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50
2.45k
instruction
stringlengths
4
32
input
stringclasses
1 value
  前两讲我们讲了骨质疏松症的形成以及危害,那么如何防治骨质疏松症,避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呢?  骨质疏松症是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的表现。而骨量的积聚是从小开始的,所以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也要未雨绸缪,从娃娃抓起,贯穿生命始终,而不是亡羊补牢,等到发生了骨质疏松才开始治疗。  每个时期我们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也不同.在峰值骨量形成之前,要采取措施,改善骨骼生长发育,促进成年后理想的峰值骨量形成;达到峰值骨量之后要维持骨量及骨质量,预防增龄性骨丢失。但是骨质疏松症毕竟是与增龄有关的慢性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只能延缓,并不能完全避免。所以我们最终的目的是避免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跌倒与骨折。  首先要有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营养,食物中要富含钙和适量的蛋白,低盐饮食,尽量每天喝杯奶。要保证充足的日晒时间,因为维生素D对骨骼的强健非常重要,它能促进钙的吸收,增加肌力,避免摔倒。皮肤接受日照,吸收紫外线就能合成维生素D,之后在肝脏、肾脏一步步转化成有活性的维生素D3。合适的日晒时间是建议在上午11点到下午3点,尽可能多的让皮肤暴露于阳光下,晒15--30分钟。注意不能打遮阳伞,不能涂抹厚厚的防晒霜,不能隔着玻璃,因为这些措施,会阻挡紫外线,达不到合成维生素D的目的。  运动也是好处多多,对于防治骨质疏松而言,运动可以增加骨密度,负重运动或身体平衡性灵活性运动可以减少跌倒。但需注意,运动一定要循序渐进,避免运动性损伤。除了营养与运动之外,还要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碳酸饮料。  其次,要补充足够的钙剂和维生素D。我国居民膻食中普遍缺钙,所以除了饮食中适当增加含钙食物,还需要额外补充钙剂。每天至少需要补充元素钙500mg。市面上的钙剂很多,鱼龙混杂,并不是越贵越好,大家需要注意所购买服用的钙剂中元素钙的含量是否合适。补充维生素D也至关重要。维生素D就像运输钙的运输车,饮食中钙的吸收,钙向骨骼内的沉积都有赖于维生素D的参与。我国居民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非常常见,尤其现在女性防晒措施非常好,从头到脚,从夏到冬都在防晒,缺乏日光的照射,加重了维生素D的缺乏。老年人户外活动减少,对维生素D的吸收障碍,也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人群,所以对于接受日光照射较少的人群以及老年人都需要再额外补充维生素D制剂,具体如何补充,还需要到专科门诊接受医生的指导。  当然,生活方式的调整,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都只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措施,如果骨质疏松症诊断已经明确,或者已经发生了脆性骨折,则需要专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如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还有一些其他药物,比如绝经后女性的激素替代治疗等。具体药物如何使用,一定要到专科门诊,由医生根据病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  对于老年人来说,预防跌倒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注意生活环境的安全:室内环境,尽量保持地面防滑,无杂物;经常使用的物品放置在伸手可及的位置;在床头放一盏台灯,夜间起床一定要先开灯。出外走路要小心,该用拐杖就要用,不要怕不好看。  骨质疏松症也是个慢性病,需要我们足够的重视,避免危险因素。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测骨密度,对已经确诊的骨质疏松症,应坚持科学用药,科学治疗,打一场持久战。
骨质疏松症防治第三讲---如何防治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最容易得的疾病之一,主要的表现就是骨皮质变薄,骨密度降低,容易出现骨折的情况。老年人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后,可以适当的运动使骨质增生发生减缓或使程度减轻。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中应多补充一些钙物质,要多吃一些含钙丰富的食物,比如排骨,瘦肉,虾,海带,木耳等。另外还要多补充一些蛋白质,多喝牛奶,鸡蛋,豆制品里面摄入,多补充一些维生素c维生素d含量多的食物。
骨质疏松症吃什么好
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主要包括骨质量下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等。1、骨质量下降:骨质量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包括骨的几何形态、矿化程度、微损伤累积、骨矿物质与骨基质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等。骨质量下降导致骨脆性和骨折风险增高。2、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症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很多,如高龄、吸烟、制动、体力活动过少、酗酒、跌倒、长期卧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光照减少、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等。蛋白质摄入不足、营养不良和肌肉功能减退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危险因素越多,发生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症性骨折的概率越大。参考资料:[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骨质疏松症的原因有哪些
腰背痛主要是指下部腰椎、腰骶区或骶髂区感觉到的疼痛。常伴有坐骨神经痛,疼痛向一侧或两侧臀部或下肢的坐骨神经分布区放射。以下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腰背痛多见,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导致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大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收缩加强,引起腰部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会出现疼痛症状。如果合并胸腰椎压缩骨折,会出现急性疼痛,在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通常2-3周后疼痛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如果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如果迫脊髓、马尾等部位还会影响膀胱、直肠功能。参考资料:[1]王承明.全科医学 高级医师进阶.第1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
什么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需要进行一级预防,也就是避免出现疾病,包括加强健康教育、合理膳食等,如果感觉身体不适,也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1、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充分认识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高发病,了解早期预防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预防骨质疏松症。2、合理膳食:应该多摄入高钙和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骨头汤、蛋黄、肝脏等,同时要戒除烟酒嗜好。3、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可以增加骨形成,减少骨吸收,促进骨量增加。日常的体力活动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有效且简便易行,负重锻炼可以使骨骼更强健,并延缓骨丢失,对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参考资料:邬波.老年骨折的合并症与并发症.2019.05.
骨质疏松症如何进行一级预防
甲状旁腺是人体内重要的内分泌腺体,主要功能是分泌甲状旁腺激素(PTH),参与骨骼的代谢和形成。PTH对骨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刺激骨吸收:PTH可以直接刺激骨骼表面的破骨细胞,促进其分泌多种酶类,如组织蛋白酶K等,从而诱导骨基质溶解,加速钙、磷等无机盐的释放;2、调节钙、磷代谢:PTH可以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提高血钙、血磷浓度,从而维持骨骼的正常矿化过程;3、促进骨形成:PTH还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加速骨的形成。然而,当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PTH的分泌量会增加。过多的PTH会导致骨吸收速度加快,骨量减少,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症。此外,持续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还会导致骨骼畸形、骨折等严重后果。因此,甲状旁腺与骨质疏松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对于怀疑患有甲状旁腺功能异常的患者,应该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骨质疏松症,保护骨骼健康。参考资料:[1]张光武编著,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诊断与治疗,第4版,2018版,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8.
甲状旁腺与骨质疏松症的联系
骨质疏松症的症状主要包括疼痛、脊柱变形、骨折,此类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治疗。1、疼痛: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能会伴随腰背或全身骨痛,这种疼痛通常在翻身、久坐等后出现。2、脊柱变形: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身高缩短、胸廓畸形等现象,这是由于椎体压缩性骨折所导致的。3、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通常指在生活中受到轻微磕碰、挤压等引起的骨折,好发部位一般是腰椎、髋部等。参考资料:刘志纯,刘磊编著,风湿免疫病临床诊治手册,苏州大学出版社,2021.07,第十一章
骨质疏松症有什么症状
骨质疏松症的症状主要包括疼痛、身高缩短、驼背等,具体内容如下:1、疼痛: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其原因主要是骨转换过快,骨吸收增加。在骨吸收过程中,由于骨小梁的破坏、消失,骨膜下的皮质骨破坏引起全身骨痛,以腰背痛最多见。另外,受外力压迫或非外伤性所致脊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椎骨楔形变、鱼椎样变形也可引起腰背痛。骨质疏松症患者躯干活动时腰背肌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肌肉疲劳、肌痉挛,从而产生肌肉及肌膜性腰背痛。2、身高缩短、驼背:身高缩短、驼背也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临床体征之一。由于松质骨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改变,脊椎椎体几乎全部由松质骨组成,而脊椎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因此容易产生以上体征。除驼背外,有的患者还出现脊柱后侧凸、鸡胸等胸廓畸形。参考资料:[1]黄桂成,王拥军.中医骨伤科学.第4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骨质疏松症有什么症状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疾病,其检查方法包括X线检查、骨密度测量等,以便了解严重程度,采取治疗措施。1、X线检查:X线检查是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检查方法之一。通过X线检查,可以了解骨骼的形态和结构,如骨皮质厚度、骨小梁数量和排列等,从而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同时,X线检查还可以发现骨折等并发症。2、骨密度测量:骨密度测量是评估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单光子吸收法、双光子吸收法和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技术,可以测量骨骼的密度,了解骨骼的坚硬程度和骨折的风险。参考资料:黄裘,叶显编著,女性更年期身心自我保健,广东旅游出版社,[R].2001.09P55
骨质疏松症进行什么检查
骨质疏松症的一级预防,主要针对的是还没有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人群,通常包括儿童和青少年。预防的重点在于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降低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如饮食方面注意营养均衡、保持适当的运动、保持正常体重、戒烟限酒。1、饮食方面注重营养均衡:多食用富含钙、磷等骨代谢必需物质的食物。例如,牛奶、豆制品、鱼类、坚果等都是良好的钙源,适量食用可以帮助提高骨密度。同时,应该避免过多摄入高蛋白和高咖啡因的食物,因为它们可能导致体内钙的丢失增加;2、保持适当的运动: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措施。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骨量的增加,提高身体的灵敏度和协调性,降低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例如,跑步、跳绳、游泳等都是良好的运动方式;3、保持正常体重: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因素。过度减肥或节食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因此应该保持正常的体重;4、戒烟限酒: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措施。吸烟和饮酒会影响骨代谢,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因此,应该避免吸烟和饮酒。参考资料:[1]张光武编著,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诊断与治疗 第4版 2018版,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1.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的一级预防
骨质疏松症需要进行一级预防,也就是避免出现疾病,包括加强健康教育、合理膳食等,如果感觉身体不适,也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1、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充分认识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高发病,了解早期预防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预防骨质疏松症。2、合理膳食:应该多摄入高钙和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骨头汤、蛋黄、肝脏等,同时要戒除烟酒嗜好。3、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可以增加骨形成,减少骨吸收,促进骨量增加。日常的体力活动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有效且简便易行,负重锻炼可以使骨骼更强健,并延缓骨丢失,对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参考资料:邬波.老年骨折的合并症与并发症.2019.05.
骨质疏松症如何进行一级预防
骨质疏松症可以使用多种药物治疗,常用的有左旋多巴、维生素B2、伊普拉封、维生素K2等。1、左旋多巴:具有促进骨生长的作用,故而建议合理使用。2、维生素B2:对改善症状,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可连续使用10-20天。3、伊普拉封:属于合成的异黄酮,作用于破骨细胞,间接性对骨吸收进行抑制,增强雌性激素,辅助甲状腺分泌,产生降钙素,从而抑制骨吸收和缓解疼痛。4、维生素K2:维生素K2作用于成骨细胞,促进骨组织钙化,抑制破骨细胞引起的骨吸收,增加骨密度,具有防治骨质疏松的效果。参考资料:张波等编著,临床内分泌疾病诊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6,第145页
骨质疏松症可以使用哪些药物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骨痛、骨变形、抽搐和骨折。1、骨痛:自发骨痛和轻微的压痛常见,尤其是老年人可能出现腰腿痛。这与骨质疏松本身的因素有关,同时也可能与骨质增生和压力性骨折有关。2、骨变形:中枢骨和长管状负重骨容易出现骨变形,与骨骼受到的压力有直接关系。3、抽搐:由低钙血症引起,是骨质疏松症的一个常见症状。4、骨折:主要由于骨骼受到压力而引起,胸腰椎是常见的发生部位。这种骨折可能多次发生,但在4-5年后通常会趋于稳定。参考资料:张波等编著,临床内分泌疾病诊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6,第139页
骨质疏松症有哪些症状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最常见于绝经后的妇女和老年男性,这种疾病主要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通常发生在妇女绝经后的5-10年,主要是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增加了骨折的风险。2、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则是指老年人在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同样也会造成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折风险增加。3、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可能与遗传、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建议青少年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参考资料:郎景和主编,妇科病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04,第55-56页
骨质疏松症有哪些类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易骨脆性增加和发生骨折,可以影响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的人,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1、原发性:常见于绝经后的人群、老年人群等。2、继发性:通常是骨骼疾病或药物因素导致,如果出现的是特发性的,通常原因并不明确。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对于不同人群和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症,需要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以维护骨骼健康,减少骨折风险。参考资料:王志新等主编,实用临床老年医学下,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9,第365页
骨质疏松症是什么
三级预防主要针对已经确诊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目的是通过综合治疗措施,降低骨折风险、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加强防摔、防碰、防绊、防颠等措施,以及定期检查等。1、药物治疗:根据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和病情,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包括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如雌激素、CT、Ca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如活性维生素D、骨肽口服制剂。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2、加强防摔、防碰、防绊、防颠等措施:骨质疏松症患者更容易发生骨折,因此应该采取措施预防摔倒,如保持地面干燥、避免障碍物、使用扶手等。此外,还应避免过度用力或突然的动作,以减少骨折的风险;3、定期检查: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和生化指标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进展和变化。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坚持适当的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吸烟和饮酒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缓解疼痛,降低骨折风险。对于中老年骨折患者,应该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并配合坚强内固定、早期活动、体疗、理疗、心理治疗、营养支持等综合措施,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康复。参考资料:[1]公维斌等主编,创伤骨科常见病诊断与处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
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预防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涉及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和骨骼脆性增加的全身性疾病,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衰老、性别、家族史、饮食习惯、缺乏锻炼以及某些疾病或药物等。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在女性绝经后和老年人中更为常见。骨质疏松症患者在骨折前通常没有特殊症状,因此该病经常被忽视。一旦发生骨折,治疗难度和恢复时间都可能增加。为了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应该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进行锻炼,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并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等。参考资料:周海昱编著,骨质疏松的防治与康复,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7.08,第1节
骨质疏松症是什么意思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1、维生素D碳酸钙合剂:1-2片/日,口服。2、性激素:雌激素,主要用于绝经期后和老年女性OP患者;雄激素,主要适用于男性患者的治疗。3、降钙素(密钙息):每次50-100,1-2次/日,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有效后减为每周注射2次。4、氯化钠:50mg/d,同时每日服大量钙剂。5、二膦酸盐:主要用于骨吸收明显增强的代谢骨病。参考资料:[1]王承明.全科医学 高级医师进阶.第1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
骨质疏松症怎么治疗
骨质疏松如果已经产生一些症状,例如疼痛,关节变形等可以使用药物治疗,例如雌激素代替疗法,降钙素,还需要持续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氟化物,合成类固醇等促进骨形成药物也需要服用。如果比较轻的情况下,可以用运动疗法,物理治疗,和饮食上的调节来控制病情。多食用豆制品,奶制品等含钙丰富的食物,还需要进行多种类型的运动来增强骨质。
骨质疏松症怎么治疗
"有很多患者觉得骨质疏松症就是缺钙,只要补钙就可以了。其实骨质疏松症不仅仅是缺钙,还是缺乏一些其他的微量元素,比如维生素D。和平时的饮食也很有关系,比较喜欢喝咖啡、喝碳酸饮料的人会比不吃喝这些东西的人更容易得骨质疏松;另外骨质疏松症也可以多发于年轻人,有特发性骨质疏松的人,包括青壮年人,妊娠妇女以及哺乳期的人都会出现。所以骨质疏松不仅仅是老年人的毛病。"
骨质疏松症有什么误区
已患骨质疏松症者,应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采用减少骨丢失的措施,同时应增加以下治疗方法:1、并用骨形成刺激剂,促使骨量增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应用,已显示了提高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等优点。2、预防骨折:即减少跌倒及外伤的机会,如少服用镇静剂、穿合适的鞋子、活动于不易滑倒的地方、、适当锻炼身体以增加平衡能力等。3、补充钙元素及维生素D:每日摄入元素钙1200-1500mg,维生素D400-800单位。4、配带髋部护垫:一旦跌倒,可能减少髋部骨折机会。参考资料:[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 (下册).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骨质疏松症怎么治疗
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各种类型的发病特点有所不同。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两型,即I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I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这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妇女绝经后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是中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目前防治的重点。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当诱因消除后,骨质疏松症可以明显改善。3、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常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这类患者多伴有家族遗传史,女性多于男性。也有人把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症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范围。参考资料:袁超燕主编,女性疾病的预防、治疗与护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5,第93页
骨质疏松症有哪些类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涉及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和骨骼脆性增加的全身性疾病,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衰老、性别、家族史、饮食习惯、缺乏锻炼以及某些疾病或药物等。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在女性绝经后和老年人中更为常见。骨质疏松症患者在骨折前通常没有特殊症状,因此该病经常被忽视。一旦发生骨折,治疗难度和恢复时间都可能增加。为了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应该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进行锻炼,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并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等。参考资料:周海昱编著,骨质疏松的防治与康复,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7.08,第1节
骨质疏松症是什么意思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最常见于绝经后的妇女和老年男性,这种疾病主要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通常发生在妇女绝经后的5-10年,主要是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增加了骨折的风险。2、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则是指老年人在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同样也会造成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折风险增加。3、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可能与遗传、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建议青少年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参考资料:郎景和主编,妇科病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04,第55-56页
骨质疏松症有哪些类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易骨脆性增加和发生骨折,可以影响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的人,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1、原发性:常见于绝经后的人群、老年人群等。2、继发性:通常是骨骼疾病或药物因素导致,如果出现的是特发性的,通常原因并不明确。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对于不同人群和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症,需要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以维护骨骼健康,减少骨折风险。参考资料:王志新等主编,实用临床老年医学下,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9,第365页
骨质疏松症是什么
三级预防主要针对已经确诊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目的是通过综合治疗措施,降低骨折风险、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加强防摔、防碰、防绊、防颠等措施,以及定期检查等。1、药物治疗:根据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和病情,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包括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如雌激素、CT、Ca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如活性维生素D、骨肽口服制剂。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2、加强防摔、防碰、防绊、防颠等措施:骨质疏松症患者更容易发生骨折,因此应该采取措施预防摔倒,如保持地面干燥、避免障碍物、使用扶手等。此外,还应避免过度用力或突然的动作,以减少骨折的风险;3、定期检查: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和生化指标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进展和变化。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坚持适当的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吸烟和饮酒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缓解疼痛,降低骨折风险。对于中老年骨折患者,应该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并配合坚强内固定、早期活动、体疗、理疗、心理治疗、营养支持等综合措施,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康复。参考资料:[1]公维斌等主编,创伤骨科常见病诊断与处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
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预防
骨质疏松症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骨折。对于老年人来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非常危险的,15%-20%的患者会在1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而存活者中仍有50%以上留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骨折不仅增加了国家和个人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据统计,髋骨骨折的患者中,有20%会在1年内因为各种并发症致死,50%在随后的日子里致残。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骨质疏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健康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应该采取综合措施。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来增强骨骼健康;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药物治疗,如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同时,对于已经发生骨折的患者,应该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参考资料:梁英,张涛,刘蕴玲,杨光,李虹主编.老年常见疾病诊疗新进展[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骨质疏松症危害有什么
"脊柱变形以及骨骼疼痛,骨折都是骨质疏松最典型的表现,一般轻度的骨质疏松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出现过这一后才发现早已患有了骨质疏松,还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腰背疼痛,骨骼疼痛,尤其负重增加时疼痛加重,翻身行走时有困难的情况,脊柱容易变形,出现身高缩短驼背。"
骨质疏松症有何症状?
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预防主要针对的是中老年人和已经患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人群。预防的重点是通过药物干预和综合方法来减缓骨质疏松症的进展,同时增强体质,改善生活质量。1、药物治疗:是三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促进骨的形成和抑制骨的吸收,如维生素D、雌激素、钙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减缓骨质疏松症的进展,降低骨折的风险;2、综合方法:通过调整生活状态,如改善生活方式、加强免疫功能、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等,可以有效地减缓骨质疏松症的进展。例如,不饮用浓茶、不饮用烈酒、戒烟等可以改善骨骼健康;适当的活动和理疗可以增强体质,提高骨密度;合理的饮食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骨组织的生长和发育;3、个体化治疗: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骨质疏松症风险和骨密度水平,因此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参考资料:[1]张光武编著,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诊断与治疗 第4版 2018版,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3.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预防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点是骨量减少、骨结构异常、骨骼变脆,容易发生骨折。这种疾病主要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多发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骼密度降低,容易发生骨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则多发于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骨骼老化,骨量减少,也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不仅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还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及早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非常重要。参考资料:刘奕平主编,妇科常见病药食宜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09,第195页
骨质疏松症是什么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OP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骨痛和肌无力:轻者无症状,仅在X线摄片或BMD测量时被发现。较重患者常感到腰背疼痛、乏力或全身骨痛,骨痛通常为弥漫性,无固定部位。乏力常于劳累或活动后加重,负重能力下降或不能负重。当四肢骨折或髋部骨折时,肢体活动明显受限,局部疼痛加重,并出现畸形或骨折阳性体征;2、骨折:常因轻微活动、创伤、弯腰、负重、挤压或摔倒后发生。多发部位为脊柱、髋部和前臂,其他部位如肋骨、盆骨、肱骨,甚至锁骨和胸骨等也可能发生;3、并发症:如驼背和胸廓畸形,这些症状可能导致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发绀等表现。肺活量、肺最大换气量和心排血量也可能下降,极易并发上呼吸道和肺部感染。髋部骨折者常因感染,心血管病或慢性衰竭而死亡。幸存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长期卧床可能加重骨丢失,使骨折极难愈合。参考资料:[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疾病,其特点是骨组织数量减少、骨密度降低,导致骨骼变得脆弱易断。这种疾病常表现为骨痛和骨折,并且在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骨质疏松症通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在早期阶段,症状可能不明显,因此很容易被忽略。然而,一旦病情得到明确诊断,往往已经患病相当长的时间。骨质疏松症的症状包括压缩性骨折,这可能导致腰背骶部疼痛不适,从而影响肺功能。此外,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能在轻微损伤后发生骨折,这种情况多见于下肢股骨头和前臂桡骨远端。为了预防骨质疏松症,可以在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就开始采取措施,如保证营养摄入,加强体育锻炼,使骨骼生长粗壮,骨密度增高。参考资料:石一复主编;干梦九等编写,女性疾病早发现,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第127页
骨质疏松症是怎么回事
骨质疏松是一种系统性骨病,症状就是骨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导致的,一般会出现骨疼或抽筋等症状。也不排除骨质疏松导致的骨脆性增加,产生骨折的现象。出现骨质疏松应从缺钙进行入手,适当的进行钙质的补充,如维生素d维生素D3等,适量的体育运动,不要剧烈运动,骨质疏松的人很容易受伤导致骨折。也可静脉输液进行治疗骨质疏松症。饮食上要多吃含钙量高的食物,像鸡汤,大骨汤,虾皮等。
骨质疏松症怎么办
骨质疏松是骨的退变性疾病,有骨量减少,骨的脆性增加,容易骨折等特点。本病的治疗需要综合治疗,不仅仅是补钙而已,治疗措施综合如下:一、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避免过多烟酒和汽水,适当规律运动,适当晒太阳等。二、服用钙剂,每天补充九百到一千两百毫克钙。三、应用维生素D,有活化的和非活化。四、应用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五、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女性患者可应用雌激素疗法。
怎么治疗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病人钙质流失明显,表现为周身疼痛及小腿抽搐等。治疗首先应以预防为主,如每日增加阳光照射时间,保证饮食均衡,坚持适量运动。饮食方面应进食牛奶等钙质以及磷含量比较高的食物,每日坚持口服钙剂,维生素D等药物。同时应用鼻喷剂鲑鱼降钙素及注射降钙素,还可注射苯丙酸诺龙,每周三次肌注。此外、女性绝经后,还可适量应用雌性激素替代治疗骨质疏松。
如何治疗骨质疏松症
直立性低血压指的是人在直立的时候,比卧位和坐位的时候血压低。正常人血压随体位的变化应该是这样的,卧位的时候血压最低,坐位的时候,比卧位的时候高,立位的时候至少不比卧位的时候低,而且大多数时候,都会高于卧位的时候。收缩压要高10-20mmhg,所以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应该是先卧位至少5分钟去量血压,然后直立1分钟再量同一侧的血压,然后等3分钟的时候,再量一下这一侧血压,收缩压下降在20mmHg以上,或者是舒张压下降在10mmHg以上,就称为体位性低血压。一般来说都会有症状,比如说从卧位变成直立的时候,眼前发黑,称为“黑朦”,有头晕,甚至有的人会出现晕厥,意识丧失等。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自己的血压调节系统,与体位变化之间,失去协调的一种反应。实际上正常人在直立的时候,血压应该升高,但是有的人,血压调节器出现问题,直立的时候,血压就会降低,造成脑供血不足。因为头是在心脏上方的,随着重力作用血是往下流的,如果血压低头的供血就不够,容易出现头的症状。一般来说直立性低血压,比较常见于老年人,糖尿病的病人,有帕金森病或者是其他严重神经性疾病的病人。或者是最近体重丢失得比较多,比如说最近在减肥,容量不够,或者是严重的腹泻,也会出现由于容量不足,造成的一过性的低血压。如果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还是先躺下,喝一些盐水,然后到医院去找找原因。
什么是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是正常人站立时的血压通常略低于坐位,但当降低超过2.7/1.3kPa(20/10mmHg)时,可能会感到昏眩、眼花、意识模糊、视力不清等不适感,有些人甚至会出现晕厥。这种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血压调节功能不正常的现象,它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特的疾病。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人们突然站立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身体中约1/2至1L的血液会流入干及下肢的静脉内。这会导致回流到心脏的血液减少,一时间心排血量也会减少,血压下降,使得脑部的灌注血量减少。然而,由于主动脉弓及颈动脉的压力感受神经的存在,自主反射会迅速使血压回升到正常水平。同时,迷走神经也会受到抑制,导致心率加快。如果继续站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会增加,导致钠和水潴留,使循环血量增多,一切恢复正常。参考资料:石毓澍编著.临床心脏病学讲义[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7
什么叫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主要由卧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血压迅速下降,可引起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倒的情况。是由于血压的变化引起的短暂大脑供血不足。可发生于运动量少或久坐人群,服用一些药物时也会引起,老年人是由于血压调节功能失调发生率增高,是摔倒的主要原因。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患者要注意站起时动作要放慢,平衡膳食营养,适当运动锻炼提高自身体质。
什么是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是血压调节异常的临床表现之一,治疗目标是改善生活质量,减少跌倒和晕厥的发生次数。首先要明确相关的检查,了解患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的原发病,例如患者是低血容量而导致的,要尽快开放静脉通道给予补液加压治疗。如果患者是因为心力衰竭而导致的,要积极给患者进行控制心衰治疗,在直立性低血压的患者针对原发病积极治疗后,通常症状都能够改善。对于急性期的患者要做好防护防止摔伤,并且让患者迅速平躺,给予快速的补液,饮水等急救措施。
直立性低血压的处理
直立性低血压即站立3分钟内收缩压至少下降20mmHg或舒张压至少下降10mmHg,而心率不增加,是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综合征。可大致分为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和继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后者常为周围神经病变的一部分表现,尤其多见于糖尿病、淀粉样周围神经病、副癌综合征、卟啉病等。直立性低血压患者主诉头晕、眼花、注意力不集中、晕厥,严重者只能长期卧床,多伴大小便障碍,可有腹泻、便秘、恶心和胃轻瘫。参考资料:[1]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下册).第1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什么是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也被称为体位性低血压,是指当患者从卧位或蹲位等低体位状态突然站立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血液会积聚在下肢,导致血液无法回流到心脏,从而引起血压下降。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晕厥、大脑灌注不足等症状。直立性低血压的好发人群通常是年纪过大、口服抗高血压和抗抑郁药等人群,此外,糖尿病患者和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也容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可能会引发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需要密切关注和预防。预防直立性低血压的方法包括避免长时间站立、缓慢改变体位、穿紧身裤等。此外,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等也是预防直立性低血压的重要措施。对于已经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参考资料:张权,郭秋荣,徐广等主编,现代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上,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6
什么是直立性低血压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也被称为Shy-Drager综合征,过去曾被称作原发性体位性低血压或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特发性自主神经功能不全等。与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不同,Shy-Drager综合征不仅仅是单纯的直立性低血压,其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疾病。这种疾病通常在50岁以后发病,早期症状主要包括单纯的自主神经受累,如直立性低血压、尿便失禁、出汗减少及阳痿。随着病情的进展,1-6年后,纹状体-黑质可能会出现变性,同时橄榄桥小脑也可能出现变性,导致小脑及锥体外系受累的表现,其又称为多系统萎缩。根据受累部位的先后及临床表现主次的不同,可以将Shy-Drager综合征、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橄榄脑桥小脑萎缩和纹状体-黑质变性这三种疾病进行区分。然而,在疾病的后期,这三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会有所重叠,因此其又被统称为多系统萎缩。参考资料:[1]孙军等主编,简明神经内科综合治疗学 下,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6
什么是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者是长时间的站立引起的一过性低血压。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站立时血循环的反射性调节发生障碍,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可引起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多发生在体位改变的3-5分钟内,老年人和儿童常见,主要表现为头晕、无力、出汗、视物模糊、恶心,甚至可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迅速平躺,不适症状多可缓解。
什么是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别名体位性低血压、立位性低血压,是由于体位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引起的低血压,可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是一种血压交调异常的表现。 直立性低血压可分为早发性直立性低血压、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典型直立性低血压,与年龄、身体状况、疾病因素和药物因素有关,常见于老年人。
什么是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主要是指蹲下站起来或者是坐着站起来后眼前发黑,神志模糊,头晕,出冷汗,心慌等情况。如果老年人说体位性头昏和神志轻度模糊,就需要测量不同体位的血压,如先让病人平卧至少5分钟后测血压和脉率,然后安静站立1分钟后测血压和脉率,继续站立2-3分钟再测血压和脉率,这样就可以诊断是否有体位性低血压的情况。
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
直立性低血压又叫做体位性低血压,是由于体位改变导致血压的突然下降,引起头晕,视力模糊,站立不稳,软弱无力等情况。严重的可以发生晕厥。这种体位多是由于长时间躺卧或者坐着,突然站起或者坐起导致脑供血不足情况。长时间站立也可以导致。直立性低血压是老年人和儿童的常见病,老年人与心血管系统逐渐硬化血管弹性下降有关系。
直立性低血压怎么回事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病年龄通常大于50岁。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且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疾病发作后一般会伴随头晕、眼花、无力等,这些症状在突然站立后可能会加重,甚至导致昏厥,有些患者可能会以性功能减退为首发症状。对于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一些特定的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确诊。在治疗方面,医生可能会采取包括服用升压药物、物理治疗等多种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参考资料:陈红霞编著,神经系统疾病诊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07,第十二章
什么是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主要在中年以上男性人群中发病。直立性低血压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采取针对性措施、一般治疗、保证营养摄入,以及西药治疗、中药治疗等,具体如下:1、采取针对性措施:首先需要明确直立性低血压的病因,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果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应立即停药或换药,如果是由于长时间卧床或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引起的,应适当运动或改变姿势;2、一般治疗:病因未明者或病因短时间内不能去除时应在一段时间内采取卧位,起床活动及体位改变时,动作尽可能慢,避免骤然起立,可以减少因体位突然改变而引起的血压下降。可穿弹性长筒袜、弹性紧身裤或用弹力绷带包扎下肢,以增加静脉回流,可以帮助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3、保证营养摄入: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可以帮助提高血压,建议多吃高蛋白、高钠的食物,如肉类、蛋类、奶类等;4、西药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药物来升高血压,如9α-氟氢可的松、地塞米松等。但是需要注意,不要随意使用药物,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应用血管扩张剂及降压药,以免加重病情;5、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直立性低血压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具有补气养血、温阳补肾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参考资料:[1]马慧琴,周晓瑛,庞洪华主编. 实用心血管学[M].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07.
直立性低血压如何治疗
直立性低血压(OH)是一种常见的血压问题,它可能导致头晕、乏力、甚至晕厥。治疗OH主要针对其病因,同时采取一些生活方式的调整来预防其发生。首先,避免一些可能诱发OH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快速起床和洗热水澡,长时间卧床等都可能增加OH的风险。此外,避免增加腹腔或胸腔压力的动作,如便秘、排尿时用力过度或抬重物时憋气等,也能有助于预防OH。饮食方面,饱餐,尤其是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以及大量饮酒都可能诱发OH。因此,建议少食多餐,避免饮酒,并在餐后适当休息后再进行活动。同时,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站立,也能有助于预防OH。对于症状持续时间长且较为明显的患者,可能需要暂时停用降压药物。在白天,可以考虑使用短效药物治疗OH。然而,需要注意的是,OH治疗药物都具有升高卧位血压的副作用,因此应注意避免在下午或长期使用。除了治疗,预防直立性低血压也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主要涉及到日常的生活起居。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在站立时应缓慢进行,站立前先进行轻微的四肢活动。睡眠者醒后几分钟再坐起,随后在床边坐几分钟,并进行轻微的四肢活动后再站立。这些措施都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升高血压,从而避免OH的发生。参考资料:郭青榜等编著.现代高血压诊疗进展与临床实践上[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6.
直立性低血压要怎么治疗
目前临床上所采用的诊断直立性低血压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测量卧位的血压以及立位的血压,对比两个的血压在一定时间之内变化的差异,来确定直立性的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更多地是指在平卧位的时候血压正常,当处在直立位的时候,血压迅速下降。当人体由卧位变为立位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之内,比如在1-3分钟的时间之内,收缩压下降20mmHg以上,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可以诊断为直立性的低血压。在医院还有更为客观细致的方法,就是直立倾斜试验,可以通过直立倾斜床的角度的改变,在改变的过程当中观察血压的变化过程,可以对直立性的低血压做出更加精确的判断。
直立性低血压如何测量
直立性低血压又叫做体位性低血压,是由于体位改变导致血压的突然下降,引起头晕,视力模糊,站立不稳,软弱无力等情况。严重的可以发生晕厥。这种体位多是由于长时间躺卧或者坐着,突然站起或者坐起导致脑供血不足情况。长时间站立也可以导致。直立性低血压是老年人和儿童的常见病,老年人与心血管系统逐渐硬化血管弹性下降有关系。
直立性低血压怎么回事
直立性低血压是指平卧或者蹲着的时候站起时测量血压较之前降低的一种临床症状,一般患者会感觉到头晕,心慌,休息后可以缓解,主要见于神经性的和非神经性原因。神经性的包括多系统萎缩以及慢性自主神经衰竭等病变,有一些患者在糖尿病发生神经病变时候也会发生直立性低血压,非神经性的包括主动脉狭窄,心源性以及一些口服利尿剂患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产生原因
对于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的治疗,首先在变换体位时动作一定要慢,因为这类患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多见于从平卧位到直立位,因此在变换体位的时候一定要慢,可以避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对于偏年轻、体质比较差的女性患者而言,首先要增强体质、加强锻炼,促进植物神经的稳定性,使血压趋于稳定状态。对于喝水较少、天气炎热等特殊环境情况而言,尤其在夏天,可能需要多补充水分和盐水。如果在此基础上效果仍然不好,可能需要进行药物干预,比如应用米多君、麻黄碱类药物。虽然这些药物能够进行干预,但是在临床中仍然首先建议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并不是一定需要用药。
直立性低血压如何治疗
直立性低血压是指在倾斜台上直立或头高位倾料至少60°时,3min内收缩压持续下降至少20mmHg,或舒张压持续下降至少10mmHg,或两者兼有,常表现为头晕目眩、黑曚感等。1、常见症状:体位性头晕目眩、黑曚感,以及伴有或不伴晕厥的跌倒;2、较少见的症状:直立性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迟钝、浑身无力、颈痛或枕骨下及颈旁不适或斜卧呼吸。每次站起来的时候可以先活动,降低发作的可能性;在平时躺床的时候可以抬高头部;穿些紧身的裤子等措施,可以适当预防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参考资料:[1]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高血压专家委员会,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中国高血压联盟,等.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诊治要点专家建议.2020.
直立性低血压有什么表现
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血压问题,临床上通常将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Shy-Drager综合征、自主神经病变。1、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这种类型的低血压常见于中老年患者,男性比女性更易患病。症状通常发生在晨起、餐后、运动后或天气较热时。在疾病的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男性可能出现阳痿和性欲减退,女性可能出现尿潴留和尿失禁。这种类型的低血压是由于年龄增长或糖尿病导致的心血管调节功能受损所致。2、Shy-Drager综合征:它通常伴有立位低血压,属于多发性系统性萎缩(MSA)的一种。这种疾病多见于中年患者,男性比女性更易患病。患者可能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但同时伴有严重的立位低血压。由于此综合征的含义不明确,现主张使用MSA病名来代替。3、自主神经病变:这种类型的低血压通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伴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衰竭。常见于年轻人,诱因包括感染、发热、免疫异常、妊娠等。女性比男性更易患病。除了严重的低血压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无汗、口干眼干、尿潴留、肠道功能紊乱等症状。心率通常较慢,可能在55-60次/分之间。当发生低血压时,心率可能不会加快。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瞳孔散大和神经痛。有报道称这种疾病与抗周围自主神经节的乙酸胆碱能受体的抗体有关,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参考资料:郭青榜等编著.现代高血压诊疗进展与临床实践上[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6.
直立性低血压的分类有哪些
直立性低血压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坚持锻炼、穿紧身衣、高盐饮食、动作缓慢。 1、坚持锻炼:注意平时坚持锻炼,增强身体素质,通过打太极拳等活动,增强机体反应的适应性。 2、穿紧身衣:在医生指导下穿着紧身弹力衣,增强静脉回流,起预防作用。 3、高盐饮食:适当的高盐饮食可以增加血容量,使血压升高。 4、动作缓慢:尤其是由卧位起立时更需要注意,睡醒时应等几分钟,然后缓慢起床;睡眠时上半身可以稍高一些。
直立性低血压的预防措施
直立性低血压即从卧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时血压明显下降、晕厥等症状。有直立性低血压的患者,平时要注意起床走动及体位改变时动作要慢,避免骤然起立。平时宜穿弹力袜、紧身裤或用弹力绷带,以减少直立时下肢静脉血液淤积。饮食方面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并可适当增加食盐。可以使用的药物包括左旋多巴、谷维素,三磷酸腺苷(ATP)、辅酸A、辅酶Q10、肌苷、维生素B族等,也可以服用调理低血压的中药。
直立性低血压的预防及处理
直立性低血压就是指患者由坐位或卧位变成直立位时血压低于90/60mmHg,从而出现心慌,胸闷,头晕,黑朦,甚至出现晕厥等症状。对于直立性低血压的患者,建议患者尽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若长期卧床的患者需要改变体位时,应该先由卧位变为坐位,由坐位变成直立位,需要逐渐过渡的动作改变,避免出现脑缺血发作,危及患者的生命。
直立性低血压是什么意思
直立性低血压,这种情况非常多见,主要是见于血管迷走反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差,大部分是见于青年人,当然有一些老年人可能也会出现这种直立性的低血压,对于这种情况就要寻找原因,如果说平时营养不良,那主要就是加强营养,如果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好,平时一定要多参加一些户外的活动,增强自主神经调节能力,另外的话就是要适当的加强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多锻炼身体,注意预防。
直立性低血压如何治疗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变性疾病,通常是由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常见于中年男性。这种疾病表现为在直立位置时出现血压降低,从而引起脑供血量不足。患者可出现眩晕、晕厥、视力模糊、全身无力等症状。对于这种疾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些人认为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可能是一种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自主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导致中枢或周围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另有人认为该疾病为患者存在体内传导功能缺陷,从而使去甲肾上腺的合成不足。一些研究表明,儿茶酚胺的代谢障碍与自主神经和锥体外系疾病有关。多巴脱羧酶及高香草酸的减少也可能与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有关。此外,下肢及内脏血管壁内的压力感受器反应失常,这可导致站立时小动脉反射性收缩障碍及静脉回流量降低。对于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的治疗,主要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同时,患者应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过度劳累。参考资料:[1]邵鹏编著,神经内科常见病诊疗精要,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06
什么是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的低血压通常是在长时间的站立或者阳光照射,蹲下突然站起来的时候,会出现眩晕、眼前发黑、出汗甚至晕倒等症状。直立性低血压的治疗目标是减少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减少跌倒和晕厥的发生。在蹲下站起来或者躺下起床的时候,都不要过猛,应该动作稍微慢一些,不要过量的饮食,避免憋尿,一次排尿量过多,可以多吃一些牛奶、豆制品、蛋类、鸡肉、鱼肉、菌类的食物,多喝点汤,也可以喝点生脉饮。
直立性低血压怎么办
直立性低血压的预防和处理:1、预防:既往有过直立性低血压的人,或者正在服用某些能引起直立性低血压药物的病人,或者老年人,或身体瘦弱的人,这些人在从卧位改为立位时,要先坐位一会,然后再站起。如果从蹲位或坐位改为立位时,要慢慢地站起。2、如果发生了直立性低血压,要让病人平卧,喝水补液,或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严重者予升压药治疗。
直立性低血压的预防和处理
直立性低血压,这种情况主要是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紊乱导致的,尤其是发生血管迷走反射的时候很容易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的产生,对于这种情况的话,一定要注意,适当的加强营养,要补充循环血容量,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锻炼身体,通过身体的锻炼有利于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另外,增强体质以后也有利于改善血管弹性,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血压的稳定。
直立性低血压怎么治疗
先让患者平卧,测量患者的血压数值,然后立刻让患者处于直立的状态,再次测量血压数值。如果血压的收缩压较之前平卧时下降20mmHg,或者舒张压较平卧位下降10mmHg,就可以诊断为直立性的低血压,也称为体位性的低血压。直立性的低血压常见于老年人,儿童和长期卧床的患者。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的患者,常常会有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甚至跌倒的情况。
直立性低血压如何测量
直立性低血压,又称为体位性低血压,是指在站立或保持直立体位时出现血压下降的现象。其经典的定义是:在站立1~3分钟后,收缩压(SBP)下降大于20mmHg或舒张压(DBP)下降大于10mmHg,并伴有头晕或晕厥的症状。老年人更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神经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的增加而增加。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可能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这种状况多见于体位突然发生变化后,血压突然下降。此外,老年人对血容量不足的耐受性较差,因此任何导致失水过多的急性病、口服液体不足以及长期卧床的患者都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对于老年人来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和避免长时间卧床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参考资料:郭青榜等编著.现代高血压诊疗进展与临床实践上[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6.
直立性低血压是什么
直立性低血压可以服用米多君这个药来帮助患者改善症状,而且在服用药期间一定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患者在卧位的时候血压正常,但是在站立位时,血压快速下降,会引起重要脏器灌注不足,便是直立性低血压。对于缺血最敏感的就是大脑,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眼前黑蒙、晕厥等症状。为解决直立性低血压,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药物干预和治疗,辅助提升患者的血压状态,米多君就是这样的药物。此外也建议患者平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要加强心肺功能,还可以通过穿弹力袜,尽可能增加回心血量,提升血压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辅助升高血压。当患者治疗直立性低血压时,不能单纯靠药物,有时药物的作用价值非常有限,就是从生活当中一些细节入手,尽可能帮助改善目前症状,改善身体状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患者平时要保持高蛋白饮食,多吃瘦肉、鸡蛋、鱼,牛奶、豆浆,也可以增强身体素质。
直立性低血压吃什么药
直立性低血压是指平时患者的血压可以很高或者是正常的,一旦从平卧位起身,或者从蹲位站起时出现头晕,同时可以伴有眼前发黑。另外出现恶心等症状,甚至有晕厥,同时伴有血压较平时明显下降,这个就叫直立性低血压。它的原因主要是脑供血不足,因为突然的体位改变,血液不能马上供应到大脑,导致脑缺血而引起上述的一系列症状。建议患者平时体位改变要慢,另外注意一下平时的血压是不是较正常就偏低,需要适当的调整降压药。
直立性低血压什么意思
直立性低血压的治疗目标是减少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减少跌倒和晕厥的发生。没有症状者不需要治疗,但需要密切随诊观察。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病因明确者应尽量去除病因,非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多在病因去除后症状消除。 一、一般治疗 1、调整体位:患者睡眠时可将床头位抬高10~30cm,起立下床时动作要缓慢,下地直立后进行全身肌肉运动,促使静脉血液的回流,可预防晕厥的发生。 2、弹力治疗:患者平时宜穿弹力袜、紧身裤或用弹力绷带,以减少直立时下肢静脉血液淤积。 3、避免高温环境:避免长时间站立和暴露于炎热的环境或者淋浴等。 4、改变日常生活方式:避免用力大小便和咳嗽,造成腹压增高。 二、药物治疗 直立性低血压的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可以使用激素类药物,以增加血容量,如氟氢可的松等;血管α受体激动剂,如米多君以及屈昔多巴等。此外,也有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报道,但需要注意这些药物的副作用。
直立性低血压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直立性低血压又称体位性低血压,指从蹲位或平卧位突然变为直立位,或者长时间站立时发生的血压异常下降。直立性低血压造成晕厥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扩充血容量、预防血液蓄积等。1、扩充血容量:如增加食盐和水的摄入量,酌情使用小剂量皮质激素(如氟氢可的松),但是这种方法有引起高血压或加重高血压的风险;2、预防血液蓄积:佩戴腹带和(或)连裤袜,预防重力引起的腹部和下肢的血液蓄积;3、外出预防:携带和应用便携式坐椅;4、保护性姿势:如双腿交叉和蹲位等;5、适当锻炼:行腿部和腹部肌肉运动的锻炼,尤其是游泳项目。参考资料:[1]唐学杰.急诊医学 高级医师进阶.第1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
直立性低血压治疗方法有哪些
如果直立性低血压的患者,血压不是特别低,没有晕厥,此时一般不算太危险。但病人如果有直立性低血压,常常伴有晕倒的情况,此时提示比较危险。直立后,大部分的血液聚积到下肢,病人会由于脑供血不足,出现晕倒的情况,摔倒了就容易造成出血或者脑出血等危险的情况。针对这样的病人,如果有直立性低血压的状态,要做倾斜试验来了解这方面的问题,然后在体位变化的时候,要注意不可过快,要适度地注意血压问题。有高血压的病人,还要注意不要把血压降得过低。没有高血压的病人,在体位变化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直立性低血压有的女孩也经常出现,比如站得时间过久,下肢的血液淤积过多,就会晕倒,所以也需要注意。针对这类的病人,需要注意一些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比较关键,要适度地注意低血压的状态,勤测量、勤观察,多来随诊。
直立性低血压危险吗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特发性低血压、其他自主神经功能损害、躯体神经功能损害三个方面,具体如下。1、特发性低血压:患者在直立位时会出现头昏、眩晕、晕厥、视物模糊、全身无力、发音含糊,以及共济失调等症状,在卧位时,患者的血压正常,但站立时血压会快速下降。早期患者症状较轻,需要站立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症状,且症状相对轻微,偶而可见代偿性心率增快,但在发作时一般无心率的变化,也没有一般昏厥患者常见的苍白、出汗、恶心等先兆症状。随着病情加重,患者甚至无法连续站立1-2小时,严重者会在直立时立即出现晕厥,因此需要长期卧床。如果在直立后进行肌肉运动,可以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有时能预防晕厥的发生;2、其他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患者可伴随出现便秘或顽固性腹泻、尿失禁或尿潴留等直肠膀胱功能失调症状,以及阳痿、皮肤温度异常、局部或全身的出汗障碍,以及颈交感神经麻痹的症状等。这些症状通常与患者的体位改变无关;3、躯体神经功能损害:在起病数年后,部分患者可出现眼球震颤、构音困难、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全身乏力、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震颤麻痹,以及精神异常等躯体神经系统功能的进行性损害表现。参考资料:[1]邵鹏编著,神经内科常见病诊疗精要,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06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有何临床表现
青少年的直立性低血压多发生在体质瘦弱,生长发育较快的人群中。这种瘦弱的体质可以导致心肺功能较弱。在治疗上首先要避免剧烈的体位变化,同时对于这样的青少年应该加强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等的食物,改善营养状态。最佳的治疗方案就是积极进行运动,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增强其耐受低血压的能力。部分患者可以少量服用β受体阻滞剂,其中有半数以上患者可能会有效果。
青少年直立性低血压怎么治疗
直立性低血压的高风险人群,主要有老年人、身体虚弱者、基础疾病者、服用部分药物者。 1、老年人:虽然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直立性低血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系统逐渐硬化,越容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2、身体虚弱者:患者发生脱水、腹泻、呕吐等情况时身体虚弱,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3、基础疾病者:例如帕金森、糖尿病、尿毒症等患者容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的表现。 4、服用部分药物者:例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吩噻嗪类药物、抗抑郁剂、α阻滞剂等药物,不良反应有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的高风险人群有哪些
直立性低血压的日常护理,主要包括缓慢活动、饮食调理、避免高温环境。 1、缓慢活动:平时避免快速站立或站立不动,转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2、饮食调理:建议少吃多餐,避免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饮食,以防餐后低血压。调整盐的摄入和水的摄入量,能有效增加血浆容量和维持血压水平。 3、避免高温环境:避免长时间站立和暴露于炎热环境或热水浴、沐浴及桑拿环境中。
直立性低血压的日常护理
直立性低血压可分为神经源性和非神经源性两大类: (1)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是由于在站立时无法增加交感性血管收缩所导致的,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以继发性更常见。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少见的以自主神经系统为主的变性病变,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直立性低血压,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又称为Shy-Drager综合征,可见于原发性自主神经衰竭、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和路易斯体痴呆等神经系统变性病,部分患者可合并有仰卧位高血压。神经源性继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常见的原因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病、糖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脊髓损伤、淀粉样变等。 (2)非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常见于药物不良反应,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利尿药,各种抗高血压药等。各种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垂体功能减退等。各种原因贫血和血容量不足,如脱水、出血、烧伤等状况,内稳态调节功能减弱,如长期卧床、发热、炎热环境,甚至长时间蹲位或卧位等情况。
直立性低血压的类型有哪几种
(1)直立试验是确诊的重要临床检查手段。具体方法,让患者安静平卧10分钟,测量其基础心率,血压,做常规心电图。迅速站立,试验过程中,如果患者在直立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舒张压下降≥10mmHg,为直立试验阳性,直立试验需要多次测定,如直立试验阴性,可行直立倾斜试验确诊。 (2)直立倾斜试验:安静环境下,室温20~24℃。在直立倾斜试验开始前,受试者仰卧位休息5分钟,排空膀胱,倾斜角度为60~80℃,监测血压,心率和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以及临床表现,直至出现阳性反应或完成45分钟的检查全过程。如果直立倾斜3分钟内,受试者收缩压下降≥20mmHg,舒张压下降≥10mmHg时则直立倾斜试验阳性,试验过程中,若受试者出现低血压症状,则应迅速将倾斜床恢复到仰卧位。 (3)确定直立性低血压病因的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方面的检查,如CT/磁共振,腰椎穿刺,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血常规、内分泌检查,以及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等心脏方面的检查,需要经治医生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直立性低血压要做什么检查
直立性低血压实验前,应停止使用所有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评价药物疗效时除外)。检查室应保持光线暗淡、温度适宜,以减少外界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患者试验前应禁食4-12小时,以确保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若为首次试验,需要停止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以确保药物已经完全代谢。若为评价药物疗效,重复试验时应安排在同一时刻,以减少自主神经昼夜变化所致的误差,并尽量保持药物剂量、持续时间等其他试验条件的一致性。在倾斜台试验中,需要注意保护患者。倾斜台应具备支撑脚板、两侧护栏、胸部和膝关节处的固定带等安全设施,以防止受试者跌倒。倾斜台变位应平稳迅速,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同时,应备有心肺复苏设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全过程中应有一位专人在场监护。监护人员应具备对心肺复苏有经验的医师,熟悉晕厥的常见病因、倾斜试验的技术规则,并能正确处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心动过缓、低血压、严重缓慢或快速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等。参考资料:石毓澍编著.临床心脏病学讲义[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7
直立性低血压实验的注意事项
糖尿病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即交感缩血管功能减退、胰岛素的应用、自主调节功能受损。1、交感缩血管功能减退: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交感缩血管功能减退,使得血压在直立时不能有效升高,从而出现直立性低血压;2、胰岛素的应用:胰岛素的应用可能进一步降低血压,加重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有时,胰岛素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所致的意识丧失容易与低血糖所致的意识丧失混淆;3、自主调节功能受损:糖尿病患者的自主调节功能受损,使得血压在直立时不能有效调节,从而出现直立性低血压。需要注意的是,直立性低血压可持续多年,转为慢性后症状可以消失,可能与脑部自主调节功能改善有关。参考资料:[1]高燕鲁等主编,风湿免疫病诊断与治疗要点,下,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6,
糖尿病为什么会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是体位骤变,如由卧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发生晕厥。发生机制可能是下肢静脉张力低,血液蓄积于下肢(体位性)、周围血管扩张淤血(服用亚硝酸盐药物)或血循环反射调节障碍,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体位长期不变、服用某些药物、某些全身性疾病容易导致直立性低血压。1、体位长期不变:某些长期站立于固定位置及长期卧床者。2、服用某些药物:如氯丙嗪、胍乙啶、亚硝酸盐类等或交感神经切除术后患者。3、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神经根炎、脑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恢复期、慢性营养不良等。参考资料:[1]于学忠,周荣斌.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临床医学 急诊医学[J].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8.1.
什么情况容易导致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的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舒血管因子的释放增多等。首先,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是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可以由失血失液引起血容量绝对不足,或者使用血管扩张剂导致血容量相对不足。对于心血管反应性的降低,主要表现在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脏和血管的反应性降低。这种情况在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中较为常见。此外,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也可能导致直立性低血压。压力感受器反射弧的阻断或破坏,使得周围血管张力不能随体位改变而变化,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机制。交感神经阻滞剂、周围交感神经节切除术、脊髓病变或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管运动周围病变等都可能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直立性低血压。最后,舒血管因子的释放增多也是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的原因之一。例如,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血液浓度的升高会引起周围血管舒张,从而导致血压下降。参考资料:郭青榜等编著.现代高血压诊疗进展与临床实践上[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6.
直立性低血压的机制是什么
直立性低血压也是低血压的一种情况,主要是产生影响不一样。直立性低血压和低血压,都属于生理性低血压,主要是表现形式不同。持续性低血压主要是表现为患者在直立行走状态下,或者是正常的直立状态下,血压收缩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但平时坐的时候或者平卧的时候,血压就会恢复正常。有一些低血压患者无论是平卧,还是站立,都会出现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而直立性低血压主要是出现头晕、心慌、浑身、乏力、出冷汗,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昏厥的情况。正常的下肢是血管收缩,尤其是静脉收缩以后,改善回流。但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人站立或者行走造成循环供血不足,其实就是人们神经反射出现了偏差,从而改变了肌肉收缩,静脉瓣血液组织性反流,无法足够的过多血液回流到心脏,出现偏差就会造成头晕的情况。当然,也属于低血压变化,可以通过药物调整,也可以采取锻炼来进行改变,还可以使用生脉饮。
直立性低血压是低血压吗
对于青年人产生直立性低血压的原因有:1.先天性血压调节功能不全而导致的,这是最常见的因素。2.血容量不足也会造成青年人直立性低血压,例如夏天中暑后出现了严重的脱水。急性胃肠炎时消化道丧失的体液过多,大量的出血,严重的创伤烧伤,都会引起血容量不足。3.长期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服用利尿剂,降压药抗抑郁药物等等。4.内稳态调节功能减弱,在急性心脏功能不全,急性心肌炎等情况下。
青年直立性低血压产生原因
各种原因导致的低血压,包括直立性低血压,都可以首先看心血管内科的门诊。直立性低血压是在快速站立时出现血压明显下降,如果怀疑此项诊断,心血管内科门诊的专业医师会首先安排直立倾斜试验。在试验的过程中,当倾斜角度超过60°时,3分钟之内收缩压持续下降至少20mmHg,或舒张压持续下降至少10mmHg,就可以明确此项诊断。
直立性低血压看什么科
SDS即Shy-Drager综合征,直立性低血压在SDS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逐渐出现直立性视物模糊、眩晕、黑朦等情况。严重的情况下,患者甚至可能出现晕厥。在卧位和立位之间,血压在2分钟内常常有显著的差异,相差30/20mmHg。然而,当患者站起时,并不会伴随多汗、面色苍白、心悸、恶心等其他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患者中,直立性低血压往往是其首发症状。关于SDS中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脊髓胸段中间外侧柱节前纤维变性、压力感受器反射弧受损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导致患者在从卧位转为坐或立位时,周围小动脉不能正常收缩,且心率也不能代偿性加快,进而影响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因此,对于SDS患者,密切关注其直立性低血压症状,并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是至关重要的。参考资料:[1]孙军等主编,简明神经内科综合治疗学 下,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6
SDS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表现
直立性低血压也是低血压的一种情况,主要是产生影响不一样。直立性低血压和低血压,都属于生理性低血压,主要是表现形式不同。持续性低血压主要是表现为患者在直立行走状态下,或者是正常的直立状态下,血压收缩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但平时坐的时候或者平卧的时候,血压就会恢复正常。有一些低血压患者无论是平卧,还是站立,都会出现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而直立性低血压主要是出现头晕、心慌、浑身、乏力、出冷汗,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昏厥的情况。正常的下肢是血管收缩,尤其是静脉收缩以后,改善回流。但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人站立或者行走造成循环供血不足,其实就是人们神经反射出现了偏差,从而改变了肌肉收缩,静脉瓣血液组织性反流,无法足够的过多血液回流到心脏,出现偏差就会造成头晕的情况。当然,也属于低血压变化,可以通过药物调整,也可以采取锻炼来进行改变,还可以使用生脉饮。
直立性低血压是低血压吗
直立性低血压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药物、年龄、卧位收缩压水平及高血压病,以及糖尿病。首先,药物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比较常见,特别是抗高血压药物、镇静药物、抗肾上腺素药物和血管扩张药物。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血压,使血管紧张素降低、血管扩张或使小静脉扩张,从而导致血压下降。其次,年龄、卧位收缩压水平及高血压病也与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脉弓及主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受体敏感性降低,动脉弹性及心脏顺应性降低,使站立时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被抑制,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同时,高血压病可进一步降低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加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此外,糖尿病也是直立性低血压的一个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血糖控制较差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这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纤维受损使内脏血管床、肌肉及皮肤的血管不能适当收缩,导致血液重新分配所引起。而心脏输出的效应仅为次要因素。因此,良好的血糖控制可能降低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参考资料:郭青榜等编著.现代高血压诊疗进展与临床实践上[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6.
直立性低血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直立性低血压除可由疾病引起外,日常生活中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导致,平时应注意避免,以防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1)平卧时应该适当抬高头部,由卧位起立时动作要缓慢,夜间排尿更应注意,不要起床过猛,排尿时不要用力摒气。 (2)服用降压药及镇静药物时,应注意调节用量及用法。 (3)平时需要饮食平衡,注意补充营养、适当锻炼。 (4)注意外界环境变化,冷热增减衣物。
预防直立性低血压最有效的方法
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主要包括头晕、黑蒙、乏力、晕厥等,并发症主要有尿失禁、便秘等。 1、头晕:大多数直立性低血压患者会出现头晕、眩晕。 2、黑蒙:部分直立性低血压患者还会出现黑蒙,伴有视物模糊、视野狭窄。 3、乏力:部分直立性低血压患者会感到虚弱、乏力等。 4、晕厥:少部分直立性低血压表现为晕厥,伴有直立性呼吸困难。 直立性低血压的并发症,主要有尿失禁、便秘。若为脱水因素导致直立性低血压,患者可出现不出汗的情况。
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以及并发症有哪些
缺血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血管狭窄或阻塞,进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和器质病变。缺血性心脏病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但它本身也是一种独立的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症状多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心源性猝死的病症相似。出现缺血性心脏病症状时,应及时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导致心肌出现缺血性坏死,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参考资料:冀明忠,高剑波主编,防控猝死:心脑血管疾病科普手册,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01,第4章
什么是缺血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通常指冠心病,包括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较常见为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治疗、稳定斑块治疗、降低心肌耗氧量等。1、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治疗:例如阿司匹林、波立维、替格瑞洛、低分子肝素等。2、稳定斑块治疗: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扩张动脉血管的消心痛、单硝酸异山梨醇酯。3、降低心肌耗氧量:倍他乐克、比索洛尔。若条件允许尽量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必要时行冠脉支架成形术或冠脉搭桥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
缺血性心脏病如何治好
缺血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慢性缺血综合征。可出现典型劳力性心绞痛、不典型的会出现呼吸困难,常发生在运动时或夜间睡眠时。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电图、心肌显像或心肌灌注扫描显示心肌缺血;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病变。
什么是缺血性心脏病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或称缺血性心肌病,是指长期缺血性心肌受损,而进行性发展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冠状动脉呈中到重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可使心脏扩大、心腔扩张,见多灶性心肌纤维化,常伴有透壁性的瘢痕灶。尽管有心肌细胞的肥大,但由于伴随心肌壁的扩张,而使得心肌壁厚度可大致正常。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是出现严重的、进行性的心力衰竭,有时由于偶发性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而加重病情。也常导致心律失常。若伴随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间发性心肌梗死而通常可致死,有时缺血性心脏病的表现和扩张型心肌病,很难区别。 参考资料:[1]步宏,李一雷.病理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什么是慢性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分为5个类型,期中就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其特点是心脏逐渐扩大,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肌病的防治在于积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心肌供血和心肌营养,控制心室率,抗心律失常及抗心衰等对症治疗。1、应用ACEI类改善心肌重构、稳定血压。2、服用贝塔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抗心律失常。3、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4、服用扩血管药物,如硝酸酯类改善心肌供血。5、使用洋地黄类等强心药物治疗心衰。6、中成药活血化瘀,改善心肌供血供氧治疗。如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7、服用曲美他嗪,辅酶q10营养心肌治疗。
缺血性心脏病怎么办
缺血性心脏病,也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出现狭窄或者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因此治疗原则是改善冠状动脉的血供,减轻心肌耗氧,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如果血管狭窄低于70%,一般采取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扩张血管,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调脂,琥珀酸美托洛尔减慢心率,减轻心肌耗氧量等,如果血管狭窄大于70%,需要介入治疗或者冠脉搭桥治疗,要根据冠脉造影的具体情况确定。
缺血性心脏病怎么治疗
缺血性心脏病通常指冠心病,包括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较常见为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治疗、稳定斑块治疗、降低心肌耗氧量等。1、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治疗:例如阿司匹林、波立维、替格瑞洛、低分子肝素等。2、稳定斑块治疗: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扩张动脉血管的消心痛、单硝酸异山梨醇酯。3、降低心肌耗氧量:倍他乐克、比索洛尔。若条件允许尽量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必要时行冠脉支架成形术或冠脉搭桥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
缺血性心脏病如何治好
缺血性心脏病的表现主要包括心脏增大、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对此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诊治。1、心脏增大:患者通常有心脏病病史,如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同时可能伴有高血压。随着病情发展,心脏逐渐增大,通常以左心室增大或肥厚为主,以后可能扩展到整个心脏。2、心力衰竭:老年人普遍存在心肌顺应性下降的问题,可能导致舒张功能不全。当心肌缺血时,左心功能开始下降,左心室可能会扩大,除了舒张功能外,其收缩功能也可能发生衰竭。最后,右心也可能衰竭。3、心律失常:可能会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房颤、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等。这些心律失常一旦出现,通常会持续存在,但并不一定与心肌缺血直接相关。参考资料:谢海宝,沈建平主编,常见老年病的防治与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08,第二章
缺血性心脏病有什么表现
缺血性心脏病主要表现为在活动之后会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而这种活动主要是指爬楼、快走、跑步的时候当这个时候心肌耗氧量增加,因为缺血所导致出现了上述的症状,所以称之为劳力性心绞痛。严重的患者病情不加以控制,或者是缺乏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处理,可能会导致症状发作的更加剧烈,诱发出现出汗、恶心、想吐、大汗淋漓、呼吸困难,提示患者病情进一步地加重。这个时候如果尽量不加以干预和治疗,患者极易诱发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这个时候患者可能会有濒死感,所以出现上述症状的时候,也要提示前往当地医院心内科就诊,需要通过医生面对面就诊,了解患者症状发作的全过程。据此还要完成客观的检查,比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标志物和冠状动脉CTA的检查,都是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通过这些检查就可以明确患者的病情,判断心脏血管的狭窄程度是不是非常严重。对于轻度或者中度狭窄的缺血,主要是以保守治疗为主,例如阿司匹林加阿托伐他汀钙,但是对于重度狭窄,可能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进行精确的诊断,在药物干预治疗的基础上,可能酌情需要进行支架的植入或者是冠状动脉搭桥术。主要目的是开通病变的血管恢复血流正常运行,尽可能帮助患者解决目前的症状,更重要是降低疾病的风险,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是有风险性的。
缺血性心脏病症状
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中绝大部分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可以通过症状、心电图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1、症状:患者胸骨后或者是左心前区有典型的压榨性疼痛,持续时间在数分钟左右,同时伴有大汗以及面色苍白等。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考虑是急性心肌梗死。2、心电图检查: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明确发现心肌缺血的表现,比如ST段的压低,甚至ST段的抬高,以及T波的低频或者倒置等。如果出现了ST段的抬高,甚至病理性Q波的出现,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心肌坏死标志物,如心肌酶或者是肌酐蛋白成倍升高,来明确冠心病的诊断。此外,还可以通过冠状动脉CTA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来明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严重狭窄,甚至闭塞。
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有哪些
缺血性心脏病一般就是指冠心病,包括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肌病、猝死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阿司匹林、波立维、替格瑞洛、低分子肝素钙等)、稳定斑块(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等)、扩张血管(消心痛、单硝酸异山梨酯等)、降低心肌耗氧(倍他乐克等)。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检查冠脉造影,必要时行冠脉支架置入术或者冠脉搭桥手术。
缺血性心脏病如何治好
缺血性心脏病能存活多久,要根据具体病情严重情况,具体治疗的情况和病情预后的情况,以及患者是否合并有其他的疾病来共同明确。轻度的缺血性心脏病并不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应用促进心脏供血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就可以。但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就容易导致出现心衰,引起猝死,如果积极安放支架或者进行心脏搭桥手术,就不会有生命危险。
缺血性心脏病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