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ence1
stringlengths
0
73.2k
sentence2
stringlengths
0
64.7k
數學邏輯 || 集合論 || 範疇論 |} 纯粹数学 数量 數量的研究起於數,一開始為熟悉的自然數及整數與被描述在算術內的自然數及整數的算術運算。整數更深的性質於數論中有詳細的研究,此一理論包括了如費馬最後定理等著名的結果。數論還包括兩個被廣為探討的未解問題:孿生質數猜想及哥德巴赫猜想。 當數系更進一步發展時,整數被視為有理數的子集,而有理數則包含於實數中,連續的量即是以實數來表示的。實數則可以被進一步廣義化成複數。數的進一步廣義化可以持續至包含四元數及八元數。從自然數亦可以推廣到超限數,它形式化了計數至無限的這一概念。另一個研究的領域為大小,這個導致了基數和之後對無限的另外一種概念:阿列夫数,它允許無限集合之間的大小可以做有意義的比較。 {| style="border:1px solid #ddd; text-align:center; margin: auto;" cellspacing="20" | || || || || |- | 自然數|| 整數 || 有理數 || 實數 || 複數 |- | |||||||| |} 結構 許多如數及函數的集合等數學物件都有著內含的結構。這些物件的結構性質被探討於群、環、-{zh-cn:域;zh-tw:體}-等抽象系統中,該些物件事實上也就是這樣的系統。此為代數的領域。在此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即廣義化至向量空間的向量,它於線性代數中被研究。向量的研究結合了數學的三個基本領域:數量、結構及空間。向量分析則將其擴展至第四個基本的領域內,即變化。 创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认为:纯粹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 结构,就是以初始概念和公理出发的演绎系统。 布尔巴基学派认为,有三种基本的抽象结构:代数结构(群,环,域……),序结构(偏序,全序……),拓扑结构(邻域,极限,连通性,维数……)。 {| style="border:1px solid #ddd; text-align:center; margin: auto;" cellspacing="15" | || || || |- | 數論 || 群論 || 圖論 || 序理論 |} 空間 空間的研究源自於幾何-尤其是欧几里得几何。三角學則結合了空間及數,且包含有著名的勾股定理。現今對空間的研究更推廣到了更高維的幾何、非歐幾里得幾何(其在廣義相對論中扮演著核心的角色)及拓撲學。數和空間在解析幾何、微分幾何和代數幾何中都有著很重要的角色。在微分幾何中有著纖維叢及流形上的微積分等概念。在代數幾何中有著如多項式方程的解集等幾何物件的描述,結合了數和空間的概念;亦有著拓撲群的研究,結合了結構與空間。李群被用來研究空間、結構及變化。在其許多分支中,拓撲學可能是二十世紀數學中有著最大進展的領域,並包含有存在已久的龐加萊猜想,以及有爭議的四色定理。龐加萊猜想已在2006年确认由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證明,而四色定理已在1976年由凱尼斯·阿佩爾和沃夫岡·哈肯用電腦證明,而從來沒有由人力來驗證過。 {| style="border:1px solid #ddd; text-align:center; margin: auto;" cellspacing="15" | || || || || || |- |幾何 || 三角學 || 微分幾何 || 拓撲學 || 碎形 || 測度論 |} 變化 了解及描述變化在自然科學裡是一普遍的議題,而微積分更為研究變化的有利工具。函數诞生於此,作為描述一變化的量的核心概念。對於實數及實變函數的嚴格研究為實分析,而複分析則為複數的等價領域。黎曼猜想——數學最基本的未決問題之一——便是以複分析來描述的。泛函分析注重在函數的(一般為無限維)空間上。泛函分析的眾多應用之一為量子力學。許多的問題很自然地會導出一個量與其變化率之間的關係,而這在微分方程中被研究。在自然界中的許多現象可以被動力系統所描述;混沌理論則是對系統的既不可預測而又是決定的行為作明確的描述。 離散數學 離散數學是指對理論電腦科學最有用處的數學領域之總稱,這包含有可計算理論、計算複雜性理論及資訊理論。可計算理論檢驗電腦的不同理論模型之極限,這包含現知最有力的模型——圖靈機。複雜性理論研究可以由電腦做為較易處理的程度;有些問題即使理論是可以以電腦解出來,但卻因為會花費太多的時間或空間而使得其解答仍然不為實際上可行的,儘管電腦硬體的快速進步。最後,資訊理論專注在可以儲存在特定媒介內的資料總量,且因此有壓縮及熵等概念。 作為一相對較新的領域,離散數學有許多基本的未解問題。其中最有名的為P/NP問題——千禧年大獎難題之一。一般相信此問題的解答是否定的。 {| style="border:1px solid #ddd; text-align:center; margin: auto;" cellspacing="15" | || || || |- | 組合數學 || 計算理論 || 密碼學 || 圖論 |} 應用數學 應用數學思考將抽象的數學工具運用在解答科學、工商業及其他領域上之現實問題。應用數學中的一重要領域為統計學,它利用機率論為其工具並允許對含有機會成分的現象進行描述、分析與預測。大部份的實驗、調查及觀察研究需要統計對其資料的分析。(許多的統計學家並不認為他們是數學家,而比較覺得是合作團體的一份子。)數值分析研究有什麼計算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決那些人力所限而算不出的數學問題;它亦包含了對計算中捨入誤差或其他來源的誤差之研究。 数学奖项 數學獎通常和其他科學的獎項分開。數學上最有名的獎為菲爾茲獎,創立於1936年,每四年頒獎一次。它通常被認為是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另一個國際上主要的獎項為阿貝爾獎,創立於2003年。兩者都頒獎於特定的工作主題,包括數學新領域的創新或已成熟領域中未解決問題的解答。著名的23個問題,稱為希爾伯特的23個問題,於1900年由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所提出。這一連串的問題在數學家之間有著極高的名望,且至少有九個問題已經被解答了出來。另一新的七個重要問題,稱為千禧年大獎難題,發表於2000年。對其每一個問題的解答都有著一百萬美元的獎金,而當中只有一個問題(黎曼猜想)和希爾伯特的問題重複。 菲尔兹奖,由国际数学联盟的国际数学家大会颁发的奖项。每四年颁奖一次,颁给有卓越贡献的年轻数学家,每次最多四人得奖。得奖者须在该年元旦前未满四十岁,是年輕數學家可以獲得的最大獎項。它是据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的要求设立的。菲尔兹奖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沃尔夫奖,由沃尔夫基金会颁发,该基金会于1976年在以色列创立,1978年开始颁奖。创始人里卡多·沃尔夫是外交家、实业家和慈善家。而沃尔夫数学奖是沃尔夫奖的一个奖项,它和菲尔兹奖被共同誉为数学家的最高荣誉。 阿贝尔奖,由挪威王室向杰出数学家颁发的一种奖项,每年颁发一次。2001年,为了纪念2002年挪威著名数学家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二百周年诞辰,挪威政府宣布将开始颁发此种奖金。奖金的数额大致同诺贝尔奖相近。设立此奖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项。2001年挪威政府拨款2亿挪威克朗作为启动资金。扩大数学的影响,吸引年轻人从事数学研究是设立阿贝尔奖的主要目的。 参见 數學哲學 數學遊戲 數學家列表 教育 算經十書 數學競賽 数学题 注释 参考 参考书目 Benson, Donald C., The Moment of Proof: Mathematical Epiphan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New Ed edition (December 14, 2000). ISBN 978-0-19-513919-8. Boyer, Carl B., A History of
Proof: Mathematical Epiphan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New Ed edition (December 14, 2000). ISBN 978-0-19-513919-8. Boyer, Carl B.,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Wiley; 2 edition (March 6, 1991). ISBN 978-0-471-54397-8.—A concis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from the Concept of Number to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Courant, R. and H. Robbins, What Is Mathematics? : An Elementary Approach to Ideas and Metho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 edition (July 18, 1996). ISBN 978-0-19-510519-3. Davis, Philip J. and Hersh, Reuben, The Mathematical Experience. Mariner Books; Reprint edition (January 14, 1999). ISBN 978-0-395-92968-1.—A gentle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 of mathematics. Gullberg, Jan, Mathematics—From the Birth of Numbers. W. W. Norton & Company; 1st edition (October 1997).
as Ethical and Business as Usual(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2000); www.sterlingharwood.com Imbo, Samuel Oluoch. '3'An Introduction to African Philosophy. ISBN 978-0-8476-8841-8 Knight, Kelvin. Aristotelian Philosophy: Ethics and Politics from Aristotle to MacIntyre. ISBN 978-0-7456-1977-4 Kupperman, Joel J. Classic Asian Philosophy: A Guide to the Essential Texts. ISBN 978-0-19-513335-6 Leaman, Oliver.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Islamic Philosophy. ISBN 978-0-7456-1960-6 Lee, Joe and Powell, Jim. Eastern Philosophy For Beginners. ISBN 978-0-86316-282-4 Nagel, Thomas. What Does It All Mea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ISBN 978-0-19-505292-3 Scruton, Roger. A Short History of Modern Philosophy. ISBN 978-0-415-26763-2 Smart, Ninian. World Philosophies. ISBN 978-0-415-22852-7 Tarnas, Richard. The Passion of the Western Mind: Understanding the Ideas That Have Shaped Our World View. ISBN 978-0-345-36809-6 选集 Classics of Philosophy(Vols. 1 & 2, 2nd edition)by Louis P. Pojman Classics of Philosophy: The 20th Century(Vol. 3)by Louis P. Pojman The English Philosophers from Bacon to Mill by Edwin Arthur European Philosophers from Descartes to Nietzsche by Monroe Beardsley Contemporary Analytic Philosophy: Core Readings by James Baillie Existentialism: Basic Writings (Second Edition) by Charles Guignon, Derk Pereboom The Phenomenology Reader by Dermot Moran, Timothy Mooney Medieval Islamic Philosophical Writings edited by Muhammad Ali Khalidi 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 by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Charles A. Moore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by 陈荣捷著 Kim, J. and Ernest Sosa, Ed.(1999). Metaphysics: An Anthology. Blackwell Philosophy Anthologie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ree Will(2004)edited by Robert Kane Husserl, Edmund and Donn Welton (1999). The Essential Husserl: Basic Writings in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253-21273-3 Cottingham, John. Western Philosophy: An Anthology. 2nd ed. Malden, MA: Blackwell Pub., 2008. Print. Blackwell Philosophy Anthologies. 参考著作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edited by Ted Honderich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by Robert Audi Th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10 vols.)edited by Edward Craig, Luciano Floridi(available online by subscription); or The Concis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edited by Edward Craig (an abridgemen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8 vols.)edited by Paul Edwards; in 1996, a ninth supplemental volume appeared that updated the classic 1967 encyclopedia. International Directory of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ers. Charlottesville, Philosophy Documentation Center. Directory of American Philosophers. Charlottesville, Philosophy Documentation Center. Routledge History of Philosophy(10 vols.)edited by John Marenbon History of Philosophy(9 vols.)by Frederick Copleston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5 vols.)by W. T. Jones History of Italian Philosophy(2 vols.)by Eugenio Garin. Translated from Italian and Edited by Giorgio Pinton. Introduction by Leon Pompa. Encyclopaedia of Indian Philosophies(8 vols.), edited by Karl H. Potter et al.(first 6 volumes out of print) Indian Philosophy(2 vols.)by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5 vols.)by Surendranath Dasgupt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2 vols.)by Fung Yu-lan, Derk Bodde Instructions
哲学是研究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范畴涉及到一门学科的最基本研究对象、概念和内容,哲学具有一般方法论的功能。 哲學和其他陈述問題方法的差異是有批判性的、有條理的方法以及以理性為基礎的辯論。 研究基礎 古希臘哲學家經常提出問題,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分别是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 。 现代哲学上出現"不要求精确理由"之哲学理論,例如"本质技巧"(认定本质不可知),这种现象将不可知论(世界上终究有人不能理解的存在)的重要程度提高了。 自亚里士多德时代以来,在古典或者现代哲学当中,逻辑通常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其提出的三段论,对西方哲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分支 主分支 哲學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分支,主要包括形而上學、知識論、倫理學、邏輯學和美學。 邏輯學 形而上學/宇宙論 知識論 倫理學/價值論 美學 特殊分支 这些分支是应用在其他学科,或者交叉学科的哲学研究。 後設哲学 宗教哲学 心靈哲學 语言哲学 科学哲学 政治哲学 法律哲學 歷史 很多人类社群思考过哲学问题并且互相学习建立了各种哲学流派。 东方哲学是通过每个地区的历史时期来组织的。西方哲学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或更多时期,最重要的是古典哲学、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 古典哲学 古印度 印度哲學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吠陀時代已經開始,至公元前6世紀為全盛時期。當時古印度的思想界百花齊放,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耆那教創始人笩駄摩那、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波拘陀·迦旃延、富蘭那·迦葉、數論派等。 中国 中國哲學的主要部分起源東周時期,当时以诸子百家广为人知,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还有一些流派例如农家、阴阳家和名家在之后则名声不显。在秦朝焚书坑儒后除了法家、儒家、道家外其他流派都不再活跃。在當代,中國哲學仍然在亞洲文化扮演一定作用,但是學理上仍在爭辯中國哲學是否應歸為哲學。 如牟宗三曾對哲學下定義:「凡是對人性的活動所及,以理智及觀念加以反省說明的,便是哲學。」牟宗三認為,中國有數千年文化史,確有哲學。只是中國哲學重視主體性,西方重視客體性。因此如果以西方的邏輯和知識論等對哲學下定義,中國沒有這些。但如果以主體性方向對哲學下定義,中國文化就擁有哲學。反之西方對人生的哲學多表現在文學、藝術、音樂等等。就以西方哲學史來說,沒有一章特別談及耶穌。 古希腊-罗马 古希腊-罗马哲学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时期,时间为公元前6世纪[约585]到公元6世纪。它一般被分为三个时期:前苏格拉底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希腊时期、和后亚里士多德(或希腊化)时期:有时候会把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哲学家们的古典时代晚期加入作为第四个时期。 前苏格拉底时期 在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西方哲学就从古代神话和诗歌中脱颖而出,逐步开始对宇宙的组成以及本源的思考而开始了独立发展。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派哲學家们多关注自然界,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以及解释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现象。诸如: 米利都学派,其代表有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以及色诺芬尼。皆是一元论者,即世界万物皆来自一个本源。如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物”,阿那克西米尼的“气”,而色诺芬尼发展了阿那克西米尼学说,提出神主宰一切,并主张一神论。 伊利亚学派,其代表有巴门尼德和芝诺。巴门尼德提出一个重要的理论:无不能生有,有不能变无,则一切运动变化都是不存在。爱利亚的芝诺进一步发展了老师的理论,即世界只有“存在”,而没有“不存在”,只有“一”,而没有“多”,因此,世界是不变的。 赫拉克利特,他强调“变”。认为变才是真实的,而永久的不变是不存在的(万物流变)。他便向外界宣传自己的理论,世界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火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他更加暗示世界中的变存在着秩序和理性。 多元论者,如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四元素”;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即粒子论;德谟克利特又指出了“原子”,即原子论等。皆认为变是若干物体的不同组合。 公元前5世纪中期,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等所形成的辯士學派将研究的重点由自然转移到人类本身。认为“人才是万物之本”。他们都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真理。普罗泰戈拉认为是非善恶都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而高尔吉亚却认为所有的都是同样的假,这是怀疑论的雏形。 公元前6世纪末,以毕达哥拉斯为主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所主张的哲学与前述的观点既相近又有不同。罗马古代的历史上记载毕达哥拉斯第一个称自己为哲学家,或者说是爱智慧。他认为“一切都是数字”。其意思就是说一切事物的实质和结构都是它们所包含的数字关系所决定的。他称平均、秩序和调和是宇宙的三大基调,并以音乐的调和说明宇宙的调和。他所在的学派将宇宙总结为十种性质相异的组合:有限与无限、奇与偶、少与多、左与右、男与女、静与动、直与曲、光明与黑暗、善与恶、方与圆。至此之后,数学的本质及其地位,一直都是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数学不受观察和实验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而且是通过纯粹的思想加以理解的。 其中关于变与不变的关系的争论,真实世界与直觉世界的差别,真理与意见的矛盾,导致产生了认识论的问题。 古典希腊时期 在古典希腊时期西方哲学方法的关键特质被建立:依靠诉诸理性和论证,通过一种批判性的方法来接受或建立观点。这包括苏格拉底被称为蘇格拉底反詰法或“反驳论证”方法的辩证法,他主要用其来检验例如善良和公平正義的关键道德概念。这种方法将一个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的疑问,在对疑问的回答中逐步提取想要找到的答案,其极大影响可以从现在使用的科学方法中看出,在科学方法中假说是第一个阶段。 苏格拉底没有直接教过人,但之后的柏拉图深受其影响。而其整个哲学思想来源于两大理论:其一,永远不要做坏事;其二,一个内心真正善良且正义的人绝不会做相反之事。他认为真理有其客观性,试图推翻智者们以个人主观感觉为真理的思想。然后提出德的概念,以作为人生行事的方向。对于道德是什么的问题,苏格拉底的回复为“知识即道德。”对于知识是何物的问题,他回答说知识是透过理性而得的概念。苏格拉底开创了认识论和伦理学,如此奠定了他的哲学地位。 古典希臘時期的的哲学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后世的影响力最大,特别是柏拉图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创始人。哲学家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评价柏拉图:“欧洲哲学传统最被普遍公认的特点,就是它包含了一系列对柏拉图的注脚。我的意思不是怀疑学者们系统体系的思想是提取自柏拉图的著作。我暗示的是那些他们散落的一般思想的财富。”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人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人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对柏拉图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并通过柏拉图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作为最早的古典希腊哲学家批判地引用了其它的一些“智者”,当时这些人在希腊被称为“辩士”并在毕达哥拉斯之前相当普遍。从他们的批判看来,在他们的古典时代一个在更高尚地、纯粹地“爱智慧”(真的哲学家)与那些更早更普遍的旅行教师——经常也通过自己的技艺来赚钱——之间的分水岭之后被建立。 希腊化时代 亚里士多德死后,整个哲学界陷入了独立时期,称为希腊化哲学时期。因为整个社会和政治陷入混乱。这段时期产生了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以及怀疑主义派、新柏拉图派和新毕达哥拉斯主义。这些学派的共同特点是伦理化。斯多葛学派主要是顺应自然和自制。伊壁鸠鲁学派则是把快乐作为生活的本质和善的标准。而新柏拉图派和新毕达哥拉斯派都是带有宗教主义的哲学,并逐渐产生融化基督教和希腊哲学于一体的理论,即为后来的基督教哲学。 直到公元529年,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尼命令关闭雅典的柏拉图学院。J.B.伯里称一些余下的学院成员逃入了萨珊王朝首都泰西封。 古印度 印度哲學是指起源於印度次大陸的哲學思想,包括、佛教哲學、等,這些印度哲學具有一些共同且複雜的起源,都有有關佛法及業的主題,而且都希望達到個人的解放。這些哲學約在西元前一世紀到西元幾世紀的時間成形。 中世纪哲学(5-16世纪) 中世纪欧洲 中世纪哲学指的是西欧和中东在中世纪的哲学体系,其时间范围没有定论,大致上是从基督化的罗马帝国时期至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哲学被部分定义为对古典希腊和希腊化哲学的再发现和进一步发展,另一部分是需要解决神学问题并把亞伯拉罕諸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条同世俗知识一同整合并推广。 文艺复兴人文学者们排斥中世纪时期,把它当作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代与古典文化“复兴”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野蛮时期。然而在中世纪这将近一千年中哲学在欧洲仍取得了长足地发展。认为"在强度、复杂度还有成就上,可以确信地说哲学在十三世纪的兴盛能与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的黄金时期媲美。" 这个时代讨论的问题有信仰和理智的关系,神的存在与统一,神学话题和形而上学,关于知识、宇宙和个人的问题。 中世纪的哲学家包括基督教学者希波的奥古斯丁、波爱修斯、安瑟倫、、皮埃尔·阿伯拉尔、罗吉尔·培根、圣文德、托马斯·阿奎那、邓斯·司各脱、奥卡姆的威廉和让·布里丹等;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和吉尔松尼德;还有穆斯林哲学家肯迪、法拉比、海什木、伊本·西那、安薩里、伊本·巴哲、伊本·图费勒、伊本·赫勒敦和伊本·魯世德等。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传统一直到17世纪仍在活跃,例如弗朗西斯科·苏亚雷斯和等人物。其中托马斯主义之父阿奎那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天主教欧洲,他特别强调理性和论证,是最先开始使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著作的新译本的学者之一。他的工作明显远离了统治大部分早期经院哲学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奥古斯丁的思想。 文艺复兴 从文艺复兴开始,人们的思想开始从清净的僧院走出,来到喧嚣的尘世。从而发展自然,也发展人类自身。从而形成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思潮。 "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到近代之间过渡时期的通称,那时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帮助把哲学界的兴趣从对逻辑学、形而上学和神学领域的钻研转移到包括道德、语言学和神秘主义的更加广泛的研究。对经典和人文艺术例如历史学和文学的研究在基督教世界学术界中享有前所未有的兴趣,这个趋势被称为人文主义,它受到柏拉图主义、希腊怀疑主义和罗马斯多葛主义的影响。人文主义者的哲学兴趣跟随彼特拉克转移到造物主与其美德上,替代了中世纪时对形而上学和逻辑学的兴趣。 那时对古典哲学的研究出现了两种新方式。一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因为的影响而产生了变化。阿威罗伊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和更正统的天主教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譬如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和托马斯·阿奎那之间的分歧最终在文艺复兴发展出一种“人文亚里斯多德哲学”,譬如伯多祿·蓬波纳齐和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一些之前不为西欧所熟知的作品的重发现的帮助下,对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的研究作为另一个选择变得普遍起来。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柏拉图主义者包括库萨的尼古拉,还有之后的马尔西利奥·费奇诺和若望·皮科·德拉·米蘭多拉。 文艺复兴也重新产生了对反亚里士多德的把自然看作一个有机的、活生生的整体而不取决于神学的理论的兴趣,例如在库萨的尼古拉、尼古拉·哥白尼、焦爾達諾·布魯諾、还有托马索·康帕内拉的著作中。在自然哲学中这样的运动与对神秘主义、魔法、赫尔墨斯主义还有占星学等兴趣重燃相契合,它们被认为隐藏着收获知识和掌控自然方法的大门。 这些新的哲学运动伴随着欧洲宗教和政治的剧变同时出现:宗教改革和封建制的衰落。虽然参与宗教改革的神学家们对哲学没有直接的兴趣,他们打破了神学和知识权威的传统基础。同时还伴随着信仰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复兴,体现在伊拉斯谟,蒙泰涅和等思想家身上。同时,民族国家政治上逐步的中央集权的过程得到了世俗政治哲学的响应,如尼可罗·马基亚维利(常被描述为第一个现代政治思想家,或者是现代政治思想形成的关键点)、托马斯·莫尔、伊拉斯谟、尤斯图斯·利普修斯、让·博丹和胡果·格老秀斯等的著作。 东亚 先秦諸子之后的兩漢經學、魏晉玄學等都是中國哲學的一部份,自唐朝起佛教也开始对哲学产生重要影响;不过中世纪中国哲学最主要的部分是宋明理學的发展。 宋明理学反对汉代后开始影响儒学的道教和佛教中的迷信和神秘的元素,是一股倡导更加理性和世俗化儒学的哲学运动。尽管理学遭到道教和佛教徒的批评,理学仍借鉴了它们两个的部分术语和概念。然而和佛教和道教把形而上学看作心灵发展、宗教启示的催化剂并且是不朽的不同,宋明理学把形而上学当作建立一个理性的伦理体系的指导。宋明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韩愈和李翱被视为宋代理学的先驱。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以道教形而上学理论为框架建立了他的伦理哲学体系,他被看作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 在东亚的其他地方,日本哲学形成于本土的神道信仰和佛教、儒家以及另一些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学派混合发展。与日本类似,在中巫教的情绪化内容被混合到了从中国传入的理学当中。 近代哲学(17-19世纪) 主條目:近代哲學 早期近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上的近代早期一般指17世纪和18世纪,其中18世纪常被称为启蒙时代。现代哲学不同于其前身,它和传统权威例如教会、学院、亚里士多德的关系更加独立,出现了对知识基础和形而上学体系建设的新兴趣;和摆脱了自然哲学的近代物理学的出现。从17世纪开始,近代哲学就以认识论为研究重点。由于经验论(经验主义)与唯理论(理性主义)的争论,使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作为认识论的首要问题突显出来。 当时其他的哲学焦点包括精神的天性和其与身体的关系,新的自然科学对诸如自由意志和神的传统上属于神学的话题的影响,和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世俗基础 。这种潮流最早被鲜明地体现在弗兰西斯·培根的被称为用来扩展知识的新的、经验主义的程序,并很快在笛卡儿的机械主义物理学和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中建立了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形式。培根运用归纳法,第一个提出思维的主体“人”应该主动干涉自然来为人服务。 近现代政治哲学的鼻祖托马斯·霍布斯最早将这套方法论系统地应用在政治哲学上,包括"社會契約"的近代理论。早期近代哲学的学术经典一般包括笛卡尔、斯賓諾莎、莱布尼茨、洛克、贝克莱、休谟和康德。同时期的其他思想家也对哲学做出了贡献,例如伽利略、皮埃尔·伽桑狄、布莱兹·帕斯卡、马勒伯朗士、艾萨克·牛顿、克里斯蒂安·沃爾夫、孟德斯鸠、皮埃尔·贝尔、托马斯·里德、让·勒朗·达朗贝尔和亚当·斯密,而让-雅克·卢梭是反启蒙运动的开创性人物。早期近代哲学的大致结束通常被确定为伊曼努尔·康德的试图限定形而上学范围、证明科学知识并用道德和自由来调和两者的体系。 理性主义者中勒内·笛卡儿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数学关系组成的单一体系,他企图将物理学转化为数学。他在其著作中,对整个经院哲学以及在他那个时代流行的教育与哲学体系加以讽刺。其认为“我思故我在”是认识论的无可怀疑之出发点。笛卡尔是割裂精神和物质的二元论者,为了厘清二者关系,他坚定认为在上帝那里,精神和物质是统一的。其理论被称为笛卡尔主义 。斯宾诺莎是笛卡尔之后,又一位著名的唯理论者。他的认识论、几何学和机械观都来自于笛卡尔。但他不认同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不过是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 。莱布尼茨作为唯理论者坚定地维护笛卡尔的学说并反驳约翰·洛克的理论。与笛卡尔不同的是,他认为万物的实体是“单子”,且互相没有关系,而是由于“前定和谐”才共存一体,即存在于神之中。“前定和谐”调和了笛卡尔之二元论和斯宾诺莎之实体双重性。 洛克发展了经验论,他不认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他强调人们从感觉中抽象出普遍的概念,认为感觉中的个别东西才是第一位的。不过他基本认同笛卡尔的二元论。贝克莱发展了洛克的哲学理论,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他认为除了感知的主题和被感知的知觉之外,什么也没有。他非常不赞同物质的抽象概念,认为其既无客观实在,也不能存在于人心。大卫·休谟的理论比贝克莱的更进一步,他不仅仅认为物质实体不存在,更认为精神实体不存在。只承认知觉的存在。他还以自己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认为不存在统一性和普遍性的东西,认定多样性和个别性才是最高原理。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论也包含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争论。在18世纪时,法国的拉美特利公开宣布唯物主义是唯一的,而百科全书的主编德尼·狄德罗也拒绝承认神的存在。 另外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其他百科全书派的学者都有涉及政治和伦理领域。他们都认为机械主义才是最终形式——物质是唯一的且处于永恒运动的,精神只是人脑的属性。因此他们认为无机物与有机物不可逾越,人的思维是人感官的结果。不过他们仍然是经验主义者,在因果性上,他们认为只有必然性才是唯一的,这就成为唯心主义的观念。 德国古典哲学 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直到19世纪初,哲学便进入了近代哲学的总结时期,这就是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有两条线索标志着转折的到来: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更加明确;二、产生了系统辩证法。其代表人物有I.康德、J.G.费希特、F.W.谢林、G.W.F.黑格尔等。 康德 康德给哲学带来了三个标志性的创造: 哲学意义的新规定; 哲学方法的新概念; 哲学写作的新结构。 他受到休谟的诸多影响,并为西方哲学带来一次革命。他认为哲学的研究核心就是规定理性的任务。 康德同意休谟的理论并认为,存在一些原则,使得心灵对经验和认识加以组织,而证据皆可以在数学中找到。即是,包含在命题里的要比包含在原是概念的定义要多得多。他使用称之为批判哲学的先验方法,来展现经验的某些范畴和形式都必然地被预先存在于人们一切言谈之中。 凭借着他的三部“批判性”的著作,为先验方法作出相应的结构: 分析论,分析理性的有效机能; 辨证论,展示理性的可能失误; 方法论,列举实用的各种规则。 他还为道德哲学奠定了新基础,且他赋予了自由概念的新意义。因为其影响在现代依旧尚存,其理论被人们称为康德主义。 费希特和谢林 费希特本来承认斯宾诺莎的机械的因果决定论,但后来受到康德的影响,开始认为因果决定论只是表面,其实质为自我不是必然性的奴仆而是独立自由的主体。就此,他建立了主观的思维与客观的存在之统一说。 谢林是从费希特理论出发的,但深受斯宾诺莎和文学上浪漫主义的影响,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即他认为自然和精神、存在和思维,客体和主体,表面相反,实则统一,是同一个“绝对”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个“绝对”即是万事万物的根源。他认为艺术才是最直观的理性。 黑格尔 黑格尔及其理论的出现将西方哲学的推上一个新高度,他创立了西方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他的理论和学说对近现代哲学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并被称为黑格尔主义。 从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发展而成的多种哲学运动。其重点就是以历史和逻辑为主,历史方面,它从不同角度理解“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逻辑方面,它有发现其中所说的“真理即整体”。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重点是放弃分裂,达到统一。他把以前的时代说成是思维与存在、理想与现实分裂,自由与必然,个人与社会、无限与有限、统一性与多样性分裂之时代。 他从康德的“心灵的合理性以及在经验中的积极作用”的概念出发,但反对康德的“超越经验世界和‘物自身’的世界”,并认为心灵和世界一样具有相同基础理性结构。他所认为的普遍性不是脱离特殊的抽象普遍,而是包含特殊在内之普遍,即为具体普遍;他所认为的统一也非脱离矛盾、对立的抽象统一,而是包含它们在内的统一,即为对立统一。上述综合在一起即是他的理论:最真实的无所不包的整体即是“绝对精神”,又是对立的统一。 他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绝对精神”,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从逻辑、自然到精神,即是从思维到存在,再到两者统一的过程,从而完成他的统一论。 就此,社会和历史的现象,便被赋予一种在哲学史上还是崭新的显赫地位。他还将伦理学划归到这个领域,从而在伦理学理论和对思想的理解中提出重要的路线。 现代哲学(19-20世纪)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哲学就进入现代哲学阶段。因为在19世纪中期,欧洲的工业革命几近完成。 现代哲学,特别是19世纪中后期的哲学流派,有叔本华的意志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然而此時的哲學與後來的存在主義、現象學等在當代一般歸為「歐陸哲學」,與二十世紀以後著重嚴謹邏輯與語詞分析所發展出的「分析哲學」成為風格迥異的兩大西方哲學典範。 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上主流有两条: 一、由弗雷格、罗素创立的,并以维特根斯坦为主的分析哲学。它把哲学问题变成语言分析问题,由此产生了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其他语言分析相关的哲学派系。 二、由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发展起来,以海德格尔为主的存在主义。它把哲学问题变成对个人生存状态的反思,由此产生了解释学。 现代哲学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潮流。 以黑格尔主义为主的潮流 历程哲学: 19世纪中期,黑格尔主义在中欧受到欢迎,并在此后也隐约出现在该地区。在英国和美国也具有影响力,不仅启发了布拉德利、罗伊斯等人的观念论哲学,还形成了一种哲学气候。即形式有所修正,但是本质不变。比如怀特海的“历程哲学”。 主流马克思主义: K.马克思的著作本身不能说成是一种哲学,更不是一种哲学体系,但他的全部论述是对哲学,特别是对黑格尔体系中的唯心主义进行的激进批判。他认为哲学必须与现实取得联系。 “哲学只是持续地解释世界,而与当下关联的则是改变世界。” 但是尽管马克思本人批判黑格尔的观念论,但其思想却深受黑格尔的特别是辨证论的影响。并将其基本本质作了自然主义的改造。这之后,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才在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等人的阐释和补充下,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并形成新的世界观。 另外马克思主义也指各种不同的社会主义运动,如由列宁所创立而被斯大林修改的苏联马克思主义,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俄国革命以及后来建立的各种共产党之教义。它的旁系包括反斯大林的托洛茨基及其追随者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其他第三世界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此外,比上述类型更为复杂的版本有阿尔都塞等人做出详尽阐述。然而,在卢卡奇和布洛赫等人采用黑格尔学说,而非科学学说对马克思思想重新诠释,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后来在英美等地获得新生。 之后,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受到弗洛伊德、存在主义、康德、社会科学以及黑格尔等思想的革新,已形成不同的发展方向。如霍克海默、阿多诺。以及与“法兰克福学派”有联系的“批判会理论”等。后来,萨特和不少法国学者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及科拉科夫斯基和等东欧哲学家提出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革新的黑格尔主义: 20世纪开始,黑格尔主义的社会性方面在狄尔泰和一些德国学者重新发展。他们对其在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生活与历史的进路作出修正。 在美国,詹姆士和杜威对黑格尔主义作出了相似的,在社会性倾向和自然主义特色的详尽阐述。实用主义运动在英美影响甚大,在此将黑格尔的思想发扬为新的哲学运动。 英国的维特根斯坦也转变的思路,从之前的实证主义和新康德思想,转而去研究语言、科学,及科学史、伦理学等。 结构主义: 在法国,因亚历山大·科耶夫的影响,使得黑格尔主义对萨特等人形成冲击,当他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时,这种冲击更加明显。则出现与克劳德·李维等相关联的“结构主义”。还有福柯和德里达等法国“后结构主义”等思想。 后古典现代哲学 分析哲学: 后古典主义是种哲学观,从培根,笛卡尔到休谟和康德,这股浪潮获得科学的倾向,后来又获得逻辑和语言的,逐渐形成一种基本的分析哲学。 实证主义: 19世纪上半叶英美,“苏格兰常识学派”很普及,后来英国摩尔的思想和20世纪初美国“新实在论者”都发展了它。孔德的实证主义在法国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在美国得到米尔格拉姆的发展,成为“实验主义”,又形成科学性的实证主义。 新康德主义: 实证主义在德国由陆宰和不伦瑞克等人的发展下,形成“新康德主义”,并经由重新发现的休谟主义和黑格尔主义的影响,在英美等地也流行起来。 逻辑实证主义: 一种很注重逻辑的学说,在德摩根、布伦塔诺、迈农和弗雷格等人的努力下,取得了进展。罗素和摩尔发动了分析运动,由此形成分析哲学的雏形。又在维特根斯坦的研究下,将分析哲学进行了重新解释,变成了语言分析问题,从而产生逻辑实证主义。 语言哲学: 二战后,分析哲学更加分化,并形成多个不同的派系。但其本质相差无几,都集中研究“分析”这一概念上来,后来有不少开始研究语言哲学这一分支。 现象学: 而胡塞尔将严谨的数学思想赋予哲学,使得笛卡尔主义进一步激进化,在海德格尔的影响下,便产生了现象学运动。 唯物论: 其中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期间的一个唯物主义代表。他将黑格尔哲学称谓精致化和理性化的神学体系,他认为人是思维与存在统一的,思维不仅仅是人脑的表现也是人与人思维的表现。 他的唯物论和实证主义以马赫的学说达到顶点,并在英国流行。 新托马斯主义: 而从公元1879年以来教宗利奥十三世颁发教义宣称为“永远的父亲”之后。多玛斯哲学在基督宗教和神学中的哲学教义再度得到肯定。而和雅克·马里顿发展了该学说并吸收了近代哲学的诸多优点,逐步形成新托马斯主义。 多种主义的第三潮流 科學哲學: 在實證主義出現後的晚生的現代哲學流派,羅素等提倡的新型哲學,具有科學精神,注重的是可否被證明與是否合乎邏輯,減少提及一些像形而上學和主觀的問題,例如神或本體論終極的美等。 意志主义: 该潮流在费希特和谢林的学说下,又经过康德以及黑格尔的影响,终于由叔本华所注意到其中尚未被探索的领域——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基本特性的东西,即是“意志”。 而尼采也有所谓的“权力意志”这种学说,一种关于生命与世界的与叔本华类似的诠释。但,尼采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革,有“对所有价值重新作出评价”的论述。将其大胆的心理概括传统从宗教、艺术到道德、社会,再到科学和认识本身。 实用主义: 因为达尔文发现的进化论,让斯宾格勒发展为一个哲学表达,而柏格森为其发展提供促进作用。在一战后,舍勒、普莱斯纳和盖伦等采用上述学说,开创了“哲学人类学”。 上列观点在桑塔亚那、杜威等人和怀特海的影响下,重新对黑格尔主义进行理解。由皮尔士和詹姆士等思想家开创了实用主义运动,对“人类行动、利益和目的作出实际考虑”。 存在主义: 而齐克果对人类生命诠释的过程中比实用主义更激进,他通过“信仰跳跃”来获得与上帝的关联。 海德格尔和雅斯培也对齐克果的“主体性”和实用主义进行研究。雅士培强调人类存在不可能被化解到只能以客观角度加以了解的地步。海德格尔更进一步对“存在的意义”作了研究,他主要对人类存在的特性和结构做了奇特的分析。 在萨特和加缪的发展下,使之流行并衍生出“存在主义”。萨特发展了海德格尔的理论,他认为人们在对“塑造人类自己”这个问题存在本质性的不确定。 解释学: 研究存在主义的哲学家多采用现象学来解释人类生命和人类条件的问题。而庞蒂使用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对人类存在作研究。 从齐克果以来的这些哲学家多注重以文学风格对哲学进行研究。从此,哲学、语言和文学三者关系更为紧密,如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哲学”和卡西尔的“符号形式的哲学”等,逐步形成解释学。 重要哲学流派 德國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的各种变体在18世紀晚期至20世紀早期的哲学界相当流行。康德主张的先验唯心主义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是有界限的,因为在客观判断条件下很多事情是办不到的。他在1781年發行的作品《纯粹理性批判》試圖調和18世紀兩大主要的哲學派別: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并且建立一个研究形而上学的新基础。 德國唯心主義最著名的作品是黑格尔于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黑格尔承认自己的理念不是新的,不过他的目标是完成之前的哲学家们的不完整的体系。黑格尔认为哲学的重点是放弃分裂,达到统一。他把以前的时代说成是思维与存在、理想与现实分裂,自由与必然、个人与社会、无限与有限、统一性与多样性分裂之时代。他从康德的“心灵的合理性以及在经验中的积极作用”的概念出发,但反对康德的“超越经验世界和‘物自身’的世界”,并认为心灵和世界一样具有相同基础理性结构。他所认为的普遍性不是脱离特殊的抽象普遍,而是包含特殊在内之普遍,即为具体普遍;他所认为的统一也非脱离矛盾、对立的抽象统一,而是包含它们在内的统一,即为对立统一。上述综合在一起即是他的理论:最真实的无所不包的整体即是“绝对精神”,又是对立的统一。黑格尔认为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来达到这个“绝对精神”,从逻辑、自然到精神,即是从思维到存在,再到两者统一的过程,从而完成他的统一论。他还将伦理学划归到这个领域,从而在伦理学理论和对思想的理解中提出重要的路线。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其认为实践是检验哲学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哲学应伴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主要思想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主要由恩格斯创立,20世纪20年代在苏联形成完整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体系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下得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宣称自己的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认为哲学可以成为科学的一部分。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还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另外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也指各种不同的共产主义运动,如由列宁所创立而被斯大林修改的苏联马克思主义,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俄国革命以及后来建立的各种共产党之教义。它的旁系包括反斯大林的托洛茨基及其追随者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等。 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的現代哲學派別,在20世紀的美國成為一種主流思潮。對法律、政治、教育、社會、宗教和藝術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實用主義也試圖在理性主義及經驗主義找出一條中間道路來,是「經驗主義思想方法與人類的比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適當的調和者。」 現象學 現象學是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在1900年提出的理論,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现象学是对经验结构与意识结构的哲学性研究。作为一个哲学运动,现象学于二十世纪早期由埃德蒙德·胡塞尔创立,之后被他在德国的哥廷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中的一派追随者发展壮大。在此之后现象学传播到法国、美国以及其他地区,并远超出了胡塞尔早期著作的语境。 其他主要哲學家包括海德格、莫里斯·梅洛-庞蒂 以及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该术语被用在十九世纪晚期到二十世纪的一些哲学家的工作上,尽管他们的学说相差巨大,但他们都相信哲学思考开始于人类主体——而不仅仅是思维主体,而且包括行为、感知、人类个体。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獨立自主和主观经验,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在存在主义中,个体的出发点的特征是被称为“存在的态度”,或一种面对显然是一个无意义的或荒谬的世界的迷失和混乱的感觉。很多存在主义者还认为传统的体系和哲学学术无论是内容和风格都过于抽象并远离人类经验。 19世纪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和尼采被看作存在主义的先驱,尽管他们没有使用这个术语。然而他们的影响延伸出了存在主义思想。克尔凯郭尔著作主要针对的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其忽视或排除了人类的内在主观生命。相反克尔凯郭尔认为"真理是主观的",主张对一个现实的人类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处理个人与存在内在关系的问题。克尔凯郭尔作为一个基督徒相信宗教信仰的真相是一个主观问题,而且人应该用热情去深思这个问题。 理論 利他主義 反現實主義 享樂主義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理想主義 非現實主義 邏輯正確主義 悲觀主義 乐观主义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佛教思想 至公(舊教)主義 抗辯(新教)主義 自我主義 理性主義 現實主義 唯美主義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 非理性主義 斯多葛主義 存在主義 形而上學 功利主義 分支和交叉学科 解釋學 現象學 科学哲学 数学哲学 物理哲学 化学哲学 生物學哲學 哲學人類學 地理哲學 历史哲学 经济哲学 政治哲学 教育哲學 语言哲学 人生哲学 精神哲学 宗教哲学 法律哲学 元伦理学 價值論 生態智慧 環境哲學 人類行為學 相关学科 神學 科學 心理學 相关列表 哲学家列表 脚注 扩展阅读 艾倫·布洛克, R. B. Woodings, and John Cumming, eds. 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inkers, in series, Fontana Original[s]. Hammersmith, Eng.: Fontana Press, 1992, cop. 1983. xxv, 867 p. ISBN 978-0-00-636965-3 艾倫·布洛克, and Oliver Stallybrass, jt. eds. The Harper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7. xix, 684 p. N.B.: "First published in England under the title, 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 ISBN 978-0-06-010578-5 Julia, Didier. Dictionnaire de la philosophie. Responsible éditorial, Emmanuel de Waresquiel; secretariat de rédaction, Joelle Narjollet. [Éd. rev.]. Paris: Larousse, 2006. 301, [1] p. + xvi p. of ill. ISBN 978-2-03-583309-9 Reese, W. L.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 Atlantic Highlands, N.J.:
赋是半詩半文的中國古代文體。 散文 散文是一种没有严格的韵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学形式,与韵文相对。中国的散文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而来,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历史散文和赋体以及奏议文告等应用文体,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应用文是針對特定需求而有的文體,例如公告、廣告等。 小品文是从作者的观点来讨论某一议题。 文言文,常指非八股文的文體。 骈文是句式多為四六句及對仗的文言文文體。 随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的散文。 笔记 遊记 劇本 劇本是另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主要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劇本可以用于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阅读。像元曲、京剧、昆剧都屬於這個部份。西方的戲劇許多都伴隨著音樂和舞蹈,例如歌劇及音樂劇,古希腊戏剧是目前已知最早期的西方戲劇,有悲劇、喜劇、悲喜劇等。 小說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小说”一词最早记载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是从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滥觞,经过汉末六朝的笔记,到唐传奇宋话本拟话本而成熟,再传至明清以四大奇書(后《金瓶梅》被《红楼梦》取代,成“四大名著”)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和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小说。西方文學一般會依小說長度區分為长篇小说、中篇小說及短篇小说等,許多的小說也都屬於虛構作品。 極短篇 其它 书信 短文是字数相对较少的文学形式。 书话、诗话、词话是對於書、詩文或是詞的評論。 回忆录 八股文是中國宋代到清代之間,科舉考試中使用,強調對仗排偶,有一定結構的文體。 報導文學 史传文學 文學獎項 有許多的文學獎,頒發給優秀的作家,表揚其文學的成就。因為文學的範圍很廣,許多文學獎項會依風格、文學類型、語言、國籍及其他特性(例如新進作家或是等)再做分類。 諾貝爾文學獎是依諾貝爾在1895年的遺囑所成立的獎項,是諾貝爾獎中的一項,一般是因為作者的整體作品而獲獎,而非著重特定的作品。其他不分國籍的獎項有: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布克國際獎及卡夫卡獎。 其他描述型式 网络文学是一種從网络環境起源的文學形態。 影片及肥皂剧多半都是依文字的劇本衍生而成。 視覺文學、繪本及漫画书是以圖畫、對話及文字結合的方式來敘事。 遊戲文學是一種另類文學形態,互動式劇情類遊戲藉由圖片、影像來表達文字的劇本。例如:奇妙人生 文學技巧 是文學創作者應用在文學中,製造特別效果的方式。文學技巧的範圍很廣,包括作品是否要用第一人稱或是其他人稱、用傳統的線性敘事或是、或是文類選擇都包括在內。這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一些熟悉的結構及架構,例如傳統犯罪小說,不過有些作者會特別選擇一些文學技巧來讓讀者有意外的感受。 文學技巧的使用也可能會產生新的文類,就像塞繆爾·理查森寫的早期現代小說《帕梅拉》一様。《帕梅拉》是用許多的信件組成,稱為「書信體技巧」(epistolary technique)。因此《帕梅拉》讓大家再次注意到,一個以往曾出現,但沒有這麼受注意的文類。 文學技巧和文学手段(literary device)不同,有點類似軍事戰略和軍事戰術之間的關係。文学手段是在敘述中用的特殊結構,像是隐喻、明喻、省略、敘事及託寓等,甚至單純的諧音都可以作為文学手段。也可以視為是文学手段,例如意識流敘事。 文學批評是指文學批評者對其他人作品的評論和評估,有時也會用來改進及提昇文學作品。也可以對作者帶來類似的作用。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文學批評,背後會有其理論基礎,不同種類的文學批評可以評論文學作品的各個部份或是各個層面。 註解 參考文獻 延伸阅读 外部連結
文學體裁 中国古典文學分为诗和文,文又分为韵文和散文,中国的抒情诗和文言文最早而比较发达。 文學一般分为小說、散文、詩歌、劇本,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 詩歌 诗歌,传统的诗歌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它通过想像与抒情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诗歌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形式。中国是世界上诗歌最发达的国度之一。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以来,汉代的乐府,唐宋格律诗,和唐末兴起的词,元曲以及五四以来的新诗,历代的民间歌谣,构成了中国诗歌无以伦比的巨大传统。西方詩歌是一種著重美学及語言节奏性的文學,在本質上就和散文不同,西方的叙事诗发达较晚,而结合劇本,成就很大,例如但丁《神曲》、歌德《浮士德》等。 赋是半詩半文的中國古代文體。 散文 散文是一种没有严格的韵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学形式,与韵文相对。中国的散文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而来,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历史散文和赋体以及奏议文告等应用文体,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应用文是針對特定需求而有的文體,例如公告、廣告等。 小品文是从作者的观点来讨论某一议题。 文言文,常指非八股文的文體。 骈文是句式多為四六句及對仗的文言文文體。 随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的散文。 笔记 遊记 劇本 劇本是另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主要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劇本可以用于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阅读。像元曲、京剧、昆剧都屬於這個部份。西方的戲劇許多都伴隨著音樂和舞蹈,例如歌劇及音樂劇,古希腊戏剧是目前已知最早期的西方戲劇,有悲劇、喜劇、悲喜劇等。 小說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小说”一词最早记载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是从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滥觞,经过汉末六朝的笔记,到唐传奇宋话本拟话本而成熟,再传至明清以四大奇書(后《金瓶梅》被《红楼梦》取代,成“四大名著”)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和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小说。西方文學一般會依小說長度區分為长篇小说、中篇小說及短篇小说等,許多的小說也都屬於虛構作品。 極短篇 其它 书信 短文是字数相对较少的文学形式。 书话、诗话、词话是對於書、詩文或是詞的評論。 回忆录 八股文是中國宋代到清代之間,科舉考試中使用,強調對仗排偶,有一定結構的文體。 報導文學 史传文學 文學獎項 有許多的文學獎,頒發給優秀的作家,表揚其文學的成就。因為文學的範圍很廣,許多文學獎項會依風格、文學類型、語言、國籍及其他特性(例如新進作家或是等)再做分類。 諾貝爾文學獎是依諾貝爾在1895年的遺囑所成立的獎項,是諾貝爾獎中的一項,一般是因為作者的整體作品而獲獎,而非著重特定的作品。其他不分國籍的獎項有: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布克國際獎及卡夫卡獎。 其他描述型式 网络文学是一種從网络環境起源的文學形態。 影片及肥皂剧多半都是依文字的劇本衍生而成。 視覺文學、繪本及漫画书是以圖畫、對話及文字結合的方式來敘事。 遊戲文學是一種另類文學形態,互動式劇情類遊戲藉由圖片、影像來表達文字的劇本。例如:奇妙人生 文學技巧 是文學創作者應用在文學中,製造特別效果的方式。文學技巧的範圍很廣,包括作品是否要用第一人稱或是其他人稱、用傳統的線性敘事或是、或是文類選擇都包括在內。這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一些熟悉的結構及架構,例如傳統犯罪小說,不過有些作者會特別選擇一些文學技巧來讓讀者有意外的感受。 文學技巧的使用也可能會產生新的文類,就像塞繆爾·理查森寫的早期現代小說《帕梅拉》一様。《帕梅拉》是用許多的信件組成,稱為「書信體技巧」(epistolary technique)。因此《帕梅拉》讓大家再次注意到,一個以往曾出現,但沒有這麼受注意的文類。 文學技巧和文学手段(literary device)不同,有點類似軍事戰略和軍事戰術之間的關係。文学手段是在敘述中用的特殊結構,像是隐喻、明喻、省略、敘事及託寓等,甚至單純的諧音都可以作為文学手段。也可以視為是文学手段,例如意識流敘事。 文學批評是指文學批評者對其他人作品的評論和評估,有時也會用來改進及提昇文學作品。也可以對作者帶來類似的作用。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文學批評,背後會有其理論基礎,不同種類的文學批評可以評論文學作品的各個部份或是各個層面。 註解 參考文獻 延伸阅读 外部連結 張隆溪:〈文學理論的興衰〉 (2009) 参见 文学奖一览表 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 文学鉴赏 文学流派
原始社会中人类没有文字,只能通过诸如结绳记事和口传等方法作记录,一些历史的痕迹通过“传说”保存了下来,例如中国上古传说“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国家出现后,则开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们同时兼任记录时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书等相关职能,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官。之后随着国家职能的不断演进与发展,出现了职能独立的史官,专门记录历史事件,掌管典籍。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史书《尚书》,内容是历代政治文件汇编,并无特定的历史记录体裁。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中国有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从此有了连续不断的历史纪录,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这在世界各国范围内也是极其罕见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家如孔子(编订《春秋》)和左丘明(著《左传》)等重视人类社会活动,从而使历史基本摆脱了神学和宗教的影响。 西汉时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创建了纪传体的历史记录体裁,《史记》的规模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空前的。之后东汉班固著《汉书》,延续发展了《史记》的体例,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典史学的基础,后来的历史学家沿用《史记》和《汉书》的体裁,将各个朝代的历史汇编成书,组成了“二十四史”。除断代史之外,唐宋期间中国还出现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中《资治通鉴》是叙事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体通史,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奇葩。 西方的历史学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一书中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自神话和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希罗多德也因此被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称为“史学之父”。但希罗多德的记录中真实事件与虚构事件混杂,并不是纯粹的历史。20多年后古希腊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治学态度严谨,历史记载翔实,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罗马史》)中记录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间罗马帝国周围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考虑人类历史的最终意义。更进一步的,它考虑人类历史的可能的目的论的结局。换句话说,它追问人类历史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一个设计,目的,指导原则或是定局。 参见 历史学家:研究和记录历史的人。 历史学家列表 正史:官方或历史学家编纂的规范的历史,在中国通常指二十四史,延伸含义为可信的历史。 野史:正史上沒有紀錄,主要來自民間的街談巷說、遺聞佚事的“历史”,部份带有传说性质 学科 歷史學:对历史的研究和记录 历史哲学:对历史学方法、目的、规律的研究和探讨 年代学:确定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学科 文献学:对资料文献的管理和检索等的研究 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手稿的学科 新闻学:报告事件发生,社会现象,政治时局等的学科 社会学:研究现代(当代)人类社会與社會生活的学科 考古學:发掘和调查古代遗物和文献 心理史学:研究歷史事件背後的心理激励作用 家谱学:研究家庭及其历史渊源 未来学:对未来的预测和研究 体裁 编年体:以时间为顺序编撰和记述历史 历史年表:依时间先后排列的历史资料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叙历史 傳記(本纪):个人历史的记录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的历史记录体裁 各类历史 世界历史 :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历史的主题列表 亚洲史 | 欧洲史 | 非洲史 | 中国历史 | 美洲歷史 | 臺灣歷史 史前史 | 古代史 | 近代史 哲学史 | 宗教史 | | 史学史 艺术史 | 电影史 | 美术史 | 建筑史 | 广告史 文化史 | 文学史 | 教育史 经济史 | 农业史 自然科学史 | 数学史 | 医学史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黃俊傑:《歷史思維、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 黃俊傑
历史的组织方式有多种,包括按时间顺序,文化,按地区和按主题排列。 这些划分不是相互排斥的,并且经常存在重要的交叉点。尽管现代趋势已趋向于专业化,但历史学家可能会同时关注非常具体和非常普遍的问题。被称为大历史的领域抵制这种专业化,并寻找普遍的模式或趋势。 历史的研究通常是出于某些实际或理论,但也可能出于简单的求知欲而进行研究。 歷史和史前 世界歷史是世界各地人類過去經驗的總和,而且這些經驗主要是透過文字的方式保存下來。相對而言,史前是指一地區已有人類產生,但還沒有出現文字的時代。藉由研究當時的绘画、素描、雕刻或其他工件,可以在沒有文字記錄的情形下得到一些當時的資訊。自從二十世紀起,研究者開始重視史前的研究,以免歷史研究隱性的排除一些特定的文明,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前哥倫布時期的美洲。在西方的歷史學家不成比例的專注在西方世界的研究。1961年時,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霍列特·卡爾認為: 此定義下的歷史,也包括一些當時沒有文字記錄,但對歷史有強烈興趣的民族,像在和歐洲人接觸之前的澳大利亚原住民及紐西蘭的毛利人,雖沒有文字記錄,但用口傳歷史的方式將歷史傳給下一代。 历史学 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历史学的本质其实是把实际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关于历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讨,在西方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历史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历史学从单纯的历史纪录发展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和对历史规律的探求阶段。一开始,历史哲学仅仅关心如何改进历史研究的方法,但认为被研究和记录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学家开始重新定义历史学。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认为往事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否则是“死的历史”,即编年史。因此,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断的改写。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又进一步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不仅因时代而异,也因人而异。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则是历史学家主观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人主观的局限性,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是有限的,主观的认识不能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因此只有不断改进逐渐逼近,这一过程同自然科学的过程一致。这种历史学称为“历史科学”。 历史编撰学 历史编撰学()具有许多相关的含义。首先,它可以指代历史的产生方式:历史方法和实践发展的故事(例如,从短期传记叙事转向长期主题分析)。其次,它可以指所产生的东西:特定的历史著作(例如,“ 1960年代的中世纪史学”是指“ 1960年代的中世纪历史著作”)。第三,它可以指代产生历史的原因:历史哲学。作为对过去描述的元分析,第三个概念可以与前两个概念相关,因为该分析通常集中在叙述、解释世界观和证据的使用或其他历史学家的陈述方法。专业的历史学家们还争论着是否可以将历史作为一个连贯的叙述或一系列相互竞争的叙述来教授的问题。 史学方法 史学方法是历史学家进行研究和书写历史的技术和指南。其中,第一手资料和其他证据是不可或缺的。 哈利卡那索斯的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25年) 通常被誉为“历史之父”。 然而,与他同代的修昔底德(约前460年–前400年)凭借他的作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成为了首个用完备的历史方法研究历史的人。 修昔底德与希罗多德不同,认为历史是人类的选择和行动的产物,并着眼于因果关系,而不是认为历史是神圣干预的结果(尽管希罗多德并不完全致力于这个想法)。在他的历史方法中,修昔底德强调年代学、名义上中立的观点、以及人类世界是人类行动的结果。 希腊历史学家也认为历史是周期性的。 希波的奥古斯丁在中世纪初期对基督教和西方思想产生了影响。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通常通过神圣或宗教观点来研究历史。1800年左右,德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研究中引入了哲学和更世俗的方法。 在1377年的著作《历史绪论》序言中,阿拉伯历史学家和早期社会学家伊本·赫勒敦指出了历史学家经常犯下的七个错误。在他的这段批评中,他认为过去是陌生的,需要解释。伊本·哈尔敦的独创性在于声称另一个时代的文化差异必须支配对相关历史材料的评价,区分可能尝试进行评估的原则。最后,除了理性原则之外,还需要经验,以便评估过去的文化。伊本·哈尔敦经常批评“懒惰的迷信和不加批判地接受历史数据”。结果,他将科学方法引入了历史研究,并且经常将其称为他的“新科学”。他的历史方法也为观察国家、传播、宣传和系统性偏见在历史上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因此他被认为是“史学之父” 或“历史哲学之父”。 在西方,历史学家在17和18世纪发展了现代史学方法,尤其是在法国和德国。1851年,赫伯特·斯宾塞总结了这些方法: 斯宾塞所说的“富矿”是指科学的历史理论。 同时,亨利·巴克尔表达了历史成为科学那一天的梦想: 与巴克尔的梦想相反,对方法影响最大的19世纪历史学家在德国成为利奥波德·冯·兰克。 他将历史限制为“真正发生的事情”,从而使该领域远离科学。对于兰克,应仔细收集历史数据,进行客观检查并结合严格的要求。但是,这些程序“仅仅是科学的前提和前提。科学的核心是寻找被检查数据的顺序和规律性,并制定关于它们的概括或定律。” 在20世纪,学术历史学家较少关注史诗般的民族主义叙事,而这些叙事往往倾向于美化国家或伟人理论,对社会和知识力量进行更为客观和复杂的分析。 20世纪历史方法论的一个主要趋势是趋向于将历史更多地视为一种社会科学而不是一种艺术,传统上就是这样。 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各种各样的学者,其中包括费尔南·布劳岱尔、埃马纽埃尔·勒鲁瓦·拉迪里、漢斯-烏爾里希·韋勒、罗伯特·福格尔、呂西安·費夫爾、劳伦斯·斯通。 作为社会科学的许多历史倡导者因其跨学科的方法而受到关注。布劳德尔将历史与地理相结合,布莱克尔将历史与政治学相结合,福格尔将历史与经济学相结合,将同性恋历史与心理学相结合,将触发历史与考古学相结合,而韦勒,布洛赫,菲舍尔,斯通,弗弗尔和勒罗伊·拉杜里则以不同的方式将历史与社会学融合在一起,将地理,人类学和经济学也一起融合。然而,这些多学科方法未能产生历史理论。迄今为止,只有一个历史理论来自于专业的历史学家。 我们有其他领域的专家撰写(例如,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 最近,数字史学领域开始研究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历史数据提出新问题并产生数字奖学金的方法。 一些反对把历史当作社会科学的历史学家,如休·特雷弗-罗珀、约翰·卢卡奇、唐纳德·克莱顿、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和格哈德·里特,认为历史学家工作的关键是想象的力量,因此主张将历史理解为一门艺术。与年鉴学派相关的法国历史学家介绍了定量历史,使用原始数据来跟踪典型个体的生活,并且在文化史的建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参见histoire desmentalités)。知识史学家,例如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恩斯特·诺尔特和乔治·摩斯等思想史学家都主张思想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受民权时代的激励,美国历史学家关注的是以前被忽视的种族,种族和社会经济群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代出现的另一种社会历史流派是“日常生活史” (Alltagsgeschichte)。Martin Broszat,Ian Kershaw和Detlev Peukert等学者试图研究20世纪德国,特别是纳粹德国时期。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例如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Herbert Aptheker、和克里斯托弗·希尔试图验证马克思的理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历史。为了回应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解释,诸如FrançoisFuret,Richard Pipes,Roland Mousnier,和罗伯特·康奎斯特提供了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解释。女权主义者历史学家,例如Joan Wallach Scott,Natalie Zemon Davis,Sheila Rowbotham,Elizabeth Fox-Genovese和Lynn Hunt都认为,研究过去女性的经验很重要。近年来,后现代主义者质疑历史的有效性和历史研究的必要性,因为所有历史都基于对来源的个人解释。Richard J. Evans在1997年的著作《捍卫历史》中捍卫了历史的价值。 后现代主义批评的另一种历史辩护是澳大利亚历史学家Keith Windschuttle 1994年出版的《历史的杀戮》。 今天,大多数历史学家开始在物理或数字平台上的档案中进行研究。他们经常提出一个论点,并用他们的研究来支持它。 提出历史是一个争论,这创造了进行变革的可能性。诸如Google之类的数字信息公司,引发了有关网络审查在信息访问中的作用的争议。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从根本上是由任何给定时间的“物质条件”决定的——换句话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要,例如吃饭、穿衣、住房,以及维系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庭。总体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声称已经确定了西欧这些物质条件发展的五个连续阶段。马克思主义史学曾经是苏联的正统思想,但自从1991年苏联的共产主义垮台以来,米哈伊尔·科罗姆说,其已经衰退到了学术领域。 历史产生中的潜在缺陷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历史的产生是有偏见的,因为历史上的事件和已知事实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解释。认为,历史通过沉默本身的实践与政治联系在一起。 “关于历史与政治之间联系的第二个共同观点是,历史学家经常受政治影响。”的说法,历史过程植根于档案中,因此沉默或被遗忘的历史部分可能是叙事策略中有意组成的部分,它决定了如何记住历史领域。 历史遗漏可以多种方式发生,并且可以对历史记录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也可以有意排除或意外遗漏。历史学家创造了多个术语来描述省略历史信息的行为,包括:“沉默”,“选择性记忆”,和“擦除”。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家将她的大部分工作集中在涉及妇女及其成就的历史遗漏上,她解释了这些遗漏对少数民族的负面影响。环境历史学家威廉·克罗农提出了三种方法来消除偏见并确保真实准确的叙述:叙述不得与已知事实相抵触,它们必须具有生态意义(特别是针对环境历史),发表的著作必须经过学术界和其他历史学家的审查才能确保问责制。 历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觀 現代化史觀 文明史觀 环境史观
然而,尽管计算机科学专业日益推动着美国经济,但是计算机科学教育依然不存在大多数美国K-12课程中。2010年10月由ACM和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CSTA)共同发表了一篇名为“Running on Empty: The Failure to Teach K-12 Computer Science in the Digital Age”的报告,文中揭示了仅有14个州通过了有意义的高中计算机科学教育标准。同时,仅有9个州将高中计算机科学课程算作毕业要求的核心学科。配合“Running on Empty”这篇文章,一个新的无党派宣传联盟:Computing in the Core(CinC)被建立,以影响联邦和政府政策,比如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Act要求政府拨款以制定计划完善计算机科学教育及支持计算机科学教师。 在中国,“计算机科学”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工科(一级门类)下的二级专业。一般可细分为三级专业: 计算机软件:围绕着软件开发、软件工程、编程语言等 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的各种应用算法、技术。如:模式识别、计算视觉、计算机图形学等等。 计算机体系结构:关于计算机或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硬件”。 工业界 参见 未解決的計算機科學問題 计算机科学家的学术家谱 计算机科学家 计算 计算机科学的历史 中国计算机科学大事年表 信息学 学术计算机科学系列表 计算机科学会议列表 计算机科学家列表 计算机科学开放问题列表 计算机科学出版物列表 计算机科学先驱列表 软件工程主题列表 计算机科学的哲学 计算机领域中的女性 计算机 计算尺 算盤 語言 科学 科学家 算籌 科學會議 計算機遊戲 按揭計算機 計算機程式 CASIO 計算機 計算機工程 桌上型計算機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概述 "Within more than 70 chapters, every one new or significantly revised, one can find any kind of information and references about computer science one can imagine. [...] all in all, there is absolute nothing about Computer Science that can not be found in the 2.5 kilogram-encyclopaedia with its 110 survey articles [...]." (Christoph Meinel, Zentralblatt MATH) "[...] this set is the most unique and possibly the most useful to the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community, in support both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 The books can be used by anyone wanting simply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one of these areas, or by someone desiring to be in research in a topic, or by instructors wishing to find timely information on a subject they are teaching outside their major areas of expertise." (Rocky Ross, SIGACT News) "Since 1976, this has been the definitive reference work on computer, comput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 Alphabetically arranged and classified into broad subject areas, the entries cover hardware, computer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data, software, the mathematics of computing, theory of computation, methodologies, applications, and computing milieu. The editors have done a commendable job of blending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information. The encyclopedia remains essential for most public and academic library reference collections." (Joe Accardin, Northeastern Illinois Univ., Chicago) 论文选集 "Covering a period from 1966 to 1993, its interest lies not only in the content of each of these papers — still timely today — but also in their being put together so that ideas expressed at different times complement each other nicely." (N. Bernard, Zentralblatt MATH) 文章 Peter J. Denning. Is computer science scienc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April 2005. Peter J. Denning, Great principles in
计算机科学的哲学 计算机领域中的女性 计算机 计算尺 算盤 語言 科学 科学家 算籌 科學會議 計算機遊戲 按揭計算機 計算機程式 CASIO 計算機 計算機工程 桌上型計算機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概述 "Within more than 70 chapters, every one new or significantly revised, one can find any kind of information and references about computer science one can imagine. [...] all in all, there is absolute nothing about Computer Science that can not be found in the 2.5 kilogram-encyclopaedia with its 110 survey articles [...]." (Christoph Meinel, Zentralblatt MATH) "[...] this set is the most unique and possibly the most useful to the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community, in support both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 The books can be used by anyone wanting simply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one of these areas, or by someone desiring to be in research in a topic, or by instructors wishing to find timely information on a subject they are teaching outside their major areas of expertise." (Rocky Ross, SIGACT News) "Since 1976, this has been the definitive reference work on computer, comput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 Alphabetically arranged and classified into broad subject areas, the entries cover hardware, computer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data, software, the mathematics of computing, theory of computation, methodologies, applications, and computing milieu. The editors have done a commendable job of blending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al
參考文獻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朱浤源,1988,從民族到國家:論Nation意義的蛻變 。中山社會科學譯叢 3:118-3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恩格斯「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編,《斯大林全集》第二卷,1953。北京:人民出版社。(史達林「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 王柯:〈「民族」,一个來自日本的誤會〉 (2003) 參考資料 參見 种族 國族 族群 部族 民族主義(亦稱國民主義,英文:Nationalism) 民族国家
或「族群」(),之後傳入中國。這使漢語的「民族」一詞具有多重指涉,「民族」的概念又開始分化,與「種族」、「國族」、「族群」等人們共同體相區別。在現代日語中,民族()一詞專指族群,國族則以国民()一詞替代。 馬克思主義意義下的「民族」 馬克思去世之後,恩格斯在1884年所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民族學的第一本經典著作。提到了民族形成的規律。人結合成群;由血緣關係組成原始的家庭型式並形成親屬制度,逐漸排除同胞的性交關係;共祖的血族團體結成氏族,氏族結成部落,進而結成部落聯盟,融合成「人民()」;隨著生產力的增加,分工擴大,新的生產關係出現,新階級產生,使得氏族制度漸漸不能負荷而消滅,隨之產生由「新國族()」組成的國家。 從氏族到國家,「民族」的用法有兩種;前一種是相應著血緣關係而使用的「」,後一種則是充滿著現代「國族」國家意味的「」。也就是說,恩格斯在提到民族的發展規律時,所指的現代的民族或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民族,應該是相應著現代國家逐漸成形,涉及到以國家意識為核心的人們共同體所構成的「國族()」。這個詞必須依附於「國家」形成的論述脈絡,才有它的地位的。 民族、國族既然依附於國家體制的產生,相應於資本主義社會,只是特定歷史發展階段中的一個產物。等到國家體制所服務的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壓迫出現之後,《共產黨宣言》中所謂「統一的民族階級利益」就讓位給了階級利益;在階級對立中,只要能消滅最基本壓迫型式的階級壓迫,其他型式的壓迫(包括民族壓迫)就會隨之解決。等到那個時候,民族、國族將會像國家一樣,失去存在的必要而自然消亡。 1912年,時任真理報編輯的史達林,為了解決第二國際及俄共內部對民族自治、國族自決的爭議,被列寧派到維也納去寫國族問題的小冊子。其成果就是被馬克思主義國族理論引為「民族」定義聖經的《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從現代的國族研究看起來,這個定義相當粗糙。但史達林從歷史唯物論的角度,以明確的客觀特徵首次為「國族」提出了定義: 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即引史達林定義的這四項國族特徵,為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進行民族識別和民族認定。 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民族的定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血統視為認定公民的民族成份的大前提。 參考文獻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朱浤源,1988,從民族到國家:論Nation意義的蛻變 。中山社會科學譯叢 3:118-3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悲劇:Seneca 的悲劇多取材自希臘悲劇,但文藻疊麗、富道德意識;劇中人經常在強烈的動機驅使下做出極端的行為,而戲劇動作充斥著駭人聽聞的暴行與天人交感的異象,挑動觀眾感官。 中國戲劇的源流 就西方的定义来说,中国没有「话剧」的传统。不过一般在讨论中国戏剧时,若不以严格的定义划分,中国古代的戏曲应归入戏剧的大类。 中国戏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汉代的巫祇仪式,但是宋代南戏的发展才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戏剧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元代时以大都、平阳和杭州为中心,元杂剧大放异彩。后世形成了诸多戏曲形式,也就是各剧种。明代起源於蘇州的昆曲经过发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爱,他们大量创造剧本,不断修改曲谱,同时修正昆曲的戏剧理论,并使得传奇剧本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则称“花”。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近年來台灣的戲劇研究學者曾永義提出一套說法,認為在討論中國戲劇起源時,應該要區分“大戲”與“小戲”,大戲是成熟的戲曲,而小戲則是戲劇的雛型。大戲是在到了金元雜劇之後才發展完成,而之前的宋雜劇、唐代的代面、踏搖娘、缽頭、參軍戲、樊噲排君難等,都可列入小戲的行列,而中國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戲。 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触前,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戏剧”(主要指话剧)传统。中国传统的戏剧为一种有剧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就是戏曲曲艺。 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戏剧可以被分成不同的類型: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默劇、舞台劇、電視劇、電影等。 按题材,大致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科幻剧、市民剧、愛情剧、社会剧、家庭剧、课本剧等。 • 按長度,現代媒體一般為短劇,單元劇,1~數集的劇場,在電視台一週連續數月播放的連續劇,類似MV或廣告片的網絡微電影,以及有完整主題意識跟故事在電影院上映的電影創作。 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黑色喜剧和悲喜剧(正剧)。 不过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悲喜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 悲剧冲突的实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在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的性質”。 • 悲剧:审美价值:“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审美价值:“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悲喜剧(正剧):将悲剧和喜剧“调解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的较深刻的方式”。 有價值的戲劇是透過表演、各種題裁與創作,用濃縮的內容或設定來反映或呈現現實生活中可能與不可能的喜怒哀樂,進而深刻描述人生的悲歡離合或人類情感各階段的成長領悟,或對現時當下社會價值觀矛盾的探討,又或呈現現實人生中應對命運或無奈的現況,或以不存在或不可能的假設情況來嘗試可能發生或發展成的因果效應或後果而能引發觀眾的感動與省思…進而成為一種意識或感受或達到相當程度的娛樂效果! 文学 戏剧文本(即“剧本”)是一出戏剧的基本要素,是一台戏的先决条件。 剧本最重要的是能够被舞台上搬演。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直到舞台演出之后(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历代文人中,也有人创作过不适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剧本。这类的戏剧文本则称为案头戏(也叫书斋剧)现代戏剧中也出现了没有剧本的演出实例。 戏剧的文学本,在不演出的状态下,可以作为单独的文学样式欣赏。 表演艺术 隨著西方現代戲劇在導演以及演員训练體系上的实践,戲劇理论逐渐从戏剧文本的討論擴大到劇場整體,進而產生“場面調度”等新觀念。其中,比较著名的提法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戏剧导演彼德·布鲁克在其专著《空的空间》(The Empty Space)中提出的观念:「一个演员,走过一个空荡荡的舞台,这就是一出戏的全部。」 必要条件
羅馬時期 希臘戲劇繼續在整個羅馬時期進行的,在公元前240標誌著定期羅馬戲劇的開端。古羅馬時期的娛樂活動相當豐富多元,除了官方支持的正規戲劇以及形制短小的亞提拉鬧劇、優劇、默劇之外,還包含了雜耍、賽車、賽馬、水戰、獸鬥…等訴諸感官刺激的娛樂競技。這些誇奇、腥膻的活動一方面反映出古羅馬觀眾的口味,一方面也影響了正規戲劇的風格。 古羅馬藉由取消歌舞隊、將音樂打散至全劇,並以「直接演出」而非以「敘述」、「歌唱」方式來鋪陳戲劇情節,使戲劇性獲得進一步開展,建立西方劇場話劇傳統的雛型。此外,並有將戲劇區分為五幕的慣例。 戲劇類型大致可分為喜劇、悲劇。 (1) 喜劇:以家庭糾葛或角色性格為題材,而所有的戲劇活動一律發生在街上。Plautus 的作品巧用誤認模式,動作性大於語言性,趨近於鬧劇風格,如《美納柯米》;而 Terence 的作品善用雙線結構突顯角色間的差異,戲劇喜感是語言多於動作,可歸類為浪漫喜劇的範疇,如《兄弟》。 (2) 悲劇:Seneca 的悲劇多取材自希臘悲劇,但文藻疊麗、富道德意識;劇中人經常在強烈的動機驅使下做出極端的行為,而戲劇動作充斥著駭人聽聞的暴行與天人交感的異象,挑動觀眾感官。 中國戲劇的源流 就西方的定义来说,中国没有「话剧」的传统。不过一般在讨论中国戏剧时,若不以严格的定义划分,中国古代的戏曲应归入戏剧的大类。 中国戏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汉代的巫祇仪式,但是宋代南戏的发展才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戏剧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元代时以大都、平阳和杭州为中心,元杂剧大放异彩。后世形成了诸多戏曲形式,也就是各剧种。明代起源於蘇州的昆曲经过发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爱,他们大量创造剧本,不断修改曲谱,同时修正昆曲的戏剧理论,并使得传奇剧本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则称“花”。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近年來台灣的戲劇研究學者曾永義提出一套說法,認為在討論中國戲劇起源時,應該要區分“大戲”與“小戲”,大戲是成熟的戲曲,而小戲則是戲劇的雛型。大戲是在到了金元雜劇之後才發展完成,而之前的宋雜劇、唐代的代面、踏搖娘、缽頭、參軍戲、樊噲排君難等,都可列入小戲的行列,而中國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戲。 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触前,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戏剧”(主要指话剧)传统。中国传统的戏剧为一种有剧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就是戏曲曲艺。 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戏剧可以被分成不同的類型: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默劇、舞台劇、電視劇、電影等。 按题材,大致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科幻剧、市民剧、愛情剧、社会剧、家庭剧、课本剧等。 • 按長度,現代媒體一般為短劇,單元劇,1~數集的劇場,在電視台一週連續數月播放的連續劇,類似MV或廣告片的網絡微電影,以及有完整主題意識跟故事在電影院上映的電影創作。 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黑色喜剧和悲喜剧(正剧)。 不过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悲喜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 悲剧冲突的实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在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的性質”。 • 悲剧:审美价值:“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审美价值:“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悲喜剧(正剧):将悲剧和喜剧“调解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的较深刻的方式”。
d'un mur(1895)、L'Arrivée d'u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1895)、L'Arroseur Arrosé(1895)等等。 停机再拍的发现者:乔治·梅里爱 早期電影經典演員:卓別林、鲁道夫·瓦伦蒂诺、艾德·伍德 草創初期 早期的電影都是「無聲電影」。然而,電影發行商發現,在播放電影時有一個講評人來敘述故事、補上角色間的對話,可以更吸引觀眾。沒過幾年,播放的電影都會在下邊附上字幕,這樣就可以在演員「說話」時,表示出他說的內容。這使得講評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默片 事實上,電影院老闆經常替換掉講評人,請樂師在電影放映時伴奏,若電影院有相應樂器的話,通常是鋼琴師或風琴師。伴奏的音樂應該隨時符合電影的情節氣氛。 有聲電影 後來,技術的進步允許製片人創作與電影畫面同步的音軌,使得電影進入了有聲時期。史上第一部有聲故事電影是《爵士歌手》(1927年),而第一部百分百的有声电影是《纽约的灯光》。音軌的錄製可以與拍攝電影相分離,但真人電影音軌錄製,許多部分是與拍攝畫面同時進行的。有聲電影發明後,無聲電影和電影院裡的樂師迅速銷聲匿跡。 彩色電影 電影發展中一個重要步驟是彩色電影於1930年左右引入市場,而被世界上第一部公认的彩色电影片是《浮华世界》。在彩色電影取代黑白電影更是個逐漸轉變的過程中,隨著彩色技術的改良,越來越多的彩色電影,至今可以說已經基本上沒有黑白電影了。除了個別的例外,例如史匹堡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前蘇聯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2011年的法國電影《大藝術家》以及2013年的波蘭電影《依達的抉擇》等。這通常都是出於藝術或戲情的考量,特意拍成黑白電影。 电脑電子計算機特效 在電影製作初期,電影的特別效果鏡頭加以各項技術來配合。一般意义上的特效镜头,使用合成遮片,多重曝光,微缩模型,逐格动画等多种技术实现。到如今,计算机生成图像已大量配合應用在電影製作上。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具有完全的可操作性,数字化后可合成或者完全替换电影中景物与角色。电影特效业进入计算机时代以后,几乎百分之百的特效依靠计算机生成,只有少数电影,因特殊的美学追求,还保持传统物理特效的运用。 理論 電影理論的目的是以電影為一個藝術來研究,發展簡明且系統化的概念。以電影為藝術形式的概念起源自的的《The Birth of the Sixth Art》。鲁道夫·阿恩海姆、贝拉·巴拉兹及齊格弗里德·科拉考爾開始的強調電影和現實的不同,因此可以視為是美術。不過安德烈·巴赞反對此一理論,認為電影美學的本質是在有能力機械性的複製現實,而不是其和現實不同的的部份,這就產生了現實主義理論(realist theory)。更近期的分析是由雅各·拉岡的精神分析及弗迪南·德·索緒爾的符號學等理論所帶動,因此出現了、、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等。另一方面,受到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影響,來自分析哲学傳統的評論,試著澄清一些理論研究中出現的誤解,因此生了电影词汇(film's vocabulary)的分析,以及其和之間的關連性。 語言 電影有其使用的語言。曾寫了一篇電影理論中的經典文章,標題是《如何"讀"電影》(How to "Read" a Film),就是提到此一概念。導演英格玛·伯格曼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對我而言,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是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他發明了一種『新的語言』,忠於電影的本質」。這種語言的一個例子是一連串來回出現的畫面,其中一個畫面是一個演員在畫面的左側,另一個畫面是一個演員在畫面的右側,觀眾可以了解這種語言,知道這代表這二個人的對話。這描述了另一個電影理論,利用視覺的組合及恰當的剪輯,電影可以讓觀眾有似乎身在現場,觀看主角之間對話的能力。经典好莱坞电影就包括了這種敘事理論,因為在電影經典時期,位于好莱坞的各片廠早已反覆的使用此一手法。另一個電影語言是將鏡頭拍攝一個演員,畫面無聲,然後鏡頭切換到另一個較年輕,長相類似的另一個演員,這代表了演員在回憶以前的情形,電影中敘述一些在較早時間發生的事情。 評論 電影評論(影評)是有關電影的分析以及評估。一般而言電影評論會分為二類:由電影研究者提出的學術電影評論,以及在報紙、雜誌或其他媒體上常見到的雜誌電影評論。 撰寫報紙、雜誌及廣播媒體上影評的電影評論者多半會看許多新上映的電影。一般每部片只會看一次,而且一天只看一部到二部片,才有足夠時間來撰寫電影評論。影評對電影本身有很大的影響,尤其對特定片種的電影更是如此。一般大眾口味的動作片、恐怖片、喜劇片的票房不太會受到電影評論的影響。電影評論的主要內容是劇情概要及對電影的描述,這也是大部份人決定是否要看特定電影的原因。對於一些經典電影(例如劇情片),電影評論的影響相當大,糟糕的電影評論可能會毀掉一部電影,而且造成電影公司的經濟損失。 電影評論是否影響票房表現一事仍是爭議中的議題。有些人認為因為电影营销如此激烈,資金充足,電影評論者很難影響電影的票房。不過有些重金行銷的電影被影評批評的一文不值,結果票房非常差,也有一些獨立製作或是小成本行銷的電影因為影評的讚譽,因此有意外的成功,因此在一些情形下,影評可能還是會影響票房。也有人注意到影評者的正面評論會讓大眾注意到一些較不為人知的影片。相對的,也有一些電影公司可能因為對電影信心不足,因此不安排對影評者的試映會,避免影評者的評論破壞大家對電影的印象。不過這多半會有反效果,電影評論者相當聰明,此情形下可能會警告大眾這部片不值得一看,而常常電影也的確如影評預期的不好看。 產業 製作
Art》。鲁道夫·阿恩海姆、贝拉·巴拉兹及齊格弗里德·科拉考爾開始的強調電影和現實的不同,因此可以視為是美術。不過安德烈·巴赞反對此一理論,認為電影美學的本質是在有能力機械性的複製現實,而不是其和現實不同的的部份,這就產生了現實主義理論(realist theory)。更近期的分析是由雅各·拉岡的精神分析及弗迪南·德·索緒爾的符號學等理論所帶動,因此出現了、、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等。另一方面,受到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影響,來自分析哲学傳統的評論,試著澄清一些理論研究中出現的誤解,因此生了电影词汇(film's vocabulary)的分析,以及其和之間的關連性。 語言 電影有其使用的語言。曾寫了一篇電影理論中的經典文章,標題是《如何"讀"電影》(How to "Read" a Film),就是提到此一概念。導演英格玛·伯格曼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對我而言,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是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他發明了一種『新的語言』,忠於電影的本質」。這種語言的一個例子是一連串來回出現的畫面,其中一個畫面是一個演員在畫面的左側,另一個畫面是一個演員在畫面的右側,觀眾可以了解這種語言,知道這代表這二個人的對話。這描述了另一個電影理論,利用視覺的組合及恰當的剪輯,電影可以讓觀眾有似乎身在現場,觀看主角之間對話的能力。经典好莱坞电影就包括了這種敘事理論,因為在電影經典時期,位于好莱坞的各片廠早已反覆的使用此一手法。另一個電影語言是將鏡頭拍攝一個演員,畫面無聲,然後鏡頭切換到另一個較年輕,長相類似的另一個演員,這代表了演員在回憶以前的情形,電影中敘述一些在較早時間發生的事情。 評論 電影評論(影評)是有關電影的分析以及評估。一般而言電影評論會分為二類:由電影研究者提出的學術電影評論,以及在報紙、雜誌或其他媒體上常見到的雜誌電影評論。 撰寫報紙、雜誌及廣播媒體上影評的電影評論者多半會看許多新上映的電影。一般每部片只會看一次,而且一天只看一部到二部片,才有足夠時間來撰寫電影評論。影評對電影本身有很大的影響,尤其對特定片種的電影更是如此。一般大眾口味的動作片、恐怖片、喜劇片的票房不太會受到電影評論的影響。電影評論的主要內容是劇情概要及對電影的描述,這也是大部份人決定是否要看特定電影的原因。對於一些經典電影(例如劇情片),電影評論的影響相當大,糟糕的電影評論可能會毀掉一部電影,而且造成電影公司的經濟損失。 電影評論是否影響票房表現一事仍是爭議中的議題。有些人認為因為电影营销如此激烈,資金充足,電影評論者很難影響電影的票房。不過有些重金行銷的電影被影評批評的一文不值,結果票房非常差,也有一些獨立製作或是小成本行銷的電影因為影評的讚譽,因此有意外的成功,因此在一些情形下,影評可能還是會影響票房。也有人注意到影評者的正面評論會讓大眾注意到一些較不為人知的影片。相對的,也有一些電影公司可能因為對電影信心不足,因此不安排對影評者的試映會,避免影評者的評論破壞大家對電影的印象。不過這多半會有反效果,電影評論者相當聰明,此情形下可能會警告大眾這部片不值得一看,而常常電影也的確如影評預期的不好看。 產業 製作 電影製作的方式是依製片者想要表達的內容,以及呈現內容的設備而不同。拉洋片只需要在紙卷上有一連串的圖案即可。電影製作最簡單的方式是一個人加一台電影照相機(其至可以不用電影照相機,像斯坦·布拉哈格1963年的電影),或是由上千名演員、臨時演員及劇組及許多道具及設備組成。 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會需要經過概念、計劃、拍片、修改及發行的流程。在典型好萊塢電影的製作週期中,會有以下主要的步驟。 腳本發展 前期製作 電影製作 後期製作 電影發行 一般一部電影會需要三年的時間,頭一年腳本發展,第二年是前期製作及電影製作,第三年是後期製作及電影發行。 發行 電影發行是指讓閱聽人可以看到電影的過程。一般會由專門的進行,他們會決定電影的行銷策略、影片将要展出或可供观赏的式,以及決定時間等。電影除了在電影院供人觀看外,放在隨選視訊上,或是透過廣播聯賣方式作成电视节目。 其他發行的方式包括個人購買或是出租電影的VHS、DVD或藍光光碟,是在互联网上下載。 參見 電影史 電影節 電影獎 電影公司 電影演員 電影導演 電影編劇 電影監製 电影类型 好萊塢 中國電影 香港電影 台灣電影 華語電影 台語電影 电影类型 電影技術
Music Education in Germany." Journal of Historical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XXVI no. 1(2004):8-27. Kertz-Welzel, Alexandra. "Didaktik of Music: A German Concept and its Comparison to American Music Pedag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Practice)22 No. 3(2004):277-286. Kertz-Welzel, Alexandra. "General Music Education in Germany Today: A Look at How Popular Music is Engaging Students." General Music Today 18 no. 2(Winter 2005):14-16. Lee Yuan-Yuan(1979),An Amazing Discovery in Chinese Music, Chinese Music ISSN 0192-3749, 2, 16. Lee Yuan-Yuan(1979),Follow-up on "An Amazing Discovery in Chinese Music", Chinese Music ISSN 0192-3749, 2, 39. Lee Yuan-Yuan(1980),The Music of the Zenghou Zhong, Chinese Music ISSN 0192-3749, 3, 3. Lee, Yuan-Yuan and Sinyan Shen(1999),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Chinese Music Monograph Series), Chinese Music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Press, Chicago. ISBN 1-880464-03-9. Molino, Jean (1975). "Fait musical et sémiologue de la musique", Musique en Jeu, no. 17:37-62. Nattiez, Jean-Jacques (1987). Music and Discourse: Toward
in Chinese Music, Chinese Music ISSN 0192-3749, 2, 16. Lee Yuan-Yuan(1979),Follow-up on "An Amazing Discovery in Chinese Music", Chinese Music ISSN 0192-3749, 2, 39. Lee Yuan-Yuan(1980),The Music of the Zenghou Zhong, Chinese Music ISSN 0192-3749, 3, 3. Lee, Yuan-Yuan and Sinyan Shen(1999),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Chinese Music Monograph Series), Chinese Music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Press, Chicago. ISBN 1-880464-03-9. Molino, Jean (1975). "Fait musical et sémiologue de la musique", Musique en Jeu, no. 17:37-62. Nattiez, Jean-Jacques (1987). Music and Discourse: Toward a Semiology of Music (Musicologie générale et sémiologue, 1987). Translated by Carolyn Abbate (1990). ISBN 0-691-02714-5. Owen, Harold (2000). Music Theory Resource Boo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11539-2. Shen, Sinyan(1987),Acou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Bells, Scientific American, 256, 94. Shen, Sinyan(1990),The Acoustics of Wind Instruments – A Study in Resonator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Guanyue, Chinese Music ISSN 0192-3749, 13/4, 71. Woodall, Laura and Brenda Ziembroski, (2002). Promoting Literacy Through Music .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nformation of music education in Taiwan Heart Music
同時期的托馬斯·馬爾薩斯則利用報酬遞減來解釋生活水平,他預言人類人口會以幾何方式倍增、但糧食生產卻只會漸進的增加,如此一來有限的土地便會導致暴增的人口勞動力產能報酬遞減,於是便會導致生活水平大幅退步的人口過剩出現。馬爾薩斯並且質疑市場經濟的調節性能,批評市場本身無法達成完全就業,並且稱經濟體傾向於過度存款而導致消費不足,這一理論後來也被凱恩斯加以利用。 亞當·斯密注重在財富的生產上,而大衛·李嘉圖則注重在收入的分配。李嘉圖認為地主與資本和勞工之間必然會有衝突存在,他主張隨著人口的成長和生產增加,有限的土地必然會使得租金逐漸上漲,於是減低資本獲得的利潤、以及勞工的工資。李嘉圖是第一個提出了比較優勢的經濟學家,依據此理論,無論一國是否在生產上每個層面都比他國優越或落後,邊際的生產成本差異使得他們都可以從國際貿易過程中獲利。比較利益到今天一直被經濟學家認為是解釋貿易利得的最基本框架。 到了古典經濟學的末期,一些人開始對其假設提出質疑,比如約翰·斯圖爾特·密爾便提出市場分配收入的問題,他認為市場扮演了兩個主要的角色:資源的分配以及收入的分配。他認為市場在分配資源上可能是最有效的,但不一定可以最好的分配收入,於是產生社會介入的需要。 馬克思主義 價值理論是古典經濟學重要的一部分,亞當·斯密常被認為是提出一個產品的交換價值是由其勞動所決定的人,不過,斯密其實在這方面有所保留,比如他說:「所有東西的真正價值,取決於取得這樣東西的難度。」斯密認為除了工資以外的因素也影響了產品的價格。儘管如此,許多古典經濟學家開始以斯密為基礎提出了勞動價值理論,主張勞動是價值的主要或唯一來源。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從古典經濟學裡衍生而出的,卡爾·馬克思提出了其理論的基本模型。馬克思在1867年出版了《資本論》一書,以勞動價值理論為基礎,主張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必然會產生剩餘價值,也就是資本對於勞工的剝削。依據勞動價值理論,一個產品的價值是由生產過程中所必需的社會勞動所決定的,而剩餘價值理論則主張勞工的工資只構成了產品價格裡的勞動力价格,即让劳动力再生产的部分,從此認為有剝削存在。 邊際革命 從1870年至1910年之間,一系列經濟學家開始對古典經濟學的假設提出挑戰,這一系列的變革後來被稱為是「邊際革命」。由英格兰的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和瑞士的利昂·瓦尔拉斯所各自提出,邊際主義否定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價值是由邊際效用而非勞動所決定的。邊際主義不但解決了古典經濟學所無法解釋的鑽石與水悖論,同時也促生了成為現代新古典經濟學骨架的主觀價值理論。 19世紀末的邊際革命是經濟學的一大分水嶺。古典經濟學重視的是社會活動間的因果關係,例如財富的生產和分配,以及透過政治經濟學分析不同政體下財富分配結構。隨著邊際效用概念的提出,對於生產和交易的研究得以從社會理論(如馬克思主義)中分離出來,而迈向“纯粹观察现象并提出假说”的研究路径。這種改變使得經濟學得以脫離受到價值判斷影響的規範經濟學,从以往的社会经济「應該怎麼樣」的問題,退回到纯粹研究現實经济「是什麼」,進而成為不具鲜明立场性和政治性的學問。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發展自約翰·梅納德·凱因斯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一書,此書確立了總體經濟學一領域的獨立。凱恩斯在此書中研究許多在短期(亦即,長期的經濟均衡達到之前)影響總收入和生產的因素,他認為高度的失業可能會因為市場缺乏有效需求而無法自行調整,並且主張為了增加總需求,政府應該透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克服這種情況。在當時經濟大恐慌的環境下,凱恩斯的此一理論對經濟學界產生重大影響。 隨著時間發展,凱恩斯學派出現兩個分支。後凱恩斯學派注重於研究總體經濟學的彈性缺乏以及調整過程,另外他們在個體經濟學上則以實際世界的觀察例子來作為研究基礎,而非透過利益最大化的模型,該學派的主要人物有瓊·羅賓遜等人。 新興凱恩斯學派同樣也是衍生自原始的凱恩斯主義,此流派同意其他經濟學家利用利益最大化來解釋個體經濟學的模型,但提出了價格和工資黏性的理論,用以更新原始的凱恩斯主義,儘管他們對原始框架的支持已經轉變為強調其持續出現特徵,而不是堅持其存在的本質。 新古典主義 邊際革命促生了主導當代主流經濟學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提出了「經濟學」一詞來形容對於「經濟科學」的研究,用以對照之前的政治經濟學。這種轉變就有如在當時數學模型對於自然科學的影響。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將供給與需求作為分析市場均衡下價格和供給數量的模型,以此解釋產出以及收入的分配。比起古典經濟學,新古典主義重視的是市場的邊際需求。到了20世紀,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遠離了古典經濟學以基數作為分析個體之間生產關係和社會總和利益的方式。 在個體經濟學方面,新古典主義認為動機和機會成本構成了決策的最重要基準,例子之一是消費者理論分析價格(也就是成本)以及收入是如何影響需求的數量。而在總體經濟學上,與凱恩斯主義綜合的新古典綜合學派成為當今總體經濟學的主流。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經常被稱為是「正統經濟學」,現代的主流經濟學教科書大多是以新古典主義為基礎,雖然在許多方面也有改動或是重視不同的領域,例如計量經濟學、賽局理論、對於市場失靈和不完全競爭的分析等。 芝加哥經濟學派 1970年代出現的停滯性通貨膨脹直接挑戰了凱恩斯主義的基本假設。依據菲利普斯曲線,凱恩斯主義認為通貨膨脹會使得物價提高,由此帶動產業雇用更多勞工以增大產能,而更高的雇用度則會帶動需求面。然而,在1970至1980年代同時出現了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這使得原先支配總體經濟學的凱恩斯主義開始備受質疑。 在這種背景下,芝加哥經濟學派和其衍生的貨幣主義開始挑戰凱恩斯主義。依據該學派的米爾頓·傅利曼等人的說法,市場經濟在貨幣供給持平(亦即,沒有過多的膨脹或緊縮)的條件下,可以自行調整供需。依據這種理論,政府的角色是透過中央銀行,調控在經濟體中流通的貨幣數量,除此之外,不需要干預自由市場的活動。芝加哥學派以及後來小罗伯特·卢卡斯提出的理性預期理論,大幅度取代了凱恩斯主義在總體經濟學的支配地位。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本·伯南克便是支持傅利曼解釋景氣循環說法的經濟學家之一。當代的主流經濟學經常被二分為美國東海岸與西海岸大學代表的鹹水學派與芝加哥等內地大學代表的淡水學派。 米爾頓·傅利曼基本上採納了許多亞當·斯密和其他古典經濟學家提出的個體經濟學概念並且將之現代化,比如他在1970年曾主張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是要「在自由市場的競爭下,努力利用既有資源進行可以最大化利潤的商業活動」,這一說法與亞當·斯密認為市場通過私利可以最好達成社會總利益的看法一致。 其他學派 一些在主流經濟學以外的經濟學派和研究方式也對經濟學領域有重大和持續的影響,比如奧地利經濟學派、洛桑學派、後凱恩斯學派、斯德哥爾摩學派等。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平行發展的奧地利經濟學派,便是衍生自邊際革命的重要人物卡爾·門格爾的理論,而其許多研究框架也與主流經濟學有高度重疊。 在總體經濟學上有顯著討論而自成一派的還包括了如新興古典經濟學派和供給面學派等。除此之外,一些比較不受主流經濟學討論的研究包括了生態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演化經濟學、依附理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對經濟學的質疑 一般的批評 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歷史學家托马斯·卡莱尔曾諷刺的稱經濟學為「憂鬱的科學」。一些經濟學家如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和里昂·瓦爾拉斯則認為對經濟學的研究不該與其產出的分配混為一談,他們認為後者所牽涉的「社會經濟學」是屬於政治學的領域。 在《國富論》一書中,亞當·斯密大力抨擊那些他認為是依賴政治權力來影響市場運作的個人或團體,在斯密的年代這些人通常被稱為「派系」,今天則是我們所熟知的利益團體例如政黨、銀行、公司、工會等等。作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經濟學研究應該要獨立於政府政策或其他決策團體的影響之外,然而,政策制定者和政治人物經常以特定經濟學的理論或說詞來正當化他們推動的政治議程,許多時候往往脫離他們公職的負責領域。經濟學理論在實踐上與政治不可避免的密切關連經常被拿來做為批評的對象,批評者往往將經濟學作為一個學術領域的角色與特定議題或價值觀混為一談。儘管如此,經濟學對於政府經濟政策的形成是理所當然有影響力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政治經濟學的分支。許多學術界的期刊經常探討經濟學者之間對於某種政策的共識或主流立場為何,希望以此增加專業意見在政治決策上的角色。事實上,當今的主流經濟學界與一些普遍存在政治討論的看法往往抱持截然不同的立場,舉例來說,貿易保護主義在大眾輿論和政客之間普遍流傳,然而經濟學家卻一面倒的認為自由貿易才是增進社會整體利益的方式 。依據美國經濟學會的調查,美國經濟學家之間已達成明顯共識的議題包含了支持自由貿易、支持沃爾瑪等大型連鎖店商業自由、反對政府強制雇主提供勞工健保、允許商業化的器官轉移、開放賭場、反對補貼生物燃料等等。 其他議題例如中央銀行的獨立運行以及政府在透過中央銀行影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上的做法,乃至總體經濟學上的眾多政策,也經常是爭議的焦點和對於主流經濟學批評的來源。而一些學者例如Deirdre McCloskey則提出許多透過數據觀察進行的經濟學實證研究在方法或結果上都有問題,此點批評在經濟學界受到不少重視,不過,也有某些依賴先驗而拋棄實證觀察作為研究方法的經濟學者和學派存在,例如奧地利經濟學派便是一例。 一些人則責怪經濟學家無法準確預言未來的經濟走向或經濟危機的到來,舉例來說,在2007年-2013年环球金融危机便引發許多人批評主流經濟學的教科書與現實脫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2便曾發表他們對一群經濟學家調查他們對未來經濟蕭條的預測結果,提出97%在1990年代受調查的經濟學家沒有成功預測未來一年的經濟緊縮,而即使成功預測的人,也經常低估了緊縮的嚴重性。 質疑 經濟學長久來持續被質疑是依靠不實際的、無法驗證的、或是過度簡化的假說來做為理論依據,質疑者主張這種簡化過程免除了經濟學家提出結論所要舉出的證據。經常被質疑的假說例如利潤最大化、理性選擇等等。不過,資訊經濟學包含的就是這方面以數學研究和行為經濟學來研究個體在利潤最大化以外的行為。另外一些主流的經濟學家例如凱恩斯也曾觀察到大部分的經濟學領域都是透過概念上的而非數據上的證據來建立,也因此無法像其他自然科學一樣透過數據來驗證。 近年來,批評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女性主義者也開始浮現,促使了女性主義經濟學的誕生。女性主義經濟學批評經濟學一般對於實證和客觀的假設,認為現有的模型和方法只反映出男性社會的偏好。女性主義經濟學經常提出的批評包括經濟學忽視家庭主婦的家事勞動價值、家庭的經濟掌管和收支。 一些從物理學角度出發的科學家則批評經濟學依靠的是19世紀的物理學假設,例如便從熱力學裡提出了與能源經濟學有關的熵理論,以區別他認為主流經濟學依據在牛頓物理學上所建構的理論框架。他的理論對於熱力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有相當的影響。 一些人例如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則批評經濟學的理論方式,認為經濟學過度倚賴帕累托的理型論研究模型,並主張經濟學理論錯誤的結果可能會對人類整體造成龐大災害,他以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問題來質疑許多既有的經濟模型。然而如同其他的批評,並非所有經濟學家倚賴的都是新古典經濟學的模型和假設。而一些經濟學家也正視了塔雷伯提出的問題,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內曼便對塔雷伯的理論讚譽有嘉。而儘管這些批評的存在,主流的經濟學研究所課程已經發展得越來越趨向於技術化和數學化的研究方式。 參見 经济 经济学家、经济学学士 經濟政策 社會資本 無條件基本收入 政治經濟學、家庭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神經經濟學、 生態經濟學 資訊經濟學 会计学、审计学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一般資訊 網路上的經濟學期刊 Economics 大英百科有關經濟學的條目 經濟學家資源 : 美國經濟學會維持的資料庫 機構和組織 世界各地的經濟學系所、部門、和研究中心 (OECD) Statistics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表的各國經濟數據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聯合國經濟數據資料 World Bank Data 世界銀行經濟資料 學習資源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經濟學研究發表特別突出的社會科學研究網路 MERLOT Learning Materials: Economics 美國的經濟學資源網站 麻省理工「開放式課程」經濟學首頁 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式經濟學課程 麻省理工「開放式課程」經濟學首頁 中文版本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英國的經濟學線上學習資料庫 The Library of Economics and Liberty (Econlib) 經濟學和自由圖書館 Mercatus Center at George
總體經濟學 總體經濟學將經濟看作是一個整體,並且透過一般均衡理論用「從上而下」的角度檢視經濟的總和與互動。這些總和包括了對於一國經濟體的總投入與輸出、失業率、以及通貨膨脹,其他的小總和則包括了消費和投資總和等。總體經濟學也專注於研究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上。 自從1960年代以來,總體經濟學也被引進一些個體經濟學的劃分方式,例如分析個體的理性、效率市場假說、以及不完全競爭等,這些發展解決了部份對於這些領域的不一致性質疑。 總體經濟學同時考量影響成長和國家收入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了資本累積、科技進步、以及勞動力的成長等。 增长 发展經濟學研究的是造就經濟成長的因素,亦即一個國家人均生產輸出在長期的提高。同樣這個因素也被用來解釋各國之間存在的人均生產輸出的差異,尤其為何某些國家成長得比其他國家快、而為何某些貧窮國家的成長率比已開發國家高。 許多被廣泛研究的因素包括了投資的比例、人口成長、以及科技變革。這些研究包括了理論上和觀察上的形式(如同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以及增长核算。 景氣循環 對於經濟蕭條的研究促使了總體經濟學的誕生。在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書,建構了凱恩斯主義的主要理論。凱恩斯認為在經濟蕭條時,對於產品的總需求可能有不足的現象,導致高失業率以及可能的產能流失。他於是認為應該增加政府在公共產業的活動,包括了以中央銀行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以穩定景氣循環。也因此,凱恩斯主義的一大結論為,在某些情況下,市場本身並不能將產出和雇傭推到充分就業的程度。约翰·希克斯的IS-LM模型便是解釋凱恩斯理論的經典例子。 隨著時間發展,對於景氣循環的認知也逐漸增進並擴張到其他領域,大多是作為對凱恩斯理論的回應。新古典綜合學派便是綜合凱恩斯經濟學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認為凱恩斯主義雖然在短期上是正確的,但新古典主義則在中長期更有解釋說服力。新興古典經濟學派則從凱恩斯景氣循環理論中脫出,認為市場的蕭條是因為不完全資訊所造成的,持這種立場的包括了米爾頓·傅利曼對於消費的恆常所得假說以及小罗伯特·卢卡斯提出的「理性選擇」理論。 相較之下,新興凱恩斯學派則保留了對理性預期的假設,但將景氣循環歸咎於市場失靈上。新興凱恩斯學派認為價格和工資是有「黏性」的,亦即他們不會隨著經濟情況的變動而很快做出調整。也因此,新古典主義學派認為價格和工資會自動調整以達成充分就業,而新興凱恩斯學派則認為充分就業只有在長期上才會自動達成,也因此短期內必須要有政府和中央銀行介入。 另一方面,與凱恩斯學派對立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則認為景氣循環是由於政府透過中央銀行釋出過多的借貸資金,因而導致資本借貸的過度容易,從而致使企業家的錯誤投資和資本的錯誤分配,因而形成信用泡沫。他們認為景氣循環裡的擴張期是對於資本的濫用期,而緊接而來的衰退期才是經濟復甦的開始。奧地利學派的理論不被凱恩斯學派或新古典主義學派所重視,然而在學界仍然有部分支持者。 失業 一個經濟體裡的失業人數可以由失業率來計算,亦即有多少勞工在積極的尋找工作,退休者、正接受教育者、或因為其他因素而放棄尋找工作者並不包含在失業者裡。失業可以依據幾種型態來分類,古典式失業指的是當工資太高因而導致雇主不願雇用更多勞工時,工資太高的原因可能是最低工資法規、或是工會的活動導致。依據古典式失業說法,摩擦性失業則是當市場有應對的工作存在,但在配對工作的過程中勞工所需要尋找和等待的時間。結構性失業則包含一系列導致失業的原因,比如勞工有的技能與市場需要的技能不同時。當一個經濟體的產業正進行大規模的轉變時,因為許多勞工既有的技能與新興產業不同,許多結構性失業便有可能發生。無論經濟體所處的情況,某些程度的失業都有可能持續存在,不過凱恩斯學派主張當經濟停止成長時,因為總需求不足所產生的週期性失業就有可能發生,奧肯法則便是對於失業率與經濟成長的觀察。原始的奧肯法則指出3%的經濟產出成長便會降低1%的失業率。 通貨膨脹和貨幣政策 在大多數市場經濟下,貨幣是一種用以作為交易媒介的工具。假設在沒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貨幣比起其他形式的交易媒介(例如貝殼、銀條、黃金)要更來的有價值穩定性、可切分性、簡便性、以及更流動的供給。貨幣包含了大眾持有的紙鈔和積蓄、以及銀行和政府具有的備用資金。貨幣就好比是像語言一般的社會媒介,其價值存在於與他人互動的功能上,若是沒有其他交易的對象,那麼再多的錢也等同廢紙。 作為一種交易媒介,貨幣讓交易變得更為容易,它使人們可以更簡單的估價產品和服務,同時也促使儲蓄的產生。與貨幣對比的是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沒有了貨幣,便要以更困難的物質配對交易雙方的需求(比如蘋果交換書本)。由於貨幣的通用性,它使得交易的交易成本得以降低,如此一來生產者便可以輕易將產出換為市場通用的價值,而不需轉換必須進行二次交易的物品。 對一個經濟體而言,貨幣供給與總生產的面值和物價水準有密切關係,也因此,管理貨幣供給是貨幣政策的重要課題。 財政政策 凱恩斯學派認為政府應該透過對於財政政策的操弄來調整總需求,他們主張當總需求低於經濟體存在的生產潛能時,這種沒有使用到的生產能力便形成了產出浪費。依據這種說法,政府透過增加財政支出的方式(透過赤字支出、課稅、或是通貨膨脹)來鼓勵總需求成長,如此一來便運用到沒有被使用的生產潛能。舉例來說,即使在沒有實際需要的情況下,政府也可以雇用失業勞工來興建高速公路,如此一來便會發揮他們的「生產潛能」。而這種支出也有乘數效應,亦即為應付擴張性財政政策而產生的商機構成了多出的經濟活動。 當然,這種理論是根基在沒有考慮到擠出效應的假設上。如果產出浪費並不存在,那經濟體便是以完全的產能在運作,這時如果政府介入增加財政支出,便會擠壓到民間產業的經濟活動,也因此不會產生經濟增長。支持擴張性財政者認為擠出效應只有在沒有產出浪費時才會出現,而反對的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效應是永遠存在的,並且指出李嘉图等价理論,他們主張政府借貸必然需要以未來的課稅增加來償還,而任何因為政府財政政策所引起的需求增長,都會因為民間為應付未來高稅率的儲蓄而被消除。 國際經濟學 國際經濟學研究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並且研究國際貿易可以帶來的貿易利得,重要的政策研究包括了關稅以及貿易壁壘對於進出口和經濟成長的影響。國際金融學則是整體經濟學裡一門專門研究資本如何在各國之間流動的領域,並且研究匯率。國際貿易的增長、各國分工的增強和密集化是全球化重要的來源。 發展經濟學則是研究在發展程度相對落後的開發中國家,並且研究產業改變、貧窮、和經濟成長。與其他經濟學領域不同的是,發展經濟學經常結合社會與政治的議題作為考量。 經濟體系是經濟學裡研究各國經濟體系差異的領域,研究的重點包括了各國在經濟路線、發展策略、產權保護、以及經濟資源分配等指標上的差異。這門領域的研究是以一個「經濟體系」作為最基本的研究單位。 在當代經濟體系裡,經濟組織的兩大不同路線為社會主義體制和資本主義體制,一者是以國家統御經濟、另一者則是以自由市場來進行,而這兩者之間的中間路線為混合經濟。研究經濟體系與政治體制之間的互動,也被稱為政治經濟學,「經濟體系比較」指的則是衡量不同經濟體系之間的經濟行為和成長差異。 研究方法 當代的經濟學經常使用數學作為研究手段之一,經濟學家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了微積分、線性代數、統計學、賽局理論、以及電腦科學。學術界的經濟學家一般都有使用這些工具的基本能力,少數經濟學家則專注在數理經濟學和其他數學的方式。 理論 主流經濟學理論依靠的是先驗的經濟模型,並從中衍生眾多概念。這些經濟論述通常假設在「其他情況保持不變」之下,研究聚焦的變數是如何因應各種條件進行改變。當進行經濟學論述時,經濟學家重視的是尋找可以以最少觀察資訊來實證、最為明確表達、同時可以衍生出其他研究的理論。 在個體經濟學下,主要的研究概念為供給與需求、邊際主義、理性選擇理論、機會成本、預算線、效用、以及公司研究。而總體經濟學早期則聚焦於對於總體變因的模型建構,然而隨著時間發展,這種路線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研究則更注重於以個體基礎出發的總體研究。 個體經濟學的許多概念對總體經濟學的領域都起了重大影響,例如貨幣政策上,貨幣主義主張的貨幣數量論指出對貨幣的供給擴張會因為市場的理性預期而造成通貨膨脹。在發展經濟學中,已開發國家一般被預測會有比較小幅度的經濟成長,因為資本投資的邊際回收會隨著發展程度而開始下降,這種趨勢就在亞洲四小龍的發展上被觀察到。有時候這些經濟假說所主張的只是一種「定向」或「趨勢」,而非絕對的數據改變。 在近幾十年,賽局理論於社會科學領域的急速擴張也對經濟學產生巨大影響,透過例如納什均衡點作為研究經濟個體決策的基準,經濟學家可以在不依靠實際世界資料的情況下對許多領域做出分析和預測。標準的賽局理論經濟學論述通常先設計一個與現有經濟問題類似的「賽局」,經濟學家並以賽局裡的單方行為和多方互動來研究他們如何在不同規則下進行利益最大化。 觀察上的研究 經濟理論經常被用觀察上的方法加以驗證,通常是透過計量經濟學來檢視經濟數據。一般實體科學常見的封閉實驗在經濟學上是很難達成而且很少見的,也因此,經濟學家通常倚賴觀察既有資料的方式來測試他們的理論,雖然這樣觀察實驗的結果沒有封閉實驗來的準確、也比要容易被質疑。儘管如此,實驗經濟學是一門逐漸在成長的領域,而且對既有模型的觀察也在增加。 統計學的研究方法例如回歸分析也很常見,使用者用此方法來估計規模、經濟重要性、以及統計顯著性,藉此來提出假說、並且控制變因的影響。透過這種作法,一個假說有可能因此獲得支持,儘管其準確性仍然只是機率上的、而不是絕對的,判斷研究的標準則是依靠其可否證性以及證偽結果。由於實驗結果的不確定性,這些觀察研究並不一定要對其研究問題提出決定性的結論,甚至也不一定要提出主要的發現。在實用經濟學領域上,以線性規劃來進行投入-產出模型的研究相當常見,為了研究某種政策對各方面的影響,經濟學家常將大量資料交由電腦統計分析。 專業的同行評審和對於結果的重新生成也能進一步確保觀察實驗不會產生有偏見的、錯誤的、或輕率概化的結果,儘管經濟學許多研究領域都常被批評是無法重生研究結果的。如同純粹的理論,對於統計實驗的使用也會受到批判分析,儘管如此,在過去40年間,單純為批評其他研究結果的文章在如美國經濟評論的期刊上一直減少,這被認為是期刊試圖增加其引用數量的一種結果。 實驗經濟學也造就了許多以封閉式對照實驗為方法的研究,直接測試一般被視為真理的一些經濟學理論,這將傳統上經濟學與自然科學的區分給縮小了,例如最後通牒賽局的實驗結果便證實了人們會拒絕接受不平等的分配方式。 在行為經濟學上,心理學家丹尼尔·卡内曼與阿摩司·特沃斯基一起因為他們對於展望理論和認知偏差的發現而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在神經經濟學上的觀察實驗也證實了類似結果。另外一個例子則是對照傳統的私利偏好假設與一個可以測試自私、利他、與合作傾向的模型。這些研究的進展使得一些人主張經濟學也是「真正的科學」的一部分 職業 經濟學這一領域的專業化,反映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所課程的成長上,並且被稱為是「經濟學自1900年來的重大改變」。大多數主要的大學和院校都有一個專精的經濟院所並頒發經濟學的學位,不論是在通識教育、商業或其他專業領域上,經濟學課程往往是必修的課程。 諾貝爾經濟學獎在每年會依據其專家評審頒發給對這個領域有重大貢獻的經濟學家。在私人企業,經濟學家通常擔任顧問的角色,尤其是在銀行業和金融業。經濟學家也替眾多政府部門服務,例如國庫、中央銀行、和統計組織。 相關領域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的一門,同時也影響了眾多其他領域的學術發展,例如經濟地理學、經濟史、公共選擇理論、家庭經濟學、以及制度經濟學。 法律經濟學是一種以經濟理論角度切入研究法學的方式,包含了以經濟學解釋法律產生的經濟影響、研究法律是否有助或有害於經濟效益、以及預測未來經濟法走向。罗纳德·科斯在1961年的文章裡就曾主張,對於產權的良好保護可以克服市場的外部性。 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結合經濟學、法學、以及政治學的研究,針對在探討政治制度、政治環境、以及經濟體制(如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之間的互動。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包含了如壟斷和尋租行為以及外部性與政府政策的關係。歷史學家有時會使用政治經濟學一詞來描述研究在歷史上有特定利益的個人或團體是如何利用政治手段來取得利益。 經濟學的社會學分支也透過經濟社會學發展出來,主要是根基在爱米尔·涂尔干、马克斯·韦伯、格奥尔格·齐美尔等人的作品上,用以分析經濟發展和經濟現象對於社會傳統的影響。重要的作品包括了马克斯·韦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格奥尔格·齐美尔的《貨幣哲學》等書。 歷史 對經濟學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美索不達米亞、古希臘、古羅馬、中國、波斯、以及阿拉伯文明。14世紀之前知名的學者包括了亞里斯多德、考底利耶、湯瑪斯·阿奎那、伊本·赫勒敦等人。受到亞里斯多德寫作的啟發,阿奎那對其後代14至17世紀的經院哲學有許多貢獻,由經院哲學所衍生的薩拉曼卡學派也成為中世紀末第一個有系統性地以自然法研究貨幣、利息、以及價值理論等經濟法則的經濟學派。 在文藝復興之後,經濟學的發展開始由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兩派所支配,這兩個學派都對歐洲經濟民族主義和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有相當影響。重商主義在16至18世紀盛行於一些商人和政客之間,主張一國之財富是靠著累積金銀而來的,而沒有天然金礦銀礦的國家則只能靠著出口產品並且限制進口金銀以外貨物來累積財富。重商主義主張進口便宜的原始資源以用來生產出口的貨物,並且以關稅防止來自國外產品的競爭。 重農主義則是一群18世紀的法國思想家組成,並認為經濟體是一個收入和產出不斷循環的圈圈,他們主張只有農業生產才能夠產出超過成本的價值,也因此農業是所有產業的根基。他們反對重商主義對製造業和出口的重視而忽略了農業。重農主義者並且主張淘汰耗費大量成本的稅金收取制度,改以地主的所得稅替代之。比起重商主義,重農主義者更支持自由放任的政策,認為政府不該干預經濟。 亞當·斯密(1723-1790)被認為是現代經濟學的開端,他對於當時的重商主義提出眾多批評,並認為重農主義儘管「並不完美」但仍然是更為接近經濟學真相的框架。 古典經濟學 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一書被認為是「造就了經濟學誕生的起始點」,這本書將土地、勞動、以及資本視為是生產的三大要素以及生產一國財富的來源,而拋棄了重農主義認為只有農業活動才有生產性的理論。 斯密討論了分工可以帶來的經濟好處,包括了勞動產能的上升以及貿易利得,無論是鄉村或是都市、或是不同國家之間都可以藉此獲利。他的理論認為分工的程度是由市場的需求所決定,這也成為了後代經濟學家對於公司和產業組織的主要理論來源。亞當·斯密提出了被廣泛認為是經濟學裡最重要的命題:亦即在競爭之下,資源的持有人(無論是勞動力、土地、還是資本)會尋求利益最大化的途徑,於是在均衡之下所有同一資源的持有人都會獲得相同的報酬(排除失業等因素外)。 斯密認為所有個體會利用他們持有的任何資本來增進其自身的利潤和福利而非「社會」的利益,這在後來被稱為是「經濟學上最重要的一段話」。斯密並且主張個體尋求利潤的動機是生產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他們獲得的利潤就代表了他們所生產出的價值。他這樣說道: 因此,由於每個個人都會盡力把他的資本用以支持並管理國內的產業,這些產業的生產於是便能達到最大的價值;每個個人也必然竭力的使社會的年收入盡量擴大。確實,他通常並沒有打算要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促進了這種利益至何種程度。由於寧願支持國內的產業而非國外的產業,他只是盤算著他自己的安全;他管理產業的方式在於使其生產的價值能夠最大化,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這些常見的情況下,經過一雙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他也同時促進了他原先無意達成的目標。並非出自本意並不代表就對社會有害。藉由追求他個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為有效地促進了這個社會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多少好事是由那些佯裝增進公共利益而干預貿易的人所達成的。 亞當·斯密提出的看不見的手的概念與他對於經濟發展和經濟成長的重視有密切關係,他認為經濟上的增長使得社會大眾可以進行更多更有價值的消費,這在他心目中才是「所有生產的唯一目的」。斯密並且以看不見的手來評論眾多的經濟學領域,包括了政府對於競爭、貿易的限制,以及銀行和利息,並提出他認為是「自由的既定體制」包括了國防、公平的司法制度、一些可以造福全社會的公共工程以及提供教育、道路、水壩等等。現代的經濟學教科書常把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作為解釋經濟學的最基本概念。 同時期的托馬斯·馬爾薩斯則利用報酬遞減來解釋生活水平,他預言人類人口會以幾何方式倍增、但糧食生產卻只會漸進的增加,如此一來有限的土地便會導致暴增的人口勞動力產能報酬遞減,於是便會導致生活水平大幅退步的人口過剩出現。馬爾薩斯並且質疑市場經濟的調節性能,批評市場本身無法達成完全就業,並且稱經濟體傾向於過度存款而導致消費不足,這一理論後來也被凱恩斯加以利用。 亞當·斯密注重在財富的生產上,而大衛·李嘉圖則注重在收入的分配。李嘉圖認為地主與資本和勞工之間必然會有衝突存在,他主張隨著人口的成長和生產增加,有限的土地必然會使得租金逐漸上漲,於是減低資本獲得的利潤、以及勞工的工資。李嘉圖是第一個提出了比較優勢的經濟學家,依據此理論,無論一國是否在生產上每個層面都比他國優越或落後,邊際的生產成本差異使得他們都可以從國際貿易過程中獲利。比較利益到今天一直被經濟學家認為是解釋貿易利得的最基本框架。 到了古典經濟學的末期,一些人開始對其假設提出質疑,比如約翰·斯圖爾特·密爾便提出市場分配收入的問題,他認為市場扮演了兩個主要的角色:資源的分配以及收入的分配。他認為市場在分配資源上可能是最有效的,但不一定可以最好的分配收入,於是產生社會介入的需要。 馬克思主義 價值理論是古典經濟學重要的一部分,亞當·斯密常被認為是提出一個產品的交換價值是由其勞動所決定的人,不過,斯密其實在這方面有所保留,比如他說:「所有東西的真正價值,取決於取得這樣東西的難度。」斯密認為除了工資以外的因素也影響了產品的價格。儘管如此,許多古典經濟學家開始以斯密為基礎提出了勞動價值理論,主張勞動是價值的主要或唯一來源。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從古典經濟學裡衍生而出的,卡爾·馬克思提出了其理論的基本模型。馬克思在1867年出版了《資本論》一書,以勞動價值理論為基礎,主張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必然會產生剩餘價值,也就是資本對於勞工的剝削。依據勞動價值理論,一個產品的價值是由生產過程中所必需的社會勞動所決定的,而剩餘價值理論則主張勞工的工資只構成了產品價格裡的勞動力价格,即让劳动力再生产的部分,從此認為有剝削存在。 邊際革命 從1870年至1910年之間,一系列經濟學家開始對古典經濟學的假設提出挑戰,這一系列的變革後來被稱為是「邊際革命」。由英格兰的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和瑞士的利昂·瓦尔拉斯所各自提出,邊際主義否定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價值是由邊際效用而非勞動所決定的。邊際主義不但解決了古典經濟學所無法解釋的鑽石與水悖論,同時也促生了成為現代新古典經濟學骨架的主觀價值理論。 19世紀末的邊際革命是經濟學的一大分水嶺。古典經濟學重視的是社會活動間的因果關係,例如財富的生產和分配,以及透過政治經濟學分析不同政體下財富分配結構。隨著邊際效用概念的提出,對於生產和交易的研究得以從社會理論(如馬克思主義)中分離出來,而迈向“纯粹观察现象并提出假说”的研究路径。這種改變使得經濟學得以脫離受到價值判斷影響的規範經濟學,从以往的社会经济「應該怎麼樣」的問題,退回到纯粹研究現實经济「是什麼」,進而成為不具鲜明立场性和政治性的學問。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發展自約翰·梅納德·凱因斯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一書,此書確立了總體經濟學一領域的獨立。凱恩斯在此書中研究許多在短期(亦即,長期的經濟均衡達到之前)影響總收入和生產的因素,他認為高度的失業可能會因為市場缺乏有效需求而無法自行調整,並且主張為了增加總需求,政府應該透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克服這種情況。在當時經濟大恐慌的環境下,凱恩斯的此一理論對經濟學界產生重大影響。 隨著時間發展,凱恩斯學派出現兩個分支。後凱恩斯學派注重於研究總體經濟學的彈性缺乏以及調整過程,另外他們在個體經濟學上則以實際世界的觀察例子來作為研究基礎,而非透過利益最大化的模型,該學派的主要人物有瓊·羅賓遜等人。 新興凱恩斯學派同樣也是衍生自原始的凱恩斯主義,此流派同意其他經濟學家利用利益最大化來解釋個體經濟學的模型,但提出了價格和工資黏性的理論,用以更新原始的凱恩斯主義,儘管他們對原始框架的支持已經轉變為強調其持續出現特徵,而不是堅持其存在的本質。 新古典主義 邊際革命促生了主導當代主流經濟學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提出了「經濟學」一詞來形容對於「經濟科學」的研究,用以對照之前的政治經濟學。這種轉變就有如在當時數學模型對於自然科學的影響。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將供給與需求作為分析市場均衡下價格和供給數量的模型,以此解釋產出以及收入的分配。比起古典經濟學,新古典主義重視的是市場的邊際需求。到了20世紀,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遠離了古典經濟學以基數作為分析個體之間生產關係和社會總和利益的方式。 在個體經濟學方面,新古典主義認為動機和機會成本構成了決策的最重要基準,例子之一是消費者理論分析價格(也就是成本)以及收入是如何影響需求的數量。而在總體經濟學上,與凱恩斯主義綜合的新古典綜合學派成為當今總體經濟學的主流。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經常被稱為是「正統經濟學」,現代的主流經濟學教科書大多是以新古典主義為基礎,雖然在許多方面也有改動或是重視不同的領域,例如計量經濟學、賽局理論、對於市場失靈和不完全競爭的分析等。 芝加哥經濟學派 1970年代出現的停滯性通貨膨脹直接挑戰了凱恩斯主義的基本假設。依據菲利普斯曲線,凱恩斯主義認為通貨膨脹會使得物價提高,由此帶動產業雇用更多勞工以增大產能,而更高的雇用度則會帶動需求面。然而,在1970至1980年代同時出現了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這使得原先支配總體經濟學的凱恩斯主義開始備受質疑。 在這種背景下,芝加哥經濟學派和其衍生的貨幣主義開始挑戰凱恩斯主義。依據該學派的米爾頓·傅利曼等人的說法,市場經濟在貨幣供給持平(亦即,沒有過多的膨脹或緊縮)的條件下,可以自行調整供需。依據這種理論,政府的角色是透過中央銀行,調控在經濟體中流通的貨幣數量,除此之外,不需要干預自由市場的活動。芝加哥學派以及後來小罗伯特·卢卡斯提出的理性預期理論,大幅度取代了凱恩斯主義在總體經濟學的支配地位。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本·伯南克便是支持傅利曼解釋景氣循環說法的經濟學家之一。當代的主流經濟學經常被二分為美國東海岸與西海岸大學代表的鹹水學派與芝加哥等內地大學代表的淡水學派。 米爾頓·傅利曼基本上採納了許多亞當·斯密和其他古典經濟學家提出的個體經濟學概念並且將之現代化,比如他在1970年曾主張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是要「在自由市場的競爭下,努力利用既有資源進行可以最大化利潤的商業活動」,這一說法與亞當·斯密認為市場通過私利可以最好達成社會總利益的看法一致。 其他學派 一些在主流經濟學以外的經濟學派和研究方式也對經濟學領域有重大和持續的影響,比如奧地利經濟學派、洛桑學派、後凱恩斯學派、斯德哥爾摩學派等。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平行發展的奧地利經濟學派,便是衍生自邊際革命的重要人物卡爾·門格爾的理論,而其許多研究框架也與主流經濟學有高度重疊。 在總體經濟學上有顯著討論而自成一派的還包括了如新興古典經濟學派和供給面學派等。除此之外,一些比較不受主流經濟學討論的研究包括了生態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演化經濟學、依附理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對經濟學的質疑 一般的批評 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歷史學家托马斯·卡莱尔曾諷刺的稱經濟學為「憂鬱的科學」。一些經濟學家如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和里昂·瓦爾拉斯則認為對經濟學的研究不該與其產出的分配混為一談,他們認為後者所牽涉的「社會經濟學」是屬於政治學的領域。 在《國富論》一書中,亞當·斯密大力抨擊那些他認為是依賴政治權力來影響市場運作的個人或團體,在斯密的年代這些人通常被稱為「派系」,今天則是我們所熟知的利益團體例如政黨、銀行、公司、工會等等。作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經濟學研究應該要獨立於政府政策或其他決策團體的影響之外,然而,政策制定者和政治人物經常以特定經濟學的理論或說詞來正當化他們推動的政治議程,許多時候往往脫離他們公職的負責領域。經濟學理論在實踐上與政治不可避免的密切關連經常被拿來做為批評的對象,批評者往往將經濟學作為一個學術領域的角色與特定議題或價值觀混為一談。儘管如此,經濟學對於政府經濟政策的形成是理所當然有影響力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政治經濟學的分支。許多學術界的期刊經常探討經濟學者之間對於某種政策的共識或主流立場為何,希望以此增加專業意見在政治決策上的角色。事實上,當今的主流經濟學界與一些普遍存在政治討論的看法往往抱持截然不同的立場,舉例來說,貿易保護主義在大眾輿論和政客之間普遍流傳,然而經濟學家卻一面倒的認為自由貿易才是增進社會整體利益的方式 。依據美國經濟學會的調查,美國經濟學家之間已達成明顯共識的議題包含了支持自由貿易、支持沃爾瑪等大型連鎖店商業自由、反對政府強制雇主提供勞工健保、允許商業化的器官轉移、開放賭場、反對補貼生物燃料等等。 其他議題例如中央銀行的獨立運行以及政府在透過中央銀行影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上的做法,乃至總體經濟學上的眾多政策,也經常是爭議的焦點和對於主流經濟學批評的來源。而一些學者例如Deirdre McCloskey則提出許多透過數據觀察進行的經濟學實證研究在方法或結果上都有問題,此點批評在經濟學界受到不少重視,不過,也有某些依賴先驗而拋棄實證觀察作為研究方法的經濟學者和學派存在,例如奧地利經濟學派便是一例。 一些人則責怪經濟學家無法準確預言未來的經濟走向或經濟危機的到來,舉例來說,在2007年-2013年环球金融危机便引發許多人批評主流經濟學的教科書與現實脫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2便曾發表他們對一群經濟學家調查他們對未來經濟蕭條的預測結果,提出97%在1990年代受調查的經濟學家沒有成功預測未來一年的經濟緊縮,而即使成功預測的人,也經常低估了緊縮的嚴重性。 質疑 經濟學長久來持續被質疑是依靠不實際的、無法驗證的、或是過度簡化的假說來做為理論依據,質疑者主張這種簡化過程免除了經濟學家提出結論所要舉出的證據。經常被質疑的假說例如利潤最大化、理性選擇等等。不過,資訊經濟學包含的就是這方面以數學研究和行為經濟學來研究個體在利潤最大化以外的行為。另外一些主流的經濟學家例如凱恩斯也曾觀察到大部分的經濟學領域都是透過概念上的而非數據上的證據來建立,也因此無法像其他自然科學一樣透過數據來驗證。 近年來,批評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女性主義者也開始浮現,促使了女性主義經濟學的誕生。女性主義經濟學批評經濟學一般對於實證和客觀的假設,認為現有的模型和方法只反映出男性社會的偏好。女性主義經濟學經常提出的批評包括經濟學忽視家庭主婦的家事勞動價值、家庭的經濟掌管和收支。 一些從物理學角度出發的科學家則批評經濟學依靠的是19世紀的物理學假設,例如便從熱力學裡提出了與能源經濟學有關的熵理論,以區別他認為主流經濟學依據在牛頓物理學上所建構的理論框架。他的理論對於熱力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有相當的影響。 一些人例如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則批評經濟學的理論方式,認為經濟學過度倚賴帕累托的理型論研究模型,並主張經濟學理論錯誤的結果可能會對人類整體造成龐大災害,他以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問題來質疑許多既有的經濟模型。然而如同其他的批評,並非所有經濟學家倚賴的都是新古典經濟學的模型和假設。而一些經濟學家也正視了塔雷伯提出的問題,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內曼便對塔雷伯的理論讚譽有嘉。而儘管這些批評的存在,主流的經濟學研究所課程已經發展得越來越趨向於技術化和數學化的研究方式。 參見 经济 经济学家、经济学学士 經濟政策 社會資本 無條件基本收入 政治經濟學、家庭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神經經濟學、 生態經濟學 資訊經濟學 会计学、审计学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一般資訊 網路上的經濟學期刊 Economics 大英百科有關經濟學的條目 經濟學家資源 : 美國經濟學會維持的資料庫
Chicago Press; 4th edition (1993年10月25日) 奧托·馮·俾斯麥: remark, 1867年8月11日 Dickerson: Mark O. & Flanagan; Thomas, 1990 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 Politics: A Conceptual Approach, 3rd edition Gompers: Samuel; "Men of Labor! Be Up and Doing," editorial, American Federationist, 1906年5月, 第319頁 吉曼·基爾: Sexual Politics 馬克斯·韋伯: 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New York, Bedminster Press, 1968年 馬克斯·韋伯: Online ebook of Politics as a Vocation 毛澤東: Lecture, 1938年5月; "On Protracted War," Selected Works, 第2版, 1965年
理性选择理论也像行为主义一样,从个体出发来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但并不采取归纳的方法,而是先假定一个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然后在各种情境下计算和演绎按照功利最大化原则行动的个体可能会采取的行动。 理性选择理论起源自公共选择理论。包括了詹姆斯·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模型,安东尼·唐斯的官僚经济学,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和赖克的政治联盟理论。其后逐渐发展出联盟理论、交易理论、博弈理论、投票分析和科层决策等理论形态。 結構主义 結構主義認為,世界上存在著不同的結構影響著政治現象。結構的因素包括地緣因素、經濟力量、社會規範、價值觀等等,環境因素催生、侷限著不同的政治現象,甚至使個體無法作出自主的決定。環境可以隨時間、人們的影響而變更。 在政治學界一直存在著結構主義與理性選擇的論爭,結構主義者認為環境決定了人們一切選擇,理性主義者卻認為人們的決策才是影響環境的因素。這使解釋政治現象無法避免平衡量方面的因素。 新制度主义 1980年代以来,美国兴起了新制度主义学派,重新强调制度主义的研究路径,注重研究制度的动态运动对政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制度与行为和观念的关系。作为对行为主义的反动,新制度主义认为从个体出发从而研究整体的观念是错误的,整体并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其主要流派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采取了理性选择理论的方法,但认为其不够现实,因此认为政治研究的核心是既定制度约束下个人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以及制度对个人选择过程的影响。 :从历史分析的角度,分析既定社会制度对其历史发展道路的影响。认为在一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稳定的制度是推动历史沿着某条道路前进的重要因素。 社会学制度主义:将特定社会的文化结构也看成是既定的社会制度,认为个体的政治行为不是自身的偏好,而是受到既定社会制度的制约。特定制度的采纳不一定是效率问题,更大程度上是体现了既定文化下的合法性问题。合法性与社会适应性是其研究重点。 学科分支 比較政治:以各種方法研究不同的政府形式間的差異。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例,還會包括對於當地區域的研究;也就是對於特定州、省或行政區域的研究。 公共行政:研究公共政策的實行、決策、和結果。試圖解釋政治架構所扮演的角色、官僚政治、和利益集团對公共政策的影響,以及實體的公共世界執行政策的成果。 政治理论:研究政府、意識形態、政權、政治運動以及政治哲学問題。 国际关系:專注於研究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以及跨國的議題如自然環境、人口走私、貿易、社會運動、生產過程的分工和反恐怖主義。 政治经济学:研究政治與經濟間的複雜關係,政治經濟學家們試著理解經濟架構和理論與政治間的關係。 政治社会学:从社会学视角研究政治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生物政治学:研究生物学上的人与其政治行为的关系。 政治地理学: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政治现象。 政治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 政治心理學:研究政治精英、政治行為、以及兩者間的互動。 參見 政治學研究主題列表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市:三民書局,1988年 Heywood, Andrew: Politics (4th edition), Houndmills: Palgrave, 2nd edition, 2002 漢娜·阿倫特: On Violence 1970, Harvest Book Crick, Bernard: "In Defence of Polit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th edition (1993年10月25日) 奧托·馮·俾斯麥: remark, 1867年8月11日 Dickerson: Mark O. & Flanagan; Thomas, 1990 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 Politics: A Conceptual Approach, 3rd edition Gompers: Samuel; "Men of Labor!
犯罪與刑罰 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存在著犯罪,剛開始還沒有法律觀念,對於犯罪行為時常訴諸武力以求自立救助,而形成「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復仇制度,此即刑罰的原始型態。在法治國家以及專制國家中,刑法仍多以權威思想為建構方向,以報復和威嚇主義為思路,使得罪行明確對應於應處之刑罰,同時演扮演著維護法律安定性的角色,以對抗統治者濫用權威。隨著自由主義和國家主義的思想轉變成社會主義的人民國家時,社會保護與教育防範之刑法目的取代了上述傳統,即使是以社會教育保護刑法為訴求的刑事政策,也有司法信賴危機的疑慮。而今日的爭論已不再是何者優先,而是刑事司法中之權利保障以及提高法官的裁量空間,以及在於舊式狹義的法治國家或福利文化國家間的抉擇。 然而,刑罰的問題還涉及刑法本身的根源。刑罰意味著故意對人施惡,任何人想使用刑罰就必須明白自己被託付更高層次的重任。每個犯罪行為都是兩個因素下的產物:個人性格和環境狀況。依據犯罪行為的主要動機可將犯罪行為人分成兩大類:機會犯人以及常習犯人。機會犯人的行為是由外在刺激或誘因所引起的,不具長期犯罪的傾向;常習犯人則想要犯罪,或基於習慣、天性而具有犯罪的本性。對於後者,經驗顯示很多都會辜負教育者的努力並再度犯罪,因此刑罰只能將他們除掉、永久或是長時間隔離,以確保社會安全。對於機會犯人則應表達明確訓斥,用以警告他們。因此,根據犯罪者分成三類,也可將刑罰目的分成三類:刑罰要警告時機犯罪者,要改善能改過的性格犯罪者,以及隔絕無可救藥的性格犯罪者。相對於一般教育,青少年罪犯應該要以教養為主。 法學與其他領域 現代的法學是指研究法律的科學,但是關於法學與科學的關係有不同的看法,這主要涉及價值論的研究是不是科學的問題。近代德國人把人文、社會科學提高到與自然科學對等的地位的,柏林洪堡大學以來的現代大學推動了社會科學的發展。法學被理解為科學與這一背景有關。法學以價值論為主要核心內容,如同丹麥法學家所說:「正義...不能作為法治的量尺,或法律的終極標準,主張某法不正義只不過是一種有害的情緒性字眼。」實質上,法學的核心僅僅是思維上的中心,而不是說法學的本體是價值的,法學最大的特點是要論證實踐中如何體現價值(或者說怎麼證實價值已經實現),這一論證形成了所有的法學部門分支。法學價值是否實現或者怎麼實現的論證,是經驗性的,可驗證的,因而是科學的。在價值推導方面,法律也要公理理論。法學是不是科學,最容易提出疑問的是法理學,法理學是處在價值核心部位,但這也只是某種法理學。法理學的形而上,可以藐視科學,但是法理學的形而下(解答部門法)必須訴諸綜合分析,價值只是要素之一。法學無法具備「客觀可驗證」的這項科學特質,法學研究或法律思考的結論,只能做到「互為主觀」。法學肯定法律對於社會的規範和調整。 除此之外,法學也與政治學有密切關連,法學研究法律為主要內容,而法律往往反映國家政治的措施。政治的型態與體制,常以法律具體表現。政治學以研究國家為主要對象,並認為國家是一個法人,具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與法學上認定自然人和法人有權利義務的概念完全相同。因此,法學與政治學有不可分離、互為表裡的關係。 法學分類 法學如何分類依各學者不同,有以研究範圍廣狹為區別標準,分為一般法學與特別法學兩種,一般法學研究關於法學的全體概念,例如法學緒論、法學通論、法學概要,特別法學研究關於特種法律現象的學問,例如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行政法學、商法學、國際法學等。也有以研究內容作為區分標準,分為法律哲學、法律史學與法律科學三種,法律哲學是研究法律的原理原則,探求法律的終極理想及其實用價值,各大學之法律科系,多設有法理學一科來探討法律哲學的範疇。法律史學,又稱為法律沿革學,主要研究法律的變遷過程及未來趨勢,現在法律科系多有法學史、法律學史或法制史等類學科,變屬於法律史學範疇。法律科學探討國家現行法律的共同原理原則,以及各種法律的概念、內容及適用範圍,其中又可分門別類研習,如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與其他各種法律研究。 法律教育 法律教育以傳授法律知識、法學知識體系和培養法律職業為目的的教育制度和途徑。現代法律教育一般分為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培訓兩個基本部分。 法學教育 法學教育之目的係在法學範疇上的知識培育,範圍包括各種法學理論及術科。有些人將法學教育分為法學本科教育和法學研究生教育,前者係指法學方面的第一學歷(法學士和法律博士),後者則為供法學本科畢業後繼續進修的法學教育,如法學碩士及法學博士。惟有些人則認為法律博士雖為法學方面的第一學歷,但卻是一個研究生學歷,因此認為分類應以基礎法學教育和進階法學教育為名。 法律職業培訓 法律職業培訓分為兩大類: 資格前培訓,即向未取得法律業專業資格(如律師資格、檢察官資格等)的人,為取得法律頁專業資格而提供的教育,其目的是協助其取得資格及提供職業知識教育。例如香港的法律專業證書、英國的法律專業共同試和法律實踐課程等。 資格後培訓,即為已取得法律業專業資格者提供持續進修教育,其目的係為從業者不斷更新其專業知識。例如香港的執業律師便須要按持續專業進修的要求定期進修。 各地法律教育 中国大陆 清朝滅亡後,在民國初年,各式大學紛紛建立起來,當中包括不少法學院。其中,國立的法學院仍以前身為京師大學堂法律學門的北京大學法律系最為著名,而私立的法學院則以东吴大学法学院和朝陽大學朝阳大学法学院最為著名,有「南東吳、北朝陽」之美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的教育界經歷多種變遷,法學院以「五院四系」最為著名,分別為:北京政法學院、西南政法學院、華東政法學院、西北政法學院、中南政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律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武漢大學法律系、吉林大學法律系。然而,現時「五院」均已成為政法大學,「四系」亦已成為法學院。 由於中國古代學生在仕官的晉身途徑中並不要求對法律的知識,因此中國古時對法律教育並不非常重視。及至清末科舉制度被取消以後,在沈家本主持的法律改革下,投身京師大學堂成為入仕的最理想途徑,加上為法律改革所帶來的機會,京師大學堂法律學門遂成為最多學生爭相入讀的學校之一。及至現在,中國的法學教育機構數量龐大,單就中國而言,至2008年11月已有634所法學院系,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法學學生和法學教師的人數分別增加了100倍和10倍。 臺灣 目前臺灣較具代表性的法學院:
法律的制訂不僅由有組織的族群或國家的成文法,也可以從沒有組織的社群中凝聚習慣而成,然而國家不僅是法律的主要來源,它同時也是法律的產物:國家的立憲及其在法理上的地位,是從憲法和相關法律演繹得到的。也就是說,國家預設了憲法,而憲法又以國家為前提。事實上,國家與憲法是一體兩面,就像有機物和它的組織很難彼此分離。立憲思想見於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的三權分立說,他主張如果國家不想由法治淪為專制,則國家的三種權力就不能完全落到同一個國家機關手中,也就是人民參與立法、行政必須合法、司法必須獨立。因此立憲國家所奠立的自由,除了人民參與國家事務的積極面外,還有國家保證不能觸犯個人自由的消極面。 警察國家不知道國家權力的界限,他們不僅是要保護人民免於他人的侵犯,還要免於自身無知的危害,因而犧牲人民的自由以保障其福祉。但當立憲國家默默地不再過問某些領域的事務時,便打破這種監護制度,這些領域是1789年的《人權宣言》後在憲法或其他法律中明白宣示不可侵犯的權利,如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個人自由、居住和通信隱私不受侵犯、信仰和文化自由、學術及理論自由、集會結社自由、出版自由、就業自由、遷徙自由等。形式上,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效力優於普通法律,其他一般法律均須根據憲法而制訂,不得與憲法抵觸,否則即失其效力。 經濟法與國家 古典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法的本質是為了確保市民對經濟活動有自由放任的權利,特別堅持所有權自由、契約自由與人格平等之法律基本原理,法律主要內容是要求國家權利給予人民最大的經濟活動自由,並藉由市場自動調節機制,即所謂「看不見的手」,用以形成整體市場合理的經濟秩序,因此國家對經濟活動的介入實際上是採消極的態度。從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立法者不再只將經濟關係視為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公平補償,而主要以經濟共同利益、生產及節約的觀念來規範管理,所以經濟法應運而生,這是傳統上公法與私法之間的第三類法律領域,在中華民國境內以消費者保護法與公平交易法為代表,當國家不再只維護純粹私法上的自由競爭,而是試圖以法律規範掌握社會學意義下的運作法則,轉而以「國家的手」來確保整體市場合理的經濟秩序與實現均衡的經濟循環。 犯罪與刑罰 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存在著犯罪,剛開始還沒有法律觀念,對於犯罪行為時常訴諸武力以求自立救助,而形成「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復仇制度,此即刑罰的原始型態。在法治國家以及專制國家中,刑法仍多以權威思想為建構方向,以報復和威嚇主義為思路,使得罪行明確對應於應處之刑罰,同時演扮演著維護法律安定性的角色,以對抗統治者濫用權威。隨著自由主義和國家主義的思想轉變成社會主義的人民國家時,社會保護與教育防範之刑法目的取代了上述傳統,即使是以社會教育保護刑法為訴求的刑事政策,也有司法信賴危機的疑慮。而今日的爭論已不再是何者優先,而是刑事司法中之權利保障以及提高法官的裁量空間,以及在於舊式狹義的法治國家或福利文化國家間的抉擇。 然而,刑罰的問題還涉及刑法本身的根源。刑罰意味著故意對人施惡,任何人想使用刑罰就必須明白自己被託付更高層次的重任。每個犯罪行為都是兩個因素下的產物:個人性格和環境狀況。依據犯罪行為的主要動機可將犯罪行為人分成兩大類:機會犯人以及常習犯人。機會犯人的行為是由外在刺激或誘因所引起的,不具長期犯罪的傾向;常習犯人則想要犯罪,或基於習慣、天性而具有犯罪的本性。對於後者,經驗顯示很多都會辜負教育者的努力並再度犯罪,因此刑罰只能將他們除掉、永久或是長時間隔離,以確保社會安全。對於機會犯人則應表達明確訓斥,用以警告他們。因此,根據犯罪者分成三類,也可將刑罰目的分成三類:刑罰要警告時機犯罪者,要改善能改過的性格犯罪者,以及隔絕無可救藥的性格犯罪者。相對於一般教育,青少年罪犯應該要以教養為主。 法學與其他領域 現代的法學是指研究法律的科學,但是關於法學與科學的關係有不同的看法,這主要涉及價值論的研究是不是科學的問題。近代德國人把人文、社會科學提高到與自然科學對等的地位的,柏林洪堡大學以來的現代大學推動了社會科學的發展。法學被理解為科學與這一背景有關。法學以價值論為主要核心內容,如同丹麥法學家所說:「正義...不能作為法治的量尺,或法律的終極標準,主張某法不正義只不過是一種有害的情緒性字眼。」實質上,法學的核心僅僅是思維上的中心,而不是說法學的本體是價值的,法學最大的特點是要論證實踐中如何體現價值(或者說怎麼證實價值已經實現),這一論證形成了所有的法學部門分支。法學價值是否實現或者怎麼實現的論證,是經驗性的,可驗證的,因而是科學的。在價值推導方面,法律也要公理理論。法學是不是科學,最容易提出疑問的是法理學,法理學是處在價值核心部位,但這也只是某種法理學。法理學的形而上,可以藐視科學,但是法理學的形而下(解答部門法)必須訴諸綜合分析,價值只是要素之一。法學無法具備「客觀可驗證」的這項科學特質,法學研究或法律思考的結論,只能做到「互為主觀」。法學肯定法律對於社會的規範和調整。 除此之外,法學也與政治學有密切關連,法學研究法律為主要內容,而法律往往反映國家政治的措施。政治的型態與體制,常以法律具體表現。政治學以研究國家為主要對象,並認為國家是一個法人,具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與法學上認定自然人和法人有權利義務的概念完全相同。因此,法學與政治學有不可分離、互為表裡的關係。 法學分類 法學如何分類依各學者不同,有以研究範圍廣狹為區別標準,分為一般法學與特別法學兩種,一般法學研究關於法學的全體概念,例如法學緒論、法學通論、法學概要,特別法學研究關於特種法律現象的學問,例如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行政法學、商法學、國際法學等。也有以研究內容作為區分標準,分為法律哲學、法律史學與法律科學三種,法律哲學是研究法律的原理原則,探求法律的終極理想及其實用價值,各大學之法律科系,多設有法理學一科來探討法律哲學的範疇。法律史學,又稱為法律沿革學,主要研究法律的變遷過程及未來趨勢,現在法律科系多有法學史、法律學史或法制史等類學科,變屬於法律史學範疇。法律科學探討國家現行法律的共同原理原則,以及各種法律的概念、內容及適用範圍,其中又可分門別類研習,如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與其他各種法律研究。 法律教育 法律教育以傳授法律知識、法學知識體系和培養法律職業為目的的教育制度和途徑。現代法律教育一般分為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培訓兩個基本部分。 法學教育 法學教育之目的係在法學範疇上的知識培育,範圍包括各種法學理論及術科。有些人將法學教育分為法學本科教育和法學研究生教育,前者係指法學方面的第一學歷(法學士和法律博士),後者則為供法學本科畢業後繼續進修的法學教育,如法學碩士及法學博士。惟有些人則認為法律博士雖為法學方面的第一學歷,但卻是一個研究生學歷,因此認為分類應以基礎法學教育和進階法學教育為名。 法律職業培訓 法律職業培訓分為兩大類: 資格前培訓,即向未取得法律業專業資格(如律師資格、檢察官資格等)的人,為取得法律頁專業資格而提供的教育,其目的是協助其取得資格及提供職業知識教育。例如香港的法律專業證書、英國的法律專業共同試和法律實踐課程等。 資格後培訓,即為已取得法律業專業資格者提供持續進修教育,其目的係為從業者不斷更新其專業知識。例如香港的執業律師便須要按持續專業進修的要求定期進修。 各地法律教育 中国大陆
Maus, Geschichte der Soziologie; in: Werner Ziegenfuß (Hg.), Handbuch der Soziologie. Stuttgart: Enke, 1956: 1-120 ders., Bericht über die Soziologie in Deutschland 1933-1945; in: , 11 (1959) 1: 72-99 ders., Zur Vorgeschichte der empirischen Sozialforschung; in: (Hg.), Handbuch der empirischen Sozialforschung Bd. I, Stuttgart: Enke, ²1967: 18-37 Reinhard Müller, Marienthal. Das Dorf – Die Arbeitslosen – Die Studie. Innsbruck-Wien-Bozen: StudienVerlag, 2008, 423 p. (ISBN 978-3-7065-4377-7) Rolf Wiggershaus, Die Frankfurter Schule, München: dtv 2001, ISBN 978-3-423-30174-9 , Zur Geschichte der Soziographie [1933]; in: / der., Die Arbeitslosen von Marienthal. Ein soziographischer Versuch über die Wirkungen langandauernder Arbeitslosigkeit [...]; m. Vorw. v. 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Leipzig 1933; Allensbach/Bonn 1960;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75 [= ed. suhrkamp 769] 113-142 [und] 145-148 法文書籍 雷蒙·阿隆, Les étapes de la pensée sociologique, Paris, Gallimard, 1976 , La construction de la sociologie, Paris, PUF, 1991 Pierre-Jean Simon, Histoire de la sociologie. Paris : PUF, pp. 7–24, 1991 Charles-Henry Cuin, François Gresle, Histoire de la sociologie, tome 1 : avant 1918, tome 2 : depuis 1918, Nouvelle édition, Éditions La découverte, Collection Repères Gilles Ferréol & alii, Histoire de la pensée sociologique, Colin Cursus, 1994 Jean Étienne, Henri Mendras, Les grands auteurs en sociologie, Paris, Hatier, 1996 Karl Van Meter, (dir.) La sociologie, Larousse, coll. Textes essentiels, 1999 Michel Lallement, Histoire des idées sociologiques, Tome 1 : Des origines à Weber, Nathan, coll. Circa, 1994 Jean-Pierre Delas, Bruno Milly, Histoire des pensées sociologiques, Sirey coll. Synthèse +, 1997 Jean-Pierre Durand, , Sociologie contemporaine, Vigot, rééd. 1997 Michel Forsé &
ed. Women in Sociology: A Bio-Bibliographical Sourcebook,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91. , A History of Sociology in Britain: Science, Literature, and Socie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Barbara Laslett (editor), (editor), Feminist Sociology: Life Histories of a Movement,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7 Levine, Donald N. Visions of 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ISBN 978-0-226-47547-9 T.N. Madan, Pathways :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society in India.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Wiggershaus, Rolf, The Frankfurt School : its history, theories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 Polity Press, 1994. 德文書籍 Bálint Balla, Soziologie und Geschichte. Geschichte der Soziologie, Hamburg (Reinhold Krämer) 1995 Wolfgang Bonß, Die Einübung des Tatsachenblicks. Zur Struktur und Veränderung empirischer Sozialforschung,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82, 324 p. Hermann Korte,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Soziologie, 8. überarb. Auflage, Wiesbaden (VS 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 2006, ISBN 978-3-531-14774-1 (Hg.), Geschichte der Soziologie. Studien zur kognitiven, sozialen und historischen Identität einer Disziplin, 4 Bände,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81, ISBN 978-3-518-07967-6 Heinz Maus, Geschichte der Soziologie; in: Werner Ziegenfuß (Hg.), Handbuch der Soziologie. Stuttgart: Enke, 1956: 1-120 ders., Bericht über die Soziologie in Deutschland 1933-1945; in: , 11 (1959) 1: 72-99 ders., Zur Vorgeschichte der empirischen Sozialforschung; in: (Hg.), Handbuch der empirischen Sozialforschung Bd. I, Stuttgart: Enke, ²1967: 18-37 Reinhard Müller, Marienthal. Das Dorf – Die Arbeitslosen – Die Studie. Innsbruck-Wien-Bozen: StudienVerlag, 2008, 423 p. (ISBN 978-3-7065-4377-7) Rolf Wiggershaus, Die Frankfurter Schule, München: dtv 2001, ISBN 978-3-423-30174-9 , Zur Geschichte der Soziographie [1933]; in: / der., Die Arbeitslosen von Marienthal. Ein soziographischer Versuch über die Wirkungen langandauernder Arbeitslosigkeit [...]; m. Vorw. v. 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Leipzig 1933; Allensbach/Bonn 1960;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75 [= ed. suhrkamp 769] 113-142 [und] 145-148 法文書籍 雷蒙·阿隆, Les étapes de la pensée sociologique, Paris, Gallimard, 1976 , La construction de la sociologie, Paris, PUF, 1991 Pierre-Jean Simon, Histoire de la sociologie. Paris : PUF, pp. 7–24, 1991 Charles-Henry
軍事思想 戰爭 武裝力量 軍隊 軍事家 戰略學 軍事制度 軍隊政治工作學 軍事歷史學 軍事地理學 軍事技術科學:主要研究現代各種武器、工程 陸軍 海軍 空軍 裝甲兵 軍事技術與裝備 邊緣學科 軍事語言學 軍事史 军事名著 《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繚子》、《司马法》、《六韬》、《三略》、《唐李问对》)
《孫臏兵法》 《三十六計》 《战争艺术》 《海权论》、《制海權》、《封鎖》、《存在艦隊》、《大艦巨砲主義》 《制空权》、《密接支援》、《戰略轟炸》、《聯合作戰》 《紀效新書》 《火力支援》、《滲透戰術》、《人海戰術》、《閃電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门的学科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定义,其下属的一级学科有: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制学、军队政治工作、军事后勤学、军事装备学、军事训练学。 参见 战略 战役 战术 兵法 军事思想
資訊社會 知識表示 知識本體論 理论信息学 資訊科技 資訊系统和资源管理 資訊哲學
理论信息学 資訊科技 資訊系统和资源管理 資訊哲學 理论基础
物理學(源自,源自,转写:phýsis,直譯:大自然)是研究物質、能量的本質與性質的自然科學。由於物質與能量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必須涉及的基本要素,所以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物理學是一種實驗科學,物理學者從觀測與分析大自然的各種基於物質與能量的現象來找出其中的模式。這些模式稱為「物理理論」,經得起實驗檢驗的常用物理理論稱為物理定律,直到有一天被證明是有錯誤為止(具可否證性)。物理學是由這些定律精緻地建構而成。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化學、生物學、考古學等等科學學術領域的理論都是建構於這些物理定律。 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原本都歸屬於自然哲學的範疇,直到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才漸漸地從自然哲學中分別成長為獨立的學術領域。物理學與其它很多跨領域研究有相當的交集,如量子化學、生物物理學等等。物理學的疆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物理學裡的創始突破時常可以用來解釋這些跨領域研究的基礎機制,有時還會開啟嶄新的跨領域研究。 通過創建新理論與發展新科技,物理學對於人類文明有極為顯著的貢獻。例如,由於電磁學的快速發展,電燈、電動機、家用電器等新產品纷纷涌现,人類社會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由於核子物理學日趨成熟,核能發電已不再是藍圖構想,但其所引致的安全問題也使人們意識到地球環境、生態與人類的嬌弱渺小。 歷史 「物理」一詞在英文裏是「physics」,最先出自於古希臘文「」,原意是「自然」。在中文裏,「物理」最早可在戰國時期佚書《鹖冠子·王鈇篇》「願聞其人情物理所以嗇萬物與天地總與神明體正之道」中找到,「物理」在這裏指的是一切事物之道理。三國時期,楊泉著有《物理論》,是最早的書名含有「物理」一詞的著作。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受到西學影響,撰寫了百科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在這裏,「物理」的含義已演化為學術之理,包括自然科學的各門領域與人文學的部分領域。 清朝鴉片戰爭後,西方科學傳入中國,此時的譯者將「physics」翻譯為「格致學」或「格物學」。「格物致知」這詞源自於《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致知」,用白話說,「若要增進知識,必須窮究事物之理,唯有窮究事物之理,才可增進知識」。這句話指出,明瞭事物是增進知識的關鍵方法。在物理學裡,時常會利用觀察、模擬、實驗、推論、演繹等方法來獲得知識,鉴于此,將「physics」翻譯為「格致學」或「格物學」有其道理深意。 中国战国哲学家名家惠施、邓析和公孙龙,以及墨家,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惠施有十个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元素。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一”是指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指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名家的思想合同异以惠施为代表,认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万物“毕异”本为“毕同”,并无区别。后期墨家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 古希臘物理學 从古代以來,人们就尝试着了解大自然的奥妙:为什么物体会往地面掉落,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会具有不同的性质?如此等等。從觀測與分析大自然的現象,早期人們找到其中的樣式,並針對這些樣式提出了各种理论,试图解释大自然的奥妙,然而他們所提出的大多數理論都不正确。以現代準則來看,早期的物理理论更像是一些哲学理论:现代的理论都需要经过嚴格的实验檢驗,而那些早期的理论并没有经过严格证实。像托勒密和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理論中,有些就与日常所能观察到的事实相悖。 儘管如此,仍有許多古學者貢獻出相當正確的理論。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前624年-前546年)曾經遠渡地中海,在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學習天文學與幾何,還加以推廣延伸,發揚光大。他預測出公元前585年發生的日蝕,還能夠估算船隻離岸邊的距離,又從金字塔的陰影計算出其高度。泰勒斯拒絕倚賴玄異或超自然因素來解釋自然現象,他主張,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其不變與普適的因果關係。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與學生德謨克利特率先提出原子論,认为所有物質皆是由不會毀壞、不可分割的原子所構成。古希腊的思想家阿基米德在作用力方面推导出许多正确的定量结论,如對於槓桿原理的解釋。 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物理學 從西元850年至950年間,大量希臘學術被翻譯成阿拉伯文。穆斯林科學家從希臘人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物理學。在伊斯蘭黃金時代,他們將這些學術發揚光大,特別強調觀測的動作,發展出一種早期形式的科學方法。. 、肯迪、海什木、伊本·西那等等科學家在光學與視覺領域給出創新理論。海什木在著名著作《》(Kitab al-Manazir)裏,堅定地駁斥了古希臘的視覺理論——發射說,並且給出新理論。倚賴蓋倫關於眼睛內部解剖結構的信息,他說明了光線如何進入眼睛,如何被聚焦與投射至眼睛的後部,他認為眼睛就如同「暗室」,光線進入一個小洞後,在暗室形成顛倒影像。很明顯地,在這裡,他所指的是針孔相機或暗箱。他還描述怎樣用暗室來觀測日蝕。 海什木的成就在阿拉伯世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十二世紀,他的著作被翻譯成拉丁文,書名為《透視》(Perspectiva)。直至十七世紀,這著作在歐洲是光學的標準參考書,強烈影響了後來约翰内斯·开普勒、威特羅、羅傑·培根等等科學家的研究。 經典物理學 經典物理學指的是不涉及到量子力學或相對論的物理學,例如,牛頓力學、熱力學、馬克士威電磁學等等。經典物理學的盛期開始於十六世紀的第一次科學革命,終止於十九世紀末。尼古拉·哥白尼打響了科學革命的第一槍,他於1543年提出了描述太陽系統的日心說,這理論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說。在1609年與1619年期間,約翰內斯·克卜勒發表了主導行星運動的定律,他用數學方程準確估算出從天文觀測獲得的行星繞著太陽的公轉數據,從而給予日心說強而有力的理論支持。伽利略·伽利萊做實驗研究物體運動,發現落體定律,並且展示出實驗方法對於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他倚賴使用實驗或觀測所獲得的證據,而不是倚靠純粹推理,來證實任何假說的正確性。他強調使用數學來描述物理現象,大自然的語言是數學,假若不懂數學,則無法明白大自然。1687年,艾薩克·牛頓提出的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为經典物理學奠定了穩固的基础,他和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創建了微積分,給出一種新的高功能數學方法來研析物理問題。他為第一次科學革命畫上了完美的終止符。物理學展現出兩個獨門特徵:使用實驗證據來檢視物理定律、採用數學語言來表述物理定律。物理學逐漸發展進步,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現代物理學 二十世紀初期,物理學者發現經典物理學存在著極嚴重的瑕疵:邁克生-莫立實驗的零結果不符合經典物理學的預測,黑體輻射譜不符合熱力學的預測,經典電磁學無法解釋光電效應與原子光譜,放射性物質的物理性質貌似與經典物理學的決定論背道而馳。這些瑕疵給學術界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徹底地動搖了舊理論體系的基石,導致了二十世紀物理學兩大理論體系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出現,进而開始了現代物理學的紀元。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對於這些難題給出合理解答。不僅如此,物理學者應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於像原子、分子等等的微觀系統,以及各種凝聚態宏觀系統,從而更為深切地揭示大自然的工作機制,並且促進物質文明蓬勃發展。 核心理論 雖然物理學的研究範圍十分廣泛,物理學者時常會使用到某些物理學的核心理論。這些理論皆已通過很多不同實驗的多次檢驗,並且對於自然現象的預測被認為足夠準確,例如,經典力學的理論能夠準確地描述物體的運動,但必須滿足兩個前提,一是物體尺寸超大於原子、二是物體運動速度超小於光速。當今,這些核心理論仍舊是很熱門的研究領域。例如,二十世紀後半期,即在牛頓(1642年–1727年)表述經典力學整整三個世紀之後,學者發現與創建了混沌理論,其揭示了力學系統的決定論可預測性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這些核心理論大致包括於經典力學、量子力學、熱力學、統計力學、電磁學、狹義相對論等等基礎物理學領域,是進階研究專門論題的重要工具。 經典物理學 經典物理學包括那些在二十世紀初已成熟的傳統學術分支領域:經典力學、聲學、光學、熱力學、電磁學等等。 經典力學研究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況。牛頓定律是經典力學的基礎定律。經典力學分為靜力學、運動學和動力學。靜力學論述處於靜力平衡的物體所感受到力與力矩。運動學描述物體的運動,完全不考慮力或質量等等影響運動的因素。動力學研究改變物體運動的因素與物體運動如何因此改變。按照表述方式的不同,經典力學又可分為向量力學與分析力學。向量力學著重於論述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等向量間的關係,而分析力學則從受力物體運動時的拉格朗日量或哈密頓量來分析物體的運動行為。 聲學是研究聲音的製造、控制、傳播、接收與效應的學術領域。超聲波學,與是聲學所包含的一些重要現代分支領域。超聲波學研究超過人類聽覺能力的高頻率聲波,在醫學診斷與醫學治療方面有很多重要用途。生物聲學研究涉及動物的聲波。電聲波學研究電聲設備的操控。 光學專注於光的性質與行為的物理學分支領域。光在幾何光學裡被視為光線,能夠以直線移動,直到遇到不同介質時,才會改變方向。反射、折射等現象都可以用幾何光學的理論來解釋。光在物理光學裡被視為光波,能夠用來描述衍射、干涉、偏振等等現象。 熱力學主要研究熱量與機械功彼此之間的轉換。在熱力學裏,通常透過描述物理系統平均性質的宏觀變量,像溫度、內能、熵、壓強等等來解釋自然現象。熱力學研究這些宏觀變量彼此之間的關係(如麦克斯韦关系式)、以及它們的改變對於物理系統的影響。學習熱力學的起跑點是熱力學定律。熱力學不研究物質的微觀性質,這屬於統計力學領域。從統計力學的理論可以推導出熱力學定律。統計力學應用機率論來研究由大量粒子組成的系統的物理行為。統計力學將單獨原子或分子的微觀性質橋接至大塊物質的宏觀性質,對於這些宏觀性質給出微觀層級的詮釋。在大尺度的實驗中可以測量到這些宏觀性質。 電磁學描述帶電粒子與電場、磁場的交互作用。電磁學的分支有靜電學、靜磁學、電動力學等等。靜電學研究靜止帶電粒子彼此之間的交互作用。靜磁學研究所有涉及常定磁場的現象。電動力學研究所有涉及加速度帶電粒子、電磁輻射、時變電場與時變磁場的現象。經典電磁學的基礎理論是馬克士威方程式與勞侖茲力方程式。光波是电磁波的一種,可由帶電粒子的加速度運動產生。 現代物理學 經典物理學通常用以闡述日常可觀察尺寸的系統現象,而現代物理學通常用以闡述極端或非常大尺寸、非常小尺寸的系統現象。例如,化學元素可以被辨識的最小尺寸是原子物理學或核子物理學探索物質所操作的尺寸。而粒子物理學操作的尺寸則更為微小,它論述的是基本粒子或由基本粒子組成的粒子。由於使用大型粒子加速器來產生基本粒子需要非常巨大的能量,所以通常粒子物理學又稱為高能量物理學。對於粒子物理學所研究的物理系統,那些關於空間、時間、物質、能量的普通常識不再適用,必須加以修改。 現代物理學的兩種核心理論給出關於空間、時間、物質、能量的崭新繪景。量子力學論述發生於原子層級與亞原子層級各種現象的離散性質,以及在關於這些現象的描述裏的粒子與波動的互補性質。相對論闡述,處於某參考系的觀察者,所觀察到在另外一個以相對速度移動的參考系發生的現象。相對論又可分為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狹義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於所討論的問題是否涉及重力(彎曲時空),即狹義相對論只涉及那些沒有重力作用或者重力作用可以忽略的問題,而廣義相對論則是研討那些涉及重力的論題。 經典物理學與現代物理學之間的差異 -{zh-hant:; zh-hans:;}- 物理學的一大研究目標是在發現,即毫無例外的規律,但似乎每一種物理理論都只適用於某些明確值域。大致而言,經典物理學的定律能夠準確地描述長度超大於原子尺度、速度超小於光速的系統。在這適用範圍以外,實驗結果與理論預測並不相符合。狹義相對論徹底地丟棄了絕對時間與絕對空間的概念,且以四維時空取而代之,因此得以準確地描述速度接近光速的系統,即相對論性系統。量子力學不似經典物理學一般決定性地描述宏觀物體的物理行為,而是統計性地描述微觀系統的物理行為,它成功地通過了當今任何檢試其正確性的精密複雜實驗。 量子場論統一了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是粒子物理學不可或缺的基礎理論。電磁交互作用與弱交互作用也已被合併為電弱交互作用。物理學者期望在不久的未來,電磁交互作用、強交互作用與弱交互作用能夠被收斂在大一統理論的論述內。廣義相對論將時空延伸為動態的彎曲時空,能夠描述大質量系統和宇宙的大尺寸結構。但是,廣義相對論與其它種基礎相互作用表述尚未能被統一為單一理論;科學家仍舊在發展幾種可能的量子引力理論。 與其它學術領域之間的關係 物理與數學相輔相成 數學是研讀物理必備的工具之一,這包括幾何、代數、微積分等等。應用這些數學工具,物理學者可以從物理定律推導與演算出很多有意思的結果。例如,1912年,圖利奧·勒維奇維塔獲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探索重力的相對性理論中,遇到一些挫折,他便力勸愛因斯坦學習張量微積分。愛因斯坦採納了勒維奇維塔的建議,勤學張量微積分,并於1915年成功創立了廣義相對論。如同大多數英國的理論物理學者,羅傑·潘洛斯讀大學時專修數學,因此有深厚的數學造詣,能夠將拓撲學方法引入相對論研究,證明在每一個黑洞的中心存在著一個奇點,這就是在宇宙學裏著名的奇性定理。 數學在物理學裏的主要角色並不是推導與演算的優良工具,它還扮演了一個更關鍵的角色:作为一種抽象語言,担当精準地表述物理定律之任。實際而言,物理定律必須先用數學語言來表述,然後才能將數學工具的功能發揮至極。伽利略在1622年著作《》裏提到,數學是大自然表達其內涵所用的語言,假若棄之不用,則無法瞭解大自然的任何一句話。物理學依賴數學來給出準確的公式、準確或近似的解答、定量的結果或預測。理查·費曼在著作《》裏也有類似的表示,他认为,不知道數學的人很難真正地理解大自然的美,尤其是最深刻的自然之美……假如你想知道任何有關大自然的事物,或者想鑑賞大自然,就必須瞭解大自然所用的語言 數學語言在表述物理定律的同時,也表述出內含的數學概念。例如,根據量子力學的數學表述,在量子力學裏,有兩個基礎概念:物理系統的量子態是以希爾伯特空間的單位向量來代表,從觀察物理系統得到的可觀察量是以作用於這些向量的厄米算符來代表。一旦找到了這兩個基礎物理概念的對應數學概念,整個線性代數的理論都可以立刻應用於量子力學。這凸顯出數學的重要性與適應性。 在數學理論裏瀰漫著數學語言,其伴隨的數學概念往往會指出前進的道路,有時甚至會衍生出經驗預測。這並不只是巧合,而恰恰反映出在數學與物理之間無比深奧的關係。例如,1915年,广义相对论最初创立之时,尚没有甚麼牢靠的经验性观测基础,它在当时所能解释的最著名现象就是牛顿力学无法解释的水星近日点的反常进动。1919年天体物理学者亚瑟·爱丁顿爵士观测到了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光线在太阳引力场中的偏折(这一实验直到1959年才开始被精确地定量测量),这在当时是对广义相对论最有力的支持。時至今日,广义相对论的理論預測已由實驗測量結果证实。 應用與影響 物理學是一门基礎科學,不是應用科學。物理學也被認為是基礎科學中的基礎科學,因為其它自然科學的分支,像化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的理論都必須遵守物理定律。例如,化學研究物質的性質、結構、化學反應(化學專注於原子尺寸,這是化學與物理的主要界線)。結構的形成是因為粒子與粒子之間彼此相互作用。能量守恆、動量守恆、電荷守恆等,這些物理定律主導了物質性質和化學反應,以往化學家只能使用各種模糊的概念建立的理論也都因量子物理的發展而得到更為正確的了解。 應用物理學指的是針對實際用途而進行的物理研究。應用物理學的課程規畫通常會選修一些應用學科的課程,像地質學或電機工程學。應用物理學與工程學不同,應用物理學不會特別地設計某種元件或機器,而是用物理理論或從事物理研究來發展某種新科技或解析某問題。 工程學應用到很多物理理論。例如,在學習建造橋樑與其它建築物的技術之前,必須先學會靜力學的理論。設計世界一流的音樂廳,必須先學會聲學。設計與製造更優良的光學元件必須先精思熟讀光學。經過考慮種種物理因素而設計出來的飛行模擬器、電子遊戲、電影等等,會顯得更加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化學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以及变化规律。化學研究的對象涉及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或物質和能量之間的關聯。傳統的化學常常都是關於兩種物質接觸、變化,即化學反應,又或者是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的過程。這些變化有時會需要使用電磁波,當中電磁波負責激發化學作用。不過有時化學都不一定要關於物質之間的反應。光譜學研究物質與光之間的關係,而這些關係並不涉及化學反應。准确的说,化学的研究范围是包括分子、电子、离子、原子、原子团在内的核-电子体系。隨著量子物理的發展,化學也吸收了量子物理的理論建立了更完備的理論基礎。 物理學使用的一些探本溯源、格物致知的方法也可用於跨學科領域。物理學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很多重要學術領域,例如,經濟物理學應用大量物理學裏的理論與方法來解析經濟學問題,這些問題時常會涉及不確定性或混沌。 學術研究 科學方法 科學方法是一種用來解答問題的系統性程序,通過這種程序,可以發展出對於大自然現象的合理解釋。從觀察自然現象、閱讀書籍或討論中,時常會找到有意義的問題。假若問題過於複雜,則必須剝除其無關緊要部分,找到核心思想,將問題簡化,進而發展出能夠解釋這問題並且被實驗檢試的假說。經過實驗檢試後,或許需要對於假說加以改善或駁回。這嚴格過程可能會重複多次,直到假說的預測能夠符合實驗結果為止,這假說才能被學術界接受成為科學理論。 實驗檢試必須擁有抓出科學理論的瑕疵的能力。卡爾·波普爾強調,科學理論必須具有可證偽性。換句話說,必須能夠對於理論預言與實驗結果做比較,假若兩者不一致,則不能承認這科學理論的正確性。然而近期,有些弦理論學者與宇宙學學者主張,一個足夠精緻並且能夠對相關問題給出解釋的理論不需要通過實驗檢試,例如,至今為止,弦理論是唯一能夠統一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論,但是它所提出的額外維度概念,是無法做實驗觀測到的。在宇宙學方面,多重宇宙論、前大爆炸理論都涉及到無法觀測到的論述。理論物理學者保羅·斯泰恩哈特表示,宇宙暴脹理論不是科學理論,因為所有觀測結果都會與它的預測相符合,換句話說,它不具可證偽性。對於這些理論是否為科學理論這問題,必須更加仔細研究與辯論。 理論與實驗 物理學研究大致分為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理查·費曼表明兩者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一般是分開進行的,然而它們彼此之間息息相關、缺一不可。實驗結果對於理論發展給出建議,理論預測對於實驗設計給出引領。
理論與實驗 物理學研究大致分為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理查·費曼表明兩者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一般是分開進行的,然而它們彼此之間息息相關、缺一不可。實驗結果對於理論發展給出建議,理論預測對於實驗設計給出引領。 過去幾百年來,實驗結果驅使了理論物理的進展,最近幾十年來,物理學的演進方式已大幅度改變,在某些物理學分支領域,理論預測驅使了實驗物理的方向。通常而言,當實驗者發現一個新現象,而已知理論無法解釋這新現象時,或者當根据新理論所作出的預測,可以通過設計精緻實驗來檢驗時,持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研究態度,物理學往往會有所進展。例如,在大型強子對撞機進行的各項研究完美地展示出理論物理學與實驗物理學的互助互補。由於先前理論物理學者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存在,實驗物理學者才會堅持不斷地做實驗探索其蹤跡,在經過幾十年努力後,終於證實了希格斯玻色子確切存在。當今,理論物理學者正等待更多實踐數據來指示未來的理論研究方向。 實驗物理學者設計與完成實驗來檢試理論的預測與探索新的物理現象。實驗物理學者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消極方式,如同天文觀測者的作法,因為無法操控宇宙星體的物理行為,另一種是積極方式,如同粒子實驗者的作法,操控粒子來展示其行為與性質。 實驗物理學擴展了工程學與科技,也被工程學與科技所擴展。涉及基礎研究的實驗者,在做實驗時,時常會接觸到像粒子加速器或激光一類的先進器材;而那些涉及應用研究的實驗者,時常會在工業就職,开發像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電晶體一類的科技。有時候,某些很有意思的區域,雖然理論物理學者尚未探索論證,實驗者也會先行做實驗檢驗測試。 理論物理學者試圖發展數學模型,這模型必須能夠合理地解釋其所針對的物理現象,這模型的預測還必須與實驗數據相符合。理論物理學應該可能是影響最大、成本最少的基礎研究領域。理論物理學推進了人類對於大自然的基本知識,又對於明日科技撒播了珍貴的種子。半導體、太阳能电池、激光、全球定位系统、發光二極管、核裂變、核磁共振等等對於人類文明有重大貢獻的科技皆是源於理論物理學者給出的突破。 唯象專家努力探索理論與實驗之間錯綜複雜的交集區;他們專注於研究從實驗所觀測到的複雜現象,試圖找到這些複雜現象與物理理論之間的關係。唯象專家計算理論模型的預測,並將這些預測跟實驗數據做比較。 範疇與目標 物理學涵蓋廣泛的自然現象,從微乎其微的基本粒子(像:夸克、微中子、電子)到龐大無比的超星系團都是研究對象。很多千變萬化的現象,都可用更基礎的現象來做合理的描述與解釋。物理學是一門基礎科學,物理學者致力於追根究底,發掘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並試圖尋覓其中任何連結關係。物理學者努力研究所得到的結果大致可歸納為一些明確的基礎定律。其它許多學術領域,像生物學、化學、地質學、工程學等等,所涉及的物質系統都遵守這些基礎定律。但是,這些基礎定律仍不完全。物理學對於自然現象所給出的描述與解釋,只是近似事實,而不是絕對事實。 舉例而言,古希臘人知道像琥珀一類的物質,當與毛皮磨擦時,會出現吸引力,使得這兩種磨擦物互相吸引。這性質後來稱為電性。在十七世紀,學者開始慎密地研查這性質。另外,在亞洲大陸的那一端,古中國人觀測到某些石頭(磁石),會通過某種看不見的作用力互相吸引。這性質後來稱為磁性。也是在十七世紀,學者開始嚴格地窮究其起因。經過燃膏繼晷、廢寢忘食的努力,物理學者終於明白了這兩種自然現象的基本成因——電和磁。但是,在二十世紀,經過更深入的研究,物理學者發現電和磁是電磁相互作用的兩種不同表現。今天,這統一各種各樣相互作用的程序仍舊方興未艾,物理學者認為電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電弱相互作用的兩種不同表現。物理學者的終極目標是找到一個完美的萬有理論,其能夠解釋大自然的一切本質。 研究領域 現代物理研究大致分類為天文物理學、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粒子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應用物理學等等。有些大學的物理系也提供物理教育研究。 自20世紀以來,物理學的各個領域越加專業化,大多數物理學者整個職業生涯只專精於一個領域,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和列夫·朗道(1908–1968)這樣的全才大師現在寥若晨星。 粒子物理學 粒子物理學研究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它們的結構與它們彼此之間的交互作用。另外,粒子物理學者設計與發展進行研究所需要的高能量加速器、探測器與探用分佈式處理系統的電腦程式。由於在大自然的一般條件下,許多基本粒子不存在、存在的生命周期極短或無法單獨出現,需待物理學者使用極高能量的粒子加速器碰撞來產生這些基本粒子,因此粒子物理學也被稱為高能物理學。 標準模型可以正確地描述基本粒子之間的交互作用。這模型能夠說明12種已知粒子(夸克和輕子),這些粒子彼此之間以強力、弱力、電磁力或引力進行交互作用。這些粒子會互相交換規範玻色子(分別為膠子、光子、W及Z玻色子)。標準模型還預測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2012年,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宣布,探測到希格斯玻色子。 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 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專注於研究原子、分子與光,以及研究光与物质之間、物質与物质之間的相互作用。闡明物理的基礎定律、了解物質是怎樣在原子與分子層次組構而成、明白光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發展出新技術與新器件,這些是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的中心目標。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發展出的實驗與理論技術,時常會被應用於其它科學領域,例如,化學、天文物理學、生物學、醫藥學等等。對於很多其它科學領域,通過發展關於控制與操縱原子、分子與光的方法,或通過精確測量與分析它們的物理性質,或通過發展出新方法來製成具有某種特定性質的光,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扮演著賦能的角色。 原子物理學研究原子的結構與物理性質。原子物理學的研究主要分為三種趨勢。第一是研究自然基礎定律,這通常會涉及到高精確度測量。第二是了解原子的結構,以及原子與光的相互作用。第三是研究原子與電子之間、原子和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分子物理學嘗試了解分子的結構與物理性質,分子與分子之間怎樣相互作用與進行反應,以及更複雜的物質狀態,例如液體等等。分子物理學是跨立於物理與化學之邊界的一門學問,其常用的重要工具有光譜學、衍射、共振、分子束、質譜學等等。分子物理學的主要研究目標為:分子的形狀與結構、分子的對稱性、分子的內部能量態、分子的光學性質與電磁性質、探測分子的方法、在科技與生物學與醫藥學領域的應用。 光物理學研究光的性質、光與物質之間的交互作用,這包括光的生成與探測、線性與非線性光學過程、光譜學。光物理學的內容與應用光學、光工程學很鄰近。光物理學專注於光的基礎物理研究,應用光學注重於應用相關科技在其它科學領域,而光工程學則注重於光學器件的設計與發展。一些前瞻性研究領域為激光、激光光譜學、量子光學與量子相干、、激光冷卻、激光捕捉等等。 凝聚態物理學 凝聚態物理學研究物質的宏觀物理性質,例如,從測量物質的密度、磁化強度、電導率、熱導率等等所獲得的數據可以得知它們對於外界影響的反應。在粒子與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是已知的交互作用的前提下,凝聚態物理學對於分析與描述多粒子系統給出工作框架。凝聚態物理學專注於多粒子系統,凝聚態指的是由大量粒子組成,並且粒子與粒子之間存在很強的交互作用的系統。常見的凝聚態有固態和液態,由於原子與原子之間因電磁力而形成的化學鍵,才會出現這些物態。比較罕见的凝聚態包括發生於非常低溫系統裏的超流體和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在某些物質裏的傳導電子展現的超導態、 在某些磁性物質內部因為定域於原子晶格的自旋而出現的鐵磁態和反鐵磁態。 守恆定律與對稱性破缺主導了物質的宏觀性質,這是凝聚態物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由大量粒子組成的孤立系統裡,粒子數、能量、動量、電荷量等等都是守恆量。在足夠高溫度狀況下,這系統具有較高的對稱性,例如在自由空間裡的旋轉對稱性與平移對稱性。假設降低溫度,則會凝聚出新的熱力學穩定態,其具有越來越多的對稱性破缺,因此,對稱性會變得越來越低。 凝聚態物理學起源於十九世紀固體物理學和低溫物理學的發展,當今是物理學的最大分支,與化學、材料科學、纳米科技有相當程度的重疊。 天文物理學 天文物理學主要研究的是宇宙星體的性質與結構。這包括恆星、行星、星系、星雲、暗星、黑洞等等。天文學與宇宙學是它的姊妹學術領域,很難將它們做嚴格區分。簡略而言,天文學測量星體的位置、運動、光度等等,例如,某恆星的位置與光譜,天文物理學嘗試了解星體的本質,例如,某恆星的內部結構與形成機制,宇宙學企圖解釋宇宙的整體或大尺度結構的本質,例如,大爆炸或宇宙暴脹的機制。 由於天文物理學是一門很廣泛的學問,天文物理學者通常需要用到很多不同的學術理論,例如,經典力學、電磁學、統計力學、量子力學、相對論、粒子物理學等等,將這些學術理論應用於天文研究,例如,類星體、緻密雙星、大尺度結構、恆星動力學等等,時常可以得到很有意義的答案。 近期研究 雖然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具突破性的劃時代研究在物理的各個分支領域夜以繼日、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在凝聚態物理學領域裡,某些物質在溫度高於50 K仍舊具有超導電性,物理學者不清楚促成這高溫超導現象的機制為何。很多凝聚體實驗的目標是製成可使用的自旋電子學元件和量子計算機元件。 在粒子物理學領域,支持後標準模型物理学的實驗证据已開始陸續出现。在這些結果之中,比較重要的是微中子具有非零質量的徵象。這實驗結果合理解答了矚目已久的太陽微中子缺失問題,即有些微中子在從太陽傳播到地球的路途中,會轉換為實驗無法偵測的別種類微中子的现象。帶質量微中子的物理研究是很熱門的理論與實驗題目。辨明微中子震盪與反微中子震盪的不同之處也是個重要題目,其可以對於為什麼宇宙裡到處都是物質,而不是反物質這個宇宙學難題給出解答。很多實驗都在尋找惰性中微子的蛛絲馬跡。 高能量大強子對撞器已開始偵測14TeV能量域,精緻的後標準模型超對稱理論所預測的粒子,或是約占宇宙物質85%的暗物質,這些都是大強子對撞器的探索目標。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宣布,大強子對撞機已發現希格斯玻色子,但數量有限,無法詳細觀察其性質,未來通過蒐集更多數據,例如希格斯玻色子的各種衰變管道的頻率,預期將能夠發現任何不符合標準模型之物理行為,以及找到任何不同種類的希格斯玻色子。 在理论物理学領域,理論物理學者嘗試將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統一成為量子引力理論。這研究已延續了大半個世紀,但至今仍未得到滿意的答案。現今幾個比較成功的理論為M理論、超弦理論、圈量子引力论。 在天文物理学領域,許多天文和宇宙現象仍舊沒有找到合意的解答,如超高能量宇宙射線、重子不對稱性、星系自轉問題等等。.以下列出一些重要論題: 研究宇宙的初始與命運:嘗試解釋大爆炸、宇宙微波背景、宇宙暴脹、宇宙加速膨脹、暗物質、暗能量等等難題。 研究宇宙的演化機制:宇宙怎樣從大爆炸演化至當今的浩瀚星空?初始的恆星、星系與黑洞是怎樣形成的?它们怎樣影響後來天文星體的形成?各種天文星體是怎樣形成的? 研究鄰近的系外行星:它們是否適合居住、是否已孕育生命?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關於它們的信息? 雖然,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天文物理等領域有很大的突破與進展,但對於許多涉及複雜系統、混沌、湍流等等日常發生的現象,科學家仍是一知半解。地震、斷裂、生命等等現象只會發生於離平衡很遠的狀況,其所出現的系統稱為。很多關於平衡系統或近平衡系統的物理行為都已被了解,但是,物理學者只知道些許主導離逖平衡系統的基本原理。 参见 物理哲學 物理學定律列表 物理學重要著作 物理學家列表 諾貝爾物理學獎 化學與物理學的比較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Emilio Segrè Visual Archives -這檔案館網頁收集了超過30000張科學家本人和相關成就的相片。 The Mechanical
天體測量學與天體力學 天文學乃至所有科學中最古老的一個領域,是對各天體位置的測量。在歷史上,準確測量日、月、行星、恆星的位置,有天文航海和制訂曆法等作用。 18世紀開始,天文學家以精確測定的行星位置作為基礎,發展出完善的引力攝動理論,可以極精確地推算過去和未來的行星位置。這門學科稱為天體力學。今天,科學家對近地天體進行大規模追蹤,目的是預測這些天體何時會近距離略過地球以及評估與地球相撞的風險。 太陽系周邊恆星的視差是宇宙距離尺度的起始點。在用視差測量附近恆星的距離後,可以通過比對,推測遙遠恆星的各種屬性。通過測量恆星的徑向速度和自行,天文學家可以繪出銀河系內恆星的運行軌跡,從而算出銀河系暗物質的分佈。 1990年代,天文學家開始利用多普勒光譜學觀察太陽系周邊恆星的擺動。這種方法可以用來發現一些較大的系外行星(詳見系外行星偵測法)。 理論天文學 理論天文學家的研究手段包括數學模型及用電腦做數值模擬,即天體物理學。數學模型一般能揭示天文現象背後更深層次的原理,數值模擬則可以演示現實中難以觀察的現象。 具體分支 太陽天文學 太陽離地球約8光分,或稱之天文單位,是距離地球最近,也是天文研究最為關注的恆星。太陽是一顆典型的主序矮星,屬於G2V類,年齡有46億年。雖然太陽不是一顆變星,但太陽粒子數會上下波動,每11年為一太陽週期。太陽粒子是太陽表面上溫度較平均低的區域,一般有強烈的磁場活動。 自進入主序至今,太陽的亮度已增加了40%,期間它的亮度有過週期性波動,對地球上的氣候有著極大的影響。例如,蒙德極小期很可能導致了中世紀期間的小冰期。 在結構上,人們一般所能見到的太陽表面稱為光球,光球以外是一層薄薄的色球,色球以外有一層薄薄的過渡層,溫度劇烈上升,直到最外面的超高溫日冕。太陽的中心有著極高的溫度和壓力,足以產生持續的核聚變。包圍著中心的是輻射層,這裡的等離子體以輻射的形式把能量傳遞出來。輻射層以外是對流層,這裡的氣體以對流的形式把能量傳遞到外層。科學家相信,對流層氣體的翻滾運動所產生的磁場活動導致了太陽粒子的形成。 太陽時時刻刻都從表面向外噴射大量的等離子體粒子,就是所謂的太陽風。太陽風會一直達到太陽系的邊緣──太陽層頂。太陽風在經過地球時會與地磁場(磁層)相互作用,會因此轉向,但也有一部分會被困在環繞地球的范艾倫輻射帶中。當太陽風粒子沿著磁場線進入地球兩極的大氣層時,就會產生極光。 行星科學 行星科學的研究對象,除了有太陽系內的行星、衛星、矮行星、彗星、小行星等等,還包括太陽系外行星。科學家最先通過望遠鏡觀察太陽系內的天體,再通過航天器,如今已對太陽系自身的形成和演化有了較好的認識。 從內向外,太陽系可分為內行星、小行星帶和外行星。內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均為類地行星;外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均為氣態巨行星。在八大行星以外,還有柯伊伯帶和可能延續1光年的奧爾特雲。 太陽系行星是在46億年前的原行星盤中誕生的。經過相互吸引、碰撞和吸積,原行星盤中逐漸積累起大塊物質,這些物質慢慢演變為原行星。太陽風「吹走」大部分的離散物質,只有質量足夠大的行星才得以保留其大氣層。在接著的後期重轟炸期期間,行星繼續受到太陽系剩餘物質的劇烈碰撞。這些碰撞的歷史遺跡在月球上的諸多撞擊坑中就有跡可循。其中一些原行星也互相碰撞,科學家相信,月球就很有可能是在此類碰撞中形成的。 當行星達到一定的質量後,其內部的物質會根據不同的密度而分離,這段過程稱為行星分化。分化的結果是,行星的中心為石質或金屬核,可分為固態和液態核,外層為幔和外殼。有些行星核可以產生磁場,避免大氣層被太陽風剝離。 行星和衛星內部高溫的原因包括:行星形成時碰撞的殘留熱量、放射性物質(鈾、釷、鋁-26等等)的衰變以及其他天體所造成的潮汐力。一些行星和衛星的內部熱量足以推動火山作用等地質活動,擁有大氣層的行星和衛星還會經受表面侵蝕。較小的天體如果不受潮汐力的影響,會比大天體更快地降溫。除了受隕石撞擊以外,小天體的地質活動會隨溫度的降低而息止。 恆星天文學 研究恆星和恆星演化,對人們了解宇宙有著重要的意義。科學家對恆星的了解來自於觀察、理論以及對恆星內部的電腦模擬。恆星會在稱為暗星雲的高密度塵埃和氣體中形成。當星雲的穩定性受到破壞時,塵埃和氣體就會在自身引力下坍塌形成原恆星。當原恆星核心的密度和溫度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啟動核聚變,使恆星形成。 幾乎所有原子量大於氫和氦的化學元素都是在恆星核心中形成的。 恆星的屬性主要取決於它開始時的質量:質量越大,亮度就越高,氫在其核心聚變成氦的過程也發生得越快。隨著時間的推移,氫會完全轉化為氦,此時恆星會進入演化過程中的下一個階段。恆星核需要有更高的溫度才能使氦聚變。核心溫度足夠高的恆星會一邊使外層膨脹,一邊增加核心密度,形成紅巨星。紅巨星會迅速用盡氦燃料,因此壽命不長。質量更大的恆星會逐步以更重的元素進行聚變,再經過一連串的演化階段。 恆星的質量決定了它最終的歸宿:8個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會坍縮,成為超新星,而8個太陽質量以下的恆星則會噴出外層的物質,形成行星狀星雲。超新星爆炸後的殘骸是一顆密度極高的中子星;如果恆星質量超過3個太陽質量,則超新星殘骸將會是一個黑洞。相互公轉的聯星會有更加複雜的演化過程,例如,白矮星會從其伴星不斷吸取物質,最終可引發超新星爆炸。行星狀星雲和超新星都有助於把恆星內部經聚變產生的「金屬元素」(在天文學中泛指氫、氦以外的一切元素)分散到星際介質當中。全靠這兩者,包括太陽系在內的行星系統才會由氫和氦以外的多種元素所組成。 銀河系天文學 太陽系所處的銀河系屬於棒旋星系,是本星系群中的一員。銀河系由氣體、塵埃、恆星等各種天體所組成,這些天體繞銀河系的中心公轉,並通過相互引力束縛在一起。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一個螺旋臂的外端,因此銀河系有很大部分受塵埃的阻擋,觀測不易。 銀河系中心是一個棒形隆起物,稱為核球。科學家相信在核球的最中心處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從核球起有四條主螺旋臂向外輻射至外端,此處的恆星形成非常活躍,含較多的第一星族恆星。這些結構都基本位於同一平面上,平面以外還有一個扁球形銀暈,主要含年齡更大的第二星族恆星,亦含數以百計的球狀星團。 恆星和恆星之間的空間充斥著低密度的物質,稱為星際介質。其中由氫等元素組成的分子雲是恆星誕生的區域,密度相對較高。高密度的星前核心或暗星雲坍縮,形成原恆星。 大質量恆星出現後,分子雲變為由發光氣體和等離子體形成的電離氫區。這些恆星產生的恆星風和超新星爆炸最終使雲團疏散開來,往往留下若干年輕的疏散星團。這些星團慢慢分散開,其中的恆星融入銀河系眾多的恆星當中。 在研究過銀河系及其他星系中物質的運動情況後,科學家發現普通的可見物質只是星系總質量的一小部分。圍繞星系的暗物質暈組成星系的大部分質量,但暗物質的本質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星系天文學 對銀河系以外天體的研究分支包括: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星系分類、活動星系觀測以及星系群和星系團的觀測。對星系群和星系團等的觀測對了解宇宙大尺度結構有重要的意義。 大部分星系都可根據形狀具體劃分為螺旋星系、橢圓星系及不規則星系。 顧名思義,橢圓星系的截面呈橢圓形。星系中的恆星沿著隨機軌道,而不是一個特別的方向運行。在橢圓星系中,星際塵埃幾乎不存在或完全不存在,恆星誕生的區域少,恆星普遍較老。橢圓星系常見於星系團的中心,很可能是大星系相撞的產物。 螺旋星系呈扁盤形,沿一個方向旋轉,中心有一個凸起的球狀物或棒狀物,從中伸出若干條螺旋臂,向外放射。螺旋臂發亮,充滿塵埃,是恆星誕生的區域,其中的年輕大質量恆星呈藍色。螺旋星系外圍一般是由老恆星組成的暈。銀河系和鄰近的仙女座星系都屬於螺旋星系。 不規則星系是外表混亂,無法歸為螺旋或橢圓星系的星系。宇宙中有四分之一的星系都屬於此類。混亂的形狀很可能是引力擾動的結果。 活動星系會發出巨大的能量,但這些能量並不來自它的恆星、塵埃或氣體,而是來自它的緻密核心。科學家相信,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在吸入物質後發出大量輻射,形成活動星系核。電波星系會發出大量的無線電波,並散發出羽狀或葉狀的巨大氣體結構。其他的活動星系則會發出波長較短的高能輻射,如西佛星系、類星體和耀變體。類星體是可觀測宇宙中持續亮度最高的天體。 宇宙在大尺度上的結構由星系群和星系團組成。最大的星系集體稱為超星系團。宇宙中的物質在最大尺度上形成纖維狀結構和長城,之間則是巨大的空洞。 物理宇宙學 宇宙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宇宙。物理宇宙學家通過觀測宇宙大尺度結構,對宇宙的開端和演化有了深入的認識。現代宇宙學的核心思想是大爆炸理論:宇宙在138億年前誕生,自此後不斷膨脹至今。1965年,科學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奠定了大爆炸的觀測基礎。 宇宙在膨脹期間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宇宙學家猜測,宇宙最初曾有過極快速的宇宙暴脹,使波動的初始條件得以勻化。接著的核合成過程產生了早期宇宙的各種原子核(見核宇宙編年學)。 此時宇宙充斥著離子,光子不可穿透。直到中性原子形成,太空才變得「透明」。第一次不受阻擋穿透太空的光線,至今仍游離於宇宙中,形成宇宙微波背景。有相當一段時間,由於恆星還未形成,宇宙是漆黑一片的。 不同區域的物質質量密度有微乎其微的差異,物質因此開始聚合,形成各個尺度上的階級式結構。密度較高的物質成為了氣體雲和最早期的恆星──第三星族恆星。這些大質量恆星激發了再電離過程,製造了早期宇宙中的許多重元素。重元素在衰變後成為輕元素,使核合成週期可以延續下去。 在引力的作用下,物質形成了大尺度纖維狀結構和巨大的空洞。氣體和塵埃逐漸聚集,形成早期星系。這些星系不斷納入更多的物質,並互相形成星系群和星系團,再組成超星系團。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對宇宙的結構有著決定性作用。兩者合起來,共佔全宇宙質量的96%之多。因此,科學家正在極力試圖探究其背後的物理原理。 跨學科研究 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與其他科學領域有著密切的跨學科關係。考古天文學利用考古學和人類學證據,研究遠古或傳統天文學在文化中的角色和地位。天體生物學研究生物系統在宇宙中的起源、演化和分佈,並特別關注地外生物能否存在,人類又如何能探測這些生命這些問題。將統計學方法應用在分析不可勝計的天文觀測數據上。 天體化學研究宇宙中化學物質的形成和反應。宇宙化學專門研究太陽系內化學物質的分佈、來源以及同位素比率的變化。 利用天文學的知識,解答法律、歷史上的疑問,例如驗證拍攝照片的日期或確認有關天文藝術作品的創作時間。 業餘天文學 天文學是眾多科學領域中,業餘者能夠最大程度參與的領域。 業餘天文學家可以對各種天體和天文現象進行觀測,有的甚至會自己搭建觀測器材。最普遍的觀測對象包括:日、月、各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雨、恆星以及星團、星系、星雲等深空天體。業餘天文俱樂部分佈在世界各地,有的會為成員提供各種幫助,從搭建器材乃至完成觀測梅西耶星表(共110個)或赫歇爾目錄(共400個)中的所有天體。 天文攝影是業餘天文學的一個分支。許多業餘天文學家會選擇專門觀測某一類天體或某一類天文現象。 大部分業餘天文學家都在可見光範圍內做觀測,但也有一小部分用可見光以外的波長進行觀測,包括在傳統天文望遠鏡上加上紅外濾光片,或使用射電望遠鏡。卡爾·央斯基在1930年代開始在無線電波長進行觀測,開創了業餘射電天文學。業餘天文學家不但可以使用自己的器材,還可以使用開放給業餘者的專業射電天文望遠鏡。 與大多數現代科學領域不同的是,業餘天文學家至今仍在為天文學作出重大的貢獻。比如,他們通過掩星的方法提高小行星軌道的測量精度,發現新彗星,又對變星做定期觀測。隨著數碼科技的提升,業餘天文攝影也有了極大的進步。 天文學未解之謎 儘管隨著天文學的驚人發展,人類已經對宇宙的認知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在今天仍然有一些至關重要的天文學未解之謎。要解答這些謎題,有可能需要新的地面或太空觀測儀器,乃至理論和實驗物理上的新發展。 恆星質量分佈從何而來?為什麼不論初始條件如何,天文學家都會觀測到相同的初始質量函數?有待對恆星和行星的誕生過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體?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物?如果存在,應如何解決費米悖論?證實地球以外生物的存在,對許多科學和哲學問題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太陽系是平平凡凡,還是絕無僅有?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本質是甚麼?這兩者在宇宙的發展和未來有著決定性作用,然而人類對它們的本質尚且一無所知。宇宙的終極命運是甚麼? 第一批星系是如何形成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超高能宇宙射線從何而來? 鋰元素在宇宙中的豐度為甚麼比大爆炸模型所預測的低四倍?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Available at
恆星天文學 研究恆星和恆星演化,對人們了解宇宙有著重要的意義。科學家對恆星的了解來自於觀察、理論以及對恆星內部的電腦模擬。恆星會在稱為暗星雲的高密度塵埃和氣體中形成。當星雲的穩定性受到破壞時,塵埃和氣體就會在自身引力下坍塌形成原恆星。當原恆星核心的密度和溫度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啟動核聚變,使恆星形成。 幾乎所有原子量大於氫和氦的化學元素都是在恆星核心中形成的。 恆星的屬性主要取決於它開始時的質量:質量越大,亮度就越高,氫在其核心聚變成氦的過程也發生得越快。隨著時間的推移,氫會完全轉化為氦,此時恆星會進入演化過程中的下一個階段。恆星核需要有更高的溫度才能使氦聚變。核心溫度足夠高的恆星會一邊使外層膨脹,一邊增加核心密度,形成紅巨星。紅巨星會迅速用盡氦燃料,因此壽命不長。質量更大的恆星會逐步以更重的元素進行聚變,再經過一連串的演化階段。 恆星的質量決定了它最終的歸宿:8個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會坍縮,成為超新星,而8個太陽質量以下的恆星則會噴出外層的物質,形成行星狀星雲。超新星爆炸後的殘骸是一顆密度極高的中子星;如果恆星質量超過3個太陽質量,則超新星殘骸將會是一個黑洞。相互公轉的聯星會有更加複雜的演化過程,例如,白矮星會從其伴星不斷吸取物質,最終可引發超新星爆炸。行星狀星雲和超新星都有助於把恆星內部經聚變產生的「金屬元素」(在天文學中泛指氫、氦以外的一切元素)分散到星際介質當中。全靠這兩者,包括太陽系在內的行星系統才會由氫和氦以外的多種元素所組成。 銀河系天文學 太陽系所處的銀河系屬於棒旋星系,是本星系群中的一員。銀河系由氣體、塵埃、恆星等各種天體所組成,這些天體繞銀河系的中心公轉,並通過相互引力束縛在一起。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一個螺旋臂的外端,因此銀河系有很大部分受塵埃的阻擋,觀測不易。 銀河系中心是一個棒形隆起物,稱為核球。科學家相信在核球的最中心處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從核球起有四條主螺旋臂向外輻射至外端,此處的恆星形成非常活躍,含較多的第一星族恆星。這些結構都基本位於同一平面上,平面以外還有一個扁球形銀暈,主要含年齡更大的第二星族恆星,亦含數以百計的球狀星團。 恆星和恆星之間的空間充斥著低密度的物質,稱為星際介質。其中由氫等元素組成的分子雲是恆星誕生的區域,密度相對較高。高密度的星前核心或暗星雲坍縮,形成原恆星。 大質量恆星出現後,分子雲變為由發光氣體和等離子體形成的電離氫區。這些恆星產生的恆星風和超新星爆炸最終使雲團疏散開來,往往留下若干年輕的疏散星團。這些星團慢慢分散開,其中的恆星融入銀河系眾多的恆星當中。 在研究過銀河系及其他星系中物質的運動情況後,科學家發現普通的可見物質只是星系總質量的一小部分。圍繞星系的暗物質暈組成星系的大部分質量,但暗物質的本質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星系天文學 對銀河系以外天體的研究分支包括: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星系分類、活動星系觀測以及星系群和星系團的觀測。對星系群和星系團等的觀測對了解宇宙大尺度結構有重要的意義。 大部分星系都可根據形狀具體劃分為螺旋星系、橢圓星系及不規則星系。 顧名思義,橢圓星系的截面呈橢圓形。星系中的恆星沿著隨機軌道,而不是一個特別的方向運行。在橢圓星系中,星際塵埃幾乎不存在或完全不存在,恆星誕生的區域少,恆星普遍較老。橢圓星系常見於星系團的中心,很可能是大星系相撞的產物。 螺旋星系呈扁盤形,沿一個方向旋轉,中心有一個凸起的球狀物或棒狀物,從中伸出若干條螺旋臂,向外放射。螺旋臂發亮,充滿塵埃,是恆星誕生的區域,其中的年輕大質量恆星呈藍色。螺旋星系外圍一般是由老恆星組成的暈。銀河系和鄰近的仙女座星系都屬於螺旋星系。 不規則星系是外表混亂,無法歸為螺旋或橢圓星系的星系。宇宙中有四分之一的星系都屬於此類。混亂的形狀很可能是引力擾動的結果。 活動星系會發出巨大的能量,但這些能量並不來自它的恆星、塵埃或氣體,而是來自它的緻密核心。科學家相信,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在吸入物質後發出大量輻射,形成活動星系核。電波星系會發出大量的無線電波,並散發出羽狀或葉狀的巨大氣體結構。其他的活動星系則會發出波長較短的高能輻射,如西佛星系、類星體和耀變體。類星體是可觀測宇宙中持續亮度最高的天體。 宇宙在大尺度上的結構由星系群和星系團組成。最大的星系集體稱為超星系團。宇宙中的物質在最大尺度上形成纖維狀結構和長城,之間則是巨大的空洞。 物理宇宙學 宇宙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宇宙。物理宇宙學家通過觀測宇宙大尺度結構,對宇宙的開端和演化有了深入的認識。現代宇宙學的核心思想是大爆炸理論:宇宙在138億年前誕生,自此後不斷膨脹至今。1965年,科學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奠定了大爆炸的觀測基礎。 宇宙在膨脹期間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宇宙學家猜測,宇宙最初曾有過極快速的宇宙暴脹,使波動的初始條件得以勻化。接著的核合成過程產生了早期宇宙的各種原子核(見核宇宙編年學)。 此時宇宙充斥著離子,光子不可穿透。直到中性原子形成,太空才變得「透明」。第一次不受阻擋穿透太空的光線,至今仍游離於宇宙中,形成宇宙微波背景。有相當一段時間,由於恆星還未形成,宇宙是漆黑一片的。 不同區域的物質質量密度有微乎其微的差異,物質因此開始聚合,形成各個尺度上的階級式結構。密度較高的物質成為了氣體雲和最早期的恆星──第三星族恆星。這些大質量恆星激發了再電離過程,製造了早期宇宙中的許多重元素。重元素在衰變後成為輕元素,使核合成週期可以延續下去。 在引力的作用下,物質形成了大尺度纖維狀結構和巨大的空洞。氣體和塵埃逐漸聚集,形成早期星系。這些星系不斷納入更多的物質,並互相形成星系群和星系團,再組成超星系團。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對宇宙的結構有著決定性作用。兩者合起來,共佔全宇宙質量的96%之多。因此,科學家正在極力試圖探究其背後的物理原理。 跨學科研究 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與其他科學領域有著密切的跨學科關係。考古天文學利用考古學和人類學證據,研究遠古或傳統天文學在文化中的角色和地位。天體生物學研究生物系統在宇宙中的起源、演化和分佈,並特別關注地外生物能否存在,人類又如何能探測這些生命這些問題。將統計學方法應用在分析不可勝計的天文觀測數據上。 天體化學研究宇宙中化學物質的形成和反應。宇宙化學專門研究太陽系內化學物質的分佈、來源以及同位素比率的變化。 利用天文學的知識,解答法律、歷史上的疑問,例如驗證拍攝照片的日期或確認有關天文藝術作品的創作時間。 業餘天文學 天文學是眾多科學領域中,業餘者能夠最大程度參與的領域。 業餘天文學家可以對各種天體和天文現象進行觀測,有的甚至會自己搭建觀測器材。最普遍的觀測對象包括:日、月、各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雨、恆星以及星團、星系、星雲等深空天體。業餘天文俱樂部分佈在世界各地,有的會為成員提供各種幫助,從搭建器材乃至完成觀測梅西耶星表(共110個)或赫歇爾目錄(共400個)中的所有天體。 天文攝影是業餘天文學的一個分支。許多業餘天文學家會選擇專門觀測某一類天體或某一類天文現象。 大部分業餘天文學家都在可見光範圍內做觀測,但也有一小部分用可見光以外的波長進行觀測,包括在傳統天文望遠鏡上加上紅外濾光片,或使用射電望遠鏡。卡爾·央斯基在1930年代開始在無線電波長進行觀測,開創了業餘射電天文學。業餘天文學家不但可以使用自己的器材,還可以使用開放給業餘者的專業射電天文望遠鏡。 與大多數現代科學領域不同的是,業餘天文學家至今仍在為天文學作出重大的貢獻。比如,他們通過掩星的方法提高小行星軌道的測量精度,發現新彗星,又對變星做定期觀測。隨著數碼科技的提升,業餘天文攝影也有了極大的進步。 天文學未解之謎 儘管隨著天文學的驚人發展,人類已經對宇宙的認知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在今天仍然有一些至關重要的天文學未解之謎。要解答這些謎題,有可能需要新的地面或太空觀測儀器,乃至理論和實驗物理上的新發展。 恆星質量分佈從何而來?為什麼不論初始條件如何,天文學家都會觀測到相同的初始質量函數?有待對恆星和行星的誕生過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體?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物?如果存在,應如何解決費米悖論?證實地球以外生物的存在,對許多科學和哲學問題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太陽系是平平凡凡,還是絕無僅有?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本質是甚麼?這兩者在宇宙的發展和未來有著決定性作用,然而人類對它們的本質尚且一無所知。宇宙的終極命運是甚麼? 第一批星系是如何形成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超高能宇宙射線從何而來? 鋰元素在宇宙中的豐度為甚麼比大爆炸模型所預測的低四倍?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Available at Project Gutenberg , Google books 外部連結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天空和望远镜》杂志 天文及天体物理学百科全书 2009國際天文年官方網站 中国國家天文台 北京天文馆 香港太空館 美國太空總署每日一天文圖正體中文站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網路天文館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参见
例如一顆棒球的運動常使用古典力學來分析,而原子核內質子及中子的行為則通常會用量子力學來描述。 主要分支學科 在物理學的研究中,也有用「場」來描述物質的行為,稱為場論。其描述方式和力學使用的方式有些不同,可分為古典場論及量子場論。不過在實務上,場論及力學要探討的內容常常有密切的關係。例如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常常是因為電磁場或重力場而產生,而當物體對其他物體產生作用力時,也常常會產生場。事實上,若以量子力學的觀點,物體也是場,可以用波函數來描述。 經典力學(基礎力學) 質點及剛體力學 應用力學或稱工程力學 靜力學 運動學 動力學 分析力學 拉格朗日力學 哈密頓力學 連續介質力學 固體力學 材料力學 彈性力學 塑性力學 損傷力學 接觸力學 斷裂力學 結構力學 土力學 流體力學 流體靜力學 流體動力學 空氣力學 水力學 生物力學 天體力學 參考來源 維基教科書:基礎力學 参见 力 延伸閱讀 Robert Stawell Ball (1871) Experimental Mechanics from Google books. 外部連結 iMechanica: the web
Blog by a Purdue University Professor The Mechanics program at Virginia Tech Physclips: Mechanics with animations and video clip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U.S. National Committee 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ources for teaching
人类早期对火的认识 最早的化學要算是人類對火的研究。對於當時的人來說,火可以將一種物體變成另一種物體,所以成為了當時人最有興趣研究的現象。如果沒有火,人類不會發現到鐵和玻璃的炼制方法。 炼金术 人類發現了黃金這種貴重的金屬之後,很多人轉移研究怎樣把其他物質變成黃金。公元前300年至1500年,煉金術士皆研究如何將一些便宜的金屬轉化成黃金,因此累積了金屬的提取和處理有關的觀察和技術。有些煉金術士主要的工作是製造藥物,中國當時亦有所謂煉丹術。2000年前,人類已廣泛使用金、銀、汞、銅、鐵和青銅。當時的人類文明,對於陶瓷、染色、釀造、造紙、火藥等在工藝方面已有一定成就,在技術經驗上,對物質變化的理解已有一定觀察和文獻累積。 早期化学 早期化學家收集了很多不同物質的資料。在17世紀以前,化學成就並不大(燃素說、煉金術),其中較有成就者如羅伯特·波義耳。到了1750年,化學仍帶有神秘色彩,並為不正確的理論支配著。直到1773年,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並以氧化還原反應解釋燃燒現象,推翻了盛行於中世紀的燃素說,才開啟了現代化學之路;他因此被尊崇為「化學之父」。接著道尔顿整合當時的化學知識,並以自身的實驗所得提出了劃時代的原子說。此後,一些化學家相繼發現了各種化學元素,後來門得列夫建立了元素週期表令化學視界更臻完備。1901年,化學家諾貝爾以其遺產成立了諾貝爾化學獎,以表揚在科學領域及其他重要領域對人類有較大貢獻者。 现代化学 现代化學始於20世紀初期蓬勃發展的量子力學。萊納斯·鮑林引進量子力學解釋化學鍵的本質,得以用波函數的線性疊加來描述。質子、中子和電子的發現,使化學真正由原子尺度來理解化學反應。量子力學和電子學的發展,使得許多新型儀器得以開發,來探索和分析化合物的結構和成分,如光譜儀、色谱仪、核磁共振仪和質譜儀等。 當代化學 當代化學大致分為四大學門,各學門又有許多延伸的子學門和應用化學領域。 四大學門主要為: 物理化學是從物理角度分析化學原理的化學學門,可謂近代化學的原理根基。物理化學家關注於分子如何形成結構、動態變化、分子光譜的根本原理,以及平衡態等基本問題,涉及熱力學、量子力學、統計力學等重要物理領域。大體而言,物理化學為四大學門中最講求數值精確以及理論架構嚴謹的學門。 分析化學開發分析物質成分、結構与量的方法,使化學物质成分得以定性或定量,化學物质結構得以確定。从分析手段分,分析化学又可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分析化學是化學家最基礎的訓練之一。化學家在實驗技術和基礎知識上的訓練,皆得力於分析化學。當代分析化學著重儀器分析,常用的仪器分析手段有如下几种:光谱法(例如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拉曼光谱法等)、色谱法(例如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电泳法等)、电化学分析(例如伏安法、电致发光法、电导分析法等)、质谱法、能谱法等。 有機化學研究碳、氫、氧、氮、硫等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學門。有機化學主要研究有機化合物的合成途徑和方法、機構和物理性質。由於有機化學高度的應用性和悠久的發展歷史,通常被普羅大眾視為當代化學的代名詞。有機合成和新反應途徑的開發,對於藥物,天然物,生物和材料高分子的開發,都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對於化學工業有極大的影響。 無機化學有機化合物以外元素的化學領域,研究化合物的合成途徑和方法,機構和物理性質,最常見的分子體系為金屬化合物。有機和無機化學領域常有交疊,甚至有密不可分的趨勢。有機金屬化學就是一門結合有機和無機領域的化學。 其他延展和應用的學門: 理論化學從物理的理論去解釋各種化學現象的學門。 計算化學由於分子體系的複雜性,分子的反應,動態,結構,經常是無法完全以量子力學做計算的。因此計算化學提供各種簡約的計算方法,來預測並輔助實驗結果的推斷。實用性上已有諾貝爾獎的肯定,如1998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密度泛函方法。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物體內發生的化學反應和相互作用的學科,被應用於研究細胞中各組分(例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核酸以及其他生物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生物化學被廣泛應用於蛋白質各項化學性質的研究,特別是應用於酶促反應的研究。 熱化學是以热力学的观点来研究化学,以焓、熵等状态函数来描述和预言化学物质稳定性和化学反应发生的结果。 電化學是研究各種因為電推動而發生的化學作用或者會在運作途中産生電力的化學作用的科學學門。生活中常見的各種電池就是電化學的研究成果。 光化學研究各種化學物質,受到各種頻率光線照射之後的化學反應變化。 藥物化學研究化學物質怎樣用於藥劑中,從而改變藥劑的功效,做出醫療的作用。它其實是幾個化學門派,包括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及幾個不屬於化學的科學學門,包括:藥劑學、分子生物學和統計學的結合。 量子化學用量子力學及其他純理論手段解釋各種化學現象。 核子化學研究不同的次原子粒子怎樣走在一起,形成一個原子核,及研究一個原子核中的物質如何變化。 放射化學是化學的一個分支,旨在研究那些參與化學反應的物質屬於或帶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學反應的一門學科。例如:採用碘的放射性同位素125I標記各種蛋白質或激素,以便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技術,檢測血清標本之中相應物質的浓度。 天体化學研究外太空的化學物質,分析它們的成分、結構與地球上的物質有什麼不同。 大氣化學是一種對地球大氣層及其他星球的大氣層的研究。大氣化學都會研究環境變化途中發生過什麼化學反應,是大氣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 環境化學研究化學物質進入不同自然環境,經物理、化學、生物反應後,形成的產物是否對人體及生態造成危害。 綠色化學研究怎樣從化學角度減低污染。 資訊化學用電腦去解決化學上的問題。 地球化學研究地殼中各種物質的化學特性,解釋它們的構造。 石油化學從化學角度研究石油及天然氣的特性及煉油技術。 高分子化學研究比較大的分子,即是高分子,例如發泡膠怎樣造出來和有些什麼特性。高分子化學亦會研究怎樣令很多分子結合為一粒高分子。 超分子化學研究共價鍵以外各種化學鍵,例如:氫鍵、范德華力、疏水效應的運作。 基本概念 原子 一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外圍帶負電荷的電子(称为核外电子)組成的粒子,一般而言是化學研究的最小尺度範疇。原子核通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与通常的物理概念不同的是,单一的质子在化学领域被认为是1H(氕)原子核,也就是说原子核内必然含有质子,但可能不含中子。 電子帶負電荷,質子帶正電荷,個數相同使得電荷平衡,令整個原子呈电中性。当核外电子数与原子核内质子数不相同时,则形成离子。通常认为离子也是原子的一种。 元素
四大學門主要為: 物理化學是從物理角度分析化學原理的化學學門,可謂近代化學的原理根基。物理化學家關注於分子如何形成結構、動態變化、分子光譜的根本原理,以及平衡態等基本問題,涉及熱力學、量子力學、統計力學等重要物理領域。大體而言,物理化學為四大學門中最講求數值精確以及理論架構嚴謹的學門。 分析化學開發分析物質成分、結構与量的方法,使化學物质成分得以定性或定量,化學物质結構得以確定。从分析手段分,分析化学又可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分析化學是化學家最基礎的訓練之一。化學家在實驗技術和基礎知識上的訓練,皆得力於分析化學。當代分析化學著重儀器分析,常用的仪器分析手段有如下几种:光谱法(例如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拉曼光谱法等)、色谱法(例如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电泳法等)、电化学分析(例如伏安法、电致发光法、电导分析法等)、质谱法、能谱法等。 有機化學研究碳、氫、氧、氮、硫等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學門。有機化學主要研究有機化合物的合成途徑和方法、機構和物理性質。由於有機化學高度的應用性和悠久的發展歷史,通常被普羅大眾視為當代化學的代名詞。有機合成和新反應途徑的開發,對於藥物,天然物,生物和材料高分子的開發,都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對於化學工業有極大的影響。 無機化學有機化合物以外元素的化學領域,研究化合物的合成途徑和方法,機構和物理性質,最常見的分子體系為金屬化合物。有機和無機化學領域常有交疊,甚至有密不可分的趨勢。有機金屬化學就是一門結合有機和無機領域的化學。 其他延展和應用的學門: 理論化學從物理的理論去解釋各種化學現象的學門。 計算化學由於分子體系的複雜性,分子的反應,動態,結構,經常是無法完全以量子力學做計算的。因此計算化學提供各種簡約的計算方法,來預測並輔助實驗結果的推斷。實用性上已有諾貝爾獎的肯定,如1998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密度泛函方法。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物體內發生的化學反應和相互作用的學科,被應用於研究細胞中各組分(例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核酸以及其他生物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生物化學被廣泛應用於蛋白質各項化學性質的研究,特別是應用於酶促反應的研究。 熱化學是以热力学的观点来研究化学,以焓、熵等状态函数来描述和预言化学物质稳定性和化学反应发生的结果。 電化學是研究各種因為電推動而發生的化學作用或者會在運作途中産生電力的化學作用的科學學門。生活中常見的各種電池就是電化學的研究成果。 光化學研究各種化學物質,受到各種頻率光線照射之後的化學反應變化。 藥物化學研究化學物質怎樣用於藥劑中,從而改變藥劑的功效,做出醫療的作用。它其實是幾個化學門派,包括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及幾個不屬於化學的科學學門,包括:藥劑學、分子生物學和統計學的結合。 量子化學用量子力學及其他純理論手段解釋各種化學現象。 核子化學研究不同的次原子粒子怎樣走在一起,形成一個原子核,及研究一個原子核中的物質如何變化。 放射化學是化學的一個分支,旨在研究那些參與化學反應的物質屬於或帶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學反應的一門學科。例如:採用碘的放射性同位素125I標記各種蛋白質或激素,以便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技術,檢測血清標本之中相應物質的浓度。 天体化學研究外太空的化學物質,分析它們的成分、結構與地球上的物質有什麼不同。 大氣化學是一種對地球大氣層及其他星球的大氣層的研究。大氣化學都會研究環境變化途中發生過什麼化學反應,是大氣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 環境化學研究化學物質進入不同自然環境,經物理、化學、生物反應後,形成的產物是否對人體及生態造成危害。 綠色化學研究怎樣從化學角度減低污染。 資訊化學用電腦去解決化學上的問題。 地球化學研究地殼中各種物質的化學特性,解釋它們的構造。 石油化學從化學角度研究石油及天然氣的特性及煉油技術。 高分子化學研究比較大的分子,即是高分子,例如發泡膠怎樣造出來和有些什麼特性。高分子化學亦會研究怎樣令很多分子結合為一粒高分子。 超分子化學研究共價鍵以外各種化學鍵,例如:氫鍵、范德華力、疏水效應的運作。 基本概念 原子 一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外圍帶負電荷的電子(称为核外电子)組成的粒子,一般而言是化學研究的最小尺度範疇。原子核通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与通常的物理概念不同的是,单一的质子在化学领域被认为是1H(氕)原子核,也就是说原子核内必然含有质子,但可能不含中子。 電子帶負電荷,質子帶正電荷,個數相同使得電荷平衡,令整個原子呈电中性。当核外电子数与原子核内质子数不相同时,则形成离子。通常认为离子也是原子的一种。 元素 拥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被称为“元素”。例如,氫這種元素中所有原子都是只有一粒質子。這個概念換過來說亦可:所有原子核中有六粒質子的原子都是碳,所有原子核中有九十二粒質子的都是鈾。元素亦有另一定義,就是所有不可以用化學方法分解的物質都是元素。 在這麼多種列舉元素的方法中,最常用和最方便的莫過於元素週期表。週期表根據原子序數來排列原子,而原子序數就是一粒原子中質子的數量。因為這個奇怪的排列,排在一起的元素,無論是同一個直行、同一個橫行還是純粹在附近,都有一些大致上固定的關係。 同一種元素可能有很多個不同的核素。它們的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因而化学性质相同。但由于它们的中子数不同,造成原子核稳定性不同,而造成某些核素具备放射性。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在元素周期表内占据同一个位置,因此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同位素。例如1H(氕)与2H(氘)互称同位素。 物质 化学物质是指一种物体,它既确定了其化学组成,也确定了它的化学性质。严格的来讲,混合的化合物,元素等都不能算是化学物质,只能说是化学药品或者说化学制品。大多数我们日常生活碰到的化学品都是混合物,比如空气、合金、生物制品。 命名法 物质的命名法在化学语言当中是最严格的一环。早在很久以前,化合物的命名是由其发现者自行决定的,这样则导致了命名的困难和混乱。而现在我们最常用的还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 ()命名方法。它用一个命名系统让所有的化合物都有一个独有的名称和代码。有机化合物通过有机命名系统命名;而无机化合物通过无机命名系统命名。而通过化学索引服务(),我们可以轻松的通过CAS号()来找到每一个化合物的性质、特性、命名和结构。 分子 一個分子是化合物的最基本结构,不用化學方法是拆不開的。大部分分子都是由兩個或以上原子組成,但是都有些特例,例如氦氣分子,只有一個原子。這些原子,如果多於一個,是通过化學鍵結合。 離子和盐 離子是带电荷的物质,可以由原子或分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正離子(例如鈉離子Na+)和負離子(例如氯離子Cl−)結合可以成為電荷中性的鹽(例如食鹽NaCl)。有些離子是由幾個原子組成,而它們進行化學作用的時候又不會分离,例如磷酸根離子(PO43−)、銨離子(NH4+)。气相的离子通常被称为等离子体。 酸碱性 物质可以被分类为一种酸或者是一种碱。通常我们有几种进行酸碱分类定义的理论。其中最简单的要数阿累尼乌斯理论(),它认为:酸是能够在水当中电离出水合氢离子的物质;碱则是在水当中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而酸碱质子理论()则认为酸是能够在化学反应中给其他物质氢离子的物质;而碱则是相应能得到氢离子的物质。第三种理论被称作是路易斯酸碱理论(),它是基于形成化学键之上的。路易斯理论认为:酸是在键的形成当中接受了一对电子;而碱则是在形成键的过程中给予了其他物质一对电子。因此,一个物质如果对于不同的酸碱理论来说,可能在此是酸,在另外一个理论来说却是碱。 酸性强度的衡量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阿累尼乌斯定义的也就是我们最常用的pH,它是通过衡量一个溶液当中氢离子的浓度来确定酸性的大小。它的计算方法是pH=-log10[H+],也就是pH等于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以10為底)。因此可以说,拥有更高浓度的氢离子溶液,其pH越低而酸性更强。第二种是定义,也就是酸解离常数(Ka),它衡量的是物质作为酸的时候给予氢离子的能力。因此一个酸性越强的物质,其Ka更高,更具有给予氢离子的倾向。同样的我们可以用pOH代替pH,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geomatics)是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它在1950年代的地理學計量革命(quantitative revolution)中首先出現。地理資訊學包含利用地圖學及測繪學所使用的傳統空間技術及電腦應用。地理資訊學與其他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及遙感方法的學科一起成為一門普遍的科目。地理資訊學亦引起部分地理部門的復興,此現象特別在1950年代經歷地理部門衰退的北美洲更為顯著。 地理資訊學包含大範圍的學科包括空間分析,例如地圖學、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探測及全球定位系統。 區域地理學 區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她研究地球上不同大小的區域。其主要目的是去理解或定義個別地區包含人類及自然因素的獨特性或特色。區域地理學的注意力亦有放在區域化(regionalization)上,包括適合的方法把空間分界成為區域。 區域地理學亦被認為是研究地理科學的必然方式(類似計量革命或批判地理學),詳細參見地理學歷史。 相關範疇 城市規劃,區域規劃(regional planning)及空間規劃(spatial planning):利用地理科學幫助決定如何發展(或是不發展)土地去滿足特定條件,例如安全、美觀、經濟機會、保護建築或自然遺產等等。城市、城鎮及區域規劃可以被視為應用地理學。 区域科学:區域學在1950年代由沃爾特·艾薩德(Walter Isard)帶領而冒起,它提供一個更為以數據及分析作基礎的方法去面對地理學問題,而不是傳統地理學上以描述的趨向去面對。區域學包含的知識中空間向度(spatial dimension)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區域經濟學、資源管理(resource management)、區位理論、城市規劃、區域規劃、交通運輸、通訊、人文地理學、人口分布(population distribution)、景觀生態學及環境質素。 行星學:雖然地理學通常關注地球,但亦有可能非正式地用作描述其他世界的研究,例如太陽系的其他行星,甚至更遠。研究比地球更大的系統通常會形成部分天文學或宇宙學。其他行星的研究通常被稱為行星學。 其他分支学科 地名学 方志学 理论地理学 地理學技術 因為空間的相互關係對於作為一門概要性科學(synoptic science)的地理學十分重要,所以地圖是一個主要工具。地理學分析除了利用經典的地圖學外,亦融合現代化的方法,即以電腦為基礎的地理信息系統(GIS)。 地理學家在其研究中使用四個相關的方法: 系統性(Systematic)- 組合地理學知識成為不同類別,從而全面探索。 區域性(Regional) - 在特定區域或位置層面去考證不同類別的系統性關係。 描述性(Descriptive)- 簡潔地確定總體及特點所在。 分析性(Analytical) - 探究地理區域中總體及特點出現在所在地的原因。 地圖學 地圖學研究地球表面利用符號的表示方法(即地圖製作)。雖然其他分支學科需要利用地圖表示她們的分析,但是實際的地圖製作理論已經十分足夠從其他學科分別開來。地圖學由起草技術的集合成長為實際的科學。 地圖學家(Cartographers)必須學習認知心理學及人因工程學去理解那種符號表達地球的資訊最為有效,而學習行為心理學則可以引導地圖讀者對資訊作出行動。她們必須學習大地測量學及頗為高階的數學去理解地球的形狀如何影響地圖符號的變形,從而反映在平面上作觀察。地圖學可以毫無爭議地被視為地理學中的大型學科的種子。大部分地理學家在幼年時對地圖充滿幻想視為一個她們將會窮一生精力去追尋地理學的早期表徵。 地理資訊系統 地理資訊系統(,GIS)處理並儲存高準確度的地球資訊在電腦內。除了其他地理學分支外,地理信息系統專家必須理解電腦科學及資料庫系統。地理資訊系統引起地圖學革命性的改變;幾乎所有的地圖製作現在都以地理資訊系統軟件幫助製成。GIS同時亦代表地理信息科学(),即利用地理資訊系統的軟件和技術去代表、分析及預測空間關係的科學。 遙測 遥感()可以被定義為一門取得從遠處量度出來的資訊的技術和科學。遙測的資訊由多方面而來,包括衛星地圖、航空攝影及手提感應器。地理學家不斷增加利用遙測去得出的地球表面、海洋及大氣資料。其原因為: 遙測能夠提供多樣空間尺寸的資料(局部至全球) 遙測能夠為關注地區提供一個概要觀點 遙測能夠容許到達偏遠及難接近的地點 遙測能夠提供電磁波譜中可見光外的光譜資料 遙測能夠促進對於個別地點因為時間流逝而如何改變的研究 遙測得到的資料可以獨立分析或是與其他數碼資料層面(例如地理信息系統)一併分析。 地理數量方法 地質統計學()處理利用地理數量方法得出的資料,特別是應用統計學方法去探索地理現象。地質統計學被廣泛應用在眾多範疇包括:水文學、地質學、石油開採(petroleum exploration)、天氣分析、城市計劃、物流及流行病學。地質統計學的數學基礎來自數據聚類、區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無母數統計與及其他一眾科目。地質統計學的應用在地理信息系統,特別在未量度點的插值(估計)十分依賴。地理學家在地理數量技術中有顯著參與。 地理質性方法 地理質性方法(),或民族誌學()的研究技術被人文地理學家所採用。文化地理學有利用質性研究的傳統,而質性研究亦被人類學及社會學利用。人文地理學家透過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及深入訪問取得質性資料。 地理學歷史 地理學的雛型 米利都的阿那克西曼德的構想被後期的希臘作家認為是地理學的始創人,而現在只能夠以其承繼者的片段才可以得知其一二。阿那克西曼德的貢獻包括發明晷針(Gnomon),一個雖然簡單但是她提供一個有效的希臘工具作為量度緯度。泰勒斯與阿那克西曼德亦因為預測日蝕而獲讚揚。地理學的基礎可以追溯至古代文化,例如古代、中世紀及近現代的中國歷史。最初以藝術與科學層面探索地理學的古希臘,則利用地圖學(詳見地圖學歷史History of cartography)、古希臘哲學、古希臘文學或數學(詳見數學史)等方面去探究地理學。 圓形世界理論 第一個指出地球為球體的人有究竟是巴門尼德或是畢達哥拉斯的爭議。阿那克薩哥拉雖然能夠利用解釋日蝕論證出地球是圓形,但他和其他當代學者一樣認為地球是平面的。埃拉托斯特尼是其中一個最初估計地球半徑的人。
地理學的雛型 米利都的阿那克西曼德的構想被後期的希臘作家認為是地理學的始創人,而現在只能夠以其承繼者的片段才可以得知其一二。阿那克西曼德的貢獻包括發明晷針(Gnomon),一個雖然簡單但是她提供一個有效的希臘工具作為量度緯度。泰勒斯與阿那克西曼德亦因為預測日蝕而獲讚揚。地理學的基礎可以追溯至古代文化,例如古代、中世紀及近現代的中國歷史。最初以藝術與科學層面探索地理學的古希臘,則利用地圖學(詳見地圖學歷史History of cartography)、古希臘哲學、古希臘文學或數學(詳見數學史)等方面去探究地理學。 圓形世界理論 第一個指出地球為球體的人有究竟是巴門尼德或是畢達哥拉斯的爭議。阿那克薩哥拉雖然能夠利用解釋日蝕論證出地球是圓形,但他和其他當代學者一樣認為地球是平面的。埃拉托斯特尼是其中一個最初估計地球半徑的人。 經緯線系統及其進化 第一個最初準確的經緯線系統被認為是喜帕恰斯。他利用巴比倫數學推演出一個六十進位法(sexagesimal)系統。經線及緯線被細分為360°,每度更被細分為60′(角分)。為了量度(不同位置的經度,他提出利用日蝕去決定相對時間的差距。羅馬帝國探索新地方時的廣泛製圖在以後提供一個高度的資訊性去給托勒密建構詳細的地圖集(atlas)。托勒密伸延喜帕恰斯的成果,在他製作的地圖上利用坐標網(grid system)及使用56.5英里作為一度。 伊斯蘭世界及中國所領導的地理學 羅馬帝國在中世紀瓦解時地理學的演化由歐洲轉移至伊斯蘭世界。學者包括製作詳細地圖的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伊德里西(Abu Abd Allah Muhammad al-Idrisi)、伊本·巴圖塔、伊本·赫勒敦提供朝覲的詳細描述。另外,伊斯蘭學者翻譯和詮釋古羅馬和古希臘的早期著作,並在巴格達建立起智慧所(House of Wisdom)作為以上用途。三世紀直到13世紀,中國歷史上的地理學研究方法及地理學文學寫作都比起歐洲的大幅度地複雜很多。中國地理學家例如劉安、沈括、范成大、周達觀、徐霞客等寫出很多重要的專著,但是在17世紀後,西方的地理学觀念及方法大多都被中國所採用。 地理大發現 在16世紀至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時期,探險家如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等發現及佔據新土地,需要令地理資料更為準確,與及一個更為堅固的理論基礎。由杰拉杜斯·麦卡托(Gerardus Mercator)和伯恩哈德·瓦倫紐斯(Bernhardus Varenius)的著作《地理學概論》(Geographia Generalis)正正是新出現的科學化地理學的一流例子。 眾多地理學協會的成立 地理學在18世紀及19世紀被認同為一個獨立學術科目,並成為歐洲(特別是巴黎及柏林)大學的一門經典課程。19世紀期間眾多地理學協會發展起來,包括1821年成立的巴黎地理學會(Société de Géographie)、1830年成立的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1845年成立的俄羅斯地理學會(Russian Geographical Society)、1851年成立的美國地理學會(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與及1888年成立的國家地理學會。伊曼努爾·康德、亞歷山大·馮·洪堡、卡爾·李特爾及维达尔·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的影響可以被視為地理學由哲學轉變為學術科目的一個轉捩點。 跨學科間連接的加強 在經歷兩個世紀的科技進步如電腦等引致地理資訊學的發展和引進新方法如參與觀察及地質統計學作為地理研究的工具。在20世紀的西方,地理學科經歷四個過程:環境決定論、區域地理學、計量革命及批判地理學。因為地球科學追求以一個全面涵蓋的視界理解世界的關係,跨學科連接在地理學、地質學、經濟學、社會學、人口統計學間大量加強。 部分有影響力的地理學家 埃拉托斯特尼(Ερατοσθένης,前276年-前194年):主要貢獻為設計出經緯度系統以及計算出地球直徑大小。 克劳狄乌斯·托勒密(Κλαύδιος Πτολεμαῖος,約90年-168年):編譯希臘及羅馬知識而成著作《地理學指南》。 杰拉杜斯·麦卡托(Gerardадщвus Mercator,1512年-1594年):創新的地圖學家,其貢獻為發明麥卡托投影法。 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年-1859年):被視為現代地理學之父之一,出版《宇宙》及創立地理學的分支。 卡爾·李特爾(Carl Ritter,1779年-1859年):被視為現代地理學之父之一。穩佔柏林洪堡大學第一把交椅。 (1807年-1884年):在冰川結構、冰川運動,特別是快速的高度認識享譽盛名。 威廉·莫里斯·戴維斯(William Morris Davis,1850年-1934年):美國地理學之父及侵蝕循環(cycle of erosion)的發展者。 维达尔·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1845年-1918年):法國地質政治學學校創辦人及近代地理學奠基人。 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1861年-1947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共同創辦人,之後幫助創立以及雷丁大學,並成為英國地理協會會長,《》及心臟地帶(Heartland)理論作者。 瓦爾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1893年-1969年):人文地理學家及中心地理論發明者。 段義孚(Yi-Fu Tuan,1930年-):美籍華人學者,開展人本主义地理学(Humanistic Geography)作為一個學科。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1935年-):家,空間及城市地理學理論作者。 邁克爾·弗蘭克斯·古特柴爾德(Michael Frank Goodchild,1944年-):著名地理信息系統學者以及在2003年獲頒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創會獎項。 (1949年-):發起人。 参见 地质学
– 非鸟恐龍灭绝,中生代結束,新生代開始 約 6 Ma:人族生物出現 3.9 Ma:智人的直接祖先南方古猿出現 200 ka(千年前):第一個現代的智人在東非出現。 地质年代比例 如果把地球诞生到现在的大约45亿年缩小到1年,則人類(Homo sapiens)存在的時間只有極短的兩分鐘。 显生宙 把显生宙放大: 地質學學史 对地球的物质成分的研究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泰奧弗拉斯托斯的著作《论岩石》(Peri Lithon)。在古罗马时期,老普林尼详细的描述了常用的一些矿物和金属,还正确的解释了琥珀的来源。 一些现代学者(如)认为,现代地质学开始于中世纪伊斯兰世界。比魯尼就是最早的之一, 他的著作有最早的叙述的文章,提出了印度次大陆曾经是海洋的假设。伊斯兰学者伊本·西那对山脉的形成,地震的原因,以及其他一些现代地理学的论题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这些内容为日后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在中国,博学家沈括(1031–1095)提出陆地形成的假说。他在一个离海洋几百公里远的山中的看到,在一个地质地层里有贝壳类生物化石。由此他推论,陆地是由山脉的侵蚀和淤泥的沉积所形成的。 很早以前,地质学的知识比较零星分散。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如从地中开采金属、黏土、煤和盐的一些知识,早已为矿工和有关的人们所知晓,而自然哲学家们则大都脱离这些实践,独立形成自己的思辨性的地质理论。 地质学在18世纪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在19世纪早期达到成熟阶段。 1790年至1830年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地质学的英雄时代”。在这个时期,在考察岩层顺序以及岩层所含矿物和化石上,人们做了大量工作。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并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衛星的太空地质学。 。工作方法的一大进步表现在用根据化石内容来进行岩层分类。 地质学史上有三场著名的争论。 其一为水成论与火成论之争,发生在18世纪末。争论的焦点在于岩石的形成理论,一方以德国科学家亚伯拉罕·戈特洛布·维尔纳为代表,强调形成岩石过程中的水的作用;另一方以苏格兰科学家赫屯为代表,强调火的作用。现今已经知道,岩石主要由三大类构成,除了水成为主的沉积岩和火成为主的岩浆岩,还存在一类变质岩。水成过程和火成过程在岩石的形成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二为灾变论与渐变论(也称均变论)之争,发生在19世纪早期。持灾变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的灾难,是灾难导致了旧的物种的灭绝和新物种的再创造。持渐变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物种演化的动力来自于微弱的地质作用在地球演变过程中的长期积累,不依靠大型的灾难也能够发生。 第三场争论是固定论与活动论之争。固定论学说认为地壳的位置是永远不变的,其运动方式以垂直运动为主。传统的地槽、地台学说就是一种固定论学说。活动论学说认为地壳的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的,垂直运动虽然存在,但是是水平运动过程中派生出来的(比如两地块水平挤压处地壳向上隆起)。活动论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逐渐被学者所认同。 其他分支学科 基础学科 矿物学 岩石学 矿床学 地球化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 历史地质学 古地理学 地质年代学 天文地质学 地球深部地质学 应用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 军事工程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灾害地质学
– 90%的陸地生物死亡,古生代結束,中生代開始 66 Ma: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 非鸟恐龍灭绝,中生代結束,新生代開始 約 6 Ma:人族生物出現 3.9 Ma:智人的直接祖先南方古猿出現 200 ka(千年前):第一個現代的智人在東非出現。 地质年代比例 如果把地球诞生到现在的大约45亿年缩小到1年,則人類(Homo sapiens)存在的時間只有極短的兩分鐘。 显生宙 把显生宙放大: 地質學學史 对地球的物质成分的研究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泰奧弗拉斯托斯的著作《论岩石》(Peri Lithon)。在古罗马时期,老普林尼详细的描述了常用的一些矿物和金属,还正确的解释了琥珀的来源。 一些现代学者(如)认为,现代地质学开始于中世纪伊斯兰世界。比魯尼就是最早的之一, 他的著作有最早的叙述的文章,提出了印度次大陆曾经是海洋的假设。伊斯兰学者伊本·西那对山脉的形成,地震的原因,以及其他一些现代地理学的论题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这些内容为日后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在中国,博学家沈括(1031–1095)提出陆地形成的假说。他在一个离海洋几百公里远的山中的看到,在一个地质地层里有贝壳类生物化石。由此他推论,陆地是由山脉的侵蚀和淤泥的沉积所形成的。 很早以前,地质学的知识比较零星分散。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如从地中开采金属、黏土、煤和盐的一些知识,早已为矿工和有关的人们所知晓,而自然哲学家们则大都脱离这些实践,独立形成自己的思辨性的地质理论。 地质学在18世纪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在19世纪早期达到成熟阶段。 1790年至1830年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地质学的英雄时代”。在这个时期,在考察岩层顺序以及岩层所含矿物和化石上,人们做了大量工作。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并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衛星的太空地质学。 。工作方法的一大进步表现在用根据化石内容来进行岩层分类。 地质学史上有三场著名的争论。 其一为水成论与火成论之争,发生在18世纪末。争论的焦点在于岩石的形成理论,一方以德国科学家亚伯拉罕·戈特洛布·维尔纳为代表,强调形成岩石过程中的水的作用;另一方以苏格兰科学家赫屯为代表,强调火的作用。现今已经知道,岩石主要由三大类构成,除了水成为主的沉积岩和火成为主的岩浆岩,还存在一类变质岩。水成过程和火成过程在岩石的形成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二为灾变论与渐变论(也称均变论)之争,发生在19世纪早期。持灾变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的灾难,是灾难导致了旧的物种的灭绝和新物种的再创造。持渐变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物种演化的动力来自于微弱的地质作用在地球演变过程中的长期积累,不依靠大型的灾难也能够发生。 第三场争论是固定论与活动论之争。固定论学说认为地壳的位置是永远不变的,其运动方式以垂直运动为主。传统的地槽、地台学说就是一种固定论学说。活动论学说认为地壳的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的,垂直运动虽然存在,但是是水平运动过程中派生出来的(比如两地块水平挤压处地壳向上隆起)。活动论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逐渐被学者所认同。 其他分支学科 基础学科 矿物学 岩石学 矿床学 地球化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 历史地质学 古地理学 地质年代学 天文地质学 地球深部地质学 应用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 军事工程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灾害地质学 金属矿产地质学 非金属矿产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煤地质学 找矿勘探地质学 其他 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化学勘查 矿业工程
meteorology)又稱綜觀氣象學,是大气科学中研究各种天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应用这些规律来制作天气预报的学科;其為專門對天氣圖資料之研究與分析的一種氣象學,內容包含地面氣象觀測、高空圖、熱力圖及衛星雲圖分析,為每日天氣預報的主要依據。 发展歷史 第一位建立氣象學的人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專書《氣象匯論》中,他最先敘述和粗淺地解釋了風、雲、雨、雪、雷、雹等天氣現象,而這書是世界上最早的氣象書籍。直到18-19世紀,由於物理學和化學的發展以及氣壓、溫度、濕度和風等測量儀器的陸續發明德國人布德蘭繪製了第一張地面天氣圖,開創了近代天氣分析和預報方法。1835年,法國人科利奧里提出風偏轉的概念;而1857年荷蘭人白貝羅提出風和氣壓的關係,他們的概念都成為大氣動力學和天氣分析的基礎。1854年11月14日克里米亞戰爭期間,一場暴雨使亨利四世的軍艦及商船毀壞殆盡,造成400人死亡,當時的國防部長瓦揚()請天文學家-{于}-爾班·勒維耶負責找出原委。經過研究後,-{于}-爾班證明這場暴風雨在11月12日即已存在,且在兩天之內便自西北往東南方向襲捲整個歐洲。因此他指出影響天氣的大部份因子都具有遷移性。此次事件使他認為有必要發展氣象學,他促使這門學科在1855年獲得正式地位,現代氣象學就此踏出第一步。 1920年前後,挪威的皮耶克尼斯父子提出了一套名為「極鋒學說」的理論,來說明中緯度地區的天氣變化情況。這套理論在1920年代發表之後,至今已有百多年,但仍然是今日作天氣預報的主要理論依據,亦為分析和預報未來1-2天的天氣奠定了理論基礎。1930年代,無線電探空儀的廣泛使用,真正開始了三維空間的大氣科學研究。根據大量探空資料繪製的高空天氣圖,發現了大氣長波。1939年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提出了長波動力學,他的理論亦對天氣預報有莫大的貢獻。到了1950年代至60年代,電腦、天氣雷達,衛星和遙感的技術的應用,使大氣的各種現象,大至大氣環流,小至雨滴的形成過程,都可依照物理學和化學的數學形式來表示,例如熱力學第一定律、偏微分。從而使大氣科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研究方法 气象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 觀測研究 觀測研究是藉觀測去了解不同的大氣現象,可以說是氣象學理論的其中一塊基石,亦是一般氣象愛好者所關注的。觀測方法亦有很多種,氣象站、高空氣球、衛星雲圖、雷達回波圖等。觀測研究不只是觀測,也有一定程度的歸納和分析,例如一句「明天轉冷」,便是一種分析。此外,繪製天氣圖、整理熱帶氣旋路徑、氣候區域分類等,亦是觀測研究所要做的。 理論研究 理論研究有三大部份,除觀測外,物理和數學對理論研究亦很重要。理論可以從兩方面產生,一方面是從觀測數據中直接建立出來的,例如分析熱帶氣旋強度的德沃扎克分析法,另一方面是從物理理論或其他氣象理論演化出來的,例如地轉方程、氣壓梯度方程等。物理理論很多時需要數學的幫助,反過來說,數學語言有時更能使我們明白物理和氣象理論。 數值模式研究 現代的天氣預報即是建立在數值模式上,數值模式透過非線性方程式以及超級電腦的插點格運算,反演出一地區未來數天天氣。數值模式研究是較少人所認識的,它們都需要相當的理論知識、電腦程序技巧和實驗技巧。數值模式研究會把不同的物理和氣象方程,以電腦程序的方式放進電腦裡,再計算出未來溫度、濕度、氣壓、風向等變化,以協助天氣預報或理論研究。 比较有名的天气数值模式有: 歐洲中期預報中心 美国 UCAR MM5 美國 UCAR WRF 中国气象局开发的 GRAPE 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同樣是較少人所認識的,實驗研究因-{}-數值模式研究的出現而比往日式微,但亦有其存在價值,例如要驗証某些理論,數值模式研究是做不到的。 另外,一些气象学研究需要实地观测数据,往往需要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观测,收集观测数据。 气象学概念与研究主题 大气动力学 干空气气体常数 科里奥利力 准地转模型 大气波动 长波动力学(罗斯贝波、开尔文波) 浅水模型 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 w方程 湍流(卡门涡街) 气团、对流概念 云和降水物理学 云凝结核 气溶胶 云的分类 低云、中云、高云、直展雲 积云、层云、卷云、积雨云 冰云、水云、混合云 气象要素、天气预报 气温、降水、湿度、大气压、风 天气图 等压线、位势高度 位温、温度递减率
热带辐合带 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 中尺度系统 颮线 对流云 大气光学 晕、彩虹(霓)、华、峨眉宝光、假日 雷电 闪电、雷、高层大气闪电 气候、气象灾害 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季风、信风 台风、洪水、干旱、沙尘暴、寒潮、热浪、冰暴 天气现象 降水、雾、雪、阵雨、霰、冰雹、冰珠、冻雨、雾凇、冰针、露、霜、雨夹雪(霙) 沙尘暴、霾 暴风雪、暴雨、强对流天气、龙卷风、下击暴流 极光、地磁暴 气象观测手段 陆基(自动气象站)、海基(测量船、浮标)、空基(航测)、天基(卫星遥感) 人工影响天气 人工降雨、人工除雹 气象测量仪表和设备 风速计、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雨量计、风向标、雷达、地球观测卫星、多普勒雷达 气象学的研究尺度 行星尺度(气候尺度) 水平尺度达10000公里,大气超长波,超大型系统如南亚高压、热带辐合带等。 大尺度 水平尺度大约1000~10000公里、时间尺度在几周到数月,地区性大型天气系统,比如蒙古高压、夏威夷高压、阿留申低压、亚速尔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 中尺度(天气尺度) 水平尺度100~2000公里,时间尺度一天到十几天。研究对象如热带气旋,各种规模较小的切断低压(或低涡)与阻塞高压,锋面过程等。 小尺度 水平尺度100公里以内,还有细分微尺度的(10公里以内),时间在几小时的尺度。研究对象如雷暴云团、龙卷风、尘卷风等等,时效性要求极高,比较困难。 应用 天气预报 气象学主要应用就是天气预报,根据天气预报可以指导生产生活等多方面活动。以下其他气象学应用主要就是天气预报的应用。
細胞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细胞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表觀遺傳學、神經生物學。 生物和物理學領域:生物物理學、結構生物學、生醫光電學、醫學工程。 生物和-{zh-hans:信息; zh-hant:資訊;}-領域:生物數學、-{zh-hans:生物信息學; zh-hant:生物資訊學;}-、系統生物學。 環境和生物學領域:大氣生物學、生物地理學、海洋生物學、淡水生物學、地球生物學。 圖集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書籍 林标扬. 2012. 《系统生物學》, 第1版. 浙江大學出版社. 368页. ISBN 978-7-308-09658-4 Will, Horst. 2014. Molekularbiologie kurz und bündig. Berlin: Springer Spektrum. 228 Seiten. ISBN 978-3-642-55109-3 McNeill, J. et al. 2006.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Vienna Code). Regnum Vegetabile 146. A.R.G. Gantner Verlag KG. ISBN 0080-0694 Bold, H. C. et al. 1987. Morphology of plants and fungi, 5th ed. N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912 pp. ISBN 978-0-06-040839-8 延伸閱讀 吴相钰 (编者)、 陈守良 (编者)、 葛明德 (编者). 2014.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陈阅增普通生物學, 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538页. ISBN 978-7-04-039631-7 Boujard, Daniel et al. 2012. Biologie cellulaire et moléculaire. Paris: Wiley, 512 pp. ISBN 978-2-10-056425-5 Lynn Margulis: Five Kingdoms: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 Phyla of Life on Earth, 3rd
能量 一个活的生物體的生存依赖于能量的连续输入。生物體是靠化學反應來從食物中提取能量,才能維持身體機能,並建立新的細胞。在上述反應中,組成食物化學物质的分子扮演两个重要角色。第一,這些分子中有些可以藉由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產生能量。第二,有些則可以組成生物分子中的新的分子结构。 负责引进能量到生态系统的生物被称为生产者或自养生物。几乎所有的这些生物體最初都从太阳吸取能量。 研究概況 生物學家從很多面向研究生物,因此產生很多研究領域。例如: 面向原子和分子: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 面向细胞:细胞生物學、微生物學、病毒學。 面向多细胞:生理學、发育生物學、组织學。 面向宏观:生态學、演化生物學。 生物學本身不斷的快速發展,與其他學科的關聯整合也越來越多。一大原因是分子生物學在近代突飛猛進,終於導致人類基因序列定序基本完成。由此,為了解讀巨大数量的基因資訊,促成了基因组學。為了探究基因和蛋白質的交互作用,開創出蛋白質组學。這些新的研究領域幫助解決疾病、糧食、環境生態等問題。其眾多的研究資訊和积累海量研究数据則需要新的電腦演算法來處理。 结构 分子生物學是在分子水平的生物學研究。该领域与生物學的其他领域重叠,特别是遺傳學和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主要关注的是理解一个细胞内的各种系统的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和學习这些相互作用如何被调节。 细胞生物學研究细胞的结构和生理學特性,包括它们的行为,相互作用和环境。 解剖學考虑的是宏观结构的形式,例如器官和器官系统。 遺傳學是研究基因、遺傳和生物體的变异的科學。 生理 演化 分類與命名 分類:生物學對物種的分類,由上而下有 8 個層級。任一物種同時在這 8 個層級有其位置和名稱。 它們是域(regio)、界(regnum)、門(divisio 或 phylum)、綱(classis)、目(ordo)、科(familia)、屬(genus)、種(species)。 命名:所有的物種都有其獨特的一個學名,全球認可共通(除了學術上的分類爭議以外),不因地區或國家而不同。 雙名法是學名的命名方法,英文為 Binomial Nomenclature。它給每個物種訂立兩個文字,前字是該物種的屬(genus)名,後字是它的種小名 (種加詞),兩者合為種名。除了前字須首字母大寫,其餘字母都要小寫。一般使用拉丁文,或以其他語言詞作語源,再加上拉丁化後綴。例如中國近來發現的恐龍,有些學名是用中文拼音做語源的。 有些物種因為環境隔絕或發生突變,必須再往下細分出亞種(subspecies)。為了方便區別,科學界給亞種設計一套 三名法,英文為 Trinomial Nomenclature。 生态和环境 生态學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學。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是指生物物种之间和物种内部各个體之间的关系,非生物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土壤、岩石、水、空气、温度、湿度等。 研究方法 生物學家对于生命现象的研究通常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通常这两种方法是一起使用的。 观察是按生物的物理性状来描述生物的状况。通常是先对其外形及行为进行观察和描述,再把生物體解剖借助光學仪器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观察。观察是多种多样的,有个體的观察也有群體的观察;有静态的观察也有动态的观察;有相同种类的观察也有不同种类的对比观察。 实验是人为地改变一些条件来观测生物的变化和反应,以探究生命内在的因果关系,是认识生命活动的方法。 实验方法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并通过这种干预和控制所造成的效应来研究对象的某种属性。17世纪前后生物學中出现了最早的一批生物學实验,如英国生理學家威廉·哈维关于血液循环的实验,扬·巴普蒂斯塔·范·海尔蒙特关于柳树生长的实验等。到了19世纪,物理學、化學比较成熟了,生物學实验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因而首先是生理學,然后是细菌學和生物化學相继成为明确的实验性的學科。19世纪80年代,实验方法进一步被应用到了胚胎學,细胞學和遺傳學等學科。 系统的方法:系统科學源自对还原论、机械论反省提出的有机體、综合哲學,从克洛德·贝尔纳与揭示生物的稳态现象、诺伯特·维纳与的控制论到卡尔·路德维希·冯·贝塔郎非的一般系统论,最早建立的是系统心理學,系统生态學、系统生理學等先后建立与发展,20世纪70-80年代系统论与生物學、系统生物學等概念发表。从克劳德·香农的信息论到伊利亚·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将生命看作自组织化系统。细胞生物學、生化与分子生物學发展,曼弗雷德·艾根提出细胞、分子水平探讨的理论。 尚未解决的生物學基本问题 尽管我们近几十年来对于生命的基本过程的认识取得了的深刻进步,一些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例如,在生物學的主要未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性别的主要自适应功能,和特别是在真核生物中它的关键过程,减数分裂和同源重组。一种观点认为,性别主要是发展成为一个适应增加遺傳多样性(请参阅参考资料如)。另一种观点认为,性别是一种适应于生殖细胞系DNA促进准确的DNA修复,并且增加遺傳多样性主要是可能是从长远来看是有用的一个副产品。(参见有性生殖的演化)。 在生物學另一个基本未解决的问题是老化的生物學基础。目前,没有任何衰老的根本原因共识。各种竞争的理论列在老化#老化理論。 生物學主要分支 這些是生物學的主要分支: 動物學領域:動物生理學、解剖學、胚胎學、神經生物學、發育生物學、昆蟲學、動物行為學、組織學。 植物學領域:簡單的學門分類可概分為: 應用植物學:農學(或農藝學)、園藝學、花卉學、植物育種學、林學、植物病理學等等。 這些是生物學的主要分支 純科學(之植物學):植物分類學、植物生理學、植物形態學、植物解剖學、植物地理學、遺傳學、生態學、藻類學等等。 微生物、醫學和免疫學領域:微生物學、免疫學、血液學、細菌學、病毒學、感染性疾病、毒理學、放射生物學、癌生物學。 生物化學領域:生物化學、蛋白質力學、醣類生化學、脂質生化學、代謝生化學。 演化和生態學領域:古生物學、演化論、演化生物學、社會生物學、分類學、系統分類學、生態學、生物分布學 。 現代生物技術學領域:生物技術學、基因工程、酵素工程學、生物工程、代謝工程學、基因體學、合成生物學。 細胞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细胞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表觀遺傳學、神經生物學。 生物和物理學領域:生物物理學、結構生物學、生醫光電學、醫學工程。 生物和-{zh-hans:信息; zh-hant:資訊;}-領域:生物數學、-{zh-hans:生物信息學; zh-hant:生物資訊學;}-、系統生物學。 環境和生物學領域:大氣生物學、生物地理學、海洋生物學、淡水生物學、地球生物學。 圖集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書籍 林标扬. 2012. 《系统生物學》, 第1版.
奥地利存在主义精神病医生、大屠杀幸存者维克多·弗兰克从集中营中吸取教训,总结出不同版本的存在主义治疗法,这种方法着重于存在主义,不同于阿德勒的尼采主义的权力意志或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 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路德维希·宾斯万格,美国心理学家喬治·亞歷山大·凱利和梅(May)、弗兰克尔(Frankl)一道,也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学派学者。 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心理学派研究心理活动,包括解决问题、知觉、記憶、学习等。作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这个心理学分支与其它学科有密切联系,包括神经科学、哲学、语言学等。 诺姆·乔姆斯基在批评行为学概念中的“刺激”、“相应”、“强化”时,触发了一场心理学“认知革命”。乔姆斯基辩称这种观点会以一种肤浅、模糊的方式应用到复杂的人类行为中,特别是在语言习得的领域上。有一种假定认为人类天生拥有一种“内在的”语言习得机能,然而对于行为主义来说,这个问题在于所有行为,包括语言在内,都必须通过学习和强化来获得。社会学习理论家,如阿尔波特·班杜拉称儿童的生活环境有助于行为的改良。 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帮助人们重拾被行为主义抛弃的心理活动与表述,如認知等。英国神经科学家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与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应用实验总结了心理现象与人脑结构、功能之间的联系。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兴起,使得人类信息处理时常与机械信息处理相互类比。对认知的研究被应用于二战,用以理解武器操作。在二十世纪晚期,认知主义成为心理学的统领范式,认知心理学成为了流行分支。 认知心理学认为隐蔽的心理活动应该使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心理学家创立了两种概念:阈下刺激物与内隐记忆,对应精神分析的潜意识或行为学的偶然形成行为。行为主义元素与认知心理学被整合成为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这种心理治疗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和精神病学家亚伦·T·贝克创立而成。认知心理学与其它学科,如精神哲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一道被归入的上层学科认知科学。 分支 生物 生物心理学或行为神经科学从生物角度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生物心理学中有不同的专业分支。例如,生理心理学运用动物模型,特别是老鼠,来研究神经、基因、细胞机能在学习、记忆、恐惧中产生的作用。神经心理学家利用神经成像工具研究神经与人类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認知神经科学家使用心理测评来进行科学研究,如大脑损伤带来认知缺失的程度与表现形式。 临床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包括理解、预防、缓解心理痛苦与紊乱,促进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虽然临床心理学家也会参与研究、教学、咨询、出庭作证、程序编订与管理,但该分支的中心是心理测评与治疗。一些临床心理学家会着重于对脑损伤的病人进行临床监护,这一领域被称为。在许多国家里,临床心理学是受到管制的心理健康专业。 临床心理学家所做的努力受到诸多治疗方案的影响,所有方案都包括专业人士与患者(通常是个人、夫妻、家庭、或小群体)之间的正式关系。不同的治疗实践方案与不同的理论观点相互关联,采用不同的流程来建立治疗组合、探究心理病因、鼓励新的方法来思考、感受、行动。四大治疗理论观点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存在—人本主义治疗和。目前有趋势表明一部分心理家正在努力整合各个治疗派系,特别是在对文化、性别、精神、性取向的理解加深的情况下,这个趋势更加显著。在丰富的研究成果下,有证据表明各大治疗派系的效果趋于等同,并共享相同的基础元素,可以形成强大的心理治疗组合。正因为如此,更多的心理学培训课程采取了。Palmer, S.; Woolfe, R. (eds.) (1999). Integrative and eclectic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London: Sage. 认知 绿 红 蓝 紫 蓝 紫 蓝 紫 红 绿 紫 绿 斯特鲁普效应指出读出文字的颜色,第一组的要比第二组的简单很多。 認知心理學研究心理活動中的認知。知覺、注意、理智、思維、解題、記憶、學習、語言、情緒都在它的研究領域之中。經典認知心理學與認知主義學派有相互聯繫,根據機能主義與實驗心理學,認知主義支持心理信息處理模型。 在更廣域的層面上,認知科學是一種跨學科範疇,包括認知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人工智能、語言學、人機互動、計算神經科學、數理邏輯與人類學。計算機常被用於模擬這類實驗現象。 計算機模擬為研究思維的功能組織提供了工具,神經系統科學則為大腦活動提供了度量衡。 比较 比较心理学指对非人类动物的科学研究,特别是与系统发展史、适应值、行为发展相关的领域。在此领域的研究讨论许多问题,使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探索不同物种的行为,从昆虫到灵长类动物。比较心理学与其它研究动物行为的学科,如动物行为学有紧密联系。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有时会给人类行为研究带来启发,但是有时两者的关联却十分矛盾,例如艾德華·威爾森所提出的社會生物學。动物模型常常被用来研究与人类行为相关的神经处理过程,例如在認知神經科學就常常应用动物模型。 发展 发展心理学着重于人类意志在毕生当中的发展过程,试图理解人们在世界中如何意识、理解、行动,并且研究这些现象是如何随着年龄而改变的。这些研究可能会着重于认知、感情、道德、社交、神经的发展。研究人员在探究儿童案例时使用一系列特殊的方式,以使得观察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或是干脆与他们在实验中进行互动。这些实验常常以游戏或是活动的方式呈现,既好玩,又有科学意义;研究人员甚至设计出非常灵巧的方式以研究婴儿的心理活动。在研究儿童心理之余,发展心理学家也会研究人类毕生的老化过程,特别是在某些时段的快速转变(例如青少年和老年)。发展心理学家设计了一整套心理学理论来支持他们的研究。 教育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效率、授课心理以及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的社会心理。儿童心理学家,如利維·維谷斯基、讓·皮亞傑、杰罗姆·布鲁纳、伯纳德·罗斯金(Bernard Luskins)等人对教授方式与教学实践都有重要影响。在许多国家里,教育心理学都是教师的必修课。 結合了教育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试图去理解並应付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培育资优生;促进青春期行为;或是提倡安全、互助、高效的教育环境。学校心理学家在许多领域,如教育行为评估、干预、预防、咨询等都有了解、有的在研究领域颇有造诣。 演化 演化心理学从现代演化观点来研究心理的特质理论——例如记忆、知觉、语言等。它试图去探究是何种人类心理特征在适应进化,即,作为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功能产品。演化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类先祖生活的环境下,心理适应的演化解决了呈周期性出现的问题。通过研究心理特质的演化及其适应性功能,演化心理学为其它心理学领域提供了最为近似的发展性解释(即演化心理学专注于终极问题、或问“为什么”,而不是近似的、或问“如何”)。 工业——组织 工業與組織心理學(I–O)应用心理学概念与方法优化工作场所的人类潜能。作为I–O的分支,人事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对员工进行筛选与评估。I–O的另一分支组织心理学研究工作环境与管理风格对工作积极性、成就感和生产力的影响效果。 人格 人格心理學关注个人持续性的行为、思想、情绪——这些被称作是人格。人格理论因学派不同而有所不同,他们就潜意识的作用及儿时经历的重要性有不同的假设。根据弗洛伊德,人格是基于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此即所謂的精神分析學派。与之相反,特质理论则尝试使用离散统计数据来进行研究,所提出的特质种类也大有千秋。早期的汉斯·艾森克模型提出人格由三种基本特质组成:外向性与内向性、神经质、。雷蒙德·卡特尔则提出了16条人格特征。如今,人格维度模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例如。目前集大成的為社會認知學派,其實最初稱為社會學習論,是從行為學派作為延伸:人格的形塑就是人與人、環境的互動所學習到的行為,而後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從中把行為學派的理論更加擴大,加入了人的內在活動─認知成分,形成了社會認知理論。 社会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彼此之间的看法以及它们是如何产生联系的,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课题包括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例如:从众、說服)、信仰的建立、态度、或更大層面來說,不只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有人與一個群體的互動等,就像刻板印象的建立與強化,會引起之後的歧視行為,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将认知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元素联系在一起,试图理解人们如何处理、记忆、扭曲社会信息。群体动力学研究揭示领导能力、交流及其他的本质及其优化潜质。近些年来,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对內隱態度、、个人与社会价值互动所致行为倍感兴趣。因此,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可以发现导致心理紊乱的潜在原因。一些被应用到心理紊乱的社会学概念包括社会角色、病人角色、阶层、生活事件、文化、迁移等等。 正向 正向心理學從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衍生而來。正向心理學運用實驗科學手法,研究人類的快樂與力量。與傳統臨床心理學不同,正向心理學關注健康人的保健。目前,正向心理學的介入已獲得了一些實驗性的肯定。在2010年《臨床心理學評論》(Clinical Psychological Review'')中發表了一篇特刊,報導使用一些正向心理學中性格強項(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的介入方法,例如:紀錄兩個星期內的三件好事和物理形式的感恩表達(如:擁抱等),有助提生活滿意度。另外,正念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也被證明是治療抑鬱症的有效方法。然而,對於介入的效果來講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正向心理學介入仍然有局限性,但是他們的效果被認為高於安慰劑,特别是對於身體形象缺失者有更好的效果。 情感 情感心理学(Psychology Of Emotion)是心理學中研究情緒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消除紧张和压力的情绪,恢复健康健全的人格。 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倾向于折衷主義,即从其他领域汲取知识以帮助理解、解释心理现象。另外,心理学家大量使用了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的三段论:演绎、归纳、溯因。由于常常使用,心理学家也会依靠归纳逻辑来对问题进行解释。例如,演化心理學家尝试利用适者生存来解释心理特质——如记忆、知觉、语言等,即这些功能是自然选择或性选择的产物。 心理学家会展开基础研究来进一步理解心理学的某一领域,或是进行应用研究来解决临床、工作场所等其它问题。硕士级别的临床专业会同时教授学生研究方式与循证实践。心理学专业协会也会协助设立规范标准,如道德、培训、研究方式、专业操作等。另外,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心理服务或“心理学家”这一职称受到相应法律的规范,从事对外服务的心理学家也常常被要求取得从业执照。 实验法 根據理論或觀察作出假設,在控制實驗情境中各種情況下操縱自變量觀察因變量的結果。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控制無關變量產生的效果後檢驗假設,並進行推論:自變量是否對因變量產生效果,即自變量和因變量間是否有因果關係(一般找出兩者的相關度,然後再證實因果關係)。亦會根據數據分析,找出兩者的相關係數,然後判斷是否有研究價值。 例:巴甫洛夫實驗(经典性条件反射)中的狗。每當響鈴,狗就分泌大量唾液。實驗涉及自變量(獨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因變量(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鈴鐺是IV,狗的唾液是DV。自變量是在實驗者的控制變數,因變量是會因自變量而變動的變數。實驗法重視的是可信度和可重複性。 以人类为对象的实验受到了一些管制,例如必须征得被实验对象的同意、保证自愿参与的原则。二战后,为避免类似纳粹滥用实验的事件再度发生,纽伦堡守则被制定实施。不久,许多国家(和科学机构)接收了《赫爾辛基宣言》。在美国,卫生院于1966年设立了伦理审查委员会,于1974年编订了(HR 7724)。上述所有法案都提倡研究人员在实验前获得参与对象的许可。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事件导致了法案的修订,如麻省理工学院与傅娜学院进行的反射性同位素研究,沙利度胺丑闻,威洛布鲁克肝炎实验,以及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对权威的测试实验等。 动物研究 动物学习实验对于研究人类心理学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例如知觉、感情、学习、记忆等等。十九世纪90年代,俄罗斯心理学家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利用狗的实验来展示经典条件反射。非人类动物如灵长类、猫、狗、鸽子、鼠以及其它啮齿类动物常常被应用于心理实验中,特別是行為心理學的研究。理想状态中,实验控制组一次只给出一个自变量,以显明它对因变量的作用。这些在实验室里可以得到最为近似的结果。与之相反,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基因环境差异太大,变量太多,以至于在人群中难以控制重要的变量数据。当然,把动物实验的结果往人类身上生搬硬套是明显不可取的。动物实验会受相关約束,需要遵守心理學會所定的道德原則。 定性与定量研究 心理学绝大多数的领域遵循标准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心理研究员尝试使用最新理论和假设来对数据、质与量进行研究。 心理質性研究方式包括訪談法、觀察法等。克雷斯維爾(Creswell,2003)定義了五項主要的質性研究,包括敘述、現象學、民族誌、案例分析和基礎理論。質性研究員有時會努力豐富解釋,或是對符號的批判、主觀經驗或社會結構。類似的解釋或批判觀點會被應用與“定量研究”,如埃里希·弗羅姆的或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的權力屈服實驗。 心理定量研究常常利用統計學來測試假說。設計定量研究常常包括實驗、准實驗、橫斷設計、病例對照研究和縱貫研究。實驗構造中的度量與操作定義也是十分重要的。統計方式包括皮爾遜積矩相關係數、方差分析、線性回歸、Logit模型、結構方程建模、等級線性模型等。
times", Journal of the Islamic Medical Association, 2002 (2), p. 2-9 [7-8].</ref>。 科学心理学 虽然心理学实验可以追溯到阿拉伯学者海什木的著作《光学》(1021年)Bradley Steffens (2006). Ibn al-Haytham: First Scientist, Chapter 5. Morgan Reynolds Publishing. ISBN 978-1-59935-024-0.不过,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开始于1874年,那一年,德国的生理學家威廉·馮特發表兩冊的心理學教科書——《生理心理學的原理》(Grundzüge der physiologischen Psychologie;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在序言裡大膽宣稱:「要建立一個新的科學領域」;冯特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1875年,莱比锡大学聘馮特為教授;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实验室,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10餘年後,也就是1890年代,美國各大學風起雲湧地仿傚此舉,建立數十座心理學實驗室,尤其1892這一年就成立了20座,這一年也是美國心理學會的成立年。通常将1874年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时间,这一时间比许多自然科学脱离哲学而形成独立学科的时间为晚。冯特也是第一个把自己称为心理学家的人。其他早期而重要的心理學家包括艾賓浩斯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兴起。 构造主义 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被认为是将实验引入心理学研究的人,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冯特着重于将心理分解成为基本的元素,这是由于当时化学的进步,后者在分析物质元素与结构上取得突破。虽然冯特自己不是构造主义者,他的学生愛德華·B·鐵欽納成为了构造主义的思想家,与机能主义者对立。鐵欽納是美国早期心理学家的重要人物。 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相对于结构主义而生,并受到美国哲学家、科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影响颇多。詹姆士认为心理学应该有实用价值,心理学家应该找到有益於人的科学方式。他的著作《》于1890年出版,其中有许多铺垫性问题,为后续科学家提供了方向。其他主要机能主义者包括约翰·杜威和。 其它19世纪的杰出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他是研究記憶实验的先驱,在柏林洪堡大學创立了学习与遗忘的量化模型。苏俄心理学家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他在对狗进行实验时发现了“古典制約”,并将其应用与人类。自二十世纪50年代起,冯特、詹姆士、艾宾浩斯与其他实验心理学家们所发展的实验技术方向更加趋向研究認知——关注信息以及信息处理——最终演化为认知科学中的一部分。在早些时候,这被视为“革命性”的发展 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奥地利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十九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精神分析学,直到自己1939年去世为止。精神分析学是一种研究意识、解释经历的方法;是一种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系统;是一种针对心理、情绪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潜意识中的冲突进行心理治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的很多理论基于解释法、内省法以及临床观察。精神分析法广为流传,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涉及性别、压抑、心理发展中的潜意识等。这些问题在当时都被列为社会禁忌,弗洛伊德则提供了催化剂,使得问题可以在正式社交中得以公开讨论。在临床上,弗洛伊德是自由联想的先驱,他对释梦治疗也很有研究。 弗洛伊德对瑞士精神科醫師卡尔·荣格的影响很大,后者的分析心理学与深度心理学互补。20世纪中叶心理学者们研究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病治疗、以及哲学。这些著名的学者包括爱利克·埃里克森、梅兰妮·克莱因、唐纳德·威尼科特、卡伦·霍妮、埃里希·弗罗姆、約翰·鮑比、以及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在整个二十世纪里,精神分析衍生出不同的分支学派,它们中很多被划分为新弗洛伊德学派。 精神分析及其治疗受到诸多人士的批评,如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以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波普尔是位科学哲学家,认为精神分析作为科学是错误的,,而艾森克则称精神分析原理与实验数据不符。到二十世纪末,美国高等院校心理学院变得更加倾向于实证主义,将弗洛伊德理论边缘化,并蔑称其为“干瘪老死”的历史古董。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在神经精神分析领域上维护弗洛伊德的科学立场,而其它人文学科学者们则固守弗洛伊德“根本不是科学家,而是个...詮釋者。” 行为主义 Behaviorism 在整个20世纪的上半叶,行为主义学派支配了当时的心理学,其主张心理学是:“寻求理解特定的环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类型的行为”。其主张心理学应分析先行的环境条件,即在行为之前出现、而且为一个机体产生反应或抑制反应提供活动场所的条件。因此,他们把行为反应看做是机体理解、预测和控制的行为,并因此做出相应的结果。基于对实验和变量的严格控制和强调,行为主义学对后来的心理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代表人物為史金納,然而其對於內在的認知歷程是存而不論,近期流行的認知主義則是重視之前忽視的內在認知歷程,代表人物有皮亞杰、米勒、西蒙等。 当今世界主要的心理学学派有五大观点,每一个观点都强调行为及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其主要包括神经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人本主义 Humanism 二十世纪50年代,在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的影响下,人本心理学应育而生。应用现象学、交互主体性、第一人称视角,人本主义试图捕捉整个人——而不是人格或认知的一部分。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类独特问题的基础,例如个人的自由意志、成长、自我实现、认同、死亡、孤独、自由与。人本过程的特点在于它关注主观臆想、拒绝宿命、着重成长的积极性而不是病理因素。一些人本学派的奠基人,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立了需求层次理论;卡爾·羅哲斯,创立了個人中心治療。在此之后,正面心理学剖析了人本主义,对其更进一步的科学分析。 格式塔—完形 沃尔夫冈·苛勒、马科斯·韦特墨、科特·考夫卡三人联合创立了完形心理学派。这种心理研究建立在个人经历为一整体的观点上。对应物质的分子结构,这种观点于十九世纪晚期在德国、奥地利产生。完形心理学没有将思维、行为分解成为细小的元素,而是坚持经验作为整体的重要性,认为总体不同于部分相加的和。 完形心理学不应与的相混淆,后者只在外表上与完形心理学有关联。 存在主义 在二十世纪50到60年代,美国原精神分析学家羅洛·梅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丹麦哲学家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的影响下,走上了心理学存在主义之路。这包括存在心理治疗。 存在主义心理学不同于其它人本学派,即人性中立视角、对焦虑的积极观点等。存在主义心理学注重于人文主题,如死亡、自由意志、意义,并认为意义可以被神话、或是讲述方式改变。对于死亡及未来的真实性,通常会鼓励人们接受自由意志,尽管令人焦虑。 奥地利存在主义精神病医生、大屠杀幸存者维克多·弗兰克从集中营中吸取教训,总结出不同版本的存在主义治疗法,这种方法着重于存在主义,不同于阿德勒的尼采主义的权力意志或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 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路德维希·宾斯万格,美国心理学家喬治·亞歷山大·凱利和梅(May)、弗兰克尔(Frankl)一道,也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学派学者。 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心理学派研究心理活动,包括解决问题、知觉、記憶、学习等。作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这个心理学分支与其它学科有密切联系,包括神经科学、哲学、语言学等。 诺姆·乔姆斯基在批评行为学概念中的“刺激”、“相应”、“强化”时,触发了一场心理学“认知革命”。乔姆斯基辩称这种观点会以一种肤浅、模糊的方式应用到复杂的人类行为中,特别是在语言习得的领域上。有一种假定认为人类天生拥有一种“内在的”语言习得机能,然而对于行为主义来说,这个问题在于所有行为,包括语言在内,都必须通过学习和强化来获得。社会学习理论家,如阿尔波特·班杜拉称儿童的生活环境有助于行为的改良。 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帮助人们重拾被行为主义抛弃的心理活动与表述,如認知等。英国神经科学家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与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应用实验总结了心理现象与人脑结构、功能之间的联系。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兴起,使得人类信息处理时常与机械信息处理相互类比。对认知的研究被应用于二战,用以理解武器操作。在二十世纪晚期,认知主义成为心理学的统领范式,认知心理学成为了流行分支。 认知心理学认为隐蔽的心理活动应该使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心理学家创立了两种概念:阈下刺激物与内隐记忆,对应精神分析的潜意识或行为学的偶然形成行为。行为主义元素与认知心理学被整合成为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这种心理治疗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和精神病学家亚伦·T·贝克创立而成。认知心理学与其它学科,如精神哲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一道被归入的上层学科认知科学。 分支 生物 生物心理学或行为神经科学从生物角度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生物心理学中有不同的专业分支。例如,生理心理学运用动物模型,特别是老鼠,来研究神经、基因、细胞机能在学习、记忆、恐惧中产生的作用。神经心理学家利用神经成像工具研究神经与人类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認知神经科学家使用心理测评来进行科学研究,如大脑损伤带来认知缺失的程度与表现形式。 临床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包括理解、预防、缓解心理痛苦与紊乱,促进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虽然临床心理学家也会参与研究、教学、咨询、出庭作证、程序编订与管理,但该分支的中心是心理测评与治疗。一些临床心理学家会着重于对脑损伤的病人进行临床监护,这一领域被称为。在许多国家里,临床心理学是受到管制的心理健康专业。 临床心理学家所做的努力受到诸多治疗方案的影响,所有方案都包括专业人士与患者(通常是个人、夫妻、家庭、或小群体)之间的正式关系。不同的治疗实践方案与不同的理论观点相互关联,采用不同的流程来建立治疗组合、探究心理病因、鼓励新的方法来思考、感受、行动。四大治疗理论观点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存在—人本主义治疗和。目前有趋势表明一部分心理家正在努力整合各个治疗派系,特别是在对文化、性别、精神、性取向的理解加深的情况下,这个趋势更加显著。在丰富的研究成果下,有证据表明各大治疗派系的效果趋于等同,并共享相同的基础元素,可以形成强大的心理治疗组合。正因为如此,更多的心理学培训课程采取了。Palmer, S.; Woolfe, R. (eds.) (1999). Integrative and eclectic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London: Sage. 认知 绿 红 蓝 紫 蓝 紫 蓝 紫 红 绿 紫 绿 斯特鲁普效应指出读出文字的颜色,第一组的要比第二组的简单很多。 認知心理學研究心理活動中的認知。知覺、注意、理智、思維、解題、記憶、學習、語言、情緒都在它的研究領域之中。經典認知心理學與認知主義學派有相互聯繫,根據機能主義與實驗心理學,認知主義支持心理信息處理模型。 在更廣域的層面上,認知科學是一種跨學科範疇,包括認知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人工智能、語言學、人機互動、計算神經科學、數理邏輯與人類學。計算機常被用於模擬這類實驗現象。 計算機模擬為研究思維的功能組織提供了工具,神經系統科學則為大腦活動提供了度量衡。 比较 比较心理学指对非人类动物的科学研究,特别是与系统发展史、适应值、行为发展相关的领域。在此领域的研究讨论许多问题,使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探索不同物种的行为,从昆虫到灵长类动物。比较心理学与其它研究动物行为的学科,如动物行为学有紧密联系。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有时会给人类行为研究带来启发,但是有时两者的关联却十分矛盾,例如艾德華·威爾森所提出的社會生物學。动物模型常常被用来研究与人类行为相关的神经处理过程,例如在認知神經科學就常常应用动物模型。 发展 发展心理学着重于人类意志在毕生当中的发展过程,试图理解人们在世界中如何意识、理解、行动,并且研究这些现象是如何随着年龄而改变的。这些研究可能会着重于认知、感情、道德、社交、神经的发展。研究人员在探究儿童案例时使用一系列特殊的方式,以使得观察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或是干脆与他们在实验中进行互动。这些实验常常以游戏或是活动的方式呈现,既好玩,又有科学意义;研究人员甚至设计出非常灵巧的方式以研究婴儿的心理活动。在研究儿童心理之余,发展心理学家也会研究人类毕生的老化过程,特别是在某些时段的快速转变(例如青少年和老年)。发展心理学家设计了一整套心理学理论来支持他们的研究。 教育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效率、授课心理以及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的社会心理。儿童心理学家,如利維·維谷斯基、讓·皮亞傑、杰罗姆·布鲁纳、伯纳德·罗斯金(Bernard Luskins)等人对教授方式与教学实践都有重要影响。在许多国家里,教育心理学都是教师的必修课。 結合了教育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试图去理解並应付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培育资优生;促进青春期行为;或是提倡安全、互助、高效的教育环境。学校心理学家在许多领域,如教育行为评估、干预、预防、咨询等都有了解、有的在研究领域颇有造诣。 演化 演化心理学从现代演化观点来研究心理的特质理论——例如记忆、知觉、语言等。它试图去探究是何种人类心理特征在适应进化,即,作为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功能产品。演化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类先祖生活的环境下,心理适应的演化解决了呈周期性出现的问题。通过研究心理特质的演化及其适应性功能,演化心理学为其它心理学领域提供了最为近似的发展性解释(即演化心理学专注于终极问题、或问“为什么”,而不是近似的、或问“如何”)。 工业——组织 工業與組織心理學(I–O)应用心理学概念与方法优化工作场所的人类潜能。作为I–O的分支,人事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对员工进行筛选与评估。I–O的另一分支组织心理学研究工作环境与管理风格对工作积极性、成就感和生产力的影响效果。 人格 人格心理學关注个人持续性的行为、思想、情绪——这些被称作是人格。人格理论因学派不同而有所不同,他们就潜意识的作用及儿时经历的重要性有不同的假设。根据弗洛伊德,人格是基于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此即所謂的精神分析學派。与之相反,特质理论则尝试使用离散统计数据来进行研究,所提出的特质种类也大有千秋。早期的汉斯·艾森克模型提出人格由三种基本特质组成:外向性与内向性、神经质、。雷蒙德·卡特尔则提出了16条人格特征。如今,人格维度模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例如。目前集大成的為社會認知學派,其實最初稱為社會學習論,是從行為學派作為延伸:人格的形塑就是人與人、環境的互動所學習到的行為,而後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從中把行為學派的理論更加擴大,加入了人的內在活動─認知成分,形成了社會認知理論。 社会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彼此之间的看法以及它们是如何产生联系的,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课题包括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例如:从众、說服)、信仰的建立、态度、或更大層面來說,不只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有人與一個群體的互動等,就像刻板印象的建立與強化,會引起之後的歧視行為,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将认知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元素联系在一起,试图理解人们如何处理、记忆、扭曲社会信息。群体动力学研究揭示领导能力、交流及其他的本质及其优化潜质。近些年来,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对內隱態度、、个人与社会价值互动所致行为倍感兴趣。因此,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可以发现导致心理紊乱的潜在原因。一些被应用到心理紊乱的社会学概念包括社会角色、病人角色、阶层、生活事件、文化、迁移等等。 正向 正向心理學從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衍生而來。正向心理學運用實驗科學手法,研究人類的快樂與力量。與傳統臨床心理學不同,正向心理學關注健康人的保健。目前,正向心理學的介入已獲得了一些實驗性的肯定。在2010年《臨床心理學評論》(Clinical Psychological Review'')中發表了一篇特刊,報導使用一些正向心理學中性格強項(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的介入方法,例如:紀錄兩個星期內的三件好事和物理形式的感恩表達(如:擁抱等),有助提生活滿意度。另外,正念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也被證明是治療抑鬱症的有效方法。然而,對於介入的效果來講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正向心理學介入仍然有局限性,但是他們的效果被認為高於安慰劑,特别是對於身體形象缺失者有更好的效果。 情感 情感心理学(Psychology Of Emotion)是心理學中研究情緒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消除紧张和压力的情绪,恢复健康健全的人格。 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倾向于折衷主義,即从其他领域汲取知识以帮助理解、解释心理现象。另外,心理学家大量使用了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的三段论:演绎、归纳、溯因。由于常常使用,心理学家也会依靠归纳逻辑来对问题进行解释。例如,演化心理學家尝试利用适者生存来解释心理特质——如记忆、知觉、语言等,即这些功能是自然选择或性选择的产物。 心理学家会展开基础研究来进一步理解心理学的某一领域,或是进行应用研究来解决临床、工作场所等其它问题。硕士级别的临床专业会同时教授学生研究方式与循证实践。心理学专业协会也会协助设立规范标准,如道德、培训、研究方式、专业操作等。另外,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心理服务或“心理学家”这一职称受到相应法律的规范,从事对外服务的心理学家也常常被要求取得从业执照。 实验法 根據理論或觀察作出假設,在控制實驗情境中各種情況下操縱自變量觀察因變量的結果。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控制無關變量產生的效果後檢驗假設,並進行推論:自變量是否對因變量產生效果,即自變量和因變量間是否有因果關係(一般找出兩者的相關度,然後再證實因果關係)。亦會根據數據分析,找出兩者的相關係數,然後判斷是否有研究價值。 例:巴甫洛夫實驗(经典性条件反射)中的狗。每當響鈴,狗就分泌大量唾液。實驗涉及自變量(獨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因變量(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鈴鐺是IV,狗的唾液是DV。自變量是在實驗者的控制變數,因變量是會因自變量而變動的變數。實驗法重視的是可信度和可重複性。 以人类为对象的实验受到了一些管制,例如必须征得被实验对象的同意、保证自愿参与的原则。二战后,为避免类似纳粹滥用实验的事件再度发生,纽伦堡守则被制定实施。不久,许多国家(和科学机构)接收了《赫爾辛基宣言》。在美国,卫生院于1966年设立了伦理审查委员会,于1974年编订了(HR 7724)。上述所有法案都提倡研究人员在实验前获得参与对象的许可。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事件导致了法案的修订,如麻省理工学院与傅娜学院进行的反射性同位素研究,沙利度胺丑闻,威洛布鲁克肝炎实验,以及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对权威的测试实验等。 动物研究 动物学习实验对于研究人类心理学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例如知觉、感情、学习、记忆等等。十九世纪90年代,俄罗斯心理学家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利用狗的实验来展示经典条件反射。非人类动物如灵长类、猫、狗、鸽子、鼠以及其它啮齿类动物常常被应用于心理实验中,特別是行為心理學的研究。理想状态中,实验控制组一次只给出一个自变量,以显明它对因变量的作用。这些在实验室里可以得到最为近似的结果。与之相反,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基因环境差异太大,变量太多,以至于在人群中难以控制重要的变量数据。当然,把动物实验的结果往人类身上生搬硬套是明显不可取的。动物实验会受相关約束,需要遵守心理學會所定的道德原則。
春金為脾、夏木為肺、秋水為肝、冬火為腎。 味辛皆屬木、味鹹皆屬火、味酸皆屬金、味苦皆屬水。 氣血精津學說 肺主氣,腎主血,脾主精,肝主津。 四情學說 肺主喜,脾主怒,肝主憂,腎主恐。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 診斷方法 在诊断治疗疾病时,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定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法。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简单的局部对症治疗,又有别于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不分性质、一方一药治一病的辨病治疗方法。 治療方法 治疗手段和方法丰富多采,既有一般内服药物的内治法,又有药物外敷、热熨、熏洗等外治法,以及独特的针灸、拔罐、推拿、按摩、气功、布气等非药物疗法,还有以药膳为代表的日常食品疗法。 一般而言,完整的中醫處方,至少包括四項以上:情治(情緒控制)方面的指導;忌口(飲食應注意的事項);運動的建議(游泳、跑步、導引、氣功等);中藥的使用,或針刺、艾灸(前二者统称针灸)、推拿等。故中醫在治療疾病時,是以身心合一的角度全盤考量。 近年来还涌现出了一批传统药物注射制剂,被用于肌肉和静脉注射。此外,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天然动、植、矿物,非人工合成之化学品,加之多为复方制剂,配方时可采用相应的拮抗措施。 相較於傳統中醫,現代中醫的革新發明例如:小針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學中藥等。 学科分类 自周朝起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之分。隋唐的太醫署分醫學及藥學,醫學設四科,即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醫科又分體療、少小、瘡瘍、耳目口齒、角法等五科。宋太醫局的醫學教育初分方脈、針、瘍三科,宋神宗以後分為九科,即大方脈、小方脈、風科、產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瘡腫兼折傷科、針兼灸科、金鏃兼書禁科。元太醫院分十三科後併為十科:即大方脈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兼婦人雜病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鏃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書禁科。明太醫院分為十三科:即大方脈、小方脈、婦人、傷寒、瘡瘍、口齒、咽喉、接骨、金鏃、眼、針灸、按摩、祝由。清太醫院初分十一科,之後併為九科:大方脈、小方脈、婦人、傷寒、瘡瘍、口齒咽喉、正骨、眼、針灸。道光二年(1822年)上諭:「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敕令太醫院廢止針灸科。同治朝將大方脈、婦人、傷寒併為一科,故只分五科。 古代中医学按治疗方式分为内医、外医之分。 内医:内医的治疗目的在于合,现代延续了部分内医。 外医:外医的治疗目的在于驱病(驱邪),现代绝大部分已经失传。 現代中醫學則可分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兩大部分 基礎中醫學: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內經、傷寒論、溫病學、中国中医学史、中醫各家學說等; 臨床中醫學: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科、中医骨伤科、推拿科、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咽喉科、中西医结合医学、气功科、中医护理等。 中醫學典籍 參見:中醫典籍 中醫典籍可分為醫經、醫論、本草、醫方、醫案、醫話等,例如《黄帝内经》、《難经》、《伤寒论》、《金匱要略》、《神农本草经》、《備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名醫類案》。 流派及医家 《漢書·藝文志》中,將醫家分為“醫經”、“經方”、“神仙”、“房中”四大流派。發展至今,可分為八大流派:傷寒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攻邪學派、丹溪學派、溫補學派、溫病學派、中西匯通學派。 从古至今,知名的和传说中的中医学家有:(參见:中医学家列表) 岐伯、扁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陶弘景、孙思邈、宋慈、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張景岳、傅山、葉桂、陈修园、曹颖甫、余无言、唐容川、秦伯未、章次公、赵绍琴、张简斋、施今墨、程门雪、蒲辅周、左季云、郑寿全、談允賢等。 中医与近現代醫學的異同 自从近現代醫學(又稱西洋医学)隨著傳教士由歐洲传入中国之后,两种医学体系的競爭與融合就一直在进行。 醫學理論體系 世界上的醫療體系大致上可分成: “擬人論醫學體系”(神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超自然物(神靈)力量所造成的,如撒但、鬼、神祇等,巫醫、乩童、符咒等即屬於此類。 “自然論醫學體系”(經驗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或人的生活方式不正常所造成的,如氣候的變化、飲食習慣、人的情緒變化等。中醫學、寿命吠陀、順勢療法等即屬於此類。 “科學論醫學體系”(實驗設計):經由設立假說、實驗設計,並利用演繹、歸納等方法呈現結果,或藉由科學儀器偵測所產生的醫學,是近現代醫學的主流,例如西醫。 其中前面兩者被歸類為傳統醫學或替代醫學,而後者則屬於現代醫學的主流。 这三种类型的医学对世界的认识有本质的区别,底层观念不同,所以互相之间基本无法交流沟通: “拟人论医学”的世界里,人是自卑的,一切的真理,宇宙的奥妙,是掌握在无法揣度的神秘力量手中的,人类想获得某种期许,只能求告这种无法掌控的神秘力量。 “自然论医学”的世界里,人是自负的,认为宇宙运行在简单的原理之中,该原理普世通用,人体的一切奥秘也遵循其中。只要掌握了该原理,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分析解决,医学也不例外。并且认为原理已经被发现掌握,人们只需要遵循执行,便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科学论医学”的世界里,人是不卑不亢的,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实证是唯一标准。因事物的运行是客观且有规律可循的,人们通过经验、逻辑、实证的方式,可以将生物体的现象进行归因,从而掌握规律,获得处理某些问题的能力。 診斷疾病的思維方式 中醫診斷疾病是依望聞問切的結果來辨病及辨症,但也有-{只}-辨病不辨症(例如急症或有專病專方時),或只辨症不辨病(例如遇到不知名的疾病、疑難雜症、或調理體質等)的情況。與現代醫學在診斷上注重「病」的方式不同的是,中醫常會強調「辨(症)」。 以感冒為例,現代醫學醫師會分辨究竟是病毒性或是細菌性的感染,會鑑別是上呼吸道感染或是合併肺炎;但這些診斷對中醫師而言,卻不是最重要的。以中醫的觀點,需要分辨的是,這是屬於風寒或風熱;若屬風寒則又辨屬於太陽病、陽明病或少陽病;屬風熱則辨別病邪在衛氣營血的哪個階段等。 治療的思維及方法 中医主要通过中药、针灸等治療方法,幫助人體驅除病邪,恢復正氣。其思維可簡約為攻補二類,依病情不同,施行攻或補、或攻補兼施。傳統上,臨床進行攻補有八個方法,即「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稱為八法。 中醫學的價值之一在於方劑,藥方是醫者的經驗結晶。中醫學本身發展的過程即是實驗的醫學,尤其是經過無數的醫家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來的臨床人體實驗反覆使用,證實實際有效而被記載流傳下來的經方、時方等。直接面對疾病,掌握主症,選擇對症的方劑進行加減,不拘泥於理論,以治療疾病,這是中醫精髓辨症論治的本來面目。 现代中医也有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療方式,尤其在中國大陸,利用现代醫學检测方法輔助診斷,中醫師可兼用中藥與西藥為病患治療。 中华文化圈中,通常有些病人在患顽固疾病,慢性疾病,和原因不明疾病等疾病时,或者因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所限,或者是患者所能获得的医疗资源所限,没有治疗的办法时,会求助于中医。但绝大多数人在外科、及病情惡化快速的严重病变的情况下求助于現代醫學。 一种疾病可否治愈、其可能性多大,在現代醫學中比在中医中有明确的統計數字可依循。 疗效验证方法 傳統上,中医藉由脈象及病人服藥後症狀的變化等來判斷療效。有些中医認為中醫學很难进行对比试验,但現代研究中醫學的學者,亦建立多種實驗動物模型或進入臨床人體實驗,進行對比試驗,來驗證方劑或中藥的療效。 現代醫學的治疗方法和药剂则是要通过科学的对比试验(比如使用安慰剂对比)来确认效果。 近年在台灣,各大教學醫院或地區醫院均普遍開設中醫部,並承擔中醫藥臨床試驗的任務。例如:2006年9月24日舉辦的「二〇〇六中醫藥研究暨臨床病例學術研討會」上,長庚醫院北區中醫部主任楊賢鴻發表「辛夷散治療過敏性鼻炎隨機雙盲臨床療效評估」,在為期兩年的雙盲實驗中,共收集108位病患,完成整體實驗共有60位,其中包括實驗組40位、對照組20位,並針對臨床症狀、鼻腔阻力、鼻腔截面積、塵螨特異性免疫球蛋白、T淋巴球細胞激素之分泌等各項指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辛夷散對過敏性鼻炎患者有臨床療效,此療效之機轉包括T細胞的免疫調節及嗜中性白血球活化的影響。這是中醫藥科學與其醫療價值驗證的眾多科研舉證之一。而其它具代表性的中醫科研驗證結果也在中華民國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網站有公開而詳實的記錄,提供有興趣者一窺中醫與臨床的成效。 知识传播方式 中医的典籍大多成书于古代,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东汉的《伤寒论》、明朝的《本草纲目》,使用文言或古人的口語、歌訣記載,今人不易了解,而增加傳播的難度。古代中國官方亦不斷蒐集修訂各類中醫典籍,成為官修醫書,並設有考試制度,而在民間則多以師帶徒或家傳的方式傳承。近現代則成立中醫藥大學或學院等,對中醫學進行的系統整理、研究、教學,而在民間也保留部分師帶徒及家傳方式。 中医和现代医学一个非常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医注重古人的經驗。中医医生推崇中国古代医书,相反现代医学的研究者则更着重医学的发展。 現代醫學不断推陈出新、开放新药品。中医則一方面对古代秘方,医书進行挖掘、蒐集、考證、從中吸取古人的臨床經驗,並繼續加以檢視及運用,另一方面也不斷以經方或時方為基礎,針對不同的疾病在臨床上進行加減,研製新的方劑,或藉由改變劑型,例如中藥注射製劑,來擴展方劑的治療範圍或加強其療效。 现代医学则是根据成文的知识体系进行,如果某种治疗方法或药剂不对或有效,这种知识能很快得以传播。現代藉由網路及傳播媒體的發達,以及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所的設立,中醫的各種典籍及資訊亦逐步電子化而得到快速傳播。 一般認為有经验的老中医醫術較高明,经验对疗效有明显的决定作用。由於中医强调的辨症,借用中國哲學中陰陽五行的詞彙來描述,使得经验很难以被了解。而在醫經、本草、醫案、醫話等各類中醫典籍中,均詳細記載了各種方劑、中藥的使用時機、炮製法、使用禁忌、副作用、誤用後的症狀及救治方法等,例如清陳修園在《神農本草經讀》卷四·馬兜鈴的注解中,提到「今人惑於錢乙補肺阿膠散一方,取用(馬兜鈴)以治虛嗽,百服百死」。 中醫存廢之爭 在中國,对于中醫學的是否屬於科学的问题,始終一直争论不休。学术界的争论可追溯到19世纪末,现代医学传到中国之後,一些主張医学现代化的人士,主张废除中医,中醫學連帶受到巨大的挑戰。直到今天,中医学是否歸屬於科学、及中醫藥是否有效等,仍倍受主流科学界的質疑。 自歐洲醫學東傳以降,中醫為科學與否,爭議極大。 1879年,俞樾发表《废医论》最早提出了废除中医中药的主张。在1915年江苏的袁桂生将“废五行说”作为一项提案交神州医药总会讨论,题为《拟废五行生克之提议》。据 医学捌号楼 称可能是最早的提出废除五行理论的文章。 1926年,魯迅曾撰《父親的病》一文,批判了中醫存在的一些問題。 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了余雲岫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事业之障碍案》。但在全國輿論壓力下,國民政府隨後收回成命。 2005年,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发表了《告别中医中药》。 中国官方的说法认为中医学是一门科学。针对中医不科学的说法,荊志伟認為“2005年11月19日国家将中国中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也是对此等论争的回击。”董建栋认为“在现代科学划界标准下当属于非科学范畴,而与伪科学截然不同”。孫学刚等認為按照萨伽德的科学划界标准,亦“不能说中医学是一门科学”。 尚有一些人認為,中醫源於古人對人體與自然規律的感性及感官認識,其本質並非狭义的科學(但可以用適當的現代科學方法去研究和發揮部分的中醫理論),但它有超脫科學的一面。而「不是科學」無法否定中醫療法的療效,若據此斷然否定中醫,我們將失去很多可貴的文化資產。 另一些人,如方舟子,認為中醫宣稱的療效也是值得懷疑的。因為沒有經過現代醫學所認可的大樣本雙盲實驗數據的支持,無法排除安慰劑和人體自體免疫的影響。並且他指出一些中醫信奉的典籍有較多的荒謬錯誤,以及很多中醫藥方並非來自臨床經驗,而是來自取像比類的巫術思維。 当前,许多科普媒体,如果壳网、丁香医生等等,以及许多科普作者和部分网民,也对中医持否定立场。如否定中医的理论意义和疗效,或主张废除中医的理论并利用现代科学方法检验与解释中医的某些治疗手法或药物的效果(简称“废医验药”)。 2019年,香港歷史學家陳振銘在“由《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到香港當代新經學”指出了陰陽五行的儒家政治哲學來源,還原了《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關於《湯液經法》的內容,而且否定了《黃帝內經》與陰陽五行理論作為中醫基礎理論的地位。 節日、文化遺產 1929年在一場廢除中醫的嘗試因受到抵制而失敗之後,上海中醫藥界人士為了慶祝這一勝利,把每年3月17日定為「中國國醫節」。這是和中醫學相關的節日。 參見 中藥列表 中藥 性味 五運六氣 藥用植物 韓醫學 日本漢方醫學 中國醫學史 中醫的科學性問題 中醫診斷學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 臺灣中醫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中醫科學院
1999年,香港政府根據《中醫藥條例》,成立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用作規管中藥買賣和中醫師的專業水平,以保障公眾健康和消費者權益。根據《中醫藥條例》,所有在香港執業的中醫師,必須向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在中醫師之前註冊制度生效之前,除了提供全科診治及開方,以「中醫」掛名應診的從業員之外,還有後來被納入中醫註冊制度,當時俗稱為「跌打師傅」、「跌打佬」的從業員。其起源沒有一個統一說法,有一說法是與上世紀香港盛行的武館風氣有關。 後來由於此行業傳統的師徒制日漸式微,以及《中醫藥條例》和中醫註冊制度的實施,規管關乎中醫藥的活動或事宜,包括中醫的註冊等等,而跌打師傅已被納入為中醫的骨傷科專業,以後成為註冊中醫(骨傷科)的人士須具認可資格並受正式訓練,所以老式的跌打館,有逐漸式微的趨勢。 香港中醫師的註冊條件包括完成認可的、至少為期五年的全日制中醫學士學位課程,並獲得三十週的臨床實習經驗,以及通過執業考試。另外,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要求註冊中醫師,每三年為其執照續期,而續期手續包括完成60個持續進修學分,以保障註冊中醫師的專業水平。 澳门 澳葡时期殖民政府对华人社会基本不干预,因此澳门当地有不少自发组织的中医行医者和中医药房。1994年澳葡政府颁布《第53/94/M號法令》,正式对中草药交易进行规管。現時,中醫受第18/2020號法律《醫療人員專業資格及執業註冊制度》規範,持認可中醫學歷的人士必須向政府辦理資格登記及完成實習,方得取得執照行醫。 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目前約有中醫師6,000餘人,由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進行監管,法源來自於《醫師法》。中醫師能夠獨立進行診斷、開立處方簽、調劑中藥等。另外並訂有《中醫藥發展法》、《臺灣中藥典》等,同時設置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進行中醫藥研究。 美國 美國目前有大約三萬多名執照針灸師(部份州份稱為針灸醫師或東方醫學醫師),五千多名西醫師另外獲得應用針灸執照。美國有嚴格的針灸執照發放制度,但由於美國實施聯邦制,各個州份均各自有當地的法律,監督針灸師執照的發放。因此,各個州份的執照發放的要求都不一樣,但一般都要求申請人在認可的針灸或中醫學校學習針灸的相關課程,由1,700到4,000學時不等,以及一般要求擁有950小時的臨床實習經驗,方可獲允許參加針灸執照考試。另外,各個州份一般都要求針灸執照的持有者,於每年或每兩年為其針灸執照續期,否則其針灸執照將會被取消。針灸執照續期的手續,除了包括更新資料外,還要求針灸師提供持續進修的證據,一般都要每年數十個小時的專業持續進修課程,方可獲得續期。 在美國大部份州份,沒有持有有效執照,而又宣稱為專業針灸師,又或者提供中醫治療,是刑事罪行。違例者會面對監禁和罰款。 針灸師与中醫師 直到2012年,美國有六個州份沒有法律監管中醫,一般稱為「東方醫學(Oriental Medicine)」又或「針灸學(Acupuncture)」,包括阿拉巴馬州、堪薩斯州、北達科他州、南達科他州、奧克拉荷馬州、懷俄明州。在有法律監管中醫的州份當中,加州是美國首個州份立法監管「針灸學」,早在1976年加州便開始向針灸師發放專業執照。 但值得注意,在英文中的「針灸學(Acupuncture)」或「針灸師(Acupuncturists)」一詞,意思等同於「中醫」和「中醫師」。以首個州份立法監管針灸學的加州為例,根據《商業和專業條例(Business and Professions Code)》第4937條,「針灸師」是指為改善、保持和復原健康,而提供針療、電力針療、中式按摩、穴位按摩、灸療、拔罐、呼吸技巧療法、運動療法、熱療、冷療、磁力療法、營養學療法、飲食療養、草藥療法、植物療法、動物療法、礦物療法、膳食補充療法等治療的專業人員。所以,美國的「針灸師」就是「中醫師」。 歷史 古代中医史 中医学目前是否为最早的传统医学还无法确定。中国的中医学自称其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并尝试草药,神农炎帝更是尝尽百草,并且用茶来解毒。中医研究者自称:相传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写下了人类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祝由科》(然而公元前1600~前1100年的甲骨文才被认为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文字),“在公元前3000多年可以使用文字并组织成大篇幅的医学著作”在目前与无凭无据的中医典籍相比,这种说法是与事实不符的。公元前3000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医学已用楔形文字记载了肝和脏是血液的中心,疾病分为热病、中风、精神症状、眼病、耳病、黄疸病等。在中国, 后世人在《黄帝祝由科》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删改,逐渐形成了后世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并從祝由科裡将纯粹的医药分离了出来,形成了后来的中医学。而其中的《黄帝内经》则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防病养生保健康的预防医学观点。 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国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医院和医疗制度,周代的医疗机构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但这样的医学分科制度却落后于美索不达米亚医学几百年。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并在年终对医生进行考核;《周礼‧天官冢宰》记载“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就是说,医生每年都要通过年终考核增减俸禄。当时的患者已经分科治疗,而且建立病历。“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规定在死者病历上要写明死因,然后送交医师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技术。这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病历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医辈出,秦国有名医医缓与医和,齐国有长桑和他的徒弟扁鹊。扁鹊发明了中医独特的辨证论治,并总结为“四诊”方法,即“望、闻、问、切”。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后世则尊称他为神医扁鹊。春秋战国时流行的主要医学著作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这七本,合成“七经”。 在秦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专门法医——"令史"。秦律规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则上都要进行尸体检验,司法官如果违法不进行检验,将受到处罚。秦代的《封诊式》对法医鉴定的方法、程序等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在人命案件中,鉴定检验的主要内容有尸体的位置、创伤的部位、数量、方向以及大小等。令史检验完成之后,必须提交书面报告,称为“爰书”,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法医鉴定和现场勘察报告。秦代还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传染病医院——“疠迁所”,并制定了最早的治疗传染病的隔离制度。据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中记载:当时规定,凡经医生在给病人检查后发现有鼻梁塌陷、手上无汗毛、声音沙哑、刺激鼻腔不打喷嚏等症状者,一律送至疠迁所隔离治疗。这说明中国古代对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措施,很早就已经是得力有效的。 到了西汉时期,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已经非常完备,名医则有太仓公淳于意和公乘阳庆。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完善了中医的辨证理论,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临床医学大师,被尊称为医圣。他著有《伤寒杂病论》、《疗妇人方》、《黄素方》、《口齿论》、《平病方》等等医书,最终流传下来的医书被后人编纂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采用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在《伤寒论》中归结为“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经由这两种方法辨证论治后,再采用“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疾病。“八纲辨证”是书中贯彻辨证论治的具体原则,所谓“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分析和检查疾病的部位、性质而归纳出来,“六经论治”是整个脏腑经络学说在临床医学上的具体运用。东汉末年,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华佗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麻醉术进行手术的人,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麻醉药物,还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健身体操“五禽戏”。可惜华佗所著医书的《青囊书》最后被付之一炬。在汉代,大量的医药和历算等书籍传入西藏(《西藏王统记》记载)。在汉代还出现了专门性的妇科医院,西汉时的“乳舍”,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妇产医院。 南北朝时期问世了世界上最早的两本儿科专著,即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和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医学院。到了公元6世纪,隋朝完善了这一医学教育机构,并命名为“太医署”,署内分医、药两部,太医令是最高官职,丞为之助理,下有主药、医师、药园师、医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师生最多时达580人之多。 北宋年間,隨着中國與阿拉伯之間貿易的高度發展,阿拉伯香藥也開始大量輸進中國,一次輸入的阿拉伯乳香竟以萬斤計,伊斯蘭醫藥學也隨之對中國產生明顯影響。傳統中醫自古不分科,但在北宋年間,太醫院在培訓醫生時也如古希臘和阿拉伯醫學那樣,分成了內、外、婦、兒、口腔等十三科,這可能是受到阿拉伯-伊斯蘭醫學的橫向影響。傳統中醫以湯藥為主,但北宋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卻大量增加了丸、散、膏、酊的處方,如《乳香圓》、《阿魏圓》等。究其原因,乃是使用從阿拉伯-伊斯蘭國家進口的香藥大量增加,而香藥含有揮發性物質,若用煎湯法,其有效成分就會失掉,故只能製成丸、散、膏、酊。可見這類處方的出現,是阿拉伯-伊斯蘭藥理學對中醫藥影響的結果。 在唐朝,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药方多达5000多个,出版了《大医精诚》、《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三本医学著作,后世尊称他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突厥、高句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到了在唐末宋初,儿科专著《颅囟经》问世流行,而世界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公元1032-1113年)则受此书启发,撰写了著名的儿科巨著《小儿药证直诀》,后人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即太医局,医学分科已经非常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穴位,出版《图经》。南宋的宋慈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 元朝時期,元政府很重視伊斯蘭醫藥學,採取中醫學與回醫學同時並舉的方針。在太醫院中有專門研究和使用伊斯蘭醫藥的「廣惠司」,其職責是「掌修製御用回回藥物及和劑,以療諸宿衞士及在京孤寒者。」在它下面還設有大都回回藥物院和上都回回藥物院,掌管回回(穆斯林)藥事。在元代,有很多阿拉伯-伊斯蘭醫師來到中國,受到朝野歡迎,被稱為「回回醫官」。他們對解剖學頗有研究,精通各種手術。元末明初的文學家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二「西域奇術」中,就載有回回醫官開刀為頭痛難忍的兒童從腦中取出腫瘤,動手術治癒腹部膨脹的馬等傳奇故事。這些來華的醫師還攜帶來很多伊斯蘭的醫學書籍。 在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书,这本书不仅是药物学专著,还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本草纲目》刊行后很快传入日本、朝鲜及越南等亚洲地区,在公元17、18世纪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另一方面,李时珍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大脑负责精神感觉、发现胆结石病、利用冰敷替高热病人降温以及发明消毒技术的医学家。此外还有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苏敬的《新修本草》、王焘的《外台秘要》、元丹贡布的《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大量医学典籍问世。自明朝中医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诸多的医学流派。同时在朝鲜研究中医的所谓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鑑》。 清初至鼎盛時期,醫藥學進步所表現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是明朝醫藥盛況的延續。如對經典著作的研究、本草學、方劑學、診斷治療學、醫案整理等,均較明朝更成熟。各家學派的紛爭也逐漸緩和,大多醫家能採各家之長折衷於臨床。但也不乏固守《內經》、《難經》、《傷寒論》,而批評金元以後一切新說的醫學,這與當時考據學盛行不無關係。清朝中醫藥學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關於急性傳染病的研究,它已形成一個新的系統,即溫病學說。這一學說的出現,雖然是基於歷代醫家的有關成就上,但清代溫病學派在中醫發展史上的貢獻,仍然是相當顯著的,它並不亞於东汉張仲景著《傷寒論》,金朝劉完素創河間學派。 自清朝末年,现代医学开始湧入中国,造成中医不再是中国地区唯一的医学。开始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局面。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现代中医史 受到西方衝擊後,大多認為中醫是充滿偏方與迷信的醫學,但從1950年代起,中醫開始引進西醫的研究系統,并且透過對療程的原理的科學性分析,重新解釋中医,而這樣系統化的整理、導入西方生物、分子醫學等概念成就了現代中醫,從空虛的陰陽調和概念,改變為著重學理基礎。 在国际上中医针灸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部分,引起医学界的兴趣,有學者認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针灸对痛证、神经性疾病疗效非常显著。。世界卫生组织(簡稱:WHO)认为,只有部份的傳統藥學包含针灸和草药在臨床實驗裡得到比較有力的結果支持其功效,其他傳統療程與草藥仍需進一步的研究,不能忽视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的風險,乃至於偷獵保育類藥材,而且生物體內的麻醉劑、毒素積累近年來被逐漸發現,被證明很有可能弄巧成拙,以至於致人於死的案例多次上演,也因為本身就是地下經濟,存在冒充假藥獲取暴利等问题。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WHO世界衞生大會將於2019年推出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並首次將中醫傳統醫學納入其中。此舉意味着中醫在全球或躋身主流療法,而非僅僅作為手術、放射治療等準備療法之外的補充療法。 全球醫學綱要又稱為「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在全球範圍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基礎理论 基础理论爭論 中醫理論按照其理論基礎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分別為湯液經法時期、今文尚書時期、古文尚書時期。 我們今日主流社會所看到的是以今文尚書經學家代表的《黃帝內經》學說。漢武帝時置五經博士,提倡今文經學。後來漢武帝時,因魯恭王劉餘壞孔子宅,於孔家壁中得古蝌蚪文經書,當中有《古文尚書》。簡而言之:《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的出現皆與漢朝宗室控制社會有關。漢武帝後,湯液經法家隱於民間,流傳下來的只有今文經學家。在二十世紀初年,《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出土。重新發現了湯液經法學派的基礎理論。在時序上,湯液經法家理論最早完成,其次是今文尚書與古文尚書,許慎在五經異義中提到“《異義》:《今文尚書》(案,漢人但稱今《尚書》,裴鬆之注《三國·吳誌》始稱《今文尚書》,此引《異義》,誤衍文字。)歐陽說,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腎,水也。古《尚書》說,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腎,水也。許慎案,《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腎,與古《尚書》同。鄭駁之雲:《月令》祭四時之位,及其五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後,而腎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郤,故祭先肝。腎也,脾也,俱在鬲下;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後焉,不得同五行之氣。今醫病之法,以肝為木,心為火,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則有瘳也。若反其術,不死為劇。(《禮記》十三《月令》正義)”古文尚書由伏生所傳,而今文尚書由歐陽和伯所傳。臨床實驗證明,湯液經法家理論與人體的體液味道是一致的。 這證明了現今流行的中醫理論基礎實際上是晚出的今文經學的著作,而五行相剋說是戰國時期出現於齊國,而五行相生說是劉向時期出現,所以完善的黃帝內經完成時間絕不可能早於漢宣帝時期。後來採用湯液經法的稱為神仙家,採用今文尚書的稱為醫經家或稱為針炙家,利用今文尚書與湯液經法雜煣的稱為經方家。 以下是三個不同時期中醫理論的對比: 湯液經家:脾(酸)金、肺(辛)木、肝(苦)水、腎(鹹)火 今文經家:肝(酸)木、心(苦)火、脾(甘)土、肺(辛)金、腎(鹹)水 古文經家:脾(酸)木、肺(苦)火、心(甘)土、肝(辛)金、腎(鹹)水 在《湯液經法》原始中醫理論之中,是採用殷商時期的《龜書》八卦與《龍圖》八卦一共是十六卦的學說。其中和陰陽的地方是相反的。在《湯液經法》或者殷商正統哲學之中:春夏為陰,秋冬為陽。以肺居太陰金,腎居太陽水,脾居少陰火,肝居少陽木。以應四時:春脈大、夏脈浮、秋脈細、冬脈沉。 今文學派基础理论 今文學派理论来源于儒家今文學派的总结及儒家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不早於西漢年間,《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儒家医学理論的基础。時至今日,漢代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具有完整的儒家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主要特点有: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最基本的物质(命名为“气”)以及其运动(包括两种不同趋势的基本运动—阴和阳)构成,“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別强调“整体观”。 精炁(氣)學說 炁(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如動物的“生長壯老已”,植物的“生長化收藏”。 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應。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天地之精氣化生為人。 陰陽學說 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 陰為“體”,陽為“用”;陰為有形之“體”,陽為無形之“用”。 陰陽的交互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 五行學說 五行学说是戰國儒家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種物質,而是物質的五种属性。 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内在环境与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五行相生:臟腑之間互相聯繫和促進的關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臟腑之間互相制約的關係,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臟象學說 臟: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恒之府,通稱為臟腑。象:一指“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形態;二指“徵象”,即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三指“應象”,即臟腑相應於四時陰陽之象。 透過外在“象”的變化,以測知內在“臟”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為“從象測臟”。即“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臟腑”不單是解剖型態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笼统功能為“化生和儲藏精氣”。 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為“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生物海洋學,或稱海洋生物学,研究海洋環境的物理、化學和地質特徵中,海洋生物的生態學,以及個體海洋生物的生物學。 相關學科 水文學 水文地理學 生物地理學 冰川學 氣象學 氣候學 地球物理學 海洋科學 環境科學 生物地球化學 應用與交叉學科 航海海洋学 渔场海洋学 军事海洋学 区域海洋学 海洋环境学 海洋工程 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工程
冰川學 氣象學 氣候學 地球物理學 海洋科學 環境科學 生物地球化學 應用與交叉學科 航海海洋学 渔场海洋学 军事海洋学 区域海洋学 海洋环境学 海洋工程 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工程 深海采矿工程 海洋能开发工程 海洋水下工程 海洋空间开发工程 海岸工程 海港工程 围海工程 海水养殖 海水淡化工程 海水综合利用工程 参见
湖泊水文学 沼泽水文学 冰川水文学 雪水文学 水文信息学 水文气象学 地下水水文学 区域水文学 海洋水文学 农业水文学 森林水文学 都市水文学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美国地质调查局水科学教育网 日本水文科学会 水文·水資源学会 Hydrology
廣義地下水指降水滲入地面後,儲存在地面以下的水體,包含不飽和帶土壤水,和飽和帶地下水,後者為狹義地下水。 海洋 地表上除陸地以外的廣大鹹水域。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北冰洋等,約占地表面積71%。 各種水體儲量表 分支学科 河流水文学(也称“河川水文学”) 湖泊水文学 沼泽水文学 冰川水文学 雪水文学 水文信息学 水文气象学 地下水水文学 区域水文学
地球形状的认知 测绘学研究的是地球,而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出于不断的变化中。最初人们认为地球乃“天圆地方”,直到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和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地圆说”。公元前3世纪,埃拉托斯特尼在亚历山大进行观测日影,推算出了子午圈的长度以及地球的半径,证实了地圆说,而该种方法则是“弧度测量”的初始形式。17世纪末,牛顿和惠更斯从力学原理出发,认为地球是两极稍扁的椭球形,称“地扁说”。18世纪中期法国科学院在南美洲和欧洲进行的弧度测量证实了“地扁说”。19世纪,随着测量得来的数据,拉普拉斯和高斯相继指出,地球并非为完美的椭球。1873年,利斯汀提出了大地水准面的概念,以与包围地球的静止海面重合的一个重力等位面表示地球的形状。1945年,莫洛坚斯基利用地球重力测量数据,才确定了地球的真实形状。 制图技术的发展 测绘学的成果之一是地图,因此测绘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地图制图技术的提高。最早的地图刻画在陶片、铜板上,可靠性不高。公元前3世纪,埃拉托斯特尼首先将经纬线运用于地图上。公元前130年,西漢初期便有了《地形圖》和《駐軍圖》,为目前所發現中國最早的地圖。公元2世纪,托勒密在《地理学指南》中便阐述了编制地图的方法,并提出了地图投影问题。其后,西晋的裴秀创立了“制图六体”,使地图的可靠性得到了提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计算机制图技术迅速发展,并由计算机辅助制图发展为多位一体的地理信息系统。 测绘仪器的变革 测绘学所依仗的工具是测绘仪器,因此测绘学的发展离不开测绘工具的革新。早期的测绘使用的是简单的绳尺、矩尺等,17世纪望远镜发明,测绘工具开始变革。1617年,威理博·斯涅尔发明了“三角测量法”,开创了角度测量。1730年,西森研制出测角用经纬仪。地理大发现开始后,许多国家研究出了海上测定经纬度的仪器以定位船只。19世纪50年代,洛斯达首创摄影测量法。20世纪以后,随着飞机的发明,出现了航空摄影测绘地图的方法。人造卫星升空后,卫星定位技术(GPS)和遥感技术(RS)得以广泛应用,这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合称“3S技术”。
在世界上古史时代,就有利用測繪學治理尼罗河泛滥后農田邊界的說法。公元前7世纪,管仲在其所著《管子》一書中已收集了早期的地圖27幅。公元前5世纪至3世纪,中国已有利用磁石制成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的記载。公元前2世纪,在《史记·夏本纪》中就记载有大禹治水时“左准绳,右规矩”,说明当时已经有简单的测绘活动。 地球形状的认知 测绘学研究的是地球,而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出于不断的变化中。最初人们认为地球乃“天圆地方”,直到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和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地圆说”。公元前3世纪,埃拉托斯特尼在亚历山大进行观测日影,推算出了子午圈的长度以及地球的半径,证实了地圆说,而该种方法则是“弧度测量”的初始形式。17世纪末,牛顿和惠更斯从力学原理出发,认为地球是两极稍扁的椭球形,称“地扁说”。18世纪中期法国科学院在南美洲和欧洲进行的弧度测量证实了“地扁说”。19世纪,随着测量得来的数据,拉普拉斯和高斯相继指出,地球并非为完美的椭球。1873年,利斯汀提出了大地水准面的概念,以与包围地球的静止海面重合的一个重力等位面表示地球的形状。1945年,莫洛坚斯基利用地球重力测量数据,才确定了地球的真实形状。 制图技术的发展 测绘学的成果之一是地图,因此测绘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地图制图技术的提高。最早的地图刻画在陶片、铜板上,可靠性不高。公元前3世纪,埃拉托斯特尼首先将经纬线运用于地图上。公元前130年,西漢初期便有了《地形圖》和《駐軍圖》,为目前所發現中國最早的地圖。公元2世纪,托勒密在《地理学指南》中便阐述了编制地图的方法,并提出了地图投影问题。其后,西晋的裴秀创立了“制图六体”,使地图的可靠性得到了提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计算机制图技术迅速发展,并由计算机辅助制图发展为多位一体的地理信息系统。 测绘仪器的变革
中美洲驯化的谷物有南瓜、大豆、可可,其中可可是由居住在亚马孙河上游的先民驯化,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火鸡可能在墨西哥或美洲西南部驯化。中美洲阿茲特克人发展了灌溉系统,在山坡上耕作梯田,为土壤施肥,建造人工浮田和人工岛。生活在美洲中部的玛雅人从公元前400年开始大量建造人工河道,以在沼泽地带开拓农田。古柯由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先民驯化,在同一地区驯化的作物还有花生、番茄、烟草和菠萝。棉花在公元前3,600年的秘鲁驯化,同在此地驯化的动物还包括羊驼、大羊驼、豚鼠。北美东部原住民驯化了向日葵、烟草、南瓜和藜属作物,人们也从野外采集野生稻米和枫糖。人工驯化的草莓源自智利和北美野生物种的杂交,后由欧洲与北美人进一步驯化。北美西南部和太平洋西北地区原住民种植树林,并有计划的引燃林火。原住民会控制树林火势,将其限制在特定区域,借此创造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的。北美原住民还发展了一种名为“”的系统,这三种作物为、玉米和荷包豆。 普遍认为澳大利亚原住民是游牧的狩猎采集者,他们会有计划地在野外放火,可能是为了增加中野生作物的产量。学者指出,狩猎采集者需要让周围环境中野生作物产量维持在特定水平,只有这样才可在不耕作的情况下满足生存需求。新几内亚森林中可食用植物较为稀少,因此当地先民可能会实行“选择性放火”,以提高野生的果实产量。 澳大利亚自5,000年开始饲养鳗鱼。澳洲中西部海岸和中东部海岸先民曾种植山药、本地小米、,种植地点或许是位于其永久定居点。 近现代 相比罗马时期,中世纪欧洲人更注重农业的自给自足。农业人口在封建制度下组织成大型庄园,这些庄园通常有上百英亩土地,土地所有者一般是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牧师。得益于成果传播,欧洲农业取得了许多新的技术,并引入了新的栽培物种,稻米、棉花和果树。 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交换了大量农业产品,美洲大陆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番薯、木薯等作物传入欧洲,而旧世界的小麦、大麦、稻米、芜菁等作物,以及马、牛、绵羊、山羊等牲畜传入新大陆。 自17世纪英国农业革命后,灌溉、轮作、化肥技术的发展促使世界人口快速增长。而自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逐渐以机械自动化设备取代农业中的人工劳作,并利用合成肥料、杀虫剂和选择育种协助农业工作。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提出的哈伯法可大量生产硝酸铵,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肥料,极大提高了农业产量,促进20世纪人口的迅速增长。不过,现代农业也引发了许多生态环境、政治、经济相关议题,例如水污染、生物燃料、转基因作物、关税、农业补贴等,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开始关注有机农业。 类型 游牧是畜牧的一种形式,牧民依据不同时间草场、饲料和水源变化,定期迁徙牧群。这种农业形式主要分布在撒哈拉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中亚,以及印度部份区域。 轮耕是作物种植的一种形式。农民首先从森林中开辟一块土地,在此种植作物,在数年后肥力过低时将其废弃。而后农民会选择另一块林地重复上述过程。这种种植方式主要流行于印度东北部、东南亚、亚马孙盆地的热带雨林地区,因为这些区域的土地可在废弃后快速再生为森林。 自给农业是指仅为满足家庭或本地需求的农业活动,很少有多余的产品运输至其他地区。自给农业在亚洲季风区和东南亚十分常见,截至2018年,世界上大约有25亿人从事自给农业,其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约60%。 集约农业是指以最大化产量为目的的农业活动,尽可能的减少休耕期,并有大量资源投入(水、化肥、杀虫剂和自动化设备)。这类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当代农业 现状 自20世纪以来,集约农业大量提高了粮食产量。如今,小型农场的食物产出约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但大型农场正变得十分普遍。占据前1%大小的农场平均面积超过50公顷,所管理的土地面积占所有耕地面积70%。将近40%的耕地属于面积超过1,000公顷的巨型农场。不过,六分之五的农场面积仍小于2公顷。化肥和杀虫剂等化学产品有助于农业产出,却也造成了水污染问题。如今,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壤退化与植物疾病(例如秆锈病),世界上大约40%的耕地已严重退化。鉴于传统农业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人们开始寻找替代方法,例如有机农业、或是永续农业。欧盟是农业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它于1991年开始认证有机食品,并在2005年修改了共同农业政策,取消了农业补贴与特定商业作物的联系。有机农业的发展也促成了一些旧有研究领域的复兴,例如、选择育种、。然而,也有人担忧有机农业相对较低的产量可能会危机全球粮食安全。与此相关的科学研究包括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制作。 截至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农业产出居世界首位,其次是欧盟、印度和美国。经济学家估算如今美国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约为1948年的1.7倍。 尽管现代农业已大大進步,但截至2021年仍有7.02-8.28亿人受饥饿威胁。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包括战乱冲突、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经济波动,也可能源自国家结构特征(例如-{zh-hans:收入水平;zh-tw:所得水準}-)、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政治经济制度等。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认为,增加的比重或许是解决问题,并缓解粮食安全忧虑的可行方案,这种方法已在越南实行且成果甚佳。 劳动力 农业提供了全球大约四分之一的劳动岗位,撒哈拉以南非洲有超过一半的人口从事农业,而在部分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甚至超过60%。随着社会发展,许多农业人口会转向其它行业,而新技术的运用也允许农业在降低劳动力的情况下维持充足产量。随时间推移,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会逐步降低。 在16世纪的欧洲,大约有55-75%的人口从事农业,而到了19世纪,則下降至35-65%。如今,这些国家的农业人口低于10%。在20世纪初,全世界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事农业,总人数大约10亿人。这占到全球儿童劳动力的70%,农业在许多国家也是女性从业比例最高的行业。从2007年起,服务业取代了农业成为全球从业人口最多的行业。 在许多发达国家,外来移民填补了农业中难以机械化的岗位。2013年,来自东欧、北非和南亚的农场工人占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葡萄牙所有农业雇员的三分之一。而在2019年的美国,超过一半(大约45万)农业雇员为移民者,不过近年来新移民从事农业的比例已下降了75%,由此导致了美国农业的劳动力短缺。 纵观全球,女性在农业中占据重要部份。在除东亚和东南亚以外的发展中国家中,农业劳动力中的女性比例已接近50%。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女性占47%的总农业劳动力,这个数字在过去数十年间没有显著变化。不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为女性在农业中的角色可能正发生变化,例如从小型家庭农场劳动力变为雇佣员工,或因男性外出就业而从家庭合作劳动者转变家庭中主要的生产者。 安全风险 农业,尤其是耕作行业仍是较为危险的行业,世界范围内的农民都有较高的工作相关受伤风险,这些伤病包括肺部疾病、噪音造成的听力损伤、皮肤疾病,以及暴露在特定化学产品中的风险。在工业化农场中,从业者也可能在使用农业机械时受伤,在发达国家,农用拖拉机翻车事故是导致农业致命伤害的常见原因。杀虫剂等化学产品可能会对接触者造成危害,长期暴露在这些产品中可能会引发疾病或增加新生儿致畸风险。工业化农场从业者常是整个家庭一同居住在农场,从而增加家庭成员的受伤和罹患疾病风险。家庭中6岁以下儿童尤其可能遭受农业伤害,常见的事故原因包括溺水、机械或引擎事故、农用车辆侧翻等。 国际劳工组织将农业认定为“所有经济行业中最具危险性的行业之一”。它认为每年与农业劳动相关的死亡至少有17万,死亡率是其它行业平均值的两倍。此外,农业相关伤病也十分常见,但通常不被记录。该组织于2001年制定了《》,其中覆盖了农业领域可能包含的安全风险,对这些风险的预防方法,以及个人和组织在农业活动中应当发挥的作用。 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将农业置于的优先位置,为其中存在的安全与健康风险提供干预策略。也制定了准则以保护农业、畜牧业、园艺、林业从业者的健康与安全。美国农业安全与健康委员会()每年都会组织会议,邀请各界专家与政策制定者探讨该行业的安全问题。 农业生产 世界上农业总产值最高的国家如下: 作物种植 作物种植产出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当地自然资源与环境限制、农场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农业政策、社会经济环境、农业文化等。 轮耕,或称烧荒农业,是指农民-{zh-hans:通过;zh-tw:透過}-在森林中放火烧出一片供农业耕作的土地,这片土地的肥力可维持数年。待肥力降低后,这片土地即被遗弃,让其重新成长为森林,而农民转向其它林地重复开荒过程,直到一段时间(10-20年)后再次对其开垦。如果当地人口密度较高,就需要借助一些额外手段,例如使用化肥或控制害虫,以减少休耕间隔。而年耕是一种强度更高的耕作方式,几乎不存在休耕期,这种方法需要向土地添加大量养分并维持害虫控制。 随工业化发展,农业发展出了单一耕作方式,即在大面积土地上种植同种作物。由于缺乏生物多样性,养分使用也相对单一,病虫害的问题更加严重,导致杀虫剂和化肥的需求增加。与此相对,或混养是指多种作物在一年中依顺序种植,同时保持其它作物的和伴生种植。 在亚热带和干旱环境,农业种植受降雨限制,可能无法在同一年内多次种植一年生作物,或是需要额外的灌溉。这些气候环境可支持多年生作物生长,例如咖啡、可可等,并可实践混农林业。在温带环境,生态系统多为草地和草原,在这些区域主要为高产量的年耕。 农业中重要的食用作物包括谷物、蔬菜、草料、水果和豆类。自然纤维来源包括棉花、羊毛、火麻、丝绸和亚麻。不同作物在全球不同区域种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算,全世界农业产出如下表: 畜牧生产 畜牧业是指养殖动物以获取肉类、奶制品、蛋类或毛发,或是作为替代劳动力的活动。役畜包括马、骡、閹公牛、水牛、骆驼、大羊驼、羊驼、驴、狗等,它们可帮助人类耕作土地、驮运货物、管理其它家畜。 畜牧系统根据饲料来源可分为草地、混合和无土地三类。截至2010年,地球除水域和冰雪覆盖之外的土地中,有大约30%被用于动物养殖,全球有约13亿人从事畜牧业。自1960年代至21世纪初,家畜数量和平均肉类产出,尤其是猪、牛、鸡这三类家畜的产量都有了大幅增长,其中鸡的产量增加了近10倍。非产肉动物产量,例如奶牛、蛋鸡等也有显著的增长。至2050年,全球范围内牛、绵羊、山羊的数量预计将持续增加。封闭场所中的渔业养殖也有显著增长,1975-2007年的年均增长率为7.9%。 20世纪后半叶,畜牧业开始大量应用动物选择配种和杂交方法,这些方法显著提升了产量,但同时也造成了养殖动物遗传多样性降低,由此导致家养动物演化出的适应性与抗病性减弱。 草地畜牧业需要依靠灌木、草原或牧地放养草食动物,动物粪便可作为肥料排放回这些区域。部分区域因气候或土壤限制而难以施行农耕,因此草地畜牧业是这些地区主要的农业活动方式,全世界大约有3,000-4,000万牧民。混合畜牧业使用草地放养动物,但也辅以草料或粮食作为反刍和动物(主要是牛和鸡)的饲料。在这种畜牧系统中,动物粪便会被回收作为作物的肥料。 无土地畜牧业使用农场外的食物饲养动物,这种饲养方法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主要为发达国家)中较为常见,其标志着作物与畜牧生产的分离。全球大部分猪肉和家禽都由无土地畜牧方式生产。据估计,2003-2030年约75%的家畜在室内封闭环境饲养,这种饲养方式也称为。部分商业养殖会采用生长激素促进动物生长,这种养殖方法存在许多争议。 方法与实践 耕作是使用工具(例如犁或耖)在作物种植前翻土,以将营养物质混入土壤或控制虫害的过程。传统农业中,耕作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翻动土壤可提高土壤温度,扩大化肥和杀虫剂的作用范围,进而增加农业产量。然而,耕作也会加速土壤侵蚀,促使土壤有机质分解,并减少土壤的生物多样性。现代提出了不使用耕作而直接种植作物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人力投入,同时还可以减少土壤侵蚀,保留更多的有机质。 农业有害生物包括杂草、昆虫、螨虫、病原体等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的生物。针对这些有害生物,常见的控制措施包含化学控制(例如使用杀虫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例如耕作)。此外,人们也采用轮作、、覆土作物、间作、堆肥、等农业实践防止害虫。综合虫害管理(IPM)致力于整合上述所有方法,将有害生物对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控制在较低水平,而杀虫剂则作为这些方法无效时的最后手段。 是指对作物和牲畜的营养投入,以及牲畜粪肥管理。营养投入包括非生物化肥、粪肥、绿肥、堆肥和矿物质等。作物营养管理也包括轮作与休耕的安排。动物产出的粪肥可用于辅助草料生长,例如应用在集约化轮牧草场,或以液态或固态形式于农田或放牧场中。 在气候多变或降水稀缺的地区,水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农场在自然降雨之外也给作物补充额外水分,这种行为称为灌溉。在一些特定区域(例如北美大平原),农民会采取休耕一年的方式,让土壤获得足够未来数年耕种所需的水分。现代精确农业可以更加便利地监控和调配水资源,从而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效率。全球约70%的淡水用于农业生产,这个比例在各个国家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低收入国家和内陆国家的农业取水率可达90%,而在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取水率约为60%。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在2014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现代科技与农业的结合可在未来显著提高食物产量。该报告利用预测模型了11项新兴科技在农业产出、粮食安全和贸易方面的影响。报告指出,2050年面临饥饿的人口将减少40%,同时粮食价格也将降至目前水平的一半。 是针对农民或土地所有者的激励措施,鼓励他们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例如水资源管理、碳固定、生物多样性维护等。-{zh-hans:通过;zh-tw:透過}-收集补偿基金,这些计划还可以用于在城市河流上游进行重新植树造林,从而改善淡水供应。 农业自动化 农业自动化多种不同定义。其中一种定义认为,自动化是指机械设备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动执行任务。而另一种定义认为,自动化是借由便捷、自主、拥有决策能力的机械电子设备的辅助完成各类生产任务。不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指出,上述定义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自动化农业形式。例如场所固定的挤奶机,自动执行农业操作的机械设备,以及只为排错目的设置的电子工具(例如各类传感器)。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农业自动化定义为在农业活动中使用机械设备提高排错、决策或执行效率,减轻农业操作的繁琐程度,提高及时性和潜在精度。 农业技术发展经历了从人力工具、动物牵引、机械化、电子化,最终到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转变。机械化设备使用引擎驱动,可代替农业中的重复人力操作,如耕地和挤奶。随着数字自动化技术发展,这些机械也被赋予了自动排错和自主决策的能力。例如,谷物收割机器人可自主完成收割谷物并播种,而无人机可采集信息以提高自动化的准确性。这些自动化机械在现代精准农业中十分常见。如今,传统机械设备正被附带排错与决策功能的数字化设备取代,例如过去农业中常用的拖拉机现在正逐渐被新型农用车辆所替代,这些车辆可自动在农田中播种。 自动化设备也被广泛应用在畜牧管理中。根据市场数据,自动化产奶系统的销量在最近数年有显著增加,不过,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北欧国家,在中低收入国家应用较少。市场上也存在针对奶牛和家禽的自动喂料系统,但关于这类系统的销量趋势数据较少。 关于农业自动化对就业影响的研究较为困难,因为这类研究需要收集农业上下游产业工人的大量跟踪数据。自动化引发某产业工作岗位减少的同时也会增加其它产业的工作岗位,例如农业自动化减少了部分农民的工作必要性,但同时增加了新的就业岗位,例如农业机械的操作与维护。农业自动化也激励了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并创造其它农业系统,由此刺激就业增长。在部分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自动化可填补农村地区日益短缺的劳动力。但如果在农村劳动人口充裕的情况下,政府采用补贴的形式强制推广自动化设备,就可能引发失业浪潮,或导致薪资停滞或下降,这对穷困和低技能劳工的影响尤为明显。 气候变化影响 农业与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紧密相关。全球暖化改变了四季均温、降水、并引发极端天气(例如风暴和热浪);影响作物疾病和昆虫活动;改变大气二氧化碳和地表臭氧浓度;改变部分食物的营养价值;导致海平面上升。全球暖化已对各地农业造成影响,影响程度因地理位置不同而有差异。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低纬度地区粮食产量降低,而对北纬地区的影响可能混合有积极与消极影响。这些影响可能危及部分弱势群体(例如穷人)的粮食安全。 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 基因改造生物是指由基因重组技术而被修改遗传材料的生物体。基因工程扩大了育种者可选择的范围,作物可借这项技术获得更强的环境耐性,更高的营养价值,抗病与抗虫性,对除草剂的抗性等。不过,基因改造生物也引发了部分群体的担忧,有人认为这些作物可能存在未知的安全问题。一些国家限制基因改造生物的生产或进口,国际协定《》也限制了这类产品的贸易。各地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标签有不同规定,例如欧盟要求转基因食品必须有标注,而美国则没有这类要求。 抗除草剂作物是经基因改造,可暴露于除草剂(例如草甘膦)而正常生长的作物。农民在种植这类作物时可使用除草剂控制田间杂草,而不必担心危害作物的生长,由此提升作物产量。随着这类作物在全球范围的广泛种植,农民对草甘膦除草喷雾的使用也有增加。研究发现,在一些地区已出现具有草甘膦抗性的杂草,这促使农民选择其它种类的除草剂。还有一些研究指出,草甘膦的普遍使用可能导致了部分作物铁元素的缺乏,这引发了关于这类作物产量和营养质量的忧虑。 农业中使用的基因改造生物还包括抗虫作物,这类作物的抗虫基因来源于土壤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t),其可产生对昆虫而言有毒的化合物,从而抵抗虫害。也有人认为,借助传统植物配种技术也可获得与转基因类似的抗虫性状,并可透过与野生物种的杂交或异化授粉获得对多种害虫的抗性。在部分情况下,野生物种是作物抗性的主要来源,例如一些番茄品种借助于野生番茄的杂交而获得了针对至少19种疾病的抗性。 環境影響 影响与损失 农业即是环境退化的原因,也深受其影响。诸如、荒漠化、土壤退化、全球暖化等都会降低农业产出。农业是环境压力的主要驱动者,不当的农业活动可能造成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水的过度消耗和污染。人类释放到环境中的有毒物质主要源自农业活动,这些物质包括杀虫剂,尤其是用于棉花的杀虫剂。联合国环境署在2011年的绿色报告中表示,农业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占人类总排放的13%,这些温室气体来源于无机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以及活动中消耗的化石燃料。 上述环境影响带来的损失包括化学物质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营养流失、水资源浪费,以及生态环境破坏。根据2000年的一项估计,英国在1996年因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34.3亿英镑,相當於每公顷土地损失208英镑。而根据另一项2005年的分析,美国因农业种植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0-160亿美元,约合每公顷30-96美元,而畜牧业造成的损失则为7.14亿美元。这两项研究都关注了农业造成的外部成本,并认为有必要将这些成本内化,以更好地衡量其真实的社会与环境成本。这两项分析研究都未将农业补贴考虑在内,但它们也提到农业补贴也可对农业活动的社会成本造成影响。 现代农业致力于增加产量并减少支出。增加产量的方法包括使用化肥,以及应用各类手段去除作物病原体、捕食者和竞争者(例如杂草)。这些措施的平均花费随农田面积扩增而降低,因此现代农业倾向于扩大农田面积,从而移除树篱、沟渠,以及其它生物的栖息地,并使用农药消灭昆虫、杂草和真菌。在集约农业中,大面积农田仅种植十分有限的作物,由此导致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处于极低水平。此外,农业产出还可能因为农产品收割、处理或加工时的操作而导致额外损失。 因为气候变化,过去某地罕见的有害生物与疾病可能会变得流行。例如在法国香槟地区,农民发现了当地小麦患上了秆锈病,这类疾病只在20-30年前的摩洛哥曾有出现。气候变化影响了冬季均温,因此在过去无法活过冬季的昆虫如今却可能可以存活甚至正常繁衍。 畜牧业环境问题 联合国高级官员亨宁·斯坦菲尔德曾表示,畜牧驯养是引发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畜牧业用地占农业总用地面积的70%,或占总陆地面积30%。其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头,占全球总排放的18%,相比之下,所有交通工具的温室气体排放只占总排放的13.5%。畜牧业还产生了大量一氧化二氮气体,占总排放的65%,这类气体的暖化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96倍,此外也产生了37%的甲烷、64%的氨。畜牧业扩张被认为是造成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亚马孙盆地中70%被砍伐的森林转变为了牧场,剩余的也被用作种植饲料,生物多样性也受此影响。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声明,如果依照当前的增长趋势,至2030年全球将增长60%。 土地与水资源问题 人类对土地的转化,也即把自然土地转变为农业生产服务用地,可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并引发。据估算,被人类转化为农业用地的土地约占地球总土地面积的39-50%。而土地退化,即土地长期生态功能和生产力的降低,因作物过度种植而发生在全球24%的土地。有15亿人依赖退化土地生存,造成退化的原因有森林砍伐、荒漠化、土壤侵蚀、矿物质枯竭、土壤酸化和盐碱化等。 农业活动可能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从而引致水华或消耗水体氧气,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受污染水体也不再适合饮用或工业用途。种植土地上过度使用化肥与粪肥,或过高密度的畜牧业可造成养分随地表径流流入水体,这些污染物属于,是导致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因素。化肥的过度使用也会让陆地上部份物种获得过度生存优势,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如今,农业面临着不断增长的淡水需求,以及降水异常(干旱、水涝、极端天气等)问题。大约70%淡水资源取用与农业相关,41%的灌溉水资源影响到了环境水流需求()。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在部份区域,例如中国北部、印度的恒河上游,以及美国西部的含水层正在枯竭,而2012年的研究指出,这种状况已在越来越多地区出現。农业需要生产更多粮食,以供应全球日益增长的人口,但由人工增长带来的工业与城市发展同时也占据了农业所需的部份水资源,因此节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工业取水量在过去数十年有所下降,城市取水量自2010年来仅略有增长,但农业取水量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农业用水也可造成许多环境问题,例如湿地破坏、水媒傳染病流行,以及因错误灌溉导致的土地盐碱化或内涝。 杀虫剂使用 自1950年代起,杀虫剂的使用日益增多,如今年度使用量已达到230万吨。然而,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并未显著减少害虫对农业造成的损失。根据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每年有300万人因杀虫剂中毒,由此致死的人数高达22万。此外,由于杀虫剂的广泛使用,部分害虫已经产生了。为对抗这种抗性,人们不得不进行“杀虫剂军备竞赛”,也即持续地开发新型杀虫剂。 另一个与杀虫剂相关的有争议的话题是,集约农业推行者主張该农业方式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zh-hans:通过;zh-tw:透過}-大量使用杀虫剂以及高成本单位投入,將粮食產量最大化,以解决饥荒问题。正如在其网站上所说:“在每公顷土地上种植更多作物,为自然留出更多空间”。然而,有批评指出,粮食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并非不可避免,并且杀虫剂的使用也会淘汰传统遗留的良好农业方法,例如轮作。有人提出,借助作物间种方式,利用部分植物的特殊气味驱赶害虫(推力),并将其引诱至方便移除的位置(拉力)。 气候变化 农业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与森林砍伐。农业、林业和其它土地使用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占人类总排放的13-21%。农业产生的温室气体中,超过一半为一氧化二氮和甲烷。畜牧业是农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 在所有农业温室气体中,57%与动物食物生产相关,29%与植物食物生产相关。作物种植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是水稻生产(占12%),而动物制品中温室气体排放最高的是牛肉生产(占25%)。南亚、东南亚和南美是生产型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区域。 可持续性 由于水资源短缺、土壤侵蚀和肥力降低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农业实践已不可持续。因此,必须重新考虑农业生产与水、土地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解决方向是赋予生态系统实际价值,认识农业生产活动消耗的生态成本,并平衡各方利益。但是,这些措施也可能会导致不平等,例如水资源的分配失衡(富裕群体获得更多资源)、将土地强制转化为更具生产力的农业活动、或保护湿地而限制渔业权利等问题。 现代科技创新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例如,采用保护耕作技术可以显著减缓土壤侵蚀速率、降低水污染、增强碳截存能力。农业自动化技术可以帮助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提高农业的适应能力。数字自动化技术(如精确农业)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民能够在不适宜的环境中进行生产活动。此外,传感器和预警装置的部署可以降低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的影响。 其它增加农业可持续性的措施还包括应用、混农林业、、避免草地转换、使用生物炭等。目前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运用了单一作物种植,它取代了以往农业中的可持续耕作实践,例如每年两到三次作物轮作,包括干草和农作物的混种。在农业政策中增加土壤碳截存等减排目标或许可以促进这类农业实践向可持续耕作方法转变。 根据当前全球人口增长速度和气候变化趋势,农业仍有望-{zh-hans:通过;zh-tw:透過}-更新方法、扩大耕地面积和减少消费浪费等方式满足人类粮食需求。 能源消耗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机械化的广泛应用以及化肥和杀虫剂产业的发展使全球农业产量有了大幅增长。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绿色革命将农业技术推广到全球各地,使农业产量进一步增长(不同地区小麦产量增长60%至390%,水稻产量增长60%至150%),全球人口数量翻了一倍。但是,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也引发了部分人对未来能源短缺的担忧,这可能会增加农业成本并影响农业产出。 现代农业中的能源消耗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直接能源消耗包括农用机械所需的燃料和日常维护所需的润滑剂。间接能源消耗则包括生产化肥、杀虫剂和农用机械所耗费的能源。其中,生产氮肥消耗的能源占农业总能耗一半以上。农业的能源消耗被包括在食品产业的能源消耗中,除了农业,食品产业的能源消耗还包括食品的处理、运输、包装和销售等环节。农业在食品产业能源消耗中的比例并不高,例如在美国,农业占食品产业能源消耗的比例约为五分之一。 塑料污染 塑料在农业中应用广泛,用途包括增加作物产量,优化水资源和化学产品利用率。常见的农业塑料产品包括:覆盖温室的塑料薄膜、覆盖土壤的地膜(用于抑制杂草生长、保水保温、增加肥料利用率)、遮光材料、杀虫剂包装、育苗盆、保护网和灌溉管道等。这些塑料产品的主要成分包括(LPDE)、(LLDPE)、聚丙烯(PP)和聚氯乙烯(PVC)。 农业中使用的塑料产品总量难以估计。一项2012年的研究表明,全球每年使用的塑料总量约为650万吨,预计到201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至730-900万吨。农业中大量使用地膜,即用于覆盖土壤的塑料薄膜。这些塑料因天气影响而快速老化,最终会分解成微小碎片混入自然环境。这些塑料碎片可能在土壤中堆积,有研究表明每公顷土地中的薄膜碎片可能多达50-260千克,其中许多已存在于土壤中十多年。这些塑料是环境中大颗粒塑料和塑料微粒的主要来源。 农业中广泛使用的塑料(尤其是塑料薄膜)通常难以回收,因为这些材料受污染严重,其中有40-50%被杀虫剂、化肥、土壤碎屑、潮湿的植被、青贮污水、紫外线吸收剂等污染。因此,农业塑料产品通常被掩埋、遗弃在田地或河道中,或直接焚毁。这些处理方式会导致土壤退化和污染,微塑料可能会随河流或潮水冲入海洋环境。塑料薄膜上的附着物(例如紫外线和热量吸收剂)可能会影响作物生长、破坏土壤结构,影响营养转运和盐分平衡。土壤中的塑料也会阻碍土壤的吸水能力,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微塑料会随食物链逐步积聚在生物体内。 农业政策 农业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与农业生产和国外农产品进口相关的政策。政府通常会以国内农业市场的特定预期目标来制定农业政策,这些目标的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例如:风险管理与调整(包括与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自然灾害相关的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例如水资源相关政策);科学研究与发展;国内商品的市场准入(包括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和与他国的协定)。农业政策也可能涉及,也即保证食物供应的质量和稳定性;粮食安全,保证食物供应可满足人口需求;以及自然保育。政策实施方式可能涉及财政项目,例如农业补贴。 根据2021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全球每年向农业生产者的支持与补助高达5,400亿美元,占农业总产出价值的15%。这些补助有明显的偏向性,可能促使效率低下、分配不均,或支持可能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活动。 农业政策的制定受多方面影响,包括消费者、农业生产者、农企业、贸易游说团体等。其中-{zh-hans:通过;zh-tw:經由}-游说和政治捐赠等方式对政策制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此外,政治行动团体也会对农业政策施加影响,例如环境问题或工会利益等话题都会影响农业政策的制定。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动物产品与健康部门主任塞缪尔·尤茨曾表示,大企业的游说阻止了有利于维护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政策。例如2010年有关畜牧业自愿准则的提议,这些准则旨在提供畜牧业中的健康与环境监管要求,比如在一特定区域内可饲养多少动物而不至引发长期危害,然而该提议因来自大型食品公司的压力而被中止。 农业学科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关注农业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分配和销售。该学科始于19世纪末,是农业和市场经济学的结合,自20世纪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尽管这门学科相对较新,但历史上农业对于国家和国际经济的一直都有重大影响,从美国内战后的南方的佃农,到欧洲的封建庄园经济,这些都可以从农业经济学的视角得到解释。粮食的处理、分配和农业营销称为“价值链”,相比过去,这些成本有所上升,而农业生产成本却在下降。其原因在于农业产品加工的复杂性增加(也即更高的),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市场集中度也在增加。更加集中的市场有助于提高效率,并导致经济剩余在生产者(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再分配,但也可能对乡村社区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施行的各种政策,如税收、补助、关税等,可对农产品市场产生显著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贸易壁垒、汇率制度和农业补贴的综合作用对全球农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农业补贴导致的人为降低农产品价格,为无补贴的发展中国家农民带来了不利影响。从19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一些国际协议对农业关税、补贴和其他贸易限制作出了约束。 尽管如此,直到2009年,全球农产品价格仍受诸多政策因素影响而出现扭曲。受贸易限制影响最大的三种农产品分别时糖、牛奶和大米,限制主要来自税收政策。在油籽作物中,芝麻的税收最高,但总体而言畜牧产品的税收远高于饲料和油籽作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政策导致的畜牧产品价格扭曲已大幅减少。然而,一些作物如棉花在部分发达国家仍受到补贴支持,导致价格人为压低,这为发展中国家没有补贴的农民带来了负面影响。未加工产品如玉米、大豆、牛肉等,它们可能会根据质量进行分级,从而影响销售价格。 农业科学 农业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涉及自然科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理论,应用于农业研究与实践中。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包括农艺学、植物育种、遗传学、植物病理学、、土壤科学、昆虫学、生产技术改良、虫害控制管理,以及环境相关研究,如土壤退化、水资源管理、生物修复等。 对农业的科学研究始于18世纪,透過實驗證明了施用石膏(水合硫酸钙)作为化肥對農業的助益。1843年,和亨利·吉尔伯特()开始在英国展开一系列长期农田试验,这些试验标志着农业科学研究开始走向系统化。部分试验,例如,甚至直到今天仍在运作。在美国,随着农民对化肥日益增长的兴趣,首次为全新的学科"农业科学"提供了资金。昆虫学领域,美国农业部从1881年开始研究害虫生物防治,并在1905年开始首个大型项目:从欧洲和日本找寻和的自然天敌,将这两种害虫的寄生蜂(例如棲蜂)和自然天敌引入美国。 参考文献 注释 脚注 来源 外部連結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世界银行关于农业 的资料 食品产业 农学
其中[访问凭证信息]、[端口号]、[查询]、[片段ID]都属于选填项。 语法 超文本传输协议的统一资源定位符将从因特网获取信息的五个基本元素包括在一个简单的地址中: 传送协议 层级URL标记符号(为「//」,固定不变) 访问资源需要的凭证信息(可省略) 服务器(通常为域名,有时为IP地址) 端口号(以數字方式表示,若為預設值可省略) 路径(以「/」字元區別路徑中的每一個目錄名稱) 查詢(GET模式的表單參數,以「?」字元為起點,每個參數以「&」隔開,再以「=」分開參數名稱與資料,通常以UTF-8的URL編碼,避開字元衝突的問題) 片段(以「#」字元為起點) 示例
语法 超文本传输协议的统一资源定位符将从因特网获取信息的五个基本元素包括在一个简单的地址中: 传送协议 层级URL标记符号(为「//」,固定不变) 访问资源需要的凭证信息(可省略) 服务器(通常为域名,有时为IP地址) 端口号(以數字方式表示,若為預設值可省略) 路径(以「/」字元區別路徑中的每一個目錄名稱) 查詢(GET模式的表單參數,以「?」字元為起點,每個參數以「&」隔開,再以「=」分開參數名稱與資料,通常以UTF-8的URL編碼,避開字元衝突的問題) 片段(以「#」字元為起點) 示例 以「https://zh.wikipedia.org:443/w/index.php?title=-{Special:隨機頁面|-{zh-tw:隨機頁面;zh-cn:随机页面}-}-」爲例,其中: https,是協定; zh.wikipedia.org,是伺服器; 443,是服务器上的网络端口号; /w/index.php,是路径; ?title=Special:-{隨機頁面|-{zh-tw:隨機頁面;zh-cn:随机页面}-}-,是询问。 大多数网页浏览器不要求用户輸入网页中「https://」的部分,因为绝大多数网页内容是超文本传输协议文件。同样,「443」是-{zh-tw:超文字文件傳輸安全協定;zh-cn: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文件的常用端口号(而「80」是-{zh-tw:超文字文件傳輸協定;zh-cn:超文本传输协议}-文件的常用端口号),因此一般也不必写明。一般来说用户只要键入统一资源定位符的一部分(如「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隨機頁面|-{zh-tw:隨機頁面;zh-cn:随机页面}-」)就可以了。
算法 算盘 电子计算器 数学 外部链接
利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來算出財務評估中的公平價格(fair price)就是一種複雜的算術。 從投票意向計算評估出的選舉結果(民意調查)也包含了某種算術,但是提供的結果是「各種可能性的範圍」而不是單一的正確答案。 字源 計算的英文Calculation,字源來自,意為碎石,用來計算數目用的小石頭,它譯為,之後成為。在英文中,還有另一個字Computation,也被譯為計算。這兩個字在中古時代被分開。 參見 算法 算盘 电子计算器
因为数据结构概念的普及,现代编程语言及其API中都包含了多种預設的数据结构,例如 C++ 标准模板库中的容器、Java集合框架以及微软的.NET Framework。 常见的数据结构 堆疊(Stack) 佇列(Queue) 陣列(Array) 链表(Linked List) 樹(Tree) 圖(Graph) 堆積(Heap) 雜湊表(Hash table) 参考文献
from the Dictionary of Algorithms and Data Structures Data structures course An Examination of Data
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可以指: 建筑设计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依據首任總理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動「求同存異」與三個世界理論等概念,鼓勵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互相交流,也与被西方國家批評为独裁的國家有所聯繫。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代表,也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不結盟運動的觀察國和領導國,積極爭取開發中國家的支持。2003年,針對中國威脅論,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第四代领导人提出中國和平崛起的外交政策,后修改為「和平發展」的论述。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與180個國家建立了大使級的外交關係,設有173個大使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除海地之外其余未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的事务由驻其相邻的已建交国家的大使馆或领事馆代管。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有30个省級行政區和444个城市,這些城市和省級行政區與133个国家的488个省級行政區和1,499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截至2020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護照簽證受限指數為71,共71個國家實施免簽證和落地簽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中排名第一。世界上绝大多数國家的公民持普通护照進入中國大陸需申請簽證,境內持外交簽證或持免簽證國家外交護照者享有外交豁免權。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雙邊關係分成不同等級,其中中美关系、中俄關係、中欧关系被視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國國會在2000年通過,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品享有減免稅率。美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人民幣匯率而具貿易優勢,对美國有明显的貿易順差。中华人民共和国與俄羅斯在經濟、軍事等有密切關聯,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经常意見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與非洲國家發展雙邊合作和貿易,2013年中非貿易總額超過2,100億美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亦強化與南美洲國家的聯繫,包括是巴西最大的貿易夥伴、並和阿根廷建立戰略夥伴關係。 中华人民共和国積極參與多邊關係以促進國際和平与經濟發展,是世界贸易组织、G20峰會、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孟中印缅区域合作论坛、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等組織的成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合称金砖五国,曾於2011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峰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還向亞太鄰國提議擴大自由貿易區和安全條約,結合東南亞國家協會自由貿易區、日本、韓國、印度、澳洲和紐西蘭組成东亚峰会,以處理地區热点問題。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並積極推動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談判。 核心利益 2012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開始建構具自身特色的大國外交,強調維護「国家核心利益」。過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將台湾、西藏和新疆列為「核心利益」,視為內部的具體主權問題,並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民國政府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後失去对中國大陸的统治,自1950年后仅統治臺灣地區和部分南海島嶼,美国的介入讓海峽兩岸關係具爭議且複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稱擁有台湾地区的主權,並將「一個中國原则」視為与其他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前提,要求後者承認「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还多次抗議美国向台湾銷售武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亦主張擁有西藏地区的主權,而位於印度的西藏流亡政府则坚持西藏应当独立,主张西藏独立的代表人物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与外國政府的交往也一直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反对及外交压力。此外新疆独立运动的主要组织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為國際社會公认的恐怖组织,其接连發动的恐怖襲擊造成多人死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安状况造成了不良影响。 除了臺灣、西藏和新疆等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心利益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還與多个邻国有領土爭端。1990年代開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多次談判以解決具爭議的邊界問題,包括中越邊界、中俄邊界、中印邊界及中不邊界等。另外在東海和南海海域上,还与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间存在釣魚臺列嶼、南沙群島、西沙群島、黃岩島等领土争端。2012年,在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事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派遣海警船定期在釣魚臺列嶼海域巡邏,并于隔年在東海上空設立防空識別區。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单方面就中菲有关南海问题提起仲裁。201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南海的永暑礁、渚碧礁、美济礁等实控礁盘上,進行大规模填海工程并修建机场,之後還在永兴岛上佈署地對空飛彈。 2014年,習近平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將致力於和其他國家合作,争取以和平方式解決在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等問題。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常被視為新興的潛在超級大國,許多評論家關注其快速-{zh-cn: 增长; zh-tw: 成長}-的經濟動能、日益增長的軍事實力、龐大的人口以及不斷增長的國際影響力,並認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將在21世紀成為具重大影響力的世界角色。然而評論者警告,泡沫經濟威脅和人口結構失衡,將延緩甚至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本世紀的經濟成長;有的則質疑中华人民共和国作為「超級大國」的定義,認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獨大的經濟不會讓其發展成為超級大國,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並沒有美國的軍事和文化影響力。 軍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國家武裝力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中國民兵组成,由中央軍事委員會指揮、並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由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統帥全軍。中华人民共和国採取徵兵制和募兵制相結合,并搭配民兵與後備軍事動員的制度。中國人民解放軍现在共有兩百萬名现役常備軍人,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正规军队,設有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及戰略支援部隊。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軍事預算總額较上一年增长7.5%,達1.19万亿元人民币,僅次於美國。 武器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洲際彈道飛彈、弹道导弹核潜艇、战略轰炸机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近期研究開發了大量先進的飛彈技術,發展中程和短程彈道飛彈、反衛星飛彈、巡航飛彈、反彈道飛彈和潜射弹道导弹等装備。2000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装备了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舰,及彈道飛彈核潛艇和組成的核潜艇艦隊。空軍的現代化亦取得顯著進步,除購買苏-35等俄罗斯制战斗机外,也自行開發生產了隐身第五代戰鬥機、高超音速飛行器、重型运输机、无人机等現代化軍機。中华人民共和国還以新研製的陸軍武器替換蘇聯製裝備,系統也從C3I增強至C4I,強化對於網絡中心戰的掌控。2019年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号正式服役。2020年首艘055型导弹驱逐舰南昌号开始服役,排水量达1.2万吨。2021年首艘两栖攻击舰海南号入列。目前解放军拥有8艘071型综合登陆舰,其坞舱可容纳4艘726型气垫登陆艇。另外,随着自2000年后开始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军用卫星导航方面也正在逐步摆脱对于美国GPS导航系统的依赖,2018年12月27日,北斗正式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国防战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被視為地區軍事強國和潛在軍事超級大國。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書宣示,中国採取「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并承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自1990年以来,中国已派出3万多人次参与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2018年12月27日,北斗正式开始提供全球服务,摆脱了对于美国GPS导航系统的依赖。隨著保障制空權和能力的進步,中华人民共和国對區域的影响力不斷增加,不仅與俄羅斯海軍在地中海舉行聯合軍演,还在白令海峽活動,而且在非洲吉布地建立了首個海外軍事基地,並沿著海上航路建立珍珠鏈。 科學技術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相繼掌握兩彈一星與雜交水稻技術;後來提出四個現代化、863計劃、973计划,強調科學研究,並改革學術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09年有超過1萬名工程博士和50萬名理學士;出版数量世界第二,申請專利數世界第一,但也發生过多起学术腐败問題。2012年,政府投資1,630億美元,而研究開發经费位居世界第二名。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航空-{zh-cn:航天; zh-tw:航太; zh-hk:航天;}-、高速鐵路、複合材料、電子技術、核技術、替代能源、生物工程學有許多成果。 在生物技术方面,北京大學在細胞分化培植幹細胞獲得成果,而屠呦呦以中藥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激光技术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繼美國、法國後實現單束雷射出光超萬焦耳的國家。在核技術領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先進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同类装置,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磁局限融合研究上有一定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建有神光系列惯性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2010年12月,錦屏極深地下暗物質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個用於開展暗物質探測的極深地下實驗室,亦是目前世界埋深最深的地下實驗室,垂直岩石覆蓋厚度達2400米。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16年完工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口径射电望远镜,至今已发现超过80颗脉冲星。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15年发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发现了可能是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于2017年发射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开展X射线巡天,通过观测黑洞等高能天体,研究致密天体和黑洞强引力中物质的动力学和高能辐射过程。 化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65年成功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首次实现人工合成蛋白质。氟硼铍酸钾晶体作为第一种可用直接倍频法产生深紫外波段激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其生长技术自1990年代被发现以来长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垄断。2021年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稀土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在稀土的冶炼分离环节处于主导地位,是全球唯一具备稀土全产业链各类产品生产能力的国家。新材料产业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业产能居世界前列。 資訊科技 中华人民共和国擁有華為、聯想集團、小米、OPPO等個人電腦和手机企業;在移动通信领域,拥有5G、6G专利簇数量占比超过40%;在世界排名前500名的超級電腦中擁有173臺,為世界最多。2015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研製首款ARM架構的64核晶片,2019年中芯國際亦開始量產14奈米級產品。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亦積極發展量子通訊,完成長途量子密鑰分發、全通型量子通訊網、量子態隱形傳輸、規模化網絡等實驗。2013年1月,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姚期智教授宣布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量子路由器,并在实验室成功演示;同年3月,薛其坤清华大学院士团队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使用76個光子進行運算的量子计算机九章,并宣布实现量子优越性。 航空航天 1954年7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首飞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飞机的历史。1956年7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原型机在沈阳首飞成功,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喷气式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拥有多款世界先进级别风洞,可自行生产多型军用战斗机、歼击机、运输机和直升机。民用航空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研发生产的国产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已于2016年正式投入运营,大型民用客机C919于2017年完成首飞,并于2023年5月28日完成商业首航,正式投入运营。 自1970年使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进行航天发射的国家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技术发展迅速,至202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拥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航天发射场,其长征系列火箭已完成400次发射,年发射次数位居世界前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研发制造并管理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认定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核心供应商之一。2020年7月31日,北斗卫星全球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自21世纪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深空探测方面取得了大量成就。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项以来先后发射了嫦娥一号(2007)至嫦娥五号(2020年)探测器,实现了“绕”、“落”、“回”的任务。中国火星探测任务中,天问一号探測器包含轨道器、着陆器和祝融号火星车一次性完成了“绕、落、巡”三大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正式启动,至2022年完成了“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发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实现了载人航天。第二步,发射了神舟七号至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以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2021年至2022年间,先后发射了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与梦天实验舱组成了中国空间站三舱“T”字基本构型。随着2022年底的中国空间站的建成与“三步走”目标的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 。 經濟 发展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的工農業總產值466億元、重工業僅占總產值7.9%,而被視為農業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先是採用計劃經濟的體制,改革開放後朝向以市場經濟體制為主的混合經濟。政府在1980年代廢除集體耕作、設立經濟特區、國有企業改革重組,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為世界-{zh-cn: 增长; zh-tw: 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生產總值在1978年至2007年平均實質增長9.8%,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近十倍,人口貧困率從1970年代末的64%下降至2004年的10%以下。19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凭借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包括浦東新區、濱海新區和深圳市)深化改革開放。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GDP总量仅为3053亿美元(IMF数据),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GDP总量已经超过14万亿美元,2022年,中国GDP总量突破120万亿人民币,约18万亿美元。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大力推动自身的经济发展。2007年至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經濟增長速度相當於其他-{zh-cn:八国集团;zh-tw:八大工業國組織;zh-hk:八大工業國組織;}-國家總和。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於全球競爭力報告排名第29位。花旗銀行在2011年的亦有極高的評級,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經濟自由度指數排行第136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0年的8家上市公司加至2010年的2,062家,另有1.3億戶投資者、106家證券公司、62家基金公司和163家期貨公司。2014年第一产业、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别占國內生產毛額的9.2%、42.6%、48.2%,另外電子訊息產業占2.5%、文化產業占3.76%。中华人民共和国經濟增长动力从工業转向第三產業。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產階級達3億人,並擁有251名億萬富翁,是世界上富豪第二多的國家。2012年國內零售市場超過20兆元,自2013年-{zh-cn: 年增长率; zh-tw: 年成長率}-超過12%;奢侈品市場也大大擴張,占全球27.5%。經濟發展亦造成貧富差距,在數十年來不斷增加,2012年的吉尼係數為0.474。經濟快速-{zh-cn: 增长; zh-tw: 成長}-及消費市場擴張造成國內嚴重的通貨膨脹,政府因而加強監管。麥肯錫公司估計未償還債務從2007年的7.4兆美元增長至2014年的28.2兆美元,比國內生產毛額多出228%,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大关,2022年中国大陆人均GDP为12,741美元(IMF数据)。 经济概况 2022年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省級行政區及特別行政區人均生產總值分布,2022年中國大陸最富有的地區爲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地区。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三产业比重分别为农业7.1%,工业39.0%,服务业53.9%。(統計數字包括國家限制開發區域及禁止開發區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藉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國際經濟策略的影响下,第二產業成爲中华人民共和国經濟的重要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爲第二產業的發展創造出適合環境。以中美經貿關係爲例,1972年中美关系恢复,美國为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將其大部分勞力密集工業委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其他發達國家亦有不同程度的將其低技术产业轉而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遂成爲製造業第一大國,超過200多種產品產量和出口量排行首位、數十種出口產品占世界70%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视製造業為重要的經濟基礎,在2015年國務院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畫到2025年时從「製造大國」升級高級技術的「製造強國」,並在2035年達到日本和德國的高度創新為動力的工業水準。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比2016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2011年超越日本,成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而依購買力平價则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中华人民共和国經濟第二產業占比较高,其一是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偏低;2017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国际汇率為8,643美元,列全球第72位;依購買力平價则為16,695美元,列全球第79位。其次是生態環境的破壞。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廠商生產出的商品並不滿足國內市场,发达国家卻因其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而对此类产品进口需求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廠商會出口其商品至其他国家換取利润,這種經濟模式受制於進出口贸易環境及受控於國際贸易政策;匯率波动、進出口税等都會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廠商的利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資水平上升、出口贸易飽和、國際貿易環境嚴竣,及其他經濟誘因底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發展將面临瓶颈;2010年後-{zh-cn: 增长; zh-tw: 成長}-明顯地減速。現時中华人民共和国正處於產業轉型,以第三产业替换舊有的第二產業經濟模式,,改以零售和服务業帶動經濟成長,並自動化傳统的工業生產模式,以提升生產效率,滿足國內持续成長的第三产业對基礎工業的需求。大陆的第三产业在2012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最大比重。2015年時消費佔中华人民共和国經濟成長66.4%,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在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往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政府计划到2025年,成为制造业强国。2019年人均GDP为10276美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软件产业屬於第三产业,這领域最近十几年发展迅速,规模从2000年的593亿人民币增长到2010年的18400亿人民币。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6.65%。現時中华人民共和国软件产业面对的挑战是填補自身的核心系统软件和工业软件领域的缺陷,例如對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计算机輔助設計软件、計算機輔助工程软件、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的研发,減少依赖外国软件,去降低外部壓力造成的生产风险,以滿足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复杂工業的自动化控制需求。 迄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預算收入和支出都位居世界第二名,2010年的財政赤字有人民幣1兆元;但政府因經濟增幅放緩而考慮擴大財政赤字,2015年時達到人民幣1.62兆元。 當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東部地區經濟較西部地區相對發達,政府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開放私人財產的所有權,成為國家資本主義的典型例子。政府主導能源生產、重工業等戰略工業,而在2008年有3,000萬家已註冊的民營公司。2010年末,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名列世界銀行前十名。《-{zh-hans:财富; zh-tw:財星; zh-hk:財富;}-》在2015年-{zh-hans:财富世界500强; zh-tw:財富世界500大; zh-hk:財富世界500強;}-中有106家上榜(占總數21.2%,數量僅次於美國),所涵蓋的30種行業前三名中有採礦原油生產(15家)、銀行(11家)和金屬產品(10家)。《-{zh-hans:财富; zh-tw:財星; zh-hk:財富;}-》於2015年發布的「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排行榜上,由阿里巴巴集團、百度、华为、小米集团、海爾、騰訊、萬達、格力、聯想集團、京東商城位列前十名;《富比士》報導的前十大上市公司中則有5家中國大陸企業,包括銀行總資產最多的中国工商银行。今日中國大陸股票總市值為全球第二名、商品期貨市場成交量居世界首位。 能源与矿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經濟具高度能源密集和耗能傾向,為能源消耗量最大(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及能源生產最多的國家。2014年生產約5.523兆千瓦·時電力,發電裝機容量有13.6億千瓦(其中火電915吉瓦、水電301吉瓦、風電96吉瓦、太陽能發電27吉瓦、核电20吉瓦),220千伏以上的電力線路達57.2萬公里,發電量與電網規模都為世界第一。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商業化,積極發展水力、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能源、生物燃料等技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太阳能发电产业上有较强优势,拥有全球最大光伏发电全产业链集群。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能蕴藏量达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在長江、黄河流域建有多座水力發電廠,截至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风电装机规模已连续十年在全球排名第一,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业基地,风力发电多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甘肃、河北、山东等地,占全国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东部沿海共有30座核反應爐機組運轉,總裝機容量達2,831萬千瓦,並有24座在建機組,機組數量僅次於美國和法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礦產資源豐富,已知礦產有171種、探明儲量者有158種;當中石油、天然氣、煤、鈾、地熱等能源礦產10種,鐵、錳、銅、鋁、鉛、鋅等金屬礦產54種,石墨、磷、硫、鉀鹽等非金屬礦產91種。附近海域石油約250億噸,天然氣有8.4萬億立方公尺。 中华人民共和国長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及消費國,超過70%能源依靠煤炭供應。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產量則位居世界第四,2014年每天產量達4,189,000桶。但因石油生產不能滿足經濟需求,有近半石油要從俄羅斯、中東、中亞和非洲進口,並在2013年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的石油進口國。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天然氣產量1350億立方米,消費量達到1932億立方米。2017年5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可能对未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交通运输 -{zh-hans:; zh-hant:;}- 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发展中国家里最完善的交通网络,拥有堪比发达国家的基础建设,并且还有大量的高铁,高速公路和机场在建设中。拥有由铁路系统、公路系统、航空系统、船运系统、管道構成的交通运输网。截至2022年,公路總里程為528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6萬公里,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达4.2万公里全球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擁有世界最長的高速公路系統,。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估計汽車銷售量在2020年達到4,000萬輛,城市地區也盛行-{zh-cn:自行车;zh-hk:單車;zh-tw:腳踏車;}-。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保有量為4.17億辆,其中汽车3.19亿辆。 截至2022年,中國鐵路總公司經營的鐵路里程數共計约16萬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超4万公里,為全世界客運和貨運最繁忙的網絡,每年春節等假期都會出現人潮,通称春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1世紀初建立世界最長的高速鐵路。2016年9月,随着郑徐高铁的开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铁里程突破2万公里,形成四縱四橫格局并向八纵八横发展,主要线路由京廣高速鐵路、京滬高速鐵路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向印度尼西亚,泰國、歐洲聯盟、寮國、美國等輸出高铁技術。截至2022年1月,中國大陸累计超过50个城市开通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运营线路总长度接近9,000公里,其中上海地鐵、北京地鐵、廣州地鐵等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通車里程位居世界前列,由于是政府运营管理的关系,中國大陸的地铁票价非常平价。另有時速431公里的上海磁浮示範營運線,為世界上最快的商業軌道。 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共有颁证民用航空运输机场254个(不含港、澳、台地区),定期航班航线里程超过838万公里。2015年機場旅客達9.15億人次、貨郵達1409萬噸、飛機起降856.6萬架次。“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将新建至少50个机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客运最繁忙機場依序為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全球客運吞吐量第二)、香港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和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深圳宝安國際機場 ,2019年底建成的北京大兴國際機場被誉为“新国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大型机场在疫情后也呈现客流量增加的趋势。。波音公司估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航機數量从2014年的2570架增加到2034年的7210架,飞机製造需求也不斷提高,但因80%領空為軍隊所管制、以及不利於飛行的高山地形相當多,在利用上有嚴重誤點的問題,作為對比,其他國家的軍事空域大約只有10%,為了充分航空公司的競爭力,因而逐漸有著開放空域的呼聲。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2,116座沿海港口、2,052個深水泊位。2014年,上海港、香港港口、深圳港、寧波舟山港、廣州港、青島港、天津港、大連港、厦门港、营口港、连云港港和苏州港在集装箱吞吐量和噸數名列世界前50名,上海港更在2010年超越新加坡港成为世界大港。中华人民共和国還擁有世界第一長的河流航道,航運里程達12.77万公里,水路客運量達1.5億人、旅客周轉量32.99億人公里。 截至2022年末,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营业里程15.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4.2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超528万公里,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7万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1.44万公里。全国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22142个,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92个其中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138个内河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54个。 商贸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員國,亦是金砖国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為貿易總額最大國家,分別出口額第一大與進口額第二大,也是貨物進出口最大的國家。1980年代,超過一半的出口為原料等初級產品,機電產品只占7.7%。2012年國際貿易總額達3.87兆美元,一般貿易占52%、加工貿易占48%;出口美國最多的商品,依序為手機與廣播設備、電腦、電腦設備、影音設備、玩具等。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壓低匯率而與其他經濟體間有所摩擦,也被批評製造假冒的。201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因國內貸款問題而經濟增長放緩。在全球經濟因次貸危機陷入困境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量與國際市場需求亦遭削弱,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旧为全球最大出口国,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出口额为2.5万亿美元,进口额为2.08万亿美元,进出口保有大量顺差。。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储备达2.85兆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7%,為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家。但2014年6月達最高點後則不斷下滑,2015年降幅超過5,000億美元,在年底下滑至3.33兆美元,巴克萊銀行更預測2016年降至2.75兆美元。到202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汇储备为31067.18亿美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國家,2012年獲得2,530萬美元投資。2014年,外匯匯款達640億美元,是第二大的匯款接受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亦大量投資海外市場,為第二大對外投資國;2014年投資海外達1,231.2億美元,許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業也併購外國公司。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擁有價值1.6兆美元的證券;同時有超過1.16兆美元的美國國庫證券,為美國國債最大的海外持有者。 隨著海外需求增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積極向外擴張。2007年,联邦储备系统批准招商银行設立紐約分局的申請。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国银行進入世界銀行前十名,並有111家銀行列入世界前千家銀行。環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华人民共和国意識到依賴美元和國際貨幣體系的弱點;2009年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包括建立人民幣債券市場、擴大貿易量化測試等,以促進海外人民幣流動。2010年後,包括俄罗斯卢布、日圓、澳洲元、紐西蘭元、新加坡元、英镑、加拿大元等同意能與人民幣直接兌換,在2013年成為交易量第八大的貨幣。隨著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需求上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於2016年10月1日生效。 人口 住宅 数量与结构 根據2020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數約有1,419,936,142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其中中國大陸人口達1,411,778,724人,香港和澳門人口分別有7,474,200人與683,218人。14歲以下的人口佔16.60%,15歲至59歲的人口佔70.14%,而60歲以上的人口佔13.26%。2013年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增長率估計為0.46%。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78年約有64%民眾為貧窮人口,但1978年經濟快速增長後,已經有數億名民眾脫離窮困生活。今日約有10%人口仍處在貧窮線以下,城鎮失業率在2007年一度降到4%以下,目前城鎮失業率則在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生嬰兒的男性比例偏高,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男女比例為118.06比100,比正常的105比100的男女比例高。2010年人口普查中,男性佔總人口的51.27%左右;不過相較於1953年男性佔總人口51.82%左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性別比例較為平衡許多。据全国老龄委2015年预计,未来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到2050年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老龄化将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截至2017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2.41亿,占总人口的17.3%,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 各地區人口密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体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45人,有96%的人口生活在占全国总面积36%的土地上。最近几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常住人口分布出现了新的变化,东部人口增长在放慢,中西部常住人口增长加快。上海常住人口总量与新增量从2015年开始负增长,而以往人口净流出的省份如湖北、河南、安徽、四川、贵州等人口却在反弹。不变的是,东南沿海(广东、福建)的常住人口新增量仍在增加,而东北地区的人口依旧在减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十年來有大規模的都市化,城市人口百分比從1980年的20%,在2015年時增加到55.6%;同時預估城市人口將在2030年達到10億人,占世界人口的8分之一。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超過2.62億名前往城市尋找工作的民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超過160個城市的人口超過100萬人,估計在2025年會有221個城市超過100萬人。國務院將常住人口1,000萬人以上的城市列為超大城市,其中最大的北上廣又被統稱為一線城市,但目前因為人口基數龐大,正在進行居民總量控管,不過超大城市總數仍將會繼續增長,其中最為矚目的是近年瞄準2020年的新一線都市開始崛起,例如重慶、武漢等城市,以加入國家中心城市為奮鬥目標。超過500萬人的城市列為特大城市,以區域中心城市的身份和功能參與經濟舞台,使國家各區域能均衡發展或輔助經濟圈的周邊發展,多數正在建設機場、地鐵、醫院、電視台等基礎建設,以圖追趕上一線城市的生活品質和城市影響力。而100萬人至500萬人的城市為大城市,是都市化进程以及推動各省地方性文化发展的主力,其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的未來樣貌有著重要影响。 族群与移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多民族國家,政府登記而正式承認的民族群體共有56個,合稱「中華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族群為漢族,佔總人口約91.5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漢族族群,漢族在大部分省級行政區中多於其他族群,僅有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例外。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則被稱為「少數民族」,人數較多者有壯族(1.30%)、滿族(0.86%)、回族(0.79%)、苗族(0.79%)、維吾爾族(0.72%)、彝族(0.65%)、土家族(0.62%)、藏族(0.47%)、蒙古族(0.44%)、布依族(0.26%)、朝鮮族(0.15%)等。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少數民族約佔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8.49%。而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而少數民族人口總和則增加7,362,627人。2000年普查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未識別民族人口约73万人,部分被划入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在2010年人口普查紀錄中,有593,832名外國公民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名分別來自韓國(120,750人)、美國(71,493人)和日本(66,159人)。 人口政策 1955年,政府開始宣傳節制生育政策。自1979年後政府正式推行人口政策,為社會帶來一定影響。各個省級行政區實行嚴格的計畫生育方針,一胎化政策限制每個家庭僅能生育一個孩子,並在城鎮地區推廣避孕措施;僅有法律規定下,同意少數民族和農村地區有例外情況。同時還立法禁止在非醫療需要下,對胎兒性別鑒定和實施墮胎。但计划生育亦引起社會反彈,由於限制家庭只能撫養一個孩童,在傳統偏愛男孩的觀念和務農需勞動力的情況下,以農村為首的地區常違背此規定,按規定超生需上交罰款。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總和生育率可能達1.4左右,沒有登記的黑戶非常多,因而這些人常沒有基本公民應有的保障以及可能伴隨之而來的家庭衝突成為急需解决的社會問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持續增長而超過13億人、及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的情況下,政府起初非常關心人口的增長率,並利用政策工具進行控制。然而21世紀以後生育率長期較低,不足以撫養老年人,為了解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老齡化危機,2013年,政府在《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頒布新政策,同意父母一方為獨生子女時,家庭便能生育2名孩童,藉此促進人口均衡發展,以放開壓縮的出生率,專家預期可達到2甚至以上被釋放出來,但次年統計後發現存在嚴重誤判,生育反響出乎意料的微弱,顯示生育率並非受到政策壓力而低,而是处於危險的下降水平已久。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原本计划一胎化政策會延續到2020年甚至更久,但政府考慮形勢變化異常嚴峻,在2015年加速提前取消一胎化政策,改以兩孩政策取代,政策轉變僅用时4年,但仍被認為為時已晚,隨後數年的統計數據發布,顯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育率甚至還能繼續下跌,為了解社會原貌,媒體對處於生育年齡的人群進行訪查,證實由因老一辈政策專家的世代差距,導致對青年生育意願極低的原因存在誤解,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雖正式突破14億,人口失衡的憂慮卻持續加深,有鑒於出生率幾乎不可能反彈,外媒呼籲對不可避免的重大社會衝擊進行準備。 語言和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語言為數眾多,其中以漢藏語系語言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2000年通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依法將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定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便全國各族人民溝通交流。同时政府允许在特定情况保留繁体汉字,並讓各民族得以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國家通用語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而漢語本身還分成官話、吳語、粵語、閩語、湘語、贛語、客家語等多种方言。另外一方面,現今少數族群使用的地方口語語言,則有蒙古語、藏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朝鮮語、彝语、壯语等。 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86年以來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包含6年小学和3年初级中学,学生年龄在6岁至15岁之间。2010年,約有82.5%的學生會選擇繼續為期3年的高級中學教育。由政府舉辦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則是進入大多數高等教育機構的先決條件。2010年,27%的高級中學畢業生會繼續接受4年的本科教育。另外政府還設立中級和高級專科學校,提供學生職業教育內容。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共计有161,811所小学、51,982所初级中学、13,737所高级中学、10,299所中等职业学校、以及2663所普通高等学校和1418所高职(专科)院校。 2010年数据显示,15歲以上人口中有94%接受過教育訓練、而得以識字;約有88.173%民眾在不同地方接受過中學教育後畢業。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截至2019年,中国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者约88万人。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组成的九校联盟基本代表了中国内地高等学校的最高水平,香港特区则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2019年举行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学生于阅读、数学和科学領域上均取得第一名的成绩。 自2005年開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級政府便籌划经费以減免農村地區孩童的學雜費。2006年,政府更承諾9年義務教育完全免費,並提供小學和初級中學階段的課本和學費等補助。這使得政府每年教育預算從2003年不到500億美元,增加至2018年实际支出6590.7亿美元。。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地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每名中學學生的教育支出因其所在地有所差異。2010年,北京市投資的每人教育總額達人民幣20,023元,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最貧窮的省份貴州省只有人民幣3,204元。 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立場為無神論,未設置法定宗教,政府支持并展开。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並允許多種宗教;國家宗教事務局管理國內宗教事務,未獲批准的宗教組織会遭到政府機關的壓制。根據2015年進行的民意調查,61%民眾認定自己為「堅定的無神論者」。2006年研究指出,有46%民眾信奉宗教;而2007年調查指出,16歲以上人士中有31.4%信奉宗教。數千年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明受到各種宗教運動的影響;其中有道教、佛教和儒教,常被納入民間信仰中。許多知識分子將儒家視為宗教。 從人口結構來看,分佈最廣的宗教是和道教結合的傳統民間信仰。2008年的一項民意調查,有信仰者多相信超自然力量能主宰並影響命運,而自身命運能藉祭祀或祖先改變,信仰儀式則與傳統文化和當地習俗有關。人們所崇拜的人格化神明,個別概念源自於自然環境、特定概念群體、偉人祖先、神話人物等,最多民眾信奉者有媽祖、黃帝、關羽、財神、盤古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類宗教信徒約有1億多人,有30%至80%會從事某些民間信仰和道教活動,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宗教(天主教和新教)、中國民間信仰。 根據2007年的調查,有18%至19%成年人口自認為佛教徒,另有3%至4%為基督徒及1%為穆斯林。除了漢族信奉的宗教習俗外,少數民族群體也保有各自的傳統信仰,信奉民族宗教者約佔人口2%至3%。著名的傳統民族信仰有納西族的東巴教、壯族的麽教、羌族的多神信仰、及回族和維吾爾族的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最早在唐朝由穆罕默德叔父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出使唐朝時引入,之後因阿拉伯商人而在南方沿海發展,並於廣州市建立首座清真寺懷聖寺。現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穆斯林人口約有2,000多萬人,在非穆斯林為主的國家中排名第三。過去藏區信奉的傳統宗教為苯教,不過今日大部分藏族則信奉受密宗影響的藏傳佛教。 社會 醫療衛生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連同轄下各行政區的地方委員會,負責管理民眾健康事務。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医疗保险依不同人群而有不同就医支付保障,如城鎮居民享有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則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保障。2009年,政府宣布展開為期3年的大規模醫療保健制度,提供醫療補助和相關健保,並主動投資1,240億美元。2011年時,該計畫讓95%人口擁有基本的醫療保險。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藥品市場排行世界第二名,但自身藥品開發和經銷則受以及廠商長期科研投入的影響,製藥產業水平還力有未逮。 1950年代時,中华人民共和国平均壽命和嬰兒死亡率都有顯著的改善。截至2016年,民眾出生預期壽命為75.50歲,在224個國家中排行第101名,而嬰兒的死亡率為9.2‰。政府計畫2020年時,能夠將人均預期壽命拉高至77歲。中华人民共和国20岁男性平均身高為171.9公分,女性平均身高則為159.9公分。過去因營養不良而造成的問題,則從1990年的33.1%下降到2010年的9.9%。19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殺率曾是國際年平均數的2.3倍;2009年至2011年間,自殺率下降到每10萬人中有9.8例,降幅達到58%、而成為自殺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5年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设施的城乡差距巨大,64%的農村人口仍未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供水和衛生基礎設施雖然同樣受快速的城市化影響,但也面臨水資源來源短缺和污染影響。201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內共有1,519座污水處理廠,同時每星期增加18座處理廠。儘管民眾健康狀況顯著改善、而先進醫療設施陸續建設,中华人民共和国開始出現一些新興的公眾健康問題,包括嚴重空氣污染所引起的呼吸系統疾病、數百萬名吸煙人士、及城市地區青年人口不斷增加的肥胖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的重大疫情有:从70年代开始的乙肝大爆发,在短短20年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增长至1.2亿人,成为世界第一乙肝大国;1990年代中期的艾滋病大规模传播事件,目前中國大陸愛滋病感染人數估計約有43萬至150萬人間,2014年有49.7萬起感染愛滋病案例、及15.4萬名患者喪生,而在該年度則新增10.4萬例感染患者;2002年底爆發的SARS疫情,持续到2003年才得以控制;2019年底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了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疫情严重程度远超2003年的SARS疫情,2020年1月下旬,全国陆续采取“封城措施”阻止病毒蔓延。 傳播媒體 1980年代末前,幾乎所有新聞媒體屬於中华人民共和国國有企業,少數自家品牌則在改革開放後出現。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管理的新華社、中央广播電視总台和《人民日報》,接掌大部分公共廣播、報紙、電視等管道,前兩者更壟斷國際新聞的來源。中國中央電視台是世界上最大的電視台之一,包含45個電視頻道,並有超過10億名觀眾和聽眾。電視播出的新聞、紀錄片、連續劇和動畫片等大多是國內製作,國外節目需依規定授權、並在特定頻道上播放。新聞媒體能在特定時間安排商業電視廣告,也須提供公益性內容。近年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現受日本漫畫與動畫影響的作品及相應網站,同時越來越多電視節目受到閱聽人歡迎,包括《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綜藝節目。 今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依法負責監管境內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劇、娛樂節目等內容,嚴格審查個別通訊傳播的不當內容、及核准外國作品上市。政府禁止發布的主題有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抗議事件、公眾示威、反政府制度、不同政見者、暴力畫面、色情內容、對政府批評等,政府並強調是為避免出現威脅國家統一、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的內容。這讓一些外國電影因政府審查而遭取締禁止,國外傳播媒體亦受嚴格限制。 隨著網際網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國內普及,政府也對網際網路的內容進行系統性審查。Google、Facebook、Twitter、YouTube、Flickr、LINE、Instagram、路透社、維基百科等源于外國的网络服务,因不同意接受自我审查,而無法進入中國大陆。因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網路安全法,這些網站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關的網絡安全管理中心屏蔽,中国大陆的網民亦無法直接訪問這些網站;而部分網站如-{zh-cn:必应;zh-tw:Bing;zh-hk:Bing}-、Flipboard等則事前接受審查標準,再推出特别的中國大陸地區服務。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有類似功能的網站服務以取而代之,包括QQ空間、新浪微博、百度。2019年6月30日,QQ空間月活跃账户数达到5.53亿名,微信的月活跃账户数达到11.32亿。隨著-{zh-hans:社会媒体; zh-cn:社交媒体; zh-tw:社群媒體; zh-hk: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15年時用戶於-{zh-hans:数字媒体; zh-hk:數碼媒體; }-的使用時長首次超過傳統媒體。 社會問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數十年來有顯著經濟增長同时,亦有食品安全、住房問題、貧富差距、社會治安、官員腐敗等問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監管,並受到民眾關注。為此政府加快建立食品安全標準、推廣科普知識,及借產業併購重組強化食品安全。2015年,中國大陸房價收入比位居世界第14名,約23%。政府積極推動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公營住宅。2015年11月底,商品房待售面積達6.96億平方公尺,可讓2.2億人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有89%的家庭擁有住房,但一線城市房價居高不下,其他城市則庫存嚴重。 政府為推動福利國家發展的戶籍制度,因採取住房登記制,使得前往城市的農業戶口常被視為二等公民。政府未能妥善保護弱勢公民的財產權,並對民工實施不成比例的稅收,這讓許多民眾陷入貧窮。2000年代初開始,農村的徵稅已經降低或取消,並為提供居民更多社會服務。2013年,中國共產黨將土地、財稅、金融、收入分配等問題視為實行改革的目標。隨著貧富差距加大,犯罪率平均每年增長約14%,並持續-{zh-cn: 增长; zh-tw: 成長}-。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發生990萬起治安案件,案件增長率達20%,謀殺案發生率為每10萬人1.1起。而自2008年以來,境內恐怖主義活動明顯增加,在2011年時全球恐怖主義指數超過美國、而接近以色列。 2012年,國家預防腐敗局指出過去30年有420多萬名黨政人員受懲處,465人是省部級官員。在2014年時,中华人民共和国清廉印象指數得分僅36分而屬於高腐敗國家。在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王岐山上任後,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後的反腐敗工作持續擴大與深入。2014年在北京市召开的APEC峰會前的部长级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其他与会各成员经济体政府部长通過打擊跨國腐敗的《北京反腐敗宣言》。國際透明組織認為在透明度、問責制、新聞自由和公民社會不成熟的情況下,從上而下的反腐工作的有效性與持續時間未能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則批評國際透明組織的評分和排名,認為並不符合實際反腐工作的情況。 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中國傳統文化自汉朝以來深受儒家思想和保守理念影響,推崇中庸之道。在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反對中國傳統文化,視為舊中國封建遺產,主張以共產主義重新改造文化,建立新中國。隨著近代中國民族主義崛起和文化大革命結束,各種形式的中國傳統藝術、文學、音樂、電影、時尚和建築等都出現大規模的復興運動。 文學 中國文學始于先秦文学,當中古典典籍有著多元廣泛的思想,包括詩歌、農曆、軍事、占星術、天文學、曆法、中藥、地理學,及陰陽、氣功、八字、算命等命理學概念,並在西周時期奠定基礎。中华民国时期因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推動,普通民眾轉而閱讀官話白話文。其間,中國大陸出現許多傑出的小說家、戲劇家、詩人、雜文家,胡適和魯迅並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先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現代文學則是依循社會主義方向,表現社會大眾革命精神與歌颂新生活樣貌。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受魔幻寫實主義影響而出現朦朧詩、傷痕文學、尋根文學等新興體裁。受到金庸武俠小說影響,虛構小說在漢字文化圈廣為流行。2000年,高行健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华裔作家;2012年,莫言則成為首位獲得此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另外劉慈欣的科幻作品《三體》,則接連獲得星雲獎提名和雨果獎最佳小說獎。路遥、汪国真、王朔、余華、王小波、韩寒等作家也红极一时。 表演艺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音樂包括汉民族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也包含传统音乐与新音乐,一般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其中,新音乐是在20世紀至21世紀受西方樂曲影响而出現的新風格音樂。許多流行音樂結合過去傳統元素,發展出具特色的中文流行音樂(華語流行音樂、粵語流行音樂等)、中國搖滾樂和華語饒舌等。不过与日本和韓國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被視為流行音樂生產和消費的主要市場。 中华人民共和国舞蹈表演包括民間舞蹈、傳統舞蹈、歌劇、芭蕾舞劇、現代舞等,部分舞蹈延續古代表演,甚至源自於周朝的演出;也有舞蹈在慶典、禮儀和儀式上表演,像廣為流行的舞龍舞獅等。同時每個少數民族都有傳統民族舞蹈,如維吾爾族木卡姆、傣族帕凡舞、苗族蘆笙舞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80年代中期引進街舞表演,舞蹈樂團也在1990年代朝向國際化發展。到了21世紀,不同風格的大型舞蹈劇興起,包括具民族舞劇《媽勒訪天邊》、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現代舞劇《雷和雨》等,並獲得觀眾喜愛;今日還有全國舞蹈比賽、桃李盃、中國舞蹈荷花獎、CCTV舞蹈大賽、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中國藝術節等比賽獎項。 中國戲曲為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表演藝術等元素的傳統藝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約有300多種劇種與大量劇目;但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在2005年時中华人民共和国僅剩下267個劇種,主要的大剧种有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等。相聲藝術部分,自2005年左右開始隨著德雲社郭德綱的表演而重新受到歡迎,並於2011年首次在海外演出。其他比较流行的曲艺表演藝術形式,还包括有话剧、评书、喜剧小品、二人转、双簧、快板书等。 1896年出現首部中國題材的電影,但首部中國製作的電影為1905年《定軍山》,由當時京剧演員演出。在整個20世紀,中国大陆电影因政治局勢的發展而有所波折。1970年代後,中华人民共和国電影開始在其他國家放映。直到1997年,馮小剛執導的《甲方乙方》成為首部獲商業成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電影,在西方評論界取得廣泛讚譽。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放映的電影都須經過國務院批准,並要求刪除暴力、情色或敏感政治議題等場景,也限制外國電影進口數量,此舉協助自身電影產業發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10部票房最成功的電影中,就有7部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國內自行製作。隨著中國大陸電影產業不斷發展,2010年時規模達到人民幣164億元;同年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成為首部票房超過10億元的中國大陸電影,而2016年的《美人魚》票房更超過30億元。2015年,中國大陸電影票房達到人民幣440.69億元,僅次於美國。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战狼2》票房56.8亿人民币,超过《美人魚》成为中国大陆影史以及华语电影影史票房冠军,跻身世界影史票房前100,排55名,是票房前百里唯一一部非英语电影,同时以1.59亿的观影人次,暂列全球影史单一市场观影人次第一。 建築艺术 中國傳統建築具有其獨特構造體系,且对汉字文化圈国家有深远影響,著名建築有故宮、天壇、頤和園佛香閣、長城等。這類屋頂設計有厚重的屋簷,四邊會略微向上彎曲形成斗栱。另外建築還經常以不同的彩瓷裝飾,包括彩磚、玻化磚、鑲嵌、鈴鐺等,並另行加上各式細節雕飾。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國建築在現代主義影響下,发展出了中國現代建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于1950年代确定了“实用、经济、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建筑设计基本方针,該實用為主的思維指导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三十多年,直到1980年後才恢復多樣化設計,建築風格恢復生機和有所突破。但過度發展也帶來一些問題,故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确立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要求新的具備藝術性的建筑设计基本方针。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有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中心大厦、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廣州塔等高层建筑或摩天大楼,以及國家體育場(鸟巢)、国家游泳中心等结构独特的建筑。 傳統節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內主要使用公曆和夏曆,並訂有中華傳統節日、公曆節日、紀念日、少數民族節日、主題節日等。政府將新年、春節、清明、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和國慶節訂為全體民眾放假之國定假日。除此之外,政府還訂有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等歷史紀念日;國際婦女節、五四青年節、兒童節、植樹節、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等特定紀念日。另外部分地區還因應少數民族制定特定假日,包括藏族雪頓節、穆斯林古爾邦節和開齋節、傣族潑水節、彝族火把節等。中國大陸普遍實行五天工作制,規定雙休日、法定假日和帶薪休假為公眾假期。政府還提出周末調休制度,將周末與法定假日相連為「小長假」或「黃金周」;自2011年開始,當法定假日適逢周末時,則會在工作日補假。 旅遊業
1949年9月21日,由中国共产党為主導召开,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和其他代表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毛澤東亦在此次會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6日,新疆和平解放。至此,名义上已控制中国北方全部领土。 建国初期 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北京市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3日,解放军占领湖南全境,此时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仅控制西南和华南地区,并在数月间被解放军逐步占领。1950年5月,解放军占领海南岛,海南特别行政区并入广东省。至此,中华民国完整控制的省级行政区仅剩台湾省。6月,双方大规模战役结束后,国军和政府人员則逐渐撤往臺灣與部分沿海島嶼。中华民国在各地残余部隊在1950年代被全国大剿匪所消灭。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發起鎮壓反革命大規模政治運動,效忠、拥护中华民国的个人被新政权清除、打击。而透過批鬥約100萬至200萬名地主并向农民分发耕地的土地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得以鞏固,並獲得底層民眾的歡迎。同年10月,志愿军出兵朝鲜,加入朝鲜战争。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西藏地區和平解放,大致將外蒙古以外的中華民國疆域(不包括台湾)重新納入控制,并彻底结束了中国大陆自民国初年以来的军阀割据局面,建立统一的全国性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苏联援助下,藉由1953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發展出獨立的工業體系,並在此基础上研发两弹一星技术。毛澤東鼓勵民眾生育,這時期人口從原先的5.5億人增長至9億人。1956年,政府推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政策,鼓勵獨立思考言論自由。1957年起大鳴大放運動,鼓勵群眾要對重大問題說出自己的意見。1957年末,中國共產黨開始發動反右運動对知识分子進行整肅和勞動教養,随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後,商品经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改革開放前不复存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1958年,中國共產黨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對經濟和社會展開社会主义建设,意图快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但此冒进之舉重現了苏联社會改造的災難,造成1958年至1961年至少上千萬人因飢荒死亡。 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發生分歧。1966年毛泽东认为党内有“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错误發動文化大革命。期间,紅衛兵的破四舊運動及政治批鬥对社會、經濟、文化、民主與法律制度造成了极为惨重的破壞,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社會動盪持續至1976年毛澤東逝世,並因同年四人幫遭到逮捕才結束。 外交方面,與印度、越南爆發邊境衝突,並與多國簽訂界約,放棄了部分領土聲索。由于中苏交恶,社會主義國家間陷入嚴重分裂,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形成了以第三世界为盟友的国际统一战线策略。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华民国获得在聯合國中的中国席位,并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承认,如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2年中日建交,与1979年美国宣布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改革開放 1978年,文革的平反工作使中共高層出現變化,邓小平复出后決定以經濟發展为中心,提出改革開放政策,批判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華國鋒的兩個凡是,並進行真理标准大讨论、平反冤假错案等事項。之后不久华国锋便辞去其領導职务,改由鄧小平、陳雲、李先念等元老接手掌權。中國共產黨承認“文化大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完全错误的,並逐渐放鬆對社會的控制,人民公社等制度遭到撤銷,以利農民私人土地租賃。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通過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3年,因应文化大革命后改革开放初期的治安混乱的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施加“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发动严厉的治安运动以维护社会稳定。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与英国谈判,达成《中英联合声明》。1987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因八六學潮而下臺,改由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接任;1989年4月,因应胡耀邦之死,北京學生发起游行示威,后事态扩大化并波及全国,是为八九民运,引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派出军队清场以平息动乱,趙紫陽也因此下台,此举受到西方国家的譴責、經濟制裁及武器禁运。之後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江澤民在1989年先後分別接替趙紫陽和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六四事件中表现強硬的李鵬继续擔任國務院總理。 中共中央政治局1992年3月9日至3月10日在北京召開全體會議,由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主持,討論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和發展,強調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執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沿着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會議認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為此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政治局全體會議強調,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勇於創新,敢於試驗,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判斷姓「社」姓「資」,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江澤民及先後两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和朱鎔基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從計劃經濟轉型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環境日益開放。其间估計有1.5億名農民脫離貧困,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長11.2%。儘管民眾生活品質有所提高,不過政府仍未放松社会管控。1997年,自南京条约所割让及后续条约租赁的香港回归,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一国两制下成立。1999年,澳门回归,同时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持续的經濟快速-{zh-cn: 增长; zh-tw: 成長}-,也為境內資源和環境帶來嚴重影響,以及大规模的人口遷徙。 2002年11月15日,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選出胡錦濤和溫家寶等組成第四代領導集體。同年冬SARS疫情爆发,至2003年中期疫情逐渐被消灭。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2005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人民解放軍海军开赴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发生骚乱造成至少197人死亡,1721人受伤。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了上海世界博览会和广州亚运会。2010年後,中华人民共和国經濟增长因全球經濟大衰退而減緩,但國內生產總值仍于2011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习近平新时代 2012年11月15日,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接替胡錦濤出任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2013年,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接替溫家寶擔任國務院總理。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主導下,政府展開包括計劃生育、監獄制度在内的大幅度改革,以解決結構不穩和-{zh-cn: 增长; zh-tw: 成長}-放緩的影響。2014年,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014年召開的亚太经合组织峰會上,習近平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經濟將進入「新常態」。在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導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舉辦中國抗日戰爭70周年紀念大會、進行两岸领导人会面。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舉辦二十國集團峰會;在东海、南海主权争议问题上主动出击,采取一系列岛礁建设和军事演习等措施进行回击。2017年,130個國家代表團出席了在北京举办的一帶一路峰会。 2019年底,武汉爆发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封鎖疫區、強制病毒檢測、推廣健康码及採取「動態清零」防疫政策等措施,一度控制住了境内疫情,成为2020年少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之一,但也同時被外界質疑隱瞞疫情、「過度防疫」,甚至因此損及自身經濟發展。直到2022年12月发布“新十条”,逐步放宽严格的防疫政策,并逐渐降为“乙类乙管”,在经历一个多月的大规模感染潮,医疗供应紧张后,国内疫情缓和,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包括逐步恢复公民正常出入境,促进经济恢复等。 在2022年中共二十大及2023年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上,习近平连任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地理 領土疆域 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東部與太平洋西岸。領土纯陸地面積世界第二、領土總面積第三。不過依總面積的不同定義,有些數據將中华人民共和国列在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之後的第四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總面積一般認為約有960万平方公里,不同地方也有不同數據資料,包括大英百科全書公司的《大英百科全書》提到的9,572,900平方公里、的《》標記的9,596,961平方公里、及美国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標記的9,596,961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疆域北至漠河縣以北的黑龍江河川航道中心線至北點,東至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匯合處的黑瞎子島中部,西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恰縣以西的帕米爾高原,南至南海諸島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橫跨5個時區),南北距離約為5,500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岸線有18,000公里,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其中渤海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內海,內海和邊海水域面積約470萬平方公里,沿海島嶼有7,600多個,面積500平方公尺以上的海島有5,000多個;島嶼海岸線14,000公里,總面積3.87萬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還有渤海海峽、台灣海峽、瓊州海峽三大海峽。 中华人民共和国邊界綫共計22,117公里,长度世界第一。從與朝鮮的邊界河川鴨綠江出海口到與越南的邊界河川北仑河,中华人民共和国與14個國家接壤,和俄羅斯併列是世界上鄰國數量最多的國家。這些鄰國分别有東南亞的越南、寮國和緬甸;南亞的印度、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中亞的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和哈薩克;北亞的俄羅斯;以及位於東北亞的蒙古國和朝鮮,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還與韓國、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尼為海上鄰國。 地形氣候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勢西高東低,分为三級階梯。第一級階梯是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二級階梯以高原和盆地為主。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山脉、武陵山脈、雪峰山脈一帶以東至黃海和東海沿岸,是沖積平原为主的第三階梯,人口多聚集在此處。各类地形面積依序為高原(33.30%)、山地(26.04%)、平原(18.75%)、盆地(11.98%)、丘陵(9.9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景觀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西北地區有塔克拉瑪干沙漠和戈壁沙漠,南方则以丘陵和矮山為主,西側還有喜馬拉雅山脈在首的山地,後者海拔高度約6,000公尺;中國和尼泊爾的邊境有海拔高度8,848公尺的珠穆朗瑪峰,爲地球海拔最高的山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低點則是吐魯番窪地的艾丁湖。 幅員遼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氣候多樣,但人口聚集地以溫帶和副熱帶氣候為主,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四季生活型態,各地方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高山氣候区三个自然区,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北跨度较大,东部季风区又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东部季风区,冬季有寒冷且乾燥的北風自高緯度地區吹襲、而夏季有溫暖潮濕的南風從低緯度沿海地區吹襲。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資源總量大,但山地多而平原少;同時耕地與林地比例較小,沙漠和荒漠占總面積12%以上。當中耕地集中東部平原和盆地地區、林地集中東北和西南部偏遠山區,草地分布在內陸高原和山區。草地面積4億公頃,是草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當中內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為四大牧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資源總量達25,500億立方公尺,排行世界首位;當中有大量的河流和湖泊,重要的河流有黃河、長江、西江、湄公河、雅鲁藏布江、珠江、淮河、松花江和黑龍江等。 生物多样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超級生物多樣性國家同盟成員,亦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在2010年加入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是生物多樣性第三豐富的國家,僅次於巴西和哥倫比亞。中华人民共和国位於古北界和東洋界兩個生物地理分布區間,以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北部、秦嶺山脈、伏牛山、淮河與長江間為界,以北地區主要是溫帶和寒溫帶動物群,以南地區則是熱帶性動物。中华人民共和国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占全世界9.8%。境內至少有551種哺乳動物(世界排行第三名)、1,221種鳥(世界排行第八名)、424種爬行動物(世界排行第七名)、333種兩棲動物(世界排行第七名)。當中至少有840種動物因棲息地破壞、生態污染、非法狩獵等人類活動而瀕危,政府列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予以保护。自1956年自然保護區建立起来,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729个,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占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面积的14.84%,其中以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擁有北半球幾乎所有的植被類型,包括熱帶季風雨林、亞熱帶常绿阔叶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和亞高山針葉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多寒帶針葉林,棲息駝鹿和亞洲黑熊等動物、及超過120種鳥類。針葉林下層有竹林,山區則有刺柏、紅豆杉和杜鵑花。中部和南部則有亞熱帶森林,有著多達146,000種植物。雲南省和海南島則是熱帶季風雨林,有四分之一的動物和植物物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面積2.08億公頃,為世界第五名,并在2015年4月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重点国有林区已经停止商业性采伐,然而森林覆蓋率僅21.63%(2014),低於全球31%的平均水準。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超過32,000種維管束植物,當中種子植物300個科、2,980個屬和24,600個種,而被子植物則有2,946個屬(占世界的23.6%)。另外包含水杉在內,約有62%的古老植物僅存於中华人民共和国。栽培植物有1,000多種有用材林木、4,000多種藥用植物、300多種果品植物、500多種纖維植物、300多種澱粉植物、600多種油脂植物、80多種蔬菜植物。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有超過10,000種真菌,其中近6,000種属于雙核亞界。 環境問題 数十年來,中华人民共和国遭遇嚴重的環境惡化和污染問題。儘管政府在1970年代種植防風林,並在1979年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規,但地方政府與社區重視經濟發展而忽视環境問題,使得政府未能严格執法。長期的氣候乾旱與錯誤農業政策使得沙漠擴大(環境保護部於2007年時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每年有4,000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每年春季,黃沙沙塵暴会襲擊華北地區,並影響到朝鮮、韩国、日本等東亞国家。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沙漠化得到部分遏制,森林覆蓋率亦逐年增長。截至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還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家。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同意接受2020年後的量化減排協議,承諾將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截止到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為世界最大的光能生產國,立下了自主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典範,以及全球潔淨能源的里程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很多城市面臨嚴重的空氣污染,並大大影響民眾健康。2013年,政府投資2,777億美元用于治理空氣污染及北部環境污染問題。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存在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問題,大約有2.98億名农村居民仍然無法獲得良好的飲用水。除了喜馬拉雅山脈冰河的加速融化為數億人帶來危機外,水汙染問題也讓水資源短缺日益加劇,特別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東北地區。2011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約有40%的河流遭到工業和農業廢棄物汙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除了在十一五規劃期间大力推動水汙染與空氣汙染等防治外,2011年投資人民幣4兆元至水利基礎設施和海水淡化項目,並規劃在2020年完成防洪抗旱系統。 政治 國體政體 依照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國體為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农联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由共產黨執政、且共產主義的國家之一,而且中國共產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提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論,遵循人民民主專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針。不過部分學者認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該名義下實行威權主義和社團主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體依《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闭会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行大部分职权,實行民主集中制。但政府施政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所主导,閉會期間則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職權。在实践中,中國共產黨领导各级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檢察機關、民主党派、企事業单位與宗教團體等組織。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黨制度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除了中國共產黨外還有8個民主黨派,分别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国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民主黨派成員80多萬人,定期參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儘管1970年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減少了許多政治限制,且憲法亦允許公民結社,但政府仍對組建新政党的行为进行严厉壓制。 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从1956年至21世紀中葉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專政、中國共產黨領導、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等四項基本原則,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共十八大召開後,第五代領導集體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化改革、依法治國與从严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更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計畫在2020年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到2049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共十九大将新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列入中共党章。 政府結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国家最高權力機關,設有常務委員會;主要行使立法權,並選出國家元首(國家主席)、行政機構(國務院)、司法機構(最高人民法院)、檢察機關(最高人民檢察院)、軍事機關(中央軍事委員會)、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员会)等職務。國家主席為禮儀性和象徵性虛位國家元首,本身不領導其它國家機構,只根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發布命令,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共同行使國家元首的職權。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為習近平,因其同時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為最高領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首腦是國務院總理李强(同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他和4名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門及委員會負責人主持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中央人民政府)。除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國家主席和副主席外,其他國家領導人的任期在「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下都有連任限制,包括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等都只能連任一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結構採分權制,依照憲法分別在各省、直轄市、縣、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設立人民代表大會,产生本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民主選舉產生,並對人民負責與受人民監督。選舉採分階段進行,在鄉鎮級、區縣級舉辦直接選舉。当选的鄉鎮級、區縣級人民代表大會再选出更高級別的人民代表大會,並由這些代表選出全國人大代表。不过因为沒有實質的反對黨,选举一般不會有激烈的竞争;中央政府通过官員任命能有效控制地方政府,中國共產黨亦掌握大部分權力,而各省級正副領導人具一定自主性。2012年時,約有80%至95%的公民對於中央政府的表現感到滿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體系以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為指導,發展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系”。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體制由公安部、檢察院、人民法院三大系統組成,三者分工並互相配合與制約,中國共產黨各級政法委員會則主導協調。重大案件發生後,由政法委员会协调公检法办案,公安机关抓捕并收集证据,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并审查起诉,法院负责审理案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2018年成立,负责调查有关公职人员贪污腐败的案件,调查结束后移交检察院审查起诉,因而监察委员会可视为已经接入到国家的司法体制之中。 政治权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有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普遍選舉、宗教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財產權、教育與科學與文化權利、特定人權利及監督權利等。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簽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不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尚未批准。政府為維護社會穩定亦會審查政治言論和資訊流通,特別是網際網路;对危及政府统治或严重威胁社会稳定的示威活动则有可能采取武力措施,例如1989年的六四事件、1999年镇压法輪功等。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無國界記者的新聞自由指數排行第179名,为全球倒数第二,仅次于朝鲜,创下历年新低。 1970年代末改革開放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放對經濟和社會的管制,並對非政府組織日益寬容。截止2017年,全国共有团体35.5万个,社会组织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雖然能夠進入體制發揮政治影響力的機會極微,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仍陸續出現像是自由派、民國派等不同中共黨外的政治群體,中共黨內又開始呈現改革開放的路線之爭,為此鄧小平則提出「四項基本原則」以應對。但政府仍嚴格限制政治自由,并嚴格管控社會團體的組建和活動。部分政治界、學術界和民間人士曾公開支持民主化等政治體制的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过往的改革行動主要由中國共產黨推動,也曾多次更換機構結構,但这多是部門權力的移轉。由於“黨政分離”等政治体制改革未曾真正實行,批評者因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改革趨勢從1980年代倒退至1950年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常受到一些外國政府、新聞機構、以及人權組織的指控,這些指控包括未經審判的拘禁、、折磨逼供、酷刑、限制基本權利、侵犯公民權的案件(如過度執行死刑)、刑事訴訟沒有有效保障等等。对于來自外界的指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認爲生存權和發展权虽是最基本的人權,但應考慮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中國政府的觀點主張其已盡力讓該國公民的生活水平、識字率和平均預期壽命上升,並有效改善了工作場所的安全標準、支援抵禦自然災害和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等。對於任建宇、胡佳、劉曉波等案件,中國當局則強調會依法處理。自习近平于2012年底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中共已推動多項重大改革,包括大幅放寬计划生育政策、打擊貪腐官吏、取消勞動教養程序等,但亦有人權團體批評稱这並非實質改革。国际特赦组织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权状况在习近平執政之後已明显有所惡化。 此外,中國政府還被指控在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暴力鎮壓、宗教迫害等行為。部分國家和組織批评新疆再教育营严重侵犯了维吾尔族的人权,甚至認爲其是“种族灭绝”。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一些成員國曾對“維吾爾族事態”连续三年發起联署竞争,而一部分反对观点則认为該指控是把相关问题政治衝突化,且是一种“政治鬧劇”。 行政區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以省、地、县、乡四级架构为主,截止2018年12月31日,全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2,851个县级行政区和39,945个乡级行政区。其中,省级行政区分别是23个省份;在少數民族聚居区設立的5個民族自治區;為高發展地區設立的4個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以及在一国两制下為香港和澳門所設立的高度自治的特別行政區。不過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地区均由中華民國實際管轄,西藏自治区的藏南地区由印度实际控制,海南省三沙市的部分岛礁由中華民國、越南、馬來西亞、汶萊和菲律宾控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中华人民共和国劃分為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等地區,將瀋陽市、南京市、武漢市、深圳市、成都市和西安市列為區域中心城市,並將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廣州市和重庆市列為國家中心城市。 外交 國際關係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依據首任總理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動「求同存異」與三個世界理論等概念,鼓勵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互相交流,也与被西方國家批評为独裁的國家有所聯繫。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代表,也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不結盟運動的觀察國和領導國,積極爭取開發中國家的支持。2003年,針對中國威脅論,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第四代领导人提出中國和平崛起的外交政策,后修改為「和平發展」的论述。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與180個國家建立了大使級的外交關係,設有173個大使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除海地之外其余未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的事务由驻其相邻的已建交国家的大使馆或领事馆代管。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有30个省級行政區和444个城市,這些城市和省級行政區與133个国家的488个省級行政區和1,499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截至2020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護照簽證受限指數為71,共71個國家實施免簽證和落地簽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中排名第一。世界上绝大多数國家的公民持普通护照進入中國大陸需申請簽證,境內持外交簽證或持免簽證國家外交護照者享有外交豁免權。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雙邊關係分成不同等級,其中中美关系、中俄關係、中欧关系被視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國國會在2000年通過,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品享有減免稅率。美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人民幣匯率而具貿易優勢,对美國有明显的貿易順差。中华人民共和国與俄羅斯在經濟、軍事等有密切關聯,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经常意見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與非洲國家發展雙邊合作和貿易,2013年中非貿易總額超過2,100億美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亦強化與南美洲國家的聯繫,包括是巴西最大的貿易夥伴、並和阿根廷建立戰略夥伴關係。 中华人民共和国積極參與多邊關係以促進國際和平与經濟發展,是世界贸易组织、G20峰會、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孟中印缅区域合作论坛、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等組織的成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合称金砖五国,曾於2011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峰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還向亞太鄰國提議擴大自由貿易區和安全條約,結合東南亞國家協會自由貿易區、日本、韓國、印度、澳洲和紐西蘭組成东亚峰会,以處理地區热点問題。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並積極推動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談判。 核心利益 2012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開始建構具自身特色的大國外交,強調維護「国家核心利益」。過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將台湾、西藏和新疆列為「核心利益」,視為內部的具體主權問題,並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民國政府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後失去对中國大陸的统治,自1950年后仅統治臺灣地區和部分南海島嶼,美国的介入讓海峽兩岸關係具爭議且複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稱擁有台湾地区的主權,並將「一個中國原则」視為与其他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前提,要求後者承認「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还多次抗議美国向台湾銷售武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亦主張擁有西藏地区的主權,而位於印度的西藏流亡政府则坚持西藏应当独立,主张西藏独立的代表人物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与外國政府的交往也一直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反对及外交压力。此外新疆独立运动的主要组织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為國際社會公认的恐怖组织,其接连發动的恐怖襲擊造成多人死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安状况造成了不良影响。 除了臺灣、西藏和新疆等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心利益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還與多个邻国有領土爭端。1990年代開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多次談判以解決具爭議的邊界問題,包括中越邊界、中俄邊界、中印邊界及中不邊界等。另外在東海和南海海域上,还与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间存在釣魚臺列嶼、南沙群島、西沙群島、黃岩島等领土争端。2012年,在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事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派遣海警船定期在釣魚臺列嶼海域巡邏,并于隔年在東海上空設立防空識別區。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单方面就中菲有关南海问题提起仲裁。201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南海的永暑礁、渚碧礁、美济礁等实控礁盘上,進行大规模填海工程并修建机场,之後還在永兴岛上佈署地對空飛彈。 2014年,習近平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將致力於和其他國家合作,争取以和平方式解決在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等問題。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常被視為新興的潛在超級大國,許多評論家關注其快速-{zh-cn: 增长; zh-tw: 成長}-的經濟動能、日益增長的軍事實力、龐大的人口以及不斷增長的國際影響力,並認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將在21世紀成為具重大影響力的世界角色。然而評論者警告,泡沫經濟威脅和人口結構失衡,將延緩甚至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本世紀的經濟成長;有的則質疑中华人民共和国作為「超級大國」的定義,認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獨大的經濟不會讓其發展成為超級大國,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並沒有美國的軍事和文化影響力。 軍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國家武裝力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中國民兵组成,由中央軍事委員會指揮、並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由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統帥全軍。中华人民共和国採取徵兵制和募兵制相結合,并搭配民兵與後備軍事動員的制度。中國人民解放軍现在共有兩百萬名现役常備軍人,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正规军队,設有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及戰略支援部隊。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軍事預算總額较上一年增长7.5%,達1.19万亿元人民币,僅次於美國。 武器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洲際彈道飛彈、弹道导弹核潜艇、战略轰炸机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近期研究開發了大量先進的飛彈技術,發展中程和短程彈道飛彈、反衛星飛彈、巡航飛彈、反彈道飛彈和潜射弹道导弹等装備。2000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装备了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舰,及彈道飛彈核潛艇和組成的核潜艇艦隊。空軍的現代化亦取得顯著進步,除購買苏-35等俄罗斯制战斗机外,也自行開發生產了隐身第五代戰鬥機、高超音速飛行器、重型运输机、无人机等現代化軍機。中华人民共和国還以新研製的陸軍武器替換蘇聯製裝備,系統也從C3I增強至C4I,強化對於網絡中心戰的掌控。2019年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号正式服役。2020年首艘055型导弹驱逐舰南昌号开始服役,排水量达1.2万吨。2021年首艘两栖攻击舰海南号入列。目前解放军拥有8艘071型综合登陆舰,其坞舱可容纳4艘726型气垫登陆艇。另外,随着自2000年后开始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军用卫星导航方面也正在逐步摆脱对于美国GPS导航系统的依赖,2018年12月27日,北斗正式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国防战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被視為地區軍事強國和潛在軍事超級大國。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書宣示,中国採取「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并承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自1990年以来,中国已派出3万多人次参与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2018年12月27日,北斗正式开始提供全球服务,摆脱了对于美国GPS导航系统的依赖。隨著保障制空權和能力的進步,中华人民共和国對區域的影响力不斷增加,不仅與俄羅斯海軍在地中海舉行聯合軍演,还在白令海峽活動,而且在非洲吉布地建立了首個海外軍事基地,並沿著海上航路建立珍珠鏈。 科學技術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相繼掌握兩彈一星與雜交水稻技術;後來提出四個現代化、863計劃、973计划,強調科學研究,並改革學術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09年有超過1萬名工程博士和50萬名理學士;出版数量世界第二,申請專利數世界第一,但也發生过多起学术腐败問題。2012年,政府投資1,630億美元,而研究開發经费位居世界第二名。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航空-{zh-cn:航天; zh-tw:航太; zh-hk:航天;}-、高速鐵路、複合材料、電子技術、核技術、替代能源、生物工程學有許多成果。 在生物技术方面,北京大學在細胞分化培植幹細胞獲得成果,而屠呦呦以中藥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激光技术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繼美國、法國後實現單束雷射出光超萬焦耳的國家。在核技術領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先進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同类装置,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磁局限融合研究上有一定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建有神光系列惯性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2010年12月,錦屏極深地下暗物質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個用於開展暗物質探測的極深地下實驗室,亦是目前世界埋深最深的地下實驗室,垂直岩石覆蓋厚度達2400米。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16年完工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口径射电望远镜,至今已发现超过80颗脉冲星。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15年发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发现了可能是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于2017年发射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开展X射线巡天,通过观测黑洞等高能天体,研究致密天体和黑洞强引力中物质的动力学和高能辐射过程。 化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65年成功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首次实现人工合成蛋白质。氟硼铍酸钾晶体作为第一种可用直接倍频法产生深紫外波段激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其生长技术自1990年代被发现以来长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垄断。2021年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稀土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在稀土的冶炼分离环节处于主导地位,是全球唯一具备稀土全产业链各类产品生产能力的国家。新材料产业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业产能居世界前列。 資訊科技 中华人民共和国擁有華為、聯想集團、小米、OPPO等個人電腦和手机企業;在移动通信领域,拥有5G、6G专利簇数量占比超过40%;在世界排名前500名的超級電腦中擁有173臺,為世界最多。2015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研製首款ARM架構的64核晶片,2019年中芯國際亦開始量產14奈米級產品。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亦積極發展量子通訊,完成長途量子密鑰分發、全通型量子通訊網、量子態隱形傳輸、規模化網絡等實驗。2013年1月,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姚期智教授宣布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量子路由器,并在实验室成功演示;同年3月,薛其坤清华大学院士团队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使用76個光子進行運算的量子计算机九章,并宣布实现量子优越性。 航空航天 1954年7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首飞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飞机的历史。1956年7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原型机在沈阳首飞成功,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喷气式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拥有多款世界先进级别风洞,可自行生产多型军用战斗机、歼击机、运输机和直升机。民用航空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研发生产的国产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已于2016年正式投入运营,大型民用客机C919于2017年完成首飞,并于2023年5月28日完成商业首航,正式投入运营。 自1970年使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进行航天发射的国家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技术发展迅速,至202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拥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航天发射场,其长征系列火箭已完成400次发射,年发射次数位居世界前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研发制造并管理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认定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核心供应商之一。2020年7月31日,北斗卫星全球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自21世纪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深空探测方面取得了大量成就。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项以来先后发射了嫦娥一号(2007)至嫦娥五号(2020年)探测器,实现了“绕”、“落”、“回”的任务。中国火星探测任务中,天问一号探測器包含轨道器、着陆器和祝融号火星车一次性完成了“绕、落、巡”三大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正式启动,至2022年完成了“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发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实现了载人航天。第二步,发射了神舟七号至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以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2021年至2022年间,先后发射了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与梦天实验舱组成了中国空间站三舱“T”字基本构型。随着2022年底的中国空间站的建成与“三步走”目标的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 。 經濟 发展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的工農業總產值466億元、重工業僅占總產值7.9%,而被視為農業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先是採用計劃經濟的體制,改革開放後朝向以市場經濟體制為主的混合經濟。政府在1980年代廢除集體耕作、設立經濟特區、國有企業改革重組,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為世界-{zh-cn: 增长; zh-tw: 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生產總值在1978年至2007年平均實質增長9.8%,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近十倍,人口貧困率從1970年代末的64%下降至2004年的10%以下。19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凭借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包括浦東新區、濱海新區和深圳市)深化改革開放。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GDP总量仅为3053亿美元(IMF数据),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GDP总量已经超过14万亿美元,2022年,中国GDP总量突破120万亿人民币,约18万亿美元。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大力推动自身的经济发展。2007年至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經濟增長速度相當於其他-{zh-cn:八国集团;zh-tw:八大工業國組織;zh-hk:八大工業國組織;}-國家總和。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於全球競爭力報告排名第29位。花旗銀行在2011年的亦有極高的評級,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經濟自由度指數排行第136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0年的8家上市公司加至2010年的2,062家,另有1.3億戶投資者、106家證券公司、62家基金公司和163家期貨公司。2014年第一产业、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别占國內生產毛額的9.2%、42.6%、48.2%,另外電子訊息產業占2.5%、文化產業占3.76%。中华人民共和国經濟增长动力从工業转向第三產業。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產階級達3億人,並擁有251名億萬富翁,是世界上富豪第二多的國家。2012年國內零售市場超過20兆元,自2013年-{zh-cn: 年增长率; zh-tw: 年成長率}-超過12%;奢侈品市場也大大擴張,占全球27.5%。經濟發展亦造成貧富差距,在數十年來不斷增加,2012年的吉尼係數為0.474。經濟快速-{zh-cn: 增长; zh-tw: 成長}-及消費市場擴張造成國內嚴重的通貨膨脹,政府因而加強監管。麥肯錫公司估計未償還債務從2007年的7.4兆美元增長至2014年的28.2兆美元,比國內生產毛額多出228%,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大关,2022年中国大陆人均GDP为12,741美元(IMF数据)。 经济概况 2022年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省級行政區及特別行政區人均生產總值分布,2022年中國大陸最富有的地區爲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地区。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三产业比重分别为农业7.1%,工业39.0%,服务业53.9%。(統計數字包括國家限制開發區域及禁止開發區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藉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國際經濟策略的影响下,第二產業成爲中华人民共和国經濟的重要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爲第二產業的發展創造出適合環境。以中美經貿關係爲例,1972年中美关系恢复,美國为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將其大部分勞力密集工業委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其他發達國家亦有不同程度的將其低技术产业轉而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遂成爲製造業第一大國,超過200多種產品產量和出口量排行首位、數十種出口產品占世界70%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视製造業為重要的經濟基礎,在2015年國務院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畫到2025年时從「製造大國」升級高級技術的「製造強國」,並在2035年達到日本和德國的高度創新為動力的工業水準。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比2016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2011年超越日本,成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而依購買力平價则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中华人民共和国經濟第二產業占比较高,其一是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偏低;2017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国际汇率為8,643美元,列全球第72位;依購買力平價则為16,695美元,列全球第79位。其次是生態環境的破壞。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廠商生產出的商品並不滿足國內市场,发达国家卻因其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而对此类产品进口需求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廠商會出口其商品至其他国家換取利润,這種經濟模式受制於進出口贸易環境及受控於國際贸易政策;匯率波动、進出口税等都會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廠商的利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資水平上升、出口贸易飽和、國際貿易環境嚴竣,及其他經濟誘因底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發展將面临瓶颈;2010年後-{zh-cn: 增长; zh-tw: 成長}-明顯地減速。現時中华人民共和国正處於產業轉型,以第三产业替换舊有的第二產業經濟模式,,改以零售和服务業帶動經濟成長,並自動化傳统的工業生產模式,以提升生產效率,滿足國內持续成長的第三产业對基礎工業的需求。大陆的第三产业在2012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最大比重。2015年時消費佔中华人民共和国經濟成長66.4%,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在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往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政府计划到2025年,成为制造业强国。2019年人均GDP为10276美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软件产业屬於第三产业,這领域最近十几年发展迅速,规模从2000年的593亿人民币增长到2010年的18400亿人民币。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6.65%。現時中华人民共和国软件产业面对的挑战是填補自身的核心系统软件和工业软件领域的缺陷,例如對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计算机輔助設計软件、計算機輔助工程软件、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的研发,減少依赖外国软件,去降低外部壓力造成的生产风险,以滿足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复杂工業的自动化控制需求。 迄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預算收入和支出都位居世界第二名,2010年的財政赤字有人民幣1兆元;但政府因經濟增幅放緩而考慮擴大財政赤字,2015年時達到人民幣1.62兆元。 當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東部地區經濟較西部地區相對發達,政府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開放私人財產的所有權,成為國家資本主義的典型例子。政府主導能源生產、重工業等戰略工業,而在2008年有3,000萬家已註冊的民營公司。2010年末,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名列世界銀行前十名。《-{zh-hans:财富; zh-tw:財星; zh-hk:財富;}-》在2015年-{zh-hans:财富世界500强; zh-tw:財富世界500大; zh-hk:財富世界500強;}-中有106家上榜(占總數21.2%,數量僅次於美國),所涵蓋的30種行業前三名中有採礦原油生產(15家)、銀行(11家)和金屬產品(10家)。《-{zh-hans:财富; zh-tw:財星; zh-hk:財富;}-》於2015年發布的「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排行榜上,由阿里巴巴集團、百度、华为、小米集团、海爾、騰訊、萬達、格力、聯想集團、京東商城位列前十名;《富比士》報導的前十大上市公司中則有5家中國大陸企業,包括銀行總資產最多的中国工商银行。今日中國大陸股票總市值為全球第二名、商品期貨市場成交量居世界首位。 能源与矿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經濟具高度能源密集和耗能傾向,為能源消耗量最大(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及能源生產最多的國家。2014年生產約5.523兆千瓦·時電力,發電裝機容量有13.6億千瓦(其中火電915吉瓦、水電301吉瓦、風電96吉瓦、太陽能發電27吉瓦、核电20吉瓦),220千伏以上的電力線路達57.2萬公里,發電量與電網規模都為世界第一。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商業化,積極發展水力、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能源、生物燃料等技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太阳能发电产业上有较强优势,拥有全球最大光伏发电全产业链集群。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能蕴藏量达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在長江、黄河流域建有多座水力發電廠,截至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风电装机规模已连续十年在全球排名第一,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业基地,风力发电多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甘肃、河北、山东等地,占全国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东部沿海共有30座核反應爐機組運轉,總裝機容量達2,831萬千瓦,並有24座在建機組,機組數量僅次於美國和法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礦產資源豐富,已知礦產有171種、探明儲量者有158種;當中石油、天然氣、煤、鈾、地熱等能源礦產10種,鐵、錳、銅、鋁、鉛、鋅等金屬礦產54種,石墨、磷、硫、鉀鹽等非金屬礦產91種。附近海域石油約250億噸,天然氣有8.4萬億立方公尺。 中华人民共和国長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及消費國,超過70%能源依靠煤炭供應。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產量則位居世界第四,2014年每天產量達4,189,000桶。但因石油生產不能滿足經濟需求,有近半石油要從俄羅斯、中東、中亞和非洲進口,並在2013年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的石油進口國。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天然氣產量1350億立方米,消費量達到1932億立方米。2017年5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可能对未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交通运输 -{zh-hans:; zh-hant:;}- 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发展中国家里最完善的交通网络,拥有堪比发达国家的基础建设,并且还有大量的高铁,高速公路和机场在建设中。拥有由铁路系统、公路系统、航空系统、船运系统、管道構成的交通运输网。截至2022年,公路總里程為528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6萬公里,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达4.2万公里全球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擁有世界最長的高速公路系統,。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估計汽車銷售量在2020年達到4,000萬輛,城市地區也盛行-{zh-cn:自行车;zh-hk:單車;zh-tw:腳踏車;}-。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保有量為4.17億辆,其中汽车3.19亿辆。 截至2022年,中國鐵路總公司經營的鐵路里程數共計约16萬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超4万公里,為全世界客運和貨運最繁忙的網絡,每年春節等假期都會出現人潮,通称春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1世紀初建立世界最長的高速鐵路。2016年9月,随着郑徐高铁的开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铁里程突破2万公里,形成四縱四橫格局并向八纵八横发展,主要线路由京廣高速鐵路、京滬高速鐵路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向印度尼西亚,泰國、歐洲聯盟、寮國、美國等輸出高铁技術。截至2022年1月,中國大陸累计超过50个城市开通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运营线路总长度接近9,000公里,其中上海地鐵、北京地鐵、廣州地鐵等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通車里程位居世界前列,由于是政府运营管理的关系,中國大陸的地铁票价非常平价。另有時速431公里的上海磁浮示範營運線,為世界上最快的商業軌道。 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共有颁证民用航空运输机场254个(不含港、澳、台地区),定期航班航线里程超过838万公里。2015年機場旅客達9.15億人次、貨郵達1409萬噸、飛機起降856.6萬架次。“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将新建至少50个机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客运最繁忙機場依序為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全球客運吞吐量第二)、香港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和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深圳宝安國際機場 ,2019年底建成的北京大兴國際機場被誉为“新国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大型机场在疫情后也呈现客流量增加的趋势。。波音公司估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航機數量从2014年的2570架增加到2034年的7210架,飞机製造需求也不斷提高,但因80%領空為軍隊所管制、以及不利於飛行的高山地形相當多,在利用上有嚴重誤點的問題,作為對比,其他國家的軍事空域大約只有10%,為了充分航空公司的競爭力,因而逐漸有著開放空域的呼聲。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2,116座沿海港口、2,052個深水泊位。2014年,上海港、香港港口、深圳港、寧波舟山港、廣州港、青島港、天津港、大連港、厦门港、营口港、连云港港和苏州港在集装箱吞吐量和噸數名列世界前50名,上海港更在2010年超越新加坡港成为世界大港。中华人民共和国還擁有世界第一長的河流航道,航運里程達12.77万公里,水路客運量達1.5億人、旅客周轉量32.99億人公里。 截至2022年末,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营业里程15.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4.2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超528万公里,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7万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1.44万公里。全国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22142个,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92个其中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138个内河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54个。 商贸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員國,亦是金砖国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為貿易總額最大國家,分別出口額第一大與進口額第二大,也是貨物進出口最大的國家。1980年代,超過一半的出口為原料等初級產品,機電產品只占7.7%。2012年國際貿易總額達3.87兆美元,一般貿易占52%、加工貿易占48%;出口美國最多的商品,依序為手機與廣播設備、電腦、電腦設備、影音設備、玩具等。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壓低匯率而與其他經濟體間有所摩擦,也被批評製造假冒的。201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因國內貸款問題而經濟增長放緩。在全球經濟因次貸危機陷入困境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量與國際市場需求亦遭削弱,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旧为全球最大出口国,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出口额为2.5万亿美元,进口额为2.08万亿美元,进出口保有大量顺差。。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储备达2.85兆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7%,為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家。但2014年6月達最高點後則不斷下滑,2015年降幅超過5,000億美元,在年底下滑至3.33兆美元,巴克萊銀行更預測2016年降至2.75兆美元。到202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汇储备为31067.18亿美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國家,2012年獲得2,530萬美元投資。2014年,外匯匯款達640億美元,是第二大的匯款接受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亦大量投資海外市場,為第二大對外投資國;2014年投資海外達1,231.2億美元,許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業也併購外國公司。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擁有價值1.6兆美元的證券;同時有超過1.16兆美元的美國國庫證券,為美國國債最大的海外持有者。 隨著海外需求增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積極向外擴張。2007年,联邦储备系统批准招商银行設立紐約分局的申請。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国银行進入世界銀行前十名,並有111家銀行列入世界前千家銀行。環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华人民共和国意識到依賴美元和國際貨幣體系的弱點;2009年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包括建立人民幣債券市場、擴大貿易量化測試等,以促進海外人民幣流動。2010年後,包括俄罗斯卢布、日圓、澳洲元、紐西蘭元、新加坡元、英镑、加拿大元等同意能與人民幣直接兌換,在2013年成為交易量第八大的貨幣。隨著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需求上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於2016年10月1日生效。 人口 住宅 数量与结构 根據2020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數約有1,419,936,142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其中中國大陸人口達1,411,778,724人,香港和澳門人口分別有7,474,200人與683,218人。14歲以下的人口佔16.60%,15歲至59歲的人口佔70.14%,而60歲以上的人口佔13.26%。2013年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增長率估計為0.46%。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78年約有64%民眾為貧窮人口,但1978年經濟快速增長後,已經有數億名民眾脫離窮困生活。今日約有10%人口仍處在貧窮線以下,城鎮失業率在2007年一度降到4%以下,目前城鎮失業率則在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生嬰兒的男性比例偏高,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男女比例為118.06比100,比正常的105比100的男女比例高。2010年人口普查中,男性佔總人口的51.27%左右;不過相較於1953年男性佔總人口51.82%左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性別比例較為平衡許多。据全国老龄委2015年预计,未来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到2050年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老龄化将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截至2017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2.41亿,占总人口的17.3%,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 各地區人口密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体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45人,有96%的人口生活在占全国总面积36%的土地上。最近几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常住人口分布出现了新的变化,东部人口增长在放慢,中西部常住人口增长加快。上海常住人口总量与新增量从2015年开始负增长,而以往人口净流出的省份如湖北、河南、安徽、四川、贵州等人口却在反弹。不变的是,东南沿海(广东、福建)的常住人口新增量仍在增加,而东北地区的人口依旧在减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十年來有大規模的都市化,城市人口百分比從1980年的20%,在2015年時增加到55.6%;同時預估城市人口將在2030年達到10億人,占世界人口的8分之一。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超過2.62億名前往城市尋找工作的民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超過160個城市的人口超過100萬人,估計在2025年會有221個城市超過100萬人。國務院將常住人口1,000萬人以上的城市列為超大城市,其中最大的北上廣又被統稱為一線城市,但目前因為人口基數龐大,正在進行居民總量控管,不過超大城市總數仍將會繼續增長,其中最為矚目的是近年瞄準2020年的新一線都市開始崛起,例如重慶、武漢等城市,以加入國家中心城市為奮鬥目標。超過500萬人的城市列為特大城市,以區域中心城市的身份和功能參與經濟舞台,使國家各區域能均衡發展或輔助經濟圈的周邊發展,多數正在建設機場、地鐵、醫院、電視台等基礎建設,以圖追趕上一線城市的生活品質和城市影響力。而100萬人至500萬人的城市為大城市,是都市化进程以及推動各省地方性文化发展的主力,其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的未來樣貌有著重要影响。 族群与移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多民族國家,政府登記而正式承認的民族群體共有56個,合稱「中華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族群為漢族,佔總人口約91.5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漢族族群,漢族在大部分省級行政區中多於其他族群,僅有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例外。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則被稱為「少數民族」,人數較多者有壯族(1.30%)、滿族(0.86%)、回族(0.79%)、苗族(0.79%)、維吾爾族(0.72%)、彝族(0.65%)、土家族(0.62%)、藏族(0.47%)、蒙古族(0.44%)、布依族(0.26%)、朝鮮族(0.15%)等。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少數民族約佔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8.49%。而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而少數民族人口總和則增加7,362,627人。2000年普查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未識別民族人口约73万人,部分被划入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在2010年人口普查紀錄中,有593,832名外國公民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名分別來自韓國(120,750人)、美國(71,493人)和日本(66,159人)。 人口政策 1955年,政府開始宣傳節制生育政策。自1979年後政府正式推行人口政策,為社會帶來一定影響。各個省級行政區實行嚴格的計畫生育方針,一胎化政策限制每個家庭僅能生育一個孩子,並在城鎮地區推廣避孕措施;僅有法律規定下,同意少數民族和農村地區有例外情況。同時還立法禁止在非醫療需要下,對胎兒性別鑒定和實施墮胎。但计划生育亦引起社會反彈,由於限制家庭只能撫養一個孩童,在傳統偏愛男孩的觀念和務農需勞動力的情況下,以農村為首的地區常違背此規定,按規定超生需上交罰款。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總和生育率可能達1.4左右,沒有登記的黑戶非常多,因而這些人常沒有基本公民應有的保障以及可能伴隨之而來的家庭衝突成為急需解决的社會問題。
计算机科学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参见 中国超级计算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 计算机科学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Object-Oriented Distributed Systems,通用面向对象分布式系统)的领导者。这个为期三年的项目,由挪威研究理事会(Norwegian Research Council)资助,始于1997年,目标是通过引入新的基本概念来丰富面向对象语言和系统开发方法,这些新的基本概念可以使我们来描述分层和(或)分布的程序、硬件和实现这些程序的人之间的关系。GOODS小组还包括Haakon Bryhni、Dag Sjoberg和Ole Smordal。他也领导挪威计算中心的一个小组,这个小组致力于建立一个GOODS想法的商业化实现——STAGE项目(STAGing Environments)。STAGE小组还包括Dag Belsnes、Jonn Skretting、Kasper Osterbye和Birger Moeller-Pedersen。 克利斯登·奈加特生前最后的研究兴趣是(the didactical aspects of introductory teaching of programming)。 其他活动 克利斯登·奈加特在1984年—1985年间是奥斯陆大学信息科学委员会主席,参与设计为所有教员提供研究、教育、计算和通信设施的学校发展计划。 克利斯登·奈加特是挪威自然保护协会(Norwegian Associ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ure)环境保护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他作为挪威代表参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活动有十年之久。他是挪威联合工会(Norwegian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科学研究委员会的成员,并与多个国家的工会组织合作。 他多年致力于运作一个实验性的社会机构,试图为被社会遗弃的酗酒者创造一种新的人居条件(human living conditions)。 克利斯登·奈加特一直活跃于挪威政坛。在1960年代中后期,他是挪威左翼非社会主义政党Venstre的执行委员会成员,该党战略委员会主席。1972年挪威公民投票决定是否成为欧洲共同市场组织成员。在此前炽热的政治斗争中,他为协调青年组织而工作,大多数青年组织反对挪威加入欧洲共同市场组织,最后他们获得胜利。1971年—2001年克利斯登·奈加特是工党成员,并成为该党科学研究政策委员会的成员。 克利斯登·奈加特于1988年11月成为挪威信息委员会主席。 在1996年—1997年间克利斯登·奈加特为致力于成立欧洲反对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运动(TEAM-The European Anti-Maastricht Movement)而担任协调员。欧洲反对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运动是一个反对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Economic Monetary Union)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国际组织间的协调网络。欧洲反对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运动成功地于1997年3月3日建立起来。 家庭 克利斯登·奈加特与约翰娜·奈加特于1951年结婚。约翰娜·奈加特现已退休,曾工作于挪威援助发展中国家机构(NORAD, The Norwegian Agency for Aid to Developing Countries)。多年来她专于招募工作并为工作在东部非洲的专家提供行政支持。他们有三个孩子和七个孙子。 参见 计算机科学家 奥利-约翰·达尔 SIMULA-67 参考文献 克利斯登·奈加特个人履历(长版本,2002年2月15日) 纪念克利斯登·奈加特(1926-2002) 克利斯登·奈加特个人主页 Nygaard Nygaard N
1957年—1960年间他是挪威防务系统中最早的运筹研究小组的负责人。他是挪威运筹研究学会(Norwegian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的共同创办者和第一任主席(1959年—1964年)。1960年他受聘于挪威计算中心(Norwegian Computing Center),负责把挪威计算中心建设成为一个研究机构,并且于1962年成为研究主管(Director of Research)。 与奥利-约翰·达尔(Ole-Johan Dahl)一道,他开发了最早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SIMULA-I(1961年—1965年)和SIMULA-67,首次引入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对象、类、继承、virtual quantities、多线程(准并行的)的程序执行。他为挪威的工会进行计划、控制和数据处理方面的研究,一切都以参加工会劳工的利益来评估(1971年—1973年,与Olav Terje Bergo)。其它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还包括:计算机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通用系统描述语言DELTA(1973年—1975年与Erik Holbaek-Hanssen和Petter Haandlykken)。 克利斯登·奈加特是丹麦奥胡斯大学的教授(1975年—1976年),并且随后成为挪威奥斯陆大学的教授(1977年兼职,1984年—1996年全职)。他在奥尔胡斯和奥斯陆大学的工作包括系统开发和计算机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与教学,这些工作为日后称为系统开发中的斯堪的纳维亚学派奠定了基础。斯堪的纳维亚学派的工作与参与式开发(Participatory Design)的领域密切相关。1987年他成为美国帕洛阿托的斯坦福大学的访问教授,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以及苹果公司的高级技术小组的顾问与讲师。 1990年6月他成为瑞典隆德大学的荣誉教授,并于1991年6月成为丹麦奥尔堡大学的第一个荣誉教授。他是挪威科学院的成员。 1990年10月美国的协会—为了社会责任的计算机职业者(Computer Professional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CPSR)—因为他社会责任感和职业工作而授予他诺伯特·维纳奖。1992年他因“使挪威在信息科学领域闻名世界”而获得计算机世界(Computer world)的荣誉奖金。1999年他与奥利-约翰·达尔一起获得了罗辛奖(Rosing Prize)。罗辛奖是挪威数据协会的为专业上特别的进步而设立的新奖项。2000年6月面向对象技术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象管理组织(Object Management Group)因他在“对象技术概念上的开创工作”而授予荣誉会员。 2001年11月他与奥利-约翰·达尔一起获得了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的約翰·馮諾依曼獎,并评价:“奖予他们在设计和实现SIMULA67时引入的概念,这些概念是面向对象技术的基石。” 2002年2月他又一次与奥利-约翰·达尔一起获得了美國計算機協會(ACM)的图灵奖,并评价:“奖予他们在设计编程语言SIMULAI和SIMULA67时产生的基础性想法,这些想法是面向对象技术的肇始。” 2000年8月他被挪威国王授予圣奥拉夫指挥官勋章(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Saint Olav)。 从1976年起他与Bent Bruun Kristensen、Ole Lehrmann Madsen和Birger Moeller-Pedersen一道从事于通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BETA的开发与实现(实现从1986年开始)。现在这个语言已经可以在多种计算机上使用。 克利斯登·奈加特在1980年代的头半个时期是斯堪的纳维亚各国间的一个研究项目SYDPOL(System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 Oriented Languages)的筹划指导委员会主席。这个研究项目致力于在系统开发、语言研究和人工智能方面协同研究工作并为工作组提供支持。 也在1980年代,他作为欧洲科学与技术合作组织指导委员会主席(欧洲共同市场组织委任)资助了一些欧洲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是关于面向专业语言的扩展(the extensions of
ifTrue: b1 False: b2 = ( b1 value ). |) 返回算符^的出现或缺席,不影响普通方法的行为,因为普通方法总是会返回它最终的表达式的值。 块 块是Self的闭包,Self就像Smalltalk,使用“块”用于控制流程和其他职责。块文字的写法,除了方括号替代了圆括号之外,类似于其他对象文字。例如嵌入在下列表达式中的块: 1 to: 5 * i By: 2 * j Do: [| :k | k print ] 一个块文字定义两个对象:一个块数据对象,和它包围的一个块方法对象。 块数据对象,它有包含块方法对象的一个槽,其选择子也就是槽名字,由参数数目决定,没有参数是value,一个参数是value:,两个参数是value:With:,随着参数增多With:个数也随之递增。此外,它还有一个叫parent*的父槽,指向含有块对象都共享的行为的那个对象(traits block)。 块方法对象,它含有这个块的代码。不同于普通方法对象,它不包含self槽,转而有一个匿名父槽,它被初始化指向在词法上处于外围的块或方法的活动对象。匿名的含义,是这个槽的名字在Self层面是不可见的,而不能显式的访问。作为结果,在一个块方法内发送的隐含接收者消息,被限定在这个块所在表达式的词法作用域之内,而非这个块经过可能有的多次转送,最终向它发送适当的value消息变体之时的那个作用域。 相应的,块求值分为如下两个阶段: 在这个块被求值的时候,即它被用作发送消息的参数,比如例子中to:By:Do:消息的参数之时,建立块对象(即块数据对象);这个块被浅层复制(clone),并将指向这个块在词法上外围的活动记录,即当前的活动记录的一个指针交给它匿名保存。 在向这个块发送适当的value消息变体的时候,求值这个块方法;这个块方法接着被浅层复制,并填充此复制体的方法槽,使用第一阶段确定的指针来初始化匿名父槽,最后执行这个块的代码。 在块中,返回算符^导致从包含这个块的普通方法中返回控制权,立即终止这个方法的活动,这个块的活动,和在其间的所有活动。这种返回叫做“非局部返回”,因为它可以穿越很多活动。普通方法求值的结果,是非局部返回所返回的值。 委托 在理论上,所有Self对象都是独立实体,Self既没有类也没有元类。对任何特定对象的变更,都不影响任何其他对象,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却需要它们有关联。正常的一个对象,只能理解对应于它的局部槽的消息,但拥有一个或更多的指示父(parent)对象的槽,对象可以将任何自身不理解的消息,委托(delegate)给父对象。 Self采用这种方式,处理在基于类的语言中使用继承来担负的责任。委托还可以用来实现一些特征,比如命名空间和词法作用域。通过下面的例子展示委托与传统的类的不同之处: myObject parent: someOtherObject. 这个句子通过改变与叫做parent的父槽关联的值,在运行时间改变myObject的“类”。不同于继承或词法作用域,委托对象可以在运行时间修改。 特质 例如,假定在一个简单的账簿应用中,定义了一个对象叫做“银行帐号”(bank account)。通常建立的这个对象,具有内部的方法,比如说“存款”(deposit)和“取款”(withdraw),和任何它所需要的数据槽,比如说“余额”(balance)。这只是一个原型,它只在使用方式上特殊,因为它恰好是一个全功能的银行帐号。 为“Bob的账户”制作银行帐号对象的复制品(clone),将建立一个新对象,它在起初时完全同于原型。在这种情况下,将复制(copy)包括方法和任何数据的槽。但更常用的解决方案,是首先建立叫做它的特质(trait)对象的一个简单对象,它包含通常与一个类有关的项目。 在这个例子中,“银行账户”将没有存款和取款方法,而是委托给一个父对象来做这些。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制作银行帐号对象的很多复本,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改变它所委托的特质对象中的槽,来改变它们全体的行为。 Self世界 当处在于提示符下键入表达式的场景时,由叫做“大厅”(lobby)的一个对象,引领用户进入Self世界。当建立一个新对象的脚本被读入系统的时候,脚本中的表达式都在大厅的上下文中求值。就是说大厅是这个脚本中所有发送给self的消息的接收者。 要引用在脚本中的某个现存的对象,必须通过发送一个消息到大厅才可以访问到它。大厅的traits、globals和mixins槽,是从大厅可以访问的对象命名空间的根。大厅的lobby槽允许大厅自身通过名字来提及。路径名字是一个一元选择子的序列,它描述从大厅到这个对象的路径。路径名字也是可以在大厅的上下文中求值的表达式,它产出这个对象。 例如,原型列表的完全路径名字是globals list。因为globals是父槽,它可以从路径名字表达式中省略,生成简短路径名字list。大厅的traits不是父槽,特质对象的名字必须开始于前缀traits,因此列表的特质对象必须称呼为traits list。 不是所有对象都有路径名字,只有那些从大厅可以到达的对象才有,这些对象称为“周知的”。大厅向用户提供三类对象: 特质(traits)对象,封装共享行为的对象,典型的每个原型对象,都有一个关联的同名特质对象,用来描述它的行为的共享部份。任何Self实现都需要为整数、浮点数、字符串和块提供特质对象。Sefl世界中多数具体对象派生自两种个顶层特质对象:不唯一性对象承袭自traits clonable,而唯一性对象承袭自traits oddball。唯一性的对象通过返回自身,来响应消息copy,并使用同一性来测试相等。 全局(globals)对象,即不唯一性的原型对象,和“每种只有一个”的独特(oddball)对象。一些对象比如true、false和nil是唯一性的,在系统中它们只需要有一个。因为一个oddball不需要在它的很多实例间共享它的行为,它不需要有分立的特质对象和原型对象。很多oddball对象从traits oddball继承copy方法,它返回对象自身而非一个新复本。 混入(mixins)对象,即小而无父对象的行为束(bundle),是持有共享行为的一种对象,通常用来混入那些有其他父对象的对象之中。混入对象的一个例子是mixins identity。两个对象测试相等,通常基于在一个共同的域(domain)内是否有相同的值。例如,在数的域内3.0 = 3,即使它们不是相同的对象甚至不是同种类的对象。但是在一些域中,两个对象相等当且仅当它们是相同的对象,例如两个进程即使有相同的状态也不被当作是相等除非它们是同一个。在这种情况上,使用同一性比较来实现相等测试,并混入mixins identity来得到想要的行为。 在大厅的defaultBehavior槽中,定义了系统中大多数对象所继承的缺省行为。 新建对象 有两个消息与对象复制有关: ,,返回包含着与最初对象完全相同的槽和代码的一个新对象。它用在对象内部,客户应当使用copy。 ,复制接收者,可能具有嵌入的复制或初始化。 考虑一个图形用户界面有关的例子: (desktop activeWindow) draw: (labelWidget copy label: 'Hello, World!'). 首先进行的是,它向桌面对象desktop发送消息activeWindow,从其拥有的一个窗口列表中返回活动窗口。按从内向外从左至右的次序,接着是,通过copy消息制作标签组件对象labelWidget的一个复本,接着向它发送一个消息,将Hello, World!放入它的用作“标签”的label槽中。最后将返回的这个组件,发送到这个活动窗口用于“绘制”的draw槽中。 增加槽 在Self中的对象,可以通过包括新加的槽来修改。这可以通过被推荐使用的图形编程环境来做,或者直接使用原语_AddSlots:。原语与正常关键字消息有相同的语法,但是它的名字开始于下划线字符。给_AddSlots:的参数是一个对象文字,它的槽将被复制进入接收者。例如,在大厅中新增叫做newObject的对象,并初始化这里举出的它的叫做entries的槽,采用如下这样的表达式: _AddSlots: (| newObject = (| entries <- list copy ... |) |) 因为_AddSlots:原语未指定接收者,这里的消息隐含接收者self是大厅,由它来理解产生初始值的消息list copy,list是周知的原型对象。 例子 在下面的例子中,将基于类语言中叫做Vehicle的一个简单的车辆类,重新构造为Self中的vehicle对象,从而能够区分出在轿车和卡车之间共有的行为: _AddSlots: (| vehicle <- (|parent* = traits clonable|) |). 在大厅中创建了一个叫做vehicle的槽,它的值是一个对象文字,同时还创建了一个叫做vehicle:的赋值槽。作为vehicle槽初始值的对象文字,也就是新建的叫做vehicle的对象,包括了一个单一的父槽parent,没有相应的parent:,它委托了traits clonable对象,这个顶层的特质对象可以理解与复制有关的消息。 然后向这个新建对象继续增加name槽和相应的name:槽: vehicle _AddSlots: (| name <- 'automobile'|). 在大厅中从vehicle对象建立一个跑车对象sportsCar,并接着向sportsCar增加vehicle所没有的用于“开车上班”的一个新的方法槽driveToWork: _AddSlots: (| sportsCar <- vehicle copy |). sportsCar _AddSlots: (| driveToWork = ("这个方法的代码") |). 在大厅中从sportsCar对象建立一个保时捷911对象porsche911,接着向新建对象porsche911发送一个消息改变它的name槽的值: _AddSlots: (| porsche911 <- sportsCar copy |). porsche911 name: 'Bobs Porsche'. 对象porsche911与它的原型对象sportsCar,仍有着完全相同的槽,但是其中的一个槽有着不同的值。 环境 Self的一个特征,是它基于了早期Smalltalk系统所用的某种虚拟机系统。就是说,程序不是像C语言中那样的独立实体,而是需要它们的整体内存环境来运行。这要求应用程序被装载入保存内存的(chunk)之中,这叫做“快照”或。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映像有时很大并且笨重;但是调试一个映像,经常被调试一个传统程序要简单,因为运行时状态更容易检查和修改。在基于源代码和基于映像的开发之间的不同,是类似于在面向类的和面向原型的面向对象编程之间的区别。 此外,环境是为了让在系统之中的对象能快速和可持续的变更而定制的。重新构建一个“类”设计,就像从现存的祖先拖动出来方法放入新造的之中一样容易。简单任务像测试方法,可以通过制作复本来处理,拖动方法进入这个复本,接着变更它。不同于传统系统,只有变更了的对象有新代码,不需要重建任何东西来测试它。如果这个方法有效,可以简单的把它拖动回祖先之中。 性能 Self的VM实现的性能,在某些测试之中大约是优化的C程序速度的一半。这是通过即时编译技术达到的,它是在Self研究中首创并改进的,能够使高级语言表现得这么好。 垃圾收集 Self的垃圾收集器使用分代垃圾回收,它按年龄分离对象。通过使用内存管理系统记录页面写,可以维护一个写屏障。这个技术给出了卓越的性能,尽管在运行一些时间之后,出现完全的垃圾收集,要花相当可观的时间。 优化 运行系统选择性的扁平化调用结构。这给出适当的自身提速,但允许了对不同调用者类型的类型信息和多版本的代码的大量缓存。这去除了对做很多方法查找的需要,并允许条件分支语句和硬编码调用被插入,这经常能给出类似C语言的性能,而又不失去语言层面的通用性,但要建立在完全的垃圾收集系统之上。 引用 延伸阅读 Published papers on Self Series of four articles "Environment and the programming language Self" 站外链接 Prototype-Based Application Construction
(arg y))) ). |) 这里出现了三个隐含接收者一元消息clone、x和y。 作为语法约定,参数名字可以直接写在槽名字中对应关键字之后,它不再带有前缀冒号,从而隐含的声明参数槽。例如下面的方法定义: (| ifTrue: False: = (| :b1. :b2 | b1 value ). |) 可以等价的定义为: (| ifTrue: b1 False: b2 = ( b1 value ). |) 返回算符^的出现或缺席,不影响普通方法的行为,因为普通方法总是会返回它最终的表达式的值。 块 块是Self的闭包,Self就像Smalltalk,使用“块”用于控制流程和其他职责。块文字的写法,除了方括号替代了圆括号之外,类似于其他对象文字。例如嵌入在下列表达式中的块: 1 to: 5 * i By: 2 * j Do: [| :k | k print ] 一个块文字定义两个对象:一个块数据对象,和它包围的一个块方法对象。 块数据对象,它有包含块方法对象的一个槽,其选择子也就是槽名字,由参数数目决定,没有参数是value,一个参数是value:,两个参数是value:With:,随着参数增多With:个数也随之递增。此外,它还有一个叫parent*的父槽,指向含有块对象都共享的行为的那个对象(traits block)。 块方法对象,它含有这个块的代码。不同于普通方法对象,它不包含self槽,转而有一个匿名父槽,它被初始化指向在词法上处于外围的块或方法的活动对象。匿名的含义,是这个槽的名字在Self层面是不可见的,而不能显式的访问。作为结果,在一个块方法内发送的隐含接收者消息,被限定在这个块所在表达式的词法作用域之内,而非这个块经过可能有的多次转送,最终向它发送适当的value消息变体之时的那个作用域。 相应的,块求值分为如下两个阶段: 在这个块被求值的时候,即它被用作发送消息的参数,比如例子中to:By:Do:消息的参数之时,建立块对象(即块数据对象);这个块被浅层复制(clone),并将指向这个块在词法上外围的活动记录,即当前的活动记录的一个指针交给它匿名保存。 在向这个块发送适当的value消息变体的时候,求值这个块方法;这个块方法接着被浅层复制,并填充此复制体的方法槽,使用第一阶段确定的指针来初始化匿名父槽,最后执行这个块的代码。 在块中,返回算符^导致从包含这个块的普通方法中返回控制权,立即终止这个方法的活动,这个块的活动,和在其间的所有活动。这种返回叫做“非局部返回”,因为它可以穿越很多活动。普通方法求值的结果,是非局部返回所返回的值。 委托 在理论上,所有Self对象都是独立实体,Self既没有类也没有元类。对任何特定对象的变更,都不影响任何其他对象,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却需要它们有关联。正常的一个对象,只能理解对应于它的局部槽的消息,但拥有一个或更多的指示父(parent)对象的槽,对象可以将任何自身不理解的消息,委托(delegate)给父对象。 Self采用这种方式,处理在基于类的语言中使用继承来担负的责任。委托还可以用来实现一些特征,比如命名空间和词法作用域。通过下面的例子展示委托与传统的类的不同之处: myObject parent: someOtherObject. 这个句子通过改变与叫做parent的父槽关联的值,在运行时间改变myObject的“类”。不同于继承或词法作用域,委托对象可以在运行时间修改。 特质 例如,假定在一个简单的账簿应用中,定义了一个对象叫做“银行帐号”(bank account)。通常建立的这个对象,具有内部的方法,比如说“存款”(deposit)和“取款”(withdraw),和任何它所需要的数据槽,比如说“余额”(balance)。这只是一个原型,它只在使用方式上特殊,因为它恰好是一个全功能的银行帐号。 为“Bob的账户”制作银行帐号对象的复制品(clone),将建立一个新对象,它在起初时完全同于原型。在这种情况下,将复制(copy)包括方法和任何数据的槽。但更常用的解决方案,是首先建立叫做它的特质(trait)对象的一个简单对象,它包含通常与一个类有关的项目。 在这个例子中,“银行账户”将没有存款和取款方法,而是委托给一个父对象来做这些。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制作银行帐号对象的很多复本,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改变它所委托的特质对象中的槽,来改变它们全体的行为。 Self世界 当处在于提示符下键入表达式的场景时,由叫做“大厅”(lobby)的一个对象,引领用户进入Self世界。当建立一个新对象的脚本被读入系统的时候,脚本中的表达式都在大厅的上下文中求值。就是说大厅是这个脚本中所有发送给self的消息的接收者。 要引用在脚本中的某个现存的对象,必须通过发送一个消息到大厅才可以访问到它。大厅的traits、globals和mixins槽,是从大厅可以访问的对象命名空间的根。大厅的lobby槽允许大厅自身通过名字来提及。路径名字是一个一元选择子的序列,它描述从大厅到这个对象的路径。路径名字也是可以在大厅的上下文中求值的表达式,它产出这个对象。 例如,原型列表的完全路径名字是globals list。因为globals是父槽,它可以从路径名字表达式中省略,生成简短路径名字list。大厅的traits不是父槽,特质对象的名字必须开始于前缀traits,因此列表的特质对象必须称呼为traits list。 不是所有对象都有路径名字,只有那些从大厅可以到达的对象才有,这些对象称为“周知的”。大厅向用户提供三类对象: 特质(traits)对象,封装共享行为的对象,典型的每个原型对象,都有一个关联的同名特质对象,用来描述它的行为的共享部份。任何Self实现都需要为整数、浮点数、字符串和块提供特质对象。Sefl世界中多数具体对象派生自两种个顶层特质对象:不唯一性对象承袭自traits clonable,而唯一性对象承袭自traits oddball。唯一性的对象通过返回自身,来响应消息copy,并使用同一性来测试相等。 全局(globals)对象,即不唯一性的原型对象,和“每种只有一个”的独特(oddball)对象。一些对象比如true、false和nil是唯一性的,在系统中它们只需要有一个。因为一个oddball不需要在它的很多实例间共享它的行为,它不需要有分立的特质对象和原型对象。很多oddball对象从traits oddball继承copy方法,它返回对象自身而非一个新复本。 混入(mixins)对象,即小而无父对象的行为束(bundle),是持有共享行为的一种对象,通常用来混入那些有其他父对象的对象之中。混入对象的一个例子是mixins identity。两个对象测试相等,通常基于在一个共同的域(domain)内是否有相同的值。例如,在数的域内3.0 = 3,即使它们不是相同的对象甚至不是同种类的对象。但是在一些域中,两个对象相等当且仅当它们是相同的对象,例如两个进程即使有相同的状态也不被当作是相等除非它们是同一个。在这种情况上,使用同一性比较来实现相等测试,并混入mixins identity来得到想要的行为。 在大厅的defaultBehavior槽中,定义了系统中大多数对象所继承的缺省行为。 新建对象 有两个消息与对象复制有关: ,,返回包含着与最初对象完全相同的槽和代码的一个新对象。它用在对象内部,客户应当使用copy。 ,复制接收者,可能具有嵌入的复制或初始化。 考虑一个图形用户界面有关的例子: (desktop activeWindow) draw: (labelWidget copy label: 'Hello, World!'). 首先进行的是,它向桌面对象desktop发送消息activeWindow,从其拥有的一个窗口列表中返回活动窗口。按从内向外从左至右的次序,接着是,通过copy消息制作标签组件对象labelWidget的一个复本,接着向它发送一个消息,将Hello, World!放入它的用作“标签”的label槽中。最后将返回的这个组件,发送到这个活动窗口用于“绘制”的draw槽中。 增加槽 在Self中的对象,可以通过包括新加的槽来修改。这可以通过被推荐使用的图形编程环境来做,或者直接使用原语_AddSlots:。原语与正常关键字消息有相同的语法,但是它的名字开始于下划线字符。给_AddSlots:的参数是一个对象文字,它的槽将被复制进入接收者。例如,在大厅中新增叫做newObject的对象,并初始化这里举出的它的叫做entries的槽,采用如下这样的表达式: _AddSlots: (| newObject = (| entries <- list copy ... |) |) 因为_AddSlots:原语未指定接收者,这里的消息隐含接收者self是大厅,由它来理解产生初始值的消息list copy,list是周知的原型对象。 例子 在下面的例子中,将基于类语言中叫做Vehicle的一个简单的车辆类,重新构造为Self中的vehicle对象,从而能够区分出在轿车和卡车之间共有的行为: _AddSlots: (| vehicle <- (|parent* = traits clonable|) |). 在大厅中创建了一个叫做vehicle的槽,它的值是一个对象文字,同时还创建了一个叫做vehicle:的赋值槽。作为vehicle槽初始值的对象文字,也就是新建的叫做vehicle的对象,包括了一个单一的父槽parent,没有相应的parent:,它委托了traits clonable对象,这个顶层的特质对象可以理解与复制有关的消息。 然后向这个新建对象继续增加name槽和相应的name:槽: vehicle _AddSlots: (| name <- 'automobile'|). 在大厅中从vehicle对象建立一个跑车对象sportsCar,并接着向sportsCar增加vehicle所没有的用于“开车上班”的一个新的方法槽driveToWork: _AddSlots: (| sportsCar <- vehicle copy |). sportsCar _AddSlots: (| driveToWork = ("这个方法的代码") |). 在大厅中从sportsCar对象建立一个保时捷911对象porsche911,接着向新建对象porsche911发送一个消息改变它的name槽的值: _AddSlots: (| porsche911 <- sportsCar copy |). porsche911 name: 'Bobs Porsche'. 对象porsche911与它的原型对象sportsCar,仍有着完全相同的槽,但是其中的一个槽有着不同的值。 环境 Self的一个特征,是它基于了早期Smalltalk系统所用的某种虚拟机系统。就是说,程序不是像C语言中那样的独立实体,而是需要它们的整体内存环境来运行。这要求应用程序被装载入保存内存的(chunk)之中,这叫做“快照”或。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映像有时很大并且笨重;但是调试一个映像,经常被调试一个传统程序要简单,因为运行时状态更容易检查和修改。在基于源代码和基于映像的开发之间的不同,是类似于在面向类的和面向原型的面向对象编程之间的区别。 此外,环境是为了让在系统之中的对象能快速和可持续的变更而定制的。重新构建一个“类”设计,就像从现存的祖先拖动出来方法放入新造的之中一样容易。简单任务像测试方法,可以通过制作复本来处理,拖动方法进入这个复本,接着变更它。不同于传统系统,只有变更了的对象有新代码,不需要重建任何东西来测试它。如果这个方法有效,可以简单的把它拖动回祖先之中。 性能 Self的VM实现的性能,在某些测试之中大约是优化的C程序速度的一半。这是通过即时编译技术达到的,它是在Self研究中首创并改进的,能够使高级语言表现得这么好。 垃圾收集 Self的垃圾收集器使用分代垃圾回收,它按年龄分离对象。通过使用内存管理系统记录页面写,可以维护一个写屏障。这个技术给出了卓越的性能,尽管在运行一些时间之后,出现完全的垃圾收集,要花相当可观的时间。 优化 运行系统选择性的扁平化调用结构。这给出适当的自身提速,但允许了对不同调用者类型的类型信息和多版本的代码的大量缓存。这去除了对做很多方法查找的需要,并允许条件分支语句和硬编码调用被插入,这经常能给出类似C语言的性能,而又不失去语言层面的通用性,但要建立在完全的垃圾收集系统之上。 引用 延伸阅读 Published papers on Self Series of four articles "Environment and the
Torvalds拥有对Linux内核能够接受哪些更改和谁可以成为维护者的最终决定权。内核维护者在他们自愿放弃之前将维持他们的角色。目前,没有任何已知的内核维护者被要求退出。此外,还没有一个内核维护者因与其他维护者的交互风格的因素而受到Linus批评的例子。这为维护者提供了宽松的社区空间。虽然内核开发社区的文化多年来有所改善,但曾有一段时间它的声誉很糟糕。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对待的开发者可以向Linux基金会的技术专家委员会报告。尽管如此,一些社区成员仍然不认同现在的讨论氛围。 同 Linux 发行版的关系 大多数Linux用户运行一个由他们 Linux 发行版提供的内核。一些发行版搭载的是 Linux 的通用内核(也就是 “vanilla”或“stable”)版本。不过,一些Linux内核发行商(如Red Hat和SUSE)会维护他们自己的内核分支。这些发行商分支的内核版本通常相对于稳定版本(vanilla)而言更新的速度更慢一些,但是同样会包括所有相关的稳定版本分支的补丁。此外,他们同时也会增添一些新特性和对新硬件的支持,而这些支持是这些发行商分支基于的稳定分支所不包括的。 重新开发的估价 按照传统商业软件开发的方式,重新开发Linux 2.6.0内核的估计代价将是6.12亿美元(4.67亿欧元、3.94亿英镑),以2004年的COCOMO人月估计模型.在2006年,欧盟资助的一项研究表明,重新开发Linux 2.6.8以后的内核,代价是8.82亿欧元(11.4亿美元、7.44亿英镑)。 截至2011年1月4日,使用当前的代码行(LOC)和大卫·惠勒的计算工资数,这将花费约30亿美元(约22亿欧元),才能够重新开发Linux的内核。 版本命名 Linux内核有三个不同的命名方案。早期版本:第一个版本的内核是0.01,其次是0.02,0.03,0.10,0.11,0.12(第一GPL版本),0.95,0.96,0.97,0.98,0.99及1.0。,从0.95版有许多的补丁发布於主要版本版本之间。 旧计划(1.0和2.6版之间),版本的格式為A.B.C,其中A,B,C代表:A大幅度转变的内核,这是很少发生变化,只有当发生重大变化的代码和核心发生才会发生,在历史上曾改变两次的内核:1994年的1.0及1996年的2.0; B是指一些重大修改的内核,内核使用了传统的奇数次要版本号码的软件号码系统(用偶数的次要版本号码来表示稳定版本);C是指轻微修订的内核,这个数字当有安全补丁,bug修复,新的功能或驱动程序,内核便会有变化。自2.6.0(2003年12月)发布後,人们认识到,更短的发布周期将是有益的。自那时起,版本的格式為A.B.C.D,其中A,B,C,D代表:A和B是无关緊要的,C是内核的版本,D是安全补丁。 自3.0(2011年7月)发布后,版本的格式為3.A.B,其中A,B代表:A是内核的版本,B是安全补丁。而4.0(2015年4月)釋出後,則延續3.A.B的命名格式,只是將主版號變更為4。 法律層面 许可证 原先托瓦茲将 Linux 置于一个禁止任何商业行为的条例之下,但0.12版本之后改用 GNU 通用公共许可证第二版。 该协议允许任何人对软件进行修改或发行,包括商业行为,只要其遵守该协议,所有基于Linux的软件也必须以该协议的形式发表,并提供源代码。 托瓦茲曾经公开声称将Linux置于GNU通用公共许可证之下是他一生中所做的“最好的决定”。 GPL第三版 Linux 内核明确地仅发表在 GNU 通用公共许可证(GPL)第二版下,而不向被许可方提供选择“任何更高版本”的选项(这是常见的 GPL 扩展)。关于如何轻松地改变许可证以使用后来的 GPL 版本(包括第3版)以及这种更改是否合乎需要,存在着相当多的争论。 托瓦茲本人在版本2.4.0的发布中明确指出,他自己的代码仅在版本2下发布。然而,GPL的条款规定,如果没有指定版本,那么可以使用任何版本;并且艾伦·考克斯指出,很少有其他 Linux 贡献者指定了特定版本的 GPL。 2006年9月,对29位关键内核程序员的调查显示其中的28位更倾向于使用 GPL 第二版(GPLv2)而非当时的 GPL 第三版(GPLv3)草案。 托瓦茲评论说:“我认为一些外界人士......相信我才是那个古怪不合群的人,因为我这么大张旗鼓地不做 GPLv3 的忠实粉丝。”这些高水平的内核开发者就大众媒体对 GPLv3 的反对发表了评论,其中包括林納斯·托瓦茲本人、葛雷格·克羅哈曼和安德鲁·莫顿。他们提到有关DRM/、专利及“附加限制”的条款,并警告GPLv3对“开源宇宙”的巴尔干化。决定不采用 GPLv3 作为 Linux 内核许可证的托瓦茲在几年后重申了他的批评。 韌體爭議 許可證爭議的一個重點是Linux使用韌體二進位包以支援某些硬體裝置。理察·馬修·斯托曼認為這些東西讓Linux某部份成為非自由軟體,甚至以此散佈Linux更會破壞GPL,因為GPL需要完全可獲取的原始碼。 林纳斯·托瓦兹及Linux社群中的領導者,支持較寬鬆的許可證,不支持理察·馬修·斯托曼的立場。社群中的Linux-libre提供完整的自由軟體韌體。 載入式核心模組許可證 另一個爭論點,就是載入式核心模組是否算是智慧財產權下的衍生創作,意即LKM是否也受GPL約束?托瓦茲本人相信LKM僅用一部分「公開」的核心介面,因此不算衍生創作,因此允許一些僅有二進位包裹的驅動程式或不以GPL宣告的驅動程式用於核心。但也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同意,且托瓦茲也同意很多LKM的確是純粹的衍生創作,也寫下「基本上,核心模組是衍生創作」這樣的句子。另一方面托瓦茲也說過: 特別像繪圖卡驅動程式就有非常大的爭議,也許到最後得由立法機關給個答案。 SCO爭議 在2003年3月,SCO Group對IBM提告,聲稱IBM將一些在SCO智慧財產權許可證保護下的Unix原始碼植入Linux中,破壞了SCO給予IBM的原始碼使用許可權。另外SCO也發出一大堆存證函給許多公司,警告他們在沒有SCO許可權的情況下使用了Linux,此舉可能導致侵犯智慧財產權,並且以起訴為手段對個別使用者施壓。SCO也同時對Novell、戴姆勒克萊斯勒(DaimlerChrysler,在2004年7月被部份駁回)以及AutoZone提出告訴,且被Red Hat與其他反對SCO論點的公司反告。2007年8月24日,聯邦法院審理SCO對Novell案(SCO v. Novell),法院認定Novell才是Unix商標的合法擁有者,而不是SCO。2010年3月20日,美国联邦第十巡回上诉法院宣判,Novell才是UNIX與UnixWare商標的合法擁有者。此項判決宣布後,已進入破產保護程序的SCO公司,決定停止繼續提出訴訟。 参见 Linux 林納斯·托瓦茲 Linux内核版本历史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Linux内核官方下载中心 日渐膨胀的Linux邮件列表内容摘要
内核1.2.0发布。 在1996年6月9日发布的 Linux内核2.0版本之后,以2.0为大版本的主要更新有如下这些: 1999年1月25日 - 发布Linux内核2.2.0(1,800,847行代码) 1999年12月18日 - 针对2.2.13的 IBM 大型机补丁发布,允许 Linux 内核用于企业级机器 2001年1月4日 - 发布 Linux 内核2.4.0(3,377,902行代码) 2003年12月17日 - 发布 Linux 内核2.6.0(5,929,913行代码) 从2004年开始,发布过程发生了变化,新的内核每隔2-3个月定期发布,编号为2.6.0、2.6.1,直到2.6.39。 2011年7月21日,Torvalds宣布发布Linux内核3.0:“2.6.<大版本> 的日子过去了”。与Linux 2.6.39相比,大的技术变化同版本跃升没有关系;它标志着内核的20周年纪念。基于时间的发布过程保持不变。 2013年6月发布的Linux内核版本3.10包含15,803,499行代码,而2015年6月发布的4.1版本已发展到超过1950万行代码,由近14000名程序员贡献。 塔能鮑姆-林納斯辯論 Linux不是微内核架构的事实曾经引起了林納斯·托瓦茲与安德鲁·斯图尔特·塔能鲍姆之间一场著名的争论。1992年在Usenet討論群組comp.os.minix開始了一場網路論戰,討論的主題在於作業系統架構的選擇。稍後一些著名的駭客也加入討論,如大衛·米勒、曹子德。這場辯論影響了Linux核心的設計走向。塔能鲍姆認為Linux内核採用的宏内核已經過時了,應該採取比較先進的微內核架構,引起了林納斯的反擊。 在2006年5月9日,这个主题被重新审视,并且在2006年5月12日塔能鲍姆写了一份立场声明。 架构 Linux是一个单体内核,支持真正的抢占式多任务处理(于用户态,和版本2.6系列之后的内核态)、虚拟内存、共享库、、共享写时复制可执行体(通过)、内存管理、Internet协议族和线程等功能。 设备驱动程序和内核扩展运行于内核空间(在很多CPU架构中是ring 0),可以完全访问硬件,但也有运行于用户空间的一些例外,例如基于FUSE/CUSE的文件系统,和部分UIO。多数人与Linux一起使用的图形系统不运行在内核中。与标准单体内核不同,Linux的设备驱动程序可以轻易的配置为内核模块,并在系统运行期间可直接装载或卸载。也不同于标准单体内核,设备驱动程序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被抢占;增加这个特征用于正确处理硬件中断并更好的支持对称多处理。出于自愿选择,Linux内核没有二进制内核接口。 硬件也被整合入文件层级中。用户应用到设备驱动的接口是在或目录下的入口文件。进程信息也通过目录映射到文件系统。 編程語言 Linux是用C語言中的GCC版(這種C語言有對標準C進行擴展)寫的,還有幾個用組合語言(用的是GCC的"AT&T風格")寫的目標架構短段。因為要支持擴展的C語言,GCC在很長的時間里是唯一一个能正确编译Linux的编译器。有許多其他的語言用在一些方面上,主要集中在內核構建過程中(這裡指從源代碼創建可啟動鏡像)。包括Perl、Python和多種腳本語言。有一些驅動可能是用C++、Fortran或其他語言寫的,但是這樣是強烈不建議的。 编译器兼容性 GCC是Linux内核源代码的缺省编译器。在2004年,Intel主张通过修改内核,以便Intel C++編譯器能正确编译内核。在2009年,有通过修改内核2.6.22版而成功编译的报告(並帶來平均8-9%效能增長)。 自从2010年,已经开始进行使用Clang建造Linux内核的努力,Clang是一个可作为替代的C语言编译器;截止2014年4月12日,官方内核几乎可以完全用Clang编译。致力于这个目标的计划叫做“LLVMLinux”,得名于Clang所基于的LLVM编译器下部构造。LLVMLinux不意图复制Linux内核或LLVM,因此它是由最终提交给上游计划的补丁构成的一个元计划。使Linux内核可以用Clang编译最大的好处是比GCC有更快的编译速度,内核开发者可以得益于由此而来的更快的工作流程。 接口 符合标准是Linux内核内部的普遍策略。另一个规则是Linux内核主线不接受只由专有用户空间软件使用的内核模块。 内核至用户空间API 源代码可移植性确保符合标准的C程序可以在符合同样标准的任何系统上编译和运行。Linux内核开发、GNU C函数库和相关的实用工具致力于追随POSIX和单一UNIX规范。是内核的系统调用接口。 内核至用户空间API 二进制可移植性将保证任何程序在符合标准的给定硬件平台上一旦编译通过,可以在符合同样标准的任何其他硬件平台上以编译后的形式运行。二进制可移植性是在基于Linux内核的操作系统上建造独立软件供应商(ISV)应用有商业可行性的本质要求。现有唯一的二进制兼容标准是Linux标准规范(LSB)。 内核内API 在不同子系统间使用了数个内核内部API。其中一些是跨越多个发行版保持稳定的,另一些则不然。对于内核内API不作担保。维护者和贡献者可以在任何时候增加或变更它们。 内核内API的例子包括针对下列类别设备驱动程序的软件框架/API: Video4Linux用于视频捕捉硬件。 高级Linux声音体系(ALSA)用于声卡。 用于网络接口控制器。 直接渲染管理器用于图形加速器。 用于。 mac80211用于无线网络接口控制器。 内核内ABI Linux内核开发者选择不维护稳定的内核内ABI。 技术特性 抢占式调度系统 Linux内核提供在特定条件下的抢先式调度。直到内核版本2.4,只有用户进程是抢先式的,就是说除了时间片用尽,在用户模式下执行的当前进程,如果有更高态优先级的进程进入TASK_RUNNING状态,它就会被中断。自从2.6系列Linux内核,增加了中断执行内核代码的任务的能力,但不是对于内核代码的所有段落。 Linux内核含有不同的调度器类。内核缺省使用的调度机制叫做完全公平调度器,它介入于内核版本2.6.23。这个缺省调度器类在内部也叫做SCHED_OTHER,而内核还含有两个遵循POSIX的实时调度类,分别叫做SCHED_FIFO(实时先进先出)和SCHED_RR(实时轮流式),二者都优先于缺省类。 通过使用实时Linux内核补丁PREEMPT_RT,可以支持对关键段落、中断处理器和“中断禁用”代码序列的完全抢先。 实时Linux内核补丁部分地集成入主线内核已经带给它一些功能。抢先机制改善延迟、增进响应性,并使得Linux更加适合桌面和实时应用。老版本内核有所谓的,用于锁定粒度为整个内核的同步,它最终由Arnd Bergmann在2011年移除了。 还有叫做的调度策略,实现了(EDF)算法,它增加于2014年3月30日发行的内核版本3.14。 可移植性 尽管林納斯·托瓦茲的初衷不是使Linux成为一个可移植的操作系统,今天的Linux却是全球被最广泛移植的操作系统内核。從行動電話到超級電腦,甚至於有人成功的將Linux内核在索尼出品的遊戲機PS2及PS3和微軟出品的遊戲機Xbox上使用。Linux也是IBM超级计算机Blue Gene的操作系统。直至2011年11月,全球前五百大超級電腦(TOP500)有高達91.4%的比例採用Linux為它們的作業系統。一些为手机开发的操作系统,使用Linux内核的修改后的版本,其中包括谷歌Android、Firefox OS、HP WebOS和诺基亚Maemo。 内核错误和oops 在Linux中,内核错误()是指操作系统在监测到内核系统内部无法恢复的错误,相对于在用户空间代码类似的错误。操作系统试图读写无效或不允许的内存地址是导致内核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内核错误也有可能在遇到硬件错误或操作系统BUG时发生。在许多情况中,操作系统可以在内存访问违例发生时继续运行。然而,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操作系统通常会停止工作以避免造成破坏安全和数据损坏的风险,并提供错误的诊断信息。 在Linux上,oops即Linux内核的行为不正确,并产生了一份相关的错误日志。许多类型的oops会导致内核错误,即令系统立即停止工作,但部分oops也允许继续操作,作为与稳定性的妥协。这个概念只代表一个简单的错误。当内核检测到问题时,它会打印一个oops信息然后杀死全部相关进程。oops信息可以帮助Linux内核工程师调试,检测oops出现的条件,并修复导致oops的程序错误。 安全 计算机安全是一个非常公众化的主题,关系到Linux内核,因为大量在内核中的错误可能成为潜在的安全漏洞,是否允许提升权限漏洞或拒绝服务攻击源漏洞。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这样的缺陷被发现,并在Linux内核中被修补好。新的安全功能被继续实现,以解决在Linux内核中的电脑不安全问题。 批評者指責內核開發人員,稱他們掩蓋(至少並未公佈)安全漏洞。2008年,作為回應,Torvalds稱:「個人認為,安全漏洞只是『正常的漏洞』。這些漏洞我並不去掩蓋,不過我不認為應當把它們特殊化,更不認為應該追蹤並公示它們……我不理會整個安全團隊,原因之一就是,我認為這些漏洞不僅美化還鼓勵了錯誤的行為。這令安全人員成了『英雄』,就猶如不修補正常漏洞的人就不值一提似的。而事實上,所有無聊的正常漏洞極為重要,僅僅因為它們實在太多了。我不認為該美化和關心那些嚴重的安全漏洞——它們並不及那些由死鎖造成的隨機嚴重崩潰來得更特殊。」 如2012年五月,SYSRET指令被發現在AMD和英特爾處理器間在實現方面有差異,這個差異在Windows、FreeBSD、XenServer和Solaris這些主流作業系統會導致漏洞。2012年六月,Linux核心中該問題已被修復。 2021年,來自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曾藉由貢獻修補程式至Linux核心的名義,利用修補程式導入臭蟲或漏洞,以觀察Linux核心社群的反應,再度故技重施時,被發現後封鎖了所有來自該大學的貢獻,與移除過去該大學曾經貢獻的程式碼。 开發 开发者社区 截止2007年,内核开发已经从20位最活跃开发者写80%的代码转变为顶端30人写30%的代码,而顶端开发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审核变更。 开发者还可以按从属关系来归类;在2007年,顶端类属是“不知名”而顶端公司是Red Hat,它占有12%的贡献,而知名业余爱好者占3.9%。 在2007年中所做内核变更已经由超过1900位开发者提交。一般假定Linux内核开发者社区由5000或6000名成员组成。 Linux基金会发表的2016年Linux内核开发报告的更新表明,从版本3.18(2014年12月)至4.7(2016年7月)期间:平均每次发行有来自200-250个公司的大约1500位开发者作出贡献。顶端30位开发者贡献了稍大于16%的代码。在公司中,顶端贡献者是Intel(12.9%)和Red Hat(8.0%),第三和第四位为“none”(7.7%)和“unknown”(6.8%)类属。 开发过程与模式 一个想要对 Linux 内核进行修改的开发者一般就从对那个修改的开发和测试开始着手。接下来的过程取决于变化的重要程度,及修改该变更的子系统数量是由单个还是多个修补程序组成。如果仅仅是修改了由单个维护人员维护的单个子系统,那么这些修改的补丁代码就直接通过Cc中某个邮件列表发送给相关的维护人员。邮件列表的阅读者和子系统的维护人员将检查补丁代码并提供反馈。一旦审查过程完成,维护者接受他内核代码树中的补丁。如果这些更改被认为是够重要的错误修复,那么包含这些修补程序的拉取请求(pull request)将在几天内发送给Linus。否则,将在下一个合并窗口时向Linus发送拉取请求。合并窗口通常会持续两周,并在之前的内核版本发布后立即启动。 Linus Torvalds拥有对Linux内核能够接受哪些更改和谁可以成为维护者的最终决定权。内核维护者在他们自愿放弃之前将维持他们的角色。目前,没有任何已知的内核维护者被要求退出。此外,还没有一个内核维护者因与其他维护者的交互风格的因素而受到Linus批评的例子。这为维护者提供了宽松的社区空间。虽然内核开发社区的文化多年来有所改善,但曾有一段时间它的声誉很糟糕。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对待的开发者可以向Linux基金会的技术专家委员会报告。尽管如此,一些社区成员仍然不认同现在的讨论氛围。 同 Linux 发行版的关系 大多数Linux用户运行一个由他们 Linux 发行版提供的内核。一些发行版搭载的是 Linux 的通用内核(也就是 “vanilla”或“stable”)版本。不过,一些Linux内核发行商(如Red Hat和SUSE)会维护他们自己的内核分支。这些发行商分支的内核版本通常相对于稳定版本(vanilla)而言更新的速度更慢一些,但是同样会包括所有相关的稳定版本分支的补丁。此外,他们同时也会增添一些新特性和对新硬件的支持,而这些支持是这些发行商分支基于的稳定分支所不包括的。 重新开发的估价 按照传统商业软件开发的方式,重新开发Linux 2.6.0内核的估计代价将是6.12亿美元(4.67亿欧元、3.94亿英镑),以2004年的COCOMO人月估计模型.在2006年,欧盟资助的一项研究表明,重新开发Linux 2.6.8以后的内核,代价是8.82亿欧元(11.4亿美元、7.44亿英镑)。 截至2011年1月4日,使用当前的代码行(LOC)和大卫·惠勒的计算工资数,这将花费约30亿美元(约22亿欧元),才能够重新开发Linux的内核。 版本命名 Linux内核有三个不同的命名方案。早期版本:第一个版本的内核是0.01,其次是0.02,0.03,0.10,0.11,0.12(第一GPL版本),0.95,0.96,0.97,0.98,0.99及1.0。,从0.95版有许多的补丁发布於主要版本版本之间。 旧计划(1.0和2.6版之间),版本的格式為A.B.C,其中A,B,C代表:A大幅度转变的内核,这是很少发生变化,只有当发生重大变化的代码和核心发生才会发生,在历史上曾改变两次的内核:1994年的1.0及1996年的2.0;
2004年,他被评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 2006年,该杂志的欧洲版命名他是在过去60年的革命英雄之一。 “InfoWorld”颁发了“2000工业成就奖”给他。 太空 在1996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使用他的名字命名(9793 托瓦兹)。 专利 截至2011年3月,托瓦兹已获得全球35项专利(申请和授权的专利)。 参看 林纳斯定律 塔能鮑姆-托瓦茲辯論 Git是一个由林纳斯·托瓦兹创立的分布式版本控制/软件配置管理软件。 自传 参考文献 引用 外部連結 林纳斯·托瓦兹的部落格 Just For Fun: Linux创始人托瓦兹自传書評 Linux25 週年:專訪 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计算机领域先驱者 自由软件程序员 芬兰程序员 黑客 Linux核心駭客 Linux人物 芬兰无神论者 赫爾辛基大學校友 芬兰裔美国人
monkeys”)来称呼OpenBSD团队,因為林纳斯認為軟體一般性的錯誤比安全漏洞來的要多,而資訊安全人士因為找到漏洞而成為英雄,而忽略了一般性軟體錯誤的修補,並認為OpenBSD團隊過度重視安全性忽略其他部分。 2012年6月14日,托瓦兹在出席芬兰的阿尔托大学所主办的一次活动时称Nvidia是他所接触过的“最烂的公司”(the worst company)和 “最麻煩的公司”(the worst trouble spot),因为Nvidia一直没有针对Linux平台发布任何官方的Optimus支持,随后托瓦兹当众对着镜头竖起了中指,说“去你妈的NVIDIA!”(So, Nvidia, fuck you!)。 榮譽 網路名人堂 2012年4月23日,托瓦兹進入網際網路協會的網路名人堂。 千禧技术奖 2012年4月20日,托瓦兹获得当年的千禧技术奖。该奖被普遍形容为相当于在技术领域的诺贝尔奖。 学术 在1997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托瓦兹接受了他的硕士学位(Laudatur级)。两年后,他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并在2000年在他的母校获得了同样的荣誉。 在2005年8月,托瓦兹获得里德学院的獎。 工业界 1998年,托瓦兹接受了电子前哨基金会先锋奖。 2000年,他被英國電腦學會授予。 2001年,他与理查德·斯托曼和分享为了社会/经济福祉的。 2008年,他入选到加州山景城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的资深会员堂(Hall of Fellows)。 媒体 时代杂志多次确认了托瓦兹的成就: 2000年,在时代100人:本世纪最重要的人物投票中,他位居第17名。 2004年,他被评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 2006年,该杂志的欧洲版命名他是在过去60年的革命英雄之一。 “InfoWorld”颁发了“2000工业成就奖”给他。 太空 在1996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使用他的名字命名(9793 托瓦兹)。 专利 截至2011年3月,托瓦兹已获得全球35项专利(申请和授权的专利)。 参看 林纳斯定律 塔能鮑姆-托瓦茲辯論 Git是一个由林纳斯·托瓦兹创立的分布式版本控制/软件配置管理软件。 自传 参考文献 引用 外部連結 林纳斯·托瓦兹的部落格 Just For
1975年斯托曼考虑过留在哈佛大学,但是他却转而决定去麻省理工学院去读研究生。他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一年,但随后选择了放弃,专注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AI实验室的编程。 他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杰拉德·杰伊·萨斯曼的研究室助理,在1977年与萨斯曼发表了一篇名为dependency-directed backtracking的关于 AI truth maintenance system的论文。这篇论文是对約束滿足問題智能回溯的早期研究。截至2009年,斯托曼和萨斯曼介绍的技术仍然是智能回溯中最通用和最强大的解释。有关()的技术也在该论文中被提及。 作为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黑客,斯托曼从事软件项目,如文本編輯器,不兼容的分时系统上的Emacs,还有lisp机器的操作系统项目。在这期间,他成为了实验室电脑限制访问技术的热心评论家,当时这个计划是由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的。当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安装了一套密码控制系统,斯托曼很快就找到了一个解密密码的方式并发送给用户包含其已解码密码的消息,建议他们使用空字符串作为密码(事实上就是没有密码),这样就可以重新启用用户对系统的匿名访问。当时约有20%的用户遵循他的建议,尽管使用密码的行为最终占上风。对此,多年后斯托曼还一直向别人吹嘘着他当年的成功。 2019年,斯特曼離開麻省理工學院。 GNU项目的发起 1970到1980年代,斯托曼察覺到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中的黑客文化开始式微,與實驗室有來往的公司為了商業利益開始限制其他人使用源代码或者停止提供原始碼,最終斯托曼開始了 GNU 運動用於創建 Unix 的替代品,並在1985年成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並發表GNU宣言。 Stallman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布鲁斯特·卡勒(Brewster Kahle)所说,这种软件法律特征的转变可以被认为是1976年“美国版权法”所引发的后果。 相关 GNU与Linux 1991年芬兰大学生林納斯·托瓦茲在GNU通用公共許可證下发布了最初是为自己创作的Linux操作系统内核,暂时替代了GNU计划的Hurd内核。至此,GNU计划基本完成,此操作系统被命名为GNU/Linux(这类操作系统常常被称为Linux。斯托曼坚持认为 Linux 应该被稱作 GNU/Linux,因為 GNU 計劃更早出現,且在 Linux 作業系統的早期,GNU 社群的原始碼在其中起了關鍵的作用,例如 GCC 編譯器。 自由軟體与开源软件 斯托曼是一名坚定的自由软件运动倡导者,与提倡开放源代码开发模型的人不同,斯托曼并不是从软件的-{zh-hans:质量; zh-hant:品質}-的角度而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待自由软件。他认为不自由的軟體是非常不道德的事,只有尊重用户自由的程序才是符合其道德标准。对此许多人表示异议,并也因此有了自由软件与开源软件之分。而事实上,1998年“开源”一词最初从自由软件社区中分化出来仅仅是因为在英文中“自由”()一词有歧义,而其支持者认为“开源”()一词更好。 争议 2019年,由於其在MIT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的邮件列表中,在对杰弗里·爱泼斯坦案和馬文·閔斯基的关联的表述中的用词隐含对在馬文·閔斯基面前受害少女受迫表现为自愿且未受馬文·閔斯基虐待,這些言論在網路上引起某些人不滿,斯托曼遂宣佈辞去麻省理工CSAIL的职位以及自由软件基金会主席一职。2021年3月底,理查德·斯托曼宣布回歸自由軟件基金會董事會。 荣誉 截至2016年,他获得了十五个荣誉博士及教授称号。 1990年度麦克阿瑟奖 1991年度美国计算机协会颁发的Grace Hopper Award以表彰他所开发的的Emacs文字编辑器 1996年获颁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1998年度电子前线基金会先锋奖 1999年Yuri Rubinsky纪念奖 2001年在蘇格蘭获颁格拉斯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01年武田研究奖励赏(武田研究奨励賞) 2002年成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03年在比利時获颁布鲁塞尔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04年在阿根廷獲頒國立沙爾塔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System/360上PL/I编程语言的预处理器。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作为哈佛大学1970年秋季的一年级学生,斯塔曼以Math 55的表现而闻名,他很高兴的回忆到:「我一生中第一次觉得我在哈佛找到了一个家。」 1971年,斯托曼在哈佛大学第一年快结束的时候,他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一名程序员,同时也成为黑客社区的常客,并以他的名字缩写RMS而闻名,1974年斯塔曼从哈佛大学毕业并取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 1975年斯托曼考虑过留在哈佛大学,但是他却转而决定去麻省理工学院去读研究生。他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一年,但随后选择了放弃,专注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AI实验室的编程。 他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杰拉德·杰伊·萨斯曼的研究室助理,在1977年与萨斯曼发表了一篇名为dependency-directed backtracking的关于 AI truth maintenance system的论文。这篇论文是对約束滿足問題智能回溯的早期研究。截至2009年,斯托曼和萨斯曼介绍的技术仍然是智能回溯中最通用和最强大的解释。有关()的技术也在该论文中被提及。 作为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黑客,斯托曼从事软件项目,如文本編輯器,不兼容的分时系统上的Emacs,还有lisp机器的操作系统项目。在这期间,他成为了实验室电脑限制访问技术的热心评论家,当时这个计划是由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的。当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安装了一套密码控制系统,斯托曼很快就找到了一个解密密码的方式并发送给用户包含其已解码密码的消息,建议他们使用空字符串作为密码(事实上就是没有密码),这样就可以重新启用用户对系统的匿名访问。当时约有20%的用户遵循他的建议,尽管使用密码的行为最终占上风。对此,多年后斯托曼还一直向别人吹嘘着他当年的成功。 2019年,斯特曼離開麻省理工學院。 GNU项目的发起 1970到1980年代,斯托曼察覺到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中的黑客文化开始式微,與實驗室有來往的公司為了商業利益開始限制其他人使用源代码或者停止提供原始碼,最終斯托曼開始了 GNU 運動用於創建 Unix 的替代品,並在1985年成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並發表GNU宣言。 Stallman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布鲁斯特·卡勒(Brewster Kahle)所说,这种软件法律特征的转变可以被认为是1976年“美国版权法”所引发的后果。 相关 GNU与Linux 1991年芬兰大学生林納斯·托瓦茲在GNU通用公共許可證下发布了最初是为自己创作的Linux操作系统内核,暂时替代了GNU计划的Hurd内核。至此,GNU计划基本完成,此操作系统被命名为GNU/Linux(这类操作系统常常被称为Linux。斯托曼坚持认为 Linux 应该被稱作 GNU/Linux,因為 GNU 計劃更早出現,且在 Linux 作業系統的早期,GNU 社群的原始碼在其中起了關鍵的作用,例如 GCC 編譯器。 自由軟體与开源软件 斯托曼是一名坚定的自由软件运动倡导者,与提倡开放源代码开发模型的人不同,斯托曼并不是从软件的-{zh-hans:质量; zh-hant:品質}-的角度而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待自由软件。他认为不自由的軟體是非常不道德的事,只有尊重用户自由的程序才是符合其道德标准。对此许多人表示异议,并也因此有了自由软件与开源软件之分。而事实上,1998年“开源”一词最初从自由软件社区中分化出来仅仅是因为在英文中“自由”()一词有歧义,而其支持者认为“开源”()一词更好。 争议 2019年,由於其在MIT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的邮件列表中,在对杰弗里·爱泼斯坦案和馬文·閔斯基的关联的表述中的用词隐含对在馬文·閔斯基面前受害少女受迫表现为自愿且未受馬文·閔斯基虐待,這些言論在網路上引起某些人不滿,斯托曼遂宣佈辞去麻省理工CSAIL的职位以及自由软件基金会主席一职。2021年3月底,理查德·斯托曼宣布回歸自由軟件基金會董事會。 荣誉 截至2016年,他获得了十五个荣誉博士及教授称号。 1990年度麦克阿瑟奖 1991年度美国计算机协会颁发的Grace Hopper Award以表彰他所开发的的Emacs文字编辑器 1996年获颁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1998年度电子前线基金会先锋奖 1999年Yuri Rubinsky纪念奖 2001年在蘇格蘭获颁格拉斯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01年武田研究奖励赏(武田研究奨励賞) 2002年成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03年在比利時获颁布鲁塞尔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04年在阿根廷獲頒國立沙爾塔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GNU工程 自由软件基金会最早的目的在于促进自由软件的开发,但自由软件基金会也有开发GNU操作系统的任务。 施行GPL 自由软件基金会具有施行GNU通用公共许可证和其它GNU许可证的能力和资源,但自由软件基金会只对它拥有版权的软件负责。其它软件必须由它们自己的拥有人来负责,原因是从法律规定上自由软件基金会无法为这些其它软件负责。自由软件基金会每年约接触到50个违反GNU通用公共许可证的事件,自由软件基金会试图不通过法院使对方遵守GNU通用公共许可证。 GNU许可证 GNU通用公共许可证是自由软件工程中最普及的许可证。最新的版本(版本3)发表于2007年6月29日。自由软件基金会还发布了GNU宽通用公共许可证和GNU自由文档许可证。 监督版权 自由软件基金会拥有大多数GNU软件和一些非GNU自由软件的版权。每个GNU软件包的贡献者必须签署版权文件,这样自由软件基金会可以在诉讼案中在法庭上维护这些软件。此外这样假如许可证有所变化的话不必征求软件所有的贡献者的同意。 自由软件目录 自由软件目录是所有自由软件包的一个列表。其中列出的每个软件包含47条信息,比如工程的主页、程序师、编程语言等。目的是提供一个自由软件的搜索引擎和为用户提供一个检查一个软件包是否自由的工具。自由软件基金会为此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获得少数基金。计划是将来这个目录可以翻译成不同的语言。 维持自由软件的定义 自由软件基金会维持多个定义自由软件运动的文献。 法律教育 自由软件基金会举办关于GNU通用公共许可证的法律问题的研究会,向律师提供咨询服务。 工程管理 自由软件基金会通过它的GNU草原(GNU Savannah)页面提供工程管理的服务。 颁发奖励 自由软件基金会每年颁发两部奖励:。 高優先计划 自由软件基金会列出了一個高優先計畫(high priority projects)列表,FSF認為這些計畫需要自由軟體社群們的注意,這些計畫所開發的項目目前並沒有自由軟體可以用來取代非自由軟體。 目前計划: Gnash — 自由的Flash player軟件 Coreboot — 一個自由BIOS的運動 一個代替Skype的自由軟件 一個自由的視訊編輯軟件 一個代替Google Earth的自由軟件 gNewSense — 一個只使用自由軟件的GNU/Linux作業系統 GNU Octave
— 自由的Flash player軟件 Coreboot — 一個自由BIOS的運動 一個代替Skype的自由軟件 一個自由的視訊編輯軟件 一個代替Google Earth的自由軟件 gNewSense — 一個只使用自由軟件的GNU/Linux作業系統 GNU Octave — 一個代替Matlab的自由軟件 代替函式庫 GDB的可逆性偵錯 自由的網絡路由器驅動程式 一個代替的自由軟件 自動轉錄Automatic transcription 结构 成员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28日发表国情咨文的时候表示,将对兵变事件进行彻底调查。当日在菲律宾仍有反政府游行示威,要求阿罗约下台。 第七届世界华商大会在马来西亚开幕。 美军占领伊拉克:美军今天在搜捕行动中遇袭,两人受重伤。 7月27日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向兵变分子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当天下午5点前撤离占领地,否则政府军将采取行动。 朝鲜和韩国今天都举行了仪式,纪念朝鲜战争结束50周年。 7月26日 日本宫城县南鄉町 (宮崎縣)发生里氏6.2级地震,造成数十人受伤。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表示,一些军官将发动兵变,菲政府已对此采取措施,并以“完全控制”了局势。 日本参议院通过决议,允许派遣日本自卫队支援伊拉克的重建工作,这次法案引起了民主党、共产党、社民党、自由党的在野党的强烈反对。韩国政府督促日本考虑周边国家对该决定的担忧。 美国公布了乌代和库塞的德电视录像,以证明两人确实已经死亡。 古巴今天举行盛大集会,纪念攻打蒙卡达兵营暨古巴起义50周年。 美军占领伊拉克:3名美军士兵在对伊拉克巴格达东北部的Baquouba儿童医院进行保护时遇袭身亡。这使得在伊被杀美军人数上升到161人,比1991年海湾战争死亡人数要多14人。 7月25日 美国回应台湾公投议题时指出,美国没有看到台湾非“公投”不可的理由,美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台灣当局表示台湾将继续举行“全民公投”,并将于下周核定出“全國性公民投票委员会”。 世界著名足球队西班牙甲级联赛冠军皇家马德里今天中午抵达昆明。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25日否认了印度报纸报道的关于6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中印边界控制线的说法。 被小布什提名为海军部长的科林·麦克米伦被证实于24日在自家的农场里开枪自杀。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5日在一次讲话中呼吁美国和朝鲜尽早恢复北京会谈以找到解决当前朝鲜核危机的办法。 美国总统布什已经下令向利比里亚派遣一支美军部队以协助该国恢复国家秩序。 有消息指台湾总统陈水扁将派萧万长代表出席10月在曼谷举行的亚太经合会。 中国水灾:台风伊布都对广西的影响基本结束。这次台风的袭击给广西带来直接经济损失4.996亿元。共有12人死亡。 香港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今天正式离任。她在多份报章刊登启事,感谢一直支持她的朋友和家人。 英超劲旅利物浦球队抵港,引起了大批球迷的欢迎。 有报纸批评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陈日君利用宗教名义煽动教徒反对政府。 7月24日 美国今天发表911事件最终调查报告。报告批评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之间由于缺乏沟通,使得有可能避免发生的911事件没能够避免。 尼日利亚北部地区发生霍乱,以尽造成至少74人死亡。这次霍乱的爆发是有当地饮用水受到污染引起的。 据产经新闻报道,日本民主党和自由党党魁就两党合并事宜进行了商讨。两党希望在合并后可以上台执政,实现日本的“政党轮替”。 香港政府表示,将在今年九月就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继续向公众咨询。 7月23日 23日下午,一名叫奥斯尼尔·艾斯丘的人企图枪杀纽约市政厅议员詹姆斯·戴维斯。其中戴维斯被送医院后死亡,艾斯丘也在被保安开枪击中数小时后死亡。 巴勒斯坦总理马哈茂德·阿巴斯23日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他将成为乔治·沃克·布什执政期间第一位巴勒斯坦领导人。 有报道指美国在911事件后采取的新的签证制度使得大陆学生赴美留学的难度更大。 7月22日 驻伊拉克美军证实在一次军事行动中,萨达姆的两个儿子乌代何库塞已经被打死。乔治·沃克·布什对这个消息表示欢迎。 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离开北京前往上海继续访问行程。 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到清华大学与师生进行座谈。 正在中国访问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表示,他将配合对英国国防部生化武器顾问戴维·凯利之死的调查。 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由于戴维·凯利之死引起的情报风波使得布莱尔政府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表示相信布莱尔的民众从上个月的51%下降到39%,而对他的评分则跌到-17。工党的领先优势也从12%剧降到2%。 7月21日 6名俄罗斯军人在与车臣非法武装交火中丧生。 李钟郁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新的总干事。 7月20日 法国尼斯税局外面的炸弹袭击造成16人受伤。 7月19日 纽约中央公园庆祝建园150周年。 美国伊拉克管理委员会表示新伊拉克总统的选举失败。 维也纳医生成功进行了人类舌头移植。 7月18日 英国国防部生化武器顾问戴维·凯利被发现在住处附近割脉自杀。有人认为这与英国政府有关。并称戴维·凯利是当前政策下的牺牲品。 7月17日 印度拒绝了美国要求其向伊拉克派兵的要求。美国外交大臣表示这不会影响印美关系。 7月16日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分別接受梁錦松及葉劉淑儀辭去財政司司長及保安局局長的請求。 7月15日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从大连起程。 古巴发生劫持轮船事件,被劫船只进入巴哈马领海。 7月14日
美军占领伊拉克 2003年 7月31日 十名疑似朝鲜脫北者的人士闯入曼谷的日本駐泰國大使館要求政治庇护。 秘鲁星期三再次向日本提出引渡藤森的要求。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星期四要求国家检察官对参与兵变的军人提起诉讼。 7月30日 阿拉伯一家电视台最近播放一盘据称是萨达姆的录音带。美国联邦调查局正在确认这个录音带是否真是萨达姆所录制。 菲律宾武装部队情报部长维克托·科尔普斯准将辞职。 比利时迫于国外的压力,修改了“万国管辖权法”。修正案将在本周末生效。 7月29日 美军占领伊拉克:美军今天继续对伊拉克境内主要城市进行搜捕,包括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市,但是根据情报说,萨达姆比他们早一步离开被搜捕地点,但美军仍抓获了萨达姆的一名终身保镖。 美国著名喜剧演员鲍勃·霍普在华盛顿逝世,终年100岁。 中国河北省一烟花厂发生爆炸,造成多人伤亡。 7月28日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28日发表国情咨文的时候表示,将对兵变事件进行彻底调查。当日在菲律宾仍有反政府游行示威,要求阿罗约下台。 第七届世界华商大会在马来西亚开幕。 美军占领伊拉克:美军今天在搜捕行动中遇袭,两人受重伤。 7月27日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向兵变分子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当天下午5点前撤离占领地,否则政府军将采取行动。 朝鲜和韩国今天都举行了仪式,纪念朝鲜战争结束50周年。 7月26日 日本宫城县南鄉町 (宮崎縣)发生里氏6.2级地震,造成数十人受伤。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表示,一些军官将发动兵变,菲政府已对此采取措施,并以“完全控制”了局势。 日本参议院通过决议,允许派遣日本自卫队支援伊拉克的重建工作,这次法案引起了民主党、共产党、社民党、自由党的在野党的强烈反对。韩国政府督促日本考虑周边国家对该决定的担忧。 美国公布了乌代和库塞的德电视录像,以证明两人确实已经死亡。 古巴今天举行盛大集会,纪念攻打蒙卡达兵营暨古巴起义50周年。 美军占领伊拉克:3名美军士兵在对伊拉克巴格达东北部的Baquouba儿童医院进行保护时遇袭身亡。这使得在伊被杀美军人数上升到161人,比1991年海湾战争死亡人数要多14人。 7月25日 美国回应台湾公投议题时指出,美国没有看到台湾非“公投”不可的理由,美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台灣当局表示台湾将继续举行“全民公投”,并将于下周核定出“全國性公民投票委员会”。 世界著名足球队西班牙甲级联赛冠军皇家马德里今天中午抵达昆明。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25日否认了印度报纸报道的关于6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中印边界控制线的说法。 被小布什提名为海军部长的科林·麦克米伦被证实于24日在自家的农场里开枪自杀。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5日在一次讲话中呼吁美国和朝鲜尽早恢复北京会谈以找到解决当前朝鲜核危机的办法。 美国总统布什已经下令向利比里亚派遣一支美军部队以协助该国恢复国家秩序。 有消息指台湾总统陈水扁将派萧万长代表出席10月在曼谷举行的亚太经合会。 中国水灾:台风伊布都对广西的影响基本结束。这次台风的袭击给广西带来直接经济损失4.996亿元。共有12人死亡。 香港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今天正式离任。她在多份报章刊登启事,感谢一直支持她的朋友和家人。 英超劲旅利物浦球队抵港,引起了大批球迷的欢迎。 有报纸批评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陈日君利用宗教名义煽动教徒反对政府。 7月24日 美国今天发表911事件最终调查报告。报告批评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之间由于缺乏沟通,使得有可能避免发生的911事件没能够避免。 尼日利亚北部地区发生霍乱,以尽造成至少74人死亡。这次霍乱的爆发是有当地饮用水受到污染引起的。 据产经新闻报道,日本民主党和自由党党魁就两党合并事宜进行了商讨。两党希望在合并后可以上台执政,实现日本的“政党轮替”。 香港政府表示,将在今年九月就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继续向公众咨询。 7月23日 23日下午,一名叫奥斯尼尔·艾斯丘的人企图枪杀纽约市政厅议员詹姆斯·戴维斯。其中戴维斯被送医院后死亡,艾斯丘也在被保安开枪击中数小时后死亡。 巴勒斯坦总理马哈茂德·阿巴斯23日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他将成为乔治·沃克·布什执政期间第一位巴勒斯坦领导人。 有报道指美国在911事件后采取的新的签证制度使得大陆学生赴美留学的难度更大。 7月22日 驻伊拉克美军证实在一次军事行动中,萨达姆的两个儿子乌代何库塞已经被打死。乔治·沃克·布什对这个消息表示欢迎。 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离开北京前往上海继续访问行程。 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到清华大学与师生进行座谈。 正在中国访问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表示,他将配合对英国国防部生化武器顾问戴维·凯利之死的调查。 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由于戴维·凯利之死引起的情报风波使得布莱尔政府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表示相信布莱尔的民众从上个月的51%下降到39%,而对他的评分则跌到-17。工党的领先优势也从12%剧降到2%。 7月21日 6名俄罗斯军人在与车臣非法武装交火中丧生。 李钟郁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新的总干事。 7月20日 法国尼斯税局外面的炸弹袭击造成16人受伤。 7月19日 纽约中央公园庆祝建园150周年。 美国伊拉克管理委员会表示新伊拉克总统的选举失败。 维也纳医生成功进行了人类舌头移植。 7月18日 英国国防部生化武器顾问戴维·凯利被发现在住处附近割脉自杀。有人认为这与英国政府有关。并称戴维·凯利是当前政策下的牺牲品。 7月17日 印度拒绝了美国要求其向伊拉克派兵的要求。美国外交大臣表示这不会影响印美关系。 7月16日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分別接受梁錦松及葉劉淑儀辭去財政司司長及保安局局長的請求。 7月15日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从大连起程。 古巴发生劫持轮船事件,被劫船只进入巴哈马领海。 7月14日 德国举办沙雕节。
聯繫美国洪门 1903年9月,孫中山見留日學生廖仲愷、何香凝和馬君武等,暢論革命救國方略,希望他們在留學生中物色志士,「結為團體,以任國事」;孫撰《支那保全分割合論》一文,刊於東京出版《江蘇》雜誌,批判日本政客稱「保全」清朝政府和「分割」中國領土的謬論,強調「支那民族有統一之形,無分割之勢」。9月26日,為「掃除保皇邪説」和「規復革命組織」,離日赴檀香山。孫在希爐宣傳鼓動,駁斥保皇派反動謬論,重建革命組織,命名為「中華革命軍」。為求工作方便,孫揚棄先前立場,加入三合會。12月,孫返火奴魯魯,多次演説抨擊保皇派,又改組《檀香新報》,親撰《敬告同鄉書》等,揭露保皇派「假革命」、「真保皇」。 1904年1月11日,孫決定在檀香山加入洪門致公堂。孫並受「洪棍」(元帥)職務,在《檀香新報》發表《駁保皇派》,批判保皇派宣揚革命可招瓜分、中國當前只能實行君主立憲等。為規避《排華法案》,孫預先取得偽造文件。親友們做出孫在夏威夷出生的證詞。3月4日,孫親到夏威夷司法巡迴處宣誓自己在夏威夷出生。3月14日,孫憑着誓詞,拿到出生證明:「他自己的宣誓以及證人所提供的證據,顯示他是在紀元後1870年11月24日出生於夏威夷島。」孫再據此領到夏威夷總督頒發之美國島居人民所持護照,然後才加入洪門;洪門為他「特別開台戲」,「由主盟員某大佬封總理為洪棍。洪門軍職,例分洪棍、紙扇、草鞋三級。洪棍,即元帥之別名也」。3月31日,孫帶著地方堂口給三藩市三合會之介紹信,啟程前往美國。 1904年4月6日,孫抵舊金山,為阻孫入境,保皇黨促清朝駐舊金山總領事轉告美國海關,指控孫持假護照。同日美國官員扣留審問孫,孫寫下《自述證言》。1904年之《自述证言》原件现藏于位于加州舊金山的美国国家档案局,目前仅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有复制件,中稱:自己于1870年出生在夏威夷伊娃。孫宣誓取得夏威夷出生紙。 1904年4月,孫被拘留在碼頭木屋,等候原船下次到舊金山時,撥回檀島;孫忽睹被禁鄉人中所閱《中西日報》有「伍盤照」之名字,乃草一函,求賣報西童帶往。華裔報人伍盤照得悉孫乃洪門中人,即轉求舊金山致公堂幫助,該堂為全美各地洪門分堂之總部,總部大佬黃三德等與伍盤照同訪致公堂顧問律師,由其向移民局聲明即向首都華盛頓上訴,並把致公堂某物業向保單公司具保500元,擔保孫外出候判。最後孫被批准入境。孫改組《大同日報》,與保皇派論戰。王寵惠稱孫:「他隨時都是風塵僕僕,穿着破爛地出現在人們面前,但為了革命運動事業,他卻是熱心誠摯,永不灰心喪氣。」 1904年5月至9月,孫為美洲致公堂重訂章程要義,注入民主革命的精神;稍後孫偕洪門首領黃三德赴美國各地,對會眾宣傳革命,實行注冊。6月,孫巡迴全美十多個城市。9月底,孫抵達紐約。10月,孫在紐約報刊發表《中國問題之真解決》,稱清如「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全國革命的時機現已成熟」。當時在香港有《中國日報》,在夏威夷有《檀山新報》,在舊金山有《大同日報》,在新加坡有《圖南日報》。12月,孫抵布魯塞爾,同中國留比學生就革命方略等問題反覆討論,並建立革團體;孫旋赴倫敦。 1905年春,孫在倫敦會晤嚴復,堅持民主革命的道路,反對改革中國應從教育着手。春至夏,孫自英國赴德國、法國,在留學生中宣傳革命,並於柏林、巴黎組織革命團體;孫到布魯塞爾訪問第二國際書記處,闡明革命主張,同情社會主義,稱將「採用歐洲的生產方式,使用機器,但要避免其種種弊端」。 創立同盟会 1905年6月11日,孫中山上「東京」號輪船,離開馬賽赴日,7月19日抵橫濱。7月30日,孫邀約各省留學生及華僑70餘人,有來自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科學補習所,在東京召開中國同盟會籌備會議,討論建立統一革命組織。孫在日本極端民族主義黑龍會總部舉行大型會議,會中決議奉孫為領導。會議決定組建中國同盟會。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召開正式成立大會。 1905年8月13日,孫出席東京留學生舉行的歡迎大會並作長篇演説,號召摒棄保皇派反對革命之説,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孫演說會場是東京富士見樓(麴町區飯田河岸),會場能容納千人。大會由宋教仁主持,有逾700名學生雲集在大廳內,許多學生不得其門而入,簇擁在門外,聆聽孫首度在東京公開發表演說。屆時爆滿,後來者猶絡繹不絕,門外擁擠不通;警吏令封門,諸人在外不得入,甚為喧嘩;又開門聽其進場。 第三至第十次起義 1905年9月,孫中山委馮自由、李自重赴香港、澳門和廣州聯絡同志,接受會員;10月,孫赴越南籌募經費,在西貢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12月,孫建立廣東募債總局,向南洋僑商募集革命經費。10月,中國同盟會會員發動萍醴之役失敗。 1906年2月,孫自西貢抵達新加坡,建立同盟會分會。4月,孫出席同盟會在新加坡成立分會。3月至6月,孫先赴歐洲,旋經南洋到日本,再到南洋。孫曾往馬賽、巴黎。7月至9月,孫自吉隆坡抵達芙蓉,與當地華僑座談,揭露清政府假立憲;旋赴檳榔嶼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後又至新加坡、西貢、日本。秋冬,孫與黃興、章太炎等制定《革命方略》,包括《軍政府宣言》、《對外宣言》等8個文件,係備各地革命黨人起義時頒用;《軍政府宣言》是綱領文件,闡發中國同盟會政綱。12月,孫在東京舉行《民報》周年慶祝大會,系統闡述三民主義思想,主張制定「五權分立」憲法;孫分派中國同盟會會員前往江蘇省、安徽省、湖南省、廣東省、江西省等,策應萍瀏醴起義。 1907年2月,要做為同盟會象徵旗幟設計,孫滿意青天白日旗,黃興則想要有中國古風、象徵平均地權政策的「井」字旗。孫與黃興爭執,孫稱:「僕在南洋,托命于是旗者數萬人,欲毁之,先擯僕可也。」一個月後,日本當局受清政府施壓,決定驅逐孫離境;為表達善意,日方除發布驅逐令之外,還以外交辭令表達歉意,並饋贈孫大筆款項。3月,孫與胡漢民、汪精衛離日赴越南,在河內甘必達街61號設立廣東、廣西、雲南地區武裝起義總機關;孫又在河內、海防、南圻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並向旅越華僑募集起義經費。孫謊報金額,章太炎與宋教仁譴責,認為孫被日本政府收買;章太炎撤掉掛在《民報》社的孫照片,要求孫辭去中國同盟會總理一職。4月,孫派胡漢民赴香港策應潮、惠、欽、廉起義。5月,孫派黃興、胡毅生分赴郭人漳、趙聲部,爭取新軍反正;5月下旬至6月上旬潮州黃岡起義和惠州七女湖之役,不久失敗;9月1日,孫命王和順於欽州王光山起義,防城起義爆發,因補給困難退入十萬大山,失敗;9月至10月,孫派中國同盟會會員赴海防、西貢、新加坡、暹羅、檳榔嶼、吉隆坡等地籌集革命經費。10月,孫私自委託宮崎滔天在東京幫他做財務處理,洽商購買軍火,形式上把同盟會其他領袖排除在軍事機密外。12月2日廣西鎮南關之役,孫偕黃興等親赴陣地參戰。 1908年3月,孫離開河內,經西貢赴新加坡籌款;3月27日,孫指示黃興在欽州馬篤山再次發難,個多月終因彈盡失敗;4月,孫派人赴仰光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年底分會遍及緬甸各埠;4月30日雲南河口之役,孫電令黃興督師,堅持20餘天;秋,孫在新加坡設立同盟會南洋支部。9月至10月,孫在新加坡《中興日報》發表文章批判保皇黨;9月11日平實在《南洋總滙報》發表《論革命不可強為主張》,孫以筆名「南洋小學生」在《中興日報》發表《平實開口便錯》:「時勢者,純乎人事之變遷也;革命者,大聖人大英雄能為,常人亦能為。」 1911年1月,孫委派黃興籌備廣州起義,統籌部下設8課。4月8日,溫生才暗殺廣州副都統孚琦。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趙聲、黃興等人領導廣州黃花崗起義。是役戰死者102人。後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孫稱:「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武昌駐軍亂起,找上守備統領黎元洪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經過一夜血戰,終於在第二天早晨攻佔總督衙門,革命軍於是佔領武昌。熊秉坤稱:「孫先生乃革命創始者,黨人遍布全國,雖間有名目殊異,而尊崇孫先生則一也。」 辛亥革命發生之際孫正在美國演說募款,美國時間10月9日下榻猶他州小鎮奧格登的Hotel Marion。10月10日下榻丹佛(或譯典華)的布朗皇宮飯店(Brown Palace Hotel),該飯店並存有孫當時的入住記錄。 起義後幾週之間,革命席捲華中、華南,各省紛紛宣布脫離中央。自武昌起義後,袁世凱被迫回籍養病,清廷命陸軍大臣蔭昌率軍南下平亂,但其所率軍隊多為袁所訓練,不受節制,清廷至此不得已再起用袁為內閣總理大臣,節制諸軍。 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 境外筹款 1909年1月,孫中山在南洋各埠籌款;5月至10月,由於活動困難,孫赴歐洲宣傳籌款。10月,香港成立中國同盟會南方支部,孫籌劃廣州起義;10月下旬,孫致函中國同盟會會員王子匡等,解釋陶成章、章太炎之攻擊,指其危及「革命前途」。11月,章炳麟猛烈反擊偽《民報》,呼籲海外華人不要捐資給孫;陶成章譴責乾綱獨斷,再度要求同盟會開除孫。陶成章在1912年被陳其美命令部下蔣介石暗殺。 1909年11月至12月,孫自英國抵美國,向紐約、波士頓等地華僑籌款。同年,美國務卿盧特(Elihu Root)以孫「非但沒有盡美國公民的義務,反而全力投入中國政治,尤有甚者,他是鼓動反政府的領袖,而本政府與彼政府有友好關係」為由,取締孫的美籍身份。 1910年1月至2月,孫由紐約經芝加哥抵達舊金山,建立10多個同盟會分會。3月,孫建立「美洲三藩市中國同盟會總會」(通稱「美洲同盟總會」),建議改組《美洲少年》周刊為《少年中國晨報》作機關報。同月,孫抵檀香山,改組興中會為中國同盟會檀香山分會。6月,孫密赴日本,晤黃興、趙聲等;7月,孫抵新加坡;8月至10月,孫在檳榔嶼指導整頓南洋同盟會組織,準備起義;11月13日,孫在檳榔嶼主持秘密會議,「鼓其勇氣,乘此良機,重謀大舉」;11月中下旬,孫派趙聲往香港聯絡廣州新軍;12月,孫再赴歐美籌款。 1911年1月至2月,孫經歐洲到美洲,在紐約、舊金山、溫哥華等地籌款。3月中旬,孫往美國東部,沿途在加拿大籌款。5月3日,孫在美國芝加哥召集會議,商討起義善後及再圖大舉等問題。6月,孫在舊金山聯合美洲同盟會和致公堂。7月,孫到美國委陌林埠。武昌起義時,孫在美國募款而不在中國。10月12日,孫決定「先從外交方面致力,俟此問題解決而後回國」。10月20日,孫經聖路易、芝加哥抵紐約,擬由黃興率湖北革命軍,由胡漢民、朱執信等策劃廣東反正;又向美國朝野介紹中國革命宗旨,希得同情支持。10月下旬,孫抵倫敦,經美國人荷馬李介紹,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主任會談,商停止借款清政府及貸款給革命政府,不果。11月10日,在國外得悉「武昌已經為革命軍佔領」後,孫開展外交活動。11月11日,孫抵倫敦,就武昌起義成功接受《濱海雜誌》採訪,至11月20日離開。孫在倫敦草擬《告世界書》。11月中旬,孫抵達巴黎,會見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外交部長畢恭和議員。11月23日,孫晤東方滙理銀行總裁西蒙(Stabislas Simon)馬賽。11月24日孫由法國乘「丹佛」號輪船,行前電集會上海討論中央政府組成之各省代表,稱「但求早鞏固國基」,可推舉黎元洪或袁世凱任總統,「此後社會當以工商實業為競點」。 臨時大總統 1911年12月14日,各省諮議局代表雲集南京,共計44人,分別代表17個省份。12月21日,孫中山過香港,晤胡漢民、廖仲愷,拒絕留在廣東,堅持赴上海、南京,因「滬寧在前方」而「今之大患在無政府」。孫稱:「今日中國如能以和平收革命之功,此亦足開世界未有之例,何必言兵。」12月25日,孫抵上海,黃興等歡迎,答中外記者稱:「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在上海寓所主張總統制,認為處此「非常時代」,不願「居於神聖贅瘤」,無所作為,「以誤革命之大計」。孫與《大陸報》主筆談話稱:「革命不在金錢,而全在熱心。」孫向英國政府要求三事:「一、止絕清廷一切借款;二、制止日本援助清廷;三、取消各處英屬政府之放逐令,以便予取道回國。三事皆得英政府允許。」12月26日,孫與黃興等在寶昌路408號(今淮海中路650弄3號)行館召開中國同盟會最高幹部會議,商討組織臨時政府方案。12月29日,中國同盟會連夜赴南京召集代表開會,提出成立政府,孫被奉天、直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代表選舉為首任臨時大總統,以16票當選。12月30日,孫在上海召開中國同盟會本部臨時會議,改訂中國同盟會暫行章程,宣言革命黨人「當臨時政府組織之際」,當成「堅固不破之群」,駁斥「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稱革命黨人「必完全貫徹此三大主義而無遺」;孫決定赴南京就職,不顧「北方將派大軍渡江」之流言。 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孫由上海抵達南京,晚上10時在南京總統府舉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宣誓就任。 孫《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和《告全國同胞書》,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宣言》規定臨時政府:「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普利民生,以達革命之宗旨」,對內「民族之統一」、「領土之統一」、「軍政之統一」、「內政之統一」、「財政之統一」,對外消除「辱國之舉措」、「排外之心理」,主張「和平主義」。 南京臨時政府定用五色旗為國旗。1912年1月2日,孫通電各省改用陽曆,並以1月1日為民國建元之始;1月3日,孫公布各部總長、次長名單組閣,各省代表會改組臨時參議院;1月4日,孫電令廣東代理都督陳炯明出兵北伐:「和議無論如何,北伐斷不可廢」;1月7日,孫《告友邦書》,稱民國承認「革命軍興」前清與各國之條約、借貸和權利。1月8日,孫批准發行中華民國軍需公債,定額1億元,只售出700多萬。孫不願延長內戰,雙方遂派代表在上海議和,孫提出:一、清帝退位;二、袁絕對贊同共和;三、孫自清帝退位後辭職;四、由參議院選舉袁為臨時大總統;五、袁被選後,當宣誓遵守《臨時約法》,袁必「誓守參議院所定之憲法,乃能接受事權」,袁乃嗾使段祺瑞等電清廷實行共和。1月22日,孫電伍廷芳,令將議和辦法轉告袁;中國同盟會2,000多名會員代表參加會議,通過胡漢民代表孫提議修改誓詞為「顛覆滿清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選汪精衛為總理沒有就任。 孫最終選擇妥協。曾訪問過孫之記者提到「他真誠、慎思的外表」,以及「安靜、沉穩的舉止」。2月5日,孫批准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2月12日,清廷下詔宣統帝遜位,詔書文本由南京方面草擬,再傳給袁。2月13日,孫向臨時參議院辭任臨時大總統,並薦袁代任;臨時參議院即按議和條件舉袁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2月15日,孫祭明孝陵時向文武官員講話。 1912年,孫強調必須在「效力與憲法等同」的文件中首先寫進「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的條文,「一以表示我黨國民革命真意意之所在,一以杜防憎主人者」。《臨時約法》確定人民的權利義務及臨時政府參議院的組織與職權,並規定《約法》施行後10個月內成立國會。行政權由總統與內閣分享,且閣員須由國會通過任命。內閣由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組成,法院為司法機關。3月3日,南京臨時政府陸續發布社會政治改革法令:「解放」疍戶、惰民、丐民、義民、剃髮者及優、倡、隸、卒等,一律「平等」;禁絕販賣華工;賑濟災民;嚴禁官吏違法;鼓勵華僑投資;保護工商業;改革教育。三個月中,南京臨時政府共頒布30餘件法令有利建政和工商業。3月3日,中國同盟會本部於南京召開會員大會,5,000人參加,宣布以「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為宗旨,制訂9條政綱,舉孫為總理。3月10日袁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務部公署就任臨時大總統,3月25日袁任命的內閣總理唐紹儀抵南京組織新內閣。3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強調「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參議院為防袁野心,特設「責任內閣制」,以唐紹儀為國務總理,並設國務會議以行使職權,但袁不能容,唐紹儀被迫辭職,以陸徵祥代之。3月29日,孫出席臨時政府各部總次長、衛戌總督、各軍師旅司令官舉行餞別宴會。1914年5月,臨時約法遭罷廢,新法除去所有行政權約束,並無限期延長總統任期。 民初革命 卸任臨時大總統後的一年 1912年4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袁世凱繼位。同日中國同盟會會員舉行餞別會,孫重申要社會革命,「一面圖國家富強,一面當防資本家壟斷之流弊」。孫辭職後不再過問政治,離開南京,前赴上海。4月9日,孫應黎元洪邀抵武漢。孫在廣東說:「吾國乃社會主義之民國,欲行社會主義。吾等皆是真誠的社會主義領袖。」5月15日,孫前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致祭文。5月27日,孫抵翠亨村,與夫人和大哥團聚,3天後返廣州。6月,唐紹儀內閣垮台。 8月,宋教仁以中國同盟會為基礎,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及國民公黨,改組成國民黨,推孫任理事長,黃興、宋教仁等為理事,實際黨務由宋教仁主持。孫任總理,黃興為協理。袁邀請南方領袖到北京會晤,8月24日孫抵首都。孫留北京月餘,與袁談話13次。8月25日,國民黨在北京成立大會,舉孫為理事長,宋教仁代理;孫演説《解決民生問題》。9月3日,孫在五族共和合進會與西北協進會講「五族共和」的意義。9月25日,孫、袁公布聯合聲明,提出建立中央集權之政府,去軍事化,開放外國資本,促成政黨和解,穩定政局。 1912年9月10日,袁「特授孫文以籌劃全國鐵路全權將擬築之路先與各國商人商議借款招股事宜」。袁任孫為鐵路督辦,每月可支領經費3萬元。孫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理,總部設於上海,希望利用開放外資,盡快完成建設中國鐵路,自認為有相當詳細之規劃。同月,孫視察北寧鐵路、津浦鐵路北段和膠濟鐵路及陽泉煤、鐵礦,多次談話修建鐵路。10月,孫委王寵惠與英商簽定廣州至重慶及蘭州的鐵路線,袁橫加阻撓,不予批准。10月10日,孫為英文《大陸報》撰文:「實業主義之行於吾國必矣」。10月14日,孫稱中國鐵路總公司已在上海成立;孫在中國社會黨本部演説3天,評論社會主義學説及派別,理解和同情社會主義。12月上旬,孫通電呼籲政府和國民反對沙俄強迫外蒙簽訂《俄蒙協約》和《商務專條》。 1913年2月11日,孫赴日本考察,藉以籌措外資興建鐵路。2月中旬至3月下旬,孫訪問長崎、門司、下關、神戶、東京等,參觀工廠和學校,闡明中日「互為提攜」,與三井物產董事山本條太郎等籌設「中國實業公司」。2月至6月,袁提供巨額,誘使國民黨員另組政團,有國事維持會、政友會、超然議員社等從國民黨分裂出來。3月4日晚,孫在東京設宴答謝日本各界人士,牧野外相等內閣閣員應邀出席。3月11日,孫與宋嘉樹、戴季陶等參觀大阪《每日新聞》社。3月14日,孫與戴季陶、馬君武、宋嘉樹、何天炯等出席神戶國民黨交通部正支部長吳錦堂在寓所所設午餐會。 二次革命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滬寧車站遇刺,兩天後重傷不治。3月22日,孫中山在長崎悉宋教仁在上海被刺;3月23日,孫參觀長崎三菱造船所後,下午即乘船返國。3月25日,孫抵上海力主公開與北京政府決裂,並以武力抗袁。 3月27日,孫在黃興寓所商討對策時,主張「聯日」、「速戰」,願親任其事,大部與會者希望「法律解決」;6月中下旬,孫赴廣東,經澳門到香港,促陳炯明「四省獨立,廣東同時宣布」。袁罷免反對善後大借款之三都督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引發二次革命,終因勢單力薄,兩個月內被各個擊破。7月12日,李烈鈞在江西首發「二次革命」,孫稱是「迫不得已以武力濟法律之窮」,召各方促袁辭職。李烈鈞為江西討袁軍總司令,黃興7月15日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柏文蔚任安徽討袁軍總司令,陳其美任上海討袁軍總司令。7月22日,孫宣言促袁辭職:「文不忍東南人民久困兵革,必以阻此反對君主專制之決心、反對公之一人。義無反顧」。8月2日,孫乘船離開上海;8月3日抵福州馬尾,知廣東無望,遂前往日本。反袁失敗後,在日本內閣默許下,孫喬裝化名逃亡,經台灣基隆乘坐日本貨船「信濃丸」號,8月8日到達日本門司區,於9日抵神戶上岸,最後從橫濱進入東京。9月初,袁已弭平所有叛亂。9月15日,袁通緝孫、黃興等。10月15日,袁以北京總檢查名義通緝孙及二次革命首要。11月4日,國民黨被解散。12月,孫致函鄧澤如等,稱不因「二次革命」失敗而「灰心」、「縮步」。 組建中華革命黨 中華革命黨於1913年底開始籌建。9月27日,中華革命黨吸收第一批5名黨員,孫中山嚴格入黨程序,起草入黨章程誓約,須蓋右手中指指模:實行宗旨,服從命令,盡忠職務,嚴守秘密,誓同死生。 1914年1月,孫派陳其美赴大連,聯絡中國東北;5月10日,孫在東京創刊《民國》雜誌,後為中華革命黨機關刊物。5月7日,孫在廣州嶺南學堂講演:「憶吾幼年,從學私墪,僅識之無。不數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見其教法之善,遠勝吾鄉。故每於課暇,輒與周圍同學諸人,相談衷曲,而改良祖國,拯救同類之願,於是乎生。當時所懷,一若必使我國人人皆免苦難,皆享福樂而後快。」7月8日,中華革命黨在東京築地精養軒舉行成立大會,與會者約300餘人。孫任總理,公布手書《中華革命黨總章》。入黨者必须按指印、立誓約,絕對服從孫,發誓「為救中國危亡,拯生民困苦,願犧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權利。」孫的提案遭到部分革命黨人抵制,特別是黃興。 1915年3月14日,孫致書日本外務省大臣,向日本政府承諾優於二十一條要求之權利讓渡。11月15日,孫委居正為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總司令。袁着「國體投票」,要各區、各省之國民代表,投票贊成改行君主政體,又指使參議議員上書擁戴袁為皇帝。 1916年4月9日,孫、宋慶齡等在日本友人田中昂寓所舉行小型聲討袁集會(又稱「帝-{制}-取銷一笑會」)。4月27日,孫為討袁大計,偕廖仲愷、戴季陶、張繼等,離日返國。5月,孫函黃興,稱「中國問題實為新舊之爭。換言之,則為民黨與官僚派之爭」;主張加強團結及武裝。3日,孫抵上海。5月9日,孫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不徒以去袁為畢事」。6月6日,袁逝世。孫下令「解散」中華革命軍,決定停止中華革命黨一切活動,「解散黨人」,「取消本黨名義」。7月17日,孫在上海張園舉行茶話會,研討袁死後之形勢和建設方針。10月31日,黃興逝世;11月24日,孫與前來吊唁之友人在上海哈同花園。 第一次護法運動 段祺瑞違反臨時約法,通過對德宣戰案,舉借日債,圖擴勢力;孫中山以段違背憲法,自上海赴廣東倡護法,各省多響應。1917年7月6日,孫等南下掀起護法運動。同日孫得海軍支持後由上海乘艦南上,朱執信、廖仲愷、章太炎、何香凝等同行。7月10日,孫抵汕頭,在歡迎會上稱「要除盡假共和,方有真共和出現」。孫以維護臨時約法為召,聯合西南在廣州組織軍政府。7月17日,孫抵廣州。7月21日,海軍總司令指揮麾下15艘軍艦駛離上海赴廣州,時廣州聚集130位國會代表,約占總數三分之一。7月29日,《中華新報》刊登孫稱:「假共和之禍猶甚於真復辟」,因為「帝制實不能與共和競爭」。8月25日,國會非常會議在廣州開幕。9月1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9月2日,陸榮廷即通電國會議員和廣州士紳、商人,稱:「既然總統仍在位,則毋須另立政府。大元帥這令人難解的名稱尤其有問題。我們是簡樸之人,對權力沒有任何野心,只想盡本分,而且我們不會走錯誤的一步。因此我們不願意配合當前動作。」9月10日,孫正式就任。9月13日,廣州軍政府對德宣戰。財政方面,自軍政府部長到辦事員,每人月支零用費20元;孫委托廖仲愷經營,僑胞百餘萬元捐款起支撐。蔣介石撰上對北洋軍作戰計劃及滇粵兩軍對於閩浙單獨作戰之計劃。10月上旬,護法戰爭開始衡山、寶慶戰鬥;10月12日《中華新報》刊出孫發布討伐段祺瑞令,指段祺瑞「陽托共和,陰行帝制」,成為「共和之蟊賊,人民之大蠹」,號召全國「討滅偽政府,還我約法,還我國會,還我人民主權」。11月18日,孫通電反對南北調和,堅持「恢復約法及舊國會」。 由於南方軍閥無意護法,故不久即醞釀議和。1918年5月,軍政府改組,實權掌握在軍閥手中。軍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領導南方與西南各省。國會非常會議通過《軍政府改組大綱修訂案》,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伍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岑春煊為政務總裁;不久,岑春煊被推舉為主席總裁。5月4日《軍政府改組修正案審查報告》通過後,孫即向國會辭去大元帥職;5月21日孫離開廣州,5月26日到三河壩。6月1日,孫由汕頭經台北前赴日本。 1917年5月下旬,孫離開廣州,第一次護法運動告終。孫抵上海後,與先到之宋慶齡住進華僑捐贈之莫利哀路29號寓所(今香山路7號、上海孫故居)。孫從事著述,力求「以主義普及國民」。作為秘書,宋慶齡負責協助起草電函稿件,翻譯英文,並加緊學習德文、俄文,準備聯繫蘇聯方面。1919年8月,孫堅決辭去總裁職:「決不與之共飾護法之名,同當誤國之罪。」 成立中國國民黨 1919年8月7日,孫中山致電廣州非常國會,正式辭去政務總裁職。10月10日,孫改組中華革命黨,擴大吸收黨員,成立中國國民黨,加上「中國」兩字以與1912年的國民黨區分。總部有總務部、黨務部、財政部,孫以居正、謝持、廖仲愷為主任。 1920年6月29日,孫致函日本陸相田中義一,譴責日本侵華政策,指日本政府「專以援助反動黨排除民主主義為事」。陳炯明在桂軍三路進迫下出師討桂,粵軍於10月攻克廣州。陳炯明奉孫命率粵軍從福建返廣東,打敗盤踞廣東的舊桂系,重建廣東根據地。秋,孫試圖與湖南自治派的趙恆惕談判結盟,並透過湖南,爭取和四川、雲南結盟。11月9日頒布的中國國民黨總章規定,中國國民黨以實施三民主義、創立五權憲法為目的。11月10日,孫委陳炯明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11月28日,孫設法返回廣州。12月30日,孫批復林支宇函,「聯省只能成官治,不能成自治」,「以分縣自治為立國基礎」。 第二次護法運動 1921年年初,舊國會在廣州重開,因不足法定人數,故稱國會非常會議,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孫設法號召舊國會225名議員,於4月7日在廣州集會,推選總統。4月,國會通過《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5月5日,孫就職,實際轄區僅有廣東,實權在陳炯明。民國政府成立。7月,孫下令討伐廣西,兩個月克南寧、桂林、龍州。10月,廣州非常國會批准孫北伐計劃。10月中旬,孫巡廣西,3萬人準備北伐,組織大本營;10月29日孫在梧州設大本營,進軍桂林,又派汪精衛到廣州籌餉。 1922年2月3日孫下動員令,10萬餘人出師北伐。4月18日,孫派廖忡愷晤陳炯明,勸其晤商北伐;陳炯明拒不前往,電辭本兼各職。4月21日,孫下令免陳炯明廣東省長、內務部長兼粵軍總司令職,專任陸軍部長;晚,陳炯明退惠州。5月4日孫令從韶關北伐,李烈鈞為北伐軍總司令,許崇智為三路總指揮;5月6日孫赴韶關督師,旋大本營總攻擊令,北伐軍三路進江西。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與直系軍閥勾結。6月1日,孫返回廣州。6月16日,葉舉炮打孫寓所。6月16日,陳炯明事變,突然炮擊總統府,孫只有警衛部隊500人,配輕武器;陳炯明部約3萬人,備重炮。陳炯明兵變,宋慶齡不願與孫同行,認為「目標太大,容易被叛軍發現」,覺得個人不致有何危險,對孫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你。我請求你先走吧!」由於炮火密集,士兵衛士多人倒斃,經他人苦勸,孫才回到艦艇艙内。英國只派一艘炮艇供孫調遣,孫得以在8月9日離開珠江,抵香港轉上海。9月至12月,孫在上海寓所3次召集在上海各省中國國民黨負責人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張繼、楊庶堪討論改組中國國民黨。孫和吳佩孚談判,盼望能回到北京;孫同時與張作霖秘密交涉,從張作霖得到若干經費。年底,孫策動駐廣西的滇軍、桂軍及駐西江之部分粵軍趕走陳炯明,奪回廣州。 1923年1月16日,擁護孫的滇系軍閥楊希閔部、舊桂系劉震寰部、和倒戈粤軍合组西路討賊軍擊敗陳炯明,陳退守東江。2月21日,孫抵廣州,重建大元帥府,稱「不是再拿護法問題作工夫」。3月2日,孫以大元帥特任楊庶堪為大本營秘書長,朱培德為大本營參軍長兼大本營護軍司令。時陳佔據東江一帶及潮州、汕頭等地,與孫成相持之局。4月20日,孫督師北伐,與參謀長蔣介石從廣州火車北上。11月19日,孫親指各軍禦四路反撲之陳部,守衛廣州。 聯俄容共 1918年夏,孫中山致電列寧,對俄國革命黨人「艱苦鬥爭表示十分欽佩」,希望中俄兩國革命黨人「團結共同鬥爭」。 1921年12月底,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由張太雷陪同,在桂林訪問孫長談3次。 1922年8月,蘇聯政府秘密以馬林聯繫孫;馬林和李大釗多次晤孫,討論振興中國國民黨。1923年1月17日至1月26日,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到上海與孫會談,月底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確立孫「聯俄」政策,包括:蘇聯願援助中國完成統一;蘇聯願拋棄沙俄對華之不平等條約,另行開始中蘇交涉;中東鐵路問題由中蘇協商,暫維持現狀;蘇聯無意使外蒙脫離中國,蘇軍也不必立時撤退。 1924年1月20日至1月30日,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月20日上午的開幕演說上,孫強調必須改組黨,將黨變成革命、建國工具。孫科因為發表反蘇反共言論,不支持改组,被孫從第一屆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名單中劃掉名字。大會主席團由胡汉民、汪精卫、林森、李大钊及谢持5人組成,蘇聯顧問鮑羅廷也出席大會;大會決議中國共產黨黨員可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但須服膺三民主義及遵守黨綱黨紀;與會代表百多人,包括20多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4年6月16日,孫在鮑羅廷等陪同主持黃埔軍校開學典禮。6月,黃埔軍校正式開學,第一期有學員600多人,孫兼任軍校總理,任命蔣為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蘇聯派出多名軍官作顧問,並安排中國共產黨黨員入軍校就讀或任教。 1924年8月3日起,講民生主義四講,其中在廣州大學演講民生主義時批評馬克思主義,駁斥馬克思主義之剩餘價值說,也摒棄階級鬥爭之重要角色;和鮑羅廷對話後一星期,孫再次演講民生主義,推翻先前批評,再次主張民生主義即是社會主義。 1924年9月3日,江浙戰爭爆發。孫試圖重新發動北伐,成為統一戰線的絆腳石、革命動員一致行動的異聲。9月4日,孫召開北伐籌備會議,以胡漢民為代帥兼廣東省長。9月12日,孫移大本營至韶關,親自督師。9月17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孫因與皖系、奉系訂立反直聯盟,所以決定討直。同日,廖仲愷辭去軍需總監、財政部長和財政廳長。中國國民黨內部出現批評、抗議,孫科辭去廣州市長,廖仲愷放棄廣東省省長,蔣介石也拒絕讓黃埔師生參加北伐,只派一連兵到韶關保衛孫。1924年10月,廣州商團事變,成為北伐變數。 北上与逝世 1924年10月下旬,直系第三軍軍長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率軍自長城前線回師佔領北京,軟禁總統曹錕,馮玉祥部和胡景翼、孫岳部組成國民軍。10月30日,孫中山捨棄在韶關建立之總部,返回廣州。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分別致電孫,請他北上共商國是。11月,孫應邀北上討論國是,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兩大號召,同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段祺瑞、張作霖等作鬥爭。孫發表《北上宣言》,主張召開國民會議,以謀求中國之和平統一,對外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對內實行民治。11月17日,孫抵上海。孫稱:「第一點就要打破軍閥,第二點就要打破援助軍閥的帝國主義。打破了這兩個東西,中國才可以和平統一,才可以長治久安。」11月24日,孫與宋慶齡抵達日本神戶。11月25日,孫在神戶與前來拜訪的頭山滿長談。11月28日在神戶演講《大亞洲主義》,孫主張日本政府不要做「西方霸道的鷹犬」,而應做「東方王道的干城」。孫在《入京宣言》中稱:中國「仍處在帝國主義各國殖民地之地位,固而吾人救國之責,刻不容緩」。 1925年1月,孫中山堅持速開國民會議以解決國是,段祺瑞卻主張召開善後會議。2月,善後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共兩黨均激烈反對,4月善後會議結束,一無所成。孫扶病入北京,苦無成果,終於病情惡化。3月11日,孫在總理遺囑上簽名,遺囑稱「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3月12日9時30分,孫的心臟停止跳動,呼吸停止。孫在北京逝世。 1929年6月1日,孫的靈柩安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思想 孫中山少年在夏威夷,使孫生出一樸素之想法:同胞過着和平、安樂的生活。 孫思想的核心是堅決、完整的民主主義;在孫領導下,中國歷史由「帝國」轉變到「民國」,此後歷史雖變,但將中國建成高度民主的現代國家始終是中華兒女不變的目標。 孫提出用民族主義、民生主義、民權主義救中國,合稱三民主義。1912年,列寧在《湼瓦明星報》發表《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孫中山綱領的每一行都滲透了戰鬥的、真實的民主主義。它充分認識到『種族』革命的不足,絲毫沒有對政治表示冷淡,甚至絲毫沒有忽視政治自由或容許中國專制制度與中國『社會革命』、中國立憲改革等並存的思想。這是帶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義。它直接提出群眾生活狀況及群眾鬥爭問題,熱烈地同情勞動者和被剝削者,相信他們是正義的和有力量的。」1924年5月,上海《中國晚報》邀請孫以三民主義為題粵語、國語雙語演說,制成唱片,成為他唯一流傳的錄音。他指中國人在滿清260多年統治期間「睡着」了,期間中國政治退化、文明退化、民族工商業退化,令外國看不起,得以三民主義革命救中國。孫這一段是罕有倖存的幾條清末民初早期粵語錄音之一,是常見學術研究材料。 又參見孫中山與宗教。馮自由在《革命逸史》稱:「國父之信教,完全出於基督救世之宗旨。……然其所信奉之教義,為進步的及革新的,與世俗之墨守舊章,思想陳腐者,迴然不同。」 在哲學上,提出「知難行易」說,批判「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保守思想。 評價 紀念 1912年3月10日,孫與胡漢民、孫科等前往紫金山狩猎,稱希望百年後葬於此。 1925年4月16日,廣東省政府將香山縣改稱中山縣;永豐艦改名中山艦,以資紀念。 中國共產黨稱孫為「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家庭 孫中山祖父孫敬賢有三個兒子,依序是孫達成(1813年-1888年,孫的父親)、孫學成(1826年-1864年)、孫觀成(1831年-1867年)。父孫達成(1813年9月26日—1888年3月23日),母楊氏(1828—1910)。長兄孫眉(1854—1915),二姊孫金星(1857—1860),三兄孫德佑(1860—1866),四姊孫妙茜(1863—1955),六妹孫秋綺(1871年9月3日—1912年4月18日)。溯自常德至廣東,孫是為第十八代。 子女簡表: 妻: 元配妻子(1915年離婚):盧慕貞(1867年7月30日—1952年9月7日),盧耀顯之女。 長子:孫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20日) 長孫:孫治平(1913年11月15日—2005年4月6日) 曾孫:孫國雄(孫治平與謝秀琳之子) 玄孫:孫偉仁 次孫:孫治強(1915年1月27日—2001年7月4日) 曾孫:孫國元(孫治強與林倫可之子) 曾孫:孫國升(孫治強與林倫可之子) 曾孫:孫嘉琳(孫治強與劉肇雲之女) 曾孫:孫國瑜(孫治強與劉肇雲之女) 長孫女:孫穗英(1922年1月16日生) 次孫女:孫穗華(1925年3月18日—2021年4月16日) 庶孫女:孫穗芳(孙科私生女,1935年3月19日生) 庶孫女:孫穗芬(孙科私生女,1938年8月6日—2011年1月29日) 長女:孫娫(1894年3月31日—1913年3月25日) 次女:孫婉(1896年11月12日—1979年6月3日) 外孫:王弘之(孫婉與王伯秋之子) 外孫:戴永豐(孫婉與戴恩賽之子) 外孫女:王纕蕙(孫婉與王伯秋之女) 外孫女:戴成功(孫婉與戴恩賽之女) 妾(休棄時間不詳):陳粹芬(1873年—1960年) 继室(1915年再婚):宋慶齡(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 日本籍平妻:大月薰(1887年9月16日—1970年) 女:宮川富美子(1906年5月12日—1990年5月6日) 外孫:宮川東一(1928年4月7日—) 外孫:宮川弘(1934年5月28日—) 曾孫:宮川祥子(1969年生) 日本籍外婦或妾:淺田春(1882年—1902年) 家族世系圖 著作 書籍:《三民主義》(1924年十六講版)、《革命方略》、《五權憲法》、《中國革命史》(1923年)、《中國存亡問題》(1917年)、《建國大綱》、《建國方略》、《民權初步》(1917年)、《孫文學說》(1919年)(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一)、《實業計畫》(1920年)(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二)。遺著編有《孫中山選集》、《孫中山全集》等。 1917年2月21日,孫文寫成《社會建設》(又名《民權初步》),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三;書中述及會議細則,「教吾國人行民權之第一步」。 1919年,《實業計劃》首次發表,兩年後由上海民智書局出版英文版和中文版單行本,孫在本書中繪制一幅中國近代化的藍圖:修築十萬英里鐵路、百萬英里公路;整治長江、黃河、珠江等;開鑿運河;建設三個世界大港、四個二等港、九個三等港和十五個漁業港;開發煤、鐵、石油;建鋼鐵、水泥、機床、造船等工廠及食品、紡織、建築等企業;改良農業、營造森林和移民墾邊……孫非常理解經濟、社會發展工業化、實業化意義重大,主張與強調引進近代西方產業,「吾之意見,蓋欲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 論文:〈中國法制改革〉(1897年)、〈中國之鐵路計畫與民生主義〉(1912年)、〈三民主義〉(1919年文言論文版)、〈八年十月十日〉、〈中國問題真解決〉、〈支那保全割和論〉、〈中國第二步〉、〈農功〉、〈我的回憶〉、〈自傳〉、〈中華民國建設之基礎〉、〈中國之現狀與未來〉、〈駁保皇報〉、〈民報發刊詞〉、〈論據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識時務者〉、〈平实開口便錯〉、〈對外宣言搞〉、〈錢幣革命〉、〈平白的話〉、〈中國實業當如何發展〉、〈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內政方針〉、〈發揚民治說帖〉(1923年)。 其他:《倫敦蒙難記》(1912年2月)、《赤十字會急救第一法》(譯著) 文集 《孙中山全集》1930年上海三民公司出版 《孙中山全集》1938年 《孙中山选集》上下卷1956年人民出版社 《孙中山文集》上下卷1997年团结出版社 《孙中山全集》共十一卷1981年中华书局 《孙中山全集续编》共五卷2017年中华书局 《护法时期孙中山轶文集》2011年海洋出版社 影視作品 電影 《秋瑾》1984(石维坚) 《孙中山》1986(刘文治) 《国父孙中山与开国英雄》(又名:国父传)1986(林伟生) 《非常大總統》1986(孙道临) 《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1992(张铁林) 《廣東五虎之鐵拳無敵孫中山》1993 《孙文少年行》1995(佘善波、翦樾) 《宋家皇朝》1997(赵文瑄) 《夜·明》(原名:槟城黄花)(馬來西亞)2007(赵文瑄) 《十月圍城》2009(张涵予) 《建党伟业》2011(马少骅) 《辛亥革命》(原名:1911)2011(赵文瑄) 《第一大總統》(原名:国父孙中山)2011(邱心志) 《1921》2021(冯绍峰) 《革命者》2021(马少骅) 電視劇 《清宮殘夢》1975(孫必勝) 《孙中山与宋庆龄》1986(孙滨) 《孙中山羊城蒙难记》1986(石维坚) 《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1991(章杰) 《台灣廖添丁》1999(艾偉) 《日出东方》2001(卢奇) 《孫中山》(又名:国父的革命与爱情)2001(赵文瑄) 《平民大总统》2001(马少骅) 《走向共和》2003(马少骅) 《武昌首义》2006(卢奇) 《国母宋庆龄》2010(石维坚) 《开天辟地》2011(卢奇) 《辛亥革命》2011(马少骅) 《毛泽东》2013(謝君豪) 《十月围城》2014(程泓) 《星月传奇》(新加坡)2015(陈传之) 《孙中山》2016(韩夫一) 《热血军旗》(又名:建军大业)2017(马少骅) 《冲上青天》(日本)2021(东浩) 《中流击水》2021(马少骅) 《光荣与梦想》2021(马少骅) 纪录片 电影类 《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1927年,90分钟,民新影片公司。 《勋业千秋》(又名:建国史之一页),1941年,34分钟(缺本),民新影片公司。 《伟大的孙中山》,195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纪念伟大的孙中山》,1956年,20分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影片记录了全国各地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的活动。 《在孙中山故乡》,1985年,珠江电影制片厂。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98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永不放弃——孙中山北上与逝世》,2015年,50分钟,台湾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孙中山纪念馆联合摄制。 《挚爱一生——孙中山与宋庆龄》,2017年,中国华艺音像实业有限公司。 电视类 《孙中山奉安大典》,1989年,2集,南京广播电视台。 《孙中山》,2001年,6集,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北京大学联合摄制。 《支持孙文的日本人——梅屋庄吉与辛亥革命》(日本),2010年,1集,日本广播协会。 《孙中山与辛亥人物》,2011年,10集,香港凤凰卫视。 《孙中山与澳门》,2011,2集,澳门基金会、中国中央电视台、北京三多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天下为公——孙中山1911》,2011年,6集,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联合摄制。 《孙中山的最后日子》,2013年,2集,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联合摄制。 《档案2016——孙中山与宋庆龄的不朽爱情》,2016年,1集,北京广播电视台。 《上海纪实档案——奉安大典背后》,2016年,2集,上海广播电视台。 《孙中山的葬礼》,2016年,3集,中国中央电视台、北京四季芬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1902年,宮崎滔天出版孫自傳《三十三年落花夢》,1903年中文譯本問世。孫在日本和章太炎談論時曾涉及革命發難及成功後建都地點,孫認為「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犂。視其規模遠近而已」,並說明:「定鼎者,南方誠莫武昌若。尚濱海之建都者,必遏遠武昌。夫武昌揚靈於大江,東趨賓山(江蘇省),四日而極,足以轉輸矣,外鑑諸鄰國,柏林無海,江戶則曰海堧爾;內海雖咸,亦猶大江也……江沔之在上游,其通達等是矣,何必傅海!夫北望襄樊以鎮撫河雒。鐵道既佈,而行理及於長城,其斥候至窮朔者,金陵之絀,武昌之贏也」。 1903年春,孫化名杜嘉偌,在越南、暹羅等地活動革命。8月,為訓練遭日本軍事機構排除之中國學生,孫在日本青山練兵場附近創辦革命軍事學校。青山軍事學校運作不超過4個月,吸收約15名粵籍學員。入學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聯繫美国洪门 1903年9月,孫中山見留日學生廖仲愷、何香凝和馬君武等,暢論革命救國方略,希望他們在留學生中物色志士,「結為團體,以任國事」;孫撰《支那保全分割合論》一文,刊於東京出版《江蘇》雜誌,批判日本政客稱「保全」清朝政府和「分割」中國領土的謬論,強調「支那民族有統一之形,無分割之勢」。9月26日,為「掃除保皇邪説」和「規復革命組織」,離日赴檀香山。孫在希爐宣傳鼓動,駁斥保皇派反動謬論,重建革命組織,命名為「中華革命軍」。為求工作方便,孫揚棄先前立場,加入三合會。12月,孫返火奴魯魯,多次演説抨擊保皇派,又改組《檀香新報》,親撰《敬告同鄉書》等,揭露保皇派「假革命」、「真保皇」。 1904年1月11日,孫決定在檀香山加入洪門致公堂。孫並受「洪棍」(元帥)職務,在《檀香新報》發表《駁保皇派》,批判保皇派宣揚革命可招瓜分、中國當前只能實行君主立憲等。為規避《排華法案》,孫預先取得偽造文件。親友們做出孫在夏威夷出生的證詞。3月4日,孫親到夏威夷司法巡迴處宣誓自己在夏威夷出生。3月14日,孫憑着誓詞,拿到出生證明:「他自己的宣誓以及證人所提供的證據,顯示他是在紀元後1870年11月24日出生於夏威夷島。」孫再據此領到夏威夷總督頒發之美國島居人民所持護照,然後才加入洪門;洪門為他「特別開台戲」,「由主盟員某大佬封總理為洪棍。洪門軍職,例分洪棍、紙扇、草鞋三級。洪棍,即元帥之別名也」。3月31日,孫帶著地方堂口給三藩市三合會之介紹信,啟程前往美國。 1904年4月6日,孫抵舊金山,為阻孫入境,保皇黨促清朝駐舊金山總領事轉告美國海關,指控孫持假護照。同日美國官員扣留審問孫,孫寫下《自述證言》。1904年之《自述证言》原件现藏于位于加州舊金山的美国国家档案局,目前仅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有复制件,中稱:自己于1870年出生在夏威夷伊娃。孫宣誓取得夏威夷出生紙。 1904年4月,孫被拘留在碼頭木屋,等候原船下次到舊金山時,撥回檀島;孫忽睹被禁鄉人中所閱《中西日報》有「伍盤照」之名字,乃草一函,求賣報西童帶往。華裔報人伍盤照得悉孫乃洪門中人,即轉求舊金山致公堂幫助,該堂為全美各地洪門分堂之總部,總部大佬黃三德等與伍盤照同訪致公堂顧問律師,由其向移民局聲明即向首都華盛頓上訴,並把致公堂某物業向保單公司具保500元,擔保孫外出候判。最後孫被批准入境。孫改組《大同日報》,與保皇派論戰。王寵惠稱孫:「他隨時都是風塵僕僕,穿着破爛地出現在人們面前,但為了革命運動事業,他卻是熱心誠摯,永不灰心喪氣。」 1904年5月至9月,孫為美洲致公堂重訂章程要義,注入民主革命的精神;稍後孫偕洪門首領黃三德赴美國各地,對會眾宣傳革命,實行注冊。6月,孫巡迴全美十多個城市。9月底,孫抵達紐約。10月,孫在紐約報刊發表《中國問題之真解決》,稱清如「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全國革命的時機現已成熟」。當時在香港有《中國日報》,在夏威夷有《檀山新報》,在舊金山有《大同日報》,在新加坡有《圖南日報》。12月,孫抵布魯塞爾,同中國留比學生就革命方略等問題反覆討論,並建立革團體;孫旋赴倫敦。 1905年春,孫在倫敦會晤嚴復,堅持民主革命的道路,反對改革中國應從教育着手。春至夏,孫自英國赴德國、法國,在留學生中宣傳革命,並於柏林、巴黎組織革命團體;孫到布魯塞爾訪問第二國際書記處,闡明革命主張,同情社會主義,稱將「採用歐洲的生產方式,使用機器,但要避免其種種弊端」。 創立同盟会 1905年6月11日,孫中山上「東京」號輪船,離開馬賽赴日,7月19日抵橫濱。7月30日,孫邀約各省留學生及華僑70餘人,有來自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科學補習所,在東京召開中國同盟會籌備會議,討論建立統一革命組織。孫在日本極端民族主義黑龍會總部舉行大型會議,會中決議奉孫為領導。會議決定組建中國同盟會。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召開正式成立大會。 1905年8月13日,孫出席東京留學生舉行的歡迎大會並作長篇演説,號召摒棄保皇派反對革命之説,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孫演說會場是東京富士見樓(麴町區飯田河岸),會場能容納千人。大會由宋教仁主持,有逾700名學生雲集在大廳內,許多學生不得其門而入,簇擁在門外,聆聽孫首度在東京公開發表演說。屆時爆滿,後來者猶絡繹不絕,門外擁擠不通;警吏令封門,諸人在外不得入,甚為喧嘩;又開門聽其進場。 第三至第十次起義 1905年9月,孫中山委馮自由、李自重赴香港、澳門和廣州聯絡同志,接受會員;10月,孫赴越南籌募經費,在西貢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12月,孫建立廣東募債總局,向南洋僑商募集革命經費。10月,中國同盟會會員發動萍醴之役失敗。 1906年2月,孫自西貢抵達新加坡,建立同盟會分會。4月,孫出席同盟會在新加坡成立分會。3月至6月,孫先赴歐洲,旋經南洋到日本,再到南洋。孫曾往馬賽、巴黎。7月至9月,孫自吉隆坡抵達芙蓉,與當地華僑座談,揭露清政府假立憲;旋赴檳榔嶼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後又至新加坡、西貢、日本。秋冬,孫與黃興、章太炎等制定《革命方略》,包括《軍政府宣言》、《對外宣言》等8個文件,係備各地革命黨人起義時頒用;《軍政府宣言》是綱領文件,闡發中國同盟會政綱。12月,孫在東京舉行《民報》周年慶祝大會,系統闡述三民主義思想,主張制定「五權分立」憲法;孫分派中國同盟會會員前往江蘇省、安徽省、湖南省、廣東省、江西省等,策應萍瀏醴起義。 1907年2月,要做為同盟會象徵旗幟設計,孫滿意青天白日旗,黃興則想要有中國古風、象徵平均地權政策的「井」字旗。孫與黃興爭執,孫稱:「僕在南洋,托命于是旗者數萬人,欲毁之,先擯僕可也。」一個月後,日本當局受清政府施壓,決定驅逐孫離境;為表達善意,日方除發布驅逐令之外,還以外交辭令表達歉意,並饋贈孫大筆款項。3月,孫與胡漢民、汪精衛離日赴越南,在河內甘必達街61號設立廣東、廣西、雲南地區武裝起義總機關;孫又在河內、海防、南圻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並向旅越華僑募集起義經費。孫謊報金額,章太炎與宋教仁譴責,認為孫被日本政府收買;章太炎撤掉掛在《民報》社的孫照片,要求孫辭去中國同盟會總理一職。4月,孫派胡漢民赴香港策應潮、惠、欽、廉起義。5月,孫派黃興、胡毅生分赴郭人漳、趙聲部,爭取新軍反正;5月下旬至6月上旬潮州黃岡起義和惠州七女湖之役,不久失敗;9月1日,孫命王和順於欽州王光山起義,防城起義爆發,因補給困難退入十萬大山,失敗;9月至10月,孫派中國同盟會會員赴海防、西貢、新加坡、暹羅、檳榔嶼、吉隆坡等地籌集革命經費。10月,孫私自委託宮崎滔天在東京幫他做財務處理,洽商購買軍火,形式上把同盟會其他領袖排除在軍事機密外。12月2日廣西鎮南關之役,孫偕黃興等親赴陣地參戰。 1908年3月,孫離開河內,經西貢赴新加坡籌款;3月27日,孫指示黃興在欽州馬篤山再次發難,個多月終因彈盡失敗;4月,孫派人赴仰光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年底分會遍及緬甸各埠;4月30日雲南河口之役,孫電令黃興督師,堅持20餘天;秋,孫在新加坡設立同盟會南洋支部。9月至10月,孫在新加坡《中興日報》發表文章批判保皇黨;9月11日平實在《南洋總滙報》發表《論革命不可強為主張》,孫以筆名「南洋小學生」在《中興日報》發表《平實開口便錯》:「時勢者,純乎人事之變遷也;革命者,大聖人大英雄能為,常人亦能為。」 1911年1月,孫委派黃興籌備廣州起義,統籌部下設8課。4月8日,溫生才暗殺廣州副都統孚琦。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趙聲、黃興等人領導廣州黃花崗起義。是役戰死者102人。後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孫稱:「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武昌駐軍亂起,找上守備統領黎元洪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經過一夜血戰,終於在第二天早晨攻佔總督衙門,革命軍於是佔領武昌。熊秉坤稱:「孫先生乃革命創始者,黨人遍布全國,雖間有名目殊異,而尊崇孫先生則一也。」 辛亥革命發生之際孫正在美國演說募款,美國時間10月9日下榻猶他州小鎮奧格登的Hotel Marion。10月10日下榻丹佛(或譯典華)的布朗皇宮飯店(Brown Palace Hotel),該飯店並存有孫當時的入住記錄。 起義後幾週之間,革命席捲華中、華南,各省紛紛宣布脫離中央。自武昌起義後,袁世凱被迫回籍養病,清廷命陸軍大臣蔭昌率軍南下平亂,但其所率軍隊多為袁所訓練,不受節制,清廷至此不得已再起用袁為內閣總理大臣,節制諸軍。 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 境外筹款 1909年1月,孫中山在南洋各埠籌款;5月至10月,由於活動困難,孫赴歐洲宣傳籌款。10月,香港成立中國同盟會南方支部,孫籌劃廣州起義;10月下旬,孫致函中國同盟會會員王子匡等,解釋陶成章、章太炎之攻擊,指其危及「革命前途」。11月,章炳麟猛烈反擊偽《民報》,呼籲海外華人不要捐資給孫;陶成章譴責乾綱獨斷,再度要求同盟會開除孫。陶成章在1912年被陳其美命令部下蔣介石暗殺。 1909年11月至12月,孫自英國抵美國,向紐約、波士頓等地華僑籌款。同年,美國務卿盧特(Elihu Root)以孫「非但沒有盡美國公民的義務,反而全力投入中國政治,尤有甚者,他是鼓動反政府的領袖,而本政府與彼政府有友好關係」為由,取締孫的美籍身份。 1910年1月至2月,孫由紐約經芝加哥抵達舊金山,建立10多個同盟會分會。3月,孫建立「美洲三藩市中國同盟會總會」(通稱「美洲同盟總會」),建議改組《美洲少年》周刊為《少年中國晨報》作機關報。同月,孫抵檀香山,改組興中會為中國同盟會檀香山分會。6月,孫密赴日本,晤黃興、趙聲等;7月,孫抵新加坡;8月至10月,孫在檳榔嶼指導整頓南洋同盟會組織,準備起義;11月13日,孫在檳榔嶼主持秘密會議,「鼓其勇氣,乘此良機,重謀大舉」;11月中下旬,孫派趙聲往香港聯絡廣州新軍;12月,孫再赴歐美籌款。 1911年1月至2月,孫經歐洲到美洲,在紐約、舊金山、溫哥華等地籌款。3月中旬,孫往美國東部,沿途在加拿大籌款。5月3日,孫在美國芝加哥召集會議,商討起義善後及再圖大舉等問題。6月,孫在舊金山聯合美洲同盟會和致公堂。7月,孫到美國委陌林埠。武昌起義時,孫在美國募款而不在中國。10月12日,孫決定「先從外交方面致力,俟此問題解決而後回國」。10月20日,孫經聖路易、芝加哥抵紐約,擬由黃興率湖北革命軍,由胡漢民、朱執信等策劃廣東反正;又向美國朝野介紹中國革命宗旨,希得同情支持。10月下旬,孫抵倫敦,經美國人荷馬李介紹,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主任會談,商停止借款清政府及貸款給革命政府,不果。11月10日,在國外得悉「武昌已經為革命軍佔領」後,孫開展外交活動。11月11日,孫抵倫敦,就武昌起義成功接受《濱海雜誌》採訪,至11月20日離開。孫在倫敦草擬《告世界書》。11月中旬,孫抵達巴黎,會見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外交部長畢恭和議員。11月23日,孫晤東方滙理銀行總裁西蒙(Stabislas Simon)馬賽。11月24日孫由法國乘「丹佛」號輪船,行前電集會上海討論中央政府組成之各省代表,稱「但求早鞏固國基」,可推舉黎元洪或袁世凱任總統,「此後社會當以工商實業為競點」。 臨時大總統 1911年12月14日,各省諮議局代表雲集南京,共計44人,分別代表17個省份。12月21日,孫中山過香港,晤胡漢民、廖仲愷,拒絕留在廣東,堅持赴上海、南京,因「滬寧在前方」而「今之大患在無政府」。孫稱:「今日中國如能以和平收革命之功,此亦足開世界未有之例,何必言兵。」12月25日,孫抵上海,黃興等歡迎,答中外記者稱:「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在上海寓所主張總統制,認為處此「非常時代」,不願「居於神聖贅瘤」,無所作為,「以誤革命之大計」。孫與《大陸報》主筆談話稱:「革命不在金錢,而全在熱心。」孫向英國政府要求三事:「一、止絕清廷一切借款;二、制止日本援助清廷;三、取消各處英屬政府之放逐令,以便予取道回國。三事皆得英政府允許。」12月26日,孫與黃興等在寶昌路408號(今淮海中路650弄3號)行館召開中國同盟會最高幹部會議,商討組織臨時政府方案。12月29日,中國同盟會連夜赴南京召集代表開會,提出成立政府,孫被奉天、直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代表選舉為首任臨時大總統,以16票當選。12月30日,孫在上海召開中國同盟會本部臨時會議,改訂中國同盟會暫行章程,宣言革命黨人「當臨時政府組織之際」,當成「堅固不破之群」,駁斥「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稱革命黨人「必完全貫徹此三大主義而無遺」;孫決定赴南京就職,不顧「北方將派大軍渡江」之流言。 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孫由上海抵達南京,晚上10時在南京總統府舉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宣誓就任。 孫《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和《告全國同胞書》,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宣言》規定臨時政府:「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普利民生,以達革命之宗旨」,對內「民族之統一」、「領土之統一」、「軍政之統一」、「內政之統一」、「財政之統一」,對外消除「辱國之舉措」、「排外之心理」,主張「和平主義」。 南京臨時政府定用五色旗為國旗。1912年1月2日,孫通電各省改用陽曆,並以1月1日為民國建元之始;1月3日,孫公布各部總長、次長名單組閣,各省代表會改組臨時參議院;1月4日,孫電令廣東代理都督陳炯明出兵北伐:「和議無論如何,北伐斷不可廢」;1月7日,孫《告友邦書》,稱民國承認「革命軍興」前清與各國之條約、借貸和權利。1月8日,孫批准發行中華民國軍需公債,定額1億元,只售出700多萬。孫不願延長內戰,雙方遂派代表在上海議和,孫提出:一、清帝退位;二、袁絕對贊同共和;三、孫自清帝退位後辭職;四、由參議院選舉袁為臨時大總統;五、袁被選後,當宣誓遵守《臨時約法》,袁必「誓守參議院所定之憲法,乃能接受事權」,袁乃嗾使段祺瑞等電清廷實行共和。1月22日,孫電伍廷芳,令將議和辦法轉告袁;中國同盟會2,000多名會員代表參加會議,通過胡漢民代表孫提議修改誓詞為「顛覆滿清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選汪精衛為總理沒有就任。 孫最終選擇妥協。曾訪問過孫之記者提到「他真誠、慎思的外表」,以及「安靜、沉穩的舉止」。2月5日,孫批准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2月12日,清廷下詔宣統帝遜位,詔書文本由南京方面草擬,再傳給袁。2月13日,孫向臨時參議院辭任臨時大總統,並薦袁代任;臨時參議院即按議和條件舉袁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2月15日,孫祭明孝陵時向文武官員講話。 1912年,孫強調必須在「效力與憲法等同」的文件中首先寫進「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的條文,「一以表示我黨國民革命真意意之所在,一以杜防憎主人者」。《臨時約法》確定人民的權利義務及臨時政府參議院的組織與職權,並規定《約法》施行後10個月內成立國會。行政權由總統與內閣分享,且閣員須由國會通過任命。內閣由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組成,法院為司法機關。3月3日,南京臨時政府陸續發布社會政治改革法令:「解放」疍戶、惰民、丐民、義民、剃髮者及優、倡、隸、卒等,一律「平等」;禁絕販賣華工;賑濟災民;嚴禁官吏違法;鼓勵華僑投資;保護工商業;改革教育。三個月中,南京臨時政府共頒布30餘件法令有利建政和工商業。3月3日,中國同盟會本部於南京召開會員大會,5,000人參加,宣布以「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為宗旨,制訂9條政綱,舉孫為總理。3月10日袁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務部公署就任臨時大總統,3月25日袁任命的內閣總理唐紹儀抵南京組織新內閣。3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強調「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參議院為防袁野心,特設「責任內閣制」,以唐紹儀為國務總理,並設國務會議以行使職權,但袁不能容,唐紹儀被迫辭職,以陸徵祥代之。3月29日,孫出席臨時政府各部總次長、衛戌總督、各軍師旅司令官舉行餞別宴會。1914年5月,臨時約法遭罷廢,新法除去所有行政權約束,並無限期延長總統任期。 民初革命 卸任臨時大總統後的一年 1912年4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袁世凱繼位。同日中國同盟會會員舉行餞別會,孫重申要社會革命,「一面圖國家富強,一面當防資本家壟斷之流弊」。孫辭職後不再過問政治,離開南京,前赴上海。4月9日,孫應黎元洪邀抵武漢。孫在廣東說:「吾國乃社會主義之民國,欲行社會主義。吾等皆是真誠的社會主義領袖。」5月15日,孫前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致祭文。5月27日,孫抵翠亨村,與夫人和大哥團聚,3天後返廣州。6月,唐紹儀內閣垮台。 8月,宋教仁以中國同盟會為基礎,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及國民公黨,改組成國民黨,推孫任理事長,黃興、宋教仁等為理事,實際黨務由宋教仁主持。孫任總理,黃興為協理。袁邀請南方領袖到北京會晤,8月24日孫抵首都。孫留北京月餘,與袁談話13次。8月25日,國民黨在北京成立大會,舉孫為理事長,宋教仁代理;孫演説《解決民生問題》。9月3日,孫在五族共和合進會與西北協進會講「五族共和」的意義。9月25日,孫、袁公布聯合聲明,提出建立中央集權之政府,去軍事化,開放外國資本,促成政黨和解,穩定政局。 1912年9月10日,袁「特授孫文以籌劃全國鐵路全權將擬築之路先與各國商人商議借款招股事宜」。袁任孫為鐵路督辦,每月可支領經費3萬元。孫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理,總部設於上海,希望利用開放外資,盡快完成建設中國鐵路,自認為有相當詳細之規劃。同月,孫視察北寧鐵路、津浦鐵路北段和膠濟鐵路及陽泉煤、鐵礦,多次談話修建鐵路。10月,孫委王寵惠與英商簽定廣州至重慶及蘭州的鐵路線,袁橫加阻撓,不予批准。10月10日,孫為英文《大陸報》撰文:「實業主義之行於吾國必矣」。10月14日,孫稱中國鐵路總公司已在上海成立;孫在中國社會黨本部演説3天,評論社會主義學説及派別,理解和同情社會主義。12月上旬,孫通電呼籲政府和國民反對沙俄強迫外蒙簽訂《俄蒙協約》和《商務專條》。 1913年2月11日,孫赴日本考察,藉以籌措外資興建鐵路。2月中旬至3月下旬,孫訪問長崎、門司、下關、神戶、東京等,參觀工廠和學校,闡明中日「互為提攜」,與三井物產董事山本條太郎等籌設「中國實業公司」。2月至6月,袁提供巨額,誘使國民黨員另組政團,有國事維持會、政友會、超然議員社等從國民黨分裂出來。3月4日晚,孫在東京設宴答謝日本各界人士,牧野外相等內閣閣員應邀出席。3月11日,孫與宋嘉樹、戴季陶等參觀大阪《每日新聞》社。3月14日,孫與戴季陶、馬君武、宋嘉樹、何天炯等出席神戶國民黨交通部正支部長吳錦堂在寓所所設午餐會。 二次革命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滬寧車站遇刺,兩天後重傷不治。3月22日,孫中山在長崎悉宋教仁在上海被刺;3月23日,孫參觀長崎三菱造船所後,下午即乘船返國。3月25日,孫抵上海力主公開與北京政府決裂,並以武力抗袁。 3月27日,孫在黃興寓所商討對策時,主張「聯日」、「速戰」,願親任其事,大部與會者希望「法律解決」;6月中下旬,孫赴廣東,經澳門到香港,促陳炯明「四省獨立,廣東同時宣布」。袁罷免反對善後大借款之三都督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引發二次革命,終因勢單力薄,兩個月內被各個擊破。7月12日,李烈鈞在江西首發「二次革命」,孫稱是「迫不得已以武力濟法律之窮」,召各方促袁辭職。李烈鈞為江西討袁軍總司令,黃興7月15日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柏文蔚任安徽討袁軍總司令,陳其美任上海討袁軍總司令。7月22日,孫宣言促袁辭職:「文不忍東南人民久困兵革,必以阻此反對君主專制之決心、反對公之一人。義無反顧」。8月2日,孫乘船離開上海;8月3日抵福州馬尾,知廣東無望,遂前往日本。反袁失敗後,在日本內閣默許下,孫喬裝化名逃亡,經台灣基隆乘坐日本貨船「信濃丸」號,8月8日到達日本門司區,於9日抵神戶上岸,最後從橫濱進入東京。9月初,袁已弭平所有叛亂。9月15日,袁通緝孫、黃興等。10月15日,袁以北京總檢查名義通緝孙及二次革命首要。11月4日,國民黨被解散。12月,孫致函鄧澤如等,稱不因「二次革命」失敗而「灰心」、「縮步」。 組建中華革命黨 中華革命黨於1913年底開始籌建。9月27日,中華革命黨吸收第一批5名黨員,孫中山嚴格入黨程序,起草入黨章程誓約,須蓋右手中指指模:實行宗旨,服從命令,盡忠職務,嚴守秘密,誓同死生。 1914年1月,孫派陳其美赴大連,聯絡中國東北;5月10日,孫在東京創刊《民國》雜誌,後為中華革命黨機關刊物。5月7日,孫在廣州嶺南學堂講演:「憶吾幼年,從學私墪,僅識之無。不數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見其教法之善,遠勝吾鄉。故每於課暇,輒與周圍同學諸人,相談衷曲,而改良祖國,拯救同類之願,於是乎生。當時所懷,一若必使我國人人皆免苦難,皆享福樂而後快。」7月8日,中華革命黨在東京築地精養軒舉行成立大會,與會者約300餘人。孫任總理,公布手書《中華革命黨總章》。入黨者必须按指印、立誓約,絕對服從孫,發誓「為救中國危亡,拯生民困苦,願犧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權利。」孫的提案遭到部分革命黨人抵制,特別是黃興。 1915年3月14日,孫致書日本外務省大臣,向日本政府承諾優於二十一條要求之權利讓渡。11月15日,孫委居正為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總司令。袁着「國體投票」,要各區、各省之國民代表,投票贊成改行君主政體,又指使參議議員上書擁戴袁為皇帝。 1916年4月9日,孫、宋慶齡等在日本友人田中昂寓所舉行小型聲討袁集會(又稱「帝-{制}-取銷一笑會」)。4月27日,孫為討袁大計,偕廖仲愷、戴季陶、張繼等,離日返國。5月,孫函黃興,稱「中國問題實為新舊之爭。換言之,則為民黨與官僚派之爭」;主張加強團結及武裝。3日,孫抵上海。5月9日,孫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不徒以去袁為畢事」。6月6日,袁逝世。孫下令「解散」中華革命軍,決定停止中華革命黨一切活動,「解散黨人」,「取消本黨名義」。7月17日,孫在上海張園舉行茶話會,研討袁死後之形勢和建設方針。10月31日,黃興逝世;11月24日,孫與前來吊唁之友人在上海哈同花園。 第一次護法運動 段祺瑞違反臨時約法,通過對德宣戰案,舉借日債,圖擴勢力;孫中山以段違背憲法,自上海赴廣東倡護法,各省多響應。1917年7月6日,孫等南下掀起護法運動。同日孫得海軍支持後由上海乘艦南上,朱執信、廖仲愷、章太炎、何香凝等同行。7月10日,孫抵汕頭,在歡迎會上稱「要除盡假共和,方有真共和出現」。孫以維護臨時約法為召,聯合西南在廣州組織軍政府。7月17日,孫抵廣州。7月21日,海軍總司令指揮麾下15艘軍艦駛離上海赴廣州,時廣州聚集130位國會代表,約占總數三分之一。7月29日,《中華新報》刊登孫稱:「假共和之禍猶甚於真復辟」,因為「帝制實不能與共和競爭」。8月25日,國會非常會議在廣州開幕。9月1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9月2日,陸榮廷即通電國會議員和廣州士紳、商人,稱:「既然總統仍在位,則毋須另立政府。大元帥這令人難解的名稱尤其有問題。我們是簡樸之人,對權力沒有任何野心,只想盡本分,而且我們不會走錯誤的一步。因此我們不願意配合當前動作。」9月10日,孫正式就任。9月13日,廣州軍政府對德宣戰。財政方面,自軍政府部長到辦事員,每人月支零用費20元;孫委托廖仲愷經營,僑胞百餘萬元捐款起支撐。蔣介石撰上對北洋軍作戰計劃及滇粵兩軍對於閩浙單獨作戰之計劃。10月上旬,護法戰爭開始衡山、寶慶戰鬥;10月12日《中華新報》刊出孫發布討伐段祺瑞令,指段祺瑞「陽托共和,陰行帝制」,成為「共和之蟊賊,人民之大蠹」,號召全國「討滅偽政府,還我約法,還我國會,還我人民主權」。11月18日,孫通電反對南北調和,堅持「恢復約法及舊國會」。 由於南方軍閥無意護法,故不久即醞釀議和。1918年5月,軍政府改組,實權掌握在軍閥手中。軍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領導南方與西南各省。國會非常會議通過《軍政府改組大綱修訂案》,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伍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岑春煊為政務總裁;不久,岑春煊被推舉為主席總裁。5月4日《軍政府改組修正案審查報告》通過後,孫即向國會辭去大元帥職;5月21日孫離開廣州,5月26日到三河壩。6月1日,孫由汕頭經台北前赴日本。 1917年5月下旬,孫離開廣州,第一次護法運動告終。孫抵上海後,與先到之宋慶齡住進華僑捐贈之莫利哀路29號寓所(今香山路7號、上海孫故居)。孫從事著述,力求「以主義普及國民」。作為秘書,宋慶齡負責協助起草電函稿件,翻譯英文,並加緊學習德文、俄文,準備聯繫蘇聯方面。1919年8月,孫堅決辭去總裁職:「決不與之共飾護法之名,同當誤國之罪。」 成立中國國民黨 1919年8月7日,孫中山致電廣州非常國會,正式辭去政務總裁職。10月10日,孫改組中華革命黨,擴大吸收黨員,成立中國國民黨,加上「中國」兩字以與1912年的國民黨區分。總部有總務部、黨務部、財政部,孫以居正、謝持、廖仲愷為主任。 1920年6月29日,孫致函日本陸相田中義一,譴責日本侵華政策,指日本政府「專以援助反動黨排除民主主義為事」。陳炯明在桂軍三路進迫下出師討桂,粵軍於10月攻克廣州。陳炯明奉孫命率粵軍從福建返廣東,打敗盤踞廣東的舊桂系,重建廣東根據地。秋,孫試圖與湖南自治派的趙恆惕談判結盟,並透過湖南,爭取和四川、雲南結盟。11月9日頒布的中國國民黨總章規定,中國國民黨以實施三民主義、創立五權憲法為目的。11月10日,孫委陳炯明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11月28日,孫設法返回廣州。12月30日,孫批復林支宇函,「聯省只能成官治,不能成自治」,「以分縣自治為立國基礎」。 第二次護法運動 1921年年初,舊國會在廣州重開,因不足法定人數,故稱國會非常會議,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孫設法號召舊國會225名議員,於4月7日在廣州集會,推選總統。4月,國會通過《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5月5日,孫就職,實際轄區僅有廣東,實權在陳炯明。民國政府成立。7月,孫下令討伐廣西,兩個月克南寧、桂林、龍州。10月,廣州非常國會批准孫北伐計劃。10月中旬,孫巡廣西,3萬人準備北伐,組織大本營;10月29日孫在梧州設大本營,進軍桂林,又派汪精衛到廣州籌餉。 1922年2月3日孫下動員令,10萬餘人出師北伐。4月18日,孫派廖忡愷晤陳炯明,勸其晤商北伐;陳炯明拒不前往,電辭本兼各職。4月21日,孫下令免陳炯明廣東省長、內務部長兼粵軍總司令職,專任陸軍部長;晚,陳炯明退惠州。5月4日孫令從韶關北伐,李烈鈞為北伐軍總司令,許崇智為三路總指揮;5月6日孫赴韶關督師,旋大本營總攻擊令,北伐軍三路進江西。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與直系軍閥勾結。6月1日,孫返回廣州。6月16日,葉舉炮打孫寓所。6月16日,陳炯明事變,突然炮擊總統府,孫只有警衛部隊500人,配輕武器;陳炯明部約3萬人,備重炮。陳炯明兵變,宋慶齡不願與孫同行,認為「目標太大,容易被叛軍發現」,覺得個人不致有何危險,對孫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你。我請求你先走吧!」由於炮火密集,士兵衛士多人倒斃,經他人苦勸,孫才回到艦艇艙内。英國只派一艘炮艇供孫調遣,孫得以在8月9日離開珠江,抵香港轉上海。9月至12月,孫在上海寓所3次召集在上海各省中國國民黨負責人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張繼、楊庶堪討論改組中國國民黨。孫和吳佩孚談判,盼望能回到北京;孫同時與張作霖秘密交涉,從張作霖得到若干經費。年底,孫策動駐廣西的滇軍、桂軍及駐西江之部分粵軍趕走陳炯明,奪回廣州。 1923年1月16日,擁護孫的滇系軍閥楊希閔部、舊桂系劉震寰部、和倒戈粤軍合组西路討賊軍擊敗陳炯明,陳退守東江。2月21日,孫抵廣州,重建大元帥府,稱「不是再拿護法問題作工夫」。3月2日,孫以大元帥特任楊庶堪為大本營秘書長,朱培德為大本營參軍長兼大本營護軍司令。時陳佔據東江一帶及潮州、汕頭等地,與孫成相持之局。4月20日,孫督師北伐,與參謀長蔣介石從廣州火車北上。11月19日,孫親指各軍禦四路反撲之陳部,守衛廣州。 聯俄容共 1918年夏,孫中山致電列寧,對俄國革命黨人「艱苦鬥爭表示十分欽佩」,希望中俄兩國革命黨人「團結共同鬥爭」。 1921年12月底,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由張太雷陪同,在桂林訪問孫長談3次。 1922年8月,蘇聯政府秘密以馬林聯繫孫;馬林和李大釗多次晤孫,討論振興中國國民黨。1923年1月17日至1月26日,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到上海與孫會談,月底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確立孫「聯俄」政策,包括:蘇聯願援助中國完成統一;蘇聯願拋棄沙俄對華之不平等條約,另行開始中蘇交涉;中東鐵路問題由中蘇協商,暫維持現狀;蘇聯無意使外蒙脫離中國,蘇軍也不必立時撤退。 1924年1月20日至1月30日,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月20日上午的開幕演說上,孫強調必須改組黨,將黨變成革命、建國工具。孫科因為發表反蘇反共言論,不支持改组,被孫從第一屆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名單中劃掉名字。大會主席團由胡汉民、汪精卫、林森、李大钊及谢持5人組成,蘇聯顧問鮑羅廷也出席大會;大會決議中國共產黨黨員可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但須服膺三民主義及遵守黨綱黨紀;與會代表百多人,包括20多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4年6月16日,孫在鮑羅廷等陪同主持黃埔軍校開學典禮。6月,黃埔軍校正式開學,第一期有學員600多人,孫兼任軍校總理,任命蔣為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蘇聯派出多名軍官作顧問,並安排中國共產黨黨員入軍校就讀或任教。 1924年8月3日起,講民生主義四講,其中在廣州大學演講民生主義時批評馬克思主義,駁斥馬克思主義之剩餘價值說,也摒棄階級鬥爭之重要角色;和鮑羅廷對話後一星期,孫再次演講民生主義,推翻先前批評,再次主張民生主義即是社會主義。 1924年9月3日,江浙戰爭爆發。孫試圖重新發動北伐,成為統一戰線的絆腳石、革命動員一致行動的異聲。9月4日,孫召開北伐籌備會議,以胡漢民為代帥兼廣東省長。9月12日,孫移大本營至韶關,親自督師。9月17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孫因與皖系、奉系訂立反直聯盟,所以決定討直。同日,廖仲愷辭去軍需總監、財政部長和財政廳長。中國國民黨內部出現批評、抗議,孫科辭去廣州市長,廖仲愷放棄廣東省省長,蔣介石也拒絕讓黃埔師生參加北伐,只派一連兵到韶關保衛孫。1924年10月,廣州商團事變,成為北伐變數。 北上与逝世 1924年10月下旬,直系第三軍軍長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率軍自長城前線回師佔領北京,軟禁總統曹錕,馮玉祥部和胡景翼、孫岳部組成國民軍。10月30日,孫中山捨棄在韶關建立之總部,返回廣州。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分別致電孫,請他北上共商國是。11月,孫應邀北上討論國是,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兩大號召,同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段祺瑞、張作霖等作鬥爭。孫發表《北上宣言》,主張召開國民會議,以謀求中國之和平統一,對外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對內實行民治。11月17日,孫抵上海。孫稱:「第一點就要打破軍閥,第二點就要打破援助軍閥的帝國主義。打破了這兩個東西,中國才可以和平統一,才可以長治久安。」11月24日,孫與宋慶齡抵達日本神戶。11月25日,孫在神戶與前來拜訪的頭山滿長談。11月28日在神戶演講《大亞洲主義》,孫主張日本政府不要做「西方霸道的鷹犬」,而應做「東方王道的干城」。孫在《入京宣言》中稱:中國「仍處在帝國主義各國殖民地之地位,固而吾人救國之責,刻不容緩」。 1925年1月,孫中山堅持速開國民會議以解決國是,段祺瑞卻主張召開善後會議。2月,善後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共兩黨均激烈反對,4月善後會議結束,一無所成。孫扶病入北京,苦無成果,終於病情惡化。3月11日,孫在總理遺囑上簽名,遺囑稱「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3月12日9時30分,孫的心臟停止跳動,呼吸停止。孫在北京逝世。 1929年6月1日,孫的靈柩安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思想 孫中山少年在夏威夷,使孫生出一樸素之想法:同胞過着和平、安樂的生活。 孫思想的核心是堅決、完整的民主主義;在孫領導下,中國歷史由「帝國」轉變到「民國」,此後歷史雖變,但將中國建成高度民主的現代國家始終是中華兒女不變的目標。 孫提出用民族主義、民生主義、民權主義救中國,合稱三民主義。1912年,列寧在《湼瓦明星報》發表《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孫中山綱領的每一行都滲透了戰鬥的、真實的民主主義。它充分認識到『種族』革命的不足,絲毫沒有對政治表示冷淡,甚至絲毫沒有忽視政治自由或容許中國專制制度與中國『社會革命』、中國立憲改革等並存的思想。這是帶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義。它直接提出群眾生活狀況及群眾鬥爭問題,熱烈地同情勞動者和被剝削者,相信他們是正義的和有力量的。」1924年5月,上海《中國晚報》邀請孫以三民主義為題粵語、國語雙語演說,制成唱片,成為他唯一流傳的錄音。他指中國人在滿清260多年統治期間「睡着」了,期間中國政治退化、文明退化、民族工商業退化,令外國看不起,得以三民主義革命救中國。孫這一段是罕有倖存的幾條清末民初早期粵語錄音之一,是常見學術研究材料。 又參見孫中山與宗教。馮自由在《革命逸史》稱:「國父之信教,完全出於基督救世之宗旨。……然其所信奉之教義,為進步的及革新的,與世俗之墨守舊章,思想陳腐者,迴然不同。」 在哲學上,提出「知難行易」說,批判「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保守思想。 評價 紀念 1912年3月10日,孫與胡漢民、孫科等前往紫金山狩猎,稱希望百年後葬於此。 1925年4月16日,廣東省政府將香山縣改稱中山縣;永豐艦改名中山艦,以資紀念。 中國共產黨稱孫為「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家庭 孫中山祖父孫敬賢有三個兒子,依序是孫達成(1813年-1888年,孫的父親)、孫學成(1826年-1864年)、孫觀成(1831年-1867年)。父孫達成(1813年9月26日—1888年3月23日),母楊氏(1828—1910)。長兄孫眉(1854—1915),二姊孫金星(1857—1860),三兄孫德佑(1860—1866),四姊孫妙茜(1863—1955),六妹孫秋綺(1871年9月3日—1912年4月18日)。溯自常德至廣東,孫是為第十八代。 子女簡表: 妻: 元配妻子(1915年離婚):盧慕貞(1867年7月30日—1952年9月7日),盧耀顯之女。 長子:孫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20日) 長孫:孫治平(1913年11月15日—2005年4月6日) 曾孫:孫國雄(孫治平與謝秀琳之子) 玄孫:孫偉仁 次孫:孫治強(1915年1月27日—2001年7月4日) 曾孫:孫國元(孫治強與林倫可之子) 曾孫:孫國升(孫治強與林倫可之子) 曾孫:孫嘉琳(孫治強與劉肇雲之女) 曾孫:孫國瑜(孫治強與劉肇雲之女) 長孫女:孫穗英(1922年1月16日生) 次孫女:孫穗華(1925年3月18日—2021年4月16日) 庶孫女:孫穗芳(孙科私生女,1935年3月19日生) 庶孫女:孫穗芬(孙科私生女,1938年8月6日—2011年1月29日) 長女:孫娫(1894年3月31日—1913年3月25日) 次女:孫婉(1896年11月12日—1979年6月3日) 外孫:王弘之(孫婉與王伯秋之子) 外孫:戴永豐(孫婉與戴恩賽之子) 外孫女:王纕蕙(孫婉與王伯秋之女) 外孫女:戴成功(孫婉與戴恩賽之女) 妾(休棄時間不詳):陳粹芬(1873年—1960年) 继室(1915年再婚):宋慶齡(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 日本籍平妻:大月薰(1887年9月16日—1970年) 女:宮川富美子(1906年5月12日—1990年5月6日) 外孫:宮川東一(1928年4月7日—) 外孫:宮川弘(1934年5月28日—) 曾孫:宮川祥子(1969年生) 日本籍外婦或妾:淺田春(1882年—1902年) 家族世系圖 著作 書籍:《三民主義》(1924年十六講版)、《革命方略》、《五權憲法》、《中國革命史》(1923年)、《中國存亡問題》(1917年)、《建國大綱》、《建國方略》、《民權初步》(1917年)、《孫文學說》(1919年)(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一)、《實業計畫》(1920年)(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二)。遺著編有《孫中山選集》、《孫中山全集》等。 1917年2月21日,孫文寫成《社會建設》(又名《民權初步》),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三;書中述及會議細則,「教吾國人行民權之第一步」。 1919年,《實業計劃》首次發表,兩年後由上海民智書局出版英文版和中文版單行本,孫在本書中繪制一幅中國近代化的藍圖:修築十萬英里鐵路、百萬英里公路;整治長江、黃河、珠江等;開鑿運河;建設三個世界大港、四個二等港、九個三等港和十五個漁業港;開發煤、鐵、石油;建鋼鐵、水泥、機床、造船等工廠及食品、紡織、建築等企業;改良農業、營造森林和移民墾邊……孫非常理解經濟、社會發展工業化、實業化意義重大,主張與強調引進近代西方產業,「吾之意見,蓋欲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 論文:〈中國法制改革〉(1897年)、〈中國之鐵路計畫與民生主義〉(1912年)、〈三民主義〉(1919年文言論文版)、〈八年十月十日〉、〈中國問題真解決〉、〈支那保全割和論〉、〈中國第二步〉、〈農功〉、〈我的回憶〉、〈自傳〉、〈中華民國建設之基礎〉、〈中國之現狀與未來〉、〈駁保皇報〉、〈民報發刊詞〉、〈論據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識時務者〉、〈平实開口便錯〉、〈對外宣言搞〉、〈錢幣革命〉、〈平白的話〉、〈中國實業當如何發展〉、〈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內政方針〉、〈發揚民治說帖〉(1923年)。
IBM相容PC - Windows、Linux、BSD、Mac OS X(非正式支援)。 大型電腦 最早的操作系统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的大型主结构开发的,由于对这些系统在软件方面做了巨大投资,因此原来的计算机厂商继续开发与原来操作系统相兼容的硬件与操作系统。这些早期的操作系统是现代操作系统的先驱。现在仍被支持的大型主机操作系统包括: Burroughs MCP-- B5000,1961 to Unisys Clearpath/MCP, present. IBM OS/360 -- IBM System/360, 1964 to IBM zSeries, present UNIVAC EXEC 8 -- UNIVAC 1108, 1964, to Unisys Clearpath Dorado, present. 现代的大型主机一般也可运行Linux或Unix变种。 嵌入式 嵌入式系統使用非常廣泛的系統(如VxWorks、eCos、Symbian OS及Palm OS)以及某些功能縮減版本的Linux或者其他作業系統。某些情況下,OS指稱的是一個內建了固定應用軟體的巨大泛用程式。在許多最簡單的嵌入式系統中,所謂的OS就是指其上唯一的應用程式。 類Unix系統 所謂的類Unix家族指的是一族種類繁多的OS,此族包含了System V、BSD與Linux。由於Unix是The Open Group的註冊商標,特指遵守此公司定義的行為的作業系統。而類Unix通常指的是比原先的Unix包含更多特徵的OS。 類Unix系統可在非常多的處理器架構下執行,在伺服器系統上有很高的使用率,例如大專院校或工程應用的工作站。 1991年,芬兰学生林纳斯·托瓦兹根据类Unix系统Minix编写并发布了Linux操作系统内核,其后在理查德·斯托曼的建议下以GNU通用公共许可证发布,成为自由軟體Unix變種. Linux近來越來越受歡迎,它們也在個人桌面電腦市場上大有斬獲,例如Ubuntu系統。 某些Unix變種,例如惠普的HP-UX以及IBM的AIX僅設計用於自家的硬體產品上,而SUN的Solaris可安裝於自家的硬體或x86電腦上。蘋果電腦的Mac OS X是一個從NeXTSTEP、Mach以及FreeBSD共同衍生出來的微核心BSD系統,此OS取代了蘋果電腦早期非Unix家族的Mac OS。 經歷數年的披荊斬棘,自由開源的Linux系統逐漸蠶食以往專利軟體的專業領域,例如以往電腦動畫運算巨擘──硅谷图形公司(SGI)的IRIX系統已被Linux家族及貝爾實驗室研發小組設計的九號計畫與Inferno系統取代,皆用於分散運算式環境。它們並不像其他Unix系統,而是選擇內建图形用户界面。九號計畫原先並不普及,因為它剛推出時並非自由軟體。後來改在自由及開源軟體許可證Lucent Public License釋出後,便開始擁有廣大的使用者及社群。Inferno已被售予Vita Nuova並以GPL/MIT許可證釋出。 當前,計算機按照計算能力排名世界500強中472台使用Linux,6台使用Windows,其餘為各類BSD等Unix。 微軟Windows Microsoft Windows系列作業系統是在微軟給IBM機器設計的MS-DOS的基礎上設計的圖形作業系統。現在的Windows系統,如Windows 2000、Windows XP皆是建立于現代的Windows NT核心。NT核心是由OS/2和OpenVMS等系統上借用來的。Windows可以在32位元和64位元的Intel和AMD的處理器上運行,但是早期的版本也可以在DEC Alpha、MIPS與PowerPC架構上運行。 雖然由於人們對於開放原始碼作業系統興趣的提升,Windows的市場佔有率有所下降,但是到2004年為止,Windows作業系統在世界範圍內佔據了桌面作業系統90%的市場。 Windows系統也被用在低階和中階伺服器上,並且支援網頁服務的資料庫服務等一些功能。最近微軟花費了很大研究與開發的經費用於使Windows擁有能運行企業的大型程式的能力。 Windows XP在2001年10月25日發佈,2004年8月24日發佈服務包2(Service Pack 2),2008年4月21日發佈最新的服務包3,但只有32位元(Service Pack 3)。 Windows XP的下一代為Windows Vista(開發代碼為Longhorn)於2007年1月30日發售。Windows Vista增加了許多功能,尤其是系統的安全性和網路管理功能,並且其擁有介面華麗的Aero Glass。但是整體而言,其在全球市場上的口碑卻並不是很好。其後繼者Windows 7則是於2009年10月22日發售,Windows 7改善了Windows Vista為人詬病的效能問題,相較於Windows Vista,在同樣的硬體環境下,Windows 7的表現較Windows Vista為好。 Windows 8 於2012年10月26日發售,與Windows Phone 8共用核心,取消了開始按鈕,並使用了全新動態磚介面,並可使用Windows 市集購買安裝App,但由於整體介面相較於前幾版是很大的更改,以及為觸控設計的介面,讓不少鍵盤滑鼠使用者比較不習慣。微軟於隔年2013年10月18日發布了Windows 8.1,並加回了開始按鈕。 而最多人使用的Windows 的Windows 10則是於2015年7月29日發售。而每次大更新後就更改版本號,目前最新為21H2。會在2025年10月25日停止支援Windows 10家用版及專業版 Windows 11於2021年10月5日發行ISO等安裝檔,但無發售盒裝版。是目前最新的Windows,也是唯一可以安裝Android App與只有64位元版的Windows 苹果macOS macOS,前称“Mac OS X”或“OS X”,是一套运行于苹果Macintosh系列电脑上的操作系统。Mac OS是首个在商用领域成功的图形用户界面系统。Macintosh开发成员包括比尔·阿特金森(Bill Atkinson)、杰夫·拉斯金(Jef Raskin)和安迪·赫茨菲尔德(Andy Hertzfeld)。从OS X 10.8开始在名字中去掉Mac,仅保留OSX和版本号。在WWDC 2016 上,苹果公司将OS X更名为macOS,现行的最新的系统版本是macOS Ventura。 Chrome OS Google Chrome OS是一项Google的轻型电脑操作系统计划,其基于Google的浏览器Google Chrome的Linux内核。 其他 大型主機以及嵌入式作業系統均與Unix或Windows家族關係不大,除了Android,Windows CE、Windows NT及Windows XP Embedded是Windows的血親產品,以及數種*BSD和嵌入式Linux套件為例外。 少數較舊的OS今日依然在一些需要穩定性的市場中活躍,例如IBM的OS/2、BeOS以及XTS-400。 在達康時代狂潮過後,如AmigaOS與RISC OS等少數人使用的OS依然持續建立,以滿足狂熱的愛好者社群與特殊專業使用者。 优秀的操作系统必定要具备能让各种能力级别的用户满足各种需求的工具包可视化的高效简便程序环境,以程序来创建程序,就如立法的法律指导规范新的法案的创建。这其实是操作系统所隐含的一部分,决定了可以有多强的扩充能力。比如,某个操作系统有对应的开发者工具包集成环境程序并且是个可视化的,还能让能力不太高的人一看能懂的,用于修改某个声音合成器包含频谱显示,可要是操作系统本身不支持也没有提供可用的工具程序,就会变得很繁琐,很可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开发者就要预备好各种相关的工具程序,甚至自己来编写一系列相关的工具程序创建专门的工具包,最后还要检查代码。若是有人想通过音乐来生成五线谱,要对类似标记语言的五线谱规则对应一下,对各种音色,音准采集并总结出一整套规律,通过声音识别可以识别出乐器的类别等,进而标出乐符完成从声音到乐谱的转换并生成。可是对人声却又更为复杂也不必要如此。若是需要用声音的波形图重现声音,没有相关的工具集是相当难实现,另外只有使用同一套声音的波形绘制规则的所生成的波形图用来再现的声音才是原来的声音。 在作为商品出售的操作系统软件的历史中常常因为其中包含的浏览器,媒体播放器在美国遭到反垄断起诉,差点使得功能上残缺不全。少数操作系统软件能够提供较为全面的App和实用工具程序。 操作系统软件的编译也需要对应的编译环境。
歷史 綜觀電腦之歷史,作業系統與電腦硬體的發展息息相關。作業系統之本意原為提供簡單的工作排序能力,後為輔助更新更複雜的硬體設施而漸漸演化。從最早的批次模式開始,分時機制也隨之出現,在多處理器時代來臨時,作業系統也隨之添加多處理器協調功能,甚至是分散式系統的協調功能。其他方面的演變也類似於此。另一方面,在個人電腦上,個人電腦之作業系統因襲大型電腦的成長之路,在硬體越來越複雜、強大時,也逐步實踐以往衹有大型電腦才有的功能。 總而言之,作業系統的歷史就是一部解決電腦系統需求與問題的歷史。 1980年代前 第一部電腦並沒有作業系統。這是由於早期電腦的建立方式(如同建造機械算盤)與效能不足以執行如此程式。但在1947年發明了電晶體,以及莫里斯·威尔克斯發明的微程序方法,使得電腦不再是機械裝置,而是電子產品。系統管理工具以及簡化硬體操作流程的程式很快就出現了,且成為作業系統的起源。到了1960年代早期,商用電腦製造商製造了批次處理系統,此系統可將工作的建置、排程以及執行序列化。此時,廠商為每一台不同型號的電腦創造不同的作業系統,因此為某電腦而寫的程式無法移植到其他電腦上執行,即使是同型號的電腦也不行。 到了1964年,IBM System/360推出了一系列用途與價位都不同的大型電腦,而它們都共用代號為OS/360的作業系統(而非每種產品都用量身訂做的作業系統)。讓單一作業系統適用於整個系列的產品是System/360成功的關鍵,且實際上IBM目前的大型系統便是此系統的後裔,為System/360所寫的應用程式依然可以在現代的IBM機器上執行。 OS/360也包含另一個優點:永久貯存裝置—硬盘的面世(IBM稱為DASD)。另一個關鍵是分時概念的建立:將大型電腦珍貴的時間資源適當分配到所有使用者身上。分時也讓使用者有獨佔整部機器的感覺;而Multics的分時系統是此時眾多新作業系統中實踐此觀念最成功的。 1963年,奇異公司與貝爾實驗室合作以PL/I語言建立的Multics,是激發1970年代眾多作業系統建立的靈感來源,尤其是由AT&T貝爾實驗室的丹尼斯·里奇與肯·湯普遜所建立的Unix系統,為了實踐平台移植能力,此作業系統在1973年由C語言重寫;另一個廣為市場採用的小型電腦作業系統是VMS。 1980年代 第一代微型计算机並不像大型電腦或小型電腦,沒有裝設作業系統的需求或能力;它們只需要最基本的作業系統,通常這種作業系統都是從ROM讀取的,此種程式被稱為監視程式(Monitor)。1980年代,家用電腦開始普及。通常此時的電腦擁有8-bit處理器加上64KB記憶體、螢幕、鍵盤以及低音質喇叭。而80年代早期最著名的套裝電腦為使用微處理器6510(6502晶片特別版)的Commodore C64。此電腦沒有作業系統,而是以一8KB唯讀記憶體BIOS初始化彩色螢幕、鍵盤以及軟碟機和印表機。它可用8KB唯讀記憶體BASIC語言來直接操作BIOS,並依此撰寫程式,大部分是遊戲。此BASIC語言的直譯器勉強可算是此電腦的作業系統,當然就沒有核心或軟硬體保護機制了。此電腦上的遊戲大多跳過BIOS層次,直接控制硬體。 早期最著名的磁碟啟動型作業系統是CP/M,它支援許多早期的微電腦。最早期的IBM PC其架構類似C64。當然它們也使用了BIOS以初始化與抽象化硬體的操作,甚至也附了一個BASIC直譯器!但是它的BASIC優於其他公司產品的原因在於他有可攜性,並且相容於任何符合IBM PC架構的機器上。這樣的PC可利用Intel-8088處理器(16-bit暫存器)定址,並最多可有1MB的記憶體,然而最初-{只}-有640KB。軟式磁碟機取代了過去的磁帶機,成為新一代的儲存裝置,並可在它512KB的空間上讀寫。為了支援更進一步的檔案讀寫概念,磁碟作業系統(Disk Operating System,DOS)因而誕生。此作業系統可以合併任意數量的磁區,因此可以在一張磁碟片上放置任意數量與大小的檔案。檔案之間以檔名區別。IBM並沒有很在意其上的DOS,因此以向外部公司購買的方式取得作業系統。1980年微軟公司取得了與IBM的合約,並且收購了一家公司出產的作業系統,在將之修改後以MS-DOS的名義出品,此作業系統可以直接讓程式操作BIOS與檔案系統。到了Intel-80286處理器的時代,才開始實作基本的儲存裝置保護措施。其後,MS-DOS成爲了IBM PC上面最常用的作業系統(IBM自己也有推出DOS,稱為IBM-DOS或PC-DOS)。MS-DOS的成功使得微软成為地球上最賺錢的公司之一。 而1980年代另一個崛起的作業系統異數是Mac OS,此作業系統緊緊與麦金塔电脑綑綁在一起。此時一位施乐帕羅奧多研究中心的員工Dominik Hagen拜訪了蘋果電腦的史蒂夫·乔布斯,並且向他展示了此時全錄發展的圖形化使用者介面。蘋果電腦驚為天人,並打算向全錄購買此技術,但因帕羅奧多研究中心並非商業單位而是研究單位,因此全錄回絕了這項買賣。在此之後蘋果一致認為個人電腦的未來必定屬於圖形使用者介面,因此也開始發展自己的圖形化作業系統。 1990年代 延續1980年代的競爭,1990年代出現了許多影響未來個人電腦市場深厚的作業系統。由於圖形化使用者介面日趨繁複,作業系統的能力也越來越複雜與巨大,因此強韌且具有彈性的作業系統就成了迫切的需求。此年代是許多套裝類的個人電腦作業系統互相競爭的時代。 上一年代於市場崛起的蘋果電腦,由於舊系統的設計不良,使得其後繼發展不力,蘋果電腦決定重新設計作業系統。經過許多失敗的專案後,蘋果於1997年釋出新作業系統——Mac OS X的測試版,而後推出的正式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讓原先失意離開蘋果的史蒂夫·乔布斯風光再現。 除了商業主流的作業系統外,從1980年代起在开放源代码的世界中,BSD系統也發展了非常久的一段時間,但在1990年代由於與AT&T的法律爭端,使得遠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另一股開源作業系統——Linux興起。Linux核心是一個標準POSIX核心,其血緣可算是Unix家族的一支。Linux與BSD家族都搭配GNU計畫所發展的應用程式,但是由於使用的许可证以及歷史因素的作弄下,Linux取得了相當可觀的開源作業系統市佔率,而BSD則小得多。相較於MS-DOS的架構,Linux除了擁有傲人的可移植性(相較於Linux,MS-DOS衹能運行在Intel CPU上),它也是一個分時多行程核心,以及良好的記憶體空間管理(普通的行程不能存取核心區域的記憶體)。想要存取任何非自己的記憶體空間的行程衹能透過系统调用來達成。一般行程是處於使用者模式(User mode)底下,而執行系統呼叫時會被切換成核心模式(Kernel mode),所有的特殊指令衹能在核心模式執行,此措施讓核心可以完美管理系統內部與外部裝置,並且拒絕無權限的行程提出的請求。因此理論上任何應用程式執行時的錯誤,都不可能讓系統-{zh-hant:當機;zh-hans:崩潰}-。 另一方面,微軟對於更強力的作業系統呼聲的回應便是Windows NT於1993年的面世。 1983年開始微軟就想要為MS-DOS建構一個圖形化的作業系統應用程式,稱為Windows(有人說這是比尔·盖茨被蘋果的Lisa電腦上市所刺激)。一開始Windows並不是一個作業系統,只是一個應用程式,其背景還是純MS-DOS系統,這是因為當時的BIOS設計以及MS-DOS的架構不甚良好之故。在1990年代初,微軟與IBM的合作破裂,微軟從OS/2(早期為命令列模式,後來成為一個技術很優秀但是曲高和寡的圖形化作業系統)專案中抽身,並且在1993年7月27日推出Windows 3.1,一個以OS/2為基礎的圖形化作業系統。並在1995年8月15日推出Windows 95。這時的Windows系統依然是建立在MS-DOS的基礎上,不过微软在这同时也在开发不依赖于DOS的NT系列Windows系统,并在后来完全放弃了DOS而转向NT作为Windows的基础。 底下的表格為Windows NT系統的架構:在硬體階層之上,有一個由微核心直接接觸的硬體抽象層(HAL),而不同的驅動程式以模組的形式掛載在核心上執行。因此微核心可以使用諸如輸入輸出、檔案系統、網路、資訊安全機制與虛擬記憶體等功能。而系統服務層提供所有統一規格的函式呼叫庫,可以統一所有子系統的實作方法。例如儘管POSIX與OS/2對於同一件服務的名稱與呼叫方法差異甚大,它們一樣可以無礙地實作於系統服務層上。在系統服務層之上的子系統,全都是使用者模式,因此可以避免使用者程式執行非法行動。 子系統架構第一個實作的子系統群當然是以前的微軟系統。DOS子系統將每個DOS程式當成一行程執行,並以個別獨立的MS-DOS虛擬機器承載其運行環境。另外一個是Windows 3.1模擬系統,實際上是在Win32子系統下執行Win16程式。因此達到了安全掌控為MS-DOS與早期Windows系統所撰寫之舊版程式的能力。然而此架構只在Intel 80386處理器及後繼機型上實作。且某些會直接讀取硬體的程式,例如大部分的Win16遊戲,就無法套用這套系統,因此很多早期遊戲便無法在Windows NT上執行。Windows NT有3.1、3.5、3.51與4.0版。Windows 2000是Windows NT的改進系列(事實上是Windows NT 5.0)、Windows XP(Windows NT 5.1)以及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NT 5.2)與Windows Vista(Windows NT 6.0)也都是立基於Windows NT的架構上。 而本年代漸漸增長並越趨複雜的嵌入式設備市場也促使嵌入式作業系統的成長。 今日 現代作業系統通常都有一個使用的繪圖裝置的图形用户界面(GUI),並附加如滑鼠或觸控面版等有別於鍵盤的輸入裝置。舊的OS或效能導向的伺服器通常不會有如此親切的介面,而是以命令行界面(CLI)加上鍵盤為輸入裝置。以上兩種介面其實都是所謂的殼,其功能為接受並處理使用者的指令(例如按下一按鈕,或在命令提示列上鍵入指令)。 選擇要安裝的作業系統通常與其硬體架構有很大關係,-{只}-有Linux與BSD幾乎可在所有硬體架構上執行,而Windows NT僅移植到了DEC Alpha與MIPS Magnum。在1990年代早期,個人電腦的選擇就已被侷限在Windows家族、類Unix家族以及Linux上,而以Linux及Mac OS X為最主要的另類選擇,直至今日。 大型機與嵌入式系統使用很多樣化的作業系統。大型主機近期有許多開始支援Java及Linux以便共享其他平台的資源。嵌入式系統近期百家爭鳴,從給Sensor Networks用的Berkeley Tiny OS到可以操作Microsoft Office的Windows CE都有。 个人电脑 個人電腦市場目前分為兩大陣營,此兩種架構分別有支持的作業系統: Apple Macintosh - Mac OS X,Windows(僅Intel平台),Linux、BSD。 IBM相容PC - Windows、Linux、BSD、Mac OS X(非正式支援)。 大型電腦 最早的操作系统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的大型主结构开发的,由于对这些系统在软件方面做了巨大投资,因此原来的计算机厂商继续开发与原来操作系统相兼容的硬件与操作系统。这些早期的操作系统是现代操作系统的先驱。现在仍被支持的大型主机操作系统包括: Burroughs MCP-- B5000,1961 to Unisys Clearpath/MCP, present. IBM OS/360 -- IBM System/360, 1964 to IBM zSeries, present UNIVAC EXEC 8 -- UNIVAC 1108, 1964, to Unisys Clearpath Dorado, present. 现代的大型主机一般也可运行Linux或Unix变种。 嵌入式 嵌入式系統使用非常廣泛的系統(如VxWorks、eCos、Symbian OS及Palm OS)以及某些功能縮減版本的Linux或者其他作業系統。某些情況下,OS指稱的是一個內建了固定應用軟體的巨大泛用程式。在許多最簡單的嵌入式系統中,所謂的OS就是指其上唯一的應用程式。 類Unix系統 所謂的類Unix家族指的是一族種類繁多的OS,此族包含了System V、BSD與Linux。由於Unix是The Open Group的註冊商標,特指遵守此公司定義的行為的作業系統。而類Unix通常指的是比原先的Unix包含更多特徵的OS。 類Unix系統可在非常多的處理器架構下執行,在伺服器系統上有很高的使用率,例如大專院校或工程應用的工作站。 1991年,芬兰学生林纳斯·托瓦兹根据类Unix系统Minix编写并发布了Linux操作系统内核,其后在理查德·斯托曼的建议下以GNU通用公共许可证发布,成为自由軟體Unix變種. Linux近來越來越受歡迎,它們也在個人桌面電腦市場上大有斬獲,例如Ubuntu系統。 某些Unix變種,例如惠普的HP-UX以及IBM的AIX僅設計用於自家的硬體產品上,而SUN的Solaris可安裝於自家的硬體或x86電腦上。蘋果電腦的Mac OS X是一個從NeXTSTEP、Mach以及FreeBSD共同衍生出來的微核心BSD系統,此OS取代了蘋果電腦早期非Unix家族的Mac OS。 經歷數年的披荊斬棘,自由開源的Linux系統逐漸蠶食以往專利軟體的專業領域,例如以往電腦動畫運算巨擘──硅谷图形公司(SGI)的IRIX系統已被Linux家族及貝爾實驗室研發小組設計的九號計畫與Inferno系統取代,皆用於分散運算式環境。它們並不像其他Unix系統,而是選擇內建图形用户界面。九號計畫原先並不普及,因為它剛推出時並非自由軟體。後來改在自由及開源軟體許可證Lucent Public License釋出後,便開始擁有廣大的使用者及社群。Inferno已被售予Vita Nuova並以GPL/MIT許可證釋出。 當前,計算機按照計算能力排名世界500強中472台使用Linux,6台使用Windows,其餘為各類BSD等Unix。 微軟Windows Microsoft Windows系列作業系統是在微軟給IBM機器設計的MS-DOS的基礎上設計的圖形作業系統。現在的Windows系統,如Windows 2000、Windows XP皆是建立于現代的Windows NT核心。NT核心是由OS/2和OpenVMS等系統上借用來的。Windows可以在32位元和64位元的Intel和AMD的處理器上運行,但是早期的版本也可以在DEC Alpha、MIPS與PowerPC架構上運行。 雖然由於人們對於開放原始碼作業系統興趣的提升,Windows的市場佔有率有所下降,但是到2004年為止,Windows作業系統在世界範圍內佔據了桌面作業系統90%的市場。 Windows系統也被用在低階和中階伺服器上,並且支援網頁服務的資料庫服務等一些功能。最近微軟花費了很大研究與開發的經費用於使Windows擁有能運行企業的大型程式的能力。 Windows XP在2001年10月25日發佈,2004年8月24日發佈服務包2(Service Pack 2),2008年4月21日發佈最新的服務包3,但只有32位元(Service Pack 3)。 Windows XP的下一代為Windows Vista(開發代碼為Longhorn)於2007年1月30日發售。Windows Vista增加了許多功能,尤其是系統的安全性和網路管理功能,並且其擁有介面華麗的Aero Glass。但是整體而言,其在全球市場上的口碑卻並不是很好。其後繼者Windows 7則是於2009年10月22日發售,Windows 7改善了Windows Vista為人詬病的效能問題,相較於Windows Vista,在同樣的硬體環境下,Windows 7的表現較Windows Vista為好。 Windows 8 於2012年10月26日發售,與Windows Phone 8共用核心,取消了開始按鈕,並使用了全新動態磚介面,並可使用Windows 市集購買安裝App,但由於整體介面相較於前幾版是很大的更改,以及為觸控設計的介面,讓不少鍵盤滑鼠使用者比較不習慣。微軟於隔年2013年10月18日發布了Windows 8.1,並加回了開始按鈕。 而最多人使用的Windows 的Windows 10則是於2015年7月29日發售。而每次大更新後就更改版本號,目前最新為21H2。會在2025年10月25日停止支援Windows 10家用版及專業版 Windows
2019 Windows 11 (NT 10.0) Novell NetWare Unixware SUSE Linux NeXT NEXTSTEP(即之后的Mac OS X) 九號計畫 Inferno Prime Computer Primos 西门子 BS2000 - 用於西門子公司的大型主機。 SINIX(也稱Reliant UNIX) - 用於西門子公司的UNIX電腦系統。 個人數位助理(PDA)操作系统 Palm OS Pocket PC EPOC Microsoft Windows CE Linux 行動作業系統 嵌入式(以Linux為基礎) Access Linux Android 、Wear OS bada Firefox OS LiMo Maemo Meego Mobilinux Moblin MotoMagx Openmoko Tizen WebOS Qt Extended Ubuntu Mobile Ubuntu Touch 其它 BlackBerry OS BREW DoJa Palm OS iOS、watchOS、tvOS、iPadOS JavaOS JNode JX PSP SavaJe Symbian OS Windows (CE, Embedded, Mobile, XP Tablet PC, Phone) 其他操作系统 动态可扩展操作系统 MIT的Exo Kernel 华盛顿大学的 SPIN 哈佛大学的 VINO illinois大学的Choices ReactOS
OS Mac OS系列,2011年及之前稱Mac OS X,2012年至今為macOS。2007年發布的Mac OS X 10.5 Leopard已經通過了The Open Group的UNIX03認證。 Be BeOS BeIA Haiku Digital/康柏(Compaq) AIS OS-8 RSTS/E RSX-11 RT-11 TOPS-10 TOPS-20 VMS(后更名为OpenVMS) IBM OS/2 AIX OS/400 OS/390 VM/CMS DOS/VSE VSE/SP VSE/ESA OS/360 MFT MVT SVS MVS TPF ALCS z/OS PC-DOS pink OS 微软(Microsoft) MS-DOS Xenix 基于MS-DOS操作系统的Windows Windows 1.0 Windows 2.0 Windows/286 2.1 Windows/386 2.1 Windows 3.0 Windows 3.1 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 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 Windows 95 Windows 98 Windows ME Windows NT Windows NT 3.1 Windows NT 3.5 Windows NT 3.51 Windows NT 4.0 Windows 2000 (NT 5.0) Windows XP (NT 5.1) Windows Server 2003 (NT 5.2) Windows Vista (NT 6.0) Windows Server 2008 Windows 7 (NT 6.1) Windows Server 2008 R2 Windows 8 (NT 6.2) Windows Server 2012 Windows 8.1 (NT
minix- I'm doing a (free) operation system (just a hobby, won't be big and professional like gnu) for 386(486) AT clones. 使用minix的各位,大家好。我正在为386(486)AT兼容机制作一个(免费的/自由的) 操作系统(仅仅是个人爱好,不会像GNU那样完善、专业)。 Linux的標誌和吉祥物是一隻名字叫做Tux的企鵝,標誌的由來是因為Linus在澳洲時曾被一座動物園裡的小蓝企鹅咬了一口,便選擇企鵝作為Linux的標誌,但更容易被接受的說法是:企鵝代表南極,而南極又是全世界所共有的一塊陸地。這也就代表Linux是所有人的Linux。 发展现状 1994年3月,Linux1.0版正式發佈,Marc Ewing成立Red Hat軟件公司,成為最著名的Linux經銷商之一。早期Linux的開機管理程式(boot loader)使用LILO(Linux Loader),早期的LILO存在著一些難以容忍的缺陷,例如無法識別1024柱面以後的硬碟空間,後來的GRUB(GRand Unified Bootloader)克服這些缺點,具有『動態搜尋核心檔案』的功能,可以讓用户在開機的時候,自行編輯開機設定系統檔案,透過ext2或ext3檔案系統中載入Linux Kernel(GRUB通過不同的文件系統驅動可以識別幾乎所有Linux支援的文件系統,因此可以使用很多文件系統來格式化核心文件所在的磁區,並不侷限於ext文件系統)。 今天由Linus Torvalds带领下,众多开发人员共同参与开发和维护Linux内核。理查德·斯托曼领导的自由软件基金会,继续提供大量支持Linux内核的GNU组件。一些个人和企业开发的第三方的非GNU组件也提供对Linux内核的支持,这些第三方组件包括大量的作品,有内核模块和用户应用程序和库等内容。Linux社区或企业都推出一些重要的Linux发行版,包括Linux内核、GNU组件、非GNU组件,以及其他形式的软件包管理系统软件。 系统架构 基于Linux的系统是一个模块化的类Unix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的大部分设计思想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Unix操作系统所建立的基本设计思想。Linux系统使用宏内核,由Linux内核负责处理进程控制、网络,以及外围设备和文件系统的访问。在系统运行的时候,设备驱动程序要么与内核直接整合,要么以加载模块形式添加。 Linux具有设备独立性,它内核具有高度适应能力,从而给系统提供了更高级的功能。GNU用户界面组件是大多数Linux操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常用的C函数库,Shell,还有许多常见的Unix实用工具,可以完成许多基本的操作系统任务。大多数Linux系统使用的图形用户界面建立在X窗口系统之上,由X窗口(XWindow)系统通过软件工具及架构协议来建立操作系统所用的图形用户界面。 已安装Linux操作系统包含的一些组件: 启动程序:例如GRUB或LILO。该程序在计算机开机启动的时候运行,并将Linux内核加载到内存中。 init程序:init是由Linux内核创建的第一个进程,称为根进程,所有的系统进程都是它的子进程,即所有的进程都是通过init启动。init启动的进程如系统服务和登录提示(图形或终端模式的选择)。 软件库包含代码:可以通过运行的进程在Linux系统上使用ELF格式来执行文件,负责管理库使用的动态链接器是“ld-linux.so”。Linux系统上最常用的软件库是GNU C库。 用户界面程序:如命令行Shell或窗口环境。 Linux發行版 Linux發行版指的就是通常所說的「Linux作業系統」,它一般是由一些組織、团体、公司或者個人制作并發行的。Linux内核主要作為Linux發行版的一部分而使用。通常來講,一個Linux發行版包括Linux核心,以及將整個軟體安裝到電腦上的一套安裝工具,还有各種GNU軟體,和其他的一些自由軟體,在一些Linux發行版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專有軟體。發行版為許多不同的目的而製作,包括對不同電腦硬體結構的支援,对普通用户或开发者使用方式的调整,针对實時應用或嵌入式系統的开发等等。目前,超過三百個發行版被積極的開發,最普遍被使用的發行版有大約十多個。較為知名的有Debian、Ubuntu、Fedora、Red Hat Enterprise Linux、Arch Linux和openSUSE等。 一個典型的發行版包括:Linux核心,GNU函式庫和各种系统工具,命令行Shell,圖形界面底层的X Window系統和上层的桌面環境等。桌面环境有如KDE或GNOME等,並包含數千種從辦公套件,編譯器,文字編輯器,小遊戲,兒童教育軟體,到科學工具的應用軟體。 很多發行版含有LiveCD的方式,就是不需要安裝,放入系统光碟或其它介质進行启动,就能够在不改变现有系统的情况下使用。比較著名的有MX Linux、PCLinuxOS等。LiveCD的相關技術進步至此,很多的發行版本身的安裝光碟也有LiveCD的功能。 Linux的应用 今天各種場合都有使用各種Linux套件,從嵌入式設備到超級電腦(Super Computer),並且在伺服器領域確定了地位,通常伺服器使用LAMP組合。基於其低廉成本與高度可設定性,Linux常常被應用於嵌入式系統,例如機上盒、行動電話及行動裝置等。在行動電話上,基於Linux的Android已經成為IOS的主要競爭者;而在行動裝置上,則成為Windows CE與Palm OS之外另一個選擇。目前流行的TiVo數位攝影機使用了經過客製化後的Linux。此外,有不少硬體式的網路防火牆及路由器,例如部份LinkSys的產品,其內部都是使用Linux來驅動、並採用了作業系統提供的防火牆及路由功能。 桌面系统 大多數廣泛使用的自由軟體都有Windows平台版本和相應的Linux版本,例如LibreOffice、Mozilla Firefox、Apache OpenOffice、Pidgin、VLC、GIMP、Blender;部分流行的专有软件也有相應的Linux版本,如Adobe Flash Player、Adobe Reader、Google Earth、Nero Burning ROM、Opera、Maple、MATLAB、Skype、Maya、SPSS、Google Chrome。 目前仍有較多能在Windows或Mac OS上執行的應用軟體沒有Linux的版本,不過在Linux平台上通常可以找到類似功能的應用軟件。Linux使用的增多也使得Windows開源軟體(Open Source)向Linux移植,比如Filezilla。Linux下也有相當多不能在Windows平台下執行的軟體,主要是依靠X Window系統和其他Windows無法利用的資源,或者是因為穩定性等其他方面的考慮並不準備支援Windows。 另外,相當多的Windows應用程式可以通過Wine和一些基於Wine的項目如CrossOver正常運行和工作。如Microsoft Office、Adobe Photoshop、暴雪娛樂的遊戲、Picasa其中對於Photoshop的Crossover(Wine)相容性工作有Disney、DreamWorks、Pixar投資支援,等。Google大力參與Wine項目改進,Picasa的GNU/Linux版本也是經Wine測試的Windows平台編譯版本。 上网本
Linux在歐洲、美國和日本的流行程度較高,歐美地區還發行Linux平台的遊戲和其他家用軟體。Linux開源社群方面也是以歐洲、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人士居多。在家庭與企業中使用Linux套件的情況越來越多。整個亞洲,比较缺乏對Linux的支援,硬體和應用程式皆只考量微軟作業系統設計的需求。例如:Internet Explorer及ActiveX需求、Microsoft Office相容性、網絡遊戲以及一般用戶都傾向於使用Windows。轉換作業系統的開銷在於,自由開源意識形態與商業用途的衝突、缺乏強而有力的推廣廠商、缺乏對特殊的硬件和應用程序的支援、電腦技術人員不願再花費時間重覆學習、對已有平台的依賴,是制約Linux被採納的主要因素。 然而隨著Linux慢慢開始流行,有些原始設備製造商(OEM)開始在其銷售的電腦上預裝上Linux,Linux的用戶中也有了普通電腦用戶,Linux系統也開始慢慢出現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市場。儘管目前大部分的筆記型電腦搭載Windows系統,目前仍有一些筆電預設搭載Linux系統,如Musicha 音創筆電預設搭載Ubuntu Mate。近年來,Linux下常见的部份软件也开始不斷向Windows移植。有如KDE SC、Cinepaint正在進行向Windows的移植。 很多開源軟體的定量研究聚焦在市場佔有率(雖然多數不算作市場中的商品)和可靠性,包括數不清的Linux分析報告。Linux份額成長迅速。IDC的2008年第二季度報告指出,Linux在所有伺服器市場的市佔率已經達到29%,比該研究機構在2007年的調查大幅增加了12個百分點。這個估計數字基於Linux伺服器的銷售額。所以,Linux的市佔率是不可小覷的。Netcraft報告,在2010年二月,每10台可靠的伺服器中Linux發行版占6台,FreeBSD占2台,Windows占1台。而Debian、CentOS兩個至關重要的發行版並不銷售。 Linux在政府中也很受歡迎,巴西聯邦政府因支持Linux而世界聞名。有新聞報導俄羅斯軍隊自己製造的Linux發行版,做為G.H.ost項目已經取得成果。印度的喀拉拉邦計劃在向全聯邦的高中推廣使用Linux。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取得技術獨立,在龍芯過程中排他性地使用Linux。 在西班牙的一些地區開發了自己的Linux發行版,並且在政府與教育領域廣泛使用,如埃斯特雷马杜拉地區的gnuLinEx和安達盧西亞地區的Guadalinex。葡萄牙同樣使用自己的Linux發行版Caixa Mágica,用於Magalhães筆記型電腦和e-escola政府軟體。法國和德國同樣開始逐步採用Linux。 每個孩子一台筆記型電腦這一項目正在催生新的更為龐大的Linux用戶群,計劃將包括發展中國家的幾億學童、他們的家庭和社區。在2007年,已經有六個國家訂購了至少每個國家一百萬台以上免費發放給學生。Google、Red Hat和eBay是該項目的主要支持者。 版权,商标和命名 Linux的註冊商標是Linus Torvalds所有的。這是由於在1996年,一個名字叫做William R. Della Croce的律師開始向各個Linux發佈商發信,聲明他擁有Linux商標的所有權,並且要求各個發佈商支付版稅,這些發行商集體進行上訴,要求將該註冊商標重新分配給Linus Torvalds。Linus Torvalds一再聲明Linux是自由且免費的,他本人可以賣掉,但Linux絕不能賣。 “GNU/Linux”此名稱是GNU计划的支持者与开发者,特别是其创立者理查德·斯托曼對於Linux作業系統的主張。由于此类操作系统使用了众多GNU程序,包含Bash(Shell程式)、函式庫、編譯器等等作為Linux核心上的系統套件,理查德·斯托曼认为应该将该操作系统称为「GNU/Linux」或「GNU+Linux」較為恰当,但現今多數人仍稱其為Linux。就1997年之前的Linux來看,一間CD-ROM的供應商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在他们的“Linux 发行版”中,GNU 软件所占最大的比重,大约占全部源代码的28%,且还包括一些关键的部件,如果没有这些部件,系统就无法工作,而Linux 本身占大约3%。 Linux社群中的一些成員,如埃里克·雷蒙、林纳斯·托瓦兹等人,偏好Linux的名稱,认为Linux朗朗上口,短而好记,拒绝使用「GNU/Linux」作为操作系统名称。并且认为Linux並不屬於GNU計劃的一部份,斯托曼直到1990年代中期Linux开始流行后才要求更名。有部分Linux套件,如Debian,采用了「GNU/Linux」的称呼。但大多数商业Linux套件依然将操作系统称为Linux。而有些人则认为「操作系统」一词指的只是系统的内核(Kernel),其他程序都只能算是应用软件,因而,该操作系统应叫Linux,但Linux系统套件是在Linux內核的基础上加入各种GNU软件套件集合而成的。 在這兩個主要名稱之外,也有其他名稱的提議。1992年,Yggdrasil Linux主張命名為Linux/GNU/X,因為除了GNU計劃軟體之外,很多Linux還採用了X视窗系统。 評價 正面 開放原始碼的Linux可以讓知識延續下去,新興的軟體公司可以從開放原始碼上快速、低價的建立專業能力,豐富市場的競爭,防止獨霸軟體巨獸的存在。 個人使用很少有版權問題,絕大多數都是免費使用,幾乎無所謂盜版問題。 新的Linux發行版大多數軟體都有伺服器的服務,只要點選就可以自動下載、安裝經過認證的軟體,不需要到市面購買、安裝。 Linux學習的投資有效時間較長。舊版軟體、系統都還是存在,有原始碼可以衍生、分支,維護週期普遍比Windows長很多。就算被放棄,還是可以憑藉原始碼衍生。新的軟體更新發展多樣化,容易養成使用者習慣掌握原理,而不是養成操作習慣。 強大的Shell及脚本支援,容易組合出符合需求的環境或創造自動程序。 預設安全設定相對於目前主流的Windows作業系統安全很多。Windows作業系統為了非專業使用者降低了預設安全性的設定,導致系統容易受到木馬、病毒的侵害。盜版的Windows更糟糕,可能隨盜版作業系統捆绑木馬、惡意程式,部分預設超級使用者(Administrator)登入、關閉安全更新等問題導致安全性更差。 負面 BSD的開發人員曾經批評過Linux核心開發人員過於重視新功能的添加而不是踏踏實實的把程式碼寫好、整理好。 Minix愛好者認為微核心是將來技術發展的方向,Linux在技術上是落伍陳舊的。(参见塔能鲍姆-林纳斯辩论) 軟硬體支援性較差。大部份的軟、硬體廠商沒有或者不會優先開發Linux平台的版本,或者Linux平台的版本功能較少,致使可用的應用程式、硬體周邊支援性相較於Windows、Mac平台差。 相當多的發行版(超過200個以上),使程式開發者無法針對所有發行版做測試,使用Linux平台的應用軟體安裝在非主流發行版可能遭遇預料之外的問題或甚至於無法使用。 Linux系統及相關應用軟體主要是由黑客等程式設計師及其它Linux愛好者共同合作開發出來的,所以缺少了商業軟體基於商業利益而調整操作界面使之更適合不同使用者的行为。对Linux使用方式的不習慣,以及不同軟體操作方式缺乏一致性使得使用者產生Linux系統難以使用的感受。 參考文獻 引用 来源 参见 作業系統列表、Microsoft Windows与Linux的比较 Linux内核 Linux發行版:Linux發行版列表 Tux Linux的採用 外部連結 Linux内核官方网站 Linux基金会官方网站 GNU项目官方网站 The Linux文档项目 Linux25 週年:專訪 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Kuhn Eben Moglen 理查德·斯托曼 David Sugar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斯托曼1983年宣告GNU计划开始的宣言 GNU哲學的網頁 GNU宣言 GNU專案的細節記錄 GNU專案的簡要歷史 原碼3路_3/5 :用革命存活社群-GNU
Heinz Bradley Kuhn Eben Moglen 理查德·斯托曼 David Sugar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斯托曼1983年宣告GNU计划开始的宣言 GNU哲學的網頁 GNU宣言 GNU專案的細節記錄 GNU專案的簡要歷史 原碼3路_3/5 :用革命存活社群-GNU (1/2) 参见
自由軟件運動人士認為自由軟件的精神應當貫徹到所有軟件:他們認為禁止計算機用戶行使這種自由是不道德的行為。理察·馬修·斯托曼認為販賣不附帶源代碼的二進制軟件是不道德的,因為這樣阻止了軟件用戶學習以及幫助其他人的權利。然而目前還沒有如何實現自由軟件運動最終目標的共識。有些人認為應當使用法律手段強制軟件供應商提供源代碼;有些則認為應當通過抵制專有軟件來達到目的。還有一些人則認為時間將證明,自由軟件最終在質量上要比專有軟件略勝一籌,並會在自由市場上取得勝利。 部分自由軟件運動人士也認為其他受專利權保護的產品也應當自由化。還有一些人士則認為有部分資源不應當被自由更改,例如GNU通用公共協議證書,小說等。 理念 這個運動的理念在於電腦的使用不應該阻礙人際合作。更直接地說,這個運動代表著拒絕專有軟體並推廣自由軟體。它的終極目標在於解放網路世界中的每個人——即每個電腦使用者。理查·斯托曼表明這個行動旨在提升而非妨礙科技進步,因為「這代表我們可以避免重复无益的系统编程,而把这份精力用在推动技术革新上面。」("It means that much wasteful duplication of system programming effort will be avoided. This effort can go instead into advanc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自由軟體運動的成員相信所有軟體使用者有享有自由軟體定義中列舉的自由。許多成員認為禁止他人享有這些自由是不道德的,也相信在創造一個使用者可以互相幫助並擁有自己對於電腦控制權的社會,這些自由是必須的。 然而,有一些自有軟體使用者和程式設計師不相信具有財產權的軟體是不道德的,援引在一些商業模型中的例子,專用軟體與技術上的功能與便帶來效益的增加,以作為他們的論點。 雖然社會變遷是一個科技變遷下非刻意造成的副產物,新科技的倡議者經常宣傳這些新技術就社會正面影響一個工具。聖荷西州立大學的教授Joel West解釋了許多自由原始碼運動的理念。如果假設科技不僅對社會變遷造成影響,並從科技進步主導社會變遷的角度來看待,禁止特定人員使用這些科技是道德的嗎?因此—縱使不能造成立刻的改變—自由軟體運動還是希望喚醒人們這個運動所能造成的影響,因為能造成對現實社會的影響。舉例來說:與沒有電腦時相比,電腦給了我們更多自由,但這些科技媒介究竟是帶來自由、或僅賦予少數人特權?這樣的道德爭論如何取的一個折衷的辦法對自由軟體運動是個難題。 自由軟體基金會堅信所有的軟體需要說明文件,特別是周到的工程師應做到能更新說明書以反映他們對軟體的調整,但他們認為對修改其他著作的自由本身是相對次要的。在自由軟體運動中基金會特別強調提供此類文件的目標。自由軟體運動的成員也倡議具實際用途的軟體應該自由的。 知名自由軟件 GNU Hurd
instead into advanc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自由軟體運動的成員相信所有軟體使用者有享有自由軟體定義中列舉的自由。許多成員認為禁止他人享有這些自由是不道德的,也相信在創造一個使用者可以互相幫助並擁有自己對於電腦控制權的社會,這些自由是必須的。 然而,有一些自有軟體使用者和程式設計師不相信具有財產權的軟體是不道德的,援引在一些商業模型中的例子,專用軟體與技術上的功能與便帶來效益的增加,以作為他們的論點。 雖然社會變遷是一個科技變遷下非刻意造成的副產物,新科技的倡議者經常宣傳這些新技術就社會正面影響一個工具。聖荷西州立大學的教授Joel West解釋了許多自由原始碼運動的理念。如果假設科技不僅對社會變遷造成影響,並從科技進步主導社會變遷的角度來看待,禁止特定人員使用這些科技是道德的嗎?因此—縱使不能造成立刻的改變—自由軟體運動還是希望喚醒人們這個運動所能造成的影響,因為能造成對現實社會的影響。舉例來說:與沒有電腦時相比,電腦給了我們更多自由,但這些科技媒介究竟是帶來自由、或僅賦予少數人特權?這樣的道德爭論如何取的一個折衷的辦法對自由軟體運動是個難題。 自由軟體基金會堅信所有的軟體需要說明文件,特別是周到的工程師應做到能更新說明書以反映他們對軟體的調整,但他們認為對修改其他著作的自由本身是相對次要的。在自由軟體運動中基金會特別強調提供此類文件的目標。自由軟體運動的成員也倡議具實際用途的軟體應該自由的。 知名自由軟件 GNU Hurd Mastodon Linux PHP
雷射材料 按用途分類 土木材料 建築材料 結構材料 研磨材料 耐火材料 耐酸材料 水工材料、配管材料 機械材料 電機材料(電工材料、配線材料) 電子材料 光學材料 感光材料 包裝材料 按組成分類 單組分材料 複合材料 材料工程技術 金屬材料成形 機械加工 非傳統加工 熱處理 熱加工 陶瓷冶金 陶瓷工程 粉末冶金 薄膜生長技術 表面處理技術 表面改性技術 表面涂覆技術 材料的應用 結構材料 資訊材料 儲存材料 半導體材料 機械材料 電機材料 電子材料 航行材料 航空材料 航海材料 土木材料 建築材料 能源材料 生物材料 環境材料 儲能材料和含能材料 参見 纳米材料
高分子材料 複合材料 半導體材料 按化學狀態分類 金屬材料 無極非金屬材料 陶瓷材料 有機材料 高分子材料 按物理性質分類 高強度材料 耐高温材料 超硬材料 導電材料 絕緣材料 磁性材料 透光材料 半導體材料 按狀態分類 單晶材料 多晶質材料 非晶態材料 准晶態材料 按物理效應分類 鐵電材料 壓電材料 熱電材料 光電材料 電光材料 磁光材料 聲光材料 電磁材料 雷射材料 按用途分類 土木材料 建築材料
1972年物理學獎:建立超导BCS理论 英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 1958年化學獎:测定胰岛素分子的结构 1980年化學獎:核酸DNA序列的确定方法 美国科学家卡尔·巴里·沙普利斯 2001年化學獎: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2022年化學獎: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組織: 國際組織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1917年和平獎:竭盡全力保護第一次世界大戰各方戰俘的權利,其中還包括讓戰俘與家人建立聯繫的權利。 1944年和平獎:表彰該組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量人道主義工作。 1963年和平獎:表彰該組織100年來在保障人權上所做的努力。(和紅十字會聯盟共同獲獎)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 1954年和平獎 1981年和平獎 家族 居-{里}-一家 玛丽·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1911年化学奖。 丈夫皮埃尔·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 大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1935年化学奖。 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1935年化学奖。 小女儿艾芙·居里著有《居里夫人传》,她本人不是科学家也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她的丈夫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领取了1965年和平奖。 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兄弟是荷兰的简·丁伯根(经济计量学模式之父,于1969年获得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和他的弟弟尼可拉斯·丁伯根(发现动物个体及群体的行为模式,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父母/子女都獲獎 居里母女:1903年物理學獎與1911年化學獎是瑪麗·居里,1935年化學獎為大女兒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湯姆森父子:1906年物理學獎和1937年物理學獎分別是约瑟夫·湯姆森與英國物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喬治·湯姆森。 布拉格父子:1915年物理學獎是威廉·亨利·布拉格與威廉·勞倫斯·布拉格。 波爾父子:1922年物理學獎和1975年物理學獎分別是尼尔斯·玻尔與奥格·玻尔。 西格巴恩父子:1924年物理學獎和1981年物理學獎分別是曼內·西格巴恩與凱·西格巴恩。 馮·奧伊勒父子:1929年化學獎和1970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分別是漢斯·馮·奧伊勒-切爾平與烏爾夫·馮·奧伊勒。 科恩伯格父子:1959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和2006年化學獎分別是阿瑟·科恩伯格與罗杰·科恩伯格。 伯格斯特龍和佩博父子:1982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和2022年生理学或医学獎分別是蘇恩·伯格斯特龍與斯万特·佩博。 夫妻都獲獎 玛丽·居里與皮埃尔·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 伊伦·约里奥-居里與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1935年化学奖。 格蒂·特蕾莎·科里與卡尔·斐迪南·科里,1947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贡纳尔·默达尔,1974年經濟學獎,與阿尔瓦·默达尔,1982年和平獎。 迈-布里特·莫泽與爱德华·莫泽,2014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阿巴希·巴納吉與艾絲特·杜芙若,2019年經濟學獎。 年齡、群體 最年轻、最年长的得主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2014年(与凯拉西·萨塔亚提一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年仅17岁。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为诺贝尔奖三项科学奖项中最年轻的得主。1915年(与其父威廉·亨利·布拉格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仅25岁。 约翰·B·古迪纳夫获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时已有97岁,为最年長的诺貝尔奖得主。 参会者成为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会议 1927年10月召开的第五次索尔维会议。参加会议的29人中有17人获得或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時間 從事績公開到得獎時間間隔最短的記錄 巴拉克·歐巴馬:從2009年1月20日當選美國總統8個月後就以「在促進國際外交和各國人民合作所作出的非凡努力」的理由獲得當年的和平獎。 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與卡爾·米勒:三項科學獎項中的最短紀錄。因於1986年發現鋇鑭銅氧化物的高溫超導性質而獲得1987年物理學獎。 從事績公開到得獎時間間隔最長的記錄 裴頓·勞斯:因於1911年發現致癌病毒而獲得1966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恩斯特·魯斯卡:因於1931年發明電子顯微鏡而獲得1986年物理學獎。 獲得諾貝爾獎的奧運會獎牌得主 菲利普·諾埃爾-貝克:19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1500米賽跑銀牌得主。獲得1959年和平獎。 獲得諾貝爾獎的搞笑諾貝爾獎獲得者 安德烈·海姆:2000年獲得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2010年獲得物理學獎。 逝世者獲獎 諾貝爾獎原則上僅能授予在世者,但有三次例外。一為193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二為196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格·哈馬舍爾德,三為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拉爾夫·斯坦曼。 争议 人们对诺贝尔奖的争议点,除了在各獎得主必须是三人以下的限制外,還有不颁给已过世的人,另外还有诺贝尔奖不设立重要的数学奖。
记录 次數 學者: 法国籍波兰裔科学家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第一位两次及分别在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1903年物理學獎:发现放射性与钋元素(与丈夫皮耶·居禮及另一科學家亨利·贝克勒共获) 1911年化學獎:提炼出镭 美国科学家莱纳斯·鲍林,第一位以唯一获得者身份两次在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1954年化學獎:化学键的研究 1962年和平獎:反对核武在地面测试 美国科学家约翰·巴丁 1956年物理學獎:发明晶体管 1972年物理學獎:建立超导BCS理论 英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 1958年化學獎:测定胰岛素分子的结构 1980年化學獎:核酸DNA序列的确定方法 美国科学家卡尔·巴里·沙普利斯 2001年化學獎: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2022年化學獎: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組織: 國際組織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1917年和平獎:竭盡全力保護第一次世界大戰各方戰俘的權利,其中還包括讓戰俘與家人建立聯繫的權利。 1944年和平獎:表彰該組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量人道主義工作。 1963年和平獎:表彰該組織100年來在保障人權上所做的努力。(和紅十字會聯盟共同獲獎)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 1954年和平獎 1981年和平獎 家族 居-{里}-一家 玛丽·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1911年化学奖。 丈夫皮埃尔·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 大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1935年化学奖。 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1935年化学奖。 小女儿艾芙·居里著有《居里夫人传》,她本人不是科学家也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她的丈夫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领取了1965年和平奖。 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兄弟是荷兰的简·丁伯根(经济计量学模式之父,于1969年获得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和他的弟弟尼可拉斯·丁伯根(发现动物个体及群体的行为模式,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父母/子女都獲獎 居里母女:1903年物理學獎與1911年化學獎是瑪麗·居里,1935年化學獎為大女兒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湯姆森父子:1906年物理學獎和1937年物理學獎分別是约瑟夫·湯姆森與英國物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喬治·湯姆森。 布拉格父子:1915年物理學獎是威廉·亨利·布拉格與威廉·勞倫斯·布拉格。 波爾父子:1922年物理學獎和1975年物理學獎分別是尼尔斯·玻尔與奥格·玻尔。 西格巴恩父子:1924年物理學獎和1981年物理學獎分別是曼內·西格巴恩與凱·西格巴恩。 馮·奧伊勒父子:1929年化學獎和1970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分別是漢斯·馮·奧伊勒-切爾平與烏爾夫·馮·奧伊勒。 科恩伯格父子:1959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和2006年化學獎分別是阿瑟·科恩伯格與罗杰·科恩伯格。 伯格斯特龍和佩博父子:1982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和2022年生理学或医学獎分別是蘇恩·伯格斯特龍與斯万特·佩博。 夫妻都獲獎 玛丽·居里與皮埃尔·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 伊伦·约里奥-居里與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1935年化学奖。 格蒂·特蕾莎·科里與卡尔·斐迪南·科里,1947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贡纳尔·默达尔,1974年經濟學獎,與阿尔瓦·默达尔,1982年和平獎。 迈-布里特·莫泽與爱德华·莫泽,2014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阿巴希·巴納吉與艾絲特·杜芙若,2019年經濟學獎。 年齡、群體
早期现代植物学 现代植物学始于对植物的分类研究。18世纪,植物分类系统开始使用对植物进行快速分类。在应用该方法时,科学家从预设的多种性状中选择与待分类植物最符合的性状,由此将其向下逐步归类为不同分类单元(例如科、属和种)。该方法的选择与顺序可以设计为只以分类为目的,或者也可以使其更加符合单道检索表(或称同步钥,)的自然或。在18世纪,得益于殖民地扩张,世界各地的新奇植物被采集回欧洲,这位植物学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他们无需到访世界各地便可研究许多异域植物。1753年,卡尔·林奈发表了植物分类学著作《植物种志》,该作品是现代植物学二名法的基础。根据林奈提出的植物命名方法,标准的植物学名应当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标示属内的物种。为方便鉴定,林奈在其《性别系统》()中依据植物的生殖器官不同,将它们归为24个群组。例如第24组隐花植物(Cryptogamia)包括所有生殖器官为隐藏形态的苔藓、地衣、蕨类、藻类和真菌。 随着植物解剖学和植物形态学的发展和对植物生命周期的认识,人们意识到植物间的亲缘不止是林奈在《性别系统》中所描述的那样。法国植物学家(1763)、安托万·罗兰·德朱西厄(1789)以及瑞士植物学家奥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1819)各自提出了影响广泛的植物分类系统。中反映了他对于植物复杂形态发展过程的看法,对后续19世纪的有重要影响。1859年,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中有关共同起源的概念对提出了修正需求,需要从中反映出相似形态之间的演化关系。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馬蒂亞斯·施萊登发表了《植物发生论》(),此书对植物学有很大的影响。施萊登善用显微镜,并且是早期植物解剖学家。他与动物学家泰奥多尔·施万、医生鲁道夫·菲尔绍一同建立了细胞学说,并且在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于1831年发现细胞核时随即意识到该结构的重要性。1855年,德国医生阿道夫·菲克提出了菲克定律,并将其用于计算生物系统中的分子扩散速率。 现代植物学 奥地利科学家格雷戈尔·孟德尔(1822–1884)借助对豌豆(Pisum sativum)实验研究,最早提出了基因-染色体遗传学说(),德国生物学家奥古斯特·魏斯曼(1834–1914)证明遗传只通过配子发生,其它细胞都不会传递遗传特征。(1898–1997)在植物解剖学方面的工作为现代植物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半个世纪前的作品《植物解剖学与种子植物的解剖》()至今仍被用作植物结构生物学教材。 丹麦植物学家尤金纽斯·瓦尔明于19世纪晚期创建了植物生态学,他提出植物以群落方式存在。瓦尔明的导师和继任者对此提出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劳恩凯尔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美国植物学家亨利·钱德勒·考尔斯、英国植物学家和美国植物生态学家发展了植物群落演替的概念,例如温带阔叶混交林的演替。克莱门茨还提出了顶级群落概念,它是对应环境所能支持的复杂程度最高的植物群。坦斯利将顶极群落的概念从生态学引入至生物学。19世纪德国植物学家卡尔·路德维希·韦尔登诺分析了种子散布与分布,植物种群,地质历史的影响之间的联系,并开创了植物地理学。俄国植物学家尼古拉·瓦维洛夫(1887–1943)在前人阿方斯·比拉姆·德康多尔的研究基础之上发展了生物地理学、起源中心和经济作物演化史的概念。 自1960年代以来,一些植物生理学原理逐渐被人们理解,例如蒸腾作用(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移动),叶面水分蒸发速率与温度的依赖关系,水蒸气或二氧化碳透过气孔的分子扩散过程。借助这些研究成果以及对于植物气孔大小的精确测量,科学家得以准确的描述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与大气的气体交换。的罗纳德·艾尔默·费希尔与在统计分析方面的贡献简化了生物研究中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1948年,发现并鉴别出了植物生长素,允许人们透过外部化学方法控制植物的生长速率。开创了植物激素控制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2,4-二氯苯氧乙酸(或称2,4-D)是人类首次合成的除草剂。 进入20世纪后,有机化学技术的进步(例如光谱学、色谱法和电泳)引领了植物生物化学的发展。并且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物组学等学科发展,科学家可以更详尽的用实验分析植物基因组与其生物化学、生理学、形态、行为之间的关系。1902年,奥地利植物学家戈特利布·哈伯兰特最先提出所有植物细胞都具备全能性,也即具备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而这也允许科学家更加便利的将基因工程运用于植物细胞的体外培养。科学家可从目标植物中去除一个或多个与特定性状相关的基因片段,或加入报告基因(例如绿色荧光蛋白),以便于观察特定性状的表达。这些生物技术可修改完整植株或生物反应器内的植物细胞,使其分泌,生产抗生素或药物,此外也有相关技术用于提高作物产量。 现代植物形态学认识到植物的根、茎、叶、毛状体为连续的统一体,并强调这些结构的动态性。现代植物系统分类学主要关注植物间的。现代分子系统发生学通常忽视植物形态特征,而主要以植物的基因序列为数据来源。1998年,借助对开花植物的基因序列分析,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发表了被子植物的系统发生学成果,其中回答了许多有关被子植物与其它物种之间的关系的问题。DNA条形码技术是当前植物学研究的活跃主题,该研究理论上可用于鉴定植物物种和商业品种。 近30多年来,分子生物学和近代技术科学,以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的新概念和新技术被引入到植物学领域,植物学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研究均取得了突破,无论在研究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当今相当多的新知识都从研究模式植物而来,如拟南芥。这种十字花科的杂草是最早完成基因组测序的植物之一。此外水稻也是较早完成基因组测序的植物,因为水稻基因组相对较小,同时國際水稻基因定序工程()也把它定为重要的谷物/草/单子叶植物模型。另一禾本科植物二穗短柄草也是一个有助理解遗传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模型。科学家对小麦、 玉米、 大麦、 黑麦、御谷、大豆等主粮都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其中部分植物的基因组测序较为困难,因为它们的染色体中有两个以上的单倍体。此外,绿色水藻作为模式生物,也为细胞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知识。 研究范围与重要性 对植物的研究十分重要,因为植物是地球生命的重要部分。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几乎所有动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与食物来源。光合作用以太阳光、水、二氧化碳为原料,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能量与材料,植物、藻类和蓝菌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群体。氧气作为光合作用的副产品而被释放至地球大气,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都使用氧气呼吸。此外,植物还能防止土壤侵蚀,在全球碳循环、水循环过程中也扮演关键角色。植物对人类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关乎人类可获得的食物、氧气、生化产品、原材料,并可产生和维持土壤。 在现代科学之前,所有生命都被分成动物或植物(包含真菌),而植物学就是专门研究那些除动物以外的生物。植物学家不仅研究植物的内部运作,例如细胞器、细胞、组织的功能,还涉及整株植物、植物种群、植物群落的研究。在每一研究层面,植物学家都可能用到分类学、发生学和演化学等理论,并使用解剖学和形态学研究相应结构,使用生理学研究植物功能运作。 通俗意义上的“植物”只包括“陆生植物”,或称高等植物,其下包含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和使用孢子繁殖的隐花植物(蕨类、石松、地钱、角苔和藓类)。高等植物皆为多细胞真核生物,其共同祖先可进行光合作用。它们的生活史以单倍体、二倍体交替。处于单倍体阶段时称为配子体,在某个阶段会发展为二倍体,此时称为孢子体。种子植物的配子体由母体孢子体培育。过去植物学家也研究现代植物标准定义以外的生物,现在这些研究已被细分为其它学科,例如细菌(现在被细分为细菌学)、真菌(现为真菌学)——包括与地衣共生的真菌()、非绿藻(藻类学)、病毒(病毒学)。虽然上述领域已不再是现代植物学的研究范围,但植物学家仍关注这些物种,并且真菌和原生生物也仍包含在植物学课程内。 根据内共生学说,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放氧生物蓝菌通过内共生演化为了植物真核祖先细胞内的叶绿体。由此产生的光合植物加快了大气氧含量的升高,彻底改变了远古地球的大气组成,并在其后20多亿年里维持大气中充足的氧含量。古植物学是研究远古时期遗留的植物化石记录的学科,科学家也从这些记录中探索。 21世纪关于植物的主要问题是其作出基础生产者,在全球范围的生命原材料循环中扮演的角色。这些原材料包括能量、碳、氧气、氮和水。此外,人们也关注植物管理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例如、自然保护、粮食安全、入侵物种防治、碳截存、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 农业 人类几乎所有主食都直接来自植物的初级生产,或间接来自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植物及其它光合生物是食物链的基础,它们将来自太阳光的能量、土壤和大气中的养分转化为可供动物获取使用的形式。生态学家将其称为第一营养级。现代主要食用作物例如苔麸、玉米、水稻、小麦、豆类、香蕉,以及用于织物生产的火麻、亚麻、棉花等,都来自于史前人类对的筛选培育。 植物学家致力于研究利用植物生产食物并提高其产量,例如通过植物配种方法获取期望的性状。这些工作对人类未来十分重要,其可确保人类后代的粮食安全。植物学家也研究农业中的有害植物,例如杂草。植物病原体也是他们的研究方向,植物学家借助对植物病原体的生物研究寻找其在农业活动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控制方法。民族植物学是研究植物与人类关系的学科,而当涉及到植物与远古人类的关系时,则称为。一些人类与植物关系的最早记录来自加拿大原住民,他们从众多植物中分辨出可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家记录了这些原住民与植物间的关系。 植物生物化学 植物生物化学是研究植物内化学反应进程的学科。其中部分化学反应用于自身基础代谢,例如光合作用中的卡尔文循环和景天酸代谢。另一些化学反应则用于合成特定物质,例如用于固定植株的木质素和纤维素,或是生成一些次级产物,如树脂和芳香味化合物。 通过纸色谱法看到的不同种类。 叶黄素 叶绿素a</span>]]</div> <div style="position:absolute; width:100px; left:0; font-size:90%; line-height:120%; text-align:center; top:300px;">[[叶绿素b|<span style="color:#00bb34;">叶绿素b 植物和其它光合真核生物细胞内有独特的细胞器——叶绿体,其被认为是从蓝菌与植物祖先内共生演化而来。叶绿体和蓝菌内都含蓝绿色素叶绿素。叶绿素(主要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可吸收光谱中的蓝-紫与橙-红部分,并反射绿光,因此在人类看来呈绿色。植物在红蓝光中吸收的能量由叶绿体转化为富含能量的碳化合物,该转化过程还需要用到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这个过程称为碳固定,氧气是该反应的副产物。 叶绿素从光照中捕获的能量最初以电子形态存在,而后形成电化学梯度。捕获的电子用于制造ATP与NADPH分子,这些分子用于储存与转运能量。能量随后用在卡尔文循环的暗反应中,从RuBisCO酶生产出三碳糖甘油醛3-磷酸(G3P)。甘油醛3-磷酸是光合作用的最初产物,是合成葡萄糖及几乎所有其它有机分子的原材料。部分葡萄糖被转化为淀粉储存在叶绿体中。淀粉是大多数陆生植物及藻类的能量储存介质,但菊科植物使用菊粉(属于果糖)作为能量储存介质。部分葡萄糖被转化为蔗糖,以更方便的运送至植株其余部分。 相比无叶绿体的动物,植物和其它真核亲缘生物还借助叶绿体完成其它一些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例如合成脂肪酸和大部分氨基酸。脂肪酸的用途广泛,例如为细胞膜提供原材料,陆生植物也以它为基础构建植物角质层,用以减缓水分蒸发。 植物还可以合成许多独特的聚合物,例如多糖分子纤维素,果胶,用于合成细胞壁的。维管植物可合成木质素,用于加固木质管胞的及木质部,以防止植物在水分胁迫下吸水时倒塌。厚壁組織中也有木质素,其为植物提供支撑,该组织也是木材的主要成分。是一类具备化学抗性的聚合物,在细胞壁外层、孢子和陆生植物花粉中都有发现,化石记录显示,早期陆生植物的孢子和花粉在这类物质的保护下得以存活。广泛认为孢粉質促进了植物在奥陶纪的演化。相比植物刚扩散至陆地的奥陶纪与志留紀时期,如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有所降低。许多单子叶植物(例如玉米和菠萝)和双子叶植物(例如菊科)各自独立演化出了景天酸代謝以及C4类二氧化碳固定,以降低先前使用C3类二氧化碳固定时光呼吸过程的能量损失。这些演化只在陆生植物中发生。 医学与原材料 植物化学是植物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部分化学产物可能具有毒性,例如毒参属植物产生的毒芹碱,这是一种生物碱,对人畜有神经毒性。而另一些化学产物,人们可能会被其特殊风味吸引,例如辣薄荷、精油、柠檬油等,从而将它们作为香料或调味品。医学上也将由罌粟生产的鸦片用于麻醉镇痛。许多医学或娱乐药物,例如四氢大麻酚(大麻的主要成分)、咖啡因、吗啡、尼古丁等,都直接源自植物。还有些产品则是天然植物的简单衍生物。例如,止痛药阿司匹林(也即乙酰水杨酸)最初是从柳树树皮分离,许多阿片类止痛药(例如海洛因)都是来自罂粟产物吗啡的化学修改。人们常用的兴奋剂也源于植物,例如来自咖啡的咖啡因、茶、以可可豆制作的巧克力、来自烟草的尼古丁。人类酿造的酒精饮料一般来自糖分丰富的植物,例如啤酒源自大麦,清酒源自水稻、红酒源自葡萄。美洲原住民在其数千年历史中发现了许多具备药用价值的植物,制药产业有时会参考民族植物学的相关记录,将其作为发现新药物的一种方法。 植物也被用于制造颜料和染料,例如红酒中的红色源自花色素苷,牛仔裤的靛蓝色来自黄木犀草和菘藍共同制成的吲哚酚。艺术家常用的藤黄和茜草紅分别来自热带金丝桃科植物的树脂以及染色茜草的根。 来自植物的常见原材料还有糖、淀粉、棉花、麻布、火麻、部分绳子、木材、塑合板、莎草纸、植物油、蜡、天然橡胶等。木材热裂解可产生纯度很高的木炭,历史上常作为金属冶炼燃料,此外也可用于过滤、除湿、作为颜料或制造火药。纤维素是世界上储量最充足的有机聚合物,可转化为能源、燃料、制作材料或化学原料。纤维素产品包括人造丝、玻璃纸、、生物丁醇燃料、硝化棉。甘蔗、欧洲油菜、大豆等植物因其含有大量可发酵糖或油脂,因此也被用于生产生物燃料,例如制成生物柴油,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美洲原住民使用茅香除蚊。美国化学学会后来发现茅香中起除蚊作用的化合物是植醇和香豆素。 植物生态学 植物生态学主要研究植物与栖息环境的关系。植物生态学家研究本地或区域植物群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环境适应度,以及它们与其它物种间的关系(例如竞争或共生)。植物生态学家有时也会采用民族植物学收集的经验证据,他们可借助这些经验证据理解当地在数千年前的环境状况,以及当地环境随时间变化过程。植物生态学的目标是理解植物栖息环境与其分布模式、产量、环境影响、演化过程、对环境变化反馈的关系。 植物的生长依赖环境中的土壤和气候,同时它们也反过来影响这些环境因素。例如,植物可影响阳光反照率、改变地表径流、稳固矿质土壤、增加土壤有机物含量、影响当地气候。植物会同环境中其他生物竞争资源,也和多种(如群体、种群和群集)中的同类交互。具备相似、优势植物、生物与非生物因子、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的区域可被归为一类生物群系,例如冻原和热带雨林。 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而植物可凭借各种方法。有些植物也演化出了寄生或肉食行为。植物与其它物种可形成互利共生关系,例如某些植物可与菌根、根瘤菌互换食物,可获得蚂蚁的保护,蜜蜂、蝙蝠等动物可帮助传播花粉,人类和部分动物可作为帮助植物散播种子。 植物、气候和环境变化 人们可根据植物对气候和其它环境变化的响应理解这些变化对生态环境功能与生产力的影响。例如,植物物候学可作为理解、气候变化的生物学影响的窗口。孢粉学对数百万年前花粉化石沉积物的分析可用于重建古代气候。根据对古生代陆生植物体型、叶片气孔密度以及叶片形状的分析,科学家可估算当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臭氧层空洞可将植物暴露于高水平紫外线辐射,从而减缓其生长速率。此外,对植物群集、系统分类、生物分类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入认识植被变化、栖息地破坏、物种灭绝的原因。 遗传学 植物与其他多细胞生物有共同的遗传学基础。孟德尔通过对豌豆(Pisum sativum)的研究发现了植物的遗传规律。这些遗传规律后来被发现不只适用于植物,更可扩展至其它生物。与之类似,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在研究玉米时发现了“跳跃基因”,其同样适用于其它生物。不过,植物与其它生物仍存在部分遗传学上的差异。 相比动物,不同植物物种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因此常可以进行跨物种杂交。一个常见的案例是甜橙,它是柚子与橘子的杂交产物。现今种植的多种小麦都是源于野外原始物种的种间与种内杂交。雌雄同株的被子植物常有自交不亲和性,以致花粉无法落至柱头,或是不能发芽和产生雄配子。这是植物用以促进异株授粉的机制之一。在许多陆生植物中,雌雄配子会由不同个体生成,这种情况被称为雌雄异株。 另外与高等动物不同的是,植物中常有源于不同机制的单性生殖现象,例如土豆的块根。尤其是在北极地区和高山气候环境,一般没有动物帮助传播花粉,因此小植物和鳞茎植物可能不会发展出花,而以无性生殖取代有性生殖,从而整个种群都与其父代的基因一致。这是植物中的一类,这种现象也可发生在种子中,其包含与父代基因一致的配子。 大多有性生殖产生的个体都是二倍体,也即有成对的染色体,不过错误的细胞分裂也可能使染色体加倍。这类错误可发生在胚胎生长早期,导致同源多倍体或部分同源多倍体生物;或发生在普通细胞分裂时,产生一些多倍体(核内倍数性)细胞;或在配子形成时。两种不同植物物种的杂交种可能是异源多倍体()。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常是可育的,但可能无法与其父代种群杂交,因为两者染色体数目不同。这些植物与父代种群有生殖隔离,但仍生活在同一区域,最终或许可形成。一些不育的多倍体仍可通过营养繁殖或种子的无融合生殖产生完全一致的后代。硬粒小麦是可育的异源四倍体,而普通小麦是可育的六倍体。商业种植的香蕉是不育的、无种子的三倍体。西洋蒲公英是三倍体,可借无融合生殖产生可育的种子。 与其它真核生物一样,由内共生而来的细胞器,例如线粒体和叶绿体,它们的基因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定律。在裸子植物中,叶绿体基因遗传自雄性父代,而在被子植物中则是遗传自雌性父代。 分子遗传学 科学家从模式生物(例如拟南芥)的研究中获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拟南芥的基因组(或称遗传信息)包含1.35亿个DNA碱基对,属于被子植物中最小的基因组之一。2000年,拟南芥的基因组测序完成,是首个完成基因测序的植物。而后对另一些基因组较小的植物,以及水稻(Oryza sativa)和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等植物的基因测序也使它们成为了重要的模式植物,促进人们对谷物、禾本科及单子叶植物的生物与遗传学、细胞和分子层面生物学的理解。 类似拟南芥的模式植物被用于研究植物细胞和叶绿体的分子生物学。理想的模式植物的基因组较小,对其需要有较完整的认知或测序,体型较小,世代时间较短。玉米曾被用于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C4类植物糖分的韧皮部装载。单细胞绿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不属于有胚植物,却含有与陆地植物相关的绿色素叶绿体,因此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温泉红藻纲下的Cyanidioschyzon merolae也是一种重要的模式植物,用于研究染色体的基础功能。菠菜、豌豆、大豆以及苔藓植物(Physcomitrella patens)常被用于研究植物细胞生物学。 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是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类根际细菌,它可依附植物细胞,透过愈伤组织导入进行基因水平转移,从而致使植物患上冠癭瘤()。1977年,一些科学家猜测Ti质体可能是将转入豆科植物根部的自然载体。如今,对Ti质体的基因修改已成为制造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手段。 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是指无法透过DNA序列变化得到解释的可遗传基因功能变化,它可导致生物体性状改变。例如DNA甲基化导致的基因表达(或不表达)就属于表观遗传学变化。依附于DNA缄默区的抑制蛋白也可控制基因表达与否。表观遗传记号可能在植物的程序性发展阶段被加入或移除,并造成了诸如叶片与花瓣的区分。这些记号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延续至细胞分裂结束,从而伴随整个细胞生命周期。有些表观遗传变化是可遗传的,而另一些则在繁殖细胞阶段被重置。 真核生物借助表观遗传变化控制细胞分化。形态发生时期,全能干细胞转变为胚胎中的多种富潜能,并最终分化为不同细胞。植物胚胎从受精卵开始,并持续分裂分化为薄壁组织、、韧皮部筛管、植物表皮的保卫细胞等不同组织。这种分化过程源于部分基因的表观遗传激活以及另一些基因的抑制。 与动物不同的是,许多分化后的植物细胞(尤其是薄壁细胞)仍保留有全能性,因此仍具备发展为新植株的潜能。不具备全能性的植物细胞包括高度木质化的细胞,成熟后死亡的厚壁组织和木质部,以及缺少细胞核的韧皮部筛管。虽然植物使用与动物相似的表观遗传机制(例如),但也有假说提出,植物可依据周围细胞和周边环境所提供的位置信息,修改自身基因表达样式,从而决定生长目标。 表观遗传变化可导致副突变,该变化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透过等位基因诱使另一等位基因发生可遗传变化,这类表观遗传标记可传递至后代。 植物演化 植物的叶绿体与蓝菌(常被错误的称为蓝绿藻)相似,科学假说认为,如今携带叶绿体的植物为真核生物与蓝菌的内共生产物。 藻类为多系群,其被分为多种不同类别,部分与植物相近。藻类与植物间有诸多差异,例如它们的细胞壁组成成分、生物化学机制、色素、叶绿体结构、营养储存方式都有不同。绿藻门的姐妹类别轮藻门被认为是包含了植物的远古祖先。轮藻门下的轮藻纲与陆生植物中的有胚植物共同构成单系群,或称链型植物。有学者认为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均起源于藻类,并且是平行发展的。大约从4亿年前的志留纪末期开始,地球陆地上升、水面下降,原本漂浮于海滨或浅水带的植物体因此挤压堆积,部分植物露出水面,从而获得更充足的光照与气体交换条件。而离开水体后植物亦面临水分与养料供应的问题,因此演化出了更适应陆地生活的蕨类植物(例如最早的陆生植物代表莱尼蕨),其有坚韧外壁包裹的孢子,以及用于支撑的维管。 無維管束陆生植物是不含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有胚植物,其下包含苔藓植物门、地钱门和角苔门。带有木质部和韧皮部的蕨类维管植物在志留纪晚期至泥盆纪早期分化为不同谱系,其中古老的石松门存活至今。泥盆纪末期,部分植物群例如石松门、前裸子植物门、演化出了“大孢子”——这些植物产生两种大小的孢子,较大的称为,较小的称为微孢子。这些植物的减数配子体由孢子囊内的大孢子发育而来,称为内生孢子。种子由覆盖了一或两层珠被的内生大孢子组成。孢子体最初在种子内部发育,在发芽时释放至外部。已知最早的种子植物可追溯至泥盆纪法门期。随着种子的演化,种子植物开始分化为不同群体,包括已灭绝的种子蕨门,以及存活至今的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不被子房包裹,如今代表性的裸子植物包括松柏、苏铁、银杏和买麻藤。被子植物的种子由雌花器或子房包裹。现代分子遗传学研究显示,被子植物似乎是裸子植物的姐妹群。 植物生理学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一切与生命相关的植物内部物理化学活动。植物代谢所需的所有物质都源于空气、土壤与水体。植物利用光合作用捕获来自太阳光的能量,随后被供给至细胞呼吸,这些能量构成了所有生命的活动基础。光自养生物包括所有可直接从光照中以光合作用获取能量的绿色植物、藻类、蓝菌。异养生物包括所有动物、所有真菌、所有完全寄生植物以及非光合作用菌,这些生物以来自光合生物的能量为生,并将其用以构建自身细胞与组织。呼吸是对碳化合物的氧化过程,该过程将碳化合物分解为更简单的结构,从而释放其中包含的能量,这与光合作用过程相反。 各类分子可在植物内转运,转运的可以有很大差别。对于离子、电子、各类分子(例如水分子和酶分子)的亚细胞转运需要穿过细胞膜。植物根部吸收的矿物质和水可由蒸散流转运至其它部位。转运也可借扩散、渗透、主动运输、等方式完成。植物需要转运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等元素。在维管植物中,根部从土壤中吸收这些元素溶于水中的离子,通过木质部转运至植物体各处。植物所需的大部分养分都来自土壤矿物质的化学分解。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蔗糖通过韧皮部转运至其它部位,植物激素有多种不同转运过程。 植物激素 植物不是消极被动的,它们可对外部信号作出反应。例如面对光线、触摸和伤害等刺激,植物会尝试移动或远离这些刺激。触觉敏感性的证据包括含羞草(Mimosa pudica)因触碰导致的叶片闭合,捕蝇草和狸藻属的捕虫陷阱,兰花的。 19世纪末,科学家提出假设认为植物可产生激素调控自身生长。达尔文设计实验检测了植物芽尖和根部的向光性及向重力性,他得出结论“很难否认植物培根尖端……行为就如低级动物的大脑……可作出不同运动”。就在同一时期,德国科学家发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控作用。最早发现的生长素是吲哚-3-乙酸(IAA),其可促进植物细胞生长,并最终在50年后被分离。生长素是造成植物向光性和向重力性的原因。1939年,科学家发现植物营养组织可在含IAA的培养基中维持,1947年观察到可通过控制IAA浓度诱使营养组织生根发芽,这是植物生物技术和基因编辑的里程碑。 细胞分裂素也是一类植物激素,顾名思义,它能控制细胞分裂过程。属于细胞分裂素,最初在玉米中发现,属于腺嘌呤的衍生物。玉米素由根部生成,经木质部传输至茎干,促进此处的细胞分裂、芽的发育以及叶绿体变绿。吉贝素属于二萜化合物,由乙酰辅酶A羧化酶经甲羟戊酸途径合成。吉贝素涉及植物发芽和种子解除休眠,并透过控制茎干细胞生长来控制植株高度,控制开花。脫落酸(ABA)存在于除地钱外的所有陆生植物中,由叶绿体或其它质体从类胡萝卜素合成。该激素抑制细胞分裂,促进种子成熟和休眠,并促使气孔关闭。人们最初以为脱落酸可促使叶片脱落,于是以此命名。乙烯是一种气态植物激素,从甲硫氨酸合成,可促进果实成熟和叶片脱落。乙烯或乙烯利被广泛用于催熟棉花、菠萝和其它更年性水果。 植物激素茉莉酮酸最初从素馨花油分离,可在植物受病原攻击时解锁基因,从而抵御威胁。 光照作为植物的首要能量来源,其也可作为一类反馈信号,例如植物可从中得到每日光照量信息。因此光照也可对植物造成适应性变化。光敏素是植物接收光照的受体。
历史 人类对植物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史前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采集了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植物学的创始人是古希腊科学家泰奧弗拉斯托斯,他在著作《植物史》中描述了植物构造,并对其作了分类。公元1世纪希腊医师迪奥科里斯的著作《药物论》为日后药用植物的使用奠定了基础。1593年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此书集成了中国16世纪以前本草学大成。17世纪末,英国生物学家约翰·雷确立了现代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17世纪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显微镜,开创了植物解剖学的研究,随后植物生理学和植物胚胎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到19世纪中期,植物学各分支学科已基本形成。近代中国的植物学主要从西方引入,首部译本是数学家李善兰与外人于19世纪中叶合译的《植物学》,该书所译的细胞、心皮、子房、胎座、胚、胚乳等名词沿用至今。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是胡先骕,他编写了中国首部植物学教材《高等植物学》,发现并命名了水杉。 早期植物学 植物学起源于人类对草药的研究与使用。人类早期文明有许多关于植物分类和描述的著作。例如可追溯至1100年前的古印度著作,古埃及的阿維斯陀語文本,中国的植物学早期著作可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用植物志。 现代植物学源于古希腊,创始人为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泰奧弗拉斯托斯,他发明并描述了许多现代植物学的原理。泰奧弗拉斯托斯的两部主要著作《植物史》和《植物本原》是欧洲古代和中世纪植物学的重要基础。公元1世纪希腊医师迪奥科里斯的著作《植物志》是一部共5卷的药草百科全书,对其后植物学亦有广泛影响。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的植物学相关著作包括的《》,的《植物之书》以及的《土壤分类》。13世纪早期,和以科学系统的风格撰写了植物学著作。 16世纪中期,意大利的大学中开始出现植物园。最早的植物园是于1545年创建的帕多瓦植物园,如今尚存于原址。这些植物园延续了先前修道院中“药材园”的用途,人们在园中种植可能具备药用价值的植物。植物园的建立支持了植物学的学科发展,在大学中常会举办园中相关植物的讲座。欧洲北部的植物学发展较慢,其最早的植物园是位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植物园。医师莱昂哈特·福克斯(1501–1566)、神学家奥托·布伦费尔斯(1489–1534)和医师希罗尼穆斯·博克(1498–1554)被并称为“德国植物学之父”。其中福克斯和博克一反重复早期书本内容的传统,转而自行观察研究植物,布伦费尔斯则是创建了植物分类系统。 瓦勒留斯·科尔杜斯(1515–1544)在其1544年作品《植物史》()中记录了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并于1546年出版了《药典》()。博物学家康拉德·格斯纳(1516–1565)和药草师约翰·杰勒德(1545–c. 1611)也出版了各自的药用植物相关作品。博物学家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被认为是“自然史之父”,他完成了许多植物研究工作。1665年,博学家罗伯特·胡克凭借显微镜在软木切片中发现了并命名了细胞,不久后亦在活体植物组织中发现了细胞。 早期现代植物学 现代植物学始于对植物的分类研究。18世纪,植物分类系统开始使用对植物进行快速分类。在应用该方法时,科学家从预设的多种性状中选择与待分类植物最符合的性状,由此将其向下逐步归类为不同分类单元(例如科、属和种)。该方法的选择与顺序可以设计为只以分类为目的,或者也可以使其更加符合单道检索表(或称同步钥,)的自然或。在18世纪,得益于殖民地扩张,世界各地的新奇植物被采集回欧洲,这位植物学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他们无需到访世界各地便可研究许多异域植物。1753年,卡尔·林奈发表了植物分类学著作《植物种志》,该作品是现代植物学二名法的基础。根据林奈提出的植物命名方法,标准的植物学名应当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标示属内的物种。为方便鉴定,林奈在其《性别系统》()中依据植物的生殖器官不同,将它们归为24个群组。例如第24组隐花植物(Cryptogamia)包括所有生殖器官为隐藏形态的苔藓、地衣、蕨类、藻类和真菌。 随着植物解剖学和植物形态学的发展和对植物生命周期的认识,人们意识到植物间的亲缘不止是林奈在《性别系统》中所描述的那样。法国植物学家(1763)、安托万·罗兰·德朱西厄(1789)以及瑞士植物学家奥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1819)各自提出了影响广泛的植物分类系统。中反映了他对于植物复杂形态发展过程的看法,对后续19世纪的有重要影响。1859年,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中有关共同起源的概念对提出了修正需求,需要从中反映出相似形态之间的演化关系。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馬蒂亞斯·施萊登发表了《植物发生论》(),此书对植物学有很大的影响。施萊登善用显微镜,并且是早期植物解剖学家。他与动物学家泰奥多尔·施万、医生鲁道夫·菲尔绍一同建立了细胞学说,并且在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于1831年发现细胞核时随即意识到该结构的重要性。1855年,德国医生阿道夫·菲克提出了菲克定律,并将其用于计算生物系统中的分子扩散速率。 现代植物学 奥地利科学家格雷戈尔·孟德尔(1822–1884)借助对豌豆(Pisum sativum)实验研究,最早提出了基因-染色体遗传学说(),德国生物学家奥古斯特·魏斯曼(1834–1914)证明遗传只通过配子发生,其它细胞都不会传递遗传特征。(1898–1997)在植物解剖学方面的工作为现代植物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半个世纪前的作品《植物解剖学与种子植物的解剖》()至今仍被用作植物结构生物学教材。 丹麦植物学家尤金纽斯·瓦尔明于19世纪晚期创建了植物生态学,他提出植物以群落方式存在。瓦尔明的导师和继任者对此提出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劳恩凯尔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美国植物学家亨利·钱德勒·考尔斯、英国植物学家和美国植物生态学家发展了植物群落演替的概念,例如温带阔叶混交林的演替。克莱门茨还提出了顶级群落概念,它是对应环境所能支持的复杂程度最高的植物群。坦斯利将顶极群落的概念从生态学引入至生物学。19世纪德国植物学家卡尔·路德维希·韦尔登诺分析了种子散布与分布,植物种群,地质历史的影响之间的联系,并开创了植物地理学。俄国植物学家尼古拉·瓦维洛夫(1887–1943)在前人阿方斯·比拉姆·德康多尔的研究基础之上发展了生物地理学、起源中心和经济作物演化史的概念。 自1960年代以来,一些植物生理学原理逐渐被人们理解,例如蒸腾作用(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移动),叶面水分蒸发速率与温度的依赖关系,水蒸气或二氧化碳透过气孔的分子扩散过程。借助这些研究成果以及对于植物气孔大小的精确测量,科学家得以准确的描述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与大气的气体交换。的罗纳德·艾尔默·费希尔与在统计分析方面的贡献简化了生物研究中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1948年,发现并鉴别出了植物生长素,允许人们透过外部化学方法控制植物的生长速率。开创了植物激素控制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2,4-二氯苯氧乙酸(或称2,4-D)是人类首次合成的除草剂。 进入20世纪后,有机化学技术的进步(例如光谱学、色谱法和电泳)引领了植物生物化学的发展。并且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物组学等学科发展,科学家可以更详尽的用实验分析植物基因组与其生物化学、生理学、形态、行为之间的关系。1902年,奥地利植物学家戈特利布·哈伯兰特最先提出所有植物细胞都具备全能性,也即具备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而这也允许科学家更加便利的将基因工程运用于植物细胞的体外培养。科学家可从目标植物中去除一个或多个与特定性状相关的基因片段,或加入报告基因(例如绿色荧光蛋白),以便于观察特定性状的表达。这些生物技术可修改完整植株或生物反应器内的植物细胞,使其分泌,生产抗生素或药物,此外也有相关技术用于提高作物产量。 现代植物形态学认识到植物的根、茎、叶、毛状体为连续的统一体,并强调这些结构的动态性。现代植物系统分类学主要关注植物间的。现代分子系统发生学通常忽视植物形态特征,而主要以植物的基因序列为数据来源。1998年,借助对开花植物的基因序列分析,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发表了被子植物的系统发生学成果,其中回答了许多有关被子植物与其它物种之间的关系的问题。DNA条形码技术是当前植物学研究的活跃主题,该研究理论上可用于鉴定植物物种和商业品种。 近30多年来,分子生物学和近代技术科学,以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的新概念和新技术被引入到植物学领域,植物学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研究均取得了突破,无论在研究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当今相当多的新知识都从研究模式植物而来,如拟南芥。这种十字花科的杂草是最早完成基因组测序的植物之一。此外水稻也是较早完成基因组测序的植物,因为水稻基因组相对较小,同时國際水稻基因定序工程()也把它定为重要的谷物/草/单子叶植物模型。另一禾本科植物二穗短柄草也是一个有助理解遗传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模型。科学家对小麦、 玉米、 大麦、 黑麦、御谷、大豆等主粮都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其中部分植物的基因组测序较为困难,因为它们的染色体中有两个以上的单倍体。此外,绿色水藻作为模式生物,也为细胞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知识。 研究范围与重要性 对植物的研究十分重要,因为植物是地球生命的重要部分。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几乎所有动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与食物来源。光合作用以太阳光、水、二氧化碳为原料,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能量与材料,植物、藻类和蓝菌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群体。氧气作为光合作用的副产品而被释放至地球大气,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都使用氧气呼吸。此外,植物还能防止土壤侵蚀,在全球碳循环、水循环过程中也扮演关键角色。植物对人类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关乎人类可获得的食物、氧气、生化产品、原材料,并可产生和维持土壤。 在现代科学之前,所有生命都被分成动物或植物(包含真菌),而植物学就是专门研究那些除动物以外的生物。植物学家不仅研究植物的内部运作,例如细胞器、细胞、组织的功能,还涉及整株植物、植物种群、植物群落的研究。在每一研究层面,植物学家都可能用到分类学、发生学和演化学等理论,并使用解剖学和形态学研究相应结构,使用生理学研究植物功能运作。 通俗意义上的“植物”只包括“陆生植物”,或称高等植物,其下包含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和使用孢子繁殖的隐花植物(蕨类、石松、地钱、角苔和藓类)。高等植物皆为多细胞真核生物,其共同祖先可进行光合作用。它们的生活史以单倍体、二倍体交替。处于单倍体阶段时称为配子体,在某个阶段会发展为二倍体,此时称为孢子体。种子植物的配子体由母体孢子体培育。过去植物学家也研究现代植物标准定义以外的生物,现在这些研究已被细分为其它学科,例如细菌(现在被细分为细菌学)、真菌(现为真菌学)——包括与地衣共生的真菌()、非绿藻(藻类学)、病毒(病毒学)。虽然上述领域已不再是现代植物学的研究范围,但植物学家仍关注这些物种,并且真菌和原生生物也仍包含在植物学课程内。 根据内共生学说,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放氧生物蓝菌通过内共生演化为了植物真核祖先细胞内的叶绿体。由此产生的光合植物加快了大气氧含量的升高,彻底改变了远古地球的大气组成,并在其后20多亿年里维持大气中充足的氧含量。古植物学是研究远古时期遗留的植物化石记录的学科,科学家也从这些记录中探索。 21世纪关于植物的主要问题是其作出基础生产者,在全球范围的生命原材料循环中扮演的角色。这些原材料包括能量、碳、氧气、氮和水。此外,人们也关注植物管理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例如、自然保护、粮食安全、入侵物种防治、碳截存、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 农业 人类几乎所有主食都直接来自植物的初级生产,或间接来自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植物及其它光合生物是食物链的基础,它们将来自太阳光的能量、土壤和大气中的养分转化为可供动物获取使用的形式。生态学家将其称为第一营养级。现代主要食用作物例如苔麸、玉米、水稻、小麦、豆类、香蕉,以及用于织物生产的火麻、亚麻、棉花等,都来自于史前人类对的筛选培育。 植物学家致力于研究利用植物生产食物并提高其产量,例如通过植物配种方法获取期望的性状。这些工作对人类未来十分重要,其可确保人类后代的粮食安全。植物学家也研究农业中的有害植物,例如杂草。植物病原体也是他们的研究方向,植物学家借助对植物病原体的生物研究寻找其在农业活动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控制方法。民族植物学是研究植物与人类关系的学科,而当涉及到植物与远古人类的关系时,则称为。一些人类与植物关系的最早记录来自加拿大原住民,他们从众多植物中分辨出可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家记录了这些原住民与植物间的关系。 植物生物化学 植物生物化学是研究植物内化学反应进程的学科。其中部分化学反应用于自身基础代谢,例如光合作用中的卡尔文循环和景天酸代谢。另一些化学反应则用于合成特定物质,例如用于固定植株的木质素和纤维素,或是生成一些次级产物,如树脂和芳香味化合物。 通过纸色谱法看到的不同种类。 叶黄素 叶绿素a</span>]]</div> <div style="position:absolute; width:100px; left:0; font-size:90%; line-height:120%; text-align:center; top:300px;">[[叶绿素b|<span style="color:#00bb34;">叶绿素b 植物和其它光合真核生物细胞内有独特的细胞器——叶绿体,其被认为是从蓝菌与植物祖先内共生演化而来。叶绿体和蓝菌内都含蓝绿色素叶绿素。叶绿素(主要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可吸收光谱中的蓝-紫与橙-红部分,并反射绿光,因此在人类看来呈绿色。植物在红蓝光中吸收的能量由叶绿体转化为富含能量的碳化合物,该转化过程还需要用到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这个过程称为碳固定,氧气是该反应的副产物。 叶绿素从光照中捕获的能量最初以电子形态存在,而后形成电化学梯度。捕获的电子用于制造ATP与NADPH分子,这些分子用于储存与转运能量。能量随后用在卡尔文循环的暗反应中,从RuBisCO酶生产出三碳糖甘油醛3-磷酸(G3P)。甘油醛3-磷酸是光合作用的最初产物,是合成葡萄糖及几乎所有其它有机分子的原材料。部分葡萄糖被转化为淀粉储存在叶绿体中。淀粉是大多数陆生植物及藻类的能量储存介质,但菊科植物使用菊粉(属于果糖)作为能量储存介质。部分葡萄糖被转化为蔗糖,以更方便的运送至植株其余部分。 相比无叶绿体的动物,植物和其它真核亲缘生物还借助叶绿体完成其它一些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例如合成脂肪酸和大部分氨基酸。脂肪酸的用途广泛,例如为细胞膜提供原材料,陆生植物也以它为基础构建植物角质层,用以减缓水分蒸发。 植物还可以合成许多独特的聚合物,例如多糖分子纤维素,果胶,用于合成细胞壁的。维管植物可合成木质素,用于加固木质管胞的及木质部,以防止植物在水分胁迫下吸水时倒塌。厚壁組織中也有木质素,其为植物提供支撑,该组织也是木材的主要成分。是一类具备化学抗性的聚合物,在细胞壁外层、孢子和陆生植物花粉中都有发现,化石记录显示,早期陆生植物的孢子和花粉在这类物质的保护下得以存活。广泛认为孢粉質促进了植物在奥陶纪的演化。相比植物刚扩散至陆地的奥陶纪与志留紀时期,如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有所降低。许多单子叶植物(例如玉米和菠萝)和双子叶植物(例如菊科)各自独立演化出了景天酸代謝以及C4类二氧化碳固定,以降低先前使用C3类二氧化碳固定时光呼吸过程的能量损失。这些演化只在陆生植物中发生。 医学与原材料 植物化学是植物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部分化学产物可能具有毒性,例如毒参属植物产生的毒芹碱,这是一种生物碱,对人畜有神经毒性。而另一些化学产物,人们可能会被其特殊风味吸引,例如辣薄荷、精油、柠檬油等,从而将它们作为香料或调味品。医学上也将由罌粟生产的鸦片用于麻醉镇痛。许多医学或娱乐药物,例如四氢大麻酚(大麻的主要成分)、咖啡因、吗啡、尼古丁等,都直接源自植物。还有些产品则是天然植物的简单衍生物。例如,止痛药阿司匹林(也即乙酰水杨酸)最初是从柳树树皮分离,许多阿片类止痛药(例如海洛因)都是来自罂粟产物吗啡的化学修改。人们常用的兴奋剂也源于植物,例如来自咖啡的咖啡因、茶、以可可豆制作的巧克力、来自烟草的尼古丁。人类酿造的酒精饮料一般来自糖分丰富的植物,例如啤酒源自大麦,清酒源自水稻、红酒源自葡萄。美洲原住民在其数千年历史中发现了许多具备药用价值的植物,制药产业有时会参考民族植物学的相关记录,将其作为发现新药物的一种方法。 植物也被用于制造颜料和染料,例如红酒中的红色源自花色素苷,牛仔裤的靛蓝色来自黄木犀草和菘藍共同制成的吲哚酚。艺术家常用的藤黄和茜草紅分别来自热带金丝桃科植物的树脂以及染色茜草的根。 来自植物的常见原材料还有糖、淀粉、棉花、麻布、火麻、部分绳子、木材、塑合板、莎草纸、植物油、蜡、天然橡胶等。木材热裂解可产生纯度很高的木炭,历史上常作为金属冶炼燃料,此外也可用于过滤、除湿、作为颜料或制造火药。纤维素是世界上储量最充足的有机聚合物,可转化为能源、燃料、制作材料或化学原料。纤维素产品包括人造丝、玻璃纸、、生物丁醇燃料、硝化棉。甘蔗、欧洲油菜、大豆等植物因其含有大量可发酵糖或油脂,因此也被用于生产生物燃料,例如制成生物柴油,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美洲原住民使用茅香除蚊。美国化学学会后来发现茅香中起除蚊作用的化合物是植醇和香豆素。 植物生态学 植物生态学主要研究植物与栖息环境的关系。植物生态学家研究本地或区域植物群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环境适应度,以及它们与其它物种间的关系(例如竞争或共生)。植物生态学家有时也会采用民族植物学收集的经验证据,他们可借助这些经验证据理解当地在数千年前的环境状况,以及当地环境随时间变化过程。植物生态学的目标是理解植物栖息环境与其分布模式、产量、环境影响、演化过程、对环境变化反馈的关系。
這個定義變種包括了斯图亚特·考夫曼(Stuart Kauffman)定義生命為能夠複製自己或他人的一種自主主体(autonomous agent)或一種多主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並最少完成一次熱力學循環。 生命的起源 儘管不能準確地找到確實時間,但有證據表現地球上的生命已存在了大約37億年。 雖然沒有標準表示生命起源的模型,但現時最為公認的科學模型建立於一個或更多包括下面的發現之上,可以粗略地列出有以下假設: 模擬真實的史前生物環境以製造形成生命的基本細小分子。這已由米勒-尤里實驗以及Sidney W. Fox的工作所證明。 磷脂自發地形成脂双分子层,而脂雙層是細胞膜的基本結構。 製造隨機核糖核酸分子的過程可能製造出核酶,而可以在非常特殊的環境下製造更多核糖核酸。 很多不同的假說认为早期地球上的簡單有機分子能够轉变為原始細胞并进行新陳代謝。很多模型可分為「先有基因」或「先有新陳代謝」兩類,但最近流行的混合模型並不属于任何一類。現時所推測的生命歷史还有很多疑点,生命的起源對科學家而言仍是一個很大的謎團。 外星生命 在宇宙中,地球是人類已知的唯一存有生命的星球。德雷克公式可以估算其他地方出現生命的機率,但科學家不同意很多公式中變量的值(嚴格地說,德雷克公式計算的是处於銀河系中且我們可能接觸的外星生物的數量,而不是有生命的機率)。取決於不同的值,方程式可以暗示生命的形成是頻繁或稀少的。德雷克計算我們在任何時間可能接觸的外星生命只有1個。 有關地球生命的起源,胚種論也被称为外源性起源认为生命來自宇宙,通過隕石、彗星或宇宙塵等天體到達地球。但是這些理論對解釋生命的起源沒有幫助。 生命的終結 即生命體之死亡階段或狀態。以人類為例,一般以呼吸及心臟跳動停止和腦部完全停止活動(非暫時性的停止)為判定死亡的標準。 生命体的死亡可以是因为细胞分裂的次数达到极限而衰亡,也可以是被毒素、自然灾害或其他生物杀死。 任何一个个体的死亡并不会威胁物种的存在,反而是维持物种延续的重要环节。如果年老的个体永远不死,新的个体会失去生存空间和生存必需的资源。但个体大量死亡至难以维持繁殖时,物种就可能灭绝。 已经死亡的细胞不能重建生命活动。已经死亡的生物个体不能复活。这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參見 非传统生物 人工生命 外星生命 细胞生物 非细胞生物 細胞自動機
有些人认为病毒和朊毒體(能够进行自我复制的蛋白质)是可以自行複製的毒素而不是生命体,因為它們不能在没有其他细胞的情况下表现出生命现象。但是,立克次體和衣原體等有类似細菌的细胞结构的生物也不能獨立執行很多重要的生物過程,它们也要进入真核生物宿主細胞的細胞質內進行生長和自我複製。另外,幾乎所有的生命都倚賴其他物種提供食物,并且归根结底需要地球上某些细胞的特殊化學作用来提供能量源,如光合作用和海底热泉细菌的硫化作用。 具系統性的生命定義是,生物是自我組織並自我製造的。這些物質不與耗散結構混淆(如:火)。 這個定義變種包括了斯图亚特·考夫曼(Stuart Kauffman)定義生命為能夠複製自己或他人的一種自主主体(autonomous agent)或一種多主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並最少完成一次熱力學循環。 生命的起源 儘管不能準確地找到確實時間,但有證據表現地球上的生命已存在了大約37億年。 雖然沒有標準表示生命起源的模型,但現時最為公認的科學模型建立於一個或更多包括下面的發現之上,可以粗略地列出有以下假設: 模擬真實的史前生物環境以製造形成生命的基本細小分子。這已由米勒-尤里實驗以及Sidney W. Fox的工作所證明。 磷脂自發地形成脂双分子层,而脂雙層是細胞膜的基本結構。 製造隨機核糖核酸分子的過程可能製造出核酶,而可以在非常特殊的環境下製造更多核糖核酸。 很多不同的假說认为早期地球上的簡單有機分子能够轉变為原始細胞并进行新陳代謝。很多模型可分為「先有基因」或「先有新陳代謝」兩類,但最近流行的混合模型並不属于任何一類。現時所推測的生命歷史还有很多疑点,生命的起源對科學家而言仍是一個很大的謎團。 外星生命 在宇宙中,地球是人類已知的唯一存有生命的星球。德雷克公式可以估算其他地方出現生命的機率,但科學家不同意很多公式中變量的值(嚴格地說,德雷克公式計算的是处於銀河系中且我們可能接觸的外星生物的數量,而不是有生命的機率)。取決於不同的值,方程式可以暗示生命的形成是頻繁或稀少的。德雷克計算我們在任何時間可能接觸的外星生命只有1個。 有關地球生命的起源,胚種論也被称为外源性起源认为生命來自宇宙,通過隕石、彗星或宇宙塵等天體到達地球。但是這些理論對解釋生命的起源沒有幫助。 生命的終結 即生命體之死亡階段或狀態。以人類為例,一般以呼吸及心臟跳動停止和腦部完全停止活動(非暫時性的停止)為判定死亡的標準。 生命体的死亡可以是因为细胞分裂的次数达到极限而衰亡,也可以是被毒素、自然灾害或其他生物杀死。 任何一个个体的死亡并不会威胁物种的存在,反而是维持物种延续的重要环节。如果年老的个体永远不死,新的个体会失去生存空间和生存必需的资源。但个体大量死亡至难以维持繁殖时,物种就可能灭绝。 已经死亡的细胞不能重建生命活动。已经死亡的生物个体不能复活。这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參見 非传统生物 人工生命 外星生命 细胞生物 非细胞生物 細胞自動機 嗜極生物 - 生存於「極端」環境(例如熱液噴口)的生物 界 生命的起源 蓋亞假說 分类学
為了避免人們做出差劣的編輯,有些wiki引擎可以對內容編輯權限進行各種程度的限制,以確保一篇或一組條目的品質。當有人修改某個條目時,願意維護該頁面的使用者(們)會收到通知,讓他/她得以馬上對新編輯進行審查。 有些wiki會提供「巡邏校訂」(patrolled revisions),讓有權限的編輯者在正當(非破壞)的修訂上做標記。而「標記校訂」(flagged revisions)則是讓普通用戶無法看見尚未通過評審的修訂。 搜索 wiki提供至少一个标题搜索,有时是一个全文搜索。搜索的可扩展性取决于wiki引擎是否使用一个数据库。一些wiki(如PmWiki)使用文本文件。MediaWiki的第一个版本采用文本文件,但它在21世纪初被李丹尼尔克罗克改写成一个数据库应用程序。 另外有时可以对wiki使用Google等外部搜索引擎的限定网域搜索功能以获得更精确或更全面的结果。 规则 为了保证内容的质量,大部分wiki系统或其所建立的社区都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策略和指导方针,用以对用户的使用行为进行有一系列的规则控制。 比如维基百科总结成以下五个方面:维基百科是一部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代表的是一个中立的观点;维基百科自由编辑内容;维基百科的编辑者应该以一种尊重和文明的方式互相交流;维基百科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章,但不可以自由修改规则。 社区 有许多的wiki社区是私密的,尤其是企业的wiki。企业的wiki有可能只允许内部员工修改。 参考文献 参閲 維基百科 wiki引擎 內容管理系統 網誌 維基 维基农场 群件 知識管理 知識共享 MediaWiki 社会性软件 Web 2.0 wiki软件比较 外部連結 英文 WikiIndex
实施 wiki软件是运行wiki的群件之统称,允许使用常见的Web浏览器建立和修改网页,被作为应用程式伺服器在多个网页服务器上運作。 导航 在大多数页面的文本,通常有大量的超文本链接到其他网页。大多数wiki有一个反向的功能,它显示所有链接到一个给定页面的页面。 认可与安全 控制更改 wiki的基本設計理念是,與其避免人們犯錯,倒不如讓人們更方便地修正錯誤。因此,wiki固然相當開放,但它有一個有助檢驗最近新增頁面正確性的功能。幾乎每一個wiki網站都有的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最近修訂」頁面——一個列出最近修訂的特殊頁面,或是一個在特定時間範圍內所做修改的列表。一些wiki可以對此清單作出過濾,篩去小修改或利用自動腳本所做之修改(所謂「機械人」)。 大部分wiki網站的頁面編修紀錄頁都擁有以下功能:可查看過去的修訂版本,亦可在任何兩個修訂版本之間進行差異對比。編輯者可以利用修訂歷史瀏覽並且恢復此條目的前一版本;顯示差異功能則能讓編輯者更容易決定是否有必要做此更改。一個普通的wiki使用者可以在「最近修訂」頁面瀏覽差異、查閱歷史、甚至恢復到先前的版本。這個過程基本上是很流暢的,具體細節則要看用的是哪款wiki軟體。 為了避免人們做出差劣的編輯,有些wiki引擎可以對內容編輯權限進行各種程度的限制,以確保一篇或一組條目的品質。當有人修改某個條目時,願意維護該頁面的使用者(們)會收到通知,讓他/她得以馬上對新編輯進行審查。 有些wiki會提供「巡邏校訂」(patrolled revisions),讓有權限的編輯者在正當(非破壞)的修訂上做標記。而「標記校訂」(flagged revisions)則是讓普通用戶無法看見尚未通過評審的修訂。 搜索 wiki提供至少一个标题搜索,有时是一个全文搜索。搜索的可扩展性取决于wiki引擎是否使用一个数据库。一些wiki(如PmWiki)使用文本文件。MediaWiki的第一个版本采用文本文件,但它在21世纪初被李丹尼尔克罗克改写成一个数据库应用程序。 另外有时可以对wiki使用Google等外部搜索引擎的限定网域搜索功能以获得更精确或更全面的结果。 规则 为了保证内容的质量,大部分wiki系统或其所建立的社区都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策略和指导方针,用以对用户的使用行为进行有一系列的规则控制。 比如维基百科总结成以下五个方面:维基百科是一部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代表的是一个中立的观点;维基百科自由编辑内容;维基百科的编辑者应该以一种尊重和文明的方式互相交流;维基百科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章,但不可以自由修改规则。 社区 有许多的wiki社区是私密的,尤其是企业的wiki。企业的wiki有可能只允许内部员工修改。 参考文献 参閲 維基百科 wiki引擎 內容管理系統 網誌 維基 维基农场 群件 知識管理 知識共享 MediaWiki
然而,隨著智慧型手機等攜帶裝置的興起,執行時間的縮短與儲存空間的有效運用再次成為焦點,形成與主機伺服器類型應用程式不同的重點考慮方向。 设计工具 开发环境 编辑器、编译器、解释器、调试工具 集成开发环境 可视化开发环境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圖像展覽
电脑程序设计(),或稱程式設計(),是给程序解决出特定问题的过程,軟體開發過程中的重要步驟。程序设计方法往往以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给出这种语言下的程序。程序设计过程一般包括分析、设计、编碼、测试、除错等不同阶段。 发展历程 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早期,軟體開發主要就是程序设计。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件系统越来越复杂,逐渐分化出许多专用的软件系统,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器,而且这些专用的软件系统愈来愈成为普遍的系統環境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軟體開發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不再只是纯粹的程序设计,还包括数据库设计、用户界面设计、通信协议设计和复杂的系统配置过程。 空間方面,在早期,由于机器资源比较昂贵,如何縮小儲存空間往往是设计关心的首要重點;而随着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電腦上資料儲存媒體的價格降低,空間不再是考慮的第一要點,一些較耗時的運算也漸漸發展出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模式。 時間方面,在早期,如何加強程式效率、縮短程式執行時間是程式設計師的共同目標;而在硬體效能進步、效率差距縮小,软件规模與複雜度卻日益增加的現在,程序的结构、可维护性、重複使用性、彈性等因素更顯得重要。在多人合作的程式設計專案裡,程式設計師們會加上各種註解以協助其他參與者理解程式碼,,但卻因能達到較好的溝通並提高程式碼的可維護性,而成為目前的主流。 然而,隨著智慧型手機等攜帶裝置的興起,執行時間的縮短與儲存空間的有效運用再次成為焦點,形成與主機伺服器類型應用程式不同的重點考慮方向。 设计工具 开发环境 编辑器、编译器、解释器、调试工具
zh-hant:組合語言;}-编程,-{zh-hans:汇编; zh-hant:組合;}-语言实质就是表示机器语言的一组记号-在这种情况下,用于翻译的程序叫做-{zh-hans:汇编程序; zh-hant:組譯程式;}-。 程序和数据 数据可以被定义为被程序处理的信息。当我们考虑到整个计算机系统时,有时程序和数据的区别就不是那么明显了。中央处理器有时有一组微指令控制硬件,数据可以是一个有待执行的程序(参见脚本编程语言),程序可以编写成去编写其它的程序;所有这些例子都使程序和数据的比较成为一种视角的选择。有人甚至断言程序和数据没有区别。 编写一个程序去生成另外一个程序的过程被称之为元编程()。它可以被应用于让程序根据给定数据生成代码。单单一个程序可能不足以表示给定数据的所有方面。让一个程序去分析这个数据并生成新的程序去处理数据所有的方面可能会容易一些。Lisp就是一例支持这种编程模式的程序语言。 在神经网络裡储存的权重是一种数据。正是这些权重数据,跟网路的拓扑结构一起,定义了网络的行为。人们通常很难界定这些数据到底表示什么或者它们是否可以由程序来代替。这个例子以及跟人工智能相关的其它一些问题进一步考验程序和数据的区别。 算法 算法指解决某个问题的严格方法,通常还需辅以某种程度上的运行性能分析。算法可以是纯理论的,也可以由一个计算机程序实现。理论算法通常根据复杂性分为不同类别;实现的算法通常经过剖析()以测试其性能。请注意虽然一个算法在理论上有效可行,但是一个糟糕的算法仍会浪费宝贵的计算机资源。(更详细信息,参见算法信息论()) 开发 编写程序是以下步骤的一个往复过程:编写新的源代码,测试、分析和提高新编写的代码以找出语法和语义错误。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叫做程序员。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编程的要求和种类也日趋多样,由此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程序设计员,每一种都有更细致的分工和任务。软件工程师和系统分析员就是两个例子。现在,编程的长时间过程被称之为“软件开发”或者软件工程。后者也由于这一学科的日益成熟而逐渐流行。 因此,如今程序设计员可以指某一领域的编程专家,也可以泛指裡编写一个复杂软件系统里某一块的一般程序员。一组为某一软件公司工作的程序员有时会被指定一个程序组长或者项目经理,用以监督项目进度和完成日期。大型软件通常经历由系统设计师掌握的一个长时间的设计阶段,然后才交付给开发人员。牛仔式的编程(未经详细设计)是不为人所齿的。 两种当今常见的程序开发方式之一是项目组开发方式。使用这种方式项目组里每一个成员都能对项目的进行发表意见,而由其中的某一个人协调不同意见。这样的项目组通常有15个左右的成员,这样做是为了便于管理。第二种开发方式是结对开发。 参见 程序员 卸载程序 源代码 電子計算機 计算机软件 程序设计语言 編程典範 固件 操作系统
编写程序是以下步骤的一个往复过程:编写新的源代码,测试、分析和提高新编写的代码以找出语法和语义错误。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叫做程序员。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编程的要求和种类也日趋多样,由此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程序设计员,每一种都有更细致的分工和任务。软件工程师和系统分析员就是两个例子。现在,编程的长时间过程被称之为“软件开发”或者软件工程。后者也由于这一学科的日益成熟而逐渐流行。 因此,如今程序设计员可以指某一领域的编程专家,也可以泛指裡编写一个复杂软件系统里某一块的一般程序员。一组为某一软件公司工作的程序员有时会被指定一个程序组长或者项目经理,用以监督项目进度和完成日期。大型软件通常经历由系统设计师掌握的一个长时间的设计阶段,然后才交付给开发人员。牛仔式的编程(未经详细设计)是不为人所齿的。 两种当今常见的程序开发方式之一是项目组开发方式。使用这种方式项目组里每一个成员都能对项目的进行发表意见,而由其中的某一个人协调不同意见。这样的项目组通常有15个左右的成员,这样做是为了便于管理。第二种开发方式是结对开发。 参见 程序员 卸载程序 源代码 電子計算機 计算机软件 程序设计语言 編程典範 固件 操作系统 图灵机 系统需求 巨集 参考文献 Eric Baum What is Thought
979年,宋太宗消滅北漢,統一中原,至此五代十國時期結束。 宋朝(辽夏金)时期 宋朝 宋朝是繼唐朝後又一個長達三百年的皇朝,分為北宋和南宋。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北宋,是為宋太祖,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又稱東京。 北宋時期中國出現印刷術。當時中國經濟發達,中國海上貿易十分興盛,福建泉州市一帶成為繁華的港口,財政收入超過一億兩白銀,首都開封和杭州人口達到100萬和120萬人口,各國商人雲集,文化也極盛,出現程頤、朱熹等理學家,提倡三從四德。與唐詩並駕齊驅的宋詞,有蘇軾、歐陽修、黃庭堅、李綱、辛棄疾、陳與義、陸游、文天祥等詞文優秀的詞人,出現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社會文化發達,出現白蛇傳、梁祝等浪漫愛情傳說。 宋神宗時,因著王安石變法,發生分別以王安石、司馬光為首的新舊党爭,增加社會的不安,新舊黨爭長達三十多年,影響深遠,也使改革失敗。燕雲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手中(五代中的後晉高祖“兒皇帝”石敬瑭所獻),河西走廊被党項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內亂占據。北宋雖然曾多次出兵討伐遼和西夏,但均以失敗告終,其後不得不向日益坐大的遼和西夏交納歲幣,以維持和平。 1115年的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勢力逐漸強大,1125年,金國滅遼國。之後金國開始進攻積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國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三千多名皇族,其中包括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為欽宗其時的年號為靖康,史稱靖康之變,北宋至此滅亡。1127年,宋欽宗之弟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即皇帝位,是為宋高宗,定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史稱南宋。南宋曾多次派兵和金交戰,試圖北伐,宋金1142年達成紹興和議,導致宋金南北分治的局面。此後宋金亦有和戰,但是宋軍無法收復北宋故土,金軍亦未能跨越長江和淮河,宋金雙方都未有突破,在秦嶺淮河線對峙。期間南宋政權先後有秦檜、韓侂冑、史彌遠、賈似道等權相專權,皇帝逐漸怠忽政務。1234年,蒙古與南宋聯合滅金。隨即蒙古與南宋對抗,經歷大規模血腥戰爭(如襄樊之戰、釣魚城之戰)。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蒙古攻破臨安,佔領南宋大部分領土。1279年,元軍與南宋崖山海戰,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陸秀夫背著跳海殉國。崖山海戰以元朝的勝利告終,偏安江南一百五十年的南宋隨之滅亡。 遼国 遼由契丹族建立。契丹與秦漢時的東胡、魏晉南北朝的烏桓、鮮卑有著淵源關係,遊牧於遼河流域。安史之亂後,唐朝統治衰微,突厥也被回鶻取代,契丹趁機發展,9世紀後期日益強大。契丹軍事首領耶律阿保機於公元907年推翻了聯盟首領遙輦氏,任契丹部落聯盟首領。 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稱帝建元,即遼太祖,都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成為中原最大威脅。公元944年南下中原,946年陷開封,滅後晉,947年改國號大遼。1005年辽朝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从此宋辽的和平局面长达一百多年。 遼末政治腐敗,完顏阿骨打建金抗遼。遼天祚帝率兵親征,在護步答岡(今黑龍江五常市以西)大敗,金朝連連告捷,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燕京)析津府相繼陷落。公元1125年金太宗俘虜遼天祚帝,遼亡。立國凡二百一十年。餘部在耶律大石率領下,經漠北可敦城西征中亞,建立西遼,最終亡於大蒙古國。 西夏 党項融合了鮮卑與羌兩個民族,原先居住在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河曲一帶,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向外擴展、遷移,其中遷到夏州(今陝西橫山縣)一部叫「拓跋部」,受唐朝賜姓李。宋朝建立後,勢力逐漸壯大,向遼朝稱臣請婚,遼冊封李繼遷為夏國王,從此與遼結成犄角之勢,困擾宋朝。李德明(李繼遷之子)之子李元昊繼位後,不斷開拓疆土,於1038年稱帝,國號夏,史稱西夏,都中興府,統一河西地區,先后在战争中迫使宋辽两国与其议和,此后西夏采取依辽和宋的政策,换取了几十年的和平。夏崇宗时期金國兴起并一举灭掉辽國、北宋,西夏向金國称臣,趁机大幅扩张领土,夺取宋辽故土,进入盛世时期。西夏末皇室內部一再出現爭奪皇位的事件,在蒙古帝國的威脅下,搖搖欲墜。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大軍圍困中興府達半年,西夏末代統治者帝晛於公元1227年6月向蒙古投降,西夏亡。立國一百九十年。 金国 女真即隋唐時的黑水靺鞨。五代時臣服於契丹。其中一部--完顏部,於11世紀初定居在黑龍江的支流阿什河流域,勢力日漸強大,逐渐吞併了女真各部。完顏部首領烏古乃死後,各部落分崩離析,爭鬥不斷,完顏部聯盟長完顏盈歌、國相完顏撒改、盈歌之侄阿骨打重新統一,奠定此後金國基礎。完颜阿骨打繼任聯盟長後,獲悉遼國內部虛弱的消息,於1114年起兵反遼,先後攻下寧江州、出河店、賓州、咸州等地。遼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大金,都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白城子)。公元1125年滅遼。滅遼後,金國將矛盾指向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一月金軍南下,十二月陷燕京,次年正月兵臨開封。靖康元年八月再次南下,於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陷開封,俘虜徽欽二帝北去,北宋亡。南宋建立後,金國加緊統一腳步,但在黃天蕩之戰中受挫,郾城之戰大敗,此後宋金雙方都未有突破,金世宗即位後,30年中不再發動戰爭,女真逐漸腐敗,戰鬥力下降,宣宗時,有所謂貞祐之亂,盜賊滿野。蒙古滅西夏後,矛頭指向金國,於公元1211年大舉攻金,迫近中都燕京(今北京市),金軍雖有「震天雷」、「飛火槍」等新式武器,但當時政治腐敗,將領毫無鬥志,於野狐嶺戰役、澮河堡戰役、縉山戰役中大敗,主力被全殲,被迫求和。 公元1214年,金宣宗為避敵鋒芒,由中都遷都南京(今開封市)。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佔領中都(今北京市),黃河以北之地盡為蒙古所有。窩闊台繼位後,分南北兩路攻開封,金哀宗逃往歸德、蔡州。宋理宗端平元年、金末帝天興三年(公元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亡。立國一百二十年。 元朝 建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于斡难河(今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国。当时蒙古的宗主国为金朝,由于金朝与其盟国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于1227年8月攻灭西夏,1234年3月攻灭金朝,完全领有华北。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国称霸欧亚大陆。 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蒙汉大臣的拥立下于开平(后称上都)自立为蒙古皇帝,年号中统。忽必烈登基后不久,阿里不哥在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被阿速台等宗王和大臣选立蒙古大汗,并获得钦察、察合台与窝阔台汗国的支持。 忽必烈汗为了成为中国皇帝而推行汉法,主要内容有改元建号,1267年忽必烈汗迁都燕京(今北京市),并命刘秉忠兴建大都城。1272年改为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将上都作为陪都。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汗公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建国元朝,忽必烈即元世祖;1260年设立中书省,1263年设立枢密院,1268年设立御史台等等国家机构;设置大司农并且提倡农业;尊孔崇儒并大力发展儒学等推行汉法的政策。然而为了保留原蒙古制度,最后形成蒙汉两元政治。元世祖虽然于争夺汗位战争获得蒙古大汗的汗位,并且最后成为皇帝,但由于汗位取得不合法与崇尚汉法,使得蒙古宗室不承认忽必烈的汗位,四大汗国有三国不奉忽必烈的命令,蒙古帝国完全解体。最后窝阔台系的海都出兵争夺汗位,造成漠北地区动荡不安,史称海都之乱。 1279年3月,張弘範在崖山海战攻灭南宋,陆秀夫身揹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亡。元朝统一中国,结束自靖康之乱以来百余多年的分裂局面。元朝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高丽、安南、占城、缅甸)臣服,加入元朝的朝贡关系。 中期的统治 1294年元世祖驾崩,元成宗继位。元成宗主要恪守元世祖时期的成宪,任用其侄海山(答剌麻八剌之子)镇守和林以平定西北海都之乱,并且下令停止征讨日本与安南。在内政方面专力整顿国内政治,减免江南部分赋税。然而,由于元成宗过度赏赐,入不敷出,使国库资财匮乏。1307年正月,元成宗驾崩,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右丞相哈剌哈孙发动大都政变。元武宗因爱育黎拔力八达有功,册封他为皇太弟(即未来的元仁宗),相傳武宗系与仁宗系交替称帝,即武仁之约。元武宗时期,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给予孔子的家族与弟子一些称号。为了解决元成宗时期的财政危机,元武宗设置常平仓以平抑物价,下令印制至大银钞,然而反而使银钞严重贬值。此外他将中书省宣敕与用人权划归给尚书省。1311年元武宗逝,由皇太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为元仁宗,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继承帝位。 元仁宗力图改变元武宗时造成的财政枯竭、政制混乱的局面,他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并且减裁冗员、加强中央集权以整顿朝政。其子元英宗继续实行元仁宗的以儒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的政策,并于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1323年英宗在上都以南的南坡被刺杀,史称南坡之变。镇守和林的也孙铁木儿率兵南下,杀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并称帝,即泰定帝。 泰定帝于1328年七月崩于上都,七岁的阿速吉八为帝,是为元天顺帝。而镇守大都的燕帖木儿与伯颜拥立周王和世琜于漠北、怀王图帖睦尔于江陵,同年图帖睦尔先至大都继位,是为元文宗。燕帖木儿率军攻入上都,天顺帝不知所终。隔年和世琜于漠北和林称帝,即元明宗。元文宗放弃帝位,派燕帖木儿迎元明宗继位,并且被立为皇太子。然而燕帖木儿毒死元明宗,复位元文宗,改元天历,史称天历之变。 1333年元文宗去世后,仅七岁的明宗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但元宁宗仅在位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不久后燕帖木儿也去世。元明宗的长子妥欢贴睦尔被文宗皇后卜答失里从静江(广西桂林)召回并立为帝,是为元惠宗。元朝长期处于继承权问题、贪污、权臣擅政的恶习,使得政治总是无法上轨。这种不稳定的朝廷如果又遇到天灾人祸的干扰,往往导致国家的覆没。元朝后期,特别是1340年代中后期至1350年代期间,干旱、瘟疫与水灾时常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1351年红巾军的起事,揭开元朝灭亡的序幕。 民变与灭亡 元廷派兵镇压各地红巾军,丞相脱脱亲自率军南下攻陷徐州芝麻李军,一度压制民变军。然而脱脱在1354年南攻高邮张士诚军之际,被元廷大臣弹劾而功亏一篑。徐寿辉部最后分裂成两湖的陈友谅与四川的明玉珍。两淮郭子兴的部下朱元璋于1356年以南京为根据地开始扩充地盘;1363年与据有两湖的陈友谅作战,最后于鄱阳湖之战获得胜利;1365年占领两湖后于同年冬东进攻打据有江苏沿海的张士诚;1367年平定张士诚后,继续南下压制浙江的方国珍,至此江南无一人反抗朱元璋。另外,福建于1357年至1366年间发生色目军乱,史称亦思巴奚兵乱。与此同时,元朝在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等率领元军反击北方红巾军,1363年北方红巾军最后在安丰之役中败给降元后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朱元璋统一江南后于1367年下令北伐,他派徐达、常遇春率明军分别攻打山东与河南,并且封锁潼关以防止关中元军进援中原。明军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史书称此为元朝结束之年。然而元廷仍在上都,往后史书称之为北元。而明廷认为元惠宗顺天明命,谥号为元顺帝。 明朝 建国与统一 元朝末期,官员贪污,朝政腐败。为消除赤字,元廷加重赋税,大量滥印新钞“至正宝钞”,随之产生的通货膨胀加上荒灾、黄河泛滥等天灾使得民不聊生。1351年元顺帝派贾鲁治理黄河,征调各地百姓二十万人。同年五月,白莲教韩山童与刘福通煽动饱受天灾与督工苛待的百姓叛元起事,建立红巾军,据有河南与安徽等地。红巾军与各地义军陆续起事,势力扩张到华中、华南地区。隔年,红巾军的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一块立足的基地。经过几年努力,其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1363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被消灭。1367年朱元璋自称吴王,率军攻下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灭张士诚,同年又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 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即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朝建立。同年攻占元大都,元朝势力撤出中原,在全国的统治结束。之后1371年消灭位四川明玉珍势力,1381年消灭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最后,于1388年深入漠北进攻北元。 前期的巩固 明太祖洪武帝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明太祖通过屠殺功臣、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皇权,并且分封诸子为王,以加强边防,藩屏皇室。诸王之中,以北方诸王势力较强,又以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1398年洪武帝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建文帝。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為藉口起兵反叛,最后迂回南下,占领京师,是为靖难之变。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继洪武之治,明成祖、明仁宗与明宣宗相继兴起永乐盛世与仁宣之治,这是明朝的兴盛时期之一。永樂帝出击安南,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设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明成祖之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明成祖为安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海西女真(位于松花江上游)与建州女真(位于松花江、牡丹江之间)设置卫所,并派宦官亦失哈安抚位于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黑龙江下游东岸奴儿干地方(元朝征东元帅府旧地)设置奴儿干都司。自1405年开始派宦官郑和下西洋,向各国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贡体制,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船队足迹遍布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島和東非地区。其规模空前,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文治方面,明成祖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1405年明成祖将北平改名北京,1421年迁都。因为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并且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学者将这段时期称为永乐盛世。但是明成祖同样对异议者大肆杀戮,诸如黄子澄、齐泰等明惠宗旧臣等都被杀。 明成祖驾崩后,其长子明仁宗,年号洪熙。洪熙帝即位時47歲,年龄已经偏高,即位仅一年就驾崩。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明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宣德元年,皇叔漢王朱高煦發動叛亂造反,企圖效法父親永樂帝爭奪帝位未果,被宣德帝平定。宣德帝基本继承父亲的路线,实行德政治国,并讓鄭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明宣宗同样热爱美术,有画作传世。但是,其执政期间也并非毫无弊端。由于明宣宗喜好养蟋蟀(古名“促织”),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被称为“促织天子”。同时,宣德帝打破洪武帝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规矩,一些太监如王振等人开始干政,为明中葉的太监专权埋下隐患。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 危机与改革 1440年後,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於北伐瓦剌時在土木堡戰敗被俘,雖然瓦剌軍在北京保衛戰時被打敗,但明朝從此不再像永樂、洪熙、宣德般的繁盛,開始衰落,疆域不再擴張,並加強邊防及修築明長城。 明英宗被俘,皇位空缺,瓦剌利用手上的肉票皇帝,不斷向明朝勒索金銀。權臣于謙立英宗之弟明景帝即位,抗擊瓦剌。瓦剌見手上的英宗已經成為無價值的太上皇,於是答應英宗返國的要求。 英宗回到北京後,被親弟景帝嚴密監視,但數年軟禁中的他在1457年發動奪門之變復辟,改元天順,他成為明朝唯一一個使用兩個年號的皇帝。 英宗之後的成化帝早年勤政,後期寵信萬貴妃與宦官汪直,罷黜汪直後,國勢尚可。成化帝死後,其子弘治帝勤於政事,開創弘治中興,死後由正德帝繼位,在位期間曾先後平定安化王與寧王發動的兩場宗室內亂。正德帝沉湎於聲色犬馬,不理國政,造成叛變頻繁。正德帝無子,死後由宗室嘉靖帝繼承,嘉靖帝早年勤政,晚期迷信方士道教,政治日益貪污腐敗。在正德與嘉靖兩帝之間,先後宦官劉瑾與其八虎集團、麥福、黃錦、陳洪,內閣首輔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之間,內閣與宦官的政治鬥爭,明朝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 1556年陕西省华县发生约8级的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人口稠密地区影响广泛和损失惨重的著名历史地震之一,这次地震导致大范围的山体倒塌,河流改道,人员死伤极为惨重(死亡83万人)。同时也导致明朝国库连续两年亏空,地震引发的自然灾害和瘟疫导致明朝政府税收减少,对明朝的国力和财政状况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隆慶帝和萬曆帝初期,在內閣首輔高拱和張居正及宦官馮保的輔政之下曾一度中興,國勢鼎盛,此時銀錢透過國際貿易流入中國,明朝經濟達到全盛。萬曆年間,日本太閤豐臣秀吉發動朝鮮之役,使明朝投入大量的兵力與軍費去清剿日軍,國力因而消耗甚烈,但使朝鮮重新處於明朝的控制。其後而明神宗因為寵幸郑贵妃而引發國本之爭,開始怠政而不上朝理政,政治日益腐化。 衰败与灭亡 明光宗由明神宗手上接過天子的寶座,卻在一個月間突然駕崩,由其子天啟帝繼承皇位。天啟帝熹宗喜歡木匠工作,任用宦官魏忠賢來分擔朝廷的業務,魏忠賢與其手下的閹党把持朝政,造成東林黨爭,政治更加腐敗,國勢更衰。 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廠火藥庫發生 王恭厰大爆炸,造成2萬多人死傷。同年熹宗在西苑遊玩時不慎落水,一年後死去。熹宗之弟明思宗即位後,消滅閹党,力圖振作,但由於明朝末年行政混亂加上明清小冰期、鼠疫等严重的自然灾害,明末民變終於爆發。1644年,起義首領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縊身亡,歷二百七十七年的明朝滅亡。 明朝晚期,居住在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即後來的滿族)在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父子帶領下開始興盛起來,與明朝抗衡。明督師孫承宗、袁崇煥修築關寧錦防線,抵禦女真人,取得寧遠之戰、寧錦之戰的勝利,並擊退圍攻北京的女真兵馬。1630年,大淩河之戰後,明朝遼東勢力衰落,關寧錦防線開始瓦解,女真人曾五次突破長城攻打北京。1633年,山西爆发“明末大鼠疫”并传至北京城,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加速明朝灭亡。女真人終於在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不久,驅逐李自成,進入北京,建立清朝。 南方大臣先後擁護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鍵(隆武)、桂王朱由榔(永曆)為帝,史稱南明,最終因實力不足及政治內鬥為清軍所滅。 明朝舊臣鄭成功從褔建沿岸廈門和金門攻取臺灣,並驅逐那裡的荷蘭殖民者。鄭成功死後,他的孫子鄭克塽投降清軍,大清王朝將台灣併入中國版圖。 明朝时,黄河决溢143次,如1410年黃河氾濫事件。崇祯元年至十四年(1628-1641年)里,有11年黄河发生决口,史不绝书。 清朝 滿人兴起 明朝万历初年,董山的后代觉昌安与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以建州右卫王杲叛乱为由攻灭王杲与其子阿台,然而觉昌安父子也在混战中死亡。1586年明廷袭封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为指挥使作为补偿。 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留的十三副遗甲崛起,统一建州女真后陆续并吞女真各部,并与漠南蒙古友好。1616年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即兴京,今辽宁新宾)。建州女真国力日盛,1616年努尔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后于赫图阿拉称汗立国。两年后他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努尔哈赤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杨镐指挥的明军、朝鲜与叶赫联军;接连占领沈阳、辽阳、抚顺等辽东城市,随后战事集中于辽西地区。努尔哈赤最后于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击败,不久逝世。 第八子皇太极历经权力斗争后继位。皇太极即位之后,针对努尔哈赤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天聪新政”。还继续完善和扩大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设立理藩院管辖蒙古等地事务。将都城沈阳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为满族,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年号为崇德,国号为大清。随后成功降伏西边蒙古察哈尔部,漠南蒙古归附清朝。另外,皇太极亲征朝鲜并使朝鲜成为大清的藩属。接着,皇太极经察哈尔绕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1643年皇太极病死,在其長子豪格,及其弟多爾袞的一場政治鬥爭後,由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 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朝将首都迁到北京,清朝入主中原。从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在明清戰爭陆续消灭了农民军、南明和明郑等势力。后来清廷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并且正式开科取士,追尊崇祯帝与明朝忠臣。 前期的盛世 1661年顺治帝逝世,其子8岁的康熙帝即位,初由孝莊文皇后及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與鰲拜等四名輔政大臣輔政,四輔臣最終由鰲拜獨專。1669年始親政。三藩之乱于1681年清军攻入云南后结束,同年,郑经之子郑克塽透過東寧之變继位,明郑因内乱不断导致不少将领降清。清朝派明郑降将施琅率领水师攻打台湾。施琅占领澎湖,逼近东宁(今台湾台南),郑克塽率领大臣降清,至此明郑亡。 清朝平定三藩后进入康雍乾时期,这段时期是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称为康雍乾盛世。康熙帝为政宽仁,留心民间疾苦,在他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受康熙帝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以及外来农作物的引进等影响,清朝人口大大提升。他先后任用靳辅和于成龙治理黄河与大运河。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安定社会秩序,他颁行十六条圣谕,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诫乡民。他又派心腹包衣(即家奴)如曹寅、李煦等人打探地方物价、人民收入与官绅不轨之事,并以密褶奏报。此即密折制度的萌芽,到雍正时期趋于完善。康熙帝重视对汉族士大夫的优遇,他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南书房,并且向来华传教士学习西方科学与文化。 1690年至1697年间乌兰布通之战与三征噶尔丹使噶尔丹战死,创立多伦会盟以保护喀尔喀蒙古。青藏地区的和硕特汗国协助黄教的达赖五世,击败红教统一全藏,之后分裂成青海与西藏和硕特。达赖六世时,藏区政事交由第巴(理事大臣)桑结嘉错管理,他联合准噶尔对抗西藏和硕特的拉藏汗,拉藏汗先下手杀桑结嘉错并废除达赖六世。1717年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攻杀拉藏汗,并且占领拉萨。清军多次被准军击败,最后于1720年由胤禵率军驱除成功,协助达赖七世入藏,以拉藏汗旧臣管理藏区。 1722年康熙帝传位于胤禛,即雍正帝。雍正帝在位十三年,针对康熙时期的弊端采取补救措施,以延续康雍乾盛世。他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废杀与他对立的王公并削弱亲王势力。雍正帝注重皇子教育,采取秘密立儲制度以防止康熙晚年诸皇子争位的局面再度发生。将丁银并入地赋,减轻无地贫民的负担。为解决地方贪腐问题使火耗归公,耗羡费用改由中央政府计算;设置养廉银以提高地方官员的薪水。雍正初年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意图复兴和硕特汗国而乱,隔年年羹尧与岳钟琪等人平定。听从鄂尔泰建议推行改土归流以地方官管理少数民族。将喀尔喀蒙古正式并入清朝;并且为巩固蒙古于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中俄中段疆界。1732年噶尔丹策零东征喀尔喀蒙古,兵至杭爱山,被喀尔喀亲王策棱击败。1734年清准和谈,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大致和平。1735年雍正帝于工作时去世,其子弘历继位,即乾隆帝。 乾隆帝在位时期是清朝的全盛时期。期间人口不断增加使乾隆末年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江南与广东等地的丝织业与棉织业都很发达,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历史高峰。与此同时,银号亦开始在山西出现。乾隆帝鸿讲学术,此时期有许多书籍出版,1773年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类书,这些都成为盛世的文化标志。 对外方面,乾隆十七年(1752年)冬,达瓦齐袭夺准噶尔汗国汗位,阿睦尔撒纳在随后的内斗中被击败归附清廷。乾隆皇帝乘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其为引导,以定北将军班第率军平定准噶尔,攻下伊犁。乾隆帝派兆惠西征,阿睦尔撒纳战败逃亡哈萨克汗国,后因为哈萨克汗归降于乾隆,又逃亡沙俄,阿睦尔撒纳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病死,天山北路遂告平定。然而在天山南路,回部领袖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称大小和卓之乱。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与富德最终攻灭大小和卓,并让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各国成为藩属国。乾隆末年,尼泊尔的廓尔喀王国两次入侵西藏。1793年清廷派福康安与海兰察领兵入藏,击退廓尔喀入侵,不丹与哲孟雄(今锡金)亦为藩属国,加强驻藏大臣的权力。西南,乾隆初年派张广泗平定贵州苗民之乱,随后清军前往平定大小金川之役。期间缅甸贡榜王朝与中国爆发清缅战争。1769年乾隆帝派傅恒、阿桂入缅未果,双方最后停战。1784年暹罗却克里王朝派使朝贡,1788年缅甸为应付暹罗威胁,也派使朝贡。1789年安南发生西山朝统一后黎朝、郑主与广南国。清军击败西山朝,护送黎帝黎愍帝复位,途中遭西山军的伏击而败,史称清越战争。西山朝阮惠遣使向清廷谢罪,清廷封为安南王。 乾隆期间清朝疆域达1300万余平方公里,东方的朝鲜与琉球国也早就成为藩属国之一。只有江戶幕府统治的日本处于锁国时期,与清朝来往甚少。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誉,他平定准噶尔与回疆大小和卓之乱,把新疆納入中國版圖,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然而其余战事皆小题大作使国库严重损耗,让清朝国力衰退。乾隆时期的户部存银最高达8,000万两,常年保持在6,000-7,000万两左右,足以应付政府的各项日常开支、重大工程、战争,而虽然清朝的赋税较为轻,且于康乾时期多次对外用兵、大兴各项工程,但每年国家财政都会有余,国库储备逐年上升。当时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加上贪官和珅等官员腐败,于乾隆晚期到嘉庆时期陆续爆发民变。白莲教于1770年代举兵,后来又于1796年爆发川楚教乱,八年后被清军镇压,领袖王三槐被处死。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于1787年发动林爽文事件,历时一年多。在乾隆年间,平定大小金川之乱、消灭准噶尔汗国等各威胁,将新疆正式重新纳入中国版图,并且颁布被视为西藏属于中国领土的最有力的证据《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治,影響现代中国的版图。 1796年乾隆皇帝禅位于嘉庆皇帝。乾隆帝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至1799年去世掌權64年,嘉慶四年一月三日去世,終年八十九歲。嘉庆帝方得以亲政。然而嘉庆帝未能解决弊端,在乾隆帝驾崩後,清朝继续走向衰退。1820年嘉慶帝駕崩,秉國二十五載,由道光帝繼位。 近代的衝擊 到了19世紀初,清朝已經走向衰落,在嘉慶年間先後爆發川楚教乱,與此同時海上強國英國、荷蘭與葡萄牙等紛紛開始強制與中國貿易。1787年,英國商人開始向華輸入鴉片,導致中國的國際貿易由巨额順差變為巨額逆差。清廷於1815年頒佈搜查洋船鴉片章程,然而英商無視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鴉片,道光皇帝于1838年派林則徐赴廣州禁煙。1839年6月,將237萬多斤鴉片在虎門銷毀,史稱虎門銷煙。英國政府因此於1840年6月發動鴉片戰爭。1842年,英軍進入長江,切斷江南對北京的物資供應,於是清廷求和,《南京條約》簽署,除在東南沿海開放上海等5個通商口岸之外,還割讓香港島,中國的主權受到破壞。一般中國大陸史學界認為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始。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反抗清朝的鬥爭再度興起。1851年,受到基督教影響的秀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會,發動金田起義並創建太平天國。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國曾經一度佔領南方部分省份,並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權。到了1864年7月,曾国藩弟曾国荃率湘军攻陷天京,对无辜百姓展开屠杀与抢掠,太平天国才正式结束。南京城被烧毁,百姓死伤无数,南京人痛恨湘军,称曾国藩和曾国荃为曾剃头、曾屠户。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创所所长郭廷以在其所著《近代中國史綱》引赵烈文《能静居日记》记载曾国荃率湘軍攻入南京城后的情景:“湘军‘贪掠夺,颇乱伍。中军各勇留营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被戳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均被虏),老者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方。’凡此均为曾国荃幕友赵烈文目睹所记,总计死者约二三十万人(死亡人数有争议)。”。 同一時期其他的運動還有天地會、捻軍、上海小刀會起義、甘肅同治回乱等。 晚清時期,代表大清帝國的正式國旗被稱為黃龍旗,也被稱為黃底藍龍戲紅珠圖。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開始與西方國家有更多的交往,逐漸開始接觸國旗的概念。自1862年開始,斜幅的黃龍旗開始被用作官方船隻的標誌,並於1888年通過《北洋海軍章程》被正式確立為大清國的國旗,這標誌著中國歷史上第一面具有真正國旗意義的旗幟誕生。 19世紀後期,英、法、俄、日等多次侵入中國,強迫中國與之簽定不平等條約。1860年,英法联军在八里桥之战中打败清军,随后攻破北京城,放火烧毁圆明园,咸丰帝逃至承德。10月至11月,清政府与英法俄在礼部衙门簽定《北京條約》,新開放長江沿岸和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俄國則通過《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中國東北和西北14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894年为朝鲜主权清朝和日本发生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攻陷旅顺,执行旅顺大屠杀,对城内进行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超过二万人遇害。最终清朝战败,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並割讓台灣、澎湖列島、遼寧半島給日本。 不成功的洋務運動 1861年咸豐帝駕崩、同治帝即位,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聯手發動辛酉政變扳倒顧命八大臣,實際掌握朝政。為增強國力並鞏固國防,清朝自1860年代開始推行洋務運動,國力有所恢復,並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1875年同治帝不幸染上天花病逝,光緒帝繼位,仍由兩宮太后攝政至1881年東太后病故,西太后始獨自視事聽政。1877年清軍收復新疆,1881年通過《伊犁條約》清軍收復被沙俄占據多年的伊犁。中法戰爭後清朝還建立當時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暴露出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此后,列强纷纷强租土地,意图瓜分中国。1898年,光緒帝在親政後同意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提出的變法主張,從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稱為百日維新的103天中進行多項改革,但最終在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後失敗落幕。 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以“扶清滅洋”為宗旨並在慈禧太后包庇下烧杀淫掠北京和默許下開始圍攻外國駐北京使館。同时兵权落入亲族手中险些引发政变。於是,各國以解救駐京使館人員和外使人员被杀的理由攻入北京,史稱八國聯軍。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各國簽定辛丑条約,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后来均全额归还,同時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各國派兵駐紮,開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入內等。 清末光绪年间中国发生了不少天灾,有些天灾甚至造成人口损失。光绪元年至四年(1875-1878年)河南、山西、陕西、直隶、山东等地发生特大旱灾饥荒,尤以山西最严重,太原府100万人死95万。总死亡数计950万-2000万不等,也就是清朝人口的约2-4%,史称丁戊奇荒。光绪十三年(1887年)河南郑州下汛十堡(今惠济区花园口镇石桥村)发生黄河决口,致使200多万(一说93万;一说最保守估计150万;一说700万)人罹难。 中華民國 革命爆發、走向共和 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禁錮,成功引進西學,推广新式學校。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正是教育方式的這一根本性轉變,為後來風起雲湧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造就了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社會精英和寶貴人才。1906年,清政府同時筹划立憲運動,於1911年成立為人詬病的皇族內閣,以慶親王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 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以後,革命黨開始興起,孫中山和黃興等人在海外積極籌款,組建黨組織,指揮國內的多次革命運動。經過十餘次失敗的革命起事後,與革命黨互不溝通的湖北新軍在武昌起事獲得成功。清廷迫於情勢於11月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以便討伐革命黨人。袁世凱一面以武力壓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換取利益,而革命黨人亦認可袁世凱是能領導中國的有力人選,遂行謀定,是為南北議和。1912年1月1日,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正式就任首任臨時大總統。2月12日,清宣統帝溥儀宣佈退位,清朝正式走進歷史,中國兩千多年的帝王專制制度也基本結束。 在這個帝國和民國時代交替的時代,出現一大批學者,如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王國維、胡適、辜鴻銘、章太炎、陳寅恪、呂思勉、魏源、錢穆、魯迅等人,號稱“國學”(中國文學,史學和哲學)。梁啟超曾領導“史學革命”反對中國的傳統史學,要求把“帝王之史學”改為“為國民寫史”。嚴複曾翻譯西方名著《天演論》以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並且分析出中國由於不能衝破長期統治中國的儒家思想而遠遠落後於世界。王國維和辜鴻銘是著名文學家,曾游歐洲各國,後來結合自己的文化和西方思想寫成好幾部名著。章太炎是著名的反清鬥士,他的思想隨著中國的變革而逆轉,成為著名的革命者和文學家。陳寅恪,呂思勉和錢穆皆是著名史學家,為“史學革命”做出卓越的貢獻。魏源曾著《海國圖志》以要求改革。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創始者,曾為章太炎學生,著《朝花夕拾》和《狂人日記》。這一時期,國外的各種新思想、新文化也開始慢慢傳入中國,為後來1919年的五四運動爆發、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鋪墊。一部分中國大陸的歷史學家將五四運動譽為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北洋政府時期 1912年4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辭去擔任3個月的臨時大總統職位,由袁世凱接任,並定都於北京,故又稱北京政府。 袁世凱上台後不久,逼迫國會選他為大總統,之後就解散國會和終止臨時約法,另頒布新約法,以擴大其職權一步步籌備帝制,1913年7月又將蔡鍔召入北京控制,且在一番裝模作樣後使馮國璋和大眾誤以為袁世凱並無稱帝之心,但1916年袁世凱宣稱恢復帝制,建立中華帝國。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討伐是為二次革命,同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之位,段祺瑞則成為國務總理,但兩人卻因為意見不一而交惡,不久段祺瑞擅自向德國宣戰,黎元洪將段祺瑞撤職,但段祺瑞卻率軍討黎,黎元洪不得不向張勳求助,1917年6月7日張勳卻率五千名辮子軍攻入北京並扶植溥儀為帝,黎元洪又向段祺瑞求助,段祺瑞便用12天討平復辟,黎元洪也辭職。中華民國進入北洋軍閥各派系(皖系、直系和奉系等)控制中央政府時期,地方政府則由各個軍閥派系割據。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領導的北洋政府和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經過長時間的辯論,最終通過了《對德宣戰案》,中華民國宣布对德意志帝國、奥匈帝國宣战,废除中德、中奥条约,收回天津,汉口德奥租界,並援助協约國 。同年9月22日,廣州國會非常會議承认对德宣战案。 為援助協約國,中華民國特派一戰華工,經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香港轉送到西歐,總共有14萬名華工參與,其中約有5千人在前往歐洲途中遭遇德國潛艇襲擊或在歐洲犧牲。同時,在戰爭期間,俄國從中國招募了超過16萬名勞工,據報有7千人在前線死於德軍手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強在中華民國的勢力到了大廈將傾的地步。日本趁機將中華民國視為其後院,以鞏固其在東亞地區的利益。1914年9月,日本宣戰德國,封鎖了德國租借地境內的青島,並計畫從背後進攻德國軍事要塞,需要通過中華民國領土,並答應將來將胶州湾歸還給中華民國。當時的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宣布中立,並禁止兩軍在中國領土上交戰,但在日本的威脅下,承認山東東部為交戰區。日本派出2.7萬名士兵,在山東半島北岸登陸,但未集中兵力攻打胶州湾的軍事要塞,反而佔領了濰縣,並西進佔領了山東鐵路全線,然後佔領青島。即使德國投降後,日軍仍駐紮在鐵路沿線。這時,中華民國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況,英國、俄國都默許了日本的入侵,即使美國同情中華民國,也不願與日本對立。 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上,列強決定將膠州灣及德國在山東原先享有的一切權益完全轉讓給日本,北洋政府代表團努力爭取無效。隨後爆發了五四運動,抗議巴黎和會上有關山東問題的決議,最後北洋政府代表團6月28日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直到1921-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後,日本才將膠州灣地區和膠濟鐵路全部移交給中華民國,並從山東撤出所有軍隊,中日雙方才解決山東問題。 外蒙古獨立 1921年達木丁·蘇赫巴托爾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建立“人民革命政权”,1924年蒙古人民革命黨宣布废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定都庫倫,改城名为乌兰巴托。1937年,在霍尔洛·乔巴山的领导下,外蒙古开展了大清洗,党和国家、政府、軍隊、僧侣当中有两到三万人被杀,占当时外蒙古人口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1946年外蒙古獨立。1952年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大會提出「控蘇案」並得到通過意圖阻撓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为联合国会员国。苏联解体以後,蒙古国于1992年2月12日大呼拉尔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推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政治体制,实行议会制。新宪法当日生效,国名改称为“蒙古国”。 國民政府時期 孫中山之後多次發起護法運動與護國運動,組建廣州軍政府,試圖聯合南方軍閥推翻北京中央政府未果,開始轉向聯俄,改組中國國民黨,1924年5月,孫文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于廣州黃埔創辦陸軍軍官學校並任命蔣中正為校長,接納中國共產黨(第三國際中國支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病逝於北京,次年,1926年6月,蔣中正率領國民革命軍從廣東發起北伐戰爭,到1928年進佔京津,大體上統一中國。在北伐軍進佔長江流域時,中國國民黨不能容忍中國共產黨激進的工人運動,1927年,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和國民黨領袖汪精衛,先後在上海和漢口發動清黨,清除國民黨黨內的共產黨及國民黨左派勢力。共產黨發動數次起義均告失敗,於是轉入江西井岡山等山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並於江西瑞金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0年到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先後五次圍剿中央蘇區,紅軍撐過前四次圍剿,但是在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剿共戰爭失敗後,從江西蘇區敗退到陕西省北部(中共黨史稱二萬五千里長征)1935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更名為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1936年又更名為中華蘇維埃民主共和國,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之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開展第二次國共合作,並放棄反對國民政府,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改組為陝甘寧邊區政府。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出兵佔領東三省,滿洲國于次年成立,日本扶植溥儀成立的第一個傀儡政權。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後國共結束十年內戰,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殺,超过30万人被杀害。之前國民政府已從南京遷至漢口,後來遷至重慶。而在1940年至1945年間:在日本支那派遣軍扶持下,以汪精衛、周佛海、李士群等為主要成員,在南京建立所謂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即“汪精衛政權(日本軍扶植的傀儡政權)”,對淪陷區實行賣國日偽統治。不過,當時已經遷都重慶(戰時首都)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即重慶國民政府,自始至終並不承認“汪偽政權”。 抗戰期間,蔣中正統帥國民革命軍與日軍22次大會戰,國民革命軍陸軍死亡、失蹤321萬人,海軍幾乎全滅。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從日本手裡接管台灣及澎湖列島以及其他一些領土,廢除百年不平等條約,而且得以成為联合国安全理事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號稱“世界五強”之一。然而,中國仍然在1946年與蘇聯簽訂的條約中承認蘇聯控制下的外蒙古的獨立。 自從抗戰結束,國民黨政府與在抗戰期間實力大增的中共在勢力劃分、物資接收等方面發生衝突,雙方雖經重慶談判簽署雙十協定,並共同參與政治協商會議,但仍在1946年6月升級為全面的國共內戰。與此同時,國民政府亦在準備制憲與行憲。1946年11月在南京召開制憲國民大會,並於1947年元旦正式施行中華民國憲法。1948年第一屆國民大會召開,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蔣中正當選為行憲後的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但在內戰的戰場上經過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國軍兵力大大消耗,解放區逐漸擴大。1949年4月,解放軍发动渡江战役,佔領首都南京總統府。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在北京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旋即于12月10日遷往臺北。 政府遷台 國共內戰後,國民政府退守臺灣,中央政府搬遷到台北,以臺北市為中華民國首都,也成為中央政府所在地,並在韓戰中美軍介入亞太局勢,局勢遂逐漸穩定下來。 戒嚴時期,中國國民黨在臺灣長期維持獨裁統治,為避免共產黨的威脅,因此支持民主自由的人士長期被政治打壓,但仍實施於1950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此舉為養成民眾的民主素養。1975年蔣中正去世後,由蔣經國接掌政權。隨著產業從農業發展到輕重工業、國民教育普及,雖然台灣在清末以及日本統治時期有引入基本的現代化,但在1970年代才進入經濟起飛時代,蔣經國總統所推動的十大建設至今仍被視為促進臺灣經濟起飛的基本工程。1960年代和1970年代左右,臺灣轉向高技術領域,經濟成就與知識方面的突破造就一整代的中產階級,導致1980年代中後期,臺灣的威權社會控制體系開始鬆動。 1986年9月28日,中華民國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正式成立。1987年7月14日,國民黨政府正式宣告解嚴,終止黨禁、報禁,解除長達39年政府對中華民國社會的嚴密控制,不久蔣經國去世,李登輝接任總統,從此,臺灣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1991年4月30日,中華民國政府宣佈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使得臺澎金馬單方面解除對大陸的積極軍事對峙(即正式以成文方式宣告放棄反攻大陸政策)。之後,憲法多次增修後,1996年舉行第一次總統公民直選,由中國國民黨籍的原總統李登輝當選連任;2000年,中華民國第二次總統民選,由在野黨民主進步黨所推舉的陳水扁當選,此次總統選舉亦實現史上第一次的和平政黨輪替。2005年,末代國民大會召開,憲法第七次增修。2008年,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中國國民黨所推舉的馬英九當選總統,二次政黨輪替,兩岸關係緩和,對外關係亦大幅改善。2016年,民主進步黨籍的蔡英文當選總統,三次政黨輪替。 中華人民共和國 毛泽东时期 計劃經濟工業初步建立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举行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標誌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后來的每年10月1日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中國經歷長期的動亂與戰爭,經濟水平落後,貨幣貶值,交通運輸不暢。建國後,一個全面模仿蘇聯工業化模式的共產主義社會便迅速建立起來。在1950年代早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村土地集體化改革,成功抑止通貨膨脹、重振經濟,並重建被戰火嚴重破壞的工業體系。中國共產黨對當時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影響,基層組織深入到中下階層的勞工和婦女等群眾中。 1950年代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将地主的土地没收,从政治和经济上彻底消灭了中国自秦汉以来作为地方政治精英的乡绅阶层,改变了两千多年来“皇权不下县”的局面,国家政权的动员力从此深入村镇基层。这次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对老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继续,基本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土改,至1953年,除新疆、西藏、青海、川边等少数民族地区,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约7亿亩土地及生产资料,并每年免除地租3000万吨粮食。但是从1953年开始,中共开始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强制实施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再次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学者估计土地改革造成100万-470万人死亡,导致农村精英阶层的消亡。受害者中很多是掌握知识和了解经济规律,以地租为生的地主。与此同时,三反五反运动展开,造成了诸多冤假错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支持中華民國的部隊到處與解放军和新建的地方政权對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50年3月开展全国性的“剿匪行动”,动员超过了一百五十万的军队。随着“剿匪行动”的开展,数年之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大陆地区的残余武装被消灭殆尽。1950年6月25日,朝鲜发動朝鲜战争。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幾乎占领整个朝鲜半岛,但是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后,战争形势逆转,联合国军逼近朝中边境线。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认为朝鲜若被联合国军占领,将威胁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安全,因此决定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入朝作战。在经过五次大规模战役后,双方进入胶着状态。1953年7月27日双方签署停战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50年的昌都戰役消滅藏軍主力後,1951年同西藏政府達成《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對西藏取得控制權。至此,除台灣、香港、澳門、少數沿海島嶼及其他與鄰國有主權爭議的領土以外,中國大陆領土已全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控制。1953年的東山島戰役后,国军未再组织成建制的反击。至1955年,解放军发起一江山岛战役,相继攻占浙东沿海还被国军控制的全部岛屿。至此,中国大陆沿海只剩下福建沿海的金门和马祖还被国军控制。 1953年至1956年,中國政府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又合称为「三大改造」,其目的是改变生产关系的性质。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政府认为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方面)在中国基本建立。1953年到1957年中国实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个五年計劃。培養了大量的技術專家,產業工人,提高了國民收入,並且通過蘇聯和東歐技術的引進提高了解放軍的現代化水平。1954年9月20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五四宪法)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 大量政治化運動
启死后,其子太康继承后位。太康不理政事,在位期间,夏部族权威削弱,东夷族太昊与少昊部落趁机西进。东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领羿。羿率军从东夷属地鉏迁至夏后氏的属地穷石,与当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穷氏。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政。随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羿夺得权位后并没有称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為王。但事实上国事全由羿来治理。此举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满。其中主持天象活动的和氏与羲氏公开反对。羿说他们废时乱日,派胤率兵讨伐羲和二氏,战前作誓师辞《胤征》,在战中取胜。 中康死后,其子相继位。随后投奔与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从此,羿独承王位。羿好射猎,不善治理。他废弃武罗、伯困、龙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驱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时因造谣惑众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后被有穷氏首领羿收养,成为有穷氏的一员,得到重用。寒浞势力日益强大,后来趁羿在外射猎的机会将羿及其家人杀掉,霸其权、夺其妻,生下豷、浇二子。寒浞把戈封给了他的儿子豷,把过封给了他的另一个儿子浇。浇受父命率兵先后灭掉亲夏的斟灌氏与斟鄩氏,杀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缗当时已怀下相的儿子,她从墙洞逃走至其母亲有仍氏家里避难,不久生下少康。 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浇闻讯后,派人追杀有仍氏,少康无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后裔),后来复立少康为夏后。而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杼灭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东夷族有穷氏覆灭,结束了四十载的“无王”时期。夏由此复国,后世称“少康中兴”。通过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的这段叙史可以看到夏后氏平定中原方国部落(尤其是东夷部落)的历程。少康之子杼继承后位。他了解东夷对夏室的不满,为了巩固在东方的势力,他把都城从原东迁至老丘。他重视发展武器和制造兵甲。文献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说法。他还派人讨伐东南沿海地区的东夷(今山东南部、安徽东部、江苏一带)。夏朝的版图在杼的统治下扩张到了东海(今黄海)之滨。杼在位期间是夏朝最昌盛的时期。夏人对杼格外尊重,为杼举行过“报祭”。 杼之子槐在位时,东夷与夏人开始和平共处。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个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后纳贡祝贺。槐逝后,其子芒继位。芒逝后,其子泄继位。其子不降继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讨西方的九苑。不降年迈时,内禅于其弟扃。扃逝,其子廑继位。廑继位后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继位。他改变夏礼中祭祀祖宗的传统,开始祭祀天帝。不少方国部落开始对夏室不满,但夏朝与东夷的关系仍然友好。 夏后氏自孔甲开始日趋衰落。孔甲逝,其子皋继位。皋逝,其子发继位。这段期间,方国部落与夏室的关系恶化,氏族内部的纠纷也激烈化。发逝后,其子履癸桀继位。桀在位期间,夏室与方国部落的关系已经破裂。桀只顾享乐不顾民间疾苦。大约在前17世纪末前16世纪初,商部族首领汤,利用夏民恨桀的心理,联盟方国部落讨伐桀。灭了亲夏部族韦、顾、昆吾后与桀开战。汤的势力大,桀抵挡不过,且战且逃,最终战败于有娀氏旧址。汤追桀至鸣条,展开鸣条之战。桀再次被击败,被汤放逐于历山,夏室于約前17世纪末、前16世纪初灭亡。 外來說 中亞起源説 中亞起源説與出埃及説一樣支持中國文明與古埃及文明是來自同一源頭,但不認為中國文明是古埃及文明的一個分支,而是推斷中國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同樣是來自一個更遠古的中亞文明,該文明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才進入中國,中國史家對夏朝的描述實則是對這個更遠古的中亞文明的歷史記錄。這個假説同時指出古北歐文明同樣是起源於中亞,與中國文明同源。 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并在当地发掘出许多彩陶。在比较了当地彩陶和中亚阿什哈巴德附近发现的安诺文化彩陶、乌克兰的特里波列文化彩陶,以及甘肃一带发现的彩陶之后,安特生在《中华远古之文化》一文中提出,从中亚开始,彩陶的成品年代逐渐接近当代,说明中国陶器的制作技术是从中亚传入的,因此中国文化亦有可能是从中亚传入的。但是在1931年,中国学者梁思永发现了河南安陽的后岗三叠层,证明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朝文化一脉相承,未受外界根本性的影响,安特生也承认了这一点。1945年,夏鼐通过在甘肃一带的考古发现,指出安特生对于当地齐家文化的分期有误,齐家文化实际上并不早于仰韶文化,因此安特生的假说失去了实证支持。此后安特生本人也不再坚持這個假説。 古巴比伦分支说 清朝末年,法国学者提出中國文明出自古巴比伦,他在1894年发表论文《古代中国文化西源考》。拉克伯里在文中通过比较古代中国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的近百种相似之处,提出假说,称黄帝是约前2282年左右率领部众迁至中国的一位巴克族(古闪米特人一支)首领,巴比伦典籍中称其为奈亨台。随着许多古人类化石相继在中国出土,成为了柳詒徵、梁启超等人反驳拉克伯里的有利论据,繆鳳林在《中国民族西来辩》中根据爪哇猿人等化石证据明确指出:“东亚之有人,为期实先于西亚”。其后,西来说所依据的不少上古典籍被学者们考证为后世伪作,朱逖先指出:「晚近言汉族西来者,大都取证于汉魏以来之纬书神话。」(《文字学上之中国人种观察》)最后,对于两种文明之间的相似之处,陈嘉异指出:「彼此因地理气候之相等而遂发生类似文明」(《东方文化与吾人之大任》),不能因此推断中国文化是外来的。五四运动之后,拉克伯里的假说逐渐失去支持,被学界否定。 商朝 在商代,中國青铜文明达到巅峰。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取代了夏朝。根据文献记载,汤有三子,太丁、外丙、仲壬。太丁是汤的嫡长子,被立为太子,但太丁未即位便先汤而死。汤二十九年,汤王过世。其后,长子太丁早逝,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后即位,但总共在位时间仅短短六年。伊尹辅佐太甲摄政,太甲即位之初,“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太甲出亳都并置其于汤所葬之地桐宫。太甲在桐宫修德,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伊尹见此便迎接太甲回都,还政于太甲。还政后,伊尹又作《太甲》三篇教育太甲。“太甲修政,殷道中兴”,“诸侯咸归…百姓以宁”,创造了商朝的第一次中兴。此后小甲、太戊、雍己三子相继为王,在王位继承制度上出现了兄终弟及的乱象。 小甲是太庚之子,旁系先王。小甲时期,商王朝第一次衰落。小甲在位十七年崩。根据传世文献记载,雍己继位为王。雍己之后,太戊有中丁、外壬、河亶甲三子相继为王。中丁夺位遭到了王朝内部其他统治势力的反对。元年,诸侯侵犯京畿,中丁被迫放弃经营了一百多年的都城亳,东迁于嚣,由此保住了王位。东土边境的蓝夷部落趁机作乱,中丁伐之。中丁在位九年或十一年崩,其弟外壬继位,都于嚣。其王位是平稳传承还是争夺而来的,由于记载的缺乏,无法明了,但外壬即位元年,邳人、侁人叛乱,这可能说明其王位是争夺而来的。外壬在位五年或十年崩,其弟河亶甲夺位称王,迁都于相。夺权徒都导致商王朝政权内部分裂,国力剧减,诸侯侵犯,商王朝第三次衰落。河亶甲连年用兵讨伐叛离诸侯。征蓝夷,又征班方,侁人联盟班方,河亶甲联合彭伯、韦伯克邳、降班方,侁人臣服。河亶甲为旁系先王,在位九年崩。中丁之子,祖乙即位。即位之初迁都于邢,其王位可能是争夺而来的。祖乙作为太戊的嫡长孙,可能得到了王朝内部旧贵族势力的支持,立旧臣巫咸之子巫贤为相,管理政事。如此政权逐渐稳定,修筑新都。命高圉为邠侯,巩固对西土边疆的统治。商王朝二次复兴。祖乙受殷人的尊崇程度与汤不相上下。祖乙在位十九年崩,庙号“中宗”。祖乙之子祖辛即位,政权平稳过渡。祖辛在位十四年或十六年崩,其弟沃甲继位。沃甲在卜辞中作“羌甲”,因为其子南庚继位为王,所以初属直系先王,但因南庚未有子成王,所以在后期的黄祖卜辞中以旁系先王祭祀。沃甲在位五年崩,其侄祖丁继位。祖丁是祖辛之子,有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四子先后成王。四子同父异母,使得祖丁的四位配偶全部纳入周祭祀谱,在先王行列中独占鳌头。在位九年而陟,堂弟南庚继位。南庚是沃甲之子,即位三年后迁都于奄,因奄地偏南,所以此王得名“南庚”。南庚在位仅六年,祖丁之子阳甲即位。自此“祖辛—祖丁—阳甲”一系代替“沃甲—南庚”一系为直系,南庚在位时间较短,可能是逊位于阳甲,或是阳甲夺位。王位传承的纷争,削弱了政治统治的势力,国力锐减,边境诸侯内侵。带来了商王朝的第四次大衰落。阳甲三年,西征丹山戎,得丹山。阳甲在位四年崩,其弟盘庚即位。太庚三子小甲、太戊、雍己相继为王,破坏了嫡长子传承制度,此后弟子相互代立,争夺王位,屡迁都邑,使得国力衰亡,诸侯莫朝,边境遭侵。是为商代中期的“比九世乱”。 盘庚在卜辞中作“般庚”。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在商汤时,曾建都于郑亳(地点尚存争议),到盘庚在位时,约在前1300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后,商四处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商朝达到全盛时期。武丁死后,商朝逐渐衰落。商代最后一个王帝辛(商纣王)对开发中国东南,对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促进;但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大大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促使社会矛盾激化,自西伯周文王始圖滅商。文王次子周武王承襲乃父之志,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伐纣,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们不愿为荒淫无度的纣王卖命,纷纷倒戈,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可分為西周(約前1100年-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後世。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周朝覆灭。 西周 約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之后,实施封建制度,大封王族及功臣,如封太公望于齐、召公奭于燕等,另封子受辛之子武庚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又封叔鲜(管侯)、叔度(蔡侯)、叔处(霍侯)为“三监”,以监视武庚的行动,前1043年,周武王殁,子诵即位,是为周成王,由周公旦辅政,前1041年。三监(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看不惯周公旦辅政,而管叔鲜更怨恨周公旦比自己年岁小却执掌辅政大权,于是联合武庚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不得已出征,花了三年平定此乱,武庚及管叔鲜被杀,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废为庶民。周公旦命这些商朝遗民修筑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前1037年,雒邑修筑完成。周成王殁,子钊即位,是为周康王,初由召公奭、畢公高等諸侯輔政。前996年周康王殁,四十六年之间,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成為以後歷代就中國治世的典範。 周康王死后,子瑕继位,是为周昭王。周昭王十六年,昭王亲征荆楚,直至江汉地区。南征共3年,周昭王还师渡汉水时溺死,全军覆没。其子满继位,是为周穆王,继位时年已五十。穆王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发展。又好游行,以致朝政松弛。东方徐国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联楚平乱,得胜。经过昭穆时代之后,周朝開始实力大减。这一时期,西北戎狄渐兴。周懿王时,戎狄交侵,暴虐中国。周人深为所苦。 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同时,厉王以荣夷公为卿士,垄断社会财富及资源。为压制国人不满,周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杀。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暴动。前841年,厉王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县)。朝中由召穆公虎、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宣王励精图治,政通人和,诸侯来朝得宗周。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衰象。宣王干涉鲁国君位承继,以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快。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惨败。三十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再惨败。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国人怨声四起;幽王三年(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废正後申侯之女及宜臼太子之位,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与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於戏(今陕西临潼东)。前771年,西周覆亡,國祚約二百五十一年。 東周 周幽王被杀后,申、曾等诸侯见目的达到,而此时郑、卫、晋等诸侯率领的勤王之师也已经赶到,于是申侯与缯侯与外面的郑、卫、晋等诸侯里应外合,大败犬戎,犬戎退走。申、缯、卫、晋、郑等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与此同时,虢公翰等王朝大臣立姬余臣为王,史称“携王”,这样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但是列国中绝大多数只承认周平王,而不承认周携王。周平王21年(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周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由于宗周遭到战火的破坏,同时犬戎虽然撤走,但是仍然在附近一带。于是周平王在秦、晋、郑等诸侯的护送下,迁都雒邑(成周)。东周开始。由于后世的史家往往又把東周这段时期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所以又称这段时期为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周王室放弃了关中地区,实力大不如前,不仅无力控制诸侯,还要仰仗诸侯们的供给,早期主要是郑、卫国和晋国,到了战国时期则是魏国和韩国。周室的地位一落千丈,仅留有“天下共主”的虚名。春秋时期,周王室还有一点号召力,到了战国时期,连一点号召力都没有了。 周室东迁,关中故地被犬戎等部落所占据。当周幽王危难之时,秦襄公从秦起兵勤王,奋勇作战,杀退了犬戎,但是没能救出周幽王。但是秦襄公的英勇和忠诚得到了周平王的肯定,于是作为对秦人勤王之功的褒奖,周平王把岐周故地封给了秦襄公,把秦由周王室的附庸升格为诸侯,秦正式成为诸侯国。经过秦襄公、秦文公父子两代人的征战,基本上收复了岐周之地。东周开始后,郑国的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把持了王朝的大政。他们利用出任王朝卿士的有利条件,常常借王命大肆扩张,使郑国成为春秋初年一个强国,号称小霸。由于郑庄公公朝中的势力太大,而且常常忙于他在郑国的私事,很少入朝听政,即使入朝,也仅是装装样子,或者干自己的私活。这样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满。于是周平王逐渐起用虢公以分化郑庄公的权力,这引起郑庄公的强烈不满。而周平王在很多事情又必须依赖郑庄公,因此不得不向郑庄公解释,于是发生了周郑交质的事件。《左传》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强烈的批评,文中引用“信不由中,质无益也。”说明交质的“无信”本质;并且认为周王室与诸侯互换人质,是自己降格,说明交质的“无礼”本质。故认为此事件是“礼崩乐坏”的缩影。 前720年,周平王殁,周朝廷准备委任虢公执政,取代郑庄公。郑国在这年先后收割了温地的麦和成周的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到了前717年,郑庄公入朝,周桓王因为郑国擅自领军取用王畿的麦,不以礼接待郑庄公。郑庄公不满周王的做法,两年后(前716年)未有禀告周王便和鲁国交换领土(该协议于前711年落实),但同年又与齐国一同入朝。 前706年,周桓王收回郑庄公在周朝的权力,郑庄公不朝见周桓王,于是周桓王组织联军攻打郑国,但被郑国击败。是为𦈡葛之战。此后郑庄公与周王室不再有大规模的接触。 春秋時代 前770年,由於遭到北方遊牧部落犬戎的侵襲,周平王東遷黄河中游的雒邑(今河南洛陽),东周開始。此後,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小國(諸侯國和附屬國),史稱春秋时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晉、秦、鄭、齊及楚等。這一時期社會動盪,戰爭不斷,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即齊、宋、晉、楚、秦(又有一說是齊、晉、楚、吳、越),合稱春秋五霸。 第一個稱霸的國君齐桓公任用管仲,在國內施行改革,使當時階級矛盾十分激烈的齊國安定下來,並逐漸強盛,許多诸侯都朝拜齊國。齊國率九個盟國之師攻伐威脅周朝的楚國,楚成王被迫將和。齊桓公死後,他的五個兒子爭做國君,齊失其霸業。宋襄公曾經試圖稱霸,後為楚軍所敗。 晉國公子重耳在一場內亂後登上君位,是為晋文公。晉文公實行改革,使晉國的勢力發展到中原,與南方大國楚國產生摩擦。後楚國出兵圍攻宋國首都帝丘,晋文公聯合秦、齊、宋三國之師大破楚軍於城濮,成為中原霸主。與晉國為盟的秦國國君秦穆公在晉文公死後起了稱霸的野心,與晉文公之子晉襄公屢次發生戰爭,最後以晉國的勝利告終,於是往西發展,把西邊的一些戎國滅掉,使秦穆公成為西戎的霸主。 楚成王的孫子楚庄王即位後,再次與晉國爭霸,楚國圍攻宋、鄭,晉國幾次派兵來救,都大敗而歸。許多中原國家背晉向楚。楚庄王成為中原的霸主。莊王死後,楚經靈王、平王兩代漸弱。東南方的吳國闔閭趁勢興兵伐楚,並大敗楚軍,攻佔楚國國都壽春,後平王之子昭王聯盟秦國攻吳,吳兵退出楚境。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的越國趁吳軍遠征時攻擊吳國,大敗吳軍,吳王闔閭被射死,後闔閭之子夫差又報仇攻越,大獲全勝,俘虜越王勾踐。吳國又出兵齊國,與魯國聯合將齊國打敗,又攻晉國,但在黃池被晉軍打敗,越王勾踐趁這時襲擊吳國,九年後兼併吳國,夫差自殺而死。隨後北上,與齊、晉等諸侯會盟。勾踐死後,越國衰弱,戰國時為楚威王所滅。 春秋時期確定二十八宿;後期則產生古四分曆。 春秋时期的人能製造精良的戰車與騎兵装备,此時中國的冶金也十分發達,能製造精良的鐵器,在农业上出現各種灌溉機械,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為以後人口大大膨脹奠定基礎。歷史上出現春秋(左传),國語,戰國策等史事記敘。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史稱百家爭鳴。出現多位對之後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出現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倫理)、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辭辯論)、墨家(兼愛非攻)、雜家(合各家所長)、農家(君民同耕)、小說家(道聽途說)等。 春秋时期在文化上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戰爭史上出現的傑出兵法家有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司馬穰苴(著有《司马法》)、孙膑(著有《孙膑兵法》)、吴起(著有《吳子兵法》)、尉繚(著有《尉缭子》)等等。 戰國時代 前546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霸權。 前403年,晉國被三個門閥巨卿瓜分,成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史稱「三家分晉」。再加上姜姓的齐国被田氏取代,人稱田齊。 韓、趙、魏、齊、秦、楚及燕,並稱战国七雄,戰國時期正式開始。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史學家將戰國開始劃為封建社會,然而大部分西方及臺灣學者卻又將之劃為封建社會的崩潰,這是定義不同所致。 戰國初年,各國開始變法運動,其中,以李悝變法的魏國,在魏文侯時首先興起,北伐韓、趙、中山,東伐齊、宋,南伐楚,西伐秦,成為強國。齊國在齊威王時興起,兩次攻伐魏國獲勝,並長期任為霸主。南邊的楚國經吴起變法後強盛,滅掉陳、蔡、越,擴展疆土。趙國經過赵武灵王胡服騎射後訓練成一部強大的軍隊,與秦、齊、楚爭先。韓國國君韓昭侯任用法家大師申不害變法,逐漸興起。 前356年,秦國的秦孝公採用法家的商鞅變法開始後,秦國國力大大增強,使其他六國恐懼,名士苏秦游遍六國,說服六國國君聯合合縱抗秦,秦國卻用张仪為相,又使六國屈從于秦,破壞合縱。宋、魯等小國到戰國後期為齊楚所滅。合縱破壞後,齊國作為山東六國中最強盛的國家,開始沾沾自喜,其差點滅掉燕國,自稱東帝,攻滅宋國的行為使諸侯驚恐,在燕國大將樂毅的統領下,燕、韓、趙、魏、秦五國大軍重創齊國,攻陷齊都城臨淄,後齊國在大將田單使用火牛陣趕走燕國後成功復國,自此東方雄主齊國衰落,秦國基本上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秦昭襄王时期,秦國開始发动對六國的大规模戰役,採用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任命大將白起发动戰役,通過伊闕之戰、郢都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四大戰役橫掃山東六國,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秦國最終在秦始皇的统治下,於前221年憑藉王翦父子消滅六國,完成統一,中國歷史進入新的時代。 科技史上出現墨子,建築史上有鲁班,首次發明瓦當,奠定中國建築技術的基礎。 文化上有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屈原,他著有《楚辞》、《離騷》等文學作品。 秦汉时期 秦朝 秦朝源自周朝诸侯国秦国。前770年,秦襄公在东周周平王东迁时有功,受封于关中平原,建立秦国。秦国于战国时期逐渐转强,到秦王政陆续攻灭六国(前230年至前221年)而一统天下,建立秦朝,结束战国时期,中国从此进入统一时代。 秦王政建立秦朝后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从此中国有了皇帝的称号,并且发起一系列的改革以巩固帝国。而后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疆域东起辽东,西至临洮,北抵长城,南达象郡(今越南北部)。虽然秦朝外表十分强盛,但由于秦始皇集权、过度发展、严重劳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统治不免带有苛急、暴虐之特点,让天下百姓饱受苛政之苦而想要起义。秦始皇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帝国。秦朝为了巩固辽阔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与改革。政治制度是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的皇帝握有最高权力,丞相仅仅是辅佐,而法律基本延续秦国法律。为了降低各地区差异,秦始皇推行书同文(以小篆为文字)、车同轨、统一货币(秦半两)与度量衡。军事上,兴建长城以巩固北方,毁六国长城与城敦等防御工事,没收天下百姓武器,铸成十二金人,先后五次东巡以安定关东各地区。交通方面,兴建驰道与灵渠等交通设施以便军队前往各地平乱,也有利各地区运输物资。经济方面,秦朝延续商鞅变法的政策。推行重农抑商,鼓励农民增产粮食,甚至有机会获爵位。工商业方面实行盐铁专卖,但不完全禁止商业,也鼓励如经营畜牧业的乌氏倮与丹砂的巴地寡妇清等商人。政治思想方面以法家为尊,推行融合“法、术、势”(以法律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法术势相结合)三合一的君主专制,另有发扬阴阳家的五德始终说以神化皇帝。宗教以传统崇拜祖先、天帝、山川神等众神以及巫术、占卜与占星等,而神仙方术之术受秦始皇所迷信。为了箝制人民思想避免叛乱、与报复欺骗秦始皇的方士们,先后发生焚书坑儒事件,这是先秦文化与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与丞相李斯密不发丧,密谋夺权。赵高为胡亥的师傅,与秦始皇长子扶苏和蒙恬之弟蒙毅不合,而李斯也对蒙氏兄弟不满。他们拥立胡亥为太子,假造诏令以赐死在九原督军的扶苏,史称沙丘之变。他们等到东巡大军返抵咸阳才发丧,胡亥也继位为帝,即秦二世。秦二世受赵高摆布,他赐死蒙氏兄弟,并杀害兄弟姐妹数十人。蒙恬的九原军也由王离接管。秦二世纵情于声色犬马,圈养无数狗马禽兽;征招罪犯与百姓,续建阿房宫与秦始皇陵。秦朝政治趋向混乱,赵高把持朝廷,蒙蔽皇帝,控制群臣言论,指鹿为马。前208年,李斯被赵高陷害,于咸阳腰斩,夷三族。另外役民过甚,当时力役三十倍于古以及田赋二十倍于古。旧六国百姓不愿受严刻的秦法箝制与无数的劳役折磨,于同年爆发秦末农民战争。前207年刘邦与张良会合于洛阳以东,然后夺南阳、定武关,入关中。此时赵高担任丞相,因畏惧刘邦,命阎乐杀秦二世,改立子婴为秦王。同时,刘邦军于蓝田击溃秦军,驻军霸上。秦王子婴杀掉赵高后于轵道向刘邦投降,秦朝亡。刘邦入主关中后,废除严苛的秦法,与百姓约法三章,受秦人拥戴。前206到前202年刘邦与项羽之间爆发了争夺天下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后刘邦取胜。 西漢 汉朝是中國第一個在文治武功與國際聲望達到極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分野上被視為上古時期轉折到中古時期的第一個朝代,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及代表性。由於中間歷經王莽篡漢的短暫中斷過程,所以又分為西汉(又稱前漢)及东汉(又稱後漢)。 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正式称帝,立国号“汉”,西汉建国。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治术,鼓励生产,轻徭薄赋。称帝之后,异姓诸侯王势大,因此汉初几年对异姓王一一分别翦除,改封刘氏宗亲为王。后刘邦与功臣斬白马立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称“白马之盟”。汉初政府官员基本上由大大小的功臣充任,从而形成汉初“布衣卿相”的政治格局。此时,由于秦末以来动乱多年,国力虚弱,导致汉高祖刘邦在收复秦末被匈奴占据的河套地区时,遭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刘邦与刘盈去世后,吕后称制,大封诸吕,并欲王诸吕。而以陈平、周勃为首之功臣派亦做好准备,并与刘氏皇族联合。吕后一死,功臣派与皇族立即先发制人,发动政变,一举诛平吕氏外戚,废掉少帝刘弘,迎立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和儿子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的手段,奉行“無為而治”的方针,实行轻徭薄赋、力行节俭的与民休息政策,恩威并施,以弥补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的多年动乱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大大得到减轻。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国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这些问题采取的是异常谨慎而且又有效的手法。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景帝即位不久,就采纳晁错的建议,削夺诸藩王的封地,引发各封国的担忧,而在汉景帝三年正月(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因此杀了晁错,以寄达到平息叛乱的目的。但是七国之乱并未因此缓和,景帝任用周亚夫出兵平叛,在三月即告弭平,各诸侯国的势力因此极大削弱。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据说景帝十分朴素,仁厚爱民。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在与匈奴和南越国(南粤)保持和平的同时,也在积蓄国力,透过马复令等措施来积极备战;此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帝国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赞誉的时期。 景帝驾崩后,其子刘彻即位,史称汉武帝。武帝在位期间(在位前141年—前87年),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西汉的政治、经济及军事整合起来。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于公元前140年建立年号“建元”,该年就称之为“建元元年”,始开中国以皇帝年号纪年的滥觞,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诸侯藩王的势力,从此,诸侯藩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朝廷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之前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逐步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对外关系上,积极对付西汉的最大外患匈奴。在此期间,先后出现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名将,经过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数十年用兵后,终于打败匈奴单于,使其“漠南无王庭”;又吞灭南越国,征讨朝鲜,使汉朝成为当时的东亚霸主。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公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大国乌孙,而达到离间西域和匈奴关系,进而联络西域的目的。汉武帝晚年笃信巫术,听信江充谗言,导致发生著名的“巫蛊之祸”,戾太子刘据被迫杀江充而谋反,结果兵败而死,皇后卫子夫因此自杀。事后武帝也极为后悔,修建望思台以悼念太子。 西汉经过多年对外战争,文景之治的积蓄耗费殆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国力也出现衰退的局面。为此,在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利用远征军失利的时机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不再奉行穷兵黩武的政策。为提振经济,武帝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统购统销,干预物价,加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此一系列政策使汉朝得以避免步入衰败。 汉武帝去世后,钩弋夫人之子,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汉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辅政。但是在元凤元年(前80年),爆发元凤政变,上官桀被杀,霍光从此大权独揽。霍光延续武帝在位晚年的政策,对内休养生息,放宽盐铁专卖制度,提高儒生地位。昭帝死后,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他行为放纵,密谋排除霍光,但反被霍光所废。之后霍光又迎立刘病已即位,是为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还政于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此后宣帝将霍氏集团一网打尽。但是,宣帝继续奉行霍光的治国路线,大力整顿吏治,劝民农桑,抑制兼并,降低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这段时期,汉朝不仅内政清明,而且对于匈奴继续保持强势,在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以加强对西域三十六国所处地区的联络与控制。经过昭宣二帝的休养生息,国家经济得以从武帝中期以来面临衰退的困境下的明显恢复,史称“昭宣中兴”。 新朝 汉宣帝死后,汉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落。元帝“柔仁好儒”,对于社会秩序采取放纵态度,经常下令大赦免,导致盗贼遍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也致使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他死后,汉成帝刘骜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赵氏姐妹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嫔与他们的子女,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由于“酒色侵骨”,成帝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之中。由于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条件,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权力急遽膨胀。成帝死后,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刘欣即位,哀帝有“断袖之癖”,终日与他宠信的董贤厮混相好,外戚王氏的权力一度受压抑。此时国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元寿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中山王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刘衎已沦为王莽的傀儡。五年后,王莽毒死仅14岁的平帝,并迎立太子刘婴即位,号“孺子”,自己担任“假皇帝”,9年1月,王莽逼迫孺子婴退位,篡漢自立新朝,西汉结束。 王莽(外戚)奪權后,宣佈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為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23年,新朝被劉玄為首的叛軍推翻,劉玄成為更始帝,然而他的無能腐敗,加上叛軍中的綠林軍和赤眉軍混亂,使漢朝宗室劉秀得以乘虛而入。25年劉秀復辟漢朝,定都雒邑,史稱东汉,而他後被稱為汉光武帝。 東漢 新莽天凤五年(17年)绿林起义爆发,23年,王莽政权在赤眉、绿林民变下终于灭亡。同年2月,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随后击败绿林军,更始帝刘玄向赤眉军投降。通常刘玄被认为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帝。汉更始三年(25年)六月,原本服从更始帝的汉朝宗室刘秀在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之南即皇帝位,是为光武帝,灭刘盆子,仍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定都雒阳,史称东汉。即位后,于37年终于消灭赤眉、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汉光武帝废除王莽时的弊政,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清查土地、新定税制、振兴农业,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另外提倡儒术,建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与尊儒并行的便是表彰气节,因此士大夫争相以名节为目标,为淳美的政教,奠下基础;对匈奴等外部势力实行防御的策略,纵容姑息放弃西域,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但由于分封土地,也造成土地兼并情况日益严重,地方豪强势力兴起,为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隐患。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期间,窦固以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长驻三十多年,不仅善于使用武力威慑各国,更善于运用外交手段去联络距离较远的国家。但匈奴人亦同样在开展类似的行动,推翻各国亲汉的政权,再与新政权结盟。双方不断地反复攻防,一直到20年后,班超之子班勇才完全掌控西域。章和二年(88年)十月,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击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铭命,史称燕然勒石。二年后,永元三年(91年)窦宪派兵再次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斩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仓皇逃窜不知所终,从此扫除数百年来匈奴对汉朝北方边境的威胁,汉朝国势也再一次到达汉武帝时期的鼎盛;佛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但是在章帝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揭开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两股势力争斗的序曲,東漢盛世僅維持六十餘年。 88年,年仅三十一岁的汉章帝突然驾崩,时仅十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他即位伊始,实际上朝政都由窦皇后操纵,国家政治日益腐败。窦氏的跋扈引发和帝的不满,不久年仅14岁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窦宪,外戚势力开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从此东汉的政治沦为外戚和宦官两股势力的争斗。不过,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奋,不失为英明之主。元兴元年冬十二月,年仅廿七岁的和帝病逝。出生仅百日的少子刘隆即位,是为殇帝。殇帝仅在位8个月就驾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刘庆之子安帝刘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邓绥临朝理政。邓太后勤俭节约,任用贤良,同时对自己家族的势力有所限制,却也对宦官势力纵容。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逝世,安帝亲政,将邓氏家族诛杀殆尽。安帝依赖外戚宋氏和阎氏以及宦官的力量。听信奸臣,肆意无忌,朝政昏庸不堪,东汉快速衰败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汉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叶城。外戚阎氏秘不发丧,拥立汉章帝之孙济北王刘寿之子刘懿,史称汉少帝,其在位仅200余日就病死。少帝死后,阎氏家族密谋再立傀儡,被中常侍孙程击破,阎氏家族被诛杀。孙程迎立济阴王刘保,是为汉顺帝。在顺帝执政早期,宦官势力膨胀,却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弹。阳嘉元年(132年),贵人梁妠立为皇后,从此梁氏外戚势力开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为大将军。汉安二年(143年)八月,顺帝病死,太子刘炳即位,是为冲帝,即位时年仅2岁,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刘炳驾崩,年仅三岁。正月廿五日,梁冀拥立刘缵即位,是为质帝。质帝非常聪颖,称梁冀为“跋扈将军”,结果不久质帝就被毒害弒杀。 本初元年闰六月初七日,大将军梁冀拥立汉章帝之孙刘志即位,是为汉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继续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势力几无边界,他残害忠良,中饱私囊,无恶不作。桓帝对他暗中也颇为不满,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围梁宅,梁冀与妻子双双自杀,梁氏外戚势力土崩瓦解。宦官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为县侯;单超食邑两万户,后又封为车骑将军,其他四人各一万户,世称五侯。五侯贪婪放纵,终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引发第一次党锢之祸。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168年),汉桓帝驾崩。桓帝没有留下子嗣,由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灵帝即位之初,就引发以窦太后、窦武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势力的激烈权力斗争。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发动政变,杀窦武,窦太后失势被软禁,外戚势力被削弱。宦官则在永康二年(164年)制造第二次党锢之祸。而灵帝本人骄奢淫逸,为填补财政公开卖官,朝政腐败。 数十年的政争以及天灾动摇了汉朝的民生,终于在184年爆发由太平道教主张角引发的黄巾之乱,黄巾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号召数十万民众参与,虽然叛乱不久即告平定,但是东汉朝廷经此一役已实力大减。关键是中央朝廷为了尽快平叛,又将军政权力下放给各州的州牧。各地豪强从此开始慢慢拥兵自重,加以其原已具有强大经济实力,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众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汉灵帝死后,外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双双火并而亡,终于结束戚宦之争。但董卓掌权后,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并且焚毁首都洛阳。董卓被吕布诛杀后,经过几年混战,出现把持朝廷的曹操、位于河北的袁绍、位于淮南的袁术、位于江东的孙策、位于荆州的刘表、位于益州的刘焉等势力。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架空汉室权力建構霸府政治,消灭各路割据势力,并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最强敌人袁绍军队的主力,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罢三公官,复置丞相,曹操任丞相,独揽大权。曹操挥军南征,却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曹操退回北方。不久刘备以荆州为根本,进占益州,曹刘孙三分天下之势开始形成。而在这段期间,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皇帝,朝廷大权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操先是晋位为魏公,不久又晋位魏王,違返漢高祖所訂「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刘备亦晋位汉中王,东汉至此已名存实亡。 建安25年(220年)春正月庚子,魏武帝曹操去世,其世子曹丕继任汉丞相,袭封魏王。同年十一月,曹丕篡汉,迫汉献帝“禅让”帝位,东汉结束,四百多年的汉朝国祚也正式告终,三国时代正式开始。而魏文帝曹丕篡汉建立魏后,漢昭烈帝刘备随即在蜀地宣布继承汉朝法统,建立了沿用汉国号的政权,史称蜀汉。江东孙权虽向魏称臣,内政外交皆自主,几年后吳大帝孙权亦称帝,国号吴。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篡位,迫汉献帝禅让后自立為帝,史称曹魏(220年-266年),至此东汉灭亡,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次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221年-263年)。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后刘备在222年的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绝大部分。刘备于223年病死,辅佐其子刘禅的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至229年才称帝,国号吴(229年-280年),史称孙吴或者东吴。此后三国局势主要为蜀漢孙吴同盟对抗曹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雖然也出現公孫淵的燕國政權(237年-238年),但旋即被司馬懿領兵剿滅,最終只是曇花一現。曹魏朝廷在魏明帝曹叡逝世後被顧命大臣大將軍曹爽和太傅司馬懿把持,其中曹爽獨專朝政排斥司馬懿,致使司馬懿於249年發動高平陵之變。在高平陵事件後,曹爽與其同黨被夷三族,曹魏朝廷完全被司马懿一手掌控,進入由司馬氏專權的時代。263年司馬懿的次子、相國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西晋于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两晋的统治 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司馬懿父子掌握魏国政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晋,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是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几年。晋惠帝司馬衷继位后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于建康称帝,东晋建立,据有中国南方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陆续南迁,形成中国北方侨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稳定局势。皇权衰落,朝廷大权主要由世族掌握,由于军权外重内轻,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镇心怀野心,先后发生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虽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担心野心家借此扩张势力,大多消极支持。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凭借淝水之战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作乱。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凭借军事力量夺得帝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经济方面,东晋庄园经济占据的比例比西晋更大。由于农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在侨姓世族与吴姓世族的衣冠南渡密集开发下,江南获得全面发展而繁荣兴盛,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后来才有大运河的出现。此外,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长足进步。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衰落的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汉代以前,政治主权完全在华夏族,而其他族则作为被统治者而同化;汉代以后,政治主权不全在华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华夏族者而同化,边疆民族带来的草原游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当时天下大乱,东晋士族文人多不以道义为重,使儒学衰落。一些旷达的士人目击衰乱不甘于隐避,就开始做出放逸的事情来,比如清谈,甚至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与此同时玄学开始广泛传播。玄学与印度东传之佛教交汇,使中国文化的儒释道逐渐合为一体。 五胡十六國 46年之后,东汉朝廷常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边疆的北方各族内迁,以便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到了西晋时,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这些胡族逐渐成为汉人管辖下的编户,由于他们需要纳税,且时时受汉官欺压或受汉人歧视,因此心生不满,时有举兵之事。八王之乱的爆发,使晋廷失去在地方的影响力,胡族陆续叛变。304年,李特子李雄继立后击败罗尚并称成都王,又于306年称帝,国号“成”,338年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匈奴刘渊统领五部匈奴,成都王司马颖结其为外援。304年司马颖遭王浚围攻,遣刘渊回并州发兵支援。他乘机宣布独立,称汉王,自称继承汉朝正统。308年刘渊称帝并迁都至平阳,国号“汉”,后称前赵。304年成汉与汉国的建立,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众多民族,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传统史家认为这些外族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将此时期称为五胡乱华。 西晋灭亡后,华北地区战火纷飞,掠夺与屠杀不断。在该时期包括西南的成汉,先后建立16个国家,史称十六国。北方经济受到严重摧毁,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等发展走向。311年永嘉之乱给人民巨大痛苦,让人们大多逃难到凉州、辽东以及江南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渐渐繁荣,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在诸国混战期间,前秦皇帝苻坚一度统一华北,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惨败。其后各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混乱。北魏立国后,经过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华北,进入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的对立 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北朝(439年—589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南朝皇族主要是寒门或庶族,因为军权逐渐由寒门或庶族掌握,所以能够篡夺皇位。初期经济逐渐恢复,军力强盛。由于战略错误与北朝军力强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与宗室为了皇位时常血腥斗争。南梁受到梁武帝改善,使国力再度强盛。晚年国家糜烂,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完全崩溃。虽由南陈的陈文帝统一南朝,但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北魏皇室为鲜卑族,漢族门阀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牵制,直到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后才全力对付南朝。后期在六镇之亂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為高歡控制的东魏及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后,不久分别被高氏北齐及宇文氏北周取代。北齐主要由六镇集团组成,初期军力强盛。北周鲜卑军比北齐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陈。最后借由宇文泰开创的关陇集团,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齐。北周武帝去世后,汉人杨坚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发兵灭南陈统一中国。 相对于北朝战争不断、各阶级对立的局势,经济持续成长的南朝比较稳定,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黄巾之乱和永嘉之乱就持续南移,带来劳动力与生产技术。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国的经济南移,在隋炀帝时建立隋唐大运河。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务实求治和无君论等观点。对文学、艺术、科技等开创出独到见解与理论。玄学、佛教与道教都很兴盛。其中佛教带动石窟的发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名扬后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与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世族拥有大量不需付税的依附人从事生产与作战,影响朝廷的税收。虽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拥护,不过也扶持寒门以平衡政治势力,并且在南梁时萌芽出科举制度。南朝世族因为长期安逸而逐渐衰退,在侯景之乱后彻底崩溃。北朝胡族缺乏政治的经验,所以重用汉人世族,引起双方的文化采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混合的过程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政治斗争或种族冲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齐的排汉运动。而北周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文化以消除胡汉隔阂。隋朝统一天下后,开创出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国。 隋唐五代时期 短暂的隋朝 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杨坚成為隋文帝。589年隋朝滅南朝陳,統一天下。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自西晉永嘉之禍以來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隋朝在政治上確立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創建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改革律令;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另一方面則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加上隋文帝节俭,令全國节俭成風。積存糧食數千萬石之多,是中國歷史上最富一朝,全國户數、口數及耕地面積,已達到唐朝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時的水平,據統計,可供五六十年之用。隋文帝年号为开皇,这一时期史稱「開皇之治」。隋朝在610年完工的大运河系統,鞏固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加強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繫,為經濟、政治上的大一統王朝盛世。然而文帝晚年剛愎自用,加重刑罰,为隋朝的覆灭奠定基础。隋文帝死後,其子隋煬帝一方面为修京杭大运河而调动了大量的劳动力,一方面又好大喜功、穷奢极欲、連年征戰,使农民不堪重负纷纷起义,導致隋朝迅速滅亡。隋朝國祚只有三十八年,是繼秦朝後的另一强大而短暂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 空前盛世 隋朝在大业年间,使得各地民变不止。李渊见天下大乱,617年在太原起兵。不久占领隋都大兴城。李渊拥立杨侑为帝,于同年五月迫使隋恭帝禅位,建国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兴改名为长安。李渊建立唐朝后先后平定瓦冈军李密、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武威的李轨、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洛阳王世充与河北夏帝窦建德。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江南平定。624年消灭高开道、辅公祏后唐朝基本统一中原。628年,柴绍率军消灭依附突厥的梁师都,唐朝统一战争最终结束。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即唐太宗。唐太宗励精图治、纳谏如流,逐渐恢复唐朝的国力。在内政方面,唐太宗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提升农业发展。在职官制度上,改良隋朝的制度,形成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限制皇权发展与贵族世袭等恶习。对外方面,唐太宗采取积极防御、以战止战的策略,以及用羁縻与武力的方式安抚四方。627年东突厥的藩属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因为不认同颉利可汗的政令与改革国俗,纷纷脱离,改立薛延陀部为可汗,突利可汗也归降唐朝。628年朔方人梁洛仁杀盘据夏州的梁师都,归降唐朝。629年李靖率骑兵奇袭攻灭东突厥,隔年北方各族入贡长安,诸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635年派李靖攻占吐谷浑,637年派苏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641年派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通婚。这些都稳定唐朝与四方各国的关系。贞观时期国家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对外于659年消灭西突厥,疆域西扩至咸海与阿姆河一带,设立安西都护府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市)。并且于葱岭以西设置十六个都督府,让吐火罗叶护、诃达罗支国王等等中亚君主兼任都督。在东方,与新罗联合灭掉东北强国高句丽和百济,并白江口之战击败日本援军。唐朝在朝鲜半岛建立安东都护府,也间接促使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朝鮮成為之後一千三百年中國最重要的藩屬國。 660年起,高宗因健康原因,许多政事都逐渐交给武则天处理,武则天成为最高统治者之一,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去世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不久将中宗废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于690年废睿宗,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即武周,定都洛阳,改立李旦为皇嗣。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武则天掌权与称帝的期间,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武则天晚年,705年退位,史称神龙革命。 712年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唐玄宗时期可分为开元与天宝两个部分,其中前三十年开元时期的政治比较清明。唐玄宗提出以武、韦为戒,以贞观为榜样,作为执政的指导思想。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卢怀慎、张九龄与韩休等贤臣,并且广纳谏言。例如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将京官中有能之士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行政能力,又将有为的都督刺史升为京官。增进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裁减武周中宗时期的员外官等冗官,精简机构以便节省开支与提升行政能力。严格执行法律,抑制权贵,就算是皇亲国戚犯罪,也绳之以法。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良好的影响。加强执行均田制,打击土豪。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大大提升农业生产力。对外方面,改善与吐蕃、东突厥、契丹与奚的关系,推行和亲政策。听从姚崇与宋璟的建议,充实边防军务,并且避免与外族发生战争。唐玄宗的这些措施使唐朝在开元年间进入全盛时期,人口大量增长,物产丰富,史称开元之治。 安史之乱与地方割据 唐玄宗于742年改元天宝。唐玄宗晚年志得意满,放纵享乐,把政事交給李林甫、杨国忠處理,并宠幸杨贵妃。755年11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紧急南逃蜀地成都,途中发生马嵬驿之变,杨国忠与杨贵妃在愤怒士兵的要求下被杀。太子李亨前往灵武募兵。安禄山占据长安后建僭燕。七月,李亨抵达灵武后,在宦官李辅国拥立下称帝,即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 762年太上皇唐玄宗与唐肃宗相继去世,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继位,即唐代宗。唐代宗派其子李适统领诸将,仆固怀恩为副,率唐军与回纥军攻克洛阳。史朝义北走范阳,仆固怀恩率军追击,河北叛将李怀仙也投降唐军,并一同追击。隔年正月,史朝义在石头(今河北唐山东北)自缢,八年的战乱才告平定。安史之乱成为唐朝历史上的转折点。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宦官专权与牛李党争等蜂拥而至,成为唐朝的内忧外患。779年唐代宗就在这些乱事中去世,长子李适继位,即唐德宗。 唐德宗在初期颇能励精图治,坚决削灭藩镇,藩镇对其较为敬畏。他起用杨炎推行两税法,以刘晏改革漕运,修改盐法,行常平法以改善财政。但是他为人刚愎忌刻,没有任人之明。唐德宗晚年任用奸臣裴延龄,并且亲昵宦官贪吏,国政日衰。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继位,即唐顺宗。唐代宗遗留下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唐顺宗与唐宪宗都企图解决,其中唐宪宗较为成功,实现了元和中兴。唐朝中央的政治大权大多由皇帝与宰相掌控,但在天宝之后转变成皇帝与内廷宦官的联合,外廷宰相变成政治上的二流角色。在唐宪宗到唐宣宗期间,发生较长的党争,即称牛李党争。 846年唐武宗去世,宦官们发生权力斗争,其叔李忱在宦官马元贽的扶持之下即位,即唐宣宗。由于李党失势,李德裕被贬黜到崖州(今海南琼山),至此长达40年的牛李党争结束。唐宣宗雖是由宦官擁立的君主,但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加强皇权、抑制宦官权力,是时唐朝又出现短暂的复兴景象,史称大中之治。然而唐宣宗为人多疑苛察,使得上下莫不粉饰太平;他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够通过服用丹药来长生不老。859年唐宣宗因服用丹药过度而去世。唐宣宗晚年,国内已有乱象,他死后不久就爆发寇乱。 唐宣宗去世后,相继为帝的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道昏君,使唐朝的国势一直走下坡。政治败坏、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不少叛乱相继发生,唐朝经济命脉的江南地区也被破坏殆尽,彻底动摇了这个政权,也产生李国昌、朱全忠等新藩镇。904年朱全忠杀崔胤,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长安城被毁。同年8月朱全忠弑帝,另立昭宗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隔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黄河,史称白马之祸。朱全忠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所以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建国后梁,唐朝亡,國祚二百九十年。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五代十国 907年軍閥朱溫篡唐,建立後梁,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蜀王王建,晉王李存勖,燕王劉仁恭等起兵反對。908年,王建稱帝反梁,國號蜀,史稱前蜀。923年,李存勖殺劉仁恭之子劉守光,並進兵汴京(今河南開封),朱溫子朱友貞自殺,後梁滅亡,李存勖定都洛陽,定國號唐,史稱後唐。 936年,軍閥石敬瑭與後唐皇帝鬧翻,聯合契丹人攻打洛陽,後唐滅亡,石敬塘建後晉,石敬塘為了獲契丹的支持,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之後中原的邊防受到嚴重威脅。石敬塘死後,契丹隨即入侵中原,俘虜後晉出帝北去,大將劉知遠乘機率軍入汴京,建立後漢。 950年,郭威發動兵變,奪得帝位,建立後周。960年,後周世宗死後,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得帝位,建立宋朝,五代結束。 979年,宋太宗消滅北漢,統一中原,至此五代十國時期結束。 宋朝(辽夏金)时期 宋朝 宋朝是繼唐朝後又一個長達三百年的皇朝,分為北宋和南宋。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北宋,是為宋太祖,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又稱東京。 北宋時期中國出現印刷術。當時中國經濟發達,中國海上貿易十分興盛,福建泉州市一帶成為繁華的港口,財政收入超過一億兩白銀,首都開封和杭州人口達到100萬和120萬人口,各國商人雲集,文化也極盛,出現程頤、朱熹等理學家,提倡三從四德。與唐詩並駕齊驅的宋詞,有蘇軾、歐陽修、黃庭堅、李綱、辛棄疾、陳與義、陸游、文天祥等詞文優秀的詞人,出現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社會文化發達,出現白蛇傳、梁祝等浪漫愛情傳說。 宋神宗時,因著王安石變法,發生分別以王安石、司馬光為首的新舊党爭,增加社會的不安,新舊黨爭長達三十多年,影響深遠,也使改革失敗。燕雲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手中(五代中的後晉高祖“兒皇帝”石敬瑭所獻),河西走廊被党項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內亂占據。北宋雖然曾多次出兵討伐遼和西夏,但均以失敗告終,其後不得不向日益坐大的遼和西夏交納歲幣,以維持和平。 1115年的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勢力逐漸強大,1125年,金國滅遼國。之後金國開始進攻積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國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三千多名皇族,其中包括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為欽宗其時的年號為靖康,史稱靖康之變,北宋至此滅亡。1127年,宋欽宗之弟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即皇帝位,是為宋高宗,定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史稱南宋。南宋曾多次派兵和金交戰,試圖北伐,宋金1142年達成紹興和議,導致宋金南北分治的局面。此後宋金亦有和戰,但是宋軍無法收復北宋故土,金軍亦未能跨越長江和淮河,宋金雙方都未有突破,在秦嶺淮河線對峙。期間南宋政權先後有秦檜、韓侂冑、史彌遠、賈似道等權相專權,皇帝逐漸怠忽政務。1234年,蒙古與南宋聯合滅金。隨即蒙古與南宋對抗,經歷大規模血腥戰爭(如襄樊之戰、釣魚城之戰)。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蒙古攻破臨安,佔領南宋大部分領土。1279年,元軍與南宋崖山海戰,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陸秀夫背著跳海殉國。崖山海戰以元朝的勝利告終,偏安江南一百五十年的南宋隨之滅亡。 遼国 遼由契丹族建立。契丹與秦漢時的東胡、魏晉南北朝的烏桓、鮮卑有著淵源關係,遊牧於遼河流域。安史之亂後,唐朝統治衰微,突厥也被回鶻取代,契丹趁機發展,9世紀後期日益強大。契丹軍事首領耶律阿保機於公元907年推翻了聯盟首領遙輦氏,任契丹部落聯盟首領。 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稱帝建元,即遼太祖,都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成為中原最大威脅。公元944年南下中原,946年陷開封,滅後晉,947年改國號大遼。1005年辽朝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从此宋辽的和平局面长达一百多年。 遼末政治腐敗,完顏阿骨打建金抗遼。遼天祚帝率兵親征,在護步答岡(今黑龍江五常市以西)大敗,金朝連連告捷,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燕京)析津府相繼陷落。公元1125年金太宗俘虜遼天祚帝,遼亡。立國凡二百一十年。餘部在耶律大石率領下,經漠北可敦城西征中亞,建立西遼,最終亡於大蒙古國。 西夏 党項融合了鮮卑與羌兩個民族,原先居住在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河曲一帶,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向外擴展、遷移,其中遷到夏州(今陝西橫山縣)一部叫「拓跋部」,受唐朝賜姓李。宋朝建立後,勢力逐漸壯大,向遼朝稱臣請婚,遼冊封李繼遷為夏國王,從此與遼結成犄角之勢,困擾宋朝。李德明(李繼遷之子)之子李元昊繼位後,不斷開拓疆土,於1038年稱帝,國號夏,史稱西夏,都中興府,統一河西地區,先后在战争中迫使宋辽两国与其议和,此后西夏采取依辽和宋的政策,换取了几十年的和平。夏崇宗时期金國兴起并一举灭掉辽國、北宋,西夏向金國称臣,趁机大幅扩张领土,夺取宋辽故土,进入盛世时期。西夏末皇室內部一再出現爭奪皇位的事件,在蒙古帝國的威脅下,搖搖欲墜。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大軍圍困中興府達半年,西夏末代統治者帝晛於公元1227年6月向蒙古投降,西夏亡。立國一百九十年。 金国 女真即隋唐時的黑水靺鞨。五代時臣服於契丹。其中一部--完顏部,於11世紀初定居在黑龍江的支流阿什河流域,勢力日漸強大,逐渐吞併了女真各部。完顏部首領烏古乃死後,各部落分崩離析,爭鬥不斷,完顏部聯盟長完顏盈歌、國相完顏撒改、盈歌之侄阿骨打重新統一,奠定此後金國基礎。完颜阿骨打繼任聯盟長後,獲悉遼國內部虛弱的消息,於1114年起兵反遼,先後攻下寧江州、出河店、賓州、咸州等地。遼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大金,都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白城子)。公元1125年滅遼。滅遼後,金國將矛盾指向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一月金軍南下,十二月陷燕京,次年正月兵臨開封。靖康元年八月再次南下,於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陷開封,俘虜徽欽二帝北去,北宋亡。南宋建立後,金國加緊統一腳步,但在黃天蕩之戰中受挫,郾城之戰大敗,此後宋金雙方都未有突破,金世宗即位後,30年中不再發動戰爭,女真逐漸腐敗,戰鬥力下降,宣宗時,有所謂貞祐之亂,盜賊滿野。蒙古滅西夏後,矛頭指向金國,於公元1211年大舉攻金,迫近中都燕京(今北京市),金軍雖有「震天雷」、「飛火槍」等新式武器,但當時政治腐敗,將領毫無鬥志,於野狐嶺戰役、澮河堡戰役、縉山戰役中大敗,主力被全殲,被迫求和。 公元1214年,金宣宗為避敵鋒芒,由中都遷都南京(今開封市)。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佔領中都(今北京市),黃河以北之地盡為蒙古所有。窩闊台繼位後,分南北兩路攻開封,金哀宗逃往歸德、蔡州。宋理宗端平元年、金末帝天興三年(公元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亡。立國一百二十年。 元朝 建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于斡难河(今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国。当时蒙古的宗主国为金朝,由于金朝与其盟国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于1227年8月攻灭西夏,1234年3月攻灭金朝,完全领有华北。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国称霸欧亚大陆。 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蒙汉大臣的拥立下于开平(后称上都)自立为蒙古皇帝,年号中统。忽必烈登基后不久,阿里不哥在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被阿速台等宗王和大臣选立蒙古大汗,并获得钦察、察合台与窝阔台汗国的支持。 忽必烈汗为了成为中国皇帝而推行汉法,主要内容有改元建号,1267年忽必烈汗迁都燕京(今北京市),并命刘秉忠兴建大都城。1272年改为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将上都作为陪都。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汗公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建国元朝,忽必烈即元世祖;1260年设立中书省,1263年设立枢密院,1268年设立御史台等等国家机构;设置大司农并且提倡农业;尊孔崇儒并大力发展儒学等推行汉法的政策。然而为了保留原蒙古制度,最后形成蒙汉两元政治。元世祖虽然于争夺汗位战争获得蒙古大汗的汗位,并且最后成为皇帝,但由于汗位取得不合法与崇尚汉法,使得蒙古宗室不承认忽必烈的汗位,四大汗国有三国不奉忽必烈的命令,蒙古帝国完全解体。最后窝阔台系的海都出兵争夺汗位,造成漠北地区动荡不安,史称海都之乱。 1279年3月,張弘範在崖山海战攻灭南宋,陆秀夫身揹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亡。元朝统一中国,结束自靖康之乱以来百余多年的分裂局面。元朝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高丽、安南、占城、缅甸)臣服,加入元朝的朝贡关系。 中期的统治 1294年元世祖驾崩,元成宗继位。元成宗主要恪守元世祖时期的成宪,任用其侄海山(答剌麻八剌之子)镇守和林以平定西北海都之乱,并且下令停止征讨日本与安南。在内政方面专力整顿国内政治,减免江南部分赋税。然而,由于元成宗过度赏赐,入不敷出,使国库资财匮乏。1307年正月,元成宗驾崩,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右丞相哈剌哈孙发动大都政变。元武宗因爱育黎拔力八达有功,册封他为皇太弟(即未来的元仁宗),相傳武宗系与仁宗系交替称帝,即武仁之约。元武宗时期,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给予孔子的家族与弟子一些称号。为了解决元成宗时期的财政危机,元武宗设置常平仓以平抑物价,下令印制至大银钞,然而反而使银钞严重贬值。此外他将中书省宣敕与用人权划归给尚书省。1311年元武宗逝,由皇太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为元仁宗,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继承帝位。 元仁宗力图改变元武宗时造成的财政枯竭、政制混乱的局面,他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并且减裁冗员、加强中央集权以整顿朝政。其子元英宗继续实行元仁宗的以儒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的政策,并于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1323年英宗在上都以南的南坡被刺杀,史称南坡之变。镇守和林的也孙铁木儿率兵南下,杀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并称帝,即泰定帝。
西周初年是神农氏后裔的封地,置焦国。春秋时期,焦属陈国。陈于此建焦城,后楚灭陈,筑谯城(今谯城区)。谯夷所辖区域扩大到苦、蒙(今蒙城县)及周边地区。秦时置谯县,属砀郡。汉时先后属豫州、沛国治。建安末年设谯郡。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封谯郡为“陪都”。时谯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五都”(谯是否是都城,有争议)。西晋时,谯是谯国治所。北魏正始四年(507年)为“南兖州”治所,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南兖州为亳州,治所不变,亳州之名始于此。 隋大业三年(607年)又改亳州为谯郡。唐武德四年(621年),谯郡更名为亳州,下辖谯、临涣、酂、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8县。宋时亳州属淮南路,金时属南京路,下辖6县5镇。 元时亳州属归德府(今商丘),下辖6县。元至正15年(1355年),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宋”政权,以亳州为国都。至此亳州正式成为“三朝”古都之地。明朝初年亳州一度为县,属颍州。弘治9年(1496年),又升县为州。清初亳州属安徽布政使司直辖,曾升为亳州直隶州。1864年清廷镇压捻军后,析亳州、宿州、蒙城、阜阳、各一部设涡阳县。1913年,中華民國時期全国废州,故改亳州为亳县,由省直辖。 1964年,中国国务院决定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各划出一部成立利辛县。1986年撤销亳县建制,设立县级亳州市。1998年收归省直辖(副地级)。2000年设立地级亳州市,下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和谯城区。 地理 地形 亳州市全境呈东南西北向斜长形,长约150公里,宽约90公里。辖境与黄河决口扇形地相连,属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仅东部有龙山、石弓山、齐山、狼山、双锁山等10余处石灰岩残丘分布;整个亳州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以1/9000地面自然坡降向东南微倾。西北部谯城区詹楼地势最高,海拔42.5米;东南以利辛县展沟南部最低,海拔22米,相对落差20.5米。由于受河流蜿蜒切割变迁和黄河历次南泛的影响,形成平原中岗、坡、碟形洼地相间分布,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 城中有涡河流经,是淮河支流。 气候 亳州处于秦岭-淮河天然气候分界线上,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季风影响显著,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1月平均气温0.6℃,极端最低气温-20.6℃(1969年2月5日)。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42.1℃(1966年7月18日)。年均温14.7℃。年均降水量约790毫米。 政治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市委书记 金巨宝(2000年5月-2003年4月) 邵国荷(2003年4月-2008年6月) 方春明(2008年6月-2013年2月) 杨敬农(2013年2月-2016年3月) 汪一光(2016年4月-2021年7月) 杜延安(2021年7月-) 市长 王首盟(2000年5月-2002年1月) 邵国荷(2002年1月-2003年4月)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市委书记 金巨宝(2000年5月-2003年4月) 邵国荷(2003年4月-2008年6月) 方春明(2008年6月-2013年2月) 杨敬农(2013年2月-2016年3月) 汪一光(2016年4月-2021年7月) 杜延安(2021年7月-) 市长 王首盟(2000年5月-2002年1月) 邵国荷(2002年1月-2003年4月) 刘健(2003年5月-2006年6月) 方春明(2006年6月-2008年6月) 牛弩韬(2008年6月-2010年12月) 沈强(2010年12月-2014年8月) 汪一光(2014年9月-2016年4月) 杜延安(2016年4月-2021年7月) 邓真晓(2021年7月-2022年12月) 秦凤玉(2022年12月-) 行政区划 亳州市现辖1个市辖区、3个县。 市辖区:谯城区 县: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 人口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4,996,844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850,65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46,187人,增长3.01%,年平均增长率为0.3%。其中,男性人口为2,554,536人,占总人口的51.12%;女性人口为2,442,308人,占总人口的48.88%。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4.6。0-14岁的人口为1,279,489人,占总人口的25.61%;15-59岁的人口为2,892,457人,占总人口的57.89%;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24,898人,占总人口的16.51%,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79,862人,占总人口的13.61%。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123,492人,占总人口的42.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873,352人,占总人口的57.5%。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4,946,363人,占98.9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50,481人,占1.0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46,587人,增长3.05%,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04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400人,下降0.79%,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04个百分点。 交通
歷史 電腦網絡發展的里程碑包括: 1950年代後期,美軍開始使用指揮系統——贤者系统,其為早期的電腦網絡。 1959年,托利·伊万诺维奇·基洛夫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一個詳細的計劃——其目標是建立全國性的網絡中心OGAS,以重整對蘇聯武裝力量及經濟的控制。 1959年,贝尔实验室的穆罕默德·阿塔拉及姜大元成功研發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它於後來成為了電腦網絡建設的基礎元件,比如收发器、基站組件、路由器、、微处理器、記憶體晶片、。 1960年,商業航空預訂系統——SABRE上線,其連接了兩台大型计算机。 1963年,向他的同事發送了一份備忘錄,於當中探討「星系间计算网络」這一概念,即可用於一般用戶通訊的電腦網絡。 1964年,达特茅斯学院的研究者開發出,以使大型電腦系統的用戶分流。同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隊研究團隊在得到贝尔实验室及通用电气的支持下,成功以一台電腦來路由及管理電話連接。 在1960年代間,保羅·巴蘭及各自提出了分组交换的概念,以把資訊透過網絡在電腦之間傳輸。戴維斯率先把的概念在現實中實現。它是一個位於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線路速度為768kbit/s的局域网。 1965年,向市面推出了第一個得到廣泛應用的電話交換機,其由電腦所控制。 1966年,托馬斯·馬里爾及勞倫斯·羅伯茨發表了一篇論文,其內容有關一個用於電腦分时的試驗性广域网。 1969年,ARPANET的首四個節點經已用電路連接,其速度為50kbit/s,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中心、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犹他大学這四個地點之間建立網絡。在分组交换網絡的理論中做出許多傑出貢獻的伦纳德·克莱因罗克協助了ARPANET的研發。1970年代後期,他與其學生針對的理論性研究對當下互聯網的實際運行仍有一定重要性。 1972年,使用X.25的商業服務經已投入運作,其於後來成為了TCP/IP網絡的基礎。 1973年,法國的網絡為第一個使主機可靠地傳遞數據的網絡。 1974年,文頓·瑟夫等人寫出了首個TCP的規格(Internet傳輸控制程序的規範),他們在當中首次把「Internet」視作互聯網絡的簡寫。 1976年,Datapoint Corporation的約翰·墨菲開發了ARCNET,第一個用於共享儲存設備的令牌傳遞網絡。 1977年,GTE開發了首個遙距光纖網絡。 1977年,羅伯特·梅特卡夫和尤根·達拉爾開發出。 1979年,羅伯特·梅特卡夫致力使以太網成為開放標準。 1980年,羅恩·克蘭等人開發出一種新的以太网協定,使其速度從2.94Mbit/s升級至10Mbit/s。 1995年,以太网的傳輸速度從10Mbit/s升至100Mbit/s。從1998年起, 以太网支援1Gb/s的傳輸速度。以太網的可擴展性是其得以繼續應用的重要因素。 應用 電腦網絡有著不同的應用,包括分享應用程式、瀏覽新聞、收發電子郵件、傳遞即時訊息、撥接網絡電話、影音分享。用戶可透過網絡共用週邊裝置,例如共用網絡印表機。用戶亦可透過網絡分享檔案給同一網絡上的其他電腦。 攻擊者可利用網絡散播電腦病毒或蠕蟲至網絡上的其他節點,或實行阻斷服務攻擊,佔據網絡的頻寬。 IP封包 由於網路的最大傳輸單位會因技術而異,故在過程中IP封包可能需要切割成較小的封包,然後在目的地重組。此一方式的傳輸效率高,但也容易發生壅塞。 IP封包分為兩部分:表頭及承載資料。表頭包含了目的及來源位址、上層協定、存活時間等資訊。 网络拓扑 网络拓扑是网络的幾何形狀分類。除了影響网络的容錯度、管理方式、資訊如何流通外,它還會影響網絡的可靠性和架設成本,比如匯流排拓撲較容易發生單點失敗。一般而言線路愈多愈可靠,但相對地佈線成本亦會提升。 常見的网络拓扑有: 匯流排拓撲:所有節點共享一個介質,以此連接其他節點。早期的以太网10BASE5及10BASE2會應用此一拓撲。 星狀拓撲:所有節點集中連接至一個特殊的裝置,例如交換器、集線器。 環狀拓撲:所有節點以形成一個環狀的方式連接,節點間需以順序的方式傳送資訊。應用此一拓撲的有IBM Token Ring、IEEE 802.5 Token Ring。 網狀拓撲:所有節點連接至一個以上的節點。 樹狀拓撲:所有節點一層一層地以分支形式連接。 混合式拓撲:將上述拓撲混合使用。在佈置網絡時,一般會混合多種拓撲。 覆盖网络 覆盖网络是指建立在其他網絡之上的網絡。覆盖网络内的節點會透過虛擬或邏輯鏈路連接。每個鏈路對應於基礎網絡中一條或多條的路徑。覆蓋網絡的拓撲一般會跟基礎網絡的不同。比如很多對等網路皆屬覆盖网络。對等網路內的節點運行在互聯網之上,並組織成一個虛擬鏈接系統。 早期互聯網本身就是覆盖网络的一個例子。它建立在電話網絡之上。
以鸟类为载体的网际协议原是一個帶幽默色彩的愚人節請求意見稿,其以的名義發佈。到了2001年,它在現實中得以實現。 星际互联网——以無線電波將互聯網擴展至星际。 網絡節點 除了物理傳輸介質之外,要建立一個網絡還需要一些相關設備,比如网卡、中继器、集線器、橋接器、網路交換器、路由器、调制解调器、防火墙。 網絡介面 网卡是電腦硬件的一種,它使得電腦能夠存取傳輸媒介上的資料。網卡可能會有連接適當線材的接口,擁有接收無線訊號的接收器。兩者皆會配合適合的電路板。 网卡會依據網絡地址來決定是否對流量回應。在以太网中,裝置所安裝的每一片网卡都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MAC地址。為了避免网卡之間的地址有所衝突,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及廠商會共同確保网卡的地址為獨一無二的。一個以太网MAC地址的長度有6Bytes。前3Bytes為廠商向學會登記而得來。後3Bytes則為廠商自行賦予。 中继器及集線器 中继器是用於增強訊號的網絡設備。這一設備可使因距離問題而出現衰減的訊號再生,令其能傳送得更遠。對於大多雙紐線而言,若總長度超過100米,便需要安放一台中继器。光纖則要有幾公里的總長度才需安放一台。 擁有多個端口的中继器即為集線器。在OSI模型中,集線器為第一層設備。「5-4-3」規則是指在10Mbps以太網中,網絡不能有超過5個區段的總長度,最多使用4個集線器,最多以3個區段連接電腦。 由於交換器的功能相對較佳,價格亦相近,故上述兩者皆已被交換器所取代。 橋接器 橋接器連接兩個獨立的网段及過濾之間的流量,它在OSI模型的數據鏈路層中運作。它可分割網絡的碰撞域,但同時仍會進行群播。 分割網絡的碰撞域能增加網絡的效率。 橋接器有三大類: 局域橋接器——直接連接不同的局域網。 遠程橋接器——連接在不同區域的局域網。 無線橋接器——連接兩個或多個有線局域網。 交換器 交換器是一種依據MAC地址,來在端口之間轉發和過濾数据链路层的帧的設備。交換器僅將幀轉發到通訊所涉及的物理端口,與只進行群播的集線器不同。可視它為擁有多個端口的橋接器。它透過進入物理端口的幀來學習來源的MAC地址。若交換器不能從MAC表中找到與幀對應的MAC地址,它就會把幀群播。 路由器 路由器是一款設備,兼具了中繼器、橋接器、集線器的功能。其依照封包內的訊息及路由表中的資訊來選擇封包傳遞的路徑。它必須擁有IP地址才可正常運作。 调制解调器 调制解调器把節點的訊號轉換成其他非專用線路能夠傳送的訊號。當中載波混入數碼訊號調變,成為模擬信號,以便其他非專用線路攜載。早期的電話線撥接網絡需搭配调制解调器使用。 防火牆 防火牆是一種控制網絡安全和訪問規則的網絡系統。它按特定規則來充許或阻止資料通過。 分类 计算机网络除了可以按照右方的覆盖范围分类之外计算机网络应用可按照不同节点之间的功能关系分为: 客户-服务器参看B/S模式和C/S模式 多层结构 对等参看P2P模式 网络基础理论 服务质量 网络拥塞 网络恢复能力 网络协议 存在多种不同的网络协议,传输媒介由此也构成多种不同的计算机网络 ARCNET DECNET 以太网 IPSEC Appletalk TCP/IP协议栈 传输控制协议
Q R S T W X Y Z 参见 语系列表 各国官方语言列表 以人口排列的語言列表 以母語人口排序的語言列表 外部連結 Ethnologue language name index Language names
X Y Z 参见 语系列表 各国官方语言列表 以人口排列的語言列表 以母語人口排序的語言列表 外部連結 Ethnologue language name index
上海菜,当地人称为本帮菜。最初为上海本地居民的家庭料理,后各地移民纷至沓来,上海菜开始吸收各地不同的风格,调和成今天以浓油赤酱、淡雅爽口、醇厚鲜美、咸淡适中的本帮菜。除一般烹调手法外,本帮菜擅长糟味,极富江南地区特色。目前本帮菜以绿波廊、上海老饭店等两家百年老店最为著名。八宝鸭、糟钵头、虾子大乌参、腌笃鲜等均为知名的菜肴,而油爆虾、红烧甩水则是较为知名的家常菜。此外,生煎馒头和小笼馒头则是本帮小吃的知名代表。 此外,由于上海开埠后大批移民涌入,上海可以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菜系餐馆。其中粤菜以杏花楼和新雅粤菜馆最为著名,而苏菜则以德兴馆为其代表,宁波风格料理则可以在宁波汤团店品尝到。 而西方饮食文化随同上海开埠进入这座城市,1853年开业的老德记西餐馆为沪上首家西餐厅。最初西餐一般以应对外国顾客为主,1910年德大西餐馆开业,成为面向各界民众的西餐馆。十月革命后,由于大批苏俄侨民涌入,俄式西餐一度成为大众西餐的典范,其中罗宋汤颇受平民喜爱。目前,上海经营各国菜肴的餐馆为数众多,风格来自世界各地。而西方糕点随同西餐传入后由于其价格较之正式西餐相对低廉,受到普通民众的喜爱。 上海民众日常饮食的主食以米饭为主,偶尔以馄饨、面条等作为调节。传统家庭早饭以隔夜的剩余米饭加水制成泡饭,并辅以酱菜、咸蛋和腐乳等。如在小摊提供的早餐则以豆浆、油条、大饼、粢饭最为常见,因而被沪上民众称为“四大金刚”。 文学 魏晋时期,华亭县人陆机、陆云曾为当时一代文豪。而自1919年后,由于租界独特的政治制度,吸引了众多名人,上海很快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基地,聚集了左联、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郁达夫、王造时、丁玲、张爱玲等名家也在上海从事创作,并产生了《子夜》等以上海为背景的著名作品。 1980年代以后,海派文学出现了叶永烈、叶辛、王安忆等知名作家,而以《三重门》一举成名的韩寒以其特立独行的作风引发了诸多讨论,被称为韩寒现象。现如今的上海已成为众多作家的创作摇篮,越来越多的华文作家选择上海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据地,包括陈思和、金宇澄、秦文君、赵丽宏、沙葉新、寧財神、許紀霖、徐则臣和蔡骏、落落等等知名作家。 藝术 明代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画派逐渐兴起,并在清代主导了江南地区的画风,出现了如顾昉之类的大家。 清末时,传统书画上,形成以吴昌硕、李叔同为代表的海上画派,内容多以花鸟鱼虫为主。同治年间,由教会开办了中国最早的美术教育机构土山湾画馆引进了西方美术。民国建立后,随着张大千、刘海粟、徐悲鸿、丰子恺、颜文樑等名家定居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美术的中心。摄影、木刻、雕塑、漫画、连环画等美术形式开始兴起,产生了《三毛》等著名作品。 目前,上海的美术展馆以上海美术馆为主,辅以莫干山路50号、田子坊等美术创意园区。而传统美术上,1960年代的上海中国画院则代表着上海国画艺术界。1996年后,上海双年展成为中外美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曲艺与传统戏剧 在十九世纪后期,文艺演出成为民众主要的休闲娱乐形式。20世纪初在上海、江苏、浙江一带逐渐出现了独角戏,多由一人以吴语方言。在1920年代末期,通过吸收话剧艺术和传统说笑艺术,在上海产生了滑稽戏,主要使用上海话和其他吴语方言。1912年开业的大世界游乐场后逐渐成为重要的演出场地。 而随着苏州的四大昆班、徽班的皮黄、京剧艺术等陆续进入上海。评弹也籍着语言与地理位置的优势,从苏州扩展到上海,并随着商业电台的普及,评弹艺术迅速发展,到1930年代,当时每天的评弹节目多达103档。1920年代以后,上海并逐渐形成了以周信芳、盖叫天为首的海派京剧风格,并吸引了梅兰芳等京剧大家常住上海。同一时期,浙江嵊县(今浙江嵊州)小歌班也在上海舞台上开始发扬越剧这一新剧种。而上海本地的传统唱腔在融合了现代戏剧形式后,形成了上海特有的沪剧。 至2012年,上海主要的传统剧团有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越剧院、上海沪剧院等,昆剧团经常赴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京剧交流活动也时常举办,同时借助于电视媒体,出现了《越女争锋》等选秀活动。上海滑稽剧团、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和上海青年滑稽剧团等也开始借助于电视进行演出,尤其《老娘舅》节目自1995年起连演12年,成为上海电视上最长寿的电视节目之一。1999年,用于杂技表演的上海马戏城落成,并长期上演《时空之旅》节目。此外,以浦东说书、松江锣鼓书等地区性曲艺形式通过今年来的发展和传承,逐渐得到重视,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代戏剧 19世纪末,话剧在上海的教会学校中出现,当时主要以英语演出西方名剧的片段。1899年上演的《官场丑史》成为有记录的最早的一出剧目。1907年,《黑奴吁天录》在兰心大戏院公演,成为早期话剧形成的标志。新文化运动后,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多用话剧来表达观点。进入192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了《麻雀与小孩》等歌舞剧。 1927年成立的国立音乐院和1950年代陆续成立的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歌剧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现为上海现代戏剧的演出机构和专业培训机构。话剧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主体,而音乐剧和歌剧的演出则主要借助于国际演出团队。上海音乐厅和上海大剧院也分别进行了改造和兴建,之后上演了百老汇的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猫》,以及普契尼的经典歌剧《波西米亚人》、《图兰朵》等。 如今的上海已成为众多话剧、舞台剧的背景城市。例如中文话剧大师赖声川创作执导的《暗恋桃花源》,李逸导演的《上海滩》,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出品的大型话剧《大哥》,带有怪诞色彩的黑色喜剧《秀才与刽子手》等等。众多充满海派风情的话剧作品纷纷在包括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人民大舞台、艺海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兰心大戏院等在内的上海各大表演中心上演,其中亦有不少精彩的精品走出国门,在各国巡回演出,获得好评无数。 音乐 上海的早期音乐以传统的江南丝竹为主,上海开埠后,西洋音乐传入。1878年,上海管乐协会成立管乐队,即今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进入1930年代,上海流行音乐进入繁荣时期。《夜上海》、《苏州河畔》、《夜来香》、《何日君再来》、《玫瑰玫瑰我爱你》、《如果没有你》、《恭喜恭喜》、《明月千里寄相思》等,均创作并流行于这一时期。除流行音乐以外,鉴于当时局势,上海的大部分音乐人也兼创作爱国歌曲,出现了《毕业歌》、《大刀进行曲》等作品。现在用作中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也是在由知名音乐家聂耳创作于上海。 1949年以后,上海的流行音乐以及电影原声音乐为红色歌曲所取代,少有新作品诞生,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至1978年,“上海之春”音乐舞蹈节恢复举行,即后来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随着音乐教育的恢复,上海逐渐出现了孔祥东、黄英、廖昌永等著名艺术家。为普及高雅音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创立星期广播音乐会,并持续至今。帕尔曼、小泽征尔、马友友、柏林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等也曾在上海音乐厅、上海大剧院和东方艺术中心进行交流演出。自2012年4月起,上海首届户外交响音乐会——辰山草地广播音乐会落户佘山附近的上海辰山植物园绿色剧场,至今每年春夏之际举办一届。辰山草地广播音乐会推崇“赏花赏乐享人生”的理念,邀请世界知名乐团参演,品质不俗。 流行音乐方面,上海本地的相关制作和乐团在197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复苏。1993年,为鼓励上海和中国的流行音乐的发展,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设立专业的流行乐榜单,即东方风云榜。而本土的流行乐也培养毛阿敏、胡彦斌等明星。一些国际流行乐坛的著名歌手和乐队如惠特尼·休斯敦、席琳·狄翁、瑪麗亞·凱莉、林肯公園、比吉斯、海莉·薇思特拉、滨崎步、滚石乐队、東方神起、碧昂斯、泰勒·斯威夫特、約翰·傳奇等都在上海举办过演唱会。 电影與电视剧 1895年8月,上海出现了名为西洋影戏的电影。1909年,亚细亚影戏公司成立,为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在1921年至1931年间,上海各类电影公司摄制的故事片有650余部。随着电影业的迅速发展,阮玲玉、胡蝶、周璇、赵丹、上官云珠、黎明晖、王人美等成了当时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大量私营电影则1950年代被整关闭。上海的电影业界先主要由国有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等构成,并于2003年组建成上海电影集团。1949年后诸多著名革命题材电影如《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鸡毛信》等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所拍摄,而成立于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基地,创作了《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三个和尚》《宝莲灯》等经典作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海内外的电影产业进一步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外电影包括《-{zh-cn:变形金刚2; zh-tw:變形金剛:復仇之戰; zh-hk:變形金剛:狂派再起; zh-sg:變形金剛:復仇之戰;}-》、《太平轮》、《碟中谍3》、《小时代》、《-{zh-cn:谍海风云; zh-tw:上海; zh-hk:諜海風雲;}-》、《神奇四侠2》、《如果·爱》、《面纱》、《七月与安生》、《黄金时代》、《十月围城》和《007:大破天幕杀机》等等作品纷纷前往上海取景拍摄。 上海國際電影節(英語: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英文簡稱為SIFF)是中國國內第一個世界公認的國際電影節。每年6月在上海舉行。電影節在1993年首次舉辦,1994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成為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共分為4個主要部分,包括競賽部分金爵獎、國際電影展覽放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及金爵國際電影論壇暨亞洲新人獎評選。2004年增設傳媒大獎。這亦成為了上海電影與華語電影發展的一大重要成就。 电视剧方面,上海也有许多反映城市特色的知名作品。比如上海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合拍的《十六岁的花季》以上海多所中学为场景,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中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在全国各地电视重播了十余年。《孽债》则直指文革上山下乡运动的余留问题,真实地记录了90年代初期上海的城市和社会面貌,同时还有沪语版本,因而在成片十余年后重播仍然受到广泛关注。 文化活动 上海每年定期举办文化活动。上海电视节创办于1986年,是中国最早的国际电视节,创办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海内外也较为知名。上海旅游节创办于1990年,为每年9月至10月的文化节日,主要进行国际旅游推广活动。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会举行多场画展、音乐会、艺术展,并聘请各国艺术家登台献艺。每年8月中旬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上海书展,而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通常在世纪公园举行。此外,自2001年起,上海时装周于每年的10月份在上海市區舉辦。 建筑 上海的古代建筑,目前基本遗留的以明代建筑为主,而且大部分为民居和私家园林。除官署、学堂、寺庙外鲜有其他类型的建筑。民居大多为江南风格,砖木立帖式平房,在上海,除老城厢以外,在各郊区的乡镇中仍能见到较多的此类建筑。上海的私家园林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为豫园,而古代居民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有闵行七宝镇、青浦朱家角镇、浦东新场镇等。 上海开埠以后,随着租界建立和欧美文化大举进入,一些西式别墅和洋房开始兴建,上海也开始出现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因而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其中尤以外滩地区的金融建筑最为著名,诸如中式的中国银行原总行大楼,如折衷主义风格的江海关,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大楼等,采用美国装饰艺术运动摩天楼风格的沙逊大厦等,现大量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予以保护。因为人口大量增加,这个阶段也产生了极富上海特色石库门住宅,直至1980年代一直是上海最常见的住宅样式。 进入1990年代后,上海开始广泛进行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改造,新建了大量商务办公楼、大型商场、高层住宅等现代风格建筑。至2008年,楼层超过30层的高楼已有2000多栋,其中尤以而浦东陆家嘴地区为代表,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已成为上海地标,2014年底完工632米高上海中心大厦是上海已建成最高的建筑。 旅游 上海在租界时期遗留了众多欧式建筑,而1990年代起又出现了诸多现代化建筑,同时,周边郊区分布着几处具有江南风格的水乡古镇,均成为了旅游景观。上海于1986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各国游客,到2012年,接待入境的国际旅游者达到800万人次。 上海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科技馆3处属中国最高的5A级旅游景点,另有20处4A级景区,佘山、东平、共青、海湾等4处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沙逊大厦、外白渡桥等617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也是一個夜景都市。浦西的外滩夜景以及浦东陆家嘴的摩天高楼夜景相隔黄浦江而分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而南京路商圈、徐家汇商圈、新天地甚至是宝山等地区等地段也有着五光十色、十分绚丽的夜景建设。 上海每年举办的文化推广活动也推动了上海旅游业的发展,包括上海國際電影節、国际音乐节等。每年9月的上海旅游节则是展示上海和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舞台和途径。网球上海大师赛和一级方程式赛车中国站也成为一些游客到上海旅游的目的。2010年5月至10月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参观人数是达到了7300余万人次。 上海境內有44个历史文化风貌区,12个位于中心城区。2007年,上海確定144条风貌保护道路,一类风貌保护道路有64条,而且永不拓宽。截至2022年底,上海境內有650座以上公园。 人物 上海开埠后,各地的移民来到上海。上海有“冒险家乐园”之称,很多与上海有关名人并不出生于上海,如鲁迅(绍兴)、周璇(常州)。上海亦出运动员,如女子足球运动员孙雯、男子足球运动员范志毅、田径运动员刘翔、NBA球员姚明等。 上海主题条目索引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Marie-Claire Bergere(白吉爾)著,王菊 等 譯. 《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梁元生. 《晚清上海: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 梁元生 著,陳同 譯. 《上海道台研究——轉變社會中之聯繫人物,1843–18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Bryna Goodman(顧德曼)著,宋鑽友 譯. 《家鄉、城市和國家——上海的地緣網絡與認同,1853–19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盧漢超 著,段煉 等 譯. 《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Christian Henriot 著,張培德 等 譯. 《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權、地方性和現代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Frederic Wakeman Jr.(魏斐德)著,章紅 等 譯. 《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Frederic Wakeman Jr.(魏斐德)著,芮傳明 譯.
体育 参见:上海体育场馆 上海开埠后,近代体育传入上海,后通过新式学校的教学活动在华人学生中开始,促进了上海体育水平的提高。193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代表团的三分之一为上海运动员。 1949年以后,在有较高群众基础的等领域,培养了篮球运动员姚明、乒乓球运动员王励勤、游泳冠军乐靖宜、跳水运动员吴敏霞、田径运动员刘翔、中国象棋冠军胡荣华,围棋冠军常昊,以及徐根宝、范志毅、孙雯、谢晖等著名足球教练员和运动员。1990年代开始,上海开始尝试商业化体育运转模式,并于1993年成立了国内首家职业足球俱乐部——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1990年代起,各类健身器材开始在社区内出现,并逐步将学校场地对公众开放,到2008年,全市开放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已有1100多处。 在1903年,中国最早的相对专业的足球队在上海出现。目前上海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和棒球上有专业的职业俱乐部及代表队。中超的上海申花队、上海海港队;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的上海大鲨鱼等都颇为著名;上海男排则是中国男子排球联赛的一支强队,曾经在2003-2012年实现九连冠,并且总共取得了多达12次联赛总冠军。 在民国时期,上海举办过1915年、1921年、1927年的远东运动会,以及第一届东亚运动会等4届洲级综合运动会,又主办了第六届、第七届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一度实行的三地轮流举办政策,第五届、第八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 国际性赛事方面,上海举办过1993年第一届东亚运动会、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并于2008年承办了部分奥运会的赛事,并多次主办的各类世界单项体育赛事。此外从2004年起,每年的F1中国大奖赛都会在上海国际赛车场举行,每当赛事举办之时,总会有大批观众前来观看比赛。而上海大師賽(Shanghai ATP Masters 1000)是每年在上海舉辦的男子網球賽事,為ATP大師賽的其中一站。主要比賽場館是上海旗忠森林體育城網球中心,簡稱旗忠網球中心,位於上海閔行區馬橋鎮旗忠村,其場館設施先進,座位超過15000個,號稱世界三大網球場館之一。該項賽事於2009年升級為ATP世界巡迴賽的九大大師杯1000公開賽之一,成為在亞洲唯一的,等級最高的網球盛典。 文化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主体,根植于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并且融入了开埠以后来自欧美各国的西方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而海派的来源,有说法指于清末民初的海上画派有关。海上画派的前源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后随着上海商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卖画为生,海上画派之名渐广为人知。 博览文化 1860年代,法国人在上海创立中国第一间博物馆以展出长江流域的动植物标本,现在全市已有博物馆百余座。位于人民广场中心地带的上海博物馆有100多万件馆藏文物,为上海最大的博物馆。另外自1985年开始举办的上海车展也颇有影响力。除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等大型博物馆外,上海还有鲁迅纪念馆、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上海有恆博物館、上海無線電博物館等专业博物馆,正逐步向公众免费开放。 上海古代图书收藏以私人藏书为主,开埠后出现近代图书馆,其中以1847年兴建的天主教耶稣会徐家汇藏书楼最为著名。中华民国建立后,上海市立图书馆于1936年试行开放,在高校陆续出现了图书馆。上海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为主馆位于淮海中路上的上海图书馆,拥有各类图书、报刊资料5200万册,以及15万余张旧唱片和影音资料,并和世界各地150多家公共图书馆建立图书交换业务。 饮食文化 上海菜,当地人称为本帮菜。最初为上海本地居民的家庭料理,后各地移民纷至沓来,上海菜开始吸收各地不同的风格,调和成今天以浓油赤酱、淡雅爽口、醇厚鲜美、咸淡适中的本帮菜。除一般烹调手法外,本帮菜擅长糟味,极富江南地区特色。目前本帮菜以绿波廊、上海老饭店等两家百年老店最为著名。八宝鸭、糟钵头、虾子大乌参、腌笃鲜等均为知名的菜肴,而油爆虾、红烧甩水则是较为知名的家常菜。此外,生煎馒头和小笼馒头则是本帮小吃的知名代表。 此外,由于上海开埠后大批移民涌入,上海可以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菜系餐馆。其中粤菜以杏花楼和新雅粤菜馆最为著名,而苏菜则以德兴馆为其代表,宁波风格料理则可以在宁波汤团店品尝到。 而西方饮食文化随同上海开埠进入这座城市,1853年开业的老德记西餐馆为沪上首家西餐厅。最初西餐一般以应对外国顾客为主,1910年德大西餐馆开业,成为面向各界民众的西餐馆。十月革命后,由于大批苏俄侨民涌入,俄式西餐一度成为大众西餐的典范,其中罗宋汤颇受平民喜爱。目前,上海经营各国菜肴的餐馆为数众多,风格来自世界各地。而西方糕点随同西餐传入后由于其价格较之正式西餐相对低廉,受到普通民众的喜爱。 上海民众日常饮食的主食以米饭为主,偶尔以馄饨、面条等作为调节。传统家庭早饭以隔夜的剩余米饭加水制成泡饭,并辅以酱菜、咸蛋和腐乳等。如在小摊提供的早餐则以豆浆、油条、大饼、粢饭最为常见,因而被沪上民众称为“四大金刚”。 文学 魏晋时期,华亭县人陆机、陆云曾为当时一代文豪。而自1919年后,由于租界独特的政治制度,吸引了众多名人,上海很快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基地,聚集了左联、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郁达夫、王造时、丁玲、张爱玲等名家也在上海从事创作,并产生了《子夜》等以上海为背景的著名作品。 1980年代以后,海派文学出现了叶永烈、叶辛、王安忆等知名作家,而以《三重门》一举成名的韩寒以其特立独行的作风引发了诸多讨论,被称为韩寒现象。现如今的上海已成为众多作家的创作摇篮,越来越多的华文作家选择上海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据地,包括陈思和、金宇澄、秦文君、赵丽宏、沙葉新、寧財神、許紀霖、徐则臣和蔡骏、落落等等知名作家。 藝术 明代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画派逐渐兴起,并在清代主导了江南地区的画风,出现了如顾昉之类的大家。 清末时,传统书画上,形成以吴昌硕、李叔同为代表的海上画派,内容多以花鸟鱼虫为主。同治年间,由教会开办了中国最早的美术教育机构土山湾画馆引进了西方美术。民国建立后,随着张大千、刘海粟、徐悲鸿、丰子恺、颜文樑等名家定居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美术的中心。摄影、木刻、雕塑、漫画、连环画等美术形式开始兴起,产生了《三毛》等著名作品。 目前,上海的美术展馆以上海美术馆为主,辅以莫干山路50号、田子坊等美术创意园区。而传统美术上,1960年代的上海中国画院则代表着上海国画艺术界。1996年后,上海双年展成为中外美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曲艺与传统戏剧 在十九世纪后期,文艺演出成为民众主要的休闲娱乐形式。20世纪初在上海、江苏、浙江一带逐渐出现了独角戏,多由一人以吴语方言。在1920年代末期,通过吸收话剧艺术和传统说笑艺术,在上海产生了滑稽戏,主要使用上海话和其他吴语方言。1912年开业的大世界游乐场后逐渐成为重要的演出场地。 而随着苏州的四大昆班、徽班的皮黄、京剧艺术等陆续进入上海。评弹也籍着语言与地理位置的优势,从苏州扩展到上海,并随着商业电台的普及,评弹艺术迅速发展,到1930年代,当时每天的评弹节目多达103档。1920年代以后,上海并逐渐形成了以周信芳、盖叫天为首的海派京剧风格,并吸引了梅兰芳等京剧大家常住上海。同一时期,浙江嵊县(今浙江嵊州)小歌班也在上海舞台上开始发扬越剧这一新剧种。而上海本地的传统唱腔在融合了现代戏剧形式后,形成了上海特有的沪剧。 至2012年,上海主要的传统剧团有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越剧院、上海沪剧院等,昆剧团经常赴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京剧交流活动也时常举办,同时借助于电视媒体,出现了《越女争锋》等选秀活动。上海滑稽剧团、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和上海青年滑稽剧团等也开始借助于电视进行演出,尤其《老娘舅》节目自1995年起连演12年,成为上海电视上最长寿的电视节目之一。1999年,用于杂技表演的上海马戏城落成,并长期上演《时空之旅》节目。此外,以浦东说书、松江锣鼓书等地区性曲艺形式通过今年来的发展和传承,逐渐得到重视,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代戏剧 19世纪末,话剧在上海的教会学校中出现,当时主要以英语演出西方名剧的片段。1899年上演的《官场丑史》成为有记录的最早的一出剧目。1907年,《黑奴吁天录》在兰心大戏院公演,成为早期话剧形成的标志。新文化运动后,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多用话剧来表达观点。进入192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了《麻雀与小孩》等歌舞剧。 1927年成立的国立音乐院和1950年代陆续成立的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歌剧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现为上海现代戏剧的演出机构和专业培训机构。话剧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主体,而音乐剧和歌剧的演出则主要借助于国际演出团队。上海音乐厅和上海大剧院也分别进行了改造和兴建,之后上演了百老汇的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猫》,以及普契尼的经典歌剧《波西米亚人》、《图兰朵》等。 如今的上海已成为众多话剧、舞台剧的背景城市。例如中文话剧大师赖声川创作执导的《暗恋桃花源》,李逸导演的《上海滩》,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出品的大型话剧《大哥》,带有怪诞色彩的黑色喜剧《秀才与刽子手》等等。众多充满海派风情的话剧作品纷纷在包括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人民大舞台、艺海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兰心大戏院等在内的上海各大表演中心上演,其中亦有不少精彩的精品走出国门,在各国巡回演出,获得好评无数。 音乐 上海的早期音乐以传统的江南丝竹为主,上海开埠后,西洋音乐传入。1878年,上海管乐协会成立管乐队,即今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进入1930年代,上海流行音乐进入繁荣时期。《夜上海》、《苏州河畔》、《夜来香》、《何日君再来》、《玫瑰玫瑰我爱你》、《如果没有你》、《恭喜恭喜》、《明月千里寄相思》等,均创作并流行于这一时期。除流行音乐以外,鉴于当时局势,上海的大部分音乐人也兼创作爱国歌曲,出现了《毕业歌》、《大刀进行曲》等作品。现在用作中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也是在由知名音乐家聂耳创作于上海。 1949年以后,上海的流行音乐以及电影原声音乐为红色歌曲所取代,少有新作品诞生,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至1978年,“上海之春”音乐舞蹈节恢复举行,即后来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随着音乐教育的恢复,上海逐渐出现了孔祥东、黄英、廖昌永等著名艺术家。为普及高雅音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创立星期广播音乐会,并持续至今。帕尔曼、小泽征尔、马友友、柏林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等也曾在上海音乐厅、上海大剧院和东方艺术中心进行交流演出。自2012年4月起,上海首届户外交响音乐会——辰山草地广播音乐会落户佘山附近的上海辰山植物园绿色剧场,至今每年春夏之际举办一届。辰山草地广播音乐会推崇“赏花赏乐享人生”的理念,邀请世界知名乐团参演,品质不俗。 流行音乐方面,上海本地的相关制作和乐团在197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复苏。1993年,为鼓励上海和中国的流行音乐的发展,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设立专业的流行乐榜单,即东方风云榜。而本土的流行乐也培养毛阿敏、胡彦斌等明星。一些国际流行乐坛的著名歌手和乐队如惠特尼·休斯敦、席琳·狄翁、瑪麗亞·凱莉、林肯公園、比吉斯、海莉·薇思特拉、滨崎步、滚石乐队、東方神起、碧昂斯、泰勒·斯威夫特、約翰·傳奇等都在上海举办过演唱会。 电影與电视剧 1895年8月,上海出现了名为西洋影戏的电影。1909年,亚细亚影戏公司成立,为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在1921年至1931年间,上海各类电影公司摄制的故事片有650余部。随着电影业的迅速发展,阮玲玉、胡蝶、周璇、赵丹、上官云珠、黎明晖、王人美等成了当时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大量私营电影则1950年代被整关闭。上海的电影业界先主要由国有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等构成,并于2003年组建成上海电影集团。1949年后诸多著名革命题材电影如《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鸡毛信》等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所拍摄,而成立于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基地,创作了《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三个和尚》《宝莲灯》等经典作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海内外的电影产业进一步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外电影包括《-{zh-cn:变形金刚2; zh-tw:變形金剛:復仇之戰; zh-hk:變形金剛:狂派再起; zh-sg:變形金剛:復仇之戰;}-》、《太平轮》、《碟中谍3》、《小时代》、《-{zh-cn:谍海风云; zh-tw:上海; zh-hk:諜海風雲;}-》、《神奇四侠2》、《如果·爱》、《面纱》、《七月与安生》、《黄金时代》、《十月围城》和《007:大破天幕杀机》等等作品纷纷前往上海取景拍摄。 上海國際電影節(英語: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英文簡稱為SIFF)是中國國內第一個世界公認的國際電影節。每年6月在上海舉行。電影節在1993年首次舉辦,1994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成為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共分為4個主要部分,包括競賽部分金爵獎、國際電影展覽放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及金爵國際電影論壇暨亞洲新人獎評選。2004年增設傳媒大獎。這亦成為了上海電影與華語電影發展的一大重要成就。 电视剧方面,上海也有许多反映城市特色的知名作品。比如上海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合拍的《十六岁的花季》以上海多所中学为场景,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中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在全国各地电视重播了十余年。《孽债》则直指文革上山下乡运动的余留问题,真实地记录了90年代初期上海的城市和社会面貌,同时还有沪语版本,因而在成片十余年后重播仍然受到广泛关注。 文化活动 上海每年定期举办文化活动。上海电视节创办于1986年,是中国最早的国际电视节,创办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海内外也较为知名。上海旅游节创办于1990年,为每年9月至10月的文化节日,主要进行国际旅游推广活动。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会举行多场画展、音乐会、艺术展,并聘请各国艺术家登台献艺。每年8月中旬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上海书展,而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通常在世纪公园举行。此外,自2001年起,上海时装周于每年的10月份在上海市區舉辦。 建筑 上海的古代建筑,目前基本遗留的以明代建筑为主,而且大部分为民居和私家园林。除官署、学堂、寺庙外鲜有其他类型的建筑。民居大多为江南风格,砖木立帖式平房,在上海,除老城厢以外,在各郊区的乡镇中仍能见到较多的此类建筑。上海的私家园林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为豫园,而古代居民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有闵行七宝镇、青浦朱家角镇、浦东新场镇等。 上海开埠以后,随着租界建立和欧美文化大举进入,一些西式别墅和洋房开始兴建,上海也开始出现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因而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其中尤以外滩地区的金融建筑最为著名,诸如中式的中国银行原总行大楼,如折衷主义风格的江海关,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大楼等,采用美国装饰艺术运动摩天楼风格的沙逊大厦等,现大量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予以保护。因为人口大量增加,这个阶段也产生了极富上海特色石库门住宅,直至1980年代一直是上海最常见的住宅样式。 进入1990年代后,上海开始广泛进行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改造,新建了大量商务办公楼、大型商场、高层住宅等现代风格建筑。至2008年,楼层超过30层的高楼已有2000多栋,其中尤以而浦东陆家嘴地区为代表,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已成为上海地标,2014年底完工632米高上海中心大厦是上海已建成最高的建筑。 旅游 上海在租界时期遗留了众多欧式建筑,而1990年代起又出现了诸多现代化建筑,同时,周边郊区分布着几处具有江南风格的水乡古镇,均成为了旅游景观。上海于1986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各国游客,到2012年,接待入境的国际旅游者达到800万人次。 上海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科技馆3处属中国最高的5A级旅游景点,另有20处4A级景区,佘山、东平、共青、海湾等4处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沙逊大厦、外白渡桥等617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也是一個夜景都市。浦西的外滩夜景以及浦东陆家嘴的摩天高楼夜景相隔黄浦江而分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而南京路商圈、徐家汇商圈、新天地甚至是宝山等地区等地段也有着五光十色、十分绚丽的夜景建设。 上海每年举办的文化推广活动也推动了上海旅游业的发展,包括上海國際電影節、国际音乐节等。每年9月的上海旅游节则是展示上海和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舞台和途径。网球上海大师赛和一级方程式赛车中国站也成为一些游客到上海旅游的目的。2010年5月至10月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参观人数是达到了7300余万人次。 上海境內有44个历史文化风貌区,12个位于中心城区。2007年,上海確定144条风貌保护道路,一类风貌保护道路有64条,而且永不拓宽。截至2022年底,上海境內有650座以上公园。 人物 上海开埠后,各地的移民来到上海。上海有“冒险家乐园”之称,很多与上海有关名人并不出生于上海,如鲁迅(绍兴)、周璇(常州)。上海亦出运动员,如女子足球运动员孙雯、男子足球运动员范志毅、田径运动员刘翔、NBA球员姚明等。 上海主题条目索引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Marie-Claire Bergere(白吉爾)著,王菊 等 譯. 《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梁元生. 《晚清上海: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 梁元生 著,陳同 譯. 《上海道台研究——轉變社會中之聯繫人物,1843–18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Bryna Goodman(顧德曼)著,宋鑽友 譯. 《家鄉、城市和國家——上海的地緣網絡與認同,1853–19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盧漢超 著,段煉 等 譯. 《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Christian Henriot 著,張培德 等 譯. 《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權、地方性和現代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Frederic Wakeman Jr.(魏斐德)著,章紅 等 譯. 《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Frederic Wakeman Jr.(魏斐德)著,芮傳明 譯. 《上海歹土——戰時恐怖活動與城市犯罪, 1937–194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小濱正子 著,葛濤 譯. 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Emily Honig 著,盧明華 譯. 《蘇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李歐梵. 上海的世界主義 张旭东. 上海的意象:城市偶像批判与现代神话的消解 连玲玲. 从零售革命到消费革命:以近代上海百货公司为中心 李培德. 上海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以1949年前的上海为讨论中心 外部链接 沪 沪 S 长江三角洲城市 沪 中国沿海开放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 沪 10世紀建立的聚居地 中国港湾城市
在古代中国,历史学的传统主要是以历史编撰的形式创立和发展的,在西漢历史编撰者司马迁之后,唐代的刘知幾开创了另外一种门类的工作,即对历史编撰这项工作本身的研究(史学)。在宋代,开始了以往的历史记录为材料的针对“历史”的研究活动。在清代,也有史學家劉鶚研究商代甲骨文。 古希臘/羅馬歷史 而在古希臘/羅馬,歷史學家向來被視為文學家的一種,撰寫歷史的首務是將人物或事件寫的生動,甚至某些「修飾」是被認為理所當然的。 歷史分析 歷史分析的過程比較複雜,牽涉到研究、調查和分析不能同時接受的構想、事實和傳說去設一致的講法去解釋「發生什麼事」、“怎麼樣發生”和“為什麼發生”。現代的歷史分析常利用很多其他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人類學、哲學和語言學。 历史学家列表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在古代中国,历史学的传统主要是以历史编撰的形式创立和发展的,在西漢历史编撰者司马迁之后,唐代的刘知幾开创了另外一种门类的工作,即对历史编撰这项工作本身的研究(史学)。在宋代,开始了以往的历史记录为材料的针对“历史”的研究活动。在清代,也有史學家劉鶚研究商代甲骨文。 古希臘/羅馬歷史 而在古希臘/羅馬,歷史學家向來被視為文學家的一種,撰寫歷史的首務是將人物或事件寫的生動,甚至某些「修飾」是被認為理所當然的。 歷史分析 歷史分析的過程比較複雜,牽涉到研究、調查和分析不能同時接受的構想、事實和傳說去設一致的講法去解釋「發生什麼事」、“怎麼樣發生”和“為什麼發生”。現代的歷史分析常利用很多其他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人類學、哲學和語言學。 历史学家列表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书籍 葛林·穆迪(Glyn Moody)著,杜默 译:《Linux传奇:让比尔盖茨坐立难安的天才》,时报文化,2001年,台北,ISBN 9571333628 林納斯·托瓦茲(Linus Torvalds)著,梁曉鶯 譯:《Just for Fun—Linux創始人托瓦茲自傳》,經典傳訊,2001年,ISBN 978-957-476-123-4 外部链接 开放源代码促进会 《开源软件文集》 台湾中央研究院 自由軟體鑄造場 中国的LUPA开源社区 供参考 OSMSG开源资讯 10 things people get wrong about open source (images) (10個對於開源碼的錯誤印象) 自由開源軟體侵權警告與因應流程 DARPA Open Catalog - 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 参见 开源软件 内容开放 开放源代码软件列表 自由软件 自由及開放原始碼軟體授權條款比較 開源遊戲 知识产权
Swift——一種支援多編程範式,編譯式編程語言。 Java——一種通用的程式語言。 Scratch——為初學者而設的電腦程序開發平台。 伺服器軟體 Apache HTTP Server——一種網頁伺服器。 Drupal——內容管理系統。 Joomla!——內容管理系統。 MediaWiki——執行於維基百科的Wiki引擎。 MongoDB——檔案導向資料庫管理系統 Moodle——課程管理系統、虛擬學習環境。 電腦硬體 Arduino——單晶片微電腦,由藝術家、設計師、業餘愛好者所使用。 開源可樂 開源可樂是一種開放可樂配方,任何人都能夠輕易地獲取它的配方并对其做出修改。開源可樂發行運動的最初目的是推廣自由和開源軟體。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书籍 葛林·穆迪(Glyn Moody)著,杜默 译:《Linux传奇:让比尔盖茨坐立难安的天才》,时报文化,2001年,台北,ISBN 9571333628 林納斯·托瓦茲(Linus Torvalds)著,梁曉鶯 譯:《Just for Fun—Linux創始人托瓦茲自傳》,經典傳訊,2001年,ISBN 978-957-476-123-4 外部链接 开放源代码促进会 《开源软件文集》 台湾中央研究院 自由軟體鑄造場 中国的LUPA开源社区 供参考 OSMSG开源资讯 10 things people get wrong about open source (images) (10個對於開源碼的錯誤印象) 自由開源軟體侵權警告與因應流程 DARPA Open Catalog - 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 参见 开源软件 内容开放 开放源代码软件列表 自由软件 自由及開放原始碼軟體授權條款比較 開源遊戲
Analysis with MATLAB, Chapman and Hall. ISBN 978-1-58488-364-7 X. S. Yang (2008), 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World Scientific, (2008). ISBN 978-9812818171 G. Strang (2007),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iley. ISBN 978-0961408817 外部链接 Princeton Program in Applied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pplied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Caltech Center for
参见 计算科学家 信息与计算科学 参考文献 延伸閱讀 R. E. White (2003),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Models, Methods, and Analysis with MATLAB, Chapman and Hall. ISBN 978-1-58488-364-7 X. S. Yang (2008), 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World Scientific, (2008). ISBN 978-9812818171 G. Strang (2007),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iley. ISBN 978-0961408817 外部链接 Princeton Program in
Simon)也是在這裡出生的。他父親 Ervin Henry Knuth是德裔美國人,母親是 Louise Marie Bohning。父親有研究生學歷,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星期天在教堂演奏風琴,在自家地下室經營一個小印刷廠,並在高德納就讀的 Milwaukee Lutheran High School中學教簿記。 中學時期 高德納在中學時期就已經展現出學術天分,初中二年級,當地的Ziegler糖果公司為了促銷其稱為Giant Bar的一種棒棒糖,在學校中辦了一個比賽,看誰能用Ziegler's Giant Bar中的字母排列組合出最多的單詞。高德納假裝胃疼,在家裡待了兩個星期,利用一部大字典,得出了4,500個單詞,而裁判只掌握了約2,500多個單詞,他的班級贏得冠軍,獲得一台電視機和每人一塊Giant Bar,而他本人則贏得一副雪撬。 大學時期 1956年,高德納以各科平均97.5分的創記錄的高分從中學畢業。由於高德納對物理和音樂都很有興趣,他曾猶豫大學要唸物理還是音樂,後來他決定念物理,進入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凱斯理工學院(現在併入凯斯西储大学)攻讀物理。在此時期,他接觸到當時最先進的大型電腦 IBM 650,他讀過了電腦的手冊後,認為自己可以幫IBM 650寫出更好的編譯程式,便動手開始做。 1959年,高德納成了第一屆Engineering and Science Review 期刊的編輯,該期刊是當時最好的工程科學期刊,獲得了國家獎。高德納從主修物理改成主修數學。1960年, 高德納從凯斯理工學院畢業時,由於他的傑出表現,同時獲得學士與碩士學位。 博士生研究時期 1960年,高德纳進入加州理工學院研究所,研究所二年級時,為私人公司寫編譯器,賺得5,000元美金。1962年1月Addison-Wesley公司的顧問理查·瓦嘎(Richard Varga)請他出版一本有关编译器的书籍。1963年,高德纳获得加州理工學院数学博士学位,指導教授是數學家。 學術成就 高德纳畢業之後留在加州理工學院任教,并在数学与计算机程序设计领域取得多项成就。 1966年,当高德纳的著作已经长达3000多页时,他与出版商商定,编纂一部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巨著《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截至2018年12月,该书已经出版了4卷,并对计算机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德纳本人预计第5卷将会在2025年完稿。《科学美国人》杂志曾将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理查·費曼的《量子電動力學》等书并列为20世纪最重要的12本物理科學類專論书之一。 1968年,高德纳拒绝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工作邀请,受聘成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直到退休,其間1972—1973年曾經在奧斯陸大學當客座教授。和他的一個學生開發了克努斯-莫里斯-普拉特算法,該法則使計算機在文章中搜索一串字符的過程更加連貫。他在担任该职务期间开发了排版软件,成为今天大多数科技书籍使用的排版程序。除此之外高德纳还在计算机领域作出了多项贡献,例如LR解析理论(LR parsing theory)、克努斯-莫里斯-普拉特模式(Knuth-Moris-Pratt pattern)等。 1979年卡特總統頒與國家科學獎。1996年11月榮獲京都獎。 个人生活 婚姻
學術成就 高德纳畢業之後留在加州理工學院任教,并在数学与计算机程序设计领域取得多项成就。 1966年,当高德纳的著作已经长达3000多页时,他与出版商商定,编纂一部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巨著《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截至2018年12月,该书已经出版了4卷,并对计算机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德纳本人预计第5卷将会在2025年完稿。《科学美国人》杂志曾将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理查·費曼的《量子電動力學》等书并列为20世纪最重要的12本物理科學類專論书之一。 1968年,高德纳拒绝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工作邀请,受聘成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直到退休,其間1972—1973年曾經在奧斯陸大學當客座教授。和他的一個學生開發了克努斯-莫里斯-普拉特算法,該法則使計算機在文章中搜索一串字符的過程更加連貫。他在担任该职务期间开发了排版软件,成为今天大多数科技书籍使用的排版程序。除此之外高德纳还在计算机领域作出了多项贡献,例如LR解析理论(LR parsing theory)、克努斯-莫里斯-普拉特模式(Knuth-Moris-Pratt pattern)等。 1979年卡特總統頒與國家科學獎。1996年11月榮獲京都獎。 个人生活 婚姻 高德纳與妻子高精蘭(Jill)定居於斯坦福大學校園內,育有一儿高小强(取名John)和一女高小珍(取名Jennifer)。 性格 很多人都认为高德纳非常有趣。他会奖励每一个找出他的著作中任何错误的人,他们每指出的一个错误,就能得到2.56美元,因为“256美分刚好是十六进制的一美元”();另外,对于每个“有价值的建议”,他设立了0.32美元的奖金。高德纳可以算是一名标准的黑客,他最喜欢的软件是Emacs,并曾向其作者理查·史托曼提交-{zh-hans:修补补丁; zh-hant:修改提案}-。 与大多数传统黑客一样,高德纳酷爱音乐。高中的時候,Knuth興趣所在並非數學,而是音乐,尤其是聽音樂和作曲。他一度还曾考虑报考音乐专业。他在他的书房中放了一个特别定制的84管的管风琴。除此之外他也会吹萨克斯风和大号。 高德納的作品《歌曲的计算复杂度》(The Complexity of Songs)曾兩度刊印在计算机协会期刊上。 著作 高德纳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計劃出版7卷,该书自第3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版以来,一直沒有下一卷的進展。因此他自1990年起就停止使用电子邮件(高德納自1975年就開始使用電子郵件)以专心撰写余下的4卷。 在计算机科學以外,高德纳亦著有論述基督教信仰的書籍,如《3:16 Bible Texts Illuminated》(1991年,ISBN 0-89579-252-4),以及《Things A Computer Scientist Rarely Talks About》(2001年,ISBN 1-57586-326-X),這些被視為计算机科學家少有的作品。 荣誉 1971年获首届美國計算機協會Grace Murray Hopper奖 1973年当选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1974年获ACM协会图灵奖 197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同年荣获美国数学协会Lester R. Ford奖 1979年获卡特总统颁发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81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 1982年获计算机先锋奖(Computer Pioneer Award) 1982年成为 1986年荣获美国数学学会Steele Award 1988年获富蘭克林獎章 1994年获瑞典科学院Adelskold奖 1995年获IEEE冯·诺伊曼奖 1996年获Inamori基金会京都先进技术奖() 參見 舞蹈链 克努斯-莫里斯-普拉特算法 高德纳奖
城市規劃 中国古城邑在规划上,很早便有在水利、交通運輸、排水、防灾、工業配套、軍事防御等範籌上的考量,對於世界城市规划史發展有顯著的影響。 對於古代城市的选址,《管子》一书中就反对商周以来用占卜确定营邑的方法,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意思是建设城市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涝之害,节省开渠引水和筑堤防涝的费用,是中國早期有關城市規劃的描述。中國許多古城的选址,如杭州、苏州、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都是经过周詳的考虑。 基礎建設 据考古发掘分析,中国石器时代的桥梁为木梁桥。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加工大型石料成为可能,石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其中,王莽时期修建的灞桥,以石为墩,以木为梁,是石木结合的代表作。石拱桥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桥梁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建于隋朝的赵州桥制作精良,结构独创,其石拱桥跨径纪录,直到1959年湖南黄虎港桥的建成才被打破。而卢沟桥和双龙桥都属于厚墩联拱石拱桥。与厚墩联拱相对应的是薄墩联拱石拱桥,多见于南方软基水网地区,其中最著名的是建于唐朝的苏州宝带桥。而最著名的竹索桥是四川省都江堰安澜桥,是以竹蔑为索材的吊桥。而中国最著名的铁索吊桥是四川省甘孜的泸定桥。中国古代的造桥技术,特别是石拱桥的建造技术,为现代桥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中国有超过100万座公路和铁路桥梁,近十年来,平均以每年2.7万座的速度增长。同时,中国桥梁不断刷新世界桥梁纪录,创造了众多“第一”和“之最”(参见世界大桥列表、世界悬索桥列表、世界斜拉桥列表、世界拱桥列表、世界最高桥梁列表 (桥面高度)、世界最高桥梁列表 (结构高度))。不过中國桥梁建设取得的許多“第一”,多集中在跨径、塔高等指标上,在桥梁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成套施工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日常生活 居住環境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追求人工模仿的自然形式,「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和蒙古的蒙古包。 方形建築為中式住宅的普遍類型。四合院的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四合院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三合院为中国传统古厝的基本形制。三合院一般由北面正房(正身)和东西厢房(护龙)组成。由于房屋坐落于三个方向,故名三合院。正厅为祭祀与接待宾客之处,左房是户长居室,右房是长辈居室;左护龙为长子所住,右护龙为次子所住;若中人丁旺盛,则于左右护龙外,再加盖“外护”,屋舍高度则随正厅(房)、护龙依次下降。三合院是四合院的简化形式,通常是将四合院南房直接用院墙代替,大门也采用门楼样式。其它形式有一条龙、单伸手。 徽派建筑是中国建筑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徽派建筑主要流行于皖南徽州六县〔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以及旧时的严州地区(今浙江建德、桐庐等地),亦流行于赣北、皖南等徽语区(如江西浮梁、德兴安徽旌德、石台,等地)。馬頭牆是徽派建筑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徽州三雕和徽州壁画是最普遍的装饰物,有些雕刻作品和壁画如今也是相当珍贵的文物。徽州民居依靠着黄山,又有无数河流、小溪穿过。徽州民居一般都是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风格清新雅致,又不失奢华。徽州民居注重风水,强调与自然的统一,宏村的牛型设计更是享誉中外,至今来看也十分科学、精致。明清时期,徽商鼎盛,衣锦回乡后,将巨大的财富带回徽州各地,修建富丽堂皇的房屋、私家园林也便成了体现身份的方式之一,宏村等地有些房屋的墙壁甚至鎏以金粉,相当奢华。宏村有“民间故宫”一称,保存着大量的画作、楹联、木雕等精美物品,是研究徽文化重要的途径。著名的徽派建筑代表有,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西递,宏村,南屏,呈坎,唐模,屯溪老街,等等。其中,西递、宏村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亦是首个民居类的世界遗产。如今,许多地方都仿建徽派建筑,由以安徽省内居多,北京、南京等地亦有。其中大部分并不是标准的徽派风格,只是将建筑加上一些徽派元素,如马头墙安放在屋顶,加之白墙黑瓦。 窑洞是一种民居建筑形式,是中国大陆黄土高原地区,例如陕西省和山西省的特色建筑。黄土高原比较缺乏木、石等建筑材料和烧砖、瓦所需的燃料,但有质地细密的黄土层。窑洞特别是土窑充分利用了这一情况。外部的土层有利于室内恒温和隔音。下面是实地的地板可以大量承重。易燃材料不多因而火灾不易传播。建築的主要特点是顶上覆土,内部下面方型上面拱型。多数后面比前面稍窄,呈喇叭形。常见的单间窑洞宽約三點五米左右,高约三至四米,深約五至九米。前面有木结构、带门和格子窗的外壁。内部墙面上抹泥、熟石灰或掺石灰的泥,还可以贴纸和窗花进一步装饰。窑洞前的地面平整后,在周围围以土墙。土窑建築直接在黄土形成的崖壁上挖孔形成居室。多数在内部加盖砖或石墙,以防止土层倒塌。福建省南部與西部常見此類型,最著名的栱圆形建筑是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总数约三千余座,主要分布地区包括龙岩市永定县和漳州市南靖县、诏安县、平和县、华安县。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形式,产生于宋元兩代,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中国疍家人是以船为家的渔民。由于他们生活在船艇上,士大夫则雅称之为“艇户”。 饮食 中国饮食讲究礼仪。飲食文化受地域影響,历经數千年發展出多樣的類別,並對食材、火候、刀工、和調味的技巧極為重視。今日最有影響者為「八大菜系」,包括川菜、粵菜、蘇菜、魯菜、閩菜、湘菜、徽菜和浙菜美食。中國菜分成主食與副食,在和配料的使用極為廣泛,同時強調傳統中醫學的食療方法。菜餚主要的食材有肉類(家禽、牛肉、豬肉、羊肉等)、蔬菜、水果和大豆等,常用的辛香料有韭蔥、薑、蒜,另外會搭配花生油、芝麻油、臘肉、醋、黃酒、肉汁等。現今中國最受歡迎的肉類為豬肉,約佔全國肉類總消費量的4分之3。 一般來說,靠近海洋、氣候溫暖的南方地區民眾主要以稻米為主食、並搭配海鮮和蔬菜菜餚,北方乾燥地區的民眾則以小麥製成的麵點和麵條為主食。過去民眾飲食主要是簡單的米糧和蔬菜,肉類則預留給特殊場合,平日以豆腐、豆漿等豆製品補充蛋白質。部分飲食則受到宗教影響,發展出佛教徒的素齋和穆斯林的清真菜。另外還有許多從中國菜延伸出來的分支,包括香港的飲食文化,及由中國移民發展的美式中國菜,而流行的菜餚有宮保雞丁、鍋貼、麻婆豆腐等。中國被認為是茶的原產地,很早之前便發展出種植茶樹與發酵的方法;並結合文化個性開發出飲用中國茶的方法。 中國飲食文化具有極高藝術和文化價值,強調飲食精緻、審美享受、情感交流與講究禮節,與西洋世界的飲食文化不同,中國主要餐具為筷子;歷史上不少東洋世界國家同樣以筷子為餐具,為一文化特色。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中国是造酒的古国。在龙山文化时期出现自然发酵的果酒;后来发展将谷物糖化再酒化的技术;先秦时期出现曲法酿酒;汉代以后发展制曲技术;东汉引进葡萄酒;宋代出现药酒;元代、明代出现从阿拉伯传入的蒸馏法酿制的烧酒。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酒不但用于祭祀、会盟、祝捷等公务活动,还用于民间的喜丧礼仪、欢聚迎送等场合。中国酒文化和诗歌、戏曲也有着丰富的联系。中国菜已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它由历代宫廷菜、官府菜以及不同的风味的地方菜系所组成,分为八大菜系。中国菜选料范围广泛,制作精细,品类繁多,注重色香味的统一和调料的使用,体现精湛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菜的食物大多加工成小块宜食的尺寸,固体食物使用筷子进食。 傳統服饰 中國服飾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服飾在几千年的时间中通过历代中原王朝对周礼服制传袭下來,在儒教礼典中也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朝代特色的常服。不同朝代的常服则不尽相同,各朝代往往对各个等级允许的颜色、式样有细致规定,朝代特征较明显。中国每个民族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歷史上不同朝代的常服則不盡相同,對不同身份不同客層階級的人在衣裝方面也有細緻的規定,如唐裝、藏袍、蒙古袍、漢服、旗袍、中山裝等。 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等古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原始的織布工具和織物殘片遺存。夏商周時期服飾的典型特徵有交领、右衽、系带等。商代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藍、綠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西周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秦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时期,仍然以衣裳、深衣、襜褕为主,袍按裁剪方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都是男女均可穿着。武士则着短衣小袖大绔。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現代称“三重衣”。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基本承袭秦汉的遗俗。男子的服装流行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褲褶是游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制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 隋唐妇女的常服仍然是襦裙。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唐代男子常服,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唐代初期至中期還流行漠北的君主制国家霍尔回鹘人的胡服。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宋代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宋代男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遼代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金代男子的常服,通常由四個部分組成,即頭裹皂羅巾、身穿盤領衣、腰系吐骼帶、腳著烏皮鞋,多用環境色,具有游牧民族的裝飾特點。元代的服飾有腰線襖。明代妇女的服装以襖裙为主,與前代襦裙的主要差異在於上衣並不束在裙子內。明代男子服饰基本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但又有元代服饰特点,发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饰。明代開始於顯眼處使用纽扣,在部分常服及軍服中使用较多,禮服、官服則仍然沿用交領及盤領款式,不在顯眼處用扣子。清軍入关之后清朝統治者用武力推行剃发易服,結果導致明代男裝及官服消失在清代的主流社會中,但在「十從十不從」的規範下,部分地區的女性、僧道、兒童等的服飾並未強制改變。清代漢族婦女服飾變化方面較男服為少。后妃命婦,仍承明俗,以鳳冠、霞帔作為禮服。普通婦女則穿披風、襖裙。披風是清代婦女的外套,作用與男褂相似,其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之上,裝有低領,點綴著各式珠寶。披風的裡面,還有大襟、大襖小襖,小襖是婦女的貼身內衣,顏色大多用紅、桃紅、水紅之類。婦女的下裳,多為裙子,顏色以紅為貴。裙子的樣式,初期尚保存著明代習俗,有鳳尾裙及月華裙等。清末,在普通婦女中間,還流行穿褲。 節慶習俗 陰历,又称农历,是源于夏朝的汉族传统历法,在儒教“行夏之时”的影响下沿用四千多年,属于阴阳合历,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二十四节气来反映季节变化,在東亞文化圈影响广泛,汉族根据夏历形成的祭享民俗构成民俗节日。中國的歲時、歲事、月令、時令在日本被稱為“年中行事”或者“名節”,在韓國稱為“歲時風俗”。江戶時代齋藤月岑著有《東都歲事記》,朝鮮時代柳得恭著有《京都雜志()》(1800年前後)、金邁淳著《洌陽歲時記()》(1819年)、洪錫謨著《東国歲時記()》(1840年前後)。还有信奉佛教的藏族使用源自天竺的佛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使用阿拉伯人的伊斯兰历,傣族則有傣族历法。 中國傳統節日是華人隨著季節、時間和物候轉移,開展具有特定主題的風俗和紀念意義的社會活動日,並因應時地環境代代相傳,反映華人累積的傳統智慧和生活情趣以及人與自然、人際關係等,以華人四大節日最為有名。中華傳統節日類型多樣化,根據《通勝》的載錄,年中最少有九個主要節日、二十四個節氣和一百四十多個神誕。這些節日可分為農業耕作、宗教祭祀、人倫孝悌、驅瘟避邪四大類。香港每年的公眾假期共計十七天,其中的十二日被《僱傭條例》規定為法定假日。澳門每年有十五個節日,共計二十日為公眾假期,其中的十日被《勞動關係法》規定為強制性假日。中国大陆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中国大陆放假一天的节假日,如遇星期三则不调休。 康樂競技 中國有不少傳統遊戲,可分為棋类、牌类、猜射等類型。古代中国發展出不少棋類遊戲,如围棋就是起源于中国,中國古时有「弈」、「-{碁}-」、“手谈”等多种称谓,屬世界三大棋类之一。围棋是一種策略性棋類,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進行對弈。对弈双方在棋盘网格的交叉点上交替放置黑色和白色的棋子。落子完毕后,棋子不能移动。对弈過程中圍地吃子,以所圍「地」的大小決定勝負。围棋规则简單,但玩法千變萬化,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棋盤游戏之一。另外,灯谜亦是中国受歡迎的傳統遊戲。在中国习俗的活动上会称做猜灯谜,每年逢正月十五元宵节,会将灯谜结合赏花灯,变成许多人可共同参与的猜谜游戏。与一般的谜语相比,具有更严格的规则。方法是将谜语贴在灯上,多数谜语都是诗词,猜中谜语的人,有时可获得奖品。随着时代改变,现今的灯谜活动未必都将灯谜写在灯笼上。猜灯谜有时又说为<射灯谜>,因此多会在谜语之后看到:“射一个字,某某格”之类的提示。 此外,觀看评书亦是中國傳统的余暇節目之一,评书在湖北、粤廣地区及闽南地区称為「讲古」,在四川称为「讲书」,古称「說話」,是中國一种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评书在宋代開始流行。评书的語言載體一般是各地說書人自己的母語,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 體育運動 中國在远古时期就出现蹴踘、射御、角觝、擊劍、捶丸等運動。至唐堯、虞舜、夏、商、周五代,又出現劍術、拳術、投壺、弓矢、擊壤。角觝,又稱角力、摔跤或相撲。殷周時,角觝是軍事訓練的一種。周天子挑選出征的武士時,候選人須進行徒手的角力比賽。戰國時,則成為一種表演性競賽。至秦國時才明定成「角觝」,主要為觀賞用。唐代皇宮中還有摔跤隊表演,民間也流行相撲,更於此時傳到日本。相撲形式上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正式爭勝負的比賽,具有打擂台的意味。這類有些由政府出面組織,有些是民間自發組織;一類則是在瓦社等遊藝場所日常進行的表演性組織。蹴踘是現今足球運動的前身。捶丸則是類似高爾夫的運動,規則是以將球捶進洞最多的一方贏出。至隋唐之時,古代體育發展出諸如摔跤、拔河、秋千等新類型,其中最為興盛的要數馬球與足球這兩種,此兩者在唐代傳到日本。宋真宗時,曾因相撲運動時有人受傷而下令禁絕。明清之際中国體育活動仍有發展。然而,部分活動經過清末至民初一連串的戰爭,中國古代運動至今多已失傳,然而如拔河、秋千等活動仍歷久不衰,如角觝等競技則為日本保存至今。 中國武術俗稱中國功夫,意即打鬥技巧,它也被分成多個門派,由拳腳至運用刀劍等的技巧也有,中國人不單把武術作為打鬥技巧同時也作為一種健體強身和養生的方法,現在中國武術也作為電影的主題。 宗教 中国上古存在上帝及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祭神祀祖自商朝为中国的国家宗教,祖先神是人们祈求上帝的媒介。尧舜禹的臣子皋陶兴“五教”、定“五礼”、创“五刑”、立“九德”、亲“九族”。《尚書·皋陶謨》曰:「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中國人的信仰以儒教、祖先信仰、道教、佛教和各種中華民間信仰為主。由於道教、佛教吸收儒教思想以及相互的影響,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中國宗教信仰傳統,這些俱有中國特色的佛教不單深深影響中國,還通過交流而影響日本、韓國和越南等東亞國家。此外,中国还有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东正教等,并有萨满教、东巴教、万物有灵信仰等本土地方宗教。佛教徒的构成中,包括信仰藏傳佛教的藏族、蒙古族、珞巴族、门巴族、土族、裕固族,信仰南傳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以及信仰漢傳佛教的汉族等。 中國遠古原始先民已有其獨特的神話,中國神話記載遠古時世界因盤古開天辟地而出現,之後又有女媧造人和補天的神話,當中神話中的龍後來也成為中國皇帝以至是中國的像徵。中國占星術将星宿划分為七曜或二十八宿等。除此之外,中國民間也流行有關十二生肖的神話。大多数中国神话主要发生在很古老的三皇五帝时代,其中主要由一本名叫《山海經》的書記載。 儒教的祭祀对象分为天神、人鬼和地祇。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从祀于天坛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称为“淫祀”。天子是上帝之子、是受天命,即奉天命治理天下。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方上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经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祭天的圣所是天坛。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 宗庙供奉祖先灵位。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祠堂往往又被稱為「家廟」或「祖堂」。 道教 道教是起源於中国的宗教。春秋时期(约公元前六世纪),老子创立道家,战国以后又产生神仙家,秦汉时期在道家和神仙家的基础上,吸收阴阳家、墨家、儒家诸家思想,先后兴起方仙道、黄老道,经过长期发展,到东汉,张道陵创立正一盟威道,正式形成道教。 薩滿教 薩滿信仰在中國的傳統始於史前時代,滿洲人的祖先女真人直到公元11世紀也保持著薩滿信仰。薩滿信仰清代以前便在中國東北盛行,並與滿族的傳統結合起來。薩滿信仰(藏人稱之為苯教)在西藏早期居於絕對優勢地位,擁有參政、議政之權,其勢力甚大、信徒甚眾。在吐蕃軍隊出征的時候,也往往會有薩滿巫師隨軍,通過巫術來提高吐蕃軍隊的士氣。赤松德贊繼位之後,為了加強王權,大力扶持佛教勢力,將佛教確立為國教並打壓苯教。赤松德贊這一政策遭到眾多大臣的反抗,但都以失敗告終。此後的數代贊普都延續了這一政策,赤德松贊和赤祖德贊在位期間,更是在政務九大臣之上設置「僧相」一職,將佛教僧侶地位置於世俗貴族之上。僧相強制推廣藏傳佛教,對苯教的打擊則是變本加厲。這使不少苯教信眾逃避到阿里、安多、康區等偏遠地區。為了苯教生存,苯教全面佛教化,苯教供奉起了佛教的佛、菩薩、金剛、明王,改成紅色黃色的袈裟,不再長髮披肩,跟佛教比丘一樣剃髮,成為藏密佛教的一支,但保留了一些教義和儀式規則(例如朝塔時以反方向進行,一般佛教徒以順時針方向進行),例如各派的活佛常常以轉世靈童傳承,苯教則是以宗教考試取得最高的法王、仁波切的地位。 原始薩滿信仰與藏傳佛教結合的這種宗教形式,在北元後期和清代被制度化,並定為國教。在中華民國推翻清朝統治之後的一個世紀裡,薩滿教幾乎消聲匿跡,但是現今仍然可在北京故宮里,仍然可以找到當年清朝皇族舉行儀式的堂子,例如坤寧宮。 佛教 西汉末年,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汉朝成立后,有鉴于秦朝的法家思想并不能有效地帮助朝廷维持帝国的长久统治,继而以无爲而治的黄老之道取代严管苛治的法家,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成爲中国文化的主轴。两晋南北朝时,佛教兴起,并深受玄学影响。佛教在中國唐朝時發展最興盛,因為當時有一名叫玄奘的僧人,原因是他感於當時傳入中國的佛經翻譯不善而有太多不明所以之處,故唐三藏親自去天竺(印度)取佛經,他於古印度那爛陀寺鑽研和翻譯佛經,然後把這些成果帶回中國,這就是有名的唐三藏取西經。 佛教對於中國習俗與其他宗教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信三世。佛家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因緣和合而生,一切都在輪迴之中。雖然現世作惡而得福得壽,但其業果若不報於現世而將報於來世。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惡定有果報,或報之自身體,或報之子孫,或報之來世。同時還引進了悔罪植福、延壽薦亡、修德禳災、設供祈願等觀念。 佛陀之學即為佛學,佛學以因果輪迴為理論,以五戒十善法為規律,藉以出世解脫為佛家一主要思想﹐以萬事無常轉變生死痛苦為理論。以無我、緣生、苦空為方法﹐以證得無為自在為目的。強調需要出世與解脫,必須厭惡世間欲望,不斷自我修練,解脫是在脫離人世痛苦為目的。在大乘佛教根本精神更進一步強調要捨己救世。佛陀一生所教的内容主要就是知苦与灭苦。「四聖諦」學說是佛教教義的核心,就是苦締、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佛教認為人生在世,谁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等諸多苦難。這些苦難不會因為人的死亡而結束,因為人死之後仍然會在六道中輪迴不息,苦總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了。佛教還認為,世間的萬物都是變化不定的,沒有永恆,這叫做無常。因為於無常敗壞法起貪著,則將造成身心的熾燃大苦,因此說無常故苦。集諦是講苦產生的原因。佛教認為有情眾生之所以會受苦,在於因無明而於六根觸受起愛執,而導致後有生死的純大苦聚集。佛教認為只要是在六道中輪迴,就無法避免會受苦。要想從苦中真正的、徹底的解脫出來,只有脫離輪迴這一個辦法。道諦為了脫離輪迴,必須進行修行。佛陀給出的方法主要為戒、定、慧三學。依八正道,便可以達到涅槃,永遠從輪迴中解脫出來,证得阿罗汉。 基督宗教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也比较早,唐代时景教传入,到明代时天主教传入中国,这些宗教传入后为适应中国社会而本土化,到清代,因罗马教廷廢《利瑪竇規矩》,禁止中国教徒祭天祀祖,雍正年间清政府禁止天主教在中国活动,1840年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并先后在大清帝国和中华民国开办一些教育、医疗等事业。十九世纪晚期基督宗教在华推行本色运动。当年教会常被指为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工具,因此教堂和西方传教士成为攻击目标。教会觉得应该结合中国文化传道,摆脱与西方传教士的从属关系,因此提出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观念,以消除与民众的隔阂,使基督宗教在中国扎根。一九二四年,教宗碧岳十一世委宗座首位驻华代表刚恒毅总主教在上海徐家汇大堂召开第一届中国主教会议(教会史上又称上海公会议,自五月十四日开至六月十二日),大会主题是要求建立一个正常的、自由的、中国化的天主教会。会中研讨适应中国地区之传道方向,给中国教会制订了一套全备的传教典章,为中国教务竖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会议中主教们决定了把中国奉托给圣母照顾保护,并奉圣母为「中华母后」,事经圣座核准施行,会议开幕时举行了隆重的奉献典礼,会后又由总主教率领数十位主教及神父赴佘山朝圣,向天上母后举行再奉献礼。其时有不少外国建筑师在华工作,他们开始以西方技术结合中国传统形式建造教堂,以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伊斯兰教 中国伊斯兰教起源于穆罕默德的叔父带领使团出使中国,并且修建世界最古老清真寺之一的怀圣寺。 宋朝时期,中国穆斯林控制了出入口贸易,也在朝廷中逐渐有影响力,著名的穆斯林有郑和、带领设计和修建元大都(今为北京)的也黑迭兒丁等。明朝时期,早期穆斯林移民的后代在语言、姓名及习俗方面融入了中国社会,同时南京也成为了重要的伊斯兰教学习中心。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群主要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十个民族。根據2006年的統計資料,中國現在有大約2,000萬人為穆斯林。 文化沿革 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炎黄时代是华夏文化的初步形成时期,经过尧、舜、禹和夏、商、周等时期的发展而日臻成熟。当华夏文明在中原发展的时候,在中国疆域内还分布着其他各种文化。正统中华文化中,有尊王攘夷的观念,春秋大义中的华夷之辩以礼乐衣冠作量度。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汉文化礼义和炎黄血统作标准。种族民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民族主义的其中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文化民族主义。华夏文化随着中原王国的对外交流和扩张而传播,史载大禹的活动范围已经达到越地;周泰伯建立吴国;在春秋时期,楚、吴、越等地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处于劣势地位的中国人产生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为了自保、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起初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向西方学习近现代科学、技术,再后来到民国采用民主共和政体,建立现代国家。民初有識之仕發起「新文化運動」,与此同时,各种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也传入中国。中華文化在中国大陸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较大损失,全國各地被毀文物、被殺文人较多。目前,在政治思想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仍烙有马列主义的特征,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崛起,很多大陆民众逐渐恢复民族自信,建立在现代社会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信仰的恢复、发展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也很强烈。除了一些普遍的特征之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1990年以后,随着中国其他地区的人员向各个主要城市的迁移(例如北京、上海、广州,其目的主要为经济利益),导致各地不同的风俗大量涌入少数几个城市,并对目的城市的文化造成影响。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由于过度关注于经济发展,未能完好地保护或保存当地的民俗文化,一些地方的传统文化濒临失传。但现在部分传统中华文化也被年轻人追捧,譬如汉服文化、中国传统乐器文化等。 参见 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国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人 中国历史 中国地理 中國統一 中国语言 中国国学、中國史學史 中国行政区划 中国首都 中国宪法 中国国旗 中國新聞史 中国人物相关列表 中国君主列表 中国皇后及妃嫔列表 中国君王诸子女列表 中国公主列表 中国宰相列表 中国总统 中国总理 中国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列表 注釋 备注 参考文献 延伸閱讀 胡耀华:〈对“中国”概念演变及地缘内涵的分析 〉。 黃俊傑:〈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台灣的轉化 〉。 赵冈:〈论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 〉。 亚洲国家 中國的名稱 中華民國的名稱 亚洲分治地区 文明摇篮
“中国”的同(近)義詞有“華”、“夏”、“中華”、“神州”、“中土”、“唐山”等。梵文對中國的稱呼為Cina,其語源來自中國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秦」,意思為「秦地」;希伯來文為Sininm,粟特文為Cynstn,拉丁文為Thin,希臘文為Sinai、Tzinitza,阿拉伯文為Cyn、Sin、Thin,漢譯真丹、震旦、脂那等。南宋以後,意大利語為Kathay、法語為Cathay,即漢語契丹,明以後為Cina、Chine,惟俄語仍稱契丹。英文對中國的稱呼為China,古日語有Morokoshi、Kara、西土、吳國等。 历史 上古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文字出现的商朝算起約有三千五百年(信史);從经过二重證據法證明的夏朝算起約有四千二百年;從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四千六百年;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傳統意義上的長度);從標誌著人類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一萬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非智人)算起約有八十萬年的歷史。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蓝田人文化、元谋人文化、巫山人以及郧县人文化等,中期则以北方的北京人和南方的长阳人、观音洞文化为代表,晚期有山顶洞人、柳江人、资阳人等。中石器时代有下川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有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中国传说时代是指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依靠世代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是中國地區古代傳說和神話的一部份。中国神话中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造人,描述了世界与人类起源。中国传说时代,伏羲教民渔、猎、畜牧,创造八卦文字,神农开创农业及医药,燧人发明钻燧取火,此即三皇。三皇之后的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传说黃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的領袖,強大之後在阪泉之戰中擊敗炎帝,成為新部落聯盟首領,之後又與東南方的蚩尤部落發生衝突,在涿鹿之戰中徹底擊敗對手,樹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創立禪讓制,傳位給舜。在舜時期,黄河洪水氾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治水成功,因此受舜禅让继帝位。 中世史 古代中国经历朝代更迭不下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發生,其中统一的时期有秦汉、西晋、隋唐、北宋(局部统一)、元代、明代、清代等,分裂时期有春秋战国、三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等。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朝代夏朝。四百余年后汤推翻夏,创建商朝,是目前通过考古确认的第一个中原王朝。约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周经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康王三代的治理,建立完备的礼治社会,成王、康王在位期間後被稱為成康之治。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成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此後周朝開始衰退。前771年西周滅亡,东周建立,中原進入诸侯争霸春秋、戰國時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秦朝,统一中国。从此中国结束分封体系,开始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时代。前二零七年秦朝灭亡,在随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打败项羽于前202年建立汉朝,西汉經歷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之治,中國的國勢來到第一個輝煌的高峰,与西方的罗马帝国同时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帝國。经历王莽短暂的新朝后,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东汉末年,中国又进入分裂战乱的三国时期。280年司马炎重新统一,建立晋朝(西晋)。此后不久胡人入侵,在北方先後建立十六国的割據政权,与南方的东晋并存。420年东晋灭亡后,由刘裕建立南朝宋,北方则由北魏于439年统一,中国进入长达170余年的南北朝对立局面。 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后,重新统一中国,结束逾270年的分裂局面。618年隋末农民战争中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其子唐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将唐朝带入全盛时期,史称“贞观之治”。之後唐朝经历唐高宗及武則天长达五十六年的統治,並在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的「开元盛世」達至鼎盛。其后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後國勢漸衰,藩镇割据形成,唐朝于907年灭亡。华夏民族經歷過唐朝以后,國威遠播,也自称或被稱为唐人。唐朝灭亡之后,中国进入分裂动乱的五代十国割据时期,后晋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中原失去北方燕山长城的屏障。960年,赵匡胤發動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北宋统一战争结束逾二百年的藩镇割据,中国局部统一,但宋朝因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及河西走廊,一直先后受到契丹/辽、西夏、金和蒙古的威胁,宋朝由北宋时的守势,转为南宋的割地求和,1141年后南宋与金南北对峙。最終于1271年,蒙古人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76年元朝併南宋,開啟了“大中國”時代,奠定今中国版图。 1368年,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攻克元大都建立明朝。明朝在永乐帝时进入永乐盛世,期间郑和下西洋,明朝国力达至鼎盛,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明朝转趋守势,改以修筑明长城以对抗蒙古诸部的威胁,北虏南倭的问题长期不能解决,与此同时西班牙帝国、葡萄牙帝国等欧洲国家逐渐崛起,并开始向外扩张,外国势力开始进入中国,并爆發戰爭與衝突,葡萄牙在澳门建立根据地,最终明朝于1644年被李自成所灭。同年清兵入关,建立清朝。明朝遗臣在南方建立南明,但很快被清朝所灭。郑成功在台湾击败荷兰東印度公司殖民者,明郑觸角擴及大員,荷屬福爾摩沙解體。1683年清朝灭明郑,把原明鄭領地纳入中国版图,统一全国。1689年在黑龙江与沙俄交战,其後簽訂尼布楚條約,首度确立现代边界。之后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三朝皇帝开创康乾盛世。 近世史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此后清政府在多場反侵略戰爭中戰敗,被迫同列強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赔偿巨额白银,并割让香港给英国,承认澳门归屬葡萄牙,割让台澎给日本,以及割让东北、西北大片领土给沙俄。而中国内部也发生农民起义,其中太平军在1851至1872年间,攻克过城市六百余座。清政府曾开展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运动试图自救。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汉武昌爆发,隨後革命迅速蔓延,眾多省份宣布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下詔退位,至此,中国長達2132年的君主專制正式结束。建国初期,中華民國政府由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掌权,史稱北洋政府。1919年,北洋政府在一戰後的巴黎和會上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引发五四运动。1919年10月10日,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开始合作,1926年發動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國民黨清黨,中共開始進行“工农武装割据”。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統一,但旋即又陷入與中共、軍閥和日本帝國的衝突之中。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發。首都南京淪陷後,國民政府被迫西遷重慶。1945年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管臺灣與澎湖,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後,由於国共两党在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问题上分歧严重,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7年,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並開始行憲,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於翌年正式就任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共產黨及部分民主黨派拒絕承認該憲法和政府改組,國共內戰仍然持續。1949年底,中華民國政府在內戰失去對中國大陸的控制,遷至臺北,形成两岸分治的局面。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第一代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领导下,建国初期进行了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等三大运动,并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然而,自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末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連串激烈的政治运动,對中国大陆的经济文化造成了嚴重傷害。不过,在建国的前三十年间,中国大陸在蘇聯的大力幫助下仍初步建立了现代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体系,实现了两弹一星等科技成果。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决议“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开放,邓小平成为第二代最高领导人,随后中国大陸逐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并通过大规模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989年,六四事件使中国大陸受到西方国家全面的经济封锁和武器禁運,陈云等保守派领导人趁机质疑反对改革开放政策。但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中国重新开始经济改革,并正式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体制。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升至世界第二,同年,中国举办上海世博会。2022年,中国举办了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已处于世界前列。 地理 疆域 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大約在距今七千年到一萬年以前,华夏部族活動于黄河中下游的廣義中原地域,而周边则分布着东夷、百越、楚、西戎等先秦部族。夏、商、周以后王朝的疆域逐渐扩大至长江流域。秦朝把疆域扩张到珠江流域,统一漢地九州,奠定了中国核心地带的基础。两汉和西晋时期,中国王朝扩张至西域。唐朝由于文明昌盛、多国自降或来贡,使得版图向西和向北扩展,最远到达中亚、外兴安岭地带。经历五代十国的战乱,北宋的疆域已经大大缩小,失去燕云十六州及河西走廊。元朝時,中國第一次完全被外族統治,蒙古帝國統治疆域包括蒙古、西藏,以及新疆和西伯利亚部分地区,其疆土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时期,而后明朝中叶时的疆界又被蒙古壓至明长城一帶。清朝初期,中国疆域再次扩张,并控制了今蒙古国、新疆和西藏等地,但后来在清末政府积弱不振且屡受外国侵略的影响之下,失去了大片领土。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疆域數度變更,後期由于外蒙古独立,中国版图北面凹陷,變成现在的形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2014年,开始在南海大规模填海造岛,拓展海洋疆域。 地形 喜马拉雅构造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撞击,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分布:西南部是“世界屋脊”,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势最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第一阶梯;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为界,向东向北下降为一系列高原和盆地,平均海拔1000~2000米为第二阶梯;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多为平原和丘陵,为第三阶梯。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中国山区广阔,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中国地理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之说,依次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另有大地形区东南丘陵。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长的两条河流,其他主要河流有黑龙江、珠江、淮河等。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 物产 中國地大物博,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中国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一位,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矿产资源数量丰富,品种齐全,其中在中國東北和山西有大量煤而江西省的鎢藏量是世界第一,此外鐵、銅和稀土等礦產也很多,除此之外,中國也有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几乎拥有北半球所有植被的类型。 气候 中国气候在历史上分为「暖期」和「冷期」。在仰韶文化至河南安阳殷墟时代的二千年间,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此后,年平均温度有2~3℃的摆动。其中,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公元1200年和公元1700年左右,而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氣候的變異会导致乾旱、澇害及蝗禍等自然災害。災害如果是嚴重並對國民生計帶來持續影響,更有機會引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最终導致政權崩溃,外族亦會乘機入侵。 由于中国南北方向跨纬度较大,达四十九度,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最冷月均温攝氏零度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镇与海口市的一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攝氏五十度。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各地七月平均气温大多在攝氏二十度以上。中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在黑龙江的漠河镇,一月平均气温为攝氏負三十點六度,极端最低气温攝氏負五十二點三度;气温最高的地方在西沙群岛附近,一月平均气温为攝氏二十二點九度。中国夏季温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吐鲁番,七月平均气温为攝氏三十三度,极端最高气温攝氏四十九點六度。 政治 政治制度 原始社会以氏族部落构成,后来逐渐出现社稷政权。堯、舜、禹时代采用禅让制继承统治权。禹的儿子啟建立的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后被商推翻,商又被周推翻。夏商周都采用分封制,诸侯贵族的权力很大。周王朝丧失统治权以后,中国进入了诸侯混战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图存自强,先后进行了政治和经济的改革,中国史书称之为“变法”。其中,管仲、子产是法制的先驱。战国时期又有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国邹忌变法,燕国乐毅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这些变法运动打击了贵族世袭势力,实行“军功授爵”和“唯才是举”,而商鞅变法是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前221年,嬴政統一中國建立秦朝,开创和奠定了“君主专制加中央集权”的政体,影响了中国整整二千多年。自秦以后,中国主要采用宗法制、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各个朝代又有较多差别,如西汉的中央集权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主流)。通常的情况是一个王朝在建立的初期可以励精图治,国家处于上升阶段。之后开始守成,社会矛盾逐渐积累。在王朝的末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最终通过大规模的战争结束旧王朝,建立异姓的新王朝。或者是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导致旧王朝的覆灭。古代中国的政治是人治与维护君主权力的所谓“法治”并行。宗法制和政府中央集权强化统一的国家观念。“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描述国家在统一和分裂的状态间不断循环的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列強的半殖民地,有识之士渴望改革中国千来以来的陈旧制度。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制的中华民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严重对立导致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大陆地区的控制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7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经济改革,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成功的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中华民国亦在1990年代先后实施解严、解除党禁报禁、实施总统直选等民主化改革,急速转型为多党制的自由民主政权。 行政区划 中国区划可以追溯到夏朝。《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到了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各地由诸侯国统治。自秦朝至清朝,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郡时代,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道、路时代,元明清时期,行省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城市都曾經成为過中国的首都。公众认知度最高的“四大古都”是西安、南京、洛阳、北京,此外与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则并称为“九大古都”。 軍事 中国军事历史悠久,历史上不断有民变和起义,中原民族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也有不断的冲突。中国历次王朝的更替大都是以大规模战争導致的,如商汤伐桀的鸣条之战、周武王伐商纣王的牧野之战、项羽伐秦的巨鹿之战、刘秀打敗新莽建东汉的昆阳之战等。商王朝在灭亡时尚拥有30万正规军和数以十万计的奴隶作战部队。战国时,中国陆军人数更是高达三百至四百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中国历史上的数次统一也是通过战争实现的,如秦灭六国之战、唐朝统一战争、北宋统一战争等。中国的军事思想在先秦时期次数频繁、规模巨大的战争实践中逐渐形成。在先秦约三百年的时间里,记载有八百余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及武力冲突。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 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 ,与《司马法》、《吴子》、《尉缭子》、《六韬》、《三略》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合称武经七书。另外还有战国时期的《孙膑兵法》、南北朝时期的《三十六计》、三国时期诸葛亮所著的《将苑》、明朝刘伯温所著的《百战奇略》,近代有毛泽东军事思想。此外,弩为中国重大军事发明,前三四二年,孙膑在马陵道战役大败魏军,为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运用弩的战役。除了一些正常的軍事途径外,中国古代亦有發生組織刺客暗殺敵人的事情,如戰國時期的荆轲刺秦王。 明朝曾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清政府和俄罗斯帝國之間因边境冲突,曾爆發雅克萨之战,康熙帝派遣彭春率领清军三千人围攻雅克萨,最終以俄军戰敗告终,並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俄军撤出雅克萨,毁掉雅克萨城,划定中俄边界,整个外满洲归中国所有。以後中国的军事力量日漸衰弱,直至一八四零年前後,已无力抵抗入侵勢力,這段時期中国和列强的战争几乎都以戰败告终,直到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的成功,中国才取得了一场完整意义上的胜利。 在国共内战後,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大陆的统治权,中国国民党退守台湾,目前台湾海峡依然存在较高的战争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參與的战争有:朝鲜战争、中印战争、越南战争及中越战争等等。現時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已开发出核武器、化学武器、等离子体武器、高能量激光武器、次声波武器以及远程弹道导弹等高端武器技术的国家。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十五时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沙漠上空成功引爆,其爆炸威力相当于广岛原爆的三百八十五倍,当量为五百万吨黄色炸药。其後中国再引爆过当量为一千万吨黄色炸药的氢弹。此後中国為實現冷戰時的相互保证毁灭军事战略思想,大量生产核武器,達致與假想敵的恐怖平衡。中國對外宣称是五大有核国家中,拥有核武器数量最少的。一九九六年中国签订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亦于一九八四年参加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于一九九七年批准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外交 中国古代以中原為文明世界的中心,视周边地区为“化外之地”,称之为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但戰國思想家惠施则認为空间无边无际,所以说到处都可以成为中心。在中国周围存在着一个「中华文化圈」,周边国家历代向中国朝贡,直到清朝。历史上尼泊尔、朝-{}-鲜、琉球、安南(越南)、苏禄(菲律宾)、缅甸、南掌(老挝)、暹罗(泰国)是中国皇帝册封的八个属国及朝贡国。其中朝-{}-鲜、安南、琉球国最为典型。 为了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国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修筑长城。汉初采用和亲政策,汉武帝时转为战略进攻,一度将匈奴赶到漠北。但连年征战造成国库空虚,汉朝又改为和亲政策,其间最著名的就是昭君出塞(前33年)。自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和中亚的交流就非常频繁,中亚的汗血马深受汉朝皇帝青睐,同时中亚的一些作物如苜蓿等也被引进到中土。兩千多年前的中国就以丝绸之路和中亚、欧洲相互交流商品,出口丝绸和茶叶等商品。从汉朝开始,朝鲜半岛和日本就和中国有贸易往来和交流。自东汉起,印度的佛教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并最终在中国扎根,还经由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 唐朝的繁荣时期,长安成为当时世界的最重要城市之一,宽容地接受世界各地而来的文化。新罗在唐王朝支持下统一朝鲜半岛,和中土的往来非常密切。日本曾多次派遣遣唐使到唐朝,全盘学习和接受大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还仿制汉字,以为日本文字,其都城也仿造长安的样子打造;遣唐使中最著名的就是晁衡和吉备真备等人,其中晁衡和王维、李白等人是好友,王维为其回国饯行的时候还亲手写了一篇《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并序》相赠;鉴真和尚也东渡日本,讲经说法,将佛教教义播撒到这个东瀛岛国。另外,阿拉伯商人在长安街头也经常可见,并且有人通过科举考试在大唐做官。大唐和史称天竺的印度交往也很频繁,唐僧玄奘法师历经艰险,过沙漠、翻山越岭,终于在印度取到真经,宣扬大乘佛法,成为众所仰慕的三藏法师,其故事后来还被改编成广为流传的《西游记》,为后世所称道。 宋朝时期,虽然中国版图内国家林立,战乱频仍,陆路交通不便,但是造船业和海上贸易发达,且罗盘针已经应用于航海,使得对外贸易超过历史水平。元代的疆域广阔,国力强盛,中国和欧洲国家以及伊儿汗国、钦察汗国等多个国家有广泛的交流。马可波罗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在元朝都城大都做过官,见识过“会燃烧的黑色石头”(煤),回国途中还做过元朝赴伊儿汗国的赐婚使。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三宝太监郑和的宝船比哥伦布的远洋船结实、庞大得多,当时中国的国策是宣扬国威,而不是掠夺式的殖民,所以近有东南亚,远有东非索马里和阿拉伯半岛,众皆欢喜以待。自明朝开始,有许多天主教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其中就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一大批传教士。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朝的外交发生根本性改变。《中英南京条约》之后,清政府屡次被武力威迫割地赔款,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例如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和《瑷珲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1885年的《中法新约》、1895年的《马关条约》、1896年的《中俄密约》等。其後列强眼見清廷勢弱,便架空清政府,各自在中国境內划定其势力范围,並抢占租借地。俄罗斯帝國划定长城以北的地区和新疆作其势力范围,不列颠帝国占据长江流域,德意志帝国划定山东,日本帝国划定福建,法国划定广东、广西和云南。另外,一九零五年的《朴次茅斯和约》(即《日俄讲和条约》)虽然是沙俄和日本帝国所签订的和约,但是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卻在中国东北,且该条约也涉及两国在中国东北利益和特权的划分,因而也算是一个涉及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九零一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辛丑条约》,是清末中国和列强的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参见庚子赔款),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 直至民國時期,中國作為一戰戰勝國,沙皇俄國決定將「庚子赔款」緩付五年。及至1924年5月底,蘇聯政府聲明,庚子賠款是帝國主義列強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不義賠款,蘇聯政府決定放棄沙俄剩餘全部庚子賠款,提倡將放棄的賠款作為中國教育款項。而戰敗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亦終止了其賠款条约。对日抗战后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才有能力废除自鸦片战争后所签订的大部分不平等條約。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内战不断,经常出现几个政府代表中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来积极发展外交关系。北洋政府时期各个派系的军阀都依仗不同的国家来对自己的地区加以控制,直到1928年东北易帜。1917年,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取得胜利。但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却不能获得公平的待遇,导致了五四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始显著提高,战后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1971年退出联合国后,中华民国的国际空间受到限制,截至2019年10月仅剩15个邦交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策略,加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954年参加解决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派出周恩来领导的代表团。1955年,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席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日本等非東方集團国家的关系逐渐恢复正常,并取代中華民國政府獲得联合国的中國代表权,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七十年代末期,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访美。20世纪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与英国和葡萄牙的谈判,用一国两制的方式,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分别收回对香港和澳门的领土主权,并分别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西方关系一直较为融洽,但由于1989年的六四天安门等事件,西方对华进行经济和贸易制裁,其中军备禁运至今未能解除。 经济 经济规模 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轉移的趨勢是由北至南,並大體上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此時長江以南經濟已完全超越黄河中下游。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仍是小农经济。明代中后期,传统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战乱并未能发展起来。清朝的本地生產總值曾在世界總額中佔到將近三分之一。政府经济奉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同时,而西方世界则实现了工业革命,中国经济遂逐渐落后于西方。。自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至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前,中国效仿西方发展工业的过程进行的并不顺畅,其间受到内外因素的多重干扰。中日甲午战争证明了清朝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而中华民国经济利用国民政府北伐胜利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短暂和平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被称为南京十年,但经济成果随着日本侵华而化作泡沫,并陷入长期恶性通货膨胀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初期仿效苏联模式,实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中国的计划经济体系,初步完成国家工业化。计划经济体系在经历初期高速发展后,其弊端日趋严重。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开始了三十几年高速发展。至2010年代,中国已经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且明显有赶超美国之势。2013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的經濟合作概念,获得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这些国家的总人口约四十四亿,经济总量约二十一万亿美元,分别占全世界的六十三和二十九個百份比。中国大陸经济目前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西三角经济圈、海峡西岸经济区、香港经济区、澳门经济区等区域经济的格局。 2015年,大陸地區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國際匯率)爲7,990美元(14,340国际元),香港爲42,390美元(56,878国际元),澳門爲69,309美元。大陸地區的第三產業在2012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佔国内生产总值最大比重。依照國際貨幣組織數據2018年大陸地區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為9608美元,香港為48517美元,澳門為82388美元。2019年大陸地區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為10098美元,香港為49334美元,澳門為81151美元。2021年大陸地區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為12990美元,香港為49036美元,澳門為58004美元(因受新冠肺炎影響,2021年香港和澳門人均GDP有所降低。) 货币 中国货币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一些类型的货币就通用。夏商時代,中國使用天然海貝作为貨幣。商代晚期墓中出土的鑄造銅貝,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金屬鑄幣。而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银质钱币被发现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宋仁宗年间,已于四川产生交子、会子等纸币,到元代纸币的流通扩大到全国范围,称为钞。1935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颁布法律通告,正式放弃银本位。2020年,中国四家大型国有银行同时在深圳等城市对央行数字货币进行大规模测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数字货币将取代有800多年历史的纸币。 文化 語言及文字 语言 中國的語言包括漢語族、藏語、維吾爾語、蒙語等,但中文常常指代漢語。中國的主要語言是漢語族,漢語在語言學上並不是一種語言,而是屬於漢藏語系的語族,包括官話、吳語、粵語、閩語、客家話、贛語、湘語等,其中官話的人口較多和影響力較大,不同地方語言保存了不同時期的古漢語音素。普通話屬於官話,是中國大陸的官方語言和教學語言,並由於推廣普通話政策有高於其他漢語的地位,而粵語是香港和澳門的官方語言,中文在海外現在常常指普通話和粵語。各地漢語可能發生無法用言語互相溝通的情況,但中國文字(漢字)是不受語音影響(汉语的书面语高度统一,各地通用),故兩千年來即使雙方語言不同但仍可以文字溝通無需翻譯,甚至越南、日本、韓國不通漢語的人也可以通過筆談來交流。 联合国成立後,汉语成為联合国的六種正式语文之一。 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中的一种,亦是唯一沿用至今的一种,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也是当今世界上极少数不使用字母拼写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3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历经演化,早已逾越象形文字的阶段,汉字的字体依历史演进顺序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千年来,中文的发音不断演化,不同地区的中国人的方言也有很大差异,但中文的书写符号汉字极少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人们之间的交流,汉字对于维系一个统一的中国也起相当的作用。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继承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在中国,除了汉字以外,还有藏文、蒙文、满文、女书、维吾尔文等文字,以及一些消亡了的文字如西夏文、契丹文等。中国的书法有着两千多年的传统,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及国画家。 識字率及教育 中国在虞舜时代已经建立学校,以后夏、商、周时代均有发展。古代中國官学体系最大規模的學府稱為「國學」。虞之上庠,夏之東序,殷之瞽宗,周之辟雍,漢後之太學,隋後之國子監,皆為國學。先秦上古之大學,一般貴族子弟才能入學;庶民子弟入讀的學校則稱為小學,如舜帝時之下庠、夏朝之西序、商朝之左學、周朝之虞庠。到了秦漢,周室封建制度瓦解,漢代建立太學以後,闾左子弟方可入讀。在國學以外,有各式規模較小「鄉學」、府学、县学。周代鄉校為諸侯設置,當時不但是學習的地方,還是人們閒時聚會、交談的場所,交談內容包括議論國家政事得失。漢代時,地方官員亦會設置鄉校。唐代韓愈被貶潮州時曾在當地設置鄉校。自汉代独尊儒术后,中国一直以儒学为正统学问教育。 在官学体系以外另設私学,书院、义学、社学、私塾、蒙学等均屬私学体系。书院是古代中國的另一種教育系統。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為唐代開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所創設的麗正脩書院。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特別是庆历新政之後,在北宋盛极一时。这时候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為理學書院。元代时书院制度更為興盛,專講程朱之學,並供祀兩宋理學家。明初書院轉衰,直到王陽明出,書院再度興盛。隨後書院因批評時政,遭當道之忌,明世宗、張居正皆曾毀書院;尤其是東林書院事件,魏忠賢盡毀天下書院,書院乃大沒落。清初对书院加以监管,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才改採鼓勵態度,正式明令各省建書院,書院漸興;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監督,不復宋元時的講學自由。直到庚子後新政,庚子詔令將全國書院改制為新式學堂,書院制度瓦解。 清末中国颁布壬寅学制,并取消科举制度,中国教育由儒学为主体的教育转入近代新式学科教育。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建立起现代教育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起初實行蘇聯共产主義教育,改革开放后重新审视并進行改革。八十年代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学教育普遍采用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规定学龄儿童均要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目前还在深圳、珠海、浙江、福州、唐山、山东部分地区采用十二年制小学到高中免费教育体制。政策还规定应当免除一切学费和杂费。中国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实行高考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大学本科或者高职高专就读,如果因高考发挥欠佳升至高职高专的学生,可在高职高专三年级当年参加专升本考试可转入大学本科就读,但不同于高考和考研,专升本仅限一次机会,另外实行考研制度选拔大学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文学及書籍 中国文学从先秦始,通过诗经、楚辞、汉赋、晋书、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章回小说、民国杂文、共產文學、網路文章等持續發揚。「文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篇》。经史子集是传统中国的学问。东晋李充正式确定甲乙丙丁即经史子集次序,但尚未直接用经史子集之名。唐初编成《隋书·经籍志》,这是正式以经史子集为类名的四部分类法中现存的第—部目录。它分经史子集4部,下分40细类,经史子集各部书籍六万九千五百七十余卷,译本书千三百二十余册,释藏七千零八卷,书画图象等约二百余种。其外又有藝術志、道書志、書志、畫志、通爲八目。 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包含了著政治,许多的作品均以现实生活为主题。从政者也有著作不少的文学作品,与中国的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此,自宋以后,文学多出自官僚之手,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中国文学一向以韵文为主流,有不少以描寫景物及抒情为主题的诗歌,相比之下叙事作品於中国文学并不发达。然而有不少叙事作品,如《诗经·公刘》、《孔雀东南飞》,及《木兰辞》等卻是難得著名作品。中国散文文学最初兴盛于唐代。唐代散文的题材,除了一些例外,许多作品并非纯创作而是取材于现实,这个传统一直维持到現代。 神话史诗 中国神话一般指的是关于上古传说、历史、宗教和仪式的集合体,通常它会通过口述、寓言、小说、仪式、舞蹈或戏曲等各种方式在上古社会中流传。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份,关于中国神话的最初文字记载可以在《山海经》、《水经注》、《尚书》、《史记》、《礼记》、《楚辞》、《吕氏春秋》、《国语》、《左传》、《淮南子》等古老典籍中发现。 由于中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各自至少有一部神话史诗,如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诸如南方20个民族共有30多部创世史诗,仅云南16个民族就有20多部创世史诗。 不同民族间的神话史诗内容不同,样式、文学特点也会不同,如汉族神话史诗多书面记载,文献典籍丰富,而众多少数民族多口头流传,且内容篇幅多于汉族。并且也受地域的影响,中国北方民族多流传英雄史诗,南方多流行创世史诗。 哲学思想
6月9日,邓小平接见戒严部队干部并讲话,认为“六四”风波“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的,是一定要来的”,认为“极少数敌对势力”希望“建立一个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他强调,中国共产党先前制定的方针和路线没有错,要继续坚持。 六四天安门事件後,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发生政治风波的原因以及性质,对中央领导机构成员进行了调整,赵紫阳、鲍彤等中共改革派高层被撤职,江泽民、宋平、李瑞环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成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李鹏、乔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环组成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国际社会对此事件中的武力镇压普遍表示了谴责和甚至进行制裁,也有部分国家表示同情或者支持。 九二南巡前后 六四事件后,中國再度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起初,黨內主張減緩政治改革力度以維持政局穩定的觀點逐漸成為主流觀點,為了維護局勢的穩定,經濟改革步伐也曾一度減慢,直到鄧小平1992年的南巡讲话後,經濟局面有較大幅度的改善。鄧小平再度重申要發展市場主導的經濟,拯救了中国新兴的资本市场。在中共十四大中,包括朱镕基在内的一批年輕、支持改革的新領導人取得最高領導地位。鄧小平及其支持者認為,經濟自由化以及進一步的改革對提高中國的生活水平是十分必要的。除九二南巡以外,中共中央政治局還公開支持鄧小平的經濟開放政策。雖然中國依然沒有進一步進行政治改革,經濟開放卻依然是中國的首要目標。 鄧小平主張經濟對外開放並且在社會主義體制下實行市場經濟。据中国官方数据,1979-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则只有2.8%。然而,鄧小平的改革也遺留很多未解決的問題。他市場改革的直接結果就是,在1990年代中期,很多國有企業已經無法贏利,而需要關閉。更嚴重的是,到1990年代中,很多鄧小平的經濟改革(特別是農村經濟改革)措施已經不再有成效;農村收入降低,中國的三農問題是中国大陆領導人所面對的極大挑戰 。最後,鄧小平強調務實,否定毛澤東共產主義理想化的作風雖然在中共黨內占主導地位,卻引起西方世界的懷疑。很多在中國國內或國外的觀察家都懷疑一個一一党专政的政治體制是否依然能夠控制越來越活躍與繁榮的中國社會。然而,這種問題與六四事件之前的中國或1949年前中國所需要面對的戰亂、饑荒及社會不穩定等問題比起來,無疑是非常輕的 。根據《財富》雜誌記者吉姆·羅沃的說法,「鄧小平及其支持者在1979至1994年間的改革帶來的有可能是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所發生的最大規模的對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進步影響上億的人口。鄧小平於1997年去世。但他的時代並沒有結束。迄今,他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依然居主導地位,並以鄧小平理論的形式固定下來,在中國大陸被譽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獲得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同等的地位,並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國共產黨章程》。 外交方面 改革開放后,中國與世界的聯繫也更加緊密。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外交关系。鄧小平上台後出訪多個西方國家及日本,1979年,他訪問美國,與卡特總統會晤。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正式決定在1997年英國將歸還在鴉片戰爭中侵佔的香港(中國大陸官方稱從未喪失香港的主權,1997年只是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鄧小平同意在50年內不干涉香港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和市民的生活方式。這種“一國兩制”的構想後來沿用在澳門問題,與葡萄牙在1987年4月13日共同簽署《中葡聯合聲明》。中國政府也希望這個模式能夠在台灣問題上使用。另一反面,苏联作為世界的另一個超級大國,鄧小平認為由於地理上的原因,蘇聯對中國的威脅要比美國對中國的威脅還大,但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与邓小平、赵紫阳等人会面,中苏关系正常化。 1979年1月1日,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在《中美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中,美国宣布断绝与中華民國的外交关系,转而承认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国再次重申上海公报中所提到的一个中国政策,认知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认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则表示同意美国人民继续与台湾人民保持商务、文化以及其他非官方的往来;美国国内的《台湾关系法》则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以鼓励台美之间的非官方往来。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开启了两国之间一连串重要、高级别的交流,这些交流活动一直延续到1989年,期間是兩國關係最好的時期。两国之间签署了多个双边条约,特别是在科技与文化领域的交流活动以及贸易交流。自1979年初开始两国就在《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框架下进行了数百个合作研究项目。 军事方面 中越战争于1979年2月17日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短时间内占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便宣布胜利,撤出越南。越方在中方撤出之后也宣布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到最低点。进入八十年代后两国继续对抗,在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等地区又相继爆发边界冲突,时间持续达十年。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陆地边界也最终划定。中国政府方面声称“越南种种举动威胁中国的边境安全和影响东南亚的局势稳定”,但实质上是为支援红色高棉(红色高棉运动受中共支持)而发动“自卫还击战”进入越南。而当时国际上大部分西方国家认为越南应从柬撤军,中国则应从越南撤军(实际上中国在一个月后从越南撤军,而越南仍通过傀儡政权维持对柬占领,长期拒不撤军)。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认为是中国侵略越南,亚洲大部分国家如日本、印度和蒙古等国也要求越南停止侵略柬埔寨而中国也应自越南撤军。越南于1989年1月宣布将于在9月之前将越军全部撤出柬埔寨。 1981年9月,11.4万解放军参与了华北大演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解放军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演习。1984-85年,邓小平等人推进了中国军队体制的现代化、正规化改革,进行了“百万大裁军”、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军一百万人,精简编制。 灾祸 下表(可点击展开)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造成至少100人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 争议 有观点认为,邓小平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拨乱反正存在局限性,例如“四项基本原则”的入宪,不许否定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于1980年提出要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并一直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在对毛泽东本人的评价上以及在对极权主义、专制主义的反思中也体现出了邓个人的局限性,尤其是在1980年代初《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过程中,邓坚持要求对毛作出“功大于过”的评价、要求拥护“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官倒、权钱交易、腐败、特权、垄断、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计划生育“一孩政策”其中的部分强制性举措(譬如强制引产、结扎)和公民的人权受损也遭致诸多批评。在老少边穷地区,生产生活困难,迷信观念严重,部分人群反对计划生育,以至于发生多起称帝事件。此外,政治改革的滞后、官倒、腐败、特权等问题引发了大规模学生运动,譬如八六学潮、八九民运等等,而邓小平、李鹏等中共高层在六四天安门事件中的决策也一直饱受争议。 江泽民及第三代领导时期(1989年-2002年) 交接 江澤民是鄧小平以及其它中共元老的折中選擇,來取代當時指定的繼任人趙紫陽。趙紫陽被認為對學生抗議過於容忍。雖然江澤民並沒有直接捲入對示威的鎮壓,他因迅速穩定上海的局勢而受到賞識。當時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候選人有兩個:江澤民和李瑞環。鄧小平的健康狀況在1997年去世之前每況愈下。在九十年代開始,江澤民及其同僚逐漸開始負責日常工作。這個「第三代」領導集體是以江澤民為核心來運作的。1998年3月,江澤民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中連任國家主席。總理李鵬任期屆滿後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一職由朱鎔基接任 。 内政 政治经济 在1990年代,中國經濟依然保持正常發展,這使得中國在過去二十年內一直保持著9.7%的平均增長率。1992年,邓小平在中国南方巡视,重申改革開放。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國大陸的國內生產總值依然保持7%的增長,這主要是通過國家對經濟的積極干預,加大政府在基礎設施領域的直接投資來實現的。另外政府也試圖用各種辦法來刺激需求,但是效果不明顯。政府直接投資的增加,也導致財政赤字的增加。雖然統計數據顯示經濟的持續增長,但是一些深厚的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甚至日益嚴重:貧富分化加劇,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國有企業效率低下以及陷入呆賬的銀行系統。对此,1996年“三农问题”被正式提出,而西部大开发也于1999年启动。而處理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的同時引發大量失業工人,但是相應的金融保障體系剛剛建立,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大量老工業基地的工人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陷入貧困狀態,社会不稳定增加。 1994年12月,长江的“三峡工程”开始建设。中国政府于1997年和1998年展开了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除了少数大型垄断企业,所有的国有企业都遭到了清算,原属于国企的资产均被出售给了私人投资者,大量国企员工被迫下岗。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至2004年间,国有企业的数量减少了48%。与此同时,江泽民和朱镕基还降低关税、削弱贸易壁垒、制订更开放的法规;对银行体系进行改革;废除毛泽东时代的社会福利制度;将军事企业和解放军强行分离;减轻通货膨胀; 这些举动引起了一些群体,尤其是私有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不满。 2000年,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政治理论。同年,中国卫生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在同年确认该国已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 港澳地区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對香港恢复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開始對澳門恢复行使主權。 科教文化 1992年,921工程获批。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北斗一号)正式立项。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以全面落实邓小平于1988年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1990年代中期,211工程启动;1998年,985工程启动。2002年5-6月,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主教练米卢的带领下,首次晋级“世界杯”决赛圈。2002年8月,在美籍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努力下,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陈省身担任大会名誉主席、吴文俊担任大会主席,这是该大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 外交 19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形势嚴峻。冷戰的結束與蘇聯解体意味著中國與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之間原本存在著的最重要的合作基礎的喪失;六四之後的中美關係也很難在回到八十年代的蜜月期。雖然江澤民與克林頓將兩國關係定位為「戰略夥伴關係」,中美在整個1990年代實際上處於一種非敵非友的狀態之中,兩國之間存在一些根本性歧見,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卻又能夠溝通合作。江澤民任內極力推動中美關係發展,包括1997年和1998年兩國元首的互訪,以及朱鎔基總理的訪美等。但是美國國內始終有一股強大的抗拒與中國保持親密接觸的力量,這些被稱為「藍隊」的人認為在中國改善其自身人權、民主等方面的紀錄之前,美國應盡量疏遠甚至孤立中國。1999年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襲事件、2001年南海危機等令中美关系紧张;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中美关系缓和。此时,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的大部分國際政治學家都已經預見到,中美關係將是新世紀中最重要的雙邊關係。2001年底,經過長期的艱苦談判,中國終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顯著改善,兩國彼此間在許多國際問題上有著相近的立場與利益。2001年,江泽民與俄罗斯总统普京簽訂有效20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確定了中俄兩國合作的原则。中俄边界谈判取得突破,消除了两国之间的障碍。然而由於兩國國力所限,不可能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聯手與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國家正面衝突。 1993年汪辜會談後江澤民發表八點對台工作指示,作為具體落實兩岸政策的指導。然而1994年千島湖事件對兩岸關係造成衝擊,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訪美觸怒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後又在中华民国首次總統直選前夕在台灣海峽舉行軍事演習,事態曾一度升級至迫使美國兩個航空母艦群進駐海峽,引发台海飛彈危機。北京方面认为,1998年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的兩國論不僅破壞汪道涵的原定訪台規劃,更進一步惡化兩岸局勢 。北京方面將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稱作「麻煩製造者」,並將希望寄托於他的繼任者:然而2000年中華民國實現政黨輪替,民主進步黨的陳水扁執政之后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在2008年中國國民黨的馬英九上任後,承认“九二共识”,極力與大陸修好,兩岸走向和平发展的局面,此路線也造成台灣內部的爭論 。 灾祸 下表(可点击展开)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造成至少100人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 争议 199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访问苏联,与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签订《中苏国界东段协定》,此后又于2001年与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签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定海参崴等远东地区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归属俄罗斯。而自2001年开始的领土谈判,至2004年胡锦涛时期签署《中俄边界东段补充协定》,最终确定中国将与俄罗斯平分黑瞎子岛。此外,江泽民时期与越南签订了相关协定(2000年),明确了白龙尾岛(中国以前所称的夜莺岛)属于越南领土。这些行为被部分人士认为是“出卖中国领土”或“卖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自主技术、缺乏创新能力、对外依赖度过高,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此外,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中国的司法体系逐渐受到中共政法委的控制,太子党等各权贵家族不断敛财、控制国家财富,官场腐败和买官卖官也大规模兴起。而在胡锦涛上任后,江泽民等人依然采用各种方式干预中国的政治走向,架空胡锦涛、温家宝等人,甚至出现“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现象,这被外界誉为是一种“老人干政”或是在“垂帘听政”。 此外,民众的出行安全问题以及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严重,民航空难事故频发,而各地小煤窑缺乏监管也导致矿难频发。1998年长江爆发特大洪水,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许多水利工程质量低劣,被时任总理朱镕基斥责为“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而官方公布的伤亡人数也受到质疑。 1999年,江泽民为首的中国官方决定镇压法轮功(参见:610办公室),引发争议。而从江泽民时期出现的非法器官买卖、移植事件也屡见不鲜。 胡锦涛及第四代领导时期(2002年-2012年) 交接 江澤民等人在中共十六大上退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員會,讓位給由新任總書記胡錦濤率領年輕的「第四代」領導集體。不过,江澤民依然在發揮影響力,並直到2004年9月才辭去中央軍委主席,交出軍權。胡錦濤是第一個1949年立國後加入的共產黨最高領導人。胡錦濤在1992年49歲時就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和中共中央書記處,是所有委員中最年輕的。新一屆的領導人被賦予高度期望,無論是國內國外,大多數媒體都期望,「胡溫體制」會把中國大陸帶入一個新的階段。國外的媒體更關注新政府在政治改革方面的舉措,而中國大陸的媒體則更關心新領導層的親民形象。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 内政 政治经济 雖然经历了非典疫情(SARS)的衝擊,2003年中国經濟成長還是達到近幾年來最高的9.1%。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02年底,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建设。但是經濟發展依然面對深層的問題,包括東西部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胡温政府提出幾項措施,包括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關注弱勢群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中國繼續開放其市場,雖然還是受到沒有完全履行入世承諾的指責。不過,多種外國產品的關稅已經下降了很多。2003年末,中國大陸與香港及澳門簽署《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保證三地的產品能夠以零關稅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中國的貨幣政策在2003年末成為焦點,美國政府批評中國故意將人民幣匯率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以取得在國際市場上的不公平優勢。而中國方面則不願意讓步,批評布什政府面臨選舉年,指責中國的貨幣政策只是為了其自己的選舉。2004年初,似乎有跡象顯示中國將會改變其貨幣政策,與美元脫鉤,曾經有中國媒體報道過,將會在2004年年內使到人民幣擴大浮動範圍,但是立即遭到當局的否認。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調節及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国内的私营企业于2005年首次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并在此后继续扩大。但是在石油业和银行业等行业,国有垄断企业仍然存在。 在此期間,中國的房地產業迅速發展,甚至成為一些城市的支柱產業。與此同時,商品房價格,建築材料價格也大幅度上漲,這引發房地產泡沫和整個國民經濟的過熱。房地產泡沫和銀行巨額呆壞賬增加了金融風險。房價的過快上漲也導致非法佔地、拆遷糾紛等各種社會問題。中央政府試圖進行調控,但是由於地方政府和既得利益集團從中作梗,這些調控措施並沒有受到預期效果。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由此,中国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与此同时,2005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整治、关闭小煤窑。 2007年以来,中国境内的恐怖主义事件明显增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生多次发生恐怖性质的袭警、爆炸案件,包括2008年的喀什袭击事件、库车爆炸案和2011年的和田7·18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喀什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此外,也发生针对民航班机的恐怖事件,如南航班机三·七爆炸未遂案(2008年)和天津航空7554号班机劫机事件(2012年)。大多恐怖事件发生在中国大型活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期,在国内外造成巨大反响,如2008年昆明公交车爆炸案和在新疆发生的数起事件。 2012年,王立军事件、薄熙来事件爆发,受到广泛关注。 科教文化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发射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飞船,载送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在随后几年中,中国陆续发射多艘载人航天飞船,将数位宇航员送人太空。2004年,温家宝批准嫦娥计划,北斗二号项目启动,2011-12年开始提供导航服务。2010年,蛟龙号潜水器启用。2011年,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第一步。2012年3月,深圳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重大成果获得国际关注。2012年10月,莫言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籍作家。 与此同时,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东道主中国以51枚金牌位居金牌榜首位。借助北京奥运会,中国展示了经济发展的成绩、自信以及史无前例的开放心态,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也极大改观了北京这座城市的面貌,政府与公众在奥运会这个舞台上取得了高度的统一,公众也表现出对政府少有的包容和支持。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界博览会举行,是中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也是首次由发展中国家主办综合性世博会,共有256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参展。 港澳地区 香港在1997年回歸中國後,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和一系列的經濟、政治難題的影響,當2003年初港府宣佈將就基本法第23條有關顛覆罪立法時,引起許多人的反對。部分香港人認為,23條立法是行政長官董建華受命於中央政府而做出的決定,他們擔心立法會限制到港人的政治自由。港府做出多項讓步,但是還是無法平息爭議,最終在7月1日回歸紀念日當天,50萬市民走上街頭抗議立法,該事件也引起中央政府的關切,遊行最終導致香港政府宣佈擱置立法計劃。 在七一大遊行後,香港民主派開始更積極要求政治改革,他們公開提出,要2007年特首直選、2008年立法會全面直選。中國政府始終堅持香港是中國的內政,反對外國政府干預內部事務。中國政府的立場是,「一國兩制」應以「一國」為先,中國是單一制社會主義國家,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沒有權利自行改變政治體制。2004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基本法》做出解釋,否決2007年特首和2008年立法會直選,並重申解釋和修改基本法的權力在全國人大,而不是香港立法會。 2005年全国“兩會”期間,董建華以健康原因辭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職務,由於《香港基本法》的疏漏,特首的補選開始成為一個爭議的焦點,香港特區政府再度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釋法,期間曾蔭權代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然後,再由中央指定的選舉委員會補選特首。 民族问题 2008年3月,西藏拉萨爆发藏人抗议示威活动,后演变为暴力事件,造成18名无辜平民死亡。2009年2月起,发生在西藏、四川和青海等地部分传统藏区内的一系列僧侣自焚事件。2012年初,由于川西藏区喇嘛自焚和示威游行,酿成军警与藏人冲突事件。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发动游行示威活动,随后演变成维吾尔族、汉族和警方的大规模暴力冲突,持续数日。官方宣称乌鲁木齐七五事件共造成197人死亡,另有1721人受伤。2009年9月2日至4日,针对汉族平民的500余起针扎事件引发汉族民众上街游行,并发生零星暴力事件,导致5人死亡及14人受伤。 外交 胡锦涛推行睦邻友好政策,主张全方位外交,重视对东南亚的中国周边邻国改善关系。在南海问题上,胡锦涛政府推动与东盟国家开展海上对话与合作,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区的稳定。 2005年、2010年全国多个地区爆发大规模反日示威活动。2005年3月至4月其间在中国各地举行的一系列大型游行和抗议活动,主要是反对历史教科书和日本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努力。2010年10月,因中日撞船事件,西安、成都、郑州、宁波等地举行反日示威游行活动。 2012年8月中旬开始,为抗议日本于2012年上半年提出的钓鱼岛国有化政策、8月15日扣押香港保钓人士和8月19日日本右翼登陆钓鱼岛。9月10日,日本政府正式“购买”钓鱼岛后,中国大陆民众发起第二轮游行抗议活动,最终演变成暴力民众对日系商家、私家车的烧抢打砸。针对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胡锦涛政府表示坚决反对,认为日方采取任何方式‘购岛’都是非法的、无效的,并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 灾祸 下表(可点击展开)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造成至少100人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 争议 2010年10月25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中国持不同政见者刘晓波,以表彰他长期以来以非暴力方式在中国争取基本人权。刘晓波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他曾发起并参与起草了《零八宪章》。但他在2008年12月8日被以“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刑事拘留,12月9日被监视居住;2009年6月23日因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经中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12月2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两年。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的自由传播对中共维持执政地位构成挑战。为了应对来自网络发展形成的影响,中国建立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网络审查制度,审查中国大陆的互联网内容,封锁服务器位于境外的政治敏感类网站,以达到其舆论控制的目的。谷歌、雅虎等公司退出中国大陆市场。此外,中国政府开始雇佣大量网络评论员(俗称“五毛党”)来控制舆论导向。2011年,国家的“维稳”经费预算首次超越军费预算。与此同时,中国官场开始涌现大量“裸官”,许多中央高层的子女或亲属移民海外或拥有外国绿卡。 美国《大观(Parade)》杂志认为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层控制国内舆论,并强行镇压被中共官方所认定的邪教组织,故该杂志在其2005年的“十大独裁者排名”栏目中将胡锦涛列为第四名,2006年降调第六,其后数年均名列十名内。无国界记者指责胡锦涛以“和谐社会”为借口阻止中国出现自由媒体,把胡锦涛列入“新闻自由掠夺者”名单。2012年,“无国界记者”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下令囚禁68名网民和30名记者,是囚禁新闻自由捍卫者最多的领导人之一。 此外,温家宝有相当多争议和批评,有人称其为“中国影帝温家宝”,也有媒体称其为1949年以来中国最具争议的总理。其争议性主要集中于地质学出身且没有丰富的地方主政经验,被称为经济门外汉,譬如其任内提出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引发争议。虽然其任内中国GDP高速增长,但应归功于中国自19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的惯性推动,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使中国处于国际阶梯上有利位置造就的。然而科技创新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只占40%(2011年),美德日等国则高达80%以上。截止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上榜排名靠前企业全是石油、电力和银行等垄断行业,美国则多为科技企业。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温家宝政府只注重GDP数量,不注重GDP质量。在个人品行方面,温家宝被指曾出卖赵紫阳,且惯于伪装、作秀和煽情,《纽约时报》则曝光其拥有巨额家族财富。 习近平及第五代领导时期(2012年-现今) 交接 胡錦濤、溫家寶等領導人在2012年11月的中共十八大上退出中央領導層,由習近平按现有接班体制接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李克強留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是第一位出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最高领导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被认为重视改革,其谈到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提倡进行政府体制改革,调整或裁减国务院的部门。 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上,习近平连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李强等习近平亲信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2023年3月,习近平连任中国国家主席,李克强退休、李强接任中国国务院总理。 内政 反腐运动 201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中央八项规定》等一系列反腐败措施。王岐山担任中纪委书记一職後,在處理貪污腐敗方面採取積極的態度,提出“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中,共计有18万官员被查处,其中有五十多位省部級以上的高官,包括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前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前统战部部长令计划、前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荣等国家级高官,表明中央反腐工作有一定的成效。但有学者和分析人士认为,习近平的反腐运动其实是一种“选择性反腐”或“大清洗”或“权力斗争”,目的是清除异己、打击政敌、掌握权力、巩固自身地位。 政治经济 自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习近平上台伊始,多次阐述其中国梦的设想。目标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013年11月,习近平等人开始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全力加大了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控制力度。至少有288家公司修改了公司章程,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企业的管理上拥有量更大的影响力,反映了党的路线。中国官方认为,从邓小平等人提倡的政治体制改革,到习近平等人提出的政改,是“政治体制改革在深化”、“走出了新路”、“硕果累累”。而外界和部分体制内人士则认为习的政改路线并没有遵循邓的政治体制改革道路,且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方向,推行个人崇拜,是政治倒退,重新回到了毛泽东时代的体制,即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独揽大权的政治寡头统治以及“党领导一切”的模式。 经济民生方面,2015年,中国政府结束了自1979年以来实施的一胎政策,改为二胎政策,并在2021年实施更为开放的三胎政策。2017年3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与此同时,2017年4月,雄安新区成立。李克强提出要推动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区的深化合作,研究和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以香港和澳门的独特优势,提升中国的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围绕珠江三角洲伶仃洋,包括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惠州和江门的城市群组成,是继美国纽约都会区、美国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都市圈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香港纳入国家高铁网络;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此外,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管控。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2019年2月,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引述中共中央报刊《求是》报道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首次会议上发言,指出必须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决不能走宪政、三权分立和司法独立的路。2021年11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一致通過《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主要阐述习近平领导的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大以来的成就,強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時注重銜接分別在1945年和1981年通過的兩份關於歷史問題的決議。 在社会维稳方面,2013年12月,全国人大废除了自1957年以来实施的劳动教养政策;2019年12月,全国人大废除了自1991年以来实施的收容教育政策。2013-2014年间,针对新疆地区出现的一些重大恐怖袭击事件,譬如莎车县暴恐袭击案、乌鲁木齐公园北街早市暴力恐怖袭击案等,中国共产党开始试点建设“新疆再教育营”。2016年陈全国调任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此后营地规模迅速扩大,引起国际关注和争议。 修改宪法 2018年2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对邓小平时代《八二宪法》的《宪法修正案》,建议删除国家主席和副主席“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限制。邓小平时代以来的“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或将结束。3月11日通过《宪法修正案》,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据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八二宪法),恢复设立自1968年缺位,1975年被废除的国家主席和副主席职位,不过取消国家主席在五四宪法中主持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和领导国防委员会的权力,失去了行政权和军权,变成礼仪性的虚位元首。根据邓小平在1980年提倡的“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重新设立的国家主席和副主席任期为五年一届,连任不能超过两届。这次修宪仅删除了连任限制,并没有赋予国家主席拥有更大的权力,但引发了体制内外的广泛争议。 从1993年开始,国家主席与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形成“三位一体”的制度。根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则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政治理念,党的总书记和军委主席是中国政治体系中拥有最大权力的两个职务,而这两个实权职位在《中国共产党章程》里没有连任次数的限制。由于“三位一体”制度,国家主席的连任限制被取消后,最高领导人的职务将不再受任何任期制限制。如历史上,毛泽东曾终身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直至去世。 科教文化 2015年10月,屠呦呦成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首位中国籍科学家。2020年,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相關技術團隊研製成功,達成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里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同年11月,奋斗者号潜水器搭载3人成功潜入10909米深海域。此外,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以及空间探索上取得一系列突破: 中国探月工程的「繞、落、回」任務全部完成,包括2013年嫦娥三号搭载的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登月,以及2020年嫦娥五號成功執行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 2015年,北斗三号项目建设启动。同年,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成功。 2016年,天宫二号发射成功、取代了之前的天宫一号。同年,“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落成。 2020年,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并在2021年5月成功着陆火星表面。同年7月,北斗三号正式开通。 2021-2022年,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號、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载人飞船先後与天宫空间站成功对接,執行中國太空站在軌關鍵技術驗證及建造任務。 2023年,隨着神舟十六號载人飞船与天宫空间站成功对接,中國太空站從此進入長年有人駐守的常態化營運模式。 另一方面,2022年2月4日,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開幕;這是中國首次舉辦冬季奧運會,而北京也因而成為首座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城市(即“双奥城市”或“双奥之城”)。2023年7月28日至8月8日,原定于2021年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举行后因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等原因二次延期的第31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举行。 港澳地区 香港主權移交中国后,许多香港人士不满意中央政府对香港选举的干涉,要求进行“真普选”,即有“公民提名”、一人一票的选举。2014年发起的“雨傘革命”(香港佔中运动)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撤回《8‧31决定》,该行動於2014年12月15日結束,歷時79日。 2019年,香港爆发了全球瞩目的“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简称“反送中”,外界广泛忧虑香港的“一国两制”、独立司法、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遭到破坏,而与此同时部分示威者的暴力行动也使得香港社会秩序受损,地区旅游业和经济严重受挫。2020年《香港国安法》的颁布后,包括《苹果日报》高层在内的部分人士因违反国安法被捕,加深外界忧虑,而中国官方则称国安法使得“社会迅速恢复了秩序,香港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外交 习近平治下的中国逐渐扬弃了邓小平制定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思想,继而转向“有所作为/大有作为”的理念。和胡锦涛时期相比,中国外交正变得更为主动,且更具全球性、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中国新领导人的首年外交足迹遍布全球,中国正在“重新发现”过去被忽略的一些地区的战略价值和潜力。在处理世界热点如伊朗,叙利亚,朝鲜,中东等问题上,中国也开始站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不再充当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此外,RCEP和亚信峰会、上合组织、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组织中国都具有实际主导力,潜在的世界性影响力已经不容忽视,而且不论主动或被动,中国经济由于其庞大的规模,全球性经济政策已经不能缺少中国的参与和配合,中国开始显露其全球影响力。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政府分别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中国政府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努力实现沿线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更加安全高效,以形成更高水平的陆海空交流网络。 2014年11月10日至11日,第26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年度会议于在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举行。该次峰会通过《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北京纲领(宣言)》),提出并通过致力于旨在打击跨国腐败的《北京反腐败宣言》。 2015年,“习马会”在新加坡举行,是海峡两岸(即中国大陆与台湾)自1949年政治分立以来,双方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晤。 与此同时,习近平逐步扩大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其主推的“大国外交”也引发了西方国家、日本、印度等国的忧虑与抵制。2018年起,新一轮的中美贸易战爆发。2020年5月起,中国和印度爆发边境冲突,造成人员伤亡。自2019年起,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与中国在新疆、香港、台湾、南海、病毒溯源等问题上产生巨大分歧,而中国方面实行的“战狼外交”以及国家之间相互的制裁加剧了对抗和冲突。西方国家认为狂热的中国民族主义开始盛行,同时习近平的极权主义模式带来了威胁;而中国则认为西方政客“傲慢”和“无知”,且国际“反华势力”在打压和阻碍中国的崛起。与此同时,美国、英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削减或终止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华援助。 截止至习近平时期,西藏、新疆和内蒙古的独立运动已经基本受到控制,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钓鱼岛、南中国海等地依然与许多亚洲国家存在领土争议。台湾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分治已久,台湾有不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价值观与制度,新一代台湾人经过李登辉与陈水扁时期去中国化的教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感极低,更不觉得有“内战遗留问题”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必要,台湾民调显示多数民众不愿“统一”。2022年8月初,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率团访问台湾,中国人民解放军而后展开环台军事演练,引发外界对第四次台海危机的担忧。 灾祸 下表(可点击展开)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造成至少100人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 争议 习近平上台后,推翻了自邓小平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来的部分政策。2017年,习近平提出“四个伟大”,有学者认为此举是对毛泽东时期的“四个伟大”的效仿。而近年来,从修改宪法到反对“宪政”、“司法独立”,习近平的许多言论和举措招致了国内外的诸多反对声音,部分学者对他的一系列作法感到忧虑、震惊,有人认为这是对毛泽东时代的复辟,推行个人崇拜、煽动民族情绪、背离宪政主义,是体制性倒退,还有人认为这甚至有可能将中国推向第二次文化大革命。此外,中国709维权律师大抓捕事件、陕西千亿矿权案、新疆再教育营、香港反修例運動、战狼外交均引起了巨大争议或批评。 极权统治:习近平被普遍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继毛泽东之后最有权势的领导人,并预计会长期执掌政权。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和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先后召开,习近平谋求连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与中央军委主席的这两个最有权力的职务,打破邓小平時期订下的“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原則,再次连任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没有给出明确的预期连任的任期期限,有人推测习近平很有可能在2027年的中共二十一大上继续连任,更甚者预计他会仿效毛泽东终身掌权。 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数据造假屡见不鲜,夸大了经济增长数据。习近平等人宣传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也引发外界质疑,而与此同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则称中国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 大规模监控:习近平当政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利用大数据、人脸识别和其它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社会大规模监控体系以及社会信用体系,以“打击犯罪”、“弘扬诚信”,但国内外的反对人士认为此举严重损害了公民的自由和隐私权等基本人权。也有学者警告中国可能步入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一书中所描述的极权、监控社会。中国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6月已有3000多万人次因为失信而被限制搭乘飞机和高铁,437万失信被执行人继而主动履行法律义务。此外,中国政府还将监控技术和设备输出到了俄罗斯、非洲、南美洲等地。 2018年以来,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进一步提出要建立正规的“政法网评大军”。军费预算连年增加且存在不透明,而国内的“维稳”经费多年超过军费支出。 香港问题:2019年香港反修例运动期间,Twitter、Facebook禁封或删除了大量“具有中国官方背景、用于煽动舆论的帐号”,其中Twitter声称处理了约20万个相关帐号。期间,中国中央电视台声称1984年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已经“过时无效”,而随后中国外交部以“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应对外界质疑,引发了巨大争议。 2020年6月30日颁布的《香港国安法》引发了较大争议。 抗疫抗灾: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发生后,习近平一直强调自己“亲自指挥、亲自部署”防疫工作,甚至早在2020年1月7日已经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提出防疫要求。不过有消息指出中央领导人初期对疫情并不重视,甚至要求不要造成民众恐慌,影响即将到来的春节气氛。外界亦有对中国大陆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及染病人数的真实性质疑。2020年5月下旬起,儘管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西南、华南及东南沿海等地因持续强降水引发严重洪灾,多省发生暴洪、城区内涝、渍灾。除了總理李克強在7月6日現身貴州視察外,習近平不見蹤影,有中國政治學者認為,習近平已陷入「決策疲勞」狀態,面對水災產生了「逃避」心態。然而随着中国政府成功控制疫情,中国经济增长2.3%、优于预期,中国不仅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总量也实现了百万亿的历史性突破。但随着2022年上海疫情和北京疫情的爆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防疫政策再次引发争论。習近平多次下令要以清零政策應對殺傷力弱的Omicron變異株引發的新冠疫情,因為延續不斷的封鎖措施嚴重影響經濟和民生導致民怨沸騰。 新疆问题:習近平時期,西方國家開始關注新疆維吾爾族人權和新疆再教育营的問題,并实施了相关制裁,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對西方國家的指責一概否認。2022年8月31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發佈《新疆人權報告》,認為中國政府針對維吾爾族和其他穆斯林社群存在嚴重侵犯人權行為。 俄乌战争:2022年中国在俄乌战争中的亲俄立场和态度引起国际争议,并引发了“大翻译运动”,中国官媒则抨击大翻译运动是“辱华”。 參見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年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列表 中國共產黨、中共黨史 中共對歷史的修改 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抗美援朝 大躍進、三年大饥荒 文化大革命、四个现代化、粉碎四人幫 改革開放、六四天安门事件 中国共产党集体领导制度、胡溫體制、習李體制 中國歷史、中國政治史 香港歷史、澳門歷史、台灣歷史 对毛泽东的评价、对周恩来的评价、对江泽民的评价、对习近平的争议 毛泽东崇拜、习近平的个人崇拜、习近平吃包子事件 共产主义政权下的大屠杀、中国大屠杀列表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黄修荣 主编:《中国二十世纪全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ISBN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起中苏交恶,1964年中苏边界谈判失败,1969年中苏爆发連續的邊境衝突、曾导致“珍宝岛事件”重大危机。此外,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爆发,1967年再度爆发中印边境冲突。文革时期的外交曾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导致中国与近30个国家发生了外交纠纷、与部分国家恶化到断交的地步,1967年发生的红卫兵“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涉外事件。许多中国驻外大使、参赞几乎全部奉调回国参加政治运动,许多人受到批斗,驻外使馆的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基本中断,与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级的互访急剧减少,实际退出了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也不出席国际会议;外贸进出口大幅度下降;派出的留学人员全部被召回国,也停止接受外国留学生。 19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下,成為聯合國中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受到主要國際組織的承認。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應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邀請首度訪華,並會見毛澤東本人。1973年5月,中美雙方同意互設聯絡處,增加聯繫。1970年代,文革中后期起,在美苏冷战、中苏交恶等国际背景下,中國與英國、联邦德国、日本等國的關係也明顯改善,并正式建交,此前中国与法國已于1964年正式建交。 灾祸 下表(可点击展开)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包括过渡时期(1976-1978年)的重大灾祸。 争议 毛澤東執政的近27年期間(1949-1976年),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方面,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統一了中國大陸絕大部分地區,建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为此后中国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1949年中國人平均壽命僅為35歲,而到毛澤東去世時,平均壽命則提升到男人65岁、女人69岁。但另一方面,毛澤東沒有積極控制人口增長,反而鼓勵生育,与人口学家马寅初展开论争、导致后者遭到批判。1949年中國大陆有4.5億人,到1976年時達到9.3億人。批評者認為人口激增造成了災難性的結果,而也有學者認為人口增長並非來自於高生育率,而是來自於死亡率的大大降低。毛澤東死後,中國領導人面對這個嚴峻的問題時採取了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 与此同时,如同過去中國歷史的開國皇帝,在其任內也有許多人遭到政治迫害及大清洗,尤其在他晚年,由於嚴重的政策錯誤,給中國精神文化領域造成巨大的損失。毛澤東時代歷經了建政初期1950-1953年的三大運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1951-1952年的三反五反运动、1957年起的反右運動、1958年起的大躍進、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据各方估计造成4000万-8000万人的非正常死亡,亦有数千万人遭到批斗和迫害。其中,反右运动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并导致中国大陆进入了中共一党专政的时代,而文化大革命因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而被嚴厲批評和譴責,1967-68年间中国大陆因大规模武斗而进入全面内战,诸多地区发生大屠杀事件。此外,文革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及道德沦亡,大量文物古迹被损毁,公检法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文革还影响了柬埔寨的红色高棉大屠杀(毛泽东和中共大力资助了红色高棉政权,成为该时期中国输出革命的典例)。 华国锋两年徘徊时期(1976年-1978年) 历史简介 拨乱反正时期指的是1976年9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去世之后,他的继任者们逐步结束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平反冤假错案和步入改革开放的时期。拨乱反正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有转折意义的时期,介于毛泽东时代与邓小平时代之间,这个时期里,最高权力完成了从毛泽东到华国锋再到邓小平的交接,整个国家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时代。 这段时期以粉碎四人帮作为标志性事件开始,以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标志渐入高潮,终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派取得胜利,开始了平反冤假错案和公审四人帮的工作,并逐步将矛头对准了文化大革命和晚年的毛泽东。拨乱反正时期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和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辞职而结束。鄧小平在1977年重新出山,再次恢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職務,並在黨內安排許多自己的支持者。在1978年鄧小平成功地取代由毛澤東欽點的繼承人華國鋒。不過這次鬥爭並沒有像共產黨以前的政治鬥爭中那樣你死我活,而是讓華國鋒漸漸地隱退。1980年,華國鋒國務院總理的職務由趙紫陽取代,而恢復設立的總書記職務則由胡耀邦取得。直到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后卸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甚至到了1997年逝世前),鄧小平一直都被认为是中國的實際最高領導人,雖然他後期握有的頭銜只是中央軍委主席和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 历史事件 文革落幕 1975年,邓小平继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开始了大整顿、史称“1975年整顿”,整顿从工业开始延伸到农业和军队,取得了显著成效。1975年秋天,因为对待文化大革命的态度问题和与四人帮争吵升级,毛泽东开始怀疑邓小平反对文革。毛泽东要求邓小平对文革下个三七开的结论被邓小平婉拒。随后又发生了邓小平转清华大学信件事件,毛泽东发怒之下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1976年1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逝世,全国发生了悼念活动和抗议运动,最后演化成了清明节天安门广场悼念事件,被毛泽东定性为反革命事件而镇压,史称四五运动。四五运动后,邓小平被撤销职务,中央军委秘书长叶剑英「被」在家养病。随后毛泽东任命华国锋继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和国务院总理,与纪登奎、陈锡联、吴德、汪东兴形成了工作班子。7月,唐山大地震,华国锋总理主持救灾工作受到毛泽东肯定。这时候中央形成了以华国锋为首的派别,以四人帮为首的派别,以及以叶剑英、李先念为代表的右派。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23日,举行了追悼大会,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主持,华国锋致悼词。随后,四人帮和华国锋发生了激烈矛盾,华国锋寻求叶剑英的帮助,形成了华叶政治联盟。四人帮开始连篇累牍宣传“按既定方针办”的主席遗嘱,而华国锋认定这是杜撰,目的在于抢班夺权。随后9月30日,江青因为毛远新安置问题和毛泽东手稿问题,以及中央全会召集问题大闹政治局,华国锋与四人帮矛盾升级,也引发了华国锋发动政变的想法。10月6日,华国锋得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的协助,与叶剑英一起以召集毛泽东选集讨论的名义,诱捕了张春桥、王洪文和姚文元,并逮捕了江青和毛远新,史称“粉碎四人帮”。华国锋连夜召集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一致同意华国锋继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四人幫」的垮臺意味著「文革」的正式終結。四人帮垮台之后几天,中央宣布了这一消息,全国沸腾。10月13日,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接受全国人民的拥戴。从此华国锋被称为“英明领袖”,享受与毛泽东生前同等的待遇。 华国锋当政 华国锋延续了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继续坚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新年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社论里出现了“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说法,被称为两个凡是。这既是政治宣告,也是华国锋执政的基本依据。两个凡是受到了受文革迫害的老干部的强烈不满,成为以后政治变革的导火索。 1977年8月,为了尽快确认华国锋的领袖地位,中共提前召开了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上,华国锋宣布第一次文化大革命胜利结束,同时将抓纲治国列入党的基本路线。这次代表大会上,华国锋正式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进一步确认了华国锋的领袖地位,华国锋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从1976年-1978年底,华国锋操控中共政局两年多,实行一系列政策。这一时期被共产党官方史料称为“两年徘徊时期”。在这一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由乱到治,经济开始复苏,同时大批在文革期间被打倒的干部得以重新工作,从而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中共中央组织修改宪法,《七八宪法》获得通过,但依然带有浓厚的文革色彩和局限性,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三部宪法。 邓小平复出 四人帮倒台之后,邓小平立即给华国锋写信,表达了喜悦的心情,并歌颂华国锋的丰功伟绩,希望能分配一点技术性质的工作。起始,华国锋没有理睬邓小平这封信。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个月里,新闻报纸仍然鼓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然而到了年底,华国锋在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上,批评了四人帮“批邓另搞一套”,事实上开始了停止批邓。1977年开始,批邓的调子急剧降低。3月份,邓小平给华国锋写了第二封信,表达了希望工作的想法,并请求将这封信公布全党。 1977年5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全会有两个议题,一个是宣布邓小平恢复原有的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一副总理和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的职务,一个是公布了四人帮的罪行。从此邓小平又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与之相应的,则是胡耀邦、赵紫阳、彭冲等也进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胡耀邦开始主持中共中央党校,担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为拨乱反正做理论工作。 十届三中全会正式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他作为中央副主席分管科教。1977年夏天,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教座谈会。而拨乱反正也延续到了邓小平时代的初期。 邓小平時代(1978年-1989年) 拨乱反正及十一届三中全会 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延续到邓小平时代早期。1978年5月,邓小平、胡耀邦等人推动了一场社会各阶层参与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反对华国锋的“两个凡是”。1978年10月,邓提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批驳了四人帮之一张春桥的“全国都成了文盲也是一个胜利”的观点。 12月13日,邓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讲话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思想解放的重要拐点。 1978年12月12月18日至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取代华国锋成为中国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而此次会议也成为了拨乱反正时期的拐点,“改革开放”正式启动,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邓小平主张纠正文化大革命期间造成的错误,1978年后的数年内,邓小平、胡耀邦等人主持了平反冤假错案,全国平反的案件达三百多万件,并特别为刘少奇、彭德怀、陶铸等在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举行追悼会、彻底平反、恢复名誉。1980年11月20日,北京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庭,公开审判江青反革命集团。江青、张春桥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姚文元被判处二十年有期徒刑;而王洪文曾说过:“十年以后再看分晓”,他的地位也最高,罪行及影响仅次于江青和张春桥,所以将他判为无期徒刑。 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也标志着意识形态上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1983年,文化大革命后社会治安混乱、恶性犯罪事件频发,邓小平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严打,三年多共有2.4万人被判处死刑。 改革开放 意识形态 1979年以後,中國走上更加務實的發展道路。原先被打擊的一大批知識分子、學者恢復工作。而藝術家、作家、記者們也給予更大的自由度,更多地從批評的角度來創作、報道。到1980年末,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被官方正式認定為一個錯誤。中國也公開審判包括江青在內的「四人幫」等「文革」中的主要領導者。新的、較務實的領導層更加重視經濟建設,而不是頻繁的政治運動。在1978年12月轉折性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共領導層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經濟建設口號,擴大農村人口收入,鼓勵國有企業自主經營,降低中央計劃,並在中國建立外國直接投資。全會也決定加快司法體系改革,還向1979年6月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交多份新法律的草案。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一行期间,强调了“四个现代化”,并提出了实现“小康”的概念;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引用了“小康”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但在意识形态的解放上亦有阻力,1983年中国大陆的左派保守势力主导开展了“清除精神污染”运动,而1986年底至1987年上半年,左派保守势力再次主导展开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但均被胡耀邦、赵紫阳等改革派领导人所平息。 鄧小平的四個現代化目標指的是農業、工業、科技與國防的四個現代化。而實現這四個現代化、使中國成為一個現代化工業國家的方法,就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鄧小平指出,中國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而黨的任務就是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種對馬克思主義的新解釋降低意識形態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而更強調政策的有效性。鄧小平認為共產主義遠景需要很長時間,需要幾代甚至幾十代的努力才能實現,認為社會主義並不意味著共同貧窮(原話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鄧小平也批評華國鋒的「兩個凡是」,認為並不能因為與毛澤東的看法不同就放棄某一政策,事實上打破個人崇拜的土壤。鄧小平也不像陳雲等一批比較保守的共產黨人,認為那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策就不能用在社會主義中國。雖然鄧小平為經濟改革提供理論基礎與政治上的支持,鄧小平本人並沒有提出很多經濟改革的具體方案。很多時候改革是由地方領導自行提出的,往往並不符合中央政府的決策。但是如果這些改革措施是有效的,那么全國就都可能普遍採取這種措施(大陸媒體多稱之為:貓論,即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很多經濟改革的政策都來自其它有經驗的國家(和地區),例如亞洲四小龍等。 经济改革 中國的經濟改革與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在蘇聯實行的「新思維」有很鮮明的對比。「新思維」的很多政策是由戈爾巴喬夫本人親自貫徹落實的。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鄧小平採取的「從下到上」的改革方法,而不是蘇聯「從上到下」是中國經濟改革成功的關鍵因素。鄧小平的改革中,計劃型、中央管理的宏觀經濟由技術官僚負責,而放棄毛澤東以前採取的全民運動式的經濟發展策略。但是,與蘇聯體制或毛澤東時代不同的是,這種宏觀管理是間接通過市場體制來實現的,而很多還是從西方國家所採用的經濟規劃及控管機制中借鑒過來的。宏觀的經濟管理並不妨礙在較低層次的市場經濟。鄧小平與毛澤東一樣,十分重視農業產出,他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來取代原有的集體化農業。在地方一級,政府利用物質刺激而非政治口號來提高農民的積極性。農民被允許通過向自由市場販賣農產品來獲得額外的收入,縣、省一級也可以自己投資建設工廠,政府鼓勵對輕工業的投資。鄧小平將中國的經濟引上一條重視輕工業、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道路。 輕工業產出對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往往是十分關鍵、重要的。這種週期短、成本低、高外匯收入的產業所創造的收入,能夠為以後技術含量高、資本運作複雜的產業提供資金支持。然而與其它經濟改革並不太成功的國家,如匈牙利或南斯拉夫相比,中國的輕工業投資並不需要政府批准。而中國重工業投資主要來自銀行貸款,而銀行的資金則主要來自消費儲蓄。鄧小平改革的第一個項目就是防止利潤通過稅收或銀行體制以外的任何方式進行再分配;因此,在更高端產業中的再分配往往是間接的。總而言之,鄧小平的改革開啟中國的工業革命。這些改革措施與毛澤東的自力更生政策是相互補的。 改革也十分重視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新的物質刺激與獎賞制度在全國實施。農村市場恢復銷售家產或多餘的農產品,也促進農村工業發展,還為更艱難的經濟改革提供政治上的支持。鄧小平的(特別是早期)市場社會主義在某些地方與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或布哈林的經濟政策有某些相似之處。它們都允許私有企業以及貿易市場的存在,而不是完全的政府控制。有趣的是在鄧小平首次會見阿曼德·哈默時,鄧小平要求這位曾經參與投資過列寧時代蘇聯的工業家向他詳細地解釋列寧當時的新經濟政策。 1987年9月,深圳率先试行土地使用有偿出让,出让了一块5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限期50年,揭开了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12月,深圳市公开拍卖了一块国有土地的使用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首次进行的土地拍卖。 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期间,中國決定通過增加國際貿易,特別是購買來自日本和西方的機械來加速現代化進程。通過這種出口導向經濟模式,中國獲得一定的外國資金、市場、先進技術與管理理念,從而加快其經濟建設的步伐。1979-1980年,鄧小平等人支持在深圳、厦门、珠海等中國多地建立經濟特區,吸引外國企業投資。 1979年1月31日,深圳蛇口工业区正式建立,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个试验区,在袁庚等人的领导下逐渐发展出了“蛇口模式”、诞生了知名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此后向全国推广。1984年1月,邓小平首次考察深圳,肯定了“深圳速度”,认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0年代,在袁庚的推动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保险机构——平安保险,先后在蛇口成立。 1984年5月,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十四个城市被定为沿海开放城市。与此同时,众多海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也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企业开辟了海外市场。改革开放期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作法表示支持、并提供了包括无偿援助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援助,香港、澳门和台湾也对中国大陆提供了大量资金、技术、人才、理念等重要支持。 科教文化 1977年,邓小平主导恢复了由于文革而中断十年的高考。拨乱反正期间,“实施义务教育”的口号被提出;在邓小平等人的推动下,1982年“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被写入新编宪法《八二宪法》,恢复了对知识和教育的尊重。1985年,在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的提议下,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86年,中国大陆《义务教育法》颁布,九年制义务教育确立。 邓小平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观点。1981年12月,邓小平批准修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此后又多次会见支持该项目建设的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1984年10月7日,对撞机工程破土动工。1985年2月,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同年3月,秦川核电站动工建设,是中国大陆建成的第一座核电站。1986年3月,在四位两弹一星元勋的建议下,邓小平亲自批准开启了“863计划”,由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负责,同年即调拨100亿人民币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二十分之一),863计划此后的重大成果包括神舟飞船、蛟龙号潜水器、天河一号及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龙芯等等。1987年,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动工建设,是中国建成的第二座核电站,也是中国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人才方面,邓小平批准了包括陈省身在内的诸多外籍华裔人才的引进。 1980年代起,深圳、北京中关村等地的高新电子技术产业崛起,后被誉为“中国硅谷”,其中华为(1987年起)、中兴(1985年起)、康佳(1980年)等知名企业在深圳创立,联想(1984年起)等知名企业在北京创立。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席位。1984年,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夺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此外,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时期,还诞生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一系列新的文学流派。 政治体制改革 前期改革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讲话(俗称“8.18讲话”),指出权力过分集中是中国当下官僚主义的“总病根”。邓小平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议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提倡民主集中制,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全面修宪建议,强调: 宪法应当保证人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要体现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 要明确哪些问题应当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决定时,要严格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一人一票,每个书记只有一票的权利,不能由第一书记说了算。 但此后的“波兰团结工会事件”对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负面影响。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八二宪法》,该宪法也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部宪法。《八二宪法》收入了许多宪政主义的内容和条款,为改革开放奠基。其中的部分修订内容包括: 删除了诸如“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的文革语言; 取消了“国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条款,不在具法律效力的宪法正文直接出现“中国共产党”字样; 规定了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 一定程度上理顺了党与法的关系、推行党政分离,将中国共产党党务机构分离出国家机构运作体系,明确区分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恢复了《七五宪法》中废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副主席职务,任期一届五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国家主席单独行使的职权都是礼节性或象征性的,具有这样特征的国家元首一般被称为虚位元首。 后期改革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加速,中国社会出现了官倒、权钱交易、腐败、特权等种种问题,而进一步的经济改革也遇到了原有政治体制的阻碍。1986年上半年起,邓小平再次提出“政治改革”并启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研讨和制定;6月28日,邓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说:“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 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8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我们说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指领导体制的改革,不是指政治制度。... 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否定这个制度。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不是从今年开始的,邓小平同志早在一九七八年就讲过,后来我也讲过。为什么今年把这个问题突出出来?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涉及政治体制,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改不动,改不了。” 1986年9月,“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成立,成员包括赵紫阳(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胡启立、田纪云、薄一波、彭冲。9月3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时说:“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但他的政治改革出发点是,在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的前提下,实行党政分开、提高行政效率、革除官僚主义弊端、推动经济制度进一步改革等,并要求不能照抄西方的宪政制度。邓强调:要使行政机构能够有效地工作,不能过多干扰行政机构的工作。决定了就办,这是我们的优势,这个优势不能丢。不能放弃专政,不能迁就要求民主化的情绪。我们要搞一个什么样的体制?要搞一个增强行政效能的体制,机构要精简。......民主还是个手段,讲民主必须要和法制联系起来讲,把法制搞起来,才能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的行政机构应该很有效能。此时,体制内外的人士对加速政治体制改革的强烈要求是一致的,而外界也对此次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抱有期待。其中部分人士还公开提出了“多党制”、“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司法独立”等西方宪政主义的架构。虽然这些与邓小平等人的中共官方改革观点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当时比较宽松的政治气氛下,并没有受到过多的抑制与打压。 1986年10月, 赵紫阳提议的中央政改研讨小组办公室成立(简称“中央政改办”),具体由鲍彤、严家其、贺光辉、周杰等人负责,并于次年向中央提交报告《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获邓小平认可。期间,胡耀邦因“八六学潮”被迫下台,赵紫阳代理总书记,并平息了左派发起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主持了开幕式,赵紫阳作了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该报告由鲍彤负责起草,提出并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和设想,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概念。该报告的第五部分详细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将邓小平1980年的“8.18讲话”作为改革的指导性文件,阐述了许多符合宪政主义的内容,其中包括进一步实行党政分开、权力下放、提倡法治和监督、完善选举制度等等。十三大还首次实行了差额选举,赵紫阳正式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鲍彤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不久后鲍彤又被任命为中央常委政治秘书。同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成立。 1989年,随着六四事件的爆发,赵紫阳等人被撤职,80年代后期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改革陷入停滞,有学者将此次政治改革的失利归咎于邓小平的个人局限性(譬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有人认为是由于中共左派保守势力的干扰和围剿,还有人认为六四事件中部分过于激进的学生也负有责任。 民主运动及政治風波 在中国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現實政治控制以及諸如物價上漲、幹部腐敗,雙軌制引發的官倒等社會問題的不滿也開始顯現。而此时的东欧民主化也影响了中国社会。學生和一些知識份子要求更大的政治改革與自由,中共內部的一些元老不斷懷疑改革的進度以及改革的最終目標與社會主義背離。1986年12月,一批示威的學生開始公開反對改革的緩慢進度,也使這些中共內保守派更確信對改革的懷疑,擔心這種改革可能危及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地位。胡耀邦这一鄧小平的親信以及改革的積極推動者,被指責應該為1986年的示威事件負責,而於1987年1月被迫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接任總書記,而副總理李鵬被任命為總理。在趙紫陽接任後,他所倡導的政治與經濟改革受到越來越多的攻擊。而他在1988年5月提出的價格調整也引起普通民眾對通貨膨脹的強烈不滿,有人提出應該加強中共中央在經濟上的控制,並且抵禦西方影響。這最終導致一場政治爭論。1987年-1989年3月,爆发拉萨骚乱。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去世,北京的大學生以祭奠名義開始的請願活動,因政府的消极应对而升級,不斷擴大的示威人群要求政府處理改革带来的問題和更大的政治自由,抗議也迅速蔓延至上海等其它大城市。4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的社論,認為學生運動被少數反中共反政府陰謀分子操縱,是反社會主義的動亂。5月13日,數百名大學生开始在天安門廣場靜坐絕食,抗議政府拖延對話,要求政府否定4·26社論,承認學生運動為「愛國民主運動」。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主張,學生的訴求應當在民主和法制的軌道上解決;而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和國務院總理李鵬等主張武力鎮壓。5月19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宣佈對北京實行戒嚴,并于次日颁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於在北京市部分地區實行戒嚴的命令》。6月3日,中共调集20万戒严部队,同日晚,官方宣称北京「已發生嚴重的反革命暴亂」,晚11時至6月4日清晨,戒严部队進入北京城區,以武力强行驱散示威学生及群众,据各方估计造成约200-10000余人死亡。 6月9日,邓小平接见戒严部队干部并讲话,认为“六四”风波“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的,是一定要来的”,认为“极少数敌对势力”希望“建立一个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他强调,中国共产党先前制定的方针和路线没有错,要继续坚持。 六四天安门事件後,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发生政治风波的原因以及性质,对中央领导机构成员进行了调整,赵紫阳、鲍彤等中共改革派高层被撤职,江泽民、宋平、李瑞环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成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李鹏、乔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环组成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国际社会对此事件中的武力镇压普遍表示了谴责和甚至进行制裁,也有部分国家表示同情或者支持。 九二南巡前后 六四事件后,中國再度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起初,黨內主張減緩政治改革力度以維持政局穩定的觀點逐漸成為主流觀點,為了維護局勢的穩定,經濟改革步伐也曾一度減慢,直到鄧小平1992年的南巡讲话後,經濟局面有較大幅度的改善。鄧小平再度重申要發展市場主導的經濟,拯救了中国新兴的资本市场。在中共十四大中,包括朱镕基在内的一批年輕、支持改革的新領導人取得最高領導地位。鄧小平及其支持者認為,經濟自由化以及進一步的改革對提高中國的生活水平是十分必要的。除九二南巡以外,中共中央政治局還公開支持鄧小平的經濟開放政策。雖然中國依然沒有進一步進行政治改革,經濟開放卻依然是中國的首要目標。 鄧小平主張經濟對外開放並且在社會主義體制下實行市場經濟。据中国官方数据,1979-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则只有2.8%。然而,鄧小平的改革也遺留很多未解決的問題。他市場改革的直接結果就是,在1990年代中期,很多國有企業已經無法贏利,而需要關閉。更嚴重的是,到1990年代中,很多鄧小平的經濟改革(特別是農村經濟改革)措施已經不再有成效;農村收入降低,中國的三農問題是中国大陆領導人所面對的極大挑戰 。最後,鄧小平強調務實,否定毛澤東共產主義理想化的作風雖然在中共黨內占主導地位,卻引起西方世界的懷疑。很多在中國國內或國外的觀察家都懷疑一個一一党专政的政治體制是否依然能夠控制越來越活躍與繁榮的中國社會。然而,這種問題與六四事件之前的中國或1949年前中國所需要面對的戰亂、饑荒及社會不穩定等問題比起來,無疑是非常輕的 。根據《財富》雜誌記者吉姆·羅沃的說法,「鄧小平及其支持者在1979至1994年間的改革帶來的有可能是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所發生的最大規模的對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進步影響上億的人口。鄧小平於1997年去世。但他的時代並沒有結束。迄今,他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依然居主導地位,並以鄧小平理論的形式固定下來,在中國大陸被譽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獲得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同等的地位,並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國共產黨章程》。 外交方面 改革開放后,中國與世界的聯繫也更加緊密。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外交关系。鄧小平上台後出訪多個西方國家及日本,1979年,他訪問美國,與卡特總統會晤。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正式決定在1997年英國將歸還在鴉片戰爭中侵佔的香港(中國大陸官方稱從未喪失香港的主權,1997年只是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鄧小平同意在50年內不干涉香港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和市民的生活方式。這種“一國兩制”的構想後來沿用在澳門問題,與葡萄牙在1987年4月13日共同簽署《中葡聯合聲明》。中國政府也希望這個模式能夠在台灣問題上使用。另一反面,苏联作為世界的另一個超級大國,鄧小平認為由於地理上的原因,蘇聯對中國的威脅要比美國對中國的威脅還大,但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与邓小平、赵紫阳等人会面,中苏关系正常化。 1979年1月1日,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在《中美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中,美国宣布断绝与中華民國的外交关系,转而承认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国再次重申上海公报中所提到的一个中国政策,认知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认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则表示同意美国人民继续与台湾人民保持商务、文化以及其他非官方的往来;美国国内的《台湾关系法》则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以鼓励台美之间的非官方往来。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开启了两国之间一连串重要、高级别的交流,这些交流活动一直延续到1989年,期間是兩國關係最好的時期。两国之间签署了多个双边条约,特别是在科技与文化领域的交流活动以及贸易交流。自1979年初开始两国就在《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框架下进行了数百个合作研究项目。 军事方面 中越战争于1979年2月17日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短时间内占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便宣布胜利,撤出越南。越方在中方撤出之后也宣布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到最低点。进入八十年代后两国继续对抗,在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等地区又相继爆发边界冲突,时间持续达十年。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陆地边界也最终划定。中国政府方面声称“越南种种举动威胁中国的边境安全和影响东南亚的局势稳定”,但实质上是为支援红色高棉(红色高棉运动受中共支持)而发动“自卫还击战”进入越南。而当时国际上大部分西方国家认为越南应从柬撤军,中国则应从越南撤军(实际上中国在一个月后从越南撤军,而越南仍通过傀儡政权维持对柬占领,长期拒不撤军)。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认为是中国侵略越南,亚洲大部分国家如日本、印度和蒙古等国也要求越南停止侵略柬埔寨而中国也应自越南撤军。越南于1989年1月宣布将于在9月之前将越军全部撤出柬埔寨。 1981年9月,11.4万解放军参与了华北大演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解放军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演习。1984-85年,邓小平等人推进了中国军队体制的现代化、正规化改革,进行了“百万大裁军”、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军一百万人,精简编制。 灾祸 下表(可点击展开)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造成至少100人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 争议 有观点认为,邓小平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拨乱反正存在局限性,例如“四项基本原则”的入宪,不许否定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于1980年提出要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并一直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在对毛泽东本人的评价上以及在对极权主义、专制主义的反思中也体现出了邓个人的局限性,尤其是在1980年代初《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过程中,邓坚持要求对毛作出“功大于过”的评价、要求拥护“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官倒、权钱交易、腐败、特权、垄断、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计划生育“一孩政策”其中的部分强制性举措(譬如强制引产、结扎)和公民的人权受损也遭致诸多批评。在老少边穷地区,生产生活困难,迷信观念严重,部分人群反对计划生育,以至于发生多起称帝事件。此外,政治改革的滞后、官倒、腐败、特权等问题引发了大规模学生运动,譬如八六学潮、八九民运等等,而邓小平、李鹏等中共高层在六四天安门事件中的决策也一直饱受争议。 江泽民及第三代领导时期(1989年-2002年) 交接 江澤民是鄧小平以及其它中共元老的折中選擇,來取代當時指定的繼任人趙紫陽。趙紫陽被認為對學生抗議過於容忍。雖然江澤民並沒有直接捲入對示威的鎮壓,他因迅速穩定上海的局勢而受到賞識。當時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候選人有兩個:江澤民和李瑞環。鄧小平的健康狀況在1997年去世之前每況愈下。在九十年代開始,江澤民及其同僚逐漸開始負責日常工作。這個「第三代」領導集體是以江澤民為核心來運作的。1998年3月,江澤民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中連任國家主席。總理李鵬任期屆滿後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一職由朱鎔基接任 。 内政 政治经济 在1990年代,中國經濟依然保持正常發展,這使得中國在過去二十年內一直保持著9.7%的平均增長率。1992年,邓小平在中国南方巡视,重申改革開放。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國大陸的國內生產總值依然保持7%的增長,這主要是通過國家對經濟的積極干預,加大政府在基礎設施領域的直接投資來實現的。另外政府也試圖用各種辦法來刺激需求,但是效果不明顯。政府直接投資的增加,也導致財政赤字的增加。雖然統計數據顯示經濟的持續增長,但是一些深厚的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甚至日益嚴重:貧富分化加劇,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國有企業效率低下以及陷入呆賬的銀行系統。对此,1996年“三农问题”被正式提出,而西部大开发也于1999年启动。而處理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的同時引發大量失業工人,但是相應的金融保障體系剛剛建立,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大量老工業基地的工人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陷入貧困狀態,社会不稳定增加。 1994年12月,长江的“三峡工程”开始建设。中国政府于1997年和1998年展开了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除了少数大型垄断企业,所有的国有企业都遭到了清算,原属于国企的资产均被出售给了私人投资者,大量国企员工被迫下岗。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至2004年间,国有企业的数量减少了48%。与此同时,江泽民和朱镕基还降低关税、削弱贸易壁垒、制订更开放的法规;对银行体系进行改革;废除毛泽东时代的社会福利制度;将军事企业和解放军强行分离;减轻通货膨胀; 这些举动引起了一些群体,尤其是私有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不满。 2000年,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政治理论。同年,中国卫生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在同年确认该国已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 港澳地区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對香港恢复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開始對澳門恢复行使主權。 科教文化 1992年,921工程获批。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北斗一号)正式立项。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以全面落实邓小平于1988年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1990年代中期,211工程启动;1998年,985工程启动。2002年5-6月,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主教练米卢的带领下,首次晋级“世界杯”决赛圈。2002年8月,在美籍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努力下,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陈省身担任大会名誉主席、吴文俊担任大会主席,这是该大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 外交 19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形势嚴峻。冷戰的結束與蘇聯解体意味著中國與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之間原本存在著的最重要的合作基礎的喪失;六四之後的中美關係也很難在回到八十年代的蜜月期。雖然江澤民與克林頓將兩國關係定位為「戰略夥伴關係」,中美在整個1990年代實際上處於一種非敵非友的狀態之中,兩國之間存在一些根本性歧見,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卻又能夠溝通合作。江澤民任內極力推動中美關係發展,包括1997年和1998年兩國元首的互訪,以及朱鎔基總理的訪美等。但是美國國內始終有一股強大的抗拒與中國保持親密接觸的力量,這些被稱為「藍隊」的人認為在中國改善其自身人權、民主等方面的紀錄之前,美國應盡量疏遠甚至孤立中國。1999年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襲事件、2001年南海危機等令中美关系紧张;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中美关系缓和。此时,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的大部分國際政治學家都已經預見到,中美關係將是新世紀中最重要的雙邊關係。2001年底,經過長期的艱苦談判,中國終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顯著改善,兩國彼此間在許多國際問題上有著相近的立場與利益。2001年,江泽民與俄罗斯总统普京簽訂有效20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確定了中俄兩國合作的原则。中俄边界谈判取得突破,消除了两国之间的障碍。然而由於兩國國力所限,不可能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聯手與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國家正面衝突。 1993年汪辜會談後江澤民發表八點對台工作指示,作為具體落實兩岸政策的指導。然而1994年千島湖事件對兩岸關係造成衝擊,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訪美觸怒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後又在中华民国首次總統直選前夕在台灣海峽舉行軍事演習,事態曾一度升級至迫使美國兩個航空母艦群進駐海峽,引发台海飛彈危機。北京方面认为,1998年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的兩國論不僅破壞汪道涵的原定訪台規劃,更進一步惡化兩岸局勢 。北京方面將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稱作「麻煩製造者」,並將希望寄托於他的繼任者:然而2000年中華民國實現政黨輪替,民主進步黨的陳水扁執政之后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在2008年中國國民黨的馬英九上任後,承认“九二共识”,極力與大陸修好,兩岸走向和平发展的局面,此路線也造成台灣內部的爭論 。 灾祸 下表(可点击展开)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造成至少100人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 争议 199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访问苏联,与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签订《中苏国界东段协定》,此后又于2001年与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签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定海参崴等远东地区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归属俄罗斯。而自2001年开始的领土谈判,至2004年胡锦涛时期签署《中俄边界东段补充协定》,最终确定中国将与俄罗斯平分黑瞎子岛。此外,江泽民时期与越南签订了相关协定(2000年),明确了白龙尾岛(中国以前所称的夜莺岛)属于越南领土。这些行为被部分人士认为是“出卖中国领土”或“卖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自主技术、缺乏创新能力、对外依赖度过高,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此外,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中国的司法体系逐渐受到中共政法委的控制,太子党等各权贵家族不断敛财、控制国家财富,官场腐败和买官卖官也大规模兴起。而在胡锦涛上任后,江泽民等人依然采用各种方式干预中国的政治走向,架空胡锦涛、温家宝等人,甚至出现“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现象,这被外界誉为是一种“老人干政”或是在“垂帘听政”。 此外,民众的出行安全问题以及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严重,民航空难事故频发,而各地小煤窑缺乏监管也导致矿难频发。1998年长江爆发特大洪水,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许多水利工程质量低劣,被时任总理朱镕基斥责为“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而官方公布的伤亡人数也受到质疑。 1999年,江泽民为首的中国官方决定镇压法轮功(参见:610办公室),引发争议。而从江泽民时期出现的非法器官买卖、移植事件也屡见不鲜。 胡锦涛及第四代领导时期(2002年-2012年) 交接 江澤民等人在中共十六大上退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員會,讓位給由新任總書記胡錦濤率領年輕的「第四代」領導集體。不过,江澤民依然在發揮影響力,並直到2004年9月才辭去中央軍委主席,交出軍權。胡錦濤是第一個1949年立國後加入的共產黨最高領導人。胡錦濤在1992年49歲時就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和中共中央書記處,是所有委員中最年輕的。新一屆的領導人被賦予高度期望,無論是國內國外,大多數媒體都期望,「胡溫體制」會把中國大陸帶入一個新的階段。國外的媒體更關注新政府在政治改革方面的舉措,而中國大陸的媒體則更關心新領導層的親民形象。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 内政 政治经济 雖然经历了非典疫情(SARS)的衝擊,2003年中国經濟成長還是達到近幾年來最高的9.1%。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02年底,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建设。但是經濟發展依然面對深層的問題,包括東西部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胡温政府提出幾項措施,包括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關注弱勢群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中國繼續開放其市場,雖然還是受到沒有完全履行入世承諾的指責。不過,多種外國產品的關稅已經下降了很多。2003年末,中國大陸與香港及澳門簽署《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保證三地的產品能夠以零關稅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中國的貨幣政策在2003年末成為焦點,美國政府批評中國故意將人民幣匯率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以取得在國際市場上的不公平優勢。而中國方面則不願意讓步,批評布什政府面臨選舉年,指責中國的貨幣政策只是為了其自己的選舉。2004年初,似乎有跡象顯示中國將會改變其貨幣政策,與美元脫鉤,曾經有中國媒體報道過,將會在2004年年內使到人民幣擴大浮動範圍,但是立即遭到當局的否認。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調節及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国内的私营企业于2005年首次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并在此后继续扩大。但是在石油业和银行业等行业,国有垄断企业仍然存在。 在此期間,中國的房地產業迅速發展,甚至成為一些城市的支柱產業。與此同時,商品房價格,建築材料價格也大幅度上漲,這引發房地產泡沫和整個國民經濟的過熱。房地產泡沫和銀行巨額呆壞賬增加了金融風險。房價的過快上漲也導致非法佔地、拆遷糾紛等各種社會問題。中央政府試圖進行調控,但是由於地方政府和既得利益集團從中作梗,這些調控措施並沒有受到預期效果。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由此,中国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与此同时,2005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整治、关闭小煤窑。 2007年以来,中国境内的恐怖主义事件明显增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生多次发生恐怖性质的袭警、爆炸案件,包括2008年的喀什袭击事件、库车爆炸案和2011年的和田7·18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喀什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此外,也发生针对民航班机的恐怖事件,如南航班机三·七爆炸未遂案(2008年)和天津航空7554号班机劫机事件(2012年)。大多恐怖事件发生在中国大型活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期,在国内外造成巨大反响,如2008年昆明公交车爆炸案和在新疆发生的数起事件。 2012年,王立军事件、薄熙来事件爆发,受到广泛关注。 科教文化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发射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飞船,载送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在随后几年中,中国陆续发射多艘载人航天飞船,将数位宇航员送人太空。2004年,温家宝批准嫦娥计划,北斗二号项目启动,2011-12年开始提供导航服务。2010年,蛟龙号潜水器启用。2011年,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第一步。2012年3月,深圳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重大成果获得国际关注。2012年10月,莫言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籍作家。 与此同时,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东道主中国以51枚金牌位居金牌榜首位。借助北京奥运会,中国展示了经济发展的成绩、自信以及史无前例的开放心态,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也极大改观了北京这座城市的面貌,政府与公众在奥运会这个舞台上取得了高度的统一,公众也表现出对政府少有的包容和支持。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界博览会举行,是中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也是首次由发展中国家主办综合性世博会,共有256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参展。 港澳地区 香港在1997年回歸中國後,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和一系列的經濟、政治難題的影響,當2003年初港府宣佈將就基本法第23條有關顛覆罪立法時,引起許多人的反對。部分香港人認為,23條立法是行政長官董建華受命於中央政府而做出的決定,他們擔心立法會限制到港人的政治自由。港府做出多項讓步,但是還是無法平息爭議,最終在7月1日回歸紀念日當天,50萬市民走上街頭抗議立法,該事件也引起中央政府的關切,遊行最終導致香港政府宣佈擱置立法計劃。 在七一大遊行後,香港民主派開始更積極要求政治改革,他們公開提出,要2007年特首直選、2008年立法會全面直選。中國政府始終堅持香港是中國的內政,反對外國政府干預內部事務。中國政府的立場是,「一國兩制」應以「一國」為先,中國是單一制社會主義國家,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沒有權利自行改變政治體制。2004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基本法》做出解釋,否決2007年特首和2008年立法會直選,並重申解釋和修改基本法的權力在全國人大,而不是香港立法會。 2005年全国“兩會”期間,董建華以健康原因辭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職務,由於《香港基本法》的疏漏,特首的補選開始成為一個爭議的焦點,香港特區政府再度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釋法,期間曾蔭權代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然後,再由中央指定的選舉委員會補選特首。 民族问题 2008年3月,西藏拉萨爆发藏人抗议示威活动,后演变为暴力事件,造成18名无辜平民死亡。2009年2月起,发生在西藏、四川和青海等地部分传统藏区内的一系列僧侣自焚事件。2012年初,由于川西藏区喇嘛自焚和示威游行,酿成军警与藏人冲突事件。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发动游行示威活动,随后演变成维吾尔族、汉族和警方的大规模暴力冲突,持续数日。官方宣称乌鲁木齐七五事件共造成197人死亡,另有1721人受伤。2009年9月2日至4日,针对汉族平民的500余起针扎事件引发汉族民众上街游行,并发生零星暴力事件,导致5人死亡及14人受伤。 外交 胡锦涛推行睦邻友好政策,主张全方位外交,重视对东南亚的中国周边邻国改善关系。在南海问题上,胡锦涛政府推动与东盟国家开展海上对话与合作,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区的稳定。 2005年、2010年全国多个地区爆发大规模反日示威活动。2005年3月至4月其间在中国各地举行的一系列大型游行和抗议活动,主要是反对历史教科书和日本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努力。2010年10月,因中日撞船事件,西安、成都、郑州、宁波等地举行反日示威游行活动。
目前中華民國有13個邦交國,並在數十個非邦交國城市設有駐外機構,多方面建立持久關係。中華民國政府配合邦交國執行互助互惠的合作計劃,並與理念相近國家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維護區域安全及和平發展。同時外交政策秉持「踏實外交」原則拓展國際空間,除了在亞太區域扮演重要角色,也協調相關部門參與國際組織。中華民國政府還協助國內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活動、推動人道援助和衛生合作,並回應氣候變遷、恐怖主義、跨國犯罪、人口販運等問題。目前有170個國家和地區給予中華民國護照持有者免簽證、落地簽證或電子簽證。 在冷戰前期,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代表「中國」,也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暨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到了冷戰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中國」席次,中華民國失去國際地位。目前中華民國是45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世界貿易組織、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國際農牧業組織、國際開發銀行等)的成員國、及27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觀察員,並積極推動參與聯合國體系、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警政國際組織等機制。同時中華民國還推動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和經濟整合,與多個國家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中華民國現與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及等地區國家維持正式外交關係。中華民國與美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雙方在安全、經濟等領域緊密合作;中華民國也與加拿大展開交流。中華民國政府藉由新南向政策拓展及與東南亞國家協會國家交流,並推進南亞(印度、尼泊爾)、東北亞(日本、韓國)等地關係。中華民國與澳洲、紐西蘭等國家關係友好,並參加太平洋島國論壇對話會議。中華民國也與聖座合作密切,並擴大與歐洲聯盟、歐洲各國合作。同時,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青年世代交流等計劃,並鼓勵國際非政府組織設置據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擁有臺灣的主權,強迫中華民國接受單方面設定的政治統一框架,不斷進行政治打壓及軍事脅迫。不過雙方持續維持經貿、人員、文教與社會交流,開放並執行多項協議措施,中國大陸也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及對外投資對象。除此之外,臺灣也與香港、澳門發展關係,並推動僑務工作。目前中華民國與汶萊、中華人民共和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存在南海諸島爭議,並與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釣魚臺列嶼主權問題。中華民國政府支持多邊體系解決領土爭端,提出和平協商處理東海、南海分歧。 國防軍事 臺灣位處東亞島鏈中心,是鄰近臺灣海峽與呂宋海峽的戰略要地。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強調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侵犯臺灣,持續對臺灣展開軍事演習、侵擾西南空域、間諜情報活動,使其成為中華民國唯一的軍事威脅。中華民國國軍包括陸軍、海軍、空軍,並有憲兵、陸軍後勤、後備、防空飛彈、資通電軍等指揮部。在指揮架構部分,總統為三軍統帥,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其直接責成國防部部長,由部長命令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執行。國防部主管整體國防事務,依法提交相關報告。另設有提供總統諮詢的國家安全會議,下轄國家安全局。 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威脅,國軍提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守勢防衛構想,戰力整建放在建立不對稱嚇阻戰力,維持周邊制空權和防禦,並在遭遇攻擊時保存戰力、等待其他國家協防。除了防衛作戰需求,國軍還依令支援反恐行動、及協助地區災害防救。同時中華民國持續與美國、日本等理念相近國家交流,共同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脅。武器裝備以自主研製優先,其他由現貨市場商購及軍購獲得。目前美國根據《臺灣關係法》出售防衛性武器,但大部分國家不願意出售。另外傳出臺灣擁有攻擊中國大陸、及製造核武器能力。 在2022年,臺灣國防預算近170億美元,占國內生生排行額2.2%。目前國防人力約有170,000名現役軍人,分成軍職人員(徵兵制與募兵制進用)及文職人員(國家考試進用)。所有年滿18歲至36歲、符合標準的男性須服兵役,學生可延緩入營,並設有替代役制度。役男後續會被納入後備軍人管理,並規劃、空襲演習和災難演習。臺灣每年訓練約120,000名預備役軍人,並計劃將增加到260,000人。女性現役軍人多從事非戰鬥職位,在2021年約占15%。臺灣持續改善並保障軍人權益,並提供各階段軍事教育。 經濟建設 臺灣經濟屬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主要由製造業、國際貿易和服務業推動,而大量外匯儲備、勞動生產率增加、產業私有化、政府經濟規劃、亦促成經濟成長。在2021年,名目國內生產毛額7,750億美元,人均名目國內生產毛額33,011美元,人均購買力平價59,398美元。而中央銀行藉由貨幣與外匯政策穩定新臺幣和外匯流通,持有世界排行前幾名的外匯儲備。這些讓臺灣在全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與國際社會有極高依存度,並在許多調查排行前幾名,如2022年經濟自由指數第6名、《世界競爭力年鑑》第7名、投資環境風險評比第3名。 中華民國積極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與世界貿易組織推動區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紐西蘭、新加坡、巴拉圭、史瓦帝尼、貝里斯等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定。同時強化貿易合作和產業形象、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吸引臺灣商人、中國大陸資金及其他外商投資、推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和新南向政策。臺灣證券交易所是世界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上市公司總家數為971家,總資本額約74,999億元。不過臺灣產業主要基於,且大多是集中在北部的家族企業。 在2022年,中華民國商品及服務輸出5,512億美元、輸入4,515億美元,貿易順差997億美元(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13.07%)。其中商品輸出4,795.2美元、輸入4,276億美元,貿易順差648.7億美元。中華民國主要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含香港,38.8%)、東南亞國家協會(16.8%)、美國(15.7%)、歐洲聯盟(7.3%)、日本(7.0%),主要進口來源為中國大陸(含香港,20.0%)、日本(12.8%)、東南亞國家協會(12.6%)、美國(10.7%)、歐洲聯盟(9.4%),而主要投資對象為新加坡、美國、加勒比海英國屬地、越南、韓國、中國大陸等。 同時期,中華民國勞動力人數平均1,185.3萬人、就業人數平均1,141.8萬人,失業率平均3.67%。臺灣持續推動青年就業和創業,女性勞動人數亦持續增加,勞動參與率平均59.18%。臺灣工會組織率相對較高,勞工抗議較少見。中華民國逐步調整基本工資、縮減工作時數、推動性別平等及友善職場措施、辦理勞工與就業保險及勞動檢查、健全退休金及國民年金制度,並落實工會自主、強化勞資爭議處理。目前臺灣綜合所得稅與營業稅相對較低,但已經出現貧富差距擴大、僱傭市場緊縮、非典型就業等現象,低收入及中低收入戶約58.1萬人。 第一產業 2022年,中華民國第一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1.41%。農業就業人口占4.6%。臺灣氣候溫暖、雨水豐沛,適合作物生長。過去臺灣藉由土地改革、技術引進促成農業發展,但近期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受到衝擊。目前農耕地約78.7萬頃(占土地面積22.7%),但農戶平均耕地0.72公頃,屬小農兼業經營,生產成本高且不具競爭力。稻米是最具價值的主食,主要蔬果有竹筍、捲心菜、西瓜、香菇、綠葉蔬菜和蔥。蔬果、茶葉和為重要出口產品,並出現數百個休閒農場。畜牧業奶製品與肉業經濟規模較小,豬肉與家禽比牛肉更歡迎。 過去、和漁業為重要經濟部門,曾大量開採黃金、硫磺、大理石等資源,但現今重要性下降。採礦業與林業由於資源枯竭及管理限制,僅占經濟總產值一小部分,但木材與竹材產量持續增長。由於資源狀況與影響,漁業由沿海漁業轉為遠洋漁業與,主要出口秋刀魚、石斑魚、吳郭魚等;臺灣南部則有觀賞魚養殖場。目前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建立產品安全、糧食安全、防疫檢疫等機制,並改善農產品運銷、農作物出口、水利建設、農漁民團體、農漁村環境,以及發展農業創新知識和高經濟價值產業。 第二產業 2022年,中華民國第二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37.80%,製造業占34.24%。工業勞動人口占35.4%。在產業結構和貿易政策上,臺灣先後經過勞力密集產業進口替代階段(1950年代)、出口導向二次進口替代階段(1960年代)及資本密集技術導向產業等階段(1980年代)。因此早期政策主要投資、輕工業,其後扶植塑膠、石化、鋼鐵、造船、汽車、電子、半導體產業。其中藉由公營事業推動國家政策,並進口石油建立石化工業。目前臺灣還是半導體、資訊及通訊科技產品的重要生產地,也是主要工業產品、高端零件的提供者。 目前中華民國主要生產紡織品、食品加工、塑膠、石油精煉、藥品、化學品、鋼鐵、車輛零件、機具機械、半導體、電子設備、資訊及通訊科技設備、消費品等產品,主要出口產品有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金屬及其製品;主要進口產品有電子零件、礦產品與機械。數家臺灣公司在全球市場擁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聯華電子、華碩、宏碁、宏達國際電子便是知名品牌。中華民國政府希望加速產業升級及結構轉型,建立創新驅動經濟形態,並協助企業布局全球。同時藉由國防工業穩定需求及提升技術,自製軍艦、潛艦、戰鬥機、飛彈等武器。 第三產業 2022年,中華民國第三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60.78%。服務業勞動人口占60%,是成長速度最快的產業類別,並朝向精緻化與專業化發展。主要服務業有批發和零售貿易、政府服務、金融和保險、房地產(包括出租和租賃)、運輸(包括倉儲)、醫療保健和社會服務、高科技服務、住宿(包括飲食)、教育和文化(包括體育和娛樂)。在商業部門方面,中華民國政府推動電子商務業、國際物流服務、餐飲科技、商業服務設計暨廣告服務業、連鎖加盟業、智慧商業服務加速升級與數位轉型,並強化冷鏈物流、國家標準檢驗、智慧財產權等基礎環境。 中華民國⾦融機構分成、信用合作社、農會、漁會信用部、票券⾦融公司、證券⾦融公司及⾦融控股公司。其中銀行機構持續拓展據點,保險業經歷快速成長有相當高覆蓋率,證券業和票券業機構則趨於穩定。中華民國政府相當看重自己的文化特色,陸續規劃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國家公園、國家森林遊樂區、林業文化園區、國家綠道、國家級風景特定區等。在2022年,前來臺灣的旅客共895,962人次,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日本、香港、美國和東南亞;出國國民共1,482,821人次,主要前往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和歐洲。 科學技術 臺灣科技發展源於政府對於應用科學的、研發創新與產業升級及私營部門相關投入,這也是其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早期中華民國政府主要推動民生科技產業與臺灣製造(石化業、鋼鐵業、汽車產業),在1980年代轉為資訊科技(個人電腦、積體電路),目前則推動產業創新及升級轉型;同時還支持學術研究發展,引導大學與企業共同開發高科技、學界成果產業化、培育創新人才。目前中華民國政府支持的產業包含數位資訊及通訊、生物醫學、奈米、綠電及再生能源等技術,也積極推動智慧機械、國防戰略、防災、物聯網、雲端運算及人工智慧等項目。 除了培育專業技術及跨領域人才,中華民國政府提供產業投資發展環境、推動國際產業創新聚落。目前臺灣共有13個科學園區,分成新竹科學園區、中部科學園區及南部科學園區三大核心園區,集結大量生物技術、個人電腦設備、積體電路、奈米技術、精密機械和電信領域公司。在2021年,臺灣三大科學園區進駐企業的經濟產值達1,239億美元。臺灣還設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家實驗研究院(含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國家太空中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臺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和資訊工業策進會等機構展開多項研究。 另一方面,中央研究院是國家學術研究最高機構,招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頂尖研究人員。中華民國在文學研究、經學、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宗教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圖檔學、傳播學、體育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學術領域均有研究成果,並朝向全球化、在地化、多元化方向發展。目前臺灣在科技競爭排名領先,如在2019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創新能力部分排行第4名,在2021年《世界競爭力年鑑》技術基礎設施和科學基礎設施部份分別排行第9名與第6名。 公共建設 交通運輸 臺灣四面環海,位處印度洋與太平洋交通樞紐。目前擁有7個國際商港和4個國內商港,前四大港口為高雄港、基隆港、臺中港及臺北港。主要是民營企業(如長榮海運、陽明海運等),擁有大量商船,2022年國際貨櫃裝卸量1,469萬20呎標準貨櫃。臺灣還擁有35座機場,包括桃園國際機場(全球第四繁忙機場)、臺北松山機場、高雄國際機場及臺中清泉崗機場4座國際機場。目前計有中華航空(國家航空公司)、長榮航空、臺灣虎航、星宇航空等8家航空公司,各主要城市間班機頻繁,在全球89個城市則有199條國際航線。 臺灣環島鐵路為公營事業,營業里程1,065.0公里(共241座車站),載客列車分成數種等級。臺灣高鐵公司經營的臺灣高鐵共12個車站,臺北市至高雄市需90分鐘,構建西部走廊一日生活圈。臺北都會區、高雄都會區、桃園中壢都會區、臺中彰化都會區還建有捷運系統。公路分為國道、省道、 縣道與市道、鄉道與區道及其他專用公路,總里程21,777.6公里。大部分公路橫跨西部沿海低地與丘陵,雪山隧道是世界第八長高速公路隧道。臺灣私人汽車和機車擁有率相當高,並有汽車客運、計程車、租車、公共自行車等服務。 能源供需 2020年,臺灣電力產業主要仰賴化石燃料(82.2%)、核能(11.2%)、水力(2.2%)、太陽能(2.2%)、生質能(1.3%)、風力(0.9%)。目前臺灣煤礦存量已經耗盡,僅能開採少量的石油及天然氣,因此大部分化石燃料必須仰賴進口。由於對外國燃料的依存度極高,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分散採購石油、煤礦與天然氣,並依法管控石油與天然氣安全存量。其主要是從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中東國家進口石油,並向澳洲、印度尼西亞和南非購買煤礦。天然氣進口在2000年後急遽增加,目前向卡達、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13個國家採購。 早期臺灣發電廠採用水力發電和燃煤發電,其後則仰賴火力發電,並在1970年引入核能發電。在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後,反對核能者增加,核能發電的能源占比亦下降。再生能源占一小部分比例,以太陽能、風力和生質能發電為主,水力和地熱發電相對次要。在電力需求增加、發電機組屆齡下,臺灣電力公司推動增加燃氣機組、天然氣接收站等計劃。同時中華民國政府也推動能源轉型,輔導提升能院效率和潔淨能源,特別是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截至2022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14,128.6千瓩。目前臺灣家用電源電壓為110V或220V,頻率為60Hz。 其他建設 中華民國的郵政事業由國營的中華郵政公司專營,並推動數位轉型。在2023年,中華民國計有114家電信業者經營語音、數據等服務,市內電話用戶1,028萬4,961戶,寬頻網路帳號3,723萬戶(709萬戶固網寬頻、2,836萬戶行動寬頻)。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及市場自由化,固網、行動網絡和光纖服務相當普及。目前行動電話數量已經超過固定電話,包括最大電信業者中華電信在內的電信公司均提供服務。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推動兆位元寬頻聯網佈建普及、網際網路協定升級,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使用有所增加,2016年網路就緒指數排行第19名。 早期臺灣公共建設配合經濟發展規劃(如十大建設),其後轉向生活環境改善。臺灣自來水公司提供穩定供水設備,另有多項水資料開發治理計劃。2021年底,家庭自來水設備普及率約97.2%。每年城市估計生產733.6萬噸固體廢物,並面臨各類環境問題。在環境運動推動下,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執行空氣、河川、土壤與地下水汙染及毒性化學物質災害等防治工作,並推動廢棄物分類、資源回收等政策,一般廢棄物回收率56.79%。另外還推動國土計劃與功能分區、城鄉風貌及創生環境、均衡區域及城鄉發展,並有都市建築物重建機制。 社會發展 2022年底,中華民國人口總數23,264,640人,約占世界人口0.31%(排行第56名)。早期總和生育率相當高,但在1950年代末顯著下降,1984年後低於人口替換水準2.1,人口呈負成長。2022年,總和生育率降至0.870,粗出生率5.96‰也低於粗死亡率8.89‰,屬於超低總和生育率國家。目前性別比例則逐漸接近,嬰兒性別比為107.79比100,女性預期壽命與移民人數較多。平均結婚年齡和離婚比例均上升,在2023年估計51%女性已婚。隨著都市化提升與社會變遷,傳統家庭結構持續縮小且日趨多元,單親、隔代、新住民、近貧等家庭持續增加。 同時期,中華民國人口年齡中位數為43.8歲。國民0歲平均餘命逐年波動遞增,在2021年0歲平均餘命合計為80.86歲。隨著死亡率降低和預期壽命增加,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已經快速上升,在2022年底占總人口17.56%(扶養比42),屬於高齡化社會。預計至2025年老人人口將超過總人口20%,成為超高齡社會。因應高齡化社會趨勢及其對國家發展的影響,中華民國政府與民間推展各項老人福利服務,同時推動兒童及少年福利、婦女福利、身心障礙者福利、專業保護網絡等社會福利服務,建構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障等社會安全制度。 目前中華民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3人,為全世界1,000萬以上人口國家第二位,僅次於孟加拉。其中99.7%人口居住在臺灣,並隨著產業發展往西部和北部都會區聚集,導致都市化快速(80.1%為都市人口),超過100萬人的直轄市更占人口69.43%。人口前三名直轄市為新北市(近400萬人,占17.17%)、臺中市(281萬人,占12.10%)和高雄市(273萬人,占11.73%),人口密度前三名都市為臺北市、嘉義市與新竹市。85.0%人口擁有住宅或公寓,但是房價與租金急遽成長,因而出現社會住宅及租金補貼等政策,都會人口與產業亦向外擴散分化。 族群劃分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戶籍人口以漢族為最大族群,占人口96.4%。其他2.5%為原住民族、1.1%為新住民。漢族在14世紀至17世紀移民臺灣,分成來自福建省的閩南裔臺灣人(占人口70%,多居住在沿海平原,又細分泉州人與漳州人)、及來自廣東省的客家裔臺灣人(占總人口15%,多居住在丘陵),後來被稱為「本省人」。日本人在1945年撤離臺灣後,中國大陸人士紛紛移居臺灣。1948年至1955年,大批軍公教人員及民間人士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這批移民(占人口15%)包含漢族、蒙古族、藏族、西南少數民族等,又被稱為「外省人」。 臺灣原住民族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至少在10,000年前在臺灣地區居住,共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達悟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在漢人移民下,居住在臺灣平地的平埔族群多遭同化,高山族群則遷往東部。目前原住民族人口逾58萬人,並有逾28萬人遷居都市。阿美族、排灣族與泰雅族三大族群占原住民族人口70%,邵族和拉阿魯哇族僅有數百人。隨著不同族群相互通婚、文化同化、社會變遷和都市化,族群差異逐漸趨同,但仍影響選舉政治。 自1990年代,隨著婚姻移民定居及開放引進移工,居住在臺灣的外國人人數增加,人口組成日趨多元,目前已設戶籍的移民人口占人口1.1%。臺灣新住民以來自中國大陸與港澳地區最多,其次為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共計57.79萬人。因應經濟發展需要,中華民國自1989年首度開放引進特定工作的國際勞動人口,並對移工及仲介機構進行管理,目前移工人數已經有71萬餘人。不過臺灣淨遷移率估計為每1,000人僅0.85名移民,在世界排行第68名。相反地,許多國民移民至美國、澳洲、紐西蘭等國家,或前往中國大陸定居。 語言文字 目前臺灣使用的聽覺語言相當多樣,分屬漢藏語系中的漢語、和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族語兩大類。臺灣漢語系統包括國語、臺灣臺語、臺灣客語、馬祖語等,依族群及區域還有不同方言和腔調,且彼此並不互通。臺灣原住民族至少使用42個語言別,同樣彼此不互通;目前撒奇萊雅語、噶瑪蘭語、邵語、拉阿魯哇語、卡那卡那富語、賽夏語、魯凱語部分支群及卑南語部分支群等13種語言別被列為瀕危語言。部分年紀較大者因曾接受過日本教育會使用日語,而1949年的中國大陸移民者會使用各省份方言,但後者已在年輕世代式微。 目前文字系統則有從古代漢字演進的正體字,以及後來訂定的臺灣臺語、臺灣客語及原住民族語書寫系統。臺灣原住民族最早沒有文字,之後才向荷蘭人、日本人、漢人學習書面語言。漢字在形體上有古文、籀文、小篆、隸書、楷書等演變,臺灣更是少數使用繁體字的地方,並盛行書法活動。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國語政策和教育普及,華語成為臺灣最多人使用的共通語言,目前還推動。而由於閩南族群人數居多,許多族群的人會同時講華語與臺語。另外針對聽語障人士所使用的視覺語言,也自主發展出臺灣手語系統。 相對於過去將華語獨尊為官方語言,其他本地語言和方言直到民主化後才逐漸受到重視。目前《國家語言發展法》將臺灣及離各族群的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納為國家語言,保障使用國家語言的權利,落實語言與文化平權。中華民國政府和民間還展開一系列弱勢語言、書寫系統使用維護及保存國家語言等語言保護措施,並將這些語言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必修課程。臺灣還將英語列為國民教育必修課程,並鼓勵學習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韓語、俄語、義大利語、越南語等第二外語。為了提升全球競爭力,中華民國政府推動2030雙語政策。 宗教信仰 《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人民有,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各種宗教在此基礎上蓬勃發展,成為世界上宗教最寬容的地方之一。根據2019年的調查,民眾主要信仰傳統民俗宗教(49.3%)、佛教(14%)、道教(12.4%)、基督教新教(5.5%)、一貫道(2.1%)和天主教(1.3%),其他宗教還包括伊斯蘭教、東正教、三一教、理教、道院(世界紅卍字會)、天德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天理教、、統一教、山達基、崇教真光、天道教、天帝教、彌勒大道等。另外,有80%民眾同時信奉不同宗教,13.2%民眾則無宗教信仰。 過去臺灣原住民族多信仰泛靈信仰,中國移民引入佛教、道教和儒教,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傳入基督新教與天主教,日本則導入。在1949年,許多儒教、佛教、道教、民間教派等團體從中國大陸逃往臺灣,彼此競爭消長。臺灣登記在案的宗教團體可分為財團法人(基金會)、或社會團體,不同的宗教還辦理各式慈善公益、教育教化、醫療服務、社會福利等機構(如慈濟基金會是全球最大的佛教慈善機構),並建立宗教研究機構與學術環境。臺灣地區有將近33,000多個供教(信)徒膜拜、聚會的場所,是世界上宗教場所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臺灣民間信仰結合自然崇拜、儒家、佛教、道家等內容,相信人神靈三界相通。其中媽祖及王爺千歲為二大寺廟供奉神明系統,而不同慶典儀式、藝術裝飾等則體現傳統教義。每年各地會舉辦大型迎神賽會或遶境活動,並有天公生、迎媽祖、燒王船、蜂炮、炸寒單、宋江陣等儀式。目前道教逐漸融入現代生活,佛教朝向「人間佛教」改革發展,而一貫道持續影響社會。天主教和基督教歷經長期發展,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多是基督徒,數位中華民國總統亦是基督徒。漢語穆斯林社群逐漸式微,外籍移工多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和天主教。 公共衛生 臺灣有著極高的,預期壽命高。醫療院所由醫療專業人員組成,提供專業醫療照顧,目前主要分為中醫與西醫兩種。在2022年底,執業醫事人員數359,609人,計有480家醫院及20,099家診所,提供172,088張床位。自1995年後,全民健康保險整合社會保險系統,藉由財務自給自足的互助制度,將99.9%的國民納入保障,落實平等醫療和就醫權利。其財源主要以保險費收入和量能負擔為原則,中華民國政府提供部分弱勢族群保險費補助。全民健康保險提供所有必要且完整的診療服務,被保險人可以自由選擇特約醫院、診所等機構。
同時期,中華民國人口年齡中位數為43.8歲。國民0歲平均餘命逐年波動遞增,在2021年0歲平均餘命合計為80.86歲。隨著死亡率降低和預期壽命增加,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已經快速上升,在2022年底占總人口17.56%(扶養比42),屬於高齡化社會。預計至2025年老人人口將超過總人口20%,成為超高齡社會。因應高齡化社會趨勢及其對國家發展的影響,中華民國政府與民間推展各項老人福利服務,同時推動兒童及少年福利、婦女福利、身心障礙者福利、專業保護網絡等社會福利服務,建構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障等社會安全制度。 目前中華民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3人,為全世界1,000萬以上人口國家第二位,僅次於孟加拉。其中99.7%人口居住在臺灣,並隨著產業發展往西部和北部都會區聚集,導致都市化快速(80.1%為都市人口),超過100萬人的直轄市更占人口69.43%。人口前三名直轄市為新北市(近400萬人,占17.17%)、臺中市(281萬人,占12.10%)和高雄市(273萬人,占11.73%),人口密度前三名都市為臺北市、嘉義市與新竹市。85.0%人口擁有住宅或公寓,但是房價與租金急遽成長,因而出現社會住宅及租金補貼等政策,都會人口與產業亦向外擴散分化。 族群劃分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戶籍人口以漢族為最大族群,占人口96.4%。其他2.5%為原住民族、1.1%為新住民。漢族在14世紀至17世紀移民臺灣,分成來自福建省的閩南裔臺灣人(占人口70%,多居住在沿海平原,又細分泉州人與漳州人)、及來自廣東省的客家裔臺灣人(占總人口15%,多居住在丘陵),後來被稱為「本省人」。日本人在1945年撤離臺灣後,中國大陸人士紛紛移居臺灣。1948年至1955年,大批軍公教人員及民間人士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這批移民(占人口15%)包含漢族、蒙古族、藏族、西南少數民族等,又被稱為「外省人」。 臺灣原住民族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至少在10,000年前在臺灣地區居住,共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達悟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在漢人移民下,居住在臺灣平地的平埔族群多遭同化,高山族群則遷往東部。目前原住民族人口逾58萬人,並有逾28萬人遷居都市。阿美族、排灣族與泰雅族三大族群占原住民族人口70%,邵族和拉阿魯哇族僅有數百人。隨著不同族群相互通婚、文化同化、社會變遷和都市化,族群差異逐漸趨同,但仍影響選舉政治。 自1990年代,隨著婚姻移民定居及開放引進移工,居住在臺灣的外國人人數增加,人口組成日趨多元,目前已設戶籍的移民人口占人口1.1%。臺灣新住民以來自中國大陸與港澳地區最多,其次為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共計57.79萬人。因應經濟發展需要,中華民國自1989年首度開放引進特定工作的國際勞動人口,並對移工及仲介機構進行管理,目前移工人數已經有71萬餘人。不過臺灣淨遷移率估計為每1,000人僅0.85名移民,在世界排行第68名。相反地,許多國民移民至美國、澳洲、紐西蘭等國家,或前往中國大陸定居。 語言文字 目前臺灣使用的聽覺語言相當多樣,分屬漢藏語系中的漢語、和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族語兩大類。臺灣漢語系統包括國語、臺灣臺語、臺灣客語、馬祖語等,依族群及區域還有不同方言和腔調,且彼此並不互通。臺灣原住民族至少使用42個語言別,同樣彼此不互通;目前撒奇萊雅語、噶瑪蘭語、邵語、拉阿魯哇語、卡那卡那富語、賽夏語、魯凱語部分支群及卑南語部分支群等13種語言別被列為瀕危語言。部分年紀較大者因曾接受過日本教育會使用日語,而1949年的中國大陸移民者會使用各省份方言,但後者已在年輕世代式微。 目前文字系統則有從古代漢字演進的正體字,以及後來訂定的臺灣臺語、臺灣客語及原住民族語書寫系統。臺灣原住民族最早沒有文字,之後才向荷蘭人、日本人、漢人學習書面語言。漢字在形體上有古文、籀文、小篆、隸書、楷書等演變,臺灣更是少數使用繁體字的地方,並盛行書法活動。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國語政策和教育普及,華語成為臺灣最多人使用的共通語言,目前還推動。而由於閩南族群人數居多,許多族群的人會同時講華語與臺語。另外針對聽語障人士所使用的視覺語言,也自主發展出臺灣手語系統。 相對於過去將華語獨尊為官方語言,其他本地語言和方言直到民主化後才逐漸受到重視。目前《國家語言發展法》將臺灣及離各族群的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納為國家語言,保障使用國家語言的權利,落實語言與文化平權。中華民國政府和民間還展開一系列弱勢語言、書寫系統使用維護及保存國家語言等語言保護措施,並將這些語言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必修課程。臺灣還將英語列為國民教育必修課程,並鼓勵學習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韓語、俄語、義大利語、越南語等第二外語。為了提升全球競爭力,中華民國政府推動2030雙語政策。 宗教信仰 《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人民有,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各種宗教在此基礎上蓬勃發展,成為世界上宗教最寬容的地方之一。根據2019年的調查,民眾主要信仰傳統民俗宗教(49.3%)、佛教(14%)、道教(12.4%)、基督教新教(5.5%)、一貫道(2.1%)和天主教(1.3%),其他宗教還包括伊斯蘭教、東正教、三一教、理教、道院(世界紅卍字會)、天德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天理教、、統一教、山達基、崇教真光、天道教、天帝教、彌勒大道等。另外,有80%民眾同時信奉不同宗教,13.2%民眾則無宗教信仰。 過去臺灣原住民族多信仰泛靈信仰,中國移民引入佛教、道教和儒教,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傳入基督新教與天主教,日本則導入。在1949年,許多儒教、佛教、道教、民間教派等團體從中國大陸逃往臺灣,彼此競爭消長。臺灣登記在案的宗教團體可分為財團法人(基金會)、或社會團體,不同的宗教還辦理各式慈善公益、教育教化、醫療服務、社會福利等機構(如慈濟基金會是全球最大的佛教慈善機構),並建立宗教研究機構與學術環境。臺灣地區有將近33,000多個供教(信)徒膜拜、聚會的場所,是世界上宗教場所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臺灣民間信仰結合自然崇拜、儒家、佛教、道家等內容,相信人神靈三界相通。其中媽祖及王爺千歲為二大寺廟供奉神明系統,而不同慶典儀式、藝術裝飾等則體現傳統教義。每年各地會舉辦大型迎神賽會或遶境活動,並有天公生、迎媽祖、燒王船、蜂炮、炸寒單、宋江陣等儀式。目前道教逐漸融入現代生活,佛教朝向「人間佛教」改革發展,而一貫道持續影響社會。天主教和基督教歷經長期發展,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多是基督徒,數位中華民國總統亦是基督徒。漢語穆斯林社群逐漸式微,外籍移工多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和天主教。 公共衛生 臺灣有著極高的,預期壽命高。醫療院所由醫療專業人員組成,提供專業醫療照顧,目前主要分為中醫與西醫兩種。在2022年底,執業醫事人員數359,609人,計有480家醫院及20,099家診所,提供172,088張床位。自1995年後,全民健康保險整合社會保險系統,藉由財務自給自足的互助制度,將99.9%的國民納入保障,落實平等醫療和就醫權利。其財源主要以保險費收入和量能負擔為原則,中華民國政府提供部分弱勢族群保險費補助。全民健康保險提供所有必要且完整的診療服務,被保險人可以自由選擇特約醫院、診所等機構。 在2021年,中華民國國民0歲平均餘命80.86歲,男性77.67歲、女性84.25歲;新生兒死亡率每1,000活產2.7人,嬰兒死亡率每1,000活產4.1人。十大死因以慢性疾病為主(占76.6%),依序為惡性腫瘤(28.0%)、心臟疾病(11.9%)、肺炎(7.4%)、腦血管疾病(6.6%)、糖尿病(6.2%)、高血壓性疾病(4.3%)、事故傷害(3.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3.4%)、腎炎、臟病症候群與腎病變(3.0%)及慢性肝病與肝硬化(2.2%);前三大癌症是肺癌、肝癌和結腸直腸癌。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在2016年至2019年47.97%,在2020年13.1%。 由於人口老化快速,全民健康保險的醫療支出持續增加。2021年,醫療保健支出14,265億元,占國內生產毛額6.6%;平均每人花費60,783元,不過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也引發爭論。中華民國政府建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蟲媒傳染病、腸病毒、結核病、愛滋病、肝炎、猴痘、流感大流行等傳染病防治,推動婦幼健康、罕見病、癌症及慢性疾病防治、營造健康環境、健康監測等政策。同時還確保人類藥物、生物藥品、醫療器材、食品、化妝品等安全管理,並監督中醫學服務與藥材管理。另外也發展多元長期照顧體系、推動失智友善社區。 教育措施 中華民國教育學制類似美國模式,採「六、三、三、四」架構:國民小學6年、國民中學3年、高級中學3年、大學學士班4年;另有碩士班1年至4年、博士班2年至7年。同時還擴大2歲以上至國民小學前的幼兒園教保服務。在2022年,教育科學文化預算占政府總預算20.2%。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分為國民小學(6歲至12歲)與國民中學(12歲至15歲),以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學校教育,教科書需經過中華民國政府審定。高級中學校教育採「普通教育」與「技職教育」雙軌,分成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五年制專科學校及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 在2020年,國民中學的升學率已經達99.8%,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納入高級中等教育階段。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專業化、及多元彈性發展,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就讀大學。過去高等教育機構快速增長,目前則推動大專校院整併、退場,截至2021年尚有137所大專校院與12所專科學校。臺灣頂尖的大專院校多是公立學校,其中國立臺灣大學被視為是最好的大學,另有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及國立政治大學等學校。技職教育對接產業所需人才,具中等至高等教育體系,並注重縱向銜接與橫向轉軌。 臺灣傳統社會的階層頂端是受過教育的精英,而教育政策和產業政策的發展便能促成社會流動。由於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大專院校以上學歷人口已經超過高級中學程度者。許多學生前往美國、澳洲、英國、日本等地留學,大專校院亦招收與展開國際交流。臺灣在國際科學奧林匹亞生物、 化學、地球科學、數學、資訊和物理項目具有一定表現。中華民國政府還培育藝術教育、特殊教育、國家語言及雙語教學師資,並規劃原住民族及新住民教育、終身教育、家庭教育、高齡教育、數位教育等政策。至2021年,識字率為99.1%。 文化藝術 臺灣是開放且包容的移民社會,具有多民族、多語言的文化樣貌。《中華民國憲法》明定保障自由權利、多元文化為基本國策,並應建設平等、均富的國家。這導致其核心價值除了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平等意識外,亦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社會福利、多元語言文化、同性婚姻等政策。不過傳統社會仍以漢文化為主,屬父權制、父系制和階級制社會,日常生活圍繞在家庭、工作和教育上。不過隨著地方社會轉型,臺灣公民社會已經蓬勃且多元化發展,出現各類非政府組織、民間組織、社會運動、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等。 同時,臺灣社會兼容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外省人文化、原住民族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且西方現代文化的影響力趨大。其中臺灣原住民風俗習慣各異,衍生各具特色的祭典文物,並藉藝術呈現文化精神。客家族群在臺灣形成客家文化,不同地區也發展出各自的特色,而臺灣新住民族群也保留自身傳統。中華民國政府把支持文化活動視為主要職責,各地興建大量公立博物館、表演場地設施,使臺灣成為亞洲藝術中心。其中國立故宮博物院便被譽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地方博物館與私立博物館亦快速增長,並典藏各式文物。 節慶假日 中華民國國定假日有1月1日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元旦)、農曆除夕至初三春節(農曆新年)、2月28日和平紀念日、4月4日兒童節、民族掃墓節(清明)、農曆5月5日端午節、農曆8月15日中秋節、10月10日國慶日。自2015年開始,國定假日與週末重疊會補假。其他傳統節日還有元宵節、七夕、中元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做牙等,並舉辦燈會、放天燈、放水燈、普渡、搶孤等活動。臺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分成祖靈祭、豐年祭與收穫祭、狩(漁)獵祭及農耕祭等傳統節慶,而客家族群亦會舉辦客家桐花祭、義民祭、龍等活動。 視覺藝術 臺灣原住民族有各具特色的織繡、雕刻工藝。清治時期文人推展傳統書法和水墨畫,民間有木雕、石雕、漆藝、陶藝、藺草編、竹工藝、纖維工藝、金屬工藝、紙藝等工藝。日治時期引進西洋畫及東洋畫觀念,地方題材成為特色。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並因西方思潮與藝術運動衝擊,出現中國與西方、現代與傳統調和探索。其後的鄉土運動影響水墨等創作。1980年代起,出現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作品,關注政治、性別和族群等議題,並籌辦大型展覽。2000年後,臺灣藝術融入在地性與全球化、美術與科技的思考。 目前雕塑藝術因為傳統宗教和當代主題而盛行,版畫藝術有多元表現,攝影藝術則歷經日治時期人像攝影、戰後沙龍攝影、鄉土寫實攝影演進。工商設計與文化設計蓬勃發展,並結合當代工藝,逐漸發展出文化創意產業;而衣飾則已經西化。臺灣建築概分為臺灣原住民族建築、中式傳統建築、西洋式與中西混合型建築及戰後現代主義建築,都市地區普遍是公寓住宅。目前建築呈現多元面向的發展,其中臺北101在2004年至2010年間是世界最高的建築物。同時中華民國擁有許多歷史建築,並經中華民國政府指定為古蹟、歷史建築等有形文化資產保存管理。 文學出版 臺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是最早開始流傳的臺灣文學。古典漢詩文學源於17世紀,在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持續維持一定創作人口,但其內容因身份認同而有所轉變。在日治時期還發展出吸收西方現代文藝思潮(寫實主義、超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反對殖民的新文學作品。1945年後,來自中國大陸的成為戰後文壇的主導,懷鄉文學、反共文學及軍旅文學成為風潮。1950年代至1960年代,現代詩、散文、小說創作開始受到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1970年代,鄉土文學運動強調社會現實與歷史,與戰前的寫實主義傳統接軌。 1980年代後,文學創作與批評多元發展,出現女性文學、都市文學、環保文學、政治文學、同志文學、原住民族文學、客家文學、臺語文學、眷村文學、新住民文學、移工文學等作品。臺灣哲學吸取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並受自由主義、存在主義等思想影響。中華民國政府還鼓勵臺灣漫畫建立內容品牌。圖書出版事業以小規模、本土經營為主,各地設有公共圖書館。2021年,書籍出版登記家數為1,924家,並有57,710種書籍上市。出版商翻譯大量外國著作,中文書籍亦在其他華文地區銷售。但整體紙本圖書市場持續衰退,線上書店與數位出版漸趨活絡。 表演藝術 臺灣原住民族音樂分為歌舞音樂與器樂。漢民族音樂分為福佬與客家兩系,並有民俗音樂、戲曲音樂、器樂與宗教音樂類別,教會則引進西洋音樂。臺灣古典音樂及西式音樂在日治時期開始普及,後來出現「中西合璧」、「和漢交融」、現代主義及民族主義等風格音樂,不同西式音樂團體和國樂團體也相繼成立。在歷經白色恐怖時期後,臺灣相繼出現校園民歌、華語、臺語及客語流行音樂等通俗音樂風潮。目前臺灣流行音樂受到世界各國文化的影響,並創造許多華語歌手及經典歌曲。每年會舉辦理金曲獎、金音創作獎、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等獎項。 過去傳統戲曲有南管戲、北管戲、高甲戲、四平戲、客家大戲、歌仔戲、京劇、豫劇、車鼓戲、牛犁陣、傀儡戲、皮影戲、布袋戲等,並歷經大量轉型與現代化。現代戲劇最早有日治時期的臺灣新劇運動,其後歷經反共抗俄劇,再受西方當代劇場藝術與國際交流影響。目前現代化商業劇場多元成長,亦出現探索藝術形式的前衛小劇場。舞蹈藝術受不同文化傳統影響,引入芭蕾舞、現代舞、民族舞蹈等,並發展出高等舞蹈教育與專業舞團。中華民國政府還在各地興建可供表演的現代化劇場、文化中心或演藝廳。 烹調飲食 臺灣多樣料理在其文化中扮演核心角色,家庭習慣與成員共同用餐,但也經常在或夜市消費。臺灣原住民族以粟、山芋、甘藷、旱稻為主食,並狩獵山豬或捕獲漁產。漢人農業社會以米飯為主食,分成清淡不膩的閩南菜與重口味的客家菜,亦形成醬菜文化。日治時期,日本料理成為普遍菜色,出現北投酒家菜、佛跳牆等菜餚。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帶來中國各地烹調菜色,包括京菜、魯菜、川菜、蘇菜、浙菜、閩菜、粵菜、湘菜八大菜系的菜餚。隨著養殖技術進步,各地享有多樣海鮮,並因宗教信仰流行素食。 除了傳統中國北方和南方料理,臺灣也逐漸引入各國飲食文化,並出現精緻餐飲和速食文化。同時還有小籠包、滷肉飯、油飯、羊肉爐、鵝肉、棺材板、牛肉麵、肉圓、蚵仔麵線、大餅包小餅、生煎包、臭豆腐、雞排、蚵仔煎、蔥抓餅、鹽酥雞、烤玉米、鹽水雞、珍珠奶茶、刨冰、鳳梨酥、黑糖糕等小吃飲品與地方特產。另有春節圍爐、元宵節湯圓、端午節粽子、中秋節月餅等年節習俗,以及藥燉排骨等藥膳食補。茶葉主流為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白毫烏龍茶及鐵觀音,另有咖啡與酒品(埔里紹興酒、金門高粱酒、馬祖老酒等)。 傳播媒體 中華民國媒體相當多元,且競爭激烈。2021年,彩色電視機普及率98.5%,有線電視頻道85.6%。其中有5家無線電視臺事業,播出23個數位節目頻道。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為公共媒體,辦理客家電視臺及原住民族電視臺。有線電視廣播業者有64家,提供80個至110個基本頻道節目,為最大收視平臺。目前有線電視業者多透過衛星頻道供應節目,共計91家、218個衛星頻道。中華民國政府輔導業者開發電視劇內容,辦理金鐘獎、金視獎頒獎等活動,並設置國際平臺TaiwanPlus。另有185家無線廣播事業,以音樂節目最受歡迎,並具多種語言。 中央通訊社是臺灣最重要的通訊社,另有數百家新聞機構。2020年,臺灣有32家通訊社、252家報紙出版商、1,267家雜誌出版商。《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是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而財經資訊、企業管理、新聞時事、時尚雜誌廣受歡迎。2022年,臺灣在新聞自由指數排行第38名,領先韓國(第43名)、日本(第71名)、香港(第148名)、中國大陸(第175名);不過相關新聞分析仍受到外部力量影響。臺灣還有來自20個國家、75家媒體派駐記者,並引進外國語言報紙與國際期刊雜誌。隨著紙本報紙和雜誌式微,多數媒體朝向數位發行發展。 臺灣電影最早始於日治時期,戰後則一度興起臺語電影。1960年代起,公民營電影公司盛行拍攝寫實電影與文藝片,並引進香港電影技術。1970年代起,功夫片和武俠片成為主流,其後愛國電影及小品電影也開始盛行。1980年代開始,中影公司主導臺灣新電影運動,探討社會、人文及歷史題材,另有大量紀錄片出現。隨著臺灣新電影運動結束、開放外片進口,臺灣電影產業一度沒落。直到21世紀初,年輕導演發展在地文化、恐怖、驚悚、犯罪、科幻、奇幻等類型電影。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推動電影產業發展,並舉辦金馬獎、金穗獎等活動。 運動休閒 臺灣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包括棒球、籃球、、網球和高爾夫球等。臺灣青棒球隊在國際級比賽有著不錯成績,並在1989年成立中華職業棒球聯盟。籃球是受到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歡迎的運動之一。中華民國舉辦LPGA臺灣錦標賽等高爾夫球賽事,並在山坡或丘陵上興建高爾夫球場。臺灣每年還會舉辦數十場馬拉松比賽,臺北馬拉松是規模最大的賽事之一。許多人熱衷練習來自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的武術,或在社區公園從事土風舞等活動。中華民國還是全球尖端自行車的外銷大國,推廣自行車比賽及休閒。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後並獲得承認後,中華民國在國際比賽中往往只能稱作「中華臺北」。儘管反對相關條件,但仍定期派出中華臺北代表團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等國際體育賽事。中華民國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項目中獲得多面獎牌,並在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下最佳成績。中華民國在世界運動會、世界大學運動會、亞洲運動會、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帕拉林匹克運動會、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等賽事亦有獲獎紀錄。為了培育學校優秀運動人才,中華民國舉辦各項學生運動聯賽遴選運動人才,並推動體育學術、體育教學、校園競賽等措施。 中華民國定期舉辦全國運動會、全民運動會、全國原住民族運動會、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等比賽。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運動環境改善,興設國民運動中心等體育場館設施,並鼓勵民間職業運動產業發展。多個城市設有公共自行車系統,並規劃環島自行車道路網。其他受歡迎的休憩方式還有爬山、散步、度假、電視、電影、音樂、跳舞、閱讀等,各類型登山運動相當風行。臺灣各地都有大型購物中心、連鎖百貨公司和特色商圈,臺灣中部更擁有多處渡假村及遊樂中心。 參見 台灣 台澎金馬 中華民國歷史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我的E政府 中華民國總統府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交通部觀光局 觀光資訊網 东亚国家 亚洲岛国 共和国
起源 宗教源於准宗教現象,產生於原始宗教以前,為現今所知人類意識活動最早的形態之一,有一定程度的宗教因素,但當無超自然體的概念,對於客體尚未神化、無敬拜求告之念,一切全靠幻想,認為某些行動可影響某些現象或事物,如法術巫術、針刺木刻人形、佩戴玉石等。 舊石器時代洞穴壁畫的野獸圖像遍佈被利器刺傷之痕跡,多認為是行法術以增加狩獵命中率。而尼安德特人、山頂洞人等的墓葬中,都發現屍骨上撒滿紅粉及砂石,可能是以血色物行法術,以求死者死後安穩或再生。當宗教及神靈觀念形成,巫術法術多成為宗教的附屬行動。研究宗教起源的學科為宗教人类学,主要理論為萬物有靈論、前萬物有靈論、巫術論、原始一神論、功能論、神話結構學說及語言疾病學說,前四者屬進化論學派,後三者屬文化圈學派。 萬物有靈論 萬物有靈論由英国考古学家愛德華·伯內特·泰勒提出,認為原始人在形成宗教前先有「萬物有靈」之概念,人在對影子、倒影、回聲、呼吸、睡眠中覺得人的物質身體之內有一種非物質的東西,使人具有生命,而當中以夢境的感受影響最大,當這種未知的東西離開身體時,身體便喪失活動能力,呼吸也停止,泰勒稱這種未知的東西為Anima。原始人推演一切生長或活動之東西,甚如日月皆有Anima,然而近代宗教學家認為原始人未具這種抽象的推理能力,也未發現任何考古實證。 前萬物有靈論 又稱「物活論」、「泛生崇拜」,是人類學家對萬物有靈論的修正,他認為原始人在產生「萬物有靈」之概念之時,先具備一種概念,就是認為整個世界是活的,故世界每件東西也是活的,並非以各物皆具有自己的獨立靈魂為前提,然而也未發現任何考古實證。 巫術論 巫術論由弗雷澤提出,他認為人類精神是由巫術發展到宗教,再到科學。巫術是一種准宗教現象。原始人認為巫術可控制自然,原因不外乎是接觸律或相似律,即認為取得某東西的一部分作法可影響該物之全部,又或認為對該物之相似物作法可影響該物,但當人類不相信這種虛擬力量時,則轉移為對超自然存在物的撫慰和慈悲。 語言疾病學說 語言疾病學說(a disease of language)由德国哲学家馬克斯·繆勒提出,他認為古代印歐語言抽象詞彙少,當中某些概念性詞彙必須賦予人格化的聯繫,否則就無法運用。諸神最初只是自然現象的名字,後來從詞彙中人格化,造成實在感,神話由此誕生。这样,引起敬畏的對象逐漸被語言所掩蓋,並由於隱喻行為而最終與直接的知覺相分離。 原始一神論 原始一神論由施米特提出,他認為在最古老的文化中普遍有最上神的存在,可見於北美極地民族、俾格米人及澳洲東南土著,故一神論才是人類最古老的宗教觀,至上神的形象是來自神的最初啟示,往後的宗教發展呈退化趨勢,被諸神論及鬼靈精怪所掩蓋。 功能論 功能论最先由英国人类学家馬林諾夫斯基所提出,亦為一系列之後的功能學派理論的總稱,他認為宗教儀式和巫術行為等是為滿足個體的心理需要,減緩生活壓力,提供積極的生活態度以面對生死考驗,也保護部落的傳統和價值觀,這些功能主要分為生物性、精神性及規範性三方面。 神話結構學說 神話結構學說由法国人类学家李維史陀提出,他認為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的原始人類的心靈皆有共同結構,皆欲解釋世界上的事,這種共相是發展出一套又一套神話的原動力。 批判 宗教理智論 宗教理智論是以理智、邏輯去探討宗教,它就像一把雙刃劍,可反教也可護教。 反教者觀點以羅素詞鋒最為突出,首先,他認為如果萬物都有起因,那上帝也應不例外,而宗教所說的第一起因根本是無邏輯可言。第二他認為科學帶有某程度的隨機性,今天我們得知量子力學、混沌理論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測性,這表明自然法則很可能非出自決定一切的上帝之手,而僅僅是不斷變化的科學的暫時結論。另外,他又認為神學家充滿了「人擇原理」的不合理期望,神學家認為世界之所以是這個樣子,是為了讓人們生存,這種比方無疑等於說人長出高高的鼻子是為了架眼鏡的道理一樣,將結果變為原因,羅素認為人類的出現只是自然進化的一個產物,如果上帝是創造者,為何創造了法西斯黨或這麼多恐怖主義?他又認為,如果是非標準取決於上帝的話,那上帝本身就不應該有至善性可言,如果相信上帝是至善,那麼就不得不承認是非標準由上帝以外的東西去下判斷,這種兩難,亦令有神論者為之結舌。 斯溫伯恩是著名的理性論護教者,他主要從「為什麼存在最普遍的自然定律」著手,他強調很多人忽略宇宙一開始不存在,或一直處於混沌狀態的可能都是非常大的,因此這種高度秩序的宇宙是令人驚訝的、超出科學的,而這並非由於科學落後未能解釋,而是科學的本質必終於某種終極的自然定律及物質結構。這種「終極」的其中一個可能解釋是一神論,因為在一神論中上帝肯定有能力做到這點,秩序性除令宇宙更美好外,還可讓人控制自然,改變自然以生存。進化論觀點在這個問題中是不可能優於設計論的,因為我們不免要問到進化這種法則到底是從何而來呢?這令我們要麼不作解釋,要麼從假設中作出解釋,即以一神論假設作出合理解釋。 對於以上兩種從科學、理性去解釋宗教的理性論(對立論及相關論),保羅·田立克認為太多人把宗教看成是一種只有低級證據而依賴宗教權威的知識,但他必須釐清宗教與科學有著本質上的分別(分離論),用科學去反教或護教皆是無謂的,因為兩者所尋求的真理在不同的意域,理應分而治之,科學只可與另一科學相爭,宗教也只可與另一宗教相爭。他認為諸如量子力學測不準理論一推出,馬上就有人用來證明創世論、神跡說、自由說是可笑的。爭執得最烈的是進化論,反對者只拘泥於聖經的字面意義,把創世描述科學化,歪曲信仰。 宗教情感論 宗教情感論旨在表明宗教的本質與意義非體現於理智的活動和成果,是一種直覺「無限者」、「神聖者」而生之絕對、無條件的依存感。施萊爾馬赫認為以科學理性或道德倫理去批判宗教是膚淺的,科學講求勾勒世界的實在性,以同相、規律性去推演事實的必然性,而道德則從人自己出發,發展出一種責任體系,靠終極權威下命令認為什麼該做不該做。宗教有自己一套,總的來說,宗教是「絕對的依存感」。透過直覺有限的活動,對我們面對那些不可見的、永恆的滿懷崇敬,一旦直覺宇宙,則認識自己之渺小而感謙卑,從而喚起「對無限的情感」。奧托指出宗教經典以大量詞彙描述神性,當轉達之概念越明確令人越傾向對宗教作出理性認定,然而宗教是「無理性的」(the non-rational,注意:並非「非理性」the irrational)。我們只借用詞彙來斷定主體的屬性,然而這無限的主體又是不能單靠它們來領會的,他指出這最高的被直覺者——「神聖者」——必須排除任何道德因素,這個「神秘者」令人產生「畏懼感」、「崇高感」及「活力感」。 情感論甫一推出即受到邏輯上的質疑,施萊爾馬赫暗指沒有情感的宗教體驗是談不上信仰、宗教,換言之宗教情感可證明信仰。可是別忘記如果宗教是「無理性」的,為什麼宗教情感可以以因果邏輯去證明信仰?一旦承認這種證明,即承認宗教包含理智成分,它就必受理智論批判。雖然奧托表明宗教體驗只能看作是「解畫的一種代替物」去接近宗教,是描述終極時人類以表意符號硬堆出來的最接近語言,但這亦無可避免表示當中有某些概念是能夠描述宗教經驗的。當代學者更有研究指出情感需依賴於認識或概念,當中有理性的元素,而非情感論者提出之「無理性」。另一宗教學家潘能伯格批評情感論者將宗教淪為個人經驗,宗教只是各人自己對無限情感的主觀,而這種主觀卻沒有任何約束力。 宗教意志論 宗教意志論起於帕斯卡,由威廉·詹姆士承之。總括來說,信仰輪不到我們用理智去選擇信與不信,而是分析風險作出賭注,可用「信仰的賭注」這五字來作結。前提是信仰上帝是一項「真正的抉擇」,詹姆斯對真正的抉擇定義為「有生命力的、不可迴避的、有重大價值的」,在目前我們正反兩方皆各有論據,在可見將來也不見得有人能完全支持或推翻神存在的命題,因此我們並不可委身理智而猶豫不決,因避免謬誤而喪失好處,而這也大有可能令上帝不悅,而信與不信可看成是人生一場重大的賭注,如果相信有上帝的存在,賭贏了可獲得一切,若賭輸了也不會失去什麼,然而若不信有上帝的存在,賭贏了只是情感上的勝利,而賭輸卻將失去來生的盼望。 關於意志論的觀點,羅素批評意志論為「功利、主觀」,第一,詹姆斯只一廂情願認為信仰宗教可得到永生盼望,可是在這命題上他沒有去證實過,有可能信神反而要下地獄也說不定。另外,對虔誠的宗教徒來說,神是確切存在的,就如歷史上有過穆罕默德這樣的一個人,正統的宗教徒會認為「我信上帝,故我有福」,而非詹姆斯所說的「如果信上帝,你就會幸福」。意志論將宗教的超越感、神聖抹掉、要求絕對委身的教徒變為功利的現代商人,只會令人變得只信好處,不探真實。 宗教終極論 人类普遍认可整个宇宙必定是同一于一个最终极的根源,因此正如普遍认为的国家终将消亡一样,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中有形的存在,也应该会消亡于终极的包容性和同一性之中。 讨论 由於信息發達、宗教自由,加上社會經濟再非自給自足,全球一體化實行,地球村逐漸形成。宗教間的對話不只是自我生存、宣揚正道的需要,也是免卻災難衝突的方法,無論是教會間、還是各宗教間,越來越多人提出要站出來對話,當中各宗教有其自我立場,分別為排他論、多元論及兼併論。 排他論 排他論者主張眾多宗教中只有一種是絕對真實的,其餘的皆為謬誤,排他論者在真理問題上有一種絕對化的觀點,而這也是宗教的本性,如果某宗教不是唯一的「真理」,那麼它就不值得信仰,事實上任何一個教徒只要它表示對自己的宗教忠心,就自然產生了一種內在的排他性。排他論是大多數一神論宗教的正統立場,它們只認為自己的神才是真神,只有委身於該宗教才可得到拯救,其他的宗教被視為非真實。當這種排他性排除其他種族時成為種族主義、或是排除其他異教徒而成為封閉宗教,在人類可知歷史上有多次因此類意識形態的排他而起之大型爭鬥。 亚伯拉罕诸教(基督宗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具有强烈的排他主义,强调唯一真神。基督宗教(含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各派别)是典型的排他論宗教,但基督宗教的部分派系也提出「普世拯救論」。因此這就成了一個兩難的問題。另外,基督新教強調「信者得救」,造成反排他論者認為這只是一種狹隘的拯救觀,這並非至善至美的神該有的。 多元論 多元論者主張世界各大信仰雖十分不同,但這只是我們稱之為神或上帝在生活中同等有效的理解、體驗和回應方式。希克認為各宗教就像「瞎子摸象」的道理,我們不能斷定那一種宗教才是真的,因為真相很可能永沒法被完全證實,各宗教只是「不同的燈,相同的光」。 然而反多元論者認為這根本破壞了宗教的本質,如果承認其他宗教也是對的,那各宗教教義、聖典就欠缺了獨一性。瞎子摸象非共享一終極實體的不同面,而是全都錯了,尾巴怎麼也不可能代表象。除非有人能說出整個象的實體,否則各宗教站出來對話,只是一對瞎子亂說,與其說全部都有理,不如說全部都錯。另外,反多元論者認為要求基督教徒與佛教徒談話,又要與不可知論者、無神論者取得共識是不切實際的,這只是一大堆盲人亂說一通,與象的形態越來越遠。 兼併論 兼併論站在排他論與多元論之間,它一方面認為上帝只得一個,卻又把其他宗教看成是「合法的宗教」,神給予各宗教救贖的啟示,只是其他宗教在接受神的恩典時夾雜著因文化差異而出現的偏差,他們所表達的並不如某一宗教般正統,其他宗教只是一些「無名的教徒」,他們接受了部分正確卻部分錯誤的觀念,正統的教徒就是要去糾正他們。 反兼併論者認為這種論調將兼併論放在一個很不利的位置,因為若其他宗教接受啟示並不完善也可得到神恩典救贖,那為什麼還要說服他們信正統宗教?而「無名的教徒」更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說話,既然大家都有神的恩典,那一種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那一種才是無名的宗教?這種隱含的排他性也使得兼併論者兩頭不討好。 影响 宗教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广泛存在。 政治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很复杂,宗教信仰会影响法律。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宗教常常被统治阶层用来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宗教也常常被反抗者用来作为反抗压迫的工具。 现代在许多国家,公民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有信这种教的自由,也有信那种教的自由,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中世纪时,世界上有許多国家都采取政教合一的制度,国家政权与宗教合而为一,宗教首领就是国家首脑,直接掌握国家政权;设立单一的宗教成为国教,教规就是国法,公民必须信奉和遵守,公民没有信仰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否则会被认为是「异教徒」而遭到迫害。但在古代中国,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允许公民有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但各种其他宗教必须纳入儒家伦理的框架中。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当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宗教将会消失。 文化、艺术 在宗教的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與文化、藝術產生交集。 宗教艺术 宗教文学 宗教绘画 宗教建筑 宗教戏剧 宗教舞蹈 宗教美术 宗教服飾 科学
教義是基於宗教的理論体系,而教儀則根據社會實踐的活動,前者為後者提供依據及指導,後者使前者的精神意趣得以推廣和外化;前者由不斷詮釋、匯集、編纂宗教經典而深化,後者也是經驗累積確定其施行的程度,於是教義及教儀皆在所處的文化氛圍中產生一種人們公認的社會慣例。 教團 宗教的教職制度及教团體系(如:基督教的教会、牧区,佛教的僧伽),代表着宗教信仰體系的機構化及社會化,是宗教的最外殼,卻又不可或缺。一方面替宗教提供了活動空間,另一方面也給予存在保障。教職制度令宗教有了可見的外在形體,從而對社會起作用。在歷史上,政教常有合一或分離現象,體現了社會行政功能與祭司宗教功能的有機結合,說明了宗教這一個體與世俗社會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教團及教職的形成,標誌著人類信仰體系的成熟,充實了宗教,補足了教義及教儀,由此凸現了宗教的獨特性與其他社會意識和社會文化歷史現象的不同特點。 起源 宗教源於准宗教現象,產生於原始宗教以前,為現今所知人類意識活動最早的形態之一,有一定程度的宗教因素,但當無超自然體的概念,對於客體尚未神化、無敬拜求告之念,一切全靠幻想,認為某些行動可影響某些現象或事物,如法術巫術、針刺木刻人形、佩戴玉石等。 舊石器時代洞穴壁畫的野獸圖像遍佈被利器刺傷之痕跡,多認為是行法術以增加狩獵命中率。而尼安德特人、山頂洞人等的墓葬中,都發現屍骨上撒滿紅粉及砂石,可能是以血色物行法術,以求死者死後安穩或再生。當宗教及神靈觀念形成,巫術法術多成為宗教的附屬行動。研究宗教起源的學科為宗教人类学,主要理論為萬物有靈論、前萬物有靈論、巫術論、原始一神論、功能論、神話結構學說及語言疾病學說,前四者屬進化論學派,後三者屬文化圈學派。 萬物有靈論 萬物有靈論由英国考古学家愛德華·伯內特·泰勒提出,認為原始人在形成宗教前先有「萬物有靈」之概念,人在對影子、倒影、回聲、呼吸、睡眠中覺得人的物質身體之內有一種非物質的東西,使人具有生命,而當中以夢境的感受影響最大,當這種未知的東西離開身體時,身體便喪失活動能力,呼吸也停止,泰勒稱這種未知的東西為Anima。原始人推演一切生長或活動之東西,甚如日月皆有Anima,然而近代宗教學家認為原始人未具這種抽象的推理能力,也未發現任何考古實證。 前萬物有靈論 又稱「物活論」、「泛生崇拜」,是人類學家對萬物有靈論的修正,他認為原始人在產生「萬物有靈」之概念之時,先具備一種概念,就是認為整個世界是活的,故世界每件東西也是活的,並非以各物皆具有自己的獨立靈魂為前提,然而也未發現任何考古實證。 巫術論 巫術論由弗雷澤提出,他認為人類精神是由巫術發展到宗教,再到科學。巫術是一種准宗教現象。原始人認為巫術可控制自然,原因不外乎是接觸律或相似律,即認為取得某東西的一部分作法可影響該物之全部,又或認為對該物之相似物作法可影響該物,但當人類不相信這種虛擬力量時,則轉移為對超自然存在物的撫慰和慈悲。 語言疾病學說 語言疾病學說(a disease of language)由德国哲学家馬克斯·繆勒提出,他認為古代印歐語言抽象詞彙少,當中某些概念性詞彙必須賦予人格化的聯繫,否則就無法運用。諸神最初只是自然現象的名字,後來從詞彙中人格化,造成實在感,神話由此誕生。这样,引起敬畏的對象逐漸被語言所掩蓋,並由於隱喻行為而最終與直接的知覺相分離。 原始一神論 原始一神論由施米特提出,他認為在最古老的文化中普遍有最上神的存在,可見於北美極地民族、俾格米人及澳洲東南土著,故一神論才是人類最古老的宗教觀,至上神的形象是來自神的最初啟示,往後的宗教發展呈退化趨勢,被諸神論及鬼靈精怪所掩蓋。 功能論 功能论最先由英国人类学家馬林諾夫斯基所提出,亦為一系列之後的功能學派理論的總稱,他認為宗教儀式和巫術行為等是為滿足個體的心理需要,減緩生活壓力,提供積極的生活態度以面對生死考驗,也保護部落的傳統和價值觀,這些功能主要分為生物性、精神性及規範性三方面。 神話結構學說 神話結構學說由法国人类学家李維史陀提出,他認為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的原始人類的心靈皆有共同結構,皆欲解釋世界上的事,這種共相是發展出一套又一套神話的原動力。 批判 宗教理智論 宗教理智論是以理智、邏輯去探討宗教,它就像一把雙刃劍,可反教也可護教。 反教者觀點以羅素詞鋒最為突出,首先,他認為如果萬物都有起因,那上帝也應不例外,而宗教所說的第一起因根本是無邏輯可言。第二他認為科學帶有某程度的隨機性,今天我們得知量子力學、混沌理論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測性,這表明自然法則很可能非出自決定一切的上帝之手,而僅僅是不斷變化的科學的暫時結論。另外,他又認為神學家充滿了「人擇原理」的不合理期望,神學家認為世界之所以是這個樣子,是為了讓人們生存,這種比方無疑等於說人長出高高的鼻子是為了架眼鏡的道理一樣,將結果變為原因,羅素認為人類的出現只是自然進化的一個產物,如果上帝是創造者,為何創造了法西斯黨或這麼多恐怖主義?他又認為,如果是非標準取決於上帝的話,那上帝本身就不應該有至善性可言,如果相信上帝是至善,那麼就不得不承認是非標準由上帝以外的東西去下判斷,這種兩難,亦令有神論者為之結舌。 斯溫伯恩是著名的理性論護教者,他主要從「為什麼存在最普遍的自然定律」著手,他強調很多人忽略宇宙一開始不存在,或一直處於混沌狀態的可能都是非常大的,因此這種高度秩序的宇宙是令人驚訝的、超出科學的,而這並非由於科學落後未能解釋,而是科學的本質必終於某種終極的自然定律及物質結構。這種「終極」的其中一個可能解釋是一神論,因為在一神論中上帝肯定有能力做到這點,秩序性除令宇宙更美好外,還可讓人控制自然,改變自然以生存。進化論觀點在這個問題中是不可能優於設計論的,因為我們不免要問到進化這種法則到底是從何而來呢?這令我們要麼不作解釋,要麼從假設中作出解釋,即以一神論假設作出合理解釋。 對於以上兩種從科學、理性去解釋宗教的理性論(對立論及相關論),保羅·田立克認為太多人把宗教看成是一種只有低級證據而依賴宗教權威的知識,但他必須釐清宗教與科學有著本質上的分別(分離論),用科學去反教或護教皆是無謂的,因為兩者所尋求的真理在不同的意域,理應分而治之,科學只可與另一科學相爭,宗教也只可與另一宗教相爭。他認為諸如量子力學測不準理論一推出,馬上就有人用來證明創世論、神跡說、自由說是可笑的。爭執得最烈的是進化論,反對者只拘泥於聖經的字面意義,把創世描述科學化,歪曲信仰。 宗教情感論 宗教情感論旨在表明宗教的本質與意義非體現於理智的活動和成果,是一種直覺「無限者」、「神聖者」而生之絕對、無條件的依存感。施萊爾馬赫認為以科學理性或道德倫理去批判宗教是膚淺的,科學講求勾勒世界的實在性,以同相、規律性去推演事實的必然性,而道德則從人自己出發,發展出一種責任體系,靠終極權威下命令認為什麼該做不該做。宗教有自己一套,總的來說,宗教是「絕對的依存感」。透過直覺有限的活動,對我們面對那些不可見的、永恆的滿懷崇敬,一旦直覺宇宙,則認識自己之渺小而感謙卑,從而喚起「對無限的情感」。奧托指出宗教經典以大量詞彙描述神性,當轉達之概念越明確令人越傾向對宗教作出理性認定,然而宗教是「無理性的」(the non-rational,注意:並非「非理性」the irrational)。我們只借用詞彙來斷定主體的屬性,然而這無限的主體又是不能單靠它們來領會的,他指出這最高的被直覺者——「神聖者」——必須排除任何道德因素,這個「神秘者」令人產生「畏懼感」、「崇高感」及「活力感」。 情感論甫一推出即受到邏輯上的質疑,施萊爾馬赫暗指沒有情感的宗教體驗是談不上信仰、宗教,換言之宗教情感可證明信仰。可是別忘記如果宗教是「無理性」的,為什麼宗教情感可以以因果邏輯去證明信仰?一旦承認這種證明,即承認宗教包含理智成分,它就必受理智論批判。雖然奧托表明宗教體驗只能看作是「解畫的一種代替物」去接近宗教,是描述終極時人類以表意符號硬堆出來的最接近語言,但這亦無可避免表示當中有某些概念是能夠描述宗教經驗的。當代學者更有研究指出情感需依賴於認識或概念,當中有理性的元素,而非情感論者提出之「無理性」。另一宗教學家潘能伯格批評情感論者將宗教淪為個人經驗,宗教只是各人自己對無限情感的主觀,而這種主觀卻沒有任何約束力。 宗教意志論 宗教意志論起於帕斯卡,由威廉·詹姆士承之。總括來說,信仰輪不到我們用理智去選擇信與不信,而是分析風險作出賭注,可用「信仰的賭注」這五字來作結。前提是信仰上帝是一項「真正的抉擇」,詹姆斯對真正的抉擇定義為「有生命力的、不可迴避的、有重大價值的」,在目前我們正反兩方皆各有論據,在可見將來也不見得有人能完全支持或推翻神存在的命題,因此我們並不可委身理智而猶豫不決,因避免謬誤而喪失好處,而這也大有可能令上帝不悅,而信與不信可看成是人生一場重大的賭注,如果相信有上帝的存在,賭贏了可獲得一切,若賭輸了也不會失去什麼,然而若不信有上帝的存在,賭贏了只是情感上的勝利,而賭輸卻將失去來生的盼望。 關於意志論的觀點,羅素批評意志論為「功利、主觀」,第一,詹姆斯只一廂情願認為信仰宗教可得到永生盼望,可是在這命題上他沒有去證實過,有可能信神反而要下地獄也說不定。另外,對虔誠的宗教徒來說,神是確切存在的,就如歷史上有過穆罕默德這樣的一個人,正統的宗教徒會認為「我信上帝,故我有福」,而非詹姆斯所說的「如果信上帝,你就會幸福」。意志論將宗教的超越感、神聖抹掉、要求絕對委身的教徒變為功利的現代商人,只會令人變得只信好處,不探真實。 宗教終極論 人类普遍认可整个宇宙必定是同一于一个最终极的根源,因此正如普遍认为的国家终将消亡一样,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中有形的存在,也应该会消亡于终极的包容性和同一性之中。 讨论 由於信息發達、宗教自由,加上社會經濟再非自給自足,全球一體化實行,地球村逐漸形成。宗教間的對話不只是自我生存、宣揚正道的需要,也是免卻災難衝突的方法,無論是教會間、還是各宗教間,越來越多人提出要站出來對話,當中各宗教有其自我立場,分別為排他論、多元論及兼併論。 排他論 排他論者主張眾多宗教中只有一種是絕對真實的,其餘的皆為謬誤,排他論者在真理問題上有一種絕對化的觀點,而這也是宗教的本性,如果某宗教不是唯一的「真理」,那麼它就不值得信仰,事實上任何一個教徒只要它表示對自己的宗教忠心,就自然產生了一種內在的排他性。排他論是大多數一神論宗教的正統立場,它們只認為自己的神才是真神,只有委身於該宗教才可得到拯救,其他的宗教被視為非真實。當這種排他性排除其他種族時成為種族主義、或是排除其他異教徒而成為封閉宗教,在人類可知歷史上有多次因此類意識形態的排他而起之大型爭鬥。 亚伯拉罕诸教(基督宗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具有强烈的排他主义,强调唯一真神。基督宗教(含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各派别)是典型的排他論宗教,但基督宗教的部分派系也提出「普世拯救論」。因此這就成了一個兩難的問題。另外,基督新教強調「信者得救」,造成反排他論者認為這只是一種狹隘的拯救觀,這並非至善至美的神該有的。 多元論 多元論者主張世界各大信仰雖十分不同,但這只是我們稱之為神或上帝在生活中同等有效的理解、體驗和回應方式。希克認為各宗教就像「瞎子摸象」的道理,我們不能斷定那一種宗教才是真的,因為真相很可能永沒法被完全證實,各宗教只是「不同的燈,相同的光」。 然而反多元論者認為這根本破壞了宗教的本質,如果承認其他宗教也是對的,那各宗教教義、聖典就欠缺了獨一性。瞎子摸象非共享一終極實體的不同面,而是全都錯了,尾巴怎麼也不可能代表象。除非有人能說出整個象的實體,否則各宗教站出來對話,只是一對瞎子亂說,與其說全部都有理,不如說全部都錯。另外,反多元論者認為要求基督教徒與佛教徒談話,又要與不可知論者、無神論者取得共識是不切實際的,這只是一大堆盲人亂說一通,與象的形態越來越遠。 兼併論 兼併論站在排他論與多元論之間,它一方面認為上帝只得一個,卻又把其他宗教看成是「合法的宗教」,神給予各宗教救贖的啟示,只是其他宗教在接受神的恩典時夾雜著因文化差異而出現的偏差,他們所表達的並不如某一宗教般正統,其他宗教只是一些「無名的教徒」,他們接受了部分正確卻部分錯誤的觀念,正統的教徒就是要去糾正他們。 反兼併論者認為這種論調將兼併論放在一個很不利的位置,因為若其他宗教接受啟示並不完善也可得到神恩典救贖,那為什麼還要說服他們信正統宗教?而「無名的教徒」更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說話,既然大家都有神的恩典,那一種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那一種才是無名的宗教?這種隱含的排他性也使得兼併論者兩頭不討好。 影响 宗教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广泛存在。 政治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很复杂,宗教信仰会影响法律。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宗教常常被统治阶层用来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宗教也常常被反抗者用来作为反抗压迫的工具。 现代在许多国家,公民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有信这种教的自由,也有信那种教的自由,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中世纪时,世界上有許多国家都采取政教合一的制度,国家政权与宗教合而为一,宗教首领就是国家首脑,直接掌握国家政权;设立单一的宗教成为国教,教规就是国法,公民必须信奉和遵守,公民没有信仰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否则会被认为是「异教徒」而遭到迫害。但在古代中国,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允许公民有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但各种其他宗教必须纳入儒家伦理的框架中。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当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宗教将会消失。 文化、艺术 在宗教的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與文化、藝術產生交集。 宗教艺术 宗教文学 宗教绘画 宗教建筑 宗教戏剧 宗教舞蹈 宗教美术 宗教服飾
Library)則是希臘(Greece)文明於西元前3世紀初年建立的。該館館藏達700,000卷,乃為當時西方世界最大的圖書館。古羅馬(Rome)對文化資源非常重視,亦帶動起圖書館事業的蓬勃。儘管早期羅馬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只限於貴族,但時至羅馬文化最盛時期,許多圖書館皆開放給民眾使用。此亦即公共圖書館的濫觴。羅馬之後,西方世界戰火連綿。古文化在歐陸淪於黑暗時期之際,全靠寺廟圖書館保存,免於流失。直到千餘年後的文藝復興,圖書館事業才又重見曙光。19世紀以降,系統化的圖書整理、保存、檢索及傳播等技術,更趨成熟,為圖書館事業的後續發展奠下基礎。在這時期竄起,而對未來影響深遠的圖書館學巨擘,計有德國的艾伯特(F. Ebert)、卡萊特(A. Klette)、美國的杜威(M. Dewey)等人。 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中国大陆高校对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如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有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图书馆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文献学、目录学、信息学、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文献信息搜集、处理、研究、开发与传递的技能。 就业方向 图书馆,IT行业,互联网公司,資訊咨询公司、資訊处理公司、数据分析公司。 学科分支 普通图书馆学 比较图书馆学 图书馆信息学 图书馆社会学 图书馆经济学 圖書館教育學 图书馆建筑学 图书馆技术 读者心理学 圖書館史 图书馆管理学 图书分类法 中国图书分类法 中文圖書分類法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通用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冒号图书分类法 布立斯图书分类法
technology intelligently to enhanced service,善用科技提升服務品質。 第五定律:honor the past and create the future,眺望過去、展望未來。 圖書館史 圖書館的原始功能在於保存人類文化,是故文明古國如埃及、中國等,皆為早期圖書館的發祥地。早期圖書館館藏大抵分為寺院典籍、政府檔案、商業簿契、和宗族譜牒等四種類型。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文學、歷史與其他其參考留傳價值的文籍,亦開始納入收藏。 據記載,西元前3,000年的埃及和前2,000年的巴比倫(Babylon)圖書館館藏已有編排整理。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Alexandrian Library)則是希臘(Greece)文明於西元前3世紀初年建立的。該館館藏達700,000卷,乃為當時西方世界最大的圖書館。古羅馬(Rome)對文化資源非常重視,亦帶動起圖書館事業的蓬勃。儘管早期羅馬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只限於貴族,但時至羅馬文化最盛時期,許多圖書館皆開放給民眾使用。此亦即公共圖書館的濫觴。羅馬之後,西方世界戰火連綿。古文化在歐陸淪於黑暗時期之際,全靠寺廟圖書館保存,免於流失。直到千餘年後的文藝復興,圖書館事業才又重見曙光。19世紀以降,系統化的圖書整理、保存、檢索及傳播等技術,更趨成熟,為圖書館事業的後續發展奠下基礎。在這時期竄起,而對未來影響深遠的圖書館學巨擘,計有德國的艾伯特(F. Ebert)、卡萊特(A. Klette)、美國的杜威(M. Dewey)等人。 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中国大陆高校对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如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有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图书馆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文献学、目录学、信息学、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文献信息搜集、处理、研究、开发与传递的技能。 就业方向 图书馆,IT行业,互联网公司,資訊咨询公司、資訊处理公司、数据分析公司。 学科分支 普通图书馆学 比较图书馆学 图书馆信息学 图书馆社会学 图书馆经济学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原中央专案组对田汉的“结论”被推翻。田汉得到昭雪平反,1979年4月25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开了一个迟到的追悼会。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歌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 2005年5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答复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表示,从文艺创作角度而言,国歌与其他文学艺术作品并无本质差别,应当同等地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尽管现行版(原版)曲谱中标注的词作者只有田汉一人,实际上,孙师毅、聂耳也参与了作词。孙师毅把田汉原诗的“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改为“冒着敌人的炮火”,去掉了原作的语病,并更加简洁和富有象征性;聂耳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重复一次,并新增“前进!前进!前进!”作为结尾,强调了呼号感,使得这篇歌词更符合汉语歌曲对腔词关系的要求。 2021年3月1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GF0024-2020)实施,手语版《义勇军进行曲》正式发布。 根据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义勇军进行曲》被选入“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名单,排名第一。 歌词 歌曲 作为国歌的使用情况 举行升旗仪式时,国歌为必奏歌曲,另外,每逢国庆节的国庆盛典,外交场合和中国代表队在国际性体育赛事夺得金牌时,也要奏国歌(见下文“其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在官方活动场合演唱本曲,习惯上都使用普通话。不过,《国歌法》并未规定演唱国歌时必须使用哪一种语言,理论上该曲的少数民族语言版本与普通话版本是可以并行使用的。 另外,1965年创作的管弦乐曲《红旗颂》也融入了《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元素。 至于手语版本,则以2021年3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执行。2021年3月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与手语翻译用手语演唱国歌。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4、CCTV-5+、数字付费频道及CGTN各频道除外)每天早晨都会播放国歌(2004年9月1日之前,CCTV-1每天晚间在《新闻联播》之前播放国歌)。而从2017年10月1日开始,央视播放的国歌由演奏版改为合唱版。 此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广播开始曲同样采用了该曲(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音乐之声/香港之声也会播放基于该曲前六小节的编钟版,中国之声在星期二早上4:28播放完整版(2007年12月24日中国之声开始24小时播音前在3:58播放,大湾区之声每天清晨4:58播放完整版),一些地方的广播电台使用其作为广播开始曲,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的通知》,自2017年10月1日《国歌法》施行之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台,应当于国庆节、国际劳动节等重要的国家法定节日、纪念日的北京时间上午10点整,在其主频率、主频道播放国歌。自2019年5月1日至12月31日,为配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开展的「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于每天的北京时间上午7点,在其主频率、主频道整点播放国歌(新疆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为9:00)。其间,上述于重要纪念日上午10点整播放国歌的条款则被暂时冻结。2020年1月1日起,上述要求不再作为强制性规定,但央视、央广和绝大多数地方台至今仍为每天的北京时间上午7点播放国歌(如应当播放国歌的广播频道转播《新闻和报纸摘要》加长播出时间,则顺延播放)。新疆广播电视台、兵团广播电视台和新疆各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为每天的北京时间上午9:00播放国歌(其中新疆卫视目前播放国歌的时间为每天的北京时间上午7:59(即8:00《新疆新闻联播》重播播出前))。 在电视、广播播出方面,截至2023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央广、国广各频道频率播出的国歌片带已更换为2021年版,而地方台播出的国歌片带则处于2018年版与2021年版并存的状态。 香港特别行政区 自從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起,香港特別行政區即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國歌適用於-{zh-hans:升旗;zh-hk:升旗;zh-tw:升旗;}-儀式、中國香港代表隊在中外國際賽事得獎升旗禮時、紀念二次世界大戰捐軀者活動或其他場合,如國際會議、太陽計劃同根同心慶回歸大匯演和特區政府就職典禮、各大學畢業典禮等。2004年10月1日起,香港各大电视台每天傍晚新聞前必須播放《心系家国》政府廣告,其中有整段國歌。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把《國歌法》納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將由當地立法引入香港成為香港法律一部分。2020年6月,經立法會三讀後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簽署《國歌條例》,6月12日刊憲生效。 2020年11月16日起,香港电台各电台频道统一在早晨播放国歌,香港商业电台、新城电台也採取相同措施。香港各電視台停播《心繫家國》,改为播出新一輯國歌宣傳片《心连心》。改動後伴奏带使用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2017年合唱版伴奏带。 2022年12月12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表示,特區政府早前向Google提出,要求將香港正確的國歌即《義勇軍進行曲》置頂,但被拒絕,Google方面指搜尋結果是基於演算法推算,因此公司不能決定。 澳门特别行政区 自從1999年12月20日澳門政權移交起,《義勇軍進行曲》在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為國歌的使用及保護以第5/1999號法律(Lei de Macau 5 de 1999)訂定。該法律第七條規定國歌應依照本法附件四的正式總樂譜的準確規定進行演奏,並且不得修改國歌的歌詞。依據第九條,演奏國歌時蓄意不依歌譜或更改歌詞,構成對國家象徵的不尊重。第九條也規定,以言詞、動作或散佈文書、又或以其他與公眾通訊的工具,公然侮辱國家象徵,又或對之不尊重者,處最高3年徒刑,或最高360日罰金。雖然中文及葡萄牙文都是澳門正式語文,但附件四的正式總樂譜僅有中文歌詞,沒有葡萄牙文翻譯。另外澳广视各频道亦会在部分时段播放国歌,现时使用的伴奏带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2017年合唱版伴奏带。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把《國歌法》納入澳門基本法附件三,引入澳門成為澳門法律一部分。 非国歌的使用情况 中国国内 在2015年9月3日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上,《黄河大合唱》与《义勇军进行曲》进行了共同演绎,并由知名钢琴家郎朗进行钢琴演奏。 中国国外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黑人歌王保罗·罗伯逊在纽约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后,非常喜爱,不仅用英语四处演唱,还在莫斯科举行的纪念普希金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用汉语演唱,并用汉语灌制了唱片,取名《起来!》(CheeLai)。可參照保罗·罗伯逊演唱的英文版本。 另外,斯洛文尼亚的乐队亦演奏电子版,用英语和汉语演唱;英国歌手戴蒙·亚邦参与了中文小说《西游记》所改编舞台剧的作曲,便使用了该曲的曲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要结束时,美国国务院曾提出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日演奏的各战胜国音乐时,选定《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表中國的音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蘭克·卡普拉拍摄的战争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系列(Why
中国人民邮政1979年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邮票,编号J.46(1-1),面额人民币8分,就有集体填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歌谱。 現行版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原中央专案组对田汉的“结论”被推翻。田汉得到昭雪平反,1979年4月25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开了一个迟到的追悼会。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歌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 2005年5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答复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表示,从文艺创作角度而言,国歌与其他文学艺术作品并无本质差别,应当同等地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尽管现行版(原版)曲谱中标注的词作者只有田汉一人,实际上,孙师毅、聂耳也参与了作词。孙师毅把田汉原诗的“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改为“冒着敌人的炮火”,去掉了原作的语病,并更加简洁和富有象征性;聂耳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重复一次,并新增“前进!前进!前进!”作为结尾,强调了呼号感,使得这篇歌词更符合汉语歌曲对腔词关系的要求。 2021年3月1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GF0024-2020)实施,手语版《义勇军进行曲》正式发布。 根据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义勇军进行曲》被选入“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名单,排名第一。 歌词 歌曲 作为国歌的使用情况 举行升旗仪式时,国歌为必奏歌曲,另外,每逢国庆节的国庆盛典,外交场合和中国代表队在国际性体育赛事夺得金牌时,也要奏国歌(见下文“其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在官方活动场合演唱本曲,习惯上都使用普通话。不过,《国歌法》并未规定演唱国歌时必须使用哪一种语言,理论上该曲的少数民族语言版本与普通话版本是可以并行使用的。 另外,1965年创作的管弦乐曲《红旗颂》也融入了《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元素。 至于手语版本,则以2021年3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执行。2021年3月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与手语翻译用手语演唱国歌。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4、CCTV-5+、数字付费频道及CGTN各频道除外)每天早晨都会播放国歌(2004年9月1日之前,CCTV-1每天晚间在《新闻联播》之前播放国歌)。而从2017年10月1日开始,央视播放的国歌由演奏版改为合唱版。 此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广播开始曲同样采用了该曲(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音乐之声/香港之声也会播放基于该曲前六小节的编钟版,中国之声在星期二早上4:28播放完整版(2007年12月24日中国之声开始24小时播音前在3:58播放,大湾区之声每天清晨4:58播放完整版),一些地方的广播电台使用其作为广播开始曲,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的通知》,自2017年10月1日《国歌法》施行之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台,应当于国庆节、国际劳动节等重要的国家法定节日、纪念日的北京时间上午10点整,在其主频率、主频道播放国歌。自2019年5月1日至12月31日,为配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开展的「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于每天的北京时间上午7点,在其主频率、主频道整点播放国歌(新疆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为9:00)。其间,上述于重要纪念日上午10点整播放国歌的条款则被暂时冻结。2020年1月1日起,上述要求不再作为强制性规定,但央视、央广和绝大多数地方台至今仍为每天的北京时间上午7点播放国歌(如应当播放国歌的广播频道转播《新闻和报纸摘要》加长播出时间,则顺延播放)。新疆广播电视台、兵团广播电视台和新疆各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为每天的北京时间上午9:00播放国歌(其中新疆卫视目前播放国歌的时间为每天的北京时间上午7:59(即8:00《新疆新闻联播》重播播出前))。 在电视、广播播出方面,截至2023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央广、国广各频道频率播出的国歌片带已更换为2021年版,而地方台播出的国歌片带则处于2018年版与2021年版并存的状态。 香港特别行政区 自從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起,香港特別行政區即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國歌適用於-{zh-hans:升旗;zh-hk:升旗;zh-tw:升旗;}-儀式、中國香港代表隊在中外國際賽事得獎升旗禮時、紀念二次世界大戰捐軀者活動或其他場合,如國際會議、太陽計劃同根同心慶回歸大匯演和特區政府就職典禮、各大學畢業典禮等。2004年10月1日起,香港各大电视台每天傍晚新聞前必須播放《心系家国》政府廣告,其中有整段國歌。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把《國歌法》納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將由當地立法引入香港成為香港法律一部分。2020年6月,經立法會三讀後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簽署《國歌條例》,6月12日刊憲生效。 2020年11月16日起,香港电台各电台频道统一在早晨播放国歌,香港商业电台、新城电台也採取相同措施。香港各電視台停播《心繫家國》,改为播出新一輯國歌宣傳片《心连心》。改動後伴奏带使用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2017年合唱版伴奏带。 2022年12月12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表示,特區政府早前向Google提出,要求將香港正確的國歌即《義勇軍進行曲》置頂,但被拒絕,Google方面指搜尋結果是基於演算法推算,因此公司不能決定。 澳门特别行政区 自從1999年12月20日澳門政權移交起,《義勇軍進行曲》在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為國歌的使用及保護以第5/1999號法律(Lei de Macau 5 de 1999)訂定。該法律第七條規定國歌應依照本法附件四的正式總樂譜的準確規定進行演奏,並且不得修改國歌的歌詞。依據第九條,演奏國歌時蓄意不依歌譜或更改歌詞,構成對國家象徵的不尊重。第九條也規定,以言詞、動作或散佈文書、又或以其他與公眾通訊的工具,公然侮辱國家象徵,又或對之不尊重者,處最高3年徒刑,或最高360日罰金。雖然中文及葡萄牙文都是澳門正式語文,但附件四的正式總樂譜僅有中文歌詞,沒有葡萄牙文翻譯。另外澳广视各频道亦会在部分时段播放国歌,现时使用的伴奏带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2017年合唱版伴奏带。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把《國歌法》納入澳門基本法附件三,引入澳門成為澳門法律一部分。 非国歌的使用情况 中国国内 在2015年9月3日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上,《黄河大合唱》与《义勇军进行曲》进行了共同演绎,并由知名钢琴家郎朗进行钢琴演奏。 中国国外
河亶甲 前1479年 中宗祖乙 前1470年 祖辛 前1420年 沃甲 前1404年 祖丁 前1379年 南庚 前1347年 阳甲 前1318年 盘庚 前1301年 小辛 前1273年 小乙 前1270年 武丁 前1260年 祖庚 前1201年 祖甲 前1190年
沃丁 前1633年 小庚 前1614年 小甲 前1609年 雍己 前1592年 太宗太戊 前1580年 仲丁 前1505年 外壬 前1494年 河亶甲 前1479年 中宗祖乙 前1470年 祖辛 前1420年 沃甲 前1404年 祖丁 前1379年 南庚 前1347年 阳甲 前1318年 盘庚 前1301年 小辛 前1273年 小乙 前1270年 武丁 前1260年 祖庚 前1201年 祖甲 前1190年 冯辛 前1157年 庚丁
新莽 漢朝(更始政權) 东汉 三国 参考文献
秦朝 汉朝 西汉 新莽 漢朝(更始政權)
(中国大陆杂志),中国大陆杂志 人物 (美國雜誌),美国杂志 人物 (电视节目),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
(美國雜誌),美国杂志 人物 (电视节目),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 參見 著名人物 重要人物
Pavlov,俄語: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 利维·维谷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俄語:Лев Семёнович Выготский) (Ted Wragg) 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en) 孔子 孟子 陶行知 蔡元培 李家同 錢思亮 吳清山 教育理论 教育哲学 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法学 教育行政 教育管理学 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技术学、教育工學 教育工艺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財政學 教育心理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未来学 学校卫生学 比较教育学 教育统计学 教育传播学 教育效益学 教學科技 教育評鑑學 課程與教學 批判教育學 正向教育 教育机构 托兒所 幼儿园 小学 高級中學 中学 國民中學 高級職業學校 技術學院 專科學校 科技大學 大学 图书馆 培训班 補習班 教育部 教育分类 幼儿教育 经典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研究生教育 本科教育、大學教育 专科教育 义务教育 终身教育 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 干部教育 远程教育 函授 工读 數學教育 語言教育 閱讀教育 科學教育 物理教育 化學教育 生物教育 資訊教育 社會科學教育 藝術教育 博雅教育 家庭教育 親職教育 特殊教育 資優教育 公民教育 品格教育 補習 性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 教育體制模式 應試教育 素質教育 威權體制教育 民主教育 奴化教育 黨化教育 教學法 講述教學法 直接教學法 發現式學習 個案教學法 批判性教學 翻轉教室 教材 教科書 開放教育資源 開放式課程網頁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 數位圖書館 参考文獻 引用 来源 书籍 Lucas, J. L., Blazek, M. A., & Raley, A. B.(2005). The lack of representatio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school psychology in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textbook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347-351. Michelli, N. M., & Keiser, D. L.(2005). Teacher education for democracy and social justice.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期刊文章 Dubois, H.F.W., Padovano G. & Stew, G.(2006)Improving international nurse training: an American–Italian case study.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 53(2): 110–116. 网页 Brief review of world socio-demographic trends
Semenovich Vygotsky,俄語:Лев Семёнович Выготский) (Ted Wragg) 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en) 孔子 孟子 陶行知 蔡元培 李家同 錢思亮 吳清山 教育理论 教育哲学 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法学 教育行政 教育管理学 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技术学、教育工學 教育工艺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財政學 教育心理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未来学 学校卫生学 比较教育学 教育统计学 教育传播学 教育效益学 教學科技 教育評鑑學 課程與教學 批判教育學 正向教育 教育机构 托兒所 幼儿园 小学 高級中學 中学 國民中學 高級職業學校 技術學院 專科學校 科技大學 大学 图书馆 培训班 補習班 教育部 教育分类 幼儿教育 经典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研究生教育 本科教育、大學教育 专科教育 义务教育 终身教育 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 干部教育 远程教育 函授 工读 數學教育 語言教育 閱讀教育 科學教育 物理教育 化學教育 生物教育 資訊教育 社會科學教育 藝術教育 博雅教育 家庭教育 親職教育 特殊教育 資優教育 公民教育 品格教育 補習 性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 教育體制模式 應試教育 素質教育 威權體制教育 民主教育 奴化教育 黨化教育 教學法 講述教學法 直接教學法 發現式學習 個案教學法 批判性教學 翻轉教室 教材 教科書 開放教育資源 開放式課程網頁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 數位圖書館 参考文獻 引用 来源 书籍 Lucas, J. L., Blazek, M. A., & Raley, A. B.(2005). The lack of representatio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school psychology in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textbook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347-351. Michelli, N. M., & Keiser, D. L.(2005). Teacher education for democracy and social justice.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期刊文章 Dubois, H.F.W., Padovano G. & Stew, G.(2006)Improving international nurse training: an American–Italian case study.
O'Reilly Media. . Daniel Jurafsky and James H. Martin (2008).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2nd edition. Pearson Prentice Hall. . Mohamed Zakaria KURDI (2016).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speech, morphology, and syntax, Volume 1. ISTE-Wiley. . Mohamed Zakaria KURDI (2017).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semantics, discourse, and applications, Volume 2. ISTE-Wiley. . 参見 自然语言处理 統計語義學 计算词汇学 计算语义学 数理语言学 语料库语言学 外部链接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CL) ACL Anthology of research papers ACL Wiki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CICLing annual conferences on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音编码(speech coding)、语音识别(speech recognition)、语种识别(language identification)、说话人识别(speaker recognition)或说话人确认(speaker verification)、语义理解(semantics understanding)、语音合成(speech synthesis)等。 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经常用到语音识别技术和语音合成技术。 信息检索 信息抽取 问答系统 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的主要方法包括规则机器翻译,实例机器翻译及统计机器翻译 参考文献 延伸閱讀 Steven Bird, Ewan Klein, and Edward Loper (2009).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with Python. O'Reilly Media. . Daniel Jurafsky and James H. Martin (2008).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2nd edition. Pearson Prentice Hall. . Mohamed Zakaria KURDI (2016). Natural Language
JAWS(商業付費螢幕報讀軟體) 內建於蘋果電腦相關產品的VoiceOver Utility Android 1.6版加入支援語音合成的功能。 微軟在1995年開始,開發了一套,微軟的一些作業系統或軟體有提供支援語音功能。 VOCALOID 及 VOICEROID,前者偏重歌唱而后者偏重 TTS。 語音合成標記語言 参见 人机界面 語音识别 手写识别 VOCALOID 初音未來 智能儀錶
基於DNN的語音合成器正在接近人聲的自然度。該方法的缺點的例子是當數據不充分時強健性較低,缺乏可控性,自動回歸模型的性能低。一些局限性(如缺乏可控性)可以通過未來的研究得到解決。 相关比赛 Blizzard Challenge voice conversion 含有語音合成器的軟體 NVDA(开源多国语言螢幕報讀軟體) 台灣工研院資通所語音團隊開發出的mTTS JAWS(商業付費螢幕報讀軟體) 內建於蘋果電腦相關產品的VoiceOver Utility Android 1.6版加入支援語音合成的功能。 微軟在1995年開始,開發了一套,微軟的一些作業系統或軟體有提供支援語音功能。 VOCALOID 及 VOICEROID,前者偏重歌唱而后者偏重 TTS。 語音合成標記語言 参见
War II Day by Day. 英國倫敦: Quarto Group. 2000年7月30日. ISBN 978-0-7603-0939-1. 安恩·科修(Ian Kershaw). Hitler: 1936-1945: Nemesis. 美國紐約: 諾頓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 2001年9月. ISBN 978-0-393-32252-1. Jeffery Record. Appeasement Reconsidered: Investigating the Mythology of the 1930s . DIANE Publishing. 2005年. ISBN 978-1-58487-216-0. Philip Jowett. Japanese Army 1931-45.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2年1月25日. ISBN 978-1-84176-353-8. 外部連結 Aerial Propaganda Leaflet Database Source List and Detailed Death Tolls for the Primary Megadeath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Art of War The Soviet-German War 1941-1945: Myths and Realities: A Survey Essay The World War II Multimedia Database Vintage Newscasts World War II WWII Asian Pacific Theater WWII European Theater Der Zweite Weltkrieg Erinnerungen aus Russland und Deutschland 世界大战 1939年冲突 1940年冲突 1941年冲突 1942年冲突 1943年冲突 1944年冲突 1945年军事冲突 全球冲突 核战争 现代欧洲 阿尔巴尼亚战争 澳大利亚战争 奧地利戰爭 比利時戰爭 玻利維亞戰爭 巴西战争 印度战争 保加利亞戰爭 缅甸战争 柬埔寨戰爭 加拿大戰爭 智利战争 哥倫比亞戰爭 哥斯大黎加戰爭 克羅埃西亞戰爭 古巴战争 捷克斯洛伐克戰爭 丹麥戰爭 多明尼加戰爭 厄瓜多戰爭 埃及戰爭 薩爾瓦多戰爭 爱沙尼亚战争 衣索比亞戰爭 芬兰战争 法国战争 纳粹德国战争 希臘戰爭 瓜地馬拉戰爭 海地戰爭 宏都拉斯戰爭 匈牙利战争 冰島戰爭 印尼战争 意大利戰爭 伊朗戰爭 伊拉克戰事 日本战争 哈薩克斯坦戰爭 寮國戰爭 拉脱维亚战争 黎巴嫩战争 賴比瑞亞戰爭 立陶宛战争 盧森堡戰爭 墨西哥战争 蒙古国战争 黑山战争 尼泊爾戰爭 挪威戰爭 尼加拉瓜戰爭 巴拿馬戰爭 巴拉圭戰爭 秘鲁战争 波蘭戰爭 羅德西亞戰爭 罗马尼亚战争
影響 人員傷亡与战争罪行 有關戰爭所導致的總傷亡人數各方估計皆不相同,因為很多人在因故死亡後並沒有留下相關記錄。絕大多數資料估計大約有6,000萬人在戰爭中喪生,其中包括約有2,000萬名士兵和4,000萬名平民,其中許多平民分別死於傳染病、飢餓、大屠殺、轟炸和蓄意的種族滅絕政策。根據估計損失最大的蘇聯在戰爭中失去將近2,700萬人,其中包括有870萬名軍事人員和1,900萬名平民喪生[1941年初苏联人口统计数为1.967亿(包括新兼并地区),而1946年仅余1.67亿,因此苏联的实际死亡人数应该大于俄国官方公布的数据]。其中因軍事行動而喪生最多的民族則是5,756,000人逝世的俄羅斯人,稍後排名第2名的民族則是損失1,377,400人的烏克蘭族,平均每4名蘇聯公民便有1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喪生或者受傷。另一方面德國最終則損失530萬名軍事成員,其中絕大多是於德蘇戰爭和在德國最後幾場戰役中喪生。 而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傷亡比例來說。軸心國集團其喪生人數大約有15%,而剩餘的85%則是同盟國部隊的喪生人數;在這之中主要是蘇聯和中國的人民,其中許多人是由於德國和日本部隊於占領區實施的戰爭罪行所導致的。根據估計大約有1,100萬名至1,700萬名平民直接或者間接死於納粹思想的政策中,其中包括大約有600萬名猶太人因而遭遇系統性的種族滅絕式大屠殺,另外還有500萬名羅姆人、同性戀者、斯拉夫人以及其他種族與少數族群也遭到殺害。此外南斯拉夫烏斯塔沙則與軸心國集團合作殺害大量作為少數民族的塞爾維亞人、羅姆人和猶太人,而在戰爭結束後克羅埃西亞平民則對此展開報復。另外大約有300萬名到1,000萬名中國平民則是在日本佔領地區及双方交战区域因各种原因非正常死亡,在這之中最有名的事件則是南京大屠殺,其中有數十萬名中國军民因而遭到殺害,岡村寧次所制定實施的三光政策,則導致有200多萬名中國群眾非正常死亡。日本的入侵导致中国年均人口增长数由1927-1937年间大约350-360万降至1937-1945年期间的约310多万。 軸心國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有限度的使用生物和化學藥劑,例如意大利軍方在第二次意大利衣索比亞戰爭便嘗試投入芥子氣作戰,而大日本帝國陸軍則在與蘇聯的早期衝突、入侵並佔領中國時也使用生物或化學武器協助作戰。此外德國和日本也針對平民施放藥劑來測試武器效果,在某些情況​​下也於戰俘身上進行實驗。 雖然許多軸心國的違法行為陸續被送往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法庭進行審判,然而同盟國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也犯下許多戰爭罪行。這其中包括蘇聯的人口轉移政策,嚴責行動(Operation Keelhaul)、战后对德意志人的驱逐、占领德国期间的强奸罪行以及卡廷大屠殺。另外一些大飢荒的死亡人數也可以歸因於戰爭爆發,這包括1943年的孟加拉饑荒和1944年至1945年的越南饑荒。包括耶克·弗里德里希(Jörg Friedrich)等歷史學家則認為針對敵國領土的平民區大規模轟炸的行為也應列為戰爭罪行,這又以日本的東京和德國的德勒斯登、漢堡與科隆最為著名;其中根據統計西方盟國總共造成至少160個城市遭到轟炸,也導致超過60萬名德國平民因而死亡。 集中营、奴役和屠杀 在納粹大屠殺中主要有600萬名阿什肯納茲猶太人遭到殺害,另外在蓄意滅絕計劃中也導致200萬名波蘭人民以及400萬名包括身心障礙、精神病患、蘇聯戰俘、同性戀者、共濟會成員、耶和華見證人與羅姆人等「不值得活的生命」遭到殺害。另外以東歐為主有1,200萬名民眾被迫成為勞工,並且強迫在德國各家工廠內進行勞動。 而除了納粹統治下設立的集中營導致大量人員遭到殺害,而古拉格於各地設立的勞動營也導致德國戰俘以及包括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等占領區公民喪生,甚至一些蘇聯公民也因為被懷疑與納粹主義有關而遭到迫害。根據統計在戰爭期間有60%的德國戰俘於蘇聯喪生,而理查·奧弗里(Richard Overy)則表示有將近570萬名戰俘喪生,其中有大約有57%、約360萬人因故喪生或者遭到擊斃。另外蘇聯也將過去遭到德軍俘虜者或者自他處遣返平民視為潛在​​與納粹主義合作者,其中一些受到懷疑的人在經過內務人民委員會審查後往往遣送古拉格處理。 而日本所設立的戰俘營與勞改營中也有著極高的死亡率,根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調查發現西方囚犯的死亡率高達27.1%,其中美國戰俘甚至有37%的死亡率,這個比例甚至比美軍遭到德國和意大利俘虜者的死亡率還多出7倍。然而在日本投降後所有獲釋的囚犯中,有37,583名來自英國、28,500來自荷蘭以及14,473人來自美國,但中國囚犯僅有56人未被殺害而成功獲釋。根據統計在1935年到1941年間,在興亞局的規畫下有至少500萬名來自中國北部和滿洲國的平民被迫勞動,這包括在礦山以及軍工廠內勞動;而在1942年以後,日軍強迫中國民眾勞動的人數更迅速增加到1,000萬人之譜。美國國會圖書館則在報告中提到在爪哇島有近400萬到100萬名勞動者被日軍強制工作,而隨後日軍將其中270,000人強迫遷往其他日本佔領的東南亞地區工作,僅留下52,000名勞動者繼續進行先前的工作。 日軍在中國大量使用化學武器和其七三一部隊進行活人細菌戰實驗去發展生物武器,日軍轟炸機對中國城市狂轟濫炸,大批中國平民死於空襲當中,還把大批中國婦女作為慰安婦,作為日軍士兵的性奴隸,很多還被虐待至死。 在日軍針對珍珠港實施轟炸後,1942年2月19日羅斯福簽署了9066號行政命令,允許政府強制將數千名居住於美國的日裔、意裔、德裔移民強制搬離夏威夷等重要地區。隨後美國與加拿大政府陸續下令拘留150,000名日裔美國人,另外有14,000名意大利裔和德裔美國人同樣為了安全理由而被迫拘留。此外在戰爭即將結束之際,同盟國集團在雅爾達會議上允諾蘇聯能夠要求數百萬名戰俘與平民強制勞動,甚至匈牙利一直到1955年仍被迫繼續為蘇聯進行勞動。 軍事佔領 在歐洲大陸,軸心國集團的佔領行動分成兩種非常不同的形式。在包括法國、挪威、丹麥、低地國與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等西歐、北歐和中歐紛紛改從德國的經濟政策,其中在戰爭結束後納粹德國成功赚取695億國家馬克,而這還不包括於戰爭期間掠奪的工業製品、軍事設備、原料物資和其他大量貨品等。其中針對這些占領國家德國也紛紛向各國收取自身超過40%的稅收收入,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有將近40%的資金收入都是由其他被佔領國家提供。 另外在東歐地區德國或多或少期望能夠於此獲得更多生存空間,然而蘇聯所實施的焦土政策使得作為侵略者的德國無法獲取資源。與對待所佔領的西方國家相比,納粹德國自身的種族政策鼓勵部隊向蘇聯人們展開暴行,並且不斷強調擁有斯拉夫血統者即為所謂的「次等人類」,這也讓德軍往往在作戰的同時也展開大規模的處決行為。而雖然無論是在西歐或者東歐的佔領區都陸續有抵抗組織出現,但一直到1943年底以前他們並沒有顯著阻礙德國的軍事行動。 另一方面在亞洲地區,日本不斷向其所佔領的國家宣傳有關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並且將日本的霸權主義塑造成是為了能解放居住於殖民地的人民。但儘管最初許多遭到歐洲殖民統治的地區將日軍作為解放者歡迎,然而日本佔領後實施的嚴格社會控制以及對於資源的掠奪往往使得當地居民想法改觀。其中日本在盟軍部隊撤離後所佔領的東南亞地區獲取近4,000,000桶石油,但是到了1943年時在荷屬東印度的石油生產量增加到5,000萬桶,整整比1940年的生產比率高出76%。 大後方與經濟 在戰爭爆發前,西方同盟國集團無論是在人口和經濟都有重要優勢。其中包括英國、法國、波蘭以及英國自治領等西方同盟國相較於德國和意大利等軸心國集團人口多出30%,同時國內生產總值兩者作比較也高出30%。如果將殖民地包括在內,其中同盟國在人數上比例獲得優勢性的五比一,而國內生產總值上也有將近二比一的優勢。而在亞洲地區,儘管中國比起日本有高出將近六倍的人口優勢,其國內生產總值卻僅僅只高出日本89%左右。而隨著日本對外擴展殖民地後中國人口优势下降到只剩三倍,同一時間日本的經濟成長速度使得中國僅高出38%之譜。 不過儘管同盟國有著經濟和人口的優勢,德國和日本最早展開的快速襲擊行動成功降低這些因素的影響力。一直到1942年美國和蘇聯陸續加入同盟國集團後,優勢性的經濟實力與人口數量成為戰爭的關鍵,隨著戰爭的發展開始雙方開始走向消耗戰的趨勢。此外盟軍最終能夠贏過軸心國部隊的原因,除了同盟國能夠比起軸心國獲得更多自然資源外,其他如德國和日本不願投入婦女作為勞動力、盟軍戰略性轟炸以及德國戰爭後期經濟瓦解也影響到勝負結果。另外在一開始德國和日本皆知道自身並不適合進行持久戰,因此期望能夠以攻佔領土的方式來獲取更多談判空間。但隨著戰爭進行為了應付武器裝備的生產,德國和日本也紛紛投入數百萬名勞工強制工作,其中德國自東歐地區獲得1,200萬名的勞動人力,而日本也在亞洲各地強迫將近1,800萬人投入生產行列。 科技與戰爭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促使許多軍事科技的快速發展,這包括有航空、船艦以及陸上武器的發展與應用改革。其中在航空武器方面,各式軍機開始陸續擔負偵查、戰鬥、轟炸以及地面支援等任務,同時隨著任務角色的確定促使飛機開始專業化發展。同時對於飛機於戰場的任務性質更加多元,例如開始投入運輸機協助快速運輸高價值性的物資、裝備以及人員等,或者是針對平民區與工業區的戰略轟炸來嘗試瓦解對方的士气等。而隨著針對地面設施的轟炸漸趨頻繁,相關的防空武器也陸陸續續改進或者開發,這包括有以雷達、高射炮與面對空飛彈為主的防禦系統架構,或者是德軍88毫米高射炮的開發等。此外噴射機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首次開發,儘管由於發明過晚而對於戰局沒有立即影響,但是後來噴射引擎成為之後全世界各國空軍的標準配備。 而在海上武器上,航空母艦與潛艇的運用成為之後海戰的主軸。包括針對塔蘭托、珍珠港與中國南海等突襲行動意味著海上航空武器開始發展,而到了珊瑚海海戰後具有優勢的航空母艦開始被視為戰艦的繼承者。而大西洋護航航空母艦的出現證實是盟軍運輸船隊能夠有效抵禦德國海軍的一部分,除了能夠擴展四周的保護半徑外,也能夠有效封鎖整個中大西洋海域的通行。同時由於航空母艦並不需要配備厚重的裝甲防護,且攻擊的主力是以較低成本的戰鬥機為主,這使得大量航空母艦的投入相比之下較為經濟許多。另一方面潛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已經被視為高經濟利益的武器之一,雙方都將相關的技術列為之後戰爭的重要關鍵之一。稍後德國海軍成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憑此獲得一定優勢,而英國則隨即將以聲納為主的反潛武器與船隊戰術列為重點開發對象,德國則不斷嘗試提高技術層面來開發VII級潛艦,並且繼續改進狼群戰術的協同作戰能力。但隨著盟軍陸續開發出針對潛艇交戰的利式探照燈(Leigh light)、刺蝟砲、烏賊(Squid)和馬克24型魚雷(Mark 24 Mine)等設備,最終同盟國逼使得德國潛艇艦隊無法維持優勢地位。 陸地作戰方面則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採取的靜態前線,改往更加強調移動性能和兵種合作的戰鬥模式。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火力支援的坦克,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演變成為主要作戰武器之一。其中從1930年代後期到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的設計相較過去更為先進許多,同盟國與軸心國不斷嘗試為自己的坦克改良速度、裝甲和火力等重點項目。而在戰爭剛爆發時大多數指揮官認為遭遇具有完整配備的坦克時應該要避免作戰,這除了是因為早期小型反坦克武器無法有效貫穿坦克裝甲外,同時也是受到德國避免進行坦克或者反坦克直接作戰的學說影響。而在德國結合各式兵器投入戰場之後,成功促使德軍自波蘭到法國戰役中都能夠以閃擊戰獲得勝利。但隨著戰爭的進展包括間接打擊(Indirect fire)、戰車炮、自走炮或者是反坦克地雷等反坦克戰術開始盛行,這使得在大規模機械化作戰的情況下步兵仍然是重要元素。儘管在整個戰爭期間大多數步兵的配備仍然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並無重大差別,但是戰爭促使如能夠便利攜帶的MG42通用機槍等機槍設計、以及適合城鎮或叢林作戰的衝鋒槍類型的快速發展。而戰爭後期所發展的突擊步槍則結合了步槍與衝鋒槍的許多功能,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成為許多武裝部隊的標準武器之一。 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能夠獲得優勢,陸陸續續投入自身的科技協助作戰。例如大多數主要交戰國家開始不斷試圖破解對方複雜的密碼,並且嘗試透過密碼本等設備強化自己的通訊安全。例如在()的技術協助下英國成功破解恩尼格瑪密碼機的密碼ULTRA、以及日本海軍所使用的通訊代碼,這些經由破解獲得的信號消息(Signals intelligence)成功促使盟軍掌握對方動向。另外盟軍也使用大量欺騙的手法來妨礙德軍獲得正確的軍事情報,這之中包括英國策劃的肉餡行動與保鑣計劃(Operation Bodyguard)等。 其他投入戰爭的工程計畫還包括有Z3、巨人計算機與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等早期電腦設備、V-1飛彈和V-2火箭的作戰計畫、發展核武器的曼哈頓計劃、針對軍事作戰進行分析的作業研究以及協助物資運輸的桑椹碼頭(Mulberry harbour,人工港口)與冥王作戰(Operation Pluto ,英吉利海峽下的輸油管道)等。青黴素是第一次大規模生產並在戰爭期間使用(請參閱)。 参见 第二次世界大战概览列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役列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武器装备列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次世界大戰 冷战 第二次冷战 朝鲜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 世界大戰 战争列表 納粹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 肅清大屠殺 馬尼拉大屠殺 去纳粹化 英苏百分比协定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Anthony Shaw. World War II Day by Day. 英國倫敦: Quarto Group. 2000年7月30日. ISBN 978-0-7603-0939-1. 安恩·科修(Ian Kershaw). Hitler: 1936-1945: Nemesis. 美國紐約: 諾頓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 2001年9月. ISBN 978-0-393-32252-1. Jeffery Record. Appeasement Reconsidered: Investigating the Mythology of the 1930s . DIANE Publishing. 2005年. ISBN 978-1-58487-216-0. Philip Jowett. Japanese Army 1931-45.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2年1月25日. ISBN 978-1-84176-353-8. 外部連結
新罗最终控制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后来崛起的渤海国占据。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史稱安史之亂。 五代时辽宁地渐渐被南下的契丹占领,后唐后成为辽朝的核心部分及发源地。 辽金元 辽朝分属于东京道、上京道、中京道、下京道。 金朝时大部分地区属东京路统辖,其余分属咸平路、上京路、北京路。 元朝东部地区属辽阳行省的辽阳路、沈阳路;北部地区属开元路咸平府;西部地区的广宁路隶属辽阳行省;锦州、朝阳地区属大宁路,隶属于中书省。 明清 永乐年间,明朝设辽阳、宁远、沈阳等重镇或卫所。部分属辽东都指挥使司,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其余卫所隶属奴尔干都司(管辖范围包括外兴安岭一带和库页岛)。 宣德九年 (1434年),奴尔干都司被撤销,其下属的卫所则继续存在。成化年间,明朝为了防范羁縻的女真诸部和鞑靼的骚扰,开始陆续修建辽东边墙。 崇祯十七年(1644年),辽东总兵吴三桂受命放弃宁远卫城(今辽宁兴城),率军入山海关勤王。至此明朝彻底失去辽西走廊全部领土。十一月,石城岛总兵马登洪投降清军,明朝势力完全退出辽宁。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四月,努尔哈赤与明边将立碑划界,从此自称为国。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御八角殿称汗,建元天命,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 天启元年,即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八月,后金筑辽阳新城,即东京城,迁都于此。 天启五年(1625年),即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后金迁都沈阳,后定名为盛京。 清朝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辽宁南部的辽东半岛是战场之一,战争期间日军攻陷旅顺,执行旅顺大屠杀,对城内进行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超过二万人遇害,屠杀过后全市仅剩三十六人被留下埋葬居民尸体,遇难者葬于白玉山东麓的安葬岗,今称“万忠墓”。 中华民国及滿洲國 1922年5月11日,徐世昌颁布大总统令,解除张作霖东三省巡阅使、蒙疆经略使、奉天督军兼省长。然而5月12日,张作霖宣布东三省独立。随后奉天省议会推举张为东三省总司令兼奉天省长,孙烈臣、吴俊陞为副总司令,张作霖开始全面控制奉天省。1929年东北易帜后归顺南京国民政府。由於考量到「奉天」取自「奉天承運」,故而提出改名,並列出了五个候选名称:辽东省、沈阳省、安奉省、关东省、辽宁省。1929年2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第91号训令,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将「奉天省」改名为「辽宁省」,自3月1日起实行。同年4月,在签发「司令长官咨为本省改辽宁二字」為題的公文中,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学良寫道:「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为咨复事,案准政府咨开查本省改名辽宁业经通令布告在案。」 此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但当时民間仍习惯稱「奉天省」。當時該省省會瀋陽,全省辖五十九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省数日内沦陷。次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满洲国成立。本省分为安东省,奉天省,锦州省三省。 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向满洲国租借关东州。1937年日满达成了新租借协议,将满铁附属地行政權交给满洲国,但仍保留关东州于名义上独立的满洲国之外,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后改回辽宁省。 1945年9月东北地区分为九省后,本省的行政划分变为辽宁(省会沈阳)、辽北(省会辽源)。 辽宁全省四市二十二县: 省辖市:锦州、营口、鞍山、旅顺 县治:沈阳、抚顺、本溪、海城、辽阳、铁岭、辽中、金县、盖平、复县、锦县、绥中、北镇、兴城、义县、锦西、盘山、新民、黑山、岫岩、庄河、台安 沈阳市于1947年6月升直辖市。大连、沈阳二市為直辖市,直隶行政院; 1946年1月11日辽宁军区成立时辖辽阳、鞍山、辽中、台安、盘山、本溪、沈阳(北宁路南、长春路东)、抚顺、铁岭、兴京、海城、盖平、营口等县市,此时辽东省委兼辽宁省分委的工作。3月30日,中共东北局决定撤销辽宁军区,所属第1、第2军分区合并组成辽南军分区归辽东军区直辖,其余部队划归安东军区建制。1946年5月5日,东北局发出《关于成立辽宁省分委及干部配备的决定》,辽北省位于中东路以东的辖区与通化省合并,及清原、兴京、抚顺一部、铁岭等县,组成新的辽宁省分委、辽宁军区。 1945年10月12日,东北局宣布组建中共辽宁省工委、安东省委、沈阳市委,并任命了主要领导干部:辽宁省工委书记为陶铸,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白坚,组织部副部长饶斌,民运部长张逢时,辽宁省政府党团书记兼省政府副主席朱其文,辽宁省政府主席兼辽宁省保安司令张学思,辽宁省工业管理委员会主任兼党团书记吕东;辽宁省工委委员为陶铸、白坚、张学思、朱其文、饶斌、张逢时、吕东、孔原、陈郁、汪金祥、邓华。1945年11月苏联红军要求中共党政军势力撤出沈阳等大城市,移交给国民政府东北行营。1945年11月25日,东北局决定陶铸和邓华带部分干部和部队去法库,组成辽西省委和辽西省军区;张学思和辽宁省工委书记白坚带另一部分干部和部队到本溪,组成辽宁省委、辽宁省政府和辽宁省军区,张学思任辽宁省委常委、辽宁省政府主席、辽宁省军区司令员,白坚任辽宁省委书记和辽宁省军区政委。11月26日,张学思率领辽宁省政府机关向本溪出发,转而在本溪办公。1945年12月18日辽宁省政府在本溪发布通令,公布了辽宁省行政区划:全省设置1个行署区(辽西行署区,驻法库,辖锦州市和新民、法库、锦县、锦西、兴城、绥中、义县、康平、北镇、黑山11县),3个专区(第一专区驻辽阳,辖鞍山市、辽阳市和辽阳、盘山、辽中、台安4县;第二专区以海城中心县委为基础,驻海城,辖营口市和营口、海城、盖平3县;第三专区驻抚顺市,辖抚顺市和抚顺、清原、新宾、铁岭4县),另省直辖2个市(沈阳市、本溪市)、2个县(沈阳、本溪县)。 1946年1月11日辽宁军区成立,辖辽阳、鞍山、辽中、台安、盘山、本溪、沈阳(北宁路南、长春路东)、抚顺、铁岭、兴京、海城、盖平、营口等县市,辽东省委兼辽宁省分委的工作。原辽宁省分委名义保留;肖华、江华、程世才、白坚、张学思、刘澜波、罗舜初为辽东省委常委,肖华为辽东省委书记,江华为辽东省委第二书记。 1946年3月30日,中共东北局决定撤销辽宁省政府、省军区。1946年4月4日,辽宁省第一、第二专区合并组建辽南地委、辽南专署、辽南分区,驻地岫岩县小蘑菇峪,直属于辽东省委与辽东军区领导。辖鞍山市城工委、辽阳市城工委、辽阳、海城、营口县委和辽台盘联合县委。辽南地委常委陈一帆、高扬、赵承金、邹鲁风、林辉山、郑自兴、刘云鹤为,以陈一凡为书记,高扬为第二书记。邹鲁风为专员,刘云鹤为副专员。司令员赵承金,政委陈一帆。不久陈一凡、高扬调走,杨春茂任书记。辽宁省其余地域划归安东省建制。 中共中央东北局于1946年5月5日决定,将中共辽北省委、辽北省政府(驻东丰)和中共通化省委、通化行署的辖区,以及清源、兴京、抚顺、铁岭部分地方,划为新的辽宁省辖区,在梅河口成立中共辽宁省分省委,隶属于中共辽东省委(即南满分局)。辽宁省府、辽宁省军区驻梅河口;辽宁省分委委员为白坚、张学思、刘汉生、刘惠农、解沛然、万毅、周赤萍、王铮、刘东元、连柏生、杜者蘅等11人,白坚、张学思、刘汉生、解沛然、刘东元为常委;其中,张学思任辽宁省军区司令员,解沛然任副司令员,白坚任辽宁省军区政委,刘惠农任省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6年5月16日正式成立辽宁省政府。1946年5月4日驻地由梅河口迁至通化、临江,1947年6月又迁回梅河口。1948年7月辽宁省政府与辽南行署合并,辖区划归辽北省和安东省。辽宁省下辖: 第一专署(通化):1946年5月,通化行政公署改建为通化专署,领导通化县、临江、长白、靖宇、抚松、辑安、柳河、辉南等县与通化市。1946年7月21日,辽宁省政府兼通化专署。1946年11月,在临江重建通化专署,改称辽宁一专署,领导通化县、通化市和辑安、柳河县政府。1947年6月迁驻通化。1948年3月撤销。 第二专署(西安):1946年5月中旬,中共辽宁省分委会在西安县城建立辽宁二(西安)专署,领导西安、东丰、梨(树)东、开原、西丰等县。1946年7月增辖清原、沈(阳)铁(岭)抚(顺)联合县。1946年11月又增辖海(龙)柳(河)清(原)联合县。专署驻地,因处于敌后游击战争环境,迁动频繁,在西安成立3天后,转移到东丰县小四平,1946年10月中旬撤到临江八道江镇(今白山市),经短暂整顿后返回辖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1947年5月迁驻东丰县城,1947年11月迁回西安县城。1948年7月,辽宁二(西安)专署撤销,辖区划归辽北省。 第三专署(辽东):辖沈阳县、抚顺县、沈抚铁县、本溪县、新宾县、清原县。1946年7月清原县和沈抚铁县划归二分区,沈阳县和抚顺县合并为沈抚县。 第四专署(海龙):1946年7月21日,在辉南县样子哨成立,领导海龙、柳河、辉南县政府。1946年11月增辖靖宇县。专署驻地,先在柳河县凉水河子,后又到辉南县朝阳镇,于1947年6月又迁至海龙县城。1948年3月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1年辽河大水,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辽宁省分辽东省(省会安东,今丹东),辽西省(省会锦州),旅大行署区(后与大连市合并改旅大直辖市)、沈阳直辖市、鞍山直辖市、抚顺直辖市、本溪直辖市,1954年合并恢复辽宁省至今,以沈阳市为省会。 1955年 苏军撤离大连,苏联将大连及旅顺的驻军、防务等主权归还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6年将原热河省东部朝阳等六个县划归辽宁。 1969年,昭乌达盟并入辽宁省,1979年再次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1975年,海城、营口县一带发生7.3级大地震,死亡1328人,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在正确预测地震的基础上,由官方组织撤离民众,明显降低损失的唯一成功案例。 1981年,旅大市改名为大连市。 地理 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8°53′至125°46′北纬38°43′至43°36′之间,东西之间宽约550KM,南北之间宽约550KM。 辽宁省的陆地面积大约是14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5%。陆地面积的59.8%是山地,占8.72万平方公里,平地面积为4.87万平方公里,占33.4%,水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8%,其余为海域,其中黄海面积为7.19万平方公里;渤海面积为7.83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东起丹东市的鸭绿江入海口,西至山海关的老龙头,全长为2178公里,占中国海岸线总长的12%。近海分布着506个大小岛屿,总面积为187.7平方公里。 接邻省区:北部与吉林接壤、西北部与内蒙古为邻、西南与河北毗邻。 接邻国家:与朝鲜隔江相望。 地形 本省地势大体为北高南低,从陆地向海洋倾斜;山地丘陵分列于东西两侧,向中部平原倾斜。 地貌划分为三大区: 1.东部山地丘陵区。以沈丹铁路为界划分为东北部低山地区和辽东半岛丘陵区,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6%。东北部低山区,此为长白山支脉吉林哈达岭和龙岗山之延续部分,由南北两列平行的山地组成,海拔500~800米,最高山峰海拔1300米以上,为本省最高点。辽东半岛丘陵区,以千山山脉为骨干,北起本溪连山关,南至旅顺老铁山,长约340公里,构成辽东半岛的脊梁,山峰大都在海拔500米以下。区内地形破碎,山丘直通海滨,海岸曲折,港湾很多,岛屿棋布,平原狭小,河流短促。 2.西部山地丘陵区。由东北向西南走向的努鲁儿虎山、松岭、黑山、医巫闾山组成。山间形成河谷地带,大、小凌河发源地并流经于此,山势从北向南由海拔1000米向300米丘陵过渡,北部与内蒙古高原相接,南部形成海拔50米的狭长平原,与渤海相连,其间为辽西走廊。西部山地丘陵面积约为4.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29%。 3.中部平原。由辽河及其30余条支流冲積而成辽河平原,面积为3.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25%。地势从东北向西南由海拔250米向辽东湾逐渐倾斜。辽北低丘区与内蒙古接壤处有沙丘分布,辽南平原至辽东湾沿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另有大面积沼泽洼地、漫滩和许多牛轭湖。 河流 本省境内有大小河流390多条,总长约16万公里。主要有辽河、浑河、大凌河、太子河、绕阳河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国共有的界河鸭绿江等,形成本省的主要水系。境内大部分河流自东、西、北三个方向往中南部汇集注入渤海。 水库 本省有多个大型水库,较为著名的有抚顺大伙房水库、辽阳参窝水库、铁岭清河水库等。 海洋 本省海域广阔,辽东半岛的东侧临黄海,西侧环渤海,是中国水温最低,纬度最高的海域。海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26.8万公顷。陆地海岸线东起鸭绿江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 本省近海岛屿506个,面积1921平方公里,占中国海洋岛屿总面积的 0.24%,岛岸线全长628公里,占中国岛屿岸线总长的5%。主要岛屿计有大长山岛、小长山岛、石城岛、大鹿岛、菊花岛、大小笔架山、长兴岛、蛇岛等。 森林植被 全省森林面积41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8.7%. 气候 辽宁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日照丰富,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阳光辐射年总量100-200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2100-2600小时,全省各地年平均气温为5.2℃~11.7℃。其中,最高为大连,最低为西丰。极端最高气温43.3℃(2000年7月14日,朝阳),极端最低气温-43.4℃(2001年1月13日,西丰)。与常年相比,全省各地平均气温正常偏高,其中春夏秋三季普遍偏高,冬季气温偏低。年降水量全省大部在400~969毫米,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全年平均无霜期130-200天,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年日照时数全省各地在2120~2861小时之间,其中朝阳地区最多为2861小时,丹东地区最少为2120小时。春季大部地区日照不足;夏季前期不足,后期偏多;秋季大部地区偏多;冬季光照明显不足。 各轄市氣候數據請參閱該條目,以下為省會氣候: 四至及中心 行政区划 辽宁省现辖14个地级市,下设59市辖区、16县级市、17县、8自治县;1354个乡级行政单位,包括513街道,640镇,147乡,54民族乡。 地级市:沈阳市(行政级別为副省级)、大连市(行政级別为副省级)、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丹东市、锦州市、辽阳市、营口市、阜新市、盘锦市、铁岭市、朝阳市、葫芦岛市 资源物产 植物 本省有各种植物161科2200余种,具有经济价值的1300种以上。药用类830多种,如人参、细辛、五味子、党参、天麻等;野果、淀粉酿造类70余种,如山葡萄、猕猴桃、山里红、山梨等;芳香油类89种,如月见草、藿香、薄荷、蔷薇等;油脂类149种,如松子、苍耳等,还有野菜类、染料类、纤维类等。 动物 本省动物种类繁多,有两栖、哺乳、爬行、鸟类动物7纲62目210科492属827种。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6种,二类保护动物68种,三类保护动物107种。具有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的动物有白鹳、丹顶鹤、蝮蛇、爪鲵、赤狐、黑熊、海豹、海豚等。鸟类400余种,占全国鸟类种类的31%。 矿产 本省矿产资源丰富,大体齐全配套。己探明储量居全国前列的矿种有铁、锰、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钼、熔剂灰岩、滑石、菱镁矿、硼矿、金刚石、玉石等,是全国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产品和石油矿产的生产基地。 水产品 本省水产品种繁多,共3大类520余种。第一类浮游生物107种,第二类底栖生物280余种,第三类游泳类生物137种。淡水鱼主要有青鱼、鲢鱼、鲤鱼等。可供利用的海洋生物有鱼类117种、虾类20余种、蟹类10余种、贝类20余种。海产品主要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蛤、鲍鱼、海参、对虾、海蜇、扇贝、海带等。 土特产 绥中秋白梨、辽阳冻秋子梨、丹东孤山杏梅、柞蚕丝绸、本溪天女木兰、桓仁白人参、宽甸柱参、山丁子、软枣猕猴桃、大连榛子、大连冰葡萄酒、刺嫩芽、板栗、大扁杏、朝阳山杏仁、丹东杜鹃、大连贝雕画、盘锦河蟹、辽阳软核杏、文蛤、大连鲍鱼、鞍山南果梨、北镇鸭梨、大连湾魁蚶、香螺、梭子蟹等 人口 截至2022年底,全省常住人口419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6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73.00%;乡村人口1133万人,占27.00%。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为42,591,407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3,746,323人相比,十年共减少了1,154,916人,下降2.64%,年平均增长率为-0.27%。其中,男性人口为21,263,529人,占总人口的49.92%;女性人口为21,327,878人,占总人口的50.08%。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99.7。0-14岁的人口为4,737,939人,占总人口的11.12%;15-59岁的人口为26,899,001人,占总人口的63.16%;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954,467人,占总人口的25.72%,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417,481人,占总人口的17.42%。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0,725,976人,占总人口的72.1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1,865,431人,占总人口的27.86%。 2017年,辽宁省有人口4369万人,出生率0.649%,死亡率0.693%,人口自然增长率-0.044%。城镇人口占67.5%,乡村人口占32.5%。近年来,辽宁省面临人口减少、流失的问题。排除移民因素,2012至201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除了2014年正增长外,其它年份均为负数。 截至2017年年末,0~15岁(含不满16周岁)人口484.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1.09%;16~59岁(含不满60周岁)人口2886.2万人,占66.06%;60周岁及以上人口998.4万人,占22.85%,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626.8万人,占14.35%。。 2014年,辽宁省人类发展指数(HDI)为0.798,居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第六位。 民族 辽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遼寧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616.96万人,占84.9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642.18万人,占15.08%。在遼寧省人口超过10万的少数民族有:满族(508.6万,是全国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蒙古族(67.78万)、回族(21.64万)、朝鲜族(22.92万)、和锡伯族(12.76万)。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933,557人,下降2.52%,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11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221,359人,下降3.33%,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11个百分点。其中,满族人口减少250,911人,下降4.7%,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26个百分点;蒙古族人口增加19,891人,增长3.02%,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09个百分点;朝鲜族人口减少10,379人,下降4.33%,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01个百分点;回族人口减少29,419人,下降11.97%,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05个百分点;锡伯族人口减少4,870人,下降3.68%,占总人口比例不变。 由于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早在1950年代就建立的阜新和喀左两个蒙古族自治县,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又建立了新宾、清原等8个满族自治县。由於歷史原因,遼寧省是全國滿族人的主要聚居區和滿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宗教 根據2012年的一項調查,遼寧只有大約10%的人口屬於有組織的宗教,最大的群體是佛教徒,佔5.5%,其次是新教基督徒佔2.2%,穆斯林占0.6%,公教基督徒佔0.2%。報告沒有提供其他宗教的統計數字;大約90%的人口無宗教或信奉中國民間信仰,佛教,儒教和道教。 经济 2017年辽宁省生产总值239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2.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9397.8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增加值12362.1亿元,增长5.0%。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745元,比上年增长4.3%。 辽宁省GDP逐渐衰落,2016甚至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出现GDP负增长的省份,不过2018年以来已逐渐恢复。 工业 辽宁省工业的发展,开始于19世纪末。 辽宁省中部城市产业带主要有:沈阳的机械、电子、医药、化工、汽车、航空、纺织、轻工、石化,抚顺、阜新的轻工、电力、石化、钢铁,辽阳的化纤,鞍山、本溪的钢铁、建材、纺织,铁岭的电力、煤炭等等。 汽车 1929年5月,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民生”牌75型载货汽车于沈阳民生工厂问世。这辆车采用65马力6缸汽油发动机,液压制动,装载量为1816千克,最高时速64千米。除少数重要部件委托国外依图纸代制以外,其余均为自制。 航空 位于沈阳的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及其下属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工业公司,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等是中国航空工业飞机设计和制造的摇篮。 钢铁 本省素有「钢铁大省」之称,省内既有鞍钢、本钢等钢铁大厂,又有遍地开花的中小钢厂。2004年9月东北三家企业跨地域重组,东北特钢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农业 辽宁是一个农业强省,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中国居领先地位。进入21世纪,辽宁农业继续有所发展。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1720万吨,成为历史上仅次于1998年(1828.9万吨)的第二个丰收年。
辽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遼寧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616.96万人,占84.9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642.18万人,占15.08%。在遼寧省人口超过10万的少数民族有:满族(508.6万,是全国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蒙古族(67.78万)、回族(21.64万)、朝鲜族(22.92万)、和锡伯族(12.76万)。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933,557人,下降2.52%,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11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221,359人,下降3.33%,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11个百分点。其中,满族人口减少250,911人,下降4.7%,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26个百分点;蒙古族人口增加19,891人,增长3.02%,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09个百分点;朝鲜族人口减少10,379人,下降4.33%,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01个百分点;回族人口减少29,419人,下降11.97%,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05个百分点;锡伯族人口减少4,870人,下降3.68%,占总人口比例不变。 由于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早在1950年代就建立的阜新和喀左两个蒙古族自治县,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又建立了新宾、清原等8个满族自治县。由於歷史原因,遼寧省是全國滿族人的主要聚居區和滿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宗教 根據2012年的一項調查,遼寧只有大約10%的人口屬於有組織的宗教,最大的群體是佛教徒,佔5.5%,其次是新教基督徒佔2.2%,穆斯林占0.6%,公教基督徒佔0.2%。報告沒有提供其他宗教的統計數字;大約90%的人口無宗教或信奉中國民間信仰,佛教,儒教和道教。 经济 2017年辽宁省生产总值239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2.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9397.8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增加值12362.1亿元,增长5.0%。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745元,比上年增长4.3%。 辽宁省GDP逐渐衰落,2016甚至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出现GDP负增长的省份,不过2018年以来已逐渐恢复。 工业 辽宁省工业的发展,开始于19世纪末。 辽宁省中部城市产业带主要有:沈阳的机械、电子、医药、化工、汽车、航空、纺织、轻工、石化,抚顺、阜新的轻工、电力、石化、钢铁,辽阳的化纤,鞍山、本溪的钢铁、建材、纺织,铁岭的电力、煤炭等等。 汽车 1929年5月,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民生”牌75型载货汽车于沈阳民生工厂问世。这辆车采用65马力6缸汽油发动机,液压制动,装载量为1816千克,最高时速64千米。除少数重要部件委托国外依图纸代制以外,其余均为自制。 航空 位于沈阳的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及其下属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工业公司,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等是中国航空工业飞机设计和制造的摇篮。 钢铁 本省素有「钢铁大省」之称,省内既有鞍钢、本钢等钢铁大厂,又有遍地开花的中小钢厂。2004年9月东北三家企业跨地域重组,东北特钢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农业 辽宁是一个农业强省,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中国居领先地位。进入21世纪,辽宁农业继续有所发展。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1720万吨,成为历史上仅次于1998年(1828.9万吨)的第二个丰收年。 交通 辽宁省交通十分发达,已经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港口为门户,公路四通八达,民航、海上、内河相配套的综合交通网。 铁路 铁路密度位居全国首位,有哈大、沈山、沈丹、沈吉、锦承、魏塔、大郑等铁路干、支线57条,以沈阳、锦州为枢纽向四周辐射。2003年开通秦沈客运专线,2012年12月开通哈大客运专线,2013年开通盘营客运专线,2015年开通沈丹客运专线和丹大城际铁路,2018年开通新通客运专线,2021年开通京沈客运专线和朝凌高速铁路,至此,每个地级市都至少有一条高铁通过。 航空 沈阳桃仙国际机场(SHE),国家一级干线机场 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DLC),国家一级民用国际机场 鞍山腾鳌机场(AOG),军民合用机场,辽宁支线机场 丹东浪头机场(DDG) 锦州小岭子机场(JNZ) 朝阳机场(CHG) 营口机场(YKH)民用机场 另外有沈阳东塔机场、沈阳于洪全胜机场、沈阳新民农用机场、沈阳苏家屯红宝山机场、沈阳辽中机场、大连长海大长山岛机场等。 公路 沈大高速公路北起沈阳,南至大连,是全国第一条高速公路,2004年全线升级,成为国内第一条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全线依次贯穿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五个工业大中城市,沟通大连港、营口港和鲅鱼圈港,是辽宁地区重要的运输动脉。沈丹高速公路北起沈阳,南至丹东,全长222公里。 水运 主要港口有大连、营口、丹东、庄河、锦州、旅顺羊头洼,国家级有大连港、营口港(均位列全国十大港口)。 人物 文化 曲艺 京剧 颇具水平的有沈阳京剧院和大连京剧院,前者是国家十大重点京剧院团之一。 “南麒北马关外唐”,沈阳唐派是京剧的重要流派。 评剧 评剧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和众多的表演流派,其中有3大流派韩、花、筱,都出自辽宁沈阳,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创立了韩派、花淑兰创立了花派、筱俊亭创立了筱派。 辽南戏 相声 在中国相声地图上,沈阳的位置仅次于北京及天津。於1970至1980年代,王志涛和杨振华在全国颇具影响。2006年的央视相声大赛上,沈阳的常佩业、贾承博又一举夺魁。 评书 知名评书演员有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和单田芳等。 小品 在每年的央视春晚上,有大批来自或成名于本省的演员,如赵本山,黄宏,巩汉林,潘长江,范伟,黄晓娟等。 音乐 辽宁歌剧院、辽宁交响乐团 沈阳爱乐乐团 辽宁民族乐团,本省唯一的民族音乐专业表演团体。 大连爱乐乐团 舞蹈 辽宁芭蕾舞团成立于1980年,是当时中国三大芭蕾舞团(中央、上海、辽宁)之一。 戏剧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原名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於1951年10月2日于沈阳成立,先后上演过180余个剧目。 饮食 经过长时期酝酿形成的辽菜,经过全国各大菜系的特别是鲁菜不断影响。辽宁菜取材于邻近地区的山珍野味,烹饪技法则以扒著称,以煎、炒、烹见长。 工艺品 岫岩玉石、阜新玛瑙等 方言 胶辽官话 北京官话 东北官话 民风民俗 大秧歌,是明清时在继承唐代以来东北大秧歌传统特色而形成的地方乡土艺术。开始时,是少数民间闲散艺人在街头表演的谋生手段,逐渐变成了节庆或庙会期间的娱乐活动。 婚俗:"三天回酒当天走,七天回酒住一宿",新娘子拜完天地后,在要进房门的时候,由两个几辈老人都健在的所谓"全科"人或漂亮的小姑娘或媳妇在一左一右递来两个盛酒的酒壶,这叫"宝贝壶 ",新娘子接了必须把它放在新房的窗台上,婚后把它带回娘家去,叫"回酒"。婚后三天的回酒,不能在娘家住,必须当天回婆家,过七天的回酒,可以在娘家宿上一夜。 一般满族婚娶旧俗,子女成年,男女方父母首先要给儿女对照八字,如若合婚,双方父母才能由媒人带领"相看",也叫"相亲",俗称"看门户"。如双方相看中意才能定婚。 其他 中國首艘航空母艦以遼寧省為名──遼寧號航空母艦。 媒体 报纸 清末沙俄在旅顺创办俄文报纸《新边疆报》,是为东北地区第一张近代报刊。日本人也相继出版《营口新闻》《满洲日报》等日文报纸。日俄战争沙俄战败后,日本又创立了《辽东新报》《盛京时报》《泰东日报》等日文、中文报纸。1905年,时任盛京将军赵尔巽在奉天筹划创办了东北地区最早的由中国人创办的中文报纸《东三省公报》,后改名为《东三省日报》。此后中国人又在营口、奉天等地创办《营商日报》《亚东报》《醒时白话报》等报纸。中华民国初期及北洋政府时期,《奉天公报》《大中公报》《东北商工日报》《新民晚报》等中国人创办的报纸相继在今辽宁地区出现。满洲国时期,当局把满洲国全境划为19个省,实行“一地一报”的办法,进行新闻统制,控制舆论,当时的奉天省仅剩下《盛京时报》一家报纸,后又改为《康德新闻》奉天版。1945年后,中国共产党在沈阳创办《东北日报》,又在今辽宁地区创办《安东日报》《胜利报》等报纸;中国国民党当局则在沈阳出版《中苏日报》《和平日报》《中央日报》沈阳版等报纸。1948年11月,《东北日报》作为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报迁回沈阳,辽东、辽西两省省委分别创办《辽东大众》和《辽西日报》作为机关报。1954年,东北大区撤销,辽东辽西二省合并为辽宁省,《东北日报》停刊,中共辽宁省委机关报《辽宁日报》创刊。此后,各地市都创办了当地的中共党委机关报。改革开放后,《沈阳晚报》《大连晚报》《辽沈晚报》《半岛晨报》《华商晨报》《时代商报》《沈阳今报》等都市报以及《球报》等专业报纸相继出现。现存主要报纸有: 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辽宁日报、辽沈晚报、半岛晨报、辽宁法治报、辽宁朝鲜文报、辽宁老年报、友报、幸福老人报 沈阳日报报业集团:沈阳日报、沈阳晚报、地铁第一时间、晚晴报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大连日报、大连晚报、老友时代报 其他:各地市党报、千山晚报、抚顺晚报、本溪晚报、鸭绿江晚报、锦州晚报、阜新晚报、辽河晚报、燕都晨报、葫芦岛晚报等 广播电视 辽宁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起步较早的地区。1925年,日本当局在关东州设立的大连放送局开始播音,是为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广播电台。1928年,奉系创办的中国第四家官办电台奉天广播无线电台开播,是当时中国境内发射功率最大且最早采用水冷广播技术的广播电台。满洲事变后,日本全面控制并整合东北地区的广播及通信网络,在今辽宁省境内设立了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奉天、大连两座中央放送局及安东、锦县、营口三座放送局。1945年日本战败后,原满洲电电各放送局停播,沈阳广播电台、关东广播电台等相继成立。1948年12月,东北新华广播电台迁往沈阳,后于1950年在沈阳成立东北人民广播电台。1954年随着东北大区的撤销和辽东、辽西、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二省五市合并为辽宁省,东北人民广播电台撤销,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此后全省各地市及区县的广播电台相继成立。1959年,沈阳电视台开播,是全中国最早的五家电视台之一,后改为辽宁电视台。1974年,大连电视台开播。1979年,沈阳电视台开播。此后全省各地市及区县的电视台相继成立。2010年,辽宁人民广播电台、辽宁电视台和辽宁教育电视台合并组建为辽宁广播电视台。2018年,原辽宁广播电视台又和其他单位合并组建辽宁广播电视集团(台)。 辽宁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辽宁卫视)、都市频道、影视剧频道、生活频道、体育频道、教育·青少频道、北方频道、宜佳购物频道、综合广播(辽宁之声)、经济广播、经典音乐广播、交通广播、乡村广播、资讯广播 沈阳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经济频道、公共频道、新闻广播、生活广播、音乐广播、都市广播 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生活频道、文体频道、综合影视频道、少儿频道、购物频道、新闻广播、财经广播、体育广播、交通广播、少儿广播、都市之声、新城乡广播
广府商至英属印度,和等国就有华团。 泰国 泰国中华会馆,主席:李那隆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政党),主席:联邦交通部长拿督斯里魏家祥 砂拉越人民聯合黨(华基政党),主席:砂地方政府与房屋部长拿督沈桂贤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总会长:丹斯里吴添泉 董教总(教育)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主席:陈大锦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主席:拿督王超群 马来西亚华人姓氏总会联合会,总会长:拿督斯里洪来喜 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主席:拿督张润安 福联会 客联会 潮联会 广联会 海南联会 广西总会 三江总会 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主席:拿督陈绍厚 44处属会 马来西亚象棋总会,会长:拿督陈川正 马来西亚居銮客家公会,会长:拿督张麟言,财政:曾祥忠 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总会长:吴换炎 美洲 美国 美国亚裔社团联合总会(亚总会) 百人会 欧洲 英国 英国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联合总会 意大利 意大利旅意福建华侨华人同乡总会,会长:刘炳资 商会 亚洲 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陈振治 香港中华总商会,會長:蔡冠深 日本中華總商会,會長:严浩 韩国中华总商会,会长:宋国平 菲华商联总会,理事长:黃年榮 缅甸中华总商会,会长:吳继垣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总會長:丹斯里戴良业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會長:黄山忠 印尼中华总商会,总主席:纪辉琦 美洲 美國華人總商會,會長:程遠 美國香港總商會,會長:陳善莊 加拿大中華總商會,會長:梁杏娟 欧洲 英国福清商会,會長:林强 西班牙华商协会,會長:杜林飞 大洋洲 澳洲维州中华总商会,會長:苏其源 海外境遇 英属印度和東南亞國家的海外華人們已經奠定了他們的商業與財政地位。在北美洲、歐洲與大洋洲,華人所從事的職業則多樣化,範圍從餐飲業到重要類別如醫學、會計、投資、法律、藝術與教育等專業。 华人在各地组织建立了许多華社及僑商商會,较知名的有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砂拉越人民聯合黨、董教总、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美国亚裔社团联合总会、百人会、美國香港總商會等。
定義 “华”是中国的古称,“华人”在20世纪以前是指漢族,20世纪以来,在狹義上指漢族,廣義则包括在文化上與漢族文化具有一體性的人。近代开始,華人、華僑有了法律上的定义,与中国人的含义也有所区别。 华侨 “侨”是寄居、客居之意。1878年,清驻美使臣陈兰彬在奏章中把寓居国外的中国人称为“侨民”。1883年郑观应在给李鸿章的奏章中使用了“华侨”一词。1904年,清政府外务部在一份奏请在海外设置领事馆的折子里提到“在海外设领,经费支出无多,而华侨受益甚大。”此后,“华侨”一词就普遍作为寄居海外的中国人尤其是东南亚的中国移民及其后裔的称谓了。 根据中华民国《華僑身分證明條例施行細則》,华侨身分需满足的条件是: 僑居國外,指居住於臺灣地區、大陸地區、香港及澳門以外之國家或地區。 具有中華民國國民身分或華裔證明文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華僑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具体指: 定居国外,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两年,两年内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或尚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资格,5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 中国公民,未加入外籍,仍保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受到中国法律保护、制约。 華僑的範疇不包括因公务出国、公派或自费留學生、外派劳务人員。回国定居的华侨称为“归侨”。华侨、归侨在国内的眷属称为“侨眷”。 華人 華人(英語:)除了泛指具有中华民族血统的人士之外,还特指旅居海外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或中华民国国籍的华裔人士,也称外籍华人或海外华人,例如印尼华人、泰國华人、馬來西亞华人、美國华人、加拿大华人、澳大利亚华人等。华裔(英语:Overseas Chinese Descendants)指華人或者華侨在海外(非祖籍國)出生的后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允許大陆居民拥有雙重或多重國籍,香港和澳门居民因一国两制不受此限制。若大陆居民取得外國國籍,即自动丧失中國國籍,被称为“外籍華人”,其法定身份已是外國人,受居住國法律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華裔是指外籍华人或中国公民的外国籍后裔。 而中華民國國籍法採用血統主義,其生父或母存歿時,擁有中華民國國籍,其子女得為認可擁有。因此,中華民國國民(无论是否具有外國國籍)在海外所生子女,一律具有中华民國國籍,也被称为海外华侨。中華民國政府、香港特區政府、澳门特區政府皆認可雙重國籍存在,但如擔任中華民國、香港以及澳門公職,則須放棄外國國籍。若已取得外國國籍且未丧失中華民國國籍的中華民國公民,被称为中外双重國籍人,或海外華侨。 历史 古代(-1840) 中国移民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以前。据历史记载,汉朝日南郡朱吾县居民不满县吏苛政,逃至屈都昆(今马来西亚登嘉楼)。唐朝贞观年间,僧人孟怀业到佛逝国取经,后留恋佛逝不回故乡。五代时苏门答腊就有中国人耕种,其中巨港华人最多。他们是黄巢起义失败后逃亡至苏门答腊的华侨。宋嘉佑年间,安南虏走大批中国人到安南。中世纪时,有三名中國婦女在東歐定居,並與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結婚。 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记载单马锡有華僑定居。唐人到真腊国居住经商会娶真腊女子为妻。洪武三十年(1397年),時旅居三佛齊的華僑一千多人擁戴廣東南海人梁道明爲三佛齊国王。嘉靖年间,潮州江洋大盗林道乾聚集二千余人攻占北大年,因助暹罗王破安南,受暹罗王嘉奖,赐其女与之成婚。 清雍正年间,广东澄海华富里(今汕头市澄海区上华镇)人郑达,南渡暹罗,其子郑昭为暹罗王。婆罗洲戴燕国王吴元盛、昆甸国王罗大均是广东嘉应人。乾隆年间華人羅芳伯在婆羅洲島上(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蘭芳共和國」。 近代(1841-191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国门被迫打开,加上航运也比古代提高了不少,华人人口开始较大规模地迁徙到世界各地。清代錢莊為長途匯款的便利,需要派駐職員長居海外。19世纪,華人開始移居东南亚從事金融貿易生意。越南的移民被稱為明鄉(Minh Hương)或華(Hoa)及不同名稱。新加坡最古老的华人墓葬能追溯到1833年,此时华人只占小部分。在康雍乾年間的福建與廣東的華裔移民主要是做金融貿易生意為主。 因便令失業率上昇,累積着過剩的勞動力,所以不少廣東和福建的失業人口萌生遠赴海外謀生的意向,很多選擇到其方工作,當中廣東四邑人多選擇移居英属印度、英、美、加、澳、-{zh-cn:新; zh-tw:紐; zh-hk:新}-等國。 廣東土客衝突時期,很多廣東人更成為了契約華工,被賣到美洲、秘魯、巴拿馬、墨西哥、古巴一带。淘金熱時期,有人被卖往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非等国家從事危險的工作,如開採金礦與鐵路工程等。根据记载,被卖往中美洲的契約華工死亡人数逾半数以上,当中許多人被骗,契約到期也不得回家。在這段時期,成功變得富有的契約華工僅為少數,例如廣東的開平碉樓便是契約華工衣錦還鄉出資興建。 现代(1912- )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前,定居在海外的漢族,在书籍上多以“唐人”的名稱出现。中华民国成立后,始用“華人”、“華僑”或“海外華人”等。在海外一直以來以均稱為唐人,在普通话上则称为华人,一些華埠的正式名稱為唐人街。今日通用的“漢語/普通话/国语/華語/中国话”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前,是未被廣泛教導和使用的。因此遷移海外福建人和广东人因为语言不通,难以交談良久,遂皆需倚靠各自的会馆和语言群來生存。 由於当年辛亥革命成功依靠大量海外華人支持,所以中華民國《國籍法》接受同時擁有中華民國國籍與他國國籍的双重國籍身分,將華裔定義为只要血統上具有華人血緣者,皆為華裔,接受海外華人入籍為中華民國國民,造成了印尼華人國籍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間,嚴格限制公民移民的時期。1984年,英國主動洽詢香港主權是否轉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引起了香港另一次往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拉丁美洲和其它地區的移民潮。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也引發了移民潮。移民潮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之後逐漸平息,而不少移民外國的香港人已回流香港。許多香港原居民和香港人為了改善生活而移居至英國、荷蘭等国。 2019年,香港發生修例風波。為平息暴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于2020年颁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并在同年6月30日正式生效,导致掀起香港2021年移民潮。 數量及分布 目前的海外華人主要生活於东南亚、欧洲、北美地区。东南亚因邻近中国,就成为中国移民的目的地。當地為相對多數民族的新加坡及在當地為相對少數民族的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與越南。這些地區的海外華人,又被称为南洋华侨、南侨,主要来自中国的福建與廣東。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移民主要是前往東南亞和北美地区。1940年代海外華僑有1,100萬人,其中100萬分散在歐美各洲,有1,000萬分散在南洋群島,而這1,000萬人中,約有六七百萬是廣東人,假定廣東以3,000萬人口計算,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華僑;惟而今海外华人总数约为五千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人口尚可自由流动。其后,人口流动停滞。随着改革开放,自1980年代起,普通民众移民机会增多。隨著中國人的收入、教育程度資加,技術移民人數也開始增加,除了歐洲和北美洲,華人人口稀少的澳大利亞、紐西蘭也成了今天的熱門移民地,文化相對近且經濟發展的東南亞也有部分移民。而前往遙遠非洲、南美洲(如巴西)的也在有所增多。 統計數據 統計數據使用當地政府數據或可信度最佳的估計。百分比可能因人口普查結果或估計結果而有所不同。 前二十名海外華人人口 統計數據來自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5年及2014年的統計結果。 美加澳-{zh-cn:新; zh-tw:紐; zh-hk:新}-四国华人人口都会区排名 美国数据为2015年资料,澳大利亚数据为2016年估算资料,新西兰为2013年普查数据,加拿大为2016年统计数据。 各地華社及僑商商會 华团 亚洲 英属印度 广府商至英属印度,和等国就有华团。 泰国 泰国中华会馆,主席:李那隆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政党),主席:联邦交通部长拿督斯里魏家祥 砂拉越人民聯合黨(华基政党),主席:砂地方政府与房屋部长拿督沈桂贤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总会长:丹斯里吴添泉 董教总(教育)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主席:陈大锦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主席:拿督王超群 马来西亚华人姓氏总会联合会,总会长:拿督斯里洪来喜 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主席:拿督张润安 福联会 客联会 潮联会 广联会 海南联会 广西总会 三江总会 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主席:拿督陈绍厚 44处属会 马来西亚象棋总会,会长:拿督陈川正 马来西亚居銮客家公会,会长:拿督张麟言,财政:曾祥忠 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总会长:吴换炎 美洲 美国 美国亚裔社团联合总会(亚总会) 百人会 欧洲 英国 英国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联合总会 意大利 意大利旅意福建华侨华人同乡总会,会长:刘炳资 商会 亚洲 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陈振治 香港中华总商会,會長:蔡冠深
史蒂芬·霍金、比爾蓋茲、埃隆·马斯克、Jaan Tallinn以及Nick Bostrom等人都對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未來公開表示憂心,人工智慧若在許多方面超越人類智慧水平的智能、不斷更新、自我提升,進而取得控制管理權,人類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及時停止人工智慧領域的「軍備競賽」,能否保有最高掌控權,現有事實是:機器常失控導致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是否會更加擴大規模出現,歷史顯然無法給出可靠的樂觀答案。特斯拉電動車馬斯克(Elon Musk)在麻省理工學院(MIT)航空航天部門百年紀念研討會上稱人工智能是「召喚惡魔」行為,英國發明家Clive Sinclair認為一旦開始製造抵抗人類和超越人類的智能機器,人類可能很難生存,蓋茲同意馬斯克和其它人所言,且不知道為何有些人不擔憂這個問題。 DeepMind的人工智慧(AI)系統在2016年「AlphaGo」對戰南韓棋王李世乭獲勝,開發商表示在內部設立倫理委員會,針對人工智慧的應用制定政策,防範人工智慧淪為犯罪開發者。 科技進步,人工智慧科技產生「自主武器」軍備競賽已悄悄展開,英國、以色列與挪威,都已部署自主飛彈與無人操控的無人機,具「射後不理」(fire-and-forget)能力的飛彈,多枚飛彈還可互相溝通,分享找到攻擊目標。這些武器還未被大量投入,但很快就會出現在戰場上,且並非使用人類所設計的程序,而是完全利用機器自行決策。 霍金等人在英國獨立報發表文章警告未來人工智慧可能會比人類金融市場、科學家、人類領袖更能操縱人心、甚至研發出人們無法理解的武器。專家恐發展到無法控制的局面,援引聯合國禁止研發某些特定武器的「特定常規武器公約」加以限制。新南威尔士大学人工智慧的教授認為這是一種欺騙,因為機器無區別戰敵和平民的技術。 經濟衝擊 CNN財經網數字媒體未來學家、美国在线等紛紛預測一些即將被機器人取代的職業,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也與英國牛津大学的研究學者共同調查指出,10至20年後,日本有49%的職業(235種職業)可能會被機械和人工智慧取代而消失,直接影響約達2500萬人,例如:超市店員、一般事務員、計程車司機、收費站運營商和收銀員、市場營銷人員、客服人員、製造業工人、金融中間人和分析師、新聞記者、電話公司職員、麻醉師、士兵和保安、律師、醫生、軟體開發者和操盤手、股票交易員等等高薪酬的腦力職業將最先受到衝擊。 2017年6月份马云在美國底特律舉行「鏈結世界」(Gateway 17)產業大會,會上提出人工智慧可能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因為前兩次產業革命都導致兩次大戰,戰爭原因並非這些創新發明本身,而是發明對社會上許多人的生活方式衝擊處理不當,新科技在社會上產生新工作也取代舊工作,產生了新的輸家和贏家,若是輸家的人數太多將造成一股社會不穩的能量而這股能量被有心人利用可能導致各種事件。他認為各國應該強制訂定規定AI機器只能用於人類不能做的工作,避免短時間大量人類被取代的失業大潮,但馬雲沒有提出這種世界性規定將如何實現並確保遵守的細節方案。 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被哈佛商業評論称为《二十一世纪最Sexy的職业》,人工智能需求量大,鼓励了不少大学诸如伯克利大学专门成立数据科学系。硅谷和纽约为主的《》公司於2012年成立,焦点是数据科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企业培训,提供国际大数据培训服务。 AI對人類的威脅 此議題目前分成兩個學派: 悲觀學派 此學派的代表是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以及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霍金認為AI對人類將來有很大的威脅,主要有以下理由: AI會遵循科技發展的加速度理論。 AI可能會有自我改造創新的能力。 AI進步的速度遠遠超過人類。 人類會有被滅絕的危機。 樂觀學派 主要是Google、Facebook等AI的主要技術發展者,他們對AI持樂觀看法的理由: 人類只要關掉電源就能除掉AI機器人。 任何的科技都會有瓶頸,摩爾定律到目前也遇到相當的瓶頸,AI科技也不會無限成長,依然存在許多難以克服的瓶頸。 依目前的研究方向,電腦無法突變、甦醒、產生自我意志,AI也不可能具有創意與智慧、同情心與審美等這方面的能力。 AI與管理 AI逐漸普及後,將會在企業管理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人類的管理者應如何適度的調整自己的工作職能,有以下幾點建議: 放棄行政工作 退守分析預測的領域而強化自己的綜合判斷力。 把AI當作同事,形成協同合作的團隊。 多琢磨在創造力以及各種流程架構設計師角色。 強化自己人際網路、溝通協調、談判上的能力。 培養自身領導能力,能有效地帶領一個士氣高、團結及凝結力高的工作夥伴。 強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一個比較流行的定義,也是該領域較早的定義,是由當時麻省理工學院的约翰·麦卡锡于1956年的達特矛斯會議上提出的:人工智能就是要讓機器的行為看起來就像是人所表現出的智能行為一樣。但是這個定義似乎忽略了強人工智能的可能性(見下)。另一個定義指人工智能是人造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能。總體來講,目前對人工智能的定義大多可劃分為四類,即機器「像人一樣思考」、「像人一樣行動」、「理性地思考」和「理性地行動」。這裡「行動」應廣義地理解為採取行動,或制定行動的決策,而不是肢體動作。 強人工智能 強人工智能觀點認為「有可能」製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智能機器,並且,這樣的機器將被認為是具有知覺、有自我意識的。強人工智能可以有兩類: 人類的人工智能,即機器的思考和推理就像人的思維一樣。 非人類的人工智能,即機器產生了和人完全不一樣的知覺和意識,使用和人完全不一樣的推理方式。 弱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觀點認為「不可能」製造出能「真正」地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智能機器,這些機器只不過「看起來」像是智能的,但是並不真正擁有智能,也不會有自主意識。 弱人工智能是對比強人工智能才出現的,因為人工智能的研究一度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下,直到類神經網路有了強大的運算能力加以模擬後,才開始改變並大幅超前。但人工智能研究者不一定同意弱人工智能,也不一定在乎或者了解強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的內容與差別,對定義爭論不休。 就當下的人工智能研究領域來看,研究者已大量造出「看起來」像是智能的機器,取得相當豐碩的理論上和實質上的成果,如2009年康乃爾大學教授Hod Lipson 和其博士研究生Michael Schmidt 研發出的 Eureqa電腦程式,只要給予一些資料,這電腦程式自己只用幾十個小時計算就推論出牛頓花費多年研究才發現的牛頓力學公式,等於只用幾十個小時就自己重新發現牛頓力學公式,這電腦程式也能用來研究很多其他領域的科學問題上。這些所謂的弱人工智慧在神經網路發展下已經有巨大進步,但對於要如何整合成強人工智慧,現在還沒有明確定論。 對強人工智能的哲學爭論 主條目:人工智能哲學、图灵测试、物理符號系統、皇帝新脑、、 「強人工智能」一詞最初是约翰·瑟尔針對電腦和其它資訊處理機器創造的,其定義為: 「強人工智能觀點認為計算機不僅是用來研究人的思維的一種工具;相反,只要-{zh-hans:运行; zh-hant:運行; zh-tw:執行}-適當的程序,計算機本身就是有思維的。」(J Searle in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vol. 3, 1980) 關於強人工智能的爭論,不同於更廣義的一元論和二元論的爭論。其爭論要點是:如果一台機器的唯一工作原理就是轉換編碼數據,那麼這台機器是不是有思維的?希爾勒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舉了個中文房間的例子來說明,如果機器僅僅是轉換數據,而數據本身是對某些事情的一種編碼表現,那麼在不理解這一編碼和這實際事情之間的對應關係的前提下,機器不可能對其處理的數據有任何理解。基於這一論點,希爾勒認為即使有機器通-{}-過了圖靈測試,也不一定說明機器就真的像人一樣有自我思維和自由意識。 也有哲學家持不同的觀點。丹尼爾·丹尼特在其著作《》(Consciousness Explained)裡認為,人也不過是一台有靈魂的機器而已,為什麼我們認為:「人可以有智能,而普通機器就不能」呢?他認為像上述的數據轉換機器是有可能有思維和意識的。 有的哲學家認為如果弱人工智能是可實現的,那麼強人工智能也是可實現的。比如(Simon Blackburn)在其哲學入門教材Think裡說道,一個人的看起來是「智能」的行動並不能真正說明這個人就真的是智能的。我永遠不可能知道另一個人是否真的像我一樣是智能的,還是說她/他僅僅是「看起來」是智能的。基於這個論點,既然弱人工智能認為可以令機器「看起來」像是智能的,那就不能完全否定這機器是真的有智能的。布莱克本認為這是一個主觀認定的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弱人工智能並非和強人工智能完全對立,也就是說,即使強人工智能是可能的,弱人工智能仍然是有意義的。至少,今日的計算機能做的事,像算術運算等,在一百多年前是被認為很需要智能的。並且,即使強人工智能被證明為可能的,也不代表強人工智能必定能被研製出來。 研究方法 目前没有统一的原理或范式指导人工智能研究。许多问题上研究者都存在争论。 其中几个长久以来仍没有结论的问题是:是否应从心理或神经方面模拟人工智能?或者像鸟类生物学对于航空工程一样,人类生物学对于人工智能研究是没有关系的?智能行为能否用简单的原则(如逻辑或优化)来描述?还是必须解决大量完全无关的问题? 智能是否可以使用高级符号表达,如词和想法?还是需要“子符号”的处理? 約翰·豪格兰德(John Haugeland)提出了GOFAI(出色的老式人工智能)的概念,也提议人工智能应归类为,这个概念后来被某些非GOFAI研究者采纳。 控制论与大脑模拟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许多研究者探索神经学、信息理论及控制论之间的联系。其中还造出一些使用电子网络构造的初步智能,如的烏龜(turtle)和約翰霍普金斯野獸。 这些研究者还经常在普林斯顿大学和英国的Ratio Club举行技术协会会议。直到1960,大部分人已经放弃这个方法,尽管在80年代再次提出这些原理。 符号处理 当20世纪50年代,數位计算机研制成功,研究者开始探索人类智能是否能简化成符号处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學院,而各自有独立的研究风格。約翰·豪格兰德(John Haugeland)称这些方法为GOFAI(出色的老式人工智能)。60年代,符号方法在小型证明程序上模拟高级思考有很大的成就。基于控制论或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则置于次要。60-70年代的研究者确信符号方法最终可以成功创造强人工智能的机器,同时这也是他们的目标。 认知模拟: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和艾伦·纽厄尔研究人类问题解决能力和尝试将其形式化,同时他们为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打下基础,如认知科学、运筹学和经营科学。他们的研究团队使用心理学实验的结果开发模拟人类解决问题方法的程序。这方法一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沿袭下来,并在80年代于Soar发展到高峰。 基于逻辑:不像艾伦·纽厄尔和赫伯特·西蒙,约翰·麦卡锡认为机器不需要模拟人类的思想,而应尝试找到抽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本质,不管人们是否使用同样的算法。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致力于使用形式化逻辑解决多种问题,包括知识表示,智能规划和机器学习。致力于逻辑方法的还有爱丁堡大学,而促成欧洲的其他地方开发编程语言Prolog和逻辑编程科学。 “反逻辑”: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 (如马文·闵斯基和西摩爾·派普特)发现要解决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困难问题,需要专门的方案:他们主张不存在简单和通用原理(如逻辑)能够达到所有的智能行为。罗杰·尚克描述他们的“反逻辑”方法为“scruffy”。常识知识库(如道格拉斯·莱纳特的Cyc)就是“scruffy”AI的例子,因为他们必须人工一次编写一个复杂的概念。 基于知识:大约在1970年出现大容量内存计算机,研究者分别以三个方法开始把知识构造成应用软件。这场“知识革命”促成专家系统的开发与计划,这是第一个成功的人工智能软件形式。“知识革命”同时让人们意识到许多简单的人工智能软件可能需要大量的知识。 子符号方法 1980年代符号人工智能停滞不前,很多人认为符号系统永远不可能模仿人类所有的认知过程,特别是感知、机器人、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子符号方法解决特定的人工智能问题。 自下而上、接口agent、嵌入环境(机器人)、行为主义、新式AI:机器人领域相关的研究者,如罗德尼·布鲁克斯,否定符号人工智能而专注于机器人移动和求生等基本的工程问题。他们的工作再次关注早期控制论研究者的观点,同时提出了在人工智能中使用控制理论。这与认知科学领域中的表征感知论点是一致的:更高的智能需要个体的表征(如移动,感知和形象)。 计算智能:1980年代中等再次提出神经网络和联结主义。这和其他的子符号方法,如模糊控制和进化计算,都属于计算智能学科研究范畴。 统计学方法 1990年代,人工智能研究发展出复杂的数学工具来解决特定的分支问题。这些工具是真正的科学方法,即这些方法的结果是可测量的和可验证的,同时也是近期人工智能成功的原因。共用的数学语言也允许已有学科的合作(如数学,经济或运筹学)。和彼德·諾米格指出这些进步不亚于“革命”和“neats的成功”。有人批评这些技术太专注于特定的问题,而没有考虑长远的强人工智能目标。 集成方法 智能agent范式:智能agent是一个会感知环境并作出行动以达致目标的系统。最简单的智能agent是那些可以解决特定问题的程序。更复杂的agent包括人类和人类组织(如公司)。这些范式可以让研究者研究单独的问题和找出有用且可验证的方案,而不需考虑单一的方法。一个解决特定问题的agent可以使用任何可行的方法-一些agent用符号方法和逻辑方法,一些则是子符号神经网络或其他新的方法。范式同时也给研究者提供一个与其他领域沟通的共同语言--如决策论和经济学(也使用abstract agents的概念)。1990年代智能agent范式被广泛接受。 代理架構和認知架構:研究者设计出一些系统来处理多agent系统中智能agent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系统中包含符号和子符号部分的系统称为混合智能系統,而对这种系统的研究则是人工智能系统集成。分级控制系统则给反应级别的子符号AI和最高级别的传统符号AI提供桥梁,同时放宽了规划和世界建模的时间。 基本應用 人工智慧基本的應用可分為四大部分: 感知能力(Perception) 指的是人類透過感官所收到環境的刺激,察覺訊息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人類五官的看、聽、說、讀、寫等能力,學習人類的感知能力是AI目前主要的焦點之一,包括: 「看」: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圖像辨識(Image Recognition)、人臉辨識(Face Recognition)、物件偵測(Object Detection)。 「聽」:語音辨識(Sound Recognition)。 「說」:語音生成(Sound Generation)、文本轉換語音(Text-to-Speech)。 「讀」: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語音轉換文本(Speech-to-Text)。 「寫」:機器翻譯(Machine Translation)、文本生成(Text Generation) 認知能力(Cognition) 指的是人類透過學習、判斷、分析等等心理活動來瞭解訊息、獲取知識的過程與能力,對人類認知的模仿與學習也是目前AI第二個焦點領域,主要包括: 分析辨識能力:例如醫學圖像分析、產品推薦、垃圾郵件辨識、法律案件分析、犯罪偵測、信用風險分析、消費行為分析等。 預測能力:例如AI執行的預防性維修(Predictive Maintenance)、智慧天然災害預測與防治。 判斷能力:例如AI下圍棋、自動駕駛車、健保詐欺判斷、癌症判斷等。 學習能力:例如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增強式學習等等各種學習方法。 創造力(Creativity) 指的是人類產生新思想,新發現,新方法,新理論,新設計,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結合知識、智力、能力、個性及潛意識等各種因素優化而成,這個領域目前人類仍遙遙領先AI,但AI也試著急起直追,主要領域包括:AI作曲、AI作詩、AI小說、AI繪畫、AI設計等。 智慧(Wisdom) 指的是人類深刻瞭解人、事、物的真相,能探求真實真理、明辨是非,指導人類可以過著有意義生活的一種能力,這個領域牽涉人類自我意識、自我認知與價值觀,是目前AI尚未觸及的一部分,也是人類最難以模仿的一個領域。 实际应用 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自动规划、無人載具等。 學科範疇 人工智能是一門邊緣學科,屬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 涉及学科 认知科学 数学及统计学 物理学 逻辑学 控制论及決定論 社会学 犯罪學及智慧犯罪学 研究範疇 自然語言處理 知識表現 智能搜索 推理 規劃 機器學習 增強式學習 知識獲取 感知問題 模式識別 邏輯程序設計 軟計算 不精確和不確定的管理 人工生命 人工神經網路 複雜系統 遺傳算法 資料挖掘 模糊控制 电视剧 TVB电视剧《-{智能愛人}-》 ViuTV电视剧《IT狗》 東映特攝劇《假面騎士ZERO-ONE》 應用領域 智能控制 機器人學
17)產業大會,會上提出人工智慧可能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因為前兩次產業革命都導致兩次大戰,戰爭原因並非這些創新發明本身,而是發明對社會上許多人的生活方式衝擊處理不當,新科技在社會上產生新工作也取代舊工作,產生了新的輸家和贏家,若是輸家的人數太多將造成一股社會不穩的能量而這股能量被有心人利用可能導致各種事件。他認為各國應該強制訂定規定AI機器只能用於人類不能做的工作,避免短時間大量人類被取代的失業大潮,但馬雲沒有提出這種世界性規定將如何實現並確保遵守的細節方案。 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被哈佛商業評論称为《二十一世纪最Sexy的職业》,人工智能需求量大,鼓励了不少大学诸如伯克利大学专门成立数据科学系。硅谷和纽约为主的《》公司於2012年成立,焦点是数据科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企业培训,提供国际大数据培训服务。 AI對人類的威脅 此議題目前分成兩個學派: 悲觀學派 此學派的代表是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以及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霍金認為AI對人類將來有很大的威脅,主要有以下理由: AI會遵循科技發展的加速度理論。 AI可能會有自我改造創新的能力。 AI進步的速度遠遠超過人類。 人類會有被滅絕的危機。 樂觀學派 主要是Google、Facebook等AI的主要技術發展者,他們對AI持樂觀看法的理由: 人類只要關掉電源就能除掉AI機器人。 任何的科技都會有瓶頸,摩爾定律到目前也遇到相當的瓶頸,AI科技也不會無限成長,依然存在許多難以克服的瓶頸。 依目前的研究方向,電腦無法突變、甦醒、產生自我意志,AI也不可能具有創意與智慧、同情心與審美等這方面的能力。 AI與管理 AI逐漸普及後,將會在企業管理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人類的管理者應如何適度的調整自己的工作職能,有以下幾點建議: 放棄行政工作 退守分析預測的領域而強化自己的綜合判斷力。 把AI當作同事,形成協同合作的團隊。 多琢磨在創造力以及各種流程架構設計師角色。 強化自己人際網路、溝通協調、談判上的能力。 培養自身領導能力,能有效地帶領一個士氣高、團結及凝結力高的工作夥伴。 強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一個比較流行的定義,也是該領域較早的定義,是由當時麻省理工學院的约翰·麦卡锡于1956年的達特矛斯會議上提出的:人工智能就是要讓機器的行為看起來就像是人所表現出的智能行為一樣。但是這個定義似乎忽略了強人工智能的可能性(見下)。另一個定義指人工智能是人造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能。總體來講,目前對人工智能的定義大多可劃分為四類,即機器「像人一樣思考」、「像人一樣行動」、「理性地思考」和「理性地行動」。這裡「行動」應廣義地理解為採取行動,或制定行動的決策,而不是肢體動作。 強人工智能 強人工智能觀點認為「有可能」製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智能機器,並且,這樣的機器將被認為是具有知覺、有自我意識的。強人工智能可以有兩類: 人類的人工智能,即機器的思考和推理就像人的思維一樣。 非人類的人工智能,即機器產生了和人完全不一樣的知覺和意識,使用和人完全不一樣的推理方式。 弱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觀點認為「不可能」製造出能「真正」地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智能機器,這些機器只不過「看起來」像是智能的,但是並不真正擁有智能,也不會有自主意識。 弱人工智能是對比強人工智能才出現的,因為人工智能的研究一度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下,直到類神經網路有了強大的運算能力加以模擬後,才開始改變並大幅超前。但人工智能研究者不一定同意弱人工智能,也不一定在乎或者了解強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的內容與差別,對定義爭論不休。 就當下的人工智能研究領域來看,研究者已大量造出「看起來」像是智能的機器,取得相當豐碩的理論上和實質上的成果,如2009年康乃爾大學教授Hod Lipson 和其博士研究生Michael Schmidt 研發出的 Eureqa電腦程式,只要給予一些資料,這電腦程式自己只用幾十個小時計算就推論出牛頓花費多年研究才發現的牛頓力學公式,等於只用幾十個小時就自己重新發現牛頓力學公式,這電腦程式也能用來研究很多其他領域的科學問題上。這些所謂的弱人工智慧在神經網路發展下已經有巨大進步,但對於要如何整合成強人工智慧,現在還沒有明確定論。 對強人工智能的哲學爭論 主條目:人工智能哲學、图灵测试、物理符號系統、皇帝新脑、、 「強人工智能」一詞最初是约翰·瑟尔針對電腦和其它資訊處理機器創造的,其定義為: 「強人工智能觀點認為計算機不僅是用來研究人的思維的一種工具;相反,只要-{zh-hans:运行; zh-hant:運行; zh-tw:執行}-適當的程序,計算機本身就是有思維的。」(J Searle in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vol. 3, 1980) 關於強人工智能的爭論,不同於更廣義的一元論和二元論的爭論。其爭論要點是:如果一台機器的唯一工作原理就是轉換編碼數據,那麼這台機器是不是有思維的?希爾勒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舉了個中文房間的例子來說明,如果機器僅僅是轉換數據,而數據本身是對某些事情的一種編碼表現,那麼在不理解這一編碼和這實際事情之間的對應關係的前提下,機器不可能對其處理的數據有任何理解。基於這一論點,希爾勒認為即使有機器通-{}-過了圖靈測試,也不一定說明機器就真的像人一樣有自我思維和自由意識。 也有哲學家持不同的觀點。丹尼爾·丹尼特在其著作《》(Consciousness Explained)裡認為,人也不過是一台有靈魂的機器而已,為什麼我們認為:「人可以有智能,而普通機器就不能」呢?他認為像上述的數據轉換機器是有可能有思維和意識的。 有的哲學家認為如果弱人工智能是可實現的,那麼強人工智能也是可實現的。比如(Simon Blackburn)在其哲學入門教材Think裡說道,一個人的看起來是「智能」的行動並不能真正說明這個人就真的是智能的。我永遠不可能知道另一個人是否真的像我一樣是智能的,還是說她/他僅僅是「看起來」是智能的。基於這個論點,既然弱人工智能認為可以令機器「看起來」像是智能的,那就不能完全否定這機器是真的有智能的。布莱克本認為這是一個主觀認定的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弱人工智能並非和強人工智能完全對立,也就是說,即使強人工智能是可能的,弱人工智能仍然是有意義的。至少,今日的計算機能做的事,像算術運算等,在一百多年前是被認為很需要智能的。並且,即使強人工智能被證明為可能的,也不代表強人工智能必定能被研製出來。 研究方法 目前没有统一的原理或范式指导人工智能研究。许多问题上研究者都存在争论。 其中几个长久以来仍没有结论的问题是:是否应从心理或神经方面模拟人工智能?或者像鸟类生物学对于航空工程一样,人类生物学对于人工智能研究是没有关系的?智能行为能否用简单的原则(如逻辑或优化)来描述?还是必须解决大量完全无关的问题? 智能是否可以使用高级符号表达,如词和想法?还是需要“子符号”的处理? 約翰·豪格兰德(John Haugeland)提出了GOFAI(出色的老式人工智能)的概念,也提议人工智能应归类为,这个概念后来被某些非GOFAI研究者采纳。 控制论与大脑模拟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许多研究者探索神经学、信息理论及控制论之间的联系。其中还造出一些使用电子网络构造的初步智能,如的烏龜(turtle)和約翰霍普金斯野獸。 这些研究者还经常在普林斯顿大学和英国的Ratio Club举行技术协会会议。直到1960,大部分人已经放弃这个方法,尽管在80年代再次提出这些原理。 符号处理 当20世纪50年代,數位计算机研制成功,研究者开始探索人类智能是否能简化成符号处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學院,而各自有独立的研究风格。約翰·豪格兰德(John Haugeland)称这些方法为GOFAI(出色的老式人工智能)。60年代,符号方法在小型证明程序上模拟高级思考有很大的成就。基于控制论或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则置于次要。60-70年代的研究者确信符号方法最终可以成功创造强人工智能的机器,同时这也是他们的目标。 认知模拟: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和艾伦·纽厄尔研究人类问题解决能力和尝试将其形式化,同时他们为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打下基础,如认知科学、运筹学和经营科学。他们的研究团队使用心理学实验的结果开发模拟人类解决问题方法的程序。这方法一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沿袭下来,并在80年代于Soar发展到高峰。 基于逻辑:不像艾伦·纽厄尔和赫伯特·西蒙,约翰·麦卡锡认为机器不需要模拟人类的思想,而应尝试找到抽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本质,不管人们是否使用同样的算法。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致力于使用形式化逻辑解决多种问题,包括知识表示,智能规划和机器学习。致力于逻辑方法的还有爱丁堡大学,而促成欧洲的其他地方开发编程语言Prolog和逻辑编程科学。 “反逻辑”: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 (如马文·闵斯基和西摩爾·派普特)发现要解决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困难问题,需要专门的方案:他们主张不存在简单和通用原理(如逻辑)能够达到所有的智能行为。罗杰·尚克描述他们的“反逻辑”方法为“scruffy”。常识知识库(如道格拉斯·莱纳特的Cyc)就是“scruffy”AI的例子,因为他们必须人工一次编写一个复杂的概念。 基于知识:大约在1970年出现大容量内存计算机,研究者分别以三个方法开始把知识构造成应用软件。这场“知识革命”促成专家系统的开发与计划,这是第一个成功的人工智能软件形式。“知识革命”同时让人们意识到许多简单的人工智能软件可能需要大量的知识。 子符号方法 1980年代符号人工智能停滞不前,很多人认为符号系统永远不可能模仿人类所有的认知过程,特别是感知、机器人、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子符号方法解决特定的人工智能问题。 自下而上、接口agent、嵌入环境(机器人)、行为主义、新式AI:机器人领域相关的研究者,如罗德尼·布鲁克斯,否定符号人工智能而专注于机器人移动和求生等基本的工程问题。他们的工作再次关注早期控制论研究者的观点,同时提出了在人工智能中使用控制理论。这与认知科学领域中的表征感知论点是一致的:更高的智能需要个体的表征(如移动,感知和形象)。 计算智能:1980年代中等再次提出神经网络和联结主义。这和其他的子符号方法,如模糊控制和进化计算,都属于计算智能学科研究范畴。 统计学方法 1990年代,人工智能研究发展出复杂的数学工具来解决特定的分支问题。这些工具是真正的科学方法,即这些方法的结果是可测量的和可验证的,同时也是近期人工智能成功的原因。共用的数学语言也允许已有学科的合作(如数学,经济或运筹学)。和彼德·諾米格指出这些进步不亚于“革命”和“neats的成功”。有人批评这些技术太专注于特定的问题,而没有考虑长远的强人工智能目标。 集成方法 智能agent范式:智能agent是一个会感知环境并作出行动以达致目标的系统。最简单的智能agent是那些可以解决特定问题的程序。更复杂的agent包括人类和人类组织(如公司)。这些范式可以让研究者研究单独的问题和找出有用且可验证的方案,而不需考虑单一的方法。一个解决特定问题的agent可以使用任何可行的方法-一些agent用符号方法和逻辑方法,一些则是子符号神经网络或其他新的方法。范式同时也给研究者提供一个与其他领域沟通的共同语言--如决策论和经济学(也使用abstract agents的概念)。1990年代智能agent范式被广泛接受。 代理架構和認知架構:研究者设计出一些系统来处理多agent系统中智能agent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系统中包含符号和子符号部分的系统称为混合智能系統,而对这种系统的研究则是人工智能系统集成。分级控制系统则给反应级别的子符号AI和最高级别的传统符号AI提供桥梁,同时放宽了规划和世界建模的时间。 基本應用 人工智慧基本的應用可分為四大部分: 感知能力(Perception) 指的是人類透過感官所收到環境的刺激,察覺訊息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人類五官的看、聽、說、讀、寫等能力,學習人類的感知能力是AI目前主要的焦點之一,包括: 「看」: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圖像辨識(Image Recognition)、人臉辨識(Face Recognition)、物件偵測(Object Detection)。 「聽」:語音辨識(Sound Recognition)。 「說」:語音生成(Sound Generation)、文本轉換語音(Text-to-Speech)。 「讀」: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語音轉換文本(Speech-to-Text)。 「寫」:機器翻譯(Machine Translation)、文本生成(Text Generation) 認知能力(Cognition) 指的是人類透過學習、判斷、分析等等心理活動來瞭解訊息、獲取知識的過程與能力,對人類認知的模仿與學習也是目前AI第二個焦點領域,主要包括: 分析辨識能力:例如醫學圖像分析、產品推薦、垃圾郵件辨識、法律案件分析、犯罪偵測、信用風險分析、消費行為分析等。 預測能力:例如AI執行的預防性維修(Predictive Maintenance)、智慧天然災害預測與防治。 判斷能力:例如AI下圍棋、自動駕駛車、健保詐欺判斷、癌症判斷等。 學習能力:例如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增強式學習等等各種學習方法。 創造力(Creativity) 指的是人類產生新思想,新發現,新方法,新理論,新設計,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結合知識、智力、能力、個性及潛意識等各種因素優化而成,這個領域目前人類仍遙遙領先AI,但AI也試著急起直追,主要領域包括:AI作曲、AI作詩、AI小說、AI繪畫、AI設計等。 智慧(Wisdom) 指的是人類深刻瞭解人、事、物的真相,能探求真實真理、明辨是非,指導人類可以過著有意義生活的一種能力,這個領域牽涉人類自我意識、自我認知與價值觀,是目前AI尚未觸及的一部分,也是人類最難以模仿的一個領域。 实际应用 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自动规划、無人載具等。 學科範疇 人工智能是一門邊緣學科,屬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 涉及学科 认知科学 数学及统计学 物理学 逻辑学 控制论及決定論 社会学 犯罪學及智慧犯罪学 研究範疇 自然語言處理 知識表現 智能搜索 推理 規劃 機器學習 增強式學習 知識獲取 感知問題 模式識別 邏輯程序設計 軟計算 不精確和不確定的管理 人工生命 人工神經網路 複雜系統 遺傳算法 資料挖掘 模糊控制 电视剧 TVB电视剧《-{智能愛人}-》 ViuTV电视剧《IT狗》 東映特攝劇《假面騎士ZERO-ONE》 應用領域 智能控制 機器人學 自動化技術 語言和圖像理解 遺傳編程 法學資訊系統
含义 其樣式:旗面為紅色,長方形,長和高為三與二之比,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較小,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一,環拱於大星之右,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之中心點。國旗旗面之紅色象徵革命。星用黃色是為了在紅地上顯出光明。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大五角星的中心,代表着围绕一个中心的团结。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國共產黨,四颗小五角星象征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在曾联松最初对国旗的描述中,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国人民,四颗小五角星象征着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的中国人民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五颗星呈椭圆形状,乃是当时中国国土(包括外蒙古)的秋海棠叶形状;五角星使用黄色则是因为中华民族是黄色人种。 1949年通過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这也是国旗目前最为准确的官方定义。 为什么建国时会选择五颗星,有说法认为:“作为历史学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经常阅读记载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史记》《汉书》等书,中国传统的数术学和天文学都认为五星聚会或五星联珠会给中国带来好运。因此他之所以选择五星红旗作为国旗,是因为它很好地兼顾了中华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与现实革命、艺术与当今政治的关系。”,这一观点常常将五星红旗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一起作为文化传承的见证。 有时候,五颗星会被误认为是代表中国的五大民族,这其实是与五色旗的含义混淆了,后者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在1912年-1928年使用的国旗;其中的五种不同颜色分别代表着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 方案 曾联松的方案是“复字32号”“红地五星旗”。1949年9月23日上午,政协全体会议代表分组讨论了国旗方案,但并未形成定论;会中有代表觉得32号方案中的四颗小五角星提法不妥,认为不应提到资产阶级。毛泽东和大多数代表起初都赞成一颗星一条横杠的复字第3号图案,但张治中后来向毛泽东表达了他的反对意愿,认为一条横杠有分裂国土、分裂革命之嫌疑,而且更容易使人联想到孙悟空的金箍棒而不是它本应象征的黄河。23日当晚,彭光涵向周恩来推荐了32号图案,而周对该设计感到满意,并要求彭绘制较大的图样。此外,陈嘉庚也曾向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出建议,认为政权特征比地理特征更为重要,因此无需坚持使用象征黄河的横杠。 標準 规格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席团在1949年9月28日公布了国旗的制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四条规定,制作国旗的企业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指定。国旗的长宽之比为3: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GB 12982-2004:国旗标准中亦给出了国旗的制法说明。 尺寸 《国旗法》还给出了国旗的五种尺度规格。其中,一号国旗主要用于大型运动会的开幕或闭幕仪式,以及作为大型会议场的背景旗。二号国旗适用于15米以上高度的旗杆上;三号国旗一般悬挂于10至13米高的旗杆;四号国旗用于9至10米高的旗杆。五号旗常用作一般不挂在立地旗杆上。在五种规格之外还有六号和七号国旗常用作彩旗、导游旗等。八号国旗主要用于手摇旗、串旗等。九号国旗可以用作会议桌旗。 颜色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GB 12983-2004:国旗颜色标准样品规定了国旗所使用的颜色。该标准按照CIE标准照明体D65和CIE 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xyY10)给出了下列的色度数据。旗杆套為白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九条规定,网络使用的国旗图案标准版本在中国人大网和中国政府网上发布。网络使用的国旗图案标准版本的色彩如下(PNG源文件中的sRGB色彩): 红色 黄色 礼仪 升旗儀式 在举行升旗仪式时,应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参加者应面向国旗肃立并行注目礼,军人敬军礼,少先队员敬少先队礼。国旗应该早升晚降,在恶劣天气时可以不升挂。当企业旗帜、校旗、区旗等其它旗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同时升挂时,国旗应该挂在显著的位置,其它旗帜则挂在国旗的两边,高度比国旗低。全日制的中小学,应在假期以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优先行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列队举持国旗和其他旗帜行进时,国旗应当在其他旗帜之前。” 不过在2017年7月30日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行列中,中国共产党党旗领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2019年10月1日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上,也同样出现党旗领先于国旗的情况。此举被认为违反《国旗法》的规定。但也有人认为,由于系阅兵仪式,《国旗法》第十一条亦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升挂、使用国旗的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按照法条竞合原则,第十一条被官方作为特殊规定适用,亦是党旗领先国旗的主要原因。 2020年《国旗法》修订将第十条改为第十一条,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升挂、使用国旗的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 下半旗 下半旗是公众表示哀悼的重要礼节,为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志哀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14条第1款规定,特定人士逝世时,应下半旗志哀。其中包括在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家军委主席、全国政协主席等正国级领导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对世界和平或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等。下半旗的日期和场所由国家成立的治丧机构或国务院决定。此外,根据《国旗法》第14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在不幸事件或严重自然灾害导致重大伤亡时,亦可由国务院决定下半旗志哀。 下半旗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降至旗顶与杆顶之间的距离为旗杆全长的三分之一处;降下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再降下。据统计,截至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建国后曾下半旗约50次,其中47次为中外政要。另据《人民日报》历年报道,从1953年至2012年,天安门广场不少于17次为外国元首和政党领袖降半旗。此外,为悼念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中的遇难者,全中国及驻外机构也降下过半旗。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公祭日期间,纪念地点也会下半旗志哀。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除了在全国性的志哀活动中下半旗之外,还曾为香港旅行团在马尼拉被挟持事件、香港南丫海難及大埔公路雙層巴士翻側事故中的遇难者下半旗志哀。 使用地点和场合
zh-tw:透過; zh-hk:通過;}-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签署的第2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公布,并于1990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国旗法》不仅规定了国旗的制法、悬挂场合及悬挂方式,还强调了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因此每个公民与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 历史 1949年7月4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六小组决定发出征集国旗、国徽图案和国歌词谱的启事。经过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修改审定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为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于7月15日到26日间在《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新民报》、《大众日报》、《光明日报》、《进步日报》和《天津日报》等各大报纸连续刊登。该启事中列出了国旗图案的注意事项: 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 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形式为长方形,长宽三与二之比,以庄严简洁为主; 色彩以红色为主,可用其他配色。(草案中曾使用“以赤色为主”,周恩来后来将它改成了“以红色为主”) 当时在上海工作的曾联松在阅读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后,决定设计一幅国旗图案。时值七月中旬,他在自家的阁楼上开始设计国旗图案。他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以五角星作为自己的标志,而且中国共产党又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进而决定用五角星来象征它。而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 》一文则指出当时人民由四个社会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因此他决定用四颗小五角星来象征由四个社会阶级组成的人民。在确定了五颗金星的位置和大小后(他曾设想在旗面的中心置放五颗金星,但因其在视觉上过于局促、凝滞而放弃),他於八月中旬将自己的设计“红地五星旗”寄给了筹备会。 截至8月20日,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共收到了2992幅(一说为3012幅)国旗图案,郭沫若、陈嘉庚等筹备会成员也提交了他们设计的样稿。这些应征图案在临时选阅室内进行了展示,评选委员会从中精选出38份草图,并将之汇编入《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提交给新成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曾联松的方案最初并未入选,后来在田汉的主张下才被收为“复字32号”“红地五星旗”,并根据小组讨论的意见去除了类似苏联国旗的锤子镰刀的标志。 9月23日上午,政协全体会议代表分组讨论了国旗方案,但并未形成定论。23日当晚,彭光涵向周恩来推荐了32号图案;周恩来对该设计感到满意,并要求彭光涵绘制较大的图样。两天后,毛泽东在中南海召开了座谈会,说明了他赞成红地五星旗的理由,并在与会代表间取得了共识。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决定采纳红地五星旗方案,并将其改名为“五星红旗”。 9月29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国旗的图样和制法说明,提供社会各界制作使用。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首次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由女缝纫工赵文瑞缝制,她在9月30日下午1时完成了这项工作。另外有国旗、国歌、国徽评选委员会的秘书彭光涵,北平市国营永茂公司的宋树信等两种说法。曾联松最初并不敢确信五星红旗是他设计的,因为在公布的图案中,大五角星上没有镰刀和锤子。然而,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后来给他寄送了公函,正式告知他就是国旗的设计者,并随信附带了五百万元(约合现在的人民币五百元)旧人民币作为酬谢。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至今,五星红旗一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定国旗。 设计 含义 其樣式:旗面為紅色,長方形,長和高為三與二之比,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較小,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一,環拱於大星之右,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之中心點。國旗旗面之紅色象徵革命。星用黃色是為了在紅地上顯出光明。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大五角星的中心,代表着围绕一个中心的团结。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國共產黨,四颗小五角星象征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在曾联松最初对国旗的描述中,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国人民,四颗小五角星象征着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的中国人民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五颗星呈椭圆形状,乃是当时中国国土(包括外蒙古)的秋海棠叶形状;五角星使用黄色则是因为中华民族是黄色人种。 1949年通過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这也是国旗目前最为准确的官方定义。 为什么建国时会选择五颗星,有说法认为:“作为历史学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经常阅读记载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史记》《汉书》等书,中国传统的数术学和天文学都认为五星聚会或五星联珠会给中国带来好运。因此他之所以选择五星红旗作为国旗,是因为它很好地兼顾了中华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与现实革命、艺术与当今政治的关系。”,这一观点常常将五星红旗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一起作为文化传承的见证。 有时候,五颗星会被误认为是代表中国的五大民族,这其实是与五色旗的含义混淆了,后者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在1912年-1928年使用的国旗;其中的五种不同颜色分别代表着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 方案 曾联松的方案是“复字32号”“红地五星旗”。1949年9月23日上午,政协全体会议代表分组讨论了国旗方案,但并未形成定论;会中有代表觉得32号方案中的四颗小五角星提法不妥,认为不应提到资产阶级。毛泽东和大多数代表起初都赞成一颗星一条横杠的复字第3号图案,但张治中后来向毛泽东表达了他的反对意愿,认为一条横杠有分裂国土、分裂革命之嫌疑,而且更容易使人联想到孙悟空的金箍棒而不是它本应象征的黄河。23日当晚,彭光涵向周恩来推荐了32号图案,而周对该设计感到满意,并要求彭绘制较大的图样。此外,陈嘉庚也曾向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出建议,认为政权特征比地理特征更为重要,因此无需坚持使用象征黄河的横杠。 標準 规格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席团在1949年9月28日公布了国旗的制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四条规定,制作国旗的企业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指定。国旗的长宽之比为3: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GB 12982-2004:国旗标准中亦给出了国旗的制法说明。 尺寸 《国旗法》还给出了国旗的五种尺度规格。其中,一号国旗主要用于大型运动会的开幕或闭幕仪式,以及作为大型会议场的背景旗。二号国旗适用于15米以上高度的旗杆上;三号国旗一般悬挂于10至13米高的旗杆;四号国旗用于9至10米高的旗杆。五号旗常用作一般不挂在立地旗杆上。在五种规格之外还有六号和七号国旗常用作彩旗、导游旗等。八号国旗主要用于手摇旗、串旗等。九号国旗可以用作会议桌旗。 颜色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GB 12983-2004:国旗颜色标准样品规定了国旗所使用的颜色。该标准按照CIE标准照明体D65和CIE 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xyY10)给出了下列的色度数据。旗杆套為白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九条规定,网络使用的国旗图案标准版本在中国人大网和中国政府网上发布。网络使用的国旗图案标准版本的色彩如下(PNG源文件中的sRGB色彩): 红色 黄色 礼仪 升旗儀式 在举行升旗仪式时,应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参加者应面向国旗肃立并行注目礼,军人敬军礼,少先队员敬少先队礼。国旗应该早升晚降,在恶劣天气时可以不升挂。当企业旗帜、校旗、区旗等其它旗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同时升挂时,国旗应该挂在显著的位置,其它旗帜则挂在国旗的两边,高度比国旗低。全日制的中小学,应在假期以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优先行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列队举持国旗和其他旗帜行进时,国旗应当在其他旗帜之前。” 不过在2017年7月30日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行列中,中国共产党党旗领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2019年10月1日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上,也同样出现党旗领先于国旗的情况。此举被认为违反《国旗法》的规定。但也有人认为,由于系阅兵仪式,《国旗法》第十一条亦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升挂、使用国旗的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按照法条竞合原则,第十一条被官方作为特殊规定适用,亦是党旗领先国旗的主要原因。
外部連結 海上田园
海上田园 深圳地理
旅遊或旅遊业()是指个人的旅行遊览活动和為旅客提供休閒設施與服務產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法律等各个社会领域。 旅遊也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也是休闲产业的一种,具有移動性、异地性和暂时性等特征。旅遊人士稱為一般旅客、遊客。跟團旅遊時,共同旅伴稱為同團團員;自由行之旅客,亦稱為背包客。一般而言,旅游具有观光和游历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历时短,体验较浅,后者反之,也称为深度游。 旅遊理論 與旅行的概念不同,旅遊是指為了消費、休閒或公幹或其他原因,離開其慣常居住地與活動場所,到達其目的地停留不多於一年的遊覽活動,它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旅遊要涉及社會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歷史、地理、教育等各個社會領域。旅遊也是一種娛樂活動。世界旅遊組織對於旅客的定義是某人出外最少離家55英里(88.5千米)。 旅遊地點 自助旅遊:最近幾年新起的一種通過旅友互相組織,傳播的旅遊方式,更多存在於戶外探險、登山、自駕、徒步、自助類型的旅遊,過程更自由,更艱險,能更好的體會旅遊的樂趣。 戶外旅遊:為了消閒或公幹,到其居住地及工作外的地方進行遊覽活動。(至少逗留24小時,但不包括過境旅客) 跨國旅遊:A國的人到B國進行遊覽活動。 出境旅遊:對某國或某地區來說,其國民或居民到其他國家或地區旅遊,稱為出境旅遊。 入境旅遊:對某國或某地區來說,其他國家(地區)國民(居民)到本國或本地區旅遊,稱為入境旅遊。 本地/本土旅遊、國內旅遊、境內旅遊:離開居住地,到國內其他地方旅遊(例子:北京人去上海旅遊)。 旅游业的重要性 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收入来源。在世界旅游组织1980年会议上,马尼拉宣言认为旅游是国民生活中一项必要的活动,因为它直接影响到社会、文化、教育、经济领域。 旅游业通过提供游客(其商品與服務有可能是一體的、實時同步的),可以赚取大量收入,自2011年起占到世界服务贸易的30%,总体商品和服务出口贸易的6%。同时也提供了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 从旅游业受益的服务业包括运输业(航空、遊輪、鐵路列車、出租車),酒店业(,包括酒店、度假村、airbnb),娱乐场所(遊樂園、餐馆、賭場、商場、、剧院)。当然还有卖给游客的商品包括纪念品。 历史 古代 在古代,到一个人居住地以外的地方旅游休闲仅限于富裕阶层。他们偶尔会去遥远的地方,欣赏宏伟的建筑和艺术品,学习新的语言,体验新的文化,品尝不同的料理。 最早的旅游可以追溯到乌尔国王舒尔吉,虽然国王自诩是为了修路和建造驿站,给其他旅行者提供方便之用。 最早的休闲旅游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富人流行去这种地方做SPA和海滨度假。保萨尼亚斯在公元2世纪写书《希腊描述》。在中国古代,孔子花费14年周游列国,到过泰山,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而歷朝中,皇帝為了避暑、避寒,會離開皇宮去到行宮避暑避寒。 中世纪 到了中世纪,和佛教都有朝聖的传统。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吴承恩的西游记,分别是英語文學和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10世纪到13世纪的宋朝涌现出了一些旅游作家,有苏轼、范成大。明朝有徐霞客。意大利的彼特拉克在1336年登旺度山后写了游记赞扬这次旅行,但批评他缺乏好奇心。勃艮第公爵诗人在1430年游览侏罗山后写了恐怖回忆录。 壮游 现代旅游可以追溯到壮游,指的是欧洲上層階級的年轻人环游欧洲(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1624年,波兰王子瓦迪斯瓦夫四世进行了一次横跨欧洲的旅游,这在当时波兰贵族中是风俗习惯。 他游览了相当于现在的德国、比利时、荷兰领土,并受到的西班牙军队、法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捷克的赞赏。这是一次教育之旅,其中一项成果是将引进波蘭立陶宛。 该传统一直活跃到约1660年,直到1840年代大规模的鐵路運輸的出现,形成了标准的旅游行程。虽然这主要限于和有钱的,但是北歐新教徒有类似的旅行,并从18世纪中叶开始有南美、美国和其他海外年轻人加入。铁路和蒸汽船的出现使得旅游变得简单,中產階級也因此受益,这其中有,并流传了一句谚语叫“库克的旅行”(意为走马看花式的旅行)。 到了18和19世纪,壮游成了上流社会学生的象征,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的关于经典文化的霸权理论很受欧洲学术界的欢迎。艺术家、作家、旅行家(如歌德)肯定了意大利、法国、希腊在传统艺术领域的霸权地位。因为这些原因,壮游的主要目的地便是前往这些地方。 休闲旅游的兴起 休闲旅游可以关联到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加。 起初,受益的群体是生产机器的拥有者、寡头政治、工厂主、贸易家。这其中也包含新出现的中產階級。 于1758年创办的是第一家正式的旅游公司。 旅游业这项产业起源于英国,这在很多地名中得以体现。在法国蔚藍海岸的度假胜地尼斯,一条著名的海滨步行道叫盎格鲁街(意为“英国人步行道”)。在歐洲大陸有许多历史名胜,宫殿酒店取名为“”、卡尔顿酒店、 美琪酒店,这些都体现了英国的统治地位。 托马斯·库克是第一批做旅游生意的。1841年7月5日,库克安排铁路公司收取每位乘客1先令,这包括火车票和旅途中的餐食。 1855年,库克推出了第一个出国游,从莱斯特到加来并前往参加世界博覽會,次年则推出欧洲大环游。 1860年代他组团前往瑞士、意大利、埃及、美国。 现代旅游
1855年,库克推出了第一个出国游,从莱斯特到加来并前往参加世界博覽會,次年则推出欧洲大环游。 1860年代他组团前往瑞士、意大利、埃及、美国。 现代旅游 许多游客会到海滨的海水浴場休闲旅游,热带海滨地区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很热门。 大众旅游 大众旅游指的是按照计划有组织的跟团游,通常会在导游的带领下进行。 该旅游形式在19世纪下半年在英国形成,开创者是托马斯·库克。库克利用了欧洲快速发展的铁路网络优势,创办了一家公司,除了为大众提供价格实惠的一日游以外,还为富人提供了去欧洲、印度、亚洲、西半球的长途旅游。到1890年代每年都有2万名游客购买的旅游产品。 旅游交通到20世纪早期开始有汽车,后来又有了飞机。交通的发展缩短了人们在旅途中花费的时间。 歐洲大陸,最早的海水浴場为1793年开发的海利根达姆,位于波罗的海。 到了20世纪中叶,地中海沿岸成为了大众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利基旅游 利基旅游指的是近年来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特殊旅游形式。比较普遍的利基旅游市场有: 农业旅游 生育旅行 美食旅游 文化觀光 黑暗觀光 生態旅遊 LGBT觀光 醫療旅遊 影视旅游 朝聖 性旅遊 贫困旅游 體育旅遊 戰爭旅遊
1988年,鄧麗君以700萬港元購入香港赤柱一棟雙層高西式別墅,並在裝修一年後於1989年正式入住定居香港,直至1995年逝世之前,香港亦成為鄧麗君最後一個家。 1989年,鄧麗君在六四事件前後表態支持參與學生;她在香港不顧周遭親友反對而參加了抗議集會。5月27日,她在跑馬地《民主歌聲獻中華》活動中懸掛手書“反對軍管”的牌子並演唱〈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6月21日晚,她又在電視直播中悲慟地演唱新曲〈香港〉。 1991年3月,儘管暫住巴黎,鄧麗君仍返回臺灣參與勞軍演出,並在金門前線馬山觀測所向大陸同胞喊話。5月,華東地區發生嚴重水災,鄧與一眾演藝界人士在香港舉行賑災演出。 1992年,鄧麗君出席在巴黎的六四事件紀念活動。 1993年,連續第三年返台參加勞軍演出。 隨著氣喘發作情況日益嚴重,鄧麗君在1994年12月底與男友保羅前往當時以空氣清新著稱且較少華人聚居的清邁調養度假,並開始著手寫作復出歌壇的歌曲。 1995年1月1日,鄧麗君因氣喘病發引致呼吸不順並前往當地蘭朗醫院求醫,但診斷結果顯示並無大礙。 泰國病逝 1995年4月底,鄧麗君與保羅入住清邁梅坪酒店位在15樓的總統套房。同年5月8日泰國時間下午4時左右,鄧麗君氣喘病再次於保羅外出採買雞肉時發作;當時,藥瓶已空,她急促地用氣喘噴霧噴向鼻部以助呼吸和緩下來,但仍無濟於事,於是她奔出房間求救,並不斷呼叫「媽媽、媽媽」,最後因氣喘而引發心肌梗塞,便在該層職員櫃台前不支倒地。酒店職員立時將面無血色的鄧麗君送往蘭朗醫院急救(雖當時酒店附近有一小型醫院)。由於接近下班時間,繁忙交通,延遲車程;途中,鄧麗君再次發出微弱呼喊聲後,停止了呼吸,救護員替她持續施加心外按壓及心臟電擊接近45分鐘,但最後於當地下午5時30分被宣告不治,享年42歲。後來,鄧麗君的家人和保羅都同意不讓她的遺體進行解剖;5月11日,遺體經空運抵達台灣中正國際機場。 5月25日,中華民國總統府頒發褒揚令以表彰她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演藝成就,並准予在她的靈柩上覆蓋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和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當時,總統府秘書長吳伯雄等四人擔任國旗覆旗官,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許水德等四人擔任黨旗覆旗官。此外,總統李登輝亦頒發「藝苑揚芬」輓額給她,中國國民黨也追贈榮譽獎章「國光一等獎章」與她。時任臺灣省省長的宋楚瑜擔任她的治喪委員會主委並親自為其墓園「筠園」題名,行政院長連戰、前任行政院長郝柏村、時任國防部長蔣仲苓、時任臺北市長陳水扁等政治人物也親臨致哀。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及台灣、香港、日本地區的大眾媒體也紛紛在新聞中發出哀悼她過世的訊息。 5月28日,眾人於臺北市第一殯儀館為她舉辦出殯儀式,她的遺體隨後在眾多歌迷目送下,安葬於金山的金寶山筠園墓園;她父母與二哥的遺體也先後安葬於該墓園。 個人生活 邓丽君18歲那年在馬來西亞演出,與造紙廠董事長林振發交往,兩人感情很好,但林振發突然心臟麻痺猝死,無緣結為連理。 1979年鄧麗君在美國留學時,曾與成龍交往,兩人和平分手,並維持好友關係。 1980年與馬來西亞「糖王」郭鹤年之子郭孔丞交往,1981年10月28日訂婚,並預定在1982年3月17日与郭孔丞举行婚礼,却因为男方的祖母郑格如(郭鹤年母亲)阻撓,就此分手了。据香港媒体报道,由于郑格如的观念比较保守,所以她对身为当红明星的邓丽君感到不悦。于是,她在谈论婚礼细节的时候,对邓丽君提出了三个苛刻的条件: 必須交出详细的身家资料。 必須终止歌唱演艺事业,专心当郭家少奶奶。 必须和所有藝人、所有男性朋友断绝来往。 理解了以上三个条件,邓丽君非常纠结,并反复考虑。最后,她作出了与郭孔丞分手的决定。 1989年,鄧麗君旅居法國,在朋友沈雲開的「新敦煌」酒樓相識相戀比她小15歲的法國攝影師保羅(Quilery Paul Puel Stéphane,1968年9月-)。保羅當時住在巴黎唐人區19號的一間酒樓上。鄧麗君因工作需要請保羅幫忙拍照。保羅由此而成為鄧麗君的私人助理,負責她的照片與錄影帶的攝製。保羅是家中獨子,從小居住在法國北部诺曼底。他原來是音樂人,會作曲,但因為特別喜歡攝影,就到巴黎唐人街當了一名攝影師。保羅與鄧麗君相戀5年,到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在泰國因哮喘意外過世後,保羅獨自居住於鄧麗君在香港的赤柱別墅裏3年,直至1998年方返回法國生活。 1995年,保羅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透露,喜愛小孩的鄧麗君生前已與保羅訂婚,並已計劃在同年8月結婚。 邓丽君早年信奉羅馬天主教,後為工作事業而改信佛教。 政治立場 在台灣土生土長的鄧麗君,從小受出生於軍旅家庭的影響,與國民黨有著深厚的關係。出生時父親鄧樞是國軍中尉,鄧麗君非常直白地表達政治立場是在1980年台北國父紀念館演唱會上,主持人向鄧麗君求證關於大陸地區邀約她前往演唱之事情,她表示曾在報紙上看見相關訊息但無人前來接洽,並隨後說道:「如果,我去大陸演唱的話,那麼,當我在大陸演唱的那一天,就是我們三民主義在大陸實行的那一天。」1981年,鄧麗君在全台灣勞軍一個月,並為將士演唱,深得台灣國防部的表彰。而台灣民間稱她為「愛國歌手」、「軍中情人」。 1985年2月9日,鄧麗君在新加坡接受香港記者長途電話訪問時,公開表示:「身為一個藝人,有這麼多中國人喜歡聽自己的歌,心裡難免會有點兒想面對面唱給他們聽的衝動,但是我生長在臺灣,我一定會堅持我的立場,不可能去大陸演唱...」 1989年六四事件前後,鄧麗君不顧周遭親友反對而參加了抗議集會,表態支持參與學生。5月27日,她在香港跑馬地《民主歌聲獻中華》活動中懸掛手書“反對軍管”的牌子並演唱〈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10月,她在演唱《悲傷之自由》的獨白說道: 1991年3月,鄧麗君返回臺灣參與勞軍演出,並在金門前線馬山觀測所向大陸同胞喊話: 1992年,鄧麗君在出席在巴黎的六四事件紀念活動,演唱〈血染的風采〉、〈小城故事〉和〈歷史的傷口〉,她說:「我絕不向暴政低頭,絕不對壓力妥協!」並在與蔡崇國的談話中說:「中共在香港的人給我做工作,要我去大陸看看、唱歌。我後來答應了。是喬冠華和賀龍的兒子在具體安排……都安排好了,民運就爆發了。他們開槍了,我怎麼回去?我跟他們說了,六四不平反,我就不去大陸。」。 1994年3月,她在節目《龍門陣》裡表達建設中國的願望,「因為大陸實在太落後了……當然希望趕快建設會好點,大家生活都會好點。希望愛國之士,可以多返回大陸。」。 由於本身的政治意識,加上她在當時兩岸對峙的氣氛下,最終她一生未曾踏足中國大陸,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她的政治表態就更清楚了。 語言能力 鄧麗君父母的家鄉方言均係中原官話,父母的家鄉雖分屬河北與山東,實則只距140公里不到,方言相近。父系一方,爺爺與父親都是河北省大名縣人,處河北省最東南角,毗鄰山東省界與河南省界,方言屬中原官話鄭曹片。母系一方,外公與外婆是山東省靠河南省界上的東平縣人與梁山縣人,兩縣毗鄰,方言都是帶冀魯官話過渡性質的中原官話,母親成長於河南開封,開封方言屬中原官話鄭曹片。不管如何,鄧麗君的母語國語帶北方口音。 鄧麗君因練唱臺語歌曲而學習臺語,日常生活通話不成問題,但遇到生難詞彙或俗語就不行了。 鄧麗君在香港與日本長期發展歌唱事業,亦常上綜藝節目,能流利使用香港粵語與日語。又在居香港時,跟上海籍的香港演藝朋友學會了上海話。 其他方面,英語程度能在美國大學聽課,電視上曾接受葉麗儀的英語訪問。,法語因旅居法國的關係,能基礎溝通。還有一些只能背誦歌詞,但不足以口說的,如印尼語等。 大事年表 1958年,至屏東市仙宮戲院附近學芭蕾舞。 1960年,開始公開歌唱表演。 1963年,參加中華電台黃梅調歌曲比賽以〈訪英台〉獲得冠軍。 1964年,代表學校參加全縣國語朗讀比賽,獲得第一名。 1966年,參加金馬獎唱片公司歌唱比賽,以〈採紅菱〉奪得冠軍。 1967年,自金陵女中休學,加盟宇宙唱片公司;9月推出第一張唱片,正式以歌唱為職業。 1969年,演出第一部電影《謝謝總經理》(導演:謝君儀);演唱中視開播首檔連續劇《晶晶》主題曲及輪值主持中視歌唱節目《每日一星》;應新加坡總統夫人邀請,首度出國做慈善義演。 1970年,獲白花油義賣「慈善皇后」榮譽。隨「凱聲綜藝團」到香港表演。在港拍電影《歌迷小姐》。 1971年,到東南亞,即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與菲律賓一帶公演。 1972年,當選香港十大最受歡迎歌星,並再度當選「白花油慈善皇后」榮譽。19歲這年,是她曲風的分水嶺,她從快節奏的少女歌曲,逐漸開始唱成熟型的抒情歌曲。 1973年,與日本「寶麗多」機構(即寶麗金的日本分公司,現環球唱片)簽約赴日發展。到香港演唱於「香港歌劇院」、「漢宮」及「珠城」,後前赴越南共和国(南越)演唱。 1974年,以〈空港〉(《情人的關懷》日文原版)一曲當選1974年日本「最佳新人歌星賞」。 1976年,赴香港利舞台舉辦首次個人售票演唱會。 1977年,成為「香港第一屆金唱片頒獎禮」金唱片得主。這年發表〈月亮代表我的心〉、〈香港之夜〉和〈何日君再來〉等歌曲。其中最後一曲傳入中國大陸,空前轟動。 1978年,個人大碟《鄧麗君Greatest Hits》及《島國之情歌—第三集》同時獲香港第三屆金唱片。於日本以〈東京夜景〉獲得「正頑張中賞」。發表日語版〈何日君再來〉和〈夜來香〉等歌曲。 1979年,「香港第四屆金唱片頒獎禮」上,同時有3張大碟獲白金唱片獎,另有2張大碟獲金唱片獎。赴美國洛杉磯南加州大學(USC)進修兩年,學習日文、英文、生物及數學,4月首次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演唱會。發表〈小城故事〉和〈甜蜜蜜〉等歌曲,其中〈甜蜜蜜〉是翻唱印尼民謠,深入人心,歷久不衰。 1980年,榮獲台灣第15屆金鐘獎「最佳女歌星獎」,這次該獎項首次頒發。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洛杉磯音樂中心登台。鄧麗君身在美國,然而其歌聲卻響遍神州大地,大江南北的民眾為鄧麗君歌聲而醉倒。據悉,連鄧小平也甚為欣賞鄧麗君獨特的演繹方式。在香港推出第一張粵語大碟——《勢不兩立》,瞬即達到白金唱片數字,第四度踏足利舞臺,舉行一連7場個人演唱會。10月返台於國父紀念館義唱,門票收入全數捐作自強愛國基金。年底赴東南亞作巡迴表演。發表〈你怎麼說〉和〈在水一方〉等歌曲。 1981年,中華民國新聞局頒發「愛國藝人」獎牌,與李季準主持金鐘獎典禮。在香港利舞台創下個人演唱會場次最多之記錄。6月於台灣義演,台視播出長達120分鐘的《君在前哨》特別節目。參加「香港第五屆金唱片頒獎禮」,她所灌5張個人大碟同時獲白金唱片,勇破歷屆金唱片記錄。 1982年,於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辦個人演唱會,推出《鄧麗君演唱會》雙唱片,面世即雙雙成為白金唱片。年底,她接受臺北ICRT電臺英語訪問,盤點數算她七至卅歲的歌唱生涯大事記。至此,她已發表超過上百張唱片。 1983年,2月19-20日赴拉斯維加斯「凱撒皇宮大賭場」演唱,是首位在此簽約演唱的華籍女歌手;6月推出廣東大碟《漫步人生路》,唱至街知巷聞。 12月29日起在香港紅磡香港體育館舉行15週年巡迴演唱會(6場)。 1984年,在東南亞各地舉辦15週年巡迴演唱會,其中在台北中華體育館那一站的演唱會被稱為「十億個掌聲」演唱會(2場);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重返日本推出《償還》專輯,立即打入日本唱片流行榜,停留榜內接近一年,刷新日本樂壇歷史記錄。鄧麗君也因此獲得眾多獎項,其中包括「年度有線大賞」、「最受歡迎歌曲賞」,也被提名角逐「日本唱片大賞」之「最優秀歌唱賞」。 1985年,在日本憑藉新歌《愛人》連續14周蟬聯日本有線點播榜冠軍,並再奪「有線放送大賞」,同時在日本樂壇創下兩項歷史記錄。《愛人》一曲不費吹灰之力便入選日本「第36回紅白歌合戰」。首次參與電視劇演出,〈愛人〉一曲更成為該劇主題曲(「愛人」在日文中為第三者之意)。8月返台與張菲主持「反盜錄、反仿冒」義演晚會。12月在日本NHK大會堂舉行演唱會,命名《唯一一次》,不幸的是,那次真的成為鄧麗君在日本『唯一一次』大型演唱會。 1986年,主持台視春節特別節目「與君同樂」。單曲〈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我只在乎你〉日文版)連續三年拿到日本有線大獎和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創下外國藝人在日本歌壇最輝煌的紀錄。再度順利入選日本「第37回紅白歌合戰」。 1987年,繼續穿梭於香港、台灣、美加及法國等地,但已處於半退休狀態,除參與慈善演出外,甚少於公眾場合露面。赴紐約參加「國際公益金」義演。 1988年,名作詞家慎芝過世,專程返台弔唁。 1989年,香港亞洲電視於農曆年初二晚直播煙花匯演,鄧麗君應邀出席,並演唱一曲〈漫步人生路〉。 1990年,應邀出席無綫電視直播之慈善節目,作表演嘉賓。 1991年,赴港為「愛心獻華東」賑災籌款,作慈善表演嘉賓。入選日本「第42回紅白歌合戰」。 1992年,推出《難忘的Teresa Teng》專輯。 1993年3月,赴港作亞洲電視時事清談節目《龍門陣》嘉賓。返台在台中國軍清泉崗空軍基地舉辦《永遠的情人》大型勞軍演唱會。 1994年,參加華視慶祝黃埔軍校建校70週年所舉辦的「永遠的黃埔」晚會,為最後一次在台灣之公開演出。於日本推出《夜來香》唱片。 1995年5月28日,鄧麗君長眠台北縣(今新北市)金寶山「筠園」。同年獲香港電台追頒金針獎,以表揚其對樂壇的貢獻。 音樂作品 獎項與榮譽 評價及影響 台湾 過世後獲中華民國政府頒發褒揚令,獲頒原因為「愛國藝術歌唱家鄧麗君,譜名麗筠,蕙質春明,瑤華濟美,幼蘊才慧,早擅新聲。天縱仙呂藝能,頭角崢嶸於海內;胸懷英雄肝膽,熱情洋溢乎軍中。砥礪奮發,育成大家范型;柔美婉約,深得風人意旨。高潔沁潤眾心,勇奪最佳女歌星榜首;英發楷模當代,榮登十大女青年班頭。美譽傳乎四裔,清歌騰於國際。參與勞軍活動,鼓舞士氣,柳營傳千古絕唱;推廣民族歌聲,伸張正義,神州享超鄧高名。乃復義不帝秦,行止弗入中土;忠以作孝,僑居永愛宗邦。風骨嶙峋,不讓鬚眉。平居熱心公益,頻為善行,藉舒時艱;每值局勢邅迍,輒捐巨款,蔚為國用。大節凜然,輝耀千古。先聖有言:志道、據德、依仁、遊藝,斯人有之。歎以英年遽逝,悼惜良深,應予明令褒揚,以資矜式。」(總統李登輝、行政院院長連戰)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榮譽狀:「鄧麗筠同志一生忠黨愛國,奉行三民主義,熱心服務。在演藝事業中享譽世界,為國爭光,尤對國軍宣慰工作始終不渝,特追贈國光一等獎章,藉表敬忱。」(主席李登輝) 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由於鄧麗君的天賦和努力,加上她傲人的情操,當年在台灣物資缺乏的時候,用她的歌聲和用她各方面的表現來振奮人心,跟國人一起打拚,鄧麗君在各方面的貢獻,包括經濟、文化等,對國家的影響極大。」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和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表示非常喜歡鄧麗君的歌,聽到她的歌聲會讓人聯想到和平、純真、人間有愛,他最愛哼唱的就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因為那是一首會平靜人心的歌。當年鄧麗君的歌響徹台灣大街小巷,對台灣來說是一個時代人物,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回憶早年還在美國洛杉磯教書時,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旁邊有一家長青書店,他經常在那家書店看見鄧麗君買書,她當時打扮得非常樸素輕鬆,綁馬尾、牛仔褲,不敢相信那是鄧麗君。 中华民国情治单位人员谷正文在邓丽君去世后不久接受《独家报道》采访时表示邓丽君是国民党情报人员,但原则上与专业间谍有着根本的区别,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信息传递媒介而已;《邓丽君的真实》作者日本记者宇畸真和作家渡边也对邓丽君的间谍身份得出了肯定的结论,认为“冷酷的国际政治硬将邓丽君推上了政治舞台”。 鄧麗君的啟蒙老師左宏元:「她的歌聲像花捲,淡淡的,咬一口,便知內有層次,聽起來溫柔,卻很有力量。」 劉家昌:「鄧麗君是華人最偉大的歌手。」 李宗盛:「在演艺圈很多人是『奇迹』,但唯有邓丽君可以称为『传奇』。」 周杰倫:「我曾经幻想,如果我能穿越时空,回到三十年前,跟她合唱一首歌,那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情。懷念永遠的鄧麗君。」「我觉得邓小姐是华人歌手里面最有影响力的歌手。我希望我的音乐能成为经典,就像邓丽君和罗大佑那样!」 張曼娟:「鄧麗君的歌聲,在華人世界,根本無可取代。或許有人可得其甜,卻難得其潤;也許有人音質同樣柔美,卻不能有如此寬闊的音域。『靡靡之音』其實原沒有貶損的意思,中秋團圓賞月;千里懷人獨酌;或是兩情相悅;或是過年圍爐,鄧麗君獨特的嗓音,飽含著喜氣,正是全世界的中國人對於幸福的一種想望。」(出自溫柔雙城記中之文章:聽說幸福曾來過) 中國大陸 她從1979年開始成為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標誌,擁有廣泛的歌迷,連當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長劉忠德都是其中一員。她柔和的歌聲穿透了兩岸。鄧麗君和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鄧小平(老鄧)一起成為老百姓熟悉的名字,並流傳著「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只愛小鄧,不愛老鄧」等語。 1980年4月,一些音乐人在北京召开了一场专门针对流行音乐取向的讨论会。在会上,一些人批判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音乐,批評邓丽君的歌曲是“黄色歌曲”和“靡靡之音”,稱其為低级趣味、反映腐朽颓废情调的乐曲。1995年,中國大陸正式解禁鄧麗君歌曲。 鄧麗君母親说:「也不懂为什么她从小就关心大陆那边的事儿,老问咱们为什么会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天性吧!她是很想回去看看的,不是去开演唱会、赚大钱,她没那心思,只是想回去看看。回去看看,我想,这是她永远也圆不了的终生遗憾……」1987年,天津電視台記者徐少英偶遇鄧麗君,並熱情邀請鄧到天津演唱,鄧高興地回答:「謝謝,希望有機會。」上文亦提及1989年前中共方面曾邀請鄧演唱,但先後因蔣經國總統勸阻及六四事件未成行。中國大陸央視前副台长(1980-1992)洪民生退休前也曾邀邓丽君演唱,邓却说不想来,因为她是有国民党背景的。当时洪民生信誓旦旦地跟同行说:「现在政治氛围已经开放了,总有一天邓丽君可以回国登台」。總之由於種種因素,邓丽君一生都未到大陆演出。 2009年9月,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由中國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新辦)主辦的中國網,發起一項「新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的網路評選,活動得到了大陸網民近二千四百萬張選票,鄧以逾八百五十萬張選票獲選「新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 現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是鄧麗君的歌迷,1979至1982年擔任耿飚秘書期間,習近平與耿飚的司機楊希連,「把那盤《小城故事》的磁帶都聽壞了」。 李谷一:「邓丽君是中国乐坛独树一帜、不可磨没的杰出艺术家。」 崔健:「邓丽君是代表一种自由创作的声音,流行歌曲开始真正是一种来自非政治性、非传统性的自由创造。」 于丹:「对于中国文化的意蕴来讲,她已经不是一个歌手,其歌艺成就已超越流行音乐的范畴与层次。」 陳光標:「我們大陸可以這麼說,每個人都喜歡鄧麗君的歌。這麼多年來,我只要聽歌……我就聽鄧麗君的歌。」 董文華:「鄧麗君是華語樂壇永遠無法逾越的高峰。」 白岩松:「如果有一个声音能让全世界的华人安静下来,那就是邓丽君的歌声。」 香港 黃霑:「這種嗓子一百年不見一個,所以大陸的中國人都那麼喜歡她是有道理的。她音樂感非常好,耳朵很好,你聽她沒有樂隊伴奏清唱的時候。這種功夫很難有,她音準非常非常地好」 成龍:「邓丽君是兰花,是最后的古典。作为一个艺人,能如此走红,有这么大成就,实在已是生荣死哀,值得大家爱戴与尊敬,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了!」 王菲表示鄧麗君是她的偶像和啟蒙老師,「我从没想过也不认为自己可以超越邓丽君,她是我唯一的偶像,我喜欢她的歌,所以我就去唱。」王菲有三張翻唱鄧麗君歌曲的專輯,分別是《風從哪裡來》、《鄧麗君故鄉情》和《菲靡靡之音》(1982年人民音樂出版社《怎样鉴别黄色歌曲》評鄧樂為「靡靡之音」)。1996年,王菲曾在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禮演唱〈我只在乎你〉,2013年,又在大陸央視首播的“追夢·巨星躍北京——鄧麗君60週年紀念演唱會”演唱〈清平調〉、〈獨上西樓〉、〈初戀的地方〉和〈微風細雨〉。 張學友曾在第17屆金曲獎頒獎典禮演唱〈但願人長久〉、〈甜蜜蜜〉、〈海韻〉、〈忘記他〉和〈假如我是真的〉。 張國榮:「颁奖典礼,若歌星不出席,就算你是邓丽君也不给奖。」 劉德華:「邓丽君她一辈子都非常传奇,她是我的偶像,当她出现广东歌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们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當她唱〈漫步人生路〉時,我就感覺是偶像專門為我唱的!」 張五常在〈鄧麗君現象的延伸〉一文描述道,一九八四年初他有機會在香港看到她表演一場,認為橫看直看都是一百分,是炎黃子孫中數世紀一見的演唱天才。長得好看,唱得悅耳,舉手投足瀟灑利落,反應快,多種語言流水行雲,聽眾用什麽語言提問她就用什麽語言回應。北京當年不容許她到內地演唱是人類的損失。 日本 鄧麗君在日本演藝界備受尊崇,不少歌手都把能與鄧麗君合唱視為心愿一樁,只可惜除了在現場的合唱之外,鄧麗君的日文專輯中並沒有合唱歌曲(但的確也有一些後期合成的合唱,比如與五木宏的合唱〈〉,以及〈〉)。2010年1月發行的《》是一張後期合成的合唱和重新編曲的鄧麗君日文歌曲精選集,在這張專輯中與鄧麗君跨越時空合唱的歌手有夏川里美、秋元順子、村上哲也、BEGIN等等。 日本歌手德永英明,於2010年4月特別發行《vocalist 4》翻唱專輯,緬懷鄧麗君逝世十五週年。此張專輯獲得連續四週冠軍,及單月冠軍,打破日本唱片史上翻唱專輯的紀錄。 韩国 在韓國,鄧麗君的代表作〈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是家喻戶曉的名曲。2018年南韓藝人姜山恚就曾赴北韓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表達他出生於北韓的父親,在韓戰後無法再回鄉的思念之情。 马来西亚 1999年,马来西亚《南洋商报》邀请中文流行曲的专家,对20世纪具影响力的歌星一一评估,鄧位列榜首,《南洋商报》稱其為「最耀眼的星星」。 紀念 紀念設施 筠園——鄧麗君墓園,位於新北市金山區的金寶山。 麗君小鎮——位於大名縣鄧台村。2016年,大名縣政府花費8億人民幣(約1.1億美元)打造「麗君小鎮」,不僅修葺了鄧家祖宅,還建有麗君廣場、咖啡屋、酒吧等設施。小鎮的各個角落都聽得到鄧麗君的歌聲。 鄧麗君空中花園——位於邯鄲市環球美樂城,該地為一處觀景平台,並設有一座鄧麗君博物館,遊客可通過人工智慧技術欣賞鄧麗君之演唱。 臺北捷運蘆洲站設有鄧麗君銅像——於2011年月6月25日落成,這是由於鄧麗君幼年時活躍的新北市蘆洲區,而她曾就讀的蘆洲國小,在彩虹樓三樓校史室擺設鄧麗君文物,供教學使用,無對外開放參訪。 鄧麗君出生地紀念園區——位於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頂田路9鄰37號,是當年無償借予鄧父借住的三合院,經整修後於2012年9月8日開放,為閩式三合院建築型態,建築物總面積為450平方公尺,屬於縣定古蹟。鄧麗君在此待到七個月大後即隨父親遷居他處。 鄧麗君日月潭紀念文物館——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中山路163號3樓,於2014年7月20日開幕,由於鄧麗君曾告訴哥哥,她喜歡南投的日月潭,因為忙的關係,很遺憾沒能時常造訪,加上日月潭是國際知名風景區,決定在日月潭設置紀念館,方便歌迷追憶鄧麗君的絕代風華,該館展示鄧麗君旅法時的臥室,還有她購買的第一隻泰迪熊,及她每天出門必摸的幸運熊。 甜蜜蜜新生咖啡店——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港鐵尖東站35號。甜蜜蜜新生咖啡店,是香港首間以鄧麗君為主題的咖啡店,由新生精神康復會開辦,「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及社會福利署「攜手扶弱基金」資助。咖啡店2009年1月29日開業,聘請精神病康復者為服務生,提供就業及工作訓練機會。 鄧麗君音樂生活館——位於北京市前門台灣文化商務區內。 鄧麗君衣冠塚與紀念像——位於上海市青浦區福壽園。 重庆杜莎夫人蜡像馆——位於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长嘉汇购物公园,擺設邓丽君蜡像。 皇家美萍酒店——位於泰國清邁。鄧麗君生前最後居住的皇家美萍酒店套房第1502號如今已經業主改裝並命名為「Teresa Teng Suite」,為低調的紀念型景點。當沒人入住此房間時,遊客需付費購買配套方可進入套房參觀。內有擺放當年鄧麗君光臨酒店的照片,並播放鄧麗君的歌曲。 紀念活動 2010年5月14日,來自台灣及中國大陸的歌手於四川省體育館參與了「但願人長久——鄧麗君金曲群星演唱會」演出。當日所有歌手均義務獻唱,而所有的門票收入亦捐贈於罕見疾病兒童、四川地震重建、及青海地震重建基金等,以貫徹鄧麗君生前熱心公益和慈愛的精神。 2010年6月6日,在香港屯門的私營骨灰龕場“善緣”舉行了「鄧麗君逝世十五周年紀念會暨2010年心緣行動」,並在園區內豎立了一座1:1的鄧麗君等身銅像,當日有表演嘉賓演唱了《但願人長久》、《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和你》、《我只在乎你》等鄧麗君的經典名曲。 2010年,於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名人館內,鄧麗君為其中一位主題人物,館內展示鄧麗君部份私人珍藏文物外,包括有中國大陸邀請鄧麗君出席活動的信函,鄧麗君參與日本大賞的服裝等外,亦利用科技展示了一些特色內容,當中包括有“永生玫瑰花藝創作”、“凌空體感互動藝術創作”、“200吋鄧麗君互動牆”以及三款“鄧麗君藝術公仔”等。 2010年12月31日至2011年1月8日,一齣以鄧麗君經典金曲為骨幹的音樂劇《愛上鄧麗君》於香港文化中心上演。及後更移師至中國大陸多個城市巡迴演出。 2011年1月7日,由香港電台主辦的「第33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設有緬懷逝世15年的鄧麗君環節,由車淑梅旁白,播放鄧麗君生前的片段及金曲。 2012年9月12日至17日,日本東京三越劇場陸續上演紀念鄧麗君誕辰60週年的舞台劇「戀人們的神話」() 2013年1月26日於北京萬事達中心舉行了紀念鄧麗君60週年誕辰演唱會。。而位於臺北的中正紀念堂亦於同日起舉行了“追夢--永遠的鄧麗君”特展,至4月21日。 2013年5月12日,臺北小巨蛋舉辦了「鄧麗君 追夢 何日君再來」紀念演唱會。 2013年5月19日,北京首都體育館舉辦了「追夢-巨星耀北京 紀念鄧麗君60周年演唱會」。 2013年,台灣知名歌手周杰倫在台北和香港等地舉辦 「Opus Jay Chou 周杰倫 魔天倫世界巡迴演唱會」。並邀請鄧麗君當神秘嘉賓並跨時空合唱3個歌曲。 2015年5月9日,由財團法人鄧麗君文教基金會、鄧麗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共同主辦「如果能許一個願‧鄧麗君20周年3D紀念演唱會」於台北小巨蛋舉行。並邀請台灣知名歌手費玉清擔任特別來賓。 2018年1月29日,Google doodle紀念鄧麗君65歲冥誕。 2020年2月21-22日,台北市立國樂團於台北中山堂推出「書信音緣-鄧麗君與莊奴的空中交會」音樂會,邀請林俊逸、黃妃、方宥心等知名歌手,詮釋由鄧麗君演唱、莊奴填詞的經典歌曲,引領歌迷穿越時光,重溫美好回憶。 相關作品 電影 電視劇 音樂劇 小品 書籍 傳記和畫冊 我眼中的鄧麗君 / 管偉華 編 /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9年6月1日 唱得輝煌,愛得孤獨:鄧麗君傳 / 許保華,張虹 編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5年10月1日 恰似你的歌聲:鄧麗君傳 / 陳彧 編 / 中國財富出版社 2014年11月1日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生一世鄧麗君 / 張立娜 編 / 北方文藝出版社 2013年5月15日 鄧麗君畫傳 / 師永剛 編 / 作家出版社 2013年5月1日 絕響—永遠的鄧麗君 / 策劃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作者 姜捷 / 出版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3年1月25日 邓丽君全传 /
12月29日起在香港紅磡香港體育館舉行15週年巡迴演唱會(6場)。 1984年,在東南亞各地舉辦15週年巡迴演唱會,其中在台北中華體育館那一站的演唱會被稱為「十億個掌聲」演唱會(2場);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重返日本推出《償還》專輯,立即打入日本唱片流行榜,停留榜內接近一年,刷新日本樂壇歷史記錄。鄧麗君也因此獲得眾多獎項,其中包括「年度有線大賞」、「最受歡迎歌曲賞」,也被提名角逐「日本唱片大賞」之「最優秀歌唱賞」。 1985年,在日本憑藉新歌《愛人》連續14周蟬聯日本有線點播榜冠軍,並再奪「有線放送大賞」,同時在日本樂壇創下兩項歷史記錄。《愛人》一曲不費吹灰之力便入選日本「第36回紅白歌合戰」。首次參與電視劇演出,〈愛人〉一曲更成為該劇主題曲(「愛人」在日文中為第三者之意)。8月返台與張菲主持「反盜錄、反仿冒」義演晚會。12月在日本NHK大會堂舉行演唱會,命名《唯一一次》,不幸的是,那次真的成為鄧麗君在日本『唯一一次』大型演唱會。 1986年,主持台視春節特別節目「與君同樂」。單曲〈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我只在乎你〉日文版)連續三年拿到日本有線大獎和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創下外國藝人在日本歌壇最輝煌的紀錄。再度順利入選日本「第37回紅白歌合戰」。 1987年,繼續穿梭於香港、台灣、美加及法國等地,但已處於半退休狀態,除參與慈善演出外,甚少於公眾場合露面。赴紐約參加「國際公益金」義演。 1988年,名作詞家慎芝過世,專程返台弔唁。 1989年,香港亞洲電視於農曆年初二晚直播煙花匯演,鄧麗君應邀出席,並演唱一曲〈漫步人生路〉。 1990年,應邀出席無綫電視直播之慈善節目,作表演嘉賓。 1991年,赴港為「愛心獻華東」賑災籌款,作慈善表演嘉賓。入選日本「第42回紅白歌合戰」。 1992年,推出《難忘的Teresa Teng》專輯。 1993年3月,赴港作亞洲電視時事清談節目《龍門陣》嘉賓。返台在台中國軍清泉崗空軍基地舉辦《永遠的情人》大型勞軍演唱會。 1994年,參加華視慶祝黃埔軍校建校70週年所舉辦的「永遠的黃埔」晚會,為最後一次在台灣之公開演出。於日本推出《夜來香》唱片。 1995年5月28日,鄧麗君長眠台北縣(今新北市)金寶山「筠園」。同年獲香港電台追頒金針獎,以表揚其對樂壇的貢獻。 音樂作品 獎項與榮譽 評價及影響 台湾 過世後獲中華民國政府頒發褒揚令,獲頒原因為「愛國藝術歌唱家鄧麗君,譜名麗筠,蕙質春明,瑤華濟美,幼蘊才慧,早擅新聲。天縱仙呂藝能,頭角崢嶸於海內;胸懷英雄肝膽,熱情洋溢乎軍中。砥礪奮發,育成大家范型;柔美婉約,深得風人意旨。高潔沁潤眾心,勇奪最佳女歌星榜首;英發楷模當代,榮登十大女青年班頭。美譽傳乎四裔,清歌騰於國際。參與勞軍活動,鼓舞士氣,柳營傳千古絕唱;推廣民族歌聲,伸張正義,神州享超鄧高名。乃復義不帝秦,行止弗入中土;忠以作孝,僑居永愛宗邦。風骨嶙峋,不讓鬚眉。平居熱心公益,頻為善行,藉舒時艱;每值局勢邅迍,輒捐巨款,蔚為國用。大節凜然,輝耀千古。先聖有言:志道、據德、依仁、遊藝,斯人有之。歎以英年遽逝,悼惜良深,應予明令褒揚,以資矜式。」(總統李登輝、行政院院長連戰)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榮譽狀:「鄧麗筠同志一生忠黨愛國,奉行三民主義,熱心服務。在演藝事業中享譽世界,為國爭光,尤對國軍宣慰工作始終不渝,特追贈國光一等獎章,藉表敬忱。」(主席李登輝) 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由於鄧麗君的天賦和努力,加上她傲人的情操,當年在台灣物資缺乏的時候,用她的歌聲和用她各方面的表現來振奮人心,跟國人一起打拚,鄧麗君在各方面的貢獻,包括經濟、文化等,對國家的影響極大。」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和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表示非常喜歡鄧麗君的歌,聽到她的歌聲會讓人聯想到和平、純真、人間有愛,他最愛哼唱的就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因為那是一首會平靜人心的歌。當年鄧麗君的歌響徹台灣大街小巷,對台灣來說是一個時代人物,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回憶早年還在美國洛杉磯教書時,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旁邊有一家長青書店,他經常在那家書店看見鄧麗君買書,她當時打扮得非常樸素輕鬆,綁馬尾、牛仔褲,不敢相信那是鄧麗君。 中华民国情治单位人员谷正文在邓丽君去世后不久接受《独家报道》采访时表示邓丽君是国民党情报人员,但原则上与专业间谍有着根本的区别,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信息传递媒介而已;《邓丽君的真实》作者日本记者宇畸真和作家渡边也对邓丽君的间谍身份得出了肯定的结论,认为“冷酷的国际政治硬将邓丽君推上了政治舞台”。 鄧麗君的啟蒙老師左宏元:「她的歌聲像花捲,淡淡的,咬一口,便知內有層次,聽起來溫柔,卻很有力量。」 劉家昌:「鄧麗君是華人最偉大的歌手。」 李宗盛:「在演艺圈很多人是『奇迹』,但唯有邓丽君可以称为『传奇』。」 周杰倫:「我曾经幻想,如果我能穿越时空,回到三十年前,跟她合唱一首歌,那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情。懷念永遠的鄧麗君。」「我觉得邓小姐是华人歌手里面最有影响力的歌手。我希望我的音乐能成为经典,就像邓丽君和罗大佑那样!」 張曼娟:「鄧麗君的歌聲,在華人世界,根本無可取代。或許有人可得其甜,卻難得其潤;也許有人音質同樣柔美,卻不能有如此寬闊的音域。『靡靡之音』其實原沒有貶損的意思,中秋團圓賞月;千里懷人獨酌;或是兩情相悅;或是過年圍爐,鄧麗君獨特的嗓音,飽含著喜氣,正是全世界的中國人對於幸福的一種想望。」(出自溫柔雙城記中之文章:聽說幸福曾來過) 中國大陸 她從1979年開始成為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標誌,擁有廣泛的歌迷,連當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長劉忠德都是其中一員。她柔和的歌聲穿透了兩岸。鄧麗君和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鄧小平(老鄧)一起成為老百姓熟悉的名字,並流傳著「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只愛小鄧,不愛老鄧」等語。 1980年4月,一些音乐人在北京召开了一场专门针对流行音乐取向的讨论会。在会上,一些人批判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音乐,批評邓丽君的歌曲是“黄色歌曲”和“靡靡之音”,稱其為低级趣味、反映腐朽颓废情调的乐曲。1995年,中國大陸正式解禁鄧麗君歌曲。 鄧麗君母親说:「也不懂为什么她从小就关心大陆那边的事儿,老问咱们为什么会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天性吧!她是很想回去看看的,不是去开演唱会、赚大钱,她没那心思,只是想回去看看。回去看看,我想,这是她永远也圆不了的终生遗憾……」1987年,天津電視台記者徐少英偶遇鄧麗君,並熱情邀請鄧到天津演唱,鄧高興地回答:「謝謝,希望有機會。」上文亦提及1989年前中共方面曾邀請鄧演唱,但先後因蔣經國總統勸阻及六四事件未成行。中國大陸央視前副台长(1980-1992)洪民生退休前也曾邀邓丽君演唱,邓却说不想来,因为她是有国民党背景的。当时洪民生信誓旦旦地跟同行说:「现在政治氛围已经开放了,总有一天邓丽君可以回国登台」。總之由於種種因素,邓丽君一生都未到大陆演出。 2009年9月,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由中國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新辦)主辦的中國網,發起一項「新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的網路評選,活動得到了大陸網民近二千四百萬張選票,鄧以逾八百五十萬張選票獲選「新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 現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是鄧麗君的歌迷,1979至1982年擔任耿飚秘書期間,習近平與耿飚的司機楊希連,「把那盤《小城故事》的磁帶都聽壞了」。 李谷一:「邓丽君是中国乐坛独树一帜、不可磨没的杰出艺术家。」 崔健:「邓丽君是代表一种自由创作的声音,流行歌曲开始真正是一种来自非政治性、非传统性的自由创造。」 于丹:「对于中国文化的意蕴来讲,她已经不是一个歌手,其歌艺成就已超越流行音乐的范畴与层次。」 陳光標:「我們大陸可以這麼說,每個人都喜歡鄧麗君的歌。這麼多年來,我只要聽歌……我就聽鄧麗君的歌。」 董文華:「鄧麗君是華語樂壇永遠無法逾越的高峰。」 白岩松:「如果有一个声音能让全世界的华人安静下来,那就是邓丽君的歌声。」 香港 黃霑:「這種嗓子一百年不見一個,所以大陸的中國人都那麼喜歡她是有道理的。她音樂感非常好,耳朵很好,你聽她沒有樂隊伴奏清唱的時候。這種功夫很難有,她音準非常非常地好」 成龍:「邓丽君是兰花,是最后的古典。作为一个艺人,能如此走红,有这么大成就,实在已是生荣死哀,值得大家爱戴与尊敬,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了!」 王菲表示鄧麗君是她的偶像和啟蒙老師,「我从没想过也不认为自己可以超越邓丽君,她是我唯一的偶像,我喜欢她的歌,所以我就去唱。」王菲有三張翻唱鄧麗君歌曲的專輯,分別是《風從哪裡來》、《鄧麗君故鄉情》和《菲靡靡之音》(1982年人民音樂出版社《怎样鉴别黄色歌曲》評鄧樂為「靡靡之音」)。1996年,王菲曾在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禮演唱〈我只在乎你〉,2013年,又在大陸央視首播的“追夢·巨星躍北京——鄧麗君60週年紀念演唱會”演唱〈清平調〉、〈獨上西樓〉、〈初戀的地方〉和〈微風細雨〉。 張學友曾在第17屆金曲獎頒獎典禮演唱〈但願人長久〉、〈甜蜜蜜〉、〈海韻〉、〈忘記他〉和〈假如我是真的〉。 張國榮:「颁奖典礼,若歌星不出席,就算你是邓丽君也不给奖。」 劉德華:「邓丽君她一辈子都非常传奇,她是我的偶像,当她出现广东歌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们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當她唱〈漫步人生路〉時,我就感覺是偶像專門為我唱的!」 張五常在〈鄧麗君現象的延伸〉一文描述道,一九八四年初他有機會在香港看到她表演一場,認為橫看直看都是一百分,是炎黃子孫中數世紀一見的演唱天才。長得好看,唱得悅耳,舉手投足瀟灑利落,反應快,多種語言流水行雲,聽眾用什麽語言提問她就用什麽語言回應。北京當年不容許她到內地演唱是人類的損失。 日本 鄧麗君在日本演藝界備受尊崇,不少歌手都把能與鄧麗君合唱視為心愿一樁,只可惜除了在現場的合唱之外,鄧麗君的日文專輯中並沒有合唱歌曲(但的確也有一些後期合成的合唱,比如與五木宏的合唱〈〉,以及〈〉)。2010年1月發行的《》是一張後期合成的合唱和重新編曲的鄧麗君日文歌曲精選集,在這張專輯中與鄧麗君跨越時空合唱的歌手有夏川里美、秋元順子、村上哲也、BEGIN等等。 日本歌手德永英明,於2010年4月特別發行《vocalist 4》翻唱專輯,緬懷鄧麗君逝世十五週年。此張專輯獲得連續四週冠軍,及單月冠軍,打破日本唱片史上翻唱專輯的紀錄。 韩国 在韓國,鄧麗君的代表作〈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是家喻戶曉的名曲。2018年南韓藝人姜山恚就曾赴北韓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表達他出生於北韓的父親,在韓戰後無法再回鄉的思念之情。 马来西亚 1999年,马来西亚《南洋商报》邀请中文流行曲的专家,对20世纪具影响力的歌星一一评估,鄧位列榜首,《南洋商报》稱其為「最耀眼的星星」。 紀念 紀念設施 筠園——鄧麗君墓園,位於新北市金山區的金寶山。 麗君小鎮——位於大名縣鄧台村。2016年,大名縣政府花費8億人民幣(約1.1億美元)打造「麗君小鎮」,不僅修葺了鄧家祖宅,還建有麗君廣場、咖啡屋、酒吧等設施。小鎮的各個角落都聽得到鄧麗君的歌聲。 鄧麗君空中花園——位於邯鄲市環球美樂城,該地為一處觀景平台,並設有一座鄧麗君博物館,遊客可通過人工智慧技術欣賞鄧麗君之演唱。 臺北捷運蘆洲站設有鄧麗君銅像——於2011年月6月25日落成,這是由於鄧麗君幼年時活躍的新北市蘆洲區,而她曾就讀的蘆洲國小,在彩虹樓三樓校史室擺設鄧麗君文物,供教學使用,無對外開放參訪。 鄧麗君出生地紀念園區——位於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頂田路9鄰37號,是當年無償借予鄧父借住的三合院,經整修後於2012年9月8日開放,為閩式三合院建築型態,建築物總面積為450平方公尺,屬於縣定古蹟。鄧麗君在此待到七個月大後即隨父親遷居他處。 鄧麗君日月潭紀念文物館——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中山路163號3樓,於2014年7月20日開幕,由於鄧麗君曾告訴哥哥,她喜歡南投的日月潭,因為忙的關係,很遺憾沒能時常造訪,加上日月潭是國際知名風景區,決定在日月潭設置紀念館,方便歌迷追憶鄧麗君的絕代風華,該館展示鄧麗君旅法時的臥室,還有她購買的第一隻泰迪熊,及她每天出門必摸的幸運熊。 甜蜜蜜新生咖啡店——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港鐵尖東站35號。甜蜜蜜新生咖啡店,是香港首間以鄧麗君為主題的咖啡店,由新生精神康復會開辦,「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及社會福利署「攜手扶弱基金」資助。咖啡店2009年1月29日開業,聘請精神病康復者為服務生,提供就業及工作訓練機會。 鄧麗君音樂生活館——位於北京市前門台灣文化商務區內。 鄧麗君衣冠塚與紀念像——位於上海市青浦區福壽園。 重庆杜莎夫人蜡像馆——位於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长嘉汇购物公园,擺設邓丽君蜡像。 皇家美萍酒店——位於泰國清邁。鄧麗君生前最後居住的皇家美萍酒店套房第1502號如今已經業主改裝並命名為「Teresa Teng Suite」,為低調的紀念型景點。當沒人入住此房間時,遊客需付費購買配套方可進入套房參觀。內有擺放當年鄧麗君光臨酒店的照片,並播放鄧麗君的歌曲。 紀念活動 2010年5月14日,來自台灣及中國大陸的歌手於四川省體育館參與了「但願人長久——鄧麗君金曲群星演唱會」演出。當日所有歌手均義務獻唱,而所有的門票收入亦捐贈於罕見疾病兒童、四川地震重建、及青海地震重建基金等,以貫徹鄧麗君生前熱心公益和慈愛的精神。 2010年6月6日,在香港屯門的私營骨灰龕場“善緣”舉行了「鄧麗君逝世十五周年紀念會暨2010年心緣行動」,並在園區內豎立了一座1:1的鄧麗君等身銅像,當日有表演嘉賓演唱了《但願人長久》、《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和你》、《我只在乎你》等鄧麗君的經典名曲。 2010年,於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名人館內,鄧麗君為其中一位主題人物,館內展示鄧麗君部份私人珍藏文物外,包括有中國大陸邀請鄧麗君出席活動的信函,鄧麗君參與日本大賞的服裝等外,亦利用科技展示了一些特色內容,當中包括有“永生玫瑰花藝創作”、“凌空體感互動藝術創作”、“200吋鄧麗君互動牆”以及三款“鄧麗君藝術公仔”等。 2010年12月31日至2011年1月8日,一齣以鄧麗君經典金曲為骨幹的音樂劇《愛上鄧麗君》於香港文化中心上演。及後更移師至中國大陸多個城市巡迴演出。 2011年1月7日,由香港電台主辦的「第33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設有緬懷逝世15年的鄧麗君環節,由車淑梅旁白,播放鄧麗君生前的片段及金曲。 2012年9月12日至17日,日本東京三越劇場陸續上演紀念鄧麗君誕辰60週年的舞台劇「戀人們的神話」() 2013年1月26日於北京萬事達中心舉行了紀念鄧麗君60週年誕辰演唱會。。而位於臺北的中正紀念堂亦於同日起舉行了“追夢--永遠的鄧麗君”特展,至4月21日。 2013年5月12日,臺北小巨蛋舉辦了「鄧麗君 追夢 何日君再來」紀念演唱會。 2013年5月19日,北京首都體育館舉辦了「追夢-巨星耀北京 紀念鄧麗君60周年演唱會」。 2013年,台灣知名歌手周杰倫在台北和香港等地舉辦 「Opus Jay Chou 周杰倫 魔天倫世界巡迴演唱會」。並邀請鄧麗君當神秘嘉賓並跨時空合唱3個歌曲。 2015年5月9日,由財團法人鄧麗君文教基金會、鄧麗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共同主辦「如果能許一個願‧鄧麗君20周年3D紀念演唱會」於台北小巨蛋舉行。並邀請台灣知名歌手費玉清擔任特別來賓。 2018年1月29日,Google doodle紀念鄧麗君65歲冥誕。 2020年2月21-22日,台北市立國樂團於台北中山堂推出「書信音緣-鄧麗君與莊奴的空中交會」音樂會,邀請林俊逸、黃妃、方宥心等知名歌手,詮釋由鄧麗君演唱、莊奴填詞的經典歌曲,引領歌迷穿越時光,重溫美好回憶。 相關作品 電影 電視劇 音樂劇 小品 書籍 傳記和畫冊 我眼中的鄧麗君 / 管偉華 編 /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9年6月1日 唱得輝煌,愛得孤獨:鄧麗君傳 / 許保華,張虹 編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5年10月1日 恰似你的歌聲:鄧麗君傳 / 陳彧 編 / 中國財富出版社 2014年11月1日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生一世鄧麗君 / 張立娜 編 /
最後,若玩家只能超越對手,但無法用影響其表現的方式攻擊對手,這稱為競爭(競爭包括賽車及花样滑冰),但若在遊戲中允許攻擊對手,這就是遊戲。 其他定義 在2008年獲頒雨果獎最佳互動電玩遊戲獎的Kevin Maroney曾說:「遊戲是一種具有目標和結構的娛樂形式。」 國際遊戲者協會紐約分會會長曾說:「遊戲是一種藝術形式,其中參與者(或稱玩家)要作出各種決策,以便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通過遊戲令牌管理資源。」 遊戲公司的行政總裁埃里克‧齊默爾曼(Eric Zimmerman)指遊戲是一種「為了得到某種結果而進行的有規則的活動」。 遊戲哲學家伯納德‧舒茲(Bernard Suits)認為:「玩遊戲就是參與一個朝向特定狀態的活動,只能使用符合規則的特定方式,由於規則會使得可用方式的選擇性更少,接受這些限制唯一的理由是這樣才能讓遊戲進行。」又說:「玩游戏就是一种把时间花在无谓挑战上的自愿举动。」 遊戲元素及分類 遊戲可以依「玩家要作什麼?」分類,一般會稱為游戏性,遊戲的主要元素也包括道具及規則。 道具 遊戲常常會依玩遊戲時需要的道具來分類(例如、球、卡片、棋盤及棋子或是電腦)。像在皮革容易取得的地區,自有歷史以來,球類就是受歡迎的活動,全球性的球類遊戲有橄欖球類運動、籃球、足球、棒球、網球及排球等。其他遊戲需要的道具會隨地區而不同。像歐洲有標準的遊戲牌組,像西洋棋等棋類可以由其棋子看出棋類的演進及發展。 有些遊戲用代表物表示其他東西,代表物可以表示棋盤上的棋子,或是其他遊戲中用到,無形的東西。 像捉迷藏等遊戲不需要特殊的道具,不過其互動性也和環境有關,若環境不同,遊戲即使有相近甚至相同的規則,也可能變成不同的遊戲,例如在學校捉迷藏可能就和在公園捉迷藏不同。賽車即使用的車相同,在賽車場或是一般道路的難度也會不同。 規則 游戏也常常依規則來分類,規則可能會有變動甚至更改,當更改到一定程度,就變成一個新遊戲了。例如棒球可以用一般棒球來玩,也可以用威浮球來玩,都還是棒球。不過若大家約定只有三個壘包,那就變成另一種遊戲了。不過也有些遊戲的特點會和其規則的變化有關,只是即使如此,仍然會有不變的元規則。 規則會決定玩的順序,玩家的權利及義務,以及玩家的目的。玩家的權利可能包括可以使用資源或是移動代表物,一般勝利的條件可能是第一個收集到特定數量的點數或是代表物(例如卡坦岛)、在遊戲結束時有最多的代表物(例如地產大亨),或是雙方的代表物有某種特定的關係(如西洋棋的將死)。 技巧、策略及運氣 游戏的道具及規則會影響游戏在技巧、策略及運氣的不同程度,也有可能是上述的組合。 包括動作上的技巧,如摔跤、拔河、跳房子及射擊運動,也包括心智上的技巧,例如西洋跳棋及西洋棋。策略遊戲在西洋跳棋、西洋棋、印度鬥獸棋、圍棋及井字棋中都會用到,一般會需要配合特殊的裝備。博弈遊戲強調其運氣成份,像賭博類遊戲(廿一點、麻將、輪盤)和蛇梯棋、剪刀、石頭、布等,多半需要牌或是骰子。 不過大部份的遊戲會用到技巧、策略及運氣中的二種甚至全部。例如美式足球及棒球都會用到技巧及策略,而、撲克及地產大亨會以策略及運氣為主。許多棋版類遊戲會用到技巧、策略及運氣,大部份吃磴遊戲的運氣成份較小,像戰國風雲、卡坦岛及卡卡頌等策略式遊戲也是如此。 游戏行為理论 许多学者发现,游戏不仅存在于人类当中,在许多哺乳類動物裡也存在着大量的游戏行为。游戏历史非常悠久,但是作为理论进行研究是在近代才开始的。 对游戏的本质的研究还正在发展,目前还没有一个最终性的认识结论。 游戏理论主要有: 本能说 德国诗人和剧作家席勒提出了一种游戏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在生活中要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束缚,在这些束缚中就失去了理想和自由。于是人们利用剩余的精神创造一个自由的世界,它就是游戏。这种创造活动,产生于人类的本能」。 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剩余能量说 剩余能量说是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一种游戏理论,他是对席勒的本能说的进一步补充。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任务之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的精力的发泄,就是游戏。游戏本身并没有功利目的,游戏过程的本身就是游戏的目的」。 练习理论 德国生物学家对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剩余能量说和席勒的本能说进行了修正。 这种理论认为,游戏不是没有目的的活动,游戏并非与实际生活没有关联。游戏是为了将来面临生活的一种准备活动。例如,小猫抓线团是在练习抓老鼠,小女孩给布娃娃-{zh-hans:喂; zh-hant:餵;}-饭是在练习当母亲,男孩子玩打仗游戏是在练习战斗。 宣泄理论 弗洛伊德也曾提出过一种游戏的理论。他认为,遊戲是被压抑欲望的一种替代行为。 一些研究游戏的知名学者 席勒,德国诗人和剧作家 赫伯特·斯宾塞,英国哲学家 谷鲁斯,德国生物学家 约翰·赫伊津哈,荷兰学者 游戏著作 《游戏的人》 遊戲的種類 遊戲有很多種,在不同的媒體會以不同型式出現,使用的道具或參與的人數不一樣也會衍生出不同類型的遊戲。其中包括: 人手游戏 人类用人體(如雙手、雙腳)或使用玩具娱乐自己。較為常見的有「石頭、剪子、布」,有時體育活動,甚至武術比試也被人們視為遊戲。常用的玩具有布偶、球、冷兵器等。 桌上遊戲
包括動作上的技巧,如摔跤、拔河、跳房子及射擊運動,也包括心智上的技巧,例如西洋跳棋及西洋棋。策略遊戲在西洋跳棋、西洋棋、印度鬥獸棋、圍棋及井字棋中都會用到,一般會需要配合特殊的裝備。博弈遊戲強調其運氣成份,像賭博類遊戲(廿一點、麻將、輪盤)和蛇梯棋、剪刀、石頭、布等,多半需要牌或是骰子。 不過大部份的遊戲會用到技巧、策略及運氣中的二種甚至全部。例如美式足球及棒球都會用到技巧及策略,而、撲克及地產大亨會以策略及運氣為主。許多棋版類遊戲會用到技巧、策略及運氣,大部份吃磴遊戲的運氣成份較小,像戰國風雲、卡坦岛及卡卡頌等策略式遊戲也是如此。 游戏行為理论 许多学者发现,游戏不仅存在于人类当中,在许多哺乳類動物裡也存在着大量的游戏行为。游戏历史非常悠久,但是作为理论进行研究是在近代才开始的。 对游戏的本质的研究还正在发展,目前还没有一个最终性的认识结论。 游戏理论主要有: 本能说 德国诗人和剧作家席勒提出了一种游戏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在生活中要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束缚,在这些束缚中就失去了理想和自由。于是人们利用剩余的精神创造一个自由的世界,它就是游戏。这种创造活动,产生于人类的本能」。 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剩余能量说 剩余能量说是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一种游戏理论,他是对席勒的本能说的进一步补充。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任务之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的精力的发泄,就是游戏。游戏本身并没有功利目的,游戏过程的本身就是游戏的目的」。 练习理论 德国生物学家对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剩余能量说和席勒的本能说进行了修正。 这种理论认为,游戏不是没有目的的活动,游戏并非与实际生活没有关联。游戏是为了将来面临生活的一种准备活动。例如,小猫抓线团是在练习抓老鼠,小女孩给布娃娃-{zh-hans:喂; zh-hant:餵;}-饭是在练习当母亲,男孩子玩打仗游戏是在练习战斗。 宣泄理论 弗洛伊德也曾提出过一种游戏的理论。他认为,遊戲是被压抑欲望的一种替代行为。 一些研究游戏的知名学者 席勒,德国诗人和剧作家 赫伯特·斯宾塞,英国哲学家 谷鲁斯,德国生物学家 约翰·赫伊津哈,荷兰学者 游戏著作 《游戏的人》 遊戲的種類 遊戲有很多種,在不同的媒體會以不同型式出現,使用的道具或參與的人數不一樣也會衍生出不同類型的遊戲。其中包括: 人手游戏 人类用人體(如雙手、雙腳)或使用玩具娱乐自己。較為常見的有「石頭、剪子、布」,有時體育活動,甚至武術比試也被人們視為遊戲。常用的玩具有布偶、球、冷兵器等。 桌上遊戲 桌上遊戲用來描述任何在桌子或平面上玩的遊戲,其中包括版圖遊戲、紙筆遊戲、紙牌遊戲、骰子遊戲,近年來桌上遊戲的設計者越來越有把許多動作、聲音、節奏、道具、圖片、公仔、故事背景,甚至是如動畫、影視、音樂、舞蹈等藝術、文化及多媒體等素材加入遊戲的趨勢,提供玩家或玩家們更多感官的刺激和不同於以往的經驗,以提升遊戲的樂趣與品質。 版圖遊戲 版圖遊戲用來描述將圖文符號畫在硬板上作為紀錄工具的遊戲,也就是需用棋盘及棋子进行的游戏,有包括常見的棋類遊戲,象棋是其中一種。參與人數可以是一人,二人,甚至多人。飞行棋、围棋等等皆是较常见的版圖遊戲。 紙上遊戲 用來描述將只需筆和空白紙便可玩樂的遊戲,包括井字棋、數獨、你畫我猜(Pictionary)和填字遊戲等等。 紙牌遊戲 又名卡片遊戲或卡牌遊戲,廣義上是使用卡片(牌)來進行遊戲的總稱。狹義上則是指使用撲克牌的遊戲。 群體遊戲 又稱集體遊戲,參與的人數必須多於三個。種遊戲可視為一種實驗學習的活動,幫助團員從遊戲中了解自己,學習人際關係技巧以及如何讓團隊運作。參加者及或主持者可能為一些團體,如教會、老師和學生等。由於參加者可能很多,所以通常需要較大的空間來進行遊戲,如禮堂或學校操場。 电子游戏 包括电视游戏、电脑游戏及攜帶型遊戲機等。其特色為必須使用含有顯示屏的電子設備作遊戲,參看遊戲機。 角色扮演遊戲 在遊戲中,玩家扮演虚擬世界中的一個或者幾個隊員角色在特定場景下進行遊戲。角色根據不同的遊戲情節和統計數據(例如生命值、法力、力量、靈敏度、智力等等)具有不同的能力,而這些屬性會根據遊戲規則做對應的改變。 其中,角色扮演遊戲又分為桌上角色扮演遊戲、电子角色扮演游戏與臨場動態角色扮演游戏。 益智类游戏 迷题游戏,又或者益智类游戏、智力类游戏、难题游戏 此类游戏要求玩家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游戏中的难题,以达到游戏过关的目的。 最新的商业游戏通常添加动作要素,使得益智类游戏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锻炼游戏者的脑、手、眼的协调性,有一定维持智力,开放思维的效果。 多人在线战斗竞技场游戏 简称为moba类游戏,起源于"魔兽争霸III:混乱之治"的一个叫做《遗迹保卫战》(英语:Defense of
称为“商数”而称为“余数”。 若,则稱可被整除,记为。 相关概念有辗转相除、质数及其它数论概念。 历史与0的争议 自然数由数数而起。古希臘人最早研究其抽象特性,当中毕达哥拉斯主义更视之为宇宙之基本。其它古文明也对其研究作出极大贡献,尤其以印度对0的接受,为人称道。 零早于公元前400年被巴比伦人用作数码使用。玛雅人于公元200年将零视为数字,但未与其它文明有所交流。现代的观念由印度学者婆罗摩笈多于公元628年提出,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欧洲人一开始仍对零作为数字感到抗拒,认为零不是一个“自然”数。不過歷史上也有人把0包括在自然數之內,例如這兩本18世紀的法國書籍。 19世纪末,集合论者给自然数一个较严谨的定义。据此定义,把零(对应于空集)包括于自然数内更为方便。逻辑论者及计算机科学家,接受集合论者的定义。而其他一些数学家,主要是数论学家,则依从传统把零拒之于自然数之外。 在全球范围内,目前针对0是否属于自然数的争论依旧存在。 在中国大陆,2000年左右之前的中小学教材一般不将0列入自然数之内,或称其属于“扩大的自然数列”。在2000年左右之后的新版中小学教材中,普遍将0列入自然数。 認為自然數不包含零的其中一個理由是自然數所指為自然界中存在的數,例如一棵大樹、兩條魚、十億個細胞等等,而鮮少有人說零個物品。 国际标准《量和单位 第十一部分: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标志与符号》(已被取代)中,从集合论角度规定:符号 所表示的自然数集是包括正整数和0。 中国大陆于1993年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GB 3102.11-93)参照国际标准ISO 31-11規定:表示“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但自2017年3月23日起,该标准转化为推荐性标准,不再强制执行。 推广 自然数用于计数时称之为基数,用于定序时称之为序数。基数用于判定集合的大小,序数用作排列。 对于有限序列或有限集合,序数及基数皆与自然数同。 参考來源 Z Z 初等数学
对于每个自然数b、c,b=c当且仅当b的后继数=c的后继数; 0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数; 任意关于自然数的命题,如果证明:它对自然数0是真的,且假定它对自然数a为真时,可以证明对a' 也真。那么,命题对所有自然数都真。 其中,一个数的后继数指紧接在这个数后面的数,例如,0的后继数是1,1的后继数是2等等;公理5保证了数学归纳法的正确性,从而被称为归纳法原理。 基于基数理论 在基数理论中,集合论的一般做法是将0定义為空集後,将任一非零自然数看作是所有比該數小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即 通過無窮公理,可以得到存在一个只包含全體自然數的自然數集。 另外,在此定义下,在集合内就有个元素;而若小于,则会是 的子集。 性质 无限性 自然数的集合是无限集。根据定义,这种无限称为可数无限。可以与自然数建立双射关系的所有集合都具有这种无限性,称作,这个集合的势为。 可加性 自然数加法可经及递归定义而成。因而得出交换幺半群,是由生出的自由幺半群,其中幺元为。此幺半群服从消去律,可嵌入一群内:最小的是整数群。 可乘性 同理,自然数乘法可经及 得出。 加乘关系 而亦是交换幺半群;和符合分配律: 。 有序性 我们说当且仅当有自然数使得。是一个良序集,即每个非空子集都有一个最小的自然数。 此序也和加法及乘法兼容,即若,和都是自然数且,则及。
定义 若域是有理数域的有限扩张,则称之为代数数域。 例子 最小最基本的代数数域是有理数域。因为自身是向量空间,维数是1。因此是自身的域扩张, 高斯有理数(为虚数单位)是数学家发现的第一个非平凡代数数域的例子,它是所有形同: 的数构成的集合。可以证明,是域,而且是向量空间,以为基,空间维数是2。所以是的二次扩张, 给定不是完全平方数的正整数或相反数不是完全平方数的负整数,二次域在中添加的平方根而得的扩域。与高斯有理数域类似,可以证明是向量空间,以为基,空间维数是2,即 考虑多项式方程的个复根,它们被称做次单位根,具体可以写作: 在中添加得到的扩域称为次分圆域,记作。可以证明是有限维向量空间,维数为(是数论中的欧拉函数),即 实数域、复数域和进数域都不是的有限扩张,因此都不是代数数域。任何有限域都不是的扩域,因此也不是代数数域。 全体规矩数构成的域和全体代数数构成的域(有时也被简称为代数数域,与本文主题同名,但不是同一个概念)不是的有限扩张,因此都不是代数数域。 代数数域与代数数 代数数是指能够成为某个有理数系数多项式(不是零多项式)的根的数。显然所有的有理数都是代数数。给定一个代数数域,依定义,域扩张是有限扩张。设其次数为正整数。将看作是维向量空间,在中任意选一个不属于的数,它可以被看作是维向量空间中的一个(非零)向量。考虑以下的 + 1个向量: 它们都属于。根据向量空间的性质,它们是线性相关的。即存在不全为零的 + 1个有理数:,使得: . 考虑非零多项式,,即是多项式的根。所以是代数数。由上可知,任一代数数域的元素都是代数数。 代数整数 代数整数是指能够成为某个首一整数系数多项式的根的数。显然代数整数是一种代数数。任何整数都是一次整系数多项式的根,因此是代数整数。给定代数数域,中所有代数整数构成一个环,称作中的(代数)整数环,也称为整数环,记作。例如上的代数整数环就是,因此在代数数域研究中也被称作“有理整数”(有理数域中的整数),以区别于其余的代数整数。 代数数域中的整数环与有不同的代数性质。不一定是唯一分解整环。举例来说,设,中的整数环是。都是中的“素数”。正整数6,作为中的元素,它的素因数分解有两种方式: 有理整数的唯一分解性质在不少代数数域的整数环中失效。这个事实说明了拉梅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是错误的。为此库默尔等引进了理想数来作为弥补,由此发展出理想理论。代数数论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的每个理想都可以唯一表示为素理想的乘积,即为戴德金整环。这种“理想的唯一素分解”可部分弥补“代数整数一般不能唯一素因子分解”的不足,在历史上使代数数论发展起来。 代数数域的基 整数基 设为次代数数域,的整数基是任一由个整数组成的集合: 使得任一个整数都能唯一地表示为这个整数的整线性组合,即: ,使得 换句话说,整数基是作为自由模的基。给定的一组整数基,可以证明,所有中元素都可以唯一地表示为其中元素的有理线性组合,即: ,使得 这说明是作为维向量空间的一组基。而且由于中元素都是整数,故名为整数基。此外可以证明,是整数当且仅当所有都是有理整数。 乘幂基 设为次代数数域。作为维向量空间,包含如下形式的基: 其中每个元素都是某个特定的数的乘幂。根据域扩张理论中的本原元定理,这样的一定存在,称为域扩张的本原元。如果不仅是本原元,还是整数,那么这时也是整数基,称作乘幂整数基,称为单衍域()。 参见 狄利克雷单位定理, S-单位 库默尔扩张 闵可夫斯基定理 几何数论 Chebotarev稠密定理 射线类群 分解群 亏格域 注释 参考来源 Serge Lang,
Number Theory, second edition, Springer, 2000 Richard A. Mollin, Algebraic Number Theory, CRC, 1999 Ram Murty, Problems in Algebraic Number Theory, Second Edition, Springer, 2005 Andre Weil, Basic Number Theory, third edition, Springer, 1995 代数数论 域论
的数的集合,就是一个数域。可以验证,任何两个这样的数,它们的和、差、乘积以及商(约定除数不为0)都能写成的形式,故仍然在集合之中。这个集合记作,是有理数域的二次扩域。 可构造数 可构造数也叫规矩数,指的是从给定的单位长度开始,能够通过有限次标准的尺规作图步骤做出的长度数值。所有可构造数的集合记为,是一个数域。因为给定了两个已经做出的线段后,可以通过符合尺规作图规定的手段,在有限步内作出长度为两者长度之和、差、乘积以及商的线段。是的扩域,次数为无限大,是实数域的子域。 代数数 代数数指能够成为某个有理系数多项式的根的数。所有代数数的集合记作,是一个数域。也常被称为代数数域,但与定义为“的有限扩张”的代数数域是不同的概念。不过,每个的有限扩张生成的域都可看作是中加入某个代数数扩成的,所以都是的子域。可构造数构成的数域也是的子域。由于虚数单位也是代数数,所以不是的子域。另一方面,自然对数的底以及圆周率都不是代数数,所以也不是的子域。
例子 除了常见的实数域和复数域以外,通过在有理数域中添加特定的无理数进行扩张得到的扩域也是数域。例如所有形同: 的数的集合,就是一个数域。可以验证,任何两个这样的数,它们的和、差、乘积以及商(约定除数不为0)都能写成的形式,故仍然在集合之中。这个集合记作,是有理数域的二次扩域。 可构造数 可构造数也叫规矩数,指的是从给定的单位长度开始,能够通过有限次标准的尺规作图步骤做出的长度数值。所有可构造数的集合记为,是一个数域。因为给定了两个已经做出的线段后,可以通过符合尺规作图规定的手段,在有限步内作出长度为两者长度之和、差、乘积以及商的线段。是的扩域,次数为无限大,是实数域的子域。
zh-tw:質數;}-的埃拉托斯特尼筛法;欧几里得求最大公约数的辗转相除法。 公元420至589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孙子定理。 中世纪 在中世紀早期,除了1175年至1200年住在北非和君士坦丁堡的数学家斐波那契有關等差数列的研究外,西欧在數論上沒有什麼進展。 中世纪数论主要是指15-16世纪由费马、梅森、欧拉、高斯、勒让德、黎曼、希尔伯特等人发展的数论。最早是在文藝復興的末期,對於古希臘著作的重新研究。主要的成因是因為丟番圖的《算術》(Arithmetica)一書的校正及翻譯為拉丁文,早在1575年Xylander曾試圖翻譯,但不成功,後來才由Bachet在1621年翻譯完成。 近代 費馬 皮埃爾·德·費馬(1601–1665)沒有著作出版,他在數論上的貢獻幾乎都在他寫給其他數學家的信上,以及書旁的空白處。費馬的貢獻幾乎沒有數論上的證明,不過費馬重覆的使用數學歸納法,並引入无穷递降法。 費馬最早的興趣是在完全數及相亲数,因此開始研究整數因數,這也開始1636年之後的數學研究,也接觸到當時的數學社群。他已在1643年研讀過版本的丟番圖著作,他的興趣開始轉向丟番圖方程和平方數的和。 費馬在數論上的貢獻有: 費馬小定理 (1640),若不是質數的倍數,則 若和互質,則無法被任何除4後同餘-1的質數整除,而且每個除4後同餘1的質數都可以表示為.,這二個是在1640年證明的,在1649年他在寫給惠更斯的信上提到他用无穷递降法證明的第二個問題,費馬和在其他平方形式上也有一些貢獻,不過其中有些錯誤及不嚴謹之處。 向英國的數學家提出了求解的挑戰(1657年),但在幾個月後就由Wallis及Brouncker證明。費馬認為他們的證明有效,但用了一個在其中未經證明的演算法,費馬自己是由无穷递降法找到證明。 發展許多找亏格0或1曲線上點的方法,作法類似丟番圖,有許多特殊的步驟,使用了切線法構建曲線,而不是用割線法。 證明不存在非尋常的正整數解。 費馬在1637年聲稱(費馬最後定理)證明了對於大於2的任意整數,不存在 的非尋常的正整數解(目前已知唯一的证明是由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及其學生理查·泰勒于1994年完成的證明),但只在一本丟番圖著作的旁邊寫到,而且他沒有向別人宣稱他已有了證明。 歐拉 歐拉(1707–1783)對數論的興趣最早是由他的朋友哥德巴赫所引發,讓他開始專注在費馬的一些研究上,在費馬沒有使當代的數學家注意此一主題後,歐拉的出現稱為「現代數論的重生」。歐拉數論的貢獻包括以下幾項: 費馬研究的證明,包括費馬小定理(歐拉延伸到非質數的模數),以及若且唯若,這項研究可推導到所有整數都可以表示為四個平方數的證明(第一個完整證明是由約瑟夫·拉格朗日提出,費馬很快的也提出證明),和沒有非零整數解的證明,表示為費馬最後定理時成立,歐拉用類似方式證明了的情形。 佩爾方程,最早誤以為是歐拉證明,歐拉也寫了連分數和佩爾方程的關係。 二次式,繼費馬之後,歐拉繼續研究哪些質數可以表示為,其中有些顯示二次互反律的性質 。 丟番圖方程:歐拉研究一些虧格為0或1的丟番圖方程,特別的是他研讀丟番圖的著作,試圖要找到系統化的方法,但時機尚不成熟,幾何數論才剛形成而已。歐拉有注意到丟番圖方程和椭圆积分之間的關係。 分支 初等數論意指使用不超過高中程度的初等代數處理的數論問題,最主要的工具包括整數的整除性與同餘。重要的結論包括中國餘數定理、費馬小定理、二次互反律等等。 解析數論借助微積分及複分析的技術來研究關於整數的問題,主要又可以分為與加性數論兩類。積性數論藉由研究積性生成函數的性質來探討質數分佈的問題,其中質數定理與狄利克雷定理為這個領域中最著名的古典成果。加性數論則是研究整數的加法分解之可能性與表示的問題,華林問題是該領域最著名的課題。此外例如篩法、圓法等等都是屬於這個範疇的重要議題。 代數數論引申代數數的話題,關於代數整數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目標是為了更一般地解決不定方程的問題,而為了達到此目的,這個領域與代數幾何之間有相當關聯,比如類域論(class field
向英國的數學家提出了求解的挑戰(1657年),但在幾個月後就由Wallis及Brouncker證明。費馬認為他們的證明有效,但用了一個在其中未經證明的演算法,費馬自己是由无穷递降法找到證明。 發展許多找亏格0或1曲線上點的方法,作法類似丟番圖,有許多特殊的步驟,使用了切線法構建曲線,而不是用割線法。 證明不存在非尋常的正整數解。 費馬在1637年聲稱(費馬最後定理)證明了對於大於2的任意整數,不存在 的非尋常的正整數解(目前已知唯一的证明是由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及其學生理查·泰勒于1994年完成的證明),但只在一本丟番圖著作的旁邊寫到,而且他沒有向別人宣稱他已有了證明。 歐拉 歐拉(1707–1783)對數論的興趣最早是由他的朋友哥德巴赫所引發,讓他開始專注在費馬的一些研究上,在費馬沒有使當代的數學家注意此一主題後,歐拉的出現稱為「現代數論的重生」。歐拉數論的貢獻包括以下幾項: 費馬研究的證明,包括費馬小定理(歐拉延伸到非質數的模數),以及若且唯若,這項研究可推導到所有整數都可以表示為四個平方數的證明(第一個完整證明是由約瑟夫·拉格朗日提出,費馬很快的也提出證明),和沒有非零整數解的證明,表示為費馬最後定理時成立,歐拉用類似方式證明了的情形。 佩爾方程,最早誤以為是歐拉證明,歐拉也寫了連分數和佩爾方程的關係。 二次式,繼費馬之後,歐拉繼續研究哪些質數可以表示為,其中有些顯示二次互反律的性質 。 丟番圖方程:歐拉研究一些虧格為0或1的丟番圖方程,特別的是他研讀丟番圖的著作,試圖要找到系統化的方法,但時機尚不成熟,幾何數論才剛形成而已。歐拉有注意到丟番圖方程和椭圆积分之間的關係。 分支 初等數論意指使用不超過高中程度的初等代數處理的數論問題,最主要的工具包括整數的整除性與同餘。重要的結論包括中國餘數定理、費馬小定理、二次互反律等等。 解析數論借助微積分及複分析的技術來研究關於整數的問題,主要又可以分為與加性數論兩類。積性數論藉由研究積性生成函數的性質來探討質數分佈的問題,其中質數定理與狄利克雷定理為這個領域中最著名的古典成果。加性數論則是研究整數的加法分解之可能性與表示的問題,華林問題是該領域最著名的課題。此外例如篩法、圓法等等都是屬於這個範疇的重要議題。 代數數論引申代數數的話題,關於代數整數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目標是為了更一般地解決不定方程的問題,而為了達到此目的,這個領域與代數幾何之間有相當關聯,比如類域論(class field theory)就是此間的顛峰之作。 算術代数幾何研究有理係數多變數方程組的有理點,其結構(主要是個數)和該方程組對應的代數簇的幾何性質之間的關係,有名的費馬最後定理、莫德爾猜想(法爾廷斯定理)、,和千禧年大獎難題中的貝赫和斯維訥通-戴爾猜想都屬此類。 幾何数论主要在於透過幾何觀點研究整數(在此即格子點)的分佈情形。最著名的定理為闵可夫斯基定理。 計算数论借助電腦的算法幫助數論的問題,例如素數測試和因數分解等和密碼學息息相關的話題。 超越数论研究數的超越性,其中對於歐拉常數與特定的黎曼ζ函數值之研究尤其令人感到興趣。 組合数论利用組合和機率的技巧,非構造性地證明某些無法用初等方式處理的複雜結論。這是由保罗·埃尔德什開創的思路。 模形式數學上一個滿足一些泛函方程與增長條件、在上半平面上的(複)解析函數。 應用
GNU自由文件授權條款第二版的第一份草稿已於2006年9月發佈,同時也發佈了GNU宽通用公共许可协议的草稿。新版本有許多改進,包括為了增進國際化,引入GNU通用公共授權條款第三版的新用詞;有關應用此授權條款於聲音及影像,規定更加明確等。新提議的GNU較簡自由文件授權條款去除了「封面文字」及「恆常章節」,以便於不想使用這些特色的作者。 特色與批評 次要章節 GNU自由文件授權條款明確地區分「文档」及「次要章節」。次要章節可以用來描述作者與文档主題的關係,但不可包含文档主題的相關內容。 不变章節 次要章節可以被指定為「不变章節」。被指定為不变章節的文字不可以被修改或刪除。維基百科並未使用不变章節。 相容性 GNU自由文件授權條款與GNU通用公共授權條款雙向不相容,導致範例-{}-程式碼必須雙重授權才能既使用在文件又使用在程式內。這點受到批評。 列印的重擔 GNU自由文件授權條款要求在複製時附上「本『授權條款』、版權聲明、說明本『授權條款』效力及於『文档』的聲明」,若未遵守此條件則不能散佈、分發複製後的文档。這表示被授權者在列印以GNU自由文件授權條款發佈的單篇文章時(例如,維基百科的單一條目),必須將完整授權條款同時列印出來,而授權條款及聲明的長度可能比文章本身大得多。 透明格式
不变章節 次要章節可以被指定為「不变章節」。被指定為不变章節的文字不可以被修改或刪除。維基百科並未使用不变章節。 相容性 GNU自由文件授權條款與GNU通用公共授權條款雙向不相容,導致範例-{}-程式碼必須雙重授權才能既使用在文件又使用在程式內。這點受到批評。 列印的重擔 GNU自由文件授權條款要求在複製時附上「本『授權條款』、版權聲明、說明本『授權條款』效力及於『文档』的聲明」,若未遵守此條件則不能散佈、分發複製後的文档。這表示被授權者在列印以GNU自由文件授權條款發佈的單篇文章時(例如,維基百科的單一條目),必須將完整授權條款同時列印出來,而授權條款及聲明的長度可能比文章本身大得多。 透明格式 「透明格式」是個較為複雜的概念。它要求文档的格式必須是「廣泛使用的軟體」可以編輯的。文档的透明格式相當於程式的源碼。這個概念是為了確保文档可以易於被修改。该许可证也举出了一些「透明格式」的例子:没有标记的纯ASCII、Texinfo输入格式、LaTeX输入格式、使用可以公开取得其DTD的SGML或XML、合乎标准的简单HTML、PostScript或PDF。「透明影像格式」的例子有PNG、XCF和JPG。 参考文献 參見 GNU通用公共许可证、GNU-{zh-tw:較寬鬆通用公眾授權條款;zh-hk:較寬鬆通用公眾特許條款;zh-cn:宽通用公共许可证;}- 自由軟體基金會 Copyleft
陈相屯镇是坐落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南郊的一个镇。主要企业有沈阳钢铁总厂。沈阳第一水泥厂。石油部器材仓库
中國共產黨,標準簡稱為中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簡稱為共产党或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執政黨、世界第二大政党。现任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总书记为习近平。该党创立于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由陳獨秀和李大釗等领导组织,於1920年8月草创,自称社会党,1921年7月23日正式成立共产党,1922年加入共产国际接受指导和援助,并与中國國民黨合作,共同发起国民革命运动。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两黨进行了長達10年的军事斗争。193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渐摆脱共产国际的影響,改由以毛泽东为首的本土派掌权,随后于1931年成立了中國第一个由共产党建立和执政的苏维埃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与国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组建并领导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国国民党及其领导的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中國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於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唯一执政党至今。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排除意識形態問題和许多非共產主義的政黨建立关系。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加强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辞海》将中国共产党描述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通常每年召開一次會議。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中共中央總書記近年来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政治事務的中国国家主席(虚位元首)和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自2012年11月的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至今担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共產黨共有9804.1万名黨員、基层党组织則有506.5万个。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理想與目標是共产主义,并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意识形态,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在毛澤東时期,中共以苏联为师,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計劃經濟體制。此后中共提出了大跃进、人民公社等过于激进的经济政策;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文革结束后,中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调整了党的路线,要求实事求是,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鄧小平等人认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决定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此后邓主导了改革开放,改变缺乏弹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从而发展所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至今。 名称标识 1920年9月1日,党派名称最早在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的《對於時局之我見》中稱為「社會黨」,後來改稱為「共產黨」。在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留學法國的蔡和森在給毛澤東寫的兩封信中詳細地研討了共產黨問題,並且首先提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它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對此他在考察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等歐洲各國共產黨後提出具體的建黨步驟,其中包括宣告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而當時人在上海市的陳獨秀與人在北京市的李大釗、張申府也通過信函討論名稱問題,最後決定採用「共產黨」作為中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名稱。中国共产党的党歌事实上是《国际歌》,但並未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國共產黨早期發展時並沒有設計統一官方標準的標誌,而是允許個別黨組織參考蘇聯共產黨製作標誌。1942年4月2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下令制定統一的官方標誌,在決定中提到「中共黨旗樣式寬闊為三與二之比,左角上有斧頭鐮刀,無五角星,委託中央辦公廳制一批標準黨旗,分發各主要機關」。 後來在官方标准中斧頭效仿苏联方面的规范而被替換為锤头,即使用至今的“鐮刀锤头”图案,同时規定標準黨旗橫120公分、豎80公分,在左上角的中心(距離邊界4分之一的長度和寬度處)設計有直徑30公分的黃色鎚子和鐮刀。旗杆左套為白色並且寬6.5公分,這寬度也就是旗幟橫長十八分之一。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豎立鎚子鐮刀標誌的中國共產黨黨旗,但各機關仍偶爾使用「斧頭鐮刀」標誌。 中國共產黨黨旗採用紅色背景視為象徵革命、鎚子鐮刀象徵工人和農民的工具,黃色標誌則象徵光明,這也意味著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群眾及其利益。發展至今日中國共產黨黨旗具有5種尺寸,其尺寸分別為橫388公分,豎192厘米(1號);橫240公分,豎160公分(2號);橫192公分,豎128公分(3號);橫144公分,豎96公分(4號);橫96公分,豎64公分(5號)。1966年9月2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製《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製作和使用的若干規定》,其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黨徽黨旗是中國共產黨的官方符號和象徵。之後則于2002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在新增加的第53條中提到:「中國共產黨的黨徽黨旗是中國共產黨的象徵和標誌。黨的各級組織和每一個黨員都要維護黨徽黨旗的尊嚴。」2021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党徽党旗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党旗和党徽的制作、使用等有关规定。并在其附录中对党旗、党徽的制作标准及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歷史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诞生的。 共产国际时期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後,共產主義思想传入中國。1919年3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宣告成立,鼓勵全世界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進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五四運動中,中國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等激進意識形態開始与社会運動結合,許多学者於中國各地建立起共產主義研究小組。其中,陳獨秀是首位公開支持列寧主義與世界革命的中國知識分子。1920年4月,新成立的俄共(布)远东局派遣吳廷康等人作為代表前往觀察中國狀況,计划在上海建立第三國際東亞書記處並且在中國組建共產黨。吳廷康隨後在翻譯楊明齋陪同下先是前往北京與李大釗會面,之後則到訪目的地上海,和陳獨秀共同商討建黨問題。同年8月,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等人在上海組織成立了“中國共產黨”,並且推選陳獨秀為書記,後來在上海組建的这個中國共產黨組織被稱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中国学界一般将它的成立,视为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次年,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剛組建的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並開始運作。 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實際上成為中國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1920年10月,李大釗、張申府和張國燾發起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並且由李大釗擔任負責人。此后,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范鴻劼、張太雷等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員先後加入。儘管李大釗和陳獨秀就是否要在中華民國政壇從事政治改革之論點有所差異,然而兩人都把俄國十月革命作為開創性的行動,認為它預示著許多被壓迫的國家即將進入新的時代。1920年秋季,施存統、周佛海在日本建立旅日共產黨早期組織,由施存統為負責人。同年秋冬之際,毛澤東、何叔衡等人在長沙以新民學會骨幹為核心,秘密組建共產黨早期組織。1920年年底至1921年年初,王盡美、鄧恩銘等人則在濟南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春季陳獨秀聯合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人重新組建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並且先後由陳獨秀和譚平山擔任書記。同一年張申府、周恩來、趙世炎、劉清揚等人在法國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學生組成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並以張申府為負責人。中国当代学术界,将这八个小组视为中国共产党的启始阶段,统称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這些在各地成立的共產主義小組最早參考了列寧所提出的先鋒主義運作,並且被蔡和森等學術界視為中國共產黨的雛形。這些共產主義工作小組成員有組織且有計劃地擴大有關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並且批判各類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同時還在各個地方還發起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工人刊物、開辦工人學校,並且領導工人成立工會以發動工人運動,這些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工人運動的結合。其中在1920年9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把《新青年》雜誌改為自身公開刊物,同年11月又創辦了在中國各個主要城市秘密發行的《共產黨》月刊。新青年出版社還翻譯《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以及發行多份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小冊子。各地共產主義小組也積極創辦了以工人為主要讀者的通俗刊物,藉此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這包括有上海發行的《勞動界》,北京發行的《勞動音》和《工人月刊》、濟南發行的《濟南勞動月刊》、廣州發行的《勞動者》等。各地共產主義小組以此為基礎積極深入工人群眾,進而舉辦工人夜校和建立工會組織,同時還在各地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 從1920年開始,有關共同組建團體以改革中國社會的思想成為普遍的共識。1921年6月第三國際派遣馬林等人前往上海協調召開全國代表大會,進而组建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23日,來自中國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等地和日本的13名共產主義小組代表與2名第三國際代表全部抵達上海法租界召開代表大會。7月30日,上海會場遭到警方搜查,會議地點轉往浙江嘉興的嘉興南湖一艘遊湖船上進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建立中國共產黨以及其宗旨和原則等決議,並且制定有關工作機構和工作計畫的臨時性綱領。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還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三人組成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局為領導機構,分別由陳獨秀擔任書記一職,而張國燾和李達分別負責組織與宣傳工作。在1922年7月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明確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同時還通過加入共产国际而成為其分支機構的決議,同意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導。其中中國共產黨將自身定位在實施列寧主義路線的共產主義革命政黨,同時作為左派政黨而與當時其他右翼政黨爭奪政治權力。當時中國共產黨發展初期絕大部分運作經費是由總部設在莫斯科的第三國際所提供,其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部份而接受第三國際的指揮。而後者提供的資金來源除了美元和盧布外,還包括有貴重的珠寶、鑽石、鴉片等。1923年1月12日,第三國際作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關於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關係問題的決議》,系統性地闡述了對於國共合作問題的指導性意見。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全體共產黨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並與中國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隔年1月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同樣也確定了「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之後10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入選成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或者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至此形成第一次國共合作關係。但是當孫中山於1925年3月逝世後,蔣中正開始排斥中國共產黨。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後,國共關係陷入緊張。1927年,蔣中正率領部隊進駐當時由共產主義武裝成員控制的上海,并於1927年4月12日發起大規模捕殺中國共產黨黨員和支持人士的四一二事件。之后蔣中正試圖進攻武漢,但是遭到中國共產黨將領葉挺軍隊的阻攔。與此同時,蔣中正許多盟友張作霖、何鍵等也开始打擊中國共產黨。在這次清黨过程中,中國共產黨党员人数从25,000多名锐减至10,000人。清党初期,中國共產黨仍支持武漢國民政府,但在7月12日后則遵照第三國際的指示改組中央領導機構,退出國共合作統一戰線。7月15日,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宣布停止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開始清除所有原本在中國國民黨內部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將領周恩来、叶挺、贺龙、朱德率領部隊发动南昌起義。由于不斷遭到國民政府部隊的攻击而被迫南撤至汕頭,最後被趕至福建省边區。隨後中國共產黨於8月7日召開八七會議,確定武力奪取政權的方針。隔天,汪精衛在武漢下令處決中國共產黨黨員。9月,中國工農紅軍的毛澤東以長沙為據點,在湖南省、江西省發動秋收起義。在9月15日認定進攻長沙失敗後,他率領1,000多名倖存者往東前往位於江西省的井岡山。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發動廣州暴動並且宣布成立蘇維埃政府,但隨即被張發奎率兵鎮壓。1928年4月28日,朱德的南昌起義部隊與毛澤東的秋收起義部隊在江西省井岡山會師,並於1928年5月合併組建為中國工農紅軍。後來中國共產黨便在其軍隊勢力範圍內展開土地改革,並與國民政府派遣的國民革命軍在1930年至1934年間發生5次反圍剿戰爭。另外在黨內自身政治結構上,1927年8月13日時中國共產黨中央領導機構發出第44號通告,進而發起反對托洛斯基主義鬥爭外。而中國共產黨原先在城市的組織系統遭到破壞也促使得黨內制度的變革,除了原本作為革命組織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確立採取民主集中制,並建立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而由其成員擔任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這樣的改組結果增加中國共產黨內部的集權狀態,同時新成立的中央政治局含原先實際掌握權力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在各個層面有所重疊。1929年中國和蘇聯因為中東路事件而在中國東北地區爆發戰爭,陳獨秀等人因為反對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武裝保衛蘇聯」方針而被開除黨籍。自此中國共產黨內部早期知識派系因而失勢,爾後陳獨秀於1931年5月1日在上海托洛斯基主義組織统一大会上成為“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總書記。而在陳獨秀遭開除黨籍後,1929年至1930年則由李立三實際掌握政黨組織。但是李立三的一連串錯誤決策反而讓中國共產黨一度接近瓦解狀態,之後第三國際開始積極介入並且在1930年取得主導權。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在蘇聯支援下於11月7日在江西省瑞金縣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其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該區頒布憲法以及發行貨幣,並且在隔年10月召開的寧都會議上解除毛澤東的軍權。不過在1934年第五次圍剿戰爭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主力被迫從瑞金縣撤退展開長征,期間與國民政府部隊多次交火而損失慘重。此時一連串與中國國民黨為首的國民政府部隊的衝突,使得中國工農紅軍內部被迫重組,主要由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部門負責領導和監督部隊;並且自1934年5月開始,由博古、李德和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作為當時為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圈。 中華民國時期 1935年1月,長征途中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遵義市召開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擴大會議,博古和李德的軍事路線遭到毛澤東等人批判。會議結束後毛澤東重新獲得軍事領導權,並且和周恩來與王稼祥確立為軍事最高領導。儘管當時政黨事務依然由第三國際所掌控,然而這時毛澤東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非正式領導者,而擔任正式主管的周恩來和張聞天則成為他的非正式代表。同年8月時,在毛兒蓋召開的沙窩會議上確立由張聞天、毛澤東和周恩來擔任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圈。到了同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抵達陝西省延安市,與部署在陝北紅軍會合。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省會寧縣會合,長征宣告結束。而在1936年5月時,中國共產黨遵照蘇聯「聯蔣抗日」的明確裁示,由中國工農紅軍在陝北地區提出「逼蔣抗日」的方針,呼籲中國國民黨中央高層「集中國力,一致對外」。同年12月爆發西安事變,蔣中正因而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要求。1937年7月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因而全面爆發。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隨後暫緩衝突,針對日軍入侵中國組成統一戰線,進而展開第二次國共合作。同年8月22日,陝北地區的中國工農紅軍納入國民革命軍而改編為八路軍;到了10月,位於南方的中國工農紅軍游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的新四軍。儘管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在名義上維持合作關係,但是在1940年時雙方便結束所有合作關係。原因在於儘管正式結為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利用這次機會擴大和發展自身獨立的根據地,進而為之後可能與中國國民黨間爆發的戰爭做出準備。為此中國國民黨自1939年開始限制中國共產黨的擴張,但這導致中國共產黨的部隊和中國國民黨的軍隊間經常發生衝突。但是由於雙方不希望在面對日本入侵時爆發內戰,使得有關的衝突一度逐漸減少。 自194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內部意識到要摆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才能取得政權,因此展開整風運動,排除以王明為首的第三國際代表在黨內的影響,將毛澤東的理論與原先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視為指導思想。自1943年開始,中國共產黨積極擴大自身的根據地。通过1945年《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的領導地位,當選首任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國共兩黨经过談判,於10月10日簽署《雙十協定》。隔年雙方則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並通過和平建國綱領等5個決議案,表示同意共同實現民主憲政。之後雙方分別在1946年2月底達成整軍方案,以及在同年3月底達成《東北停戰協定》。不過直到1946年6月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間的和平談判結束為止,雙方並沒有達成實質效力的共識。而當時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比起中國共產黨部隊的兵力還要多出3倍,因此在整體軍事實力上來說似乎更佔優勢。這使得中國國民黨所領導的國民政府在美國和日本合作下,很快便重新接收中國絕大部分地區。然而,儘管當時中國國民黨轄下的國民革命軍擁有200萬兵力,但是仍然無法擊敗較為弱勢的中國共產黨部隊,也遲遲無法重新取得中國共產黨作為據點的農村地區。大約在同一时期,中國共產黨部隊則得到了来自蘇聯的援助,並且大规模地向东北地区扩张势力。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期間,中國國民黨所控制的主要城市數量大幅增加,其中甚至还包括曾被中國共產黨作為總部的延安市。然而,中國國民黨並沒有因此獲得更多優勢,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已經戰術性地撤離城市,並且轉而煽動居住在城市的學生和知識份子等人發動抗議行動,進而抨擊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政府發動內戰,而對此中國國民黨則往往大力鎮壓民眾作為回應。在此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的各個派系開始與蔣中正為首的執政派系爆發權力內訌,反對蔣中正在中國國民黨黨內實施專制統治,這削弱了中國國民黨應對中國共產黨攻擊的能力。其中在國民大會召開期間,當時由中國國民黨所主導的國民政府下令停戰,但是後來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雙方仍然因為《中華民國憲法》通過事宜而決裂。儘管國民政府也應美國政府代表馬歇爾的要求呼籲中國共產黨與之和談,但是中國共產黨南京市代表陸定一拒絕這建議,自此國共談判完全破裂而使得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7年7月至1948年8月期間中國共產黨開始發起有限的反攻行動,並將目標明確訂為從華中地區發展至華北地區,以及重新收復中國東北地區。而當時中國國民黨率領的國民革命軍本身則出現大量軍人逃兵,其中在1948年中華民國國軍從原先有的200萬人兵力減少至100萬人左右。1948年9月至1949年6月,中國共產黨憑藉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基本上消滅中華民國國軍主力部隊,進而讓中國國民黨掌管的地區面積快速減少,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權則逐漸喪失。 毛澤東時期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市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自稱為新中國。此后,中國共產黨逐渐占領中國大陸和絕大多數沿海島嶼,迫使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同年12月撤往臺灣地區。而此時中國大陸由毛澤東以及其所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統轄,主要依照馬克思列寧主義原則所建立。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派中國人民志願軍前往朝鮮半島參與韓戰,直至1953年朝韩雙方簽署停火協議。中國共產黨在1951年時發起三反五反運動,並且在隔年提出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後宣布成為社會主義國家。1956年推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不過到了1957年發起了整頓思想的反右運動,並因為國內階級鬥爭形勢估計過於嚴重而被嚴重擴大,大批知識分子因而被劃成右派成員。1958年至1960年,中國共產黨發動主張「超英趕美」的大躍進,反而造成國民經濟的倒退和大饑荒的發生。其中1959年廬山會議上,毛澤東因為彭德懷等人的異議而下令發動反右傾運動,進而造成社會經濟陷入困頓,並且一直到1962年七千人大會召開後才得以制止。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共產黨因為意識形態差異而宣告决裂。此時期毛澤東主張儘管社會主義革命似乎獲得成功,但是社會內部的階級敵人仍然持續存在,加上與國家主席劉少奇等人的矛盾加深,進而提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之觀點。1966年2月3日,中國共產黨透過文化革命五人小組發表《二月提綱》,文化大革命正式展開。在這之後引起長達10年激烈的一系列政治鬥爭,並且對中國社會、文化和古蹟造成嚴重破壞,經濟停滯不前,人民生活陷入困苦,直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及四人幫遭到瓦解,持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方告結束。 改革开放以后 1976年毛澤東逝世並逮捕四人幫成員後,華國鋒和鄧小平為了取得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權而爆發權力鬥爭,最後由鄧小平一派贏得鬥爭而掌握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權。其中鄧小平聯合陳雲和李先念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並且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觀念。為了扭轉毛澤東極左派政策所帶來的影響,鄧小平認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可以排除資本主義思想而採納其市場經濟政策,並且在中國共產黨仍維持其自身政治權力的情況下,透過政策的轉變帶來顯著的經濟增長。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中國共產黨放棄階級鬥爭方式而轉向改革開放,並且逐步建立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黨內之領導地位。1979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邊境問題而與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越南爆發中越戰爭。1981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其中華國鋒被迫辭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鄧小平在中共黨內的領導地位得到確立。不過為了解決中國共產黨內部的資深黨員安排問題,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和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設立了2屆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領導下的中央顧問委員會。然而鄧小平所提出的新思想很快遭到毛澤東思想支持者與政治自由化支持者質疑,同時改革開放政策也引發許多社會問題。其中在1986年時中國社會便因為許多社會因素而爆發許多學生運動,並且於隔年年初使得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因為被批評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而被迫辞职,由赵紫阳接任。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引發學生和群眾的悼念活動,進而促使大規模學生示威活動。面对示威中出现的种种群体行为,中國共產黨機關報《人民日報》於4月26日發布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指責此次事件為「動亂」並且表示應該採取堅硬措施以制止動亂,随后部分激进学生绝食抗议使局勢升級。5月19日晚間,國務院決定在首都部分地區實行戒嚴,不過戒嚴部隊被許多北京市市民阻攔而未能入城。最终中國共產黨高層和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採取強硬措施,并於6月3日晚间派遣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天安門廣場實行武力清場。途中軍方與群眾和學生爆發流血衝突,军队开枪射杀了很多平民,反抗的平民也导致了十四位军人的死亡(平民和军人的死亡人数至今仍有很大的争议),清场行动引來西方社會的全面譴責。 在示威运动結束後,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召開。在會議中決定撤銷趙紫陽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等職務,由江澤民接任,確立其黨內的領導地位,並且建立包括李鵬、朱鎔基等人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而儘管此次示威一度使改革開放政策暫緩,1990年代初期有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政策重新獲得施行,這讓鄧小平的經濟學觀點重新獲得重視。199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所提出的觀點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章程》,與原先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同樣列為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江澤民繼承鄧小平在1980年代「最高領導人」的位置,並延續後者絕大部分政策。隨後江澤民則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主張中國共產黨應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及要眾多人民的基本利益;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共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提出可以吸納民營企業家加入中國共產黨。200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三個代表思想獲得批准並修訂至《中國共產黨章程》中,並且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方針。在三個代表思想中,透過制定理論的方式讓民營企業家和入境資產階級分子得以合法加入中國共產黨。200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召開,胡錦濤當選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而接替江澤民黨內最高領導人位置,並且和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等人組建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 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重點放在集體領導上,而反對單一個人在政治體系中佔有主導地位。由於過去中國政府主要注重經濟增長,反而促成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發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胡錦濤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這兩個主要思想。其中科學發展觀在2007年10月21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列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版中,但一直到2012年11月14日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才視為指導方針。胡錦濤在2012年11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卸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並且由新選出的習近平接替這兩個職位,之後與李克強等人組建第五代中央領導集體。習近平上任後不久便展開數十年來最為積極的反腐敗工作,但與此同時開始整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作為最高領導人的權力,這使得外國評論家認為其破壞集體領導制度、而朝向毛澤東的個人獨裁統治方式。在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由此习近平成为继毛泽东、邓小平之后第三位将自己的名字写进党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 领导制度 政治體制 中國共產黨創建之初便以蘇聯共產黨為榜樣,採取了蘇聯共產黨的組織模式,後來也接納了列寧的「黨的領導體制」和史達林的「無產階級專政體制」理論和實踐經驗。在政治體制建設方面基本上則是採納了史達林主義,也就是在每個非共產黨機關內部都設有嚴格服從共產黨的組織,並且建立了共產黨中央對国家的一元化領導制度。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政府均设置了党委会。1958年,中共中央成立直屬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中央財經、政法、外事、科學與文教小組,小組組長基本上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擔任。今日中國共產黨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機關、人民團體、經濟組織、文化組織等机构中設有黨組,作为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 中國共產黨同時也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也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8個民主黨派合作和協商,進而組成統一戰線。這些政治協商必須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主要參與成員還包括有群眾組織、民主黨派以及各個行業的代表。而在其政治制度理論上,透過正式協商制度能夠有助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飾物等各個層面的基本政策成形。對此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政黨的互動關係,則主要建立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還將這一協商過程制度化而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且要求所有統一戰線成員支持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並持續支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使得一些人认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實際上並沒有任何權限,而有關的討論內容也都是受到中國共產黨所監督。 民主集中制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原則採取民主集中制,並且基於民主和兩個原則而成,其中官方所指稱的民主主要是「社會主義民主」或者是「黨內民主」。而有關民主集中制的討論,自從192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便一直視為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原則。其中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提到:「黨是根據自己的綱領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統一整體。」而毛澤東曾經表示民主集中制是「將民主和集中兩個似乎相衝突的東西,在一定形式上統一起來」,認為藉此結合能夠處理民主和集中之間的內部矛盾,同時民主集中制在自由和紀律協調上更具優越性。 其中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提到:「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黨要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而當前中國共產黨表示民主同時是中國共產黨自身與社會主義重要的生命線,但是認為要實現且正常運作民主,可行的方法唯有實施集中制度。中國共產黨主張民主得以使用包括集中制度等任何形式展開,並且認為如果沒有集中制度就將會失去秩序。對此中國共產黨依據毛澤東對於民主集中制的觀點成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認為這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只有這個制度,才既能表現廣泛的民主,使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有高度的權力;又能集中處理國事,使各級政府能集中地處理被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所委託的一切事務,並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動。」 集體領導 當前中國共產黨理想上認為應當透過集體領導以盡可能削減個人權力,經由一致協商的方式而做出決定。這概念最早緣起則可以回到列寧和布爾什維克派系,主張共產黨的領導高層是由多人共同決策而成。其中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全體成員都處於平等地位,每位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往往作為一個部門的非正式權力代表,然而他們所擁有的決策權力皆相同。在毛澤東統治時期便是由他控制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另外分別還有掌握情報調查機關的康生以及掌握國務院、外交部的周恩來與掌握中共中央書記處的鄧小平。 不過儘管每個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在理論上的權力關係相同,但實際上仍然會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排列其名次。同時雖然中國共產黨主張並沒有選出正式的領導人領導,但是每個領導集體中仍然會有重要的領導人物帶領其他核心成員;自1990年代開始,同時掌握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者,往往便是該領導集體最為重要的領導人物,其中黨總書記和軍委主席的職務掌握實權。在過去鄧小平擔任最高領導人時期,中國共產黨內部核心成員和領導集體並沒有什麼區別,而在實際情況下核心人物往往不參與集體領導制度。然而集體領導制度發展到江澤民之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大力推廣責任制度,並且在中國共產黨的官方聲明中改稱作「集體領導核心」,但胡錦濤開始,最高領導人改稱為「以某某(最高领导人)同志為總書記」。在2016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明确确立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之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委員和常委被規定要向中共中央總書記述職。2018年3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首次審閱各中央政治局委員提交的報告,他又向各政治局委員提出重要要求。 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 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权力机构的最高领导人,在中共建党以来经历过多次变改: 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1921年-1922年)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2年-1925年)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年-1956年)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年-1982年)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25年-1943年,1982年至今) 組織机构 中央组织 非常設機關 根據《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权力機構。在1969年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前全國代表大會經常不定期召開,之後实行每5年舉行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制度,而每次大會將會持續數天。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除特別情況外,全國代表大會日程不得延期。《中國共產黨章程》賦予全國代表大會6項职权: 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 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 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 修改党的章程; 选举中央委员会; 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在實際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時,絕大部分時間與會代表很少討論重大問題;而比較具影響力的討論則是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的準備期,将酝酿下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人选,并提交全国代表大会差额选举。而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後,則是由全國代表大會所產生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擔任最高执行機構。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由中国共产党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負責监督、执纪、问责,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对党员履行职责进行监督;而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在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新當選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除了之後會在不同党政机关、地方行政区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外,在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會分別從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選出作為主要負責人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任期与中央委员会相同,连任不限。另外還會選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决定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组成人员,通过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成员,批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组成人员。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體会议一般每年舉行一次,為期2天至3天。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负责党的经常工作。 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作为最高决策机关和领导机关,承担中共中央经常工作。所有重大的政治、思想、軍事、政策和組織問題都必須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討論通過。中国共产党在組織上採取民主集中制作為基本原則,各级党组织对同下级组织有关的重要问题作出决定时,一般要征求下级组织的意见,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坚决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定。本级党组织和党员如有不同意见,则必须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声明保留或向上级党委反映。 常設機關 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閉會期間,由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行使中央政治局的职权,成為党内最高決策機構。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制度是在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建立,用以取代原本擔任政策決定角色的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其中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每周至少召開1次會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的核心领导机构。藉由閉會制度使得中國共產黨的權力集中至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召集會議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會議,同時還主持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工作。 而自江澤民以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也兼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一職。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是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同時也是中央委員會的执行機構。中央書記處除了可以在中央政治局確定的政策框架下自行做出決定外,同時也負責指导中央委員會部門工作、经費工作、出版物与報告起草等工作。中央軍事委員會是中國共產黨最高军事领导机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主要負責领导中国武装力量。 中國共產黨历届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還會選舉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央书记处的组成人员。中共中央辦公廳是中共中央的核心聯繫部門,負責包括日常通訊、協議、安排會議議程等党务行政工作。中共中央目前设置中央职能部门5个,這包括負責干部工作与人事任免的中共中央組織部、負責宣传思想、文化和公共传播工作的中共中央宣傳部、負責中國共產黨与各国政党和国际组织聯繫的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負責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以及负责协调政法机关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共中央设置办事机构8个,即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中國共產黨還設立有提供高級幹部培训与政治教育的中共中央黨校,负责党史研究、文献出版发行与外文编译的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而在新聞媒體對外傳播方面,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直接管理《人民日報》社,而中共中央黨校則發行有作為理論雜誌的《求是》和《學習時報》。另外中央委員會还设立多个中央议事协调机构,包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等,在全體會議期間將向中央委員會提交報告。 地方組織 中國共產黨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縣(自治县、旗)、不设区的市和市轄區成立地方代表大會,並且由這些代表大會自行選出本级行政区委員會。中國共產黨地方各級代表大會應該每5年舉行一次,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可由上一级党委委員會決定提前或者延後進行。本级党委的人數和選舉程序由地方代表大會決定,并报上级党委批准。地方各級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职权: 听取和审查同级委员会的报告; 审查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 讨论本地区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决议; 选举同级党的委员会,选举同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年-1982年)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25年-1943年,1982年至今) 組織机构 中央组织 非常設機關 根據《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权力機構。在1969年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前全國代表大會經常不定期召開,之後实行每5年舉行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制度,而每次大會將會持續數天。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除特別情況外,全國代表大會日程不得延期。《中國共產黨章程》賦予全國代表大會6項职权: 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 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 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 修改党的章程; 选举中央委员会; 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在實際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時,絕大部分時間與會代表很少討論重大問題;而比較具影響力的討論則是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的準備期,将酝酿下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人选,并提交全国代表大会差额选举。而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後,則是由全國代表大會所產生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擔任最高执行機構。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由中国共产党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負責监督、执纪、问责,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对党员履行职责进行监督;而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在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新當選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除了之後會在不同党政机关、地方行政区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外,在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會分別從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選出作為主要負責人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任期与中央委员会相同,连任不限。另外還會選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决定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组成人员,通过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成员,批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组成人员。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體会议一般每年舉行一次,為期2天至3天。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负责党的经常工作。 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作为最高决策机关和领导机关,承担中共中央经常工作。所有重大的政治、思想、軍事、政策和組織問題都必須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討論通過。中国共产党在組織上採取民主集中制作為基本原則,各级党组织对同下级组织有关的重要问题作出决定时,一般要征求下级组织的意见,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坚决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定。本级党组织和党员如有不同意见,则必须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声明保留或向上级党委反映。 常設機關 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閉會期間,由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行使中央政治局的职权,成為党内最高決策機構。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制度是在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建立,用以取代原本擔任政策決定角色的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其中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每周至少召開1次會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的核心领导机构。藉由閉會制度使得中國共產黨的權力集中至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召集會議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會議,同時還主持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工作。 而自江澤民以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也兼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一職。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是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同時也是中央委員會的执行機構。中央書記處除了可以在中央政治局確定的政策框架下自行做出決定外,同時也負責指导中央委員會部門工作、经費工作、出版物与報告起草等工作。中央軍事委員會是中國共產黨最高军事领导机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主要負責领导中国武装力量。 中國共產黨历届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還會選舉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央书记处的组成人员。中共中央辦公廳是中共中央的核心聯繫部門,負責包括日常通訊、協議、安排會議議程等党务行政工作。中共中央目前设置中央职能部门5个,這包括負責干部工作与人事任免的中共中央組織部、負責宣传思想、文化和公共传播工作的中共中央宣傳部、負責中國共產黨与各国政党和国际组织聯繫的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負責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以及负责协调政法机关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共中央设置办事机构8个,即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中國共產黨還設立有提供高級幹部培训与政治教育的中共中央黨校,负责党史研究、文献出版发行与外文编译的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而在新聞媒體對外傳播方面,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直接管理《人民日報》社,而中共中央黨校則發行有作為理論雜誌的《求是》和《學習時報》。另外中央委員會还设立多个中央议事协调机构,包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等,在全體會議期間將向中央委員會提交報告。 地方組織 中國共產黨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縣(自治县、旗)、不设区的市和市轄區成立地方代表大會,並且由這些代表大會自行選出本级行政区委員會。中國共產黨地方各級代表大會應該每5年舉行一次,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可由上一级党委委員會決定提前或者延後進行。本级党委的人數和選舉程序由地方代表大會決定,并报上级党委批准。地方各級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职权: 听取和审查同级委员会的报告; 审查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 讨论本地区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决议; 选举同级党的委员会,选举同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的代表大會每隔五年召开,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党委委员、候補委員由党代会選舉產生,任期为5年,县级党委委员、候補委員必須擁有3年以上党龄。本级党委与本级党代会的任期相同。各級党委負責人必須向上級党委負責。上級地方党委可以決定下級地方代表大會委員會正式委員和候補委員人數。当党委委員出缺時,則由候補委員按照得票數依次遞補。各級地方委員會每年至少要召開2次全體會議,且应当執行上級黨組織的指示以及同級代表大會的決議。 地方各级党代会闭会时,由本级党委领导本级党组织的工作,对外代表本级党组织。其中地方党委常委的人選由地方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產生,并报上级党委批准。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领导本行政区党的经常工作。各级党委的干部管理权限下算一级。例如,中共中央管理副省部级以上干部的任免,省级党委管理副地厅级以上干部的任免。 共產黨員 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者年齡必須滿18周歲,並且必須成為預備黨員為期1年。在民主革命时期,任何国籍之人士都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1956年通过的中共八大党章规定:“任何从事劳动、不剥削他人劳动的中国公民,承认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工作,并且按照规定交纳党费的,都可以成为本党党员”,这是中共党章首次对入党申请者的国籍要求作出了规定,一直保持至今。相較於過去中國共產黨將重點放在申請人的思想準則上,目前中國共產黨則主要強調技術和學歷。申請人必須在中國共產黨黨旗前舉行入黨宣誓才能夠成為預備黨員,之後則由中國共產黨相關組織負責觀察和教育預備黨員。預備黨員的職責實際上和正式黨員相差不大,不同的是可能無法在中國共產黨黨內參與選舉投票,同時也沒有被選舉權。許多中國共產黨黨員是透過加入中國共產黨旗下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而江澤民以後民營企業家也被允許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全體黨員必須服從命令、遵守紀律、堅持團結、服務於中國共產黨和人民,並且促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 在加入中國共產黨將會獲得許多權限,這包括有參加中國共產黨的有關會議、閱讀中國共產黨有關文件、接受中國共產黨提供的教育培訓、在黨報黨刊上對中國共產黨政策提出討論、針對中國共產黨的工作提出建議和方案、在會議上有根據地批評中國共產黨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行使投票權和被選舉權。而在堅決執行該項決議或政策作為的前提下,中國共產黨黨員得以對對於決議和政策予以反對或者有不同意見的情況下,並且可向中國共產黨上級機關乃至於中央委員會提交任何意見,並且要求該組織提供答覆。同時包括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等組織,都沒有權限得以剝奪中國共產黨黨員的這些權力。 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於2019年6月30日的統計數據指出,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9,059.4万名,基層組織則有461.0万个。就中國共產黨黨員職業予以分類,農民、牧民和漁民有2,544.3万人;工人有651.4万人;企業單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400.7万人;企事業單位和社会组织管理人员980.0万人;黨政機關工作人員756.4万人;學生180.5万人;離職或退休人員1,814.8万人;其他职业人员731.4万人。而就其他成員結構來看,女性中國共產黨黨員有2,466.5万人,占黨員總數的27.2%;少數民族黨員有664.5万人,占黨員總數的7.3%;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黨員4,493.7万人,占黨員總數的49.6%;35歲及以下的黨員2,211.6万人。而自2013年開始,中國共產黨在保證發展黨員質量的前提下逐漸控制黨員人士增長速度,在發展受調控下使得總人數增加速度放緩。截至2021年底,中國共產黨總共有9671.2萬名黨員,是印度主要政黨印度人民黨之後全世界上第二大的政黨。 青年團體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的青年組織,同時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的青年群眾組織。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提到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青年組成,並且指出其功能為「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申請人的加入年另必須介於14歲至28歲間,並且由其主導和監督以14歲以下兒童組成的少年組織中國少年先鋒隊。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組織結構整體上都參考了中國共產黨的制度,其中最高機構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全國代表大會,其下分別還有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和中央书记处。然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和所有中央機關都是接受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領導,由其負責指導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相關活動。因此實際上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為獨特的組織,其所負責領導的上級機關包括有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自身以及中國共產黨。根據在2013年所舉辦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供的資料,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總共有8,900萬名成員加入。 指导思想 意識形態 中國共產黨訂定數個指導自身全部活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並且將其視為中國共產黨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的理論基礎。其中在《中國共產黨章程》提到中國共產黨會堅持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專政、中國共產黨領導、遵循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等四項基本原則,並且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官方意識形態,內容結合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提到的馬克思主義、以及由列寧所提出的列寧主義思想。對此中國共產黨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同時馬克思列寧主義提供解決資本主義矛盾社會的一個未來願景,也就是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必然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而第二個加入的毛澤東思想則被視為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和應用,其中毛澤東思想的內容除了由毛澤東主導外,還包括其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物共同發想而成。 鄧小平理論則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加入到《中國共產黨章程》,其概念包括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等論點。鄧小平理論大體上可以視為一種理論總結,認為共產主義的定義中並不包括國有社會主義和計劃經濟等制度安排,同時市場機制實際上是中立的運作方式。此外他還提到中國共產黨需要應對不斷變化的形勢動態,並且要透過「實事求是」的方式來確認某一政策過時與否,進而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與相應的口號。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民重申鄧小平的口號而認為沒有必要質問事情是屬於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因為重要的判別標準是它的工作模式。之後他更提出適應中國條件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三個代表」,並且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而加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黨內的部分人士批評「三個代表」並非屬於馬克思主義、甚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價值觀的背叛,然而支持者認為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江澤民則主張早期共產黨成員認為共產主義應當實現的生產模式,發展到了今日已經更為複雜而難以體現,同時試圖強制生產方式的改變作為並沒有效果,因為其背後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經濟規律而有自然的發展。該理論最為顯著的影響是允許資本家以「新社會階層」身分加入中國共產黨,除了鼓勵其從事「誠實勞動和工作」外,並透過自己的勞動貢獻為中國共產黨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後在胡錦濤所主導下,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制定了同樣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科學發展觀思想,同時為了因應中國國情而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發展與應用,中國共產黨必須堅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017年10月24日,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该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囊括“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党领导一切”等政治方略,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經濟方針
劉淵自称漢皇帝。五胡十六国开始。 前趙304 - 329 後趙 鮮卑慕容部 後趙 東晋317|420 311年 - 永嘉之乱316年 - 西晋灭亡,東晋南迁。 後趙319 - 351 鮮卑拓跋部 329年 - 後趙石勒滅前趙。 後趙 代315|376 前燕 冉魏 東晋 350年 - 後趙混乱之际,漢人冉閔建冉魏,殺羯族。 前秦 前燕337 - 370 前秦351 - 394 東晋 376年 - 前秦苻堅統一華北。 383年 - 淝水之战東晋軍大敗前秦軍。華北再次分裂。 後涼389|403 西秦385|431 後秦384|417 前秦 代(北魏) 西燕384|394 後燕384|409 東晋 甘肃省 陝西省 山西省 河北 遼東 山東 四川 江南 事件 北涼 後涼 南涼 西秦 後秦 前秦 北魏 後燕 南燕398|410 東晋 西涼400|421 北涼 南涼397|414 夏 北魏 北燕 東晋 北涼397 - 439 西秦 夏407 - 431 北魏 劉宋420|479 420年 - 劉裕簒奪東晋。劉宋建国。424年~453年 - 宋文帝善政,称之为元嘉之治。439年 - 北魏太武帝統一華北。五胡十六国時代終,南北朝時代开始。 北魏386|534 劉宋 南朝齐479 - 502 479年 - 蕭道成簒奪宋,南朝齐建国。490年~499年 - 北魏孝文帝漢化政策。 南朝梁502|557 502年 - 蕭衍簒奪齐,梁建国。523年 - 北魏で六鎮之乱发生。内乱开始国内軍閥化。534年 - 北魏分裂为西魏、東魏。 西魏534 - 556 東魏534 - 550 西魏 <td
晋十六国南北朝历史年表列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年表。 概况 <table style="width: 100%; text-align: left;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font-size:90%"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甘肃 陝西 山西 河北 遼東 山東 四川 江南 事件 东汉25年|220年 184年- 黄巾之乱爆发魏晋南北朝時代开始 魏220 - 265 蜀汉221 - 263 吴222|280 220年 - 漢献帝禅让魏曹丕。三国時代开始。 263年 - 魏滅蜀汉。 西晋265 - 316 265年 - 魏元帝禅让晋武帝司馬炎。 西晋 280年 - 晋滅吴,統一中国。三国時代終。291年 - 八王之乱起。 前涼301|376 西晋 成漢301|347 西晋 306年 - 八王之乱終結。晋混乱开始,各地勢力开始自立。 西晋 漢(前趙) 西晋 308年 - 劉淵自称漢皇帝。五胡十六国开始。 前趙304 - 329 後趙 鮮卑慕容部 後趙 東晋317|420 311年 - 永嘉之乱316年 - 西晋灭亡,東晋南迁。 後趙319 - 351 鮮卑拓跋部
在中国河北省的易县的北福地史前文化连同磁山文化、兴隆洼文化和太行山东部文化填补了中国史前文化的空缺。 青铜时期 铜石并用时代开始于约公元前4500年,青铜时代开始于约公元前3500年。 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一个存在青铜器时期的文明,它处于印度次大陆的西部。通常认为,早期的印度教在这个文明中进行。 中国和越南同样也被认为是金属使用的中心。 铁器时期 在亚洲的几大主要文明中,铁器时代伴随着使用铁制武器、盔甲的大量使用。 中东 在公元前6至4世纪期间,由居鲁士二世建立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从希腊土耳其至印度河流域和中亚地区。 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4世纪征服了波斯帝国。创建了短暂的希臘化時代。他并不能建立持久的稳定。在他死后,波斯分裂成弱小的王朝。其中包括塞琉古帝国,以及之后的安息帝國。至古典时期结束时,波斯地区重新融合成了萨珊王朝。有时也被认为第二波斯帝国。 罗马帝国在塞琉古帝国之后控制了亚洲西部部分地区。 印度 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是印度的黄金时期。在科学、技术、艺术和宗教上的大量发明和发现成为印度文化上一个重要部分。始于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教和佛教,对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 约公元前1029年起,周朝开始出现并一直持续至约公元前258年。周朝使用一种分封制。他将权力给予地区诸侯,并且通过他们的忠诚来控制广大的领土。结果,此时的中国往往是非中央集权化并且非常虚弱。周天子对于解决诸侯之间的纷争,能起的作用很少。 秦始皇推翻了周朝最后的天子,统一了六国,建立秦王朝。秦王朝是第一个统一王朝。统治时期是公元前221年至前207年。新皇帝废除了分封制并且建立了一套在他直接统治下的官僚机构。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又一个大的帝国。在4个世纪中,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 中世纪
秦始皇推翻了周朝最后的天子,统一了六国,建立秦王朝。秦王朝是第一个统一王朝。统治时期是公元前221年至前207年。新皇帝废除了分封制并且建立了一套在他直接统治下的官僚机构。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又一个大的帝国。在4个世纪中,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 中世纪 在这个时代,东方世界随着贸易、移民和征服不断扩张。 伊斯兰的中东 在7世纪,伊斯兰哈里发国家和其他伊斯兰国家控制中东、高加索和中亚地区。 印度 南部印度的朱罗王朝在10世纪征服大部分东南亚地区。穆斯林侵入印度次大陆主要发生在12世纪。 穆斯林征服印度次大陆大致发生在12世纪后,不过早期的穆斯林征服在该地区仅造成有限的侵袭。 中世纪中国 古典时代后的中国经历隋、唐、宋和元、明的兴起和衰落。在这段时间,佛教传至、儒家革新,官僚机构改善。 一个新的王朝于580年开始形成。杨坚自称隋朝皇帝。不久他攻克了南方的陈朝,统一了中国。文帝被其儿子杨广谋杀。他夺得帝位为隋炀帝。炀帝复兴了儒家和官僚制度,因此得罪了贵族和游牧部落。之后,隋炀帝成为一位极度奢侈的皇帝,他因个人的奢迷生活以及征伐高句丽而过度消耗中国的资源。 隋朝重要的大臣李渊开始崛起。他于618年建立唐朝。唐朝建立了一个具有广大疆域的帝国。自唐玄宗起,唐朝开始衰落。 至960年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重新统一在宋朝之下。尽管宋失去了北方的领土并且未能击败北方的辽朝。他们是高度汉化的契丹人。宋朝以宋明理學的形式恢复了儒家。 蒙古帝国 13世纪,蒙古帝国征服亚洲大部分地区,从中国至欧洲。中世纪的亚洲是大汗的王国。从未有人像成吉思汗那样控制这么多的土地。 近代 17世纪,俄国开始扩张进入亚洲。他们最终控制整个西伯利亚以及于19世纪占领大部分中亚地区。自16世纪起,奥斯曼帝国控制安纳托利亚、中东、北非和巴尔干。16世纪,莫卧儿帝国控制印度大部分,开始印度第二个黄金时代。 明朝
前6世纪 - 前7世纪 - 前8世纪 - 前9世纪 - 前10世纪 公元后 1千纪 1世纪 - 2世纪 - 3世纪 - 4世纪 - 5世纪 6世纪 - 7世纪 - 8世纪 - 9世纪 - 10世纪 2千纪 11世纪 - 12世纪 - 13世纪 - 14世纪 - 15世纪 16世纪 - 17世纪 - 18世纪
前29世纪 - 前30世纪 前2千纪 前11世纪 - 前12世纪 - 前13世纪 - 前14世纪 - 前15世纪 前16世纪 - 前17世纪 - 前18世纪 - 前19世纪 - 前20世纪 前1千纪 前1世纪 - 前2世纪 - 前3世纪 - 前4世纪 - 前5世纪 前6世纪 - 前7世纪 - 前8世纪 - 前9世纪 - 前10世纪 公元后 1千纪 1世纪 - 2世纪 - 3世纪 - 4世纪 - 5世纪 6世纪 - 7世纪 - 8世纪 - 9世纪 - 10世纪 2千纪
785 贞元 798 吕洞宾(798-)生 804 日僧空海(Kukai,774-835),最澄(Saicho,767-822)随遣唐使东来 805 永贞 顺宗(李诵,-806) 805 宪宗(李纯,-820) 806 元和 808 牛僧孺,李宗闵與李德裕党争起 816 李贺(790-816)逝 819 韩愈(768-824)上奏《论佛骨表》 819 柳宗元(773-819)逝 820 穆宗(李恒,-824) 821 长庆 824 敬宗(李湛,-826) 825 宝历 826 文宗(李昂,809-840) 827 太和 831 元稹(779-831)逝 834 薛涛(768?-834?)逝 836 开成 839 日本最后遣唐使入唐,圆仁随行. 840 武宗(李瀍,-846) 841 会昌 841 会昌废佛(841-845) 842 刘禹锡(772-842)逝 844 甲子年 846 宣宗(李忱,-859) 846 白居易(Po Chu-i, 772-846)逝 847 大中 853 张彦远着《历代名画记》 853 杜牧(803-853)逝 858 李商隐(813-858)逝 859 懿宗(李漼,-873) 860 咸通 865 柳公权(778-865)逝 868 鱼玄机(844?-868?)被杀 870 温庭筠(812-870)逝 872(唐咸通十三年)耶律阿保机生于迭剌部霞濑益石烈(契丹语,乡)耶律弥里(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母为宣简皇后萧氏(萧岩只斤)。在他出生时,契丹的贵族阶层正在为争夺联盟首领之位而打得不可开交。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杀,父亲和叔叔伯伯们也逃离出去,躲了起来。祖母对于这时出生的阿保机非常喜爱,但又担心他被仇人加害。因此常将他藏在别处的帐内,不让他见外人。《辽史》上说他“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 873 僖宗(李儇,-888) 874 干符 874 王仙芝(-878)乱起 875 黄巢(-884)乱起 880 广明 881 中和 885 光檽 888 文德 昭宗(李敏,-904) 889 龙纪 890 大顺 892 景福 894 -{乾}-宁 898 光化 901 天复 904 甲子年 904 天佑 哀帝(李柷,892-908) 907 唐(618-907)结束 Five Dynasties 五代 (907-960,计54年) Later Liang 后梁 (907-923,计17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07 开平 太祖(朱全忠,852-912) 911 干化 913 末帝(朱友贞,-923) 915 贞明 921 龙德 923 后梁(907-923)亡 Later Tang 后唐 (923-936,计13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23 同光 庄宗(李存勖,-926) 925 明宗(李嗣源,-933) 926 天成 930 长兴 933 闵帝(李从厚,-934) 934 应顺 934 清泰 废帝(李从珂,-936) 936 后唐(923-936)亡 Later Jin/Chin 后晋 (936-946,计11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36 天福 高祖(石敬瑭,892-942) 942 出帝(石重贵) 944 开运 946 后晋(936-946)亡 Later Han 后汉 (947-950,计4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47 天福 高祖(刘知远,-948) 948 乾佑 隐帝(刘承祐,-950) 950 后汉(947-950)亡 Later Zhou 后周 (951-960,计10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51 广顺 太祖(郭威,-954) 954 显德 世宗(柴荣,-959) 954 出废佛令 959 恭帝(柴宗训) 960 后周(951-960)亡,五代(907-960)结束 Ten Kingdoms 十国 (902-979,计78年) 902 吴立(902-937) 904 甲子年 907 王建(847-918)立前蜀(907-925) 907 吴越立(907-978) 907 楚立(907-951) 907 南汉立(907-971) 909 闽立(909-945) 924 南平(荆南)立(924-960) 925 前蜀亡 934 孟知祥立后蜀(934-965) 937 李璟立南唐(937-975),都金陵 937 吴亡 945 闽亡
681 开耀 682 永淳 683 弘道 中宗(李显,656-710) 684 嗣圣 睿宗(李旦,662-716) 684 文明 (周)武后(武则天,Wu Tse-t'ien,625-705) 684 光宅 685 垂拱 686 神会(686-760)生 689 永昌 690 载初 690 天授 692 如意 692 长寿 694 延载 695 证圣 695 天岁 696 万岁登封 696 万岁通天 697 神功 698 圣历 700 久视 700 狄仁杰(608-700)逝 701 大足 701 长安 701 永泰公主(684-701)被杀,陵墓于1960-1962出土 705 神龙 中宗(李显,656-710) 706 神秀(-706)逝 707 景龙 710 唐隆 睿宗(李旦,662-716) 710 景云 712 太极 玄宗(李隆基,685-762)俗称唐明皇,唐武皇 712 延和 712 先天 713 开元 716 画家李思训(651-716)逝 722 行募兵制 724 甲子年 740 孟浩然(689-740)逝 742 天宝 742 王之涣(688-742)逝 745 杨太真(-756)为贵妃 747 哥舒翰(-757)任陇右节度使 747 高仙芝远征西域 752 杨国忠(-756)任宰相 752 李林甫(-752)逝 754 鉴真(687-763)赴日开律宗 755 安禄山(An Lu-shan,703-757)乱(755-763)起 755 王昌龄(698-755?)逝 756 至德 肃宗(李亨) 758 干元 759 王维(Wang Wei, 699-759)逝 760 上元 761 史思明(-761)被杀 762 宝应 代宗(李豫) 762 诗仙李白(Li Po, 701-762)逝 762 高力士(684-762)逝 763 广德 765 永泰 766 大历 770 诗圣杜甫(Tu Fu, 712-770)逝 770 岑参(715-770)逝 779 德宗(李适,742-805) 780 建中 781 郭子仪(Kuo Tzu-i, 697-781)逝 784 甲子年 784 兴元 784 颜真卿(709-784)逝 785 贞元 798 吕洞宾(798-)生 804 日僧空海(Kukai,774-835),最澄(Saicho,767-822)随遣唐使东来 805 永贞 顺宗(李诵,-806) 805 宪宗(李纯,-820) 806 元和 808 牛僧孺,李宗闵與李德裕党争起 816 李贺(790-816)逝 819 韩愈(768-824)上奏《论佛骨表》 819 柳宗元(773-819)逝 820 穆宗(李恒,-824) 821 长庆 824 敬宗(李湛,-826) 825 宝历 826 文宗(李昂,809-840) 827 太和 831 元稹(779-831)逝 834 薛涛(768?-834?)逝 836 开成 839 日本最后遣唐使入唐,圆仁随行. 840 武宗(李瀍,-846) 841 会昌 841 会昌废佛(841-845) 842 刘禹锡(772-842)逝 844 甲子年 846 宣宗(李忱,-859) 846 白居易(Po Chu-i, 772-846)逝 847 大中 853 张彦远着《历代名画记》 853 杜牧(803-853)逝 858 李商隐(813-858)逝 859 懿宗(李漼,-873) 860 咸通 865 柳公权(778-865)逝 868 鱼玄机(844?-868?)被杀 870 温庭筠(812-870)逝 872(唐咸通十三年)耶律阿保机生于迭剌部霞濑益石烈(契丹语,乡)耶律弥里(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母为宣简皇后萧氏(萧岩只斤)。在他出生时,契丹的贵族阶层正在为争夺联盟首领之位而打得不可开交。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杀,父亲和叔叔伯伯们也逃离出去,躲了起来。祖母对于这时出生的阿保机非常喜爱,但又担心他被仇人加害。因此常将他藏在别处的帐内,不让他见外人。《辽史》上说他“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 873 僖宗(李儇,-888) 874 干符 874 王仙芝(-878)乱起 875 黄巢(-884)乱起 880 广明 881 中和 885 光檽 888 文德 昭宗(李敏,-904) 889 龙纪 890 大顺 892 景福 894 -{乾}-宁 898 光化 901 天复 904 甲子年 904 天佑 哀帝(李柷,892-908) 907 唐(618-907)结束 Five Dynasties 五代 (907-960,计54年) Later Liang 后梁 (907-923,计17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07 开平 太祖(朱全忠,852-912) 911 干化
OpenContent网站曾经将开放内容定义为“在一个类似开源与自由软件社区使用的许可证下,可供修改、使用和再分发(的内容)”。然而,这样的定义会把开放内容许可证(OPL)自身排除在外,因为该许可证禁止“对[开放内容]自身收费”,但此权利是自由和开源软件许可证的要求。 因此这个词改变了定义。开放内容协议“给用户提供自由、永久地从事5R活动的许可”。 OpenContent网站上提出了5R,作为评估什么内容是开放的一个框架。 持有(Retain)——制作、拥有和支配该内容副本的权利(例如,下载、保存和管理) 再利用(Reuse)——以更广泛的方式使用该内容的权利(例如,在课堂上、研究小组中、网站上、视频中) 修改(Revise)——适应、调整、修改或改变内容本身的权利(例如,将内容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混合(Remix)——把原始和原创或修改过的内容合并起来,创造新东西的权利(例如,将内容混搭) 再分发(Redistribute)——共享原创内容、你的修改或你与他人混合后的内容的权利(例如,把内容的副本给朋友) 这个更广泛的定义将开放内容和开源软件区分开来,因为后者必须可供公开商业使用。但它和一些开放教育资源的定义相似,开放教育资源包括非商业和逐字复制许可证下的资源。 開放定義旨在定义开放内容和,大量借鉴开源定义;它保留开放内容狭义上作为自由内容。 开放获取 “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指对内容的免费访问,主要包括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文章。一些开放获取作品也许可用于再利用和再分发,这将使他们的开放内容。 開放內容與教育 過去十年來,開放內容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另一條路。傳統大學的費用昂貴,且仍不斷在調漲之中。開放內容提供免費獲取高等教育的管道,且「聚焦於集體知識以及學習與學術內容的分享與再利用」。現在全世界有許多推廣開放內容學習的專案與組織,例如開放式課程導入計畫、謝勒基金會以及可汗學院。部分大學,例如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以及塔夫茨大學正在規劃在網路上免費開放她們的學校課程。 教科書 教科書產業是開放內容在教育產業中可以造成最大影響的一塊。在過去,因為出版商習慣不斷推出更新版本,教科書價格不但昂貴,同時資訊內容也很容易過時或不便對照。因為其在網路上容易更新的特質,可以協助解決這類問題。同時使用開放授權以及維持線上也對老師們的幫助很大,因為這樣一來老師便可以依照自己的課程需求來編修教學資源。目前也有許多組織正在推廣開放授權教科書的產出,例如開放教科書計畫、,
混合(Remix)——把原始和原创或修改过的内容合并起来,创造新东西的权利(例如,将内容混搭) 再分发(Redistribute)——共享原创内容、你的修改或你与他人混合后的内容的权利(例如,把内容的副本给朋友) 这个更广泛的定义将开放内容和开源软件区分开来,因为后者必须可供公开商业使用。但它和一些开放教育资源的定义相似,开放教育资源包括非商业和逐字复制许可证下的资源。 開放定義旨在定义开放内容和,大量借鉴开源定义;它保留开放内容狭义上作为自由内容。 开放获取 “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指对内容的免费访问,主要包括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文章。一些开放获取作品也许可用于再利用和再分发,这将使他们的开放内容。 開放內容與教育 過去十年來,開放內容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另一條路。傳統大學的費用昂貴,且仍不斷在調漲之中。開放內容提供免費獲取高等教育的管道,且「聚焦於集體知識以及學習與學術內容的分享與再利用」。現在全世界有許多推廣開放內容學習的專案與組織,例如開放式課程導入計畫、謝勒基金會以及可汗學院。部分大學,例如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以及塔夫茨大學正在規劃在網路上免費開放她們的學校課程。 教科書 教科書產業是開放內容在教育產業中可以造成最大影響的一塊。在過去,因為出版商習慣不斷推出更新版本,教科書價格不但昂貴,同時資訊內容也很容易過時或不便對照。因為其在網路上容易更新的特質,可以協助解決這類問題。同時使用開放授權以及維持線上也對老師們的幫助很大,因為這樣一來老師便可以依照自己的課程需求來編修教學資源。目前也有許多組織正在推廣開放授權教科書的產出,例如開放教科書計畫、,
here \end{document} 执行 latex myfile.tex dvips myfile.dvi 会建立一本为PostScript档的书。如要建立PDF档则可使用 pdflatex myfile.tex 特性 TeX软件在当时拥有其他排版软件没有或不成熟的功能。其中有一些功能得益于排版算法的创新,其中很多成为了高德纳的学生的论文主题。尽管有些功能现在已经被其他排版系统所实现,但仍有部分功能是TeX所特有的,比如数学公式的自动间距调整。 数学公式的自动间距调整 由于TeX的设计目标是实现高质量的书籍排版,高德纳在数学公式的排版上下了很大功夫。 他研究了三种按照老方法排版、排版质量高的书籍:艾迪生韦斯利出版社(即高德纳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的出版商)的出版物,尤其是汉斯·沃尔夫和约瑟夫·拉格朗日的书籍《Thermodynamics Innovation》(1856)、数学期刊《》、和数学期刊《》。高德纳通过研究其数学公式的排版,总结出了一套数学公式内部间距的规则,并将其用于TeX。 TeX排版数学公式时只是提供了一个间距调整引擎,实际的间距大小由数学字体提供。比如TeX默认的Computer Modern字体提供了一套成熟的间距参数,可以直接使用。 TeX的数学排版功能并非十全十美,有时也招来部分批评。比如TeX诞生的时代的部分机器由于容量不够,不足以存储TeX的所有字体参数,在部分场合需要hack才能正常使用。在美学方面,TeX对根号的处理也招致批评。 OpenType字体技术的数学字体参数基于TeX。 断字与断行 与手动排版相比,计算机排版系统可以自动处理断行问题。大部分排版系统都采用首次拟合法处理断行,即一行一行处理,一行处理完就不管了,因此一旦遇到較長的專有名詞,前面排版正常,後面間距卻非常的寬。TeX的方法是一次处理一个自然段,尝试每一种断行方法,然后选出最优解。两种方法的差异如下:(此演示不考虑断字) 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the lazy dog. The words here are over the lazy dog. The words quite short. Aren't they? But here are quite short. Aren't long ones such as they? But long ones such as perhydrocyclopentanophenanthrene perhydrocyclopentanophenanthrene may appear. may appear. 左边的例子是首次拟合法的结果。第4行单词间的空集中在一处不美观,TeX的方法由于考虑了所有的情况,所以一般情况下能找出较好的方法(即把空分散在1~4行)。 TeX的断行算法裏有一个叫做badness(“不美观度”)的参数,空格伸缩量越大badness越大。每一种断行的方式都有一个总体的衡量标准,包括badness、断行、以及行与行之间的疏密差异等。TeX其实并不考虑所有的2n种情况,而是采用一种算法复杂度仅为O(n2)的最短路径算法,加上不考虑空格伸缩量太大的情况,断行所用的时间几乎和段落大小成正比。在分页问题上,TeX并不采用一种考虑所有情况,得出最优解的算法,而是用一页一页处理的方法,因为一是分页的灵活性没有断行那样高,二是当时的计算机没有足够的速度。但是,TeX仍然有避免寡行和孤行的功能。的一篇论文指出,考虑到图表的放置位置的完美分页算法可能为NP完全。TeX的断行算法后来被Adobe InDesign等桌面出版软件所采用。 在断行时,如果一遍不成功,TeX会尝试断字,即把一个诸如“computer”的多音节单词断成“com-”和“puter”或“compu-”和“ter”分在两行。TeX82采用了一套Frank Liang于1983年发明的断字算法。这套算法采用“匹配项”的方法。“匹配项”的作用是找到单词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字母组合,然后在适当的位置插入数字来表示可能/不可能的断字点。这些“匹配项”对单词的字母与字母之间会给予是否为断字点提示。提示有相对的强弱。如果提示互相冲突,则强的会覆盖弱的。最后留下来的提示决定一处是否为断行点。TeX自带4447条“匹配项”,从.ach4开始到z4zy结束。所有“匹配项”使用1到5这5个数字,其中奇数表示可能为可断字点,偶数表示不为可断字点,大的数字的话语权强于小的数字。例如,h5elo的含义是,单词中如果出现“helo”,那么在“h”和“e”之间有很大把握为可断行点(例如“bach-e-lor”和“ech-e-lon”);hach4的含义是,单词中如果有“hach”,则“h”后面很可能不是断字点(如“tooth-aches”),虽然把握没有数字5的那么大。例如,对于单词“encyclopedia”,对得上的匹配项有1c4l4, 1cy, 1d4i3a, 4edi, e3dia, 2i1a, ope5d, 2p2ed, 3pedi, pedia4, y1c。插入完所有数字后,留下来的数字中的最大值为en1cy1c4l4o3p4e5d4i3a4,最后奇数处为可断行点:“en-cy-clo-pe-di-a”。 这种方法可以找到约90%的正确断字点,几乎从不出错。而且,TeX有一个“断字特例表”的功能,对于自带断字算法出错的单词可以手动处理。TUG(TeX用户组)有一份英语单词的特例表。另外,TeX默认不会把单词在前两个字母或后三个字母之间断开,所以encyclopedia一词不会断成“encyclopedi-”和“a”(这样不好看)。
output 然后在命令行解释器(Command line interpreter)中输入tex myfile.tex,之后TeX便会建立一名为myfile.dvi的文件。此文件可用如雅浦島之类的检视器检视。此档于阅读器可见的是“hello”一词。“\bye”是一个TeX指令,相等于档案结束标记,是不会显示出来的。此DVI文件可在阅读器中直接打印或转换成更普遍的格式,例如PostScript。 另外,使用指令pdftex myfile.tex亦能输出PDF文件。当初创造pdfTeX是因为把DVI转成PostScript再转成PDF所产生的字体显示质量很差(但打印则没问题)。这是由于TeX本身支持点阵字体(Type 3),而此远不及向量字体(Type 1)的显示质量好。 数学公式范例 以二次方程为例, 所有方程式在TeX中都是以一对$符号围住。如果要使公式另起一行居中,那么就用$$取代$。例如: LaTeX LaTeX是一套以TeX描述的巨集软件。LaTeX有很多预设的模版、样式。它比TeX更为结构化,如包含了供建立索引、表格、列表等的巨集和公用软件。例如: \documentclass[a4paper]{book} \begin{document} \section{ ... a title } \subsection{ ... a subtitle} %% Text goes here \end{document} 执行 latex myfile.tex dvips myfile.dvi 会建立一本为PostScript档的书。如要建立PDF档则可使用 pdflatex myfile.tex 特性 TeX软件在当时拥有其他排版软件没有或不成熟的功能。其中有一些功能得益于排版算法的创新,其中很多成为了高德纳的学生的论文主题。尽管有些功能现在已经被其他排版系统所实现,但仍有部分功能是TeX所特有的,比如数学公式的自动间距调整。 数学公式的自动间距调整 由于TeX的设计目标是实现高质量的书籍排版,高德纳在数学公式的排版上下了很大功夫。 他研究了三种按照老方法排版、排版质量高的书籍:艾迪生韦斯利出版社(即高德纳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的出版商)的出版物,尤其是汉斯·沃尔夫和约瑟夫·拉格朗日的书籍《Thermodynamics Innovation》(1856)、数学期刊《》、和数学期刊《》。高德纳通过研究其数学公式的排版,总结出了一套数学公式内部间距的规则,并将其用于TeX。 TeX排版数学公式时只是提供了一个间距调整引擎,实际的间距大小由数学字体提供。比如TeX默认的Computer Modern字体提供了一套成熟的间距参数,可以直接使用。 TeX的数学排版功能并非十全十美,有时也招来部分批评。比如TeX诞生的时代的部分机器由于容量不够,不足以存储TeX的所有字体参数,在部分场合需要hack才能正常使用。在美学方面,TeX对根号的处理也招致批评。 OpenType字体技术的数学字体参数基于TeX。 断字与断行 与手动排版相比,计算机排版系统可以自动处理断行问题。大部分排版系统都采用首次拟合法处理断行,即一行一行处理,一行处理完就不管了,因此一旦遇到較長的專有名詞,前面排版正常,後面間距卻非常的寬。TeX的方法是一次处理一个自然段,尝试每一种断行方法,然后选出最优解。两种方法的差异如下:(此演示不考虑断字) 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the lazy dog. The words here are over the lazy dog. The words quite short. Aren't they? But here are quite short. Aren't long ones such as they? But long ones such as perhydrocyclopentanophenanthrene perhydrocyclopentanophenanthrene may appear. may appear. 左边的例子是首次拟合法的结果。第4行单词间的空集中在一处不美观,TeX的方法由于考虑了所有的情况,所以一般情况下能找出较好的方法(即把空分散在1~4行)。 TeX的断行算法裏有一个叫做badness(“不美观度”)的参数,空格伸缩量越大badness越大。每一种断行的方式都有一个总体的衡量标准,包括badness、断行、以及行与行之间的疏密差异等。TeX其实并不考虑所有的2n种情况,而是采用一种算法复杂度仅为O(n2)的最短路径算法,加上不考虑空格伸缩量太大的情况,断行所用的时间几乎和段落大小成正比。在分页问题上,TeX并不采用一种考虑所有情况,得出最优解的算法,而是用一页一页处理的方法,因为一是分页的灵活性没有断行那样高,二是当时的计算机没有足够的速度。但是,TeX仍然有避免寡行和孤行的功能。的一篇论文指出,考虑到图表的放置位置的完美分页算法可能为NP完全。TeX的断行算法后来被Adobe InDesign等桌面出版软件所采用。 在断行时,如果一遍不成功,TeX会尝试断字,即把一个诸如“computer”的多音节单词断成“com-”和“puter”或“compu-”和“ter”分在两行。TeX82采用了一套Frank Liang于1983年发明的断字算法。这套算法采用“匹配项”的方法。“匹配项”的作用是找到单词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字母组合,然后在适当的位置插入数字来表示可能/不可能的断字点。这些“匹配项”对单词的字母与字母之间会给予是否为断字点提示。提示有相对的强弱。如果提示互相冲突,则强的会覆盖弱的。最后留下来的提示决定一处是否为断行点。TeX自带4447条“匹配项”,从.ach4开始到z4zy结束。所有“匹配项”使用1到5这5个数字,其中奇数表示可能为可断字点,偶数表示不为可断字点,大的数字的话语权强于小的数字。例如,h5elo的含义是,单词中如果出现“helo”,那么在“h”和“e”之间有很大把握为可断行点(例如“bach-e-lor”和“ech-e-lon”);hach4的含义是,单词中如果有“hach”,则“h”后面很可能不是断字点(如“tooth-aches”),虽然把握没有数字5的那么大。例如,对于单词“encyclopedia”,对得上的匹配项有1c4l4, 1cy, 1d4i3a, 4edi, e3dia, 2i1a, ope5d, 2p2ed, 3pedi, pedia4, y1c。插入完所有数字后,留下来的数字中的最大值为en1cy1c4l4o3p4e5d4i3a4,最后奇数处为可断行点:“en-cy-clo-pe-di-a”。 这种方法可以找到约90%的正确断字点,几乎从不出错。而且,TeX有一个“断字特例表”的功能,对于自带断字算法出错的单词可以手动处理。TUG(TeX用户组)有一份英语单词的特例表。另外,TeX默认不会把单词在前两个字母或后三个字母之间断开,所以encyclopedia一词不会断成“encyclopedi-”和“a”(这样不好看)。 开发 TeX是非常稳定的程序,高德纳悬赏奖励任何能够在TeX中发现程序漏洞(bug)的人。每一个漏洞的奖励金额从2.56美元(16进制的100美分)开始,以后每发现一个bug,都会翻倍,直到目前的327.68美元封顶。然而高德纳从未因此而损失大笔金钱,因为TeX中的漏洞极少,而真正发现漏洞的人在获得支票后往往不愿将其兑现。到目前为止,关于TeX的最后一个bug是被Oleg Bulatov发现的。 衍生软件 有许多衍生出来的文档处理程序就是基于TeX的,主要的有: :美国数学学会(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发表的TeX版本。绝大多数的AMS-TeX功能可以利用AMS包在LaTeX上实现,称为AMS-TeX。 jadeTeX LaTeX(Lamport TeX):流行的文档处理程序
以下的首字母索引是以其简称,而非全称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Y Z 海外属地与其它特殊政区 下表列出了43个海外属地与其他特殊政区 參見 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列表 各国家和地区人口列表 參考文獻 引用 来源 Geographica-The Complete Illustrated World Reference (1999), Random House Australia/Periplus, ISBN 962-593-622-X Financial Times World
Islands)、(Niue)。 按英文字母排序的国家和地区列表 以下的首字母索引是以其简称,而非全称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Y Z 海外属地与其它特殊政区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系列伊斯兰穆斯林王朝。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国(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们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麦叶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里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萨珊王朝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埃及王國 托勒密王朝 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東非 阿比西尼亚帝国 西非 迦納帝國 馬利帝國 桑海帝國 貝寧帝國 中非 剛果王國 南非 19世纪 19世纪80年代,欧洲力量将几乎整个非洲瓜分。他们一直统治非洲直至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作为瓜分非洲的一部分,法国以建立非洲东西线作为目标。与此对应的是英国的南北线。在多个节点战争都是随时爆发,但是结果却并没有。其中最为严重的事件是1898年法绍达事件。 英國統治: 萊索托 冈比亚 黄金海岸 埃及王國 肯尼亚 毛里求斯 尼日利亚 尼亚萨兰 塞拉利昂 南罗得西亚 中非聯邦 英属索马里兰 開普殖民地 德蘭士瓦 南非聯邦 斯威士兰 英埃共管苏丹 桑给巴尔 乌干达 法國統治: 摩洛哥 阿爾及利亞 突尼西亞 貝南 布吉納法索 科特迪瓦 几內亚 馬里 毛里塔尼亚 尼日尔 塞內加爾 中非共和国 查德 加蓬 刚果共和国 葛摩 馬達加斯加 马约特 留尼汪 法屬印度洋諸島 坦桑尼亚 法屬索馬里蘭 也门 西班牙統治: 西屬摩洛哥 西屬撒哈拉 西屬赤道幾內亞 葡萄牙統治: 安哥拉 葡屬西非 葡屬東非 葡屬幾內亞 阿爾金 阿克拉 卡宾达 佛得角 休达 黃金海岸
直立人(Homo erectus),170至30万年前,阿尔及利亚,中国,爪哇 智人(Homo sapiens),20万年前到现在 语言发展 史前文明 玛雅文明 約前2000年 埃及文明 約前4000年 印度河文明 約前4500年 新石器时代的北非 古代非洲 北非的古代歷史和古代西亞密不可分,對古埃及(Egypt)和努比亞(Nubia)文明而言這點尤其真切。在非洲之角,阿克蘇姆王國 (Aksum)統治今日厄利垂亞、北衣索比亞,和阿拉伯半島西側沿岸的地帶。在公元2300年前,古代的埃及人和邦特之地有所往來,邦特(Punt)是古埃及的貿易夥伴,位於今日的索馬利亞、索馬利蘭、吉布地或厄利垂亞。迦太基(Carthage)等腓尼基城邦控制住地中海沿岸,建立起迦太基帝國。 漠南非洲在這段期間發生班圖人擴張的民族遷移事件。另外,考古挖掘顯示,西非尼日河河谷的傑內古城(Djenné-Djenno)和北奈及利亞的諾克文化曾繁盛一時。 古埃及 埃及文明大約有六千年歷史。公元前3500年,這一地區出現很多小村落,後來它們形成上、下埃及王國。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國王米尼斯(Menes)征服下埃及,成為埃及統治者。埃及國王稱為法老,他被認為是天神化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埃及被分為古王朝時期,中王朝時期,新王朝時期和後王朝時期。古王朝時期的埃及被米尼斯統一。中王朝時期是埃及最繁盛時期,大部分金字塔都建在這王朝。新王朝時期的埃及被分為上、下埃及,發生內戰。 自公元前12世紀起,埃及勢力逐漸衰弱,努比亞、波斯、迦南和利比亞人入侵埃及。公元前332年,埃及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後被羅馬人征服,埃及已經衰落,古埃及文明結束。 埃及文字稱為象形文字。1822年,商博良破解了埃及文字,認出上面的象形文字是發音和字母的字形,不是一些實物。通常使用的象形文字多達700種,能從左往右,從右到左寫,或從上往下寫。 木乃伊是古埃及人一項了不起的醫學成就。他們已懂得把屍體長期保存。當國王或貴族死後,他的屍體就會被製成木乃伊,把他的內臟液進特殊的藥物,然後用布把屍體包好,裝在棺材裡,以求得到永生。 班图的扩张 班图人原来住在赤道以北喀麦隆高原,公元初由于受到北方民族的压力,开始向赤道及其以南地区迁徙。由于班图人的迁徙,迫使原来住在这里的俾格米人退入森林,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则被迫徙居非洲西南端。班图人的迁徙,大体分为三支。向东迁徙的班图人,一部分在坦噶尼喀境内定居下来,成为当地的主要民族。另一部分,于11世纪到达东非沿海地区,由于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后来形成斯瓦希里人。向西迁徙的一支,除一部分停留于西非并与当地居民融合外,大部在西赤道非洲定居下来,占据了北起刚果河以北和喀麦隆南部,南至纳米比亚(西南非洲)北部的辽阔地区。中间的一支分布在南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 班图人的大迁徙,一直持续到19世纪才最后结束。大迁徙导致民族大融合,加快了中、南非洲各民族的的社会发展进程,尤其居住在沿海的班图人与外部接触较多,便利吸收先进文化,先后形成了一些文明国家,重要的有刚果和津巴布韦。 迦太基 迦太基意為「新的城市」坐落於非洲北海岸(今突尼西亞),與羅馬隔海相望。 在西元前8世紀~前146年,迦太基帝國(Carthage)是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城市國家。迦太基帝國强势时疆土遼闊,勢力最大曾囊括今天北非沿岸、今西班牙中部、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和馬爾他島,首都迦太基富極一時,其基礎是農業与商業,在外貿易居民善航海与貿易,在國內居民又是出色的農民,很早就出現了奴隸佔有制莊園,因此在當時地中海地區成為最有活力的經濟強國。 最後因為在三次布匿戰爭中均被羅馬共和國打敗而滅亡。 500~1800 在中世紀,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半島傳播至埃及,橫跨馬格里布(Maghreb)和薩赫爾(Sahel),建立起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歐洲列強殖民時期之前,非洲大陸延續古代的非洲文明,建立起許多顯赫的國家和社會,例如: 北非:法蒂瑪王朝(Al-Khilafah al-Fāṭimīyah)、穆拉比特王朝(, Al-Murābiṭūn)、埃宥比王朝(Eyûbî) 東非:衣索比亞帝國(Ethiopian Empire)、(Empire of Kitara)、阿居蘭蘇丹國(Ajuuraan)、基爾瓦蘇丹國(Kilwa) 西非:迦納帝國(Ghana Empire)、馬利帝國(Mali Empire)、桑海帝國(Songhai Empire)、貝南帝國(Kingdom of Benin)、奧約帝國(Oyo Empire)、阿散蒂王國(Ashanti Empire)、沃洛夫帝國(Jolof Empire)、莫西王國(Mossi Kingdoms)、(Hausa Kingdoms)、索科托哈里發國(Sokoto Caliphate) 中非:剛果王國(Kingdom of Kongo)、盧巴王國(Kingdom of Luba)、加奈姆-博爾努帝國(Kanem–Bornu Empire) 南非:辛巴威王國(Mutapa Empire, Mwenemutapa)、(Mutapa Empire, Mwenemutapa)、祖魯王國(Zulu Kingdom) 伊德里斯王朝 拜占庭帝國 哈夫斯王朝 法蒂玛王朝 阿尤布王朝 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系列伊斯兰穆斯林王朝。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国(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们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麦叶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里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萨珊王朝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埃及王國 托勒密王朝 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東非 阿比西尼亚帝国 西非 迦納帝國 馬利帝國 桑海帝國 貝寧帝國 中非 剛果王國 南非 19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