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stringclasses
20 values
content
stringlengths
7
434
translation
stringlengths
9
524
顏淵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問政。孔子說:「所謂政治,就是正直。您以正直做表率,誰還敢不正直?」
顏淵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苦於盜賊,問孔子怎麽辦。孔子說:「如果您不貪婪,即使盜竊有賞,也沒人去幹。」
顏淵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季康子問政:「如果殺掉惡人,延攬好人,怎樣?」孔子說:「您治理國家,怎麽要殺人呢?如果您善良,人民自然也就善良。領導的品德象風,群衆的品德象草,風在草上吹,草必隨風倒。」
顏淵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張問:「怎樣才能顯達呢?」孔子說:「你所說的顯達是什麽意思?」子張說:「國外有名,國內有名。」孔子說:「這是名,不是達。所謂顯達,就是品質正直,崇尚道義,善於察言觀色,甘心處於人下。這樣就會國外顯達,國內顯達。表面仁義而內心相反、以仁義自居而不疑的人,也能騙取國內外的名聲。」
顏淵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脩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脩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樊遲陪孔子到魯國的天壇游覽。樊遲問:「請問怎樣才能提高品德、改正錯誤、明辨是非?」孔子說:「問得好!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不就能提高品德嗎?進行自我批評,不去批評別人,不就能改正錯誤嗎?忍不住一時之氣,忘了自己和親人的安危,不就是糊塗嗎?」
顏淵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樊遲問仁,孔子說:「對人慈愛。」問智,孔子說:「對人瞭解。」樊遲不理解。孔子說:「以正壓邪,能使邪者正。」樊遲退出來,見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什麽是智,老師說:『以正壓邪,能使邪者正』,是什麽意思?」子夏說:「這話很深刻!舜管理天下,從群衆中選拔人才,選了皋陶,邪惡之徒從此銷聲匿跡。湯管理天下,從群衆中選拔人才,選了伊尹,不法之徒從此無影無蹤。」
顏淵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子貢問怎麽交友。孔子說:「忠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不聽則止,不要自取其辱。」
顏淵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曾子說:「君子以知識結交朋友,以朋友輔助仁義。」
子路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子路問政,孔子說:「身先士卒,教人勤奮。」子路請孔子多說一點。孔子說:「不要鬆懈。」
子路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仲弓當了季氏的總管,問政。孔子說:「使下屬各司其職,寬容小錯,提拔賢才。」仲弓問:「怎知誰是賢才而提拔?」孔子說:「提拔你所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別人會埋沒他嗎?」
子路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子路說:「如果衛國的君主等待您去執政,您首先要做的是什麽?」孔子說:「一定是糾正名分呀!」子路說:「是這樣的嗎?你太迂腐了,糾正名分有什麽用?」孔子說:「你太粗野了!君子對於不懂的事情,一般都採取保留意見。名分不正當,說話就不合理;說話不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法律就不能深入人心;法律不能深入人心,刑罰就不會公正;刑罰不公正,則百姓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領導做事必須說得通、說話必須行得通。領導說話,絕不隨便、馬虎。」
子路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遲請教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請教種蔬菜。說:「我不如菜農。」樊遲出來。孔子說:「樊遲真是個小人!領導重視禮法,則群衆不會不敬業;領導重視道義,則群衆不會不服從;領導重視信譽,則群衆不會不誠實。如果這樣的話,則天下百姓都會攜兒帶女來投奔你,哪用得著你自己種莊稼?」
子路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孔子說:「讀了許多書,讓他乾工作,卻完成不了任務;讓他搞公關,卻完成不了使命。這樣的人,書讀得再多,又有什麽用?」
子路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說:「領導自己身正,即使不下達命令,群衆也會自覺去做;領導自身不正,即使下達了命令,群衆也不會服從。」
子路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孔子說:「魯衛兩國的政事,象兄弟一樣。」
子路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孔子評論衛國的公子荊:「善於居家理財,開始有點積蓄時,他說:『湊合著夠了』;稍多時,他說:『可算錢多了』;富有時,他說:『可算完美了』。」
子路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去衛國,冉有駕車。孔子說:「人真多啊!」冉有說:「人多了,又該做什麽?」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富了後,又該做什麽?」「使他們受教育。」
子路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孔子說:「如果有人用我,一年就能初見成效,三年就能大見成效。」
子路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孔子說:「『善人治國百年,也可以戰勝殘暴、免除殺戮了。』這話很對呀!」
子路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孔子說:「如果有英明領袖興起,一定要經過三十年才能實行仁政。」
子路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說:「自己身正,治理國家還會有什麽問題?自身不正,又怎能讓群衆身正?」
子路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冉子退朝。孔子說:「怎麽這麽晚?」答:「有公事要商量。」孔子說:「是私事吧。如果有公事,我雖然沒當官,也會知道。」
子路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定公問:「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旺,有這樣的話嗎?」孔子答:「雖然不可以這樣說,但也差不多。有人說:『做君難,做臣不易。』如果知道做君難了,不幾乎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旺嗎?」說:「一句話可以亡國,有這樣的話嗎?」孔子答:「雖然不可以這樣說,但也差不多。有的君主說:『我的樂趣不在於做君主,而在於沒人敢違抗我說的話。』如果他的話正確,那很好;如果他的話不對卻沒人敢反抗,不幾乎一句話可以亡國嗎?」
子路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葉公問政。孔子說:「使本地人幸福、外地人來移民。」
子路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夏做莒父的市長,問政。孔子說:「不要衹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衹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子路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葉公對孔子說:「我家鄉有正直的人,父親偷羊,兒子告發了他。」孔子說:「我家鄉正直的人不同:父為子隱瞞,子為父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子路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樊遲問仁。孔子說:「在家守規矩、工作上一絲不苟,待人忠心耿耿,即使到了愚昧之地,也不可背棄這個做人的準則。」
子路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貢問:「怎樣才能算個真正的士呢?」孔子說:「做事時,要有羞恥之心;出國訪問時,不辱使命。可算士了。「請問次一等的呢?「同宗族的人稱贊他孝順,同鄉的人稱贊他尊敬師長。「請問再次一等的呢?「說到做到,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當然是小人!但也可以算最次的士了。「現在的領導怎樣?「噫,這些鼠目寸光的人,算什麽呢?」
子路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孔子說:「我找不到中庸的人交往了,衹能與狂妄或拘謹的人交往。狂妄者膽大妄為,拘謹者膽小怕事。」
子路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孔子說:「南方人有句話:『人無恆心,巫醫也當不好。』說得好啊!易經上說:『不能堅守德操,就會蒙受羞辱。』這句話是說,沒恆心的人註定一事無成,求卦也沒用。」
子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說:「君子和睦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處。」
子路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貢問:「週圍的人都喜歡的人,怎樣?」孔子說:「不好。「週圍的人都討厭的人,怎樣?「不好。不如週圍的好人喜歡、週圍的壞人討厭的人。」
子路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孔子說:「為君子做事容易,但使他高興卻很難。討好不當,他是不會高興的;他用人時,總能量材而用。為小人做事難,但使他高興很容易。討好不當,他也高興;他用人時,總是求全責備。」
子路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孔子說:「君子坦蕩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蕩。」
子路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孔子說:「剛強、堅毅、樸實、話少,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
子路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問:「怎樣才算真正的士呢?」孔子說:「相互鼓勵、相互批評、和睦相處,可算士了。朋友間相互鼓勵、相互批評,兄弟間和睦相處。」
子路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孔子說:「善人訓練百姓七年,也可以讓他們當兵打仗了。」
子路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孔子說:「不訓練就讓百姓去打仗,就是讓他們去送命。」
憲問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憲問恥。孔子說:「國家太平時,可以當官;社會黑暗時,當官就是恥辱。」問:「好勝、自誇、怨恨、貪婪,這幾種毛病都沒有的人,可以算仁嗎?」孔子說:「可以算難得了,算不算仁我不知道。」
憲問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孔子說:「士如果戀家,就不配作士了。」
憲問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孔子說:「治世中,言談正直,行為正直;亂世中,行為正直,言談謙遜。」
憲問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說:「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談也好,言談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
憲問
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宮括問:「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都不得好死;禹、稷都親自種莊稼,卻取得了天下?」孔子不回答。南宮括出去後,孔子說:「此人是君子啊,此人崇尚道德。」
憲問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說:「君子中有不仁慈的人,而小人中卻沒有仁慈的人。」
憲問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孔子說:「愛護他,能不為他操勞嗎?忠於他,能不對他勸告嗎?」
憲問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脩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孔子說:「鄭國的法令,都是由裨諶起草的,世叔審閱的,子羽修飾的,子產潤色的。」
憲問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有人問子產怎樣,孔子說:「慈善的人。」問子西怎樣,說:「他呀!他呀!」問管仲怎樣,說:「是個人才。伯氏被他取消了封地,過了一輩子苦日子,直到老死也無怨言。」
憲問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孔子說:「貧窮而無怨恨很難,富裕而不驕狂容易。」
憲問
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孔子說:「孟公綽當趙氏、魏氏的總管都能當好,但不能當滕、薛等小國的大夫。」
憲問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路問怎樣算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清心寡欲,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藝;再加上知禮懂樂的修養,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說:「現在的完人就不必這樣了,見到利益時,考慮道義;見到危險時,奮不顧身;長期貧窮也不忘平日的諾言,也可以算完人了。」
憲問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孔子向公明賈詢問公叔文子:「他不說、不笑、不取,是真的嗎?」公明賈答:「這話過分了。他該說時才說,人不厭其說;快樂時才笑,人不厭其笑;該取時才取,人不厭其龋」孔子說:「是這樣嗎?難道真是這樣嗎?」
憲問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孔子說:「臧武仲以離開自己的封地作條件,要求冊立其後代做大夫,雖說表面上不是要挾君主,但實質上是。」
憲問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孔子說:「晉文公狡詐而不正直,齊桓公正直而不狡詐。」
憲問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說:「齊桓公殺公子糾時,召忽殉死,管仲卻不去死。管仲不算仁人吧?」孔子說:「齊桓公九合諸侯,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勞。這就是仁,這就是仁。」
憲問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齊桓公殺公子糾時,管仲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做齊桓公的宰相,稱霸諸侯,一匡天下,人民現在還都享受到他的恩惠。沒有管仲,恐怕我們還要受愚昧人的侵擾。豈能拘泥於匹夫匹婦的小睗小信?自縊於溝瀆而不為人知呢。」
憲問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公叔文子推薦一個傭人做了大夫,與他平起平坐。孔子說:「公叔文子可以稱為『文』了。」
憲問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孔子說衛靈公之無道,季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麽不敗亡呢?」孔子說:「仲叔圉治接待賓客、祝鮀管理宗廟、王孫賈統帥軍隊,像這樣,怎麽會敗亡呢?」
憲問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孔子說:「說話大言不慚,做起來就難了。」
憲問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陳成子弒齊簡公。孔子沐浴後上朝,向魯哀公報告:「陳恆把他的君主殺了,請討伐他。」哀公說:「向三位大夫報告吧。」孔子說:「因為我做過大夫,不敢不報告。君主卻說出『你去向三位大夫報告』的話!」孔子衹好向三位大夫報告,他們不同意討伐。孔子說:「因為我做過大夫,不敢不報告。」
憲問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問怎樣對待上級,孔子說:「不要欺騙,可以犯顏直諫。」
憲問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孔子說:「君子心懷仁義,小人心懷財利。」
憲問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孔子說:「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
憲問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派使者訪問孔子。孔子請使者坐下,然後問:「蘧先生最近在做什麽?」答:「他想減少錯誤,但沒做到。」使者出去後,孔子說:「好個使者!好個使者!」
憲問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從不超過自己的職權範圍。」
憲問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到而沒做到很可恥。」
憲問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說:「君子的三種品德我沒做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說:「老師是在說自己呢。」
憲問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子貢誹謗別人,孔子說:「子貢啊,你就那麽好嗎?我可沒這個閒工夫。」
憲問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說:「不怕沒人瞭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能力。」
憲問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孔子說:「不要事先懷疑別人欺詐,不要事先懷疑別人不講信用,如果能預先覺察到欺詐和撒謊,就是賢人了。」
憲問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栖栖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微生畝對孔子說:「你為什麽四處奔波、到處游說呢?你不就是要顯示自己的口才嗎?」孔子說:「我不想顯示口才,衹是因為痛恨社會上的醜惡現象才不得不如此。」
憲問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孔子說:「千里馬值得稱贊的不是它的力氣,而是它的堅韌不拔的品德。」
憲問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人問:「以恩德報答怨恨,怎樣?」孔子說:「這樣怎麽報答恩德?應該以正直報答怨恨,以恩德報答恩德。」
憲問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說:「沒人瞭解我啊!」子貢說:「怎麽說沒人瞭解您呢?」孔子說:「不埋怨天,不責備人,我學了些平凡的知識,從中領悟了高深的道理。瞭解我的,大概衹有天吧!」
憲問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公伯寮在季孫氏面前誣衊子路。子服景伯將此事告訴了孔子,他說:「季孫氏被公伯寮的諂言所迷惑,我有能力殺了他,將他陳屍街頭。」孔子說:「理想能夠得到推行,是時運決定的;理想得不到推行,也是時運決定的。公伯寮能把時運怎樣?」
憲問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孔子說:「賢者逃避渾濁的社會,其次逃避動蕩的地域,再次避鄙視的目光,最次逃避惡毒的人言。」孔子說:「這樣做的有七個人。」
憲問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子路在石門睡覺,看門的說:「哪來?」子路答:「從孔子那裏來。」問:「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憲問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孔子在衛國擊磬,一個背背簍的人從門前走過,他說:「擊磬的人,有心思啊1一會又說:「硜硜之聲真庸俗?沒人理解有什麽關繫?獨善其身就是了。好比過河,水深就索性穿著衣服游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趟過去。」孔子說:「說得真乾脆!沒有什麽可責問他的了。」
憲問
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
子張問:「書上說:『商朝的高宗守孝,三年不議政。』是什麽意思?」孔子說:「不止是高宗,古人都這樣。君主死了,百官三年內都聽從宰相安排,各司其職。」
憲問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孔子說:「領導尊崇道德規範,群衆就樂意聽指揮。」
憲問
子路問君子。子曰:「脩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子路問君子,孔子說:「提高自己的修養,對人恭敬謙遜。「這樣就行了嗎?「提高自己的修養,使人心安。「這樣就行了嗎?「提高自己的修養,使百姓過上太平的生活。這一點,堯舜都難做到。」
憲問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孔子,孔子說:「你小時候就不懂禮貌,長大了一事無成,你這個老不死,真是個害人精。」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
憲問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孔子外婆家的童子來傳話,有人問:「是個要求上進的孩子嗎?」孔子說:「我見他與長輩同坐同行。他不是個要求上進的人,而是個急於求成的人。」
衛靈公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衛靈公向孔子詢問排兵布陣之法,孔子說:「禮儀方面的事,我還懂一點;用兵打仗的事,我沒學過。」孔子第二天就離開了衛國。
衛靈公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在陳國斷糧時,跟隨的學生都餓得走不動路。子路埋怨地說:「君子也有窮困潦倒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窮,但窮不失志;小人一旦窮了,就自暴自棄、一蹶不振了。」
衛靈公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孔子說:「子貢啊,你以為我是學得多才記得住的嗎?「對,難道不是嗎?「不是,我是用一個基本思想貫徹始終的。」
衛靈公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孔子說:「仲由啊,理解道德的人太少了。」
衛靈公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說:「不發號施令就能治理好天下的人,衹有舜吧!他做了些什麽呢?衹不過是莊嚴地坐走寶座上而已。」
衛靈公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子張問什麽是正確的行為,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為要誠實,即使到了偏遠地區,也能事業順利;否則,即使在繁華都市,能順利嗎?站立的時候,忠信誠實這幾個字好像就矗立眼前;坐車的時候,這幾個字好像就貼在車窗上。這樣到哪都會暢通無阻。」子張將這話寫在腰帶上。
衛靈公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孔子說:「史魚真正直啊!國家政治清明時,他象箭一樣直,國家政治黑暗時,他也象箭一樣直。蘧伯玉真是個君子!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就出來做官,國家政治黑暗時,他就藏而不露地隱居起來。」
衛靈公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說:「遇到可以說的人卻不說,就會失去可與說話的人;遇到不可說的人卻說了,就是說話冒失。聰明的人既不去可交談的人,也不言談冒失。」
衛靈公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說:「志士仁人中,沒有貪生怕死出賣正義的人,卻有捨生忘死維護正義的人。」
衛靈公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貢問怎樣實現仁,孔子說:「工人要做好工,必先磨好工具。生活在那裏,就要追隨那裏的品德高尚的領導,結交那裏的仁義之士。」
衛靈公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顏淵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用夏朝的曆法,乘商朝的車輛,戴周朝的禮帽,提倡高雅音樂,禁止糜糜之音,疏遠誇誇其談的人。糜糜之音淫穢,誇誇其談的人危險。」
衛靈公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必定有眼前的憂愁。」
衛靈公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說:「這個社會完了?我沒見過喜歡美德如同喜歡美色的人。」
衛靈公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孔子說:「臧文仲是竊居官位的人嗎?明知柳下惠品德高尚,卻不推薦他做官。」
衛靈公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衛靈公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說:「遇事不想著『怎麽辦,怎麽辦』的人,我不知道對他怎麽辦。」
衛靈公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孔子說:「整天和小人聚在一起,說話不講道義,喜歡耍小聰明,這樣的人真難辦!」
衛靈公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說:「崇尚道義、遵紀守法、說話謙遜、做事守信,就是君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