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stringlengths 178
274k
| alnum_ratio
float64 0.17
0.99
| avg_line_length
float64 4.02
274k
| char_rep_ratio
float64 0
0.72
| flagged_words_ratio
float64 0
0
| max_line_length
int64 15
274k
| num_words
int64 34
61.8k
| perplexity
float64 6.5
76.6k
| quality_score
float64 4
4.57
| special_char_ratio
float64 0.02
0.87
| word_rep_ratio
float64 0
1
| _id
int64 500M
1,828B
| industry_type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生命到底是什么,仅仅是肉身么?肉体一旦终止运作,人就马上变成"尸体",勾销所有的意义吗?人死后身体比生前轻了二十一克,那二十一克是否就是灵魂的重量?如果灵魂确实有其体积,那医学解剖可曾发现过,它其实藏在哪一个器官里?
西西受到亡友蔡浩泉启发,2000年书写的短篇<解体>,[1] 开展了特殊的身体叙述,无论在表现方式和思考深度上,都是一篇超前的作品.与其说<解体>是书写死亡,重现身体逐渐消失,分解的过程,不如将之视作拆解生命奥秘的尝试.和"哀悼乳房"的序言[2] 一样,<解体>的叙事者有明确的对象,处处表现出叙述的自觉:
如果你是听众,我是叙述者,从第一句话开始,我在叙述一件事,我用第一人称来向你叙述.(......)叙述的"我",是与他共生的"物体".
当我说我的时候,有时只是躯体的我在说话,有时就是我这个能体在叙述,我们有时合而为一,有时彼此独立发言,既合又分,既离又连.
在澄清叙述身份的同时,西西正"运算"生命如何组成.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却和文学叙述紧密交织,似乎已预示了全篇的叙述倾向.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并非对立,反之两者相融,更能言说生命本身.<解体>着意将语言和身体状态混同,具体展现在语句的节奏上,叙述者死亡后意识正随着肉身而散失,因此开首结尾是没有标点连绵不断的长句子(开首是"事实上早在六七十个小时之前我已经陷入了昏迷状态而昏迷了的生物不再有任何感觉包括最难忍受的痛楚",结尾甚至是一整段一个标点都没有);中段回忆生前的日常经验,句子节奏亦趋近正常;然而中后段句子逐渐变短,断断续续如即将消失的意识("小小的,脑子里,也许,奇怪,这特殊而又熟悉的气味,为何,没有,相连的,形体,而且愈来愈淡,难以,追寻","那么,我就,完完,全全地,形,神..俱...散......了.").腐败的肉身,薄弱的意识同时呈现,当中的桥梁正是语言.
西西笔下的身体和意识并非截然二分,而是混同且难以言说.这种对身体的观点,明显和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背道而驰,反而更类近于梅洛庞蒂对于存在(exister)的观点:即存在以含混的方式被包括在唯一的生存情景中,与体验和习惯相联系.[3]
我是不太相信幽灵和鬼魂的,(......)我只是蛋白质和核酸,但我相信,除了蛋白质和核酸,必定还有其他属于人的本质的东西,而人的躯体才仅仅只是蛋白质和核酸.一个人的思维,精神,意志,梦想,爱与慈悲,难道也是蛋白质和核酸?
在肉身腐败的过程中,叙述者微观地书写患病后身体的变化,情绪的转变,这种"知识-叙述"相融的"图书馆气息"[4] 已是西西作品的独有风格.叙述者开宗明义说"我在叙述的故事是关于死亡",但内容却离不开活着;死亡是个引子,是身体和意识的共同情景.<解体>将死亡拆解成逐渐剥落的过程,先是由肉体领受,继而是失去宿主而萎靡的意识;最后,组成意识的叙述者的生活经历亦烟销云散.死亡原是身体里不断流动的可能性:
攻陷我躯体的不是病毒或病菌,是细胞,竟是我──自──己──体──内──的──细──胞.(......)只有遇上特殊的情况,比如抗原入侵,淋巴细胞就会紧急制造抗体来应对,这是正常的细胞突变.那么,我体内癌细胞又发起什么神经病来要参与突变的狂野派对呢?大抵是我酒喝多了.(......)我能够摸到腿上肿起的硬块,就是这棵疯狂的石榴树吗?它们至少需要九年的时间,分裂了近三十次才长成这样的规模并且转移.而我一无所知.
这一段讲述癌症的段落,有医学知识(癌症是细胞突变),身体变化(腿上的硬块),情感(被自身细胞攻击的恨意)以及生活习惯(喝酒),说明死是由活渐渐熬成,从而将身体运作放到无限大.和一般叙述死亡的故事不同,叙述者不只限于精神上的恐惧和伤痛,而是重新检视血脉中隐藏的危机,将身体经验也纳入其中,使这个死亡的故事,具有生命的质感.
可是<解体>的开创性只在于重提身体经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叙述者的身体,要依靠情感和经历才得以整全.他和所有人一样有梦想和珍视的人,喜欢画画,疼爱儿子,重视友情,而正是这些想法和回忆,使生命能超越躯体的死亡,令故事没有陷入感伤当中.身死固然可悲,但离开也不代表没有活过.叙述者死后被亲友围拢,虽然无法反应,但却从听觉和感应,自言自语营造了热闹的氛围,使得他面对死亡还能下一个肯定的结论,"关于人的精神,思维,那是永恒的,爱也是如此,生命必有它的意义,我们只是夏虫,如何语冰",从知识跨入了价值的维度.
"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庄子的话,[5] 或许可以由此窥见这种乐观态度的来源.<解体>的结局是叙述者肉身和意识同告寂灭,"能体"自由地飘浮在空气中,渗入郊野,与漫山遍野的百合花相遇,最后落入花瓣的拥抱里.写来丝毫不觉哀伤,反而充满诗意;令人联想起"庄子"里的髑髅,[6] 肉身腐朽之后,从劳碌中得到解脱,在梦中向正为赶路而奔波的庄子,报以吃吃的笑声.
[3] 梅洛庞蒂的身体观正是笛卡儿心物二元论的回应,强调"己身的体验教导我们要把空间扎根在生存中",而非将身体视为"事物-意识"两种状态的总和:"这种二元论(编按:指笛卡儿)忽视了一种原始的和含混的存在方式,而这是己身的体验向我们揭示的.像'视觉','运动机能'和'性'......我们无法从这种情景中清楚地分割出客体和主体,身体与意识,然后又把它们机械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只有'体验它们,也即重新考量贯穿它们的情景(le drame),并让自己融入其中'.又比如意识,意识并非一个孤独的思想,而是对己身在世之中的情景的体验,是对我整个情景的一个暂时勾勒."参佘碧平:"梅罗庞蒂历史现象学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07),86-87.
[6] 髑髅出现在庄子的梦中并向他分享"死之说"(即死亡的喜悦):"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见"庄子.至乐".
1988年生于香港,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写诗,散文,小说及评论,曾获大学文学奖,青年文学奖及工人文学奖.作品见于"字花","月台",城市文艺","阡陌","Sample"和"明报"等.曾任文学杂志"字花"执行编辑,香港电台作家纪录片文学顾问,现于大专院校任教创意写作及文学课程. | 0.829287 | 170.266667 | 0.001572 | 0 | 386 | 603 | 1,064.3 | 4.105469 | 0.18794 | 0 | 1,564,900,003,025 | 文学_情感 |
由易杰雄主编的"欧洲文明的历程"丛书,最近由华夏出版社出版.该丛书以欧洲历史发展为线索,重点叙述,分析了对欧洲文明的形成影响深远的重大政治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和重大科技成果,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欧洲历史的长河,亲历荷马时代,罗马帝国,加洛林王朝,十字军东征,宗教改革,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直至战后欧洲的重建与发展;见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但丁,达·芬奇,马基雅弗利,哥白尼,马丁·路德,培根,莎士比亚,伽利略,伏尔泰,卢梭,康德,牛顿,拉瓦锡,伏特,法拉第,麦克斯韦,达尔文,巴斯德,伦琴,爱因斯坦,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胡塞尔,马克斯·韦伯,莫内,萨特,波伏娃,马尔库塞,霍金等对欧洲文明精神形成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伟人;感受到欧洲特有的文化气质.丛书共六册,分别为"欧洲文明的源头 - - 古希腊罗马文明","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 - - 文明在中世纪的艰难脚步","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 - -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明","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工业文明","科技文明".西方文明的核心是欧洲文明.了解欧洲文明的发生,发展和个性特色,对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建设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 0.81165 | 515 | 0 | 0 | 515 | 164 | 320.2 | 4.007813 | 0.192233 | 0 | 1,564,900,003,331 | 文学_情感 |
上世纪畅销欧美的"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之"名门""中国淑女"2册,英国知名作家,英国驻华领事夫人谢福芸,讲述清末中国故事,生动记录中国人在风雨飘摇的时代洪流中困惑,沉浮,憧憬,奋斗的历程.
谢福芸一生六度来华,走过大半个中国,通晓东西文化,更直接见证了诸多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她把一路所见所闻所思,以小说的形式一一记下:
辛亥后避居津门,住在翁同龢侄孙翁斌孙家中,她将这段难忘的经历写成"名门";1926年她作为中英庚款访华代表团秘书访华,将一路的探访,包括与胡适,丁文江,阎锡山,吴贻芳等人的交往,写成"中国淑女".这2部小说在时间上恰好覆盖了清社既屋,共和初缔这两个近代史上的重要主题,为今人提供了有细节有温度的史料.
★谢福芸是清末汉学家苏慧廉之女,英国驻华领事夫人.剑桥毕业,在北京创办培华女校,通晓东西文化,再加上父亲,丈夫横跨中英政学两界的人脉,为她深度了解中国提供了一般人不具备的条件与资源
★作者与书中的宫家(即翁家)几代人结下深厚情谊,历近百年不衰.翁同龢五世孙,著名艺术史家,收藏家,百岁老人翁万戈(其父翁之憙,即书中主人公之一励诚)欣然题写书名,堪称穿越世纪,跨越东西的一段文坛佳话
1926年,谢福芸作为中英庚款访华代表团秘书,随父赴华一路探访考察,结识了胡适,丁文江等民国名人.她将此段经历写成本书,也描写了中国名流家庭在新旧时代动荡中的生活与思想的变化.
北京兵变后,谢福芸在晚清帝师翁同龢侄孙翁斌孙天津的家中避居数月.本书根据这段经历描写了两个贵族家庭的生活与悲喜.
"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由英国知名作家,社会活动家谢福芸(Dorothea Soothill Hosie)的四部关于中国经历的长篇小说组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度畅销欧美.本次团购为其中前两部 - - "名门""中国淑女".
谢福芸是清末汉学家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之女,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于中国,在浙江温州度过美好的少女时光.后负笈剑桥,毕业后又重返中国,在北京创办培华女校.1913年嫁给英国外交官,探险家谢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她的聪慧,及通晓东西文化的学识,再加上父亲,夫君横跨中英政学两界的人脉,为她深度了解中国提供了一般人不具备的条件与资源.她一生六度来华,走过大半个中国,结识了很多中国人,并直接见证了诸多近代史重大事件.一路走来,她把所见所闻所思一一记下.
辛亥后避居津门,住在翁同龢侄孙翁斌孙家中,她将这段难忘的经历写成了"名门";1926年作为中英庚款访华代表团秘书,她将一路的探访,包括与胡适,丁文江,阎锡山,吴贻芳等人的交往,写成"中国淑女".这2部作品在时间上恰好覆盖了清社既屋,共和初缔这两个近代史上的重要主题.
她的作品虽名为小说,自称主要人物虚构,但故事,史实及时代背景却并非虚构,她以亲历者的视角及丰富的见闻,以细腻的笔法生动勾勒了过去一百年几度处于新旧交替中的中国人 - - 男性与女性,成人与儿童,名人与普通人 - - 在家国巨变的时代洪流中困惑,沉浮,憧憬,奋斗的历程.谢福芸对笔下的中国既满怀深情,亦有旁观者的冷静,她"赞扬他们的美德,宽恕他们的瑕疵".这些作品在近一个世纪前曾促进西方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而今天,给予中国读者的除了有细节有温度的史料,更是回望思考历史的崭新视角.
谢福芸在中国接触,结交乃至成为终生挚友的,既有名门望族,也有普通百姓,尤其与书中的宫家(即翁家)几代人结下的深厚情谊,历近百年不衰.翁同龢五世孙,著名艺术史家,收藏家,现居美国的百岁老人翁万戈(其父翁之憙,即书中主人公之一励诚)为本书欣然题写书名,堪称穿越世纪,跨越东西的一段文坛佳话.
晚清以至民国,中国女性的生活与观念处在重大甚至激烈的变革中.谢福芸以域外异文化的视角撰写了一系列中国题材的小说,其中几乎涉及到妇女解放运动的所有关键词:不缠足,办女学,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哪怕贵族小姐只争取到了"终身不婚"的结果),抵制纳妾等.她在中国接触交往的不仅有名门贵妇也有普通的劳动妇女 - - 她们都要面对婚姻,生育,自我意识,子女教育等难题.这种观察与记录对于今天的我们是一份亲切可感的史料,但比史料更珍贵,更吸引我的是谢福芸对她的中国姐妹发乎内心的理解,宽容与同情,她以她们的一分子自居.而没有她们,就没有今天.
英国女子谢福芸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汉学家苏慧廉,她的丈夫是英国中国问题专家,也是数度出使中国的英国外交官谢立山.特殊的家庭背景,长时期的中国生活经历,丰富而多元的人际交往,细腻入微的观察,让谢福芸这几部名为"小说"的作品具有非凡意义:以比历史书写更准确,更细节,更人性的方式,记载了自晚清至二十世纪中叶对中国的"所见所闻所传闻",是理解那个时代*直接的历史记录,对于想了解晚清民国的读者,完全可以视为历史读物,而且更轻松,更形象,更直观.
英国作家,中英关系活动家.英国循道公会著名赴华传教士,汉学家苏慧廉之女,1885年11月出生于浙江宁波,后随父母在温州长大.七岁时回英国就学,毕业于剑桥大学纽海姆学院(Newnham College,Cambridge).完成学业后返回中国,1911年前后与包哲洁(A.G.Bowden Smith)在北京创办培华女校,并自任英文教习.1913年嫁给原英国驻华外交家,探险家谢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1853-1925),并协助编辑了"中国商务地图"(Commercial Map of China).1926年出任中英庚款访华代表团秘书.1931年苏慧廉去世后,将其父英译的"论语"书稿加以编辑,作为"牛津经典丛书"之一,于1937年出版发行.谢福芸一生六次访华,撰写了多部有关中国风物,人情的书籍,畅销于欧美,多次再版重印.
1969年出生于浙江温州,199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新闻系.浙江大学文学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曾为记者,编辑,后创业经商,现居温哥华,从事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历史研究.著有"寻找·苏慧廉""一条开往中国的船"等."寻找·苏慧廉"2013年获评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并入围"纽约时报""经济观察报""南方都市报"等年度好书榜单,凤凰卫视据此两度拍摄同名记录片. | 0.873501 | 161.5625 | 0.039596 | 0 | 377 | 806 | 828.6 | 4.085938 | 0.169439 | 0.129077 | 1,564,900,003,351 | 文学_情感 |
近日,"庙堂仪范 - -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其中,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与"列女图"摹本尤为引人瞩目.
有着"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的顾恺之在绢帛上究竟留下了怎样的传奇?
据现有史料记载,顾恺之是中国最早的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史上的瑰宝"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图""斫琴图"都是他的杰作.
"女史箴图"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可惜其原作早已失传,如今存世的,有两个摹本.一个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宋人所摹,此次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就是这一宋人白描摹本;另一摹本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掠,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传为唐人所摹.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依据张华所写的"女史箴"一文而画.张华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大臣.司马衷是历史上出名的"愚帝",当年全国闹饥荒,大臣们向皇帝报告灾情说:百姓没有食物,都饿死街头.这位皇帝却疑惑地问道: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糜呢?这就是"何不食肉糜"的由来.正是因为这样一位"愚帝",朝政大权被皇后贾氏独揽.
张华以历代贤妃故事为本,写了一篇"女史箴","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女性的尊称,"箴"是规劝,劝诫的意思.这篇文章意在讽谏贾后并建议女性要修德养性,全文300多字,在当时流行甚广,被称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
古有言谏,文谏,诗谏,而"女史箴图"则是画谏."女史箴"原文一共有十二节,顾恺之也相应地画了十二段.
第一个故事就带有些许魔幻色彩.汉元帝率后宫众人观看斗兽表演,突然一只黑熊跃出围栏,直逼汉元帝,此时冯婕妤挺身而出,保护汉元帝.画卷中的冯婕妤虽身材纤弱,但面对黑熊的突袭毫无惧色,顾恺之将冯婕妤临危不惧的神色表现得十分突出.第二段描绘的是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在第四段"两女对妆"中,两位妇女一位席地而坐,在对镜涂脂抹粉;另一位也席地而坐,面对镜子,由侍女为她梳理头发.插题箴文道"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意思是修身养性比修饰容貌更重要.细看此画,人物的神情被刻画得相当充分.那位对镜抹粉的妇女,其沾沾自喜的神态通过镜子反映出来,而那位让侍女梳发的妇人则显得较为矜持.
"女史箴图"贵在"神韵"二字.魏晋之前的人物画大都不太注重描绘人物的容貌,而顾恺之则用极其细腻精细的线条描绘了女性的神韵,充分显示了其"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的艺术特点.他用笔非常轻盈优美,后人用"高古游丝描"来形容.
顾恺之特别擅长画女性.他笔下的女性,身材修长,面容姣好,神采动人.相传,这源于顾恺之对母亲的想象.曾有人问顾恺之曾经拜谁为老师,他答,母亲是他心中一直活着的老师.
顾恺之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因为思念母亲,他常常问父亲,母亲长什么样,父亲就把母亲的样子描述给他听.回到自己的屋里,顾恺之拿起画笔开始画母亲.画好一张,他就拿给父亲看,父亲摇头,他也不气馁,回去再接着画,渐渐有了点模样.就这样画了一张又一张,转眼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当他拿着一张画像给父亲看时,父亲很惊讶:这幅画画得太像了.
"列女图"卷是顾恺之根据汉代刘向所著的"列女传"而画.据宋人题跋,原有15段,至南宋时期已不全.此次故宫举办的展览中展出的此卷是唯一传世的宋摹本.这一摹本中的人物采用较粗的"铁线描",线条刚劲凝重,衣纹则采用"复笔法",以表现褶皱及飞舞.
历数顾恺之的千古名作,不得不提"洛神赋图",这幅作品的原作早已散失,现有多个摹本传世."洛神赋图"的画面从曹植在洛水边见到洛神开始,到洛神飘然离去为止,"遗情想象,顾望怀愁",交织着如怨如慕,如梦如幻的欢乐与惆怅,向往与失落,憧憬与怀念.全卷构图相连,山水起伏,林木掩映,人物随着赋意的铺陈重复出现,将时间和空间打成一片,体现了传统绘画时空合一的特征.
不过,仔细看这幅画就会发现,画面中的人比树大,树比山大,比例不是很协调,可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那个时代的画家关注的是描绘人物的神态表情,传神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什么重要,就把什么画得大.到了唐宋时期,这样的比例失调就很难在画中看到了,物象之间的比例得以正确表现,与客观现实非常接近.
汉末魏晋六朝是历史上一个混乱的时代,却是非常富有艺术精神的自由时代.在绘画史上,陆探微,张僧繇与顾恺之齐名,被合称为"六朝三大家".当时的评论认为:陆探微的绘画能得对象之骨,张僧繇的绘画能得对象之肉,而顾恺之的绘画则能得对象之神.遗憾的是,陆探微,张僧繇二人都没有画迹传世,甚至没有后人的摹本流传下来.
顾恺之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画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绘画理论家.其传世的著作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这三部著作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绘画理论著作.
顾恺之提出过不少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迁想"是画家观察对象,体验生活,即想象思维的过程."妙得"就是巧妙地把握对象内在的本质."迁想妙得"要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和绘画者与表现对象及观画者相互间思想的交融.这些观点对后来的中国画创作和美学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传神",顾恺之特别注重细节的描写,曾提出:"写自颈以上......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顾恺之曾说,四肢画得好一点或差一点都没关系,传神写照的成功与否,主要通过点睛表现出来.这一观点,与汉代绘画注重整体动势,忽略细节描绘正好相反.
绘画并不足以概括顾恺之的全部,据记载,他还"工诗赋,爱书法".中国书法自汉代的蔡邕,三国的钟繇以后,成为与绘画并立的艺术种类,到了两晋时期,更是名家辈出,达到了书法艺术的一大高峰.生活于这个时代的顾恺之,同样是这一领域的高手,正如唐人张怀瓘在"书断"中说:"顾长康,亦善书."顾恺之时常与当时的大书法家羊欣一起讨论书法,两人通宵达旦也不知疲倦.他曾写过专门的书法论著"书赞",提出了不少极有价值的书法理论.
顾恺之把书法与绘画紧密结合起来.明代大书法家,鉴赏家董其昌认为,"女史箴图"上面的箴文也是顾恺之的手笔,很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的笔意,顾恺之因此被称为古代文人画的始祖.
人物画是描写人物形象与活动的传统中国画画科之一,细分为历史人物,宗教人物,风俗,仕女等多种题材,以技法论则有工笔,写意之别.人物画的产生和成熟早于山水画,花鸟画.
人物画发展至五代两宋达到了高峰,出现了一批具有高度艺术表现力的杰作.元代以降,虽然多数文人画家较少参与人物画的创作,但人物画的纪实,教化功能,在明清宫廷画院中依然得到蓬勃的发展,佳作迭出.同时,大量表现文人雅士生活情趣的作品,记录普通民众生产生活的作品更是奇思佳构,如百卉争妍,在作品数量和艺术水准上皆不输于前代.
正在进行的"庙堂仪范 - -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一期)"除了顾恺之的名作摹本之外,还有不少经典作品值得一赏.比如,元代画家陈及之的"便桥会盟图"卷,明代刘俊的"雪夜访普图"轴,吴伟的"问津图"卷,朱瞻基的"武侯高卧图"卷,宋人"女孝经图"卷等.(陈俊珺) | 0.858127 | 126.26087 | 0.010363 | 0 | 303 | 736 | 532.3 | 4.242188 | 0.161501 | 0.007511 | 1,564,900,003,527 | 文学_情感 |
启示文学(英文:Apocalyptic),可指一个神学运动,或是该运动的代表性文体.这种特别的现象不是一种群体本身,而是在许多不同群体里出现的特别观点.它产生出大量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有的存留至今.他们相信世上的邪恶日亦增多,时代的终结趋近,并且神将会决定性的介入,以展开新的时代.犹太教与基督教皆有启示文学,它的独特性可见于"圣经"旧约里的但以理书,撒迦利亚书,以西结书,以赛亚书,约珥书,以及"圣经"新约里的马太福音和启示录.[1] "圣经"先知或其作者透过特殊的异象或异梦,偶然看到天上的事,超自然的景象,甚至被提到天庭,神借此向他们揭示将来,尤其是关于末世的隐藏之奥秘信息.[2] 圣经启示文学通常是要安慰正在受苦或受欺压,逼迫的神之子民,使人类明白神将是历史的终结,其地上的国亦在神的掌管下,终有一天神的国会取代.使处于绝望中的人略见未来,得以相信神是永恒,今世与来世的盼望.[3][4]
启示文学的神学思想特色[编辑]
圣经启示文学的神学思想主要特色有几方面:他们强调神的主权与超越性;描绘宇宙间善与恶,神与撒旦,天使与邪灵间的斗争;充满紧张的氛围并对现今抱持悲观;期待神最终的得胜,视之为迫切的,将来的,完全超自然的;轻视人类的智慧与力量,认为每个世代终将成为过去,前面的世代会按神的计划并介入,是无任何力量可拦阻的.诗篇第152篇至第155篇(英语:Psalms 152-155) | 0.876254 | 199.333333 | 0 | 0 | 399 | 178 | 469.9 | 4.015625 | 0.160535 | 0 | 1,564,900,004,019 | 文学_情感 |
‧作者以纪实手法呈现了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如何在政治,文化与现代化进程保留美好的事物. ‧作者梁鸿从梁庄走出来的乡村女儿,她多年深入农村,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反映了当前中国农村的真实景象,是另一种形式的农民调查. 本书特色: ‧透过一座乡村,我们会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作者多年深入农村,真实记录了中国传统乡村在当今社会的迷茫与困惑.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在"城市化"过程下,中国农民经历的变化,困难和震荡最为强烈. ‧本书所写,虽然仅仅是一个小村庄,但却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村庄的缩影,反映的是中国农村这几十年新旧面貌和农村众生相. ‧作品以犀利的笔触,直面敏感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易引起读者关注和阅读的兴趣.例如:农村的宗教信仰问题;国家教育改革对农村孩子读书观念的影响;基层干群关系的紧张;农业凋敝,工业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农民工,城乡差距,信仰危机等. ‧作者没有停留在反映现状和批判现实的层面,该书带来的更多是关于国家以及个体命运的深层思考. 作者简介: 梁鸿,女,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文艺思潮研究.发表学术访谈著作"巫婆的红筷子",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上海文学","中国图书商报"等学术期刊,报刊发表论文和专栏文章多篇.获"2008年度"当代作家评论"奖"和""南方文坛"2009年度优秀论文奖".现任职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 0.859568 | 648 | 0 | 0 | 648 | 224 | 831.6 | 4.105469 | 0.160494 | 0 | 1,564,900,004,081 | 文学_情感 |
西西的文体与她的故事是互补的.当只有城籍没有国籍,当生命某些东西被剥夺,她用仿孩童的文体,去观察这种状态,同时又常常使用松散的结构,没有让作品一直走向沉重.
当时,香港导演陈果正在拍摄"他们在岛屿写作"作家纪录片系列中,香港作家西西的那出.
导演决定用魔幻写实的手法拍摄,我的年轻摄影师朋友,半推半就的穿上金黄色的紧身衣,扮演太阳神之类的角色.拍摄场地为白宫冰室,土瓜湾一家港式传统冰室,看出去就是巨大的煤气鼓,不远处就是后来改建成艺术村的牛棚.
"当年那些猪会从牛棚逃出来."冰室的老板对身在现场的我这样说.牛棚其实就是屠宰牲口的地方.老板看着当时车水马龙的道路说:"然后屠夫就拿着刀追出来,捉到头猪,就会索性在路中心把猪杀掉.他说的,是再上一代香港的事了.
然后我们等待西西来到现场,那毕竟是以她为主的纪录片.她来到时大家对她恭恭敬敬,先安置她在一旁.但毕竟那是影视的拍摄,就算你是主角,也难以避免无尽的等待.我在拍摄现场,就与西西开始闲聊.也没有什么好聊的,她问我的工作,我说我在大学也有读她的作品,问她的"美丽大厦"是否就在附近.她说什么我忘记了,只记得当我问她是否想吃什么时,她点了一杯冻柠茶,以及一份西多士.
西多士来了,这时她手的毛病才展现出来.她的右手,因为癌症治疗而慢慢失去活动能力,而她也改用左手写作.我静静的帮她把西多士切成细块,她慢慢地吃,我们继续若无其事地等待大导演的安排.她的身体,是否适合吃西多士,喝冻柠茶?我才不理会.
那是约十年前的事,彷如隔世.
如今,土瓜湾港铁站启用了.人们又再开始离开香港.西西也离开我们了.
西西,香港文学史上其中一位最重要的作家.西西是象形文字,像的是一个穿裙子的女孩,两脚站在四方格中,就如"跳飞机"这童稚游戏.
2022年12月18日,她于香港因心脏衰竭病逝,享年85岁.西西原名张彦,据其好友何福仁考证,西西1937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2岁移居香港.二次世界大战,国共内战及其后发生的事,让大量中国文人移居香港,成就数波香港的南来文人潮.西西在该段期间来港,但西西来港时年龄较小,她一般没被归纳为南来文人,反而被当成第一代的香港本地作家.
1966年,西西第一部作品"东城故事"出版.当时的她于小学任教,有当过电影编剧,也有当文学杂志的编辑.1978年底,她与何福仁,许迪锵,钟玲玲等人成立素叶出版社.这家香港传奇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就是西西的名作"我城",而时年41岁的西西也决定提早退休,专注写作.
当时的香港,是华文文学一个神奇的汇集点.中国大陆经历的是十年文化浩劫,而台湾还处于白色恐怖时期,出版创作自由受限.香港不但聚居不同背景的华文作家,而且更易接触到不同地区的文艺作品.当时文字还算是主流的创作媒介,大大小小的报刊都有创作的空间,西西在该段时间开始创作,并经历了中,台两地文艺状况的改变.
例如说, 在1987年至1988年,时值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完结,西西就为洪范书店主编"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小说选"共四部,于台湾出版,介绍莫言,韩少功,王安忆等中国大陆当代作家.
这例子大概反映了西西以至香港文化界,在那个时代的位置.
即使中年以后多有病痛,西西仍笔耕不断,历年出版作品四十余本,当中也有译本.2022年,她的长篇小说"钦天监"繁体版出版,这也是她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在香港不同大学的文学相关学系,如果有涉足香港文学,西西是难以避过的名字.但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广,例如是整个华文文学,又甚至是世界文学呢?
西西在文学上其中一个极重要的贡献,是描述了一个"只有城籍,没有国籍"的生存状况.那是"某个时期"香港人的生存状况.当国籍身份因为不同原因被剥夺,无论单纯是意识上还是法律上的,城籍如何成为一个人的主要身份认同?
即使在"美丽大厦"中,也有对离散社群的描述,但"我城"却从一座大厦,演化成一座城.作品描述的是七十年代香港年轻人的生活,那是香港流行文化开始盛行的时代.由于中国,台湾的流行文化,因为历史因素而无力发展,香港的自由,加上经济的迅速发展,让香港的流行文化开始盛行,影响力甚至伸及亚洲.但同时,国家概念也带来香港人的身份焦虑.香港时为英国的殖民地,但我们到底不是英国人.而我们又能回归那个刚经历文化浩劫的中国吗?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缠绕数代的香港人.我们曾经很快乐,但我们欠缺一个其他人都有的身份.这几乎就是一个人类处境的大实验了.
如果拥有国籍不是必要,我们是否就一定要走向天秤的另一端,走向国际主义或是个人主义的生活?西西笔下的人物,时而质疑,时而感叹,但在了解自己没有国籍时,却有了新的发现:
" - - 你的国籍呢?有人就问了,因为他们觉得很奇怪.
你把身份证明书看了又看,你原来是一个只有城籍的人."
城籍如何在国籍缺席时取代国籍,建构一个社群的身份认同?西西七十年代的作品,大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也打开了香港文学及后多年对身份的讨论.更进一步的是,这不只是香港人的问题,而是有普世价值地对身份的探究.
"只有城籍,没有国籍",是西西当年对自己处境的描述.2019年3月,西西获颁纽曼华语文学奖.当时我曾访问西西,问她觉得新一代的香港人,是否与她一样只有城籍?
她的答案是,这问题最好由新一代的香港人回答,"我只觉得身份不单是标签问题,要看其中的涵义."
每一代人都在给予他们的答案.但西西所代表的那一代人是一切的开端.曾经,有一群只有城籍没有国籍的人,他们天真又忧虑,仿佛无事可做,又对未来有所展望.
西西文体中所展现的"弱状态"
"当天气冷的时候,恒温器使我们的肌肉发抖,叫我们的躯体产生更多的热能."他说.
我点点我的头.
天气冷的时候,我的感冒一定就会更加严重了.我想.
"当天气热了,恒温器使我们排汗,让我们迅速减低体温."
他说.
天气热的时候?我的感冒就是在天气热的时候感染得来的,我想.
"可是,当感冒侵袭我们的时候,有一些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了,扰乱了我们体内的温度调节系统,使我们体内的温度骤然上升.是的,当感冒侵袭我的时候,有一些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了.
不不,是因为有一些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了,
感冒便侵袭了我,我想.
这是西西典型的文体.有时它像模仿孩童的想法,但却不是一般意义的"充满童真".那就像是一个想法成熟又单纯的人,用纯粹的目光解剖这世界.同时,又不时展现出某种弱小的姿态.
那是什么生存的状态?大概就如一个生病的人.
在西西的作品中,"病"是常常出现的处境.而病的处境又会演化,例如迈向死亡,但总而言之,就是生命的一种"弱状态".然而有趣的是,西西也是一个极有自我察觉的作家,甚至她的作品名字,也多有"我"的存在."我城","我的乔治亚","我的玩具","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等等.人在什么时期最察觉到自我的存在?生病大概是其中之一.
西西在文体中,展现出这种"弱状态".这是她的文学地位更高的原因之一.她的文体与她的故事是互补的.当只有城籍没有国籍,当生命某些东西被剥夺,她用仿孩童的文体,去观察这种状态,同时又常常使用松散的结构,没有让作品一直走向沉重.
这也可以是"解殖"或处理"后殖民"的一个方法.又或是一个难题的设置.视乎你怎样看待文学.
于是我们还要读西西.
在我们的近代历史,因为种种的不幸及幸运,我们的文化曾经有过一座城,它在夹缝中冒出来,却长久浮在半空.人们开始在那城生活,有了经历,但只是孩童,于是我们前进,我们时而享乐,时而忧愁,我们等待有朝一日,大家终能脱离那"病"的处境,找到解药.西西就是最能描述那状态的作家之一.
初衷. 写作是我坚持过最久的事情,却又是我最坚持不下去的事情.回想第一次拿起笔是因为痛苦无处可泄,遂任由其在文字间张牙舞爪.至今我从未停止过书写,但也没有完整书写过任何一篇文章.事到如今,我想人生和书写总该拾起之一. 于是我选择了写作. | 0.873174 | 73.113636 | 0.035224 | 0 | 203 | 959 | 914 | 4.027344 | 0.161952 | 0.040663 | 1,564,900,004,106 | 文学_情感 |
所以这种无我是错误的无我,不是佛法中真正的无我.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的是断见论者和常见论者的无我,都是依意识心常见的我而有的无我见,其实都没有断除我见,也都是没有实证无我的人.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探讨 佛所说真实的"我"与"无我".
缘起就成为佛教与其他外教不共的特质,也是佛陀正觉之后,教化众生的一大重心.依缘起的主张,必然会归结到主宰与真我的否定,无我的结论.而佛法依缘起中道所主张的无我,否定了常人所习惯的依靠,这是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
"72"无我"的境界"莲生活佛卢胜彦讲经:虹光大成就~虹光大成就6 我们晓得学佛最重要是破"我执",而破我执的一个很高境界就是"无我"."无我"已经讲过很多,最主要的特性,一个特性是不受极限的,不是一个范围可以限制他的.
无常与无我 一,无常是苦 七叶佛教书社 版权所有 七叶佛教书社 版权所有 佛法的基本观念是苦,因为无常所以是苦.一般的人不知道苦从那儿来,实际上"苦"有所谓的四苦或八苦.四种苦是基本的观念,乃指生,老,病,死.
唯物论的"无我"不同于佛教的"无我" 当佛教徒遇见唯物论者 为什么说来生不存在? 没有人会回来报告他方世界的消息 "果真有天界的话,早点死不是更好吗?" 藉人体实验来检验"灵魂存在" 否定"灵魂"是正确的,否定"轮回业报"是错误的
圣严法师教默照禅 155
佛所说的原则以及根本教义是不变的,可是佛教会因环境背景的不同,以及每个人根性的差异,而形成不一样的佛教.佛法基本不变的原则为"三法印",是相同的,从释迦牟尼佛开始到现在,还没有人能推翻. 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 PDF 档案佛教认为人的苦难都是因为"无明",那么要解决这些困扰苦 难,从无明着手也再合适不过.这与心经所说"无无明,亦无无 明尽"(一行禅师,页243)是一样道理.要从无明中觉悟,必须去除 "我执",认识"缘起缘灭","无我无常"的道理.
香港佛教联合会本着佛陀慈悲的精神,以"慈悲无我解病苦,修身护人创新生"为宗旨,于1970年创办香港佛教医院,服务大众.医院于1991年12月加入医院管理局,是医管局九龙中联网成员之一,住院病人主要由伊利沙伯医院转介,病人经过急症期后会到本院疗养,待康复出院.
无我の仏教での意味と无我の境地との违い
"无我 "というと,世间でも" 无我の境地 "とか," 无我梦中 "などといわれますが,それらとは意味が违います. 多くの人が" 私というものがある "と考えているのは间违いで,私というものはないというのが无我です. 无我は仏教の特徴の中の特徴で,仏教だけに说かれています.
· PDF 档案佛教在产生时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中就包含了"空"的观念.包含不少早期佛教重要思 想的"杂阿含经"(卷十)中说:"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这里提到的"无 常","无我"和"寂灭"实际就是"空"的观念. | 0.830846 | 100.5 | 0.011696 | 0 | 137 | 381 | 912.1 | 4.054688 | 0.198176 | 0.002574 | 1,564,900,004,109 | 文学_情感 |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古代版画在世俗生活中运用的杰出典范.它的题材极为广泛,不仅有传统民俗,还有许多当时社会时尚图景.其绘画风格并不拘泥于传统线刻平涂,也吸收了西洋透视和明暗画法,用密集阳刻的细线铺叠出层次丰富的空间效果.这些年画不仅具有祈福与装饰美化生活作用,同时也给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世俗生活场景.
由于这些年画迎合了当时的世俗审美风尚,深受市场青睐,因而流传极为广泛,其中有不少精品佳作被当作外销品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对17世纪日本浮世绘木版画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洋"姑苏万年桥图"
2016年11月,一场盛况空前的特展在苏州美术馆举行,这场名为"姑苏繁华录 - -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特展"的展览,是首次将流失海外的"姑苏版"请回"娘家"苏州开展.其中尤以从日本回归的一批康乾时期的古版画为突出.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一种发源于民间,成长于专业,趋向雅俗共赏的美术形式,它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重新得以焕发.
苏州,自古以来都是富庶的江南名郡,唐宋以后,商业繁荣,人才荟萃,也是吴派绘画的中心.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能在全国十多个年画流派中以其精,雅,淡,美,以及题材丰富多彩等特点,独树一帜,与其特有的发源地及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明代刻书业的发达,可谓促进了中国年画的创作和丰富.明末清初,作为全国几大刻书基地之一的苏州,其年画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闻名海内外的"姑苏版"即是实证.现仍有大量的作品被收藏在了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以及国内等地著名博物馆,图书馆.在此次特展中就展出了不少留存海外的姑苏版藏品,其中不乏珍品,孤品.
这次特展中展出的一幅重要的姑苏版版画,即"姑苏万年桥图",是由神户市立博物馆收藏.这幅画上方有一首颂诗,占据了很大的面积,落款为"庚申冬十一月",查历史记载,庚申当为乾隆五年.这幅画的题头赞诗很是突出:
这幅图最大的亮点是写实,在写实中点出盛世,和谐的主题.画面从胥门内逾越城墙向万年桥对岸,到对岸即止.近景看似为胥门里临内城河岸的街市,人家,实则主画面指向一架通东西的万年桥.
万年桥为三孔型石桥,三个巨大立柱驻扎护城河,气势雄伟.崭新的桥面上有园林式的铺地,桥上有官员视察,而且不是一位官员,前呼后拥,有随从打着伞,有随从擎着芭蕉叶的大扇.官员有的在桥面,有的在台阶上,有的在桥下,有的则正在作迎接状,侍从者或带刀,或拄棍,
整个画面由近及远向外推展,能够清晰地看到四个层次,从墙上的文字也可以看出它们的分布区域.在临河建筑的对面,则是一排品种丰富的店面,店号名称一览无余.自北向南,依次有酒店,卦摊,杂货店,中药铺,烟店,布店,酒馆等,一直延续到胥门.
走向万年桥头,先入桥头的立柱牌坊,上书楷体"万年桥",两旁立柱有楹联:"水面忽添新钻匙;渡心如照旧津梁."并有落款"庚申年十一月,苏州府建立."
过桥来到第四层临河街市,桥北面有"同春号酱园","酒坊","太原号山西铁钉(冶坊)","杂货行"等,桥南面则有当铺,大大的店招字号写在粉墙上,再显眼不过了.桥西头也立有一个小牌坊,写着"三吴第一桥",形象地点出了这座桥的气势和意义.
苏州万年桥最早出自明洪武年间苏州知府卢熊编撰的"苏州府志".顾震涛"吴门表隐"也有记载,传说此桥名就是乾隆帝所赐.甚至有民俗学家认为,这幅画可能就是当时为这一市政工程竣工所制定的"新闻图片".
在此有必要提及,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到了康乾时代,也就是被认为的全盛时期,一定是受到了西方美术的影响,"大量出现运用远近透视,光影明暗等技法绘刻的作品,它们以装饰用途为主,开张较大,题材新颖.它们出现的时段,约起于康熙后期,终于乾隆后期,至嘉庆初仅见于画面局部,前后持续约百年."[1]
早在明代,利玛窦就带来了西洋画法,到了康乾时代,西洋画法更是成为一时的时尚,像这次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特展中展出"西洋剧场图"就完全是西洋画的木刻翻版了.随着康熙时期郎世宁宫廷写实画出现,这种来自西洋的画法也会对中国版画创作构成影响.
苏州版画受到西方绘画特点影响后,能全面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更加写实逼真,栩栩如生,让初见的国人感到新奇,惊异,甚至震撼.由此这类新品成为潮流,一些画店直接在画作上注明"仿泰西笔法".
黑田源次在最初的研究中就认定了"姑苏版"的出现,是由于苏州经济,文化的发达以及社会的开放的结果.他认为,从明末利玛窦到江南传教带来较大影响,之后传教的盛衰也几经变迁,对欧洲文物兴趣从受康熙的开放精神余波影响的乾隆初期开始,中期之后因太平日久社会制度僵化,另一方面也随着尚古主义的复活逐渐地消失.
神户市立博物馆研究院冈泰正先生撰文称:"在研究经由中国输入日本的西洋画时,神户市立博物馆所藏的"姑苏万年桥图"是强有力的佐证.这幅画在日本美术史上也是重要的一笔."
冈泰正先生还从技法上论述了这幅画的特点:"清雍正十年(1732年)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期间,出现了许多受西洋画影响的木版画."姑苏万年桥图"为乾隆五年(1740年)的作品,描绘了苏州万年桥及其周边的风景.一般认为,该画是为纪念万年桥竣工而作.
"姑苏万年桥图"在单纯的俯瞰式技法中,适量采用了焦点透视法.另外,从桥墩下以斜线来表现的阴影和水面上的线描中,也能看受出西洋铜版画的强烈影响."
一向重视实景写生的日本浮世绘大家圆山应举曾以"姑苏万年桥图"为本创作同样题材,保存至今,成为研究者的重要依据.冈泰正先生以为,也正是从这幅图的创作日期(乾隆五年)开始,日本才开始运用西洋透视法的"浮绘".与此同时,另一位浮世绘大家歌川丰春也曾以圆山应举的"明州津"为临摹范本.歌川丰春临摹后,并以"锦绘"(模板多色印刷)的形式在江户出版.
按照冈泰正先生的理论,同18世纪40年代的浮绘相比较,18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浮绘作品,"其透视法构图的精度相对较高,实现了合理的空间表达.江户的百姓得以欣赏到这些作品,并渐渐习惯了这种西洋自然主义的表现方式."
因此冈泰正认为:"采用西洋画法的苏州木版画,不仅对日本的民间版画,甚至对于近代日本美术视觉的确立也有不小的影响.18世纪前期的苏州木版年画在日本人接受西洋透视法和阴影表现手法等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苏州版画帮助日本人进行了'视觉训练'."[2]
研究日本绘画史的成濑不二雄认为,圆山应举所作眼镜绘就是以洋风姑苏版的"姑苏万年桥"为范本的.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研究专家张烨则认为,"当然,浮世绘对于西方绘画的吸收,不会只是源于单一的姑苏版这一渠道.历史上的南蛮屏风,18世纪西方书籍的输入也是浮世绘中西方绘画因素的来源.在笔者看来,洋风姑苏版对于浮世绘的影响,更多的是为日本艺术指明一种方向."
张烨教授在此"洋风姑苏版研究"书中同时也提到,在清代中后期,即从清乾隆年间就有商船从中国运回中国版画,成为日本上流社会阶层的家居装饰物.从工艺上看,"版印浮世绘与姑苏版的技法基本相同.""浮世绘采用独立绘画组合成连环画的方式,也是来自中国版画."[3]
日本著名版画家黑崎彰与学生张珂,杜松儒合著的"世界版画史"中也对中国古版画对于日本版画的影响做了解读,从进入17世纪以后,"(中国版画)饾版发明和普及以后,出现了大量的套色木版画和印刷品,其中含有木版画插图的书籍,年历,祭祀用品等作为贸易品出口至东南亚一带,很多也通过朝鲜半岛传到平户,长崎而进入日本."
这些套色印刷品的出现,立即引起了日本业界的关注,从而迎来了日本套色印刷的新时代.该书中还提及,"比1627年南京的胡正言出版的"十竹斋画谱"还早20年,1602年在日本出版的艳画"风流绝畅图"就已经出现了5色的木刻印刷......"[4]
1602年正是中国的万历时期,"风流绝畅图"则被誉为是唐伯虎的一幅艳画,据说也是桃花坞年画中早期的作品之一.此时,中国文人画正在走向衰落,反倒是中国雕版印刷正在经历着上升和辉煌时期,那一时期的出版物如"金瓶梅","西厢记","水浒传"中的精美插图都已经达到了完全可以媲美写生画的程度.
这些作品在日本的影响,由此也带动了中国年画的创作走向精雅,到了清早期和中期,更是有一些被称为外销货的精美版画出口到日本.而这些作品通过日本江户时代,也就是闭关锁国时期通过唯一的通道长崎进入日本,应该说给予日本的美术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无论是技术,题材和表现形式都必然会被汲取.
而到了乾隆末年,随着中国木版画的衰落和转型,日本的逐渐趋向西洋文化,姑苏版的没落也是历史必然.
因此,综合多种研究结果可知,浮世绘与中国康乾时期的古版画一定存在着外在和内在的渊源.
当然,除此之外,从实际影响看,带给日本美术界实际影响的还不仅仅是这一时期的古版画带有西洋画法,恐怕还有蕴含其中的中国古味,细观18世纪的苏州版画,尤其是一些风景和人物类作品,显然带有唐宋遗风的意蕴,无论是色彩还是画意,它们不受传统意识的束缚,却又继承了规矩,大方,细腻的国画风格,只不过它们并非出自名画家之手.
但流到日本后,它们大多被作为"唐物"珍藏,大部分被精心装裱之后保存起来.在此后的两百多年里,日本学术界不断有人加入对此的研究行列,既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也成为中日美学沟通的桥梁. | 0.88176 | 110.941176 | 0.001063 | 0 | 169 | 1,014 | 805.4 | 4.222656 | 0.147137 | 0 | 1,564,900,004,312 | 文学_情感 |
主讲人简介:薛熹祯,女,韩国首尔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2021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营员.现任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韩比较文学研究,中韩著作翻译.
一直以来,我的研究所集中关注的主题是新文学阵营与通俗文学阵营的关系.据我的分析,新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新文学阵营与通俗文学阵营的关注与兴趣尽管较以前有所进展,但针对两大阵营代表人物 - - 鲁迅与张恨水的系统比较研究却付之阙如.所以,秉承文学艺术与生活细枝末节之间的联系,我的研究方向一直围绕着"鲁迅与张恨水为代表的雅俗两种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进行.
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和张恨水通过各自的作品在社会改革以及中国文坛的革新所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所以,这种比较是非常有意义的.但这种尝试不在于寻找鲁迅和张恨水所具有的同质性和一致性,而是在于探讨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这两位20世纪文人,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创作文本是如何形成的,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才是我比较关注的内容.通俗文学普遍对传统文化表示留恋,对新社会表示怀疑,新文学作家对传统的批判与对新生活的憧憬,这种雅俗文学思想的碰撞,都在鲁迅和张恨水的经历和文本之中.差异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的比较,探讨产生这种知识分子内在复杂性与矛盾性的形成的原因,探讨鲁迅与张恨水作为同一时代的知识分子对待传统与对待现代化不同态度是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反反复复的重要起点之一.
稍微说一点我的"私心"的话,鲁迅是韩国人非常熟悉的作家,课本上经常见到,生活上,媒体报道上也经常看到.1992年中韩建交之前,在韩国国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代前辈学者们几乎通过所谓"地下通道"第一次接触到鲁迅的作品.当时韩国民众对鲁迅和他的作品很陌生,大家普遍认为鲁迅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作家.从现在的角度过往,其实这种说法也挺生疏的.无可否认,无论哪个国家或民族,都要根据自己的生存处境来预判这些国外的文人与经典文学作品对自己国家的发展有没有帮助,韩国人也不例外.当年韩国民众第一次阅读鲁迅的代表作品,几乎把他理解成出色的社会运动家,思想启蒙家等角色.鲁迅的思想与他的大智慧对韩国社会的发展及思想的改变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参照作用.通过韩国的近代化历程与民众的奋斗史,我们普遍认为无论中韩两国,或者说整个东亚国家,能够近距离接触到鲁迅这么伟大的20世纪文化遗产,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在文化的互相影响和交融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中韩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或许,鲁迅研究有可能成为中韩文化深层交流的切入点.总的来看,新时期的研究者对鲁迅研究有了更多的深情和厚望,在若干重要方面及理解鲁迅所生活的时代的基本着眼点上,取得了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的创造性成果.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章回体小说大家,在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为读者创作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总字数近3000万字.其作品刻画入微,描写生动,达到"老妪都解"的境界,饮誉海内外.20世纪20年代,他几乎包揽了北平各大报纸的连载小说.30年代,他又包揽了"申报","新闻报"等报纸的连载小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享有如此崇高的声誉,拥有如此广泛的读者,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张恨水备受冷遇乃至歧视.张恨水及其作品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未得到充分的肯定.直到新时期之后,中国大陆再版了张恨水的大量作品,他才重新浮出水面.
令人比较遗憾的是,目前韩国境内针对张恨水在中国通俗文学版块的研究基础相对薄弱,所以需要深入探求张恨水在文化启蒙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也许可以带动韩国国内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新视野,也可以将张恨水研究引入到中韩文化等更广研究领域当中,架起两国大众文化和学术交流的桥梁.
张恨水与鲁迅等新文学作家一样,虽然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传统姿态,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仍受传统价值观念和文人情趣的影响.在被困乡野,满腹苦闷之时,张恨水模仿"花月痕"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青衫泪".虽然小说并未完成,但其为解烦闷的字里行间夹杂着不少诗词小品的叙述,仍让之作品攀升经典,是一部记录成长,见证起兴的杰作.这种努力带给他一定的文学创作的自信.从1913年到1916年,张恨水为了求学张恨水奔走在上海,苏州,汉口,常德,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也让他开始逐渐意识到开拓题材,尝试新主题的重要性.
相比其他的新文学作家,张恨水对于传统文学形式的传承是有独到见解的.这种与本土派背道而驰的做法,可以说是改良者试图唤起人们对传统儒家学说的重视所做出的努力,这是时至今日仍有值得学习的独到之处.新中国成立前夕,张恨水曾因突发脑溢血而被迫停止写作.断绝经济来源的张恨水一家,很快陷入了家徒四壁的窘境.此时周扬也将实情汇报给周恩来总理,这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重视,文化部决定聘请他担任顾问,每月支付其生活费,帮助张家渡过难关.但张恨水对这种尸位素餐的状况感到惴惴不安,仍坚持继续带病写作.这段时间里,张恨水为香港"大公报"和中国新闻社创作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孟姜女"等十几部长篇小说,在他收入逐步稳定之后,便主动请辞了政府发放给每月的生活补贴.张恨水正是在点滴的辛勤劳动中,为后世默默耕耘着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恨水的小说创作关心社会生活,来源于其对实时日常的认真观察,仔细体验.如他的成名作"春明外史"就反映了极富有当时社会烟火气息的许多镜头:从达官贵人徘徊在上层社会的灯红酒绿,到中层知识分子和公务员阶级等平民的节衣缩食,甚至底层贱民车夫,妓女的怨声载道.由于小说中众多人物和事件都有真人真事作依记载,因此当时北京人愿意把这部作品当作"版外新闻"来略读一二.张恨水通过艺术的加工提炼,赋予其作品远高于生活本体的后续价值.由此可见,凭借对人生的体会与把握,升华成一种人生叙述本就是人生应有之事.在他看来,引起历史的悖论在于,社会的变更并不以某种特定的规律或人的意志来运行的,假如人对生活的追求背离了生活本身,最终会陷入片面追求的误区.因此,想要体面的生活,就注定无法规避地涉及柴米油盐,吃穿用度等问题,如果只是以单纯强制性的力量来剥夺人的基本生活欲求,那么,不管是什么样的"幸福生活"都将只是如泡沫般稍纵即逝的谎言.
在中华民族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身为爱国文艺工作者的张恨水仍旧将过去的作品汇编成集,自费出版了"弯弓集".正如张恨水抗战中的转变,最终得以达成现实主义取代了趣味主义的创作实绩,是一种体现人生价值的不二之选,既提高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又传播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既展示作者"思考"现实问题时的独当一面,又可为作品暗藏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以引起共鸣.他希望借此推动建造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交流的桥梁.脑溢血后遗症给他带来了思维能力衰退的影响,导致他再也无法清楚地写出记录新中国翻天覆地变化的长篇小说.但回顾张恨水的整个创作历程,企图为章回体注入"现代化"格式和达成创作内容方面革新的意愿还是相对较好地实现了.民众借由张恨水小说,散文,杂文等作品,不再是思想启蒙的被动接受者,越来越多的他们开始追求个性解放,自觉成为敦促社会思想的实际践行者,这对曾经独领风潮的知识分子来说,不免是一场难以化解尴尬的危机,即民众日益觉醒,尝试为自己"代言".张恨水相信大多普通民众其实是懂得在取舍之间平衡"适者生存"的.因此,他也逐渐认识到在物质社会与生存现状的双重压力下,知识分子应该主动调试个人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主动融入身边的市民生活当中,逐步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张恨水以"报人"起家,以"卖文"为生,怎样通过作品换钱吃饭成为养家糊口的核心问题.如若小说能在报纸上顺利连载,那么更多的读者群体和报纸的销量保证自然不在话下,而讨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也变得合乎逻辑.同时,为了谋生,他游走于淳朴乡下和繁华都市之间,市井生活让张恨水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近现代社会里小市民阶层的特殊性所在.张恨水的小说创作正是站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的立场上,从统治阶级与民众的对立着手揭露黑暗的现实.因此,被广大读者追捧为"市民作家".
不难看出,在通俗文学的现代化方面,张恨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出于一个新闻记者对热点文化的高度敏感,张恨水将老北京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尽收笔底,让那游走于生活缝隙里的"小人物"也有了一丝出走江湖的硬气.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让张恨水的许多文学作品得以通过影视剧的新形式和更多观众来一场跨时空的会面.这很大程度地帮助了他在近代,现代,当代三个维度渗透个人影响力.也由此,张恨水的京味文学在传媒和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开始别有一番风味.
总的来说,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一直走大众化路线,"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事实证明,张恨水不仅在小市民层面上拥有着绝对广泛的读者,还深深打动了其他更高层次的读者,其小说甚至在海外也广为流传.时至今日 张恨水的代表作"啼笑因缘"被译为多种文字,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及一些美国著名学校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收藏张恨水的小说近60种.这足以证明张恨水不仅有自成系统的创作风格,更保持了作品本身的美学特征与市场效益之间的平衡,也让文字艺术没有地域界限,民族界限,语言界限,而有更多的共赏性价值. | 0.917126 | 293.307692 | 0.003155 | 0 | 525 | 1,181 | 671.3 | 4.386719 | 0.105167 | 0 | 1,564,900,004,550 | 文学_情感 |
陈浩基──只要提到香港推理小说甚至华文推理小说,他必然是最多人想起的作家.其代表作"13.67"获得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卖出多国版权,登上日本多个推理小说甚至小说排行榜,其读者群遍布台湾,香港等多个华文地区,每逢发表新作都备受触目.
陈浩基今年在台北国际书展有两本新书出版,既有旧作又有新作──原本在2011年在明日工作室发表的"魔虫人间"以及全新的续作"魔虫人间2.黑白",两部都交由奇幻基地出版."魔虫人间"二部曲书写时间相隔超过十年,有如好莱坞名导演占士.金马伦(James Cameron)在"阿凡达"(Avatar)的十三年后上画的"阿凡达: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
被问到"魔虫人间"两集在书写时的手感,构思方式和着眼点等最大的差别,陈浩基回答说主要是对角色描写的重视:"写第一集时创作经验尚浅,基本上没有考虑太多,就是抓住一个概念就冲了.角色都是为剧情服务,就算对某些人物有稍详细的描写,那都是为了推演故事情节而做的,故事先行,角色为副.但第二集时就两者同样重视,读者大概更能够感受到某些角色的喜怒哀乐.应该是写作经验差异吧."
至于构思方法,他则表示很难作比较,因为第二集是基于"第一集存在"这事实来发展,所以动笔前已预想到叙事架构如多线,切换视点等要和第一集相同.
"其实当年写完第一集后,觉得这样的结局就可以了,往后一切留白就好.不过同时间也有想到,假如故事要延续下去,角色该如何发展,甚至刻意没改一些覆稿时发现的小问题,当成空想中的续集的伏笔.第二集的概念和结尾其实在那时候已想好了,甚至还有想到再之后主角会遇上什么事情,故事最终最终的着陆点会是什么亦有个梗概,重点反而是如何往那个着陆点前进."
纵是如此,两集始终有差异.比如第一集的核心概念是"伪装成推理小说的恐怖小说",但这招只能用一次,写续作不但要另辟蹊径,更要延伸旧角色的后续发展.于是"魔虫人间2.黑白"便重新偏向推理犯罪小说的风格,描绘多方势力的搏奕对垒,成了类型的"转换再转换".
对此,陈浩基表示这处理多少受制于客观因素:"'恐怖'来自'未知',而第一集结局读者感受到的恐怖感就是从'恐怖'踏进'已知'的一刻造成."
他继续说,当读者已走进了"已知"的领域,基本上就很难再做出恐怖感,"坊间不少恐怖电影系列,往往都是第一集最恐怖,而后面的都变成奇幻作品,恐怖元素只是形式化,例如血腥,Jump Scare(突发惊吓)之类."
当然,其实也不是没办法将第一集的"未知的恐惧"延续下去,但陈浩基认为问题在于这要求故事的结尾留下极大的悬念,"我好歹是个推理作家,过不了这心理关口,不能让一本小说出现'有头无尾',读者看完满头问号的情况."
陈浩基的长篇小说如"13.67","遗忘.刑警"和"网内人",以至收录在香港推理小说合集"侦探冰室"系列的短篇都明确将舞台设定在香港.可是"魔虫人间"完全不同,故事发生在人口三百万,城市的人物背景如名字,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仿佛是将日本,台湾和香港三地"拼装"起来的无名架空城市.
对于"魔虫人间"为何这样做,陈浩基先表示两集的处理方式其实有些许不同.
"写第一集时,并没有太刻意建架一个架空城市,只是模糊化舞台,好让读者将自己的想像投射进去.当然,以及如后记所说,因为第一集是用作'乱枪打鸟'的参赛作品,早已考虑在台湾出版,所以感觉上比较接近台湾社会.会有日本的感觉,我想是因为角色名字采用了不寻常的汉字组合,而这其实是当初创作时跟自己开的一个玩笑,人物名字全来自我书架上的漫画的作者名字,那时候懒于想角色名,就抬头看看眼前有什么便填进大纲里."为免落差太大,陈浩基在第二集沿用第一集的做法,不过延伸到电子书架,"由于我拥有的漫画都是日漫居多,才会有种微妙的日本气息,但也偶有西方人的名字.读者有兴趣可以猜猜看,配对一下角色名字来自哪个漫画家,有些实在明显得一看就懂."
可是他觉得退一步看,混合式的架空城市恰好示范了全球化的特征:"东亚的城市即使法规不一,文化传统不同,却在互联网普及下趋向同质化.大众的生活模式,饮食习惯愈趋接近,意识形态彼此影响.五十年前,小说的在地感很强,即使是架空城市,读者仍能轻松察觉舞台所在,可是如今境界的模糊化,令读者很容易有种错觉,觉得故事就是发生在他认定的地域."
除此之外,"魔虫人间"没用上真实地点,是因为陈浩基在创作时还会考虑一点:舞台对故事的必要性,"假如故事和社会,历史,文化关系不大,舞台所在不足以左右读者对作品观感,那架空舞台就好,省减一些令读者分心的元素.另外,选择架空城市能减少创作时的束缚,比如说可以由作者创立一套警政制度,毋须花时间调查一些细节──毕竟在这些故事里,法律是海洋法还是大陆法,治安单位叫警察部还是警视厅并不重要,作者想聚焦的是另外一些元素."
中心思想或主题?
尽管没用上真实地点,但此作仍加入一些难免令人有所联想的元素,像是"魔虫人间2.黑白"就出现街头示威的画面和名叫"V"的组织,便令人不禁想起真实的社会事件,还有某部以"V"为主角的著名电影.
然而,当被问及到此系列有没有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时,陈浩基的答复十分直截了当:"没有."魔虫人间"就是一部带科幻和推理元素的惊悚恐怖小说而已."
他接着又话锋一转:"但说一部作品没有中心思想或主题又未免有点奇怪,因为作者总有话想透过作品说出,只是优先级不一.我认为所有作品都是作者本身的情感投射,这份情感不一定要担当'作品主题'或'中心思想'这么沉重,作品中跟真实社会挂钩的与其说是影射某些现实,不如说是作者散发的一些想法,观点或角度.当然,我认在这条件下,尝试解读作者想透过这些元素的带出的'讯息'是不一定有意义的,因为只是情感投射,作者自己不一定有意识地用上这些元素."
他指出,有读者和评论家会凭着这些情感投射捉摸作者的个性,对某事的看法甚至潜意识,"但作为一个支持'作者已死'的文本主义者,我觉得这部分交给读者自行解读,再产生新的思想,反而更具艺术意义."
那陈浩基在"魔虫人间"的"讯息"又会是什么呢?也许,线索已经在书名上.
"魔虫人间"故事中称为"虫"的存在与一般人熟知的昆虫或爬虫类相去甚远.此作似乎除了"类型的转换与误导"之外,还有"名词的转换与误导",颠覆了名词普遍认知的玩法.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虫",又为何刻意颠覆名词的用法呢?
"很老实说,我没有想得太深入."陈浩基笑言道,然后旋即进入关于"文字"的讨论,"我一直认为,推理小说,尤其是新本格推理,'玩弄文字'是一种很基本的误导技巧.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转换过程,它是将'作者的思想'转换成'文字',再从'文字'转换成'读者理解的内容',传统的推理聚焦于第一层和第三层,第二层的'文字'理论上只是一个界面,并不影响另外两层,但文字诡计的出现,让作者和读者不再将第二层当成单纯的界面,而是一个具备本身独特意义,甚至可以成为作品本质的元素."
他再指出,其实昆虫和爬虫类本来就相去甚远,甚至换个极端例子,老虎在中文古籍有"大虫"的别称,这个概念以现代人来看也有点匪夷所思,""魔虫人间"其中一个主题是谈'怪物',我们人类看待事物,一定是'人本位',而'虫'是一种蔑称,就像'蛮夷','鬼佬',我们会用贬义的名词来为'非我族类'贴上标签以示自己高人一等.问题是科学普及,文明开化,我们发现自诩为'万物之灵'的我们,不过只是芸芸物种的其中一类.这可能会延伸到不同的宗教观点,到底是'众生平等',还是'人类是神按照自己的形象而塑造'?我想颠覆名词的用法,除了是构成诡计的技巧外,亦是一种颠覆既有观念的手段."
至于为什么选择"虫",陈浩基坦言那只是故事开始不久登场的怪物形象上有虫的特征,便顺理成章以此为题,"虽然作品类型有所误导,我却没打算像某些名作一样从书名开始便误导读者,'魔虫人间'四个字怎看也是恐怖作品吧,而且还带点B级片风味,纵使读起来像推理小说,书名却开宗明义点明类型了.说着说着,我们又回到了类型的讨论.
陈浩基在第一集后记中提到,"魔虫人间"与获得第二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的"遗忘.刑警"为同时期的姊姐作,但当初因为两作的市场定位差距甚大,两批读者几乎没有交集.如今"陈浩基"已成为一个品牌,可以预想到会有不少读者同时读两部作品.
一问到觉得原本的推理读者对"魔虫人间"会有怎样的反应,陈浩基就笑称一定有人接受不了,"我们作为消费者,往往对消费品有一定程度的预想,食客到烧腊店吃饭,自然会预想吃叉烧油鸡,假如侍者端出一盘法国星级大厨泡制的黑松露鹅肝,那食客不见得一定高兴."
陈浩基回忆他在出版"13.67"和"网内人"之后曾推出恐怖奇幻小说"山羊狞笑的刹那",当年就有好些一心想读写实推理的读者受不了.可是反过来,他也曾在签书活动中遇上一位读者,告诉他作品之中最喜欢"山羊狞笑的刹那".
"我期望的是,假如有读者因为我这个'品牌',愿意接触一些他们之前没想过阅读的类型,再发现自己并不排斥甚至喜欢这些作品,进而找其他作者的故事来看,那就是一种打破藩篱,推广阅读的方法.用上述例子,说不定有烧味爱好者一直对法国菜有成见,意外尝了一口于是'发现新大陆',这怎说也是好事一桩."
陈浩基又设想,假如有一个作者连类型都无法被确认,那就是一种超越文本的意外性了,"对喜欢追求意外性的推理读者来说,接受度大概比'对法国菜有成见的烧腊爱好者尝到鹅肝'高得多."
事实上,陈浩基近年也屡次挑战新类型,例如在"皇冠杂志"连载的短篇企划"12",收录在"故事的那时此刻"的<密室的蓝胡子>或者"魔虫人间2.黑白",都有偏离本格推理而趋近纯犯罪小说的倾向,令人好奇个中原因.
"哈哈哈,问这问题前,不是要先问'何谓本格'这个极具争议的议题吗?"他先打趣道,"我觉得"魔虫人间2.黑白"满有本格风格的,一开始便丢出谜团,也有侦探角色调查和解谜,只是后面便歪了."
他表示本身其实不太在意类型模式,反而在决定模式前会先考虑该故事怎么讲才有趣,一切以趣味为先,"我不敢说将来的作品的类型为何,但我猜总有作品会跑本格路线的──问题是我不确定会否是'纯血'的本格,还是走着走着又走歪了,变成另一部伪装类型的异色作品."
相信不少读者看完"魔虫人间2.黑白"之后都会好奇裕行和黑石接下来的故事,而陈浩基先前在台北国际书展的新书讲座上透露已经有想过再写续作,甚至可能不止一集,"但不知道何年何日.裕行是主角,故事应该是以他为轴心来运行的,其他人就比较难说."
就在这次笔访进行期间,陈浩基也发表了另类意义上的"新作".他和台湾出版社独步文化以及网络平台CCC创作集合作,将奇幻轻推理旧作"大魔法搜查线"交由台湾漫画家霖羯改编成漫画版"大魔法搜查线RESET",目前于CCC创作集连载.
那还会有其他新作吗?
""网内人"的续篇,但有点难产.不知道会不会套用刚刚提到的颠覆类型......应该不会吧."
至于在"皇冠杂志"连载中的短篇企划"12"是以星座神话为蓝本去创作的写实犯罪故事.陈浩纪计划在难产的"网内人"续作完成后再整理加笔推出单行本,所以应该会是2024年的事.
"当然今年还有一年一回的香港推理小说合集"侦探冰室",应该会在香港书展期间出版." | 0.865883 | 120.868421 | 0.004363 | 0 | 309 | 1,127 | 1,110 | 4.207031 | 0.159373 | 0 | 1,564,900,004,849 | 文学_情感 |
吕蒙白衣渡江故事简介白衣渡江故事经过是怎样的?
吕蒙白衣渡江故事简介:白衣渡江的背景是什么?白衣渡江故事经过是怎样的?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白衣渡江,即江陵之战,又称奇袭荆州之战.是一次三国史上最成功最经典的奇袭战之一.这是吕蒙和孙权策划,由吕蒙与陆逊共同实施的针对当时最负盛名的大将关羽的一次大战.
先是吕蒙抱病,推荐陆逊接手军队事务.陆逊以其名声不显,关羽必不防备,加上托书示弱,关羽为人骄横,自然落到了这个圈套之中.
最后关羽在重夺荆州无望之下,只得率领余下残兵退守麦城,最终因弹尽粮绝,被俘被杀.
吕蒙装病,由陆逊代守陆口.关羽得知了,不再防备江东,将荆州大部分兵马调走,吕蒙派士兵伪装成客商,骗过荆州守军,长驱直入,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夺取了荆州.
入城后吴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原任官吏,依旧留任,关羽及蜀军将士的家属也得善待,赢得民心.
荆州攻略孙吴满盘皆赢,即获得完整的长江防线,又以微小代价重创蜀汉的主力,保全成果,从而在三国中立国最长.
"白衣渡江"中的白衣,并非穿戴白色衣服,而是指身着便服,未穿甲胄的意思,就是把所有的战船都改装作商船,让兵士躲在船舱里.并非一律穿上白色衣服.
也就是说,不穿作战人员的衣服,而是只穿平民百姓,商人的衣服,避免别人的注意,达到偷袭的目的.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被关羽打得喘不过气来,一面尽全力阻挡关羽,一面派人"许(诺)割江南以封(孙)权"求和,游说孙权起兵袭击关羽的后方来减轻曹军的压力.
东吴集团中的有识之士,一直都有关于全占荆州的主张.甘宁:"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鲁肃:"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之前因为"联刘抗曹"的重要性大于了荆州的重要性,江东以鲁肃为代表的联盟派一直攻打荆州的没有动静,而此时关羽攻打襄阳,樊城,进展颇为顺利,若置之不顾,刘备实力大增,足以和曹操抗衡,而东吴沦为最弱势的一方.
关羽的威胁更大,他占据着长江的中上游,顺江而下来吞并吴国是十分容易的事."联刘抗曹"的重要性已经小于了荆州的重要性.
汉寿亭侯,指关羽(162―220),三国蜀汉独挡一方的名将,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
东汉末年,关羽跟随刘备起兵镇压黄巾叛乱,和张飞共同辅佐刘备,忠心不二,"恩若父子"("三国志"记载),被誉为忠义的化身.
刘备在徐州为曹操所败,关羽被俘,虽颇受曹操厚待,并封为汉寿亭侯,然仍斩颜良以报曹操,并且归投刘备. | 0.855263 | 62.588235 | 0.011374 | 0 | 110 | 276 | 657.3 | 4.046875 | 0.171053 | 0.014409 | 1,564,900,005,206 | 文学_情感 |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9]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司马迁(前145年 -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如需要帮助,请加微信号:e-17guzheng
下载伴奏后,在浏览器菜单栏(菜单栏一般在浏览器下方,图标:" ≡ ")找到下载管理,点击进去即可找到下载的文件.(推荐使用手机自带浏览器或QQ浏览器)
请使用自带浏览器下载,下载伴奏后,在浏览器右上角可看到下载图标(图标:"↓"),点击进去即可看到下载的文件. | 0.807955 | 110 | 0.01837 | 0 | 218 | 274 | 338.5 | 4.117188 | 0.221591 | 0.016771 | 1,564,900,005,215 | 文学_情感 |
2021年度的英国的女性小说奖(Women's Prize for Fiction)公布了入选小说的长名单,其中一部受到最多负面评价的,可能是爱尔兰九十后作者,瑙伊斯.多兰(Naoise Dolan)的"激动时刻"(Exciting Times).这部小说登上了当地的文学杂志"带刺的苍蝇"(The Stinging Fly)──一本现由文学新星萨莉.鲁尼(Sally Rooney)主编的杂志,[1] 而或许为此之故,很多评论者会把两人并烈比较.[2]
鲁尼的"正常人"(Normal People)是2019年全球最为大卖的小说之一,其改编电视剧版本于2020年四月在英国的BBC播放,口碑亦相当不错,这不多不少带动了世界文坛关注爱尔兰后起之秀.在被受关注的同时,鲁尼的写作风格也仿佛成为了其他九十后作家的仿效对象."激动时刻"的写作方式确实跟"正常人"有不少相似之处:题材极度生活化;非常直白和平淡的文字笔触;以日期作为章节标题;对社会阶级分野的侧重描写;松散却符合现实的感情线.不同的可能只是,"激动时刻"在感情关系上涉及双性恋的酷儿题材,和故事发生在香港.
"正常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小说,鲁尼在几之访谈中表明了创作时的用意.笔者亦曾经写过书评,说明"正常人"何以不是一部成功的马克思主义作品(但还是有阅读的价值).[3] "激动时刻"不仅常以一种讽刺阶级的口吻书写,它还直接地宣示了一些左翼思想的元素(酷儿题材),这难怪很多人会把它置于鲁尼的小说美学观来作评价.
假如把"激动时刻"视作跟"正常人"一样的马克思主义小说的尝试,读者必然会感到失望.首先,整部小说几乎只关注有钱人的靡烂生活,而且除了女主人公(亚菲)所任教学校的小孩,和一个在剑桥读书的香港女孩之外,故事大部分角色都是白人.结果是,当我们读著叙事者于生活上的琐碎烦恼,会不禁觉得,她的烦恼其他是来自上流价值的烦恼.再加上香港近来的的社会动荡,假如所谓的"激动时刻"不过是来自一位白人前殖民者的感情烦恼,听上来也许是无比的讽刺(虽然故事主要发生在2016至2017年间,但读者似乎可以想像,它即使是发生在2019年,小说中的人物大概是属于对香港政治处境无动于衷的那群人).
"我知道我会为金钱做任何事."亚菲在小说的初段就这样表明."在爱尔兰读大学的那段日子,我把一个储蓄户口妩媚地称作'堕胎基金'.它最后有一千五百欧元.〔......〕我愈有钱,其他人就愈难迫我做事."这可能是最能反映主角内心的其中一句独白.结果她初到香港就住进了一个叫朱利安的男人的家里,她不用付租,但他们不停做爱;朱利安在这里的银行工作,他毕业于贵家子弟读的伊顿公学,他有的是亚菲没有的东西.他们不过是各取所需.
要直接表明的话,"激动时刻"其中一个败笔之处在于角色之间的比较.作者试图把主角的处境跟朱利安作比较,比如说,朱利安说一口"纯正"的英国南部口音,与主角的爱尔兰比较起来显相对"正统"(她不时还要问朱利安一些字的"正确"发音),使得身为英语老师的主角意识到自身作为爱尔兰人的劣势.这设定本来是要透过生活上的各种琐事,展示爱尔兰作为文化小众于英格兰"正统"意识下的处境.但问题是,"激动时刻"的故事设定偏要在香港,主角又刻意要提到香港人的英语,这难免使一些读者感到反感 ──这难道不是另一种霸权吗?实情是,跟香港作为前殖民地来比较,爱尔兰还是有不少优势:主角能以白人﹑前殖民者的姿态自居;她在这片前殖民地其实获得了优厚的待遇.
爱尔兰的文学一直以来离不开一个传统:谈意识形态的挣扎.这是其中重要的艺术元素,甚至可能是构成了作者的灵魂.到了现代,这个传统较著重对阶级观察,鲁尼的"正常人"如是,多兰的"激动时刻"亦如是.这似乎是这一代人,和很有可能是下一代人的写作趋势.可是,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小说的无点放在日常生活的琐事,和含糊不清的感情关系,难免会让读者感受困惑.难道现代人的最大阶级挣扎就反映在人与人的爱情关系上?
在这意义下,"正常人"的故事设定尚算比较成功,但像"激动时刻"处理不同种族之间的双性恋题材,难免显得有点进退失据.最后,"激动时刻"变成了不同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下挣扎求存的故事,反过来,小说其实并没有达到左翼思想家一般所要达到的状态.不然,可能是阶级分析的原料确实只在于人与人的爱情关系上.我不肯定这是否一种进步. | 0.877301 | 224.125 | 0 | 0 | 310 | 458 | 1,011.5 | 4.082031 | 0.152817 | 0 | 1,564,900,005,281 | 文学_情感 |
芯片组•2月前•生活百科•阅读21
中国文坛,群雄辈出,百花齐放.在中国文学史上,学者们将民国时期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尊为大师级的现代作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六大家,通常简称为"鲁,郭,茅,巴,老,曹".下面小K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六位大家与他们的代表作品.
鲁迅擅长短篇,散文.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就是他的"狂人日记",散文诗集"野草",充满了意象,矛盾,自省,得见其思想之深邃,灵魂之痛苦,为不可超越之颠峰.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1918年,新文化运动正值高峰.鲁迅因为和老朋友"金心异"(钱玄同)的一场关于"铁屋子"的谈话,创作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至1922年,五四大潮渐落,鲁迅应陈独秀之邀,将之前的小说结集出版,目的在于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并且慰藉那些在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无畏地前进.
郭沫若擅长诗歌,戏剧.代表作"星空""女神"充满了火一样的激情,感染力极强,是现代文学诗歌之冠.后期有一部历史剧"屈原",感情极其充沛.可惜年轻的激情消散以后,便走了政治路线.
"女神"诗句不依传统诗歌韵律,又不失美感,情感磅礴,文字奔放.题材开放,包罗天地诸神宇宙,是新诗凤凰涅槃般的作品.被称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巴金说,"五十几年前我读他的"凤凰涅槃",读他的"天狗",他那颗火热的心多么吸引着当时的我,好像他给了我两只翅膀,让我的心飞上天空."可见"女神"对当时年轻人的影响.
茅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茅盾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小说以1930年5至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刻画了包括商人,军人,知识青年,交际花,遗老,工人等各阶层人物,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在军阀混战,工人罢工的恶劣形势下,吴荪甫虽然竭力振兴民族工业,加紧压迫工人,大搞公债投机,但在对手赵伯韬强大的经济牵制下,最终一败涂地,彻底破产.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等,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被读者们称为"时代的良心".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巴金共有一千万字的著作和数百万字的译著.其著作先后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海内外广为流传.2003年,国务院授予他"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
作品以作者年轻时一些朋友的革命活动为蓝本,以周如水,吴仁民,李佩珠等知识青年的爱情纠葛为引线,写出了当时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反抗,追求和苦闷.肯定了为正义,光明,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是一曲理想主义的颂歌."爱情的三部曲"为作家本人所分外看重和喜爱.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茶馆"是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是新中国成立后杰出的话剧作品之一.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曹禺所创造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34年,曹禺的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雷雨"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 0.857593 | 118.9375 | 0 | 0 | 172 | 633 | 512 | 4.300781 | 0.177614 | 0 | 1,564,900,005,376 | 文学_情感 |
这一次,让我们认真聆听她的自我剖白.那是关于她本人的冒险与成长.
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这是一个以免税著称的西海岸城市,可能大部分免税的海淘都会经过这里转运往中国.但是,在2018年1月22号这天,大部分关心波特兰的人却并不在乎免税的事情.这一天,厄休拉·勒古恩在波特兰的家中去世,享年88岁.这位幻想文学大师从我们的世界出发,去了另一个想象的国度.
"勒古恩的世界"
同年6月,在英国谢菲尔德纪录片电影节上,一部勒古恩参与制作,前后历经十年的纪录片进行了全球首映.导演阿尔文·嘉莉(Arwen Curry)在2010年启动这个项目时可能完全没有想到,这部"勒古恩的世界"(Worlds of Ursula K. Le Guin)给所有喜爱勒古恩和以后将会阅读她的人们,留下了一笔多么珍贵的思想财富.
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中,导演通过勒古恩的一些重要作品引出了她的个人故事.借助对作家本人的采访,以及一些珍惜的早期影像资料,影片将勒古恩所经历过的喜悦与满足,徘徊与迷惘,自我质疑与不断成长,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在所有观众面前.我们能看到老人家在镜头前或吐露出自己不失幽默的辛辣言辞,或展现了深藏文字背后的柔软细腻.
除此之外,从接受采访的其他知名幻想作家的口中 - - 包括"使女的故事"的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好兆头"与"美国众神"的作者尼尔·盖曼,"云图"的作者大卫·米切尔等人 - - 观众们也能更清晰地感受到,勒古恩为幻想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多么重要的贡献.
在影片上映初期,"卫报"曾有过一篇评论引用了其中一段影像资料.在那段影像中,勒古恩对当时只有前三部作品问世的"地海"系列做出了以下评论:
不,'地海'系列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是完完全全的失败.
现在被视作女性主义作家的勒古恩,当年对自己有过这样的评价,无疑是会让人大跌眼镜的.但那篇评论仅仅引用这一句话,难逃断章取义,哗众取宠的嫌疑.因为在这之后,勒古恩还对此做出了解释 :
因为我自己所接受的典范教育与文化熏陶,我无法深入地想象出一个女性的巫师.或许我最终能学会,但当我写这几本书时就是做不到.我多么希望自己当时能做到这一点.
如同影片中提及的,勒古恩另一本重要作品"黑暗中的左手"也曾遭到类似的批评.因为书中虽然构想了一个性别模糊且有流动性的世界,然而在提及所有性别不定的人物时,勒古恩依然使用了阳性第三人称代词(he/him/his)或者饱含男性中心主义的人类泛称(man/men).在后来的女性主义浪潮中,这种存在于日常语言中的性别意识将接受不断地反思与质疑.不过,正如尼尔·盖曼所说的:
如果厄休拉现在再写"黑暗中的左手"的话,还会是我1971年读到的那本"黑暗中的左手"吗?不会!很明显不会的.她在改变,这世界也在改变.
在勒古恩开始写作的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幻想文学正在经历它的创作高峰期.科幻文学方面,时值"黄金年代",活跃着人们熟知的"三巨头" - - 阿西莫夫,海因莱因,阿瑟·克拉克.奇幻文学方面,则有后来与勒古恩并称的 J.R.R.托尔金与 C.S.刘易斯.
我们可以看到,正如影片中叙述的那样,无论是重要的幻想文学作家,还是幻想文学作品中的主角,统统都是男性.在那个女性主义思潮尚未发生的年代,我们很难要求一位女性作者能超越自己的时代限制,在自己的作品中达到后人的标准.另一方面,我们在一位好作者身上可以期许的,是在其创作生涯中能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幻想文学作者.毕竟,幻想文学作者站在人类想象力的前沿,本来就应该是新思想与新风气的传播者,也应该是传统事物的挑战者.
勒古恩的"地海"系列,六本成书的创作出版过程前后历时33年,正好就是她本人如何践行"与时俱进"这一理念的见证者.
中文世界开始翻译"地海"系列,最早始于2002年的台版(整个系列的英文原著于2001年完成出版,我们现在所能读到的江苏文艺版是直接用的台版原文).因此,大部分人大概都和我一样,对于"地海"系列的阅读是完整的 - - 一口气读完六本.
但是,勒古恩在影片中提到,由于受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她在1972年出版了系列第三本"地海彼岸"之后,开始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而这一反思,导致她在17年之后,才完成了系列第四本"地海孤儿"的写作.可以说,"地海"系列的创作过程本身,是断裂的.
如果我们认真地对比整个系列的前三本书与后三本书,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其中的断裂之处.从"地海巫师"中的少年格得,到"地海古墓"中的少年恬娜,再到"地海彼岸"中少年黎白南,前三本书中的主角十分贴合"地海"系列原本的主题 - - 面向青少年的奇幻小说.更加明显的是,即使前三本书不断地更换作为青少年的主角,但是格得的存在始终是整个故事叙述的中心.
以此作为分水岭,我们可以尝试将"地海"的前三本书称为"成长三部曲".在这个三部曲中,勒古恩为我们反复展现了青少年 - - 格得,恬娜,黎白南 - - 的成长经历.但是,格得在"地海巫师"中经历了自己的成长故事之后,还继续在恬娜与黎白南的成长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导师身份.是他将恬娜的真名还给这个未来的峨团女祭司长,然后陪伴着少女一步一步地逃离了原本被安排好一切的生活.是他向前来求助的黎白南伸出双手,带领着少年勇敢地面对整个世界的危机,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在前三本书中,所有值得尊敬的导师角色,全部都是男性.柔克学院不收女性的设定,加上在书中各个段落出现的对女巫法术的奚落与否定,全都为勒古恩自己的批评做出了完美的注脚.哪怕在"地海古墓"中终于出现了女性主角,但是她要逃离的居然是一个完全由女性组成的团体.而这个女性团体被描述为落后且封闭的宗教集体,她们甚至会为了更高权力的需求,不惜迫害他人的家庭.
因此,即使"成长三部曲"的故事饱含哲理,文笔细腻隽永,也依然很难躲过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即使格得作为第一主角,性格温和而低调,能力强大但自制,也无法让读者否认:"地海"系列的前三本书的确是诞生于男性中心时代的产物,身上有着难以抹除的印迹.
当我们转向后三本书的时候,能看到非常清晰的变化:格得失去了法力,主动放弃柔克大法师的身份,然后回到弓忒岛过起了平凡的退休生活.恬娜度过了家庭生活中最耗费青春和精力的阶段,虽然失去了丈夫,但也养大了儿女,终于有时间真正地面对自己.黎白南虽然在黑弗诺加冕为王,却面对着整个地海的百废待兴,再也没有人在他面前遮风挡雨.勒古恩用十七年时间,首先让地海里的故事走出了青少年小说的范畴.
我们熟知的三位主角都已经各自步入自己的老年,中年,成年,不再需要导师,也不再需要担任导师.而遇到了瑟鲁的恬娜,从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从前的自己,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合理之处.
当年,格得只是完成了赋予她新身份的动作,却没有真正地接纳她.于是,离开峨团的恬娜在黑弗诺依然被当作一个象征 - - 带回厄瑞拜亚之环的人.这与她在峨团古墓中的身份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甚至,即使她后来去到弓忒岛,继而成家生子,都没能帮助她真正地发现自我.因为在所有的这些地方,她永远是最特殊的那一个 - - 一个有着神秘过去的外乡人,一个与受人尊敬的柔克大法师熟识的女人.所有人对她的认识都是基于他者和外物.可以说,恬娜在遇到瑟鲁之前,一直在重复自己少年时期的经历,她一直在逃避.
直到瑟鲁如同天外来客一般地出现在恬娜面前.在瑟鲁面前,恬娜可以自在地放下自己身上被他人赋予的外壳,而这是她在自己儿女面前都无法做到的一点.也正是因为瑟鲁,恬娜终于踏上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冒险.为了瑟鲁,恬娜开始发现自己的勇敢,学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再加上格得的改变,力量上不再处于弱势的恬娜甚至开始尝试保护这个曾经赋予自己新生活的男人.因为瑟鲁,恬娜在十七年之后重新开始认知自我,发掘自我.
在此之外,我们也在"地海故事集"里看到更多关于女性巫师的故事,我们甚至有了第一位站出来挑战柔克岛男性传统的女巫.而且,当神圣至高的柔克岛内部出现了威胁到世界的剧变,是这位女巫蜕变成巨龙,解决了柔克岛上的这个大问题.至此,女性主义的主题愈发明晰.
最后,勒古恩还借助龙这一奇幻文学中的常客,将更加平等自由的新观念带入地海的世界.正如在"变化的位面"中,勒古恩用"吉亚的飞人"这个故事讲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是放弃自己的天赋与对个体自由的追求,遵循传统的生活;另一种是接受可能的危险并毫无畏惧地飞翔着,忠于自我的生活.勒古恩在"地海奇风"中利用人与龙的分化,叙述了相同的理念.此时,她已经迈过女性主义最初的"女性崛起"阶段,抵达了"包容不同"的平权思想.这一次,勒古恩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在我看来,"地海"系列中的恬娜正好可以作为勒古恩自己的投射.她早年间机缘巧合地踏上了幻想文学这条路,并且很快就崭露头角.但是,在这样一个男性中心的领域,作为女性的勒古恩始终在试图为自己的性别找寻一个合适的位置.十七年后,她终于通过瑟鲁这个角色为自己找到了方向.她没有从地海的世界里剔除男性的角色,她只是温和地做了一件事 - - 全面地展现每一个角色的可能性.她带领我们看到格得的脆弱,黎白南的压力,恬娜的自我发现,以及瑟鲁向恬哈弩的完全蜕变.勒古恩用自己的经历充实着地海的世界,她让地海变得愈加丰富,而不是让它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可能性,这既是勒古恩的文字深深吸引我的地方,也是勒古恩本人的迷人之处.她从来都不是格得,不是给予意见的导师.她是恬娜,只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同行者,在每一个岔路口把其他道路的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勒古恩的世界"的结尾,从她的作品"Always Coming Home"(暂无中译)中引用了一段话,我认为可以作为勒古恩自己最好的写照:
我们的路上也不能没有你.
[注]直到美国时间8月30日,"勒古恩的世界"都可以在PBS网站上免费观看.除此之外,A站上也有带英文字幕的资源.当然,更加鼓励条件允许的朋友直接在网上购买影碟(10月15号发售),尤其是喜爱勒古恩的朋友们. | 0.879188 | 127.78125 | 0 | 0 | 270 | 1,071 | 851.3 | 4.070313 | 0.148202 | 0 | 1,564,900,005,471 | 文学_情感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许多新的阐述不仅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而且推动了文化理论与文艺学的建设,值得我们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仔细研究并在评论实践中运用.
总书记在要求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时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指向新颖明确,内涵丰富深刻.这不仅是对对外传播的要求,它反过来要求我们在文化文艺的创造创新上要建立自己民族与国家的文化特色,要向世界贡献出中国理念,中国内容,中国智慧与中国形式,而不能在西方的话语与叙事系统后面亦步亦趋.
这样的要求对我们的文艺创作与文艺理论评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创作上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继承现实主义的伟大传统,发扬老一辈文艺家的优良作风,以艺术真实表达生活真实.中国革命文艺近百年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聚焦人民的伟大创造,紧随社会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就一定会创作出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奏响革命文化旋律的作品,就一定会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画面,呈现出精彩的故事,塑造出典型的形象.要遵循艺术规律,探索中华美学传统在现代文艺中的新创造,新表现.从时间上说,中国文艺有着几千年的文脉,从空间上说,中国文艺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与多民族的鲜明个性,我们文艺家们在从事艺术创作时一定有充分发掘这些宝贵的艺术资源,利用好这些传统与特色.中国的百年文艺史既是与世界接轨的历史,又是中国传统文艺不断发展获得尊重的历史,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起始,四五十年代为高潮,近十年代为赓续,中国文艺在探索民族化上做出了杰出的成绩,不仅留下了大批经典,而且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并继续丰富的艺术经验.我们的文艺家们要有这样的艺术担当,自觉地在艺术实践中将中国文艺传统发扬光大,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使其在新时代获得创造性的发展,从而推动中国文艺传统的可持续性,不断创造中国文艺的新的传统,为世界文化与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对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来说,要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理论的发展最具原创性,这是知识生产的核心,不管对一个国家还是对一个民族来说,不管是对一个社会还是对某一个领域或行业来说,理论都是其行为的灵魂.为什么这些看来我们的文艺评论大都运用的西方的文艺评论方法?就是因为我们缺乏自己的理论原创,当我们的文艺形势不断发展而缺乏与这些文艺实践相配伍的理论时,文艺评论家们就只能去借用西方的理论.为什么我们没能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也是因为缺乏理论提升,转化的能力.中国文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中国古代艺术家与文艺理论家们对中华美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理论根植于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社会与自然的认识,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理论阐释与经验总结,在中国漫长的艺术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五四以后,中国的文学艺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与西方文学艺术的交流与对话中不断革命与革新,经过百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文学艺术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如何使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艺理论现代化,使其能够与现代美学进行有效的对话,对现代文艺的创作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如何保持中华美学的特色,构建富于民族特点的美学与文艺理论体系一直是几代中国美学与文艺理论工作者的理想,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项工作还远没有完成,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我们的中华传统美学研究都面临着西方各种美学与文艺理论流派的压力.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西方美学与文艺理论涌入我国,成为文艺理论研究与评论的主要资源与方法,这种一边倒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文艺工作者和学界的关注.中国传统文艺有自己的特点,如何将其现代化体系化?如何将其经验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如何将文言文语言系统中的概念转化到现代白话文语系中,并与现代美学与文艺学相融合......这些都需要做大量,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创造,并且要在文艺实践中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构建起中国文艺理论与评论的话语体系. | 0.929988 | 428.5 | 0 | 0 | 858 | 551 | 842.8 | 4.3125 | 0.084597 | 0 | 1,564,900,005,547 | 文学_情感 |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诗文(119篇) 李清照的名句(92条)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洛阳名园记"序) 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 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郡斋读书志")惜均未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
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崇宁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 .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政治风云变幻,世事翻覆莫测.崇宁四年(1105年)暮春,赵挺之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因)与(蔡)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罢右仆射("宋史?赵挺之传").仅仅过了半年多,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罢相,赵挺之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此同时,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但是,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复相,无情的政治灾难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后五日病卒.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七月狱具,不久即获释.但赵挺之赠官却被追夺,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李清照只好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其时,曾对清照极为称赏的文学家晁补之与李清照之父同以党籍罢官归隐,自号"归来子".晁补之在故乡缗城 (今山东金乡)修"归去来园",园中的堂,亭,轩皆以"归去来兮辞"中之词语命名(见晁补之"归来子名缗城所居记") .李清照,赵明诚以"归来堂"名其书房,盖出于对晁补之的仰慕,步其后而模仿之."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雅意."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失掉了昔日京师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然而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无限乐趣.他们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纺叙述: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青州古城是古齐国的腹心地区,是古老的文物之邦,丰碑巨碣,所在多有,三代古器,时有出土.赵明诚夫妇在当地收集到"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唐李邕撰书"大云寺禅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资料.益都出土的有铭古戟,昌乐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陆续成为他们的宝藏.
政和四年 (1114年) 新秋,赵明诚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题于归来堂."("易安居士画像"及赵明诚题词,近人多判其伪.但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二期吴金娣"有关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一份珍贵资料"一文介绍,上海博物馆藏"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墨迹与"画像"题词墨迹相比较,许多字的字形结构与运笔都甚相似.以此该文认为"画像"题词确为赵明诚手迹.)
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除自作序言外,还特请当时著名学者刘跂题写了一篇"后序".史称,赵明诚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岁.春,夏两季仍在青州.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赵明诚尝游仰天山水帘洞并题名刻洞内石壁.不久即知莱州.初,李清照未同行.至秋八月,清照才由青州赴莱州.途经昌乐,宿于驿馆,作"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表达对青州姊妹的惜别之情.八月十日,清照到达莱州,又作"感怀"诗一首.诗前有小序云:"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
在莱州期间,李清照继续帮助赵明诚辑集整理"金石录",且"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为一帙.每日晚更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金石录后序".
宣和七年(1125年) ,李清照42岁.赵明诚改守淄州.赵明诚曾得唐白居易所书"棱严经"与李清照共赏.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岁,仍随赵明诚居淄州.是年,赵明诚因平定地方逃兵扰乱有功转一官.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 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金石录后序")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此事:"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此处文字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臻误.史实应为"青州兵变".)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0一),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
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周 "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满, 屡写诗讽刺, 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绝句"以吊项羽.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将"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
赵明诚卒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四六谈麈"卷一)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当时国势日急,赵明诚妹婿李擢权兵部侍郎,从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籍,李清照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他.不料当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之后,李清照曾一度往依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这时传有密论列赵明诚者,有所谓"颁金"之语,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廷.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道之温,又之越."九月,刘豫在金人扶持下,建伪齐政权.李清照有诗斥之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达衢州.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 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对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之事,后世学者颇有争议.其实,妇女改嫁在宋代前期并不少见,且不影响李清照人品,宋人多家谈及此事,应当可信.古人辩诬之说,实际是受封建礼教观念束缚的结果.)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 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李清照小像图册参考资料)
宋代·王灼: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碧鸡漫志"卷二)
宋代·朱彧: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易安名清照,元祐名人李格非之女.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所著有文集十二卷,"漱玉集"一卷.然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吝其遇,惜哉.("萍洲可谈"卷中)
宋代·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愉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
元代·杨维祯:女子诵书属文者,史称东汉曹大家氏.近代易安,淑真之流,宣徽词翰,一诗一简,类有动于人.然出于小听挟慧,拘子气习之陋,而未适乎情性之正.此大家氏之才之行,足以师表六宫,一时文学而光父兄者,不得并议矣.("东维子集"卷七)
明代·陈霆:闻之前辈,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故形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世因题其稿曰"断肠集".大抵佳人命薄,自古而然,断肠独斯人哉!古妇人之能词章者,如李易安,孙夫人辈,皆有集行世.淑真继其后,所谓代不乏贤.("诸山堂词话"卷二)
明代·王世贞:"花间"以小语致巧,"世说"靡也;"草堂"以丽字则妍,六朝婾也.即词号称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何者?其婉娈而近情也,足以移情而夺嗜;其柔靡而近俗也,诗啴缓而就之,而不知其下也.之诗而词,非词也;之词而诗,非诗也.言其业,李氏,晏氏父子,耆卿,于野,美成,少游,易安至也,词之正宗也.温,韦艳而促,黄九精而险,长公丽而壮,幼安辨而奇.又其次也,词之变体也.词兴而乐府亡矣,曲兴而词亡矣.非乐府与词之亡,其调亡也.("弇州山人词评")
明代·毛晋:"草堂诗余"若干卷,向未艳惊人目.每秘一册,便称词林大观,不知抹倒几许骚人.即如次仲,几叔辈,不乏"宠柳娇花","燕航莺吭"等语,何愧大晟上座耶?"草堂集"竟不载一篇,真堪太息.余随得本之先后,次第付梨,凡经商纬羽之士,幸兼撷焉.秋分日,湖南毛晋识.(汲古阁本"宋六十名家词")
清代·刘体仁:周美成不止不能作情语,其体雅正,无旁见侧出之妙.柳七最尖颖,时有俳狎,故子瞻以是呵少游.若山谷亦不免,如"我不合太撋就"类.下此则蒜酪体也.惟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七颂堂词绎")
胡适: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个女文豪,名清照,号易安居干.......李清照少年时即负文学的盛名,她的词更是传诵一时的.她的词可惜现存的不多,(有王氏四印斋刻本),但我们知道她是最会做白话词的.例如:"一剪梅"(略),"添字采桑子·芭蕉"(略),最有名的自然是他的"声声慢"(略),这种白话词真是绝妙的文学,怪不得她在当日影响了许多人.李清照虽生于北宋,到南渡时,她已是50岁的老妇人了.但她对于北宋的大词家,二晏,欧阳,苏,秦,黄一一都表示不满意.("国语文学史"))
吕思勉:北宋女词人,则有李易安.......夫妇皆擅学问,长诗文,精金石,诚一代之才媛也.易安诗笔稍弱,词则极婉秀,且亦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者,实倚声之正宗,非徒以闺阁见称也.("宋代文学")
胡怀琛:在北宋末再有一个著名的女词人名叫李清照,她的"漱玉词",在文学界里是极有名的.她的佳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尤为人所称道.("中国文学史概要")
罗根泽:词是文学,也是音乐......女词人李易安"论词",都是偏于以音乐的观点立论,虽然也不忽视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
容肇祖: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有天才的女子,她论词对于北宋诸大家,多有不满,可见她的眼光之锐敏.她的词在当日很受人崇敬,如辛弃疾有时自称"效李易安体".可见她的影响;("中国文学史大纲")
刘大杰: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她是遵守着词的一切规律而创作的.她一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同时,她的词富于真实的性情与生活的表现.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她的笔下,虽没有直接反映现实,但我们要知道她丈夫的死,她的流浪贫穷,她改嫁事件的受冤,都是那个乱离时代,封建社会直接给她的迫害.她正是当日一个受难者的代表;她的生活情感,也正是当日无数难民的生活情感.("中国文学发展史")
林庚:北宋的词坛,虽然充满了慢词的势力,却依然以小令为主.而结束这北宋词坛的一位作家,便是李清照.......中国女作家中,能够在文学史上占一席地的,这是唯一的一个人了.词原是女性美的描写,她正是能够完成那自我表现的,她生活的时代虽在北宋南宋之间,而她的作风竟是完全北宋的.她不愿意随着当时一般的潮流,而专意于小令的吟咏,这在词坛上更觉重要.她的名作象"醉花阴"(略),"如梦令"(略).至于佳句象"翻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是脍炙人口的.然而整个词坛的趋势,已完全走向慢调,小令此后正如绝句,只成为诗人们偶然的点缀.诗词的命运,似乎不可避免的,都走上了同一的途径.("中国文学史")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宋代.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春已深一作:春色深)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春已深一作:春色深)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宋代.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春已深一作:春色深)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行香子·天与秋光.宋代.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
𣨼人娇·后亭梅花开有感.宋代.李清照.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
残花.宋代.李清照. 花开花落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花谢为花开,花飞为花悲.花悲为花泪,花泪为花碎.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宋代.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 0.824467 | 132.064935 | 0.028642 | 0 | 385 | 3,180 | 940.1 | 4.050781 | 0.203658 | 0.09622 | 1,564,900,005,825 | 文学_情感 |
又是一年走近尾声,各大权威媒体也开始了对于2019年最佳图书的评选.近日,"纽约时报"的编辑们选出了他们心中今年最好的10本书,其中虚构与非虚构类各5本.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Mark这十本年度好书吧(书名部分为暂译):
本书是作者的处女作,开篇讲述了两姐妹在俄罗斯偏远的堪察加半岛失踪的故事.读起来很像是一部短篇小说集,随后的每一章都是从一个新角色的角度讲一个新故事,而不是以线性方式讲述失踪女孩的故事.这些故事起初似乎没有联系,但是角色的路径在书的结尾处开始重叠,最后构成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局.这部令人惊叹的小说涵盖了2019年的一些热门话题,而所有背景都是在堪察加半岛进行的.
诗人本·勒纳十多年前以几部诗集出名,2011年问世的小说处女作"离开阿托查火车站"(Leaving the Atocha Station) 获得美国图书杂志"相信者奖"并被"纽约时报","卫报"等评为年度最佳图书.第二部小说"10点零4分"2014年又被"大西洋月刊","卫报","纽约时报"等列为年度荐书.本书是他的第三部小说,探讨了关于艺术和真实性的问题.
美国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新作"呼吸"收录了 2005 年至 2015 年出版的几篇小说以及两篇首次亮相的作品,其中已有两篇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其中的"呼吸""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和"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已有中译本."软件体的生命周期"是特德·姜最长的小说.在这个关于人工智能的故事中,虚拟现实生物"数码体"获得了智慧.在书名同名故事"呼吸"中可以看到科幻小说的传统.特德·姜以原住民的视角,描写了一个有着不同生存定律的世界.他在每个深思熟虑,精心构思的故事背后都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
"失踪儿童档案"是瓦莱丽亚·路易塞利的第三部小说,也是她第一部直接用英语写作的小说(她的前两部作品由克里斯蒂娜·麦克斯威尼译自西班牙语).这是一部充满激情的,复杂的美国小说,或者更准确地说,这是一部美洲小说.小说讲述一对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从纽约市到墨西哥边境公路旅行的故事,极具暗示性,自我反省和实验性.
爱尔兰作家凯文·巴里此前曾凭处女作"博海恩城"获得2013年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本书的主人公莫里斯和查理是一家危险但利益丰厚的毒品走私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他们在西班牙的港口阿尔赫西拉斯等待莫里斯的女儿迪莉.她要么从丹吉尔回来,要么从这里出发去丹吉尔.这场夜间的等待将成为一个契机,将他们的过去向读者展现 - - 他们共同拥有的一段充满暴力,浪漫,双向背叛,数次流亡的人生故事.
帕特里克·雷登·基夫是"纽约客"的特约撰稿人,他的这本小说通过讲一个家庭故事来讲述北爱尔兰的冲突.该故事基于一个真实案件,1972年12月的贝尔法斯特,一位38岁的母亲在她的孩子们面前被人带走,此后,她的孩子们再也没见过她.在令人恐惧的气氛下,没有人敢谈论这件事.这也是这本书名的来源.
1763年,一位画家约书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向他的几位朋友提议,每周五的晚上,相约在伦敦的一家酒馆一起吃饭,喝酒,聊天直到深夜.雷诺兹没有想到,这个小型聚会汇聚了英国史上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共同塑造了十八世纪直至当下的现代社会观念和思想.在这本新书中,传记作家利奥·达姆罗什带领读者追忆了这些古怪又有趣的人物,也重塑了十八世纪晚期英国的那个动荡又令人兴奋的年代.
"黄屋"是莎拉·布鲁姆的处女作,也是她的家庭回忆录.布鲁姆的母亲艾芙瑞养育了12个孩子,她的父亲西蒙则一边在NASA做维护工,一边在爵士乐队里演奏乐器.一家人住在新奥尔良以东,这里贫穷落后,几乎被世界遗忘."黄屋"中的人物众多,故事复杂,但是其中心人物可能正是标题中所指的"黄屋" - - 这是布鲁姆的母亲在她第一任丈夫去世之后,用保险赔偿金购买的房子.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刚刚获得201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的大奖.
雷切尔·路易斯·斯奈德多年来专注于研究家庭暴力问题,她的研究成果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本新书中.她以真实事例为基础,为读者展现了受虐者,施虐者和幸存者的故事,内容如小说情节一般扣人心弦,也犹如回忆录一般全面而贴切.书中的故事读来令人震惊而绝望,但斯奈德也在书中为读者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探究了研究人员和项目参与者如何创造出既高效实用,又有理有据的拯救生命的方法.
今年,关于切尔诺贝利的作品层出不穷.2月,记者亚当·希金博特姆出版了一本纪实作品"午夜切尔诺贝利".这本书经过了长达10多年的调查,记录了宣传,保密以及传说是如何掩盖了这场可怕灾难背后的真相. | 0.889239 | 158.75 | 0.001055 | 0 | 241 | 530 | 683.3 | 4.039063 | 0.15853 | 0 | 1,564,900,006,044 | 文学_情感 |
本书是冰心先生自由体的小诗集,它是冰心在泰戈尔的"飞鸟集"启发下将1919年到1921年间的"随时随地的感性和回忆" 整理而成的.全书主要表达了冰心对母亲和祖国的赞美,对青年和儿童的关怀,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当然也有对时局的担忧.作者以少女特有的多愁善感和深沉的笔触,将这些感情表达的真挚感人而又富含哲理;她那清新流丽的文笔,成为独具特色的"冰心体".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福建福州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冰心是中国20世纪杰出的女作家.她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在长达八十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大量散文,诗歌和小说,其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儿童文学领域,她是最早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之一,是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在中国乃至世界儿童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冰心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之一.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其代表作"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曾多次入选小学课本.小说"小桔灯",诗歌"繁星","春水"更成为永恒的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 | 0.859206 | 554 | 0 | 0 | 554 | 177 | 416.8 | 4.03125 | 0.191336 | 0 | 1,564,900,006,045 | 文学_情感 |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期新任务和新要求,字字有力,句句铿锵,振奋人心.河山大好,蓝图宏伟,令全国全民欢欣鼓舞,对未来生活满怀幸福和憧憬.
党的二十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一个崭新历史坐标,希望也能成为个人创作历程上的新坐标.通过学习二十大精神,让我进一步明确了为谁创作.在二十大报告中, 100余次提及"人民",这也是在告诉所有写作者,我们的书写应该以代表中国最大多数的广大劳动人民为主.我们本就是人民中的一员,朝朝暮暮浸淫其中.在人民中寻找鲜活生动的素材,书写人民的喜怒哀乐和人间烟火味儿,真正反映人民的工作生活,反映人民的心声.
学习二大报告,让我有了更加明晰的新规划和新目标,会结合自己的创作实际,把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在饱沾激情与满含情怀的作品中.本人近期关注和正在思考创作的主题如下:
首先,生态文明.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山水田园,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理念,从精准扶贫到共同富裕等,这些言简意赅的论述,都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从自身创作出发,找准契合点,深入体验,赋以笔墨,或成鸿篇.
其次,山乡巨变.作为七零年代初生人,五十余年的人生路,经历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繁荣,农民工南下或进城务工......尤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弹指一挥间,耳闻目睹山乡发生的巨大变化,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前所未有的提升.如何以文学手法把新时代新生活,新问题,新成就展现出来,是当下作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很荣幸于今年夏天参加了天津作家协会创研部在蓟州区召开的山乡巨变征文启动仪征和相关创作研讨交流活动,这也促使我把目光投向山乡题材.我出生农村,在伏牛山生活数年,后又在北京,天津等地生活.从山乡走出来,再回眸山乡生活,会看得更清晰,感悟更深刻,为我收集素材进行深度创作打下良好基础,希望自己在不久的明天有相应作品成功问世.
第三,弘扬传承传统中医文化,让小朋友也能读懂"神农本草经".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弘扬中医传统文化,如何把中医传统文化送进校园,作家应该首当其冲,身体力行,义不容辞做好引路人和传播者.
我是一位传统中医药文化爱好者,长期津润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药典籍,深刻认识到中医博大精深,传承下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我又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如何把枯燥乏味的中医药知识,以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他们见面,我做过一定的调研和思考.目前,正集中创作"本草童话300篇",这本书主要内容源自我国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并结合其它古今医药名家典藉,医案,系统全面地介绍中草药知识.每一味中草药都是一篇童话故事,故名"本草童话300篇".以拟人的方式,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中草药的形貌,产地,突出药性,医案,疗效等,使小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潜移默化接受中药知识的熏染,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中医文化.诸如"红色的精灵 - - 丹砂""苦到姥姥家了 - - 黄连""让白头老翁变黑发少年 - - 茜草""长在树上的肥皂 - - 皂荚""能吃进嘴里的 - - 伏龙肝""让世界明亮起来 - - 决明子""苦辣酸甜咸 - - 五味子"等,这些篇什先由儿童文学报刊以专栏形式陆续推出,随后由出版社结集成系列(共五部)出版.
党的二十大精神是中国人的精神食粮,更是写作者宝贵的精神营养,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反复领会.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将以二十大为契机,握紧手中笔,紧跟时代步伐,扎实努力记录这个伟大时代,在创作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交出一份应有答卷. | 0.860841 | 193.125 | 0.001302 | 0 | 485 | 564 | 661.7 | 4.054688 | 0.154693 | 0 | 1,564,900,006,251 | 文学_情感 |
本文摘要: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始版权受到任何侵犯,请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一般先画工笔,一份完整的稿子反复修改,再涂宣纸或明矾丝. 首先要用狼笔勾勒出来,然后用相似的颜色一层一层渲染,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比如陈之佛的"秋燕图".中国工笔画历史悠久. 从战国到宋代,工笔的创作从幼稚走向成熟.工笔画运用"取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立于行,以形表意"来获得表现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始版权受到任何侵犯,请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一般先画工笔,一份完整的稿子反复修改,再涂宣纸或明矾丝.
首先要用狼笔勾勒出来,然后用相似的颜色一层一层渲染,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比如陈之佛的"秋燕图".中国工笔画历史悠久.
从战国到宋代,工笔的创作从幼稚走向成熟.工笔画运用"取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立于行,以形表意"来获得表现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在工笔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力求看起来像"形",在工笔中占有重要地位.工笔重"细节",讲究写实.周舫的"簪花仕女图",张轩的"挥扇仕女图","捣练图"都是描写现实生活的.这些作品不仅很有形态感,而且很有诗意.
历史 工笔,又称"工笔",是中国画的另一种技法.工笔与写意的对称.工笔画属于工笔画,如庭院画,仇英人物画等.
下面有趣的历史系列会带你详细看看! 工笔画是中国画的体现,用工笔画描绘风景.边鸾是唐代花鸟画的代表,能描绘出鸟的活泼状态和花的绚丽色彩.做"山水纯全集"轻,色,发.
仔细欣赏,可以确定画的牡丹是中午.原图中的猫眼有一条"垂直线"可见.因此,取得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一方面取决于绘画技巧的成熟,另一方面取决于绘画材料的创新.丝绸材料的改进对工笔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根据米菲的"牡丹图","从初唐到吴升,周,古代绘画都是用热汤和半熟的粉末像银盘一样敲打文字." 明末以后,随着西方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使得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精准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畅和内容的诗意.
清汤音居士"画史":"关中马镇,近代著名画家,亦善工笔.到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秘笈,把喂养大制宪仪式的所有民俗都放进去,马镇的画家们才能过上清贫的生活.
"黄"咫闻录秘戏图":"明明画的作者一定叫邱世福."秦牧"古画征明画尚简之笔":"无意中看了齐白石的画册,从里面一些粗糙的意大利钢笔和精致的工笔画的组合中得到了很大的展现.
" 再比如五代画家黄泉写的花羽毛,因做工精细,想象生动,被苍鹰奉为真品.这可以从"艺海拾贝粗犷与细腻"中看出:"郑光的常明佑父子在八卦堂画过四回山水和花鸟.
冬天,他会去打猎,因为他无法控制鹰在鹰和狗之间举起手臂,直接走进庙里去争夺他画的羽毛."工笔画在唐代开始流行. | 0.855462 | 91.538462 | 0.052498 | 0 | 217 | 306 | 819.1 | 4.125 | 0.164706 | 0.317373 | 1,564,900,006,310 | 文学_情感 |
诗歌在基督教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见于对上帝的敬拜,表明蒙恩者对上帝的敬畏;经常见于对真理的阐明,表明教导者对真道的理解;亦可见于对经历的抒发,表明跟随者对天路历程的体验;或是见于对福音的传扬,表明救主向罪恶世界所施的拯救与呼召.
也因诗歌对于基督信仰的丰富意义,基督教历史中有诸多经过时间,信仰所洗练的诗歌传世,直到今天诗歌的创作仍未止歇;1991年由美国创作歌手丹尼斯.杰尼根(Dennis L. Jernigan 1959-)作词作曲的诗歌"祢是我的一切"(You are my all in all),无论是扼要的歌词,兼具轻柔,激昂的旋律,都有相当的水平,成为许多演奏,演唱所选的曲目,其中更不乏扣人心弦的演出.
一如这首诗歌的歌名所传达的主题:"祢是我的一切",分别以"力量","珍宝","担当","代赎"等面向,有如一篇信仰告白,表白我们的救主基督耶稣,与我们的关系,即是我们所"寻求的宝藏",人子的死里复活更使我们蒙救赎;最后以逐次堆叠,益发高昂的音律,宛如和天上诸天使众圣徒同声颂荣:"耶稣,神羔羊,配得大赞美."(启示录5章11~14节)
"祢是我的一切"固然表明一些圣经关于上帝的启示,只是我们不能乐观的以为,这些以上帝为中心的认识,表白,是全然堕落之后的人,会有的自然反应.人或许在遭遇了各样艰难,会承认自己力不能胜,更有自此一蹶不振者;但如若他没有回到圣经中,他不会晓得那以能力铺张穹苍,喝令万象的全能者,是可以依靠的保护者(诗篇92篇2节).
人若不在真理的光照中,在救主的吸引呼唤中,他不会认为真理,耶稣基督是应当寻求的宝藏;在他的人生清单中,有琳琅满目的议题等候他完满,是他的心灵的具体呈现(马太福音6章21节);自然,也与"祢是我的一切"的要旨相悖.
人如果不在上帝律法的指陈,圣灵的启明,他不会知道自己在上帝眼中,是个污秽不堪,需要上帝羔羊承担"罪债与羞辱"的人(约翰福音16章8~11节),是个发现自己无可救药,只能哀声祈求主,救他脱离取死的肉体(罗马书7章24节).那个没有被圣灵动工的人,也许会诚实的检视自己,然后环顾四周,得到一个比较性的结论:"恩,我还不错,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路加福音18章11节)于此,"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以"认识上帝,认识自己"起首,其意义之一在于若不认识上帝的美善,就不知道人应该有的样式,就不知道自己距离那个美善,是令人绝望的天壤云泥.
如此,我们在耶稣基督的福音中,看到救恩"死里复活我蒙救赎";我们无法做什么以换取或是回报,只靠着主恩,靠着圣灵的帮助,活出与恩典相称的生命,并与这首诗歌同声唱和:"耶稣,神羔羊,配得大赞美."
█附录歌词:
祢是我依靠的力量,祢是我寻求的宝藏,祢是我的一切.
祢好比贵重的珍宝,我怎能放弃祢不要?祢是我的一切.
担当我罪债和羞辱,死里复活我蒙救赎,祢是我的一切.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 106613 台北市罗斯福路三段269巷3号 电话:02-23625282 | 0.851881 | 106.333333 | 0.01105 | 0 | 302 | 307 | 1,007.5 | 4.011719 | 0.205329 | 0 | 1,564,900,006,425 | 文学_情感 |
[4]这些是黑龙江省地方文化不同于其他省份的特殊之处,但从中国画这一块来说,要在大传统雅文化的基础上来融合小传统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发挥艺术家个性,才能使我们的艺术创作在承接中国绘画主流文脉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
近期,黑土画派开创者闫景阳一反贯常以浓墨重彩表现龙江黑土景观物象的画风,以淡雅的笔调描绘了许多黑土地上的山花野卉.这样的写生作品,闫景阳画了有40多幅,并命名为"黑土芳馨"系列.按照闫景阳的说法,如果对黑土画派的系列作品进行象位分析,那么"黑土墨魂"系列是本象;"黑土芳馨"系列是逸象;"黑土家园"("东北老家")系列是法象;"黑土荷韵"("禅风荷韵")系列是道象;"黑土湿地"("湿地印象")系列是气象.可以说,有了"黑土芳馨"系列,闫景阳及其黑土画派作品的精神内涵更加丰赡.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黑土画派所追求的美学风格不是简单划一的,而是粗犷豪放中不乏温润细腻;纵肆野趣中不乏儒雅情思;浓墨重色中不乏淡然雅逸.
"中国文化中的雅有着经典,高尚,优美之意相当于西方文化中的classic." [1]"雅",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追求的一个重要维度在中国绘画美学中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源于先秦时期的雅言.雅言的传统为士大夫所创其实是和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教化"意识相伴生也是中国文化一统的根基.中国画在魏晋时期就已经有绘画品评的明确范畴,那就是"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成为雅的标准.雅由六朝文人所规定和魏晋玄学关系密切其品格为:飘逸清淡超凡出世.[2]唐代中叶,参禅已经成为士人生活的风尚,由于禅宗思想对士人的人生观影响极深,当然也影响到审美观念.禅宗精神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文人画家的创作活动,对虚和,冲淡的审美新追求,形成了禅宗美学.而不少文人士大夫"以禅入画",把"墨戏"作为禅悟的方便之门,禅学意境已然渗透到绘画之中.禅宗推动了水墨画的兴起,逸品成为绘画的最高品级.据说王维创立了水墨画,被后世尊为南宗之祖.至此,符合禅宗的朴素之美的"水墨渲淡"成了中国画的最高美学境界,在元明清几代文人画家的笔下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文人画以水墨为基本媒介,设色趋于淡雅明净."黑土芳馨"系列秉承了传统文人画水墨渲淡的精髓,以清浅的墨痕,温婉的色调,柔中带刚的线条,尽显恬淡儒雅的君子情怀.正如画家自己所云,他很想追述这样一种浸淫于中国人骨子里的君子之风,营造人们所向往的脱于尘俗,归于雅逸的精神桃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人书画系统的精神性特征'雅'是中国美术现代化内动力中最活跃的质子",[3]正生生不息地推动当代中国画向前发展.
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立体的文学史和绘画史上对于文学家,画家作品风格的简单归纳总结往往失于片面,抑或以偏代全.比如文学史上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淡然如水的名句,也写过"咏荆轲""读山海经"这类金刚怒目式的诗作;被誉为婉约派代表人物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式的清雅丽辞,也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式的豪放诗句.绘画史上也同样,例如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开创者沈周的绘画作品既有用笔细密如"庐山高图"那样的细沈一路也有简率豪放的粗沈一路.
肥沃的黑土地所孕育的黑土文化气象万千,不仅有雄浑壮阔的一面,也有如莲花般清新淡雅,沁人心脾的一面.黑土画派开创者闫景阳浸润着黑土文化的风雅,广袤厚重的黑土地赋予画家开阔儒雅的胸怀,滋养出他豪放大气又不乏温润细腻的雅致文心.他的笔墨风格是多样的既有墨彩华章也有淡泊清韵.虽然他大部分作品都是笔酣墨饱,设色饱满的,但也不能忽略在他所创造的黑土诸象中这一颇显淡雅之风的"黑土芳馨"系列的重要性.
艺术是文化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受整个文化系统其他诸因素的制约,又有其自身独特的本体特征和演变规律.闫景阳认为黑土画派的艺术是求雅的是致力于探讨中国艺术精神之本真的.那么返回本真的方式就是立足地域本身,在自然与人文的滋养中找到自己艺术活动的根基和方向.他在这十余年来所坚持的就是这样的艺术理念.大自然造就了这片黑土地雄浑豪放的气魄,再加上后天的人文改造,使其更加风光无限.知识的濡染,科技的进步,眼界的放开,会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更富足的生活,更深挚的情感,更高尚的品格,更和谐的处世之态.生逢其时,闫景阳深知观察世界要有一种恬淡的情怀,搞创作要有追求大雅之境的理念,让自己的心沉下来产生静气,才能在画面上营造出怡人的淡雅平和之美.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俗文化产品很受瞩目,东北二人转,小品,农村轻喜剧等异常火爆,不仅为本地人喜爱,而且随着影视媒体传播火遍全国.东北地区整体作为一个大文化板块被一些学者称为关东文化,通常以粗犷豪放,不修边幅为表征.但实际上,黑土文化的内涵远超如此简单的表述,每一个省份也有各自的特点.傅道彬先生曾经指出,黑龙江地域文化有三个重要特性:国际性,革命性,现代性. [4]这些是黑龙江省地方文化不同于其他省份的特殊之处,但从中国画这一块来说,要在大传统雅文化的基础上来融合小传统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发挥艺术家个性,才能使我们的艺术创作在承接中国绘画主流文脉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我们的文化艺术产品是对既有文化精神的继承延展也是对新文化精神的塑造与宏扬.闫景阳认为,用文化改变内在精神世界是进行自我塑造,提升绘画修养的有效方式.那么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该如何实施呢?那就是要多读书,多体验生活,多深入自然与社会环境多思考,对地域文化要有主动的建设意识,多年来闫景阳一直是这样做的.
文化艺术产品的创造活动是对既有艺术文脉的继承延展也是对新时代文化精神的塑造与宏扬.黑土画派的艺术精神源于厚重多元的黑土文化也离不开中华大传统雅文化的滋养.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黑土芳馨"系列是画家闫景阳温润细腻的内在情感的真实表达,如淡雅之心泉,自源远而流长.
闫景阳 ,现为黑龙江省画院专职画家 ,黑土画派研究会主席.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从地摊经济发展到门店的罗家臭豆腐 你吃过吗? | 0.89697 | 206.25 | 0.038929 | 0 | 454 | 772 | 1,001.6 | 4.292969 | 0.120808 | 0.057471 | 1,564,900,006,722 | 文学_情感 |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
[解析](1)本题是考查考生对意象的把握.意象包含"意"和"象"两个方面,也就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而且要能够把两者自然地融合起来.解答这一小题,一定要紧扣诗歌内容."归艭""钟声"这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江""青山""远帆""老鹤"等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望".理由是,江上捕鱼的船只纷纷回来,自然是到了晚上;在古诗词里面,经常会看到写寺庙里的晚钟的句子,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与友人在粤秀峰上,看江上的青山,就应该是眺望,而"山外"的"江",距离应当更远,自然更是远望;"远帆"本身就已经有了一个"远"字,写的当然是"望";"横空老鹤南飞去","横空"二字,写出一种阔大的境界,其本身固属远望所见,"南飞去"中的一个"去"字,说明老鹤已经飞走了,看飞走了的老鹤,自然也是"望".
(2)是考查炼字.这一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具有拟人的艺术效果.带东西,往往是人的行为.可见,作者把老鹤人性化了.二是具有化虚为实的效果."钟声"怎么传播到远方的?诗人想到了"带"字.用这个"带"字,声音就像书本,信函等实在的,有形的东西一样可以被携带了.这样就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写出形来了,多么形象,生动,富有动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要求一律,但必须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阅读答案:
2.(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以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江上青山,即诗人驻足的粤秀峰;山外江,指南国第一大川珠江.粤秀峰距离从它南边流过的珠江不过数里之遥,山与江虽非近在咫尺,却都处在目力所及的范围之中.这样一个距离,恰好构成一个有效的审美跨度.在这个跨度之内,青翠苍郁的越秀山,矗立在珠江之上;烟波浩渺的珠江,横流在越秀山之外,山水相得,如诗如画,极富情趣.
"远帆"句进一步写在山上向江面眺望所见:远处江面上点缀着扬帆归航的渔船.这幅远景的描摹,视角宽大,视野开阔,不仅写出题目中"望"字的内容,而且还暗示出"晚"的含义,并反衬出粤秀峰的高大.
仅就山和江本身写,只写出了"晚望"的静态(归艭太远,动静不分明),表达不出羊城暮景空灵生动的神韵.为了求得空灵的效果和流动的韵致,诗人选取蓦然呈现在眼前的一个画面:"横空老鹤南飞去".这个场景有时态,有动感,与上两句所写景物动静不同,相映成趣,且能牵引诗情.古时广州多鹤,咏羊城风物者多以鹤入诗.如明代黎民表"坡山"诗:"紫气双龙直,青天一鹤横."谭敬昭笔下"老鹤"信非虚构,而正是触发诗人灵感,赋予全诗活力的一个契机.
灵感既发,诗人吟出最耐人玩赏的一句:"带得钟声到海幢".海幢,海幢寺,广州有名的古寺,在珠江南岸,与北岸的越秀山迢迢相对,即今海幢公园.老鹤自北向南腾起飞去,方向恰好是海幢寺,诗人相信它能把山上钟声带往海幢寺去.事实上,粤秀峰上的向晚钟声,并不能以老鹤为载体.说"带得",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它把看不见的音波当作看得见的动作写,把想像中的意念当作事实上的存在写,造成一种出人意外,耐人寻味的效果.
这四句诗用墨不多,但四句之中,起承转合,条理俨然.第一句起得别致,第二句承得巧妙,第三句转得突兀,第四句合得隽永,传神地写出了粤秀峰晚望的清新隽逸的特色. | 0.832967 | 136.5 | 0.001475 | 0 | 354 | 394 | 870.6 | 4.050781 | 0.195604 | 0 | 1,564,900,006,736 | 文学_情感 |
红色主题创作迎来了又一高峰"亿百体育app"
本文摘要:"红色主题"否知道步入了新的一轮创作高峰呢? 我们既要展望未来,更加要回顾历史. 20世纪中国美术史,1949年是一个最重要的节点,新中国以来兴起了一大批经典的作品,从徐悲鸿的"从世界和平大会听见南京和平的消息",到五六十年代杨之光的"一辈子第一回",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黄胄的"洪荒风雪"和刘文西的"祖孙四代",再行到八九十年代周思聪的"人民与总理"等,对这段时期的艺术成就的注目和整理,仍然以来是十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为此,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陈履生先生.
"红色主题"否知道步入了新的一轮创作高峰呢? 我们既要展望未来,更加要回顾历史. 20世纪中国美术史,1949年是一个最重要的节点,新中国以来兴起了一大批经典的作品,从徐悲鸿的"从世界和平大会听见南京和平的消息",到五六十年代杨之光的"一辈子第一回",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黄胄的"洪荒风雪"和刘文西的"祖孙四代",再行到八九十年代周思聪的"人民与总理"等,对这段时期的艺术成就的注目和整理,仍然以来是十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为此,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陈履生先生.
今年国庆前夕,陈履生新的着"共和国画卷上的红色经典"出版发行,此乃陈履生先生时隔"新中国美术图史""红旗飘飘:20世纪主题绘画创作研究"等之后出版发行的又一力作,伟业,脊梁,建设,农业,军事五卷,早已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还有"领袖"卷待出版发行.着名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永年教授指出该书有三大特征:一是内容详尽,整理系统.
二是有问题意识,并非非常简单的编录图典.三是有图有文,绪论和图典融合.
该书的出版发行对于新中国美术史研究和教学来说堪称功德无量. 01 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重合,使得一些"红色题材作品"仍然受到市场的欢迎. 问:近日,李可染"万水千山图""井冈山"分别以2.07亿元,1.3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价,否在或许又引发了新一轮对红色主题创作注目的热潮? 陈履生:李可染的红色主题山水画创作在拍卖会市场价格仍然十分低,其最重要原因是这一题材的作品在李可染的全部作品中十分类似,这一题材的作品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具备尤其的历史价值.因此,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重合使得这类作品还包括像"万山红遍"等仍然受到市场的欢迎.
李可染作品中这类题材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是对于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藏家期望取得这样的作品(如上海的龙美术馆,还有香港一藏家也十分热衷珍藏这类作品),因而使得这类作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水涨船高. 问:您实在什么样的作品归属于"红色主题美术创作"?其产生的背景是? 陈履生:在我的研究中,我很少或者完全是没用过"红色题材"这一众说纷纭.
只不过"红色主题"是一种民间的拒斥,我一般来说将其称作"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主要是指那些具备独特时代特征,政治表达意见的这样一种主题的创作.还包括像抗战时期以抗战为主题的创作,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以来以各个政治运动以及生产建设相关联的这些作品.还包括像以毛泽东形象为题材的作品,以毛泽东的出生地以及展现出毛泽东诗意和革命圣地的作品等,我们把这些称作"主题创作",这类创作在题材下有它的特殊性.
02 国家根本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的推展,使得本来在世纪之交早已呈现出颓势的主题创作,又新的构成了一股新的力量. 问:能否谈谈新中国以来红色主题美术创作发展的历程? 陈履生:从历史的看作,50年代初以素描为基础的传统国画的改建,在一个历史时期内使传统国画取得了新生,但是,在60年代以后大大政治化的社会现实中,这种以名胜风光的素描"为国画创作修筑新的道路"这一最初的动机,慢慢被更进一步的必要为政治服务的功用所替代,名胜风光出了一种新的闲情逸致,显露出无法和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问题.
因此,这之后所的组织的素描活动亦由昔日的名胜改向新的名胜 - - 革命圣地.从此,由50年代初就早已经常出现的以展现出毛泽东诗意和革命圣地的山水画,在日益政治化的社会现实中开始风行.似乎,以展现出毛泽东诗意和革命圣地的山水画,为山水画更进一步为政治服务寻找了安身立命的题材,而其意义则远超过了题材之外.
革命圣地的经常出现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而且对美术创作,尤其是对国画中的山水画和油画中的风景画创作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在50年代初期的美术创作中,因为油画和雕塑的自身特点,在展现出领袖和根本性革命历史事件中充分发挥了所长,经常出现了一批在20世纪美术史上十分最重要的作品.
但是,传统的中国画面临这一历史的重任,许多画家不仅变得力不从心,而且感到原有形式与新的内容之间具备不能调和的对立.在改建国画的现实中,国画家们由最初的革命圣地素描,到后来的专门以革命圣地为题材的创作,为60年代以后的山水画的出有和发展修筑了一条通途. 新中国美术创作的可行性成就展现出在1955年的第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当关山月的"新的研发的公路",李斛的"工地看望",石鲁的"古长城外",张雪父的"化水灾为水利",岑学恭的"木筏"等作品经常出现时,这批与建设主题涉及的作品指出了艺术家们在改建原有国画过程中所经常出现的由素描到展现出新生活的变化,标志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明确的创作成果.
其中传统的国画再也不是文人雅士瓦解尘世的孤芳自赏,这种展现出时代风貌的作品也为"新的国画"在新的社会取得了最重要的地位.这世纪末国家建设项目中的水电站,盘山公路,穿山铁路等大多在崇山峻岭之中进行,人们战天斗地投身建设的热情为山水画的发展建构了最重要的机缘.关山月的"新的研发的公路"在群山中仍然透漏出有岭南为首山水的笔法,但是,画面中的公路,汽车,电线杆都是过去山水画中没经常出现过的图像,它们在画面中所占到的不太多的比重并不影响作品和传统山水画的联系.
尽管这些作品在画面结构上有相当大的差异,却都以某种程度的方式展现出了具备时代特点的建设主题,并颂扬了"新的山水画"在时代的献身下经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画家了解建设工地素描,亲眼目睹了现实中建设工地的热火朝天的景象.被现实生活所病毒感染而受到的灵感以及在这种灵感时所产生的创作冲动,促成了一个广泛刻画建设的山水(风景)所画的潮流 - - "新的山水画",并沦为中国画的改建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最重要标志.
这些以山水或风光为主体的作品同归属于建设主题,其中的建设者类如传统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他们作为这些建设场景中的建设者,有时候只占有整个画面中较小的方位,毕竟点睛之笔,不仅铺陈了人在建设中的起到,而且也铺陈了作品的主题,如"为祖国找寻资源"中的地质队员等.另外,当时还有一些山水画虽然不是必要展现出建设主题,但是,画面用装饰的方法,精妙地展现出出有建设的成就和时代的新貌,如傅抱石的"雨花台""玄武湖",都在远景中画出有一片工厂厂房,高炉,烟囱.潘天寿在这世纪末的作品中,也加到了电线杆,了望塔等形象.这些形象尽管在画面中所处的方位并不大,却起着了点石成金的起到,使山水画的时代面貌在其中获得了体现.
环绕着这些新的题材,也辈出了一些新的画法,这也沦为了这类主题创作的特点.非常简单来说就是融合西方的造型,色彩,还包括空间投影等等,使得传统的中国画在南北现实主义道路上愈多回头愈远,从而靠近了传统中国画的审美的一些基本的要素.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也不会经常出现了一些对于过去的反拨,期望需要重返到中国传统中国画的那种基本的审美规范之中,但实质上经历了新中国以来的改建,传统的中国画很久返将近原本的过去,所谓的重返传统,则是一种理论形态上的理想,但实质上并非如此,但是不管怎么说道,大家更加注目传统的笔墨,以及传统的方式,对于当代中国画发展的意义.似乎,第13届全国美展经历的现状,于是以沦为我们今天反省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问题. 在我们今天多元的社会中,既有传统的主题创作的沿袭,当然也有像传统文人那样展现出自己个人心境,个人特色的一些山水花鸟的作品经常出现,但总之这个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是当下社会的拒绝,使得本来在世纪之交早已呈现出颓势的主题创作,又新的构成了一股新的力量.这是基于国家根本性历史题材的创作工程一个相接一个的推展,使得这一类的主题创作呈现出出来新的趋势和新的力量.
03 地域性的美术创作工程的积极开展是对国家主题创作的非常丰富. 问:这种由美术创作工程推展的主题创作呈现出什么特点呢? 陈履生:第一,它是由政府有的组织地展开题材规划,还包括创作的题材,内容都是有规划的.第二,作者来源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根据题材内容登录某些着名画家来已完成,第二种是经过全社会申报,最后通过专家委员会挑选,确认由哪位画家来创作.
第三,新时期的这些主题创作由于牵涉面相当大,语言的相似性比较突出. 问:创作这一题材的作品仅次于的挑战是? 陈履生:仅次于的挑战源于我们今天的画家如何打破前面画家的作品,实质上很多作品显然没打破前面画家创作的那些经典作品.第二个问题是现在很多画家的创作对于题材的研究,对于资料的做到,以及创作水平等整体上都有所上升. 问:除了国家在推展根本性历史题材的创作,地方呢? 陈履生:随着国家根本性题材创作的积极开展和前进,很多地方也仿效国家美术创作工程,积极开展了地域性的美术创作工程,这些地域性的美术创作工程,目的挖出和展现出地方革命历史或者与之相关联的一些主题,这也是对国家主题创作的一个非常丰富,却是在国家根本性题材的的组织种挑选的是大的历史事件.
实质上区域性历史事件也是该时期革命历史的一部分,只不过它的影响是区域性的,因此区域性的政府部门来把这一部分画出来,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 | 0.901132 | 198.75 | 0.03177 | 0 | 381 | 1,177 | 927 | 4.03125 | 0.128553 | 0.125673 | 1,564,900,006,832 | 文学_情感 |
中国的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是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中国古典诗词赏析,仅供大家参考!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 一作:也若此)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则是第一道屏障,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旧的桃符替换成新的桃符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明代徐士俊认为,元曲中"称绝"的作品,都是仿效此作而来,可见其对这首"生查子"的赞誉之高.此词言语浅近,情调哀婉,用"去年元夜"与"今年元夜"两幅元夜图景,展现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仿佛影视中的蒙太奇效果,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贯穿起来,写出一位女子悲戚的爱情故事.
词的上片是女主人公对一年前与情人约会的回忆.首先明确地交代了时间,点出了词的题目.接着用"花市灯如昼"一句描写了当今风光.花市,每年春天举行的卖花,赏花的集市,是一种富有诗意的民间风习.花市未收,华灯已上,照耀得如同白昼一般, - - 这就写出了元夜的繁华热闹.因为是三五之夜,此刻那徐徐升起的一轮明月,正爬上柳树的枝头.灯,月交辉,已经为节日增添了异彩;而在婀娜多姿的柳树的映衬下,明月更显得妩媚多情,仿佛在注视着人间的一切.
词作通过主人公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抒写了物是人非之感.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词的语言通俗,构思巧妙,上片写去年,下片写今日,重叠对应,回旋咏叹,具有明快,自然的民歌风味.结尾"泪满春衫袖"一句,则通过描写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十分充分.全词以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今昔对比,抚今追昔的手法,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凹首之感.语言平淡,意味隽永,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和苦痛体验,体现了真实,朴素与美的统一.语短情长,形象生动,又适于记诵,因此流传限广.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这两句通过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中的"元日".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新年伊始的心绪.前四句写时光匆匆,又一年开始了,自己已届四十,仍未做官,不禁产生淡淡的哀伤.后四句写自己与牧童,农人一起推测气候,年成,不觉又有一丝自适之情.全诗没有明显的起伏,语调平和,而静味深长.尾句"共说此年丰"当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农田耕种的丰收,二是企盼即将去长安赴试有一个好的结果.
简赛网文库为您提供各行业,各类型文学类作品以及文稿作品.文学类作品包括有诗词诗歌,好词佳句,名言警句等内容赏析,文稿类作品有工作范文包括有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工作总结等范文大全. | 0.869128 | 91.055556 | 0.005812 | 0 | 270 | 910 | 917.5 | 4.097656 | 0.153142 | 0.000881 | 1,564,900,007,738 | 文学_情感 |
本文摘要:常常不会听见一些创作者,评论者,在创作,评论作品时,总爱提到日本书家丰长的那句话:"最不讨厌书家的字,厨师的菜与诗人的诗",乍听上去,感觉此人必然具有极深的功力,极佳的品味,也一定是个唯时俗的世外低人.但荒谬的是,倘若之后理解下去,就不会找到往往提到这段话的人,其自身水平大都不怎样,甚至不入流,几乎外行,提到丰长的话无外乎拉大旗作虎皮,沦为他们的一个托词,为自己愚蠢的电子的展现出而展开遮羞的理由和手段罢了.
常常不会听见一些创作者,评论者,在创作,评论作品时,总爱提到日本书家丰长的那句话:"最不讨厌书家的字,厨师的菜与诗人的诗",乍听上去,感觉此人必然具有极深的功力,极佳的品味,也一定是个唯时俗的世外低人.但荒谬的是,倘若之后理解下去,就不会找到往往提到这段话的人,其自身水平大都不怎样,甚至不入流,几乎外行,提到丰长的话无外乎拉大旗作虎皮,沦为他们的一个托词,为自己愚蠢的电子的展现出而展开遮羞的理由和手段罢了.
殊不知,丰长是一位高僧大德,具有很深的学识,且极为灵敏,聪颖,年轻时曾接受较好的汉文化教育,对四书五经及老庄哲学等十分熟知,通晓.而在书法上,其曾了解系统地自学过"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怀素,黄庭坚等中国古代大家的草书,以及欧阳询父子的楷书,同时又不受日本小野道风书法的影响,并深得片假名书法的精髓.就是说,丰长只不过在书法上具有坚实的基本功,是一个十分有书法造诣的人,毕竟一些人所指出的"纯靠自性书写""一任天真",更非不推崇,不理会笔墨的技法技巧,而是将其大自然地,悄无声息地消弭在了日常的书写,创作之中.
换句话谈,丰长的书法,实质上经历过从有法,拙到变法的系列演化过程,最后才到了看起来"无法"或者叫"大师无技巧"的阶段和境界.所以他才有底气,有资格讲出所谓不讨厌书家字的话.
这一点就像当年韩愈大骂王羲之书法为"谓书趁姿媚",米芾大骂颜真卿,柳公权的真书为"俗品""丑怪恶札之祖",朱熹大骂苏轼,黄庭坚把字给"胡乱写坏了",傅山大骂赵孟𫖯书法"如徐偃王之无骨""硬美媚俗,熟媚绰约,自是贱态"......但我们应当确切的是,无论是韩愈,米芾,还是朱熹,傅山,都决不是等闲无能之辈,忽略,他们同被骂者一样,都有大才,也都是开宗立派式的人物,都具备非凡的文艺学识和创作功力.他们并非在胡大骂,乱骂,以此来丑化对方,抬高自己,而是在自身早已不具备充足功力,并基本明白,或几乎掌控了前贤优劣势的情况下才收到抨击的,才公开发表自己观点的,倘若换回做到别人那样做到,就不一定适合,甚至不会有刁钻傲慢之斥了.
这也使笔者想起了五四时期,以胡适,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派"曾大力提倡白话文,消灭孔家店,并将他们看作是鼓吹传统的代表,却很少有人告诉,无论是胡适还是鲁迅,都具有非同一般的传统文化学识,他们之所以倡导白话文,之所以在当时展现出出有所谓反传统的不道德,是有类似历史背景与客观原因的,其主要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尽早冲破当时的封建制度藩篱,祛除当时的一些封建制度糟粕,是为了新思想,新文化的更佳普及,为了尽早打开和提升普通民众的智慧,素质才"无意"展开的,并无法非常简单地解读为他们确实反感或几乎抛弃传统,忽略,一些时候他们自己也仍然不会研究传统,仍然不会用文言文,也就是我们一般来说所说的文言文来文学创作,交流,特别是在是鲁迅,他自己也指出用文言有时比用白话更加有意思,传达得更加流畅,更加省力,这也是他在其白话文中常常不会参以文言的最重要原因.以上说道那么多,只不过想要告诉他大家的是:一,精彩的创作,了解的评论,白热化的抨击,都必须有专业的技艺和待人深刻印象的理解来做到承托,也必须在一定的前提与背景下展开,否则很难有效地积极开展.二,不管是文艺创作,还是评论,都是有专业门槛的,而且门槛很高,虽然艺术各门类之间的确不存在某些相连的地方,但也并非随随便便就能专门从事和插手的,特别是在牵涉到到本体创作与评论的时候,假冒内行或专家,认同是敢的,也终会露馅儿,出局.所以这也是笔者仍然以来较为赞成某些人轻言跨界,跨学科,横跨领域等的原因,除非你确实不具备了可观的学养,过人的禀赋,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否则隔行如隔山,知道很难只能切断和做到.
但类似于现象却在艺术圈,尤其是书画圈出现异常广泛.很多功底尚能深,甚至几乎零基础,野狐禅的人,却经常假冒起所谓的书画家,四处跑完场子,走穴,作出一些骗吃骗喝骗钱等的不道德.
还有很多眼界很低,学养疲乏的人,特别是在是一些常常弄虚作假,无品德,不专业的画贩子与半吊子的策展人,总讨厌假冒起专业的评论家品头论足,公开发表种种"歪理邪说",也常常不会拿丰长等人所说的一些话来忽悠,甚至指责,取笑专业创作,专业艺术家,以此来衬托自己,来表明自己看起来不错,实则低落的水平和眼界,且大都心怀鬼胎,装腔作势. | 0.883627 | 248.125 | 0.04251 | 0 | 664 | 502 | 845.7 | 4.027344 | 0.130479 | 0.210031 | 1,564,900,007,781 | 文学_情感 |
岳飞(1103 - 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岳飞的诗文(27篇) 岳飞的名句(15条)
靖康元年冬,康王赵构到相州,于腊月初一日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岳飞随同刘浩所部一起划归大元帅府统辖.刘浩为元帅府前军统制,赵构命他南趋濬州(今河南浚县西北),滑州方向以作驰援开封的疑兵,自己则率领元帅府主力北上大名府.
岳飞奉刘浩的命令,带一支人的骑兵小队前往魏县李固渡进行侦察.忽与金兵遭遇.飞一马当先,冲杀过去,轻取敌将首级,宋骑随后掩杀,金兵逃窜.初次小战,飞的勇敢和武艺便得到显露.
刘浩军至濬州渡黄河,不料被金军骑兵截断,前军兵力单薄,只得追随元帅府人马北上.这时副元帅宗泽也赶到大名,赵构不纳宗泽全力营救开封之言,与汪伯彦等又继续向东平转移,只与宗泽一万人马往援开封.飞随刘浩部隶属宗泽,这是他初次成为宗泽的部将.泽率部众进军开德府(今河南濮阳),与金军十三战,每战皆捷.飞英勇奋战,以军功迁为修武郎.
年(靖康二年)二月,岳飞随军转战曹州,他挥动双锏,身先士卒,直贯敌阵.宋军以白刃近战打败金军,追奔数十里.飞因功迁武翼郎.刘浩的兵马进驻广济军定陶县的柏林镇后,元帅府又命他改隶黄潜善,不再让宗泽指挥此军.这时黄潜善掌握着人马,却只知保存实力,按兵不动,使只有二万五千人的宗泽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宗泽虽取得了一些胜利,队伍却也有不少损耗,难以伤及金军元气.
是年四月,金军从已被洗劫一空的汴京城撤出,满载着金帛,珍宝北上,徽宗,钦宗二帝和皇室成员,机要大臣,百工等余人都做了俘虏.北宋至此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赵构虽起用了抗战派名臣李纲为左相,但仍旧对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等人颇为器重.赵构采取黄潜善等避战南迁的政策,预备南行"巡幸",欲退避到长安,襄阳,扬州等地.时年岁的岳飞得知这个消息,不顾自己官卑职低,披肝沥胆,向宋高宗赵构"上书数千言",其略云:
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然而,他的耿耿丹心只换得"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八字批语,并且被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
岳飞的抗金决心并未因此动摇.年(南宋建炎元年)八月,岳飞渡河北上,投入当时"声满河朔",正多方收揽英才抗金的河北西路招抚使张所营中.张所知悉飞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便留他在"帐前使唤".由于岳飞的非凡见识,高超武艺,张所终于决定破格提拔他.先是"以白身借补修武郎",继而又升为统领,后又升为统制,分隶于名将王彦部下.-
然而高宗,黄,汪等为了向金人乞和,有意打压朝中的抗金力量:先是坚决主张抗金的李纲被罢相,继而张所也因从前曾弹劾黄潜善而遭贬谪发配岭南,最终死于贬途.被张所派去收复卫州等地的王彦,岳飞一军,也因河北西路招抚司的撤销而成为孤军.
王彦驻军卫州新乡县的石门山,为集结金军所包围,因此谨慎出战.岳飞有些年少气盛,责备王彦胆怯:"二帝蒙尘,贼据河朔,臣子当开道以迎乘舆.今不速战,而更观望,岂真欲附贼耶!"率领部下擅自出战,攻占新乡县.金军误以为王彦,岳飞军是宋军主力,于是抽调各路人马,云集新乡,准备与宋军决战.王,岳军仅七千人,被金军围困,在突围中溃散了.飞与彦不和,自率部转战太行山区,其间曾多次袭击金军,生擒金将拓跋耶乌,刺死敌酋黑风大王,迫使金人暂时退却.
李纲罢相后,东京开封府的留守宗泽就事实上成为抗金的中心人物.宗泽和北方的民间自发抗金武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收编了号称百万人的大军,积储了足供半年食用的粮草.泽委任王彦为"制置两河军事",彦便派人命岳飞所部"赴荣河把隘".飞和彦难以共事,便决定率领部伍南下东京开封府,再次接受宗泽的领导.宗泽珍惜岳飞的才干,体谅他的爱国之心,原谅了飞的违反军纪(指率队离王彦之事),留在营中听候差遣.
十二月(年月),金军大举南侵,进犯孟州汜水关.宗泽即派岳飞为踏白使,让他率领五百骑兵前往侦察.飞在汜水关一带击败金军,凯旋后,即被宗泽任命为统领,不久又提升为统制.
建炎元年冬到二年(年)春,金国分兵三路全军出动,在东京开封府所属及其毗邻的州县,宋金两军进行了剧烈的拉锯战.宗泽坐镇东京留守司,虽四面受敌,仍从容地调度军队,部署战斗,使金军无力攻下开封.正月里,开封市民甚至一如往时张灯结彩.岳飞于滑城之战,胙城之战,黑龙潭之战中,均表现突出,颇有战功.一日宗泽招见岳飞并授以用兵作战阵图,且说:"尔勇智材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偏裨尚可,他日为大将,此非万全计也."飞回答:"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番话终于使宗泽点头称是.
建炎二年四月以后,天气开始炎热,金军撤退,宗泽准备北伐.王彦的八字军奉宗泽之命移屯滑州.五马山的首领马扩也携带信王赵榛的信前来东京留守司.宗泽和王,马等人共同制订了北伐的计划.这年六月止,宗泽上陈述恢复大计的奏章达次,但始终没有取得高宗的支持.年近古稀的宗泽再也支持不住,背疽发作,于七月初一含恨离世,临终前仍然高呼:"过河!过河!过河!宗泽死后,杜充继任东京留守.其人"性残忍好杀,而短于谋略",置宗泽生前的计划于不顾,北伐终告夭折.
年(建炎二年)八月,金军再次南侵.一次,飞奉命驻守竹芦渡,用疑兵之计打败金军,因功转武功郎.
年(建炎三年)正月,岳飞奉东京留守司的命令从守卫北宋皇陵的驻地西京河南府返回开封.杜充出于排斥异己的动机,命飞向守城将领张用,王善袭击.时王善驻扎城东,张用驻扎城南,岳飞,桑仲,李宝诸人驻扎城西,均负有守卫京师重任.飞不愿自相残杀,婉言推辞,但杜充以军法问斩相威胁,勒令飞出兵.飞有以往擅自脱离王彦的教训,无法抗命,只能出战,南薰门之战,以八百人击退张,王部数万人,以功升武经大夫.杜充又派马皋等继续追击张,王部,却被打败.张用久攻淮宁不下,引军离去,自此成为游寇,后终被岳飞收降.此后飞随陈淬多次与王善作战,王善率部东流西窜,最后降金.飞因多次战功先后转武略,武德大夫,授英州刺史.
上年八月开始南侵的金军,于是年正月又先后攻下徐州,淮阳,泗州,进袭扬州.二月初三日,南迁扬州的宋高宗得到金军攻陷天长军(安徽天长)的消息,惊慌失措,落荒逃至杭州.五月,苗刘兵变被镇压后,高宗移驾建康.就在高宗移驾建康时,杜充假"勤王"之名,行脱离危险之实,准备离开开封,前往建康.
岳飞于六月下旬刚回军开封,就接到杜充南撤的命令.飞向充苦谏:"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捐数十万众不可得也."充不听.飞无奈,只得率军随之南下.开封随后于次年二月陷落.
高宗对杜充放弃开封的举动不加责罚,反而还命他负责长江防务,升任右相.高宗在建康稍事逗留,就又返回杭州,并派使臣杜时亮向金营呈送"致元帅书".
屈辱的书信,并未取得金人的怜悯.年秋,金军又兵分多路向南进犯.完颜挞懒(汉名昌)领军进攻淮南,而由完颜兀术(汉名宗弼)领军直接进攻江南,直捣赵构所在的临安,只图一举灭亡南宋,占领整个宋朝领土.
十一月初,兀术占领长江北岸和县.金军沿长江北岸东进,与李成合攻乌江,离建康不到百里.杜充向朝廷上报"督师采石防守",却深居简出不做准备.飞入杜充寝阁,苦劝再三至于流涕,但也无济于事.
听到金军渡江的消息后,杜充才派都统制陈淬率岳飞,戚方等将官统兵二万奔赴马家渡,又派王王燮的一万三千人策应.陈淬率军力战,飞率右军和金国汉军万夫长对阵,而王王燮不战而逃,陈淬战死,诸将皆溃,飞苦战无援,整军退屯建康东北的钟山.杜充又弃建康,逃往真州,不久降金.建康失陷.
时岳飞的部下有叛逃者,飞慷慨陈词道:"我辈......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哉!建康,江左形胜之地,使胡虏盗据,何以立国?今日之事,有死无二,辄出此门者斩!"士卒皆被感动,愿随飞作战.
兀术占领建康府后,亲率主力追赶宋高宗.高宗从明州乘船经海上逃到温州避难.
金军南侵后,岳飞军则在其后方,乘机给予痛击.金军占领溧阳后,飞遣刘经率兵千人,乘夜攻克了溧阳县城.飞亲自领军转战广德境中,六战皆捷.驻军广德军的钟村,军粮用尽,将士忍饥,却不敢扰民.
年(建炎四年)初春,宜兴正被溃军骚扰,县令请岳飞来宜兴,说:"邑之粮糗,可给万军十岁!"二月,飞进驻宜兴,屯于张渚镇.在宜兴,飞收降了因政局混乱而在当地为匪的多支部队以及金军强征来的河北,河东等地签军.飞不歧视,苛待他们,伪军们都传话说:"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飞抗金英勇,爱民如亲,宜兴人民感恩戴德.他们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二月,金军以舟师浮海,穷追高宗三百里未获.兀术借口"搜山检海已毕",大肆烧杀抢掠之后,从大运河水陆并进,经秀州(浙江嘉兴),平江(江苏苏州)等地向北撤退.经过常州时,岳飞率军从宜兴赶来截击.飞四战皆捷,擒女真万户主少孛堇等十一人.常州截击战之后,飞首次得到朝廷诏令,命他配合镇江韩世忠,从左翼进击金军,伺机恢复建康.
金军在水路与韩世忠相持达四十日,被困于黄天荡,因奸细献策才得以入江.陆路上,岳飞在四月二十五日于建康城南三十里的清水亭首战大捷,金兵横尸十五里.
五月初,飞在建康南面的牛头山扎营,在夜间以百人敢死队骚扰金军,金军伤亡甚大.兀术准备放弃建康,先在城中大肆杀掠和破坏,然后从建康西北的靖安镇(亦称龙湾)向北岸的宣化镇渡江.飞领骑三百,步兵二千冲下牛头山,大破金军,进据新城.又追至靖安,消灭了未及渡江的金军.建康得以收复.
建康战役历时半月,岳家军仅斩女真兵就"无虑三千",擒获二十多名军官.这是岳家军的首次辉煌胜利.
六月十五日,岳飞回到宜兴,在张大年家题词:近中原板荡,金贼长驱......(参见:五岳祠盟记)
岳飞于绍兴元年至三年( - )先后平定了游寇李成,张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乱,升任神武后军统制.宋高宗赐御书"精忠岳飞"锦旗给飞,后又将牛皋,董先,李道等所部拨归岳家军,岳家军兵力得到扩充.
年(绍兴四年)春,岳飞上"乞复襄阳札子",提出收复陷于伪齐政权的襄阳六郡(襄阳府,郢,随,唐,邓等州,信阳军)的主张,并说:"恢复中原,此为基本."奏议得到朝廷许可,但高宗又特别规定岳家军不得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只以收复六郡为限.
四月十九日,岳家军又重返民族战场,由江州向鄂州挺进.在从武昌乘船渡江北上时,飞情绪昂扬地对幕僚说:"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
五月五日,岳家军直抵郢州城下.岳飞跃马环城一周,亲自侦察敌情.他举起马鞭,遥指东北角的敌楼说:"可贺我也!"
六日黎明时,岳家军向郢州发起总攻.战斗异常酷烈,岳飞坐在大纛下指挥,忽然有一大块炮石飞坠在他面前,左右都为之惊避,岳飞的脚却纹丝不动.士卒攀登云梯,奋勇攻上城墙.入城后,杀敌七千余人.
郢州收复后,分两路进军.张宪,徐庆分兵东向攻随州(湖北随州);飞领军直趋襄阳,与伪齐主将李成(原为游寇)决战.李成见郢州一日便被攻破,再无勇气据守,仓皇逃遁.十七日,岳飞兵不血刃,凯歌入襄阳.五月十八日,牛皋便与张宪,徐庆合力攻下随州城,歼灭了五千伪齐军.十六岁的岳云勇冠三军,手持两杆数十斤重的铁锥枪,第一个冲上城头.
岳飞出师大捷,震动了伪齐政权.刘豫急忙调度兵力,还请来金朝的"番贼",与河北,河东的"签军"增援,集结于邓州附近,号称有三十万大军,筑寨掘壕,以遏制岳军北上.七月十五日,王贵和张宪两军在州城外三十几宋里,同数万金,齐联军激战;王万和董先两部出奇突击,一举粉碎了敌军的顽抗.刘合孛堇只身逃窜.岳家军俘降"番官"杨德胜等二百余人,夺取战马二百多匹,兵仗数以万计.十七日,岳家军猛烈攻城.将士不顾矢石,蚁附而上.岳云又是第一个登城的勇士.岳家军攻拔邓州,活捉了高仲.二十三日收复了唐州州城.王贵和张宪同时在唐州以北三十宋里,再次击败金与伪齐联军,以掩护李道收复州城.同一天,荆湖北路安抚使司统制崔邦弼等军也攻下信阳军.
襄汉之战是南宋头一次收复了大片失地的战役,又攻取了原先由伪齐控制的唐州和信阳军,这是南宋进行局部反攻的一次大胜利.岳飞因收复六郡之功升清远军节度使,成为有宋一代最年轻的建节者.
建炎末,湖南义军首领钟相被俘杀后,杨么等率领数十万人占领洞庭湖区,濒湖置寨,据湖为险;兵农相兼,陆耕积粮,打造车船,练兵水战,继续与官府抗衡.绍兴元年至四年,先后在鼎口(今湖南常德东,沅水入洞庭湖处),下沚江口(今湖南汉寿东北),阳武口(今湖南岳阳西洞庭湖中)抗击官军围剿,屡战获捷.社木寨之战中,以车船水军反攻,尽歼守寨宋军,兵势日盛,使官府惧之为心腹大患.五年二月,高宗命宰相张浚为诸路兵马都督,岳飞为荆湖南北路制置使,刘延年为随军转运使,率领号称二十万大军前往镇压.军抵潭州(今湖南长沙),张浚布阵:分兵封锁湘阴,桥口(今湖南湘阴西南湘江西岸),益阳,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南阳渡等湖区诸要津;令岳飞率军趋鼎,澧(今湖南常德,澧县),自上游袭取杨么,夏诚等寨.五月,岳飞至鼎州,先遣降人杨华为间,入寨潜结杨么属下,诱降义军;同时,置寨列舰,实施军事威胁.六月初二,义军龙阳(今湖南汉寿)汛州村大寨首领杨钦领所部三千人及战船出降;寻其余大寨首领刘衡,金琮,刘诜,黄佐等亦举寨相继就招.义军大部被瓦解,惟杨么,夏诚仍据寨自固.岳飞知湖区地势艰险莫测,且舟师水战不及义军车船水军,遂先遣人开堰闸泄水,放木筏堵塞湖中诸港,散青草于湖面,以滞车船.继以杨钦为向导,率军进围杨么寨.杨么率众突围,力战失利,被俘,杀,余众被歼殆尽.夏诚死守其寨,亦被官军攻破.至此,杨么之乱被官军平定,就连都督张浚也不得不赞许道:"岳侯殆神算也!".因岳飞巧智神算,从此名扬洞庭."徒有王王燮数年之劳,未闻岳飞八日之捷."(参见:洞庭湖之战)
年(绍兴六年)初,由宰相张浚兼任都督诸路军马事,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北伐中原.张浚命令岳飞进军襄阳,作好直捣中原的准备.
二月,岳飞于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发布讨伐伪齐的檄令,并积极做好进军襄阳的军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飞悲痛不已,目疾复发,他一面奏报朝廷,一面自行解职,扶母灵柩至庐山安葬.并接连上表,乞守三年终丧之制.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飞忠孝难以两全,赶回军中,七月正式誓师北伐.岳家军兵分两路:一路往东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统领,直奔镇汝军,牛皋早年在汝州鲁山县宝丰村同金军作战,此时重返故地,精神抖擞,一战即攻克汝城,生擒伪齐守将薛亨,紧接着又乘胜攻克颍州,为这次北伐建立首功.另一路王贵,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进军,在攻克卢氏县后,又西取商(陕西商县),虢(河南灵宝),东下伊阳(河南嵩县),一路缴获粮食十五万石,降众数万.杨再兴大败伪齐张宣赞人马,收复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县西);王贵在收复虢州后,又率军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等县城,席卷了商州全境.
岳家军北伐大捷,宋廷为此下诏嘉奖说:"遂复商于之地,尽收虢洛之城","长驱将入于三川,震响傍惊于五路".收复商,虢等城后,飞向朝廷请示:如形势有利,将命王贵,牛皋两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黄河,与太行忠义民兵配合作战,收复河北失地.但他的进军计划没有取得朝廷支持.于收复卢氏,长水之后的第十七天,终因"孤军无援"和"以粮不济",不得不退师鄂州.岳飞夺回商,虢等地,伪齐刘豫大为震惊.是年九月,刘豫筹集三十万人马,号称七十万,向淮西发动进攻.高宗得报后,认为刘光世,张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线,要调岳飞军沿江东下.诏书到达鄂州时,飞正苦于目疾.但他并未犹豫,立即向九江进发.赶到九江时,淮西战事已告结束.
完颜兀术看到岳飞移军东下,中线空虚,有可乘之机,便于十月底,十一月初与伪齐合兵,向襄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飞接到多地的告急军情后,当机立断,调集二万精锐第三次出师北伐.
岳飞出师到达各地之前,部将寇成,王贵,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敌军进攻.岳飞大军开到前线,给守城将士以极大鼓舞,军威更振.商州转危为安.襄汉战线也因岳飞大军的到来,敌军不战而退.飞又准备收复蔡州,因见州城防守严密,"势不可攻",乃作罢.
按照朝廷"规模素定,必不徒行"的意旨,飞此时已胜利完成任务,加之所带军粮有限,便决定还师鄂州.飞撤军前,为避免遭敌追击,命王贵,董先向蔡州城发动一次进攻,以作掩蔽.但飞军撤退的消息传到敌营后,李成果然立即布置追击.董先,王贵等率军退到白塔地方,李成亲率刘复,孔彦舟等十员大将,合力追来.飞率军迎击,经过激战,擒获伪齐将领数十人,俘数千人,马三千六百匹,衣甲器仗无计其数.敌兵尸体填满溪谷,拥坠入水而死者无算.
岳飞对被俘伪齐士卒,均散钱遣返还乡.并对他们说:"汝皆中原百姓,国家赤子,不幸为刘豫驱而至此.今释汝,见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军前进恢复,各率豪杰来应官军!"
年(绍兴七年)二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其间曾与高宗作"良马对",后又扈从高宗至建康.一日高宗把飞召至"寝阁",向飞授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准备将刘光世所部王德,郦琼等兵马五万余人隶属于飞.这是朝廷因刘光世在淮上之役希图换防避战,退军当涂几误大事,被剥夺兵柄后作出的措置.
岳飞见部队得到扩充,收复中原有望,心情异常激动,便亲手写成一道"乞出师札子".飞陈述了自己恢复中原的规划,而且提出要"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以归故国.使宗庙再安,百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之忧".此时岳飞已不再提及迎还"二圣"或者"渊圣(宋钦宗)"之事,只将钦宗包括在"天眷"之中.
高宗览飞奏疏后,亲赐御札嘉奖.拨刘光世军与飞,似成定局,不意张浚和秦桧从中梗阻,高宗听从张浚之议,置已决之"前议"于不顾,又下诏给飞说:"淮西合军,颇有曲折."不将刘光世军拨与岳飞.张浚见了岳飞,撇开归刘军与飞之"前议",以淮西军中人事安排相问,岳飞耿直的回答却遭张浚讥刺.飞胸中积忿,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札子,不等批示,只向随行机密官黄纵略事交代后,就离开建康,回到庐山母墓旁守制了.
高宗闻知岳飞辞职,即诏令鄂州军营将佐立刻敦请岳飞还军,又派张宗元到鄂州军中做宣抚判官.朝廷命李若虚,王贵去庐山请飞还军,李若虚劝了岳飞六日,飞才答应还军视事.
张浚用人不当,终于招致了淮西军变,浚因此引咎辞相.岳飞得到兵变的消息,立即上疏表示愿率军进屯淮甸,拱卫建康行朝.高宗只让飞到江州驻扎.九月,十月间,岳飞入觐,向高宗提议立其养子赵瑗(即宋孝宗)为皇储,又遭高宗呵斥.-
有学者认为,岳飞和宋高宗之间的矛盾,就是从这一年开始逐渐加深的.
这时,宋金对立形势又发生重大变化.金太宗死后,完颜亶继承帝位,而军事首脑完颜粘罕(汉名宗翰)逐渐失势,于是年七月死去,完颜挞懒一派开始掌权.金趁刘豫借郦琼叛降出兵攻宋之机,将刘豫抓获,正式取消存在了年的伪齐政权,并向宋廷呼吁和谈,条件是归还黄河以南故宋地,并放还高宗生母韦氏,归还已死的徽宗的梓宫.
高宗为"屈己求和",进一步重用秦桧,并令其与金接通关系.韩世忠,岳飞对和议一事都表示坚决反对.飞在临安朝见时对高宗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高宗不听.
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诏谕使张通古,萧哲,携带诏书,来同南宋"讲和".
金人不称宋朝而称"江南",不说"议和"而说"诏谕",把南宋完全置于藩属地位,消息传开,朝野上下,舆论沸腾.宋廷诸大臣对此议论纷纷,多有反对者,然而这些主战派人物如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人,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赵鼎也被罢相.
十二月廿七日,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国号,作金的藩属,并每年纳贡,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
年(绍兴九年)正月,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庆贺"和议"的成功.岳飞接到赦书之后,让幕僚张节夫起草了一份"谢讲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趋附和议,誓要"唾手燕云,复仇报国".飞对朝廷加封的开府仪同三司官衔,虽三诏而不受,他在辞书中说:"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夷狄."高宗特下"温诏",飞才不得已受之.
其后岳飞又自请随宋使至西京洛阳谒扫先帝陵墓,以趁机窥探金国虚实,但未被允许.再后,飞又上二札子,要求解除自己的军职,字里行间对和议之事不无讽剌之意,高宗,秦桧先未予理睬,后批示不允所请.
年(绍兴十年),完颜兀术发动政变掌权,随即废除对宋和议.五月,兀术亲统大军,以山东聂儿孛堇和河南李成为左右翼,取道汴京向两淮进军;右副元帅完颜撒离喝(汉名杲)统帅西路军,从同州(陕西大荔县)攻陕西.五月下旬,金军兵临顺昌(今安徽阜阳)城下,顺昌告急.宋高宗原不同意岳飞出兵,后恐顺昌有失,便命飞发兵救援.
岳家军在鄂州已整训三年,岳飞接诏后,立即派张宪,姚政率军东进,援救顺昌.未至顺昌时,刘锜已于顺昌之战中大败金军.六月下旬,当西线金军受阻,东线顺昌解围,局势稍有稳定,高宗便又命司农少卿李若虚向岳飞传达诏命,谕飞"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此时飞已率军开至德安(湖北安陆).岳飞向李若虚陈述他恢复中原的谋略,若虚素主抗金,他不顾矫诏之罪,主动支持岳飞北伐.-
岳飞随即挥师北上,在六月,闰六月间,由张宪的前军攻下蔡州,牛皋在京西路连克鲁山等县城,统领官孙显也在蔡州和淮宁府之间打败金兵.张宪,傅选又大败金将韩常,顺利收复颍昌.牛皋,徐庆随后和张宪会师,继而收复了陈州.中军统制王贵所部也在闰六月底和七月初接连攻下了郑州和西京河南府.
与此同时,韩世忠部将王胜收复海州(江苏东海县东),张俊部将王德收复亳州.
岳飞此前派往河北的义军首领李宝,孙彦,梁兴,董荣等在山东和河北,河东两路联络和组织当地忠义民兵,并在七月初收复了怀,卫,孟等州.至此,岳飞所部和由他联络的各地忠义民兵,对兀术盘踞的东京已形成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六面包围.
不意正值此时,朝廷诏命张俊撤出亳州移屯寿春,又下诏驻屯顺昌的刘锜向江南调移.岳飞接连上奏,请求友军支援,"伏望速降指挥,火速并进",没有得到朝廷批准.
完颜兀术得知驻扎在郾城的岳飞兵马不多,用骑兵一万五千人直扑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指挥中枢.七月初八日,兀术与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赛里等,率领金军在郾城北与岳家军对阵.兀术用"铁浮图"为主力,正面进攻,左右翼又辅之以"拐子马",都是金军的精锐部队.岳飞令其子岳云率背嵬军和游奕军骑兵迎战,往来冲杀,并派步兵用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敌军,下砍马腿,使"拐子马"失去威力,杀伤了大量金兵.-
初十日,金兵再犯郾城,岳飞在城北的五里店再一次大败金军.这时,兀术又调集了十二万大军屯于临颍县.十三日,杨再兴率兵出巡,在小商桥与金兵遭遇,竟以三百骑兵杀死了金兵二千多人,其中包括一百多名将领,杨再兴与所部全部英勇战死.第二天,张宪率兵再战,金兵只好退出临颍.
郾城之战后,金人不甘失败,七月十四日,兀术率十万步兵和三万骑兵攻颍昌.王贵,岳云分率精骑与金军战于颍昌城西.岳云以八百背嵬骑兵作正面攻击,步兵分左,右两翼,以抗金军骑兵.颍昌之战,岳家军"无一人肯回顾",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大败金军,斩俘金统军金吾卫上将军夏姓万夫长,副军粘汗孛堇等七千余人,获马三千余匹.兀术退还开封.-
岳飞为大河南北频传的捷报所鼓舞,他对部属说:"今次杀金人,直到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当与诸君痛饮!"
岳家军全线进击,包围开封.七月十八日,张宪与徐庆,李山等诸统制从临颍县率主力往东北方向进发,又击败五千金军,追击十五里.同时,王贵自颍昌府发兵,牛皋也率领左军进军.
七月十八日,即张宪从临颍杀向开封之时,宋廷传来班师诏.岳飞鉴于当时完胜的战局,上书争辩说:"金虏屡经败衄,锐气沮丧.虏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隔了两三日,大军先锋已进抵朱仙镇,完颜兀术已逃出开封之时,岳飞却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诏旨措辞严峻:命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据学者王曾瑜考证,高宗发十二道金牌的时间,大约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即他得到七月二日克复西京河南府捷报不久.
岳飞收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愤惋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然而在朝廷高压钳制之下,岳飞不得不下令班师.百姓闻讯拦阻在岳飞的马前,哭诉说担心金兵反攻倒算:"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岳飞无奈,含泪取诏书出示众人,说:"吾不得擅留."于是哭声震野.大军撤至蔡州时,当地人民要求与部队一起行动.最后,岳飞决定留军五日,以掩护当地百姓迁移襄汉.大军班师鄂州,岳飞则往临安朝见.兀术回到开封,又整军攻取了被宋军收复的河南地区.岳飞在班师途中得知噩耗,不由仰天悲叹:"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回到行朝,不再像以往慷慨陈词,只是再三恳请朝廷解除其军职,归田而居.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为由不许.
年(绍兴十一年)正月,完颜兀术再度领军南下.二月,岳飞领兵第三次驰援淮西,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参与抗金战斗.
年(绍兴十一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宋廷乘机开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尤其是坚决主张抗金的岳飞,韩世忠二人.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四月,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
五月,张俊在和岳飞巡视楚州韩世忠的军队时,暗中挑唆岳飞,欲一同瓜分此军,却遭飞严肃回绝.秦桧又欲陷害韩世忠,飞再次保全了韩.岳飞回朝后,即遭秦桧党羽万俟卨(音mò qí xiè),罗汝楫的弹劾,诬蔑飞援淮西"逗留不进",主张"弃守楚州",请罢飞枢密副使之职.八月九日,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飞自请回到江州旧居赋闲.
岳飞此时已无兵无权,但对他的迫害却仍在步步紧逼.在秦桧授意下,张俊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威逼利诱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张宪"谋反",继而牵连岳飞.
张俊私设公堂,向张宪严刑逼供,毫无结果之下,竟捏造张宪口供"为收岳飞处文字谋反".岳飞在江州居留,为时甚短,就接到宋廷命令,召他回"行在"临安府.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投入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狱中,此前其长子岳云也已下狱.
岳飞义正词严地面对审讯,并袒露出背上旧刺"尽忠报国"四大字,主审官何铸见此,亦为之动容.铸调查发现岳案证据不足,实为冤案,如实禀告秦桧.秦桧却说:"此上(高宗)意也!"改命万俟卨主审此案.
卨用尽手段,也无法使岳飞三人屈招一字.飞宁死不自诬,乃至以绝食抗争,经其子岳雷照顾,才勉强支撑下来.-
十一月初七日,宋金"绍兴和议"达成:由宋向金称臣,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金国,并每年向金贡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和议虽已达成,但岳飞始终未能被释放.万俟卨等逼供不成,为了坐实冤狱,又为岳飞罗织搜剔了所谓"指斥乘舆","坐观胜负"等数条罪名,欲将飞一举定为死罪.
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以飞为无罪,与万俟卨竭力争议,均遭罢官处分.布衣刘允升上书为飞申冤,被下大理寺处死.已赋闲的韩世忠因岳飞入狱之事质问秦桧,桧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宋代史料并无"风波亭"的记载),时年岁;岳云和张宪被斩首.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的死讯传出,百姓们都为之哭泣;消息传到金国,金国大臣们为此酌酒庆贺,并说:"和议自此坚矣!"
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险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隗顺临终前,始将此事告知其子.年(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岳飞冤狱终于平反.隗顺子告以前情,乃将飞以礼改葬在西湖栖霞岭.年,谥岳飞为"武穆",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业绩不可磨灭.岳飞表达了被侵犯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为汉民族的文明绵延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岳飞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宋代.岳飞.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è).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è).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宋代.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è).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题青泥市萧寺壁.宋代.岳飞.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贺,不问登坛万户侯.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壮志一作:壮士;兰山缺一作:兰山阙)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擡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壮志一作:壮士;兰山缺一作:兰山阙)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宋代.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
岳飞的名句 :出自"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 | 0.847468 | 112.478261 | 0.026458 | 0 | 660 | 3,897 | 695.7 | 4.101563 | 0.162969 | 0.061033 | 1,564,900,007,874 | 文学_情感 |
登录平台,为您提供即时更新的信息资讯.
商代的文字资料,主要有陶文,玉石文,甲骨文和金文,而以晚商的甲骨文为最多.各种质料上留下来的文字都与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因而商代的文字可以甲骨文为代表.甲骨文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一种文字,是晚商时期占卜记事文字,也是当时实际使用的文字.对于这种占卜记事文字的名称,开始有人叫它作"龟版文","龟甲文","甲骨刻辞","龟甲兽骨文字",后来又有人叫它作"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虚卜辞",还有人叫做"殷虚书契","殷虚文字"等,最后约定俗成地把它叫做"甲骨文字",简称"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已进入了成熟阶段.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中国古代甲骨占卜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时期则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的纳贡,收贮,整治,钻凿及占卜方法,程序和卜辞的语法,辞例等形成一套严格而有系统的制度.据甲骨文记载,殷代已有专门掌管占卜和纪录的贞人,见于卜辞的贞人约有上百人.占卜涉及内容包括祭祀,天象,年成,征伐,王事等,甚至于商王游猎,疾病,做梦,生子等.商代以后,甲骨占卜逐渐失去了其显赫地位.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见证了已经消逝的商代占卜制度,为研究中国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目前殷墟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其书体虽然又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下来,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也因此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在传播华夏文化,促成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几十年来,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约有十五万片,已经发现将近五千个单字.据统计①其中能认识的和能隶定为汉字者共1723字,未能认识和未能隶定的单字共2549字,另有合文371字.
从文字的构造来看,后人所谓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和转注这六种构成文字的原则,在甲骨文中都已具备,但更多的还是象形,会意,形声和假借四种.
形声字是拼凑几个象形字,会意字而构成把一种字作"形符"代表意义,把另一种字作"声符"代表声音.例如,(盂)字,下为意,上为音.(祀)字,左为意,右为音.
假借字,是借用象形字的声,来表示同音的其他事物动作的符号.但是,既经借用之后,则原字的形状就失去了意义,而变成一种同音的代替字.例如,羽毛的"羽"借为"翌"(即明天)而字形仍作"羽";凤凰的"凤"借为"风",字形仍作"凤".
从目前的甲骨文字看来,在早期即武丁前后的字中,象形字还比较多,到了晚期即帝乙,帝辛时期,象形字就逐渐少而形声字增多,许多字的字形已基本定形.因此可以说,甲骨文字已经是一种有严密规律的文字系统.
在甲骨文中除了极少数的大字是先用毛笔写好再用刀刻外,一般的都是用专门的青铜刀直接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由于这些材料都是比较坚硬的,刻起来往往是直线条,所以绝大多数字形就成为方块形或长方形.这种独特民族文化艺术,一直保存到今天.甲骨文中有"册"字,象竹简汇集之形.商代既然有笔又有简册,可知当时已有写在简册上的文书.现在荟聚上古文浩的"尚书"中,说是商朝遗文的有五篇,其中比较可信为真正出自商人之手的是"盘庚"三篇.周人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土"),应该是可信的.
未标明来源于"历史春秋网"的稿件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联系邮箱:;QQ:6465372. | 0.862279 | 164.363636 | 0 | 0 | 586 | 522 | 697.8 | 4.390625 | 0.169801 | 0 | 1,564,900,007,884 | 文学_情感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是黄庭坚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蕴含深刻的哲理,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B.诗人对咏写物像的外形特征作细致的描摹,用词精当.如"峥嵘"写出了怪石的嶙峋特立,"幽"写出了竹子的气韵.
C.诗中描写的物象彼此间有着精妙的联系,如石与竹之间着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
D.本诗为"戏咏",作者是以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然而全诗在构思上却很有曲致,蕴含深意,语言清新明丽.
2,这首诗前,后四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2,(5分)答: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3分)
感情:对画的喜爱赞美.对画所描述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喜爱.对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1)示例一: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示例二: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景,写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第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第三层,议论,抒发感想,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2)第一问: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第二问:示例: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翻译:苏东坡画了一丛竹子和一块怪状石头的画.
翻译:李公麟在画面前坡上增添了牧童骑着牛的内容.
翻译:画面上神情姿态很生动,我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
小峥嵘:峥嵘,高峻的山峰.小峥嵘,此指怪石.
幽篁:幽深的竹林.
翻译:郊野有一块险峻的怪石,一片幽深碧绿的竹林挨着它生长.
觳觫:恐惧得发抖,恐惧颤抖的样子.借指牛.
翻译:牧童拿着几尺长的鞕子,驱赶着这头老牛.
8.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这块石头我很喜爱它,不要让牛在石头上磨角.
翻译: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争斗起来,那可要使我的竹子残损了.
10. 诗意:诗人以轻松幽默的语言表达了田园生活的喜爱.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当时作者在京师任秘书省著作佐郎.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旋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八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 - "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残我竹"另是一层,它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诗中这段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在神宗时就已展开.哲宗元祜年间,新党暂时失势,旧党上台,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至绍圣间,新党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初期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愈演变为无原则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黄庭坚本人虽也不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害性.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平和安谧的田园风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牛砺角犹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味.'后四句的格调,前人认为是摹仿李白"独漉篇"的"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陵阳先生室中语"引韩驹语),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词意却翻新了,不仅不足为病,还可看出诗人在推陈出新上所下的功夫. | 0.850615 | 90.657143 | 0.034134 | 0 | 616 | 866 | 854.7 | 4.011719 | 0.173968 | 0.071429 | 1,564,900,007,920 | 文学_情感 |
中新网桂林9月29日电 (欧惠兰)9月29日,"热血翰林民族英雄" - - "唐景崧传"新书发布会在桂林独秀书房旗舰店举行.当地官员,同胞三翰林研究会*,唐景崧后人等嘉宾参加.
唐景崧是广西历史文化名人,与两兄弟唐景崇,唐景崶以"同胞三翰林"闻名于世,是灌阳县及桂林市的文化名片之一.在唐景崧的一生中,有许多事迹值得铭记:1882年,他热血请缨,孤身赴越南了解边情,后劝服刘永福率黑旗军抗击法国侵略军;1895年,在署理台湾巡抚后,他以一颗忠贞爱国之心,领导台湾人民进行抗日保台.
方志*,作家,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本书作者文崇礼在发布会上介绍,还在青少年时期就觉得唐景崧是个人物,是晚清朝中一个有故事的人物,直至退休,因缘际会,2016年秋,灌阳县决定将同胞三翰林研究与开发作为实施"文化兴县"战略的重点内容,登门商讨,商定由他负责请*学者,从*基础的史料工作做起,力争三年内出成果.而后兵分三路:一路立足桂林,一路奔赴台湾,一路深入北京,展开全方位,大规模史料搜集与整理工作.
文崇礼说,论从史出,这是做历史人物研究的基本常识.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艰苦努力,终将采集到的上千万字资料按编年体形式整理编纂成28本约800万字的资料长编.对于这套资料长编,广西历史学会会长唐凌教授撰文称,史料搜集和整理过程中,我们越细读深研,越发敬重其事迹,感佩其精神,一致认为,唐景崧一生中*为耀眼的个性特征,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书从寒窗苦读中进士到热血请缨赴越南联络刘永福抗法,到任职台湾,后署理台湾巡抚领导乙未抗日,到自台湾仓皇内渡并被勒令休致回籍(桂林),到在桂林革新桂剧,发展广西教育,再到图谋复出却客逝广州,全面叙述了唐景崧的一生.书中对唐景崧的一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解读,对以往种种以讹传讹的陈年旧账均罗列史料加以澄清,充分肯定了唐景崧抗日保台的英勇壮举,还历史真相,还人物清白,重塑了唐景崧的历史形象. | 0.881694 | 160.6 | 0 | 0 | 200 | 221 | 1,106.7 | 4.097656 | 0.165629 | 0 | 1,564,900,008,178 | 文学_情感 |
1942年5月,身在延安的文艺青年马烽,徜徉在中外书籍中,默默编织着自己的文学梦.那时,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同志发表重要讲话,这令他欢欣鼓舞,斗志倍增,他的创作之路由此铺展.
"吕梁英雄传""韩梅梅""四访孙玉厚""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一部部饱含激情的作品,带着黄土地的色调和温度,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2022年,"人民作家"马烽百年诞辰.6月1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马烽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京召开,共忆马烽创作往事,共话百年文艺初心.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表示,从马烽的文学历程中,我们清晰地感受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感受着人民生活的广大生动.他的一生来自人民,属于人民,始终与人民,与土地紧紧地依偎在一起.
2003年,马烽已是重病缠身,行动不便,但他仍坚持改写小说"吕梁英雄传"的电视剧剧本:"我以半本"吕梁英雄传"起家,也要以"吕梁英雄传"结束."小说中,那片贫瘠而神圣的土地,那个充满苦难和血泪的时代,那些坚强不屈的英雄儿女,时时撞击着马烽.
"马烽是一个时代的歌手."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何吉贤表示,他自觉要求自己,要经常注意观察了解生活中的新生事物.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善于捕捉处于萌芽状态的新人新事,这样才能使文艺作品更能起到鼓舞人民向前迈进的作用.
"吕梁英雄传"的创作,便是他文学生涯的一个缩影.
抗日战争期间,晋绥边区涌现出无数民兵英雄.马烽,西戎耳闻目睹,深受感动,有了强烈创作冲动.1945年春天,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大会一结束,马烽和西戎所在的"晋绥大众报"编委会决定,由他俩挑选一些典型材料,编成连续故事在报上连载.
他们一头扎进采访中,多方搜集材料,讨论写作大纲,最后确定使用农民群众喜欢的,传统的章回体分头写作."吕梁英雄传"甫一面世,便受到干部群众热烈欢迎.在田间地头,为数不多的识字者把报纸攥在手里,插在腰间,追读报上连载的最新章节;不识字的老乡们,围在识字者身边,听他们诵读讲述.
"吕梁英雄传"为何如此深受老百姓喜欢?山西作协原副主席杨占平认为,他们所写的晋绥人民杀敌保家的事情,都是当地老百姓熟悉的事情.晋绥人民不仅从书里看到自己走过了怎样艰苦,崎岖,危险的道路,经历了如何惊心动魄和残酷复杂的斗争,而且从书里认识了自己,肯定了自己,也教育了自己.
195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还将小说改编为电影,吕梁英雄的形象走进全国观众视野;2006年,同名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播出,观众好评如潮,荣获了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
从40年代反映革命中的英雄事迹,到50年代书写农村发生的深刻变革,到80年代抒发农民生活新气象,在不同的时代,马烽都留下了重要作品,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表示,马烽的创作内容多样,但集中在两大题材,即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农村建设.因此可以说,他近70年的创作,代表的是共和国人民文艺探索和实践的某种典范,既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其中可能的限度,又以其创作的持久和坚韧体现出工农兵文艺的独特品质.
多年前,铁凝曾经去过吕梁山下的贾家庄,专门探访了马烽的故居.望着故居墙上那顶历经风吹日晒的旧草帽,她想,马烽之所以了不起,就在于他是一个有自己"根据地"的作家,"那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也不仅是一个生活空间,那是一个包含着自然,历史,实践,生活,情感的世界,作家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具体完整而饱满".
1949年,马烽来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中国作家协会的前身全国文协工作.在京的日日夜夜,他时刻惦念着身后的那片土地和人民.1956年,马烽索性回到了山西,回到了吕梁,回到父老乡亲们中间.
马烽的长子马小泉回忆说,六十年代初,父亲接受创作"刘胡兰传",立刻就去刘胡兰的家乡搞调研.他估计会住较长时间,当时农民家里粮食紧张,就从家里自带了半口袋面.在村里,从没牙的老太太到跟刘胡兰年纪相仿的少年,他走访了个遍.写完还组织村里的人,念给大伙儿听,让人们提写得对不对.
山西作协主席杜学文说,马烽心里时刻装着人民.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到农村去.他一到农村,就如鱼得水.他脸上的皱纹与老乡是一样的,没有人认出他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作家.坚持人民性,民族性,大众化,是他最突出的创作追求,他与同艺术风格的作家们共同被誉为文学创作的"山药蛋派".
1992年,山西省委,省政府特授予马烽"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如今,马烽已逝世18年,但他"文学为人民"的精神和品格传唱至今. | 0.876742 | 98.210526 | 0 | 0 | 147 | 571 | 863.6 | 4.246094 | 0.164523 | 0 | 1,564,900,008,256 | 文学_情感 |
近年大家或许留意到爱尔兰的九十后文学新星萨莉.鲁尼(Sally Rooney).她的第一本著作"聊天记录"(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未出版已经引起了多家出版社的注意,其后出版的"正常人"(Normal People)更是2019年全球最为大卖的小说之一."正常人"的电视剧版本于今年四月在英国的BBC播放,口碑相当不错.[1]
流行的小说通常都不是什么惊喜之作;不过,这本小说被选进了2018年度布克奖(Booker Prize)和2019年百利女性小说奖(Baileys Women's Prize for Fiction)的长名单中,其后又被"卫报"(The Guardian)选为二十一世纪最佳书籍的二十五位,看来还是有一定的认受性.
笔者还是因为好奇(或许还有对爱尔兰作家的偏好)读了"正常人",老实说,要给个人评价的话,我认为这部小说不算是惊艳之作──它确实如作者自己所说,缺少了大胆的创新;与爱尔兰的先辈比较起来,她的叙事基调显得靠近英国女性作家的大传统(因此很获读英国文学的人的好评),这似乎都在她访谈中不带明显爱尔兰口音的英语看出端倪.要说更能代表爱尔兰的作品,必定是是同年入选布克奖,而最终得了奖的"送奶工"(Milkman).
萨莉.鲁尼多次宣称自己是个马克思主义者,坦然写小说时经常会想着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渗透其中.但她也承认"正常人"并没有很明确说了马克思的理论(只是简单提过一些相关的名词),表示要单纯写理论的话大概会以论文的形式展示."正常人"的着眼点是人物的情感.
"正常人"的主线围绕着一男一女,剧情由两人的高中生活展开,一直推展至大学毕业.小说的剧情相当生活化,有很多场景都是两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的对话,同学聚会,作者的文字笔触亦非常直白和平淡,其毫不雕琢的写作风格正正是主角二人大学生活的反映.但小说的着眼处无疑是它对阶级的刻划.男主角出身低下层的单亲家庭,母亲是女主角家中的清洁工,这使得二人的相处本来就有一种微妙的悬殊.
"正常人"的成功,或许在于它那种对阶级结构非意识部分的刻划.主流的小说或许会多着墨于女主角家庭上的反对,但在"正常人"里,一切都显得不太言明.比如说,有一段讲到大学一年级后的暑假将至,男主角因没钱负担都柏林的房租而跟女主角说要回家,目的是暗示想要跟女主角一齐同住,但女主角却不明用意,还以后男主角借故与她疏远.最后两人的学期成绩优异,获学院的奖学金,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对男主角而言,这是实实在在的解决了居住和现实的问题,他甚至因而有了到欧洲各地旅行的机会,可以一探这个世界;但对女主角而言,这只不过是炫耀自己能力的奖座而已.鲁尼曾经这样说:"对于我来说,很难一边写年轻人离开爱尔兰西部的家去上大学,而不触及当前正在出现的经济差距:例如,那种对保障工人阶级上大学的剥夺."[2]
"正常人"的故事背景设在都柏林人口增长,租金暴涨和居住环境.[3]
能上都柏林圣三一大学,甚至拿到奖学金,但这不代表就消除了阶级的分野."正常人"经常以人物对话直接说出一些哲学上,社会上的议题,像女主角这种聪明的角色就有过不少见解.但在处理男主角的想法时,对社会的批评总时以一种更微微,淡然的方式自我显现.
比如说,男主角所选的本科是英文,从入学到学期结束,主角也像经历了一场对文学世界的反思.书中一开始并没有多提男主角在课堂上的情况,但根据后来电视剧的补充(似乎是得到了作者本人的同意),一些细节显得更为明了.在学会初,男主角在班上沉默寡言,感到自身与环境的格格不入,被老师问到对文学著作的想法时都显得有点哑口无言,只能说出于课堂而言不太有趣的个人感受.他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雄辩滔滔.但随着时间,他慢慢就适应了这种对文学的讨论方式,仿佛是学会了一种新的语言.可是作者并没有把叙事停在这里,相反,她想要一个批判的结局:到了书的尾段,男主角在一场读书会上突然有所感悟,认为眼前的一切只是一场文化的阶级表演,一种对文学迷恋.这群所谓受过教育的人,认为读文学如同经历一场情感之旅,使他们在读通俗小说的人面前自觉优越.但实情是,这些所谓高级的文学体验是阶级建构的.
鲁尼曾几次说到"正常人"中的阶级议题,常会提到男主角在一场读书会上的感受.他看着一群自觉受教育的人读著文学,突然感到自己跟他们的分别.作家们把自己的作品以文化产物的方式卖给读者,读者透过购买这些被商品化的文字,从而感觉自身成为了有文化的阶级.[4]
书是文化和意识形状商品化后的象征物,这不单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作家所面对的问题.作为女性作家,鲁尼自然是个女性主义者,但问题是,女性的阅读体验往往受资本主义的一些思维所主宰.
前一段时间,露意莎.梅.奥尔柯特(Louisa May Alcott)的"小妇人"(Little Women)再次改拍成电影,这部讲述女性作家的挣扎处境的著作,一时成了不少女性主义者谈讨的话题.出版业是一门赚钱的生意,很自然受资本主义思维的约束."正常人"的作者鲁尼亦自觉自己是整个产业的一部分,必须坦承自己正在参与这个游戏──在一场由伦敦评论书店(London Review Bookshop)办的作者分享会上,她甚至在出版业界的主持人面前道出了这个问题.[5]
然而,问题往往比我们所想的糟糕,甚至糟糕得连"小妇人"和"正常人"的成功都不代表什么.笔者一次无意中参与了一场"小妇人"的读书会,不单止是出席的全是女性,她们各人带着一本华丽书皮,不同版本的"小妇人",书会未开始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把它们放到一张书桌上,拍一张文艺的打卡照,其后又用了一段时间讨论不同版本的封面设计.这或许正正就如鲁尼所说,读者透过购买这些被商品化的文字,从而感觉自身成为了有文化的阶级.
也就是说,当女性主义者在庆祝女性的成功同时,她们没有意义到自己其实正在消费女性主义本身.她们其实已经被资本主义的体系收纳其中.
那么,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作家,还可以做些什么?"正常人"似乎隐约地在提供一种尝试,只是,笔者认为它不是一个成功的尝试(作者坦承自己也只能尝试).
以"正常人"中男主角对文学的取态为例,小说似乎想要指出,作为低下阶层的男主角并不以资产阶级的思维去阅读文学,对他而言,他读文学是出于自己对文学的爱好,因此他的阅读经验,阅读时的情感才是真实的.但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出身低下阶层的人很有可能本身没有"欣赏"古典文学的能力(因为能否欣赏本来就是由那群文化资产阶级定义的);但更甚,更常见的是,出身低下阶层的人从一开始就接受了文化资产阶级定下来的一切.他们才是需要去迎合社会的人,他们往往比中产更容易接受一切.就如,很多穷家孩子的家长会想子女学古典音乐,读古典文学,期望他们成为"有文化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像"正常人"中的,读古典英国文学的"工人阶级英雄".
结果是,"正常人"的作者虽然想以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去写作,却只能写出一种带资产阶级意味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无奈地,不论是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女性主义,都经常落入这种困境之中.
但对于这类大议题,笔者在这里便先不深入讨论了.
一篇为反对而反对,认为反对可以彰显品味不从众的糟糕评论.
这个网站采用 Akismet 服务减少垃圾留言.进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处理网站访客的留言资料. | 0.889777 | 143 | 0.0167 | 0 | 374 | 776 | 811.6 | 4.117188 | 0.137196 | 0.008547 | 1,564,900,008,400 | 文学_情感 |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由英国推理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于1930年创作的小说,该书是赫尔克里·波洛系列作品之一,同时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
该作最早由英国柯林斯犯罪俱乐部于1934年1月1日出版,美国达德米德公司则于同年稍后于美国发行,书名为"加莱车厢谋杀案".
本书被广泛的认为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最杰出与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多次改编为电影,舞台剧.讲述了比利时籍名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在叙利亚阿勒颇为法国军队侦破一起内部案件后,发生的各种故事···
比利时籍名侦探赫尔克里·波洛(Hercule Poirot)在叙利亚阿勒颇为法国军队侦破一起内部案件后,搭乘金牛座快车(Taurus Express)前往土耳其的斯坦布尔(Stampoul,即现今的伊斯坦布尔),并打算从那里转车返回欧洲.
在他搭乘的这节车厢中,除了波洛本人外,只有两位英国旅客,其中一个是驻印度的英军军官,而另一个则是位面容端庄的小姐 ,这两名乘客似乎非常熟络,互称对方为阿布斯诺特上校和玛丽·德本汉小姐,二人在餐车中聊了很长时间,随后便返回了包房.
当晚,当列车在土耳其科尼亚停靠,波洛下车到月台上散步,无意中听见阿布斯诺特上校与德本汉小姐起了争执,他觉得这两个人的话语有些奇怪,但也没有太过在意.
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她的著作英文版销售量逾10亿册,而且还被译成百余种文字,销售量亦逾10亿册.
她一生创作了80部侦探小说和短篇故事集,19部剧本,以及6部以玛丽·维斯特麦考特的笔名出版的小说.著作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第一部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战时她担任志愿救护队员.在这部小说中她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小个子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格,成为继福尔摩斯之后侦探小说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侦探形象.192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写出了自己的成名作"罗杰疑案"(又译作"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
1952年她最著名的剧本"捕鼠器"被搬上舞台,此后连续上演,时间之长久,创下了世界戏剧史上空前的纪录.
1971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得英国女王册封的女爵士封号.
1975年,英格丽·褒曼凭借根据阿加莎同名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改编的影片获得了第三座奥斯卡奖杯.阿加莎数以亿计的仰慕者中不乏显赫的人物,其中包括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法国总统戴高乐.
1976年,她以85岁高龄永别了热爱她的人们.
我读过的侦探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阿加莎的.而其中又以"尼罗河上的惨案"和"东方快车谋杀案"为最爱.只所以喜欢阿加莎的作品,是因为它可以带给我读其它侦探小说而无法得到的愉悦.
不过读阿加莎的作品就完全不同了.你不必花费心思去猜测侦探做了怎样的调查,作者会把侦探的每一步调查以及他所获得的证据都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和侦探一同去破案.我觉得每次我读阿加莎的作品时都会不自觉的参与其中.作者不在专业知识,调查情况或证据为难读者,尽量弥补读者在阅读上的劣势,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供思考的平台.
↖回首页 +当前续 +尾续 +修订 +评论✍️ | 0.889325 | 79.625 | 0.031621 | 0 | 153 | 313 | 536.4 | 4.039063 | 0.160911 | 0.011461 | 1,564,900,008,401 | 文学_情感 |
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由南宋赵鼎所做.作者赵鼎(1085-1147)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宋徽宗元丰八年生,宋代解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宋徽宗崇宁五年举进士.宋绍兴四年任尚书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次年为宰相.其词"清刚沈至,卓然名家".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 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2)本词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5,这首词炼字很有特色,此词前两句哪个字用得最好? 为什么?(4分)
(1)不能换成"见".因为"惊"字与首旬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意思对即可.如答可以换,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上片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写当年全盛时的欢乐,结尾两句又从欢乐的高潮跌入悲怆的深渊: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往昔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对比手法使作者冲破了时空的束缚,把悲国之思,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可.)
3,(1)不好."惊"字与句首"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还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见"字起不到这样的效果.
4,(2)示例一: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词人通过回忆当年全盛时的快乐,反衬南渡后客居的悲凉,突出了浓重的爱国之思.
示例二: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上片实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入对当年全盛时快乐生活的回忆,结尾两句又跌入令人悲伤的现实,表达了沉重的爱国之思.(手法1分,分析3分,写出一种即可)
5"惊"字用得最好.(1分)"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1分)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态,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2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其它的字,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2分.)
(作品浅释:赵鼎是宋代中兴名臣,此词作于健康(南京)上元(元宵)节时,表达了沉重的爱国感情.金兵南侵,而转徙异乡,不知不觉又是一年的春天到了,因为小桃到了上元节即着花.从开封到南京虽然不远,但总觉得到了天涯海角一般,心里特别凄凉,不禁回忆起在汴梁时的繁华景象.花枝在皎洁的月光下是何等地婀娜多姿,宫殿晶莹剔透,云彩多么绚丽.往事晃如一场"华胥梦".东风一吹像惊醒了似的,不禁潸然泪下.)
赵鼎是南宋初年中兴名臣.这首词系他南渡之后作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上元即元宵.词人值此元宵佳节,抚今忆昔,表达了沉痛的爱国情思.
起首二句,以顿入之笔点明身客地,不觉时间推移之速.词人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进士,之合被擢为开封士曹.靖康事变后,高宗仓皇南渡,驻跸建康,词人填此词时,应当系随驾至此."客路"一句,直点题面,说明金兵南侵之际,自己流踄异乡,不知不觉又转过了一年.出语自然通俗,然于平淡中,且为下句作好铺垫."忽惊春到小桃枝",这句里以小桃点出上元.小桃,上元前后即着花,见"老学庵笔记"卷四.词句流畅清丽,于轻灵中寄慨叹,是上句的自然归宿.其中"那知","忽惊"两个短语,紧密呼应,有兔起鹘落之势,把词人此时的复杂的心情,切实地表现了出来.
"天涯海角悲凉地"一语,续接起句"客路"二字.建康距离北宋首都开封,实际上并不很远,然而对一个因金人有南渡流落到江南的人来说,却有如天涯海角.和词人同时的李清照流落到江南之后,也写过表达类似的感情的词句:"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词人此处一则曰"海角天涯",二则曰"悲凉地",这两短语连用加重语气,可以想见客愁之重,羁恨之深.这就具体表现了词人"忽惊"以后的情绪.当此时局纷乱之际,作为江防要塞的建康,一方面驻有南宋重兵,准备抵抗南下的金人;一方面是北方逃难来的人民,流离失所,凄凄惨惨.面对此情此景,词人自然而然想起北宋时欢度元宵的盛况,于是"记得当年全盛时"一句冲口而出.这句是整首诗的一大转折.按照一般填词规律,词写到此上阕歇拍,如同战马收缰,告一段落.可是它的词意却直贯下片三句,有蝉联而下之妙.这样的结构好似辛稼轩"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辛词上阕歇拍云:"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阕.看燕燕,送归妾."下片云:"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词意跨过两片,奔腾而下,歇拍处毫不停顿,一气呵成.因而王国维称之为"章法绝妙"("人间词话").此词也是采用同样章法,两片之间,毫不割裂.作者上阕歇拍刚说"记得当年",换头就写"全盛时"情景.但词人并未以实笔具体描写元宵之夜"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也未写"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俱见"东京梦华录"卷六),而是避实就虚,写花枝袅娜,月光皎洁,宫殿华丽云彩绚丽.从虚处着笔,此词就避免了一般化,从而令人读后有新颖之感,并能唤起美好的联想.
结尾二句又将笔锋一转,写词人从回忆中的往事回到悲凉的现实生活中来.华胥梦,语出"列子·黄帝",故事讲的是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一切崇尚自然,没有利害冲突.此处例用来喻北宋全盛时景象,但是随着金人的入攻,霎时灰飞烟灭,恍如一梦."华胥梦"上着以"分明一觉"四字,更加重梦幻色彩.词人如梦方醒,仔细辨认,春光依旧,然而景物全非,故词人两眶热泪,不禁潸然而下.这两句读之令人怆然.词一般以景结情为好,但以情煞尾,也有佳篇.譬如此词尾句纯用情语,且以"东风"二字与上阕"春到小桃枝"相呼应,丝丝入扣,却有溪流归海,读之令人有悠悠不尽的意味.
此词结构极其缜密."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词中关键句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词眼".词的上下二阕,全靠这个"词眼"的眼光照映.如起首两句中的"那知","忽惊"写从不知觉到陡然发现,即带有如梦初醒的意思;下片头三句则是梦境的显现;结句则是梦醒后的悲哀,处处关合"华胥梦"一语,于是整首词浑然一体,构成一首意境深沉的歌曲.从全词来看,感情写得有起有伏,曲折多变.如果说前三句写悲凉,下片则转写欢乐;如果说过片是写欢乐的高潮,那么结尾二句则又跌入悲怆的深渊.悲喜相生,跌宕起伏有致,因而能攫住读者的心灵.词中还运用了回忆对比的手法:以当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这种艺术手法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一任感情发泄,恣意挥写,哀而不伤,刚健深挚,与一般婉约词,豪放词均有不同.因此清人况周颐评曰:"清刚沈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国之思,流溢行间句里."("蕙风词话"卷二)这个评价是非常符合此词的特点,也是非常符合词人作为南宋初年中兴名臣的身份的. | 0.838897 | 153.111111 | 0.030215 | 0 | 568 | 689 | 926.4 | 4.085938 | 0.189768 | 0.020856 | 1,564,900,008,453 | 文学_情感 |
又是一期瞎扯淡,本来我是想说一下小马绘画中后现代主义,身份艺术和女权的,但这中间有一些历史概念难以解释,为了做铺垫先来说说古典主义 (Classicism),新古典主义 (Neoclassicism),印象派 (Impressionism) 和浪漫主义 (Romanticism).不同于之前那篇小马绘画中的拉夫克拉夫主义和恐怖谷,本文基本上是一个裹着小马外表的艺术史入门 :^D
题图:Арт-Баттл by exclusionzone.题图和内容无关,只是放了占空的.
说道古典/新古典,就不得不提到Fine Art(似乎没有明确的中文翻译).Fine Art的形式比较固定,以绘画和雕塑为主;目标多为纯粹的艺术造诣,如作品的美感,所蕴含的意义.与Fine Art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应用艺术 (Applied Art)(此处稍微吐槽一下应用艺术和Fine Art在中文普及度上的差别... 中国人真的太看重实用性了),应用艺术旨在美化以功能为主的物品,使其含有更多审美价值,比较简单的例子就是印着小马的手机壳.Fine Art通常归属于High Culture,即"高雅文化".高雅文化通常是上流或知识阶层的文化,如社会向大众宣传的"艺术" (Wikipedia),与High Culture相对的通常是Low Culture(民俗文化)或Popular Culture(流行文化).区别两者的主要元素就是鉴赏力,或者说品味 (Taste).
此处我们说的品味乃是社会学 (Sociology)上的审美能力 (Aesthetic Taste),即个人对风格,礼貌,消费品和艺术品的区分和偏好 (Wikipedia).历史上没有谁能完全定义审美的好坏之分,但几乎所有人都承认审美能力的存在.一般认为审美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并且审美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 (Outwaite & Bottonmore p.662).但在改变过程中,总有一部分保持固定,这一部分就是所谓的高雅文化.题目中的古典/新古典,印象派与浪漫主义,在技巧上几乎都以这种高雅文化为主.
吸引人的视觉艺术作品通常能分成两类,一类是画面中有一个特定部分与众不同引人瞩目;另一种是整个画面豪华至极令人目不暇接,而巴洛克和洛可可在视觉上就属于后边那种.历史上,巴洛克大概开始于十七世纪,多出现在教堂等宗教场合.不同于古典/新古典主义,巴洛克绘画中的人物大多有比较明显的情感表达-表情丰富,而且有比较华丽的服装,画面色彩丰富且通常饱和度较高.洛可可开始于十八世纪,沿袭了巴洛克的基础风格,因为两者的相似性,洛可可有时也被称为"后巴洛克 (Late Baroque)",但不同于巴洛克,洛可可的作用对象主要集中在宫廷上,整体气氛比较欢快,色调明亮,饱和度相对较低 (invaluable).同时,洛可可的开始时间基本又与新古典主义相同,但两者的着重点几乎完全不同:新古典主义强调简约与对称,而洛可可倡导繁华和不对称.
我觉得到这里读者已经想要掀桌子了... 那么我用接地气的例子来说一下这四个Fine Art流派的区别吧:
如果你看到画中是一个女孩,没穿多少衣服或只搭着几块儿布,摆着一个JOJO的姿势,似乎还有什么替身使者能力比如飞翔或踩水,透露着奇幻或神话意味,那这是古典主义;
如果你看到画中是一个女孩,只搭着几块儿布或穿着礼服,依旧是JOJO的姿势,没有超能力但戴着皇冠什么勋章,有点历史故事的感觉,是新古典主义了;
如果你看到画中是一个Lo娘,画面色彩爆炸细节爆炸,但是Lo娘一脸苦大仇深或者生无可恋的表情,好的是巴洛克;
如果你看到画中是一个Lo娘,做着一个coser般的消遣,比如喝茶或荡秋千,画面像是加了个柔光滤镜,Lo娘很开心,是洛可可没得跑.
历史上的学院派 (Academic art / Academicism)艺术多指17到19世纪法国巴黎艺术沙龙中展出的艺术作品 (howtotalkaboutarthistory).在风格上学院派追求如同照片一样的写实效果,在学习上通常要求四年起步的严格训练,在内容上多以宫廷,宗教和神话主题为主,不提倡,也因此很少出现风景画和静物.学院派的作品大多极其细腻-看不到艺术家笔触的痕迹 (Brodskaya p.13),每幅作品需要在工作室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
然而在19世纪中后期,照相技术的出现使得写实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质疑,同时包括克劳德莫奈 (Claude Monet)在内的四位艺术家对学院派的内容感到不满,开始出门写生,他们的作品不再注重写实和细节,而是着力于塑造"光线,色彩和运动 (Hope)",他们的作品中含有细小但可见的笔触,颜色也比学院派更加生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文提到的那个巴黎艺术沙龙拒绝展出他们的作品,于是莫奈等人便自行开了展会,逐渐使大众接受了这个新风格.这个流派最终得名于莫奈的一幅画:"日出印象 (Impression Sunrise)",名曰"印象派 (Impressionism)".
艺术家quiet-victories的作品有比较浓厚的印象派气息,14年之后其很多绘画都使用了背光或侧光,诸如黎明,夕阳或天窗的环境设定,极具视觉冲击力.
印象派也就说这些,进入下一部分之前还想强调一下学院派的现代含义.现在说学院派不代表保守或繁琐,而是说"接受过系统训练".即接受从轮廓线,着色,透视到色彩理论等系统化的美术理论和实践教育,是一种将绘画技巧视为基础的流派.这个词不光作用于美术,也可用在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整体上是指与"野路子自学出身"相对的一种全面教育.
见过一些同学,看见浪漫两个字就觉得是和爱情有关的,但浪漫主义 (Romanticism)和爱情根本没有必然联系.浪漫主义一部分是对工业革命的回应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强调情感与个人,赞誉自然和历史,经常存在不合乎现实的理想化内容,合起来说就是"近乎完美".
艺术家Bra1nEater的MLP作品不多,但都十分惊艳.他的作品相比来说十分细腻,色调也是偏向早期油画的矿物色,同时善于通过角色与环境的搭配传达一种诗史感,优美的角色和壮丽的环境可以说是小马(虽然他的画中更多是"马"而不是"小马")绘画中浪漫主义的优秀示例.
可能有同学发现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略微相似,的确,这二者都含有一种对情感的追求,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技法.浪漫主义仍致力于学院派,或者准确些说学院派一部分来自浪漫主义 (visual-arts-cork);而印象派则更加大胆,通常靠直觉涂出几个色块为起始开始绘画,与泼墨颇为类似.
和浪漫主义相对的是现实主义 (Realism),注意这里说的是"现实"不是"写实".现实主义虽然很大程度上使用了学院派写实的技法,但内容上更为接地气,描绘的多是普通人民劳作,聚会或进食的场景,这类作品通常对事实不加任何修改,因而可能显得略微丑陋或阴暗,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也经常因为这个原因没有大团圆结局 (Lalwani).
如果你在想为啥题目中的老派大师在文章中一次也没出现,那是因为题目取成"一个词:令人疑惑的句子"这个模式可以让文章看起来更像是个正经论文(尽管实际上并不是).
有一瞬间我以为我还在看机核网(((
小马Flintie
美术课看了不少纪录片,而且正好前面一段时间又看了梵高传,文章还是看懂了一些,写得不错的,但是希望能再多举一些例子,可读性会提高.
希望多有些像这样的文章.^_^
其实看到跟自己专业搭边的文章挺受感触的.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艺术的推进其实也很值得玩味,从刻板,宗教意味浓厚,但是画工独有韵味的古代宗教画,到宫廷画师们战战兢兢的将基督的光环消去,开始注重在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功夫,形成了后来的宫廷画时,体现的也是历史,文艺复兴的风潮同时也吹拂到了画师们的心中,他们反思着自己可能毕生也碰触不到的神,他们的内心出现了疑惑.
终于,艺术蹑手蹑脚的开始了追寻人本身的价值,再到后来,思想更加开阔之时.
艺术前期的推进就仿佛一个瓶子打开盖子倾倒出来的水,平静,安稳,优雅.
随后,印象派挥舞着拳头冲了出来,"世界孕育在太阳的光芒中!让我们为光谱写赞歌!"
那种对于光线一丝一毫偏差都把握恰当,每时每刻都能将光线表现得当的艺术,犹如烈火,冲击着人们的视觉.
在老派画师的眼中,印象派画师们就像一群不知哪里冒出来的毛头小子,在画布上胡作非为,画出了一个又一个不知所以的涂鸦,结果,这群印象派冒险家活生生闯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之后又到了现代主义.
在神秘博士的有关于梵高的那一集里,当那个一生挫折遍地,愁苦缠身的艺术家因为他人的肯定而痛哭流涕时,我也被这种深刻的情感感染了,因为这个人盼望着别人的赞同已经太久了,久到他燃尽了一生的热情.画作是画家本身内心世界最佳写照,梵高的偏执,对生活的咆哮,和那种飞蛾扑向火焰的死亡,表达了现代主义突出自我,活出自我,超越自我的那种别样情感.
这样的文章老是让我想起13年的马小褂?? | 0.883162 | 112.30303 | 0.02218 | 0 | 385 | 981 | 929.7 | 4.160156 | 0.140043 | 0 | 1,564,900,008,727 | 文学_情感 |
黄庭坚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4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书法,篆刻,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23篇,会议论文11篇,相关期刊1081种,包括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杜甫研究学刊,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新世纪中华文学史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图书馆第九届五四科学讨论会等;黄庭坚的相关文献由1966位作者贡献,包括钱志熙,龙延,李金荣等.
摘要: 古往今来爱酒之人不计其数尤以文人墨客居多.诗酒趁年华酒在中国诗词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酒而产生的佳句更是不胜枚举脍炙人口.文人里最爱酒的当属李白斗酒诗百篇将进酒杯莫停是肆意的洒脱;巾帼不让须眉的李清照浓睡不消残酒是抒怀的欢畅;劝君更尽一杯酒代表王维对元二诚挚的祝福桃李春风一杯酒是黄庭坚对少时好友的思念......酒堪为诗人杯中尤物更是心中难了情愫.
摘要: 苏轼不仅是北宋最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同样是中华历史上名垂千古的大艺术家.在书法上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各名书家之长并将名家的技法,艺术风格融会贯通最终自成一家.
摘要: 蜡梅之名起于北宋元祐年间(一〇八六年〜一〇九四年)苏东坡和黄庭坚的定名."苏诗补注"引方回"瀛奎律髓":"先是未有蜡梅之号元佑中苏,黄在朝始定名."([清]查慎行"苏诗补注"卷三十四"古今体诗六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见爱如生古籍数据库)这虽为后人记载但从流传下来的诗词看蜡梅之名在苏黄所处时代是极盛的.
摘要: 将宋人的险韵诗创作置于宋代诗学史的视域下观照能够发现许多生动的诗学细节有助于加深对宋代诗歌与诗学的认识.宋代诗人的险韵诗创作相对于宋代以前的时代而言有范围更大,造诣更深等特点.其中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的创作更是个中翘楚.王安石的险韵诗被认为能够"角立苏黄"而苏轼,黄庭坚的险韵诗则一被叹为"冥搜至此"一被赞为"妙不可言".三位大诗人的险韵诗创作不仅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艺术成就而且对后人的影响不容小觑.尤值一提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尖叉"唱和更是引发后人持久的兴趣成为引人注目的诗学话题.
摘要: 黄庭坚是一位书法大家其书法艺术风格深受所处特殊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的影响.其"勤学不倦""刻意求新"的治学态度是其"寒瘦""雅""健""奇""逸"艺术风格的根源.黄庭坚的书法风格极难得是文人孜孜不倦,追求创新的结晶.本文对"宋四家"之黄庭坚的书法成就及其艺术风格的内涵特点进行分析并从"书法艺术之基础在于品格的崇高""学识渊博是书法艺术高雅的先决条件"以及提倡"技"与"道"并重三个方面对其书法作品进行鉴赏.
摘要: 宋诗能够在唐诗"风神远韵"之外别立"筋骨思理"之宋调"自得"精神所体现出的"自我意识"是重要原因.梅尧臣在宋初学唐风气中别开生面黄庭坚在历史困境中敢为天下先杨万里于江西末流中破而后立宋诗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三次转折所体现出的"自得"精神促使宋诗在自我树立的同时完成宋调品格的建构.
摘要: 雅与俗是文学艺术中一对不断发生对立转化关系的概念.它们俩就像生活中的一对欢喜冤家大家都趋雅避俗唯恐与俗字沾边但当大家的雅都扎到了一堆雅变成了时髦,时尚,大流行的时候这雅的东西便又显得俗气了.而人们很少顾及的大俗的东西又变得不俗了.他们二者之间有着扯不清,斩不断的对立转化关系.就书法来讲当人们看惯了赵,董一路的雅书.
摘要: 黄庭坚文名不显他的文法随之湮没无闻.实际上他的作文理论对南宋文章学的成立影响深远.伴随着古文运动的发展黄庭坚从作品典范中抽绎出文章法度用来指授后学开时代风气之先.他的文法涵盖双重面向针对入门的初阶技法与引领自成一家的终端旨趣.基于对科举作为仕进之阶的体认黄庭坚教导士子通过修习古文法获取时文写作技能是为南宋借由剖析古文来充当时文教科书的先声.同时黄庭坚以法则为门径却极力摆脱前人窠臼的尝试衍化为吕本中的活法理论.以之为媒介黄庭坚从有定法到无定法的作文旨趣辗转生成南宋文章程式化的救弊之资.
摘要: "引领阅读风尚培育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生活"苏东坡的朋友圈"作者:刘墨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本书以苏东坡和父母,兄弟以及张方平,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米芾,黄庭坚,秦观,王诜,马正卿等人的关系入手充分展现苏东坡一生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摘要: 作为一代宗师的黄庭坚其诗歌以较高的艺术成就与推陈出新的变革精神而令人瞩目,备受推崇.于此学界多有论及.而他的茶诗与香诗同样出众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不仅诗作数量较多而且成就也较为突出.它们与那些展示胸襟抱负的诗作不同展现了黄庭坚雅致的生活情趣与优游不迫的人生态度是北宋文人的某种缩影.同时茶与香的独特内涵与黄庭坚的人生经历及内心世界尤其是佛学思想的高度契合使他痴迷于茶与香促成了伴随终生的"茶""香"情结.
3. 裴景福与其所藏黄庭坚"宝积经发愿文"
摘要: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书画收藏热潮:北宋末年由酷爱艺术的宋徽宗主导形成宋末收藏热潮;清代中期由深嗜汉文化的康,雍,干,嘉四帝倡导演绎出延绵百余年的清代收藏热潮和清末民初清室衰微大量古今巨迹,名家法帖散佚出宫掀起民国收藏热潮.清末民初的收藏上承清宫内府的庋藏下启今日掖藏之波在鉴藏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裴景福正是此一时期的重要收藏家之一.笔者搜集研究裴景福书法作品传藏时,发现其生卒年有许多争议,本文将考订其生卒年,并将其书法收藏作统计分析,了解其书法收藏的喜好与特色.最后介绍一件曾经裴氏收藏,现今寄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庭坚"宝积经发愿文"的近代传藏史.
摘要: 黄庭坚(1045-1105)不仅是江西诗派领袖,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而且是优秀的散文家和古代散文理论的探索者.黄庭坚散文为北宋后期散文创作的优秀代表.现存最早的宋人编选本朝文集总集"宋文选"收录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等北宋之文14家.
5. 一件鲜为人知的黄庭坚书作"蒲远犹墓志"
摘要: "蒲远犹墓志"北宋元祜六年(1091)蒲氏自撰是仅存的蒲氏传世之作也是好友黄庭坚为他书写的小字行书佳品.其内容对了解蒲氏家世谱系师友故交,生平经历.性格特点及所作所为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书法展示了黄山谷的书艺成就可作为研究黄庭坚中年书风变化,书法发展轨迹的重要参考.该墓志因原石早佚,拓片罕见而鲜为人知.本文通过该志拓片印品对墓志的出土,流传与历史记载墓志的文献价值和书法成就作了全面介绍.
摘要: 李善"文选注"以征引为主要体式其目的在于说明"选文"文辞的原始出处.而在具体征引中"示作者必有所祖述"的内涵被演绎为"选文"文辞皆有祖述.这已脱离了原有章句之学"解"的目的而成为一种文学观念的论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征引"不再是一种方法和手段.而是上升为理论和目的.李善"文选注"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章句之学向文章之学的转变.宋代黄庭坚所提倡"无一字无来处"的观点从其思维方式到理论内涵都与李善注"文选"基本一致.联系宋代李善"文选注"的接受情形和后人对黄氏理论的认知方式李善"文选注"对黄庭坚诗论的生成应该具有理论先导的作用.
摘要: @@黄庭坚创作艳情词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甚至可以说:黄庭坚词史地位的确立,部分即来源于其艳情词.历代词论家评论山谷词,关注最多者不外艳语诲淫,俗语伧俚二端.而此二端,在山谷艳情词中,本来是密切相关,表里一致的.
摘要: @@笔者曾与王水照教授于2006年第3期"南昌大学学报"上发表"论黄庭坚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的互通与互补"(以下简称"初论")一文,对黄庭坚的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互通与互补作了初步探讨.对于黄庭坚追求以免"俗",重"韵"来形成独具一格之诗,书风格,以及其晚年书法,诗歌及词的创作等问题,"初论"一文尚未能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就此若干问题予以进一步阐释.
摘要: 笔者就"孙氏书画钞"中所收录苏黄逸札与通行文集比勘,其中苏轼文以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及"全宋文·苏轼卷"为校本;黄庭坚文以刘琳,李勇先,王蓉贵校点"黄庭坚全集"及"全宋文·黄庭坚卷"为校本,共得六篇集外佚文,零金碎玉,深足宝贵.文章阐述了苏轼逸札二首考略和黄庭坚逸札四首,从明代书画录的真伪鉴别和学术价值两方面介绍了明代书画录的文献价值.
摘要: 黄庭坚是宋代形式主义诗学流派江西诗派的始祖.本文探讨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形式美论.分析了黄庭坚论诗的形式技巧其"点铁成金","脱胎换骨"说后来被江西诗派奉为不二法门."江西诗派"奉黄庭坚"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之法强调以故为新和有法至于无法的"活法".其中尤以吕本中,杨万里,姜夔的诗论值得注意. | 0.890904 | 170.666667 | 0.001678 | 0 | 280 | 1,011 | 941.4 | 4.25 | 0.134487 | 0 | 1,564,900,008,783 | 文学_情感 |
"中国艺术史"通过梳理远古,先秦,秦汉,三国六朝,隋唐,五代与两宋,明清直至20世纪的中国艺术,将中国 艺术的不同门类 - - 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陶瓷等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及特点清晰,细致,全面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作者苏立文不仅全面论述了中国艺术的特点本身,而且更加着重于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将中国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置于宏大的历史叙述之中,书写出了纵贯数千年的中国艺术之演进脉络.
这本书是最好的中国艺术史著述.除了苏立文,没有任何中国艺术史家能拥有如此广泛的知识. - - 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
苏立文"中国艺术史"一书表述之清晰,内容之均衡,对主题把握之熟稔,几乎无出其右者.它为所有的中国艺术初习者提供了极好的途径. - - 谢柏轲(Jerome Silber Geld,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主任)
苏立文先生是中国美术界的老朋友,他对中国艺术不遗余力的研究和推介,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人类的艺术发展,都是贡献巨大的. - - 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苏先生对中国艺术和中国人民始终抱有巨大的热情,非常让人感动. - -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苏立文教授对中国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史家都给予过很多鼓励和提携,是一位真正的仁人长者,我们都很感激他. - - 万青力(香港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
清人沈复以其家居生活和浪游见闻为内容写成的"浮生六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支奇葩.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
这是一本足以让您永葆童心的不朽经典,被全球亿万读者誉为人生必读书. | 0.837644 | 69.6 | 0 | 0 | 111 | 249 | 737.2 | 4.300781 | 0.172414 | 0 | 1,564,900,008,975 | 文学_情感 |
千字文全文虽仅有一千字,但字无重复,句有音韵,包含有丰富的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知识.本书细述千字文来历及其文化价值,详解其内容,并配以元代书坛领袖赵孟𫖯的楷,草,行三体千字文及明代台阁体宗师沈粲的草书千字文,图文并茂,带领读者轻松阅读千字文. 内容特点: 1. "名家大手笔"以文学名篇为主,书法名迹为辅. 2. 千字文字字珍贵,深为历代书家所推崇.本书精选元代书坛领袖赵孟𫖯的楷,草,行三体千字文及明代台阁体宗师沈粲的草书千字文,墨宝与赏析相结合,既增加阅读的趣味,也可供习书者临写欣赏. 3. 故宫书法专家亲自撰文,内容准确全面,教导读者欣赏墨宝真迹的要诀. 4. 本书深入浅出,利用解构方法将赵孟𫖯书法精妙之处表达出来,可引领书法初入门者学习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5. 本书图文相互映衬,集文学欣赏与书法赏读于一身,让道理更亲切,阅读更生动,适合普及阅读,立体展现千古名篇"千字文". 销售特点: 1. "名家大手笔"系列,精选最有文学价值,最能表现中国智慧的名篇,以最珍贵的故宫书法珍藏名迹去赏读,令读者同时得到文学与书法欣赏的双重价值. 2. 有"千字小百科"之称的千字文是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个中蕴含丰富的文化知识.但其行文简洁,于今日读者而言,内容略显艰深,本书以现代笔法,深入浅出地带领读者逐句赏读,并结合多种表现手法,将相关典故一一道出,化艰深为平易,为读者提供一条了解中国文化的捷径. 3. 草书字体狂放优美,极具艺术美感,但笔画过于纠连简约,往往令初学者难以识别和临摹.赵孟𫖯二体千字文,楷书,草书对照,且字无重复,对于书法爱好及初学者来讲,实为轻松识别和掌握一千个草书汉字写法的捷径. 4. 书中的主要书画作品全部为故宫珍藏,价值极高. 5. 本书加入各种现代阅读元素,重新诠释经典,文字简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作为文学及书法普及的入门之书. This unusual art book combines literature text and biography. Enjoy a beautiful piec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meanwhile appreicate the calligraphy and understand the life of the writer.It is the beginner's first step to exploring the richness of Chinese culture. | 0.851263 | 1,069 | 0.058491 | 0 | 1,069 | 279 | 744.2 | 4.207031 | 0.163704 | 0.066556 | 1,564,900,009,047 | 文学_情感 |
导读:2023年01月10日关键词: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参观鲁迅博物馆大江健三郎一度非常看好小说的"两组合"写作,他称之为"二人配"."二人配"实际上是一种集结两位主要人物于一书的艺术,或谓交织两大故事的布局.该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两结合"的小说写作意图.本文..
大江健三郎一度非常看好小说的"两组合"写作,他称之为"二人配"."二人配"实际上是一种集结两位主要人物于一书的艺术,或谓交织两大故事的布局.该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两结合"的小说写作意图.本文称之为作家的"二人配"小说攻略,是因为该方法贯穿于大江文学创作的整个时段,也是完成其小说"巨大转折期"的标志性特征.探讨这个大端,对研究大江健三郎文学创作活动相当重要.
大江健三郎刚踏入文坛之时,是凭兴趣和激情写作.1957年发表的"死者的奢华"中"我"与另一位女生一起受雇搬运死尸,属于偶然相遇的两个打工者,都是简单出场,对小说情节的构成没有内在的联系和关联的张力.1958年发表的"饲育""拔去病芽,掐死坏种"和1959年发表的"我们的时代",均出现"我与弟弟"的二对应意绪.1963年和1964年发表的"性的人""个人的体验",人物和故事中的"二人组合"有所隐退.但是在"迟到的青年"中"我"与同村青年阿康结伴出行的情节,与1967年发表的"万延元年的football"中蜜三郎与鹰四郎两兄弟的登场,都展现了"二人组合"的结构,而且堪称浓墨重彩.可以说"二人组合"的写作特点在上个世纪60年代已经崭露头角.
上世纪70年代是"二人组合"形成格局的阶段.1976年的"摆脱危机者的调查书"中,森父子在生存地位,生理表征和反核社会活动中角色对调属于此类.1979年"同时代的游戏"中,露巳,露己兄妹"二人组合"情节也属于"两结合"的写作方式.八九十年代的几部重要著作,诸如"倾听雨树的女人们"(1982年),"致令人眷念之年的信"(1987年)和"燃烧的绿树"(1993-1995年),已经有了明显的意向,构成了"两结合"创作的书写框架."空翻"(1999年),"被偷换的孩子"(2000年),"愁容童子"(2002年),"别了,我的书!"(2005年)的人物塑造,都是小说结构中的骨架,故事展开的复线.概括而言,从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开始,大江健三郎有意识地进行"二人组合"式的创作尝试,"二人配"攻略成了这个阶段的文学特色.这种尝试在80年代初具规模.作家本人说这是其文学生涯的"巨大转折"期,是其创作文体变化的"分水岭"."巨大转折"在"奇怪的二人配"三部曲中达到了颇富成果的体现.
为什么大江健三郎在45到75岁期间,做这样的"二人配"攻略呢?这就要回顾一下这30年的创作过程.大江是一个读书型的作家,受巴赫金诗学的感召,其"复调"创作理论对大江健三郎的人物形象塑造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二是反复使用互文写作,特别是将西方诗人但丁,叶芝,爱伦・坡,艾略特,布莱克,波德莱尔等诗人的作品引入小说创作中,这些诗人分别与大江健三郎进行着对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诗文"两结合"的风格.其三是受萨义德的影响,通过萨氏接受了阿多诺音乐理论的观点.再扩大一点而言,20世纪科学的发展也让他的"二人配"创作有了借力的科技背景.他曾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伯的量子力学,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从作家内在的方面看,这30年是其文学生涯中的最佳年华,经验激增,学识积厚,年富力强,名声远播,可以看出,其早年所受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的影响在淡释,"两结合"的写作在强化."二人配"的文学攻略强势展开,不仅促使其作品在数量上近乎等身,在质量上也有突飞猛进的提升.
"物壮则老",文学风格亦然.经历30年的"两结合"创制,其杰出的成就有如文学高原的隆起,但是消极的方面也随之产生,范式写作带来了文学创作和作品欣赏的审美疲劳.如果说过去的"二人组合"曾经助力于其攀登更高一级的台阶,那么到达一定高度,这种"两结合"的登山梯绳就成了累赘和束缚.细心的读者会看出,2006至2009年间,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优美的安娜贝尔・李 寒彻颤栗早逝去"和"水死",与此前钟意的"二人配"模式大相径庭.不论是如安娜贝尔・李的樱,抑或溺水而逝的"父亲",他们的故事都不再是"二人组合"的叙事方式.非常注重文体变革的大江健三郎,面对"二人配"攻略的变数,创作战略需要做总体性的调整.调整实际上是骤变.骤变难免会陷入进退两难.这就是为什么他在创作"优美的安娜贝尔・李 寒彻颤栗早逝去"时,因创作方法的改弦更张而笔调艰涩,换言之,在怎么写的问题上陷入了困境.他想起了自己从孩提时代起就一直敬仰的鲁迅先生.据作家自述,2006年9月的北京之行,重温了鲁迅克服绝望情绪的精神,有力地推助他扭转写作的僵局,于2007年完成了优美的安娜贝尔・李的人物塑造.继而在"水死"的写作又一次陷入绝望境地的艰难时刻,大江健三郎于2009年1月16日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想要从鲁迅那里汲取力量.陪同大江的许金龙先生曾撰文记述了这个情景:大江健三郎两次虔诚地念叨,"鲁迅先生,请救救我!"从鲁迅博物馆里出来后,他对随行的中国朋友说:"我已经向鲁迅作了保证,保证不再沉沦下去,我要振作起来,把"水死"继续写下去.我也确实从鲁迅先生那里汲取了力量,回国后确实能够把"水死"写下去了."同年12月17日,大江的长篇小说"水死"由讲谈社出版.
两次访华"向鲁迅求救"的成效是显著的."优美的安娜贝尔・李 寒彻颤栗早逝去"与"水死"的创作瓶颈次第突破.大江的文体变了,风格也变了.
"二人组合"攻略曾经是作家得心应手的创作方法,如今此法歇息,刀枪入库,生动活泼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不再是成双成对地板块般出现.勇于文体创制的作家又开始了自己的新突破."二人配"攻略之后,众多个性鲜明的小说人物在生活的沃土中生根,在作家晚年的笔触点化下破壳而出.用他自己的一个比喻而言,这种创作方法可视为"卵壳"."卵壳"中新事物的孕生,很好地诠释了大江文学发生学特征.
在其"晚年样式集"(2013年)中,"二人组合"攻略完全隐退.兴办家庭文艺刊物是一个奇思妙构,刊物凝聚了亲朋好友构成类如宇宙星系互动的集合群体.全体出场人物,时而对峙,时而商榷,时而杯葛,时而默契,没有大起大落的波澜壮阔,尽是错落有致的生态平衡.在这个大江家刊的平台上,作家将自己一生的创作要津,集而萃之地幻化成了点点星辰.穿插其中的"遗物之歌"总结了作家的最宝贵的人生理念和思想准则."遗物"是已逝母亲的遗志,是作家琢磨了一生的存在的价值之谜."遗物"也是作家好友萨义德的临终遗言,"于否定的正中独自挺直站立......看清困难,向其对面伸出手臂".
这是一生追求文体创新者的又一种奇特的开卷文体,也是老作家在登峰造极时携全家成员的"谢幕"仪式."谢幕",是大江健三郎对自己生命节律和身体状况的一个判断,也是对自己和对读者的一个预先交代.开卷,是母亲遗言"咱们却能活上一遍"的后期反思."晚年样式集"的书题,展示了这样一个和谐的场景,时空在通和,生死在重置,众人皆创客,莫问主是谁.
门�|麦主演"二重生活" 搭档长� | 0.860513 | 265.909091 | 0.039781 | 0 | 710 | 930 | 1,020.3 | 4.03125 | 0.196581 | 0.054491 | 1,564,900,009,154 | 文学_情感 |
莫扎特作为欧洲最伟大的音乐作曲家之一,在古典乐和古典歌剧等方面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成绩,甚至到今日,也是极具特色的,,他和贝多芬,巴-赫等音乐家的地位都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不过这样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却在35岁时就去世了,对于他的死亡原因,后人们也是多方研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一座举世闻名的博物馆陈列着一个残缺不全,少了下颌的头骨,据说就是伟大的音乐大师莫扎特的头骨.
今年10月25号,一组维也纳科研人员经过多方考察确定了萨尔茨堡的莫扎特家族墓地.经过连日挖掘,科研人员已经从莫扎特家族公墓中确定了莫扎特16岁的侄女雅内特的墓穴,并成功地从她的尸骨中取下一根骨头,送交实验室以提取DNA,另外,他们还挖掘出其他9个头骨和许多的骸骨,据推测,其中应该包括莫扎特的父亲和母亲的遗骨.另一组科研人员负责提取萨尔茨堡博物馆内被称为莫扎特头骨的DNA.
这次提取的DNA是一种通过母体遗传的线粒体DNA.莫扎特的母亲将这种基因遗传给莫扎特和他的妹妹.而莫扎特的妹妹又传给了自己的女儿,也就是莫扎特的侄女.因此这次DNA测试是有科学依据的
2006年,也就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的纪念典礼上,这次事关重大的测试结果将会公布于众.
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他曾这样来描述他的音乐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因此,写到纸上的速度就相当快了,因为一切都已完备,它在纸上的模样跟我想象的几乎毫无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扰,无论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边写边说话."可怜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在他正当壮年的时候却因为感染风寒而去世了,死时年仅35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仍在创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间,成为了音乐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
1770年,14岁的莫扎特在西斯廷教堂听到圣歌"求主垂怜""Miserere MeiDeus",转头回到旅馆,竟然凭他非凡的记忆将全部乐谱默写出来,包括每个声部和旋律,并在两日后又去听了一遍修改完善了所有细节.要知道这部作品是由一远一近两个合唱队演唱,分五个声部,再加上四个独唱,一共九声部,乐曲高-潮部分是九声部交织在一起的啊ww.大家听一下国王学院合唱团的演唱感受一下.
500年来,每逢圣周到耶稣基-督受难日期间,一首 Miserere Mei Deus "求主垂怜" 必在梵蒂冈大殿响起. 这首被誉为人类合唱史上最优美的旋律与和声作品由梵蒂冈西斯廷乐正Gregorio Allegri 完成于1638年,曾被教宗乌尔巴诺八世视为稀世珍宝,甚至敕令封乐谱为绝密文件,只可在耶稣受难日在西斯廷小堂内咏唱.直到1770年,复活节前一个礼拜三,年仅14岁的莫札特在西斯廷交谈听完一遍"天主垂怜"后,竟然凭他非凡的记忆将全部乐谱默写出来,并在两日后的周五重新听一边后作了修正.教宗惊讶之余降福于这位上帝的宠儿,于是同意莫扎特把这首乐曲带出教堂.从此,阿雷格里的神秘之曲走出梵蒂冈的大院,成为至今传唱得最广泛的圣乐作品之一.
莫扎特的天赋还在于它音乐中完美的曲式,完美的比例,挥手即来的悦耳和纯粹.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看他那犹如一气呵成不带修改的整洁手稿,瞬间就能理解电影"莫扎特传"中萨列里看到他手稿后犹如雷劈般的震惊.
克雷格的总结:听莫扎特的音乐会有种感觉,完美的曲式,完美的比例,变奏中,音符的数量恰到好处,不多不少.
莫扎特的音乐是清晰而整洁的.从手稿开始即是这样,非常有条理,就像我们所说的,他是音乐神童.他的音乐像是神送过来的.
莫扎特的一生是短暂的,在短短35年的光阴里,他创作了63首交响曲,16首嬉游曲,13首小夜曲,15首进行曲,105首小步舞曲,172首舞曲,27首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23首弦乐四重奏,4首管乐弦乐重奏曲,9首钢琴重奏曲,43首小提琴奏鸣曲,23首钢琴奏鸣曲,15部歌剧,4部清唱剧,4首康塔塔,50首宗教合唱曲,18首重唱歌曲,55首独唱和管弦乐队曲,32首歌曲.
一般来说,作曲家必须了解其中主角乐器的演奏方式,技巧等,才能将它写进协奏曲里面,而且一部协奏曲讲究一个乐队和一个乐器之间的均衡,谁也不能太过压制谁.
这里又要提到贝多芬,由于擅长钢琴和小提琴,所以他有5部钢琴协奏曲协和1部小提琴协奏曲.
钢琴大师拉赫玛尼诺夫写了4首钢琴协奏曲.
而莫扎特写了27首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2首长笛协奏曲,4首圆号协奏曲,1首巴松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1首单簧管协奏曲.
莫扎特的主要作品达600多首,在他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他几乎把能写的都写了.
在莫扎特的时代,法语和意大利语占据歌剧主流.莫扎特不仅写了许多如"费加罗的婚礼"等意大利歌剧,又开创了德语歌剧的辉煌时代.莫扎特是少数几个写德语歌剧的作曲家之一,他希望歌剧能大量使用本民族语言,所以才有了"后宫诱逃""魔笛"等德语歌剧."后宫诱逃"是史上第一部德语歌剧,而"魔笛"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0.89977 | 114.473684 | 0.024931 | 0 | 322 | 516 | 961.3 | 4.128906 | 0.162299 | 0.008278 | 1,564,900,009,208 | 文学_情感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诗文(2851篇) 苏轼的名句(150条)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李廌六人并称苏门六君子.
其"题柳子厚诗"云:"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其"答乔舍人启"亦云:""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主张诗要有为,以"体用"为文之根本.在"答王庠书"中又说:"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其诗"送李公恕赴阙"说自已的诗文是"杂以嘲讽究诗骚"."宋史"也说他作诗是"以诗托讽,庶几有补于国",这都说明他是在有意继承风,骚的讽喻传统.
他在"答毛滂书"中也说:"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天地奇观."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苏轼晚年用笔沉着,早期书法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修心,悟道,自然辟谷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海南奇宝.铸出团团如栲栳.曾到昆仑.乞得山头玉女盆.
绛州王老.百岁痴顽推不倒.海口如门.一派黄流已电奔.
海南奇宝.铸出团团如栲栳.曾到昆仑.乞得山头玉女盆.
绛州王老.百岁痴顽推不倒.海口如门.一派黄流已电奔.
减字木兰花·以大琉璃杯劝王仲翁.宋代.苏轼. 海南奇宝.铸出团团如栲栳.曾到昆仑.乞得山头玉女盆.绛州王老.百岁痴顽推不倒.海口如门.一派黄流已电奔.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宋代.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 0.83464 | 138.568966 | 0.032138 | 0 | 642 | 2,294 | 679.3 | 4.257813 | 0.194351 | 0.094437 | 1,564,900,009,308 | 文学_情感 |
"堂吉诃德"以反骑士小说为写作动机的最后一部骑士小说,是西班牙最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有"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之称. 本书从这部文学巨著中精心节录出大战风车,勇斗羊群,大战酒囊,魔法船等10个经典故事,讲述乡绅堂吉诃德如何痴迷骑士小说,效法古代骑士带着侍从桑丘外出游侠,与风车,羊群等展开大战,屡受重挫却百折不挠,直至临终才幡然清醒,意识到骑士小说害人之深,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荒诞无聊. 全书情节滑稽搞笑,语言活泼轻松,富含哲理思辨.精心设计的小专题和习题,更助中小学生读者开阔眼界,提升阅读能力. 本书特色: ◆ 名家经典 "堂吉诃德"是最后一部骑士小说,是西班牙最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该书不仅情节逗笑有趣,而且透有社会的缩影,隐含个人的悲情.被誉为"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也是教育署推荐中小学生必读课外名著之一. ◆ 精选章节 十个章节:出门做游侠,大战风车,勇斗羊群,大战酒囊,和狮子对峙,魔法船,城堡奇遇,跟白月骑士决斗,退隐回乡,离世,皆精选而出. ◆ 浓缩原著精髓 所选故事,涵盖了原著主要故事类型,继承了原著反贵族,反教会,追求人性和个性自由的思想,浓缩了原著的架构,全面反映"堂吉诃德"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特点,且更关注情节的前后衔接. ◆ 设背景专题 介绍作者,分析作品人物,同时带领作者去看看堂吉诃德生活的地方现在的模样,使读者从书里从向书外,把文学和真实世界互相结合,从而扩大阅读和生活的视野.拟定三个专题:一,骑士终结者 - - 塞万提斯;二,堂吉诃德生活的地方;三,聪明傻瓜与愚笨智者:堂吉诃德与桑丘. ◆ 设趣味重温项目 参考中小学语文课程重点,设二个趣味重温项目,内有形式灵活多样的练习,提升读者的理解力,赏析力,语文能力以及启发思考. | 0.85469 | 757 | 0.069519 | 0 | 757 | 242 | 890.8 | 4.101563 | 0.17041 | 0.013043 | 1,564,900,009,484 | 文学_情感 |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 0.871946 | 107.909091 | 0 | 0 | 264 | 290 | 877.8 | 4.117188 | 0.149115 | 0 | 1,564,900,009,575 | 文学_情感 |
华裔女作家张翎在中篇小说集"胭脂"中,用三部中篇讲述了三个时代三种不同的爱情,表现了独特而细腻的爱情观,同时也引发读者对当下爱情与婚姻关系的思考.
张翎笔下的这三段爱情都是不完满的:阔小姐与穷画家最后没能一起离开;少女抗抗爱上了有家庭的美术老师,最终选择独自承受爱情命运的苦楚;神推尽管有了前车之鉴,但仍旧逃脱不过朦胧爱情带给她的宿命.有人认为,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爱情经不起考验,因为浪漫的爱情大多不切实际,这种虚幻带着不可靠与不稳定性.然而,在张翎的笔下,爱情温暖又悲凉,如意又无奈.在悲凉与无奈之下,爱情又是幸运的,它巧妙地越过了意识形态与道德规范的束缚,避开了理智与理性,直击人心.在猝不及防中,爱情触碰到了人性深处最真实的情感波动,展现出人类追寻美好事物时的原始欲望.
张翎以细腻的文字,丰富的感官,创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以巧妙的艺术构思表达对爱情的思考.在阔小姐眼里,穷画家"他就是这样一个谦谦君子.但我希望他不是.我更愿意他是一个江洋大盗,左右举着一把大刀,右手捏着一支画笔.无论是左手还是右手,我都毫无抵御之力,顷刻化为一摊稀泥."当陷入爱情时,爱的光在男女主人公的眼中蠢蠢欲动:"只要他的眼睛和我的一发生碰撞,我就能在他眼中看见火星子,好像我是引火纸,他是灯芯."当"神推"准备引诱土豪,获取丢失的那幅画时,内心感到的竟是一种别样的情愫:"我发觉自己在瑟瑟发抖.是害怕,但又不全是.害怕里面还裹着着些别人的情绪,比如说,兴奋.我害怕的不是害怕本身,我害怕的是兴奋."这种情愫的突然出现,看似毫无理由却又像是命运之手的驱使.小说的第一个故事写到:"这听上去像个负心汉的故事,实际上也是.只不过那个负心汉的名字叫命运."在作者眼中,爱情似乎是命运的驱使,是"天注定".这点与柏拉图在"理想国•饮水篇"中关于爱的本质的解释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爱玲曾说:"一切都是那么虚幻,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如果用张翎小说中的爱情来分析这"惘惘的威胁"的话,或许就是作者对爱情本身的浪漫虚无以及对未来的预见性的焦虑与无奈,体现出了作者对时间之永恒与相互交融的命运之吊诡的悲凉.小说中,穷画家的心理活动就写到了爱情的这种短暂性,"触摸到微渺而又坚实存在的生命之根.""我真想在这一刻死去.此生不可能有比这一天更好的日子了,假如一生的路可以画成一条线,今天是这条线上的那个巅峰.前面不曾有过,后面也不会被重复.后面的日子跟今天相比,只能是绵长繁琐无趣的反高潮.在巅峰上死去,是对巅峰的最高敬意."在作者看来,刹那即永恒.爱情的瞬间性是一粒种在人心中的种子,爱得越深,种子便会扎根越深.这粒种子能够抵挡住强大的力量,让人战胜一生之中所有的苦痛.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到:"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关."在张翎的笔下,"神推"有着世人看来完满的婚姻与家庭,但她却在不符合道德约束的状态下,跟土豪产生了她自己都无法解释的朦胧爱情.在这三部小说中,谎言贯穿全文,主人公都以"假"换"真":阔小姐需要谎言才能与穷画家相爱;外婆编造了一个完美的谎言,让扣扣能够活下来;神推需要编制谎言才能获得那副丢失已久的画.所有的谎言让人一度分辨不出真假,到底是"假"促成了"真",还是"真"需要"假"来守护.
张翎还特别擅长对细节的把握,将自己对爱情的关切,遐想与迷思融入到小说的语言与人物关系之中,表达对历史文化,生命本质的执着追寻.比如,小说对"胭脂"的描写意义深远.胭脂的红色就是爱情的底色,小说中每次"红"的出现,都是爱情故事的一个转折.三个故事表面上看没有关联,共通之处都是有关爱情的故事,仿佛在告诉读者们,爱情是能够跨越时空,跨越生命而获得新生的.
我们都明白,现实生活远比小说还要荒诞,极致的爱情往往缺少婚姻的保障,庸俗的婚姻常常缺少爱情的纯真.张翎的小说,让我们向爱情与婚姻的本质关系最深处漫溯.或许,爱的永恒之美恰恰就在那不经意的片刻,在那真假朦胧的瞬间. | 0.884393 | 247.142857 | 0 | 0 | 438 | 422 | 845.9 | 4.214844 | 0.130636 | 0 | 1,564,900,009,582 | 文学_情感 |
今天,这里群英荟萃,少长咸集,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作家,老艺术家,也有崭露头角的文艺新秀,有些同志过去就很熟悉,有些是初次见面.见到大家很高兴.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长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致力于文艺创作,表演,研究,传播,在各自领域辛勤耕耘,服务人民,取得了显著成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国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借此机会,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国文艺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今天召开这个座谈会,我早有考虑,直到现在才有机会,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同大家一起分析现状,交流思想,共商我国文艺繁荣发展大计.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都很好,有思想,有见地,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讲5个问题,同大家一起讨论.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我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这段话讲得很深刻,很有洞察力.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出访所到之处,最陶醉的是各国各民族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世界文明瑰宝比比皆是,这里我举几个国家,几个民族的例子.古希腊产生了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的神话,寓言,雕塑,建筑艺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的悲剧和喜剧是希腊艺术的经典之作.俄罗斯有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肖洛霍夫,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拉赫玛尼诺夫,列宾等大师.法国有拉伯雷,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萨特,加缪,米勒,马奈,德加,塞尚,莫奈,罗丹,柏辽兹,比才,德彪西等大师.英国有乔叟,弥尔顿,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哈代,萧伯纳,透纳等大师.德国有莱辛,歌德,席勒,海涅,巴赫,贝多芬,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等大师.美国有霍桑,朗费罗,斯托夫人,惠特曼,马克·吐温,德莱赛,杰克·伦敦,海明威等大师.我最近访问了印度,印度人民也是具有非凡文艺创造活力的,大约公元前1000年前后就形成了"梨俱吠陀","阿达婆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四种本集,法显,玄奘取经时,印度的诗歌,舞蹈,绘画,宗教建筑和雕塑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泰戈尔更是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我国就更多了,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到"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到聂耳,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蒙田,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文艺巨人,发出了新时代的啼声,开启了人们的心灵.在谈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恩格斯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 - - 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
现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按照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一步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所以,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文艺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去年3月,我访问俄罗斯,在同俄罗斯汉学家座谈时就说到,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年轻时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后,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今年3月访问法国期间,我谈了法国文艺对我的影响,因为我们党老一代领导人中很多到法国求过学,所以我年轻时对法国文艺抱有浓厚兴趣.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我为什么要对外国人讲这些?就是因为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福楼拜说,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客店这一节也许得写3个月".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正是有了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打造出来.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多处讲到,作家诗人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唐代书法家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我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长期以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艺成果,这是我国文艺的瑰宝,要保护好,发展好,让它们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近些年来,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这些人中很有可能产生文艺名家,古今中外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我们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江泽民同志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第一,人民需要文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还有,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这些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古诗源"收集的反映远古狩猎活动的"弹歌","诗经"中反映农夫艰辛劳作的"七月",反映士兵征战生活的"采薇",反映青年爱情生活的"关雎",探索宇宙奥秘的"天问",反映游牧生活的"敕勒歌",歌颂女性英姿的"木兰诗"等,都是从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也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史诗,反映了两河流域上古人民探求自然规律和生死奥秘的心境和情感."荷马史诗"赞美了人民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品质."神曲","十日谈","巨人传"等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反映人民对精神解放的热切期待.因此,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一件事情.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县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来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厂的作家,编剧王愿坚.他对我说,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第三,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鲁迅就对人民充满了热爱,表露他这一心迹最有名的诗句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结识的作家贾大山,也是一位热爱人民的作家.他去世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悼念他.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忧国忧民情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
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我讲要深入生活,有些同志人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有一位苏联诗人形容作家坐在屋里挖空心思写不出东西的窘态是"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当然,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古人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有的同志说,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只有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同时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我们才能为人类提供中国经验,我们的文艺才能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说的是有道理的.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进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浴血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古老中国的深刻变化和13亿中国人民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极为肥沃的土壤,值得写的东西太多了.只要我们与人民同在,就一定能从祖国大地母亲那里获得无穷的力量.
这段时间,我集中强调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今年2月,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集体学习,我作了讲话,对全社会提了要求.五四青年节,我到北京大学去,对大学师生讲了这个问题.5月底,我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对领导干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了要求.六一儿童节前夕,我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同师生们座谈时讲了这个问题.6月上旬,我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对院士们也提了这方面要求.9月教师节前一天,我到北京师范大学同师生座谈,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也要对文艺界提出这方面要求,因为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我曾经讲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
我们始终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我们: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文艺界知名人士很多,社会影响力不小,大家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更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然,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其实,现代以来,我国文艺和世界文艺的交流互鉴就一直在进行着.白话文,芭蕾舞,管弦乐,油画,电影,话剧,现代小说,现代诗歌等都是借鉴国外又进行民族创造的成果.鲁迅等进步作家当年就大量翻译介绍国外进步文学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学习借鉴苏联文艺,如普列汉诺夫的艺术理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苏联的芭蕾舞,电影等,苏联著名舞蹈家乌兰诺娃以及一些苏联著名演员,导演当年都来过中国访问.这种学习借鉴对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文艺对世界文艺的学习借鉴就更广泛了.现在,情况也一样,很多艺术形式是国外兴起的,如说唱表演,街舞等,但只要人民群众喜欢,我们就要用,并赋予其健康向上的内容.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比如电影领域,经过市场竞争,国外影片并没有把我们的国产影片打垮,反而刺激了国产影片提高质量和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了,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文艺工作领导岗位上来.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诚心诚意同文艺工作者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倾听他们心声和心愿.要重视文艺阵地建设和管理,坚持守土有责,绝不给有害的文艺作品提供传播渠道.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切实加强对文艺工作的指导和扶持,加强对文艺工作者的引导和团结,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文联,作协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强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真正成为文艺工作者之家.
现在,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传统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我们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措施,而对新的文艺形态,我们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这方面,我们必须跟上节拍,下功夫研究解决.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
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
真理越辩越明.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下哪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呢?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了真正的批评,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不能因为彼此是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子,就不敢批评.作家艺术家要敢于面对批评自己作品短处的批评家,以敬重之心待之,乐于接受批评.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党中央对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寄予厚望.希望文艺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0.878888 | 254.928571 | 0.005397 | 0 | 799 | 4,638 | 631.4 | 4.046875 | 0.135682 | 0 | 1,564,900,009,677 | 文学_情感 |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在书的开头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样一句话,用来总结他写作的目的.带着这样的理想他写下了这样一本带有历史厚重感的书,让人称赞的是,他也真正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白鹿原"向我们再现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历史.
它弥补了历史书上空白或残缺的内容,将历史的场景再现在世人眼前.最为可贵的是,作者再现了当时陕北农村的面貌.农村在中国历史在残缺的内容太多,特别是在那段动荡的时期,有太多的东西被扼杀了.
小说中最成功的是塑造了几个主人公形象.让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当时中国的原貌,看到了当时农村的原貌.
白嘉轩,身为族长,就是中国农村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代言人.任你城头大旗变换,我只守着乡约族规,我只背负着"仁义白鹿村"的御笔亲题,我只守护着祠堂的钥匙.这是一种封闭的,慎独的,自省的,仁义的文化,文化的形态恰恰就是文化的内涵.是中国保守势力的完美代表.
鹿子霖,精明强干,争强好胜,无原则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好色成性.最后,有灵性的生命被抽走,生不如死,毫无尊严的死去.
田小娥,书中最重要的女性之一,一生渴望真爱,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用肉体的诱惑帮助自己爱的人,在书中是个典型的"荡妇".然而,她却是最可怜的,她的可怜在于她的单纯,在于她的无知,在于她对爱的渴望.在那样一个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女人,除了身体上的付出她不懂得其他的方式.然而,对这个人的看法大家都有不一样的想法,如果真要来讨论她,或许又可以写出一本书了.
朱先生,正本书中最具智慧的人,饱读诗书却少言多干事,虽然能预言未来,却总是沉默着干自己该干的事.他是中国人最为推崇的人的代表,他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完美的再现了"中庸"的思想.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就展现了一段历史.本书讲的是一个民族传统的故事,虽然其中多少有点虚构,有点夸张,可是所谓的传说,自然是有虚构和夸张的.勤恳老实的耕读,学为好人,这个良好的传统就应该保持下来.那些有关白鹿的描写,自然都是虚构的,但那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升华,是民族历史的记录. | 0.888889 | 108 | 0 | 0 | 182 | 233 | 663.4 | 4.246094 | 0.133102 | 0 | 1,564,900,009,699 | 文学_情感 |
读刘小川先生的作品,往往不经意间折服于他横溢的才思妙句.他的文字有一种寥寥数语便能引人深思的奇异能量,更有一种胸怀天下的力量.
"品中国文人"第一句"屈原披头散发徘徊于大江之北,暴雨般的句子挥向郢都",不过20余字,已将一个处江湖之远不忘忧国忧民忧君的诗人形象,镌刻在了我的脑中,让我忍不住想到一个悲壮的身影,他的情怀,他的思想,他的痛苦,他的不甘.
传承千年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士的情怀,在刘小川的作品中,俯拾皆是.新作"品中国文人·苏东坡三百篇",是老少咸宜的品读东坡的佳作,他笔下苏东坡的人生中每一个小故事里,笔墨延宕之间,往往不经意地洋溢着这样的情怀.
"洒涕循城拾弃孩"中,讲到当时身为密州太守的苏东坡以官府的力量收养弃婴,拾弃婴的过程中,泪水不停.接下来却笔锋一转:"人类社会绵延至今,爱是第一推动力."原本读到宋朝密州的弃婴风俗时,悚然心惊,读到东坡先生发动官府收养弃婴时,为他的举动感慨.然而读到这句话,扑面而来的温暖融融泄泄,沁入心怀.这是一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话,放在这里却恰到好处,千言万语也不及这一句所带来的温暖.在一个鄙陋的风俗中,刘小川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件事,一个人的爱,而是人类所拥有的大爱.而他用他的文字,将这种爱和温暖,汹涌地传递到读者的心里.
在"临皋亭"这个故事里,他写道:"苏东坡榈笔出门,信步走到长江边,江面十余里,江风阵阵,波翻浪涌.七尺男儿浑身舒展.长风一股股吹拂旧长袍.意志力回来了,世界随之向他蜂拥."东坡先生的风姿卓然,因了这末一句"意志力回来了,世界随之向他蜂拥",像有了灵魂一般,苏东坡光耀万丈的神姿风采,跃然眼前,令人神往.
我觉得刘小川是懂苏东坡的,懂得他的悲苦与欣然,懂得他的意志力如何塑造了他的灵魂.这就是士的精神,唯其有此精神,方才懂得.唯其有此精神,才能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激荡人的心怀. | 0.875161 | 129.5 | 0.015625 | 0 | 257 | 212 | 638.2 | 4.105469 | 0.150579 | 0.00738 | 1,564,900,009,747 | 文学_情感 |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 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 而主变化" 的普遍道理和法则.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古人按语说: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篇")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史记"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卷八 -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按语举了管仲治国备战,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实,来证明调敌就范,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法.强调用中心枢纽,即关键性的条件,来对付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环",即广大四周的情况.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计关键.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结果却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面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 - 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 0.830114 | 195.555556 | 0.021702 | 0 | 341 | 463 | 553.7 | 4.027344 | 0.183523 | 0.01793 | 1,564,900,010,109 | 文学_情感 |
摘要:顾颉刚先生女公子顾潮的"历劫终教志不灰 - - 我的父亲顾颉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这本书制造了太多的神话来吹捧顾颉刚先生,也有太多的对鲁迅的诬陷.
"收获"杂志设立了"走近鲁迅"专栏.我想,这是十分及时的.因为,直到今天,鲁迅仍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具有最大影响的一个,但他同时也是受歪曲,诬蔑,攻击最甚的一个.为了不辜负鲁迅留下的这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现在确是到了应该"走近鲁迅"的时候了.
深具讽刺意味的是:鲁迅在晚年最赞美的几个青年作家(包括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从四十年代末期起就一个个遭受了灭顶之灾;而也正是从四十年代末期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
上述青年作家中,鲁迅的赞赏表示得最为明白并且在当时众所周知的,是萧军,胡风,冯雪峰,黄源,巴金.鲁迅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写过序,说是"这书当然不容于满洲帝国,但我看也因此当然不容于中华民国.这事情很快的就会得到实证.如果事实证明了我的推测并没有错,那也就证明了这是一部很好的书."("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虽只寥寥数语,但在鲁迅所公开赞扬过的现代中国的创作中,却还没有别的作品得到过这样的高度评价.然而,大概是鲁迅也没有想到过的罢,最早"不容"此书的,却是当时的共产党作家,后来青云直上的张春桥.鲁迅为此特地写了"三月的租界"一文以表示他的愤慨;但到1948年萧军却终于被划到了"反党"的一方,"八月的乡村"当然也就根本不是什么"很好的书"了.而在萧军挨整的同一年,与晚年的鲁迅关系密切,被鲁迅赞为"鲠直","明明是有为的青年"的胡风("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也遭到了较为集中的批判,至1955年又进而被打成反革命,他的一大批朋友也成了"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成员,饱尝苦难,甚或瘐死狱中.鲁迅晚年的亲密战友冯雪峰(见许广平"欣慰的纪念")和被他赞为"向上的认真的译述者"的黄源("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则于1957年成了右派.只有被鲁迅赞为"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巴金(同上),在五十年代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说了一些违心的话,这才保全了下来,尽管也不免受到姚文元之流的批判;不过,到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还是落得个家破人亡.然而,到底不愧是受过鲁迅赞美的作家,巴金晚年所写的"随想录"实在是掷地作金石声的好文章.
屈指数来,除了少数早逝的作家如萧红,白莽之外,鲁迅晚年赞美过的青年作家从四十年代末期起直到"文革"期间,一个个在劫难逃.有时甚至连早逝的作家也难以幸免.例如,鲁迅曾经作序称赞过的柔石烈士的"二月",在被改编为电影剧本"早春二月"后,在六十年代初也成了"大毒草".
因此,人们不得不产生疑问:从那些对于萧军,胡风,冯雪峰,黄源,巴金等人的赞美中所体现的鲁迅的好恶,爱憎,感情,认识,是否显示了鲁迅精神?假如是的,那么,从四十年代末期起,当"鲁迅的方向"在中国广大土地上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时,为什么他们都成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敌人,以致或身入牢狱,或打入另册?难道鲁迅精神本身便是违背"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的方向"的么?但如萧军,胡风等人并非新文化的敌人,在他们遭难之前确实是遵循鲁迅的方向,在文化战线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的,那么,从四十年代末期起的他们的遭遇岂不同时意味着鲁迅精神,鲁迅方向正在遭受无情的践踏?鲁迅若地下有知,他的心岂不也在流血?尽管在那个漫长的时期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确实响彻了对鲁迅的颂歌,还出现了许多把鲁迅精神"阐释"得符合当时政治需要并进而宣扬其"伟大"的著作,其中最杰出的不消说是姚文元的精心巨著;但对照一下实际情况,只要稍微懂得一些鲁迅的人就不难看出这正是对于鲁迅最恶毒的歪曲,诬蔑和攻击.
同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巴金,黄源,冯雪峰,萧军,胡风依次获得平反的同时,在文坛上却又响起了"反对神化鲁迅"的呼喊.原来,在这些人看来,鲁迅在这么多年来不是在被作践,却是在被"神化".本来,对于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神化"也是一种作践;但所谓"反对神化鲁迅"也者,却并不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神化"一词的,其原意不过是说前几十年把鲁迅"神化"得太伟大,正确,完美了,因而要反其道而行之.于是,鲁迅就从遭受裹在"歌颂"的外衣下的恶毒歪曲,诬蔑,攻击转变为遭受直接的恶毒歪曲,诬蔑,攻击.
在后一方面做得最出色的,是顾颉刚先生女公子顾潮的"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这本书制造了太多的神话来吹捧顾颉刚先生,也有太多的对鲁迅的诬陷.关于前者,我在发表于"钟山"1998年10月号的"<灾枣集>序"中已略有涉及;至于后者,则只要看一看她把早已破产了的所谓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剽窃"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的谎言都重又搬了出来,就足可见其卑劣和无聊了.但此类伎俩不仅没有遭到应有的揭露,这部书--特别是其中诬陷鲁迅的部分--时却颇有走红之势.这种现象,我实在不知何以名之;但还是先欣赏一下顾潮女士的解数罢.
顾女士在书中说:"他(指顾颉刚.--引者)认为:'我一生中第一次碰到的大钉子是鲁迅对我的过不去.'("自传")其实父亲与鲁迅的交往并不多,但为什么会成为鲁迅笔下的阴谋家,不共戴天的仇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事还需从几年前说起."("历劫终教志不灰"100页)接着就以"北大宿怨"为小标题,"说起"了好些颇能显示顾潮女士品质的事情,其中一条是:"鲁迅作"中国小说史略",以日本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讲话"为参考书,有的内容是根据此书大意所作,然而并未加以注明.当时有人认为此种做法有抄袭之嫌,父亲亦持此观点,并与陈源谈及,1926年初陈氏便在报刊上将此事公布出去.随后鲁迅于2月1日作"不是信",说道:'盐谷氏的书,确是我的参考书之一,我的"小说史略"二十八篇的第二篇,是根据它的,还有论"红楼梦"的几点和一张"贾氏系图",也是根据它的,但不过是大意,次序和意见就很不同.'为了这一件事,鲁迅自然与父亲亦结了怨."(同书103页)
如果是只看这一部书的读者,一定会认为顾颉刚,陈源揭露鲁迅的这种"有抄袭之嫌"的"做法"乃是正常的和符合实际的学术批评,而鲁迅在遭到揭露以后,虽不得不承认盐谷温的著作是"中国小说史略"的参考书之一,但从此就与顾颉刚"结了怨",并成为后来与顾颉刚"过不去"的主因之一,可见鲁迅为人实在阴险卑鄙.至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到底是否出于"抄袭",顾潮女士虽没有正面回答,但在引用鲁迅的答复之文时,只引了他的承认以盐谷温书为参考书之一,而不引"不是信"在涉及此问题时的主要部分--对诬蔑他"抄袭"的无耻谰言所作的义正词严的驳斥,因而不知此事原委的读者自然会认为鲁迅在"抄袭"问题上已经理屈词穷,只好避而不答;于是"中国小说史略"之"抄袭"盐谷温书也就铁案如山了.但如与实际情况对照一下,那么,顾潮女士的用心与手法就昭然若揭.
顾颉刚对陈源怎么说的,我辈不得而知,但既然顾潮说是顾颉刚"亦持此观点,并与陈氏谈及,1926年初陈氏便在报刊上将此事公布出去",则陈氏不过是将顾颉刚与他"谈及"的"此事""公布出去"而已,并未添油加醋,因而陈氏所公布的与顾颉刚所"谈"的,自必密合无间.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陈氏的"公布"与上引顾潮所说有多大的距离罢!
陈源在"现代评论"第二卷50期(1925年11月21日)以西滢的笔名发表的"闲话"里说:"很不幸的,我们中国的批评家有时实在太宏博了.......以致整大本的摽窃,他们倒往往视而不见.要举个例么?还是不说吧,我实在不敢再开罪'思想界的权威'."这"思想界的权威"是指鲁迅.1925年8月初,北京"民报"在"京报","晨报"上所刊登的广告中,有"本报自八月五日起增加副刊一张,......并特约中国思想界之权威者鲁迅......诸先生随时为副刊撰著"之语.刊登广告者与鲁迅并不相识,但陈源却为此而挖苦鲁迅道:"不是有一个报馆访员称我们为'文士'吗?鲁迅先生为了那名字几乎笑掉了牙.可是后来某报天天鼓吹他是'思想界的权威者'他倒又不笑了."("西滢致志摩",1926年1月30 日"晨报副刊")可见他是确知有人在称鲁迅为"思想界的权威",并把这作为攻击鲁迅的材料的;因而"闲话"中的"思想界的权威"一词的矛头所指,自为鲁迅无疑.这同时也就是暗示读者,鲁迅在干着"整大本的摽窃"的勾当,只是他西滢"不敢再开罪"这位"思想界的权威"--鲁迅,因而不敢举出书名而已.但过了大概两个月左右,他终于图穷而匕首见,在"西滢致志摩"中直指鲁迅说:"有一个学生钞了沫若的几句诗,他(指鲁迅.--引者)老先生骂得刻骨镂心的痛快,可是他自己的"中国小说史略",却就是根据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一部分.其实拿人家的著述做你自己的蓝本,本可以原谅,只要你在书中有那样的声明,可是鲁迅先生就没有那样的声明.在我们看来,你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也就罢了,何苦再去挖苦一个可怜的学生,可是他还尽量的把人家刻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本是自古已有的道理."这里虽然不再用"整大本的摽窃"这样的字眼了(大概他已发现"摽窃"的"摽"字是写了错别字),但其所引用的"窃钩"二语显然是就"钞了沫若的几句诗"的学生与"中国小说史略"的作者鲁迅相比较而言的,既然"钞了沫若的几句诗"只是"窃钩",而"中国小说史略"乃是"窃国",倘非"整大本的摽窃",又是什么?
所以,鲁迅对此回答道:"这'流言'早听到过了;后来见于"闲话",说是'整大本的摽窃',但不直指我,而同时有些人的口头上,却相传是指我的"中国小说史略".我相信陈源教授是一定会干这样勾当的.但他既不指名,我也就只回敬他一通骂街,这可实在不止'侵犯了他一言半语'.这回说出来了:我的'以小人之心'也没有猜错了'君子之腹'.但那罪名却改为'做你自己的蓝本'了,比先前轻得多,仿佛比自谦为'一言半语'的'冷箭'钝了一点似的.盐谷氏的书,确是我的参考书之一,我的"小说史略"二十八篇的第二篇,是根据它的,还有论"红楼梦"的几点和一张'贾氏系图',也是根据它的,但不过是大意,次序和意见就很不同.其他二十六篇,我都有我独立的准备,证据是和他的所说还时常相反.例如现有的汉人小说,他以为真,我以为假;唐人小说的分类他据森槐南,我却用我法.六朝小说他据"汉魏丛书",我据别本及自己的辑本,这工夫曾经费去两年多,稿本有十册在这里;唐人小说他据谬误最多的"唐人说荟",我是用"太平广记"的,此外还一本一本搜起来.......其余分量,取舍,考证的不同,尤难枚举.自然,大致是不能不同的,例如他说汉后有唐,唐后有宋,我也这样说,因为都以中国史实为'蓝本'.我无法'捏造得新奇',......"("不是信","语丝"周刊65期,1926年2月8日;后收入"华盖集续编")两相对照,就可知道陈源说"中国小说史略"是"整大本的摽窃"或"根据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一部分",是一种怎样卑劣的诬陷.而在鲁迅作了这样的说明以后,无论是陈源还是他的朋友,都没有再拿出任何证据来加以否定.陈源也没有声明说"闲话"里的"整大本的摽窃"不是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顺便提一下,鲁迅在"不是信"中还随手举了一个例子,以进一步揭示陈源之流的卑劣:"但我还要对于'一个学生钞了沫若的几句诗'这事说几句话;'骂得刻骨镂心的痛快'的,似乎并不是我.因为我于诗向不留心,所以也没有看过'沫若的诗',因此即更不知道别人的是否钞袭.陈源教授的那些话,说得坏一点,就是'捏造事实',故意挑拨别人对我的恶感,真可以说发挥着他的真本领."(同上)对此,陈源也无可辨白.
到了1935年,由于"中国小说史略"的日译本的出版,鲁迅在作于该年除夕至次日晨的"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中又提起了此事,说是"当一九二六年时,陈源即西滢教授,曾在北京公开对于我的人身攻击,说我的这一部著作,是窃取盐谷温教授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一部分的;"闲话"里的所谓'整大本的剽窃',指的也是我.现在盐谷教授的书早有中译,我的也有了日译,两国的读者,有目共见,有谁指出我的'剽窃'来呢?呜呼,'男盗女娼',是人间大可耻事,我负了十年'剽窃'的恶名,现在总算可以卸下,并且将'谎狗'的旗子,回敬自称'正人君子'的陈源教授,倘他无法洗刷,就只好插着生活,一直带进坟墓里去了."这之后,无论是陈源还是他的朋友都未能为其诬陷鲁迅剽窃盐谷温书一事进行"洗刷";其略可为陈源解嘲的,是胡适于1936年底写给苏雪林后来并公开发表的一封信:"通伯先生(案即陈西滢.--引者)当时误信一个小人张凤举之言,说鲁迅之小说史是抄袭盐谷温的,就使鲁迅终身不忘此仇恨!现今盐谷温的文学史已由孙俍工译出了,其书是未见我和鲁迅之小说研究以前的作品,其考据部分浅陋可笑.说鲁迅抄盐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盐谷一案,我们应该为鲁迅洗刷明白."(引自"胡适往来书信选"(中)339 页)这虽然含有为陈源开脱的意思,但也不得不承认陈源所说确是鲁迅"剽窃"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讲话",而且把最早诬陷鲁迅剽窃的人斥为"一个小人".
现在,可以把事实真相与顾潮对此事所说的对照一下了.事实是:陈源公然诬陷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是以盐谷温书为"蓝本"的"整大本的摽窃",经鲁迅在"不是信"中义正词严地驳斥以后,陈源无词以对,及至盐谷温书的中译本和"中国小说史略"的日译本分别在中,日两国出版,真相更大白于天下,以致在鲁迅说了"我负了十年'剽窃'的恶名,现在总算可以卸下,并且将'谎狗'的旗子,回敬自称'正人君子'的陈源教授,倘他无法洗刷,就只好插着生活,一直带进坟墓里去了"这样分量很重的话以后,陈源仍然无法作答.连把陈源作为自己人的胡适(他在上引给苏雪林的信中说"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他的所谓"我们"中,是包括陈源在内的),也只能在承认"说鲁迅抄盐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的同时,把最早造作谎言的责任推给张凤举.其意盖若曰:"'谎狗'的旗子"应让张凤举去背,"通伯先生"只是受蒙蔽而已.但在顾潮笔下,却成了鲁迅的"这种""有抄袭之嫌"的"做法",在遭到了陈源的"公布"后,鲁迅在其"不是信"中只能承认盐谷温书"确是我的参考书之一";而且她还给读者造成了这样的一个印象:鲁迅在其回答此事的"不是信"中对"中国小说史略""有抄袭之嫌"一节毫不涉及.于是在不明内情的读者心中自然轻易地坐实了鲁迅的"抄袭".这真是令人不胜钦佩的巧妙手法,也确实不愧于此书的标题"历劫终教志不灰".--从上引顾潮女士的叙述中,可知陈源的公然宣言"中国小说史略"为"整大本的摽窃",原是在顾颉刚与他"谈及"后才"公布出去"的,可见这一恶毒诬陷鲁迅"剽窃"的勾当,实是顾颉刚在幕后策动,陈源在台前表演的;可惜有志难遂,这场丑剧最后落得个陈源终身背着"'谎狗'的旗子"而落幕.现在,顾颉刚,陈源的这个恶毒诬蔑鲁迅之志,终于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由顾颉刚女公子顾潮实现了:轻巧地给鲁迅戴上了"抄袭"的帽子,并且把顾颉刚,陈源当时合演的狼狈收场的丑剧转化为辉煌的胜利.可见顾颉刚的这种诬陷之志确实"历劫不灰".而且,顾潮女士的这种勾当,似乎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揭露,这又意味着:比起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来,我们的时代更是诬陷鲁迅的绝妙时机.
在这里再补充一点:在顾潮的上述戏法中,还巧妙地利用了今天与当时的某种观念差异.在今天的注重学术规范的人(可惜这样的人还不是很多)看来,以别人的著作为参考书,而且还有所吸取,自然应该注明;但在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的时代,中国学者还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特别是大学历史教材性质的著作,不注明参考书是被认为正常的事.换言之,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不注参考书,在当时是不会被认为"有抄袭的嫌疑"的.证据是:在鲁迅的"不是信"中公布了盐谷温书确是其"参考书之一"等情况后,无论陈源,顾颉刚还是他们的朋友都没有人再站出来说:"你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没有注明这一点,就是有抄袭的嫌疑!"因为倘要这样做,那就无异自投罗网;从胡适算起,谁都不能幸免.就说顾颉刚罢,他那些在二十年代发表的古史考证文章,有些在日本早就有了类似的说法.例如,白鸟库吉早就著文考证尧,舜,禹并无其人,而且这种见解至迟在1916年左右已深入到了日本的高级中学(参见日本仓石武四郎"中国文学讲话"第一篇"神话的世界").他哪敢去追究注不注参考书的问题?所以,顾颉刚,陈源的诬陷鲁迅"剽窃",所用的绝不会是"鲁迅作"中国小说史略",以日本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讲话"为参考书","然而并未加以注明","此种做法有抄袭之嫌"一类的话语.
然而"智者千虑,终有一失",顾潮女士的上述表演却不免辜负了胡适的苦心.老实说罢,我对胡适把张凤举作为诬蔑鲁迅"剽窃"的始作俑者是颇为怀疑的:因为此说并无旁证,张凤举又是与鲁迅关系较为密切,很受鲁迅称赞(注:鲁迅于1921年8月25 日致周作人的信中曾说"此人(指张凤举--引者)非常之好,神经分明".见"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11卷391页),而与陈源并无什么交往的人,他没有理由和可能去向陈源造鲁迅的谣言.现经顾潮证实,向陈源去说"中国小说史略""抄袭"而致陈源"公布出去"的,原来是顾颉刚.那就合情合理了.大概胡适看到诬陷鲁迅"剽窃"的事已弄得灰头土脸,不愿再把顾颉刚牵涉进去了,所以把张凤举来顶缸.不料现在顾潮女士认为时机已到,又把顾颉刚在此事中扮演的角色说了出来.
话说远了.总之,从这一个小小的例子,就可以知道鲁迅在今天是在怎样被任意歪曲,诬蔑和攻击!所以,提倡"走近鲁迅",实在已是刻不容缓的事.因为只有"走近"了鲁迅,才能真正认清鲁迅的价值所在,才不致为裹在"歌颂"的外衣下的对鲁迅的歪曲,诬蔑和攻击所迷惑,也不致为赤裸裸的对鲁迅的歪曲,诬蔑和攻击所吸引.至于说"走近鲁迅"的提法会导致对鲁迅的贬低,那更是匪夷所思.就从本世纪的八十年代算起罢,在攻击和诬陷鲁迅方面,在大陆上出版的书没有一部是能望顾潮女士"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的项背的,但这难道是"走近鲁迅"专栏引出来的吗?
在我看来,"走近鲁迅"专栏中发表的今人的文章,除了王朔先生的一篇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无知者无畏"的特色和冯骥才先生的意见是我所不敢苟同的以外,大抵都有益于抉发鲁迅的伟大.而且,就是王,冯二位之作,也都坦陈所见,与阴谋诬陷鲁迅者不属于一个档次,有什么不能发表的呢?我所害怕的,倒是在研究所谓"大师"级的人物的领域内设立禁区--在1931年末,"中学生"杂志社向鲁迅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先生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先生)将对他讲怎样的话,作努力的方针?"鲁迅回答道:"请先生也许我回问你一句,就是:我们现在有言论的自由么?假如先生说'不',那么我知道一定也不会怪我不作声的.假如先生竟以'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之名,一定要逼我说一点,那么,我说:第一步要努力争取言论的自由."(原载1932年1月1日"中学生"新年号,后收入"二心集")我想,这是今天的一切自命为拥护鲁迅者所应永远记取的.
最后,向"收获"编辑部提一个要求:拙作倘能发表,希望不要作任何删改.因为,在有报刊(不是"收获")要求发表顾潮女士的那些涉及鲁迅的文章时,她曾提出一个条件:不准删改.她的条件得到了满足.我想,在今天而保卫鲁迅,应该与诬蔑鲁迅获得同样的权利.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王德威:从戏曲中男扮女装看中国民族性(讲座综述)
杨勇军:发现胡适,罗尔纲抄校本"聊斋全集"
藤井省三:太宰治的"惜别"与竹内好的"鲁迅"
丸山升:通过鲁迅的眼睛回顾20 世纪的"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
汪晖:声之善恶:什么是启蒙?--重读鲁迅的"破恶声论" | 0.846986 | 301.111111 | 0.024874 | 0 | 891 | 2,053 | 1,025.3 | 4.15625 | 0.183149 | 0.056834 | 1,564,900,010,392 | 文学_情感 |
本文摘要:"南宋院画"的产生,最主要是云集了不少画技超群的文人画家.封建制度帝王的参予和推崇,让只剩"半壁江山"的中原故土,有了片宁静的绘画创作基地.南宋定鼎临安(今杭州)后,在宋高宗的大力支持下,修复画院,颁旨甚广讨天下绘画英才,一时间,各地人才云集临安,让院画修复大力发展,绽放了勃勃生机.南宋院画既有接续北宋遗规的一面,又有自开新貌的一面. 一句话,兴起院画的新建,对承继和兴旺传统绘画,的确功不可没.南宋院画人才辈出,陆续辈出如赵伯驹,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一代绘画大家.
"南宋院画"的产生,最主要是云集了不少画技超群的文人画家.封建制度帝王的参予和推崇,让只剩"半壁江山"的中原故土,有了片宁静的绘画创作基地.南宋定鼎临安(今杭州)后,在宋高宗的大力支持下,修复画院,颁旨甚广讨天下绘画英才,一时间,各地人才云集临安,让院画修复大力发展,绽放了勃勃生机.南宋院画既有接续北宋遗规的一面,又有自开新貌的一面.
一句话,兴起院画的新建,对承继和兴旺传统绘画,的确功不可没.南宋院画人才辈出,陆续辈出如赵伯驹,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一代绘画大家.他们笔墨精妙,风格多变,让人赞叹天马行空!院画中,有着录的传世画家,早就闻名天下.
而其中另有不少予以著录的冷名以及佚名画家.这些"无名氏"画家的艺术水平,在笔墨和意境上,并谄媚之于出名绘画大家,甚有过之.
有位南宋画家,署款"朴庵",所画有一幅传世的"烟江欲雨图"(闻图),水墨绢本,尺寸24.9×26.3厘米,今藏上海博物馆.查遍不少专业书籍,均无画家之名著录.闻其画风妙笔,意境如此神秘,决非泛泛之辈足以为之.余之拙见,"朴庵"一款,决非画家本名,有可能是"字号"或者"所撰".
其所制图,风格上承五代,西蜀画风之本,下下狱南宋"马夏"之境.画笔人品优美,胸境广大,酝酿制墨气,淋漓淡逸,好像让人置身于山雨空蒙之中.
盈尺水墨素绢,能写如此大境.实让人赞叹!黄宾虹1948年题画"蜀山纪游图"有云:"宋元名迹,笔酣墨饱,兴会淋漓,形似不经意,饶有静穆之致."又指出宋画"远观则层次井然,阴阳动静,恣意庄重,不异一幅近于工细之作.
"宾老所论,极具闻地,言辞从来不浑沌模棱两可.此语融会"朴庵"所画中,亦当熟悉.画家线条精整,山色空蒙,没什么多余毫无意义之笔.
宋代居于南江之人,一生多以捕捞为业,劳作的渔夫,起早贪黑,利用江湖的自然资源,虽不富裕,然家中温饱有余.老百姓捕捞为业仅有靠天收.这幅图,所画的就是空江烟雾,山雨欲来,江中波涛汹起,渔夫一看天色不对,急忙停车舟靠岸,较慢奔避即将来临的一场大雨!画家胸有成竹,杂文点点,之后勾勒出有渔夫神色惊恐跳跃的场景.
画家的神来之笔,就把主题给点活了.可以看出,画家平时多了解民间素描,而且对下层生活的穷困百姓,既理解,又十分同情.在这点上,宋画院的很多画家,都是来自于民间,他们对民间百姓的生活都十分理解.故而,在他们笔下,就所画得生动,写出得传神.
流传至今的不少宋画,与渔夫有关的题材很多.虽南宋只剩"半壁江山",但南方的风水宝地,样子并没受到多少影响,百姓生活依旧安居乐业.远山之机蒙,让人感到已到了仙境.近处坡岸的一排排茂盛树林,色泽图形,与对岸坡堤的小树遥相呼应,笔勾点,顿使画面内涵非常丰富.
画家写出未设色,全用水墨润染,这种画风在宋代院画中,也是经常出现的.也不是说道,画水墨就可以随便乱涂乱点,那不是笔墨,那是"恶墨"乱涂,不知笔墨,失礼古法."朴庵"水墨图,笔有传承,墨有内涵,闻笔闻墨,没什幺半丝野逸之径. | 0.847147 | 122.666667 | 0.047847 | 0 | 242 | 462 | 861.7 | 4.109375 | 0.173913 | 0.294355 | 1,564,900,010,465 | 文学_情感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各中央企业人事部门,中央各重点出版集团: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出版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现就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党管人才,党管出版原则,遵循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成长规律,健全完善符合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培养造就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为推动出版业持续健康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1.坚持服务发展.围绕新时代出版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着力提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激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推动出版业创新发展和优化升级.
2.坚持遵循规律.遵循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引导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
3.坚持科学评价.以品德,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科学设置职称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的倾向,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和评审机制,鼓励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深耕专业,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4.坚持以用为本.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促进出版学科学位教育,职业资格制度和职称制度相衔接,促进职称制度与选人用人制度相衔接,把人才培养,评价与使用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
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促进与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优化管理服务等措施,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服务全面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
1.统一职称名称.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设初级,中级,高级,初级只设助理级,高级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的名称分别为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编审.原技术设计员,助理技术编辑,三级校对,二级校对对应助理编辑,原技术编辑,一级校对对应编辑.
2.实现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健全完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并与职称制度实现有效衔接.通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的初级,中级职业资格,即对应相应层级的职称,并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
3.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各层级职称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正高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副高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中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初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三级.
1.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出版方针,坚持正确出版导向,坚持内容质量第一,牢记出版工作职责使命.坚持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职称评价的首位,全面考察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立场,职业道德和从业操守.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
2.注重评价能力和业绩.注重评价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和工作业绩,引导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全面掌握出版理论知识,熟练运用业务技能,有效提升选题策划,编辑校对,设计制作等实践能力.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选题策划报告,审稿校对意见,设计制作方案和项目等代表性成果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注重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力.
3.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负责制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附后).各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地区标准.具有自主评审权的用人单位可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单位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
1.丰富评价方式.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初级,中级实行以考代评的方式,不再进行相应的职称评审或认定.初级,中级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统一科目,统一大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新闻出版署可以单独划定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工作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合格标准.副高级和正高级一般采取评审方式.职称评审坚持同行评议,综合采用个人述职,面试答辩,业绩展示等多种形式,确保客观公正.
2.健全评审制度.按照专业化组建,同行评议和业内认可的原则,遴选政治立场坚定,能力业绩突出的一线优秀资深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声望较高的专家学者等担任评审专家,组建职称评审委员会.积极吸收从事融合出版,版权运营等业务的优秀资深人员和专家学者参加.严格落实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制度.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中央出版单位成立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核准备案,其他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报省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备案.
3.畅通评价渠道.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制约,畅通各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对主要从事融合出版,版权运营等业务的人员,出版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考虑融合出版,版权运营等业务的特点,支持鼓励其参加考试或评审.从事与出版物策划,数字出版相关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可按属地原则参加考试或评审.出版企事业单位中经批准离岗创业或兼职的专业技术人员,3年内可在原单位按规定正常申报职称,其创业或兼职期间相关工作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
4.建立绿色通道.对在出版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或者急需紧缺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出版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在其他地区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重点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科研能力要求.
1.与人才培养制度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职称制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导向作用,紧密结合出版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标准,建立健全与职称制度相衔接的出版学科学位教育制度,加快培育出版专业人才.推进职称制度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相衔接,引导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拓展技能,全面提升专业胜任能力.
2.与用人制度有效衔接.出版单位应当结合用人需求,根据职称评价结果合理使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实现职称评价结果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度紧密结合,有效衔接.全面实行岗位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与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事业单位,一般应在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职称评审.不实行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择优聘任具有相应职称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相关工作.健全完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
1.下放评审权限.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逐步将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符合条件的出版单位,行业社会组织或市地.自主评审单位组建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应当按照管理权限报省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备案.
2.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职称评审公开制度,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建立健全职称评审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随机抽查,巡查制度,建立复查,投诉机制,强化对评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自主评审工作的监管,对于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确保评审质量的评审单位,暂停其自主评审工作直至收回评审权,并追究责任.
3.优化评审服务.加强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探索实行网上申报,审核,评审,公示等一体化服务.合理确定申报职称所需材料种类和内容,减少各类申报表格和纸质证明材料,简化申报手续和审核环节.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是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改革工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负责职称政策制定,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有效工作机制,确保改革工作顺利实施.
(二)稳步有序推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精神,紧密结合实际,切实抓好改革的贯彻落实.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预案,妥善做好新旧政策衔接工作.在改革中要认真总结经验,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抓好宣传引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入细致做好政策解读,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职称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良好氛围.
本指导意见适用于经国家出版主管部门依法批准设立的报纸,期刊,图书,音像,电子,网络等出版单位中,从事出版专业工作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与出版物策划,数字出版相关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照执行.
军队可以参照本意见制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具体办法.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忠于党的出版事业.
二,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认真履行出版工作职责使命.
三,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作风端正.
四,热爱出版工作,具备相应的出版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
五,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层级职称评价,除必须达到上述标准条件外,还应分别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基本掌握出版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了解出版工作规律,基本具备从事出版选题策划,编辑校对,设计制作等工作的能力,能够胜任出版专业基础性工作.
1.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掌握出版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出版学术水平.
2.熟悉出版工作规律,有一定的出版选题策划,编辑校对,设计制作等实践经验,能够独立开展某一方面的出版专业工作,能基本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基本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能够指导初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4.具备博士学位;或具备硕士学位,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1年;或具备双学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2年;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4年;或具备大学专科学历,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5年.
1.具有相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全面掌握出版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出版学术造诣.
2.全面掌握出版工作规律,有较深厚扎实的出版选题策划,编辑校对,设计制作等实践功底,出版工作经验比较丰富,能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工作业绩显著,参与出版了为社会所认可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出版物,或参与开展了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出版工程项目等.
3.是出版专业领域的业务骨干,具有指导,培养中级及以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
4.取得一定的出版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或主持完成出版相关行业标准,研究课题,调研报告等.
5.具备博士学位,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2年;或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取得编辑职称后,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5年.
1.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系统掌握出版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有较高的出版学术造诣.
2.系统掌握出版工作规律,有深厚扎实的出版选题策划,编辑校对,设计制作等实践功底,出版工作经验丰富,能解决工作中的重大疑难问题,在出版工作方面有重大创新,工作业绩卓著,在出版界有一定影响,主持出版了为社会所认可的,有较大影响力的出版物,或主持开展了有较大行业影响力的出版工程项目等.
3.是出版专业领域的业务带头人,具有指导,培养副高级及以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
4.取得重大出版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或其他创造性出版相关研究成果,推动出版业发展.
5.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取得副编审职称后,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5年.
不具备上述规定的学历,年限等要求,业绩突出,作出重要贡献的,可破格申报,具体办法由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另行制定. | 0.900213 | 103.22 | 0.040373 | 0 | 239 | 1,306 | 728.6 | 4.113281 | 0.116838 | 0.027467 | 1,564,900,010,495 | 文学_情感 |
昨天上午十点,由南京书画院主办的至扇至美 - - 全国扇面艺术主题展在金陵美术馆一号厅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了全国71位书画名家以扇子为载体创作的130余幅书画作品.扇子包括折扇,团扇等;材质除常见的白色素面宣纸绢帛还有各色素面,金面等.扇面上的书画作品五体兼备,书作风格各异,情态万千;在绘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皆具,画作随势赋形,水墨设色齐备.展览将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和手工艺结合起来,在呈现巧夺天工的制扇艺术的同时,展现精妙绝伦的书画艺术作品.展览自3月16日至26日. 张艳
昨天上午十点,由南京书画院主办的至扇至美 - - 全国扇面艺术主题展在金陵美术馆一号厅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了全国71位书画名家以扇子为载体创作的130余幅书画作品.扇子包括折扇,团扇等;材质除常见的白色素
张大千(1899~1983年),他擅绘画,尤长山水,喜好画荷花及工笔人物.与齐白石享有"南张北齐"之誉.他开创了淡墨泼色山水流派,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影响深远,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 NO.1
张大千"禽鸟"张大千除了擅长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以外,在书法方面比较欠缺,这应是他的遗憾.他早期师从清代晚期的著名书法家李瑞清,曾农髯,形成自己细秀,方平,略带隶书味的书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张
扇面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艺术品,在宋,元时代,团扇画十分流行,到了明代之后,折扇画则成了主流,在这些画作书作中不乏传世佳作.而我们熟知的明代书画大师,文征明,唐伯虎,仇英就绘制了许多折扇画,今天给大家带来
李正武师承著名画家孙竹篱,主攻人物,兼画山水,花鸟.他的绘画作品具有泼辣旷达,狂放不羁,劲健悲慨与吞吐大荒的风格.一个画家一生作画千百幅,但最终只有一幅画,即他自己 - - 他的心性,他的灵魂,李正武也就是
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花鸟,人物为三大主题,花卉是花鸟中主要题材之一,成为历代画家喜爱描绘的对象,他们不但直接描画花卉的形色之美,也展现其神韵风采,更进一步赋予含意,托物寄情.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以花卉
宋画之美,美在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艺术态度,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于人物,山川,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绣栊晓镜图"宋 王诜 团扇 绢本设色 纵24.2厘米 横25厘米山 水 卷 在整个中
马书林:我不是画戏,而是画"我"
我无以用生命照亮水墨画艺术某段历史之抱负,只希望能将一幅幅使自己心怡的心象变为可视的影像,能给人们带来一点点儿悦目的快乐. - - 马书林笔酣墨畅写精神 - - 论马书林的水墨戏曲主题艺术文/范迪安这些年来,马书
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花鸟,人物为三大主题,花卉是花鸟中主要题材之一,成为历代画家喜爱描绘的对象,他们不但直接描画花卉的形色之美,也展现其神韵风采,更进一步赋予含义,托物寄情.台北故宫所藏以花卉为主题 | 0.856054 | 107.363636 | 0.052901 | 0 | 241 | 374 | 1,109.4 | 4.019531 | 0.182049 | 0.255495 | 1,564,900,011,077 | 文学_情感 |
本文摘要:中国的泼墨山水画,气韵生动,墨色淋漓.泼墨是中国水墨画中一种独有的绘画方式,即用水墨大片地淋在毛笔或绢上,随其形象勾勒出有物体的轮廓. 在一大片墨中同时蕴含着腊,滑,美浓,深的鲜明,灵活性多变,政治性极强,执着大自然的水墨流动,富裕韵味之外的独有效果,多呈圆形水墨淋漓状.李琨,北京人,幼时青睐绘画,曾追随许澄宇先生,潜心自学山水,人物的绘画建构. 多年以来,醉心于绘画建构的李坤,经常思维,如何将大自然景色更佳的用水墨形式呈现出出来?
中国的泼墨山水画,气韵生动,墨色淋漓.泼墨是中国水墨画中一种独有的绘画方式,即用水墨大片地淋在毛笔或绢上,随其形象勾勒出有物体的轮廓.
在一大片墨中同时蕴含着腊,滑,美浓,深的鲜明,灵活性多变,政治性极强,执着大自然的水墨流动,富裕韵味之外的独有效果,多呈圆形水墨淋漓状.李琨,北京人,幼时青睐绘画,曾追随许澄宇先生,潜心自学山水,人物的绘画建构.
多年以来,醉心于绘画建构的李坤,经常思维,如何将大自然景色更佳的用水墨形式呈现出出来?带着这样的思维,李琨这些年来游历了祖国的山川大河,领略了大大自然的气象万千,中国山水画中的奇峰峭壁,危峦平坡,烟岚云霭,飞瀑流水,只有身临境之后,才不会传之于笔.在中国的山水画中,意境尤为重要,借此水墨辅助传达.
无意而无墨,则所画中无形,有墨而有意,所画中之后无神,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李琨用挥洒自如,大气磅礴的线条彰显有所不同山水景观以豪放别致的视觉美感,用对大自然的热衷,找寻绘画意境独有的呈现出方式.他的所画中壮丽巍峨的群山,水流涌动的流水,正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不绝的生命活力和艺术呈现出.李琨之后又师从著名画家张禄杰先生,潜心钻研彩墨山水画,沦为北京美协的青年画家,作品多次参与全国美术作品大展,并屡屡有进帐.
得奖成就:2005年10月第七届中国莆田郑板桥艺术节"板桥杯"全国书画大赛上取得银奖2006年6月首届"盛世中华"全国书法,美术作品大展二等奖2007年7月第四届盛世中华杯中国美术书法作品大赛获得中青组银奖2007年首届"中国画画家乡"全国书法,美术作品大展一等奖2008年四川省汶川灾区抗震救灾创作捐赠作品2010年祈福2010太和行动 - - 暨首届中国文化贫困地区慈善盛典捐赠作品2012年9月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中被票选为入展作品李琨的彩墨山水画作品承继中国画的杰出传统,从考古中国古典绘画的色彩应从,带入了西方现代美术色彩的包含观念,构成了其自身独有的现代彩墨艺术画风.其作品将传统绘画的笔墨语言与现代性色彩精妙地融合,并融合西方涂鸦手法,侧重色墨交融,个性独特,构想精致,极具生活气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自然共处的意境. | 0.896705 | 187.166667 | 0.05386 | 0 | 369 | 384 | 859.1 | 4.125 | 0.144256 | 0.383448 | 1,564,900,011,708 | 文学_情感 |
扬·米尔达(Jan Myrdal)是瑞典作家,评论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一生著作等身,心系中国,至今已发表200多部(篇)评析和介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著述,其中以1962年至1994年5次采访延安南郊柳林村,撰写的"来自中国农村的报告"系列论著尤为著名,至今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畅销各国,成为西方社会了解中国社会的必读书目之一.
"瑞典最叛逆的作家"
扬·米尔达1927年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近郊罗姆马(Bromma)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冈纳·米尔达(Gunnar Myrdal)是瑞典学派和新制度学派及发展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学家和政治家.母亲阿尔瓦·米尔达(Alva Myrdal)是瑞典女政治家,曾任瑞典驻印度大使和瑞典教育部部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高职.由于他的父母长期关注种族问题和亚洲国家贫困问题,两人分别获得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与1982年诺贝尔和平奖,这在诺奖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扬·米尔达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关注,在其青少年时代已经初见端倪.他曾阅读过关于法国大革命及左翼作家的著作,深受马列主义的熏陶.加之同时期欧洲反法西斯运动和瑞典工人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他开始积极投身于瑞典进步运动.1944年,17岁的扬·米尔达从学校退学,担任瑞典共产党党报记者,特约通讯员,之后又加入瑞典共产党.
1958年起,扬·米尔达先后游历了阿富汗,伊朗,柬埔寨,印度等20多个国家,倡导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关注第三世界问题,民族解放斗争,他谴责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是霸权主义行为.1967年,他在瑞典组织创办了左翼评论杂志"文化前哨",并长期担任责任编辑,宣传左翼思想.1968年,他出版的"一个不忠的欧洲人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Disloyal European),毫不隐晦地描述了他在美国和瑞典度过的艰难的童年岁月,反思自我和揭露社会的不公,被"纽约时报"评选为1968年"十大杰出书籍"之一.
扬·米尔达最近的一次国外旅行是在2010年1月,年逾八旬的他深入印度中部的丛林,在印共的游击区生活两周,采访了印共毛派的领导人.于2012年出版"红星照耀印度"(Red Star Over India)一书,阐述了他对印度局势的看法.由于他的观点热烈激进,直中要害,被西方称为"瑞典最叛逆的作家".瑞典作家伊瓦·鲁·约翰逊甚至称赞"扬·米尔达是瑞典最好的作家","每当他出国旅行时,瑞典就会变得沉默","他很勇敢,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一个卫道士".
扬·米尔达早年阅读过斯诺,韩素音等人关于中国的著述,对中国革命的成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期望切身体验和观察新兴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状况.
1962年春,扬·米尔达和摄影师妻子甘·凯丝丽(Gun Kessle)获得访华签证,这是他们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在访问了内蒙古,云南等地以后,扬·米尔达提出了进驻中国农村调查采访的请求,最终获准在延安南郊的柳林公社体验生活两个月.
柳林村是公社化运动时期有名的"农业示范村",村支书李有华曾被评为省级,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提到选择柳林村的缘由,扬·米尔达在"来自中国农村的报告"序言中写道,"柳林是一个典型的陕北村庄,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前就开始了共产主义实践,进行集体农业合作的最早试点".可以说,柳林是当时农业体制改革的"样板"村.
8月初,扬·米尔达夫妇在两名翻译人员的陪同下经西安抵达延安,受到热情接待.他们通过村支书李有华和翻译的帮助,得以与柳林村民顺利访谈.在两个月时间内,扬·米尔达主要负责采访,甘·凯丝丽负责拍摄照片,他们从早上8点工作至下午6点,共采访了50户人家,近百位村民.至今,柳林村上了年纪的村民,对扬·米尔达此次来访仍然记忆犹新,时隔半个多世纪,他们第一次从扬·米尔达的书中看到自己和老一辈人的照片和文字,感慨万千.9月中旬,扬·米尔达夫妇离开柳林抵京,受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接见,并应邀参加了国庆节的天安门观礼.这次中国之行长达9个月,扬·米尔达称"探访乡村和农民革命是作为中国旅程最重要的部分".
1963年"来自中国农村的报告"的瑞典文本于斯德哥尔摩首次出版.这本描述社会主义中国农村的著作,立即在西方社会引起巨大反响,随后被陆续译成英,法,德,日等二十多种语言.1965年英译本出版后,西方各大媒体对该书纷纷作了评论,评论家们在"卫报""芝加哥论坛报"上发表文章,对该书赞誉有加.其中,埃德加·斯诺在"新共和"杂志上评论道:"从三十多个人的自述中,人们了解了村子里几乎每个人的历史.没有一个人是国家的重要人物,党的伟大人物或是长征的老兵.然而,当他们开始回忆个人生活经历的时候,对于国情的呈现确实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新视角."
"来自中国农村的报告"一书的成功,为扬·米尔达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使他迅速跻身于瑞典著名汉学家之列,并于1968年当选瑞中友好协会主席.之后,他又以协会主席的身份多次访华,其中在1969年,1975年,1978年,1982年,1994年专程对柳林村进行回访,出版了"回到中国农村"(Return to that Chinese village),"柳林的盛宴"(En fest i Liu Lin)等一批反映柳林村的著作.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6月10 - 20日,他来华时,还带领拍摄团队为柳林拍摄了一部长达45分钟的彩色纪录片.后来,这部纪录片在瑞典国家电视台播出,成为今天我们了解改革开放之前陕北农村的珍贵影像.扬·米尔达对延安柳林村持续关注长达20年,完整地记录了公社化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陕北农村的变迁历程.这一系列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发展变迁的论著,不仅在西方绝无仅有,在中国也是非常难得一见的.
扬·米尔达现居瑞典哈兰省的海滨城市瓦尔贝里.他今年已92岁高龄,但依然笔耕不辍,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评论.
我们通过电子邮件与他取得了联系,他非常高兴,热情地回信告知我们,他收藏的5万册书籍和档案全部保存在瓦尔贝里市中心的一栋四层楼的扬·米尔达图书馆,目前该馆由扬·米尔达协会管理.他的妻子甘·凯丝丽于2007年去世后,当年拍摄的照片和胶片交由斯德哥尔摩的远东文物博物馆收藏,他的女儿伊娃·米尔达是考古学家,在该馆任职.扬·米尔达表示,希望通过合适的渠道将自己搜集的资料捐赠给延安老区,以便让更多的人从事这项研究.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集体记忆中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 对延安市柳林村的历史学考察"(17JZ082)阶段性成果) | 0.881362 | 178.133333 | 0.006008 | 0 | 405 | 838 | 698.9 | 4.246094 | 0.176647 | 0 | 1,564,900,012,003 | 文学_情感 |
编者按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苏东坡相遇.一生颠沛流离,一路吟啸徐行,赋予他众多的身份标签,也成就他精绝的诗意才情.东坡先生,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东坡精神,何以穿越900多年历史烟云,流传至今,熠熠生辉?2月22日,23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眉山市委宣传部,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历史名人纪录片"千古风范苏东坡",在央视纪录频道和四川卫视联
历史名人纪录片"千古风范苏东坡"着墨于四川但不局限于四川,从"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的故乡眉山,到"问汝平生功业"的黄州,惠州,儋州,每个镜头和场景,都见证和刻印着苏东坡浩然不朽的伟大生命,震古烁今的文学造诣,敢作敢为的正直作风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独特视角读懂东坡,"千古风范苏东坡"以人物的品格与情感为主要线索. 该片打破了以往苏东坡题材纪录片的传统创作纵横维度手法,
君子,自古以来都是评价人品的重要尺度.孔子曾将君子之道概括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样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人文践履,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苏东坡的君子之风散发着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拥有"迷人的魔力". 纪录片"千古风范苏东坡"以史料钩沉为据,以学者论评为辩,以辗转地点
钟灵毓秀的四川,从古至今诞生了浩如繁星的诗人,学者,宋代文坛巨擘苏轼无疑是其中最为闪亮的一颗.他胸襟高旷,倾荡磊落,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动着千百年来的人们.纪录片"千古风范苏东坡"紧扣苏轼人格之美,尊重历史真实,充分调动视听技巧,释放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历史反思,品格不俗. 以情驭史 气韵灵动 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行至南北,又至情至性,多才多艺,早已是一代传奇.其人其事其文脍炙人口
纪录片"千古风范苏东坡"是一部很有文化品位的作品,全片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传递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这部作品比较透彻地表现了苏东坡高尚的人品修养,人格魅力,精神追求和精神境界,在众多关于苏东坡的影视作品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品格和气质,具有独特的文学,美学价值和地位. 苏东坡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苏海"――"东坡全集"传世有100多卷,诗作有2700多首,词作340多首,散文4000多 | 0.879753 | 194.6 | 0.025934 | 0 | 195 | 318 | 570.6 | 4.273438 | 0.15519 | 0 | 1,564,900,012,180 | 文学_情感 |
老子故里历史真相系列② 从"水经注"看老子故里(7)
不可否认,由于古代条件所限,史书在流传过程中也确有抄错,抄漏,抄颠倒者(这种差错是难免的,即便是今天的印刷品,文字差错率限制在万分之三以内也是允许的),但这些往往是一字之差,不会出现大面积的错误,只要把前后文联系对照起来,或与同期其他史料认真对比分析,也很容易矫正出来.比如在老子出生地的记载上,就有个别史书把谯县以"西"抄成谯县以"东"或谯县以"南"了.史书错记的现象也并非绝对没有.比如明代以前历代官修史书均记载老子出生地在亳州太清宫(今鹿邑太清宫),但明代官修地理志书"寰宇通志"(景泰七年<1456年>成书),"大明一统志"(天顺五年<1461>成书)却把亳县天静宫(今涡阳天静宫)记载为老子出生地.这两部书云:"天静宫,在亳州东一百二十里,老子所生之地.后人建宫以尊奉之.元张起岩撰碑."由于天静宫与朱氏王朝是同乡,且在明代保存完好,而太清宫在元代承受皇恩较重,与明朝死敌元廷过从亲密,且在元末被韩林儿拆毁,在开国君主朱元璋扬正一抑全真的宗教政策下始终未得以重建,因此,明王朝编修地理总志时,就凭当时尚存的天静宫以及亳县(洪武中城父并入亳县)上报的材料和张起岩道听途说的撰碑,把天静宫作为老子出生地加以录入."寰宇通志"因纂修时间仓促,参加人员多杂,存在着地理错置,张冠李戴,以无说有等弊病,古今学者多有批评."大明一统志"从编修到成书仅用两年多时间,实则是抄袭"寰宇通志"而来,虽然其也把"寰宇通志"中的老子由凤阳府人物移入开封府人物(鹿邑太清宫当时隶属开封府),但考其书,仍"引古事舛戾最多"(明末顾炎武"日知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称此书"舛错抵牾,疏谬尤甚".之后,明弘治凤阳府方志"中都志"出于地方偏见,虽然也想把老子记为本地人,但因缺乏历史依据,就玩弄文字游戏,把天静宫记为"老子所妊之地"."妊"者,孕也.天静宫实际上又重回"李母感星之所"的地位.此后,明万历皇帝也把鹿邑视为老子出生地(光绪"鹿邑县志·卷三建制考·坛庙"引明万历二十年鹿邑知县刘一澜"鼎建精忠祠记"云"鹿邑即真源也......余初莅任......时天子轸念元元,蠲恤之诏屡下小臣".元元,玄元,混元,均是指太上老君李耳).天静宫由"所生之地"变成了"怀孕之地",虽然相比"大明一统志"有所修正,但仍会与老子生地相混淆.为此,清初"大清一统志","古今图书集成","江南通志"(清江南省方志)等史书对此又进行了矫正(在记载老子出生地时,"大清一统志"对天静宫加"相传"二字,对太清宫则直陈无疑;"江南通志"对老子里籍还进行了辩讹),老子故里在明末清初又复归原地鹿邑.对此,乾隆"亳州志"无奈而又心有不甘地按语道:"纵谓生于厉乡,归于鹿邑,此独非诞弥发祥地乎?无始之始,妙探其源,西太清宫当不敢为先也"."无始之始"就是"始生"之前的时间,即"始孕"之时.乾隆"亳州志"不得不承认老子出生于鹿邑,却又把天静宫定为"诞弥"发祥之地,即怀孕之地,认为如果以神仙家编造的"始孕"之地来探求老子的起源,鹿邑太清宫当不敢为先也.
经过历代史学家对比,可以断定"史记"是很少误记的.如"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大约30位商王及其世次.尔后甲骨文出土,其上所载的商王和"殷本纪"大致相同,仅有一处出错,而这个错误也只是将商朝三位先公先王的世次顺序弄颠倒了,其余则全部吻合.西汉刘向,扬雄皆称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东汉班固也称司马迁的"史记"为"实录","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因此,"史记"的真实性是不容怀疑的.
老子生活的时代是战乱纷争的时代."史记","春秋左传"等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期间,楚国十次伐陈,其中四次灭陈,一次灭而未占,两次使其复国,陈国疆土不断被楚国蚕食.老子出生地"江山频繁易主",出生时究竟属陈还是属楚,确实难以判断.司马迁是个实事求是的史学家,坚持"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他搞不清老子的生卒年月,就回避了这一问题(现今流行的老子诞生于公元前571年的说法是今人根据孔子年龄推测的),直言"莫知其所终",但对老子里籍则如实载入.春秋前期,乡,里较郡,县产生的早,各诸侯国下设乡里,而非郡县."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邦"下就是"乡",也说明老子生前可能尚未设置"县"或者"县"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相县,苦县设置以前,厉乡曲仁里已经存在.老子生前乡籍厉乡,里籍曲仁里没有变化,但国籍,"县"籍不断变化.春秋战国时代文字档案保管条件较差,司马迁时代史料仍然缺乏,老子出生的年月尚且搞不清楚,出生时厉乡究竟隶属于相县还是苦县,陈国还是楚国更无从知晓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子一生的主要工作成就"道德经"是在其西出函谷时完成的;老子西出函谷之时,陈国已为楚所灭,厉乡隶属楚国,此后一直到"史记"成书之时,整个陈国辖境就被称为故楚之地,简称楚地;秦末至西汉时期,这里又先后设置了不同的郡国楚国;秦统一六国一直到西汉时期,厉乡还一直隶属苦县."史记"成书之时,厉乡仍然可以称为"楚苦县".因此,司马迁不言老子"生于"楚苦县厉乡曲仁里,而是得出"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的结论.这种以后来的行政区划作为里籍的表述方式古今经常采用.比如汉高祖刘邦生于秦国,但大家却公认其是西汉人.三国时期皇甫谧(215~282)所撰"高士传"云老子"或曰谯人",唐宋时期的史料称老子"诞生于亳","降生伊亳","谯","亳"均非老子出生时的地理概念,而是史书形成时的地理概念 - - 因为建安二十四年(219),东汉方分沛国立谯郡,治谯县.在此之前,辖有赖乡的老子故里苦县与谯县一样,同属县级行政区划,互不隶属,老子既不能称为"谯人",也不能称"诞生于亳".魏明帝景初二年(238),陈郡苦县划归谯郡,故皇甫谧就可以称老子为谯人了.南北朝末期,谯郡又改名为亳州,仍辖老子出生地谷阳(苦县易名而来),此后史料也可以称老子"诞生于亳".同样,2000年涡阳县由阜阳市改属亳州市,此后涡阳人就只能称为亳州人而不能再称为阜阳人,即便某个人在划归亳州2年后就故去了,盖棺定论,他仍然是亳州人.春秋至东汉,老子出生地的国籍县籍先后演变为春秋陈相 - - 春秋楚相(县) - - 楚苦县 - - 东汉陈国苦县,而老子生卒年月又不祥,因此,老子在东汉以后会出现名称不一的几个籍贯也是正常的. | 0.834962 | 665 | 0 | 0 | 1,256 | 825 | 845 | 4.007813 | 0.18609 | 0 | 1,564,900,012,216 | 文学_情感 |
金庸,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是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及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作家中的"武林泰斗".著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以及"越女剑"15部武侠小说.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金庸的"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鹿鼎记"等作品都十分经典.很多人认为其中的"鹿鼎记"是金庸先生最好的小说."鹿鼎记"是金庸的封笔之作,带有对武侠精神的颠覆,既是金庸为其昔日笔下创造出的无数江湖英雄唱出的一曲无尽挽歌,也是一部以插科打诨,荒唐滑稽,诙谐风趣,幽默机智的喜剧风格写成的悲剧史诗.
"越女剑"是金庸作品中最短的一篇武侠小说.是金庸早期作品.它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如越王勾践,西施等,以真实的历史史实为小说立题,围绕越女阿青敛展开故事情节.其中不乏有爱情场景.尊照历史事迹,手持越女敛的勾践名正言顺地战胜了吴王.但是这部小说并未收入著名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中.
写流行曲的黄沾,写科幻的倪匡,写美食的蔡澜与写武侠的金庸,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四人各有所长,而且均为好友,也是腹中饱有文学之辈,因而合称香港四大才子.四人中,黄沾已因癌病于2004年逝世,当时是一件轰动香港的大事.四大才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香港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里程碑.
倪匡是查良镛的好朋友,两人时常在一起品酒论文.倪匡文才了得,下笔如神,就文章数量而言,香港无人能比.他以武侠小说和推理科幻小说著称于世,是香港以文致富的佼佼者.金庸远赴欧洲漫游时,"天龙八部"的故事还没有完结,还须连载下去.但这一外出就是一个多月,金庸无法兼顾武侠小说的事,于是找来倪匡"代笔".倪匡代写的部分文字约共三万字,内容主要是游坦之和阿紫的故事.倪匡讨厌阿紫,于是在文中故意将她给弄瞎了.
上世纪20年代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和金庸同出身于浙江的名门望族,而且还是一对姑表兄弟.1922年,徐志摩与有夫之妇陆小曼堕入情网,甚至为此与原配张幼仪协议离婚,引起轩然大波.不但亲朋好友大为不满,文坛中人亦纷纷抨击.徐志摩乘飞机失事遇难后,查家送来挽联"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毫不掩饰讥讽之意.
金庸和古龙是朋友.古龙在金庸创办的刊物"武侠与历史"上连载过"绝代双骄",1972年金庸封笔后亲自邀请古龙在"明报"上连载"陆小凤传奇".古龙对金庸不吝佳赏,提到自己写武侠小说时会模仿金庸先生.他在作品里的确有一些致敬或调侃金庸的感觉,如"欢乐英雄"里提到一位丐帮帮主姓查,"三少爷的剑"里提到了"华山论剑".金庸曾评价古龙"个性有些侠气",也说过"他与我平时谈天说地很要好,要生活在一起不容易."
夏梦是金庸的"梦中情人",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就是以夏梦为原型塑造的.在金庸年轻的年代,夏梦被认为是"香港最漂亮的女演员",有"上帝的杰作"之美誉,是香港公认的西施.金庸曾毫不吝啬的赞叹她:"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
康熙年间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金庸的祖上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却踏着乡邻们的鲜血爬了上去,并因之得到了满清统治者的宠信.查继佐在"明史案"中充当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然而金庸想要遮掩祖上的这幕劣迹,在"鹿鼎记"中把查继佐塑造成了正面人物,文字狱的受害者,还将其与顾炎武,吕留良这样的反清名士置于一处,将告密的丑恶行径全都推到了吴之荣一人身上.
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琼瑶很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与金庸的关系也非常好.她曾说:"在"还珠格格"里,小燕子那种活泼淘气,鲁莽任性,一天到晚要打架,随时随地闹出笑话的女孩,几乎在我以前的作品里很难找到.我在香港金庸家里与金老先生谈了几个小时后,受到启发,于是有了机灵活泼又会武功的小燕子这一形象." | 0.871438 | 157.9 | 0.010191 | 0 | 199 | 504 | 542.3 | 4.09375 | 0.157061 | 0.01007 | 1,564,900,012,343 | 文学_情感 |
从现存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中国画中以"羊"为题材的作品,至少在隋唐时期,便已开始出现.唐朝有阎立本(601 - 673)的"职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周昉的"蛮夷执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刁光胤(约852 - 935)的"枯树五羊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福的"五羊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宋朝有苏汉臣(1094―1172)的"开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陈居中的"四羊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迪的"春郊牧羊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元朝有赵孟𫖯(1254 - 1322)的"二羊图卷"(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藏)等.唐宋元时期,还有不少无名氏的"羊画"作品,如宋代的"初平牧羊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和元代的"三阳开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它们都是中国绘画史上早期闻名的画羊代表作.因为早期羊画作品凤毛麟角,题材独特,这些作品也就成为研究生肖画的经典佳构.
到了明清时期,因为时代并不久远,从整个传世作品来看,要远远多于唐宋元时期,因而流传于后世的"羊画"就极为可观.从文献记载可知,在明代,出现了专门以画羊著称的画家胡俨.胡俨(1360-1443)曾拜国子监祭酒,著有"颐庵文选","胡氏杂说"等.清人徐沁"明画录"称其"以水墨拙笔写羊,鹿,甚佳",可惜未见有画羊作品行世.如今所见,仅有"行书赠况钟诗"(江西省博物馆藏)和"行书题洪崖山房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两件书法作品.虽然出生于明代早期的胡俨并未有画羊作品留给后人,但与之稍晚的画家,开始陆续有作品流传.从明代早期的朱瞻基(1398 - 1435)到清代晚期的任伯年(1840 - 1896),在跨度近六百年时间里,断断续续出现了不少以"羊"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据不完全统计,这些羊画作品,其作者大多擅长画人物,"羊"乃其人物之配角;或者以花鸟或山水见长,而兼擅画羊者.从羊画主题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图1)
一是取"羊"之祥瑞寓意绘图,其中尤以三阳开泰的主题最为多见.所谓"三阳开泰",因"阳"与"羊"谐音,"三阳"即早阳,正阳,晚阳,"周易"称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有吉亨之象,因而常常用来称颂岁首,寓意祥瑞.明代朱瞻基在其"三阳开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自题曰:"宣德四年御笔写三阳开泰图",画面便是描绘三"羊"而取其吉祥之象.而清代乾隆皇帝(1711 - 1799)也画过"三阳开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据其自题所知,此图是仿自元代赵孟𫖯,而赵氏原图现仍传于世,即前述之"二羊图卷".从原画得知,赵氏只画了两只羊,乾隆在临仿赵氏原画的基础上,专程在左侧加了另一只,以昭示其三阳开泰,并书"开泰说"于拖尾,并指出:"羊者,阳也.古人因字寓意,多为此图,以寓开泰之义".清代意大利籍中国宫廷画家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 - 1766))也有"开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所绘技法则是以写实为主,中西结合,画面给人以更加真切的结果.(图2)
在明清两代,即便在一些不以"三阳开泰"命名的羊画中,大多也以"三羊"为主题,以取其寓意,如明人无款"柳荫嬉羊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便描写牧羊人驱赶"三羊",既是生活场景的写实,又寄寓"三阳开泰"之意.(图3)
在甲骨文中,"美"字呈现头顶大角之羊形,因而有"羊大为美"之说,同时,"羊"通"祥","祥瑞"多被写作"吉羊",所以在传统中国画中,"羊"多寄寓祥瑞,美好的愿景.在清人黄棨(1772 - 1884)的"太平欢乐图册"中便有描写"市羊迎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画面.作者在题识中如许写道:"案:易"兑"为羊,吴氏注:羊外柔能说,而内刚,故"兑"为羊."说文"曰:羊,祥也.浙江士庶之家,初婚有市羊为亲迎之礼者."晋书"曰:郑氏昏物.赞云:羊者,祥也.婚之有羊,取其祥也".据此不难看出,在包括浙江一带在内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在结婚之时有买羊迎亲之俗,传递的就是一种祥瑞的寓意.该图描绘的是一个老者从集市购回三羊的情形.不足为奇,所描绘的刚好也是三只羊,又寓含"三阳开泰"之意.黄棨的这本"太平欢乐图册"是临摹自其师方薰(1736 - 1799).方薰的本来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进呈官府珍藏,如今已佚.该图册描绘的是乾隆时期浙江地区的习惯情况.因此,据此可知,在绘画中出现婚嫁市羊的场景,至少在清乾隆时期便已出现.
二是所绘"羊"为人物的配角,是作为历史题材人物画的衬景而存在.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羊"有关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其中大量出如今画家笔下的便是苏武牧羊和龙女牧羊.(图4)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讲的是西汉大臣苏武(公元前140 - 前60年)在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衔命以中郎将身份持节出使匈奴,但却被匈奴扣留.匈奴多次威逼利诱,欲使其降服佩服,但苏武终不为动.后来,匈奴将其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历尽灾祸,牧羊十九年而持节不屈.一向到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苏武等九人才被汉使欢迎回汉.后来,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以高扬其不屈的气节.因而在汉朝以后的诗歌,戏曲,小说及绘画中,苏武牧羊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激励着后学.在绘画中,至少在元朝的赵孟𫖯,便已有画过"苏武牧羊"的记载.清代诗人王士稹(1634 - 1711)有"赵承旨画羊"诗曰:"三百群中见两头,依然拙笔扫骅骝.朅来清远吴兴地,忽忆苍茫敕勒秋.南渡铜驼犹恋洛,西归玉马已朝周.牧羝落尽苏卿节,五字河梁万古愁".赵承旨即赵孟𫖯.从诗意可知,诗中所讲之画羊,即苏武牧羊.可惜该作已佚.(图5)
如今已知的流传于世的最早的该主题绘画,是明代中期浙派画家陈子和的"苏武牧羊图"(浙江嵊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该画所描绘的是苏武持节在荒寒的原野中牧羊的情景,天寒地冻的天然环境与坚强的苏武融合在一路,以凸显其刚正不阿的生命意志.到了清代,这一主题的绘画就更为多见.从传世作品的数量上,以清代中期广东人物画家苏六朋所绘作品最多.据不完全统计,苏六朋以"苏武牧羊图"为主题的绘画就有近十件之多,分别珍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东顺德博物馆及香港艺术馆等单位.广东顺德博物馆所藏"苏武牧羊图"作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画的是年迈的苏武手持汉节放牧着羊群,虽然除了几只绵羊外没有任何的衬景,但透过苏武厚实的穿着及其有些冷瑟,孤独而无奈的表情可以看出他身处严寒之地,天然条件极为恶劣.苏六朋所用之笔法为简笔满意,除汉节及人物面部用浅绛晕染外,其余悉用水墨渲染.作者不画风霜飘雪而寒意跃出,不画苏武之刚正不阿而气节毕现,这便是熟谙人物画技法的苏六朋的高明之处;与前作略有不同的是,广东省博物馆藏"苏武牧羊图"轴则在画上增长了两位身着汉服之人,苏六朋先前黯然无神的眼睛也显得炯炯如炬.显然,苦熬十九年的苏武终于迎来了汉使者,很快就可以回到远离多年,朝思暮想的故国.其他几件"苏武牧羊图"大多描写老态龙钟的苏武在孤寂,严寒甚至有些绝望的环境中放牧着那些与本身毫不干系的羊只.苏武或坐于严寒的地上,或斜靠在竹竿上,年迈力衰,灰心丧气.只有唯一象征其精神与气节的汉节挺立于身旁.此外,苏六朋其师德堃也有"苏武牧羊图"(广东省博物馆藏)行世.该图作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所画人物线条简洁,笔致超逸,与苏六朋同题材作品相得益彰.在晚清时期,海上画派的代表画家任颐(1840 - 1896)也有多件"苏武牧羊"行世.所绘该主题绘画大多并无衬景,多写苏武持节牧羊,人物表情复杂,甚至有些变型夸张,从技法上受明代陈洪绶(1599 - 1652)影响较大,从意境上则连续了明代以来的绘画传统,旨在表达一种坚韧不拔的气节,如作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苏武牧羊图"(江苏常州博物馆藏)便是一例.(图6)
假如说苏武牧羊颂扬的是一种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龙女牧羊则是表达一种历经灾祸,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龙女为洞庭君之女,名三娘,曾嫁于泾河小龙.三娘受其夫荼毒,被放逐于泾河边牧羊.有书生柳毅,路经此地,问其故,遂千里传书至洞庭.洞庭君认为女儿应三从四德,不予施救.三娘叔父钱塘君则仗义出兵,救回三娘.尔后,洞庭君命三娘守节,禁其与柳毅交往,并送柳毅返家.钱塘君则送三娘至柳家.待柳毅回,其母命其与三娘成亲.花烛之夜,柳毅不知新娘即为三娘,冷淡待之,三娘遂自揭头盖,述其原形,柳毅方大悟,与三娘结良缘.这一故事被后世的戏剧,诗歌,绘画等各种载体广为传颂,到处颂扬.绘画中的"龙女牧羊图",大多出如今清代画坛.如今所见重要有居廉(1828 - 1904)和郑芳所作"龙女牧羊图".前者为"龙女牧羊图"扇面(私人藏),作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所描绘的是龙女在泾河边牧羊的情形,显现的是龙女孤独,无助的形象;而后者为"龙女牧羊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画中出现柳毅,龙女拟将家书交付柳毅,旁有一老者(或为柳毅脚夫)作观望状.两幅画似有前后连贯之趣.从郑芳的题识可知,该画临摹自明代画家唐寅(1470 - 1523),说明至少在明代中期,龙女牧羊的题材便在画中出现.在晚清时期的海派人物画家如任颐等人的画中,也常见这一主题.(图7)
三是作为贡品,日常劳作的主角(如牧羊)或游玩......等因其动物性而存在于画中."羊"被放弃其各种寓意或故事,还原到马,牛,猪......等同类走兽家族中,使其回归到"羊"的本体.明代张宏的"杂技游戏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两只山羊在主人的牵引下,相互抵牾,为人取乐;清代汪浦的"嬉羊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则描绘一个蒙古族少年用树枝逗弄绵羊,其构图与前述明人无款"柳荫嬉羊图轴"相近,说明这一图式在明清两代中较为盛行,或受其影响之故.晚清花鸟画家居廉的"山羊图"(广东省博物馆藏)所描绘的山羊离群索居,若有所思,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图8)
特别很是风趣的是,大致在中国的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远在波兰的油画家斯坦尼瓦夫·维特凯维奇(1851 - 1915)也有一幅以"羊"为主题的经典画作"牧场"(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藏).该画作于1875年,也即光绪元年.描绘一少女坐在草地上与绵羊喃喃私语,而远处还有两只羊在张望中.极为巧合的是,该油画所绘之"羊"也是"三羊".作者的文化背景与我们迥异,或许并未知道"三阳开泰"之意,或者算是一种暗合吧.这与同时期的中国画家相比,可谓殊途同归.(图9)
在明清时期,无论是作为主角的"三阳开泰",照旧作为配角的"苏武牧羊","龙女牧羊",或者是回到动物属性的"羊"自己,其羊画均各具特色.作为花鸟走兽中一个极为小众的分支,羊画在美术史上的意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自己在艺术之外所呈现出的文化附加值,在肯定程度上,已经远远超出其艺术本体价值.当把它置于十二生肖之一来进行考察的时候,这种附加值也就更为显明了.或许这也就是我们在探究明清时期羊画的意义所在. | 0.840045 | 372.5 | 0.020399 | 0 | 897 | 1,174 | 838.1 | 4.304688 | 0.208501 | 0.00184 | 1,564,900,012,403 | 文学_情感 |
俄式风华,善恶两元,巡者系列带来耳目一新的迷人之处.
善恶的分界与斗争,自古以来,从不是一个新颖的事件.但是何谓善,何谓恶?当夜幕低垂之时,是谁在黑暗中守候?当烈日当空之时,又是谁在光明中巡视?
代表光明的夜巡队和代表黑暗的日巡队,便是解答.来自俄罗斯的奇幻作家谢尔盖.卢基扬年科(Сергей Лукьяненко)的"巡者系列"(Вселенная Дозоров)中,便是由一群超越凡人,能使用法术的"超凡人"所组成的日夜巡队,和第三方势力的大审判法庭所建构.这世界是否永远应是善者占上风?"巡者系列"想要传达,幸福这样的风景,是以千万人的牺牲所构成,例如吸血鬼平时不攻击人类,正是因协议让他们有一定的合法猎杀人类数量;代表善的夜巡队,为了维持平和,也只能与日巡队协调.
作家卢基扬年科.(图片来源/金石堂网络书店)
有善,就有恶;有光,便有影.这样一体两面的存在,透过双方的协议模糊了善恶的界线.以吸血鬼的协议为例,毫不犹豫牺牲少数人的幸福,甚至是生命以换取的平和,这样的善是善吗?为了少数族群着想,即使牺牲其余人的权益,算不算是恶?
这个问题透过文字,在读者心中产生疑惑与思考的涟漪.
"巡者系列"出版到现在已经第五集,依然不改故事简单的格局,若是将每一本书单独拆开来看剧情发展,便会发现,相较于"哈利波特"或是"夜城系列"等大规模架构的奇幻故事,巡者系列的故事简单的令人惊讶.例如首部曲"夜巡者"第一部的故事,便是有几位失控的吸血鬼试图猎杀一名小男孩,最后以他们受到惩罚做结;"幽巡者"第一部是平静的小镇出现一位法力高超的女巫,主角认识和发现她的过程.这样简洁的架构,降低了阅读上峰回路转的困难性,让读者可以直接享受剧情,但同时却也失去了多重架构之下,所带来的细腻感和错综剧情的魅力.
而"巡者系列"虽然剧情简单,却在设定上毫不马虎.例如由超凡人构成的巡队,以及一个只有超凡人才得以进入的世界"幽界",超凡人是如何做协定,使用法术的规定,各式战斗方式与场景等等,都有严谨的规则.
没有盘根交错的剧情,"巡者系列"反而更琢磨在角色的个性,对话与观点上,大量故事都是由角色的视角和价值去描绘,使读者在阅读上能够和角色有更深刻的连结.
主角安东并非一开始便是高级巫师,和大多数人一样,是经过一个个事件的苦难和磨练才有如今的地位.从起始的四级一路提升到一级,甚至成为超越级别的高级巫师,也让读者们有跟随主角成长的感觉.主角的妻子法力远在他之上,却对于夜巡队的工作不再有兴趣,而他的女儿娜吉娅则是目前最强的巫师,但主角却陷入启蒙她和保护她不受伤害的两难.这些鲜明的角色,以及他们充满俄式哲学的对话,也成了本系列的卖点之一.
主角在"新巡者"中,曾因缘际会来到台湾,一位台湾巡队的队员曾对安东说过:"欧洲人普遍认为,无论何时何地,至少有两条路可以走,而且其中一条必定是好的.但我们亚洲人认为,要嘛没有半条路,要嘛道路无限多.但这不意味其中一条是好路."
不仅是用台湾人的角色带出一种哲学观点,也用特别的角度解释了文化上的差异.而主角则回答:"我住在俄国,既不是欧洲,也不是亚洲.我们没有道路,只有方向,但我们从未感到困惑."除此之外,作者也透过主角安东一路上和各式文化的交流,比如乌兹别克,伦敦和台湾等,让我们一窥熟悉或不熟悉之处,以"俄国角度"检视下的不同面貌.
另外,相较于正义终得胜利,本系列最不同的地方,就是"恶"从第一部曲以来,就一直存在于主角触手可及之处.而相较于打击犯罪,与恶势力为敌,夜巡队从头到尾做的事情却是与对方协商,议论,试图维持和平.相较于彼此斗争,双方更在乎如何增进彼此利益,但是也血淋淋地点出了事实:从来就没有单纯的善或是单纯的恶,所有事情不过是一体两面.
没有如同"哈利波特"的佛地魔那般,想毁灭世界的巨大恶人,也没有"饥饿游戏"中,努力想对抗独裁的反抗军,有的只是双方并存的理念,甚至在双方势力快速倾倒时,超凡人法力的来源"幽界"还会自己产生独立的意志来打击增强的一方.剧情中,某次一位没被巡队发觉,独自审判"恶人"的角色,被主角发觉时质问主角"为何放任这些恶人乱跑?"主角的回应"我们不会打击所有的罪恶,我们只会和他们达成共识."则是令读者感到无比沉重.
当然,现在的社会,不过是善与恶总和的平衡.警察难道真会扫荡所有黑帮,而不去和他们达成协议吗?政客难道不会和建商达成协议,抽取"适当"的佣金来让双方获利吗?但是人民只要想到警察放任黑道,就会感到绝望,知道政商勾结,便会怨愤,能做的只有阖上双眼不去多想,情愿相信小确幸,相信人性本善和治安良好.
对于"善"或"恶"私底下结盟以达成双方利益,一般人多数是选择视而不见的,因为人民抱持着最终"哈利波特"会邪不胜正,"饥饿游戏"会赢来美好结局的信念.
善恶本质上便是一体两面的,透过本系列,我们能够清楚的在每次双方的协商中,理解这样的道理.而文化的部分,相较于市面上欧美主宰,有着较相似的视野和价值观的翻译文学,"巡者系列"带来另一种陌生却精采的文化冲击.
只要扬起手施展法术,几乎每个故事中的角色都能轻而易举地召唤火球,但是透过安东的视野去查访每次关于善恶之间的互动,以及自身道德的矛盾与抉择,才是本部作品不同于其他奇幻小说,最特别也是最精彩的地方.
桃园八德人. 及时行乐的实践者. 如果可以呼吸一片不同的空气,写出一句不同的风景,我愿意试着远走天涯. 我是黄吏玄,Carpe Diem.
本期为二二四期,共三十篇稿件,期中以照片故事与心情故事居多.本期侧边广告以难民潮为题,让读者了解难民潮的来龙去脉. | 0.880994 | 114.7 | 0 | 0 | 250 | 611 | 813.4 | 4.167969 | 0.138187 | 0 | 1,564,900,012,425 | 文学_情感 |
本文摘要:翰林图画院体制为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获取了相当大的反对...北宋初的画院由宋太宗创建,还包括了中原西蜀和南唐的画家,并通过"画学"考试提升宫廷艺术家的身份,培育出众的画院画家...造园材料的精致只是个物质条件,艮岳之顺利还在于有个强劲的设计班子,这乃是赵佶本人领导的宫廷画院...园林风格富丽,空间界线明晰,建筑尺度较小,纤细朴拙...所谓"古画画意不画形"是宋代文人精神张扬的生动展现出,这也使山水画在意境宋代山水画中的汴京园林景观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回政权,汴京的园林景观没受到相当大毁坏
翰林图画院体制为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获取了相当大的反对...北宋初的画院由宋太宗创建,还包括了中原西蜀和南唐的画家,并通过"画学"考试提升宫廷艺术家的身份,培育出众的画院画家...造园材料的精致只是个物质条件,艮岳之顺利还在于有个强劲的设计班子,这乃是赵佶本人领导的宫廷画院...园林风格富丽,空间界线明晰,建筑尺度较小,纤细朴拙...所谓"古画画意不画形"是宋代文人精神张扬的生动展现出,这也使山水画在意境宋代山水画中的汴京园林景观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回政权,汴京的园林景观没受到相当大毁坏,因此,宋代有很多园林沿袭前代,造园时间较早于.山水画和古典园林发展到宋代,完全同时超过各自的成熟阶段.
从隋唐到北宋期间,中国的古典园林获得全面发展,不仅讲究园林本身的形式,也以园言志,以景寄情,特别是在不受唐代文人山水画山水画的影响,构成了山水画的园林艺术思想.一,北宋皇帝引崇尚文重教,礼遇文人,使文人的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充分调动起民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积极性,产生了很多文化艺术人才.翰林图画院体制为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获取了相当大的反对.
北宋初的画院由宋太宗创建,还包括了中原,西蜀和南唐的画家,并通过"画学"考试提升宫廷艺术家的身份,培育出众的画院画家. 宋代山水画的题材比过去更加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通过对大自然山水的刻画,把大自然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不仅展现出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也体现人在大自然中的生活动态,在一定程度上引人注目了人文景观的分量.以苏轼为代表的士人把绘画从工匠的技艺跃居为文人的雅趣之事,使山水画转入到文人画的高层阶段.
绘画的拒绝除了"形如","格法"等技巧问题外,还轻在"酷似","诗意"的精神传达.所谓"古画画意不画形"是宋代文人精神张扬的生动展现出,这也使山水画在意境方面获得更进一步的提高,并与人生境界紧密联系一起,展现出了很深的文化审美内涵. 宋代士大夫的诗篇多是作诗感情生活以及刻画风景名胜,茶酒书画,花草树木,庭院泉石等题材.
园林诗和园林词沦为宋代诗词中的众多类别,特别是在经常出现了"园记"这种专门叙述某些名园的文学体裁,为宋代园林发展的历史获取了又一出处. 北宋时期,山水画已高度成熟期,并居画坛之首.
宋代山水画侧重展现出了画家对大自然展开画理与画法上的探究,通过大自然变化来感应社会变革,并注目人在山水中的地位,大多以论道,访友,寻幽,游乐为题材的山居图,行旅图等,来展现出对人生理想与生活品位的执着. 李成,范宽是北宋前期贡献仅次于的山水画家,与五代的关仝一起被指出是"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他们的画作以展现出北方雄浑壮丽的大自然山水居多.李成多绘中原一带的平原风光,喜作寒林雪景,好用淡墨,惜墨如金,风格文秀.
二,北宋园林多是以服务封建制度帝王和皇亲贵族们居多的皇家园林,占地面积规模大,选址也多为风景优美的山林,湖泊地区.园林风格富丽,空间界线明晰,建筑尺度较小,纤细朴拙. 宋代园林承继了唐代园林的风格,再加山水画的成熟期和大量文人画家对园林设计的特地参予,使得园林在意境的表现手法下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在是叠石造山的方法早已具备我国山水画的特点,超过很高的技术水平,并经常出现了专门兴修假山的"山匠".
宋代的园林圈养禽兽,但目的早就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仍然可供狩猎之用,而是为了减少大自然情趣. 宋太祖时,作为开国皇帝开始还是不肯奢华.到了宋太宗时,国库有了钱,建筑规模开始越来越大,并打开了北宋尊崇道教奢华宫殿的开端,美轮美奂,金碧辉煌.
到了能诗善所画的宋徽宗时代,堪称爱好奢丽工巧,所辟殿阁亭台园苑,"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城土冈以植杏林,又为茅亭鹤庄之科",以仿照天然,首创了中国园林的一个奇迹.北宋御苑规模政区远逊于唐,但艺术和技法则过之,作品多去汉唐之粗壮,朴素大方,而易之以纤靡,轻在故意展开细部装饰,而偏于聪敏. 宋代造园在用石方面有较小发展.
宋徽宗对绘画有些造诣,特别是在讨厌把石头作为喜爱对象.他再行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后来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收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连地运往京都汴京修建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备相当规模的御苑. 北宋末年,宋徽宗在进封建制度艮岳,耗时6年之久,大量用于石材.
山上重峦叠嶂,奇峰绝壁,有屏障,石壁,溪谷,瀑布等景色,并仿蜀道之无以而设险为景.宋人李质,曹组"艮岳百咏诗"中提及的景点有多处.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述:"前世叠石为山,未见显著者.至咸淳,艮岳兴宁大役,连舻辇致,不遗余力.
"艮岳是人工填充的山地游乐园,集中于了全国的园林精品.为了征求调运江南一带的奇花异石,专门的组织了"花石纲",奢侈浪费不计其数.
造园材料的精致只是一个物质条件,艮岳之顺利还在于有一个强劲的设计班子,这乃是赵佶本人领导的宫廷画院.赵佶在"御制艮岳记"中说道,花园的选材,规划而立基,山之填充,风景塑造成,皆再行绘画成图,然后施工"累官土积石".
可见古代画家和造园家在艺术上的合作,在北宋早已很顺利了.
本文来源:环球体育app登录网站- | 0.880186 | 147.625 | 0.056099 | 0 | 299 | 777 | 765.4 | 4.304688 | 0.128704 | 0.236646 | 1,564,900,012,453 | 文学_情感 |
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著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著作者的喜.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络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 - - 听雨 - - 看雨 - - 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让人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著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读者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
诗歌一开头(首联)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这里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的确,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是多么"好".
第二联(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称赞春雨霏霏,悄无声息的特点,而且表现了它无私的品质.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著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著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著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著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这两句也是名句,比喻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和风细雨的教诲."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此时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市南)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前两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雨的及时.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六句集中写了"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都体现著诗人的喜悦之情.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 0.839936 | 249.9 | 0.017269 | 0 | 1,029 | 666 | 846.5 | 4.054688 | 0.17607 | 0.006803 | 1,564,900,013,023 | 文学_情感 |
金泰成(김태성),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会员,韩国著名翻译家,韩国汉声文化硏究所所长.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毕业于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湖西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中国学系所,负责"人民文学"韩文版翻译工作兼任编辑总监,获第十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奖项.多年来,金泰成先生一直潜心从事中国当代作品的翻译工作,已出版一百多部中文图书的韩文版译作,涉及中国哲学,历史,政治,当代文学与艺术等多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译作有铁凝"无雨之城",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舒婷"致橡树",北岛"城门开",林贤治"鲁迅评传",梁文道"我执",朱天文"荒人手记",唐诺"阅读的故事"等.
访(采访人:程熙):您长期以来在介绍中国,翻译和出版中国图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在韩国翻译界和出版界发挥着重要作用.您个人翻译作品的数量已逾百本,差不多以平均每年5~6本译作的速度翻译出来,并获得第十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奖项.我们很想了解,您是如何理解翻译和文学翻译工作的?一个好的译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和素养?
金泰成: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曾经说过:"翻译是第二次创作",这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翻译工作的艰难与不易.但是我并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即便是添加适当的修饰词汇或内容,翻译也不会是创作,也不该成为创作.创作就是创作,而翻译永远只能是翻译.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一个修辞转换过程.所谓修辞,是指融合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思维,历史记忆和表达方式等一系列因素的语言系统之和.翻译就是将不同修辞体系表述文本中所包含的形象,思想,主题以及行文风格最大限度地以另一种语言展现出来.翻译工作不是以"创作"为中心,而是以"转换"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翻译只会成为歪曲的文本,造成读者阅读的障碍,是对原作的一种"损伤".
当然,这并不表明翻译过程中不存在缺失的成分.借助柏拉图的模仿学说,可以把翻译喻为"对原作的模仿".原作(对应模仿理论中"诗歌"要素)是对自然的模仿,翻译则是对原作的模仿.诗歌在模仿自然的过程中存在失真的部分,同样,翻译过程中也会出现破坏原作的情况.究其原因,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基质,有其他语言无法取代和替换的特质与韵味.然而,翻译也不应成为一项"因噎废食"的工作,同样应该警惕那种将翻译的必然缺失当作借口,把翻译看作"文本的任意转换",从而造成对原文的不合理歪曲与破坏.
进一步讲,我认为翻译是解释学的一种方法论.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1921)一文中提出"可译性"的概念,因此,可以说不存在不可翻译的文本,只是涉及译文"贴合度"的问题.翻译最本质也是最高超的境界即为对原文"既不改变也不损伤",即用另一种修辞系统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转达给读者.但是每一种语言都是一套各具特色,不可替代的修辞系统,完全不受损的,理想状态下的完美翻译是根本不存在的.但是,不可"替代"不代表不可"转译".
比如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押韵,中国古代人特定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中所创造的典故与成语,在翻译为其他语言的时候,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转换变形与韵味淡化,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避免译文的损伤.但是,尽管如此,如何将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差异最小化,才是翻译家所需要完成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举个例子,有的韩国译者把中国的"豆浆和油条"翻译为"豆乳和油炸饼",那韩国读者是如何理解这两种食物呢?很多韩国读者认为,原来中国与韩国生活方式相同,也吃这些东西.中国的"豆浆油条"与韩国的"豆乳油炸饼"虽然是大同小异的食物,但是其饮食的时间,地点,制作方法及其文化含义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是对原词的歪曲和误解,将会损伤"豆浆和油条"所包含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含义.这类无法在译文的落地国找到相对应实物的词语,应该直接采用拼音注释的方式,对词语进行注音,再对其进行人文,社会,地理等方面的延伸性阐释.韩国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期待,不是为了寻找中国与韩国的相似点,而是为了看到与己相异的中国社会与生活方式.因此,在翻译的"可译性"基础上,尽可能缩小语际书写间的差异是翻译家的使命和义务.
翻译是一种服务.译者服务作家,也服务读者.翻译对于文学而言,就像是"文学的女仆".如果一个庞大的家族只有主人没有女仆,生活将会很难有序地维持下去.一种具有丰富矿藏的文学,如果没有译者和翻译工作的服务,就无法充分发挥其巨大的内蕴和影响力.译者的原则就是为作品提供优质的服务."女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是译者自发而感的.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应该具有熟练的双语,甚至多语的技能,丰富的人文地理知识以及高标准严要求的翻译态度,同时,也应对原作所属国家抱有喜爱之情,努力提高译文的品质与可读性等.没有这种意识与职业操守的人,绝对做不好翻译,也绝对不能做翻译.
访:我们知道,您不仅在翻译领域卓有成就,而且在韩国出版界也具有一席之地,曾推介和促成中国两百余部作品在韩出版与发行,并积极发挥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广泛的行业影响力.作为资深翻译家,您认为在当前以商业利益为风向标的出版市场环境下,翻译是否能够免受其染指?或者译者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在出版环节乃至图书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金泰成:举个韩国的例子,目前占据韩国国外文学图书市场的主要是西方文学与日本文学,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不仅只是文学作品的品质,同时与出版界长期以来形成的出版传统,读者市场偏好息息相关.过去一百年,韩国因受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全球化(19世纪末至20世纪范畴内的"全球化")与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韩国文化长期以来被西欧文化,日本文化,日本式西欧文化(脱亚入欧之后的亚西欧文化)所支配,出版界也不例外.改变这种出版与阅读偏向的最佳办法之一,就是让翻译不再仅为一个独立的翻译环节,而是形成在翻译,出版,阅读三者之间能够多向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只有这样,翻译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整个出版界乃至阅读界所产生的影响力.
21世纪初,韩国出现一股日本小说的阅读热,这也表现了韩国在政治上抵制日本文化的传统的逐渐消除与民族主义思想的衰退.这些社会文化变革使一些翻译家开始翻译日本优秀作品,因而滋养出一批追求新质文化滋养和热爱日本文学的读者群体,快速形成了不亚于当时西方文学的广大日本文学市场.相比之下,韩国出版界的中国当代文学市场还不够成熟,究其原因,一是翻译质量不够好,二是没有形成翻译,出版,阅读和市场拓展等一系列的良性循环运作系统.坦白来讲,目前控制出版系统的不是艺术性而是市场性.从通俗和实际的层面来看,一个高质量的翻译作品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和读者反映,会让出版社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视译者的意见和观点,更加尊重译者的遴选标准和推介的作品,这样一来译者在出版系统内就会更有话语权与影响力,由此而产生第二效应(synergy).文学翻译在本质上是对文学的一种服务,好的文学翻译就是要驱逐那些"鱼目混珠"的作品,更好地以文学去沟通世界.翻译家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向外应该是更广泛地影响出版界和阅读市场,向内应该加强自己的翻译技能与人文素养,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
访: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必要手段,不仅是转换文字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建构方式.您认为,跨文化语际的翻译工作是如何在全球化潮流中发挥起更宏观意义上的社会文化价值的呢?
金泰成:韩国几大综合类出版社一直保持着出版世界经典文学丛书的传统,并在整体上呈现出倾向欧美文学的偏好.韩国最大的熊津出版社所出版的"企鹅古典系列"丛书109册中,包括欧洲文学80本,北美文学22本,亚洲文学4本,其他地区2本;民音出版社所出版的 "世界文学全集"丛书234本中,欧洲文学作品占据153本,北美文学44本(均为美国作品),亚洲文学17本,拉美文学13本,其他地区仅5本;文学村出版社的"世界文学全集"110本中,欧洲地区文学作品占据68本,北美18本,亚洲15本(除莫言的"十三部"之外,其余均为日本文学作品),拉美文学9本.这组数据表明欧美文学依然占据着韩国读者的主流文学阅读市场,同时也意味着韩国人的精神世界仍旧被欧美文学所控制.韩国这种"文化偏食"现象,是基于20世纪的全球化所形成的局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席卷世界的全球化也称之为"西化",不同于我们当下的"全球化"概念.对于当时的亚洲地区来讲,"西化"意味着"文明",通过西化我们才能克服落后,蛮夷的生存状态,才能成为国际社会的成员之一.这种全盘西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导致西方文化霸权的畅通无阻.韩国社会中存在的对西方文学的"文化偏食"现象,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扭转和改变的.有些学者提出要用东亚文化来克服欧美文学霸权的弊端,这种想法过于意识形态化,同样也是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的一种变形.
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之一需要重新理解我们当下所说的"全球化".现在的"全球化"是双向性或多向性的,与过去的不可同日而语.在当下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过程中,地方化(localization)或本土化也在同步进行,可以说两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结构上不可分离.过去全球化的核心力量主要来自西方,由发达的欧美国家垄断世界;而当下全球化的动力则是来自世界各方,虽然有几支突出力量的存在,但是各方都承担着一定的分量与地位,在相互制约中渐趋一种和谐共处的状态.每个民族和国家通过与国际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与形成一种更为成熟的文化全球化格局.文学翻译不仅将成为文化全球化形成过程中最有价值的一种介质,也是摆脱西方文化霸权的有效实践方法之一.
2010年至2014年,韩国仁川文化财团每年4月都会举办"AALA"(AsiaAfrica Latin America,亚非拉)文学论坛,其目的在于将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的作家聚集一堂,共话各地区文化发展与国际推广事宜,推进非西方国家的文学合作与交流,以努力填补和促成更为综合,全面与平衡的世界文学格局.我与大陆地区的刘震云,毕飞宇,阎连科,王安忆,迟子建,台湾地区的朱天文,李昂等诸位中国作家一同,连续五年参加了该文学论坛活动,感到非常有意义.但是,这种高屋建瓴式的一年一度的文学论坛交流会,更多的意义上是对理想型文化全球化格局的设想与探讨,其中许多话语层面的论述与共议也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的翻译工作和出版合作当中,将宏观的文化构想与微观的文化实践工作结合起来,促进各地区读者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由此才能改变"文化偏食"的现象,实现真正的文化全球化景象.
访:我们知道,您从大学开始便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一直到最后取得文学博士学位,之后留在高校继续从事中国文学与汉语教育方面的工作.一直以来,您在任教期间也坚持进行翻译工作.近几年,您开始脱离学院体制,专注于进行文学翻译工作,促成您这一转变的动机或机遇是什么?
金泰成:每个国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接受情况不同.在韩国,几乎每所大学都有中文系,发表许多关于中国文学的研究论文与成果,国家也会对研究所需要的相关经费给予一定的资助.但是问题在于,这些研究成果与广大读者往往处于一种隔绝的状态.这些没有广大的读者群,只为学院化生产而撰写的论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知识的浪费".有关当代中国及其文学的经验和知识被"关"在了大学之中 - - 大学内的很多学者大批量生产学理性与高质量的论文,大学外的读者群却依然对中国当代文学懵懂无知,缺乏对当代中国的了解与熟知.专业性的学术研究固然重要,但是当前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韩推广的最大障碍还是缺乏大众化的书写.大众化书写是连接广大韩国读者与中国当代文学最快捷的方式,而翻译则是最具代表性的大众化写作之一,也是可与中国文学携手同行的最为轻松愉快的方式.这也是我为什么要走出学院而专注于翻译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访:您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会感受到中韩文学事实上存在的差异,您是如何看待这种差异性,及其在两国文学翻译,文化交流中的意义的?
金泰成: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曾说,"翻译是在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一种差异性游戏",而任何翻译都会源自于跨文化交流的需要.对中韩文化之间固有的差异的认识,是我从事文学翻译,进行中韩文化交流工作的一个出发点.文学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通过文学之"镜"了解和认知中国,给了韩国读者一次很好地反观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借此而镜鉴中国当代文学的精髓与表达方式.与韩国文学相比,中国当代文学最具能量之处,就是"讲故事"(story telling)的方式与传统.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稠密,历史悠久的国家,众多的人口与悠久的历史这两大资源为"讲故事"源源不断地输入异彩多姿的营养和能量.中国"讲故事"的叙事传统主要源于古代所谓的"俗文学"(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说唱文本以及小说等).不过这种"讲故事"的传统与西方的叙事传统有所不同,比如在西方学者的眼中,作为"四大奇书"之一的"三国演义"并不能称为小说.20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毕晓普(John L. Bishop)便曾在"中国小说的几点局限"("Some Limitation of Chinese Fiction",1956)一文中批判过中国的小说叙事方式,他以为:第一,中国小说因为出自说书人的"话本"或"章回体小说",缺乏对细节性描写的追求;第二,对故事情节与作品的整体结构的考虑不够精细,这也影响了听众或读者的反应与接受;第三,中国小说主要追求读者所喜爱的通俗与愉悦相关的主题,因而题材过于官能化,偏向于日常世俗层面的展示;第四,人物形象过多,心理描写太少,因而造成人物塑造过于扁平化;等等.面对毕晓普所提及的这些中国小说的"局限",我反而认为这是中国小说"讲故事"传统中非常重要的正面特质.毕晓普所定义的小说大抵依托的是西方小说美学的标准,因而他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这种评判标准最大的不足,就在于以西方小说的美学标准来评判中国小说.在韩国,"三国演义"比"圣经"更为畅销,甚至有的出版社当年收益的百分之八十全靠"三国演义"一本书,这是西方人很难想象和理解的.不管其美学结构形式如何,中国"讲故事"的传统则是非常贴合广大韩国读者的接受习惯的.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为 - -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从而也肯定了中国小说中非常丰富的对民间生活,社会话题和历史经验的重视,以这些作为"讲故事"的素材.刘再复教授也曾强调,中国过去一百年的历史动荡和大苦大难,改革开放以后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以及对这种变化与历史的反思,均已成为中国当代小说重要的题材来源,并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特殊优势.
王德威(David Wang)对中国文学的价值有过一个评述,"在泪与笑之间,小说曾负载着革命与建国等使命,也绝不轻忽风花雪月,饮食男女的重要性.小说的天地兼容并蓄,众声喧哗.比起历史政治论述中的中国,小说所反映的中国或许更真切实在些".这也印证了阿尔贝·加缪的说法:"我们的人生并不是以理论来被记忆的,而是以风景来记忆的."我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一个层面上是为了推广与传播中国文学,另一个层面上也是为韩国读者开拓出另一片异彩纷呈的文学花园,为韩国的文学发展提供镜鉴性的文本.韩国作家和读者可以借此倾听中国文学中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同时学习中国作家是通过"如何讲故事"来完成自己的思想表达的.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国当代文学已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主义美学立场转变为现在既有自己特色又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学特质的民族性与国际化相融合的美学格调.其中,"乡土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也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概念.极具民族特色的表达方式和书写策略已经成为中国当代作家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能量.
比如说,我翻译作品最多的两个中国作家分别是刘震云和阎连科,刘震云的作品已翻译四本,阎连科的作品翻译六本,即将出版的还有两者的"一句顶一万句"和"风雅颂".两个作家虽然同为河南人,但两者讲话口音的差异比韩国与朝鲜两地还要大,他们的文学观和美学立场也不尽相同.刘震云的小说主要关注饮食和语言交流的问题,是关于"口"的主题,由此绘成中国农村生活的一幅卷轴图,并在其中寄寓对人生普世价值的深刻思考.刘震云的叙事策略是"中国式的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又感到非常沉重.相比之下,阎连科的小说叙事则呈现出另一种特质.他擅长运用对偶,反复,夸张,暗喻等修辞技巧,同时又以优美的语言,奇特的比兴构成如马克·夏卡尔(Marc Chagall)画作般奇幻的世界,由此而展开自己的批判与思考.中国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叙事策略和书写方式,这些都是韩国作家可以通过翻译作品感受到,并可在其中汲取营养的.
访:中韩两国间文化交流的渊源由来已久,历史与文化上的同源性是否对翻译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目前中国当代文学在韩国图书市场面临的现状和困境是什么?
金泰成:朝鲜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李祹与其子第五代国王文宗大王李珦于1443年进行了"训民正音"一书的编纂工作,创制了朝鲜语文字,该书于1446年农历九月上旬正式出版与发布使用."训民正音·序"曰:"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耳."由此可见,世宗大王创造韩文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与汉语更为通畅的交流.这也是象征中国文化与韩国文化同根亲缘的重要标志.
汉语与韩语之间的亲缘性与同根性,一方面使韩语相比其他语言能够更容易转译中文,在更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意旨和韵味;另一方面也因为"同源性",会因此产生"同词异义类"的误译.古韩语中与汉语同型的词语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同时也存在很多同词异义的词汇.比如"深刻"一词,在汉语中表示感受事物的程度很深或对事物的理解很透彻和深入,在韩语中则表示某个事物的负面影响很严重.那些因缺乏对中国文化和汉字的透彻理解,仅为追求翻译和出版的速度而随意进行直译的翻译作品,无疑会破坏中国小说中的绝妙意趣与深度内涵.这种现象正蔓延在韩国的中文译作市场中,并造成了不良的效果,比如在韩国"Yes24"大型图书网售平台上就有许多这类译作销售,读者则常因翻译质量而对中国小说产生排斥心理和负面评价.这种翻译无论是对原作还是译作,作家还是译者,都无疑是一种自残行为.正是因为这些不良译作的存在,使得中国当代文学在韩国的市场上的通行并不是十分畅达.中国当代文学想要在韩的推广与传播,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需要培养和发掘一批语言过关并具有丰富人文知识内涵及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译者.
除了译者自身的素养要求之外,出版界也应该充分重视译者在整个出版环节中的重要地位,不能简单把翻译当作一个媒介而已,而是使译者在翻译,出版,市场循环结构中成为一个双向影响的积极因子.出版社在遵循读者的市场需求之外,也应把优秀译者的审判标准视为图书市场的风向标之一.有了如此健康,良性的合作结构和发展模式,译者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文学女仆"的角色.
有关中国文学作品在韩的推广与传播工作,遇到的另一个困境,是目前所翻译的作家作品多集中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而缺乏对多层次作家和多元化作品的推介.关于这一点,阎连科曾表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因为年龄因素而无法快速,真切地参与到当下中国的现实与变化中,他们代表的是中国当代文学辉煌的昨天;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比较年轻,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在物质方面富足却又贫穷到找不到精神的出路和归途.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的作家便很自然成了韩国中文图书市场中的主流作家.但是,一个国家的全貌应该是由不同年龄层,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共同构成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全景也应该呈现出其多层次与多样性,而不应局限于某一年龄层作家的作品.因此,韩国译者和出版界在着眼于中国文学作品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如何讲述"的问题之外,也应该考虑如何呈现中国故事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中国当代文学在韩国的继续推介与传播,也离不开中韩两国的互携与共持. | 0.899879 | 330.4 | 0.002909 | 0 | 1,126 | 2,557 | 861.3 | 4.425781 | 0.125545 | 0 | 1,564,900,013,572 | 文学_情感 |
索尼娅·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国作家,2005年毕业于巴黎第十二大学,获哲学与认识论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巴黎欧洲高等管理学院(ISEG).索尼娅同时也从事着记者工作,为"人道报"(L'Humanité),"欧洲时报"(Nouvelles d'Europe) ,"观察家"(L'Observateur)等多家报章杂志撰写报道与文章.索尼娅还是旅行家与摄影家,曾多次前往中国西藏,新疆,甘肃等少数民族地区,用文字与镜头记录下当地民众最真实的日常生活.
记者,作家,学者,教师,旅行家,摄影家,索尼娅·布雷思勒在这些身份之间自由切换,游刃有余.然而,在众多身份中,索尼娅最喜欢的还是作家这一身份.因为在她看来,作家更为自由 - - "作家可以做梦,可以思考.作家不像记者,总是外在于他所观察的世界,作家就活在他所观察的世界里面.所以,作家不仅可以更接近真实,也可以更接近自己的情感."索尼娅也确实是一位活跃而多产的作家.2005年至今,她已先后出版了近二十部作品,当中包括多部学术专著,杂文,随笔,游记以及对话录.
在见到索尼娅之前,为了更好地准备这次采访,我几乎阅读了她所有的作品.透过那些犀利的文笔与深刻的哲思,我尝试着在脑海中勾勒她的形象 - - 这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女性,应该有着哲学家的深沉,也许还会略带忧郁.
我们的初次见面是在她的新书发布会上.2017年3月25日,索尼娅携新书"发现西藏"(à la découverte du Tibet)在巴黎图书沙龙举行新书发布暨读者见面会.见到索尼娅的时候,我才惊觉自己之前的假想实在错得离谱.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我想到的是"阳光".索尼娅身上时刻洋溢着一种灿烂的孩子气,甚至在记者拍照与采访时,仍不时流露出一种大孩子的腼腆.直到这一刻,我才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在索尼娅的镜头下,画面总是那么的干净而温暖,尤其是画面中人物的笑容总是那么温情,眼光总是那么柔和.我想,那一定是因为他们在看向镜头的同时,也同样看到了镜头背后的善意,以及索尼娅如孩子般清澈纯净的双眼.
童真与深邃仿佛很难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然而,索尼娅却是一个例外.在后来的访谈中,我不止一次地惊讶于她活跃的思维与独特的视角.她是一位哲学家,对于这一点,我毫不怀疑.
索尼娅的本科与硕士阶段是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NS Paris)完成的,主修哲学与希腊学.这个法国最纯粹的学术殿堂赋予了索尼娅扎实的哲学功底与极高的人文素养.而后,索尼娅进入巴黎第十二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并师从法国著名哲学家,现担任法兰西学院形而上学和知识哲学教席的克劳丁·提尔西林(Claudine Tiercelin).索尼娅在她长达五百页的论文里,尝试着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质"(les qualités)在知觉过程中如何呈现以及在语言过程中如何被表达.
在索尼娅后来的学术研究里,"语言"(language)始终占据了核心地位.她一直不停追问着一系列相关的问题 - - 什么是言说?什么是聆听?什么是理解?一个想法或者一个观念如何产生?如何被表述?如何在一个特定人群中得以传播的?我们又是如何通过语言构建社会与文化认同?
索尼娅告诉我,还在很小的时候,她便喜欢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却发现人们很多时候虽然在交谈,但其实并不是互相理解.再大一点的时候,索尼娅的父母带她去观看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她毫无准备,对剧本更是一无所知,然而在帷幕拉开的一瞬间便被深深吸引住了,"语言炸裂开了,词语不再存在",索尼娅对那一刻的震撼至今记忆犹新.可以说,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对索尼娅后来的人生以及学术追求有着至深的影响.在索尼娅"萨缪尔·贝克特抑或反权力的逻辑"(Samuel Beckett ou La logique de l'anti-pouvoir)一书的序言里,她甚至如此写到 - -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因为萨缪尔·贝克特,我大概不会进入哲学专业."
2005年5月,刚刚获得哲学与认识论博士学位的索尼娅没有选择前往美国进行她的学术之旅,而是从巴黎飞往莫斯科,然后搭乘火车一路南下来到了中国北京.
在索尼娅的游记里,乃至在我们后来的访谈中,尽管时隔十二年,索尼娅仍是不止一次地提及这次旅行,提及她在列车上遇见的两位中国妇女.她们的热情淳朴打动了她.当索尼娅吃着她们递来的番茄,却不知如何表达谢意与美味的时候,是她们教会了她在中国文化里应该如何用肢体语言去表达.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语言不通的她们通过肢体动作与笑容,分享着彼此的感受.正是在这一刻,索尼娅第一次对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有了质疑,"我研究了十多年的'语言',但是来到这个国度,我好像突然变得什么都不懂了."索尼娅如此说道.
而霓虹闪烁,人潮汹涌的北京带给索尼娅的冲击更是前所未有的.她在商业中心的小馆里捧起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因为无法承受辛辣而不得不将碗里的辣椒挑出.但随后,她便意识到自己犯了天大的错误 - - "来到中国,我们需要舍弃很多旧有的习惯.这是进入这一文明的唯一途径."是的,索尼娅有着哲学家的深刻,她无时无刻不在思考.
这次略带冒险性质的中国之行,对索尼娅的人生而言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回到法国之后,索尼娅没有像大多数博士毕业生一样选择留校任教,而是走出了象牙塔去寻找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索尼娅随后的职业经历也颇为丰富,她做过编辑,当过猎头,也负责过国际电影节的公关与交流.种种经历让她的视野较之普通学者更为开阔.当然,在从事这些工作的同时,她并没有忘记那个让她魂牵梦萦的东方国度.精力异常旺盛的她,身兼多职早已成为生活常态.她频繁地来到中国."我相信轮回.来到中国的感觉,一切都很熟悉,就像回家了一样.我想,我上辈子一定是中国人."索尼娅笑着,很笃定地说道.
行走的哲学家与她的"田野哲学"
2007年至今,索尼娅先后三次深入西藏腹地,走访当地民众,并记录下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她分别于2013年与2014出版的"深入西藏之旅"(Voyage au cœur du Tibet)与"穿越西藏"(à travers le Tibet)两本游记中,索尼娅用近百张照片向法国读者呈现了藏区民众最真实的生活,以及西藏文化的保护现状.
对于旅行,索尼娅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去一个地方之前,她很少翻看相关的旅游书籍,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书籍其实是一个保护壳.拿着旅游书籍,我们大可按图索骥,我们不再遭遇未知.旅游书籍仅仅是让我们更有安全感而已."而更重要的是,她不愿在别人的文字与思想里旅游,不愿在别人的体验中体验,在别人的感悟中感悟,她要亲身冒险,发现,然后思考.
"诗歌是个不错的选择,"索尼娅如此说道,"诗歌更为开放,充满想象.诗歌不会填满你的脑袋,阻止你思考.所以我喜欢读一些当地人的诗歌.虽然这些诗歌的法文版或者英文版很难找到."
今次发布的新书"发现西藏"已经是索尼娅第三本关于西藏的游记.但与其说这是一部新作,倒不如说是前作的修改再版与再思考.因为"发现西藏"这本书中大部分的文字内容与摄影照片早已在其前作中有所呈现.新书的"新",在于引言部分.阅读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的哲学思想以及对于文化的思考在这几年里的成熟与发展.
这本新书以"发现西藏"为名.对于索尼娅而言,"发现"意味着摆脱那些长久以来形成的固有认知,然后用另一种方式去看,去表达."我们到底看到了什么?是什么阻止我们去看?这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索尼娅更进一步地说道,"在西藏问题上,西方媒体很少有正面的报道,比如中国政府在西藏的诸多基础建设,在教育上的投入,对当地文化的保护等.为什么法国媒体或者说几乎整个西方媒体都不去报道这些?这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都有文化的包袱与思维的惯性,而这正是西方人难于真正认识中国,理解西藏问题的原因所在."
为此,索尼娅提出了"民族哲学"与"田野哲学"的概念.关于"民族哲学",她如此解释:"法国思想根植于西方哲学,这是一种追求因果的分析式哲学.西方哲学惯于下定义,划界限,然后止于界限.自从康德严格定义哲学以后,我们便拒绝了其他的思维模式.然而,哲学需要去遇见各个不同的民族,而不是仅仅研究人种区别,哲学需要不同的认识形式,不同的概念以及不同的理解来充实."
而她所提出的"田野哲学"并非是与纯哲学简单相对的应用哲学."田野哲学"的核心是深入众多文明的腹地,坐上餐桌,走进丛林,来到河边,进入博物馆,真正地去遇见文明.她说:"对我而言,哲学与田野紧密相连,与对田野的理解密不可分.我现在进一步提出'战争哲学'.我当然不是鼓励真的战争.我是呼吁大家用一种战斗的姿态去和已有的观念对抗,试着向另一种经验敞开自己.这在今天的西方变得尤为重要,也尤为紧迫.所以我说这是一场战争."
更值得一提的是,索尼娅在她的新作中首次讲到了汉学,并大致梳理了儒家思想在欧洲尤其是在法国的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不难看出,她正尝试着从法国当代汉学中汲取养分,用以丰富自己的哲学思想与文化研究.索尼娅提到了法国著名的汉学家程艾兰(Anne Cheng)与弗朗索瓦·于连(Françôis Jullien).对于后者,她更是推崇备至.在她看来,集哲学家与汉学家于一身的于连有着传统汉学家少有的开放思想与开阔视野."正如于连所指出的那样,'二者之间'(l'entre-deux)这个为中国思想所关注的问题恰恰被西方所漠视,"索尼娅说道,"然而这正是共同生活(vivre ensemble)的关键所在."
2015年,索尼娅第一次前往新疆.那一年的新疆,在发生多个恐袭事件之后,形势更为严峻,戒严更为彻底.然而,在她"新疆的生活"(La vie du Xinjiang)一书里,这些紧张的气氛并未透过她的镜头传递出来."我当然可以像其他西方记者一样拍下那些巡逻的士兵,开过的坦克和无处不在的红旗,再拿回法国去展示给大家看,然后说,'看吧,新疆的现状很糟糕,中国政府很可怕.'但是我想不出这么做的理由.法国也有戒严的时候,也会派出大批的军警.在面对恐怖主义的时候,政府不都这样应对吗?"说到这里,索尼娅颇有深意地笑了笑,"当然,关于新疆,很多西方人会抛出'殖民'这个议题.但是在我看来,这根本就不成立.新疆不能被看作殖民地! 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真正地生活着.如果一切真如传闻中所描述的那样糟糕的话,为什么他们不离开?对,在法国有着这样的传闻,说是因为中国政府没收了当地人的护照.相信这话的人一定没来过中国,没来过新疆".
对于新疆问题,索尼娅有着自己的思考."我的观点可能会比较特别,因为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我相信那个至高而万能的存在,但我没有一个特定的信仰,我既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印度教徒更不是基督教徒.所以,如果我们大胆一点,从整个宗教史来看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索尼娅如此展开了她对新疆问题的理解.
在她看来,新疆目前的问题不是宗教的问题,更不是西方媒体所谓的殖民问题,"新疆目前的问题是一个由原教旨主义所引起的社会冲突.当一个社会体系出现断层的时候,原教旨主义便会出现.众所周知,原教旨主义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所以,新疆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是宗教问题.这个社会问题在中国存在,在世界其他国家同样存在,"索尼娅说道,并且她坚信,要解决新疆目前的问题除了军队维稳,还可以有很多其他途径,比如通过创建双语学校,举办艺术展览等等文化举措来加大新疆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深度交流.
西藏,新疆,索尼娅所去到的地方,所触及的话题无一不是西方媒体与民众关注的焦点,她也经常在公众场合遭遇各种责难与质疑.她像极了一位优雅的斗士,从容不迫地与西方的主流思想正面作战.在面对法国读者抛出关于"殖民","独立"等等尖锐问题时,她更试着从哲学家的视角引导法国读者去触碰一些西方思想的未思之地.
"我们需要从中国的整个历史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要看中国这个国家是怎么形成的,而不应该仅仅是从当地少数民族的外貌上下判断,或者是简单地将历史切割开来看,"索尼娅如此回答道,"至于西藏是否独立,或者将来会否独立的问题,在我看来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如果非要说西藏是独立的,或者曾经是独立的,那么这个独立政权也在清朝初年就结束了.在此之后,西藏就成了大清王朝领土的一部分,而藏族也随之成了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员.西藏地区并不是像现在大多数西方媒体所宣扬的那样,在1952年之前一直是独立的.我们不能把历史切开来看,只考虑某个节点之后的事实,然后假装在这个节点之前发生的事实并不存在一样".
不仅如此,索尼娅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现在流行着一种政治目的很明确的舆论策略,那就是为了阻止其他强大主权国家的崛起与发展,总是想方设法地找一些问题去批判这个国家,比如人权问题.而实际上,法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同样存在人权问题.问题是,在欧洲没有给中国留下足够的空间去表达.现在正是让中国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要让中国的学生,学者,艺术家们有机会去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这才是真正的对话.只有等到西方能够与中国真正对话的那一天,我们才会看见曙光."
索尼娅打算近期重返西藏,走访那些没有去过的藏区,然后前往内蒙古以及中国其他的少数民族地区.她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去理解自治区这个系统如何运行,去思考中国自治区的模式能否对欧洲产生某种启发.因为她坚信,一种文化可以从另一种文化中汲取养分.她坦言:"我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感兴趣,对少数民族感兴趣,是因为我想知道中国为什么会有少数民族,为什么会有少数民族自治区.我想看看在民族问题上,中国将如何成为世界的典范.实际上,中国的民族融合是一种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和谐模式,这是一种'中国模式'.我想知道为什么这种模式在中国可以实现,而且也确实可行,为什么欧洲却拒绝接受,为什么在欧洲我们会被禁止如此思考.我敢肯定,如果欧洲能够借鉴这个'中国模式',欧洲将会变得非常强大.这也是我对'丝绸之路'真正感兴趣的地方."
现在,索尼娅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丝绸之路出版社(La Route de la Soie-éditions)创办人.2017年3月29日,索尼娅的丝绸之路出版社发行了第一批新书,当中包括她自己的"新疆的劳动者们"(Les travailleurs du Xinjiang).当我以为这已经可以为她的职业规划画上一个完美句点的时候,哪知道一切才刚刚开始.因为在访谈的最后,索尼娅谈到了她的梦想,并坚信这将是她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 - 她要创办一所学校.
"教育,教育很重要,"索尼娅说道,"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又重新选择进入校园成为教师的原因.我们需要与年轻人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我们也需要把我们自己的所见所闻传递给他们,从而引导他们真正地去思考.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快要不懂得如何正确思考了."索尼娅在她"新技术,新公众"(Nouvelle technologies nouveaux publics)一书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更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后人类学问题 - - "如果谷歌能够在一秒钟之内给我提供信息,那我为什么还要学习?"或许,这便是她决定投身教育的初衷.
而在她的构思里,她所要创办的这所学校,将会是一个开放的,中立的,多语言的国际化交流平台,不同文化将在此交汇,不同思想将在此碰撞.这个几乎是乌托邦式的梦想听起来是那么虚无缥缈,但是从索尼娅坚定的眼神里,我仿佛看到了这一天的到来. | 0.8813 | 199.03125 | 0.004088 | 0 | 408 | 1,705 | 679 | 4.15625 | 0.143665 | 0 | 1,564,900,013,779 | 文学_情感 |
"小五义"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续书之一,全称"忠烈小五义传"又称"续忠烈侠义传".作者佚名,"小五义"指的五鼠后人,窜天鼠卢方之子粉面子都卢珍,掣地鼠韩彰义子霹雳鬼韩天锦,钻山鼠徐庆之子山西雁徐良,锦毛鼠白玉堂的侄儿玉面专诸白芸生和"小侠"艾虎五人,全书主题环绕在群侠于忠协助平定藩王作乱,于义惩治为恶盗匪两大主题,全书贯彻忠义思想,歌颂行侠仗义精神.
"小八义"是由半闲居士所写的长篇鼓词,于2009年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小八义",又名"英雄小八义","梁山后代",是部在民间流传较久的长篇鼓词,讲述的是水浒梁山英雄后代的传奇故事. 田连元评书"小八义"叙宋徽宗时,落难公子周顺与表兄徐文彪,江湖好汉尉迟霄,唐铁牛,梁山好汉后代孔生,时常青,花云萍,阮英结为小八义,为国除奸,为民除害的故事.
"齐东野语"20卷,周密撰.作者字公谨,自号草窗,又号弁阳啸翁,萧斋,泗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弁阳老人等.
又名"法显传","历游天竺记","昔道人法显从长安行西至天竺传","释法显行传","历游天竺记传",等,一卷.东晋法显撰,成于义熙十二年(416)."佛国记"一卷,全文13980字,全部记述作者公元399至413年的旅行经历,体裁是一部典型的游记,也属佛教地志类著作.
"中论",徐干著作,是一部政论性著作,系属子书,其意旨:"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 所以,历代史书除"宋史"将其列入杂家类而外,其余者均将其列入儒家类.传本"中论"一书分上下二卷,共计二十篇,从"治学"至"爵禄"十篇为上卷,"考伪"至"民数"十篇为下卷.又"群书治要"辑有"中论"逸文"复三年丧","制役"两篇,今本"中论"多附录之,可见今本"中论"已非完本.通过分析历代官私书目对"中论"一书的著录情况,可知该书是在宋代出现残阙情况的.
"中说"反映王通的思想,是有许多可贵之处的.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有进步性.在哲学上,王通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关系这个核心,阐述了他关于自然观,发展现,认识论和历史观等方面的思想,表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和主变思想.
唐代智升编于开元十八年(730(庚午年)).又作开元录,开元目录,智升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全书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半部称'总括群经录'(卷一至卷十),相当于代录,系以时代别,译者别,依序列举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至唐代开元十八年,凡六六四年间,一七六名译经僧所译大小乘经律论,共计二二七八部,七○四六卷. | 0.814986 | 154.428571 | 0 | 0 | 229 | 328 | 563.4 | 4.121094 | 0.222017 | 0 | 1,564,900,013,959 | 文学_情感 |
古人常用"握发吐哺"说明执政的人在政务繁忙之际,尚且不忘 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而这个成语来源于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协助周武王伐纣王的功臣,周朝的开国元勋.周建立后,他被封于鲁,就是现在的山东曲阜一带.为了帮助武王治理天下,周公派他的儿子去了封国,自己则留下来继续辅佐武王.周建立两年后,武王死去了,他年幼的儿子诵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周成王.成王年龄小,没有执政 的能力,于是便由周公摄政,代替他行使国王的权力.
经历过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革之后,周公清醒地认识到,要巩固新建立的国家政权,最重要的是起用贤才,争取民心.当时百废待举,很多事情须要他亲自打理,但不管政务多么繁忙,只要是有人求见,周公会马 上停下手头的事务,即刻接侍.正在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他马上 吐出口中的饭(吐哺)出去接见来者,有时出去好几次才把一顿饭吃完. 正在洗头的时候,有人要商量事情,他立刻把头发握在手中(握发),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有时要停下来几次才能把头洗完.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为笼络商的遗民,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到了 殷的旧地同时把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封在他的周围,用来监视他.周公摄政引起了管叔,蔡叔等的强烈不满,武庚乘机拉拢他们,联合东方的几个方国,发动了叛乱,周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这时,周公果断地作出决定,亲率大军东征.
经过三年的苦战,最终平定了叛乱.武庚被处死,管叔畏罪自杀,蔡叔被流放到边远地方,霍叔被降为普通百姓.为了加强对东方地区的控制,周公主持修建了 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把那些图谋不轨的商朝遗民迁到这里,派驻军队进行管理.从此,周的统治稳固了下来.
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还政于成王,自己回 到大臣的位子上.周公握发吐哺,礼贤下士,为"成康之治"打下了 基础.
西周疆域广大,只靠两个都城无法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统治,于是在完成军事征服以后,周王便派遣自己的子弟姻亲和异姓责族,到指定地点建立起西周的属国,统治当地的部族和民众.这叫做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封制.周的分封开始于文王,大规模的分封是在武王克商后和周公摄政期间.
此后也有分封,但数量不多.周王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同姓责族(其中以文王,武王,周公的后代为最多),异姓亲戚(其中姜姓 最多)及元老重臣,还有少量的古代圣王之后.在西周的众多封国中,作为王室支柱的最 重要的封国有东方的齐国和鲁国,北方的燕国和晋国,中原地区的卫国.封国对王室具有隶属关系,负有缴纳贡品,拌卫王室的义务. | 0.873714 | 133.625 | 0 | 0 | 216 | 352 | 532.2 | 4.042969 | 0.132834 | 0 | 1,564,900,014,119 | 文学_情感 |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英国推理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小说,最早于1934年出版.讲述的是侦探波洛在东方快车上,侦破美国商人雷切特被杀案的故事.本书被认为是作者最著名的作品,被多次改编为电影,舞台剧.
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作品包括66部长篇推理小说,21部短篇或中篇小说选集,15个部剧本,6部情感小说等.她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著书作家,只有圣经与莎士比亚的著作总销售量在她之上.其著作曾翻译成超过103种语言,总销突破20亿本.戴高乐,玛丽女王都是她的书迷.
小说是建立在林德伯格绑架案的基础上创作的.林德伯格是第一个飞越大西洋的美国飞行员,1932年3月1日晚,他20个月大的儿子被绑架.之后国会通过了以林德伯格名字命名的"林德伯格法案".法案规定:若绑架案在一周后还未获侦破,那么就推定绑架犯已经越过了州的边界,联邦调查局自动对该案享有管辖权.
小说中主要包括调查人员,死者,犯罪嫌疑人三类角色.调查人员包括侦探波洛,国际客车公司董事M·布克,希腊籍医生康斯坦丁医生,死者是美国商人萨缪尔·雷切特,另外还有雷切特的秘书,佣人等12位犯罪嫌疑人.
小说中的主人公赫尔克里·波洛,比利时人,是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侦探之一.大量作品以他为主角:总共有33本长篇小说,48篇短篇故事,除了"东方快车谋杀案",还有"尼罗河上的惨案","罗杰疑案","ABC谋杀案"等.在最后一案"帷幕"中去世.他在小说中的死讯,当时还被"纽约时报"以头版发布.
死者是美国商人萨缪尔·雷切特,真名卡塞蒂,实际是多起诱拐,绑架案的主谋.他曾经绑架美国阿姆斯特朗上校的女儿黛茜,尽管得到大笔赎金,但还是杀害了小女孩,家人也在悲愤中相继离去.他在逃过了法律制裁之后,便改名换姓,逃离美国,直到在列车上被十二名复仇者杀死.
本书多次改编成影视剧,最经典的是1974年上映的版本,英格丽·褒曼由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此后被日本,英国,美国三次翻拍成电视剧,2006年还被改为游戏.2017年11月10日上映的最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由肯尼思·布拉纳,约翰尼·德普,佩内洛普·克鲁兹,米歇尔·菲佛,朱迪·丹奇等主演.
1883年10月4日,一辆名为Express d'Orient(法语,东方快车)的火车从巴黎出发,经过了3天9小时40分钟之后,顺利抵达了伊斯坦布尔.东方快车是世界上首班横跨大洲的火车,于1977年5月20日停运.94年间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作家和作曲家以它为素材创作了19部小说,1首歌曲. | 0.878531 | 132.75 | 0.011396 | 0 | 149 | 299 | 753.2 | 4.015625 | 0.210923 | 0 | 1,564,900,014,180 | 文学_情感 |
近年来,关于"普世价值"的论争,无论主流媒介,还是民间思考散户,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其间所谓的传统"左派","新左派",保守派,改革派,民族主义者,独立撰稿人,自由主义者,以及海外的金耀基,郑永年,宋鲁郑等诸多学者和名家都纷纷加入,国内的各大网站和国外的"联合早报","星岛日报",路透社等也争相发文,报道,台湾甚至还就此专门召开了颇具规模的"台湾民主化与两岸和平专题座谈会".关于普世价值引起的论争,焦点虽然并不固定,但归纳起来也无非是这样几个问题:人类有没有普世价值?普世价值包含哪些内容?普世价值是否是西方价值?中国是否需要普世价值?这样几个问题之所以在中国思想界引起热议,吸引如此之多的眼球,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乎中国过去历史评说,当下社会改革和未来发展走向的大问题,是一个不得不说又必须要说清楚的问题.然而,纵览争论和关注的各方可知,作为思想,精神和审美集于一身而此前也曾热衷于各类运动的作家群体这次却意外地选择了集体缺席.
何以作家群体会缺席这样一个思想界的大讨论?这事实上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当然,如果认真审视这个群体一段时间以来的综合表现和表演,可以断言说,他们的缺席并非一般性的不在场,而是具有深层次的意义和蕴涵,因为这样的行为本身,恰是中国当下作家的一种思想情怀和精神症候的真实写照.
自五四以来,现代中国文学便形成以小说为主导的文学格局,而在小说中又尤其以长篇小说为要,所以,时下中国的文学便毫无争议地以长篇小说来代表了.据统计,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的长篇小说几乎达到年均1000部左右的数量,且呈逐年递增之势,这还不算已经广受关注的网络文学.应该说,比之于1990,1980年代,更遑论此前的1950-1970年代,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基本面已逐渐向良性态势发展,亮点虽不能与数量成正比,但概括来说也还是有些出类之作的.这其中值得评说的如"生死疲劳"(莫言),"笨花"(铁凝),"湖光山色"(周大新),"秦腔"(贾平凹),"红煤"(刘庆邦),"无土时代"(赵本夫)等新乡土小说,"中国1957"(尤凤伟),"受活"(阎连科),"圣天门口"(刘醒龙)等新历史小说,"风雅颂"(阎连科),"英格力士"(王刚),"桃李"(张者),"如焉@sars.come"(胡发云)等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史铁生),"我是我的神"(邓一光),"启蒙时代"(王安忆),"等等灵魂"(李佩甫)等人性剖析与人生探索小说,"空山"(阿来),"水乳大地"和"悲悯大地"(范稳),"莲花"(安妮宝贝),"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等描写雪域高原和少数民族生活的异域小说,以及"杏烧红"(松鹰),"推拿"(毕飞宇),"陌生人"(吴玄),"女心理师"(毕淑敏),"风声"(麦家),"花腔"(李洱),"檀香刑"(莫言)等叙事新奇的另类小说等.但是问题也是明显的,即如雷达2006年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一文所指出的:"与世界上许多公认的大作品相比","与庄严的文学目标相比","当下的中国文学,包括某些口碑不错的作品,总觉缺少了一些什么.""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是,期待的文学大师没出现,而文学原创能力似乎在丧失,畸形的复制能力在增大,文学数量与质量之比严重失衡,威胁着当今文学的整体生态."1韩少功在"小说选刊"上也曾撰文直言道:"在我近年来的印象中,很多小说不解饥渴,有时候十几页黑压压的字翻过去,脑子里可能还是空的......"并进而指出当前小说得两大症状:信息重复和信息低劣.他还提醒写作者道:"小说需要个性,但个性并非新的普遍性."2环顾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创作,可以说,无论整体态势,还是具体作家作品,普遍离人们的审美预期存在一些距离.至于那些弘扬主旋律,展示时代精神的小说,其公式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化,以及"三结合","三突出","三陪衬"等非常态的"极左"艺术手段,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仍随处可见,只是新形势下换了一副面孔而已.事实再次表明,无论人们主观情感上认可与否,所谓的"当代"不如"现代"在进入21世纪后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所谓的现代文学并非完美,也尚乏经典之作.而德国汉学家顾彬抛出的"当代文学垃圾论","二锅头"(即当代文学)与"五粮液"(即现代文学)论,虽然在尺度上存在商榷之处,但也决非是不足为据的戏言.
对于一个自豪于文学的国度,白话文学自五四以来已经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无论在哪个意义上说,总也该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了,文学大师和经典之作也该诞生了,可现状却偏偏是只见开花不见结果,以致让深情于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限于等待戈多般的陷入可怜又荒谬的尴尬境地.何以故?雷达在探究其原因时指出,现在的文学病症"首先是生命写作,灵魂写作,孤独写作,独创性写作的缺失";其次是"缺少肯定和弘扬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力";第三是缺少"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缺少对时代生活的整体性把握能力";第四是"缺少宝贵的原创能力,却增大了畸形的复制能力.""所有的这些缺失,归根结底,还是文学精神的缺失."3雷达对问题的把脉和分析不可谓不精到,不深刻,那种对当下文学创作关切的拳拳之心清晰地跃然纸上,然而,正如他批评作家创作停留在"形而下批判"层次一样,在对问题的根本成因上虽触及到了问题却同样止步不前,没能作"形而上的精神超越",也即没有进一步追问所谓的"文学精神"究竟为何,为什么中国作家会缺少它?
问题其实并不难,答案也早就摆在人们面前,即所谓的文学精神,就是以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以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道主义等为核心价值的人类历史已经证明虽不完美但又最为切实的启蒙 - - 现代性.当然,关于何谓启蒙,何谓现代性,以及何谓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道主义等,虽已有学者多次阐释和勘误,4但无论对于昔日还是当下的中国人来说,这仍是一个难以名说的课题.因为近二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与现实证明,传统中国人在理解和接受一些舶来品时必然要进行想当然的中国化,使其更符合中国人的理解和汉语的语义表达.所以,启蒙 - - 现代性及其中所包蕴的自由,民主,法治,人权,平等,博爱以及人道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就常常被有意误读而背负上特定文化的标签,以致一些非本土化语词在汉语的表述中或者失却了原教旨意义,或者在被赋予意识形态意义之后实现话语转型.所以,深谙其中缘由的严复不得不将"自由主义"改译成"群己权界论",周作人也刻意强调"人道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天悯人",而当下学界也不得不在将社会良心命名为"知识分子"前加上"人文"或"公共",在"经济学"前加上"西方"以作标识.这种情形在韩愈那里大概便是"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贺麟则将其阐释为"全盘化西".当然,这种中国化究竟该如何评判呢?新文化健将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谁说中国人不善于改变呢?每一新的事物进来,起初虽然排斥,但看到有些可靠,就自然会改变.不过并非将自己变得合于新事物,乃是将新事物变得合于自己而已."5"可怜外国事物,一到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里似的,无不失了颜色."6鲁迅还说道:"我们中国本不是发生新主义的地方,也没有容纳新主义的处所,即使偶然有些外来思想,也立刻变了颜色,而且许多论者反要以此自豪.我们只要留心译本上的序跋,以及各样对于外国事情的批评议论,便能发见我们和别人的思想中间,的确还隔着几重铁壁.他们是说家庭问题的,我们却以为他鼓吹打仗;他们是写社会缺点的,我们却说他讲笑话;他们以为好的,我们说来却是坏的.若再留心看看别国的国民性格,国民文学,再翻一本文人的评传,便更能明白别国著作里写出的性情,作者的思想,几乎全不是中国所有."7如鲁迅所说,因为对启蒙 - - 现代性的误读与曲解,中国的现代化命运便在崎岖坎坷与多灾多难中行进着,直至绕了一个极度夸张的弯,甚至几千万生命的无辜损耗,才又重回到百年前的老路.而如果再对照当下思想界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议,也可发现,这场旷世之论不但可以看作是1990年代的人文精神,1980年代人道主义大讨论的继续,而且再向前追溯,还可以将其看作是晚清政府被迫现代化以来中国思想界历次交锋的再次上演.当然,中国历史的循环或周期论也再次被证明.
至于为什么中国作家会缺失启蒙 - - 现代性?这是一个并不复杂但也难以言说的问题.应该说,无论是现代中国还是现代中国文学,肇始于1912年共和革命后的五四是个非常不错的开端,尤其是鲁迅,胡适,周作人等打下的文学现代化的底儿紧随世界潮流,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林语堂等人的接力也是亦步亦趋.比照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理论上说,历经近百年的发展,社会形态以致文学的现代化应该作为一种常态而为人们接受了,余下的只是时间和程度问题了.然而,岂但社会和历史没有跳出周期律,即便是文学也要带着一身新旧,内外的创伤重新回炉,以致文学难见经典之作,只以所谓的"红色经典"来掩人耳目.当然,在认真审视中国历史和文学的进程后,可以断言,这样的结果和现状是注定的,也是必然的,这一点过去的历史已经清清楚楚地做了记录.由于持续不断的内乱和外辱,百年的历史和文学被清晰地分割出三个周期,而每个周期迄今又都是以30年为界:在第一个周期的30年中,尽管启蒙 - - 现代性在中国生根发芽,获得一定发展,但先后被民族救亡和阶级翻身思潮所冲击,虽未完全压倒,终究也未能获得充分,完全发展,这一点在第二个周期开初即得以验证.在第二个周期的30年中,无论是深受五四启蒙思想滋养的一代,还是1950,196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在"极左"政治的思想改造中以全军覆没而收场,虽然他们被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而且,无论其时还是之后,竟然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反思"反右","大跃进","文革"的悲剧何以会发生?自己当时何以那样轻信,盲从,呐喊,助威,甚至落井下石而又拒不忏悔,以致让中国作家这个曾经辉煌的群体一落而成为人们诟病的话题所在,"中国的文人是最卑鄙下流的"(黎鸣语),"中国文人是一群缺钙的软体动物"(贺雄飞语)的论断也从此深入人心.第三个周期起始的1980年代,开局也还算不错,虽然所谓的伤痕文学仅仅是为了揭示苦难,反思文学并未做到彻底反思,改革文学也只是拨乱反正,寻根文学不过是重回传统,但也有虽不成熟但却极具希望的意识流和现代派;尽管贯穿1980年代"极左"的逆流仍主导着意识形态,但也还是有关于人道主义的思考,有对"苦恋","人啊,人","河殇"等被批判的作品的声援,也有立意于还原"反封建"的鲁迅研究.......然而当文艺正朝着常态方向迈进之时,一场变故将中国和中国作家推进到充分商品化的1990年代.文艺市场化的改头换面本来无可厚非,也符合文艺的自身属性,言说空间的相对自由为其表达提供了较好平台,但是为利所诱而不讲基本职业操守的大潮也随之席卷而来,文坛瞬间便由"告别革命"(李泽厚,刘再复语)的"向前看"重组为"躲避崇高"(王蒙语)的"一切向钱看",集体性的消费主义品格成为主导中国社会的常青树延续至今.对此,有人这样描述道:"1993年在文化坐标上是'欲望膨胀'和'价值倾斜'的一年,是政治沉重感被经济腾飞感剥离的一年.""许多人学会了评议游戏和话语调侃,以自我贬损和玩世不恭来嘲弄精神价值和生存意义,在学术上处于退守姿态,在精神上处于漂流状态.另一些人为了追求实惠而学会了取巧,放弃精神信仰和历史意识."8即便其中也有理想主义者,现实主义者或纯文学者的呼喊与坚守,也因其先天不足而陷入平庸与无力之中.考察这种局面的成因,学界已经达成普遍的共识,即无论改弦易辙的,还是隐忍坚持的,亦或是新近加入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要么本身可能就是一个涂脂抹粉的狼,要么是喝着狼奶长大的,所以必然充当着集体无意识者的一员,同时将罪恶感,羞耻感和知识分子的公共承担一并打包抛弃.在此情境下,启蒙 - - 现代性的缺失与无力成为中国作家主导的思想情怀和精神症候,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希求他们实现大境界,大成就,自然是过分奢望.顾彬的曾被质疑的"真正的德国文人,知识分子,教授们","都不会看中国当代小说家的小说",因为"当代作家基本没有什么思想,他们的脑子是空的"9的评判与张炜所形容的"精神平均化时期","沙化时期","卖掉一切的写作和出版","在背景中显现的文学"10等病症也就都能坐实了.
正因为作家思想情怀和精神症候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衡,当下的文坛便呈现出这样一种风貌:且不论那些热衷于消费主义的准通俗化作家,也不说那些倾心于主旋律的时代作家,即使是那些主观上也在倡导文学精神,且用力去写而手法也尽量做到多样和前沿的作家,也难以达成自己的心愿或满足读者的审美预期.如成绩相对显著的新乡土小说,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农民工或城市化中的问题有了切实的把握,同情与关怀无处不见也无不感人,但是在对问题的剖析与认识上,始终跳不出固有思维的羁绊,仅停留在为揭示而揭示的大众认知水平上,而在传达现实感的同时又无法兼顾文学性,以致翻来覆去不过尔尔.白烨在评价小说"红煤"中的人物时说:"他们出于小农心理的短视与虚荣,以及简单的交换意识和浓重的报复心理,使得他们在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时,常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11这样的评述虽然指向的是作品人物,但也同样适用于作家这个创作主体;新历史小说尽管立意,创意都堪称用心良苦,一定意义上也起到了去蔽,还原和重构历史的作用,但是因为知识的盲点和历史意识的局促,新的历史或者依然模糊偏狭,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厚重感,反省性仍是难得一见,特别是在历史与人性的审美言说上总给人以难以企及之感,倍增遗憾;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虽然王朔式的粗鄙调侃已不被重视,但浅薄的反智倾向仍为一些人所热衷.即使那些严肃的批判,讽刺之作,由于批判的武器相对滞后和保守,则或者找不准病症而无从下手,或者针对病症而无计可施,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批判变成愤青,将讽刺变成挖苦,将幽默变成搞笑,以致叙述者与被叙述者都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令人无奈至极;人性剖析与人生探索小说,因为最切近五四以来的"人的文学","人生的艺术派",理论上说应该取得更大成绩,然而由于思维方式与价值尺度的狭隘,在表现人性与人生时,往往只注意到中国的"这一个",却无意去揭示和表现人类共有的人性,仅仅靠纠缠于离奇的人生而蓄意编造故事来招徕顾客.特别是,在对人的灵魂和精神的观照上,因为缺少独特的人性体悟,使这一类的小说终因太"中国化"而无法世界化;表现西藏等民族风情的异域小说,尽管不时让人耳目一新,但那种蓄意猎奇或张榜公布新大陆的潜在用意,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甚至使人审美疲劳.而且,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小说的叙述者要么因为深度介入而迷恋其中不知归途,要么因为作壁上观而游离其外不知其所以然,启蒙的理性之光在神秘与原始的图腾文化中却暗淡无光;叙述新奇的另类小说,虽然与1980年代现代派路径有所不同,但整体质量并未见明显超越,特别是叙事技术的依旧青涩直接影响了文本的意义表达.其个中原因也仍是在于不能虚心学习既有的文学范式,甚至茫然不知外边的世界早已很精彩,却要以狭隘民族心和自大兼自卑的"文化恋母情结"(邓晓芒语)力主调和,将"炒冷饭"和"四不像"当做文体创新,简直贻笑大方.至于其他被专业评论家们刻意命名的"身体写作","阳光写作","秋意写作","都市文学"等名头各异的文学则自不必评说了.
毋庸置疑,启蒙 - - 现代性的缺失是当下中国作家思想情怀和精神症候的集中代表和根本体现.也正是因为这种缺失,使得本应肩负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公共职责的作家们,在面对堪比30年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普世价值论争中,以空前团结的旁观,冷漠,麻木,沉默和死寂相标榜.当然,这种集体失语并非仅仅是这一次,此前影响一时的自由主义与"新左派",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改革派与"保守派"等几次大的思想论争中,作家们也都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处之.需要指出的是,从学术角度客观地说,当下流行的普世价值之争,并没有多少思想和哲学含量,因为其中所涉及的诸多问题,早在五四时期就已经热议并解决过,只是浮躁的中国人不但不善于参考和借鉴外来文明,甚至连他们口口声声自豪的"五四"文明也被束之高阁和了.当然,如果就此推论中国作家的思想冷静和深邃,那是要贻笑大方的.而在当下这种变态的环境里,文学创作的质量和未来发展的前景也就可想而知了.
2005年,钱钟书的"围城"被入选标准极严而在英语文学圈中影响极大的"英国企鹅经典文库"收录.针对此事,英国的中国文学学者和翻译家蓝诗玲(Julia Lovell,朱丽娅·洛弗尔)以"大跃进"为题在英国"卫报"刊出长文.她在将钱钟书,沈从文和张爱玲,分别比作中国的伊夫林·沃,屠格涅夫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后,进而严肃指出:"优秀的中国文学同样具有普世意义,而不仅仅是反映一国历史简单的窗口."12类似的观点林语堂是这样表述的:"我们考察一个国家的文学,无疑是想见识一下这个国家最伟大的心灵是怎样看待生活的,而他们的表达方式又是如何各不相同."12可以断言说,中国作家什么时候真正领会了启蒙 - - 现代性的内涵,并以之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尺度和审美标准的绝对核心,也即认可并践行普世价值,中国文学才能真正健康发展下去,期待中的文学大师也才能出现,世界也才会接纳中国文学.或者说,中国作家什么时候开始不以中国人的狭隘心理去思考中国和世界人的问题,而是以常态的中国人和世界人的思想情怀来思考世界和中国的问题时,中国文学才能克服弊病而真正走向辉煌. | 0.872314 | 796.222222 | 0.007545 | 0 | 1,687 | 2,046 | 866.4 | 4.191406 | 0.154479 | 0 | 1,564,900,014,390 | 文学_情感 |
小编语 ,第一号"叙事曲"(作品23号),大约完成于一八三一年至一八四二年之间.这四首"叙事曲"均可列为肖邦的杰作.肖邦在这四首作品中创造了一种非常自由的新形式与新内容,超越了传统叙事曲那种较为固定的曲式.肖邦自己表示,这四首叙事曲的内容来源于同乡诗人密契维兹的诗.
对于这首曲子,有一段有趣的插曲:
舒曼有一次遇见肖邦,当面对他表示自己在肖邦的全部作品中最喜欢这首g小调叙事曲.肖邦听后经过一段沉思默想,才以夸张的语调回答说:"哦! 我真高兴,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后来舒曼还曾在书信中提到:"这真是令人兴奋的曲子,但是在他(肖邦)的作品中还不算是最伶俐的,而应当算作最粗犷的,最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作品解析:
"g小调叙事曲"的开头是缓慢的引子,两手齐奏一个庄严的曲调,这是讲故事者的开场白,它把我们引进了悲壮的史诗气氛中去.
第一主题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主题.一开头就听到一个余音袅袅的音调,好象说唱的老艺人哈尔班在拨动他的四弦琴.沉着而忧伤的旋律,时时发出叹息的声音,好象是在讲述一个被奴役的民族的苦难的历史,以爱国思想来哺育在敌人营垒里长大的倭尔特.
下面的连接部是第一,第二主题之间的桥梁.连接部不断地发展着一个短促的音调.这个音调的痉挛式的节奏,表现出焦急不安的情绪,并且热情渐渐高涨,变得心潮澎湃.壮怀激烈.
第二主题表现了另外一种境界:温和,明朗,充满抒情气息,象一首优美的歌曲.它好象是立陶宛少年倭尔特天真纯洁的心灵的写照.结束部是第二主题的补充.进一步抒发了婉转亲切,富于诗意的柔情. | 0.88685 | 81.75 | 0 | 0 | 151 | 156 | 635 | 4.058594 | 0.146789 | 0 | 1,564,900,014,391 | 文学_情感 |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世界上鲜有一位诗人拥有如此隆重的节日,历经2000多年还能受到海内外如此隆重的祭奠,也鲜有一位诗人形成了对后世影响如此深远的精神与文化,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激励着一批批仁人志士.正因此,端午节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节日,包含了极为深刻的中国文明原理与智慧.端午之际,从屈原精神的核心内涵中获取滋养十分必要.
屈原作为楚国的左徒大臣,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其治国理政方略提倡美政思想,这集中体现在其作品"离骚"中.
一是仁政治国.屈原总结历史兴衰存亡经验,提出了"善"与"义"的治国理念."离骚"载:"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意思是说,回想过去,展望未来,总结成败得失,体察民生之计,是重要的治国之道."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意为政治上选拔贤能者担任官吏,遵循法令的准则不能有偏差."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俟"说的是,把先代的业绩昭示众人,使法令准则严密无疑可存.国家富强而纲纪严密,政在贤者而天下太平.概括地说,就是在内政上主张举贤任能,彰明法度.而这里提到的"义""善"均是美政的意义所现.
二是重视民本."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是中国三代以来,先贤们治国理政的共识.屈原也接受了这一先进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美政思想的重要内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这都体现了"民"在屈原心中的地位.
屈原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是先进的,在世界史上也是先进的,但他强烈地把治国安邦之心系附在楚王身上,有悖于现实,最终被扼杀在摇篮里.
美政思想是屈原在朝堂时的治国理念,节操精神是他一生思想的升华与凝结.更重要的是,屈原经历流放磨难后,对天下世事及自我认知有了更深刻的洞察与反思,这使他的精神世界走向了一个新高度.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为楚国左徒重臣.他力图变法图强,推行美政,使楚国得以强大.当时秦欲兼并天下,屈原东使于齐寻求结盟.秦国担心楚,齐结盟,于是就派遣张仪出使楚国,贿赂楚国上层那些奸吏,污蔑陷害屈原.为了国家的命运,屈原至死不渝,坚定专一.
屈原早年写过一篇著名的"橘颂",咏物以抒情,用拟人手法,塑造了橘树坚守节操的美好形象."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橘树的形象正是屈原的自我写照和自我激励,这是屈原精神的生发.
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一致,屈原还在一系列作品中尖锐批评了昏庸王室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贞,表达了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愁苦闷,更表达了自己的清白节操.
"渔父"是体现屈原高尚节操与情怀的典型作品.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通过问答的形式,表现了屈原与渔父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其中"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有极大影响.
"爱国精神"是屈原精神的核心与根本.屈原在"九歌"中的一首"国殇",就是颂悼当时为国捐躯战士高尚志节,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的挽歌.屈原精神的实质是心忧家国,矢志不渝,情牵百姓,勇于探索,不畏邪恶."离骚"和"九章"中的大量诗句能令人感受到屈原对祖国的深切情感,虽历经磨难,对祖国的忠诚不变,对人民深切热爱的赤诚之心不变."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以此表达他坚持高洁的品质,为追求国家富强的初衷梦想,不怕千难万险,纵死不悔的忠贞情怀.这些诗句,充分表达了屈原对祖国和人民的深爱之情.
但屈原的爱国和忧国忧民,不单单是停留在一般信念和文字上,而是与他"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和他的生平,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所系,基石所在.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国家的国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力量的源泉.正是这种家国情怀,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历经磨难而重生,不断续写新的辉煌,往往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被士人追瞻.
在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无数优秀的精神文明,它们融合而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与凝系着海内外华夏儿女.屈原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向世人展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远大的政治抱负以及忘我的斗争精神,这些都值得更多的人去弘扬和传承.如今,屈原与端午以及"赛龙舟""包粽子"等习俗已融为一体,感召并影响着所有华夏儿女与海外中华文化圈.又至端午,应大力弘扬屈原精神,让世界人民共享这份宝贵精神财富.
王杰,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领导干部学国学组委会主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理事,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长,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副会长;中宣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宣讲人之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 - -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主要思想解读嘉宾.主要著作:"中国哲学十八讲","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论稿";主编:"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领导干部国学公开课","领导干部政德公开课","实学文化丛书"等. | 0.864326 | 164.785714 | 0 | 0 | 278 | 768 | 683.1 | 4.308594 | 0.156047 | 0 | 1,564,900,014,429 | 文学_情感 |
关于佛教轮回思想的几个问题浅释 佛教的轮回思想浅释 1)佛教相信天堂与地狱吗? 是的,佛教毫不怀疑天堂与地狱的存在,因为天堂与地狱,都在生死范围的轮回之中.佛教相信
是的,佛教毫不怀疑天堂与地狱的存在,因为天堂与地狱,都在生死范围的轮回之中.佛教相信,只要不出生死的界限,天堂,地狱,人人都有经验的可能,甚至可说,人人都曾去过天堂地狱.修了上品的五戒十善生天堂,造了十恶五逆的大罪下地狱.苦报受完了,地狱的众生可以生天堂;福报享尽了,天堂的众生可以下地狱.所以佛教相信,天堂虽好,不是究竟的乐土,地狱虽苦,也有出离的日子.
同时,由于所修善业的不等,天堂也有等次,由于所造恶业的轻重,地狱也分层级.
佛教所说的天堂,共分三界二十八天.接近人间的欲界天共有六层,往上的色界天共有十八层,再往上的无色界天共有四层.事实上,修善业的人,只能生在欲界六天,色界天及无色界天中除了色界上层的五净居天是小乘的三果圣人所居,其余都是修习禅定者所生的禅定天.
佛教所说的地狱,大大小小的有无量数目,那是由于狱中所受苦报的不同而分,主要则分为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的三大类,佛经中通常所称的地狱是指根本地狱.根本地狱的主要区分,则有上下纵贯的八大炎热地狱,以及四方连横的八大寒冰地狱.依照各人所犯罪业的差别等次,便到应到的地狱中去受报.通俗的说,下地狱是由鬼差狱卒的捉拿,就实而论,生天堂下地狱,都是由于各自的业力所感,业力倾向天堂就生天界享福,业力倾向地狱便生地狱受苦.
佛教相信,除了已经解脱生死(如小乘的阿罗汉)或已经自主生死(如大乘的圣位菩萨)的圣者之外,一切的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限制.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不过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人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薰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
正因为造作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间,所以上升下堕之后的众生,都还有下堕上升的机会,不是一次上升永远上升,一次下堕永远下堕.
人间众生的造作业因,是有善有恶的,是有轻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着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业比人业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恶业比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恶道的地狱业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第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著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决定,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镇恼等等,那就很难不堕恶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张人在临死或新死之时,家属不可哭,应该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同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净土;若无重大的恶业,这种临死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堕,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应了诸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净土 - - 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
民间的信仰,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这在佛教的轮回观中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鬼道只是六道轮回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后,也有很大部分的可能生于鬼道.
2)佛教崇拜神鬼吗?
很明显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唯有崇拜佛,法,僧 - - 三宝,绝不崇拜神鬼,但是,正信的佛教并不否认神鬼的存在,因为神鬼也是六道轮回的两大流类.所以,佛教所说的神不是神教所说的上帝,佛教所说的鬼,也不是神教所说的魔鬼.佛教所说的神也是凡界的众生,佛教所说的魔是在欲界的第六天,所以佛教的魔是魔,鬼是鬼.
佛教的魔,也有四种:天魔,五蕴魔,烦恼魔,死魔,除了天魔,其余三魔也都出于各人自我的生理及心理.
佛教的神,通常是在天与鬼之间,大福的鬼便是神,天的扈从往往是神.鬼有多财鬼,少财鬼,饿鬼,多财大福鬼,虽在鬼道,也享天福,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神,多半就是大福的鬼.神有天神,空神,地神,又可分天神,畜神,鬼神,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牛鬼蛇神,草木精灵,山川等神,多是地神,畜神和鬼神.在佛经中通常提到的是八部鬼神,那就是:天神,龙神,夜叉(飞空鬼)神,干闼婆(天音乐)神,阿修罗(悲天)神,迦楼罗(金翅鸟)神,紧那罗(天歌唱)神,摩侯罗迦(大蟒)神.这八部鬼神,有善的也有恶的,善的通常是受佛教的感化而来为佛教作护法的.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并不崇拜神鬼,仅对神鬼保持若干程度的礼遇,假如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崇拜了神鬼,在原则上是有罪的.同时,善神都会自动地护持皈依了三宝的人,故也不敢接受三宝弟子的崇拜;正因为有了善神的护持,恶神恶鬼也不敢作弄或侵犯已经皈依了三宝的佛教信徒.
3)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吗?
是的,佛教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正像大家相信吃饭可使胃囊满足那样的正确.
一般人怀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是因为仅仅站在当下一生的立足点上,来看善恶报应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辈子,不但没有好报,甚至还不得好死!有人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却在法律的漏洞里逍遥自在,福寿双全.
其实,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现在一生,已有过去的无量数生,尚有未来的无量数生,现在这一生,若将过去及未来的生命之流连贯起来看,实在还不及石火光影那样的短促渺小.善恶因果是贯通了三世渐次受报的,业力的大小轻重,便决定了受报的先后等次.今生的修善作恶,未必即生受报;今生的祸福苦乐,未必是由于即生的因素;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于往世业力的果报;今生的所作所为,多半尚待到后世感报.若把三世看通了,心里也就平服了.
再说,佛教所讲的因果律,也不是像一般人所误解的宿命论或定命论.佛教相信,唯有重大的业力不能转变而被称为定业之外,人是可以凭后天的努力而来改善先天的业因的.比如前世只造了穷人的业因,今世果然也感生为穷人的业果,但是,生为穷人不要紧,只要自己肯努力,穷困的生活环境是可以改造的.这是将过去的因加上现生的因,综合起来,就是当下的果.所以,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定命论,而是不折不扣的努力论.佛教如果落于宿命论或定命论的泥沼,众生成佛的理论,也就不能成立,既然一切命运都是前世决定了的,人生的修善,岂不等于白费?
可见,佛教的因果定律,也是不离缘生法则的.从过去世的业因到现在世的业果,中间尚须加入许多的外缘,方能成为业果的事实,这些外缘,就是现世的努力与懈怠,作善与作恶.正像一杯糖水的本质是甜的,假若加入了柠檬或咖啡,便会改变那杯糖水的味道一样.
总之,佛教的因果律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而又连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现世承受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现世的行为造作,既然即是后世的业因,也可加入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
因果的道理听来简单,说来并不简单.佛教,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而实际并不简单的宗教.
4)大千世界怎么讲?
佛经中说,一个日月系,为一个小世界,须弥山为日月环绕的中心,也就是说,一个须弥山,即是一个小世界的环绕轴心是存在天体而非直观天体.
小世界的范围,既是一个日月系,那该是指的太阳系或恒星系了,因为每一恒星,均有若干的卫星,恒星都是日,卫星都是月.对太阳而言,月球固是月,地球等九大行星,也是卫星也是月.
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每一小世界的范围,是由一个须弥山至色界的梵天.
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每一中世界的范围,到达色界的光净天.
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每一大世界的范围,到达色界的光音天.
大千世界,是由一千小世界,累进千倍为中千,再由中千累进千倍,一共经过三次千数的累进而成,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只是一个大千世界而已.
大千世界的统治者,是色究竟天的大梵天王.
每一个大千世界,都有一位大梵天王,大千世界有无量无数,大梵天王也有无量无数.我们这个大千世界总称为娑婆世界,每一大千世界,即为一佛的化区,释迦称为娑婆教主,原因即在于此.
我们所处的地球,乃是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单位而已,释迦为了普化他的化区所以要用千百亿化身,才能应化周全,虽化千百亿身,仍在娑婆世界的一个大千世界中而已.
由此可见,佛教的世界观,该是多么的广大而又合乎近代天文学的观点了.
佛教承认神通的事实,也承认神通的功用,并且,佛教的神通境界,远在其他的一切宗教之上.
佛教将神通分为六大类,那就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佛教相信一切神鬼多有由果报而得的神通,一切凡夫仙人,也可以有由修禅定而得到神通(耶教的祈祷,至其心力完全统一集中时,也是定).但是,凡夫及神鬼,只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前五通,唯有佛教已经解脱了生死的大小乘圣者,才能另加一通,称为漏尽通,那就是六通具足了.
可是,佛教并不以为神通是万能的,在因果律的原则下,众生的生死祸福,都是出于善恶业力的自作自受,神通的功用虽大,却不可能破坏因果的律则,凡是决定性的重大业报,纵然以佛陀的神通,也不能把局势全部扭转,否则,因果业报的理论,便将无从成立.因此佛陀在世,虽曾现过不少的神通,但不轻易现神通;佛陀座下的许多罗汉大弟子,也多有相当神通的,佛陀却不许他们当著俗人现神通(根本杂事卷二及律摄卷九).因为佛陀知道,神通虽可使人轰动一时,如果现得不能恰到好处,便会招致相反的恶果!
对于神通的问题,如有兴趣,可以参阅另一篇拙作"神通的境界与功用".按:此文今收于"学佛知津"一书中 - - 本社出版)
6)佛教徒都愿往生极乐世界吗?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不会希望以生天为最终的目的,这是很明确的,因为除了五净居天及弥勒的兜率内院,生天尚在轮回生死的凡界.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都愿解脱生死,这也是很明确的,因为唯有脱离了生死的轮回,才会得到永恒的安乐.
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佛国净土,但在十方法界之内,有着十方的诸佛净土,西方的极乐世界,只是无量佛国净土中的一个.所以,佛教徒之中也有不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愿往生其他世界的,比如东晋时代的道安大师,唐代的玄奘大师及窥基大师,以及近代的太虚大师,都愿往生本界(大千世界)兜率内院的弥勒净土.
如果是悲愿宏深而信心坚强的佛教徒们,也有不愿往生他方的佛土,而愿生生世世在人间度化的.
不过,极乐世界的存在,对于真常唯心一系的大乘佛教而言,乃是深信不疑的.由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极乐净土的莲池之中,莲华分为九品,即使造了五逆十恶的人,若能于临命终时,至心称念阿弥陀佛,令声不绝而具足十念者,便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下品下生的莲华之中,过了十二大劫之后,莲华开放,得见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为之说法,开示诸法实相即缘生性空的道理(观无量寿经).一旦悟透了诸法实相,实证了诸法实相 - - 诸法缘生,体性本空,便可破除一切的善恶观念,一切的善业恶业也就一时抖落.那就叫做业障消除,那就不再受到业力的牵制,不再糊涂地沉沦生死,唯有乘着各自的悲愿,再来人间,自主生死,行菩萨道,称为"不违安养入娑婆".所以,弥陀净土的安立,确是最最安全最最方便也最最可靠的一种信仰,这也正是许多没有自主把握者的最佳安慰与最大恩德.
可是,弥陀经说,不可能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及微少的福德之缘,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弥陀的愿力虽大,仍要依靠各自在平日的修善积福.否则,到了临命终时,恐怕连念佛的能力都没有了,那时候,阿弥陀佛虽愿伸手救济,也是爱莫能助了. | 0.873514 | 111.543478 | 0.016009 | 0 | 506 | 1,553 | 813.9 | 4.160156 | 0.144611 | 0.009787 | 1,564,900,014,634 | 文学_情感 |
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 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说:"诗穷而后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叙"中列举了文王,孔子,左丘明,屈原,韩非五人遭遇困厄,发愤著书,终成大器的故事.其中的道理,与"泾溪"诗是完全一致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亡于安乐."句中的"忧患"正如泾溪的"险";句中的"安乐"正如泾溪的"平";句中的"兴","亡"正如泾溪的"不闻倾覆"与"沉沦" - - 水性与人性在此又一次严密吻合. 究其载沉原因,比拟人事成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懈怠."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兴于忧患之时,励精图治,打败了越王勾践.后来,昧于安乐,怠于治国,最终被越所灭.这个故事正好反映了兢慎则成,懈怠则败的教训.韩国著名围棋国手曹熏铉对其天才弟子李昌镐进行评价时断言:最容易毁掉弟子前程的是自我管理失败(即盛名之下的懈怠).结果,李昌镐事事兢慎,如日方中.倒是李昌镐的对手,怠于人事的聂卫平棋圣毁掉了自己的大好河山.这,又是泾溪诗意的精确注解.
(2)麻痹.众所周知,危险的局面使人警惕,平顺的局面促人大意.而失败的毒素,往往存在于大意之中.陈寿"三国志"记载:蜀汉大将关羽统兵伐魏,围困樊城,水淹七军,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于是,关羽骄傲起来,放松了对其后路东吴的戒备.结果,吴将吕蒙袭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说明了大意与麻痹的危害.需知世上无顺事,事顺则藏险.如果居安不虑危,当然是取败之道.明乎此,也就能洞悉太平洋战争中,美国珍珠港内不可一世的太平洋舰队覆灭的奥秘了.
(3)固步自封.有一位老人说过:"如果和平与繁使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那么,真正的危险就在其中孕育."甲午战争,泱泱中华大国竟然被弹丸的日本击败.原因很简单,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中华自恃地大物博,完全无所作为.两相比较,胜负的天平自然倾斜.同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挡不住精勇骠悍的纳粹雄兵;万里长城巨大屏障,挡不住北方草原的强大铁骑;中原汉人的太平梦想,常常被游牧民族搅得满目疮痍.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危险,于此可见.
(4)分裂.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故事:曹操打败了袁绍的主力,袁绍病死了.他的儿子和女婿精诚团结,退据北方.曹操急攻不下,便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引兵撤退.危险暂时消失了,曾经并肩战斗的袁家子弟们开始了争权夺利.他们自相残杀起来,结果是两败俱伤.曹军顺势北进,彻底消灭了袁家的残余势力,统一了祖国北方.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安乐对人性的毒化作用.危险消失了,人心也就散了,曾经有过的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局面不复存在.试想同舟不共济,南辕却北辙,能不遭受灭顶之灾吗?
以上四点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但是,已经具有触目惊心的巨大震撼力.在杜荀鹤"泾溪"诗中,过往船只的倾覆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绝对和平流中的舟人失去兢慎有关.万事成功都得缘于进取,大凡失败莫不是堕志.水如此,人如此;古如此,今如此.谁也不能例外.
今天,我们的国家渐渐强盛,国民的生活渐渐富足,忧患的日子渐渐远去.但是,歌舞升平的表象里下面,却汹涌着极其险恶的暗流.东有美日,北有强俄,内有台岛,政经隐忧......当此希望与忧患并生的时刻,我们重读"泾溪"诗,其现实的意义不容低估.它能使我们洞察和平背后潜藏的危险,重温"兴于忧患,亡于安乐."的古训,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岸张力.帮助我们寻找正视挑战,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这,正是水性与人性的实质,也是杜荀鹤"泾溪"诗的真正价值.寓含的哲理: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杜荀鹤(约846 - 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属安徽省石台)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梁书" (按应作"五代史记";"梁书"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 - 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如山中寡妇的避征无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宝,乱杀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坟;"再经胡城县"中酷吏的残忍,县民的含冤,都是这以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诗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体诗,但也失之浅率,不甚耐读.他自称[苦吟],从技巧上说,未必如此."沧浪诗话"将他列为一体,翁方纲不以为然,在"石洲诗话"中说:[咸通十哲,概乏风骨......杜荀鹤至令严沧浪目为一体,亦殊浅易.]"苕溪渔隐丛话"引"幕府燕闲录",也谓鄙俚浅俗,惟宫词为唐第一. | 0.832345 | 181.692308 | 0.00085 | 0 | 326 | 711 | 703.6 | 4.152344 | 0.182896 | 0 | 1,564,900,014,813 | 文学_情感 |
本文摘要:吴地林中国画"红珊瑚"第三届海南省书画院书画师作品展,98幅作品多角度刻画海南时代风貌翰墨丹青摹绘琼州风韵近日,海南省书画院研究创作成果展出暨第三届海南省书画院书画师作品展在省书画院积极开展.98件作品将98位海南书画师近年来的研究创作成果展现出给市民游客. 集中于亮相的53件书法作品,45件绘画作品风格各异,从有所不同角度体现了海南风土人情,文化内涵,时代风貌.
吴地林中国画"红珊瑚"第三届海南省书画院书画师作品展,98幅作品多角度刻画海南时代风貌翰墨丹青摹绘琼州风韵近日,海南省书画院研究创作成果展出暨第三届海南省书画院书画师作品展在省书画院积极开展.98件作品将98位海南书画师近年来的研究创作成果展现出给市民游客.
集中于亮相的53件书法作品,45件绘画作品风格各异,从有所不同角度体现了海南风土人情,文化内涵,时代风貌.有所不同角度刻画海南风土人情"此次展览的作品关于海南的题材为主,有刻画黎族苗族风情,也有展现出椰风海韵的自然风光,还有刻画本地文化名人的诗书翰墨,具有浓烈的地域特色.
"海南省书画院院长陈洪告诉他海南日报记者,本次展有行,楷,草,隶,篆等书法作品,也有中国画,油画,水彩等绘画作品.书画师们用手中的画笔,精心刻画琼州大地,其中也包括一些新中国正式成立70周年所获得的成就,可以说道本次展览的书画作品是海南社会风貌的集中体现.在展厅内,书画师吴地林的中国画"红珊瑚"更有了不少市民观赏,画幅展现出了海底世界微观图景:内敛谜样的海底,火红的珊瑚生机蓬勃,随海水飘摇舞动,鱼群阵阵泛舟过,远处海花正在盛开.
构图作品看起来亦真为亦幻,氤氲阴暗,幽邃莫法特."我自小在桂林洋长大,熟知海洋,也对故乡的那片海洋有内敛的留恋与热衷,这股热情诉诸于画笔成就了这些画作.
"72岁的吴地林说道.自上世纪末开始,直到现今,为了展现出记忆中故乡的海洋,吴地林相继创作了上千幅海底世界水墨画,建构出有一个天真,朴素而又奇绝的童稚世界.
某种程度是刻画海南自然景观,青年画家卢丹将视角射击陆地上的一草一木.她的中国画作品"饮花间"以三角梅为创作题材.
花枝茂盛的三角梅与下垂的芭蕉叶相映成趣,色调上寒带色泽较贵,营造出有热带雨林的湿润感觉.卢丹说道,三角梅,芭蕉等植被是热带少见植物,也是本土艺术创作的常用题材,通过对这些景物的艺术加工,凿本土文化,能提高向外点评海南的能力.在齐英石的作品"节日黎寨"中,4个黎族农家妇女身穿民族服饰,配戴着装饰,于是以聚在一起破糯米糕.人物表情动作,房前屋后的背景等活灵活现地向观众展现出了海南黎族人民庆典节日的生活场景.
书法家陈其吉创作的楷书四条屏作品,以丘濬,海瑞,邢宥,王佐等明朝海南四大文化名人的诗词为内容,以"爨宝子碑"的楷书读音书写了几十首诗词,展现出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内涵.构图字画典雅高亢而奇巧,苍茫遒劲而古拙,更有了众多市民游客的目光.
艺术创作扎根本土文化那么,如何茁壮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怎样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要有个性,从自己熟知,确实青睐的题材应从,追随自己的内心来创作."吴地林如此总结自己多年的艺术创作经验.正如创作海底世界系列作品,吴地林一改为以往作家的宏伟视角创作惯性,以及人们对蓝色大海的刻板印象,他从微观视角抵达,以水墨运用恰到好处的创作技法,反映海底的优美."作品有自己的思想,人们才不会讨厌,艺术才能百花齐放.
"吴地林说道."有点子,有特色,能坚决,天道酬勤."陈其吉在艺术创作上的点子与吴地林大体一致.
早年为了创建自己的风格,陈其吉退出早已锻炼了10多年的行书,草书,转而研究和创作"爨宝子碑"书法.而这条同行者寥寥无几的道路,他坚决回头了30多年.
他说道,每次绘画仍然有有所不同的感觉和进账,大大洞悉新的情趣.而书法家江寿男则执着书与诗的相辅相成,"我习惯把艺术意趣,放到一个充满著权利而破面的场景里,去扩展想象力,去徜徉自我.所以创作书法之余,我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作为中国最年长的省份,海南与内地一些艺术创作大省比起,书画创作力量比较脆弱,但是近些年,更加多经过艺术高校进修的青年艺术家重新加入到书画创作的队伍,给海南省艺术界带给了新的面貌,创作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因为年长,才有积极向上的动力,才有推陈出新的创造力."陈洪说道,未来海南省书画院将之后希望艺术家们,扎根海南,挖出自己身边的题裁,把海南的南洋文化,贬谪文化,红色文化,民族风俗风情等创作成系列作品,再行通过省际,国际艺术交流,把海南的作品与作家点评过来,同时也让省外,国外杰出艺术家和作品进去,联合增进海南省艺术事业发展.精英书画师重新组建高水平队伍"比起于前两届省级书画展,此次书画展的规模档次,质量水平更高.
经过多年磨练,书画师的作品也更加好,更加成熟期."陈洪说道,自1989年海南省书画院正式成立以来,省内美术界和书法界的精英人物挤满而来.
其中,既有在国内拥有低知名度的书画家,也有在全国常常得奖的中青年书画家,还有部分是逐步茁壮一起崭露头角的人物.这支队伍代表了海南当前书画界的整体水平.吴地林曾是海南省第三届,第四届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也是全国"鲁迅版画奖"获得者.
他在艺术领域耕耘40余年,醉心版画,水彩,油画,中国画等多画种.因为首创风格独有,个性独特的海底世界系列水墨画,他被业内人士被誉为艺术上"天马行空"的怪才.
与吴地林同龄的陈其吉,某种程度集各项荣誉于一身.他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认识东晋"爨宝子碑",被爨宝子碑的书法风格和艺术魅力所病毒感染,此后的40余春秋潜心研究和创作爨宝子碑书法作品.在海南省书画院,像吴地林,陈其吉一样在各自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艺术家有80余人.
他们不仅为海南省书画院,更加整个海南书画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交流作出了贡献."这个展出场地远比大,但是展览的作品质量很高,我严肃观赏和推敲了每幅作品,很不受灵感."美术教师蒲宏富,特地从琼海赶到海口看展出.他回应,展出上的作者大多数是艺校学生心目中祭拜的人物,创作技法很高超,许多作品看起来非常简单,实际包括了许多创作经验和技巧.
他的同伴王大硕说道,"自己学画10多年,明白艺术创作经常枯燥乏味,略为有心烦就半途而废,正是身边这些艺术家和优秀作品鼓舞着我们不退出,向着心中的艺术理想一步一步行进. | 0.899156 | 130.4 | 0.042324 | 0 | 217 | 770 | 1,117.8 | 4.003906 | 0.127684 | 0.120233 | 1,564,900,015,105 | 文学_情感 |
安徒生(1805-1875)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童话作家,他创作的动人故事被翻译成各国语言,一百多年来在全世界流传,脍炙人口,历久不衰.丑小鸭的故事就是安徒生一生的写照,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绽放光华.丑小鸭因为长的丑,被大家排挤欺负,连鸭妈妈都不爱他.虽然得不到大家的喜爱,丑小鸭仍然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放弃希望.最后他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只天鹅,之前所受的苦都化成微笑,丑小鸭终于能昂首阔步,活得自信又灿烂.
童话的代名词,他以丰富的创作建立一个伟大的童话王国,而这个王国的国王,生平也像一则童话故事.安徒生出身于丹麦的贫民窟,因为长相丑陋,饱受排挤和侮辱.他当过小工,临时演员,别脚的舞者,也曾穷得口袋里只剩下十三元.但他秉持着乐观的态度,与不服输的毅力,终于成为一代文豪.就像他的代表作丑小鸭一样,历经冰雪霜雨的考验之后,脱尽稀疏暗黄的雏毛,蜕变成美丽洁白的天鹅.他在奋斗的过程中,遭遇到许多挫折,这些深刻的人生体验都化成他写作的养分.他以诗人的灵魂,丰美滋润了故事的文学性,他的童话层次提升到文学的殿堂,超越了国家,时间,和年龄的界线,创造了一个大人小孩都能悠游其中的纯真世界,永远受人们喜爱. | 0.899598 | 249 | 0 | 0 | 295 | 146 | 824.9 | 4.082031 | 0.13253 | 0 | 1,653,900,000,144 | 文学_情感 |
拉丁文 puer aeternus,意指永恒少年,典出古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的"变形记"(Metamorphosis).他是古希腊神秘仪式的孩童神,是神圣的少年,也是一个被母亲的疼爱所深深包覆而无法完成个体化历程,长大成熟的孩子.
对永恒少年原型产生认同的男性往往充满魅力,满脑创意,无时无刻不在追寻梦想;尽管早已成年,心态却仍仿佛青少年,充满活力但无法脚踏实地生活.他们在情感上无法进入稳定关系,在生活中则总梦想更好的未来,无法认真对待眼前的每一天.无论是一再换工作,或一再换伴侣,与现实格格不入使他们沮丧,也令旁人为他们遗憾.
本书由著名的荣格承继者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博士 1959-1960 年在苏黎世荣格学院的冬季讲座精编而成,她相信永恒少年现象将日益普遍,这背后更隐含灵性问题.书中将透过另一部德国作品"无空间王国"(Das Reich ohne Raum)论及此灵性问题与纳粹政权的关系.
‧分析脍炙人口的法国作品"小王子"与神秘德国作品"无空间王国"当中的"永恒少年"问题.
‧深入解读"永恒少年"男子的心理与人生困境,并提出建议.
‧附"小王子"的原书插图,结合文本与图像分析,展现荣格派分析技巧的多样面貌.
从个人层面而言,这本书可说是拯救了我的人生,在我遭逢人生困境之时,它引领我张开眼去看个人心理.──达瑞尔.夏普(多伦多荣格分析师,"荣格人格类型"作者)
冯.法兰兹提醒我们,在故事的心灵背后的永恒少年原型,隐藏着人类亘古以来的神秘母题.看似浪漫的故事情节里,其实充满死亡,母亲情结,拒绝平凡,抗议人生等议题.从古老的神话传奇,一直到故事情节,到创作者,甚至是所有的读者,都被神秘的原型牵引著,一起在同一条脉络中迷惘,耽溺.──洪素珍(IAAP荣格分析师)
冯.法兰兹博士是公认最杰出的荣格承继者,更是童话心理解读最具权威性的代表人物.她擅长于文学,语言学,拉丁文,希腊文以及古代历史,并于 1933 年 18 岁时遇见荣格后,即追随他直到他 1961 年逝世.期间她不仅将跟随荣格所学习到的概念与方法运用于童话分析中,并也为人作心理分析,累计分析了 65000 个梦.
除此之外,她一生致力于发展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成立"苏黎世荣格学院",并四处讲学不辍,常受邀到各地授课,内容结集成书,涉及童话,梦,神话学,炼金术,积极想像,共时性等主题,有多达 20 余本作品,著作常以大量实际经验与案例,佐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讲述,现已出中文版的作品有"永恒少年:以荣格观点探讨拒绝长大","公主变成猫:从荣格观点探索童话世界","童话中的女性:从荣格观点探索童话世界","童话中的阴影与邪恶:从荣格观点探索童话世界","解读童话:从荣格观点探索童话世界","荣格心理治疗"(皆由心灵工坊出版).
台湾咨商心理师暨美国加州临床心理师(PSY29148).曾任高中辅导教师,获取加州整合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临床心理学博士,纽约巿复旦大学(Fordham University)咨商心理学硕士及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士.目前于旧金山荣格学院"国际分析心理学人计划"接受荣格分析训练,同时于加州奥克兰亚健社(Asian Health Services)担任临床心理师暨临床督导.译有"永恒少年:以荣格观点探讨拒绝长大","童话中的阴影与邪恶:从荣格观点探索童话世界""解读童话:从荣格观点探索童话世界","童话中的阴影与邪恶:从荣格观点探索童话世界","我的荣格人生路:一位心理分析师的生命叙说"(皆由心灵工坊出版). | 0.857713 | 136.727273 | 0.07893 | 0 | 344 | 385 | 1,211.8 | 4.152344 | 0.168218 | 0.059627 | 1,653,900,001,469 | 文学_情感 |
唐诗不仅是诗歌史上一座巍峨的高峰,亦是人类文明的珍贵献礼.本课程的目的并非对诗人,诗歌作一般性的概论,而是以专题的方式抽绎由初唐到晚唐诗歌的许多面向,除了厘清传统文学史中对部分诗作的误读与偏见,更引领大家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诸位著名诗人,如: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 初唐的陈子昂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登幽州台歌>外,文学史上总将陈子昂形塑为复古派的健将,其师法汉魏古调的精神,六朝靡丽遗风仿佛在陈子昂的主张下开始动摇.然而,陈子昂真的完全反对六朝,以复古为目标吗?在现存的文献当中,是否有其他的依据? 至于一向被目为"自然派诗人"的盛唐诗人王维,其实诗歌成就宽广深厚得多,历来吟诵不已的名篇屈指难数,其中,<杂诗>三首之二作为漂泊他乡之作,"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是否有其他深意?王维遇到久别的乡亲时,问的为什么是"寒梅着花未"呢?另外,飘逸不羁的诗人李白,在宫中留下的名篇<清平调词三首>,究竟"可怜飞燕倚新妆"一语有何深意?是否真有讽刺杨贵妃的意思?这组诗的主旨究竟何在?再者,婚恋是每一个人生命中的内容,但随着时代与个性的不同,诗人对妻子的描绘也大异其趣,"诗圣"杜甫除了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一面,在较不为人所知的<月夜>诗中,杜甫又是怎么看待他的妻子? 还有,中唐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历来传诵不已的名篇,但"琵琶女"的造型仍有值得深入研究之处,且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如何倾注他的"投射心理"?最后,晚唐诗人李商隐,其<锦瑟>风靡无数读者,此诗亦为诗人晚年对一生的回顾,隐含了理解其性格特质的钥匙,而末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传统解读多有谬误,其真正涵义为何?当将在唐诗的课程中一一厘清.
算下来从"红楼梦"开始,听欧丽娟老师的课已近十年,把她的"中国文学史"课认认真真记笔记停下来,应该已经可以说自己是欧丽娟老师的学生了.跟老师学了很多东西,学到了很多治学和思考方法,解决了许多迷思和误解.谢谢老师.希望能有机会继续听老师后半段的"中国文学史".
老师旁征博引,不仅限于诗的字句本身,同时从心理学,文学史等多个方面加以阐述,并分析了诗人的价值观,结合了老师自身的深厚阅历与洞察世事,实在令我受益匪浅,引用一句网络用语,"感觉我之前读的都是假唐诗"
杜甫是后世公认最伟代的唐代诗人,甚至凌驾于李白之上.本周课程延续上一周的婚恋主题,选择杜甫呈现其家庭情感的生活切面,同时借此了解唐代诗人的夫妻关系;并且透过<月夜>这首著名的思家之作,重新检视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深入了解杜甫其人其诗的伟大,既是来自儒家的精髓,又建立在兼容并蓄的集大成上.
4-1 背景介绍与基本释义2:07
[音乐] 爱情本身就具有极大的魅力,唐玄宗 与杨贵妃的恋情更是旷世的传奇,史上罕见. 所以才会久不衰,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题材 不仅中晚唐诗人多方歌咏,后来的戏曲更是乐此不疲. 像 元朝白朴的<梧桐雨>,明代洪升的<长生殿>就是这方面的名作 但是玄宗与贵妃的情况,毕竟是个罕见的异数 到了一般的文士阶层,作为文化精英的主体,那他们的婚姻恋爱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姑且不论婚姻之外的浪漫艳遇, 就在伦理制度内的夫妻之间,他们彼此的关系如何?而文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妻子的? 固然相敬如宾是传统所鼓励的常态,但是 具体的互动情况当然会有各式各样的差异,并非如此简单 那么在唐代诗人中,杜甫是我们了解这个范畴的最佳代表 这不仅是因为杜甫的儒家血液,使得他的婚姻具有传统的典型性 更重要的是,杜甫海纳百川的文化底蕴,和集大成的诗歌造诣 使得他在夫妻关系的描写上,出现非常突破性的,登峰造极的内涵 并不是一般所以为的封建传统. 我们从他的诗歌里可以看到,原来文化传统是丰富而复杂的 文学家只要不画地自限,站在历史的轴线上 共饮长江水,就能够借以展现出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这既造就了更宏大的自己,也回馈给哺育他的历史 文明,所以这个文化大传统,就会越来越宽阔,越来越深厚 不过在说明杜甫的婚姻与爱情之前,我们必须先以 宏观的视野,看看一般文学中的妻子形象具有怎样的意义 这可以让杜甫的突破性,得到更清楚的凸显 | 0.881316 | 283.666667 | 0 | 0 | 715 | 447 | 812.3 | 4.101563 | 0.135135 | 0 | 1,653,900,001,528 | 文学_情感 |
议论式结尾法是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及逻辑推理来辨别是非,阐发道理,表明见解,进行判断的一种结尾方法.议论是议论文结尾的最主要的表达手段,在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和一些抒情性文章结尾中也常常用到议论.
议论在记叙文中,是一种辅助性的表达方法.它在记叙的基础上,对所叙的人物或事件直接表现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议论总是和记叙结合在一起的,它有时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出现在文章的结尾.篇末议论,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启迪深思的作用,它往往带有某种哲理的色彩.
星期四下午,老师提出进行中队干部改选,并选出一名大队干部候选人.她希望大家要正确对待选举,选出能严格要求自己,有威信,有能力,愿为集体服务的好干部.说罢,拿出了准备好的选票,发给大家填写.
队会结束后,我含着眼泪,急匆匆地回到家,一进门就扑倒在床上,大声哭起来,想哭出我的委屈.妈妈正在画图,听见了我的哭声,忙过来问:"你怎么了,是不舒服吗?"我一边哭一边诉说了这件事的经过.妈妈认真听完后说:"就为这事呀!你的票数最多,不能说明你最好,最适合当大队干部."妈妈用手绢擦干挂在我脸上的泪珠,接着说:"当干部不是图虚荣,不是为三道杠比两道杠官大,而是要讲为大家做好工作."
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敞亮许多.妈妈问了杨荫的学习和以前当大队干部情况后,又语重心长地说:"张老师的决定是对的,你票数多,但从没当过大队干部,工作没经验,能力也不会太强,这些方面你都不如杨荫.杨荫当上大队干部也不是说就没有缺点,你和杨荫都要取长补短......"妈妈的话说到了我心里,我服气了.
晚上,我在日记里最后写道:"我......我要踏踏实实做人,不能只图虚荣,被表面的荣誉迷惑.要比,就要比志气,比能力,比为集体服务的精神......"妈妈看完后舒心地笑了.
评析 本文小作者记叙了自己得票最多但未当选大队干部候选人后的委屈,以及妈妈对自己的说服教育.小作者在写完这件事后没有结束全文,又在结尾处以日记的形式发表了议论:做人"不能只图虚荣,被表面的荣誉迷惑","要比,就要比志气,比能力,比为集体服务的精神......"文章有了这种议论,既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又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从而使人得到了启迪.
议论式结尾法运用得好,可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体会以及悟出的道理议论出来,容易感动人,说服人,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议论式结尾虽然多种多样,但都必须以文章所记事实为基础,与事实相结合.如果离开了所记事实,发表空洞议论,就会给人"唱高调","戴高帽"的感觉,那么文章就功败垂成了.
"夏令营二三事"这篇记叙文,在文章的结尾处发表议论:
小船划动了,渐渐离开了我们.多么令人联想的画面呀!是"渡江侦察记",还是"军民鱼水情"?这就是我采写的夏令营二三事,献给当年的小八路,献给同龄的小学生.
"这件事该管"议论"闲事"该不该管的问题,最后明确指出:要发扬正气,对错误的事情就要批评,就要管,要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主持正义.
以上例文的结尾都收到了直接点明主题的效果. | 0.85098 | 98.076923 | 0.041074 | 0 | 190 | 340 | 730.4 | 4.09375 | 0.160784 | 0.044832 | 1,653,900,001,711 | 文学_情感 |
我国以茶为题材的古代绘画,现存或有文献记载的多为唐代以后的作品.如唐代的"调琴啜茗图卷";南宋刘松年的"斗茶图卷";元代赵孟俯的"斗茶图";明代唐寅的"事茗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烹茶图",丁云鹏的"玉川煮茶图";等等.
唐人的"调琴啜茗图卷",作者已不可考,也有说是周肪所作.画中五个人物,一个坐而调琴,一人侧坐面向调琴者,一个端坐凝神倾听琴音,一个仆人一旁站立,另一仆人送来茶茗.
画中的妇女丰颊曲眉,浓丽多姿,整个画面表现出唐代贵族妇女悠闲自得的情态.
元代书画家赵孟俯的"斗茶图",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俗画.画面有四个人物,身边放着几副盛有茶具的茶担.左前一人,足穿草鞋,一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坦胸露臂,似在夸耀自己的茶质香美.身后一人双袖卷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壶,正将茶水注入杯中.右旁站立两人,双目凝视,似在倾听对方介绍茶的特色,准备回击.图中,人物生动,布局严谨.人物模样,不似文人墨客,而像走街串巷的货郎,这说明当时斗茶已深人民间.
明代唐寅的"事茗图"画的是:一青山环抱,溪流围绕的小村,参天古松下茅屋数椽,屋中一人置茗若有所待,小桥上有一老翁依杖缓行,后随抱琴,似若应约而来.细看侧屋,则有一人正精心烹茗.画面清幽静谧,而人物传神,流水有声,静中有动.
明代丁云鹏的"玉川烹茶图",画面是花园的一角,两棵高大巴蕉下的假山前坐着主人卢仝――玉川子,一个老仆人提壶取水而来,另一老仆人双手端来捧盒.卢仝身边石桌上放着待用的茶具,他左手持羽扇,双目凝视熊熊炉火上的茶壶,壶中松风之声隐约可闻.那种悠闲自得的情趣,跃然画面.
清代画家薛怀的"山窗洪供"图,清远透逸,别具一格.画中有大小茶壶及茶盏各一,自题五代胡峤诗句:"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并有当时诗人朱星诸所题六言诗一首:
"洛下备罗案上,松陵兼列径中,总待新泉治火,相从栩栩清风."此画用桔笔勾勒,明暗向背,十分朗豁,立体感强,极似现代素描画.
可见,乾隆年间已开始出现采用此种画法的画家.
雕刻作品,现存的北宋妇女烹茶画像砖是其中之一.这块画像砖刻的是一高髻妇女,身穿宽领长衣裙,正在长方炉灶前烹茶,她两手精心擦拭茶具,凝神专注,目不旁顾.炉台上放着茶碗和带盖执壶,整个画面造型优美古雅,风格独特.
日本的绘画艺术受中国的影响很深.日本以茶为题村的绘画也仿自中国,但有创新.如"明惠上人图"就是一例.明惠上人即日本僧人高辨,他在日本字治栽植第一株茶树,对中国的饮茶在日本的传播起了相当大的影响.在"明惠上人图"上,明惠坐禅松林之下,塑造成一个不朽的形象.在北欧和美洲,到了18世纪,安溪铁观音十佳品牌批发QQ:860171713苏小姐,饮茶也已成为风尚,一些画家就常以饮茶情景作为题材,而且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作品.
历史告诉我们.绘画艺术与茶有密切联系,就是在现代摄影艺术中,与茶的联系也相当广泛,许多摄影师以茶为题材,拍摄了不少优秀作品.特别在一些名山拍摄的采茶画面,将山水峰岩,松竹花木和茶园融为一体,益发增添了茶区景色的诗情画意. | 0.862451 | 105.416667 | 0.001592 | 0 | 206 | 366 | 1,006 | 4.089844 | 0.178656 | 0 | 1,653,900,002,229 | 文学_情感 |
中国现代诗与之俱来的抒情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欧美现代诗的某些抒情方式大面积地渗透进来之后,带着强烈惟美倾向的抒情一度成为诗歌写作的典范,一时间泛抒情像被遮蔽的谎言或陷阱一样泛滥成灾.应该承认,到目前为止,抒情仍旧是中国诗歌最牢固的本质和最纯熟的技巧,而与之形成对抗性的"口语化"写作显然尚且混淆不清,良莠莫辨.但"口语化"对抒情性的颠覆是绝不容低估的,我个人对这种从本质上的解构以及由此而扩展的整体开拓怀着好感.同样应该承认,"口语化"使中国现代诗的多元性更加明显.我觉得,任何对写作质地构成冲击和有所建立的方式均不应该与原有秩序形成对抗,而理应达成交融,努力从某方面找出相互促进的点,进而改变诗歌不破不立的僵化格局.对于诗歌一贯的抒情性以及"口语化"写作所强调的原创性来说,我认为,两者之间在性质包含上并不相悖,是十分有理由获得完美切合点的.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削减抒情极易沾染的空泛成分,从关注现实的角度去提升生活,在不放弃抒情本质的同时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事实上,目前已有不少诗人在自己的写作中无意做到了抒情性与原创性的切合,只是因为两者人为阵营的盲目对抗过于激化而显得游离不定,一时难以在众人的视野中构成灿烂的景观.更主要的是,这种切合的目标指向是成熟与稳重,而绝不是喧哗和躁动,这正是所有变革取得沉稳的魅力所在!我对那些勇于打破传统禁锢,以自身行动奋力掀起诗歌革命的人们怀着敬意,同时也对那些在浪潮之中保持独立姿态,默默地校拔着个人写作的诗人充满尊重.正因为有这两者各自的努力,诗歌才不至于沉寂不名,同样不至于堕入万劫不复之境.最重要的是,诗歌在两者的互动坚守之中不仅获得了变化和提高,而且绝不会招致精神沦丧!
坚持本我的出色写作,并且适时有效地调整着未来的路向,这是一个成熟诗人极其自然的表现.在我接触交往到的诗人当中,诗人浪子正是这样的一个榜样.在我对他诗歌的大量阅读中,我认为浪子至少贡献了一点:他以一个抒情诗人的本质关注现实,由自身的生存境遇出发深入时代及众人,再以真实的生活影像为起点实现诗歌的抒情.这种做法恰好印证了我上面所论述的抒情性与原创性的切合,很显然,我的这个想法是因为阅读了浪子的诗歌而产生的,我愿意将之称之为原创抒情性.这种性质只有在浪子的诗歌中才体现得那么强烈,没有泛学院式的歌唱抒情,也没有泛生活式的平面反诘,精神的美,痛感,内在力量的共同提升始终是惟一的内涵指向.这样的诗歌在题材,形式上也许单薄了一些,但其填补了抒情向上的空阔,净化了生活繁杂的表像,在一定限度上保持了诗歌素有的使命感与神秘感,确保诗歌的生命价值和精神意义.这是这个时代所出现的诗歌中不可多得的!
浪子是一个沉默写作的诗人,尽管他早年曾显现过出色的诗歌才华,有过以诗歌理想为抱负的漫游经历.据我所知,他早在1992年就出版过个人诗集,当时诗作就大量见于"作品","星星","诗神","诗歌报月刊"等国内著名诗歌刊物,"诗歌报月刊"直至1996年还将他的作品在"挑战者"栏目出.
1996 以后,他不再发表作品,只在某些圈子交流中零星拿出新作,但从来没有终止过写作,并且一直保持着与诗歌同道的交往,对诗歌的发展始终怀着感同身受的关注.直到2001年夏天来临,浪子的诗歌热情终于再次浮出水面,动手将自己1991 - 2000年十年间的诗作整理成册,决定出版.可以想像,以他从未停歇的写作数量,十年该是一部多么浩瀚的篇章.但他这部十年诗集出 人意料的只选了100多首诗,而且全部是短诗,有相当多的诗仅有两行,几行,极其简洁精练.诗集命名"途中的根",寓意很明显,十年间浪子一直游历在外,这些诗都是他在人生行旅上以不同的心境写就的,同时记载了他十年来的心路历程."途中的根生长在旅途上","途中的根 我途中的居所","不断流逝的归宿 是不断流逝的/我 是那途中的根",所谓旅途同时是浪子作为一个诗人的诗歌命途,他沿途随时随地撒播着诗歌的种子.整整十年,他沿途撒下的种子已经发芽生根,"他的劳作已经获得了大地的承认和尊重"(瓦兰语).
"旅途"显然是浪子诗歌的一个重要命题,包括出发,寻找,方向,归宿等所有漂泊的因素,而归程的无限性是一直困扰他的最大问题.正因为认识到归程的无限性,承认自己的根就在途中,所以他异常关注在异乡的生活.从他的角度看,异乡的生活永远是当下发生的,真正的人生就建立在当下的生活中,因而必须首先处理好当下的生活.这种认识除了在浪子的真实生活中实现之外,还大量体现在他的诗歌之中,"打发掉在城市中虚度的时光 以真诚/换取真诚的生存 以我无所不在的爱/我梨花带雨的爱/在最近和最远的土地上// 见证不可企及的方向/"("旅程")"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到温暖的家?/脸颊上久违的泪水 拭不去的沧桑/飘不落干渴都市 回家的人/耗费一生时光也回不到的家/"("离家的人")......正因为心怀现实与漂泊之本,浪子诗歌中的内心冲突才那么强烈,非常明确地体现着生存与梦想的纠缠,出走及归去的迷惘.这种命题在我们看到的众多诗歌中并不陌生,但浪子在诗中不厌其烦的观念提示和他节制,压抑的词语运用,包括强有力的节奏感,为他的诗增加了一种善意的"暴力"色彩,也由此构成了他诗歌在感情色彩上的特点.
当然,由于浪子对现实和情感的着意渲染,使他的诗歌在语言上略显混沌,也由于与之俱来的情绪认定使他的表达在些躲闪,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抒情的纯度.当我在他的诗中连续发现一些语句不够干净,表达犹疑的不彻底成分时,曾一度产生过疑惑,我一开始是把他当作一个纯粹的抒情诗人去阅读的,所以我起初的判断不可避免地顺应着抒情的一贯趣味,我奇怪于他诗歌中的"硬伤" - - 实则是过于沉湎生存状况表述而引出的抒情的不畅.诗人东荡子对他的这些"硬伤"提出过极其严厉的批评,浪子默默地接受了.我在越来越深入的阅读中,终于发现了他的这些"硬伤"的症结所在,这不过是浪子在力图使诗歌与现实契合中一时处理不顺的一个小问题,因此我转而将之称为"原创抒情性".我想诸如此类的指认是合理的,概念从来就含有一厢情愿的强加成分,但由此而对某种写作的梳通,提醒,包括其本人对自身状态的认知并采取弥补是有效的.
浪子显然还要继续为他的诗歌性情受挫,但我十分赞赏他把个人性情带入诗歌性情的做法.诗歌承载不了生活,但能够反映性情,也不失人性的光辉.率性则为真,生活中的浪子绝对是个性情中人,他的行为也就是诗歌的行为,他的目标是知行合一,诗人合一.浪子努力要让别人记住的是:所谓诗人,就是诗和人的统一.这可不是拆字游戏!
现实中的浪子很容易给人一种"粗暴"的印象,他的外表带着一股"戾"气,性格异常率直,说话就像吆喝一样响亮.他酒量惊人,高兴起来不知节制,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几年前就立誓戒了白酒,只喝啤酒.只是喝起啤酒来同样不知节制,劝酒就像逼供一样.好在朋友们都明白他的这一点"僻好",心照不宣,往往不给他"胡来"的机会.这样的一个人,诗歌中竟全是刻骨的柔情,满是伤逝情怀,真是令人意想不到.但对朋友们来说是意料中事,是的,浪子的人和诗歌,都是毫不保留的向朋友们敞开着的.在红尘万丈的广州,他是数以万计的有个人小小事业的小老板之一,终日熙熙利来,但与一般小生意人不同的是他朋友奇多,而且多是文化圈中的朋友,似乎他用在文化交流及相关活动上时间更多一些.他对文化,尤其是诗歌怀着极浓厚的参与热情,但又相当蔑视那些一味沉溺于写作理想本身而不谋生活出路的人.在这一点上,他甚至形成了偏见!
"途中的根"作为一本十年选集,以时间跨度去区分,俨如一条时光与思想的隧道.十年仅选100多首诗,在数量上略显单薄,也与他十年来的创作量相差甚远.本来,这本书的初选篇目比成书时要多一半以上,浪子听取了几位朋友的意见,由白巍,东荡子及我各做了一次删选 ,他自己又作了最后的删改.我受浪子的委托对这本书进行通读和梳理,得出的最大印象就是前面归结的原创抒情性.我想这可以看作是浪子诗歌的一个贡献,他就以这种介于传承与激进之间的自我认定构筑自己的诗歌,既不极端,又不滞后.对他而言,诗歌并不是上路时引领的光芒,而是回家后温暖照亮的灯盏.我想,这种以人生,生活为观照的沉稳的写作姿态,对于当下浮华纷芸的诗歌状况来说,至少具有一种品性的作用! | 0.89802 | 338.3 | 0.001186 | 0 | 480 | 806 | 1,053.1 | 4.308594 | 0.131836 | 0 | 1,653,900,002,851 | 文学_情感 |
历经数月筹备,经多方鼎力相助,"界·相 - - 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展"于10月29日在苏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正式开展.此次展览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作为顾问单位,在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下,苏州市相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及相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由北京芝兰博雅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协办,受北京国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东京画廊,梅友如果(北京)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支持.汇集中日艺术佳作,秉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文经互动,普惠大众"的理念,以艺术作品为线索,展开一场精彩的国际对话与交流.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与苏州在经济贸易及文化交往上拥有2000多年悠久的交往历史,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其间更是展开过无数次的交流活动.两国人民的艺术文化交流为增进双方民众相互理解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两国关系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正如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在日本家喻户晓就是中日文化交流成果的写照,吴地文化也是深受许多日本友人的喜爱,进而之前也是多次展开此类的艺术交流.
中日两国人民这种渊源深厚的艺术文化交流,积淀了两国独特的文化交融,凝聚成联结两国人民的牢固纽带,形成了促进两国文化关系发展的不竭动力.中日双方也必将会从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中寻得更多认同,从亲仁善邻的古老智慧中汲取现代启迪,使得中日艺术文化交流关系行稳致远.
此次展览除了邀请著名的中日艺术家作品之外,还特别得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方面的支持,由北京国图文化文津书院提供了宝贵的"芥子园"和"浮世绘"的众多藏品,为此次展览注入了浓厚的中日文化艺术交流的瑰宝历史,即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当下的注解,此次交流更是展示了对未来的期待,助力拓展文化交流与借鉴的国际视野,增强中日地方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努力促进中日文化,经济的民间往来.
中日艺术在相同的历史文脉下,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如同"双生花"一般,发展出不同的当代文化艺术特色?;诖?,展览通过双线叙事,展现中日艺术文化在不断变化与流动中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展览展出的作品分别来自中日两国当代艺术家,涵盖了刘知白,张继馨,丘挺,赵金鹤,曾健勇,黄镇,任芷田,夏福宁等8位中国艺术家,椎桥良太,金泽友那,杉山功,王舒野,朱岚等5位日本艺术家,创作形式包括了水墨,设色,油画,雕塑等不同类型,这66余件作品由古及今,从东至西,在历史,地理的双重坐标中向观众展开精彩的艺术画卷.同时,在展览的基础上还将择期举办"界·相"文化艺术交流论坛,邀请各界艺术家及专家学者,探讨中日艺术的古今流变,以多元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发展.以艺术合作为纽带,提升中日两国艺术领域交流合作水平,希望精彩纷呈的作品能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感受与观展体验,让艺术走进生活,走进大美相城.
1979 年出生于福建,2010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12-2020年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馆长;中 ?国建筑文化研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副会长;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北京活动中心主任.作品被澳大利亚悉尼白兔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万荷美术馆,树美术馆,Contemporary Art And Editions 等及私人收藏.
1974 年出生于辽宁葫芦岛.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研究生,策展人,中华文化传播者,生活美学倡导者,北京芝兰博雅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理事, 从事中华茶文化推广 20 年.策展文化项目代表文旅部出访德国,泰国,韩国,比利时,瑞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 | 0.894381 | 211 | 0.010899 | 0 | 383 | 508 | 780.9 | 4.078125 | 0.131347 | 0 | 1,653,900,003,000 | 文学_情感 |
本网讯 6月28日,由理塘县委宣传部主办,理塘县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的"妙笔丹青绘百年新概念唐卡展"在该县城市规划馆内举行.
本次展览融合藏文书法和唐卡绘画等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打造具有"中国风骨,康巴风貌,理塘风情"的新概念唐卡作品,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展览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时间脉络,分长夜曙光,烽火岁月,屹立东方,改革春风和圆梦中华5个展区,展出作品共60卷.每卷唐卡紧扣主旨,凝练绘述了百年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和重大决策部署.
展厅内,一幅幅作品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悲壮,人民的英勇和中华民族的崛起."我们从构图,起稿到勾线,绘形,着色,全程采用传统唐卡工艺手法,人物比例尺度也严格遵从唐卡标准,并以矿物颜料绘制,色彩质朴高雅,也符合党史庄重的基调,而且可经久保存,长期展出."主图创作团队相关人员介绍.主图由甘孜州非遗德珍藏文书法传承人昂旺曲批,甘孜州非遗门萨唐卡画派传承人昂旺登登和理塘县非遗噶玛嘎孜唐卡画派传承人吉美郎甲共同构思起稿完成,前后历时50余天,一笔一画,凝结着对伟大历程的悉心回顾和体悟.
展厅中,每幅展出作品均由文,图,音三部分构成."文"即选取对应的革命诗词,历史名句,重要论述,以丘伊,珠擦,乌金等不同藏文书法字体书写出来;每幅作品旁相应配有画面解说词;"图"即以主题鲜明的图案,形象生动再现历史场景."音"即对作品内容进行配音解说."从进入展区开始,参观者将一步一脚印,一步一年光,穿越时空,拂过尘埃,尽览长夜曙光,烽火岁月等五个展区,还可扫一扫画旁的二维码,闭目聆听其中的历史故事."该县文联工作人员介绍说.
来自福建省的一位游客表示:"第一次看到用唐卡和藏文书法来呈现的党史题材书画作品,身处一幅幅作品中,只觉得精美细腻,别具匠心,同时也深受震撼,感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热爱党的真挚情感."
在"举国之力抗击疫情"主题唐卡作品前,几名僧侣驻足欣赏,纷纷赞叹:"我们既看到了藏族传统文化之美,也了解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的大事."画面背后,是无数舍生取义,慷慨激昂的斗争,是无数团结奋进,可歌可泣的场景,寄托了创作团队以妙笔丹青庆祝党百年华诞的一片深情. | 0.885744 | 159 | 0 | 0 | 238 | 259 | 919.9 | 4.054688 | 0.136268 | 0 | 1,653,900,003,867 | 文学_情感 |
出发不是为了逃离,而是要扩充自己当下的生活,让眼前变得不再苟且.
朋友圈里有一句哲理味的流行语:"这世界绝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乍看颇有道理,但经不住细想.地平线会随着人前进的脚步而不断远退.远方,就是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若把诗意寄托在永远达不到的地方,不论人走到哪里,都免不了眼前的苟且和琐碎.
"远方"和"眼前"不应是彼此对立的两极,而是心灵所映照的不同层面.不过立论若仅限于此,仍不免心灵鸡汤之嫌.哲学之用在于深化思考.就此问题,我想援引一个长期以来被标签化误读的伟大观点 - - 明代哲人王阳明提出的"心外无物".
"传习录"记载了一条讨论此观点的著名公案:"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山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外无物"最容易引起的误解就是把心和物当作一种容器和里面装的东西.该朋友基于常识提出了质疑:山中花树("物")独立自存,可以跟"心"这种容器毫无关系.王阳明的回答是:只有在"看"的过程中,在"一时明白起来"的时候,心和物才同时存在,否则两者皆归于寂灭.这显然不是容器和内容物之间的关系.
"物"的存在有赖于人心,似乎最令人费解.王维有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山中花树自顾自地盛开和凋零,无待于观赏者.没有被任何一个人看到过,听说过,梦想过的事物太多了,难道它们都不存在吗?诚然,作为某种植物的生殖器官,它当然是在那里的,而作为"花"却不能算是存在.人的生活当中有了装点自身和环境,表达情意的需要,才有了我们熟悉的用于装饰,示爱,观赏的"花"的观念.在蜜蜂眼里的花树,也许是这种小昆虫的家,也许是它的宴会厅.这当然是比喻的说法."家""宴会厅"这些观念也是专属于人的.对于动物来说,那可能只是一个激发某方面本能反应的刺激源而已.因此,"山中花树"是否存在并非与人心无关,花不在人心之外.
不唯花,万物皆如此.人所面对的全部宇宙,并没有什么是自己意义世界之外的东西.哪怕那些看似跟人完全无关的星球,当我们的探知或者想象达到那里的时候 - - 不论这种探知是多么粗浅,想象是多么离奇 - - 它就跟我们当下的生活发生了关联,已经是有意义的存在."眼前"总会因为"远方"的存在而发生某些改变.
可见,"心外无物"之说的重点并不在"物",而在"心".王阳明说法的紧要处是:如果没有对于万物的"明白","心"也就"归于寂".心物两寂,则顽冥如木石,无复为生灵.略有一丝光亮,也是蒙昧无明的动物状态.动物越是低等,就越局限在基本生存的范围内.在蜜蜂的世界里诚然有另一种面貌的花树,但蜜蜂恐怕不能像人一样去欣赏,去改变自己的食物.它的世界里更没有潺潺的流水,巍峨的高山,它可能连花树底下的草也看不见.与动物相比,人之为人的一个特点是心量广大,可以映照出广袤的天地,可以欣赏鸢飞鱼跃的美.因为能见万物,能望向远方,人心也变得廓大.
各个文明的思想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这种"唯心主义"的说法,都是要强调人的心灵空间.西方哲学家说"存在即被感知",从认识论谈到信仰;印度宗教家的"万法唯心造"和中国人的"心外无物"则直指心性的修为.儒家思想常追问"人之异于禽兽者",因为人会不自觉地放弃自己异于动物的特点.限于本能生活的人,不唯看不见远方山里的花树,就连天上的云,月亮和家门口的树,花草等等这些每天都在眼前的事物,也会视而不见.对亲人朋友悄然改变的容颜,也一样视而不见.正是太多的视而不见,人的生活才变得苟且,容易被引诱和驱使.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哲学之于人生的价值之一,就是帮助人恢复那种与生俱来的好奇的眼光,去重新发现世界,发现自己的生活.
世界那么大,人还是要到远方去看看.但出发不是为了逃离,而是要扩充自己当下的生活,让眼前变得不再苟且. | 0.856084 | 179.888889 | 0.028571 | 0 | 313 | 439 | 737.2 | 4.128906 | 0.153799 | 0.017341 | 1,653,900,005,633 | 文学_情感 |
杰克·伦敦年轻时穷困,穷困到不惜冒险参与海盗行径.干着海盗营生的杰克·伦敦发生了良知反省,更重要的是发生了想写小说的欲望,而且这欲望强烈到不仅不可压抑,而且急切到刻不容缓,他便逃离了海盗团伙,栖居在海边小镇上一个小屋里写起小说来.写成一部小说,跑了几家出版社,不仅没有一家出版商看中小说,倒是看到一家比一家翻得更白的白眼,嘲讽的言词也是一个比一个更尖刻.杰克·伦敦却不仅痴心不改,更加倾心更加专注于新的小说的构思创作.我已记不准杰克·伦敦的哪一部书稿,终于得到一家出版社老板有点勉强的认可,决定出版.杰克·伦敦喜不自胜,连出版社老板明显带有欺侮和坑人的10美元的一口价都接受了.他拿着说不清是稿酬还是版税的10美元酬金,来不及回家,直接到当铺把自己的一辆自行车赎了回来,再把剩余的几美元全部买成最粗劣也最便宜的面包,堆在屋子里,又潜心静气进入下一部小说的写作了,一天三顿都是吃面包喝开水.直到面包吃完缺失下一顿的时候,他又把那辆作为唯一财产的自行车送到当铺里,换几个美元再买一抱粗而劣却也便宜的面包,继续他的长篇小说的写作......直到他走红并响亮于美国文坛,直到他的作品很快被广泛的普通读者所热衷,直到他的作品被众多出版社预约,争购,抢购,甚至高价收购,这样,一个享誉美国又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终于铸成不朽,他是杰克·伦敦.
在"西风烈 - - 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即将启程的庄重而又令我鼓舞的仪式上,我想着杰克·伦敦如果生在当代中国陕西,肯定会进入"西风烈"图书出版系列,就不会发生把自行车抵押当铺换面包吃的艰难困苦的事了,而且完全可能早几年就破土而出了.然而,在商业利益驱使下的美国出版界,眼睛紧盯着知名的又走红的几个作家,本属正常的也是司空见惯的生活世相,又逢着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出版业本身不景气,杰克·伦敦这样的旷世奇才不被淹没不被摧折已属奇迹,亦属万幸."西风烈 - - 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的声势浩大的出版工程的决策,正是基于目前中国文学图书出版现状作出的.任谁都能看到,文艺书籍的出版呈现着一热一冷的现象,名家的作品成为抢手货,本省难得留住,多数流向省外出版社出版;而众多的尚未成名的青年作家,写书作品却少有人问津,出书成为普遍性困难.这是实施市场经济运作的出版业必然发生的现象.出于扶植和培养有才华有潜力的新一代陕西青年作家,便促成了"西风烈 - - 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出版工程的实施.
面对"不相信眼泪"的图书出版市场,能够作出这样大气魄大动作的出版工程的决策,无疑出自一种富于远见的大思路大眼光,为着尚未破土而出也尚未成名的陕西的杰克·伦敦们铺桥修路的,也就是为着陕西未来的文学事业的灿烂前景的.
陕西被认为是文学重镇.中国"十七年文学"有陕西作家的重要建树,新时期文艺复兴以来的当代中国文学,也有陕西作家不同凡响的声音.无论当代文学界,尤其是陕西文坛,甚至在陕西文坛之外的各界读者群体,似乎都在关注陕西文学的未来,更偏重于3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的成长和前景.能引起各方各界读者的关注,深以为幸,也是一种催发的力量.在我看来,这个"西风烈 - - 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的出版工程的实施,便是最务实的扶植青年作家成长发展的举措.得着这样有力的扶持,陕西的青年作家将减除杰克·伦敦当年的苦苦挣扎,能够缩短破土而出峭立未来中国文坛的时间,不仅创造陕西文学的新风景,也将成就中国文学别具一格的景观.(陈忠实) | 0.895144 | 355.25 | 0.035411 | 0 | 563 | 400 | 1,012.6 | 4.078125 | 0.126671 | 0.016148 | 1,653,900,005,735 | 文学_情感 |
想象创造新的产品世界.孤独的想象,全面的支撑.
倪阗,中国青年诗人协会会员.本名:倪小青,另用笔名曹青,霞山子.青年诗人,青年哲学家,青年物理学家,青年心理学家,青年学者,青年收藏家,工程师,现居长沙.根据家谱记载,是嵇康的后代,提出了"近自然,随心玄"的哲学思想,本性随自然与清静奇出的玄学思想.于2019年提出了印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吾支持唯物,吾亦支撑唯心.相继提出学科概念:印记学,统变学,分析思维学.创作了统筹地继承哲学方法.提出了现代诗理念:文其意境,哲理而上.提出了现代诗断句成章的思路,启迪即理想的主张.创作了繁多之深的语言模式与精炼豪旷的风格.统变律的创始人.提出了哲学思想支撑点:印记唯物主义,统变论,对象唯物主义等.新诗主张:道理则内,多元寓意.自由诗口号:诗歌是流动的生命.给出了文学主张:以文为力,以诗予能.探求且践行主旨诗创作.写出了前行理念:为人性乃生,就人心而活.提出了性格划分法:中性,内向,外向.并进行连贯式创作,一气呵成完成"星辰中国".
出版诗集"紫云英",2018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著有诗集"勿忘我""风信子""文竹".坚持慎思,沉静,深邃的心境写作.在肯尼亚旅行两个半月,在内罗毕踢一场球赛,实现对运动的强烈之爱,坚持对乒乓球的运动解析.旅行肯尼亚,创作诗作29首.创作诗歌680首,专于繁,多,深,攻于哲思,有一种繁多之深的领略,明晓认知,偏好清新隽永的风格,提出了哲思:按先进的方向支持.作品有繁多之深,清新隽永,现实主义特点,具有浪漫主义倾向,有实漫主义的特点.提出了哲学思想:矛盾是分离的存在.偏好采用新颖性方式抒发哲思,单日创作诗篇最高记录达10首,单日锻就潜在成语记录达39个.如果问我,创作深受影响最大的作家是哪两位,一个是普希金,另一位是泰戈尔.自诩亲和力诗人,哲诗人,累积创作哲学五层次理论870个,已经创作相关诗篇310首.深受老子影响,提出了寄思自然.提出了辩证法的新思想:变化的统一.推进了辩证法的新理论:统变论.深受孔子影响,提出了贤者润心寄思的思想.累积创作潜在成语达257个.推进了哲学新分析方法:批评地传继.提出了军事理论四分法思想.2007年至2008年担任四川大学研究生会副主席.2015年担任上市公司口头任命的集团副总裁,提出桥达岸管理思想,公司规模三万九千人.
体验生活,坚持不用手机三天,用钢笔创作,有一种对墨香的支持.时有硬笔书法创作,对硬笔书法有强烈之爱.是哲学诗的创始者,心理学诗的提出者,物理学诗的确立者,提出了大分离理论,万物皆流向的概念,特别关注农学诗,偏好写长诗,其中抒情长诗"星辰中国"3235行,"思想之曲"2866行,"客观是世界的本源"267行,"梦想"200行,"二重奏"199行,"印记之歌"199行,"给对象唯物主义"199行,"想象唯心主义"179行,"予属性唯物主义"99行,"实唯物主义"169行,"蚌珠效应"42行,"疯狂效应"60行,"包容性还要支撑着严格"79行,"统变论"70行,"行唯物主义"61行,"十大发明"217行,"十大创造"208行,"默恋曲"139行,"青之菜"136行,"批判的哲学"132行,"颜色思想"109行,"阗思维"115行,"家训底歌"107行,"梅与瓷"115行,"五做之思"99行,"变化的统一"108行,"稳唯物主义"150行,"想象都是对的"48行,"流动唯物主义底歌"42行,"赠寒梅"42行,"高贵是蕙兰"56行,"能量之思"59行,"物事其思"68行,"能动性主义"71行,"中性论"69行,"分析思维学"71行.个人发表的作品"中国梦"网上点击率为5万,"印记之歌"网上单日点击量1100.亦申请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为5项,外观专利为1项.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
高中阶段曾在"长江文艺"刊庆50周年举行的"长江杯"文学作品大奖赛中荣获"优秀奖".在好心情原创文学网诗歌主题赛中荣获"一等奖""优秀奖"等.部分诗歌作品入选"水墨江南""花开的声音""荷塘月色"和"红楼诗雨"等."假如你是一朵花"入选田文波主编的"中国最美爱情诗".作品散见"诗中国""齐鲁诗歌"等期刊杂志.单日个人哲理名言最多160行,一个小时至理名言8行.累积创作个人至理名言101条,创作个人哲理名言1000句.拥有拥趸10万.
诗观:诗人是时代的歌者,诗以跳跃性和实用性萌生出茁壮的附着力,在自由之行中深钻,因此诗歌应该诠释当代祖国和社会,洞悉人性究竟和抒发生活哲理,揭示往昔与追问未来,剖析精神和自然世界. | 0.836951 | 314.833333 | 0 | 0 | 600 | 522 | 1,718.6 | 4.007813 | 0.254103 | 0 | 1,653,900,005,818 | 文学_情感 |
Rethinking Love:谁说浪女一定没有道德?读"道德浪女"
拥有一段长久的一对一浪漫关系一直都是无数女生所追求的理想,但是开放式关系也是不少人的选择,只是外界对这两种感情观的态度便很不同了:前者是大众,以至社会的标准,后者却被冠以"浪女"(Slut)或荡妇之名,而这些女生身上总附着"来者不拒","不检点"的标签.不过,有两位年届古稀的"浪女",却用"道德"来你跟谈谈"做浪女"这回事.
拥有多重伴侣,开放式关系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记得有一回,友人谈起这种"非典型关系模式",她愤愤地说,不论是心灵伴侣还是性伴侣,这种模式不过是为花心开脱,正名的借口,且说起一大堆掺和欺骗元素的失败例子作佐证;当时笔者唯唯点头......听起来,这种关系就像潘朵拉的盒子,释放的只能是不忠,欺骗,贪婪等邪恶因子.
不过"浪女"跟"道德"就必定互不相容?在今年年头推出中译本的"道德浪女"(The Ethical Slut)一书中,作者Dossie Easton与Janet Hardy就用上了第一身经验告诉读者,"道德"与"浪女"毋须对立.
浪女(Slut),又有称作"荡妇",是一个平常听起来总带着负面意思的称呼;大家普遍认为,拥有这称呼的女性在性爱上来者不拒或是毫不检点,又会在一段感情中拒绝建立任何信任,且具毁灭力.这些刻板印象在"道德浪女"一书中却不是事实全部,因为一个选择开放式关系的浪女,不就代表她一定对性爱对象无所谓,于感情中糊里糊涂,没有任何底线及原则;当浪女有道德时,绝对可以清醒地为自己设下明晰的道德界线.按两位有丰富经验的作者而言,浪女──特别是在亚洲──就算没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当她们要处理一段关系时,还是可以好像一对一关系一样,与每个情人协商,诚实地重视与所有对象相处时的意愿,甚或为这种开放式的亲密关系,发展出细致精密的机制.
在这本书中,作者为大家带来新的思考方向:衡量一个浪女的品格并不是以她的伴侣数量多寡为标准,反而是她在每一段关系中,是否懂得尊重每位情人或性伴侣.
在一段关系中拥有太多性爱,拥有多于一个性伴侣的浪女,在主流价值观中无疑会受尽批评,而在社会当中有不少人也极力捍卫一对一关系的价值.不过两位作者却明言,支持多重伴侣并不是要对抗一对一关系;欣赏一对一恋爱,一对一性关系的人,可以继续捍卫这种价值,只是很多人将这种观念视作为放诸四海皆准的唯一指标,这便是两位作者不同意的地方.
一对一的恋爱关系绝对有很多可取之处,多元,开放关系也有不少为人诟病的地方,只是并不代表两者就要互相排斥.然而,与主流有异的爱情或性爱观经常引来的,就是以医学之名如"性上瘾","依附疾患"(attachment disorder)将之病理化,又或以道德之名的各种打击手段,而这也是这本书出现的其中一个原因──这作品要对抗的不是传统浪漫爱情,而是部分人以此为皇道的看法.
而且,当人权及多元主义愈来愈受社会大众重视时,各种关系和情欲模式大概也不只有一种模样,当中的开放程度与流动性也有讨论的必要.因此,这本书会探讨并反思那些传统称之为忠贞伟大的"浪漫爱"思想和制度,例如从小我们就给教导"爱情或性就是一生一世"的想法,一对一的异性恋婚姻制度,传统恋爱观与道德,宗教,社会规范甚或法律制度的关系.
此书尝试将性爱和亲密关系带回个人选择的层面,希望大家能卸掉束缚(虽然很难),以另一种方法善待自己身体,心灵的自由,同时知道尊重伴侣的界线.这本书的有趣之处,是两位作者不只给出"浪女可以道德"的理由,还给了关系中面对和解决冲突的建议.看到这里,笔者开始理解到书本封底的一句"渣有渣道,婊亦有道"──浪女也能有道德和有原则,绝非滥交随便.
当然,做个"浪女"拆去框框架架,同时也意味着你得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有可能向你袭来的批评,与那些对浪女无法化解的误解与敌对之感.
"道德浪女"一书的英文原版最早于 1997 年面世,其后于2017年(初版出版二十周年)再推出加长的第三版.今年年初出版的2019年中译版,则是依据2017年的最新版本翻译而成.虽然"浪女"形容的大概是"生理女"或"跨女",但作者却说,实际上"浪女"一词没有任何生,心理和性别限制,不论男,女,变性或泛性者都适合一看.
Private: Slut Walk:坦荡荡地游行,是阻止还是延续物化女性的风气?
总是被聪明人吸引?可能你的性向是 Sapiosexual
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重看日剧"昨日的美食",学习爱情最纯粹的模样|Hf Long Read | 0.873134 | 117.25 | 0 | 0 | 306 | 489 | 1,020.9 | 4.039063 | 0.157249 | 0 | 1,653,900,006,058 | 文学_情感 |
移动,社交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陷入了信息的驱赶之中,微博,微信,qq群聊提醒......日子就像持续闹哄哄的菜市场,新的信息传递系统夺走了用户的时间,快节奏的生活,当下变得越来越急迫.
人们倾向于立即,主动地解决问题,当我们在微博,微信上能够直接得到别人的指点和帮助,"致用"被发挥到了极致,随之,阅读本身也发生了巨变,而与阅读息息相关的出版自然也将被彻底颠覆.
纸质图成为了生活格调的一种标签,而不是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思想的必备路径.在新的信息时代,阅读被重新定义,读书人骤减,阅读者的阅读路径和方式也发生了剧变,出版业正处在被颠覆的路上.
正如纸张作为媒介的自身演变一样,屏幕代表的网络信息化也有丰富的形式,而且比纸质出版经历着更加快速的迭代.从BBS,网络新闻,博客到微博,微信,随着新的网络入口流行,传统的互联网网站的流量份额正在快速下降,信息化暴力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无情,人们失去可能不仅仅是是纸媒.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信息化圈地运动杀伤力无限.
屏幕与纸张的竞争已然是一边倒的态势,从网络新闻的兴起到报纸的衰落不过区区十年左右的时间,许多曾经赫赫有名的国际大报停止了纸质版发行,随着人们不断把目光从纸张转移到屏幕,纸张媒介边缘化之势不可遏制.屏幕和数字阅读的兴起,以其便捷和新鲜体验正在掠夺纸质图书的用户.
阅读的需求和体量在不断暴增,但也不断演进.但本质上阅读信息的本质并未变化,而纸张或者屏幕都不过是载体.纸质载体必然会逐步退出历史的主流舞台,但绝不会消失,纸书的奢侈品化是不可逆的大趋势.
传统出版的掘墓人?
面对网络世界对用户阅读的快速变革,传统出版该干什么?跟着互联网脚步忙不迭地秀各种似是而非的阅读创新吗?出版商的困境很多人归结为在线阅读的冲击,其实真相是互联网上书籍电子版的阅读量并没有大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出版业的衰落恰恰不是忽视了互联网的价值,而是盲从了所谓互联网思维.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看书的原因,并非只是互联网阅读方式的冲击,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出版本身泡沫化 - - 同类内容大批量的重复出版.
如果真要说互联网冲击了出版业,始作俑者恰恰是一些出版人自己,互联网上攒东西太容易了,出版机构通过互联网拷贝与黏贴生造出大量的垃圾读物,也正是这些垃圾读物吞噬了出版业既定的资源,图书单品销量也迅速下降,图书市场随之高度碎片化.当原创作者辛辛苦苦写作,连吃饭的钱都成问题的时候,你真的认为是互联网断送了出版?
由于国内出版泡沫化要远比国外严重,所以我们看到,在日本人年均读书40本时,我们中国人不足5本,甚至不及泰国.没有品质把关的出版商正将出版业送向绝境.
从纸张到屏幕的变革趋势在所难免,互联网堵住了阅读这扇门,却为出版业保留了阅读服务这扇窗.
出版的本质是阅读服务,围绕信息展开的主题选择,优化包装,营销推广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出版业最大的敌人不是如何迎合奇形怪状的各类社交碎片化,而是在泡沫化的冲击下如何继续维持知识的价值,社交网站在失去纸的时候,也抛弃了知识,而知识却是人们永远的必需品.即便你相信在变局过程中,出版商除了等死之外别无选择,有志气的出版商也应该选择做一个优秀的阅读服务者,坚持到最后一个死.
出版业与其在混沌不清的阅读泡沫中不断犹疑,不如认真地做一本好书.一本好品相的书,不仅仅读者需要,各类在线阅读平台也都需要.此时,屏幕替代纸张就完全是载体的替换,传统出版商感受到互联网的不是压力而是找到了好伙伴,好内容是不可替代的.寄希望于低廉价格妄图从内容数量上获胜的出品人,不管是出版商还是网站,都将随着互联网泡沫一起湮灭.
出版商如何获得好的内容?寻找到优质的作者资源是起点,而把优质的作者留住则是根本,一家优秀的出版商,一定具有强大的渠道发行能力,把控住仍居主流的传统发行渠道,再向新兴的电子渠道延伸,而传统资源的转换要比独立尝试新业务显得更加重要.
优质的知识当然不能脱离作者和读者而存在,比照互联网的互动特征,欣慰的是,相比于新闻信息,书籍具有长效而稳定的特性,并不需要社交那样的频繁互动,出版商可以设立读书会打造阅读互动的体验,替代阅读本来的孤岛效应,或者建一个网络社区作为实体书的线上读书会.
理论家眼中的媒介逆袭正在上演,技术不是单一的决定者,对于传统出版人来说,亟需纠正一个常识性认知:互联网正在开拓巨大的机会,那个机会也属于出版业自己.有作为的出版商也不鲜见,正如亚马逊通过网络售卖延续了书籍的生命,并成功利用电子出版让书店获得新生;中信出版集团正通过精品化延续知识的生命,并利用电子版权经营让出版商获得新生.
出版商日趋增多的尝试,最终都可能变成自己的殉葬品,随着互联网无所不在,无论实体书还是电子书都不过是作者和读者交流的道具,知识将不可避免地简化成人与人之间的学习,成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融入大数据的熔炉.
用户数据不仅仅指用户读了哪些书,还包括如何读的书,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分了多少次,懂了多少......知识的整理者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帮助人们精确控制世界,然而,每一个用户都是意志的主宰者,他们向往自由的生活,知识越想系统有效,就与用户的自由行为越发背离.
出版业试图抓住知识获取用户,但是用户却在大数据中成为了自己的出版人.是知识矩阵(Matrix)主宰还是用户行为的自由意志,这似乎向我们昭示大数据才是真正的出版终结者.
上文是我在新书"重新理解媒介"即将上市前,用书中的认知模型对出版行业进行的分析."重新理解媒介"是在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之后,关于媒介和传播思考的书,我希望它能够帮助出版业本身找到媒介的趋势与动力.
通过访问 WordPress.com 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 0.907027 | 106.090909 | 0 | 0 | 183 | 491 | 1,210.3 | 4.121094 | 0.106255 | 0 | 1,653,900,006,261 | 文学_情感 |
"山海经"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周代,是周代人记录的自然地理志和人文地理志.其中既有山川地理和物产,又有远方国家与民族.由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水平跟现代人完全不同,"山海经"中很多记录在我们眼中则属于幻想.例如天生独脚的毕方鸟,龙头鸟身的鹊山神,还有大量的奇怪国族,不死民,女子国,大人国等等.所以,现代人很难把"山海经"跟地理学联系起来.其实,汉朝以后的非专业人士也很少把它看作地理志,大都把它当做志怪小说看."山海经"对地理学的影响远远不及它对中国古代神话和小说的影响."神异经","十洲记","洞冥记","博物志"等志怪小说都或多或少包含着"山海经"的影子.因此,明代胡应麟认为"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祖",现代的文学史家大都把它定为最早的志怪小说,或神话宝库.在浙江民间,甚至把"山海经"直接当作各种幻想性民间故事(大体相当于童话)的代名词.这样,"山海经"就和童话挂上了钩.
芦鸣经历丰富,学过外语,经过商,也写了不少小说,大部分时间侨居海外,本与我这囿于校园的神话研究者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 - 走的不是一条路.不过,我们都对"山海经"有着强烈的兴趣,相互辩难,并因而结识.
近来国人对"山海经"的兴趣陡涨,各种电子游戏里不少角色来自"山海经",据说时髦电影"捉妖记"里极其可爱的小妖怪胡巴的形象也来自"山海经"里的帝江.看来,国人对"山海经"的探寻热潮还只是个开始,方兴未艾.
芦鸣对"山海经"的多方位诠释早在多年前就已见端倪.不久前,他又完成了一部小说,名字正是"山海经童话"!芦鸣不计前嫌,以书相赠.学术讲求真,所以我们之间常辩论!文学是作者创造,立意新颖独特是重点.他是作者,我是读者,我自然应从自己阅读作品的美感体验说话.那么,这部"山海经童话"如何呢?拜读之后,感触多多.
要想把"山海经"改造为童话,存在着很多困难.
首先,作者需要创造出一系列的人物及其活动,从而形成叙事.作为地理志的"山海经"基本没有故事情节.其中"山经"部分完全是自然地理记录,各地区的记录各自独立,互不关联;"海经"部分有个别神话,情节也都不很完整.既然"山海经"基本没有故事,那么芦鸣的"山海经童话"是如何创造出人物和故事的呢?又是如何把原本各自独立的事物串联起来的呢?
作者把"山海经"原书中的一些动植物改造成为艺术人物.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叫狌狌,读音和"猩猩"一样,古人研究认为它是"猩猩"二字的古代写法.在"山海经"中,狌狌像动物猩猩,四肢着地爬着走,也能直立起来奔跑.但是在芦鸣小说中,狌狌成了一个天外来客.芦鸣笔下的祝余和迷榖(gòu),在"山海经"中原本是两种植物,前者据说是野韭菜,后者是类似于构树的乔木.但在"山海经童话"中,它们成了可以到处跑的人物,后来还生出翅膀,变成了鸟.
作者为小说设计的核心情节是主人公狌狌在地球及太阳系寻访人类的探险经历.
在小说中,狌狌属于所谓的灵长界(注意,这是小说作者的语境,不属动物学中的灵长类).由于听说地球人类自称可以看见天帝,而这违背了狌狌的知识 - - 只有灵长界里的精灵才能看见天帝,所以狌狌才缩小了身体进入地球,以了解人类的真相.这样,狌狌遍访"山经"12座大山,见到了"海经"十二种奇异国族.作者凭借独特的想象力,把"山海经"所提供的空间和事物加以改造,创造了一个十分奇异的三界情境.
我发现,芦鸣时常会用其小说创作时常使用的谐音法,来解读"山海经"里的文字."山海经"中有一座山,名叫猿翼之山,十分高峻,山名的本意是猿猴长了翅膀也难以飞越.在童话里,这座山不仅有各种"山海经"怪物,还可以探明 "人的原意".作者这个描述,显然来自"猿翼"谐音"原意".至于"山海经"原话是否带有这层意思,则需要进行学术研究才可以证实,但在童话的叙事语境里将谐音加以利用则是一种灵活和有趣的写作方法.
此本"山海经童话"的最突出之处,是对后羿射日神话的再创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原本就有十个,轮流值日一天.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的原因是宇宙丧失秩序.在"山海经童话"中,狌狌为证明天上月是真月亮水中月是假月亮而登天摘月,并藏在海底.狌狌的行动,引发了暗恋月亮的太阳的嫉妒,他随即派出自己的九个"阳子"去寻找月亮.于是,一个太阳变成了十日太阳,地球陷入大灾难.
芦鸣写这部童话当然不是为了寻奇猎怪,而是借用这些怪物探讨人生问题.作者一直关注人类命运,不断反思人类的文化."山海经童话"的主题也是借狌狌的寻人探险来反思人类及其文化.作者借狌狌之口说:天帝说过,人类的一切痛苦都是源于他们受了肥(虫遗)蛇的诱惑吃了禁果 - - 这当然是借鉴了"圣经"里亚当,夏娃的故事,作者借此来探讨人类的道德与命运问题.作者笔下的后羿射日神话虽然说的是日,月和狌狌的冲突,实际上也暗示了人类的盲目爱欲可能导致巨大灾难.
对于人类集体生活的最高成果 - - 国家,芦鸣也提出了挑战.小说中,小草祝余说:人类生活在各个国家,"国跟果没多少差别."狌狌则补充说:"国被灭和水果被吃掉的道理没什么两样."建国,历来是神圣的大事,在这儿却被作者轻描淡写地调侃了一番.为此,童话在后面做了重要补充:狌狌承认它们灵长界的最高目标也是建国,只是不知道什么样的国才是理想国!同时,狌狌把宇宙及太阳系形容成大善果的结论却使我们对"建国"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作者究竟如何评价人类?目前还不好说.因为"山海经童话"计划写十二部,眼前才是第一部,只是整个故事的开端.狌狌在地球上还没有见到真正的人类.所以,狌狌究竟会在后续的"山海经童话"中见到一个何种的正常人类,以及狌狌将如何评价人类,恐怕还有待于芦鸣在后面的童话系列里作进一步的描述.
芦鸣著作颇丰,不会让我们读者久等吧?(文/北大 陈连山) | 0.85557 | 157.4 | 0.002551 | 0 | 393 | 788 | 719.2 | 4.25 | 0.155019 | 0 | 1,653,900,006,679 | 文学_情感 |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二年(743),当时,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比这首诗稍早一点,还有一首"驾去温泉宫后 赠杨山人"."山人",即隐士.因其常隐居山林,故称山人.这位杨山人,大约是李白早年访道嵩山时结识的朋友.在"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中,有句云:"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可见李白与杨山人的友谊是很深厚的.现在又要分别了,李白写了这首诗(是第二次赠诗),为其送行.
杨山人归去的地方是嵩山,嵩山是五岳中的中岳.诗的前半部分,便着意来写嵩山的景色,抒发诗人对嵩山访道的眷念之情.
诗的第1,2句,"我有万古宅,嵩山玉女峰."一开头,即以无比豪迈的气概,来写自己与嵩山的紧密关系.他把玉女峰当做自己万古不变的宅第."玉女峰"为嵩山三十六峰之一,在嵩山主峰峻极峰的西边.据"嵩高记"载:峰北有石似女,故名.相传峰上有大篆七字,人莫能识.当年李白是否真在此住过呢?别的诗评家认为:"那倒未必!这样写,不过是渲染神异气氛,使诗的气象,更加恢宏."笔者认为:那也可能!李白自称谪仙,以前住在天上,必然有家.他天性使然,爱直话直说:"我有万古宅,嵩山玉女峰."我辈现处凡尘,无法找到证据,去否定李白没有这个家.
第3,4句,"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这两句所展示的境界,更加美丽神奇.月亮本来是不停的运动着,永无停歇.诗人却要把它"长留"下来,还要把它挂在苍翠挺拔的松枝之上,树下小溪潺潺流淌,水光与明月辉映,上下碧透,纯净秀美,犹如仙境一般.这环境与隐居的高士,形成了完美的契合.
第5,6句,"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这是写杨山人回到嵩山以后的活动,是推想之词.诗人说,杨山人回去以后,将会不停的采摘仙草,而玉女峰上,则是菖蒲盛开,满山绛紫,香气袭人.据"神仙传"上说:菖蒲"一寸九节,服之长生."李白信道求仙的欲望很强,对杨山人回嵩山后,有如此优越的修炼环境与条件,是颇为羡慕的.
第7,8句,"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诗的结尾说,到今年岁末年底,我就可能要到嵩山去探访你,和你一块求仙访道,过着啸傲山林的清幽生活.在这里,诗人还把他对官场生活已经厌倦,而对求仙访道又无限向往的情绪,转化为具体形像:诗人李白,骑着一条白色巨龙,腾云驾雾,在湛蓝的天空,蜿蜒遨游.这画面"青""白"搭配,气势豪放,场面辽阔,意境十分谐美.虔诚修炼的人,早晚会成仙得道的,这也属自然.
这是一首送别诗,通篇却未写离愁别恨,而是把杨山人归去之处的景色,描绘得清幽高远,恬静安适,简直是世外仙境,洞天福地.把送行者本人,即诗人自己,则写成仙风道骨,乘龙御风,寻仙访寻,遨游太空.写得之所以豪放飘逸,迷离扑朔,这特别符合离去的人和送别者的身份.如果没有神奇的想像,怎么能显现这位友人的超凡脱俗的神异之处呢!诗没有从正面写离恨别愁,但通过写景,通过设置的意境,还是隐晦曲折地把送行的情谊,表达了出来.诗中把嵩山景色,写得那么秀丽优美,把杨山人归去之后的生活,写得那样令人神往,这就隐含了对杨山人的深厚友情.至于自己将骑龙往访,这也说明与友人再次重聚的企盼.
全诗旷达奇妙,构思新颖,亦真似幻,空灵瑰丽,突出地体现了李白的精神境界和艺术风格.
一种清孤不等闲:郑板桥之"山中雪后"
华夏诗醇:"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贵遵行"
华夏诗醇:"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哪得知其故!"
华夏诗醇:"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0.840714 | 116.666667 | 0.007189 | 0 | 281 | 438 | 917.8 | 4.027344 | 0.180714 | 0.002094 | 1,653,900,007,170 | 文学_情感 |
1960年,陈毅"冬夜杂咏"手迹之一 我国人民经受严重考验的一年 - - 在国内,农业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加上党的工作失误,使国民经济面临暂时困难.在国际上,又遭受帝修反华势力的联合围攻.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妄图控制中国的阴谋破灭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掀起了反华逆流.他们背信弃义地大搞突然袭击,单方撕毁协定,撤走全部专家,使我们陷于严峻的局势之中.
在这危急关头,党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坚持真理,坚持原则,迎接困难,奋勇前进,顶住了世界性的修正主义逆流.
"冬夜杂咏"组诗,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写成的.它既袒露了作者的胸怀,也是这个时代精神的写照.
"冬夜杂咏"是一组借物咏怀诗,"青松","红梅","秋菊"等篇,是通过对这些抗暴耐寒花木的歌颂,赞美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含羞草","亡羊"等诗,作者对修正主义者不讲原则,丧失立场表现了极大的轻蔑;"长江","三峡","故乡"则是对中国人民的昂扬斗志及不可阻挡的革命潮流的赞扬,同时诗中也暗含了对毛泽东主席的敬仰;"吾读","一闲"则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和乐观而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组咏物诗,寄兴无端,情生意发,字少行短,却每每给人启迪和震撼.其中"咏"字的意思是谓随事吟咏,常用作诗题.
陈毅是毛泽东的部下和战友,他也和毛泽东一样爱好诗词创作,两人还曾以书信形式交流诗艺,毛泽东的"诗要讲形象思维,要用比兴"的著名观点就是在一封与陈毅谈诗的信中提出来的;毛泽东诗词技艺超群,气盖古今,而朱德,陈毅等人的诗词也各具特色.
"青松"一题,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
陈毅"冬夜杂咏"(书法家费新我手书) 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作者写松是把它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个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争.我们似乎像松一样承受压迫,又像松一样挺直起来.那冷峻峭拔的松的形象,因为充溢其中的豪气激荡其中的力量而挺直起来.在压与挺的抗争中,我们似乎同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涤荡,因为在这种抗争中,展现了那个时代飞扬凌厉的热情,展现了作者那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
读这首诗,总让人想起陈毅元帅的形象 - - 想起那刚毅的面孔.勃发的神采,光明磊落的胸襟,刚直不阿,任何时候也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人格.真是文若其人.如果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充溢着一种帝王之气,那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也只有刚傲沉毅,满怀将帅气度的陈毅能够写出来!也许作者在这里的主要目的不是抒写个人.
松,梅,兰,菊这些抗暴,耐寒,隐幽的花木,历代文人都爱吟咏,以至于积淀下来成为一种特定的民族性的审美意象,成为一种洁身自好的人格象征.
但封建文人,由于特定的时代局限性,虽然以这些花草自喻,表现自身高洁,却往往主要是感叹个人际遇,无奈之中难遣失意之情.如左思的"咏史"中,也有写松的: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在,由来非一朝.
左思在这里以松和小树取喻,说明世胄承袭高位,俊杰沉沦下僚,郁郁葱葱的松树却不得不受小树苗的遮蔽和压抑,对此表现了不满.但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即是说明俊杰没有达到高位,不是因为才能平庸,而只是先天地位不同,同时在这愤愤不平之中,作者也只好做了无奈的伤感与默认.因为这里的松只能被动地接受地势所给予它的位置.
同样是写松,陈毅所写的青松简直和左思之松大异其趣了.陈毅也是写逆境之松,写遭受压抑的大松,但在作者看来,逆境方见英雄本色,一切崇高和壮美无不在斗争中诞生.这里的松不是默默地隐忍,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在向恶势力勇敢地抗争.一压一挺,这两个掷地有声的动词,可谓把大松的力度传写得刻骨惊心!也正是因为作者认为逆境是对英雄的磨练,是对品性的锻造,他才接着写道: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作者相信,在经历了风雪的涤荡和洗礼之后,就会更见其高洁本性.这其中表现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他深刻的人生感悟.他相信困难是暂时的,恶势力是要被战胜的,断言高洁的品性是绝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正是这样坚定的信念,才使这首诗通篇洋溢出饱满的雄气,给人启发和激动.
总之,这首诗语言冷峻畅达,画面鲜明生动,字少句短,更见风骨.作者始终在斩钉截铁的用语与含蓄蕴藉内容之间,在冷峻峭拔的形象与飞扬凌厉的热情之间,在风雪的暴虐与青松的抗争之间制造巨大的张力,从而加大诗的艺术感染力.读者似乎在动态的激荡中感染了松的精神,松的力量,松的品性.那正是作者的人格,作者的胸怀,也是那个时代的雄气与豪迈.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下面是为大家收.. | 0.87233 | 143.785714 | 0 | 0 | 323 | 498 | 832.1 | 4.191406 | 0.14307 | 0 | 1,653,900,007,484 | 文学_情感 |
"铺垫"是词中最常见的谋篇方式.词是抒情诗体,为了抒情,词人往往先以景物或者事物来铺垫,来旁衬,使其融情于景,然后才直抒胸臆,情景交融,上辉下映,从而取得更好的抒情效果.
唐宋词作中,有许多作品都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铺垫"式.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上片写景 - - 秋塞风物;下片抒情 - - 秋塞相思.范仲淹是苏州人,对北方的季节变换之"异"自然敏感,这就为抒发乡思作了必要的铺垫,这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来由.而"四面边上连角起"的紧张防务形势,万峰千嶂,落日孤城,防守不易的地情,又为下片"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了很好的注释.正是因为有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物作铺垫,才使得"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情感显得十分真切动人,具有着一种撼人心魄的悲壮之美.
又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如画"的江山就为下片的风流人物周瑜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有力地抒发了词人那无限怅恨之情.
此外,也有上片叙事,下片抒情的.再如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当然,一切景语皆情语,言情之词,不过是借景衬托而已.因此,"上景下情"式有时也不是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下片照样有"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景语.
此法特点是:文气直注,不加穿插;纵多脱换,而主位不变.宋词中多用此法.柳永,苏轼,秦观,贺铸等人的词集中,尤不乏其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人的"少年狂"便一注到底,统率全篇.上片牵黄擎苍时之"狂态",下片酒酣胆张后之"狂想",无不集中表现出词人报国建功的"少年狂".全词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其一往无前之气势,让读者仿佛听见金戈铁马之声.
然,此发必须情满意足,步步振起,否则易流空泛,薄弱乏力.
点染式的特点是先点明主题,然后具体描写.如欧阳修"采桑子·咏西湖"十三首用的都是这种点染式的章法.其一云: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词一开篇.便开宗明义地点出西湖"天容水色"的美好景象,下面则分别从白天,夜色两个侧面去具体描写.
小令如此,慢词同样可以如此.如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也是开篇就点明钱塘的"繁华",然后逐次铺叙繁华的方方面面.
词是饱和着强烈感情与丰富想象的抒情诗.为了避免芜杂与零乱,使情感显得集中,浓烈,词人往往会略去一些过程,叙述等次要的东西,只把一些重要的东西按照内在的联系连缀起来.这样一来,词在感情和想象的转移与变化上,就常常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景象,呈现着极大的深度与跳脱性.这种跳脱性的词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形象展开迅速,其二是语意间呈藕断丝连,辞断而意属的状态.如蒋兴祖女的"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朝云横渡,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两三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续编"中指出,这首词"寥寥数十字,写出了步步留恋,步步凄恻"之情.这特点与"步步换景"的跳脱式章法不无关联.表面看来,词人忽而天上,忽而地下,忽而近况,忽而远景,忽而状景,忽而抒情,这中间省略了许多的过程与叙述,形象展开十分迅速,语意时断时续;然,只要我们按照词中所显示的主题线索 - - 词人被掳而北去时的"百结愁肠"与渐行渐远的空间 - - 去领会,那么.词人国破家亡,身为虏囚的深哀巨痛就不难理解了.
对比,就是对照,对称,也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从而增强艺术效果.
对比式的谋篇方法,在唐宋人的词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后主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箩,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消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是今,昔境况的对比,是豪华的帝王生活与"日夕只以泪洗面"的"臣虏"生活的对比.这种对比,既有利于布局谋篇,也有利于抒写极度的亡国之痛.
象这样用对比方式谋篇的.宋人辛弃疾"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蒋捷"虞美人·听雨",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都应用的相当的成功.
一般说来,词中的情感常常是委婉曲折的渐进式.而"陡转"则不同,它是词人感情大曲的折的结果.词人为了深化主题,往往在词的结尾处来上一个大转折,以突出词旨.这种"画龙点睛"法,构成了词在谋篇上的又一特色 - - "陡转".
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周同甫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壮词",当是词人当年在起义军中战斗生活的回忆.词一开篇就从醉中不忘建功立业写到酒醒梦回,进而回忆起梦中经历的军营生活,继而又将词人少年时英勇的往事做梦的续篇来抒写:身骑名马,迅若流星;拓开大弓,声似雷鸣,斗志昂扬,所向披靡,功成名就,何等豪迈,何等惬意.然末句的"可怜白发生"一陡转,豪情竟一落千丈!前面捧的越高,后面摔得越狠,越能突出词人两鬓白发,壮志未酬的痛苦情感.这一声忧愤的长叹不仅与前面的热闹的抒写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也与起首的醉眼看剑想呼应,章法十分严谨.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的也是对比式的写法,具有同样的审美效应.
作为抒情诗体的词,它所抒写的感情绝非凝固不动的.或由淡而浓,或由壮而悲,或由思而怨......即使是对所抒写的人,物乃至事件,也会有程度的深浅,语意的轻重,范围的大小以及时空序次的不同.而这种种不同,词人在谋篇布局时,就常常用"递进式"结构,不仅有利于组织文章,且极利于深化感情,取得较好的审美效应.这种方法在谋篇中是很普遍的.
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是抒写闺怨之情的,而闺怨又与借春相交织,层层递进,词风深稳而妙雅.
起句以反诘发篇,且连用三个"深"字点出思妇幽居之苦.然后从"杨柳堆烟"(状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帘幕无重数"两个侧面极力渲染这种苦况."玉勒"二句又递进一层:正是由于"深深",所以,即使登上"高楼",连丈夫寻欢作乐的地方也看不到,更不要说见到他本人的身影了.以上是上阕.下阕则用工笔将女主人公抽象的情思进一步层层深入地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闺愁已令她不胜痛苦了,而"雨横风狂"的天气,暮暮三月的季节,此时此景的黄昏,尤使她感到春已归去,无计可留,感到韶华正逝,红颜渐衰,青春难再,于是,经不住流下了伤心的泪水,甚至进入痴情心态 - - 含着泪向与自己相同命运的花儿发问.然思妇多情花无情,它不仅"不语",反而像故意要抛舍她似的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了!而秋千架下,曾是她同丈夫欢聚的处所,物是人非,能不令她更加愁肠百结吗?......就这样,词人用层层递进的写作手法,将情感层层深入地推向纵深,进而达到作者所需的深度而后已.
象这样手法写作的,还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词同诗一样,往往通过一定的画面来创造意境,抒发感情.在大多数情况下,或前景后情,或情景交替,从而推动着作品情感的起伏.然,有时全词竟不着半句直抒胸臆的情语,只有由一个个景物组成的一幅和谐的画面,即就是说,一切情语全以景语出之.至于词的思想感情为何,全凭读者透过画面去领会.
这种"画面组合式"布局,在唐宋词作中不乏其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于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一幅水乡春讯的渔乐图.全由一个个景物组成,仿佛出自天然.然山光水色之明快,"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渔人身影,跳荡着的轻快音乐旋律,让我们看到一个遁迹江湖,怡情山水的隐士形象.故不言隐居之乐隐居之乐自见.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在这里,词人想我们展示的是辽阔的草原风光.而在沙雪无垠,边草连天,空旷迷茫之中,又推出一匹失群之骏马,从而增加了草原的奇特色彩,堪称神来之笔!那么,这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呢?有人说,它仅仅是描写了大草原的风光;有人说,它表现了词人人生的迷茫......这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前半泛写,后半专叙,这是宋人多用的技法.苏轼的"贺新郎·乳燕飞"就是这样的作品,整个后段就只写了石榴.
乳燕飞(小燕子)飞华屋(指装饰华丽的房屋),悄无人,槐阴转午,晚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安然入睡).帘外谁来推绣户(华美的门户,指女子居处),枉教人梦断瑶台(传说神仙居处)曲,又却是,风吹竹.
古榴半吐红巾蹙(蹙,形容榴花半开,像是一条紧束起来的有褶纹的红巾),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上两句意为:又恐到了秋天,榴花凋谢,剩下的绿叶已难经受秋风的摧残).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指女子眼泪),两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词中表现的是一个女子的孤独,抑郁的情怀.上阕泛写了美人种种孤独的情境,甚至写到了梦境.而下阕则"另意另起"专写起了石榴花.不过,貌状榴花而实际上依旧是在写美人,句句咏花,又句句拟人.象"芳心千重似束",君来则为开怀倾诉,以及收花落泪等等,都是花,人难分的.
"意识流"原是美国实用主义者詹姆斯的哲学用语.詹姆斯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有连续性的"意识之流"中把他所注意的部分挑选出来而构成他自己的世界.西方的文学创作都广泛地运用了这种理论,并把它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而事实上,这种表现手法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创作中.就早已经被广泛采用,特别是在以抒情见长的词的创作中,应用得尤为普遍,它往往是词人布局谋篇的重要手段.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去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这首词跳跃性极强,采用的完全是"思想流,意识流|主观生活之流"的意识流手法.开篇两句,上下问答,却又漫不经心.似答非答.因为问非真问,不过是词人的一个意念.答亦非答,仅表明词人意念中一种想象.正因为如此,所以接下来便让意识流向假设:"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当然无人知道春的去处,也无法唤取归来同住时,词人意识便又流向了与春有关系密切的黄鹂,又从黄鹂进而流向与黄鹂为伴的蔷薇花.而最后之迷,仍是"春归何处?"了!尽管全词意识之流颇为迷离樘恍,象纯"主观生活之流",而实则是遵循了"惜春"这一内线在流动着的.只不过组织得巧妙罢了.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这曲词的意识是按照征人思乡这一主线而流动的:三个"边草",极状边地荒凉,且以"草"衬"兵",以"尽"喻"老",为思乡设下伏笔;接着,意识忽然流向雪景,又由"雪晴"进而流向"千里万里月明",因"雪晴"而月愈明,因月明"千里万里",自然会想到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的家乡;家乡远隔万里,欲归不得,偶然一声羌笛,悲悲切切,呜呜咽咽,戌卒当然要伤痛欲绝了!全词都是以征人思乡的意识流动为中介,来组织画面,展开情节,开拓思绪的. | 0.837426 | 87.481481 | 0.006363 | 0 | 410 | 1,208 | 1,106.3 | 4.21875 | 0.176969 | 0.002429 | 1,653,900,008,351 | 文学_情感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林子方是诗人的好友,这首诗写于林子方即将去福州任职之时,作者在净慈寺这个地方友人送别,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曾做过直阁秘书等官.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名句赏析--"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我们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的意思?
这首古诗的意思是:到底是六月的西湖,特有的风光就是与别时不同.莲叶满湖,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荷花贴水映日,显出与众不同的艳色.作者置荷花荷叶于辽阔无垠的背景之中,让读者欣赏到一幅硕大无比的荷叶荷花图:西湖的六月,景色奇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笔下,瞧,旭日初升,晓雾薄罩,一朵朵荷叶犹如一把把撑开的绿伞,朵朵相缀,伞伞相连,一直连缀下去,延向四周,伸到天边.这样无边无际的西湖便成了荷叶的世界,无边无际的荷叶也就与天相接,与地相连,茫无岸涯,充塞天宇.而这一片绿色海洋中,颗颗荷花像璀璨的明珠点缀其间,掩在其里,似明星闪闪烁烁,如眼睛脉脉含情,衬托出叶更翠绿,绿更葱茏.有叶无花叶无神,有花无叶花失韵,花叶相间画意浓,花叶相衬更精神.
描绘了杭州西湖夏季的不胜美景.表达了对杭州西湖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 其一的意思是:清晨走出西湖的时候还可看到昨夜的残月高挂在天上,我陪着友人穿过绿树环绕的荷塘,走在杨柳依依的小道上.在这样的红花遍地,清凉阴阴的世界里,我们走过了南山,又绕到北山. 其二的意思是: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古诗原文: 其一 出得西湖月尚残, 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 行了南山却北山. 其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意是什么?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 0.878689 | 81.333333 | 0.058629 | 0 | 340 | 358 | 1,022.8 | 4.035156 | 0.135246 | 0.051512 | 1,653,900,009,168 | 文学_情感 |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 - 唐代·贾至"春思二首·其一"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
(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可与这首诗参证的有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诗:"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岳阳楼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里,除明写诗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与"草色青青柳色黄"既很象,而"日长风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长"的"春日"与"不为吹愁去"的"东风".至于"满洞庭"的"春心",与这首诗题所称的"春思"也大致同义."春心"是因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情归心:"春思"是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巧妙了.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可以为读者所理解.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自由地飞翔他的想像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贾至的"春思二首"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五.下面是古典诗词专家陈邦炎先生对组诗第一首("草色青青柳色黄")的赏析.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可与这首诗参证的有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诗:
日长风暖柳青青, 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楼上闻吹笛, 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里,除明写诗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与"草色青青柳色黄"既很像,而"日长风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长"的"春日"与"不为吹愁去"的"东风".至于"满洞庭"的"春心",与这首诗题所称的"春思"也大致同义."春心"是因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情归心;"春思"是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贾至(718 - 772)字幼邻,唐代洛阳人,贾曾之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卒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年五十五岁.擢明经第,为军父尉.安禄山乱,从唐玄宗幸蜀,知制诰,历中书舍人.时肃宗即位于灵武,玄宗令至作传位册文.至德中,将军王去荣坐事当诛,肃宗惜去荣材,诏贷死.至切谏,谓坏法当诛.广德初,为礼部侍郎,封信都县伯.后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卒,谥文.至著有文集三十卷, "唐才子传"有其传.
贾至(718 - 772)字幼邻,唐代洛阳人,贾曾之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卒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年五十五岁.擢明经第,为军父尉.安禄山乱,从唐玄宗幸蜀,知制诰,历中书舍人.时肃宗即位于灵武,玄宗令至作传位册文.至德中,将军王去荣坐事当诛,肃宗惜去荣材,诏贷死.至切谏,谓坏法当诛.广德初,为礼部侍郎,封信都县伯.后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卒,谥文.至著有文集三十卷, "唐才子传"有其传.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 - 宋代·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旧来迟 一作:归来迟)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云透斜阳,半楼红影明窗户.暮山无数.归雁愁还去. 十里平芜,花远重重树.空凝伫.故人何处.可惜春将暮. - - 宋代·曹组"点绛唇·云透斜阳"
云透斜阳,半楼红影明窗户.暮山无数.归雁愁还去.
十里平芜,花远重重树.空凝伫.故人何处.可惜春将暮. | 0.835067 | 103.538462 | 0.033545 | 0 | 375 | 742 | 1,128.4 | 4.082031 | 0.181649 | 0.485102 | 1,653,900,009,811 | 文学_情感 |
江南四大才子"是常被搬上屏幕的题材,无论是TVB"金装四大才子"的温馨搞笑,还是"唐伯虎点秋香"中的无厘头搞怪,都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对于香港来说,"四大才子"应数金庸,倪匡,蔡澜与黄沾.
前不久,我们还沉浸在金庸先生离去的悲痛之中,慨叹曾经的"香港四大才子"只剩下两人.
十四年前的11月24日,我们失去了另一位在乐坛举足轻重的"鬼才" - - 黄沾.
不同于一般人对于才子固有的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印象,"好色无胆,好酒无量,好钱无能"是沾叔对自己的评价.
这样的大情大性,符合他潇洒豪气的性格,也贯穿到他待人处事的态度上.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传唱多年,不过这首"沧海一声笑"却是沾叔被徐克拒绝了6次才得出的成品.
幸得沾叔被"大乐必易"点醒,用最简单的五个音阶"宫商角徽羽"创作,才有了被视为中乐流行化典范的一曲.
沾叔向徐克交货时说过:"这是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要便要,你不要,请另聘高明",俨然一副"阔佬懒理"的态度.
✎阔佬懒理:对别人的事不瞅不睬.
而对于自己的风流,沾叔是毫不掩饰,毫不忌讳.
沾叔有个别名叫"不文沾",来自于他的著作"不文集",一部收录了不少限制级笑话和粗言秽语的书.
沾叔风流得坦荡,李克勤甚至直言将"不文集"视为人生必读之作.
他会对好友显露出"死皮赖脸"的一面,半夜三更跑到蔡澜家中借浴室冲凉,事后还写下欠据,打算"以歌抵债".
若不是至情至性的人,做不到如此洒脱,也不能像沾叔一样,写下:
"冚家铲泥齐种树,汝家池塘多鲛鱼,鱼肥果熟嫲捻饭,你老母兮亲下厨"的粤语奇句.
香港大学吴俊雄副教授曾提及,在沾叔过往的写作和创作中,大众往往会忽略了一条重要线索:沾叔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牵绊.
他尝试将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或技艺融入其中,为一些电影所创作的配乐中多有体现.
"男儿当自强"改编了古曲"将军令",还将中乐的音色和西洋弦乐团融二为一.
其中唱的"傲气傲笑万重浪,热血热胜红日光",是在呼喊着男性的阳刚气质,也在呼喊着中华文化中的铁骨豪情.
沾叔对传统的坚守,对家国情怀的诉说,也执有一番坚持.
"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狮子山下"唱的是普通市民逆境自强,唱的是香港精神象征,担得起香港"城歌"的称誉.
沾叔所填词的"我的中国心",成为第一首官方正式批准进入内地的香港歌曲.
张明敏在春晚演唱过这首歌曲之后,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
正是对心中所向有着坚持,沾叔的作品才能在许多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实沾叔的才华绽放在许多方面,除了音乐创作之外,广告,主持,导演,编剧,演员......这些领域都烙印过沾叔的成就.
而大众最为熟知的,是沾叔对音乐的热爱,且这份热爱从来不会因为任何障碍而停止.
他尝试从学术途径研究音乐文化,撰写了论文"姜白石词研究"和"粤剧问题探讨".
即使是患癌期间,他也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论述了这些年里香港乐坛的种种变迁,直至现在依然影响深远.
就像沾叔在论文最后写下的相对悲观的结论:
粤语流行曲没落的趋势,限于环境,已难望再有奇迹出现......经过时间冲洗,会进入殿堂,成为古董式的'精英文化',就像粤剧,在高级文化场所,变成中国曲艺来演出.
他为香港乐坛感到担忧,他为粤语歌曲的未来感到忧虑.
其实无论什么时刻,他都关心着他热爱的音乐文化和乐坛.
也许就像他笔下的曲词一样,沾叔能够看透人生的变幻无常,也能在他创造的江湖里细述恩怨情仇;能让人感受家与国的深刻烙印,也能传播令人欢笑的鬼马精神.
他是不可多得的"鬼才",是香港乐坛的一个传奇,也是见证香港乐坛崛起,辉煌,落寞的时代标签.
后来,沾叔还是离开了,他的挚友顾嘉辉说过:"我会作首歌纪念黄沾,但唔知揾边个填词."
当年沾叔创作出"明星"之时,大概也没有想到,它在日后,除了是明星艺人诉说自己心声的寄寓之外,也成为了怀念已故艺人时的最饱含感情的吟唱.
也许在极乐遨游的沾叔,会像"明星"中的歌词一样感叹一句:"当你见到天上星星,可会想起我?" | 0.841485 | 44.657895 | 0 | 0 | 81 | 455 | 921.8 | 4.050781 | 0.180318 | 0 | 1,653,900,011,797 | 文学_情感 |
[摘要]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文学中对异域环境和人的想象,喜欢抒写爱情的西方文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在中西文明交流的背景下,便开始热衷于描写异国恋情.随着中西文学交流日渐频繁,到20世纪,这类小说层出不穷,但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模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被西方话语想象出来的,中国其实是西方人不断构建超越自我,肯定自我的一个文化他者.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反思自我文化,重塑良好形象.
14世纪的欧洲因自身的落后愚昧而渴望救赎,加之当时的很多传教士,商人从东方带回的文明令其艳羡,西方人不自觉地将东方国家想象为异于自己的人间天堂,而中国便是其想象最多的一个东方国家,从"曼德维尔游记""马可•波罗游记"中可以得到最为典型的印证.因此,很多作家也带着这种救赎的目的,去抒写异国爱情故事,企图从中国女性的爱情中实现超越自我的目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出色的宫廷诗人博雅尔多,在"热恋中的奥兰多"中,写了美丽的中国契丹公主安杰丽嘉令西方很多基督教骑士与臣民神魂颠倒,被称为"天下第一勇士"的奥兰多也疯狂追求她,甚至为了她经常放弃自己的职责.这个中国公主在西方人面前极富优越感,任何西方男子都不能抓住她.之后,阿里奥斯托又在"疯狂的奥兰多"中[1],续写这个故事.诗中的东方公主安杰丽嘉的美貌,使基督臣民和阿拉伯人都为之倾倒.但是,美丽的契丹公主安杰丽嘉觉得欧洲在各方面都不如东方,最为杰出勇猛的欧洲骑士也不被她放在眼里,在基督教骑士与摩尔人的战争中,她在战场上发现了奄奄一息的摩尔人麦多罗,用神奇的东方草药将他救活,发现他与欧洲富有侵略性的男性有很大不同,于是选择与他恋爱并成婚.而且她嫌弃欧洲不好,带着这位摩尔人由西班牙乘船回到她的"契丹"故土了.可怜的奥兰多自认为是最为英勇神武的骑士,也为安杰丽嘉花费了很多心血,却没有想到她最后竟然选择了一个自己最为藐视的摩尔人,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被安杰丽嘉彻底抛弃之后,痴情的奥兰多撕破自己的衣服,满身沾着污泥,到处嚎叫,彻底变成了疯子.这两部作品中的白人男慕中国女性,最后被中国女性所抛弃,无疑显示出了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的优越性,由此折射的那个时代―――西方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方面劣于中国的事实,西方人以中国作为参照物,想要重新构建自我,超越当下的现实,并将拯救自我的理想寄托在中国这个文化他者的身上.因此,作品表面上的这个爱情故事,其实隐藏着西方人对中国的态度和想象.因为对自我意识形态的不满,中国女性被美化了.中国女性最终未能接受白人男性,而是选择了黑皮肤的摩尔人离开了欧洲,她带着来自西方的摩尔人回到契丹故土,其中寄托着西方人渴望去人间天堂般的中国得到救赎的愿望.这个情节模式类似套话一样,使欧洲白人与中国人之间有了很明显的等级关系,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人,被西方作家赋予了救赎自我的意识形态内涵.
从19世纪开始,中国由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事件,给西方人留下了很多负面印象,加之西方人出于侵略或者自我肯定的目的,在文学作品中开始丑化中国形象.西方异国恋情小说的抒写立场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其中的中国女性和男性都黯然失色,中国人与西方人的爱情在西方社会都得不到认可与成全,注定成了一段令人绝望的爱情.20世纪法国女作家杜拉斯在自己的"情人"中,写了一段法国白人少女与中国男性的动人爱情,作品中的中国男人没有胡须,缺乏阳刚之气,衰弱胆小,在白人少女面前缺乏自信,事事显得被动,卑微.小说中描述到中国情人说起话来却像吼叫,散发着野蛮的气息.中国人居住的环境散发着各种像是从森林中偏僻村庄发出的气味.在西方人看来,与中国有关的一切都是与文明对立的,文中女主人公的母亲认为中国情人是低劣种族,反对女儿和他在一起,当中国情人请女孩的一家吃饭时,在狼吞虎咽之后,女孩的亲人从来都不会对中国情人说声谢谢,中国情人只知道乖乖充当付款人,对于她的母亲和大哥充满了惧怕.作品中提到:"而我的情欲也必须屈从大哥的威严,是他否定了我的情人.每当我同时看见大哥和情人的时候,我就觉得无法忍受.在我大哥面前,他成了一个不可告人的无耻之辈,我们的关系也成了一种应该隐瞒的羞耻."[2]在这种白人对中国人极其蔑视和排斥的森严环境中,女孩觉得自己的中国情人变得可望而不可即,被社会集体想象物同化的白人少女,甚至也从未想过要和中国情人结婚.女孩的大哥身材魁梧强壮,他和自己的母亲都瞧不起身体虚弱的中国人.尽管女孩与中国情人爱得刻骨铭心,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要远离爱情禁区,后来白人少女被家人带回了法国,与中国男性分道扬镳.很多年以后,中国情人带着自己的妻子来到巴黎,当他给白人少女打电话时,声音依然是颤抖的,表现得没有自信,胆怯.由此可以看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依然很大,西方不再像18世纪之前那么艳羡中国,对中国的态度已经由原来的狂热变为歧视了.在杜拉斯笔下,东方中国总是被描写成传统的,农业的,附属的,而中国人的形象也总是阴柔的,弱小胆怯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情人的财富与他皮肤的丝绸黄金气息,其实也隐藏着强大而工业化的现代西方想要在经济上征服中国的一种欲望.从这部作品可以反映出,自18世纪以后,中国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方面都在走向衰落,而西方却日益强大起来,西方人不再需要美化中国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意识形态理想,也不需要通过乌托邦化的中国来进行自我救赎.相反,他们可以在中国这个他者身上来确认自我的先进,正如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所说:"欧洲文化通过将东方作为人甚或潜在的自我,保持自身的活力和身份."[3]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关系与14世纪恰好颠倒了,不同的是,14世纪西方人爱慕中国女性,中国女性不喜欢白人男性和其居住的地方,而使爱情无疾而终.但是在"情人"里,白人少女与中国男性的爱情是因种族,政治的等级关系而被禁止的.这种差异,一方面是西方的对抗文化比东方的和谐文化更具侵略性所致;另一方面,也是西方人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导致的爱情悲剧.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指出,西方人把自己的殖民心态往往会美化为对野蛮东方的拯救,西方异国恋情小说中,白人男性对中国女性的拯救,背后也隐藏着种族与政治的等级关系.中国女性对欧洲白人男性嫌弃的情节模式,在20世纪演变成了对其崇拜,欧洲男性摇身一变,成了中国女慕的对象,并且承担了中国女性的救世主角色.美国作家赛珍珠的"群芳亭"是这一情节模式的典型代表.作品里的女主人公吴太太,在西方女权主义思潮涌入中国的"五四"时代,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女性意识不断觉醒,与一般的封建妇女有很大区别,但是在走上独立自主这条路上,她也迷茫,不知道怎么跨出这一步,怎么去做.当她遇到了意大利传教士安德鲁的时候,吴太太注视着他的眼神:"那目光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像是举起来给人照亮陌生之路的灯一样."[4]安德鲁在与吴太太的频繁交往中,不断启发她的女性意识,他用自己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感染着吴太太,也用自己帮助穷人,收养孤儿的慈善行为打动着吴太太,在他的影响之下,吴太太的精神得到升华,她明确了自己追求独立自由的方向,也懂得了其真正内涵,在安德鲁死后,她继续了安德鲁生前的慈善事业,再次承担责任照顾他人的时候,她内心是愉快的,因为她从安德鲁身上学到了真正的爱的含义,实现了心灵的真正的自由和宁静.不得不说,吴太太这个中国女性在西方传教士安德鲁面前是弱小的,迷茫的,精神境界不够高的;安德鲁在小说中,则被塑造成高大光辉的形象,不仅外表魁梧漂亮,而且还有着渊博的知识和一颗金子般的心灵,他引领着吴太太一步步飞升,拯救了这个弱小,无法开启自由独立之路的中国女性.西方显然充当的是强大男性的角色,而中国是弱小女性的角色,赛珍珠在作品中毫无疑问带着西方民族的优越感来审视中国,将中国当成了凸显自我优越感的文化他者.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形象一贯被认为是最接近真实中国的,因为她在中国久居近40年,对中国社会状况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极为了解,但是从"群芳亭"这部作品看来,她后期回到美国之后,思想也渐渐被美国社会所同化,对中国的态度带上了明显的主观色彩.这种后殖民主义思想使她后期展现中国形象的作品不再像其"大地"三部曲那么客观公正.
奥兰多与安杰丽嘉公主的爱情模式,隐含的是滞后的欧洲对先进中国的爱慕,是白种人―黄种人,落后―文明的对立关系.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与中国的关系形态是狂热的."情人"中的白人少女与中国情人掺杂着物质企图的悲剧爱情,其实象征的是发达的欧洲对中国的歧视和经济掠夺欲望;隐喻着白人―黄种人,文明―野蛮的对立关系,中国人的形象和中国肖像被意识形态化了."群芳亭"中,中国妇女吴太太与西方传教士安德鲁的爱情,则隐藏着强大西方对弱小中国的拯救模式.处于异国恋情中的中国人的地位,由最初的主动变为被动,爱情模式与角色地位的转换,也象征着中国人与西方人等级关系的变化.每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也象征着整个中国形象,从这些异国恋情小说中,也可以窥视到其中的中国人形象,在西方人眼中由古代的内外兼修演变为近现代的胆怯卑微再到弱小.其实,古代的中国女性远非"疯狂的奥兰多"中所描述的那么完美,近现代的中国男性也没有"情人"中描述的那样阴柔,"群芳亭"中所描绘的西方男性对中国女性意义非凡的拯救也是夸张的,中国人的变化更不会如此之大.因此,西方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所表现的并非真实的变化中的中国人,中国人形象嬗变折射出的,其实是西方人自己的欲望态度的变化.西方人其实也是在通过中国来不断超越自我,最终达到成全自我的目的. | 0.915432 | 782.8 | 0.002561 | 0 | 1,274 | 1,323 | 820.9 | 4.113281 | 0.102197 | 0 | 1,653,900,011,878 | 文学_情感 |
作为一名在网络文学领域辗转摸索多年的写作者,王鹏骄的创作水到渠成而又别具匠心,身为国内某著名三甲医院医务工作者,以医疗题材作为创作载体,是他的使命与优势,完全符合"贴近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要义.然而,他并未受到题材本身带来的局限与束缚,在他的作品里,人性辉光自然流露,历史人文的巧妙融合,生死爱恨博弈交织,字里行间印刻着作者对于人物故事解剖式的思考与心灵疗愈般的哲理表达.取材真实又适时的虚构糅合,既是对现实最好的投射映照,又对未来的美好展开寄寓,进而引发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在连载的书评区,以文本为基石构建起双方共情同理的桥梁纽带.这种始于想象,又超越想象的医者情怀,最终实现了最大的社会价值.
最早接触王鹏骄,是他早期的作品"遇见山茶花",通篇读下来,文字语言清新明快,以医美作为故事背景,男帅女俊的人物设定,曲折纠葛的情节冲突,为他收获了较为广泛的粉丝群体,是比较符合市场定位与影视方要求的作品.在这本书里,王鹏骄便已经开始有意识的着手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究,正如小说中那句浓缩观察与疗愈的内文语录"你就像山茶花一样,高贵只留给懂的人欣赏"一样,他的读者在经历了最初的畅快阅读后,开始对医美这个行业做深层次思考.故事透过冰冷手术台背后,医生,患者,家属三者之间的纠结博弈与握手言和,进而联想自身,对医美理性认知而非盲从.真实事件让小说直击心扉,扣人心弦,这是王鹏骄能够始终把握医疗题材要义的关键.
长篇小说"八四医院"的创作正当其时,而处于这样的关键年份特殊时期,下笔行文之前,需要更多的素材搜集,消化整理与沉淀思考."八四",解放军某部番号;"医院",迎来生者,疗愈病者,关怀死者的大爱之所.军与医的邂逅,碰撞出军医为特色身份的传奇经历,生与死的交织,展现出人间大爱世间大美的感人故事.
文学艺术必然与时代相联系,是跟随着社会的自然发展而发展.作者将出生在1920年的主角刘解放的人生,一直描述到了2020年,横跨一个世纪的史诗境遇,背后是历史和时代前进的滚滚洪流,以及个体生命在群体发展过程里的遭遇人生.开篇的引章,以蒙太奇式的镜头聚焦战争导致的惨烈画面,在万千尸堆的荒野中,一个少年劫后余生为后章留下无数悬念,接着正文以纷纷扰扰的医闹事件掀开大幕的开局,展现了一段现实医疗与抗战医疗交融的场面,解放军第84陆军医院原型逐步呈现,时间轴的推进让一众人物渐次进入舞台,演绎着他们的人生和岁月.作品引用了大量当年空战及各专业书籍的资料,用翔实的考证和严肃的论证充实故事主线,将战争史与医疗发展的脉络史无缝对接,体现了作者作为医疗科研工作者的严谨客观.作品并未采用大而全的叙述方法,而是聚焦医疗,并借此紧紧围绕抗战主轴,巧妙地将现实医疗与战时医疗对比,从各个层面彰显了医疗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专业人士不断拓展的医者精神.
"八四医院"构思布局新颖而独特,正叙倒叙插叙切换自然.刘解放与朱南溪的情感足以令很多人为之动容,在文末近收尾的章节,秦副官一句诙谐的秦统一,更是海峡两岸人们对祖国统一美好愿望的祝福.此外,由中医到中西医结合,再到西医的鼎盛,延伸到现代医疗科技的点滴落笔,让读者对于医疗未来拥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以开放的心态去关注,借鉴古今中外各种优秀的医术与艺术形式,从而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人文关怀,人性思考充斥其间,对主题进行了全面升华.真实史料的巧妙加入,为小说本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章节和情节之间的连接节奏严丝合缝,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这对后人了解那段战争历史与红色文化,记录那段医疗发展脉络,感受我党我军的风雨历程,极具现实意义和人文价值.
抗疫期间,王鹏骄所在医院作为全国抗疫的重点,在邱海波教授的带领下,医院多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展现一个医疗工作者的担当和使命,他自己本人也做好了随时上"战场"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了自己"抗疫三部曲"的创作,"共和国天使""共和国医者""共和国战役"三本书多维度多视角展现了抗疫人,抗疫事,直击第一视角,走近第一现场,在所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王鹏骄的三部曲创作,条件得天独厚,内容沉稳真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是他个人创作经历的重要一环.他以医疗作家的身份入场,开启了医疗文学的大胆尝试与全新探索,他的叙述语言在保证文字严肃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照顾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作品涉及创造性的学科"医疗人文科"的全新概念,为医疗人文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文学上的探索尝试.
不可否认,王鹏骄的医疗创作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塑造上,还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不论是"遇见山茶花"还是"八四医院",泪点痛点运用虽说比较娴熟,可主线支线人物命运的复杂性,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尚显不足.文字,情节的设计,刻画上,比较容易陷入作者本人创作的小情绪之中,如果能大胆地进入故事,走出故事,将"小情绪"放大为"大情感",将极有可能带给读者更加丰富的阅读感受. | 0.903711 | 284.857143 | 0 | 0 | 414 | 488 | 959.8 | 4.21875 | 0.111334 | 0 | 1,653,900,011,963 | 文学_情感 |
"这部关于海德格的作品,既没有忿忿不平,也没有小学生一般地低声下气,而只是自远处而观之:关于种种臆测,他存而不论,他批评但不贬损,他讽刺但不嘲笑,只是双手一摊说:就是这个样子."
生命,哲学,二十世纪──萨弗兰斯基以他闻名全球的海德格著作为二十世纪作传.这部作品也是一幅花团锦簇的哲学年代的肖像画,对于思考,生命和政治纠葛的关系的深刻反省.
作者笔下的海德格是来自乡村的朴实孩子,才华横溢,直率好战,不留情面,自视甚高又容易受伤,哲学地下国王而又孩子气,既有魅力又热情洋溢,野心勃勃想当哲学的救世主,却又孤独地走向万里无寸草处.
萨弗兰斯基对于哲学家和他的时代的思想史如数家珍,既深入浅出地铺陈海德格的哲学发展梗概,又充满洞见地剖析自世纪之交到一九六○年代初期诡谲多变的思潮,俨然是二十世纪哲学的全景图:尼采,狄尔泰,柏格森,李克特,布伦塔诺,胡赛尔,韦伯,佛洛伊德,汤玛斯‧曼,穆齐尔,卡尔‧巴特,曼海姆,那是那个时代的思想背景;卡西勒,谢勒,布尔特曼,雅斯培,鄂兰,沙特,马色尔,阿多诺,更是上演着相互辉映,机锋处处的思想激荡.
本书以哲学家的生平作为主轴,加入不同史实与二手资料补充,进而带出哲学家的思想发展与流变.不管是深入研究海德格哲学,或者是要一窥哲学家跌宕起伏的思想和生活,这部作品绝对值得细细品味.
吕迪格‧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
德国当代哲学大师和文学家,一九四五年生于德国罗特韦尔(Rottweil),高中毕业后,先后在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和柏林(Berlin)修习哲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历史学和艺术史,之后陆续担任研究助理,"柏林手册"(Berliner Hefte)编辑,德国电视二台(ZDF)的"哲学四重唱"节目主持人,二○一二年受聘为柏林自由大学(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的荣誉教授.
萨弗兰斯基著作等身,获奖无数,作品被翻译超过三十国语言,其为歌德,霍夫曼,海德格,尼采,席勒,叔本华等大师书写的传记,皆获得各界好评,被誉为是德语世界最优秀的传记作家,获有奖项包括:
2011│上施瓦本艺术奖(Oberschwäbischer Kunstpreis),阿尔高哲学奖(Allgäu-Preis für Philosophie)
2010│保罗‧瓦兹拉威克荣誉戒指(Paul Watzlawick-Ehrenring)
2003│因"尼采:其人及其思想"获国际尼采学会大奖 (Premio Internazionale Federico Nietzsche)
二○○三年出版的"尼采:其人及其思想"(商周出版,2007)更获得国际尼采学会大奖(Premio Internazionale Federico Nietzsche)等多项大奖.
政治大学哲学系硕士,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研究领域:希腊哲学.
被抛;梅斯基希的天空;地方教派分裂;关键人物;敲钟男孩;唯一的兄弟;此,此,此有;双亲;教会的庇护;康斯坦兹;世界与他者;弗莱堡文科中学;差一点成为耶稣会会士
现象学的胜利;开放的感官;脑中的世界;胡赛尔和他的追随者;疯狂的钟表匠;基础工作;诗作为哲学的秘密向往;普鲁斯特作为现象学家;胡赛尔和海德格,父与子;伊丽莎白・布洛赫曼;海德格的生活乐趣和"疯狂的处境"
到马堡任教;与雅斯培的行动团体;马堡的幽灵;在神学家之中;汉娜・鄂兰;极大的热情;汉娜为能见度而战;海德格在遮蔽中的胜利;"在灵魂之前,生命纯净,单纯且高贵";"存有与时间"的诞生;母亲在临终床上
"存有与时间";天上序曲;什么样的存有?什么样的意义?从何开始?作为海藻群体的此有:一切都相关联;在存有中;畏惧;操心渡河;人能够承受多少属己性?普列斯纳和格伦的替代方案;海德格的道德哲学;命运与自由;集体的此有:共同体或是社会?
时间的规定性:等待伟大的瞬间;卡尔・施密特,田立克和其他人;沉着果断;决断和虚无;从学派的约束中解放;此有的召唤;博伊龙的夜间弥撒;虔敬和卤莽;恶;达佛斯的大辩论:海德格与卡西勒在魔山;黑夜与白昼
共和政体终结的总结;普列斯纳;崩塌的"拱顶";朋友与敌人;海德格的歧义性:个体或是人民?第一次获聘柏林大学;卡尔・曼海姆;关于知识社会学的争议,试图挽救自由主义;与不可调和性共存;海德格在柏拉图的洞穴中;赋权的观念;存有者如何更加存有
一九三一年冬天在小木屋:"粗木要用阔斧劈.";纳粹革命;集体逃离洞穴;存有来了;向往非政治的政治;暴民与菁英之间的联盟;希特勒"神奇的手";海德格的参与;当选校长;校长致词;爆炸的古董;没有带来福音的神父
当我们思考时,我们在哪里?柏林的托特瑙山:讲师学院计划;告别政治活动;"我将讲授逻辑学......";海德格选择了他的英雄:从希特勒到贺德林;"世界的黑暗"和真正存在的纳粹主义
世界观以及全面动员的时代;海德格的撤退;关于真理栖于作品中;庄严的实用主义;国家奠基者,艺术家,哲学家;对权力思想的批评;尼采和海德格,谁克服谁?在广阔的海上建造木筏
海德格参加国民突击队;弗莱堡被毁;惊恐的田园生活:威尔顿斯坦堡;海德格面对清查委员会;雅斯培的审查报告:"不自由,独裁,封闭";教学禁令;法国发现海德格;科耶夫,沙特和虚无;海德格读沙特;错过会面;拜访大主教;崩溃以及在冬季森林中的恢复
当我们思考时,我们在做什么?回答沙特;人文主义书简;人文主义的复兴;高调;战后德国的境遇感;从虚无的占位到存有的牧人; 海德格的自我诠释:转向;不作偶像,不管是人或神
晚年;再一次汉娜;海德格与法兰斯・贝肯鲍尔;树叶,重担,终曲;什么不会被遗忘;存有问题和存有的意义;两则禅的故事;桥;纹身;雕鸮;死亡;回到梅斯基希的天空下
你今天存有了吗?评"海德格"存有与时间"阐释" | 0.847083 | 92.307692 | 0.030949 | 0 | 208 | 743 | 904.9 | 4.171875 | 0.163333 | 0.007337 | 1,653,900,013,019 | 文学_情感 |
"关于定性秦朝至鸦片战争为中国中世纪的征求意见"
简单说,就是我想把中国秦始皇统一以后到中国鸦片战争之前的时期定性为中国中世纪的时期.
而我给的理由简单概括如下:
1.欧洲中世纪,人民在频繁战争中度过,看不到对未来的希望,只能寄希望于天国.
中国中世纪,人民同样陷入困境,表现为王朝轮回.
2.欧洲中世纪人民被贵族剥削,并为十字军东征,建造教堂等捐款,做出看似生活很充实的假象(实则无太大意义)
中国中世纪的人民在和平时期被剥削,大兴土木为统治阶层建造各种无用的园林工程,战争时期饱受上层军阀的混战以及大规模尸体带来的瘟疫以及饥荒.
和欧洲中世纪的人民一样,在轮回文化中做着无用功.
3.文化上,两者陷入停滞.
虽然欧洲看似贵族分裂,间接促进了分权以及日后民主运动.虽然看似中国中央集权体制和欧洲分裂体制格格不入.
但是,各位,文化上这两个地区却是非常一样的状态:
欧洲教会统一欧洲,虽然各地人民语言文化不一样,教会却连日常的手语都"书同文".
这就是为什么欧洲启蒙运动以宗教形式展开 - - 其背后并不是以宗教为主,而是价值观的夺权.
而中国呢,则体现为儒家文化软化人民,法家文化制造恐怖.
两者结合,愈演愈烈,使得中国中世纪和欧洲中世纪时期一样,都是文化单一,文化与制度以及理论等都是大规模停滞.
于是,欧洲文化盲目信仰上帝,读着毫无意义的教义,中国知识界争抢一两个名额升入士族.
人民没有争取个人价值观并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理念,只是一味维护上帝或维护家族和君主.
(我们不排除个别王朝文化科技仍然有进步,无论欧洲工程学还是中国印刷术.但从总体上,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是在圣经或四书五经上做单一功)
文化的单一导致愚昧.无论中世纪还是中国封建时期都是一样的.
我还是不排除个别例子的出现,并且欧洲中世纪不同地区的人洗澡程度也不一样,同样中国也有个别知识分子如黄宗羲等人出现.
但是,绝大部分人却都是愚昧不堪的.盲目听信单一教义不知道思辨.
欧洲以各种上帝之名征战,中国则是斩白蛇,挖出单眼石头人等迷信名义开战.
文化信仰上,欧洲人中世纪一生努力上天国而不知珍惜现世,中国人则努力"积德"以求来世的轮回.
在节欲上,欧洲禁欲与中国贞操如出一辙.
他们抛弃了以往希腊罗马时代/春秋战国的欲望与激情,开始变得拧巴,唯唯诺诺,而不知欲望乃人的正当需求.
余下还有各种细节今后会不定期补充,以上为论证中国从秦朝统一到鸦片战争为中国版中世纪的主要理由.
我当然知道,其实秦始皇统一开始定性中世纪,只是一个时间上的象征.
就像蛮族攻破罗马也是一个象征一样.
真正的中世纪更替理性时代的过程其实是长期的.
就像蛮族攻破罗马城以后,罗马并不会一下子衰败,而秦始皇统一全国,士族精神仍然使张謇年老都能探索西域,汉武帝的姐妹都能频繁改嫁.
真正的过程,是慢慢磨灭的过程,希望各位注意.
顺便补充一句,我认为现在的中国更像处于欧洲文艺复兴开展以后的初期阶段,就是那种已经展开文艺复兴,但还不完全的不稳定时期.这一时期,新旧文化交替碰撞.
欢迎批评与补充的意见.
无论您的看法如何,欢迎踊跃评论补充.
中世纪是西洋史古典 - - 中世 - - 近世三段论的一环,本身不存在价值判断,仅代表古典时代结束,文艺复兴开始之前的历史时期.
通常在西方语境下,中世纪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黑暗时代"才是,当然后者作为对中世纪的价值判断随着欧洲中世研究的发展已经逐渐失去主流地位.不过如果你只是希望能找到一个词来形容黄金时代结束后漫长的衰退期(我就是不用费拉),黑暗时代是可以纳入考虑范围的.
自由,多元化的思想通过每一个人的学习,思考和交流在一个广大的外延(中华文明)内形成各自不同的内涵(中国历史).不需要统一,不需要一致. 更不需要谁来定义让别人接受.百花齐放只是个引蛇出洞的伎俩?中国历史研究两大问题,一是没有自由,二是受西方理论(含马克思主义)的左右.
如果要说必须有什么一致性的话,最根本的一致性得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文明的温情和敬意(钱穆语).如此的根本一致性才能有表层的多样性和繁荣.
我喜欢用"帝国/帝制时代",而不是搞别的什么历史分期.
是到满清灭亡中世纪结束,然后文艺复兴三十多年,但后来又倒退回了奴隶制度的古典时期.
欧洲的古典中世近世是三个社会形态非常鲜明区别的时期.中国春秋以前勉强算古典,其实也没古典到哪去,而现代则是很明显的延续了秦政,所以中国历史都没什么分期的价值,甚至都没有多大研究价值.
在地缘政治上,单极体系是最和平,最稳定的.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是地中海世界的文明灯塔和秩序之源,于是有了罗马治世.后来罗马帝国崩溃了,欧洲进入多极体系:人均寿命降低到二十几岁,拉丁书院关闭,平民土匪化,军阀四起,冲突不断,这就是所谓的"欧洲黑暗时代".
中共一直在国际社会主张多极体系,就是希望结束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全球揽炒,使全世界都陷入黑暗时代.
中国其实自秦以来就一直处于某种黑暗时代.在今天的中共社会,官员可以随便杀人,随便"征用民女",随便强拆,随便抢劫.这比欧洲中世纪早期的最黑暗时代还要黑暗一些.因此,认为中国已经走出了黑暗时代是没有道理的.
另外,鸦片战争时期的晚清,汉族抗争者和满清殖民朝廷之间存在着持续,激烈的冲突.西方殖民帝国进入大清国进行贸易和秩序输出,大部分时候是惠及了汉族抗争者,打击了满清殖民朝廷的.当时包括开放五口,在香港上海设立租界(使得汉族良心犯得以避难)等这些西方与大清的条约都是让汉族抗争者拍手叫好的胜利,如同今天美国通过"香港人权法案".
从清廷的角度看,洋人在军事上打击清廷,使清廷被迫向汉族抗争者让步,当然是"丧(赵家特)权辱(大清)国","不平等条约","屈辱的近代史",等等.这点希望楼主明辨.
pincong见知音啊,我最近在思考应该如何看待法轮功时,以及回顾中国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就突然想到逝于1912年的大清完全可以类比成欧洲中世纪.好久未登录的帐号也禁不住上来交流一番.下面是我的一点完整思考:
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但早已经过了其诞生期,现在的宗教还存在是因为它还具备一定的普世价值.那为什么20世纪末还诞生了法轮功并在中国流传甚广呢?因为此时这片土地上的人其精神面貌,思维方式还生活在中世纪.
现在还存在生命力的宗教大都诞生于公元1000年以前,在工业革命时代之前.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维系,心灵寄托,道德规范的解决方案,有其历史意义,但经过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洗涤,像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它们已经将大部分愚昧,野蛮的内容主动或被动的抛弃,不再具备法律一样的强权,而仅仅是一种道德,精神上的自我约束.
而法轮功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在气功热的末期走红,给先后经历了文革,89,下岗的精神破灭,生活无助的广大中国普通人(主要是东北地区)带来一个解决方案.其缺点也很明显:
1.诞生时间过晚.宗教大多诞生在人类的愚昧时期,利用虚构的内容来解释人类无法理解的事物,20世纪还依靠这种方式来创建和传播一门宗教,不得不说是一种原罪.
2.缺乏内涵.正如前面所说,历史悠久的宗教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人类生活中,其吸收了人类的文学,艺术,数学,天文等各方面的内容,拥有了较高的人文价值底蕴.而法轮功呢,其创始人和教徒并不具备相关的素质,30年左右的时间也远远不够它发展得能与其它宗教匹敌.
3.来源于气功的它,确实存在一些血腥的原罪,出现一些练功走火入魔自杀,或是练功治病而拒绝就医的人.任何宗教都有其血腥的的历史,但在20世纪末期还有就是很大一笔原罪.
这片土地,在1912年之前还属于清朝,一个异族统治,封建王朝.从历史进程来看,等同于西欧的中世纪末期(15世纪末),愚昧,黑暗是其实质.近40年的民国统治,50年的共产党统治,到了法轮功诞生的时代,这中间的90年,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先后经历的是内部分裂,外敌入侵,共产洗脑,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因此诞生出一门宗教并不意外,因为存在诞生一门宗教所需要的土壤:愚昧落后,无知无德的人们广泛存在.
这个真的不敢苟同.
黑暗时代也好,光明时代也好,黑暗与光明是他们的本质,而我们正要通过研究论证他们的实质.才能比较哪一个更好,有哪些地方要修改.
就像中国历史,可以否决她,但是必须研究以后才能否决吧?
如果说对人类贡献不大,那就是另一个性质的议题了.
中国的中世纪在汉朝建立时就结束了.
好问题,首先这个时间节点只是一个象征性节点,而不是严格的分水岭.
鄙人认为,早在明朝就传入西方早期的各种先进知识,这是比鸦片战争早的时候.
我认为,中国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不得不睁眼看世界,先是洋务运动,资本主义经济培养了早期的立宪派而后进行维新.接着曲曲折折,启蒙的油灯忽亮忽灭,曲折中前进到今天.
如果说用别的时间点,比如百日维新,我觉得也有一定道理,这个可以一起探讨一下嘛.如果大家愿意的话.
即使是新教英国,在走出中世纪的过程中,同样陷入更加禁欲,更加黑暗的伊丽莎白时代.
而法国的罗伯斯比尔,德国的希特勒同样比以往的老贵族更加残暴 - - 即使他们是革命的产物.
因此,各位.启蒙运动之所以被我一直作为首要任务,是因为这是根本途径,代价最小,而影响最深,必须沉下心来慢慢搞才行.
人类在进步是不用怀疑的,历史的车轮在朝前走,这也是不用怀疑的,至于我们每个人力争多做对人类或社会发展有贡献和意义的事就好!
Nonla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70多年,窃据了别人土地,也不能说它有资格窃据别国历史.
不动如山的kuma
啊,太多了,论文的话在知网上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搜中世纪就行了,至于书籍的话推荐中世纪的城市,欧洲中世纪史(布莱恩·蒂尔尼),欧洲中世纪史(朱迪斯),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欧洲中世纪城市,乡村与文化,中世纪的法律与政治,欧洲文明的经济与社会基础,中世纪欧洲贵族,中世纪经济社会史,西欧中世纪社会中的基督教教会,西欧中世纪社会等级的演变,中世纪西欧工商业研究,中世纪骑士制度探究,封建社会,论中世纪的王权观,国王的两个身体等等.
如何看官媒措辞严厉的要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大家觉得 同性恋 应该被纳入合法的婚姻范围内么? | 0.885414 | 57.383562 | 0.000478 | 0 | 215 | 1,204 | 992.5 | 4.226563 | 0.146336 | 0 | 1,653,900,013,291 | 文学_情感 |
徐志摩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道诗,可以说是徐志摩的"标签"之作.诗作问世后,文坛上只要听到这一声诵号,便知是公子驾到了.
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但它始终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的劲风冲淡了,以至于欣赏者也同吟唱者一样,最终被这一股强大的旋律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全诗的意境在一开始便已经写尽,而诗人却铺衍了六个小节,却依然闹得读者一头雾水.诗人到底想说些什么呢?有一千个评论家,便有一千个徐志摩.但也许该说的已说,不明白却仍旧不明白.不过我认为徐氏的一段话,倒颇可作为这首诗的脚注.现抄录如下:
"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 - - 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那一天.......生命从它的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供给我们忍耐与勇敢.为此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它那无限而有规律的创造性给我们在心灵的活动上一个强大的灵感.它不仅暗示我们,逼迫我们,永远望创造的,生命的方向上走,它并且启示我们的想象.......我们最高的努力目标是与生命本体相绵延的,是超越死线的,是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新月"的态度")
这里说的既是"新月"的态度,也是徐志摩最高的诗歌理想,那就是:回到生命本体中去!其实早在回国之初,徐志摩就多次提出过这种"回复天性"的主张("落叶","话","青年运动"等).他为压在生命本体之上的各种忧虑,怕惧,猜忌,计算,懊恨所苦闷,蓄精励志,为要保持这一份生命的真与纯!他要人们张扬生命中的善,压抑生命中的恶,以达到人格完美的境界.他要摆脱物的羁绊,心游物外,去追寻人生与宇宙的真理.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它决不是"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之类的恋爱苦情.这是一个大梦,一种大的理想,虽然到头来总不负黯然神伤,"在梦的悲哀里心碎."从这一点上,我们倒可以推衍出"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一层积极的意义.
由于这首诗,许多人把"新月"诗人徐志摩认作了"风月"诗人.然而,当我们真的沉入他思想的核心,共他一道"与生命的本体同绵延","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我们自可以领略到另一个与我们错觉截然不同的徐志摩的形象. | 0.84658 | 154.571429 | 0.016775 | 0 | 316 | 267 | 928.6 | 4.074219 | 0.183919 | 0 | 1,653,900,013,293 | 文学_情感 |
促销优惠:2022阅读首选|书光乍现-单79双75
人类逃离大一统帝国,才有繁荣与自由!
综观人类历史数千年,从东方的秦汉帝国到西方的罗马帝国,大一统帝国堪称历史的常态.欧洲,东亚,南亚,中东与北非,大帝国几乎无所不在.然而,本书作者席代尔主张,统一其实不利于制度竞争与经济创新.如果人类过去从未逃离大一统帝国,那很可能就不会出现资本主义与工业革命,今天的我们也无法逃离无知,压迫,匮乏与疾病.
那场史无前例的"大逃离",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欧洲:曾经统治高达八成欧洲人口的罗马帝国,灭亡后再也没有重建.欧洲从此逃离罗马,逃离大一统帝国的宰制,进入长期竞争的列国体系.
换句话说,罗马帝国灭亡后的千年分裂,正是欧洲日后在十七,十八世纪得以率先走向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如果罗马帝国没有灭亡,或者罗马式大帝国再度重建,那么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现代经济,以及现代经济带来的繁荣与自由,很可能也不会出现.
★无法复制的罗马经验:从拜占庭到拿破仑的千年帝国"失败史"
大逃离如何可能?为了回答这个大哉问,本书首先要回顾罗马帝国崛起的历史.因为罗马帝国当初得以称霸欧洲的条件,正是攸关日后大一统帝国能否重建的关键.
罗马帝国为何崛起?席代尔指出,除了在地理上得天独厚,罗马人还打造了一套高度动员的经济体系,变成了超级战争机器,因此称霸了地中海,并在欧洲打造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为何罗马式大帝国再也没能重建?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如何不断成功逃离"大一统帝国的野心"?欧洲历史上有没有哪次经验,是大一统帝国差点就要重新出现?好比说,如果拔都没有下令撤军,蒙古人是不是就能在欧洲建立媲美罗马的大帝国?倘若拿破仑成功入侵英国,法兰西是否就能统一欧洲?
本书接着会分析拜占庭,阿拉伯,查理曼,德意志,蒙古,鄂图曼,哈布斯堡与拿破仑等八个欧洲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借由"反事实思考"的假设性思想实验,逐一从天时,地利与人和等多重方面,检证这些案例与罗马帝国的条件差异,找出大一统帝国重建不能的根本原因.
随着重建大一统帝国的一次次失败,欧洲逐渐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多中心列国体系与权力分立.当权力不再定于一尊,竞争成为新的常态.各国不断竞争的结果,提高了创新的制度诱因,替日后的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与现代化创造了新的可能与机会.
★当中国陷入分久必合的陷阱,欧洲凭什么摆脱统一的魔咒?
同样重要的问题是:为何只有欧洲逃离了大一统帝国?本书将以全球史的尺度,分析比较东亚,南亚,中东与北非等地的大帝国,特别是对照差异最大的欧洲与中国:前者在罗马之后再无大一统帝国,反观后者则从秦汉之后就陷入朝代兴替的大一统帝国循环,而且帝国疆域还越来越大,分裂期越来越短.
为什么大逃离不是出现在中国?为何欧洲与中国在帝国发展上,走上了如此不同的道路?是地理环境的影响,还是人为制度的操作?
从地理流域分布,中央集权的程度,与游牧大草原的邻近程度,对海外探索的态度,到不同的财政与军事制度,本书将逐一检视地理,生态,文化,政治与经济制度等各个层面,全方位解析中,西方在打造大一统帝国上的经验异同,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导致十九世纪"西方崛起,中国衰落"的现代经济大分流.
席代尔将"经济繁荣"与"逃离统一"相连,精彩论证"分裂竞争"才是"创新进步"的泉源."大逃离"因此不仅是一本宏观比较中,西方千年帝国成败的大历史,更是一本攸关人类生存条件的反思之作.
美国史丹佛大学古典学与历史学教授,出生于奥地利的经济史家,奥地利科学院院士,古根汉奖学金得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罗马史,古代社会经济史,前现代历史人口学,强调比较经济史与跨学科研究.
著有"大平准:从石器时代到二十一世纪暴力与不平等的历史","罗马史的科学研究","古代中国与罗马的国家权力","剑桥罗马经济史研究指南",共同主编过"牛津世界帝国史","罗马与中国:比较视野下的古代世界帝国"等多本著作.
席代尔是"古地中海帝国与中华帝国比较研究"这项跨国研究计划的发起人,同时也设立了史丹佛大学的教学互动式网站"奥比斯:罗马世界的地理空间网络模型",吸引到上百万人次参观.
"本书的假设深具挑战性且反直觉:罗马式大一统帝国的失败,催生出相互竞争的去中心化体系,才使得现代经济增长成为可能."
"席代尔从论证严谨的反事实思考中得出了惊人的结论:如果中世纪欧洲再度出现了新的罗马式帝国,世界史都将改写,今天可能也不会有所谓的现代性出现."
"学识惊人,野心庞大且思想深刻,席代尔不屈不挠地再度写下足以颠覆全球史的创新之作."
"席代尔没有同行,他以完全独树一格的方式,揭开影响人类生存却又罕为人知的关键法则."
"席代尔这部横亘两千年的全球史杰作告诉我们,当世界纷纷朝大一统帝国迈进时,西欧为何能在罗马帝国瓦解后维持政治分裂之势,以及为何这一长期差异能用来解释持续性经济成长的起源."
"席代尔并不是在鼓吹'西方最优'或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事实上,本书予人的最深刻印象,就是人类进步并非势所必然,而是极其脆弱与偶然."
"宛如一座由大量实证数据与严密论证支撑的纪念碑,出版即经典,足以名列过去二十余年来的重要著作."
"本书展示了经济学领域如何受益于历史学家,因为史家不仅能提供横跨数世纪与多个大陆的大范围历史研究,还拥有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详尽知识,并掌握最专业的学术动向."
★陈国栋|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
"大学时候,老师要我们辩论:罗马帝国的灭亡究竟是经济的原因呢?还是道德的原因呢?辩论比赛总要评出胜负,但是罗马帝国究竟因何没落的争议却是永无止休.罗马既然不是一天造成的,西方人甚至还把它叫作'永恒之城',那么以它为首都的帝国为何会土崩瓦解,也就大费思量.席代尔这本书给了你很有意思的答案,还跟你说了更多──从罗马到中国,再说到大分流开创的繁荣与自由......."
★王道还|生物人类学者:
"大家都听说过"罗马帝国衰亡史"这部书,因为大国衰亡是历史沉思的'原型'.两千两百年前的<过秦论>是同类作品.本书作者别具只眼,主张'罗马帝国的兴起'是更重要的历史问题.学者早就指出:罗马帝国的一去不复返,造就了现代经济发展──最近五百年'西'升'东'降的历史大势.可是作者提醒我们:罗马帝国的兴起本就是机缘巧合的历史事件.整部欧洲史,要是将罗马帝国一笔勾销,分裂,竞争造成的多中心舞台,仍是解放生产力,创意最最重要的条件.对'大国'崛起有兴趣的读者,绝不能错过本书."
★林宗弘|中研院社会所研究员:
"大中华文化教育常强调一统天下的重要性,暗示极权即效率,统合即安定,是有利于帝国统治的意识形态.本书挑战了这个迷思,说明现代经济发展的源头之一就是欧洲国家的分裂与竞争,互不隶属的分权才能带来自由与繁荣.罗马帝国兴亡的启示,至今仍然映照着中国与欧盟盛衰的前途,因此也值得关注台湾前途的读者借镜."
★王一奇|中正大学哲学系教授:
"反事实分析之于历史研究,就像水之于鱼一般,许多历史研究者因身处其中而难以自觉,甚至否认其存在于历史研究.本书作者近乎挑衅地将反事实分析视为研究'现代性'诞生的核心方法,也让企图反对其论点的人,都得先进入反事实分析的方法论脉络.本书展现了细腻的历史反事实分析,并据以重新建构了我们对现代性诞生这一大历史问题的因果认知."
★胡川安|中央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人类的历史长期被帝国所支配,即使到现在仍然如此.然而,同时统治广大世界的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究竟哪一个才是历史的特例呢?为何是欧洲兴起资本主义并且统治现代世界呢?本书视角在地理上横跨了欧亚大陆,上下横跨数千年,让我们从'逃离帝国'的角度思考人类历史在关键时刻所产生的差异.帝国不仅是过去式,也是现在式,甚至可能是未来式.我们要加入中华帝国的循环,或是在自由民主的道路上与帝国分离呢?"
★蔡蔚群|北一女中历史科教师:
"由于108课纲编排的缘故,我们与罗马及其后继者的距离变近了.拜占庭,查理曼,神圣罗马,拿破仑,这些课本中陆续谈到的帝国,以及一次又一次加冕,一次又一次恢复罗马的努力,终归徒然.欧洲逃离世界史的传统模式,走出自己一条开放,竞争的康庄大道.这是一本爽快的书.席代尔把整个世界历史拿来比较归纳,让我们这些因为教学所需,经常比较归纳的中学老师大开眼界."
(以下节录,精彩8000字全文请参考书本)
★"大逃离"的反事实思考:西方崛起的关键是罗马帝国灭亡?
本书作者沃特.席代尔(Walter Scheidel)任教于史丹佛大学历史系,是在罗马经济史与人口史皆成一家之言的当代大师.在罗马史家当中,他也是"触角甚广"的那位,除了罗马经济发展与人口变迁,他的研究还包括罗马时期的埃及,亚述,甚至是后来的东罗马.席代尔善于利用新出土的古代研究,回答当代社会科学的重大问题:古代的国家形成是怎么一回事?帝国的政治经济是如何运作?
作者近年来转向综观数千年的"大历史"研究,并对于比较中国跟西方帝国的发展产生了兴趣,"大逃离"便是他的阶段性成果.为何西方崛起,中国衰弱?对此,本书一反传统"西方中心论"史学常见的论调(欧洲乃是希腊罗马的承继者所以才一枝独秀),反倒认为正是因为欧洲逃离了罗马,逃离了罗马式大一统帝国,才得以率先大步迈向工业革命与现代经济.如果罗马不崩溃,欧洲反而没有未来.这样的提问,正是扎扎实实的为本书立下了反事实分析的大旗.
本书认为工业革命所导致东,西方间的"大分流",其实是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流.第一次大分流则是指罗马帝国的瓦解,因为欧洲从此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大一统帝国.相较之下,中国秦崩而汉复,东汉末年虽天下三分,群雄并起,然历经三世纪后又凝聚成一个隋唐帝国,唐灭宋起,宋亡元明清.罗贯中那句经典名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在欧洲并不成立.
席代尔先是利用统计数字,提出了欧洲是少数长期分裂,有多个政权并存的地方.换句话说,欧洲维持了长达千余年的"战国时代",此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未曾见过.本书认为"大一统帝国"(monopolistic empire)不利于发展出西欧在近代展现的经济活力,其论证已于我们先前替卫城出版的"大分流"所写的解说<为什么中国没有资本主义?>一文中多有触及:举凡乔尔.莫基尔(Joel Moykr)对于战国争鸣有利思想流通,赵鼎新认为明儒暗法的中华帝国体制不利于发展,西欧在政治上独立的城市体制的重要性,加州学派对于中西经济研究的修正等等,这些我们曾在该文中列举的新研究,本书皆有提及.这些新研究有一个共通点,就是皆指向了欧洲长期"互相竞争的分裂状态"(competitive fragmentation)的益处.而这也是本书最主要的立论基础.
本书在写作上可以区分为前半,后半两大区块.前半部分析了"为何罗马帝国可以统一欧洲"与"为何没有第二个罗马帝国"这两个历史问题.作者在这部分可谓别出心裁,除了引介罗马经济史,人口史的最新研究之外,还利用史学界较少着墨的"反事实推论"去进行思想实验,探讨罗马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无法统一欧洲,以及罗马之后的欧洲政权中谁最有机会可以统一欧洲.
在介绍罗马崛起这块,本书首先分析了罗马统一欧洲的关键因素:人海战术.罗马早在共和时期便以低廉的财政成本动员庞大的兵力,其征兵数相对于人口的比率,已经达到了欧洲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总动员的水准.换句话说,尽管罗马有时并未在科技或战争技术上凌驾于敌国,却总是能以人海战术征服当时大部分的敌对政权.这样的征兵体制,有赖于以下这些历史条件:一,罗马有一套分配战利品给国内与盟友的奖励机制.二,打胜仗对于罗马菁英豪族的职涯至关重要.三,罗马共同体仰赖战争来维系.在乡下跟边陲地带,被征兵是唯一能让当地人感受到"罗马是我的国家"的公共活动.
作者接着分析外交跟地理环境,古罗马在这一点上可谓占尽天时地利.在早先希腊城邦与东方波斯帝国争霸的时期,罗马城位处偏远,没有被各大战役扫到台风尾.等到罗马崛起之时,最大的敌人只剩西地中海的迦太基.尽管双方旗鼓相当,但罗马顺利与当时控制东地中海的埃及打好关系,消除了后顾之忧,掌握了统一地中海的有利条件.
席代尔利用反事实推论进行了大量的思想实验,发现日后几乎没有哪个政权有类似罗马帝国的条件可以统一欧洲.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无法重新控制罗马的税收体系,东罗马帝国皇帝难以收复全部江山,阿拉伯帝国无以团结各个地方军政首领,就连横扫世界的成吉思汗与兼并欧陆的拿破仑,都缺乏足够的条件统一欧洲.
本书的后半部分,则是引用大量的二手研究来说明作者眼中的"大分流".席代尔首先讨论"罗马帝国瓦解"对欧洲的好处,以及为何中国欠缺类似的条件.作者认为,罗马帝国灭亡使西欧各个日耳曼王国改采授地分封的封建制度,而这套将土地层层授予军事菁英的方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使各国不能再像罗马一样用低廉的成本征召大量人力从军.
此外,由于授地分封取代了官僚征税,中央皇权的权力便开始由内而外裂解.随着欧洲列国之间陷入长期的战争状态,国家之内出现了"皇权内缩"的现象,这样的空隙反倒提升了其他各个阶级的能动性,国家大事的决策不再由皇帝一人垄断.政治权力的破口,给了各个阶级与国王互相牵制与谈判的机会,结果便是王权无法百分百遂行其意志.例如商人等国内的其他阶级,便有可能表达他们的偏好,一个相对包容广纳的政治经济体制于焉形成.
接着,席代尔花了大量篇幅描写中国的发展.由于作者对中国史的理解远不如罗马史与欧洲史,所以相较于对欧洲的细腻书写,对中国则往往采取铁板一块的解释而稍嫌薄弱.但作者仍给出了三方面的解释,分别是军事财政,自然环境与文化,并据以与罗马史相互印证.
首先在军事财政上,与欧洲的财政跟战争型态不同,中国北方平原仰仗的是大规模的骑兵.读者可以想像三国时代魏国的虎豹骑,除了对于曹操统一北方有巨大的贡献,也被牢牢控制在曹家手上.财政上面,除了宋代是少数商业税收占比较大的时期外,大部分朝代都依赖农业税收跟征用农民当苦役,这点跟欧洲诸小国依赖贸易税收极为不同.这两点皆都有利于形成一个稳定的官僚体系,来支持头重脚轻的中央集权帝国,但对商业发展,思想的竞争与流通,则有不利的影响.
第二是自然环境的影响,作者在此引介了包含"中国西征"在内的许多内亚史研究,提出了"大草原效应"(the steppe effect):因为要应付游牧民南下牧马,中原地区较易容易形成大一统帝国.第三是文化的影响,作者除了提到秦始皇书同文,还引用了以色列学者尤锐.皮纳斯(Yuri Pines)关于中国各家思想的研究,与西方做了一番比较.有趣的是,作者此处并未谈到科举对于维系中国官僚与儒教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韦伯早在一世纪前的"中国的宗教"(The Religion of China)等著作中就曾分析过中国的儒教与官僚体制,分析虽有错漏,却比本书作者深入许多.
最后,作者则侧重讨论欧洲在罗马帝国灭亡后的长期分裂,对于近代的第二次大分流有什么影响.作者极大量引用了赵鼎新,莫基尔,戴伦.艾塞默鲁(Daron Acemoglu)与詹姆斯.罗宾森(James Robinson)合著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等既有的大分流研究,利于对文献不熟悉的读者进入状况.书中最有创新的部分,集中在第十章"制度"跟第十一章"新世界",因为这两章的论证比较少会在既有的经济史研究上看到.
台湾读者能从本书获得什么收获呢?首先,自然是对罗马及中古欧洲的各类史实有更系统性,更深入的认识.希望这篇文章的介绍能让读者对反事实推论的来龙去脉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并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更能与作者的思路对话.或许在读完之后,读者也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如果当初马关条约割让的是大连而不是台湾,或者是二战之后台湾被美国托管乃至继续当日本领土,台湾的政治经济发展会跟现在有什么不同?若蒋经国当初没有解除戒严,或是选择了林洋港而非李登辉担任副手,台湾的民主会不会有不同的面貌?
这些思想实验的重点不在于最后得出什么结果,而是将我们理解历史的目光,从少数几位重要人物的决策与想法上移开,重新反思历史事件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自然环境.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更加理解当时人们决策时所面对的限制及影响,也就不会武断地说出"要是没有某某人的高瞻远瞩,就不会有后来的台湾经济发展或民主成就".握有大权的领导者确实会影响历史的走向,但历史的走向不必然只由领导者的决策决定,还同时受到当时时空环境的左右.如果不想让偶发事件或错误决策主宰我们的命运,唯一的方法就是将制度耕耘得更加厚实,把社会打造得更加韧性.这种以史为鉴,才能照出更宽广的可能. | 0.893191 | 118.263158 | 0.000594 | 0 | 364 | 1,796 | 1,047.7 | 4.183594 | 0.124166 | 0 | 1,653,900,013,694 | 文学_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