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stringlengths
3.04k
5.03k
### Index:443 《喜福会》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作者:辜佳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7期 摘要:通过对《喜福会》中华裔家庭“植入”欧美文化这种特殊的话语方式进行话语分析,展现基督教与儒教传统观念之间的话语冲突,从而揭示中美两种异质文化话语间潜在的分歧。西方话语聚焦于外在于家庭的东西,那就等于打破了中国传统话语的封闭性,追求一个运动的过程;而中国传统话语则力图维持家庭的封闭性,以一种威权的话语方式来维持一种静止。中国传统话语的核心是家庭观,也是教育观与婚姻观的统摄与总结。作品中的中西话语冲突令家庭成员的言行与思维都因冲突而震撼人心。 关键词:话语冲突;话语分析;异质文明;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辜佳丽(1992-),女,汉族,籍贯:四川成都,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当代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2 在20世纪70年代,话语分析为各种不同流派的教诲提供了一个竞技之所,包括欧洲大陆的文本语言学,英国、澳大利的功能语言学和系统语言学,美国认知语言学,法国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以及本身就是交叉学科的符号学和认知科学等。这些学科的交汇迫使我们从多种角度去思考话语,譬如语言学的、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人类学、文学的、历史学的、意识形态的角度等。如此一来,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进行话语分析,也是当今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领域。从中西文明的异质性角度来分析英语世界中的华裔家庭的话语冲突,通过一个充满张力、冲突、矛盾的话语集合,来表现话语的内在作用和力量结构。 作为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TheJoyLuckClub)一发表,便大获成功,曾联续八个月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喜福会》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描绘了中西文化话语的强烈冲突。本文从话语冲突的新角度,探讨《喜福会》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小说描写了四位母亲抛却国难家仇,离开战火纷飞的旧中国,来到美国建立新的家庭以及和他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女儿们的教育、婚姻、家庭等问题。相比与某些以小说文本语言、情节故事和人物性格为探讨对象的研究,我们认为这无疑是忽略了这两代人背后的异质文明话语的冲突问题。简单的将两代人的家庭观对立起来研究,结果会是:某一强势文明湮没另一弱势文明从而造成单向阐发,亦或是简单的比附。因此,我们需要在一个带着中国传统观念的且“植入1”了鲜明的美国文化特色的特殊话语冲突语境下研究这两种异质文明话语的冲击,进而深化这两套文化话语之间的了解,促进文化间的整合。 读完《喜福会》,我们最为直接感觉应当是对小说中四对母女彼此之间强烈的话语冲突,作者无论是从文本语言或是情节安排上,无处不体现母女之间令人震撼的言语的碰撞与思维的激荡。正如小说第一篇章中“中秋之夜”的母亲映映·圣克莱尔所说,“我真想对她说:我们彼此失散了,她和我,我们互相间见不到、听不到,互不了解。2”这句话实则形象的描写出了中美文化间明显的异质性,表达的是母亲对家庭中两种不同文明冲突的无奈与困惑。 小说中母女两代人的冲突在宏观上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婚姻观念,在微观上则体现在话语言说风格上。又或者说,我们认为话语冲突不仅仅是在语言和谈话层面上,语言和谈话的冲突只是话语冲突的外在形式,而这一冲突的实质则是两种异质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的不同。因此,我们将从透过话语冲突的形式来探讨这两代人的所代表的异质文明间深刻的话语冲突。 基于对文本的梳理和分析,我们看到,在华裔家庭这一特殊语境中的中美文明之间强烈的话语冲突。通过对话语冲突的本质的剖析,试图找到华裔家庭中两种异质文明的对话方式,为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保持文化的独立性,以对等为前提对话 《喜福会》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将华裔家庭面对的这两种异质文明,“看做独特的而不是普遍的3”,在这个层面上,中美文化的家庭教育观念、婚姻观念等在平等的层面上交流与对话(尽管对话的形式更多的是激烈的冲突)。小说正是因为有着中国母亲的教育威权(有些时候甚至有些教育独裁)的话语方式,又有着面对威权压抑的女儿们的“反抗”,才使得小说的彰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里的文化独立性是指,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异质文明对话之前,首先要做的应当是确立自己文化的话语系统,同时,在对话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自己的话语系统。我们支持并积极倡导文化间的优长互补,但文化之间的优长互补绝对不同于一味的放弃本土的言说方式和话语系统转而完全借用、搬用其他文明的话语系统。当然这一独立性是就异质文化双方而言的,既然有对话双方就会有话语权的选择,既然有选择就会有高下,既然有高下就会容易产生文化话语霸权,因此,这就要求在强势文化充分尊重、保护弱势文化的话语权,同时,弱势文明也应该主动“言说”,积极传递自身文化的“声音”。这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遭遇异质文明的对话过程中才不会出现人云亦云的困窘的境地。 正确的文化定位是开展平等对话的首要基础和必要前提。这就要求在华裔家庭这一特殊的异质文化语境中,中国家庭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家庭观要与美国家庭文化中的平等、自由、独立的家庭观,这二者要各自确立文化自身的话语系统,即不以压倒对方话语为目的,也不以依附对方话语为妥协,即在保持文化本身的独立性、特殊性的基础上展开文化间的平等对话。 二、尊重文化的异质性,以双向性阐发为方法对话 华裔家庭父母与儿女间的异质文明话语的对话中,在我们承认双方文化的独立性和特殊性的之后,我们还必须充分意识到并充分尊重双方文化的异质性,“要防止在对异质性的研究中无意识地偷偷将异质性篡改为同质性。4” 在《喜福会》中的这些华裔家庭应当是中美异质文明话语冲突最为显著的语境,同时还夹杂在母女两代人之间,这使得文化对话的困难有增加了一层,这就像小说中的女儿精美所说,“妈妈虽然是用英语说,但是我还是感到,我们用的是两种语言来对话。真的,我用英语发问,她用中文回答我,反正个人讲个人的。我们常常这样。5”因此,我们看到在华裔家庭中的两种文化之间无论是在语言形式还是在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上,想要做到真正的对话的对等地位,都是有困难的。 许露丝婚姻的失败无疑是最深刻的例子,露丝是一个深受中国式家庭观、婚姻观影响的人,在与美籍丈夫相处的生活中,她一味的放弃自己的话语权,导致最后发展为丈夫的抱怨“什么事情要指望你来做决定,等于白搭!6”。我们看到,美国家庭文化中原本的平等对话变成了丈夫强势话语的“一家独白”7(当然,就小说情节而言,我们还要认识到形成这种“强势话语”的局面并不是丈夫主观的意愿或目的)。由此,我们看到,在华裔家庭的异质文明对话中,一味的放弃话语权或者是不平等的话语权,带来的最后结果只能是对话的失败。所以,我们要充分意识到父母与儿女双方文化的异质性,在充分尊重对方文化异质性的基础上,平等对话,只有这样华裔家庭中的异质文明对话才能有效的展开。 在一点上,叶威廉先生的论述则是相当精妙的,他在关于中西比较文学寻求“共相”的基础时谈到:“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我们必须要从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和对比,始可得到两者的面貌。”8这一观点不仅表达了异质文明交流间要消除文化强权、话语霸权的情况,而且还进一步的说明了要充分尊重对话双方文化的异质性,然后再异质性之后探究其文化内层的差异根源,从而采用促进文化的了解与整合。 三、重视文化互识,以互补为目的对话 正如我们所提到的,《喜福会》这一文本中的话语冲突语境格外特殊,“华裔”告诉我们两种异质文明的遭遇必然带来激烈的碰撞,然而,“家庭”一词,又将这样的话语冲突用血缘伦理纽结在一起。似乎是作者有意安排这样一个语境,那么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答案是,互识与互补。体现的是,作者作为第一代华裔女儿清晰、深切地感受两套不同的文化话语的激烈冲突,并迫切地希望建立一个关于华裔家庭中异质文明话语的对话框架。 作者所期望的,是通过唤起人们对异质文明冲突的充分意识,从而促进异质文明的对话,小说中这四对母女从最初的言语形式、思维方式上的强烈冲突发展到最后对彼此之间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行为习惯的融合,母女间“对话”的成功,即是对这种异质文明对话模框架最有力的证明。 这华裔家庭的异质文明对话中,要始终以确保文化的双向性阐释,这无疑是跨异质文明话语对话中一条重要的指导原则。如果说,文化间的独立性是对话的前提,异质性是对话时的关注重点,那么文化间的双向性阐发就是对话的最基本的,也是确实可行的路径。《喜福会》同时站在母亲们和女儿们的两个视角,对中美异质文明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既有母亲们对中国传统家庭观的讲述,也有女儿们对美国式家庭观的分析,又有从母亲、女儿的角度来阐发自己眼中的对方的话语系统,因此,小说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双向的且是多角度的异质文明对话框架。 太多的话语理论力图揭穿现存话语服务于权力的实质并唤起我们对此的意识。然而,话语分析的最高目标,是通过话语分析,帮助揭示交际的权力结构并重新使之平衡。由此我们看到,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异质文明的“交锋”,不应该简单的只追求文化表层的共性,而是应该在充分强调和尊重文化独立性、异质性的基础之上,双向阐发,优长互补,求同存异,相信这样的对话方式可以为华裔家庭这一特殊语境下的异质文明对话提供和新的参考模式。在这样三个原则的基础之上,华裔家庭亲子话语中,中美两种异质文明必然后可以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注释: [1]两种异质文化遭遇必然会带来激烈的冲突,然而,这里选择“植入”一词,不是要否定两种文化的激烈冲突,而是就文化相遇的目的来讲,是在尊重彼此的异质性,增加了解从而促进文化的进一步整合。 [2][美]谭恩美著,程乃珊等译,《喜福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第55页。 [3][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第5页。 [4]曹顺庆著,《跨文化比较诗学论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第307页。
### Index:444 《国家网络战略》 从《国家网络战略》《国防部网络安全战略》看美国网络安全政策走向及对我国的影响 从《国家网络战略》《国防部网络安全战略》看美国网络安全政策走向及对我国的影响作者:张博卿来源:《网络空间安全》2019年第03期 摘;;要:美国政府发布的《国家网络战略》《国防部网络安全战略》受到了广泛关注。此举,一方面是特朗普为中期选举发力,另一方面是确定美国网络空间治理策略。此外,两个“战略”明确将我国作为网络空间竞争对手。文章分析了两个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国家网络战略;网络安全战略 中图分类号:TP309;;;;;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Recently,theU.S.governmentissuedtheNationalCyberStrategyandtheMinistryofDefenseNetworkSecurityStrategy,whichattractedwideattention.ThisisontheonehandforTrump'smidtermelections,ontheotherhandistodeterminetheUnitedStatescyberspacegovernancestrategy.Inaddition,thetwo"strategies"regardchinaasacompetitorincyberspaceobviously.ThispaperanalyzestheinfluenceoftwostrategiesonChinaandputsforward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 Keywords:nationalcyberstrategy;networksecuritystrategy 1引言 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推出了《國家安全战略报告》。该报告提出了维护美国安全的四大支柱,分别是“保护美国人民、国土安全和我们的生活方式”“促进美国的繁荣”“军事力量维护和平”和“推进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类似地,近期发布的《国家网络战略》也给出了美国网络安全的四项支柱,只将《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的“军事力量维护和平”修改为“以实力求和平”,就四项支柱给出了10项目标和42项优先计划。可见,《国家网络战略》将《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相关战略规划细化到网络安全领域,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计划。《国防部网络安全战略》则是取代2015年的《国防部网络战略》,确定了美国未来国防部的行动优先项。该战略提出在网络空间构建强大的军事力量,形成对网络威胁的震慑,细化了《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军事力量维护和平”在网络空间安全方面的实施计划。因此,《国家网络战略》《国防部网络安全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一脉相承,是《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在网络空间领域的发展。 2美国网络安全政策走向分析 2.1强调网络安全技术创新 《国家网络战略》提出,未来美国需培养一个充满活力和弹性的数字经济市场,通过创新和保护网络安全技术维护经济安全,保证市场具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市场网络安全技术标准和最佳实践的实施和更新,这些标准和实践以结果为导向,政府将减少相关政策障碍;二是投资下一代基础设施,发展和推出下一代电信和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同时利用政府购买力鼓励基础设施向更安全的供应链发展,如美国政府将与私营部门合作促进5G的发展和安全,审查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情况;三是促进数据跨境自由流动,数据本地化的规则对美国企业的竞争力产生了负面影响,美国将继续抵制阻碍数据和数字贸易自由流动的壁垒,促进全球数据自由流动,此举可能是为了应对欧盟2018年开始实施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对美国企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防部网络安全战略》指出国防部将积极采用网络企业解决方案,在更大范围内使用商业上现成的网络能力,提升国防部的安全技术创新能力。这是特朗普上台后促进联邦政府技术设施更新换代、加强公私合作的新内容。 2.2保护网络安全技术知识产权并推广美国技术创新和应用 一是通过贸易相关举措在全球推进美国的网络安全创新应用;二是促进信息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安全;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体系,严格审查在美投资的他国企业,促进对敏感新兴技术和商业秘密的保护,打击外国竞争者窃取美国机密商业信息、技术数据和知识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政府一方面要将网络空间核心技术紧紧握在手中,同时还要在全球通过贸易相关举措推广本国技术,以此保证在新型技术领域中的领导地位。 2.3提出“风险管理”和“集中管理”的网络治理理念 一是强调“风险管理”的新理念。《国家网络战略》强调要对网络安全风险进行管控,并突出重点,优先在国家安全、能源与电力、银行与金融、卫生与安全、通信、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七个关键领域开展风险消控活动。二是实施联邦政府网络安全的“集中管理”。为改变“各自为政”的状态,《国家网络战略》授权国土安全部部署集中的能力、工具和服务,国土安全部可以出于网络安全目的,访问各联邦机构(国防部和情报部门除外)信息系统,并可直接采取行动保护网络安全。 2.4将中国和俄罗斯等国作为网络空间竞争对手 《国防部网络安全战略》明确了美国未来网络空间的四大战略对手,分别是中国、俄罗斯、朝鲜和伊朗。该战略声称中国正不断通过从公共和私营部门窃取敏感信息以侵蚀美国的军事优势和经济活力;俄罗斯则利用网络信息行动来影响美国的民众和民主进程;朝鲜和伊朗等国家也利用恶意网络活动伤害美国公民,威胁美国利益。两个战略同时强硬地表示将对国外恶意网络行为进行威慑。由此可见,两个战略针对中国的意味明显。 3美国网络安全政策对我国的影响 3.1将贸易战从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 以“中兴”事件为标志的中美贸易战已给我国众多实体企业带来损失,两个战略将中国作为未来网络空间的竞争对手,极可能利用多种手段将贸易战从实体经济领域转向虚拟经济。一是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由限制我国进口或使用部分软硬件信息产品。尽管我国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出现了一批全球领先企业,但在计算机整机、操作系统、芯片、中间件和数据库等底层软硬件领域,尚缺乏能够完全替代并且大规模商用的产品。《国家网络战略》提出要推广美国的网络产品,同时制定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一但美国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由限制信息技术软硬件出口我国,可能会造成我国部分网络产品生产和开发的停滞。二是以网络信息产品审查为由限制我国信息技术产品在美推广。《国家网络战略》提出严格审查在美投资的他国企业来保护敏感技术,此举可能会限制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产品在美推广。 3.2在军事领域发难威胁我国网络空间安全 《国防部网络战略》称,为应对危机和冲突事件,国防部将开展网络空间行动以收集情报、准备军事网络能力。在战争期间,美国网络部队将会配合海陆空及太空力量共同作战,以打击敌人弱点、抵消对手优势。战略还提出,基于对手军事力量同样依赖网络技术,因此美国将会使用网络行动来获得军事优势。近年来,美国已高度重视利用网络收集情报,开展执法工作,如2018年7月,美国首次利用暗网搜集情报并捣毁一起伊斯兰国组织的非法洗钱和交易网络,这标志着美国军事、情报和执法机构已将触角向全网延伸。未来,美国军方可能会从网络入手,利用情报收集技术和软硬件后门窃取我国重要数据或军事机密,需谨防美国从军事领域入手威胁我国网络空间安全。 3.3拉拢“盟友”在网络空间领域孤立我国 《国防部网络安全战略》指出将加强网络空间盟友并吸引新的伙伴。美国国防部将寻求网络空间的国际伙伴关系,提高国防部利用合作伙伴技能、资源的能力;加强和平时期网络空间负责任国家自愿、非约束的行为规范。《国家网络战略》提出美国将鼓励志同道合的国家通过自由网络联盟等平台推进互联网自由,与志同道合的国家、产业界、学术界和公民社会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推进互联网人权和自由。另外,美国将启动一项国际网络威慑倡议,以联合其它国家协调对重大恶意网络事件的回应。这一系列举措表明美国有意在网络空间领域拉拢其它国家形成联盟,以图成为网络空间的霸主和“国际警察”,进而对竞争对手信息化产品的引进、创新或推广造成阻碍。 4网络空间战略统筹建议 4.1加强网络安全技术自主可控发展 当前,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持续胶着,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不仅仅只是关乎国家安全,其重要性已逐渐在实体经济中展现。未来,缺乏核心网络安全技术将使得我国在虚拟经济的贸易战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必須加强网络安全技术自主可控发展,做到能够自主生产和开发主流信息技术产品,或成为全球信息技术产品生产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一是出台政策大力扶持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产品,首先在政府部门实现国产化替代,然后将国产化信息技术产品推广至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带动其市场化发展,如对国产化企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予以优惠;加强对国产化信息产品的知识产品保护力度;建立国产化企业的投资机制,对具有发展潜力的自主可控企业提供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IT产业。二是加强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如完善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高校学科设置,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采取学习、科研、实训和实战的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专家;优化人才评价机制等。 4.2以军民融合为抓手强化网络空间领域军事布局 《国防部网络战略》指出将引入网络企业安全方案与技术。对此,我国可引以为鉴,以军民融合为抓手:一方面进一步鼓励“军转民”,让部分军事信息技术科技市场化;另一方面,鼓励“民参军”,积极将民营和私营信息技术创新技术应用于网络空间领域的国防工作中,通过加强公私合作激发相关领域市场活力,同时利用市场创新技术反哺国防工作。以此构建强大的网络军事能力,保证我国网络空间领域安全。 4.3借助“一带一路”积极与其它国家合作构建网络空间生态 为避免被美国在网络空间领域孤立,我国可借助“一带一路”积极与其它国家开展一系列相关领域的合作:一方面有效带动我国网络基础设施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增强其抵御外部网络侵略的意识与力量,筑就中国的“网络长城”;另一方面形成开展信息技术研发和信息产品推广的跨境联盟,更大程度地释放互联网所集聚的能量,推动网络强国建设,在通信、交通、金融和信息安全等领域积极参与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增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网络空间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 Index:445 《国榷》 从《国榷》看谈迁的华夷观念 从《国榷》看谈迁的华夷观念作者:吴玢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8期 摘要:谈迁遭逢明清鼎革的巨变,激于明亡的惨烈不甘,在其编年体明朝史学著作《国榷》一书当中,对于华夷观念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认同中国古代的传统华夷一统观念,笔者对此作了一番梳理,同时也因为明遗民的立场问题,他极为鄙视周边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对于元和清这两个以蛮夷建立的正统政权更是极为排斥,书中到处可见“虏”的字眼。但是谈迁也并非完全的肯定其儒家式的华夏民族“优越论”的思想,还是主张历史地对待之,不能一味地赞同或者批判,这充分显示了其作为一个史家的严谨态度。 关键词:谈迁《国榷》华夷观念历史对待 谈迁(1594-1658),浙江海宁人,字孺木,清贫一生,以写作一部信史为其信仰,晚年遭逢明清鼎革之际,以“江左遗民”自居,拒绝仕清,穷其所有完成了一百零八卷的史学巨著——《国榷》。生逢乱世,蛮夷入侵,面对不同知识分子的选择,谈迁于《国榷》书中坚持明朝人的立场,用历史主义原则写作,对华夷观念作了一番分析。“华夷之有别,当始于有夏之世。华夏夷狄之称,遍见于儒家经典著作之中。四千多年来,随着民族的冲突和融合,‘华’和‘夷’的内涵和外延发生频繁变化。”①传统的华夷观念无外乎就是基于儒家思想为代表,将整个社会划归为以“贵华贱夷”为基本精神的华夏民族“优越论”的情境之中,其终极目的就是要达到“用夏变夷”②。 一、传统华夷观的衍变: 夏商周三代上古时期,华夷思想首次萌芽出一统的局面。自从夏启开始了“家天下”的模式,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几乎超越了其他周边各民族或者部落,“夏王有作为的时候可以取得春秋时代盟主的地位”。虽然其周边仍有不少同样有实力的氏族为了争权夺利,谋求土地权和话语权不断同夏王朝展开激斗,但夏启仍能挟种种强有力的作为举办“钧台之享”,从此宣布周边诸侯受其节制,听命于夏朝,以其为尊。而到了商朝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更是强之于夏,特别是商王武丁更是把周边不少民族统于自己治下,期待着一统华夷,为“天下王”。这一点在《诗经》中也有所反映:“邦徽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③而西周时期特别强调的“五服”之分正式将华夷一统观念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划分实际上就是将“华”和“夷”视为一个整体,全部纳入以周王为中心的统治区域。到了春秋战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周边大量少数民族涌入中原,“南夷与北狄交争,中国不绝若线”④的局面屡屡出现。“尊王攘夷”的观念已经行不通,依凭血缘关系和种族远近已很难分辨出孰夏孰夷,而只能达成一个“夫和戎狄,国之福也”的共识,本着共同发展的目的,忽视掉彼此之间的华夷矛盾,如此一来才能真正解决所谓的“夷夏之争”,促进民族大对流。 秦朝的统一“第一次创造了华夷一统的活生生的现实”⑤,首次把西南夷和南越等少数民族政权并入中央王朝,但由于政治思想上并未达到空前的统一,所以导致华夷一统观也并未真正得到实现。直到西汉武帝完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上的高度集中,大一统的局面也至此最终形成完整的体系并屹立两千多年不倒。汉武帝扫匈奴,出西域,逐漠北,至南越,大兴“四夷之功”,所到之处,无不宣扬着其大一统天下的王者风范,各民族紧密团结一起,其所居之地都归入中央疆域圈。思想上、疆域上的统一为华夏一统的现实提供了政治基础。从此之后延续到元明清时期,无论是分裂还是融合,无论是华夏统治者还是蛮夷统治者,其一个十分显著的目的都是统一其疆域,增强民族认同感。可以说西汉时形成的华夷一统观的思想已经融入各族人民的血脉之中,驱使着其完成天下一统的使命。 华夷族群之间相互博弈之中,双方均形成了一种对同族认同和对异族排斥的自我意识。这就要求这些所谓的在野知识分子不仅仅需要对各自身份认同的回应,还须因着不同种族民族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历史地看待之。这就引发了中国古代史书正统地记载夷族历史的出现。这一点正是成为华夷观念一统思想完善的一个标志。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恰恰将其作为“列传”一些篇章放进纪传体史书体例当中,首次开宗明义的为少数民族立传,“华”和“夷”的身份不再对立,而是彼此成为封建国家整体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作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记》,其在探讨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对华夷观的发展做到平等的审视,其原则无外乎“写史者题之以纪,则上通帝王,榜之以传,则下同臣妾”⑥,这样的创作思路,从此受到历代史家的推崇。而以“江左遗民”自居的晚明史家谈迁也不例外。 二、谈迁的华夷观念: 在中国古代常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样四方夷狄配合华夏民族居中的说法,由此可见华夷观念历代受到儒家大一统思想的支配。在这一点上,作为一个从小受过儒家教育理念洗礼的谈迁本人来说,“天朝上国”的意识必然根植于其骨子里。李宗侗认为,中国史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尊王攘夷的观念绵亘不绝,时隐时现,而特别“至夷狄交侵之候,则此种观念转趋强烈”⑦。所以谈迁是完全以一个“天国”的意识看待明朝和周围外国之间的关系,在他的“谈迁曰”中经常提及到的就是“堂堂中国”⑧、“堂堂天朝”⑧、“堂堂天斧”⑧,直截了当地将周围其他民族称呼为“四夷”⑧,对于以异族身份闯入中原建立正统政权的元朝和清朝的统治更是鄙视之极。在华夷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谈迁的思想也经历了一番波动,比较复杂。身为明遗民的他,曾一度无法接受一个蛮人建立的满清政权,尽管现实中这个政权是正统的,但是站在明人的角度上,他必须按照自己的立场去书写这段历史,不能够从心底里去认可这个政治上拥有正统身份的新王朝。所以在其《国榷》一书当中,对于清朝的称呼根据入关前后也有稍微的改变,比如入关前呼之为“建虏”或者“东虏”,1844年入关定都北京之后,一律改称为“清虏”。但不变的还是对满清政权的不承认,一个“虏”字说明了其鄙夷之心,表示他仍将清兵视之为夷狄。 除此之外,在《国榷》一书中,对于明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谈迁也大多持不满情绪。如他对曾策划制造土木堡之变且常骚扰中国北方的瓦剌直接当作野蛮民族对待,形容其何种狡悍:“戎狄无亲,缓则人,急则兽。”⑧谈迁觉得瓦剌这个“戎狄”简直是喜怒无常,跟明朝关系缓和时还像个人,一旦两者关系紧张就像野兽一样凶残,到处搜刮抢掠北方边境的百姓。除此外,他还评价瓦剌民族内部争夺领导权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夷狄篡弑,自有恒习”⑧。甚至强调其“虏至狡悍,单辞难信”⑧,跟他们可以不讲任何道理,反正他们也没有任何诚信可讲,对付他们可以不考虑采用何种手段方法。而安南国,谈迁也同样觉得既然是一个“夷性犷悍,叛服不恒”⑧的民族,时叛乱时臣服。这么一个如此不听话的夷狄,就需要明朝政府以一个“天朝上国”的威严狠狠地修理之。虽然谈迁对于周围的民族一律呼之为“夷”,区别汉民族的“华夏”立场,但是唯独对朝鲜称呼其“属国”,甚至将之与日本的“岛夷”相比较。他说:“岛夷蛰我属国,拉焉倾覆,彼告急于我,度不能膜外置之。而急在银夏,势不两顾,且李昖来奔,帝择善地居之,徐观其会可耳。辽抚郝杰不量见力,亟请声援,狡倭数万众,如太山压卵,而我才三千人往,委肉虎口,无俟至平壤立糜矣。堂堂天朝,扬威海外,兵少发则不振,多发则不继,此岂易事,而漫尝为也。属国流离,缓之可,急之可。”⑧对于日本的“岛夷”称呼,明显持鄙夷态度,而对朝鲜的“属国”态度由此观之,一旦“属国”遭遇“夷狄”的进攻侵略,作为宾主,明朝政府必然还之以颜色,这就是万历年间的援朝战争。
### Index:446 《天注定》 从《天注定》《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电影形态的转变 从《天注定》《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电影形态的转变 作者:郭锐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9期 摘要:从2013年的《天注定》到2015年的《山河故人》,贾樟柯仍然在影片创作上坚持了他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但是在具体的影片结构和表现上有了新的质变。在社会进程急速变化的当下,他影片当中的故事性和节奏性都有了显性展现。文章从叙事结构、镜头运用和叙事视野三个方面来分析贾樟柯电影形态转变的表现及原因。关键词:贾樟柯电影形态叙事结构叙事视野电影形态主要是从电影系统内部来探寻不同电影类别所具有的具体外部特征、结构方法及其功能作用。借以奠定电影艺术形态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电影形态的结构和思维方法。贾樟柯的电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种状态电影。展现人在某种生活情境下的生存状态,他之前的作品都具有松散的叙事结构和平缓的镜头运用特点。2015年他的《山河故人》在中国院线上映,这是他从事电影事业以来最“商业化”运作的一部影片,相较于2006年《三峡好人》上映时的“悲情”,他对《山河故人》好像在票房上更有信心。而从2013年的《天注定》开始,贾樟柯似乎走上了“转型”之路,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一些新鲜的变化。他的电影中开始有了所谓的“故事性”,故事的讲述也不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介入,故事的叙事视野从“曾经的中国”转化为“当下的中国”。这些变化,构成了他的电影形态的转变。(一)流动的人生询唤叙事结构的故事性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把个体询唤为主体,这种询唤机制对电影同样适用,所以电影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询唤是使得个体变为主体的一种转变机制,在分析贾樟柯电影形态的转变上,这种转变机制依然适用。叙事结构的故事性先于贾樟柯的电影而存在,在这种故事性的询唤下,他的电影呈现出了以往没有的故事性。在中国迅速城镇化的当下,很多人失去了“故乡”,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无根的漂泊者,生命的自然状态就是无止境的流动。从乡村到城市,从北方到南方,从二线到一线,从中国到外国。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每天我们都会跟很多素昧平生的人擦肩而过,在交错中发生故事。就像《天注定》中胡大海、三儿、小玉和小辉,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流动中,有了交错。贾樟柯通过段落式的结构,让人物之间产生联系。胡大海在山西、三儿的家是重庆、小玉是湖北人、小辉在东莞打工。这些原本在地理位置上相隔甚远的人,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几乎没有碰面的可能性。但正是由于当下社会人群的流动性,他们之间被导演“客观”而又“人为”地赋予了关系。三儿在山西的山间公路上被三个小混混拦截,开枪打死他们以后,骑着摩托路过了胡大海身边;胡大海杀人后,与他同村的三明(三峡好人主演)在去奉节的船上遇到了三儿;三儿 在杀人逃逸的长途大巴上有遇到了去找小玉的工厂老板;而小辉恰巧又在这个工厂老板的厂子里打工。人物之间似乎冥冥之中会发生联系,这“冥冥之中”就是当下社会的人的漂泊性。正是人的流动漂泊的客观存在,给了导演“故意为之”的故事性。在贾樟柯之前的电影中,他几乎没有呈现这种日常的“巧合性”,而是更多地坚持真实的生活是鲜有戏剧性的。快速发展的时代,会呈现出观念的多元化。同样,也会呈现出感情状态的多样性。《山河故人》同样展现了贾樟柯电影少有的故事性。影片的结构同样是段落式的。张晋生、沈涛和梁子之间朴实而又戏剧的三角恋关系;张到乐与Mia的忘年恋,这种样式的情感纠葛从未在贾樟柯之前的电影里出现过。人物在快速递进的时代浪潮中,被裹挟着前进。张到乐在“被”移民之后,既在异国找不到归属感,也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只能与同样处在夹层中的Mia惺惺相惜,来填补缺失的归属感和母爱。(二)蛰伏的暴力询唤镜头运用的节奏性弗洛伊德的本能论认为,本我是人的各种原始本能、冲动和欲望在无意识领域的总和。而无意识遵循的是快乐的原则,只顾自己快乐毫不顾及现实允许与否。所以在从本质上讲,本我其实是人的动物性本能的体现,是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而诉诸暴力的。如果没有意识对无意识的控制,每个人体内的暴力倾向都可能随时爆发。人类整体的“暴力性”在和平发展的这近百年里被控制得很好。因为我们实现了文明的进程,人类的整体意识战胜了无意识。但是近几年来,日常的暴力事件越来越多。在表现这些日常的暴力的时候,就必须用镜头体现出暴力的一些表现。贾樟柯自己说:“我自己的表达一直是含蓄的,隐忍的,但到了《天注定》,我个人的心态发生变化了,我也不愿意再拍一个含蓄的电影,我觉得现实让我想拍一个决绝的,就和我的电影人物一样,充满了破碎的可能,不顾一切地拍摄。”于是《天注定》的镜头不再是温和的叙事,而是深刻而凌厉的攻击。胡大海在无法维权还被人身攻击的境况下,开枪杀死了包括村长在内的六个人。每一次开枪,镜头都是干脆利索,一枪毙命。最突出的心理节奏的营造,胡大海到会计家拿枪顶着会计的头让他写口供,会计下笔之时,响起了警笛的声音。会计以为大海怕了,就放下了笔,就在我们都以为大海不敢杀会计时,画面停顿了一下之后大海立马开枪杀死了会计。这种有意的心理节奏的把控,是贾樟柯对蛰伏暴力询唤的呼应。同样,这种心理节奏还出现在胡大海杀村长的情节中。大海到庙里找到村长,拿枪指着村长,两个人之间有一个位置关系的变动,一开始在画面上村长处于高处,在一个位置互换之后,大海在画面上的位置处于高处,这细节的变动,其实是导演在暗示两个人之间在当时当下所处的优劣形态,一贯压制大海的村长,此时却不得不“听命”于大海。这个片段的剪切点,导演选择了他们互换位置后,村长开口说话的瞬间,这种急促和出乎意料的节奏,让所有的观众都倒吸一口凉气。 镜头运用的节奏性在《天注定》中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声音造型来完成的。影片中每个“背景性”声音的选择,都从不同角度呼应了主题。《林冲夜奔》、《苏三起解》、《骂阎王》这些传统戏剧当中的情节更深刻地衬托了胡大海的现实处境。声音景观在营造节奏的同时,为电影增加了更多的戏剧性,为影片的时空转换、剪辑和叙事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即便如此,贾樟柯只是让他的人物行动起来,并没有借人物之口表明自己的态度,四段故事最后的结局类似于自然消逝。如果说《天注定》是蛰伏暴力的显性表现,那《山河故人》则是蛰伏暴力的隐性显现,是一种物理时空阻隔亲情传递的残酷,是一种金钱左右选择的无奈。梁子因为“没钱”而产生的身份失落感,晋生因为“有钱”而产生的异乡孤独感,到乐因为被选择而产生的世界隔绝感,人物总在失意的环境里四处碰撞。(三)快进的时代询唤叙事视野的当下性中国在近几十年仿佛进入了一个快进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瞬息万变,各种思想、科技、生活状态、社交方式的更迭速度都让人猝不及防。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在社交媒体兴盛的今天发生了很大改变。微博和各种APP已经包裹了我们的生活。于是,我们每天都会看到数量纷杂的新闻事件,而却没有时间细想背后的“故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下”就变得含糊而没有界限,而叙述当下就显得尤为必要。在社会机制的询唤下,贾樟柯电影呈现除了叙事视野的当下性。《天注定》当中的周克华、邓玉娇和富士康跳楼事件都是与影片拍摄时距很近的新闻事件。周克华杀人案和富士康跳楼事件都是延续性的事件,这种延续性和近距离的暴力性事件让贾樟柯开始审视我们当下所生存的环境。他说:“到了四十不惑的年纪,不要含蓄,不要擦边球,不要随风而去,当代人必须说当代事”。于是,他就变成了我们生活的平行叙事者。2013年《天注定》问世,而周克华事件和富士康跳楼事件都延续到了2012年,邓玉娇和胡大海事件分别是在2002年和2009年。这对于普通的电影观众来说,都是猝不及防的。混迹了大众的我们,更应该从大众中跳脱出来去审视我们的生活。银幕会带来陌生化的感觉,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到了银幕上仿佛就是发生在另一个世界的。所以叙事视野的当下性,是贾樟柯电影形态转变的一个重要表现。《山河故人》更是将叙事视野延展到了未来的2025年。按照之前人们为贾樟柯贴上的现实主义的标签来看,这种视野应该是导演排斥的美学观。因为根据巴赞以来的纪实性美学观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把这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主张,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不可能展示未来时空的。而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还模拟了2025年的社交通讯设备,这种尝试可以说是导演本人的一次自我颠覆。除此之外,他在《山河故人》还中展示了以往从未出现过的地理景观,人物活动的地域扩展到了国外。在《天注定》和《山河故人》之前,贾樟柯的叙事视野基本都集中在“过去的中国”,影片的拍摄时期与影片内容之间的时距较长,影片所展示的是我们曾经生活的模样,是逝去的小城和逝去的青春。从《山河故人》之后,也许贾樟柯会给我们呈现一 系列“非贾樟柯”的作品。一个导演在获得戛纳的终身成就奖之后,还能够再自我创新和自我突破,这已是最好的“结局”。结语《天注定》《山河故人》之后,对贾樟柯质疑和批判的声音越来越多,认为那个曾经让我们热泪盈眶的贾樟柯不见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说贾樟柯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自我叙述者,那么到了《天注定》《山河故人》他开始为他者叙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贾樟柯作为一个导演,他自身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随着导演年岁的增长,他所秉承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在变化。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能说以前的贾樟柯不见了,而是他变成了现在的贾樟柯。因为导演如果以“自我”叙事,那必然是一个阶段性的表现。而《山河故人》在90后群体中的热烈反响,就证明了他仍然是一个注视现实的导演,只是他注视的目光改变了方向而已。艺术家所能做的就是把人心里明亮的一面,在阴沉的背景下,多呈现一些。参考文献:[1]李显杰,修倜.电影媒介与艺术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贾樟柯,胡克,蒲剑,王群,郑中砥.山河故人[J].当代电影,2015.[3]贾樟柯,任仲伦.天注定[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郭锐山西吕梁吕梁学院033000)
### Index:447 《如果国宝会说话》 从《如果国宝会说话》看文化类纪录片的“萌”传播 从《如果国宝会说话》看文化类纪录片的“萌”传播作者:张思梦来源:《新闻世界》2018年第07期 【摘要】今年年初,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火热播出,凭借着简练、趣味、生动的表达揭开了国宝和历史的神秘面纱。一改以往文化类纪录片冗长枯燥的解说和严肃的视听表达,用“卖萌”、“萌萌哒”的传播方式把古老文物拍出了新鲜萌感。本文试图通过剖析该纪录片的内容表达和传播策略,来探讨文化类纪录片的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萌传播;文化类纪录片;传播策略;发展路径 “萌”这个词来源于日本动漫文化,后来不断演绎、扩展,成为“可爱”的近义词,但又不局限于可爱。随着网络的发展,“萌”迎合了人们追求纯真年轻的一种心态,逐渐形成了一种发迹于网络的“萌文化”。“萌”传播是以“萌”意象为中心,兼具短小精悍、互动参与、内容清新等特点,在纪录片的创作中主要通过视听表达、故事叙事、技术辅助等方式呈现出有趣、可爱的形象。 一、“萌”传播:《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内容表达 (一)“萌”文案:温度与创意的结合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合。6000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这是第一集介绍人头壶时的结束语。每句话不刻意渲染,不着力煽情,却能够直击灵魂,泛起涟漪。文案的精美可以迅速抓住观众,也赋予文字以生命,让文物的故事在“活起来”的文字中有了温度,充满诗意。精美的文字还能让纪录片在有限的解说时间里,增加信息量,言简意赅又准确凝练。 该纪录片除了对文案进行了有温度的加工,还对文案采取了创意性的表达,大胆创新的宣传文案将“萌”时尚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介绍三星堆青铜人像时写道:“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介绍太阳神鸟金箔时写道:“这款美瞳我要了”。这样的“萌”文案不仅拉近了年轻人与国宝的距离,也打破了观众以往对同类纪录片画风严肃的刻板成见,从而让整个纪录片收视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在新媒体时代下坐拥一大批年轻受众。 (二)“萌”视听:文物拟人化的时尚呈现 文化类纪录片的困境是如何降低人们的审美门槛,让高雅的艺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近寻常百姓?例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官方卖萌图:人头壶“抱抱我”、“爱我”、“吻我”的撒娇三连;龙山蛋壳黑陶杯“外表要靓丽”、“身材要薄瘦”、“今天也是个精致girl”的精致三连;红山玉龙“好的”、“随便”、“我都行”的佛系三连等,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当下流行的微信表情包,一上来就抓住了现代人的兴趣点。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在视听层面上追求文物的拟人化,直观生动地呈现各类文物的特征,从而达到让文物“活起来”的效果。此外,节目对年轻化手法的探索不仅限于视觉反差,还辅之以萌萌哒的配音语调、轻松幽默的解说、漫画式后期特效,让这部纪录片在视觉和听觉上都更加趋向年轻化,又拉近了文物与受众的距离。 (三)“萌”审美:现代技术再现文物活力 《如果国宝会说话》一共展示100件文物,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时间跨越8000多年。拍摄步伐走过了全国百余家博物馆,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做到大科普,又兼具艺术审美,只靠传统的视觉画面和旁白解说是不够的。为此,纪录片的拍摄团队将原是考古科学研究领域使用的三维扫描技术,全息数字存拓技术等都运用到纪录片的制作上来。 在《殷墟嵌绿松石甲骨:刻辞骨柶》一集中,为了形象地展示商朝人的一天,也为了更生动地展示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纪录片采用动画技术将甲骨文演绎成形象化的人。再从“甲骨人”的一言一行中,不断延伸出甲骨文的造字原理。先进的技术突破了传统摄影的局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三维扫描技术的运用使得文物的外观不再扁平化,而是立体鲜活起来。例如第14集中的何尊,用三维技术把原本看不到的尊底的铭文也拍了下来,以较高的还原度让文物的视觉呈现更加直观和饱满。现代技术的使用,一方面能够穿越时空,将文物的原貌展现到人们的眼前,另一方面也更加适应了现代的审美需求。 二、“萌”传播:《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创新传播策略 (一)时长短:微纪录迎合碎片化收视习惯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开始逐渐习惯于快餐文化的消费,短平快的传播内容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微型纪录片是在杂志型节目进一步拓展的背景下出现的,它具有制作周期短、耗资小、传播速度快等优势。一般情况下,微型纪录片的时间长度为4至10分钟。《如果国宝会说话》采用5分钟的时长介绍一件文物,这种短视频的模式对于观众来说十分便捷,人们可以利用乘公交或地铁的零散时间点击观看,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有网友调侃其为“泡面番”,认为这样“追剧”的时间成本非常小。 每集只用短短5分钟的时间聚焦于一件文物,不求面面俱到,但会着力解读某一侧重点,正如宣传海报上的“浅言初生”四个字,不是拖沓的说教,而是凝炼的阐释。并以现代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文物的精华,在悠远隽永的历史画卷上为每一件文物留下专属的定格。 (二)互动强:新媒体平台为互动提供可能 相较于以往的文化类纪录片的播放平台局限于电视媒介,《如果國宝会说话》的火热则是得益于网络平台和电视平台的双重带动。观众除了可以通过传统渠道央视纪录片频道观看,还可以在央视的移动客户端或者上央视网进行收看,多平台的播放为这些国宝提供了更多“卖萌”的机会。 在以年轻人群体为收视主打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上,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同样圈粉无数。观看纪录片的网友可以结合内容和感受写点评,打评分;也可以发表评论,跟帖留言,形成网友间的收视观感和意见的交流。而年轻人所钟爱的弹幕文化也与该纪录片的萌文化充分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弹幕“萌”评论。例如针对国宝外形特征,网友们在弹幕中发的“可爱的小翅膀”、“感觉吐着舌头好萌”等,还有围绕播出内容所引发的各种奇思妙想的神评论。这些弹幕拉近了网友与国宝之间的距离感,形成了网友之间,网友与国宝之间的“萌”互动。 (三)巧叙事:知识与故事的完美交融 作为一部文化类纪录片要想要赢得观众,一方面在内容上要经得住打磨和推敲,做到专业性和知识性的结合,另一方面要创新形式,提升叙事能力。《如果国宝会说话》在有限的時长内完成了信息量与故事性的结合,通过巧妙的叙事把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文精神呈现给观众,让人们在短短5分钟内由表及里地深入了解文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视觉的直观感受上,更多的是从欣赏文物的背后,产生一种哲思。 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这个处理显然不是指那些和虚构有关的理解,而是说任何纪录片的创作都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对现实事无巨细的机械复制。在《妇好玉凤:凤凰传奇》一集中,以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凤为引,介绍了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作为王后参与国家大事,作为女将能征善战,为商王武丁分担家国事业的传奇经历。在科普知识满足观众好奇心之余,又能以故事打动人。可以娱乐却不肤浅,可以益智却不枯燥。让文物仿佛得以穿越千年近亲自向观众述说,而不再是只可远观的冰冷器物。 三、“萌”传播下文化类纪录片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萌”思维:互联网思维打造亲和力 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文化类纪录片依然采用传统冗长式文案,说教式的口吻来解读文化或述说历史,导致文化类纪录片往往是曲高和寡,受众群趋于狭隘,难以获得年轻人的青睐,很难收获理想的传播效果。《如果国宝会说话》打破了文化类纪录片“不食人间烟火”的桎梏,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征与节奏,将互联网文化拿来所用,并巧妙地加以融合,这样的改变就不仅仅是内容和形式的改变,更是思维之变。 纪录片想要打动人,视角不能枯燥乏味,手段也不能单调老套。互联网最可贵的就是想象力,作为文化类纪录片更需要用想象力来丰富和创新。文物从来都不会是空洞的,中国文化具有内在美,内在美的挖掘需要找好视角。《如果国宝会说话》运用互联网思维充分开拓了文化类纪录片的市场前景,让严肃高雅与轻松娱乐并存,呈现走心又优质的内容,避免落入浅薄化庸俗化的窠臼。这样的思维之变让《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大俗与大雅之间寻得了巧妙的平衡。 (二)“萌”特色:个性化特征提升辨识度 近年来文化类纪录片逐渐受到追捧和认可,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打造独具特色的优质内容,依托内容特色在同质化的纪录片市场上提升辨知度。《如果国宝会说话》摄制组经过前期大量的接触、走访和学习,在对古文物的热爱和熟知的基础上,构建出了一种既有文化内涵魅力,又兼具温情和诙谐的“萌”特色。 在纪录片市场化、娱乐化、同质化的今天,想要创新就必须做到有特色,文化类纪录片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既要“有意义”,更要做到“有意思”。《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萌”特征,为其树立了个性化的形象,是区别于其他同类纪录片的突破和创新。通过纪录片的评分、评论和留言可以看出,该纪录片形成了一种口碑效应,很多人因为爱上了纪录片中的“萌”元素,而刷新了对于文化类纪录片固有的认知。因为创新变得独特,因为独特变得深刻。该纪录片中最鲜明的特色“萌”,不仅满足了年轻人的口味,更是打开了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思路。 结语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文化类纪录片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人惊呼原来文物也可以“萌萌哒”,通过顺应“互联网+”时代下的传播规律,让历史轻松易懂而不失大气厚重,让知识生动活泼却不乏高雅深刻。不仅激发了现代人对于了解古老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渴望,还能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快速充电”。《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萌”传播也为同类纪录片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启示,墨守成规显然是行不通的,唯有打破思维定势,创新传播理念,避免内容与观众之间产生脱节,才能获得真正的认可。 注释: [1]赵淑萍.国外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J].世界电伟娜.纪录片产业新媒体发展策略研究[J].东岳论丛,2014(11):97-102. 参考文献:
### Index:448 《实践论》 从《实践论》看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当代应用内涵 从《实践论》看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当代应 用内涵 作者:蔡宗溢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07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实践论》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在应用方面所体现出的精神。《实践论》是关注“中国问题”的哲学,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如果不真正了解《实践论》,就不能真正理解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也就不能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更深刻的认识。本文以《从《实践论》看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应用特点》这一文章为例,分析《实践论》中核心价值层面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门课程的实践与应用。 [关键词]哲学精神实践研究方式核心理念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284-02 方法论是知道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学或理论体系。在层次上由高到低可分为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哲学方法论中最为科学和正确的方法论体系。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理论体系及其发展过程,尽管包括它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他们的继承者在方法论理论的表述上各具特色,但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本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列宁指出:“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的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毛泽东《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一篇具有创造性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者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这个真理,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者,长期拘守于自身一些片断的经验不去领会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指导意义。因此,毛泽东的《实践论》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为轴心,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和不少关于应用方面的特点。 1、从实践论看方法论的基本应用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方法的适用性和合理性的标准)。毛泽东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 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就方法论而言,我们常说方法的适应性(即方法的运用要适应其所运用的对象)是方法论的基本命题,而一个方法是否有较强的适应性,即方法是否正确合理,其检验的标准也只在于它能否在实际运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此而言,实践自然也就成为检验方法的适应性、合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一再强调:“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要不断地吸收同时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科学成果,总是从发展着的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阐发新的理论,开辟自觉实践的前进道路。而《实践论》正是从“行”这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中一个基本特点,它不仅是理论认识的工具,而且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伟大革命实践的工具。 2、《实践论》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内涵 “生活世界问题与其说是一个局部问题倒不如说是一个哲学的普遍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永远探讨的话题。其实,哲学从未离开过人,哲学的历史就是一个愈来愈贴近人的现实生活的过程。人的生活也不能没有哲学,人的生活行为需要有合理性的解释。任何哲学都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中,才能获得与这个世界的持久的意义联系;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才能增强哲学理论的生命力。马克思探讨“生活”的价值取向来看,马克思通过对“生活”范畴的规定,其思维主要指向无产阶级的“现实生活”,揭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无产阶级现实生活的动物性、被动性与非自由自主性特征,从而揭示异化的生产与无产阶级生活的对立性,明确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世界里处于边缘化的历史状态,由此开始对资本主义的生活世界进行理性的批判,并在批判(理性批判和实践批判)中创造出“生活世界。同时,马克思对“生活”范畴的关注,也给我们引导出一个被我们常常忽略的重要原则性问题:人的一切都发端于其生活世界、包容在生活世界之中,生活世界是我们解读一切别的东西的一把钥匙。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不能离开我们自身的“现实生活”,并且只有从我们的“现实生活”出发才能解构一切在社会与历史中显得神秘的东西。“马克思生活哲学之`生活'即是人不断创造自身的活动本身。”这是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基本的立场更是一种方法论的核心理念。 在西方,哲学革命往往成为政治革命的前导。18世纪法国的哲学成为法国政治革命的前导;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作了德国政治革命的前导;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哲学成为 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导。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只讲“震撼世界”的词句而不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马克思哲学强调批判理论与革命实践的内在相关性。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意志力量,必然要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外化为一种实践力量。哲学和世界这种相互作用,彼此矫正,一方面使哲学不断扬弃自身内在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使世界不断合理化,其结果是“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以往的某些旧哲学满足于做黄昏起飞的“猫头鹰”,跟在实践后面,而不努力成为黎明前报晓的“雄鸡”,走在实践前面。与此不同,在“反思—前导”上,马克思哲学是化理论为理念和方法,以引领实践的发展。马克思哲学不但是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更是黎明前报晓的“高卢雄鸡”,它坚持的是批判反思与理念引导的统一。马克思哲学努力使理论需要直接成为现实需要,这是因为理论力量的实质是思想,“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实践论》就是以其对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和对认识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并且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说,从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中,抽象、提升出核心理念、思想,并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即为人们的革命活动提供具有前导性的核心理念和思想,从而引领了中国革命的实践活动,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 3、《实践论》的当代价值启示 1937年毛泽东之所以写《实践论》,最主要的一个动因就是为了克服当时存在于党内的严重的主观主义思想倾向。要批评这些主观主义,克服这些主观主义,就需要有锐利的思想武器,这个思想武器就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实践论》。在大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基本上是由进步的理论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进行的 由于当时处于白色恐怖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不能直接联系现实,否则,会招致各种迫害,甚至杀身之祸。这些进步文人由于其经历所限,也使理论的传播在联系社会现实斗争上不能不受影响。因此,当时的哲学读物,甚至《社会学大纲》这样大部头著作,也基本上属于学理型的研究著作,带有明显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而《实践论》正是在时代的召唤下应运而生的。由于毛泽东兼具理论与实践 双相结合的优势,集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的品格于一身,《实践论》一改以往哲学传播的学理专著的面孔,以整个时代为背景,对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作了深刻的分析,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实践论》没有丝毫的学究习气,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 从《实践论》党史产生的背景来看,《实践论》关注了中国的现实问题。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即北伐战争胜利———大革命的失败;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那么,中国革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呢?怎样才能避免挫折?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和 认真研究的严重问题。从遵义会议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着手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正是通过对这些经验教训的鲜明对比和总结,才使党对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正确性的认识大大提高。 因为《实践论》结合了中国的实际问题,深刻地揭露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也就是结合中国的革命生活问题解决了中国当时的哲学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使哲学具有直接的革命意义。《实践论》以解决革命实践的重大问题为目的,全面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教导人们不单单是正确的认识生活,而且要敢于打破旧生活,建设新生活。在中国,只有进行社会革命,推翻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成为人际交往的主要途径,利益主导原则变得相对简单、清晰,精神世界的情况却变得格外复杂多样:西方价值观念、传统价值理想、革命理想追求、思想道德情操、各类宗教理想等都在发挥作用,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与取向变得软弱和模糊,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生活世界失去了精神的引领和理想的指导。如何在生活世界的世俗化和精神世界的神圣化之间保持张力无疑是当前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而《实践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关注中国现实问题这也是一种现实应用的核心价值。 总之,《实践论》是现世的智慧,它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是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创立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理论;它以哲学的方式理解了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世界;它为改造世界提供了核心理念、思想,为当时提供了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它还为迷失方向的人们提供了“心灵引导”,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革命的胜利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实践论》虽然产生于七十多年前,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这丝毫没有减弱和降低它的科学价值。因而,我们应该十分珍视这一科学理论成果,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1937年:《实践论》,1951《毛泽东选集》第1卷 [2]达米特,2005年:《分析哲学的起源》,王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3]科恩,2008年:《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段忠桥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4]孔德,1999年:《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 [5]马克思,2000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蔡宗溢(1988.04—)男,江苏镇江人,贵州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中共淮安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
### Index:452 《感动中国》 从《感动中国》和《十佳江阴好人颁奖典礼》浅谈主持人的坚守与改变 从《感动中国》和《十佳江阴好人颁奖典礼》浅谈主持人的坚守与改变 作者:张露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15期 摘要在这个思想多元、文化多元、利益多元的社会里,媒体人应该秉持和坚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作为节目核心灵魂的主持人更应该既坚守又改变,既传承又创新。文章从《感动中国》和《十佳江阴好人颁奖典礼》两个节目的实例浅谈主持人的坚守与改变。 关键词正能量;主持人信誉;思维转变;心理转变;语言风格;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360(2017)15-0159-02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以颁奖典礼的形式集中呈现,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自开播以来由白岩松和敬一丹担任主持人。江阴市委宣传部连续四年举办《十佳江阴好人颁奖典礼》,用最隆重的形式表彰好人、宣传好人,引导全市人民学习好人、弘扬好人精神。作为四届“江阴好人”颁奖典礼的主持人,从最初按部就班的串联、生涩的采访,到具备比较自如的现场掌控能力、有深入思考的提问,再到现在主动参与前期策划、确定采访主题和基调,成为“核心指挥”以及对《感动中国》主持人的不断学习,让我领悟到一名主持人的坚守与改变:坚守的是始终坚持讲好故事、传播正能量,不断增强个人“信誉”①;改变的是主持人思维方式、主持人心理特征、主持人语言风格、主持人角色定位。 1坚守 1.1讲个好故事,揭示人性中最美好的特质 荀子认为“悫”民“一于道法而谨于循令”,这样就能“迹长功成”,是“治之极也”——长治久安是政治的最高成就,用现代汉语言来说就是必须坚持对人民进行正面教育、正能量教育。高明的道德灌输不是强硬灌输,而是通过多种形式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②。 在这个思想多元、文化多元、利益多元的社会里,媒体人秉持和坚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和人民传播正能量显得尤为迫切。《十佳江阴好人颁奖典礼》和央视《感动中国》异曲同工,都是集中呈现一年来发生在百姓身边的真人真事,他们都折射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人性光辉,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是社会公平正义、进步发展所呼唤的人文品格与精神支柱。作为主持人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人”的教育意义、讲好每一个感人的故事、彰显满满正能量绝非一朝一夕的准备,而是长期以来主持人人文关怀的养成和人格魅力的积淀。这就要求主持人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多体恤民情,多关怀弱势群体,多参加公益活动,用知 识武装头脑,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等等。只有呈现“善良的真我”,不虚伪做作,不装腔作势,才能赢得嘉宾和受众的信任,才能达到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1.2不断增强主持人“信誉”即自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说服学的角度来分析,无论在《感动中国》还是《十佳江阴好人颁奖典礼》中,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分别代表了说服活动的主方、信息和客方③。传播“感动人物”和“好人”事迹、号召受众向他们学习是这次传播活动的最终目的,所以最理想的说服情境是:客方对主方抱有好感并且赞同说服信息。在这其中,“感动人物”和“好人”本身与其事迹作为“信息”已经非常有说服力,如果主方也就是主持人能够具备“信誉证明”,则会获得高信誉+高赞同的效果,即主办方的目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信誉证明”或“信誉手段”是指“说服者在演说中凭借个人品格来影响听众,主方信誉取决于可信度、吸引力、权威④。所以对于主持人来说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载体如何改变,所坚守的一定是个人信誉、个人魅力、个人品格的不断完善,用高雅的风度、高尚的德操增强自身对受众的吸引力。白岩松、敬一丹作为中国主持人的杰出代表,以他们精湛的业务、对社会深深的责任、对祖国和人民真诚的爱,深受广大百姓的信赖与喜爱。在《感动中国》中,二位老师一直坚持用一个标准去衡量那些个人或代表的光辉事迹,那就是“感动”。白岩松说:“用感动这个标准去衡量人物的时候,官职、财富、地位、地域都消失掉了,真正的评价标准突然变得平等。这种平等就是人性中最闪光、最美好的东西。”这种来自于“信誉”的感动在人们之间传递,深深感染并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正如孟子所说:“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2改变 2.1思维创新:以新发现、新视角形成新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主持人在节目中表达观点、发表言论、传递信息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确切的概念,用确切的词语把概念进行“包装”来判断推理的过程⑤。《感动中国》《十佳江阴好人颁奖典礼》每年所选取的人物基本都是爱心支教、舍己救人、大科学家,再配一个少数民族或社会精英,让人动容的也无外乎瞬间壮举和经年累月两种情形,如何在“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前提下发掘出每个人物与众不同的人性特征、所折射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受众年年感动,但每次感动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取决于思维创新,不断以新角度、新发现形成新表达。 以被表彰的“江阴好人”沈福才为例:他是一位年近古稀的最普通的修车匠,尽管收入微薄,依然坚持为老人、学生、残疾人免费修车30年,并把省吃俭用的五万元捐给了贫困学生。在采访中如果一味地拔高“好人”形象,就会让人产生“好人”不食人间烟火、无从学起、“和我无关”的印象,从而造成了受众只能停留在片刻感动上的尴尬局面。拓宽思维深度和广度后会发现:修车匠是社会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工种,却是勤俭节约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更是我们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而他在自己需要别人照顾的年纪却始终践行一名 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誓言。通过这样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在现场采访时就会把人物相对比较丰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更加强化了“好人”形象,让“好人”事迹可学、能学。 2.2心理转变:传者要有受者心理 在说服学的主客关系方面,说服活动不是单向的“主—说,客—服”,而是一种“合作”。客方是“裁决者”,握有判断是非的裁判权,所以说服的成败取决于主方能否赢得客方的理解和支持,主方因而要充分了解客方,尊重客方⑥。高明的说服能瞄准说服对象的潜意识,将潜意识转化为一种动力。此时,作为说服的主方——主持人应该充分了解受众心理,代表受众的所思、所想以采访的方式和“好人”互动,充分挖掘每一个“好人”身上可学、能学的闪光点,让受众感受到主持人是自己最信赖、知心的朋友,可以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观点甚至是正在思考的观点。 以“江阴好人”辅警蔡海峰为例:他是学校门口的安全辅警,每天护送1000多名小学生过马路,深受学生、家长和街坊四邻的爱戴。如何把他和受众建立起联系找到彼此的共通点是说服成功的关键,而这个点恰恰就是孩子。作为一名最普通的辅警,他为什么能做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喜好,为什么愿意和孩子一起敞开心扉,为什么能够把最温暖的笑容送给孩子?这些都源于蔡海峰对孩子们真正的爱,这种爱是如何形成的,他和自己的孩子又是如何相处的,这些才是大家最想知道的。作为主持人如果能够抓住受众的心理,从这些方面着手采访,一定可以营造一个真实不作秀且有意义的节目现场。 2.3主持人语言风格:更接地气,更真诚 张颂老师在《中国播音学》中指出:主持人节目播音在有声语言上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播音听起来像说话,或者说就是和受众进行交谈,细说漫谈,娓娓道来,语气平缓与内心真挚比播音技巧更突出。 《感动中国》的主持人白岩松和敬一丹就是用最质朴、最浅显的主持人语言彰显了主持人对于嘉宾的尊重、关照,用聊家常似的对话逐步深入探寻嘉宾的内心世界,烘托人物形象。以白岩松采访人造卫星的设计者孙家栋为例:白岩松借孙家栋出场的舞台坡度自然而地提出了互动的第一个问题,恰好也隐喻中国航天事业的艰辛道路。在接下来的采访中,白岩松并没有提出特别专业、深奥的问题,而是抓住细节和老人进行交流,最后巧借孙家栋90岁的年龄,称其“90后”,拉近与现场真正的“80后”“90年”轻人的距离感,顿时就让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大科学家一下子变成了大家身边可亲可敬的老人,非常亲切。 2.4角色定位:隐而不显,情感节制 《好人颁奖典礼》是每年一度的节目,情感性、仪式感都非常强。主持人在节目中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我一直在思考的。突出主持人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十佳“好人”才是分量最终的主角,而现场参与的观众又是这场仪式的最直接互动人群,所以主持人应当做好沟通嘉宾 与受众的桥梁,努力学习敬一丹老师在《感动中国》中给自己的角色定位“隐而不显、情感节制”。“隐而不显”是要让观众感觉不到主持人的作用,而牢牢记住推出的人物;“情感节制”是在情感把控上需要主持人具备深厚的情感积累,而在现场又要有着极强的分寸感和控制力,要有感情,但是不能滥情。主持人的魅力绝不是体现在“喋喋不休”上,而是取决于自己对采访嘉宾和受众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关照,和他们同频共振。 3结束语 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核心和灵魂必须始终坚持“不忘初心”,那就是对于这份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媒体人所肩负的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们要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修养传递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要深度参与到自己所主持的每一个节目中,而不是等待节目创作完成之后再把主持人作为标签一样贴上去,对着别人写好的稿子生硬地念出来,要像白岩松、敬一丹老师一样浸泡在节目中,熟知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字斟句酌地对待每一句主持词,以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感动嘉宾、感动受众,也照亮自己的节目。 注释 ①参见《说服学》20页信誉证明。 ②参见《说服学》51页第二节道德灌输——社会说服的 战略。 ③参见《说服学》210页第十一章说服与传播学。 ④参见《说服学》214页第二节说服的主方“信誉证明”。 ⑤参见《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04期从创新思维谈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王宇红。 ⑥参见《说服学》33页正文第二段。 参考文献 [1]张颂.主持人节目驾驭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2]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曾志华.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曾志华.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龚文痒.说服学——攻心的方向[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6]吴郁.提问:主持人必备之功[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 Index:453 《我不是药神》 从《我不是药神》看假药劣药 从《我不是药神》看假药劣药作者:刘群娣 罗清华 罗佳 黎国斌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9年第08期word/media/image1.jpeg [摘;;;;;;要];药事管理与法规是药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重要的药学交叉分支学科,是高等职业院校药学类与食品、药品类各专业二年级必开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对学生在日后医药学领域的工作中知法、懂法、用法有重大意义。但药事管理法规的法律条文繁杂枯燥,学生难以理解记忆。以热门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讲述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任务的药品辨识。 [关;;键;;词];药事管理与法规;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22-0028-02 一、学科领域 本教学设计方案所适用的学科是药事管理与法规。 二、学习目标与任务 認知目标:掌握药品的概念及基本特征;掌握关于假药、劣药的法律法规。 技能目标:学会运用所学的法律法规知识正确辨识合格药品和假劣药品;具有应用法律法规知识分析解决相关案例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维、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药事管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想象力和对已学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树立药学行业的职业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的工作精神。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所属板块:《药事管理与法规》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药学专业二年级。所用教材为《药事管理与法规》,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所属章节是项目4药品与药品管理认知,任务4-1药品辨识。 地位与作用:所用教材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药学类与食品药品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体现了教育部新颁布的文件精神,以国家现行药事管理法规为依据,根据《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课程特点和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编写。教材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岗位针对性强,以项目、任务划分教学单元,使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下能更好地理解法律法规的条文,并能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以解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次课内容为定性假劣药品,辨别真假优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实用性非常强。教学时间共40分钟。 四、学情分析 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职药学专业二年级2班的学生,全班51人,其中34名女生,17名男生。通过调查专业教学计划与学生过往考试成绩,了解到学生上学期已经学习了药理学、药物化学等专业课,这学期正在上药物分析、药剂学等专业课,药学专业理论知识架构基本形成,具备理解、接受药事管理学的能力。上课时涉及专业的知识可简单讲解,帮助学生构建药学专业理论知识体系。 通过与学生交流座谈,发现学生热情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喜欢实践课多于纯理论的“填鸭式”课堂,但部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应有兴趣,没有远期学习目标。另外,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但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能较好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的参与度和增强投入感很重要。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关于假药、劣药的法律法规,运用所学的法律法规知识正确辨识合格药品和假劣药品。重点突破方法是借助信息化手段,制作与生动的影视作品相关的课前微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对实际案件、判决书进行分析讨论,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训练学生,考核评价学生。 教学难点:法律条文繁杂枯燥,学生难以记忆;让学生学会应用法律法规知识分析解决相关案例和实际问题。采用问题导向、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层层引入,借助小组讨论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汇聚小组成员智慧的结晶,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每个法律条文背后的意义。 六、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能展现本次课主要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课前微课、教学微课等教学视频,找到相关最新的法律法规文件、相应的练习题。学生准备情境教学的道具(药品、保健品、保健食品、消毒品、医疗器械等),从网上收集假药、劣药案例。 教师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蓝墨云发布课前微课,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应与课前微课相关的作业,教师了解学生课前微课学习的达标率。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一)观看热门电影,引起兴趣,导入新课(10分钟) 观看电影《我不是药神》片段后,提出问题:程勇为吕受益及其病友从印度带回来的“格列宁”到底是真药还是假药?引出教学任务:药品辨识。 开展小组活动:查一查,论一论。查关于“假药、劣药”的法律法规,带着问题论真假。学生经过预习,教师加以提点,结合教材、《药品管理法》和《刑法》等,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 (二)讲授新课(5分钟) 教师介绍药品管理法中关于“假药”“劣药”的定性。《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禁止生产(包括配制,下同)、销售假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 (1)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的;(2)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论处: (1)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2)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3)变质的;(4)被污染的;(5)使用依照本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6)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第四十九条禁止生产、销售劣药。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为劣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处: (1)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2)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3)超过有效期的;(4)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5)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6)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通过新课的讲授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从药事管理的角度来看,程勇带回来的“印度格列宁”符合《药品管理法》第48条(2)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按“假药”论处。 观看电影《我不是药神》片段2:张“院士”讲座现场售药。提出问题:药贩子张长林通过讲座销售的“德国格列宁”是真药还是假药?日常生活中,购买、使用药品时,我们如何“慧眼辨真假”? (三)新知探究(18分钟) 开展小活动:我来辨真、假、劣。将道具药品摆出,请学生现场示范“慧眼识药”。其他学生在蓝墨云班级活动中完成测试,学生分析案例辨真、假、劣,可以讨论,可以寻求教师帮助。 通过课上的“合格药品和不合格药品(假药或劣药)区分”的实践,总结出“慧眼识药”的几个招数,结合书本的内容与张长林销售假药的案例讲解。最后请学生回答真、假、劣药的区分方法。得出药贩子张长林卖的是假药后,再次提出问题:药贩子张长林卖假药该当何罪? 小组活动:查一查,论一论。回顾法律责任三大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相关法律条文的学习,请学生给药贩子张长林“定罪”。 真实案例分析:长春长生生物疫苗事件,解读行政处罚决 定書。 (四)总结、教学评价、拓展延伸、布置作业(7分钟) 总结:理顺本节课的知识点如假药劣药的概念、如何区分真药、假药、劣药,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的法律责任。 评价:根据学生蓝墨云测试的结果分析,对出错率高的问题进行纠正;通过蓝墨云测试结构分析、小组讨论发言等表现评价学习效果;学生现场反馈评价教学效果。通过蓝墨云班课收集教学建议。 布置课后作业。 观看我不是药神电影片段“法庭宣判”,升华教学内容:人间最高贵的善良是对生命的致敬;日后作为一名医药行业工作者有崇高的使命。 八、教学效果 通过执业药师历年考试相关真题的小测评价教学效果,其中82.4%(42人)的学生达到80分以上(20道选择题答对16道以上),达标率较高。 九、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本课教学设计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微课、短片、相关社会热点案例等优质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多样式学习,显示出多媒体教学、利用Internet资源教学等新亮点。“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力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重要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感受理论学习对指导实践具有重要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深理论认识;加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我不是药神》为起点亦为终点,贯穿整个教学设计。通过这部优质电影中的案例解读,明白药品对病人来说往往是他们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通过多个假药、劣药案例的分析,学生明白药品质量的重要性以及肩负的行业使命是多么艰巨,多么伟大。 本教学设计有三个特点:(1)突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突出了实践性与应用性。在教学设计中选择与法律条文对应的几个经典案例:“陆勇案”、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上海华联甲氨蝶呤事件等,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对药品监督管理中的大事有一定了解。(2)突出问题导向法,通过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提出与解决,学生完成了“药品辨识”这一学习任务。问题导向法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控制教学节奏,提高学生课堂的专注度、参与度。(3)借助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这种便利也逐步应用到教学上。教学微课的制作、发布,网络教学平台的测试、评价,线上线下的师生交流、问题讨论,虚拟仿真教学软件的使用,对教与学产生了颠覆式的影响,教与学不再止于教材、教师、教室、上课时间。 参考文献: 沈力,吴美香.药事管理与法规[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编辑赵瑞峰
### Index:454 《新民说》 从《新民说》谈“立人”与“立国”之关系 从《新民说》谈“立人”与“立国”之关系作者:宋晓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4期 内容摘要: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大力倡导“新民”说,由此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历久不衰的“国民性改造”运动,使人的现代化问题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至今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透过一个世纪的历史烟云,重新审视一代启蒙思想家的“人学”思想,它的内涵与要义、缘起与旨归、价值与局限无疑会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与未来发展提供诸多启示,也提出了极具历史意义的时代命题。 关键词:梁启超人学思想新民说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自称“新民子”,大力倡导“新民”说,系统阐述了对国民、国家、权利、自由、民主、道德、进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看法,提出了全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铸就了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并由此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历久不衰的“国民性改造”运动,使人的现代化问题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至今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透过一个世纪的历史烟云,重新审视一代启蒙思想家的“人学”思想,它永久的价值与无法忽略的局限无疑会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与未来发展提供诸多启示。 一.内涵与要义 “新民”本是儒家经典《大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的是人的道德修养及其不断革新对于儒家所崇扬的“修齐治平、经世致用”等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作用。梁启超取于儒家经典的“新民”显然与此不同: 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砺其本所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本所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1] 以上文字至少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关于“新民”概念必须从两个意义上加以理解。当“新”字做动词时,“新民”就是“国民的革新”;当“新”做形容词时,“新民”就是“新的国民”。二是“新民”的途径或方略:一方面要吸收我华夏民族在道德、学术、风俗等方面固有的高尚美好之精神特质,激发扬厉使之更加高尚完美;另一方面,就是要兼采中西文化之精华,既要创化传统,亦要有世界性的开阔胸襟和广阔视野。新民者,乃是中西两大文明相激、相荡、相合、相引而形成的具有20世纪现代民族之魂的新型国民。 那么,这种新的国民应该具备怎样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呢? 美籍学者张灏先生将梁氏的“新民”思想概括为六个方面:1.公德与私德,2.民族主义和国民理想,3.竞争和进步,4.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5.权利和自由,6.社会功利和经济增长。[2]简而言之,在梁启超看来,中国之“新民”必须崇尚公德,追求自由,积极竞争和进步,养成民族主义和国民观念,具有冒险、尚武精神。 二.缘起与旨归 在《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中,梁启超从内治与外交两个方面阐述了“新民”的必要性、紧迫性。从内治方面看,国民的文明程度直接决定着国家的盛衰,民为国之根本:“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断,五脏已病,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1]只要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国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自然随之出现。在梁启超看来,中国自变法以来十余年,而成效甚微,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新民”。 这种国民与国家关系的认识与严复如出一辙。严复认为:“一群一国之成之立也,其间体用功能,实无异于生物之一体。”既然生物机体的性质取决于细胞的性质,那么,社会群体的面目则是由社会成员的面目所决定的。严复强调,凡“天下之物”,其“聚之形法性情,未有不本单之形法性情”者。就是说,整体、群体的性质、特征,是由分子、个体的性质、特征所决定的。就一国而言,其“贫富强弱治乱”,完全取决于该国民众德、智、体三方面的基本素质。“三者诚盛,则富强之效不为而成;三者诚衰,则虽以命世之才刻意治标,终亦隳废。”[4]西方所以富强,是因为其民德智体三者皆优,中国所以贫弱,则是因为民众德智体三者皆劣。中国欲求在激列的生存竞争中图存振兴,就应立即着手“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这才是治本之策,舍此而图它,只是治标而已,终将无成。而严复的观点直接导源于英国近代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所谓社会有机体论,简言之即是以生物学来解释社会,将社会简单视同生物机体。 从外交方面看,即从国际局势以及中国目前在世界格局的地位而言,如前所述,中国不幸处在西方民族帝国主义扩张的漩涡的中心,所有的西方列强都在中国寻求自己的势力实力空间,中国面临着被瓜分被宰割的危险,再不付诸努力,必将亡国灭种。中国要救亡图存,单靠少数人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须所有的中国人团结起来,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共御强敌。总之必须实行民族主义,培养国民的爱国精神、参政意识。欲养成国民的民族主义精神的途径只有“新民”——“舍新民末由”。所以,“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梁氏对中国贫弱根源的分析虽说面面俱到,但重点是明确的,这就是全体民众的诸般“劣根性”乃是中国积弱“总因之重大者”。在“政府造人民”与“人民造政府”之间,他强调的是后者。所以他又说:“国之亡也,非当局诸人遂能亡之也,国民亡之而已。”既然中国人身上的种种弱点、缺点是导致中国衰微的总因,因此,中国欲图强振兴,就必须首先从改造国民性、提高全民素质入手,“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用严复的话说就是要开民智力、新民德,鼓民力——舍此,别无良方。所以,“新民”一事,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新民”是民族国家得以建立并走向强大的必要途径和手段。一旦人人成为新民,即可由个体的自强而达到中华民族群体的强盛。总之,提高全民的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造就一代新人,乃是改造、振兴中国的根本途径。“新民”的最终目标指向民族国家的兴旺发达。 三.价值与局限 近代以来,在众多探寻民族振兴的华夏精英中,梁启超凭借着思想的内窥力,将眼光深入到物质技术和政治制度背后的历史主体——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发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的急切呼声,并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由此揭开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历久不衰的“国民性改造”运动,使人的现代化问题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课题。 现代化的社会要靠现代化的人去创造。处于蒙昧状态,安于旧秩序,全无现代意识、不合现代要求的人,是不可能有变革社会的要求的,更谈不上实现社会变革。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有自身解放的要求并实现自身解放。不论是破坏旧世界还是创造新世界,都要靠觉醒中的一代新人。因此,中国的社会变革、振兴和现代化,最终都有赖于人的现代化。自《新民说》出,提高中华民族基本素质的重大任务受到中国思想界的普遍关注,改造“国民性”问题成为中国思想领域的历久不衰的热门话题。梁启超直接开启了五四思想启蒙的大幕,为“五四”“人的发现”奠定基础,是鲁迅“立人”思想的直接渊源。如果说1902年梁启超提出的“新民”说已蒙胧地想像出现代人的特征,那么到五四前后,陈独秀则把“新青年”应具备的“现代人”特征和盘托出,那就是:自主的而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5]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也是对现代人意识的精当概括。这种概括与梁氏在《新民说》中倡导的那些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出入。可以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所倡导的自由、进取、爱国、竞争等“新民”人格理想经过五四运动,成了20世纪中国思想价值体系的重要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当然,《新民说》以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为理论依据,以富国强民为终极目标,提出的强国之道自有其局限之处。社会有机论强调社会成员素质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国民重视人自身的现代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它把复杂的社会有机体简单视同生物有机体,否认人类社会特殊的本质和规律,而用生物规律取代和说明社会规律,其简单粗燥是不言而喻的。以此作为指导来诊断中国的致弱之源和“救亡之道的哲学基础和立论依据,就难以得出科学结论。梁的“新民”理论充满矛盾,究竟是“政府造人民”还是“人民造政府”?他陷入了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强调“造成今日之国民者”是“昔日之政术”与政府,“中国人之为戮民久矣。天戮之,人戮之,暴君戮之,污吏戮之,异族戮之。其所以戮之之具,则饥戮之,寒戮之,夭戮之,疠戮之,刑狱戮之,盗贼戮之,干戈戮之。”[1]另一方面,他又强调的是“官吏由民间而生,犹果实从根干而出。树之甘者其果恒甘,树之苦者其果恒苦”。最终,因受改良主义立场和社会有机体论的影响,他过分、孤立强调国民素质之于与政治体制的重要性,进而将国民素质视为政治腐败、政府恶劣之因,而将“恶劣政府”视为果,最终倒因为果。这种思想势必使人们轻忽社会变革,特别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反帝反封的革命激情。回避、忽视社会变革,实际上等于说可以在旧的经济基础、现存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文集(上)[M].夏晓虹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2]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09-190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M].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版。 [4]严复:原强修订稿[A].严复文选[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 Index:455 《汉字英雄》 从《汉字英雄》节目看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新途径 从《汉字英雄》节目看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新途径作者:杨光来源:《采写编》2016年第05期 内容提要: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融入了网络元素,甚至改变了文化思维。网络技术推进了世界的发展,人们充分地享受着网络科技所带来的诸多便利。人们只要登陆网络平台,就可以浏览各种新闻信息,观看电视节目,进行网络购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而网络技术对人的思维模式所带来的冲击使得人们的观念意识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网络媒体信息也给传统文化带来负面影响。鉴于人们普遍使用电脑操作而导致“提笔忘字”现象的存在,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节目,引发了汉字大讨论,同时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本文旨在从《汉字英雄》节目看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新途径。 关键词:《汉字英雄》节目;网络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新途径 网络时代人们普遍使用键盘打字,这对于汉字书写方式而言是极具革命性的。但也不可讳言,人们在生活中、工作中都会使用计算机操作,使得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汉字文化遭到了忽视。键盘打字快捷且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而且还可以随时修改,书写汉字则不然。长此以往,导致人们“提笔忘字”[1]。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与体现。面对网络媒体环境下汉字书写的传承即将面临危机,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节目,让人们开始意识到汉字已被忽视良久。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近95%的接受调查者认为自己已经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了。《汉字英雄》节目播出后,激发起人们对汉字文化的反思,使得越来越多的观众参与到讨论中。可见,网媒环境下针对汉字应用的问题进行研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 (一)网络信息传播的实时性。网络信息传播不仅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和信息传播质量,而且实现了信息交互。网络媒体平台上进行信息传播,其时效性决定了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特点。 (二)网络信息传播实现信息形式多样化。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在于,作为基于WEB网页技术而建立的媒体技术,可以传播多种形式的文件信息,除了文字信息之外,诸如视频、声音、图片等等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传播。报纸传播文字书写信息仅仅依赖于视觉,广播则依赖听觉进行声音信息的传递,电视则依赖视觉和听觉进行图像和声音信息的传递。网络媒体不同,它对信息的传递会将人的手、耳朵、眼睛和嘴巴都充分调动起来。而且,网络媒体已与传统媒体实现了融合,为传统媒体开辟了新的信息传播领域。 (三)网络传播的信息交互。网络信息传播与其他媒体信息传播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不仅可以实现信息共享,而且信息的发送者和信息的接受者之间还能够进行信息交互,实现信息双向传播[2]。在网络新闻平台上,新闻信息的发布者与阅读者之间可以针对新闻事件进行相互讨论,还可以在论坛上发帖表达自己的看法。网络信息搜索者只要操作搜索引擎,就可以从网上下载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还可以借助软件将自己的信息传递到网络平台上。 二、网络信息传播对汉字文化的影响 (一)网络信息传播对汉字文化的正面影响。 1、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网络媒体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优势,而电视具有廣泛的受众基础。网络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权威性,甚至会产生虚假信息。电视属于信息单向传播,无法与受众互动。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的合作,使得电视这一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进一步优化,将网络媒体交互特点充分利用起来,实现了电视媒体信息的双向传播。受众可以使用社交软件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互动,使得电视节目制作和播放都能够有的放矢。 2、汉字书法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汉字书法是一门艺术,是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书法属于高雅艺术,是上层社会的艺术,而百姓甚至没有机会欣赏书法。网络时代实现了信息共享,使得书法艺术平民化[3]。人们只要能登陆网络平台,就可以欣赏书法家的作品。书法爱好者还可以将自己的书法作品传到网上供人品评。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国的书法以网络平台为载体而走向了世界,使得中国的汉字得以推广。 (二)网络信息传播对汉字文化负面影响。 1、键盘输入法使得人们对汉字书写生疏了。计算机的普及,键盘打字方便而快捷,而且还可以模糊输入法进行打字,使得人们对汉字的书写规律不再重视。应用计算机的键盘输入法取代汉字手写,使得很多人对汉字熟悉,但是却普遍存在着提笔忘字的现象。特别是模糊输入法,使人们打字速度提高了而负面影响也很明显,即人们对自己的拼音以及汉字书写不再重视,导致汉字辨别能力下降[4]。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国民对母语语言文字没有很好地掌握,意味着国民素质存在问题。中国的汉字是本土语言,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人们是否能够规范使用汉字,直接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网络用语”影响汉语语言的规范使用。信息时代意味着信息技术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所面对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在网络上解决。网络技术使得人们的生活便捷而丰富多彩,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受到网络技术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使得各种网络用语产生。比如,“同学”在网络用语中为“童鞋”、“爸爸妈妈”在网络用语中为“粑粑麻麻”、“什么”在网络用语中为“虾米”。这些网络用语原本是一种趣味性的表达,但是,如果长时间使用,就会被人们当成正确的表达,这对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承很显然是不利的。中国的汉字经历数千年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立性的文化体系。“网络用语”使得人们对汉字的使用缺乏严谨性,如果不予以及时纠正,会对中国汉字文化造成破坏[5]。 三、网络传播中《汉字英雄》节目对推广汉字文化所发挥的作用 (一)利用《汉字英雄》节目引导人们重视汉字。与网络传媒相比,电视作为传统媒体所传达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电视节目,是利用电视这个新闻舆论机构传播汉字文化,也是主流文化传播的体现。河南卫视所推出的《汉字英雄》对引导人们手写汉字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汉字英雄》的汉字推广态度也必然会受到人们的关注。《汉字英雄》播出后,其他的媒体,如报纸、网络媒体等等,都会成为汉字文化的讨论平台。特别是电视机前的观众也会跟随者电视节目接受听写,以对自己的汉字书写水平作一个检测和评价。随着《汉字英雄》电视节目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相雷同的节目也陆续播出,使得全社会形成了积极参与汉字书写的文化氛围。 (二)《汉字英雄》节目可以激发人们书写汉字的兴趣。传播媒介能够发挥“培养效果”,使得观众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并对现实的主流文化予以正确认识。这其中,电视作为被广大民众所普遍接受的媒介,对民众主流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电视可以实现对全社会民众进行“培养”,也是民众关注社会的主要途径[6]。 与其他媒体相比较,电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包括书籍、报纸以及广播等等,对信息的传播都具有单一性特點,而电视则是声音和视频的结合,在播放与汉字相关的节目的时候,用声音传递信息,用画面展示信息。使得观众通过观看视频接受信息,同时还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当汉字在电视屏幕上呈现的时候,观众就会不自觉地随着大屏幕书写,仿佛是在教观众书写汉字一样。可见,《汉字英雄》节目可以为社会塑造学习汉字的环境条件,同时还可以让观众通过观看节目,对书写汉字提起兴趣,有助于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承。 (三)《汉字英雄》节目嘉宾在娱乐化节目中推广汉字。《汉字英雄》节目可以使汉字推广信息以娱乐化的形式展现出来。电视节目对所传播的内容具有控制力,而主要的目的是发挥教育民众学习写汉字的作用。《汉字英雄》的一大特点就是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对中国的汉字进行讲解,诸如娱乐互动、讲故事等等,都是旨在对中国汉字文化加以推广。最为重要的是,《汉字英雄》所采用的汉字教育形式是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所展示的电视画面会给人以活泼之感,对观众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7]。虽然在《汉字英雄》的节目现场有语言专家参与指导,但是,节目的氛围给人以放松之感。语言专家以通俗的语言对选手进行讲解,使得汉字的发音、汉字的形状以及汉字的涵义等等都得到了全面分析。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汉字教育方式,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可,还能够激发观众对汉字的兴趣。 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中,汉字是精髓。书写汉字,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还会欣赏汉字之美。汉字文化的传承,使电视节目成为专业的汉字文化传播的渠道。在网络传播中,就更需要实现网络与电视媒体的融合,使网络平台成为电视节目的载体,以实现网络技术与电视节目的整合。
### Index:456 《潇湘奇观图》 从《潇湘奇观图》探究米友仁的文人情怀 从《潇湘奇观图》探究米友仁的文人情怀 作者:陈雨来源:《今传媒》2017年第02期 摘要:中国古代山水画出现于隋,萌芽于唐,成熟于宋。北宋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提出,使题画诗迅速发展,潇湘山水画已出现于题画诗中。北宋山水画深受五代影响,潇湘山水已成为山水画创作的一支。米氏父子没有采用前人陈陈相因的山水画程式,而以书入画,创造“米点皴”,米氏云山正是其文人心境的表达。本文从米友仁传世作品《潇湘奇观图》出发,以米氏云山为出发点,在充分肯定米友仁绘画成就的基础上,探究其笔墨意趣与文人情致。 关键词:米氏云山;墨戏;米点皴;文人画 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145-02 一、米氏云山的笔墨意趣 米友仁(1086-1165),米芾之长子,世称“小米”。字元晖,晚年号懒拙老人,官至敷文阁直学士。因受其父米芾的影响,米友仁从小便在绘画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才能。米友仁不仅继承了其父米芾,更吸收王维和董源画法创造的“米点皴”,又加以“拖泥带水皴”,最终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米氏云山。 米友仁继承其父米芾的山水技法,也以书入画,用书法的用笔用墨方法表现虚无飘渺的烟云水气。米友仁的传世精品之作《潇湘奇观图》,纸本水墨,19.8cm×289.5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于他52岁之时[1]。此画是典型的米氏长卷式作品,取其父米芾居住的海岳庵(今江苏镇江)实景,画面水墨淋漓,近树、远山都未作细致的描绘,一切笼罩在弥漫的云雾之下,一片典型的江南云淡风轻景象。整幅画完全用墨和水画出,不施任何色彩。画卷开端层层云气笼罩着低矮的群山,淡墨略写的远山在重重白云之中隐隐透出朦胧的轮廓。中段主峰高耸,远山与近树错落有致,云雾似乎都消散了,景象真实而清晰。而画卷末端山色又隐于淡远之中。全幅烟云笼罩,非常具有动感,雾霭笼罩下的层林朦胧缥缈,又显得画面静谧温润,给人以朦胧梦幻的感觉,画家在画幅上端施以淡墨描绘苍茫的远山,又在近出勾勒富有层次的树木,画幅左下的树丛间露出一间屋舍。整个画面上没有明显的线条,勾染结合,若隐若现,虚实相生。长卷式的画作上空灵而富有意味的诗意则通过大片空白来表达。 从笔墨形式上看,在这幅《潇湘奇观图》中,米友仁用笔以少胜多,突破五代以来流行的勾画山石轮廓、皴擦点染表现物象质感的大斧劈皴等表现手法和全景式的构图,而更注重墨色的韵味,以大量的水运墨,形成浓淡不同的墨点,以淡墨晕化成山形大体形状后,再施以浓墨层层点染表现朦胧的云气,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画中并没有勾勒出山石的轮廓,而 是以大大小小不同方向的横点点出,错落有致的墨点更加强了画面的表现力。这是继承了其父米芾结合王维“水墨渲染”、王洽“泼墨”和董源“点子皴”的再创造,以点为主的横向构图来表现烟雾迷蒙变幻无常的江南景象,突破了传统技法表现烟雨迷蒙的局限性,形成了米氏云山特有的朦胧美。米友仁继承了米芾的“米点皴”法,掺以“拖泥带水皴”,经过他的努力,使米氏云山获得更高的成就。 米氏云山的独特之处还在于空间的意境营造,《潇湘奇观图》中,山体虽然都是以墨点来塑造,但是墨点具有不同的浓淡变化,近处的山石用墨色较浓的重墨点,而被云烟笼罩的远山则以大片留白空出,黑与白的鲜明对比更增加了画面的超时空意味,水气云气的变化也反映出了画家内心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二、米氏云山的文人情致 在崇尚全景山水的两宋时期,能创作出如此充满朦胧诗意的山水长卷,与米家父子不同于其他画家的绘画观有很大关系。米芾(1051-1107),字元章,时人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号鹿门居士。米芾绘画题材广泛,而山水画成就最高。他突破了以线勾勒山石、树木、云烟的传统技法,继承并发展了董源“平淡天真”、“岚气清润”的风格,并以泼墨、破墨、积墨等墨法以横点构成山峰的浑厚,这种“平淡趣高”的画风也正是其平淡超逸文人情怀的写照。可惜其真迹早已不存,但其子米友仁完全继承了他的绘画风格,使文人画有了另一幅格调,并有多幅作品传世。米友仁从小见过不少米芾收藏的名画真迹,对古画的临摹使其画作受古画影响巨大,他的作品中大量使用“水”来作画应该就是受董巨影响。米友仁不仅继承了米芾的笔墨技法,更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绘画理论。米芾在其《画史》中指出,在烟云环绕的山水中有着无尽的乐趣,绘画无任何功利目的,聊以自娱足之,得以“寄兴游心”。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宗炳和王微就提出了绘画创作的非功利思想。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提出:“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1]”王微在其《叙画》中也提出了“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2]的轻松愉悦的作画态度,但在当时的魏晋时期并没有人言明。而到了米友仁这里,他总结了米芾关于绘画功能的阐释,并称之为“心画”,即作画就是借物写心以“畅神”,山水画不具有“明劝诫,助人伦”的教化功能,只是画家自娱的工具,由此开创了后世作画的“悦己”之说。再看这幅《潇湘奇观图》,画家不仅营造了一幅虚无缥缈、水墨淋漓的景象,并发自内心的展现了一个超脱世俗的理想境地,使世间万物融汇于道家之“气”中,进一步明确了艺术精神的本质——寄兴游心。 米友仁极力反对工匠画,他将这种“不事绳墨,其作山水,点滴烟云,草草而成”的“米点皴”称之为“墨戏”,并每画自题为“墨戏”。如此幅《潇湘奇观图》的题跋中所云:“……此纸渗墨本不可运笔,仲谋勤请不容辞,故为戏作。”正因为画家对墨已经达到了游刃有余、掌握自如的程度,才能对墨保持“戏”的态度。在《潇湘奇观图》中,尽管山石和树木都用墨点画出,但是大小、浓淡不同的墨点使得画面更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画家充分运用墨和水相互渗透的特性,在水墨交织中展现一幅空灵朦胧之美。米友仁的画是对自然的直接反应,他在以“戏”的态度面对云山时,在思想上已经与大自然达成了默契,只有这样的创作最符合他的主观 情绪的表达,在作画时不受任何笔墨要求的束缚,在水墨挥洒间产生一种“游戏的快感”。这种“墨戏”观代表了他以“翰墨”达到自娱的文人趣味,无任何功利目的,以笔墨的纯粹性获得相对稳定的表现。这就是米氏云山通过笔墨所要达到的追求,“畅神”和“自娱”都是画家超脱精神境界的表现,通过笔墨冲出客观物象的束缚,达到超然物外的“逸气”,从而回归老庄之“道”,获得内心的彻底解放与精神的自由。 三、米氏云山对文人画发展的影响 文人画不同于院体画,不仅仅强调形似,更追求诗、书、画、印的统一。不仅要求画家有高超的绘画技艺,更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才能在诗文、书画创作时随心所欲的抒写其个人情趣和志向。唐代王维等文人参与绘画,并没有形成流派。北宋苏轼首次提出文人画的概念,他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还提出“以书法用笔入画”,将诗词、书法、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等融入绘画创作之中,在画坛上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一席之地。明代董其昌在其南北宗论中,根据画家身份、作画方法的不同,将唐代王维、李思训以来的一系列画家分为南北两个派别。他将反对精细刻画、重水墨渲染的王维推为南宗之首,五代荆、关、董、巨,宋代米家父子,元四家等均位于为南宗之列。虽然在南宋并没有画家直接学习米友仁的画风,但有很多画家都受其影响。“南宋四家”中的马远、夏圭,其“拖泥带水皴”和水墨淋漓的画风就是受米氏云山影响的表现。 米家父子受董源表现江南烟雨迷蒙的“点子皴”启发,在充分“师造化”的基础上创造的“米点皴”,以高度提炼的笔墨开创了一种新的山水画表现技法,成为后世文人山水画创作的程式化语言。后来对文人画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等人的画作中的侧笔横点均是对“米点皴”的继承。明代吴门画派、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及清初“四王”的画作中也均有“米点皴”的痕迹,可以说米氏云山在形式语言上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 米友仁的“心画”与“墨戏”等主张以抒情角度为文人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苏轼在其“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中首次提出“士夫画”的概念,但在北宋时期,文人画并没有形成规模性的发展,而米氏云山则在真正意义上传达了文人画的风气,米家父子的“心画”“墨戏”等的主张即作画乃笔墨嬉戏,是胸中意气的抒发。南宋以后,国破家亡,文人士大夫难以实现政治上的抱负,大多寄情于笔墨。元代文人画发展迅速,成为了当时绘画创作的主体,米友仁以“墨戏”手法抒写胸中意气的创作态度推动了元代文人画的发展,倪瓒就有“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之说。文人画的最大特点是绘画具有“文学性”,文人士大夫在“以墨代色”的同时更取其简淡放逸的韵味,米友仁的山水图式更体现了这种特点。在米友仁的画作中可以看到,他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以高度提炼的笔墨开创了一种新的山水语言形式,丰富了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方式,可以说米氏云山在形式和理论上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米友仁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地位不容忽视,虽然他只是在闲暇时作画聊以自娱,但他继承父亲米芾的作画技巧而创造的米氏云山,不仅是技法的创新,更在理论上开创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来探索文人价值。他以“墨戏”的手法“寄兴游心”,不仅在表现技法上影响了文人画家, 更有一批院画家也受到他的影响。“南宋四家”的马、夏,元四家,吴门画派,董其昌为首的松江画派,“四王”等众多画家都受其影响。其“心画”与“墨戏”的绘画理论更为后来文人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特别是他“画以悦(己)目”观点的提出,明确了作画的目的,在大千山水中获得超脱的精神情怀成为中国古代文人自我价值和追求的体现。通过对米友仁创作方法和文人情怀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文人画以及南宗画派的画家。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邓椿.画继.美术丛书[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传馨]
### Index:457 《瓶史》 从《瓶史》看袁宏道的审美转变 从《瓶史》看袁宏道的审美转变 作者:肖敏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5期 摘要:《瓶史》是袁宏道1599年在北京生活时所做,那一年袁宏道32岁,正是人生的鼎盛时期,考察他的思想历程,北京生活时期亦是他艺术思想发生明显转变的时期,品观这一时期袁宏道的所做、所行、所写,对于窥研袁宏道这一明代文学风流都是颇具意味的。 关键词:袁宏道;怡情悦性;自我形象观照 插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它源于佛教的供花,始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代,衰落于清朝。明代以前,有关瓶花艺术的著述,所见不多。有唐·罗虬《花九锡》,宋·陶谷《清异录》、温革《分门琐碎录》、林洪《山家清供》、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元·吴怿《种艺必用》以及伪托苏轼《格物粗谈》等等,大都是短短几行,且偏重于花材的处理;入明,高濂有《瓶花三说》,较袁宏道的《瓶史》成书至少要早八年,张谦德著《瓶花谱》,成书也比《瓶史》为早,但袁宏道在《瓶史》一书中却将插花的技艺与花艺的审美欣赏融为一炉,开创了插花艺术的新天地。可以说《瓶史》十二篇,既是插花艺术的瑰宝,也是优美的散文。 袁宏道(1568~1610),明代公安县人。字中郎,号石公。举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万历二十三年(1595)谒选为吴县令,听政敏决,公庭鲜事。政暇与士大夫谈文说诗,以风雅自命。已而解官去。万历二十六年(1598),始复就选,得京兆校官。越二年,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后迁官至稽勋郎中,不久即谢病归里。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年四十有三。《明史》卷二八八有传。 袁宏道年少而通慧,“年方十五六,即结文社于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公安县志》)袁宏道与兄长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他们反对王世贞等前后七子拟古之作,主张妙语,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学者多舍王而从三袁。文学史上称之为“公安派”。袁宏道是“公安派”的领袖,影响所及,蔚成风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亦有一定的贡献。 袁宏道主张独杼性灵并对当时的官场现实深感不满,三次出仕致仕,向往舒展本性,自然闲适的生活。浮沉之际,他将情怀寄托于山水花木,《瓶史》正是袁宏道追求闲情逸趣生活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寄托着他的审美理想,故袁宏道在书的小引中如是说道:“夫幽人韵士,摒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于山水花竹”。 袁宏道!于山水花竹,潜心专研瓶花艺术首先是早年的狷介狂傲之性此时已化为对山水精神的崇拜和对清净淡泊的文士情怀的回归,所谓“打倒自家身子,安心与世俗人一样”。[1]借山水花木怡情悦性是对古之文士审美的一种传承。屈原在《九章·哀郢》中说:“心不怡之长久 兮,忧与愁其相接”。汉徐干在《中论·治学》中说:“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性理,圣人之上务上”。可见,古人是很重视怡情悦性,也很懂怡情悦性的,袁宏道也有这样的因子。作为公安派的领袖,袁中郎热爱生活,也善于生活,有能力领悟人生的实质。对于名士袁宏道而言,压抑生命呼唤的最大困扰是仕宦。袁宏道在他四十多年的人生中,有过三次入仕经历。第一次是他二十八岁时任吴县(今江苏苏州)知县,任职期间听政敏决,公庭鲜事,但他不愿到处向人低头,于是一连给上司送去了七份辞呈,很快就返乡去过他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了。第二次是他三十一岁起担任顺天府(治所在今北京)教授、国子监助教和礼部主事,很快也是请假回乡了。第三次是在三十九岁时开始做吏部郎官,不到两年又以病辞归。他做官颇有政绩,能锐意进取,剔除积弊,又能清廉自持,但是却不愿为官。在他的《瓶史》一文中就有对孜孜于名利的生活的鄙弃,他说:“天下之人,栖止于嚣崖利薮,目眯尘沙,心疲计算”。但他自己也深知做官的不易,在他任吴县县令时写给友人的信中可以看出(《沈广乘》)。他对朋友诉说道:“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为尤苦,若作吴令则其苦万万倍,直牛马不若矣。何也?上官如云,过客如雨,簿书如山,钱谷如海,朝夕趋承检点,尚恐不及,苦哉!苦哉!然上官直消一副"皮骨,过客直消一副笑嘴脸,簿书直消一副强精神,钱谷直消一副狠心肠,苦则苦矣,而不难。唯有一段没证见的是非,无形影的风波,青岑可浪,碧海可尘,往往令人趋避不及,逃遁无地,难矣!难矣”![2]他希望满怀生命的热情,不想受浮名虚利的束缚,希望最大限度的享受生命。他说幽人韵士们住深山,濯清泉,“处于不争之地,而以一切让天下之人”。他们的生活恬静、旷达,既无心机计算,又无大祸临头之恐,这正是“余平生企羡而不可必得者也”。但现实却是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进退谋仕,“为卑官所绊”,仕途的羁绊使得他无法纵情自然,所以只能“仅有栽花莳竹可以自乐”了。在谈到自己喜欢插花的理由时。袁宏道说:由于“邸居湫隘,迁徒无常,不得已乃以瓶贮花,随时插换”,况且,京城里种植有各种名花,取之方便,于是就成了“余案头物”了。袁宏道认为,这样做,省却扦插、浇水之劳苦,而插于瓶中之花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也算“一大快事”。在这里我们明确的看到的是一个宁静淡泊的袁中郎,他不再狂狼无忌,恬不知耻的寻取五大快活,而是把人生的愉悦转向了瓶花。瓶花是一种造型艺术,将切好的花装入瓶内,就产生了一场花与人的对话。切花是有生命的,但离开了枝头的它们的生命也是残缺的,而插花的瓶是无生命的,如何将这残缺的生命装入无生命的瓶中,从而赋予它另一次完满丰盈的生命历程,看是小道的瓶花,有着很高的艺术要求,当中显现的不仅是袁宏道的插花技艺,还有他的审美意向:“和”。袁宏道早期主张“独杼性灵”,舒张个性,说写情不能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说“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3]“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审美思想是被挤到了边缘的。但是在《瓶史》一书中袁宏道却精心布置,小心调和,处处显现着情与理的统一,如在《容器》章中选择花瓶的时候其高低大小要求与居室面积相协调而不能特立独出;《洗沐》章指出浇花时花和人要相得益彰;在《使令》一章中又详论花卉搭配,譬之名婢仆相,其指导思想便是调和;《宜称》章中说插花的艺术处理手法强调要使瓶花的造型趋向和谐一致,并与环境想协调;在如何欣赏瓶花的认识中,中郎提出的三种赏花的情形的高下之分更是极力推崇清淡平和之境,在这文中“和”竟然是须臾不可离了。《瓶史》中对和的推崇与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回归传统的袁宏道。 袁宏道以公安派领袖,为文提倡“性灵、趣、新奇”而称道于世。所谓“性灵”,即“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又说其弟中道写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叙小修诗》)。关于“趣”,他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叙陈正甫会心集》)。而“新奇”是说文章“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句法字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答李元善》)。在他这些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形成的过程中,他与李贽的会面起到了激荡砥砺的作用,王学左派的思想在他身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在其诸如《自为墓志铭》等作品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但袁宏道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 的,袁宏道的狂禅思想主要集中在其任吴县知县和漫游吴越的两年间,但在万历二十六年他去北京之后,袁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思想从王学左派转向了右派,从“狂禅”转向了“净土”。袁中道记曰:“逾年,先生之学复稍稍变,觉龙湖等所见,尚欠稳实。以为吾修犹两"也。向者所见,偏重悟理,而尽废修持,遗弃伦物,皛背绳墨,纵放习气,亦是膏肓之病。夫智尊则法天,礼卑而象地,有足无,与有眼无足者等。遂一矫而主修眼,自律甚严,自检甚密,以澹守之,以静凝之”。[4]《瓶史》写作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正是袁宏道入京后思想转变完成之时,其转变了的思想在这篇文章的创作中也必有展现。狂禅时期的袁宏道在文章中所展现的多是狷狂孤傲之性,至于声色犬马之好也直言不讳,甚至颇为自得。但是在《瓶史》中我们却见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袁中郎。整篇《瓶史》,从构思上看,作者虽然将花和美女相联系,但没有以爱美人之心爱花的想法来写作,而是表明:“夫幽人韵士,摒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于山水花竹”。当作者以赞赏的语气说出“摒绝声色”之时,一种新的文艺思想、审美思想就在文章中展现出来了。我们在《瓶史》中看到了“淡、质、韵”。文章小引中就说高人隐士处于不争之地,把一切都让与世人,这是自己十分羡慕的。这是一种对于名利的淡泊,对于俗世欲望的淡泊。论花目,他认为择花宁缺毋滥,“与其滥竽充数,胡乱插供,不如用几枝竹柏替代的好”;宜称篇中说道“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摒俗篇中所列之物都是天然质朴,无有雕琢炫目富贵之物;清赏篇中说:“茗赏者上也,诗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若夫内酒越茶及一切庸秽凡俗之语,此花神之深恶痛斥者,宁可闭口枯坐,勿遭花恼可也”。纵观《瓶史》,文字之中的意象清淡、质朴、平和,文字之外的作者则以淡泊明志。他自己说到:“苏子瞻酷嗜陶令诗,贵其淡而适也。凡物酿之得甘,灸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5]从性灵到淡、质、韵,袁宏道追求的是一种文学与心灵的自适。在这场转变中,袁宏道反叛的并不是性灵本身,而是对追求模式的反思。《桑武进》一书云:“弟学道遇魔,堕落傍生趣者也”,他自己还说若是不放弃从前的学说“亦将为无忌惮之小人矣”。公安派提倡性灵、趣、新奇固然是反对拟古派的陈旧僵硬,但矫枉过正,当袁宏道将“恬不知耻”说的理直气壮的时候,危机就已经开始,“陵夷至今,议论益玄,习尚益下,高之放荡而不经,卑之顽钝而无耻”。[6]这样的危机,袁宏道认为只有“淡、质、韵”,才能求得“大解脱”。《瓶史》作为袁宏道思想转变之初的作品,恰如其时的展现了作者的自我形象观照,给后学者一方宝贵的探视空间。 参考文献: [1]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258.[2]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05):242.[3]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88.[4]袁中道.珂雪斋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58.[5]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103.[6]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三[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作者简介:肖敏,女,江西南昌人,供职于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主要从事明清文学、明清社会文化史的研究。
### Index:458 《红楼梦》 从《红楼梦》探析清旗人女性出阁前后的家庭地位 从《红楼梦》探析清旗人女性出阁前后的家庭地位作者:王雅维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0期 摘要:《红楼梦》(1)是一部以八旗贵族家庭为原型的作品,其中体现出了清旗人女性出阁前后的家庭地位的不同,即未字姑娘为尊,已婚媳妇地位低下。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既与八旗组织严格的婚嫁制度有关,也与满洲古老的买卖婚及劳役婚等风俗有关。 关键词:《红楼梦》;旗人女性;家庭地位 一部《红楼梦》,不仅道尽了曹雪芹的“辛酸泪”,也创造了一门学问——红学。它涉及曹学、版本学以及对曹雪芹《红楼梦》的整体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部分还是一种“内化”研究,即仅就“红学”谈“红学”,这样对真正读懂《红楼梦》是存在局限性的。实际上,作为一部完成于清朝统治下的作品,“红学”的研究离不开“满学”,周汝昌先生早有如此论断:“不懂满学,即看不懂《红楼梦》”(2),可以说这为红学与满学的交叉研究开辟了道路,但从大的学术环境或知识分子群体的认知来看,《红楼梦》中的满学因素仍旧被忽视,而它被默认为一部汉文经典小说的传统记忆根深蒂固。也正因此,笔者在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有颇多不解之处。本文欲在弄清《红楼梦》的创作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分析清代女性出阁前后的家庭地位的不同,试窥探当时女性群体的一角。 一、《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一部作品,除了反映作者个人的生命历程外,还与他所生存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所以谈《红楼梦》的创作背景,自然是两个层面的。 其一是曹雪芹家世生平,曹雪芹的祖先曹世选任官于沈阳,归附后金后,其旗籍随着清初的数次换旗不断变化,最终定于正白旗下,成为内务府皇属包衣,长期接触满洲的文化风俗。康熙二年(1663),曹玺首任江南织造,至雍正五年(1727)曹頫被抄家败落,曹家在江南祖孙三代先后共历六十余年,这段时间的生活经历使得江南浓厚的汉文化氛围对曹氏家族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曹家成为满汉文化交融的一个缩影。曹家被抄之后,全家迁回北京时曹雪芹尚年幼,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度过的,《红楼梦》亦是在此期间创作的。 其二是时代背景。《红楼梦》问世于十八世纪中叶,时清朝已久,文化建构相对稳定,满汉文化交融。清朝立国的一个根本性制度是八旗制度,入关后,八旗兵以驻扎京师为主,在北京有各自的镇守与居住区域,由此形成了一个以旗人为中心的聚居区,进而形成了其特殊的经济和文化活动圈。它使得清入关之前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但并不意味着满汉文化的绝对隔离,圈内外的碰撞与交融缓慢的进行着,产生了独具特色且影响深远的北京旗人文化。 北京旗人文化以八旗贵族生活为主要内容,八旗贵族是一个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的特殊利益集团。首先,他们掌握着最为重要的权力,同时爵位可世袭。再者,清初的圈地中,满洲贵族分拨了大量的庄园土地,成为其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优待使得八旗贵族有条件去追求一种高雅而有闲的文化生活,它既包含满洲文化如狩猎活动等,也兼具汉文化的特色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等。从《红楼梦》宁荣二府的发迹与世爵、经济来源以及生活中的点滴所反映出的文化特征,可以看出其重点书写对象贾府就是八旗贵族家庭的一个缩影。 二、《红楼梦》中所体现的旗人女性的家庭地位 《红楼梦》既是一部以八旗贵族家庭为原型的作品,而且记述的女子不计其数,由此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旗人女性问题,本文选取旗人女性出阁前后家庭地位的不同作为探讨对象。 在第三回中,林黛玉初进贾府,晚间吃饭时有这样一段描写:“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3)” 这样的描写并非孤例,第四十四回又有类似的场景:“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4)”而凤姐、李纨两人在旁侍奉,等众人吃罢后,“这里收拾过残桌,又放了一桌。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5)” 此二例均为用餐之时的描写,恰好体现了旗人三类女性的家庭地位,即以贾母、王夫人为代表的婆婆,以黛玉、宝钗、迎春等为代表的未出阁的姑娘及以王熙凤、李纨为代表的儿媳。据《清稗类钞》记载:“旗俗,家庭之间礼节最繁重,而未字之小姑,其尊位亚于姑。宴居会食,翁姑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进盘匝奉巾栉惟谨,如仆媪焉”(6),这段话将清代旗人女性的三种角色的家庭地位生动的描述出来,即婆婆地位最高,未出阁的小姑地位次之,而儿媳只能站在一旁侍奉,待大家吃过之后方能进食,这也就是刘姥姥口中所说的“礼出大家”。 旗人未字姑娘,无论是“女儿”的身份还是“小姑”的身份,在娘家都会受到父母兄嫂格外宠爱和尊重,她们不用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也没有繁冗的礼节规范约束,生活轻松无忧无虑,正如大观园中的各位姑娘。而儿媳则不然,她们不仅要端庄恭谨,恪守礼节家规,而且要进行繁重的家务劳作,谨小慎微地侍奉公婆。凤姐便是如此,表面看起来是贾府的“顶梁柱”,手握当家大权,然而那实际上不过是作为儿媳妇应当操持的本分,她的体面不是权力所给予的,而是事事办的周全。当稍有差池,便尽失人心,甚至连丫头都控制不了,第一一〇回写道:“凤姐一肚子的委屈,愈想愈气,直到天亮又得上去。要把各处的人整理整理,又恐邢夫人生气;要和王夫人说,怎奈邢夫人挑唆。这些丫头们见邢夫人等不助着凤姐的威风,更加作践起他来。”(7)这段描写将旗人儿媳在婆家的处境地位描写的淋漓尽致。 那么清代旗人女性出阁前后在家庭中的地位为何会如此悬殊呢?首先,这应与八旗组织严格控制女子婚嫁的做法有关。在清朝前期的百余年间,八旗女子必须要参加每三年一次的“选秀女”,而被选中“記名”的女子,日后有可能被指配给亲王阿哥做福晋,甚至成为皇帝的妃子,因此,姑娘的婚嫁是与家族命运休戚相关的,在未出阁之前便备受宠爱与尊重。其次,满洲古老的婚姻习俗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买卖婚、劳役婚等古老的婚俗使得姑娘在出嫁时可以给娘家带来厚重的娉礼;相反,婆家娶媳则使家中耗资巨大,这或许是姑娘在娘家受尊宠而出嫁后到婆家地位低下的原因之一。(8)最后,中国古代是男权社会,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女性本身就是弱势群体,女性一身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婆家度过的,她们始终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 三、结语 《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具有虚构的一面,但终究抹不去它的时代印记,我们在虚实之间捕捉着曹雪芹生存的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试图探索历史的多重面貌。抛开对《红楼梦》的传统认知,将其置于满汉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我们会看到一部不一样的《红楼梦》,看到那个时代很细致的东西。 注释: 本文所用《红楼梦》为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校订发行的,其底本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秋月定本)》(简称庚辰本)。 周汝昌:《满学与红学》,《满族研究》,1992年第1期。 (清)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46、47页。 (清)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535页。 (清)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536页。 (清)徐珂:《清稗类钞》(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212页。 (清)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1481页。 李晶:《清代满族女性家庭地位特点的人类学阐释》,《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年第2期。
### Index:459 《自然与艺术》 从《自然与艺术》看歌德的文艺观 从《自然与艺术》看歌德的文艺观作者:***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4期 摘要:歌德创作了许多不朽名作,他的文艺理论也同样深刻,而《自然与艺术》是作者对其文艺观最精练的概括。在《自然与艺术》这首诗中,歌德用凝炼的语言,探讨了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不同于很多诗人,歌德不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完全投影,它们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歌德认为,艺术即神化的自然,艺术反映着理想化的自然。本文通过对歌德诗作《自然与艺术》的分析,探讨歌德眼中的自然与艺术。时至今日,他的许多观点依然对我们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歌德;自然;艺术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63-02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是德国文坛在古典文学时期最主要的代表,也是18世纪欧洲最伟大的作家。恩格斯曾说过,歌德是“最伟大的德意志人”,是文艺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1]。歌德创作作品总计有140多卷,包括各种诗歌、戏剧、小说等等。诗人虽然没有专门就文艺理论问题发表论文,但歌德用诗意的语言形象地表述了他的艺术观念和感想,写成了《艺术家的晚歌》、《诗歌》、《诗歌是彩绘窗玻璃》等诗篇,《自然与艺术》(NaturundKunst)是这类诗篇中最著名的一首。 诗人创作过不少有关自然的诗歌,如歌颂自然雄伟壮丽景色的《守塔人林克斯之歌》,描写自然瑰丽多彩风光的《日出》,感叹自然静谧优美境界的《漫游者之夜歌》还有研究自然世界科学法则的《永恒寓于变化》。不管是歌颂自然,还是研究自然科学,诗人都坚决反对18世纪时在德国文学界中所盛行的对客观世界不可知论的主张,反对当时文坛流行的神秘主义、宗教情绪和对现实的仇恨态度。歌德强调,自然是客观的存在,即文艺必须从客观现实,也就是自然出发,要先抓住亲身经历的具体的客观事物。在《自然与艺术》这首诗中,歌德写道: “自然与艺术似乎在互相回避, 可转瞬间它们已携手同行。”[2] 歌德认为,自然代表的是客观世界的存在,尽管其自身内的矛盾或规律并未被完全发现,还存在着不解之密。这些秘密被诗人称为“公开的奥秘”,诗人用这个词来形容或者概括凡是本来可以理解、而尚未理解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歌德认为,如果将自然比作“公开的奥秘”,那么艺术就是自然“最宝贵的诠释者”,歌德的文艺观念也是围绕这个“公开的奥秘”,或者说是围绕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展开的。诗人常将完美的艺术品叫做“自然的杰作”,也曾在演讲稿《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提到:“莎士比亚观察世界,并将自然的奥秘描绘出来。”歌德如此形容莎士比亚,与歌德处于同一时期的文豪海涅也同样称歌德是“反映自然的一面镜子”。可以说,艺术和诗歌能够完美的诠释自然。 《自然与艺术》在诗体上来说是一首十四行体诗,十四行体诗歌以优美的韵律和严谨的结构而著称。这种诗体根源于一种仅流行于民间的抒情诗歌,大约可追溯到13至14世纪。14世纪意大利大诗人彼特拉克的抒情《歌集》使十四行体这一意大利诗歌形式迅速传遍欧洲,这种文体也因此以这位最著名的实践者彼特拉克命名。后来又经莎士比亚等欧洲重要诗人的艺术实践,十四行诗逐渐成为近代西方诗歌中的一个重要诗体。19世纪初,由于勃伦塔诺等浪漫派诗人的努力倡导,一股十四行体热遂在德意志诗坛悄然兴起。意大利的十四行诗有四个诗节,首先是两个四行诗节,以两个三行诗节结尾。其韵律格式前八行为abbaabba,后六行的格式为cdecde。这种诗体流传到英国后,著名大文豪莎士比亚发展出他独特的十四行诗体,全诗分为三个押交叉韵的四行诗节和最后押双韵的两行诗节,其韵律格式为ababcdcdefefgg。十四行体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两段四行诗,后一部分为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近代西方的十四行诗体除了这两种基本形式外,还有若干由此衍生的变体。十四行诗体要求以五音步抑扬格为基本韵律,每行十一个音节,一首十四行诗歌的尾韵不可超过五韵。它对结构、韵律、韵式、长度都有严格的规定,属于西方抒情诗形式中要求最严苛的诗体之一。在此之前,歌德也写过十四行体诗,但数量有限。这不是他得心应手的诗体。1705年,他写了一首题为“十四行体”的十四行体诗,第三、四诗节是: “所以我想沉浸在艺术的十四行诗里, 自豪的在语言凝练的限制里, 用现在我感觉最好的诗体创作: 在这里,我不知该如何舒适地安顿自己, 往常我总乐于雕刻整块木头, 现在有时不得不也用胶粘合。”[3] 这不能说是对十四行诗体充分肯定的正面评价。它说明歌德对这种结构形式要求严苛的诗体起初在一定程度上抱有怀疑态度,感觉它不方便创作,不易做到得心应手。 然而,《自然与艺术》的第一诗节描述了歌德这种创作理念的转变。年轻的歌德十分排斥当时社会的规则对他创作的限制,主张“自由”、“个性解放”,歌颂“天才”和“力量”,尤其在狂飙突进时期,歌德文风豪放不羁,蔑视现实的庸俗和社会陈规,要求个性解放,寻求扩展自我;或者可以狭义的理解为,对这种严谨的十四行体诗歌的反感。此时诗人追求的是形式上的自由,以随意的形式表达情感,如歌德在狂飙突进时期的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其自由和奔放的情感与传统规则格格不入。随着德国由封建体制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德国文坛进入古典时期,迎来了德国文学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歌德的中晚期作品,其创作风格转向朴素、宁静与和谐。此时的歌德承认了现实社会的规则存在的必要性,认识到约束、克制自己奔放的热情和不过分追求理想的必要,认为人应受到规则约束,艺术创作也是一样。诗篇第一节后半段,清晰地表达了诗人理念地转变: “我心中的方案也已缈无踪影, 二者对我似乎有同等吸引力。”[4] 他对十四行体已经不再反感,指出自然与艺术看似截然不同,实际上紧密相连。歌德认为,艺术家应该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灵感。不要去担心素材的匮乏,只有以现实生活为根基才能创作出完美的艺术品,不以现实生活为依托所产生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正如他在《歌德谈话录》中所说的:“艺术要从现实出发并为现实服务。”[5] 诗人在《自然与艺术》的开篇就探讨了自然与艺术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从歌德早期的诗歌作品中找到谈论有关“自然”与“艺术”关系的痕迹,比如在1797年歌德创作的《神与印度舞姬》: “神要求她干奴隶差事; 她倒显得越来越高兴, 她老早学的一套本领, 逐渐逐渐变成了本性。 开出了花朵,过不多久, 就会看到果实的出现。” 这首诗歌的创作时期稍早与《自然与艺术》。这里的“自然”(Natur)可翻译为“本性”,指的是纯朴的,未经修饰的,原本属于人类的天性。反之,“艺术”(Kunst)在这首诗里译为“本领”,歌德认为,这是后天因为生活、经历、职业等原因具备的一种能力,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获得。这种艺术性,是需要通过向他人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得来。在《浮士德》中,歌德认为“本领来自别人的传授”[6]。歌德认为,单独个体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是负有责任的,个体习得的知识与后天培养的能力需为社会所有。在《自然与艺术》的第二诗节中,歌德也强调了这一观点: “唯一必须的,是诚实的努力! 倘若我们能在确定的时间, 孜孜不倦全神贯注于艺术, 自由的自然又会在我们心中炽燃。”[7] 通过对第一诗节的分析,第二诗节所蕴含的思想就不难理解了。连接自然与艺术的途径只有“诚实的努力”,方能让“自由的自然”在“我们心中炽燃”。 本诗的第三诗节讲崇高完美的境界只是才华横溢、豪放不羁的艺术家追求的目标,实际上是达不到的。诗人在《自然与艺术》中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世间一切文化无不如此: 不羁的才智之士枉自 追求达致崇高完美的境地。”[8] 这应该是歌德在审视欧洲千百年来大作家、大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和传世名著而形成的观点以及诗人本人长期从事艺术创作实践的体悟。以《浮士德》为例,诗人很清楚《浮士德》上部中的“瓦尔普吉斯之夜”和下部的“古典的瓦尔普吉斯之夜”都脱离了剧情发展的主线。歌德还说过,《浮士德》下部第三幕“绿茵遮蔽的林苑”里哀悼欧福里翁的挽歌同整个第三幕中的古典气息不甚相称,但他并未尝试修改,也许就因为“追求达致崇高完美的境地”只是枉费力气,所谓的完美并不存在。 最后一段诗节中: “谁要有大作为,必须全力以赴; 在限制中方能显出大师, 只有规律能赋予我们自由。”[9] 这是本诗的点睛之笔,也是理解《自然与艺术》内涵的关键词句。歌德认为,艺术家不仅要顺应艺术规律、规则的要求,也要懂得克制、约束自己,不可一味任性施为。这段诗节集中表达了歌德文艺观念和艺术风格由狂放不羁向和谐,遵从规律的转变。 《自然与艺术》表达了诗人在文艺理念上的转变,由早期的蔑视规律、否定一切限制、追求自由,到中后期的尊重规律,认为限制方能铸就大师,规律才能赋予人自由,表现了歌德更为成熟的文艺观念。由此可见,《自然与艺术》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表现歌德文艺理论的、语言简练易懂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德国状况[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4. 〔2〕〔4〕〔7〕〔8〕〔9〕歌德.德语诗歌精品读:漫游者之夜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86. 〔3〕冯至.论歌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04. 〔5〕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40. 〔6〕歌德.浮士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28. 〔10〕高中甫.歌德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11〕余匡复.德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国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徐阳)
### Index:460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从《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解读疯癫与文明的动画电影类型 从《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解读疯癫与文明的动画电影类型作者:刁颖来源:《电影评介》2018年第02期 新千年后,长篇动画电影类型发展开始显现,按题材、技术、国家、商业市场等分类都是常见的方式,但是按主角人物以及与其作品关系的影片类型是极少的,笔者将其命名为“人物精神”类型。2017年《至爱梵高》作为一部全球发行的商业类长篇动画电影,它对人物精神世界探索的层次性与深入性都是短篇不能相比的。 一、“人物精神”的类型程式与类型表征 《至爱梵高》的重点并不在梵高与他绘制的作品之间的关系,而是梵高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所处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两个层面的反映。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将人的精神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世界,它是教化王国;另一个是信仰世界,它是本质王国。[1]黑格尔曾说:“自我意识现在在道德中将自己理解为本质性,并将本质理解为现实的自我。”[2]虽然这是黑格尔对绝对精神的认知,但他所说的文化世界与信仰世界的确在动画电影创作中存在,并对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以及个人价值观起着主导性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反映精神世界作品的类型程式[3]应该为“人的精神世界观”。类型表征应该是“主人公与他的作品共同处于文明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双重表现”,主要是突出主人公的人格品质、精神世界、情感追求等。 在两个相对的世界中,反映出影片中人的精神既是现实中的又是镜像的。反映了人与人关系中的“理性与疯癫”“道德品质与人性异化”“普通与伟大”等。因此,在这类作品中,异化、疯癫、自杀、丑化、扭曲、自由、追求都成为动画影像的类型元素,是人类追求精神自由的动画表现方式。 二、镜像中的疯癫与理性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写到:“理性—疯癫关系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独特向度。”[4]理性与疯癫的对立关系,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只有理性才能证明人的精神状态是否是正常的,不疯癫的。在西方二元对立下,这样的观点似乎更加重要。他间接导致西方文学中人物在理性丧失后所表现出的极端化情绪,让故事的悲剧色彩更加沉重。英国思想家怀特认为:“理性本身是知识来源,它高于感觉,也独立于感觉,与之对立的是感觉主义,理论本身就能使人们获得真正的知识。”[5]无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但理性主义高于感觉主义是人们所公认的。在“疯癫”与“理性”的关系中,“人们通过把疯癫视为‘理性的缺乏’,理性轻松与疯癫激烈的战争化为了蔑视的嘲讽”。[6]人们总是将精神是否属于常人界定在他是否有着正常的理性思考上,建立在这个人是否遵循着现代文明的种种规则上。 在《至爱梵高》中有两对有趣的“疯癫与理性”的矛盾关系。第一对是梵高生前的行为与生后评论他的村民们。当村民们津津乐道于梵高生前的种种行为,有人认为他是个善良、和善、友好的、正常的人;有人认为他是疯癫、凶恶、魔鬼般的、不正常的人;有人认为他是个风流的、讨人喜欢的角色;有人则认为他是个不学无术,浪费兄弟家中钱财的自私的人。在村民们评价梵高时,画家已经故去,无人证实他们口中的故事是否属实?它们的评价是否客观?是否出于理性?这些评价如同照镜子般是村民们自己精神行为的镜像反射。分别对应出他们的爱恋、厌恶、嫉妒等精神世界。他们评价梵高时是直观的、片面的、感性的,是缺少理性思考的,这点正好证明了人的精神认知的多面性与疯癫性。正如文兵先生在《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一文中写到:“传统理性主义的缺陷之一是在认识论中坚持绝对的真理观,传统理性主义坚信人们凭借着理性之光能够认识外在世界,他们对达到知识的确定性是深信不疑的,应该说这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往往把这种确定性又加以绝对化。”[7] 更有趣的是,从第一对关系中引出了第二对矛盾关系,他们是“观者”与“影像中的人”之间的关系。这对关系更明显是“镜中世界和镜外世界”的精神认知关系问题,导演甚至在急于证明观者的正常性和动画影像中人物的疯癫性。但如果假设观者与影像中的人是相互对照的关系,那么观者就无法证明自己是否是正常和理性的,也无法证明影像中人物是疯癫的。这似乎是个悖论,影片外的观众“凝视”着梵高,以为自己真正认识和了解这位画家,其实他们也只是看到了自己希望看到的,而自觉屏蔽了不愿看到的。正如《至爱梵高》中观者希望看到的结局是梵高被他人所杀,而不是自杀。影片中的精神线索是多条的,不同的观众自觉地选择某个路径来对应自己对梵高的认识。虽然无论结果如何,这位画家已经离开人世。这对矛盾中的现实与虚拟、理性与疯癫、文明与欲望都是人类精神现象的反映,同样是这部动画电影中的戏剧化表现。 三、小他者是疯癫的原始动力 影片类型的特殊性还表现在类型融合是丰富的,包括了个人传记类、侦探类等。虽然影片中梵高作为主角出现,整部作品都讲述了梵高的生前故事,但他却只是出现在各种讲述的回忆以及调查者(邮差)的想象中。主人公梵高的人格建立是片面化的,碎片化的。在回忆片断中导演都将其表现为黑白色调关系,相反,现实中的色调却是多彩的色调关系。梵高相对于所有活着的人都只是被讲述人,是处于“小他者”的人物设定,其他所有讲述者都是无数个“大他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医生与画家。在两者的关系中,医生是大他者,作为镇上唯一一位医生,间接掌握着全镇人的生死,有一种权威地位。从其他人的回忆中能看出他始终用他者的眼光审视着外来者梵高。他们两人的关系是明确的和不对等的,医生是理性的权威,而梵高是疯癫的代表。当某天他与梵高(小他者)发生争执时,发现梵高能与自己平等对立,理性权威受到了威胁,医生自己的疯癫状态就逐渐显露。事实上,影片中医生对画家是嫉妒和羡慕的,他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位画家,但却是缺少才华,无力实现的。医生在画家中枪后原本可以帮梵高取出子弹,救他一命。在嫉妒面前,“疯癫”状态让他最终放弃了梵高。影片中折射的不再是梵高的欲望,而是医生自己内心的欲望,那是一种自悲的扭曲化的表现,是戏剧化的,讽刺意味明显的。 医生作为当地唯一一位医学的权威者,掌握着梵高的生死,也掌握着梵高(小他者,精神病者)死后自编自演的能力。医生这种近似于矛盾状态正是他被梵高所影响,将内心的欲望、疯癫本性表现出来了。当信使将信交到他手上时,他已经完成对自己精神责任的建构,没有任何精神压力地将后事完成。影片中虽然没有明确地说明梵高死于谁之手,但医生就是杀死梵高的凶手之一。这也证明了所有活着人都有某种精神上的疾病。这种疯癫只有在理性受到挑战,在“大他者”地位受到威胁时显露。影片中医生、富家公子、河边的摆渡人、医生的女儿、管家、旅店的女儿等人同样如此,在面对“小他者”时属于文明、理性的正常人,但当权威和生活认知受到影响,疯癫的表现就开始突显。因此本文影片向观众揭示了“小他者是疯癫的原始激发动力”。 四、普通人、精神病者与伟大的画家 梵高的后人曾说,他的作品在生前无人问津与生后的价值连城这两个方面对画家本人来说都是不公平的。显然他的后人并不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而应当是一个普通的画家。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有着自己的追求,作为伟大的画家,它应当享有画家的地位。 当19世纪精神病院的出现,普通人与精神病人的空间进一步被划分。他们将精神病院称为休养院,并强调“家庭”概念,实际上却是更异化了病人。[8]梵高也曾被鉴定为精神病人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当他回到普通人的空间中,他身上的精神病标签依然存在,他不可能再真正回到普通人的身份。影片中似乎大多数的村民都认为梵高是因为精神压力大而选择自杀,这个解释更加符合精神病人的行为。他的第一个身份成就了他的死亡结果,以至于没有更多的人愿意去追问他死亡的真像。 影片最终也没有告诉我们真相,对于观者来说这些都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还有无数人喜欢着他,或者说还有无数人以他为榜样。这就是他的第二个身份,这个身份是他的梦想,同样也是每一个观看他作品的画家们的梦想。“疯癫将被视为出自内心的冲动,这种冲动超越个人的合法界限,无视他应遵守的道德界限,从而导致自我神化。”[9]梦想从来不会与理性成为一个对立面,只有妄想、冲动才是理性的对立,每一位希望成为画家的人都认为自己的精神状态是正常的、普通的,这中间没有疯癫,没有冲动。这是自欺欺人的,人类不可能摆脱欲望与冲动,除非人类主体没有对世界的追求和改造。 对梵高来说,无论他是伟大的画家还是精神病者,这两者的压力都会将他压垮。梵高的作品中蓝色和橙黄色并存,两者都是梵高内心中的忧郁与希望的象征。影片中真实表现了画家生前受到的冷落和生后开始被人重视,甚至是神化的膜拜。这两个极端也是深沉的蓝色与明亮的黄色之间的对比。在西方悲剧色彩的力量往往是强大的,虽然梵高的死并不像希腊雕塑《拉奥孔》一样是强烈的,充满反抗色彩的,但它们同样是意志坚韧的。虽然一个是求生,而一个是求死。他的死、他的疯癫成就了伟大的画家的地位,虽然这是不公平的,但它却是历史真实的。
### Index:462 《选读》 从《论语选读》中读出孔子的育人智慧 从《选读》中读出孔子的育人智慧作者:***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06期 《〈论语〉选读》是属于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材五个系列之一的“文化论著研读”。是浙江省选定的选修ⅠA教材。从《论语》512章中,选录174章,按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编辑成十五篇课文。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朗读、解析、评议、感悟等环节,我们充分沐浴先哲的思想光辉,从《〈论语〉选读》中,我们可以读出孔子的育人智慧。 孔子不愧为中国也是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大教育家,后人就尊孔子为万代师祖。他在文化教育上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二是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设馆收徒、收平民为子弟的开天辟地之举,成为中国教育首页的最光辉的亮点。任教四十余年,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的教育真知灼见,像散落的珍珠,闪耀在《论语》的每一章节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教学相长……”这些经典教育教法,有口皆碑。育人智慧泽披后世,彪炳教育史册。今天,我们仍可以从中吸取无尽价值的营养成分。无怪乎早在1988年1月,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会议传出声音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在孔子的教育智慧中,我认为最突出是两个方面: 其一,重视教育,把教化百姓摆在重要的地位。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论语·子路》)孔子的伟大正在于他很早就认识到了发展教育的重要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孔子的高瞻远瞩可见一斑,圣人的智慧,令人叹服。 有道是:“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块田地铸民魂”。教师对学生实施成功教育,往往是爱心、智慧以及艺术的整合。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在教书育人上筚路蓝缕,开了先河。 其二,德育为首的意识,立人先立德,十分重视修身。 林语堂先生说过,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底。 孔子把培养“士”和“君子”作为教育目的,君子所贵之“道”,就是“成人”“成德”,重视伦理、个人修养、道德教化、正心修身,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认为,做人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强调修身要己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论语·子路》) 当今的教育,尽管实施新课程,要求转变观念,要求对学生人文关怀,着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素养,但实际上仍逃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还比较明显。读《论语》,我们的确需要向孔子求德育的良方。司马迁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论语〉选读》读后,我“心向往之”孔子的德育智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以培养仁人为教育目标,厚德载物 《论语》就是以讲“仁”为主。不算标题计标点,《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达106次。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这位孔圣人是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什么是仁?在孔子那里,仁有如下几层含义。 其一,仁者爱人。 其二,克己复礼为仁。 其三,仁是推己及人的情怀。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情怀实际上是对修己安人的进一步规定,也是爱人原则的具体化。 孔子在学生中灌输其仁义观,在与学生日常交流中,深入浅出地阐明怎样才至于仁。孔子以他的言语态度,实施着德育理念;学生有心,留意到了老师的细微之处,产生了疑问,提出疑问,通过对话交流,互相得到启发,各自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门入德之门,主要是由自反而来的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里仁》),“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治长》),“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公治长》),“过则不惮改”(《学而》),“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季氏》)。这就是实现仁的内在自觉。 孔子的道德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深深影响着他的弟子,并影响后世的国人。 二、仁以礼行之,形式体现内容 在所有的学习中,孔子认为,唯有“礼”是最重要的,提到“不学礼无以立”的高度来认识,相当于现在的“德育为首”的意思。学习的结果,应是知礼。 孔子的“仁”以礼乐为形式,仁是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体现内容。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3·8《论语·八佾》)这里,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即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就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君子不仅本质上要达到仁,而且外在表现要仁,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12·8《论语·颜渊》) 他循循善诱,启发开导学生懂得仁与礼的关系。仁是根本,礼是仁者外在表现,没有仁就谈不上礼。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论语·八佾》) 礼是外在的约束,仁是内在的自觉。由于礼的社会性,从而使礼成为人们行为的外在规则。孔子认为,接受礼的约束,是成为君子的基本条件。“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 他认为礼是人自我完善的外在规范,是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一个人不知礼,就会处处碰壁;整个人类失去礼,就会出现混乱,就会进入无序状态。所以,“不知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率先垂范,“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9·10《论语·子罕》)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15·42《论语·卫灵公》),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表示对这些人的尊敬。他认为父母去世后孩子理应守孝三年。宰予认为三年丧期太长了,遭到老师严厉批评,“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论语·阳货》)对越礼行为表现得深恶痛绝,“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3·1《论语·八佾》)《论语》就这样通过孔子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深受启发,如醍醐灌顶。 三、仁人以君子呼之,榜样感召学生 孔子达到“仁”的人称为君子。一个君子,要好德,要从容淡定,“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14.8《论语·宪问》) 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学而》 为了说明“君子”的品格,孔子以近取譬,并与“小人”对比,让弟子们明白:到底怎样的人才是君子。从而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努力的方向。 其一,君子好学知礼。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4《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论语·卫灵公》) 其二,君子正直能改过。 “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君子, 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8《论语·述而》)“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19.21《论语·子张》) 其三,君子与小人比有很高的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5.20)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4.11)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37)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2.16)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3.26)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4.23)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5.21)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15.34) 总之,作为君子,在处世做人、学习求知、交友达人各个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四、倡导孝道,以孝悌促成仁 在学生的提问时,孔子往往会有一些精妙的回答和解析,同样问孝,孔子的回答也不尽相同。 如盂懿问孔子:“怎么才算孝?”孔子答:“无违。”意思是说,无论在父母生前死后,都要依照周礼的规定,不能僭越,这才算是孝。 盂武伯问怎么才算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情况,这是针对这位阔少爷不关心父母 的冷暖疾病而说的。 子游问孝,孔子认为子游对父母的生活还注意照顾,于是,就提出要加强对父母的恭敬,所以说:“大马皆能有养,有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孔子回答曰:“色难。”意思是说,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供给父母吃,还算不得孝,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态度要和悦亲切。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论语·学而》)。可以说孝道观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则。 子女孝敬父母的过程主要两个阶段:一是“事生”,二是“事死”。 “事生”最基本的是“奉养”,首先要保证父母的吃和穿。在某些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 “事死”有两个方面:一个葬之以礼,一个祭之以礼。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一方面,父母高寿应该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应该有所恐惧。因为,年龄大了,随时可能生病,也随时有可能死亡。因此,更应该多关心 父母。 孔子认为,继承父志是“孝”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想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使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理想,要从“孝悌”开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做到了孝悌,他的人性就得到了很好的改造,他就遵守
### Index:463 《谏太宗十思疏》 从《谏太宗十思疏》的讽谏艺术看谈话之道 从《谏太宗十思疏》的讽谏艺术看谈话之道 作者:许琦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10期 内容摘要:《谏太宗十思疏》中蕴含着深刻的谈话之道,其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说理谈话的有益启示:一.要坦白真诚;二.要谦虚谨慎;三.要认真严肃。 关键词:《谏太宗十思疏》讽谏谈话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的圣明之君,他和大臣魏征的故事在史上是流传已久的佳话。魏征死后唐太宗曾失声痛哭,说自己少了面照见自己的镜子。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作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唐太宗对魏征的重视,得归功于魏征的善于劝言进谏。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意见的一种专门文体,既可以书面表述,也可以当廷陈述,内容比较接近口语,体例也是大致相似的。我们愿意从历史资料《谏太宗十思疏》的记载去充分体认两位英才之间的良好互动,学习谈话的“话术”。 一.迂回战术应对不是很有利的谈话局面 说到不利的谈话局面,一般指要么是涉及到对方不太友好的谈话态度,要么就是自己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敏感忌讳,不适合马上展开谈话内容,这时候不妨来学学魏征的谈话开门法。为了说服唐太宗接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魏征转了两道弯: 第一道弯是用比喻类比的语言来增壮声势。魏征说:“我听说要想树长得好,必须要使它的根基牢固;要想使水流得远,必须使水源畅通无阻;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加厚恩德和道义。水源不顺畅却希望水流得远;根基不巩固却希望树木长得好;恩德不深厚却希望国家安定,臣这个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不可以,何况是明智的人呢?!”(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谈话中,比喻类比的语言总是要形象具体些,并且表面上是分离了一部分视线出去,其实是偕同同路者群起而反攻。从大自然的现象开始说起,魏征就设计好了自己的谈话路线,那就是要唐太宗加强自己的朝纲治理,这通常是和统治者的施政态度和内容相关的。既然万物与你同兴衰,你就没有必要违抗这种普遍的规律。所以该怎么办是一目了然的事情。这样的比喻类比方式都是有一种共性的东西在里面的,当前面的角色出场后,后面的力量就有了建设性的铺排效应,前面 的共性内容再点到即止,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所以魏征在表述完了自己的基本意思后,就说到自己的愚笨认识所得,那么隐含的意思就非常明显了。 除了比喻类比之外,魏征转的第二道弯是以退为进。 他接着说:“历代所有的君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是多,但能够保持到底的很少,难道不是得到容易守成困难么?!因为处在深厚的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志得意满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算是敌人也会成为好友,轻视他物的话就算是亲骨肉也会形同陌路的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法监督人民,用威势恐吓人民,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法,不会让人们怀念皇上的仁慈。人们只是用谦恭的外表来掩饰内心的不满。”(原文: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所谓的以退为进,就是对象暗地被转换挪移了下,注意焦点始终还是保持的。也最好是把他处对象的不良表现端出来说,可以就收到了隔山打牛的效果。魏征扩大了对象的范围,虽然说的是历代君王的成败得失,但所指为何不言而喻。 在以退为进的过程里,把话题从良好的方向拐到它的反方向,从好的事情说到不好的一面,有对比的意味在里面。这样在听众的注意力方面形成一种逆挽之势,好像是岔开了话题,但凝神一想,好像又是加重内劲,使语言获得了穿透的功力。 二.凛然正气应对需要有说服力的僵谈场面 谈话遇到的难题有时就是要说服别人改变原先错误的立场,这样就得要求说话人自己首先得有一个正确的立场。因为谈话是面对面的接触,交往双方的思维又都是动向的,这样会使话题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而且有时交谈的一方控制了谈话的主动权,另一方就很难继续自己的说话内容,这时就要坚定自己的谈话态度,创造有利的谈话语境条件。良好的讲话态度更是讲话成功的首要条件,否则一切谈话方法都无从使用。 魏征在这次“谈话”里应该说要说的内容是很多的,但可以感受到的就是他从容不迫的气势。他镇定自若的态度很好地安排了说话的内容: 先摆出谈话的大致方向,要求君王慎重考虑自己的治国方略,用比喻类比的语言迂回前进; 接着铺陈要害,说明不这样做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具体内容见上); 然后分条讲述,鞭辟入里:“假如真正见到心爱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警惕;将要大兴土木,就要想到停止来使老百姓安定;思虑位置高会招致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平和,自我修养;惧怕自满自封,就想到应当象江海那样处在百川的下游;喜好游乐,就想到以三次为限度;担忧自己懈怠,就想到应当谨慎地开始、慎重地结束;忧虑视听蔽塞,就想到应当虚心地容纳下属的意见;惧怕谗邪,就 想到端正自己斥逐奸佞;恩惠加给臣下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就胡乱奖赏;刑法加给臣下时,就要想到不要因为生气而滥用惩处。”(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最后正面劝说,语重心长地提出建议,容人参考,留有余地。有了前面的基础,这时再说什么都不为过,态度真诚则可。顺带还可展望一下将来的宏图,说明改正做法后的前景,那必定是很好的局面:“全部履行这十个所想,宏扬那九种德行,挑选贤能的人任用他,选择正确的意见听从它,那么,智慧的人会全部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会竭尽他的力气,仁德的人遍施他的恩惠,诚实的人献出他的忠心。文武并用,垂衣拱手地治理,又何必自己劳神苦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劳役呢?(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这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说理谈话的有益的启示: 一要坦白真诚。把自己的想法真实表达出来,以诚相见。含混法、遮掩法、推诿法和蛮横法也许会取得一些阶段性、战略性的暂时“优势”,但不是值得提倡的真正的谈话方法。 二要谦虚谨慎。说话时不盛气凌人,不刻薄无礼,即便是指摘对方的缺点错误,也可以用探询的态度,这比把自己的意图强加于人要好得多。 三要认真严肃。不是要你板着面孔训人,但也绝不是轻浮随便地大放厥词。谈话要实在真切,说话也要有责任心,句句有用,这样还能博得人们的信任,有助于增加自身魅力。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忧虑大唐王朝繁荣背后的危机的力作,在群臣齐唱赞歌的时候,这篇文章却使唐太宗看后感到十分羞愧,连忙从谏改过。不失为是“谈话”佳篇。有人说魏征是个不会说话又敢说话的人,他的美名得益于唐太宗的宽容开明,但是史料记载唐太宗有一次在下朝之后跑到自己的寝宫恨恨地说:“有机会我一定要杀了那个老头子!”长孙皇后听说此话后,便问何事让帝王如此恼怒。唐太宗说:“魏征这个家伙,总是在上朝的时候指摘我的疏漏之处,让人真的是很没有面子!”长孙皇后没有再言语,只是马上换了朝服站在庭院当中恭贺唐太宗。皇后的突然行为让唐太宗感到十分诧异。长孙皇后说:“臣妾听说,主上圣明才会有敢于进谏的忠臣,今天魏征耿直正说明圣上的英明,所以臣妾向皇上道贺。”唐太宗转念一想,确实自己计较了一些不该计较的东西,于是对魏征和皇后心存感激。 能让唐太宗心生恼怒又不当廷发怒,并且在“伴君如伴虎”的环境里从谏那么多年,魏征绝对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的,也不是这篇文章所能完全反映的。学习古代文章,除了领略语言的特殊文化韵味之外,思想的厚重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学习古文而又超脱古文,借鉴它其中的精髓化用到今天的生活中,这才算是真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许琦,教师,现居广东广州。
### Index:464 《金锁记》 从《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从《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作者:苏荧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11期 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小说笼罩着一种令人迷茫的悲凉气氛。小说《金锁记》把她作品的悲剧意蕴表达的淋漓尽致。她小说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和人物命运的写照,其悲剧意识的产生与她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悲剧意识 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人性的自私、冷漠、虚伪、扭曲,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笔下处处可见。《金锁记》是她一生最完美的杰作,夏志清教授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主人公曹七巧是人性扭曲的极致代表。张爱玲自言:“极端的变态与极端的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活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2]本文试图通过《金锁记》来探讨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体现 1.卑微的灵魂,扭曲的人性 张爱玲执着于描写真实的人性,她无情的剖析着人的灵魂。正如其在《天才梦》中写到“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3]而张爱玲作品中把腐朽文化、欲念对人异化展示的最为彻底的莫过于《金锁记》。 曹七巧曾经是自由而泼辣的,即使站在街上和卖肉的朝禄调情,也无人指责。但当出身寒微的她为了金钱,嫁给封建贵族姜家长期瘫痪的二少爷,姜公馆上上下下的人都瞧不起她。丈夫就是一片天,而曹七巧从出嫁的第一天起,就失去了可依附一生的对象。虽然物质富有了,但曹七巧仍然无法摆脱生存的危机感,于是她学会了仇恨:恨不顾自己死活的兄嫂、恨不死不活的丈夫、恨冷酷势利的姜家人,甚至恨自己的子女。但是恨不能解决问题,她觉得只有金钱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于是她对金钱产生了无法自抑的占有欲,从此套上了黄金枷锁,使她丧失了原本善良的人性;而她希望的正常的生活需求也无法满足,最终逼得她心理变态。 一个充满了鲜活生命力的女人的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欲望,不会因为金钱的满足而被压抑。她把小叔子姜季泽当作渴慕的对象,但是森严的封建礼教,使姜季泽拒绝了她的爱。十年,当丈夫和婆婆相继死去,曹七巧终于满足了梦寐以求的黄金欲时,爱情也随之而来。当初多少个寂寞难耐的日子里,曹七巧认为是“为了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和季泽相爱。”[4]然而无情的现实,迫使她慢慢蜕变成另一个人,她不顾一切的捞取物质,企图弥补感情上的亏损,但对于姜季泽,她从来没有真正的忘记过,以致后来姜季泽说出那段确实有点儿感情的话时,她惊得陷入了片刻的眩晕之中。但此时的曹七巧已今非昔比,虽然她也曾产生过旧梦重温的念头,但那只是一瞬。长期压抑的生活使曹七巧无法接受生命中还有美好的爱情存在,而且她更加知道姜季泽想要的是什么。她暴怒、发疯,果断的放弃了可以得到爱情的唯一一次机会。 人生的悲剧并未结束,曹七巧变态的心理已容不下任何幸福的东西,甚至连儿女的幸福也不放过。正如傅雷说过:“爱情(应该是情欲)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可怕的报复!”[5]在旧社会惨毒与新时期动乱结合的年代,人性的扭曲与变态,是不可避免的悲剧。曹七巧被金钱欲和情欲牢牢捆绑着,在那样的环境里,她的人性必然会变得恐怖不堪。 2.无望的人生,悲剧的命运 痛苦与不安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亦是如此。他们是一群时代的失落者,为旧的生活方式封闭着,在无形中被时代抛弃。他们也许曾经挣扎过,但是在强大的命运面前显得渺小与无奈,最后只能落入宿命的圈套里。 女儿长安是曹七巧畸形生活的第一个牺牲品,曹七巧用她满蘸着鲜血的残忍的手策划了长安的人生悲剧。少女时代的长安千辛万苦的向曹七巧争取到了上学的机会,暂时脱离了曹七巧的变态世界。长安在学校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始有朝气起来。本以为一切美好的时候,曹七巧却不能够忍受女儿拥有如此健康快乐的生活。她四处散布谣言,中伤破坏长安的名誉,长安无奈辍学重新回到那阴森森的由母亲控制的世界中继续她早已注定的悲剧生活。因为母亲,长安二十几岁仍嫁不出去,好不容易找到留学回来的医生童世航,曹七巧却变着法称长安喜欢抽鸦片,身子骨弱,将女儿推入无底的深渊,长安“一级一级,走向没有光的所在。”[6] 儿子长白除了打小牌外,只喜欢跑跑票房,他没有本事养活自己,只能依附母亲,这正是曹七巧所需要的。为了更好的控制儿子,甚至用鸦片来诱惑。曹七巧的一生没有得到爱情,戴着黄金的枷锁孤独的活着,因此她无法容忍他人的幸福,连自己的儿子也不允许。他们在深夜的烟塌上讨论另一个女人的秘密,而另一个女人是她的儿媳,他的妻子,被逼的绝望了,直挺挺的躺在床上悲惨的死去。而后扶正的娟姑娘,不到一年就吞金自杀了。她们宁愿死去,也不愿活在变态的曹七巧的世界里。而长白对婚姻彻底失望,每天灰暗的浪费光阴。他们只能是活在曹七巧阴影里的依附物,更确切的说是腐朽文化下的牺牲品。 二.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 张爱玲,这位活跃在四十年代上海文坛的女作家,她不平凡的没落贵族的身世,及其时代动乱的流离感、战争特定时期的严重失落感,使她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驱之不散的悲观苍凉的意味。另外张爱玲个人情感的飘忽不定和《红楼梦》这部作品的影响也是其小说悲剧意识产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1.环境的影响 张爱玲出身名门,但父母不幸的婚姻,在其幼小的心灵过早的投下了沉重的阴影。父亲没落贵族的腐朽的生活方式,促使幼小的张爱玲开始早熟,引发她对婚姻、世事、人生的思考,形成了她深深的悲剧意识。刘小波说过:“《金锁记》代表了张爱玲小说的最高成就,也是当时同类题材中,最为杰出的一篇小说。小说中爱玲描述的没落贵族人家的生活,令人真切的触摸到了这群人,这群被时代列车抛下的腐朽黯败的生物……”[7]张爱玲能如此传神的刻画这群人,因为张爱玲出身于这个阶层,早年的生活环境和他们是如此的相似。也许是过早接触人生苦难的她,处处感到生存威胁,她把人生的悲剧带入作品中。 张爱玲生活在一个战乱纷争的时代,使张爱玲感受到了彻骨的悲凉和失望。她在《传奇·再版序》里有段话:“呵!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8]这种“惘惘的威胁”大概来自她对动乱环境的悲凉感怀。在她的作品中,时代气息相当淡薄,她始终站在潮流以外,冷眼旁观。她用极其成熟的目光审视人性,摆脱了“五四”时期初醒的人们追求自由解放的狂热呐喊,没有浮华、虚伪的罗曼蒂克,而是让人们直接认识到那个时代人的软弱与无能为力。 2.情感的影响 《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家庭的一个缩影。遗少式的姜季泽身上可以处处看到父亲的影子,工于心计的曹七巧则有继母孙月蕃的痕迹。张爱玲笔下的婚姻故事多是受家庭格局变化而变化着的,婚姻是苍白的、漠然的,是没有自主权的。她选择了家道崩溃带来的身世之悲和她对人生的认识与感慨,把它渲泻在自己的作品里。 张爱玲一生两次悲哀的婚姻和大半生孤单凄清的生活对其作品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曾目睹很多职业女性的不幸婚姻,面对自己婚姻的失败,可能潜意识里有了准备,所以张爱玲对天长地久的爱情是抱有怀疑态度的,她笔下女性人物的爱情婚姻大都是不幸的,她们要依靠男人,要生儿育女,一辈子走不出封建的牢笼。 张爱玲,这位被誉为“天才”的女性,用她细腻的笔触,写尽了人性的悲凉、自私、虚伪和冷酷的本质,道尽了人生莫名的深深的恐惧,对人的恐惧,对人生的恐惧,对人性的恐惧。因而张爱玲的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当然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是不容置疑的,她的小说是旧时代的总结,是那个时代最辉煌的一笔。但她的成功也不是无端的,因为她犀利敏锐的观察力,和她对人世的了解与同情。 注释: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香港友联出版社,1979. [2]张爱玲.《流言》.北京:北京现代文艺出版社,1999.250页. [3]张爱玲.《天才梦》.浙江:西风出版社,1939. [4][6]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集》——《金锁记》.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 [5]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万象》杂志5月号,1944. [7]刘小波.《张爱玲画传》.现代出版社,2005.160页. [8]张爱玲.《传奇·再版序》.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 Index:468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从一个成功的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从一个成功的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中得到的启示作者:赵翠荣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09年第12期 摘要:本研究通过分析一例成功的心理危机干预案例,总结出以下危机干预经验: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时,1、警惕发展性危机的恶化;2、提供充分的情感支持;3、提供安全保障;4、综合运用“在降低其痛苦的基础上谈转介,寻求家人支持,做好预后工作,价值中立”等策略。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危机评估危机干预经验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价值观的多元化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处在青春后期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的内心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受挫的机率增高,由此引发的自杀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心理危机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发展性危机(developmentalcrisis)与意外性危机(accidentalcrisis)。心理危机干预(mentalcrisisintervention)是及时帮助处于心理危机境遇的人们恢复心理平衡。本人对一例成功的心理危机干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了一些启示。 一、个案情况简介 某大学男生,20岁。自述因感觉有同学在针对自己而苦闷。咨询师发现其有明显的幻觉,根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测评结果和访谈进一步确定为危机干预对象,进而对其采取了综合的危机干预措施。在武汉人民医院心理门诊诊断为“分裂样精神障碍”,进行了药物结合心理的治疗。康复后复学,并顺利毕业。 二、危机评估 (一)危机的形成。 在访谈中发现无明显精神创伤和应激事件,无精神病家族史。因此排除意外性危机和遗传的可能,初步确定为发展性危机。 (二)危机程度。 1、幻觉明显: 有明显的幻觉,并伴随相应的反应(动作、表情、语言)。 2、scl-90测评多项因子分、阳性均分和总分均超过常模。 因此需要进一步诊断与治疗。 3、症状不断恶化、危险性逐渐增加: 前几天:认为自己“疑神疑鬼”(有一定自知力),感到矛盾和苦恼。 咨询时:坚定地认为别人在四处议论、责骂、偷窥(幻觉明显)。情绪:反感、厌恶。暂无无攻击性和自杀倾向。 送诊时:对别人的“议论和窥探”不仅反感、而且气愤,出现攻击性目的与情绪。出现幻觉的频率增加,情绪波动增大、针对性变明确。 (三)危机对象的积极因素。 1、求助愿望强烈:其“摆脱被害、被偷窥的”的意愿能促进问题的解决。 2、表述完整,思维基本符合逻辑,偶尔被幻觉打断。 3、被害、被窥妄想以外的意识正常:表示讲出来以后轻松多了,并向咨询老师表示感谢。 (四)危机中可利用的资源。 1、家庭支持系统: 他的家庭和睦。已上班且通情达理的姐姐和他关系很好。咨询和转介当天姐姐已在踏上了到学校来探望他的火车。 2、学校支持系统: 系领导和辅导员重视与关心;寝室同学关系正常,不仅不会刺激当事人,而且能提供有效保护;心理咨询老师与危机对象建立了信任、和谐的咨访关系。 三、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一)基层辅导员提供情感支持与协调。 该生在出现被“议论”和“偷窥”的猜测时找到辅导员倾诉。辅导员在耐心倾听后建议到心理咨询中心找专职老师咨询[及时处理],并告诉他“心理咨询师是专门帮助像他一样心情不好的同学更加开心生活的人”[打消顾虑]。于是,该生来到了校心理咨询中心。 (二)心理咨询老师的全面处理: 1、建立关系、收集信息、疏导与调节。 专职心理咨询师见面后没有急于了解情况,而是用了较多的时间耐心倾听、关注其苦闷之处。良好的咨访关系自然且稳定地建立,该生的负性情绪得到了充分宣泄、全面真实的症状信息很快获得。 2、建议转介。 首先,针对其几天没有睡好觉、紧张的状态,建议去医院开点缓解压力、促进睡眠的药。 接着,说明心理咨询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从“帮助其尽快减轻痛苦”的角度说服他到医院接受药物与心理同步的治疗。 然后,进一步打消顾虑。“到心理门诊治疗就像给情绪的感冒看病一样正常,越坦然越积极恢复得越好而且越不容易出现反复。” 该生接受了到医院治疗的建议。 3、通知辅导员和校系领导。 由于该生说手头没有足够的钱去上医院,同时他对辅导员比较信任,所以建议找辅导员借学校的钱先去治疗[也可以建立基层联系]。于是,咨询老师直接与辅导员电话交接。 咨询师同时也通知了校系领导启动危机干预程序,以为该生争取到全方位的支持。 4、请室友给予全面保护。 辅导员安排与他关系较好的一个室友[老乡、班干部],平静守护、全程陪同治疗与协调。 (三)平稳转介与顺利交接。 1、校系部重视。 学校安排紧急划拨经费,派辅导员、精通心理学的系团委副书记和身为班干部的寝室同学陪同前去医院治疗。 2、家长尊重现实、客观对待。 家长在接到该生的电话后决定来陪他调整状态,所以在中心确定要送医院治疗时,家长已经在来学校的火车上了。在学校与医院的处理方案,家长能尊重现实、客观对待。 (四)妥善处理后续工作。 做了合理的预后工作:在班级的同学中解释为“由于学习压力较大导致的神经衰弱,暂时回家休养”,避免同学对他的歧视。 四、干预结果 对该生得到了及时治疗,现已恢复正常学业与生活。 五、讨论 通过该案例可以总结以下经验: 1、要敏感地发现隐性[发展性]危机。 危机既意味着“危险”,又存在着“机会”。一方面危机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包括杀人或自杀;另一方面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因为它带来的痛苦会迫使当事人寻求帮助。如果当事人能利用这一机会,则危机干预能帮助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豍 该生的被害幻觉间歇性地出现,因此其危险性容易被忽略。通过scl-90测评和谈话发现其情绪逐渐不可控、反感对象逐渐明确且攻击性增加,断定其危机程度在逐渐升高,必须采取措施。同时充分利用其摆脱痛苦的强烈愿望实现了及时顺利转介。 2、提供充分的情感支持。 全体干预人员持续的关爱为其提供了充分的情感支持,有助于问题解决、避免问题激化。 3、提供安全保障。 校系领导、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的密切关注,宿舍同学[干部、老乡]的关爱与守护,为该生和他人提供了安全保障。 4、在此例心理危机干预中实施了以下策略: (1)倾听、共感—使其负性情绪得到了充分宣泄。 (2)真诚、关爱—建立了信任的关系,有助于获得全面信息和协商。 (3)在促进其降低痛苦的基础上谈转介—更容易被接受。 (4)寻求家人的支持—增强了支持、转移了责任、分担了风险。 (5)做好预后工作—为其康复后回归校园和社会打下基础。 (6)价值中立—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咨询师应遵循“价值中立”原则。豎该原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掌握充分信息、宣泄负性情绪、面对心理问题、避免不良刺激。 六、结论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总结出以下危机干预经验: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时,(1)警惕发展性危机的恶化;(2)提供充分的情感支持;(3)提供安全保障;(4)综合运用“‘倾听和共感’的方法,‘真诚、关爱’的态度,在降低其痛苦的基础上谈转介,寻求家人支持,做好预后工作,价值中立”等策略。 在危机干预过程中面临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对待任何危机事件都要高度重视,启动全方位的心理支持系统,采用综合干预措施,给予危机个体充分的关爱和有效的帮助,使他们迅速脱离危机或找回生存的勇气和信心,避免对他人的伤害。 注释: B.E.Gilliland.R.K.James著,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4. 江光荣,朱建军,林万贵等.关于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的讨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
### Index:469 《商场现代化》 从一则案例看合同履行中的附随义务 从一则案例看合同履行中的附随义务 作者:王蔚来源:《商场现代化》2011年第12期 [摘要]我国《合同法》中所规定的附随义务应为合同履行中的附随义务,包括通知、保护、协助、照顾、保密等义务。但《合同法》中诸如第256条规定的通知义务应属于给付义务,而不是附随义务。违反附随义务原则上属于违约责任的范畴,在加害给付的情况下构成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并适用过错归责原则。 [关键词]附随义务违约责任责任竞合 【案情】2006年2月,吴某和于某夫妇与某旅行社签订了自由行出境旅游合同,前往马尔代夫旅游。按合同约定,旅行社承担的义务是:代订机票、机场和酒店之间的往返快艇接送、代订房间和早中晚三餐。 吴某夫妻俩住在马尔代夫满月岛水上屋。2006年3月23日,吴某下海浮潜时死亡。马尔代夫警方出具报告,死亡原因是“溺水导致吸入性肺炎死亡”,是吴某在浮潜时受到海洋中鳐的惊吓导致呛水而休克死亡。 2006年9月,吴某的家人将旅行社起诉到法院。要求旅行社赔偿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精神抚慰金等各项费用共计1195722元。理由是,吴某与被告签了正式的旅游合同,旅行社就应该做到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马尔代夫浮潜是旅行社推荐的运动项目。在旅行须知上,旅行社提醒游客带浮潜的用具,戴眼镜等,唯独没有提醒游客浮潜时应注意的危险事项,且此前已有游客发生类似的死亡案件。所以旅行社没有尽到这个告知义务。 旅行社认为,吴某夫妇是自由行,完全是自由活动,自己所要负责的就是四项代订服务,吴某死亡与旅行社没有关系,完全是属于自身的过错造成的。因此,不同意承担法律责任。 一、引言 合同关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除给付义务外,根据合同发展情形,将发生其他义务,例如,出卖人应告知买受人产品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合同法》第60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此类义务是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而发生的义务,理论上称为附随义务。 许多学者认为,附随义务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附随义务是在合同关系发展的各个阶段均可发生的,当事人依诚信原则所应负担的义务,包括先合同义务和后合同义务。我国《合同法》中的附随义务采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即仅指合同履行中的附随义务。附随义务是相对于给付义务而言的,是依附于给付义务,为了保证合同给付义务的顺利履行,基于诚信原则而规定产生的,它的内容是随着合同给付义务完成的情况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所以,狭义的附随义务应定义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为辅助实现债权人之给付利益或周全保护债权人之人身或其财产利益,债务人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而履行的通知、协助、保密、保护等给付义务以外之义务。笔者赞同应将我国的附随义务界定为狭义的附随义务。 二、附随义务的种类 1.附随义务的种类概述 附随义务是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具体案情及合同的发展,由法官作出的认定。因此,关于附随义务的内容,很难穷尽,每个学者有不同的归纳。《合同法》分则中的某些规定,有学者认为属于附随义务,但也有学者认为属于给付义务。如有学者认为,《合同法》第256条的承揽人、第278条的承包人、第309条的承运人等诸如此类的“通知”义务为附随义务。此外,《合同法》规定的格式条款提供者对免责或限责条款的说明义务,也被认为是附随义务。但笔者认为,合同法中上述明确规定的“通知”、“说明”等义务应属于给付义务,而不是附随义务。理由是: 第一,给付义务不以合同约定或法定而论。尽管给付义务绝大多数是由当事人直接约定,但不排除由法律直接作出规定。法律规定给付义务的情形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平衡当事人各方的权益,法律对某种义务直接作出规定。如,旅客不得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格式条款中的说明义务等;二是弥补合同的漏洞。如合同法第62条关于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的处理之规定。上述义务,一方面是由法律直接规定,另一方面,该规定属于债务人的给付义务,而不是附随义务。 第二,附随义务是指当事人未约定、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义务,而是根据合同类型、案情等,由法官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作出解释。而上述合同法中规定的义务是法律已明确规定的义务。 根据上述分析,《合同法》中诸如第256条等,已经明确规定的义务不属于附随义务,而是当事人依法应当履行的给付义务。 2.附随义务的种类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60条规定,附随义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知义务。通知义务又称告知义务,指合同当事人应将对合同相对方利益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告知对方的义务。告知义务包括使用方法的告知义务、说明义务;瑕疵告知义务;业务上的告知义务;给付不能的告知义务等。 (2)协助义务。协助义务是指合同当事人应协助对方履行义务,提供必要照顾和便利,以使合同能顺利履行的义务。在合同关系上,债务人所负的履行义务多数是积极的给付义务,以满足债权人利益为目的。而债权人要现实地享有合同利益,就必须以自己的行为接受债务人的履行,配合债务人完成履行行为。如果没有债权人的配合、创造必要的条件,合同将无法得到履行或不能达到履行的效果。为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债权人负协助义务。 (3)照顾义务。债务人履行合同时,应以谨慎、诚实的态度照顾合同相对方及合同中的标的物。照顾义务分为对债权人的照顾义务、对标的物的照顾义务以及对特定第三人的照顾义务。 (4)保护义务。即当事人履行合同时应保护对方人身和财产利益。当事人的生命健康及其财产不受侵害本就属于合同当事人的固有权益。附随义务中的保护义务,论其性质,相当于侵权责任法上的安全义务。附随义务所要保护的法益,不是给付利益,而是相对人的固有利益。违反附随义务,可能既构成违约,也可能构成侵权,二者发生责任竞合。 (5)保密义务。合同当事人因合同关系而知悉的对方的秘密负有保密的义务。《合同法》第43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保密义务是一种消极义务,只要义务人消极的不作为,即不得向第三人泄露其所了解、知悉的对方的秘密。 (6)注意义务。注意义务是对债务人在履行债务时的一般要求,即债务人应尽到如同管理自己事务的注意。债务人的注意程度因其地位、职业、判断能力及债务的性质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当事人应作一个善良管理人并像管理自己事务那样做到尽职尽责,以尽保护对方合法权益的义务。 三、违反附随义务的法律责任与归责原则 1.违反附随义务的法律责任性质 违反附随义务,债务人承担何种性质的法律责任,理论界观点不一。第一种观点认为,违反附随义务的法律责任属于违约责任。债务人不履行附随义务,往往造成债权人人身或财产损害,构成不完全履行或不适当履行,而不完全履行责任属于违约责任。第二种观点认为,属于侵权责任。因为违反附随义务责任主要表现为损害赔偿责任,因而附随义务责任属于侵权责 任。第三种观点认为,在违反瑕疵告知等附随义务导致债权人人身及财产利益受损的情况下,构成加害给付,属于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第四种观点认为,违反附随义务责任既不同于违约责任,也不同于侵权责任,而是一种独立的民事责任。 笔者认为,违反附随义务原则上属于违约责任的范畴,在加害给付的情况下构成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是单纯的违约责任,还是责任竞合,取决于违约所引发的后果。单纯的违约责任,是合同义务人没有履行附随义务,但并未因此给债权人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坏。但违反附随义务大多数情况构成责任竟合,原因是债务人违反附随义务的结果往往造成债权人固有利益的损害,即造成债权人人身或财产损害,同时构成了侵权责任,债权人可以就产生的损害请求损害赔偿。所以,违反附随义务构成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 2.违反附随义务的损害赔偿 附随义务的目的之一是保护债权人的固有利益,即保护债权人的人身和财产不受侵害,属于法定义务的范畴。债务人违反附随义务,往往给债权人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在此情况下,构成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债权人可以主张损害赔偿,主张侵权之诉或违约之诉均可,请求对方当事人赔偿其因未履行附随义务造成的损失。 3.违反附随义务与违约金 违反附随义务能否主张违约金,同样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仅仅违反附随义务,不存在违约金问题。因为,附随义务的功能一是促进实现主给付义务,使债权人的给付利益获得最大可能的满足,例如花瓶的出卖人应妥为包装,使买受人能够安全携回。如果尽管对产品未进行妥善包装,但不影响产品的运输、使用等,没有尽说明义务,但购买人能够正确使用,就不存在违约。如果因违反附随义务而造成债权人人身损害的,受害人多主张侵权责任。基于上述理由,违反附随义务但没有影响主给付义务的履行,或者因违反附随义务而造成债权人人身或财产损害,几乎没有适用违约金的法律空间或者条件。 4.违反附随义务的归责原则 违反附随义务的责任,通说认为,采用过错责任原则。理由是,附随义务的理论基础是诚实信用原则,如果义务人违反附随义务但无过错,不能认为其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而对其追究责任。没有过错而要求债务人承担责任,反而是不诚信,有悖于诚实信用原则。所以,应适用过错责任归责原则。 四、案情评析 本文案例中,吴某和于某与旅行社签订的旅游合同,旅行社虽然合同约定的义务是代订机票、代订房间和早中晚三餐等。但旅行社作为专业从事旅游业务的机构,对马尔代夫当地旅游 景点的相关情况,相对于吴某和于某应当更为了解,对所从事的旅游项目的危险性比较熟知。因此,根据诚实信用原则,旅行社在宣传游览价值的同时,应告知旅游者相应的风险性,提醒游客注意事项。而旅行社没有尽到应有的告知义务,属于违反了附随义务,旅行社对此存在主观过错,并因此给吴某及家人造成损害,故构成违约,应承担一定的违约责任,原告的主张于法有据,依法应当得到支持。 另外,旅行社因违反附随义务侵害了吴某的生命健康权,侵害了吴某的固有权益,其违约行为已构成侵权,依法也应承担侵权责任。所以,本案构成了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吴某的家人依法可以向旅行社主张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
### Index:471 《卷宗》 从上海市民观展行为看城市文化建设的重点 从上海市民观展行为看城市文化建设的重点 作者:蒋胜玲来源:《卷宗》2019年第33期 摘要:近年来上海越来越注重城市文化建设,并且上海各区在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宣传手段、主题传播等各方面问题依旧存在,本文从上海市民的观展行为出发,描述了上海市民在观展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探索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建设水平提出了相关意见。 关键词:城市文化建设;观展行为;调研 基金项目:2019年上海市市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上海艺术展馆信息服务现状研究及平臺建设”(项目编号:CS1907006)。 1城市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近年来,世界一线城市上海,除经济金融方面的发展外,城市文化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其发展也逐渐受到重视。文化是共同塑造人们生活方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物质产品。它不仅影响着市民的行为,并且也影响着市民的思想与感受。而城市文化就是对整个城市而言所产生的人文气息,是一个城市的内在魅力,有助于城市社会人才的内在培养和艺术熏陶。 同时城市文化建设也是一个宣传标志,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作为世界一线城市,其文化建设依旧是城市的中心。传统布料的花纹为现代服饰起到了点睛之笔,古色古香与现代化的结合创造了日本这座城市的生命力。纽约融合世界文化,政治、经济、建筑方面的文化烙印,使纽约成为多元化城市。巴黎塞纳河两岸的罗浮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无数文化的遗迹牢牢扎根,发扬历史遗迹特点,打造独特城市文化魅力。以文化为中心,围绕城市文化特点,吸引世界眼球,让城市文化在城市市民心中牢牢扎根,形成城市固定标签。 其次,城市文化建设也能促进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东京作为日本的首都与文化中心,凭借其古色古香的日本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前往。据资料显示,2019上半年访问游客数量创新高,访日游客数量达到288万人次,创造了巨大的旅游经济价值。其次就是纽约,纽约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中心,因为其特殊的多元化文化特点,经济、金融、传媒环环相扣,不断奋进的努力与梦想,造就了这座城市的文明。时代广场的繁荣、华尔街的传奇,城市文化特征缔造了不夜之城的辉煌。 一个城市文化的繁荣,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宣传名片,其背后也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城市的文化应该如何发展,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城市文化建设目标,确定城市整体方向,融合地方特点与文化特征,才能建成更加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2城市文化建设的常见方法 近半年来,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以各区为中心打造各区特色文化底蕴,努力为上海这座城市的城市文化特色添砖加瓦。而各区文化建设虽然从形式和活动上可以说是多姿多彩,各有特色,从出发点上可以总汇为以下三个常见方法:历史文化的发掘、国际文化交流、本土文化项目的打造。 提到历史文化发掘,就不得不提虹口区的建设。作为海派发祥地的虹口区一如既往坚持历史文化传承,鲁迅纪念馆、白马咖啡厅、左联纪念馆,李白烈士故居,无数的历史文化在此诞生,历史旧址在此处留存,虹口区运用新型媒体技术,致力将虹口建成“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宣传革命事迹,让学生们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发扬他们的红色正能量。 黄浦区作为国家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上海城市心脏。它竭力与国外城市进行互动、交流、合作,通过中外媒体向世界展现上海的魅力。讲述上海故事,向世界各地人群讲述上海的繁盛;宣扬老凤祥等传统品牌,向海外展现中国品牌文化的魅力;注重演艺文化的发展,与国外交响乐团进行交流合作,宣传城市文化魅力。黄浦区用这种方式成功塑造文化建设核心重点,致力向海外展现自身文化魅力。 第三种方法就是本土文化项目建设,2017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徐汇区努力打造以文惠民的文化惠民工程。以文为核心,建立图书馆的特色文化服务,鼓励全民阅读,推出文化菜单:名家讲坛、名曲演绎、名师基地、名迹漫游、名剧分析这五大板块,与中小学进行对接,培养全区文化特色与文化感知度。 其实,每个区的文化建设都各有特色,这里选取三区举例也只选取其最突出的建设方法进行分析,其实各区在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使用到了这三种方法,再结合各区特点进行融合运用和改造,为其文化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建设过程中的空白及相应建议 虽然如今的上海各区文化正向多元化、国际化、大众化的方向稳步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旧有很大的不足与空白之处,其中尤以宣传推广环境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 本次论文以上海艺术展馆建设为研究对象,以小见大,明确了城市文化建设项目宣传推广中的常见问题。据调查显示,宣传力度不足、互动平台开发不足、全民动员不够,成为了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需要改进的空白之处。 选择正确的宣传方式能够带来巨大的收益,宣传单、口头传播、微博转发、明星代言等媒介宣传方式,在产生巨大效益的同时,也能建立很好的品牌知名度。然而在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上,上海市民获取观展信息的渠道可谓寥寥无几。据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除去艺术爱好者,64.34%的上海市民通过亲朋好友的推荐从而进行参展活动,42.66%的市民则是通过朋友圈,除微信公众号外,官网、官方微博这些宣传平台起到的宣传力度相较而言更低,可见大部分的参展者都不能及时接受到宣传信息,只能通过他人的体验和分享才能了解到近期举办的展览,宣传力度大大降低,传播渠道的狭窄导致受众吸引力也随之降低。其次,宣传方式过于单一,广播、广告宣传资源的涉及相对而言较少,只是在线上进行传播,没有传播热度,关注人数的局限使得宣传力度十分堪忧。因此,建议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增加媒介的多元化宣传,通过广播、电视、广告等现代流行元素提升文化活动的曝光度,让上海市民先注意到活动,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产生参与动机。其次与政府进行合作,从官方层面入手,政府进行项目扶持,提升城市文化曝光度。 其次,据不完全统计,在100多家的上海艺术展馆中,开设微信公众号的只有40多家,不到50%,公众号每周内容更新或有辅助功能的更是寥寥无几,除了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等大型展馆坚持使用和更新,其他展馆并不过于注重此类建设,官网信息亦是如此。而这使得大批的游览者无法快捷的了解到展览的内容与活动的开展时间,信息渠道被封锁,互动平台开发严重不足,除了忠实的艺术爱好者参与外,其他的普通市民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并参与到活动中来,导致市民参与度大大缩减。因此,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宣传部门应该健全微信与官网信息系统,及时更新与增加平台内容,可以发布互动小内容,与市民进行互动问答,并且增加相关服务信息,如服务预订,在线买票,餐食预定等这些信息服务,形成O2O的营销模式,提升互动平台的开发。 宣传平台与宣传方式等外在因素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个人因素的改变才是内在动力,市民个人对于文化的认知与参与度才是最大的话题。在上海市民观展过程中依旧有20%以上的市民从未参加任何参展活动,仅有32%的市民三个月内参与文化活动,文化参与度不高。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设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吸引市民的注意力与参与度为前提,贴近市民的生活,转变文化建设风格,开展公共文化空间,让更多的上海市民近距离免费体验,主动融入到文化建设中去,培养他们的文化底蕴才是应该做的第一步。 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本文无意否定如今已经形成的文化建设成果,只是提出相应的看法与建议,从而希望上海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能进一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增添自身特点,弥补建设过程中的空白,致力把上海城市文化传播于海外,让世界各国感受中国独特的魅力色彩。
### Index:472 《现代商贸工业》 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看中国式监管 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看中国式监管作者:张志明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06期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令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这次风暴蔓延的速度之快,层面之广,令全世界各国央行和政府苦无对策,然而中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较小,我们认为除中国资本市场未完全对外开放外,中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也发挥了效力。 关键词:金融危机;监管;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039-02 1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原因探索 目前,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判断:第一,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将次贷危机归咎为次级抵押贷款及其金融衍生品泛滥,代表人物为美国哈佛大学的曼昆教授;第二,将次贷危机归咎为监管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代表人物为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第三,将次贷危机归咎为全球经济失衡,代表人物为美国财长保尔森。但无论哪种原因,美国在金融衍生品上的监管不足导致虚拟经济泡沫严重,金融监管远远滞后于金融创新,都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的重要原因。 传统意义上我们讲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银行会选择那些贷款利率高,风险系数大的客户,而这些客户拿到贷款后更加不约束自己的冒险行为,从而造成道德风险。而传统理论中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发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在信息相对完善的市场环境中发生了,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其经营目标发生了偏差,另外这些金融机构在国家信用隐性担保的庇护下发生了道德风险。 银行一直把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作为它的经营目标。美国金融体系中经过长期发展的成熟的金融机构,一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楷模,其完善的风险监控机制和自律能力却并未能有效抗拒诱惑。随着竞争日趋激烈以及金融产品市场界限日益模糊,商业银行越来越推崇投资银行所奉行的片面ROA(资产收益率)和ROE(净资产收益率)等量化考核指标,极大地助长了金融业高官层的道德风险---冒险成功可获得高额奖金和红利,失败则无需承担损失。由Jensen和Meekling(1976,1986)提出的代理成本理论指出经理层存在忽视股东利益“营造帝国”行为,经理人更关心的可能是平时的在职消费以及更大的市场份额,因为这些可能会使得他们在经理人市场上获得声誉。 由于有限责任效应,银行资本的经济价值等于其所有资产的市场价值减去其所有负债后的价值。如果股东的收益大于其潜在的损失,股东会自觉限制银行冒险行为,但是,当银行资本金逐步被侵蚀,经济价值逐渐变为负数时,股东将会有采取孤注一掷的赌徒行为的激励。不顾风险追求最高收益率的经营模式,促使传统的商业银行纷纷放弃审慎性要求,盲目投入创新业务,而政府监管却没有能在银行与其经营目标发生偏差时及时纠正。 2基于博弈论研究监管与违规博弈分析 该博弈为金融市场参与者与监管者之间的两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市场参与者有两种策略:违规和不违规,市场监管者也有两种策略:查处和不查处。 参与者与监管者博弈策略及其收益市场参 与者市场监管者查处(q)不查处(1-q)违规(p)1-c,a1,-t不违规(1-p)0,-a0,0该博弈有以下均衡:(1)当市场监管者不查处的损失大于查处成本t>a,违规者被查处的损失小于违规超额收益c (2)当不查处损失大于查处成本t>a,且违规者被查处的损失大于违规的超额收益c>1,如市场监管者选择查处,市场参与者选择不违规;当市场参与者选择不违规时,市场监管者选择不查处;当市场监管者不查处时,市场参与者选择违规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但存在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求解该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假定市场参与者违规的概率为p,不违规的概率为(1-p);市场监管者查处的概率为q,不查处的概率为(1-q),则市场参与者的期望收益为Ux=p[q(1-c)+(1-q)1] 其最优化的一阶必要条件为αUxαp=q(1-c)+(1-q)=0 监管者最优的查处概率为q*=1c 监管者的期望收益为Uy=q[p(-a)+(1-p)(-a)]+(1-q)[p(-t)+(1-p)0] 其最优化的查处概率为αUyαq=p(-a)+(1-p)(-a)+pt=0 市场参与者最优的违规概率为p*=at 可见,当不查处的损失大于查处成本,且违规者被查处的损失大于违规收益时,存在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从以上分析可见,处罚力度c,查处成本系数a和不查处的损失系数t是决定该博弈均衡三个关键因素。违规收益的大小决定促使市场参与者违规的诱惑力的大小,违规后被查处的损失大小决定着市场规则的强制力的大小。因此,加大规则的强制力,降低违规获利的诱惑力,建立完善的监管者激励约束机制是降低市场参与者违规的基本途径。但是目前美国和中国对违规后的处罚措施在逐渐加大,但对监管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却很少,单向监管是没有多大效率的,必须建立对监管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美国监管和中国监管方式的对比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设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以前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实施金融监管;第二阶段是从1998年开始,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从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中分离出来,分别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家分业监管的格局。2003年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组建,接管了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由此我国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三会分工的金融监管体制。中国的市场基础是计划经济,监管方式是从行政监管向市场监管转变,而美国崇尚的是自由市场,他们的监管方式是从纯粹市场监管向国家干预转变,但从效果方面比较,中国式监管谨慎有余,创新不足,降低风险的同时不利于控制风险。美国鼓励创新,但是监管相对落后于创新,能在微观层面上对冲风险但系统性风险却被扩大。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能对两种监管方式进行比较: (1)中国与美国激励机制不同,中国以行政激励为主,官本位比较严重,美国更以绩效激励为主,收入与业绩挂钩。行政激励对高官的激励更为强烈一点,但容易造成为达到短期目标而牺牲长期利益;绩效激励也分为短期绩效激励和长期绩效激励两种,华尔街目前也在越来越重视长期激励,建立一套能正确评价高官业绩的综合指标。 (2)中国与美国相比审批衍生品的速度不同,中国审批衍生品相当谨慎,股指期货迟迟不能够推出也反映了高层对金融创新顾虑太多,而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将许多衍生品打包再出售,以至于连最终产品的标地资产具体是什么都难以说清楚,可以说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新的金融产品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但若处理不当,用于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工具也有可能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3)中国与美国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不同,中国一直是分业经营为主,美国现在是混业经营。中国简单的银行监管原则,在这次危机中也发挥了作用。这次危机中中国的银行损失并不大,因为中国的银行在业务范围上接受监管,一不能买股票,二不能买房地产。这一条简单的监管原则,就为稳定中国金融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大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实行分业经营的地区,在世界金融业纷纷抛弃分业转而实行混业的主流趋势下,尽管中国大陆目前的制度环境和技术条件还不成熟,但从长远来看,开放的中国大陆不可能长期游离于国际金融制度之外,混业经营必将成为中国大陆金融制度的目标选择。 4中国监管方面还应该采取的措施 4.1在金融衍生品方面创新不足还在制约着中国金融业发展 中国金融衍生品与世界比较落后,而且中国的金融创新还表现出如下特点:首先,吸收性的创新多,原创性的创新少。目前我国金融创新主要是吸收、模仿和借鉴国外的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模式,集中表现为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基础金融产品的开发。这种创新速度快、成本低,但缺点也非常明显,由于国内市场环境、客户环境与国外明显不同,很多产品或制度会存在着“水土不服”,从而引发创新失败。并且这种创新也不利于国内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其次,负债类业务的创新多,资产类业务的创新少。再次,政府主导型的创新多,市场主导型的创新少。目前中国金融创新的出现是首先由市场发现,然后呼吁,再由监管者组织试点以及改变规则等。在这样的创新模式下,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仍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最后,追求盈利的创新多,防范风险的创新少。现在推出的很多创新产品更多是为了盈利,除了外汇业务有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和部分商品期货之外,一些具有重要风险管理特征的金融工具,比如互换交易、期权交易等等在人民币业务上基本上没有,其他防范金融风险的创新活动也基本上没有成为金融机构所关注的基本创新活动。因此我们应该从各种途径鼓励金融创新,增强我国经济的活力,也为微观金融主体提供更多可以规避风险的工具。 4.2单向监管效果不好 传统的监管模式只是政府授权监管部门对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监管,而没有第三方对监管部门进行监督,这就导致了监管效率比较低下,另外容易发生“俘获效应”更加导致监管无效,所以有效的监管必须是双向监管。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同时,应当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的自控机制,重视舆论监督,引入民间监督。 4.3分业监管与综合监管 传统分业监管的模式必须向综合监管方向发展,次贷危机充分表明,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金融创新日益活跃、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传统金融子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显得日趋重要。选择合适的金融监管模式。 目前我国正在实行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金融监管模式仍将采用牵头监管模式,加强金融机构间协调,实现信息共享,以减少服务及监管的真空地带。监管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研究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中的有关重大问题;协调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创新及其监管问题;协调银行、证券、保险对外开放及监管政策;交流有关监管信息等。会议确定,联席会议可根据某一监管方的提议不定期召开,三方联席会议成员轮流担任会议召集人。三方监管部门将按照会议议定的事项,协调有关监管政策。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对促进我国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将发挥重要作用。 次贷危机使整个世界的金融秩序重新洗牌,发达国家实行的金融自由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而我们正是因为走在他们的后面所以可以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发达国家90年代金融自由化促进了资源配置,对他们上一轮强劲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他们是基于金融体系的完善和金融监管制度的健全,而我国金融体系尚不健全,金融监管制度也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照抄别人的经验,而一味放松金融监管,实行金融自由化,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按部就班,逐渐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监管体系。
### Index:474 《四川党的建设》 从严治党要落到实处 从严治党要落到实处作者:刘益飞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0年第05期 最近,中共四川省委根据党中央的要求,从我省实际出发,向全省各级党组织提出了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十条措施。这是落实从严治党方针的一个重要举措,需要我们认真理解和贯彻。 对干部的管理,重在“从严” 从严治党,这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同时,从严治党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自身先进性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党真正赢得社会及广大民众信任的一个基本保证,也是我党区别于其他许多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从严治党如此重要,就理应贯彻到包括干部管理在内的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 从严治党,关键在“严”。所谓“严”,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即对党员的要求应比对普通民众的要求更严格,对共产党员的道德标准即纪律约束要比其他政党、团体更严明,对党内违法乱纪案件的处理要比对一般问题的处理更严肃,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问题的处理应当比对一般党员问题的处理更严厉。如果做不到这些,从严治党就失去了自身特定的、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强化对干部的管理,涉及到若干具体的方面,包括许多具体的管理工作、行为规范、制度保障、奖惩激励等等,但贯彻其中的,理应是“从严”二字。概括地讲,这是由干部在党和人民事业中的关键作用、在党内生活及社会生活中的表率作用所决定的。试想一下,如果在干部管理上标准不高、措施不硬、奖惩不明、宽严皆误,甚至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党内外积怨甚多的问题听之任之、束手无策,就必然会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因此,从严管理干部,是党的建设以及干部队伍建设在任何时候都不可须臾松懈的大事。 具体来讲,对干部管理,应当如何坚持和体现从严治党的方针呢?省委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从特定的层面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严”,即: 第一,要求要严。“十条”根据党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对干部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包括:不断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开拓创新能力、提升领导工作水平;强化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积极倡导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的作风;教育引导干部把感情贴在民心民意上、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工作落在求真务实上、把成绩记在集体努力上、把重心放在增强党性上。 第二,教育要严。从严管理干部,教育是前提,党历来不赞成对干部不教而诛。“十条”注重了教育在从严管理干部中的作用,并注重对教育的具体化,例如:强调要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作用和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切实加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把对干部的谈心谈话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作为防微杜渐、反腐倡廉的重要方法,尤其是谈心谈话要注重剖析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通过经常谈话、提醒谈话、诫勉谈话和函询等方式,及时了解掌握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对干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廉政勤政、选人用人、生活作风等方面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防止和避免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强调要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有关规定,在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班子中营造开展积极思想斗争、进行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三,制度要严。从严管理干部,制度是规范、是保障。“十条”的一个引人注目之处,就是从新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从严管理干部的一些制度性举措。例如,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的管理,并特别强调,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应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增加透明度,主动接受监督。而且还规定了对不严格执行报告制度、应报告而未报告及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认真改正的,要进行诫勉谈话,对情节严重的要给予组织处理。“十条”还提出探索开展领导干部任中审计试点,建立健全干部信息向社会公开制度,建立干部工作社会评价机制,坚持和完善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制度,保证民意调查的独立性和真实性。这些都是在干部管理上与时俱进的体现。 第四,考核评价及相应处理要严。这是从严管理干部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广大干部及党内外群众分外关注的一个环节。对此,“十条”提出:要按照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要求,积极探索体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点的分类考核评价办法,提高考核评价质量,用好考核评价结果。并特别强调,对干部的考核评价及相应处理,要坚持信息公开,强化组织调整,严格责任追究,同时要坚持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干部相结合。 从严管理干部,关键在制度创新 从严管理干部,是我们在党的建设上应当始终清醒坚持的原则,但原则的先进性并不能必然产生出现实的先进性。直面现实,在党内生活及党的建设中,这个原则在一些地方、部门、单位及对一些人和事的处理上,贯彻得不那么好,不那么到位,不那么令人信服,以致于在党内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究其原因,固然有体制层面的缺陷、有复杂的利益关系的掣肘、有一些有形无形的思想障碍、有腐败分子沆瀣一气等因素困扰着阻碍着从严治党的进程,但在从严管理干部上缺乏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原因。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不应只是共产党人的自我标榜,而应是取信于民的实实在在的实践,而这个实践正强烈呼唤着制度创新。对“十条”的贯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各地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在从严管理干部上的富有实效的制度创新。如果对“十条”只是一般性地学一学、一般号召地讲一讲、照本宣科似地做一做,而缺乏在“十条”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制度创新,那就难以提高从严管理干部的水平。应当说,目前在从严管理干部上,制度创新的空间仍然是很大的。 例如,“十条”在多处强调要开展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从严管理干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目前在党内开展批评难,却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在这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包括建立党代会的批评制度。较长时期以来,从上到下,几乎各级党代会都稀有批评、难有批评,长此以往,实在令人堪忧!许多党员都期望在党代会上开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新气象,并进而推向全党。这就需要从召开党代会的指导思想上、会议的主报告上、会议程序的设计上、大会发言的安排上、会议的询问及质询上、党代表的权利义务包括发言免责上、会前征集党员意见上、扩大会议的公开性上等若干方面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规定,并切实加以贯彻。还有,建立党内公开批评的制度,使得党员群众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批评,尤其是对党内不正之风及腐败现象的批评能够随时地、公开地进行,改变目前这类批评往往只能在狭小范围和事后进行、缺乏应有的震慑力量和作用的倾向。特别是,要大力创设有利于党员开展批评的条件及制度,这包括扩大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的制度建设、推进党务公开的制度建设、保障党员批评权利的制度建设、建立党内批评园地、建立党内批评回复等制度。 “十条”强调了加强对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这对从严管理干部至关重要。尽管我们强调对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监督,已经讲了多年,但无须讳言,实际效果却并不怎么好,这就需要认真反思我们的一些具体思路和做法。我们往往把监督的重点放在内部,强调“党内监督是最重要的监督”,强调“最重要的监督来自党委会本身”,但对来自外部的监督,诸如强有力的舆论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人民主体的监督包括建立领导干部财产申报这样的行之有效的制度监督,则顾虑重重,真正过硬的措施很少,因而监督的效果很差。因此,在对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监督上,还应完善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 “十条”强调了对干部的教育问题,这对从严管理干部也是非常重要的。回顾历史、直面现实,在党内教育上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多年来党内一直严重缺乏对干部进行反对特权的教育,在党内林林总总的教育中,反对特权的教育一直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这是导致目前在一部分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中特权意识泛滥、特权行为丛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着力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中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细细思考,贯穿其中的,就是要在领导干部中强化反对特权的意识。这一点,对于当前的党内生活实际,对于从严管理干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为此,需要切实把在党内进行反对特权的教育规范化、制度化。这包括把反对特权的教育纳入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范畴,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为党内经常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各级中心组学习、党课教育、党校学习、党性修养、自查自纠的重要内容,从而不断在干部队伍中营造反对特权的浓厚氛围。(作者系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教授)
### Index:475 《新西部·中旬刊》 从严治吏新常态下的基层干部激励机制探析 从严治吏新常态下的基层干部激励机制探析作者:谭焱恒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5年第12期 【摘要】作者分析了当前基层干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和完善基层干部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以科学评价激励出“动力”;以干部发展激励出“活力”;以政府文化激励出“吸引力”;以人文关怀激励出“定力”。 【关键词】激励机制;问题;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四风”、反腐败的深入推进,从严治吏已成为干部管理的新常态,在干部队伍作风大为改善的同时,也有不少干部感觉现在为官压力太大、风险过高,出现了“为官不为”、“为官不易”等负面思想,引发了新一轮的“下海潮”。那么,在从严治吏新常态下,完善干部激励机制显得极为紧要。以下,就如何完善干部激励机制谈几点认识。 一、当前基层干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评价机制不科学,“动力”不足 客观、公正的评价干部对于激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至关重要。目前,大多数乡镇对于镇村干部没有明确的考核评价体系,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有时甚至凭主要领导的个人印象来评价干部,这样难免失之偏颇,存在评价不公的情况。 2、上升通道不畅通,“活力”不足 目前,干部发展面临渠道不宽、限制条件过多的困扰,尤其是乡镇干部,事务繁多、压力过大,而受政策规定、岗位限定等因素制约,晋升又是一条狭窄的“独木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一再改革,对乡镇干部的成长成材限制更多、要求更严,这从思想上对乡镇干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击。加上一些地方用人导向不明,干部交流力度不大,使得一些干部努力工作多年却未得提拔重用,一些干部长年待在相同的部门或岗位,眼见晋升无望,对工作失去激情,便产生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情绪,极大地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3、政府文化未入心,“引力”不足 目前,政府文化的激励作用在大多数乡镇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只重外形,立几块牌子、贴几条横幅,没有挖掘文化激励内在的作用。而文化力量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政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均有着不可限量的作用。 4、人文关怀未形成,“定力”不足 制度是“硬管理”,人文关怀是“软管理”,两者都不可缺失。但是在目前对基层干部的管理中,部分领导过于重视从制度层面出发,而忽视了对干部的人文关怀。这让干部与领导之间不免有种距离感存在,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 二、建立和完善基层干部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1、以科学评价激励出“动力” 科学构建干部实绩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客观、公正地对干部进行评价,分出优劣,让干部有目标、有方向、有希望。举个例子,衡阳某镇目前正在实施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对全镇37个村、1个居委会,全部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将所有的村(居)一年的工作,按照农村工作实际,分为计划生育、财贸税收、农业生产、城乡同治、综治维稳、安全生产、基层党建、临时工作等8个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之下又细化为42个二级指标,比如说农业生产这个一级指标中就包括粮食生产、林业生产、冬种、冬修、防疫等多个二级指标。镇还成立了专门的督查考核小组,每月按年初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对所有村的工作情况进行一次评价打分,年底的时候进行汇总。分值的多少代表村完成任务的情况,也代表村两委班子一年的工作情况,结合年终群众评议,与村干部的评价挂钩。 同时,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评价结果直接与村干部的工资挂钩。对于村干部的工资发放,采取“摘桃子”的办法,即年初按村级规模定好村干部工资,支部书记的工资均可达到8000元以上,有些规模大的村支部书记可达9000元,其他村干部工资按支部书记工资1:0.9:0.7进行分配,只要年底考核分值达到85分以上,均可满额领取工资,否则按分值扣除,每少一分扣除200元。这就好比树上结满了桃子,村干部如何把桃子摘到手,不花力气、不花时间、不花功夫,是不可能满载而归的。另外,该镇还把评价结果直接与干部的评优评先挂钩,与干部提拔、岗位调整、学习交流等机会挂钩。那么,这样的干部评价体系让作风扎实的干部有机会,让作风漂浮的干部没机会,在整个镇村干部队伍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用人导向。通过对干部科学的评价挖掘干部自身潜在的工作激情和源动力。 2、以干部发展激励出“活力” 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进一步拓阔干部晋升渠道,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一是适当增加领导职数。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衡阳市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机构调整和改革,面临人员的合理安排和配置问题。首先要彻底清查不符合条件担任领导职务的“违规人员”,空出职位;其次不应以超职数、超编制的现状限制干部的晋升,应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对业务范围增大的单位适当增加领导职数。二是建立健全正确的用人机制。为干部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让干部都有充分发挥才华的舞台,在进行干部考察时,要充分考虑到能力评价的各方面因素,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考察;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干部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创新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不断加大公推公选力度,通过采取公推直选、公推遴选和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方式,有效地选干部、用人才,变“伯乐识马”为“同台赛马”,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三是进一步完善后备干部制度。加大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让更多的优秀干部进入组织视野,在平时的工作中采取挪动位置、压担子、多培训等形式,对后备干部实施培养,把一些优秀干部放到条件艰苦和工作情况复杂的岗位上进行锻炼考验,以丰富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明确后备干部年限,及时对后备干部进行调整,实行滚动发展,使后备干部既有荣誉感又有危机感,既有动力又有压力。 3、以政府文化激励出“吸引力” 要注重机关文化建设,首先从服务群众上来讲,始终坚持以乡镇之荣为荣,以乡镇之耻为耻,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实行各部门合署办公,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在群众的好评声中,干部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励。其次,从机关环境建设来讲,要把环境建设好,如果整个机关都能够窗明几净、绿树成荫、环境优雅,这势必能够敞亮基层干部心胸,愉悦基层干部心情,增强基层干部对基层的认同感,使基层干部能够有尊严的在基层长期呆下去。另外,基层政府要加强励志文化、警示文化、廉政文化建设,可以在办公大楼醒目位置设置宣传图画,通过文化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政府文化氛围。 4、以人文关怀激励出“定力” 要注重对干部的“软管理”,以人文关怀激励出干部内心深处的“定力”。一是主要领导人格魅力的带动。始终坚持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做好表率,以人格魅力去带动人、感染人。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作风实了,整个单位的作风也就实了。二是对干部工作、学习、生活的人文关怀。进一步完善“五小”设施,配备食堂、澡堂、厕所、娱乐室、图书室,改善干部生活条件,让干部工作之余,能够得到极大的放松,感受到家的温暖,进一步增强了以镇为家的理念,让干部上的舒心班、吃的可口菜、办的扎实事。干部生日的时候,领导可以通过短信或电话的方式送去祝福,从细微处体现关怀,让干部切实感受到来自集体的关心。平时,领导要利用空闲时间,主动与基层干部交心谈心,认真听取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有时领导也可以向基层干部吐吐自己的苦水,说说自己的难处,让基层干部与领导更加心贴心,更愿意与领导说真话、实话。通过与基层干部的贴心交流,让基础干部感受到深厚的人文关怀,以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带动激励出坚守岗位、勇于担当的“定力”。 从严治吏的新常态下,对干部的要求和管理越来越严,我们应从制度这一外因和干部个体这一内因出发,不断完善干部激励机制,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曹普华.完善从严治吏新常态下的干部正向激励机制[J].领导科学,2015(4)37-39. [2]李学军.建立和完善“新常态”下干部激励机制[J].党政干部论坛,2015(2)18-19. 【作者简介】 谭焱恒(1982.08-)男,汉族,湖南衡南人,湖南省衡阳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领导科学教研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 Index:476 《青年与社会》 从中日登山的异同点来看两国山地资源开发理念 从中日登山的异同点来看两国山地资源开发理念 作者:张梦瑶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1期 摘要:本篇文章以笔者亲身经历为出发点,首先详细阐述了中日两国在登山方面的相同点和野生动物方面、登山道方面、登山服装方面和门票费用方面的各个不同点,再通过异同点这一表面现象,对中日两国山地资源开发方面的不同理念及现状进行深入挖掘。 关键词:中日两国;登山;山地开发 无数人沉浸在登山的乐趣与魅力中无法自拔,将其视为大自然的馈赠,笔者亦是其中一员。通过在国内与日本的多次登山体验,笔者切身感受到了两国在该方面的异同点。 一、中日两国登山的相同点 所谓登山的相同点,不仅仅是中日两国,全世界可谓高度一致。一可以沿途赏景,愉悦身心,转移注意力,调节压力。春日登山途中赏花,秋日赏火红枫叶,一路美景相伴美不胜收。二可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登山这一户外运动一直经久不衰,很大一方面原因取决于它对健康的正向促进作用。三可以享受攀至顶点那瞬间俯瞰群山的满足感与兴奋感。所谓“会等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高处,可赏日出,可观日落,亦可饱览城市夜景,带给登山者不一样的享受。 二、中日两国登山的相异点 (一)野生动物出没方面 这是区别最大的方面。在我国,山体大多是由政府彻底改造开发之后才对民众开放的,除去个别极其险峻的山,总体来说安全性比较高。同时,遇上野生动物的几率也是少之又少极其珍贵。而在日本,一入山里,就有种陷入原始丛林的感觉,要说原因的话,山道的路边经常立着“熊出没/猿猴出没,请注意安全”之类的看板。而狐狸,松鼠之类的野生动物更是常见。因此,单就安全方面来说,比起日本,国内的登山运动更为安全稳妥,被野生动物袭击的概率也更低。 (二)登山道方面 这一点主要在开始攀登之后才会有切身体验。在国内,大部分山道分为蜿蜒的盘山公路类型和台阶类型,盘山公路攀登起来会容易很多。而台阶类型的山道,经常是沿着断崖绝壁所建造,攀登起来极耗体力,可谓“难于上青天”。例如,要登上五岳之首的泰山,就必须攀爬6600 以上的台阶数;要登上第一险的华山,就必须走小于半个脚掌的台阶。但同时,这些类似台阶的山道主要是石头,即使下着雨也有一定的防滑作用。而日本的山道,几乎都是由石子路、横梁和圆木头等构成。因为是非人工山道,一旦降雨,混着泥土的石子路就会变得坑坑洼洼、泥泞难堪,无法攀爬且容易滑倒。就登山道这一方面而言,日本的登山很受天气原因影响,而国内虽然也会受影响,但雨中登上却并非难事。 (三)服装方面 这一点也是对比鲜明。在国内登山的话,穿一双容易行走的合脚的鞋即可,衣服更是随心所欲,便于移动的服装即可,攀登过程中遇上穿高跟鞋爬山的女性也并不稀奇。当然,若是想在山顶留宿一晚的话另当别论。而在日本,登山者们几乎全员都是备齐了登山用具之后才开始登山之旅的。登山用帽子,上衣,靴子,拐杖甚至连太阳镜也是必备之物。登山群体所着衣物的不同,很大程度会在拍摄的照片中有明显的体现。就服装方面而言,日本的登山更侧重专业性的准备与看待,而国内则犹如日常出游一般,简单轻便。 (四)门票方面 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门票了。在国内,想登上驰名在外的名山,如五岳等等,必须支付一定的门票费用(大多接近200人民币),这是由于政府开发过得山林已经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原因了。而在日本,一般是不需要登山门票费用的,即使被收取入山费用,也不会很高(如富士山等个别需要付费的山)。 由于篇幅所限,有关两国的登山的异同点就介绍到以上这些。 三、中日两国山地资源开发现状的不同 第二章所述的中日登山现象的不同点皆为表面现象,深究其背后原因,可以概括为:若是不进行开发,山是极其危险的,登山者会相应的也就寥寥无几。为了将我们自己国家的雄山大川以及自然的无尽魅力展现给全世界这一观点出发,我们的山体资源侧重于充分开发利用。也正是因为开发的原因,其上升为旅游资源,安全性提高,休闲性增加,相应的也被收取门票费用。 而对于日本来说,更加尊重原始自然的风貌,尽量保证不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这一观点出发,山大多是未经完全开发的,也因此会给人一种原始林的感觉,路遇野生动物,山道难走这些现象。因为登山的潜在危险性以及非休闲性质,日本登山的设备被看的很重要。政府投入的开发精力并非很多,入山的门票费用也是不需要的。 (一)我国山地资源开发现状及理念 我国的山地旅游大多属于资源型,资源丰富潜力大,但是距离经济发达的城市较远。因此开发比较困难,投资较大且成本高。山地旅游景观变化明显,能满足一步一移一景的要求。垂 直方向上若有足够的深度,便会呈现旅游景观带谱变化,而横向主要由于地形的影响呈现不同的景观。且资源的多重组合提高了景观的层次感以及立体感,这些都是山地资源开发的优势。 而伴随着开发利用,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首先就是其环境会受到影响。游客环境意识的欠缺会造成生活垃圾的排放堆积,草丛植被的践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未被妥善解决的时候,又在经济的驱动下,会不断向山地要求开发空间,致使山体资源被过度利用,生态空间被剧烈压缩,城市生态功能下对山体的不合理利用等现象。 因此,在以往的模式“通过开辟建立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等方式向公众开放并采取收费模式”这一现状下,我国进入治理发展的当下时代。对于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对于山体环境福利共享和旅游经济最大化牟利的矛盾,要保持平衡,合理适度的进行开发,坚持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山地旅游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管理。身为游客也要尽到自身应保护爱护资源的责任,对被开发的山体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尽情欣赏。 (二)日本山地资源开发理念与现状 在此我们以日本首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白神山地”为例来说明。围绕山地的开发进行的争论数年不休。值得详细列举的就有3次大型反对运动。包括反对橡胶林的采伐,反对林道建设的署名活动等,由此该山地被列入不能开发之土地,林道开发计划被彻底搁浅。但其实,白神山地是允许攀登的,但是,严格制定了入山规则:禁止攀登规定以外的路线;禁止随手扔烟头;禁止明火等一切会对环境造成负荷的行为;禁止垂钓;没有设置任何公共厕所(入山前尽量提前解决)等等。法规明确且令行禁止,登山者的自觉与否起到了极大作用。旅游观光化带来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周边设备的整备,增加的登山者所带来的压力,登山者的安全问题等等这些课题概括起来,即为收益增长与植被被踩踏的矛盾、步行道的维修与安全保障与自然保护的矛盾。 面对这些问题所采取措施的核心为“保持其原始自然度”,进行了严格的管理与制约。如既定路线为保持原生林和原生状态,并未铺设登山道路或者人行步道,仅仅保留了很早以前就留存下来的某些小道,而这些小道也与周围的灌木丛同化至几乎区分不开的状态。 四、结语 本文通过笔者的亲身经历先从表面现象描述了中日两国登山活动明显的不同点,得出了两国在山地资源开发方面理念的不同。但是无论开发理念与状况是否相同与否,“保全和利用”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最大限度可能地保全其原有的山地生态,为了展现其魅力而对公众进行开放,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能毫无原则的一刀切,但是把握两者的平衡,尽全力保护的同时,才能尽情享受登山带来的神秘感,解放感以及满足感。 参考文献 [1]杜群,杜殿虎.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法治观下城市山体保护法制创新——以三亚市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5-14. [2]杜群.三亚市山体保护地方立法的拓展和生态法治创新——《三亚市山体保护条例》述评[J].南海法学,2017(02). [3]郭彩玲.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03). [4]陈建波,明庆忠,王娟.中国山地旅游研究进展及展望[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11) 作者简介:张梦瑶(1995-),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日语教育。
### Index:477 《中外管理》 从乱世雄主曹操与织田信长看“霸道总裁”如何炼成 从乱世雄主曹操与织田信长看“霸道总裁”如何炼成 作者:胡刚来源:《中外管理》2017年第06期 一个在中国汉末乱世傲视群雄,一个在日本战国成就霸业,两位“霸道总裁”给今天商战中的企业家们带来的启迪定会脑洞大开,受用不尽。曹操生活的三国时代是中国东汉王朝衰落、诸侯并起而天下大乱的时代。彼时的汉室王朝经历了两汉400多年的强盛,开始走向衰退,皇帝渐渐无法左右朝政。织田信长(おだのぶながOdaNobunaga)则生活在日本的战国时代(约1467-1615年)。那时日本天皇早已丧失实权,幕府将军代替天皇管理国家政务并控制地方势力,而执掌国家最高权力征夷大将军大印的室町幕府也步入衰落。虽然国度不同,两个时代却高度雷同:天子权威衰落,割据势力崛起,诸侯拥兵自重混战。王权崩塌,社会巨变,必然带来深彻的国家资产大重组。“乱世出英雄”——曹操和织田信长,先后登上了混战的历史舞台;“时势造英雄”——他们都成为了各自时代战国乱世的“黑帮老大”、一代枭雄。中国东汉末年的曹操被誉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还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安土桃山时代大名、名将、政治家,堪称“日本战国三杰”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都是“高干子弟”,出身军政世家,背景深厚。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国志》提到他是汉相曹参的后代,祖父曾经封侯,甚至官至太尉(是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父亲一生为官清廉,曹操因此有了继承家业的最好理由。织田信长的父亲织田信秀,是日本战国时期尾张国的小大名(就是小诸侯,武装割据的地方豪强),背景也大有来头。两位相隔1300年的战国雄主(曹操生于公元155年,逝于公元220年;织田信长生于公元1534年,逝于公元1582年),看似毫无关系,但他们不但成就了非凡霸业,而且在国家和个人命运、领导风格上惊人相似,令后世称奇!一个在中国汉末乱世傲视群雄,一个在日本战国成就霸业,两位“霸道总裁”给今天商战中的企业家们带来的启迪定会脑洞大开,受用不尽!一、欲平天下,必有雄心 说起来,曹操可是年轻有为,20岁便被举为孝廉(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举人),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然而,洛阳是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该使什么招呢?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有一次,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其处死。于是,再无人敢冒犯。在济南相(相当于济南郡郡守,地方行政长官)任内,曹操治事如初。他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大约是现在的县级干部)八名,引起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后经曹操在行政和教化方面大力整顿,整郡都呈现出一派清平祥和的景象。其实,曹操的宏图远志从他最初为官吏的治事行为,以及他的文学作品《短歌行》、《龟虽寿》中均可管窥。织田信长在1567年取得日本美浓国(现在日本岐阜县南部,有“得美浓者得天下”的说法)后,领有美浓、尾张两国,石高超过110万石(“石高制”是日本战国时期,不按面积而按法定标准收获量来表示封地或份地面积的制度)。将美浓国旧主斋藤氏的据点稻叶山城改名岐阜时,他即开始用“天下布武”印,并正式以统一日本天下为目标,以岐阜为根据地,展开往后长达15年的统一日本之路。岐阜的命名是取自中国周文王于岐山为根据地、日后君临天下之意(阜为山丘之意),由此可窥信长志向。古人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领导者必须首先心有宏愿,才能带领队伍披荆斩棘,成就伟大的事业。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网上流传甚广的一个段子:是在苹果还没有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时,乔布斯为挖来百事可乐CEO,用一句话打动对方:你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我们一起改变世界?“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成就了“乔帮主”。对于领导者,要想“平天下”,说白了就是要有雄心甚至说野心,这决定领导者的未来格局。二、高举大义旗帜,成就霸业曹操是以洛阳残破为由把汉献帝迎到许昌,从此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众所周知的。织田信长是足利义昭将军从越前国朝仓义景处请他协助上洛(“上洛”主要是形容实力最强的地方大名集结大军开往京都表明地位的过程,类似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会盟”)重新建立幕府的统治,并接受天皇的请求而进军京都,以京都近畿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强大势力,最终灭亡室町幕府,奠定统一日本的基础。对于一位政治家来说,实行这一策略的好处很多:一方面可以让老百姓觉得自己是在拥护正统,是为了扶持岌岌可危的中央正统政权而出现的救世主,这样无疑赢得民心,利于笼络人才;另一方面就是使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有了正当的理由,即使做错了一些事,也可以推出“天子”这块挡箭牌,使得天下人对自己的批评和指责变得毫无理由。这是用来扩张自己势力的绝佳手段。 曹操和织田信长,都具有高明的政治眼光和以天时地利之便来成就自己的霸业,从政治上获得了征伐四方的大义名分。政治套路够深,运气也够好。所谓时也,运也,命也!做企业也一样,领导者必须高举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推动世界进步以及社会创新的事业旗帜激励自己、激励团队,吸引志同道合的优秀人才加盟。这叫所谓的“追随力”!领导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让众人追随,一起创造“伟大”。织席贩履的刘备不也正是以“匡扶汉室”的大义名分,吸引了关张赵云孔明庞统等顶级人才实现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吗?三、智勇双全,造就盖世英雄在战场上,曹操可不是吃素的。在公元199年官渡之战中,他能以两万兵力迎战十万兵力的北方强敌袁绍,采纳从袁绍处投靠过来的谋士许攸的建议,亲自领兵奇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军粮,战胜袁军,统一中国北方。另外在《三国演义》中,以献七宝刀为名刺杀董卓等均显示曹操过人的智慧和勇气魄力。织田信长也有着高超的作战本领。他在公元1560年,以四千兵力对阵号称“东海道第一弓取”的骏河国大名今川义元约两万五千兵马,并在桶狭间战役中置之死地而后生,冒雨奇袭并斩首今川义元,年仅27岁就名震日本,此后便开始了“天下布武”,最终成为日本战国时代最强的霸主。织田信长在“创业”初期,据说总是亲自指挥并参加战斗、鼓舞部下,即使在部将明智光秀阴谋策划的本能寺事变中寡不敌众切腹自尽,也表现得英勇无畏。曹操和织田信长以寡击众、一战成名的两次著名奇袭战,都具备战略之胜、战术之胜、运气之胜三个特点。另外,他们二人的“武力值”也不低!据说曹操不但幼时聪敏机警,有谋略懂权术,好打抱不平,而且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更有着过人的武艺。北齐史学家魏收所撰的《魏记》曾称其为“才力绝人”,可见其武艺精湛。织田信长更是身经百战,弓马娴熟。史书有真实记载:信长49岁时,他在节日庆典中亲自御马骑射,而且表演了种种高超的技巧,被人评价为“风姿卓绝,无人能比”。英雄也分不同类型,有不同的粉丝群体。诸葛亮、周恩来等鞠躬尽瘁、操劳国务的“宰相型英雄”往往为百姓们所敬仰,而类似秦始皇、曹操、拿破仑、织田信长等成就一代伟业的“皇帝型英雄”往往更为英雄们所敬仰。企业家必有英雄之心,不但要精通业务,关键时刻还要果断决策,甚至“御驾亲征”,实现关键点上的突破。尤其是当下企业进入转型变革期,而战略变革往往需要英雄式的领导人。四、唯才是用,识人品德曹操唯才是用是出了名的,从投降将领中提拔张辽、徐晃、张郃、庞德,从士兵中提拔于禁,任用许攸、关羽等,都是典型例证。最难能可贵的是曹操用人不计前嫌,例如不杀陈琳— —曹操与袁绍对阵,袁绍方的陈琳写了著名的《为袁绍檄豫州文》,把曹操祖宗八代都骂遍了,当曹操打败袁绍时,周围的人都劝他杀掉陈琳,但曹操惜才,不仅赦免了他,还命为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的僚属多称为从事)。曹操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曾先后三次下令广求贤才。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他在《求贤令》中提出“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原则,冲破了当时选人唯凭家世门第的藩篱。正是由于曹操重视贤才,不拘一格,所以在他的周围,谋臣似雨,猛将如云!织田信长用人也是不拘一格,柴田胜家本来支持信长的弟弟信行,被信长成功策反,此后一直对他忠心耿耿。羽柴秀吉(也就是后来最终统一日本的关白丰臣秀吉)和泷川一益,本来只是普通民众,织田信长予以破格提拔任用,成就了一个在等级森严时代平民奋斗成功的神话。即使面对日本战国最为阴险狡诈、反复无常的大名——松永久秀,信长也居然做到兴利除弊、宽宏大量。对于此人的叛乱,信长多次原谅他,1570年信长与朝仓义景、浅井长政联军作战被困金崎,撤退时松永久秀临危请命,帮助信长成功逃脱。曹操与织田信长在用人方面打破常规,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另类!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因为他们重才而轻德,最终都被无良部下所害,一个是王朝短命,一个是死于非命。在这一点上,企业家除了用人不拘一格、敢于大胆破格提拔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才品德的鉴别和培养。有德有才(“士”),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君子”),培养使用;有才无德(“小人”),防而用之;无德无才(“蠢人”),坚决不用。至于如何鉴别人才的品德,诸葛亮有一套识人用人“七观法”,非常适用。五、文艺气质,塑造影响力曹操不但有文治武功,而且还不愧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还亲自为《孙子兵法》作注,曹操和写出文辞华美汉赋经典《铜雀台赋》的儿子曹植开创了建安文风,史称建安风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的《短歌行》,着实让人惊艳于他的艺术情怀。织田信长也不例外,他喜好古代敦盛幸若舞,从《人间五十年》可看出此人也是当时的一枚“文艺青年”。译文如下:常思人世漂流无常/譬如朝露/水中映月/刹那繁华瞬间即逝/风流人物/今非昔比/人生五十年/莫非熙熙攘攘/浮生幻梦/名垂青史/功败湮灭/只是宿命因果/一念之间/有何可惜/急至京都忧心难忍/狱门示众/敦盛之首/窃而归家传僧供奉/叹息如烟/人间无常/人生五十年/莫非熙熙攘攘/浮生幻梦…… 诗言志。吟唱这首和歌,可体味织田信长对自己一生建立的功业感慨万分。他在日本没有敌手可最终还是难免一死,直到死前才看透了一切都如浮华。感受到织田信长面对生命与死亡、霸业与毁灭时的苍凉心境,联想起曹操赤壁决战前横槊赋诗、慷当以慨的豪迈气魄,乱世英雄对人生的感悟不是息息相通吗?我们发现,凡是具有艺术家情怀的企业家所创造的品牌,也一定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就像乔布斯和他的苹果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人具备这一点。而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好的企业家如具备好的艺术修养,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对企业经营大有好处。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家具有文艺气质,无疑可增添个人魅力——会是很好的品牌代言人,往往能够吸引“文臣武将”的共同追随。六、有破有立,革故鼎新在日本,织田信长是个“创造性的革命家”。他的革新作为于日本近世之军制、政制、兵法、经济等多有裨益。这里,不得不提到他对新技术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应用。他改进木枪长度,广泛使用铁炮,建立以“足轻”为主体的陆军和以铁甲炮舰组成的水军。还在战术上发明“三段击”在长蓧之战中击败甲斐国主武田胜赖,重创了武田信玄苦心经营多年的日本战国时代最强骑兵军团。另外,织田信长对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的接纳与推广,促进了1582年日本四少年赴欧洲参见罗马教皇,设想日本派船环游世界、鼓励工商自由市场等举措也体现出其革新家风范。对比之下,曹操也采取了不少革新举措,如施行屯田制,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并有效解决军粮问题;改革户籍,将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减轻农民负担等当世兴利除弊的创新举措。国家领导人富有智慧和远见,具备革故鼎新的胆识和魄力,方可统领一个国家在世界发展潮流中与时俱进。企业也是如此,优秀的企业家从外向内看(顾客视角),卓越的企业家从上向下看(产业视角),商业领袖从远向近看(时代视角)。互联网时代,创新变革意识淡薄、管理模式落后、战略眼光短浅是制约传统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没有硝烟”的商业战争,企业家要想变革转型,就必须塑造强势的战略领导力,中日战国枭雄乱世雄主曹操和织田信长的历史经验弥足珍贵,更值得借鉴。
### Index:478 《中国市场》 从交易费用角度看预算法修正对资源配置的意义 从交易费用角度看预算法修正对资源配置的意义作者:郑瀚闻来源:《中国市场》2015年第21期 [摘要]预算法在经济法律体系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被称作“经济宪法”,在一个国家的财政、金融运行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第四次审议并通过修改预算法的决定。预算法的修订究竟怎样影响着我们的经济生活,本文将从交易费用理论角度分析其对资源配置的意义。 [关键词]交易费用;预算法;交易费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1..153 1交易费用和预算法修订现状 目前,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资源配置既包括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组织费用,又包含新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交易费用。这两种费用形成了制度转换的重要成本。随着资源配置中市场导向的比重上升,组织费用理论上将会下降。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长期发育不良,交易费用也有可能会急剧上升。若不及时调节,既会妨碍改革的深入,又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通过立法和法律修订来抑制交易费用的上升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第四次审议并通过修改预算法的决定,就恰好是对这一观点的政策呼应。 2交易费用和公有产权理论 早在1960年,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就明确提出“市场交易成本”这一概念,并形成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和拓展实际上引领了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在资源配置方面,其含义是: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交易是有成本的,不同的产权制度有不同的交易成本,因此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的效率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提高资产配置的效率,对产权的初始安排和重新安排无疑是重要的。或者说,产权的明晰度达到最优就是资源配置效率最优的基础。明晰的产权界定是产权交易的前提条件,也是整个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基础,更是资源进行配置或重新配置的根本。 当今公认的交易费用的主要类型有三种: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和政治型交易费用。预算法修订就是这样一种作用于不同类型交易费用的产权安排的修正。已有经济学观点提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制度通过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来影响经济增长。预算法在经济法律体系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被称作“经济宪法”,在一个国家的财政、金融运行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 显然,预算法主要通过所调节的公有产权及其带来的交易费用来影响资源的配置。资源占有或使用的主体可分为某一群体共同占有或使用和单个主体占有或使用。前者称为公有产权,后者称为私有产权。公有产权群体的每个所有者并不能直接处置公有产权中属于各自的那份资产,如他无法出售或赠予自己在公有产权中属于自己的股份给其他人,他离开公有群体时,也带不走属于自己的那份资产。同时,他拥有公有产权也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只要成为公有产权群体中的一员,就直接成为公有产权的所有者。如公有产权群体中新出生者或新加入者,自动成为公有产权的所有者。由于公有产权群体中的每个所有者无法对自己拥有那份公有产权进行处置和交易,因此,对于单个所有者来说,公有产权只是一种虚拟的所有权,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经济意义,他们基本上不关心公有产权的配置效率。但对于公有产权的真正行使主体——政府或国家来说,由于拥有公有产权的支配权,可进行直接的产权交易,所以说这是一种真正意义的所有权,他们也是公有产权资源的直接配置主体。他们并非是真正的所有者,只是群体所有者的委托代理人,行使的是委托代理的产权。委托代理的产权导致了产权行使主体与产权所有者主体的分离,从而使成本—收益在产权行使主体与产权所有者主体之间的非对称分布,产权行使主体无法承担自己行为的全部后果,从而导致公有产权中难以避免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性的存在弱化了产权所有者主体对公有产权的资源配置效率的关心,也难以最大限度地增强产权行使主体提高公有产权资源配置效率的积极性,导致公有产权中高昂的委托代理成本。这种代理成本一方面表现为资源配置效率难以实现最大化,另一方面表现为产权所有者主体监督不力而使代理人谋取非正当利益。显然,预算法的修订目的就在于纠正这种代理的不规范和低效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3预算法具体修订内容及其对交易费用的影响 本次预算法的修订,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强化了人大对预算的监督和管理。新法调整了预算职能定位、新增预算立法,使得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批准、监督,及预算的执行和调整等都有法可依,并确立了需追究行政责任的行为。此举强化了人大依法监督和管理的职权,维持了在预算领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序运转,极大降低了政治型交易费用。第二,确立了全口径预算,明确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什么、怎么编以及四者之间关系。同时,删除了有关预算外资金的内容,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通过确立全口径预算体系,实现预算全覆盖,将法定预算计划拓展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并明晰各类预算间关系,有利于制度精简和科学化,有利于减少不规范行为,将政府内管理型交易费用降低。第三,进一步提升一般转移支付比重,财政转移支付应当规范、公平、公开,以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并建立健全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此外,进一步明确上级政府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不得要求下级政府承担配套资金。在各级政府之间强化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关系,突出了绩效思想和权责意识,将拨款与责任对应,财权与事权对等,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办事效率,弱化“跑部钱进”等不良行为,减少对应支出,同样降低了政府内部管理型交易费用。第四,规范了对地方债的管理。一方面,开口子,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中必需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方式筹措。另一方面,严格管理,要求债务应有偿还计划和资金来源,且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还要求国务院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及责任追究制度等。对地方债的规范化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地方灵活性,就地实际解决融资问题,减少交易费用。另一方面加强了监管,防止了权力滥用,有利于总体交易成本的降低。 根据经济体制转换阶段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交易费用上升的特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经济立法的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政府介入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进行规范,防止腐败现象的蔓延;第二,对市场竞争规则进行法律规范,防止不正当竞争和各种欺诈行为;第三,反垄断,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4预算法与交易费用关系的发展 现实中,最新出台的预算法修正案对政府行为进行了更为有力的规范和制约,此次预算法修改,将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写入立法目的。根据修订后的预算法,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报表,及政府举债情况、政府采购情况、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均应公开。从预算开始到执行、调整、决算,再到最后的审计,公开透明贯穿预算工作的全过程。更为重视人大监督、社会监督,防止政府介入经济活动的“过界”。对降低经济转型时期资源配置成本,提高配置效率无疑是有极大意义的。 《预算法》修订历时十余年,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即在体制内通过核心制度的完善来实现政治体制的优化革新。预算法不仅可以促进民主政治秩序的确立,还可以有效地对政府权力进行事前监督,并且构建现代预算制度的难度相对较小,成本较低。是当前撬动经济改革的有力杠杆。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胡必坚从《预算法》修订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点[J].理论导刊,2014(1) [3]韩中元交易费用、资源再配置与经济增长[D].沈阳:辽宁大学,2009 [4]王新奎加强经济立法控制资源配置交易费用[J].上海人大月刊,1993(7) [5]俞光远我国现行预算法修订的主要内容与对策建议[J].地方财政研究,2011(1)
### Index:479 《中国经贸导刊》 从产业关联看新疆产业结构效应 从产业关联看新疆产业结构效应 作者:阿不力米提·克力木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14期 摘要:利用新疆2002、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分析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各项最终需求的诱发系数、各部门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剖析了新疆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关联程度,揭示了对经济影响加大的产业和各项最终需求的诱发系数较大的产业,并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投入产出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一、理论与方法目前新疆最新的投入产出表是《新疆投入产出表2002年表》和《新疆投入产出表2007年表》(价值表),本研究以该投入产出表42×42行业部门的表式为基础。笔者根据需要把42个行业的投入产出表业也相应地调整为15×15行业部门的表式。得到归并为15个行业的投入产出表之后,就计算直接消耗系数aij,并由此得出相应的投入(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最终需求向量用F、总产出向量X来表示的话,总产出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定义:aij=Xij/Xj(1)B=(I-A)-1(I为与A同阶的单位矩阵)(2)X=AX+FX=(I-A)-1×F=B×F(3)其中B称为列昂惕夫(W.Leontief)逆矩阵。在这里把逆矩阵系数表的列的和(列方向的合计∑bij)反映的是第j部门发生1个单位的最终需求时,它给各个产业的总效果。影响力系数用下面的公式(4)来计算影响力系数=(4)影响力系数指的是某部门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和拉动的程度。影响力系数大于1,表明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了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影响力系数等于1,表明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的波及程度等于社会一般水平;影响力系数小于1,表明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的波及程度低于社会一般水平。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生产的拉动作用越强。 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叫做该产业的影响力;而一个产业受到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叫做该产业的感应度。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若大于1或小于1,表明该产业的感应程度(影响力)在全部产业中居于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感应度系数=(5)感应度系数是指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部门由此所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当感应度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当感应度系数等于1时,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等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当感应度系数小于1时,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感应度系数越大,该部门所受到的需求压力越大。二、产业关联的影响程度分析表1是新疆2002年和2007年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2年15个部门里有7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从新疆2002年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排序来看,制造业、建筑业、其他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农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几个部门。从2007年的影响力系数来看大于1的部门分别为建筑业、制造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电力、热力、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个部门。两个年份的影响力系数的相互比较可以发现,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的影响力系数有所上升。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也就是说新疆的农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呈现出有所下降趋势而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呈现出越来越大的现象。社会对这些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需求,将对整个经济产生较大的直接和间接带动作用。在市场不景气条件下,如果这些部门的需求能够得到较大的刺激,无疑将有利于加速经济的增长。从新疆2002年感应度系数排序来看,制造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采掘业、农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等6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2007年制造业、采掘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等5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均为大于1。感应度系数越大,该部门所受到的需求压力越大。新疆的制造业、采掘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农业的需求量比较大。这一显著趋势表明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对经济发展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尤其是经济增长过猛时,这些部门要首先受到最大的社会需求压力,从而容易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从增加有效供给的需要出发,目前应首先重点扶持和发展感应度较大的上述制约性产业。从交叉关联角度看,制造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服务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很高,说明这些部门具有辐射性和制约性双重性质。 三、新疆各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及生产的最终依赖程度(一)生产诱发系数投入产出表中,区内总产出与最终需求之间存在着带列昂惕夫逆矩阵的下面的关系X=B·(Fc+Fi+E1+E2-M1-M2)……(6)X=Xc+Xi+XE1+XE2-XM1-XM2……(7)其中、Fc=消费、Fi=投资、E1=调出、E2=出口、M1=调进、M2=进口的各向量。某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是指该产业的各种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额除以相应的最终需求项目的合计所得的商。生产诱发系数揭示了最终需求对生产的波及和影响是由哪类需求诱发的,也就是说,通过它可以说明刺激消费或其他如投资、出口需求将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的基本指向。生产诱发系数越大,它的生产波及效果也越大。从2002年新疆消费支出的生产诱发系数来看,它对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及农业的生产诱发程度较高,其次为采掘业、金融保险业及其他服务业的生产诱发程度较高。从投资需求支出的诱发系数来看,它对制造业、建筑业,农业的诱发程度较大,其次为采掘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从国内向区外调出的诱发系数来看,它对制造业、农业、采掘业的生产诱发系数较大;从净出口的诱发系数来看制造业、农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生产诱发系数较大。计算结果显示,2007年新疆消费支出的生产诱发系数对制造业的生产诱发程度最高,其次为采掘业、农业及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从投资需求支出的诱发系数来看,对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及农业的诱发程度较大。从国内向区外调出的诱发系数来看,对制造业、采掘业和农业的生产诱发系数较大;从净出口的诱发系数来看农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生产诱发系数较大。(二)最终需求的依赖程度从2002年新疆各部门生产对各类需求的依存度(表已省略)可以看出,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及电影业、金融保险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部门高度依赖消费。从调出和出口来看,采掘业、社会服务业、制造业等部门的依存程度较高。从2007年新疆其他工业部门对各类需求的依存度可以看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及电影业、行政机关等部门对消费的依赖程度较高。综合以上分析,制造业、采掘业等产业的感应度较高,制约着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其他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投资和消费对其诱发力大。在深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之际,将其作为新疆优先发展的产业既有实现的条件,又有现实意义。 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和农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很高,且投资需求对其诱发力大,应作为新疆重点发展的产业。四、建议(一)高度重视农业、纺织业、制造业及交通等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农业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为经济体系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等,对经济的辐射面广,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辅以相关政策支持予以大力发展;纺织业是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是新疆的传统优势产业,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应是其努力方向;另外,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努力发展培育农产品加工和制造业,依托棉花和特色林果业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以特色农产品带动制造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同时积极发展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加工业。(二)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合理演进在工业化过程中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是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其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不大,但也应当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发展。参考文献:[1]林有.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的结构分析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7(17)[2]李金昌,朱天福,程开明.浙江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J].浙江经济,2002(18)[3]宮沢健一.産業連関分析入門[M].日本経済新聞社1996[4]藤鑑.中国経済の産業連関[M].溪水社2001[5]何喜军.基于投入产出系数的北京产业依存关系演化即制造业对经济的拉动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3)[6]阿不力米提·克力木.新疆ウイグル自治区経済の産業連関構造と成長要因.国際開発研究[J].2006(6)〔本文系教育部第35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和“新疆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编号:BS080209)阶段性成果〕(阿不力米提·克力木,1966年生,经济学博士,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 Index:480 《价值工程》 从人生导师角色定位谈民办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 从人生导师角色定位谈民办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作者:巫幸兴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20期 DiscussiononthePrivateCollegeCounselorsTeam-buildingfromtheMentorRoleDefinition WuXingxing (广东培正学院,广州510830) (GuangdongPeizhengCollege,Guangzhou510830,China) 摘要:角色定位准确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民办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有较大的偏差。培育人生导师式辅导员是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而努力谋求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把好准入关,加强培训,成立辅导员工作中心,科学考核是民办高校培育人生导师式辅导员队伍的有效路径。 Abstract:Theaccurateroledefinitionisthepremiseandbasisofthegoodjobofcollegecounselors.Inthecurrent,duetovariousreasons,theroledefinitionofcollegecounselorsinprivatecollegehasagreaterdeviation.Trainingthementor-stylecounselorsistheonlywaytobuildcounselorteamforprivatecollege.Anditistheeffectivewayfortrainingthementor-stylecounselorsthatwestriveforthesupporttotheconstructionofschoolcounselors,controltheaccessbetterandenhancethetraining,establishcounselors'workcenter,andmakescientificassessment. 关键词:民办高校人生导师辅导员队伍建设 Keywords:privatecollege;mentor;counselor;team-building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181-02 1问题的提出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很多民办高校已经升格为本科院校或者已有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发展规模也到达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发展目标已逐步从过去外延扩大规模向提高教学质量、培育特色人才的内涵式道路转变。因此,就民办高校学生工作而言,其目标和要求已不是仅仅满足和停留在学生和校园的稳定方面,而是更需要有特色、有内涵的育人模式和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那么回到学生工作的主体——辅导员,我们不禁要问,辅导员究竟是干什么的,民办高校辅导员应该如何正确进行角色定位,才能满足新时期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需要。角色定位准确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定位很重要,就像演戏,演员没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就不可能演好一场戏,达到导演的要求的。你把自己定位为保姆,你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保姆。那么应该如何重新认识和定位辅导员角色呢?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总则中的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1]在民办高校,过去我们认为或印象中的辅导员就是:一个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或者是学生事务工作者,俗称打杂的。显然,这个定位跟教育部24号令是不相符的,不全面的。 2人生导师角色定位的辅导员是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高校教师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定位为学生人生导师的辅导员提出了五条工作要求和八条职责。要满足这些要求和职责,辅导员需要掌握系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理论,并且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还需要掌握学生工作的调查、研究、分析地方法,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处理好学生安全稳定、学生资助、就业指导、班集体管理等学生事务性工作。可见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辅导员员在完成本职工作时,一定需要将教育教学、工作研究、成果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并非谁都能够胜任辅导员。 毫无疑义,定位为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辅导员,就是一名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高校教师。和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相比,区别只是在于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界限模糊了;将教学的场地,从课室延伸到校园、社会、家庭;将教育教学的结果评价从一张考卷扩展到对学生个体和集体的思想、行为、修养的整体评价;将教育教学的单位时间,从学期延续到学生整个在校期间。[2]定位为学生人生导师的辅导员,应当尽快明确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工作研究方向,主动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3民办高校辅导员角色的现状及问题 为什么明文规定了辅导员的高校教师身份,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民办高校辅导员却还是高兴不起来?这就涉及到民办高校辅导员角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学校对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定位不明导致辅导员往往处于尴尬位置:是教师,但很难有机会从事教学工作,也不参与教师职称晋升机制,更没有教师那个待遇,如假期待遇明显不同。是管理者,但整天处理的是琐碎的学生日常事务,更多的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一个信息传达者和勤杂者。甚至部分领导者也认为辅导员就是教育管理学生的保姆、维持学校秩序的编外警察,或者就是学生的生活老师。辅导员工作谁都可以做,是万金油职业,是学校分流的富余人员首选。 3.2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就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而言,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完善的职业标准和专业人才规格,无论是辅导员自己还是学生、其他教职工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都比较低。不少辅导员很难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成就感,也就渐渐淡化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意识,被动工作。归属感就是感觉你自己属于某一个特定的组织、地域和群体。例如:工作中你属于某一个学校,你感觉到你自己属于这个学校,它的存在与你息息相关,这样你就有归属感,否则,你就没有归属感。如前所述,辅导员因缺乏认同和关注,必然导致辅导员没有归属感。 3.3对前景迷茫据了解,辅导员老师们对所从事岗位普遍感到事务繁杂、工作强度高,责任重大。另外辅导员职称普遍偏低、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多等原因也很难在科研领域中有所建树,加上现行的机制没有给辅导员提供多大的发展空间,导致大多辅导员对职业发展前景感到茫然,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不想一辈子做辅导员,是很多辅导员的心声。 3.4队伍流动大,更换频繁不少辅导员一有机会马上就改行,很多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换了几任辅导员。辅导员队伍频繁的人员流动,加上学校对辅导员岗位重视不够,随意安插,更加强化了在岗辅导员对前途的迷茫,他们无法从前任同行和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可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所以不少人把辅导员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 4民办高校培育人生导师式辅导员的路径 4.1努力谋求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民办高校普遍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就必须取得董事会和行政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党委和学生工作主管领导要经常向董事会和校务会通报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情况,说明学生工作、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使董事会和行政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议事日程中,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从而获得董事会和行政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困难的理解,使董事会和学校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福利待遇等事项上给予支持和倾斜。
### Index:481 《法制与社会》 从他人遗忘在ATM机内已输入密码的信用卡取款或转账构成盗窃罪 从他人遗忘在ATM机内已输入密码的信用卡取款或转账构成盗窃罪作者:叶永青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35期 摘要利用他人遗忘在ATM机内并已经输入密码的信用卡取款或转账,不属于将他人的遗忘物据为己有的侵占行为,不构成侵占罪;被告人无需输入密码骗取银行验证,不具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必备特征,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该行为具有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本质特征,数额较大的,应以盗窃罪追究刑事责任。 关键词侵占信用卡诈骗盗窃 作者简介:叶永青,浙江省松阳县人民法院刑庭。 案例索引 一审:浙江省松阳县人民法院(2010)丽松刑初字第117号,浙江省松阳县人民法院(2012)丽松刑初字第59号。 案情一 公诉机关浙江省松阳县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石某,男,1972年10月3日出生,汉族,初中文化,个体户。 浙江省松阳县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2009年10月11日20时30分许,被害人李某位于松阳县西屏镇新华路农业银行内的自动取款机取款后,没有将银行卡从取款机上及时取走。被告人石某紧接着到该取款机取款,发现了该农行卡,此时,取款机屏幕提示,请输入需要提出的金额,被告人石某随即分三次从该卡中共取走人民币4500元。案发后,被告人石某退还了全部赃款人民币4500元。 浙江省松阳县县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石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应以盗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被告人石某对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 案情二 公诉机关浙江省松阳县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郑某,男,1977年7月20日出生,汉族,初中文化,农民。 浙江省松阳县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2011年11月28日8时许,叶某在松阳县古市镇农业银行自动存取款机上存钱后,将农业银行信用卡遗忘在自动存取款机上。被告人郑某存钱时发现叶某遗忘的银行卡,并利用已登录的银行卡取钱。因“余额超限”未能将钱取出,郑某便以转账的方式将叶某银行卡内的6000元存款转到自己的农业银行信用卡内。案发后,郑某家属赔偿被害人叶某损失人民币6000元。 浙江省松阳县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郑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应以盗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被告人郑某对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 审判 浙江省松阳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石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秘密手段,窃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案发后,被告人石某退清了赃款,可酌情从轻处罚,归案后,自愿认罪,可酌情从轻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石某犯盗窃罪,判处罚金人民币9000元。 被告人郑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遗忘在自动柜员机内并已输入密码的信用卡内存款,以转账形式转入自己银行卡内,数额较大,符合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本质特征,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被告人郑某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依法可以从轻处罚。被告人家属退赔被害人损失,可对被告人酌情从轻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第六十七条第三款、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郑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千元。 一审宣判后,被告人石某、郑某均未提起上诉,公诉机关未提起抗诉。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评析 对上述案例的处理,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发现他人遗忘在ATM机内已输入秘密的信用卡,从该卡中取现或转账,属于将他人的遗忘物据为己有,构成侵占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我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数额较大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2008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ATM机)上使用的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规定,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上使用的行为,属于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节,构成犯罪的,应当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2009年12月16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形式案件具体应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第五条中明确规定:“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这种情形。案例中,被告人发现他人遗留的在银行ATM机内的信用卡而取款或转账,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中的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情形,取现或转账人民币数额较大,其行为构成了信用卡诈骗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遗忘在ATM机内已输入秘密的信用卡内存款,以取现或转账方式非法占有,数额较大,符合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本质特征,构成盗窃罪。 在审判实践中,对类似被告人石某、郑某利用他人遗忘在ATM机内并已经输入密码的信用卡取款或转账行为,全国各地法院定性不一。2009年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法院对类似行为以盗窃罪判处;2009年至2011年期间,浙江省绍兴县人民法院、庆元县人民法院对类似行为以信用卡诈骗罪判处;2012年,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宁夏海原县人民法院对类似行为以信用卡诈骗罪判处。深入探讨类似行为的准确定性尤为必要。 随着信用卡在社会生活中的大量使用,涉及信用卡犯罪频发,虽然信用卡诈骗罪侵犯的客体包含信用卡管理制度及金融秩序内容,属于诈骗罪的特殊类型,其本质上亦具有侵犯财产权属性,与侵占罪、盗窃罪侵财性客体要件交叉重叠。三种犯罪的构成要件中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基本相同,只是犯罪的客观方面有所区别,由于现实生活中犯罪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区分三种犯罪之间的客观方面即犯罪行为方式不同相当困难。盗窃是以秘密窃取的方式,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被害人并非自愿交出财物;信用卡诈骗是以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占有人存款的行为,占有人自愿交出财物;侵占是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拒不退还或者交出的行为。从刑法理论上区分,盗窃罪属于夺取罪,而诈骗罪属于交付罪,侵占罪侵害的财产不是在他人占有之下,侵害财产的行为方式也不是从他人那里夺取财物或转移财产的占有,而是针对自己占有之下的他人财物拒不退还,是一种典型的不转移占有罪,也叫非夺取罪。由此可见,夺取与交付的本质区别在于被告人取得财物是否违背财物占有人的意志,使占有人陷入错误,被骗者是否基于瑕疵意思自愿交付(处分)财物。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赞同第三种意见。理由是: 一、拾得信用卡不等于拾得存款,存款仍然由银行占有,占有信用卡不构成侵占罪 侵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者交出的行为。第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人的行为构成侵占罪,其关键在于将卡主遗忘在ATM机中的信用卡认定为遗忘物,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信用卡并非金钱,金钱仍存于该信用卡所对应的银行账户中,处于银行合法的保护(占有)之下,因而拾得信用卡并不等于拾得金钱,单纯占有信用卡并不构成侵占罪。被告人随后利用卡主先前已经输入的密码取款、转账行为,侵犯了占有人的财产权,这一行为才具有独立评价的意义,而这是侵占罪所不能评价的,而且被告人也不存在拒不退还或交出行为,故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侵占罪。 二、被告人无需输入密码骗取银行验证,不具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必备特征,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利用信用卡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从客观方面看,实施该罪的一般手段是被告人提供(伪造、作废或他人的)信用卡→输入(非法获得的)正确密码→骗取现金。提供信用卡和输入正确密码是银行(或ATM机)验证客户身份的必经程序。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开通,骗子可以从网上直接转走他人账户上的资金,而无需提供信用卡,密码遂成为身份验证的唯一标准。被告人是否采取了输入密码骗取银行验证就成为判断其是否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必要条件。案例中,被告人的情况是发现他人遗忘在ATM机中已经输入密码登录的信用卡,只要输入金额或转账即可占有存款,不需要输入密码获取身份验证这一实施诈骗的必经程序,并不具有“冒用”的必备特征。从侵犯的客体分析,被告人利用被害人已经输入密码的信用卡取现或转账行为,亦很难判定其侵犯了信用卡管理制度及金融秩序。故案例中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三、利用他人遗忘在ATM机内并已经输入密码的信用卡取款或转账,具有窃取他人财物的本质特征,数额较大的,应以盗窃罪追究刑事责任 盗窃罪的本质,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案例中,被告人见财起意,将他人信用卡内的存款以取现或转账方式据为己有,主观上符合盗窃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要件。客观方面,被告人发现他人遗忘在ATM机中的信用卡后,从卡中取走或转走存款,数额较大,符合盗窃罪窃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要件。此外,笔者认为,“秘密性”不是构成盗窃罪的必要条件,盗窃罪的本质是被告人违反被害人的意志,对其财产排除合法占有,建立非法占有;而秘密性的有无并不能影响非法占有状态的形成,被告人取款或转账时,不管身边有无他人,有无秘密性并不影响盗窃罪的成立。 插入ATM机且无需输入密码的信用卡如同插着钥匙且主人不在家的房间,被告人从他人账户上取走或转走存款就像进入室内盗取财物一样,具有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本质特征,均系盗窃,无本质区别。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2012年2月24日印发的《全身刑事审判会疑难问题研讨议纪要》的通知认为: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冒用他人信用卡,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应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利用他人遗忘在自动柜员机(ATM机)内并已经输入密码的信用卡取款的行为,符合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本质特征,数额较大的,应以盗窃罪追究刑事责任。
### Index:483 《中国经贸》 从会展消费角度拉动会展产业经济效应 从会展消费角度拉动会展产业经济效应 作者:李艳华李楠来源:《中国经贸》2016年第10期 【摘要】会展产业的发展能带来直接的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根据凯恩斯法则:“需求能产生自身的供给,有效需求的提高能增加国民收入。”所以研究会展消费对拉动会展产业经济效应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需求模型分析影响消费者消费会展产品的因素,结果表明会展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和会展产品与其替代产品边际效用之间的替代能力是影响消费者消费会展产品的主要因素。目前有一些相关研究的视角比较宏观,本文将从微观层面对影响参展商和观众的消费需求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会展消费;会展产业;经济效应 一、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正在不断地向前推进,会展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也渐渐成为亮点,被称为“城市的面包”和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晴雨表”。会展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以及产业带动作用,还为城市做出了很大贡献。根据凯恩斯法则:“需求会产生自身的供给,有效需求的提高能增加国民收入”。在各种需求中,消费需求占据着主导和决定的作用,直接影响到经济效应的增长和衰退。从某种角度来说,消费需求是投资需求和总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从长远来看,如果投资中没有消费需求作为动力,这也将使投资无效化。一旦如此,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将会无法保证,这已被我国多年的实践所证明。因此,对会展消费需求的研究将会为推动会展产业的经济效应起到重要作用。现如今,虽然会展业看似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实不然,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人员并没有对会展业做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所以,本文将从消费者的视角,建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模型,来探讨会展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二、文献综述 在国外,研究者将会展地点的选择以及会展业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作为关注的重点,但是从会展业对经济作用的机制来看,会展产业链则是其中极为关键的环节。也有很多学者深入研究了会展旅游,结果发现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产业联系和相互作用。特别是在客源和服务手段方面,会展和旅游能够优势互补,相应的,国内的相关研究人员根据产业表象、产品类型以及经营行为等对会展旅游作了定义,同时对会展业和旅游业的某些方面作了深入分析,主要包括两者的对接基础、对接策略、对接途径及发展模式等。杨勇(2010)实证研究发现,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视角下,会展服务成本弹性、产品价格、价格服务弹性以及产品单位利润等构成了影响参展企业对会展产品需求的关键因素。杨勇(2008)基于会展产品的功能性特点,构建了会展消费者线性最优规划模型,并通过对模型的分析认为,消费者预算开支形成 了消费参展产品及会展产品的有效需求空间,是影响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约束性条件。李娟(2013)从专业观众的需求视角出发,对郑州市会展业发展作了相关的研究,称作SWOT分析。罗秋菊等(2005)根据广交会的历年的统计数据,发现广交会的举办会提高广州酒店业的效益。现有的研究都将重点集中在会展为其他行业带来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描述性研究上,不免过于宏观化,而关于消费者与企业对会展的需求关系研究却是寥寥无几。虽然会展确实为其他产业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从其他方面来看,这不过是参展商和观众对会展需求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其充分条件。鉴于此,本文将从微观角度来全面系统的研究参展商和观众的消费需求因素,从而分析出参展商与观众对会展需求的充分条件。 三、建立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需求模型 消费者怎样得到最大的效用呢?这就是一个消费者均衡的问题。为了探讨这个问题,开始设置一些假设条件:(1)消费者的偏好是一定的,也就是说消费者对每种商品的满足程度的评价是不变的。(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不变的,而且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消费,没有储蓄。(3)每种商品价格是已知的。根据以上的假设条件,假设消费者用既定的收入I购买两种商品,Px为会展产品的价格,Py为会展相关产品的价格(包括互补品与替代品),用X表示会展产品的数量,Y为会展相关产品的数量,MUx和MUy分别表示会展产品和会展相关产品的边际效应, 消费者行为理论提出,消费者要想获得最大的效用,必须使自己购买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和价格比相等。 四、通过模型分析影响消费者消费会展产品的因素 1.商品的价格 对于参展商来讲,会展产品价格是展位价格,互补品价格是指参展商参加展会所涉及的费用,主要有住宿、餐饮、交通、物流、金融等产品价格,替代商品价格主要指参展商运用其他营销方式所付出的价格,因为会展本身就是一种营销手段,其他营销方式比如电视广告、报纸、户外广告、服务营销,直销,网络营销等所需要付出的价格。由(2)式可知,对于参展商来讲,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展位费价格,降低互补品价格,会降低参展商参加展会的成本,会增加对会展的需求。对于观众来说会展产品价格指的是门票价格,门票价格越高,观众对展会的需求越低;反之则越高,这说明对于普通展会来讲,会展产品价格和需求之间还是符合需求规律的。需要说明的是,消费类展会一般是收取门票的,而且门票是组展者一个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而越来越多的专业性展会是不收取门票的。因此,在分析观众对展会需求的影响时一般针对消费类或综合类展会。互补品价格是指观众参加展会所涉及的费用,主要由住宿、餐饮、交通、物流、金融等产品价格,替代商品价格主要指观众通过其他营销方式购买产品所付出的价格。由(2)式可知,当消费者收入在限定条件下时,观众购买会展产品的数量随着互补品价格的升高而减少。所以要想增加会展产品的消费量,必须降低互补品的价格。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对观众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普通观众购买门票产生预算约束,收入越高越有能力购买门票参加展会;另一方面,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扩大普通观众对展会尤其是消费品展会的需求。从目前一些消费类展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举办地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消费类展会成败的重要因素,纵观世界总体情况,会展发展程度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第三产业发达,会展产品的互补品的价格就越低,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德越好,参展商和消费者参加展会的成本就越低,情况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展会相对发达的地区都是全国收入水平位居前列的省份。 3.MUx/MUy显示了会展产品与其替代产品边际效用两者间的代替能力。 MUx/MUy越大,表示会展产品的边际效用大,会展替代产品的边际效用小,所以消费者就会多购买会展产品。下面介绍几点影响会展产品边际效用的因素。 (1)会展产品内容及相关的服务 会展产品因种类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影响。同样的性质的会展产品在场地,邀请到参展商、专业观众的质量,以及对行业的影响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个设施完善,服务周到的展会,自然能引起消费者的参与欲望,信誉良好的展会有着很大的优势。消费者的需求会随着会展产品质量的优劣而有所增减。 (2)社会因素 一个人一生中可能会从属于很多群体——家庭、俱乐部以及各类组织。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受到许多参考群体的影响。人在社会中有不同的角色,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自然也会受所处的社会群体的影响。一但所处的群体中,大部分人都觉得你需要这样的产品,或大部分的人都认同拥有这件产品,不知不觉地,你也会有心理暗示,觉得你自己需要这产品,从而产生购买的欲望。如广交会历年的成功举办,在会展行业群体中有良好的口碑,因此各种观众都希望可以进入这样的展会增长自己的见识,寻找发展的机会。 (3)社会信息的影响 在21世纪这个信息流通的社会,信息科技的成果已经惠及每一个角落。千里之外的信息,通过互联网的传送,五分钟就能让人们收到信息。人们收集这些信息,通过分析、辨别,得出结论,同时令需求产生影响。例如,绿色生活概念,低碳生活的概念,促使人们产生对能源节约的需求,使购买节能电灯泡的人大幅上升。从中也能看出信息的传播对消费者需求影响不光大范围也是相当广。因此,应对信息发布者进行适当的规范与约束,使人们获得真实的信息,从而产生理性的需求,进行理性的购买。 (4)会展产品有着很强的交流性和导向性,不同专题的会展吸引着不同职业和不同地位的消费者。同理,消费者的职业与地位也使他们对不同的会展产品需求有所差异。如同,家庭主妇更热衷于年货展,而学生们则更喜爱参加动漫展等。 (5)消费者知识水平及思想观念 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影响消费者的需求。例如,文化程度高的消费者会货比三家,寻找一些口碑较好的展会参加,质量最为重要,价钱次要;而知识水平较低的人则较多选择价格更为实惠的会展产品。 (6)展会质量 一般来说,参展商数量越多,展览会的整体规模以及单个参展商的展位规模越大,表明展会的质量越高,影响力越大;参展商中国外参展商所占的比重越大,表明展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影响力越大;如果参展企业都是所在行业的知名企业或龙头企业,则表明展览会的质量比较高。 参考文献: [1]杨勇.基于参展企业视角的会展需求模型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7). [2]杨勇.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会展需求模型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8(6). [3]李娟.专业观众需求视角下郑州市会展业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 李艳华(1974-),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哈尔滨商业大学在读博士,黑龙江东方学院经贸学部副教授,从事应用经济学研究;李楠(1972-),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专业硕士,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哈尔滨商业大学在读博士,从事会展经济和物流管理研究。
### Index:484 《中华手工》 从余杭走向米兰 从余杭走向米兰作者:何心来源:《中华手工》2012年第08期 这是一个不断为传统工艺造血的设计品牌。他们的主张是,用设计师的一点力量,借取传统工艺的一点力量,让那些被市场淘汰和抛弃的手艺再次进入现代生活。 2012年4月19日,米兰设计周卫星沙龙展上,当评委宣布全场唯一大奖得主“From余杭,China”时,张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不敢相信,我们得了‘SaloneSatelliteDesignReport’大奖,全场年,我要哭了。” 这个奖,对张雷,对品物流形,甚至对中国设计,都意味着太多。米兰设计周主展区,至今没有一家中国品牌能进入参展,因为担心被中国企业抄袭、模仿。中国设计师能获奖,印证了中国原创设计的水平和实力。 从2009年第一次参加米兰设计展的“中国设计再思考”、2010年的“反思·进化”、2011年的“余杭纸伞的未来”,再到今年的“From余杭”,张雷带领着品物流形,一直在试图寻找中国的设计之源和设计之路,试图用设计为传统工艺找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来自余杭的灵感 “中国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你问中国的文化工作者、艺术家或设计师:让你选择一个朝代,你愿意回到哪个?他们通常会选择宋朝。因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创意产业做得最好的朝代,而杭州就是南宋当时的首都。”张雷笑着解释自己热爱杭州的原因,“作为杭州设计师,我觉得很荣幸,也很幸运。我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杭州本土去寻找,在这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中还幸存下来的传统材料、传统艺人、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思想。” 2004年,从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张雷创立品物流形,希望以自然法则造物,做中国设计。刚开始,张雷和同伴在全国范围探讨中国设计,但后来发现这个范围太大了,很难将各地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作为杭州的本土企业,他们把目标缩小到了余杭。 余杭,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是良渚文化的发祥地,拥有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和蜚声海外的禅茶文化,三大文化共同构筑了余杭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确定设计方向后,张雷和同伴开始走访余杭的农村,进行传统文化的考察。2010年8月,他们到余杭瓶窑镇的山区考察,认识了刘永泉师傅。刘师傅花了5年时间在余杭寻找传统纸伞工匠,希望恢复传统的油纸伞。但严格按照70多道传统工序制作的油纸伞价格只有100多元,且一年只能卖出20多把。这深深触动了张雷。 就这样,一个命名为“FutureTradition(传统的未来)”的项目开始了。传统的未来,一语双关地具备了传承与创新双重维度。而这个想法,也源于张雷在意大利留学时受到的启发。“我在罗马看到一个很老的建筑,是一个石头建的破房子。他们没有试图去修缮那个石头房子,而是基于石头房子建了一个新的玻璃房子。让石头和玻璃在一起,产生关系。这是一种很典型的意大利思维,让最古老的文化和最前沿的设计联姻。” 而后,张雷和同伴与4位年过六旬的制伞师傅一起工作了近两个月,他们用现代工业设计的方法去分析余杭纸伞,发现有几个关键性问题:第一,纸伞的工艺水平相对落后,可以借助现代材料和加工工艺帮助改善;第二,在人们的日常概念中纸伞成了工艺品,而非现代生活用品,如何让年轻人使用纸伞,成了这个项目最大的挑战。同时,他们发现“一根毛竹、5根棉线、18片皮宣纸、36根伞骨、70多道工序”的做法不该仅仅用于纸伞,制伞的传统手工艺,可以衍生出很多完全不同的产品。 从伞到灯,从灯到收纳容器,最后到椅子,仿佛越走越远,但始终延用着纸伞的制作工艺……2011年,张雷带着为“余杭纸伞的未来”而设计的作品亮相米兰国际家具展,引来国外不少人士的关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赞叹不已。展览的成功,让张雷有了对余杭传统手工艺进行一个系统、完整研究的想法,希望能继续挖掘余杭传统手工艺的精髓,为余杭的传统文化做更多事情。 让传统文化延续 “余杭纸伞的未来”也引起了余杭政府对品物流形的关注,在政府参与和赞助下,一个以“传统文化的产业化继承,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为基调的品牌“From余杭”诞生,也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借助设计平台广泛传播的城市品牌。 “From余杭”秉承共生的理念: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共生,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共生,本土设计师与西方设计师的共生……共生的理念与余杭多种文化共同生长发展的状态不谋而合,因而“共生”成为2012年参加米兰设计周展览的主题。 从余杭到米兰,483天,17个传统工艺,12个古村落,10件设计作品,8位传统手工匠,1个设计团队。这是一次设计对传统的颠覆与致敬,是深入研究自然生活方式与传统工艺材料后,对“传统的未来”的重新思考。 10件作品都是基于余杭的竹、清水丝绵、陶瓷和竹纸四个传统工艺而进行的重新构建,所有材料都来源于余杭小镇上的自然材料,每件作品背后都是设计师和传统工匠的碰撞。 “蝶”椅作为第二代宣纸椅的设计,进一步将纸的潜力发挥到极致。本来柔软的宣纸,以糊伞工艺一层层糊成椅子,竟能呈现出超乎想象的承重能力。哪怕一个300斤重的人坐上去,也没有丝毫问题。“我们做了很多实验,花了半年的时间,做了很多不同的形态,最终这个形态被我们实验成功。”张雷说。 除了纸椅,还有竹丝做的灯、陶瓷与榉木搭配的桌子、清水丝棉制作的衣服。清水丝棉是余杭特有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拥有1500年历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经选茧、煮茧、剥茧、开棉、晾晒、拉丝棉六个步骤获得的传统丝棉多用于制作棉被和棉袄内衬,在张雷看来,这么漂亮的手工丝棉不应只用于棉被棉袄制作,他们试验性地在经过5道工序后,把丝棉通过手工捻成线状,通过改变传统材质的物理结构,将丝棉做成了衣服。 用设计师的一点力量,借取传统工艺的一点力量,让这些已经被市场淘汰和抛弃的手艺再次进入现代生活,是最重要的。张雷说,“我们的产品不是艺术品,也不是大规模的机器产品,它是反工业生产的,但是会投入作坊生产。它的制造成本不会很高,因为人工操作,有生产流程,它的价值会很高,也很实用。” 让人高兴的是,展览引起轰动后,这些产品已在米兰、瑞士等地销售,张雷说,当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会有更多人认识余杭这个城市品牌。 这几年,张雷不断上山下乡,不断继承着传统并颠覆着传统。“设计师是传统文化的延续者,也是未来设计的创造者。品物流形就是把传统做成未来。我们不是把传统的东西一模一样地运用在现代设计中,而是更希望传统的东西被打散、肢解,成为我们设计的营养。也许产品做成后,我们已经很难意识到这究竟来源于哪一类中国传统文化,但我们仍能感觉到一种明显的中国气质。我们想从精髓上去做。” “传统的未来”作为一个实验性项目,还将继续做下去;“From余杭”作为城市品牌,也会一直做下去。“希望10年20年之后,它会像瑞士制造一样深入人心,并成为余杭高端制造业和文创的标识。”这是张雷的期望。但如何让更多传统文化及手工艺在得到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化推广获得“重生”,则需要更多人一起努力。 凝 极致的竹丝、陶瓷粉、环氧树脂,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结合,遵循竹子本身的特质,将竹丝不一样的瞬间凝结。 泉 竹丝,由余杭竹匠劈制而成,风干后为金黄色。顺应竹丝的自然形态,用最少的设计,放大材料本身的特质。 山 纸,源于余杭的传统竹纸。同样的制造工艺,换一种形式,直接做出复杂曲面的“纸张”;山,山水画里的山,换一种表达,用灯光谱写水墨画意;驻足灯下,你以为是你在欣赏它,殊不知你已然成为了画中人。 落 基于余杭传统的纸伞制造工艺。沿用千年的捞纸方式,用现代材质取代竹帘,进而将纸从二维世界解放出来,自然落成的肌理,仿佛雪花洒落在光晕之上,质朴而富有诗意。 冉 源于清水丝棉制作工艺。从蚕茧到丝棉,其中最关键的过程是将茧在清水中展开,成一个半圆,这盏灯便将这个瞬间记录了下来。由于灯在打开和关掉时,气氛很像日出和日落,所以命名“冉”。 织 源于清水丝棉制作工艺。运用现代针织技术,做成衣服。 露 陶瓷拥有高硬度,易清洗,非常适合做桌面,而榉木相对柔韧的质感与陶瓷的冰清玉洁形成对比。坚硬与柔美的组合,通常会给人以共鸣,正是因为自然造物法则。由于形态像叶子上的露珠,所以取名“露”。 云 在真实的自然界,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这是自然造物的哲学。余杭传统的造纸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制作独一无二的盘子,捞纸过程中的随机性,创造了完美自然的艺术形态。没有了工业制造的气味,多了自然而然的感动。 蝶 作为第二代宣纸椅子的设计,“蝶”更进一步将纸的潜力发挥到极致。本来柔软的宣纸,在特定的形态下呈现出超乎想象的承重能力。
### Index:485 《中国纺织》 从供应面看棉花:2018年的最大变数是什么? 从供应面看棉花:2018年的最大变数是什么? 作者:牛方来源:《中国纺织》2018年第02期 对于中国纺织行业来说,棉花问题是整个产业链都在关注的问题。今天,中国的棉纺织企业渐渐走出了“收储后遗症”的阴影,行业运行也渐渐平稳,尽管所面对的内外经济环境依旧变幻莫测,市场及成本压力依旧巨大,但是前两年棉价那种过山车似得惊心动魄已经彻底成为了过去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棉花市场已经达到理想状态?显然,今天国内的棉花价格接轨国际仍然存在很多差强人意的障碍,比如进口配额的管制、储备棉的变数等。近日,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银河期货轻工事业部刘倩楠,就目前国内棉花供应市场的几大板块在2017年的表现以及未来的走势进行了深入了解。储备棉:调节市场的独门武器储备棉,这个中国的独有产物在2017年继续展开了“抛储”进行去库存。刘倩楠告诉记者:“2016/17年度的储备棉轮出,从3月开始到8月底,之后又延期至9月底,147个工作日,共成交储备棉322.4万吨,其中新疆棉成交183.7万吨,地产棉成交138.6万吨。2011年度棉花成交13.96万吨,2012年度棉花成交140.7万吨,2013年度棉花成交167.7万吨。新疆棉的成交均价基本维持在15000~15500元/吨之间,地产棉成交均价维持在14000~14500元/吨之间。从价格来看,储备棉中质量较好的新疆棉价格仍低于市场新棉现货,而用其做C32S和C40S的普梳棉纱问题并不大,做成的棉纱和国际市场上的低端纱相比价格上也有一定优势,因此储备棉中的新疆棉受到纺织企业青睐。有许多资金充裕的纺织企业在储备棉竞拍的最后阶段进行大量竞拍,有的纺织企业储备棉备货到12月甚至1月份。”2017/18年度国储棉将继续轮出。在发改委发布的《2017/2018年度储备棉轮换公告》中指出:“2018年储备棉轮出销售将从3月12日开始,截止时间暂定为8月底,每日挂牌销售数量暂按3万吨安排。如一段时期内国内外市场价格出现明显快速上涨,储备棉竞价销售成交率一周有三日以上超过70%,将适当加大日挂牌数量、延长轮出销售期限,或采取其它措施,保证市场供应。”刘倩楠表示:“根据往年的数据,我们推测目前国储库中还有储备棉526万吨,其中新疆棉占了一半多。随着2017/18年度储备棉继续轮出,国储库中新疆棉的减少以及储备棉总量剩余不多,企业竞拍储备棉的激烈程度可能会增度假如轮出时间继续推迟到9月底的话,储备棉成交量可能还要更多,在这种推测下,我们预测新年度储备棉轮出量或将在340~360万吨左右。” 进口棉:2018年市场的最大变数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6/17年度(2016.9~2017.8)我国累计进口棉花111万吨,同比增加15.8%。2017年全年我国累计进口棉花115万吨,同比增加28%,其中美棉50.6万吨,澳棉25.8万吨。 对此刘倩楠表示:“2017年,进口棉仍然以质量较好的美棉和澳棉为主,补充着国内市场高等棉花的缺口,质量相对较差的印度棉量较少。而2018年,进口棉方面变数可能会比较大。”对此刘倩楠解释道:“在去年底的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主办的会议上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处长尹坚表示,配额管理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如何合理分配和监管,如何将信息更加公开透明是下一步工作方向。另外在2017年上半年,中储棉公司有跟国外的几个大棉商接触,表示可能会有合作。我们分析目前国储库中棉花有五百多万吨,其中质量好的新疆棉最多也就三百万吨,明年再轮出一年,届时国储库中棉花估计就剩下二百多万吨差棉花。而通过购买进口棉来改善国储库中棉花结构以及确保棉花库存量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们大胆猜测2018年或许国家会通过中储棉进口一部分棉花,假如真的要轮入进口棉,那么这个量怎么也得几十万吨。因此明年进口棉将是一个较大的不确定因素。” 新疆棉:产量大增施压现货销售众所周知新疆棉在国内棉花供应市场的重要地位,由于种棉花的收益比其他农作物要好,2017年新疆的农民种棉花的积极性比较高,植棉面积增加。此外,2017年的天气状况也比较适宜棉花生长,单产相对较高。根据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数据,截止2018年1月30日24时新疆累计加工皮棉494.6万吨,累计检验皮棉486.9万吨,预计新疆棉产量在500万吨左右。商业库存方面,根据中国棉花协会物流分会调查,12月底全国商品棉商业库存总量约415.32万吨,其中内地商品棉周转库存70.37万吨;新疆区内商品棉周转库存为339.4万吨;保税区棉花仓库5.55万吨。而去年同期全国棉花商业库存量为300.98万吨,今年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4.34万吨。 今年棉花产量大增,纺织企业备货国储棉量也很大。刘倩楠告诉记者:“部分资金充足的企业囤积棉花甚至一直到12月份甚至1月份”。而商业库存方面也比去年高,主要由于新花销售情况不太理想。根据中国棉花信息网数据,2017年9月~12月,出疆棉铁路与公路共发运121.69万吨。新一轮棉花轮出将于明年3月12日开始,因此留给新棉集中销售的时间并不多,中间还有春节,所以现货销售的压力非常大。植棉意向:内地新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2017年12月,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合作分会对内地12省和新疆自治区20个地区共2290户棉农首次进行2018年植棉意向面积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植棉意向面积为4419.08万亩,同比增长0.13%;其中,新疆棉农种植意向增加3.12%,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比分别减少2.21%和9.2%。2017年棉花市场有所回暖,棉农对棉价的期望值较高,但新棉收购价格低于去年,植棉意向基本持平。分区域看,新疆棉花单产和棉农收益均有所提高,意向小幅增长。内地棉区收购价格一路走低,交售进度缓慢,植棉积极性不高,意向面积减少。新疆地区植棉意向增加主要是由于2017年新疆棉花生产呈单产增、质量升、收益稳的良好局面。交售价格虽有所下降,但单产提高、土地租金下降,棉农收益保持稳定,植棉意向高于去年。据调查,地方目标价格补贴尚未发放,植棉面积多数还要看后期棉农最终收益才能确定。兵团部分团场正在核定土地及职工数量,虽然植棉面积暂不能确定,但是98%以上的农户希望种植棉花。新疆植棉意向面积同比增加3.12%,预计意向面积为2986.98万亩。而黄河流域截止11月底,棉花交售进度仅过四成,植棉积极性不高。其原因一方面价格低,棉农惜售观望。今年棉花市场回暖,棉农对新棉收购价格预期较高,但开秤价格仅为7元/公斤左右,中后期一路走低,棉农比较失望。另一方,棉花市场不活跃,部分棉区无人收购,收购商贩收收停停。2018年植棉意向面积同比减少9.20%,预计意向面积为634.75万亩。 长江流域新棉收购初期阴雨天气较多,棉花产量和品质均有所下降,同时新棉开秤价格低于去年;十一以后气象条件好转,棉花品质提高,但价格走低棉农收益减少,植棉积极性不高,大多数棉农仍在徘徊观望。植棉意向面积同比减少2.21%,预计意向面积为730.16万亩。链接2018年操作建议2018年度棉花和2017年度的棉花的政策环境有相似之处,比如仍旧是棉花直补政策,仍旧是3月份开始抛售储备棉,但是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国储库中棉花量在大量减少,好棉花也越来越少,而新年度进口配额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变数,这就预示着新年度棉花走势和上一年度有相同又略不同。我们分析,首先从棉花供应这方面讲,国家储备棉仍然起着蓄水池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储棉的减少,我们预计2018年企业竞拍、囤积国储棉的积极性可能会更高,特别是国储棉中的新疆棉。而假如抛储时间也延长到9月底的话,或许2018年的拍储量还会高于2017年。产量方面,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新疆棉产量17年度大增,预计将达500万吨左右,要比上一年度多100万吨左右。另外17年度纺织企业囤积的国储棉也要比上一年度年囤积的多。综上各种原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本年度棉花供应量要大幅高于上一年度的供应量。消费方面预计本年度的消费量和上一年度相比持平或者略增加。因此从供需方面来看,由于储备棉的蓄水池功能,本年度棉花的走势预计也将维持一个区间震荡,整体走势也将弱于上一年度,但是储备棉的上市量以及结构等仍将成为影响郑棉走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 Index:487 《法制与社会》 从党领导全民抗“疫”看坚定“四个自信” 从党领导全民抗“疫”看坚定“四个自信”作者:邝丽华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18期 关键词从容自信中国伟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作者简介:邝丽华,中共广州市从化区委党校。 中图分类号:D25;;;;;;;;;;;;;;;;;;;;;;;;;;;;;;;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i.1009-0592.2020.06.293 2019年終岁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武汉蔓延,波及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全面领导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这场战“疫”中,共产党员冲锋陷阵、志愿者大爱无私、医护者奋勇向前,普通民众大力支持,一幕幕感动人心的画面不断出现,一个个让人泪目的故事不断发生。党中央的从容自信,全国人民的淡定自若,给世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这一次传播速度极快、感染范围极广、防控难度极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密集调研、科学研判、及时决策部署,防控要求层层传达,一竿子插到底。全国上下、四面八方闻令而动,全员响应。数以万计医护人员主动出征,一省包一市驰援湖北。火神山、雷神山医院10天建好交付使用,18家方舱医院快速组建,疫情爆发前,湖北有137个隔离床位,一个月左右,已经有超过1.4万个。460多万党组织9000多万党员有呼必应,成为基层防疫工作的中坚力量,基层工作者冒严寒值守测温,进社区逐户排查、送菜送药。十几亿人令行禁止,自觉做好自我防护。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战斗,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汇聚起抗击疫情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经验!在病毒狡猾、疫情复杂、物资紧缺、人员集结难、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只能艰难探索的情况下,感染和病亡人数不断减少、疫情迅速得到控制、态势转向持续向好,新增确诊人数从高峰时的数千例,降至个位数,直至最后的胜利,无不凸显出澎湃的中国伟力。 (一)传递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上,我国成功实现从计划经济体蜕变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次抗击疫情中国伟力的汇聚,是党领导人民创造“两大奇迹”以及在革命改革发展征程中积累的越来越成熟的中国经验所带来的。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当前的共克时艰所取得的成效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传递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根本,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始终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考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人民的理论,人民至上是其整个思想体系和全部理论观点的核心。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原理在人的作用问题上的运用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疫情发生以来,在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战“疫”部署中,“人民”一词贯穿始终。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筑牢人民群众的生命防线。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应对这一次重大危机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党中央把武汉和湖北的疫情防控作为重中之重,提出坚决打好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重要部署,作出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的重要论断。强调城乡社区防控和患者救治是湖北疫情防控工作的两个关键。把疫情防控力量用在关键处、刀刃上的辩证思维方法所提供的科学理论指导,在被人民群众掌握后转变为的行动指南和推动抗击疫情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忠实地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指导实践形成了显著优势,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 (三)传递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在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没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处置这样的重大事件,对以国家制度为依托的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在中国这样的14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甚至会引发世界性的严重后果。在疫情爆发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制定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方针。全国上下一盘棋,启动了一系列最为严格的防控措施。展现的强大的国家动员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世所罕见,背后凸显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制度优势。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制度优势的最大的具有统领性的根本所在。它实现全国一盘棋举全国之力,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预防举措,切实有效维护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高度负责。这再次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所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它符合规律,遵循在党的领导下以全体人民的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基本追求这样一个基本规律。 (四)传递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这次应对疫情汇聚起的中国伟力、强大的治理效能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产生,内含着一定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品格。它源于中华民族的先祖们,从大禹治水的壮举当中深深感悟到的部族联合、万众一心的伟力逐渐传承、形成大一统的国家传统,形成注重天下的大爱情怀,形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千年古训。疫情面前,人民的精神力量得到广泛激发,全国人民同心同力,“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意识和爱国情怀,担当、大爱、敬业、奉献,鲜活而立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践行。 (一)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筑牢政治保证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能够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保持了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打铁必须自身硬。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严肃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补足共产党员精神上的“钙”,探索基层党组织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以建章立制的方式将党心党魂深入党的政治生活和党的组织运行之中。坚持光荣传统、发扬优良作风,践行党的正确理论,激发人格力量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二)讲好中国故事增强精神力量厚植文化优势的基础 文化自信是道路、理论及制度自信的源泉和根脉。当代中国社会理想、奋斗目标、伟大梦想有着鲜明的人民立场,它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为基石。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握主流和支流、区分先进和后进、划清积极和消极,构建起群众广泛认可、支持和践行的主流价值文化。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决抓好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坚决廓清各种模糊思想认识,坚决抵制歪曲诋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观点,坚决反击各种歧视敌视的偏激片面言词,以昂扬的姿态坚定文化的自信。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引领作用,构筑精神文明建设新高地。坚守我们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着力深耕厚培、拓展延伸持续深化,讲好在全民抗“疫”中发生的平凡人的真实故事,充分展现无数普通民众人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貢献时激发出的爱国敬业奉献的精神状态,于生活细微处倡导养成无差别感恩他人的良好习惯,微光成炬集聚起全体人民的“最大公约数”。牢牢把握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以真挚的人文情怀、务实的举措,把“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创新与传承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破解文化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不断改善文化民生,使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
### Index:488 《财经界》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作者:梁爽来源:《财经界》2010年第04期 [摘要]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向着国际趋同迈出了一大步,然而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不一定意味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会计准则质量提高和会计准则执行环境改善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新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本文同时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说明了公司治理对会计准则变迁效果的影响,为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内容结构及其实施机制的完善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新会计准则公司治理 一.引言 从财政部颁布《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起,我国会计准则一直处于向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不断变革的状态,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标志着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又迈出了重大步伐,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新会计准则体系能否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做得更好的担忧。当前已有实证研究发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或协调化进程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是有限的,要受到国家资本市场具体制度环境(尤其是法律制度环境)的制约。Balletal(2003)等发现不同国家的资本市场制度环境和公司治理结构显著影响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普通法系国家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显著高于大陆法系国家。陈俊、陈汉文(2007)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安排是执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 以往研究多从制度环境寻找会计准则变迁效果不佳的原因,如王跃堂等(2001)、刘峰等(2004)都从我国资本市场上缺乏有效的准则执行支撑系统方面说明了会计信息质量无法随会计准则质量而改进的原因。本文更加注重从会计准则本身的可执行角度——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会计准则变迁的效果。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变迁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来说明公司治理对会计准则变迁效果的影响,为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内容结构及其实施机制的完善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二.新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效果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有的研究认为,新会计准则提高了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次明确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体系,对原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原则作了补充和完善等方面,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谨慎性、可比性等有了明显的提高,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做出科学评价和合理的预测。沈烈、张西萍(2007)认为:在新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可借用的空间有消有长,但总体上消大于长。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更加完备,限定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范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但有的研究认为我国会计准则变迁没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比如,刘峰等(2004)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没有发现我国会计信息质量随着会计准则的陆续颁布而逐年提高的证据。刘峰提出了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按照该框架,会计信息质量受外部机会、会计准则、法律风险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并认为会计准则在其中的影响要低于法律风险。 会计准则毕竟只是一个生产会计信息的技术规范,它解决的是“该如何办”的问题。对会计准则的恶意误用属于准则实施中“人”的问题,从大的方面讲是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要通过加强监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投资者甄别会计信息能力等系统工程来解决,不能归咎于准则本身。 三.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 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责关系。广义的公司治理涉及的利害相关者比较广泛,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李维安,2002)。 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内在联系,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改善会计信息质量、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环境保证。会计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二者相协调才有助于系统目标的实现。因此,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是问题的主要来源,有缺陷的公司治理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从内部治理机制来看,股权结构、董事会以及管理层薪酬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能够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从外部治理机制来看,投资者法律保护、信息披露透明度以及法定审计等也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但无论是内部治理机制还是外部治理机制,各个治理机制之间的互相作用都可能表现为互补或替代的关系(张维迎,2005)。 四.公司治理水平对新会计准则与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的影响 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准则本身的质量。会计准则的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规范下的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高低。把其他影响财务报告的因素撇开不谈,会计准则质量的提高应该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二是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效率。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需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作为前提,而且需要高效率的执行机制作为保障(Jaggi,1975)。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则是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治理在减轻代理问题的同时,也会影响管理当局执行会计准则的意愿以及公司内部的会计运作机制。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构成了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新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 在当前的条件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点在于提高既定准则的执行效率,这有赖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公司治理质量显著地影响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公司治理质量越高,盈余价值相关性越高。总之,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会计信息的质量就会难以保证,从而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但要提高会计准则本身的质量,关键还得要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五.结论、研究意义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不一定意味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会计准则质量提高和会计准则执行环境改善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构成了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 这一结果的政策意义体现为: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会计信息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进而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点在于提高准则的执行效率,这就有赖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因此,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仅要不断与国际趋同,提高会计准则本身的质量,关键是要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既定准则的执行效率。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会计信息质量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会计系统也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终形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良性循环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俊,陈汉文.公司治理、会计准则执行与盈余价值相关性—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02 [2]徐亚蕊.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8:19-26 [3]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3,(2):28-36 [4]王建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进程及其效果研究.会计研究,2005,(6):52-57 [5]熊剑,罗晓林.我国会计准则变更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6-23 [6]朱茶芬.会计管制和盈余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财贸经济,2006,(5):39-45 [7]李吉林.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信息质量治理.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8:46-48 [8]刘泉军,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会计研究,2006.03
### Index:489 《法制与社会》 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简析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 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简析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作者:孙嘉阳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23期 摘要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为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发展的初期,设立的目标是效率第一,公平次之。为实现这一目标,采用的是前期合理规划、过程微观调控、资源合理布局的方式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为适应社会的进步,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人们逐渐将效率和公平的发展地位等同起来,使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协同发展能够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对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进行简析。 关键词效率公平民商法经济法价值 作者简介:孙嘉阳,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i.1009-0592.2017.08.143 一、用法律价值衡量效率与公平 (一)效率的法律价值 我们对效率进行分析的前提,需要理解效率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充分理解了这种关系的前提之下,在市场经济的宏观环境下,描述其法律价值。“效益”的文字含义,是指效果与利益。由于利益的主体不同,利益体现在个人、企业、集团、国家层面,体现出不同的意义。“效率”这一概念,则多用于经济学的范畴,一般理解为,人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同时进行更为有效的调整,以此来使其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更高的应用作用。通过以上可知,我们确定效益目标之后,只有通过恰当的方法,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 不同的利益关系构成了社会群体的整体,其中也包括不同的利益冲突,如: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公共利益等。这些不同的利益关系再法律的调节与管理之下,互相合作,创造更多的效益。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法律的相关条款,保障不同的利益行为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二)公平的法律价值 无论是确立政治体制、发展市场经济还是构建法律法规,最基本的原则是公平。在不同的结构体系当中,从不同的角度渗透公平发展的理念,可以将民本思想及治国方针体现得更加充分。 在东西方,对公平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东方人认为公平正义为公平,其中也包括了不偏袒、不自私,不徇私枉法;西方人则认为公平即为美德。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公平的认识,反映了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及进步。从奴隶制社会走到今天,人们从不同的层次认识了公平,每一个历史时期,人们都在追求当时人们能够认识到并且接受的公平。 我们现在探讨的公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人民群众获得的社会利益及服从的分配原则的公平性。在公平的社会制度之下,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从而可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法律约束的公平之下,通过民法的调整,可以使财产在主体之间的分配更为公平合理。 我国一切法律的基础是宪法,以宪法为基本依据建立起来的其他法律,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其中体现公共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在宪法当中体现出的基本公平,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经济法的角度讲,它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保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主体利益的保障性法律。经济法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依据效率原则,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不同的法律中,贯穿始终的是法律的公平性。 公平,在适应法律的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弹性特征。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当面临具体问题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节审判,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中,公平原则的重要性就尤为重要。 二、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简析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 (一)民商法的价值 民商法在构建、修订、完善的过程中,始终以公平作为基本原则,其公平民主的立法理念尊重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民商法无论是立法还是执行,都要求相关人员能够深入理解其内容,在具体案件处理的过程当中,把握案件的性质,了解全部内容,根据具体的情况及相关方案进行案件的审理流程。这个过程的准确把握可以保障当事人的正当权益,也可以充分体现法律的公平公正性。 公平公正原则是民商法的基本原则。公平公正原则指导着自愿原则、平等原则,使民商法的价值属性和特征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赋予每一个公民平等的权力,在社会主义民主体制之下,人人享受公平的起点,在民商法中,权力的主体将自身的智力、体力作为前提,在法律的框架之下,对人民的合法权利进行充分的保障,在这样的保障之下,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产值最大化。 在民商法的制度保障之下,经济主体通过合理的市场竞争获得经济利益,个人利益的合理获得使得社会利益得以正常体现,这就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辅相成的基础。在社会大环境下,社会的经济进步建立在个人的经济进步的基础之上。民商法在个人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找到适合的平衡点,使经济主体的双方获得更大保障的经济利益。在很多时候,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经济人对于自己所获取的利益及自己的利益追求有明确的意识,但并不清楚自己的参与经济的行为对于社会利益的驱动意义。但正是个人经济的发展驱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通过这样的路径,体现的是民商法中经济进步的效率价值,民商法保障了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性、合法性及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法律的范畴之内,体现出自由、平等、民主的原则,经济人获得充分的利益回报,对于其进行有效的驱动,从而促进经济的进步。 (二)经济法的价值 公平原则在经济法中体现出公平的价值,经济公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其弹性功能。经济主体在法律规范的范围之内,为实现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自己的经济行为进行合理维护,可以通过合理科学的调控手段、规范适度的操作行为,实现自身的目的性。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主体利益的均衡发展。 按照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经济法的价值体现在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经济人在市场中实现经济利益的获取,是在经济法的保障之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之下进行的。这种法律的保障,符合经济主体、经济人获取经济利益的追求及需要。 在经济法的范围内谈及的公平,是在等同的市场经济制度之下,经纪人能够公平地获得信息,并且在同样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进行合法的经济活动,在分配经济利益时,能够公平地按照分配制度进行。保证经济参与人在同等的条件下,付出与所得相符,即其获得的经济效益符合其付出的脑力、体力或者适应其付出的研究成果。在这里,我们还要谈及一点,在民商法中,我们谈及的公平,是在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下,对其理性成份进行探索,获取抽象的思维,谈及的是特质的平等化。在个体差异之下,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方面的不同,使公平中体现出的差异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民商法中体现出的公平的特殊性。在民商法中体现出的公平的差异性需要通过经济法来进行调节。在经济法的保障下,民商法中不公平的特性得以调节,以立法的形式进行干预,实现新的经济平衡。通过多年的探索,我们不难发现,在经济行为运行的过程当中,影响公平的因素主要有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经济垄断行为以及竞争手段的不恰当,只有通过经济法的约束,才能实现公平价值的最大化。 为实现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必不可少,其中,占有基础性地位的资源是市场。在各项资源中,市场占有基础性地位,并不意味着市场能够有效运行,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经济行为的不合理性,会导致市场运行的崩溃。与此同时,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等外部因素,都可能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可预知的影响。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辅助以不同的手段,对不正常的市场行为进行矫正,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得以获得最大的效率。 三、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下的比较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 (一)相同价值取向 我们通过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来衡量民法与经济法,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共通点,在价值取向的认同感、理念方面,都趋向一致。其一,民商法与经济法在公平价值取向方面,共同承担协调经济关系的任务,能够对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经济主体进行科学的调配,保障市场公平运行。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民商法构建的核心是公平,可以彰显民商法的法律精髓,其公平性原则更重要于其诚信原则。从内容方面、运行方式方面来讲,其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在民商法中体现的公平原则,可以充分展示出民商法的性质,能够更加完美地诠释其内涵及特征。另外,民商法的法律规则,是相关从业执法人员依法行事的依据。经济研究人员普遍认为,经济法的价值原则即为公平原则。不同水平的经济人获取不同等水平的经济效益,与其自身的能力、经济水平、自身资质有关,其获取的经济效益,符合其自身的能力水平。显示出公平的特征。其二,民商法与经济法在效率价值方面,有其一致的目的性。都是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利用科学的分析行为,引导经济向更为规范、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以此为前提,实现经济人获取最的利益,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是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前提。民商法的出发点是自由与平等。在民商法的协调之下,个人、集体的财产都能够得到科学的管理。通过民商法的协调,依据公平的原则,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经济法出发的角度是社会发展的总体,整体调控企业的经济行为的整体流程。使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契合。这是经济效益提升与社会效益提升的重要前提。经济法与民商法,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不同价值取向 民商法与经济法,在价值取向上的共同点来自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但在其宏观方向一致的基础之上,因为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也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特征,也存在具体的区别。其一,民商法属于司法范畴,更多的强调的是个体利益;经济法从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强调整个经济参与过程的综合利益。其二,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比较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不同,首先,民商法的建立保障了私人财产的合理性,这是基于生产基础的不同。其公平性更多地倾向于私权。其次,体现公平原则的形式存在差别。民商法强调,经济人的起点一致,在平等的环境中进行经济活动。民商法在经济活动中体现出更加鲜明的公平原则的特征。再次,民商法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保护私有财产,这是民商法平等原则指导的结果。经济法保障的是能够通过财政干预、货币管理、调整税收制度等进行市场调节,使经济的发展平衡稳定。
### Index:490 《决策探索》 从共青团中央微博的使用谈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建设 从共青团中央微博的使用谈高校共青团新媒 体建设 作者:刘姝来源:《决策探索》2019年第12期 【摘要】共青团中央微博是共青团中央在新媒体时代为了推进共青团建设而开发的创新模式,对于充分发挥共青团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建设功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以共青团中央微博为视角,在各个高校开发和加强共青团新媒体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各个高校共青团的建设活力,从而促进高校内部的和谐发展。本文借鉴了共青团中央微博建设的实际经验,从构建完善的目标体系、打造思想引领阵地、开发公共服务新职能三个方面对当前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建设提出了建议,以期为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建设提供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共青团中央微博;高校共青团;新媒体;政治功能;思想引领;公共服务 一、共青团中央微博的作用 政治传播是指政治信息的流动过程。政治信息包括国内外选举新闻、政治会议、外交活动,国家形象、政治人物形象以及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等内容。政治信息的流动传播具有相应的媒介,共青团中央微博则具有这样的功能,是政务微博的一个子集,既具有政务公开、沟通政治信息、价值引导的作用,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 共青团成员都心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在价值理念上也是颇具风格特点。共青团组织有着极大影响力,在舆论上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引领作用。共青团微博的开设更是增强了民众与组织的相互联系,共青团中央微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原因有两个:第一,职能所在。微博具有宣传、制造舆论效果等功能。一方面,共青团中央微博账号的开通使团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舆论引导,为广大百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第二,共青团中央组织的微博账号开通经过了微博官方认证。一方面,只有真正的团组织和与团组织相关的个人才可以开通,这保证了账号发表内容的官方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正是因为需要经过官方认证,才对这些微博账号有了相应的约束。使用微博进行舆论引导是共青团中央微博账号开通的重要原因,也是共青团体的主要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各级各类共青团组织都创建了自己的微博账号,共青团微博己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体系。也可以说共青团微博有着分明的层次和严密的结构。体系的庞大和结构的完善,极大增强了共青团微博在舆论引导上的影响力。 共青团中央微博所发布的信息对公众具有引导作用,微博发布时必须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这是每一个共青团微博的职责所在。各共青团微博的不断开通增强了舆论导向功能,微博账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共青团微博拥有完善组织结构,功能也相对优化,组织上具有层次 性,内容上具有官方性,所以共青团微博的主要功能就是为民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兼具舆论导向作用。 二、高校共青团建设新媒体的必要性 (一)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建设是共青团政治功能的彰显 “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肩负着重要的政治职能,在团章中曾写到,共青团的四大职能分别为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这四项共青团所应具备的职能,通过网络传播和舆论宣传都可以实现。共青团的任务是拥护党的领导,以党的理论为指导,并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引领全国各族青年,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由此可以看出,共青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群众性和先进性。正是因为共青团的先进性,所以共青团对青年群体进行政治引领和思想引导是极其必要的,也是广大青年群体所需要的。在当前的网络时代,将共青团与网络相结合,更有助于发挥其作用,一方面,可以扩大共青团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团组织与广大青年的沟通。所以网络的传播对于共青团团队的建设就显得颇有意义了。本文简要阐述了共青团微博的使用对于高校共青团建设的启发和意义,这其中就包含了共青团网络平台建设对于广大青年群体的积极引领作用。 (二)高校共青团建设新媒体是网络时代共青团工作的现实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网络信息时代带给人们的改变不仅仅是生活,整个社会运转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网络巨大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都在不断更新着。目前,我国使用网络的用户大多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微博的使用者同微信的使用者一样,多为35岁以下的人员,这其中包括大部分的青少年。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很容易被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误导或受他人蛊惑而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尤其是互联网所起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网络是大众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徑,共青团微博的设立正处于这样的背景下,微博成为了共青团发表舆论的平台。 青年团员大部分都还在成长期,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着信息选择的很多困惑,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和毒害。从目前的现实网络状况来看,网络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不健康内容。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需要人为的监管,但由于当前我国对于网络的监管制度存在着一些漏洞和不足,互联网的不正当使用依然可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发育。有些人站在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利用网络侵蚀青少年的心灵,宣扬他们认为的所谓的正确的价值观,这会对青少年的成长发育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共青团组织应当站出来,树立鲜明的政治立场,通过宣传党的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的主旋律,通过网络为青少年带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既可以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又可以发挥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三、以共青团微博使用为视角提升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建设 (一)深化目标体系建设,保障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建设的实效性 目标决定起点,党的旗帜是高校共青团的思想引领,党的要求是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完成目标。思想引领是关键,是高校共青团组织集体行动的方法和实践。为了保障计划实施的联系性、有效性,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的任何措施一定要规范化、制度化,这样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高校共青团组织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也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利用新媒体提要求、说内容、定考核,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只有这样,共青团新媒体才能更加规范,才能最终实现思想引领的作用,才能达到新媒体目标体系的既定效果。只有拥有发布内容详细规范的内容体系和事后考核成果优劣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励高校共青团干部很好地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特点,达到良好的效果。积极正面地引导当代大学生认可主流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武装自己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根本职责,只有这样,高校共青团组织才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青年群体。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建设的引领性 一直以来,高校共青团都在利用报刊、橱窗、广播、板报等一些传统的方式开展思想引领工作,这些方式古板陈旧、内容枯燥,很难吸引学生的目光,也无法获得学生们的喜爱,这也就导致了宣传的作用效果不佳,无法很好地传达思想观念,思想引领的作用十分有限。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高校共青团应当结合互联网技术,解放思想,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打破陈旧的传统模式,开创新的科技传播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形式,全方面、全方位地宣传思想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高校共青团可通过积极开设专门的微博、微信、公众号、QQ、网站、APP等官方账号及平台,开创新的思想教育方式,利用这些新平台,引领思想,占领新阵地,建设校园微传播平台。定时推送发布新的内容和活动,通过接地气和多用时下流行语等方式发布具有主题意义的文章和开展活动来树立引领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在官方的微博、微信、QQ等平台,通过每天发布、答疑、评论等方式,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困惑,与学生实时沟通交流,加强互动,发挥新媒体的思想引领作用。在思想引领的过程中,及时对社會上的一些现象、思想冲突、社会热点表明自己的立场,帮助学生分清利弊,建立明确的是非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通过大数据分析,凸显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建设的服务性 高校共青团新媒体除了充分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还应当具备生活服务的职能。大学生大都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获取热点信息,并通过微博、微信等分享生活动态。为了增加共青团官方微博、微信的用户黏合度,增加用户量,必须提高共青团的官方微博、微信的生活服务功能,巩固其在大学生日常使用中的地位,打造成为真正为大学生服务的生活和学习平台。开发者和管理者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的生活需求进行量化统计,并且根据统计结果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功能。共青团微博经常会分享一些心灵鸡汤、社会趣事、实用宝典等,高校可加以借鉴,使分享的内容切实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提高公共平台的利用率,在日常分享的同时也深化其政治功能和思想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1]李壹凡.新时代高校共青团新媒体舆情引导路径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7).[2]魏彬.基于新媒体的共青团工作模式改进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0).[3]王银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德育研究,2018(10).[4]范冰洁.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新生基层团组织建设研究[J].党政领导思考.[5]孟岚.官方微博典论引导方式探究——以@共青团中央为例[J].今传媒,2016(10).[6]李壹凡.新时代高校共青团新媒体思想引领工作思考[J].才智,2018.[7]陈跃男.新媒体对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05).[8]叶梢.共青团微博舆论引导研究——以@共青团中央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8(05).[9]孙璐璐.“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的政治传播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7(05).(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 Index:492 《合作经济与科技》 从农民工流动性看养老保险转移 从农民工流动性看养老保险转移作者:李 星 赵冰洁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22期 提要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地区间流动的现象,因此其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养老保险区域统筹、不同地区政策不同以及养老金支付压力大等问题,给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造成了很大障碍。本文从农民工自身流动性特征和类型方面入手,分析其流动中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探寻适合农民工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社会统筹 中图分类号:F840.6文献标识码:A 一、农民工的流动性分析及其养老保险接续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类从农民中分离出来的特殊群体——农民工。他们已纷纷离开土地和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在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打工、经商,或者从事服务性活动。政府将他们界定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人们习惯上称他们为“农民工”。 (一)农民工流动性特征及类型。我国农民工群体数量大、流动性强,大多没有稳定工作。据统计,农民工在一个单位工作3年以上的只占20%~30%。农民工由于就业流动性大,很难在一个地区跨越累计15年的社保门槛。高流动性导致用人单位、农民工缺乏参保积极性,同时也给社保部门在缴费核算时带来难题,解决其社会保险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农民工的流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呈现了与其他群体更为复杂的特征。我国的农民工流动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就业型流动和定居型流动。就业型流动是一种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双向往返流动,且最终归宿是农村和农业部门,农民工是以就业为目的向城市流动。而定居型流动正好相反,在多次变换工作地点后其最终落脚点在城市,不再返回原籍。目前,农民工流动的研究涉及多学科、多角度。但是,纵观农民工流动的各种研究,可以发现,其研究视角都指向了“农民工群体”本身,而忽视了其“流动”类型、“流动”特点、“流动”趋向等问题的研究。 (二)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接续问题。社会保险关系的连续性主要体现在长期的、准确的和安全的账户记录,特别是被保险人变换工作单位或地点时社会保险关系要随之转移。一旦建立一定的劳动关系以后,基于劳动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保险关系就不能由于工作单位或地点的变动而中断。农民工流动的特点要求对其的养老保险应充分考虑其各种情况,对其实施的养老保险政策能适应农民工特点。在变换工作或者返乡时能实现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享受到社会保险本应带来的收益。 二、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障碍分析 (一)养老保险区域统筹和农民工跨区域流动之间的矛盾。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流动,都涉及到工作地点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问题。流动就业者养老保险的主要矛盾是其流动性与“块块分割”的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由于地区间发展差距大等原因,以省作为社会保险的统筹单位,但政策不统一,实际运行情况不一致,因此农民工跨省流动后,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规模等都会给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带来障碍。 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大都参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模式设计的,个人缴费进入个人账户,企业缴费进入统筹账户,外来人员难以享受转入地统筹而调离人员难以带走属于自己的那份统筹利益。如果农民工离开就业地,社会保险关系可以转移,但只转移个人账户资金,无法转移社会统筹部分的资金。因此,农民工的参保只是为城镇社保基金积累做出了贡献,然而本应享受的统筹部分利益受到严重损失。基于以上原因,很多农民工一旦离开原单位就选择退保,这不仅将劳动保障部门全力推进建设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撕开了一个缺口,而且对尚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二)不同养老保险制度无法实现有效对接。目前,全国各省市在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上认识不一,进展不平衡,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参保模式。由于不同地区针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采取了不同对策,使得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在各地有不同的规定,政策不统一,缴费基数和缴费比率差异较大。即使是制度模式相同的地区,也存在缴费比率以及待遇上差异较大的情况。针对第一类就业型流动农民工,其在从城镇返回农村的流动中,养老保险关系也需转移。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处在试点阶段。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甚至缺失的情况下,不管是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还是采取综合社会保险制度或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都会因其与农村实行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无法根据其流动而相应地转移。农民工在城市内缴纳社会保险,当其返乡时,其社会保险关系没有地方能够接收。 (三)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过大。按照我国社会保险的相关规定,跨统筹区转移时不但转移关系还需转移基金,但仅限于个人账户部分。这样对于转出地区来说相对有利。在这些地区参保的农民工到其他地区工作时,在转移社会保险关系的同时只能转走个人账户的储存额,而统筹基金则留下来,为当地社会保险基金作出贡献。但是转入地却必须承担这部分本应不属于其承担的统筹基金。在普遍缺乏社会保险资源的前提下,对转入地来说,要承担农民工退休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养老金支付,无疑给社保基金的支付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很多地区为了维护本地职工利益,考虑社保基金的压力,可能人为地设置障碍,阻碍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 三、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接障碍的途径 (一)根据农民工流动性特征分类解决。如前所述,农民工的流动可分为就业型流动和定居型流动,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民工特点对其采取不同的政策。但总体思路都是要转移农民工社会统筹部分的基金,使其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险带来的利益,同时也缓解了输入地的社保基金支付压力。具体实施政策有以下几种: 1、对于定居型流动的农民工,由于其不再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因此养老保险关系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转移。这类农民工一般是在转出地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移后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出地应在转移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的基础上,转移企业为该农民工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部分。转入地应按规定个人账户部分全额记入农民工个人账户,转入的社会统筹基金列为转入地的社会统筹部分。 2、对于就业型流动的农民工而言,农民工在转出地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移后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出地应在转移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的基础上,转移企业为该农民工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部分,转入地社保机构应全额记入到该农民工的个人账户。 3、农民工户籍所在地未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如本人申请终止养老保险关系,社保机构可一次性支付其个人账户中的全部储存额资金。愿意继续保留养老保险关系的,可先行转入到户籍所在地县级社保机构,由户籍所在地的县级社保机构保留其转移的个人账户并按规定计息,以后重新就业时接续或转移养老保险关系。 (二)全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跨地区转移机制。阻碍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统筹层次较低,应在努力实现省级统筹的基础上,尽快实现社会保险的全国统筹。可以利用各银行邮局已经联网的技术条件,使农民工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为每一个农民工办理一张社会保险银联卡,卡号和本人的身份证号码相同,农民工可以查询本人的缴费情况,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不再经历“退保”、“参保”等繁琐程序,只需随身携带一张如银行卡般的保险卡,不论迁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缴纳保险费及领取养老保险金,为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做准备。同时,还要建立方便合理的跨地区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机制。这样,农民工不论转移到什么地方工作,其社会保险关系都能随之转移,都能获得相应利益。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联网。目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都是依靠人工方式来处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信息系统的支持。因此,要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难的问题,还要不断提升社会保险管理手段,特别是要加快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进程,形成一个完备的省、市级中心数据库,实现省、市、县三级业务联网。由政府投资建立全国性数据库,形成信息共享机制,为参保人在全国各地转移社会保险关系和转移参保记录提供方便的服务。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郭秀丽,王家宝.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障碍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7.9. [2]唐钧.让农民工社保异地转移接续[J].瞭望,2007.38. [3]尹庆双,杨英强.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7.12.
### Index:494 《朝阳沟》 从十三辙看豫剧《朝阳沟》的用韵 从十三辙看豫剧《朝阳沟》的用韵作者:马威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以十三辙为视角来探究《朝阳沟》的用韵问题,主要阐述了戏词韵脚字韵部归属、押韵特点、声情关系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十三辙朝阳沟用韵 “十三辙”是明清以来戏曲等说唱通俗艺术形式押韵时广泛采用的十三个韵部名称。由于“十三辙”是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又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加以锤炼,虽然韵部较宽,但是归纳却比较得当,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符合近代以来的语音事实,因此流传甚广,影响深远。《朝阳沟》是建国之后表现新社会新气象豫剧剧目中的翘楚。该剧主要讲了城市姑娘银环和农村小伙子栓宝高中同窗三年,两人暗生情愫,拥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理想,但是银环下农村参加劳动,遭到她母亲反对,后来经过一系列的事情,银环母亲转变观念,不但同意银环下乡,自己也搬到了朝阳沟的故事。由于《朝阳沟》的主题符合当时的时代风气,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趣味,因此一上映就风靡了河南省,后来又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屏,进而风靡全国。《朝阳沟》的戏词朗朗上口,韵味十足,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环境通过戏词的用韵也可窥见一斑。本文主要探究三个问题:一是《朝阳沟》戏词韵脚字在“十三辙”中的韵部归属。二是押韵的特点。三是韵部的归属对表现人物感情的作用。 一、戏词韵脚字的韵部归属 归纳韵部时以一个场景的唱词为一个单位,对于重复的韵脚字只记录一次。通过对《朝阳沟》戏词的分析,韵部归纳及相关韵脚字如下: (一)一七辙 1.里、息、地、区、育、豫、去、飞、你、局、絮、急。(“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选段) 2.己、绩、气、起、极、里、移。(“银环你该怎样看待自己”选段) (二)言前辙 1.山、鲜、堰、缠、扮、边、断、岩、泉、旱、难、片、弯、占、天、半、搬、面、传、员、烦。(“走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选段) 2.年、谈、兰、骨、干、遍、圈、边、愿、钱、完、咱、难。(“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选段) 3.遍、完、站、言、献、山、看、环、染、晚、篇、点、天、言、边、完。(“银环同志你且停步我再说一遍”选段) (三)发花辙 1.洼、稼、子、瓜、麻、呀、家、啥、话、牙。(“翻过一座山走过一道洼”选段) 2.划、抓、挂、差、话、拉、大、画、马、加。(“全公社检查了跃进计划”选段) 3.下、话、拉、家、瓜、挂、花、拿、夸、化、啥、麻、俩、吧、她、茶、仨、妈、差。(“亲家母你坐下”选段) (四)江阳辙 乡、忙、讲、墙、趟、长、望、仗、降、亮、量、望、晌、想、凉(“自从你们写信要下乡”选段) (五)坡梭辙 过、婆、错、拖、窝、矬、社、喝、河、车、说、搁、呵、索、学、说、我、婆、合。(“看见了新被子我实在难过”选段) (六)中东辙 成、生、凌、盈、丁、动、生、钟、公、行、绳、领。(“银环儿你不要多操心”选段) (七)人辰辙 信、心、斤、群、盆、筋、纹、民。(“俺外甥在部队给我来信”选段) (八)灰堆辙 贝、为、退、背。(“银环你该怎样看待自己”选段) (九)油求辙 沟、柔、愁、头、口、留、够、忧、后、求、投、秋、稠、久、流、够、喉、友、酬、走、羞、口、丢。(“走一道岭来翻一道沟”选段) 二、押韵的特点 通过对《朝阳沟》戏词韵脚字的分析,发现戏词在押韵上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一韵到底类型 这种类型是指在一个场景中每一句戏词的韵脚字都在同一个韵部。在《朝阳沟》的戏词中,这种押韵类型不多,只有“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和“银环同志你且停步我再说一遍”三个选段属于这种类型,前者押一七辙,后两个选段押言前辙。下面通过“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选段的戏词进行说明。 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 看不完说不尽胜利的消息 农村是青年人广阔天地 千条路我不走选定山区 离城市到农村接受教育 同学们走了一批又一批毫不犹豫 妈呀妈 你何时同意让我去 恨不能插上翅膀飞 你呀你 我写信催你不见你 难道说恁县里没有邮局 桃花谢梨花开杨柳吐絮 一转眼又半年我又愁又急 通过上面的戏词可以看出,整段戏词的每一句最后一个字分别是“里、息、地、区、育、豫、去、飞、你、局、絮、急”,经过分析可以得出这些韵脚字都押一七辙。①“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选段和“银环同志你且停步我再说一遍”选段也是这种情况。 (二)隔句押韵 这种押韵类型在《朝阳沟》戏词中所占比例最大。隔句押韵在“亲家母你坐下”选段中表现最为突出,例如: …… 针线活她不会 端碗还嫌手腕麻 吃穿不用她粘手 现有巧真俺娘俩 老嫂子你放心吧 婆婆不会难为她 在家生来好喝水 一天三遍不离茶 一天到晚有开水 茶瓶暖壶有俩仨 婆婆是个忠厚人 姑嫂亲得象一个妈 女婿是个好社员 她的公公 她公公种地是个老行家 虽说吵过两句嘴 怨我的水平态度差 …… 以上戏词节选自“亲家母你坐下”选段,这段戏是由栓宝娘、栓宝二婶、银环妈三个人通过对话的形式演唱,整段戏词节奏轻快而流畅。在上面的戏词中,每两句由一个角色演唱,每个角色演唱完押一次韵。比如“针线活她不会,端碗还嫌手腕麻”这两句戏词是由银环妈演唱,只有“麻”入韵,押发花辙,而“会”不入韵。紧接着,栓宝娘回答银环娘的疑问,唱到“吃穿不用她粘手,现有巧真俺娘俩。”这两句戏词也是第二句入韵,最后一个字“俩”入韵,押发花辙。同样地,下文戏词中的“她、茶、仨、妈、家、差”入韵,都是隔句押韵,押发花辙。 通过分析《朝阳沟》戏词的押韵情况,隔句押韵并不是所有选段都严格按照每隔一句就押一次韵。这里有两种特殊情况: 1.句句押韵和隔句押韵混杂。比如“走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选段就属于这种情况。例如: …… 你的娘为留我把心操够 好心的李支书为我担忧 小妹妹为留我跑前跑后 拴保你为留我 又批评又鼓励严格要求 这是我下乡时走过的路 在这里学锄地我把师投 那是咱挑水栽上的红薯 这是我亲手锄过的早秋 那是你嫁接的苹果梨树 一转眼就变得枝肥叶稠 …… 从以上节选的戏词中可以看出前三句戏词的韵脚字“够、忧、后”全都入韵,接下来的戏词只有“求、投、秋、稠”入韵,这就属于句句押韵和隔句押韵混杂的情况。 2.间隔句数大于一句。如“俺外甥在部队给我来信”选段中就有这种押韵类型,例如: …… 野草湾的苹果树开花结果 水库里养的鱼呀一条五斤 绳坡蛟核桃树遮天盖地 大青庄牧畜场牛羊成群 县里的柳书记领着勘探队 从东山到西山 从山根到山顶 红旗插遍阳坡脑 他说咱山沟里是个聚宝盆 …… 这种押韵类型和隔一句押韵本质上相同,即所涉及的戏词都能够表达一层完整的意义。在以上节选的戏词中“县里的柳书记……他说咱山沟里是个聚宝盆”五句戏词表达了“柳书记领导勘探队搞建设”这一层完整意义,因此只有最后的“盆”字入韵,押人辰辙,与整段戏词的用韵相合。 (三)换韵 这种押韵类型在《朝阳沟》戏词中仅有“银环你该怎样看待自己”选段一例,如下: …… 全村人都看在眼喜在心里 都说你热情恳干工作积极 你应该更严格要求自己 为建设新山区咱坚定不移 贫下中农都把你当成宝贝 盼望你在农村大有作为 希望你要前进不要倒退 可不能把文化当成包袱背 这个选段中,前多半戏词押“一七辙”,如上例中的“里、极”,但是到了“贫下中农都把你当成宝贝”这句戏词之后就换成押“灰堆辙”,韵脚字分别是“贝、为、退、背”。 三、韵部的选择对表现情感的影响 庞德说:“情感是形式的组织者,不仅是视觉形式和色彩的组织者,而且也是听觉形式的组织者,情感能够产生音色的图式。”[1]庞德的这句话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音和情之间的密切联系。中国的戏曲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其中的声韵调在帮助戏曲中人物传情达意方面具有巨大作用。汉语的音节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由于汉语韵母主体上是由元音构成,响度高、发音时长更是占绝对优势,因此韵母与汉语传情达意的关系更密切。从十三辙的角度来看,每个韵辙所适合表现的感情存在差异。结合前人的研究,下面将十三辙所适合表达的情感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分辙说明: 值得说明的是,上表中对十三辙每一道辙所适宜表现的感情的描述只是基于语音学的相关概念进行的分析,在具体的运用中不一定完全符合,因为诗文具体传达和表现何种情感由词及其相关组合所反映出的具体语义营造,韵脚字的用韵并不能从本质上决定情感表达的归属。但是如果在创作时韵辙的选用能够贴合所表达的感情,一定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朝阳沟》中就有不少例子:主人公银环在进山和下山时的两段唱词用韵就和她当时的心情密切相关。在上山时,银环心里响应国家号召,建设新农村的斗志是很高昂的,唱词的用韵应该选择能够表达比较开阔感情的韵。而经过在朝阳沟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困难,要下山返回家中时,她内心是无奈、愧疚和难过的,唱词的用韵应该选择能够表达压抑情感的韵。在《朝阳沟》的戏词中,前者用了“言前辙”,后者选择了“油求辙”。按发音的响亮程度,“言前辙”属洪亮级,具有较明朗的色彩,显得雄浑、大气些[2],而油求辙适于表现曲折惆怅的情调[3]。究其原因,这和韵母的核心———韵腹的舌位有关。“言前辙”对应的现代汉语韵母是“an、ian、uan”,其韵腹是“a”,舌位在最低、最前,开口度大,发音更为响亮,能够将银环内心的斗志、信心、激动等高亢的心情表现地淋漓尽致。“油求辙”对应的韵母是“ou、iou”,其韵腹是“o”,舌位半高、靠后,开头度相对小,发音含混,将银环当时矛盾、愧疚、难过的心情生动地呈现给听众。 四、结语 本文以十三辙为视角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朝阳沟》用韵的一些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朝阳沟》戏词用韵基本整齐,声情之间的关系密切。虽然随着现代语音和人们欣赏趣味的变化,对说唱文学的用韵要求和古代相比降低了很多,但是要能够根据当下的用韵理论进行创作,在形式上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朝阳沟》自公演到现代近60年的时间,在河南及周边地区经久不衰、家喻户晓,究其原因,除了戏曲内容符合时代潮流、民心所向之外,戏词的琅琅上口、声情呼应、节奏鲜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注释: ①这段戏词中的“妈呀妈”“你呀你”只是称呼语,可以不入韵。 参考文献: [1]黄晋凯等.庞德书信选(第1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15. [2]马志伟.十三辙新韵书(第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32. [3]马志伟.十三辙新韵书(第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10. (马威江苏徐州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21000)word/media/image1.png
### Index:495 《今日财富》 从博弈论角度看中国环境污染治理难题 从博弈论角度看中国环境污染治理难题作者:***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24期 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当前,我国以环境换发展的恶性后果日益显现,全国大气、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近年来,在国家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一定改善,但仍无法根治,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紧迫性、反复性、长期性问题依然存在。本文从博弈论角度对中国环境污染治理难题进行分析,主要涉及企业和政府两类主体,通过设计两个博弈方之间的博弈模型来对中国环境治理难的问题做出解释。 一、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假设: (一)政府不采取监管,企业出于利益最大化原则选择是否排污。 (二)假设环境污染会影响企业产量和质量,当环境受到污染时,企业的产量与质量降低,当环境质量提高时,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收益增加。 (三)假设不排污企业治理环境污染带来的收益增量大于其治理成本,即治理环境为企业带来的利润大于零。 (四)环境中只有两家企业1和2,且相互竞争,生产规模及排污水平相当,生产的产品同质。若两家企业均排污,则两家企业利润均为R0;否则,两家企业利润均为R,治理企业的治理成本为C;若一家排污,一家不排污,则排污企业利润为A,不排污企业的利润为B。有A>R>R0>B。 从中可以看出,不管企业2选择什么,企业1的利益最大化选择都是排污,相反也是如此,即“排污”为企业1与企业2的占优策略。在没有政府监管或政府监管不力的情况下,两家企业都会选择排污,即最后得到纳什均衡为(排污,排污),陷入了囚徒困境。 由此可见,由于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资源,由于环境资源成本难以有效体现在排污企业的经营成本中,难以计量,同时,排污引起外部不经济,环境成本一般由社会大众承担,因此导致,在企业家作为“理性人”时,企业纷纷选择排放污染,当总排放量超过环境的最大承载量时,环境无法自主缓解,最终造成环境破坏。即公共资源容易在各参与人之间形成利益冲突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冲突,造成“公地悲剧”。 二、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假设: (一)假设环境只有一家企业,且R与Q有关,企业排污时利润为R1(Q1)。政府税收与企业产量有关,为T1(Q1);企业不排污时利润为R2(Q2)(未扣除治理成本),政府税收为T2(Q2)。由于企业治理环境污染会增加成本,进而影响其产量水平,有Q1>Q2,进而R1>R2,T1>T2。 (二)政府监管成本为X,企业治理成本为C,假设若企业排污,被查到后罚款为F。 (三)企业排污会影响周围的居民,使其声誉受损。政府监管不力或者与企业合谋,则同样声誉受损。假设声誉成本较小,在这里可忽略不计。 (四)满足,F>X,且F>C。 由支付矩阵可知,当政府选择监管时,企业选择不排污,当政府选择不监管时,企业选择排污,即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因此,需要进一步采用混合策略来确定最终的策略组合。 由于政府的财力,人力有限,无法做到一直监管,因此,设政府进行监管的概率为p,则政府不监管的概率为1-p,设企业排污的概率为q,则企业不排污的概率为1-q。有: p(R1-F)+(1-p)R1=p(R2-C)+(1-p)(R2-C) q(T1-X+F)+(1-q)(T2-X)=qT1+(1-q)T2 求解,可得p=(R1-R2+C)/F,q=X/F。 此即政府与企业在实现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时的概率。以p0表示政府进行监管的概率,q0表示企业排污的概率。则有,当p时企业选择排污当时政府选择不监管否则则相反纳什均衡时的概率取决于企业排污与不排污时的利润企业治理成本企业罚款金额以及政府的监管成本当企业排污时的利润越大不排污时的利润越小企业治理成本越大时或政府的惩罚力度越小监管成本越大时企业就越倾向于排污三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一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将财权与事权逐步下放到地方地方政府具有自主管理的权利一些公务可以自己做决定并且每年的税收也不必全部上交中央地方掌握了部分事权与财政权同时中央政府对同一级地方政府官员的提拔是通过考核地方的大小来进行的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得到提拔就会在中央下达的指标之上扩大指标层层递进到最后一级官员时指标通常已被放大了很多这也就是为何我国能够保持年来的高增长率的原因之一虽然中央对地方的绩效考核方式有效地激励了我国的经济增長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地方与中央进行决策时都有两种方式中央政府对下达的命令的执行程度的监督与不监督地方面对中央的命令的消极执行与积极执行由于中央对地方的考核方式是通过总值进行因此各个地方官员会想方设法的增加地区每个地方政府都是理性人为获得政绩财税收入和私人收益而追求经济增长地方官员对当地一些贡献大的污染企业降低环境准入门槛同时在中央监督不力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和企业进行合谋或接受企业的贿赂对此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甚至暗中帮助来达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环境恶化每个地方政府都不想第一个退步先退步的人总值小于其他地方政府在政绩考核时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地方政府都不会退步导致环境越来越恶化根据以上分析下面对企业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二企业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三方之间的博弈分析假设三个博弈主体都是理性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则在绩效考核制度的前提下在执行中央政策与地方政府经济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而中央政府则是着眼于长期以社会福利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对地方政府来说短期内追求的是最大化与企业的目标一致在面对中央政府的环境污染监管方面地方政府与企业有可能达成合谋假设企业在正常达标情况下收益为地方政府收益为企业与政府合谋时企业收益增加地方政府收益增加中央政府监管成本为当污染企业被查处时罚款为对地方政府的处罚为从中可以看出只有当C时,中央政府才会选择监管,而对于企业和地方政府来说,只要合谋带来的利益增量大于罚款数额,则企业和地方政府就会合谋。所以,只有上述条件满足时,策略(合谋,监管)才会发生。 由于信息不完全,三方博弈主体无从正确判断其他博弈方下一步将要选取的策略,而是只能根据其掌握的信息量来判断对方所采取的各种策略的概率,并由此判断其他博弈方所应采取的博弈行为。 假设,中央政府监管的概率为q,不监管的概率为1-q,其中监管成功的概率为r,不成功的概率为1-r,企业与地方政府合谋的概率为p,不合谋的概率为1-p,则有 (R+△R-F)qr+(R+△R)q(1-r)+(R+△R)(1-q)=Rqr+Rq(1-r)+R(1-q) (I+△I-G)qr+(I+△I)q(1-r)+(I+△I)(1-q)=Iqr+Iq(1-r)+I(1-q) (G+F-C)pr+(-C)p(1-r)+(-C)(1-p)r+(-C)(1-p)(1-r)=0 求解,可得:q(企业)=△R/Fr,q(地方政府)=△I/Gr,p=C/[(F+G)r] 此即发生(合谋,监管)策略的概率要求。当中央政府监管的概率q>q(企业)时,企业选择与地方政府合谋,当q>q(地方政府)时,地方政府选择与企业合谋,当q大于两者中的最大值时,企业与地方政府都希望与对方合谋,否则,则相反。当p>p*时,则中央政府选择监管,否则,选择不监管。 从中可以看出,发生(合谋,监管)的概率与地方政府罚款以及企业罚款有关,G,F越小,地方政府与企业越容易发生合谋。同时,地方政府与企业合谋的概率与中央政府监管的成功率r,监管成本C也有关,与r呈负相关关系,与C呈正相关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中央政府若想减少或避免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合谋,应降低监管的成本,提高监管的效率以及加大对地方政府与企业合谋的惩罚力度。 四、结语 环境作为公共资源,其使用与消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以及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个人的最优不一定能够带来集体的最优,因此,一旦处理不好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就容易发生“公地悲剧”的现象。对此,政府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协调好个体与集体在环境资源利用上的利益冲突,才能避免“公地悲剧”,使得集體利益达到最大化。 在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中,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以及企业、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建立模型,求解出了发生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时相应的概率大小。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难的原因是由于对环境法规和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不力,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利益目标并不总是完全一致而造成的,特别是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各自的财政利益,地方政府官员的提拔制度依据GDP政绩。对此,中央政府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调整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保障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利益目标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完善环境法规与制度,改善各地方政府之间的不良竞争,来达到避免企业和地方政府合谋行为的发生,有效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水平的目的。(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 Index:496 《社会契约论》 从卢梭《社会契约论》看我国宪政体制的建立 从卢梭《社会契约论》看我国宪政体制的建 立 作者:王珊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5期 摘要:宪法与宪政是资产阶级创造的,是在私权至上文化的基础上创立的。那么,可不可以在新的时代,新兴的国度诸如我国建立起一种新的宪政模式?这种新的宪政模式既要有公权的权威,又要有私权的保障;既有集中统一的领导,又有民主自由的发挥。本文即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切入点,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宪政社会契约人民主权 作者简介:王珊,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9-005-02 《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的最重要的政治理论着作。在该书中,作者说明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着力探讨了如何在社会状态下实现社会平等问题,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社会理想,试图创立一种真正合法的社会契约来取代历史上以牺牲人的自由和平等为代价的社会契约。该书在我国流传及其广泛,影响也颇为深远。目前提出的关于中国特色宪政体制的建立便是以该理论为基础之一的。 一、何为宪政 何为宪政,学术界有很多的定义。西方学者当中关于宪政概念的阐述相当丰富,有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来界定的,有的从立宪政体所包含的要素来阐释宪政的,还有从制度上做出的安排来说明宪政的,有以宪法对政府权限的制约来阐明宪政,有以宪政蕴涵的法治要义来解释宪政,还有从宽泛的多视角认识宪政的。综合起来笔者认为:在西方学者眼中,宪政就是控制政府权力。宪法是一种社会契约,宪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控制政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政府是掌握权力的机构,人民最可能遭到侵害的还是来自于政府,西方学者的这些观点来源于对政府的不信任,他们担心政府利用这些权力侵犯公民的权益,所以要用宪法来控制政府,以达到最终保护自己的目的。宪法是怎么产生的?究其根本就是来源于对政府的不信任。综合他们的认识,西方学者眼中的宪政主要涵盖了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第一,宪法为宪政之基础;第二,宪政本身内含着对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双重制度安排。在保障公民权利的同时制约政府权力;第三,宪政是法治的政治秩序。在这其中“控制政府学说”则无疑是西方宪政最核心的内容。 关于我国学者对宪政的定义。对我国学者定义宪政有很大影响的当属是毛泽东对宪政的定义。“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民主是什么?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当家作主,他只能采取一定的选举制度,委托少部分人来行使这个权力。尽管我国学者对宪政的认识与西方学者比起来有诸多不同,但也普遍将民主、民主政治视为宪政的内涵要素。比较中外学者关于宪政的定义,笔者认为其中存在着重要差别。这些差别主要体现在于西方学者并不赋予宪政本身过多的内涵,而我国学者则使宪政承载了众多的内容,如民主政治、法治、人权保障、自由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差异根本上是来源于宪政历程的历史差异。西方宪政在产生之初就是作为控制国家绝对权力的工具而出现的,也就是说宪政居于最高层次,在宪政的下面,没有绝对的权力可言。只有首先确立这样的框架,才能真正的实现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自由、法治、人权、民主。然而在我国宪政建设的实践中,民主屡遭破坏、法治屡遭践踏、人权屡遭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宪政并不必然与民主政治相联系,它的天然孪生物反而应该是法治。因为只有在宪政存在的前提下,自由、人权才易于得到保障,民主更易于生成和发展。 二、我国宪政的历史 宪政的核心是宪法,没有宪法,自然谈不上宪政。仅有以宪法为主体的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一个国家并不能自然而然的走向宪政。只有宪法为“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并且得到有效实施,才可能有效地推动一国的宪政建设。宪法的本质精神,一是人民享有最高权力;二是政府受命于宪法,亦即“保障民权,限制政府”。我国古代是没有宪法的,宪法的出现最早还是在晚清。从晚清至今,我国虽然已经有过好多部宪法了,但是我国法治和宪治至今仍任重道远。我国自近代以来,在清末、辛亥革命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些不同历史阶段分别都有制宪修宪的活动,这些不同历史阶段也都分别有着自己代表性的制宪成果。自1954年宪法制定以来,前后有1975年、1978年、1982年宪法的产生,名义上都是对前一部宪法的修改,实质上则是制定了一部新的宪法。 三、卢梭《社会契约论》对我国宪政体制建设的影响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深刻地影响了全世界,它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所表述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思想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特权,成为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在一个多世纪后,卢梭被国人视为是西方近代最伟大的自由倡导者。这样的评价对于一个有着漫长封建历史的国家来说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正是在卢梭社会契约的思想指引下,我国确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宪政制度。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一)我国宪政体制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之一便是要求我国的法治建设与国际接轨,实现真正的法治。尤其是我国当下正面临着改革的攻坚阶段和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矛盾不断凸现,要想真正彻底的解 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首要的问题即是建立起我国的宪政体制。将宪法这一根本大法真正摆在核心的位置。 第二,是实现我国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政治文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政治的民主化、政治的法治化、政治的责任化、政治的人道化和理性化、政治的公开化等内容。这里的每一个内容无不与宪政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无不可以通过宪政建设得以实现。 第三,是宪法真正实现平民化和社会化的必然要求。纵观我国的宪政历史,我们曾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制定出了很多部的宪法性文件,然而现实的情况也告诉我们,光有一部制定完好的宪法是不够的,是不能起到根本法应该起到的作用的。有了一部好的宪法,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使用。正基于此,宪政体制的建立才变得如此迫在眉睫。 (二)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宪政体制 第一,高度重视对宪法的监督实施,切实发挥宪法的实际功用。这一条在我国的宪政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却也是贯彻实施最不到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自1982年宪法实施至今,我们很多民众竟然没有宪法可以具体实施的理念。虽然大家都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然大家对宪法的认识也仅仅只是止于此。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违宪的事情时也极少会有人想到拿起宪法这一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多的是将其束之高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在于我们只认为宪法是最高法根本大法,却没有把最高性落在实处。即没有认识到宪法首先是法律,想普通法律一样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可诉性以及强制性。被其根本大法的外衣蒙蔽了双眼。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在涉及到我国公民权利方面,宪法化、法律化进程比较缓慢。在我国的诸多立法方面,涉及到具体的民事权利、经济权利甚至刑事权利的法律相对来说比较丰富,然而与隐私权、环境权等一些公民权利相关的问题出现时,却未能及时立宪。比如在宪法当中虽然很早就有关于公民的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一些规定,但相应的部门法却一直未能及时出台。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如果公民的诸如此类权利受到侵犯则无法直接适用于法院的审判活动中。在我国宪法远离司法实践的情况下,宪法上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还无法得到具体法律的切实保护。第三方面的原因在于,违宪审查制度尚未完善,违宪审查机制尚未真正启动。违宪审查制度是指根据宪法规定,拥有宪法解释权和宪法监督权的特定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一切法律、法令、命令和处分是否符合宪法;审查和裁决一切行为,包括立法行为、司法行为、行政行为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是否合乎宪法规定,以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在我国的宪法实践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违宪的法律、法规、规章的确存在,另一方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迄今尚未撤销一例违宪的法律、法规、规章等;一方面违宪应该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然而对此却没有有效的司法追究和救济机制。此外,在我国宪法监督的实践过程中,违宪审查也的确存在着客观的困难。这也无不与我国人大代表人员众多,会议期间议程繁多有着很大的关系。 第二,完善宪政体制下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宪政建设的基本平台和最核心的制度,也是我国宪政建设最核心的问题。在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下, 如果脱离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政建设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究其原因在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蕴涵的人民主权原则、公民权利保障原则、人民监督原则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原则都是宪政的题中应有之义。那么当下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要切实保障选民和代表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选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都符合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其次,全面落实宪法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定。再次,注重完善议事制度,提高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的效率和水平。要根据近些年的经验,借鉴国外有益的做法,保障会议通过的法律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人大会议的开放程度,为实现公民的知政权提供条件。最后,进一步改善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增加熟悉法律、经济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在逐步实现常委会组成人员比较年轻化的同时,逐步实现常委会委员的专职化。 第三,摆正和理顺共产党的领导权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根据现行宪法的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力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理所应该也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开展活动。毫无疑问,这一点已然成为了我国宪政生活的现实。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由一个革命党转变为一个执政党,伴随着我国社会已然进入了高科技信息化全球经济的时代,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纳入到新时期的宪政体制建设当中已经变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只有理顺、摆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更大程度的发挥全国各族人民选举产生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权利,更好的启动各党派相互监督的机制,更好的行使对司法的监督,最终才能真正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宪政体制。
### Index:497 《群文天地》 从历史和文化视角看回族发展变迁与民族社会工作介入 从历史和文化视角看回族发展变迁与民族社会工作介入作者:金妍艳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0期 摘要:回族是我国目前分布最广,人口数量排名第二的少数民族,在各省各市均有数量不少的回族人定居。随着回族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地域分布范围的增广,当代回族人民的生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化进程、风俗文化变迁等方面来看也面临着众多的发展问题与发展机遇。民族社会工作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探讨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工作内容,民族社会工作的出现也为探讨和解决回族问题提出了新的观察角度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回族;社会工作;民族变迁;历史文化视角 一、当代回族的人口与分布情况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目前分布最广也是人口数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少数民族之一。1964年回族人口约为448万人;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回族人口数在少数民族中名列第三,约有986.68万人,仅次与壮族和满族,较1964年翻一番;而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则显示,回族人口数已超越满族成为排名第二的少数民族,人口约有1058.61万人,占总人口的0.7943%,人口增长率高达7.71%。 美国学者鲍思顿和舒静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对我国15个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的参差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回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更均匀地分布在全国各地[1]。学者杨文炯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发现,回族在各省区的人口数量的分布差别较大,最多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有1862474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7%。除去14个回族自治区,散布于全国范围的回族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二、回族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模式变迁 (1)回族的历史发展: 回族最早起源于公元七世纪中叶,一些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来中国经商并在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历经五代至宋末约五六百年的发展,这些留居商人及其后代成为了回族来源的一部分。而回族的主要来源要追溯到十三世纪初叶[2],由于成吉思汗的西征很多中央亚细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迫东迁,加之自愿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商人,这些人在元代官文书中通称为“回回”,即现在所说的回族。 其后回族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大阶段:封建社会时期的回回民族、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回回民族、从“五四”运动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回回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回回民族、和1945年-1949年为回族人民彻底解放而斗争五大时期。 (2)回族的文化模式变迁: 民族文化模式关系到民众的信仰、思想意识、经济、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和器物等各个方面,有外层、中层和里层之分。外层是物质文化;中层是心物结合层面的精神产品;里层是心理层面的精神文化[3]。白友涛教授认为,一个民族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最容易接受的是物质层面的文化,中间层次的文化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最困难的是接受里层的文化[4]。回顾回族自公元七世纪中叶形成至今的发展历史,可将回族的文化模式按照发展历程分为三类。 1.伊斯兰宗教文化模式(7世纪中叶-13世纪初叶): 对比回族的发展历史,该时期即为回族的形成时期,为中国古代的唐宋时期。這一时期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亚细亚各族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一些东渡的商人形成了回回民族,阿拉伯语、波斯语等非汉语语言是他们的内部交流工具,伊斯兰宗教文化是其文化核心。这一时期回族先民的“伊斯兰宗教文化模式”是父子相传,代代承袭[5]。 2.回族伊斯兰文化模式(13世纪初叶-19世纪中叶): 对比回族的发展历史,该时期是封建朝代中的回族发展期,约从元朝到清朝。元朝大量回民来到中国,而回族人此时的政治地位比汉族人高,不少回族人入朝为官,“汉化”程度加深。明朝中后期由于政府强制性的汉化政策回族文化模式面临转型,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模式”,这是中国回族正式形成的标志。明清时期这一文化模式稳步发展,以伊斯兰宗教信仰为核心逐步吸收汉族文化,在面对文化冲突时也趋利避害的适当改变本民族文化以使得回族文化更好的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以儒诠经”运动[6]。 3.开放型回族新文化模式(19世纪中叶-21世纪中叶): 十九世纪中后期中国面临改朝换代的战争动乱,加上清朝和国民党对于回族采取歧视和忽视的政策,回族人民的生存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这样的社会转型也带给回族的文化模式转型,经过战争和和平巨大转变回族也大量接收西方先进文化,新中国的文化改造使得回民大量“汉化”,形成了开放型回族新文化模式。 在当代社会回族文化的伊斯兰核心价值观因为各种文化的冲突和社会发展受到明显的冲击,如何在保存自己民族文化内核的同时吸收其他文化以发展本民族文化是当代回族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白友涛教授认为在当代社会回族文化模式的“理想类型”应当是三种文化的有机结合:即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以中华文化为母体,广泛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最终形成一种新文化模式[7]。 三、当代回族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模式单一,经济生产方式落后 据调查南京七家湾社区的回族中,80%的人都从事与清真饮食服务有关的行业,如小吃店、牛羊肉加工、牛羊贩运等,此外还有人从事牛羊皮毛的制作[8]。大部分来到大城市流动的回族人也因为文化水平等原因只能在拉面馆等地方工作,收入不高。其实,一些大城市老字号的清真商店是具有发展商机的,随着外国穆斯林涌入大城市清真寺也同样是我们的城市文化资本并且能够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二)宗教信仰减弱,民族文化“断裂” 城市回族的“小聚局”形态是有其发展历史的,从清真寺的出现到回族人的聚居,再到回族学校和清真食品店的出现,城市回族人对回族社区的心理依赖感远比我们想象地强烈。多元文化共存是现代城市“实质自由”的基本前提和条件[9]。当前大城市的一部分回族人坚守民族文化内核,另一部分回族人则选择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再学习船用伊斯兰文化。但根据开放型回族新文化模式来看,当代的回族文化是需要根据时代脚步发生适时的变革的。 (三)教育资源缺失,现代科技不足 有调查显示,回族聚居地的回族中小学生比例地狱汉族,且回族学生严重存失学和中途辍学问题。1999年一项对兰州市民族中学的调查显示,回族穆斯林学生占初中学生63%左右,占高中学生25%左右,至少50%的回族穆斯林学生没有进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而选择过早的进入社会。其实笔者认为就回族的发展和文化融入来看没有必要单独设立回族学校,回族和汉族学生一起上学反而更易接受新事物考入外地升学的几率也相对更大,但学校中需要有针对民族学生的特色活动保证其民族信仰得到尊重并起到适当宣传教育的作用。 (四)城市化冲击,回族社区“瓦解” 回族在中国一直是“大杂居,小聚局”的生存状态,在大城市中则多体现在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回族人聚居社区。但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加快,老社区面临拆迁、改建的命运,不少回族人不得不搬迁。部分大城市的清真寺改建也流失掉一批居住在周围的回民,如上海泸西清真寺和南京的七家湾社区[10]。白友涛教授认为,在大城市少数民族中只有回族保持着较好的社区形态,在现代都市中如果没有伊斯兰文化的生存空间城市的文化发展是不完善的。 四、民族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回族问题 王思斌教授认为,在中国民族社会工作虽然至今还没有成为一个严整的学科,但是民族社会工作的实践却早已开展并且已经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1]。但总的来说,民族社会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和族群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社会工作的多样性,回族的发展问题主要分为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问题。 就回族地区经济水平差距较大,劳动水平较低等经济发展问题来看,创造城市内部的穆斯林经济机遇是关键。机遇又可再分为国内和国外的,就国内的经济机遇来说,一些老字号的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城市代表性的回族商店是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如南京的马祥兴。在城市化加速的今天发展清真寺周围的清真餐饮店,在扶植流动和年轻回民增加劳动力价值的时候也创造发展机遇,加之民间的回族团体得到政府支持,内部机遇是不错的。就国外经济机遇来说,大量国外穆斯林的涌入增加商机。一项调查显示,南京净觉寺参加聚礼的外国穆斯林来自亚洲、非洲、北美洲等15个国家,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清真寺,具有极大的发展商机。 就回族地区的宗教信仰缺失,宗教文化和现代科技冲突,科技文化水平低等文化发展问题来说,笔者认为解决回族地区的文化问题关键就在于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經提出“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他指出“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2]。文化没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加以继承就难以更好的发展,对于回族文化来说也是如此。首先需要让回族人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但不仅仅是对伊斯兰教的文化进行传扬,还包括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回族聚居地和杂散地都需要有针对回族人民的教育。民间回族的文化自觉需要得到政府的帮助,民间组织,报刊杂志都是很好的文化宣传文化活动媒介。可以说,民族社会工作介入解决回族文化信仰问题是适当且具有发展空间的。 参考文献: [1]马宗保.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2]杨文炯.回族人口的分布及城市化水平的比较分析[J].回族研究,2006(4). [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回族简史[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4]吴增基.现代社会学[M].上海:人海人民出版社,2001. [5]白友涛.回族文化模式转型—基于对大城市回族社区文化模式变迁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7(1). [6]邱树森.中国回族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7]伍贻业.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稿[M].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1999. [8]白友涛.大城市回族社区的社会文化功能[J].民族研究,2004(4). [9]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Index:499 《科技风》 从古城绿化现状谈发展建议 从古城绿化现状谈发展建议 作者:吕艳秋来源:《科技风》2018年第19期 摘要:城市绿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绿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配套建设内容之一,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尤其凸显了其特有的改善城市容貌和提升环境质量的功能。通过对古城山海关城市绿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强规划,打造绿化精品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建议,以通过古城绿化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绿化现状;问题不足;发展建议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古城山海关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为秦皇岛市辖区之一,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境内名胜古迹荟萃、风光绮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园林绿化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古城山海关的园林绿化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环境容貌有了较大改观。但基于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在园林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古城保护与开发的些许制约。以下从古城山海关目前绿化现状谈几点粗浅建议。1城市绿化现状山海关建城区面积1026公顷,建城区人口7.57万人,建城区园林绿地面积401.90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92.8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6.38%,绿地率达3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75m2/人。[2]建城区内各种树木总量达83.54万株,共有常绿、落叶乔灌树种近90种,草坪十余种。古城山海关绿化由上世纪七十年代单一型道路线状绿化,专用绿地几乎为零的状况,已发展到如今道路绿化纵横交错,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网络格局,绿化不断向城区的小街小巷,庭院小区以及城郊结合部延伸扩展,并且正以建设生态、环保型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而努力。2存在问题和不足2.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尽完善绿地布局结构不够合理,各类公园绿地分布不匀,服务半径过大,直接服务于群众生活的小绿地、小游园偏少,层次偏低,部分地区绿化辐射面小,存在新城区绿地多,老城区绿地少的问题。缺乏绿地系统规划,造成城市园林绿化总体水平不高,与国内外闻名的旅游城市形象不相符,与人民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要求相比还有差距。2.2城市绿化文化气息不足,缺少精品 山海关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名城,也是消夏避暑的旅游胜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然而这些除了在旅游景点、名胜古迹能有所表现,在我们的城市绿化景观中,体现不足。现有的游园绿地普遍存在功能单一,文化品位不高,档次不够,文化设施不足的问题。2.3道路绿化绿量不足,档次不高主次干道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缺乏生机与活力。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配合城市建设,在一些改造提升项目实施过程中,成年树木被移植,造成道路、绿地中遮荫树减少,忽视了人的基本需求,也降低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3绿化发展建议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园林绿化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方互动关系,逐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生态、环保、适宜人居的环境。结合区情,要不断加强城市公园、广场、街道、单位和居住区绿化建设,构筑城市生态绿化体系。为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3.1加强规划、合理开发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通过系统的城市绿地规划,尽快实现由“见缝插绿”到“规划建绿”方向的转变。合理处理绿地与城市总体布局,近期建设与远期规划的关系,使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开发。在绿化建设中,坚持以生态理论为依据,充分利用城市原有的地形、地貌、植被和历史文化古迹等自然、人文条件,构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郊区风景林要与道路绿化紧密联系,“环、楔、廊、园”全面推进,平面与空间绿化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城市绿化体系,特别是在山海关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背景下,根据古城保护开发的进度,做好长城沿线、环古城景观建设,规划要体现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在城市新区要充分体现城市现代气息,保证城市绿化先进性和超前性。尽量多规划一些中小型的精品游园绿地,充分体现其观赏性和实用性,不断强化“规划见绿”的观念,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好服务。3.2加快建成区园林绿化建设步伐3.2.1重点加大中心区绿化工作力度,加快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步伐结合实际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用地结构,加大拆违建绿工作力度,提高绿化用地比例,降低建筑密度,增加城市绿量,改善景观面貌,按照500米服务半径,因地制宜地建设各类公园、广场和“袖珍”绿地,使城市中心区的绿化有明显改观,满足市民日常生活所需。建立并严格实施“绿线”管理制度。按照实际情况,科学界定“绿线”范围。老城区建筑密集,对拆迁、改造难度大的可以要先把绿化用地界定出来,待条件成熟时再建设。“绿线”范围内用地不得作为他用,更不得用做经营性开发。 3.2.2突出重点,建设绿化精品山海关区现有游园绿地,大部分建成时间较长,且一些街头游园绿地存在绿化水平一般,档次不高的问题。对此要充分挖掘城区的自然条件,融入以人为本,充分反映古城文化内涵的设计理念,集中力量谋划建设一批能改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塑造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绿化精品,不断提升城市绿化品位,打造城市形象。在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进行艺术布局;在风景构图、空间组织,植物配植和色彩处理方面,既要丰富多彩,又要协调统一。适当修建一些具有高品位、深内涵的雕塑、小品、碑刻等文化设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突显古城关海辉映,古朴庄重的滨海城市特色的园林绿化艺术风格。3.2.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针对道路、绿地常用植物品种相对单调,应用结构比例不尽协调问题,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工作。主要应加强专业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不断创造科研成果。着重从广泛搜集植物品种,观察和搜集植物的物候期、适应性、引种驯化等工作,逐步研究推广适宜辖区气候特征和区域特色的植物品种,同时培育城市绿化骨干树种。一是今后在〖HJ0.8mm〗绿化树种选用方面,尽量减少随意性与盲目性,坚持原则,适地适树;二是树种规划中,应当考虑慢生(长寿)树种与速生树种的比例。三是进一步丰富植物种类,积极培育引进色叶树种,满足人们对色彩和审美的需求。四是重视发展乡土树种,以乡土树种作为城市绿化的骨干力量。选择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病虫害少的树种,丰富城市的绿化景观;并且不断扩大乡土树种的应用范围,增加应用种类。3.3严格管理,保护绿化成果,提高绿化管理水平随着园林绿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绿化面积逐年大幅度增加,应在切实加强管理上下功夫:一是进一步加大执法宣传力度,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严格管理,管出成效。大力宣传城市园林绿化法规,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植绿、爱绿、护绿的意识和法制观念。二是园林部门积极参与工程项目规划审查和竣工验收,确保各类建设项目的绿地率(绿地面积占用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标准。[3]切实做到配套绿化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征地,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三是加强现有城市绿地和树木的保护管理,严禁占用城市现有绿地或改变规划绿地性质,严禁擅自砍伐或移植城市大树,旧城改造和道路拓宽要尽量保留原有树木。四是园林部门还应有计划地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技术力量,定期进行技术培训与交流,从整体上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水平,提高养护管理水平,保护城市绿化景观效果和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山海关人民政务网站区情概况.[2]山海关区2016年底园林绿化统计资料.[3]《河北省绿化条例》第三章城市绿化第二十四条.
### Index:500 《音乐时空》 从古筝的音乐文化根基看古筝演奏艺术 从古筝的音乐文化根基看古筝演奏艺术作者:***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17期 摘要:古筝演奏艺术水平的提高必须根植于特定的音乐文化。古筝艺术的文化属性突出地表现在作品题材强烈的本土化,听觉上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而由于各地区环境、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古筝艺术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法,如北派古筝演奏的右手技法、南派古筝演奏的左手技法。同时,近年来的形制改革与视觉创新,则很好地体现演奏艺术的时代性。 关键词:古筝音乐文化演奏艺术 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古筝的历史十分悠远,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近3000多年来,无数古筝演奏艺术家在华夏文化的熏陶下,创造出许多优秀的古筝作品,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古筝的演奏技巧。因此,当代古筝演奏者想要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真正体现和传递古筝艺术的神韵,就必须领悟古筝艺术的音乐文化根基,并将其发扬光大。 一、古筝作品题材的本土化特征与演奏艺术的民族性 古筝艺术的音乐文化根基突出地表现在其作品题材强烈的本土化,以及演奏艺术的民族性方面。 从题材上来看,传统古筝作品一般可分为写景、抒情、叙事以及改编地方音乐等四个种类。从音乐素材的选取方面来看,传统古筝作品大多短小、精悍,细致地描绘某一情景或刻画某一人物,例如传统古筝作品《打雁》就是通过四段旋律集中表现了猎人打猎的一个场景:猎人发现大雁,瞄准、射击,雁群四散乱飞,一只大雁被打中落地。整首乐曲主题鲜明、节奏连贯,迅速进入高潮,又嘎然而止,收发自如,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建国以来,虽然国内主流音乐创造风格与理念出现很大的变化,但古筝作曲家们的选材依然是围绕大众熟悉的文化典故、生活场景展开的,主要表现内容大多是各地旖旎的自然风光、特有的风俗人情,以及动人的历史故事,例如项祖华教授创作的《林冲夜奔》表现了水浒好汉林冲在遭受官府迫害之后雪夜上梁山的故事,乐曲气势壮烈,情绪激昂;王昌元创作的《战台风》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感人场景;张燕创作的《东海渔歌》描绘了我国东海渔民欢乐、紧张的劳动生活景象;焦金海教授创作的《侗族舞曲》则细腻地描绘了侗寨风情,并抒发了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情绪。 近年来,古筝作品创作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在作曲技法和音色追求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在呈现和表达主题的手段与技巧方面更加多样化,但在听觉方面无疑仍然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与此同时,各地民族民间音乐交流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巩固了古筝演奏艺术的民族性特征。 古筝演奏者通过拨触琴弦发声,加上各弦段音色效果各异——近岳山的弦段发音清越、高亢,弦中段部位发音浑厚、饱满,近琴码部位音色低沉、婉转,这使我们可以按照不同作品所表达的内容选择不同的音色、力度,弹奏出变化多端、情感丰富的旋律来。演奏效果的好坏直接与演奏者对作品内涵和意境的理解深度与广度相关。例如,我们在演奏乔金文先生改编的《汉江韵》时,要深刻体悟作品所表现的人们欢乐春耕,期盼丰收的情感,运用手指的根部,加强琴弦受力的强度,发出更加刚劲、有力的声音,以更好的表达豪迈的激情,并体现出河南筝派的风格。 再以最著名的河南筝曲《渔舟唱晚》为例,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晚霞灿烂,渔夫唱着欢乐的小调满载而归的欢乐情景,富于歌唱性。筝曲开始的部分为慢板和抒情性的乐段,这时,弹弦的部位要在集中在弦中,这个地方的弦振动最充分,余音悠长,音色浑厚、深沉,平稳流畅。第二段,音乐速度逐渐加快,音阶不断递进,力度也应随之增大,从而形象地表现渔夫乘风破浪、欢乐归家的急切心情,演奏者要注意区分音乐的层次,表现其中细腻的变化。第三段是快板。演奏者应使用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以刻画不同的声响——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运用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靠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最后拨出一个泛音,乐曲结束,一切恢复了宁静。众所周知,《渔舟唱晚》曾被改编多种演奏形式,除了古筝以外,还有高胡、小提琴、竖琴等。与其他形式相比,古筝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二、地方风格差异与不同演奏技法的形成、完善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俗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加之受地方音乐文化传统的影响,古筝很早就形成不同的流派,体现着不同音乐风格。而不同筝派具有不同的演奏技法,这既是其音乐文化的体现,又是演奏者借以形成自身演奏风格的关键。当然,各派技法虽各有不同,右手弹,左手按是千古不变的最基础的手法,是古筝艺术的“根”。 从总体上来说,人们将古筝演奏艺术分为北派和南派两大类,北派以山东筝、河南筝和陕西筝为代表,南派则包括了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等四大流派。北派筝曲更加刚劲、沧桑,南派筝曲则细腻、悠长,在演奏技法方面各有巧妙。 1.北派古筝演奏的右手技法 以山东筝、河南筝和陕西筝为主的北派筝,其音乐风格就像北方人民的性格一样豪爽、外向,因此,北派筝曲多以刚劲有力的平稳旋律为主。在各手指的使用方面,大拇指的使用频率最高,音乐表现力也最强。其中,摇指、花奏和托是大拇指最重要的三种演奏技法。 摇指是以大拇指的小关节或掌关节为轴心,连续做快速的托劈,从而形成弹奏出节奏清晰,颗粒性强的旋律。山东筝派用大拇指的小关节为支点,由于该关节比掌关节和腕关节更灵活,能演奏出更加清晰、均匀的音色。而河南派的摇指则是以大拇指的掌关节为轴心来弹奏,虽然在灵活度方面有一些差距,但力度更强,音色也就更加坚实、厚重。随着演奏技巧的不断发展及对乐曲表现力的要求,近年来摇指技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派生出长摇、扫摇、,多指摇、双手摇等新的技法,此不赘述。 花奏技法在演奏中主要是为主旋律润色,从而提升音乐的表现力。在山东筝曲中最常用的花奏是下花指,即由大拇指从高到低依次托弦,形成一组流畅的音型,按其所占时值可分为正板花和板前花。在山东筝曲《汉宫秋月》中,甚至有几处占用了一个四分音符的时值的花奏,且有两处还出现在强拍上,与主旋律相得益彰,突出了该乐曲纯朴古雅的音乐风格。 托是以拇指小关节为折点,演奏者向外拨奏琴弦。与托的弹奏方向相反的叫做劈,该指法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与托组合在一起,配合摇指技法,在演奏中运用。 2.南派古筝演奏的左手技法 南派古筝以南方的风土人情为表现对象,对韵律的把握达到了极致,尤其擅长通过左手颤弦、滑奏的技法使作品更加丰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筝曲旋律的单薄感。 颤弦种类丰富,手法多样,分为重颤、微颤、持续颤音、节奏颤音等。演奏者手指的力度、速度和触弦位置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到颤音的演奏效果。以潮州筝派为例,按弹尾随是其颤弦演奏技法的特色,即在右手弹出之后左手在同一音上作颤、滑等技巧,用以延长此音或增强旋律的韵律,以达到缠绵悠长的音乐效果。 滑奏要求演奏者对音高的把握准确到位,过程要连贯,力求声音的完整、圆润。在潮州筝中,这一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到了十分绝妙的地步。实际上就是弹筝时通过左手按音的变化,以达到几种音阶和调式的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潮洲筝以其右手的流畅华丽、左手按滑音的独特加花奏法,变化细腻、微妙而独具一格。 三、形制改革、视觉创新与演奏艺术的时代性 乐器形制的改革是音乐发展的强大动力,古筝的形制在建国前一直没有统一规格,制筝的材料、筝的形状和弦数等,往往因人、因地的不同而各异。据专家考证,战国时期的古筝,其形制与筑相似,只有五弦。到秦汉时期,发展为十二弦。隋唐时又发展为十三旋,明朝出现十四五弦和十五弦筝,到了清朝又进一步增加到了十六弦。 建国以后,古筝艺术日益受到政府和专业音乐人士的重视,大量人材不断涌现,古筝事业迅猛发展。古筝的形制也从十六弦增加到二十一弦、二十五弦,并且将丝弦改为钢丝弦或尼龙弦,不仅扩展了古筝的音域范围,改善了音色,还提高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正如毛特先生在《民族音乐的改良创新和工业设计》一文中所阐释的那样,古筝形制改革者应当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基础上,集思广益,不断创新,最终达到增强声音效果,方便演奏,减少耗材的目标。
### Index:503 《求知导刊》 从听开始 用心感受 从听开始用心感受作者:章琦珺来源:《求知导刊》2020年第46期 摘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具有最直接、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小学低年级学生天性活泼,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出现似听非听的现象。因此,引领学生安静地聆听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训练内容。教师通过各种有效的重复聆听音乐的途径,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积累丰富的音乐经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音乐做好准备。 关键词:小学低学段;音乐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6-0079-02 引言 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聆听中获得审美体验,在审美体验中受到美的熏陶,这种熏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具有很强的内化作用[1]。近年来,欣赏课逐渐盛行起来,出现了很多优秀课例。在这些优秀课例中,很多一线教师运用了多种方法,如通过演唱主题音乐、创设情境进行自主表演、在音乐中大胆作画等。事实证明,在正确的方法指引下,即使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也能很安静地听完整首曲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各种音乐欣赏活动中,并初步表达自己在聆听中的体会和感受。于是,笔者开始对低学段音乐欣赏课进行初步探索,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一、有效重复聆听的重要性 聆听音乐,必须以音乐为主体,从音响本身出发。不论哪段音乐,听多了就会变得熟悉,熟悉了就会喜爱。这是因为音乐具有弥漫性,人们感到动听,便会形成深刻印象。而教师要做的就是把那些不熟悉、不认识的美妙的音乐送达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他们慢慢地接受音乐,甚至爱上音乐。所以教师有必要重复播放美妙的音乐。音乐教育家吴斌老师曾说:“重复,是音乐学习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学生不熟悉、不认识的陌生音乐来说,重复地播放一段或者一首乐曲尤为重要。教师也要时刻观察学生在聆听中及听后的反应,审视重复的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有效性,是有目的地聆听还是纯粹地反复聆听。对于一节欣赏课来说,其基本的目标是让学生牢牢记住音乐的旋律。有效的欣赏过程可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感受音乐,自然表达音乐,从而获得更多自信。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进行各种有效重复聆听的音乐活动至关重要。 二、教师反复听,熟悉教材,找准趣听点 1.反复听,熟悉教材 教材中安排的所有聆听作品中,有一些是教师不熟悉的作品,很多时候,教师可能只听了一两遍就匆匆开展课堂教学。在课堂上,一些教师认为是学生不爱听、没有兴趣,其实是自己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作品的了解不全面,没有采用能引发学生聆听兴趣的方法,也没有提出有效的聆听要求,这样的课堂怎么会让学生喜欢呢?因此,教师在课前细读教材、掌握音乐作品风格和特点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上好欣赏课的前提条件。 吴斌老师曾说:“当音乐听九十次之后将终生不会遗忘。”一堂优秀的音乐欣赏课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教师选择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教师对音乐作品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因此,在要求学生多听之前,教师更要多听,重复地听,充分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及表现形式,特别是能唱出或比较准确地哼出主题旋律。 2.有目的地听,找趣听点 一、二年级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教师必然要找出他们想听、愿听、爱听的乐曲。因此,在聆听作品时,教师就要找到乐曲中适合低学段学生的音乐,找出学生的趣听点,然后借助这些趣听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的情境变化。 例如,二年级上册中的《跳圆舞曲的小猫》是一首写给孩子且深受孩子喜欢的管弦乐曲。乐曲为三部曲式(A+B+A),其中A主题中有反复出现的运用小提琴“滑奏”的技巧,有生动形象地模拟小猫叫声的乐句。在聆听A段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是谁在发出这样自豪的叫声,找到自豪的小猫一共叫了几次,并在复听时让学生在猫的叫声处模仿小猫喵喵叫的动作等。围绕这个叫声反复听音乐,感受音乐,学生就会在聆听中更加关注音乐。 因此,教师在聆听乐曲时既要关注对教材的解读,又要仔细找寻适合学生聆听的音乐素材。这些不经意的音乐语言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关注音乐的流动和变化,使其在有目的的重复欣赏中实现有效聆听。 三、学生听,借助趣听点,关注音乐变化 1.安静聆听是前提 (1)选择学生喜欢的作品,找寻学生喜欢的方式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在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安静聆听是最关键的环节。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安静聆听往往不容易做到。因此,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找寻学生喜欢的聆听方式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狮王进行曲》一课时,教师出示了很多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安静、仔细地听乐曲,并猜猜乐曲描写的是哪种动物。学生爱猜谜,但在听音乐猜谜的游戏中必须保持安静。学生有了聆听的欲望,自然能更好地约束自己,从而专心地听音乐。 又如,有一位教师在英文版歌曲《哦,苏珊娜》的欣赏课上,让学生围坐成一个圈,手上拿着纸杯子,听音乐节拍传递杯子,且必须在每小节的第一拍传递给旁边的同学,如果不能专注地聆听音乐,学生很有可能会慢一步,这样就会影响整个传递游戏的效果。当音乐响起时,学生个个精神高度集中,非常专注地聆听音乐,都能积极参与体验活动。这种适合低学段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节拍、体验旋律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关注音乐,让学生在简单的游戏体验中获得感性经验。 (2)借助学生的趣听点,寻找重复聆听的可能 一、二年级教材中的聆听曲目有些短小、趣味性强,学生比较爱听,但是也有一些作品相对较长,在教学这类作品时,教师就要找准学生爱听的部分或者感兴趣的部分,再次引领学生安静、仔细地聆听感受。 例如,在聆听《森林水车》第一部分时,由于这部分旋律缓慢、优美,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为了让学生感受乐曲流畅优美的旋律,在复听环节中,笔者让学生听了听森林中的两种小鸟的叫声,一只是很热闹的小鸟,另一只是胆小的布谷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听辨这两种鸟叫声,还要数一数它们各鸣叫了几次。这样,学生一边聆听一边仔细地数着小鸟的叫声,注意力会非常集中。美妙的音乐从学生心中流过,笔者便顺利达成了教学目的。 又如,在聆听《小象》这首欢快的曲子时,通过反复聆听,学生对小象的主题音乐已经非常熟悉,而且能很轻松地听辨出反复的次数。此时,笔者把音乐转向了后半部分,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可爱的小象该回家了,你听,它妈妈在叫了,你能从音乐中听出它妈妈是怎么叫的吗?它妈妈的声音比小象的声音可要低沉多了。”然后笔者继续播放后半段音乐,出现了,听完这个部分,有一些学生似乎听了出来。之后笔者加上歌词在钢琴上弹出这段音乐:“小象呀小象,我们要快快回家,回家!”学生突然开心地笑了,跟着琴声唱起了妈妈的歌。最后,筆者让学生完整地聆听歌曲,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喜欢上了这首活泼、幽默的乐曲。 2.听主题音乐,抓精髓是关键 主题音乐是作品的精髓,不断聆听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在重复聆听乐曲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着手,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例如,在教学《快乐的啰嗦》一课时,笔者把重点放在聆听主题音乐环节,并做了如下处理。 首先,笔者让学生跟着琴声听辨主题乐句是三拍子还是四拍子。虽然一些学生是靠猜测得出的答案,但他们学会了听辨和感受。其次,笔者加快速度,让学生继续跟着琴声用手敲出节奏。随着速度不断加快,学生的表情也在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速度的变化,让你的心情有了哪些变化?有的学生说变得更激动了,有的学生说越来越兴奋了。最后,笔者引出彝族人民喜爱的乐器“月琴”开始了主题一的聆听。 第一次聆听前,笔者提醒学生注意主题一共反复了几次。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能听出重复了六遍。第二次聆听时,笔者和学生一起边数边听。在快乐的音乐中,学生指间随之颤动,脸上露出了快乐的笑容,这是音乐带给学生的一份喜悦。第三次聆听前,笔者在黑板上写下数字1~6,明确主题一反复了六次,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能不能再仔细听听,其中有没有哪两遍是一样的?学生带着问题开始了第三遍聆听,有五位学生听出了三对相同的乐句。然后笔者追问:你是怎么听出来的呢?它们每一次变化有什么特点吗?在进行第四次聆听时,笔者看出很多学生的困扰,他们很难找到不同之处,只有一位学生说:“最后一部分听起来特别重。”笔者继续追问:“哪一段听起来是很轻巧的呢?”学生回答第三、四次重复。笔者就在钢琴上分别在三个音区弹出同一旋律,让学生听辨是第几次重复。最后学生明白原来是音区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在最后的聆听中,学生的眼睛散发出对音乐的自信和喜爱的光芒,笔者相信这个快乐的片段已经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熟悉主题音乐是积累音乐形象的常用方法。学生在重复聆听中逐渐认识、记住主题音乐,并达到能哼出主题旋律的程度。通过这样有效的重复聆听,学生能听辨出主题的再现或变化再现及发展,从而实现进一步的想象和联想。 结语 欣赏音乐的关键是倾听,让学生积极主动、重复有效地听是欣赏音乐的基本条件。通过各种有效重复的聆听,学生能够逐渐提升对各种音乐要素的积极反应和感知能力,从而形成对艺术表现力的感知能力。即使学生演唱能力存在一定缺陷,教师也应持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爱听、会欣赏,从而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重视欣赏教学,上好每一堂欣赏课,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程建平.音乐教学中的“听”之见[J].中国音乐教育,2009(05):11-13. 作者简介:章琦君(1982.1—),女,浙江杭州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
### Index:504 《销售与管理》 从品牌的文化体验出发 从品牌的文化体验出发作者:张国栋来源:《销售与管理》2010年第08期 以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性能为基础,针对目标客户群体的心理感受增强文化体验性的附加值,是一件法宝。 随着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综合实力的增强,仅仅依靠简单的低价策略已经不能满足民族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整体发展战略的要求和国民的心理诉求。虽然以低成本策略为基础的低价产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拥有广阔的市场以及强大的竞争能力,但带有文化附加值和独特品牌体验的产品也越来越受到消费人群的关注和青睐,并在许多领域有效的狙击了低成本对手的渗透。这种竞争态势在中国表现的尤为明显。 低成本竞争策略的优势和要害 低成本策略企业的竞争方式往往首先关注产品或服务的细分市场,通过对细分市场的深入了解来优化自身的价值链,并在各个环节压缩成本开支,以同质低价的产品形象进入到一个或几个细分的市场流通领域,对其他同类产品构成威胁。如果同类产品不能有效应对,常常会面临毁灭性的打击,这在快消品行业内表现得非常突出。 在完全由达能控股经营的乐百氏早已成昨日黄花之时,作为国内瓶装水供应商的龙头企业娃哈哈仍然风华正茂。有业界人事评断,20年来,始终如一的坚持总成本领先战略,是娃哈哈持续成功的关键因素。无论从价值链理论中的基本价值创造活动(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到辅助性价值活动(财务管理、人力成本、行政管理等),还是从财务损益表中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成本角度,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时刻,娃哈哈人都在潜意识的贯彻实施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可以说,在点点滴滴,潜移默化中悄然铸就的总成本领先优势是娃哈哈在激烈的瓶装水市场竞争中持续胜出,并不断击败竞争对手的决定性力量。 低成本战略的核心是建立持久的低成本优势,而低成本战略的价值也就在于它的持久性。这种持久性建立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扩大产出能力和生产规模,这需要前期较大规模的投资以及持续的维持低价策略所必须付出的成本,这同时也造成了较高的退出壁垒,一旦市场行情不好或竞争劣势明显时,退出的障碍和成本都很大,因此,资金不够雄厚的公司一般并不适合采用这种模式。 低成本策略在降低某个环节的成本同时,可能在其他成本要素中体现出更高的费用开支,这种价值链中的成本代偿性使得整体成本的降低增添了许多不可控的因素。 低成本对手还有一个重大的软肋,就是其产品核心竞争能力较差,技术含量水平低,更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甚至其本身就是模仿的别人产品,这就使得低成本产品从一产生开始就面临着很高的市场风险,并引发产品在某个细分市场上的价格战,这种价格战往往造成两败俱伤,而且由于产品的低技术或低服务的附加值,使得消费者也很难收益。 当竞争对手利用新的技术,或更低的人工成本,形成新的低成本优势时,如果企业过分追求低成本,降低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同时也就降低了顾客的购买体验及使用价值,结果可能事与愿违,非但不能增加企业的利润,已经牢牢在握的市场份额还有可能被新兴的竞争对手占据,甚至有导致产品不得不退出市场的惨痛结局。 更重要的是,当品牌本身不具有进行低成本运作优势时,贸然进行低价竞争,反而会让企业陷入困局。例如,美国的湖人航空(LakerAirlines)企图以价格战来创造公司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夺取英国航空(BritishAirways)大西洋航线的市场。英航则以更低票价采取反制,结果湖人航空因财力不足资源匮乏,只有黯然地退出大西洋市场。2005年左右,英国航空为了捍卫市场老大的地位,又和维珍航空正面进行了价格战的交锋,针对英航的“低价撼市”,维珍针锋相对,这一次英航可没占到什么便宜,到2009年,英航已连续亏损两年。 再比如,王老吉在着重进行功能性饮料形象塑造,并将自身零售价位定在3.3~3.6元之间。与普通的茶饮料、水、碳酸饮料相比,王老吉的零售价是偏高的。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功能性饮料的定价区间,如红牛250ml单罐零售价是5~7元,力保健150ml是7元,日加满150ml是7元,与这些相比,王老吉的定价在功能性饮料当中更加倾向于偏低的大众水平。尤其是王老吉推向市场过程中,重点选取了餐饮业这一对价格敏感性不是很高的行业市场,并且在饭店餐饮场所的零售价一度卖到6~8元。当王老吉横扫全国时,一批新推出的凉茶品牌纷纷上市,并在上市伊始就采取了低价策略,其中的代表是“和其正”,终端零售价在2.5元。而这时候消费者对功能性饮料的品牌思维定势已经形成——便宜货的功能性价值低。事实也证明这个时候进行低价竞争是没有胜算的,众多凉茶品牌也因此纷纷掉进了功能性饮料市场竞争的低价陷阱。 这也说明,低成本竞争策略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和流通环节当中可能会体现出强势的市场冲击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快速拉升,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可避免的风险与隐患,这些也为我们应对低成本竞争策略,成功狙击价格比拼提供了机会和胜算的可能。 从有效的品牌体验出发摆脱低成本对手 面对来势汹汹的低成本竞争者,不管是从细分市场中寻求有明显价格优势的产品进行低价竞争的权宜之计,还是调整自身的产品结构,巧妙回避低价竞争的锋芒,迂回进行市场渗透的战略考量,都是在一定市场竞争环境中行之有效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重视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定位,以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性能为基础,针对目标客户群体的心理感受增强文化体验性的附加值,有利于培养客户的忠诚和长期的精神依赖,这是能更有效的应对低成本竞争的制胜法宝。 在长期的品牌研究和文化营销实践当中,我们发现品牌文化携带的核心价值诉求和系统形象表现形式,以及整合营销的聚焦式传播模式,无一不在昭告,品牌是基于功能性诉求的情感表达方式,这形成消费者对产品的一种精神体验和审美愉悦,恰恰是这些看似虚无的东西,构成了同类产品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寻求精神上的愉悦和被尊重的需求会越发强烈。这正是品牌化产品摆脱低成本、低价位竞争的难题,并得以发展的良好机遇。 当产品的功能价值和体验价值扭结在一起并形成品牌文化的时候,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而其品牌能力转化成商业价值需要一个适当的条件和过程,敏锐的经理人往往能把握住这些条件,并能使品牌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可能。 品牌产品文化上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够引领风尚,积极与目标消费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不断从趋势上满足目标消费者心理诉求的变化。毕竟,当一种产品变成了一种时代风尚,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市场追捧。这种状况在那些不断以创新为己任并保持着市场活力的百年老字号的企业当中表现得尤为充分,而一些新晋企业如果能抓住品牌化竞争的核心特征也能跃升出低成本竞争的陷阱,成为细分高端市场的获利者。 当我们相约去星巴克咖啡馆的时候,您会怎么说呢?也许,您不会说,“让我们去那个叫星巴克的咖啡馆吧”,而是告诉我,让我们去“星巴克吧”。当您这么说的时候,您是在和我沟通一种文化体验,而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这种体验代表了一种浪漫和效率统一的美式生活方式。以星巴克咖啡的定价,并不是在简单的走低价竞争的路子,恰恰相反,星巴克有效地狙击了同类产品的低价竞争者,这靠的是文化体验带来的品牌忠诚。类似的例子往往在哪些充满想象和创意的产品中体现出来,比如苹果电脑带给我们的文化体验是不拘小节的叛逆和追求完美的创新;百威啤酒则带给我们具有男子气的放松和享受以及传统的美式生活,麦当劳体现的是和善包容的家庭氛围和愉快有趣的体验;耐克则表现出时尚活力又极具自我表现力的运动激情。事实上,这些产品也不过是极容易被替代的电脑、啤酒、汉堡包和运动鞋。可是,您觉得它们能够很轻易的就被替代吗? 显然,低成本的竞争策略很难撼动这些品牌产品的市场地位,它们的某项文化特征已经成为我们情感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台湾的品牌策划者据此成功的营造了“左岸咖啡”,而左岸咖啡的定位也正是迎合它所需要的那部分消费群体“追求一种宁静,追求一种心灵”,它是艺术的、文化的、浪漫的、不羁的,不断刺激消费者内心欲望的“精神鸦片”。 发掘本土文化资源,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中华文化历数千年演进,形成了独特的核心价值和文化体系,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情感价值。这些文化基因深深隐含在华人的生命基因当中。在近两百年的社会转型期,我们更多的关注和学习西方的哲学、制度、技术甚至生活方式,忽略了自身最深刻和纯粹的文化基因。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稳步发展及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人的自信心也越来越强,同时也越来越关注自身的文化传统。伴随着这些变化,华人的产品及服务如果能融入这些基于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并能有效的形成引人入胜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品牌,将会使中国制造变成独树一帜的文化产品并带来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这些先锋产品不但能摆脱低成本竞争的红海,还将在国际市场上输出中华文化潜藏的精神宝藏及优秀的核心价值,从而极大鼓舞国民的自信。
### Index:506 《大观》 从团伙性特点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 从团伙性特点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作者:周汉波来源:《大观》2014年第12期 摘要: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增长趋势日益明显,团伙性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和特点。青少年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其自身生理上的不成熟、心理上的不稳定,再加受上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的不良影响,往往诱发青少年人性扭曲,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关键词:青少年团伙犯罪;生理学;心理因素;外在不良因素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希望,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犯罪群体,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青少年犯罪主要呈现出低龄化、团伙性、暴力性、反复性、多样性的特点。在这些特点中,团伙性显得尤为突出,鉴于此,本文主要就青少年犯罪的团伙性这一特点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青少年团伙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团伙犯罪亦称为帮伙犯罪,是当代青少年犯罪的一大特点。青少年是指年龄分布在12-25岁的社会群体。团伙犯罪是一种犯罪形态,是指三人或以上的人共同地、故意地、以纠合的形式集合起来,犯一种或数种罪。青少年团伙犯罪是指由青少年组成或者参与的三人或三人以上纠合成各种组织程度的群体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 二、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近些年来,青少年团伙犯罪增长趋势非常突出和普遍,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它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体的总称。从近几年青少年团伙犯罪发展趋势看,团伙作案惯做大案要案,一旦团伙中加入惯犯、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性结伙犯罪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甚至成为一种带有黑社会色彩的有组织犯罪集团。当前许多青少年犯罪团伙不仅有名称、有头目,而且有纪律,实施犯罪时有计划、有分工,大部分青少年犯罪团伙属于同性组成的团伙,但也有不少是男女青少年组成的混合型团伙。 三、青少年团伙犯罪的原因 由于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心理作用。美国犯罪学家泰伯瑞提出了多因素相互作用理论,他强调指出“影响青少年犯罪是我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而且青少年犯罪这一结果本身与这些因素也是相互作用的。”这些因素包括青少年自身以及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原因。西方犯罪学者将导致各种犯罪的原因加以整合,认为“犯罪行为是由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因素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对此,本人将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谈谈青少年团伙犯罪的原因。 (一)生理上的不成熟性 从犯罪学生物原因来看,犯罪行为人进行犯罪需要具备其实施行为的生理基础和生理机制方面的条件。首先,青少年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会出现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但总的来说各方面生长发育还是不趋于成熟。青少年单独作案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结成团伙可以把成员个体生理上的优势集合在一起,形成团体优势,同时也可以相互壮胆、相互出谋划策,一起动手,责任共担。这些都为青少年实施犯罪提供力量条件。遗传因素确实不容小觑,在现实生活中有犯罪背景的家庭中的青少年犯罪比例往往比一般家庭要高,这也让我们对这一观点有了一定的认同。我们还认识到,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时期,由于身体增长速度快,生理能量代谢率大,所以他们活动方面的能量接近成年人。但是,青少年又由于思维能力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活动能量超过认识水平,因此,具有较大冲动性。因而,他们的激情往往突如其来,易于在外界的影响和刺激下,因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发犯罪。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乔纳森·伊万斯博士研究基因时发现了“冲动基因”,他指出,“一方面‘冲动基因’通过抑制人的大脑中的某些特定区域里的血清素使得他们变得性格外向,行为鲁莽,暴力犯罪的比例较高。另一方面,拥有这种基因的人却又富有创造性和决策力。”这种冲动基因往往影响一个人的行为,青少年在这种“冲动基因”的影响下往往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二)心理上的不稳定性 青少年处于一个特殊的发育期,心理素质极不稳定。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好奇心比较强,明辨是非能力差,同时又善于模仿。由于其自我意识不断发展,情绪比较冲动,再加上主观独立较弱,又渴望友情,乐于群聚,向往集体的心理需求很明显,所以往往记不起诱惑,容易被人拉拢和利用,喜欢义气用事,所以往往走上团伙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的行为正是在追求自我和超我的意识的支配下做出的,当客观情况不能迎合他们的需要时,难免会做出过激行为来宣泄自己的不满。结合青少年团伙犯罪,我们不难看出,青少年的团伙行为往往都是追求某种利益或是满足内心的快乐感,当他们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所想,便会产生受挫心理。于是在这种心理的诱导下,往往激发他们的犯罪动机。于是他们便组成团伙,一拍即合,共同实施犯罪。 (三)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原因 首先,青少年犯罪是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转型的复杂过程中,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的发生,以及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以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经济收入的差距,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 其次,家庭教育的不到位,也是致使青少年人格扭曲,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马卡连柯认为,学生的主要教育基础是幼儿时期奠定的,“五岁之前所做的一切,等于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的工作”。青少年幼儿时期基本上是在家庭环境中成长的,父母的意识观念、思维能力、行为方式、教育态度,对青少年性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相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会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从而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 再次,学校教育的缺陷,使得青少年缺乏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是青少年走上犯罪的又一重要因素。学校是继家庭之后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现在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声誉和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优秀升学指标,不惜开除有着不良表现的青少年,及早地把孩子推向了社会。这使得青少年过早失去管束,流离在社会,结成消极性的群体。部分失学青少年“无书可读,无业可就,成为闲散在社会上的‘游民’,在一定条件和相关因素的诱发下,极易走上犯罪道路。”青少年与这些不良群体一起时,极易受到他们的不良熏陶,形成消极的人生观,时常带着愤世嫉俗的情绪,他们甚至采取各种非法手段寻求来报复社会,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四、结语 青少年犯罪是由一系列主客观原因相互作用所致。青少年处于一个向成人过渡的特殊时期,从微观上来看,其自身的生理上的不成熟性以及心理上的不稳定性,造成青少年易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负面现象的影响,形成错误的意识。青少年从小在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容易形成逆反心理,而学校的不科学的教育手段更使得青少年性格的畸形发展,社会的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更是助长了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因此,从成因上入手,预防和惩治青少年犯罪,使得青少年健康发展就显得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曹子丹.《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综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吴宗宪.《西方犯罪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王牧.《当代国外犯罪学研究》(第一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四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5]郭翔.《犯罪与治理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 作者简介:周汉波,(1993-),女,汉族,陕西安康人,现为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2014级研究生。
### Index:507 《文存阅刊》 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看政务新媒体建设的作用探究 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看政务新媒体建设的作用 探究 作者:唐亦佳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4期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政务新媒体作为政府通过互联网媒体平台建立起的新型媒体通道,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本文从政务新媒体要兼具政治属性和媒体属性,政务新媒体要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力量,媒体融合赋能政务新媒体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思考政务新媒体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动力。 关键词:政务新媒体;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政务新媒体作为政府通过互联网媒体平台建立起的直接连通大众的政府发声和服务的新型媒体通道,因其“指尖上的网上政府”的功能定位,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加强政务新媒体建设,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是引导网上舆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阵地,更是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政务新媒体的政治属性和媒体属性密不可分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共有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138854个;各级政府共开通政务头条号10582937个,开通政务抖音号17380个。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运用政务新媒体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凝聚社会共识、创新社会治理,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政务新媒体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信息发布不严谨、建设运维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僵尸”“睡眠”“雷人雷语”“不互动无服务”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2018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对功能相近、用户关注度和利用率低的政务新媒体要清理整合,确属无力维护的要坚决关停。《意见》出来后,顿时掀起一波政务新媒体关停潮。2019年4月19日,浙江省长兴县宣布全县220多个镇级、村级政务类微信公众号全部停运。广东、江苏等地大量政务新媒体也陆续发出关停公告。 政务新媒体关停现象在网上引发热议,一些人由此对政务新媒体的定位产生怀疑,有知名时评人就发声表示:“让政务的归政务,媒体的归媒体,不要不务正业了”,认为政府部门就应该“远离流量,老老实实做好部门政务信息发布平台”,甚至表示“多数政务新媒体都该关停”。 事实上,虽然不可否认当前有不少政务新媒体存在运营指导思想错误,盲目追流量蹭热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务新媒体就应该摒弃媒体属性,走回类似于“门可罗雀”的政府网站那样纯粹政务公开平台的老路。政务与媒体不是对立的矛盾体,政务可以通过媒体方式来体现,政务媒体一定要坚守政治立场、政务属性,这两者间有交叉有区别,但不能因此废彼。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认为,所谓政务新媒体,毫无疑问其“心”是政务,其“外壳”是新媒体,即要用新媒体的形态更好地做好政务公开,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更好地普及和传播政务信息。由此可见,作为政务新媒体,应该主动学习主流媒体的作风严谨与新闻操守,学习新媒体的让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让自己的政务发声让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听到,也乐意听到,从而更好地参与并主导社会治理。 二、让政务新媒体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力量 传统的社会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和强硬命令的方式来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国家治理体系从一元单向管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转变,强调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治理。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具有交互、即时、海量、共享、便捷等特征,可实现政民互动、线上线下互动,使得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有了可能性,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最佳工具。 所谓“舆论聚合之地必是政民沟通之所”,网络社会的舆论治理,重在“理”,辅以“治”,“理”“治”须结合。“理”即疏通渠道、畅通表达,加强互动与回应,由此消弭偏见与误解,凝聚网络社会认同共识;“治”即在“理”的过程中由共识建立,进而确立完善社会规则秩序。然而,当前在网络舆论治理层面,一些政务新媒体存在错误的舆情观,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偏颇地将网上舆情定义为“坏消息”,甚至放大为“敌情”。对于舆情回应,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滥用权力,简单粗暴地删帖甚至直接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要么通过组织大量“水军”来假扮草根群众,匿名发表对自己偏袒和辩护性的意见,回避问题本质和矛盾本身等。这些“战略战术”,是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任性“透支”,与党的根本宗旨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相符,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相符。 推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基本要求,这势必要求政务新媒体也要随之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政务新媒体要充分发挥网络在咨询、办理、督查政务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推进流程再造,简化行政事务办理程序,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探索构建网络公共服务体系。政务微博、政府网站、政务微信等各政务新媒体之间可以形成互动连通机制,相互配合进行信息公开、舆情收集、民意调查等,共同构成服务型政府的信息公开体系。对于久不更新、纯属摆设的政务新媒体,或是面对群众提问答非所问、置之不 理的政务新媒体,要坚决予以关停整改。对于政务新媒体从业人员,要加强专业素养培训,并建立相应考核问责机制。 三、媒体融合赋能政务新媒体提升治理能力 在政务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因人力不足等原因,不少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通过政府采购方式,选择具有专业采编经验的新闻媒体团队负 责政务新媒体的日常运行。而在媒体加速融合的今天,新闻媒体无论是传播方式、传播渠道还是传播速度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媒体融合战略向着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纵深推进,这种变革也促使政务新媒体正在向融合创新、提质增效的成熟阶段迈进。 首先表现在主流媒体网上舆论阵地更加巩固。例如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传统纸媒发行量均只有三四十万份,但是作为媒体融合主打平台的新湖南客户端、浙江新闻客户端下载量均达千万以上,日活用户均在百万以上。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人在哪里,舆论阵地就在哪里”,媒体融合带来的用户集聚也必将使政情民意的通达更为有的放矢,从而提升和优化治理效能。 随着AI技术和5G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之紧密相连的媒体也迎来了行业变革和格局重塑。2019年9月20日,由“互联网+”智媒技术创新中心编写的《智慧媒体发展白皮书(2019)》发布,从媒体视角切入,提出了智慧采集、智慧生产、智慧展现、智慧分发、智慧交互、智慧经营、智慧监管等七个重点发展途径,这与智慧政府门户强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实时跟踪用户需求变化,主动为公众提供便捷、精准、高效的服务高度契合。智慧为媒体赋能的同时也为建设智慧政府,实现对传统管理体制方式的深层次变革提供了现实路径。 媒体融合的一大重点是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编制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提出,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对接政府部门的技术平台,按照“媒体+”要求实现政务服务功能,为智慧政务提供信息发布及宣传、互动业务。目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可谓如火如荼,至2019年9月底就有1646家县级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2020年底将基本实现在全国的全覆盖。这些县级融媒体中心基本遵照《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要求,用“媒体+”理念促进政务平台建设,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因地制宜推动政务服务多样化,打通媒体融合与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鹏飞.政务新媒体发展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网络传播,2019,3. 华小波.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角度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J].新闻战线,2019,
### Index:508 《唯实》 从国税视角看江苏工业转型升级 从国税视角看江苏工业转型升级 作者:胡道新来源:《唯实》2014年第08期 近年来,江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从国税数据看,2013年末,工业企业登记户管已达57.10万户,当年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3840.66亿元,实现税收(含调库)3561.68亿元。现从国税视角对近年来江苏工业转型升级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一、江苏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34648.91亿元,工业增加值29399.39亿元,工业投资完成额18387.52亿元,工业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江苏工业转型升级进展明显,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工业经济增长略高于税收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分别从2007年的53316.38亿元、12926.87亿元、2765.77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134648.91亿元、29399.39亿元、7834.06亿元,年均增幅分别济增长促进了税收的持续增长,但由于受增值税转型及减免税政策影响,税收增幅略低于经济增长。工业销售收入从2009年54444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93840.66亿元,年均增幅14.58%;工业税收(含调库)从2007年1826.16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3561.68亿元,增长0.95倍,年均增幅11.78%。 装备制造业稳步发展。江苏装备制造业销售规模从2009年的25091.7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42149.23亿元,年均增幅13.85%;装备制造业税收从2007年的477.79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1193.03亿元,年均增幅16.48%,高出全省工业税收(不含调库)年均增幅(11.19%)5.29个百分点。从占比看,装备制造业税收占比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在工业税收中的比重从2007年的25.81%上升至2013年的39.61%,上升了13.8个百分点。特别是2008~2010年比重上升较快,分别上升7.55、3.07、2.55个百分点,占比提升较为显著。其中,汽车制造业和铁路、船舶、航空设备制造业对装备制造业税收提升贡献较多。2009年,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天设备制造业税收增幅超过30%,远高于当年制造业5.66%的增幅。结合财务数据看,反映盈利能力、负债水平的指标近年来都比较稳定,如2009~2013年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依次为12.69%、12.79%、11.95%、11.78%、13.54%,资产负债率依次为57.2%、57.17%、56.86%、56.65%、58.08%,反映出行业发展总体良好。 民营经济贡献份额加快提升。2013年,全省国税民营工业企业户管已达52.44万户,占工业企业户管的比重为91.84%。近年来,全省民营企业销售、税收总量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销售额从2009年的23086.74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 48481.98亿元,年均增长13.16%,占工业销售比重从2009年的42.38%提高至2013年的51.66%;民营企业税收从2007年的516.26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1340.49亿元,年均增长17.24%,占工业税收的比重为44.51%,较2012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从各年增幅上看,近三年民营经济税收增幅均高于工业平均,2011~2013年民营经济税收增幅分别高出工业平均1.24、4.08、0.73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增强。近两年来,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户数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2010年末国税登记为2689户,而2013年初已经增加至4209户,增长非常明显。2013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308.72亿元,占工业销售的比重达17.38%,较2009年的17.27%提升0.11个百分点;入库税收470.81亿元,占工业税收的比重为15.63%,较2009年的14.36%提升1.2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盈利企业)实现利润1113.74亿元,占工业利润(2869.35亿元)的38.82%,较2009年的33.48%提升5.34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指标趋好。近年来,江苏对高耗能行业实施有力控制。从国税数据看,高耗能行业税收占比五年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30.22%下降至2013年的27.55%,下降了2.67个百分点,有效促进了节能减排。从国税部门的税收资料调查数据显示,全省制造业企业的主要单位能耗指标逐步下降,其中,万元销售额对应的煤炭消耗量、电力消耗量、水消耗量分别从2007年的0.66吨、0.49千千瓦、9.9吨下降至2012年的0.57吨、0.35千千瓦、7.6吨,依次下降13.6%、27%、23.2%。 二、江苏工业转型升级潜力巨大 综合看,江苏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有些方面仍不够理想,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空间。 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仍有待提高。部分企业所得税年报数据表明,2012年,工业企业研发投入222.52亿元,占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0.32%,2011年则更低,仅为0.17%,占比大大低于《工业转型升级规划》1%的目标。从行业看,2012年,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占比为0.37%,略高于工业平均,高耗能行业的研发投入占比为0.16%,其中,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比仅0.08%。即使是研发投入最多的医药制造业,2012年占比为2.57%,仍低于江苏研发费用3%的创新型经济目标和发达国家5%的平均水平。 产能过剩较为突出。由于部分行业受金融危机后国内外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行业形势迅速转好,加上进入门槛较低,吸引大量投资资金的涌入,产能急剧扩张,而随着经济刺激的减弱和经济增速的放缓,行业则出现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比较典型的有光伏产业。据统计,全省2008年之前光伏及配套企业仅有170家,而不到五年就增加至891家,增长4倍多,企业数量增长的同时产能也快速扩张。但随着经济刺激效应的逐步退出,产能过剩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直接导致企业产品供过于求,市场恶性竞争,呈现量价齐跌和企业亏损大幅增加的不利局面。2013年末,已有302家光伏企业停产或关闭,约占全部企业的1/3。2013年,光伏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92%,但亏损额仍有40.69亿元。虽然与2012年销售额同比下降33%、全行业亏损超过100亿元相比有所改善,但是与2010年、2011年行业盈利114.93亿元、51.96亿元 相比,形成明显的反差。更为严重的是,产能过剩问题在其他行业也有显现,不仅存在于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而且风电、船舶等一些新兴行业也比较突出。 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质量不高。2012年,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减免所得税154.5亿元,占当年高新技术企业入库所得税的比重达93.13%。由于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偏弱,使得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大打折扣。4209户高新技术企业中,2509户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按15%征收的优惠,占比不到六成。企业未享受优惠的主要原因是盈利能力不强,有996户高新技术企业出现亏损,亏损面23.66%,亏损额175.8亿元,占全省工业企业2012年总亏损额的14.5%。949户高新技术企业因研发费、产品比例、研发人员比例等达不到相关要求,未能享受税收优惠。 部分内资企业经营管理效益偏低。2012年,内资企业的毛利率水平为10.33%,与外资中的外商投资企业(12.16%)相比,低了1.83个百分点。从各项费用占营业成本的比重看,内资企业的管理费用率为2.56%,财务费用率为3.08%,分别高出外商投资企业0.8、1.47个百分点,反映出内资企业在费用控制方面与外商投资企业也有不小的差距,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工业企业盈利能力下滑。从历年所得税年报数据看,工业企业盈利能力下滑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工业企业毛利率下降。从2009年的12.26%下降至2012年的10.97%,下降1.29个百分点。二是工业企业利润率逐年递减。从2009年的7.08%下降至2012年的5.53%,且2010年、2011年也呈现连续下降的态势。三是企业盈利额大幅下降。2012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额2836.28亿元,同比下降15.03%,而2010年则为同比增长37.38%。四是企业亏损额增加明显。2012年,工业企业亏损额超过1000亿元,达到1212.39亿元,同比增长59.44%,总量几乎为2009年的2倍,2010年的3倍。 外资出口占比回落。工业出口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幅回落之后,从2009下半年重现升势,2009~2011年均增幅达22.83%,但在2012年、2013年又再次下行,降幅分别为6.47%、7.46%。尤其是外资企业出口占外资销售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占比从2009年33.92%下降至2013年的27.27%,下降6.65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出口下降与外资光伏企业出口受阻有密切的关系,从2010年之后,外资光伏企业出口就大幅回落,其中,2011年、2012年及2013年降幅分别为30.55%、47.73%、37.03%。受此影响,外资光伏企业出口销售占外资出口的比重从2010年的8.92%回落至2013年的1.73%,降低了7.19个百分点。 三、江苏工业转型升级的四个抓手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不足,应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目标,重点在四个方面下更大功夫,加快提升竞争力。 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一方面,要针对研发投入对产出影响相对较弱的问题,加快重点产业如装备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提升行业的总体竞争力;另一方面,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重点关注企业的成长性和发展潜力,严格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标准,做到精选、优选,同时,从严把好复核关,对档次不高、投入不多、潜力不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淘汰机制,以提升其整体质量,使之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在工业转型中的领军作用。 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加快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主要依靠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通过市场手段调节,对一部分过剩产能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在全省范围统筹制订产业发展规划,避免产业项目过度重复建设。苏南、苏中、苏北要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各市可选择1~2个优势产业作为重点,突出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实现差别化竞争、错位发展。 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加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龙头企业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的龙头企业,是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是着力突破核心技术,缓解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加快形成自己的品牌。二是延升产业链,提升企业产品附加值。三是落实各类优惠政策,为企业建立“服务快车道”等便捷举措,促进企业发展。 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提升新兴产业竞争力。一方面,按照国家政策逐步关停污染大的企业,限制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规模,并提升行业环保标准,有效解决产业结构偏重问题。另一方面,应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占用少的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实力,使之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和主要增长点。 (作者系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局长、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戴群英
### Index:509 《新西部下半月》 从地震灾害看房贷法律问题 从地震灾害看房贷法律问题 作者:闫庆丽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6期 【摘要】地震发生,屋毁人亡。幸存下来的灾民不得不面临失去亲人和家园,还要偿还房屋按揭贷款的尴尬局面。面对这个问题,有必要加强保险机制,发挥保险在地震中的作用。尽量把这些自然灾害带来的潜在风险从业主和银行的风险转移到专业化的第三方保险公司上。同时,要完善破产法,实现个人破产。 【关键词】震后房贷;现实问题;保险机制;个人破产 “5.12”大地震过后,除了紧张的防疫工作和重建工作,一个大家尚未思考的问题也迎面而来,那就是变成了一堆堆废墟的瓦砾身上也背负着压力——房贷。地震中一些城市几乎成为废墟,居民房屋几乎全部损毁,这是地震带来的直接后果。这场天灾来临之前,有些房屋尚在建造中,有些居民刚刚迁入新居;有的居民已开始归还银行贷款,还有的居民或许已还清了房屋的银行贷款。对于没有还清贷款的居民来说,如何面对数目可观的银行贷款,已成为摆在众多灾民面前的大事。本文从法律角度分析房贷的偿还解决方法,即法律应采取应急措施解决地震房贷问题。 一、银行抵押权的实现问题 居民向银行贷款购买的商品房,通常已抵押给银行。商品房毁损,抵押权不代表无法实现。因为根据我国担保法和物权法的规定,抵押权具有物上代位性,当抵押物毁损灭失时,得受的保险金或赔偿金就成了抵押物的代替物,而银行作为抵押权人可以就保险金或赔偿金优先受偿。那么,银行的权利能否实现关键就在于房屋毁损后有没有代替物保险金或赔偿金?根据房屋毁损的原因来看,是自然灾害的结果,没有责任主体承担赔偿责任;我们唯一寄予希望的就是保险金了,可是令人遗憾的是,现今的《个人贷款抵押房屋保险条款》第六条明确规定,由于“地震或地震次生原因”所造成“保险财产的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基本房贷险主要保火灾、爆炸、暴雨、台风等条款列明的13种自然灾害,一般不保地震险。因此房贷险在解决灾民困难的问题上彻底成了摆设。房屋在地震中损毁,银行有权收回抵押物的残值。在法律上,无论抵押物残值是多少,都不影响购房者欠付银行贷款的事实。如果抵押物不足,银行有权要求购房者追加抵押物。如果抵押物彻底损毁,并不当然免去购房者的还款责任。所以地震所带来的惨重后果就直接落在了业主身上。 二、业主承担,希望渺茫 业主,也就是房子的住户。在地震中,死伤无数。能够捡回一条命的已算幸运。在背负着痛失亲人,家园被毁,财产尽失,温饱都要靠救济的情况下,还要偿还每月的房屋按揭贷款?说来似乎无情。即使他们愿意承担这笔费用,我想这对于那些无家可归、蒙受丧亲之痛的灾区人民来说,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以目前的状况来看,灾区人民首先要维持眼前的生计,未来的重建是一个充满无限不确定的未知数,他们在群体能力上偿还巨额贷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条路也根本走不通。房子没了,抵押权无法实现;欠款拿不到,业主已无能为力。最后,这个负担又转回到了银行。据粗步统计,这次地震损失可能超过1400亿元,面对这么庞大的数字,单个个人还是某些组织都已无法独自撑起这个责任,它需要公平分摊,逐步化解。所以,汶川地震在拷问我国的法律应急机制。拿出一个万全之策解决地震带来的巨灾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现实做法 汶川地震,全国牵心。如何解决灾区房贷问题,大家纷纷献策。有人认为,抵押房屋在地震中倒塌,购房人也就无需再向银行偿还贷款余额;还有人提出,房屋倒塌不影响购房人偿还银行贷款的义务,但应减免部分贷款,由灾民和银行共同承担房屋受损的后果;更有人提出,政府不仅应该给灾民提供新的住房,如果开发商建造的房屋存在质量问题,还应追究开发商的责任;还有人提议,公益组织为救灾应做好长期准备,为灾后重建做出更大的贡献;甚至有人提出由社会的捐助者来共同完成这个任务。当然,提的比较多的是保险机制的加强,房贷险的完善和个人破产法的出台。 “楼在人不在,人在楼不在,房贷到底怎么还?”针对这个问题,央行出台应急措施。开始时采取”适当的延期,不收罚息,不记入个人信用记录”这个临时缓解方法。后来中国银监会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的银行业呆账贷款核销工作的紧急通知》,以此通知为准展开震后的银行呆账核销工作。这种具有浓厚政府色彩的政府调节机制,在此次抗险救灾过程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也彰显了一些问题。其一,商业银行吞下如此庞大的、本不应该由它们承担的坏账损失,必然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其二,完全由银行来承担所有风险,虽然从道义上说在一定程度上帮灾民承担了大部分风险损失,但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不公平性和一些机会主义者的道德风险可能性。其三,这些购销的办法也可能引发某些人利用此次地震的混乱局势浑水摸鱼,恶意逃避债务,牟取暴利。 四、健全保险机制,保险分摊责任 很多专家学者提出,解决目前灾区房贷问题的关键在于房贷险的完善。让我们先来看看我国现在的房贷险规定。 保险机制是化解风险的最好方法。但我国一般的房贷险合同规定,“因房屋发生火灾、爆炸,或者暴雨、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还款人在保险期限内因遭受伤害事故导致死亡或伤残,丧失全部或部分还贷能力,造成连续三个月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借款合同上约定的还贷责任,保险公司将承担银行贷款余额的全部或部分还款责任。”“发生意外可为你保住房子”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导致身故或残疾,房贷险可以帮助你和家人偿还剩余的全部或部分借款,为你和家人保住房子,避免全家人在不幸之后遭受第二次困境。这就是目前的房贷险,也就是保证房屋还贷责任保险的最大意义所在。但由地震、战争、核子辐射或污染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不在行业保险范围内。由于地震破环性大,损坏较严重,所以购买地震险保费比较贵,一般都无人问津,保险公司对如此大的风险也有顾虑,所以,地震险便渐渐淡出市场。 加强保险机制,发挥保险在地震中的作用。国际的惯例做法是尽快建立房贷的第三方担保机制,尽量把这些自然灾害带来的潜在风险从业主和银行的风险转移到专业化的第三方保险公司上。针对房贷者,可以设置专门的保险险种,既包括人身伤害,也包括财产损失,进行强制购买。再通过国际再保险化解分摊风险,长期积累的结果应对地震这样大的损失也就不成问题了。另一种做法就是从国家层面建立巨灾保险体系,资金通过国家财政拨款、保险公司收取部分保险费用等多种方式来获取,就可以解决这种按揭买房的信贷问题。 五、完善破产法,实现个人破产 “破产”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2007年6月1日,历经十多年的酝酿与修改,新《破产法》终于出台,但是这个《破产法》还只是一部“企业破产法”,自然人还是被排除在“破产”的视野之外,因此颇受专家、学者以及民众的质疑。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提出,为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公平清理债权债务,我国应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破产法》。 个人破产制就是指当作为债务人的自然人的全部资产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由法院依法宣告其破产并对其财产进行清算和分配,对其债务进行豁免以及确定当事人在破产过程中和以后应尽义务的一种制度安排。 如果能建立合适的个人破产制度,则有可能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一些人因为不可抗拒力导致无力还贷,其债务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免除;另一方面,因为有了完善的个人破产制度,即使因为一些抵押标的物因种种原因灭失,只要贷款人仍有还贷能力,个人还没有到破产边缘,其还贷责任仍不可免除,银行的债权因此得以维护。这样就不会出现直接核销而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 震后房贷问题给我们带来新的法律思考。在巨灾面前,我们需要给予灾民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也是更艰难的是灾后重建、灾后引发的一系列难题的解决,更是国家给予他们的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1]陈宇峰.《拿什么来拯救废墟上的业主》载新华社《上海证券报》.2008.6.[2]徐经胜.《期待个人破产法早日出台》载春城晚报.2008.5.[3]李军慧.《房贷险的免赔“陷阱”》载华夏时报.2008.5.27.[4]尹娜.《楼在人不在和人在楼不在的房贷余额如何处理》载理财周报.2008.5.26.[5]彭兴庭.《新破产法实施,个人破产何去何从?》载中国经济时报.2007.6.5. 【作者简介】闫庆丽,(1980-)女,汉族.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现任职于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法学教师.
### Index:510 《经济师》 从地震频发的视角谈我国震灾风险保险体系的建设 从地震频发的视角谈我国震灾风险保险体系的建设作者:赵永立来源:《经济师》2011年第06期 摘要:文章从近几年来我国以及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地震、海啸频发的恶性灾难入手,分析了我国震灾风险保险体系的欠缺和日本、新西兰、美国赔付巨灾险的先进理念,指出我国政府与保险行业要尽快落实震灾保险方案,加快推进震灾保险体系建设,从而使普通老百姓震灾造成的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关键词:地震频发巨灾风险保险体系财产保险保险方案 中图分类号:F84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049-03 一、引言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强达7.8级的地震,截至2009年4月25日,遇难69225人,受伤37460人,失踪17939人。 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死难人数达20万。 2010年3月8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造成800多人死亡。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了9.0级地震,死亡人数13000多人,14000余人失踪,损毁房屋15万余间,地震引发的的海啸吞噬陆地画面犹如电影《东京沉没》、《2012》的灾难场景一般。同时,因地震引起的福岛核电站泄漏频发的告急信号更是引起了日本国内乃至全球性恐慌。 据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分析,2009年以前,全球年平均7级以上地震为18次左右,2010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高达28次。这说明目前全世界已进入大地震多发期。在巨大的、频发的灾难面前,人类必须保持高度的理性,正如日本冲绳大学教授刘刚生先生所言,日本面临的复合性灾难给中国上了极好的一课,提供了各种正反面教材。{1}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数据显示,20世纪全球大陆35%的7.0级以上地震发生在我国,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位于地震烈度VI度以上区域,50%的国土面积位于VII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域,其中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然而,由于震灾保险机制的缺失,目前我国由地震、泥石流、海啸等造成的损失大多由国家负担,靠财政拨款进行灾后重建,辅之以社会各界的慈善捐助。商业保险对震后损失补偿的比例很小。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大地震中仅有15450人属于被保险人,占伤亡人数的14%,而且大多数是寿险,财险微乎其微。虽然保险公司基本上都给予应赔尽赔,启动快速理赔绿色通道,其中包括无保单受理、放宽身份要求、取消定点医院等。但由于投保率比较低,商业保险理赔率在地震造成直接损失8451亿元中的比例很小。{2} 二、我国现行人保险体系中“地震险:保人不保财” 地震所造成的损失是有目共睹的,对个人而言,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引起的损失包括两方面:一是人的生命身体损失;二是家庭财产损失。买保险能有效地应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种种灾难表明,并非所有的受害人群都会死亡,活着的、残疾的、孤儿寡母占大多数。不是父母双亡,就是单亲家庭;不是年迈的父母没人养老送终,就是嗷嗷待哺的婴儿沦为孤儿。因此,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对可能存在或发生的风险做好规划,以便在灾难降临时,可以有足够的资金应对风险。 目前,在我国现有的保险体系中,能为地震“买单”的险种包括: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个人意外伤害保险、个人意外医疗保险、学平险、旅游意外保险等。但是在财产险中,除中国人保20多年前在农村开办的长效还本农户保险外,大部分保险公司将地震列为除外责任。家财险对“自然灾害”有严格界定。“地震”和“海啸”被排除在赔偿范围之外。许多人认为,自己在购买房子的同时也曾买过房贷险,保险公司就应当对此负责。但由于我国保险业通行的《个人贷款抵押房屋保险条款》中规定,由“地震或地震次生原因”所造成的保险财产的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也就是说房屋参保后,由“暴风、暴雨、台风、洪水、雷电、泥石流、雪灾、雹灾、冰凌、龙卷风、崖崩、突发性滑坡、地面突然塌陷”等自然灾害造成损失,保险公司负责理赔,但由地震、战争、核幅射或污染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不在行业保险范围内。{3}旅行社投保了旅行社责任险,但游客自己并未投任何保险。万一因地震造成意外伤害,也不能获得赔偿。因为旅行社责任保险也未将地震列入偿赔范围。它的标的其实是旅行社因本身的“过失、失误”对游客造成的伤害。 由于“保险承保盈利靠大数法则,而地震损失则是地区性群发事件,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太大,费率标准不好确定”(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执行院长郝演苏教授),因此,地震附加险虽然在2007年7月经国家保监会批准设立,一些保险公司曾一度销售过地震附加险,但自汶川地震后,地震附加险就逐渐退出了家财险市场。成为昙花一现的险种。{4}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是:政府资金未能参与,导致地震险难以为继。没有一种风险分摊和保障支持政策,光靠商业保险公司震灾险种是不能够生存发展的。 三、发达国家如何赔付地震险 1.震灾险在发达国家是比较完善的,尤其是日本、新西兰和美国。在我国台湾地区也相对完善。发达国家的震灾险不是个人行为,由于一场大的灾害,保险公司承担不了。所以大都设立了巨灾险、地震险,购买时一般由国家、保险公司、个人乃至企业各承担一部分。 据日本新闻网2011年4月4日报道,日本各大保险公司从4月1日开始全面支付3月地震和海啸相关理赔全额,赔付总额为1万亿日元(约合770亿人民币),超过日本以往任何一次地震。日本家庭财产的地震保险,是由保险公司和政府作为承保人共同参與其中的再保险体系。先由保险公司承保,然后再分给由日本各保险公司参股成立的地震再保险公司。该公司除自留一部外,按各保险公司承保的财产保险的市场份额由国家承担最后赔偿责任。因此,地震家庭财产风险由政府、地震再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三方来分担。 2.新西兰。新西兰的地震保险是全球现行运作最成功的灾害保险制度之一,其保险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地震委员会;二是保险公司和保险行业协会;三是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和社会机构。地震委员会设立基金,通过投资收益与居民购买财产险时强制收取的费用来筹措资金,一旦灾害发生,地震委员会负责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保险公司与地震基金的风险,保险公司通过国际再保险市场分散风险,当巨灾损失金额超过地震委员会支付能力时,政府可发挥托底作用,而地震委员会则每年支付给政府一定的保证金。{5} 3.美国。在美国,地震险每年的保费根据被保房屋的地理位置,建筑状况等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在1000~1200美元之间。一旦发生地震,投保人得到的赔付额是平均投保价值的60%。据美国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有39个州发生过地震,大约有90%的美国人生活在地震活跃地带。但是,即使在地震频发地区加利福尼亚州,地震险的购买率也仅有10%,远低于10年前的30%。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保费昂贵,而且免赔额占投保值的10%~15%。 虽然许多有识之士也多次呼吁政府与保险业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地震险保费,从而使更多的人购买地震险。但至今还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认可。另外,美国的地震险并不包括由地震导致的海啸造成的损失。海啸造成的损害是由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的全国洪水保险计划解决。而在许多易受洪水追究侵袭的区域,贷款公司往往会要求购房者在购买住房时必须购买洪水险,以保证房主在遭遇洪水时将损失降到最低。除日本、新西兰、美国的保险制度随着全球地震频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外,在保险市场比较发达的比利时、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洪水、地震、飓风等很难预测的风险,也大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风险保障。根据规定,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捐款和贷款等渠道筹集资金,对民众的损失按等级进行赔偿。例如在比利时,如果发生地震,保险公司赔付的上限为2500万欧元,损失超过这一数额,政府则启动“灾难基金”进行财政支持。 四、关于建立我国震灾风险保险体系的几点建议 我国震灾保险制度的缺位,使得商业保险对城灾风险的补偿作用太小,保险覆盖面太窄,防灾防损不到位,应急处理机制不键全,难以发挥其对震灾的保险作用。 早在2003年溫家宝总理就在《建立我国家庭财产地震保险研究报告》上批示,要求“深入研究地震保险方案,加快推进震灾保险体系建设。”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我国发生了5级以上地震20多次。可是震灾保险却迟迟没有合理的方案出台。笔者认为,要学习日本、新西兰等国的经验,由中国保监会牵头,协调中央、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保险公司以及群众代表,特事特办,尽快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设立地震保险核心协调机构,修改和完善法律法规。我国《防震减灾法》第25条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地震灾害保险。”但并无其他任何实质性内容。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极大地影响了地震保险的规范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考虑设立全国性的地震保险基金,并进行严格管理。 2.加大宣传力度,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突发灾难信息的及时传播与防灾预期设定级别的高标准,是防范天灾的关键。要向全体国民大力普及保险知识,提高群众的防震灾意识,只有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从而进一步扩大保险覆盖率,防患于未然。政府要对保险公司开展地震保险业务免征各项税费,也可考虑保险公司在税前提取地震等巨灾保险金,对地震保险保费提供适当的财政补贴及税前扣除优惠。鼓励企业投保,还可以对保险公司将保险业务证券化提供政策支持。 3.商业保险公司要积极研究费率拟定和产品开发工作,改进和完善保险条款,推出切实可行、有实际操作内容的家财险种,努力为客户寻找适用条款,帮助其进行理赔,从而吸引更多家庭积极参险。要大力支持地震风险的研究工作,为建立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应急反应系统以及防震救灾知识的普及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以车辆保险为例,我国确定车险保额有三种方式:新车购置价、市场价值和双方协商。从我国香港市场的经验看,有一个公估机构,只要输入各种车的品牌、出厂年份等信息,系统马上可以测算出该车目前值多少钱。今后国内财险市场不仅要建立车辆保险系统,房屋建筑也应积极开发类似系统,从而在第一时间就可以掌握多种信息。 4.保险公司要大力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改进服务质量。要深刻认识到保险公司不是“卖保单”,而是“做保险”,要服务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保险人不能只考虑方便自己而要时时处处想投保人(被投保人)所想,急投保人(被投保人)所急。我国保险公司在服务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给群众造成许多负面影响,从而造成保险市场低迷。因此,各保险公司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员工和服务理念。 5.保险公司要建立高级别的防灾标准和保护措施。注意保存保户档案和电子信息,以备灾难后迅速把握保户信息,便于第一时间理赔。同时,要与民政、公安等政府部门保持随时都行之有效的沟通渠道,做到资源共享,责任同当。{6}
### Index:511 《中国管理信息化》 从城市创新视角论海南省绿色建筑规划策略 从城市创新视角论海南省绿色建筑规划策略作者:李艳卫宏杜娟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年第07期 [摘要]本文从城市创新的视角提出,海南省绿色建筑专业规划应遵循系统性、本土性、开放性和动态性原则,同时提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结构创新、文化创新等保障绿色建筑规划顺利实施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绿色建筑规划;城市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07.024 [中图分类号]F293;TU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07-0046-03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个50378-2006)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绿色建筑反映了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海南省自1999年创建生态省以来,实施建设“绿色之岛”战略。然而,由于受到技术、管理体制、公众意识和岛屿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海南省的绿色建筑发展一直比较缓慢。2010年11月,海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力争在2017年,实现所有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立起适合海南气候特点的,以遮阳、通风为主要技术措施,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并开始着手编制海南省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符合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提高海南省建筑行业技术水平,对全面实现海南省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关于城市创新理论的文献回顾 绿色建筑的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可借鉴城市创新理论。创新型城市指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创新型城市以其不断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2]。城市创新系统可以表示为城市创新的扩散效应和科技产业聚集效应的矢量集合,以及一个独特科技、经济、社会结构的自组织创新体系和相互依赖的创新生态系统[3]。隋映辉等认为,城市创新系统从结构上分,包括知识基础设施、政策体系、制度框架、需求结构、生产结构等;从层次分,包括环境创新、制度创新、企业创新、研究创新等[4]。赵黎明等认为,城市创新系统需要以政府调控体系、研究开发体系、企业创新体系、创新服务体系作为系统运行的四大有效支撑。张小林等强调了城市创新系统具有开放性、本土化、动态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城市创新理论可从系统的角度分析解决海南省在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编制海南省绿色建筑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在提出绿色建筑规划的原则时,可根据城市创新系统的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本土性特点展开,在制订保障措施时,则可以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结构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加以考虑。 2海南省绿色建筑规划原则 2.1系统性原则 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通过政策、法规、计划、采购、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等多种形式,影响、引导与干预海南省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协调运作,共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2.2本土性原则 大力推广符合海南本地特点的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建筑用能结构,节约一次性能源,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力求实现跨越式发展,实行节约建筑用能与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举。 2.3动态性原则 把发展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相结合。规划方式要有利于激励海南省绿色建筑实施主体的各项创新活动,按照目标化、项目化、资金化原则,确保可操作性。 2.4开放性原则 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结合起来。从整体上规划部署、统筹协调、引导扶持、配套联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各要素,优化配置绿色建筑发展的科技和经济资源,以节约能源、节省耕地、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改善建筑功能、提高建筑质量为目的。 3海南省绿色建筑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1改进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绿色建筑激励机制 首先,建立建设局、规划局、法制局、财政局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加的绿色建筑领导小组,并在建设局设立绿色建筑管理办公室,承担绿色建筑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作为对政府履职的重要考核指标[5]。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再次,编制与实施绿色建筑鼓励与支持目录,鼓励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全面、有效开展,例如,对列入支持目录的企业与项目,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最后,积极研究出台奖励措施,激励地产商积极建设高等级的绿色建筑,例如,对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采用补贴工程费用或按建筑面积予以奖励的办法。 3.2强化本土特点,创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时,在参照美国LEED、英国BREEAM、新加坡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等国外标准及《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同时,研究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绿色生态建筑建设系列标准,指导海南绿色生态建设。制定《海南省文明生态村标准》、《海南省文明生态镇标准》、《海南省绿色生态城市标准》、《海南省绿色生态建筑标准》、《海南省绿色生态建筑实施细则》和《海南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标准》等,从整体上提高海南的生态文明水平。鼓励骨干企业加强技术积累与总结,积极制定企业标准。积极研究开发、引进适合海南的生态低碳城市规划和管理技术手段,促进从绿色建筑单体设计向绿色城区的生态运营发展。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从规划源头促进绿色建筑大力发展。 3.3应用绿色能源,创新绿色建筑用能结构 首先应积极发展太阳能,太阳能是海南省丰富的绿色能源,要加强规划设计引导,大力推广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利用,将海南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岛”。编制实施《海南省太阳能建筑应用规划》,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编制完善具有海南特色的相关标准设计图集、实施细则等,按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要求,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在全省从规划报建、施工图审查、施工报建、工程验收备案等各环节严格监督实施建筑太阳能热水一体化的应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大力扶持太阳能产品、技术研发,鼓励引导本省企业和省外太阳能设备生产企业在我省设立生产基地,近期要重点抓好“海南省太阳能产业示范园”建设,开发适合海南省实际的太阳能设备;以三亚市为太阳能应用示范城市,组织开展“阳光城市”建设试点,以点带面推动海南“阳光岛”建设。其次要推广一些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因为其造价较低,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容易被老百姓接受;要支持采用地方材料、传统技术,接近自然,具有乡土性的建筑,尽可能利用本地自然能源,与环境本身形成良好的能量循环系统。通过应用绿色能源,创新海南省绿色建筑用能结构,不断提高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水平。 3.4从全寿命周期视角,创新绿色建筑节能闭合管理体系 按全寿命周期的理念,在绿色建筑中需要研究6个环节:一是绿色建筑的规划,二是绿色建筑设计,三是绿色建筑施工,四是运行和管理,五是维修和养护,六是拆除后的再利用[6]。6个环节涵盖建筑业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规划编制企业、勘察设计企业、建材生产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工程安装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这些企业都将参与到建设绿色建筑的各个环节,都负有推进绿色建筑实践的责任。政府应从以上的视角,将对绿色建筑的管理范围,从现在仅对建设过程的控制往前延伸至规划报建,向后延伸至销售公示,形成从规划报建至房产销售公示的完全闭合的管理系统。建立严格的房地产商准入制度,在土地出让中明确承诺所有建筑达到绿色建筑基本级;实行绿色建筑审图制度,所有新建项目的审图项目,设计方案在施工图完成后要通过详细的模拟计算对建筑本身、能源转换及设备系统、可再生能源这3项与建筑节能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评估,通过节能评估后开发商才能获取开工许可证,准予施工建设,确保每个项目从设计阶段就达到绿色建筑基本级标准;加大对工程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执行监察力度;最后采用先进的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寿命对建筑进行评价。建立关于环境影响数据库开展建筑材料和建筑设计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有相关基础数据库;加强对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数据的采集与研究,包括生产过程的能耗、排放、资源的消耗、材料性能及其耐久性、重复使用性、资源化循环再生性等,为绿色节能建筑评价采用全寿命周期方法评价提供支撑。 3.5以点带面,创新绿色建筑使用范围 应以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为重点,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绿色建筑典范,例如,积极推动海南大学、海口经济学院等高校新校区的绿色校园创建,建成一批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措施于一体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使用省市级财政性资金新建的公共建筑,应尽可能在设计时按照绿色建筑标准,竣工时通过国家绿色建筑测评,结合气候变化、入住率、设备状况等实际使用条件下的能耗分项计量数据,判断该建筑运行管理是否节能高效,从而罚劣奖优,比如对超出合理用能配额的能源消耗征收高额税费。鼓励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对围护结构、空调制冷、办公设备、照明等系统及网络机房等重点部位进行节能改造,例如,每年至少应选择1~2个重点项目如政府机关办公大楼、医院、商场,启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重点推动宾馆、饭店、医院、学校、城区老旧平房、小区住宅等既有建筑进行包括墙体、供热系统、耗电设备等在内的系统节能改造。在城市发展绿色建筑的同时,还应将农村绿色建筑作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选取重点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污水处理等)、试点区域进行推广。 3.6以文化为先导,创新绿色建筑宣传教育方式 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措施,需要政府去大力推动和实施,需要全社会广大群众的关注、参与和监督。营造绿色文化,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一种“软力量”、“软基础”,是城市创新的文化体系的一个方面。广泛开展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培训,使绿色建筑观念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至关重要。要让绿色建筑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绿色节能建筑,让绿色节能建筑的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人心,让绿色节能建筑进入普通百姓家中,融入日常生活。当社会共识形成之后,绿色建筑的市场就有了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就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4结束语
### Index:513 《中国科技博览》 从城市震灾的角度探析中小型城市公园的发展 从城市震灾的角度探析中小型城市公园的发展 作者:庄永珍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09期 [摘要]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发生时避难疏散的经验与教训表明,中小型城市公园是重要的紧急避难场所、火灾隔离带。针对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现状,从城市震灾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中小型城市公园发展中所面临的公园分布的均衡性、公园边界的开放性、公园设计的多组合策略、广泛的公众参与等相关问题,以期对我国城市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小型城市公园地震灾害紧急避难 中图分类号:U21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9-0259-01 一、前言 面对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我们在试图创造更好的城市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必须牢记地震灾害(如中国唐山地震和日本阪神地震)带给我们的教训,城市防灾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城市公园除了美化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以外,其防灾作用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市民避难疏散的实践中逐步得到了肯定。具有广域防灾、避难功能的大型城市公园(面积10ha以上)往往需要较大的规模,城市用地的紧张使其通常位于城市的外围。而中小型城市公园(面积4ha以下)虽然规模和服务半径都较小,但由于其造价低,分布广,且距离城市人口密集区较近,因此,在地震灾害发生时的避难、疏散方面有着大型公园不具备的优势。 二、城区公园防灾避险能力分析 1、服务半径 参照日本防灾公园规划标准,大型防灾公园服务半径建议为2km,即老人或小孩等行动不便者在1小时~2/J\时的行走距离;小型防灾公园服务半径建议为0.5km。结合我国实际情况,10hm以上的公园可作为大型防灾公园,10hm以下的公园可作为小型防灾公园。超过50hm的特大型公园的服务半径可以适当加大,但最大不应超过3km。 2、城市防灾公园空间避险容量研究 (1)现状公园可容纳避难人数 分析。借鉴日本在防灾公园建设方面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避难救援空间需求取值为2m/人。对比人口总数,将目前所有公园都改造成防灾公园,如果不能满足灾时的紧急避难要求。要考虑利用市区内目前正在建设的“紧急避难场所”和体育场、学校操场等开敞空间,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会有所增强。 (2)公园服务半径范围内的实际人数分析。 由分析可知,大型、特大型公园的服务半径为2km,这样就形成了片状分布区,因此,考虑公园服务半径范围内的人口数量时,可把影响范围以片状形式进行整体分析。GIS软件分析各公园带2km服务半径的影响范围,然后与人口分布密度图叠加,得到服务半径内的人口密度图。由服务半径内的人口密度乘以不同密度的网格数量,就得到了服务半径内的人口数量。 三、中小型城市公园与城市地震灾害 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及交通混乱随即产生,但是,灾害所产生的混乱和破坏程度的最大值并非发生在地震的瞬间,而往往出现在灾后3至5小时期间,由于市民的恐慌及散乱,次生灾难的产生容易造成更大的伤亡。调查显示地震等灾害发生后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迅速从建筑物疏散到空旷地。而中小型城市公园往往靠近城市人口密集区,市民可在地震发生后十几分钟内迅速到达避难。在日本阪神大地震中,神户市人口密集区周围有较多的中小型公园,地震发生后人们迅速跑到这些公园里避难,有效地减少了余震及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中小型城市公园也是地震造成火灾时的有效隔火带。日本阪神大地震在神户引发了火灾176起,火灾面积65.85公顷。由于地震破坏了城市的供水系统,道路又被倒塌的建筑物阻塞,因此,救火工作十分困难。 四、中小型城市公园发展中的思考 就世界范围来看,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建筑密度大,土地价格高且土地利用呈细分化趋势,城市环境美化和城市震灾防治的要求直接促使了大量中小型公园的诞生。对于我国正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而土地相对缺乏的大中城市而言,发展中小型城市公园将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大大加强城市的防灾能力,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现阶段,我国发展中小型城市公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公园分布的均衡性 当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城市道路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被破坏的街道家具、建筑部件往往散落在道路上,加之人多、车多,道路一般会很拥挤,这时候乘车可能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冒更大的风险,因此,到公园等避难场所的到达方式通常以步行为主。同时,灾害发生时,居民往往情绪紧张,需要尽快疏散到安全的区域,这就要求以就近避难为主,从而缩短到避难地的距离,避免灾民盲目逃生带来的潜在危险。但是,居民是否会在灾害发生时首先认知 并选择到附近的中小型城市公园避难,能否迅速、安全地到达这些紧急避难所,该公园的避难能力有多大,这些因素对于能否有效发挥中小型城市公园防灾避难功能非常重要。因此,为方便居民步行就近避难,中小型城市公园应均匀分布在城区,其服务范围的确定,应考虑接受避难人员的能力和人员的流动需求,宜以周围的或邻近的居民委员会和单位划界,这样便于公园的管理与有组织地疏散,同时还应考虑河流、铁路等的分割以及震疏散道路的安全状况;其服务半径一般为500m左右,步行大约10min之内可以到达。 2、公园边界的开放性 研究指出,在避难逃生时,避难道路越长、道路交通越拥挤,越会增加逃生者的紧张情绪。传统封闭式城市公园在居民避难过程中,往往会对避难路线造成无益的延长。 不完全开放的边界对于传统的封闭式城市公园,公园周边通常用栅栏、树篱(矮树篱笆)等围成,其边界是不完全开放的。为了保证灾害时避难者能尽快就近进入公园避难,栅栏、树篱(矮树篱笆)的高度不宜太高,栅栏不能用锐利的尖端,公园边界内外应尽量避免较大的高低差异(如较陡的坡度)。 完全开放的边界边界完全开放的“开放式”城市公园相对封闭式城市公园,则更能确保灾害发生时避难者能尽快就近进入公园避难。但同时,其边界需要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防止火灾辐射热对避难疏散人员的伤害,防止、延缓火灾蔓延,减轻建筑物等倒塌或坠落物造成的灾害,以及起到标界作用。 3、多组合的设计策略 一种设计模式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同时也会造成单一雷同,因此,应针对中小型城市公园不同的空间环境和特质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可达性和便捷性。通过精心设计的道路、场地和入口,提供安全便利的交通。车辆进出口应无台阶、车障和较大的陡坡。 适度的开放性。为了防灾的需求,某些地段的公园边界不适宜过于开放。如位于城市主导风来向的公园边界,应设置防火隔离带;。 物质保障性。公园边界周边的路面应避免使用易溶解、易燃烧且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的材料,宜采用耐高温、耐久性好的材料。一旦破损,还应很容易应急修补。 可持续性。设计中应结合管理和维护的考虑,“平灾结合”,从而使公园在灾害发生时能较好地发挥防灾减灾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公园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发展空间。 4、公园建设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从公园的设计阶段就在临近居民的参与下来进行公园建设是今后重要的课题。在公园的再开发中,要开办以居民为主体的研究会,将居民意见反映在最终的公园建设方案中。居民从公园规划的探讨研究阶段就参与,会增强其对公园的感情、理解公园的机能,使其在灾害时认知并选择该公园进行避难,并准确采取对策 五、结束语 无论从城市震灾时避难疏散的角度,还是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面貌、增进人民身心健康的角度看,中小型城市公园都是建设的重点区域。随意人们要加强对中小型城市公园在城市防震中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闫永琴:《公园老人需要“老人公园”》,《城乡建设》,2013年04期. [2]张旭:《浅谈公园改造中新旧景观的融合——以金昌市金川公园改造工程为例》,《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5期.
### Index:515 《商情》 从外贸企业调研结果谈对高职外贸人才培养的建议 从外贸企业调研结果谈对高职外贸人才培养的建议 作者:赵崎来源:《商情》2008年第35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外贸企业的调研,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对高职学院如何培养外贸人才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外贸企业调研高职学院外贸人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面临着更广泛的国际竞争。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以各种形式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业务。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外贸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同时,新形势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实际应用型人才。针对这样的形势,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如何确定高职学生的培养方案,准确对接岗位群,服务于社会已成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因此,有必要深入外向型企业,具体了解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外贸人才培养的建议。 为确实了解外向型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我院国际商务系国际商务教研室专门对数十家外向型企业进行了调研。这些企业中有专营外贸公司、国际货运代理、国际劳务输出机构、外向型生产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各种不同性质的单位,调研单位具有行业代表意义。 一、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情况 (一)人才需求量分析 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中国已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崛起力量。具体地说,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对外经贸高速发展,具体针对四川省近年的外贸发展情况,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作了详细了解,根据资料显示,2006年,四川省的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到110.2亿美元,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不断增加,大批操作性和服务性较强的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旅游等行业的涉外工作岗位将吸纳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从而促进需求增长。同时,更多的国际性 企业看好中国西部,国际各类投资及其贸易趋向活跃,将产生更多的涉外就业岗位。国际商务人才将出现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二)岗位需求情况分析 企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检、核销退税等工作。企业对有一定实务操作经验,持有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外贸人才相当欢迎。 (三)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具体要求 1.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在调查中,企业都谈到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鉴于国际贸易业务的特殊性,企业非常强调毕业生的个人诚信观、对企业的忠诚度、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道德修养,甚至于大部分企业将职业道德的要求放在了首要考虑的位子。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都遇到过毕业生离职带走客户资源、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 2.对外语在工作中的运用能力有较高要求 由于国际商务活动必须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同时要使用外语处理各种繁杂的单证,因此,聘用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能熟练运用某一种外语处理实际工作成为了所有外贸企业对人员最基本的要求。 3.掌握计算机技术,具备从事函电处理与单证制作与管理的能力 外贸工作离不开大量的文件处理和单证处理,能够熟练操作电脑,处理各种往来函电,制作单证,甚至进行经营核算是外贸单位对聘用人员的期望。 4.期望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能直接对接外贸各岗位 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较之学历更注重聘用人员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企业普遍反映不太在乎所聘用人员有多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是更加关注是否具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尤其是一些缺乏人员的岗位,更是需要受聘者直接就能胜任工作。据调查资料反映,拥有各种岗位证书的人受到企业的青睐。 5.希望具备一定的营销能力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部分企业,尤其是新拥有外贸经营权的民营企业,非常希望所聘用的人员不仅具有沟通、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还能够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 6.要求具备沟通协调和开拓创新的综合能力 外贸业务涉及商检、海关、物流货运、生产供货、外汇管理、出口退税、银行结算等方方面面,需要沟通协调的环节众多,因而需要聘用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顺利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同时,外贸业务针对的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每个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因此,外贸企业要求所聘用的人员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善于思考、分析、解决国际商务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具备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以及开拓创新业务的能力。 二、对高职外贸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对企业的调研结果的分析,现就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提出以下的建议: (一)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教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企业在引进人才时,除了资格证(能力)、学历外,更加关注的是人的职业道德,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我们认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不仅会影响其本人找工作的难易,更主要的是会影响一个地方的所有企业家对学校、乃至对一个地区的人才的看法,从而对学校乃至整个地区今后学生的就业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在本校的教学与管理中,应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严格的法律、法规观念,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为主要内容。 (二)加强学生专业“考证”指导 从本次调研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随着四川外贸量的增长,对持证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的需求极大。目前在四川,企业招聘人员时除了相关工作经验外,普遍都要求具备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英语四级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才能上岗工作,“考证”基本是成为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进入国贸行业的“敲门砖”。另一方面,我们还了解到,国家去年正式启动跟单员考证,由于跟单员现在还没要求持证上岗,在职跟单员的素质普遍偏低,预计在今后几年内,能取得跟单员证的毕业生的求职前景会比较好。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四川随着外贸业务的增长,其外销员、航空货代员的需求大为增长并有着较大缺口,高职毕业生在此方面也可有所作为。鉴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考证几乎成为对口上岗的前提,而其可供选择 考取的资格证较多,学生不可能每一个证都报考,而每一个证所对应的岗位有一定区别,如何组织学生有选择的报考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考证的指导工作。 三、强化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各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普遍提高,但各类型企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不一。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比较看重学生的英语过级情况,而且很多还要求学生有英语“六级”证书;中小型企业虽然也关心学生英语过级情况,但特别注重学生的商务英语听说能力,要求能直接与外商进行简单的贸易磋商及合同条款的谈判。 基于我院国贸专业学生主要在中小企业就业且学生英语听说(特别是口语)能力低下的现实,特建议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特别加强学生商务英语听说能力(特别是商务英语口语)的训练,提高学生进行外贸磋商的能力。但需特别注意的是,要处理好加强英语听说与学生考取专业任职资格证之间的关系,以“考证”为重点。 四、重视学生计算机使用的培训 根据调研企业的要求,我们在专业教学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处理相应的外贸环节的工作。甚至以发展目光培养学生开展电子商务的能力。 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高职毕业生到公司工作后,往往还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业务培训才能接手工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对将来工作的岗位有详细的了解,并通过训练具备相关的工作能力。为了让教学中的实训贴近实际工作环境,建议多为学生提供对口的实习机会,为此需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逐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并根据企业的要求对学生作定向的培养。 六、特别注意学生贸易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国际营销经验的积累,能够运用各种营销渠道、专业手段来寻求客户,扩大市场。同时,大力加强案例教学,最好能以实际业务案例、通过跟单的方式等让学生参与到实际业务操作中,根据业务具体情况学习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建伟,王小兵.从浙江外贸人才的现状谈高校外贸专业的人才培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05). [2]赵德明,石庆龙.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培养外贸人才战略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4,(03). (作者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 Index:519 《法制与社会》 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看婚姻中关于夫妻财产的法律保护 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看婚姻中关于夫妻财产的法律保护作者:阿比旦木·依马木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32期 摘要财产关系作为夫妻婚姻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我国法律的重视和保护。为更好地发挥法律在婚姻关系中对夫妻财产关系的界定和裁决作用,最高人民法院为指导依法审理,针对2001年所修订的《婚姻法》,相继出台了《婚姻法司法解释(一)》、《婚姻法司法解释(二)》和《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其中《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关于夫妻财产分配的新规解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甚至是分歧。本文立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具体条款,针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在司法实施过程中陆续出现的法律适用疑难问题,在从法理方面寻找其法律依据的同时,从法律保护的角度进行评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婚姻法解释(三)夫妻财产法律保护 作者简介:阿比旦木·依马木,克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中图分类号:D923.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i.1009-0592.2016.11.193 《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是最高人民法院针对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颁布后陆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与《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二)》成为一同为解决法院在对婚姻中夫妻财产处理时因有些条款模糊而造成判决问题的补充解决规定。自实施以来,有利有弊、有褒有贬,需要立足实际,给予理智、公正的辨析。 一、《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三)》颁布所引发的高度关注度 婚姻作为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古往今来对维系正常的社会秩序至关重要。也正是基于此,综观世界各国法律,无论是大陆法系、英美法系还是伊斯兰法系无不把家庭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并分别对组成婚姻关系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实施保护。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一向高度重视婚姻关系的社会调解功能,并运用法律手段加以维护。例如,在我国的婚姻法中将婚姻关系中的夫妻财产关系确定为夫妻财产制,视夫妻财产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为共同财产,并分别通过《婚姻法》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与《婚姻法》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关系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对婚姻关系中夫妻财产进行明确地表述。在这三部关于婚姻中夫妻财产的系列保护法中,《婚姻法》又根据是指导婚姻关系指导大法的立法原则,对婚姻关系中夫妻财产按照基本的共同共有原则,建立了夫妻财产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以及倘若夫妻关系终止时予以分割的法律制度,并根据形势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赋予处于夫妻关系中的财产处置以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司法实践新内容。笔者认为,于2011年8月13日出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就是我国法律制度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维护社会公平、司法公正的有利佐证。 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夫妻之间之于所拥有财产的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婚前财产、婚后财产、个人财产、共同财产以及经由父母赠予所形成的财产以及所带来的财产纠纷大幅增加,从而使法院在处理夫妻财产分割时,呈现出更为纷繁复杂的局面。在这些名目繁多的财产纠纷中,房产资源已经成为夫妻财产关系中最为重要的财产资源。各种各样因房产而呈现出来的财产纠纷,从不同的视角,给司法实践带来了诸多困扰。为更好地指导审判实践,最高人民法院针对新形势、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颁布并实施了《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以期在对夫妻财产的分配上更贴近现今中国;通过对婚前由父母馈赠结婚用房所属权的明确保护,有效遏制借婚姻而谋取物质利益的不良社会风气的漫延;并致力于希望通过不动产归属的新规条款与《民法通则》、《物权法》原则彼此之间的更为融合,从而给法官提供更为合理的裁判依据,尽量减少同案不同判现象的发生。①但是,由于司法实践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建立与完善并且是在矛盾中前进着的客观存在,再加之《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涉及的内容又都是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因此,虽然大多数专家、学者和民众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执赞同态度,但是也有专家学者和民众发出了置疑之声,尤其是围绕夫妻财产分配的问题而进行广泛的讨论、争辩,甚至有舆论认为,《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是最高法院给婚姻打“市场补丁”。② 如同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一样,《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所带来的多轮社会效应再次证明了中国法治社会体系建设的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推进司法建设的总体要求,本着让民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原则,处理好法律规定与民众需求的重大关系,对婚姻中关于夫妻财产的法律保护进行客观的探讨与辨析。 二、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看法律关于夫妻财产保护的司法实践 (一)夫妻财产的法律定义 所谓夫妻财产包括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两个部分。其中共同财产指的是处于婚姻关系之间夫妻双方所拥有的一部分或全部分的财产。我国关于婚姻关系中夫妻财产的定义,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从建国以来我国《婚姻法》的立法沿革来看,从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夫妻财产是“家庭财产”的表述,到1980年《婚姻法》中,提出“夫妻共同财产”的概念,并引入了约定财产制,再到2001年,针对夫妻财产纠纷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的现实问题,在修改《婚姻法》时对夫妻共同财产制度作了重大修改,在仍坚持共同财产制的基础上,对共同财产和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进行明确界定,突出对个人财产权益的保护,形成了现行的以法定财产制为主、约定财产制为辅,婚后个人财产独立存在的制度。③《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有关规定,则更为明确和详细。 (二)《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主要内容 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具体条文来看,19个条文中涉及夫妻财产的有关条文就有12条之多,由此,我们有理由视该解释主要是用以针对《婚姻法》在司法实践中所遇到的令法官无法准确审理的诸如:夫妻一方个人房产婚后产生收益的认定、对父母为子女结婚所购房产的认定、如何处理离婚时一方婚前贷款所买房产,以及对所附议的离婚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效力如何认定、亲子关系诉讼中当事人拒绝鉴定的法律后果等问题在审理时所应当作出的相应解释以及相应的财产权益保护。④ (三)《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司法实践 从依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所规定条款而进行的司法判决来看,笔者认为,《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于婚姻中夫妻财产的法律保护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体现了我国法律制度与时俱进的特点。 1.明晰的法理更便于司法对离婚时房产等重要财产的权属分配地裁定。例如,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出发,本着均衡保护婚姻双方及其父母的利益的规定,能够更为有效地解决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认定的实际问题,使以往的同一个案子却因法官对法律条款理解上的差异而给出不同的审判的现象大为减少,从而赢得了民众对司法公正性的信任。 2.对所涉及到的社会性热点问题在司法实践上,从法律的高度上所进行的规范,所体现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夫妻财产的保护,同时,也是我国法律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落实司法为民要求的具体体现。 3.对法律条款的明释,更有助于司法公正。例如,通过对房产处理的明确表述,使全国各法院在审案时能够以统一标准正确审判,使司法公正在实际案件中得以彰显。 三、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上完善夫妻财产制度的建议 如前文所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在彰显司法公正、维护夫妻之间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统一对夫妻财产纠纷审决标准等方面都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但是,就《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来说,在具体的实践上也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严谨与不规范,需要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加以逐步完善。 (一)寻找与《民法通则》、《物权法》更为融合的立法途径 笔者认为,《婚姻法》既然是作为对公民行为进行规范的一部法律,那么,所涉及到的法律条款应该以民法为基础,同时,其中关于财产的相关规定,又与《物权法》有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应该在立法途径上,既有必要将民法以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为立法依据,同时也有必要将《物权法》之于财产关系作为调整对象。这两个方面的立法主旨在《婚姻法》中加以突出。但是,婚姻法关于家庭财产关系的规定,与《物权法》相比相对简单,在引用《物权法》条款时简单、死板地套用《物权法》理论,并没有充分考虑婚姻这个特定范围。因此,应考虑《婚姻法》与《物权法》衔接更为合理的表述条款,以突出作为是指导婚姻关系中财产关系的特色。 (二)重视对女性权益的维护 从司法实际来看,《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在更多地强调男女平等、女性独立自强的精神的同时,对女性权益的维护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按我国婚姻习俗,一般在结婚仪式正式举办前,大部分都是由男方负责购置房产,并划归男方名下。离婚时,对于有正式工作的女性来说,由房产分割带来的经济上的压力相对小一点,但对家庭主妇、农村妇女而言,婚后,她们把主要精力都用于家庭之中,缺乏学习提升和进入社会工作的环节,按照《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对房产归属的规定,一旦离婚,她们很有可能会被净身出户、一无所有,从而反映出了司法解释在保护弱者利益方面还有着有待完善的空间,这一点也是《婚姻法司法解释(三)》颁布后,引起学者和民众广泛争论的焦点之所在。笔者认为需要在具体实施中适当把家务劳动作为司法判决夫妻财产的一项重要因素考虑进去,以对女方补偿等机制,体现对女性权益的维护。 (三)要在遏制畸形社会现象中发挥作用 据德国《南德意志报》网站9月12日发表题为《中国人用婚姻换房子》的文章称,“近年来中国大城市房屋价格市场不仅仅是热,已经在着火。这场火很多时候也烧掉了婚姻:在中国,成千上万对夫妻办离婚,不是因为他们想分手,而是为了买第二套房——大多是作为投资”。无论是从社会的稳定还是从婚姻的稳定角度来看,目前中国民众这种为房子而舍弃婚姻的选择都是不明智的,但是基于中国现有的有关条款规定,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为房子而导致离婚率的上升。为了逃避购房规定,8月底,当有传闻说上海市从9月份起将提高购买二套房的门槛时,仅8月30日静安区就有108对夫妇递交了离婚申请,这比平时一天的量多出了十倍。这种情景,显然是与《婚姻法》在稳定社会秩序中发挥作用的初衷相违背的。因此,建议最高院在《婚姻法》还不具备修改的条件下,能否根据目前关于房产相关规定所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出台相应的稳定市场和人心规定,用法律的手段,从源头上遏制畸形社会现象的持续发酵,在稳定社会和婚姻中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
### Index:520 《法制与社会》 从宏观调控法角度规范房地产市场中的政府行为 从宏观调控法角度规范房地产市场中的政府行为 作者:吴净霖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02期 摘要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既要保障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又要保护市民社会的权利自治。市场自发调节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有违社会公平正义,造成社会不安定。而房地产又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的行业,政府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成为必须,但是这种权力要求限定在法律范围内,在依法行使的过程中,对公众造成损害要给予适当补偿,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在此背景下,宏观调控法律制度要在政府与市民社会间合理分配权力,并且建立完善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保障政府宏观调控权依法行使。 关键词宏观调控房地产权力制约 作者简介:吴净霖,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009级,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1-108-02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带动来许多相关产业的兴旺,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使得它不同于普通消费市场,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政府不得不加强对其宏观调控,以使人们能真正安居乐业。从2003年开始,政府采取了以抑制房价上涨为主要目标的多种行政性措施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一、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立法研究 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多级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即包括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一级市场)以及出让后的转让、抵押、租赁(二级市场),还包括土地使用权出让(一级市场)后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二级市场)以及投入适用的房地产的买卖、抵押和房屋的租赁(三级市场)等豍;另一方面,房地产业的生产要素包含了土地、建材等有形要素,也包含了销售服务、管理等服务要素。这一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的交易关系,形成了一个以房地产交易为中心,旁及金融、建材、中介和服务内外两层的市场结构体系。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市场上,国家对一个环节的调控就会产生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随着房地产的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政府对房地产业的调控也经历了从起步到深入再到调整的过程。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住房制度改革的启动阶段(1978-1985)。这个阶段首次提出了中国将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2)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试点阶段(1986-1991)。住房制度改革方面,国务院在总结前期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1986年2月专门设立了“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并提出了以“提租增资”为中心的改革方案。基本思路是:提高房租、增加工资、变暗贴为明贴、变实物分配为货币分配,通过提高租金,促进售房改革,并在烟台、唐山、常州、蚌埠等中等城市进行,初步获得成功。(3)住房制度改革的催化促进时期(1992-1993)。政府开始全面介入房地产市场的相关环节,并将培育房地产市场运作的各类要素为工作的重点。同时房地产市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开始出现结构失衡和过度膨胀的特点。由于政府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房地产的供给方面,忽略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调控和无序炒买炒卖行为的约束,结果使全国的房地产价格出现失控的局面,房价与地价普遍上扬。(4)住房制度改革的结构调整阶段(19941996)。房地产泡沫的快速膨胀暴露出我国经济生活中制度性的缺陷和深层次性矛盾。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治理整顿,商业银行自营性住房贷款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全面监管,房地产投机所需的资金来源受到了限制。豎(5)住房制度市场化阶段(1998年-现在)。国务院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的事务分配,转变为逐步实行住房的分配货币化。以此为标志,中国住宅房地产的市场化运作开始正式启动。 二、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的必要性 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对社会许多领域会产生明显的波及效应。 第一,商品住房价格波动,对系列商品链的价格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不能对吃、穿、医疗、教育等消费形成任何替代,住房价格高涨容易形成其他生活必需品如粮油价格的比价复归。我国出现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现象,一定阶段内,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在住房价格不下降情况下,其他产品的比价复归。如果由于住房价格高涨导致粮油价格翻番上涨,进而导致国家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对个人财富变动产生重要影响。房价高涨会对收入分配造成很大影响。表现在城乡之间,由于现行政策不允许农民对土地做商业开发,只能交给政府,由政府再批发给开发商统一开发,最后销售给公众。表现在政府和公众间,政府得到土地收益,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政府获取财富的分配效应。表现在公众中间,财富占有方面资产收入效应激增。表现在即得利益上面,借助于现行体制下的公共信息的不透明,出现通过权力获得财富的阶层。 第三,对金融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房地产金融安全问题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得以暴露。房地产业是最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没有金融的支持,也就没有房地产的发展。房地产业的房子为金融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房地产业的发展,也给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提高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房地产业的房子,也给金融业的发展造成潜在的危险。银行不注意防范房地产贷款中的风险,放松贷款标准,过度发放个人按揭贷款和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就有可能催生房地产泡沫或放大泡沫。泡沫的破灭,通过危及银行的贷款安全乃至金融安全,从而影响经济稳定、社会稳定,甚至是政治稳定。 第四,对经济结构的合理构成产生重要影响。现在房地产开发赢利模式的资本吸引力非常大。资本的不合理流向,降低了对自主创新的经营实体的投入;各种投机行为,抑制了制造业等产业合理发展。同时,房地产投机的结果,导致地价、房租大幅度上涨,造成其他产业的成本上升,从而降低国家在其他产业方面的竞争力。豏 因此,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不仅对房地产经济有序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对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经济安全、社会公平、经济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政府宏观调控的不可诉性分析 邓正来老师认为,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应当是良性的结构性互动关系。一方面要保持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在房地产中,我们要强调市场自身的运行,一种相对独立于国家的状态。另一方面,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对市民社会来说,要确定国家干预的具体方式、内容和限度,同样,对于国家来说,要为市民社会的独立性确定一个合理的限度。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以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种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豐正因为政府的行为具有负面效果,所以,当其行为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时,我们要求有有效的救济手段来对这种损害进行预防或者说使这种损害发生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诉讼手段是解决纠纷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宏观调控的政策性与法律行并存,使之具有自己独特的特性,因此,笔者认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具有不可诉性,不可能通过诉讼途径来救济权利。 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开展的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国务院和中央部委、直属机构发布了大约三十个文件。这些文件,从《立法法》等法律的规定看绝大多数文件并不具备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法定形式。其中包括对房地产行业影响极其巨大的“国六条”和“九部委意见”。但是,其内容很多都违反了《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担保法》等法律的强制性规范。宏观调控行为的对象是不特定的多数人,它涉及的都是国家的重大公共利益,若其不合法、不合理将会侵害多数人的普遍的、不特定的利益,所以,需要加强对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监督以及限制其权力依法行使。权力违法行使,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对公众造成损害就应当给予赔偿或补偿。但是,宏观调控行为是一种国家行为且很多是抽象性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基于国家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不可诉的特征,我认为,房地产中的宏观调控也是不可诉的。 首先,缺乏合适的原告和被告。一种行为是否可诉,一方面要求当事人与案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这种关系是个人和特定的,不是全社会共同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求有具体的原告和 被告。而宏观调控行为是典型的以不特定人为对象的国家行为,且其涉及的都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而在当前中国司法现状下,我国是不承认公益诉讼的。王名扬老师在《美国行政法》中说“如果损害的范围很广,包括全体公民在内,没有一个人比其他人受到更多的损害,大家在损害面前平等,这是一种不可分化的抽象的损害。抽象的损害不对任何人产生起诉资格,例如美国在越南进行战争,行政当局不采取措施制止通货膨胀,全体美国人民受到损失,任何人不能因此取得起诉资格。豑 其次,缺乏合适的管辖法院。如果宏观调控行为可诉,那么,管辖的法院确定被告时,应该是政府,而且是中央政府。如果从这点出发,按照我国现在的四级法院设置,无论哪级法院都没有管辖权,是无法启动司法程序的。 四、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法律责任机制,确保政府依法调控 政府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也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正如前面所述,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可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宏观调控权可以任意行使而不受约束。法的可诉性不等于可救济性,有权利必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就不是真正的权利。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究权利救济的多种方式。 首先,要设立各种监督机制。(1)可以采用复议的方式。复议机关对明显不合理的宏观调控行为可以宣布无效或者事后补救;对违法的宏观调控行为予以撤销,使其不发生效力,或消灭已发生的法律效力。通过建立宏观调控复议制度,为权利主体提供一条救济道路,有利于约束政府权力依法行使。(2)也可以设立宏观调控决策听证制度,对于不符合社会整体利益或者有损市场机制的政府决策予以制止。 其次,要加强对宏观调控行为的责任追究。法律强调有权力就有义务,违反义务就要承担责任。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涉及全局,关系到千家万户,对政府来说,如果其某项决策失误,将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不利影响,也会影响到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在经济法下,我们更强调对政府干预经济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和制裁。因此,在政府行使宏观调控权力的同时,要严格限制权力的依法行使,对社会利益造成损害必须要追求相关责任人的法律和政治责任。其负担的法律责任为民事、刑事以及行政法律责任,而相关的政治责任则包括有关职务处分,严重的可以剥夺其宏观调控的权力。 再次,在政府宏观调控中,我们主张主要采用经济手段,因为无论是法律手段还是行政手段,都是对市场主体权利义务的直接调整,是国家对主体的权利进行直接干预,或是限制主体权利的行使,可能对主体权利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经济手段则是国家以其自身的经济活动改变市场主体的微观经济活动,从而对市场主体的利益产生间接的影响,并通过利益机制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尽可能不损害市民社会的权利构架,以保障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 注释: 豍程信和,刘国臻.房地产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豎吕忠梅,陈虹,彭晓晖.规范政府之法——政府经济行为的法律规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98-299页.豏余建源.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1页.豑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631页.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 Index:521 《百家讲坛》 从宫女到皇后的智勇人生 从宫女到皇后的智勇人生作者:段钱龙来源:《百家讲坛》2014年第15期 一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占北宋都城汴京,将徽钦二帝、皇子王孙以及所有有名位的后宫妃嫔裹挟北上。康王赵构在出使金营求和的途中滞留河北,躲过一劫,其妻邢氏则不幸被捕。而当时只是康王府一个普通宫女的吴芍芬却幸免于难。 在康王府分崩离析,大家各自逃命的时候,吴芍芬做了一个另类的决定:离开汴京,孤身投奔康王赵构。 从汴京到山东济州,足有700里路程。一路上,有金兵阻截,更有流寇作乱。不过,吴芍芬毫不畏惧。她虽然是个女子,可从小喜欢舞刀弄枪,骑射功夫尤其了得。 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吴芍芬越过重重阻碍,终于来到山东,见到了康王赵构。这一年,吴芍芬14岁。 同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即宋高宗。然而,因徽宗朝吏治腐败,百姓揭竿而起,中原地区很不太平。金兵也很快第三次南下,意图抓捕赵构,彻底打垮宋朝。在内忧外患的逼迫下,毫无自信的高宗选择了逃离。那些追随高宗的将领们多数也在徘徊观望,投降与背叛每天都在发生,甚至在金兵攻破扬州、高宗逃亡到四明(今浙江宁波)的时候,皇宫侍卫竟然也发动兵变,背叛了高宗。 刚刚称帝的那几年,高宗每天提心吊胆,常常半夜从梦中惊醒。放眼望去,朝中那些文官武将,竟然没有一个值得信任;就连追随左右的宦官、侍卫,保不齐哪天都会背叛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宗最信任的,只剩下一个人——吴芍芬。 吴芍芬是高宗的女人,在众多姬妾逃离的非常时刻,她孤身来投,足见其忠诚;并且,她武艺过人,在逃难的日子里,常常身披铠甲,手持刀剑,一身戎装,护卫在高宗左右。四明兵变时,叛变的侍卫冲入行官,到处搜寻高宗。吴芍芬让高宗躲藏好,自己主动出面,骗过了卫兵,使得高宗逃过劫难。 还有一次,高宗一行人刚刚逃上船,金国数十名精锐骑兵像旋风一般赶到了岸边。当时,侍卫们都战死了,高宗身边只有三五个妃嫔和几个宦官。眼看金兵就要冲到船边、夺取船只,吴芍芬张弓搭箭,一箭就把为首的金兵射死。金兵大惊,急忙退到射程之外,眼睁睁地看着高宗、吴芍芬一行驶离河岸。高宗又一次逃过劫难。 那些年,高宗常常亲临前线,视察工作。每次出巡,吴芍芬都主动请求跟随。高宗以“女子不宜上前线”婉拒。吴芍芬却意气风发地说:“若臣妾裹尺五皂纱,必须一往。”在她看来,只要自己女扮男装就可以了。她深信凭借自己的一身武艺,定能为王前驱,为夫开路!吴芍芬的豪迈与赤诚,都让高宗深深感动。 二 不过,吴芍芬毕竟是个女人,而且是皇帝的女人。身为皇帝的女人,有没有武艺并不重要,忠诚也谈不上什么特色。要想在诸多色艺双绝的宫女、妃嫔中出头,还要有其他优势,比如家世、容貌、儿女。 可惜,这争宠的三大利器,吴芍芬一样也没有。 当初,吴芍芬以“良家子(平民子女)”的身份,入宫做了一名普通宫女;多年后,吴芍芬晋封为妃嫔,其父才被授予七品武翼郎的虚衔。显然,娘家根本帮不上吴芍芬。当然,宋朝皇族娶妻讲究门第,对姬妾并没有什么要求,出身清白即可。吴芍芬是平民出身,这没有什么优势,却也算不上劣势。 吴芍芬的容貌如何,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史书说她“初不以色进”,可见,她被高宗看重,并非因为美貌。因此,吴芍芬就算不难看,也谈不上倾国倾城。若是正妻,不是美女也就罢了;姬妾要想上位,长相平平,可就太难了。 若吴芍芬能够产下一男半女也是好的。高宗身边有一个潘氏,比吴芍芬的年纪要大,长相也一般。可是,春宵一度之后,潘氏竟然怀孕了,还生下皇子。不久,这个婴儿被册封为皇太子。潘氏母以子贵,由普通宫女一跃成为正一品贤妃。若非高宗的妻子邢皇后身在北国、生死未卜,潘氏极有可能成为皇后。吴芍芬也曾经几次侍寝,却毫无消息。本来,吴芍芬还年轻,来日方长。不承想,几年之后,高宗因为受到意外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吴芍芬也就一辈子无儿无女了。 在这样尴尬的局面下,吴芍芬要怎么做才能“突出重围”呢? 吴芍芬在习武之余,也喜欢看书。尤其是局势安定之后,吴芍芬更有了大把时间,去博览书史,去研习书法。通过前者,她懂得了很多东西;通过后者,她和高宗有了共同语言。她“由是宠遇日至”。在这二者之中,博览书史更加重要。 读书,尤其是读史书,最能让一个聪明人快速觉醒。吴芍芬本就聪明,看了史书后,就更加洞彻世事。 高宗和他老爸宋徽宗一样,崇奉佛道,最听神佛的话。吴芍芬打算从此入手,快速崛起。 吴芍芬来到高宗身边不久,宫中就传出一件奇事。据说,十多年前,吴芍芬的父亲做过一个梦。梦中,吴父来到一处陌生庭院,院子中有一座亭子,匾额上写着“侍康”二字,一边还有一丛芍药花,开得娇艳动人。梦醒后,吴父觉得很奇怪: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自己从来没有见过什么“侍康亭”啊……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奇怪的梦,回头再看,那芍药不就是指吴芍芬吗?那“侍康”不就是说吴芍芬侍奉康王吗?后宫那些宫女、宦官不禁慨叹:原来吴芍芬和康王是上天注定的姻缘啊!南宋史家还郑重其事地把这件事记载到史书上。其实,这个流言很有可能出自吴芍芬的策划。 有一年,高宗带着吴芍芬乘船逃难。家国破碎,前途未卜,高宗心情极度低落。就在这时,一条鱼从水面上一跃而起,竟然蹦到了船内。大家也没在意,估计最多不过是想,晚上可以喝鱼汤吧。吴芍芬却一脸喜色地禀奏高宗:“此周人白鱼之祥也!”当初,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商纣王,胜败难料。一只白色的鱼跃人了周武王的船,有人就解释说,商朝崇尚白色,舟乃是“周”的谐音。现在白鱼入舟,不就象征商朝的百姓归顺大周吗?将士们听了都倍感振奋,最终大败敌军。吴芍芬引用“自鱼入舟”的典故,鼓励高宗。高宗大喜,当即封吴芍芬为和义郡夫人。不久,吴芍芬又被晋封为才人。 在宫里,张贵妃妩媚多情,最得高宗宠爱。她很讨厌吴芍芬,经常背着高宗刁难吴芍芬。吴芍芬一直隐忍。不过,吴芍芬有的是法子。 当时,天下久旱,高宗带着众妃嫔去烧香,祈祷龙神保佑,早降甘霖。就在大家祈祷的时候,一件怪事发生了:一条五色蜥蜴竟然从龙神雕像背后爬出,爬到了正在跪拜祈祷的高宗身上,一会儿从其左肩爬下,一会儿又爬上其右肩,竟然在高宗身上爬了好几圈。后来,那五色蜥蜴竟然爬到高宗面前,对着高宗连连磕头,仿佛朝拜的样子。大家看得目瞪口呆,都觉得五色蜥蜴乃是龙神菩萨的化身。 接着,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五色蜥蜴拜过高宗之后,竟然绕到高宗背后,在吴芍芬身上,在她身上也爬了半圈。当时张贵妃和吴芍芬并排趴着,满心希望蜥蜴也到自己身上爬爬,毕竟她才是当时品阶最高的妃嫔。一旁的吴芍芬嘴里念叨:“菩萨如何不登贵妃身?”她公开祈祷,是表示自己很低调和谦逊,无意超越张贵妃。可无论她怎么祈祷,蜥蜴就是不理睬张贵妃。在大家的注视中,五色蜥蜴一转身就钻入了龙神雕像下,再也没有出来。张贵妃失落万分。 这蜥蜴自然不会是什么龙神、菩萨,它其实是一种草蜥,在中国不少地方都有。这种草蜥颜色艳丽,性格温顺,且有较高智慧。从五色蜥蜴在高宗、吴芍芬身上爬动,并且对高宗鞠躬、磕头来看,它八成经过了有心人的苦心驯化。 这件事情之后,大家都说,才人吴氏乃是大贵之人,前途不可限量!张贵妃很失落,不久就病逝了。而南宋日渐安定,和谈也初步成功,金国已经答应送还高宗生母韦太后。高宗龙心大悦,将吴芍芬提升为三品婉仪,不久又提升为一品德妃。此时,吴芍芬距离皇后仅一步之遥。 三 吴芍芬身上的神秘色彩,让朝野上下对她另眼相看。不过,要想登上皇后之位,还要有礼法、道德的支持。 皇太子早天,高宗年过30依然无子,不少大臣连番建议他尽早确立太子,以固国本。几年前,高宗从宗室子弟中挑选了两个小孩,一个叫赵伯琮,一个叫赵伯玖。他们都不过七八岁,也分不出什么高下。高宗把两个小孩都留下来慢慢考察,让张贵妃抚养赵伯琮,才人吴芍芬抚养赵伯玖。当时大臣们都很反对这件事情,觉得两个候选人容易引起朝野纷争。 几年后,张贵妃病逝,吴芍芬又把赵伯琮接来一起抚养。吴芍芬很大度,虽然赵伯琮是由张贵妃带大的,可吴芍芬对两个孩子却能一视同仁。赵伯琮为人恭顺节俭,喜欢读书,高宗和吴芍芬都很喜欢。后来,到了要决定确立皇子的时候,许多人都建议吴芍芬推荐赵伯玖,毕竟赵伯玖才是吴芍芬一手带大的,关系更亲密。吴芍芬却禀奏高宗,说赵伯琮“其天日之表也”,有帝王气度。高宗一听,非常满意,当即册封赵伯琮为皇子,即日后的宋孝宗。 感情归感情,国事归国事。吴芍芬分得出轻重。她的大度和博爱赢得了宫廷内外一片赞誉。 绍兴十二年(1142年),高宗生母韦太后还朝。高宗非常高兴,承欢膝下,竭力尽孝。韦太后还带来了高宗原配邢皇后的死讯。不久,宰相秦桧请求尽早确立皇后人选。按照高宗和秦桧的意思,皇后人选自然非吴芍芬莫属。 关于韦太后和吴芍芬的关系,史料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宋史》说韦太后也很喜欢吴芍芬,在秦桧请求册封吴芍芬为后的时候,韦太后也帮她说好话。 另一本南宋文人笔记的记载则恰恰相反。据说,高宗多次对吴芍芬说,吴芍芬和他同甘共苦多年,现在的品阶却和后来入宫的年轻妃嫔差不多,他心中有愧。一旦韦太后还朝,他必定奏请太后批准立后。毕竟封后这等大事,还是要由父母做主。吴芍芬很谦逊,说自己从来没有埋怨高宗,反倒觉得韦太后远在北方,身为儿媳,自己没有早晚问候,内心有愧。每次侍奉高宗筵席,想到远在北国受苦的婆婆,吴芍芬就心痛不已。高宗万分感动,觉得吴芍芬既贴心又孝顺。 等到韦太后还朝,高宗禀奏,“德妃吴氏,服劳滋久”,希望由韦太后发下懿旨,册封吴德妃为皇后。韦太后明里说:“这件事情你自己做主就好了。”可是她实际上不同意。 韦太后为什么不同意呢?原来,吴芍芬年少入官,本是宋徽宗身边的宫女,和韦太后一样在宋徽宗身边伺候。后来,吴芍芬被宋徽宗赏赐给了赵构。估计当年韦太后和吴芍芬有过什么过节,因此,韦太后不想立吴芍芬为后。 对刁难自己的韦太后,吴芍芬百般顺从,毫无怨言。她还亲手画了一幅《古列女图》,并把这幅画放在座位一侧。吴芍芬又选取《诗经·序言》中的大义,把自己的殿阁题名为“贤志堂”。吴芍芬就是要向世人,尤其是向韦太后袒露心迹:自己将向古代贤媛学习,孝顺婆婆,礼敬丈夫,做一个有德行的后妃。 看到吴芍芬如此低调孝顺,韦太后最终答应了封后事宜。
### Index:522 《中国纤检》 从山东棉花现状谈棉花产业的振兴 从山东棉花现状谈棉花产业的振兴 作者:刘璐萍杨福萍来源:《中国纤检》2012年第17期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逐年调整,在全国近几年棉花价格极不稳定的影响下,山东省棉花产量20年来连续下降,并且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而山东省是用棉大省,纺织用棉量居全国之首。纺织行业是全省经济支柱产业,棉花产业的兴衰对山东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山东棉花产业现状 (一)棉花加工和公证检验能力状况。全省棉花加工能力过剩已成定局,截止到2011年底,我省已完成设备改造企业360家,配备条码信息系统的新体制企业356家,新体制企业分布于全省11个产棉市的68个县(市),年加工能力达到130万吨。棉花公证检验能力方面,全省已建设完成11个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实验室,安装到位HVI设备43台,仪器化公证检验实验室总面积达到4000平米,其中恒温室总面积达到2000平米。全省实验室已形成检验技术骨干40余人、设备维护保养技术人员20余人的技术队伍。 (二)棉花产量和需求状况。我省棉花产量减少,不能自给自足,资源供不应求是不争的事实。我省棉花产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170万吨,20年来连续下降,下降到目前的80万吨左右,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而随着我省纺织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每年用棉量近几年保持在400万吨左右,每年产需缺口300万吨以上。 (三)棉花流通方式及质量状况。棉花收购加工形式的多样化代替了以前计划经济时的统购统销;棉花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代替了以前的供销社独家经营;棉花交售者95%以上是棉花贩子,他们从千家万户中收购的各等级棉花充分混合后,销售给棉花加工企业。棉花加工企业整体文化素质低、质量意识差,在棉花收购、加工中简化程序及操作规程,不进行分等级存放、挑拣异性纤维、精加细排。 棉纺织企业整体产品档次低,没有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产品档次升级,高质量、高水平的棉纺织产品的比例较少。中低档棉纺织企业数量庞大,重视棉花质量程度不高,生产产品档次低,产品附加值较小,盈利空间小,不仅消耗大量棉花资源,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质量要求不高的棉花销售市场,棉花市场还难以形成以质取胜的市场环境。对棉花加工企业没有形成一个良性反馈,使得企业没有提高棉花质量的动力和愿望。 由于受以上棉花流通方式、棉花市场环境的影响,前5年左右我省棉花质量整体水平有所降低,混等混级、不挑异性纤维、加工质量低劣的现象较为普遍。随着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棉花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不断强化,棉花市场竞争环境愈加激烈,棉花经营业主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我省棉花质量才呈现出稳步提高的良好势头。 振兴棉花产业应采取的措施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后,棉花的种植模式、收购方式、加工设备水平、流通渠道、国家扶持政策均有了较大的改变。这种环境的改变,对棉花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有利有弊。从山东棉花产业现状来看棉花行业的发展,棉花订单农业是发展趋势;棉花集约化生产是方向;企业提高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是基础;有关部门强化棉花产业管理是保证。 (一)棉花订单农业是发展趋势。随着我省棉纺织行业技术的不断革新改造,产品的档次不断提高,产品差异化、个性化更加突出,对棉花原材料的质量,特别是内在指标要求更加严格。棉农种植适合纺织企业个性需求的棉花品种是提高收益的较佳选择,纺织企业根据自身纺织个性特点寻找棉农适合品种,确定种植数量,实行订单种植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棉花集约化生产是方向。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后,棉花种植不再像计划经济情况下靠行政干预了,“要像抓计划生育那样抓棉花生产”的环境一去不复返了;当前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国家对粮食生产越来越重视,各项关于粮食生产的补贴、补助等优惠政策不断出台;农村新生代农民文化素质逐渐提高,知识水平同城市人员不分高低,进城就业、打工成为当代青年农民的时尚,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棉花生产又有费时费力收益不高的特点,要想发展棉花生产,必须提高机械化程度,减少用工成本,实行集约化生产。 (三)企业提高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是基础。行业要发展,产品质量是基础,企业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棉花加工企业务必提高质量意识,认真执行国家棉花标准和有关政策,切实履行质量义务,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振兴棉花行业企业有责”的思想,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勇于竞争,在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有关部门强化棉花产业管理是保证。根据当前棉花行业特点、棉花市场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研究我国棉花流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有效的措施促进棉花行业快速发展、提高棉花质量水平是当务之急,也是势在必行。各级棉花工作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面临的棉花严峻形势,站在对棉花、纺织等我国民族产业高度负责的政治高度,去分析和解决当前的矛盾。一是积极推进棉花加工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在纤检机构对棉花质量监督工作中,将监管和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帮助企业提高质量水平出发,加大服务力度,积极推进棉花加工企业质量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工作,根据不同的质量信用类别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和检查措施。加强部门沟通交流,把企业质量诚信评价的结果运用到政府对企业政策调控中,促进企业质量诚信水平提高,实现优胜劣汰。二是国家应制定对高等级棉花的补贴政策。为了提高棉花质量水平,让棉农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满足棉纺企业高档产品的原料需求,国家应制定对高等级棉花、优质棉花进行补贴的政策。三是强化对棉花加工企业的监督检查。纤检机构应加大对棉花加工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检查核实新体制棉花与条码是否一致,收购加工是否符合棉花国家标准等;制定全国棉花收购加工工作规范;建立棉花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建立全国棉花质量监督信息平台;建立棉花质量监督工作考核机制;将检查情况及时发布。四是鼓励、帮助、扶持成立棉花合作社。形成订单农业,集约化生产,使合作社内的棉农做到:籽棉四分、种子优良且统一、杜绝三丝。有利于棉花质量水平的提高。五是完善棉花专业仓储制度,大力发展 棉花专业仓储。通过棉花专业仓储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挥政策落实、信息化功能,将专业仓储工作完善起来,不应仅局限于目前的交易仓库、储备棉仓库具备功能,应考虑建立更加专业化棉花仓储、物流配送、信息化平台。这不仅有利于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而且有利于降低流通成本、减少交易纠纷,有利于银行加强监管、降低贷款风险,以及利于纺织企业对仪器化公检结果应用。 我国棉花行业未来憧憬 我国“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路子”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目标基本完成,棉花质检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棉花市场竞争机制不断规范,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棉花工作的管理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棉花产业如此一如既往地发展下去,未来将是十分美好的。 一是国家宏观调控到位。棉花种植和进口数量适宜;粮棉比价合理;棉农切实得到实惠;皮棉价格稳定。二是棉花集约化生产模式形成。多数棉花“产、供、销”一体化的棉花合作社建立;棉花种植、采摘、加工、仓储机械化、信息化程度高。三是棉花行业自律意识强。棉花企业质量意识高,诚实守信,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市场竞争规范有序。四是棉花品种优良,质量水平高。改变目前棉花品种众多繁杂品质差的现象,高品质、高产量,并且适合高档纺织品使用的优良品种较为普及,棉花加工精细优良。五是公证检验科学有效,质量数量数据准确,检验数据被国家宏观调控及纺织企业配棉有效利用。
### Index:525 《销售与管理》 从市场角度看待产品开发 从市场角度看待产品开发 作者:高春利来源:《销售与管理》2009年第09期 产品开发这个主题是和企业整体战略休戚相关的,同时产品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企业系统性解决。 产品研发存在的误区 孙子曰,“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乃国之大事。。其意思是说用兵乃是国家生死之事,而对于企业来说,产品即是企业最重要的事情。无数企业其成也产品,败也产品,可以说产品与企业生死与共,是企业的代名词当不为过。 正因为如此,所以历来所有的企业都将产品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考虑,尤其是产品的开发。倘若企业失去后续产品的开发,那么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的后劲不足,失去持续前进的动力。当然,想谋事的企业家都很重视产品开发,但纵观国内大多数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都存在如下误区: ●产品研发主要就是产品的诉求策划,完全靠“卖点”在支撑;●创意很多,但大都脱离了企业的基因和文化渊源,使得创意和产品呈“两张皮”状态;●研发人员不懂市场,同时市场人员也不关心产品开发,甚至互相指责和攻讦;●“长官意志”拍脑袋状态下的产品开发品项,无视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沉迷于产品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提升而忽视市场的承受能力;●新品上市只靠一支广告支撑,产品市场策划和包装都跟不上。产品是为了销售出去才开发的,而上述这些误区的存在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最终销售,导致新产品上市失败,间接造成新品开发的无效。因为新品开发是否成功一个最直接的判断因素就是市场销量,而不是其他的功能和性能上如何如何与众不同,如何如何出类拔萃。为 了有效地帮助国内企业在新品研发上能基于市场角度判断问题,并针对性的开发新产品,笔者将在此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的新品到底该如何开发。 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笔者首先思考的是产品到底是什么?依本人观点,产品即为企业输出于社会的传播企业价值的一个载体,而不是冷冰冰的没有生命力的一个物体。 产品开发的原则分析 正如上述所列的种种新产品开发的误区可以看出,这些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逻辑,一个成功的新产品的开发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市场调研、产品研发、推广、销售。凡是新品开发出现问题的诸多种种现象无不是这四个环节中某个环节或全部环节失效所致。比如,广告公司卖的是广告创意和策划,不对销量负责。销售员负责的是产品销量,不对产品前期市场信息搜集负责。那么笔者试问,到底谁应该对产品研发负责? 毋庸置疑,这个黑锅最后一定会落到研发部门头上。而研发人员也是叫苦连天,人员少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客户信息调研和搜集整理,又无费用聘请外脑和大规模的消费者测试,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落到功能上,尤其是竞争对手的功能跟随上。于是,就可以看到—个很有趣的现象,各大公司研发部中摆放最多的是竞争对手的产品,老板们的竞争策略也很简单,他们有什么我们就要有什么。 笔者承认,跟随也是一种战略和战术,但跟随和模仿永远不能成为行业第一。企业如人一样,人要是没有志气光靠模仿别人生活将如行尸走肉,企业要是永远的模仿和跟随一样也将没有社会的价值。当前家电行业之所以进入价格战的怪圈而不能自拔,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企业与企业间的产品同质化太严重。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在价格上做文章,甚至有的从产品材质入手,打造好品质名声,试图走品牌溢价路线,但因这种差异化的跟随性太高,以至于竞争对手很短时间内将快速跟随而至。于是,有的厂家“剖心挖肺”,有的厂家比拼铜管钢材,有的厂家比拼纳米材料……枚不胜举。 1)产品研发要有企业精神诉求的延伸。 产品并不是随意开发的,新的产品开发要有其精神脉络可循,这也是产品的灵魂所在。可以从任何一点去突破和探索,但要围绕一个核心点展开,太过于分散和无序的设计极容易造成消费者对于企业认知的混淆和模糊。在这点上有两个企业是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是美国的强生,另外一个是瑞典的沃尔沃。前者的品牌精神诉求内核为“因爱而生”,其在日化领域延 伸出来的产品主要定位于婴幼儿细分领域,做专做强。这和日化巨头宝洁公司的品牌竞争策略很是具有可比性的。后者的沃尔沃其品牌的核心追求最具有代表幽掏即为“安全”二字,其所有的产品线也都是围绕这个体系来展开设计和研发的,大到车的钢材架构小到一个灯饰的安装布局,无不是围绕“安全”这个核心诉求去展开的。 2)产品为消费者最终提供的是价值和利益。 消费者的需求是有层次界定的,在这里笔者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按照级别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本需求层次、功能需求层次、品质需求层次、精神需求层次。消费者基本需求是原始的购买欲望也叫做消费动机,这种消费动机是基于产品基本功能的需求基础之上的。比如,想购买打火机的基本动机就是要用它点火。功能需求层次是消费者满足了基本需求后发现在同样价格条件下有的产品有额外的功能,理性决策自然由单功能向多功能选择。比如,打火机除了能点火外,还要有防风功能,这就是产品为消费者提供额外价值而设计的多功能性延伸。第三个层次是品质需求层次,消费者是具有社会性的,其生活中的价值和标准容易和自己使用的物品产生关联。比如有的消费者是环保主义者,则他们对于打火机除了功能性差别外,其燃烧的是煤油还是液化气则和他的生活品味休戚相关。最后一个需求是精神层面的需求,除了上述这些需求外,消费者还要求自己所使用的产品要体现其生活的追求和理想。比如,打火机到后期从材质到品味、专业性的设计就是为了满足消费群体的尊严、面子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在这方面经典产品开发案例就是ZIPPO。 3)产品开发要考虑消费者购买效用。 产品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消费者通过产品了解企业,企业也通过产品了解消费者,就在这彼此互动的过程中完成了彼此间的了解和互信。因此,对于企业而言,除了要为消费者提供价值外,在开发的过程中关于消费者购买效用的了解和分析也非常重要。 消费者在购买直到体验的整个流程中划分为六个关键环节点,分别是购买阶段、配送阶段、使用阶段、补充阶段、维护阶段、处置阶段。而客户所对应的效用也按照六个维度来划分,分别是顾客生产率、产品的使用简单性、产品使用的方便性、产品运用的风险性、产品的趣味性和形象性、产品的绿色环保特性。每一个阶段都用这六个效用指标思考企业产品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和竞争对手到底有多大差距?如何弥补并创新?等等。经典的案例就是海尔电器,就是在产品的维护阶段不断挖掘,从消费者六个效用阶段人手不断丰富完善产品线,逐渐拉大了和竞争对手的差距,最终使得品牌效益不断提升。 4)产品开发要考虑竞争对手和客户的状态“只要有商业活动,就存在着竞争。”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竞争对手的存在,如何快速了解竞争对手并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及时作出市场的反应和调整乃是所有行业决策者要考虑的重中之重。当然,笔者坦言,在这一点上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做得很好,就是前文提到的“产品跟随战略误区”。笔者想要着重提示的是,企业产品开发思考的一个核心点是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量避免同强大的竞争对手在同一条战线上相碰。因为差异化才是企业产品开发之根本,所以考虑竞争对手除了必要的跟随之外,还要有产品的创新,产品创新的突破口就在于如何找到非本企业的客户。非本企业的客户群准确分类有三种状态,第一是出于买或不买边缘的客户群体,这部分群体没有品牌忠诚度可言,属于犹豫不决者;第二是有意回避你的市场拒绝性客户,比如我是雅诗兰黛的客户,我不需要宝洁的玉兰油产品,这就是这类顾客的典型特征。第三类顾客为根本不知道你产品或品牌存在的顾客,这类客户属于大多数群体,也往往是企业所忽视的群体。 产品开发的策略和方法 基于上述的原则与分析,笔者将产品研发的策略梳理一下,分为如下四种情况下的开发策略。 1)基于技术进步和国家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开发策略这种开发策略是指要紧紧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适应策略,也是在原来固有基础上的分支和战略方向调整。比如家电的能耗限制,家电下乡政策,家电企业要想在这个市场上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和这个大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产品的开发自然也将顺应这个潮流。 2)基于竞争对手的策略前文分析过,企业产品开发是采取大规模的资源投入和市场调研独辟蹊径还是采取跟随战略,由企业竞争战略决定的。但在产品研发这个领域,研发人员要知道市场的现状,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开发出适合于市场需要的产品,最先应该采用的就是跟随战略, 即典型的,“人有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精”的开发策略,至少要保证在市场的竞争过程中产品开发的功能不能比主要竞争对手明显少。 3)基于消费者利益的开发策略该开发策略是依据消费者的利益为角度进行市场细分,笔者提供如下工具以供产品开发者思考。 4)基于企业基因和文化的策略除了上述几个角度思考产品开发的方向外,最重要的还要落实到企业内部基因中延伸出来的产品。具体策略为:●单向延伸(向上或向下):将现有产品线重新处理,由产品线向上游产业延伸,或向下游产业延伸,打造一个整体的供应链。此种延伸方式在汽车制造业最为典型。●双向延伸:在资金实力允许的前提下,同时向上向下延伸,横跨上下游产业。●产品繁殖策略:基于现有核心诉求点基础上,将产品通过升级换代模式不断自我繁殖和进化,引领行业发展。此种策略最典型的案例即为因特尔的芯片产品战略。●产品改良策略:不是根本性的变革,而是局部的调整和修改,具体有六个途径。分别为:◆改变:改变功能、形状、颜色、气味;◆增加:增加尺寸大小、强度和新的特征;◆减少:减轻减薄、减少多余无用的功能、减少功耗;◆替代:材料替代、零部件替代、能源替代、色彩替代;◆颠倒:上下颠倒、左右颠倒、里外颠倒、正反颠倒、前后颠倒;◆重组:零部件、材料、多种方案、资源角度进行重新组合搭配。 尽量避免产品盲目延伸后带来的负面效果 任何一个企业家都希望利用品牌的自然延伸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主要的原因在于消费者的心理认知,当消费者适应或在头脑中建立了关于某一品牌的消费认知后,这种感觉将再很难改变。那么在企业产品开发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无视消费者的心智模式而盲目延伸,这样的结果要不就是原有产品的销量下滑,新开发出来的产品夺取了原有产品的市场份额;要不就是新产品销路不畅,消费者并不认同这个新产品,经典案例就是经典可乐和新可乐的开发案例。
### Index:529 《卷宗》 从手机谈起 如何正确对待图书阅读 从手机谈起如何正确对待图书阅读 作者:刘卫兵来源:《卷宗》2020年第19期 摘要:手机作为便携式移动终端,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日益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必需品”,也随之把许多过去影响不大的问题急剧放大,如何趋利避害就成了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手机的“调味品”特性,对其不可缺少,但又不能过量。指出青少年要如何正确对待图书阅读,学会学习,必须系统地、扎扎实实地学好必修课程和阅读课外书籍,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和科技进步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智能手机;图书阅读;机会成本;学会学习 在电子化信息化网络时代,手机作为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因为其便携性、即时性,以及多功能性,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很多方面都离不开手机,除了通讯联络之外,还可以浏览网页,看视频,消费品的支付,汽车的导航,玩游戏,听歌曲,拍照片,手机的多功能性还体现在其对许多传统电脑办公软件的整合,如收发邮件,编辑文档等等。但随之而来的也在一些人中产生了手机依赖性等负面影响,这种依赖有的属于正常,而有的则因为手机影响了正常的工作或学习,甚至扰乱了生活。 1使用手机中常出现的问题 1.1对手机的忧虑 这是在经历过由于手机引起的不愉快事而产生的一些心理暗示,担心此类事情再度发生而引起的忧虑。手机使用者都经历过诸如手机没电、信号不好、手机摔坏、被盗、遗失、欠费、故障等等。有了这些情况,则会在一定情况下产生忧虑,其实解决也不难,只要调整好心态,注意预防和解决好与之相关的原因,便会使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1.2网络社交依赖 由于手机应用的方便性,能及时有信息提醒,使得很多人对手机的社交联络产生了依赖,个别者每隔两三分钟就会看一下手机有没有新的微信,或者自己关注的公众号有什么新信息。在此过程中,网络社交难免和现实中的生活、学习等各项事务产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冲突,网络社交交往越深,这种冲突存在的概率越大,从而产生焦虑。 1.3手机“剁手党” “剁手党”是近年来大家对通过网络过度购物者的一种调侃称呼。少数人经不住网络购物的诱惑,往往通过网络过度购买其并不需要,也没多少用处的物品。这种现象在没有手机的时代也是存在的,但手机的出现极大地放大了这一问题,从而出现“剁手党”这一特定称呼。 1.4沉迷手机游戏 手机游戏确实很吸引人,特别是青少年,有人痴迷其中不能自拔,痴迷者严重影响工作学习,这种负面作用不可小视,特别不能忽视了手机游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对于青少年使用手机时,学校、家长和社会都要对他们作出具体的教育和管理,把他们引向正道。 2手机可作为生活中的“调味品” 其实把手机看做生活中的“调味品”比较恰当,如同食物中的食盐一样。如果食物中没有盐,不仅会食之无味,还会出现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极大地危害人体健康。同样的,如果拒绝使用手机,甚至不能很好地使用手机的诸多功能,无异于自动隔绝现代文明,除了不能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成果之外,还会逐步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降低工作学习效率。不过,手机有它好的一面,也存在不好的一面。 好的一面,比如现在各地普遍使用的重大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其所发布的重大灾情、险情的即时通报预警信息,可以使人们提前准备应对诸如各种气象灾害、突发险情。手机还有很多衍生功能,诸如通过腕表链接的远程健康监护,丰富的存储信息查询,基于卫星定位的救助功能,移动电脑终端的办公功能等等。 不好的一面,过多的“调味品”就成为毒害。手机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革命性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如食盐一样,过量地摄入却会导致一系列副作用,极大地损害人体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过度地使用手机则会耗费时间和精力,影响工作学习。 从时间观念看,以经济学的角度说,有一个概念叫做机会成本。如果你进行投资,在投了甲项目后,就不可能再投其他项目,而很可能其他项目的收益更大,你就只能眼睁睁的无计可施。以时间作为成本,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每天只有24小时,你如果把时间都用在娱乐上,就不可能同时再做其他事情。因此,时间构成的机会成本,都白白花费在玩手机的娱乐上,那就谈不上在事业上,经济收入上,以及人生道路上各方面有什么收益了。 从获取知识来说,从手机中所得到的,大多属于碎片化知识,如果这些碎片化东西占据了大脑空间,则会使得思维零乱。然而系统知识地获取,则主要靠大量阅读图书馆的各类纸质图书文献,包括专业性图书和课外图书资料,也少不了书本教材,以及必不可少的社会实践,而不是单靠手机的信息,就能提高多少能力的。 从耗费精力看,在一定程度上,手机会耗费精力降低工作学习的效率。因为手机的多功能性,很能引人入胜,让有些人在使用中,不能控制自己。把精力都耗在手机上,不分昼夜,不分忙闲,不顾疲倦。如果是学生则会使学习成绩下降,成为家长的担忧;是打工者,会影响工作和事业的成就。 3系统性的图书阅读才是生活中的“主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各国发展情况做了调查研究之后,在一份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里提出过一个观点:学会了学习,就学会了发展;学习的能力,就是竞争的能力。对于正处在获取知识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警醒,要想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获得一定的成绩,不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下决心刻苦学习,正确处理手机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要让手机成为我们生活的助手,“调味品”,而不是羁绊和干扰。 既然把手机作为“调味品”,那么什么是生活中的“主食”呢?下面对这个问题谈些看法。系统性的图书阅读,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需的“主食”。系统性图书阅读是力量的源泉。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由技术发展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时代,就从手机的变化也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从开始的模拟机,到按键式数字信号机,再到现在的触摸式平板机。与此同时,手机平台所整合的其他应用技术也在急速变化并提高,几年前还很陌生的移动支付已经成了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等等,所有这些,都迫使我们每一个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年必须努力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通过图书阅读,使得所学知识厚积薄发。在高校学习中,无论你学的什么专业,课程的门类都不少,初看起来似乎脱离实际应用。但在很多知识中,都有一个连贯性和系统性,只有学懂了各门课的相关知识后,工作中才会灵活运用。否则受制于知识的局限性,不能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在中小学学习中,是为进入高校学习打基础,同样的,对每门课程都不能偏重偏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就像构筑大厦一样,需要从地而起,一一筑成。对于知识就需要层层积累,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对所学课程没有一门不重要,这就是知识的厚积,然后在用的时候再慢慢地发挥。任何人都应该把这种系统性的图书阅读作为主课,也就是本文中与手机“调味品”相比的“主食”。 4结语 综上所述,手机作为调味品,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但过多的调味品,却会给我们带来严重问题,因此,必须重视“主食”的摄入,而系统性的图书阅读,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面对不断发展的科技进步所必需的主食,为了丰富我们的主食,还必须注意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让我们具备更加稳固的基础,去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和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缪代文.机会成本原理运用分析[J].教学相长,2010,(2).[2]李艳芳,贾晓芳.高校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现象初探[J].理论研究,2015,(6).[3]Lachel.长期接收碎片化知识有什么弊端?[J].第三只眼,名.《學习——内在的财富》摘介[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5).
### Index:531 《全国流通经济》 从拼多多上市看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从拼多多上市看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作者:方超玲蒋慧芳来源:《全国流通经济》2018年第27期 摘要:拼多多从成立到上市仅用了3年时间,目前活跃买家数超过3亿人。本文从居民的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定价策略等角度入手,指出拼多多的商业模式,是经济增长放缓、房价高涨下居民钱包进一步压缩的产物。 关键词:拼多多;可支配收入;教育程度;平价策略;贫民化 中图分类号:F724.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18)27-0018-02 2018年7月26日,拼多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从成立到上市仅用了3年时间。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拼多多的活跃买家数达3.44亿,前12个月的GMV达2621亿元,达到1000亿的年GMV仅用2年3个月时间。那么,拼多多成功上市反映了当前经济发展的哪些现象?拼多多反映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发展趋势又是什么? 一、收入问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份分组表明:20%的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934元,20%的中等偏上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34547元,20%的中等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5元,20%的中等偏下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3元,而20%的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5958元。根据上述数据,80%的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40%的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200元。 从绝对数来看,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特别是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但是,在考虑居民消费时,我们不应仅考虑收入的绝对数。一方面,根据《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我国的农民工约为2.8亿人,外出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3805元,本地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3173元,这意味着有较大比例的农民可支配收入超过3000元。另一方面,在考虑消费时还应考虑到地区差异因素,3000元的月均可支配收入在城市地区可能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可以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因为农村地区不需要付出较高的居住成本,消费、教育等成本也相对较低。 拼多多占据了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市场,根据腾讯新闻和企鹅智库发布的《电商新红利探秘:拼多多用户调查报告》,四线及以下城市拼多多用户占比达38.4%,拼多多骄人的业绩恰恰说明了农村地区消费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宝洁、可口可乐等知名品牌产品在农村地区销售良好,也说明农村地区有着较强的消费能力。从拼多多的成功推断我国农村地区消费能力不足是不准确的,即仅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来判断消费能力不足是不准确的,需从收入分布、区域差异、消费成本等多角度衡量消费潜力。 二、教育问题 那么,拼多多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多的客户流量?拼多多平台上“雷军电动车”,“超熊洗衣液”、“耐穿运动鞋”、“蓝月壳洗衣液”比比皆是。从表面看,这是部分消费者贪图小便宜的心理因素,但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部分消费者的教育程度低,对品牌的辨识程度不高。根据腾讯新闻和企鹅智库发布的《电商新红利探秘:拼多多用户调查报告》,拼多多用户学历较传统电商用户(淘宝/京东)偏低,低学历用户(高中及以下)比淘宝/京东用户多12.2%,高学历用户(本科及以上)比淘宝/京东用户少13.5%。此外,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人口的占比达到75.5%,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仅为4%,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5.3%。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居民高等教育及以上的人口所占比例较低,绝大部分居民所受教育仅限于义务教育。 我国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消费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一方面,导致商家的品牌意识薄弱,短视倾向严重,提供合格标准产品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较低,造成消费品市场的供给有一定的畸形;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品牌辨识能力较弱,难以区分产品的质量,也难以意识到购买不合格商品的潜在危害,购买行为的跟风性较强。加之市场也没有相对健全的监督体系保证不合格商品被排除在交易市场之外,造成消费者对购买商品是不是正品、是否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等没有清晰的认识。 此外,部分居民所受教育程度不高,也导致他们对知名品牌没有概念,没有品牌忠诚度,不愿意为过高的品牌溢价买单。相对于购买价格高昂的名牌产品,他们更愿意购买性价比高的产品。是否是“蓝月亮”不重要,重要的是购买的“蓝月壳”洗衣液也能起到去污效果,且价格更便宜。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消费者会购买拼多多平台上的“超熊洗衣液”、“耐穿运动鞋”等产品。 三、平价问题 拼多多的成功实际上说明了平价策略的成功,即抓住了消费者购买平价产品的需求。消费具有周期性,当经济上行时,居民会增加消费,当经济下行时,居民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除了经济发展状况外,居民的消费还取决于消费者自身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消费者的理性因素包括消费者的知识、见识、经验等;感性因素包括消费者所处的环境,消费者的心理因素等。2012年以来,我国GDP增速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经济放缓同步,2012年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增速也逐年降低,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状况。经济的放缓、消费者见识的逐步提升以及消费者内心的更加强大使得我国消费者不再盲从于名牌产品、奢侈产品,而转向购买高性价产品。 首先,经济增速的放缓使得消费者的钱包收紧了,对未来收入增速的预期也相应调低,现有收入约束和预期收入约束让消费者更加理性的规划消费。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见识逐步提升,消费者内心也更加强大。相对于为了迎合社交圈、迎合有錢人的冲动消费、面子消费,现在消费者能够更加理性地区分产品的性能,会合理地根据自身收入、生活状况选择 适合自身的产品。消费者更愿意购买高性价比的产品,相对于为品牌溢价买单更愿意为产品质量买单,这反映了当前消费趋于理性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我们观察到拼多多用户中有30%以上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即拼多多不仅抓住了消费者“无品牌意识”的基本需求,也抓住了消费者“有品牌意识,不愿为过高品牌溢价买单”的理性需求。 综上所述,拼多多的上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经济发展过程的部分现象。第一,仅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数判断消费潜力不足是不准确的,拼多多的成功说明了消费细分市场潜力巨大。第二,拼多多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居民整体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品牌辨识度和忠诚度不高,为平价产品提供市场机会。第三,拼多多的成功本质上是平价策略的成功,平价策略的成功是现阶段经济增长趋缓、居民消费趋于理性的综合反映。 四、消费降级趋势 拼多多商业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社会出现了消费降级趋势。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消费结构决定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向上与向下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发展还取决于文化。随着工业化大機器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工业产品能满足大众的基本需求。 大众消费在日常生活中呈降级消费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价格大于关注品质。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拼多多,消费者被拼多多的拼团低价吸引,而不去深思低价的产品是否有品质。即使知道产品的品质存在瑕疵,依然不能抑制低价的诱惑。第二,关注短期利益大于关注长期利益。从个人角度来说,对短期利益的关注表现在关注美食大于关注健康,关注短期享乐而不愿意长期积累等方面。从社会交换的角度来说,对短期利益的关注导致社会在“无奈”中输送了大量不合格商品,造成恶性循环。部分农民为了短期利益,在农作物中添加大量的化肥农药;部分企业家为了短期利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部分渠道商为了短期利益,在引进商品时不管品质,只管效益;最终消费者明知商品不安全,不得不消费,在消费中对商品的不信任感进一步增强,即使是合格的产品也不能得到消费者信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生产者短视的动力,造成恶性循环。第三,推崇快餐式文化。当前社会让人推崇的图书是快速成功、快速致富的心灵鸡汤,包括微信公众号较火的“10分钟让你走向成功”、“让你走向成功的10个方法”等,而较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读名著。快餐式文化下人们不认同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看娱乐视频、追网红上。所以当前社会泛娱乐化倾向较强,人们对于明星、网红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对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的关注。 可以说,拼多多是当前经济增长乏力、房价高涨下居民钱包进一步压缩导致消费降级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提高,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将面临挑战。 作者简介: 1.方超玲,供职于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消费经济,零售市场,消费者行为。 2.蒋慧芳,供职于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中级经济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零售市场。
### Index:532 《小康》 从指尖到舌尖的一步之遥 从指尖到舌尖的一步之遥作者:于靖园来源:《小康》2015年第21期 “移动互联时代,得粉丝者得天下”,互联网生态链的首端是“粉丝聚拢”,这一定律尤其适用于人们对其苛刻之至的饮食行业,如何培育忠实粉丝,以铺就未来更大的“生活帝国”,说到底还是要依赖产品的品质与服务 从一个雪糕球、一杯果蔬汁,到超市里的生鲜……所有与饮食有关的,如今只需要指尖的几步轻触,美味就能出现在眼前。 在中关村上班的陆睿觉得自己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懒人吃货”了,在中关村商圈,无论走在哪里,都能看到电商外卖送货员的身影,扫一下二维码,送一个火龙果,加一个微信,赠一瓶冰红茶。有了各类饮食界的电商,陆睿现在每日的餐饮费用骤减,时间成本也随之降低。 打造都市人饮食的生活圈 “我因此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圈。”陆睿开心地说道。而在不久前,她刚刚通过朋友介绍下载了一个叫做“生活圈C”的APP,其中主页推送的每日一元下午茶让陆睿感到不可思议,她尝试点击订购,结果真的只需要支付一元钱,在当日下午她就收到了生活圈C配送过来的水果和牛奶。 陆睿知道现在电商之间竞争非常激烈,但是一元钱背后为何会有优质的服务与产品?这令她百思不得其解。 生活圈C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三公里范围内的超市商品的运送代购服务,这些超市商品主要为生鲜和快消品。用户在网站或客户端选择附近超市下单后,由专门的生活圈C“管家”在90分钟内送达。生活圈C的服务时间是早9点到晚8点半左右,订单价格是超市结算价的九折。用户如对收到的货品不满,可以享受无理由的部分退换货服务。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O2O服务平台,一是以超市为中心,只跑三公里半径内的本地生活服务,保证价格和配送速度;二是自建物流团队,通过标准化服务保证用户体验。”生活圈C创始人刘方对《小康》记者谈了该公司的经营理念。 生活圈C创立于2014年8月,2015年3月正式上线,4月20日覆盖了北京,6月20日登陆上海,一个月后完成覆盖。创始人刘方曾担任京东副总裁,负责京东商城日用百货业务,并且有着家乐福、亚马逊的13年零售经验。 互联网时代到来后,电子商务的崛起和O2O模式的诞生,给饮食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传统餐饮的O2O和团购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而生鲜电商却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 在创立生活圈C以前,拥有11年电子商务领域经验的刘方看到周围民众的“强需求”。“人们很难在网上买到廉价生鲜产品,只能去超市买。”刘方说,网上的生鲜产品需要覆盖自己的物流成本,而且,现在的大型电商公司没法给客户承诺——精准到几点几分能送达货品。 虽然行业竞争激烈,但大部分饮食电商采用的都是“轻资产”模式,物流众包、供应链、商品、服务都不能实现控制。生活圈C却拥有自己的物流团队,“自建物流会走上‘重资产’模式,但我们没有库存成本,我们所有的业务都是基于本地生活运营网络上,在三公里的半径内,聚焦都市白领的需求,提供生活管家服务体验。”刘方说道,生活圈C的目标用户是已经有比较成熟网购习惯的人群,年龄在25到45岁之间,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而与他们接触的配送员,生活圈C称之为“管家”,来突出其服务能力。 这些生活管家会咨询顾客需要什么口感的香蕉,会告知顾客什么样的虾是最新鲜的。“只有好的顾客体验,才能够保证有很好的顾客的忠诚度和复购率。”刘方说道。 现在,生活圈C每一天的活跃用户达到一万以上,累计的注册用户已经近三十万,每天拥有一万订单量。除了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生活圈C下一阶段的目标是深圳和广州。之所以选择四个一线城市,是因为刘方认为生活圈C的O2O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适合那些电商很发达、人口密度大、交通比较拥堵的地方。 自创高端雪糕的生意经 从深圳开始创业的王海达,也把目标放在了一线城市,尽管在广东区域已经广泛铺点,但是王海达还是很担心,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饮食行业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创新,自己的企业再不驻扎,就会马上被“后浪”扑倒在沙滩上。 2014年初,脑子里突然迸出“要做品质最好的良心雪糕”的“80后”王海达,毅然辞去在香港已有的金融事业,回到深圳借助家族的雪糕工厂资源,开创了亚历山达(Alexander’s)品牌,王海达给它的定位是:国内首个高端O2O雪糕品牌。 同样是打造高端雪糕品牌,与“土豪前辈”哈根达斯快速铺实体店不同,亚历山达雪糕主要以微信平台预订为主,网站、淘宝、电话预订为辅。借移动电子商务东风,王海达利用时下火热的微信平台进行雪糕销售及运营,主要订货渠道根植于微信,王海达很好地利用了微信的推送功能,时常推出相关产品和优惠,还包括制作雪糕的教程和旅行感悟,来维护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开业仅三个月,就积累了近3000名粉丝。 “移动互联时代,得粉丝者得天下”,互联网生态链的首端是“粉丝聚拢”。当然,吸引粉丝,特别是忠实粉丝的最关键因素,无疑是产品品质与服务。 据王海达介绍,店内雪糕所采用的奶源来自新西兰恒天然乳业,采用法国稀奶油、荷兰黑白淡奶和可可粉、印尼椰子粉等世界各地顶级原材料,不添加香精色素,力求低脂健康。亚历山达雪糕有9种基础口味,包含港式奶茶雪糕、椰子、黑巧克力、高原玫瑰、宇治抹茶、香草、阿方索芒果、榴莲雪糕、百利甜酒。偶尔,他们还会放出奇特口味的“彩蛋”诸如生姜、红糖、芥末等供顾客尝鲜。雪糕的卖价并不便宜,需要整盒下单,每盒都包含了这9种口味,售价为168元。每天14点前下单,当日下午送到,每天14点后下单,次日安排配送。 “现在人们对雪糕的要求已经很高了,你用的食材怎样,舌头一尝自然真相大白。”不添加任何人造香精和色素,是亚历山达最基本的理念。为了满足品牌的定位,亚历山达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雪糕的品质定位于高质量。 同时,由于定位于高端品牌,亚历山达找出了与之相匹配的特色推广方式。为了获得品牌用户,亚历山达推出了企业试吃的申请活动,能够上门免费到企业办公地点提供试吃,除此之外,亚历山达还通过赞助一些品牌活动来达到宣传推广的效果。他们的身影遍布在各种类型的音乐节上、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上,甚至今年夏天的“UBER全球冰淇淋日”,也找到亚历山达来合作。 “为什么?因为我们可以给UBER单独创造出特别的口味,比如这次特别中式的芝麻豆腐口味,甚至在成都,我们在雪糕上还添加了花椒。”而这些,是哈根达斯等国外高端雪糕品牌不会做的。 据统计,全球冰淇淋销售额在2014年首次达到55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将近1/4,达到1106.03亿元,超过美国跃居全球最大冰淇淋消费国家。 这个数据令王海达感到喜悦,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在他看来,雪糕只是他进入这个行业的敲门砖,酸奶、果汁是未来他想要涉及的新产品,毕竟雪糕的冷链做好了,其他的产品更不是难事。“给生活多加一点情趣,呼吁大家到音乐节、长跑活动来一起玩儿,其实就是我想要做的。”王海达说道。 同在2014年的深圳,准备于饮食领域“创”出一片天地的曹楠非常同意王海达的看法,曾在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修读建筑的他,放弃了百万高薪,最终说服了自己:“创业同成败无关,只与自己的生活理想有关。” 流程透明的果汁O2O Fruggie果素清,一个打造天然有机蔬果汁的品牌,就这样加载进了曹楠的生活理想。选择果蔬汁作为创业的方向,是因为曹楠相信果蔬汁对于当下人口的健康意义潜力巨大,将会成为“21世纪的牛奶”。“这是我对果蔬汁的认知,最方便地补充当下都市人群饮食摄入里最匮乏的蔬果素食的成分,对现代人的健康生活方式有相当深刻的意义。”曹楠对《小康》记者说道。 从欧美开始兴起的天然有机的蔬果汁排毒,已经被证明是健康科学的排毒方式。在引进美国成熟配方的基础上,曹楠找来专业的营养师团队结合东方人的身体特质,打造出最适合东方人的清体排毒汁。 果素清不做打着排毒概念的普通蔬果汁,只做真正来源于有机蔬菜和水果经过冷压提取的清体排毒汁。正如果素清的英文Fruggie的名字来源,Fruit+Veggie=Fruggie,只有那么真实纯粹,才敢定义排毒汁的标杆。而全国唯一一家在实体店里生产的排毒汁,更是体现出全透明化的理念和真实。 果素清初次推出的是轻断食排毒系列的果蔬汁,曹楠很清楚,从产品上来说,这并不是果素清独家推出的。在那之前,北京和上海就有企业开始出现类似概念的果蔬汁品牌。 然而,曹楠认为,果素清从出发点到核心理念跟当时的其他类似企业不同,果素清做了第一家全流程透明式的果汁O2O方式,这意味着他们不是传统的把食品生产放到关起门来的加工厂里,而是把果汁的生产空间放到了透明的实体店空间中——从原材料到制作过程的每个细节,都透明地曝光出来。 “这是为了消除消费者目前普遍对餐饮和食品行业的质疑和不信任,与消费者做朋友。”曹楠说,包括他和其他7名员工本身,也是自己果汁的消费者。这个透明性的出发点,收到的效果非常好。加上运用互联网来发挥创意的营销思路,果素清迅速在深圳本地获得了认知度。 只需要在微信平台或者网站上选择订单,就能在次晨收到果素清新鲜制作的果蔬汁。绿色的冷藏袋,标明了几点该喝哪一瓶的便签,设计简洁大方的瓶子,让人心情愉悦地开始拥有果蔬汁的健康一天。 而在排毒汁创业的一年后,果素清有了对产品更广阔的定位方向,即将以定义“21世纪的牛奶”的口号,去做日常多元蔬果补充、代餐的系列,这将是在同领域里率先推出的。 谈起自己的目标,曹楠表示希望可以改善目前人们的生活方式,“曾经的每天一杯牛奶,在我们看来,会变成未来每天一杯果蔬汁。”他表示,现如今,大部分人的身体已经不需要更多蛋白质,而是缺乏素食营养了。所以,果素清现在的大胆规划,就是要开拓本世纪的“乳业”。
### Index:533 《中国集体经济·上》 从控制机制视角论中外合资企业 从控制机制视角论中外合资企业作者:欧阳瑞凡 费 菲 陈曜营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08年第03期 摘要:文章结合学习理论和谈判优势理论,研究中外合资企业的控制机制。通过回顾文献构建合资企业控制机制的分析框架,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验证、分析、总结了中外双方争夺合资企业控制权的主要途径,揭示了合资企业中非股权控制机制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控制机制;合资企业;达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已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其中的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很多中国本土企业选择与外方成立合资企业(InternationalJointVenture,IJV)的最初目的都是以市场换技术,然而一项调查表明,仅有6.25%的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进行了技术创新。因此,找出中外合资“鸡肋”中的制衡甚至是致胜之道,显得迫在眉睫且意义重大。 一、研究的必要性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合资企业是进行国际化扩张的重要工具。Steven等认为,合资企业存在的目的主要有三个:知识学习的需要、减少交易成本以及全球战略布局需要。而Moon(2001)更提出涵盖更广的非均衡理论去解释了现今逐渐盛行的从非发达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逆向FDI(含IJV)。Makino等则试图研究IJV变化的全过程。他认为在动因多样化的前提下,部分发达国家企业以合资作为达到目的的过渡手段,当最初设定的目标达到后将会完全吞并合资公司,成立独资企业,或者结束合资企业。 因此,在存在多种合资动因与方式的情况下,有必要先界定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由中国企业作为东道国合资方且面临被外方吞并风险的合资企业,以此来研究中外双方争夺合资企业控制权的主要途径。 (二)合资企业的重要性 独资企业在FDI中逐渐占据主流。1997~2001年间,中国批准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00982家,其中独资企业52081个,占51.6%,超过合资企业而处于主体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外商独资的迅猛增长得益于合资企业冲开的缺口以及奠定的基础。宝洁公司进入中国之初与广州肥皂厂等共同成立合资企业,借助其他合资方的政府公关优势、渠道与品牌基础和市场熟知,迅速开拓市场;同时通过不断的资本运作,全面取得合资企业的股权,完成从合资到独资的转变。 回到东道国视角,不论从学习引进所带来的后发优势,还是从市场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加剧来看,合资都将是东道国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具效率的途径。 因此,对于尚待国际投资者开拓的潜在行业,对于期望进入中国市场但缺乏相应运作经验的国际投资者,对于希望利用外方资金、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中国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的模式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基于文献的分析框架 除了内部化理论和非均衡理论外,对合资的形成、作用及动态变化过程的解释还衍生出众多理论。其中,谈判优势理论和学习理论表现出了较强的解释力。 谈判优势理论和学习理论是以资源观为基础的。由它们所构建的理论框架的基本逻辑认为,合资双方结合的目的在于获得各自欠缺的资源:东道国合资方所需要的是资金支持、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而外方需要的则是东道国的现有市场资源、渠道资源以及对当地市场情况的熟知等。此外,关系也是东道国合资方拥有的、外方所期望获取的重要资源。当一方获得了所需要的知识,双方的谈判力量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而谈判力量则表现为对合资企业的经营控制权,这同时也是整个控制机制的核心所在。Yan(1994)和Makhija(1997)所构建的模型均表明了这一核心的重要地位,认为经营控制权直接影响到合资企业的生存与绩效,并且可以通过学习,改变双方的谈判力量。Makhija进一步指出经营控制权对知识学习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使学习机制与经营控制权形成了一个互相强化的循环。国内学者汪浩等在分析三星和科宁合资案例的基础上也得出同样结论。 学习机制是合资企业中调节谈判力量的重要手段。Hamel(1991)的研究将影响学习机制效率的因素划分为学习的战略意图、知识的透明度和学习方的吸收能力三个方面。学习的战略意图强调正式目标的作用,包括对目标资源的需求程度以及合资方的战略目标;知识的透明度指的主要是组织结构和任务结构所带来的知识接触面的大小,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知识库和积极打破文化隔阂等措施来提高;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培训公司人员,选派高素质中方人员担任合资公司骨干或到外方母公司进行学习交流,进一步加强其对目标资源的学习吸收能力。除此之外,在学习机制设置中,减缓或限制自身的资源流出速度,制约另一方的学习效率,可以变相增加自身的学习时间。 除学习机制外,与经营控制权相互作用的其他控制方式还包括股权控制和治理结构控制、组织控制、文化控制等非股权控制。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治理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机构设置及权力安排;组织控制是指对合资企业的经营、人员安排方面实施的影响;文化控制是基于组织成员对企业整体目标的认同,即归属感。 实际上,与学习机制相关的控制手段被称为知识控制,也属于非股权控制方式。它通过影响谈判力量来获取控制权,相对其他控制手段来说更为隐性,显现出更大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因此,本文将基于学习理论的知识控制单独作为一个模块。 众多情况下,擅长资本运作的外方会利用东道国合资方的资金缺口进行增资扩股,试图通过股权控制逐步夺取经营控制权。然而研究表明,股权控制对于经营控制权的解释力并不是很高,应当引起重视的是知识控制、治理结构控制、组织控制和文化控制等非股权控制机制。 基于对理论和文献的回顾,本文提出合资企业控制机制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word/media/image1.png 三、达能在华投资历程多案例分析 法国达能集团是全球食品行业领先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式进入中国开始,达能一路扩张、攻城略地,已经低调而稳健地在中国饮料行业占据了重要地位。 1991年至今,曾与达能合资的公司包括淘大酱油(达能最高持股100%)、豪门啤酒(70%)、娃哈哈集团(51%)、东西湖啤酒(54%)、益力矿泉水(54%)、乐百氏(92%)、梅林正广和(50%)、光明乳业(20%)、汇源(22%)以及蒙牛(49%)。随着时间推移,双方合资过程中达能的持股比例出现下降的趋势。中方最后也随时间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从初期的淘大酱油、豪门啤酒、东西湖啤酒被达能出售给其他集团而消失,到早前沸沸扬扬的达娃之争,再到近期光明、汇源和蒙牛的全身而退。因此,基于这种多案例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部分不仅可以涵盖更多控制方式对最终控制权和合资双方谈判力量的影响,克服单个案例的覆盖范围问题,并且可以根据这些同一外方主体下的合资公司的变化对比,试图去验证并应用上文的分析框架。 (一)经营控制权是核心 合资企业的外方投资者可分为资本投资者和产业投资者。前者是投资性质的,较少参与管理;而后者则带有更复杂的战略动机,并且除资本性投入之外,还为合资企业带来先进技术工艺和管理经验。产业投资者是中方在控制权争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在谈判过程中,东道国合资方容易犯下过分忽视经营控制权的错误,并由于在管理上受制于外资方而在技术学习上进展缓慢。在外方谈判力量不断爬升的过程中,中方的控制权将会进一步丧失,诸如品牌和市场渠道等核心能力被控制的风险则增加了。 达能对各合资公司经营权的控制程度有所差别,其结果也验证了“经营控制权核心”的观点。汇源、蒙牛在与达能进行合作时,一直紧握手中的控股权,并且在治理结构上始终坚持中方主导。其结果是,蒙牛在合资充斥着风险时低调退出,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汇源得到达能的资本支持的同时,利用“超额配售选择权”等金融手段处处防范达能的资本扩充,在合资中仍然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 反观乐百氏与娃哈哈的控制则略显逊色。合资之初,乐百氏已将92%的股本转让给达能,中方5位元老级创始人也逐渐淡出核心管理层,使得乐百氏品牌日渐衰落。达娃事件爆发前期,尽管中方在股权上处于劣势,但诸如治理结构控制、文化控制等非股权控制手段依然支撑着娃哈哈的谈判力量。然而,非合资公司事件曝光后,宗庆后宣布放弃董事长职务,范易谋的接任使得达能进一步入主合资公司。尽管中方有着舆论的支持,但在这次的争夺战中,在经营控制权上更进一步的却是达能。 (二)学习机制的构建 在合资企业中,中方无疑对资金、技术和管理这三种重要资源有着较大的需求,希望通过学习合资外方的技术,管理经验,增强企业竞争力。 光明在与达能的合资过程中建立了有效的学习机制,技术上有了非常大的突破。2007年光明与达能和平分手,光明在其“情况说明”中说,在与达能的合作过程中,光明更加练就了自身经营酸奶产品的综合能力。一个可以对比的数字是,在与达能合作6年后,光明乳业中酸奶业务的比例高达37%。2007年9月,光明一周内推出两款全新产品——中国第一个“健”字号降糖鲜奶“舒平”和国内首个采用陶瓷膜技术生产的高端保鲜奶“致优”。在达能收回“碧悠”品牌之前,光明第一时间推出自主功能型酸奶品牌“畅优”。光明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师从达能不断超越的因素不容忽视。 市场,品牌、渠道和股权等资源都是可以用于调节学习时间的。蒙牛、汇源和光明在与达能的合资过程中未使股权大量流失,保持了较好的谈判力量并延长了学习时间;反观乐百氏在面对达能的并购时转让了92%的股权,基本上丧失了学习提升的时间,彻底陷于劣势,控制权也自然到了外方手中。 (三)非股权制衡机制的构建 在达娃事件之前,娃哈哈虽在股权控制上处于劣势,但在其他方面还是牢牢控制着合资公司,包括治理结构控制权、组织控制权、文化控制权和核心能力控制等,从而管控品牌、营销渠道、人力资源等这些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资源,防止民族品牌被达能侵蚀。 娃哈哈与达能合资时约定,董事长的位置保持不变,继续由宗庆后担任,这就保证了娃哈哈对合资企业经营权的控制,从而保证对合资企业治理结构的控制。 “达娃”合资企业也一直传承娃哈哈的企业文化。娃哈哈员工在2007年4月10日发表的“娃哈哈集团全体职工代表声明”中表示坚决拥护宗总的领导和指挥,坚决反对达能的侵蚀和并购。可见,员工对于娃哈哈的归属感是很强的,这为合资企业的文化控制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AndrewInkpen.Learning,KnowledgeAcquisitionandStrategicAlliances[J].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1998(2). 2、BruceKogut.JointVenture:TheoreticalandEmpiricalPerspectiv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etitionforCompetenceandInterpartnerLearningwithinInternationalStrategicAlliance[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1(12). 4、汪浩,宣国良,朱国玮.跨国合资企业控制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 5、张聪.跨国公司对在华合资企业的控制机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 Index:534 《浙江人大》 从政府本位到公民本位 从政府本位到公民本位 作者:来羽林盛来源:《浙江人大》2008年第10期 杭州市开展社会评价以来,市直机关作风改善明显,政府工作重心由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转变,普通老百姓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在《2007年度杭州市市直单位综合考评社会评价意见报告》中,“黑心电价”问题作为“难中难”问题而被列为重点解决对象 杭城的夏天酷热难当,居民的空调、电扇开足马力运转着。然而在伏天午夜的杭城,我们依旧能看到许多光着膀子在街边睡着、徘徊着的人。 他们是一群群外来民工,他们租住在“城中村”的民房里。房东擅自将5毛多钱1度的电提高到1元1度,让他们不敢买空调,不敢开电扇,狭小闷热的民房待不住人,所以造成了这一批批人徘徊在夏夜里。 从山东来杭州的张师傅,3年来一直住在杭州上塘街道善贤村。他收破烂,妻子在一个小区里做保洁员。 他租的房子,是一个约15平方米的房间,做饭、吃饭、睡觉都在这个空间里。除了两张床外,家里所有的电器是一台小电视机、一台电风扇和一个电饭煲。 对于每年的夏日,他有些害怕。2007年夏天,他跟妻子两人挤在这房间里,晚上热得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有一天,他收完破烂去旧货市场卖货时,发现一台不错的二手空调。问了老板,400元可以成交。他心头一喜,连忙掏出口袋里所有的钱,一狠心买下了。 回到家,他乐滋滋地告诉妻子:“我买空调了,晚上可以凉快了。”却遭来妻子的一顿数落:“这么贵的电怎么用得起,一个月起码300元钱!”这时,张师傅才明白,买得起空调,用不起空调啊。 张师傅犹如被泼了一盆冷水,无趣地将空调搬到门口角落里。2008年4月,张师傅看着空调心烦,又拉去旧货市场卖了。 在东新路积褔里27号门口,一位姓刘的妇女对记者说:“我就不明白,房租一分不少交了,为什么水电费还要赚我们的钱?不过跟他们说了也是白说,我来杭州好几年了,到哪里都是这个价。我们这里收9角一度算是客气的了,房东说不愿意住的话,外面有的是1块钱1度的地方。” “杭州政府部门提倡关爱民工,我听了不少,也挺感动,政府帮民工讨薪,关注民工生活,但是大概还没注意到这么多年来我们交的都是这么贵的电费吧?”刘女士的话,说出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声。 关于“黑心电价”的问题,其实早有媒体诉诸报端。在2006年7月,《钱江晚报》就刊登过《民工深夜徘徊街头,出租房电价1元1度付不起》的专题报道。 在《2007年度杭州市市直单位综合考评社会评价意见报告》中,外来务工人员的“黑心电价”问题作为“难中难”问题而被列为重点解决对象。 “外来务工人员代表普遍反映,出租房用电价格是本市居民的几倍,心理上受到歧视,经济上加重负担,强烈要求政府解决此类问题。”杭州市综合考评委员会办公室伍彬主任讲道,在2007年度的社会评价中,外来务工人员也加入到投票的行列,这不仅落实了他们的政治参与权,也的的确确将他们生活中的一些难题提了出来。“这个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已经着手在解决了。” 2008年7月,杭州市考评办联合《钱江晚报》推出的“民生直播台”栏目,对杭城出租房的高电价问题又进行了连续报道。 据悉,省物价局《关于规范出租房电费结算行为的通知》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执行,通知还明确公布了详细的计算公式。根据该通知,房屋出租人和承租人应遵循“谁用电、谁付费”的原则,合理分担电费。总表与分表之间的线损应按照公开、公平和简便易行的办法合理分摊。 杭州市物价局也根据省物价局《关于规范出租房电费结算行为的通知》,分3个阶段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出租房电价专项整治行动。“整治专项行动的重点时段安排在用电高峰的6、7、8月的3个月,重点区域确定在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价格矛盾较为突出的西湖、滨江、江干、拱墅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市物价局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开展社会评价以来,机关作风的改善明显,把评判权交到老百姓的手中,较好地引导了市直单位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地统一起来 2007年度的社会评价中,“黑心电价”问题成为政府职能部门解决的焦点问题,这不是个案。事实上,杭州市通过社会评价活动,推动了许多民生老大难问题的解决,改变了政府的工作作风。 “这事真麻烦,不晓得找哪个去。” “我都跑了三趟了,事情还没办好!” 几年前的杭州,类似这样的抱怨与批评常会曝光于媒体,或流传于坊间。 而现在,一些经常与机关部门打交道的细心市民慢慢发现,到机关办事比以前方便多了。“一些经常紧绷着脸的工作人员不再表情僵硬,说话语气越来越客气,办事的效率越来越高。”一位在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办证的朱阿姨告诉记者。 “开展社会评价以来,机关作风的改善还是比较明显的,把评判权交到老百姓的手中,较好地引导了市直单位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地统一起来。”伍彬坦言。 根据规定,对综合考评未达标单位的工作人员,按不同职务的系数扣发当年年终奖。对综合考评未达标单位,由市委、市政府予以通报,并扣发其工作人员当年年终奖。连续3年的,依照有关规定和干部管理权限,对其领导班子进行调整。 杭州市国土局在考核机制的推动下,迅速改革了原有的土地证办理制度,施行了商品房土地证当场办结制,个人单套住房土地办证由8个工作日缩短到30分钟。 一些问题的解决其实也不容易,但如今,政府部门似乎更有耐心了。杭州市物价局价格处的任处长举例说,“黑心电价”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杭州有2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如果有1/5住在城郊接合部的出租房里的话,这部分就有40万人,如果一个个通知可能不太现实。“目前我们先印制了首批10万份的宣传资料,正在通过社区、电力抄表工等发放到房东、房客手中,尽快让房东、房客知道有这么一个新文件。但因为量大,还需一定时间。” 杭州市物价局监督检查分局四科方科长就管着检查的事。他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先由每个区都安排一个村进行试点,由市、区两级物价部门监督抽检,其余的我们有一路24小时开通的价格投诉举报到投诉举报我们就会上门调查。” “你看,结果出来就有压力了。通过评价、比较、处罚,无形中在影响着政府部门。”伍彬说道。 “不仅是普通老百姓得利,企业也从中受益匪浅。由于机关作风转变,吃拿卡要少了,政府服务和公共治理环境极大改善,为企业创业提供了良好条件。”伍彬介绍说,世界银行《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一项重要指标“全年企业与政府主要部门打交道的天数”,杭州只有8.1天,排名前10%的城市平均为36天,排名最后10%的城市平均为87天,杭州远远领先于全国。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这种“民评官”的制度设计能很好地改变官员只对领导负责的局面。 市直机关的工作人员则认为,这样的考评让自己在工作当中感受到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压力,同时也是动力。 杭州市公安局执法量大、接触面广,被投诉的数量曾在全市各直属机关中“位居榜首”。杭州市公安局的领导如坐针毡:“在治安方面我们是全国先进,在机关作风建设方面怎么能落后于他人?这个投诉‘状元’我们不能要!” 在压力下,市公安局积极改进。2006年、2007年,市公安局在市级机关综合考评中成功蝉联群众满意单位。“这对于一个窗口单位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伍彬评价说。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蓝志勇评价说,“杭州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以公民为导向。通过公众来评议政府,体现了政府工作重心由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的转变,这是对老百姓权利的充分尊重,难能可贵。
### Index:535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从数据挖掘探析四逆汤加减运用规律 从数据挖掘探析四逆汤加减运用规律作者:李雷兵 张琦 闫旭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第09期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四逆汤医案,探讨四逆汤加减运用规律。方法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收集古今医案专著、临床经验专著及期刊杂志中的四逆汤治疗的医案,对医案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四逆汤医案相关信息数据库,分析医案当中四逆汤的药物加减变化规律。结果共纳入359则医案,总共加药207种,共出现1447次,四逆汤加减药物当中以补气健脾、温里药所占比重最大。结论四逆汤经过两千年的运用,大量的临床案例及实验研究证明其有确切的疗效。 关键词:四逆汤;数据挖掘:药物加减;中医文献 中图分类号:R28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9-0015-02 四逆汤方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伤寒少阴病的代表方剂,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药物组成。后世医家扩大了四逆汤的运用范围,而且在四逆汤方的基础上加味,创制了四逆汤的衍生方。目前四逆汤加减不仅用以治疗危急重症,而且广泛用于治疗临床各科的多发病及常见病。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搜集整理四逆汤医案359则,对其药物的加减变化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加减运用四逆汤提供一定的参考。 1研究对象 以《中国医籍提要》[1]、《中国医籍大辞典·医案医话类(S类)》[2]、《成都中医药大学馆藏目录》[3]、《中华医典·医案分部》[4]为基础,《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名老中医之路》等作为补充,确定书籍资料采集范围。一共收集2010年以前出版的中国医家所著中医学专著、医案医话专著、名家经验集等文献622种。1979—2010年的期刊文献,通过清华同方CNKI系列数据库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查找。1979年以前的期刊文献通过成都中医药大学基藏书库,及通过清华同方CNKI系列数据库中的文献查找。 2研究方法 2.1文献收录搜集书籍文献541种,其中涉及四逆汤医案的书籍57册,通过清华同方CNKI系列数据库,检索到涉及到四逆汤医案的期刊51种。按照所制定的筛选条件,即医案录用标准:(1)所选医案必须标注其所使用药物的剂量。(2)医案中注明了使用的是四逆汤方或四逆汤的加味方。(3)医案中注明的方剂是四逆汤的衍生方,并包含四逆汤所有的药物组成,仍然按照四逆汤收录,如大回阳饮、吴萸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4)医案中没有标明所选方剂名称,但其处方包含了四逆汤所有药物。(5)非初诊病案,若症状描述比较详细、具体或前药不效转用四逆汤而获效者也予以纳入。医案排除标准:(1)一般只选取初诊用四逆汤治疗的案例。因二三诊描述较为粗略,不能准确地反映疾病的整体情况。(2)不收录大样本的临床报道。因为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症状描述笼统,而且大多以西医的检测指标为依据。(3)所选医案加药味数限定在十二味以内。由于加药味数过多,该方剂治疗的重点就可能发生改变,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剔除。共收录符合条件的四逆汤医案359例。 2.2医案的数据处理与建库对疾病名称、中药名称、主症、病机和治法等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再按照文献来源、医案记录年代、医者姓名、医生单位、所在地区、就诊时间、患者性别、原文证候、主症、西医病名、中医病名、病机、治法、功效、方剂名、处方药物、原方加药、煎服法、服药剂数、疗效、转方等栏目进行分类,然后转换成Excel文档。 2.3数据挖掘采用的是PASWStatistics18统计分析软件,整个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药物计数(次)极小值(g)极大值(g)众数(g)生附片1543010制附片345150030干姜311250010炮姜4126020炙甘草24222506表2四逆汤医案加药味数、次数及其功效归类表 功效药物及出现次数种类总次数补气药人参81、党参66、白术60、黄芪46、大枣21、山药5、太子参3、白扁豆2、人参叶1、刺五加1、西洋参113287温里药肉桂73、细辛40、吴茱萸15、丁香10、花椒6、小茴香4、胡椒3、制川乌3、荜茇2、高良姜1、制草乌19154解表药桂枝45、葱白28、麻黄22、生姜21、柴胡6、葛根5、防风4、蝉蜕4、荆芥3、升麻3、菊花2、香薷1、羌活1、牛蒡子1、白芷115147利水 渗湿药茯苓91、茵陈9、薏苡仁9、泽泻5、猪苓4、车前子3、灯心草2、通草1、地肤子1、赤小豆110126补血 养阴药当归34、白芍32、山茱萸11、麦冬11、熟地黄7、枸杞子3、龟板2、何首乌1、女贞子1、南沙参1、龙眼肉1、北沙参1、阿胶113106表3常用加药统计表 药名次数药名次数药名次数药名次数茯苓91半夏36五味子19丁香10人参81白芍34砂仁17茵陈9肉桂73当归32牡蛎16薏苡仁9党参66葱白28龙骨16桔梗9白术60麻黄22吴茱萸15厚朴9黄芪46生姜21陈皮14大黄9桂枝45丹参21山茱萸11灶心土8细辛40大枣21麦冬11薤白8表4四逆汤原方加药按性别划分列表 性别男性别女药物计数(次)所占比例药物计数(次)所占比例茯苓507.0%茯苓366.6人参425.9%人参315.7肉桂425.9%肉桂305.5党参395.5%党参234.2白术365.1%白术224.0黄芪253.5%桂枝224.0半夏223.1%黄芪203.7桂枝202.8%当归193.5细辛182.5%细辛193.5葱白152.1%白芍162.94讨论 表1显示:生附片众数10g,制附片众数30g,四逆汤为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方子,主治阳气亏虚、寒邪直中三阴所导致的疾病。此类疾病病情严重,当辩证准确之时,应大胆用药,万不可顾虑重重、药量过小,错失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使病情进一步恶化。表2显示:四逆汤加药按其功效出现次数居于前5位的依次是补气药、温里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补血养阴药。机体阳气亏虚,邪气方可直中三阴,故以补气为先;寒邪直中于里,停留体内,人体阳气运行失常,故用温里药,祛除体内寒邪;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机体易于感受外邪,停留肌表,因此时常加解表药,驱邪外出;阳气不足,不能运化水液,水液代谢失常、停聚体内,故加用利水渗湿药,使体内失常的水液排出体外,恢复正常的水液代谢,同时水湿之邪阻滞体内阳气的生成、运行,湿邪排出有利于阳气的恢复。阴阳互根互用“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阳气不足,则阴血生化不足,易于出现阴阳两虚,补阴养血之药的加入一方面制约补气药过于温燥,另一方面为阳气的生化提供资源,达到机体阴阳的平衡。所有医案中总共加药207种,共出现1447次,平均每味药物出现7次,所以出现次数超过7次的药物为常用加药,共32味。四逆汤常用的加药种类中,补气健脾药占了很大比重,其次是辛温类药物。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机能正常,有赖于后天益养先天,机体阳气不足,脾胃运化失常,故健脾养胃、使气血生化有源。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加药及比例总体差别不大,男性加药中半夏和葱白使用次数较多,女性当归和白芍使用次数偏多。“男人以气为本,女人以血为本”女性由于经带胎产,容易出现阴血亏虚,加之阳气不足、生化乏源,故在阳气不足之时亦应当顾护阴液、防止辛燥之品损伤阴血。
### Index:538 《戏剧之家》 从文化产业角度看中国影视动画发展现状 从文化产业角度看中国影视动画发展现状作者:侯赠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20期 【摘要】近几年动画产业蓬勃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动画产业也曾经辉煌,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一批优秀动画作品,但随着市场的开放尤其是近些年国外动画产业异军突起,国产动画逐渐失去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国内较早的动画制作公司为了生存逐渐成为日本、韩国、美国动画的加工厂,失去了原创动力。在此情况下,一批研究者提出国产动画的“产业化发展”,本文便是从产业化角度来分析国产动画面临的形势以及发展途径。 【关键词】产业文化;动画;困境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099-02 我国动画产业曾经一度辉煌,出现了《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等一批优秀动画片。但是,随着市场开放,国外动画蜂拥而至,国产动画面对国外竞争,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技术水准、制作水平上与日本、美国相比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国产动画制作行业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严重影响国产动画的良性发展。国家倡导文化产业发展,借此机会大力发展动画产业势在必行。我国人口多,市场广,有着巨大的消费群体和潜在的市场,同时,我国许多高等教育院校都开设了动画专业,培养了大批动画制作人才,有了这些有利条件,我们完全有信心发展好中国的动画产业。 一、中国影视动画发展现状 我国动画产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辉煌时期跌落至低谷期,市场份额占比越来越少,国产动画市场不景气有目共睹。反而这一时期国外动画产业蓬勃发展,《功夫熊猫》、《玩具总动员》、《狮子王》等等,不断抢占各大影院票房,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不仅是动画产业本身,就连目前市场热销的卡通人物都是国外动画角色形象,文具、玩具、服装等等衍生品市场也被外来品牌占据。 (一)中国影视动画发展受限于体制政策 体制问题是困扰动画产业的首要因素,管理方与企业没有做到有效脱离,企业受限制太多,市场资源配置也未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不能实现真正的制作播出分离。一些有实力的动画制作公司无法充分享受政策,不能更好地解放生产力。 其次是政策问题。改革开放后,文化产业百花齐放,动画产业作为新兴行业,急需要相关政策来保障其有利的发展环境,但我国曾长期没有针对动画产业的相关法律政策,没有相关扶持计划。相关部门对国内动画引导支持不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动画发展的滞后。 再次是动画人才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动画片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作的,对人才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不能调动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后,外资动画企业进驻深圳等地,导致大批国内优秀动画制作者离开原单位加盟国外动画公司,使国内企业人才短缺,后备力量不足。 (二)中国影视动画市场意识、产业意识淡薄 我国动画行业市场意识、产业意识淡薄,在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将动画产业的发展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出口创汇新突破点时,我国动画行业却没有足够的意识,一直将其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分支,市场定位也只是少年儿童,对审美、商业开发关注度不高。 多年来,我国动画产业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运作体制,没有完善成熟的市场环境,造成目前这种尴尬局面。即便是在我国动画产业辉煌的年代,从市场意义上来说中国动画电影的营销意识也很淡薄,动画衍生行业发展也不充分,而美国每年除大约上百亿美元的电影票房收入,电影后产品收入几乎是电影产业的三倍,有的电影衍生产品开发收入几乎是电影票房的四到六倍。我国则没有形成相关产业链,电影衍生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只能靠电视台、影院所付的播映费来获得收入。也有一些动画积极利用出版图书、制作影碟等来获得附加收入,但往往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盗版事件多发,也影响了收入。 (三)中国影视动画制作水准不高、动画质量下滑 早期国产动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精神匮乏的年代,很好地抓住了民族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得到大众的青睐。如今,这样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几乎没有,人们对当前国产动画片的印象几乎是“故事简单、做工粗糙、低龄化”。国产动画在选题、造型、结构、激发审美、提升想象力以及在制作流程、制作工艺等等方面与国际先进动画制作行业相比,差距太大,缺乏创新和艺术吸引力,缺少市场竞争力。 (四)中国影视动画中民族文化的缺失 动画创作需要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来展现我们的生活态度。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给动画制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今动画设计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艺术价值观,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动画创新要基于民族传统元素这一根基,而不是一味追求形式上多变,要将传统文化用一种新的形式重新表达出来,并能给大众带来良好的感受。 目前,年轻的动画设计师在制作动画时往往忽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注意从传统艺术元素中汲取营养,往往追求出新出彩,盲目吸收采用国外动画产品中的艺术形象及其中所体现出的西方价值观。为了迎合大众,盲目追求一时的短期经济效益,东拼西凑,生搬硬套一些艺术形象,使艺术作品既不能传递很好的道德内涵,又与历史文化缺少对接和默契,违背生活常理。殊不知,那些艺术水准高、影响力广的经典动画作品,之所以有如此成就,正是制作者对传统艺术元素的深刻把握与再塑造。 近年来,我国动画产业发展受阻,国外动画产业发达国家纷纷将目光对准中国,抢占中国市场,究其原因就是我国最近没有精湛的艺术作品问世,而此时的美国、日本等却在积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别出心裁地创作出既具有中国艺术元素又有时代感的动画作品。如近几年火热的《龙猫》、《花木兰》、《功夫熊猫》等等,一推出便受到好评,票房更是水涨船高。 中国青少年热捧外国动画片,一方面是因为在制作水准上我们与国外优秀制作团队还有较大差距,但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形象深得人心,既是大家熟知的,又能使人耳目一新。要扭转这种局面,国产动画片要真正深入研究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探索。 二、中国影视动画的发展出路 (一)整顿市场 市场是动画生存的保证,我国动画产业起步晚,更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环境来保障其发展,因此,建设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对振兴国产动画产业尤为重要。下一步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更多资本流向动画制作。实现更科学的管理,政府少干预,给予企业更多自由,让企业自由发展,提升经济效益,并为动画从业者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提升动画制作者的生产积极性。 营销方面,要想方设法扩大市场,挖掘市场潜力,实行政企分离、制播分离,让电视台按质论价购买动画片,培育形成动画新市场。政府要在税收方面、人才培养方面给予大量支持。同时还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盗版。 (二)树立产业意识,加强动画衍生品的开发 动画产业是当下的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消费群体广,市场需求大,同时又是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成本、高投入、高附加值等特点。努力把我国影视动画产业发展好,是广大影视动画从业者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动画节目从市场调研到节目的策划、创作、制作、播出,衍生品的设计、开发销售到另一个动画节目的策划,整个产业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日本、美国的影视动画产业做得非常好,其中衍生产品占据很大一部分,我国动画要积极学习国外优秀理念,加速动画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大动画产品的后产品开发销售,打破仅靠动画出卖给电影院、电视台赚取播出费的单一模式,增加后产品营销收入,比如与动画相关的文具、玩具、服装、主题乐园、游乐场等等,做到动画与后产品互动互助,良性循环。 (三)培养人才,提高动画质量 动画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目前我国动画制作硬件水平已经与国际水平相差无几,差就差在人才这一关键因素上。人才缺乏是造成我国动画产业现状的关键原因,我国动画人才的培养,应该从现实角度出发,着重培养紧缺人才,比如紧缺的动画导演与动画编剧人才,各大高校也应切合实际,开设相关紧缺课程,培养后备力量。努力提高动画的质量,做好市场调研,创作一批能迎合大众的优秀作品。
### Index:539 《电影评介》 从文本到影像 从文本到影像 作者:刘伟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9期 摘要《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作家肯·克西的代表作,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为成功的电影之一。比较原著和电影,可以发现两者在情节、象征意象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处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关键词《飞越疯人院》电影改编情节象征人物 美国作家肯·克西是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运动向60年代嬉皮士运动过渡时期的一位反文化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飞越疯人院》1962年出版即成为本年度最为畅销的图书之一,被称为美国嬉皮士时代的反文化运动的经典之作。许多评论家将这部小说与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一起,并称为“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1975年,原籍捷克的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一举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和最佳剧本改编五项奥斯卡奖,而在奥斯卡历史上仅有《一夜风流》、《沉默的羔羊》和《飞越疯人院》获得了被称为“BigFive”的这五项最重要的奖项。同时,该片还被美国电影学院评为20世纪1D0部最佳电影之一。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然而,面对着影片的巨大成功,小说作者肯·克西却不买账,他不但提起诉讼而且干脆拒看电影。其中的原因是他很不满意电影脚本对主角麦克墨菲和印第安病人布罗姆登等人物的处理。比较电影和小说,可以发现不仅导演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了较为大幅度的改编,在情节等其他方面也进行了再创作。那么。《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与小说之间到底有哪些不同,导致了原著作者的不满呢?通过对比。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情节的取舍与加工 电影因为时间有限,时空变换也不像文学作品那样自由。往往存在着对原著情节的取舍与加工《飞越疯人院》整部电影只有两个多小时,不足以容纳进小说的所有情节,而且原著采用的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不利于电影的表现,因此导演对情节进行取舍完全可以理解。但不可否认,电影中损害原著精神的取舍也是存在的。 与小说相比,电影在情节上最大的舍弃是对“酋长”布罗姆登的舍弃。在小说中,麦克墨菲领导病人同大护士进行斗争是一条主线,表现的是标榜为“现代文明”的社会体制对所谓“异端、另类”的压迫,以及后者的反抗。而“酋长”布罗姆登的经历可看作一条副线,表现了现代文明对自然、原生态文化的污染和破坏。小说采取第一人称叙事方式,通过布罗姆登的大量独白,回溯了他自己从正常到不正常再回到正常的一系列遭遇和心理变化。电影很难将两条线同时展现给观众,尤其是布罗姆登意识流动中自然的景象与梦幻般的场景。于是只选择了更容易表现的前者,而后者只在影片中布罗姆登与麦克墨菲的对话中一带而过。这种改编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原著的主题,降低了电影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力度,布罗姆登彻底沦为配角,其身上深刻的文化含义也丧失殆尽。这种改编可能在肯·克西的眼中无法接受。但很显然。对电影来说更易于表现,对观众来说也更易于接受。 电影对病房狂欢之后的故事情节的处理也与小说有所不同。在小说中,虽然麦克墨菲被切除了脑白质,成为了一个活死人,但他的斗争换来的不仅仅是布罗姆登“飞越疯人院”,还有其他病人的觉醒。几个病人不顾医生的反对出院了,医生也在这件事情之后提出辞职。大护士回到病房之后试图恢复往日的秩序,但这做起来已经非常困难。“麦克墨菲的灵魂仍然在大厅里蹬蹬地跑来跑去,仍然在会议上放声大笑,或者在厕所里高声歌唱。”大护士“再也无法凭借以前的权威来统治”。这一切有力地说明麦克墨菲的牺牲换来了其他人的觉醒。电影对此进行了模糊处理,病房似乎又回到了从前有大护士控制的局面。病人们在音乐中悄声打着牌,谈到麦克墨菲的时候也尽量躲开大护士的视线。这种局面使得麦克墨菲的努力付诸东流,他本人似乎完全成了一个悲剧人物。除了布罗姆登在影片的结尾逃离疯人院之外,其他病人似乎还会像以前一样。在病房中浑浑噩噩生活下去。直到终老。所以影片结尾与小说相比更加沉重,除了马蒂尼的一声狂笑似乎带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之外。没有给观众带来一丝光明。 二、象征意象的缺失 肯·克西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也是在电影中难以表现的,于是在电影中观众已经无法再看到这些意象。但是它们的缺失,无疑影响了电影的艺术魅力。 在小说的第一部分,布罗姆登提到最多的是精神病院中释放的烟雾,而且烟雾的浓度随着小说情节的进展在变化着。麦克墨菲进入医院之前,烟雾是非常浓重的,伸手不见五指,使布罗姆登看不清眼前的一切:麦克墨菲的到来使布罗姆登感觉到烟雾不像以前那样浓:而在收看世界杯棒球赛事件之后。布罗姆登发现烟雾不再存在,精神病院的环境变得清晰起来,更重要的是,他对世界的认识变得清醒。很明显,这里的烟雾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而是出现在布罗姆登的精神里的一种无形的统治力量。是“联合机构”对病人的控制,是现代文明对人自然本性的压制。麦克墨菲的到来唤醒了深藏在病人们头脑中的反抗精神,使布罗姆登摆脱了心中烟雾 带来的恐惧,重新找到自我,最终实现了对疯人院的“飞越”。可以说烟雾的变化正是布罗姆登“飞越”这一心理过程的一种物化的外在表现,电影中烟雾的缺使得布罗姆登的“飞越”更多的只是一个动作而已。 钓鱼事件不论在小说中还是电影里都是极其精彩的一幕。电影对这一重要事件进行了再加工,但这种加工不仅是对情节的处理。更使得深刻的象征意义不复存在。 在小说中,这一事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酝酿,最终经过批准,麦克墨菲得以带领包括布罗姆登在内的病友们以及他的女友和医生一同外出,到海上钓鱼。在电影中,由于时间限制,前面的铺垫被删除,钓鱼事件被改编成了一次医院疏于管理而发生的偶然事件。这种情节的舍弃无可厚非,但值得探讨的是,原著中这一事件的象征意义的缺失。 钓鱼事件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是一次“海上朝圣”,与小说结束部分的“最后的晚餐”——病房狂欢相呼应。这种象征意义可以从小说的描述与《圣经》的联系来解释。据《圣经·马太福音》记载,耶酥最初的信徒也是得于海上。耶酥对海边的渔夫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而在麦克墨菲带领病友们出行时,白痴病人埃利斯按住参加海上钓鱼的比利的手,对他说同样的一句“得人如得鱼”。麦克墨菲带走的人恰好是12个,也正应了耶酥的12信徒。在这次集体出海钓鱼的活动中,麦克墨菲带领12个人在海上,远离现代文明的禁锢,重新体味与大自然的搏击,找到自我,船上的所有人发出了在布罗姆登看来真正发自内心的笑声,这种笑声在小说中是追寻自由、追寻本性的象征。在船上。“麦克墨菲被他的十二个人包围着……笑声在水面上回荡着,像海浪的波纹一样一圈圈地往外扩散,直到和海岸沙滩撞到一起。和所有海岸的所有沙滩撞到一起,一浪接一浪,又一浪。”而在电影中,参与钓鱼的人数不再是具有象征性的12人,尤其是布罗姆登的缺席使得这种象征意义荡然无存。 三、人物性格命运的改编 麦克墨菲在电影中毫无疑问是第一男主角,导演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再创造。比如在原著中。麦克墨菲与大护士的斗争并非一直在进行,当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精神病院中的“治疗”时间的长短要由大护士决定时,他很现实地停止了自己的斗争行为,并且他的放弃直接导致了契思威克的自杀。而在电影中,麦克墨菲几乎成为了一位永不停息的斗士,他的停顿只是一瞬而已。这种处理也与电影事件的限制不无关系。 麦克墨菲与大护士之间的斗争第一个高潮应该是病人们争取观看世界职业棒球赛的电视转播的权利。虽然几经努力。最终在酋长布罗姆登的帮助下。以麦克墨菲为首的病人最终赢得了投票。但仍然被大护士剥夺了收看比赛的权利,而麦克墨菲却带领着病人们以独特的方式将这场斗争进行到底。在表现这一情节时,小说作者写到:“他就那样坐着,两手交叉放在脑后,他的脚伸出放在一把椅子上,一支点燃的香烟从帽檐下伸出来,眼睛盯着电视屏幕。”在他的 影响下,其他病人也放下手中的工作,一起静静地坐到了关闭的电视机前。看着灰色的屏幕,就好像他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棒球比赛一样。而在电影中,导演的处理改动较大。麦克墨菲独自一人恼怒地坐在电视机前,突然他对着电视机像个体育栏目主持人一样开始为球赛点评起来,原本已经散退的人群陆续重新聚在一起,大家对着电视机一起为球赛欢呼呐喊。而当镜头转向电视机时,观众看到的仍是一个未接通电源的屏幕。麦克墨菲是在面对着没有任何图像的电视屏幕向病人们解说一场并不存在的球赛。两者相比较而言,似乎电影中麦克墨菲的激情表演更加符合他本人的性格,但是,一群受到“联合机构”压制的病人静静地坐在没有图像的电视屏幕前这一幕,对这个“联合机构”的控诉显然更为有力。因为这是一种无声的控诉,一种发自内心的控诉,起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电影对其他角色也有改变,其中最明显的是对急性病人契思威克的命运的安排。在小说中,契思威克是少数具有反叛精神的病人之一。麦克墨菲的到来一度给他带来了希望,他最早地与麦克墨菲站到了一起。麦克墨菲由于希望早日离开精神病院而一度放弃了斗争,当契思威克再一次站出来向大护士争取自己的权利的时候,丝毫没有得到他的支持,这样的打击让契思威克无法面对,于是他选择了死亡。在去游泳池的路上,契思威克决定“真的希望可以做点什么”,他将自己的手指牢牢卡在水池底部下水道口的过滤栅里,溺水而亡。契思威克并不是小说中死去的第一个或者唯一一个病人,但他的死亡与其他病人具有不同的性质。他不是死于浑浑噩噩,不是死于等待,而是为了“做点什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契思威克虽然死于绝望,但他的死在于唤醒麦克墨菲和其他病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和割破自己喉咙的比利一样。也实现了对疯人院的另一种“飞越”,而且他的这种“飞越”更具有积极意义。电影中,契思威克被塑造成了一个缺乏个性、缺乏无畏精神的人,与之相关的情节不多,唯一一次集中表现是他在讨论会上对香烟问题向大护士提出的强烈抗议。他的这一行动使他和麦克墨菲、布罗姆登一起经受了电击治疗,而他在此时的恐惧心理恰恰表现了他反抗精神背后的懦弱。总之,电影中对契思威克的处理大大弱化了他的反抗精神,更加不同于原著的是契思威克在电影中被安排活了下来,然而毫无疑问,这种活着远不如小说中的死去更加有意义。
### Index:540 《鲁迅先生记》 从斯坦纳翻译观看刘士聪译《鲁迅先生记》 从斯坦纳翻译观看刘士聪译《鲁迅先生记》作者:魏雯李艳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4期 摘要:散文又叫“美文”,“美”体现在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等方面,因此與散文有关的翻译与散文翻译批评,多从美学视角着手。本文以斯坦纳阐释学视域下的翻译理论为基础,按照信任,攻占,吸纳,补偿的步骤来分析刘士聪《鲁迅先生记》译本,从阐释学的角度看散文翻译。 关键词:散文翻译;信任;攻占;吸纳;补偿 散文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可如诗歌一般充满音韵美,亦如小说一般可叙事可抒情,可与戏剧一般有起有伏、迸发出强烈的情感。除此之外,散文自身还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散文翻译时,若要想与原作一般直抒胸臆,充满真情实感,且不失原作的美感,是很困难的。就如《鲁迅先生记》,是著名作家萧红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一篇散文。全文“花瓶”为线索,“行文娓娓道来,无急促呼号之辞,却具有很强的动心力”[1]。刘士聪在翻译时完美地保留并再现了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做到了传情达意。本文试用斯坦纳的阐释步骤去分析译文,探寻其中的美。 一、浅谈散文与散文翻译 散文,通常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多以叙事或抒情为主,具有“真”“情”“美”的特点。散文的“真”体现在文字表达上“全凭本色的真实和直接”,体现在作家说真话、抒真情,流露自然情感与性情,写实景,以景语传达情语。“情”即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美”主要是指语言的美,文辞的美。散文之美,体现在“情味”“韵致”“意境之美”,体现在叙述语言的朴素、自然、流畅、平实之美。 因此在翻译散文时,也应注重将原文中的“真”“情”“美”尽可能地传达出来。“真”就是要求译文在意义、形式、趣味、格调等方面力求与原文等质等量。译者要了解原文形式、理解原文意译,尽可能传达原文句子结构及修辞手法。散文的“情”体现在对原文的字、词、句、以及修辞、逻辑等的传达,从微观层面的各种选择入手,最终将散文的整体效果传达出来。散文的“美”不仅体现在其意境和情趣的审美效果,更体现其形式所蕴含和体现的美,包括音韵、节奏、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说理方式、语言的凝练等。 刘士聪教授长期从事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工作,提出了散文翻译应当具有“韵味”。在翻译时,应“将译文作为一个独立文本加以审视,审视其整体效果——看其内容是否与原文相符,看其叙事语气与行文风格是否与原文一致。当词字效果与整体效果发生矛盾时,要对前者进行相应的变通”。[2]以达到保持和再现原作品语言、情感、意境等各方面的效果。关于对译文是否成功的评价,刘士聪认为“汉语作品的英译文有一个起码的标准,那就是,符合英译规范,使英美读者认可、接受。”[2]而汉语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思想感情在翻译时可以通过斯坦纳信赖、攻占、吸纳、补偿的步骤,得到译语读者的接受。 二、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一词源于古希腊神话,而“阐释学派”却是源于德国,从属哲学研究的分支。从十八世纪开始,德国学者便运用阐释学的概念来分析翻译的过程。其中,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翻译理论,明显地体现了阐释学派一个基本的理念,即“真正的理解是对语篇作出‘创造性的重新阐释’。”[3]他认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译者很难去充分传达原文的思想与神韵。一个译者的任务,就是去缩短原文作者和译语读者之间的距离。而译者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他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二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3]具体来讲,前者是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旨在将原文给予原文读者的感受传递给译文读者。后者是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译法,译者假设原作者可以用其谙熟的译语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把译者视作一个主动、灵活的个体,能将作者发出的讯息投射于读者能理解的范围内。 斯坦纳的翻译思想与施莱尔马赫一脉相承,他的巨著《通天塔之后》(AfterBabel,G..Steiner,1975)对翻译翻译的阐释学发展作出了尤为重要的贡献,被视为“自十八世纪以来首部系统地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过程的著作”。在该书中斯坦纳将阐释学方法界定如下:“考察如何‘理解’一篇口头或书面言语,并试图以一种普遍的意义模式来审视这一过程。”[4]从阐释学的角度看,翻译并非一门科学,而是“一门严谨的艺术”,它“及其精确但缺乏系统”。换句话说,翻译是“就意义的探究和对意义的挪用性转换”。这种“转换”共分四个部分:起始阶段的信任,攻占,吸纳或具体化,补偿或复原。“起始阶段的信任”是要译者确信语篇有其实意。译者的首项行动便是“一项信念的投入”,斯坦纳将此视作人类以象征的方式去认识世界的集中体现。“攻占”是一项兼具“进攻性、强索性与侵略性”的行径。斯坦纳将译者征服原文和提取意义比作一个露天矿区——“译者侵入、提取,然后满载而归;其相似点就在于将露天矿区比作给地表留下一个大伤疤。”[4]“吸纳”指的是原文意译,经译者在第二步提取后,随即被带入目的语,这种语言早已充满他自己的语汇和意义,接着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同化。“补偿”是阐释步骤的最后一步,以补偿来恢复平衡,是翻译工作和翻译道德的关键。正如一种文化在输入某些翻译文本后会失却平衡,译者创作作品时所需要的创造力也会给翻译耗尽,只有通过补偿,才能恢复这种平衡。 本文以《鲁迅先生记》原文与译本为例,具体探索刘士聪教授在翻译散文时,对于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特别是斯坦纳翻译步骤的呈现。 三、译本分析 (一)信任 译者要确信语篇有实意,即译者要对原作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充分了解后,认为原作是值得翻译的。《鲁迅先生记》是一篇追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叙事以抒情,表达对鲁迅先生的离开而悲痛和怀念,对他形象的赞美和歌颂。作者用“万年青”来比照,象征着鲁迅先生如万年青一般的形象和个性风采,有着坚贞不屈、永不休战、浩气长存的崇高形象。文字朴实且细腻,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篇幅短小优美,值得细细品读。 (二)攻占 译者入侵原作内部,将核心的思想抽取出来。作者萧红通过记述自己拜访鲁迅先生时发生的点滴小事,来抒发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怀念。作者第一次去鲁迅先生家,充满了兴奋与好奇,因此当她看到花瓶中的万年青时,才会一直关心万年青耐不耐冻。而当作者再次拜访时,鲁迅先生已经去世,花瓶也随他离开,家中万年青换成了玻璃瓶。前后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借此来表达作者因鲁迅先生离开的悲痛的心情。作者以“花瓶”为线索,用“万年青”代指鲁迅先生,以物显人。全文用朴实而细腻的语言,对鲁迅先生的形象进行细节的刻画和描绘,使其形象跃然纸上,越发勾起读者对鲁迅先生深深地怀念。阅读完刘士聪教授的译本后,也能体会到同原作一般的沉沉的伤怀之情与悠悠的思念之意。 (三)吸纳 刘士聪教授在译文中整体保留了原作的风格,但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中,则进行了“吸纳”的处理。本文的标题《鲁迅先生记》,“记”在汉语中有记录、记载的意思,通读全文后发现,此处的“记”其实表达的是“纪”,是纪念的意思,因此刘教授在翻译时,译为“InMemoryofMr.LuXun”。又如原文中作者问道“这花不怕冻?”此处的“怕”并非担心恐惧的afraid,而是说不受寒冷的影响,所以原句译为“Itwasnotaffectedbythecold,isit?”再如把原文中的“许先生”译为“Mrs.LuXun”。许先生即许广平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伴侣,“先生”的称呼体现了作者的尊敬。“吸纳”有助于译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此外,译文中也对句式进行了“吸纳”。 例:……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Heflickedthecigaretteashtotheashtraynexttothepotandthecigaretteglowedredderstilllikeasmallflowerglimmeringtwoorthreeinchesfromthecuffofhissleeve.[5] 此處是对鲁迅先生动作的描写。原文是逗号隔开的小短句,体现了一系列的动作和状态的连贯性,行文自然流畅。刘士聪教授在翻译时,将原句式攻占,把所有短句以从句的形式合并为一个完成的长句,符合英语的表达法,译文读来依旧连贯流畅,与原文一致。 (四)补偿 翻译在过程的前段往往失去了平衡,应当提供补偿。在文章的开头,作者提到“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是指第一次去拜访鲁迅先生,才在他的家里看到了这样的花。因此,译者将这句话译为“ThefirsttimeIvisitedMr.Luxun…”而不是字面意思ThefirsttimeIsawtheflower.原文中许先生对作者说,万年青不怕冻,“最耐久”。这里的“最耐久”其实也是不怕冻的意思,但上文中已经出现了“不怕冻”,为避免重复,也为使语言更加生动,刘教授将其译为“atoughplant”,从另外一个层面再现原文的意思。除此之外,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从开炮之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了一次……”联系时代背景可知,这里“开炮之后”是指1938年日本侵略军攻占上海,因此,刘士聪教授在翻译时,便将信息进行了补充,译为“SincetheJapanesebombardmentofShanghai…使译文信息更加完整。
### Index:541 《法制与社会》 从新一轮“问责风暴”看我国的官员问责制度 从新一轮“问责风暴”看我国的官员问责制度 作者:蔡晓秀王晶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05期 摘要在2008年一年间,全国范围内有一大批官员因为相关责任事故引咎辞职或被免职。这一次被问责的官员涉及的层级之高、波及范围之广、处理速度之快在中国的官员问责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官员问责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2008年发生的一系列官员问责事件,结合国外问责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的经验,本文对我国的官员问责制度进行分析,探求我国官员问责如何由风暴型向程序化、制度化转变。 关键词官员问责问责制问责风暴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70-02 早在19世纪80年代,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有因重大责任事故而被追究责任的高级领导干部。然而真正的官员问责制度在我国的起步却较晚。2001年4月21号,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正式实施,但直到2003年非典期间,官员问责才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在“非典”期间,因应对“非典”不力,当时的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市长孟学农两名省部级高官被解职,另有上千名官员被查处。这一大规模的官员问责也成为了高官因责任追究而下台的分水岭。 一、新一轮问责风暴呈现的新特点 如果把非典时期的大规模官员问责比作一场问责风暴,那么相隔五年之后,新一轮的问责风暴再一次席卷全国,仅2008年9月就有因重大安全事故被免职的县处级以上官员多达19名。从这一轮问责风暴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下新特点。 一是问责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从事故发生到官员被问责,中间最短只相隔几个小时,最多也不过几天,如“4.28”火车相撞事故中,火车相撞发生于凌晨4点多,仅仅4小时之后,铁道部就宣布免去济南铁路局局长的职务。在官员的问责方面,这个速度可谓是创了记录。 二是问责力度增强,影响范围明显扩大。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的官员问责中,厅局级和县处级官员占全部被问责官员的76.8%,这两类官员中有59.4%是行政职务,党委职务只占17.4%。而在2008年的问责风暴中,同一事故涉及到官员已不仅局限在地方并且逐渐由单一的行政处分向党纪政纪处分延伸,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党委系统到行政系统,涉及到的官员都被问了责。不仅石家庄市市长、市委书记被免职,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也因监管缺失而辞职。而同样是奶粉安全问题,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处置的却只是当时的几个相关地方行政官员。 三是问责方式、问责原因多种多样。在此之前出现的我国的官员问责形方式中出现最多的是记过和记大过处分,总计占问责处理结果的33.1%,其次是撤职处分,占了13.7%。2008年出现的问责方式却可谓是多种多样,免职、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都出现在行政问责过程中,其中当属免职出现的次数最多。从问责原因上来看则既有因重特大事故而辞职或被撤职的,也有因疏忽或渎职而被免职的。如9月11号,四川巴中市政府办公室的三名工作人员因在放假通知中把“中秋节”写成“端午节”而丢了官。由此可见问责的原因可谓五花八门。 四是媒体在官员问责过程中扮演起推波助澜的角色。有时候官员犯错的事情并不大,在2008年之前可能只是组织内部批评一下就不了了之,但在2008年问责风暴中,一些官员却因为事件被媒体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受到处分,如四川巴中市写文书写了错别字的三位官员,因被当作笑话在网上传播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而不可避免的被免职。群众的反映,领导的关注,媒体的报道,网络的传播,在官员问责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二、从新一轮问责风暴看我国官员问责存在的问题 从新一轮问责风暴呈现的特点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今我国官员问责面临着制度本身的制度软肋、法制瓶颈以及制度外部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社会困惑。 (一)制度本身的问题 就官员问责制度本身而言,体系不够健全,制度不够完善,并且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支持。主要体现在:其一,问责主体不明确。明确问责主体就是明确由谁来问责。在我国,官员问责的发起者多是上级政府或党委。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也多是行政体制内部的同体问责,就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即同体监督。公众与媒体更多的只是担当观众的角色,国家的立法与司法部门也未能有效的参与进来,问责更多的是体内循环。这一模式不仅有悖于人民主权原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问责制度的公开透明。所以,问责制度的全部正当性应基于“权为民所授”。 其二,问责标准不明确,问责方自由裁量权过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六条有明确的规定:“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然而我们从媒体大量的报道中却发现绝大多数官员问责都以免职的形式出现,而就“免职”一词来说,作为一种行政处分无法找到准确的条文依据。在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第11章里设立的免职、辞职、降职一节,指的是正常的工作变动,对于问责免职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如果免职后没有另行任用的话,免职本身也构成一个处分。但现实中,免职后的官员往往又得到任用,所以免职并没有构成行政处分。此外,在问责过程中极少涉及到党纪处分。《中国共产党纪律此处分条例》第132条规定,在管辖区内发生严重影响生产、工作和社会正常秩序事件的,对直接责任者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留党察看处分,负有主要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然而事实上问责只是止于行政问责,并且多以“免职”、“辞职”等形式出现。我国宪法和政府组织法里,早就已经有追究官员政治责任的“罢免”制度。而新近实施的公务员法则有“责令辞职”、“引咎辞职”的规定。这种多样化的规定,可以理解为进步,但是苛刻地看,也可以理解为无法真的实行罢免而寻求更为宽松易行的措施。 其三,被免职官员的安置出路不明确。《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在第6章中关于辞职官员的任用有如下规定:“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以及自愿辞去领导职务的干部,根据辞职原因、个人条件、工作需要等情况予以适当安排。”但这一规定却被一些官员理解为辞职或被免职后可以官复原职或异地就职,比如,重庆彭水市县委书记被免职,过两年却当上了重庆市统计局的一个副局长。除此之外,目前比较盛行的“火线问责”却被戏称为“金蝉脱壳”,因为它虽然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官员问责的威慑力,但更多的情况是人被免职了,但问题或矛盾没有解决,留下一个烂摊子,使得事故状况得不到丝毫改善,这些都显然违背了官员问责的初衷。 其四,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支持。非典之后,2003年8月,国内首个地方政府的行政问责办法《长沙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制暂行办法》出台,在此之后,各地方及中央各部门纷纷出台关于行政问责制度的相关规定,总数达97件。然而问题也正出于此,各地出台的相关规定标准不一,究竟什么职位与什么责任相关,什么权力与什么责任挂钩,还是缺乏明确的规定,越是涉及高级官员,规定越模糊,从而造成行政问责制度的法律基础和规范基础严重不足。 (二)制度外部的因素 从影响官员问责的外部因素来看,媒体和社会公众在问责过程中的作用缺乏规范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媒体的推波助澜作用冲击问责制度自身的标准,使官员问责形成舆论依赖。有的官员的错误并不能构成行政处分,然而因为消息被当成笑话传到网上,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领导迫于舆论压力而不得不将他们免职。由此可见问责通常不是来自问责制度自身的驱动,更多情况下是在舆论关注的压力下使问责制度运转起来。如果缺乏舆论关注或压力很小,问责程序很难会正常运转起来。 第二,群众和官员无法就问责制度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从公众的角度看,公众倾向于认为政府部门在责任追究方面避重就轻,有逃避责任之嫌;而许多政府官员会以各种方法规避批评,并认为公众的要求过于苛刻。在涉及责任归属问题上,当事的政府部门与社会评价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和对立。 三、完善我国官员问责制度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官员问责制是建设现代责任政府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然而从2003年掀起的“问责风暴”到2008年的“新一轮问责风暴”,我国的官员问责始终没有走出“风暴型”的桎梏。风暴刮得多了,就不再具有风暴的效应,其消极作用和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因为“风暴”只会产生短期效应,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官员问责体制本身存在的问题。与其在“危机时刻”一次次掀起“问责风暴”,我们更期盼长久有效的问责制度。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一)转变问责主体,权力赋予人民 在以往的案例中,官员问责多是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的问责,公众更多的是处于旁观者的位置。但官员问责制度必须回应公众的期待和要求,必须有利于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公信力。换言之,官员所获得的公共权利是人民给予的,真正监督这一权利的也应该是人民。因此在实行同体监督的同时,更应该发挥异体监督的作用,即人大、政协或者媒体、舆论、民意的监督。问责的本质实际是权力的监督,因此,问责的真正主体应该是赋予官员权力的人民,应通过各级人大的监督和施加压力使官员问责制度高效的运转起来。 (二)加快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形成规范秩序和统一规则 1.有效的官员问责自身要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从2008年6月国家启动的五项“国家督察”的结果中,我们发现官员问责的落实情况难尽人意,涉及党纪政纪处分执行不到位、程序不规范、处分决定不进官员档案;擅自调整或拖延执行上级机关处罚意见,受处罚官员级别、工资不降低等等。官员问责的“短斤少两”要求在问责的方法、程序、组织以及技术上有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此同时,在法律和制度的支持下,问责制度应更加透明化和普及化,真正的贯穿到日常的行政管理当中。 2.完善官员被问责后的复出机制。官员问责制正在不断的规范和完善中,而与之相对的官员复出机制却并不健全,相关规定十分模糊、笼统,缺少操作性和程序性,弹性和随意性很大。如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原县委书记张志国曾因“进京拘传记者”一事被免职,可在短短十个月之后就带病复出,当上了沈铁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办公室副总指挥。当然,这一复出在网民的讨伐下短短六天就被撤销了,但从这一事件却可以洞悉到官员问责付出机制的不完善。因此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被问责官员复出机制,如果没有科学的制度支撑,官员复出缺乏严格的程序性,会令官员问责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受到损害。 (三)加快官员问责的文化建设,培养公众的问责意识和官员的责任意识 诚如中央领导同志严肃指出的,“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因此,要加强全社会的行政问责文化建设,从更高更广的角度着眼于从整体上提高全民的问责意识,尤其是官员的责任意识,为问责制的推行营造良好的氛围。 官员问责的目的不是仅仅局限于问责本身,更重要的是增强官员的责任意识,提高政府机关的行政效率,因此在注重制度化建设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庸官”的治理,增强官员的责任意识。宋人欧阳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才之人,危害深于赃吏”,因此,在我国全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强化对官员自身的绩效考核,从而形成在新一轮“问责风暴”面前人人自省、人人自警、人人负责的局面,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公信力,建立起责任政府的良好形象。 注释:数据来源:由2003—2006年四年间《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中所报道的73个官员问责事件和212个问责对象统计所得. 参考文献:[1]宋涛.行政问责的范式变化:从传统到现在.东北师大学报.2007(1).[2]宋涛.行政问责模式与中国的可行性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7(2).[3]宋涛.中国行政管理发展实证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8(1).[4]徐珂.我国推行行政问责制的主要措施.中国行政管理.2008(5).[5]高官问责风暴.南方都市报.2008年9月24日.
### Index:542 《各界·下半月》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的理论逻辑和实践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的理论逻辑和实 践 作者:李麟来源:《各界·下半月》2017年第04期 摘要:“新公共管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重要理论,但也受到多方面的质疑和批判。西方学者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它在肯定“新公共管理”理论固有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更加适合于公共管理理论逻辑和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选择,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西方公共行政理论。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发展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黄金时期”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不同程度地陷入了经济发展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现象。同时,由于政府功能的不断扩张与强化,大大增加了政府的施政成本,政府面临着空前的财政压力。自二战以来,随着不断扩大的政府规模,机构臃肿、浪费严重、效率低下日益显现,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空前的财政危机、管理危机以及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同时,由于受到科技革命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和行政环境都变得愈加复杂、动荡和不确定。西方各国建立在韦伯官僚制理论基础之上的传统公共行政陷入了举步维艰的状态,其固化、僵硬的层级官僚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对公共行政的要求,各国政府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政府管理模式以适应新时代转型环境下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新公共管理的出现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公共行政改革运动,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新公共管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了它不同的称谓,如“管理主义”“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和“企业家政府”等等,反映了人们对“新公共管理”的不同看法。 作为一种新型形态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是“管理主义”“公共选择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在公共部门加以运用后,聚合而成的产物。它显现出以“政治——行政二分”和“韦伯官僚制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公共行政的一般管理化倾向。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中的管理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管理的自由化和市场化。这些特征在奥斯本和盖布勒的《重塑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最为集中地体现为“企业家政府理论”,该理论被视为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核心。他们指出,公共机构的企业家是不断汲取私营部门的经验和做法来运用资源,从而提高公共部门效率或效能的人。政府官员应该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或“企业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向政府纳税而应该享受政府服务并作为政府回报的“顾客”。 “企业家政府”理论指出政府的低效运行,责任并不在于政府的工作人员,而是在于政府的行政体制。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绩效,就必须变革现行的政府体制,实施政府再造。奥斯本与盖布勒提出了构建“企业家政府”的十大基本原则: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3.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提供服务中去。4.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6.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7.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8.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9.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 参照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和行政改革的实践,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及实践总结如下:第一,政府角色定位。新公共管理倾向于把决策制定和决策执行分离的体制。新公共管理主张通过民营化等形式,把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交由市场和社会力量来承担,政府集中于掌舵性的职能。第二,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公共部门。广泛引进企业的管理方法,诸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全面质量管理等,希望用企业管理理念来重构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第三,把社会公众视为政府的“顾客”,认为公共组织应坚持“顾客导向”,以“顾客满意”为宗旨。第四,加强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主要包括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效率和成本收益等内容。总之,新公共管理的内容还有很多,其核心理念是市场化和企业化的管理。 二、新公共管理的质疑和批判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和实践,其不足不断地显现出来,学术界的批判声愈加激烈,集中在如下方面: 第一,理论基础的批评。C·波利特等人認为,新公共管理模式以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导致了经济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滥用,体现了经济学跨越学科地向公共部门管理领域的扩张和渗透。 第二,抹杀公私部门的区别、强调管理一般化的批评。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管理仅仅是一种技术,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在管理上无本质差别,可以把企业部门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公共部门的管理中去。然而,公共行政运作的生态环境与企业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截然不同。此外,它忽视了两者在管理目标上的差异,前者是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后者则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美国学者格林(R.T.Green)和哈伯尔(L.Hublel)在《论治理和重塑政府》一文中对“企业家政府模式”提出五点批评:忽视了政府治理模式中制度分权对政府的约束作用;它打破或侵蚀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的权力平衡;注重结果、产出与目标而非投入和过程的原则是片面化的;市场导向原则将损害制度的稳定性;顾客至上原则将产生分配上的重大问题。 总之,新公共管理过分依赖于经济学的途径,忽视了政治过程与市场过程的本质差别;过分强调用私人部门管理的模式,忽视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存在着的重要差别。此外, “新公共管理”所采取的市场导向、私有化、分权、放松管制和企业化的管理方式等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实践问题。 三、新公共服务的兴起 基于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总结与反思,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罗伯特·V·丹哈特和珍妮特·V·丹哈特于21世纪初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新公共服务理论。该理论将公民置于整个治理体系的中心;强调公共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政府或公务员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并实现其公共利益,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驭社会,即“服务而非掌舵”。 (一)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 新公共服务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四个理论基础之上:民主社会的公民权理论、社区和市民社会、组织人本主义和组织对话理论。 民主社会的公民权理论倡导更为积极的和更多参与的公民权。桑德尔认为,民主社会的公民会更积极地参与到治理的过程之中。他们会超越一己私利,把目光投向更广泛的公共利益。金霍斯迪沃斯则认为,公民应被视为公民而非投票人、委托人或顾客,政府应提高回应性以提高公民的信任度。 社区和市民社会理论认为,社区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要在社区的利害关系体系中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且只有在这里,公民才能以讨论和对话的形式参与进来。民主社会的政府的作用在于促进、创建和支持公民与社区的联系。 建立在科层制认识视野下的传统组织理论,强调权威、控制、系统化的规则体系和严格的程序,推崇基于理性考量基础上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特征,试图以此来追求和保证组织效率。与传统组织理论不同,组织人本主义则倡导更具人本主义意味的组织发展观,强调组织发展应建立在组织成员个人的成长、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上,强调组织对其成员的信任、尊重、减少控制以及对共同目标的认同感的培养上。 话语理论信奉“对话”理念,在一个日益复杂、多样而联系日益紧密的后现代社会中,随着公共问题复杂性的增加以及彼此间依赖性的增强,治理必定基于所有党派、公民和行政人员之间真实的和公开的话语基础上,通过治理主体间对话、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新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 建构在以上四个理论基础之上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其基本内涵如下:一是政府应是服务而非掌舵。政府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趋向于协助公民表达并实现共享的公共利益,而不止于控制或引导新方向。二是追求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主要目标而非副产品。公共行政人员必须致力于建造一个共享的集体的公共利益观念,这个目标不是要在个人选择的驱使下找到快速解 决问题的方案,而是要创造共享利益和共同责任。三是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身份,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共利益源于对共同价值准则的对话协商,而不是个体自我利益的简单相加。公共人员回应的是公民需求而非仅仅是顾客,而且更要关注建设政府与公民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四是责任并不是单一的。公务员不应仅仅关注市场,亦应关注宪法和法令,关注社会价值观、政治行为准则、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五是重视人而不只重视生产率。公务人员所参与组织的公共组织与网络,如果能在尊重所有人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和共同领导的过程来运作,它们最终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结语 综上,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理念主要是以效益为导向,建立企业家政府,把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等;政府的作用就是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而促进自由选择和实现效率,公民就是顾客,公共行政官员被视为旨在以低成本、低消耗和高效率来促进市场活动完成的市场参与者。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则要是追求公共利益,奉行服务理念,注重公民权利、公民意识、公民身份和公民价值,强调民主对话沟通协商基础上的政府与社区、民众的合作信任和互动共治;政府的作用不是控制或激励,而是服务,民主的观念与对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的崇尚,不仅应贯穿于公共行政的运作中,而且应在行政组织内部牢固加以确立。 虽然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全盘否定。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当今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公共行政的发展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的。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都是适应了自己所处的社会发展环境而逐步形成的。因此,它们都具有重要的学理依据和实践意义。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一种占主流和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然而其他思想流派也没有被忽视,他们都在探索公共行政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3][美]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J].中国行政管理,2002(10). [4]丁煌.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17). [5]王枫云.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J].行政论坛,2006(1). [6]李治.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8(5). [7][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24-25. [8]丁煌.西方企业家政府理论述评[J].中国外社会科学,1999(6).
### Index:545 《北方音乐》 从施光南作品特色中探索云南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的新理念 从施光南作品特色中探索云南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的新理念 作者:杜怡萱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6期 【摘要】施光南对推进社会发展和传播文化艺术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的角度剖析他的作品特征。同时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将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逐步与审美主体相连接,客观的探究少数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接轨的途径,云南音乐是研究少数民族非常丰富的资源,同时在“时代进步化”浪潮的冲击下,也成为保护与传承力度最强、难度最大的项目。因此,大多学者就如何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有了心里共通性,并针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播途径也有了更为广泛的研究。本文试图探索云南少数民族传播与发展的新理念即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 【关键词】施光南;大众审美;传承;保护;理念笔者通过充分挖掘施光南的作品,思考借鉴他的创作特点,突破云南学者创作的新思路,从旋律至上的审美理念、心理期待的驱动下产生的强烈共鸣、语词呈现丰富的联觉想象三方面探究他的作品中大众对音乐的审美观念,再从这三个特征透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力求让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得到充分的保护。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辨证的将云南本土少数民族继续传承原生态的音乐元素,把其中经典作品通过艺术家和学者进行改编,使民族音乐能够通过一定的媒介得以传播,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在大众循环。 一、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探究施光南的作品 (一)旋律之上的审美理念 “中国音乐绝大多是由单旋律线条构成,且旋律具有明显的独特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旋律是中国音乐的灵魂,旋律往往代表了音乐的整体,甚至是音乐的全部。”[1]他的作品最受欢迎的直接原因就是它是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旋律、音调、节奏、乐句的发展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的歌曲。施光南先生一方面总是设身处地的去体会民众的心声,把自己置身于要塑造的形象中,去感受、去体会。因而他的作品,并不会让人感觉用华丽的旋律和虚伪的歌词无病呻吟,而是真情实感的情景再现。能反映大多数人民的心声,我们总是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某一些人群的形象。另一方面,每首歌旋律的但线条性,都是对听众主体的心理冲击。除了旋律,能得到强烈认同的还有歌曲创作的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动容性。例如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此时音乐界的主题性强烈,一部分以充满虔诚和崇拜为目的的‘造神’‘颂神’的歌曲,另一部分以煽动人性的丑恶本能为目的的。”[2]他不随浪潮,坚持创作出光明美好的作品,这首歌的歌词处处洋溢着对新生活充满希望的美好夙愿,强烈表达了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欢快,曲风热情活泼。在文革过后的新生活中,无疑是一缕新鲜的阳光,把人们从沉闷中解放出来。歌词通俗易懂,极大限度的接近平民百姓的生活,歌词内容都是日常生活的再现,用最通俗的歌词,表达最真挚的情感。一经问世就被人们传唱,一直到现在都是合唱的经典曲目。 (二)心里期待的驱动下产生强烈共鸣 “音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音高、音强、速度等基本要素的审美感知择中的共同性则是源于作为主题人类的需要与目标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具有倾向性的心理驱动力——期待,对于音乐来说,就是人对听觉适宜性的期待。”而心里期待一般认为是“音强、音高、速度和调式”的期待。以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为例:文革时期创作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顺应时代潮流和祖国号召,依托安徽小岗村穷苦不堪,努力进行改革,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最终有了翻天覆地变化这个大背景,创作了家喻户晓,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 当人们听到这首歌,意识会做出能动的反应,而这些音群都在适中的范围,不会产生紧张感,相反优美的旋律和动感的节奏,能使人身心愉悦。主调式贯穿始终,无转调。建立在两个主题上,副歌部分抒情豪迈,全区以“引子A-B-C、间奏、A、尾声”组成,是一个带展开的复三部曲式原则结构。花鼓做引子,歌曲A-B-C做变形发展B和C使乐曲达到高潮,层层递进,不断赋予新鲜感、间奏、和尾声,最后回到主音,符合审美心理中的“调式从宫”原则,首尾呼应。使听众主体的审美期待呈现线条式发展,平稳落到乐段末尾。 (三)语词呈现丰富的联觉想象 “‘联觉’是一种人皆有之的心理能力,带有一定无意识的特点,是建立在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直接对应上的。客观存在于音乐作品中的有“音乐性”的内容,还有不能通过音乐印象本身直 接感受到,而是借助接受者的想象、联想、连觉等心理活动所获得的“非音乐性的内容”,带有较多主观色彩,是音乐不仅仅是听觉现象,更是动觉,触觉,味觉,嗅觉的联想。”[3] 歌剧《伤逝》中的《一抹夕阳》,借用多个物象,歌者初识歌词,都会产生一连串的连觉想象,“藤花”来的芳馨、借“鱼儿”和“鸟儿”两个物象,分别表达对“大海”和“云空”的自由向往,不想再受束缚。借心中的“歌”和“情”去表达姑娘追求爱情的心声,诗一样的“花”和“梦”叙述了朦胧而又美好的感情。在头脑中描述出了一幅清新灵动的画面,仿佛看到黄昏下,最后一缕阳光照进窗台,清新的绿藤和娇艳的花朵,努力在天黑前把最优美的姿态展现,破网鱼儿努力又想大海,向往自由,重生后向往更大更广阔的海洋。出笼的鸟儿振翅翱翔,在天空中尽情飞舞,被压抑的人们打破封建的牢笼,去勇敢追求我最朦胧美好的爱情。整首歌曲,曲调悠扬细腻,节拍适中,节奏平稳,把想要冲破牢笼的情感通借“物象”传达给人们无尽的意境之美,不仅歌曲的情感能充分展现出来,听众或歌者在头脑中形成的连觉想象也能使人产生一种对歌词强烈的认同感。 二、探索云南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的新理念 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有25个少数民族,拥有得天独厚的民间音乐素材,是研究少数民族非常丰富的资源,同时也是保护与传承力度强、难度最大的项目。因此,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是大多学者的心里共通性,让少数民族音乐不再拘泥于本土的传播,拓宽民族音乐的影响范围,将少数民族的不断传承的经典,通过创造性的改编使大众主题能够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时代的进步给音乐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使,使更多人享受它带来的新鲜血液和时尚元素的同时,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传承人却极大减少,不得不使迅速的对它进行抢救,探索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相融合的顺应时代发展和符合大众审美的途径,不仅能将少数民族音乐在本土得到更加稳固的传承,同时传播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性,也会更现代音乐更多的灵感,将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少数民族最大的特点就是民族风格、民族气质和民族凝聚力,“民族风格”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一个民族的社会形态和心理素质(包括审美心态)的集中概括和高度升华,反映在具体的音乐作品时应该被理解为该民族精神,文化,气质,神韵的一种文化,艺术表现形态[4]。而少数民族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质、神韵是个性与共性,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他们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少数民族音乐更是如此,“当一种美的独特性较强,这种陌生刺激物会与作为主体的审美态度与信里结构总体特征相距较远,于是审美主体还是无法对其产生审美愉悦,最终使得这种狭隘之美难以被接受和理解。”[5]很显然这种不能对等的音乐符号是需要一种介质对它进行过渡的,少数民族音乐之所以不能被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广泛传播,是因为它文化的“个性”和遗产性,“文化遗产具有明显得地域性,甚至只能因地域而存在,极具文化个性,是特定区域中一个文化群落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共享的文化,从而产生的精神凝聚力。”[6]当这种“个性”包含更多共同性的介质的时,它就会产生“共性”。这种介质就会与其他审美主体产生更多联系,就更容易引起共鸣。 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多在山水相间的世外桃源中,自然条件的熏陶并受天人合一的哲学自然观的影响,中国人的艺术审美都是寄情山水、徜徉其中、总是把自然是三水作为自己情感的奇托和生命的归宿。施光南在创作中,最具特色的还数他的作品有很多都是反映浓郁的乡土风情的,很多艺术歌曲都是以民族区域作为素材,精心加入现代音乐元素和符合主体审美的素材而进行创作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它娓娓动听,悠扬婉转的旋律让人听起来心旷神怡,思绪开朗,会情不自禁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曲中频繁运用三度进行及同音反复的旋法,充分体现傣族的阴柔温顺,婉转的小滑音,更加增添了傣族特有的柔美。”展现了将区域性和时代性的紧密结合。对于云南音乐创作亦如此,利少数民族的特色来创作出求同存异的作品,将云南少数民族的特性化调式和织体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充分保留少数民族特有的伴奏乐器;将少数民族的特色充分彰显(例如:特有的节奏型、特色化的终止式、少数民族语言特有的衬词);必要时将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成汉语、利于广泛传播;同时充分尊重本民族的心理意愿(是否愿意将本民族歌曲进行改编及传播的范围)。 “文化部从2007年开始‘国宝’传承人的保护,指那些在艺术表演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精湛的技艺并愿意将自己的技艺传诸后人的杰出艺术家。”例如,壮族歌曲《坡芽歌书》,这个伟大的作品,是由一个当地年轻人组成的“坡芽歌书山歌队”,在老一辈的民间艺术家口传心授下并通过一批杰出音乐家的共同策划改编成的合唱曲目,在原始的“个性化”的单声部主题,加入“介质”(运用现代音乐素材,融入和声的创作技法,通过主持和加入舞蹈元素演绎传达歌词大意)把山歌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通过音乐家的传播与现代接轨,历时多年帮助老艺人、教唱、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和接近大众的审美观念,将古老的壮乡风情和现代音乐审美成功结合。 云南本土少数民族将本民族的音乐继续传承,将其中经典作品通过艺术家和学者进行改编,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广泛传播。把民族音乐个性化、创新化,既没有丢失民族音乐的美,也没有破坏本民族对原生态音乐的传承,又能将新鲜的血液注入现代的音乐中。探索求同存异的美妙,同时传播云南原生态艺术的自然美。正如一句话所说“文艺创作是提升民间艺术的良好途径,可以把他们推向高级,向高层传播,有了多样化的文化个性,才能构造出整个民族文化的博大,才能真正让文化走向复兴,这才是民族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 三、结语 施光南先生一生致力于音乐作品的创作,给后世留下宝贵的资料和精神财富,他的珍贵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作品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鼓励着广大学者去挖掘,探索出新的收获。本文将大众审美心理和施光南的作品充分结合,去探索出他作品的特征,同时,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既能在本土原味传承又能将部分进行改编,探索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可能性和途径,将少数民族音乐传播和发展。如何在现代化日趋发展的今天,去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势在必行;更多体现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探索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可行性,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拓宽云南民族音乐的传播范围。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将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逐步与审美主体相连接,顺应现代化的音乐元素,辩证的处理民间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发展。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 参考文献[1]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4).[2]李霞.从打起手鼓唱起歌看施光南的音乐创作[J].群文天地,2012(8).[3]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271-300.[4]凌建英,李太容.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文艺创作的理念[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1).[5]王志远.施光南歌曲创作民族特色的形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2003(3)[6]钱勇.施光南抒情歌曲的民族情节[J].江汉大学学报,2004(4).作者简介:杜怡萱,云南艺术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 Index:548 《群众》 从智慧城市迈向智慧治理 从智慧城市迈向智慧治理 作者:袁建军来源:《群众》2019年第08期 现代社会,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嵌入到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每一个细胞,社会治理模式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得以重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时就曾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目前,全国不少城市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学界也提出了智慧治理的概念。那么,智慧治理与智慧城市是什么关系?推进智慧治理又需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都是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发展需要回答的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体现效率观念。纵观历年《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可以发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关注信息技术软硬件基础设施在交通、社保、医疗、环保等惠民服务和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精准施治方面的运用,关注信息互联覆盖与便民自助服务。某种程度上,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是效率指向,实现途径为用智能感知和数据模型取代传统手动计算和直觉判断,从而弥补个体的能力局限。然而,这并非城市治理的方向性变革。 智慧治理更契合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是抓手,其目标指向是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拥有智慧治理内核的城市,更具有内在的驱动力和生命力,也更加契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在智慧治理的话语建构中,效率的唯一性被打破,平等、参与、公平等价值内化并重塑着城市治理的理念、体制、机制与行動。由此,在政府的善治追求中,社会多元主体的主体性地位也得到彰显。 智慧城市建设是传统城市管理向智慧治理转变的契机和基础。智慧治理是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化的内核驱动和目标指引,城市的智慧治理需要智慧城市建设夯实基础,营造智慧社会的理念认知,为智慧社会提供必要的软硬件。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以及大众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走向智慧治理的内生因子。 大数据是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推手。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围绕数据强国总体目标,实施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和强化安全保障三大任务,并通过七项措施和十大工程予以落实。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由此,国家确立了大数据发展在产业升级和社会治理两个领域同步推进的战略规划,智慧治理的理念由此形成。 智慧治理以大数据产业为支撑。客观来讲,智慧治理中“智慧”主要来源于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大数据是高科技时代的产物,深刻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催生着商业新模式。就政府而言,自身并不具有大数据处理的优势,在对数据的挖掘、分类、存储和可视化方面,以及数据算法模型与分析方法方面,大多数地方政府都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因此,政府建设智慧城市,必然需要向大数据产业公司“借智”,通过深度合作夯实智慧治理的坚实基础。 智慧治理需要践行以人民中心理念。智慧治理中的“智慧”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也是治理精神的集中展现和具体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意味着智慧治理需摒弃以往的管理思维,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治理的智慧。在某种程度上,大数据产业构筑了智慧治理的骨肉,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则塑造着智慧治理的灵魂。可以说,智慧治理正是这种骨肉与灵魂的有机结合。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要求党政干部提升治理能力,还要求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普通公民积极参与到其中来。智慧治理的提出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践行提供了广阔舞台,广大社会成员的参与,不仅可以激发多元社会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经济增长,还能共筑社会公共价值,增进社会民主,推动形成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数据是城市智慧治理的关键。智慧城市建设的迅速推进,以智能设备为基础的物联感知与网络通信设施大面积安装,并逐渐形成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智能化管理形态。 然而,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形成的数据存储与利用仍较为粗放,庞大的数据流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流,还未能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决策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海量数据不少仍“安睡”在硬盘和云端,尚未得到有效分析和合理利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数据采集质量较低,数据利用意识不强,数据孤岛现象仍然存在等诸多因素使数据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发挥出原本的价值。 挖掘数据金矿是激发城市智慧治理活力的关键。为此,首先需要创意先行。把数据变废为宝必须明确数据采集的目的和价值所在,再根据创意确立数据采集范围与要素。而创意的来源不仅可以出自政府有关部门,同样可以借助市场和民众的力量。其次需要实现数据标准化。标准化是数据有效采集与使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数据实现标准化,才能实现数据交互。再次要推动数据跨界。单一行业和部门局限于权责范围和业务要求,采集的数据要素有限,可开发利用程度低。将部门业务数据进行跨界处理,实现数据的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和跨业务融合,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信息采集成本,还能通过数据交互与匹配校验数据真实有效性,进而为有效治理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源。最后要实现数据开放。政府各部门数据既要面向内部其他部门开放,经脱敏处理后的数据还要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开放。这样可以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成为企业寻找商机、公众了解国情地情、研究者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信息源,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数据的潜在社会价值。 当前,城市智慧治理中的技术支持有滑向技术依赖的倾向。信息科学与互联网是智慧治理有效实施的重要技术平台支持,其便捷性和虚拟性无疑极大提升了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效 率。为此,政府部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倾向于搭建更多的硬件设备,采集更多的数据信息,开发更多的业务软件,用数据治理取代传统业务的开展。尽管这种模式转变带来的正面效应明显,但也要防止技术依赖和情感缺失。 智慧治理中的技术具有很明显的效率优势,但如果将原本的工具属性变为目的和任务,并为之所累,会带来新的问题,如借助影像、图片和文字记录工作情况的惟“痕迹管理”已成为形式主义新变种。在实践中,有的部门仅仅依赖技术的呈现来评判工作效率和成果,这恰恰是技术依赖的一种体现,与治理本身背道而馳。 智慧治理带来的情感缺失则是因为数据化对城市鲜活个体的忽视。画面、大屏很难带来现场感,以数据化呈现的城市和个体是冷冰冰的,因此可能会导致基层治理者和现实社会的隔离,也不利于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目前的背景下,干部与群众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与维系对城市的智慧治理仍不可或缺。 技术依赖和情感缺失的弊病提醒我们,城市的智慧治理不能沦落为单纯的虚拟数据治理,而应通过必要的在场行动破除技术失灵,弥合情感裂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深入基层,坚持群众路线等工作方法在数据时代仍具有可贵的价值。相比网络互动,带着真情实意的走村入户,面对面平等交流,让基层治理者与群众能在近距离的接触中促进情感的交融,使政府意愿与民意形成某种共识。而这种在场的行动也能检验数据的真实性,避免政府决策因信息受蒙蔽而失真。 智慧治理中的数据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信息、公共场所信息、生态环境信息、市场生产销售信息、社会文化信息以及城市居民个人和组织法人信息等。在搜集和利用日渐庞大的数据信息过程中,公民隐私泄露的风险也与之剧增。 智慧治理中数据泄露的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大数据技术公司运营风险。在城市智慧治理中,基础设施设备的营建安装、软件制作与维护、数据采集与管理大多交由与政府签订协议的企业承担。固然,这些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会经过严格审查,但近年来源于视频监控、企业内部数据库等被黑客入侵等事故的发生,涉及身份地址、银行账号、网络账户密码等公民隐私的黑市数据交易更被多次曝光,这无疑要引起高度重视。数据共享与融合是智慧治理的重要内容,在数据的交互融合中,往往会触碰到单位和个人的隐私数据。一旦这些数据未加密或加密程度不够,就很容易发生隐私泄露问题。而数据的交叉分析,则可能让有心者透过原本不需加密的数据挖掘出具有潜在危害的敏感信息。一些被反复使用的数据、表面看来无效的数据等往往被视为垃圾,束之高阁,一旦存储或人力资源不足,就很可能处于失于管控的状态,也容易引发泄密事件。数据泄露极有可能成为城市智慧治理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将危害巨大。 加强数据安全保障,为秘密和隐私保驾护航,是智慧治理的必然选择。首先,从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数据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城市智慧治理大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为数据采集、传输、 存储、使用和开放等各环节确立责任主体、权责边界和行为规范,提供标准化的操作准则减少漏洞。其次,评估采购硬件设备和软件的安全防护水平,监督企业提高关键岗位员工道德和安全意识,持续更新安全漏洞防范措施。第三,健全数据资源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强化责任承担,减少泄露风险。第四,密切关注数据泄露风险,严厉打击非法泄露和倒卖隐私数据的行为。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李佳婧
### Index:549 《管理观察》 从智慧旅游的概念谈扬州旅游产业的创新 从智慧旅游的概念谈扬州旅游产业的创新 作者:徐东来源:《管理观察》2013年第25期 扬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打造成为世界级公园,将扬州建成世界名城。建设世界级公园和世界名城的过程将有助于实现扬州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转型升级。美好的愿景令人向往,催人奋进,也促使我们就其实现路径去思索,去探寻。作为全国首批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扬州市政府于2012年初正式启动以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为标志的智慧旅游建设项目,这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智慧旅游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客户端、移动通讯网络等新技术为依托,以满足游客需要、为游客提供服务为核心,将信息化渗透到旅游活动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智慧旅游通过信息化的全面覆盖,达到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效衔接,是实现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满足多样化旅游需求的有效途径。智慧旅游项目与智能电网开发一样,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创新扬州”建设过程中新的亮点,也将为扬州城市旅游的推广营销注入新的概念,增添新的活力。近期,笔者因为工作关系对智慧旅游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和研讨,智慧旅游从概念的提出到项目的推进,让我们体会到“创新”将成为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地位的灵魂。在这里,针对城市旅游产业的创新谈几点看法。1.旅游业发展要建设和营销两条腿走路通过近十年的城市规划与倾力打造,扬州赢得包括“联合国人居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国内城市大奖。“精致扬州”的城市品牌已经确立,城市影响力正立足长三角,辐射华东,逐步扩散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现代旅游业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而是“酒香更要会吆喝”。这里的“吆喝”就是旅游营销,“吆喝”做得好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决定成败。“世界级公园”、“世界名城”的发展目标定位很高,很有气魄,十分鼓舞人心。但我们要避免长期停留在自拉自唱、自己给自己戴高帽的阶段,应该制定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营销战略,更新营销理念,创新营销模式,整合营销渠道。这样才能够尽快提升扬州的国际知名度和城市美誉度,让越来越多的各国游客愿意来看一看扬州炒饭的故乡,赞美扬州是具备中国特色和国际品味的世界级旅游城市。 2.城市旅游的创新首先是城市定位和营销理念的创新扬州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中等城市,要打造“世界级公园”,建设“世界名城”,需要有清晰明确的城市定位。“精致扬州”、“世界会议和休闲之都”较好地诠释了扬州的城市风格和未来的国际定位。巴拿马驻华首席代表莫福杰先生对扬州的赞美“IFoundChinainYangzhou”,让我想到了这样的广告词----“看中国,品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是扬州的城市名片,景区的开发经营主体----扬州瘦西湖旅游发展集团作为扬州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迫切需要经营理念的创新。管理学界有这么一种说法:“一流企业做文化、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做资本,三流企业做项目、做产品。”扬州瘦西湖旅游发展集团要做中国一流的旅游企业集团,我们要经营和推销的“文化”和“标准”应该是一种最时尚、最潮流的“现代生活方式”。这种“现代生活方式”是符合国际化标准的,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是无法复制的,是世界范围内精致美好生活的典范。3.旅游创新带来生活体新验,服务提升需要政府多投入游客离开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环境去旅行,是为了满足自身“探寻新文化、体验新生活”的诉求。旅游生活体验的附加值越高,游客的消费投入可能就越大。在当下的网络时代,智慧旅游项目的落实将增添旅游服务的信息科技含量,给旅游活动的过程带来科技时尚的气息。苹果公司电子产品火爆热销的初期,曾出现青年消费者不惜卖器官也要购买iphone的特殊案例,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出新生活方式体验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吸引力。智慧旅游项目建设需要政府的配套资金投入,如果缺乏政府投入,智慧旅游乃至智慧城市建设很可能只会停留在宣传造势、概念炒作的层面。去年5月,与扬州一江之隔的江苏省镇江市在首批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中抢占先机,拿到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金字招牌。作为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的全国智慧旅游服务中心,镇江市政府提出:以镇江科技城为主载体打造“智慧旅游产业谷”,把镇江建设成为全国领先、辐射全球的“智慧旅游”城市。据其乐观估计,镇江“智慧旅游产业谷”未来五年的营业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我个人推断这1000亿元的营业收入是建立在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都将在今后五年投入巨额资金并且委托镇江“智慧旅游产业谷”实施项目建设的良好预期上,政府的资金投入支持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可见一斑。4.扬州旅游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品牌创新与产品创新在前期召开的扬州市重点上市企业工作推进会上,江苏笛莎公主文化创意产业公司的汇报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江苏笛莎公主文化创意产业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儿童服装、童鞋、饰品、娃娃等系列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物流的专业公司。笛莎DEESHA品牌2005年通过香港进入中国大陆,其系列产品提出“每个女孩都是公主”的概念,将父母对掌上明珠的疼爱与呵护化为设计的灵感,将高贵、精致、优雅的公主元素流行化。“笛莎女孩时尚生活馆”在全国已有近80家店铺,营销网络遍布北京、上海、西安等20个大中城市的一流商圈。笛莎公司2010年落户扬州,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2011年销售额达到1.29亿元,同比增长5倍,2012年实现3亿元的销售目标。笛莎公司已经分别与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签订合同,计划于2013年实施股改,启动上市准备工作。江苏笛莎公司的案例充分体现了品牌产品的市场魅力及其带来的企业发展潜力。瘦西湖旅游发展集团作为扬州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企业集团,可以率先在产品开发与品牌创新方面做点文章。建议集团投资设立“瘦西湖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使之成为扬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领军企业,公司的主营业务可以定位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生产销售、物流配送等方面。扬州的特色旅游商品较为丰富,有玉器、漆器、酱菜、牛皮糖、盐水鹅等,这当中至今没有出现一个如同扬州炒饭一样能够代表扬州的国际知名品牌。我们选取什么产品,创造什么样的品牌去实现这一突破呢?选来选去,毛绒玩具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扬州是亚洲最大的毛绒玩具生产基地,产品行销全国并出口至海外许多国家。长期以来,扬州的毛绒玩具产业缺乏品牌创新意识,号称超过10万人的产业大军大多数在为国外以及国内其他品牌提供廉价劳动力。本地销售的毛绒玩具主要出现在风景区附近的私营店铺和晚间路边的地摊上,产品传统老套,走低价路线,硕大的一只玩具狗仅卖几十元。我们要把毛绒玩具打造成为能够代表扬州的标志性的旅游商品,必须创立国际水准、国内领先的自主品牌。来自成熟市场的经验显示,对于同一类产品,消费者最多只能记住7个品牌,而排名第1的品牌利润可以达到第7名的5倍以上。5.强化品牌意识,做大做强扬州文化旅游产业“瘦西湖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首先要做好自主品牌的创意设计,注重品牌元素的国际化、时尚化、流行化。要精心设计品牌的中英文标识和LOGO,在香港和内地分别实施商标注册。确立高起点、高定位的品牌战略,打造毛绒玩具的中国驰名商标。综合考虑公司的资金投入和团队建设,毛绒玩具系列产品的品牌发展要做好三年规划,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是品牌创立期,主要工作有:公司管理及文化创意团队的招募、文化创意公司的设立、品牌发展战略的制定、品牌商标的创意设计、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本地旅游市场的产品 营销等。这一阶段的产品生产可以采用委托加工的形式,以减少资金投入。产品主要在扬州本地销售,建议在瘦西湖、个园、何园、大明寺等主要风景点内设立标准化的品牌专营店。第二阶段是品牌培育期,主要工作有:管理及设计团队建设、产品设计系列化、生产基地建设(可考虑收购成熟的生产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制定、市场企划推广、目标市场定位等。这一阶段将着力推进在扬州旅游市场的营销深度,在文昌商圈、京华城、东关街、古运河码头等重要旅游节点设立专营店。制定品牌专营店管理细则,将营销网点逐步辐射到长三角地区。第三阶段是品牌扩张期,主要工作有:投资拍摄品牌形象动漫系列剧,选取央视、新浪等主流媒体播放,面向全国及港、澳、台地区做好品牌推广;品牌专营店进一步覆盖大陆各中心城市、重要旅游城市、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作者简介:徐东(1966-),男,汉族,江苏宜兴人,扬州瘦西湖旅游发展集团战略发展中心主任,研究生学历,经济师。(作者单位:扬州瘦西湖旅游发展集团;江苏扬州225007)
### Index:550 《北方经济》 从服务型政府看我国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 从服务型政府看我国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 作者:代建明张艳孙威来源:《北方经济》2008年第14期 摘要:政策的价值取向影响到政策的內容和结果,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提出是我国政府改革的一个里程碑,以人为本不仅应该成为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而且应该成为其制定政策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价值取向以人为本 所谓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建立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一,它的本质属性是以社会发展和公民普遍的共同的利益为出发点,即完全从人民需要出发,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牢固树立“公民权利本位,政府义务本位”,不以手中的公共权力谋取私利;其二,由于它存在的合法性条件是人民将部分权力委托给政府,政府实质是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如果政府行为超越了契约所规范的宗旨和范围,则将威胁到人类的公共利益,这时社会和公民有权收回它们委托给政府的一切权力。也就是说政府存在的价值是为满足公民需求的服务者,政府的服务必须在法定职权内依法进行,政府提供哪些服务,如何服务,来自于法律的授权,“依法行政”是其服务准则,并且有完善的监督体制:其三,人民权力的真正复归,坚持让民作主,确保公民广泛参与到民主政府中。保证人民的意志能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能自由选择服务内容、类别、机构及人员等,建立“顾客导向”的服务模式,真正做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服务型政府以人文关怀、民主、透明、责任、法制等为基础,在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下,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提供公平、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为标志,实现服务职能,承担服务责任。从理念上看,服务型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和官员必须树立“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思想,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的主人,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的让渡,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一切着眼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从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政府必须把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权利放在首位,应确立“服务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把服务理念真正落实到政府工作的每一个细节,“群众利益无小事。衣食住行牵 民心”。在服务型政府模式下,应着重强调人民权利的第一性,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牢记在心,政府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应围绕着怎样维护人民的权利而开展工作,政府的行为也应充分体现出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要求。“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能服务于人民的政府就是好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治理理念。“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各级政府还应保证有健全的制度和通畅的渠道,保证人民群众在一些重大事件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确保政府的行政权力真正用于为人民谋利益,使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体现出权力授予者人民群众的意志,真正体现人民政府始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树立起“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形象。 我国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建国以来直到改革开放前,由于环境的影响和对形势的判断,一直沿袭了建国以来的统治理念,认为社会中有一个对立的、要推翻我们政权的阶级存在,因此,这一时期政策的价值取向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国家和政府的所有工作都围绕阶级斗争来进行,“抓革命,促生产”就是这一价值取向的典型反映。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公有制是唯一的利益源泉,各种组织是基本的利益单元,利益分配趋向平均,因而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多地体现在“公平”上,但过分地追求公平导致了“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最后造成了生产力发展的低效率,低效率基础上的“绝对公平”实质造就了事实上的不公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和政府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追求效率的政策价值取向,国家的所有工作都围绕这一中心来开展。所有的政策都围绕这一中心来制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利益结构开始转型,利益主体多元化显现,政府根据社会客观规律和不同利益主体需求,将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着力点确定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经济发展水平成为此时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引导下。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和公平是难以两全的。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政策成了“双刃剑”——往往是某项改革政策出台,有一部分人受惠,而另一部分人则受损,例如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经济效率提高了,但大量下岗工人就成了改革政策的受害者,同时也产生了各种新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环境恶化、社会分配不公、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等。 目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难度愈来愈大,并且还面,临基本动力缺乏问题。于是,政府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政策,思考如何使绝大多数人享受改革的成果,如何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和利益需求,如何有效保护弱者的利益,如何有效调动多数人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如何有效解决收入差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等。 面对这些问题,十六大之后我国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开始转向“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政绩观的理念。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一切表明今后我们将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其实质是政策的价值取向转向“以人为本”。在这一过程中,政 府将在所有社会成员面前扮演一个中立的角色,公平地对待所有的社会成员,尤其是国务院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以后,这一价值取向就日趋明确。 “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提出,为政府政策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人为本”,实现公民主体利益的最大化,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必须全面、充分、具体地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程度。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公开化,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一种具体体现。 在南京市下关区有一个政务超市,改变原有封闭式的办公模式,在全区各街道办事处先后以窗口式和柜台式两种方式开放办公,将民政事务、城市建设、就业服务、工商注册、税务助征、户籍管理、社区党建、政务接待等40多个服务项目集中放在“政务超市”,在政务超市中,政府职能部门与市民的关系,直接体现为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前厅后室”的办公方式使顾客避免了在多个科室间往返多次。顾客在同一地点就可以获得不同的服务,“一门式”的服务节省了顾客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方便了顾客,提高了服务效率:“首问负责制”向顾客提供全程性的公共服务,使顾客不用自己到各职能部门办理各类手续。防止出现公务人员相互推脱责任的“踢皮球”现象,有助于解决“门难进,人难见,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式工作态度:“公开承诺制”以及“六公开”让顾客享有知情权和知政权,保证顾客享受到优质与高效率的服务,有助于遏制腐败。政务超市的各项服务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真正的做到了以人为本,想群众之所想。 可见,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服务型政府对政府的作用和职能定位作了新的诠释。重新理清了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纠正了过去政府凌驾于公民和社会之上的错误认知,也为政府改革和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指明了方向。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政治民主化建设和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哈贝马斯说:“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每个人都认为他和公共事务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于公共事务,他们反复探究、认真讨论。他们充满好奇、渴望、专注……”因此,公共政策也要求在公共领域内具有开放性和透明性。公众具有对公共政策及一切重大公共事物的话语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公民及公民团体才可能了解公共政策是否合理、合法和符合公众的利益。而“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正是更加重视人在政策制定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充分讨论来完成政策制定过程。
### Index:552 《全国流通经济》 从构建中国国家形象角度看“一带一路”中的合作 从构建中国国家形象角度看“一带一路”中的合作作者:苏畅司文凯来源:《全国流通经济》2018年第23期 摘要:当今世界正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显现,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在此背景下,我们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各国根本利益,也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注入正能量。本文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中提及的合作作为切入点,结合对“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形象内涵的概述、中国国家形象的当代定位以及面对的当代威胁,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谋求合作发展,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国家形象;合作;外宣 中图分类号:D822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18)23-0018-02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2015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在长达15页的文章中,合作二字频繁出现了134次,这足以说明中国在审时度势的情况下,由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在释放合作最强音,让世界各国看到中国是一个谋求合作、共赢、力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对于构建并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一、对“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家形象的概述 1“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 (1)“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背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是有史以来最严重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时至今日,仍然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导致全球经济疲软,发展动力不足。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深入,各国纷纷开始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手段使本国经济体免受影响。一项由英国智库(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从2009年到2013年,全球最富裕的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多边谈判频频受阻,阻碍世界贸易增长,全球贸易进入疲惫状态,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这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建立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以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歪曲了中国的国家形象,西方媒体在大肆宣扬这一论调的同时,又提出包括中国“军事威胁论”、“经济威胁论”、“粮食威胁论”、“网络威胁论”、“环境威胁论”等论调。其中“军事威胁论”和“经济威胁论”被渲染的最为严重,这不断误导人们的判断力,严重歪曲中国国家形象。因此,运用适当的外宣策略构建谋求合作、共同发展的全新国家形象显得尤为紧迫。 (2)“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内背景。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自“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到现在虽已过去十多年,但实施的成效并不显著。西部地区发展仍比较缓慢,东部地区则依仗着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快速发展,造成东西部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地区由于远在内陆,受交通不便等条件的制约,很难摆脱目前发展的窘境。②国家安全亟待增强。在海洋环境方面,我国也面临着十分复杂的问题,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是中东和非洲向外输出石油的必经之路,但是我国目前大约有80%的能源和货物的运输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然而,此地水路狭窄,非常容易被封锁,我国在海洋运输方面缺乏自主权,受到外来条件的制约较大。而“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在陆地运输方面开辟更广阔的天地,通过提升陆地运输能力,降低海洋运输压力,可以更好地维护我国安全。 2“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质内涵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搭建了新的黄金发展平台,具有深厚的实质内涵,主要体现在和平崛起、交流合作等方面。 (1)和平崛起的内涵。虽然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我们也一直在强调绝不会走国强必霸的传统大国所走的老路,“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谋求合作共赢的初心的重要体现。在“愿景与行动”中,我们明确提出要在遵守联合国宪章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平等合作、互利共往。“愿景与行动”一文中,134次提及合作一词,这已经能足够说明中国愿与各发展中国家和平崛起,与发达国家共同合作发展,共享发展成果,释放出了合作最强音。 (2)交流合作的内涵。“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不仅十分丰富,而且交流合作的领域也十分宽广。这在古代进行陆上和海上交流的时候就有所体现,并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因此,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了[1]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这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具有丰富的交流合作内涵。 3国家形象的内涵 当前,由于不同的学者对国家形象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不同,因此对于国家形象的定义尚无统一论述,但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界定:第一,徐小鸽从传播學角度分析,提出国家形象是一国在国际新闻流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形象,也就是一国在其他国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所展现的形象。第二,门洪华从国际政治学角度出发,[2]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同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军事等各个方面交流过程中留下的综合印象。笔者比较认同管文虎基于国际政治学角度提出的观点,即[3]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是国家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在这一观点中,国家形象的主体明确,即一个国家,而且对评价和认定国家的客体也进行了解释,即不只局限于他国,还包括了公众内部。 二、中国国家形象的当前定位及面对的威胁 1中国国家形象的当前定位 中国在当前的国家形象可以归结为:和平、发展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首先,几千年来,“和”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中国也不断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也一直奉行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其次,“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也一直顺应着时代发展潮流,不断谋求自身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更是加快发展步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也回应了国际社会的期待,主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诸如众所周知的“亚丁湾护航”行动是中国展示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具体例证。中国用和平、发展以及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回击了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种种质疑。 2中国国家形象面对的威胁 虽然当代中国极力向人们展示和平、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但是依然有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存在误解,这其中有意识形态差异、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因素,更有甚者在国际上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等论调。这些都歪曲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影响了中国的外交战略。因此,提出清晰而系统的对外合作倡议、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基于不断变化的全球形势,“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与“一带一路”倡议精神紧密贴合的“愿景与行动”一文更是134次提及合作,而且还明确提出了具体可实施的合作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和合作机制,并勾绘出未来发展愿景。更重要的是,中国郑重承诺将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相关国家共创美好未来。它不只是一项倡议,还是构建并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一张明信片。 三、“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合作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1经贸合作 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多边贸易和自由贸易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大势。本着力求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进而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中国力量的初心,我国与俄罗斯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自2015年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超过263万亿元。目前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已达64个,其中与中国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有56个,与中国签订避免双重征税收协定的国家有51个,与中国签订经贸合作协定的国家有53个,签署了上述三大双边协定的国家有4个。中国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也同其他国家一同谋求经济进步和发展,并未对世界经济带来威胁,用铁的事实回击了“中国经济威胁论”。这对于加深中国与其他各国的经贸互信、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和构建中国国家经济新形象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政府间合作 构建良好的政府间合作可以为深化经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保驾护航。中国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开放合作,推动国家间高层互动。2016年9月8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对老挝进行了国事访问,在两国总理的共同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何立峰代表中国政府,与老挝政府代表、计划与投资部部长苏潘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关于编制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老挝有关部门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合作热情,与我国有关金融机构签署了《共同编制老挝电力、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旅游等重点领域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合作框架协议》。 以上只是我国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构建的政府间合作的一部分,但这些签署的文件都具有标志性意义,标志着中国在“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愿景与行动”中的各项内容。在此过程中,中国同相关国家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对国强必霸的论调进行了有力回击,有利于构建谋求和平共处、开放包容的世界。 3文化合作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下,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丝海箫音》是福建省歌剧院的“压箱底”剧目,这一古老的剧目就曾被改编成大型歌舞剧《丝海寻梦》,不仅在“一带一路”沿线上的一些东南亚国家演出过,而且还在联合国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和欧盟总部进行过表演,给世界留下了美好的“中国印象”;构建了中土旅游年、丝绸之路文物展、艺术团体访问等文化活动;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丰富多彩的国家文明,举办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明推广周和文明交流月等活动。在文化传媒方面也加强了交流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工具,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的文化和舆论环境。 如果说国家间的经贸等合作是以利益为基础展开的,那么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则是以民心相通为基础,具有坚不可摧的特點。这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坚实的保障,在交流与合作中向世界展示中国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国家文化形象。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继续惠及全世界人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从“愿景与行动”一文中所提及的合作出发,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实质内涵、国家形象的内涵、中国国家形象在当代的定位以及面对的当代威胁,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中经贸、政府间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所取得的实际成果,并对国际社会上“中国威胁论”进行了强力回击,这对于构建并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刘继南大众传播和国际关系[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 Index:553 《当代党员》 从柑橘园打拼出来的“重庆英才” 从柑橘园打拼出来的“重庆英才” 作者:郑友来源:《当代党员》2021年第03期 “只有秉持理想信念,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甘于奉献的品质,才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1月16日上午,荣昌区清流镇马草村,村党支部副书记、重庆兆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兆宏趁着空档,免费为村民开展了新一期的柑橘种植技术培训。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在成为村民眼中的“致富能手”前,秦兆宏也曾彷徨甚至迷失过,好在他跨过一道道难关挺了过来。 继荣获“2016—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018年度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2019年度重庆市模范退役军人”和“2019年重庆市乡村振兴贡献奖先进个人”后,2020年11月,秦兆宏获得首届“重庆市杰出英才奖”,再一次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让村民赚到钱才是硬道理 1月16日中午,荣昌区清流镇马草村,细雨纷飞。 重庆兆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柑橘种植基地,一颗颗金黄透红的血橙挂满枝头。再过1个多月,这批血橙就将进入采摘期。 “树上这么多橙子,把枝头都压弯了,能卖多少钱?”带队在基地调研的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问。 “这棵树是5年前栽下的,结的果实约100公斤,按照目前10元每公斤的价格,差不多可以卖1000元左右。”秦兆宏回答。 随行的清流镇党委书记补充道,秦兆宏的柑橘种植基地从当初的300多亩扩大到了现在的2300余亩,成立了农业公司,马草村也因此得以改头换面,还荣获了“重庆市美丽乡村”称号。 秦兆宏介绍,为实现生态与效益的双丰收,公司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网销”的电商经营模式。同时为保证农户利益和公司的长足发展,他还制定了“四免一统”的运作机制。 “四免一统”指公司免费提供果树苗,免费送农户外出培训,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免费为农户购买农资农具,为农户统一包装销售。 “说一千道一万,让村民实实在在赚到钱才是硬道理。”秦兆宏笑着说。在带领村民致富之余,在荣昌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指导下,他还创办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来基地开展专题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据初步统计,重庆兆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20年柑橘年产量1800多吨,产值超1800万元,既增加了村民收入,也带动了整村产业发展。 实现重庆血橙首次出口 送走调研队伍,秦兆宏的手机铃声响起。电话是外商打来的,和他衔接下个月血橙出口的相关事宜。 谈及出口,笑容绽放在秦兆宏的脸上。对他来说,2019年4月23日,是个值得铭记终生的日子。 当天,在荣昌区商务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帮助下,装有24吨血橙的货车从马草村出发驶往深圳港,出口到印度尼西亚SAK集团。至此,荣昌区水果出口实现零突破,这也是重庆血橙的首次出口。在那之后,秦兆宏的血橙又相继出口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在秦兆宏看来,血橙走出国门创外汇,是对自己10余年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想起成功前经历的种种挫折,不知不觉间,泪水浸润了他的眼眶。 2008年,彼时的马草村,村如其名:随着青壮年陆续外出,村里剩下的几乎全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由于缺乏劳动力,撂荒后的土地杂草丛生。 那一年,秦兆宏有了返乡创业的冲动,不惜舍弃一所重点大学的后勤岗位。他觉得与其守着主城区稳定的工作,倒不如回家干一番事业,既能改变村子落后的面貌,还可以孝敬年迈的父母。 秦兆宏的想法得到了妻子钟珊的支持。很快,他向工作单位递交了辞呈,拖家带口回到老家。 回村伊始,秦兆宏看到村里留守的老人七零八落地种了一些农作物和果树,创业从哪着手的问题让其犯了难。 “不管是在部队当兵,还是在地方工作,橙子一直是我最爱的水果。”在田间地头徘徊了多日,反复思量后,秦兆宏最终决定将创业之路定在柑橘种植上。 说干就干,秦兆宏前往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盯上了意大利柑橘品种塔罗科血橙。 在秦兆宏看来,塔罗科血橙和一般柑橘的成熟时间有差异,果实在每年1月至3月成熟,耐贮藏,可以一直卖到5月份,并且果实在树上就能保鲜6个月。 就这样,秦兆宏开启了他的果农生活,走上了科学化、产业化种植的道路。 卖掉住房也要扛下去 在马草村提及秦兆宏,村民大多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一番。然而,秦兆宏成功的背后其实有着诸多的泪水和辛酸。 2009年初,秦兆宏深入市场调查后,拟订了种植300亩塔罗科血橙的计划。万事开头难,土地是村民的命根子,要将土地流转过来谈何容易。 秦兆宏从亲友处着手,承诺让大家不离乡不离土,既收土地租金又打工挣钱,年底还可参与分红。为了打消亲友的疑虑,签订合同后,他还先期支付了租金。柑橘基地就此正式起步。 马草村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为了新种下的果树苗能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夫妻俩没日没夜地浇水。“先是用手电照明,电量耗尽了就又用手机光亮照明,直到夜深人静了才收工。”钟珊清楚地记得当时的艰辛。 土地流转出去就能拿到租金,加之秦兆宏夫妻二人的辛勤付出大家看在眼里,很快,更多的村民参与了进来,基地种植规模超过了300亩。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资金、技术、市场,一个个农村创业的难题不断地摆在秦兆宏面前。 拿出全部积蓄,借遍亲友外加向银行贷款,秦兆宏凑足了300万元资金。与此同时,他将请教专家以及学习、摸索来的种植技术,无偿传授给村民。 尽管发展初期磕磕绊绊,秦兆宏还是让马草村旧貌换了新颜、荒山披了绿装。 两年后,一场真正的危机出现了。2011年,秦兆宏正准备加大投入时,遇到了10年难遇的霜冻天气,整个基地几乎绝收。 “那是我创业过程中最困难的一年,所有付出付之东流,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当时我备受打击,差点就没了坚持下去的勇气。”秦兆宏坦言。 秦兆宏曾在部队服役过4年,并先后3次受到部队嘉奖,这历练出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 開弓没有回头箭。秦兆宏咬了咬牙,低价卖掉了主城区的住房,终于度过了危机。“房产证复印件至今都压在箱底,每当遇到挫折时,我就翻出来看看,给自己打打气。”他说。 带动上百贫困户“摘帽” “我是土生土长的马草村人,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如今,秦兆宏已是柑橘种植领域的行家里手,但这句话他却长期挂在嘴边。 在秦兆宏的带动下,目前,荣昌全区柑橘种植规模超4.75万亩,数千名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年产值近3亿元。 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上的情况秦兆宏再熟悉不过——农户年均增收4000多元,到2020年底,全村59户贫困户已全部如期脱贫。 “一个人好不算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秦兆宏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月16日下午,冬雨初霁,村民廖在六正在转运有机肥。趁着果子还有一个多月的采摘期,他利用间隙将肥料入地,以确保来年有个好收成。 “自从他返乡创业那年开始,我就一直跟着他干。”谈及秦兆宏,55岁的廖在六满是感激,“如果不是他,我哪能有如今的幸福生活。” 2008年,廖在六的妻子离家出走,留下3岁的女儿和1岁的儿子,上面还有八旬母亲需要赡养。秦兆宏返乡创业后,让廖在六在基地务工,每月有2000多元的劳务报酬。 秦兆宏不仅包教种植技术,还负责解决销售难题。这样一来,廖在六家两亩地的柑橘,每年有了稳定的上万元净收入。他入股到秦兆宏的柑橘产业合作社的3亩地,每年还能为他带来一笔土地入股金,整个家庭实现了衣食无忧。 马草村3组刘世华年增收3.65万元、5组敖行本年增收3.36万元、6组曾吉华年增收3.78万元……在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秦兆宏已带动全镇100多户贫困户在甩掉“贫困户”帽子的同时走上了致富之路。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不管未来怎样,我都会坚持走下去。我相信,马草村的未来会越来越好,乡亲们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秦兆宏满脸坚毅。
### Index:554 《现代经济信息》 从格力电器定向增发失败看中小股东利益保护问题 从格力电器定向增发失败看中小股东利益保护问题作者:施彩花曾惠芬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8年第06期 摘要:定向增发是当前上市公司最重要的融资手段。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的环节中可能向认购者输送利益,这将容易导致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侵害。本文通对格力电器定向增发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从完善相关的法律体制和公司治理等方面提出中小股东保护自身利益相关建议,切实维护中小股东权益。 关键词:定向增发;利益输送;中小股东利益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6-0-02 一、定向增发的优势 (一)定向增发发行限制少 定向增发相对于其他的融资方式,发行条件较为宽松。按照相关规定,定向增发对发行对象、定向增发的价格及限售期间有规定以外,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相较于需要连续三个会计期间都要盈利的配股而言,定向增发成为经营业绩亏损企业的首选。 (二)定向增发的发行历时短、成本低、效率高 定向增发是向特定投资者进行股权再融资,相较于配股和公开发行而言,免去中间确定投资者的时间,提高发行的效率。除此之外,定向增发无需刊登招股说明书、询价等步骤,也就免去了等待监管审批的时间以及支付给券商的佣金,从而减少发行的时间以及降低了发行的成本。 (三)定向增发的发行方式和支付对价方式灵活 定向增发是向特定投资者进行再融资,上市公司对投资对象可以自由选择,并且可以与之协商认购的条件,因此,定向增发的发行方式具有灵活性。除此之外,定向增发的支付方式也具有灵活性,定向增发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支付,不仅包括现金,还包括资产、股权等非现金的方式。 二、定向增发对中小股东的影响 由于信息不对称、相关法律体制和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的环节中可能向认购者输送利益,导致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侵害。 (一)操纵股价导致中小股东利益受损 大股东操纵股价行为,企业在公布定向增发的公告之前,为了压低股价,通常会通过负面公告对股价进行最大程度的压低,增发后则通过各种利好信息使股价回升,使得在定向增发时能够以低成本认购定向增发股份。而定向增发折价程度越大,对公司未来长期业绩负面影响幅度越大。从而,由于定向增发前后,中小股东所持的股票股数不变,并且不能获得折价增发带来的溢价收益,但却要承受将来股价下跌的损失,使得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侵害。 (二)劣质资产认购导致公司资产质量下降 定向增发可以使用非现金资产进行认购,使得控股股东很可能用劣质的资产来认购定向增发股份,致使企业整体的资产质量下降,从而企业的长期绩效也会随之下降。控股股东为了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认购定向增发的股份,一直压低股票的价值,却将劣质资产引入企业,致使中小股东的利益严重受到损害。 三、格力电器定向增发背景、目的与过程 2016年8月19日,格力电器发布定向增发公告,拟向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格力电器员工持股计划8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不超过96.94亿元,用于珠海银隆的项目建设。 (一)格力电器定向增发背景 国内家用空调连续多年高增长后已进入成熟期。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国内空调产业从2014年高速冲量后,到2015年趋于平稳。2015年国内生产家用空调同比2014年下降12%;累计销售同比2014年下降8.6%。 为了面对空调行业增长放缓的风险,格力电器将在空调产业的前提下,大力拓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将公司从单一的家电制造商向新能源行业进行拓展,打造成为有较强核心竞争力企业,实现多元化稳定发展。 (二)格力电器定向增发目的 格力电器此次定向增发有以下目的。首先,用于收购优质资产。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在国内影响已相对广泛,格力电器通过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可以掌握新能源核心技术,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拓展市场能力等,有助于公司的后续发展。其次,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为保持市场的竞争力,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投入,格力电器利用公司的资本平台可以为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提供资金的支持,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再次,发挥协同效应。格力电器与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均在各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此次格力电器的并购可以说是强强联合,可以较好的发挥协同效应。 (三)定向增发的过程 格力电器欲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根据公告,格力电器本次增发方案包括两个部分,珠海银隆100%的股权作价130亿元,另拟配套融资100亿元,全部用于珠海银隆项目建设,两项合计以15.57元的价格发行新股14.772亿股,增发新股数量占增发后格力电器股本的19.72%。 收购报告书显示,2016年8月1日、10日,珠海银隆发生了两次的股权转让,这两次转让对股权的估值均为106亿元,而8月19日格力电器发布购买珠海银隆的报告书上却上升至130亿元。对于格力电器收购价格与前两次股权转让价格相比大幅上升的原因,报告书进行解释:“主要原因:(1)前两次股权转让是转让少数股权,而此次交易是100%的控股收购,变更了标的公司的控制权;(2)因为前两次股权转让对价为现金支付,与股份支付取得股份的对价相比,使用现金对价的方式时间确定、程序快捷、不存在审批风险并且不用承担二级市场风险。因此,前两次股权转让确定的交易估值,考虑了流动性的折价要素。”但是在2016年资产负债表上显示,格力电器现金非常充裕,货币资金账面余额994亿元、应收票据账面余额为107亿元,因此格力电器完全有能力以现金来收购珠海银隆。如果收购珠海银隆对格力电器的长远发展的确是必须的,且珠海银隆的大股东坚持交易对价为格力电器的股票,格力电器完全可以通过用现金加股权组合的方式进行收购,这将减轻此次并购对格力电器现有股东利益的损害。 (四)格力电器定向增发对中小股东的影响 在此案例中,若定向增发成功,格力将以15.57元收购珠海银隆,向银隆股东发行8.34亿股份作价为130亿元,将向特定投资者计划定向增发6.4亿股,稀释了格力电器当前股本的24.5%,虽然银隆承诺未来3年净利润可以分别达到7亿元、10亿元、14亿元,但是经过上述2次的稀释后,格力电器股本的扩增达到25%,但是银隆未来3年的净利润占格力电器净利润之比都低于10%。随着25%的股本扩张,估算格力电器的每股市盈利将下降15.5%,按照券商给出的市盈率12倍计算,估算股价将损失3.72元/股,按照15倍市盈率计算,估算股价将损失4.65元/股。随着市盈率的提升,损失会逐步的扩大。按照中小股东占比72%,持股43亿股计算,3.72元/股的股价估算损失160亿,4.65元/股的股价估算损失200亿。随着市盈率的提升,这种损失将会逐步的扩大。 (五)格力电器中小股东捍卫自身利益 由于此次定向增发方案格力电器通过全股份支付的方式,严重摊薄中小股东的利益,见表1。 2016年10月28日,格力电器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几乎所有的中小股东投反对票,赞成票不足2/3,因此定向增发方案未获通过。也就是说,在格力电器定向增发的案例中,中小股东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利益。 但更严峻的现实是,在很多企业的定向增发过程中,中小股东的声音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中小股东的持股比例往往很低。 四、定向增发中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公司治理体制 首先,为了应对国内股东权益高度集中的现状,应当尽可能地缩小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控制权,才能减轻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损害;其次,培养大股东的监督意识,提升中小股东监督的积极性,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最后,完善公司内部的治理机制,包括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监事会的运作控制,发挥其应有职责。 (二)完善定向增发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需要完善定向增发相关的法律法规。首先,通过健全法律体系对中小股东的保护,以创造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降低诉讼门槛,加大中小股东控诉大股东侵占行为的力度,从而减少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其次,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由于获取信息渠道的不同,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得大股东利用空隙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需要完善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中小股东获取信息的准确性,从而减少中小股东的利益受损害。 (三)建立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 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首要的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减少控股股东的操纵行为,加强中小股东保护机制。其次,完善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机制保护只是为中小股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小股东必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提高投资的理性度,这就要求中小股东需要学习相关的投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关注上市公司的最新动态,对获取的信息分辨真伪,以便利益受到侵害时及时作出应对措施,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朱红军,何贤杰.利益输送、信息不对称与定向增发折价[J].中国会计评论,2009(1):283-298. [2]章卫东.定向增发新股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0(1):54-73. [3]唐宗明,蒋位.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度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2(4):44-50. [4]唐宗明.大股东控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word/media/image1.png
### Index:555 《华人时刊·校长》 从案例中看如何落实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从案例中看如何落实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作者:张冬梅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3年第06期 案例《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显然,课标把“基本活动经验”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期待老师能给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埋下更多的创造种子,提高数学教学的价值。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基本活动经验的逐步积累呢?下面借前不久执教的一堂练习课来作一些阐述。这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21页上的一道思考题,教材的意图很明显,想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体会规律。教学时,为了丰富习题的数学意义,让学生能从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我把教材进行了一定的改造。教学流程如下:研究问题1出示问题1 平面上有50个点(任意3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过其中两点画一条直线,最多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你能画一画,表示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解决问题吗? 研究1.个体研究,独立思考。(稍后,发现个别学生无从下手。)师:大家先停一停,老师想采访大家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画,你们猜猜原因是什么呢?生1:50个点太多了,画起来不容易。生2:每3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要画完这样的50个点就很麻烦。师:是啊,这可怎么办呢?生3:我们不用画50个点的,可以先试着研究几个点,少一些的点,看看会不会有什么发现。生4:我们知道2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我们可以先从2个点开始研究。2.小组研究。师:刚才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又听取了别人的提醒,你现在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四人小组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一起研究。全班分享1.从2个点开始研究的方法。⑴小组1(甲、乙、丙、丁四人)汇报并生生互动:生甲:(边板演边讲)通过2个点能画一条直线,如果再画上第3个点,就又能画出2条直线,这样一共就画出了3条直线。如果再画上第4个点,你们知道又能画出几条直线呢?生2:3条。生甲:为什么呢?生3:因为这第4个点可以分别跟前3个点确定一条直线。 生甲:是的,同学们看这样就一共画出了6条直线。生乙:我建议大家可以先这样研究下去,看看能不能发现规律。 生丙:我还想提醒大家,可以列张表格进行研究,这样容易发现规律。 师:那好,我们接受他们小组的建议,继续他们的研究,并完成书P21的表格。(每个小组再次研究这种方法,并填写表格,解决问题。) ⑵再交流。 生丁: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答案: 大家都做对了吗? ……生丁:大家说,我们还需要继续一个一个地添“点”,再继续画下去吗?生4:不用了,我们已经发现规律了,大家看,1+2=3,3+3=6,6+4=10,10+5=15,所以7个点能画15+6=21(条),8个点能画21+7=28(条)……这样一直加下去,有50个点,就要加到49。生5:我们也发现规律了,2个点能画一条直线,3个点能画1+2=3(条)直线,4个点能画1+2+3=6(条)直线,5个点能画1+2+3+4=10(条)直线,6个点能画1+2+3+4+5=15(条)直线。所以50个点能画1+2+3+…+49=1225(条)直线。生丁:对的。但是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为什么3个点的时候是1+2=3(条)吗?生6:因为2个点的时候能画1条直线,添上第3个点,又能画出2条新的直线,所以是1+2=3(条)。师插话:真是一个极好的问题!我也想知道,你们说50个点能画1+2+3+…+49=1225(条)直线,算式中的49表示什么?48呢?生7:49就是第50个点能分别跟前面的49个点画出一条直线;48是第49个点能跟前面的48个点分别画出1条直线;以此类推。(全班热烈的掌声) …… 师:问题解决了,能说说你们有什么体会? 生甲: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画画图、分析分析,就可以看出规律了。 生乙:我们是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想起的,等发现规律了,就好了。 ……2.选择点少的一种情况进行研究的方法。 小组2(A、B、C、D四人)汇报并生生互动: 生A:我们小组研究的方法跟刚才的方法不同。因为50个点太多了,有些复杂,我们就画了5个点进行研究。大家看,第1个点能分别跟其他4个点画出1条直线,共画出了4条;第2个点能跟剩下的3个点画出3条新的直线,第3个点又能画出2条,第4个点就只能跟最后一个点画出一条新的直线了,所以5个点能画4+3+2+1=10(条)直线。 生8:可是你们没有说50个点能画多少条直线呀? 生B:我补充。你们看,如果是5个点,通过第一个点最多能画出4条直线,然后分别是3条、2条、1条,最后的结果是4+3+2+1,所以50个点就能画49+48+47+…+1=1225(条)直线。 ……比较中体会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解决了问题,但是大家有没有从不同的方法中看到相同的东西? 生9:我们最后得到的算式其实是相同的,一个是1+2+3+…+49=1225(条),另一种方法是49+48+47+…+1=1225(条)。 生10:我发现两种方法找到的规律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反过来了。 生11:这两种方法在思考的时候,都不是直接画出50个点进行研究,都是先研究点比较少的情况。 生12:都是研究点少的情况,再发现规律以后,算出50个点能画出多少条直线的。 师:是的,先研究简单的情况,然后发现规律后去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板书: 师: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研究问题2出示问题2一张桌子可以坐6人(如左下图),两张桌子拼起来可以坐10人(如右下图)。那么照这样算,招聘会时把20张桌子拼了起来,可以坐多少人?2.学生独立试做。3.交流分享。方法一:6+19×4=82(人)方法二:4×20+2=82(人)方法三:5×2+4×18=82(人)(追问1:为什么不去画出20张桌子拼在一起的示意图?追问2:不同的方法又有着怎样相同的策略?) 故事设疑 故事激趣 在印度,有这么一个古老的传说:在世界中心贝拿勒斯的圣庙里,一块黄铜板上插着三根宝石针。印度教的主神梵天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在其中一根针上从下到上地穿好了由大到小的64片金片,这就是所谓的汉诺塔。 不论白天黑夜,总有一个僧侣在按照下面的法则移动这些金片:一次只移动一片,不管在哪根针上,小片必在大片上面。当所有的金片都从梵天穿好的那根针上移到另外一根针上时,世界就将在一声霹雳中消灭,梵塔、庙宇和众生都将同归于尽。 于是,人们都惶恐不安,终日担心着:当僧侣把金片移完时,地球就会毁灭。可是当一个数学家听说了这件事情以后,却只是淡淡地一笑。 带着疑问走出课堂 数学家为什么会淡淡地一笑?事情的结果到底怎样呢?请每个课外学习小组合作研究,下周三全班交流你们的研究成果。 思考 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内化了的数学知识、技能及情感体验,既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又包括学生在学校数学课程中获得的经验。数学经验的获得依赖于多种数学活动,比如观察、理解、提问、建模、论证等。一般而言,经验极具个性,是个体的自我创造、个性的再现。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关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一些做法: 恰当利用素材,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有效的数学活动并非一定是操作活动,一道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就可以是一个“有效的数学活动”,关键是怎样让这样的过程更“有效”。分析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结合点,这是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的前提。在这堂课学习前,学生已经知道两点能确定一条直线,也有了一定的找规律的经验,那么故意制造矛盾冲突——把平面上的点增加到50个,学生发现不能直接通过画图找到答案,于是便开始深入地思考与研究,有效的探究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尊重个性差异,积累合作交流的活动经验 “活动经验”一定与“经验”密不可分,当然就与“人”密不可分,即学生本人要把活动中的经历、体会总结上升为“经验”。既可以是活动当时的经验,也可以是延时反思的经验。既可以是学生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也可以是受别人启发得出的经验。但关健是,这些“经验”必须转化和建构为属于学生本人的东西,才可以认为学生获得了“活动经验”。 这样,我们在组织数学活动时,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关注学生的合作研究与相互交流。上面的案例,首先给了每个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虽然个别孩子无所适从,但是这表面上看起来的“空白”,却让学生体会了问题的困难所在,使得后面的合作探究有了思考的目标与方向。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班分享”这一环节,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表达的自由、思考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再认识,在相互质疑中再发现,从中体会到的合作研究与相互交流的活动经验却是不可忽视的。 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渗透内在的思想方法经验 小学数学教材体系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明线),一条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暗线)。由于教材对完美演绎形式的追求往往掩盖了内在的思想和方法,所以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明确概念和例题的本质是什么?从怎样的材料出发,经过怎样的过程概括而来?最终要形成怎样的数学结构?组成怎样的知识体系?领悟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 上面的案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几何直观,也让学生真实体验了“从简单情况想起”的数学方法。在这里又不难看到学生感悟了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的思想…… 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积淀、凝聚过程,学生所感悟到的数学思想将使他一生受益。 关注反思与提炼,把感性认识提升为数学活动经验 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如果学生的思维仅停留于感性经验的层面上,不能在感性认识中揭示、获取理性的经验,那么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训练与发展。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将学习过程中那些有关的智力活动变为思维的对象,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提炼。 上面的案例中,如果数学活动停止于问题解决时,那么学生的认识仍然只是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因此,教师不仅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探究活动,更关注学生问题解决后的反思与提练,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帮助学生进行经验显性化。这样才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真的应该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努力与学生一同实践,在教学中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提升学生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从“双基”向多元发展。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 Index:556 《艺术科技》 从梵高的绘画论其艺术心理 从梵高的绘画论其艺术心理 作者:张阳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2期 摘要:梵高是后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的绘画色彩绚烂、线条感强,独具特色。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驱,梵高的作品大都是对其内心世界的表现。本文具体分析了梵高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品的色彩及笔触,对其艺术心理进行一定探讨。关键词:梵高;油画;心理梵高(1853.3~1890.7)是荷兰继伦勃朗之后最具世界性影响的画家。他27岁始正式学画,37岁辞世,短短十年留下约2000幅作品。其作品单纯强烈的色彩以及不停运动的笔触,让人体会到了一种原始冲动和生命激情。1早期绘画的褐色调初涉绘画的梵高对伦勃朗、德拉克洛瓦、米勒非常推崇,并大量临摹他们的作品。他早期的作品多写实,色调则沿用荷兰传统的褐色调。他对弟弟提奥说,“谈到我自己的调色板,你不会发现我在这里用的银色调,更多的是棕褐色调(例如沥青色和深褐色),我一点也不怀疑有人会不喜欢”。[1]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主要有《缝衣服的女人》(1881年)、《卷心菜和木屐》(1881年)、《街上的女孩》(1882年)、《海牙的教堂》(1882年)、《长凳上的四个人》(1883年)、《沼泽风景》(1883年)、《甩卖建筑废料》(1885年)、《有四棵树的秋天风景》(1885年)、《铜壶、罐和马铃薯》(1885年)等。著名的《吃土豆的人》(1885年)即此时期的作品。这幅画描绘了农民德格鲁特一家。在低矮的房屋里,德格鲁特夫妇及三子女围坐在窄小的餐桌边,或吃土豆,或倒清咖啡。画面色调灰暗浓厚、笔触粗拙有力。梵高曾对提奥说,“这是一幅画中只有一点亮光的黑黝黝的油画。我要清晰地表明,这些在灯光下食土豆者,就是用伸进盘子里的同一双手去锄地的……我要表达一种与我们这些文明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我在这幅画中最初试着用土黄、土红与白色来画人物的肤色,但是这种颜色实在太亮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把他们重新画过,现在所画的颜色好像是一个沾有灰土的,未剥皮的新鲜土豆的颜色”。[2]梵高早期绘画的褐暗色调与其成长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幼年时,同名兄长夭折;少年时,他频繁转学。梵高的恋爱经历也很曲折,先是单恋房东的女儿却遭到拒绝;之后,他向表姐求爱时又得到否定回答。随后,他到海牙学画,遇到不幸的妓女西恩,二人因互相怜悯而共同生活但最终分开。后来,梵高回到父母身边,邻居的一个老处女爱上他却遭到家人反对而自杀。这些伤痛和孤寂使梵高走向宗教。1876年他义务到宗教小学教书,后去煤矿传教,因教会不认可其工作方式而被解聘。1880年他正式投身艺术,但由于其画作一直得不到社会认可,使他一直没有收入。为了减轻弟弟提奥的经济负担,他常常挨饿。除了自己的不幸外,梵高遗传了家族式忧郁症。这些都影响了梵高早期作品的色调选择。 2中期绘画的明朗绚烂1886年后,梵高画了一系列风格迥异的作品:《餐厅内部》(1887年)、《麦田与云雀》(1887年)、《塞纳河上的桥梁》(1887年)、《播种者》(1888年)、《夏夜》(1888年)、《向日葵》(1888年)、《夜间咖啡馆外景》(1888年)、《星夜》(1888年)等。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作品色彩变得绚丽夺目了。这是梵高接触印象派画家之后的转变,但他并没有停滞于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而是紧紧地随着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进行创作。梵高这一时期作品中的代表当属《向日葵》。他先后创作了数幅向日葵。《向日葵》以饱满纯净的黄色为主调,色彩炽烈、笔触奔放、线条流畅。他将蓝色和橘色、红色和绿色、红色和紫色搭配在一起,用色彩塑造立体感。而且将这些鲜明色彩以短线的形式加以组合,营造出热烈奔放的色调。这不仅是一个如何使用色彩的技术问题,而是用心灵来描绘生活的艺术手法。画面中的向日葵既有自然物的原貌,又不完全写实,而是心灵的象征。对于梵高而言,绘画不仅是艺术行为,而是生命需要。“我不能够扔下它,除了工作,我不能关注任何事情;那就是说,我一旦卷入其他事物中,欢乐便会立刻逃遁,当我不能继续工作时,我便会变得忧郁”。[3]在弟弟的引荐下,梵高结识了许多印象派画家,并得到毕沙罗的指教。之后,他厌倦了巴黎的阴郁,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小镇。灿烂的景象让他的天分和激情得到完全表露。同时,日本“浮士绘”以其色彩鲜明、线条简明又极富表现力的东方艺术特色唤起了他的共鸣。梵高取其精华并加以实践,倾泻其内心蕴藏着的那股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源于他对艺术的热忱,也源于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用激情有力的笔触,传递出既热烈又悲伤、既躁动又孤寂的心理。3成熟时期的旋转笔触如果说从褐色调到明朗绚烂的转变,开启了梵高在绘画中成功释放自我的大门,那么其笔触从简短笔直到旋转跃动则是内心苦闷更充分的释放。1889年开始,梵高的绘画出现了大量旋转笔触,例如《两棵柏树》(1889年)、《柏树和两位女士》(1889年)、《杜比尼花园》(1890年)、《有丝柏与星月的道路》(1890年)、《奥维尔的教堂》(1890年)、《奥维尔的房屋》(1890年)和《加塞医生肖像》(1890年)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名作《星夜》(1889年)。该作品的主体描绘了一片蓝色夜空。空气里充满白、黄、蓝、黑交织出的巨大漩涡,月亮星星也在各自旋转着。几棵深绿和棕色的树木扭曲着浮现在画面的最前景。远处山脚下,错落着一些房屋、树木和农田。世界仿佛陷入了绝望的茫茫之夜。这是梵高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他把自己的极度苦闷投射到无垠的蓝色夜空中,那跃动着的黄色漩涡,饱含着奔涌不息的情感之流。绞扭着的树木倾诉着梵高的挣扎。整个画面粗犷豪放,充满动感。这种饱含激情的有力描述,是对他心灵世界的直接表达。这一时期的作品是在“割耳事件”之后完成的。1988年,高更接受梵高的建议来到了阿尔。一开始他们相处愉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在性格、绘画观念上的差异逐步显露,两个月之后发生了著名的“割耳事件”。由于梵高将割下的耳朵送给一名妓女,加之他不修边幅的外 表、孤僻乖戾的性格,邻居们一致认为他是个疯子。他们向市长请愿,要求把梵高关进精神病院。两个月中,梵高先后三次住进阿尔医院。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宁,梵高继续到田野作画。此时他完全按照内心感受作画,画面激越而狂放,所使用的旋转线条、扭曲笔触都有向上升腾之势,充满力的搏斗。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说,“就算为了个人的健康,也很需要在花园中绘画,到野外观看花草的成长……”。[3]但是,绘画并未消除梵高的苦痛。7月27日,梵高走到村边麦田开枪自杀。弥留之际他说,“不要安慰我,没有用的……悲痛的事一生都不能解除的……”。这样,37岁的梵高走向了另一个世界。4结论梵高曾说过,“往后他们会承认我的作品,我死后他们肯定会写我。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打算为此作好准备……”[4]短短十年的绘画生涯,他留下了约2000幅作品。十年间,他作品中的色彩从灰暗的褐色到夺目的黄蓝红色,他的笔触又从简短笔直到旋转跃动。与其说他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绘画风格,不如说他一直在坚持内在的自我。他将热烈且敏感的情绪、善良却固执的性格、忧郁而苦闷的心理融在自己的画面里。作为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梵高开启了自我情感表现的大门,其画作中对主观情感的释放、表现性的色彩以及情绪化的线条启发了早期表现主义画家。参考文献:[1]梵高(荷).梵(高艺术书简[M].张恒,翟维纳,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183.[2]付娜.飞翔的耳朵——梵高画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115.[3]阿伯J.卢宾(美).凡高心理传记[M].程应铸,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42,408.[4]林和生.凡高传——在人性的麦田深处[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123.作者简介:张阳(1987—),女,山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 Index:558 《人民论坛》 从比亚里茨峰会看七国集团的发展 从比亚里茨峰会看七国集团的发展 作者:邵峰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27期 【摘要】七国集团比亚里茨峰会最终以一份领导人的声明收场,会议取得的实质性成果不多,但也有一些亮点。可以预见,关于七国集团存废的争论还会持续,但不可或缺的功能决定了七国集团仍将继续存在并发展。从比亚里茨峰会来看,七国集团仍然是西方主要国家协调政策的平台,未来其内部格局或许会发生微妙变化。 【关键词】比亚里茨峰会七国集团国际合作【中图分类号】D813【文献标识码】A 8月24日,在法国昂代,人们参加七国集团峰会抗议游行新华社发2019年8月26日,为期三天的G7峰会在法国比亚里茨落幕。峰会最终发表了仅有一页纸的领导人声明,涉及国际贸易、伊朗、乌克兰和利比亚等多项议题。法国为了避免出现新的分裂和尴尬,事先就作出了不发表联合公报的决定,这也是G7峰会44年来首次没有发表联合公报。七国集团比亚里茨峰会议题广泛,但给人的感觉是分歧多于一致、争吵多于合作。虽然峰会的实质性成果缺乏,但仍有一些亮点。第一,峰会节俭,讨论务实。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总结峰会时表示,今年的峰会花费2100万欧元,远低于去年的峰会开支,是一次“节俭的峰会”。从视频和照片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仪式简单、会场简单,不讲排场、不事奢华,仅是讨论问题。无论是G7国家的集体会议、双边会晤,还是G7国家与受邀嘉宾国的双边与多边会晤等,各种形式的会议都在务实地讨论,以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援助亚马逊森林火灾,拯救地球之肺。自新总统博尔索纳罗上台后,巴西的森林毁坏问题变得更为严重。因此,马克龙将亚马逊雨林大火定为G7峰会的主要和紧急议题之一,并宣布七国集团“将立即向亚马逊雨林国家提供至少2000万欧元财政援助”。博尔索纳罗起先指责马克龙协助灭火的表态系殖民主义思维,是对巴西主权的侵犯。但随着国际社会对亚马逊森林关切的增加,博尔索纳罗的态度有所变化,不仅接受了国际援助灭火,而且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紧急措施。由此可见,本次G7峰会对保护亚马逊森林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第三,美国与伊朗重启核谈判出现可能。作为今年G7峰会的东道主,马克龙一直在努力化解美国决定退出“伊朗核协议”所引发的紧张局势。比如,在峰会举行期间,伊朗外长受马克龙邀请抵达G7峰会举办地,与马克龙、法国外长以及英国和德国官员会面。 G7峰会不发表联合公报,意味着该组织达成一致的协议很少,即使有一些共识,但由于没有书面记录,因此也不会对具体措施和步骤作出负责任的承诺。面对G7内部矛盾的上升以及作用的下降,很多人表现出了不满和担忧,期望能够拿出实际的行动解决问题。比如,G7峰会开幕当天,近万名非政府组织成员和法国“黄背心”运动参与者聚集在比亚里茨周边城市举行游行示威活动。一些激进人士甚至认为G7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比如,英国《卫报》于2015年6月7日以《破碎的G7及其峰会——无望、分离和过时》为题刊文,认为现在的G7已经是一个垂死的制度,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应该被废除。然而,过激的情绪不能代替冷静的思考,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G7还会继续存在并发展。 首先,虽然G7的影响力在下降,但功能依然不可或缺。G7是7个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会晤的论坛型机制。G7峰会只是一个名字或者习惯叫法,并不意味着只有7个成员国,比如,欧盟也是G7的成员之一。作为元首峰会的辅助和补充,G7有时也举行部长级会议,讨论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G7成立后,其功能从单一的协调经济政策逐渐向政治、安全等层面扩展,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机制之一。 G20于1999年正式成立,并于2008年首次召开峰会。2009年9月举行的匹兹堡峰会将G20确定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相比之下,由于缺少新兴市场国家的参与,G7这些年的确丧失了一些影响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G20最早是由G8(G8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变而来)倡议并组织创立的,虽然有无奈的成分,但也不能贬低其全球治理的胸怀。况且,七国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都处在世界前列。比如,2018年G7国家的GDP占全球经济总量的45.28%(巅峰时期,G7国家的GDP占全球经济总量的70%左右)。因此,其存在和动向都会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应该说,G7的作用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作为列强俱乐部,其各种活动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和西方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全球性问题的凸显,G7对成员国之间以及成员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协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秩序的稳定和全球治理的发展。 其次,从成员国发挥的国际影响来看,G7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再表现出对多边主义的不屑,连续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朗核协议”等, 但美国在很多全球性问题和国际安全问题上仍需要伙伴国的加持,因此对G7还不至于彻底放弃。此外,一般的大国发挥国际作用的重要平台就是G7。G7中的欧洲国家都属于地区性大国,要想继续在西方乃至世界舞台占据有利位置并发挥影响力,就必须坚持欧洲一体化的联合道路,并在全球问题上奉行多边主义和协调合作的路线。无疑,借助G7,这些国家可以发挥远大于自身实力的国际影响力。比如,日本虽然经济超强,但囿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身份,难以摆脱美国的控制和亚洲国家的警惕。因此,其希望借助G7来发挥较大的影响力。 G7成员国若作为东道主,将会有更多的機会展现自己的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此次比亚里茨峰会,法国就充分利用了东道主的有利时机,在全球治理议题设定、俄罗斯回归、伊朗核协议等问题上采取了大胆的行动,在一定意义上扩大了法国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虽然矛盾和争吵不断,但不可低估G7对全球治理的积极作用。G7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其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成立到G20峰会诞生的2008年,一直在世界经济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即使G20峰会成立,也仍然不能否认G7对全球治理的积极意义。比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早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G7的每届峰会也都少不了气候变化的议题,由此向世界传递一个正面、积极的信号。G7峰会也许拿不出立场一致的应对全球挑战的新方案,但是可以让世界知道G7正在关注哪些全球性问题,从而在舆论上引导全球治理的方向。 G7未来如何发展、作用到底有多大、其内部格局是否会有变化,这些都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而从比亚里茨峰会来看也许是一个不错的视角。 第一,G7仍然是西方主要国家协调政策的重要平台。20世纪70年代末,G7曾占据世界上四分之三的贸易活动以及三分之二的对外经济援助,成为协调政策、主导经济事务的主要平台。但时至今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G7在全球经济中的体量下降,对全球事务的影响力呈下行趋势,主导作用已经不复存在。当前,G7主要是协调西方主要国家经济、政治、安全等问题的政策平台。G7成员国在合作理念和贸易关系上虽有分歧,但合作机制总体运行还是比较顺畅的。G7峰会不仅是成员国对迫切而重大的全球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的平台,而且也为成员国的双边会晤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高效的途径与契机。在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和西方地位相对弱化的大背景下,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反而更重视G7这一协调机制,以期共同面对挑战。 我们应该对“协调”有更宽泛的理解,如果成员国之间总是和风细雨、亲密无间,那么协调又有什么意义呢?彼此就具体问题讨价还价、激烈争论,本就是大国外交的一种正常状态,是最后相互妥协达成一致的必不可少阶段。如果每次开会,所有人都彬彬有礼、客客气气,不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会议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第二,G7内部格局有可能发生微妙变化。继去年加拿大魁北克的“史上最分裂G7峰会”之后,今年法国比亚里茨峰会再次表明,7个成员国之间仍嫌隙颇深。G7国家的关系依旧延续了 之前的态势。虽不再唇枪舌剑,但在气候变化、国际贸易、伊朗核问题等一些重大问题上,六国对美国的“6+1”格局依然没有太大改变。 从发展来看,最有可能发生变化的是英国。英国首相约翰逊是典型的英国上流社会精英出身,从政经验丰富,曾担任过伦敦市长、外交大臣。他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人们对其的争议不绝于耳。在个人形象、脾气秉性、行事作风以及政治观念等很多方面,约翰逊与特朗普颇为相像,二人也很投缘。比如,在约翰逊因“脱欧”陷入困境时,特朗普曾力挺这个被媒体称为“英国特朗普”的新首相。在一定程度上,英国脱欧对特朗普而言是一大利好。因为英国一旦脱欧,美英关系必将趋于强化,英国对于美国的依赖也就更强了。从这一方面来看,如果未来英国在多数问题上与美国站在一起,G7格局也许会向着“5+2”的方向发展。 第三,俄罗斯重返G7,G7再变G8的可能性不大。2014年,由于在克里米亚和乌克兰问题上与俄罗斯存在严重分歧,七国指责俄罗斯干涉乌克兰内政,并因此实施制裁,停止了俄罗斯的资格,G8由此变回G7。在2018年加拿大魁北克G7峰会上,特朗普就曾提出应该把俄罗斯请回七国集团,但是遭到了欧洲成员国的一致反对。在比亚里茨峰会上,七国集团领导人仍然未能就俄罗斯重返峰会达成协议。特朗普在峰会前就呼吁俄罗斯回归,主张俄罗斯应该重新加入工业化国家组成的八国集团,即G8。此提议引起了G7领导人的争吵。虽然特朗普的提议得到了意大利总理孔特的支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此也表现出默认的立场,但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领导人并不同意。他们认为俄罗斯不应成为集团的一部分。峰会前几天,马克龙在与普京会谈时声称,将正式邀请俄罗斯出席2020年的G7峰会。峰会结束后,马克龙又呼吁西方国家在“中俄不断崛起,西方霸权正在终结”的大背景下,反思与俄罗斯的关系。同时,作为2020年G7峰会的东道主,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肯定会邀请普京作为嘉宾参加。不过,特朗普也指出,作为一个“骄傲的人”,普京可能不会接受邀请。 面对美国和法国的邀请,俄罗斯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热情,而是表现出一种冷静观察、不卑不亢的心态。普京表示,俄罗斯认为与G7进行任何形式的对话都是有益的。面对一些成员国和美国国内势力的反对,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俄罗斯从来没有要求任何人接受俄罗斯重返G7。他强调,目前世界已经发生了改變,所有的国际重要问题都有其他模式能够解决。俄罗斯积极参与像金砖国家、上合组织、G20这样的组织活动。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科萨切夫称,与其让俄罗斯回到“7+1”模式的G8,还不如让这个组织扩员,吸纳中国和印度加入,让G7变成G10。 值得注意的是,邀请俄罗斯重返G8带有隐秘的针对中国、离间中俄关系的意味,这一点我们要保持必要的警惕。比如,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专家卡拉加诺夫曾指出,西方国家企图阻止俄罗斯与中国靠近,正是出于这一目的,法国和美国总统表示有可能恢复G8,但是这一策略不会成功。 可以预见,2020年的G7峰会,特朗普一定会邀请普京参加,而普京是否接受邀请参会一定会引起国际舆论的极大关注。同时,在众多国际安全问题上,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矛盾不是 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如果俄罗斯参会,其注定会成为西方国家共同攻击的靶子。从这个角度来看,普京接受邀请的机率不是很大。当然,最后的结果还要看明年的形势发展和各成员国的态度。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庞中英:《G7不再是那个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中心作用的G7?》,《华夏时报》,2019年8月27日。 ②《G7峰会不欢而散,各国“斗图”原来是为了这件事》,新华网,2018年6月11日。
### Index:563 《创意设计源》 从漆艺设计谈现代手工艺的创新与坚守 从漆艺设计谈现代手工艺的创新与坚守 作者:翁纪军来源:《创意设计源》2014年第02期 【摘要】在漆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强调传统的髹饰工艺和界定大漆材料运用的同时,力争将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通过漆艺作品反映出来,在工艺、材料、样式、审美等方面进行突破性的尝试和探索。无论就漆艺还是整个传统手工艺而言,坚守、创新始终是从业者要面临的课题,也是必须担负的使命。【关键词】手工艺创新坚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沧海桑田,云卷云舒,中国漆器走过了七千年的历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一枝奇葩。从战国、汉代至明清以降,漆艺世界里留下了无数足以藏之名山,传于后世的瑰宝,每一件珍品无不是手工艺者进行全方位创造的成果,仅就工艺而言,就有战国的多材料制胎工艺、汉代的戗金工艺、明清的百宝嵌工艺等。今天的漆艺,又朝着审美、形态、材质、工艺等方面进行着大胆的突破,展示出新的无可限量的生命力。因此,无论就漆艺还是整个传统手工艺而言,继承、发展与创新始终是其从业者要面临的课题,也是必须担负的使命。一、艺人与匠人清代的石涛曾说:“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寥寥12个字充分道出了艺术的真谛与内涵,也截然划分出了艺术家与匠人之间的本质性区别。艺术的指向在于心,而心又是可以牢笼天地、承载世间百态的,心是“道”的镜子。如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清代的玉藏品《白玉碗》,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的是用玉超凡脱俗和晶莹剔透来表现一件日常的生活器物——碗,这就是一个独具慧眼的结合,日常的,通常也是世俗的,而世俗之中,人不可一日离开的就是“吃”,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甚至可以代表人的生存必须与状态。且看“吃”中百态:苟延残喘者有之,得过且过者有之,精进努力者有之,趋炎附势者有之,大智若愚者亦有之,关键在于有着一颗怎样去“吃”的心。看看那只白玉碗,分明已经告诉你:人须臾不可离的是如玉般纯净的本质,生活的形态要如碗的造型那般简洁大方,越是简单的生活才越是真实的生活,才越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能把生活过简单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白玉碗尽管造型简洁,但你丝毫不觉得它简单,因为玉的性格赋予了它的端庄典雅,也就寓意了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品性,俗而雅,雅而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檐口两边的花蕾玲珑剔透,充分体现出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意趣。因此,第一个制作出白玉碗的是艺术家,而模仿者可称之为匠人。匠人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仅仅模仿了作品的一切外在的东西,材料、造型、技法等等不一而足;另一类可能在制作时同样经历了内心的体验和创造过程,尽管都是心手并进,但终于已经落入了别人的窠臼,只能称为一个高级匠人而已。“道可道,非常道”。广义而言,工艺美术有它一些成熟定型的表现手法,或者称之为技术,但它又不同于物质生产的技术和简单的制作手艺。车工、画工的劳作是按图纸、样本、模 板规范定型重复刻板操作,虽是手工而无自主性。工艺美术的技艺不是艺术构思的简单传达,不是对构思的被动体现,而是主动的构思再创造。以工艺、技法、材料、工具等手段表现心灵的感悟,是有血有肉、灵动的、鲜活的、有生命的,艺术家的手更像是上帝的手,可以创造万物,创造奇迹。正如青州造像,尤其是佛教造像,如果没有内心的虔敬、对佛教境界的领悟,光有那些表面的技能,是根本无法体现出“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的神妙的。唐代画家张璪说得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概括出了一切艺术的核心,也是工艺美术最紧要的地方。二、探索与追求近来,我的漆艺作品在强调传统的髹饰工艺和界定大漆材料运用的同时,力争将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通过漆艺作品反映出来。在工艺、材料、样式、审美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现在,人们总是关心新技术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因为它能帮助人们达到先前很难做到的目标。数码技术的介入在工艺美术当中并不是新课题,这只是一个新的工具,就像我们原来用毛笔,后来用铅笔和圆珠笔,手绘板其实也是工具。就像古人打仗用矛,后来用机枪,现在用雷达、激光和导弹。吃饭也是一样,可以用筷子,也可以用勺子,但目的是吃饭,吃的东西是最重要的。今天,数码技术的介入,为大工艺美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很多例子已经得到证明,从木板雕刻到金属烂板,再到照相制版、丝网印刷,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板种的区别,更是一个技术发展的过程,漆器从挖制木胎到夹纻胎到现在的聚酯合成胎也是一个发展过程。玉雕、木雕、竹刻的机刻介入,工艺礼品设计的3D打印出样等都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对一些传统工具的介入使用似乎是顺理成章,可以理解接纳的。那么,对数码技术的介入也应该接纳和认可,而且更需要我们去主动了解和掌握,为我所用。不久前,我设计的系列漆艺作品《诺亚方舟》,作品要传达某种济世的含义,在作品中需要出现很多佛像的头部,并且要求的是一致和重复性,这就尝试运用到了数码技术。我要求学生按照我的设计用3D技术做出了效果图,而后通过数码打印得到了基本的模型,结合传统的方式,浇注翻模数个合成胎型,然后裱布髹漆,使用传统的漆器工艺来完成最后的装饰。这是新技术介入传统工艺的一个很有趣的例子,3D技术的引入,给予了传统手工艺一种越界的可能性,只有不断超越传统工艺的局限性,它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关键问题是我关注艺术家是如何驾驭与把控数码技术的介入,如何让3D的部分为作品主题表现服务,从而突出作品的艺术性。在《佛像》系列作品中,我对材料进行跨界和组合,在漆胎上开出小孔,做出龛位,嵌入银质材料的佛像和一些计算机元件,进行图形、材质对比,不仅建构了一种新的视觉样式,更体现了大乘佛教圆融无碍的核心思想,事事圆融,事理圆融,物物圆融,把历史的曾经和现实的当下圆融为一。又如《红系列之一:花》漆塑作品,该作品是红系列漆塑作品中的一件,它以上海的市花白玉兰为创作蓝本进行变化设计,把含苞欲放的玉兰花和女性柔美的肢体(臀部)进行糅合,用以展现生命的娇媚、活力和繁衍。作品大量运用富有弹性和动感的弧线,每条具有浮雕感的弧线高低有序,既有整体的流畅又不失细节的关注。制作上运用传统的髹漆工艺,通过干漆脱胎、髹图、犀皮、贴箔、打磨抛光等技法,使之充分传达出漆艺的特质。在材料上,运用传统的生漆(全天然树脂漆)材料,充分诠释大漆这种特殊材质的美感。古老的漆艺表现手法、现代艺术的视觉冲击和对生命的本质性思考在这里完美地相互渗透,彼此依赖, 充满了艺术的张力。漆塑作品《山水》系列、《红》系列等都在不同方面对漆艺这个传统古老的艺术进行了突破性的尝试和探索。在这些作品中,图式上努力摒弃传统的自然写实和重功能的局限,造型多为抽象和变形,尤其在器形的装饰上,消解原有的具像符号,代之以半抽象非逻辑的符号,表现意识和非现实的空间。工艺上,我对有些漆塑作品会结合运用数码技术先出效果图,3D打印做胎型等,对传统的髹涂、贴箔、戗刻、罩染、推光等,进行实验与创新探索,打破一些传统的工艺手法,运用破破残残、重重叠叠的箔料贴肤,划划刻刻、描描染染图像的描绘,是是非非、影影绰绰的符号注入,运用漆的丰富多彩的变化及光滑与粗涩的肌理对比视觉效果,传达出某种隐喻和象征。在作品形态上则注重契合当今审美的需求。艺术作品包括工艺美术作品,最终是以实体呈现的,是以作品说话的,无论用什么材质,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工艺的跨界最终是要达到一个完美的表现。纵观近期的这些作品,我更多强调的是少些匠气和工艺局限,多些意味、思考和时代感,使漆艺真正成为一种自由表达观念、思想和趣味的纯艺术媒介。面对作品,审视传统与现代,体味丰富而独立的漆艺语言,我真切地感到,漆艺创作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充满了自身心相的自足表达,充满了对宇宙天地的无碍求索,而这正是我所思考和追求的目标。三、坚守与恒持坚守与持之以恒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拉蒂默说:“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做工艺美术、做手工艺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坚守心态,不管外面怎么变化,你要牢牢地守住你应该努力去做的那份。人生要做两件事:一件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一件是自己坚持做的事。有的时候我们就会这样,做了这个又去做那个,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往往以“拓展知识面”来混淆对一门学科进行深入探索研究的坚持信念的概念,我想应该是先有深度再有宽度,有了高度,才有广度。做工艺美术坚守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最基本保证,工艺美术的特征是跟大批量生产的机械制造方式不同,尽管可以使用一些工具和数码技术,但主要还是以艺人通过一定的艺术构思,以手工制作为主的工作坊方式制作完成的。由于是手工制作,需要相当的时间保证,讲究技术、积累经验和审美积淀尤为重要。手工艺的坚守不是保守,持之以恒也不是固步自封,坚守是一种态度,持之以恒是一种精神,有了态度和精神,我们才会在坚守中去认真思考和学习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包括数码技术),传承是为了创新,坚守是为了突破;今天,数码技术的介入,材料的更新,工艺的变革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不但不能拒绝,相反要为我所用,这是一种对当下生存的态度。更是时代发展,人类进步的使命。翁纪军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时尚与工艺学院院长,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教育部重点示范建设专业工艺美术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带头人
### Index:565 《管理观察》 从现代营销理念窥探图书馆资源管理 从现代营销理念窥探图书馆资源管理 作者:徐海军郭洪霞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09期 摘要:经济的发展促使图书馆不能再固步自封,要积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从被动等候读者上门的旧观念中走出来,积极借鉴企业的营销理念和营销策略,对图书馆资源进行营销管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图书馆,认同图书馆,更加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达到图书馆资源服务最大化的目的。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营销管理营销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媒介以不同方式走进大众的工作和学习,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面临严峻的考验,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默默地留守耕种着自家的那份“自留地”,还是接受挑战,顺应社会的发展进行改革?答案十分明确,图书馆必须做出相应变革,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让大众能够接受图书馆,走进图书馆,更加有效地利用图书馆。 1.营销管理的含义 1912年美国赫杰特齐编写第一本市场营销教科书,由此诞生了市场营销学。20世纪60年代是市场营销的发展阶段,70年代是市场营销的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众多营销理论的出现,如战略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服务营销等。 麦卡锡(E.J.Mccarthy)于1960年对微观市场营销下了定义: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责,它将产品及劳务从生产者直接引向消费者或使用者以便满足顾客需求及实现公司利润,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满足社会或人类需要,实现社会目标。市场营销的核心是交换,交换取决于营销者的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和对交换过程管理的水平。营销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商品,服务、经历、事件、个人、地点、财产权、组织、信息、观念等都可以成为营销的对象。图书馆营销就是一种非商品的营销,是以服务为主要对象的营销。 2.图书馆营销管理 目前国内对图书馆营销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从图书馆实际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图书馆营销的概念主要集中在“信息”和“服务”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图书馆和企业有相似性,信息就是图书馆的“产品”,好的企业首先要有值得信赖的产品,再加上好的营销和完善的服务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而图书馆也是一样的,图书馆的产品是其所藏得信息量,这不仅有传统的纸质书籍,也包括目前流行的电子书籍,网络资源,以及环境设施等有形产品。图书馆员的指导,图书索引等各项服务为无形的产品。 刘国钧老先生曾经说过,图书馆的宗旨是“为人找书,为书找人”。这句话蕴含着极深的涵义,它表明图书馆不仅仅要储存大量的信息资料,更重要的是肩负着知识的传递与读者进行交流和教育读者的重要使命。现今图书馆存在的较明显的弊端是知识积压、坐等读者上门,在向社会推广、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方面还存在较大距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传统的图书馆自然也会受到强烈冲击,如何改变传统服务理念,创建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服务方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图书馆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社会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2]。因此,借鉴广泛应用于企业的有效营销机制,建立和运用图书馆营销策略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图书馆是公益性单位,而非盈利组织,所以营销的目的并非像企业那样追求组织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影响顾客接纳组织的目标,进而对组织持有正确态度,最终愿意接受组织所提供的服务,这才是营销的最终目的。具体而言采取适当的营销方式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图书馆,认同图书馆,向读者和社会推广图书馆的功用,让读者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借以树立全社会的学习知识、建设国家的优良风气,提高读者的个人素质以及自我竞争力,从而达到图书馆资源的服务最大化的目的。 3.图书馆营销机制的建立 3.1市场需求调研 市场需求调研是产品开发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市场有需求的产品才能有其生命力。图书馆的市场需求调研主要集中在信息的采购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图书馆的价值是在信息资源用户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的,用户的价值是图书馆价值的基础。一旦用户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图书馆自身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在进行信息采购,如图书采购之前应做好读者调研,真正做到“为人找书”。了解用户现有的和潜在的需求,把握用户需求的动向和种类,重点和热点;分析用户的类别、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原因、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和影响用户利用信息资源的因素等,及时提供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有深度的信息资源产品。 3.2读者划分 读者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而图书馆的资源是有限,难以满足每个消费者或消费者的所有需要。所以图书馆应当针对读者的差异进行细分,再分析这些读者的具体要求,针对不同的需求做出反应,制定出正确的营销策略,将力量凝聚在迫切的需求上。例如在大学图书馆中,其读者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研究生等寻求教学、科研信息的读者,还有一类是做作业、看杂志、报纸等为目的的读者。第一类读者的信息收集能力比较强,他们会主动寻求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所以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应放在资源的更新,为其提供最新的信息动态和服务项目。而第二类读者,他们更加注重环境的舒适和阅读的广度,所以图书馆的重心应在于为其提供舒适的阅读和学习环境,除此之外,图书馆也可适当为其提供引导性服务,如向其推荐与其专业相关的课外读物等[3]。 3.3图书推介 图书推介简而言之就是向读者推荐和介绍图书,使当前读者以及潜在读者了解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并加以选择和利用。在图书推介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鉴企业产品的营销模式—促销,它主要的焦点在于与消费者沟通。促销的形式则包括了广告宣传、公共关系(PR)等,透过推广,使企业得以让消费者知晓、了解、喜爱进而购买产品。图书推介无非两种形式:人员推介和非人员推介。人员推介由图书馆员直接向读者推荐读者所需要的图书,人员推介主要有以下优点:1、信息传递双向性,在于读者的交流中我们可以掌握读者的需求信息,读者也会对馆藏资源有个大体的了解,2、推介过程比较灵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但人员推介对馆员的要求比较高,这要求每个馆员对馆藏资源有很清楚的了解,并知道资源的来源和作用。非人员推介主要有广告和公共关系两个方面。广告具体措施包括借助海报、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媒介物体向社会、公众传递信息,扩大对图书馆的推广宣传,增强公众的阅读意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进馆率,以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主动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了解读者的需求层次,合理的推荐相关信息,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图书馆的动态,做到双方相互了解,最大程度发挥图书馆馆藏的知识效用。 3.4需求开发 有些顾客进入图书馆面对大量图书时就会比较茫然,在大学图书馆里尤其明显,据笔者调查70%的同学进馆后不知道自己想找什么书,即便有的同学知道自己找哪一类型的书,也不知道该类型的书中哪些是比较前沿的,哪些比较适合自己,这种情况下就会给我们提供良好的服务机会,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向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以及相关的书籍。尤其是文学类的图书类型比较多,有的学生为了打发时间借阅小说,很多是通过别的同学介绍那本小说比较好,有的不知道自己想看什么书,这时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需求开发,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喜好,然后介绍一些方面的书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对一些有益的书籍,进而激发读者对图书馆的潜在需求,强化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 4.总结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汇集地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传统图书馆也会面临更大的考验,因此建立和运用图书馆营销策略来扩大、宣传图书馆的社会功用,来加深读者对图书馆的印象,增加图书馆与读者的接触机会,大力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则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季玮晶.浅谈图书馆营销观念[J].现代情报,2004,(10). 2.翟华丽.图书馆营销策略的建立与运用[J].情报杂志,2003,(9). 3.张楠.建立图书馆营销机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3)
### Index:566 《青年与社会》 从甬温线动车事故谈中国高铁的发展与稳定 从甬温线动车事故谈中国高铁的发展与稳定作者:万孟琳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1期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高铁技术发展迅速。“7·23”甬温线动车重大事故沉重反映了高铁技术在发展中的不稳定性。本文将着重从哲学上的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论述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关键词:高铁;甬温线;动车事故;发展;稳定;运动;静止 一、高铁事故及其反思 “2011年7月23日晚上20点30分左右,甬温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目前事故原因尚未彻底查明。截止7月29日,事故已造成40人死亡(有数名外籍人士),200多人受伤。”“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发生之后,各种社会舆论和来自各方面的质疑让中国高铁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每个人都在密切地关注着事件的处理进程,甚至有人提出了“我们需要真相”。从事故发生至今,有很多问题值得去深刻反思。铁道部发言人在发布会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高铁的技术是先进的,合格的。我们仍然有信心!”姑且抛开民众是否对中国高铁具有信心,至少在事故发生之后,很多人对高铁技术的先进性产生了质疑,难道技术的先进合格就代表一定要具有信心?这显然不能等同而语。 中国高铁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根据我国2004年制定的《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为满足快速增长的旅客运输需求,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规划“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四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京沪高铁于2011年6月底正式开通运营,正式运营之前铁道部门组织了京沪高铁初步验收和安全评估。评估结果表明了京沪高铁的轨道状态达到了高平顺和高稳定性的轨道结构的要求,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完全具备投入的运营条件。然后京沪高铁正式运营之后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多次因早雷击而发生故障导致中途停车而晚点。 类似此类的问题在中国高铁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出现了,在建设速度和列车速度极大提升的同时,管理、运营、维护、甚至是对人的起码尊重是否跟得上先进的技术发展的速度?高铁急速发展与保持技术、运行稳定是否相一致呢? 二、发展与稳定问题 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现阶段在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高铁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如何使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技术的稳定性和谐统一,为我国高铁技术的“真正发展”提供保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当然,高铁技术的发展与稳定只是我国各项经济建设中的一个方面,高铁技术的发展与稳定也能带动其他建设项目的进步。 (一)以稳定谋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国学者从不同方面探索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首先是研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接着是如何使稳定成为发展的内生物,以便使得在发展的过程中尽量地减少不稳定因素,从而更加良好地促进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古今中外,社会的经济要得到发展,都离不开政治的稳定。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政治稳定,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一致的内在要求。保持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等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变化:如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政治体制的民主化,社会变迁、社会流动、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等等。在社会发展如此剧烈的情况下,如果不坚持思想、基本原则,不保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体系的稳定,没有共同的政治目标,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制度,即没有政治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社会不稳定、动荡不宁,就不可能给社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就不可能切实有效地推进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已经证明,动乱不能前进,只能后退,要有秩序,才能前进。” (二)以发展促稳定 发展是稳定的基础,是实现更高层次稳定的根本途径,社会的长治久安,社会政治的稳定,从源头上来说还是得依靠社会发展。 社会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消除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需要制度上的保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能够为社会稳定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持。只有当生产力发展了,经济有效协调合理的增长,社会财富的不断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才能为社会稳定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和进步等也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不断地造就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稳定提供可靠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马克思曾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的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过去社会的停滞不前,贫穷落后,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导致大的社会动荡。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就会导致社会文化不繁荣,社会停滞不前,必然不会有持久的、真正的社会稳定。 因此,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环境,就必须要以发展为前提。只有生产力发展了,那么才能带动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在高铁技术上,只有当高铁的各项技术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之后,各项管理制度、运行体制等发展成熟,那么高铁的稳定运行就会显得平常,类似“7·23”甬温线动车事故的事件则会在稳定的技术发展中消失。 三、从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谈高铁技术发展与稳定 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向前运动变化发展着的。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来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列宁曾经说过:“发展似乎是重复以往的阶段,但那是另一种重复,是在更高基础是的重复(否定之否定),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恩格斯也谈到:“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简言之,他们所论述的发展,实质上就是“否定之否定”。恩格斯还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因此,社会的发展可以看做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而社会的稳定则是相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的,是依靠社会发展而作为自身的参照物而言的。狄德罗认为:“静止与运动的真正区别,就在于绝对的静止是一个抽象概念,根本不存在于自然中,而运动则是一种与长、宽、高同样实在的性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也是不断地处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互作用的的状态之中。中国的高铁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这是一个不断向前运动发展的过程。在中国高铁技术发展至今,很多人提出了“中国的高铁技术在德国和日本之上”等说法。实际上,中国高铁技术来源于德国、日本、法国和加拿大,直至目前,不少核心零部件依然需要进口,但整合技术以及开发设计已经掌握。 中国铁路经过几次提速,不断地冲击着时速的新纪录。时速的提高也增加了高铁的经济运输距离,并且有利于这一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运用推广。而且,在创造新速度的同时,意味着在动力、制动、转向、安全保障、信号控制、降噪、舱内气压控制等许多技术方面的提高,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整合先进技术并实现独创性的突破,实现我国高铁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的高铁技术在借鉴外国高铁技术的同时,加以自身的创新,以“否定”外国高铁技术的态度重新使得高铁技术拥有中国特色,具有中国的味道。而中国高铁技术在几经发展,有了重大的建设成就之后,遭遇了之前并未发生的重大事故和京沪线上的动车因天气等原因所造成的停车晚点故障,这对中国高铁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也给铁路系统的相关部门敲响警钟。铁路部门也针对此类动车事故的发生采取了一些举措,如从8月28日凌晨开始,铁道部对全国的铁路运行图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特点是降速和降价;召回部分动车进行检修;对管理人员的岗位进行适当调整等等。而诸如此类的关于高铁发展速度的调整,也正是由于中国高铁的发展这一过程运动过快,导致相关的软件和硬件系统跟不上步伐,而如今采取了一种相对静止的方式,使得运动的步伐放慢,从而利于中国高铁技术更为有效的发展。 中国高铁从最初的借鉴外国技术加以否定创新,到对自身的否定,这期间正是经历了矛盾发展的过程,即“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矛盾运动,才能推动中国高铁相对稳定的发展。事物的持续运动能推动技术的不断发展,但在事物运动的过程中不可否认事物的静止的一面,只有真正认识到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要注重静止稳定,这样才能使事物朝着更为积极有利的一面发展。
### Index:567 《桃姐》 从电影《桃姐》看小成本文艺电影的成功路径 从电影《桃姐》看小成本文艺电影的成功路径作者:汪暮荣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15期word/media/image1.png 【作者简介】 电影《桃姐》剧照电影《桃姐》是导演许鞍华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桃姐是人名,即电影女主角,原名钟春桃,原籍台山,自幼家贫,出生不久即被人收养,养父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杀,其母无能力再照顾桃姐,辗转之下将桃姐安排到梁家当佣人,自十三岁起先后照顾梁家四代人共六十多年。电影《桃姐》主要是叙述桃姐生命中最后的两年与梁家少爷罗杰(Roger)之间的故事。该电影是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当中斩获无数奖项,是许鞍华导演最为重要的代表作。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重大题材平易化 香港导演许鞍华的电影大多有很深远的寄托,2008年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和2009年的《天水围的夜与雾》集中精力聚焦于位于香港边缘地区及边缘人群活,运用纪录——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与二元对立的时空组织的叙事范式,对尖锐的社会现实问题和香港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以冷峻的目光与深邃的洞察力透视全球化/本土化进程中的香港社会,追溯港人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与文化记忆,以及在全球化时代的“流徙不安”。(《许鞍华说许鞍华》,邝保威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24页)这种电影创作不仅在于以影片平实地透视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挖掘出生活背后隐藏的信息。对社会中各个阶层中最为底层、处在角落里的人物生存状态进行关照成为他作品最显见的主题,而人之情感则成为丰满这些关于存在的影像最有力的元素。透过影片看到导演重视本土文化、意图通过时空想象重建文化身份的努力最终用作品来表达香港的主体性焦虑与重建及其和空间建构之间的辩证关系,显示出了导演许鞍华的人文情怀与悲悯意识。 这种源自生活的人物与主题的电影并非许鞍华一个人所察觉到,整个世界的电影越来越朝着这个方向进发。2010年卡梅隆带着《阿凡达》横空出世,他不仅收获了全球近25亿美元的票房业绩,更是在全球掀起了3D潮。然而在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中,《阿凡达》仅获得“最佳视觉”、“最佳摄影”及“最佳艺术指导”三个奖项,而《拆弹部队》擒获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极有分量的六项大奖。相比炫技的《阿凡达》,《拆弹部队》从人性的角度,探讨战争与人的关系,更具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发现,两部电影的取材都很重大,一个凭借最为先进的3D技术来表现,另一个则以一个简单的故事切入、对人性的深刻关注、对情感的朴实表达同样也满足了观众们的审美需求,并最终在艺术成就上超过了《阿凡达》,《拆弹部队》做到了重大题材的平易化。 再看电影《姚姐》散文叙事是老套的,单线的。但是整体的电影质量并不平庸,首先取决于它的取材,唤醒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与反思。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如果没有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是很难在大众的见仁见智的各色审美观的考验下存活的。社会的老龄化,紧迫的压力压在年轻人与老年人的身上,一个社会在这个问题的关注层度直接关系着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社会节奏的日益加紧,年轻人的生存环境日益变得远离安逸,充斥着机遇与竞争,裹挟着高收入与身心高度透支,年轻人没有时间用在老年人身上。老年人怎么办?养老问题怎么办?谁来供养日益增多的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慰藉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个主题太过于重大,应该如何表现是一个需要大思考的问题。导演并未取大场面,大制作,只是选取一对平凡的主仆之间的小事作为故事,剧情里没有尖锐的二元对立关系,没有深沉的情感纠葛,也没有任何一个震撼心灵的大场面,把所有的东西进行了平易化的处理,一部作品唤醒了整个社会的集体反思,《桃姐》以一个小的故事,做到了大的影响,是很难能可贵的。 ·中国电影评论汪暮荣:从电影《桃姐》看小成本文艺电影的成功路径二、纪录风格与剧情风格杂糅化 苏联电影导演罗姆曾说过:“摄影机不是从假定性的视角来观察事件,而是带着对待事件的鲜明态度参加到事件本身中来的。”([苏]M·罗姆:《当代电影剧作的语言》,张由今译,载《世界电影》1982年2期,24页)电影对情绪的克制和纪实的追求,在镜头语言上也可见一斑。在很多可以将观众的感情调动起来的时刻,镜头没有选择推上去给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特写,而是按兵不动停留在原状,甚至干脆离开了对主角表情的记录。这种刻意的压抑情绪,并不是一种随意的态度。按兵不动和故意压抑,也是一种鲜明的态度。导演都没有用视听语言去强化,而是一如既往地、安静地讲述着,自然的光线、稳定的镜头,就是为了完整地记录一个过程,呈现出生活的质感。基于此,在很多观众明明可以沉浸下去的段落,却被硬生生地抽离开来,而由间离感带来的思考应该会更有助于对真实的把握。影片对镜头语言采取尽量白描的做法。 与当前主流商业电影一味追求好莱坞化的运动镜头、快速剪辑、电脑特效相比,本片静止的镜头、沉稳的剪辑和毫无特效的纪实风格从感官上的确不能带来很强烈的感受。这一点就足以让很多导演望而却步,从而纷纷效法好莱坞电影。贾樟柯曾经说:“中国电影和严肃的当代思考之间越来越脱节,显得处理当代生活的能力极差,而电影本该是一门特别当代的艺术。”(徐百柯:《中国电影毛病在哪——贾樟柯访谈》,载《中国青年报》2008年11月26日)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当下国产电影创作中存在的某种问题,许鞍华的电影可能就应该属于这种“当代的艺术”,起码《桃姐》属于此类。对于《桃姐》的当代性,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去考察。比如,电影中的主人公都是一些边缘人物,但这些边缘人物背后却代表着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不可否认,边缘人物形象在当下国产电影中似乎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身份包括从农村到城市的各个层面。不过,从影像表达的结果来看,许多这类影片中的“边缘人物”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民众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们似乎只存于这些影像的世界中。 对于真实性问题,有人曾这样论述:“我们指责导演恐怕不是由于他的虚构,因为导演的艺术就在于虚构,而仅仅由于他已不能掌握虚构的分寸,成了虚构的受害者,因而难以对现实有任何新的开掘。”(《电影是什么》,[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27页)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对导演在作品中对于现实的选择和把握所做的这个判断恐怕会令很多电影创作者和批评者感到芒刺在背。他说:“真实性与电影这门艺术与生俱来的亲缘关系,真实都是无法逾越的一个关键词。”(《电影是什么》,前揭,276页) 和电影《桃姐》类似的一个电影《马背上的法庭》,取材于真实的新闻,被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评价为“又像纪录片,又像故事片”,最终捧回了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桃姐》的成功,还在于,打破了原有的文艺片的“文艺腔”,也不仅仅纪实。超越DV的纪实感之后,生活化的语言加之幽默的语调,剧情风格也杂糅进去,不急不慢的叙事节奏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视听语言生活化 在一个高度商业化、现代化的大都市香港,种种社会乱象,种种畸形人际关系,种种善恶美丑,鱼龙混杂。日渐增多的丧失独立生存能力的老年人,敷衍塞责的政府,混乱的老年人疗养市场,推卸赡养老人责任的儿女,市井的纷乱,治安的无序,以及底层小人物的人性复杂(如坚叔)……在已过天命之年的女导演的镜头之下,并没有丝毫怨怒与讽刺。相反,运用了大量人性化的处理方式,贴近人物的叙事方式,接近地气的镜头视角,满含体温的真挚对白,把一个原本凄凉的故事讲述得温暖人心,直指肺腑。做到这一点的就是把视听语言做到了生活化。 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特别谈到了红色外套的情感作用:“一件红外套却是完全另外一回事,因为事实上外套可以是任何颜色的。不过红色最适于用来满足各种纯粹的艺术需要,因为只有在艺术中,它才能不带任何物质目的地被使用。画家必须考虑的不仅是红色外套自身的内涵,还得考虑穿衣者与它的关系,以及与整幅画面的关系。现假定这幅画表现出悲哀的效果,红色外套的人物是哀伤因素的中心——或者通过把此人安排在画面中心,或者通过其表情、姿势、色彩等等,那么这红色就会给人极度不调和的感觉,它能使画面的幽暗部分尤其是主要人物明显突出,使用本身内涵悲哀的色彩反倒会减弱整幅画面的戏剧效果……”(《论艺术的精神》,[俄]瓦·康定斯基著,査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61页)色彩,一种沉默而又最富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日益被电影导演们所重视。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影片在色彩语言的运用上不断的在发展创新,挖掘着色彩表现的无限潜力。电影《桃姐》里运用的色彩很简单,值得注意的两点:从罗杰(Roger)同学口里得知桃姐经常穿一身黑裤子白上衣,一眼就被人认出是佣人,而影片着重描绘的颜色是罗杰(Roger)的深蓝色上衣。颜色是一种象征,被一眼认出是佣人的桃姐,在老年院里也被人说是佣人,心情极其不快。在一个物质追求几乎没有,精神生活贫瘠荒芜的垂暮老人身上,一个“佣人”的帽子扣在她头上一辈子她都无怨无悔,最怕的是,她会在被人发现身份后在老人院里在各种鄙夷的目光中了此一生。对她来说最需要的就是一个有尊严的死去,内心满足的离开。而罗杰(Roger)的深蓝色上衣一再被人误以为是蓝领(修空调的,或者开出租的)并且他人对他的态度极其不好,一旦得知他的身份,态度又急转弯,这种社会真实场景被导演幽默化的处理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通过整部影片可以发现,它们既没有有效地推进叙事、营造戏剧性的功能,也缺乏完善或突出人物性格,或者推进人物关系的能力,或可将之称为多意的闲笔。现实生活虽然存在戏剧性,但是在每一次动作或者每一件事情的发生之后我们都无法料想到它们在未来潜在着怎样的影响或牵连着怎样的线索,或者也有很大可能是毫无意义毫无影响的。我们认为,影片中的这些闲笔正在某种程度上将银幕与现实联通,将银幕上的人物与我们的生活联通,因为这些闲笔的存在更加现实和日常感。《桃姐》中几个闲笔均来自生活,看到拍婚纱照的场景桃姐和罗杰(Roger)讨论婚姻,看完电影《空城计》(电影剧情中安排的一个电影)的首映式后桃姐和罗杰(Roger)讨论当下娱乐圈的怪像,都是用生活化的语言,达到了很好的戏剧效果。 结语 电影《桃姐》是小成本文艺电影成功的典范,它成功有三条宝贵的经验:重大题材平易化,纪录风格与剧情风格杂糅化,视听语言生活化。这将会给小成本文艺电影指出一条成功的路径。它虽然是小电影但是精神寄托很大,《桃姐》最大的精神寄托在于对好人的一种尊敬,给好人以尊严,这是这部电影的精神意义所指,艺术价值所在。电影里,老人院里老人诸多,生命形态各异,生活状况大多差不多。选取姚姐来反映老人的情况,就反映了电影的用心,一个孤寡老人,一个老佣人,在自己丧失劳动能力以后没有去处,虽然政府会给以救济,但是,最终依然是梁家送终。罗杰(Roger)是其中典型代表,这是一个善意的化身,电影是透过他来反映如何让给好人以尊严的。桃姐从来不计较回报,一生付出,让罗杰(Roger)最终认定为自己的干妈。在一个物质追求几乎没有,精神生活贫瘠荒芜的垂暮老人身上,一个“佣人”的帽子扣在她头上一辈子她都无怨无悔,最怕的是,她会在被人发现身份后在老人院里在各种鄙夷的目光中了此一生。对她来说最需要的就是一个有尊严的死去,内心满足的离开。罗杰(Roger),一个受善意驱使的雇主之一,是善意的代表,在桃姐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不断给她精神慰藉,电影是借助他来完成精神寄托的。桃姐乐于分享,为人善良,不计回报,打动了身边每个人,也打动了观众。坚叔这个角色的出现,是为了在最后一刻再次提醒观众,好人是值得尊敬的,好人就应该这样光荣的离开这个世界,并且被我们永远铭记。
### Index:568 《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 从皮诺切特案看外交豁免权与国际刑事犯罪普遍管辖权的适用.doc 从皮诺切特案看外交豁免权与国际刑事犯罪 普遍管辖权的适用 作者:方杰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2010年第11期 1998年10月16日,智利前军政府领导人西I班牙裔的奥古斯托,皮诺切特(AugustoJoseRamonPinochetUgarte。1915年-2006年)正在英国看病。却被英国警方按照西班牙司法机关的要求以反人道罪加以拘捕,成为20世纪末最具轰动性的外交事件,同时也是对引渡、普遍管辖权和外交特权与豁免以及个人刑事责任等国际法问题,进行重新评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一、皮诺切特案简介 1973年9月,智利武装部队总司令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推翻阿连德民选政府,后来他当选为智利总统。在他执政期间,智利在经济发展迅猛,但人权状况却有所恶化。他曾经命令智利秘密警察采取行动,在智利和其他国家任意逮捕、非法拘禁、强制失踪、谋杀、实施酷刑并绑架智利公民和其他国家的公民。据统计。在他执政期间。大概有100万人被迫逃离智利。1990年,他将政权和平移交给赢得1989年总统选举的艾尔文,并被任命为终身参议员。1990年新政府成立的“国家真相和调解委员会”在有关报告中透露,1973年至1990年,在智利因政治迫害和侵犯人权致死的有2000多人。受害者除智利人外,还包括西班牙、法国、瑞士、瑞典等国的公民。 1998年10月16日,西班牙法官签发国际逮捕令,指控皮诺切特在执政期间犯有谋杀及其他侵犯西班牙公民人权的罪行。据此,伦敦警方对正在伦敦就医的皮氏发出了临时拘捕令,在医院拘禁了他。18日,西班牙法官签发了第二份国际拘捕令,指控皮氏犯有酷刑罪、串谋酷刑罪、劫持人质罪、串谋劫持人质罪和谋杀罪。伦敦警方据此令状和国际刑警组织的通知。发出第二份临时拘捕令,皮氏再次被拘捕。欧洲议会当日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支持西班牙引渡皮氏的决定。17日、23日,智利政府接连两次向英国提出抗议。声明皮诺切特作为一位到英国访问的外交人员和前国家元首享有免予起诉的外交豁免权,要求立即释放皮氏。智利总统也发表了类似的声明,强调智利人在智利所作的行为应由智利法院管辖。10月28日,英国高等法院应皮诺切特的请求,撤销了两项拘捕状,认为皮氏“作为前国家元首享有免于英国法院民事和刑事诉讼程序的豁免权”。但英国检察署不服裁决,上诉至上议院。 11月3日,智利参议院通过一项正式抗议,提出西班牙坚持行使域外管辖权的做法侵犯了智利的主权,同时抗议英国政府无视皮诺切特作为前国家元首享有管辖豁免的做法。事实上,智利已经在国内对皮氏提出了11项刑事诉讼。11月5日。“大赦国际”及其他代表被害人 的人权组织请求介入皮氏在英国的审判,获得批准,它们主要以书面形式提出了主张或意见。11月25日,上议院以3:2投票表决。裁定皮氏不享有刑事豁免权,即他要被引渡到第三国受审。12月9日,英国内政大臣宣布同意西班牙提出的引渡皮氏到西班牙受审的请求,并指示英国法院开始与引渡程序有关的调查。智利表示强烈抗议,立即召回了智利驻英大使。事实上,智利坚持认为皮氏享有外交豁免权,但并不是认定皮氏无罪,而是主张通过智利国内审判来给皮氏定罪。 12月17日,皮氏的律师提出占多数意见的3名法官中的有1名本应回避此案。因为该法官是“大赦国际”组织筹款部的非受薪董事。其夫人在该组织任职多年,而该组织积极参与对皮氏的追诉。所以该法官参与审讯有违法官不得有所偏袒或被怀疑有所偏袒的“自然正义”原则。上议院上诉法庭决定撤销原判并重新组织特别法庭审理。1999年1月18日,英上院举行听证会,开始对皮案进行重新审理。3月24日,特别法庭以6票赞成、1票反对通过裁决,认为作为前国家元首,皮诺切特在关于酷刑的指控上不享有豁免权。英国司法当局逮捕皮氏是合法的。但皮氏的律师又提出,由于健康原因,皮诺切特不宜被引渡到西班牙受审。在对皮氏进行体检后,英国内政大臣在2000年4月宣布:鉴于英国的引渡法规定不得引渡健康状况不适宜接受审判者给要求引渡的国家,英国政府允许皮诺切特返回智利。 最终,皮诺切特在英国被滞留一年多后,于2000年4月返回了智利。8月,智利最高法院裁决剥夺皮氏作为终身参议员所享有的司法豁免权。之后。智利司法机关开始调查他在执政期间所犯的各项罪行,但因为皮氏的健康状况,而免于了多起起诉。2006年11月25日,皮诺切特在自己9l岁生日时,通过妻子发表了一份声明。表示愿意承担在执政17年中所有事件的政治责任。随后,91岁的皮诺切特在2010年12月10日于智利的圣地亚哥军事医院去世。 事实上,作为智利前总统的皮诺切特享有在英国访问期间的外交豁免权,是毫无质疑的。但对于皮氏在担任总统期间对异己人士进行的非法拘禁、谋杀和绑架等犯罪活动。是否可以由西班牙、英国等国家行使普遍管辖权。却存在有很大争议。 二、外交豁免权的理论根据 作为国家代表的国家元首享有外交豁免权,最早可追溯至1234年罗马教皇格利高里九世颁布的一道名为“平等者之间无统治权”的教谕,…后来指任何国家都不能对其他主权国家实行管辖。_2] 传统国际法认为国家不能实施国际犯罪,所以不涉及国家元首的刑事责任及其豁免问题。但二战时期德日等法西斯国家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对其他国家和国民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种族灭绝和种族屠杀,这一行径使得现代国际法对国家刑事责任的追究问题也有了新的发展。有学者指出:“如果国家及代表国家行事的人做了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而这种行为由于其严重性、残酷性以及其对人类生命的蔑视而被列入文明国家的法律公认的犯罪行为一类,国家及代表国家行事的人就应该承担刑事责任”。二战后,纽伦堡审判确立了“官方身份的无关性”原则,即犯 有国际法规定的严重罪行的人在从事犯罪活动时,他作为国家元首或负责的政府官员的事实不能免除其国际法上的刑事责任。此后,《灭种公约》、《破坏人类和平与安全治罪法草案》等许多国际法律文件又重申了这一原则。 也就是说,对于国际罪行,国家和从事具体犯罪活动的个人都要承担刑事责任。国际法委员会在1976年《关于国家责任的条文草案》第19条中界定了国际罪行:“一个国家违背的国际义务如果对于保护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至关重要,以至整个国际社会认为违背该项义务都是一种罪行时,这个国家就构成国际犯罪”。此外,对于享有国家豁免权的主体,英国在《国家豁免法》中规定包括“以官方身份行为之君主或元首”、“该国之政府”、“以及该政府的任何部门”。《联合国国家及财产豁免公约》中也将以官方身份行事的国家元首归类于国家机关或以国家代表身份行事的国家代表。需要注意的是外交代表的豁免权是赋予国家的,并不是直接赋予外交代表个人的,由于外交代表履行国家职能才享有。《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在序言中针对外交特权与豁免指出:“确认此等特权与豁免之目的不在于给与个人以利益而在于确保代表国家之使馆能有效执行职务。”所以职务终止的国家代表在执行职务期间的私人行为,不得享有国家豁免,但对其执行职务期间的公务行为可以享有国家豁免,除非派遣国明确放弃该项豁免。 据此,皮诺切特在英国就医期间。因还是智利的终身参议员,所以还是外交代表。根据1969年《维也纳公约》第29条规定:“外交代表人身不得侵犯。外交代表不受任何方式之逮捕或拘禁。接受国对外交代表应特示尊重,并应采取一切适当步骤以防止其人身、自由或尊严受到任何侵犯。”《维也纳公约》第31条规定:“外交代表对接受国之刑事管辖享有豁免。”第39条规定:“凡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之人,自其进入接受国国境前往就任之时起享有此项特权与豁免,其已在该国境内者,害其委派通知外交部或另经商定之其他部之时开始享有。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人员之职务终止,此项特权与豁免通常于该员离境之时或听任其离境之合理期间终了之时停止,纵有武装冲突情事,亦应继续有效至该时为止。但关于其以使馆人员资格执行职务之行为。豁免应始终有效。”所以事实上,英国法院并不能随意的拘捕和审判皮氏,也不能按照通常的司法程序对他们进行搜查、拘留、逮捕、起诉以及定罪、判刑和执行刑罚,而只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三、国际刑事法院的普遍管辖权 虽然国家元首作为国家代表,依据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和“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的理论,在一定范围内享有刑事管辖和责任豁免权,但当今国际刑事法院等部分机构主张要对灭绝种族、侵略、反人类罪等国际罪行实施普遍管辖。 1998年7月17日,联合国召开外交代表会议通过了《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RomeStatute0ftheInternationalCfimin~Court)(以下简称“罗马规约”),旨在设立一个独立的常设国际刑事法院,受理国家、检举人和联合国安理会委托它审理的案件。对种族灭绝罪、战争罪、反人类罪和侵略罪进行审判。国际刑事法院只追究个人的刑事责任,而且仅在各国国内法院不能自 主审理的情况下才介入。它与联合国并无组织上的联系,经费主要来源于缔约国的摊款、联合国经联大核准提供的经费,以及国际组织、个人、企业和其他实体的自愿捐助。法院设在荷兰海牙,其最高刑罚是无期徒刑,工作语言为英语和法语。在1998年《罗马规约》表决时,包括中国、美国和以色列在内的7个国家投了反对票。美国由于经常对别国开战,而国际刑事法院会追究战争罪的个人责任,所以她不希望美国士兵、外交官或其他美国人牵扯到有政治动机的刑事起诉中。我国则认为规约的有些规定并没有严格遵循补充性原则,可能会影响国家司法体系对有关罪行的管辖:同时规约也没有解决侵略罪界定问题。特别是没有确立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对侵略行为进行判定的权力;此外,如何使国际刑事法院避免政治因素的干扰,也需要进一步观察。因此我国对规约持保留态度。 2002年4月11日,批准签署《罗马规约》的国家达到了约文要求的60个,规约于2002年7月1日生效。国际刑事法院仅能对生效日,即2002年7月1日以后犯下的罪行进行指控。2003年2月,国际刑事法院的第一批大法官由成员国大会选任产生,并于2003年3月1日宣誓就职。法院设有18位法官、1个检察官办事处、1个预审庭、1个审判庭和1个上诉庭。18位法官经选举产生,任期9年,不能有两位法官来自同一个国家。检察官将根据国际刑事法院预审法庭的同意,应某个国家或联合国安理会的请求对罪犯进行起诉。截至2010年lO月12日,《罗马规约》已经有114个缔约国,但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国、美国和俄罗斯都还没有加入。 《罗马规约》设立的国际刑事法院对国际犯罪拥有普遍管辖权。任何人如果犯有规定的国际罪行,即使本国不对他进行起诉,国际刑事法院也可以对其进行起诉和审判,以保证最终的正义得以公平实现。这就与传统意义上作为外交代表的国家元首所享有的刑事管辖豁免,产生了冲突。 四、小结 皮诺切特案中,法院应该对智利前总统皮诺切特行使管辖还是给予豁免的矛盾,表面上是普遍管辖权和外交豁免权之间的冲突,实质上还是国家之间利益的较量。 笔者认为,作为国家元首的皮诺切特当然享有外交豁免,国际犯罪的刑事管辖应该在尊重国家主权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既然智利政府已经在国内对皮氏进行了司法诉讼,其他国家就应该予以尊重。对国际刑事犯罪的普遍管辖问题,需要在惩治国际罪犯与维护国家司法主权之间做以平衡,特别要避免不合理的政治因素干扰,以维护国家间关系的稳定和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 注释: [1]张贵玲:《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的新发展》,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 Index:569 《文艺生活·中旬刊》 从盛唐时期的女俑看主流审美的影响 从盛唐时期的女俑看主流审美的影响 作者:李国柱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2期 摘要:对于美的思考是贯穿人类整个历史的,也是深深植根至于其所在的时代之中,唐代主要以丰腴福利、雍容华贵为主流审美,这种审美趋向影响了盛唐时期的艺术形式,并且也反映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上,本文正是通过赏析出土于盛唐时期的仕女俑的造型艺术特色来阐明唐朝时期女性的主流审美对其时代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盛唐;女俑;主流审美 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130-0 艺术是时代社会意识、生活现实共同的具体反映,每一种艺术的产生都与社会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唐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民风开放性和社会包容文明的自由度较之以往,大有不同。唐代女性,她们具有自己鲜明又独特的个性特征。在父系氏族的大环境下,女性扮演的是低下的奴隶,而在唐朝,女性即使仍处于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之中,承受着各种不公对待,但是,她们并不屈从与男性的压迫,而是与这种局面进行抗争。唐代女性被迫受到的礼教的桎梏也较少,这样看来,她们是幸运的,因为她们拥有的社会地位比以往有了大大的提高,同时也有了较多的自由,这些也促使了唐代女性形成了勇敢、奔放、活泼的精神面貌,以及独特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作风。 一、盛唐时期的女俑造型 出土于唐代的仕女俑,他们的造型极具时代特色,这些特色同时也是那个时期的主流审美的集中体现,盛唐仕女俑艺术形象活泼写实,丰满圆润,形态生动,面目传神,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手法娴熟,主题明确,在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仕女俑形象根植于特定的时代,比其他朝代妇女所受封建礼教束缚较少,生活开放自由,精神面貌也开朗奔放、活泼、勇敢。妇女参政,骑马,打球,射猎,她们也勇敢的追求和男性同样的地位与待遇。婚姻也出现难得的开明风气。服饰艳丽,款式多样,崇尚妆饰。其创新的手法,典雅华贵的风格,处处让人感到当时的大胆追求,兼收并蓄,意兴飞扬,崇尚华美的时代风貌。西安东郊王家坟出土女坐俑,是一个正在梳妆的仕女形象,面部矜持,窄袖上加乳白色半臂。半臂上点缀绿色小花,清新典雅,如一首朴素的诗。最令人惊叹的是袒胸装,如欧阳询的《南乡子》“:半胸酥嫩白云绕”等诗句,均描绘其装束。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骑马戴斗笠女俑,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的蒙娜丽莎”,粉嫩的面部,颇具东方古典美之神韵。弯弯的眉毛,纤细的双眸,俏丽的鼻子,樱桃小口,透出少女内心的喜悦,亦不能掩盖真情的流露。 出土于盛唐时期下的女俑被誉为是唐三彩的人物俑中最有价值的艺术品。在盛唐气象下的唐三彩仕女俑给人最直观的便是它的丰满的体态和雍容的气质。从大量的陶俑中可以看出这些 女性往往是宽额、圆脸、体胖、健康又自然,她们体态丰腴,面庞圆润,神情恬适慵懒,长裙曳地,代表着唐代妇女心中理想美的典型。 二、盛唐时期女性的审美趋向 女性从初唐时期的全身障蔽的状态中走来,继而大胆性感地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她们思想开放,行为不受拘束,这个大的社会环境塑造出了她们的自信心。唐代“以胖为美”、崇尚富含生命力的健康审美观,即在造型技法上受佛教美术和希腊美术的影响,就使得唐代陶俑塑造的各种人物体态强健,精神奋发,充满自信与生命力,没有丝毫的怯弱,也没有半点奴气。这些形象超越了审美需要的范畴,变成对人性、人格独立平等的一种强烈追求,也反映出唐代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艺术家在一个个陶俑中注入了独立的生命,使它们成为超越时代,超越形式的不朽之作。 盛唐的女装就整体而言是大气而开放的。唐代,在这一段承前启后的时期中,面对世界的博大宽容的襟怀使得唐朝的子民的思想活跃且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也孕育出属于他们的独特的新的审美情趣。在唐代,女子允许在佳节之时到野外赏景、玩乐,她们也勇敢地在追求和男性同样的地位和待遇。薄如蝉翼的服装便可作为唐朝自由包容的有力证据。这种裸露的不拘世俗的女子装束在唐代以前是从未有过的同时,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包容,进步,和思想的开放程度,可以这样说,它是盛唐的女性为了挣脱封建礼教的桎梏进行的大胆尝试,也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以及,肯定了服饰这一外在美而承认了唐代社会对于女性的自身存在的价值的认可。在社会的巨大包容之中,女性们的着装所展现的前所未有的缤纷与开放,这也体现在审美取向来源于生活的女俑的造型之中。无论是身材的丰满肉感,还是衣裙的开放性感,或是和男子一样身着胡服,唐三彩女俑作为历史的载体,记录着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展现给千年之后的我们。 盛唐女性追求和喜欢的美是富有文化底蕴的美。从已出土的三彩女俑的造型中,我们可以窥探出盛唐女性的审美:在发饰方面,她们将头发挽成高髻、乐游、堕马、望仙等数不同的发型,大多数陶佣并插入梳、簪、钗、花卉和步摇等精美饰物来装饰;在妆容方面,她们喜欢“额黄”、“黛眉”、“花钿”、“点唇”等极具个性的的妆容。另外,耳垂需带坠子,颈上需系项链,手臂需套上手镯,手指需戴戒指,这些装点自我的细节之处无一不精致无二。在盛唐女性的服装方面,衫、帔和裙的组合是基础款。衫则是较短款的上衣,裙则拥有繁多的色彩和不同的款式。当时的流行趋势就如同现在一样,由人气颇高者主导石。在当时,杨贵妃则独爱黄裙,所以,时尚的风向标也一度指向黄裙。除了传统的女性服饰,为了追求自由和独特,女性也很喜欢穿丈夫的衣服靴衫、戎装和胡服。最令人赞赏的是,在那个时期,唐代的女性身着袒胸露乳的服装,落落大方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独特的女性魅力。盛唐女性的妆容华丽雍容,服饰多彩华贵,这也是盛唐女性审美情趣高雅的表现。 女性服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不同的改变,唐朝的女裙由期初时窄短款式逐渐发展为既长又宽款式,改变之后的效果呈现出优雅性感的魅力。这些,我们可以从出土于盛唐时期的女俑造型上就可以领略得到当时唐代女子拖曳着长裙的婀娜多姿。 如黑格尔所说,人的本质力量是在对象中得以复现或实现的,那么对于审美活动中的主体而言,他们通过审美体验发现自己,并在审美客体中发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在唐代这一自由开放的氛围里,唐朝的女性拥有自由大胆的审美追求,她们迫切期待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获得与男性一样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这些追求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服饰,她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由此,大家共同认可的审美情趣创造出了主流审美。 三、主流审美对于艺术的影响 主流审美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概括的归结为唐代女性的自由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与以往朝代的女性相比,她们可以不拘束于于礼法的约束,她们大胆地社交,男性和女性的交往也相对自由和随便。唐代的女性即使仍处在传统礼法的约束下,但她们依然没有放弃抗争,为了自己的权利,努为了提高社会地位;她们积极踊跃地参政、关心国事,于是唐代出现了名震古今的武则天,这就是唐代女性积极参政的典范。正是这一勇敢,大胆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盛载着在那一时期的人们的精神向往。所以,在外在造型上,人气颇高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发型、化妆还是服饰都引领着时尚,同时也被当时的女性所追逐,也被男性所欣赏。 基于盛唐时期女性的审美取向,使得开放和性感成为当时的女性的主流审美趋向。这种主流审美对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已出土的各个女俑造型上就可以看出,丰颊硕体是盛唐女性喜爱和追求的,轻质薄纱的性感服饰是盛唐女性的潮牌服装,这种审美情趣,不仅淋漓尽致的展现在陶佣这一艺术形式上,也反映在了其他艺术形式上,比如盛唐时期的绘画作品。在唐朝时期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画家们把唐初女子的丰满壮硕风格描写到了到极致,人物皆是丰满雍容,给观者一种华贵之气。在吴道子的笔下,盛唐时期的女子形象得以记录呈现给后人,让我们得以窥探盛唐气象下的人物之姿。不仅是人物画,而且在壁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主流审美对于艺术淋漓尽致的影响和促成。在西安发现的陵墓壁画中,人物已经完全没有以前的清秀风格格式盛行丰腴的人物造型,尤其是画中的仕女形象最具代表性,与女俑风格完全一致。这种主流审美不仅仅局限于陶佣,也不仅仅局限于墓室壁画,而是作为一个新的审美风尚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盛唐时期的各类艺术品,大都有“肥美”的人物形象,如莫高窟力的菩萨塑像已经完全在表现盛唐时期的肥美贵妇形象。这就是主流审美的影响,在这个时代,它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并且反映在这个时代的艺术造型中。 主流审美大大影响了唐代妇女的服装,于是她们在中国服装史上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奇葩。唐代女性的服装总体可分为正常女性版的襦裙、男性化的男装和异域风情的胡服三种。襦裙以露为美,它的上衣为短襦,款式短小精巧,下衣是长裙佩披帛,飘逸多姿,脚上着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这种服饰令后代的儒学先生们诧异,但它却反映了唐代妇女挣脱传统桎梏、向往自由的勇敢形象。从出土于唐代时期的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早已遍及大众,因而,这种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的女俑形象越来越多,足以可见当时的主流审美对艺术中人物的影响。 四、结语 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代的唐代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期,它的宽容的胸襟诞生出了一种独特的的审美情趣。在唐朝这一鼎盛朝代,它的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审美的别具一格,在这个社会里造就的主流审美在多方面影响着艺术,使得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变得更具更加具有魅力,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展现其艳夺目的光辉。特别是唐三彩的女俑,这一艺术集中体现出了唐代主流审美对人物造型塑造的影响,并且让这种美化为精致的泥塑留给了后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盛唐时期的女性像雍容华贵的牡丹,艳丽的绽放,向世人展现她的容姿。她们的丰腴体态和对自由大胆开放美的追求,永远闪耀着世人的双眼。 参考文献: [1]尚刚.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梁秀丽.李学斌.唐三彩女俑的造型特点[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 Index:570 《法制与社会》 从社会生产发展探析法权模式演进 从社会生产发展探析法权模式演进 作者:张海琳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9期 摘要法权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产生不同的法权关系,并推动法权模式演进。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法权模式依次历经未开化型、单一型和复合型三种形态。 关键词法权关系社会生产法权模式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008-02 一、法权概念的界定 “法权”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若干年来,关于法权自何而来问题的研究,更是贯穿法学界的一个难题。古典法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无奈向神秘的理性精神寻求灵丹妙药,把法权渊源归结为“天赋人权”;西方自然法学家归结为自然法或客观法的要求;黑格尔归结为“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马克思早期思想受黑格尔影响,和其他自然法学家一样,把法律看作是“自由的定在”,从而也把法权看成是理念与自由精神的产物。但是,脱离具体历史和一定社会生产基础的法权,能够实现吗?为什么会有自然法?自然法的法权渊源又何在?1843年,经过认真研究,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明确:“法的关系正象国家形式一样,既不能就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当代,我国知名学者童之伟教授主张:“法权,是从法学角度认知的、法律承认和保护的全部利益,它以某些社会或国家中归属已定之全部财产为物质承担者,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法律权利和权力。‘法权’中的‘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法权关系和客观法则’”。由此,明确法权关系是由法律确认的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客观社会生产是密切相联的,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只有充分认识了法权关系产生的客观基础,才能深刻认识一定社会的法权现象、把握其发展规律,从而稳健地、正确地推动社会的法权现象发展。 按照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从而决定政治、法律等社会上层建筑。法权正是这样的结果。纵观人类历史每一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更新并外化出一种契合时代的法权模式。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创造这种权利的,是生产关系。一旦生产关系达到必须改变外壳的程度,这种权利和一切以它为根据的交易的物质源泉,即一种有经济上和历史上的存在理由的、从社会生活的生产过程产生的源泉,就会 消失。”探究法权的真正渊源不在于“天赋人权”,也不能从黑格尔所描绘的“大厦之顶”的国家与理念中去寻找,而要按照马克思指出的,从社会生产历史进程中寻找。 二、法权模式的演进 马克思指出,法权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历史范畴的产物。“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而且,“每种生产方式都产生了特有的法权关系、统治形式”。回顾历史,人类社会法权现象依次经历了未开化型、单一型和复合型三种模式。《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刻诠释了法权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法权与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在逻辑关系:一定的生产方式变革导致一定的经济关系变化,继而引起法权关系的变更,最终导致法权模式更迭变化。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沿着自然法的线索勇于深入研究,不断超越他人和突破自我,最终科学地揭示与论证了法权的本质,从而实现其由新理性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转变。 (一)原始群体化生产与未开化型的法权模式 追溯到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原始人通过群体协作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形成以血缘氏族关系为纽带,以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分配产品为特征的原始社会制度,产生“由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人的行为:“第一,无权利与义务之分的社会行为;第二,以相互义务为中心的社会行为;第三,交换产品和维护生命、身体等天然所有物的社会行为”。因此,那时候人们之间的权利关系并不明显,亦缺乏必要的观念。正如恩格斯指出:“在氏族制度内部,权利和义务之间没有任何差别;参加公共事务,实行血亲复仇或为此接受赎罪,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这种问题,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不存在的;在印第安人看来,这种问题正如吃饭、睡觉、打猎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的问题一样荒谬。”在这个阶段,“法权”本身可以说处于未开化的混沌状态,“法权”概念因社会现实基础的缺失,不能够抽象到理性高度,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法权范畴,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萌芽虽然还不是树本身,但在自身中已有着树,并且包含着树的全部力量”。“法权”在原始社会关系中孕育着萌芽。 (二)个体小商品生产与单一型的法权模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原始社会瓦解后,进入阶级社会。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个体小商品生产逐渐取代了原始的群体化生产,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崩溃,开始产生新的社社会关系,上层建筑范围中的“法权”于是洞开,真正的法权理念开始产生,权利与权力开始分离,为单一型法权模式的生成与进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准备。在权利问题上,学界一般认为具有三种形态:天然权利、道德权利和法律权利。“天然权利”指人的自然状态所赋予他的一种权利,他自主地决定自己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人之为人所拥有的权利。”“道德权利”指:“关于或独立于任何法规或规章而存在的权利。”“法律权利”则是对天然权利和道德权利的法律确认,有范围和限度。 当物一旦被人占有,便有了一种先占事实获得现代民法意义上的先占权,但由于当时物质资料匮乏,私欲的产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为了“定纷止争”,用于约(下转第69页)(上接第8页)束彼此的法权于是产生。正如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占有,是一个事实,是不可解释的事实,而不是权利。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是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这种私权的产生,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法律领域的反映。 冲突一开始由私人间自行了结,但由于私人救济常常不能实现,于是呼唤第三方来加以解决。逐渐,国家获得了凌驾于双方、多方甚至整个社会之上的最高公共权力,又通过建立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构行使权利,产生了立法、执法、司法等公权。因此,传统公权也是人们基于物质利益关系,为了解决权利冲突而让渡产生的。 所以,个体小商品生产条件下,无论传统私权还是公权,法权模式都是单一的,统一为对既得利益的确认和保护,是既得利益关系在法权领域的体现和反映。当然,尽管在个体小生产时代亦有增量利益存在(如物权的孳息),但因为并不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不可能,亦无法在法权上有所反映。 (三)社会化大生产与复合型的法权模式 人类文明进入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创举在于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社会化大生产。经济关系领域首次出现新旧两种利益关系并存的格局:一是传统的既得利益关系;二是现代的增量利益关系。体现在法的领域,法权内涵开始裂变和分化,传统法权和现代法权对立统一,两种法权模式共存。从此,法权模式开始了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的发展。两种法权关系的存在既导致了新旧法权模式的对立:在私法领域,私权与经济权利的对立;在公法领域,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的对立。也使得新旧法权模式和谐统一于:现存社会需要的,并在各自的领域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 三、研究法权模式的现实意义 基于上述分析,法权的历史性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方式的变化总是走在前面,而后才会有新的法律和规则的产生;只有当客观社会条件完全成熟的时候,人们的法权要求才能最终上升为成熟和理性的法律形式。法权受“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此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的规律的限制。这是法权领域永恒的规律。这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法权现象,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现代法权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法律建设,只有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千变万化的形势,适应日新月异的法权的要求,这样制定出来的法律才是“良法”,才能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否则,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必将与时代的节奏脱节,与法权的要求脱节,从而沦为“恶法”,被歷史无情地淘汰。 参考文献:[1]童之伟.法权与宪政.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夏勇.人权概念起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7]林哲.权利的法哲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8][美]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Index:572 《当代体育科技》 从竞技体育赛事环境下窥探高校公共课中开展体育礼仪文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从竞技体育赛事环境下窥探高校公共课中开展体育礼仪文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作者:秦勇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7年第15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形式的体育赛事不断出现在我们大众眼前,在网络的便捷下,我们很容易就看到不同国家对于体育赛事的态度以及当地的体育文化,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国家体育礼仪的不同。体育赛事和体育礼仪是体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赛事中的体育礼仪是指竞技体育赛事中以道德为核心,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公平竞争,是展现体育文明的重要标志,也不断受到我国体育部门的重视,所以在高校公共课当中开展体育礼仪文化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精神文化需求,也能够提升国家文化地位。关键词:竞技体育赛事体育礼仪文化必要性中图分类号:G8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5(c)-0160-02我们在观看2004年的奥运会中,俄罗斯名将涅莫夫完成了高难度的动作,却获得了一个“低分”,引起了观众的不满,导致比赛休克十多分钟,但这位俄罗斯名将原谅了裁判缺乏体育礼仪的行为,并安抚了观众。从这一事例中,我们看到了出了金牌的另一种东西,那就是对公平地呼唤以及对真正运动员的尊重。在此之后,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体育礼仪的重要性,也不断倡导自身国家的人民要重视体育礼仪。但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体育礼仪仅作为上课的官方形式,没有从根本的思想意识层面得到重视,文章针对高校公共课开展体育礼仪文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研究。1高校公共课中开展体育礼仪文化的必要性1.1满足学生的体育精神文化需求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体育大国的行列,例如世界只有十大乒乓球的大满贯选手我国就占了6名,剩下的4名也有3名是华裔,这都是值得我国人民骄傲的成就。[1]随着国家对我国居民身体素质的不断重视,体育文化也被提上发展列车,目前,校园体育文化与社区体育文化都处于发展中阶段,我国的人均运动场地不足1平方米,我国的体育文化发展水平没有跟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人们对体育精神的追求越发的强烈,因此体育礼仪文化的发展刻不容缓。在大部分的高校中,对于体育的教育依然处于高中一样的形式,因为不是文化课而得不到重视,受到重视的只有体育特长生,而其他大学生普遍的体育基础都较差,其中也包括了体育礼仪、体育思想等方面精神内容。因此,高校应该注重丰富学校的体育精神文化内容,让学生学习当代体育的文化知识和规范,满足学生的体育精神文化需求,就像我们历史上有名的吹黑哨事件,大家都知道这是体育礼仪失德现象,但真正将体育礼仪作为一 门课程的却是少之又少,这要引起高校的重视,加强体育礼仪的教授,让大学生都能够在喜爱体育之余也能够学习到体育礼仪的相关知识。1.2加强校园道德建设校园道德建设是培养高校学生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我们都知道大学生年纪较轻,看待事物容易冲动,尤其是在网络的便捷下容易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学生道德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点。礼仪教育就是校园道德教育的重点,虽然体育礼仪不同于一般认知中的礼仪有其针对性与特殊性,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教授学生体育礼仪的目的是相同的,知识方式不同。而且现代的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的、感兴趣的事物,也有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例如在里约奥运会中的张继科与傅园慧,以及我国乒乓球的“大魔王”张怡宁,孙杨等,这些运动员代表着我们国家的荣耀,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加希望他们可以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所以学生更愿意学习一些相关的体育文化来离自己的偶像更近一些,利用体育礼仪的新颖吸引到学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学生学习体育礼仪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体育礼仪与生活礼仪的相同点,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观,树立学校形成良好地道德风尚。1.3提升国家文化地位,增强软实力软实力指的是具有导向、吸引与效仿的能力,就像我们培养小学生会说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一样,这是一种导向的能力,在体育礼仪中也是如此,学生学会了体育礼仪能够懂得尊重、公平与谦让的概念。虽然体育比赛都是充满竞争的,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就是一个好的体育礼仪传播,让我们竞争也在光明正大下竞争,是公平地竞争。在体育礼仪的导向下,教师与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将体育礼仪运用到其他的地方,例如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会不自觉地遵守学习的利益,并对其他相关的礼仪也抱有谦逊的心态,这就是一种效仿力,当体育礼仪征服了高校的学生群体中,这一个小团体会逐渐扩大,不断影响自己身边的人,都成为尊重体育礼仪的好公民,这样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地位,增强软实力[2]。2高校公共课开展体育礼仪文化的可行性2.1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高效体育公共课程设置的是否合理,关键在于是否满足如今社会针对体育教学规范的需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已经不仅要求学生要在掌握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而是要让学生明白人文素养与礼仪知识,只有让学生从心底了解体育礼仪,才能够明白竞技体育真正的内涵。礼仪知识作为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正是我们传统高校教育中缺失的内容,传统的教育只一味的让学生夺得第一,提升技能,却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明白体育精神的真正含义,所以开展体育礼仪文化是符合教学改革要求的。2.2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今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网络的便捷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便捷,了解知识的来源也更加丰富,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他们期望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是真正提升自己实力的内容,而不是自己在网络中就可以随处搜索地信息,但体育礼仪这一块在网络中资源较少,是学生追逐的重点,学生渴望了解到更多关于礼仪方面的知识,看看自己观看地体育赛事或是自己正在进行地体育活动还存在哪些不足,是否符合体育礼仪,只有学生了解了体育礼仪的真正内容,才能够按照体育礼仪来约束、规范自己。同时,国家也要在网络中宣传体育竞技礼仪的知识,让更多普通居民也能够了解到相关的信息,起到更好地效果[3]。2.3符合国家政策相关法律的约束从上文中提到的2004年体育礼仪失德现象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圆满成功,其中过去了12年,虽然是短短的12年,但国家针对体育道德建设这一块愈发重视,部门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惩治赛场上体育礼仪失德的行为,在国家与政府的重视下,高校也要做好先行组织者的工作,在高校公共课程中加入体育礼仪文化,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就接触到体育礼仪文化相关的知识,同时,礼仪是最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学生一边学习体育礼仪,一边在赛场中检验自己是否正确的按照体育礼仪规则,能够不断减少自身的体育礼仪失德现象。只有国家中的人民、运动员与政府都抵制礼仪失德现象,才能够更好地避免此类现象发生,在竞技体育赛场中做到公平公正。3结语高效体育礼仪文化课程的开展迫在眉睫,笔者走访了不同的大学校园,发现大学生对于体育的热情无比高涨,也都愿意学习到体育礼仪文化,来丰富自身的体育知识,增长体育精神文化需求。在高校的学生了解了体育礼仪后,就能够以更加公平的眼光来看待不同国家的赛事,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在体育文化体系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参考文献[1]刘兵.体育礼仪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功能与传承研究[J].考试周刊,2013(62):123-124.[2]谢小兰,廖理连,许之屏,等.中外体育礼仪的价值、表现及差异的研究[J].内江科技,2013,34(6):96-97.[3]周智娟.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对医学生体育素养教育的影响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7):99-100.
### Index:573 《贵州文史丛刊》 从竹枝词看上海交通的近代化 从竹枝词看上海交通的近代化作者:王富盛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4年第03期 摘要:竹枝词是形成于我国唐朝中期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丰富的社会风土人情内容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可补正史之不足,亦有“以诗证史”之功效。上海竹枝词有众多关于近代上海交通工具、道路建设和交通法规的转型实录,同时也反映了交通变化对上海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上海民众对西方文明的抉择过程,深度解读其史料价值,对竹枝词的研究和晚清以来上海交通变迁的探讨均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竹枝词上海交通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1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3-97-101 竹枝词是形成于中唐时期的一种文学体裁,繁盛至今,因其源于民歌且贴近生活,故有着唐中期以降历朝历代丰富的社会变迁记录,除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外,对民俗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均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尤其对历史学而言是正史的补充,可以“以诗证史”。晚清,随着西风东渐,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窗口之一,社会巨变,交通亦因此呈现传统向近代的转型,上海竹枝词对此有诸多关注。学界目前尚未有论著对竹枝词所反映的上海交通的近代转型进行解读,实属遗憾,本文以顾炳权主编的《中华竹枝词全编(上海卷)》为研究对象,拟对此做一探究,着眼于上海交通的近代化及其对民众生活产生的影响,以期对竹枝词本身社会史史料的挖掘与近代上海交通的变迁的研究做出微小的补充,抛砖引玉。 一、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交通的变革首先体现在交通工具的革新,晚清民国时期上海交通经历了从马车等传统交通工具到汽车、电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上百年的漫长转型。马车、驴车、牛车、羊车等牲口拉车可谓传统中国人除步行之外所能具备的全部出行工具了,直至晚清民国时期仍然在民众生活中尚存。上海因其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繁华起来的城市之一,光绪年问即有“风流从古属章台,沪渎繁华特地开。处处垂杨堪系马,问郎何日得归来?”的风华之颂,而清人李默庵的“香尘油壁合从容,底事驰驱振辔冲。寄语行人须仔细,车如流水马如龙”则更是对上海车水马龙繁盛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清代署名为“浙西惜红生”的作者在其《沪上竹枝词》里描绘到:“辘轳声里任盘旋,车马如云夕照天。漫说冶游春日好,衣香人影自年年”。反映出当时人春游时乘的还是马车,但此时的马车也因有了西方文明的渗透而出现了一些新的景象。西方人不但带来了新式的交通工具,对于中国本土的马车也饶有兴致,颇为奇特的新现象是西洋马车有用来出租的,用花加以装扮。“四点钟敲日影斜,千家妆就貌如花。相邀彩伴无他乐,不坐龙船坐马车”,惹得路人留足观赏。“一段洋烟插口斜,墨晶眼镜避尘沙。同游欲博如花笑,亲手拉缰坐马车”,更成了时人的一种时尚。 交通工具的初步转型始于19世纪70年代,由法国人米拉从日本引入上海的黄包车,当时的上海人又称其为洋车、东洋车、人力车。“双轮左右并安排,两柄朝前拽上街。稳坐车中篷罩首,东洋名字唤同侪”,这种车因为轻灵便捷,在当时深受上海民众喜欢,“东洋车子最轻灵,经过长亭即短亭。人坐便趋飞鸟捷,双轮迅可逐流星”。后来盛行于沪,拉黄包车的人于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职业人群,搭乘者也直呼“东洋”了:“一辆轻车人力拖,街衢来往疾如梭。几方照会悬厢后,人以东洋两字呼”。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上海还曾出现过一种新式的黄包车即“脚踏黄包车”,只是“一部黄包车子前,有人双脚踏轮盘。虽然翻得新花样,但是行来没几年”。与此黄包车出现几乎的同一时期,在人力车层次阶段,上海交通工具的近代化还体现在自行车的出现,“清同治七年(1861年)11月,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几辆自行车”,这是自行车在上海的最初亮相。自行车又称脚踏车、自由车,其实是黄包车的改进。当时著名的编辑与作家包天笑对此有过描述:“香宾佳酿醉流霞,闲向天街踏月华。夜静人稀归去也,倩郎扶上自由车。”而且因“脚踏车而最自如,飘然来去似凌虚”,颇受女性欢迎。“群雄粥粥竞纷华,独有英雄健美夸。十里商场用武地,双双驰骋自由车”。成了一种时尚,常有两人合坐,在市中游转,“压压盈头外国花,靓妆西女面笼纱。一声铃响双轮迅,穿过人丛脚踏车”。 进一步的发展则在机动车逐渐代替了人力车,其表现则是汽车、电车与火车的慢慢普及。随着近代上海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汽车、电车始现于二十世纪初的上海租界,“昔日人惟赛马车,而今更把汽车夸。六元一点钟时短,但出风头不厌奢”。而民众对此新鲜事物难免新奇:“汽车远远有声来,吩咐途人早避开。惹得乡愚齐注目,这般机巧费疑猜”。当然对于新式的交通工具的出现,上海市民也有一个由排斥到接受和赞誉的心理抉择过程。汽车、电车刚进入上海民众生活时,人们更多感受到的是恐怖,以至于将其比作“市虎”,且看下面三首竹枝词: 汽车来往疾如风,苦煞行人在路中。 撞着身时丧性命,岂徒折骨痛无穷。 班荆道左莫延俄,此日春申市虎多。 生死关头争顷刻,电车刚过汽车过。 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 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 但在进一步认知后则更多的是对现代先进文明的赞誉:“有轮无马亦飞行,机器开车制亦精。时止时弯真便捷,呼人让路气球鸣”。对于电车“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路政总工程局还“拆毁城垣大力陈,填濠筑路一番新。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可见电车是受到上海民众欢迎的。 铁路最早见于上海是1876年由上海怡和洋行英商修建的淞沪铁路。随着铁路的建设,火车也在上海出现,成为了一种新的交通工具,竹枝词对此有所记录。原来上海与南京之间的路程,走陆路需要“一日两夜”,走水路则需“一日一夜”,水路旅程达八百余里,洋务派代表人物、晚清著名政治家、商人盛宣怀筹借外款修筑的沪宁铁路于1908年通车后,两地“只需半日行程”,原来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邀游兴致浓。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来去也从容”。成了平常,大大方便了民众出行的同时,也有利于两地的经贸等方面的交流。当时上海的老百姓对于能有火车可乘还是甚为欢心的,“来往吴淞有火车,客多争坐语声哗。浓烟一路冲天起,汽笛频鸣在转叉”。 二、道路建设的近代化 近代上海市政建设的起点是路政总工程局的成立,“总工程局初成立,筑路公安次第行。最是官民能合作,沪江市政具雏形”。传统中国修路近乎纯属人力,而清末时的上海则出现了“修路机器车”,清代署名“颐安主人”的作者在其《沪江商业市景词》里描述道:“捕房修路费工程,备用机车滚地平。洒水铺沙锹戽助,砑成坚实畅人行”,有了修路机器车了,上海的马路“街衢坦荡胜瀛洲”。庚申年(1920年),上海县人李显谟主持出资修筑了沪闵南拓长途汽车公路。“汽车沪闵筑长途,创办邑人李显谟。一小时中全路达,交通便利是良图”,当时人绝口称赞。“洋场马路阔而平,南市前经仿筑成。新筑蒲滩外马路,电灯巡捕一章程”。道光丙申(1836年)进士孔继鑅也曾称赞:“波斯巧饰列奇观,百货交通市语欢。街道宽平城十面,人无土著士无官”,可见当时上海道路的宽阔,因此也可以“今朝马路皆开阔,来往何妨两面同”,难怪外地人或乡下人到了上海市区,常常出现叶仲钧在其《上海鳞爪竹枝词》里所反映的:“徘徊马路胆慌张”,进而“坐来车子团团转,毕竟仍回老地方”的窘境。此外,上海还出现了“梨木铺街”的奇观。“我闻犹大灭于英,剩有哈同做大亨。梨木铺街平且美,半条马路亨豪名”,除了租界道路有此景象之外,“南京路上地真平,马路全教木筑成。两面水门汀又阔,尽堪安步当车行”,市民商业街亦有此现象。 上海有不夜城之称始于晚清,“沪上真同不夜城,电灯争比月华明”,电灯的使用对此起着关键的作用。近世上海随着西方文明的东来,城市道路两旁“马路高悬电气灯,车来车往去似腾”,往往于树竿置灯,通电“竿灯千盏路西东,火自能来夺化工。不必焚膏夸继晷,夜行常在明月中”、,民众的夜间出行时“棋盘街道各纵横,马路条条认最清。不怕夜游忘秉烛,汽灯如炬彻宵明”,有了路灯则不至于迷路。 道路卫生工作也是上海交通步入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传统中国社会,道路往往因马车飞过而尘土飞扬,国人道路卫生意识也欠缺。上海“车如流水马如龙,卷地黄尘扑面风。郎自南来侬北往,衣香人影太匆匆”,有时“不妨有女咏同车,双马奔驰遍水涯。怪底红颜日憔悴,疯狂扑面尽黄沙”,但自开埠通商后,法、英等租界设有工部局专管街道的洒扫等事,“局名工部创西人,告示频张劝我民。注重卫生街道洁,随时洒扫去纤尘”。为此晚清秀才辰桥感叹到:“法英租界最清新,扫净街衢信认真。好个章程工部局,马车过处洒飞尘”,每日两次,于各马路用马车载水,车后有机器,随过随洒,“飞沙漠漠日炎炎,白帕还防汗雨沾。车过忽成清净界,看他洒遍水帘纤”,可见其效果是显著的,不但“不使红尘十丈飞”,而且“路上红尘半点无”,只是“可惜中间难瞎走,马车撞到就翻身”。 近世上海还出现了专门收集、处理街道垃圾的“垃圾马车”,“街前垃圾屡盈堆,日雇工人打扫来。也是马车装载去,储船移弃远方回”,对于街道清洁而言起着重要的作用,“半车瓦砾半车灰,装罢南头又北来。此例最佳诚可法,平平王道净尘埃”,实应倡导。 三、交通法规的近代化 交通法规对晚清以前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双马轮车夹小车,终朝辘轳起沙尘”马路上常常混乱不堪,沙尘漫天。随着近代文明的东来,上海地区也出现了一些气息,对此竹枝词中有所描述,“通衢车马往来纷,难免其间冲突生。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是对现代社会红绿灯规则的介绍。对于行车速度和车载人数均有规定,不能“雷轰电掣疾流星”,因为“车行太快本违章,竭力奔驰易溜缰”;自行车则不允许载人:“人力车从马路穿,捕房注意到安全。章程拟定单人坐,倘不遵行就罚钱”。
### Index:575 《经济师》 从紧货币政策下的充分就业策略 从紧货币政策下的充分就业策略作者:黄早水来源:《经济师》2008年第08期 摘要: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之一。在旧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完全转变之前,我国就业问题的缓解主要得益于GDP的快速增长。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于解决当前的流动性过剩及其他宏观经济领域的问题也许是一剂良方,但在就业方面会带来一些负面和消极的影响。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些特点,积极做出应对准备是必须的也是紧迫的。 关键词:劳动力就业紧缩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8-049-02 当前,经济界对我国的经济运行主张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而国家管理层在2008年年初也确定了今后的从紧货币政策方针。货币政策是一项金融政策,然而其对其他经济要素或指标的运行产生着重要影响。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了投资的增长,从而带动GDP的快速增长,对我国实现充分就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果这一政策链发生变化,势必影响到劳动力就业形势。理清货币政策与就业的关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些特点 1.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和安置。我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保持着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据预测,2006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约在1700万人左右,到2007年下降到约1400万人,2008年以后将下降到1000万人以下。如果分别按照75.05%、74.80%、74.60%、74.45%和74.35%的劳动参与率计算,“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给增量为1003万人、827万人、558万人、462万人和358万人。2007年,中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将超过25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0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万个以上,矛盾非常尖锐。在农村,现有劳动力4.97亿人,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以及农村需要务农的1.8亿人,尚有1.2亿的富余劳动力。 2.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抚养比上升。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发现,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1.03%。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69%。对于那些有大量年轻人口流出的省份来说,常住人口的抚养比在上升。四川、重庆、安徽、湖南、湖北、广西、贵州、山东等劳务输出大省,人口抚养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增加了人口抚养比,必然会带来人口红利的减少或消失。在改革期间,人口抚养比(16岁以下和65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可以提高人均GDP增长率0.115个百分点,即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对改革期间人均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7%。同样逻辑,人口抚养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使人均GDP增长率降低0.1个百分点。 3.劳动力供给过剩与“短缺”并存。近年来,在珠三角地区甚至更广泛的地区出现了“民工荒”现象。有许多地区和企业招不到足量的劳工,而劳动力市场上却有大量的劳动力在寻找工作。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与我国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变化有着密切关联。从人口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了劳动力供给,符合企业35岁以下用工标准的劳动力明显不足。从短期来看,新增加或转移的劳动力暂时无法适应产业升级后的用工需求,暂时出现结构性短缺。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刘易斯”转折点,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民工工资长期偏低,导致劳动力回流或流动到相对收入较高的地区,二元经济中劳动力转移的前提受到挑战。 4.知识性失业。每年有大量的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进入劳动力市场,但由于教育供需脱节,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在短时期内不能就业。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2万人,预计将有100万人左右不能在年内实现初次就业。今后还将逐年增加,预计“十一五”时期高校毕业生累计将达到2570多万人,是“十五”时期的2倍多。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初、高中毕业生将要进入就业领域和劳动力市场。 二、从紧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剧就业形势 1.从紧货币政策的运用及目标。从2007年初开始,央行连续10次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累计提高了5.5个百分点,加上10月23日开始面向各类金融机构推出的特种存款,央行“锁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资金在2万亿元以上。另外,央行票据(包括定向票据)全年净发行超过万亿元之上。这样粗略算来,全年的货币政策操作,至少“对冲”了3万亿元以上的基础货币供应。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从紧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减少货币供应量,降低投资增长,缓解流动性过剩,防止需求过旺和经济过热,从而实现经济平稳增长。 2.投资、GDP与劳动力需求的关系。宏观经济理论表明,投资具有乘数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自主投资增加1个单位,那么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在简单的生产函数中,X=f(L,K),假设在资本利用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资本K的投入,必然会增加对劳动力L的需求。改革开放后的30年来,我国GDP实现了平均每年9.7%的增长。我国GDP的增长主要是靠贸易和投资推动的。这种粗放型增长是以生产要素的增量投入为驱动。也就是说,GDP的快速增长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假定非农部门的GDP是就业岗位的来源,可以根据现有统计体系中GDP和非农就业统计来计算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就业弹性。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非农部门的就业弹性虽有波动,但并没有表现出递减的趋势。除了个别年份非农部门的就业弹性不足0.1以外,其他时期基本保持在0.2以上。近年来,则一直在1991-2006年的平均值0.28左右小幅波动。 3.紧缩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假定紧缩的货币政策能够取得预期目标,那么信贷规模将缩小,投资增长率将降低,以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降低GDP的增速,从而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如果有限的投资被用于新的产业上,则会增加结构性失业。两种紧缩性效应将加剧目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 三、主动调整,积极应对的充分就业措施 在今后几年甚至若干年里,虽然劳动力增量会逐年减少,但总量还处在增长之中。现有的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要从完善劳动力市场方面进行就业“填容”和从发展经济方面进行就业“扩容”。 1.减少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在我国目前的失业率构成中,2/3以上的因素是摩擦性和结构性的自然失业率。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提高政府和社会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培训等服务的能力,搭建更为顺畅的劳动力市场交流平台。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水平,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主动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使人力资本积累达到更高的水平,提高就业率。加强高校教育的社会需求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把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放在优先发展地位。 2.消除劳动力转移的体制障碍。劳动力转移主要是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而言的。目前,我国农村仍有1.2亿甚至更多的劳动力富余。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主要以劳动时间的形式存在,也就说农业劳动生产率尚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一旦生产率提高,还将有部分劳动力富余。在农村仍然剩余的劳动力中,一半以上年龄超过了40岁,转移相对困难。但并不能说就不用解决,只能是采取不同的对策而已。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激励,消除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对农民工的性别和年龄歧视,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体系建设,使劳动力在流动时无后顾之忧。提高工资率,实行最低工资保护制,避免劳动力回流或不愿意转移,造成隐性失业。低效率的隐性失业对经济的损害更大,并易引起其他社会问题。 3.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第一产业很难产生新的就业岗位,就业弹性的改变有赖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第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例偏低,今后的重点还是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靠消费带动,因此,要大力提高消费水平。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和增加公共消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岗位。在产业政策上,着重考虑服务行业并暂缓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大规模的摒弃。
### Index:579 《新西部·中旬刊》 从网络红人现象探析自恋型人格障碍 从网络红人现象探析自恋型人格障碍 作者:祝怡怡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1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从网络走红人物的自恋倾向着手,分析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和诊断标准,提出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途径。即采用传统疗法、客体关系学中的治疗法和催眠疗法,达到消除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目的。 【关键词】网络红人;自恋;人格障碍;特征;治疗 2004年以来,“芙蓉姐姐”便以其劲爆的舞姿、无所顾忌的“丑姿”图片与视频,加上独树一帜的自恋文字,成为网上最火爆的网络明星。“芙蓉姐姐”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蹿红”,不仅成为网络上一个热门话题,就连平面媒体也屡屡报道。2009年底,因一则夸张苛刻的征婚广告,一名叫罗玉凤的女子迅速走红。而现实中的罗玉凤对于任何一个具备基本审美能力的人,看到后的第一感觉绝对是看了第一眼后不想再看第二眼。就这样,罗玉凤被网友戏称为“宇宙无敌超级第一自信”。她们之所以大红大紫,网络与传统媒体功不可没,不过,这个话题与心理分析无关。本文则主要从自恋型人格障碍方面入手来探析“芙蓉姐姐”和“凤姐”的行为表现。 一、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根据DSM-IV的说法,自恋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九个特征:有一种夸大的自我重要感和自我成就感。对个人的成功、权力、财富、美貌、爱情等有很高的幻想。认为自己很特殊,只能被一些特殊的或有一定地位身份的人所理解。不断地需要别人的赞美。认为自己享有特权,应当享受特殊的待遇,喜欢支配别人。在人际交往中喜好利用别人,他人只是达到其自身目的的工具。缺乏同情心,不能了解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常常嫉妒别人或认为自己受到他人的嫉妒。自负、傲慢,表现出较强的优越感。这些表现特征在“芙蓉姐姐”和“凤姐”这些网络红人身上都有充分的体现。可以发现凤姐具有典型的自恋型人格,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凤姐的言辞中看到,如“我觉得鲁迅的文章可读性和丰富性都比我差一些。三百年之后,我的文章还会被人传阅,而鲁迅的不会”。而“芙蓉姐姐”说的那些“我那妖媚性感的外形和冰清玉洁的气质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众人的目光‘无情地’揪出来……”这些言语无处都不透露着自恋的倾向。 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比较权威的便是DSM-IV。自恋型人格障碍至少应符合DSM-IV(DiagnosticandStatisticManualofMentalDisorder)诊断标准中的其中5条。第一,夸大自我:对成就和天分的夸大,没有相应的成绩却希望被看作是出众的;第二,对成功、权力、智慧、美貌或理想的爱充满幻想;第三,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只能被其他出众的地 位高的人所理解;第四,渴望得到别人极大的赞赏;第五,特权感:无理由地期望获得特殊的待遇或自然符合他们自己的期望;第六,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第七,缺乏移情能力:不愿意对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作出反应;第八,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在嫉妒自己;第九,表现出傲慢目中无人的行为或态度。 根据这些标准我们来分析一下“凤姐”和“芙蓉姐姐”的高调行为表现。首先我们来看看罗玉凤(凤姐),一是一种需要赞美的,包括幻想和行为上漫延的无所不能模式。罗玉凤认为自己的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二是对自身有无所不能的感觉,如:夸大成就和天赋。三是被无限制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她认为北大清华有300硕士追她,美国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高材生也在联系她。四是相信自己是特别的和唯一的,并相信自己只能被同样特别的或高地位的人所理解。常常嫉妒他人或相信其他人嫉妒自己,表现出高傲自大的行为态度。面对大众的质疑,她不屑一顾,表现出一种非常高傲自大的态度,似乎人们根本就无法理解她这样智慧超群的人。五是要求过度的赞美。她要求别人认可她的高智商,认可她的博览群书。六是缺乏共情的能力,无欲望去认识或认同其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她对前男友的痛苦非常麻木。以上九条诊断标准,“凤姐”已经符合六条,而诊断标准规定至少符合上述标准的五条就可以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可见罗玉凤已经可以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倾向。“芙蓉姐姐”是以在BBS上坚持不懈张贴弯曲呈“S”形的生活照而博出位的。她留下了一般人都不会自夸的语录:“我很不快乐,我的不快乐源于我的出众……”她有着很强烈的自恋倾向。表现为夸大其辞,揉进幻想情节,暗示性高,很容易受到他人或外界的影响等特征。对于“芙蓉姐姐”我们不能完全确切地诊断其为自恋型人格障碍,但其自恋的表现却已经是偏离了常态,已经可以被大家公认为不正常,病态的自恋。 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1、传统疗法 Johnson认为,成功的自恋型人格治疗包括推崇健康的自恋,接受自己偶尔变得脆弱、能力有限、贫困、有依赖性和意志薄弱,要求能够消除不可避免的抑郁状态,把自以为是的一面和脆弱的一面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自恋者从利用他人来维持错误的自我转向利用他人来發现真实的自我。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任务就是让病人接近真实的自我并促进其真实自我的发展。Johnson将治疗目的界定为自然的自我表现的发现和加强。病人必须清楚地知道并感受到失掉的自我,然后为自己失去的而悲伤,重新发现自己深深埋藏起来的需要,然后试图满足它们。 2、客体关系学中的治疗法 精神分析学治疗人格障碍的主要意图就是重建患者的早期童年。客体关系学家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童年期的适应不良。对童年经验的固着或缺乏新的学习。自恋患者没有学会他可以与他人形成不同的关系模式,因此分析家把精神分析过程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精神分析对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是围绕着移情展开的,那么,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中 如何发展移情关系?治疗师必须适当满足患者对赞美、证明自己无所不能的需要。在心理分析过程中治疗师很少说话,甚至对患者来说他根本就不存在,治疗师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面镜子。这个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移情产生。一是合并移情,这种移情产生于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中最为严重的一类,他们处于对童年经验的固着状态,不能区分自我和客体,这类患者把分析师视为他们自我的一种延伸。二是双生或另类自我移情,患者推测分析师或喜欢自己或与自己相似,像双胞胎一样。三是镜映移情,在这种移情关系中,患者能够把治疗师和自己区分开来,治疗师的作用是象一面镜子一样对患者进行回应,患者希望在这种回应中体验到荣耀感,从而建立自尊。四是理想化移情,理想化移情是患者从客体、即治疗师那里借助力量来促成其内部自我的整合。 3、催眠疗法 Baker将催眠技术运用于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病人。他运用了以Mahler(1968)的研究为基础的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的理念,对病人进行催眠练习。练习加强了病人将治疗师当作“好的客体”,将自我当成“好的自体”的观念,然后想象就产生了,为的是消除“坏的客体”。自恋病人还需要将正面和负面的经历结合起来。想象包括一些东西在变化中怎样保持原样,比如说皮肤和眼睛的颜色始终不变。他建议病人运用想象和幻想而不是放松,这帮助病人通过体验安全感和舒适的象征来创建过渡的客体。 四、结语 “芙蓉姐姐”和“凤姐”只是现代社会心理偏离常态的众多人中的少数,类似这样的网络红人举不胜举,通过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洞悉现代社会中部分人扭曲的心理。同时,了解国内外的治疗方法对研究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找到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本土方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从而为我国国民的身心健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爽.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及治疗[J].中国特殊教育 [2]Moore,fine.Psychoanalysis:TheMajorconcept.Yale,University[M] [3]童俊.精神分析学中的自恋及其自恋性障碍[J].医学与社会, [4]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 [5]高北陵,任春生,李学武.自恋性人格障碍的诊断与鉴别[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6]郑涌,黄藜.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J].心理科学, 【作者简介】祝怡怡(1987-)女,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 Index:580 《法制与社会》 从罗马法中的物权看中国物权法 从罗马法中的物权看中国物权法 作者:祝高峰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33期 摘要正如德国著名民法学家耶林所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会因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科技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罗马法是古代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内容丰富,法理精深,立法技术高超,尤以私法见长。本文试图通过对古代罗马法中的物权分析理解,能更深刻体会中国的物权法。 关键词罗马法物权物权法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022-02 一、罗马法 (一)罗马法概述 罗马法是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从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间的法律,也包括公元7世纪东罗马帝国过渡为封建国家以前的法律。公元前6世纪,随着阶级矛盾的深化,罗马第六代王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约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34年进行了改革,废除了原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三个氏族部落,按地域原则把罗马城划分为四个区域,并按财产的多寡将罗马居民分为五个等级,确定了相应的权利义务。这次改革标志着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最终形成,罗马法也随之产生。①罗马法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一个很小的农村公社的习惯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广大领土和多种民族的商业社会的比较完备的法律。因此,罗马法比产生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多存在了很多世纪,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会继续存在下去。 (二)罗马法中的物 罗马法之所谓物,意义广泛,凡于人有利益者,皆称曰物(Res)。②res被罗马法学家看作是存在外部世界的,对人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实体,在中文里的一般被表诉为"物"。保罗说:“‘物(res)’这个词的含义比‘财产(pecunia)’的含义广,物包括我们的可有物以外的那些物,而财产的含义同处于可有物状态的那些物有关。”③由此看来,“res”不仅囊括了patrimonium(财产),bona(财物或者财产)和pecunia的含义,而且还有着更为广泛的外延,它还涵盖某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尚未或者难以归私人权利支配的物。具体的了解罗马法关于物的分类有助于理解“物”的概念和含义,也有助于辨别各种不同类型的物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 鉴于罗马法中把实体物及实体物上的权利都视为物,因此其物权概念较现代物权的概念要广。罗马法中物权的实质就是拥有、取得、占有和管领物的权利,大体可分为两类:对物之诉(actionesinrem),或者称对世权;和对人之诉(actioneinpersonam)后者称对人权,既后来所称的债权,罗马法中的物法实际包括着物权法,继承法,债权法。物权作为一个法律范畴,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④ 二、物权 (一)所有权 物权中最重要的和最绝对的权利是所有权。在罗马法的发展进程中,人们曾经使用以下三个术语表达所有权概念,既:dominium,mancipium和proprietas。Dominium是一种关于所有权古老而又笼统的表述,是一种只有罗马市民才能拥有的权利。罗马法中的所有权“dominium”一词的本意具有统治,支配,控制,管领的意思。在此引申为完全所有权。Mancipium一词产生于短语manucapere(用手抓住),其基本含义是对某物的取得,并由此引申出“权力”和“财产权”的含义。在很多情况下mancipium一词泛指对财物的支配和享用权,在这个意义上它与dominium含义基本一致。后来所有权也用“propietas”一词表示,具有财产权利的含义,propietas是罗马法成熟时期的术语,比较强调的是物的归属关系,可以涵盖三种形式的所有权:即市民法所有权,个人对形式上属国家所有的行省土地的占有和用益权,受到裁判官法保护的善意拥有。⑤罗马法学家认为它是“人对物最完全的支配权”。所有权具有绝对权性、排他性、弹力性和永续性特征是最完全的物权。绝对权性是指所有人在法律应许的范围内可以任意处分其所有物不需要他人的积极行为,只要不受他人干涉就可实现其权利;排他性是指所有权人有权排除他人对于其行使权利的干涉,并且同一物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而不能并存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所有权;永久性是指所有权的存在不能预定其存续期间,所有人对其永远拥有权利。罗马法中虽然没有所有权的明确定义,但是显然已经具备了现代法中所有权的全部内容,所有权的基本全能均已在罗马法中予以规定,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返还占有权,现代民法中的所有权的概念及基本职能,理论上源于罗马法,只不过已经将其五种全能概括为:占有,用益和处分权。或者是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罗马法在关于所有权的概念中承认了占有权(juspossidendi)即对物的实际予以控制的权利,是所有权的一项权能,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罗马人正是在创造占有的基础上,创造了私有财产的权利。罗马法学家曾将使用权(jusutendi)表述为“为了任何不违法的目的使用物的权利”⑥收益权(jusfruendi)对本人所有之物上的利益得以实际享用的权利;处分权(jusabutendi)按照个人意志予以处分的权利;返还占有权利(jusvindicandi)对被他人所占据的物得为请求返还的权利。我国物权法将所有权定义为“权利人依法对自己的动产或不动产享有全面支配的权利”,这与后世罗马法注释法学家们对所有权所作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 (二)他物权 罗马物权法不仅有完善的所有权制度,而且有发达的他物权制度。他物权(jurainrealiena)是非所有人对他人所有之物的权利,本质上是对所有权的限制,故后世有称其为“限制物权”。他物权与所有权同属物权,同具有物权的基本特点,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但是他物权既然是对他人之物享有的权利,其权利内容也就是自然不会与所有权相同,他物权是一种不完全物权,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享有绝对的权利。而所有权则是一种广泛的绝对权。他物权的存在必以他人的所有权为前提,无他人的所有权,便无本人的他物权。因此,所有权可以独立存在,而他物权却与所有权不可分离。 罗马法根据权利的功能将他物权分为享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前者使权利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享用他人的物品,后者则使权利人在被担保的债权未获清偿的情况下有可能以他人的物品保障自己的权利。享益物权也就是用益物权,包括役权,永佃权,地上权;担保物权包括物质质权和抵押权。其他形式的他物权乃为后世的发展,罗马法上不存在,如:先买权,物上负担,土地债等。⑦在优士丁尼法中,役权这个词是从整体上指对他人物的最古老的权利。役权即为特定的人或土地的便利和利益而对于他人之物的权利,它是他物权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马尔西安说:“役权(servitutes)或是服着于人身,像使用和用益那样;或是附着于物,像田野和城市不动产那样”。⑧永佃权是指长期或永久对他人不动产土地行使充分权利而以每年向土地所有人给付租金为条件者,既称之为永佃权或永借权。永佃权不是始于罗马,早在希腊时就已经出现。在罗马社会,永佃权体现了一种典型的“双重所有权”法律关系,实际的土地所有人几乎只有一种“空虚所有权”,其所有权权能在此已丧失殆尽。永佃权和其他物权一样,也是所有权权能分离的一种典型反映。地上权(superficies),作为一种享益物权,表现为某一主体有权在他人的土地上建造建筑物,并对该建筑物享有独立的和最广泛的权利。盖尤斯曾说:“我们将在租借地上建造的房屋称为‘在他人土地上建造的房屋’,根据市民法和自然法,其所有权属于土地所有人。”地上权仍然被定位他物权,严格上说,权利人对地上物享有的不是所有权而是使用权。⑨ (三)担保物权 他物权的另一种类型是担保物权,在罗马法中,质押(pignus)是担保物权的主要形式,表现为一方当事人(出质人)为保证某一未来的清偿义务的履行而向他人(质权人)转移对某物(质物)的实际占有。“‘pignus’一词源于‘pugnus(拳头)’。因为用于质押之物要被亲手交付,所以一些人认为质权本身被设定于动产之上。”⑩乌尔比安说,“我们确实将物之占有转移于债权人的称为‘质(pignus)’,而将物之占有不转移于债权人的称为‘抵押(hypotheca)’。豘抵押制度最初产生于租赁关系当中,由于在抵押关系中并不实际转移对担保物的占有,因而与质押不同,针对同一物可以先后设立数个抵押权。“现在不存在而将来存在之物”也可以成为抵押权的标的。在信托中物的所有权发生转移,而在质押中质物的所有权仍归出质人所有,质权人只是单纯地占有质物,除非根据协议适用解除约款或者由质权人行使变卖权。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罗马法基本上形成了以质权、抵押权和留置权为主的担保物权体系。罗马法关于留置权的规定比较模糊,只是隐约闪现在质权的相关规定中。我国物权法以单章的 篇幅规定留置权,留置权的取得必须是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债权人已经合法占有债务人的与债权的发生有牵连关系的动产,留置权人可以留置标的物,收取留置物的孳息,请求偿还因保管留置物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就留置物优先受偿,但是留置权人也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妥善保管留置物,并在法定条件下返还留置。 三、物权法 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整人(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特殊情况下可以是国家)对于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合。罗马法中的许多原则和制度,都被近现代以来的法制所采用,如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1896年制定的《德国民法典》中的物权理论就深受罗马法中的物的理论的影响,理清罗马法中的物权对于理解现行物权法中的物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唯有罗马法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简单商品经济关系的规律,它不仅成为古代法制的高峰,而且与近代大陆法系有着源和流的关系。 相信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把罗马法的世界性、民族性、灵活性及其罗马法的精神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继受和发展,也就意味着罗马法的生命又通过中国法律对于大陆法系或者民法传统的借鉴得到了延续,对于我国今后制定有关民法方面的法律特别是民法典的制定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注释:①外国法制史.林榕年,叶秋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4.②何勤华,殷啸虎.罗马法与现代.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155.③范怀俊译.民法大全选译物与物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23.④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9.⑤黄风.罗马私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83.⑥外国民法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3.228.⑦江平,米健.罗马法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22.⑧卡泽尔·克努特尔.罗马私法.129. ⑨⑩11范怀俊译.民法大全选译物与物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195,198.
### Index:581 《中国经贸》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我国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我国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 作者:于春红明亮来源:《中国经贸》2009年第08期 摘要:本文首先对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在本次危机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中,金融创新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引出应加强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而我国目前正在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如何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受到启示来防范创新,并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创新;风险防范 一、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资产价格泡沫增加了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贷款机构在利益驱动下放松了信用风险的管理。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本身就属于高风险产品。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在房地产市场创造出巨大的购买力,在帮助中低收入群体获得住房的同时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和繁荣,但当房价开始下跌时次级贷款这种金融创新产品出现了信用风险,大量次级贷款者很难再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去,房屋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地步。从而出现大量的信用违约者,放款机构无法正常收回贷款尽而引发美国次贷危机。 二、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剖析美国次贷危机 首先从金融产品创新来看,我们认为金融产品创新既有风险又有收益,风险是我们持续不断关注的。其实就是说金融创新更多的还是要在优质资产的基础上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爆发,因为次级贷款本身就不是优质的产品,是有问题的资产,是对于有问题的资产进行重新的整合和打包,当然这种方式有可能适应对有投资风险偏好的人比较适合,反之的话就会造成巨大的风险。就是说我们在创新过程当中要更多的用优质资产,那么一些不良资产或者是有问题的资产是不宜于创新,否则会增大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其次为分散抵押贷款机构的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美国的投资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将同类性质的按揭贷款处理成债券形式在次级债市场出售。最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是所谓的债务抵押证券(CDO),它是将基于次级按揭的MBS(按揭支持证券)再打 包发行的证券化产品,这一过程被称为二次证券化。在这次证券化过程中,基础资产池中的信用风险不同程度地转移到不同档次的CDO投资者。此外,以信用违约互换(CDS)为代表的金融创新产品在风险转移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CDS可以用于高级档CDO的信用增强,将信用风险转移给信用保护出售者,进而获得资本市场准入;另一方面,CDS也可以被信用保护出售者用于构造高风险的合成CDO,以承担次级按揭风险来获取高收益。金融创新产品让风险转移进一步市场化、扩散更广。 上述分析表明金融创新与危机产生和传导密切相关,金融创新产品使金融体系信用风险承担总量增加,导致了信用风险由信贷领域转移到资本市场,进而传导到更加广泛的投资者。由此可见,金融创新在本次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金融业在传统风险的基础上面临越来越大的金融创新风险。应该充分重视金融创新酿成的新型金融危机,采取措施去加强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 三、次贷危机给我国金融创新风险防范带来的启示 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到次级债危机,是一个伴随着金融创新风险不断产生并强化、扩散的过程。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有所推进,但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在推进的过程中,更加稳健,更加注重风险监控,在这个基础上,有条件、有选择地进行产品创新。在剖析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树立风险防范与控制观念,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面对风险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必须确立风险管理意识和观念。不应因金融创新在防范和控制风险取得一时成效,而忽视其未来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因为有些创新可能只是延缓了当前的风险,却在未来聚集了风险,这是风险累积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早在美次贷危机爆发前相当长一段时间,一些金融机构就发现了问题,但由于利益驱动,没有采取措施,关键还是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不够。要培养员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在日常的监控中及时发现并避免风险。在规划创新体系时要遵循谨慎性原则,回避决策风险;在创新产品的营销中,应遵循分散风险原则,扩大经营范围,实行多元化经营,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2.完善对基础产品和客户的持续管理,加强对衍生和原生产品联动关系的研究 无论是原始还是包装过的金融产品,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和完善对原始产品和客户的持续管理。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中牵涉到一系列环节,而且影响越来越大,但究其源头却是银行在房价上涨过程中如何衡量零首付和低首付住房贷款的风险问题,因此无论金融产品怎样包装,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原始产品的风险管理要规范,对原始的客户和风险的跟踪要及时。有效的金融创新需要风险严格可控的基础金融产品的支持。 具有衍生特征金融产品的价值依赖于原生资产价值的变化,但金融创新令许多衍生品价值与真实资产价值的联动关系被削弱。此次危机表明,次级按揭贷款被层层衍生成不同等级的资金提供者的投资品种,通过金融机构投资者衍生成收购兼并交易的主要融资途径,但是贷款人的偿付保障并不是建立在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下,这种依据假设收益率做出的交易决策,风险可想而知。我国目前正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在推进过程中有必要对衍生与原生产品的联动关系加以研究,防止“假设”因市场环境变化而累积市场风险。 3.采取多种监管形式,加强金融监管 在次贷危机中,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因此加强监管非常必要。 首先,注重规制导向监管与原则监管相结合。次级债危机反映出美国规制性监管模式的滞后性和不灵活性,汲取美国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在坚持以规制性监管的基础上。其次,实现规制监管与原则监管的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监管事项、不同监管领域实施不同的监管原则。再次,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监管。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业发展水平和趋势来看,分业监管仍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监管体制选择。尽管当前应维持分业监管的格局,但也必须完善现有的监管治理体制,在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的同时,完善主监管制度,强化功能监管。[实施以风险为本的持续性监管,建立并完善一个以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稽核相结合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并将评估结果作为确定问题机构重点监管对象的依据。建立稳妥透明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4.建立金融创新体系,健全创新机制 金融创新是一个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和环节的系统工程,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各类金融机构要设立专门的金融创新组织机构,负责组织、领导、指导、管理和协调内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创新活动以及与社会有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对潜在的风险状况提出有预见性的方法和控制对策。其次,认真搞好创新的规划工作。在充分把握和跟踪国内外金融创新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许可,明确创新目标,规划创新程序,确定创新重点。再次,建立创新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评价的重点要放在对创新的预期效应和事后效应的检验方面,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容错机制和纠正机制,最终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研究开发目标、健全的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科学的管理流程和决策机制、有效的营销管理和市场导入机制、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和必要的人力资源配置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创新机制,确保金融创新效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 5.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市场约束 次级债危机在很多方面反映出市场制度上的不完善,而制度上不完善带来的风险往往是系统性的,破坏力极强且不易扭转,因此要注重市场制度建设。一是要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对信息披露的内容、程序、质量标准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二是完善金融机构的信息库和指 标体系;三是加强信用评级机构和金融咨询机构的建设,充分利用外部审计力量,提高金融运行的透明度。四是要建立社会诚信和建立信用体系。 市场既是竞争的场所,也是自然的监督机制,所以各经济体都日益强调市场约束。各国监管当局正采取各种方法将政府监管与市场约束有机结合起来,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通过积极推行银行信用、加强金融债权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市场信用观念,提高信用意识,发挥市场制约作用。这些措施就是通过市场经济力量本身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实施约束,这是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1]陈忠阳:《金融创新如何催生毒垃圾》[J].《中国青年报》,2008,1.[2]贾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风险与防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3.[3]阚新华陈明贺:《浅谈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7,7.[4]林后春:《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J].《金融论坛》,2003,3.[5]刘晓忠:《机构准备不足慎行金融创新》[J].《新京报》,2008,2. 作者简介:于春红,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明亮,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硕士。
### Index:583 《中国商人》 从腾讯离职创业两年:某些创业公司的拼劲还不如大公司 从腾讯离职创业两年:某些创业公司的拼劲 还不如大公司 作者:来源:《中国商人》2019年第01期 2015年3月16日,一个对你可能平淡无奇,对我却是不平凡的下午。把离职退库的东西清点完,我只身下楼,在楼底站定,仰头对着腾讯大厦匆匆按下快门。 那时候的我,已谈妥一个处于创业风口、意气风发的移动医疗公司的工作,双倍薪资,百万期权,总监头衔,那是难以抑制的膨胀。很难想到两年后的一天,我会回到这里,人生第二次给腾讯HR递上“卖身契”。许多朋友问,怎么也不说一声?那是因为在我看来,这就不是一个荣归故里的故事。 更多的朋友问,为啥回来呀?我想,单纯讲原因意义有限,还不如围绕这次再选择,分享几点感想,或许对大家有启发。 关于过去:不断修正认知的过程 当时考虑离职创业,我的判断跟大家没什么差異:它的好处存于更有拼劲,效率更高,成长更快:坏处存于资源有限,不规范等。 这么一说感觉特辩订,好坏都考虑了,殊不知这只是片面的猜想。而我快两年的创业历程,实际上也是不断修正认知的过程。 创业公司,拼劲真的更足吗?其实,某些创业公司的拼劲,还不如大公司 对许多执行层来讲,公司是你的公司,我又不拿股份,就是打工的,加班连基本福利都没有,凭什么绷紧了拼命? 对高管来讲,飘飘然敢羊的大有人存,每天弹性上班,偶尔出差玩玩,毕竟制度没那么严谨,事也不一定非得那么急,高管生活水准不能丢吧? 创业公司,效率真的更高吗?从决策效率层面讲,创业公司的确更高,有思路绎常不用汇报直接做。但如果我们讨论执行效率,就是另一个结论了。人公司各种组件接口信手拈来,小公司多数情况下还要反复造轮子,员工能力又有差异,稍微折腾就双倍工时延期。 创业公司,成长真的更快吗?这几乎是必然成立的。表面上看,无论是环境、职位还是责任,存极短的时间内跳变,撕扯开的巨大空间,要靠你的加速成长来填补;背地里,这种撕裂的痛感也充分激发自己更多的反思和感知。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痛并快乐地享受着这种加速感。 但人事物都是变化的——如果说2016年的无序是对我心智的磨练刺激,2017年的反复混乱,已逐渐沦为持续的煎熬。从组织架构、KPI三番五次调整,到取消福利、两波裁员、冻结工资等动作,人心涣散、业务停滞,可预见的一大段时间里,我将持续驱动不了事情,学不到东西,改变不了现状。这种情况下,还能自欺欺人说,这就是成长吗? 所以说,创业公司里的成长加速,也是要看阶段的。业务的持续混乱会提前带来成长的边际效应,这也是我选择离开的主要原因。 创业公司,真的一无是处?当然不是,至今的我仍特别感激这段经历。在我看来,创业公司最可贵之处在于——让你的焦虑成为常态。于我而言,持续的焦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未知的爆发。纵向上要接触公司战略规划、BP宣讲、KPI制定、组织架构切割等,同时也要横向观察运营、采购、销售、公关、财务。这些领域对我而言是大片的盲区,而给我补课的时间并不多。 创业公司的KPI可不是根据市场预测和策略驱动力去定的,我们是根据生死线反推的。也就是说,不用管KPI合不合理,做不到就是死。这种指数级增长的驱动点存不存在,在哪里,谁都说不清。更最要命的是,项目管理混乱,试错吞吐量非常有限。 这些焦虑常常伴随着质疑、无奈和威胁。但恰恰是这样,才能时刻让我们对自己的不足保持清醒认知,让不怠慢成为习惯,加速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关于选择:拿速度换密度 这次再选择,谈了好几个机会,大致可以分成两类:A类,来自创业公司,高管,可观涨幅的薪酬、股票,但同时业务不确定性也较高;B类,来自成熟公司,基本上没有领导岗,待遇稍降,但业务成熟,团队口碑好。 咨询过不少前辈,众说纷纭。站A类的前辈们主要认为,选B类是开倒车,应该往回报和权力靠拢,保持过往的增速,到这份上也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即使业务做不好,换就是了,更何况,万一成了呢? 站B类的前辈们则认为,选A也太短视了吧,眼前收益固然好,持续性呢?还不如长线积累实际的成功案例,该有的总会有的。 然后你会发现,他们各自的想法,都分别决定了他们的选择。走A路径的前辈,甭管实际业务产出多少,也甭管多不稳定频繁跳槽,人家风口基本没落下,现在也是意气风发、VP级别的大人物;走B路径的前辈,虽然没有丰富的BAT黄金混合履历,也没有在各种场合抛头露面,却也稳步缓升到部门一把手,公司内外口碑俱佳。 事实说明,这两条路径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不像他们说的那么非此即彼。我想,这就是现实版的小马过河吧,最终是深是浅还要自己趟。 在我看来,这两条路径的核心区别,一是求速度,一是求密度。A路径,在已经很陡的增长斜率基础上继续追高,待遇和空间足以领先绝大多数同龄人,提前置换大量既得收益。放大的速度如此飞快,过程中若没有足够价值加持,整个人的密度就会被摊薄,变得徒有其表。 B路径,相当于换条稍窄但稳定的跑道,让自己缓下脚步调整,挤去泡沫,更厚实、稳健地前行。但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丢失领先状态和既得利益。 我最终的选择,大家也都知道了,回到腾讯做一名普通员工。这对我来说是拿速度换密度的一个选择,而促使我做这个选择的,是心里信奉的一个基本原则:坚持做价值回归的事情。 关于这个原则,我想阐述几点: 第一、分清价值和估值。公司开给你的薪酬,只是对你的估值。你工作产出的效益,才是真正的价值。估值是不精确的,它可能过高,也可能过低,是什么情况,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 第二、泡沫终究会消退。有没有可能持续保持泡沫拿收益?我想是有的,但真的不多。大到国家经济股市行情,小到个人口碑商品价格,几乎都逃不开泡沫消退的规律。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那样的例子:追高概念股,然后估值失衡,抛压严重,庄家回调,咱们高位套牢;你买了某个高级货,觉得有品牌溢价,却在长久的使用中越来越觉得不值:某位嘉宾,宣称BAT大拿或某公司CEO,结果一番演讲下来,骂声一片……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人?这样混下去能走多远?所以,做价值回归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圣人的高尚选择,而是很基本的生存策略。 第三、这是个价值总有出路的时代。互联网的渗透消除了许多信息不对称,以次充好的商品逃不过评价系统,水分严重的个人简历也绕不过背景调查,人们越来越具备甄别估值价值的能力。这一年多来,还有一点在悄悄变化:人们不仅甄别能力更强,其为价值付费的意愿和能力也更强了。 第四、为自己的心安买单。退一万步,有没有可能你牺牲速度,填实了价值,到头来发现被低估,还不如某某人只顾包装自己往上爬?这也是可能的。但我告诫自己,真到了那一刻,也千万不要觉得愤懑。人家那种选择,背负了被非议的风险,而你所付出的速度,不过在为自己的心安买单,不要认为被亏欠了什么。 关于以后:最不可接受的是退化 既然选择了,就要接受这个选择带来的结果。比如头衔的舍弃、薪酬的下调、权利的回收、琐碎的执行。这些都已经是我做好心理准备可接受的。我惟一不可接受的,就是回到腾讯,活成退化的样子。 《人类简史》中有一段描述采集时代智人跟现代人的差异。后者相对于前者,脑容量其实是在逐渐减少的,因为前者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想生存的每个人都必须有高超的心智能力。而后者因为分工的细化,技能上更精专,独立生存能力也会更差。 这不也是当今创业者和大公司职员的写照吗?就我跟数位猎头们的交流及一年来的观察,大公司土生土长的人,单兵作战能力、野外生存能力,越来越受质疑。许多公司早已指明,只要复合型人才,不要纯大公司经历的天线宝宝。 我所说的“退化”,具体指哪些表现? 安逸自满,停止学习或很少学习。在这个信息获取门槛越来越低的年代,知识资本一定是通胀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掌握的所谓信息、技能、经验,都在加速贬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知识攫取的速度不足,不就意味着退化吗? 就我这次回到腾訊的观察,还是有不少人跟两年前做着一样的事情,用着同样面值的社交货币。我们究竟是上了五年班,还是第一年班上了五年? 忽视视野和生存能力的拓展。大公司的分工机制,是不会强迫你做各种职能横向拓展的,大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一亩三分地里做成专家。而大多数的业务也不要求你去了解多少行业,掌握多少生态信息。如果不刻意往外看,不刻意练习,所谓的全局视野、综合实力,从何而来? 过度依赖职业坐标。看过许多腾讯人介绍自己,自己也被别人介绍过,大家一致的口径都是:做互联网的,腾讯的产品总监/高级产品经理……这本身没有错,咱们在职场中仍非常依赖这套职业坐标:领域+公司+级别。这就像xyz轴一样,能把你迅速定位到某个空间中,快速了解你的段位。 但有时候我会想,没有这套坐标之后,我又会是谁呢?大家认我的能力,是因为我,还是因为我的公司?这并不是在鼓吹大家都去搞副业,而是说,我们究竟有没有一个自证能力的能力?如果没有,纯靠职业坐标的锚定,当这个坐标的信用刻度在大众认知中发生偏移,你的估值就会受到较大波及。 以上是我再回腾讯,告诫自己一定要警惕的几个误区。而这一切的敏感,更多得益于曾经的创业经历,让我保持习惯性的焦虑,看得更多,想得更多。 我回来了,我不能过得跟没出去过一样。
### Index:585 《戏剧之家》 从艺术审美范畴浅谈导演元素训练的重要性 从艺术审美范畴浅谈导演元素训练的重要性 作者:刘扬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22期 【摘要】现今以学院派为代表的导演元素训练,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和学生作业小品排演的方式展开。本文通过对导演元素训练所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范畴的综合性特征、情节性特征、文学性特征、表演性特征等方面展开论述,表明元素训练虽小却关乎整部大戏的成败,由此体现导演元素训练的重要性。 【关键词】导演;元素训练;艺术审美;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9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99-02 一、导演元素训练所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范畴的综合性特征 综合艺术首先有的审美特征就是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体现在两个层次上:首先,从艺术学的层次上讲,戏剧这门综合艺术吸收了各门类艺术的很多元素,将他们有机的融合在自己的表现手段和手法之中,从而使戏剧艺术的表现力更为丰富。其次,从美学意义上讲,戏剧的综合性绝对不局限于各门艺术的有机融合,而是更加密集的展现出他们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实现了美学意义上的高度综合,使得他能够将视与听、时与空、动与静、再现与表现集于一身,从而具有了非凡的综合表现能力,极大的扩展和丰富了观众的审美感受。 在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06级导演班所排演的毕业大戏《倾城之恋》中,导演巧妙的将曹芙嘉的歌曲《美丽》贯穿于整个表演的关键环节。每当歌曲响起,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而此时,演员在舞台上只需要一连串连贯的舞台行动就可以很清楚的让人感觉到歌词所传递的,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那车水马龙的人世间,那样地来,那样地去,太匆忙……”,这也体现出原著作者张爱玲所言: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也成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为倾城之恋。 如果没有很好的关于音乐、音响效果的元素训练和把握,无论是导演还是导演专业出身的学生们恐怕是难以想到和难以驾驭的。与之相似的还有在歌曲播放时,舞队的出现和运用。这充分说明了戏剧作为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同时也体现出在导演训练中,导演听觉手段——音乐与音响效果的运用,以及舞蹈表演艺术这二者娴熟运用的重要性。 二、导演元素训练所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范畴的情节性特征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属于叙事性艺术,都需要由人物的行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形成一个有完整过程的生活事件。因而戏剧创作都有故事情节,并且以矛盾冲突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对于戏剧而言,戏剧情节往往具有强烈的冲突和曲折的 故事。而要把握这一切,跟到导演元素训练中事件小品的训练要求——能够处理对于戏剧行动和矛盾冲突的作用有着密切关系。 余力民教授指出:“事件引起人物关系的变化、发展以及它对人物生活道路、生活命运的发生的深刻影响。事件对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命运都是必要的……事件作为情境的构成因素,它应该是促使人物采取行动,能够引起冲突的。这样的事件乃是戏剧情节的基础。情节中包含着特定的人物关系,特定的事件推动,影响着剧中人物的行动,是人物关系发生变化,并进一步引导时间的发展。”在《高考1977》当中,一切似乎都在以一个既定的“秩序”展开,直到大喇叭当中宣布了恢复高考这一消息之后,剧中人物的行动,以及原本的人物关系都被打破,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并引导着全剧进入高潮。可以肯定,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就是全剧的一个决定性的事件。 三、导演元素训练所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范畴的文学性特征 戏剧这门艺术和其他综合艺术还有一个共同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必须经过二度创作才能产生舞台形象。而这其中的一度创作所指的应该是剧本,而二度创作则是导演艺术所必须具备的特征。所以,文学性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一度创作中又以剧本所规定的戏剧情境最为重要。 戏剧情境对戏剧艺术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对戏剧动作起着制约和规定的作用,同时对戏剧要素中的冲突起着“聚焦”的作用。它体现于剧作家的精心设置,为导演、演员的深切体验和表现奠定了基础,导演、演员的再创作不仅丰富了剧本,而且具体形象地演示给观众,观众通过情境理解了剧意,接受了戏剧艺术。由此,情境将剧作家、导演、演员、观众立体地连结起来,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我们必须要搞清楚自身定位,明白创作方向,必须明确导演创作的“二度性”。导演在工作时应该是一个“戴着镣铐跳舞”的过程。而这个所谓的“镣铐”其实正是作为“一度创作者”的剧作家所想要通过作品表现的内容,而这个内容之根本就是戏剧情境。但“镣铐”的存在不应束缚住创作的手脚和灵魂,它像一块基石深深植根于导演工作者的心中,这就要求我们的导演创作脚踏实地的找准支点,在有了这一基石的情况下才能“锦上添花”。可以说,探讨戏剧情境的地位和作用,对戏剧创作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在导演训练当中,事件处理、物件处理、空间与造型处理、场面调度、音乐与声响处理、表演艺术、主题的体现、节奏的掌握、时间的构成、风格与体裁的把握等等元素训练,这都是为了二度创作所做的努力与铺垫。 四、导演元素训练所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范畴的表演性特征 表演性是戏剧作为综合艺术的中心环节,也是戏剧最突出的审美特征。所谓的戏剧表演,它应该是演员依据剧作家提供的剧本中规定的情境和角色的思想感情,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运用语言、动作创造人物形象。前苏联著名戏剧家丹钦科提出了关于导演在演剧中的创 作功能时说:“导演是具有三重面貌的人:(1)导演是解释者……;(2)导演是一面镜子……;(3)导演是整个演出的组织者”。 所以,在现行的戏剧教育体制之下,导演训练更多的是要提倡导演的实际操作能力,先从事件、物件等各种元素小品入手。这一方面提高了导演对演员这一创作素材的认识和把握,同时,从“演而优则导”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训练也有助于增强导演在演剧当中对于演员表演性的把握。因为,任何一出戏剧都是由若干的情节组成的,而组成情节的又是若干的戏剧冲突,而引发冲突的恰恰又是导演需要特别分清楚的一个概念,那就是到底是舞台事件还是舞台事实。张仲年教授说到:“事件是指上述事实中不平常的、足以推动剧情、影响全局的事情。”这就说明了事件对于戏剧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时元素训练时要求导演专业的学生通过事件小品的方式来体会和学习。而也正是通过这样一条途径才能让这些未来的导演们真切地感受到该如何指导演员把握艺术审美范畴的表演性,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对于导演元素能够把握得当的导演,在其艺术创作中不仅不会出错,而且往往能够锦上添花并且得到演员和绝大多数观众的认可。 综上所述,可以说导演元素训练在整个演剧创作中看起来是很小的,因为首先它体量很小,时间有限。但是站在整个导演创作的高度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一个戏剧作品,正是由这一系列的事件、物件、空间、场面、音乐、表演等等元素构成的,而统领这一切创作的基础恰恰又是导演对于自身的恰切定位和认识。可以说,只有导演首先明白了自己“解释者”、“镜子”、“组织者”的身份,认清自己二度创作的特点,并经过扎实的专业元素基本功训练,所呈现出来的才是对观众、对舞台,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作品。 参考文献: [1]余力民.戏剧导演思维与训练[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张仲年.戏剧导演[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3]林陵,史敏徒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M].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4]鲍黔明,廖向红,丁如如,姜涛.导演学基础教程[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5]谭霈生.戏剧本体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刘扬,云南艺术学院2013级导表演理论与实践研究生。
### Index:586 《对外传播》 从芦山地震看社会化媒体传播的新变化 从芦山地震看社会化媒体传播的新变化作者:寇佳婵来源:《对外传播》2013年第06期 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兴盛以来,在社会舆论的形成、引爆和导向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传统媒体之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舆论场。政府、企业、媒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也在微博、微信平台上获取信息、传播组织声音,并有意识地开始了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公共关系管理的尝试。 芦山地震是在社会化媒体高度普及后发生的第一个举国关注的重大自然灾害。无论是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汶川地震,还是社会化媒体发展早期的“7·23事故”,芦山地震中的社会化媒体都表现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变化,本文总结梳理四点主要变化: 官方微博及时发声,发挥碎片信息优化作用 4月20日8点02分,四川雅安发生地震。仅仅一分钟后,8点03分,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博@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即发布了自动测定消息,测到8点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附近发生5.9级地震,8点14分正式发布,更正测定结果为7.0级。 8点06分,成都晚报官方微博发布“地震了?吓死了!”,是第一家非正式发出地震消息的媒体微博。8点08分,新华网官方微博发布四川雅安5.9级地震的消息,是第一家正式发布地震消息的全国性媒体。 在随后的2小时内,全国多家主流媒体、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国际救援队等机构的官方微博均发出了地震相关消息。雅安市新闻办官方微博@熊猫首都-生态雅安于9点37分发出了市委组织应急救援的微博,随后坚持不断滚动发布,并将手写的市抗震救援公告作为附图发布,充分利用了社会化媒体的“现场”特点。 官方微博在时效性上的突出表现说明,政府、企业、媒体等组织机构已将应急状态下的社会化媒体传播纳入到组织应急管理的常规流程中,并熟练应用。 另一方面,官方微博的发布在权威性、可靠性上都远优于普通个体发布的信息。官方微博在时效性、多样化、发布内容上的进步对社会化媒体的“碎片式”信息起到了过滤和优化作用。 多种媒体互动传播,民间救助信息快速流动 芦山地震发生后,谷歌、百度、360等搜索引擎相继迅速推出网上“寻人”页面、报平安入口,新浪、腾讯等也借助微博、微信平台推出了各种“微寻人”账号。网民在关注这些信息的同时,使用“分享”、“转发”、“群聊”等社会化媒体功能,打通不同媒体平台,使信息快速流动。借助于社会化媒体的重要特性——连通性,发布于单一媒体的救助信息得以于短时间内在多种媒体间扩散传播。 腾迅“芦山地震救助”微信公众号,是于芦山地震当天开通的微平台,用于发布震区最新情况、实用救援信息,收集网友寻人和报平安咨讯。截至4月23日下午2点,该公众号已有254,462个微友,共收到网友信息608,733条。其中寻亲信息800多条,经核实通过微信平台已经找到亲友的97人。收到灾区求助信息28条,经核实真实信息18条,并已直接转送前方救援组织。除此之外,数十个带有“雅安”、“芦山”、“寻人”、“祈福”等字眼的微博微信帐号,也在芦山地震中共同发挥作用。 社会公众自发性地开通微博微信帐号,进行救援呼吁甚至互助寻人的热潮,也凸显出了民间信息自发传播难以跨越的天然屏障——数据辨析与组织协调。因此,尽管社会化媒体的连通性促进了信息流动,我们也只能认为信息形成了“快速”流动,而无法完成“高效”流动。 由于缺少官方参与和统一协调部署,自发建设的寻人平台一方面形成了应急状态下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海量寻人信息只能靠网友自发核实、求证。如果政府能够协调相关部门统一建设官方平台,统一管理数据库,安排公安部门负责查证寻人数据真伪,则会大大提高信息过滤的效率,有机会使更多真实的求助信息得到及时反馈。 新型舆论压力形成,学习理性引导应对 碎片信息带来的片面真实、情绪化传播以及对他人的道德审判,一直是网络舆论场中的天然“负能量”。尤其当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民众的情绪远远大于事实传递,很容易形成新型网络舆论压力,对政府、企业、媒体甚至个人进行道德审判。 在汶川地震中,互联网上晒出的企业捐款榜和网友对王石捐款的集体质疑,就已经初步显示出网络舆论压力的影响。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微博、微信平台,更进一步深化了压力漩涡。如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官方微博,即使从地震发生开始就坚持不断地发布工作信息,还是得到了600多页评论的“滚”字和“鄙视”符号。 对于政府而言,传统的、不做变通的新闻发布方式也极易引发网络舆论危机。4月20日四川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会议按照惯例逐个介绍领导,10分钟没谈一句灾情,出席官员着笔挺西装,一开场便遭到意见领袖、专家学者与网民的广泛质疑与谴责。长期从事新闻发布研究的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董关鹏在个人微博上发表评论称,“非典十年了,汶川地震五年了,新闻发布这么多年了……在四川省和雅安市,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表现依旧生涩、笨拙,央视采访地方党政一把手时所答非所问,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召开的是‘通稿朗诵’大会……当地新闻发布工作没有什么进步也就罢了,惟希望具体救治工作比当年更细致、更科学、更人性化。” 相对于地方政府机构,许多长期注重公共关系管理的企业则有了逐渐成熟的应对表现。在网络救助情绪膨胀的同时,许多来自灾区的信息表明,当地救援物资已经充足,此时再收取捐助物资则会由于分发人力的不足造成资源浪费。面对舆论与事实错位,许多大型企业在做援助决策时借助公共关系团队的帮助,做到了充分了解灾情,理性分析舆论,既没有盲从于舆论压力,也维护了企业的公众形象。 网民媒体素养增强,引发新闻伦理讨论 有人将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总结为“速度诚可贵,真相价更高”。网络谣言如同一个顽固的毒瘤,从社会化媒体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伴随着它。尤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出于各种目的的谣言层出不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社会化媒体的健康发展。然而,值得关注和庆幸的是,社会化媒体使用者的媒体素养日渐成熟,对于信息的甄别、分辨能力也逐渐增强。 芦山地震中的谣言特点与一般网络谣言大同小异。既有意图攫取利益的吸费电话号码“寻人”谣言,也有误传的“生命三角区”科技类谣言;有个人为吸引眼球炮制的“志愿者迷路”闹剧,也有媒体为出名故意将汶川、日本地震图片用作芦山地震现场图片。 与此前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特点不同的是,以前只是@点子正、@辟谣联盟等少数账号的辟谣行为现在逐渐普及化。本次地震中的谣言很快就得到了网民和官方媒体的澄清。在地震发生后3天内,就有网民在博客上发布总结了18条地震谣言。《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也及时发布了地震中的谣言汇总等澄清信息。 网民、媒体对于谣言辨析的积极性和求证能力的提高,为有价值的真实信息赢取了生存空间。另一个虽然微小,却非常值得一提的积极变化,是网民和新闻传播业界对于新闻伦理和专业性的讨论。 虽然社会化媒体参与者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但并不是每个发布者都是专业的新闻人。在芦山地震中,传统媒体工作者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信息发布,他们的媒体身份、进入现场的优势和专业化的发布都是社会化媒体的重要信息源。 然而,本次灾难传播中,也产生了由一些媒体工作者的专业性缺失带来的新闻伦理问题。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应该能够在灾难传播过程中,将带有鲜明情感色彩的信息剥离出来,形成更有价值的信息。而本次地震报道中,记者个人秀,人文关怀缺失,提问水平低劣,甚至媒体工作者的实名认证微博发布谣言等现象,引发了普通网民对传统媒体工作者的质疑和挑战。在新闻传播界则开展了针对新闻伦理和专业性的讨论。中山大学传播学者@张志安在微博上提出记者赴灾区十六条守则。@媒介评弹4月20日地震当天也发布长微博思考,“地震报道,还要多少年才能学会冷静?” 网民的媒体素养与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正是社会化媒体传播生态和由此形成的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
### Index:587 《丝路视野》 从菟丝花到擎天木 从菟丝花到擎天木 作者:杨彬艺来源:《丝路视野》2018年第01期 [摘要]金庸小说作为新派武侠小说的“擎天柱”,塑造了众多经典的女性形象。本文从金庸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女主角形象出发,以金庸笔下女主角在爱情中的地位的发展,分析金庸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女性意识的发展,即从依附男性、无智的菟丝花成长为独立自由、才智双全的擎天木。[关键词]金庸;女性形象;地位“凡有中国人,有庸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金庸小说作为新派武侠小说的“擎天柱”,有着经久不衰的热度,如今依然有广泛的受众。与古典武侠小说和其他新派武侠小说不同,金庸小说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有了更多的个性和内涵上的发展,他将女性角色从古典小说中非善即恶的脸谱化中解脱出来,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女性。在继承传统女性审美,成为真正的“女”侠外,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女性在“侠气”外又多了“人味”,成为男性角色外的亮点。金庸小说的魅力在于其刻画了人性,金庸先生自己也说过:“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笑傲江湖·后记》)本文主要从金庸的小说中的女性主角人手,从爱情观上的表现分析其个性的成长。一、香香公主: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书剑恩仇录》作为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包含了大量儒家文化的痕迹,这本书包含的儒道又与射雕时期的不同,例如陈家洛的“儒道”更接近宋明理学,难说这是否是他性格中隐含了一些卑鄙的原因,他在面对女中豪杰霍青桐时的敬而远之,实际上体现了男权主义对女性的偏见。与霍青桐相比,香香公主是这种纲常伦理审美中理想女性的化身:“她不仅更为年轻,也不仅具有惊人的美丽容貌,更重要的是她既不会武功,更不懂谋略,只有一派无知无识的天真。”她对陈家洛的盲目崇拜和深情,极大地满足陈家洛一个小男人的虚荣心,也满足宋以来对女性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要求。香香公主就像是依附磐石的蒲苇,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是男权中可有可无的点缀,她的天真纯情,更突出角色的苍白干瘪。陈家洛在事业上的失败,打碎了香香公主的依靠,天真纯情的香香公主,在陈家洛为了所谓的大义让她献身乾隆之后,就像梦一样的消散。可以看出,在《书剑恩仇录》里,将女人当作物品的文化心理的痼疾依然明显,女主角在这里只是一个没有性格和思想的背景板,她依然是古典武侠小说中无智的孩童的内在。二、黄蓉。小龙女:在地愿为连理枝 到了《射雕英雄传》,金庸小说一改“以‘事’为线”为“以‘人’为本”,塑造了最崇高光辉的郭靖和亦仙亦妖的黄蓉。变的不仅仅是故事模式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有对“一夫多妻”制度、“男尊女卑”思想的超越,这种超越在《神雕侠侣》这部以情爱为主的小说中表现得更加明显。郭靖尚且多次差点履行与华筝的婚约,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则贯穿《神雕侠侣》全书。黄蓉和小龙女一个外放,一个内敛;一个与郭靖一见钟情,一个同杨过日久生情,但其在感情上的境遇颇有相似之处,且男女双方在感情上平等专一。(1)黄蓉与小龙女都对男方的境遇产生过导向作用,在地位上曾占主导:黄蓉是郭靖中原之行的文化和精神导师,正是黄蓉对郭靖智慧品质的发掘和培育,才使郭靖在中原一路风光无限,屡有奇遇,终于脱胎换骨。小龙女是杨过的正儿八经的师傅,这也是《神雕侠侣》中主要冲突之一,她教杨过武功,助杨过学习九阴真经,在以武为尊的江湖,恩情极大。(2)黄蓉与小龙女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金庸先生说:“女性的武功不一定比男性强,但她们具有男性所没有的一个根本优点:不把名誉、地位、面子、财富、权力、礼法、传统、教条、社会责任等等看得那么重要。”黄蓉随父,不将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放在眼里,她和郭靖的缘分起源于她的离家出走,结果于她在爱情中的主动出击,如帮助自己解除郭靖和华筝的婚约。可以说,郭靖一直爱着黄蓉,但他们的爱情大半靠黄蓉的维护。小龙女则自幼长于古墓,对纲常伦理:“反正我是不懂的。”倪匡在《我看金庸小说》中说小龙女:“另有自己在古墓生活的一套观念。……是接近神仙境界。”小龙女不在意当时的世俗礼法,也不在意武林盟主的位置,她非常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才能与杨过历经磨难终相伴。尽管如此,两部书中还是有对男性中心的继承,郭靖和黄蓉性格上的互补体现在“非原则性的一应小事上全都由黄蓉说了算,但在一些原则性的大事上却要看郭靖作何主张。也就是小事看黄蓉,大事看郭靖;平常看黄蓉,非常时刻看郭靖。”何以聪明伶俐、武功不弱的黄蓉在家庭中处于主内地位?固然有其受东邪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在处事上有些“小家子气”的原因:《神雕侠侣》时期,已为人母的黄蓉自己说:“说到诚信知人,我实在远远不及你爹”这仿佛可以解释为女性自身的性格弱点,这性格弱点随着黄蓉嫁为人妇后越加明显,黄药师道出其中的天机:“她自己嫁得如意郎君,就不念别人相思之苦?我这宝贝女儿就只向着丈夫,嘿嘿,‘出嫁从夫’,三从四德,好了不起!”从这里看,这性格弱点更像是为男权社会所设定,而且“三从四德”的观念,更像是受郭靖的儒家思想影响。小龙女生性冷淡,几乎不食人间烟火,也在绝情幽谷对杨过“道:‘我决意跟了你去……过儿,我自然是你的妻子。’她话中‘跟了你去’四字,说的是与他同死。”黄蓉最后与郭靖牺牲在襄阳和小龙女在绝情幽谷中“同死“的想法,是女性对爱情的忠洁专一,另一方面也影射出男性中心思想。三、赵敏:自我去后再无来者赵敏之后,再无赵敏。作为金庸小说中女权主义巅峰的代表人物,赵敏聪慧过人,她与黄蓉并称为金庸小说中的瑜亮,与黄蓉相比,她在爱情中更显大气,几乎完全具有爱情中的现代女性精神。倪匡评她:“勇气豪情皆胜人一等。”她身上有一种天然的贵气与大气,同是女中豪杰,她同霍青桐相比更了解人心,尤其是情郎的人心。赵敏的气质在神态上也可见一斑:“眼 见她脸泛红霞,微带酒晕,容光更增丽色。自来美人,不是温雅秀美,便是娇艳姿媚,这位赵小姐却是十分美丽之中,更带着三分英气,三分豪态,同时雍容华贵,自有一副端严之致,令人肃然起敬,不敢逼视”赵敏贵为郡主,又来自于旷野上的民族,似乎一切心思都在她眼中无所遁形。这样的赵敏,自绿柳山庄对张无忌种下情根后更是“一爱到底,其问绝无反顾、犹豫之处。”在自己的爱情受到父兄干涉张无忌命悬一刻的时候,赵敏当机立断,与父兄脱离,一方面救了情人一命,另一方面也是让自己的行为不要影响到自己的家族,兼顾了大局与小情。在面对自己的情敌时,赵敏没有像黄蓉对穆念慈那样威逼利诱,甚至还帮助小昭救金花婆婆,这不是封建大家长统筹后宫,是源于她对自己的自信:张无忌会是她的。赵敏与黄蓉在感情里都居于主动地位,但赵敏更进一步,她居于主导地位,黄蓉在大事上听从郭靖,赵敏则一应事情,皆自主判断和下决定,感情定下之后,张无忌也不会忽视赵敏的意见。同时,赵敏在感情中也自尊自爱,在确认张无忌有婚约后,她并未打算成为第三者,或者千方百计的破坏婚约,她甚至打算通过牺牲自己来保护张无忌。在她身上,社会地位、爱情心理、价值观上的平等都实现了。然而赵敏只有一个,除“反武侠“的《鹿鼎记》外,金庸再未塑造出一个具有如此强烈的女权意识的人物。四、结语金庸小说是男性小说,区别于古龙小说和梁羽生等之处在于利用江湖世界塑造了一批个性解放的女性,作为通俗小说,金庸小说能对女权意识的启蒙产生推广作用,但千百年来男性中心意识仍然影响着金庸笔下的武侠江湖,金庸对双儿的喜爱,未尝不是对宋明时期“细、白、幼、瘦”审美的回归。由此可见,从香香公主到赵敏,从依附男性、无智的菟丝花成长为独立自由、才智双全的擎天木,正是金庸对现代女性意识的认识的增长轨迹。
### Index:589 《广告法》 从行政处罚角度看《广告法》 从行政处罚角度看《广告法》 作者:赵鉴灵来源:《中国知识产权》2017年第04期 “水晶枕头可以消除大脑疲劳,失眠、多梦现象,从而提高睡眠质量。”某天猫旗舰店因使用了这些广告宣传语,而受到了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这也打响2017年广告违法行政处罚第一弹。据新华社报道,自2015年9月1日新《广告法》实施以来,全国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各类违法广告案件约2.4万件,罚没款约4亿元。其中,查处互联网广告案件约3200件,罚没款约6700万元。监测显示,2015年9月以来,监测违法广告数据已连续数月保持在较低水平,广告违法率比新广告法实施前下降了84.29%。这些数据既是消费者和监管部门所喜闻乐见的,也是广告市场主体责任意识增强的体现。随着时间的推进,电子商务等广告载体的多元化发展,行政机关对于广告违法行为的关注点是否有所转变,其适用的处罚依据又有哪些,处罚力度如何?本文将从行政处罚的角度浅析这些商家们在广告活动中可能较为关注与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广告违法行为的类型此处所说的广告法其实是一个大概念,涉及了商品服务宣传中的各种违法行为。其市场主体涉及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乃至代言人等商业广告活动中的多方参与者。而从广告违法行为的分类来看,较为常见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虚假广告、使用最高级等绝对化用语、数据等引证内容不真实、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代言、使用医疗用语的非医药广告、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医药广告中的代言人推荐、使用国家机关名义、以新闻报道形式变相发布广告,以及食品、保健食品、医药、烟草、酒类、房地产、化妆品、教育培训、有投资回报预期等特定商品服务的广告违法、有奖销售等促销行为违法、价格违法、最终解释权等合同违法、未作网上营业执照公示等网络交易违法、未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等仅出现在互联网广告活动中的违法及其他广告违法行为。除诸如最高级用语等新《广告法》颁布时即倍受关注的广告违法行为之外,一些易于被忽视的违法类型需要引起相关市场主体的警惕。例如文首提及的水晶广告,其行政处罚依据即水晶制品并非药品或者医疗器械产品,违反了《广告法》第十七条“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之规定。虽然水晶在矿物学上的定义是指透明的石英,是贵重矿石,而并没有所谓的消除大脑疲劳等功效,但是通过互联网搜索,仍能找到不少关于水晶能够实现对人体健康的功效甚至能够转运、招财 的文章说明等。此前亦有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因在宣传其玛瑙产品时使用了“驱邪避灾”等宣传语且缺乏真实依据而被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以《反不正当竞争法》认定为构成对商品的性能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另外,商品和价格标签作为商品广告中时时呈现的内容,一旦其标注标识未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的规定,就极易被发现或举报。例如,某网店因其在网上销售的芦荟食品未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标注“幼儿慎用”的内容而被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没收相关产品。再如,某超市在产品价格标签上标注错误的商品产地,而被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认定为对商品的产地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从而被处以罚款。二、处罚依据、处罚机制与力度广告违法涉及诸多法律法规,《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均涉及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及相应的处罚机制。《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广告管理条例》、《医疗广告管理办法》、《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化妆品广告管理办法》、《房地产广告发布规定》等新旧法规规章也在不同程度上规定了处罚机制或引用了《广告法》等上位法中的处罚规定。《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产品质量法》、《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等虽未直接涉广告行为,但通过对促销条款、产品标识、产地、认证标志、网站宣传等广告活动或宣传行为的规制,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广告违法行为相关。广告违法行为的处罚机制根据适用法条和处罚对象的不同有警告、停止或改正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公开更正、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直至吊销营业证照、广告发布登记证件等不同方式,多可见于前述各项法律法规和《行政处罚法》。当然,行政机关也会在当事人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情形下减轻处罚。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中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行政处罚信息等企业信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门应当公示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行政处罚信息等企业信息;企业应当自受到行政处罚的信息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由此,行政处罚决定将通过网络以书面形式公诸于众,对被处罚的当事人而言,此种公示方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社会影响。就处罚力度而言,当事人是否明知故意而为、在被发现违法行为后当事人是否配合整改、对消费者及社会造成的影响等情节严重程度、罚款计算依据、适用法条以及当事人所在地的经济状况等各项因素均被纳入考量处罚轻重的范围内。单就罚款计算依据一项,涉及虚假宣传(虚假广告)一种违法行为的处罚依据,就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广告法》中的下至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上至两年内有三次以上违法行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广告费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 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此前,某牙膏广告因宣传产品的牙齿美白效果而被处以超过600万的罚款,从而成为广告处罚案件中金额最大的一起,虽然该案处罚在新《广告法》实施之前,但依据旧《广告法》也有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的类似规定。2016年央视《3·15晚会》上曝光的某二手车电商因使用了“无差价”、“透明成交快”等宣传用语,经查与实际不符,而被处以200万元的罚款,由于这些宣传用语由该电商自行制作及发布,无法计算广告费用,因此行政机关直接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中规定的法律责任中所述的具体罚款金额进行处罚。三、处罚对象如前所述,广告市场主体涉及多方参与者,单从《广告法》的角度就存在以下处罚对象:(一)广告主。是指为推销商品或者服务,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简言之,即广告中的商品服务的经营者,但有些经营者根据其市场地位的变换,既可能是广告主,也可能成为广告经营者和/或发布者。(二)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分别是指接受委托提供广告设计、制作、代理服务和为广告主或广告主委托的广告经营者发布广告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前者如广告公司等服务提供商,后者如电视台、报刊出版社等单位。(三)广告代言人。是指广告主以外的,在广告中以自己的名义或者形象对商品、服务作推荐、证明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广告法》中对于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或造成消费者损害的虚假广告,规定了广告代言人的连带责任,而在医疗、保健食品等广告中作推荐证明或为未使用过的商品作推荐证明的,广告代言人均将成为行政处罚的对象。此处对于法定代表人代言自己商品服务涉嫌违法以及在此情形下该法定代表人是否被视作代言人尚无定论,笔者不在此处作深入探究。(四)其他主体。公共场所的管理者或者电信业务经营者、淘宝等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违法广告未予制止的,也将成为行政处罚的对象。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出版等单位在以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的身份被监管的同时,也受到广告发布登记机制的制约;并且,这些单位以新闻报道、介绍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药、保健食品广告的,也会受到处罚。而违法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对违法行为负有个人责任的,《广告法》中特别规定此类主体自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年内不得担任公司、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互联网作为当今广告主流媒体之一,其广告活动倍受关注。尽管《广告法》中明确规定了利用互联网从事广告活动适用该法规定,但基于网站、应用程序等广告媒介的多样化,弹窗等广告形式的创新发展,电子邮件、付费搜索等广告类型的特殊性,单从《广告法》角度难以全面具体的涵盖。因此,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新《广告法》实施一年之际,自2016年9月 1日起开始实施一部专门针对互联网广告活动的《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从而更全面地规范线上广告,监管互联网广告参与者。在互联网广告活动中,广告主自行发布广告是极其常见的,在这种情形下,除广告主违法情形下成为处罚对象外,由于互联网特有的链接跳转功能,提供链接服务的互联网广告发布者和广告经营者如未尽合理审查义务也将受到相应处罚。例如,某文化传媒公司因未按照相关程序对互联网上发布的一则餐厅广告进行审查,而受到了当地工商质监部门的处罚。程序化购买广告是互联网广告活动所特有的一种经营模式。此种经营模式连接了广告主与众多中小网站和应用程序,其间涉及到广告需求方平台经营者、媒介方平台经营者、广告信息交换平台经营者、媒介方平台成等新兴广告主体,这些主体之间基于互联网广告合同产生联系。此处要求通过程序化购买广告方式发布的互联网广告,广告需求方平台经营者应当清晰标明广告来源,否则将成为处罚对象;媒介方平台经营者、广告信息交换平台经营者以及媒介方平台成员未尽到查验互联网广告合同对方的主体身份和建档等义务的,也将成为行政处罚对象。四、结语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广告监督管理司2017年工作要点中明确要求加强广告法制建设,统筹推进《广告法》配套规章完善工作。依据修订后的《广告法》,会同相关部门加快修订《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修订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的审查发布规定。会同金融监管部门,制定发布金融广告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研究修订或废止《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化妆品广告管理办法》、《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酒类广告管理办法》。随着更多配套规章的研究出台,广告活动中的各大主体能够进一步学习立法精神,对广告立法的持续关注和了解,这对相关法制建设的推动、主体责任意识的增强和违法行为发生率的降低均大有裨益,使广告市场与相关行业平稳有序地持续发展。
### Index:591 《怪物史莱克》 从解构主义及乌托邦精神两面性解读影片《怪物史莱克》 从解构主义及乌托邦精神两面性解读影片《怪物史莱克》 作者:张玲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30期 摘要:《怪物史莱克》是美国知名好莱坞导演安德鲁·亚当森及艾伦·华纳指导的动画作品,这部改编自同名漫画作品的影片自上映以来便受到广大青少年甚至大人们的喜爱,并随后创作出了三部续集作品,获得了观众们的广泛好评。本文旨在从文学批评理论中的解构主义及乌托邦精神理论两个维度对影片《怪物史莱克》的故事模式和故事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文学性阐释和解读,并试图分析影片背后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怪物史莱克;解构主义;乌托邦精神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26-02 一、《怪物史莱克》及其作者简介 《怪物史莱克》是美国知名好莱坞导演安德鲁·亚当森和艾伦·华纳执导的动画作品,影片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性格孤僻但心地善良的名叫史莱克的怪物,为了夺回自己的沼泽地家园,决心与暴君法尔奎德作斗争并救出身陷困境的菲奥娜公主,在与菲奥娜公主相处的过程中,善良的史莱克和公主之间产生了真挚的感情,虽然历经重重磨难,史莱克和菲奥娜公主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影片《怪物史莱克》是以知名漫画家威廉·史泰格创作的漫画作品为原型进行改编创作的影视作品。威廉·史泰格是一位深受爱戴的漫画家,曾被《新闻周刊》评为“漫画之王”,还曾于1988年获得安徒生奖提名,他著有多部获奖作品,是知名儿童类图书及小说作家。 二、传统的颠覆——用解构主义解读《怪物史莱克》 1.解构主义阐释。解构主义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后逐渐发展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流派之一。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超越,所以也称“后结构主义”,其思想渊源有三股:尼采哲学、海德格尔现象学和欧洲左派批判理论。解构主义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即将理性或理性存在者作为最高存在,相信世界的合理性存在,反对一切固有秩序,如社会秩序、意识秩序、道德秩序等等。解构主义理论希望推翻一切传统的形而上学的领域,一切固有的确定性,包括所有的既定界线、概念、范畴、等级制度等,从而建立新的合理秩序。 2.解构人物形象。对比美国动画片史上所有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如蜘蛛侠、蝙蝠侠、美国队长等,《怪物史莱克》中的主人公史莱克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英雄主义故事模式,颠覆了人们 所一直推崇的英雄主义形象,将主角史莱克塑造成了一个外表肮脏丑陋且粗鲁孤僻的“怪物”,史莱克不具备任何一种传统故事男主人公所具有的优点,他不英俊高大,没有显赫的地位和财富,但是他却更加平易近人,让人感觉亲切和自然。此外,影片中被困在高塔上的公主菲奥娜也颠覆了以往公主的优雅形象,她性格不温柔有点野蛮,缺乏耐心,她期盼真爱之吻却只是为了不要再变成怪物的模样而不是出于对真爱的期望。因此,与传统故事中的美丽公主相比,主人公菲奥娜的形象也显得格格不入。此外,对于配角的设置上,影片也表现得别出心裁,故事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童话人物借鉴到影片中并赋予新意,比如会说话的驴子,外形凶残但是性格温柔的火龙,青蛙国王,善良的狼外婆,姜饼人等,这些都让观众倍感亲切。 3.解构故事情节。除了在对人物形象进行解构之外,影片还将故事情节进行了独创性的颠覆。传统的童话故事模式是公主和王子一见钟情,克服重重困难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怪物史莱克》从故事的开始便颠覆了以往故事叙述的模式,故事开篇是对童话故事里王子公主故事的一段戏谑,然后是史莱克的泥巴沼泽庄园,为了夺回家园与法克大人的交易等等,这些情节的设置不拘一格,在创新的基础上还增添了幽默的元素。史莱克不是王子,不富才情,然而史莱克却用行动打动了公主,同时赢得了爱情,同样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观众们不仅没有讨厌他,还喜欢上了史莱克,原因就在于他虽没有英雄的光环,却更加饱满真实,他不完美,却更加贴近观众,更符合当代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心理认同。 三、颠覆背后的传统——乌托邦精神主题分析 1.乌托邦精神实质分析。乌托邦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托马斯·莫尔作为乌托邦精神的创始人,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因此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综上所述,乌托邦的精神实质可理解为理想化了的状态或是空想,运用在故事当中就是美好而理想的故事情节,即富含理想主义的童话故事。 2.乌托邦精神解读《怪物史莱克》的主题。从解构主义角度看,《怪物史莱克》是一部难得的情节颠覆式作品,它巧妙地借鉴了以往童话故事中的经典人物,推陈出新一批全新的人物造型,使得影片中的人物在如今纷繁复杂的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但是从故事的主题角度上分析,此影片仍是典型的好莱坞童话故事,或者说,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好童话故事。《怪物史莱克》虽将故事情节进行了改编,但是故事的主题没有改写,对于史莱克来说,在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他学会了如何去爱别人,人类品质中一些永恒的闪光点,譬如善良、勇敢和正直在史莱克的身上都有体现,即便到了一个以颠覆为主导的影片中,这些优秀的品质依然闪现着光芒,不管角色怎么颠覆,情节怎么颠覆,唯有故事的主题不会改变。所以整部影片人物和情节虽然看似改编得很大胆,但是解构的只是形式,主题意蕴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传统价值观。故事的结尾处,主人公菲奥娜被一团光包围,却仍旧变回了原来的丑模样,这种结局看似残缺,但唯有这样菲奥娜和史莱克才可以在经历了磨难之后依旧在一起,也显得更为般配,可见创作者是有意而为之。这种故事情节或许只可以在童话故事或者幻想故事里才可以实现,不仅寄托了作者对主人公美好结局的期盼,也代表了广大观众的心声。因此从乌托邦精神角度去分析,虽然主人公经历重重磨难和险阻,但是故事的结局以完满收尾,因此说这种传统 的主题模式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故事。从故事的主题意义角度来分析,创作者还在向我们传达另一种观念,那就是不要仅为外表所打动,拥有一颗美好善良的心灵才是最为重要和珍贵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个故事虽然在形式的包裹下演绎的是一个解构主义颠覆式的童话故事,但是抛开形式的外衣,从故事的主题性角度探索,影片仍不失为一个典型的甚至乌托邦式的美好童话故事,这不仅体现了创作者对约定俗成的故事模式的创新,还体现了对主题的确切把握能力。 四、结语 纵观影片《怪物史莱克》,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电影业市场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是有其原因的,从故事的文学性角度分析,故事情节的颠覆以及与传统理念的完美结合不得不说是一大亮点,也是影片成功的原因之一。无论人物形象和性格怎么解构,故事的思想仍是万变不离其宗,正义和善良是我们要始终为之称颂的基本价值观,乌托邦式的大结局模式仍旧是观众期待和向往的理想结局,因此我们说影片《怪物史莱克》解构的是形式,理想的是主题。 参考文献: [1]王泉根,主编.冲破魔法的符咒:探索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的激进理论[M].舒伟,主译.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2]张首映著.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童菲菲.打破传统经典的桎梏—当代美国主流动画片中的颠覆性角色研究[J].新视觉艺术,2011,(3). [4]赵利翔.电影《怪物史莱克》的解构主义分析[J].海外英语,2011,(8). [5]张娟.试论影院动画剧本改编中颠覆的两面性——以《公主和青蛙》和《怪物史莱克1》为例[J].新闻界,2010,(8). 作者简介:张玲(1988-),女,天津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 Index:597 《中国自行车》 从近期髓督检查结果看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 从近期髓督检查结果看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 作者:黄晓东刘景华来源:《中国自行车》2015年第07期 A行业发展慨况2014年度,面对经济新常态,电动自行车产业迎来了发展拐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统计数据,全行业产量为3551万辆,同比下降3.9%,为十年来首次负增长;出口为111.3万辆,增长35.8%;锂电车产量约300万辆,占比约10%。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一线品牌及部分二线阵营中的领先者依然实现了产销量的逆市增长。从品牌发展趋势来看,以爱玛、雅迪、新日、绿源、立马为代表的行业多寡头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从区域发展情况看,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山东5大产区的格局未发生变化,龙头企业一般均在上述5大产区布点设厂。从竞争态势看,市场竞争已从单纯以价格、渠道为手段“抢地盘”,转变为以产品、服务为核心的综合性、全方位竞争,企业更加关注用户的安全和体验。B监督检查结果分析(一)总体情况2014年,国家轻型电动车及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CEVT)承担了国家和江苏省两级监督检查任务。总体情况如下表。总体来看,电动自行车及其主要零部件按照现行标准检测,合格率较高。而按照相关标准,特别是国际先进标准检测,符合率较低,其安全风险亟需引起重视。(二)结果分析1交通安全 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是指电动自行车在交通出行中遵守交通法规,避免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动性安全措施。 本年度监督检查涉及交通安全的指标有:最高车速、制动距离、防失控功能、反射器和鸣号装置等。 ——最高车速 现行标准GB17761-1999规定,电动自行车的最高车速不超过20km/h。按照GB177611999进行的常规性抽查结果表明,最高车速项目合格率达98.6%。而按照风险监测方案,依据《(X)XK16-002助力车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的补充技术要求,拆除限速装置,项目符合率仅为5%,平均车速27.7km/h,最高者达33.4km/h。修订GB17761-1999标准中进行的验证试验表明,车速在25km/h左右能够平衡行驶安全和出行效率的关系。 ——制动距离 制动距离与车速、制动器的选配和调整密切相关。监督检查发现,同样在制动初速度20km/h下,制动器未经调整时,制动距离合格率为13%,调整后提高到63%,可见制动器的及时调整对于制动性能的影响是很大的。 ——防失控功能 该项目的符合率为95%。说明绝大多数企业都很重视防失控功能可能导致的车速失控(飞车)风险。 ——反射器和鸣号装置 在所有常规性监督检查的215批次中,共有多达154批次不合格,合格率仅28.4%。实际上,反射器是非机动车重要的安全装置,可使电动自行车在夜间行驶时,易于被识别,避免出现交通事故。而大部分企业不重视,漏装侧反射器,或者反射器光学性能不符合要求,反光太弱不易被识别。 2电气安全 电动自行车电气安全是指防止电动自行车电气系统漏电失效、电击和短路引发火灾等事故的措施。 本年度监督检查涉及电气安全的指标,在整车方面有:绝缘性能、淋水涉水性能、电池组导线布线安装等;在充电器方面有: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耐热和耐燃性、输入输出线及插头、交流电源端保护装置(保险丝)、空载直流输出电压、高温充电性能、强制浮充性能、耐振动性能等。 (1)整车的电气安全 ——淋水涉水性能 该项目的符合率为60%。淋水涉水性能主要监测试验后电动自行车行驶功能、电器部件功能和绝缘电阻三个项目。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是试验后漏电(绝缘电阻值为0Mfl,)和功能失效。主要原因是电动自行车关键电气部件(如控制器)的设计安装位置不当,以及电气线路无防水措施。 ——电池组导线布线安装 监测电池组的导线布置、充电防护情况,导线布置的符合率为61.1%,充电防护的符合率为77.5%。 导线布置是否规范与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息息相关,模拟试验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导线表皮破损和导线断裂,可能导致短路引发火灾。其原因主要是布线不规范,接线随意,电池与电池盒装配间隙很小,导线容易被电池、定位板等挤压,长期随车振动后发生破裂。 充电防护的主要问题是充电接口与电源输出不是同一个接口,裸露在外,无任何防护装置,容易导致漏电或意外电击。 (2)充电器的电气安全 ——输入、输出线及插头 监测发现,60%样品的“插头形状”不符合要求,85%样品无插头标识或插头标识不正确。标准规定充电器低压输出端的插头不允许采用GB1002和IEC320所列出的源插头座型式,以避免用户使用时把输出端误插到交流电网电源上,引起触电或者电动车内部电路着火。 ——交流电源端保护装置(保险丝) 该项目符合率为60%。充电器内没有保险丝,当其电路发生故障或异常时,可能会造成电路短路,损坏电路中的重要器件,也可能烧毁电路甚至造成火灾。其原因一方面是线路设计缺陷,另一方面是部分厂家因返修充电器中存在较多的保险丝损坏现象,为减少返修率,“节省”了保险丝,也埋下了安全隐患。 ——空载直流输出电压 该项目符合率为57.5%。部分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在55V~60V之间,超过安全电压42.4V,可能存在触电的风险。 ——强制浮充性能 该项目符合率为40%。电池长时间充电而不进入浮充状态,会引起电池失水鼓胀,严重影响使用寿命,甚至导致电池内部极板短路引发火灾事故。 ——耐振动性能 该项目符合率为50%。用户将充电器放置在尾箱中,长期随车颠簸,内部的元器件容易脱落,导致充电器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发生短路。 3机械安全 电动自行车的机械安全主要指其车体结构件能否在生命周期内承载设计负荷而不发生破损、断裂等情况。—车架,前叉组合件强度按照GB17761-1999标准,该项目的合格率是99.1%。这主要得益于企业高度重视,大部分企业大幅提高内控要求,严格把住进货关。同时,GB17761-1999标准的规定也低于实际使用情况。 ——把立管静负荷 按照GB17761-1999标准,该项目合格率为52.6%。正常骑行时,把立管主要起到支撑上肢力量,控制方向的作用。其后果是在紧急制动时,可能导致方向失控,骑行者失去平衡而摔倒。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把立管材质差、管壁薄,施加负荷后严重变形。 4电磁兼容性 电磁兼容性(EMC)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电动自行车在骑行过程中会通过辐射方式向外部发射电磁骚扰,可能会干扰其周围电子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电动自行车也可能会受到外界其它设备的电磁干扰,从而导致失控带来安全隐患。本次监测了辐射发射和辐射抗扰度两个项目。 ——辐射发射 依据GB/T18387-2008《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宽带,9kHz~30MHz》,考核电动车辆在频率范围9kHz~30MHz电场的辐射发射水平。监测电动自行车对外界其它电子电气设备的影响。 监测发现,项目符合率为60.5%,部分电动自行车骑行时可能干扰其他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 ——辐射抗扰度 依据欧盟标准EN15194:2009《自行车电动助力自行车EPAC两轮自行车》标准中附录C“电动助力自行车与电子/电气组件的电磁兼容性”的规定,选择80MHz~1000MHz作为考核频段。监测电动自行车抵御外界电磁骚扰的能力。 监测发现,项目符合率31.6%。在标准规定的干扰信号下,监测的38个样本,有26个样本的电动自行车失控,其中16个样本在测试过程中电机突然停转,10个样本转速发生大幅变化,这是十分危险的。在实际使用环境中,可能产生此种干扰的电气场所很多,如电动卷帘门、大功率电焊机等。 随着对电动自行车电磁兼容性(EMC)认识的不断深入,企业采取了积极措施,该项目的质量水平提升很快。在接轨国际、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智能化提速的大背景下,我国电动自行车业需要进一步重视电动自行车电磁兼容性(EMC)问题,完善相关标准。 C对行业发展的思考 (一)对行业质量状况的再评价 1总体质量水平不断提升。经过十余年的沉淀和发 展,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实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从市场反馈和监督检查数据看,电动自行车的总体质量水平较为平稳。 2质量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尽管按照现行标准反映 的质量水平令人满意,但由于相关标准滞后等众昕周知的原因,该结果与社会关注和消费者体验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反差。从本文分析可知,无论是交通安全指标还是电气安全指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亟需引起重视。 3共性质量问题依然存在。部分车型车速过高、制 动系统性能退化过快、车辆自燃时有发生等行业共性质量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破解。电磁兼容性对于安全的影响还需正确认识和充分重视。 (二)对市场消费需求的再认识 1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国内市场逐渐趋于饱和, 除安全性、可靠性等基本需求外,消费需求呈现性价比、长里程、大动力、靓外观、醋造型、高智能等多样并存局面。消费层次更加丰富,产品迭代明显加速。 2更加注重驾驶体验。第二代、第三代电动车消费 群体比重不断增加,消费者更加注重驾驶体验、功能选择和服务质量。 (三)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再重视 1重视质量形成的关键环节。一般来讲,设计和制 造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设计环节应考虑到产品特定使用环境所需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如东部平原地区和西部丘陵地区对于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和功能性要求有较大差异,或者短途代步和物流运输的要求显然也不一样。制造环节主要考虑一致性,从供应链管理、生产工艺到质量控制,应保证和设计的一致性。 2努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即一种 新车型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应摈弃同质化的你死我活的价格竞争,结合市场的个性需求,打造个性产品,塑造品牌特质。 (四)对行业发展生态的再思考 1关于制造模块化。整车制造商专注于市场营销和 品牌推广,重点做好外观设计和生产制造;系统集成商从机和电两个层面,整合资源,按照整车商的要求,提供系统集成服务。 2关于产品智能化。目前,智能化已经成为电动自 行车行业升级的重要方向。按照智能化的特点,即具备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行业现在处于智能化的起步阶段,当前,首先需要对车辆电气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展望未来,只有基于用户安全和更好体验的智能化,才能为市场所接受。 3关于销售电商化。电商平台因其消除了信息不对 称导致的巨大差价,而在消费品领域大放光彩。电动自行车销售的电商化趋势日趋明显,一旦突破了物流成本、经销商利益平衡、零部件标准化和售后服务社会化等瓶颈,将有爆发式增长。 4关于市场国际化。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国际 市场增长迅速。国际化市场的挑战是更个性的市场需求、更严格的政策法规、更高端的产品质量和更严厉的质量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