于卷末.以驳朱震汉上易传之误.虽因人成事,而考核精宻实胜原书.应麟固郑氏之功臣,栋之是编,亦可谓王氏之功臣矣.
唐李鼎祚所撰"周易集解"是唐前易学研究集大成式的作品,该书收录了子夏,孟喜,京房,马融,荀爽,郑康成,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刘𤩽,何妥,崔憬,沈𬴊士,卢氏,崔觐,孔颖达等二十余家易学方面的学说,集腋成裘,杂而不越,较为客观地呈现了唐代以前易学疏解的全景,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和资料参考价值.此次整理,以现存最早之足本明嘉靖三十六年朱睦㮮所刻聚乐堂本为底本
"易传"是一部古代汉族哲学伦理著作,属于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众多学者考证今本受道家阴阳家思想影响相当多,儒家伦理色彩较浓,而帛书本阴阳家自然色彩浓厚.我们还是要强调这样一种观点:就"易传"的思想体系来看,其自然主义的天道观,其由天道推衍人事的整体思维模式,其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思想等,有许多都与阴阳家相一致.
"徕子冉夏易头传𣔌",中国古籍,作者卜子夏."子夏易传"一为二卷,一为十一卷.旧本题卜子夏(前507一?)所撰.
"周易正义",古代易学著作.南宋初国子监所刻 "周易" 单疏本.为传世孤帙,十四卷全."周易"亦称"易经",儒家经典之首,三国·魏·王弼和晋·韩康伯均为"易经"作注,唐代孔颖达奉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首即"周易正义". 正义又称疏,系在正经注基础上,融合众多经学家见解,对原有经注进行疏证,并对注文加以注解.唐宋以来,历代科举取士皆以经书及其注疏为依据,故群经注疏之写本,刻本流传甚多.北宋国子监有诸经正义单刻本,称单疏本,南宋时又复刻之.今传世群经注疏以单疏本为最早,而流传至罕.
般人只知道司马光有一部治国的书叫"资治通鉴",却很少有人知道司马光还有一部齐家的书叫"家范"."家范"并不是仅仅讲如何治家的问题,司马光在"家范"卷首引用"大学"里的一段话,来阐明他写"家范"的目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司马光自己也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古人把齐家和治国看得同等重要,甚至认为齐家是本,治国是末,"本乱而末治"是不可能的.家都管不好,子弟都教育不好,怎么能出来教育别人呢?所以,司马光是把齐家提到治国的高度,来写"家范"的.所谓"圣人正家以正天下者也". | 0.846133 | 204.722222 | 0 | 0 | 428 | 1,145 | 634.9 | 4.140625 | 0.175848 | 0 | 1,698,700,006,202 | 文学_情感 |
绝大多数人对"农民起义"这个词都不会陌生,对陈胜,刘邦,朱元璋,李自成的故事也耳熟能详.1949年后的中国通史中有关"农民起义""农民革命"的内容,曾长期占据很大篇幅,且一致持高度评价.
如范文澜之"中国通史"认为:"地主成为农民面前唯一的大敌对阶级,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上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翦伯赞之"中国史纲要"则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推动了各地农民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中国史纲要"至今还是很多高校历史专业的必用教材.
但在民国时期,通史中却很少有关于所谓"农民起义"的内容,在提及时多有贬义.如钱穆之"国史大纲"称王仙芝,黄巢为"流寇",称白莲教,拜上帝教为"邪教";吕思勉之"白话本国史"说陈胜,吴广"造起反了""濮州人王仙芝起兵作乱".台湾当代学者傅乐成则使用较为中性的"民变"来称呼"农民起义".
钱穆先生及其名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考察究竟是否存在"农民起义",首要之务,是考察其领导层的基本构成.事实上,所谓"农民起义领袖",几乎没有种地的农民,他们或是小吏,或是商人,甚至是贵族后裔.这些人起事之初,亦无人怀抱"反抗地主阶级"之目的.
毫无疑问,"农民起义"要由农民来领导才名正言顺,但事实上,历史上几乎没有一次大的民变是真正的农民做主帅的.
文史学者唐元鹏以秦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么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十二次"起义"为样本,统计其主要领袖"职业"后发现,小吏出身的有9人(如刘邦,窦建德);商人出身的有8人(如黄巢,方腊);军人有4人(如陈胜,吴广);贵族子弟有3人(如项羽,李密),另外还有几个小地主和宗教相关人士.在唐元鹏看来,只有杨幺是渔民,杨秀清和萧朝贵是烧炭的,勉强能算在农民行列中.
农民无法成为民变领袖,是有其必然性的.古时农民长年在田间耕作,没有文化,既无法意识到造成自身厄运的原因,也没有能力提出恰当的政治纲领.生活经历单一的农民,最缺乏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没有相应的组织能力,来领导一支"起义军".
相比之下,小吏,商人等不仅有一定文化,还见多识广,知道如何仿效朝廷体制,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规则.再加上知识分子的参与,常常能使"起义军"迅速壮大.刘邦,朱元璋有了张良,李善长等人的协助,才最终取得了天下.
印象中,"农民起义"之目的,肯定是要为农民谋利益,要"均田免粮"的.但事实上,大多数人起事之初,所要谋求的都是个人富贵.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动员戍卒造反时,说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说明他们鼓动驿卒造反的承诺并非分田地,而是功名富贵.戍卒们非但没有反抗地主阶级的意思,反而愿意追随陈胜,吴广打出的"公子扶苏,项燕"的旗号.
唐朝晚期的黄巢,王仙芝都是大盐商,因走私贩盐而暴富.他们造反显然不是为生活所迫,也没有帮农民反抗地主的意思.王仙芝,黄巢在造反途中曾多次向唐朝政府请降,如879年,黄巢上书,请求封他为广州节度使,但唐廷只同意给他一个四品小官,结果当然是没能谈妥.
朱元璋出身赤贫,自己没有土地耕种,连农民都不如.但是他投身"革命"的心思一点都不坚决.当同乡汤和来信要他一同投奔濠州郭子兴时,朱元璋去找朋友周德兴商量,周鼓励朱元璋参加.朱元璋依旧犹豫不决,直到皇觉寺被烧,他无处可去时,还是先去算了一卦后,才决定投奔郭子兴.
濠州当时五帅并立,按照吴晗"朱元璋传"的说法,"军粮摊派,孙德涯一伙主张当然该多派地主,贫苦农民连饭都吃不饱,再派粮不是要他们的命.郭子兴却有另一种主张,地主要少派些,横竖地面上只有数得出的几十家地主,派多了,地主吃不消,会逃跑.贫农小户,虽然油水少,但是人数多,一家派一点,汇总起来就是一个大数目."后来朱元璋站到郭子兴一边,显然没有为农民反对地主的想法.
民变领袖在成声势后,虽然往往打出"均贫富"之类的旗号来招揽人心,但在他们自己来说,目的再单纯不过,那就是推翻旧王朝,建立以自己集团为核心的新政权.群雄逐鹿为的是问鼎中原,而不是什么"农民利益".
三,从参与者来看,农民非为反抗地主,甚至是被裹胁"起义"
帝制时代之中国,乃农业社会.故而农民必然在历次民变中是主要参与者.但中国历史上,地主与农民的界限并不分明,二者间的矛盾,也未如想象中那般尖锐.许多民变中,农民之所以加入,原因很复杂,甚至有被裹挟者,大多非为"反抗地主压迫".
在"农民起义"的历史叙述语境中,"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极为尖锐,时时处在对立之中.但揆诸史实,在中国历史上,地主与农民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正如学者孟祥才所分析的那样:
"中国历代皇朝都实行土地买卖和诸子析产的制度 再加上皇朝更替和战争造成周期性的社会动乱 致使地主和农民都处在经常不断的变化中.地主因犯罪丢官,经营不善,战争破坏,多子析产而下降为农民 农民因科举得官,精于经营或经商致富而跃升为地主 这两种情况经常发生 使两个阶级不断出现人员的交流 由此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渗透."
全国半数以上的土地在自耕农,半自耕农手中,那种认为地主掌握大部分土地的看法是没有依据的.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之类的话,或者是夸张,或者是特殊情况.佃农,雇农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为地主耕种,但因农村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 地主与佃农,雇农往往身处宗族网络中,让所谓的"阶级矛盾"难以显露出来.
在古代中国,真正尖锐的矛盾不在于地主与农民,而存在于民间与朝廷.一个王朝在中后期常常给老百姓以沉重赋役,此时地主,农民事实上处在同一地位.秦朝征发戍卒,为保证农业生产,都是先征住在闾右的豪强,等到豪强不足时,才征闾左的农民,所谓"秦戍役多 富者役尽".在苛政之下,地主,农民都会对国家政策产生不满,怀有反抗情绪.
故而,所谓的"农民起义"是不准确的.参与这种"起义"的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秦末的大动乱,先是由一群戍卒"打响第一枪".随后农民,知识分子,官吏,地主都起来响应,出现了"史记"中所载的此种情况:"陈胜" 将数百之众 转而攻秦.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天下云会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即使黄巢,朱元璋这样的豪杰不是为农民造反,农民也该是为争取土地参与其事吧?事实上也不都是.陈胜身为屯长,负责管理戍卒,带他们到驻地去.路上赶上大雨,无法在最后期限前抵达目的地.延误了期限,所有人都要处斩.戍卒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情况下,才选择了追随陈胜,吴广造反.
刘邦做亭长时曾奉命押送犯人去骊山,结果走到半路时,犯人就逃跑了一多半.刘邦知道,等到了骊山,这些犯人肯定就跑光了,索性就在一天夜里把所有犯人都放了.结果有十余名犯人愿意追随刘邦.
刘邦在逃亡过程中发生了"斩白帝子"和头上"常有云气"两个传奇事件,沛县的人听说后都觉得刘邦将来能成大事,纷纷前来投奔.由此可知,投奔刘邦的这些人并不是因没有土地耕种而生活不下去的农民,没有怀有反对地主阶级的目的.
历代"起义"中,不乏因天灾人祸,导致饥民走投无路而冒险起事者,如王匡,王凤的绿林军.洪秀全起事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广西大旱.但是随着"义军"规模的扩大,很多参与者就非主动,而是被裹胁了.李秀成供状中说:"凡是拜上帝之家,房屋俱要放火烧了.寒家无食,故而从他.乡下之人,不知远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头,后又有追兵."这就是最先被裹胁"起义"的一部分人.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曾出兵北伐.有史料说北伐军"沿路裹胁","到处裹胁 愈聚愈多".有"跟随官兵挑负行李 到独流"后被北伐军裹胁去的;有在赶集时被裹胁去的;还有的在"城内看戏 不料长发贼进城" 而被裹胁去.北伐军统帅李开芳在被俘后供称,"所到各处 裹胁的乡民 也有用银钱邀买跟随的 亦有怕杀跟随的."因为害怕被裹胁,以至于有些地方在北伐军到来之前竟"人民逃亡 十室九空".
有的人被太平军裹胁后,又想着如何去裹胁别人.以下这则史料如今看来,让人不寒而栗,"保安周生曾问数贼曰:'尔在彼中掳来乎?投来乎?'曰'掳来 且焚抢殆尽'.复间曰:'尔恨掳尔之人及害尔之人乎?'曰:'恨'.'然则何以今日亦行掳人害人之事.'数贼众一词曰:'因自家焚掳一家 己身复被掳 每见完善之地人民 以为我如是 伊辈何独安处.愤慈不平 必将其人掳来 同我一样 我心始快.'"
被裹胁去的人只好跟随太平军造反,"裹胁之人 能写字者派司笔墨呼以先生不令出仗.老弱胆小者 令扛抬物件 烧火炊饭."剩下的青壮年则发给长矛,刀剑,有太平军士兵在后面监督着上战场,谁要是退却,就会被当场斩杀.
对于太平天国裹胁百姓的事情,钱穆的论说非常精辟,"饥荒可以促动农民,却不能把农民组织起来,要临时组织农民,便常赖于宗教.为要在短期唱乱而临时兴起的宗教,决无好内容.这是农民革命自身一个致命伤.""因中国疆域之广,饥荒灾歉,只能占大地之一角.而且饥荒有其自然限制,一两年后,情形即变.因一时一地的变乱而激动变乱,要想乘机扩大延长,势必采用一种流动的恐怖政策,裹胁良民,使他们无家可安,无产可依,只有追随着变乱的势力,这便是所谓'流寇'.这一种变乱,骚扰区域愈大,虐杀愈烈,则裹胁愈多.这一种变乱,骚扰区域愈大,虐杀愈烈,则裹胁愈多."
不难想象,在历代"起义"中都存在类似北伐军的这种做法."起义军"到一个地方要补充兵员,自然会想办法让当地人从军造反.
所谓"起义",即仗义起兵,如果所行不义,那还是"起义"吗?在想象中,"起义军"所过之处一定是秋毫无犯,打破州城府县就要开仓放粮.事实与此截然相反,"起义军"到的地方少不了烧杀掳掠,以致生灵涂炭.20世纪上半叶,共产党领导人之一的李达即说,农民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是严重的,"黄巢杀人八百万,张献忠屠尽四川人."1949年后的史书对此很少提及,理由是"这些内容都是封建文人出于阶级立场对农民起义的诬蔑诽谤;重述这些内容可能损害农民起义的形象."
以唐末黄巢为例,他的队伍中病死,饿死,战死的总数在一百万以上.中原本来人口稠密,但到了黄巢败亡之时,已经纵横千里,渺无人烟了.在广州,仅仅是回教徒,基督徒被黄巢所杀的就有12万以上.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曾被黄巢作为首都.当唐军反攻,黄巢狼狈撤离前,他下令放火,将长安烧成一片平地.从此长安再没有机会成为国都.
李自成大军以纪律严明著称,但其所过之处,"凡有身家 莫不破碎;衣冠之族 骚然不得安生 甚则具五刑而死者比比皆是".如果说这还算是对所谓地主阶级的打击的话,那他在攻破偃师后的屠城,受害者就大都是普通老百姓了.张献忠在四川的屠杀更为知名,如温江县"人类几灭".
因为在古代史书中,各种民间起事都被记作"盗贼".当1949年后树立"农民起义"至高无上的地位后,就将所有的"盗贼"一概理解为"起义".其实这些盗贼中很多是在太平岁月聚众劫掠的大盗,破坏性极强,没有任何"起义"的纲领.
即使是真的"农民起义",很多时候作用也是消极的.正如学者戎笙指出的那样,很多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之后,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停滞衰落的状态.有的农民战争之后,还出现了分裂割据,社会生产力遭到长期的破坏.至于中等规模的农民战争没有推动生产力的例子就更多了.所以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种观点,不攻自破.
在"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说法过时后,"农民起义"的作用通常被解释为:迫使新统治者承认农民在动乱中获得的土地,并颁行轻徭薄赋的举措.事实上,在经过"起义"带来的大动乱后,国家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只能采取上述政策.这与其说是对农民让步,不如说是新王朝建立者要巩固统治.
虽然不排除历史上某些小的民变事件,系农民自发起来反抗暴政,可算作"农民起义";但今人所熟知之历史上的大规模"农民战争",确无一例,可算名副其实之"农民起义". | 0.854616 | 127.973684 | 0.007417 | 0 | 266 | 1,353 | 775 | 4.199219 | 0.16533 | 0.005394 | 1,698,700,006,322 | 文学_情感 |
张即之(1186 - - 1263年)宋代书法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后知嘉兴,以言罢.张即之书法深受唐人影响,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后转师米芾,参以汉隶及晋唐经书,加上受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故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张即之是南宋后期力挽狂澜,振兴书法艺术,穷毕生之力以改变衰落书风的革新家,称雄一时,且有"宋书殿军"之誉".
张即之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系中唐著名诗人张籍的八世孙.
张即之书法深受唐人影响,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后转师米芾,参以汉隶及晋唐经书,加上受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故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并能"独传家学",以张孝祥书为主调,而自成一家体系.这种体系是他在继承古人前辈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汲取众多营养而后大胆创新形成的.张即之擅长楷书和榜书,尤喜作擘窠大字.他博学多识,"性修洁,喜校书,经史皆手定善本." 张即之是南宋书坛首要人物,"中国书法发展史"宋六人,张即之在内,另五人为北宋四家与赵佶.张即之是南宋后期力挽狂澜,振兴书法艺术,穷毕生之力以改变衰落书风的革新家,称雄一时,且有"宋书殿军"之誉"."宋史"本传称其"以能书闻天下","大字古雅遒劲,细书尤俊健不凡".其下笔简捷凝练,运笔坚实峻健,点画顾盼生情,结字俊秀而骨力遒劲,使字字结体生动明快,清爽不落俗套.其所书"大字杜甫诗卷"前人评为"有长风破浪气象".女真族虽然远在北方,与南宋政权处于敌对地位,但对于张即之的翰墨作品,却不惜用重金购求.传世作品有楷书:"佛遗教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行书"双松图歌","待漏院记","书杜诗","汪氏报本庵记"等.
楷书"佛遗教经"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行书"待漏院记"卷,藏上海博物馆;行书"汪氏报本庵记"卷,藏辽宁省博物馆;尚有"大字杜诗"卷等.
张即之书法深受唐人影响,后转师米芾,参以晋唐经书汉隶,并能"独传家学",自成一家体系.张即之擅长楷书和榜书,尤喜作擘窠大字.楷书结构严谨,端庄,行书则用笔枯硬,近于刻露,毫无温润典雅之感.有人称之为"宋书殿军".
此卷纸本,纵34.6,横1286.9厘米.藏辽宁省博物馆.
此卷纵34.6厘米,字体应是较大的,在宋人书法作品中并不多见,这和他学习颜真卿书法有着很大的关系,明人詹景凤说他:"以鲁公法中函分书,方劲古拙,斩钉截铁,遂以传耳",可以说搔到了痒处.
从这件书法中可以看出,张即之用笔十分泼辣,果断,枯笔处如苍松老练.用笔刷出,但送到位,在收笔处时见顿挫,又可看出曾受到米芾的影响.笔画间时有轻重笔,交替出现,尤显生动.但另一方面,张即之书法又有"笔精熟而俗,乏高古之趣.盖其意欲为古,乃失古而浅;欲为苍,又失苍而濡;欲为拙,又失拙而卑,病在不超世,着意用工力而为之耳"(詹景凤语)之势.
作品二"书华严经"
此册为其所书"华严经"残片,经改装成册,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无款.钤有梁𪩘印一方.经张珩等书画鉴定家鉴定,确认其为张即之真迹.
张即之以父荫铨中两浙转运使.举进士.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后知嘉兴,以言罢.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
张即之作为南宋著名书法家,书宗唐人,结体严谨,笔法险劲,泼辣苍勇.对当时书坛影响很大,金人尤喜其墨,视以珍奇,北方金人亦多效其体.
近代挪威油画家_Axel Hjalmar Ender
平衡抽象和具象的挪威著名画家_拉斯·艾琳_Lars Elling
非形式主义绘画代表画家安东尼·塔皮埃斯 AntoniTàpies
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之一_徐悲鸿 _Xu BeiHong
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巴比松派画家_让·弗朗索瓦·米勒_Jean-Francois Millet
俄罗斯著名现实主义画家_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_Ivan Nikolaevich Kramskoy
西方现代绘画之父_保罗·塞尚_Paul Cezanne
南宋末至元初楷书四大家赵孟𫖯 ZhaoMengFu
意大利画家洛伦佐·科斯塔 Lorenzo Costa | 0.837745 | 82.761905 | 0.046848 | 0 | 502 | 500 | 698.4 | 4.082031 | 0.183544 | 0.144796 | 1,698,700,006,589 | 文学_情感 |
精锐战士:从斯巴达到阿富汗战争的2500年历史 内容简介 少了他们,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就会少了许多惊心动魄,流传后世的精彩故事 若不是他们,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历史,也很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进展 他们有很多名字,但人们都称呼他们"精锐战士" 在你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他们总是在关键时刻扮演扭转情势的角色 他们的事迹横跨超过2500年历史,他们都是地表最强悍的战士 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总是与战争脱离不了干系.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交替,更迭,往往是战争在其中扮演了催化剂.在历史长河的关键时刻,总会有那么一支精锐战士所组成的部队挺身而出,为自己的生存与土地而战,奋起抵抗,歼灭威胁.他们改变了历史,形塑了我们的世界,他们英勇奋战的故事,直到今天依然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在历史留下印记. 他们是精锐中的精锐,这些超级战士的英勇事迹经常现身于电影大银幕或电玩世界中.精锐部队的故事总是从默默无名的过程开启,最后却以石破天惊之姿告知世人他们的存在.无论是在战场上战斗,冲入要塞和城堡,营救人质,还是暗杀敌方领袖,这些人都必须承担最高风险. 不同于他们为人所知的丰功伟业,精锐战士充满了神秘感,作者雷诺夫•费恩斯爵士梳理了所有精锐战士的起源,研究他们的武器和战术,最重要的,还有他们背后的秘辛和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他们的组成与训练,他们的秘技与战略,都在本书一一细述.看看他们彼此如何一个胜过一个,成为地表最强悍代表的奋战过程. 作为曾是特种部队一分子的作者,费恩斯找出25支纵贯超过2500年历史的精锐部队作战史,揭露从斯巴达战士到现代反恐特种部队的历史,融合作者在险地冒险犯难的探险经历以及费恩斯家族史,叙说精锐战士如何练就一身好胆,又如何在历史留名.作者以其绝佳的说故事本领,带着读者了解人类发展史中影响深远的一群战士. 本书特色 1. 作者从个人特种部队及极地探险经验,撰写出一本气势磅礡,以精锐部队为出发点,纵贯2500年的世界通史 2. 述说25支,彼此的起落历史环环相扣,一个胜过一个的精锐部队发展史 3. 文字简洁易懂,引经据典,从古典时代谈到现代,一本收录最经典的世界战争史 撰文推荐 精锐战士代表 陆军少将 郭力升 媒体书评 令人着迷之作.作者费恩斯以其在特种部队的经验和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部关于精锐战士以及特种部队的世界史,令人信服且惊叹不已. - - 达米恩•路易斯Damien Lewis畅销书作家 这是一个充满关于热忱,气势磅礴和十足专业精神的故事,它将我们从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时代一直述说到现代的故事. - - 军事历史杂志Military History 个人窃以费氏著书主要目的,非在引介精锐战士与特种部队,而是在众人熟悉历史中,增加个人的见闻与见解,意欲带领读者,一同走进时光长廊,探索分享历史的传奇与奥妙. - - 陆军少将 郭力升
作者简介 雷诺夫.费恩斯爵士(Sir Ranulph Fiennes) 1944年出生于英国伯克郡,是一名著名的极限探险家,拥有多项耐力纪录,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誉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探险家.是史上第一位经陆路到过南北两极的人类,也是第一位徒步穿越南极洲的人.2009年5月,以65岁最高龄纪录,经过人生第3次尝试才成功登顶圣母峰. 大学毕业之后,他选择加入父亲的旧部队 - - 皇家苏格兰灰骑兵团担任少尉军官,之后加入空降特勤团(SAS),专长爆破和炸药.后因误用炸药而离开SAS.但最后以英国军官的身份加入阿曼陆军,于1971获得了该国的英勇勋章. 1993年,英女皇授予大英帝国勋章(OBE)的爵士尊衔,表扬他在打破纪录的旅途中为慈善事业筹集了1400万英镑善款.他是唯一同时获得南,北两极奖章(1986,1994)的人士.费恩斯带领了30多次探险活动,其中包括史上第一次的极地巡回探险. 费恩斯爵士还是一位作家和诗人,是英国畅销书作者.拥有多部作品,其中"特种精英"(The Feather Men)还被拍成电影. 译者简介 许绶南 台湾大学外文系博士,曾任中经社英文记者,行政院新闻局约聘编辑,现为大学教授. 译有"尼米兹传","老兵不死","凯撒大帝","战略家汉尼拔","预防性防御","孤寂的将领","突出部之役","未来战争"等. | 0.876642 | 875.5 | 0 | 0 | 1,175 | 476 | 903.5 | 4.1875 | 0.183895 | 0 | 1,698,700,006,896 | 文学_情感 |
曾国藩书法作品受追捧价格明显走强[新银河官网]
本文摘要:上世纪90年代,曾国藩的书在艺术市场上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作品出现了,但价格平平.
上世纪90年代,曾国藩的书在艺术市场上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作品出现了,但价格平平.进入21世纪后,曾国藩的作品不受市场关注.
2002年,曾国潘的"行书诗"在多云轩拍卖会上拍摄了17.6万元,价格突破了10万元的大关,之后几年,曾国藩的作品在各大拍卖会上价格逐渐下降,越来越受到很多藏家的欢迎,2009年,曾国藩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登场,评价为6~8万元,最后以100.8万元拍摄电影,首次突破了百万元大关.去年6月,曾国藩的石版书法"看云回岱草堂"以490万元落锤,佣金达500万元!10年前,这个看云归岱草堂的价格只有5万元左右,10年电子货币是100倍,对艺术市场来说是神话,但业内人士很明显,结果是合理的,特别是现在的价格有更大的下降潜力.从其市场趋势来看,曾国藩的书已经引起了很多藏家的关注,价格有显着变强的倾向.其中价值的持续上升也是以曾国藩在历史上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和个人深刻的书法基础为基础的.
曾国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聚生,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他是中国清代最没有影响力的传说人物.曾国藩没有明显的家庭世界,也不是书香世家的名门,而是从偏远的山村通过一介书生进入北京参加考试,中进士拔京师10年后转移到7年后,王进入10级,官进入2品.太平天国武装起义时,他为清朝征服了天下.
在抵抗太平天国的后期,曾国藩作为理学家进入现代风气之前,开始了洋务运动,被称为中国现代化的父亲.曾国藩生前被封印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文人封印武侯的第一人,后来成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称为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朝从干隆,嘉庆盛世转变为式微衰落,内忧外患接连不断的动荡时代.
曾国藩等人的力量掀起狂澜,曾经出现过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是这个过渡时期的焦点人物.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当时的作用,而且顺延了今天,成为了现代中国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坦率地说,曾国藩要求清朝沿袭到20世纪初.对曾国藩,国共两党的领导人蒋介石和毛泽东深受尊敬.说到书法,曾国藩从出生到去世,对书法的爱很受欢迎,即使是战争时期,也坚决每天写字.
他的书法是楷书,行书.初学书法主要是绘画书帖,他学习书法的这条路,是多年来很多书法家主张实践的道路.但是到了晚年,他多次反省自己.余作字不是专家,所以很遗憾.
曾国藩是初学书法家,力主先生家,然后通过通用长,融合家庭,构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曾国藩的书法成就主要与他的恒心和毅力不同.
他指出,一个人想写好字,想成为一代书法大师,不想速效,而是日积月累,必须保持一定.他小时候练习书法,但还是老了,没有休息过.即使公务一整天都在做,也坚决每天写字.他还在家劝弟子说:习字需要一定的,每天投稿一百字,决不间断,几年不能成为书家. | 0.890894 | 110.818182 | 0.052893 | 0 | 341 | 387 | 821.8 | 4.046875 | 0.173913 | 0.038462 | 1,698,700,006,946 | 文学_情感 |
词在台湾的发展,不及诗远甚.尤其日治下台湾诗人,诗社之多,实为一大奇观,然而词作则相对地少,其中能诗能词者,林痴仙为其一.林氏遭遇割台之悲哀挫辱种种变乱,纤柔善感的词心,形成凄婉而深蕴的意境,诗酒风流,感伤颓靡,而其中又自有一份奋发忠义;在任纵耽溺中又别有一种理念与情致.充分发挥词的低徊婉转"弱德之美",流露词人真实的性情志意与深蕴的情怀.他自号"无闷道人"实则是有闷欲遣,而故作反语;自号"痴仙"实则生命本质上执著与逍遥的两相纠葛,这样的自我挣扎与矛盾痛苦,恰恰深深感动着后来的读者.其词取法唐宋诸家,驱遣万卷书中材料,本书透过搜编辑佚及校释,完整呈现其词藻诗心,可说是了解他最直接,最亲切的材料.本书以"台湾文献丛刊本""无闷草堂诗存"(林痴仙著)后所收之"诗余" 为主,另参酌"台湾省通志‧艺文志","台湾诗荟","台湾文艺丛志"及林陈琅编撰"先考林俊堂公遗迹汇纂"(书未出版)以增补.集前附图十六,集末附纂先生"年谱"及"林痴仙与栎社相关文献",总此将林痴仙词作合订为一新的版本--"无闷草堂诗余".本书除了重新标断,详加校释外,并附词谱说明及实用词林正韵,希望能帮助读者了解林痴仙其人其作.
渡江云(第38页)
蝶恋花(学南唐冯延已)其一(第42页)
蝶恋花(学南唐冯延已)其二(第46页)
蝶恋花(学南唐冯延已)其三(第48页)
探春慢(除夕用周草窗韵)(第50页)
探春慢(首春颂臣,启运,锡祺,槐庭同过,约同赴雾峰吟宴,再用草窗韵)(第60页)
月华清(莱园上元夜宴)(第70页)
清平乐(笃轩祖年八十,父年六十有㆒,荣寿之庆,以此祝之)(第73页)
琵琶仙(题半面美人图)(第75页)
喜迁莺(献堂送其二子留学东京,填此阕赠行)(第78页)
念奴娇(和任公留别韵)(第88页)
唐多令(连雨台中卧病作)其一(第111页)
唐多令(连雨台中卧病作)其二(第113页)
唐多令(连雨台中卧病作)其三(第115页)
唐多令(连雨台中卧病作)其四(第117页)
满江红(和豁轩"对月有怀"韵)(第123页)
夜游宫(中秋雾峰夜宴)(第127页)
小重山(辛亥九日莱园登高)(第133页)
浣溪沙(诸君赐和再踵前韵)(第153页)
祝英台近(壬子元宵,悔之,复澄,豁轩同过草堂,雨后对月作)(第154页)
祝英台近(次韵再酬诸君)(第157页)
倦寻芳(和豁轩韵)(第175页)
四和香(第179页)
湘春夜月(用黄雪舟韵,送献堂西游中国,时南北方倡分立)(第181页)
琐窗寒(和豁轩韵)(第185页)
满庭芳(第197页)
贰,栎社诗人林痴仙的词作研探(第243页)
附录一,林痴仙与栎社相关文献(第279页)
附录二,实用词林正韵(第303页) | 0.8 | 37.666667 | 0.042819 | 0 | 501 | 365 | 2,457.1 | 4.007813 | 0.275221 | 0.028226 | 1,698,700,007,711 | 文学_情感 |
[乐鱼体育app] 理民为长奇谋为短 隐去神话光环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
本文摘要:还原真实的诸葛亮,首先要从"三顾茅庐"说起.
还原真实的诸葛亮,首先要从"三顾茅庐"说起.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常被对手贬损地称作"诸葛村夫",是说他身世村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诸葛亮身世官宦世家,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裔.他的父亲诸葛理做过太山郡丞,叔父诸葛是东汉末年的豫章太守.诸葛亮年幼时怙恃双亡,他和弟弟诸葛均只得投靠到叔父诸葛玄门下.
诸葛玄素来与荆州牧(荆州的最高官员)刘表交好,便前往依附,诸葛亮于是又随之来到了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过着闲适生活.
他志向非凡,常自比古时的名相管仲,乐毅,在荆州一带小有名气.其时,刘备屯住在新野.由于事业的崎岖不顺,刘备很想找一位能为自己谋划方略的贤士,谋士徐庶便向他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立刻亲自前往请教,于是上演了古今君臣知遇的经典故事一"三顾茅庐".凭据"三国演义",刘备先后三次造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无功而返,却从多个侧面相识了诸葛亮的才气.
一心求贤的刘备不辞辛苦第三次登门造访,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他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于是诸葛亮道出了后世闻名的"隆中对",为刘备谋划了驻足荆州,西进蜀地,继而"三分天下"的方略.刘备听后大为赞叹,便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兴复汉室.
小说中,"三顾茅庐"被浓墨重彩地渲染,但正史"三国志"对这一段的纪录却只有五个字:"凡三往, 乃见".首先这里的"三"纷歧定是指"三次", 而可能是多次的指代词,我们只能确定历史上刘备曾"多次"造访了诸葛亮.其次,史家如此简朴地形貌,可见其中并没有什么值得一写的曲折情节.在魏晋时期,文人崇尚隐居和清谈,推托出仕是一种风俗,并不见得是居心的矜持.
因而,真实的"三顾茅庐"只是谁人时代平常的一种访求而已.至于令后人称奇的"隆中对",实鲁肃和周瑜也早有相似的方略,因为其时的天下已支解殆尽,只有西蜀可做文章,于是也就难免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嫌了.
"三顾茅庐"被后人渲染成-个传奇故事,可能是因为诸葛亮乐成的出仕履历和卓越的名声,使其成为了子女文人眼中理想的形象."学而优则仕",文人们都盼望有明君的知遇,而高姿态的出仕又是一种无比的荣耀.所以,"三顾茅庐"实为千古文人心中一个梦想.如此关键的一仗中,刘备带在身边的仍旧不是诸葛亮,而是投靠不久的智囊法正.
为什么刘备作战从不带上"臆则屡中"的诸葛亮呢?刘备的"识人"才气是后世公认的,他不用诸葛亮领兵接触一定有其原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思量诸葛亮为人持重,擅长内政却不善机变的特点.那么,诸葛亮是否具有军事才气呢?他在军事指挥中的体现怎么样呢?诸葛亮真正在军事上有所作为,是在他指挥对魏国北伐的战役中.
这是磨练诸葛亮军事能力最重要的史实,也是古往今来争议最多的焦点.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辅政,掌握了朝中一切大权.
为了实现先主恢复汉室的宏愿,诸葛亮亲自率兵数次北伐,与魏国交锋.在"三国演义"中,这一段历史被称作"六出祁山".
但实际上诸葛亮率蜀军多次北伐魏军,路经"祁山"发兵的只有两次.客观来看,诸葛亮用兵偏重稳妥,习惯步步为营,而不善于出奇兵.
史书纪录,蜀汉上将魏延追随诸葛亮北伐,多次向诸葛亮请战,愿模仿汉初韩信的故事,带一支人马作为奇兵.然而诸葛亮为慎重起见,始终没有采取.
过于求稳使得本已处于弱势的蜀汉局势很难有惊人的逆转但也不能因此一概否认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纵观频频北伐,诸葛亮用兵虽未获得实质上的胜利,但也没遭到什么重大损失,这对于生存蜀国仅有的实力是很是重要的.而且从频频与魏国交手的细节来看,诸葛亮总能用战略巧取一一些优势,或斩杀对方上将,或夺取一两个城池.
因此,对诸葛亮军事能力的综合评价应为"及格", 但绝没有千古流传的那么"神乎其神". | 0.866791 | 89.666667 | 0.017445 | 0 | 173 | 405 | 609.3 | 4.011719 | 0.155514 | 0.009681 | 1,698,700,007,782 | 文学_情感 |
2014年8月,4年一度的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揭晓,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韩瑞祥翻译的"上海,远在何方?"和其他3部作品荣获文学翻译奖.该奖项在上一届空缺,因此,这4部作品堪称中国文学翻译界8年以来最优秀的作品.身为中国德语文学界的知名教授,韩瑞祥致力于向中国读者介绍当代德国文学,并主持翻译了一系列德语文学作品.近日,韩瑞祥就中德两国文学作品翻译以及传播情况接受了中国网的采访.
中国网:韩老师,祝贺您获得鲁迅文学翻译奖,这一国内文学翻译的最高奖项!获奖作品"上海,远在何方?"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您当初为什么翻译这部小说呢?韩瑞祥:谢谢!小说"上海,远在何方?"主要讲了犹太人在二战时期流亡上海的故事.在法西斯德国,希特勒以非常残暴的方式迫害和屠杀犹太人,而遥远的上海却为犹太人提供了一个避难所.尽管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但18000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在这里活了下来,这也算是这段历史的一个奇迹.虽然,上海在保护犹太人方面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但这段历史在中国却鲜为人知.在国外,也是近些年才引起史学界的关注.我觉得,我们有必要了解这段历史,了解德国作家是如何通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来再现这段历史的,这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这本书的作者在写作前酝酿了20多年,曾经到欧洲和以色列的博物馆进行调研,收集了大量的史料,她两次来到上海走访历史遗迹,获得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使得故事内容非常丰富.加之作者是诗人,语言非常优美.2008年,这本书在德国出版之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并获得多个奖项,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再版了8次.我托一个朋友从德国带回了这本书,读后发现非常有意思.于是,我就决定翻译这本书了.
中国网:您大约用了多长时间来翻译这部小说?有什么难度吗?
韩瑞祥: 从2012年7月到2013年6月期间,我大约用了10个月时间来翻译.2013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翻译的难度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虚构的情节和真实的史料不断相互交织,形成了小说表现独特的结构模式;二是,作者诗意的语言使得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性的东西隐藏在字里行间,语言层面丰富,这都给理解和翻译带来一定的难度.翻译过程中,我曾有机会和作者多次直接交流,这对于翻译有很大帮助.国网:您翻译的第一本书是什么?韩瑞祥:在学校里,我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教学,以前很少搞文学翻译.1997年,我参加了一个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的文学翻译研讨会,就当时国内对卡夫卡作品的复译和烂译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批评,文章后刊登在"中国翻译"上.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恰好打算梳理一下国内的卡夫卡翻译,准备推出卡夫卡小说全集.于是,我就组织了7,8个研究卡夫卡的学者,重新翻译卡夫卡的全部小说,于2003年出版了"卡夫卡小说全集".我在其中翻译了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失踪的人"和"审判".以前我也翻译过一些东西,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做文学翻译.
中国网:您主要翻译过谁的作品?
韩瑞祥:这些年我主要翻译了卡夫卡的小说,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的戏剧,阿图尔•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的小说和戏剧,埃里希•凯斯特纳(Erich Kästner)的小说,英格博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的杂文,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的小说等.近几年主持与德国外交部,柏林文学之家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的"当代德国小说翻译" 项目,翻译出版了4部当代德语小说,其中包括获奖作品"上海,远在何方?".
中国网:"当代德国小说翻译"是怎样一个项目?
韩瑞祥:"当代德国小说翻译"是我们这个翻译团队与德国外交部,柏林文学之家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个长期合作项目,每5年一期.第一期从2010年到2014年,一共翻译了10部小说,我翻译了其中4本,分别是"卡尔腾堡"(2010),"黑暗船"(2011),"阳光下的日子"(2012)和"上海,远在何方"(2013).现在我们正在做弗尔克•布劳恩(Volker Braun)的文集,计划明年出版.
中国网:弗尔克•布劳恩是怎样一位作家?
韩瑞祥:他是一位东德作家,2000年获得毕希纳奖.他的诗歌非常好,作品也非常具有批判性,但是在当时东德的大环境下,他写得非常隐晦.即使这样,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他的第一部小说的出版过程非常曲折,经历了4年的激烈争论.最终,这部小说于1983年同时在东德的Mitteldeutscher Verlag和西德的Suhrkamp Verlag出版,但也是做了一些修改的.我80年代在奥地利留学时读过这本书,觉得很好.去年,"德中文学论坛"之际,这位作家来到中国,柏林文学之家想要推介他的作品,我们就立刻达成一致了.
中国网:您是选择翻译德语文学作品的标准是什么?会不会迎合中国读者?
韩瑞祥:对于中国读者的喜好,我相对考虑的比较少.我更多关注的是当代德语文学的动态,包括几大德语文学奖项的走向,还有德国朋友的推荐.实际上,中国人和德国人对文学的感知和欣赏存在不少差异,严肃的德语文学在中国的接受情况确实不太好.但我认为,作为中国的德语文学研究者,主要任务就是向中国读者介绍当代德语文学的现状,让他们了解当代德语文学在关注什么,这也算是为中国读者做了一些事情.
中国网:现在我国德语文学的翻译情况怎样?主要有哪些人从事德语文学翻译?
韩瑞祥:文学翻译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因为生存压力,几乎很少有人专门从事文学翻译.我曾经做过一些调研,大学里教翻译的老师很少有做文学翻译的,大部分是口译.现在主要是研究德语文学的高校老师凭兴趣做一些翻译工作.在我主持的"当代德国小说翻译"项目中,参与者大都是高校德语老师,他们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对文学和翻译感兴趣,并且对德语的理解能力和中文的驾驭能力都比较好.
中国网:中德之间关于文学翻译的探讨多吗?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活动?
韩瑞祥:关于中德文学交流的研讨会还是挺多的,但主要都是德国出资举办的.而在文学翻译方面,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去年12月份在大理举办的"中德文学翻译作坊".在4天的时间里,6个中国译者和6个德国译者就各自翻译的具体文本展开了十分有益的对话和讨论.当然在翻译理念方面,双方存在着一定分歧.但在实际操作中,德国人的翻译作风还是非常严谨的,也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网:您刚才提到柏林文学之家,这是一个怎样的机构?
韩瑞祥:像柏林文学之家这样的文学机构,几乎在每个德国的大城市里都有.他们是一种文学运营机构,有赞助单位,比如德国外交部,一些基金会,有关企业等.它们通过举办朗诵会,论坛,对话等文学活动,为年轻作家提供发展的可能性,也将他们的作品推向市场.德国很多作家就是在文学之家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比如"卡尔腾堡"和"阳光下的日子"的作者.相关基金会向他们提供工作奖学金,他们可以在柏林文学之家专心创作,还会得到文学大师和批评家的指点,也通过朗诵会等活动和读者交流.他们都认为,柏林文学之家的经历对他们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相比之下,中国还没有这样的机构,年轻的作家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此外,柏林文学之家也为翻译提供奖学金.比如,我在翻译"卡尔腾堡"的时候,就获得了博世基金会的工作奖学金,不仅有机会和作者直接交流,还实地参观了作品故事的发生地点.这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除了文学之家之外,德国有很多官方,半官方以及民间的机构致力于促进德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播.在向国外推广德国文化方面,德国的渠道是非常多的,力度也是非常大的.我们熟知的歌德学院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我和同济大学的德国外教,汉学家Marc Hermann一起主持的"翻译作坊"就是歌德学院为其资助的翻译项目开办的.
中国网:目前,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接受情况怎样?
韩瑞祥:相比中国对德国文学的开放态度,德国对中国文学的接受还存在较大的偏见和局限性.2010年,我应邀参加了由德国外交部在柏林举办的"德中文学论坛".我和浙大的范捷平教授代表中方与德方4个文学批评家,学者和汉学家进行了对话.当时,双方的争论非常激烈,给我的感触也很深.我们觉得,因为有"红高粱"和"活着"等译本在德国的流传,在德国人眼里,只有莫言和余华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他们甚至把一些不入流的中国作家与之相提并论.对此,我们进行了严厉的反驳.因为德国很多读者始终把中国当代文学中所表现的最原始,最愚昧,最残酷的东西看成中国形象的根本.德国人对中国的理解依然没有超越政治分歧和意识形态,也没有放弃他们固有的欧洲中心主义,因此,他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了解是比较片面的.中国网:目前,政府大力推行中国文化"走出去",您认为中国文化的海外推广有哪些问题?韩瑞祥:政府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支持力度非常大,项目和拨款都不少,但目前主要的问题是缺少具体实施这个战略计划的人才.我觉得,有些事情单靠我们自己也是难以实现的.比如说,我一直想把贾平凹的作品介绍到德国去,但是在德国却找不到合适的合作对象,因为中国的文学作品要介绍到国外去,没有外国人的参与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像贾平凹这样的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地方特色明显,很多陕西方言而且乡土气息浓厚.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这个环境里面,但是作品的张力却很大,完全超越了地域的界限.他的这种特点在中国是优势,但是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却是很大的弱点,因为对译者的要求非常之高.陈忠实的"白鹿原"也有相同的问题.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在立足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必须寻求持续的国际合作.
人物介绍:韩瑞祥,陕西礼泉人,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975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留校任教.后来分别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和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获得硕士(1982年)和博士学位(1987年).1997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留校工作.主要从事德语文学教学和研究,研究重点是现当代奥地利文学.先后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5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全文收录),文学名著译作14部("雪地三游客","迪伦马特喜剧选","失踪的人","审判","当叔本华滑倒的时候......","卡尔腾堡","黑暗船","施尼茨勒读本","阳光下的日子","上海,远在何方?","去往第九王国"等),并主编文学名著丛书4套("卡夫卡小说全集","巴赫曼文集","汉德克文集"和"施尼茨勒文集").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20世纪奥地利文学史",主持和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维也纳现代派".专著"20世纪奥地利瑞士文学史"获得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0年).译著"上海,远在何方?"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目前承担着2个项目(其中与奥地利教育部合作研究项目1项,与德国外交部和柏林文学之家合作文学翻译项目1项). | 0.88537 | 213.52381 | 0.012961 | 0 | 702 | 1,542 | 937.7 | 4.324219 | 0.157895 | 0.000891 | 1,698,700,008,059 | 文学_情感 |
本文摘要:9月29日下午,周昌谷诞辰90周年纪念展在浙江美术馆隆重开幕,展品包括人物,花卉,山水,书法,素描,速写等门类.
9月29日下午,周昌谷诞辰90周年纪念展在浙江美术馆隆重开幕,展品包括人物,花卉,山水,书法,素描,速写等门类.看完之后,我很感动.
周昌谷一生艰辛,受苦.我相信老师在天上有灵魂,也不会伤心.
周昌谷是新中国茁壮成长的画家.1954年"两只羔羊"获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一举成名.周昌谷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政治上的减少,艺术成熟期增加.
纵观一生,他的作品没有宏伟的场面,政治题材也很少.他射击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在那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大展拳脚.特别是对绘画形式要素的脆弱性和理解性,达到了形状,颜色,线条,笔墨,书法等共同构筑的视觉境界.
具有独特的个人画面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散发出魅力的诗意,与同行突破了距离.周昌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绘画专业,拒绝接受系统严格的西式素描训练.在这次展出中,他用生毛笔画的人体素描,我们看到了他在造型能力上的基本工作.他的速写虽然生动富有生活气息,但他并没有输给生动,其造型观在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向山水画,滑稽等富有形式意义的方向发展,更像艺术本知道造型方法.
周昌谷的色彩观,从本源上看,是大量吸收西方印象派以来的各种艺术成果,当然也有中国传统色彩的理念.他注重色调,亮度,纯度等的比较,特别是在墨色中混合了很多粉红色,画面光滑,半透明,反感.鲜艳甜美,高雅典雅.他画的毛竹利用构图和明确的关系,立体朴素的传统兴趣.
我指出周昌谷的颜色和笔墨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把人物的画颜色作为花鸟一般使用,至今没有人打破.这次展出有几幅小水彩画的风景素描作品,画得很好,可以窥视他在色彩训练中取得的成果.周昌谷的线条奇怪变化,独特的道路,疏远大密,大虚大鉴,出乎意料,在情理中.
他擅长以竹子,花,广叶等为前景,把人物安静下来,非常含蓄有趣,很有魅力.我曾经写过专门评价在那条线上取得的成果的文章,这里没有说明.周昌谷的笔墨,在传统的基础上,使用笔法,只是不断扩大的一面.
他的作品没有无骨,间线交织在一起,与其颜色的造型方法交织在一起,在墨色中多与颜色混合,一笔中充满着变化,总结朴素丰富,视觉上俗气高雅耐用.周昌谷的书法,初学黄道周,后学米菲,八大,从蚯蚓足迹中灵感构成了蚯蚓体.这次展览的几部极大的书法作品,中锋用笔,方头线状,间架结构典雅,气韵生动.
还包括他的篆刻,在布局,刀法上构成自己的风格,具有很高的格调和造诣,我们可以体现出他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充分证明他是学养全面的艺术家,潘天寿院长不应该评价他是解放后最优秀的学生.我指出,以上各种特征构建了周昌谷绘画的视觉境界,是一个整体,很难拆卸.这种境界可爱朴素高雅,传统朴素现代,鲜艳朴素果断,表明江南才子的优雅感情和学养基础.
他曾国画的创造性,中国画笔墨的现代化必须以民族化为基础.也就是说,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失去民族化的现代化笔墨不会成为中国画,不会成为创造性.失去现代化的民族化是古典的民族化,被视为创造性.两者相互依据,两者不能补充一个,失去这两个标准,创造性就没有意义了.
这是他一生实践中的总结,还是这样努力,当然,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就需要活到今天,我认为他的艺术境界不会更完美. | 0.885066 | 105.076923 | 0.053058 | 0 | 177 | 371 | 853.1 | 4.230469 | 0.14202 | 0.048101 | 1,698,700,008,522 | 文学_情感 |
"故事"是2014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罗伯特·麦基,该书集结了罗伯特·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
正如评论家肯尼斯·伯克所言,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设备.
日复一日,我们寻求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提出的那一古老问题的答案: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他的一生?人类一直基于四大学问 - - 哲学,科学,宗教,艺术 - - 来寻求亚里士多德问题的答案.随着我们对传统意识形态的信仰日益消减,人们转而寻求我们依然相信的源泉:故事的艺术.
作家总要围绕着一种对人生根本价值的认识来构建自己的故事 - - 什么东西值得人们去为它而生,为它而死?什么样的追求是愚蠢的?正义和真理的意义是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作家和社会已经或多或少地就这些问题达成了共识,可是我们的时代却变成了一个在道德和伦理上越来越玩世不恭,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时代 - - 一个价值观混乱的时代.例如,随着家庭的解体和两性对抗的加剧,谁还会认为他能真正明白爱情的本质?即使你相信爱情,那么你又如何才能向一群越来越怀疑的观众去表达?
我们必须深入地挖掘生活,找出新的见解,新版本的价值和意义,然后创造出一个故事载体,向一个越来越不可知的世界表达我们的解读.
主情节难以自圆其说,充斥着方便的巧合和脆弱的动机.
"好故事"就是值得讲且世人也愿意听的东西.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如果要在讲得精彩的琐碎素材和讲得拙劣的深奥素材之间进行选择的话,听众总是会选择讲得精彩的琐碎故事.
故事事件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富有意味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用一种价值来表达和经历的,并通过冲突来完成.
就一部典型的电影而言,作者将要选择四十到六十个故事事件,或者换个常用的说法,叫做场景.小说家也许需要六十个以上,戏剧作家则很少达到四十.
故事场景称为故事事件,他不是一个镜头,而是一系列要表达这个故事事件的镜头.每个场景的设置是为了解说,要表达有关人物,世界观或者历史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表达的价值一定要包涵转折,例如情绪的,价值观的正负反转.只是解说的场景可以把场景被设置到其他片段里去.理想是没有不含转折的场景.
节拍是人物的动作或者镜头,一个或多个节拍构成一个场景.
一个或多个场景构成序列,序列是故事中,每一个真正的场景都会对人物生活中负荷价值的情境进行转折,而一个序列表示更大的不可逆转的转折.
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艺术和政治绝无任何瓜葛.但现实中,它们彼此不可能相安无事.
美国人是从死水一潭的文化藩篱和一成不变的等级制度中逃脱出来的,对变化具有一种天然渴求.我们不断求变,试图找到救世之方,如果有的话.在编织好一张投入亿万美元的"大社会"安全网之后,我们现在又要将它撕得粉碎.相反,旧世界已经从数百年的惨痛经验中学会了畏惧这种变化,认为社会转型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战争,饥荒和混乱.
写爱情故事时,我们要问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东西会阻止他们?"也即,爱情故事中的故事到底在哪儿?
压力是根本.在没有任何风险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意义甚微.
无论激发写作的灵感是什么,都不一定要保留在作品之中.前提并非稀世珍宝.如果它有助于故事的进展,则可保留,如若故事讲述意图偏转,则应舍弃那一原始灵感,顺应故事的发展轨迹.关键问题并不是如何开始写作,而是如何保证能够继续写下去并不断刷新灵感.
说教根源于一种天真的热情,认为虚构作品就像手术刀一样可以用来切除社会的毒瘤.
因为即如玻璃是一种光媒,空气是一种声媒一样,语言仅仅是故事讲述的一种媒介,事实上还是多种媒介之一.在故事的心脏跳动的,是比纯粹的言语更为深奥的东西.
故事的艺术不在于讲述中间状态,而在于讲述人类生存状况的钟摆在两极之间摆动的情形,讲述在最紧张状态下所经历的人生.
这里有一道简单的测试题,适用于任何故事.问:风险是什么?如果主人公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将会失去什么?更具体而言,如果主人公不能达成其欲望,将会发生在他身上的最坏的事情是什么?
无论我们如何试图铲除不平,运用各种各样的平等主义理论,人类社会却总是那样顽固,在权力安排上呈现其固有的金字塔格局.换言之,这便是政治.
讲故事就是许诺:如果你注意听我讲,我就给你惊奇,接下来便是发现生活的喜悦,在你从未想象过的层面和方向探知生活的喜怒哀乐.
笑声是我们对自己所认为荒唐或无耻之事所做出的批评.它可以产生于任何情感之中,从恐惧到爱情.而且我们的笑声总是伴随着解脱.笑话具有两个部分:系包袱和抖包袱.
人类的行动只能趋善而从是,只不过是根据自己所相信或推断出的善恶是非标准来行动而已.
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我们很少真正了解它们.
经典的反讽故事:
他终于得到了他一直想要的东西......但是已经太晚,他不可能拥有它.
他被推到离他的目标越来越远的地方......结果却发现事实上他已被引导到他的目标.
他抛弃了他事后才发现的对他的幸福不可缺少的东西.
为了达到某一目标,他不知不觉地采取了一些背道而驰的步骤.
他采取行动想要毁灭某一事物,结果却适得其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他得到了某种他坚信会给他带来厄运的东西,想方设法要摆脱它......结果却发现那是一份幸福的厚礼.
即使前面两种用途都不适用,所有的影片都需要一个结局场景以表示对观众的尊重.因为,如果高潮已经打动观众,如果他们笑得不能自禁,被恐惧惊呆,充满着一种社会义愤,还在擦拭眼泪,那么银幕突然变黑,片尾字幕开始滚动,将是非常不礼貌的.因为这是催促他们离开的信号.
我们绞尽脑汁想猜出到底是谁或者怎么回事,但是,我们还是希望作者的侦探大师要比自己想象的更高明.
戏剧作家享有一项银幕剧作家所没有的特权 - - 可以写出常人绝不可能说出口的对白.他不仅可以写出诗歌般的对白,而且还可以像莎士比亚,T.S.艾略特和克里斯托弗·弗赖伊一样用诗歌本身作为对白.
银幕剧作家确实可怜,因为他不能当诗人.他不能使用明喻和暗喻,谐音和头韵,节奏和尾韵,提喻和转喻,夸张法和弱陈法以及大转义.相反,他的作品必须具备文学的一切实质,但又不能文学化.一部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完成品,而一部银幕剧本还得等待摄影机来将它完成.
从本质上而言,是主人公创造了其他人物.其他所有人物之所以能在故事中出现,首先是因为他们与主人公的关系.
"他已经在那儿坐了很长时间"是拍不出来的.所以我们会不断地用这一问题来约束我们的想象:我在银幕上看到的是什么?然后只描写那些可以拍摄出来的东西:或许可以用"他掐灭了第十支香烟","他焦躁地看了一下表",或者"他打着呵欠,尽量不让自己睡着"来暗示等了很长时间.
豆瓣的分不是崇洋媚外,好莱坞每年四百到五百部作品,我们能引入和看到的寥寥自然是浪淘沙出来的.
作者吐槽纯特效大片,打着故事的幌子显示技术,其实是很不会被流传很容易遇冷的,会喧宾夺主,但是商业上会取得成功.严厉,打击范围也有点大,不好评价这句话的对错.
对于影片结尾,人物对生活的价值没有任何变化的电影,并不是在故事,而是叙事影片.在作者看来,用高超的技巧讲述一件事和用高超的技巧讲述一个故事是不同的.两者都可以拥有高超的技巧,让人感动欢笑,如果是叙事的结局稍加修改就能升华主题,那么一定是创作者刻意为之,要么是有必须要遵守的事实,要么就是在刻意讽刺.作者应该是因为这个原因,将故事和叙事拆开成两件事儿.
忽然觉得和人沟通也是一样,你有一翻你认为正确或者重要的话想说,讲述方式以及和谁讲述都很重要,但更核心的事他们能不能理解,能不能同意,就是书中的共情是需要设计产生的,而在和人沟通的时候就是和人说人话和鬼说鬼话.
接上,而一个人产生共情的核心是要观众自己,这个是不是这就是之所以大部分作品开场白总会用一些镜头讲述普通人的形象来介绍主角.
故事很重要但可能不曾提及的事,是他是如何工作的,世界的政治是如何的,这些会体现在细节里的信息和故事本身同等重要.
忽然觉得所谓的艺术都是创作,通过特定的技法表达特殊的情绪,世界,观点,来感染观众.而故事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重要的技法不是文笔,而且冲突,裂痕,选择等角色之间的情绪纠葛.
观众永远是期待一个好故事的,不能让故事的发展和观众心里的预计相同.
所有故事里的反派应该都是很有魅力的角色,因为他在做的是在某些角度或者多数人看来不正确的事情,作者必须赋予反派足够的爱而不是也恨这个角色.反派只为了反衬主角的好不是一个好故事,好故事是一定要带有冲突的合理性的. | 0.891869 | 70.1 | 0.001144 | 0 | 232 | 787 | 864.3 | 4.375 | 0.131241 | 0 | 1,698,700,008,601 | 文学_情感 |
王尔德幽默机智,他的剧本颠覆传统男女之间的性别刻版印象,他嘲弄男女之间的权力关系,也透过他的生花妙笔,臧匹人生.舞文弄墨,他的文体,呈现一种特别的风格.他擅长拐弯抹角,指东说西,文句没读到最后一个字,还说不准他的意图,常常是最后的关键字颠覆了整句话的原意,瞬间反转,脑筋不快的还跟不上他的思维.最绝的是,有时还用尽赞美的言词来挖苦一个人,读来痛快.
台湾孩子学英文,常习惯直接表述,缺少间接委婉的修辞训练,文章泰半乏味.王尔德的英文,幽默睿智,文体回转,常出奇峰,颇有可观,正好可以拿来给学子们观摩学习.
以下我选一些王尔德的的文句来和大家分享.我把他们分几类,分别就其修辞技巧,说明其微妙之处.
"除了...之外"和"但是"有逆转文章,颠覆前文之效.这两个字看似简单,但要用得好用得妙,不容易.王尔德说:
大部分的学生会说:I cannot resist temptation. 我无法抗拒诱惑.这种直述法,失去了语言盘旋回味的空间.王尔德巧妙用一个except,颠覆resist 和temptation对抗关系,形成语言的张力,文字的趣味自然而生.
除了我的天才外,我没有什么东西要申报.
这句话用的是相同的策略,把最重要的genius排除在外.他先说nothing,让读者放下心防,再以except调转关系,使得nothing 和genius对比,形成一种吊诡.这是标准的反面论述,但反而有趣有力.下一句也是采取类似的手法:
大家生活在臭水沟,但有些人还满怀希望,看着星光.
我们学英文,通常容易忽视副词的运用.王尔德对量词或频率副词的运用,也别有蹊跷.碰到他的这些词,读者要特别小心.例如,他说:
大多数的人都别人.他们想的是别人的想法,他们模仿别人的生活,他们引用别人的情绪.
王尔德用统包的词most说大家都是别人(other),没有真正自己的想法与感觉,只是替代性地过着别人的生活.他把we 和other 对立起来,并将之倒转,讥讽失去自我的人,只不过是别人的影子.
德转个弯说,他们盲目得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就嘲讽味十足了.
这三句都用唯一的数量词only,但这个字和前述的most正好相反.王尔德以此字当作"盲点",点拨肤浅的不自知,彰显八卦对议论的必要性,认识忠告的本质.
Always forgive your enemies; nothing annoys them so much. 永远要原谅你的敌人,因为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比这叫他们更懊恼了.
总是(always)是个频率最高的副词,但也可用来作负面说法.互相欣赏是美德,但是不好的人之间互相欣赏,就不是了.原谅敌人是好事,但对好战的敌人而言,失去对手,没了目标,生活只有懊恼.
文字里有许多表面看似矛盾的叙述,却透露出深层结构里的互相牵连,这样的表达,似是而非,反而意义更深远.例如:
Whenever people agree with me I always feel I must be wrong.大家都同意我时,我总觉得我可能错了.大家都爱听好话,但同意你,不代表你就是对的.
王尔德看透这种虚荣,借着agree的正面意义,表达谦虚自省之必要.
人们的快感来自打破禁忌,所谓犯罪的快感,当是如此.王尔德的反面逻辑,禁忌多,当然快乐也多.
A man can't be too careful in the choice of his enemies. 一个人必须慎选敌人.我们常说要慎选朋友,但慎选敌人,也同样重要.要和某人为敌,也要先衡量自己的斤量,看看惹得起惹不起.
王尔德对男女关系的互动,有其深入的观察.也常发人所未言,而成经典.
All bad poetry springs from genuine feeling. 所有不好的诗也都是真情之作.真情作诗,但仍有高下之分.
王尔德说教不带脏字,但反讽为十足.
戏如人生,或人生如戏.王尔德对比人生与戏,说出戏的虚构反而真实.我们总以为演戏是人生的模拟再现,殊不知再现的人生,刻意演出,五色目眩,夸张其情,比真实的还精彩.
The play was a great success but the audience was a disaster.戏很棒,但观众却遭透了.王尔德比较观众与戏,批观众水准太差,无法欣赏原著之美,憾事一桩.赞美戏剧本身的同时,还损了观众一下.
One should never trust a woman who tells her real age. If she tells that she'll tell anything.我们不能相信女人的年纪.如果她告诉你她的真实年纪,那她什么话都会对你说的.年纪是女人最大的秘密,如果年纪都可以告诉你,那她对你还有什么好保留的呢?
王尔德比较危险与致命两字,虽然不够真诚,不足为训,但是凡事过于热情投入,遇事无还转余地,反有焚身致命之危.
Marriage is the triumph of imagination over intelligence. Second marriage is the triumph of hope over experience. 第一次结婚是想像战胜理智.第二次结婚则是希望压过经验.这句也一样比较第一次和第二次,同样是对人生犀利的观察.
Young men want to be faithful and are not; old men want to be faithless and cannot. 年轻人想要忠实却作不到.老年人像要不忠实,也同样作不到.这句像俏皮话,以年轻和年老对比,以忠实和背叛相对,彰显两对情境的相异性与相似性.
双方都感到失望.王尔德的剧本里有许多对男女关系的诠释,观点特殊,为人传颂.他这句话把男女对结婚的出发点作一对比,无法各取所需,当然以失望结束.
反讽是高明的修辞,一般人缺少幽默感也学不来.王尔德利用对比的策略,倒是创造了不少精彩幽默睿智的话来.台湾学生应该正视幽默,这不仅对人际沟通重要,对语文能力的提升,也同样重要.
我们对许多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刻板印象,文字的定义或解释,也经常习以为常而陷入盲目接受的无感状态.王尔德从字词出发,重新给定义,倒是提出许多新鲜有趣的说法.例如:
A true friend stabs you in the front. 真正的朋友会当着你的面给你难堪.
好的英文表达,不只是要有"内容"(content),还要有好的表达"形式" (form).内容可以载道,但却需要好的修辞技巧来包装,创造效果.台湾学生学英文,缺少修辞的训练,因此大多语言乏味.文字用来"表情达意",我们的英语教学大都关心"达意","表情"的训练被忽略了.大家只注意"说什么"(what),较少研究"怎么说"(how).但所谓的文字的素养或美感,大抵来自对"形式"的追求,也就是对修辞的钻研.王尔德的例子,提供一个我们观摩学习的机会.
当然如果看了这篇短文后,觉得有意思,那找王尔德的原著来读,那就收获更大了. | 0.852628 | 83.171429 | 0.020675 | 0 | 224 | 716 | 781 | 4.011719 | 0.153899 | 0 | 1,698,700,009,035 | 文学_情感 |
"文艺新潮"是五十年代在香港出版的文学杂志,由马朗(马博良)创办及主编,1956年3月创刊,至1959年5月停刊,合共出版十五期,由环球出版社出版.据马朗忆述,"文艺新潮"的编选,校对等工作主要由他负责,而接洽印刷,发行等工作则由环球出版社的总编辑冯葆善帮助负责.
马朗在<发刊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到我们的旗下来>开首即曰:"这是禁果."文章结语又曰:"让我们采一切美好的禁果!扯下一切遮眼屏障,......让我们建立新的乐园!"五十年后,马朗在一次访问中表示,"所谓禁果,就是现代主义,......"文艺新潮"的新潮就是现代主义."在出版的过程中,编者表示"由萌芽至诞生,我们早知道必须经过不少波折",而当"暴风雨来时,我们也感到气馁,但并没有放弃战斗".杂志出版了半年,过程虽然仍"免不了一点沧桑",有时甚至叫人感到"很失望,寂寞",然而编者们还是"渐渐感到坚强了".后来,因为创办人马朗前往美国,杂志出版了十五期后停刊.
内容方面,"文艺新潮"除了译介大量西方现代主义的理论和作品,也刊载了不少具现代色彩的香港诗歌,此外还有小说,评论和翻译作品.编者表示,虽然"有人认为我们偏重翻译,其实优秀的创作还是我们最重视的."例如杂志第五期,编者把"创作全部移至卷首,以创作小说为始",同时增加了小说的数量,编者借此表示是"我们对创作的注意".
稿件方面,"文艺新潮"常刊登征稿启示,欢迎不同作家投稿,此外亦曾举办"文艺新潮小说奖金"征文活动.在投稿的作品中,编者曾特别提及昆南的<卖梦的人>,形容此作品"流露了惊人的才华".然而,据马朗回忆,"文艺新潮""始终以邀稿居多,根本上投稿很少,但是我们不但非常重视投稿,而且极为重视."作家方面,徐𬣙,曹聚仁,叶灵凤,孙述宪,王无邪,桑简流,东方仪,杨际光,李维陵和卢因等,也曾在"文艺新潮"发表作品.此外,刘以鬯也是杂志的主要执笔人.海外来稿方面,"文艺新潮"也刊登了纪弦,林亨泰等台湾作家的作品. 而马朗其中一首重要诗作 - - <焚琴的浪子>,也是刊登在"文艺新潮"的创刊号.马朗后来回顾"文艺新潮"的出版时,认为这份杂志是点燃了五十年代香港文艺复兴的火炬.卢因也认为"文艺新潮"是"在适当的社会条件下,替消沉的香港文坛,提供一个繁荣文学可行的方向".
另外,"文艺新潮"在香港推动现代主义的努力,已获得论者普遍肯定.洛枫认为"香港文学的'现代主义'(Modernism)运动,始于五十年代的"文艺新潮"".也斯也曾指出"五十年代第一份介绍西方现代文学的杂志是"文艺新潮"".此外,有论者注意到"文艺新潮"在推行现代主义的同时,也具有反思和检讨现代主义的意识.1982年,张默发表在"中外文学"杂志上的<中国现代诗坛卅年大事记>也肯定"文艺新潮"对香港现代诗的影响;而马朗也认为诗作是"文艺新潮"最有收获的一环. | 0.825866 | 236.6 | 0 | 0 | 380 | 328 | 1,015 | 4.164063 | 0.194421 | 0 | 1,698,700,009,044 | 文学_情感 |
作为一个经常在实体,网络书店流连的书迷,认识亨利‧克劳德博士(Dr. Henry Cloud)和约翰 ‧汤森德博士 ( Dr. John Townsend)的"过犹不及"(Boundaries)及其一系列"立界线"的书已经很久了.而真正让我拿起这本书来看,是在听了一次戴惠婵姑娘的讲座 之后,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很多人际矛盾的根源正是界线感的缺失."界线"对于华人来说,简直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概念,我们素来是追求"和谐"的民族,谈任何界线本身好像就是一种罪过.然而在讲座中我听到了一个词 -"混融",当人的情感,责任,你我不分,纠缠在一起的时候,那不是"和谐",而是"我不开心都是你的错!""我做了那么多你凭什么还不开心!"耳熟能详吗?当时直听得我耳根发热,"哇!这不就是我吗?"
有了这样的一个引子,当我捧起"为婚姻立界线"的时候,我知道我不是在找保护伞,不是把婚姻里的鸡毛蒜皮划一条"三八线"─ 这些事归你管,那些事归我管,而是开始一趟胆战心惊地面对自己本相的旅程以至于使那倔强的,自以为是的老我非常不舒服,甚至不愿意翻开这本好书.
因为两位作者都是执业心理医师,书中有很多的实例,并不是那种只讲婚姻应该怎样美好的书,让读者除了羡慕嫉妒外,对自己的婚姻依然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很幸运的,你总能在书里找到跟你们景况很像的夫妇,比如需要对方有求必应的吉姆和莎莉,或者发现对方吸引人的特质婚后渐变成噩梦的艾瑞克和亚曼达,作者对个案的分析,尤其精道.同时,在书中你也可以看到心心相印的法兰克与茱莉亚,或者轻松地保有自己时间和空间的瑞奇和玛莉,发现原来这样的婚姻生活会更好.两位作者在前言中就讲了:
"婚姻的首要元素便是爱....爱是婚姻的核心."当你还在沾沾自喜地觉得"这还用你说"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然而,光是有爱还不够.婚姻关系需要其他元素使它成长茁壮.这些元素便是自由与责任.当两个人能自由地表达不同意见时,便能自由地去爱;当他们不自由时,就是生活在恐惧中,爱也就随之夭折了."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助我们"提升"爱,"发展"爱,"修复"爱,"透过为爱提供一个自由与责任均衡的理想环境,来延续爱的寿命."
特别吸引我的是在第4章"二人才能成为一体"中提到的"你不是我"的概念,这是界线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往往不由自主地发觉结婚以后对方就是我的,然而作者直接当头一棒:"对方不是为了满足你个人的需要而存在的."换句话说,如果我希望在婚姻中找到一个人像母亲对婴儿一样的有求必应,以我为中心,来满足我的需要,或者弥补我个人特质的缺乏,成为我的延伸:对不起,这是行不通的!因为配偶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独立的个体,是一个真正的人,不是我的附属品!
圣经中"二人成为一体"的必要条件就是"两个完全独立成熟完整的个体".不够独立成熟怎么办?那就要不断成长!
只有认识到"你不是我",才能够接纳配偶的感受(这与我们在家新恩爱夫妇营中学习的"感觉就是感觉"也是一致的);才能够接纳和尊重配偶的不同,而不会把彼此的差异看作是威胁或针锋相对;才能够不以自己期望的角度来看配偶,而珍惜和欣赏他∕她的本相."不再以你自己作为出发点,单单地珍惜对方的存在,这就是爱."
因此,自由是爱的先决条件.显然我们都不愿意被辖制,但也不愿意因为对方的自由而被冷落.要避免自由被自我中心利用,作者提到了圣经里的黄金法则:"弟兄们,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将你们的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侍.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加5:13-14)"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6:31)
圣经箴言31章被作者视为夫妻关系典范,这促使我以全新的视角来看这一段常被用来描述才德的妇人的经典.你看,他们夫妇二人各忙各的,"同时展现出个别性,同时也有很深的连结".似乎婚姻中二人相处的秘诀,就在于如何在自由与连结之间取得平衡.我想,你一定会有兴趣了解更多,那就从"为婚姻立界线"这本好书和审视自己的成长开始,与配偶进入真正的合一.愿神祝福你们!
入营前,带着期待的心情来到这里,当然也存有好奇心,心想已经在我们之间存在了10年的婚姻,到底会被什么样的营会来改变.当初的想法可能也是一种被动的改变,可是没想到参加完营会,学完所有的课程,我真真实实地感到我和丈夫关系的转变.
第一,恩爱夫妇营的课程设置实在太好了﹐每一课都能解决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从根源上认识到男人,女人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每个人思维方式也不同.对于我来说﹐学习后可以由衷地接受对方不同的意见,想法和感受,在以后的日子相信我也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加强于别人,试图改变别人.
第二,自己灵性的提升.课程让我更容易地接受"爱与尊重",而且真正的想要"旧我"的破碎.
第三,就在这两天三夜里,我跟丈夫的沟通也变得更加透明敞开. | 0.869238 | 153.538462 | 0 | 0 | 338 | 438 | 825.5 | 4.003906 | 0.150301 | 0 | 1,698,700,009,070 | 文学_情感 |
2014年10月18日,雾霾笼罩京城.早餐刚过,老专家沙博理走完了99年极富特色的人生历程,在自己的家里安静地走了.
就在两个月前,他作为唯一一位中国籍的外国人获得了国家级荣誉 - - 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每年,这个奖由国务院领导人专门颁发给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传播的外国翻译家和出版家.沙博理早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后来成为律师.20多岁来到中国,一住就是70多年.一位加入了中国籍的美国人,获得这个奖项的确是实至名归.也是多年来这个奖项获得者中绝无仅有的集翻译,写作和出版为一身的大师级人物.
他首先是一位翻译家,除去"水浒传",他翻译最多的是反映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现当代作品,如"新儿女英雄传",著名作家巴金的"家",茅盾的"春蚕"以及"林海雪原","保卫延安","创业史","月芽","孙犁小说选",从而享有"红色经典中国翻译家"的美誉.他又是一位作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一个美国人在中国","我的中国"以及"四川的经济改革","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中国古代的犹太人 - 中国学者研究文集点评","马海德传"等,且都以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出版发行.他还是一位外文编辑,长期从事英文稿件的编辑加工,在中国外文翻译出版和对外传播领域耕耘了60多年.
我和老沙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是1977年.当时"四人帮"已经粉碎,但是"五七干校"还在办,我和老沙就这样在河北固安不期而遇了.那时的干校里集中了一批外文局对外传播的专家学者,其中不乏早年的归国华侨,唯一的一位外裔专家,就是沙博理.劳动之余,我们常常聚在一起探讨中国的对外传播,谈的最多的是对外翻译.那时我刚从英国留学回来,一方面对传播中国充满激情,又不知天高地厚,另一方面跟老沙等大师专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关系熟了,说起话来无所顾忌.一次,我口出狂言,说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翻译中文图书,而是改为直接用英文撰写,更能满足外宣的需求.在场的中国同事碍于情面,都沉默不语,只有老沙严肃又亲切地对我说:"年轻人,不要口气太大.你还不了解外宣的真谛.你先要做好翻译,用英文写书难度要大得多.什么时候能用英文写书,要看你今后的发展了."那一刻,我真正感到了老沙待人诚恳,对年轻人呵护有加.他的话让我头脑冷静起来,踏实下来,从此开始心甘情愿地从最基础的对外翻译和出版环节做起,从生疏到熟练,乐此不疲一做就是30多年.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一天,老沙径直来到我在外文出版社的办公室,说:"小黄,我写了一本书,是纪念马海德生平的.你帮我出版."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传记性图书的出版工作.从此,我跟他的接触也更加频繁.我发现,他本人就是从翻译做起,在完成了数十部书稿的翻译之后,才更多地转为通过写作传播中国,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暂不计他为报刊杂志撰写的各种文章,仅用英文撰写的图书,题材就十分广阔,从人物传记到经济改革,从中国古代刑法到中国的犹太移民.在他家里,我看到什么叫物理意义上的著作等身.他翻译过的作品和撰写的著作摆满家中的书架,如果摞在一起,远远超过他个人的身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和国际背景,他撰写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多个国家出版.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最早走出去的中国籍作家之一.
当然,作为一位老翻译家,他转入写作后也没有停下翻译的脚步.有一段时间,他常打电话询问,甚至把我叫到他家,了解"文革"当中的一些提法和事件.我猜想,他可能是在从事有关"文革"题材的作品.果然,后来他告诉我,他正在翻译邓榕撰写的"我的父亲邓小平 - - 文革岁月".该书英文版2003年出版,这大概是他翻译的最后一部图书.
几十年来,老沙先是在外文出版社和"中国文学"杂志社,后来在"人民画报"社从事英文译文的润色工作.他的字斟句酌避免了中国出版物里出现中式英文,保证了中国对外宣传的语言质量.
无论是作为翻译家,还是作家,还是出版家,沙博理为传播中国做出了罕见的成就.今年,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着难得的国际机遇.人们常说,缺少高级对外翻译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瓶颈.的确,中国的国际舞台大大拓宽了,但是愿意默默无闻从事对外翻译的人员队伍显得特别弱小,更加缺少像沙博理这样的一代宗师性人物.此情此景,老沙的一生显得更加辉煌,他的贡献更加崇高.
老沙是学者,但不是学究.他做事专注,但是视野开阔,作品题材内容广阔.他说话直率,但是口气永远亲切温和.如同他一口流利的京腔总多少带有一股特殊的"沙式"腔调,他凝聚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基因.他兴趣广泛,幽默睿智,豁达乐观,坦诚直率.他喜欢西方古典音乐,是我认识的老年同事中最早使用互联网的.上个世纪90年代,他已经70多岁了,还喜欢骑着摩托穿街走巷,善于发现京城西餐美食.
上个世纪80年代,一次领导派我去他家送稿件请他审阅.老沙戴着眼镜,正在大玻璃窗前焊接收音机里的电线.见我来了,老沙说:正好你来了,我看不清楚,你帮我焊吧.说实话,在那天之前,我从来没有焊接过电线.可是,看到老沙需要帮助,我又不能推脱.结果因为我技术不过关,电线是焊接上了,却把收音机后面的塑料壳子烫了一个大道子.那时的收音机可是贵重物品,闯了祸,我不敢告诉他,他也从没有提出过此事.不知道他是真没有发现,还是心胸大度,放了我一马.
曾经一度我经常给别人转述针砭时弊的美国幽默笑话.人家问我,从哪里收集来的,现在可以揭秘了,那些笑话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老沙发给我的电子邮件.一个人的生命力和兴趣体现在很多方面,是否对美食有兴趣就是检验方法之一.
随着老沙年事增高,我跟同事说,老沙是我们的国宝,每年他的生日不一定追求隆重而一定要温馨.每年一到12月,我们就问老沙喜欢到哪里吃生日宴,喜欢吃什么.曾经一度,老沙爽快地做出选择,有时候就是他在报纸上发现的北京的某个西餐店.每到聚餐的时候,总是笑声不断,其乐融融.高兴的是他,宽慰的是我们.随着时间的消逝,这种快乐时光越来越少.再后来,突然一天,他给朋友们统发了一封邮件,说因为眼睛老花,从此不再通过电子邮件跟大家保持联系.现在又传来他永远离开人世的噩耗.然而,深深印刻在我脑海里的是老沙书架上那一部部的鸿篇巨著,反复闪现在眼前的是他慈祥又带幽默的笑容,不断回荡在耳边的是他那爽朗的笑声.多少年来,我们两人一见面总以"young man"(年轻人)互称.在我心中老沙青春永在! | 0.879691 | 215.416667 | 0 | 0 | 452 | 753 | 689.8 | 4.078125 | 0.156286 | 0 | 1,698,700,009,836 | 文学_情感 |
据台湾媒体报道称,1月23日,作家林清玄在台湾去世,享年65岁.林清玄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作品文风清澈流畅,文字中充满独有的幽默感,深得人们喜爱.
他的家属随后发布了一封致读者的信,信中谈到:"如果你相信佛法,就是说你在这里大家处得很好,有一天你不在,我们不会悲伤,因为知道你去极乐世界,或者你去了琉璃净土,你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居住."
的确,自幼接触佛教的他,曾在佛教中下过许多功夫,能将禅意融入生活,更能将这份感悟在文字中传递出来.可以说是一位佛系散文家.
林清玄曾说:"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乐,这就是成功."那么他的散文中,是如何呈现"慈悲","智慧"和"快乐"的呢?
禅风君为大家节选了他的一些散文,让我们在这些文字中共享林清玄的感悟,在文字的陶冶中纪念林清玄.
林清玄说的慈悲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是一种对所有众生的细微苦乐都能体认的广博的爱.他是这样描述慈悲的:
苏东坡有一首五言诗,我非常喜欢:"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对才华盖世的苏东坡来说,这算是他最简单的诗,一点也不稀奇,但是读到这首诗时,却使我的心深深颤动,因为隐在这简单诗句背后的是一颗伟大细致的心灵.
钩着不敢放下的窗帘,是为了让乳燕能归来,看到冲撞窗户的愚痴的苍蝇,赶紧打开窗门让它出去吧!
担心家里的老鼠没有东西吃,时常为它们留一点饭菜.夜里不点灯,是爱惜飞蛾的生命呀!
诗人那时代的生活我们已经不再有了,因为我们家里不再有乳燕,痴蝇,老鼠和飞蛾了,但是诗人的情境我们却能体会.
他用一种非常微细的爱来观照万物,在他的眼里,看见了乳燕回巢的欢喜,看见了痴蝇被困的着急,看见了老鼠觅食的心情,也看见了飞蛾无知扑火的痛苦,这是多么动人的心境呢?
我们有很多人,对施恩给我们的还不知感念,对于苦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吝于给予,甚至对于人间的欢喜悲辛一无所知,当然也不能体会其他众生的心情.比起这首诗,我们是多么粗鄙呀!
不能进入微细的爱里的人,不只是粗鄙,他也一定不能品味比较高层次的心灵之爱,他只能过着平凡单调的日子,而无法在生命中找到一些非凡之美.
我们如果光是对人有情爱,有关怀,不知道日落月升也有呼吸,不知道虫蚁鸟兽也有欢歌与哀伤,不知道云里风里也有远方的消息,不知道路边走过的每一只狗都有乞求或怒怨的眼神,甚至不知道无声里也有千言万语......那么我们就不能成为一个圆满的人.
智慧是什么?林清玄通过对一则公案的解读,回答了我们这个问题.在了解了智慧的内涵之后,我们可以更清晰准确地做出抉择:
日本佛教史上,有一位伟大的真观禅师.
真观禅师到中国学佛,他先研习天台宗教义六年,再研习禅学七年,后来又在中国名山参学了十二年,总共在中国"留学"二十几年,他返回日本后,在京都,奈良传扬禅法,一时,禅学大兴.
有一天,一位研究天台教义三十余年的道文法师,慕名而来的向真观禅师求教,他很诚恳地问道:"我自幼研习天台法华思想,有一个问题始终不能了解."
真观禅师说:"天台法华的思想博大精深,圆融无碍,应该有很多问题,你只有一个问题不能了解,可见有很好的修持,你不能了解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道文法师问道:"法华经上说'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意思是树林花草皆能成佛,请问:花草树林真有可能成佛吗?"
真观听了,不但没有回答道文的问题,反问说:"三十年来,你挂念着花草树林不能成佛,对你自己有什么益处呢?你应该关心的是你自己如何成佛才对呀!"
听了真观禅师的话,道文法师感到非常吃惊,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那么,请问'我自己要如何成佛呢?'"
真观禅师说:"你说只有一个问题问我,这每二个问题就要靠你自己去解决了."
我从前读到这个故事,深受感动,它表达了禅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要从自我开始,不要把自己纠缠进一些旁枝末节里面.
所有众生都有离苦得乐的希望,但是如何才能够通往快乐呢?林清玄告诉我们,这正是修行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这个世界原来就是个相对的世界,而不是绝对的世界,因此幸福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由于世界是相对的,使得到处都充满缺憾,充满了无奈与无言的时刻.但也由于相对的世界,使得我们不论处在任何景况,都还有幸福的可能,能在绝壁之处也见到缝中的阳光.
我们幸福的感受不全然是世界所给予的,而是来自我们对外在或内在的价值判断,我们幸福与否,正是由自我的价值观来决定的.
如果,我们没有预设的价值观呢?如果,我们可以随环境调整自己的价值判断呢?
就像一个不知道金钱,物质为何物的孩子,他得到一千元的玩具与十元的玩具,都能感受到一样的幸福.这是他没有预设的价值观,能以直观来面对世界,世界也因此以幸福来面对他.
就像我们收到陌生者送的贵重礼物,给我们的幸福感还不如知心朋友寄来的一张卡片.这是我们随环境来调整自己的判断.能透视物质包装内的心灵世界,幸福也因此来面对我们的心灵.
所以,幸福的开关有两个,一个是直观,一个是心灵的品味.这两者不是来自远方,而是由生活的体会得到的.若要我说世间的修行人所为何事?我可以如是回答:"是在开发人生最究竟的幸福."
这一点禅宗四祖道信早就说过了,他说:"快乐无忧,故名为佛!"读到这么简单的句子使 人心弦震荡,久久还绕梁不止,这不是人间最大的幸福吗?
只是在生命的起落之间,要人永远保有"快乐无忧"的心境是何其不易,那是无无越过了凡尘的青山与溪河的胸怀.因此另一个开关就显得更平易了,就是心灵的品味,仔细地体会生活环节的真义.
每一天过得比前一天更加富有慈悲,智慧与快乐,这听起来是多么简单.但正是在这份简单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不易,也看到了林清玄对生活与禅的体会有多么深刻.
禅风君认为,禅是源于生活,而又能反哺生活,令生活充满乐趣的.在禅意的人生面前,生死也只是吃饭睡觉一般寻常.
林清玄的离去虽然突然,但想到他对禅的深刻认知,想来也是没有经历什么痛苦的吧.人世间虽少了他的妙笔,但他笔下的禅意生活,却仍将给人们带来温暖. | 0.877186 | 64.710526 | 0 | 0 | 117 | 580 | 796.2 | 4.113281 | 0.141521 | 0 | 1,698,700,010,018 | 文学_情感 |
倪瓒(1301年-1374年),字元镇,一字玄瑛,号云林,幻霞生,荆蛮民,风月主人,萧闲仙卿.江浙行省无锡州(今江苏省无锡市)人.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茶人,倪瓒是"元四家"之一,也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间用淡色.前景中的树木和空白处的楷书题款几乎成了倪瓒个人的符号.
倪瓒家本富有,收藏图书文物甚多,元末农民起义,社会动乱,他变卖田产,疏散财物,归隐泛舟五湖,达20年之久,研究佛学,后来又入全真教出家.多交游博学多才之士,曾向黄公望请教绘画,并经常和王蒙切磋.后世将他和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为"元四家",明清时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将他置于其他三人之上.
倪瓒有洁癖倾向,例如"庭前有树,旦夕汲水揩洗,竟至槁死.","拾败叶上有积垢似啖痕以塞责.倪掩鼻闭目,令持弃三里外".仆人每日外出打水时,"日汲两担,前桶以饮,后桶以濯",担心仆人担水时放屁,所以只用前桶水煎茶,后桶水仅用于洗脚.晚年因事入狱,又因洁癖得罪狱卒,或"锁之溺器侧",出狱后,倪瓒"愤哽竟成脾泄",后"因染痢,秽不可闻",洪武七年(1374年)病死.一说"为太祖投溷厕中死",但不可信.
倪瓒善画水墨山水画,创造"折带皴",是平远画法的典型,取材于太湖一带平原风景,其画萧瑟幽寂,寒林浅水,不见人踪,画出他伤时感事的心情.倪瓒以这种空旷而辽远的太湖意境征服了画坛,以致后世常有"太湖属于倪云林"之说.
倪瓒的画"似嫩而苍",简中寓繁,小中见大,外落寞而内蕴激情.他也善画墨竹,风格"遒逸",瘦劲开张.画中题咏很多.他的画由于简练,多年来伪作甚多,但不容易仿出他的萧条淡泊的气质.
倪瓒的绘画属于宋代兴起的"文人画" - - 通过主观的描绘表达更多的作者自身情怀,进入"有我之境"(李泽厚语).他将自己的画法风格和追求总结成"逸气"一语,可以说是中国画"笔墨"一说的最好代表.
倪云林的书法并不显,其小楷,风格清婉妍润,简淡悠远;大字如"淡室诗轴",用笔爽峻苍健.和画作同样体现了其高逸之气.徐渭说:"瓒书从隶入,辄在钟元常"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董其昌认为:"倪从画悟书,因得清洒.人谓倪书有"黄庭"遗意,此论未公.倪自作一种调度,如啖橄榄,时有清律颊耳."
倪是古怪之人,有客来访时"见其言貌粗率,大怒,掌其颊",倪瓒好饮茶,特制"清泉白石茶",赵行恕慕名而来,倪用此等好茶来招待他.赵行恕却觉得此茶不怎样.倪生气道:"吾以子为王孙,故出此品,乃略不知风味,真俗物也."遂与之绝交.
倪氏不仅善画,更穷治馔羞,其发明之"云林鹅"为清代袁枚所推崇,至今已为无锡名菜之一.
此部分属于Wikipedia的文章,该文章基于创用CC 姓名标示-相同方式分享 3.0协议(CC-BY-SA)之条款下提供使用. | 0.817869 | 116.4 | 0 | 0 | 199 | 346 | 723 | 4.140625 | 0.205326 | 0 | 1,698,700,010,026 | 文学_情感 |
在我的文学生涯中,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创作过程不是最艰难的,却是时间跨度最长的.2003年初夏,为了撰写一部人物传记,我开启了一段实地采访.本来因为手头还有"乔家大院"的剧本创作任务,我希望采访能尽快结束.但很快便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已经走进了解放战争中一段波澜壮阔的血与火淬炼的历史.
在随后的13个月里,我行走11个省区市,采访130多位历史见证人,一次次被其中的人和事所震撼.2008年,我结束了传记写作工作,但对那个在解放战争中建立功勋的英雄团队(书中的37团)的关注没有结束,对本书女主角赵秀英和37团其他英雄事迹追踪没有终止,一直延伸到2019年夏季.
那是一个雨天下午,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打电话来的是那次采访中结识的一位老英雄的后代,他告诉我,他的父亲在当年春天过世了.挂断电话,我忆起了老英雄生前骑着白马驰骋于东北风雪战场的情景,蓦然间悲伤和急迫感袭上心头,敦促我把这个一直想写,一直在酝酿,却一直不敢贸然动笔的英雄团写出来,把那些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人民英雄的事迹和精神写出来,不让其随着一代人的离去而被埋没和遗忘.
"远去的白马"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抗日战争胜利后,我胶东地区数万部队紧急渡海,参加解放东北的战斗.共产党员,区支前队队长赵秀英,在登陆东北后,为了找回失散的支前队队员,完成她对支前家属的承诺,毅然留在临时组建的37团,与全团官兵一起出生入死.她亲眼见证37团面对新的战场环境和战争态势,怎样克服重重困难,拼出一条生路,并且在战争中逐渐成长,成熟,经过坚守摩天岭,四保临江,突袭通化,塔山阻击等惊心动魄的浴血奋战后,最终成为一支经得起严酷战争考验的劲旅.大军入关并打完平津战役后,赵秀英回到山东,隐去功与名,从胶东老家搬进沂蒙深山,把战争岁月的记忆埋在心中,任劳任怨地度过一生.
这部书从采访到写作,中间跨越了16年.16年的追踪和想念,这些英雄人物及其故事在我心里埋藏了多久,压抑了多久,等到写作时,他们像队伍一样冲锋,像江河一样奔涌的气势和力量就有多强大."远去的白马"的创作历程让我明白真实是创作者最强大的武器.有了对真实历史的了解,才会有真正的感动和创作的热情.当初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真实的英雄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今天经由我的笔,他们也同样感动了不少读到这部书的朋友.文学的力量正在于这种感动的传递.
我知道,在书写红色革命历史的文学长河中,"远去的白马"只是一朵浪花.类似37团这样顽强战斗的英雄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里比比皆是,像赵秀英那样毅然投身革命,一生奉献人民的感人形象在革命历史中也为数众多.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其原因不但在于他们当年的浴血奋战,英勇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在于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仰,他们毅然坚守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价值,和我们今天的时代血肉相连.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一再回眸,郑重记取.
无论是赵秀英大姐,还是37团的英雄们,在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都只是最普通的中国人.他们本是生于穷乡僻壤的农民,怀着对革命朴素和真诚的理解,投身于推翻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战斗,成了中华民族历来歌颂的"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的英雄.在决定民族命运的时刻,人民显示出他们的品格和力量.
"远去的白马"是我对前辈英雄的致敬.作为一名军人,我永远坚定地相信:力量在人民之中,英雄在人民之中.烽火洗礼的老一辈英雄虽然渐次远去,但是他们的功业,精神,风骨会和我们的民族一起万古长存,鼓舞后人披荆斩棘,走向未来. [编辑:岳川] | 0.902041 | 183.75 | 0 | 0 | 290 | 380 | 856.3 | 4.175781 | 0.139456 | 0 | 1,698,700,010,299 | 文学_情感 |
萨尔瓦多·达利( Salvador Dali,1904年5月11日 - 1989年1月23日),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是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因为其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像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把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1982年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封他为普波尔侯爵,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非常活跃,这对于他后来的生涯尤其重要;这个时期的一些轶事,无论真实与否,都是他以后许多持续不变的形象的基础,他与父母及妻子加拉的关系对于他的艺术个性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萨尔瓦多·达利1904年5月11号出生在西班牙Figueres的一个小镇上,并且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孩提时光.他的出生地距离法国大约只有16英里的路程.达利的父亲是一位公证员,家底殷实,曾经在海边小渔村Cadaques替达利建立了他的第一个艺术工作室.萨尔瓦多·达利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非常活跃,这对于他后来的生涯尤其重要;这个时期的一些轶事,无论真实与否,都是他以后许多持续不变的形象的基础,他与父母及妻子加拉的关系对于他的艺术个性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达利总是热爱着他儿时的风景环绕菲格拉斯城的大平原和有橄榄林与尖秃岩石的加泰隆尼亚海岸.这些古老令人伤感的风景不仅作为背景而且也作为有生命的存在进入了他的绘画."除了毕加索,萨尔瓦多·达利也许是最为知名但这并不是说得到了高度的评价的二十世纪画家".
萨尔瓦多·达利长大成人后,达利和妻子Gala在附近的Lligat港口组建了自己的自己的家庭.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西班牙这一港口的热爱.年轻的达利曾经在马德里SanFernando美术学院求学.他的天赋第一次被世人发现是在1925年巴塞罗那的个人作品展中.在1928年匹兹堡第三届卡内基国际展览会上,他展出了包括"TheBasketofBread"在内的三幅作品,从而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次年达利举办了他在巴黎的第一次个人展.同年,他还加入了由前达达派成员AndreBreton领导的超现实主义流派.也就是在这一年,达利在Cadaques结识了Gala,当时她正巧与他的丈夫,诗人PaulEluard去拜访达利.从此以后,Gala便成为了Dali的至爱,同时也是他的商业经理人和主要的灵感来源.很快地,达利成为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领导人.他的作品"ThePersistanceofMemory",描绘了一个软绵绵的钟表,是当今世上最杰出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之一.
但是随着战争的临近,想来对政治漠不关心的达利与其他的超现实主义者发生了冲突,终于在1934年的一次"审讯"中被开除出了超现实主义团体.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年左右时间里,他依然还是能够在国际超现实主义作品展中亮相.在1940年左右,达利又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现在称这段时期为他的"经典"时期-显示出了其对科学和宗教的专注.二战期间,达利和Gala逃离了欧洲,在美国度过了从1940到1948的8年时光.这段时间在达利的一生中至关重要.1941年,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为达利举行了他的第一个规模宏大的回顾展;1942年达利又出版了自己的自传"TheSecretLifeofSalvadorDali".
在达利从超现实主义向他的经典时期转变得过程中,达利开始创作他的19幅大型油画,很多都涉及了很科学,历史和宗教题材.这19幅大型油画已经成为了一个系列,其中最为有名的是 "TheHallucinogenicToreador","TheDiscoveryofAmericabyChristopherColumbus"和"TheSacramentoftheLastSupper".
1974年,达利在西班牙的Figueres成立了Teatro展览馆,之后又在70年代结束之前相继在巴黎和伦敦举行了作品回顾展.自从达利的妻子Gala在1982年过世以后,达利的健康状况也是每况愈下.1984年,他在Pubol家中的一次火灾事故中又被烧伤,使他的健康更加恶化.这段时期内,达利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与世隔离的状况下度过的,开始是呆在Pubol,后来又搬到了Teatro展览馆附近的私人公寓中.1989年1月23号,达利死于心脏病和呼吸并发症.
1904萨尔瓦多·达利五月十一日生于西班牙费格拉斯.
1914达利在费格拉斯天主教中学上学,已崭露绘画天才.
1918对彩色疯狂酷爱.五月二日,在费格拉斯的市立剧院举办的当地画家画展上,初次展出.
1919定期撰写有关艺术的文章并开始向费格拉斯公立中学办的评论杂志"体育场"投稿.
1921进入马德里的圣费南度美术学校,学习素描,油画和雕塑.
1922在巴塞罗那的达茂画廊展出八幅作品.
1923因无政府主义思想倾向而被捕,在费格拉斯与古罗纳被囚卅五天.
1925达利首次在巴塞罗那的达茂画廊举行个人画展,引起毕卡索和米罗的注意.
1926在巴黎曾拜访毕卡索,毕卡索对达利作品印象甚深.
1929第二次到巴黎,目的是拍摄布鲁维尔的影片"安大鲁西亚犬".与卡拉相遇相爱.
1931首次在皮雷.科列画廊展出,后来并三年连续展出两次.
1932"软钟"在朱利恩.利维画廊初次参加集体展出时,引起纽约艺术爱好者极大的好奇,是达利作品在美国获得成功的开始.
1933在纽约朱利恩.利维画廊首次展出个人画展.十二月,在巴塞罗那的加泰隆尼亚艺术画廊展出.
1934在伦敦的兹威默画廊,达利举行了在英国的首次个人画展.十一月,达利与加拉乘坐潜普莱恩号轮船初次到达纽约.
1935在纽约现代美术馆作题为"超现实主义绘画和偏执狂患者的形象"演讲.
1936五月,超现实主义实物在拉顿画廊展出,达利以他的设计"康德纪念碑"及"刺激性欲的外套"参展.
1937达利为避开战争,逃亡至意大利,住在爱德华.詹姆士家里.他和詹姆士一同研究熟悉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
1938一月,以"下雨天的出租汽车"参加巴黎美术画廊的超现实主义展出.
1939再度到纽约,参加三月廿一日在朱利恩.利维画廊开幕的个人作品展览会.
1940纳粹入侵迫在眉睫,达利再度离开欧洲,先住在美国维吉尼亚州,卡雷斯·克罗斯比家里.
1941十月,芭蕾舞"迷宫"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演.歌剧剧本,布景和服装都是达利创作和设计的.
1942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达利作品回顾展,并轮流在美国其他八个城市展出.
1945广岛的原子弹爆炸启发了达利,开始他的"核"或"原子"等科学阶段.
1946返回欧洲,准备在西班牙科加特港定居下来.离家乡费格拉斯约三十哩.
1949开始对宗教题材有兴趣,也对和谐几何图形理论产生兴趣.
1950一月,达利在纽约出版了"备忘录".
1954先后在罗马,威尼斯和米兰展出重要作品回顾展.
1960二月,在纽约展出"哥伦布发现美洲"个展.
1961在威尼斯首演"加拉的芭蕾舞",达利设计布景,道具和服装.莫里斯.贝贾特编导.
1964达利被授与西班牙伊莎贝尔大十字勋章.五月,书籍"一位天才的日记"出版.
1965纽约现代艺术画廊展出达利所有重要作品回顾画展.此时他开始对摄影和二度空间艺术发生兴趣.
1969"变态的情欲"出版,这是他的偏执狂临界状态手法达到最高潮的作品.
1970和西班牙建筑师埃米利奥·佩雷斯·皮涅罗研究建在费格拉斯达利博物馆的初步计划.
1971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达利博物馆正式开幕.达利第一部画集"是的(Oui)"出版.
1972纽约诺德勒画廊展出他的摄影作品.
1974三月,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史达德尔美术馆,举办作品回顾展.九月十八日,费格拉斯达利博物馆开幕.
1975尼康公司资助摄影展,主题为"达利,偏执狂临界状态方法,客观偶然性和第三度空间".
1976十月,将一本著作"哲学家的炼金术"存入巴黎国立图书馆.
1978四月,在纽约古金汉博物馆展出第一件超立体主义的作品.
1980在伦敦泰德画廊举行达利主要作品回顾展.
1982妻子卡拉病逝.达利隐居在恩波达.创作有些是他自己设计的新主题,有些是从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取材的.
1983四月十五日,西班牙国王与王后,为马德里西班牙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从1914到1983年400件达利作品选作"展览剪彩.
1984三月廿七日,在费格拉斯正式设立加拉-萨尔瓦多·达利基金会.
1986缠绵病榻且闭门谢客,可以接近他的只有医疗小组和最亲密的合作者.
1988十一月,病情恶化,被送到巴塞罗那的科龙医院.在医院中,西班牙国王亲自探视,达利将自己为的一本诗送给他.
1989心脏病突发,一月廿三日于费格拉斯医院中去世.他的遗体用防腐剂保存.安葬在达利博物馆中.
萨尔瓦多·达利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画家.在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而令人激动的形象方面,他对超现实主义,对20世纪的艺术做出了严肃认真的贡献.达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除了他的绘画,他的文章,口才,动作,相貌以及胡须均给欣赏他的人们留下了扑朔迷离的印象.达利年轻时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学习美术,曾兼收并蓄多种艺术风格,显示出作为画家的非凡技能.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才由两件事情促使其画风日臻成熟.一是他发现了弗洛伊德的关于性爱对于潜意识意象的重要著作;二是他结交了一群才华横溢的巴黎超现实主义者,这群艺术家和作家努力证明人的潜意识是超乎理性之上的"更为重大的现实".
萨尔瓦多·达利为从潜意识心灵中产生意象,达利开始用一种自称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诱发幻觉境界.达利发现这一方法后,画风异常迅速成熟,1929~1937年间所作的画使他成为世界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在他所描绘的梦境中,以一种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将普通物像并列,扭曲或者变形.达利对这些物像的描绘精细入微,几乎达到毫发不差的逼真程度,通常将它们放在十分荒凉但阳光明媚的风景里,令人联想到他的故乡加泰罗尼亚地区.在这些谜语一般的意象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记忆的永恒"(1931),画中以平静得可怕的风景为衬托,停留着一只柔软易曲,正在熔化的表.
达利还与西班牙电影导演L-布努埃尔共同制作两部超现实主义影片,即"安达鲁的狗"(1928)和"黄金时代"(1930),同样充满怪诞的但富于暗示的意象.20世纪30年代末,在文艺复兴画家拉斐尔的影响下,达利的绘画转趋比较古典的风格,并因此而被超现实派开除.
此后,他花费大量时间设计舞台布景,时髦商店内部装饰以及珠宝饰物.在1950~1970年间他有许多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但仍探索性爱主题,描绘童年记忆,并且让妻子加拉成为这些题材的中心形象.这些晚期绘画虽然技法纯熟,但客观评价低于其早期作品.在达利的著作中,最有趣味和揭露隐秘的是"萨尔瓦多-达利的秘密生活"(1942~1944).他的许多作品中充满了暴力和对传统社会禁欲主义的批判.代表作有"记忆的永恒","悍妇与月亮","内战的预兆"等.
超现实主义绘画是西方现代文艺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运动之一,第二代超现实主义画家有彼埃·罗依,唐吉,马格里特,保罗·德尔沃以及萨尔瓦多·达利(1904.5 - 1989.1)等.这一批画家是专以精致入微的细部写实描绘和可以认识的物体局部为准则,来表现一个完全违反自然组织与结构的生活环境,把幻想结合在奇特的环境中,以展示画家心中的梦幻.有人也把这种画称之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
达利作为该运动在美术领域的主要代表,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对象."我同疯子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不是疯子""每天早晨醒来,我都在体验一次极度的快乐,那就是成为达利的快乐......".不用看达利高高翘向天穹的胡子,不用观赏他充满奇思怪想的作品,单是这些不同凡响的妙语,就足使你想象得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达利的盛誉主要归结于他自我推销的天分,但更应归功于他富于奇想的特殊才能.他的奇思怪想源自于生命中难以捕捉的素材,如性,死亡,变态,苍穹.他惯用不合逻辑地并列事物的方法.将受情感激发产生的灵感转变为创作过程,将自己内心的荒诞,怪异加入外在的客观世界,将人们熟悉的东西扭曲变形,再以精细的写真技术加以肯定,使幻想具有真实性.达利始终宣称自己是现代艺术文化的救世主,每天都在创造丰功伟绩,取得划时代的胜利:前往巴黎,遇见加拉,爱情田园诗,超现实主义革命......为了获得自相矛盾的视觉形象,他通常都十分细致,精确地用十分斜视的手法描绘这些创造的形象,也许正式这种一丝不苟的现实主义笔法,正式这些清晰存在却非真实的形象才是如此令人不安的原因.
萨尔瓦多·达利承认自己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幻觉,他们象弗洛伊德医生一样,去探索精神病患者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与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真诚反映,这在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对于超现实主义画家来说,这是些至为珍贵的素材.因此,达利的许多作品,总是把具体的细节描写和任意地夸张,变形,省略与象征等手段结合地使用,创造一种介于现实与臆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境界".读他的画,人们既看懂所有细节,从整体上,又感到荒谬可怖,违反逻辑,怪诞而神秘.这种"潜意识"的景物,其实都是画家主观地"构思"出来的,根本不是什么潜意识或下意识的感情表达.
达利赞成人应该培养真正的幻想,象临床的妄想狂一样而受理性控制的人的精神背后,仍保留有一些剩余意识.这些剩余意识使人处在静态之中.他还宣传,妄想方式不仅要运用在日常工作中.在他的日常生活里,他就常常故意放任自己的怪僻行为.如他穿一身潜水服出现在1936年伦敦超现实主义画展的开幕式上.他偏爱的幻觉形象常常被不断重复,如带有许多半开的抽屉的人形,蜡样软化的硬件物体,抽丝样细长的兽腿以及物体向四周无重心地飞开的景象,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达利所定义的"超现实主义"比布列顿(AndréBreton,1896 - 1966,法国诗人)1924年首次发表的超现实主义定义更有名.这并非意指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达利因为他的绘画,他的文章以及他的口才,动作,相貌和生活方式活生生的造就出这个深印公众脑海里的"超现实主义",使它不再只是白纸上的黑字.
达利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影响最大,持续的时间也最长.不仅他的画,还有他的文章,口才,行动以及他的打扮,都无不在宣传他的"超现实主义".他在发挥和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上,可以说超越了他们的超现实主义绘画群体.他的有些作品除了传达无理性,色情,疯狂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哲学观外,有时还反映着人们的时髦心态.
在达利长达70年的艺术生涯里,可谓做尽了让人们瞪目结舌的事.在那些怪事和怪诞言论里,给"巨匠们打分"已经成为达利的品牌.在西班牙绘画史上,他与委拉斯凯茨,戈雅,米罗,毕加索等绘画大师一同辉映着西班牙俊美的天空,传奇着西班牙的绘画史.达利那双目空一切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忧郁地注视着这个世界.
达利对于珠宝的热爱,很大程度来自于他对于爱人Gala 的狂热.在他看来,只有最奇异的想法才能配得上他最爱的女人.他曾经为她设计了一枚心形胸针,黄金质地的心形底座上镶嵌着红宝石,象征着血液和血管.但最 为震惊的是,这枚胸针竟然会随着她每一个脚步而跳动,如同一颗真正跳动的金属心脏!"每天早晨醒来,我都在体验一次极度的快乐,那就是成为达利的快乐!" 这就是达利.
超现实主义绘画是西方现代文艺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运动之一,第二代超现实主义画家有彼埃·罗依,唐吉,马格里特,保罗·德尔沃以及萨尔瓦多·达利等.这一批画家是专以精致入微的细部写实描绘和可以认识的物体局部为准则,来表现一个完全违反自然组织与结构的生活环境,把幻想结合在奇特的环境中,以展示画家心中的梦幻.有人也把这种画称之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
达利作为该运动在美术领域的主要代表,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对象."我同疯子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不是疯子","每天早晨醒来,我都在体验一次极度的快乐,那就是成为达利的快乐......".不用看达利高高翘向天穹的胡子,不用观赏他充满奇思怪想的作品,单是这些不同凡响的妙语,就足使你想象得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达利的盛誉主要归结于他自我推销的天分,但更应归功于他富于奇想的特殊才能.他的奇思怪想源自于生命中难以捕捉的素材,如性,死亡,变态,苍穹.他惯用不合逻辑地并列事物的方法.将受情感激发产生的灵感转变为创作过程,将自己内心的荒诞,怪异加入外在的客观世界,将人们熟悉的东西扭曲变形,再以精细的写真技术加以肯定,使幻想具有真实性.达利始终宣称自己是现代艺术文化的救世主,每天都在创造丰功伟绩,取得划时代的胜利:前往巴黎,遇见加拉,爱情田园诗,超现实主义革命...... 为了获得自相矛盾的视觉形象,他通常都十分细致,精确地用十分斜视的手法描绘这些创造的形象,也许正式这种一丝不苟的现实主义笔法,正式这些清晰存在却非真实的形象才是如此令人不安的原因.
萨尔瓦多·达利承认自己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幻觉,他们像弗洛伊德医生一样,去探索精神病患者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与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真诚反映,这在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对于超现实主义画家来说,这是些至为珍贵的素材.因此,达利的许多作品,总是把具体的细节描写和任意地夸张,变形,省略与象征等手段结合地使用,创造一种介于现实与臆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境界".读他的画,人们既看懂所有细节,从整体上,又感到荒谬可怖,违反逻辑,怪诞而神秘.这种"潜意识"的景物,其实都是画家主观地"构思"出来的,根本不是什么潜意识或下意识的感情表达.
达利赞成人应该培养真正的幻想,象临床的妄想狂一样,而受理性控制的人的精神背后,仍保留有一些剩余意识.这些剩余意识使人处在静态之中.他还宣传,妄想方式不仅要运用在日常工作中.在他的日常生活里,他就常常故意放任自己的怪僻行为.如他穿一身潜水服出现在1936年伦敦超现实主义画展的开幕式上.他偏爱的幻觉形象常常被不断重复,如带有许多半开的抽屉的人形,蜡样软化的硬件物体,抽丝样细长的兽腿以及物体向四周无重心地飞开的景象,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达利所定义的"超现实主义"比布列顿(André Breton,1896 - 1966,法国诗人)1924年首次发表的超现实主义定义更有名.这并非意指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达利因为他的绘画,他的文章以及他的口才,动作,相貌和生活方式活生生的造就出这个深印公众脑海里的"超现实主义",使它不再只是白纸上的黑字.
在达利长达70年的艺术生涯里,可谓做尽了让我们瞪目结舌的事.在那些怪事和怪诞言论里,给"巨匠们打分"已经成为达利的品牌.在西班牙绘画史上,他与委拉斯凯茨,戈雅,米罗,毕加索等绘画大师一同辉映着西班牙俊美的天空,传奇着西班牙的绘画史.达利那双目空一切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忧郁地注视着这个世界.
萨尔瓦多·达利喜欢描绘梦境中的景象,以一种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将普通物像扭曲或者变形.达利对这些物像的描绘精细入微,几乎达到毫发不差的逼真程度,通常将它们放在十分荒凉但阳光明媚的风景里.在这些谜语一般的意象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记忆的永恒".
油画"记忆的永恒"创作于1931年,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达利承认自己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自己不加选择的,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潜意识,自己的梦中每一个意念的结果.而且达利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最真诚的反映.达利运用他那熟练的技巧精心刻画那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体验一下精神病人式的对现实世界秩序的解脱.
在达利的作品中,人们还能发现一个特点就是:他把现实世界中不连贯的片断混合在一起.比如"面部幻影和水果盘",人们会从这幅作品中发现在上角的梦幻风景,那海湾和波浪,那座山和隧道,同时又呈现出一个狗头形状,狗头的颈圈又是跨海的铁路高架桥.这只狗翱翔在半空中 - - 狗的躯体中部由一个盛着梨的水果盘构成,水果盘又融合在一个姑娘的面孔之中,姑娘的眼睛由海滩是一些奇异的海贝组成,海滩上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怪形异象.正如在梦中一样,有些东西,像绳子和台布,意外清楚地显露出来,而另一些形状则朦胧难辨.
达利的作品让人们感叹:这也许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真正的魅力所在.而达利的这种将幻觉的意象与魔幻的现实主义作对比的手法,更使得他的画在所有超现实主义作品中脱颖而出.他的一生创作了无数深受喜爱,广为人知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中都闪耀着他天才的光芒,也给世界带来无限的遐想.
俄罗斯近代油画家_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里科夫_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Суриков
19世纪最有名瑞士画家之一费迪南德·霍德勒 Ferdinand Hodler
美国垃圾桶画派画家_爱德华·霍普_Edward Hopper | 0.899639 | 115.168831 | 0.02393 | 0 | 469 | 2,051 | 1,044.7 | 4.121094 | 0.158209 | 0.357751 | 1,698,700,010,437 | 文学_情感 |
★ 林央敏长年推动台语文学和台语诗,并曾以<毋通嫌台湾>获得金曲奖最佳方言作词人,本书收录其长年创作散文作品.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至少不辜负读者才敢发表,发表后,有时可从读者的来信或评者的论述中检视自己是否做到感人共鸣的效果,比如有位快要当祖母的读者说:"看你那篇文章<第一封信>,我都偷偷流泪,但怕被学生看到,赶快离开图书馆."再如小说家宋泽莱写道:"这篇文章<阿母>.仿若让人听到了作者的悔恨和自谴,读完时我们竟流泪了."读者们的反应,其实也是鼓舞我砥砺自己用心创作的动能.
曾以<毋通嫌台湾>获得金曲奖最佳方言作词人的林央敏,致力于台语文学创作,包含台语诗和台语散文,推广母语,倡导将母语台语列为学校课程.
本书为其长年创作散文集结,以四卷四个不同的面相,素描亲情,乡情,人情与家园情,从亲人出发,有写给母亲的<第一封信>和描绘<阿母>忙碌的身影,还有父亲为了筹措学费,将家中老牛卖掉,他不舍老牛<收藏一撮牛尾毛>来纪念,最难忘的是<和阿公听拉即哦的日子>以及鼓励他升学的<二叔公>,字里行间尽是浓密的亲情,展现无休止的温暖;再到成长的<孕乡>嘉义太保,岁月流转,从老家所在的水牛厝开始到牛稠溪流域的变化,信仰中心土地公庙的由来,吸石路的传说,还有农历七月二十三日的大士爷民俗祭典,诉说一个个引人入胜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村庄与浓烈乡土情怀;继之以对人情事故的感怀咏叹,小则一己之思,大则关于国家,民族,社会,政治,文化的寄望.终章以随笔小品,有生活记趣,也有对生命的感悟,乃至异想天开的遐思.
林央敏将自己对台湾这片土地的热情,透过文字,引领我们将目光回归自我,重温情怀,找回我们对土地的热忱与认同.
一九五五年生,嘉义县太保市人,现居桃园市.曾任小学,大学教师,台语文推展协会会长.......现任"台文战线"文学杂志社发行人.曾获联合报文学奖第一名,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及诗奖,散文奖,小说奖,评论奖,文化奖等多项文学奖,是台湾民族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一九六五年即写古诗,七二年首次发表新诗,八三年开始台语写作.首倡台湾民族文学,是战后台语文学运动的倡导作家及台语文学理论的主要建构者,也是首位将台语散文由说理引入纯文学领域的诗人.八六~九七年间热衷民主人权,民族解放,本土文化,母语文学,教育改革等社会运动.作品因触犯官方禁忌屡遭查禁封锁.
写作品类丰富,风格,技巧与主题多样,另有作曲与电脑软件,被称为全方位作家.有百余篇作品分别选入诗,散文,小说,评论的各类选集百余种,并选入大,中,小学教科书中,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日文发表于外国书刊.著作三十余册(详见本书附录),其中十一万字的诗体小说"胭脂泪"是台语文学第一部史诗(EPIC),也是台湾文学史至今最长的叙事诗;诗作<毋通嫌台湾>被谱成二十四种不同的曲子,对催化台湾人意识与民主运动皆有深远的影响.
◎ 卷一 无休止的温暖(第11页)
二叔公(第41页)
和阿公听拉即哦的日子(第49页)
携子返乡(第81页)
◎ 卷二 雨落在嘉南平原(第85页)
◎ 卷三 乡音已改鬓未衰(第167页)
种在土地里的责任(第184页)
◎ 卷四 三分之一的人生(第209页) | 0.855725 | 81.875 | 0.019985 | 0 | 340 | 427 | 1,068.9 | 4.128906 | 0.165649 | 0.004944 | 1,698,700,010,668 | 文学_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