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_no
string
title
string
related_laws
string
authors
string
published_date
string
content
string
doc_url
string
R02760
強化勞資爭議調解與仲裁效能制度之探討
勞資爭議處理法
李志遠
2025-05-0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6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強化勞資爭議調解與仲裁效能制度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勞資爭議處理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近期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推動「對等關稅」政策,連帶對國內傳統產業造成衝擊,導致多達40間製鞋工廠實施「做三休四」與放無薪假等措施[footnoteRef:1],未來如衍生勞資爭議事件恐影響勞工權益。根據勞動部統計[footnoteRef:2],100年所受理之勞資爭議案件共計22,629件,至113年已增至27,418件,顯示勞資爭議事件呈現成長趨勢。然紛爭產生的原因不一而足,且無法完全避免,未來如何建立一套迅速且有效之處理機制,以妥善解決爭議,值得深入研究[footnoteRef:3]。 [1: 台灣新聞組,關稅暫緩 台傳產仍啟動「做三休四」部分鞋業已放無薪假,世界新聞網,114年4月13日,網址: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amp/story/121220/8671263,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30日。] [2: 勞動部統計查詢網,網址:https://statdb.mol.gov.tw/statiscla/webMain.aspx?sys=210&kind=21&type=1&funid=q05031&rdm=R142113,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30日。] [3: 黎博文,〈我國勞動爭議調解制度之回顧與展望〉,《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29卷第4期,110年12月,頁16。] 四、問題爭點 依據勞資爭議處理法第11、13條[footnoteRef:4],勞資爭議雙方當事人得自行推舉調解委員,惟該委員資格與來源未必來自於中央主管機關考選之調解人,難免良莠不齊、甚至誤解委員身分與代理人身分差異,未來在當事人信賴與調解委員品質與資格之間,恐有待多加權衡[footnoteRef:5],以及提升仲裁人之公正性、獨立性及專業性[footnoteRef:6],皆係日後重要課題。 [4: 勞資爭議處理法第11條規定:「(第1項)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受理調解之申請,應依申請人之請求,以下列方式之一進行調解:一、指派調解人。二、組成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調解委員會)。(第2項)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依職權交付調解者,得依前項方式之一進行調解。(第3項)第1項第1款之調解,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委託民間團體指派調解人進行調解。(第4項)第1項調解之相關處理程序、充任調解人或調解委員之遴聘條件與前項受託民間團體之資格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5項)主管機關對第3項之民間團體,除委託費用外,並得予補助。」、第13條規定:「調解委員會置委員3人或5人,由下列代表組成之,並以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代表1人為主席:一、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派1人或3人。二、勞資爭議雙方當事人各自選定1人。」] [5: 李瑞敏,〈勞資爭議處理法修法後實施現況及面臨之挑戰與因應〉,《台灣勞工季刊》,第68期,110年6月,頁35。] [6: 林福來,〈論勞資爭議仲裁機制〉,《財產法暨經濟法》,第34期,102年6月,頁116。] 另現行調解制度雖形式完備,惟因仰賴當事人合意,且無強制拘束力,致使調解成立率有限,難以有效促成紛爭終結,一旦爭議當事人有一方不願履行,爭議仍未獲解決[footnoteRef:7]。此外,仲裁制度採取合意啟動主義,亦須經勞資雙方當事人合意,方可進行仲裁程序。顯見調解制度亦有必要檢討以解決現行問題。 [7: 黎博文,同註3,頁17。] 五、探討研析 (一)建議研議建立強化調解人專業之法制,以提升制度之信賴度與透明度 我國勞資爭議多以調解作為第一線解決機制[footnoteRef:8],因此,勞動主管機關須先加強相關資源整合與同仁的專業教育訓練,促使受理案件的同仁皆能瞭解勞資爭議的態樣(含性別工作平等事項)與建議處理方式[footnoteRef:9]。其次,由於勞動事件與一般民事糾紛不同,兩造當事人間若因存有知識、經濟能力之差異,且爭議的發生及雙方權利義務的履行,亦受勞資實際互動狀態影響而趨於複雜,實有賴於熟稔勞資關係與專業知識者參與[footnoteRef:10]。若調解委員本身缺乏勞動法令素養與勞資互動經驗,將無法有效引導或協助弱勢方表達訴求。現行調解制度所需檢討者,在於調解委員制的委員資格控管,且實務上亦曾有調解委員向當事人收取報酬等不當行為[footnoteRef:11],爰有必要針對制度設計與實務運作進行調整。 [8: 113年勞資爭議受理案件處理方式件數:協調37件、調解27,097件、仲裁144件,參見勞動部統計查詢網,網址:https://statdb.mol.gov.tw/statiscla/webMain.aspx?sys=220&ym=11300&ymt=11300&kind=21&type=1&funid=q05031&cycle=4&outmode=0&compmode=0&outkind=1&fldspc=0,6,&rdm=R106053,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30日。] [9: 林采婕,〈勞資爭議調解對性別平等權的落實:以新北市實務為例〉,《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29卷第4期,110年12月,頁58。] [10: 黎博文,同註3,頁19。] [11: 林福來,同註6,頁35。] 綜上,建議研議修正勞資爭議處理法第11條,明定調解人應具備認證資格,並建立定期評鑑、不適任替換與迴避機制,以強化調解人中立性與專業度。同時,可參考公開日本勞動委員會制度,設置調解人資料庫並公開資格背景[footnoteRef:12],提升調解制度信賴度與透明度。 [12: 邱冠喬,〈勞資爭議行政處理程序的調解與仲裁之研究-日本法之斡旋、調停與仲裁作為比較〉,《華岡法粹》,第70期,110年6月,頁280。] (二)建議研議適度放寬啟動仲裁之條件,以有效公正解決勞資爭議 勞資爭議處理法將勞資爭議分為「權利事項」與「調整事項」兩大類[footnoteRef:13],由於權利事項常涉及個別勞工就工資、工時、終止契約等所生法律關係之主張,可依既有法律規範或契約條款求償,其爭議具有司法審理可能,法院對此類爭議擁有審判權,相對地,調整事項屬勞動條件協商,通常不適用法院訴訟程序[footnoteRef:14],亦即前者循司法途徑解決,後者則循行政途徑處理。 [13: 勞資爭議處理法第5條規定:「本法用詞,定義如下:一、勞資爭議:指權利事項及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二、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指勞資雙方當事人基於法令、團體協約、勞動契約之規定所為權利義務之爭議。三、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指勞資雙方當事人對於勞動條件主張繼續維持或變更之爭議。四、爭議行為:指勞資爭議當事人為達成其主張,所為之罷工或其他阻礙事業正常運作及與之對抗之行為。五、罷工:指勞工所為暫時拒絕提供勞務之行為。」] [14: 勞動部全球資訊網,王嘉琪,〈勞動部勞資爭議處理法所定勞資爭議調解及仲裁制度之介紹〉,頁2,網址:https://www.mol.gov.tw/media/cecpl41t/勞資爭議處理法所定勞資爭議調解及仲裁制度之介紹,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30日。] 而仲裁程序之建立,係為彌補司法訴訟程序之不足,蓋傳統之司法訴訟程序對勞工而言,不僅耗日費時、程序過於繁瑣且訴訟費用龐大[footnoteRef:15],形成勞資不對等的現象。在現行勞資爭議處理法之規定下,「調整事項」及「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均可進行仲裁[footnoteRef:16],惟一般個別勞工關於權利事項的勞資爭議,如欲透過仲裁程序處理、解決紛爭,僅有合意仲裁一途,然因雇主多無意願進行仲裁,此係勞資爭議難以透過現行仲裁機制解決紛爭之原因[footnoteRef:17],導致仲裁案件數長期偏低[footnoteRef:18],即便勞動主管機關近年積極推動合意仲裁,亦因缺乏有效誘因與制度性保障,致使勞方難以單方面啟動仲裁救濟[footnoteRef:19]。 [15: 吳昭瑩,〈批判台灣勞資爭議處理機制:以爭議標的二分法之必要性與處理機制的妥當性為探討核心〉,《台灣勞動評論》,第1卷第1期,98年6月,頁20。] [16: 勞動部全球資訊網,王嘉琪,同註14,頁17。] [17: 勞動部全球資訊網,陳金泉,〈擴大勞資爭議仲裁範圍之可行性初探〉,頁1,網址:https://www.mol.gov.tw/media/lbtnj23e/擴大勞資爭議仲裁範圍之可行性初探-陳金泉律師.pdf?mediaDL=true,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30日。] [18: 111至113年勞資爭議受理案件仲裁處理方式件數:111年102件、112年123件、113年144件,參見勞動部統計查詢網,網址:https://statdb.mol.gov.tw/statiscla/webMain.aspx?sys=220&ym=11100&ymt=11300&kind=21&type=1&funid=q05031&cycle=4&outmode=0&compmode=0&outkind=1&fldspc=0,6,&rdm=R6487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30日。] [19: 林福來,同註6,頁41。] 誠然,依現行規範所進行的仲裁結果一旦成立,即具有強制執行效力[footnoteRef:20],制度上的問題並非執行力不足,而在於仲裁程序啟動本身即條件受限,即使勞資爭議處理法第25條第2項與第4項[footnoteRef:21]另設例外,容許特定身分者(如教師、國防部所屬勞工)或必要情況下(如影響公共交通、醫療等)由主管機關職權交付仲裁,然適用門檻高且對一般勞工爭議之適用有限。爰有論者提出[footnoteRef:22],勞資爭議片面強制仲裁(即勞方提付仲裁者,雇主不得拒絕)之制度應無違憲疑慮;制度上宜建立小額勞資爭議勞方一方申請仲裁制度,俾使小額爭議能迅速獲得妥善之救濟。另有論者更建議[footnoteRef:23],於勞資爭議處理法中增定「一方申請擬制合意」之仲裁程序,在該制度之下,勞資爭議之當事人於調解不成立後有意尋求仲裁來解決爭議時,他方當事人如不願意進入仲裁程序,可選擇以提出民事訴訟來使仲裁申請失其效力,故而其訴訟權將不會受到侵害。如因他方當事人未於期限內提出民事訴訟者,則由法律擬制為具有仲裁之合意,既可符合仲裁以當事人之合意為必要的基本法理,亦無侵害訴訟權之疑慮,更可使爭議得到最終之解決。 [20: 勞資爭議處理法第59條第1項規定:「勞資爭議經調解成立或仲裁者,依其內容當事人一方負私法上給付之義務,而不履行其義務時,他方當事人得向該管法院聲請裁定強制執行並暫免繳裁判費;於聲請強制執行時,並暫免繳執行費。」] [21: 勞資爭議處理法第25條規定:「(第1項)勞資爭議調解不成立者,雙方當事人得共同向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申請交付仲裁。但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當事人一方為團體協約法第10條第2項規定之機關(構)、學校時,非經同條項所定機關之核可,不得申請仲裁。(第2項)勞資爭議當事人之一方為第54條第2項之勞工者,其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任一方得向直轄市或縣(市)申請交付仲裁;其屬同條第3項事業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而雙方未能約定必要服務條款者,任一方得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交付仲裁。(第3項)勞資爭議經雙方當事人書面同意,得不經調解,逕向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申請交付仲裁。(第4項)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經調解不成立者,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認有影響公眾生活及利益情節重大,或應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之請求,得依職權交付仲裁,並通知雙方當事人。」] [22: 勞動部全球資訊網,陳金泉,同註17,頁1。] [23: 周兆昱,〈權利事項勞資爭議一方當事人申請仲裁可行性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54期,106年1月,頁187。] 綜上,建議研議修正勞資爭議處理法第25條,針對特定類型之權利事項爭議於調解不成立,且爭議金額達一定標準,適度放寬啟動仲裁之條件,或參採「一方申請擬制合意」之概念試行,使仲裁機制成為勞資爭議救濟之有效途徑,真正發揮迅速、公正解決勞資爭議之功能。 撰稿人:李志遠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0370/File_19853420.docx
R02759
德國教師政治中立規範簡介
教育基本法;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
賴怡瑩
2025-05-0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59 議題研析 1、 題目:德國教師政治中立規範簡介 2、 議題所涉法規 教育基本法、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footnoteRef:1],某公立高中教師接受大陸央視專訪遭檢舉,校方事後公告禁止教職員接受大陸官媒採訪;該市教育局表示,充分信任教師專業自主性,不須額外訂採訪或言論指引;有疑慮會有相應處理流程,可安排督學及學科領域專家入校觀課協助了解。 [1: 林麗玉、洪子凱、屈彥辰,北一女「區桂芝條款」掀波 蔣萬安:堅定捍衛言論自由,聯合新聞網,114年4月3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656/8650478,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1日。] 4、 問題爭點 我國教育基本法第6條第1項揭櫫:「教育應本中立原則。」同條第2項規定:「學校不得為特定政治團體從事宣傳或活動。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亦不得強迫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及學生參加任何政治團體或活動。」依上,教育中立原則涵括政治中立。本文擬簡介德國教師政治中立規定及教師從事教學活動指導原則等,以供我國法制之參考。 五、探討研析 (1) 德國聯邦與邦各級公立學校教師為公務人員,適用公務人員相關法律 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公職人員依其職務關係,分為兩大類,一為公法上的職務關係,包括:終身職的公務人員、法官及軍人,有嚴格的責任、懲罰、特定待遇、健康保險及退休制度,特定的職前訓練及職業生涯制度;一為私法上的職務關係,即契約制進用之聘僱人員及職工。終身職公務員分為四等級,分別為:簡易職(Einfachen Dienst)、中等職(Mittleren Dienst)、中高等職(Gehobenen Dienst)及高等職(Höheren Dienst)[footnoteRef:2]。德國聯邦與邦各級公立學校教師為公務人員,適用公務人員之有關法律[footnoteRef:3],大多數的教師屬於高等職與中高等職[footnoteRef:4]。 [2: 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站,考選部及相關機關赴德國內政部聯邦公共行政學院研習考察報告,95年9月30日,頁24,網址:https://report.ndc.gov.tw/ReportFront/ReportDetail/detail?sysId=C0960259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1日。] [3: 黃錦堂,〈德國聯邦公務人員法制的發展與主要規定:以2006年聯邦修憲以來為核心(上)〉,《人事行政》,第196期,105年7月,頁45。] [4: 同註2,頁33。] (2) 公務人員政治中立法制規定 德國於2008年6月17日制定《公務員身分地位法》 (Beamtenstatusgesetz),規範聯邦與各邦公務員基本權利義務。該法第33條第1項:「公務員是為全民服務的,不是為某個政黨服務的。他們必須公正、公平地履行職責,為公眾利益服務。公務員的一切行為,必須恪守基本法所確立的自由民主的基本秩序,並致力維護之。」同條第2項:「公務員參與政治活動時,應保持與其面對公眾的地位和職責相適應的節制與淡然。」;另外在《聯邦公務員法》(Bundesbeamtengesetz, BBG)第60條第1項[footnoteRef:5]及同條第2項[footnoteRef:6]亦重申上述規定。 [5: 《聯邦公務員法》(Bundesbeamtengesetz, BBG)第60條第1項:「公務員是為全民服務的,不是為某個政黨服務的。他們必須公正、公平地履行職責,為公眾利益服務。公務員的一切行為,必須恪守基本法所確立的自由民主的基本秩序,並致力維護之。」。] [6: 《聯邦公務員法》(Bundesbeamtengesetz, BBG)第60條第2項規定:「公務員在從事政治活動時,應遵守基於其與公眾的關係以及考慮到其職務職責而產生的節制與淡然。」] 前述規定首先為超出黨派公正執行職務義務,次為公務人員個人及整體行為必須認同及維持德國基本法所建立之自由民主基本秩序之政治上忠誠義務,再者為政治參與行為之節制性;因德國並無專門之行政中立法,在此架構下,上述規定的落實有賴解釋[footnoteRef:7]。就政治參與行為之節制性而言,學者分析指出,從文義以觀,公務人員有權從事政治行為,而且是一般性非政黨政治之政治行為及「下班後」之與政黨政治有關的政治行為,其中也包括加入而成政黨、工會、職業團體之成員,但應注意如下限制:1、必須遵守前述憲法忠誠義務;2、不得與職位及委託有關之規定不合;3、此義務連結到職位;4、節制與保持距離之要求[footnoteRef:8]。 [7: 黃錦堂,〈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的主要解釋問題:兼論與德國法、美國法之比較〉,《人事行政》,第191期,104年4月,頁36-38。] [8: 黃錦堂,同前註,頁37。] (3) 教師政治中立意涵及從事教學活動指導原則 Hendrik Cremer及Bernd Overwien認為,德國教師在涉及政治事務上有所保留及保持中立態度,並不意味其完全不得表示政治意見,或甚至必須隱藏其政治觀點。相反的,由於政治教育(民主教育)也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環,學生應該在學校裡學習形成自己的批判性判斷,並表示意見提出立場。是以,教師的任務在於協助學生形成自己的意見,在政治性討論中維持有所保留及寬容的態度,是爲了使學生可以自由發表其意見。至於教師自己的政治立場或信念,也可以在強調其屬於個人立場的前提下,主張其言論自由,但是不可以單方面的宣揚這些信念。這些個人政治意見毋寧必須以合乎事理的方式表現出來,並將可能形成政治爭議的觀點都展現出來,並且對不同意見保持開放的態度[footnoteRef:9]。 [9: 轉引自呂理翔,〈從教育作為國家生存照顧義務思考教師如何遵守政治中立原則:借鏡德國行政法學與教育法學的法比較研究〉,《臺灣法學雜誌》,第398期,109年8月,頁154。] 另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上,德國巴登-符騰堡邦政治教育中心與德國各州教育機構和各黨派政治教育學者於1976年舉行的一次政治教育會議上所達成博特斯巴赫共識(Beutelsbacher Konsens)[footnoteRef:10],確立政治歷史教育的三大原則如下: [10: Beutelsbacher Konsens,網址: https://www.lpb-bw.de/beutelsbacher-konsens,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8日。另中文文獻參照呂理翔,同前註,頁155-156。] 1、 禁止灌輸原則(Überwältigungsverbot) 不允許教師以任何方式將期望的觀點強加於學生,從而阻止他獲得獨立判斷。這正是政治教育與灌輸的界線所在。教條式的灌輸不符合在民主社會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也不符合使學生擁有獨立判斷能力這項已獲得普遍肯定的目標。 2、 對於學術上與政治上有爭議之事物,在課程中必須以爭議方式來呈現(Was in Wissenschaft und Politik kontrovers ist, muss auch im Unterricht kontrovers erscheinen) 這項要求與上述要求密切相關,因為當不同的觀點被忽視,其他選項被壓制,或替代方案未被討論時,就走上了灌輸的道路。問題在於,教師是否也應該具備某種導正的功能。換言之,教師是否也應該為學生(以及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其他對象)特別建構出某些對於他們的社會和政治背景而言,完全為陌生的觀點和選項。 確立了這兩項基本原則後,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教師的個人立場,不論是他們代表的知識和理論觀點,還是他們的政治觀點,都是相對上較無關緊要的。舉一個已經提到的例子:就算他們對民主制度的理解沒有問題,但與他們相反的觀點也要加以考慮。 3、 必須讓學生具備分析政治狀況以及自身利益情境能力(Der Schüler muss in die Lage versetzt werden, eine politische Situation und seine eigene Interessenlage zu analysieren)並尋求符合自己的利益方式,影響現有政治局勢。這樣的目標設定包含取得各種必要的操作技能,這應該極力被強調,也是根據上述前兩項原則邏輯演繹的結果。在這脈絡下,有時會被指責是回歸形式主義,教師會以此做為不需要修正自己的教學內容的藉口,然而,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這裡的目的不是尋求最大程度的共識,而是尋求最低程度的共識。 (4) 比較法之借鏡及修法建議 與德國法制有別,我國採公教分途制度,教師未適用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參照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第2條規定),僅公立學校校長及公立學校兼任行政職務之教師依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第17條第1款規定,準用該法之規定。 復查教育基本法第6條第1項雖明定教育中立原則,但參酌同條第2項及第3項規定,禁止學校、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為特定政治團體或特別宗教信仰從事宣傳或活動,所定教育中立範疇包括政治活動、宗教活動等,而規範內容僅為基本之原則性規定;再者,我國也未有類同德國之「博特斯巴赫共識」,以具體化政治教育之原則內涵。爰此,相較於公務人員中立法規範密度,我國教師政治中立法制規範似仍有不足。基於憲法保障基本權意旨,教師之言論自由及教學自由不容恣意限縮,即使欲為合理限制,亦應有法律具體明確規定,爰建議主管機關宜更細緻化規範我國教師政治中立具體事項。 撰稿人:賴怡瑩 5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0368/File_19853417.docx
R02758
從非法假牙談客製化醫療器材之法制
醫療器材管理法;牙體技術師法
李郁強
2025-05-0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5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從非法假牙談客製化醫療器材之法制 二、議題所涉法規 醫療器材管理法、牙體技術師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假牙蘊含龐大利益,不肖業者為削價競爭而使用劣質牙科醫療器材造成民眾口腔健康損害[footnoteRef:1]。受害者因配戴非法牙套引發甲狀腺功能異常,甚至流產12次。牙技師全聯會理事長表示,全國有7,305家合格牙醫診所,但合格的牙體技術所僅1,063間,比例嚴重失衡,之所以能應付目前的市場,是因為很多牙體技術所是非法的。我國約有5成的假牙可能來自非法來源,暴露醫療器材監管上的漏洞[footnoteRef:2]。 [1: 東森新聞,病從口入! 牙材管制漏洞網路輕易買,東森新聞深度周報,114年3月27日,網址:https://news.ebc.net.tw/news/health/47992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1日。] [2: 李文馨、邱芷柔,非法假牙 女控害流產12次,114年3月15日,自由時報,第A09版。] (二)上述新聞涉及《牙體技術師法》第12條第1項、第2項規定:「牙體技術師執行牙體技術業務,應依牙醫師或鑲牙生開具之書面文件為之。(第1項)前項所稱牙體技術業務,指從事口腔外牙醫醫療用之牙冠、牙橋、嵌體、矯正裝置、義齒之製作、修理或加工業務。(第2項)」違者依同法第31條規定:「違反第12條第1項、第15條或第16條規定者,處新臺幣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鍰;其情節重大者,並處1個月以上1年以下停業處分、廢止其執業執照或廢止其牙體技術師或牙體技術生證書;其涉及刑事責任者,並應移送該管檢察機關依法處理。」,以及《醫療器材管理法》第62條規定:「意圖販賣、供應而違反第25條第1項規定,未經核准擅自製造或輸入醫療器材,或違反第25條第2項規定,應辦理查驗登記而以登錄方式為之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1,000萬元以下罰金。(第1項)明知為前項之醫療器材而販賣、供應、運送、寄藏、媒介、轉讓或意圖販賣而陳列者,亦同。(第2項)」。 四、問題爭點 目前我國《醫療器材管理法》對於「客製化醫療器材」並無規範,僅有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於113年[footnoteRef:3]3月函示[footnoteRef:4]:「為解決現有市售產品無法滿足特定病患生理結構特徵或病理因素之需求,由醫師基於專業知識及責任,專為特定單一病患使用而規劃及設計,並向我國同類產品醫療器材許可證所載製造業者請求生產客製化器材,屬於醫療服務之一環,無須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查驗登記或登錄,亦無須報備。」面對假牙高達約5成之非法來源且可能導致民眾發生疾病,實有加強管制之必要。爰就相關法制問題提出探討。 [3: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元表述,惟涉及外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4: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中華民國113年3月7日FDA器字第1131600117號函。] 五、探討研析 (一)建議《醫療器材管理法》增訂客製化醫療器材之定義 依《醫療器材管理法》第3條第2項規定之授權,衛生福利部於112年8月訂定《醫療器材分類分級管理辦法》。該辦法第3條規定:「醫療器材,依其風險程度,分級如下:一、第一等級:低風險性。二、第二等級:中風險性。三、第三等級:高風險性。」第4條第1項規定:「醫療器材分類分級之品項,規定如附表。」第4條附表品項高達幾千項,其中與牙科相關之品項約1百多項,多屬第一等級、第二等級,亦有屬於第三等級者。前已述及,目前我國《醫療器材管理法》尚未針對醫療器材客製化與否進行分別管制,而歐盟醫療器材指令已經對於客製化醫療器材予以規範,或可提供我國法制之參考。 依據歐盟《2007年醫療器材指令》(Directive 2007/47/EC)規定,所謂「客製化醫療器材」,係指符合資格之醫師以書面處方,依其責任、具體設計,且專供特定人使用者。而「大量製造之醫療器材」,係指醫師或其他專業人士之具體要求所採用之大量製造醫療器材,不得視為客製化醫療器材。歐盟執委會於2012年9月26日提出之醫療器材管制提議解釋備忘錄更進一步說明,新的醫療器材指令管制架構下,對「客製化」定義為「特別依醫師所開之處方箋、牙醫或任何具專業資格而受國家法律授權之人,依其責任、具體設計而專供特定人使用」,因此更擴大能夠對客製化醫療器材開處方箋之專業人士範圍[footnoteRef:5]。 [5: 然而,以工業製造程序大量製造,並透過醫師處方箋方能使用之醫療器材,以達到醫師、牙醫師或其他專業人士之具體要求等,不應被認為是客製化醫療器材。更明確說明大量製造,經由工業製造程序而製成之醫療器材,不屬於客製化醫療器材。因為客製化醫療器材已經醫師或專業人士評估,因此給予的管制程度不高。李科逸,〈國際推動生產力4.0基礎法制政策研析〉,《科技法律透析》,第27卷,第11期,104年11月,頁47。] 歐盟對於客製化醫療器材之定義,與我國113年3月函示大致相符,為將客製化醫療器材納入管制,爰建議《醫療器材管理法》第3條增訂第2項規定客製化醫療器材之定義,以資明確。 (二) 客製化醫療器材之監督機制 近年(2021年3月15日)歐盟醫療器材調和小組(Medical Device Coordination Group, MDCG)發布《醫療器材規章之客製化釐清文件》(Q&As on Custom-Made Devices & considerations on Adaptable medical devices and Patient-matched medical devices)( 文件編號MDCG 2021-3),為2021年5月26日施行的《醫療器材規章》(Regulation(EU) 2017/745, Medical Device Regulation(MDR))[footnoteRef:6]中有關客製化醫療器材(Custom-Made Devices, CMD)與一般醫療器材適用規定不同之處,作一完整說明。 [6: 按MDR係歐盟於2017年4月5日公布之新的醫療器材法規,其法規層級為規章,所有成員國均應遵守,而非各成員國經由各自國內立法程序承認適用。此規章修正人體藥品指令(Directive 2001/83/EC)、一般食品規章(Regulation(EC) 178/2002)以及化粧品規章(Regulation(EC) 1223/2009),並廢止醫療器材指令(Directive 93/42/EEC, Medical Device Directive(MDD))和主動植入式醫療器材指令(Directive 90/385/EEC, Active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Directive(AIMDD))二規範。原先MDR之過渡期為3年,即應於2020年5月26日正式施行,惟鑒於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歐盟於2020年4月24日公布Regulation(EU) 2020/561,將過渡期延長1年,至2021年5月26日方正式施行,MDD和AIMDD之大多數條文亦將於同日同步廢止失效。余飛槿,歐盟發布《醫療器材規章》(MDR)有關客製化醫材之釐清文件,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110年3月25日,網址:https://web.wtocenter.org.tw/Page/490/35392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5月1日。] 簡言之,客製化醫材亦需符合一般醫材需遵守之製造商義務、建立與產品風險等級相應之品質管理系統(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QMS)、符合MDR規定之上市後監督機制及通報不良事件等規範,但客製化醫材適用之符合性評鑑程序並非自我宣告書(declaration of conformity, DoC),而是適用MDR附件13之要求。此外,客製化醫材不必適用MDR登記醫材單一識別碼(Unique Device Identifier, UDI)及醫材標示要求之規定。最後,雖然客製化醫材亦須指定法遵負責人(person responsible for regulatory compliance, PRRC),但不必將此資料登錄至歐洲醫材資料庫(European Database on Medical Devices, Eudamed)[footnoteRef:7]。 [7: 同前註。] 我國若將客製化醫療器材入法後,建議參酌上述歐盟監督機制,於《醫療器材管理法》第48條及第49條,將客製化醫療器材之不良事件納入通報。即規定醫療器材商、醫事機構、醫療器材許可證所有人,於發現客製化醫療器材有嚴重不良事件、危害人體健康之虞時,都有通報中央主管機關之義務,俾利透過監督之強化以保障就醫民眾之健康權。 撰稿人:李郁強 2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0348/File_19853364.docx
R02757
美國貿易代表署公布「2025年各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涉及我國之相關研析
關稅法;海關進口稅則
李淑瓊
2025-05-0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57 議題研析 一、題目:美國貿易代表署公布「2025年各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涉及我國之相關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關稅法、海關進口稅則 三、背景說明(緣起) 美國貿易代表署每年發布「各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報告內容詳細說明了美國出口商面臨的對外貿易壁壘以及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為減少這些障礙所做的努力,今(2025)年3月31日公布了最新年度之報告[footnoteRef:1],其中涉及我國部分揭示了影響臺美貿易的障礙。又美國自4月5日起對全球加徵10%基準關稅,自4月9日起對57國加徵對等關稅(我國為32%),並於4月9日宣布對等關稅暫緩90天實施,維持全球加徵10%基準關稅(中國除外)[footnoteRef:2]。美國實施對等關稅後,將導致供應鏈重新調整,部分產業受衝擊,增加國際貿易之不確定性,爰有必要瞭解前揭「各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之內容。 [1: USTR,USTR Releases 2025 National Trade Estimate Report,2025年3月31日,網址:https://ustr.gov/about/policy-offices/press-office/press-releases/2025/march/ustr-releases-2025-national-trade-estimate-report,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22日。] [2: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美國關稅懶人包,2025年4月16日,網址:https://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112&pid=800228&dl_DateRange=all&txt_SD=&txt_ED=&txt_Keyword=&pageindex=1&history=,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24日。] 四、問題爭點 美國貿易代表署2025年各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提出美國出口商面臨的對外貿易障礙,為期了解美國立場並掌握雙邊貿易爭點,以評估我國法規調適需求,並強化政策應對能力,爰有必要研析相關問題。 五、探討研析 (一)美國貿易代表署2025年各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涉及我國部分簡介 我國與美國之間的經貿關係密切,雙方於1994年簽署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 TIFA),為雙邊貿易與投資議題提供了對話的平台,討論雙方共同關切議題,以堆積木的方式,逐步消除雙邊的貿易障礙、推動貿易及投資合作,自2004年起,臺美雙方協議將TIFA提高為次長級對話[footnoteRef:3]。​2022年6月,雙方宣布啟動「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Century Trade)[footnoteRef:4],旨在深化經貿關係,推進共同貿易優先事項,並促進創新與包容性的經濟成長。 [3: 曾智怡,台美TIFA重要性與復談成果為何?5大QA一次看,中央通訊社,2021年6月30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6300364.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22日。] [4: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其它/背景說明與介紹,2022年8月12日,網址:https://www.ey.gov.tw/otn/472CCB02611605E7/c51f44a0-8410-466d-9e52-2c84b7c46d8f,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22日。] 美國貿易代表署最新年度各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對我國的主要貿易關切事項如下: 1.進口政策 關稅與稅收 2023年臺灣的最惠國(Most-Favored-Nation,MFN)平均適用關稅率為6.5%,其中農產品稅率為16.6%,工業產品稅率為4.8%。臺灣自2002年加入WTO以來,設有多項農產品關稅配額(tariff-rate quotas,TRQs),儘管多年來已逐步取消,但目前仍對包括稻米、花生、香蕉與鳳梨在內的16項農產品保留配額制度,並對部分產品啟用特別保障措施(special safeguards,SSGs),截至2024年12月31日,臺灣針對紅豆、柚子與乾燥金針花3類農產品啟用SSG。 非關稅障礙 臺灣曾因美國稻米出口商報價高於設定上限,拒絕國別專屬配額(CSQ)下的投標,且未公開上限價格,引發外界質疑。2022年,臺灣僅履行61%美國專屬配額,餘額轉為全球投標,創下自2014年以來最大落差;但2023與2024年均履行全額。儘管改善落差情況後,美方對稻米市場准入仍持續關切。此外,臺灣要求基因改造與非基因改造原料(例如:玉米、大豆)使用不同稅則號列,美方認為兩種產品在安全性無差異,且供應鏈中常會混合,該要求缺乏科學依據。另有美方利害關係人指出,臺灣對美國豬肉進口業者進行頻繁無正當理由之稽查,波及進口商、批發商及餐飲業者,嚴重干擾營運,降低進口意願。 2.技術性貿易障礙/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障礙 技術性貿易障礙 自2021年1月起,臺灣要求豬肉產品標示原產地,並訂定萊克多巴胺最大殘留量,引發美方擔憂誤導消費者,已在WTO與TIFA表達關切。汽車部分,臺灣採用UNECE標準,2023年起每年僅限每款75輛符合FMVSS標準[footnoteRef:5]的美國車輛進口,部分美國車廠希望引進特色車款,但受限於配額無法擴大銷售。 [5: 按UNECE標準係指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1958年汽車標準協議;FMVSS標準係指美國聯邦汽車安全標準。] 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障礙 臺灣自2015年起禁止基因改造食品進入校園,美方質疑其科學依據並持續敦促撤銷。美國牛肉方面,雖然2009年雙方達成全面開放協議,但臺灣仍限制絞肉及內臟進口,並施加港口檢驗,美方要求依科學標準開放。針對動物飼料用之牛血製品及牛脂,臺灣以狂牛症為由限制進口,違反國際標準。另除進口豬肌肉外,臺灣尚未針對其他含萊克多巴胺或β-促效劑的產品設定Codex標準殘留量,檢測方法亦與國際不同,美方要求改善。農藥殘留量審核方面,美方認為補件機會不足。進口加工用洋芋方面,美方要求取消並不構成食安風險之發芽因素導致的整批貨物退貨限制。 3.智慧財產權保護 臺灣於2019年5月修正著作權法打擊非法串流,但線上侵權問題仍行嚴重,美方並關切校園教材濫用情形。2022年5月新增重大侵權案件可由檢方主動起訴條文,惟截至2024年底尚未落實。其餘著作權法修正案,自2017年送請立法院審議後,仍未三讀通過,部分條文遭質疑過度寬鬆。行政院於2021年再次送審,預期於新會期續審[footnoteRef:6]。此外,2022年6月立法院通過國家安全法修正案,將竊取核心技術的營業秘密行為列為國安犯罪,處5年至12年徒刑及高額罰鍰。 [6: 第11屆立法委員已於2024年2月1日就職,因屆期不連續原則,故該提案無法保留到第11屆之會期繼續審查。] 4.服務貿易障礙 報告特別指出金融服務業的服務業障礙。報告指出,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的銀行局、保險局及證券期貨局已分別針對金融機構發布各自的自治規則(金融機構作業委外使用雲端服務自律規範),雖然銀行局開放60天的公眾意見徵詢期,但保險局和證券期貨局卻都未提供徵詢期。另指出金融控股公司可使用雲端備援與營運據點,需定期壓力測試。業者必須與服務商簽署書面協議並遵守規範,確保數據安全與備份存於臺灣。 5.投資障礙 臺灣禁止外資投資部分化學材料、金屬、電視與廣播節目製作、電力輸配與郵政業務。電信業外資直接持股限於49%,總持股(含間接)不得超過60%。航空、地勤、空運與餐飲服務外資限49%,單一外資不得超過25%。臺籍船運服務外資上限為50%。有線電視限外資持股20%,衛星廣播電視外資持股則限制為50%。 6.其他障礙 美方對臺灣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藥品核價流程、協議重談及新技術評估程序的透明度與可預測性仍表達關切,儘管2024年1月起已縮短核價時程以改善部分問題。醫療器材方面,未列入健保給付的植入式及常用器材須申請自費碼,否則收費將受罰。臨時自費碼自2014年開放,但需審核新療程,美方希望提升程序透明度並加速臨時碼核發。 (二)研析意見 面對美國2025年各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的指摘,建議我國可在對等、公平及維護本國業者權益的基礎上,由各相關主管機關依權責分工,在市場開放、法規透明度及與國際標準接軌方面提出正面回應。就農產品貿易部分,應持續檢討標示與檢驗措施,促進相關規範與國際規範接軌,並提升科學依據與透明度,以減少技術性貿易障礙。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應持續加強執法,顯示我國強化著作權保護的決心,未來亦應持續推動相關修法,以因應數位時代挑戰。針對藥品與醫療器材市場准入問題,應持續檢討自費碼申請流程,提升審查效率與程序透明度。 2024年臺美全年貿易累計總額為1,586億美元,臺灣為美國第7大貿易夥伴,與2023年相比增加24.2%,相對的,我國第2大出口市場為美國,比重占23.4%[footnoteRef:7]。美國對臺灣貨品貿易逆差為739.2億美元(係美國第6大逆差來源),與2023年相比增加54.6%[footnoteRef:8]。從前述數據可知,我國與美國之經貿往來日趨密切,互為重要貿易夥伴。目前雙方在TIFA及「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等平台已有良好對話機制,應持續在互惠原則下合作,積極解決具體問題,以促進雙邊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7: 行政院,進出口貿易量,2025年3月26日,網址:https://www.ey.gov.tw/state/6A206590076F7EF/8b5032af-1a67-4c02-bd16-8791aa459cd2,最後瀏覽日期:20025年4月23日。] [8: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美國2024年1至12月貿易統計/臺美經貿往來情形,網址:https://www.ey.gov.tw/otn/32D001D14784DF5E,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23日。] 撰稿人:李淑瓊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0345/File_19853362.docx
R02756
美國使用AI徵才與就業歧視相關指引簡介
就業服務法
陳秋芬
2025-05-0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56 議題研析 一、題目:美國使用AI徵才與就業歧視相關指引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就業服務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 ,國內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企業考慮運用AI進行徵才,但也同時帶來就業歧視、隱私侵權及違法解僱等風險。 另依國外經驗顯示,利用AI進行履歷篩選容易引發爭議。以亞馬遜(Amazon)為例 、 ,該公司於2014年 推出AI自動化招聘系統,透過過去10年的聘僱資料進行訓練,原意在從眾多應徵者中挑選出最佳人選。然而,因原始資料中男性錄取比例較高,導致AI系統出現性別偏見,在篩選結果上明顯傾向男性。亞馬遜最終於2018年停用這套AI篩選機制,以避免持續產生不公平現象。由此可知,AI招聘人才可能加劇就業歧視。 四、問題爭點 隨著AI技術在徵才過程中的應用可能日益普及,有關就業歧視的風險也隨之提升。根據《就業服務法》第5條規定,雇主不得因種族、性別、年齡等特徵對求職者或員工產生歧視。然而,若AI篩選演算法依據過去資料進行判斷,可能將既有的偏見自動化,加劇不公平現象。這不僅違反《就業服務法》促進平等的立法意旨,也對國民就業權益構成潛在威脅。因此,如何確保AI在徵才應用時符合法律規範,已成為當前重要的法律與實務爭點。 五、探討研析 (一)美國《1964年民權法第7章:軟體、演算法及AI於就業甄選程序下不利影響評估指引》緣起及簡介 隨著近年來AI與演算法的快速發展,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U.S.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以下簡稱EEOC)於2021年10月28日啟動了「AI與演算法公平倡議 」。此倡議旨在深入檢視科技如何根本改變就業決策流程,並致力於引導求職者、員工、雇主及技術供應商,確保AI工具的運用符合聯邦平等就業的相關法規,並具備公平性。 該倡議運作方式,首先成立了內部工作小組,專責統整策略推動相關工作。接著,EEOC透過與技術開發者、雇主與員工代表的座談會,深入討論演算法工具對就業決策的實際影響。此外,EEOC也有系統地蒐集這類技術在實務中的採用情形、設計原則及效能結果,據以篩選出既公平又具成效的最佳實踐,進一步推廣至產業界。最終,EEOC發布技術協助指南,為雇主和技術開發者提供符合法規、促進就業公平的AI應用指引。 據此,為確保AI與演算法在就業領域的公平性,EEOC根據《1964年民權法第7章,Title VII of the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 》及1978年訂定之《員工甄選程序統一指導方針,Uniform Guidelines On Employee Selection Procedures,以下簡稱UGESP 》,於2023年5月18日訂定《1964年民權法第7章:軟體、演算法及AI於就業甄選程序下不利影響評估指引,Assessing Adverse Impact in Software, Algorithm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sed in Employment Selection Procedures Under Title VII of the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 》,此指引旨在確保雇主在招募及其他就業決策中採用之自動化系統(automated systems),能夠符合法律規範,並防止因使用這些系統而對求職者及員工產生歧視性結果 。 《1964年民權法第7章:有關就業甄選程序中軟體、演算法及AI產生不利影響的評估指引》的重點,不僅再次重申《1964年民權法第7章》的規定,且明確指出《UGESP》為雇主提供判斷其所採用甄選程序,是否符合法律對「不利影響」分析標準的依據。指引內並提出7個關鍵問答,以協助雇主更完善地評估其自動化甄選工具對求職者及員工的影響(關鍵問答,彙整如表1)。 表1:指引問答彙整表 編號 問題要旨 重點回覆摘要 1 雇主使用演算法決策工具是否屬於「甄選程序」? 只要被用作就業決策依據,任何「措施、組合措施或程序」皆屬「甄選程序」,所以指引同樣適用於演算法工具(例如:用於聘用、晉升、解雇等決策時)。 2 雇主可否用同樣方式評估演算法工具的不利影響? 雇主可以檢視甄選程序是否對特定保護群體造成「明顯較低的選取率」,若對某種族、性別等產生不利影響且無正當性與業務需求,則違反《1964年民權法第7章》。 3 使用他人設計/管理的演算法工具,雇主是否負責? 即使工具由外部供應商設計或管理,雇主若採用工具,對於出現的不利影響仍需負責。選擇工具時應主動詢問供應商有無評估對受保護群體的不利影響。 4. 什麼是「選取率(selection rate)」? 選取率指特定群體中被聘用、晉升或通過篩選的人數占參與總人數的比例。例如:80位白人有48人晉級,選取率為60%;40位黑人有12人晉級,選取率為30%。 5 什麼是「五分之四法則(four-fifths rule)」? 此法則用以判斷兩群體選取率差異是否「明顯」。如果一群體的選取率與另一群體相比不到80%(即0.8),則屬於明顯差異,可能構成歧視舉證依據。 如上例,黑人選取率為30%;白人選取率為60%,則五分之四法則計算30%/60%=0.5,則黑人群體的選取率僅為白人群體的50%,遠低於80%的門檻,符合五分之四法則所認定的不利影響標準,依該法則這可能是歧視黑人的證據。 6 遵循五分之四法則是否能保證無不利影響? 五分之四法則僅是一經驗法則;部分情況(如大規模甄選、對應徵有抑制效果等)即使未觸及80%,仍可能產生不利影響。法院和EEOC認定無不利影響時也需考量統計顯著性(statistical significance)等其他證據。 7 發現演算法工具可能產生不利影響時應如何處理? 雇主如發現演算法工具對特定保護群體有不利影響,可調整工具、選擇其他方案以避免違法;也應持續自我評估並修正實務,以主動降低不利影響,避免觸法。 資料來源:作者彙整自製 (二)我國《就業服務法》相關法制建議 當前我國針對就業歧視的規範,主要依據《就業服務法》第5條第1項。然而,隨著AI於徵才流程中應用日益普及,勞動部表示刻正研擬相關指引,以因應AI徵才可能衍生的新興就業歧視風險。觀察美國《1964年民權法第7章》,以及《1964年民權法第7章:有關就業甄選程序中軟體、演算法及AI產生不利影響的評估指引》,我國若欲有效防止AI徵才所致的就業歧視,關鍵在於訂定具體、明確且可實務操作的判斷標準與操作機制。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流於原則宣示而缺乏實際效用,進一步確保制度在實際運作中真正落實就業平等保障。 因此,建議勞動主管機關除參酌《1964年民權法第7章:有關就業甄選程序中軟體、演算法及AI產生不利影響的評估指引》等規定外,亦應積極參考「AI與演算法公平倡議」之運作模式,可先行蒐集我國AI技術於徵才流程中的實際應用情形、設計準則及效能評估結果,據以分析現行運作的挑戰與風險。進一步,應研擬兼顧公平性與效能的最佳實務方案,並將相關具體經驗作為未來修正《就業服務法》及相關就業歧視規範的重要參據。如此,方能確保法制規範具前瞻性與可行性,真正落實就業平權的核心價值。 撰稿人:陳秋芬 � 葉冠妤、李柏澔、楊惠琪,企業AI徵才爭議多 勞部研擬訂定指引,聯合新聞網, 2025年4月21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9/8687339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24日。 � Unwire Pro,亞馬遜發現招聘用AI系統歧視女性,決定棄用,科技新報,2018年10月1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technews.tw/2018/10/15/amazon-scraps-secret-ai-recruiting-tool-that-showed-bias-against-women/" ��https://technews.tw/2018/10/15/amazon-scraps-secret-ai-recruiting-tool-that-showed-bias-against-women/�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24日。 � 陳亭瑋,靠AI徵人,多男性!-人工智慧是否藏有性別偏見?聯合新聞網,2021年7月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117/5573259" ��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117/5573259�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24日。 � 本議題年分之使用,因部分內容涉及外國法制介紹,為利閱讀與比較,統一以西元紀年表示,俾利索引。 � EEOC,EEOC Launches Initiativ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lgorithmic Fairness,2021年10月2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eeoc.gov/newsroom/eeoc-launches-initiative-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algorithmic-fairness" ��https://www.eeoc.gov/newsroom/eeoc-launches-initiative-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algorithmic-fairness�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28日。 � 《1964年民權法第7章》聚焦於保障就業領域的平等權益,核心內容在於明確禁止雇主因種族、膚色、宗教、性別或國籍等理由,對員工或求職者進行任何歧視行為。U.S.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Title VII of the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eeoc.gov/statutes/title-vii-civil-rights-act-1964" ��https://www.eeoc.gov/statutes/title-vii-civil-rights-act-1964�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24日。 � UGESP係由EEOC、公務員事務委員會(Civil Service Commission)、勞工部(Department of Labor)及司法部(Department of Justice)等四部門共同制定這套統一指導方針。旨在協助雇主、勞工組織、就業機構、發照及認證機關,遵守聯邦法律對於禁止基於種族、膚色、宗教、性別及原國籍等歧視性就業行為的相關規定。本規範適用於所有用人決策流程,從招聘、晉升到資格認證等,並明確定義了歧視的法律界線:任何產生不利影響的甄選程序若未經正當效度驗證,即構成非法歧視,並提出「五分之四法則」,即特定族群若錄取率低於最高錄取群體的80%,將被視為存在不利影響。UGESP/Section 1: Statement of Purpose/A. Need for uniformity- Issuing agencies.,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uniformguidelines.com/uniguideprint.html" ��https://www.uniformguidelines.com/uniguideprint.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28日。 � 《Select Issues: Assessing Adverse Impact in Software, Algorithm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sed in Employment Selection Procedures Under Title VII of the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robinsonbradshaw.com/assets/htmldocuments/Select%20Issues%20Assessing%20Adverse%20Impact%20in%20Software%20Algorithms%20and%20Artificial%20Intelligence%20Used%20in%20Employment%20Selection%20Procedures%20Under%20Title%20VII%20of%20the%20Civil%20Rights%20Act%20of%201964.pdf" ��https://www.robinsonbradshaw.com/assets/htmldocuments/Select%20Issues%20Assessing%20Adverse%20Impact%20in%20Software%20Algorithms%20and%20Artificial%20Intelligence%20Used%20in%20Employment%20Selection%20Procedures%20Under%20Title%20VII%20of%20the%20Civil%20Rights%20Act%20of%201964.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28日。 � 柯郁萱,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發布「評估就業篩選程序中使用軟體、演算法及AI之不利影響」技術輔助文件,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2023年9月,� HYPERLINK "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16&tp=1&d=9036" ��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16&tp=1&d=9036�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28日。 3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0343/File_19853359.doc
R02755
勞工因天災無法出勤之工資風險負擔問題研析
勞動基準法
葉育彰
2025-05-0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 2755 議題研析 一、題目:勞工因天災無法出勤之工資風險負擔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勞動基準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自2018年6月15日開始發布「高溫資訊」,定義為地面最高氣溫上升至攝氏36度以上,依據觀測或預測的氣溫高低與延續情形,分黃燈、橙燈、紅燈3種等級。惟檢視《氣象法》[footnoteRef:1]對災害性天氣定義中,並未包含「高溫」,然考量全球暖化、極端天氣等,因此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正研擬修正《氣象法》,將高溫納入災害性天氣[footnoteRef:2]。 [1: 《氣象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用名詞,定義如下:……十三、災害性天氣:指可能造成生命或財產損失之颱風、大雨、豪雨、雷電、冰雹、濃霧、龍捲風、強風、低溫、焚風、乾旱等天氣現象。……」。] [2: 陳祐誠,有「高溫假」放了?氣象署修法將高溫納入災害性天氣,中國時報,114年4月15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50415002934-260405?chdtv,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8日。] 四、問題爭點 依勞動部訂定之《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給付要點》第6點規定,天然災害發生時(後),勞工工作所在地經轄區首長依《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規定通報停止辦公,勞工因而未出勤時,雇主不得視為曠工、遲到或強迫勞工以事假或其他假別處理,且不得強迫勞工補行工作、扣發全勤獎金、解僱或為其他不利之處分。 惟《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並未有「高溫」停止上班及上課之標準,且勞工因天然災害無法出勤工作之工資風險,亦未有法律明文規範,因而衍生相關爭議,爰有必要檢討修正以符實需。 五、探討研析 (一)主管機關是否於《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增訂「高溫」得發布停止上班及上課之標準,尚有待各界凝聚共識 《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雖已規定權責機關得就「風災」、「水災」、「震災」、「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災害」發布停止上班及上課之標準[footnoteRef:3],惟該辦法並未就「高溫」天氣訂有特別獨立的規範,而須個案判斷是否屬該辦法第8條[footnoteRef:4]所稱「其他天然災害」而「造成交通、水電供應中斷或供應困難,影響通行、上班上課安全,或有致災之虞、必須撤離或疏散」者,始得發布停止上班及上課。 [3: 《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第4條規定:「風災已達下列基準之一者,得發布停止上班及上課:一、依據氣象預報,颱風暴風半徑於4小時內可能經過之地區,其平均風力可達七級以上或陣風可達十級以上時。二、依據氣象預報或實際觀測,降雨量達附表之各通報權責機關停止上班上課雨量參考基準,且已致災或有致災之虞時。三、風力或降雨量未達前2款停止上班及上課基準之地區,因受地形、雨量影響,致交通、水電供應中斷或供應困難,影響通行、上班上課安全或有致災之虞時」、第5條規定:「水災已達下列基準之一者,得發布停止上班及上課:一、符合前條第2款規定。二、各機關、學校之處所或公教員工住所積水,或通往機關、學校途中,因降雨致河川水位暴漲、橋梁中斷、積水致通行困難、地形變化發生危險,有影響通行、上班上課安全或有致災之虞時」、第6條規定:「震災已達下列基準之一者,得發布停止上班及上課:一、地震發生後,各機關、學校之房舍或公教員工所居之房屋因受地震影響倒塌或有倒塌危險之虞時。二、地震發生後,各機關、學校之房舍或公教員工住所未達前款之基準,但因受地震影響致交通、水電供應中斷或供應困難,影響通行、上班上課安全或有致災之虞時」、第7條規定:「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災害已達下列基準之一者,得發布停止上班及上課:一、符合第4條第2款規定。二、依據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警戒預報或實際觀測,達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訂定並公開之各地區土石流警戒基準值及大規模崩塌警戒基準值,且已致災或有致災之虞時」。] [4: 《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第8條規定:「其他天然災害造成交通、水電供應中斷或供應困難,影響通行、上班上課安全,或有致災之虞、必須撤離或疏散時,得發布停止上班及上課」。] 至於主管機關是否於《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增訂「高溫」得發布停止上班及上課之基準,有論者認「所謂高溫的標準,要多少才算高溫?是否要再分級?以體感溫度還是實際溫度為主?還有,對藍領、白領,或是室內(有空調)、戶外不同的工作,是否該有所區分?甚至不同行業、不同工作內容,是否需考慮其體力負擔的不同而又有不同的標準?要以強制性的高溫假為主,還是補貼性高溫津貼為主?」,惟亦有認「鑑於臺灣較全球溫度上升幅度來得顯著,且升溫速度還在加快中,為因應氣候變遷造成工作環境的危害,主管機關似有必要積極研擬明定高溫假之可行性,以保障勞工的健康安全」[footnoteRef:5],考量高溫天氣對人類危害情形或有不一,且因各類工作型態(室內、室外)亦有不同,如何因高溫調適上班上課之基準,尚有待各界凝聚共識。 [5: 林鈺琪,〈高溫假立法可行性研析(編號:RO2219)〉,立法院法制局議題研析,頁3。] (二)基於勞動基準法保障勞工之立法精神,勞工因天然災害無法出勤工作之工資風險,允宜於勞動基準法明定由雇主負擔,以避免爭議 依《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第2條[footnoteRef:6]規定,該辦法僅適用政府各級機關及公、私立學校。至於民間企業是否停止上班,依該辦法第18條第2項[footnoteRef:7]規定,仍須依照勞動基準法或其他法令規定,由勞資雙方協商處理。 [6: 《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第2條規定:「本辦法適用範圍為政府各級機關及公、私立學校。但因業務需要,需輪班輪值、參與救災或其他特殊職務,必須照常出勤或酌留必要人力,經機關、學校首長指派出勤者,不適用本辦法之規定」。] [7: 《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第18條第2項規定:「民間企業之停止上班,依照勞動基準法或其他法令規定,由勞資雙方協商處理」。] 雖勞動部訂定之《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給付要點》第6點[footnoteRef:8]已規定,天然災害發生時(後),勞工工作所在地經轄區首長依《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規定通報停止辦公,勞工因而未出勤時,雇主不得視為曠工、遲到或強迫勞工以事假或其他假別處理,且不得強迫勞工補行工作、扣發全勤獎金、解僱或為其他不利之處分。 [8: 《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給付要點》第6點規定:「天然災害發生時(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雇主不得視為曠工、遲到或強迫勞工以事假或其他假別處理,且不得強迫勞工補行工作、扣發全勤獎金、解僱或為其他不利之處分:(一)勞工工作所在地經轄區首長依『天然災害停止辦公及上課作業辦法』(以下稱作業辦法)規定通報停止辦公,勞工因而未出勤時。(二)勞工工作所在地未經轄區首長依作業辦法規定通報停止辦公,惟勞工確因颱風、洪水、地震等因素阻塞交通致延遲到工或未能出勤時。(三)勞工工作所在地未經轄區首長依作業辦法規定通報停止辦公,惟其居住地區或其正常上(下)班必經地區,經該管轄區首長依作業辦法規定通報停止辦公,致未出勤時」。] 惟勞工因《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給付要點》第6點所定之情形無法出勤工作,勞工得否請求雇主照給工資,因同要點第7點[footnoteRef:9]僅規定,雇主「宜」不扣發工資,因而迭生爭議。 [9: 《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給付要點》第7點規定:「勞工因前點所定之情形無法出勤工作,雇主宜不扣發工資。但應雇主之要求而出勤,雇主除當日工資照給外,宜加給勞工工資,並提供交通工具、交通津貼或其他必要之協助」。] 司法實務多認[footnoteRef:10],除非勞動契約、團體協約或工作規則已明定雇主應照給工資,否則因《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給付要點》性質非屬法規命令,且該第7點使用「宜」而非「應」之用語,僅具建議性質,自不得作為法律強制規定之請求權基礎,如果勞工未出勤,雇主可以扣發未出勤當日工資。 [10: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臺南簡易庭112年度南勞簡字第28號民事判決、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新市簡易庭108年度新勞簡字第19號民事判決、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06年度勞簡上字第8號民事判決、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04年度勞訴字第61號民事判決、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簡易庭101年度北勞簡字第162號民事判決參照。] 然有論者認[footnoteRef:11],勞工之工資不單只具有財產權之性質,而與勞工之生存息息相關,當天然災害致勞工出勤有危險時,勞工雖可免出勤義務,但若將此工資危險交由勞工承擔時,具有經濟壓力的勞工為了生存需求,在考績、升遷調動、未來薪資等考量下,極可能冒著極大的在途風險出勤。基於勞動基準法保障勞工之立法精神,勞工之身體、生命及生存權與雇主之經營財產權相衝突時,雇主之經營財產權應為退讓,且相較於勞工,雇主一般具有較優勢之經濟能力,其承擔風險能力亦較強,可透過保險等方式轉嫁風險。因此,其認為應由雇主承擔天然災害所致之工資風險,並應於勞動基準法明文為規範,較為妥適。 [11: 董怡湘,〈工資危險負擔之研究—以天災「假」為核心〉,《萬國法律》,第227期,108年10月,頁99、102-103。] 綜上,基於勞動基準法保障勞工之立法精神,且審酌雇主相較勞工一般具有較優勢之經濟能力,承擔及轉嫁風險能力亦較強,《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給付要點》亦已規定雇主「宜」不扣發工資。是以,立法政策上,允宜參採論者建議,於勞動基準法明定勞工因天然災害無法出勤工作之工資風險由雇主負擔,以避免爭議。 撰稿人:葉育彰 5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0335/File_19851054.docx
R02754
風格模仿與當代在世藝術創作者之著作權保護
著作權法
陳樂庭
2025-05-0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54 議題研析 一、題目:風格模仿與當代在世藝術創作者之著作權保護 二、議題所涉法規 著作權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OpenAI公司(下稱OpenAI)推出全新圖像生成工具,用戶可指定生成式AI軟體生成仿作特定動畫風格之圖像,引發著作權侵害之疑慮 。針對當代在世藝術家風格的權益保護,OpenAI於發表此新功能時,雖表示已針對用戶嘗試生成特定藝術家風格的圖像,設有拒絕執行機制,惟此安全機制並沒有禁止生成模仿工作室美術風格的圖片 ,且用戶亦可用誘導方式破解此機制 。 著作權法之保護對象並不及於風格,其本意係避免箝制他人之自由創作 ,惟藝術風格係創作表現之辨識核心且具市場價值,若大眾可透過生成式AI軟體輕易生成商業藝術創作者之風格,對於原創作者商業利益之侵害,非無疑義 。 4、 問題爭點 當代在世藝術創作者以營利為目的之「藝術風格」是否應納入著作權法保障範圍?有必要審慎研議以保障創作者權益。 5、 探討研析 (1) 著作權法不保護風格—概念抄襲不構成著作權侵害 依著作權法第10條之1規定,著作權之保護僅及於該著作之表達,而不及於其所表達之思想、程序及概念等,即著作權法所保護的是概念及思想之表達,並不保護概念及思想本身 。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已就有關藝術創作者之風格是否受著作權法之保護提出回應,除重申前揭著作權法保護範疇及立法本旨外,並表示著作權法之保護對象係動畫本身,並非動畫風格,故有關AI大量模仿藝術家風格一節,恐不涉及著作權侵權,如有相關爭議須由法院個案認定 。 (2) 司法實務上有關近似風格之著作侵權見解 1、 美國司法實務見解 美國司法實務通常以二造爭議作品是否存在「實質相似性」為判斷標準 ,並曾承認藝術風格有受著作權保護之可能。1980年Malden Mills v. Regency Mills 案中,第二巡迴上訴法院認為,雙方之二種設計於主題內容、表現風格、陰影、構圖等的相對尺寸、擺放位置及氛圍等各方面均具有實質相似性。1987年Steinberg v. Columbia Pictures Industries案中,法院也認為風格是表達的要素之一 。 2、 我國司法實務見解 我國法院認為,著作權保護之範圍若擴及至思想、概念,將限制他人創作自由,有失著作權法立法本旨 ,惟亦有於判決承認「作品風格」屬著作權保護之範疇。 在藝術圖案及設計上,智慧財產法院 107 年度民著上易字第6號民事判決指出 ,不同之創作人於繪製圖案時,以何種姿態、構圖、風格來表現圖案整體之美感,仍可能存在不同之表達方式,該表達方式足以展現作者之個性及獨特性者,即應認為具有原創性,為著作權法所保護之美術著作。 在攝影著作上,多有判決指出,攝影著作之取景、燈光、角度及風格呈現係屬攝影師之專業技巧,可感受到作者獨特之個性及創作性,具有相當程度之屬人性,客戶會將攝影師之風格呈現是否符合自身需求納入評估 。 (3) 風格乃創作者心血結晶及謀生工具,需思考建立合理分潤機制 著作權法之保護範圍不及於畫風、風格等觀念構想本身 ,對於藝術創作流派之過度保護固然會限制創新,惟特定藝術家具獨特性的風格表現具有高度辨識性,並可創造經濟利益,現有知名動畫大廠,均係透過成功營造具有高度辨識性的特殊風格而成為國際企業。 生成式AI快速仿作藝術家風格的特性,使得人氣藝術風格圖像的取得成本大幅下降,ChatGPT使用量暴漲為OpenAI帶來許多商業利益 ,原創藝術家卻未因此受益。美國已有藝術創作者對多家人工智慧公司利用其原創作品進行軟體訓練並允許用戶生成仿作風格圖像提起告訴 ,立法者亦提草案擬制定「生成式AI著作權揭露法」 ,田納西州並已通過「確保肖像、聲音和圖像安全法案」,要求第三方利用生成工具重製肖像、聲音或圖像應有本人之事前同意 。 風格形成是藝術創作者的心血結晶及謀生工具,實有保護之必要;然而,即使風格有受保護之可能,其保護的範圍亦須加以界定 ,相關法規之訂修仍需審慎研議。基於生成式AI技術的日新月異對於藝術創作者的權益侵害迫在眉睫,其爭議之所在多聚焦於經濟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建議或可先透過平台中介業者分潤機制之建立,讓藝術創作者的創意能夠收取合理之報酬,促進其權益之保障。 撰稿人:陳樂庭 � YU CHU CHUNG,OpenAI圖像生成新功能掀「吉卜力化」風潮,引發藝術風格「跟風」、「模仿」與著作權爭議,關鍵評論網,114年3月28日,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0839?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TN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8日。 � YU CHU CHUNG,同前註。 � 風生活綜合報導,如何用ChatGPT生成吉卜力風格?失敗不能用怎麼辦?「破解指令」大公開!免費製圖步驟教學一次看,風傳媒,114年4月1日,網址:https://www.storm.mg/lifestyle/534918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8日。 � 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民著訴字第2號民事判決要旨:著作權之保護標的僅及於表達(expression),而不及於思想、概念(idea),此即「思想與表達二分法」。蓋思想、概念性質上屬公共資產,若將著作權保護範疇擴張至思想、概念,將無形箝制他人之自由創作,有失著作權法第1條所揭櫫「保障著作人著作權益,調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國家文化發展」之立法目的。詳參司法院裁判書系統, 98年4月3日,網址: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id=IPCV,98%2c%e6%b0%91%e8%91%97%e8%a8%b4%2c2%2c20090403%2c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1日。 � 美國數位插畫家Marc Brunet於X(前身為Twitter)上發表一篇文章,針對生成式AI大量模仿生成吉卜力風格圖像趨勢表達批評:「吉卜力從中賺了0美元,但OpenAI公司於竊取吉卜力工作室具標誌性的藝術風格後,卻賺了數十億美元。」,彰顯現行著作權法不保護風格,對於原創者權益保護的侷限性。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資訊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詳參REI NAKAFUJI,Ghibli-style AI images ignite debate over art copyright protections,NIKKEI Asia,2025年4月14日,網址: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Technology/Artificial-intelligence/Ghibli-style-AI-images-ignite-debate-over-art-copyright-protections,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2日。 � 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享有著作權。但本法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同法第10條之1規定:「依本法取得之著作權,其保護僅及於該著作之表達,而不及於其所表達之思想、程序、製程、系統、操作方法、概念、原理、發現。」。 � 林菁樺,AI生成吉卜力照片洗版 智慧局:模仿風格不涉及侵權,自由財經,114年4月2日,網址: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99867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2日。 � 陳豐年、廖威智,〈論著作權法之實質相似性(substantial similarity):以美國聯邦第二巡迴上訴法院判決為中心〉,《智慧財產權月刊》,第219期,106年3月,頁43。 � CASEMINE,MALDEN MILLS, INC., v. REGENCY MILLS, INC,1980年8月7日,網址:https://www.casemine.com/judgement/us/59149275add7b04934598b3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2日。 � 陳家駿,〈從美國人工智慧擴散模型訴訟案��–談生成式AI圖像之著作侵權議題〉,《智慧財產權月刊》,第298期,112年10月,頁15。 � 司法院裁判書系統,同註� NOTEREF _Ref196213407 \h � \* MERGEFORMAT �4�。 � 智慧財產法院 107 年度民著上易字第6號民事判決:「……創作性係指該創作足以表達著作人之思想、感情,且與先前存在之作品,具有可資區別的變化,足以表現創作人之個性及獨特性而言。……,惟不同之創作人在繪製該些圖案時,以何種姿態、構圖、風格來表現圖案整體之美感,仍可能存在不同之表達方式,該表達方式足以展現作者之個性及獨特性者,即應認為具有原創性,為著作權法所保護之美術著作。」 �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11年民著訴字第59號民事判決:「攝影著作之取景、燈光、角度及風格呈現,係立基於各攝影師之專業攝影技巧,客戶找尋合作之攝影師,亦會評估該攝影師所呈現之風格是否符合其自身需求,亦即攝影工作之性質具有相當程度之屬人性;……」;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10年度民著訴字第119號民事判決、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11年度民著上字第15號民事判決「……照片以前述編排方式呈現以被上訴人為寫真主角之風格、特色、美感,顯現出編輯作者之創作性,堪認系爭寫真檔案確屬編輯著作,而應受著作權法之保護。」。 �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主題網,電子郵件1111212,111年12月12日,網址:https://www.tipo.gov.tw/copyright-tw/cp-407-916892-c036b-30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2日。 � 段智恆,GPU快燒壞!ChatGPT因吉卜力風格熱潮使用量暴增,114年4月1日,網址:https://news.cnyes.com/news/id/5919902,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2日。 � Min Chen,Artists and Illustrators Are Suing Three A.I. Art Generators for Scraping and ‘Collaging’ Their Work Without Consent,artnet,2023年1月24日,網址:https://news.artnet.com/art-world/class-action-lawsuit-ai-generators-deviantart-midjourney-stable-diffusion-224677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2日。 � 此法案由美國加州民主黨眾議員Adam Schiff提出,要求AI公司披露受版權保護的作品被用於訓練他們的模型,否則將面臨罰款。Kristin Robinson,New Federal Bill Could Require Disclosure of Songs Used in AI Training,billboard,113年4月9日,網址:https://www.billboard.com/business/legal/federal-bill-ai-training-require-disclosure-songs-used-123565108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2日。 � 林彥甫編譯,美國田納西州《確保肖像、聲音和圖像安全法案》要求第三方若利用生成工具重製肖像、聲音或圖像應得本人之事前同意,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113年7月,網址: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4&tp=1&d=919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2日。 � 陳家駿,同註� NOTEREF _Ref196235637 \h ��12�,頁15-16。 3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0332/File_19851051.doc
R02752
山域事故搜救費用收取相關問題研析
消防法;緊急醫療救護法
傅朝文
2025-05-0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52 議題研析 1、 題目:山域事故搜救費用收取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消防法、緊急醫療救護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近年來各地方自治團體為因應山域事故頻傳,加強山域登山活動意外事故預防管理,於105年 後陸續制定登山活動管理之相關自治條例。依此等自治條例,不僅可對違規從事登山活動者開罰,亦可求償由地方政府進行搜救之費用。惟查107年間,某地方政府向違規登山隊代位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以下簡稱空勤總隊)求償直昇機搜救費用時,內政部訴願委員會認為,空勤總隊並沒有收取直昇機搜救費用的法源依據,以自治條例規範該費用不合理,撤銷原處分。 。 內政部近期表示,近期多起山域事故凸顯民眾缺乏自負安全觀念,就國家公園入山管理及山域救援等事項,研議納入使用者付費機制,遏止不負責任登山行為 。 4、 問題爭點 按山域事故之救援有時須動用直昇機等出勤費用龐大之搜救資源,全由政府預算支應未盡合理,如向被救援者收取又欠缺法源依據,應如何解決,實有探究之必要,爰研析國內外相關規範,以供我國法制之參考。 五、探討研析 (1) 國家對遭受山域事故者的救援義務 有關山域事故搜救費用應如何收取或分擔問題,首須釐清國家對因登山活動發生事故者有無救援義務,如無救援義務,自無由國家負擔全部或部分搜救費用之問題。按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1年度重國字第30號民事判決略以︰「按人民生存權應予保障,乃憲法第15條所明定,人民遭受生存危害,本有請求國家施以救護之基本權,消防法第16條並課予各級消防機關設置救災救護指揮中心,統籌指揮、調度、管制及聯繫救災、救護相關事宜之義務。本件張○○隻身進入白姑大山管制區進行登山活動,固屬冒險行為,惟現行法令既無禁止其在山地管制區進行登山活動,且其進入白姑大山亦經入出山地管制警察機關核准,當其登山活動遭遇生存危險,國家仍有施予救護之義務。」據此,實務上認為,基於憲法第15條所揭櫫之人民生存權應予保障之精神,國家對從事登山活動發生事故者,依消防法相關規定,負有救援義務。 (2) 山域事故搜救的法律性質 依消防法第1條規定︰「為預防火災、搶救災害及緊急救護,以維護公共安全,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特制定本法。」同法第24條規定︰「直轄市、縣(市)消防機關應依實際需要普遍設置救護隊;救護隊應配置救護車輛及救護人員,負責緊急救護業務。前項救護車輛、裝備、人力配置標準及緊急救護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復依緊急救護辦法第3條第1款規定︰「緊急救護:指緊急傷病患或大量傷病患之現場急救處理及送醫途中之救護。」此外,內政部為利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消防機關處理山域事故人命救助工作有所遵循,另訂有「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消防機關處理山域事故人命救助作業要點」。是以,在我國法制上,山域事故搜救似屬消防法相關規定中之緊急救護範疇。 (3) 現行收取山域事故搜救費用的法規依據 1、中央法規 依災害防救法第30條第3項規定,違反災害應變中心之限制或禁止規定,致遭遇危難,並由各級災害應變中心進行搜救而獲救者,各級政府得就搜救所生費用,以書面命獲救者或可歸責之業者繳納。但山域事故不屬於災害防救法第2條第1款所稱「災難」 之定義類型,無從適用該規定。此外,依前揭緊急救護辦法亦僅就醫藥費用有所規範 ,不及於搜救費用。換言之,現行中央法規尚無要求遭受山域事故者負擔搜救費用的法律依據 。 2、地方法規 臺中市為加強山域登山活動意外事故預防管理,於105年11月24日公布「臺中市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主要內容為課予從事登山活動者各種義務。就登山事故搜救費用部分,依該條例第14條規定,於特殊管制山域從事登山活動遭受登山事故,由臺中市政府進行搜救者,該市政府得以書面命其支付搜救費用。搜救費用包含︰1.該市政府各機關所屬人員,所增加之加班費、差旅費及保險費等人事費用;2.該市政府徵調、委任、僱傭之民間勞務等費用;3.該市政府徵用、徵購、租用、申請政府或民間之搜救犬、救災機具、車輛或航空器等裝備、土地、建築物、工作物,與所需飼料、油料、耗材及水電等費用;4.其他因搜救所支付之必要費用。 嗣後南投縣、花蓮縣、苗栗縣、屏東縣等亦陸續制定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內容與「臺中市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大體相同。就搜救費用部分,不區分是否違規入山,一律採取使用者付費原則。但高雄市於107年11月5日公布「高雄市山域事故救援管理自治條例」,就搜救費用部分,則改採違規者付費。依該自治條例第6條規定,僅因違反規定從事山域活動發生事故,而由主管機關進行救援者,主管機關始得以書面命其支付救援費用 。 (4) 德國(巴伐利亞邦)之山域救援費用收取 山域救援(Bergrettung)在德國屬於救援服務(Rettungsdienst)的一種類型。由於救援服務非屬聯邦權限,而是歸屬於各邦,巴伐利亞邦於1974年1月11日率先制定救援服務法(Bayerisches Rettungsdienstgesetz),許多邦陸續跟進。其救援服務的範圍大體上包含「緊急救援」及「病患醫療專業護送」。前者指在生命危險或健康嚴重損害之虞時所為之緊急醫療救援;後者指在非緊急狀況下對生病或需要援助的患者給予專業援助 。至於單純的載運不須專業醫療照護之病患,依該法第3條規定,不屬於該法之適用範圍。另依該法第2條第9項規定,空中救援是指利用飛機進行緊急救援和醫師陪同之病患醫療專業護送,與支援陸上、山域、洞穴及水上救援行動。 。 有關山域救援之費用收取,依該法第36條第1項及第3項規定,山域、洞穴或水域救援之實施者,得為其服務收取費用。其救援服務不在保險保障範圍者,使用費之收取依民法規定。簡言之,救援服務費用(包含直昇機費用),如基於醫療需要者,原則上由保險法人支付;如不涉及醫療需要,例如協尋失蹤者或未受傷之受困者,則由被搜尋或受困者依民法規定自行負擔救援服務費用 。 (五)比較法之借鏡及修法建議 我國現行法制,山域事故搜救屬消防法相關規定中之緊急救護範疇。惟學者觀察前揭德國救援服務法,其性質相當於我國「緊急醫療救護法」。我國緊急醫療救護法尚未就山域事故搜救有所規定,但對於空中救援則規定於該法第22條︰「救護直昇機、救護飛機、救護船(艦)及其他救護車以外之救護運輸工具,其救護之範圍、應配置之配備、查核、申請與派遣救護之程序、停降地點與接駁方式、救護人員之資格與訓練、執勤人數、執勤紀錄之製作與保存、檢查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定之。」衛生福利部依該規定之授權定有「救護直昇機管理辦法」,該辦法之救護任務亦未包含支援山域事故搜救。因此,有學者建議應研議山域事故搜救(含直昇機支援)是否繼續規定於消防法體系之下,或如德國立法例納入緊急醫療救護法體系 。 按山域事故搜救費用所以成為爭議,主因在於直昇機搜救費用往往動輒新臺幣近百萬元,向被救援者收取費用又欠缺法源依據。前揭緊急醫療救護法及救護直昇機管理辦法等對救護直昇機之救護範圍、配備、查核、申請與派遣等事項已有所規定,然就其收費標準及支援山域事故搜救等事項尚無明確規範。建議主管機關研議修正緊急醫療救護法第22條,納入救護直昇機之收費標準,並修正救護直昇機管理辦法,增訂有關山域及水域等事故之救護事項,以健全山域救援相關法制。 撰稿人:傅朝文 �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江良誠、王燕華、陳宏睿、王思慧,缺法源 空勤山域搜救 僅1件求償成功 7年前台電員工獨攀 代價231萬元 同年有登山隊訴願 內政部認無收費依據 撤銷處分,聯合報,114年4月13日,第A5版。 � 高華謙,登山意外頻傳 內政部:擬納搜救使用者付費機制,中央社,114年4月13日。 � 災害防救法第2條第1款規定︰「本法用詞,定義如下:一、災害:指下列災難所造成之禍害:(一)風災、水災、震災(含土壤液化)、旱災、寒害、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災害、火山災害等天然災害。(二)火災、爆炸、公用氣體與油料管線、輸電線路災害、礦災、空難、海難、陸上交通事故、森林火災、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災害、生物病原災害、動植物疫災、輻射災害、工業管線災害、懸浮微粒物質災害等災害。」 � 緊急救護辦法第6條第1項規定︰「緊急傷病患之入院手續及醫藥費用由其本人或家屬自行負責。但身分無法查明者或低收入戶者,其醫療費用依社會救助法及相關規定辦理。」 � 王綱,阿北出事了!登山發生山難,得要自己付搜救費用嗎?法律百科網站,111年11月29日,網址︰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environment-hygiene/992 � 劉如慧,〈山域救援收費及保險問題初探〉,《全國律師》,第24卷,第2期,109年02月,頁22-23頁。 � 同前註,頁26-27。 � 巴伐利亞邦邦政府網站,Bayerisches Rettungsdienstgesetz,網址︰https://www.gesetze-bayern.de/Content/Document/BayRDG,最後瀏覽日︰114年4月21日。 � 劉如慧,同註7,頁29-35。 � 劉如慧,同註7,頁36。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0304/File_19850989.doc
R02746
推動中央政府發行永續發展公債相關法制之研析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地方制度法;公共債務法
楊翔宇
2025-04-2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46   議題研析 一、題目:推動中央政府發行永續發展公債相關法制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地方制度法、公共債務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地方政府為推動綠色城市及落實居住正義,於114年3月18日正式發行結合環境及社會效益項目之可持續發展政府債券[footnoteRef:1]。地方政府指出,可持續發展政府債券所募資金,將全數用於具社會效益之社會住宅興建及具綠色效益之捷運建設工程經費。除提供市民舒適便捷交通服務及可負擔之居住環境之外,又可引導資本市場資金投入地方重大建設、協助推動綠色城市及確保居住正義,同時節省利息支出達23%,亦提供投資人更多元、穩健之永續投資標的,有助於實現「政府、市民及投資人」三方共贏共好[footnoteRef:2]。 [1: 廖賢龍,桃園市政府 發行我國首檔可持續發展政府債券,經濟日報,114年3月18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8/8614643?from=edn_related_storybottom,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0日。] [2: 桃園市政府財政局新聞稿,桃園市掛牌發行全國首檔結合社宅及軌道可持續發展債券,落實城市永續發展,114年3月18日,網址:https://fb.tycg.gov.tw/News_Content.aspx?n=7958&sms=12222&s=143809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0日。] 國際上為達成淨零碳排目標,有運用永續債券為環境保護等支出募資之作法,本院委員已於112年關切中央政府現行辦理永續債券情況及後續推動計畫,並要求財政部提出報告[footnoteRef:3]。然而,相較於地方政府積極響應,中央政府迄今推動之各項交通及經濟建設、環境資源、文化及教育設施等多項重大公共建設計畫[footnoteRef:4],仍未以永續發展公債方式募集資金及開展淨零碳排相關建設計畫,容有檢討空間。 [3: 財政部112年11月14日台財庫字第11203781480號函,網址:https://ppg.ly.gov.tw/ppg/SittingAttachment/download/2023092881/55610249211520501002.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0日。] [4: 國家發展委員會網站,重大公共建設計畫,網址: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367921C6BC7A934E,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0日。] 四、問題爭點 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業明定139年國家溫室氣體淨零排放之目標,而永續發展債券係屬專為達成淨零碳排目標之融資工具,且債券利率相較銀行借貸利息為低,可降低融資成本、節省財政預算,爰有進一步探討推動永續發展公債相關法制之必要。 五、探討研析 1. 中央及地方政府籌資發行公債之法制規範 按《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第1條規定[footnoteRef:5],中央政府為支應重大建設,籌集建設資金,依本條例之規定,發行中央政府建設公債或洽借一年以上之借款。公債及借款分為甲、乙兩種,甲類公債及甲類借款,指支應「非自償」之建設資金;乙類公債及乙類借款,指支應「自償」之建設資金。同條例第5條規定[footnoteRef:6],中央政府各項建設所列經費須舉借債務者,屬自償比例部分,以發行乙類公債或洽借乙類借款支應,並由各建設主管機關成立之附屬單位預算特種基金編列償付。次按《地方制度法》第68條第1項規定,直轄市、縣(市)預算收支之差短,得以發行公債、借款或移用以前年度歲計賸餘彌平;鄉(鎮、市)預算收支之差短,得以借款或移用以前年度歲計賸餘彌平。因此,公債係各級政府為籌措一般施政或建設所需資金而舉債融資之債券,包括中央政府公債及地方政府公債[footnoteRef:7]。至於我國各級政府每年舉債額度上限及債務餘額等,《公共債務法》另有明文規範。 [5: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第1條規定:「中央政府為支應重大建設,籌集建設資金,依本條例之規定,發行中央政府建設公債(以下簡稱本公債)或洽借一年以上之借款(以下簡稱本借款)。(第1項)前項公債及借款,各分甲、乙兩種。甲類公債及甲類借款,指支應非自償之建設資金;乙類公債及乙類借款,指支應自償之建設資金。(第2項)中央政府為應特殊需要,依預算法第七十五條之規定,經行政院送請立法院決議通過之特別預算所列之借款,得以甲類借款支應。(第3項)」] [6: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第5條規定:「中央政府各項建設均應提出詳細財務計劃,其所列經費須舉借債務者,屬非自償比例部分,以發行甲類公債或洽借甲類借款支應;屬自償比例部分,以發行乙類公債或洽借乙類借款支應。(第1項)甲類公債及甲類借款之還本付息,由財政部編列預算償付;乙類公債及乙類借款整還本付息,由各建設主管機關成立之附屬單位預算特種基金編列償付。(第2項)還本付息款項,應分別由財政部及各該特種基金,預期撥交經理銀行專戶儲存備付。(第3項)」] [7: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局網站,公債,105年6月29日,網址:https://www.fund.gov.tw/News_Content.aspx?n=708&s=16848,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0日。] 由於永續發展債券所募資金連結之支出項目須具有降低碳排或氣候適應等特性,除必須先取得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資格認可之條件外,現階段財政部規劃永續發展債券發行作業與自償性資金需求之乙類公債程序相同[footnoteRef:8],未來營運收益可作為還本付息財源。 [8: 財政部113年1月15日台財庫字第11303609870號函,網址:https://www-ws.gov.taipei/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MzA0L3JlbGZpbGUvNjEyNjMvOTExMTUxOC9jYzk3NTAzNi1mMDg5LTQxMDktOGEzMC0zN2I3N2JhNTYwODQucGRm&n=6LKh5pS%2f6YOoMTEy5bm0NeaciDI55pel5Y%2bw6LKh5bqr5a2X56ysMTEyMDM2ODM1MjHomZ%2fkvoblh73lvbHmnKwucGRm&icon=.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0日。] 1. 中央政府迄今未曾發行永續發展債券,執行進度顯已落後於地方政府,未符國家整體永續發展政策 永續發展公債係各級政府之舉債,具有長期穩定收益,有助於達成促進保險業資金參與公共建設之政策目的[footnoteRef:9],且相較目前銀行貸款利率約1.78%至1.8%,發行永續發展公債之票面利率僅需約1.25%至1.3%,有助於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同時可吸引重視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ESG)議題之投資者。包含臺北市政府等已實際發行永續發展公債募資投入公共建設,新北市政府等亦已研議制定公債相關自治條例,作為後續發行公債之依據[footnoteRef:10]。 [9: 廖珮君,引保險業資金入公建 跨部會聯手推三措施,經濟日報,113年7月2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06928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0日。] [10: 葉德正、楊正海,新北擬發行百億公債 蓋捷運、社宅,聯合報,113年10月12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3/8286509;吳淑玲,4條捷運齊發 台南公債發行自治條例拼三讀立法籌資金,經濟日報,113年12月11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8418332,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0日。] 依債券專項資金支出,永續發展債券可分為「綠色債券(Green Bond)」、「社會責任債券(Social Bond)」及「可持續發展債券(Sustainability Bond)」等[footnoteRef:11],截至114年3月底,各級政府發行永續發展公債情況整理如下表[footnoteRef:12]: [11: 綠色債券指債券所募資金全部用於綠色投資計畫(如再生能源及能源科技發展等),具有改善環境之效益者;社會責任債券指債券所募資金全部用於社會效益投資計畫(如可負擔的基礎生活設施、住宅等),具實質社會效益者;可持續發展債券指所募資金全部用於綠色投資計畫及社會效益投資計畫。詳參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網站,永續發展債券,網址:https://wwwov.tpex.org.tw/web/bond/sustainability/institution.php?l=zh-tw,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0日。] [12: 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網站,永續發展債券發行概況,網址:https://wwwov.tpex.org.tw/web/bond/sustainability/publish.php?l=zh-tw,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0日。] 發行人 發行日期 債券類型 所募資金用途 臺北市政府 113年1月10日 社會責任債券 全數用於具社會效益之捷運建設計畫[footnoteRef:13] [13: 臺北市政府財政局新聞稿,北市府積極推動永續首都 發行社會責任債券達100億,113年3月22日,網址:https://dof.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133E08708C6AB0EA&sms=72544237BBE4C5F6&s=7A0B8FF26C29F62E,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0日。] 113年3月25日 高雄市政府 113年1月12日 綠色債券 全數用於捷運系統基礎建設支出[footnoteRef:14] [14: 鄭郁平,高雄市政府再發綠色債券 邁向環境永續,工商時報,114年1月3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103700722-43020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0日。] 114年1月3日 桃園市政府 114年3月18日 可持續發展債券 全數用於社會住宅及捷運之建設經費[footnoteRef:15] [15: 桃園市政府新聞稿,同註2。] 資料來源: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公布資料(同註11) 相較而言,中央政府雖有針對發行永續發展債券盤點可行項目,包含內政部與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興建社會住宅、國立金門大學學生宿舍、高雄國際機場新航廈工程計畫等中央建設計畫等[footnoteRef:16]。然而,財政部預計最快到116年,中央政府才可能發行以綠色建築(國立大學學生宿舍)為標的之永續發展公債[footnoteRef:17],執行進度顯然落後於地方政府,似未符國家整體永續發展政策。 [16: 余弦妙,政院引導民間投資 推永續發展債券最高6100億元,經濟日報,113年12月9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841437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0日。] [17: 張璦,財部:中央政府首檔永續債 有望116年發行,經濟日報,113年6月21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10/8046132?from=edn_newest_inde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0日。] 1. 研議修法明定減碳有關建設應優先評估採發行永續發展公債方式 若探究中央政府發行永續發展債券進度緩慢原由,有論者認為,國際資本市場協會之《永續發展債券指引》(Sustainability Bond Guidelines)僅要求其舉債所募資金必須用於綠色投資計畫或社會效益投資計畫,並未要求必須具備自償性,例如臺北市政府所發行之社會責任債券為「乙A券」,屬乙類公債、高雄市政府所發行之綠色債券則為「甲A券」,屬甲類公債。因此,在我國政府過往多發行非自償性之甲類公債,而甚少發行自償性公債等客觀情況下,若財政部堅持永續發展債券必須是「具備自償性之乙類公債」,恐限制我國永續發展債券市場之發展[footnoteRef:18]。另有論者認為,財政部於會審中央各部會提報重大經建計畫時,雖就財政規劃建議發行永續發展公債,俾利各建設計畫執行前,納入編列預算評估,惟僅屬建議性質,非法律強制規範導致效果有限,若中央各部會於預算籌編之初將發行永續發展公債納入優先考量項目,則有助於實現淨零碳排目標[footnoteRef:19]。 [18: 陳國梁,【專家之眼】永續喊假的?何以政府永續債發展牛步,聯合報,113年8月19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817031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0日。] [19: 黃勤文、江若妘、洪昊緯,〈推動發行我國永續發展公債之探討〉,《財稅研究》,第53卷,第4期,113年10月,頁15。] 準此,為推動中央政府藉由發行永續發展公債達成139年國家溫室氣體淨零排放之目標,允宜將國家氣候變遷因應策略納入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規範,使各部會於公共建設籌編預算之初,將永續發展公債納入融資工具之優先考量項目,或可研議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第5條第1項規定修正為:「中央政府各項建設均應提出詳細財務計畫,其所列經費須舉借債務者,屬非自償比例部分,以發行甲類公債或洽借甲類借款支應;屬自償比例部分,以發行乙類公債或洽借乙類借款支應。 但涉及環境永續發展、溫室氣體減量有關建設,應優先評估發行永續發展公債。」 至於公共債務之舉債,應避免債留子孫及違反世代正義為原則,依《公共債務法》第5條第5項規定[footnoteRef:20],有關公共債務未償餘額預算數,不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之自償性公共債務,自償性公共債務之評估如未能核實認定,勢必造成潛在債務風險[footnoteRef:21]。爰財政主管機關仍宜積極關注各級政府推動永續債券公債發行情況。 [20: 公共債務法第5條第5項規定:「前四項所定公共債務未償餘額預算數,不包括中央、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經公共債務管理委員會審議評估通過所舉借之自償性公共債務。但具自償性財源喪失時,所舉借之債務應計入。另各級政府向所設之各項基金調度周轉金額應充分揭露。」] [21: 陳清秀,〈公共債務之法學理論體系(下)〉,《植根雜誌》,第35卷,第8期,108年8月,頁289。] 撰稿人:楊翔宇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0140/File_19850790.docx
R02745
德國軍紀維護法制簡介
軍事審判法;陸海空軍懲罰法
傅朝文
2025-04-2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45 議題研析 1、 題目:德國軍紀維護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軍事審判法、陸海空軍懲罰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近期國防部指出102年 「軍事審判法」改制後,該部借調軍法官至檢察署擔任檢察事務官,盼保存戰時審判運作,但效果有限。故將全盤檢討修法,以確保軍事審判制度重新開機,兼顧人權保障與軍隊紀律 。回顧102年軍事審判法修法後,軍人非戰時犯罪,改由司法機關處理,但修法後,官兵暴行犯上、抗命頻繁,時有發生檢方不起訴、緩起訴等案例,影響部隊管教與軍紀維護 。是以如何強化軍紀維護,實有探究必要。 4、 問題爭點 按就軍事制度而言,我國一定程度上沿襲德國軍政軍令劃分制度,故而德國有關軍紀維護之法規,有加以參考之價值 。爰此,本文簡介德國軍紀維護法制內容,以資後續修法參考。 五、探討研析 (1) 德國軍人犯罪行為之處理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以下簡稱基本法) 第96條第2項規定:「聯邦得設置管轄武裝部隊之軍事法院為聯邦法院,此等法院僅於防衛事件 或對派駐國外或在戰艦上服役之武裝部隊成員,行使刑事管轄權,其細節以聯邦法律定之。此等法院業務範圍屬聯邦司法部長監督,其專任法官應具有充任法官之資格。」同條第3項規定:「第一、二項所稱法院之最高法院為聯邦最高法院。」換言之,德國基本法肯認軍事審判的存在,賦予立法者設置軍事法院之權限,可藉由速審速結以維持部隊紀律。但鑒於納粹時期軍事審判戕害人權之經驗,不允許平時在德國領域內對現役軍人之犯罪行為實施軍事審判,且軍事法院必須服從司法部長之職務監督,終審法院也需隸屬於聯邦最高法院,以貫徹法治國原則。惟德國政府迄今並未依憲法授權設置軍事法院,學者觀察德國依刑事訴訟法處理軍人犯罪之實務運作,顯示對基本法價值之尊重 。簡言之,自1949年基本法公布施行後,由於德國並未依基本法之授權設置軍事法院,德國現役軍人無論犯一般刑事法律或防衛刑法所列之罪,仍交由普通法院進行審判 。 為審理軍人犯防衛刑法所列罪名之案件,普通法院於一般刑事庭之外得另設軍事案件法庭,依據德國刑事訴訟法之參審規定進行審判,其法庭組成方式,一般案件由3人審理,審判長由普通法院法官擔任,另兩名參審官(Schöffe)由軍隊選派高於被告官階之軍官充任;重大案件由則5人審理,其中3人為普通法院法官,另兩人為軍隊派任之軍官擔任 。 (2) 德國軍人違失行為之處理 1、懲戒類型與權限 所謂違失行為係指軍人有責地違反其職務義務。有關軍人違失行為的處罰,則由德國防衛紀律法(Wehrdisziplinarordnung)加以規範。該法對違失行為的處罰依情節的輕重分為「簡易懲戒處分」(Einfache Disziplinarmaßnahmen)與「司法懲戒處分」(Gerichtliche Disziplinarmaßnahmen)。情節較輕者,原則上由紀律長官以簡易懲戒處分為之;情節較重者,則須依法院的司法懲戒處分為之 。 依防衛紀律法第22條規定,簡易懲戒處分由輕到重可區分為警告 、嚴重警告 、罰薪 、嚴重罰薪 、禁足 、嚴重禁足 、禁閉 與嚴重禁閉 等8種。禁閉與嚴重禁閉屬剝奪人身自由之處分,依防衛紀律法第40條規定,須軍事勤務法庭(Truppendienstgerichts)法官同意,始得實施 。 而司法懲戒處分,依防衛紀律法第60條規定,對於現役職業軍人,區分為減俸(Kürzung der Dienstbezüge)、禁止晉升 (Beförderungsverbot)、降級 (Herabsetzung in der Besoldungsgruppe)、降階 (Dienstgradherabsetzung )及撤職(Entfernung aus dem Dienstverhältnis);對於退役職業軍人,除包含前揭降級、降階處分外,還包含減少退伍給付(Kürzung des Ruhegehalts)及撤銷退伍給付(Aberkennung des Ruhegehalts)﹔對於預備役軍人,除前揭降階外,另包含撤銷軍階(Aberkennung des Dienstgrades)處分。另依防衛紀律法第58條第6項規定,軍事勤務法庭對軍人之違失行為,仍得視情況實施簡易懲戒處分 。 2、權利的救濟 依防衛紀律法第42條及第43條規定,涉案軍人不服簡易懲戒處分,原則上得向紀律長官之上級紀律長官提起訴願(Beschwerden),不服上級紀律長官之決定者,可向軍事勤務法庭提起再訴願(weitere Beschwerde)。但禁閉處分的訴願應向軍事勤務法庭提起,如不服國防部長或聯邦國防軍各軍總司令所為懲戒處分,應直接向聯邦行政法院提起訴願。至於司法懲戒處分之程序與刑事訴訟程序相類似,依防衛紀律法第95條、第102及第120條規定,由類似檢察官地位之軍事紀律檢察官(Wehrdisziplinaranwaltschaft)進行預先調查,如認定成立違失行為,則以起訴書檢附卷證提交軍事勤務法庭以作成判決,針對軍事勤務法庭的判決不服者,並得於判決宣示1週內向聯邦行政法院提起上訴 。 3、法庭組織 依防衛紀律法第71條、第73條及第76條規定,國防部依法設立軍事勤務法庭,軍事勤務法庭由庭長與一定數目之法官組成,其中應包含榮譽法官(Ehrenamtliche Richterinnen)。榮譽法官的任期為2年。其產生方式,係由軍事勤務法庭轄區內的軍隊指揮官與負責軍事勤務法庭的首長由軍人中先選出3倍所需榮譽法官的人數,並依據軍階分組推薦給軍事勤務法庭,由庭長在公開會議中隨機選出。隨機選出的人員應按選出的順序登記在各法庭的榮譽法官名單中,並由公證人做成紀錄。榮譽法官根據名單所列順序,被召集參加各法庭的審判會議,僅在具迫切原因且經庭長同意下,才能不依所列順序召集榮譽法官參加審判會議 。 軍事勤務法庭由具備德國法官法所規定法官資格的庭長、專任法官及不具備法官資格的榮譽法官共同組成,從而具有參審制的精神。榮譽法官的地位與職業法官相同,在審判事務上獨立行使職權不受長官干預。如長官試圖干預,即構成德國防衛刑法上之犯罪 。 (3) 結論 德國並未依基本法之授權設置軍事法院,德國現役軍人即使犯防衛刑法所列之罪,仍交由普通法院進行審判。為維護軍紀,德國防衛紀律法對軍人違失行為之各懲戒類型、內涵及救濟等均有法律明定,最有意義者在於其法庭參審制之設計,既維護法庭之專業性又兼顧軍事上之需求,同時也保障軍人之權益,可供我國法制之參考。 撰稿人:傅朝文 �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李奇叡,僅軍事犯罪需軍審 一般犯罪回歸司法機關 國防部:打造全新軍審制度,中國時報,114年3月14日,第A2版。 � 呂昭隆,抓共諜懲軍事犯 軍審只作半套 針對性強 軍人一般犯罪仍交由司法審理 與部隊整肅軍紀、重建領導統御預期有落差,中國時報,114年3月17日,第A2版。 � 胡博硯,〈基本權保障與軍事懲戒制度-兼論新修正陸海空軍懲罰法〉,《東吳法律學報》,第27卷,第4期,105年4月,頁26。 � 司法院全球資訊網,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2012年7月17日,網址: file:///D:/users/4CE04420KS/Downloads/15-13%E9%99%84%E9%8C%84+%E5%BE%B7%E6%84%8F%E5%BF%97%E8%81%AF%E9%82%A6%E5%85%B1%E5%92%8C%E5%9C%8B%E5%9F%BA%E6%9C%AC%E6%B3%95a.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5日。 � 類似我國法上之戰時狀態。 � 朱志平,〈德國軍隊紀律維持法制之比較觀察-以軍人犯罪及違失行為之處理為中心〉,《軍法專刊》,第66卷,第3期,109年6月,頁23。 � 范聖孟,〈論聯邦德國軍事憲法體系的建構與落實〉,《高大法學論叢》,第10卷,第2期,104年3月,頁75。 � 同前註,頁78。 � 朱志平,同註7,頁15。 � 依防衛紀律法第23條規定,所謂警告係對違反職責的特定行為的正式譴責。 � 依防衛紀律法第23條規定,所謂嚴重警告係在部隊前進行公開的譴責。 � 依防衛紀律法第24條規定,罰薪原則上不得超過1個月之薪資。 � 依防衛紀律法第24條規定,嚴重罰薪係指向部隊公布的罰薪處分。 � 依防衛紀律法第25條規定,禁足係指禁止未經授權離開所在營區。最短為1天,最長為3週。 � 依防衛紀律法第25條規定,嚴重禁足係指向部隊公布的禁足處分。 � 依防衛紀律法第26條規定,禁閉係指剝奪自由的處分。最短為3天,最長為3週。 � 依防衛紀律法第26條規定,嚴重禁閉係指向部隊公布的禁閉處分。 � 德國聯邦司法部網站,Wehrdisziplinarordnung (WDO),網址︰https://www.gesetze-im-internet.de/wdo_2025/BJNR1A80B0024.html,最後瀏覽日︰114年4月9日。 � 依防衛紀律法第62條規定,所謂禁止晉升係指在最短1年,最長4年的期間不得晉升更高軍階或被指派擔任更高薪資級別的職位。 � 依防衛紀律法第63條規定,所謂降級係指原軍階有2個薪級之軍人,減至較低薪級。 � 依防衛紀律法第64條規定,所謂降階,就軍官而言,係降低一級或幾級軍階,得降至最低軍官軍階(例如少尉)。 � 德國聯邦司法部網站,同註19。 � 朱志平,同註7,頁21-22。 � 德國聯邦司法部網站,同註19。 � 朱志平,同註7,頁19-20。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0121/File_19850788.doc
R02744
少子女化鼓勵生育補助制度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社會福利基本法;幼兒教育及照顧法
蔡琮浩
2025-04-2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44 議題研析 一、題目:少子女化鼓勵生育補助制度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社會福利基本法、幼兒教育及照顧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根據媒體報導[footnoteRef:1],平均工資末段班、提前進入超高齡社會的雲林縣,去(113)年粗出生率高達千分之10.51,遠遠甩開其他縣市成為全臺灣最敢生的縣市;媒體分析認為,部分專家將少子女化歸因於高房價、所得高低與養育成本,但反映到出生率似乎都無絕對關係,而比較各縣市生育補助,發現提高生育補助確實有助於短期出生率回升。 [1: 高嘉和,財經青紅燈》為何雲林人最敢生?自由時報,114年3月20日,第A08版。] (二)依統計,我國113年出生人數為134,856人,死亡人數為202,107人,人口呈現明顯負成長現象。就縣市別而言,粗出生率以雲林縣、澎湖縣、臺東縣等較高;新北市、嘉義縣、基隆市較低[footnoteRef:2]。我國總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從104年的1175‰(1.175)起逐年下滑至112年的865‰(0.865),113年則微幅升至885‰(0.885)[footnoteRef:3]。不過每位育齡婦女養育子女未達1人,已嚴重低於2.1人之人口替代水準,甚至低於超低生育率1.3人之水準。超低生育率對人口老化甚至未來勞動力不足有極大影響,我國超低生育率的少子女化現象已是迫切嚴重之危機。 [2: 內政部戶政司,戶籍人口統計速報,114年2月,網址: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日。] [3: 內政部,內政統計年報育齡婦女生育率,114年2月6日,網址:https://statis.moi.gov.tw/ micst/webMain.aspx?k=menuy,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日。] 四、問題爭點 超低生育率之現象攸關國家及社會未來發展,人口快速降低將嚴重挑戰勞動力、教育、醫療、福利與稅收等國力,進而影響產業、經濟與社會發展,如何避免我國落入「低生育率陷阱」之慣性效果[footnoteRef:4],提高國人生育意願已為當務之急,爰就此提出研析意見。 [4: 「低生育率陷阱」(The very Low Fertility Trap Hypothesis)指總生育率降至1.5後,低生育率會自我強化,如同掉入陷阱,扭轉生育率下降趨勢將會變得更加困難甚至不可能達到;一段時間後導致年輕育齡人口萎縮的負向人口慣性效應。見林家瑩,我國人口政策評估機制之探討—以鼓勵婚育政策為例,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100年12月,頁26-28。] 五、探討研析 (一)超低生育率現象成因複雜,各國情形不同 聯合國研究報告指出[footnoteRef:5],2024年全球生育率為每名婦女平均生育2.2個小孩,預計2100年將下降到1.8,有超過十分之一的國家和地區低於1.4,中國、香港、澳門、韓國、新加坡、烏克蘭及臺灣更低於1;全球生育率持續下降是所有國家正經歷的人口轉變現象。不過聯合國預估到2054年,美國及法國將維持在1.6,義大利為1.4,臺灣則為1.1。不論從現有或推估數據來看,臺灣生育率均位居世界末段班。 [5: Unite Nations(UN), World Fertility Report 2024,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25/1, pp.VII-IX、3、21-22.] 全球化、科技進步及其不確定性、對經濟前景與就業不安全的擔憂及氣候變遷危機[footnoteRef:6];現代女性平權意識覺醒以及年輕一代的經濟困境[footnoteRef:7];擔心結婚生子後犧牲生涯規劃[footnoteRef:8];晚婚、工作壓力大、社會競爭激烈、環境污染、育兒教育環境不佳[footnoteRef:9];晚婚及不婚、生育年齡延後、育兒成本高、家庭經濟負擔重、婦女難兼顧家庭與就業[footnoteRef:10]等都是生育率持續降低的可能原因。嚴酷的超低生育率數據背後,有著各種複雜的經濟、社會甚至文化因素,從不同角度探討,可能有不同的解決之道。 [6: 同前註,頁19。] [7: 蔣宜婷,臺灣生育率新低:母胎單身、單親生子、開放式關係—年輕世代如何改寫婚戀規則?BBC中文,114年3月6日,網址: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e8vz52m479o/trad,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日。] [8: 田偲妤,發錢真能刺激生育?揭開臺灣低生育率的問題癥結,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112年4月26日,網址:https://research.sinica.edu.tw/fertility/,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日。] [9: 郭靜晃、鍾玉婷,從全球化家庭政策發展趨勢回應臺灣低生育率之政策作為,社區發展季刊,第148期,103年12月,頁88-89。] [10: 行政院,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107年-114年)核定本,113年8月,頁4-7。] (二)我國現行提升生育意願之家庭經濟支持事項之法制情形 我國政府目前已參考許多先進國家的作法並提出少子女化對策,其中又以經費補助為解決少子女化問題的主要作法之一,但經費補助成效有限,因此引發是否需要提供更多家庭經濟支持誘因鼓勵生育的公共政策辯論[footnoteRef:11]。行政院依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國家經驗,發現穩定經濟成長、提高青年薪資、制訂兼顧就業與家庭照顧的家庭政策、高兒童照顧公共化、高家庭津貼給付水準、高重視兒童價值等社會政策,並可透過現金給付、稅制及服務提供等政策作為[footnoteRef:12],將之具體轉化為擴展平價教保服務、對未接受公共或準公共化服務之家庭提供幼兒育兒津貼、友善家庭的就業職場對策、兒童健康權益與保護、友善生養的相關配套:提供住宅補貼、租稅優惠或減免、營造友善生養之運輸環境等[footnoteRef:13]。後續並取消0歲至未滿5歲育兒津貼、0歲至未滿2歲托育補助之排富規定、提高相關人員薪資、提升托育服務品質等方式達成提升生育意願之相關支持事項。 [11: 陳玉華、蔡青龍,東亞國家超低生育率的成因、困境與策略因應,人口學刊,第42期,100年6月,頁157。] [12: 行政院,同註10,頁16-17。] [13: 行政院,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107年7月27日,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41d9f6c6-24de-49b7-9ac3-1c97c9e1cb2d,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7日。] 前揭發放育兒津貼之法源依據,係依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下稱幼教法)第7條第9項規定:「政府得對幼兒之父母、監護人或實際照顧幼兒之人發放育兒津貼;其請領育兒津貼之權利,不得扣押、讓與或供擔保。」另衛生福利部於112年8月24日預告制定「兒童托育服務法草案」中,亦於草案第8條第1項規定:「政府對接受托育服務之兒童,得視其家庭經濟條件補助費用;其補助對象、補助條件、補助額度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生育補助和育兒津貼性質不同,為地方政府自辦的一次性給付,依該新生兒出生登記設籍、多胞胎等條件,每名新生兒可獲得新臺幣1萬元至10萬元不等之生育獎勵金,其發放之依據,係以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制定之自治條例或訂定之發放辦法為依據[footnoteRef:14],較容易因各地方政府財政狀況或首長之施政優先順序而有所調整。 [14: 基隆市依「基隆市婦女生育獎勵金發放自治條例」,每胎次新臺幣(下同)2萬元。臺北市依「臺北市生育獎勵金發放辦法」,第1名4萬元、第2名4.5萬元、第3名以後5萬元。新北市依「新北市政府發放生育獎勵金補助要點」,第1名新生兒3萬元、第2名4萬元,第3名以後5萬元。桃園市依「桃園市生育津貼發放作業要點」,第1名3萬元、第2名4萬元,第3名以上5萬元。新竹市依「新竹市生育津貼發放作業要點」,每胎次3萬,3胞胎或第2次以上雙胞胎10萬元。苗栗縣依「苗栗縣生育津貼實施辦法」,每名2萬元。臺中市依「臺中市生育津貼發放作業計畫」,每胎2萬元。彰化縣依「彰化縣政府生育補助實施要點」,每名3萬元。南投縣依「南投縣生育獎勵金發放作業要點」,第1胎1萬元、第2胎1.5萬元、第3胎2萬元、第4胎5萬元、第5胎 (含)以上10萬元。雲林縣依「雲林縣補助生育津貼實施要點」,第1名至第3名每名3萬元,第4名起每名10萬元。嘉義市依「嘉義市生育津貼發放作業要點」,每名3萬元。嘉義縣依「嘉義縣政府辦理婦女生育補助實施要點」,第1名1.2萬元、第2名2.4萬元、第3名3.6萬元、第4名以上10萬元。臺南市依「臺南市政府生育獎勵金發放作業要點」,第1名及第2名2萬元、第3名及第4名3萬元、第5名以後每名5萬元。高雄市依「高雄市生育津貼發給辦法」,每名3萬元。屏東縣依「屏東縣政府生育津貼發放作業要點」,第1名2萬元、第2名以後每名3萬元。宜蘭縣依「宜蘭縣婦女生育津貼實施辦法」,每名1.8萬元。花蓮縣依「花蓮縣婦女生育補助實施計畫」,每名2萬元。臺東縣依「臺東縣政府生育補助實施計畫」,第1胎4萬元、第2胎4.5萬元、第3胎以後5萬元。澎湖縣依「澎湖縣生育補助辦法」,第1胎4萬元、第2胎6萬元、第3胎以後8萬元。金門縣依「金門縣婦女生產補助自治條例」,單胞胎2萬元、雙胞胎6萬元、三胞胎以上每胞胎4萬元。] 另生育之家庭經濟支持尚有屬於社會保險之生育給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具有勞工保險、國民年金保險、農民保險、公教人員保險等社會保險身分者,可依據各法律之規定[footnoteRef:15],領取生育給付。具有勞工保險、公教人員保險以及軍人保險等社會保險身分者,亦可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給付。 [15: 勞工保險條例第32條第1項規定:「生育給付標準,依下列各款辦理:一、被保險人或其配偶分娩或早產者,按被保險人平均月投保薪資一次給與分娩費30日,流產者減半給付。二、被保險人分娩或早產者,除給與分娩費外,並按其平均月投保薪資一次給與生育補助費60日。三、分娩或早產為雙生以上者,分娩費及生育補助費比例增給。」;國民年金法第32條之1第1項規定:「被保險人分娩或早產,得請領生育給付,其給付標準如下:一、分娩或早產者,按其月投保金額一次發給2個月生育給付。二、分娩或早產為雙生以上者,比例增給。」;農民健康保險條例第25條第1項規定:「生育給付標準,依下列各款規定辦理:一、分娩或早產者,按其事故發生當月之投保金額一次給與3個月。二、雙生以上者,比例增給。」;公教人員保險法第36條規定:「被保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請領生育給付:一、在保險有效期間分娩或早產。二、在保險有效期間懷孕,且於保險效力停止後1年內,因同一懷孕事故而分娩或早產(第1項)。被保險人符合前項規定者,給與2個月生育給付(第2項)。第一項被保險人分娩或早產為雙生以上者,生育給付按前項標準比例增給(第3項)。……」] 有鑑於少子女化問題政策角度多元,目前已有本院委員參考日本「少子女化社會對策基本法」提案制定因應少子女化問題之上位專法[footnoteRef:16]。依我國社會基本法規定[footnoteRef:17],社會福利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津貼、福利服務、醫療保健、國民就業及社會住宅之福利事項,生育津貼或補助屬於社會福利給付行政措施,其受法律規範之密度雖較限制人民權益者寬鬆,倘涉及公共利益之重大事項者,應有法律或法律授權之命令為依據之必要(司法院釋字第443號解釋參照)。現行育兒津貼之發放雖有法源依據,惟部分地方政府生育補助並未有明確之法律依據,按其發放涉及全國人民之負擔,宜依法律保留原則精神辦理。另育兒津貼依現行規定,僅為政府得選擇辦理事項,並無強制之法律約束力。允宜就兩者通盤檢討其發放效益,以期提高人民生育之意願。 [16: 如臺灣民眾黨黨團少子女化社會對策基本法草案提案,見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委員提案第11006873號),113年10月1日。本會委員邱鎮軍等26人少子女化社會對策基本法草案提案,見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 11002265號),113年3月27日。本會委員邱志偉等20人少子女化對策基本法草案提案,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1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 11004779 號),113年5月15日。] [17: 社會福利基本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社會福利,指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津貼、福利服務、醫療保健、國民就業及社會住宅之福利事項。」] (三)建議將生育及育兒之家庭經濟支持事項列為優先辦理之重要社會福利項目,以法制化方式確保財源並為發放依據 國際研究大多發現發放育兒津貼、生育獎勵、提供育嬰假與托育服務等政策的確能提高生育意願,臺灣也不例外,不過若僅透過發錢來提高生育率,可能效果有限[footnoteRef:18]。也有學者檢視2012年至2019年發放育兒津貼及生育率關係,認為提供育兒補助並無法真正有效提高生育率,建議除經濟問題外,應更深入從經濟、民生、教育、社會價值觀等了解年輕人不願生育的原因[footnoteRef:19]。一次性的生育補助與持續性育兒津貼及其給付數額對總生育率具正向顯著但有限之影響;家庭支持政策較生育津貼對生育意願影響較大;適當的家庭政策能使國家生育率維持一定水準[footnoteRef:20]。雖然如此,以社會福利發放津貼或補助等家庭經濟支持項目可降低家戶撫養子女的直接成本,對生育意願仍有一定程度之影響。 [18: 楊子霆,發錢能提高生育率嗎?,獨立評論,111年12月20日,網址:https://opinion.cw.com.tw/ blog/profile/545/article/13102,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8日。] [19: 呂文翔、孫良誠,〈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2至5歲幼兒學前教育及照顧篇之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9卷,第6期,109年6月,頁56。] [20: 簡嘉頡,低生育率下的危機—我國鼓勵生育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113年1月,頁41-42、94。] 聯合國研究報告指出[footnoteRef:21],性別平等和增強婦女權能有助於提高生育率問題,除改善歧視和法律外,確保對家庭和育兒的公共及經濟支持可促進生育。出生之生育補助具有積極但較弱的生育效應,但主要影響生育時機;而推遲生育年齡將造成生育力低下等問題。因此,低生育率國家應積極增加對家庭的公共支出、支持父母平衡工作與家庭責任、協助實現工作場所與家庭內部的性別平等。 [21: Unite Nations(UN),同註5,頁X、26-27。] 日本從1957年生育率就低於2.1,為解決生育率問題,除制定專法外,在2023年更推出加速計畫,將一次性生産補助金從42萬日元提高至50萬日元;0歲至3歲兒童,每人每月發放1.5萬日元;3歲至高中畢業每人每月發放1萬日元;對多孩家庭的生活補助適當提高,第3個及之後的孩子每人每月給付3萬日元,甚至設置結婚獎勵金制度,整體預算規模從3萬億日元增加至3.5萬億日元,將兒童和育兒預算提升至瑞典的水準,2023年生育率已回到1.2,預計未來30年將小幅反彈至1.4[footnoteRef:22]。韓國也透過發放新生兒津貼、父母津貼、兒童津貼等補助[footnoteRef:23],投入高達19.7兆韓元大幅提高育嬰補助及其他友善職場措施,在2024年終結連續9年生育率下降趨勢,首次回升至0.75[footnoteRef:24]。瑞典從1968年降至2.1以下,但透過各種家庭支持政策的實施,1984年已接近1.9,2000年後則穩定維持1.5以上,顯見實施相關家庭支持政策的確有助於提升生育率。家庭支持政策包括財政轉移,如稅收抵免、兒童和家庭津貼、生產獎金及兒童保育補貼;就業相關支持,如產假、育兒假、靈活工作時間[footnoteRef:25]。其中,直接補償生育兒童的經濟成本均為各國提升生育率之重要政策項目。 [22: 環球雜誌,日本:四箭齊發保生育,113年1月25日,網址:https://big5.news.cn/gate/big5/ www.news.cn/globe/2024-01/25/c_1310761470.htm,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8日。] [23: 新生兒津貼是針對養育新生兒提供的現金支援,第一胎可一次申領200萬韓元,第二胎以上補助今年起從原本的200萬韓元增至300萬韓元,可用於月子中心、育兒用品、醫療費及餐飲花費。父母津貼是在孩子0歲到1歲間發放,從0歲每月70萬、1歲每月35萬韓元,增至0歲每月100萬、1歲每月50萬韓元,共計可領1800萬韓元;兒童津貼則是在孩子0歲到7歲間每月發放的10萬韓元現金補助,累計8年間可領960萬韓元。從0歲到7歲間每年都可領取補助,累計至少能獲2960萬韓元(約新臺幣70萬元)。廖禹揚,韓國生育補助提高 0到7歲至少可領70萬,中央社,113年1月22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401220201.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8日。] [24: 王鼎棫,終結生育率 8 年連降!韓國少子化止跌回升,政府與企業做對了什麼?換日線,114年3月6日,網址: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970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9日。] [25: Unite Nations(UN),同註5,頁23-25。] 聯合國研究證實,較少的福利支出及家庭支持,與生育意願低落有明顯關係[footnoteRef:26]。換言之,在少子女化現象複雜成因中,透過社會福利措施增加對家庭經濟之支持,是提升個人或家庭生育意願可辦理之項目,亦為應重視並執行之重要政策。鑑於提升生育率之人口政策為國家基本國策之重要項目,相關生育津貼或補助之發放仍宜有明確之法律支持,建議主管機關將生育及育兒之家庭經濟支持事項列為優先辦理之重要社會福利項目並明定於相關法律中,以確保其財政來源並作為發放相關津貼或補助之依據。 [26: Unite Nations(UN),同註5,頁27。] 撰稿人:蔡琮浩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0109/File_19850785.docx
R02743
全球貿易國安化下我國之法制因應建議-以反傾銷稅之課徵為例
關稅法;平衡稅及反傾銷稅課徵實施辦法
李淑瓊
2025-04-2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43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全球貿易國安化下我國之法制因應建議-以反傾銷稅之課徵為例 二、議題所涉法規 關稅法、平衡稅及反傾銷稅課徵實施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趨勢下,關稅戰日益激烈,故各國紛紛採取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措施因應,惟隨著全球關稅戰及地緣政治風險的升高,各國貿易政策已逐漸出現從強調自由化與市場效率的原則,轉向以戰略安全為核心考量,形成全球貿易國安化的趨勢。惟基於國家安全考量,所須慮及進口依賴、戰略資源的外部控制、關鍵技術外洩與供應鏈中斷等潛在風險等因素,由於未必符合反傾銷等傳統經貿保護措施之啟動要件,恐成制度缺口。為因應國際間日益激烈的貿易戰火,基於維護國家安全考量,有必要重新檢視我國關稅法及現行反傾銷調查等相關規定,檢討有無調整精進之必要,並提出相關建議。 四、問題爭點 檢討我國現行的反傾銷調查之相關規定是否足以因應國際間保護主義抬頭之趨勢,在全球貿易國安化下,現行法制如何調整精進,以維護我國產業競爭力。 五、探討研析 (一)我國啟動反傾銷調查之程序 我國反傾銷調查之執行程序主要依據關稅法及平衡稅及反傾銷稅課徵實施辦法(下稱實施辦法)等相關規定辦理。我國於民國56年制定關稅法時,已將平衡稅及反傾銷稅制度作原則性規定,自73年7月參據GATT第6條與補貼平衡稅協定,訂定實施辦法以來,至113年10月11日止,反傾銷案件計有71案。經審議後核定採行反傾銷措施者有25件,目前進口貨物尚在執行課徵反傾銷稅之案件計有10件[footnoteRef:1]。 [1: 財政部關務署,我國反傾銷制度簡介,網址:https://web.customs.gov.tw/singlehtml/717?cntId=cus1_79264_717,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6日。] 關稅法第68條第1項規定:「進口貨物以低於同類貨物之正常價格輸入,致損害中華民國產業者,除依海關進口稅則徵收關稅外,得另徵適當之反傾銷稅。」,同法第69條第1項規定:「前二條所稱損害中華民國產業,指對中華民國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有實質損害之虞,或實質延緩國內該項產業之建立。」。另依實施辦法之規定[footnoteRef:2],反傾銷稅之課徵,由財政部依職權、申請或其他機關之移送,於調查、認定後,公告實施。財政部啟動反傾銷調查後,由財政部負責傾銷事實的調查與認定,由經濟部負責涉案貨物之傾銷有無對我國產業造成損害的調查與認定。各該部會其調查內容主要為,傾銷事實調查,包括確定進口貨物的出口價格、正常價格,以及兩者之間的差額;及損害事實調查,包括評估傾銷進口對我國同類產業的影響,例如:產量、銷售量、價格、利潤等。 [2: 有關傾銷之調查、認定、公告、傾銷差額之計算、實質損害及有實質損害之虞之認定與反傾銷稅之課徵等事項,參見實施辦法第11條至第25條及第32條至第48條之規定。] (二)美國1962 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簡介 美國商務部於2024年12月16日發布「決定性的十年:商務部推動國家安全」計畫,強調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footnoteRef:3],將貿易執法與國家安全緊密連結,使得反傾銷調查,除了傳統的產業損害評估外,更著重於評估進口商品對美國關鍵產業、技術、基礎設施的潛在威脅。是以,隨著國際形勢的演變,美國商務部亦從單純的經濟推動者,轉變為維護國家安全的核心角色。 [3: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The Decisive Decade: Advancing National Security at the Department of Commerce,2024年12月16日,網址:https://www.commerce.gov/data-and-reports/reports/2024/12/decisive-decade-advancing-national-security-department-commerce?fbclid=IwY2xjawJRsHdleHRuA2FlbQIxMAABHdOIfDcOdNGWMjVorupDOJAL0R0cxzA-dyExhAnZc4EEcwMWz7POMhgGjQ_aem_01XVcaYJYo4-AqZJXpX37g,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6日。] 在法制面上,美國早於1962 年通過貿易擴張法(The Trade Expansion Act)第232條[footnoteRef:4](19 USC 1862[footnoteRef:5]),將國家安全納入貿易調查的評估範圍,該法案授權美國總統調整從其他國家進口的商品或材料,如果進口的數量或情況被認為威脅到國家安全,則可以透過加徵關稅或其他方式來維護國家安全。 [4: Adam Hayes,Section 232 of the Trade Expansion Act: What It Is and How It Works,Investopedia,2025年2月6日,網址: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rms/s/section-232-trade-expansion-act.asp,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6日。] [5: 條文全文參見,2023 U.S. Code,網址:https://law.justia.com/codes/us/title-19/chapter-7/subchapter-ii/part-iv/sec-1862/,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7日。] 其發動程序係由政府官員向商務部提出請求或由商務部長自行發起調查,並經由調查確認某項進口產品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商務部需在啟動調查後的270天內向總統報告調查結果,總統則有90天的時間決定是否同意商務部提交的報告。倘總統同意,依前述第232條規定,允許透過關稅或配額,根據需要調整該商品之進口。 實務上發生的案例,例如:2017年至2018年間,美國商務部對美國的進口鋼鐵進行調查,發現鋼鐵及鋁進口的數量和情況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商務部長報告稱,鋼鐵進口的數量和情況正在削弱美國的內部經濟,該行業的進口可能會損害國家安全。嗣經美國總統依前述貿易擴張法第232條規定,於2018年3月8日以擔憂國家安全為由,對進口鋼鐵徵收25%的關稅,對進口鋁徵收10%的關稅[footnoteRef:6]。近日,美國總統又依美國法典第3篇第301條、經修訂的 1974 年貿易法第 604 條(19 USC 2483)及經修訂的1962 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規定公告,將對進口至美國的汽車加徵25%的關稅[footnoteRef:7]。雖然美國的舉措,招致其他國家的反對,惟不難看出美國試圖透過關稅政策達到重振美國製造業,保護國內產業及維護國家安全的目的。 [6: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同註3。] [7: PRESIDENT DONALD J. TRUMP,The WHITE HOUSE,ADJUSTING IMPORTS OF AUTOMOBILES AND AUTOMOBILE PARTS INTO THE UNITED STATES,2025年3月26日,網址:https://www.whitehouse.gov/presidential-actions/2025/03/adjusting-imports-of-automobiles-and-autombile-parts-into-the-united-states/,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7日。] (三)建議增訂基於國家安全之特別關稅調查等相關規定 傳統反傾銷調查之範圍,主要是調查進口商品的出口價格是否低於其「正常價格」,並據此計算傾銷幅度,以評估傾銷行為是否對進口國的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有實質損害之虞」,我國現行規定亦將反傾銷調查的核心著重在「價格」及「損害」兩個因素上,惟隨著國際經貿環境的變化,以及各國對於國家安全的重視,傳統的反傾銷調查已無法因應地緣政治及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新挑戰,例如:高度仰賴單一國家進口特定商品,雖不符合傾銷行為,但涉及供應控制(產品或具資訊安全,或其他影響國防戰略資源風險等),依現行關稅法規定無法啟動調查程序,亦無其他法規可資援用時,恐有損害我國國家安全之虞。爰建議我國可參考美國之立法例,將影響國家安全之因素納入關稅法啟動主動調查之範圍,以因應國際情勢的改變。 其次,由於世界貿易組織(WTO)亦允許成員國在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時,依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第21條規定之安全例外條款[footnoteRef:8],採取例外措施。是以,我國亦應善用WTO之安全例外條款,在確保合法性的前提下,將影響國家安全之因素納入關稅法啟動主動調查之範圍,以完善我國面對國際情勢變化之法制工具。爰建議於關稅法增訂基於國家安全之特別關稅調查等相關規定,授權主管機關可對上揭特定進口商品涉及國家安全事項啟動相關調查,若經調查認定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則可課徵特別關稅等措施,以因應國際局勢之變化,並維護國家安全。 [8: GATT第21條規定,原文如下: Article XXI - Security Exceptions Nothing in this Agreement shall be construed: (a) to require any contracting party to furnish any information the disclosure of which it considers contrary to its essential security interests; or   (b) to prevent any contracting party from taking any action which it considers necessary for the protection of its essential security interests: (i) relating to fissionable materials or the materials from which they are derived; (ii) relating to the traffic in arms, ammunition and implements of war and such traffic in other goods and materials as is carried o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for the purpose of supplying a military establishment;   (iii) taken in time of war or other emergenc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r   (c) to prevent any contracting party from taking any action in pursuance of its obligations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 for the maintenance of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  ] 撰稿人:李淑瓊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998/File_19850727.docx
R02742
替代役召集新制相關法制淺析
替代役實施條例;替代役役男服役期滿後召集服勤實施辦法
田華仁
2025-04-2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42 議題研析 一、題目:替代役召集新制相關法制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替代役實施條例、替代役役男服役期滿後召集服勤實施辦法 三、背景說明 為強化替代役備役役男(下稱備役役男)於非常事變或戰時執行民防任務的能力,內政部與國防部於民國(下略)114年3月17日會銜修正發布替代役役男服役期滿後召集服勤實施辦法(下稱本辦法)。修正重點包括:演訓召集日數從1天內延長至5天內,並增訂「必要時」內政部得「視需要」酌增年限、次數、日數。此外,刪除全年受勤務召集總日數不得超過60天的限制。內政部強調,現階段備役男的各類演訓召集仍維持以往做法,召集日數在5日以內,對象為退役8年內的備役役男。然而,內政部也指出,在特殊狀況如重大災害發生時,經與國防部會商後,將審慎考慮召集退役9年以上尚未除役的備役役男協助救災等勤務。本次修法係為提升備役役男的緊急應變與自主防災能力,以因應全球氣候異常、國際情勢緊張及天然災害頻繁等挑戰,維持政府及社會功能之正常運作[footnoteRef:1]。引發各界對替代役備役召集制度調整相關法制問題之討論。 [1: 杜德義,替代役修法擴大召集 內政部:特殊狀況審慎考量,台灣時報,114年3月25日,第5版。] 四、問題爭點 本辦法此次修正,旨在調整替代役備役召集之強度與彈性。修正條文將演訓召集延為5日以內,並賦予主管機關「必要時」得「視需要」增加召集年限、次數、日數之權限,同時刪除勤務召集全年總日數之限制。該修正雖可強化國家應變人力,然其新增「必要時」得「視需要」酌增年限、次數、日數之彈性條款,涉及不確定法律概念,缺乏明確客觀之判斷基準,對備役役男之個人身心、家庭照顧及原有工作可能產生重大影響,引發違反法律保留原則之疑慮。如何在強化國家應變能力與保障備役役男權益間取得衡平,爰就此提出研析意見。 五、探討研析 (一) 修法必要性探討 揆諸修正前本辦法規定,備役役男演訓召集日數僅1日,時間過於短促恐難達實質訓練成效;勤務召集亦有全年總日數上限,面對極端災害或戰事,可能無法滿足持續性人力需求。鑑於近年全球氣候異常致災害頻仍、區域衝突風險升溫,國家對民防支援能量之需求顯著提升,促使我國須前瞻擘劃整體安全戰略,積極推展全民國防理念,將社會各部門防護能力與應變準備納入核心要素。行政院111年核定之因應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之替代役配合方案,已確立將替代役備役納入民防運用之政策[footnoteRef:2]。爰本次修法延長演訓召集天數,以強化訓練品質;並取消勤務召集全年總日數之限制,以因應國家安全戰略需求、提升災害防救韌性,從確保國家政務持續運作、維護社會安全秩序及健全全民防衛動員體系等角度觀之,其修法方向與政策目標具有一定之必要性與正當性。 [2: 內政部網站,新聞稿(因應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 替代役配合方案),111年12月29日,網址: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4&sms=9009&s=275042,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8日。] (二)建議事項 1.為符合授權明確性原則,允宜檢討修正替代役實施條例(下稱本條例)相關條文 參酌司法院釋字第443號、743號解釋意旨,所謂授權明確性原則,係指法律授權行政機關訂定之法規命令,如涉及人民之自由權利時,其授權之目的、範圍及內容必須明確而言。現行本條例第59條第1項規定:「替代役役男服役期滿後,應按其服役類別、專長、年齡、體位納入勤務編組,平時演訓、非常事變或戰時,得視需要召集服勤;其服勤之範圍、人數、編組及召集之實施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同國防部定之。」,形式上雖有授權規定,惟此次本辦法修正,賦予主管機關(內政部)於「必要時」,得「視需要」增加備役役男演訓召集之年限、次數、日數,並廢除勤務召集全年總日數之上限,已實質上擴張國家對備役役男行使召集權之強度與範圍,對於備役役男之個人自由、工作權及家庭生活等基本權利,具有潛在之重大影響,然現行本條例規定對「視需要」與「必要時」實施相關召集,卻缺乏具體定義。雖本辦法第3條修正說明對演訓召集之「必要時」解釋為因應氣候異常、國際情勢緊張、天然災害頻仍之需要,「視需要」解釋為平時由內政部與全民防衛動員體系會商,或由召集機關報請內政部審酌核定增加召集年限、次數、日數;勤務召集之「必要時」為非常事變或戰時、緊急狀態、天然災害或極端狀況,「視需要」為非常事變或戰時,由內政部與全民防衛動員體系會商,或由召集機關報請內政部審酌核定增加召集日數,然此僅為說明欄之修正理由說明而已,且仍屬法規命令層次範疇。 鑑於本辦法修正對人民權利限制之深度與廣度,其法源依據之明確性,應受嚴格之檢視。爰建議修正本條例第59條,於母法層級對授權主管機關訂定召集辦法之內容與範圍,作出更為明確具體之界定。如適度限制演訓召集之次數與日數;針對特殊必要情況(如因應非常事變或戰時,國家面臨緊急狀態、天然災害或極端狀況)須實施勤務召集時,應明確規範其條件、程序,使主管機關裁量權之行使有更清晰的法律依據及界限,確保備役役男之權益。 2.確保召集選充機制之公允性,避免集中召集特定役別 研究指出,替代役男服役期滿後,係由內政部依役別及專長納入「治安維護組」、「防災救護組」、「社會服務組」及「公共服務組」等四大勤務類組進行管理,並由內政部及地方政府共同成立之管理中心依需用機關或地方政府計畫辦理召集訓練事宜。截至109年4月,全國列管31萬8千餘名替代役備役役男分屬79個需用機關管理,然於101至108年間僅有內政部及法務部等少數機關實際辦理演訓召集,8年總召集人數共7,013人,佔全體列管人數比例僅2.20%。更值得關注的是,召訓對象呈現高度集中化現象,絕大多數為內政部列管之公共行政役役男,導致「公共服務組」召訓率(5.53%)遠高於「防災救護組」(0.05%)、「治安維護組」(0%)及「社會服務組」(0.26%),各組別間召訓比例極為懸殊,顯示召集作業長期集中於特定機關所屬之特定役別,召訓之公允性實值商榷[footnoteRef:3]。 [3: 曾文煌,《我國後備軍人及替代役備役役男召訓現況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立法院預算中心專題研究,109年7月,頁25-26。] 本次修法後,替代役備役召集強度與頻率均可能提升,召集對象選定必須恪遵公平、公正原則,以維繫選充制度公信力。若僅為便宜行事而將召集對象集中於特定役別(如公共行政役),不僅引發差別待遇疑慮,亦可能造成人力資源運用偏失。憲法第7條平等原則規定,政府對人民若無正當理由,不得有差別待遇。備役役男雖服役時之役別不同,退役後受召集之法律地位應屬相當。若召集選充機制長期偏重特定役別,未提出合理說明,其公平性將受挑戰。替代役制度目的在運用役男專業知識與技能服務社會,役別涵蓋警消、醫療、環保、教育、科技等多元面向。備役役男於相關領域之專業經驗是國家應對災害、維持社會機能之寶貴資產。若召集選充機制未能識別並運用多元專長,僅側重一般行政支援,將無法最大化替代役備役人力資源效益。建議主管機關建立兼顧公平性與專業性之召集選充機制,包括任務需求導向評估、完善備役人力資料庫、建立透明客觀選員標準及跨役別衡平考量,確保召集作業符合公平正義,精準運用人力,提升民防體系專業應變能量。 撰稿人:田華仁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996/File_19850725.docx
R02741
日德對社群媒體爭議言論管制對象及內容之立法簡介
null
楊蕙如
2025-04-1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41 一、題目:日德對社群媒體爭議言論管制對象及內容之立法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現今已成為網路媒體時代,人民可充分使用各種媒體平臺表達意見,若涉及政治性言論等爭議言論,政府能否要求網路平臺移除之?因涉及網路平臺責任與管制言論自由之法律界線,即使在高度重視言論自由的美國,亦迭生爭議 ;德國曾發生臉書封鎖一個極右黨派人士帳號,該黨向聯邦憲法法院聲請暫時處分,請求命臉書不得於大選前封鎖該帳號,遭憲法法院以無基本權受侵害為由駁回 。因日德對社群網路平臺有所立法,爰就此二國法制中,對管制社群媒體平臺爭議言論之對象及內容,予以簡介之,俾供我國參酌。 四、問題爭點 立法管制社群媒體平臺,須權衡管制所欲達成之公益目的與言論自由保障間之利弊得失及具體化其界線,以避免寒蟬效應造成言論自由之過度限制,並避免課予網路平臺業者過重之義務。 五、探討研析 (一)日本:關於處理因特定電信傳播訊息產生侵權行為之法律(特定電気通信による情報の流通によって発生する権利侵害等への対処に関する法律) 1.沿革 為保護網路服務提供業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使其免於因為他人利用其設備侵害權利致受牽連,日本在2001年通過ISP責任限制法(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因應在網際網路上日漸嚴重的誹謗、侮辱之社會現象,日本國會復於2024年通過修正案,針對大規模網路服務提供者課予從速解決使用者申訴之義務,並加入處罰規定,同時將法律名稱修正為「關於處理因特定電信傳播訊息產生侵權行為之法律」,日本又稱之為資訊平臺流通對處法(情報流通プラットフォーム対処法 ),於2025年4月1日施行 。 2.規範內容及修正重點 本法主要係在限制特定電信服務提供業者之損害賠償責任,原則上不承擔利用平臺傳播訊息者之侵權行為責任(第3條規定參照)。規範內容另包括:因訊息傳播受到權利侵害之被害人得向電信服務提供業者請求提供發文者之資訊(第5條規定參照);法院得依侵權行為被害人之聲請,命令電信服務提供業者提供發文者之訊息(第8條規定參照)等。 新法課予「大型特定電信服務提供者」更高度之義務,經指定為大型特定電信服務提供業者,必須採取「大型特定電信服務提供業義務」中所述之措施(例如提出報告、申訴處理迅速化、透明化義務,並公布預防措施等 )。該法對於相關名詞均有清楚定義,例如「大型特定電信服務供應商」指:總務部長指定的大型特定電信服務提供業;「大規模特定電信服務」指達到一定規模以上的特定電信服務,該服務提供業者被認為需特別加快實施防止侵權訊息傳播措施的程序,並使這些措施的實施情況更加透明 。平臺應指派具有足夠知識和經驗的專業人員迅速調查刪除請求,並在做出決定後通知受害者(第23條至第25條規定參照)。 3.管制內容(侵權資訊) 日本總務省制定第26條指導方針,以說明哪些貼文屬於平臺有義務阻止傳播之「不正當侵犯他人權利的資訊」,包含侵犯了名譽權、隱私權、私人生活的安心權、肖像權、版權等個人權利等網路言論。此外,有關兒童色情、報復性色情、非法打工和詐欺內容的貼文也將被刪除,因其違反兒童色情製品禁止法和刑法等各種法律 。 (二)德國:網路執行法(Netzwerkdurchsetzungsgesetz;NetzDG) 1.立法目的 2017年德國聯邦議會新制定網路執行法,管制特定社群網路(soziale Netzwerke)上的假新聞與仇恨言論。早在2015年德國政府草擬這部法律之時任司法部長Heike Mass在立法草案階段中說明制定該法之必要性,強調社群媒體並未積極刪除仇恨言論,因而必須對其施加壓力。立法草案中,明確指出立法目的在於積極有效對抗社群媒體的仇恨犯罪行為與違反刑法的假新聞 。 2.管制對象 第1條第1項規定,本法適用於以營利為目的經營網路平臺之數位服務提供業者。由於電信媒體所涵蓋類型與範圍廣泛,故第1條第1項採取限縮定義立法,排除只供「個人通訊使用」或「特定內容散布」之平臺,以及必須是限於以「營利」為目的之經濟要件 。 3.違法言論(管制範圍) 第1條第3項將社群媒體所負管控義務之範圍限於「違法內容」,亦即內容該當刑法規範之罪,例如散布違憲組織宣傳品罪、使用違憲組織標誌罪、(預備)顛覆國家之嚴重暴力行為罪、叛國罪、公然煽惑犯罪、恐嚇公眾罪、建立犯罪組織、恐怖組織罪、煽動仇恨罪、散布暴力言論罪、散布、取得與持有兒童色情刊物罪、侮辱與誹謗罪、竊錄私生活領域罪、恐嚇安全罪或偽造電磁紀錄罪等,且未阻卻違法 。 (三)我國立法之借鏡: 日德法制足供我國借鏡之立法方向略有:1.以專法明定網路平臺業者之介入或免責界線,除此外,日本另訂有指導方針,以具體化侵權言論類型,俾供大型媒體平臺遵循;2.明定是否納入管制對象及管制層級化之考量因素,例如以營利為目的、規模大小等;3.管制內容包含侵權資訊、色情、詐欺、恐嚇、暴力犯罪等違反刑法或其他法律規定之言論,似未及於單純政治主張或國家認同等政治性言論。 撰稿人:楊蕙如 � 綜參江飛宇,美國法院援引憲法第一修正案 下令白宮恢復美聯社報導權,中時新聞網,2025年4月9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50409005234-260408?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1日;呂胤慶,政府可以管社群媒體嗎?美國最高法院怎麼說?,法律白話文,2024年8月23日,網址:https://plainlaw.me/posts/how-does-US-government-regulate-social-media,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4日;另參陳建佑律師,網路平臺責任與言論自由的兩難,現代人必懂的資訊法律,2025年1月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vocus.cc/article/678e3870fd89780001f88215" �https://vocus.cc/article/678e3870fd89780001f88215�,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1日。 � 王韻茹,〈管制社群媒體的立法嘗試──以德國網路執行法為例〉,《月旦民商法雜誌》,第83期,2024年3月,頁91。 � プラットフォーム為Platform(此指網路平臺)。 � 財團法人電信技術中心網站,日本國會通過《ISP責任限制法》修正案以因應日漸嚴重的網路誹謗及侮辱現象, 2025年3月26日,網址:https://www.ttc.org.tw/News/more?id=58b9c7f1c2f64cdda85e313c17da57dc,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6日。 � 參照日本《資訊平臺流通對處法》第22條、第23條、第25條、第26條、第28條及第29條等規定。 � 參照日本《資訊平臺流通對處法》第2條第14款及第20條第1項有關「大規模特定電気通信役務提供者の指定」之規定。 � 綜參ネットのひぼう中傷 SNS事業者に迅速な対応求める改正法施行(修正後法律施行,要求社群媒體業者迅速採取行動打擊網路誹謗),NHK,2025年4月1日,網址:https://www3.nhk.or.jp/news/html/20250401/k10014766431000.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1日;另參総務省,特定電気通信による情報の流通によって発生する権利侵害等への対処に関する法律第26条に関するガイドライン,2025年3月11日制定,網址:https://www.soumu.go.jp/main_content/001001531.pdf,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1日。 � 王韻茹,同註2,頁89-90。 � 王韻茹,同註2,頁92-93。 � 違法內容該當德國刑法第86條(散布違憲組織宣傳品)、第86a條(使用違憲組織標誌)、第89a條(預備顛覆國家之嚴重暴力行為)、第91條(顛覆國家之嚴重暴力行為)、第100a條(叛國罪)、第111條(公然煽惑犯罪)、第126條(恐嚇公眾罪)、第129至129b條(建立犯罪組織、恐怖組織、外國犯罪及恐怖組織罪)、第130條(煽動仇恨罪)、第131條(散布暴力言論罪)、第140條(支持與獎賞犯罪行為)、第166條(侮辱宗教、宗教組織、意識形態組織罪)、第184b條(散布、取得與持有兒童色情刊物罪)、第185至187條(侮辱、誹謗罪與惡意誹謗罪)、第201a條(竊錄私生活領域罪)、第241條(恐嚇安全罪)或第269條(偽造電磁紀錄罪),詳參王韻茹,同註2,頁93。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925/File_19850659.doc
R02740
倉儲業存放危險物品及消防安全管理法制問題研析
工廠管理輔導法;建築法;消防法
葉育彰
2025-04-1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4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倉儲業存放危險物品及消防安全管理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工廠管理輔導法、建築法、消防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有媒體報導[footnoteRef:1],《桃園市火災預防自治條例》近期修正公布實施,強化納管高風險場所的源頭管理和預防機制,公告高風險場所,預估有千家事業將納管,並以「工廠危險品」、「公共危險品」、「爆裂物先驅化學物質」及「低溫冷凍倉儲」優先納管,管理權人需提供儲存危險化學物品、位置與總量辦理申報登記,並提報消防設施及防災改善方案,強化災害應變能力。 [1: 姜霏,桃園率先納管千家高風險場所,中國時報,114年2月18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218000528-260107?chdtv,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4日。] 三、問題爭點 《工廠管理輔導法》僅規範工廠製造、加工或使用而存放於倉儲業者之危險物品需辦理申報,而無法要求倉儲業者主動申報存放於其內部之所有危險物品,致生法律規範不足之缺口而有公安疑義。 五、探討研析 (一)建議研議法律明文規範倉儲業者存放之危險物品均須申報,以避免規範漏洞 《工廠管理輔導法》第21條第1項[footnoteRef:2]規定,工廠製造、加工或使用危險物品達管制量以上之次日起10日內,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報其製造、加工或使用之危險物品。 [2: 《工廠管理輔導法》第21條第1項規定:「工廠製造、加工或使用危險物品達管制量以上之次日起10日內,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報其製造、加工或使用之危險物品」。] 惟《工廠管理輔導法》規範對象僅限工廠,並未及於倉儲業,雖中央主管機關透過函釋認為[footnoteRef:3],工廠製造、加工或使用之危險物品,未必僅存放於廠區內,其存放於廠區外之倉庫,或交付於倉儲業者(倉庫營業人)堆藏及保管之情形,仍屬工廠所有,工廠負責人對該危險物品應負有危險監督之責。是以,工廠製造、加工或使用之危險物品,不論存放於廠區內或廠區外之倉庫,或寄存於倉儲業者(倉庫營業人),屬工廠所有且其合計達管制量以上時,工廠負責人即應依《工廠管理輔導法》第21條第1項規定申報。然前開函釋仍僅限於工廠製造、加工或使用而存放於倉儲業者之危險物品需辦理申報,而無法要求倉儲業者申報非屬工廠存放於其內部之所有危險物品。 [3: 經濟部113年10月14日經產字第11351018320號函。] 因此,立法政策上,主管機關允宜研議於法律明文規範倉儲業者存放之危險物品均須申報,以避免因倉儲業之管理規範漏洞致生公安疑慮。 (二)針對倉儲類建築物之防火構造及消防安全設備,允宜明文要求主管機關應於《建築技術規則》及《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專章規範 針對現行建築物之防火對策可概分為兩類,一為被動式防火系統,係以建築材料、構件、構造本身的性能為主來達成防火的目的,如《建築法》[footnoteRef:4]授權訂定之《建築技術規則》[footnoteRef:5]規範之建築物防火構造、防火區劃、室內裝修材料限制、防火避難設施等;其次為主動式滅火系統,以消防安全設備為主來達成防火的目的,如《消防法》[footnoteRef:6]授權訂定之《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footnoteRef:7]規範之滅火設備、警報設備、避難逃與設備及消防搶救上必要設備等。 [4: 《建築法》第97條規定:「有關建築規劃、設計、施工、構造、設備之建築技術規則,由中央主管建築機關定之,並應落實建構兩性平權環境之政策」。] [5: 例如,《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69條規定,倉儲類建築物達到3層以上或總樓地板面積超過1,500平方公尺,該建築物應為防火構造;第79條第1項規定,防火構造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在1,500平方公尺以上者,應按每1,500平方公尺,以具有一小時以上防火時效之牆壁、防火門窗等防火設備與該處防火構造之樓地板區劃分隔。] [6: 《消防法》第6條第1項規定:「本法所定各類場所之管理權人對其實際支配管理之場所,應設置並維護其消防安全設備;場所之分類及消防安全設備設置之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7: 例如,《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第17條第1項第6款規定,樓層高度超過10公尺且樓地板面積在700平方公尺以上之高架儲存倉庫,應設置自動撒水設備。] 惟《建築技術規則》或《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並未針對倉儲類建築物之防火構造及消防安全設備專章規範,似有未妥。蓋倉儲類建築物相較於一般建築物,多為大空間而無法設置適當防火區劃,且因高天花板致影響偵煙式探測器偵測效果,自動撒水設備亦未能與貨架位置相互配合,再加上儲存物品種類繁多密度高,火載量居高不下,且因內部通路空間狹窄、自動機件設備等障礙物,導致自動撒水設備滅火困難,復因建築物對外開口少,由外部滅火亦無法達到一定成效[footnoteRef:8]。此外,因倉儲類建築物之火載量數倍於一般建築物且難以預期,建築結構設計時亦須特別考量發生火災時對建築結構之影響。 [8: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報告,《物流倉儲建築物設置防火區劃方案研究》,112年12月,頁15-16、25-26。] 因此,針對倉儲類建築物之防火需求,允宜由主管機關研議於《建築技術規則》及《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以專章方式規範防火構造及消防安全設備,以資周延。 撰稿人:葉育彰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917/File_19850648.docx
R02739
農地保育相關議題之研析
國土計畫法;區域計畫法;農業發展條例;有機農業促進法
黃嘉文
2025-04-1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9 議題研析 1、 題目:農地保育相關議題之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國土計畫法、區域計畫法、農業發展條例、有機農業促進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footnoteRef:1],即將啟用的某科技公司封裝測試廠周邊土地價值大幅攀升,鄰近不遠處卻有一片稻田,與高科技園區形成強烈反差。地方政府指出,這些稻田最初在都市計畫中被劃為農業區,當年地主堅持保留土地作為農業用途,經過多次協商仍拒絕變更,在現行法律框架下,該農業區土地的用途仍以保護農業資源為優先,根據國土計畫與都市計畫規定,該地用途受到嚴格限制,任何變更都需經過完整程序。農地保育的議題在各縣市常被提及,尤其與現今經濟發展大環境的矛盾衝突更是時有所聞。 [1: 呂麗甄,台積竹南廠帶動地價 考驗國土保育 優良農地地主誓死捍衛 子孫卻寧願蓋宿舍 苗縣府強調 變更需經完整程序,中國時報,114年2月9日,第B20AA9版。] 4、 問題爭點 113[footnoteRef:2]年12月31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國土計畫法部分條文,國土功能分區圖作業期程將延長至120年,期程延長最重要的一項原因就是對農業發展影響的爭議,部分農業大縣認為被劃設過多的優良農地,不利於未來土地的轉型利用,加上農業人口老化嚴重,農地的利用應該更彈性,否則和其它被劃為可開發的土地價差將越來越大[footnoteRef:3]。但根據最新統計,112年我國農耕土地面積為77.9萬公頃[footnoteRef:4],糧食自給率30.35%,為18年來的新低[footnoteRef:5],儼然形成另一種國安危機。基此,配合未來國土計畫法取代現有區域計畫法[footnoteRef:6],爰擬探討農業發展條例、有機農業促進法等農業相關法規,加強農地保育,提升農地的被利用率,俾利我國農業永續正向發展。 [2: 本文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3: 林仕祥,國土法修法讓「以農立國」畫皮被掀開!農業只能繼續被犧牲?遠見,114年2月4日,網址: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891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4: 行政院國情簡介,農業經營現況,113年9月27日,網址:https://www.ey.gov.tw/state/CD050F4E4007084B/0ededcaf-8d80-428e-96b7-7c24feb4ea0d,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5: 孫維揚,2023糧食年報01》糧食自給率30.3%,創18年最低,蔬菜自給10年最低,食米量探底,上下游,113年10月4日,網址: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21262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6: 依國土計畫法第45條規定,於國土功能分區圖公告之日起,區域計畫法即停止適用,國土計畫法取代區域計畫法,作為我國土地使用上位計畫及土地使用管制之法令依據。] 五、探討研析 (1) 農地應有效劃分並研擬完善配套措施,以利農地保育,提高土地利用率 依農業發展條例第8條規定:「主管機關得依據農業用地之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因素、技術條件及農民意願,配合區域計畫法或都市計畫法土地使用分區之劃定,擬訂農地利用綜合規劃計畫,建立適地適作模式(第1項)。前項完成農地利用綜合規劃計畫地區,應至少每五年通盤檢討一次,依據當地發展情況作必要之修正(第2項)」。查63年開始施行的區域計畫法,將土地劃定為11種使用分區,並編定為19種使用地,每個分區都可以變更、轉換,動輒以開發許可變更使用分區或使用地,過大的彈性,反而讓單筆的農地容易被浮濫變更、開發,並造成農地分布的破碎化,影響農業的整體發展[footnoteRef:7]。國土計畫法國土規劃之基本原則,農業發展地區應以確保糧食安全為原則,積極保護重要農業生產環境及基礎設施,並應避免零星發展。其制度設計,就是為了杜絕亂象,保護農地不被浮濫開發,確保土地資源適性利用,長遠來說,才有可能促成農業有更好發展,讓農業工作者的權利受到保障[footnoteRef:8]。 [7: 陳俊華,國土計畫法防不當開發為何暫緩聲浪大 農地劃設爭議一次看懂,中央社,113年9月19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9193001.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8: 余麗姿,國土法劃設5大爭議,農傳媒,網址:https://www.agriharvest.tw/land/report0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國土功能分區圖作業期程將延長至120年,在這6年緩衝期期間,建議中央主管機關與地方政府應加強溝通,研擬完善相關配套措施,讓農地保育能真正落實。此外,合理地補貼也可降低衝擊,例如討論甚多的「農業權」入法的可能性,尤其針對許多農業大縣因相對分攤較多的糧食安全責任,對該縣市因農地限制形成的特別犧牲,國家應予特別補償[footnoteRef:9]。 [9: 聯合報社論,操弄藍綠又扭曲概念,國土計畫將成災難,聯合新聞網,113年12月3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38/839935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2) 提高青年從農率,搭配休閒農業及食農教育活化農地 要解決農業跟農村發展的問題,不應只仰賴國土計畫就能達成。據農業部統計,我國112年農業人口為50.9萬人,約占全國總就業人口的4.4%,主要從農年齡為54-60歲 [footnoteRef:10]。農業人口老化是全球的普遍現象,如何吸引年輕人從農,近年來政府、地方農會及相關農業協會,提供從生產到銷售的一站式協助,包括耕地的取得、農業經營準備金、創業貸款、實務訓練、資材肥料及農機具補助、加工設備、品牌建立經營、媒合產品銷售[footnoteRef:11],導進智慧農業的先進觀念,並透過百大青農的選拔[footnoteRef:12],提升青農的生產力與競爭力,讓更多年輕人投入農業。此外,建議主管機關亦可輔導青農搭配目前正夯的休閒農業特性,配合111年開始施行的食農教育法,藉由辦理食農教育相關活動,引領民眾參與農業生產、加工至消費過程的體驗,使民眾瞭解農業生產、環境生態及友善農法等相關知識,進而促進民眾認識並支持在地優質農產品,強化青農自身的品牌優勢,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以利我國農業保育轉型與發展。 [10: 農業部,農業統計視覺化查詢網,網址:https://statview.moa.gov.tw/aqsys_on/index.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11: 農業部,青年農民輔導平台,網址:https://academy.moa.gov.tw/Y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12: 農業部,青年農民輔導平台,「吉時從農 青春築夢」百大青農輔導計畫,網址:https://academy.moa.gov.tw/YF/yf_100.php,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3) 增加有機農地面積,俾利農業永續發展 農地保育另一個重要的政策,就是有機農業的推動。為確保糧食安全與提高農糧系統韌性,全球日益強化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有機農業成為各國推動永續農業政策的重要一環。以日本為例,依據2021年推動的「綠色糧食戰略」,日本農林水產省近年積極促進各地方政府建立「有機村(オーガニックビレッジ)」,有機村是指從有機生產到消費,推動在地有機產業,不僅涉及農民,還包括在地及外地的企業和居民,目標2025年在100個市町村建立有機村,至2030年在200個市町村建立有機村,而截至2024年8月,已有129個市町村發表了有機村宣言。透過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各項重要措施,例如有機農場整合性生產、學校供餐、銷售通路擴大等,並協助都道府縣支持範圍較大的有機產區,建立示範區域,以達成2030年日本有機農業面積6.3萬公頃、2050年100萬公頃(占日本全國耕地面積25%)的目標[footnoteRef:13]。 [13: 湯雅雯,日本也有有機村?-打造有機村政策,有機農業推動中心,113年12月5日,網址:https://www.oapc.org.tw/2024-1205_organic-village/,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我國有機農業促進法自108年5月30日施行,截至113年底,通過有機驗證面積2萬304公頃,登錄友善環境耕作面積6,708公頃,合計2萬7,012公頃,相較該法施行前一(107)年底1萬1,568公頃大幅成長2.3倍,且占全國耕地面積3.47%;另截至今(114)年2月已有4縣市、共8處的有機農業促進區公告成立,加速有機農業在地發展與紮根,有效維護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讓更多消費者能夠購買到安全的農產品,也能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footnoteRef:14]。 [14: 楊淑閔,推進有機及友善耕作 116年目標占比增至3.78%,中央社,114年2月28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502270394.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查有機農業促進法第5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為促進農業永續發展,應設任務編組,並諮詢相關機關(構)、團體意見,以發展有機國家為目標,每4年提出有機農業促進方案,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實施。有機農業促進方案之內容並應包括轉型期有機農業生產與維護生態保育之獎勵及補助。行政院於113年8月1日通過「有機農業促進方案(113-116年)」,但對於有機面積的提升目標,為116年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2萬9,500公頃,在全國耕作面積的占比僅從3.47%增加至3.78%[footnoteRef:15],似乎過於消極保守;又依「有機農業獎勵及補貼辦法」第4條規定:有機轉型期驗證土地得申請維護生態保育獎勵及有機農業生產補貼,同一土地獎勵及補貼最長3年[footnoteRef:16],惟有機轉型期長短因農場規模、作物種類、土質狀況及鄰田環境等因素而異。針對有機農業對促進農地保育具有永續發展的正面效益,或可研議視情況延長獎勵或補助有機農業發展,以鼓勵更多農友投入有機耕作,俾利農業永續發展。 [15: 農業部,有機農業促進方案全面啟動,邁向永續農業新未來,114年2月27日,網址:https://www.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id=969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16: 董蓁,<我國有機農業發展與政策推動>,<<主計月刊>>,第829期,114年1月,頁64。] 撰稿人:黃嘉文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915/File_19850646.docx
R02738
日本警察法之法制簡介
null
陳韋佑
2025-04-1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8 議題研析 一、題目:日本警察法之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警察法為警察制度根本大法、警察制度之母法 。我國警察法於民國42年 6月15日制定公布以來,僅有4次修正,面對國內外警政與社會治安情勢之變遷,時值今日警察法規範內容年久未修,與現實情況落差之處甚多 。 (二)警察法雖於75年、86年、91年5月及6月進行修正,但修正內容依序係警察教育機關升格改名,並將地方警察教育機關中央化;配合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刪除有關省政府之規定;明定各級警察機關學校武器彈藥統籌調配辦法之法律授權依據。至於與現實狀況存有差距之重要條文,例如警察之任務範圍(第2條)、內政部警政署之組織與職掌(第5條)、警察之職權範圍與內容(第9條)、人民對警察行為之救濟(第10條)、司法檢警關係(第14條)等規定,卻文風未動 。 四、問題爭點 日本戰後因應警察制度之運作缺失及國際治安情勢,針對警察法進行多次改革及修正,基於國情相近且該國警察法適切地發揮其制度功能,我國警察法目前面臨之亟待解決問題,或許得以日本警察法之規範內容作為參考借鏡,爰介紹日本警察法相關規範。 五、探討研析 (1) 日本戰後制定警察法之基本架構 1952年(昭和27年)4月日本脫離同盟國軍事佔領後,鑑於警察法規範內容無法切合其政策實需,於1954年(昭和29年)2月向國會提出警察法修正草案,並於同年6月8日制定公布,7月1日施行,確立中央、地方採行公安委員會制度、國務大臣擔任國家公安委員會委員長、警察事務委由都道府縣警察一元化執行、容許中央於一定限度內介入都道府縣警察人事與預算事項、設置國家警察機關(警察廳)得對都道府縣警察實施指揮監督權限等警察法基本架構 。 日本警察制度之立法權劃屬中央,由中央以警察法統一規範警察任務與組織,地方則負責執行 。日本警察法最近1次修正係2022年(令和4年),該法第1條 明定立法目的,本法為保護個人權利與自由,維持公共安全秩序,以保障民主理念為基礎之警察管理與運作,並訂定有效率執行任務之警察組織為目的。 日本警察法全文共計7章81條 ,於第1章總則明定立法目的、警察任務與宣誓義務,第2章詳列國家公安委員會之組織、權限及委員任免,第3章規範警察廳之設置、權限及其內部單位(部局)、附屬機關、地方機關與職員,第4章就都道府縣警察之設置、經費、權限及相互關係予以明定,第5章列述警察官之階級、職權行使、服制等事項,第6章明文賦予內閣總理大臣於發生緊急事變時之處理權限,第7章就警察官退休年金、國有財產使用及人民對警察職務行為申訴事項妥為規定。因此,日本通說均認為警察法主要係規範警察任務、職掌、內部組織與職員任免,屬組織法性質 。 (2) 日本警察法所定警察任務 日本警察法第2條 第1項規定,警察任務為 保護個人生命、身體及財產安全,預防、制止及偵查犯罪,逮捕犯罪嫌疑人,取締交通暨維護其他公共安全與秩序。惟日本警察法制關於警察任務,除警察法定有明文外,日本警察官職務執行法第1條 第1項亦規定,本法目的為規定必要之手段,使警察官得以忠實地執行警察法所規定保護個人生命、身體及財產安全,預防犯罪、維持公共安全及其他法令規定職務之執行等。同法第8條 規定,除本法規定外,警察官應執行刑事訴訟及其他相關法令暨警察規則所規定之職務。 綜上所述,日本警察任務大致可分為「個人生命、身體及財產安全之保護」、「犯罪之預防、鎮壓及偵查」、「犯罪嫌疑人之逮捕」、「交通之取締」及「公共安全與秩序之維持」等5類。惟有日本學者認為,日本警察任務大抵僅「個人生命、身體及財產安全之保護」及「公共安全與秩序之維持」兩類,警察法第2條第1項所列述之「預防及鎮壓犯罪、偵查犯罪、逮捕嫌疑犯、取締交通」,實係公共安全與秩序維持之例示 。 (3) 日本警察法明定警察中立義務 日本警察法第2條第2項規定,警察於執行其任務時,應本不偏不黨且公平中正之旨,不得有涉及干預憲法所保障個人權利及自由等濫用權限情形。我國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第4條規定:「公務人員應依法公正執行職務,不得對任何團體或個人予以差別待遇」,該條所稱公務人員包括警察,固無疑義。惟警察執法中立攸關人民信賴,是否需特別於警察法規中明定警察人員恪守中立義務,常引發社會討論,亦為未來修法時有待研議之重要議題。 (4) 警察組織法與作用法分立模式 日本為執行上述警察法所規定的任務,乃制定 警察官職務執行法,該法第1條開宗明義即規定,該法係為保護個人權利與自由,並明定 有效率執行任務之警察組織為目的。可見日本警察法與警察官職務執行法之間,有目的與手段之關係。日本警察對外行使職權之作用法,主要規定於警察官職務執行法、刑事訴訟法、道路交通法及其他警察法令等,因此日本通說認為,警察官職務執行法屬於作用法,並將警察法與警察官職務執行法認為係建構日本警察法制最重要的兩部法律 ,分別為 組織法與作用法上之基本法。至於犯罪偵查所依循之刑事訴訟法,因係以檢察官作為偵查主體進行規範,故將之歸納為刑事法制,不列入警察法制探討。 (5) 日本公安委員會制度 與其他國家警察法制不同,日本警察法明定於中央及地方設立公安委員會,堪稱日本警察法制最大特色。該國公安委員會制度,係以二次大戰後美軍佔領時期警察制度為基礎,於中央警察廳之上設立一個合議制委員會,乍看之下似疊床架屋,但設立用意在追求民主化管理警察、維持警察政治中立性及避免警察本位主義,於維護治安與追求民主之間取得平衡 ,其建制精神類似我國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第3條第2款所規定之「獨立機關」,即「依據法律獨立行使職權,自主運作,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受其他機關指揮監督之合議制機關」。 日本於中央設立國家公安委員會,於地方設立都道府縣公安委員會,藉由住民代表所組成之合議制組織來管理強而有力的警察,防止專制獨擅,以追求警察決策得以民主化運作;另一方面,於國會內閣與地方民選首長制下,防止政治勢力不當影響警察決策之形成,而能使其維持中立,不受政黨不當干涉 。 作為日本中央警察機關之國家公安委員會,規定於警察法第2章,規範自第4條至第14條,共11個條文;第4條規定,國家公安委員會設置於內閣總理大臣轄下,並由委員長1名及委員5名共同組成。第5條第1項規定,國家公安委員會職司國家公共安全有關之警察事務管理,監督警察教育、警察通信、情報技術分析、犯罪統計、犯罪鑑識及警察裝備相關事項,並協調警察行政管理(即就都道府縣警察為主體所實施之事務,增進都道府縣警察全體機能,與確保其得以均衡調整實施警察行政事項),以保護個人權利與自由,維持公共安全與秩序為任務。 日本警察法第5條第4項規定,國家公安委員會為完成第1項所定任務,就下列事項對警察廳行使指揮監督權限:一、警察制度之規劃及相關事項。二、國家警察預算之編列及相關事項。三、國家警察政策之評估及相關事項等。第6條規定,國家公安委員會之委員長由國務大臣擔任。委員長負責主持委員會事務,對外代表國家公安委員會。依第15條及第16條規定,警察廳設置於國家公安委員會轄下。警察廳首長為警察廳長,須經內閣總理大臣批准後,由國家公安委員會任命之。因國家公安委員會未設立內部事務單位,故依第13條規定,國家公安委員會庶務由警察廳辦理。 (6) 地方警察官員人事任免權 日本以都道府縣為單位,各設公安委員會,作為地方警察之管理機關。依照日本地方自治法第180條之9 規定,公安委員會,依其他法律之規定,管理都道府縣警察,並置地方警務官、警察官、事務吏員、技術吏員及其他職員。因此都道府縣等地方警察 管理權限屬於都道府縣公安委員會。 地方警視總監 、警察本部長及方面本部長 作為地方警察首長,均應於取得道府縣公安委員會同意後,由國家公安委員會任免之。惟警視總監因屬日本最高層級行政區(東京都)警務官關係,與其他地方警務官不同,須額外取得內閣總理大臣同意為任免條件。因此日本 地方警察首長之任免, 均須取得地方同意後, 始由國家公安委員會任免之。 (7) 結語 日本與我國雖皆定有施行全國之警察法,但内容及適用效力不盡相同。我國警察法規範內容及於組織編制、任務職權、人事制度、救濟、任用、教育及設備標準,涵蓋事項較廣,但僅作提綱挈領規範,須另定法律以資個案具體運用,例如警察法第3條、第5條、第15條雖已就警察官制、勤務、內政部警政署業務、警察教育作成原則性規範,仍須另定警察勤務條例、內政部警政署組織法、警察教育條例以為完整規範。相形之下,日本警察法雖僅對警察任務與組織進行規範,卻可直接適用於個案,無需另定規範。 我國警察法自42年制定以來僅有4次小幅修正,許多條文規定內容均與現實狀況存有差距,影響警察制度的整體運作正常化,例如第2條 所定警察之任務範圍是否過於廣泛,導致現實警力無法負擔;於司法院釋字第570號解釋 意旨下,警察法是否應定位為組織法;是否應特別明定警察行政中立義務;地方警察首長之人事任免權等爭議,或可參考日本警察法之具體規定,作為未來修法之借鏡。 撰稿人:陳韋佑 � 陳正根,〈論警察處分行使之法律要件與原則〉,《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7期,93年12月,頁38。 � 本文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洪文玲,〈警察法之檢討與展望〉,《警察法學與政策》,創刊號,110年5月,頁20。 � 洪文玲,同前註,頁21。 � 警察制度研究会編,《警察法解説》,全訂版,東京法令出版社,2004年12月,頁21-22。 � 二次戰前,日本行政警察執行職權,係依行政警察規則或行政執行法;二次戰後,基於法律保留原則,無論是行政警察或司法警察執行職權,皆應依國會制定之法律。不僅如此,因為中央集權的政策思考,全國警察制定統一的警察法以為組織、任務、職掌及官制之依據,且警察組織分為中央與地方二級。中央警察由隸屬於總理府之國家公安委員會營運,國家公安委員會由國務大臣兼任之委員長1人及委員5人組成,職掌國家公安之警察營運,統合警察教育、警察通信、犯罪鑑識、犯罪統計、警察裝備等事項,並執行有關警察行政之調整(日本警察法第5條);地方警察則由隸屬於各地方政府之都道府縣公安委員會管理,都道府縣公安委員會由委員3至5人組成,職掌其權限範圍內法令及地方法規特別委任之事項,並得訂定都道府縣公安委員會規則(日本警察法第38條)。請參鄭善印,〈日本警察職權法制之研究〉,《內政部警察職權執行法草案研究報告書》,88年6月,頁118至119。 � 日本警察法第1条:「この法律は、個人の権利と自由を保護し、公共の安全と秩序を維持するため、民主的理念を基調とする警察の管理と運営を保障し、且つ、能率的にその任務を遂行するに足る警察の組織を定めることを目的とする」。 � 日本警察法,網址:� HYPERLINK "https://laws.e-gov.go.jp/law/329AC0000000162?tab=cited,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laws.e-gov.go.jp/law/329AC0000000162?tab=cited,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7日。 � 警察制度研究会編,同註� NOTEREF _Ref195185265 \h � \* MERGEFORMAT �5�,頁21-22。 � 日本警察法第2条:「警察は、個人の生命、身体及び財産の保護に任じ、犯罪の予防、鎮圧及び捜査、被疑者の逮捕、交通の取締その他公共の安全と秩序の維持に当ることをもつてその責務とする。②警察の活動は、厳格に前項の責務の範囲に限られるべきものであつて、その責務の遂行に当つては、不偏不党且つ公平中正を旨とし、いやしくも日本国憲法の保障する個人の権利及び自由の干渉にわたる等その権限を濫用することがあつてはならない」。 � 日本警察官職務執行法第1条:「この法律は、警察官が警察法(昭和二十九年法律第百六十二号)に規定する個人の生命、身体及び財産の保護、犯罪の予防、公安の維持並びに他の法令の執行等の職権職務を忠実に遂行するために、必要な手段を定めることを目的とする。②この法律に規定する手段は、前項の目的のため必要な最小の限度において用いるべきものであつて、いやしくもその濫用にわたるようなことがあつてはならない」。 � 日本警察官職務執行法第8条:「警察官は、この法律の規定によるの外、刑事訴訟その他に関する法令及び警察の規則による職権職務を遂行すべきものとする」。 � 田村正博,《警察行政法解說》,東京法令出版,2004年9月,4版,頁24。 � 鄭善印,同註� NOTEREF _Ref195185541 \h � \* MERGEFORMAT �6�,頁118至119。 � 田村正博,同註� NOTEREF _Ref195185621 \h � \* MERGEFORMAT �13�,頁312。 � 警察制度研究会編,同註� NOTEREF _Ref194326412 \h � \* MERGEFORMAT �5�,頁11、22。 � 日本地方自治法第180條之9:「公安委員会は、別に法律の定めるところにより、都道府県警察を管理する。②都道府県警察に、別に法律の定めるところにより、地方警務官、地方警務官以外の警察官その他の職員を置く」。 � 日本警察法第49条:「警視総監は、国家公安委員会が都公安委員会の同意を得た上内閣総理大臣の承認を得て、任免する。②都公安委員会は、国家公安委員会に対し、警視総監の懲戒又は罷免に関し必要な勧告を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 日本警察法第50条:「警察本部長は、国家公安委員会が道府県公安委員会の同意を得て、任免する。②道府県公安委員会は、国家公安委員会に対し、警察本部長の懲戒又は罷免に関し必要な勧告をすることができる」;第54条:「道の区域を五以内の方面に分ち、方面の区域内における警察の事務を処理させるため、方面ごとに方面本部を置く。但し、道警察本部の所在地を包括する方面には、置かないものとする。……②前条の規定は、方面本部長について準用する」。 � 警察法第2條規定:「警察任務為依法維持公共秩序,保護社會安全,防止一切危害,促進人民福利。」其中「防止一切危害,促進人民福利」文義實已包括消防、救災、社福等機關業務範疇。 � 司法院釋字第570號解釋理由書認為:「內政部為中央警察主管機關,依警察法第2條暨第9條第1款規定,固得依法行使職權發布警察命令。然警察命令內容涉及人民自由權利者,亦應受前開法律保留原則之拘束。警察法第2條規定,警察任務為依法維持公共秩序,保護社會安全,防止一切危害,促進人民福利;同法第9條第1款規定,警察有依法發布警察命令之職權,僅具組織法之劃定職權與管轄事務之性質,欠缺行為法之功能,不足以作為發布限制人民自由及權利之警察命令之授權依據」。因此警察法第9條職權規定是否應配合刪除,將整部警察法定位為組織法,同時針對警察任務、業務職掌分配、任用、預算經費與養成教育與時俱進配合現實政策修正,值得詳細斟酌。 7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913/File_19850644.doc
R02737
爛尾樓公共安全問題之法制探討
建築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都市更新條例
尤月亭
2025-04-1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7 議題研析 一、題目:爛尾樓公共安全問題之法制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建築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都市更新條例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臺中市1棟6層樓之建物(以下簡稱系爭建物)於凌晨驚傳5、6樓坍塌呈V字型,塌陷部分下方共疏散13戶、35人,幸無人傷亡,因仍有塌陷風險,4樓以下區域暫無危險,先開放住戶入內取回必要物品;5、6樓坍塌部分,可能會有掉落物的風險;該大樓產權混亂,該市政府擬向起造人(建商)、建物所有權人與建物使用人釐清相關權責,確定裁罰對象究責[footnoteRef:1];並建請中央盡速檢討修法,以利各縣市可依法處理[footnoteRef:2]。 [1: 陳敬丰、黑中亮、趙容萱,台中清水48年爛尾樓塌 住戶摸黑逃,聯合新聞網,2025年3月23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24424/8625833,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日。] [2: 余采瀅,爛尾樓產權負責難列管 中市府籲中央研議修法,聯合新聞網,2025年3月24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5/8628915,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4日。] 四、問題爭點 系爭建物為屋齡40餘年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連棟建築,4樓以上樓梯已封閉,建物結構龜裂滲水且年久失修,危及居住安全。然如此明顯的「爛尾樓」,竟從未被列管,形同幽靈建築,成為居住安全死角,且住戶明知樓體危險,仍冒風險不願通報,也映照臺灣的居住正義悲歌。因爛尾樓的產權複雜,最後變成無人負責的窘境[footnoteRef:3],我國目前對爛尾樓幾無管理,若非地震後的紅黃單建築或公共安全檢查的危樓,屋主也不願自主鑑定,建管單位也難掌握是否為危樓,故此種「爛尾樓未爆彈」已然成為公共安全危險之一大隱憂,本文將從法制面予以探討評析。 [3: 陳敬丰,清水坍塌大樓爛尾半世紀,住戶早知危險為何不通報?建商跑路申報只罰9000…現行制度能補破網?,今周刊,2025年3月23日,網址: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2503230003/,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日。] 五、探討研析 (一)現行法對爛尾樓之規範尚待檢討 所謂「爛尾樓」通常係指未能按計劃完工,或不符合 建築法標準的建案。此種建到一半的房子,有尚未完成建造,完全沒辦法入住之爛尾樓;亦有如系爭建物一樣,已依照建造執照完成,但之後又加蓋之違章建築爛尾樓,種類複雜,全國各縣市皆有相關情形,多涉及私權糾紛而無法如期完成,其涉及之現行法規分述如下: 1、尚未完成建造之爛尾樓:建築法第55條、第87條規定 關於蓋到一半完全無法入住、未符合建造執照之爛尾樓,如新北市被稱為「閃電屋」之建築物,因原開發單位財務問題導致工程停擺20多年,成為「爛尾樓」,閃電屋於1997年取得建築執照,施工至8層樓結構體後,因建商財務問題停工,土地於2006年遭法院拍賣移轉,直到2021年該建物始拆除[footnoteRef:4]。此種尚未完成建造之爛尾樓,屬「工程中止或廢止」之情形,按建築法第55條第1項第4款規定[footnoteRef:5],應即申報地方主管機關備案,違者依同法第87條第5款規定[footnoteRef:6],得處以新臺幣(下同)9,000元以下罰鍰。然建案每戶開價都高達上千萬甚至上億元,處以9,000元罰鍰根本無法達到嚇阻效果,此申報規定有如虛設。 [4: 賴筱桐,新北列管閒置建物 林口「閃電屋」拆除,自由時報,2021年9月28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475319,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7日。] [5: 建築法第55條第1項第4款規定:「起造人領得建造執照或雜項執照後,如有左列各款情事之一者,應即申報該管主管建築機關備案:……四、工程中止或廢止。」] [6: 建築法第87條第5款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起造人、承造人或監造人新臺幣九千元以下罰鍰,並勒令補辦手續;必要時,並得勒令停工。……五、變更起造人、承造人、監造人或工程中止或廢止未依第五十五條第一項規定,申請備案者。」] 2、違章建築之爛尾樓:建築法第77條、第91條規定 系爭建物依當地里長表示,當初地主與建商合建時有糾紛,建商後因資金不足跑路,5、6樓只拆掉板模,連門窗都沒有,僅1到4樓有出租,系爭建物之使用執照僅到4樓,5、6樓係建商增建,未發給使用執照,由於5、6樓未蓋完,該建物形成違章建築之爛尾樓。因系爭建物5、6樓屬違章建築,違反建築法第25條第1項規定[footnoteRef:7],得依違章建築處理辦法予以拆除。又其已崩塌,已有公共安全(以下簡稱公安)上之潛在危險,依建築法第81條規定[footnoteRef:8],市府亦得逕予拆除。 [7: 建築法第25條第1項規定:「建築物非經申請直轄市、縣(市)(局)主管建築機關之審查許可並發給執照,不得擅自建造或使用或拆除。但合於第七十八條及第九十八條規定者,不在此限。」] [8: 建築法第81條第1項規定:「直轄市、縣(市)(局)主管建築機關對傾頹或朽壞而有危害公共安全之建築物,應通知所有人或占有人停止使用,並限期命所有人拆除;逾期未拆者,得強制拆除之。」] 此種部分取得建造執照卻另外加蓋而未完成之違章建築爛尾樓,依現行關於建築物公安之相關規定為建築法第77條規定,違反者依同法第91條規定[footnoteRef:9]裁處。雖建築法第77條第1項規定[footnoteRef:10]要求所有權人、使用人應維護建築物合法使用與其構造及設備安全,然並非每個所有權人、使用人均會維護之,而同條第2項規定[footnoteRef:11]地方主管機關對於建築物僅係「得」隨時派員檢查其有關公安與公共衛生之構造與設備,並無強制性;至於建築物公安申報制度,依同條第3項規定[footnoteRef:12],非供公眾使用者,亦無申報義務。此種情形下,除非有人通報,否則很難確認該建物是否屬具公安危險之建物。 [9: 建築法第91條第2款至第4款規定:「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建築物所有權人、使用人、機械遊樂設施之經營者新臺幣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改善或補辦手續,屆期仍未改善或補辦手續而繼續使用者,得連續處罰,並限期停止其使用。必要時,並停止供水供電、封閉或命其於期限內自行拆除,恢復原狀或強制拆除……二、未依第77條第1項規定維護建築物合法使用與其構造及設備安全者。三、規避、妨礙或拒絕依第77條第2項或第4項之檢查、複查或抽查者。四、未依第77條第3項、第4項規定辦理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簽證或申報者。……。」] [10: 建築法第77條第1項規定:「建築物所有權人、使用人應維護建築物合法使用與其構造及設備安全。」] [11: 建築法第77條第2項規定:「直轄市、縣(市)(局)主管建築機關對於建築物得隨時派員檢查其有關公共安全與公共衛生之構造與設備。」] [12: 建築法第77條第3項規定:「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應由建築物所有權人、使用人定期委託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認可之專業機構或人員檢查簽證,其檢查簽證結果應向當地主管建築機關申報。非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經內政部認有必要時亦同。」] 事實上,系爭建物4年前就發生過樓頂女兒牆墜落意外,部分住戶因此使用鋼板加固梁柱,增加支撐力,並有加裝遮雨棚,顯見住戶或所有權人並非不知該建物具有公安危險,然其仍繼續居住也不願通報之原因,係因居民多為低收入戶,以每月4、5千元的低價承租,若通報危樓被迫搬離,恐將陷於無力負擔下一個租屋處的窘境[footnoteRef:13],此種居住不正義使系爭建物因而變成「爛尾樓未爆彈」。 [13: 陳敬丰,冷眼集/爛尾樓僅罰9千 不痛不癢…「幽靈建築」淪居住正義悲歌,聯合新聞網,2025年3月23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24424/8625823,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日。] 3、小結 上開法規無強制力、罰鍰效果有限,形同虛設,加上居住不正義,居民甘冒風險繼續居住而不願通報,此種現象遍佈全臺,地方主管機關通常要等到爛尾樓發生公安危險之情形如系爭建物倒塌才知悉,屆時萬一有民眾傷亡,恐為時已晚。 (二)針對尚未完成建造之爛尾樓,建議研議修正建築法仿照都市更新條例增訂地方主管機關具有財產處分權之規定 關於尚未完成建造之爛尾樓,建築法第55條、第87條規定之申報義務效益不大,尚需各地方主管機關實質監控其完工期限,依現行建築法規定,地方主管機關無法發給使用執照。而此種爛尾樓之主要問題在於其涉及私權糾紛或司法爭訟,通常是建商資金不足、破產跑路致工程停擺,後來土地和建物被法拍,但產權複雜、整合困難,無法取得全數所有權人同意拆除,使得地方主管機關縱使明知有此爛尾樓,然基於憲法保護個人財產權,仍無法有效要求速補辦法定程序或要求由起造人、所有權人及使用人改善[footnoteRef:14]。因此部分地方主管機關建請中央評估修正建築法[footnoteRef:15],比照都市更新條例第37條第1項第1款規定[footnoteRef:16],經一定比率之私有土地與私有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數及所有權面積之同意,即可交由地方主管機關代為處分財產權,鼓勵民眾將懸而未決之爛尾樓產權問題交由地方主管機關處理,避免爛尾樓成為長期公安問題釀災。此種透過法制上明確增訂地方主管機關具有財產處分權之效果,俾利解決現行之困境。 [14: 余采瀅,同註2。] [15: 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爛尾樓多涉私權糾紛、司法爭訟難有效列管 中市都發局籲請中央研議修法,臺中市政府網站,2025年3月24日,網址:https://www.taichung.gov.tw/2942797/post,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4日。] [16: 都市更新條例第37條第1項第1款規定:「實施者擬訂或變更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報核時,應經一定比率之私有土地與私有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數及所有權面積之同意;其同意比率依下列規定計算。但私有土地及私有合法建築物所有權面積均超過十分之九同意者,其所有權人數不予計算:一、依第十二條規定經公開評選委託都市更新事業機構辦理者:應經更新單元內私有土地及私有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均超過二分之一,且其所有土地總面積及合法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均超過二分之一之同意。但公有土地面積超過更新單元面積二分之一者,免取得私有土地及私有合法建築物之同意。實施者應保障私有土地及私有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權利變換後之權利價值,不得低於都市更新相關法規之規定。」] (三)針對違章建築之爛尾樓之法制建議 1、建議研議修正建築法以強化公安申報強制力 現行建築法第77條第2項對於非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並未如第3項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為「應」公安申報,然如上述,基於居住不正義等情,居民未必願意主動申報,為避免發生地方主管機關不知如系爭建物之違章建築爛尾樓,建議一般住家亦「應」辦理公安申報,且地方主管機關應辦理公安申報檢查。如有人手不足之情形,至少針對30年以上成屋等優先安排檢查,減少發生如系爭建物已達半世紀之久且具高度公安危險之建築物而地方主管機關卻渾然不知之情形。 2、建議研議修正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以辦理公安檢查 又公寓大廈之公共安全檢查,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6條第12款規定,為管理委員會之職務,如無正當理由未執行,依同條例第48條規定,僅處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鍰,然此為全體區分所有權人一起負擔,相比申報可能失去住所而言,此罰鍰對居住不正義之居民而言效果有限。建議研議修法針對未依法申報達3次以上之公寓大廈,由地方主管機關強制辦理公安檢查;如仍拒絕公安檢查者,建議得參照建築法第91條第1項第8款規定,處區分所有權人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改善或補辦手續,屆期仍未改善或補辦手續而繼續使用者,得連續處罰,必要時,並可停止供水供電,以達執行之效果。 3、建議研議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增訂財產權處分之規定 本案系爭建物5、6樓之違章建築部分經拆除後,1至4樓如仍有嚴重毀損、傾頹或朽壞,具危害公共安全之虞者,如需重建可依照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3條關於重建之規定[footnoteRef:17]。然如無法達成重建共識而仍需拆除之財產權處分,建議研議除依第13條規定辦理重建外,可研議增訂關於財產權之處分,均不需經全體區分所有權人及基地所有權人、地上權人或典權人之同意,而係以經由區分所有權人會議[footnoteRef:18]決定之[footnoteRef:19]。且如有區分所有權人不同意決議又不出讓區分所有權或同意後不依決議履行其義務者,得依該條例第14條第1項規定[footnoteRef:20],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得訴請法院命區分所有權人出讓其區分所有權及其基地所有權應有部分。 [17: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3條規定:「公寓大廈之重建,應經全體區分所有權人及基地所有權人、地上權人或典權人之同意。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一、配合都市更新計畫而實施重建者。二、嚴重毀損、傾頹或朽壞,有危害公共安全之虞者。三、因地震、水災、風災、火災或其他重大事變,肇致危害公共安全者。」] [18: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1條規定:「區分所有權人會議之決議,除規約另有規定外,應有區分所有權人2/3以上及其區分所有權比例合計2/3以上出席,以出席人數3/4以上及其區分所有權比例占出席人數區分所有權3/4以上之同意行之。」] [19: 陳立夫,〈老舊公寓大廈重建與強制出讓不動產──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度上字第445號判決解說〉,《月旦實務選評》,第4卷,第5期,2024年5月,頁77。] [20: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4條第1項規定:「公寓大廈有前條第2款或第3款所定情形之一,經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重建時,區分所有權人不同意決議又不出讓區分所有權或同意後不依決議履行其義務者,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得訴請法院命區分所有權人出讓其區分所有權及其基地所有權應有部分。」] 撰稿人:尤月亭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908/File_19850629.docx
R02736
都市更新實施者財務監督之研析
都市更新條例
李振宇
2025-04-1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6 議題研析 一、題目:都市更新實施者財務監督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都市更新條例 三、背景說明 近年來,都市更新案件成為政府推動城市發展與改善老舊建築的重要政策工具。然而,隨著都市更新案件規模擴大,實施者(建商)財務管理不善的問題逐漸浮現,進而影響計畫的順利執行。 據新聞報導 ,某都市更新實施者因涉入不法貸款案,於113年7月負責人遭起訴後,逾數月未繳納銀行利息,致使國內9家參貸銀行承受重大財務損失,導致新臺幣58億元融資轉為呆帳,金融機構之建築融資呆帳創下三年新高,且案場工程因此停滯,致原地主、住戶及承購戶蒙受損害。 四、問題爭點 都市更新計畫的全生命週期,實施者 扮演關鍵角色,從都市更新地區劃定、事業計畫及權利變換計畫申辦、銀行融資、建照申請、施工、拆遷補償與安置、銷售、分配、點交、清算等等各環節,皆涉及所有權人的財產權與住居權。實施者在此過程中具有極高的主導性,然而,實施者於更新計畫執行期間,倘因財務管理失當而衍生風險時,現行法制是否足以進行有效監管,實屬值得探討之議題。 五、探討研析 (一)都市更新實施者財務管理問題恐嚴重影響公共利益 前幾年受全球疫情影響,國內缺工嚴重,原物料價格上漲,致使近年核定之都市更新案件工程造價無法符合市場行情,實施者將可能轉嫁成本至售價致使交易價格上升 ,復以我國央行信用管制措施如貸款成數限制趨嚴 ,因此,基於營建成本提高及購置都更後新屋貸款未放寬之雙重壓力,恐導致民眾對都更建案購買力降低,同時造成實施者資金鏈周轉問題,為都更帶來變數。倘實施者財務不佳,都市更新案件恐成爛尾樓,對住戶造成極大風險,也形成都市發展上的問題。此等市場失靈現象,恐嚴重侵害住戶財產權,更將衍生整體都市發展及公共安全問題 。 (二)都市更新於核定後之執行階段,似乏有效公權力監督機制 都市更新條例第36條 雖規定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應視其實際情形,表明財務計畫及實施風險控管方案,且都市更新事業計畫以重建方式處理者,其實施之風險控管,應就「不動產開發信託」、「資金信託」、「續建機制」、「同業連帶擔保」、「商業團體辦理連帶保證協定」或「其他經主管機關同意或審議通過之方式」等方案,擇一辦理。 然而,都更後續監督管理機制並未要求實施者須定期公開計畫案之「成本變動評估報告」及「資金缺口因應方案」。且都市更新事業計畫以重建方式處理者,相較於一般預售屋交易,其關係尤為錯綜複雜,上述風險控管方案,究竟其信託機構之選定、信託契約內容是否公平合理?資金信託、不動產開發信託之信託財產(資金)動支運用,其決定權為誰?有無監督機制?又實施者如無法續建時,其信託受益權有無轉讓規定?規定如何?法規規範似仍顯不足 ,恐影響都市更新案件之財務透明度與執行成效。 又都市更新條例第75條 及其施行細則第35條 雖規定,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核定後,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至少每6個月應定期檢查實施者對該事業計畫之執行情形,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並得要求實施者提供有關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執行情形之詳細報告資料。都市更新條例第76條 復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檢查如發現事業及財務有嚴重缺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限期令其改善或勒令其停止營運並限期清理;必要時,並得派員監管、代管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理。 然都更在實務上監督範疇多聚焦於事業計畫與權利變換計畫之核定階段 ,而於核定後之執行階段,如融資貸款、拆遷補償、建築執照申請、施工進度、預售作業及產權移轉登記等關鍵環節,則缺乏有效之公權力監督機制 ,尚待主管機關研議相關規範,俾利執行階段之監督管理。 (三)建議都市更新條例明文規範執行階段之檢查項目 在權利變換計畫核定取得建造執照後的都市更新執行階段,都市更新條例雖明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定期實施檢查,惟對於檢查項目、程序或未符合規定之處理等事項並無明確規範。 因此,為強化計畫執行之透明度及可監督性,建議都市更新條例宜將「財務健全性」、「工程進度符合率」及「住戶權益保障措施」納入法定檢查項目,並授權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委託專業機構進行檢查,及檢查程序、未符檢查標準之改善措施(複查)等規範,以有效保障都市更新計畫的順利推行,並避免因資金斷鏈導致計畫中止或延宕。 撰稿人:李振宇 � 泰舍至善元83億聯貸 害銀行呆帳暴增屋主苦:無法過戶,東森新聞網,114年3月10日,網址:https://news.ebc.net.tw/news/society/476503,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 � 都市更新條例第3條第1項第6款規定:「實施者:指依本條例規定實施都市更新事業之政府機關(構)、專責法人或機構、都市更新會、都市更新事業機構」。在都更過程中,實施者的選擇對於更新計畫的成功至關重要。以本國都市更新依更新模式可分為自主更新會、協議合建及代理實施者制度,其主導權分別為「住戶」、「建商、住戶」與「建築經理公司或都市更新顧問公司等都市更新機構」。 � 內政部,都市更新發展計畫(112-115年),頁15,網址:https://www.nlma.gov.tw/filesys/file/112-115.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4日。 � 內政部114年1月10日修正之「都市更新事業優惠貸款要點」,對放寬申貸對象、貸款範圍及資金額度、期限,僅擴大讓都市更新案件屬自主都更、自行出資所有權人申請而非對購置都市更新案件房屋貸款放寬成數。林于蘅,自主都更貸款放寬 可全額貸,工商時報,114年1月1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9%87%91%E8%9E%8D-%E8%87%AA%E4%B8%BB%E9%83%BD%E6%9B%B4%E8%B2%B8%E6%AC%BE%E6%94%BE%E5%AF%AC-%E5%8F%AF%E5%85%A8%E9%A1%8D%E8%B2%B8-233832562.html,最後瀏覽日期:"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9%87%91%E8%9E%8D-%E8%87%AA%E4%B8%BB%E9%83%BD%E6%9B%B4%E8%B2%B8%E6%AC%BE%E6%94%BE%E5%AF%AC-%E5%8F%AF%E5%85%A8%E9%A1%8D%E8%B2%B8-233832562.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5日。 � � HYPERLINK "https://urbanrenewal.wealth.com.tw/celebrity-list/40" �江明聖、陳雅玲�,不是都更戶也來「參一腳」!常見都更爭議類型律師傳授自保之道,都更全都通113年11月28日,網址:https://urbanrenewal.wealth.com.tw/news-detail/153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 都市更新條例第36條第1項:「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應視其實際情形,表明下列事項:……十四、財務計畫。……二十、實施風險控管方案。……」;第36條第3項:「都市更新事業計畫以重建方式處理者,第一項第二十款實施風險控管方案依下列方式之一辦理:一、不動產開發信託。二、資金信託。三、續建機制。四、同業連帶擔保。五、商業團體辦理連帶保證協定。六、其他經主管機關同意或審議通過之方式」。 � 林旺根,第9次都更修法,留下什麼問題?,獨立評論,108年1月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11/article/7646,最後瀏覽日:114"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11/article/7646,最後瀏覽日:114�年3月27日。 � 都市更新條例第75條:「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核定後,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視實際需要隨時或定期檢查實施者對該事業計畫之執行情形」。 � 都市更新條例施行細則第35條:「本條例第75條所定之定期檢查,至少每6個月應實施1次,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要求實施者提供有關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執行情形之詳細報告資料」。 � 都市更新條例第76條第1項:「前條之檢查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限期令其改善或勒令其停止營運並限期清理;必要時,並得派員監管、代管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理:一、違反或擅自變更章程、事業計畫或權利變換計畫。二、業務廢弛。三、事業及財務有嚴重缺失」。 � 林明鏘,《都市更新法學研究》,第1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107年6月,頁159。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839/File_19850565.doc
R02735
虐童加重刑責相關法制研析
中華民國刑法
康世宗
2025-04-1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5 議題研析 一、題目:虐童加重刑責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中華民國刑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導[footnoteRef:1],某保母姊妹涉嫌虐死男童案,引發社會關注。民眾發起聲援「加重虐童刑責」行動,逾200人手持標語及白花集結法院外高呼不得假釋及唯一死刑等訴求。許多民眾同時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表達意見,大聲疾呼要虐童零容忍,支持虐童處死刑或無期徒刑。引發虐童加重刑責相關法制問題討論。 [1: 杜德義,剴剴案 國民黨籲各界支持虐童零容忍,114年3月22日,臺灣時報,第10版。] 四、問題爭點 鑒於未滿7歲之人在面對犯罪等不法之侵害時,因其自我防衛能力脆弱或難以自救,法律自有特別加以保護之必要。據此,以凌虐方式對未滿7歲之人犯殺人罪者,其惡性重大,對法益侵害程度尤為嚴重,自有修正中華民國刑法(下稱刑法)加重其刑責規定之必要。考量其攸關人民生命、身體或健康等重要法益之保障,宜適時周延法制規範及健全相關制度,爰就此提出研析意見。 五、探討研析 (一)參酌刑法第286條第5項規定,研議於第271條增訂對於未滿7歲之人,以凌虐方式犯殺人罪者,加重其刑責規定,以資嚇阻 刑法第286條規定略以:「對於未滿十八歲之人,施以凌虐或以他法足以妨害其身心之健全或發育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第1項)……對於未滿7歲之人,犯前四項之罪者,依各該項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第5項)。」。究其立法理由[footnoteRef:2]略以:「考量未滿七歲之人無行為能力,若對未滿七歲之人犯本條之罪,惡性非輕,對被害幼童身心戕害之情節尤重,現行刑度已不足反映行為人惡性。且經統計……被害人年齡分布情形,超過半數被害人均屬未滿七歲之無行為能力人,更證有遏止是類案件之必要。爰增訂……加重其刑規定,以符罪責相當原則。」。 [2: 參照113年7月31日修正刑法第286條立法理由。] 復依刑法第271條規定:「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第1項)。前項之未遂犯罰之(第2項)。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第3項)。」。換言之,相對於上揭刑法第286條第5項規定,對於未滿7歲之人,施以凌虐或以他法足以妨害其身心之健全或發育者,已增訂加重其刑規定,現行刑法對於未滿7歲之人,以凌虐方式犯殺人罪者,並無特別加重其刑責之規範,考量對於未滿7歲之人,以凌虐方式犯殺人罪者,其惡性重大,對法益侵害程度極端嚴重,爰建議主管機關法務部研議增列刑法第271條第4項規定:「 對於未滿七歲之人,以凌虐方式犯第一項之罪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以資嚇阻,並符罪責相當原則。 (二)評估修正刑法有關無期徒刑假釋之條件,排除對於未滿7歲之人,以凌虐方式犯殺人罪處無期徒刑等惡害重大情形,以臻周延 刑法第77條第1項規定:「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二十五年,有期徒刑逾二分之一、累犯逾三分之二,由監獄報請法務部,得許假釋出獄。」。復查有關上揭假釋規定之立法理由[footnoteRef:3]略以:「假釋制度係發軔於英國,固已為目前大多數國家刑事立法例所採行,惟對於受刑人應服刑多久,始得許其假釋,各國立法規定不一。尤其對於重刑犯及累犯是否准予假釋,尤有爭執。鑒於晚近之犯罪學研究發現,重刑犯罪者,易有累犯之傾向,且矯正不易,再犯率比一般犯罪者高,因此在立法上為達到防衛社會之目的,漸有將假釋條件趨於嚴格之傾向。如美國所採之『三振法案』,對於三犯之重刑犯罪者(FELONY)更採取終身監禁不得假釋(LIFE SENTENCE WITHOUT PAROLE)之立法例。我國現行對於重大暴力犯罪被判處無期徒刑者……獲得假釋之機會,然其再犯之危險性較之一般犯罪仍屬偏高,一旦給予假釋,其對社會仍有潛在之侵害性及危險性。近年來多起震撼社會之重大暴力犯罪,均屬此類情形。因此目前之無期徒刑無法發揮其應有之功能,實際上變成較長期之有期徒刑,故應提高無期徒刑,以達到防衛社會之目的有其必要性,爰將無期徒刑得假釋之條件提高至執行逾二十五年,始得許假釋。」。 [3: 參照94年2月2日修正刑法第77條立法理由。] 綜上,目前我國刑法對於無期徒刑能否符合假釋之條件,係以「其對社會潛在之侵害性及危險性」作為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因此,如對法益潛在威脅程度高或對社會惡害極端嚴重,參考美國所採「三振法案」之精神,及韓國針對隨機殺人事件研議增訂不得假釋[footnoteRef:4]等國際情勢發展,亦有採取終身監禁不得假釋之外國立法例存在。考量以凌虐方式殺害未滿7歲之無自救能力兒童,經判處無期徒刑之情形,足資彰顯其惡性重大,且對法益侵害程度極端嚴重,實難以期待仍具有教化之可能,爰建議法務部通盤檢討現行刑罰規定,針對若干重大犯罪類型(如潛在危險性高、惡性重大、法益侵害嚴重等),研議修正刑法有關無期徒刑假釋條件之規定,將某些特定犯罪,例如對於未滿7歲之人,以凌虐方式犯殺人罪處無期徒刑等惡害重大情形,明定為不得假釋,以臻周延,俾符一般國民之法感情。 [4: 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爆發百起殺人預告事件 韓法務部考慮增不得假釋無期徒刑,112年8月7日,網址:https://plainlaw.me/posts/plainlaw-daily-news-2023080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0日。] 撰稿人:康世宗 3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838/File_19850564.docx
R02734
國營金融機構員工待遇之法制問題研析
國營事業管理法
彭文暉
2025-04-1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4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營金融機構員工待遇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國營事業管理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報載[footnoteRef:1]國營銀行待遇不如已民營化之泛公股銀行,導致國營銀行人才外流嚴重。多位立法委員指出,國營事業所屬人員之待遇、福利等未與時俱進,未反映國營事業經營現狀;國營事業管理階層與民意長期脫節,人員待遇及福利制度之決策過程不夠透明化,未受民意監督,因此提案修正國營事業管理法,要求每年檢討國營事業所屬人員之待遇、福利,並將書面報告報請立法院核備後實施。 [1: 屈彥辰、朱漢崙,國營銀行待遇差 難留人 立委提案修法要求每年檢討 財部:調薪已與績效連動,聯合報,2025年3月17日,第A7版。] (二)財政部官員表示,國營銀行之薪資水準已與公務人員脫鉤,並與績效連動,臺灣銀行等國營金融機構因為績效良好亦可望再次調薪。近年公股銀行年終獎金不斷拉高,即使規模最小的行庫,年終獎金的發放也將近8個月薪資。目前國營金融機構之員工待遇係依國營事業管理法有關規定辦理,其薪資亦已與其績效連動[footnoteRef:2]。 [2: 同前註。] 四、問題爭點 (一)現行國營事業員工待遇之授權管理法制,似有未符「再授權禁止」原則之疑慮。 (二)國營金融機構員工待遇制度,宜有法制化之審議規範及審議程序。 (三)對公營金融機構之管理,或可研議制定相關專法之可行性。 五、探討研析 (一)國營事業之管理法制 國營事業管理法第2條明定:「國營事業以發展國家資本,促進經濟建設,便利人民生活為目的。」依該法第3條規定,所稱「國營事業」包括由政府獨資經營;依事業組織特別法規定,由政府與人民合資經營;依公司法規定,由政府與人民合資經營,政府資本超過50%等3類型態。 按國營事業應依照企業方式經營,以事業養事業,以事業發展事業,並力求有盈無虧,增加國庫收入[footnoteRef:3]。而國營事業管理制度之訂定,則屬該事業主管機關之職權[footnoteRef:4]。關於國營事業人員之待遇及福利,依國營事業管理法第14條規定,應由行政院規定標準,且不得為標準以外之開支。準此,行政院於1990年訂頒「公營事業機構員工待遇授權訂定基本原則」(下稱待遇授權原則),透過用人費單一薪給制度控管國營事業員工之待遇[footnoteRef:5]。 [3: 國營事業管理法第4條規定。] [4: 國營事業管理法第8條第1項第4款規定。] [5: 陳怡君,〈國營事業機構員工待遇制度之沿革與現況探討〉,《人事月刊》,第371期,2016年7月,頁67。] 前開待遇授權原則第1點明定:「為促進公營事業經營企業化,並激勵員工工作績效,依國營事業管理法規定,公營事業機構員工之待遇,授權由各事業機構衡酌其事業生產力、營運績效及用人費負擔能力,擬訂待遇標準,並參考一般公務人員調整幅度,提請各事業董(理)事會核定並報主管機關備查後實施,未設董(理)事會者,由主管機關核定。」查其立法理由略以:依國營事業管理法第14條、第29條及第33條等規定,主管機關應就國營事業工作之考核與其人員之進用、考核、退休、撫卹、資遣及其他人事管理事項訂定規定,行政院以事業經營彈性之需,本待遇授權主管機關辦理之精神,爰訂頒上開原則作為規範準據。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24號解釋指出:「法律授權主管機關依一定程序訂定法規命令以補充法律規定不足者,該機關即應予以遵守,不得捨法規命令不用,而發布規範行政體系內部事項之行政規則為之替代。倘法律並無轉委任之授權,該機關即不得委由其所屬機關逕行發布相關規章。」查國營事業管理法第14條明定,國營事業人員之待遇及福利應由行政院規定標準,似無行政院得轉委任國營事業主管機關訂定其員工待遇規範之授權明文。故現行待遇授權原則似有未符上開「再授權禁止」原則之疑慮。 (二)國營金融機構員工待遇制度 目前公股金融事業中,僅臺灣銀行、臺灣土地銀行及中國輸出入銀行等3家金融機構屬國營銀行,其餘則為泛公股金融機構。依待遇授權原則第2點規定,各事業機構編列年度用人費預算時,應考量其營運目標、預算盈餘、營業收入、用人費負擔能力及政策因素;其用人費比率,以不超過最近3年(前2、3年度決算及前1年度預算)用人費占其事業營業收入之平均比率為原則。另依該原則第6點規定,主管機關應依該原則訂定所屬國營事業機構用人費薪給管理要點函報行政院核定後實施;國營事業機構之經營績效獎金應於前項用人費薪給管理要點明定,其內涵包括考核獎金及績效獎金。考核獎金須依工作考成(核)結果發給,績效獎金須有盈餘,始得發給;主管機關應依所屬國營事業機構經營型態及績效表現,規劃績效獎金提撥月數之基準及上限、調整級距及衡量指標;績效獎金之分配,應視單位績效及員工貢獻差異程度,按合理比例發給。 依財政部所訂「財政部所屬事業機構用人費薪給管理要點」第9點規定,各事業機構人員之待遇,除主持人外,均授權由各事業機構衡酌其事業生產力、營運績效及用人費負擔能力,擬訂待遇標準,並參考一般公務人員待遇調整幅度,提請董(理)事會核定,報該部備查後實施;各事業機構人員應貫徹實施單一薪給制,不得供給房屋及交通工具等供應制給與。同要點第10點並規定,各事業機構人員之薪給等用人費,應在用人費範圍內撙節開支。當年度得按工作考成(核)成績,發給考核獎金,最高提撥2個月薪給總額;各事業機構於所屬人員工作績效達成之總盈餘中,應視經營績效及員工貢獻程度,發給績效獎金,最高提撥2.4個月薪給總額。 然以國營金融機構之「營業收入」為例,實務上受股、匯市波動影響甚鉅,論者認其增加雖為「業務成長」之指標,但尚非員工貢獻所得,不宜據以核算用人費[footnoteRef:6]。惟現行待遇授權原則第2點雖放寬用人費率限制而賦予主管機關審議彈性,似仍乏明確之審議規範及審議程序[footnoteRef:7],建議主管機關宜予法制化,俾能公正客觀判斷國營金融機構之經營實績,以核算其合理用人費。另可參酌公司法第235條之1規定,訂明得以當年度獲利狀況之定額或比率,分派員工酬勞,以促進國營金融機構提升其營運績效。 [6: 林文燦、 董廷璽,〈公營事業機構用人費率薪給制度省思與微調〉,《人事月刊》,第45卷,第6期,2007年12月,頁51。 ] [7: 陳怡君,同註5,頁75;林文燦、 董廷璽,同前註,頁48。。] (三)研議制定管理專法之可行性 憲法第149條規定:「金融機構,應依法受國家之管理。」其增修條文第10條第4項並明定:「國家對於公營金融機構之管理,應本企業化經營之原則;其管理、人事、預算、決算及審計,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準此,公營金融機構相關管理事項應得以法律為特別規範。 依OECD公營事業公司治理準則(OECD Guidelines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footnoteRef:8],公營事業係指在組織上符合各國之事業法律規範,並由國家實際行使所有權,其目的及活動涉及經濟性質,不論其為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或有限合夥,均屬之。亦即可包括國家透過持股取得公司之所有權並具控制權,或以其他方式對公司具有控制權之事業組織。而德國法制上,公營事業係指公部門依其擁有之財產權、財政上參與、章程或其他規整事業活動之規定,可直接或間接享有決定性影響力之事業[footnoteRef:9]。由是,依國際上關於公營事業之定義,公營金融機構之管理似得以政府有無控制(影響)力,而非政府資本比例是否過半為其適用範圍。 [8: OECD Guidelines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2015 , at 14(2015),網址:https://www.oecd.org/en/publications/oecd-guidelines-on-corporate-governance-of-state-owned-enterprises-2015_9789264244160-en.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日。] [9: 陳愛娥,〈公營事業民營化之合法性與合理性〉,《月旦法學雜誌》,第36期,1998年4月,頁39-40。] 考量國營事業管理法第6條明定,國營事業除依法律有特別規定者外,應與同類民營事業有同等之權利與義務,並為鼓勵國營及泛公股金融機構以企業化方式自主經營,主管機關或可研議制定公營金融機構管理專法之可行性,透過適度鬆綁國營事業之審計、人事、預決算法令限制,促使公、民營金融機構公平競爭,以利民生。 撰稿人:彭文暉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835/File_19850562.docx
R02733
無照駕駛累犯防制相關法制研析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楊盛旺
2025-04-1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3 議題研析 一、題目:無照駕駛累犯防制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footnoteRef:1],一男子無照酒駕小客車,行經路口時闖紅燈撞上機車騎士,騎士送醫不治;該男子曾有3次無照駕車紀錄,本次事故導致無辜機車騎士被撞死,已被法院依酒駕致死等罪收押[footnoteRef:2]。 [1: 趙麗妍,台中男無照駕駛闖紅燈 機車騎士遭撞不治,中央社,國內社會,114年3月8日。] [2: 許國楨,3次無照駕駛 還聚眾傷人/洗車工夜唱酒駕 撞死外送醫大生,中央社,第A8版,社會新聞,114年3月10日。] 四、問題爭點 依交通部統計近3年(111年至113年)整體無照駕駛違規資料[footnoteRef:3],111年319,558件、112年310,297件、113年302,837件,其中機車無照駕駛111年251,883件、112年233,620件、113年224,549件;汽車無照駕駛111年67,675件、112年76,677件、113年78,288件。 [3: 交通部公共運輸及監理司,111年至113年無照駕駛(書面)資料,114年3月27日。] 近3年來整體無照駕駛、機車無照駕駛違規件數雖逐年減少,然汽車無照駕駛違規件數卻逐年增加;另無照駕駛累犯(2次以上)違規件數,111年153,331件、112年149,485件、113年123,597件,占無照違規件數比率逾4成以上(111年47.98%、112年48.17%、113年40.81%),為確保整體用路人安全,強化無照駕駛管理、無照駕駛累犯防制相關課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五、探討研析 (一)我國無照駕駛及其累犯處罰規定(以行政罰為主) 按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本條例)第21條第1項[footnoteRef:4]規定略以,汽車駕駛人有未領有駕照、駕照經吊銷註銷、駕照吊扣期間駕車等情形,處新臺幣(以下同)6,000元以上24,000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第2項[footnoteRef:5]規定略以,汽車駕駛人5年內違反第1項規定2次以上者,處24,000元罰鍰;如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得沒入該汽車。第6項[footnoteRef:6]規定略以,汽車所有人允許無照違規駕駛人駕駛其汽車者,除依第1項規定處罰鍰外,並吊扣汽車牌照1個月;5年內違反2次者,吊扣牌照3個月;5年內違反3次以上者,吊扣牌照6個月;又第67條第8項[footnoteRef:7]規定略以,汽車駕駛人未領有駕照、駕照經吊銷註銷或吊扣期間駕車,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者,除有終身不得考領駕照之規定情形外,4年內不得考領駕照。另第21-1條則規範汽車駕駛人駕駛聯結車、大客車或大貨車等大型車有關無照違規駕車等情形之處罰規定。 [4: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21條第1項規定:「汽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6,000元以上24,000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 一、未領有駕駛執照駕駛小型車或機車。 二、領有機車駕駛執照,駕駛小型車。 三、使用偽造、變造或矇領之駕駛執照駕駛小型車或機車。 四、駕駛執照業經吊銷、註銷仍駕駛小型車或機車。 五、駕駛執照吊扣期間駕駛小型車或機車。 六、領有學習駕駛證,而無領有駕駛執照之駕駛人在旁指導,在駕駛學習場外學習駕車。 七、領有學習駕駛證,在駕駛學習場外未經許可之學習駕駛道路或規定時間駕車。 八、未領有駕駛執照,以教導他人學習駕車為業。 九、其他未依駕駛執照之持照條件規定駕車。」] [5: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21條第2項規定:「汽車駕駛人於5年內違反前項規定2次以上者,處新臺幣24,000元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如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得沒入該汽車。」] [6: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21條第6項規定:「汽車所有人允許第1項第1款至第5款之違規駕駛人駕駛其汽車者,除依第1項規定處罰鍰外,並吊扣其汽車牌照1個月;5年內違反2次者,吊扣其汽車牌照3個月;5年內違反3次以上者,吊扣其汽車牌照6個月。但其已善盡查證駕駛人駕駛執照資格之注意,或縱加以相當注意而仍不免發生違規者,不在此限。」] [7: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7條第8項規定:「汽車駕駛人未領有駕駛執照、駕駛執照經吊銷、註銷或吊扣期間駕車,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者,除有第1項或第4項規定終身不得考領駕駛執照情形外,4年內不得考領駕駛執照。」] (二)日本、新加坡及美國無照駕駛處罰規定(最高科處刑罰) 日本無照違規駕駛人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50萬日圓(約新臺幣10萬元)之罰金,違規記點25點、取消駕駛資格2年;提供車輛者同無照違規駕駛人之罰則。 新加坡最高可處3年有期徒刑或1萬元新幣(約新臺幣23.7萬元),且可扣留車輛等[footnoteRef:8]。 [8: 周湘芸、劉明岩、趙容萱,無照駕駛攀升/美日星刑罰嚇阻 並連帶罰車主,聯合新聞網,113年4月14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897271,最後瀏覽日期:114 年4月1日。] 美國各州對無照違規駕駛之處罰不同,加州最高可處6個月有期徒刑或1,000美元(約新臺幣3.3萬元)之罰金,累犯最高可處1年有期徒刑或2,000元美元(約新臺幣6.6萬元)之罰金;夏威夷州最高可處30天以下監禁或1,000美元(約新臺幣3.3萬元)之罰金,取消駕駛資格1年,累犯最高可處1年有期徒刑或2,000元美元(約新臺幣6.6萬元)之罰金等[footnoteRef:9]。 [9: Randy Luton,Driving without a License: Penalties by State & Why to avoid,Rate Force,113年5月17日,網址:https://www.rateforce.com/blog/auto-insurance/driving-without-a-license-penalties/,最後瀏覽日期:114 年4月1日。] (三)建議主管機關適時滾動檢討並參酌國外作法,審慎評估修正本條例增加無照及無照累犯者違規成本之必要性及可行性 現行本條例無照駕駛處罰相關規定係於112年4月14日修正,同年6月30日施行。該次修法將無照駕車(機車或小型車)之罰鍰上限由12,000提高至24,000元;新增累犯加重規定,5年內再犯即處最高罰鍰24,000元,如有致人重傷或死亡,並得沒入車輛;為加重汽車所有人允許無照者駕駛其汽車之罰責,增訂依違規再犯程度處以吊扣該汽車牌照1個月、3個月或6個月之處罰等。 按本條例112年6月30日起就無照駕駛、無照累犯等處罰予以加重,近3年來汽車無照駕駛由111年67,675件逐年增加至113年78,288件;無照累犯雖由111年153,331件逐年減少至113年123,597件,仍占無照違規件數4成以上;又65歲以上無照駕駛件數由111年33,442件逐年增加至113年35,593件[footnoteRef:10]。另報載[footnoteRef:11],我國每年三、四十萬件 交通事故中約五萬件為無照駕駛,平均每年造成六百多人死亡、六萬多人受傷。 [10: 交通部公共運輸及監理司,同註3。] [11: 周湘芸,無照駕駛每年造成6萬死傷 是酒駕6倍,聯合新聞網,113年4月14日,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89725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日。] 本條例雖就無照、無照累犯等違規情形加重罰鍰、扣牌照等處罰,然依交通部資料顯示,近3年汽車無照違規件數增加、無照累犯比率逾4成以上、65歲以上無照違規件數增加等仍未有顯著減少趨勢,也有立法委員建議參酌日本作法,修法增加無照駕駛者違規成本[footnoteRef:12]。按前開本條例加重處罰部分施行迄今僅1年多,建議主管機關適時滾動檢討並參酌國外作法,審慎評估增加無照及無照累犯者違規成本之必要性及可行性,例如修正本條例(第21條、第21條之1)再次提高無照及無照累犯之罰鍰額度、延長吊扣該違規車輛牌照期間、除禁止駕駛外,並當場移置保管該違規車輛等。於前開提高罰鍰額度等行政罰規定施行一定期間後,若無照及無照累犯違規情形仍未有明顯減少時,未來或可進一步研議評估增訂無照累犯處以有期徒刑之必要。 [12: 周湘芸,同前註。] 撰稿人:楊盛旺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833/File_19850560.docx
R02732
就業金卡核發之法制問題淺析
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入出國及移民法;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禁止外國人入國作業規定
陳秋芬
2025-04-1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2 議題研析 一、題目:就業金卡核發之法制問題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入出國及移民法、 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禁止外國人入國作業規定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 ,一位美國YouTuber因先前被臺北市政府勞動局裁定涉及非法工作,已遭內政部移民署(以下簡稱移民署)禁止入國。儘管在管制期間內,該名YouTuber仍成功申請並獲得移民署核發的就業金卡,並計劃在臺灣長期居留。然在抵達臺灣時,該名YouTuber卻被告知不具入國資格而無法入境。 針對此情況,移民署表示該名YouTuber雖獲核發文化藝術類就業金卡,但因他於2023年來臺時,因非法工作被臺北市政府勞動局裁處在案,因此依據移民署禁止外國人入國作業規定,管制一定時間無法入境。移民署也指出,該名YouTuber仍在管制期間,不符合核發就業金卡條件,已依規定撤銷就業金卡之核發許可,並就相關行政作業流程進行檢討,若該名YouTuber日後符合解除管制規定,可再次提出申請。 四、問題爭點 該名YouTuber前已由移民署為禁止入國之行政處分,然於管制期間移民署仍核發其就業金卡,兩行政處分均為移民署所作出,顯示其適用法規與行政作業流程存有討論空間。是本文擬先就就業金卡為介紹,並就其核發依據及核發程序為說明,最後就現行核發就業金卡之法規提出修法建議,以供我國未來修法參考。 五、探討研析 (一)我國就業金卡簡介 就業金卡自2018年2月8日起正式實施,依據《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第9條 規定發放,旨在吸引外國特定專業人才,是延攬外國人才的重要政策。就業卡片的四證合一功能整合了工作許可、居留簽證、外僑居留證和重入國許可,為外國特定專業人才提供全面的工作及生活保障。持卡者可自由尋職、隨時就業,以及合法兼職或轉換工作,同時享有在臺灣居留超過180天以上的權利。此外,就業金卡亦可作為證明外籍人士及無戶籍國民在臺灣合法長期居留的身份證件,還允許持卡者不限次數進出臺灣,有效提升符合資格的外國人工作、生活與進出臺灣的便利性。 (二)就業金卡核發依據及核發程序 按《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旨在吸引特定領域的外國專業人才。根據該法第4條 規定,所謂「外國特定專業人才」係指在科技、經濟、教育、文化藝術等領域具備特殊專長。為便利這些外國特定專業人才在臺工作,《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第9條推出了「就業金卡」制度。 而依《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第9條及其授權訂定的《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2條 及第3條 規定,移民署受理申請案件時,需在核發就業金卡前會同勞動部及外交部進行審查。其中,勞動部依《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3條第1項規定,首先需對申請人是否符合「外國特定專業人才」資格進行審查。此外,外交部也需會同進行審查。 因此,即使申請人自認符合資格,仍需通過我國多層次的審查機制(詳國發會網站之就業金卡作業流程圖) ,以確保前來臺灣的外國專業人才具備我國所需的專業技能,並能對臺灣的發展做出實質貢獻。簡言之,雖然就業金卡為外國人才提供了便利的通行證,但審查階段的嚴格把關是我國確保引進人才質量的關鍵所在,這不僅保障了我國的利益,也讓真正優秀的外國人才得以在臺灣發光發熱。 (三)核發就業金卡之法制建議 根據《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5條 規定,移民署可不予核發就業金卡的情形主要有四類:首先,申請人經勞動部審查不符合規定;其次,經外交部審查不符規定;第三,申請人有《入出國及移民法》第24條第1項或第2項 所列的情形;最後,申請人不符合《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及《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之規定。 進一步分析《入出國及移民法》第24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該條文明確指出外國人在申請居留或變更居留原因時,移民署可不予許可的各種情形;對於已核准許可者,移民署也有權撤銷或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外僑居留證。然而,值得關注的是,依據《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5條,目前不予核發就業金卡的情形似未涵蓋《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 所規定移民署得禁止外國人入國的情形。 具體而言,如某申請人曾因從事非法工作,而依《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第1項第12款的規定被移民署為禁止入國的行政處分。現行《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5條並未將此類情形納入審查範圍,似將導致部分已被禁止入國之人,或許仍能獲得移民署核發的就業金卡,從而在法律適用上產生邏輯矛盾。 然從條文比較來看,《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第1項第12款規定:「外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移民署得禁止其入國:……十二、曾經逾期停留、居留或非法工作。」及第24條第1項第12款規定:「外國人申請居留或變更居留原因,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移民署得不予許可;已許可者,得撤銷或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外僑居留證:……十二、曾經在我國從事與許可原因不符之活動或工作。」其構成要件的用語及法律效果並不完全相同如下表。 《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及第24條「工作」規定比較表 第18條第1項第12款 第24條第1項第12款 構成要件 曾經逾期停留、居留或非法工作。 曾經在我國從事與許可原因不符之活動或工作。 法律效果 移民署得禁止其入國。 移民署得不予許可居留或變更居留;已許可者,得撤銷或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外僑居留證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若主管機關認為,第18條第1項第12款所稱的「非法工作」與第24條第1項第12款中「曾經在我國從事與許可原因不符之活動或工作」涵義相同,建議採用一致用語以避免解釋上的歧異與適用上的混淆。 退一步而言,單依《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5條條文文義解釋以觀,實難將《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第1項第12款所規定的情形納入不予核發就業金卡之範疇。此外,再依《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第1項第12款與第24條第1項第12款規定,該兩款條文在構成要件及法律效果用語上確有差異,依體系解釋觀之,亦難認定《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5條中不予核發之情形得以涵蓋《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第1項第12款之情形。然而,基於「舉輕明重」法理,若不予核發就業金卡類型無法涵蓋此類禁止入國的情形,似有存在法律適用輕重失衡之疑慮,實有待主管機關通盤檢視為宜。 基於上述分析,建議主管機關針對《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第1項各款所規定之禁止入國情形為進行整體性的檢討與分析,並評估研議修正《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5條,將禁止入國的某些特定情形納入不予核發就業金卡的審核範疇。同時,建議同步檢討並修正核發就業金卡相關的行政作業流程,以完善外國特定專業人才來臺工作的法律制度,明確規定申請限制之條件,為就業金卡的申請人及審核人員提供更清晰的判斷依據,確保法律適用的公平性與一致性。 撰稿人:陳秋芬 條次及款次 要件及效果 � 張予柔,美反共YTR○○○「遭禁入境」 移民署揭「這原因」,YAHOO!新聞, 2025年3月23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tw.news.yahoo.com/%E7%BE%8Eytr%E6%A8%82%E6%A8%82%E6%B3%95%E5%88%A9-%E9%81%AD%E7%A6%81%E5%85%A5%E5%A2%83-%E7%A7%BB%E6%B0%91%E7%BD%B2%E6%8F%AD-%E9%80%99%E5%8E%9F%E5%9B%A0-020310671.html" �https://tw.news.yahoo.com/%E7%BE%8Eytr%E6%A8%82%E6%A8%82%E6%B3%95%E5%88%A9-%E9%81%AD%E7%A6%81%E5%85%A5%E5%A2%83-%E7%A7%BB%E6%B0%91%E7%BD%B2%E6%8F%AD-%E9%80%99%E5%8E%9F%E5%9B%A0-020310671.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7日。 � 國家發展委員會,什麼是臺灣就業金卡?網址:� HYPERLINK "https://goldcard.nat.gov.tw/zh/about/" �https://goldcard.nat.gov.tw/zh/about/�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7日。 � 《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第9條規定:「外國特定專業人才擬在我國從事專業工作者,得逕向內政部移民署申請核發具工作許可、居留簽證、外僑居留證及重入國許可四證合一之就業金卡。內政部移民署許可核發就業金卡前,應會同勞動部及外交部審查。但已入國之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時得免申請居留簽證(第1項)。前項就業金卡有效期間為1年至3年;符合一定條件者,得於有效期間屆滿前申請延期,每次最長為3年(第2項)。前2項就業金卡之申請程序、審查、延期之一定條件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會商勞動部及外交部定之(第3項)。依第1項申請就業金卡或第2項申請延期者,由內政部移民署收取規費;其收費標準,由內政部會商勞動部及外交部定之(第4項)」。 � 國家發展委員會,同註� NOTEREF _Ref194333697 \h � \* MERGEFORMAT �2�。 � 《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第4條規定:「本法用詞,定義如下:……二、外國特定專業人才:指外國專業人才具有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公告之我國所需科技、經濟、教育、文化藝術、體育、金融、法律、建築設計、國防及其他領域之特殊專長,或經主管機關會商相關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具有特殊專長者。……」 � 《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2條規定:「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時,應向內政部移民署(以下簡稱移民署)建置之外國專業人才申辦窗口平臺(以下簡稱外國人才申辦平臺),依下列規定以網路傳輸方式辦理:……(第1項)。……移民署受理申請案件,經勞動部依第3條第1項審查符合外國特定專業人才資格後,……(第3項)」。 � 《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3條規定:「移民署受理申請案件後,應會同勞動部及外交部(以下簡稱審查機關)審查;必要時,審查機關得會商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提供意見。但已入國之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得免會同外交部審查(第1項)。……」。 � 國家發展委員會,就業金卡,網址:� HYPERLINK "https://foreigntalentact.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C5FB0824CEC076D8" �https://foreigntalentact.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C5FB0824CEC076D8�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31日。 � 《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5條規定:「申請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移民署得不予許可:一、經勞動部審查不符規定。二、經外交部審查不符規定。三、有入出國及移民法第24條第1項或第2項所列情形之一。四、其他不符本法或本辦法之規定」。 � 《入出國及移民法》第24條規定:「外國人申請居留或變更居留原因,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移民署得不予許可;已許可者,得撤銷或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外僑居留證:一、有危害我國利益、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之虞。二、有從事恐怖活動之虞。三、曾有犯罪紀錄或曾遭拒絕入國、限令出國或驅逐出國。四、曾非法入國。五、冒用身分或以不法取得、偽造、變造、內容不實之證件申請。六、曾經協助他人非法入出國或提供身分證件予他人持以非法入出國。七、有事實足認其係通謀而為虛偽之結婚或收養。八、有事實足認其無正當理由而未與依親對象共同居住,或有關婚姻真實性之說詞、證據不符。九、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指定健康檢查項目不合格。十、所持護照失效或其外國人身分不為我國承認或接受。十一、曾經逾期停留、逾期居留。十二、曾經在我國從事與許可原因不符之活動或工作。十三、妨害善良風俗之行為。十四、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拒絕到場面談。十五、無正當理由規避、妨礙或拒絕接受第70條之查察。十六、曾為居住臺灣地區設有戶籍國民其戶籍未辦妥遷出登記,或年滿15歲之翌年1月1日起至屆滿36歲之年12月31日止,尚未履行兵役義務之接近役齡男子或役齡男子。十七、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公告之情形。(第1項)外國政府以前項各款以外之理由,不予許可我國國民在該國居留者,移民署經報請主管機關會商外交部後,得以同一理由,不予許可該國國民在我國居留(第2項)。……」。 � 《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規定:「外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移民署得禁止其入國:一、未帶護照或拒不繳驗。二、持用不法取得、偽造、變造之護照或簽證。三、冒用護照或持用冒用身分申請之護照。四、護照失效、應經簽證而未簽證或簽證失效。五、申請來我國之目的作虛偽之陳述或隱瞞重要事實。六、攜帶違禁物。七、在我國或外國有犯罪紀錄。八、患有足以妨害公共衛生之傳染病或其他疾病。九、有事實足認其在我國境內無力維持生活。但依親及已有擔保之情形,不在此限。十、持停留簽證而無回程或次一目的地之機票、船票,或未辦妥次一目的地之入國簽證。十一、曾經被拒絕入國、限令出國或驅逐出國。十二、曾經逾期停留、居留或非法工作。十三、有危害我國利益、公共安全或公共秩序之虞。十四、有妨害善良風俗之行為。十五、有從事恐怖活動之虞。十六、有嚴重侵害國際公認人權之行為(第1項)。外國政府以前項各款以外之理由,禁止我國國民進入該國者,移民署經報請主管機關會商外交部後,得以同一理由,禁止該國國民入國(第2項)。第1項第12款之禁止入國期間,自其出國之翌日起算至少為1年,並不得逾7年(第3項)。……」。 3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824/File_19850550.doc
R02731
大學個人申請入學備審資料相關問題研析
大學法;教育基本法;高級中等教育法;大學法施行細則
李志遠
2025-04-1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大學個人申請入學備審資料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大學法、教育基本法、高級中等教育法、大學法施行細則 三、背景說明(緣起)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114學年度受理個人申請入學(下稱申請入學)報名,共有66所大學、2,168個學系(組)參與招生,招生名額總數為5萬854人[footnoteRef:1],且第一階段篩選通過率達到歷年次高[footnoteRef:2]。回顧臺灣近40年來高等教育共有8個重要里程碑,其中83年推薦甄選試辦成功,開啟後來的大學多元入學及考招分立[footnoteRef:3],再發展至今的特殊選才、繁星推薦、申請入學及分發入學等制度,近年則以申請入學為主要管道[footnoteRef:4]。 [1: 李芯,66所大學、超過5萬個招生名額大學申請入學20日起報名,聯合新聞網,114年3月17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503270048.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8日。] [2: 114學年申請入學管道3月27日公告第一階段篩選結果,6萬5,453人通過一階篩選,通過篩選率達82.85%,是歷年次高。許秩維,申請入學7.9萬人報名通過篩選率82.85%歷年次高,中央社新聞,114年3月27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503270048.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日。] [3: 劉源俊,〈高等教育之改革,路漫漫其長遠〉,《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0卷第1期,110年3月 ,頁9。] [4: 繁星推薦與特殊選才屬政策性且少量名額管道;多數學生則仍將以申請或分發為主要入學管道。教育部111年12月06日教育部臺教高(四)字第 1110117434號函備查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通過之「大學多元入學方案」。] 然而攸關學生申請入學相當重要的備審資料[footnoteRef:5],在大學法、高級中等教育法或大學法施行細則卻未明定(或授權訂定)其審查規範,導致難以在具體規範與一致性標準情況下,讓具資源者易於取得優勢,落入形式競賽,最後造成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困境[footnoteRef:6]。 [5: 111學年度起大學申請入學參採學生備審資料的制度並未改變,學習歷程檔案作為學生準備申請入學備審資料來源之一,是大學透過申請入學採多資料參採、多面向綜合評量進行招生選才的重要參據。教育部網頁,學習歷程檔案作為學生準備申請入學備審資料來源之一,是大學透過申請入學招生選才的重要參據,110年9月27日,網址: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D0EACB4F71D86A83,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日。] [6: 李家同之前也在個人臉書表示,大學升學參採學檔,學生學期表現都將納入其中,但對弱勢學生而言並非雪中送炭,反而是雪上加霜,最後造成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困境。林志成,高中學檔制度 李家同批沒必要,112年9月,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高中學檔制度李家同批沒必要-201000258.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日。] 四、問題爭點 大學申請入學管道雖強調多元評量與學生特質,但各界仍有質疑存在著不透明的招生審查制度、審查資料的評鑑量尺不明,並且隨著人工智慧生成程式技術的產生,也將使得學習歷程檔案的辨識更加困難[footnoteRef:7]。爰有論者提出,未來各大學應深入分析學生學習歷程資料之內涵,進而嘗試建立公開透明且可參照的量尺指標,以利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footnoteRef:8]。另由於學生經濟條件、學習動機與師資存有差異[footnoteRef:9],導致高中學習歷程檔案制度面臨資源不均造成的不公問題,更受到許多親師生及教育改革者的關注[footnoteRef:10],爰就相關問題提出探討。 [7: 楊振昇、盧世傑、洪芳芷,〈我國高中學習歷程檔案的困境與前瞻〉,《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2卷第4期,112年4月,頁23。] [8: 葉玉玲、丁一顧,〈我國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回顧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0卷第4期,110年4月,頁6。] [9: 顏國樑、楊郡慈,〈高中學習歷程檔案的困境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2卷第4期,112年4月,頁38。] [10: 葉興華,〈大學申請入學時學習歷程檔案有用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3卷第1期,113年1月,頁90。] 五、探討研析 (一)建議研議大學法增訂大學招生資訊公開與審查標準原則 資訊公開作為高等教育治理工具漸受美國及英國政府重視,其公開之方式,美國及英國均由政府建立統一的大學資訊公開平臺,此外,政府重視並協助弱勢學生之資訊需求和權益,強調對於弱勢族群之協助,且資訊公開以可親近、友善、客製化方式呈現[footnoteRef:11]。另由日本經驗可知,無論是國立、公立或私立大學,只要是接受政府補助的學校,就有對外公開辦學資訊的義務;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時空環境的變遷而改變不同層級的資訊可能產生位移,或者當政策利益關係人對於某一類資訊的需求愈來愈大時,半自願公開資訊即可能透過法令規範進一步轉化為強制公開資訊[footnoteRef:12]。 [11: 馬湘萍,〈大學資訊公開之探究-以美國及英國為例〉,《比較教育》,第91期,110年11月,頁1。] [12: 劉秀曦,〈高等教育透明化:日本大學資訊公開及其對我國的啟示〉,《臺灣教育研究期刊》,第6卷第2期,114年3月,頁322-323。] 我國大學法第24條第1項[footnoteRef:13]雖明定,大學招生應本公平、公正、公開原則辦理;相關招生資訊由大學擬訂,報教育部核定後實施;大學法施行細則第19條[footnoteRef:14]並規定,大學訂定之招生簡章涉及考生權益事項,應予明定。然大學法等法令對於備審資料(如學習歷程檔案、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競賽與證照紀錄等)之審查標準並無明確規範,亦未就大學對審查標準進行公開或評分理由說明進行規範。因此,大學申請入學招生簡章[footnoteRef:15]對於備審資料僅就審查資料項目、佔甄選總成績比例及甄選總成績同分參酌之順序等基本事項予以規定,對於真正攸關考生權益重大的審查標準卻未明確公開其審查程序或標準,導致對備審資料相關資訊不足的學生產生疑慮。為保障學生升學權益,有必要於法律位階予以明定,爰建議研議於大學法第24條增訂大學招生資訊公開與審查標準原則。 [13: 大學法第24條規定:「(第1項)大學招生,應本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單獨或聯合他校辦理;其招生(包括考試)方式、名額、考生身分認定、利益迴避、成績複查、考生申訴處理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定,由大學擬訂,報教育部核定後實施。(第2項)大學為辦理招生或聯合招生,得組成大學招生委員會或聯合會,聯合會並就前項事項共同協商擬訂,報教育部核定後實施;大學招生委員會或聯合會,得就考試相關業務,委託學術專業團體或財團法人辦理。(第3項)前項大學招生委員會或聯合會之組織、任務、委託學術專業團體或財團法人之資格條件、業務範圍、責任及其他相關事項,由大學或聯合會訂定,報教育部備查。(第4項)設有藝術系(所)之大學,其學生入學資格及招生(包括考試)方式,依藝術教育法及相關規定辦理。(第5項)大學辦理之各項入學考試,應訂定試場規則及違規處理規定,並明定於招生簡章。(第6項)考生參加各項入學考試,有違反試場秩序及考試公平性等情事者,依相關法律、前項考試試場規則與違規處理規定及各校學則規定辦理。」] [14: 大學法施行細則第19條規定:「(第1項)大學應依本法第二十四條第一項所定事項,擬訂招生規定,報本部核定後,訂定招生簡章。(第2項)前項招生規定及涉及考生權益事項,應於招生簡章中明定。(第3項)大學招生委員會或聯合會依本法第二十四條第二項規定委託學術專業團體或財團法人辦理考試相關業務,應以契約為之。」] [15: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新聞稿,114 學年度大學「繁星推薦」暨「申請入學」招生簡章公告校系分則內容開放查詢,113年11月4日,網址:https://www.cac.edu.tw/apply114/document/114_CAC_NewsRreport_GeneralRegulation_2411_tuf.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日。] (二)建立全國性備審資料評量指引與標準化格式 大學多元入學以甄選入學的申請入學占招生名額的最大比例,過去在考生入學第二階段指定項目備審資料的審查過程中,到底是以什麼標準決定備審資料的優劣,一直引起考生和家長疑惑,111 學年度起備審資料改為學生學習歷程中央資料庫的檔案,而大學端審查學習歷程檔案的評量規準是否只有利於能製作多元豐富資料的考生[footnoteRef:16];且大學端面臨格式殊異且各項資料未經過標準化處理的書面備審資料,審查人員在評估學生特質時,往往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footnoteRef:17]。因此,備審資料若未能以標準化(範例)提供學生,不僅讓學生製作費盡心思卻沒有成果,也可能導致教授評量主觀性較高,易受形式包裝與語言表達影響,而非依實質內容價值予以評量。 [16: 洪金英,〈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實施成效的反思-Bourdieu文化生產理論的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0卷第10期,110年10月,頁192。] [17: 傅遠智、游茵茹、林冠宇,〈大學入學制度參採高中學習歷程檔案:我國與美國加州大學系統的跨國比較〉,《中等教育》,第72卷第2期,110年6月,頁23。] 目前雖有部分大學建立評量尺規與審查模擬機制,例如,國立中央大學為推動大學招生專業化的作法,每年辦理相關工作坊揭示各學系每年度申請入學書面審查重點與準備指引建議應涵蓋範圍、引導式問題思考路徑,並公告申請入學各學系書面資料審查準備指引,發函至各高中職提供學生參考運用[footnoteRef:18]。 [18: 周弘偉,〈國立中央大學推動大學招生專業化經驗與未來展望〉,《評鑑雙月刊》,第89期,110年1月,頁30。] 惟目前全國並無統一規範與監督機制,導致評量結果差異過大,爰建議教育主管機關,在不干涉大學自治及各校招生發展特色前提下,建立全國性備審資料評量指引與標準化格式,導入標準化欄位與撰寫格式,例如參考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每年均會公布學科能力測驗國寫、英文作文佳作之方式,由大學端統一提供自述題庫及歷年佳作範本,有助於強化資料的可比性與評審一致性,以提升制度公平性與信賴性;另可參考加州大學系統提供Personal Insight Questions題庫並公開佳作參考,引導學生反思自我歷程,並設有評量指標與訓練教師進行一致性評估[footnoteRef:19]。 [19: 美國加州大學招生官網Applying as a freshman網址:https://admission.universityofcalifornia.edu/how-to-apply/applying-as-a-freshman/personal-insight-questions.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日。] (三)強化弱勢學生備審資料製作輔導與資源平衡措施 有論者認為,學習歷程檔案如果對升學有關鍵性的重要性,這對弱勢學生是很不利的。很多大學教授其實根本不重視學習歷程檔案,所以學習歷程檔案只有加重了學生的壓力。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規定大學申請入學一定要有學習歷程檔案[footnoteRef:20]。 [20: 李家同的教育專欄,實在應該檢討該不該廢除學習歷程檔案,114年3月20日,網址:http://rctlee.cyberhood.net.tw/rctlee/education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日。] 雖然也有高中老師認為,每個學生都有3年的時間準備;過程中也有任課教師的引導及督促,與學校軟硬體資源的支持。因此,正面看待「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相信每個用心的高中生都能從製作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的過程中得到滿滿的收穫[footnoteRef:21]。 [21: 陳郁仁,〈淺談108課綱裡的學生學習歷程檔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9卷第5期,109年5月,頁92。] 惟另有論者從文化生產理論觀點,仔細研究申請入學管道的條件,需要通過學測考試的檢定、提交備審資料、參加指定項目的面試或現場實作考試,依照 Bourdieu 文化資本的說法,有可能因為高社經背景家庭從小提供多種文化刺激,而許多私立學校也著眼於多元學習資源的提供等,這些訓練對於申請入學者較為有利。在此情形下如何避免 Bourdieu 所批判的文化再製觀點則應是後續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改革所應注意[footnoteRef:22]。 [22: 洪金英,同註16,頁190。] 教育基本法第4條規定[footnoteRef:23]揭示,對於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及其他弱勢族群之教育,應考慮其自主性及特殊性,依法令予以特別保障,並扶助其發展精神。因此,教育主管機關應該正視這長期以來的問題,以期強化弱勢學生備審資料製作輔導與資源平衡措施,例如,設立地方或區域資源中心,協助學生從高中入學後學期初即系統化建立歷程與反思,有效促進學習資料平衡發展。 [23: 教育基本法第4條規定:「人民無分性別、年齡、能力、地域、族群、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社經地位及其他條件,接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對於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及其他弱勢族群之教育,應考慮其自主性及特殊性,依法令予以特別保障,並扶助其發展。」] 撰稿人:李志遠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787/File_19850513.docx
R02730
政務官短期回任常任文官之法制研析
公務人員任用法及其施行細則;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地方制度法
賴怡瑩
2025-04-1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0 議題研析 1、 題目:政務官短期回任常任文官之法制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公務人員任用法及其施行細則、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地方制度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臺中市政府與新北市政府出現高階公務員辭職轉任政務官後,短期合法回任常任文官1天或數天再回任原政務職務的現象,透過短期任用方式,依規定升等任用並銓敘審定較高的官職等級,日後退休時可能取得較高退休金[footnoteRef:1]。 [1: 中央社,政務官回任1天事務官亂象 監院籲試院政院端解方,114年3月17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503170308.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5日。] 4、 問題爭點 公務人員辭職轉任政務官後,短期回任常任文官,復再回任政務官之情形,可使當事人取得較佳之退休金給付。惟此種情形混淆政務官與常任文官兩者界限,亦難謂符合政府機關人與事適切配合之用人規定。本文擬就消極面之人事任用審核機制及積極面之政務職及常務職配置樣態等,提出研析意見。 5、 探討研析 (一)為符專業適任之用人規定,得明定短期任用等異常情事之審核機制及其法律效果 政務官與常任文官之功能定位及進用途徑不同,在我國人事制度上係採分流設計之方式,惟為應治理需要,常有高階公務人員轉任政務官情形;為保障常任文官不因轉任政務官職務而影響其轉任前既有之退休權益,現行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第3條第1項第1款規定,以政務人員轉任前原任職務最後在職等級繼續參加原任職務適用之退撫制度,不受原適用退休法令所定屆齡退休年齡之限制[footnoteRef:2]。在退撫制度設計上,已有適度兼顧政務官具常任文官退休年資之權益。 [2: 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第3條第1項規定:「第一類政務人員或其遺族除本條例或其他法律另有規定外,應依下列規定辦理退休(職、伍)、資遣或撫卹事宜:一、以政務人員轉任前原任職務最後在職等級(階)或工資,繼續參加原任職務適(準)用之退休(職、伍)、資遣及撫卹制度,不受原適(準)用退休(職、伍)法令所定屆齡退休年齡之限制。二、請領退休(職、伍)金、資遣給與、撫卹金、遺屬年金或遺屬一次金等給與,均按政務人員轉任前原任職務之等級(階)或工資,適(準)用軍、公、教人員、其他公職人員或公營事業人員退休(職、伍)、資遣或撫卹制度,並依退休(職、伍)、資遣或死亡時法令規定計給。三、請領退休(職、伍)金者,以政務人員退職生效日為退休(職、伍)生效日。」] 前揭短期回任常任文官情形,銓敘部基於現行公務人員任用法(下稱任用法)及相關法規並無明文限制規定,且考量公務人員之派免係屬機關首長權責,機關首長於合法情況下依法派免人員,在是項情形人員具有所任職務任用資格,且無任用法第27條及第28條第1項所定情事,爰均同意銓審人事任命案[footnoteRef:3],亦即係依送審人員資格條件之合法性進行審查。惟查任用法第2條及第4條規定,公務人員之任用應謹遵專才、專業、適才、適所,為人與事適切配合等要旨,且應注意其品德及對國家之忠誠,其學識、才能、經驗及體格,應與擬任職務之種類職責相當;短期回任常任文官1日至數日,無法認為符合專業適任之用人意旨;銓敘部之銓審作業是否及於上開條文之合目的性審查,應值商榷。 [3: 監察院/監察成果查詢/ 114年3月13日114教調0008調查報告,頁7,網址:https://www.cy.gov.tw/CyBsBox.aspx?CSN=1&n=133&sms=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31日。] 經查任用法第18條第1項第3款前段,在同官等內調任低職等職務,除自願者外,以調任低一職等之職務為限,均仍以原職等任用;該法施行細則第22條第3項後段規定,其為同官等內調任低一職等職務人員時,並應敘明充分具體理由,未敘明者,銓敘部得依原送審程序,退還原送審機關重行辦理。亦即,銓敘部之審查會及於是否符合專業適任之用人目的。爰此,建議如有短期任用等異常情事時,得參照上開調任低一職等職務情形,明文規定是項情形之審查機制及其法律效果,必要時得提升為法律位階規範。 (二)因應直轄市政府治理需求,得研議借鏡中央三級機關之雙軌任用制度 地方制度法第55條第2項及第56條第2項規定,直轄市政府及縣市政府除主計、人事、警察及政風之主管或首長,依專屬人事管理法律任免外,其餘一級單位主管或所屬一級機關首長職務為「均比照簡任第十三職等,由市長任免之。」及「其總數二分之一得列政務職,職務比照簡任第十二職等,其餘均由縣(市)長依法任免之。」亦即常任文官需辭職才能轉任直轄市政府所屬一級機關首長職務,惟在縣市政府部分,因有一半之職務得為常務職,常任文官較無辭職轉任需求。 現行中央三級機關首長職務除政務職[footnoteRef:4]、常務職分立之單軌制度設計外,為期人力運用之彈性,亦有政務職及常務職雙軌進用之情形(參照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第18條第2項規定[footnoteRef:5]),例如 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footnoteRef:6]、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footnoteRef:7]、數位發展部資通安全署[footnoteRef:8]、數位產業署[footnoteRef:9]及交通部觀光署[footnoteRef:10]之機關首長,均係「職務比照簡任第十三職等或列簡任第十三職等」之雙軌設計。爰此,建議主管機關借鏡中央三級機關首長職務設計模式,研議直轄市政府一級單位主管及所屬一級機關首長職務得以一定比例,採政務、常務雙軌任用,以期廣納人才,因應地方治理需求。 [4: 依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組織法第3條前段規定:「本署置署長一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三職等。」及 核能安全委員會組織法第3條前段規定:「本會置委員五人至七人,其中一人為主任委員,職務比照簡任第十四職等。」,上開三級機關及三級獨立機關首長為政務職。] [5: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第18條第2項規定:「一級、二級機關首長列政務職務;三級機關首長除性質特殊且法律有規定得列政務職務外,其餘應為常務職務;四級機關首長列常務職務。」] [6: 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組織法第3條前段規定:「本總隊置總隊長一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三職等或列簡任第十三職等。」] [7: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組織法第3條前段規定:「本署置署長1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三職等或列簡任第十三職等。」] [8: 數位發展部資通安全署第3條前段規定:「本署置署長一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三職等或列簡任第十三職等。」] [9: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第3條前段規定:「本署置署長一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三職等或列簡任第十三職等。」] [10: 交通部觀光署第3條前段規定:「本署置署長一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三職等或列簡任第十三職等。」] 撰稿人:賴怡瑩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785/File_19850510.docx
R02729
海岸巡防機關執行海上事務權限之研析
海岸巡防法
林智勝
2025-04-1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29 議題研析 一、題目:海岸巡防機關執行海上事務權限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海岸巡防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導 ,我國漁船海上失火棄船,海巡艦艇抵達現場海域。行政院國家搜救指揮中心統一與日方密切聯繫 ,協調分配搜救區域,並運用搜救優選規劃系統,模擬分析最可能漂流位置,依現場實況積極投入救援行動。另呼籲航行作業船舶海上航行,如遇緊急情況,請立即撥打海巡118免費服務專線,或透過漁會或漁業電台報案,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將立即調派艦艇及相關能量,提供一切必要之協助。 四、問題爭點 《海岸巡防法》第3條第1項 第7款雖規定海岸巡防機關「執行事項」包括「海上交通秩序之管制及維護」、「海上救難、海洋災害救護及海上糾紛之處理」、「漁業巡護及漁業資源之維護」,惟因「執行事項」涉及交通部 、農業部 等不同部會管轄權限,因而論者認 ,此一規定因各方解讀不同造成海岸巡防機關「執行事項」中與其他法規主管機關間權責不明,因而尚存爭議。 五、探討研析 (一)海岸巡防機關「執行事項」之管轄權限爭議 對於《海岸巡防法》第3條第1項第7款有關海岸巡防機關「執行事項」之規定,尚存有不同見解如下 : 1.「海岸巡防機關得逕依海岸巡防法第3條第1項第7款規定執行」 此說認為《海岸巡防法》第3條第1項第7款業已明文授權海岸巡防機關得逕為執行該條款所列相關事項。亦即,海岸巡防機關不須經由其他主管機關行政委託 或另行立法方式,即得依《海岸巡防法》第3條第1項第7款規定取得其他主管機關管轄業務之執行權。至於海岸巡防機關與其他主管機關間之管轄權競合問題,則依《行政程序法》 之規定辦理。 2.「仍須經相關法規主管機關行政委託後始得執行」 此說認為相關法規之主管機關對其管轄事務,如礙於海域執法之困難,仍應透過權限委託方式由海岸巡防機關執行,海岸巡防機關在受到主管機關委託前,並無執行其他主管機關管轄事務之權限。例如,《海岸巡防法》 授權訂定之《海岸巡防機關與交通部協調聯繫辦法》 即規定,交通部及所屬機關(構)依法規須委託海岸巡防機關執行之事項,仍應依《行政程序法》委託之規定辦理。 且《行政程序法》第15條規定僅在表明委託須有法規依據,該規定本身並非委託之法規依據,故行政機關將其權限之一部分委託不相隸屬之行政機關,依法治國之法律保留原則,應有個別、具體之作用法的授權,始得為之 。例如,《漁業法》第11條之1 規定,漁業人經撤銷漁業證照或漁業經營核准之漁船與漁業人經處分收回漁業證照、限制或停止漁業經營之漁船,中央主管機關(農業部)得委託海岸巡防機關採取適當措施制止其出港或命其立即返港;《娛樂漁業管理辦法》第24條 規定,娛樂漁業漁船於搭載乘客從事娛樂漁業活動前之檢查及即時制止,中央主管機關(農業部)得委託海岸巡防機關為之。 因此,《海岸巡防法》第3條第1項第7款規定似僅在強調海岸巡防機關得協助執行之事項。 3.「應以法律明定權責分工,較為明確」 此說認為《海岸巡防法》規定過於模糊,應由法律明文規範海岸巡防機關與其他主管機關間權限分工,較為明確。例如,《海洋污染防治法》第3條及第5條第1項 規定,海洋污染防治法之取締、蒐證、移送等事項,由執行機關海岸巡防機關辦理;《漁業法》第49條第1項 規定,海岸巡防機關得依其職掌派員至漁業人之漁船檢查及詢問關係人;《遠洋漁業條例》第16條第1項 規定海岸巡防機關得依其職掌派員檢查漁船與其漁獲物及漁產品、漁具、簿據或其他物件,並得詢問經營者、從業人或資料持有人。 (二)立法政策上,為求明確並避免權限爭議,建議參考《海洋污染防治法》立法體例,於個別法律明文規範海岸巡防機關與相關法規主管機關間的權限分工 有論者認 ,日本《海上保安廳法》第15 條規定:「海上保安官依本法規定執行法令相關職務時,視為管轄該法令相關事務的行政機關人員,並應遵守該行政機關就該法令執行相關事務所定規定」,已將執行機關與主管機關間關係予以明確定位。因此,我國《海岸巡防法》如能參考日本《海上保安廳法》明定執行機關與相關法規主管機關間的關係,應可有效避免權限難以釐清的問題。 另有論者認 ,應於個別法律明文規範海岸巡防機關執行權限,使海岸巡防機關無須透過相關法規主管機關權限委託,而可經由法規直接取得管轄權,此種方式較為明確且符合法律保留之精神。 綜上,為避免海岸巡防機關與相關法規主管機關間權限不明致生執行爭議,建議海岸巡防機關協調各相關法規主管機關參考《海洋污染防治法》立法體例 ,於個別法律明定海岸巡防機關執行權限,讓海岸巡防機關執法時的權責判斷標準更加明確,始為妥適。 撰稿人:林智勝 � 中央社,我國漁船海上失火棄船 海巡全力以赴持續搜救中,2025年3月4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395539,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11日。 � 有關媒體報導海巡救援「三協順26」漁船火燒船案遭質疑不夠積極,海巡署澄清說明如下,網址:https://www.cga.gov.tw/GipOpen/wSite/ct?xItem=164537&ctNode=10198&mp=999,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11日。 � 《海岸巡防法》第3條第1項規定:「海巡機關掌理下列事項:一、海岸管制區之管制及安全維護。二、入出港船舶或其他運輸工具之安全檢查。三、海域、海岸、河口與非通商口岸之查緝走私、防止非法入出國、執行通商口岸人員之安全檢查及其他犯罪調查。四、海域與海岸巡防涉外事務之協調、調查及處理。五、走私情報之蒐集、滲透與安全情報之調查及處理。六、海洋環境之保護及保育。七、執行事項:(一)海上交通秩序之管制及維護。(二)海上救難、海洋災害救護及海上糾紛之處理。(三)漁業巡護及漁業資源之維護」。 � 《航業法》第2條規定:「本法之主管機關為交通部;航業之業務由航政機關辦理之」、《船舶法》第2條規定:「本法之主管機關為交通部,其業務由航政機關辦理」、《航路標識條例》第2條規定:「本條例之主管機關為交通部,其業務由航政機關辦理」、《商港法》第2條第1項規定:「本法之主管機關為交通及建設部」、《災害防救法》第3條第1項規定:「各種災害之預防、應變及復原重建,以下列機關為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四、空難、海難、陸上交通事故:交通部。……」。 � 《漁業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遠洋漁業條例》第3條:「本條例之主管機關為農業部」。 � 陳國勝,〈《海岸巡防法》2019年修正之重點解析〉,《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第32期,2019年12月,頁195-196。 � 陳國勝,同註� NOTEREF _Ref193703440 \h � \* MERGEFORMAT �6�,頁195-196;周承緯,《海巡機關與漁業主管機關間漁船海事安全管轄權之研究-以日本法制為例》,中央警察大學水上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6月,頁49-51。 � 《行政程序法》第15條規定:「行政機關得依法規將其權限之一部分,委任所屬下級機關執行之(第1項)。行政機關因業務上之需要,得依法規將其權限之一部分,委託不相隸屬之行政機關執行之(第2項)。前2項情形,應將委任或委託事項及法規依據公告之,並刊登政府公報或新聞紙(第3項)」。 � 《行政程序法》第13條第1項規定:「同一事件,數行政機關依前二條之規定均有管轄權者,由受理在先之機關管轄,不能分別受理之先後者,由各該機關協議定之,不能協議或有統一管轄之必要時,由其共同上級機關指定管轄。無共同上級機關時,由各該上級機關協議定之」。 � 《海岸巡防法》第12條規定:「海巡機關與國防、警察、海關及其他相關機關應密切協調、聯繫;關於協助執行事項,並應通知有關主管機關會同處理(第1項)。前項協調、聯繫辦法,由海洋委員會會同有關機關定之(第2項)」。 � 《海岸巡防機關與交通部協調聯繫辦法》第2條規定:「交通部及所屬機關(構)依法規須委託海岸巡防機關(以下簡稱海巡機關)執行之事項,應依行政程序法第15條規定,將委託事項及法規依據公告之(第1項)。海巡機關與交通部及所屬機關(構)間,於相互請求協助時,應依行政程序法第19條規定,除緊急情形外,應以書面為之。如係以其他方式請求協助,應補送書面資料(第2項)」。 � 張嘉麟,〈委任、委託、委託私人行使公權力機制之探討〉,《法令月刊》,第56卷第11期,2005年11月,頁22。 � 《漁業法》第11條之1規定:「漁業人經撤銷漁業證照或漁業經營核准之漁船,不得出港。但經向主管機關重新申請,並取得漁業證照者,不在此限(第1項)。漁業人經處分收回漁業證照、限制或停止漁業經營之漁船,於處分期間,不得出港(第2項)。漁船於中央主管機關依第10條第1項或第11條第1項規定處分前已出港,或違反前2項規定出港者,中央主管機關應命其限期返港(第3項)。漁船違反第1項及第2項規定出港者,中央主管機關得委託海岸巡防機關,採取適當措施制止其出港或命其立即返港;抗拒者,得使用強制力為之(第4項)」。 � 《娛樂漁業管理辦法》第24條規定:「娛樂漁業漁船於搭載乘客從事娛樂漁業活動前,有下列各款情事之一者,主管機關應即時制止其發航,並依有關規定處分:一、搭載乘客超過乘客定額。二、乘客未依第15條第2款規定穿著救生衣(第1項)。前項各款之檢查及即時制止,中央主管機關得委託海岸巡防機關為之(第2項)」。 � 《海洋污染防治法》第3條規定:「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海洋委員會;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第1項)。本法所稱執行機關,指海岸巡防機關(第2項)。……」、第5條第1項規定:「依本法執行取締、蒐證、移送等事項,由執行機關辦理」。 � 《漁業法》第49條第1項規定:「主管機關得派員至漁業人之漁船、漁業權漁場、陸上魚塭或其他有關場所,檢查其漁獲物、漁具、簿據及其他物件,並得詢問關係人;海岸巡防機關得依其職掌派員至漁業人之漁船檢查及詢問關係人。關係人均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 《遠洋漁業條例》第16條規定:「主管機關或海岸巡防機關得依其職掌派員檢查漁船與其漁獲物及漁產品、漁具、簿據或其他物件,並得詢問經營者、從業人或資料持有人;經營者、從業人或資料持有人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 陳國勝,〈從觀察日本《海上保安廳法》解析我國海巡法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水上警察學報》,第2期,2013年12月,頁12。 � 周承緯,同註� NOTEREF _Ref193704371 \h � \* MERGEFORMAT �7�,頁147。 � 同註釋15。 5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783/File_19850508.doc
R02728
檢察官視察羈押場所之適法性爭議
刑事訴訟法;羈押法
吳欣宜
2025-04-1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28 議題研析 一、題目:檢察官視察羈押場所之適法性爭議 二、議題所涉法規 刑事訴訟法、羈押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檢察官視察羈押場所之制度,旨在防止羈押場所發生不當對待或人權侵害。然而,若執行不當,可能導致視察流於形式,甚至成為偵查手段的變相濫用。近期,有關羈押被告經看守所護送住院期間,檢察官至醫院「視察」被告之事件[footnoteRef:1],引發社會各界對檢察官視察羈押場所職權之界限與適法性之討論。 [1: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新聞稿,114年3月12日,網址:https://www.tpc.moj.gov.tw/media/390981/1140312%E8%87%BA%E5%8C%97%E5%9C%B0%E6%AA%A2%E9%87%9D%E5%B0%8D%E6%9F%90%E6%94%BF%E9%BB%A8%E6%8C%87%E6%91%98%E6%AA%A2%E5%AF%9F%E5%AE%98%E6%BF%AB%E6%AC%8A%E9%80%BC%E4%BE%9B%E4%B9%8B%E6%BE%84%E6%B8%85%E6%96%B0%E8%81%9E%E7%A8%BF.pdf?mediaDL=true,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7日。] 四、問題爭點 檢察官視察羈押場所之程序要求、行為界限及違反相關規範之法律責任。 五、探討研析 (1) 法律依據:刑事訴訟法第106條 按刑事訴訟法第106條規定:「羈押被告之處所,檢察官應勤加視察,按旬將視察情形陳報主管長官,並通知法院。」 1、 視察之目的 民國(下略)34年制定之羈押法第4條第2項原規定:「檢察官得隨時視察看守所。」,於108年修正時,鑑於刑事訴訟法第106條已有檢察官視察看守所之規定,爰刪除之(羈押法第2條修正理由參照)。復參酌108年修正羈押法第1條(含其立法理由)及刑事訴訟法第103條之1第1項規定之意旨,確保在押被告安全、維護其權利,並維持羈押處所安全、秩序,乃為視察羈押處所之重要目的。 2、 視察之權限 視察羈押場所之目的既在於維護在押被告權利及維持羈押處所安全、秩序,是以檢察官對在押被告護送住院之視察應著重於:該就醫處所之安全、秩序是否獲得確保,醫療資源是否充足,被告健康狀況是否獲得適當照護等。 3、 視察之程序 有關視察之頻率,法條僅規定應「勤」加視察,惟觀諸「按旬將視察情形陳報主管長官」之規定,似指檢察官應每10日實地到場檢查。又檢察官於視察後,應撰寫視察報告,並陳報主管長官與通知法院,以確保羈押監督之資訊透明度。 (2) 檢察官視察羈押場所之法律界限 視察之主要目的是監督羈押環境,而非蒐集被告供述。若檢察官利用視察機會對被告進行變相訊問,則有悖於視察制度之立法目的。檢察官在視察期間,若涉及實質訊問,應遵守刑事訴訟法第94條以下相關規範,包括:不得使用不正訊問方法(第98條)、訊問過程應全程錄音或錄影(第100條之1),以及避免夜間訊問(第100條之3)。 值得注意者,不正訊問禁止之規範目的在於維護被告陳述與否之意思決定及意思活動自由,學說通稱為「任意性」。由於自白之任意性保障,與被告不受任何侵犯之人性尊嚴有密切關聯,現代法治國家莫不在違反時給予最嚴厲法律效果—縱自白內容與真實相符,仍無證據能力[footnoteRef:2]。刑事訴訟法第98條關於不正訊問之方法,採行混合立法方式,除例示之強暴、脅迫、詐欺、利誘、疲勞訊問、違法羈押等,另以「其他不正之方法」概括任何足以影響被告意思活動或意思決定自由之手段。對自白之評價,應考慮自白作成之不同情境[footnoteRef:3],被告於保外就醫期間、需進行手術前夕,其身心均面臨極大壓力,於此之際所為訊問是否構成疲勞訊問之不正方法?不無疑問。 [2: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8版,元照,107年12月,頁191。] [3: 王兆鵬、張明偉、李榮耕,《刑事訴訟法(上)》,5版,新學林,109年3月,頁465。] (3) 違反法律界限之法律責任 1、 證據禁止 檢察官於視察期間進行訊問,被告若因檢察官視察時之施壓、威脅或不當誘導而作出供述,該供述恐因違反自白任意性原則而依刑事訴訟法第156條第1項喪失證據能力。 2、 行政懲處與司法懲戒 檢察官違法失職,情節重大,除可移送檢察官評鑑委員會評鑑外,監察院亦得介入調查。另外,若檢察官施壓或逼供,導致被告人權受損,尚可能涉及刑法第125條濫權追訴處罰罪。 (4) 法制建議 為落實透明化原則並保障被告權益,羈押法第5條明定看守所應設立外部視察小組,就看守所運作及被告權益等相關事項進行視察,並按季提出報告,經監督機關法務部矯正署陳報主管機關法務部備查,且以適當方式公開,由相關權責機關回應與處理。相較之下,刑事訴訟法第106條規範檢察官視察羈押處所,並無外部委員參與,而係透過檢察官定期檢查,以防羈押被告遭受不當對待。然而,該機制缺乏資訊透明度,且無明確視察方式與權限標準,恐導致視察流於形式,甚至被濫用為偵查手段。是以,刑事訴訟法第106條允宜參酌羈押法第5條,建立明確之視察程序與權限規範,確保檢察官執行視察時有所遵循,避免衍生法律界限上之疑義。此外,法院亦應加強監督,確保檢察官之視察報告符合人權保障與視察羈押處所之目的,而非變相偵訊,以提升司法公信力。 撰稿人:吳欣宜 2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770/File_19850491.docx
R02727
非法處置廢棄物刑度及加重處罰之法制問題研析
廢棄物清理法
林淑靜
2025-04-0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27 議題研析 一、題目:非法處置廢棄物刑度及加重處罰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廢棄物清理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導,近10年非法棄置廢棄物型態之環保犯罪已移送2,500案,移送法辦人數達7,644人[footnoteRef:1]。由於,我國事業廢棄產量不斷增長[footnoteRef:2],且再利用後端市場需求不足[footnoteRef:3],再加上非法棄置廢棄物可帶來可觀之不法所得,導致非法棄置廢棄物犯罪猖獗[footnoteRef:4],出現橫跨全臺、極具規模、從產源到終端之集團式犯罪產業鏈[footnoteRef:5],甚至連許多知名餐飲企業或製造商亦紛紛加入非法棄置處理鏈內,嚴重破壞國土環境之永續發展[footnoteRef:6]。 [1: 張雄風,杜絕非法棄置廢棄物 近10年環保犯罪移送2500案,中央社,2024年12月10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2100222.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2: 我國事業廢棄物產量自2018年開始明顯增長,其中僅2019年生產量為1,984,512公噸外,其餘皆超過2,000,000公噸。環境部,環境統計查詢網,網址:https://statis.moenv.gov.tw/epanet/index.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3: 廖禹婷,2021年事廢成長率7.77% 環團提「資源永續管理法」,環境資訊中心,2022年6月7日,網址:https://e-info.org.tw/node/234250,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4: 蔡佩咖,高雄馬頭山遭倒廢棄物7嫌交保 環團不滿籲環境部修法重罰,工商時報,2025年3月12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312700994-431401,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5: 何柏均,為何事業廢棄物濫倒總不停?揭開環保犯罪集團上億不法利益的真相,報導者,2022年8月24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enterprise-wastes-black-market-organized-crime-of-disposa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6: 陳煜濬,知名餐飲品牌涉環保犯罪!非法廢棄物處理鏈曝光 不法獲利逾3億,yahoo!新聞,2025年3月13日,網址:https://reurl.cc/7KX5lN,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許展溢,國內螺絲大廠耐落 非法棄置有害易燃物,ETtoday新聞雲,2018年8月13日,網址:https://reurl.cc/zq8xR6,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4、 問題爭點 廢棄物清理法(以下簡稱廢清法)第46條[footnoteRef:7]規範之違規行為態樣繁雜,法條當初對任意棄置或不當處置廢棄物者,因而致死或重傷、危害人體健康,以及不當處置廢棄物之行為,課以刑罰,另對無許可證經營廢棄物清理為常業者,加重刑責[footnoteRef:8]。後因我國刑法刪除常業犯規定,故現行廢清法第46條主要係對任意棄置或不當處置廢棄物之處罰,違犯者刑責皆為1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500萬元以下罰金。由於不當處置廢棄物常伴隨非法棄置之情形發生,因此環團指出,廢清法多年未修,尤其第46條刑罰自1999年增訂後即未調整[footnoteRef:9],導致廢棄物非法棄置情形頻傳;然而亦有研究指出,廢清法第46條最低本刑為1年,仍不免有情輕法重之情形[footnoteRef:10],對規範之部分犯罪態樣處罰過重,亦有須檢討之必要[footnoteRef:11]。因此,本文以非法處置廢棄物刑度及加重處罰之法制問題,提出研析。 [7: 廢清法第46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1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500萬元以下罰金:一、任意棄置有害事業廢棄物。二、事業負責人或相關人員未依本法規定之方式貯存、清除、處理或再利用廢棄物,致污染環境。三、未經主管機關許可,提供土地回填、堆置廢棄物。四、未依第41條第1項規定領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許可文件,從事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或未依廢棄物清除、處理許可文件內容貯存、清除、處理廢棄物。五、執行機關之人員委託未取得許可文件之業者,清除、處理一般廢棄物者;或明知受託人非法清除、處理而仍委託。六、公民營廢棄物處理機構負責人或相關人員、或執行機關之人員未處理廢棄物,開具虛偽證明。」] [8: 參見1999年6月22日三讀通過廢清法第22條之修正理由。] [9: 廢清法於1974年制定時,對違反條文規定者僅處以罰鍰,而後於1999年修正時,針對非法棄置與不當處置之規定,明定相關刑責及罰金,其立法理由明示「增列對不當處置廢棄物之行為,極可能造成重大污染行為,課處刑罰,期有效防止」。] [10: 林孟毅、邱芳儀,〈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法定刑度之違憲疑義-判決適用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之評析〉,《月旦律評》,第2期,2022年2月,頁92。] [11: 余玟潔,〈論我國非法清理廢棄物罪法定刑度之妥適性--以判決援引刑法第59條之實證研究為核心〉,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科技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4年7月,頁5。] 5、 探討研析 (1) 廢清法第46條各款規定之構成要件及其對應刑度宜再更細緻化規範 檢視廢清法第46條各款規定之內容,其犯罪主體、廢棄物種類及犯罪行為皆有別(詳表一),甚至對環境造成之污染程度亦有相當程度之差異。又依環境部統計2020年至2023年違反廢清法而遭判刑之案件資料顯示[footnoteRef:12],以第4款從事清理[footnoteRef:13]廢棄物為最大宗,共2,778人;第3款未經許可提供土地回填、堆置廢棄物者次之,共272人;第1款任意棄置有害事業廢棄物者居第3,共100人;三者法院判決刑期主要以6月以下或1年以上未滿2年為主(詳表二)。 [12: 由於環境部2019年以前資料統計被告人之有期徒刑方式不同,爰僅擷取2020年至2023年統計方式相同之資料。] [13: 廢清法並無就清理一詞為定義,而係於事業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方法及設施標準第2條第4款或一般廢棄物回收清除處理辦法第2條第14款規定,就清理之定義分別指貯存、清除或處理事業廢棄物之行為或指一般廢棄物貯存、回收、清除或處理之行為。] 表一:廢清法第46條各款構成要件 構成要件 廢清法 犯罪主體 廢棄物種類 犯罪行為 第46條第1款 任何人 有害事業廢棄物 任意棄置 第46條第2款 事業負責人或相關人員 廢棄物 未依規定清理致污染環境 第46條第3款 任何人 廢棄物 未經許可提供土地回填或堆置 第46條第4款 前段 未領有清除處理許可 廢棄物 從事清理 後段 領有清除處理許 未依許可文件從事清理 第46條第5款 執行機關之人員 一般廢棄物 委託未取得許可文件業者清除、處理 第46條第6款 公民營廢棄物處理機構負責人或相關人員、或執行機關之人員 廢棄物 開具虛偽證明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廢清法條文規定 表二:廢清法第46條法院判決刑期整理 刑度 廢清法 人 6月以下 於6月未滿1年 1年以上未滿2年 2年以上未滿3年 3年以上 第46條第1款 13 4 65 12 6 第46條第2款 6 0 12 3 0 第46條第3款 81 19 155 15 2 第46條第4款 1193 142 1385 48 10 第46條第5款 0 0 0 0 0 第46條第6款 1 0 2 0 0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統計環境部2020年至2023年主管法令之刑事案 件統計分析[footnoteRef:14] [14: 環境部,2020年至2023年統計分析,網址:https://reurl.cc/o8dpxQ,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以廢清法第46條第4款為例,有論者量化分析2022年至2023年違犯該款地方法院判決[footnoteRef:15],援引中華民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第59條[footnoteRef:16]酌減被告刑度至6個月有期徒刑[footnoteRef:17]共有48.98%,顯示法院認為近一半之案件屬犯罪情節輕微[footnoteRef:18]。另檢視美國對故意未經許可清理或運輸有害廢棄物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清理有害廢棄物違反許可條件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footnoteRef:19],似有意區別有無許可證之處罰。同條第2款採結果犯之立法設計,於法定之刑度下定罪率低,刑期皆不超過3年,故學者就條文改採適性犯之設計提出諸多建議[footnoteRef:20]。至於廢清法第46條第5款或第6款規定,實務上法院判刑亦較少出現2年以上之刑期,有無必要置於本條論以相同法定刑度?仍有討論空間。 [15: 擇取時間為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且僅採計自然人部分,不含廢清法第47條法人因自然人犯罪之判決。] [16: 刑法第59條規定:「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認科以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得酌量減輕其刑。」] [17: 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是容許法官超出法定刑範圍來量刑之例外情形。林鈺雄,《新刑法總則》, 6版,元照出版社,2018年,頁665。] [18: 余玟潔,同註11,頁119-120。] [19: 美國刑罰看似較我國寬鬆,但仍應進一步比較其管制內容。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riminal Provisions of the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 (RCRA),網址:https://www.epa.gov/enforcement/criminal-provisions-resource-conservation-and-recovery-act-rcra,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20: 相關論述可詳見林淑靜,未依法清理廢棄物之刑事處罰問題研析,立法院法制局議題研析,編號:R02447,2024年4月24日,頁2-4。] 環團提出廢清第46條之法定刑度給予法官太多量刑空間,相同案情可能有不同刑期之情形,建議修法授權由中央主管機關委託學術機構評估,建立廢棄物危害資料庫,做為法官裁罰依據[footnoteRef:21];另有論者認為廢清法第46條各款規範之犯罪主體、廢棄物種類、行為態樣等,差異甚大,不宜規定一樣之法定刑度[footnoteRef:22]或建議有清理許可者宜調降刑度下限等[footnoteRef:23]。爰建議主管機關可參考各國立法例、法院判決等,就廢清法第46條各款之構成要件及其對應之法定刑度為再更細緻化規範[footnoteRef:24]。 [21: 施政監督聯盟,修法能解決非法棄置濫倒?真藥方還是安慰劑?,2025年2月27日,網址:https://reurl.cc/RY45jD,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22: 林孟毅、邱芳儀,同註10,頁97-98,] [23: 余玟潔,同註11,頁195-197。] [24: 以廢清法第46條第4款為例,各法院因個案情形有無援引刑法第59條做為酌減其刑,並無客觀裁量之標準,可能造成個案不正義的風險。余玟潔,同註11,頁197-198。] (2) 建議重新檢視非法棄置廢棄物於敏感區域之刑度設計,以符合比例原則 有別於傳統犯罪,環境犯罪常以經濟利益為驅動,且受害者為難以界定的廣大群眾。為此,歐盟在2024年4月30日公布、同年5月20日生效之刑法保護環境指令(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criminal law, Directive 2024/1203)除涵蓋20種犯罪行為[footnoteRef:25],提高刑度上限至10年外,也規定了罰金的最低額度,其他制裁包括環境恢復義務、取消公共經費以及撤銷許可證等[footnoteRef:26]。另外對於犯罪行為導致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而不可逆、長期之重大損害,以及係由犯罪組織所實施等,皆可加重處罰[footnoteRef:27]。 [25: 刑事犯罪名單涵蓋木材販運、非法回收船舶零件,以及嚴重違反化學法規等新罪行。Dr. Anna Pingen、Thomas Wahl, New EU Rules on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Criminal Law, eucrim, 2024.8.12, 網址:https://eucrim.eu/news/new-eu-rules-on-protection-of-the-environment-through-criminal-law/,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26: 罰金額度取決於特定罪刑及罪責程度,嚴重違法行為的最低罰金額度為法人全球營業總額的5%或4,000萬歐元等,對於其他違法行為,罰金至少為營業額的3%或2,400 萬歐元,其他制裁包括環境恢復義務、取消公共資金以及撤銷許可證。陳麗娟,〈歐盟環境刑法現況與發展趨勢〉,《國會季刊》,第52卷,第3期,頁54。] [27: 刑法保護環境指令第8條第1項規定:「在下列情形不構成第3條所述刑事犯罪構成要件的情況下,會員國應採取必要措施,確保就第3條和第4條所述相關刑事犯罪而言,下列一種或多種情形可根據本國法律被視為加重處罰的情形:(第1款)該犯罪行為導致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或造成不可逆轉或長期的重大損害。(第2款)該罪行是在理事會框架決定 2008/841/JHA所定義的犯罪組織框架內實施的。……」] 查環境部訂定之違反廢棄物清理法罰鍰額度裁罰準則附表三之「公民營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及廢棄物專業技術人員違反本法義務規定之行為」,已對非法棄置一般廢棄物或有害事業廢棄物,且棄置地點為農地或環境敏感地區認為是嚴重違規,可於罰鍰額度內加重處罰。另環境部進一步擬將廢清法第46條刑度上限由5年提高至7年,針對棄置地點如為生態敏感者,研擬之草案也將刑度提高為3年至10年有期徒刑。雖環團批評僅單純提高刑度上限,恐難達到修法目的,惟環保犯罪已朝向集體犯罪的模式,現行廢清法第46條最重本刑未逾5年,無法適用組織犯罪防制條例[footnoteRef:28],檢察官如想以主張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起訴被告,還需證明被告有實施強暴、脅迫、詐術、恐嚇之手段,始得對主謀求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footnoteRef:29]。 [28: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2條第1項規定:「本條例所稱犯罪組織,指3人以上,以實施強暴、脅迫、詐術、恐嚇為手段或最重本刑逾5年有期徒刑之刑之罪,所組成具有持續性或牟利性之有結構性組織。」] [29: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第1項規定:「發起、主持、操縱或指揮犯罪組織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參與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000萬元以下罰金。但參與情節輕微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環境部目前草擬廢清法第46條修法方向未來可適用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惟其係以棄置地點作為加重刑度之考量,與同法第45條第1項[footnoteRef:30]因非法棄置而致人重傷或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之刑度一樣。爰建議環境部除規劃對非法棄置於生態敏感區域加重處罰外,應研議其對環境造成之損害與同法其他條文及組織犯罪防制條例間適用之刑度是否符合比例原則,始為妥適。 [30: 廢清法第45條第1項規定:「違反第12條、第18條第1項、第28條第1項、第7項、第36條第1項、第38條第1項、第39條或第41條第1項規定,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7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3,000萬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2,500萬元以下罰金;致危害人體健康導致疾病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2,000千萬元以下罰金。」] 撰稿人:林淑靜 6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516/File_19850275.docx
R02726
公股金融機構整併相關問題研析
金融機構合併法;金融控股公司法;企業併購法;臺灣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國營事業管理法
安怡芸
2025-04-0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26 議題研析 1、 題目:公股金融機構整併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金融機構合併法、金融控股公司法、企業併購法、 臺灣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 國營事業管理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近日,財政部依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去(113)年12月下旬通過之臨時提案,針對4家公股金融控股公司(下稱公股金控)所屬之證券投資信託子公司(下稱投信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下稱AMC)及台灣金聯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台灣金聯)研議整併之可行性並提出報告 。依據財政部說明,至114年1月,4家投信公司公募基金規模合計約新臺幣(下同)3,200億元,距前6大的基金規模門檻達6,000億元以上仍有距離,整併尚無顯著規模經濟效益,且各投信公司所發行基金類型相近,並無明顯互補效益,部分投信公司員工並無整併意願。AMC方面,4家AMC經營規模與民營相當,其業務推動有助於發揮集團綜效,且發展策略各擅,經評估尚無整併效益,多數AMC員工亦無整併意願及共識,至於是否與台灣金聯合併,考量2者在適法規範、經營策略各異,整併後業務複雜度增加,不利各公股金控就集團發展策略彈性規劃。簡言之,財政部認為公股金融事業整併須以合意為要件,整併後的經營策略、優勢互補、員工安置等具正面效益才得以推動 ,經分析4家投信公司、AMC及台灣金聯之整併尚無顯著規模經濟效益、也無明顯互補效益,且員工亦無意願 。財政部雖表示對於公股金融事業基於經營策略採取之併購行為,於符合國家利益、提升競爭力、合意併購等前提,且雙方事業內外部關係人均有共識之情況下,原則予以尊重,並將依規定審慎督導整併之辦理,然市場人士分析認為,財政部現下並無主導整併意願,而以現階段公股金融機構生態,沒有政策強力引導,整併機率相當低 。 4、 問題爭點 (1) 探討公股金融機構競爭力下滑之原因。 (2) 針對公股金融機構整併議題,各界意見並不統一。 (3) 公股金融機構整併之必要性及可行方案。 5、 探討研析 (1) 公股金融機構競爭力下滑 93年間,國內資產前5大銀行全數均為公股銀行,但截至113年6月底,前5大銀行中公股銀行僅剩3家。不僅如此,公股銀行市占率也大幅下滑,93年間公股銀行市占率為60.46%,截至113年6月底,8大公股銀行市占率僅餘46%,縱使加計農業金庫、中國輸出入銀行、高雄銀行等其他公股銀行也僅48.2% 。此外,90年間開放設立金融控股公司(下稱金控公司)以來,民營金控公司之資產規模與獲利能力因發揮跨業綜效而提升,公股金控依舊是銀行獨大,跨業綜效自然難以發揮 。針對 公股金融機構競爭力下滑的問題,外界認為,除了公股金融機構之董事長及總經理存在年齡過大、缺乏朝氣與動力,以及經常受到政治影響,缺乏專業性的問題外 ,近20年來公股金融機構幾乎無整併 ,或是原因之一。反觀民營金融機構自92年二次金融改革以降,屢屢進行併購以擴大市占率、提升競爭力,公股金融機構雖偶有整併計畫,但最終均未成功 。 (2) 公股金融機構整併各界意見分歧 1、贊成者意見 有民間組織提出,為提高臺灣金控公司國際競爭力,應加快整併腳步,而要激勵金控公司合併,政府應先完成一宗公股金控合併案,作為催化民營金控公司合併的動力,並建議將公股金控整合為2家 。早年亦曾有論者認為100%公股金融機構整併相對容易,建議推動2家政府100%持股之臺灣銀行與土地銀行整併,不但合併後資產規模可望進入全球排名前百大之列,合併後政府仍100%持股亦可繼續保持其政策性功能,三商銀(第一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因文化接近、同質性高,合併可望降低成本,其他小型公股金融機構則可考慮併入其他大型公股金融機構,減少公股金融機構家數,以提升競爭力 。 2、反對者意見 有相關民間組織認為,公股金融機構皆以銀行為金控公司之主要動能,長期支持我國中小企業發展並高度配合國家發展政策,尤其政府重大金融政策多由公股金融機構協助辦理,不僅如此,公股金融機構大多數獲利挹注國庫,合併後之公股金融機構業務勢必轉向財團主導之民營金融機構,同時增加金融財團壟斷性,造成金融剝削風險提升,與普惠金融價值背道而馳,此外,現行併購法令對勞工權益保障亦有不足,故而採反對立場 。 (3) 應積極檢討並規劃公股金融機構整併政策 公股金融機構整併之態樣可分為公股金融機構間相互整併、公股金融機構主導合併民營金融機構,及民營金融機構主導合併公股金融機構3種,惟各有其難度,在公股與民營金融機構合併的情況,合併價格的妥適性將被放大檢視,縱使價格合理,也容易遭到外界「圖利」或「賤賣國產」的質疑 ,縱使同為公股體系的公股金融機構,亦涉及業務整合、據點重組、人事安排乃至工會反彈等障礙 。財政部雖表示公股金融機構倘有合併意向,將督導遵循相關法規與市場機制,同時兼顧股東、員工、客戶權益及國家整體利益考量後審慎辦理 ,但多年來財政部態度並不積極 ,因此近20年間未有公股金融機構整併成功案例。金融機構整併向被視為提升金融業競爭力的方式之一,在公股金融機構競爭力逐年下滑之際,應積極檢討原因並從新研議規劃公股金融機構之整併。為減輕社會大眾對於公股金融機構整併之疑慮,政府宜對社會大眾、國外財經媒體、信用評等機構等,主動召開說明會議說明,推動金融整併之目的係朝向大型化發展,以提升風險承受能力為第一考量,其次再求發揮其他併購綜效 。另有論者建議,在保障員工工作權的前提下,推動公股金控之間小型子公司整合是較為可行的方式 ,或可做為公股金融機構未來進行整併規劃之參考。 撰稿人:安怡芸 � 張璦,公股投信AMC等子公司整併 財部2個月內提評估報告,中央社,113年12月25日。 � 張璦,4大公股投信吹整併風?財部:尚無顯著規模經濟效益,中央社,114年2月26日。 � 張璦,同前註;鄭琪芳,公股投信、AMC整併? 財部:綜效不顯著,自由時報,114年2月27日,第A8版。 � 夏淑賢,公股金控子公司合併 財部:可行性低,聯合報,114年2月27日,第A8版;夏淑賢,公股投信整併 財部搖頭 提最新報告 不具規模經濟、互補效益 宜維持現狀 AMC與台灣金聯合併可行性不高,經濟日報,114年2月27日,第A13版。 � 朱漢崙,二次金改20年 劉燈城:金融市場仍有六大問題 新新併是整併好起點,聯合新聞網,113年11月1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55784,最後瀏覽日期:114" �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835578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4日。 � 社論,公股金融機構的問題與改革,工商時報,111年10月1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21015700389-431306"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21015700389-43130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4日。 � 吳靜君,公股董總多酬庸 學者籲回歸專業,中國時報,113年2月25日,第A5版。 � 邱金蘭,公股三弱點 排名直直落,經濟日報,110年12月13日,第A6版。 � 李沃牆,富邦金併日盛金創「民民併」里程碑, 會計研究月刊,第 444期, 111年11月,頁24; 李沃牆, 臺灣「金金併」的美麗與哀愁 ,會計研究月刊 ,第429期,1 10年8月, 頁21;陳梅英,公公併? 台企銀:我們不應該被併 政府應增加投資,自由時報,109年11月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607565"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60756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4日。 � 謝方娪,公股金控應率先整併?金管會:尊重財部意見,中央社,111年9月27日。 � 邱金蘭,公公併 把8家變4家,經濟日報,102年3月25日,第A1版。 � 林勁傑,公公併報告出爐前 全金聯行文財政部表達強烈反對,經濟日報,113年3月13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10/7828612"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10/7828612�,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4日。 經濟日報 記者 � 朱漢崙,二次金改看金融整併/蘇建榮、董瑞斌:公股整併難度遠高於民民併,聯合新聞網,113年11月1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8355947"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835594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4日。 � 社論,同註6。 � 林勁傑,銀行公公併 財部態度保留 回覆立委質詢 強調現階段整併不具互補性 恐難發揮綜效,經濟日報,113年4月17日,第A10版。 � 黃琮淵,金融整併議題延燒 財長:民營比公營更該併,中國時報,102年6月11日,第B2版;林勁傑,同前註。 � 郭秋榮,台灣公股銀行整併問題研析, 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 25卷,第4期, 101年12月,頁25。 � 朱漢崙,同註13。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513/File_19850273.doc
R02725
學生聽力保健教育之法制研析
學校衛生法;特殊教育法;聽力師法;學生健康檢查實施辦法;特殊教育支持服務及專業團隊運作辦法
趙俊祥
2025-04-0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25 議題研析 一、題目:學生聽力保健教育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學校衛生法、特殊教育法、聽力師法、學生健康檢查實施辦法、特殊教育支持服務及專業團隊運作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今(114)年[footnoteRef:1]3月3日是世界聽力日,依據研究顯示,重度聽損者失智風險較常人提升5倍之多。耳鼻喉醫師指出,使用聽覺輔具可以減少19%認知功能下降風險,早期追蹤、早期介入才能有效延緩聽力和失智[footnoteRef:2]。鑑於超過60%的聽力問題可以在初期發現及解決,遂有醫師呼籲,將聽力篩檢納入成人健康檢查項目[footnoteRef:3]。 [1: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2: 黃星若,【33世界聽力日】重度聽損失智風險多5倍! 醫師籲預防失智要加入聽力照護,民報,114年3月3日,網址:https://www.peoplenews.tw/articles/96fdee3feb,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7日。] [3: 健康世界編輯部,〈醫師呼籲:將聽力篩檢納入成人健康檢查項目〉,《健康世界》,第555期,112年3月,頁40。] (二)導致聽損的原因相當多元,發生時機可能在出生前,也可能在人生不同階段。兒童須累積足夠的聽覺經驗,才能發展良好的語言認知與口語溝通能力,因此在發展的關鍵里程碑上執行聽力篩檢顯得非常重要。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於1993年共識聲明即提及:所有嬰兒都應接受聽力篩檢,且整個幼兒期應定期進行聽力篩檢,並強調入學篩檢應持續進行[footnoteRef:4]。 [4: 楊琮慧,認識兩階段聽力篩檢兒童聽力健康的守護者,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112年11月18日,網址:https://www.chfn.org.tw/resources/preschool-screening/hearing-screening/,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三)美國約35%學前兒童經歷反覆或未經治療的耳朵感染,進而導致暫時性的聽力損失;該國針對9歲聽損兒童的調查發現,其中高達50%的聽損兒童曾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說明僅新生兒聽力篩檢,不足以及早發現受後天性或遲發性聽損而影響的孩童。而我國現行聽力篩檢政策包含新生兒聽力篩檢與學前兒童聽力篩檢,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102年改制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前於84年即開始推動免費學齡前聽力篩檢,由各縣市公共衛生護士至各幼兒園進行篩檢[footnoteRef:5]。「新生兒聽力篩檢」亦由該單位於87年試行、91年開始推廣、101年公告全面補助,對象為甫出生的新生兒,建議於出生後24小時至60小時內進行初篩,若初篩未通過,則於出院前(36小時至60小時)完成複篩[footnoteRef:6]。 [5: 其中中耳炎是最容易導致學前兒童後天性聽力問題的耳科疾病,因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家長忽略,長期中耳炎更可能造成永久性聽力受損。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幼兒學前聽力篩檢簡介,網址:https://minimal-hearing-loss.chfn.org.tw/protect/screening?page=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6: 楊琮慧,同註4。] 四、問題爭點 新生兒聽力篩檢與學前兒童聽力篩檢係針對先天或耳科疾病導致之聽損進行篩檢,以期早期發現聽損儘早診斷並提供適當的介入(包括藥物治療或輔具矯正及復健等等),並改善聽損幼兒的語言學習及說話溝通能力,使其未來進入小學就讀後,較容易適應學校生活,也可提升其學習力[footnoteRef:7]。然而,通過聽力篩檢的新生兒及幼兒,不能保證此生聽力無虞。如同前述,美國NIH共識聲明強調入學篩檢應持續進行。聽力的維持有賴持續關注與保健,在學習階段對學生實施聽力保健教育,將有助於其一生,甚至提升對其下一代聽力之敏感度,實為值得關切之議題。 [7: 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同註5。] 五、探討研析 (一)建議《學校衛生法》增訂聽力預防、矯治及保健之規定 少年階段是對音樂最為熱愛的時期,往往戴著耳機長時間收聽熱門音樂。此外,噪音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中無法避免的汙染源。對於學生而言,由於正處於大量吸收外界訊息的時期,因此避免其聽力受到噪音的傷害,以維護其聽覺管道的暢通顯得格外重要。有關噪音型聽閾(threshold of hearing)提升[footnoteRef:8]在學生族群中發生率,國內外已有多位學者做過調查:美國學者針對1萬多名小學1年級、4年級及7年級學生進行聽力檢查,結果顯示在4000Hz聽閾超過20dB HL的學生占全體受測學生的2.3%;1988年至1994年間對5,249名6歲至19歲學生進行之調查研究顯示,至少一耳發生聽閾提升的學生有529名,占全體受試學生12.5%。再如我國學者針對1,288名國高中職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噪音導致聽閾改變的盛行率為15.3%。國外研究顯示,學生發生噪音型聽閾提升可能和年齡有關,在4000Hz出現聽力損失的學生中,無論數量或聽力損失程度,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成長。小學1年級至3年級罹患噪音型聽力損失的學生比率約為3%,至高中階段攀升至22%;12歲至19歲學生族群,噪音型聽閾提升平均發生率為15.5%,遠高於6歲至11歲的8.5%[footnoteRef:9],相當值得重視。 [8: 聽閾(threshold of hearing)指人或其它動物的耳朵在特定環境中,能感覺到的聲音的最小聲壓或聲強。當個體長期暴露於高噪音的環境中,或突然接觸音量過高的噪音,都可能會傷害內耳的聽覺毛細胞,導致聽閾提升,此種因噪音導致聽閾提升的現象即可稱為噪音型聽閾提升。李明洋、陳小娟,〈從噪音型聽力損失談校園推行聽力保健教育計畫面臨的問題與解決之道〉,《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99年12月,頁62。] [9: 同前註,頁63、64。] 依《學校衛生法》第8條[footnoteRef:10]第2項訂定之《學生健康檢查實施辦法》第2條附表,雖然聽力檢查對象從過去國小階段已擴大至大專校院,惟僅是聽力檢查仍有不足,聽力保健教育應及早實施,才能防範於未然。有學者指出學校推展校園聽力保健教育計畫時面臨的問題,包括:雖然聽力保健對於社會大眾可算是耳熟能詳的名詞,但事實上多數民眾對於其內容仍一知半解,甚至存在若干錯誤的觀念,例如認為將隨身聽的音量開大可以阻絕噪音;目前針對勞工已實施聽力保健教育計畫,但對於學童卻沒有訂定相關法令,要求學校落實聽力保健教育;事實上學生罹患噪音型聽力損失的人數比率頗高,但學生的聽力保健知識、態度及行為表現均不理想;現行健康教育課程並未將聽力保健知識納入,概因學校課程已經有許多與健康相關的資訊,例如吸菸、吸毒、飲酒、性行為等,相較之下噪音型聽力損失由於不會發生立即危險而可能顯得無足輕重,也因此許多教師及學校行政人員不願意,甚至認為沒必要挪出額外時間,教導學童與聽力保健相關的課程[footnoteRef:11]。 [10: 《學校衛生法》第8條規定:「學校應建立學生健康管理制度,定期辦理學生健康檢查;必要時,得辦理學生及教職員工臨時健康檢查或特定疾病檢查。(第1項)前項學生健康檢查之對象、項目、方法及其他相關事項之實施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 [11: 李明洋、陳小娟,同註8,頁67-68。] 基此,爰建議《學校衛生法》第11條[footnoteRef:12]增訂「聽力」不良之預防及矯治,即修正為:「學校對罹患視力 、聽力不良、齲齒、寄生蟲病、肝炎、脊椎彎曲、運動傷害、肥胖及營養不良等學生常見體格缺點或疾病,應加強預防及矯治工作。」同法施行細則第14條[footnoteRef:13]第1項第2款亦建議主管機關增訂「聽力保健」等文字,即第1項修正為:「學校依本法第十九條規定辦理健康促進及建立健康生活行為等活動,包括下列事項:一、有關健康體適能、健康飲食、壓力調適、性教育、菸害防制及藥物濫用防制等增進健康之活動。二、有關事故傷害防制、視力保健 、聽力保健、口腔保健、體重控制及正確就醫用藥等提升自我健康照護行為之活動。三、其他各級主管機關規定之事項。」 [12: 《學校衛生法》第11條規定:「學校對罹患視力不良、齲齒、寄生蟲病、肝炎、脊椎彎曲、運動傷害、肥胖及營養不良等學生常見體格缺點或疾病,應加強預防及矯治工作。」] [13: 《學校衛生法施行細則》第14條規定:「學校依本法第十九條規定辦理健康促進及建立健康生活行為等活動,包括下列事項:一、有關健康體適能、健康飲食、壓力調適、性教育、菸害防制及藥物濫用防制等增進健康之活動。二、有關事故傷害防制、視力保健、口腔保健、體重控制及正確就醫用藥等提升自我健康照護行為之活動。三、其他各級主管機關規定之事項。(第1項)學校應鼓勵學生、教職員工及家長等參與前項活動。(第2項)」] (二)教育聽力師於學生聽力維護甚為重要,建議《聽力師法》中對其執業場所及執業範圍予以明確規範 特殊教育融合及回歸主流的聽力損失學生越來越多,需要許多與聽力學及聽覺復健有關的服務,但由於這些學生外顯的困難比其他類別的身心障礙學生少,以致需求常被忽略。國外教育系統內的聽力服務,以美國及澳洲為例,不但有法令規範,且確實在教育體系內設置「教育聽力師」(Education Audiologist),其專業知能為聽力損失學生、教師及家長提供相關服務[footnoteRef:14]。 [14: 呂文婉、陳小娟,〈教育聽力師之服務模式初探〉,《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0年12月,頁237。] 「教育聽力師」在學校之服務內容,學者綜合美國聽力語言學會及教育聽力學學會建議,歸納至少包括以下幾項:聽力評估/鑑定、聽力評估結果的解釋、聽覺處理異常學童的聽力評估、聽力追蹤與監測、學童助聽器音效評估與分析、教室聲音擴大系統之評估/分析/維護、醫療/教育的轉介、學生/家長/教師聽力諮詢及教育服務、聽覺創健/復健及教學服務、讀話訓練、個別化教育計畫(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rogram, IEP)及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Individualized Family Service Plan, IFSP)之參與及執行、聽力保健計畫之執行、聲音擴大系統之使用建議、教室音響環境分析及改善、助理人員之訓練及督導、儀器校準、資料管理、行政工作管理、社區聽力服務、聽力服務執行成效評估,以及聽力學研究等,服務對象為全體學生及有特殊需求的學生[footnoteRef:15]。 [15: 同前註,頁237-238。] 依據《特殊教育法》第27條[footnoteRef:16]第4項訂定之《特殊教育支持服務及專業團隊運作辦法》第4條第1項、第2項規定:「本法第二十七條所稱專業團隊,由普通教育教師、教保服務人員、特殊教育教師、輔導教師、 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學校行政人員及護理人員、職業重建、視覺功能障礙生活技能訓練及輔具評估等人員組成,依學生或幼兒需求彈性調整,以合作提供統整性之服務。(第1項)前項所稱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指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語言治療師、 聽力師、社會工作師及職業輔導、定向行動等專業人員。(第2項)」即已將聽力師納入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惟有學者指出截至100年,各縣市的特殊教育專業團隊通常聘用的專業人員為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與心理諮商師等,極少聘用聽力師[footnoteRef:17]。各縣市目前重視聽力保健教育情況已有改善,以臺北市教育局聽障教育資源中心為例,由聽力師及聽障專業巡迴輔導老師(簡稱聽巡輔教師)[footnoteRef:18]與一般學校內教師合作,當普通班教師其班上有一名聽障生時,這位教師即成為此學生的特教專業團隊成員之一,透過參與個案的相關會議(如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聽力師入校服務會議、特案會議等等),和校內特教老師、聽力師、聽巡輔教師有對話的機會[footnoteRef:19]。惟我國「教育聽力師」之法制尚未建立,對於聽力保健教育的基礎有待提升,爰建議將來於《聽力師法》研議對其執業場所及執業範圍加以明確規範。 [16: 《特殊教育法》第27條規定:「各級主管機關應提供學校、幼兒園輔導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有關評量、教學及行政等支持服務,並適用於經主管機關許可實施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身心障礙學生。(第1項)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幼兒園對於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之評量、教學及輔導工作,應以專業團隊合作進行為原則,並得視需要結合衛生醫療、教育、社會工作、職業重建相關等專業人員,共同提供學習、生活、心理、復健訓練、職業輔導評量及轉銜輔導與服務等協助。(第2項)高等教育階段學校對於身心障礙學生之輔導工作,依前項規定辦理。(第3項)第一項及第二項支持服務內容、專業團隊組成、人員資格、任務、運作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4項)」] [17: 呂文婉、陳小娟,同註14,頁237。] [18: 設置巡迴輔導是特殊教育班的一種辦理方式,巡迴輔導教師定期到學校,為特殊需求學生提供教學服務,並與普通班教師討論輔導特殊生的策略,或提供普通班教師特殊教材等相關特教支援及服務,以上補充說明。] [19: 吳若琪,〈教育聽力師的臨床工作介紹與分享〉,《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電子報》,第84期,108年2月,頁5。] 撰稿人:趙俊祥 2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511/File_19850261.docx
R02724
教師離線權相關權益保障之法制研析
教師法;教師待遇條例;勞動基準法
陳淑敏
2025-04-0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24 議題研析 一、題目:教師離線權相關權益保障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教師法、教師待遇條例、勞動基準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學生團體於今(2025)年2月26日舉行記者會,並邀請立法委員、教師、家長團體代表出席,三方共同提出教師「離線權」概念,盼爭取老師下班後能有喘息空間,有權利選擇不回覆家長的訊息及來電;因隨時待命的狀態,老師無法休息放鬆,下班後持續回覆訊息,等同於「隱性加班」 。《知新聞》亦在社群媒體發起線上投票,多達1.5萬名參與投票,其中96﹪贊成老師下班後要有「離線權」 。 四、問題爭點 觀諸世界各國發現,教師工作可說是工作壓力和工作倦怠程度最高的職業之一,許多教師因此感到筋疲力竭,甚至最後選擇離職或提早退休。教師下班後若仍持續工作,便可能加深教師的工作壓力,進而造成教師工作倦怠 。近年來因課綱調整、教育環境改變等因素,教師工作負荷增加,教育界開始關注老師下班後,仍要回覆學生、家長老師訊息的議題。惟我國對於教師離線權相關之法制,尚付之闕如,爰應予立法明定以保障其權益。 五、探討研析 (一)比較法有關離線權之相關法制 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UDHR) 第24條規定:「人人有享有休息和休閒的權利,包括工作時間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給薪休假的權利。」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ICESCR)第7條第4款規定:「本盟約締約國確認人人有權享有公平與良好之工作條件,尤須確保:休息、閒暇、工作時間之合理限制與照給薪資之定期休假,公共假日亦須給酬。」顯見工作時間應有合理之限制。有鑑於此,歐盟成員國陸續以立法方式,賦予勞工離線權 (right to disconnect),讓勞工下班後可自工作脫離,享有不需與工作聯繫之權利 ,離線權法制化已成為國際趨勢。 法國於2016年通過科姆里法案(El Khomri Law),為第一個針對離線權立法的歐盟國家,體系上係訂定於勞動法典中關於集體勞動關係的部分。義大利(2017年)、西班牙(2018年)、比利時(2018年)、斯洛伐克(2021年)、希臘(2021年)與葡萄牙(2021年)等亦紛紛立法或制定離線權相關政策 。實踐離線權方式,法國及比利時係以框架式立法;葡萄牙則以禁止雇主下班後聯繫之方式 。以上,皆屬規範勞工離線權,對教師離線權並未特別加以說明。 而澳洲於2024年仿效法國、西班牙和比利時等國,引入離線權,以保護員工在工作時間以外免受不合理接觸。根據《2024年公平工作法立法修正案(關閉漏洞第2號)法案, The Fair Work Legislation Amendment (Closing Loopholes No. 2)Act 2024》,「離線權」被納入《2009年公平工作法, Fair Work Act 2009》,並規定自2024年8月26日起適用於國家系統員工與雇主。其離線權之增訂,亦有發布「公共部門離線權指南,Guidance on the Right to Disconnect in the Public Sector」,依該指南第5點即明白指出「該立法賦予所有國家系統員工(包括聯邦機構的員工)一項可執行的工作權利……。」故而,離線權於澳洲公務員亦有適用;比利時、蘇格蘭及西班牙等國亦有相類規定可茲參酌 。 (二)教師離線權應儘速入法,以建立制度化之機制 查我國現行勞動法律,並未針對離線權制定相關規定,離線權概念則散見於勞政主管機關及地方政府所定之相關行政指導 。然行政指導並無法律強制力,勞工離線權保障,僅能透過雇主自律管理與員工積極爭取而實現;再者,因行業或職業特性不同,且涉及雇主管理經營權,各界對離線權之主張、法源依據、適用範圍、違反時之處罰等事項,仍存有歧見 。 有基層老師反應,LINE早已成為親師雙方溝通的工具,許多教師下班後還接到家長訊息,常需要立刻處理、回應,也是另類加班,近年來疾呼應正視教師離線權問題,教育部雖於2021年發函於各縣市政府,請各縣市政府針對教師加班提供合理勞動權益的補償機制。然而,教師加班的補償制度仍會因各縣市政府各自之作法而有所不同 ,故應由中央主管機關統一規範較為妥適。 又,教師並不適用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教師法第1條規定:「為明定教師權利義務,保障教師工作及生活,提升教師專業地位,並維護學生學習權,特制定本法。」同法第31條第1項第2款規定:教師接受聘任後,享有待遇、福利、退休、撫卹、資遣、保險等權益及保障。故而,教師相關權利義務主要規範在教師法及其相關子法。另,現行教育法令規定,私立學校之教師包括「編制內教師」及「編制外教師」,有關編制內教師之勞動權益,教育部已訂有教師法及相關法規予以保障;至編制外教師尚無法完全適用教師法,其相關權益保障亦應予以考量。 綜上而論,目前我國對於離線權之推動僅止於勞工部分,教師尚未有明確之法律規範,教師離線權相關主題面向之研究亦不多見。然因教師之工作環境需面對學生之外,同時包含校方主管、同事、家長等多元對象,其與企業員工相較之下,教師於下班後接收到的即時通訊軟體公務使用的來源及內容,定會更加多元及複雜化 ,教師需要離線權更甚於其他行業。基此,爰建議應透過「法律」將教師離線權納入教師相關法規中,關於離線權定義、明文賦予離線權、禁止不利益對待及罰則皆須透過立法落實 ,而非僅由指導原則予以規範,建立離線權法制及相關配套措施,以確保教師之權益。 撰稿人:陳淑敏 � 賴玟茹,教育界提教師「離線權」 盼不讓老師隱性加班,大紀元時報,2025年2月27日,第A8版。 � 王良博,獨家|老師「離線權」引發1.5萬人討論 4%不挺理由是這樣,2025年2月2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knews.com.tw/news/80AF031407D573BA4D3F1E4EAAABB9D0,最後瀏覽日期:2025" �https://www.knews.com.tw/news/80AF031407D573BA4D3F1E4EAAABB9D0,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10日。 � 連志剛等,〈工作便利?還是工作壓力?教師下班後即時通訊軟體公務使用情形與工作倦怠之關係──以教師工作價值觀為調節變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第53卷,第3期,2022年3月,頁718。 � 聯合國大會於1948年12月10日通過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旨在維護人類基本權利的文獻(聯合國大會第217號決議,A/RES/217),United Nations,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un.org/en/about-us/universal-declaration-of-human-rights,最後瀏覽日期:2025" �https://www.un.org/en/about-us/universal-declaration-of-human-rights,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18日。 �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ICESCR)經聯合國大會1966年12月16日第2200(XXI)號決議通過並開放給各國簽署、批准和加入,於1976年1月3日生效,United Nations,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A-RES-2200-XXI,最後瀏覽日期:2025" �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A-RES-2200-XXI,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18日。 � 秦柏基,〈勞工離線權之研究-以歐盟近期立法為中心(上)〉,《萬國法律》,第250期,2023年8月,頁56。 � 邱羽凡,〈當前勞工離線權之理念與實務-以歐盟國家之發展為參考〉,《月旦裁判時報》,第122期,2022年8月,頁88、91。 � 秦柏基,同註6,頁61、63。 � 陳秋芬,《澳洲離線權法規簡介(編號2633)》,臺北市:立法院法制局,2024年12月,頁2、5。 � 例如,勞動部「勞工在事業場所外工作時間指導原則」第2點第7款規定:「勞工正常工作時間結束後,雇主以通訊軟體、電話或其他方式使勞工工作,勞工可自行記錄工作之起迄時間,並輔以對話、通訊紀錄或完成文件交付紀錄等送交雇主,雇主應即補登工作時間紀錄。」臺北市政府「臺北市事業單位實施居家工作勞動條件保障指導原則」第12點規定:「雇主應與勞工或透過工會、勞資會議協商約定離線權實施方式,以確保離線權之落實:……。」 � 陳建欉,《勞工離線權及工時保護相關法制之探討(編號2460)》,臺北市:立法院法制局,2024年5月,頁2。 � 黃蓮瑛、王祖瑩,公立學校教師加班的權益如何保障?是加班費或補休?法律百科,2023年6月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1118,最後瀏覽日期:2025"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1118,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11日。 � 連志剛等,同註3。 � 秦柏基,〈勞工離線權之研究-以歐盟近期立法為中心(下)〉,《萬國法律》,第251期,2023年10月,頁109。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508/File_19850256.doc
R02723
加強自付醫療費用管理相關法制問題探討
醫療法
蔡琮浩
2025-03-2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23 議題研析 一、題目:加強自付醫療費用管理相關法制問題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醫療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根據媒體報導[footnoteRef:1],全臺將有15家醫院陸續設置質子治療中心,對醫學中心來說,質子治療就像一場「軍備競賽」,質子設備成本高,恐難以回收;對癌症病人而言,質子治療需自付醫療費用新臺幣數十萬到上百萬元,對於病人是不小的負擔;因此醫療改革團體呼籲,避免民眾恐成為醫院軍備競賽下的待宰羔羊,政府應積極管理自付醫療市場。 [1: 鄭郁蓁、李念庭、林周義,全台15醫院紛設置 醫改會籲政府管理自費市場 粒子治療軍備競賽 癌友淪待宰羔羊,中國時報,114年3月3日,第A5版。] (二)媒體指出[footnoteRef:2],我國全民健康保險(下稱健保)保費低廉,不少新科技、新醫療處置等發展,難免造成自付醫療費用項目增加;另許多藥品醫材不敷成本退出健保市場,導致自付醫療費用項目應運而生;而健保支付制度也讓醫護為求生存,促成自付醫療費用之診所及項目愈來愈多。 [2: 林琮恩、李青縈、沈能元,自費醫療比率回到健保前 北榮副院長憂:弱勢更弱勢,聯合報,114年2月22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24388/8564163,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 四、問題爭點 我國實施健保已屆30年[footnoteRef:3],民眾自付醫療費用占比愈來愈高。超高齡社會自付醫療費用有增高之趨勢,惟基於醫療機構執行醫療行為對民眾健康之特殊性,自付醫療費用之收取從病人知情權和選擇權之觀點有加強管理之必要,爰就此提出研析意見。 [3: 我國全民健康保險法施行日期為84年3月1日。] 五、探討研析 (一)自付醫療費用擴增為超高齡社會之現象,宜以病人有自主選擇權利為前提 根據調查,我國醫療保健支出占112年國人家庭消費支出的17.7%,僅次於住宅服務水電瓦斯及燃料等支出;10年來占比增加達3%且逐年上升,是所有調查項目中增幅最多者[footnoteRef:4]。換言之,除了水電瓦斯等基本民生必須支出外,醫療保健支出已成為家庭消費的重要支出項目,國人整體醫療支出中的自費占比居高不下。學者分析發現,和所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相較,我國家庭自付醫療費用占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Current Health Expenditure,CHE)比例高居第3名,僅次於墨西哥、希臘,更明顯高於鄰近韓國、日本[footnoteRef:5];雖然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澄清,因統計基準不同以致我國自費占比恐被高估,但在健保財務惡化挑戰,加上病人自由醫療選擇等考量下[footnoteRef:6],自付醫療費用擴增是高齡社會下必然產生之現象。 [4: 行政院主計總處,112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113年10月,頁11。] [5: 李樹人、魏忻忻,陽光行動/看病傷荷包 自費愈來愈貴,聯合報,113年9月17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24213/8232258,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3日。] [6: 李青縈,我國自費醫療占比較他國高 健保署長石崇良曝恐被高估,聯合報,113年9月27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24213/823300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3日。] 專家就指出,健保僅能提供基本醫療,如想得到更好的醫療及療效可能須採自費方式,不過須基於「病人有選擇權利」前提,且應明確告知自費項目金額、優點[footnoteRef:7]。換言之,超高齡社會自付醫療費用增加之趨勢恐無可避免,除持續探討對弱勢者可能造成醫療階級化之影響外,亦有賴政府加強管理。 [7: 李樹人、魏忻忻,同註5。] (二)病人對伴隨醫療行為所產生之醫療費用,應擁有完整之知情權及自主權 醫療項目涵蓋診察服務、藥品、醫療特殊材料、手術、檢驗檢查等範圍,依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醫療費用收費標準核定作業參考原則(下稱醫療費用參考原則)第2點規定:「本參考原則所定醫療費用範圍,指醫療機構為執行醫療業務所發生之相關費用。」醫療費用一般包括由健保全額給付的醫療服務項目;由健保部分給付,民眾再補差額的自付差額及健保沒有涵蓋的醫療服務內容,完全由民眾自費或由商業保險給付的全自費項目[footnoteRef:8]。我國因實施健保制度,醫療機構概分為健保特約醫療機構及非健保特約醫療機構等2類。因此,我國自付醫療費用大致是指就醫時健保需要付費的部分負擔,及所有健保不給付的各項醫療服務;廣義的自付醫療費用定義是伴隨醫療行為而產生,且獨立於健保保費以及賦稅之外的費用,並直接加諸病人負擔的支出[footnoteRef:9]。 [8: 醫療改革基金會,自付差額、健保自費搞不懂?醫改會帶你看「正確流程」就醫免煩惱,Uho優活健康網,112年3月31日,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0375.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0日。] [9: 陳慈純,台灣全民健保制度下的自付醫療費用與公平性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新興產業策略與發展博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108年6月,頁1-3。] 醫療費用健保有給付項目,醫療機構[footnoteRef:10]依全民健康保險法第41條第1項規定[footnoteRef:11]訂定之「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規定收費,未給付項目則由醫療機構依醫療法第21條規定[footnoteRef:12],依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組成醫事審議委員會審議核定之自付醫療費用項目收費標準收費。 [10: 醫療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醫療機構,係指供醫師執行醫療業務之機構。」] [11: 全民健康保險法第41條第1項規定:「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由保險人與相關機關、專家學者、被保險人、雇主及保險醫事服務提供者等代表共同擬訂,報主管機關核定發布。」] [12: 醫療法第21條規定:「醫療機構收取醫療費用之標準,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定之。」] 另依醫療法第22條規定:「醫療機構收取醫療費用,應開給載明收費項目及金額之收據(第1項)。醫療機構不得違反收費標準,超額或擅立收費項目收費(第2項)。」醫療機構收取醫療費用常見違規態樣包括超收、預收及擅立等態樣[footnoteRef:13],違反收費標準者依醫療法第103條規定[footnoteRef:14],處新臺幣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另超收醫療費用或擅立收費項目收費經查屬實,而未依限將超收部分退還病人,依醫療法第108條第7款規定[footnoteRef:15]處新臺幣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其情節處1個月以上1年以下停業處分或廢止其開業執照。 [13: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高雄市醫療機構常見違規態樣,網址:https://health.kcg.gov.tw/Content_List.aspx?n=E011EE3645209F7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2日。] [14: 醫療法第103條第1項第1款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一、違反第15條第1項、第17條第2項、第22條第2項、第23條第4項、第5項、第57條第1項、第61條、第63條第1項、第64條、第72條、第85條、第86條規定或擅自變更核准之廣告內容。」] [15: 醫療法第108條規定:「醫療機構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其情節就違反規定之診療科別、服務項目或其全部或一部之門診、住院業務,處1個月以上1年以下停業處分或廢止其開業執照:一、屬醫療業務管理之明顯疏失,致造成病患傷亡者。二、明知與事實不符而記載病歷或出具診斷書、出生證明書、死亡證明書或死產證明書。三、執行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不得執行之醫療行為。四、使用中央主管機關規定禁止使用之藥物。五、容留違反醫師法第28條規定之人員執行醫療業務。六、從事有傷風化或危害人體健康等不正當業務。七、超收醫療費用或擅立收費項目收費經查屬實,而未依限將超收部分退還病人。」] 醫療費用指醫療機構為執行醫療業務所發生之相關費用,係伴隨醫療行為而產生。醫療行為具高度風險性、公益性及特殊性,醫師應扮演以專業知識提供病人所需資訊、協助依病人價值觀尋找適合醫療方式及與病人討論修改價值觀與醫療方式之可能性角色,而病人則應擁有「知情同意權」(informed consent)[footnoteRef:16]。現行醫療法於75年11月24日制定公布時,該法第22條其立法理由即係為促進醫德並避免醫療機構濫收醫療費用,增加病人負擔,以維病人權利。換言之,從病人權益觀點,對伴隨醫療行為所產生之醫療費用,病人應擁有完整之知情權及自主權。 [16: 知情同意亦有告知後同意之翻譯,指病人瞭解醫療行為目的、性質及後果,由病患出於自願同意接受醫療行為。見何建志,醫療法律與醫學倫理,2版,臺北:元照,102年9月,頁85-86。] (三)建議研議修正醫療法,將核定公告及醫療費用項目等事項列為醫療機構於明顯處所應揭示事項 根據調查,108年國內每4位病人中就有1人有自付醫療費用經驗;106年至109年間有88%的民眾曾被詢問是否願意使用自費醫療,近9成表示願意支付,以獲取可能較佳的醫療結果。不過實務上卻常發生無明確科學證據、醫院巧立名目、醫師過度推銷、價格訂定混亂或廠商不願申請健保等亂象,因此醫界呼籲不應利用病人的病痛及醫病間的知識與權利不對等,藉自付醫療來賺取財富、剝削病人,有違醫學倫理與專業素養,也涉及將次要利益(醫師的利益)置於主要利益(病人利益)之上的「利益衝突」倫理問題[footnoteRef:17]。 [17: 林劭璇、江翠如,推薦及使用自費醫療之臨床實務及倫理反思論壇專題紀要(上),臺大醫院倫理中心季刊,第1期,113年3月,頁38-39、42。] 我國實施之健保制度讓民眾享有基本的健康照顧,自付醫療方式則提供民眾取得更多且更好的醫療服務,不過在面對自付醫療時,由於病人多缺乏專業醫學知識,亦不清楚醫療制度與程序細節,在缺乏完整資訊下,可能誤導病人決定。健保署亦曾指無論是否為健保醫療給付項目,特約醫療院所提供醫療服務都須符合資訊公開、事先告知及開立正式收費單據等3原則[footnoteRef:18],惟前揭原則適用對象為特約醫療院所,且僅為原則性輔導規範,雖可透過如違約記點、扣減費用、停止特約及終止特約處分等相關行政措施予以要求,但仍非法律上之強制規定。另依醫療費用參考原則第8點規定:「醫療費用之審議核定結果,各該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揭示於所屬網站首頁明顯處,並及時更新。」由於醫療費用依各縣市政府衡酌情形後之審議核定結果可能有所不同[footnoteRef:19],雖其結果均公布於各主管機關網站,惟對於已至醫療機構就醫之民眾而言,未必瞭解相關資訊或便於立刻查詢。 [18: 衛生福利部,健保局針對民眾自費之相關管理措施,100年5月31日,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3160-25375-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4日。] [19: 醫療費用收費標準核定作業參考原則第5點第(一)款第1目規定:「提供非屬健保給付項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衡酌醫用者意見,參考機構提供之醫療設施水準、成本分析與市場行情等資料,依審查程序據以核定。」] 依醫療費用參考原則第7點規定:「醫療機構申請新增(或調整)非屬健保給付項目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定後,應將核定公告及醫療費用項目等事項以紙本揭示於醫療機構明顯處,且於櫃檯備置經主管機關核定之收費標準供病人查閱,並應持續於所屬網站公開揭示,供民眾就醫參考。」雖已有將核定公告及醫療費用項目等事項以紙本揭示之相關規定,惟前揭規定係屬於行政規則,基於保障病人對自付醫療費用完整之知情權和選擇權,以利其自主選擇,建議提升前揭行政規則位階,研議修正醫療法第20條規定[footnoteRef:20],將核定公告及醫療費用項目等事項同列為醫療機構於明顯處所應揭示事項,以符合醫療法保障病人權益之立法目的。 [20: 醫療法第20條規定:「醫療機構應將其開業執照、診療時間及其他有關診療事項揭示於明顯處所。」] 撰稿人:蔡琮浩 5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446/File_19847178.docx
R02721
公務人員商調制度放寬之法制淺析
公務人員任用法;公務人員任用法施行細則
田華仁
2025-03-2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2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公務人員商調制度放寬之法制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務人員任用法、公務人員任用法施行細則 三、背景說明 為提供公務人員更為彈性之職涯發展機會,銓敘部近期研議修正公務人員任用法施行細則第21條、第21條之1規定,修正重點略以:重行界定指名商調函商程序內涵,刪除須函商原服務機關同意,始得調用及配合修正相關規定。臺灣公務革新力量聯盟針對銓敘部修正草案刪除商調須「原機關同意」條文表達肯定立場,認為此舉有助於終結公務體系長期以來以不准商調方式強留人才的威權文化。聯盟並提出三大訴求:呼籲銓敘部堅守修法初衷,勿限縮放寬範圍或加諸其他限制;建議縮短「3個月內過調」期限,以減輕受壓迫公務員的負擔;要求一併檢討新進人員限制轉調制度。聯盟亦主張現行制度阻礙人才自由流動,應以人員流動率作為機關改善的指標[footnoteRef:1]。引發公務人員商調制度放寬相關法制問題討論。 [1: 簡立欣,銓敘部擬修法放寬公務員商調 民團稱慶:就該好聚好散,梅花新聞網,2025年2月18日,網址: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21814,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17日。] 四、問題爭點 公務人員任用法施行細則第21條規定略以,各機關辦理指名商調,須函商原服務機關同意。此項規定賦予機關首長過大裁量空間,除影響公務人員職涯發展規劃外,實務上亦有淪為職場霸凌工具之虞[footnoteRef:2]。銓敘部爰提出公務人員任用法施行細則修正草案,刪除商調須經「原機關同意」之規定,期能促進人才自由流動,並提供公務人員更具彈性之職涯發展機會。然而,此項變革對於偏遠、艱苦或業務性質特殊機關之人力配置及業務推動,恐將造成衝擊。是以,如何兼顧公務人員職涯發展權益與機關業務穩定運作,實為本次修法之重要課題。 [2: 曹岡陽,遭霸凌公務員想轉調「一紙規定」走投無路 邱顯智喊「給公務員逃命權」,奇摩新聞,2024年11月21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9%81%AD%E9%9C%B8%E5%87%8C%E5%85%AC%E5%8B%99%E5%93%A1%E6%83%B3%E8%BD%89%E8%AA%BF-%E7%B4%99%E8%A6%8F%E5%AE%9A-%E8%B5%B0%E6%8A%95%E7%84%A1%E8%B7%AF-%E9%82%B1%E9%A1%AF%E6%99%BA%E5%96%8A-%E7%B5%A6%E5%85%AC%E5%8B%99%E5%93%A1%E9%80%83%E5%91%BD%E6%AC%8A-112535330.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0日。] 五、探討研析 (一) 現行法規之檢視與問題探討 「指名商調」係指公務人員透過現任機關與擬任機關雙方同意,從現職單位調任至其他政府機關的程序。此制度對於公務人員尋求職涯發展、調整工作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公務人員任用法施行細則第21條規定:「本法第二十二條所稱如業務需要時,得指名商調之,指各機關職務出缺,如因業務需要,需任用其他機關人員時,應經該機關依公務人員陞遷法規規定辦理後,詳細敘明擬調人員之職稱、姓名及擬任之職務,函商原服務機關同意,始得調用。」公務人員任用法第22條第1項規定:「各機關不得任用其他機關人員。如業務需要時,得指名商調之。但指名商調考試及格人員時,仍應受第十三條第五項及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之限制。」現職人員任職現職機關時均有職責待執行,為確保機關人事穩定,避免因挖角而影響機關業務推動,爰明定擬任用他機關人員時,須函商原服務機關同意,始得調用[footnoteRef:3]。揆諸上開規定,機關原則上不得任用其他機關人員,如業務需要應依公務人員陞遷法規定辦理後,方得指名商調,且須函商原服務機關同意,始得調用,過程中被商調之公務人員並無參與協商、陳述意見之機會。 [3: 梅林,〈任用制度〉,《圖解現行考銓制度》,初版,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0月,頁72。] 依據論者研究指出[footnoteRef:4],實務上多數被拒絕的商調案件中,當事人多為一般事務性工作人員,機關拒絕商調的實際考量往往是「人力穩定」或「避免訓練成本」,而非基於機關「業務需要」。此外,或有部分民選首長藉此規定對機關同仁進行人事調動限制,不同意渠等人員之商調案件。爰認現行規定雖符合法律保留原則,然此規定授予機關首長過大裁量權,使其無需考量請調人員的特殊情況,對公務人員調動權形成重大限制,恐有違反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之疑慮。 [4: 賴琮翔,《公務人員限制轉調法制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頁100-101。] (二)商調制度的改革方向與建議 銓敘部基於對公務人員職涯發展與工作機關選擇權的尊重,提出公務人員任用法施行細則第21條、第21條之1修正草案,刪除原服務機關同意之要件,此舉旨在賦予公務人員更大的自主性,使其能更自由地選擇任職機關。然而,此項變革可能對部分屬性特殊的機關(如:偏遠、艱苦、業務繁重、陞遷不易或需輪班者)造成衝擊。這些機關可能因其工作環境或條件相對不具吸引力,更容易面臨人才流失的問題,若無須機關同意,其人力資源穩定性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就制度面觀之,銓敘部所提出之修正草案確實為現行人事制度帶來重大變革,然而,推動過程中,可能需要克服來自上述機關的強大阻力,如無法順利完成旨揭修正,建請參採以下修法建議,以平衡公務人員職涯發展權益與機關業務穩定運作之需求: 1、建立透明公正之商調否准決策程序:論者建議,對於他機關之指名商調案件,應交甄審委員會審議通過後送機關首長核定[footnoteRef:5]。惟考量同意商調對同仁之權益並無損害,可由首長逕予核定,以減少行政成本、縮短同仁過調時間。原機關如欲否准商調申請,則應召開商調審議委員會進行審議,並給予當事人陳述意見之機會。委員會之組成應包含外部學者專家,以確保決策過程之公正性與客觀性。委員會決議應附具理由,並以書面通知當事人,俾利其瞭解未獲同意之具體事由,並得依法提起救濟。 [5: 賴琮翔,同前註,頁109。] 2、建立客觀評分機制:參照相關考銓法規,訂定「公務人員商調資績評分標準表」,依據機關服務年資、考績、獎懲等客觀指標進行評分,刪除綜合考評等主觀指標,以評分較高者優先獲得商調機會,此舉有助於提升商調制度的公平性,避免「劣幣驅逐良幣」之情形,鼓勵公務人員勇於任事、積極提升自我,並確保優秀人才的流動。 3、設定商調否准次數上限:同一當事人之商調案件,原機關不得於5年連續三次否准。如已否准一次,第二次商調案應予優先核准。如再經否准,第三次商調案應予同意,以免機關濫用裁量權,違反恣意禁止原則,俾保障公務人員之職涯發展權益。 4、明定應予同意商調之特殊事由:參照臺北市政府各機關對於他機關指名商調准駁期限及同意過調期限之原則性規範規定[footnoteRef:6],明定應予同意商調之特殊事由:如對於身心障礙人員、養育3足歲以下子女、照顧年邁或重大傷病直系血親尊親屬、配偶或子女重大傷病須照護、曾於機關遭受性騷擾、職場霸凌等特殊情形(原因)人員。 [6: 臺北市政府(114) 府授人任字第11330116291號函。] 5、強化偏遠或特殊機關之留才誘因:針對工作條件較為艱困或偏遠之機關,應於相關法規中增訂留才誘因條款,如提高各項加給之給與等,以平衡商調制度放寬後可能面臨之人才流失壓力。 (三)小結 現行公務人員指名商調制度在保障機關運作的同時,確實存在賦予機關首長過大裁量權的問題,可能影響公務人員的權益與職涯發展。透過建立透明公正之商調否准決策程序、建立客觀評分機制、設定商調否准次數上限、明訂應予同意商調之特殊事由,以及強化偏遠或特殊機關之留才誘因,將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加公平、透明且有效率的指名商調制度,以期在保障公務人員權益與維持政府效能之間取得最佳平衡。 撰稿人:田華仁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442/File_19847174.docx
R02719
借鏡外國虐待動物之處罰規範探討我國相應之法制研析
動物保護法
林鈺琪
2025-03-2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19 議題研析 一、題目:借鏡外國虐待動物之處罰規範探討我國相應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動物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媒體報導 ,近日發生疑似貓咪遭虐死事件,經獸醫師解剖發現,死亡貓隻有顱骨破裂、肋骨骨折、口鼻出血、皮下多處瘀血等明顯傷勢,確定是人為傷害。犯罪嫌疑人聲稱是棄養而非虐殺,惟經法官訊問後,因涉嫌違反動物保護法,犯罪嫌疑重大,遭羈押禁見。 四、問題爭點 依據農業部統計 ,近三年(111年至113年 )全國檢舉虐待、傷害動物案件分別為1,423件、1,344件及1,194件,各年裁處件數分別為56件、115件及199件,而各年裁處件數與檢舉件數之占比分別約為3.94%、8.56%及16.67%。顯見,臺灣近三年虐待、傷害動物案件正逐年趨於減少,而裁處件數正逐年增加,113年裁處件數與檢舉件數之占比,較112年增加近2倍。然而,隨著臺灣少子化嚴重,全國家犬貓飼養數量大幅增加 ,社會對於保護動物觀念的重視日漸高漲,為有效遏止虐待動物行為,維護毛小孩權益,爰擬介紹外國虐待動物相關處罰規範,以供我國參考。 五、探討研析 (1) 我國現行虐待動物處罰規定 我國自87年公布施行動物保護法(下稱動保法),對於虐待動物行為,多採柔性規勸或處以新臺幣(下同)1至5萬元行政罰鍰,及至96年12月14日修法後,動保法才增訂刑事罰 ,嗣經104年1月23日及106年4月11日二次修正,加重處罰刑度。 依動保法規定,視虐待動物的情節輕重,有不同的處罰規定。例如:故意傷害致動物重殘、死亡,依動保法第25條 規定,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併科2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金;若故意傷害動物未達重殘或死亡,或因過失致動物重傷或死亡,則依動保法第30條 規定,處1萬5千元以上7萬5千元以下罰鍰,5年內故意再次違法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 (2) 外國禁止虐待動物規範 1、英國 英國是動物保護起步最早的國家,於1822年制定「馬丁法」(Martin’s Act),將動物視為生命,而不僅是人的財產。2006年通過動物福利法(Animal Welfare Act) 取代施行已久之動物保護法(Protection of Animals Act),禁止對動物施加虐待,尤其是造成動物不必要痛苦、傷害動物、剪狗尾、餵食動物毒物及使動物博鬥等行為 。 2021年6月17日英國通過防止虐待動物修正案(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 Amendment Bill 2021) ,針對虐待動物行為的最高刑期從6個月提高到5年,罰金無上限 ,使英國成為歐洲虐待動物刑期最重的國家。 另,為使判處最高刑期能運用於實務上,英國量刑委員會(The Sentencing Council)提出新的判決準則,針對多項虐待動物行為,法院有權力判決最高5年有期徒刑。準則中指出,「虐待狂或極端案件」、「商業或有組織犯罪活動中」的虐待動物案件應判處最高刑責,而「涉及多個事件」、「使動物經歷巨大痛苦」的犯罪行為,法官也被授權可判處更高刑期 。 2、美國 1641年美國Massachusetts地方政府成立時,即通過禁止虐待動物之法律,此後雖有十餘州亦制定相關州法,直至1966年方才制定全國性之聯邦動物福利法(The Animal Welfare Act) 。 2019年11月25日批准通過防止虐待和折磨動物法案(Preventing animal cruelty and Torture Act, PACT Act) ,將故意殺害動物的行為定為聯邦重罪,違反者將受到刑事處罰,罰金、最高7年有期徒刑或兩者併罰 ,故此,藉由通過PACT Act,讓政府得以跨州打擊虐待動物犯罪行為 。 3、日本 為順應國際保護動物潮流,並改善國際對日本未盡保護動物義務之惡評,日本於1973年制定「動物保護管理法」(動物の保護及び管理に関する法律) ,於1999年大幅修正,增訂寵物業設置限制、虐待及遺棄罰則等內容,並更名為「動物愛護管理法」(動物の愛護及び管理に関する法律)。 為解決日漸嚴重的動物虐待問題,日本於2019年修正動物愛護管理法,將虐待動物者最高刑期由2年修正為5年、罰金由200萬日圓提高至500萬日圓(約新臺幣110萬元) 。 (3) 加重虐待動物處罰之探討 有論者認,要阻止虐待動物,懲罰只是輔助,重點應在於讓人們學會正確對待動物的方式;亦有論者提及,不論處罰輕重,只要處罰判例增加就是好事,讓民眾看到犯罪者被判罰,知道虐待動物得付出法律代價,自然能產生警惕效果 。 惟仍有民眾認為,故意虐待動物致死最高僅判2年徒刑,甚至易科罰金,根本無法嚇阻犯罪,許多虐待動物者只是被判罰錢,甚至幾個月刑期後就能逍遙法外,繼續虐待下一隻動物 。爰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加重虐待動物刑責,以嚴懲施虐者,建議將故意虐待動物致死者之刑期提高,並取消易科罰金。該提案已於114年3月4日附議通過,目前仍待相關機關回應。 為加強法律對虐待動物行為的懲處效果,我國或可借鏡英國、美國及日本等國的立法經驗。首先,參考各國刑期規定,英國Animal Welfare Act將最高刑期提高至5年,對於虐待動物者施以更重的刑罰;美國PACT Act則明確將故意殺害動物視為聯邦重罪,並對犯罪者處以最高7年刑期;日本動物愛護管理法亦將最高刑期提高至5年。再者,就各國罰金規定而言,英國Animal Welfare Act取消罰金上限;美國PACT Act亦未明定罰金上限。顯見,適當的提高刑度不僅能加強對犯罪行為的懲戒,也能有效提升民眾對動物保護的重視。相較於英、美、日立法例,我國動保法對虐待動物的處罰較為輕微,尤其對於故意虐待致死的情形,最高僅處以2年有期徒刑或併科罰金,處罰效果顯有不足。為有效遏止虐待動物,或可參酌英、美、日做法,研議將虐待動物的刑期提高,並借鑒英國量刑規定,以加強執法效果,避免讓施虐者輕易逃脫責任,藉由強化刑罰的適用與執行,俾利保護動物。 撰稿人:林鈺琪 � 蔣欣倫,遭解剖報告打臉!確定人為傷害 謝姓運將疑虐死7貓遭收押禁見,NOWnews 今日新聞,114年3月2日,網址:https://www.nownews.com/news/6653396?srsltid=AfmBOoql9DFCsWCFp9_CbPQQE75G57LtkP88-5PzTMgov_M_hWOWbKxH,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 � 農業部動物保護資訊網,各縣市政府執行動物保護法案件情形,網址:https://animal.moa.gov.tw/Frontend/Know/PageTabList?TabID=31B05CB46007226417F0F5FB8A80096E#tab1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 � 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農業部農業新聞,全國家犬貓飼養數量最新推估結果,113年5月31日,網址:https://www.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id=9418,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9日。 � 李娉婷,虐殺動物「先行政罰後刑罰」 修法10年仍無人入監服刑,關鍵評論,105年1月28日,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533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洪郁婷,從毒打到虐殺03——動物虐待總輕判? 96%刑期不到半年,窩窩wuowuo ,111年12月27日,網址:https://wuo-wuo.com/topics/companion-animals/200-cruelty-to-animals/1680-cruelty-to-animals03,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 � 動保法第25條規定:「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併科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罰金:一、違反第五條第二項、第六條或第十二條第一項規定,宰殺、故意傷害或使動物遭受傷害,致動物肢體嚴重殘缺或重要器官功能喪失。二、違反第十二條第二項或第三項第一款規定,宰殺犬、貓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禁止宰殺之動物。」 � 動保法第30條規定:「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一萬五千元以上七萬五千元以下罰鍰:一、違反第五條第二項第一款至第十款各款之一或第六條規定,故意傷害或使動物遭受傷害,而未達動物肢體嚴重殘缺、重要器官功能喪失或死亡,或過失傷害或使動物遭受傷害,致動物肢體嚴重殘缺、重要器官功能喪失或死亡。……。(第1項)違反前項第一款至第八款規定之一,經裁罰處分送達之日起,五年內故意再次違反前項第一款至第八款規定之一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項)」。 � 立法報導,外國法案介紹—動物保護法,國會圖書館館訊,第17卷,第1期,105年2月22日,頁26-28,網址:https://npl.ly.gov.tw/do/www/FileViewer?id=820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2日。 � Parliament of NSW,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 Amendment Bill 2021,網址:https://www.parliament.nsw.gov.au/bills/Pages/bill-details.aspx?pk=381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2日。 � Animal Welfare Act 2006,Section 32(1):「A person guilty of an offence under any of sections 4, 5, 6(1) and (2), 7 and 8 shall be liable — (a)on summary conviction, to imprisonment for a term not exceeding the general limit in a magistrates’ court, or to a fine, or to both;(b)on conviction on indictment, to imprisonment for a term not exceeding 5 years, or to a fine, or to both.」。摘自Legislation.gov.uk,Animal Welfare Act 2006,網址: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6/45/section/32,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2日。 � 吳昱賢,英國《動物福利法》修法將滿周年 實務執行有阻礙 判決委員會提案解套,動物友善網,111年5月11日,網址:https://animal-friendly.co/pet/3426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2日。 � 立法報導,同註8,頁24-25。 � Congress.gov,H.R.724 - PACT Act,網址: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6th-congress/house-bill/72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3日。 � U.S. Code,18 U.S.C. § 48(c):「Penalties.-Whoever violates this section shall be fined under this title, imprisoned for not more than 7 years, or both.」。摘自House.gov,118 USC 48: Animal crushing,網址:https://uscode.house.gov/view.xhtml?hl=false&edition=prelim&req=granuleid%3AUSC-2023-title18-section48&num=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3日。 � 陳璽安,美國眾議院通過法案 虐待動物可關7年,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108年10月25日,網址:https://www.apatw.org/project-article/1101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3日。 � 立法報導,同註8,頁37。 � 吳昱賢,虐待動物案件年年走高 日本新動保法6月上路將重罰,動物友善網,109年3月29日,網址:https://animal-friendly.co/pet/2090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3日;動物の愛護及び管理に関する法律,第四十四条第1項:「愛護動物をみだりに殺し、又は傷つけた者は、五年以下の懲役又は五百万円以下の罰金に処する。」摘自e-GOV,網址:https://laws.e-gov.go.jp/law/348AC1000000105/#Mp-Ch_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3日。 � 洪郁婷,從毒打到虐殺04——困難重重,也要依法為動物討公道,窩窩wuowuo ,111年12月27日,網址:https://wuo-wuo.com/topics/companion-animals/200-cruelty-to-animals/1681-cruelty-to-animals0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 �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修法:加重虐待動物刑責,嚴懲冷血虐待者!網址:https://join.gov.tw/idea/detail/777296da-28d1-484a-9399-36744cd02309?fbclid=IwZXh0bgNhZW0CMTEAAR0oVE6bBRdkYJpAO3KR7CCttqtNeDb0uQ33k05ENgI6cfJ0M40yD78nz1I_aem_Be8TdG59U0meGXvBfFBRXg,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413/File_19847158.doc
R02718
日韓孤獨死相關法制之簡介
null
李郁強
2025-03-2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18 議題研析 一、題目:日韓孤獨死相關法制之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近年我國1人戶數量持續增加。依據內政部統計,我國111年[footnoteRef:1]1人戶約322.2萬戶,占總戶數35.44%;112年約332.4萬戶,占總戶數35.97%[footnoteRef:2];113年達357.4萬戶,占總戶數37.67%[footnoteRef:3]。雖然1人戶不見得等於獨居,但亦相當程度反映時代趨勢。我國人口之獨居比例,55至64歲從106年5.44%上升至111年7.73%、65歲以上則從106年8.97%上升至111年9.11%[footnoteRef:4]。 [1: 本報告有關年份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元表述,惟涉及外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2: 陳美玲,獨居少子成趨勢 全國單人戶比例大增、台中單身家庭成長最快,經濟日報,113年3月4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780767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7日。] [3: 高嘉和,一人戶占比逾41% 基隆最孤獨,自由財經,114年3月1日,網址:一人戶占比逾41% 基隆最孤獨,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7日。] [4: 衛生福利部,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113年1月,頁4,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S/cp-5095-77509-113.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7日。] (二)隨著1人戶增加、全球高齡化,「孤獨死」(Lonely death)也成各國關切的議題。繼英國首相梅伊於2018年1月17日任命克魯希(Tracey Crouch)為「孤獨部長」(Minister of Loneliness),提高大眾對慢性孤獨認知、減少汙名化、持續追蹤數據;2023年的報告中指出,未來預計再投入3000萬英鎊,成立「Know Your Neighbourhood Fund」(認識你的鄰里基金),提高弱勢地區的志願服務參與度。鄰近且與我國國情相似之韓國於2020年3月31日公布《孤獨死亡預防及管理法》(2021年4月1日施行),日本則於2023年6月7日公布《孤獨與孤立對策促進法》(2024年4月1日施行)。 四、問題爭點 依我國人口結構顯示,出生人口少於死亡人口,高齡化速度比其他國家快。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從113年的19.2%將升至119年的24.2%,159年甚至達46.5%[footnoteRef:5]。目前1人戶數量及中老年獨居比例持續增加,已有越來越多的孤獨死碰上難題。例如有位臺南市里長曾1個月內處理3件孤獨死,該里長反映目前無相對應的法令依據,也沒有專責單位、處理流程[footnoteRef:6]。關於孤獨死議題,日本及韓國已於近年相繼立法,值得我國借鏡,爰引介日韓立法例,作為我國法制之參考。 [5: 游騐慈、郭俊麟,國發會最新人口報告出爐 估2047年老化速度超日本,公視新聞網,113年10月18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2003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7日。] [6: 該里長建議:「修法讓沒有家屬的孤老、路倒者,醫療費用由政府給付。當獨居老人達一定數量時,也應該配置專責人力,單一窗口服務。」、「沒有家屬繼承的房子,要經過十幾年以後法院公告才能夠充公,這段時間房產沒有人管理,常變成治安與環境死角。社會局說要請公所處理,區公所哪有什麼能力處理遺體、保管遺物、遺屋?」。周宗禎、吳淑君,找不到家屬同意手術 孤老者喪命 估老與孤獨死難題趨多 各單位互推 里長感慨法令與現實脫節 促修法解決,聯合報,114年3月3日,第A6版。] 五、探討研析 (一)日韓關於孤獨死立法例 1.日本 (1)日本孤獨死狀況與採取措施 21世紀的日本,由於人口老化、少子化、離婚率高、鄰里關係疏離、家庭結構改變等因素,陷入無緣社會的境況,獨居老人孤獨死的事件不斷上升,已成爲社會問題。日本厚生省自2007年度預算中撥款1.7億日元用於各地推行「孤立死防止推進事業」,試圖控制此情況[footnoteRef:7]。2010年日本內閣府調查結果顯示,60 歲以上的高齡者有超過 40%感覺孤獨死與自身密切相關[footnoteRef:8]。2015年《日本時報》報導,日本平均每年有 4 萬個老人在孤獨中死去[footnoteRef:9]。這些亡者有著某些共同特徵如:高齡、獨居、多為男性、親戚住在較遠的地區、退休或失業、患有慢性疾病、住在廉價公寓等等[footnoteRef:10]。由於孤獨與自殺、貧窮、繭居等社會議題相關,日本內閣對此設立一個跨部門的任務小組了解孤獨的問題。2021年2月12日,日本首相菅義偉任命板本哲志為「孤獨與孤立對策擔當大臣」[footnoteRef:11]。2024年前3個月,孤獨死的案件數已達2.2萬人(其中8成屬於65歲以上老人),估計當年孤獨死約6.8萬人,占日本年度死亡人數的4%[footnoteRef:12]。 [7: 厚生省,平成19年 高齢社会白書,2007年,網址:https://www8.cao.go.jp/kourei/whitepaper/w-2007/zenbun/html/j3224000.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7日。] [8: 王敏東,〈日本的孤獨死與遺品整理士〉,《當代醫學》,第40卷,第9期,102年9月,頁735。] [9: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人口老化悲歌 日本業者專門處理「孤獨死」,104年4月7日,網址:1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407/489463.htm,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7日。] [10: 林玫君、劉立凡、李懿珍,〈高齡化社會孤獨死之預防與因應〉,《社區發展季刊》,第153期,105年5月,頁393。] [11: 潘柏翰,日本新設「孤獨事務大臣」盼降低自殺率,如何從「一人樣」文化找到需要幫助的人?,關鍵評論,110年2月24日,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769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12: 吳季柔,「孤獨死」有解?日本立法防治、首爾斥資打造零孤獨城市,遠見,113年11月3日,網址: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677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2)《孤獨與孤立對策促進法》簡介 為創造一個不會讓任何遭受孤獨或孤立之苦的人的社會,致力於創造人們相互支持、相互連結的社會,日本於2023年6月7日公布《孤獨與孤立對策促進法》(孤独・孤立対策推進法)[footnoteRef:13](2024年4月1日施行),將孤獨和孤立定調為社會問題,期待透過國家力量,鼓勵地方政府成立區域委員會,組成支援團體、培訓專業人員,並建立全國性的資料庫,發掘出隱藏在社會中的「隱性孤獨」[footnoteRef:14]。法案計28條條文,分4章:第1章總則、第2章對抗孤獨與孤立感之措施、第3章孤獨與孤立對策推進及第4章罰則。 [13: 孤独・孤立対策推進法,網址:https://laws.e-gov.go.jp/law/505AC0000000045/20240201_505AC000000007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14: 吳季柔,同註12。] 前揭法之立法目的為考量社會變化,個人與社會及他人間聯繫減弱,導致人們在日常生活或社會中感到孤獨或孤立,或因與社會隔絕而遭受身心影響。為幫助上述人們擺脫這種狀況,透過內閣設立「孤獨與孤立對策推進總部」(第3章,第20條至第27條)訂定「孤獨與孤立對策優先計畫」與其他相關法律措施相結合,綜合性應對孤獨與孤立狀態(第1條)。 有關本法之基本理念,明定對抗孤獨與孤立的措施,須基於下列基本原則:1.任何人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可能感到孤獨與孤立,鑑於此問題因社會變遷變得更加嚴重,推動社會各界採取措施以因應孤獨和孤立非常重要。2.鑑於孤獨與孤立的因素多樣、孤獨與孤立狀態各有不同,從孤獨或孤立的人及其家人的立場出發,根據個人情況持續提供支援。3.提供必要的支持,使當事人依照自己的意願與社會和他人交往(第2條)。 有關國家及地方政府責任,則明定國家有責任依照基本原則制定對抗孤獨與孤立之政策,並與地方政府合作;地方政府有責任依照基本原則,依據地區受影響者的狀況,實施對抗孤獨與孤立之措施(第3條、第4條)。 而本法之基本措施,包括:訂定優先計畫以對抗孤獨和孤立(第8條);政府積極進行必要的宣傳,提高公眾對抗孤獨和孤立感措施的意識,取得公眾的理解與合作(第9條);鼓勵地方政府、提供支持的機構回應當事人之諮詢(第10條);促進國家與地方政府、相關支持機構之間的合作(第11條);國家及地方政府採取必要措施,以確保提供支援人員之培育(第12條);國家努力進行孤獨或孤立現狀的研究(第14條)。 2024年4月19日,首相岸田文雄於官邸召開第1次「孤獨與孤立對策推進總部會議」,由孤獨與孤立對策擔當大臣加藤鲇子說明過去孤獨與與孤立對策相關措施,並進一步討論訂定孤獨與孤立對策的全新重點計畫[footnoteRef:15]。2024年6月11日召開第2次孤獨與孤立對策推進總部會議」,對於「消除孤獨與孤立重點計畫(草案)進行討論」[footnoteRef:16]。 [15: 日本國首相官邸,召開孤獨與孤立對策推進總部會議,2024年4月19日,網址:https://www.kantei.go.jp/cn/101_kishida/actions/202404/_00026.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9日。] [16: 日本國首相官邸,召開孤獨與孤立對策推進總部會議,2024年6月11日,網址:https://www.kantei.go.jp/cn/101_kishida/actions/202406/_00019.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9日。] 2.韓國 (1)《 孤獨死亡預防及管理法》簡介 韓國於2020年3月31日公布《孤獨死亡預防及管理法》[footnoteRef:17](2021年4月1日施行),法案計21條條文,其中歷經多次修正,最近一次修正為2023年9月14日,修正第9條、第14條並增訂第12條之1條文,於2024年3月15日施行。 [17: 고독사 예방 및 관리법,網址:https://www.law.go.kr/%EB%B2%95%EB%A0%B9/%EA%B3%A0%EB%8F%85%EC%82%AC%EC%98%88%EB%B0%A9%EB%B0%8F%EA%B4%80%EB%A6%AC%EC%97%90%EA%B4%80%ED%95%9C%EB%B2%95%EB%A5%A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0日。] 本法立法目的在於規定預防及管理孤獨死的必要事項,防止孤獨死對個人及社會造成損害,以增進國民福祉(第1條)。定義「孤獨死」係指一個人因自殺、疾病等原因,在社會孤立狀態下,與家人、親屬以及其他周遭人隔絕而死亡(第2條)。公民在面臨或被認為可能面臨孤獨死的危險時,有權向國家或地方政府請求援助。當公民被判斷面臨孤獨死風險時,須積極配合政府所提供之適當支持措施(第3條)。 韓國保健福祉部(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應每5年訂定防止孤獨死基本計畫,該計畫包括:各生命週期階段孤獨死亡預防及支持措施、建立孤獨死高風險者之早期發現與支持系統、預防孤獨死教育等等(第6條)。保健福祉部及相關中央機關首長、地方首長應依據基本計畫訂定年度實施方案(第7條)。上述基本計畫及實施方案,須向國會報告(第8條)。訂定基本計畫及實施方案時,得請求相關組織協助合作。除有正當理由外,被請求之組織必須提供協助(第9條)。 韓國保健福祉部應每5年進行孤獨死調查並公布結果(第10條);任何人不得將依本法提供之刑事司法資訊於目的外使用或提供第三人(第11條);孤獨死統計分析及調查研究(第12條);《社會保障法》、《戶籍法》、《社會救助法》、《全民健康保險法》、《殯葬法》等相關法律建立之資料,建立孤獨死危機應變體系(第12條之1)。 (2)立法後續狀況 韓國保健福祉部於2021年依據《孤獨死亡預防及管理法》第10條,對孤獨死狀況進行調查,並於2022年首次發表《孤獨死實態調查》報告,資料顯示2021年南韓孤獨死已超過3,000人,較2017年增加40%,粗估每100件的死亡中,就有1件是孤獨死。保守估計每天有超過10起孤獨死,而全國大約有153萬名人口,被認為是孤獨死高危險群,約占總人口的3%。依據調查資料,歸納韓國孤獨死3大特徵:1.孤獨死人數逐年增加;2.男性遠高於女性;3.50至60多歲男性為孤獨死的高危險群[footnoteRef:18]。韓國保健福祉部2024年發表的最新資料,2023年孤獨死人數已達3,661人,較2022年增加百人以上。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韓國繭居族人數已超過24萬人,增添年輕族群被孤獨危機籠罩的風險[footnoteRef:19]。 [18: 范維君,死後才被看見的孤獨 南韓孤獨死激增求解方,臺灣新社會智庫,112年9月21日,網址: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E6%94%BF%E7%AD%96%E5%A0%B1%E5%91%8A/%E7%A4%BE%E6%9C%83%E5%AE%89%E5%85%A8/8926-%E6%AD%BB%E5%BE%8C%E6%89%8D%E8%A2%AB%E7%9C%8B%E8%A6%8B%E7%9A%84%E5%AD%A4%E7%8D%A8-%E5%8D%97%E9%9F%93%E5%AD%A4%E7%8D%A8%E6%AD%BB%E6%BF%80%E5%A2%9E%E6%B1%82%E8%A7%A3%E6%96%B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0日。] [19: 吳季柔,同註12。] 隨著韓國1人戶快速增加,相關當局為及早制定預防與支援措施,鎖定處於孤立狀態的弱勢單身戶。2023年5月,韓國保健福祉部依據《孤獨死亡預防及管理法》第6條,公布相關部門共同訂定的《第1回孤獨死預防基本計畫2023-2027年》,旨在防止孤獨死,保障人的尊嚴至臨終最後一刻。目標為至2027年將孤獨死減少20%,宣布動員所有人力與物力,協助孤獨死高風險群降低社會孤立感[footnoteRef:20]。 [20: 范維君,同註18。] (二)我國之借鏡 在我國,不同於以往「貧窮、沒有小孩的老人才會孤獨死」,專門處理孤獨死者身後事之業者發現,孤獨死的案例中,有很高的比例是35至65歲的中壯年男性:他們多數結過婚、有小孩,經濟狀況也還足以維持生計。表面上看來,往生者的直接死因大多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猝死、跌倒休克後無人發現而錯過搶救時機。但有愈來愈多的孤獨死案件,往生者並非獨居,只是人走了,同住的家人卻沒有發現。第一線處理人員認為,孤獨死真正的成因有3種:家庭結構轉變、親緣淡薄、人際疏離[footnoteRef:21]。因此我們需要創造世代間互動的連結,建立關懷人、尊重生命的社會。 [21: 陳莞欣,有錢有孩子,仍可能孤獨死?命案現場清潔師盧拉拉:少囤物品,多積緣分,遠見,110年6月26日,網址:https://www.gvm.com.tw/article/8047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0日。] 日韓立法例,無論是調查、訂定計畫,均無須立法即可進行。值得注意的是,韓國於2023年9月增訂第12條之1條文,應用跨部會資料,建立孤獨死危機應變體系,首爾市亦於2024年設立專線及線上平臺[footnoteRef:22],均值得學習。我國如能運用現有長照體系的社區關懷據點、鄰里長通報系統,復以完備各種相關法律及建立之電子資料檔案,以有效整合處理孤獨者相關議題,爰建議行政院協調建立跨部會合作機制,設立專線及諮詢平臺,讓有需要者可即時得到協助,以預防孤獨死及處理身後事等社會問題。 [22: 2024年10月底,韓國首爾市斥資4,513億韓元(約新臺幣108億元)訂定5年計畫,打造「零孤獨城市」,致力於消除孤獨危機。例如設立24小時「孤獨諮詢」熱線、諮詢孤獨相關疑問的線上平台,以及居家訪視等後續服務等。吳季柔,同註12。] 撰稿人:李郁強 2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411/File_19847156.docx
R02717
韌性都市防洪簡析
水利法
曾耀民
2025-03-2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17 議題研析 1、 題目:韌性都市防洪簡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水利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面對極端氣候,某地方政府參仿東京「地下宮殿」,將斥資新臺幣30億元在道路之地下建置貯留管,打造為韌性城市。但有學者反對並指「地下宮殿」絕對不是韌性城市的措施,反而會讓市民成為更依賴工程排水,失去防洪風險意識[footnoteRef:1]。 [1: 何玉華,敦北地下大排 學者:非韌性城市措施 憂心民眾依賴工程排水 失去風險意識 蔣萬安:協助社區自主防災 補助防水閘門,自由時報,114年2月23日,第A12T版。] 4、 問題爭點 氣候變遷導致極端天氣頻繁,都市面臨洪水風險日益增加。為提升城市對洪水的抵禦能力,韌性都市防洪(Urban Flood Resilience)概念應運而生,強調透過規劃、設計與管理,增強城市在洪水來襲時之適應力與恢復力[footnoteRef:2]。所謂「地下宮殿」是否為韌性城市的措施?容有進一步探究之必要。 [2: ”Urban Flood Resilienc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assessment methods, tools, and techniques to manage disaster”,Progress in Disaster Science Volume 20 of December 2023,網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9006172300026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0日。] 5、 探討研析 (1) 韌性都市防洪以海綿城市為建設理念 近年來短時間強降豪雨極端氣候變化莫測,即便以臺北市為例,係以200年重現期的防洪標準作為設計保護標準,都難擋水淹的景況。傳統的防洪工程已來到前所未有的臨界點,過去單純以科學計算考量的防洪工程無法達到安全保證,隨著氣候變遷議題倍受重視,各界呼籲轉變思維,從「韌性」(resilience)角度出發,探討水患治理的另一種可能性。所謂「韌性」,是指系統透過自我調整來容受干擾、維持正常運作的能力;即便系統的正常運作受到干擾時,也能迅速重建,恢復原有功能、定位或內部基本結構。而「承洪韌性」(flood resilience),即指可以承納洪水而不受災的能力,亦即「耐淹力」,指在淹水的情況下仍不產生生命財產損害,社會還能正常運作的能力[footnoteRef:3]。 [3: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網站,邁向韌性城市之路 與洪水共生之道,113年4月6日,網址:https://www.ocac.gov.tw/OCAC_OLD/Pages/Detail.aspx?nodeid=3214&pid=63425551,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10日。] 韌性都市的概念源於生態學,強調系統在受到擾動後恢復原狀或轉化為更佳狀態的能力。在都市防洪領域,韌性都市指的是城市在面對極端降雨、洪水等災害時,能夠最小化損失、快速恢復正常運作的狀態。而海綿城市的建設也強調生態優先,透過增加綠地、濕地、透水鋪面等設施,恢復城市的自然水循環。海綿城市可以有效減少都市逕流,降低洪峰流量,提升都市的防洪能力[footnoteRef:4]。 [4: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網站,海綿城市,111年7月7日,網址:https://heo.gov.taipei/cp.aspx?n=F50EC7128A8D18B4,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10日。] 建設「海綿城市」則是提升耐淹力的手段。海綿城市揚棄快速排水至他處的傳統思維,強調利用蒸發散、入滲、漥蓄等自然水文機制,就地減少雨水逕流;藉由設計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吸納雨水,減少淹水機率[footnoteRef:5]。海綿城市是在都市中建設防洪並兼顧生態環保功能的新型都市,在降水時能吸水、蓄水、滲水、淨水,而平時則可「擠」出收集的雨水來利用。其建設途徑包括對都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生態恢復和修復以及「低衝擊開發」(Low-Impact Development, LID)[footnoteRef:6]。 [5: 同前註。] [6: 海綿城市,維基百科,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7%BB%B5%E5%9F%8E%E5%B8%82?utm_source=chatgpt.com,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0日。] (2) 韌性都市防洪以低衝擊開發為主 低衝擊開發所指為利用土地規劃和工程設計的方法來管理雨水逕流。許多國家目前都已建置類似之機制與技術,雖未統一使用LID一詞,但皆有相似之暴雨管理概念。如美國環保署之綠色基盤(Green Infrastructure)、美國西雅圖的自然排水系統(Natural Drainage Systems, NDS)、澳洲的水敏式設計(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WSUD)或英國的永續都市排水系統(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 SUDS)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具有「減低暴雨逕流」、「淨化水質」與「以提升生態效益及景觀功能」等功能者,皆可視為LID設施。美國環保署明確點出落實LID能為環境及社會帶來的正面效益:(1)改善水質;(2)減少代價高昂的洪泛事件;(3)恢復水生棲息地;(4)改善地下水補注;(5)增強社區美感[footnoteRef:7]。 [7: 邱昱嘉,低衝擊開發─打造韌性城市的重要一哩路,ta綠建築,110年12月8日,網址:https://www.ta-mag.net/green/News.php?id=1982,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0日。] 韌性都市防洪不僅關注工程設施的建設,更強調非工程措施的應用,這些措施可以為海綿城市的建設提供更全面的指導,使其融入城市的整體防洪體系。例如,如美國德州哈里斯郡減洪策略,歐洲萊茵河洪水管理計畫,日本鶴見川、寢屋川治水計畫等[footnoteRef:8]。 [8: 同註4。] 海綿城市建設係透過增加城市的滲透、蓄水和滯洪能力,減少地表徑流,降低洪水風險。建築加上綠屋頂,道路植栽帶改成生態草溝,公園綠地改造成雨水花園或濕地,這些都是達成海綿城市的可行作法[footnoteRef:9]。就都市長遠發展而言,當我們在談「地下宮殿」全市型滯洪大建設時,應自大流域系統來擘畫未來臺北盆地之百年韌性基礎建設[footnoteRef:10],透過韌性都市之認知及都市計畫及都市設計之整體管理,針對都市防洪進行有系統的減災規劃,審慎作出決策。 [9: 同註3。] [10: 郭瓊瑩,編織一條台北的降溫浪漫廊帶,聯合報,114年3月12日,第A12版。] 撰稿人:曾耀民 3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388/File_19847130.docx
R02716
AI跨國監管之問題研析
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人工智慧原則」;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歐盟「人工智慧法」
李淑瓊
2025-03-2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16 議題研析 一、題目:AI跨國監管之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人工智慧原則」、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歐盟「人工智慧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目前國際間就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監管尚未形成統一的國際規範或標準。世界各國根據其政府體制、法律體系、經濟利益、科技發展、文化背景及社會需求來制定相關監管策略,使國際間的 AI治理出現分歧,惟仍有一些重要的協議及倡議,以促進AI監管的協調與一致性。由於歐盟、美國及中國等大國,都將AI視為國家競爭力與國家安全的核心領域,故AI的發展不僅影響全球的經濟秩序,甚至會改變全球地緣政治的格局,我國為全球半導體最重要的生產基地,於全球的AI競爭中佔據關鍵性地位,爰有必要探討AI跨國監管問題對我國的挑戰並提出相關建議。 四、問題爭點 (一)AI人工智慧的發展與應用經常是跨越國界的,因而產生了跨國監管問題。 (二)我國因產業特性及受地緣政治的影響,於國際上處於AI發展之關鍵地位,應及早審慎因應AI之跨國監管問題。 五、探討研析 (一)國際上就AI多邊倡議及國際合作之發展概況 國際上現有的人工智慧多邊倡議,包括:聯合國大會決議、全球數位契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工智慧倫理建議、非洲聯盟大陸人工智慧戰略,以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下稱經合組織)、歐洲理事會和歐盟、G7(包括G7廣島AI進程)和G20的相關工作[footnoteRef:1]。 [1: 參見2025年法國和印度共同主持的人工智慧行動高峰會之聯合聲明,該峰會後有64個國家及組織簽署聯合聲明,聲明全文:法國總統官方網站,Statement on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People and the Planet.,2025年2月11日,網址:https://www.elysee.fr/en/emmanuel-macron/2025/02/11/statement-on-inclusive-and-sustainable-artificial-intelligence-for-people-and-the-planet,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經合組織的人工智慧原則(The OECD AI Principles)是國際間第一個關於人工智慧的政府間標準,於2019年通過,並於2024年更新,該原則已被經合組織成員國及一些合作夥伴援引作為制定政策並創建人工智慧風險框架之參考。該原則提倡創新、值得信賴、尊重人權和民主價值的人工智慧,為不同司法管轄區之間的全球互通性奠定一定基礎[footnoteRef:2]。 [2: OECD,AI principles,網址:https://www.oecd.org/en/topics/ai-principles.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其次,有關人工智慧的國際標準正在快速發展,許多國際組織和標準化機構已制定相關標準,以確保AI技術的安全性、公正性、可靠性及可解釋性。例如: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的ISO/IEC 23053 (2022),建立了使用機器學習的人工智慧系統框架,以及用於風險管理的ISO 31000[footnoteRef:3]。 [3: Lucia Russo, Noah Oder,How countries are implementing the OECD Principles for Trustworthy AI,OECD,2023年10月31日,網址:https://oecd.ai/en/wonk/national-policies-2,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另外,國際間亦有透過簽訂雙邊或多邊協議、舉辦國際論壇或行動峰會等方式進行人工智慧領域的國際合作。例如:新加坡與澳洲簽訂的新加坡-澳洲數位經濟協議(Singapore-Australia Digital Economy Agreement,SADEA)[footnoteRef:4]、韓國資訊社會發展研究院舉辦的人工智慧倫理政策論壇(AI Ethics Policy Debate (Forum))[footnoteRef:5]及今(2025)年2月法國和印度共同主持的人工智慧行動高峰會[footnoteRef:6]等。 [4: 新加坡貿易及工業部,Singapore-Australia Digital Economy Agreement (SADEA),網址:https://www.mti.gov.sg/Trade/Digital-Economy-Agreements/The-Singapore-Australia-Digital-Economy-Agreement,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5: 韓國資訊社會發展研究院,第二屆人工智慧倫理政策論壇,2022年6月8日,網址:https://kisdi.re.kr/eng/bbs/view.do?bbsSn=113849&key=m2102103239292,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6: 聲明全文,同註1。] (二)全球AI治理出現分歧,尤需經由國際合作解決 隨著AI技術的迅速發展,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對AI技術的開發、使用及應用,應如何透過法律、政策、標準及相關業務規範管理,以確保AI技術的發展能符合倫理、法律及相關社會規範,並防範可能的風險,即成為AI監管的挑戰,對 AI 進行過度監管可能會限制創新;反之,若過度放任,則可能會造成資通安全、隱私保護及倫理道德等方面的風險與危害。由於各國的政府體制、法律體系、經濟利益、科技發展、文化背景及社會需求有所不同,故對AI監管策略亦有所差異。 茲以歐盟及美國為例,說明國際間對AI監管策略的差異: 1.歐盟 歐盟在人工智慧的監管較為積極,側重於保障民眾權益、維護社會公平,並防止AI技術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監管法規有被譽為全球最嚴格的隱私和安全法的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及「人工智慧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AIA),前者對 AI 的規範包括處理個人資料需獲個人明確同意,個人有權反對個人資料遭使用,也有權要求刪除[footnoteRef:7];後者定義了4種 AI 風險類別,並就各類別賦予不同程度義務及行為準則,且該法具有域外效力,亦即任何被歐盟國家公民使用的 AI 均需遵守[footnoteRef:8]。 [7: 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全文參見:歐盟資料網頁,網址:https://gdpr-info.eu/,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8: 歐盟「人工智慧法」全文參見:歐盟官方公報,網址:https://artificialintelligenceact.eu/the-act/,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2.美國 美國對於人工智慧的監管態度相對較為自由,避免過度干預,較著重於技術創新和市場驅動。美國前總統於2023年10月30日簽署「安全、可靠、可信賴的人工智慧開發與使用」(Safe, Secure, and Trustworthy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行政命令(下稱AI行政命令),此為美國第一個直接涉及人工智慧管理的行政命令,該行政命令要求美國公私部門以安全、可信賴的方式發展及使用AI,並期望藉由全面性的行政命令,引導各領域思考如何應對AI風險[footnoteRef:9]。惟此行政命令被認為阻礙AI創新,遭新任總統於2025年1月23日廢止[footnoteRef:10],可以預期美國對人工智慧的監管策略將會重新調整。由於AI的發展對於經濟、社會及國家安全的影響重大,根據媒體報導,美國新政府的挑戰在於如何鞏固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導地位,同時保護其進步免受外國對手的侵害[footnoteRef:11]。 [9: 臺灣AI卓越中心,美國白宮發布AI行政命令,網址:https://www.twaicoe.org/%E7%BE%8E%E5%9C%8B%E7%99%BD%E5%AE%AE%E7%99%BC%E5%B8%83AI%E8%A1%8C%E6%94%BF%E5%91%BD%E4%BB%A4,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AI行政命令全文參見:總統辦公室於2023年 11 月 1 日 發布的總統文件,網址:https://www.federalregister.gov/documents/2023/11/01/2023-24283/safe-secure-and-trustworthy-development-and-use-of-artificial-intelligence,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10: 川普總統於2025年1月23日簽署了第14179號行政命令「消除美國人工智慧領導障礙」(Removing Barriers to American Leadership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廢除了拜登總統於2023年10月30日簽署的第14110號AI行政命令,該行政命令全文參見:Whitehouse,REMOVING BARRIERS TO AMERICAN LEADERSHIP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5年1月23日,網址:https://www.whitehouse.gov/presidential-actions/2025/01/removing-barriers-to-american-leadership-in-artificial-intelligence/,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11: Janet Egan, Paul Scharre and Vivek Chilukuri,As Trump Reshapes AI Policy, Here’s How He Could Protect America’s AI Advantage,TIME,2025年2月20日,網址:https://time.com/7259911/trump-cuts-ai-policy-protect-americas-advantage/?utm_source=chatgpt.com,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從前述歐洲及美國對AI的監管策略,不難看出兩者之分歧,主要的分歧在於各國對於監管密度、資料隱私保護、技術標準、國家安全等方面存在不同看法及政策選擇。2023年在英國主辦的「AI安全高峰會」(AI Safety Summit 2023)後宣布的「布萊切利宣言」(Bletchley Declaration),指出AI形成的風險先天即具國際性質,尤需經由國際合作解決。是以,美國與歐盟也都共同參與「G7廣島AI進程」與「布萊切利宣言」等多邊文件的制定,雙方在基本價值與管理意識具有共同利益及合作基礎[footnoteRef:12]。2025年2月在法國舉辦的人工智慧行動高峰會中,宣布了全球AI聯合聲明[footnoteRef:13],呼籲一個「開放」、「包容」和「道德」的AI發展,承諾共同強化需要「全球對話」的AI治理,避免「市場集中」,使全球人民更容易取得這項科技,並於高峰會上宣布正式成立由國際能源總署(IEA)領導的AI能源衝擊監察機構,以及聚集相關產業主要企業的永續AI聯盟,持續推進AI的國際治理。惟美國和英國卻拒絕簽署該項聲明,美國在高峰會中表示,將保持美國在AI產業上的領導地位,同時警告對AI的「過度監管」,恐將「扼殺由美國主導、正在蓬勃發展的產業」。英國則表示,英國因「國家利益」而沒有簽署[footnoteRef:14]。美國與英國的拒絕簽署,凸顯了在該議題上兩個價值觀的衝突,而各國於AI治理上出現的分歧,尤需經由國際合作解決。 [12: 黃禾田,美、歐對人工智慧(AI)管理模式異同之初探,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2023年11月15日,網址:https://web.wtocenter.org.tw/Page/21/391300,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13: 聲明全文,同註1。] [14: 曾婷瑄,美國反過度監管拒簽AI峰會宣言 稱不與獨裁政權合作,中央通訊社,2025年2月12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2120009.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三)AI跨國監管問題對我國的挑戰與相關建議 AI人工智慧的發展與應用經常是跨越國界的,但各國的監管策略卻各有其走向與模式。由於歐盟、美國及中國等大國,都將AI視為國家競爭力與國家安全的核心領域,在科技發展迅速及國際競爭環境中,甚至對抗加劇的背景下,各種限制出口、關稅政策等技術或關稅壁壘的建立,將使得國際關係更加複雜。AI的發展不僅影響全球的經濟秩序,AI在無人機、自動化武器系統等軍備上的應用,更將影響各國的軍事實力及全球地緣政治。 我國為全球半導體最重要的生產基地,而晶片是AI技術發展的基礎,使得我國在全球的AI競爭中佔據關鍵性地位。未來,AI 的跨國監管究竟會朝更加統一的全球標準邁進,抑或形成歐洲、美國、中國等大國各自發展的模式,將影響未來國際關係的變化,並改變全球地緣政治發展。是以,我國相關經貿及AI監管策略及規範的制定,亦應審慎觀察國際間對AI監管策略的發展,並隨之調整因應,以接軌國際發展趨勢。其次,為促進我國AI領域的發展,除完善相關法制外[footnoteRef:15],亦應善用產業優勢,積極參與人工智慧領域的國際標準制定,並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透過簽署國際協定或舉辦國際性AI研討會、技術交流活動等方式,進一步提升我國在AI領域的國際影響力,以使我國在全球AI競爭中強化領先優勢。 [15: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已於2024年7月15日預告制定「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網址:https://join.gov.tw/policies/detail/4c714d85-ab9f-4b17-8335-f13b31148dc4,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撰稿人:李淑瓊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383/File_19847126.docx
R02715
國家安全與對外關鍵技術投資限制之權衡-美國經驗
產業創新條例;公司國外投資處理辦法;在大陸地區投資晶圓鑄造廠積體電路設計積體電路封裝積體電路測試與液晶顯示器面板廠關鍵技術審查及監督作業要點
陳樂庭
2025-03-2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15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家安全與對外關鍵技術投資限制之權衡-美國經驗 二、議題所涉法規 產業創新條例、公司國外投資處理辦法、在大陸地區投資晶圓鑄造廠積體電路設計積體電路封裝積體電路測試與液晶顯示器面板廠關鍵技術審查及監督作業要點 3、 背景說明(緣起) 我國晶圓大廠宣布加碼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約新臺幣3.2兆元) ,係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單項外國直接投資案,引發關鍵技術外流 及為我國政府嘉惠臺美關係 之揣測;美國總統川普後續屢次單方面宣布我大廠對美投資金額將拉高至2,000億美元(約新臺幣6.4兆元) ,引起輿論熱議。 產業創新條例(下稱產創條例)規定,此投資案後續須向經濟部投資審議司(下稱投審司)申請核准後始能實行,行政院表示,該投資案之審核適用「投資製程技術需落後該公司在臺灣的製程技術一個世代以上」之「N-1原則」 ,惟該原則依現行法令僅限於對大陸地區之投資,現行「公司國外投資處理辦法」並無相應條文。對此,經濟部表示,後續將以該辦法第6條第2款,有關國外投資對國家經濟發展有不利影響者,主管機關得不予核准為依據,審查此案是否符合國家政策方向 。 4、 問題爭點 在保護我國關鍵技術、國家安全及尊重企業全球布局之考量下,我國對外投資審查法規應如何妥適規劃修訂方向,實有必要加以檢討分析。 5、 探討研析 (1) 我國對外關鍵技術投資管制規範及投資案件審理作業流程 產創條例第22條規定,事業應於實行投資前,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准。另,公司國外投資處理辦法第5條及第6條規定,公司從事國外投資金額逾新臺幣(下同)15億元者,應於投資前檢據向主管機關申請核准,主管機關認有影響國家安全、對國家經濟發展有不利影響等五款規定情形之一者,得不予核准。 依投審司網站所示,申請對國外從事投資案件審理作業流程,投審司於收訖申請案件後,需函詢相關主管機關意見,經提會審查後,由司長決行,始完成審核程序 。 (2) 近年美國對外關鍵技術投資管制措施 美國前總統拜登任內簽署第14105號行政命令,確立美國增設對外投資審查制度之目標,美國財政部已依該行政命令制定對外投資安全計畫 ,並頒布「有關美國於受關注國家投資特定國家安全技術及產品之條款」(下稱拜登對外投資規則),該規則已於本(114) 年1月2日生效 ,針對美國業者從事半導體與微電子、量子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等三大領域之對外國投資,涉及中國、香港、澳門等受關注國家者進行管轄 ,拜登對外投資規則採取「通報」及「禁止」雙軌制,投資內容涉及先進技術項目者,須由美國業者自行判斷所屬交易類別,惟經美國財政部發現有違規情事者,處民、刑事責任 。若投資案件經美國政府酌情認符合美國供應鏈需求、國內生產需求、國防需求、於國安領域之全球技術領導地位等國家利益,另設有豁免規範 。 川普總統近期簽署「美國優先投資政策」 備忘錄,指名中國(含港澳)等特定國家對美之投資不符合美國利益,限縮美中雙邊投資並開放對友好國家的入境投資。另,針對美國對外投資審查,亦加強管制力道:在技術領域上,要求除原拜登對外投資規則管制之三大領域外,亦針對生物技術、高超音速、航太、先進製造、定向能源等領域及受到中國軍民融合戰略涉及之任何領域的美國對外投資擴大限制。在交易類型上,將限制養老基金、大學捐贈基金、其他有限合夥投資者對於私募股權、風險投資、綠地投資 、企業擴張、上市公司證券等類別之投資 。此外,亦將考慮中止美中租稅協定(United States-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come Tax Convention)及對中國提供之WTO最惠國待遇 。 (3) 允宜將關鍵技術投資N-1原則納入我對外投資之一般性規範,並參考美國對外關鍵技術投資管制增設豁免規定 為回應我晶圓大廠赴美投資引起之關切,總統府偕我大廠對外發表談話,表示該項投資決策屬企業全球布局之一環,並不會影響其對臺之投資 。面對本院委員之關切,行政院亦於備詢時重申我國政府尊重企業全球布局決策,後續將由投審司秉持關鍵技術根留臺灣之原則,審慎審理 。 為擴大技術保護網絡及提升對技術流動掌握度,各國近年來陸續新增對外投資審查監管工具,除美國外,歐盟亦於2024年1月發布「對外投資審查白皮書」(White Paper on Outbound Investments) 。為避免關鍵技術外流,影響產業競爭力及國家安全,行政院於去(113)年12月送請立法院審議「產業創新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 ,於修正條文第22條規定,事業從事國外投資有投資於特定國家或地區、涉及特定產業或技術、投資達一定金額以上情形之一者,應於實行投資前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准。主管機關認有影響國家安全、對國家經濟發展有不利影響等若干情勢,得全部或一部不予核准,或為附款之核准。 本項對外投資案雖已於白宮公開發表,惟依法仍需經我國投審司審理始能實行,針對關鍵技術外流一節,現行公司對外國投資處理辦法並無明文規定N-1原則,且該辦法第6條第2款有關對國家發展有不利影響之解釋空間,亦受國家安全、外交利益、關鍵技術外流等多面向因素影響。在權衡保護我國關鍵技術、國家安全及尊重企業全球布局及國家利益極大化之前提下,宜將N-1原則納入我對外投資之一般性規範,並參考前述美國對外關鍵技術投資管制措施給予主管機關適當之權衡空間,於產創條例中增設豁免規定。 撰稿人:陳樂庭 � 林仕祥,遠見,台積電赴美加碼投資「關鍵5個字」!投審會到底怎麼審?,114年3月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9719,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971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7日。 � 曾智怡,中央通訊社,台積電擴大對美投資 經部:須送投審會審查,114年3月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503040192.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503040192.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7日。 � 林仕祥,同註� NOTEREF _Ref193122230 \h � \* MERGEFORMAT �1�。 � 東森財經,川普擅自加碼「投資秒變2000億」 台積電低調回應,114年3月17日,網址: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5%B7%9D%E6%99%AE%E6%93%85%E8%87%AA%E5%8A%A0%E7%A2%BC-%E6%8A%95%E8%B3%87%E7%A7%92%E8%AE%8A2000%E5%84%84-%E5%8F%B0%E7%A9%8D%E9%9B%BB%E4%BD%8E%E8%AA%BF%E5%9B%9E%E6%87%89-075500114.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 對外關鍵投資技術「N-1原則」之明文規定,詳見「在大陸地區投資晶圓鑄造廠積體電路設計積體電路封裝積體電路測試與液晶顯示器面板廠關鍵技術審查及監督作業要點」第4點第2款。 � 黃有容,中時新聞網,台積電赴美「N-1」 全靠這條法規「喬」,114年3月12日,網址: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5%8F%B0%E7%A9%8D%E9%9B%BB%E8%B5%B4%E7%BE%8E-n-1-%E5%85%A8%E9%9D%A0%E9%80%99%E6%A2%9D%E6%B3%95%E8%A6%8F-%E5%96%AC-122222938.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7日。 � 經濟部投資審議司官網,對國外(含港澳)投資申請流程,112年9月,網址:https://www.moea.gov.tw/Mns/dir/Investment/DirApply.aspx?kind=C&menu_id=4282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 美國財政部官網,Outbound Investment Security Program(OISP),網址:https://home.treasury.gov/policy-issues/international/outbound-investment-program,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參考資料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美國聯邦公報(Federal Register)網站,Provisions Pertaining to U.S. Investments in Certain National Security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in Countries of Concern,2024年11月15日,網址:https://www.federalregister.gov/documents/2024/11/15/2024-25422/provisions-pertaining-to-us-investments-in-certain-national-security-technologies-and-products-in,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 美國聯邦公報(Federal Register)網站,同前註。 � 有關通報交易及禁止交易之雙軌制規範,可分別見於拜登對外投資規則Subpart A – General § 850.101 (c)及(d);有關民、刑事責任之規範,可分別見於Subpart G – Penalties and Disclosure § 850.701 (a)(1)及(b)。美國聯邦公報網站,同註� NOTEREF _Ref193202274 \h � \* MERGEFORMAT �10�。 � 有關國家利益豁免規範,可見於拜登對外投資規則Subpart E – Exception and Exemptions § 850.502 (b)。美國聯邦公報(Federal Register)網站,同註� NOTEREF _Ref193202274 \h � \* MERGEFORMAT �10�。 � America First Investment Policy。詳參美國白宮官網,America First Investment Policy,2025年2月21日,網址:https://www.whitehouse.gov/presidential-actions/2025/02/america-first-investment-policy/,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 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係指跨國公司在東道國境內,依照東道國的法律設置的部分或全部資產所有權歸外國投資者所有的企業,又稱創建投資。陳韋君,科技網,綠地投資,104年7月7日,網址:https://www.digitimes.com.tw/tech/dt/n/shwnws.asp?id=0000434119_S6O2JJRI0KB90FLSQWTJZ,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0日。 � 詳參America First Investment Policy第J點。美國白宮官網,同註� NOTEREF _Ref193371312 \h � \* MERGEFORMAT �14�。 � 詳參America First Investment Policy第k點。美國白宮官網,同註� NOTEREF _Ref193371312 \h ��14�。 � 總統府新聞稿,總統偕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就台積電對美擴大投資發表談話,114年3月6日,網址: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3909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 立法院第11屆第3會期第2次全院委員會會議委員質詢片段,114年3月11日,網址:https://ivod.ly.gov.tw/Play/Clip/1M/15900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 詳參經濟部國際貿易署,歐盟執委會發布建議,呼籲會員國審查其所屬企業之對外投資案,114年1月16日,網址:https://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pid=796356&areaID=2&infotype=1&country=5q2Q55uf&history=&PointWork=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 本草案業於本年1月15日經立法院經濟、財政兩委員會併案審查完竣,擬具審查報告,提報院會討論,不須交由黨團協商。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380/File_19847124.doc
R02714
圖書公共出借權之相關法制研析
圖書館法;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著作權法
趙俊祥
2025-03-2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14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圖書公共出借權之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圖書館法、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著作權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第33屆「臺北國際書展」[footnoteRef:1]於今(114)年[footnoteRef:2]2月開幕,主題為「閱讀異世界」,共計29國、國內外504家出版社參展[footnoteRef:3]。同時,113年開始政府推出多項政策鼓勵數位閱讀及促進出版業數位轉型,並支持實體書產業發展[footnoteRef:4]。 [1: 臺北國際書展(Taipei International Book Exhibition, TIBE)是每年春季在臺北市舉行的出版品展覽會,由文化部主辦、臺北書展基金會承辦。最早稱之「中華民國臺北國際書展」,前身為「全國書展」,於76年12月15日在國立中央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首度舉行,主要是以增進國際出版品之交流為重要的主軸,兼具閱讀推廣、國際交流、出版專業等功能,於79年起固定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舉行,展期大致為6天。中華藝術網,臺北國際書展,102年1月10日,網址:https://www.artworld.tw/content/artist/index2.aspx?id=218,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7日。] [2: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3: 陳宛茜,臺北國際書展4日開幕 來臺港人首次獨立設館「夯看」,聯合報,114年2月3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52518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7日。] [4: 曹晏郡、張梓嘉,臺北國際書展逾34國參展 朝紙本與數位雙向發展,公視新聞網,113年2月20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8165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7日。] (二)過去(例如96年)曾出現臺北國際書展買氣下降之趨勢[footnoteRef:5],依據國家圖書館110年4月發布之《109年臺灣圖書出版現況及趨勢報告》顯示,該年國內申請新書ISBN的出版社較108年減少258家,出版數量減少1,769種,反映出近年來出版業產值逐年衰退,實體書店亦逐漸沒落的狀況。對此,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曾於108年為出版業界向政府提出建言,建請政府基於鼓勵本土出版創作與使用者付費之理念實施「公共出借權」(Public Lending Right, PLR),獲得認同並由教育部與文化部共同研議[footnoteRef:6]:文化部負責制度的設計規劃及試辦期間成效評估、教育部負責試辦階段行政業務及預算編列,試辦階段由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及國立臺灣圖書館試行[footnoteRef:7]。「公共出借權3年試辦計畫」(109年1月1日起至112年12月31日)(下稱試辦計畫)視試辦情形決定未來制度之走向,包括檢討執行得失、評估是否續辦、是否建立適當法律制度及擴大適用之圖書館範圍。自此我國成為「東亞第一個試辦公共出借權的國家」[footnoteRef:8]。 [5: 陳宛茜,臺北書展 》人潮少4萬 書展拉警報,聯合報,96年2月5日,網址:https://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50679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4日。] [6: 吳政鴻,〈啟動公共出借權 保障本土出版者權益〉,《臺灣出版與閱讀》,第16期,110年12月,頁22。] [7: 蕭文如,國立公共圖書館109年起試辦「公共出借權」,教育部全球資訊網,108年12月,網址: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89AFF7F347DC425E,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3日。] [8: 章忠信,〈公共出借權制度之試辦與未來發展芻議〉,《檢察新論》,第28期,109年8月,頁42。] 四、問題爭點 「公共出借權」係政府為落實公共圖書館之核心價值與鼓勵文化創作力,於成立公共圖書館提供圖書借閱公共服務之同時,也為保障創作者權益所提供之補償酬金。二者是政府於整體文化政策下,所採取的推廣知識與獎勵創作之併行措施[footnoteRef:9]。惟3年試辦期間出現若干問題,111年文化部長於接受本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質詢時坦承成效不彰,發現申請經費手續麻煩、認定、分潤過少等問題[footnoteRef:10]。此外,近年圖書館無論紙本書或電子書借閱都傳虛漲,前者源於地方首長拚政績好看,後者來自部分業者想賺更多分潤[footnoteRef:11];這些問題均屬於技術層面的問題,於第二階段試辦計畫應已討論。試辦計畫後,將來「公共出借權」如何朝向法制化,鑑於世界上採行「公共出借權」制度的國家眾多,法制設計上各有不同;我國在法制面宜先確定目標、定位補償酬金性質及其立論基礎,才能設計出一套完善法制。 [9: 文化部,「公共出借權(PLR)」制度設計方案,109年1月,網址:https://plr.nlpi.edu.tw/PLRWeb/wSite/public/Attachment/f1600415014403.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10: 陳玟綺,臺公共出借權試辦成效不彰 李永得:研議改進,大紀元,111年4月14日,網址:https://www.epochtimes.com/b5/22/4/14/n13711646.htm,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8日。] [11: 文化部於112年起,在公共圖書館實施電子書記次借閱服務基礎上,投入經費向各縣市圖書館購買電子書借閱點數,擴大讀者免費讀更多電子書的機會。不過電子書分潤方式與紙書不同,電子書每借一次,圖書館就支付3元給圖書館電書平臺、9元給出版社及作者,但未規定出版社與作者分潤比例。有名不見經傳的小出版工作室,在文化部擴大點子書記次借閱政策後,分潤竟超過200萬元,恐是利用程式衝點閱牟利。何定照,政府補助成金雞母?圖書館借閱數虛漲牟利怎防堵,聯合報,113年12月21日,網址:https://vip.udn.com/vip/story/122880/8431308,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五、探討研析 (一)公共出借權制度之外國法制簡介 「公共出借權」起源於酷愛閱讀之北歐國家,丹麥法制係依著作人之著作於圖書館之典藏數量計算,被稱為丹麥制(Danish model);瑞典法制係依著作人之著作於圖書館被出借之數量計算,被稱為瑞典制(Swedish model)。公共出借權制度之建立,與各國文化及語言保護議題有關:丹麥、挪威及瑞典之補償金發放對象限於以該國語文創作之著作;澳洲、加拿大之補償金發放對象限於本國國民之著作人。補償金發放方式各國亦有不同:挪威與芬蘭補償金並非直接支付予著作人,而係成立著作人基金會,使用於所有著作人有關之社會福利支出;冰島及瑞典則將補償金部分直接支付予著作人,部分支付予營運與著作人有關之社會福利基金[footnoteRef:12]。 [12: 章忠信,同註8,頁44。] 1992年歐盟通過《出租權及出借權指令》(Directive 92/100/EEC)[footnoteRef:13],要求各會員國於1994年7月1日以前建立制度。全世界立法承認「公共出借權(或稱公共借閱權)」的國家達56個,包括澳洲、奧地利、挪威、加拿大、丹麥、芬蘭、英國、瑞典、冰島、德國、法國、比利時等。這些國家絕大部分都是在《著作權法》以外,以單獨立法方式,例如在《公共圖書館法》或《公共借閱權法》建立公共借閱權制度 [footnoteRef:14]。德國則是於《著作權法》中有相關規範,惟所規範者是「關於租賃及出借之報酬」。奧地利、荷蘭亦將之納入《著作權法》,於「臨接權」(neighboring right)專章保護[footnoteRef:15]。 [13: Directive 92/100/EEC,網址:https://eur-lex.europa.eu/eli/dir/1992/100/oj/eng,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第4條規定,1.作者或表演者將其錄音製品、電影原件或複製品的出租權轉讓或轉讓給錄音製品或電影製作者的,該作者或表演者應保留獲得合理金報酬的權利。2.作者或表演者不得放棄獲得合理租金報酬的權利。3.這項獲得合理報酬的權利可委託給代表作者或表演者的集體管理協會。4.成員國可規定集體管理者協會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管理獲得公平報酬的權利,及可向誰索取或收取這種報酬的問題。第5條規定,成員國可對第1條所規定的獨占性權利在公共借閱方面進行豁免,但至少應保障作者獲得該借閱的報酬。成員國可自由確定該報酬,考慮到期文化促進目標。吳尚昆,〈關於「公共出借權」-必也正名乎!〉,《月旦律評》,第19期,112年10月,頁91-92。] [14: 章忠信,漫談「公共借閱權」,著作權筆記,105年11月,網址: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9&aid=307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7日。] [15: 德國《著作權法》第27條第2項規定:「在符合第17條第2項允許散佈的情況下,透過公開可訪問的機構(圖書館、視頻或音頻錄製或其他原件或副本的收藏)借出作品的原稿或副本,則作者應該獲得公平報酬。前開『借出』是指有限時間的轉讓,且不直接或間接地用於營利目的。」簡言之,德國《著作權法》並未予作者如著作財產權般具排他性的「公共出借權」,而是給予作者「關於借閱的報酬請求權」,理由是為讓公共圖書館所具有的文化教育及重大社會政策職能能夠續存,並保留較大的裁量空間。吳尚昆,同註13,頁92。] 有論者歸納「公共出借權」具體實施的方式可區別為三種類型:承認出借權而以著作權為基礎的機制(Copyright-based systems)、以法律賦予獨立補償權利的機制(PLR as a separate remuneration right recognized in law)、作為國家文化政策補助的一環(PLR as part of state support for culture)。我國國立公共圖書館試辦「公共出借權」實施計畫即是採前述第三種以文化政策補助的角度進行試辦,這是最簡便的方式[footnoteRef:16]。 [16: 賴文智,〈公共出借權制度設計的困難與挑戰〉,《臺灣出版與閱讀》,第16期,110年12月,頁36。] 英國1979年《公共出借權法》(Public Lending Right Act 1979)則是於著作權外另行設計一套公共出借權的制度,以成立中央基金方式,讓作者享有向中央基金請求地方公共圖書館出借書籍付款的權利,但精神仍係源於著作權法對作者權利的保護,但轉化為類似行政法上針對合法行政行為所產生人民特別犧牲的損失補償制度。然而,隨著公共出借權實施的國家增加,公共出借權由國家補償成為共識,但立論基礎從「使用者付費」轉向「特別損失補償」,後又再融入文化政策「補助」的公共利益。因為若是《著作權法》從未賦予「出借權」,作者又何來因為圖書館的行政作為而有特別犧牲,所以必須加上其他公共利益,才能凝聚足夠的共識推動修法[footnoteRef:17]。 [17: 同前註,頁38。] (二)我國公共出借權制度法制化之芻議 前述試辦計畫適用的著作範圍為本國人、依我國法令設立登記、立案的法人或民間團體以國家語言或外語創作,且在我國出版、具ISBN的紙本圖書。補償金發放對象為創作者及出版者,每借1本書補償新臺幣3元,補償酬金分配比為創作者70%、出版者30%[footnoteRef:18]。112年12月31日試辦計畫結束後,文化部依試辦成果,調整研擬「文化部公共出借權第二階段試辦計畫」(114年1月1日至116年12月31日),擴大及於直轄市立圖書館,並與圖書送存制度連結,依據《圖書館法》完成送存國家圖書館的圖書,才能納入補償酬金申請範圍[footnoteRef:19]。有論者指出,第二階段與第一階段不同:1.與國家圖書館有比較深的整合:包括ISBN與法定送存(Legal Deposit)系統、國圖大數據系統的整合。2.參與的圖書館數增加:擴及6都涵蓋我國公共圖書館大約8成的借閱量[footnoteRef:20]。 [18: 文化部,同註9。] [19: 章忠信,公共出借權Q&A,著作權筆記,108年6月,網址: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9&aid=307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7日。] [20: 柯皓仁,公共出借權與圖書館的挑戰—兼談圖書館與出版社的點點滴滴,113年9月3日,網址:https://vocus.cc/article/66d6b326fd8978000158f8d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 文化部於106年委託臺灣趨勢研究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推動臺灣出版品公共出借權之法制作業、實施機制及其效益評估」[footnoteRef:21]研究計畫,該報告建議,「PLR的應用並非一定以『著作者權益』為唯一依歸,舉凡文化、社會福利等因素皆可形成制度施行之根基」,認為未來推行PLR制度時,可優先檢視著作權法,亦可採著眼於文化政策或社會福利政策,制定PLR專法,或將PLR精神納入《圖書館法》、《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等法律規範中。 [21: 臺灣趨勢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推動臺灣出版品公共出借權之法制作業、實施機制及其效益評估,107年6月,網址: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224799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3日。] 綜言之,我國現行《著作權法》並未賦予著作人就其著作專有「公共出借權」,倘透過《著作權法》賦予著作權人「出借權」,會面臨到公平性的問題。故宜基於文化政策之面向,為了創作者及出版社考量,研議於《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圖書館法》[footnoteRef:22]增訂相關規範。例如《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第4條規定:「為促進文化藝術事務之創作、發展及推廣,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對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予以獎勵或補助,並提供相關協助措施。」,係明定政府對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予以獎勵或補助等類型,建議可於本條文增訂第2項有關公共出借權申請補償金之相關規定,以完備相關法制。 [22: 例如本院委員蘇巧慧等16人,曾於109年5月曾提出「圖書館法第7條、第15條及第18條條文修正草案」,立法院第10屆第1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786號委員提案第24842號),109年5月27日印發,頁81-84。] 撰稿人:趙俊祥 2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378/File_19847121.docx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R02711
澳洲2024年網路安全法簡介
資通安全管理法
陳育靖
2025-03-1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11 議題研析 1、 題目:澳洲2024年網路安全法簡介 2、 議題所涉法規 資通安全管理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footnoteRef:1],除馬偕醫院114[footnoteRef:2]年2月9日遭勒索軟體攻擊,檔案被大規模加密,導致患者病歷資料無法開啟等情形外,彰化基督教醫院近日亦發生駭客攻擊,病毒取得主機管理權限後造成當機,致使院外掛號系統短暫失靈。 [1: 曾以寧,彰基遭駭客攻擊 衛福部:資安專家進駐、將報案,中央社,114年3月3日。] [2: 本文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4、 問題爭點 我國資通安全管理法(下稱資安法)規範對象主要為公務機關,非公務機關部分,僅限於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定之關鍵基礎設施提供者、公營事業及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下稱特定非公務機關)[footnoteRef:3]。依資安法規定,公務機關知悉資通安全事件時,應通報上級或監督機關及主管機關[footnoteRef:4],特定非公務機關則應通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footnoteRef:5]。而一般企業因不在資安法適用範圍,發生資通安全事件並無通報義務。查澳洲2024年11月通過之2024年網路安全法(Cyber Security Act 2024,下稱網路安全法)則針對包括企業等實體(entity[footnoteRef:6])遭受勒索軟體攻擊且支付贖金者,賦予提交報告之義務[footnoteRef:7],爰簡介該規範重點,以供我國法制之參考。 [3: 資通安全管理法第3條、第7條第1項、第16條第1項規定參照。] [4: 資通安全管理法第14條第2項。] [5: 資通安全管理法第18條第2項。] [6: 依澳洲網路安全法第8條有關entity之定義,包括:個人、公司、合夥、設有管理機構之非法人團體、信託、關鍵基礎設施之責任實體。Section 8:” entity means any of the following: (a) an individual; (b) a body corporate; (c) a partnership; (d) an unincorporated association that has a governing body; (e) a trust; (f) an entity that is a responsible entity for a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asset.] [7: 李思萱,澳洲通過2024年網路安全法,期望強化社會整體網路安全保障,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114年2月,網址: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4&tp=1&d=929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0日。] 五、探討研析 (1) 澳洲網路安全法之立法背景與目的 澳洲為因應針對關鍵基礎設施之網路攻擊事件,於2018年制定2018年關鍵基礎設施安全法(The Security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Act 2018),規定關鍵基礎設施發生網路安全事件時具有通報義務[footnoteRef:8];後為因應日益增長之網路安全威脅並補充現行法規範不足之處,遂依據2023-2030澳洲網路安全策略(2023-2030 Australian Cyber Security Strategy)之7項倡議陸續制定、修正相關法律,2024年通過之網路安全法即為其中之一[footnoteRef:9]。 [8: 郭又華,首設部長級資安首長,澳洲如何用資安政策發揮國際影響力,iTHOME,111年11月22日,網址:https://www.ithome.com.tw/news/15434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 [9: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ome Affairs, Introduction of landmark Cyber Security Legislation Package, 9 Oct. 2024, website:https://www.homeaffairs.gov.au/news-media/archive/article?itemId=1247, last visited:Mar. 11 2025.] (2) 遭勒索軟體攻擊而支付贖金者應提出相關報告 考量遭遇勒索軟體攻擊時,支付贖金並未能保證資料之復原,爰澳洲政府雖未禁止支付贖金,惟明定一定規模之實體倘支付贖金,則應就該攻擊事件提交報告[footnoteRef:10]。 [10: 李思萱,同註7。] 1. 應提出報告之實體類型 依網路安全法第26條第2項、第3項及第27條第1項、第5項規定,澳洲政府要求於境內經營業務,且前一年度營業額達特定門檻[footnoteRef:11]之實體,或符合2018年關鍵基礎設施安全法2B部分(Part 2B of the Security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Act 2018)規定之關鍵基礎設施責任實體(responsible entity),倘於遭受勒索軟體攻擊時選擇支付贖金,應於支付或知悉支付贖金之72小時內向指定之聯邦機關(designated Commonwealth body)提出付贖報告(ransomware payment report),違反規定之實體將被處民事制裁金(civil penalty)。 [11: 依2025年2月27日發布之網路安全(付贖報告)規則[Cyber Security(Ransomware Payment Reporting)Rules 2025](下稱付贖報告規則)第6條規定,該營業額門檻為300萬澳幣,倘該實體前一年之營業並非完整年度,則依該條規定之公式計算門檻。Section 6:”(1) For the purposes of paragraph 26(3)(b) of the Act, the amount of turnover threshold for a business for the previous financial year is $3 million.(2)For the purposes of paragraph 26(3)(a) of the Act, if a business has been carried on for only part of the previous financial year, the turnover threshold for the business for the previous financial year is worked out using the formula: ”] 2.付贖報告應包括之內容 依網路安全法第27條第2項規定,付贖報告應包括該支付贖金之實體之詳細資訊[footnoteRef:12]及聯繫窗口(倘若贖金係由其他實體支付,則應提供該實體之相關資料)、敘明所發生之網路安全事件及對實體之影響[footnoteRef:13]、勒索者之要求[footnoteRef:14](包括贖金或其他)、贖金支付情形[footnoteRef:15]、與勒索者間關於該事件、要求及贖金支付等之交涉情形與內容[footnoteRef:16]。 [12: 依付贖報告規則第7條第2項及第3項規定,該資訊應包括地址,且該實體如有公司編號(Australian Business Number, ABN)應一併提供。Section 7:”(2) The reporting business entity’s contact and business details given for the purposes of paragraph 27(2)(a) of the Act must include the entity’s ABN (if any) and address. (3) The other entity’s contact and business details given for the purposes of paragraph 27(2)(b) of the Act must include the entity’s ABN (if any) and address.”] [13: 依付贖報告規則第7條第4項規定,該資訊應包括網路安全事件發生或可能發生之時間、受影響之實體知悉該事件的時間、對於實體之基礎建設與客戶之影響、受哪些勒索軟體或惡意軟體攻擊、該攻擊係利用實體之哪些漏洞、可協助聯邦或州機關解決或緩解該網路安全事件之資訊等。Section 7:”(4)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yber security incident, including its impact on the reporting business entity, given for the purposes of paragraph 27(2)(c) of the Act must include the following: (a) when the incident occurred or is estimated to have occurred; (b) when the reporting business entity became aware of the incident; (c) the impact of the incident on the reporting business entity’s infrastructure; (d) the impact of the incident on the reporting business entity’s customers; (e) what variants (if any) of ransomware or other malware were used; (f) what vulnerabilities (if any) in the reporting business entity’s system were exploited; (g) information that could assist the response to, mitigation or resolution of the cyber security incident by a Commonwealth body or State body.”] [14: 依付贖報告規則第7條第5項規定,該資訊應包括要求之金額、支付方式,倘若勒索者之要求並非金錢,則敘明要求之內容及交付方式。Section 7:”(5)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mand made by the extorting entity given for the purposes of paragraph 27(2)(d) of the Act must include: (a) the amount or quantum of the ransomware payment demanded, or if the ransomware payment demanded is a non monetary benefit, a description of the ransomware payment demanded; and (b) the method of provision demanded.] [15: 依付贖報告規則第7條第6項規定,該資訊應包括實際支付之金額、支付方式,倘若勒索者之要求並非金錢,則敘明實際交付之內容及方式。Section 7:”(6)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ransomware payment given for the purposes of paragraph 27(2)(e) of the Act must include: (a) the amount or quantum of the ransomware payment, or if the ransomware payment is a non monetary benefit, a description of the ransomware payment; and (b) the method of provision.”] [16: 依付贖報告規則第7條第7項規定,該資訊應包括彼此間溝通之性質與時間、溝通內容之簡要描述及相關協商過程之簡要說明。Section 7:”(7) The information about communications with the extorting entity relating to the incident, the demand and the ransomware payment given for the purposes of paragraph 27(2)(f) of the Act must include: (a) the nature and timing of any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entity and the extorting entity; and (b)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ose communications (if any); and (c) a brief description of any pre-payment negotiations undertaken in relation to the demand or the ransomware payment.”] 3.付贖報告僅於特定情形下得予揭露或使用 依網路安全法第29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為保護該付贖或被勒索之實體,除為調查涉及違反本法與刑法之規定外,該報告不得作為調查該實體是否違反其他法律規定之用,且付贖報告內容僅於以下情形始得揭露或使用: (1) 為協助該付贖或被勒索之實體回應、緩解或解決該網路安全事件; (2) 涉及刑法第137.1條及第137.2條有關虛假與誤導性資訊及文件訴訟或第149.1條有關妨礙聯邦公職人員執行職務訴訟; (3) 聯邦、州機關或國家網路安全協調員(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oordinator)為履行有關網路安全事件之回應與解決等職務; (4) 向聯邦部長通報或提出網路安全事件建議; (5) 情報機關為執行其職務。 (3) 比較法之借鏡及修法建議 隨網路科技發展,駭客攻擊手法亦日新月異,致使各種資安事件頻傳,其中政府機關及保有機敏資料、營業秘密或大量個人資料之企業或團體,更容易成為網路攻擊對象,主管機關倘能適時取得相關資訊,協助止損、或防止其他機關、企業或團體遭受類似攻擊,將有助於我國整體資安提升。查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籌備處已預告修正個人資料保護法,草案第12條規劃增訂非公務機關知悉發生個人資料侵害事故時,通報主管機關之義務[footnoteRef:17],考量網路安全事件並非皆涉及個人資料,爰建議主管機關參考澳洲網路安全法等相關規定,研議修正資安法,賦予一定規模以上企業如遭受勒索軟體攻擊而付贖等類型之重大網路安全事件時,應通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主管機關之可行性,以促進我國整體資通安全保護。 [17: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預告修正「個人資料保護法」部分條文,113年12月20日,網址:https://join.gov.tw/policies/detail/4b6fdd7e-c73e-4028-b293-64a3b242755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 撰稿人:陳育靖 1 image1.wmf Number of days in the part $3 million Number of days in the previous financial year ´ oleObject1.bin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263/File_19846991.docx
R02710
放寬離婚條件相關法制研析
民法
康世宗
2025-03-1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10 議題研析 一、題目:放寬離婚條件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民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導[footnoteRef:1],憲法法庭112年3月24日憲判字第4號判決[footnoteRef:2](下稱本判決)略以,就現行民法規定單一有責配偶不得主張裁判離婚與憲法所保障之婚姻自由並無違背,惟客觀上發生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例如:分居已經逾相當期間,一律不許單一有責之配偶一方請求裁判離婚,可能導致個案顯然過苛之情事,於此範圍內,與憲法保障婚姻自由之意旨不符。據此,法務部研擬修正民法,除了放寬離婚條件,刪除單一有責配偶不得請求離婚限制及具體化以分居之時間作為裁判離婚之條件外,並同時增訂擴大請求贍養費條件等規定,惟實務上仍有不少疑義尚待解決。引發放寬離婚條件相關法制問題討論。 [1: 知新聞Knews全球資訊網,離婚條件放寬!梁維珊:分居3年可訴離 再婚不能拿贍養費,114年2月26日,網址:https://www.knews.com.tw/news/AB8E21890CA55AABF87DC6F3A49A0E1D專家投書,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6日。] [2: 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4號判決主文參照。司法院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38&id=310013,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6日。] 四、問題爭點 基於憲法對於婚姻自由之保障,有關放寬離婚條件等規定,自有修正民法之必要。惟仍需兼顧拒絕離婚之一方或未成年子女可能因離婚陷於顯失公平之異常苛刻情況,增訂由法院斟酌審慎認定條款,以資衡平。據此,鑑於其攸關人民婚姻自由及未成年子女利益等權益之保障,宜適時周延法制規範及健全相關制度,爰就此提出研析意見。 五、探討研析 (一)研議增訂斟酌未成年子女利益等一切情事之「例示規定」,作為阻卻顯失公平苛刻離婚之事由,以資衡平 民法第1052條第2項規定:「有前項以外之重大事由,難以維持婚姻者,夫妻之一方得請求離婚。但其事由應由夫妻之一方負責者,僅他方得請求離婚。」。依本判決主文略以,上揭民法第1052條第2項但書規定,原則上與憲法第22條保障婚姻自由之意旨尚屬無違。惟「一律不許唯一有責之配偶一方請求裁判離婚,完全剝奪其離婚之機會,而可能導致個案顯然過苛之情事,於此範圍內,與憲法保障婚姻自由之意旨不符。」。主管機關法務部為回應憲法法庭修法之要求,爰於113年5月15日預告[footnoteRef:3]民法親屬編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下稱本草案),將上揭規定修正為:「有前項以外之重大事由,難以維持婚姻 ,或五年內累計分居期間已達三年者,夫妻之一方得 向法院提起離婚之訴。但法院認為離婚對於拒絕離婚之一方顯失公平,斟酌一切情事,認為有維持婚姻之必要,得駁回離婚之訴。」。換言之,本草案除將現行但書刪除外,另增訂「5年內累計分居期間已達3年者」之分居條款作為裁判離婚事由,並增設「顯失公平」之苛刻條款,以資衡平。 [3: 李立如,〈裁判離婚的合憲性爭議與發展方向〉,《月旦裁判時報》,第147 期,113年9月,頁67-68。] 參考德國民法第1568條規定略以,為婚姻所生之未成年子女利益,或離婚將對拒絕離婚之他方配偶,造成極端苛刻等特殊情況,而有必要繼續維持婚姻者,該婚姻即使已破裂,仍不得離婚。簡言之,當婚姻出現破綻時,以保障「離婚自由權」為原則,例外於離婚對「未成年子女利益」或「拒絕離婚之他方配偶」有極端苛刻情況時,才改採保障「維持婚姻自由權」[footnoteRef:4]。然而,有關極端苛刻之情況,難以逐一列舉規範,爰此,參考德國立法例,建議法務部研議將本草案上揭規定但書修正為:「但法院認為離婚對於拒絕離婚之一方顯失公平, 或 斟酌 未成年子女利益等 一切情事,認為有維持婚姻之必要,得駁回離婚之訴。」,增訂斟酌「未成年子女利益等」一切情事之「例示規定」,作為顯失公平之離婚阻卻事由,以期兼顧保障離婚自由原則與例外情況仍維持婚姻之修法目的。 [4: 魏大喨,〈有責配偶請求離婚之裁判實務與問題--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4號判決評析及影響下〉,《司法周刊》,第2版,114年3月1日。] (二)評估將已依其他法令負有職業退休年金給付分配請求權義務者,納入減輕或免除贍養義務之情形,以臻周延 本草案第1057條第2項規定:「前項贍養義務人因負擔贍養義務 而不能維持自己生活或不能履行其對直系血親之扶養義務者,減輕 或免除其義務。」。復依本草案第1057條之1第2項規定略以:「法院為前項裁判時,應依贍養權利人之需要,與贍養義務人之經濟能力,並審酌下列事項定之……二、夫妻之財務狀況或有無職業退休年金給付分配請求權……。」。換言之,本草案係將夫妻依其他法令有無職業退休年金給付分配請求權,列為當事人不能協議時,法院裁定贍養費時審酌事項之一,尚非屬「應」減輕或免除其負擔贍養義務之事由。 查本判決四、併此敘明部分略以:「為關照離婚後無責或弱勢配偶……生活保障,亦應有周全之配套措施。例如……令有責配偶給付較高額之贍養費……等不利效果,俾使無責或弱勢配偶……得以獲取公平之實質補償,方符法律秩序維護與國民法感情之期待。」。倘贍養義務人已依「其他法令」負有職業退休年金給付分配義務者,例如:依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第82條第1項規定略以:「公務人員之離婚配偶與該公務人員婚姻關係存續期間滿二年者,於法定財產制或共同財產制關係因離婚而消滅時,得依下列規定,請求分配該公務人員依本法規定支領之退休金……。」,事實上已負有一部或全部關照離婚後無責或弱勢配偶生活保障之責任,故應列為減輕或免除其負擔贍養義務之事由,以符離婚贍養「實質補償」之本質。爰建議法務部研議將上揭第1057條第2項規定修正為:「前項贍養義務人因負擔贍養義務而不能維持自己生活 、不能履行其對直系血親之扶養義務 或已依其他法令負有職業退休年金給付分配義務 者,減輕或免除其義務。」,以臻周延。 撰稿人:康世宗 3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261/File_19846989.docx
R02709
職災勞工權益及復工爭議相關法制問題探討
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勞動基準法;職業安全衛生法
李志遠
2025-03-1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09 議題研析 一、題目:職災勞工權益及復工爭議相關法制問題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勞動基準法、職業安全衛生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近期臺中市著名百貨發生氣爆意外,造成多人死傷,該公司強調除了配合政府相關單位調查外,亦將確保員工權益和薪資[footnoteRef:1],此事件再次讓國人關注職災勞工權益問題,勞動部也隨即說明勞工基本權益相關保障事項[footnoteRef:2]。然而,媒體報導大都聚焦於氣爆意外發生當下問題,少有繼續追蹤探討職災勞工災後處境及權益。當職災事件漸被大家遺忘之際,職災勞工才正要開始面對各種挑戰,包括失業壓力、經濟困境、勞雇對立與法律爭訟等[footnoteRef:3]。 [1: 姚寶煼,新光三越氣爆勞工權益看過來!勞動部詳述雇主不同員工各有保障,Newtalk新聞,114年2月14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新光三越氣爆-勞工權益看過來-勞動部詳述雇主不同員工各有保障-102436249.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6日。] [2: 勞動部新聞稿,有關因臺中新光三越氣爆事件受影響勞工之權益事項,因於該場域作業的員工類型較多,勞動部有以下說明,114年2月13日,網址:https://www.mol.gov.tw/1607/1632/1633/78081/post,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6日。] [3: 鍾佩樺、鄭雅文,〈職災者的災後處境〉,《職災者的災後處境》,初版,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08年,頁84。] (二)勞動部財團法人職業災害預防及重建中心業於111年4月揭牌成立[footnoteRef:4],而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以下簡稱災保法)亦於111年5月1日起施行,搭配勞動基準法及職業安全衛生法的運作,自此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可謂進入了新的紀元[footnoteRef:5]。但從實務面來看,職災事件一旦發生,原本看似勞雇齊心的社會關係立即受到影響[footnoteRef:6],使得勞資雙方在職能復健或職業重建[footnoteRef:7]的最後階段,仍有可能對於復工條件、職務調整及復工計畫[footnoteRef:8]等看法不一致。爰此,如何更積極保障職業災害勞工復工權益,容有探討之必要。 [4: 財團法人職業災害預防及重建中心全球資訊網,關於職業災害-職災勞工重建,網址: https://www.coapre.org.tw/tw/accidents-reconstruction,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6日。] [5: 徐婉寧,〈職災法發展專題回顧〉:以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之立法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51卷特刊,111年11月,頁1313。] [6: 鄭雅文,〈序:職災補償的意義〉,《職災者的災後處境》,初版,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08年,頁18。] [7: 災保法第 64 條第1項規定略以,職能復健透過職能評估、強化訓練及復工協助等,協助職業災害勞工提升工作能力恢復原工作。職業重建提供職業輔導評量、職業訓練、就業服務、職務再設計、創業輔導、促進就業措施及其他職業重建服務,協助職業災害勞工重返職場。] [8: 為使職業災害勞工恢復並強化其工作能力,雇主或職業災害勞工依災保法第 66 條第1項規定:「得向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職能復健專業機構提出申請,協助其擬訂復工計畫。」另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施行細則第 84 條第1項規定:「本法第66條第1項所定復工計畫,其內容如下:一、職業災害勞工醫療之相關資訊。二、職業災害勞工工作能力評估。三、職業災害勞工重返職場之職務內容、所需各項能力、職場合理調整事項及相關輔助措施。四、職業災害勞工重返職場之執行期程。五、其他與復工相關之事項。」] 四、問題爭點 (一)雖然近年我國職災勞工之復工比率高於 80%,優於國外的統計數字,但是這個結果並不代表我國職災勞工整體的重返職場情形[footnoteRef:9]。據勞動部110年統計,國內每年約有2千名職業災害失能勞工,其中有33.9%的職業災害失能勞工未能重返勞動力市場[footnoteRef:10]。 [9: 陳貞夙、祁珊,〈我國職災勞工重返職場服務現況與展望〉,《臺灣勞工季刊》,第67期,110年9月,頁36。] [10: 勞動部新聞稿,勞動部新增認定職業災害失能勞工為特定對象 運用各項就業促進措施協助重返職場,113年2月5日,網址:https://www.wda.gov.tw/News_Content.aspx?n=31&s=1506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二)整體而言,勞資雙方經常對於職災勞工可否返回職場工作發生爭執[footnoteRef:11],甚至「漸進式復工」在治療終止前,也沒有開啟餘地[footnoteRef:12],職災勞工自無法接受雇主所提的安置計畫或復工條件,且根據實務經驗,職災勞工還可能其他因素而缺乏復工動機[footnoteRef:13]。因此,有關雇主安置適當工作及促進勞資雙方共識之機制,仍有必要檢討及精進相關權益保障與政策。 [11: 蔡菘萍,〈職業災害勞工之復工與終止契約〉,《勞動臺北電子報》,第207期,112年 12月01日。網址: https://web.arpa.bola.gov.taipei/EDM2/Epaper/Epaper_in.aspx?id=3343&chk=5eb2eb1a-1482-4d71-a0da-5d8a99bd5d1a&param=pn%3d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7日。] [12: 林佳和,〈先治療終止、再復工?職災勞工重建常遭遺忘的一章〉,《月旦法學教室》,第266期,113年12月,頁26。] [13: 王翊涵、許卉家、張雅棋、李麗秀、沈名媛、張家綾、林佳瑩、蔡怡英,〈COVID-19疫情下職災勞工重返職場服務的展望與精進:以臺中市職災勞工個案主動服務計畫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第31期,112年3月,頁11。] 五、探討研析 (一)明確規範雇主安置適當工作之具體內涵 按災保法第67條第1項規定:「職業災害勞工經醫療終止後,雇主應依前條第1項所定復工計畫[footnoteRef:14],並協助其恢復原工作;無法恢復原工作者,經勞雇雙方協議,應按其健康狀況及能力安置適當之工作。」且勞工此時對雇主享有合理調整請求權,若雇主未遵守復工計畫、未履行安置義務,或協議安置不成,勞工可依同法第85條之規定終止勞動契約[footnoteRef:15]。 [14: 災保法第 66 條第1項,同註8。] [15: 學者指出,雇主得申請擬定復工計畫並為安置義務之規定,不失為落實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合理調整概念之切入點。孫迺翊,〈重返社會保險之路:簡評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之立法及其對勞工職業災害法治發展之意義〉,《台灣法律人》,第4期,110年,頁68-71。轉引自徐婉寧,同註5,頁1326。] 有論者認為治療終止既屬醫學判斷,理應由醫師為之,惟以下兩種情形,勞資雙方恐有歧見:1.勞方延請醫師提出診斷證明,認尚有繼續治療必要,惟雇主認已治療終止,請求勞工配合,安排復工;2.勞方未延請醫師提供診斷證明,雇主認已治療終止,請求勞工配合,安排復工。依災保法第66條第1項、第67條、第75條等規定,既容許勞工或雇主申請擬訂復工計畫,應能解決上述兩種情形之歧見;惟勞方如仍拒不配合相關身心、職業能力方面的檢測,或雇主抵制對其生產組織、人事結構等之調查,復工計畫之擬訂未必順利,則只有期待將來的司法訴訟中之相關鑑定等程序,由法院裁判之,論者並指出雇主復工在解釋上仍須踐行合理調整義務,則是另一問題[footnoteRef:16]。 [16: 林佳和,同註12,頁29。] 針對職災勞工返回原單位復工,雇主有安置適當工作並提供其從事工作必要之輔助設施等責任,主管機關亦應透過職業災害勞工個案管理員或勞動檢查等機制要求雇主落實安置責任[footnoteRef:17]。然而,根據個案管理員實務經驗所遭遇的困境,包括中小型企業仍為勞工之主要工作場域,此類工作型態較單一且固定,再加上成本考量,中小型企業雇主通常無法(或無意願)於職災勞工發生職災受傷後提供適切之安置計畫,因此損及職災勞工重返職場權益。此外,多數雇主並不了解勞動相關法令的規定,未建置符合安全規範的工作環境,或是在職災勞工復工時未提供所需之輔助或設施,導致職災勞工無法勝任工作而被迫自願離職[footnoteRef:18]。 [17: 李政儒、張聖淵,〈台灣職業災害失能者重返職場機制現況與發展〉,《工業安全衛生》,第396期,111年6月,頁27。] [18: 王翊涵、許卉家、張雅棋,同註13,頁11。] 綜上所述,災保法第67條雖已明定雇主有安置適當之工作,並提供職災勞工從事工作必要之輔助設施等責任,惟該等輔助設施係著重於器具、工作環境、設備及機具之改善,且關於「安置適當之工作」係屬不確定法律概念,仍缺乏客觀可遵循之具體定義。爰此,建議主管機關研議於災保法第67條條文或明確授權於其子法明定雇主安置適當工作之具體內涵,以利於落實勞動檢查時監督。 (二)研議建立更積極有效之職災復工協商機制 在災保法施行前,只有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時代之重建服務事項,僅包括社會復健、職能復健與職業重建。因此,災保法向前延伸到醫療階段,並透過個案管理制度讓職災勞工於醫療階段有機會早期介入評估服務,以期縮短職災勞工從受災到成功重返職場之間的空窗期,讓職災勞工儘早重返職場[footnoteRef:19]。勞動部為便於早期發現及服務介入職災個案,更是不斷擴大受理職業傷病通報機制[footnoteRef:20],因為,職災發生後如未能立即接受正確診斷治療介入,會導致職災勞工復工日數拉長及復工困難,而後續積極的職災勞工重返職場服務機制,提供職災勞工工作能力評估及工作強化等相關服務,其目的之一也是希望能降低復工日數[footnoteRef:21]。 [19: 陳貞夙、祁珊,同註9,頁38。] [20: 勞動部新聞稿,111年5月1日起勞動部擴大受理職業傷病通報,守護職災勞工不漏接。111年6月1日,網址:https://www.osha.gov.tw/48110/48417/48419/105597/post,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6日。] [21: 張文琳,〈職業災害勞工工作強化訓練之經驗分享:個案報告〉,《物理治療 》,第48 卷4 期,112 年12 月,頁291 。 ] 因此,職災勞工能否順利重返職場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取決於職災個案之早期發現及後續積極服務介入。然而,根據勞動部110年6月「職業災害失能勞工就業關懷調查報告」指出,職業災害失能勞工目前有工作者占 66%,平均歷經 12.2個月後才能恢復工作[footnoteRef:22],如果勞資雙方對復工計畫又有爭議,後續的司法訴訟程序,更是曠日廢時,復工之日則將遙遙無期。勞工或雇主固然可依災保法第66條規定,向勞動部所認可之職能復健專業機構提出擬定復工計畫之申請,由該機構協助判斷勞工現階段身體狀況可承受之工作內容,藉由第三方專業機構的評估報告,讓勞工得在醫師評估下逐步進行復工,而勞資雙方雖可參與並表示意見,但雙方之意見並不拘束專業機構之判斷,復工計畫不需勞資雙方之協議及同意[footnoteRef:23],可以預料在勞資雙方未共同參與協商或未達成共識情況時,所擬定之評估結果,在沒有更好的協商機制下終將面臨勞資破局。 [22: 勞動部,《職業災害失能勞工就業關懷調查報告》,110年 6月,頁12。] [23: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全球資訊網- 災保法職災預防及重建專區-常見問題,https://www.osha.gov.tw/48110/48363/133486/133489/133536/post,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6日。] 當職災事件發生時縱有迅速職業傷病通報機制,過程中有完善的重建服務,以及職能復健專業機構最後提出的專業復工計畫建議,卻因勞資雙方對計畫內容僵持不下,導致職災勞工仍無法獲得復工機會。爰此,建議於災保法第66條第1項,研議增訂建立具體明確之職災復工協商機制,以促進勞資雙方共識,避免職災勞工復工權益受損,加速順利重返職場工作。 撰稿人:李志遠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248/File_19846977.docx
R02708
加工自殺罪之檢討
刑法
吳欣宜
2025-03-1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0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加工自殺罪之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刑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生命法益主體之個人處分自己生命之自殺行為,不構成犯罪。然因生命法益同時是社會國家存立基礎之法益,而具有絕對最高之價值,刑法第275條加工自殺罪爰針對受被害人囑託或得其承諾殺人與教唆或幫助他人自殺規範刑責。然而,該條文在現代社會之適用,尤其是在涉及家庭、疾病與人道考量之案件中,逐漸引發爭議。近期花蓮地方法院一起案件,便突顯此類案件在適用現行法律時之困境。一名母親因與16歲女兒長期發生家庭衝突,最終決定與其共同燒炭自殺,所幸被及時發現並送醫救治,母女均倖存,該母親隨後被依「成年人故意對少年犯謀為同死而幫助自殺未遂罪」起訴。法院最終依據刑法第275條第4項規定,判決免除其刑,主要理由包括:母親並非基於惡意,而係在長期照顧壓力與精神疾病影響下作出衝動決定;其次,女兒並非被強迫,而是自願與母親共同行為;再者,母親確診患有重鬱症,且目前家庭功能已逐漸恢復,檢方與法院均認為無再犯之虞,無須透過刑罰加以處罰[footnoteRef:1]。 [1: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113年度訴字第135號刑事判決。] 傳統上,刑法第275條加工自殺罪之立法目的,係著重於生命法益之絕對保護。然而,當自殺行為係源於個人自由意志,抑或因家庭壓力、疾病關係等因素驅使,突顯出現行條文在適用上之挑戰,是否應給予更大彈性,值得深思。 四、問題爭點 刑法第275條第1項規定,受他人囑託或得其承諾而殺之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條第2項規定,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殺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前者係處罰受囑託或得承諾之殺人行為,被告在犯罪流程中具決定性之支配角色;後者則係處罰教唆或幫助自殺之自殺參與行為,被告並無自己的犯罪支配,其內涵上屬自殺共犯之正犯化。由於同一條加工自殺罪之規定,同時規範他殺(刑法第275條第1項)與自殺(刑法第275條第2項)兩種類型,極易造成論理上之混亂。 五、探討研析 (1) 教唆或幫助自殺罪違反共犯從屬性原則 「共犯從屬性原則」(Grundsatz der Akzessorietät der Teilnahme)係指共犯之成立須依賴於正犯之犯罪行為,如果正犯行為不構成犯罪,則共犯亦不應受罰[footnoteRef:2]​。然而,儘管自殺本身在我國刑法不構成犯罪,但教唆或幫助自殺之行為仍可被處罰。於此理論上即產生矛盾:正犯(自殺者)無罪,但共犯(教唆或幫助者)卻構成「獨立的不法行為」。 [2: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6版,元照,2019年3月,頁454-456。] 值得注意者,德國通說認為自殺屬於個人自我負責之行為,協助者不應負責,在醫師幫助絕症病患自殺之情況亦同。德國刑法雖不處罰教唆或幫助自殺之自殺參與行為,但卻一度在2015年修正刑法第217條,針對營利性的幫助自殺機構增訂「業務性促進自殺罪」,然隨即於2020年被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宣告違憲失效。法院首先承認一般人格權包含作為自主展現的自我決定死亡權利,自我決定死亡的權利包含結束生命的自由,個人對於生命結束決定之生命品質、意義考量,國家與社會均應尊重,且此一權利亦不應受限於疾病情形。而刑法第217條之規範將使有自殺意願之人無法尋求業務協助,導致自我決定死亡之權利近乎無法實現,屬基本權之間接侵害[footnoteRef:3]。 [3: 林道,〈刑法視角下的自殺決定與協助〉,《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33期,2022年12月,頁45-46。] 針對我國刑法第275條第2項教唆或幫助自殺罪,論者多建議應予廢除,俾符合共犯從屬性原則[footnoteRef:4];縱使無法廢除,仍應修法限其適用範圍,例如參考瑞士刑法第115條規定,將處罰限於存在自私動機之教唆或幫助自殺者,如此亦可避免過度介入面臨病痛生死之際之人之自主決定權[footnoteRef:5]。 [4: 林書楷、林淳宏,〈從法律與醫學的觀點論積極安樂死之合法化〉,《興大法學》,第8期,2010年11月,頁144。林東茂,〈幫助自殺與積極死亡協助的適度合法化〉,《東吳法律學報》,第31卷第 1期,2019年7月,頁55。] [5: 許澤天,〈消極死亡協助與幫助自殺之刑法問題及對策〉,《月旦醫事法報告》,第57期,2021年7月,頁45。] (2) 受囑託或得承諾殺人罪之法制疑義 1、 受囑託與得承諾之概念異同 受囑託殺人與得承諾殺人二者之差異,單自法條文字尚無法得出其概念,有認為參考德國刑法第216條之受囑託殺人罪,二者應該都是指基於「明確」(ausdrücklich)且誠摯(ernstlich)之意思表示,只要規定為「受請求殺人」即可,似無將受囑託與得承諾分開規範之必要[footnoteRef:6],如此亦可避免「囑託」與「承諾」二者在概念上區分之困擾。而德國通說認為受囑託殺人罪所要求之囑託內涵必須高於承諾,單純的得承諾或同意殺人無法如同受囑託殺人一般獲得刑責寬減[footnoteRef:7],兩者仍有不同。 [6: 林東茂,〈死亡協助的刑法問題〉,《高大法學論叢》,第10卷第 2期,2015年3月,頁111。] [7: 王效文,〈論加工自殺罪-一個比較法的研究〉,收於《刑事法與憲法的對話-許前大法官玉秀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元照,2017年3月,頁513。] 2、 受囑託或得承諾殺人罪之法定刑下限再檢視 受囑託或得承諾殺人之不法內涵低於普通殺人,是其法定刑較輕;然若與當場激於義憤殺人相比,受囑託或得承諾殺人之處罰則顯得過重。義憤殺人罪適用於「因激憤而一時失控殺人」的情境,但受囑託殺人罪卻可能涉及長期照護壓力與人道考量,例如長期照護者受重病親屬懇求而協助其死亡​。​是以,受囑託或得承諾殺人之不法內涵既比當場激於義憤殺人更低,其法定刑亦應低於義憤殺人罪[footnoteRef:8],或者至少必須廢除法定刑1年以上之下限[footnoteRef:9]。如此亦可使法官擁有更大之裁量空間,依個案情況量刑,而不會導致過度嚴苛之處罰結果​。 [8: 林東茂,《病人自主與刑法》,一品文化,2020年5月,頁129。] [9: 許澤天,同註5,頁46。] 撰稿人:吳欣宜 2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236/File_19846968.docx
R02707
未繼承不動產所生遺囑及公證等法制問題之探討
民法;公證法
尤月亭
2025-03-1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07 議題研析 一、題目:未繼承不動產所生遺囑及公證等法制問題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民法、公證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footnoteRef:1],近期房產 詐騙案件層出不窮,「地面師」詐騙頻傳,讓警察與地政事務所一起防堵此類詐騙案件。而全國首件臺版地面師詐騙案[footnoteRef:2],詐騙集團成員甚至包含里長、律師、戶政人員、員警、書記官等公務員,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2024年11月起訴44人,詐騙金額近新臺幣1.4億元,而詐騙集團專挑一些子女在國外或一些無繼承人老人,透過偽造代筆遺囑[footnoteRef:3]等方式,成功將獨居老人之「未繼承不動產」遺贈予無任何親屬關係之詐騙分子,並成功騙取了14筆土地、7間房子和動產。 [1: 方笙楠,花蓮警分局攜手地政事務所研討防制地面師詐騙作為,Yahoo新聞網,2025年2月27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8%8A%B1%E8%93%AE%E8%AD%A6%E5%88%86%E5%B1%80%E6%94%9C%E6%89%8B%E5%9C%B0%E6%94%BF%E4%BA%8B%E5%8B%99%E6%89%80-%E7%A0%94%E8%A8%8E%E9%98%B2%E5%88%B6-%E5%9C%B0%E9%9D%A2%E5%B8%AB-%E8%A9%90%E9%A8%99%E4%BD%9C%E7%82%BA-023235075.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7日。] [2: 項瀚,全台首宗「地面師」詐騙案 里長、律師、員警等44人被起訴,ETtoday新聞雲,2025年1月15日,網址:https://house.ettoday.net/news/2892691,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7日。] [3: Yahoo奇摩房地產編輯部,獨居翁「被立遺囑」房產、土地全沒了…台版「地面師」真實上演!律師1句勸世,Yahoo股市網,2024年10月4日,網址: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7%8D%A8%E5%B1%85%E7%BF%81%E3%80%8C%E8%A2%AB%E7%AB%8B%E9%81%BA%E5%9B%91%E3%80%8D%E6%88%BF%E7%94%A2%E3%80%81%E5%9C%9F%E5%9C%B0%E5%85%A8%E6%B2%92%E4%BA%86%E5%8F%B0%E7%89%88%E3%80%8C%E5%9C%B0%E9%9D%A2%E5%B8%AB%E3%80%8D%E7%9C%9F%E5%AF%A6%E4%B8%8A%E6%BC%94%EF%BC%81%E5%BE%8B%E5%B8%AB1%E5%8F%A5%E5%8B%B8%E4%B8%96-013712727.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10日。] 四、問題爭點 依照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footnoteRef:4],我國於2025年已成為超高齡化社會,再加上少子化社會[footnoteRef:5]之結構,無繼承人之老人將日趨增多,因而產生之「未繼承不動產」亦更加繁多,為免不肖人士覬覦及防堵此種「專業型」犯罪,現行遺囑及認證等是否尚有修法可行性,或是否有相關措施得以因應,本文將以未繼承不動產相關法制問題之探討提出研析。 [4: 隨著國人壽命的延長,我國老年人口呈快速成長,占總人口比率亦持續攀升,於2018年超過14%成為高齡社會,預計將於2025年超過20%邁向超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網址: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2688C8F5935982DC,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7日。] [5: 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發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4年至2070年)」,2024年10月17日,網址:https://www.ndc.gov.tw/nc_27_38548,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7日。] 五、探討研析 (一)我國5種遺囑要件之檢視 1、依民法第1189條規定,我國遺囑方式共有5種,分別為自書遺囑、公證遺囑、密封遺囑、代筆遺囑、口授遺囑;其要件依民法第1190條至第1197條,分類如下表: 要件 方式 書寫遺囑之人 其他要件 簽名 見證 公證 自書遺囑[footnoteRef:6] [6: 民法第1190條規定:「自書遺囑者,應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並親自簽名;如有增減、塗改,應註明增減、塗改之處所及字數,另行簽名。」] 本人 記明年、月、日。 本人親自簽名。 無 無 公證遺囑[footnoteRef:7] [7: 民法第1191條規定:「公證遺囑,應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在公證人前口述遺囑意旨,由公證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由公證人、見證人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由公證人將其事由記明,使按指印代之(第1項)。前項所定公證人之職務,在無公證人之地,得由法院書記官行之,僑民在中華民國領事駐在地為遺囑時,得由領事行之(第2項)。」] 公證人 遺囑人在公證人前口述遺囑意旨,由公證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 1.公證人、見證人及遺囑人同行簽名。 2.遺囑人不能簽名者,由公證人將其事由記明,使按指印代之。 2人以上 有 密封遺囑[footnoteRef:8] [8: 民法第1192條規定:「密封遺囑,應於遺囑上簽名後,將其密封,於封縫處簽名,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向公證人提出,陳述其為自己之遺囑,如非本人自寫,並陳述繕寫人之姓名、住所,由公證人於封面記明該遺囑提出之年、月、日及遺囑人所為之陳述,與遺囑人及見證人同行簽名(第1項)。前條第二項之規定,於前項情形準用之(第2項)。」民法第1193條規定:「密封遺囑,不具備前條所定之方式,而具備第1190條所定自書遺囑之方式者,有自書遺囑之效力。」] 本人 向公證人提出,陳述其為自己之遺囑。 1.遺囑人於遺囑及密封封縫處簽名。 2.公證人與遺囑人及見證人同行簽名。 2人以上 有 繕寫人 遺囑人向公證人陳述繕寫人之姓名、住所,由公證人於封面記明該遺囑提出之年、月、日及遺囑人所為之陳述。 代筆遺囑[footnoteRef:9] [9: 民法第1194條規定:「代筆遺囑,由遺囑人指定三人以上之見證人,由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使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及代筆人之姓名,由見證人全體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應按指印代之。」] 見證人 由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使見證人中之1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及代筆人之姓名。 見證人全體及遺囑人同行簽名。 3人以上 無 口授遺囑[footnoteRef:10] [10: 民法第1195條規定:「遺囑人因生命危急或其他特殊情形,不能依其他方式為遺囑者,得依左列方式之一為口授遺囑:一、由遺囑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並口授遺囑意旨,由見證人中之一人,將該遺囑意旨,據實作成筆記,並記明年、月、日,與其他見證人同行簽名。二、由遺囑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並口述遺囑意旨、遺囑人姓名及年、月、日,由見證人全體口述遺囑之為真正及見證人姓名,全部予以錄音,將錄音帶當場密封,並記明年、月、日,由見證人全體在封縫處同行簽名。」] 見證人 見證人中之1人,將遺囑意旨據實作成筆記,並記明年、月、日。 1.遺囑人因生命危急或其他特殊情形,不能依其他方式為遺囑者。 2.自遺囑人能依其他方式為遺囑之時起,經過3個月失其效力。 由見證人全體同行簽名。 2人以上 無 錄音 錄音遺囑,由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姓名及年、月、日,由見證人全體口述遺囑為真正及見證人姓名,全部予以錄音,將錄音帶當場密封,並記明年、月、日。 由見證人全體在封縫處同行簽名。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2、從此表可知,公證遺囑及密封遺囑,不論其書寫遺囑之人為何,均需由遺囑人向公正第三方之公證人提出,可確保遺囑人之真意,最具公信力。而口授遺囑雖無公證人,然其限於遺囑人因生命危急或其他特殊情形而不能依其他方式為遺囑者始得使用之[footnoteRef:11],詐騙集團尚需證明此點實為不易,且遺囑人死亡後3個月內,見證人中之一人或利害關係人需提經親屬會議認定其真偽[footnoteRef:12],程序之繁複,詐騙集團採用之可能性不高。 [11: 民法第1196條規定:「口授遺囑,自遺囑人能依其他方式為遺囑之時起,經過三個月而失其效力。」] [12: 民法第1197條規定:「口授遺囑,應由見證人中之一人或利害關係人,於為遺囑人死亡後三個月內,提經親屬會議認定其真偽,對於親屬會議之認定如有異議,得聲請法院判定之。」] 3、反觀自書遺囑,雖其需由本人自書遺囑全文,然如經有心人士刻意偽造筆跡,加上於遺囑人死亡後才提出,要驗證真偽實為不易,且無第三方公證人公證之,亦無見證人,顯有偽造之風險;另代筆遺囑亦無需公證人公證之,又僅要偽造遺囑人之簽名即可,偽造之可能性甚高。 (二)建議民法評估將自書及代筆遺囑亦納入公證人公證要件之可行性 1、公證、認證、見證之不同 所謂「公證」,係由公證人依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之請求,對「法律行為[footnoteRef:13]」或其他關於「私權事實[footnoteRef:14]」之公證,證明該項法律行為之作成或該項事實之存在[footnoteRef:15];「認證」則係請求公證人證明 文書製作或形式為真正[footnoteRef:16]。我國於1999年修正公證法並於2001年起改採法院公證人及民間公證人雙軌制,以緩解過去員額有限之法院公證人單軌制下業務量不堪負荷之問題[footnoteRef:17]。公證與認證須由法院公證人或民間公證人辦理,律師原則上無法辦理,然如經過司法院遴任為民間公證人之律師,可兼辦「認證」業務,但仍不能辦理公證[footnoteRef:18]。而「見證」則僅係證明確認事實(確實有發生這件事、確實有簽署這份文件等),因僅係憑其所見作證明而無關專業,故見證人身分不要求需為律師或公證人[footnoteRef:19]。 [13: 法律行為,係指當事人之意思表示在私法上發生法律效果之行為。] [14: 私權事實,係指因人民的行為舉止,導致發生與私法上權利義務有關之事實。] [15: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公證處,公證業務簡介,臺灣嘉義地方法院網站,2021年5月7日,網址:https://cyd.judicial.gov.tw/tw/cp-4217-283869-eee07-25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9日。] [16: 吳育芬,公證人的業務範圍是什麼?跟律師有什麼不同,法律百科,2020年7月10日,網址: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757,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9日。] [17: 高啟霈,〈鳥瞰台灣法制下的公證制度與遺囑〉,《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74期,2024年2月,頁40。] [18: 公證法第37條第1項規定:「民間之公證人具有律師資格者,不得執行律師業務。但經遴任僅辦理文書認證事務者,或因地理環境或特殊需要,經司法院許可者,不在此限。」] [19: 鄧羽秢,律師可以「公證」、「認證」或「見證」契約嗎?,智端法律事務所,2022年9月25日,網址:https://www.legispect.com/articles/yulinglegispect-com/1267,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7日。] 2、因自書及代筆遺囑之偽造性高,建議民法評估納入由公證人辦理「公證」之要件。蓋公證過程相當嚴謹,係由公正第三方之公證人作成,且公證人作成公證書時,應探求請求人之真意及事實真相,並向請求人說明其行為之法律上效果[footnoteRef:20]。公證具公文書性質(民間公證人作成亦視為公文書[footnoteRef:21]),在訴訟上有推定真正之證據力[footnoteRef:22];且須由公證人、公證人聯合會及法院[footnoteRef:23]三地保存,無須擔心遺囑毀損滅失[footnoteRef:24]。故為避免自書及代筆遺囑遭到詐騙集團偽造,建議評估此兩種遺囑方式納入公證人公證要件之可行性。 [20: 公證法第71條規定:「公證人於作成公證書時,應探求請求人之真意及事實真相,並向請求人說明其行為之法律上效果;對於請求公證之內容認有不明瞭、不完足或依當時情形顯失公平者,應向請求人發問或曉諭,使其敘明、補充或修正之。」] [21: 公證法第36條規定:「民間之公證人依本法執行公證職務作成之文書,視為公文書。」] [22: 民事訴訟法第355條第1項規定:「文書,依其程式及意旨得認作公文書者,推定為真正。」] [23: 公證法第69條規定:「民間之公證人應按月於次月十日前,將作成之公證書、認證書繕本或影本,依受理時間之先後順序彙整成冊,送所屬之地方法院或其分院備查。」] [24: First Law,別再用遺囑範例!5種遺囑這樣寫,保護財產分配效力,第一法律事務所,2022年5月3日,網址:https://www.firstlaw.com/post/how-to-write-a-wil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7日。] (三)評估公證法關於兼辦認證業務律師之規定是否有刪除可能性,或未來是否應加入公證人公會 1、前揭報載案件,詐騙集團偽造代筆遺囑後,並由業經司法院遴任得同時兼辦認證業務之律師出具該偽造遺囑之「認證聲明書」,強化文件法律效力而成功騙過後續查驗之行政機關。按土地登記審查手冊[footnoteRef:25],地政事務所針對繼承登記之遺囑應備文件,僅就申請人自備文件進行形式查驗,而認證文書屬公文書[footnoteRef:26],法律上推定為真正,且地政事務所案件量龐大,實難要求其實質調查文件真偽,是本案突顯出兼辦認證業務律師之問題。 [25: 內政部地政司,《土地登記審查手冊(下冊)》,2022年12月,頁93-131。] [26: 同註21。] 2、兼辦認證業務之律師不若法院公證人為公務員有國家監督,如違反有公務員懲戒等適用;亦不若民間公證人應加入公證人公會[footnoteRef:27],有公會予以監督;因此可思忖此「兼辦認證業務之律師」是否有存在之必要性?如係為了緩解大量案件,是否考慮增加法院及民間公證人之員額即可,公證法關於兼辦認證業務律師之規定即得予以刪除;然如認仍有存在之必要,資深民間公證人認為未來司法院在遴選律師時,也應參考職業團體意見,更應該要求兼辦認證業務的律師需加入公證人公會,才能落實管理與監督[footnoteRef:28],建議公證法評估修法將兼辦認證業務之律師納入公會予以監督及相關懲處,以嚇阻相關事件之發生。 [27: 公證法第132條第2項規定:「民間之公證人除執行律師業務者外,應加入公證人公會,公證人公會不得拒絕其加入。」] [28: 孔德廉,拆解台版「地面師」騙局:獲利1.4億元、鎖定孤獨死者的土地繼承詐欺,報導者,2024年10月7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wan-ji-men-shi,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8日。] 3、按公證人認證私文書,應使當事人當面於私文書簽名,或承認為其簽名,並於認證書內記明其事由[footnoteRef:29],此案立遺囑人已逝世無法進行查證,此認證並不符合公證法,然在上開土地登記審查手冊並未有此提示。故在公證法未修法前,為避免類似案件發生,建議研議於該手冊內加註提醒地政事務所查驗時可確認相關認證文件是否於立遺囑人逝世之前辦理,避免民眾不動產遭不法移轉。 [29: 公證法第101條第1項規定:「公證人認證私文書,應使當事人當面於私文書簽名,或承認為其簽名,並於認證書內記明其事由。」] 4、又內政部鼓勵民眾踴躍申請「地籍異動即時通服務[footnoteRef:30]」,可在第一時間掌握自身不動產異動情形,當不動產有申請買賣、拍賣、贈與、夫妻贈與、信託、抵押權設定(即貸款)、書狀補給、查封、假扣押、判決移轉、調解移轉、和解移轉等12種登記時[footnoteRef:31],所有權人及指定對象1名可收到地政事務所傳送之手機簡訊及電子郵件通知,可即時阻擋受詐騙登記。截至2025年2月10日,透過地政機關與警政機關橫向聯繫,已成功攔阻10起疑似不動產詐騙案件,避免超過新臺幣8,000萬元財產損失,亦屬防堵此類不動產詐騙案件之有效方式[footnoteRef:32]。 [30: 民眾可至任一地政事務所臨櫃辦理,或透過地政司「數位櫃臺」網站https://dc.land.moi.gov.tw ,以自然人憑證申請;另新取得不動產者可在辦理買賣移轉登記時同步申請。] [31: 陳小玲,臺版地面師破案關鍵首映 終結假遺囑詐孤獨死房產的遺憾,臺北市政府地政局網站,2025年1月15日,網址:https://lda.land.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ECA63C34B5675544&sms=72544237BBE4C5F6&s=43363DB5C4343F7B,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10日。] [32: 內政部,3個月成功攔阻逾8,000萬元 內政部持續強化不動產防詐措施,內政部地政司網站,2025年2月17日,網址:https://www.land.moi.gov.tw/chhtml/content/10?mcid=5308,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7日。] 撰稿人:尤月亭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230/File_19846964.docx
R02706
臺美貿易障礙相關問題之因應與法制探討
貿易法;海關緝私條例;海關進口稅則
彭文暉
2025-03-1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06 議題研析 一、題目:臺美貿易障礙相關問題之因應與法制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貿易法、海關緝私條例、海關進口稅則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報載[footnoteRef:1]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即預告將祭出對等關稅措施。根據川普所提「公平互惠計畫」,其目標係為解決美國與他國之貿易不平衡,減少貿易逆差。至判認關稅是否對等之依據,則包括對美國產品徵收關稅之水準;對美國企業、工人及消費者徵收之不公平、歧視性或其他稅收,例如增值稅、數位服務稅等;非關稅壁壘及不公平政策(例如補貼及繁瑣之監管要求)帶來的成本;操作匯率偏離市場價值、壓低工資;其他經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認為對美國市場進入或公平競爭構成不公平限制之措施等。即除關稅問題外,各種貿易障礙亦會要求「對等」而被納入檢視。 [1: 陳素玲、林海、賴昭穎,美施壓 我貿易障礙恐被鎖定 川普4月祭對等關稅 專家示警 汽車、美豬牛、基改食品等 可能首當其衝,聯合報,2025年2月24日,第A7版。] (二)學者專家指出,我國以往對美國設下的貿易障礙,包括美國牛豬、基因改造食品禁入校園、匯率操縱、政府補貼及米酒、汽車進口稅率等措施。我國對基改食品設有嚴格標準,導致美國進口基改食品不能進入校園;我國農產品關稅高達16.6%,美國農產品關稅僅為5.0%,差距甚大,美國可能因此要求我國採行相同標準。另匯率操縱及政府補貼對美國產業造成的不公平貿易,亦會被要求改善。此外,我國對進口車課徵17.5%關稅,若未予適度調降,美國政府亦可能對其他產業進行報復[footnoteRef:2]。 [2: 同前註。] 四、問題爭點 (一)我國與美國之貿易障礙類型不同,政府可考慮爭取農產品豁免或調降美國部分農產品輸入關稅,並儘速啟動臺美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及擴大農產品行銷市場,以資因應。 (二)各國間之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若有違反WTO所定規範或相關協定,可採取課徵平衡稅、反傾銷稅及實施防衛措施等救濟制度,並循爭端解決機制處理。另建議政府可參考歐盟法制,研議制(訂)定反規避規範,以因應各國採行之關稅調整措施。 五、探討研析 (一)我國與美國之貿易障礙概述 根據2024年USTR公布之外國貿易障礙預估報告[footnoteRef:3],我國之米酒稅率、汽車、美豬、美牛與基改食品,尤其是對進口車加徵高達17.5%關稅,皆可能成為美國政府關注與施壓的目標。上開報告指出,依據美國聯邦機動車輛安全標準(FMVSS)製造之美國車輛(美規車),為我國及哥倫比亞、埃及、寮國、摩洛哥、菲律賓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實質阻擋,USTR將持續與各國政府進行交涉,以確保美國車輛能進入該國市場。另據前開報告,我國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採用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於1958年所協議之汽車標準。嗣我國交通部於2008年發布法規允許限量進口美規車,但數量逐步降低,導致若干美國車商因總量管制而無法定期引入品牌旗下新款車型進行銷售。又我國要求落實豬肉產品之原產地標示,並對進口豬肉之萊克多巴胺最大殘留容許值進行規範,該報告主張不正確地暗示美豬產品存在食品安全疑慮,此外,我國2021年雖解除30個月齡以上美牛與牛肉產品之進口禁令,但仍禁止牛絞肉進口,且就某些美牛內臟產品實施繁瑣之進口檢查措施,皆屬長期未解決之美牛產品貿易障礙,呼籲我國全面開放美牛市場[footnoteRef:4]。 [3: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2024 National Trade Estimate Report on FOREIGN TRADE BARRIERS”,2024年3月29日,網址:https://ustr.gov/sites/default/files/2024%20NTE%20Report_1.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4: 楊昭彥,美國2024貿易障礙報告 點名臺灣未採認美規車標準,中央社,2024年3月31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3310158.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另據我國經濟部國際貿易署發布之2023-2024年各國對我國貿易障礙調查報告[footnoteRef:5],美國對我國之貿易障礙,包括:自2018年起依貿易擴張法第232條規定對鋼鐵產品課徵25%之 (國家安全)關稅;針對以不公平進口方式(包括侵害智慧財產權)依關稅法337條規定採取非關稅之邊境措施;對於動植物產品(如鳳梨鮮果實)進入市場之檢驗與檢疫審查時程冗長,無可預測性;政府採購法規繁雜,未有完整統一之標案公告平台,且美國製造產品比例逐年提高,基礎建設項目亦須為美國製造;依據通膨削減法(IRA),關於潔淨車輛之稅額扣抵,要求車輛之最後組裝地須在北美地區;依據2022年EB-5改革與誠信法案規定,自2027年起,每5年將以2022年3月15日消費者物價指數為基期,依通貨膨脹率調整投資移民最低標準投資額;對未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國家,暫停審查及批准出口液化天然氣之申請案。 [5: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經貿往來/貿易救濟與障礙/對臺貿易障礙,網址:https://www.trade.gov.tw/Pages/List.aspx?nodeID=776,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二)臺美貿易障礙之因應思維 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24年我國對美國出口1,163億美元,自美國進口424億美元,貿易順差為739億美元。從而,為因應美國總統川普上任,行政院提出四大溝通原則,包括強調政府將與產業合作,保持先進科技領先地位;任何產業到國外做戰略布局,絕不能因此讓臺灣產業空洞化;全力避免任何產業之不公平關稅;若涉及對等關稅談判,將據理力爭,在對雙方最有利情況下做最好的爭取,盡力避免不公平之關稅[footnoteRef:6]。 [6: 呂晏慈,避免不公平關稅、不讓台產業空洞化 卓榮泰拋對美溝通4原則,工商時報,2025年2月26日,第A1版。] 相關學者指出,美國於2022年後已為我國最大農產品輸出市場,但據農業部統計,2024年我國出口美國之農產品產值約8.87億美元,美國輸入我國之農產品產值則達37.98億美元,貿易逆差逾4倍。考量我國課徵農產品關稅平均約9%,美國可能因此對部分農產品調高關稅,建議政府可考慮爭取農產品豁免,或修正海關進口稅則,調降美國部分農產品輸入關稅以為因應;另宜儘速啟動臺美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以及持續將我國農產品行銷至歐洲等其他市場,減輕對單一市場之依賴[footnoteRef:7]。對於半導體產業,政府亦宜盤點出口美國之重要項目及半導體產業鏈相關資訊,瞭解廠商在海外布局可能承受之影響,以模擬、分析相關產業之衝擊程度。考量美國政府之對等關稅措施,係透過行政命令調整關稅,且所認定之貿易障礙,除關稅水準外,亦包括非關稅之貿易措施,政府亦可參考加拿大、墨西哥強調「自我改善」之回應模式,避免成為箭靶[footnoteRef:8]。面對可能的經貿影響,政府亦可透過強化內需、投資公共建設等手段,降低外部衝擊對經濟成長之牽動,並順勢進行產業體質轉型,利用貿易結構重組之契機,為國內產業打造更堅實多元之競爭力[footnoteRef:9]。 [7: 楊媛婷,川普揮關稅大棒 專家:爭取農產豁免 啟動台美FTA談判,自由時報,2025年3月5日,第A06版。] [8: 陳碧芬,《學者分析》台灣應以整體戰對付川普霰彈槍,工商時報,2025年2月26日,第A2版。] [9: 廖明輝,自由廣場》川普對等關稅 台灣因應之道,自由時報,2025年2月15日,第A14版(自由廣場)。] 此外,論者認為長期偏頗的匯率低估政策,恐將成為對美貿易順差之一大藉口[footnoteRef:10]。學者則指出,貨幣貶值是雙面刃,雖有助於出口競爭力,但過度貶值亦可能引發貿易夥伴不滿,造成貨幣競貶,並釀成資本外流及債務風險。因此,是否藉由新臺幣貶值以助出口、抗關稅;抑或透過升值壓制出口,以降低貿易順差,亦值慎思[footnoteRef:11]。 [10: 柏雲昌,美對等關稅 央行思維不改全民受害,聯合報,2025年2月21日,第A11版(民意論壇)。] [11: 李沃牆,人民幣貶值非抗關稅利器,經濟日報,2025年2月27日,第A4版。] (三)相關問題之法制探討 各國政府為保護國內相關產業之發展,可能透過高進口關稅之課徵,限制其他國家相關產品之進口;亦可能藉由貿易法規或相關行政命令等非關稅措施,直接干預貿易活動或對外國廠商形成不公平競爭環境,以達限制進口、擴張出口之目的。按WTO僅許以關稅作為限制貿易之手段,然因國情不同,各會員會對進口產品關稅之課徵幅度不同,惟WTO要求會員應基於互惠、不歧視原則,相互協商制定關稅減讓表,並將減讓結果一體適用於其他會員,且不得任意修正或撤銷其減讓[footnoteRef:12]。由是,WTO會員對外開放貨品貿易市場,僅能於承諾稅率下課予關稅,且須消除各項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若有違反所定規範或相關協定,各會員除採行課徵平衡稅、反傾銷稅及實施防衛措施等救濟制度,並得循其爭端解決機制處理。 [12: 農業部,加入WTO農業部門因應對策答客問/WTO之基本規範及共通性問題,網址:https://www.moa.gov.tw/ws.php?id=972,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另各國為因應貿易障礙問題,可能會採取關稅調整措施,然各國關稅如有差異,廠商即可能透過違規轉運逃漏關稅。考量我國位處東亞海運樞紐,不肖廠商為賺取利差,恐在自由貿易港區或課稅區簡易組裝成品,或進口成品後直接改標為我國製造,以規避原應繳納之關稅。按現行海關緝私條例[footnoteRef:13]及貿易法[footnoteRef:14]雖針對進口貨物之標示不實行為定有規範,惟學者指出WTO並未定有反規避相關規範,我國目前亦乏反規避法規相關機制[footnoteRef:15]。由是,主管機關或可參考歐盟法制[footnoteRef:16],研議制(訂)定適當之反規避規範,以因應各國可能採行之關稅調整措施。 [13: 海關緝私條例第37條規定:「報運貨物進口而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視情節輕重,處所漏進口稅額五倍以下之罰鍰,或沒入或併沒入其貨物:一、虛報所運貨物之名稱、數量或重量。二、虛報所運貨物之品質、價值或規格。三、繳驗偽造、變造或不實之發票或憑證。四、其他違法行為。(第1項)報運貨物出口,有前項各款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沒入其貨物。(第2項)有前二項情事之一而涉及逃避管制者,依前條第一項及第三項規定處罰。(第3項)沖退進口原料稅捐之加工外銷貨物,報運出口而有第一項所列各款情事之一者,處以溢沖退稅額五倍以下之罰鍰,並得沒入其貨物。(第4項)」] [14: 貿易法第17條規定:「出進口人不得有下列行為:一、……二、未依規定標示來源識別、產地或標示不實。……」;第28條規定:「出進口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得予以警告、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或停止其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輸出、輸入或輸出入貨品:……六、有第十七條各款所定禁止行為之一。……(第1項)有前項第一款至第六款規定情形之一,其情節重大者,經濟部國際貿易局除得依前項規定處罰外,並得廢止其出進口廠商登記。(第2項)……。」] [15: 楊健弘,〈歐盟調查貨品違規轉運之法規與實務―以中國大陸自行車來臺轉運案為例〉,《月旦民商法雜誌》,第81期,2023年9月,頁117、123。] [16: 歐盟Regulation (EU) 2016/1036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8 June 2016 on protection against dumped imports from countries not members of the European Union (codification)。] 撰稿人:彭文暉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225/File_19846961.docx
R02705
跟蹤騷擾防制法保護令聲請之法制問題研析
跟蹤騷擾防制法;跟蹤騷擾防制法施行細則
林淑靜
2025-03-1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 議題研析 一、題目:跟蹤騷擾防制法保護令聲請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跟蹤騷擾防制法、跟蹤騷擾防制法施行細則 3、 背景說明(緣起) 近年來,跟蹤騷擾行為頻傳且行為態樣繁多[footnoteRef:1],引發社會廣泛的關注,過去對持續跟蹤騷擾他人之行為人若不能證明已達性騷擾程度,僅能以社會秩序維護法處新臺幣3,000元罰鍰或申誡[footnoteRef:2]。雖然我國刑法設有妨害自由罪[footnoteRef:3]、強制罪[footnoteRef:4]及恐嚇罪[footnoteRef:5],但刑事責任的要件認定較為嚴格,除非達到妨礙自由之一定程度,否則難以透過刑法給予行為人懲罰[footnoteRef:6]。故我國於2021年11月19日經立法院第10屆第4會期第10次會議三讀通過跟蹤騷擾防制法(以下簡稱跟騷法),並於公布後6個月施行[footnoteRef:7]。該法將跟蹤騷擾行為視為犯罪,經警察調查有跟蹤騷擾行為之犯罪嫌疑案件,可藉由書面告誡或法院核發保護令狀制度,周延被害人保護[footnoteRef:8]。而跟騷法立法時參考日本警告令設計,認為違反書面告誡雖沒有罰則,但仍可對跟蹤騷擾之行為人達到一定程度之遏阻作用[footnoteRef:9]。至於如需進一步聲請保護令,法院則可視跟蹤騷擾行為之事實及必要性,核發各種類型之保護令[footnoteRef:10]。 [1: 林昱孜,摸女生機車坐墊8次⋯法官認證台南保險男「間接觸臀」遭判6月,三立新聞網,2025年2月24日,網址:https://reurl.cc/DKRaYQ,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3日。] [2: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9條第2款規定:「有左列各款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3,000元以下罰鍰或申誡:……二、無正當理由,跟追他人,經勸阻不聽者。」] [3: 中華民國刑法第302條第1項規定:「私行拘禁或以其他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9,000元以下罰金。」] [4: 中華民國刑法第304條第1項規定:「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9,000元以下罰金。」] [5: 中華民國刑法第305條規定:「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9,000元以下罰金。」] [6: 溫翎佑,〈臺灣跟蹤騷擾案件依職權聲請保護令執行狀況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61期,2024年7月,頁61。] [7: 跟騷法第23條規定:「本法自公布後6個月施行。」] [8: 內政部,跟蹤騷擾防制法三讀通過 讓國人生活更安穩,2021年11月19日,網址:https://reurl.cc/nq98ye,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3日。] [9: 參見跟騷法第4條立法說明。] [10: 跟騷法第12條第1項規定:「法院於審理終結後,認有跟蹤騷擾行為之事實且有必要者,應依聲請或依職權核發包括下列一款或數款之保護令:一、禁止相對人為第3條第1項各款行為之一,並得命相對人遠離特定場所一定距離。二、禁止相對人查閱被害人戶籍資料。三、命相對人完成治療性處遇計畫。四、其他為防止相對人再為跟蹤騷擾行為之必要措施。」] 4、 問題爭點 跟騷法以強化被害人安全保障為目的,設有書面告誡及保護令制度,然而有關書面告誡與保護令制度之適用關聯,學者及實務做法上產生分岐。其爭議主要在於檢警依職權向法院聲請保護令是否亦比照被害人聲請保護令,需先踐行書面告誡程序?另主管機關將職權聲請保護令之發動要件規定於跟騷法施行細則是否妥適? 因此,本文以跟騷法保護令聲請之法制問題,提出研析。 5、 探討研析 (1) 建立書面告誡及職權聲請法院保護令之平行保護機制 跟騷法第4條第2項[footnoteRef:11]、第5條第1項[footnoteRef:12]、第2項[footnoteRef:13]分別為書面告誡及保護令聲請之規定,單就條文文義,僅能判斷被害人聲請保護令需先踐行書面告誡之程序,惟職權聲請保護令部分,依跟騷法施行細則第15條規定[footnoteRef:14],應考量個案具體危險情境,不受書面告誡先行之限制。然而,法院對職權聲請保護令是否應先踐行書面告誡程序,見解似不一致。部分法院認為職權聲請保護令係警察機關如已核發書面告誡,即不得再針對高風險個案之緊急狀況依職權聲請保護令[footnoteRef:15];部分法院認為警察機關核發書面告誡後,仍得依職權聲請保護令[footnoteRef:16];部分法院則認為警察機關得逕依職權申請保護令,無須踐行書面告誡程序[footnoteRef:17]。 [11: 跟騷法第4條第2項:「前項案件經調查有跟蹤騷擾行為之犯罪嫌疑者,警察機關應依職權或被害人之請求,核發書面告誡予行為人;必要時,並應採取其他保護被害人之適當措施。」] [12: 跟騷法第5條第1項規定:「行為人經警察機關依前條第2項規定為書面告誡後2年內,再為跟蹤騷擾行為者,被害人得向法院聲請保護令;被害人為未成年人、身心障礙者或因故難以委任代理人者,其配偶、法定代理人、三親等內之血親或姻親,得為其向法院聲請之。」] [13: 跟騷法第5條第2項規定:「檢察官或警察機關得依職權向法院聲請保護令。」] [14: 跟騷法施行細則第15條規定:「檢察官或警察機關依本法第5條第2項為保護令之聲請,應考量個案具體危險情境,且不受書面告誡先行之限制。」] [15: 參見臺南地方法院111年度跟護字第1號民事裁定、臺南地方法院111年度跟護字第3號民事裁定,該2裁定認為警察機關在調查後決定核發書面告誡,又依跟騷法第5條向法院聲請保護令,非僅破壞跟騷法層級設計之規範體制,亦可能形成行政權、司法權之雙頭馬車,進而影響法安定性及跟騷法保護令之設計。盧映潔,〈《跟蹤騷擾防制法》之法院跟騷保護令制度探究:評幾則法院跟騷保護令之裁定〉,《月旦裁判時報》,第136期,2023年10月,頁91。] [16: 參見屏東地方法院111年度跟護字第6號民事裁定。] [17: 新竹地方法院114年度跟護字第1號民事裁定。] 學者指出,跟騷法立法過程中,本院部分委員不斷提出增設暫時保護令、緊急保護令之要求,惟經多次協商,未有一致之結論,最後通過行政院版提案[footnoteRef:18],且依行政機關當時協商表示,跟騷法第5條保護令之聲請,不區分聲請人,一律採先行政後司法,即採書面告誡先行之立場[footnoteRef:19];就體系解釋來看,跟騷法職權聲請保護令之規定僅就聲請主體加以規範,未見聲請發動之要件,無法視為一獨立條文;從歷史解釋來看,職權聲請保護令僅為第5條第1項聲請權人的補充,並無排除書面告誡先行之意旨[footnoteRef:20]。 [18: 許福生,〈跟蹤騷擾防制法爭點之評析〉,《警政論叢》,第21期,2021年12月,頁19、22;林琬珊,〈跟蹤騷擾防制法職權聲請保護令之再確認〉,《台灣法律人》,第24期,2023年6月,頁98-101。] [19: 林琬珊,同前註,頁99;盧映潔,〈跟蹤騷擾防制法之立法評析〉,《警察法學與政策》,第2期,2022年5月,頁98;溫翊佑,〈警察機關執行跟蹤騷擾案件被害人保護機制之現況與困境〉,《警專學報》,第8卷,第3期,2024年6月,頁143;立法院法制局網站,制定跟蹤騷擾防制法,網站: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33324&pid=215765,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6日;郭育吟,有人跟蹤騷擾我怎麼辦?新法六月上路 最重判處5年刑期,勵馨基金會,2022年6月8日,網址:https://www.goh.org.tw/perspectives/anti-stalking-law/,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7日。] [20: 林琬珊,同註18,頁102。] 然而保護令之聲請需先踐行書面告誡程序,亦即表示被害人須先有被跟蹤騷擾情事,並已取得書面告誡後2年內,再次經歷行為人之騷擾行為後,由被害人或警察機關、檢察官提出聲請保護令,此對被害人無疑是另一種傷害,亦透露出當初條文設計規範可更周全。因此,學者及律師提出應建立書面告誡及職權聲請保護令之平行保護機制[footnoteRef:21],即原則上應採取書面告誡先行程序,如檢警認為有必要時,得逕行向法院聲請保護令,無須待完成書面告誡後再向法院聲請保護令。爰建議應將跟騷法施行細則第15條規定中「不受書面告誡先行之限制」,移至跟騷法第5條第2項規範,並與第5條第1項就保護令之審理程序、核發保護令之內容做出不同規範,讓法院對由檢警判斷個案危險情境而提出聲請之保護令案件,可更快做出決斷,予以被害人更快速之保護,除可發揮緊急保護之功效,亦可避免可能造成相關事件未作相同處理,破壞法安定性[footnoteRef:22]。 [21: 盧映潔,同註15,頁94;馬偉桓,〈跟蹤騷擾防制法之實務與展望研討會心得隨筆〉,《中律會訊雜誌》,第24卷,第5期,2024年1月,頁56。] [22: 林琬珊,同註18,頁106。] (2) 研議跟騷法第5條第2項增訂職權聲請保護令之發動要件 針對外界對跟騷法對於保護令之聲請,不區分聲請人皆需踐行書面告誡程序引發之撻伐[footnoteRef:23],其後主管機關訂定跟騷法施行細則時,已納入各界要求聲請保護令時,應依職權考量個案具體危險情境,且不受書面告誡先行之限制之意見[footnoteRef:24]。故主管機關於跟騷法施行細則第15條規範職權聲請保護令之發動要件,並於立法理由敘明,當初立法時已認為因應緊急狀況,避免高風險個案衍生危害,依職權向法院聲請保護令,無須書面告誡先行之限制[footnoteRef:25]。 [23: 楊丞彧,與性或性別有關才算跟騷? 時力︰盼及早補洞,自由時報,2021年11月16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738257,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7日。] [24: 林琬珊,同註18,頁91。] [25: 跟騷法施行細則第15條立法理由:「一、本法立法過程中,對於是否設計緊急保護令多有討論,於立法院黨團協商時,有委員主張警察核發書面告誡至為重要,惟亦提出檢警認有必要,即得依職權向法院聲請保護令,毋庸經過書面告誡程序,會中各黨團對此見解並無表示異議。二、為因應緊急狀況,避免高風險個案衍生危害,完善被害人保護機制,爰於本條定明檢察官或警察機關依職權聲請保護令時,應審酌個案具體危險情境,且不受書面告誡先行之限制。」] 然而學者批評,縱使跟騷法施行細則第15條規定立意良善,且可補充跟騷法中職權聲請要件之不足,惟立法說明與當初立法意旨不符;又跟騷法僅於第22條概括授權訂定子法[footnoteRef:26],其性質屬於規定法律施行之細節性、技術性、程序性事項,惟跟騷法施行細則第15條規定牽涉保護令聲請門檻,且違反核發保護令者將構成刑事處罰[footnoteRef:27],對跟蹤騷擾之行為人帶來一定自由權利之限制[footnoteRef:28]。另大法官過去諸多解釋均指明,行政機關發布命令,應遵守母法文義及其授權範圍,僅得就執行法律有關之細節性、技術性事項以施行細則定之[footnoteRef:29]。故跟騷法施行細則第15條似有逾越母法文義之嫌[footnoteRef:30],爰建議主管機關研議將跟騷法施行細則第15條中「應考量個案具體危險情境」之規定提升至跟騷法第5條第2項規範。 [26: 跟騷法第22條規定:「本法施行細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27: 跟騷法第19條規定:「違反法院依第12條第1項第1款至第3款所為之保護令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30萬元以下罰金」] [28: 林琬珊,同註18,頁96。] [29: 參見司法院釋字第367號解釋理由書。] [30: 林琬珊,同註18,頁97。] 撰稿人:林淑靜 5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184/File_19846899.docx
R02704
推動低碳電力相關法制之研析
電業法;電力排碳係數管理辦法;再生能源憑證實施辦法
楊翔宇
2025-03-1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04   議題研析 一、題目:推動低碳電力相關法制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電業法、 電力排碳係數管理辦法、 再生能源憑證實施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經濟部推動「低碳電力RE30」電力分艙制度,114年[footnoteRef:1]7月1日起台灣電力公司(下稱台電公司)將依碳排將電力分為純綠電(RE100)、低碳電力(RE30)及一般電力,其中純綠電最貴、其次分別為低碳電力、一般電力。「低碳電力RE30」係指將30%無碳電(綠電)及70%排碳電混合[footnoteRef:2],其綠電來源為台電公司自建案場,規劃購買用戶須先向民間購買綠電,不足部分再由該補充性商品提供,其目的係為協助出口企業達成減碳目標、穩定綠電市場供需[footnoteRef:3]。然而,有民間團體認為,電力分艙制度將使有資源購買綠電之企業轉而採購台電公司低碳電力,變相提高未參與購買企業之碳排放量、衝擊離岸風電發展,且與現行「電證合一」制度有所衝突,恐干預綠電交易市場等,政府允宜重新評估暫緩推動[footnoteRef:4]。 [1: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2: 柳名耕,低碳電力RE30 遭疑恐漂綠,中國時報,114年2月25日,第A7版。] [3: 經濟部新聞稿,台電販售RE綠電為補充性商品 不會與民爭利,114年2月24日,網址:https://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0&news_id=11863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4: 張秉鳳,再生能源商業公會建請政府 「RE30」暫緩實施,工商時報,114年2月24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224701127-431202,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四、問題爭點 我國電業法明文規定,公用售電業(台電公司)之「電力排碳係數」應符合電業管制機關公告之基準,且有相關罰則規定。推動低碳電力新措施恐導致台電公司無法符合電力排碳係數之要求.亦可能對於我國綠電交易平台現行主要「電證合一」模式造成衝擊,爰探討我國推動「低碳電力RE30」之新措施所面臨相關法制問題。 五、探討研析 1. 「電力排碳係數」為《氣候變遷因應法》重視之減碳長期目標 按《氣候變遷因應法》第10條規定[footnoteRef:5],為達成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中央主管機關得訂定5年為1期之階段管制目標,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實施,並對外公告,其內容即包含「電力排放係數」階段目標。另中央主管機關應彙整各部門之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階段管制目標執行狀況,每年定期向行政院報告。次按《電業法》第28條規定[footnoteRef:6],公用售電業銷售電能予用戶時,其銷售電能之電力排碳係數應符合電力排碳係數基準,該基準由電業管制機關依國家能源及減碳政策訂定,並定期公告。同法第74條第1項第6款規定[footnoteRef:7],電業未依第28條第1項規定符合公告之電力排碳係數基準,由電業管機制機關處新臺幣150萬元以上1,50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另《電業法》第28條立法目的敘明,為配合環境部《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減量期程規定,爰明定由電業管制機關依國家能源及減碳政策,訂定並定期公告電力排碳係數基準。 [5: 氣候變遷因應法第10條規定:「為達成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中央主管機關得設學者專家技術諮詢小組,並應邀集中央及地方有關機關、學者、專家、民間團體,經召開公聽會程序後,訂定五年為一期之階段管制目標,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實施,並對外公開。(第1項)中央主管機關為研擬階段管制目標,於召開公聽會前,應將舉行公聽會之日期、地點及方式等事項,於舉行之日前三十日,以網際網路方式公開周知;並得登載於政府公報、新聞紙或其他適當方法廣泛周知。人民或團體得於公開周知期間內,以書面或網際網路方式載明姓名或名稱及地址提出意見送中央主管機關參考,由中央主管機關併同階段管制目標報行政院。(第2項)階段管制目標應依第五條第三項及第六條之原則訂定,其內容包括:一、國家階段管制目標。二、能源、製造、住商、運輸、農業、環境等部門階段管制目標。三、電力排放係數階段目標。(第3項)各期階段管制目標,除第一期外,中央主管機關應於下一期開始前二年提出。(第4項)各期階段管制目標經行政院核定後,中央主管機關應彙整各部門之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階段管制目標執行狀況,每年定期向行政院報告。(第5項)」] [6: 電業法第28條規定:「公用售電業銷售電能予其用戶時,其銷售電能之電力排碳係數應符合電力排碳係數基準,並向電業管制機關申報。(第1項)前項電力排碳係數基準,由電業管制機關依國家能源及減碳政策訂定,並定期公告。(第2項)第一項電力排碳係數之計算方式、申報程序與期間、審查、稽核、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電業管制機關定之。(第3項)」] [7: 電業法第74條第1項第6款規定:「電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電業管制機關處新臺幣一百五十萬元以上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六、未依第二十八條第一項規定符合公告之電力排碳係數基準。」] 就實務碳排減量規劃而言,經濟部於107年公布第1期109年電力排碳係數基準為0.492公斤CO2e/度[footnoteRef:8]、111年公布第2期114年電力排碳係數基準為0.424公斤CO2e/度[footnoteRef:9],另總統於114年1月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3次委員會議」,提出國家減碳新目標[footnoteRef:10],包含2030年達到電力排放係數階段目標為0.319公斤CO2e/度、2032年為0.294公斤CO2e/度、2035年為0.241公斤CO2e/度[footnoteRef:11]。因此,「電力排碳係數」[footnoteRef:12]核屬國家整體重要減碳長期目標之一,而非單純存在於經濟部或台電公司內部層級之減碳要求。爰有必要由主管機關依各階段目標值,訂定追蹤考核機制,確實依規劃進度控管執行情形,以期達成減量期程之目標。 [8: 台電綠網網站,溫室氣體減量的關鍵數字,電力排碳係數是什麼,110年6月10日,網址:https://service.taipower.com.tw/greennet/about/theme/19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9: 經濟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網站,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電力排碳係數基準,111年10月21日,網址:https://law.moea.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35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10: 總統府新聞稿,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3次委員會議 盼政府民間協力落實低碳生活 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心力,114年1月23日,網址: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3901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11: 總統府網站,「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3次委員會議報告事項二:積極設定減碳新目標(環境部),頁7,網址: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71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12: 氣候變遷因應法與電業法條文之用語及意義略有不同,前者為「電力排放係數」、後者為「電力排碳係數」,兩者差別在於,電力排放係數計算對象涵蓋「公用售電業」及「非公用售電業」,倘電力來源為公用售電業者,事業所採用之排放係數為依經濟部公告之電力排碳係數,電力來源為非公用售電業者,事業應以供應商提供之排放係數進行計算。詳參環境部,《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113年版,頁2-14,網址:https://ghgregistry.moenv.gov.tw/epa_ghg/GhgDownload/%E6%BA%AB%E5%AE%A4%E6%B0%A3%E9%AB%94%E6%8E%92%E6%94%BE%E9%87%8F%E7%9B%A4%E6%9F%A5%E4%BD%9C%E6%A5%AD%E6%8C%87%E5%BC%95113%E5%B9%B4%E7%89%88.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1. 允宜檢討電業法之碳排管制規範,俾利適用之標準 過往台電公司綠電納入電網,有助於降低台電公司之電力排碳係數,未來若將台電公司自建綠電案場作為「低碳電力RE30」銷售予企業,恐無法計入台電公司本身減碳,進而造成公用售電業(台電公司)之電力排碳係數上升[footnoteRef:13],難以達成國家減碳目標。有論者認為,我國電業法強制要求「售電端」之電力排碳係數基準,與其他國家有存在對「發電端」個別電廠之碳排放標準不同,實際未規範排碳汙染源之發電業,反規範非汙染源又負有供電義務之公用售電業,似有規範客體錯誤之情形,亦未被世界主要電力市場採用[footnoteRef:14],以及公用售電業如何去影響發電業提供之電力須符合電力排碳係數基準[footnoteRef:15]等疑義。 [13: 江睿智,經長拋出電價分級制 台電評估效益…一好一壞,經濟日報,113年6月1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802043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14: 高銘志,〈從新電業法修正歷程之視野審視我國法制作業不足之困境〉,《月旦法學雜誌》,第270期,106年11月,頁35。] [15: 倪茂庭、林木興、劉華美、周桂田,〈台日電業排碳管制研究〉,《 科技法律透析》,第31卷,第3期,108年3月,頁68。] 因此,若推動低碳電力,短期變通方案雖可依經濟部規劃,將電力排碳係數再區分為產業、民生類別,使產業用電之電力排碳係數維持不變,而電價受補貼之民生用電,電力排碳係數則會微幅上升,以維持總排碳量不變[footnoteRef:16]。然而,就中長期而言,仍允宜檢討電業法有關電力排碳係數基準規定,研議將其他電業主體擴大納入管理對象[footnoteRef:17],或直接以發電業之碳排放標準替代現有不適宜之售電業碳排標準,以避免適用解釋上之困擾。 [16: 經濟部新聞稿,同註3。] [17: 田立仁,〈我國推動電業改革面臨之課題與挑戰〉,《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42卷,第6期,108年6月,頁37。] 1. 評估法規修正促使再生能源憑證交易制度更具彈性 有民間團體指出,低碳電力恐擾亂我國再生能源憑證制度、引發國際對企業涉及「漂綠」(Greenwashing)[footnoteRef:18]疑慮。因現階段我國綠電及憑證交易原則上為「電證合一」模式,必須將與直供、轉供電量相符之憑證數量移轉,僅針對自發自用者,得例外採行「電證分離」模式,將未經使用之憑證讓予其他受讓人[footnoteRef:19]。依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統計資料,直轉供憑證成交紀錄為6,423,789張(截至114年3月4日)、自發自用憑證成交紀錄為173,358張(截至114年3月5日)[footnoteRef:20],換言之,實務統計我國高達97.37%之再生能源憑證係透過電證合一模式完成交易。 [18: 依據ClientEarth組織之定義,漂綠係指「公司利用廣告與公關資訊使其形象比實際上更加友善及環保永續,也是公司讓消費者轉移注意力而忽略其商業模式與活動實際上對環境造成很多破壞的一種技術。」(Greenwashing is where a company uses advertising and public messaging to appear more climate friendly and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than it really is. It’s also a technique used by certain companies to distract consumers from the fact that their business model and activities actually do a lot of environmental harm and damage.),詳參網址:https://www.clientearth.org/what-we-do/greenwashing/,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19: 再生能源憑證實施辦法第7條規定:「憑證讓與,以單張憑證為單位,受讓人應先取得憑證中心平台帳號,由讓與人以電子方式向憑證中心提出申請,並檢附讓與申請書及讓與文件供憑證中心登錄;憑證中心得揭露讓與相關資訊於憑證中心平台。(第1項)前項憑證讓與,採直供、轉供方式者,應將與直供、轉供電量相符之憑證數量讓與受讓人。但採自發自用者,得將其未經使用或宣告之憑證讓與其他受讓人。(第2項)憑證讓與以一次為原則。但情形特殊,經憑證中心同意者,不在此限。(第3項)標準局得以憑證中心平台提供憑證媒合服務。(第4項)」] [20: 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網站,直轉供憑證成交紀錄,網址:https://www.trec.org.tw/certification_trade_situation/direct_supply;自發自用憑證成交紀錄,網址:https://www.trec.org.tw/certification_trade_situation,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然而,依據全球再生能源倡議RE100公布2023年年度揭露報告(RE100 annual disclosure report 2023)[footnoteRef:21]指出,所屬會員公司2022年採購綠電方式主要為純粹購買再生能源憑證(非綑綁式憑證unbundled energy attribute certificates,為電證分離)41%、其次為購售電合約(PPAs,為電證合一)31%,且歷年來統計RE100會員公司購買再生能源之途徑,均以純粹購買再生能源憑證之電證分離模式為主。 [21: RE100,《RE100 annual disclosure report 2023》, 2024年3月6日,頁16,網址:https://www.there100.org/our-work/publications/re100-2023-annual-disclosure-report,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4日。] 雖然電證合一憑證買賣方式因涉及實際電力買賣,相較於電證分離之純粹購買再生能源憑證模式,較易提升整體再生能源電力需求,惟電證分離模式因不須與電力併同轉讓,具有交易便利性及彈性高、可在市場上直接購買取得等優勢[footnoteRef:22]。因此,我國若欲推動「低碳電力RE30」此種綠電及一般電力混合之商品,為避免提供混合電力衍生綠電數量認定上之疑義,或可研議修法放寬「電證分離」交易之可行性,提供業者純粹購買再生能源憑證之途徑,應有利於業者視其本身需求決定搭配購買再生能源憑證數量,使綠電交易市場更具彈性。 [22: 黃定容、曾致憲,〈我國再生能源憑證市場發展概況〉,《臺灣期貨雙月刊》,第66期,110年12月15日,頁15,網址:https://www.taifex.com.tw/file/taifex/CHINESE/10/eBooks/202112/1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撰稿人:楊翔宇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175/File_19846885.docx
R02703
高齡犯罪處遇相關法制研析
刑法;老人福利法
楊蕙如
2025-03-1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03 一、題目:高齡犯罪處遇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刑法、老人福利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高雄發生連環分屍案,一名73歲張姓老翁涉嫌自2024年11月底至2025年2月期間殺害包括大嫂在內的3名7旬婦人 。由於該嫌犯曾因妨害性自主、竊盜及搶奪等前科入監服刑 ,多年後以73歲高齡再涉重案,國內司法處遇制度及受刑人之社會復歸能力引起社會探討及重視。依法務部2018年統計資料顯示,統計區間在2008年起自2018年之10年間,我國在監受刑人以60歲以上至65歲未滿者增加最快,平均年增率為14.2%,而65歲以上者則以11.9%居次。國內目前在監65歲以上的受刑人即稱作老齡,主要分為兩類,一是老人犯傷害、竊盜等罪被關,這類人口在管理上風險不高;另一類是從年輕關到老的犯重罪人口 。 四、問題爭點 我國自2006年7月刑法修正施行後,採一罪一罰、重罪累犯不得假釋等政策影響下,新入監老年受刑人就出現逐年增加趨勢,國內約每10名受刑人就有1人超過60歲,高齡受刑人在獄中的心理、生理狀況,對監獄管理都是挑戰。高齡犯罪者人口增加非我國獨有現象,受刑人高齡化,管理上面臨身心疾病(失智、重病等)無法自理生活等許多潛藏危機,國內對於高齡犯罪者之社會、經濟、健康支持較乏特別規定,現況下之司法處遇與福利服務間之介接存有鴻溝,法務部矯正署正評估效法日本設「高齡專監」集中專業管理 ,爰介紹國外相關制度並審酌我國法制調整之必要。 五、探討研析 (一)日本研究高齡犯罪比例增加,再犯率較其他年齡層高 1970年代日本監獄裡幾乎沒有60歲以上的受刑人,高齡犯罪亦未受到重視,這樣的狀況卻在進入1990年代至2006年時有所改變,監獄也逐步邁向高齡化。探其原因與1990年代後之泡沫經濟造成長期經濟衰退及1995年左右開始的日本刑事司法嚴罰化的趨勢下,犯輕罪(例如在超市偷竊食物)之累犯亦可能入監有關。2017年日本法務總合研究所報告指出,日本高齡者人口數在前20年約增加1.8倍左右,然而高齡者犯罪件數卻增加3.8倍,遠高於高齡者人口數增加的比率 。 日本「犯罪白書」顯示高齡者犯罪所具有的以下特徵 :1.相較於其他年齡層刑法犯檢舉人員有減少的趨勢,高齡族群始終居高不下。2.竊盜罪(尤其是入店行竊)多。3.再犯率高,高齡者出獄後2年內再入獄的比例,比非高齡者更高,顯示高齡犯罪者問題之重要性 。 (二)高齡犯罪受刑人之處遇模式 就高齡犯罪之型態與頻率可將高齡犯罪分為三種類別:1.犯罪時已經是高齡者之「初次」型高齡犯罪者(the first-time inmates imprisoned at an older age)、2.多次重返監獄服刑之「反覆」型高齡犯罪者(the group are repeat offenders who return to prison at a later age)、3.長時間在監獄裡服刑之「長刑期」型高齡犯罪者(the group are people who have grown up old in prison due to the long sentences they are serving)等3種高齡犯罪 ;其中高齡初犯之社會復歸機率較另兩類犯罪者高,主管機關尤應加強輔導處遇避免其再犯而成為反覆型犯罪者。 一般認為受刑人會經歷加速衰老的過程,相較於與他們年齡相仿的監獄外同年齡人較老,而且老化提早約10年。復以高齡犯罪受刑人增加,對監所管理及受刑人之權益皆成為重要課題。參酌美、日兩國高齡犯罪受刑人之管理模式,概分為集中設置專責監獄及監獄附設高齡專區等兩種模式 : 1.集中設置專責監獄(美國華盛頓州模式):集中設置專責監獄有助於促進與同齡人的認同感、促進社交互動;容易滿足高齡犯罪受刑人的營養和醫療需求。例如華盛頓州將高齡及特定疾病或衰弱之受刑人集中於「州立懲治監」或「州立感化院」。而日本在廣島縣尾道監獄「尾道刑務支所」指定收容老年犯罪 ,試圖在保障高齡受刑人的健康、與達到懲處目的之間的平衡。 2.監獄附設高齡專區(美國德克薩斯州模式):由於財務方面的限制,常難以設置一個高齡專責的監獄,故將高齡犯罪受刑人分配到適當的安全級別以確保最低限度的安全條件。生活在一般監獄中的高齡犯罪受刑人得以與不同年齡層之受刑人互動,類似於監獄外的生活,從而為高齡犯罪受刑人提供了更正常的環境。我國目前臺北監獄、臺中監獄等大型監獄亦設有老齡專區 。 (三)強化弱勢出獄者轉銜處遇,降低再犯率並強化其社會復歸能力 有研究指出高齡犯罪因素(動機)除了犯罪者自身因年齡產生之身心變化(例如理性思考力、行為及情緒控制力等)外,尚具有以下社會特徵:1.社會不斷進步,社會角色不斷改變,高齡者無法適應。2.鰥寡老人,因無子女奉養,無經濟收入,造成經濟困頓且生活貧苦。3.老人退出職場後較難適應生活,老人初犯之發生與老人被迫退出職場,導致不能適應有關 。 日本司法部指出「經濟因素」導致老年人犯罪增加,其中包含沒有穩定收入、收入較低或福利支持(例如生活補助)的人比例正在增加 ,日本國內65歲以上的高齡者中,有超過20%生活於貧困之中。在21世紀初,日本的司法和福祉間的合作開始之際,為避免出獄後陷入(或回到本來的)困窮狀態、對生活感到困難而落入不斷再犯的輪迴的高齡者(部分為身心障礙者),有論者以預防性福利(preventative welfare)之概念,例如透過經濟補貼來作為對高齡者之犯罪預防之手段。 我國現行老人福利法係以維護「一般」老人尊嚴與健康、安定其生活,保障其權益、福利為主。若為緩解高齡生活困境(經濟困頓及社會適應不良)引發之反覆犯罪,仍宜強化福祉(衛生福利部)與司法處遇機構之介接,增強高齡犯罪者身心健康及經濟、謀生能力,以助其社區重返。 (四)評估修正高齡(犯罪)事件處理等修法之可行性 國人平均壽命約為80.2歲 ,刑法第63條雖規定:「未滿十八歲人或滿八十歲人犯罪者,不得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本刑為死刑或無期徒刑者,減輕其刑。」,惟對於80歲以上之犯罪者之期待「餘命」時間短,法效果似屬有限;刑法第18條規定:「……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滿八十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我國對於少年犯罪,有少年事件處理法制(12歲以上18歲未滿之人),但對於高齡犯罪者,並無專法規範,爰建議主管機關評估修正高齡(犯罪)事件處理等修法之可行性,針對特定年齡犯罪人(例如德國等國或犯罪學統計常以60歲為高齡犯罪基準 ,或我國老人福利法第2條所定65歲以上)且符合高齡特殊需求者,結合相關福利、醫療等專業,交付安置於適當之輔導謀生、福利、醫療機構或其他適當措施之處所等特別處遇,以符合老人福利法維護老人尊嚴與健康、安定其生活,保障其權益、福利之意旨 ,並期減少再犯,強化其更生、復歸社會之能力。 撰稿人:楊蕙如 � 洪學廣,高雄分屍案張嫌連續殺人嫌疑重大 法院裁定羈押禁見,中央社,2025年2月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502070279.aspx" �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502070279.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27日。 � 李啟箖,高雄分屍案!兇嫌黑歷史曝光 曾犯「性侵等罪」遭判無期徒刑,中時新聞網,2025年2月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50207004428-260402?chdtv"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50207004428-260402?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27日。 � 引述法務部矯正署署長周輝煌說明,詳參:王聖藜,受刑人高齡化 獄政管理挑戰大,聯合新聞網,2023年4月1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sdgs.udn.com/sdgs/story/123471/7100815?from=udn-referralnews_ch1010artbottom" �https://sdgs.udn.com/sdgs/story/123471/7100815?from=udn-referralnews_ch1010artbottom�,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27日。 � 60歲以上在監受刑人數2013年底全國共2,294人占所有在監受刑人數的未達4%,但2023年已達4,679人,占比達9.6%, 綜參 蕭白雪,新聞眼/監獄危機一觸即發 政府對策在哪?,聯合新聞網,2023年4月1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sdgs.udn.com/sdgs/story/123471/7100818?from=udn-referralnews_ch1010artbottom" �https://sdgs.udn.com/sdgs/story/123471/7100818?from=udn-referralnews_ch1010artbottom�,另參王聖藜、蕭白雪,受刑人老化 潛藏失智、重病危機…評估設專監,聯合新聞網,2023年4月16日,網址:https:/ /sdgs.udn.com/sdgs/story/123471/7100653?from=udn-referralnews_ch1010artbottom,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3日。 � 鄧雅心,〈日本高齡者犯罪議題與其對策―以司法和福祉合作為中心〉,《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第26集,2023年5月,頁95。 � 透過分析自昭和53年(1978)版到平成30年(2018)版的犯罪白書所歸納出日本高齡犯罪之趨勢及特徵,同前註,頁101。 � 顏榕,〈高齡社會下司法與社福連結之可能性:以緩起訴中辯護人的角色為中心〉,《全國律師》,第28卷,第7期,2024年7月,頁49。 � 第一型「初次」型高齡犯罪者(The first-time inmates imprisoned at an older age):犯罪時已經是高齡者,此類型缺乏對矯正機構環境的認識,也很可能會受到其他受刑人的傷害,亦有更多複雜情況之需求;第二類型「反覆」型高齡犯罪者(The group are repeat offenders who return to prison at a later age):此類型反覆重返監獄服刑之再犯者(repeat offenders)他們與社區連結有限,且工作經歷是零星的,較容易遇到安置的困難;第三類型「長刑期」型高齡犯罪者(the group are people who have grown up old in prison due to the long sentences they are serving):此類型由於長時間在監獄裡服刑、失去社區聯繫以及有限的工作經歷, 也非常容易監獄化,這類型更難回歸社會,有很高的再犯率。詳參:江禹嫻、劉鶴群、郭俊巖,〈高齡犯罪受刑人之福利需求與刑事司法系統面臨之挑戰〉,《社區發展季刊》,第174期,2011年6月,頁200-201。 � 江禹嫻、劉鶴群、郭俊巖,同前註,頁202-203。 �自1985年4月起尾道刑務支所被指定為收容老年囚犯的設施,詳參日本法務省網站/法務省の概要/組織案内/内部部局/矯正局/刑務作業の御利用方法/刑務作業の募集状況/尾道刑務支所,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oj.go.jp/kyousei1/kyousei05_00103.html" �https://www.moj.go.jp/kyousei1/kyousei05_00103.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3日。 � 曾健祐、王聖藜,「犯人照顧犯人」 監獄養老院化?,聯合新聞網,2023年4月16日,網址:https://sdgs.udn.com/sdgs/story/123471/7100817?from=udn-referralnews_ch1010artbottom,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3日。 � 江禹嫻、劉鶴群、郭俊巖,同註8,頁200。 � 江禹嫻、劉鶴群、郭俊巖,同註8,頁201。 � 依內政部2024年8月發布之統計資料國人平均壽命為80.2歲,其中男性76.9歲、女性83.7歲,內政部首頁/主題服務/統計主題專區/業務統計/關於統計/最新消息,113年第34週內政統計通報,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2905&s=319132" �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2905&s=319132�,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3日。 � 江禹嫻、劉鶴群、郭俊巖,同註8,頁199。 � 老人福利法第1條規定:「為維護老人尊嚴與健康,延緩老人失能,安定老人生活,保障老人權益,增進老人福利,特制定本法。」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171/File_19846883.doc
R02702
德國聯邦議會議員公費助理法制簡介
null
陳韋佑
2025-03-1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02 議題研析 一、題目:德國聯邦議會議員公費助理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德國乃施行內閣制的聯邦國家。依基本法第76條第1項規定 ,法案應由聯邦政府、聯邦議會議員或聯邦參議院提出於聯邦議會。因此聯邦政府、聯邦參議院及來自聯邦議會內部之聯邦議員,皆有法律案的提案權。 (二)根據聯邦議會所提供之統計資料,從2021年 10月24日到2025年1月3日為止(第20屆立法任期原應為2021年10月至2025年10月,但德國總統於2024年12月27日正式宣告解散國會),向聯邦議會提交的法律案總數共682件,其中聯邦政府共提案為358件,聯邦參議院的提案共89件,其餘235件法律提案則由聯邦議會會議員所提出 。相較於聯邦政府法案提案約占總數52.4%,而聯邦議會議員法案提案約占總數34.4%,由此可見聯邦議會議員之助理職務負擔,尚屬繁重。 四、問題爭點 德國聯邦議會議員助理不具公務員身分,助理與聯邦議會行政部門之間不存在任何勞動契約關係。公費助理皆由國會議員聘用,國會議員亦得決定何時與所聘助理終止勞動契約關係,此點與我國立法委員公費助理運作現況相同。惟德國聯邦議會議員法律關係法第12條第3a項、第51條第4項及第5項特別明文規範,國會議員浮報助理費之處理方式,與我國處理情況不同,爰簡介德國聯邦議員助理法制內容,以資參考。 五、探討研析 (1) 助理人事制度 關於聯邦議會議員助理費用之運用、議員與助理聘僱關係及助理之法律地位,「德國聯邦議會議員法律關係法」(Gesetz über die Rechtsverhältnisse der Mitglieder des Deutschen Bundestages, AbgG) 第12條第3項已有規定,擇要說明如下: 1.聯邦議會議員所聘僱之協助完成國會工作之 助理費,於 檢具證明下,可獲得 補助。該補助請求權不得讓與其他聯邦議會議員。 2.若助理現為或曾為聯邦議會議員之 血親、配偶或姻親者,與其之勞動契約之費用, 原則上不予補助。與聯邦議會議員之生活伴侶或過去之 生活伴侶之勞動契約所生費用,亦同。 3.關於補助費用之額度、要件、勞動契約必要之最低標準及其他事項之相關規定,由預算法與長老院 (Altestenrat)所訂定之施行細則規定之。 4.助理薪資與其他費用之 核銷, 由聯邦議會行政部門為之。聯邦議會對第三人不負擔保責任。 5. 助理不具公務員身分。 助理與聯邦議會行政部門之間並不存在勞動法關係。 公費助理係由議員聘用,聯邦議會議員亦得決定,何時與所聘助理終止勞動契約關係。此外,為執行黨團業務,聯邦議會各黨團均設有黨團服務處(Frakionsdiente),該處配置各工作群或工作小組之具有學術背景的黨團助理,為黨團所設立之工作群或工作小組進行準備工作或提供諮詢意見。受聘用之議員助理並無資格條件限制,但黨團服務處配置的學術助理須具有相當學術背景,且須具大學以上學歷。 (2) 助理工作職別 依德國聯邦議會歷史資料手冊(Datenhandbuch zur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Bundestages) 提供之統計資料,2022年聯邦議會聘用之助理總數共5,017人,全職助理2,632人,占全體52.4%;派駐選區助理3,210人,占全體63.9%;助理分類中以學術助理2,137人最多,占全體42.5%,依其職務性質、工作地點統計各類人數,如下表。 2022年德國聯邦議會議員助理人數統計表 全職或兼職 工作地點 助理分類 年份 人數 全職 兼職 柏林 選區 文書及辦事員 秘書及辦公室專員 專員 學術助理 其他 2022 5,017 2,632 2,385 1,807 3,210 809 494 1,494 2,137 83 資料來源:德國聯邦議會歷史資料手冊,同註6。 (3) 相關權利義務 依「聯邦議會議員法律關係法」第12條第3項之施行細則附件,助理職務依工作繁簡程度分為4個等級,依序為「文書處理及辦事員」、「秘書及辦公室專員」、「專員」及「學術助理」。逐級工作內容愈顯複雜,所需專業背景或工作經驗愈顯強烈,薪資待遇亦有不同。 依「聯邦議會議員法律關係法」第32條第3項 規定,助理費用應發給至立法議期屆滿月份之最後1日。議員若於立法議期中離職,除提前終止勞動法關係外,助理費用應發給至離職後第5個月月底。於2024年3月1日每位聯邦議員每月可支領助理費用為25,874歐元 (約新臺幣890,065元),另依德國聯邦議會歷史資料手冊提供之統計資料 ,每位助理所領聖誕津貼為月薪的82.5%,度假津貼亦為月薪的82.5%。此外,議員助理之具體權利義務,係規定於「德國聯邦議會議員法律關係法」第12條第3項第5句及依第34條規定訂定之施行細則第7條所規定之勞動契約中。 (4) 助理費浮報之處理規範 關於國會助理費用之發給與核銷,德國依「聯邦議會議員法律關係法」第12條第3項規定,德國聯邦議會議員檢附證明申請國會助理費用,國會行政單位則負責編列國會助理費用預算編列及撥付款項,此點與我國運作方式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德國法制上關於聯邦議會議員浮報助理工作費之處理,依「德國聯邦議會議員法律關係法」第12條第3a項規定 略以,國會助理工作費用之申請,如 非確實執行協助議員完成議會之 工作,因而不准於上班時間從事者, 不予報銷。德國聯邦議會主席團對於違反上開規定之議員,得確認最高 處以該名議員年度報酬半額之罰鍰。罰鍰由議長以行政處分為之。 依同法第51條第4項 及第5項 規定略以,議長應於聽取相關國會議員陳述意見後,對違紀事實及法律進行調查。議長得要求國會議員提供補充資料以解釋或澄清事實,並得向該國會議員所屬黨團主席徵求意見。如議長確信發生浮報工作費情事,應將審查結果告知主席團及黨團主席。主席團聽取相關國會議員陳述意見後,應確認有無違反助理工作規定。依第12條第3a項之請求,由議長以聯邦議會名義作成行政處分。若確認聯邦議會議員已違反其依本法之義務時,應 公開於公報。 另外德國的「中央或地方民意代表」並不隸屬於「公務員」之概念,德國刑法第11條第1項第2款有關公務員的定義,完全排除行使立法權之聯邦及地方民意代表,依其規定公務員包括:(1)執掌行政權的行政人員或法官;(2)與政府具有公法關係者;(3)受到政府委託行使公權力之人。由於民意代表完全不在德國刑法有關公務員之定義中,因此 所有涉及公務員瀆職行為(Straftat im Amt)的罪名規範, 不適用於民意代表 。另針對其職務特性為特別規範。 (5) 結語 由此可見,德國聯邦議會基於國會自律原則,對於國會議員浮報國會助理工作費之處理,是以議員違紀行為由議會內部進行調查及裁處,並將調查結果公開於選民及社會大眾,特別是德國未將國會議員列入公務員概念,不適用關於公務員瀆職罪之刑罰規定,而係以行政罰與公開違紀行為方式追究行政責任與訴諸政治責任,或可供我國參考。 撰稿人:陳韋佑 � Art. 76 Abs.1 GG:" (1) Gesetzesvorlagen werden beim Bundestage durch die Bundesregierung, aus der Mitte des Bundestages oder durch den Bundesrat eingebracht." �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德國聯邦議會網站,網址:https://www.bundestag.de/resource/blob/870008/26b58a3b252 92390fc461008a1412067/gesetzgebung_wp20.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 Gesetz über die Rechtsverhältnisse der Mitglieder des Deutschen Bundestages,網址:https://www.gesetze-im-internet.de/abgg/,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 長老院由聯邦議會議長、副議長及其他23名經驗豐富的議員組成,主要協助聯邦議會議長推動業務並負責協調聯邦議會議程及爭議事項。德國聯邦議會網站,網址:https://www.bundestag.de/� HYPERLINK "https://www.bundestag.de/parlament/aeltestenrat" �parlament/aeltestenrat�,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4日。 � Datenhandbuch zur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Bundestages,網址: https://www.bundestag .de/dokumente/parlamentsarchiv/datenhandbuch/17/kapitel-17-475968,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4日。 � 同註� NOTEREF _Ref192064186 \h � \* MERGEFORMAT �4�。 � 德國聯邦議會網站,網址:https://www.bundestag.de/abgeordnete/mdb_diaeten/1334d-260 80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 同註� NOTEREF _Ref191289043 \h � \* MERGEFORMAT �6�。 � §12 Abs.3a AbgG:"(3a) Ausgeschlossen ist die Erstattung für Tätigkeiten der Mitarbeiter, die nicht der Unterstützung bei der Erledigung der parlamentarischen Arbeit dienen und deshalb nicht in der Arbeitszeit ausgeübt werden dürfen. Das Präsidium kann gegen ein Mitglied des Bundestages, das hiergegen verstößt, ein Ordnungsgeld bis zur Höhe der Hälfte der jährlichen Abgeordnetenentschädigung festsetzen. Der Präsident macht das Ordnungsgeld durch Verwaltungsakt geltend. § 31 bleibt unberührt. Das Nähere bestimmen die Verhaltensregeln des Elften Abschnitts." � §51 Abs.4 AbgG:"(4) Werden anzeigepflichtige Tätigkeiten, Einkünfte oder Unternehmensbeteiligungen nicht angezeigt oder wird gegen die Pflichten nach § 44a Absatz 2 bis 4 oder § 12 Absatz 3a Satz 1 verstoßen, kann das Präsidium nach erneuter Anhörung ein Ordnungsgeld festsetzen. Die Höhe des Ordnungsgeldes bemisst sich nach der Schwere des Einzelfalles und nach dem Grad des Verschuldens. Es kann bis zur Höhe der Hälfte der jährlichen Abgeordnetenentschädigung festgesetzt werden. Der Präsident führt die Festsetzung aus. Der Präsident macht das Ordnungsgeld durch Verwaltungsakt geltend. Auf Wunsch des betreffenden Mitglieds kann eine Ratenzahlung vereinbart werden. § 31 Satz 3 und 4 gilt entsprechend." � §51 Abs.5 AbgG:"(5) In Fällen des § 12 Absatz 3a und des § 44a Absatz 5 leitet der Präsident nach Anhörung des betroffenen Mitglieds eine Prüfung in tatsächlicher und rechtlicher Hinsicht ein. Dabei ist bei der Prüfung auf Vorliegen einer angemessenen Gegenleistung im Sinne des § 44a Absatz 2 Satz 3 auf die Verkehrsüblichkeit abzustellen; hilfsweise ist entscheidend, ob Leistung und Gegenleistung offensichtlich außer Verhältnis stehen. Maßnahmen nach diesem Absatz setzen voraus, dass der Erhalt der Zuwendung oder des Vermögensvorteils nicht länger als drei Jahre zurückliegt. Der Präsident kann von dem Mitglied ergänzende Auskünfte zur Erläuterung und Aufklärung des Sachverhalts verlangen und den Vorsitzenden der Fraktion, der dieses Mitglied angehört, um Stellungnahme bitten. Ergibt sich nach der Überzeugung des Präsidenten, dass eine unzulässige Zuwendung nach § 44a Absatz 2 bis 4 oder ein Fall des § 12 Absatz 3a vorliegt, teilt er das Ergebnis der Überprüfung dem Präsidium und den Vorsitzenden der Fraktionen mit. Das Präsidium stellt nach Anhörung des betroffenen Mitglieds fest, ob ein Verstoß gegen § 44a Absatz 2 bis 4 oder gegen Regeln der Mitarbeiterbeschäftigung vorliegt. Der Präsident macht Ansprüche nach § 12 Absatz 3a und den Anspruch gemäß § 44a Absatz 5 durch Verwaltungsakt geltend. Die Feststellung, dass ein Mitglied des Bundestages seine Pflichten nach diesem Gesetz verletzt hat, wird unbeschadet weiterer Sanktionen nach § 12 Absatz 3a und § 44a als Drucksache veröffentlicht. Die Feststellung, dass kein Verstoß vorliegt, wird auf Wunsch des Mitglieds des Bundestages veröffentlicht. Absatz 3 gilt entsprechend. � 許恒達,〈賄賂罪職務行為之再探討:以民意代表受賄事例為中心〉,《檢察新論》,第17期,104年1月,頁86;有關德國刑法,網址:https://dejure.org/gesetze/StGB,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4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169/File_19846880.doc
R02701
澳洲《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簡介
null
陳秋芬
2025-03-1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01 議題研析 一、題目:澳洲《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 ,近年來,大型社群平台無償使用新聞媒體內容獲取可觀流量及廣告收益,卻未與新聞媒體進行合理分潤,導致新聞媒體營收持續下滑。據統計,2019 年台灣數位廣告收益約新臺幣458億元,其中Google和Meta(Facebook)即占6至8成,顯示數位平台透過轉載新聞內容獲取龐大利益,卻未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 四、問題爭點 目前我國法制體系中,尚未制定類似美國《新聞競爭及保護法》(JCPA)或澳洲《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等規範。為實踐「新聞有價 」理念,並促進數位產業的均衡發展,考量澳洲係類此法案之立法先驅,本文擬就澳洲《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為介紹,供我國後續立法參考。 五、探討研析 (一)澳洲《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立法目的及簡介 2021年2月25日,澳洲通過《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 》,對《2010年競爭與消費者法》進行修正,該法案旨在解決數位平台與澳洲新聞企業間議價能力不對等的問題,並支持數位時代中澳洲新聞媒體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 《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建立了一套強制性行為準則及議價機制,確保新聞媒體企業能就其內容在數位平台上的使用獲得公平合理的報酬。同時,明確界定了數位平台與新聞媒體企業的相關定義。數位平台被定義為提供特定數位服務的企業,而新聞媒體企業需符合多項條件,包括製作核心新聞內容、以澳洲民眾為主要服務對象,並遵守專業新聞標準。新聞媒體企業須向澳洲通訊與媒體管理局(以下簡稱ACMA)申請註冊,經審核通過後方可參與議價程序。 此外,《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對數位平台的義務作出詳細規範,包括:向新聞媒體提供內容使用相關資訊、提前通知演算法變更可能對新聞內容流量的影響,以及建立原創內容識別機制以保障新聞內容的權益。為解決數位平台與新聞媒體企業之間的分歧,《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亦設立了調解與仲裁程序,確保雙方能在公平合理的框架下達成協議,進一步促進數位媒體生態的平衡發展。 (二)澳洲《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運作流程 《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在運作機制上,要求數位平台與註冊新聞企業進行誠信談判,協商新聞內容的使用報酬。如果雙方無法在3個月內達成協議,則進入由ACMA指派調解員主持的調解程序。若調解仍未成功,則進入強制仲裁階段,由仲裁小組根據雙方提交的最終報價作出裁定。仲裁小組的決定對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並確保報酬金額符合公共利益。 此外,根據《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第52ZZI條以下還允許數位平台與註冊新聞企業簽訂自願協議,若雙方達成協議,則可豁免相關的強制議價與仲裁規定。另為確保法律有效實施並能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調整,《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第52ZZS條規定應在生效後的12個月內對其運作情況進行定期審查 。 (三)澳洲推出新聞談判激勵措施之諮詢文件,後續發展值得持續關注 惟值得持續關注的是,據報導 ,Meta(Facebook的母公司)於2024年3月宣布,將不再續簽與澳洲新聞媒體公司達成的商業協議,並表示在協議到期後,仍允許澳洲新聞內容的訪問。此舉雖不同於2021年Meta在與聯邦政府就相關立法談判期間短暫封鎖新聞內容的做法,但也意味著Meta在未續約的情況下,將繼續免費使用新聞內容。針對此,有論者建議澳洲政府依據《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第52E條規定,將Meta列為「指定數位平台」,以強制其與註冊新聞企業進行談判。然而,加拿大採取類似措施時,Meta選擇直接將所有新聞內容從Facebook和Instagram上移除 、 ,顯示其寧願完全移除新聞內容,也不願支付相關費用 。 基於上述情況,澳洲政府 承認大型數位平台是澳洲新聞媒體接觸網路受眾的重要夥伴,但也承認現行法案的侷限性,無法阻止數位平台透過移除新聞內容來規避其義務,這將不利於澳洲民眾的利益。然考量到大量澳洲民眾仍依賴數位平台獲取新聞資訊,政府選擇不依據法案第52E條將Meta列為「指定數位平台」,而是提出新聞談判激勵措施(News Bargaining Incentive)作為替代方案。 該激勵措施旨在鼓勵大型數位平台與註冊新聞企業達成或續簽商業協議,並採用收費與抵扣機制。未與註冊新聞企業達成協議的平台需支付收費,而已達成協議的平台則可為抵扣。澳洲政府強調,此政策並非為創造政府收入,且適用於運營重要社交媒體或搜索服務的大型數位平台,無論其是否承載新聞內容,但目前該措施尚未正式通過 。 (四)比較法之借鏡 綜上所述,整體而言,澳洲《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透過立法建立了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之間的協商機制,不僅促進了雙方的公平議價,還為數位時代下澳洲新聞媒體行業的永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具備值得我國參考與借鑒的價值。為協助主管機關研議及本院委員審查相關法案,特將澳洲《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的重要條文及意旨彙整於表1,以供參考。 表1-澳洲《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條文彙整表 步驟 條文意旨 相關條文 指定數位平台 澳洲財政部長得將符合條件的數位平台指定為受法案約束的對象,例如提供特定數位服務的公司(如Google、Facebook等)。 52E (數位平台指定) 註冊新聞企業 新聞媒體企業需向ACMA註冊,並通過審核成為註冊新聞企業,以符合參與議價程序的資格。 52F(申請註冊) 52G(註冊條件) 52H(撤銷註冊) 啟動議價 1. 註冊新聞企業與指定數位平台進行誠信談判,協商新聞內容的使用報酬。 2. 若雙方能達成協議,則完成流程。 52ZE(議價通知) 3. 52ZH (誠信談判義務) 4. 52ZI (達成協議通知) 若無法達成協議 → 調解 1. 若雙方在通知後的3個月內未能就核心議價問題達成協議,或雙方同意將問題提交調解,則進入調解程序。 2. 調解由ACMA指派調解員主持,雙方需誠信參與調解。 52ZIA(調解義務) 1. 52ZIB(調解規則) 2. 52ZIC(調解終止) 若調解失敗 → 仲裁 1. 若調解在2個月內未能成功(或雙方同意延長至最多4個月),則進入仲裁程序。 2. 仲裁由仲裁小組主持,雙方需提交最終報價,仲裁小組根據報價進行裁定,並作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決定。 52ZL(仲裁通知) 1. 52ZM (仲裁小組組成) 2. 52ZX (最終報價仲裁) 資料來源:作者彙整自製 同時,對於有意制定類似法律的我國而言,建議主管機關務必持續關注澳洲新聞談判激勵措施之後續發展,並於本院委員審查法案時,適時向委員提供我國事前準備的相應對策及因應挑戰之具體報告與說明,作為本院委員審查法案之參考依據。 撰稿人:陳秋芬 � 陳薏云,藍將媒體議價法列優先法案 參考美澳規範要求數位平台支付授權金,YAHOO!新聞, 2025年2月2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tw.news.yahoo.com/%E8%97%8D%E5%B0%87%E5%AA%92%E9%AB%94%E8%AD%B0%E5%83%B9%E6%B3%95%E5%88%97%E5%84%AA%E5%85%88%E6%B3%95%E6%A1%88-%E5%8F%83%E8%80%83%E7%BE%8E%E6%BE%B3%E8%A6%8F%E7%AF%84%E8%A6%81%E6%B1%82%E6%95%B8%E4%BD%8D%E5%B9%B3%E5%8F%B0%E6%94%AF%E4%BB%98%E6%8E%88%E6%AC%8A%E9%87%91-055333731.html" �https://tw.news.yahoo.com/%E8%97%8D%E5%B0%87%E5%AA%92%E9%AB%94%E8%AD%B0%E5%83%B9%E6%B3%95%E5%88%97%E5%84%AA%E5%85%88%E6%B3%95%E6%A1%88-%E5%8F%83%E8%80%83%E7%BE%8E%E6%BE%B3%E8%A6%8F%E7%AF%84%E8%A6%81%E6%B1%82%E6%95%B8%E4%BD%8D%E5%B9%B3%E5%8F%B0%E6%94%AF%E4%BB%98%E6%8E%88%E6%AC%8A%E9%87%91-05533373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27日。 � 本議題年分之使用,因部分內容涉及外國法制之介紹,為利閱讀與比較,統一以西元紀年表示,俾利索引。 � 「新聞有價」之理念源於新聞內容的產製需投入大量人力與資源。然而,數位平台如Google和Meta等雖不產製內容,卻透過搜尋引擎及社群平台無償使用新聞內容,並藉此獲取可觀的廣告收益。此種不對等的競爭模式,已嚴重影響傳統媒體的營運,迫使媒體在維持新聞品質與維持生存之間陷入兩難。因此,建立合理的新聞內容付費機制,實為維護優質新聞生態之關鍵,陳擷安,自由廣場》拯救台灣媒體生態/新聞有價 國會應速通過相關法案,自由時報,2024年10月1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672461"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672461�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27日。 � 《Treasury Laws Amendment (News Media and Digital Platforms Mandatory Bargaining Code) Act 2021》,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legislation.gov.au/C2021A00021/latest/text" �https://www.legislation.gov.au/C2021A00021/latest/text�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3日。 � Treasury Laws Amendment (News Media And Digital Platforms Mandatory Bargaining Code) Bill 2021-Revised Explanatory Memorandum,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accc.gov.au/system/files/Revised%20explanatory%20memorandum.pdf?ref=0&download=y" �https://www.accc.gov.au/system/files/Revised%20explanatory%20memorandum.pdf?ref=0&download=y�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3日。 � 根據審查報告指出,《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案》於2021年3月3日正式生效。在法律實施期間,數位平台(如Google和Meta)已與多家服務於都市和區域地區的大型及小型新聞企業,在法案框架外達成商業協議(即自願協議之意)。此外,已有28家新聞企業根據《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第3部分的規定,向ACMA完成註冊。另審查報告亦指出,雖非所有新聞企業均能與Google和/或Meta達成商業協議。然而,數位平台在商業協議之外亦對澳洲新聞業提供支持。例如,Meta於2021年8月宣布成立「Facebook澳洲新聞基金」,投入1,500萬澳元,用於支持公共利益新聞及促進區域和數位新聞編輯室的創新與經濟可持續性。2022年3月,Meta進一步宣布,該基金將向54家新聞出版商及獨立記者提供總計500萬澳元的資助。Review of the News Media and Digital Platforms Mandatory Bargaining Code,網址:� HYPERLINK "https://treasury.gov.au/consultation/c2022-264356" �https://treasury.gov.au/consultation/c2022-264356�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3日。 � Matthew Doran、Georgia Roberts,Meta won't renew commercial deals with Australian news media,ABC NEWS,2024年3月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abc.net.au/news/2024-03-01/meta-won-t-renew-deal-with-australian-news-media/103533874" �https://www.abc.net.au/news/2024-03-01/meta-won-t-renew-deal-with-australian-news-media/103533874�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4日。 � David Moscrop,Meta’s news ban in Canada has led to a media disaster. What does that mean for US efforts to wrangle big tech platforms?,GZERO North,2024年8月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gzeromedia.com/gzero-north/metas-news-ban-in-canada-has-led-to-a-media-disaster-what-does-that-mean-for-us-efforts-to-wrangle-big-tech-platforms" �https://www.gzeromedia.com/gzero-north/metas-news-ban-in-canada-has-led-to-a-media-disaster-what-does-that-mean-for-us-efforts-to-wrangle-big-tech-platforms�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3日。 � 依媒體生態系統觀察站所提出之報告第3頁指出,加拿大由於禁令的影響,加拿大民眾消費的新聞量大量減少,加拿大民眾在線上看到的新聞內容顯著減少,每天在Instagram和Facebook上的新聞瀏覽量估計減少了約1100萬次。儘管如此,加拿大民眾仍然透過這些平台了解政治和時事,但相比以往,這些資訊變得更加偏頗且事實性更低。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加拿大民眾甚至沒有意識到這種變化,且似乎也沒有主動尋找其他新聞來源, Old News, New Reality: A Year of Meta’s News Ban in Canada,Media Ecosystem Observatory,2024年8月,網址:� HYPERLINK "https://static1.squarespace.com/static/6450265301129e5dbabfe8a2/t/66abc129a067dd5093067dfd/1722532138528/Meta+News+Ban+Report.2.pdf" �https://static1.squarespace.com/static/6450265301129e5dbabfe8a2/t/66abc129a067dd5093067dfd/1722532138528/Meta+News+Ban+Report.2.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4日。 � Rod Sims,The Albanese government’s news bargaining incentive will force platforms back to the existing code,2024年12月1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4/dec/13/albanese-rod-sims-facebook-tiktok-meta-google"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4/dec/13/albanese-rod-sims-facebook-tiktok-meta-google�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3日。 � The Hon Michelle Rowland MP Minister for Communications,Albanes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News Bargaining Incentive ,2024年12月1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minister.infrastructure.gov.au/rowland/media-release/albanese-government-establish-news-bargaining-incentive" �https://minister.infrastructure.gov.au/rowland/media-release/albanese-government-establish-news-bargaining-incentive�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4日。 � Krishani Dhanji,Labor moving too slowly on making big tech pay Australian media for news, Coalition and Greens say ,The Guardian,2025年2月17日。網址: � HYPERLINK "https://www.theguardian.com/media/2025/feb/17/labor-moving-too-slowly-on-making-big-tech-pay-australian-media-for-news-coalition-and-greens-say" �https://www.theguardian.com/media/2025/feb/17/labor-moving-too-slowly-on-making-big-tech-pay-australian-media-for-news-coalition-and-greens-say�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4日。 3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051/File_19846822.doc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R02700
酒類強制標示警語之法制研析
菸酒管理法;酒類標示管理辦法
李郁強
2025-03-0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00 議題研析 一、題目:酒類強制標示警語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菸酒管理法、酒類標示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歐洲區域辦事處表示,酒精造成歐洲各地每年80萬人死亡,卻只有15%的受訪者知道酒精會導致乳癌,39%的受訪者知道酒精與結腸炎的關聯;鑑於歐洲民眾普遍缺乏酒精致癌認知,WHO因此呼籲比照菸害警語,在酒精飲品加註明確且顯著的罹癌風險警語,或與圖片相結合,以「最大化地擴大影響範圍,向消費者提供清楚、精確的資訊,讓他們為自己的健康做出明智的選擇」[footnoteRef:1]。 [1: 張曉雯譯,歐洲缺乏酒精致癌認知 世衛籲:酒類加註罹癌風險警語,中央社,114年2月15日,國外醫藥衛生。] (二)關於酒精飲品警語標示,WHO歐盟27個會員國中,目前只有3個國家規定酒精飲品加註某種形式的警語,分別為法國、立陶宛與德國;而愛爾蘭將自2026年5月起,在酒精飲品上加註更廣泛的癌症風險警語[footnoteRef:2]。 [2: 張曉雯譯,同註1。] 四、問題爭點 飲酒僅次於吸菸及肥胖,是第3大可預防之致癌因素。目前已確知飲酒會增加至少7種癌症風險,包括口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大腸癌、直腸癌、乳癌[footnoteRef:3]。在美國,飲酒造成每年約10萬名癌症病例及2萬名癌症死亡個案,醫務總監莫西指出,以乳癌而言,有16.4%可歸因於飲酒。美國目前的警語是於1988年訂定:「基於(嬰兒)先天缺陷風險,女性在孕期中不應飲酒」、「飲酒有損駕駛車輛或操作機械的能力,且可能導致健康問題」。美國醫務總監呼籲其國會效法韓國、愛爾蘭等其他國家的作法更新警語,俾能反映當前公認的癌症風險[footnoteRef:4]。我國於《菸酒管理法》已強制酒類標示若干警語,然而能否反映當前公認之癌症風險?這樣強制標示警語,是否有侵害言論自由之虞?遂有檢討之必要。 [3: 翰晃,酒精會引發七種癌症,台灣癌症防治網,105年7月21日,網址:http://web.tccf.org.tw/lib/addon.php?act=post&id=396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4日。] [4: 張曉雯譯,同註1。] 五、探討研析 (一)外國立法例(韓國、愛爾蘭)簡介 1.韓國 2015年3月韓國國會通過《國民健康增進法》(국민건강증진법)[footnoteRef:5],該法第8條第4款規定,酒類銷售容器上除強制標示「過量飲酒有害健康」外,增訂標示「懷孕期間飲酒可能損害胎兒的健康」之警語,並於2016年9月3日實施。 [5: 국민건강증진법,網址:https://www.law.go.kr/%EB%B2%95%EB%A0%B9/%EA%B5%AD%EB%AF%BC%EA%B1%B4%EA%B0%95%EC%A6%9D%EC%A7%84%EB%B2%9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5日。] 2.愛爾蘭 愛爾蘭衛生部部長依據《2018公共衛生(酒精)法》(Public Health (Alcohol) Act 2018)[footnoteRef:6]第5條、第12條之授權,於2023年5月簽署《2023公共衛生(酒精)(標示)條例》(Public Health (Alcohol)(Labelling)Regulations 2023)[footnoteRef:7],明定2026年5月22日在愛爾蘭銷售的所有酒精飲料,標籤上須清楚載明酒精濃度、卡路里含量、相關內容物及有關健康風險的警語;包括懷孕期間飲酒的任何相關風險,也包括警告「飲酒過量將導致肝病」、「酒精與致命癌症之間有直接關聯」等,並須在標籤加上可讓消費者掃描當地衛生機關查詢酒精相關知識的QR Code等等[footnoteRef:8]。 [6: Public Health (Alcohol) Act 2018,網址:https://www.irishstatutebook.ie/eli/2018/act/24/enacted/en/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4日。] [7: Public Health (Alcohol)(Labelling)Regulations 2023,網址:https://www.irishstatutebook.ie/eli/2023/si/249/made/en/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4日。] [8: 張淯翔,威士忌、葡萄酒與所有含酒精飲料 酒標竟然要上警語了! 愛爾蘭開第一槍!你怎麼看,酒訊網,112年5月24日,網址:https://ch-9.net/article/0UIypNW1tT,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4日。] (二)我國現行酒類警語仍有改進空間,建議主管機關參酌世界各國立法趨勢,研議增訂相關警語 我國《菸酒管理法》第32條第1項規定:「酒經包裝出售者,製造業者或進口業者應於直接接觸酒之容器上標示下列事項:……。九、『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或其他警語。十、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標示事項。」依據同條第6項規定訂定之《酒類標示管理辦法》第11條第1項、第2項規定:「酒類之警語標示,應以長寬為二點六五毫米以上字體於酒品容器最大外表面積明顯處清楚為之,其顏色應與底色互為對比,以利辨識。(第1項)前項警語標示,除酒精類外,應以『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或下列警語之一標示:一、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二、飲酒過量,害人害己。三、未滿18歲禁止飲酒。四、短時間內大量灌酒會使人立即喪命。五、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之警語。(第2項)」。 其中「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之警語」如下:財政部於99年9月1日以台財庫第09900370061號公告料理酒類之警語,得標示「食用含酒料理 請勿開車」;並為協助推廣「酒後找代駕」觀念,提高民眾運用酒後代駕之接受度,於111年1月27日以台財庫第11103616810號公告,新增酒品警語「找代駕 保平安」、「安全誠無價 酒後找代駕」或「酒後找代駕 平安送到家」3則。綜上,目前我國尚未規定飲酒與癌症相關之警語。是以,我國現行酒類警語仍有改進空間。爰建議主管機關參酌世界各國立法趨勢,研議增訂相關警語規定。 (三)強制規定酒類標示警語,係提供更多資訊以保障消費者權利 關於強制酒類表示警語,是否有侵害言論自由之虞?司法院釋字414號解釋[footnoteRef:9],似認為商業性言論的價值較低,而不能與其他言論自由之保障等同視之,所受保護較低。然而,在司法院釋字第577號解釋理由書指出:「……商品標示為提供商品客觀資訊之方式,為商業言論之一種,有助於消費大眾之合理經濟抉擇。是以,商品標示如係為促進合法交易活動,其內容又非虛偽不實或不致產生誤導作用者,其所具有資訊提供、意見形成進而自我實現之功能,與其他事務領域之言論並無二致,應屬憲法第11條言論自由保障之範圍,……」[footnoteRef:10],已不再認為商業性言論為低價值言論,並且選用中度審查標準加以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司法院釋字第577號解釋之意旨,可知商業性言論自由保障之目的,不僅是在保障表意者自我實現,也在保障聽者的權利,有助於消費大眾取得足夠的資訊,以作為其交易的判斷基礎。 [9: 憲法法庭,藥事法等法規就藥物廣告應先經核准等規定違憲?,釋字第414號解釋,85年11月08日,網址: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id=31059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3日。] [10: 憲法法庭,菸害防制法命業者標示尼古丁等含量違憲?,釋字第577號解釋,93年05月07日,網址: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id=310758,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3日。] 有學者提出,參照美國法,在商業性言論的脈絡下,縱使是強制揭露資訊的案件,並不等於必須提高審查標準,原因便在於揭露資訊有助於保障消費者的權利[footnoteRef:11];我國法對於菸品之廣告、包裝標示等在《菸害防制法》中已有較為嚴密的規範,且過去在司法院釋字第577號、第794號解釋[footnoteRef:12],也已經對於這些管制的合憲性進行檢視。然而菸害與酒害的風險性質有所不同,以目前酒類警語規範以觀,亦可見管制措施的立法理由尚缺乏正確性、有效性的論證,也與國際趨勢有所落差。至於規範酒類標示警語,是否會有褓母國家(nanny state),對於人民自主決定能力不信任而過度干預之疑慮?有學者認為,司法院釋字第794號是對於菸品禁絕資訊,而酒類警語標示是提供資訊使得消費者擁有充分的資訊下,更能憑其自由意志做出知情的(informed)選擇,實有所不同[footnoteRef:13]。故而,強制酒類標示警語,似無侵害言論自由之虞,爰建議主管機關積極研議相關警語,以提供消費者正確資訊,提升其對於酒類之風險意識。 [11: 張兆恬,〈酒類廣告強制標示警語之合憲性議題—最高行政法院111年度上字第724號裁定〉,《新學林法學》,第4期,113年8月,頁61。] [12: 憲法法庭,釋字第794號【限制菸品業者顯名贊助活動案】,109年08月28日 院台大二字第1090024906號,網址: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id=31097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3日。] [13: 張兆恬,同註11,頁69。] 撰稿人:李郁強 2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008/File_19846791.docx
R02699
高速公路二次事故防制相關問題研析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公路法;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車輛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
楊盛旺
2025-03-0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99 議題研析 一、題目:高速公路二次事故防制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公路法、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車輛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footnoteRef:1],台88線快速公路114年2月間發生事故,警方初步調查係2部自小客車追撞,駕駛人於車輛後方擺放故障標誌後,隨即至內側分隔島等候,未料後方車輛行駛至事故路段時反應不及,撞上事故車輛並波及站立於分隔島旁駕駛人,導致1人被撞飛至對向車道並遭數車輾過,當場身亡,1人受傷;另國道1號南下高雄路竹路段同年1月間,1化學槽車追撞前方大貨車後翻覆,當時後方車輛陸續停駛、繞道,約半小時後,於事故北(後)方約500公尺處,發生1輛聯結車未注意車前狀態,撞擊前方10部車輛之11車追撞事故,其中1輛貨車遭夾扁,車上2人均喪命,二起事故共造成2死5傷[footnoteRef:2]。 [1: 黃郁菁,台88線車禍駕駛二次事故亡 警籲牢記安全步驟,中央社,國內社會,114年2月18日。] [2: 張議晨、郭韋綺,國1路竹路段2事故釀2死5傷,仍回堵逾8公里,車禍原因曝光,聯合新聞網,114年1月14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0/848873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5日。] 四、問題爭點 高、快速公路[footnoteRef:3]行車速度較快,駕駛人所需之應變視距較長,若遭遇事故後未能即時適當處置,將提高二次事故發生風險,依高速公路113年事故資料[footnoteRef:4],二次事故致死之交通意外共計10件、12人,占113年度之死亡事故件數70件之14.3%,死亡人數81人之14.8%,為確保高速公路用路人行車安全,二次事故防制相關課題,值得進一步探討[footnoteRef:5]。 [3: 依公路功能分類:1、高速公路為公路之最高級型式,屬完全出入管制之公路,除起迄點外,出入口均設有交流道。2、快速公路為公路之次高級型式,屬完全或部分出入管制之公路,出入口原則應設交流道;但必要時,其與主、次要公(道)路相交之出入口可為號誌管制路口。交通部公路局,公路功能分類,網址:https://www.thb.gov.tw/cp.aspx?n=43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5日。] [4: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113 年國道A1類(車禍發生24小時內有人死亡)二次交通事故說明(書面資料),114年2月25日。] [5: 高、快速公路於公路功能分類不同,本次議題探討範圍以高速公路為主。] 五、探討研析 (一)有關二次事故定義相關探討 美國聯邦公路管理署(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定義二次事故為主要事故(Primary Accident)發生後,在主要事故現場再發生或因主要事故造成之壅塞而發生之事故。國外學者相關研究中,高速公路二次事故之定義不盡相同,大部分係以「在高速公路因主要事故發生後,造成上游處又發生第二件以上之事故」。不同研究者對於二次事故之探討多半加入不同參數,如主要事故影響之時間及空間範圍、是否包含對向車道等。另也有研究者將事故發生後之速率變化,做成速率變化圖,以主要事故造成車流回堵之距離及時間,決定事故影響範圍[footnoteRef:6]。 [6: 游書昀,高速公路二次事故之研究—以國道一號楊梅至頭份路段為例,中央警察大學交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09年6月,頁33。] 國內較缺乏二次事故相關研究[footnoteRef:7],目前相關機關僅有如何避免二次事故處理原則等有關宣導[footnoteRef:8][footnoteRef:9],並未就二次事故予以合適定義[footnoteRef:10]。 [7: 劉耿瑞,高速公路二次事故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國道1號與3號為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12年6月,頁19。] [8: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牢記保命SOP,二次事故遠離你,消息公告,111年10月28日,網址:https://www.freeway.gov.tw/Publish.aspx?cnid=193&p=2980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6日。] [9: 內政部警政署國道公路警察局,國道事故避免二次事故處理原則,預防宣導,112年6月8日,網址:https://www.hpb.npa.gov.tw/ch/app/data/view?module=wg075&id=2637&serno=337b1d78-2a55-43c9-ac2d-b6ecc217916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6日。] [10: 曾平毅、游書昀,中山高速公路楊梅路段二次事故特性分析,交通學報,第22卷,111年11月,頁70。] (二)建議主管機關宜審慎評估將二次事故納入規範明定之必要性及可行性,以符明確性原則 按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本條例)第92條第5項[footnoteRef:11]規定訂定之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2條第1款、第2款[footnoteRef:12]定義道路交通事故、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第3條第1項[footnoteRef:13]規定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駕駛人或肇事人應處置作為。 [11: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92條第5項規定:「道路交通事故駕駛人、肇事人應處置作為、現場傷患救護、管制疏導、肇事車輛扣留、移置與發還、調查處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會同交通部、衛生福利部定之。」] [12: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2條第1款、第2款規定:「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一、道路交通事故:指車輛、動力機械或大眾捷運系統車輛在道路上行駛,致有人受傷或死亡,或致車輛、動力機械、大眾捷運系統車輛、財物損壞之事故。二、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指道路交通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一)死亡人數在3人以上,或死亡及受傷人數在10人以上,或受傷人數在15人以上。 (二)運送之危險物品發生爆炸、燃燒或有毒液(氣)體、放射性物質洩漏等事故。 (三)遭受重大財產損失或嚴重影響交通安全及秩序,引起公眾關注並須請求公眾協助提供證據或資訊之肇事逃逸事故。」] [13: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條第1項規定:「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駕駛人或肇事人應先為下列處置: 一、事故地點在車道或路肩者,應在適當距離處豎立車輛故障標誌或其他明顯警告設施,事故現場排除後應即撤除。 二、有受傷者,應迅予救護,並儘速通知消防機關。 三、發生火災者,應迅予撲救,防止災情擴大,並儘速通知消防機關。 四、不得任意移動肇事車輛及現場痕跡證據。但無人傷亡且車輛尚能行駛,或有人受傷且當事人均同意移置車輛時,應先標繪車輛位置及現場痕跡證據後,將車輛移置不妨礙交通之處所。 五、通知警察機關,並配合必要之調查。但無人受傷或死亡且當事人當場自行和解者,不在此限。」] 又本條例第33條第1項規定,汽車行駛於高速公路、快速公路,不遵使用限制、禁止、行車管制及管理事項之管制規則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3,0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罰鍰[footnoteRef:14]。按同條第6項[footnoteRef:15]規定訂定之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第30條第1項規定,高速公路之交通事故由內政部警政署國道公路警察局(下稱國道警察局)處理。 [14: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3條第1項規定:「汽車行駛於高速公路、快速公路,不遵使用限制、禁止、行車管制及管理事項之管制規則而有下列行為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3,0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罰鍰: 一、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限或低於規定之最低速限。 二、未保持安全距離。 三、未依規定行駛車道。 四、未依規定變換車道。 五、站立乘客。 六、不依規定使用燈光。 七、違規超車或跨行車道。 八、違規減速、臨時停車或停車。 九、未依規定使用路肩。 十、未依施工之安全設施指示行駛。 十一、裝置貨物未依規定覆蓋、捆紮。 十二、未依標誌、標線、號誌指示行車。 十三、進入或行駛禁止通行之路段。 十四、連續密集按鳴喇叭、變換燈光或其他方式迫使前車讓道。 十五、行駛中向車外丟棄物品或廢棄物。 十六、輪胎胎紋深度不符規定。」] [15: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3條第6項規定:「第1項之管制規則,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依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下稱高公局)113年11月間公布之112年國道事故檢討分析[footnoteRef:16],二次事故導致之傷亡情形嚴重,然二次事故並非主要肇事原因,卻會加劇事故嚴重程度;另有研究論文指出[footnoteRef:17],為探討有關引起二次事故之影響因素,進而預防與避免二次事故發生,須先定義何謂二次事故,依該研究發現二次事故多發生在主要事故後5分鐘內,其中又以1分鐘內之事故數占比最高,可提供主管機關研擬二次事故防制措施之參考。 [16: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112年國道事故檢討分析,113年11月4日,頁88。] [17: 劉耿瑞,同註7,頁63-65。] 按現行道路相關規範尚無就二次事故予以定義,目前實務上係由國道警察局進行認定、處理,且由高公局、國道警察局辦理二次事故防制相關宣導,然為利有效防制二次事故發生,避免二次事故造成用路人嚴重傷亡,建議道路主管機關宜參酌國外作法並會商有關機關,審慎評估將二次事故納入規範明定之必要性及可行性,以符明確性原則。 (三)研議評估我國未來車輛通訊標準中增訂車聯網通訊技術相關法制規範,以利有效防制二次事故發生 高速公路具有車速快、封閉型之特性,發生交通事故後,對於當事人及其他用路人之危險性高於一般道路甚多;目前高速公路發生交通事故在資訊之提供上,常透過廣播、手機APP或資訊可變標誌(Changeable Message Sign,CMS)等方式告知用路人,有研究論文[footnoteRef:18]建議可於二次事故發生機率較高之路段增設密集之CMS或相關資訊看板,或是應用車聯網等科技平臺,以警示用路人,藉以避免二次事故發生。 [18: 曾平毅、游書昀,同註10,頁96。] 車聯網(Internet of vehicles,IOV)將人、車、路、雲端平臺串聯在一起,其運作原理係讓車輛間彼此能夠「溝通」;為了強化行車安全,歐美採用車間通訊技術(Vehicle-to-everything,V2X[footnoteRef:19]),並相繼立法推動車聯網應用與服務,以美國為例,該國交通部105年12月間已發布法規制定通知,立法強制新小型車輛具備車對車(V2V)通訊技術,並預計至149年(2060年),所有小型車輛皆可具備車對車(V2V)通訊技術。裝置有車對車(V2V)技術之車輛,可透過傳輸資料確認可能發生之危險並向駕駛人發出警示,以避免即將可能發生之碰撞事故。爰此,為能有效防制二次事故發生,建議主管機關宜持續觀察國際最新發展趨勢,並考量我國政策及產業等面向之需求,研議評估我國未來車輛通訊標準中增訂車聯網通訊技術相關法制規範[footnoteRef:20](即研議評估將車聯網通訊技術相關規範增訂於依公路法第63條第5項授權訂定之 車輛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之車輛安全檢測基準中)。 [19: 車間通訊技術(vehicle-to-everything, V2X)包含 6 個層面:汽車對汽車(vehicle-to- vehicle, V2V)、汽車對路側設備(vehicle-to-roadside,V2R)、汽車對基礎設施 (vehicle-to-infrastrucure,V2I)、汽車對行人(vehicle-to-pedestrian,V2P)、汽車對機車 (vehicle-to-motocycle,V2M),以及汽車對公車(vehicle-to-transit,V2T)。] [20: 楊盛旺,自駕車法制初探—以道路交通相關法規為主,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113年5月,頁16–17。] 撰稿人:楊盛旺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006/File_19846789.docx
R02698
AI大語言模型與著作權保障相關問題研析
著作權法
傅朝文
2025-03-0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98 議題研析 1、 題目:AI大語言模型與著作權保障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著作權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近日DeepSeek(深度求索,下稱DS)的橫空出世,成為熱門的新聞話題,但無論DS或ChatGPT,都是建立在大量資料數據基礎上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下稱AI),如何使用這些大量資料,則涉及著作權問題。AI會在學習大量數據後,依使用者指令給出答案。例如指令它用典雅的中文寫詩詞,它可能會給出一種古典的詩詞。這是它大量學習古典文學之後的結果。學習古文沒有著作權問題,但它如果學習了現代作家的作品,要不要取得授權 ?則有探究之必要。 4、 問題爭點 按利用他人著作,除非構成著作權法上之「合理使用」外,通常都要取得他人之授權。現今AI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下稱LLM)的訓練與生成通常需要利用大量的他人著作,引發AI開發者是否需要取得著作權人授權,或無須授權而得「合理使用」等著作權問題,爰研析國內外相關規範,以供我國法制之參考。 五、探討研析 (1) AI大型語言模型所涉及的著作權問題 2022年 美國科技公司OpenAI推出ChatGPT聊天機器人,它是利用LLM為基礎所開發的生成式AI。LLM基於巨量資料進行訓練,透過不同領域的巨量資料所提供的上下文和多樣性,可以學習到語言的結構和語義,從而理解與生成自然語言,並依據使用者輸入的提示加以回應。也正因為LLM需要巨量資料加以訓練,所以在其訓練與生成階段,其對巨量資料之各種利用行為,可能涉及侵害著作權問題,茲分述如下 ︰ 1、訓練階段 LLM開發者往往使用網路爬蟲(crawler)工具,自網路爬取資料,再進行資料清洗、文本分割、貼標籤、格式轉換等處理程序,以建置訓練資料集。由於被爬取的資料可能是受著作權保護的著作,在爬取與建置資料集的過程,可能涉及著作的重製。 2、生成階段 LLM在訓練階段學習大量相關資訊後,即透過統計模式進行預測,產出回應的內容。由於依統計模式產出的內容可能與原訓練資料內容相當類似,當訓練資料係受著作權保護的著作,在LLM生成回應內容時可能涉及對著作的重製、改作與公開傳輸等。 (2) 歐盟相關規範 1、歐盟數位單一市場著作權指令 為因應數位時代的網路發展,歐洲議會於2019年3月通過「歐盟數位單一市場著作權指令」 (下稱指令),該指令規定「資料探勘」(text and data mining)在一定條件下得不受著作權之限制。所謂「資料探勘」,係指「進行大量資訊之處理(processing),以取得新知識及發現新趨勢」,例如研究機構大量重製特定醫學領域中之論文,用AI分析出新的知識或不同變數間之關聯性。該指令第3條規定,會員國應就「為科學研究之目的」,使「研究組織或文化遺產機構」對於有合法接觸權限(如:網路上公開或利用人合法訂閱)之著作或其他受保護內容,可以進行資料探勘,亦即合法重製著作及擷取資料庫的內容作分析。此種資料探勘稱之為「為科學研究目的之資料探勘」 。 另指令第4條規定,會員國應使為資料探勘之目的、重製及擷取有合法接觸權限之著作之行為,有權利例外或限制規定的適用(亦即在符合特定要件下,得不經授權逕為利用他人著作)。其經重製、擷取之著作重製物,可以保留及儲存。由於該規定並未規範適用主體與適用目的,屬於「一般之資料探勘」。其與「為科學研究目的之資料探勘」相比,在要件上看似較為寬鬆,然而指令強調「一般之資料探勘」僅適用於著作權人「未以適當方式明示保留(不讓他人利用著作)」之情形。換言之,著作權人可以任意以授權契約條款禁止他人進行一般之資料探勘(例如:於市售圖庫之使用條款中,禁止對圖片為資料探勘目的利用) 。多數意見認為LLM的訓練可以援用前述資料探勘規範,利用他人著作以建構AI訓練資料庫 。 2、歐盟人工智慧法 歐洲議會於2024年3月通過「歐盟人工智慧法」(EU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下稱AI法),AI法就基於LLM所開發之AI模型,稱為「通用AI模型」(General-Purpose AI Model),並以專章(第五章)加以規範。依該法第3條第63款規定,將「通用AI模型」定義為人工智慧模型,包括使用自我監督方式對大量數據進行規模化訓練的人工智慧模型,該模型具有顯著的通用性,無論以何種方式投放到市場,都能勝任多種不同的任務,並可集成到各種下游系統或應用中,但在投放到市場之前用於研究、開發或原型開發活動的人工智慧模型除外。次依該法第53條規定,通用AI模型的開發者應訂定規則,遵守有關著作權和相關權利的歐盟法律,特別是識別和遵守前揭指令第4條所揭櫫之著作權利人得主張之權利保留規定 ;開發者另須依據人工智慧辦公室提供的格式,就通用AI模型訓練所使用的內容擬定一份充分詳盡的摘要,並公開提供 。此摘要的目的,係方便利害關係人能行使著作權等有關權利。總之,通用AI模型的訓練,得援用前揭指令有關資料探勘的規範,且非「為科學研究目的之資料探勘」應遵守著作權人的保留聲明。以ChatGPT利用他人著作為例,前揭資料探勘規定僅能一定程度上豁免ChatGPT侵害著作人之重製權,但ChatGPT所生成的內容如涉及對他人著作的改作、向公眾傳播等,不會因為允許資料探勘而變成合法 。 (3) 美國法之合理使用原則 「合理使用」是美國著作權法上重要的法律原則,允許在某些情況下未經許可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著作以促進言論自由。美國著作權法第107條提供了判斷某項行為是否符合合理使用的法定框架,並指出某些類型的使用(例如批評、評論、新聞報導、教學、學術研究),是可能符合合理使用資格的情況。該法第107條要求在評估合理使用的問題時,必須考慮下列四項因素︰1.利用的目的和特性,包括是商業目的還是用於非營利教育目的。2.受著作權保護著作的性質。3.所利用部分相對於著作整體的數量與實質之比例。4.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或價值的影響 。 關於合理使用能否作為生成式AI訓練LLM不構成侵害他人著作權的理由,美國法院雖曾作出若干程序性裁定,但尚未作成實體判決,所以實務上尚無定論。美國學者Mark Lemley與Bryan Casey認為,如果AI係為「非表達性目的」(non-expressive),複製受保護的著作進行訓練,應允許這種「合理機器學習」(fair machine learning),因為AI所複製著作內容之表達形式,只是為了學習其中文字詞語的排列組合,以進行語言處理的訓練,不是為了著作權所要保障的獨特表現內涵 ﹔況且在訓練資料中包含大量著作,逐一取得權利人之授權也幾乎不可能 。 (4) 我國實務見解 依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財局)107年函釋,我國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享有著作權。換言之,著作必須係以自然人或法人為權利義務主體的情形下,其所為的創作始有可能受到著作權的保護。由於 AI並非自然人或法人,其創作完成之智慧成果,非屬著作權法保護的著作,原則上無法享有著作權。但若其產出成果係由自然人或法人具有創作的參與,AI僅是單純機械式的被操作,則該成果之表達的著作權由該自然人或法人享有 。 次據智財局112年函釋指出,ChatGPT係經由文字對話方式,並透過人類訓練員干預以增強其機器學習效果,並配合利用人之指令、關鍵字,將 ChatGPT所儲存之大量資料內容,透過AI技術予以重組或重現內容。則ChatGPT 所儲存之資料內容,如其本身具有原創性、創作性,則均屬受著作權法保護之著作。ChatGPT 之擁有者或經營者所為之儲存、重組他人著作之內容,並透過網路提供予公眾之行為,已涉及重製、公開傳輸他人著作之行為,且涉及大量利用他人著作,恐無法主張合理使用,前述行為仍應取得著作財產權人之同意或授權,否則須負相關之民、刑事責任。至於ChatGPT之利用人,如明知該等ChatGPT所產出之文章係侵害他人著作財產權者,又未取得著作財產權人之同意或授權,而仍為利用之行為,有可能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 。 我國目前尚未有生成式AI利用他人著作之著作權侵權訴訟的法院裁判,據實務界觀察法院實務上對於著作權法第65條第2項的合理使用判斷標準向來均綜合考量該項所列各事項 ,並依個案情形判斷。因此,LLM開發者得合理使用他人著作進行訓練的空間,仍須仰賴法院判決予以釐清 。 (五)比較法之借鏡及修法建議 1、資料探勘行為在一定條件下得不受著作財產權之限制 依智財局前揭112年函釋,ChatGPT開發經營者所為之儲存、重組他人著作,並透過網路提供予公眾之行為,已涉及重製、公開傳輸他人著作之行為,恐無法主張合理使用。惟能夠取得他人著作進行訓練,係AI技術發展的重要前提。學者認為,我國如參考歐盟著作權相關規定,明定資料探勘為著作權保護之例外,可收促進AI發展的效果 。爰為建構AI運作之良好環境,於我國著作權法有關著作財產權之限制(第44條至第66條)部分,宜參照前揭歐盟指令規定,增訂AI開發者所為資料探勘行為,在一定條件下得不受著作財產權之限制。 2、課予AI開發者公開透明義務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於113年7月15日預告制定「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 ,該草案著重於AI研究發展及應用之基本原則、風險分級規範、個人資料保護等事項,關於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部分,雖於第15條第2項規定︰「政府應致力提升我國人工智慧使用資料之品質與數量,確保訓練結果維繫國家多元文化價值與維護智慧財產權。」惟就智慧財產權之保護而言,該條文僅具宣示意義,欠缺具體實質規範。爰建議未來研議人工智慧基本法時,斟酌參照前揭歐盟AI法第53條規定,課予AI開發者公開透明義務,即須公開其訓練LLM所使用之他人著作清單摘要,以兼顧AI產業發展及著作權利人利益。 撰稿人:傅朝文 � 楊渡,深度求索帶來的新課題,中國時報,114年2月12日,第A10版。 �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葉奇鑫、許斌, 〈AI大語言模型訓練與著作權合理使用之思考:以紐約時報對OpenAI訴訟案為中心〉,《全國律師》,第28卷,第6期,113年6月,頁5-6。 � 「歐盟數位單一市場著作權指令」原名為︰Directive (EU) 2019/790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7 April 2019 on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s in the Digital Single Market and amending Directives 96/9/EC and 2001/29/EC。 � 高嘉鴻,〈歐盟2019年數位單一市場著作權指令概要〉,《智慧財產權月刊》,第263期,109年11月,頁8-9。 � 同前註,頁10。 � 葉奇鑫、許斌,同註3,頁16。 � 此處之權利保留,例如權利人明示不讓他人利用該著作。 � EU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Article 53: Obligations for Providers of General-Purpose AI Models,網址︰https://artificialintelligenceact.eu/article/53/,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4日。 � 葉奇鑫、許斌,同註3,頁16-17。 � U.S. Copyright Office,U.S. Copyright Office Fair Use Index,網址︰https://www.copyright.gov/fair-use/,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4日。 � 美國學者之意見頗類似於我國著作權法第10條之1規定︰「依本法取得之著作權,其保護僅及於該著作之表達,而不及於其所表達之思想、程序、製程、系統、操作方法、概念、原理、發現。」 � 陳家駿, 〈美國首宗小說家控告生成式AI著作侵權案程序判決出爐〉 ,《月旦律評》,第30期,113年9月,頁137-138。 �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107年 04月20日電子郵件字第1070420號函。 �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112年02月20日電子郵件字第1120220號函。 � 著作權法第65條第2項規定︰「著作之利用是否合於第四十四條至第六十三條所定之合理範圍或其他合理使用之情形,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下列事項,以為判斷之基準:一、利用之目的及性質,包括係為商業目的或非營利教育目的。二、著作之性質。三、所利用之質量及其在整個著作所占之比例。四、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之影響。」 � 廖雍倫、呂書琹,人工智慧之著作權法律專題:生成式AI的著作權侵權風險,理律法律事務所,113年1月31日,網址︰https://www.leeandli.com/TW/NewslettersDetail/7218.htm,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4日。 � 葉奇鑫、許斌,同註3,頁19。 �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公告:預告制定「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113年7月15日,網址︰https://join.gov.tw/policies/detail/4c714d85-ab9f-4b17-8335-f13b31148dc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4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004/File_19846787.doc
R02697
推動企業托育系統相關問題探討
性別平等工作法
蔡琮浩
2025-03-0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97 議題研析 一、題目:推動企業托育系統相關問題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性別平等工作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媒體報導指出[footnoteRef:1],我國新生兒連續9年負成長,為緩解少子化趨勢,政府積極推動生育津貼及人工生殖補助,但成效不彰;無法解決少子化問題涉及社會結構、文化等因素,而小孩成長後的教育照顧才是大問題,若大環境不改變,臺灣少子化趨勢很難逆轉;建議提升「托育系統」支持力度,如鼓勵大型企業或社區增設托育中心。 [1: 賴玟茹,生育補助成效不彰 應完善托育系統,大紀元時報,114年2月3日,第A7版。] (二)我國113年新生兒出生人數為13萬4,856人,死亡數卻達20萬2,107人[footnoteRef:2],自然增加率已連續5年為負數,少子化問題嚴重。另一方面,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9.18%,比例逐年上升,今(114)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20%),我國自107年進入高齡社會到轉為超高齡社會僅7年時間,顯見社會人口結構少子化、高齡化的趨勢將更加嚴峻。 [2: 內政部戶政司,戶籍人口統計速報,113年12月,網址: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12日。] 四、問題爭點 根據勞動部統計[footnoteRef:3],112年員工規模100人以上之事業單位有設立「托兒服務機構」或提供「托兒措施」者僅7成,有待提升。面對少子化對國家社會、經濟之衝擊,爰就此提出研析意見。 [3: 勞動部,112年僱用管理及工作場所就業平等概況,113年3月8日,網址:https://www.mol.gov.tw/1607/1632/1633/6669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13日。] 五、探討研析 (一)僱用受僱者100人以上之雇主僅7成提供托兒設施或措施,尚有提升空間 面對人口結構少子化、高齡化的趨勢,衛生福利部於本院報告中指出,世界各國提升生育率對策,均採多元配套措施,除提供現金給付外,仍須從友善職場環境、強化照顧服務體系等面向共同推動,以發揮政策加乘效果[footnoteRef:4]。行政院自106年起推動「少子女化友善育兒空間建設」,加速擴大幼兒托育及教保的公共化,以營造友善育兒空間,惟執行成效仍有待努力,並曾遭本院委員質疑執行率不佳[footnoteRef:5]。 [4: 衛生福利部,衛福部落實中央政府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之成果與未來規劃(書面報告),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113年10月9日,頁5。] [5: 本院委員謝衣鳳、林思銘、林岱樺書面質詢。見立法院公報,第111卷,第113期,委員會紀錄,頁26、48、58。] 依性別平等工作法(下稱本法)第4章「促進工作平等措施」第23條第1項規定:「僱用受僱者100人以上之雇主,應提供下列設施、措施:一、哺(集)乳室。二、托兒設施或適當之托兒措施。」。另依哺集乳室與托兒設施措施設置標準及經費補助辦法第2條規定:「……本法第23條第1項第2款所定托兒設施,為雇主以自行或聯合方式設置托兒服務機構(第2項)。本法第23條第1項第2款所定托兒措施如下:一、雇主以委託方式與托兒服務機構簽約辦理托兒服務。二、雇主聘僱或委託托育人員至雇主設置之指定地點提供受僱者子女之托育服務。三、提供受僱者托兒津貼(第3項)。……第2項及第3項第1款所定托兒服務機構,為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以下簡稱地方主管機關)許可設立之托嬰中心、幼兒園、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及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等機構(第5項)。」 按本法已明定僱用受僱者100人以上之雇主應提供托兒設施或適當之托兒措施,惟從勞動部的統計資料來看[footnoteRef:6],112年員工規模100人以上之事業單位有設置「托兒服務機構」或提供「托兒措施」者僅占70.5%,仍有近3成雇主未設置托兒設施或提供適當之托兒措施。本法於91年1月制定公布時,明定僱用受僱者250人以上之雇主,應設置托兒設施或提供適當之托兒措施。嗣至105年5月時,擴大適用範圍至僱用受僱者100人以上之雇主。依勞動部統計資料,112年員工規模100人以上之事業單位有設立「托兒服務機構」或提供「托兒措施」者之比例為70.5%,較105年上升18.9%;而250人以上事業單位則為85.4%,亦較91年提高49.1%。惟本法自105年5月修正擴大適用至僱用100人以上之雇主迄今已逾8年,顯見現行依法推動企業托育系統、促進工作平等仍有努力空間。 [6: 勞動部,同註3。] (二)企業托育服務及措施宜視為勞工權益保障事項 按本法第23條規定係屬於促進工作平等措施,於91年1月制定公布時原規範250人以上雇主應設置托兒設施或提供適當之托兒措施,其立法理由為:「國內中小企業居多,實無能力設立托兒設施,故初期先課以僱用250人以上之雇主應設立托兒設施或提供適當托兒措施之義務,協助受僱者解決托兒問題。」回歸本法之立法精神,係課以雇主設置托兒設施或提供適當托兒措施之義務,並考量當時經濟環境狀況,以僱用250人以上之機構為適用對象。 本法於105年5月修正時,其立法理由亦強調「為強化企業社會責任,協助受僱者解決托兒需求,乃擴大現行法適用範圍,凡僱用受僱者100人以上之雇主,均應提供托兒設施或適當之托兒措施,俾嘉惠更多育兒勞工,營造更友善的勞動職場。」換言之,除依當時之社會經濟狀況調整適用對象外,本條修正前後之立法精神均強調協助受僱者解決托兒需求,為企業之社會責任,且有助於營造更友善的勞動職場。 研究也發現,不論是從「增加生育力」或是從「提高婦女勞動力」等面向,都發現托育問題是重要的決定因素;托育問題和養育的沉重支出是造成國人不願生育子女的重要因素[footnoteRef:7]。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18條第3項規定:「締約國應採取一切適當措施確保就業父母之子女有權享有依其資格應有之托兒服務及設施。」明定具育兒責任之勞工父母得享受托育服務(child-care services)與托育設施(facilities)之權。 [7: 邱貴玲,托育服務的國際觀:從丹麥經驗談起,社區發展季刊,第101期,92年3月,頁267。] 換言之,雇主提供職場上之托育空間設施給勞工,是使其不終止工作之最重要的勞動條件與社會保障制度之一[footnoteRef:8]。托育服務及措施不應單純視為是勞工福利或社會保障,國家或雇主為勞工提供其嬰幼兒與兒童子女之適當托育措施,宜視為保障勞工工作權益之適當措施。 [8: 謝棋楠,我國女工托育空間之法規探討,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第10期,100年1月,頁155。] 爰此,企業托育政策涉及國家生育政策、勞動政策及兩性平等政策,是國家責任也是企業責任,更是雇主義務,除要求國家積極投入相關政策作為外,亦宜適度賦予雇主法令遵循(下稱法遵)責任。 (三)建議針對本法第23條研議明定主管機關輔導及督促雇主法遵之條款,俾符合本法之立法精神 工廠法施行細則於65年6月訂定發布之第24條即規定:「工廠僱用女工者應設置哺乳室;於可能範圍內並設置托兒所,僱用看護、褓姆,妥為照料。」學者認為,以此條文規範之形式而言,其性質為強行規定中之強制規定,屬勞動基準法律之性質;而我國勞工之托育權益,依本法第23條所規定之制度應為工作—福利模式之社會福利制度,其應非規範勞動條件之制度,並未明文賦予個別勞工向雇主主張提供托育服務之權利,僅為獲得托育空間支持之反射利益,並無直接主張應給予托育空間之權利[footnoteRef:9]。 [9: 同前註,頁156、160、163。] 本法第23條對雇主義務之規範,甚為限縮。然而,依該法可要求雇主為勞工設置或安排托育機構以提供托育空間給勞工,托育空間之可獲得性與近距離性可因而確保。至於對個別勞工而言,雇主為其設置或安排具可負擔性之托育機構而提供其托育空間,該法並未能確保[footnoteRef:10]。換言之,本法第23條因無行政罰之處罰規定而為訓示規定,導致法遵程度恐因不同雇主視企業托育措施為雇主義務或勞工福利而有所不同。 [10: 謝棋楠,同前8,頁155。] 有婦團呼籲,本法規定雇主應設置的托兒設施或提供適當托兒措施的法遵率仍不高,建議應配套處罰規定以督促事業單位落實[footnoteRef:11]。亦有民眾提案要求強制250人以上企業須設置托兒設施及增訂罰則,不過未獲採納,主管機關回應意見為:如賦予企業太多責任,是將國家責任轉嫁企業負擔,且易產生雇主無意願僱用有托育需求者,影響勞工就業;不論托兒需求人數多寡規定均須提供托兒設施,違反者即予處罰,除不合理外亦難以執行;企業設置托育設施,除設置經費外,還須考量營運管理、是否能持續經營、是否符合受僱者需求、空間是否適合設立、土地區分限制、有無污染及托育師資等各項問題[footnoteRef:12]。基此,勞動部建議透過政府提供公共托育政策方式,轉為國家責任;對企業托育則仍採鼓勵為主。 [11: 林良齊,性工法明定「百人以上僱主應提供托兒措施」婦團籲:應有罰責,中國時報,111年7月29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729002612-260405?chdtv,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18日。] [12: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企業托育玩真的 政府請明訂罰則,106年12月22日,網址:https://join.gov.tw/idea/detail/fc7c75b7-a398-4e6b-9bec-5a0d5f4f531d,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12日。] 以鄰近韓國為例,除提供貸款與租稅優惠措施外,對未符合企業托育標準者,採公告企業名稱及增加課稅等方式[footnoteRef:13],做為要求雇主法遵之法律工具。綜上,回歸本法第23條權益保障優於福利增進之立法精神,按本法第23條係要求僱用受僱者100人以上之雇主應設置「托兒服務機構(設施)」或提供「適當之托兒措施」,對無法設置托兒服務機構(設施)者,亦應要求其提供適當之托兒措施,爰建議研議針對本法第23條明定主管機關輔導及督促雇主法遵之條款,俾符合本法之立法精神,明確要求雇主責任。 [13: 段慧瑩,事業單位設置托兒設施之現況與挑戰,臺灣勞工季刊,第71期,111年9月,頁42。] 撰稿人:蔡琮浩 5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976/File_19846748.docx
R02696
建立數位信任之相關法制研析
資通安全管理法;電子簽章法
陳淑敏
2025-03-0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96 議題研析 一、題目:建立數位信任之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資通安全管理法、電子簽章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全球數位經濟的快速成長,數位信任已經成為民眾、企業、政府機構與整個社會在數位環境中運作的基礎保障,而數位信任的普及離不開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的共同推動。技術創新的推力是建立數位信任基礎的動力,其中最關鍵的技術包括區塊鏈、加密技術、身分認證技術及數位簽章技術 。 四、問題爭點 隨著科技融入日常生活,而隱私洩漏、詐騙頻傳等問題,讓數位信任成為現代社會不可忽視的關鍵議題。數位信任不僅是數位世界穩定運作的根基,更是公共服務和商業模式能否成功的關鍵 。而技術發展速度往往超過法規的調整速度,導致法規無法因應技術發展。我國雖已制定電子簽章法為數位簽章應用提供了法律保障,並為企業和政府部門推動數位化轉型提供方向性的指導 ;惟有關數位信任之監督機制仍有待加強及建立。 五、探討研析 (一)應納入更完善周延之監督機制,以利建立數位信任 數位信任是一種對於個人隱私、資訊保護、數據處理及數位交易的信任體系。全球數位經濟發展下,技術創新的推力與市場需求的拉力,加速電子簽章技術應用的廣泛性與深度,也影響國家數位信任體系的建立與數位經濟發展路徑。數位信任不僅是商業成功的基石,更是公共服務能否順利進行的保障;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的定義,數位信任是人們期望的數位技術或服務,以及提供這些技術或服務的組織,能夠保護所有相關者的利益,並且維護社會期望與價值觀 。WEF亦建立起「數位信任」的具體目標與評鑑架構,確保各國數位經濟和智慧城市發展的同時,數位信任的議題能夠受到重視 。 依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2024年度《台灣網路報告》調查結果,顯示:數位信任危機擴大,跨平台皆面臨挑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簡稱AI)發展帶來新挑戰,AI素養差距待提升;網路安全威脅加劇,信任基礎需強化;建立數位信任,需透過多方協力 。數位信任涉及一系列信任機制與保障措施,其核心在於虛擬身分及數據交換的安全性。首先,虛擬身分需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其次,數據交換則需確保隱私安全、防止資料濫用,並保障數據正確性,這些因素將直接影響數位信任的建立與維繫。當數位信任遭到破壞,可能引發多種風險,尤其是涉及資料隱私與保護的問題,如何保護個人資料避免其被濫用或遭到非法交易,成為當前的重要議題 。 論者以為企業重建「數位信任」應從三個層次入手,第一是最基礎的資料合規與資訊安全,確保數據傳遞過程中的隱私保護和安全性;第二是企業與企業之間(B2B)應建立穩固的數據交換體系,並確保每一方都能遵守相同的安全與隱私標準;第三是企業對消費者的信任關係需要透過透明的數據使用規範來建立,例如向消費者清楚說明其數據的存放與使用情況 。 AI已成為重要的跨國議題,面對科技快速發展,傳統的立法方式已經不足以因應環境變化,需要更靈活的監管框架,包括行業規範、自律機制等多層次的配套措施 。建立數位信任框架後,需持續建構相關績效及風險評估程序,以確保信任框架之穩定,並根據不斷變化的數位信任期望持續改善 。建議檢視資通安全管理法或電子簽章法等法規範中,建立更完善周延之監督機制,使其更為具體明確,並應適時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以利數位信任之建立。 (二)比較法之借鏡 隨著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陸續制定與實施數位信任相關之法規及標準,如歐盟eIDAS(電子身分識別與信任服務)法規提升數位簽章的安全性與信任度,加速政府公共服務的數位化,確保數位簽章的法律效力,促進歐盟成員國之間數位簽章的互認,與跨境交易的數位信任體系建設;歐盟各國如愛沙尼亞和荷蘭在公共服務和跨境交易中應用區塊鏈技術來加強數位簽章的安全性和透明性;日本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數位身分管理系統,確保數位交易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歐盟於2024年通過全球第一部《人工智慧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簡稱AI法案),於2025年開始階段性適用,迫使企業正視數位信任議題並合規才得以進入市場,使數位信任從抽象概念走向實踐落實,並促使數位信任從理念逐步邁向產業化 。亦可借鏡澳洲之經驗,建立更完善的資安通報及處理SOP,讓企業信任通報機制,資訊能在合適範圍內分享,使相關單位能及時採取防禦措施 。爰此,綜合世界先進國家對數位信任所採之各種途徑方式,我國數位發展主管機關有必要透過法規之制定或信任機制與保障措施的建立,俾利數位信任制度之完整建立。 撰稿人:陳淑敏 � 李高銘,完善數位信任基礎 強化數位經濟競爭力,工商時報,2025年2月4日,第A12版。 � TechNews,現代社會應對「數位信任」挑戰!資策會致力建構安全虛擬世界,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24年12月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iii.org.tw/zh-TW/news/newsroom/feature-news/ae9ea618-e179-473f-9b00-1ca247b1f585,最後瀏覽日期:2025" �https://www.iii.org.tw/zh-TW/news/newsroom/feature-news/ae9ea618-e179-473f-9b00-1ca247b1f585,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17日。 � 李高銘,同註1。 � 曾品潔,台灣數位信任協會理事長詹婷怡:「零信任是一種態度,數位信任環境的建構是一種責任。」Tech Orange科技報橘,2025年1月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5/01/02/dtatw/,最後瀏覽日期:2025"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5/01/02/dtatw/,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17日。 � 莊丙農,《科技》台灣數位信任協會成立 前NCC主委詹婷怡任理事長,工商時報,2024年8月1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815700553-430503,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815700553-430503,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20日。 � TWNIC,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公布2024年《台灣網路報告》- 建立數位信任:應對不實資訊與AI內容挑戰,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24年11月27日,網址:https://blog.twnic.tw/2024/11/27/30786/,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20日。 � TechNews,同註2。 � 同前註。 � TWNIC,同註6。 � 許嘉芳,世界經濟論壇發布《贏得數位信任:可信賴的技術決策》,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科技法律研究所,2023年1月,網址:� HYPERLINK "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7&tp=1&d=8942,最後瀏覽日期:2025" �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7&tp=1&d=8942,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18日。 � 李高銘,同註1。 � 王琬昀,數位轉型的新挑戰-數位信任引領產業新變革,MIC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2025年2月14日,網址:https://mic.iii.org.tw/industry.aspx?id=506,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17日。 � TWNIC,同註6。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970/File_19846744.doc
R02695
海底電纜保護相關法制研析
電信管理法
林鈺琪
2025-02-2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95 議題研析 一、題目:海底電纜保護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電信管理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媒體報導 ,2025年1月22日中華電信海底電纜遭貨輪破壞,數位發展部表示收到通報後,已請中華電信依其關鍵基礎設施(CI)安全防護計畫啟動備援措施,並以足額微波頻寬(12.6Gbps,高於馬祖地區平日流量高峰9.5Gbps)優先提供政府、銀行、醫院等關鍵基礎設施通訊服務,以確保民生相關服務不間斷 。另因斷纜處未發現可疑船隻,根據目前初步研判臺灣與馬祖間現有的2條海底電纜均是自然劣化導致 ,將持續推動提升國家通訊網路韌性,厚植海纜系統關鍵基礎設施全災害防護等,學者則呼籲政府應強化國內通訊網路以提升關鍵系統及服務韌性 。 四、問題爭點 臺灣憑藉資訊通信技術優勢、戰略地理位置以及海底電纜連接優勢,成為海底電纜連接的首選樞紐。正因臺灣是仰賴海底電纜對外通訊,如果對外海底電纜遭到破壞,除導致國際通信癱瘓外,也會連帶影響本地服務及企業的正常運作,更甚者,臺灣有可能成為通訊孤島 。因此,無論從民眾數位生活的角度,或是從臺灣作為全球網際網路關鍵節點的角度觀之,海底電纜之保護都代表了對臺灣數位韌性的一項重要考驗。基此,在法制上,臺灣應如何確保海底電纜的安全與正常通訊,允宜值得探討。 五、探討研析 (1) 我國現行不法侵害海底電纜行為之處罰規範 針對通訊關鍵基礎設施之破壞,除實體設施遭侵害外,核心資通系統亦可能遭受虛擬之侵害,致影響資通系統正常運作 ,故此,於2023年5月30日立法院修正電信管理法第72條 ,針對以竊取、毀壞或其他非法方法危害海纜登陸站、國際交換機房或衛星通信中心功能正常運作者,明定層級化處罰,並將與海纜登陸站連接之纜線、國內海纜機房及與其連接之纜線納入保護客體。另增訂電信管理法第72條之1 ,對於海纜登陸站、機房、國際交換機房或衛星通信中心之核心資通系統遭受虛擬侵害之處罰。 有論者認 ,修正後的電信管理法第72條及第72條之1規定,雖延伸至域外犯罪,然而,對外國船舶的司法管轄權卻是一個挑戰,因為對海底電纜犯罪的調查最好是立即逮捕肇事者,重點應放在現場收集證據,例如確定事件發生的地點、確認犯罪船隻及其船員的身分,並在追捕過程中錄音錄影。且若缺乏證據情形下,執法單位如對肇事船隻貿然扣留,可能衍生求償及船舶行為究係過失或故意為之等認定問題。 (2) 國際相關保護規範 依1884年「保護海底電報電纜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Submarine Telegraph Cables)第2條 規定,無論因故意或過失破壞或損壞海底電纜,以致全部或部分中斷或阻礙電報通信的方式,屬於應受懲罰的犯罪行為,該處罰不影響任何民事損害賠償訴訟。另依第10條 規定,允許任何締約國的軍艦檢查涉嫌違反公約破壞海底電纜的船隻,如果軍艦或指定用於此類目的的船舶上官員有合理理由相信非軍用船隻違反了公約,他們可以要求該船船長出示證明該船國籍的官方文件。官員可以根據事實情況準備正式陳述(formal statements),這些正式陳述應以該官員所屬國家使用的語言和形式書寫,而這些陳述可根據該國法律作為證據,並須正式簽名,惟被告及證人有權以自己的語言添加任何他們認為有用的解釋。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 賦予各國鋪設海底電纜的自由,並要求沿海國家有義務保護這些電纜 。依UNCLOS第58條 第1項規定,在專屬經濟區內,所有國家,不論為沿海國或內陸國,在UNCLOS有關規定的限制下,享有第87條所指的航行和飛越的自由,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自由,以及與這些自由有關的其他國際合法海洋使用權,諸如同船舶和飛機的操作及海底電纜和管道的使用有關並符合UNCLOS其他規定的那些用途。並於第113條 規定,締約國必須在其國內法中,對故意或因重大疏忽破壞他國海底電纜或管道的行為訂定刑事處罰,並且規定必須有追訴機制;第114條 及第115條 規範修復或補償事宜,以及要求為破壞行為的行為人或引起破壞的一方在特定情況下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 (3) 因應對策之探討 根據國家安全局統計,近3年我國周邊海底電纜每年平均發生7至8次斷纜事件,除因為芯線老化外,還包括大量抽砂造成海底電纜裸露並損壞、漁船拖網捕撈扯斷海纜、大型貨輪下錨鉤住並損壞海纜,以及權宜輪的偽掩活動造成勾損。審計部2023年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亦指出,2019年至2023年間,我國海底電纜發生外力破壞或推擠受損案件計有36件,年平均故障約7件,2023年甚至高達12件 。 海底電纜芯線老化問題,可經由海纜船進行修復工作,或藉由新設海底電纜分散風險。然而,我國面對海底電纜遭受破壞時,在國際訴求與追究責任上卻遭遇挑戰 ,如前所述,外國船舶司法管轄權問題,因我國無管轄權,僅能由船旗國進行刑事追訴與處罰 ,是以,我國內規範恐仍有不足之處。又我國並非締約國,在公海或專屬經濟區等複雜管轄環境中,要真正落實執法亦不是容易的事 。由此可見,我國在適用國內法或國際法保護海底電纜一事,存在明顯限制 。因此,為完善海底電纜的保護,法制上,考量我國現行法規對海底電纜之鋪設及保護散見於各相關法規,因缺乏整體規劃而存在侷限性,允宜研議制定海底電纜鋪設及保護專法之可行性,並接軌國際公約之規範,俾利執行單位遵循及提高執法效力。 撰稿人:林鈺琪 � 周峻佑,臺馬海纜服務中斷,數發部表示已啟用備援機制微波通訊因應,iThome,2025年1月22日,網址:https://www.ithome.com.tw/news/167116,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7日。 � 數位發展部,臺馬海纜發生斷纜 數發部已啟動微波、衛星等多元備援方案,2025年1月22日,網址:https://moda.gov.tw/press/press-releases/15082,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7日。 � 邱子綾,台灣、馬祖間2條海纜全斷啟動備援 數發部:初判為自然劣化導致,公視新聞網,2025年1月22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34851,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19日。 � 蘇文彬,海纜中斷事件學者呼籲政府應強化國內通訊網路及服務韌性,iThome,2025年1月10日,網址:https://www.ithome.com.tw/news/166914,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7日。 � 同前註。 � 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政府提案第10033631號),2023年4月12日印發,頁:政216。 � 電信管理法第72條規定:「以竊取、毀壞或其他非法方法危害海纜登陸站、機房或與其連接之纜線、國際交換機房或衛星通信中心之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二項情形致釀成災害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罰金。   因過失毀壞或以其他非法方法危害海纜登陸站、機房或與其連接之纜線、國際交換機房或衛星通信中心之功能正常運作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項所稱纜線,指海纜登陸站與機房向海一側之纜線,及海纜登陸站與內陸介接站間之纜線。」 � 電信管理法第72條之1規定:「對海纜登陸站、機房、國際交換機房、衛星通信中心或其設備之核心資通系統,以下列方法之一,危害其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一、無故輸入其帳號密碼、破解使用電腦之保護措施或利用電腦系統之漏洞,而入侵其電腦或相關電信設備。   二、無故以電腦程式或其他電磁方式干擾其電腦或相關電信設備。   三、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其電腦或相關電信設備之電磁紀錄。   製作專供犯前項之罪之電腦程式,而供自己或他人犯前項之罪者,亦同。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三項情形致釀成災害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項至第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 Yachi Chiang, A Legal Perspective on the Protection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The Case of Taiwan’s Undersea Cables,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Taiwan Research Hub, 2024年9月30日,網址:https://taiwaninsight.org/2024/09/30/a-legal-perspective-on-the-protection-of-critical-infrastructure-the-case-of-taiwans-undersea-cables/,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7日。 �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Submarine Telegraph Cables, Article II:”It is a punishable offence to break or injure a submarine cable, wilfully or by culpable negligence, in such manner as might interrupt or obstruct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either wholly or partially, such punishment being without prejudice to any civil action for damages. This provision does not apply to cases where those who break or injure a cable do so with the lawful object of saving their lives or their ship, after they have taken every necessary precaution to avoid so breaking or injuring the cable.”參閱International Cable Protection Committee,網址:https://cil.nus.edu.sg/wp-content/uploads/2019/02/1884-Convention-for-the-Protection-of-Submarine-Telegraph-Cables-1.pdf,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19日。 �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Submarine Telegraph Cables, Article X:”Offences against the present Convention may be verified by all means of proof allowed by the legislation of the country of the court. When the officers commanding the ships of war, or ships specially commissioned for the purpose by one of the High Contracting Parties, have reason to believe that an infraction of the measures provided for in the present Convention has been committed by a vessel other than a vessel of war, they may demand from the captain or master the production of the official documents proving the nationality of the said vessel. The fact of such document having been exhibited shall then be endorsed upon it immediately. Further, formal statements of the facts may be prepared by the said officers, whatever may be the nationality of the vessel incriminated. These formal statements shall be drawn up in the form and in the language used in the country to which the officer making them belongs; they may be considered, in the country where they are adduced, as evide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of that country. The accused and the witnesses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add, or to have added thereto, in their own language, any explanations they may consider useful. These declarations shall be duly signed.” � OCEANS & LAW OF THE SEA 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of 10 December 1982 Overview and full text, 2024年6月24日, 網址:https://www.un.org/depts/los/convention_agreements/convention_overview_convention.htm,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8日。 � Yachi Chiang, 同註9。 � UNCLOS, Article 58(Rights and duties of other States in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1. In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ll States, whether coastal or land-locked, enjoy, subject t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is Convention, the freedoms referred to in article 87 of navigation and overflight and of the laying of submarine cables and pipeline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ly lawful uses of the sea related to these freedoms, such as those associated with the operation of ships, aircraft and submarine cables and pipelines, and compatible with the other provisions of this Convention. 2. Articles 88 to 115 and other pertinent ru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apply to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in so far as they are not incompatible with this Part. 3. In exercising their rights and performing their duties under this Convention in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States shall have due regard to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the coastal State and shall comply with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dopted by the coastal Stat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is Convention and other ru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so far as they are not incompatible with this Part.”全文內容請參閱OCEANS & LAW OF THE SEA UNITED NATIONS NATIONS網站,網址:https://www.un.org/depts/los/convention_agreements/texts/unclos/closindx.htm,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8日。 � UNCLOS, Article 113(Breaking or injury of a submarine cable or pipeline):”Every State shall adopt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necessary to provide that the breaking or injury by a ship flying its flag or by a person subject to its jurisdiction of a submarine cable beneath the high seas done wilfully or through culpable negligence, in such a manner as to be liable to interrupt or obstruct telegraphic or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s, and similarly the breaking or injury of a submarine pipeline or high-voltage power cable, shall be a punishable offence. This provision shall apply also to conduct calculated or likely to result in such breaking or injury. However, it shall not apply to any break or injury caused by persons who acted merely with the legitimate object of saving their lives or their ships, after having taken all necessary precautions to avoid such break or injury.” � UNCLOS, Article 114(Breaking or injury by owners of a submarine cable or pipeline of another submarine cable or pipeline):”Every State shall adopt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necessary to provide that, if persons subject to its jurisdiction who are the owners of a submarine cable or pipeline beneath the high seas, in laying or repairing that cable or pipeline, cause a break in or injury to another cable or pipeline, they shall bear the cost of the repairs.” � UNCLOS, Article 115(Indemnity for loss incurred in avoiding injury to a submarine cable or pipeline):”Every State shall adopt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necessary to ensure that the owners of ships who can prove that they have sacrificed an anchor, a net or any other fishing gear, in order to avoid injuring a submarine cable or pipeline, shall be indemnified by the owner of the cable or pipeline, provided that the owner of the ship has taken all reasonable precautionary measures beforehand.” � 湯名暉,中國破壞台灣海底電纜 最低程度是「私掠」,上報,2025年1月16日,網址: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221783,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8日。 � 黃浩珉,海底電纜斷裂危機下,台灣維繫「數位生命線」的應變挑戰,報導者,2025年2月13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damaged-undersea-cables-raises-alarm-in-taiwan,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19日。 � 鄭書堯,自由開講》蓄意破壞海底電纜:灰色戰略與防範建議,自由時報電子網,2025年2月6日,網址: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935037,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8日。 � 江雅綺、陳瑞仁,保護海底電纜立法如何落實,上報,2025年1月9日,網址: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ML17XQV,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8日。 � 湯名暉,同註18。 � Yachi Chiang, 同註9。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877/File_19846650.doc
R02694
金融機構非合意併購之監理機制研析
企業併購法;金融機構合併法;金融控股公司法;金融控股公司投資管理辦法;公開收購公開發行公司有價證券管理辦法
安怡芸
2025-02-2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94 議題研析 1、 題目:金融機構非合意併購之監理機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企業併購法、金融機構合併法、金融控股公司法、金融控股公司投資管理辦法、公開收購公開發行公司有價證券管理辦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近日,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表示,為避免監理套利,及維持金融市場秩序,將研擬修法提高非合意併購門檻 。經查,去(113)年下半年,市場上同時出現2家金融控股公司(下稱金控公司)分別欲以合意與非合意方式併購同一目標金控公司的情形,媒體稱為金控併購史上首見的雙龍搶珠 ,以至於金融監理機關將如何針對兩件金融機構併購案之申請進行審核,以及其對於金融機構整併監理之政策態度及決策動向,備受各界關注。隨後,合意併購案之併購方公開呼籲金管會應支持「合意併購優先」 ,非合意併購案之併購方則表示追求全體股東的合意,遠比雙方董事會的合意更重要 ,金管會亦表示針對金融機構併購案的監理原則是維持金融市場秩序,持續鼓勵金融機構整併 ,至於合意或非合意併購並不存在優先性,但非合意併購若用換股,勢必牽涉到雙方股東權益,故傾向非合意併購應採現金收購方式辦理 。然而金管會對系爭非合意併購案之申請予以「緩議」 ,並表示「緩議就是反對」 ,市場人士遂又認為金管會的政策仍是以合意併購為優先,爰有論者認為金管會應對於未來金融機構如何整併方能符合「市場秩序」予以詳細說明,以供各金融機構明確依循準則 。爰此,金管會本次研議修法提高非合意併購門檻之規定,或有研析之必要。 4、 問題爭點 (1) 針對同一併購目標金融機構同時存有合意併購及非合意併購競合時,合意併購是否優先? (2) 現行企業併購法、金融機構合併法,及依金融控股公司法第37條第9項 規定訂定之金融控股公司投資管理辦法;依證券交易法第43條之1第4項 規定訂定之公開收購公開發行公司有價證券管理辦法等,對於被併購公司遭遇非合意併購時之防禦措施尚未有明確規定,允宜予以檢討完備。 五、探討研析 (1) 金融機構併購案不以合意併購為優先 併購為市場自然機制,一般分為合意併購與非合意併購兩種模式。合意併購是雙方經董事會同意並遵循市場機制的合併,通常被視為較為平和、穩定的併購模式。非合意併購則是一方在未經目標公司董事會同意的情況下,透過市場手段公開收購,這種方式往往會引發更大的市場波動和風險 ,故而又稱敵意併購。簡言之,合意併購是併購方取得被併購方同意,非合意併購就是未獲得被併購方之同意 。 針對金融機構併購案之審核,為確保市場公平競爭,保障消費者權益,企業併購應依公平交易法第11條 規定向公平交易委員會申報並經核准。金融機構屬特許行業,金融機構併購案尚需依 金融機構合併法(下稱金併法)第5條 規定經金融主管機關金管會之許可。另依 金併法第6條規定,主管機關為合併之許可時,應審酌對擴大金融機構經濟規模、提升經營效率及提高國際競爭力之影響;對金融市場競爭因素之影響;存續機構或新設機構之財務狀況、管理能力及經營之健全性,以及對增進公共利益之影響,包括促進金融安定、提升金融服務品質、提供便利性及處理問題金融機構。亦即金融機構之併購,並不以合意為必要或優先。 (2) 提高公開收購門檻恐對金融機構整併政策造成負面影響 為因應臺灣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球化的趨勢,政府於70年代末期開始進行金融市場的改革與自由化,並大幅開放金融機構設立,造成銀行數量過多且規模較小,無法達到有效的規模經濟,影響金融產業的整體發展,故而自90年代以降,歷任政府無不將推動金融機構整併作為重要的金融政策之一。 不同於一般產業,我國現行法規雖未明文規定金融機構併購不得以非合意模式進行,金管會亦表示合意或非合意併購並不存在優先性,並將以確保金融市場穩定和健全發展、維護利害關係人權益,以及整併後對市場發展作為審查之重要考量 。然而金管會在市場發生雙龍搶珠的併購案爭議後,表示將修法提高公開收購門檻、公開收購必須以現金為主、金控收購金控或獨立金融機構的門檻管理將分流(後者維持較低的收購門檻、公開收購在一定期間的雙重槓桿比可高於125%) ,如此一來,恐加大非合意併購的難度,對於金融機構整併政策之推動,或有不利影響之虞。 (3) 建議檢討以完備非合意併購防禦之相關規定 針對非合意併購,美國法制上發展出許多防禦措施,例如:毒藥丸(poison pills)、驅鯊條款(shark repellent)、白馬騎士(white knight)、黃金降落傘(golden parachute)、帕克曼防禦(packman defense)等 ,但在我國法制上,對於非合意併購相關規範較少,上述防禦措施在我國法上是否均屬合法,似有未明之處 。針對金融機構的併購模式,有業者認為,在併購雙方都處於彼此清楚了解的合作情況下進行之合意併購,應是較為合適的方式,但非合意併購可透過市場機制力量,督促金融機構經營者克盡職責 ,對整體金融產業的健全發展亦十分重要,故而與其提高非合意併購門檻以求市場穩定,或應研議完備相關法制,以交由市場機制決定金融機構間之併購,以減少爭議。 撰稿人:安怡芸 � 柳名耕,朝3大方向調整 金控敵意併購門檻拉高 年後定案,中國時報,114年1月23日,第A8版。 � 謝方娪,新光金雙龍搶珠 金管會:關注4層面首重社會大眾權益,中央社,113年8月27日。 � 謝方娪,台新金:不應合意併購下發動敵意併購 盼金管會表態,中央社,113年8月27日。 � 魏喬怡,中信金發4聲明 全面反擊新光金說法,工商時報,113年9月4日,第A4版。 � 戴瑞瑤,《新聞分析》喊卡中新併 金管會將面對一質疑一思考,工商時報,113年9月17日,第A2版。 � 謝方娪,緩議中信金收購新光金 金管會:非合意併購傾向現金,中央社,113年9月17日。 � 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申請投資新光金融控股公司一案,予以緩議,金管會新聞稿,113年9月1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409160003&dtable=News,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409160003&dtable=News,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13日。 � 廖珮君、齊瑞甄,新光金招親案 官員說重話 「緩議」就是「反對」 金管會:中信勿再擾亂市場,經濟日報,113年9月20日,第A10版。 � 戴瑞瑤,《新聞分析》喊卡中新併 金管會將面對一質疑一思考,工商時報,113年9月17日,第A2版。 � 金融控股公司法第37條第9項規定:「金融控股公司向主管機關申請核准投資第一項或前條第二項所定之事業者,其申請應檢附之書件、申請程序、審查條件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 證券交易法第43條之1第4項規定:「依第二項規定收購有價證券之範圍、條件、期間、關係人及申報公告事項與前項有關取得公開發行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達一定比例及條件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 駱秉寬 ,金控搶親新光金:合意與非合意併購的關鍵分析 ,當代法律,第 34期, 113年10月,頁49。 � 王孟倫,《小檔案》合意併購vs.非合意併購,自由財經,107年11月2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250140,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25014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13日。 � 公平交易法第11條第1項規定:「事業結合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先向主管機關提出申報:一、事業因結合而使其市場占有率達三分之一。二、參與結合之一事業,其市場占有率達四分之一。三、參與結合之事業,其上一會計年度銷售金額,超過主管機關所公告之金額。」 � 金融機構合併法第5條第1項規定:「金融機構合併,應由擬合併之機構共同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但法令規定不得兼營者,不得合併。」 � 廖珮君、楊筱筠,新光金案 金管會提三關鍵 將確保金融穩健發展、維護社會大眾等利害關係人權益、注意整併後對市場影響,經濟日報,113年8月28日,第A2版。 � 朱漢崙,金控公開收購 須以現金為主 彭金隆提修法4方向 門檻從現行10% 調高為至少25%,聯合報,114年1月23日,第A9版。 � 毒藥丸(poison pills):指目標公司設法降低自身對併購公司的吸引力,以打消其併購意願。驅鯊條款(shark repellent):指公司於章程中訂定某些特殊條款以提高敵意併購難度,或防止併購公司入主董事會。白馬騎士(white knight):指當目標公司面臨敵意併購而無力對抗時,尋找與其友好的第三人擔任善意併購者,與敵意併購者一起角逐經營權。黃金降落傘(golden parachute):指公司規定當遭遇敵意併購而發生經營權移轉時,併購方須支付董事、經理人龐大金額的遣散費,增加併購者財務負擔。帕克曼防禦(packman defense):即反併購策略,當公司遭遇併購時,搶先對敵意併購者採取敵意併購,即所謂「以攻為守」。詳見葉功偉,五招反制敵意併購,經濟日報,113年12月10日,第B5版。 � 葉功偉,同前註。 � 謝方娪,玉山金董事長:金融併購合意為佳但不能沒有敵意併購,中央社,113年12月20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835/File_19846571.doc
R02693
日本禁止懷孕歧視之法規範簡介
性別工作平等法
林智勝
2025-02-2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93 議題研析 一、題目:日本禁止懷孕歧視之法規範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性別工作平等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導 ,我國移工人數已破80萬人,不時傳出移工懷孕遭雇主解聘、或遭仲介勸退離臺等情事。勞動部則重申,本國勞工或外籍勞工均一體適用《性別平等工作法》規定,雇主依法不得以外籍勞工懷孕產子為由,予以歧視或任意解僱之不公平待遇 。且依我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第4次國家報告:「雇主如有歧視或任意解僱懷孕產子之移工,即屬違反《性別工作平等法》之行為,將依法處罰,並同意移工轉換雇主」 。另為協助移工、雇主和仲介瞭解移工懷孕、分娩及育嬰權益,勞動部訂定「移工婦幼權益保障指引」,針對移工懷孕期間工作權益保障明定:「移工懷孕中,雇主不可單方面解除聘僱。聘僱許可期間懷孕移工可繼續在臺工作,雇主不得以其為解僱之理由,且雇主應提供合適工作環境,以確保其健康和安全」 。 四、問題爭點 日本1970至1980年代大力提倡男女平等風氣,1972年首度制定保障女性社會地位的《勤勞婦人福祉法》,該法於1985年更名為《男女僱用機會均等法》 (下稱《均等法》),確保勞動保障無性別差異。2007年修正《均等法》,加入禁止以生產及養育理由對員工為差別待遇之條款 ,禁止雇主對員工採取不公平待遇,例如以懷孕、分娩為理由解僱員工等 。本文擬就日本《均等法》規定為簡介,以供後續相關修法參考。 五、探討研析 (一)日本禁止因女性勞動者懷孕而受差別待遇 依《均等法》第1條 可窺知該法立法目的即是在消彌男女之 間工作上不平等,以下分述懷孕保障相關條文 : 1.「雇主不得因 女性勞動者結婚、生產、申請或休產假、或其他厚生勞動省令所定有關懷孕或生產之事由為由,將之解僱或有其他差別遇」(第9條第3項 )。 2.「厚生勞動大臣應制定必要的指南,以便雇主適當處理直接歧視、間接歧視、以及以結婚、懷孕或生產等為由之差別待遇事項」(第10條第1項 )。 日本除禁止員工因懷孕或分娩而辭職或受到差別待遇之不利待遇外,外國技能實習生即使懷孕也受保護。技能實習生在與實習實施方所構成的僱用關係下,作為技能實習生參加勞動,與在日本工作的其他受僱人員一樣,受到《均等法》的保護 。用人單位不得以結婚、懷孕、生子等為由解僱或對實習生採取差別待遇。 (二)我國《性別平等工作法》是否參考日本《均等法》明定雇主不得因懷孕而解僱或為其他差別遇,尚存討論空間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1條第2項規定:「工作規則、勞動契約或團體協約,不得規定或事先約定受僱者有結婚、懷孕、分娩或育兒之情事時,應行離職、留職停薪;亦不得以其為解僱之理由。」 惟雇主若係於工作期間因「懷孕歧視 」而對受僱者之退休、資遣、離職或解僱為差別待遇,而非於工作規則、勞動契約或團體協約規定或事先約定「懷孕歧視」相關內容者,似非《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1條第2項適用範圍。 又《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1條第1項規定:「雇主對受僱者之退休、資遣、離職及解僱,不得因性別或性傾向而有差別待遇。」然「懷孕歧視」是否屬該條項所稱「因性別而有差別待遇」情形,文義似未明確。 就此,司法實務認 ,女性懷孕而受歧視者,應屬性別歧視類型之一,倘雇主因受僱者懷孕而為退休、資遣、離職及解僱之差別待遇,當屬違反《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1條第1項性別歧視之範疇;主管機關亦認 ,雇主因受僱者懷孕而為退休、資遣、離職及解僱之差別待遇,係屬違反《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1條第1項性別歧視之範疇。 論者亦認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1條第l項與第2項關於禁止懷孕解僱之態樣應有差異,相較於同法第11條第2項工作規 則、勞動契約或團體協約不得事先規定或約定受僱者有結婚、懷孕、分娩或育兒之情事時,應行離職或留職停薪等通稱為單身或禁孕條款(即以結婚或懷孕視為合意終止契約或以之附解除條件),或禁止直接以結婚或懷孕為由解僱勞工,同法第11條第1項應著重保護禁止雇主解僱對象之選擇確因性別而有差別待遇,例如優先解僱女性勞工,一般解釋「因性別」之差別待遇應包括「因為性別因素」及「基於性別因素」,例如雇主解僱懷孕女性勞工,蓋男性生理上並無懷孕可能,如不擴張解釋及於懷孕、分娩或相關醫療行為將使雇主之懷孕歧視,得以自圓其說,故雖同屬女性,依該條相禁止差別待遇之意旨,亦不因懷孕與否成為解僱時選擇解僱對象之判斷標準。 此外,亦有論者認 ,就我國之勞資關係實態而言,懷孕受僱者除遭雇主解僱外,亦有可能於配置、考績、陞遷等各方面受到差別待遇。於法制層面上,除禁止解僱懷孕受僱者外,應增列「其他差別待遇」此一類型,並授權主管機關參考我國司法實務見解及日本厚生勞動省所訂定之指南 ,就差別待遇之內涵建立判斷基準,以減少雇主採迂迴手段給予懷孕受僱者差別待遇之可能性,並有助於地方主管機關調處勞資爭議。 綜上,我國《性別平等工作法》是否參考日本《均等法》明定雇主不得因懷孕而解僱或為其他差別遇,並授權主管機關訂定「懷孕歧視」相關判斷標準,因所涉層面影響甚廣,尚存討論空間,宜審慎評估修法之可行性,俾利保護女性勞工工作權益。 撰稿人:林智勝 � 經濟日報,移工懷孕雇主不可解聘!勞動部訂移工婦幼權益保障指引 確保勞雇權益,2025年2月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8531053?from=edn_newestlist_"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8531053?from=edn_newestlist_� cate_side,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11日。 � 勞動部,【澄清稿】勞動部重申,外籍勞工懷孕生子,其工作權益仍應予以保障,2021年11月3日,網址:https://www.mol.gov.tw/1607/1632/2660/20743/,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11日。 �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中華民國第4次國家報告,2022年3月,頁64。 � 勞動部,移工婦幼權益保障指引,2025年1月6日,頁6,網址:https://fw.wda.gov.tw/wda- employer/home/download-file/2c95efb394395dbc01943acfc38b0525.pdf,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11日。 � 日文原文為:雇用の分野における男女の均等な機會及び待遇の確保等に関する法律。 � 近藤朋子,<日本職場霸凌問題之初探>,《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第12期,2022年5月,頁72。 � 日本出入國在留管理廳,技能実習生の妊娠・出産に係る不適正な取扱いに関する実態調査について(結果の詳細),2022年12月,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oj.go.jp/isa/content/001386331" �https://www.moj.go.jp/isa/content/001386331� .pdf,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11日。 � 《均等法》第1條:「本法根據日本憲法的理念,保障法律之下的平等。在僱用的領域中,一方面促進男女機會平等及待遇的確保相同等事項;另一方面,對女性勞工而言,旨在促進其職業能力的開發及提升,就業的援助及職業生活和家庭生活間之調和等措施,以謀求女性勞動者福祉之增進及地位之提升為目的。」 � 日本E-GOV法令検索,雇用の分野における男女の均等な機会及び待遇の確保等に関する法律,2022年6月17日,網址:https://laws.e-gov.go.jp/law/347AC0000000113,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11日。 � 事業主は、その雇用する女性労働者が妊娠したこと、出産したこと、労働基準法(昭和二十二年法律第四十九号)第六十五条第一項の規定による休業を請求し、又は同項若しくは同条第二項の規定による休業をしたことその他の妊娠又は出産に関する事由であつて厚生労働省令で定めるものを理由として、当該女性労働者に対して解雇その他不利益な取扱いをしてはならない。 � 厚生労働大臣は、第五条から第七条まで及び前条第一項から第三項までの規定に定める事項に関し、事業主が適切に対処するために必要な指針(次項において「指針」という。)を定めるものとする。 � 日本外国人技能実習機構(OTIT),技能実習生手帳アプリ版は以下のQRコードからダウンロードできます(第8版),2024年2月,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otit.go.jp/files/user/240207" �https://www.otit.go.jp/files/user/240207� -003.pdf,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11日。 � 受僱者職場上可能遭遇懷孕歧視情況包含「未僱用前,因為求職者已懷孕或有計畫懷孕就拒絕僱用」、「在僱用時要求職者切結,懷孕就必須離職或辦理留職停薪」、「受僱者懷孕給予調動後工作與受僱者能力不符合,導致受僱者自請離職或被解僱」、「受僱者因懷孕影響到工作表現和效能,雇主不考量懷孕的情況,直接依實際工作表現給予較差的考評,或以不適任為由解僱」、「即使懷孕沒有影響受僱者實際的工作表現,雇主卻還是給予較差考評,甚至解僱」等情形。鄭津津,《性別工作平等法逐條釋義》,五南出版社,2016年12月30日,頁44。 �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76號民事判決:「……按雇主對受僱者之退休、資遣、離職及解僱,不得因性別或性傾向而有差別待遇。受僱者或求職者於釋明差別待遇之事實後,雇主應就差別待遇之非性別、性傾向因素,或該受僱者、求職者所從事工作之特定性別因素,負舉證責任,性平法第11條第1項、第31條分別定有明文。女性懷孕而受歧視者,應屬性別歧視類型之一,倘雇主因受僱者懷孕而為退休、資遣、離職及解僱之差別待遇,當屬違反第11條第1 項性別歧視之範疇。……」。 � 勞動部105年9月29日勞動條4字第1050132108號函:「……查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1條第1項及第2項之規範要件不同,性別工作平等法制定時,業參考歐美先進國家處理懷孕歧視之經驗及作法,將懷孕歧視直接視為『性別歧視』類型之一。倘雇主因受僱者懷孕而為退休、資遣、離職及解僱之差別待遇,當屬違反第11條第1項性別(懷孕)歧視之範疇;至第11條第2項則係雇主於工作規則、勞動契約或團體協約規定或事先約定受僱者有結婚、懷孕、分娩或育兒之情事,應行離職或留職停薪或為解僱之理由時,始認違反是項規定。……」。 � 吳姿慧,〈懷孕期間解僱違反性平法與勞基法解僱事由之爭議-北高行98簡48〉,《臺灣法學雜誌》,第142期,2009年12月,頁204。 � 李玉春,〈我國懷孕歧視司法實務問題之研究〉,《法令月刊》,第63卷第3期,2012年3月,頁66。 � 日本厚生勞動省訂定之工作場所性別平等和工作與生活平衡指南,係以《勞動標準法》、《男女僱用機會均等法》、《兒童保育和家庭護理休假法》的目標和原則為基礎,旨在創造一個男女免差別待遇之職場環境。職場における 男女平等と 両立支援の指針,2021年6月,網址:� HYPERLINK "https://uazensen.jp/wp-content/" �https://uazensen.jp/wp-content/�uploads/2021/06/79a332e1ff8f9bd03ce9b81e81857311.pdf,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24日。 5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822/File_19846547.doc
R02692
推動機器人高齡照護問題研析
長期照顧服務法;醫療器材管理法
曾耀民
2025-02-2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92 議題研析 1、 題目:推動機器人高齡照護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長期照顧服務法、醫療器材管理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義大利預計到2050年之前,可能有三分之一人口是65歲以上長者,是全世界繼日本之後,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國家。義大利民間機構也加入協助長者照護的行列,天主教教會除了改設養老與日托空間,還會提供社區送餐服務。義大利政府也嘗試推廣使用機器人協助照護陪伴,讓照護者喘息[footnoteRef:1]。 [1: 羅方妤,挑戰高齡照護 義大利 推機器人當照護者,聯合報,2025年1月11日,第A7版。] 4、 問題爭點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現象日益嚴重,高齡照護需求迅速增長。傳統的照護模式已無法滿足需求,因此,機器人高齡照護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機器人高齡照護技術不斷進步,未來,機器人高齡照護有望成為解決人口老化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惟有關機器人高齡照護領域的應用將涉及許多面向,相關法規有待檢討修正俾利推動。 5、 探討研析 (1) 明定高齡照護機器人之用詞定義 《長期照顧服務法》制定之目的係為健全長期照顧服務體系提供長期照顧服務,確保照顧及支持服務品質,發展普及、多元及可負擔之服務,保障接受服務者與照顧者之尊嚴及權益[footnoteRef:2]。未來政府應結合機器人高齡照護技術,經由跨部會、跨領域共同合作,從需求者及照顧者的角度出發,並透過科技的力量,將科技智慧化及數位化,落實應用於高齡社會普惠全民之願景目標[footnoteRef:3]。 [2: 《長期照顧服務法》第1條。] [3: 臺灣高齡科技行動計畫啓動:以科技應對高齡挑戰 開創健康樂活銀髮世代,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2024年1月10日,網址:https://www.nstc.gov.tw/folksonomy/detail/0235587d-78c4-48a3-874d-3872b2a7e9db?l=CH&utm_source=rss,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3日。] 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法律要處理的問題也日趨複雜,現存的法律制度與規範隨著科技進步而進行修正乃是必要的。查《長期照顧服務法》第3條對相關用詞,例如「長期照顧」(以下稱長照)、「長照服務人員」、「長照服務機構」、「長照服務體系」等均有定義,惟尚無針對類如照護機器人之相關定義與定位。為期明確規範,爰建議本法用詞定義,未來宜增訂納入(高齡)照護機器人。 (2) 制定高齡照護機器人之監管法制 少子高齡化的社會現況,除了需滿足老年人口的照護需求,還必須解決醫療健康服務相關人力短缺和工資上升的問題。機器人的出現,不僅可以提升醫護品質,減輕照護者的身心壓力,長者也能在家或機構接受不同功能機器人提供的服務,藉此保持快樂健康的老年生活。隨著各類機器人日益普及,輔助照護的機器人也進入照護機構及安養中心,不僅能陪伴高齡長者,還能帶領高齡長者進行健康促進活動[footnoteRef:4]。 [4: 陳玉華,〈照護老人、承歡膝下,AI機器人做得到嗎?〉,《農訓雜誌》,397期,2024年5月31日,網址:https://www.ntifo.org.tw/ntifo_web/magazineContentPage?id=66597ba01a67df4e4ab0486a,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月3日。] 查《醫療器材管理法》係為保障國人使用醫療器材之安全、效能及品質、增進國民健康及強化醫療器材管理所制定。該法第3條規定,屬非侵入性、無危害人體健康之虞及使用時毋需醫事人員協助之「輔具」,得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准,免列為醫療器材之品項。惟照護機器人究屬輔具或醫療器材,尚無明確之定位。鑑於照護機器人係屬發展中之產業,建議主管機關宜儘速對照護機器人予以明確之定位並進行適當之分類分級,依功能制定不同監管標準。 撰稿人:曾耀民 3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805/File_19846543.docx
R02691
美國代孕生殖法制探討-代理孕母之知情同意
人工生殖法
陳樂庭
2025-02-2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91 議題研析 一、題目:美國代孕生殖法制探討-代理孕母之知情同意 二、議題所涉法規 人工生殖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代孕生殖制度於我國已有近30年之爭論,近有媒體街訪調查指出,民眾對於我國引進代孕生殖制度多持開放態度,相關疑慮聚焦於懷孕風險之轉嫁、子宮商品化、年齡限制、代理孕母(下稱孕母)產後護理照護等面向 。 民國 (下同)113年5月14日,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預告修正「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下稱修正草案),規劃於新法中以妊娠型之利他代孕模式引進代孕生殖制度 ,惟該制度涉及孕母、代孕子女、委託代孕者三方之利害權衡,難以形成社會共識,衛福部遂規劃將代孕生殖制度與修正草案脫鉤處理 。 4、 問題爭點 孕母之知情同意係評價代孕生殖制度行為倫理之核心 ,謹試析落實孕母知情同意之爭點以作為我國研議代孕生殖入法之參考。 五、探討研析 (1) 代孕生殖之名詞定義 代孕生殖,從技術應用面,可分為「傳統型代孕」(traditional surrogacy)及「妊娠型代孕」(gestational surrogacy),前者代孕子女與孕母間存在生物學上之遺傳關係,後者則無 。若從獲得「必要費用」以外之報酬與否區分,可分為「商業代孕」及「利他代孕」,前者孕母可透由提供代孕服務獲取商業性代孕對價,後者僅能收取必要費用,並無額外報酬。 (2) 評價代孕生殖制度行為倫理:孕母之知情同意 目前全球計有33國開放代孕生殖制度,亦有多達28個國家禁止代孕 。經查本院委員對現階段於人工生殖法中導入代孕生殖制度持保留態度者,多數對於婦女生育自主權、子宮商品化 等孕母權益保障議題 有所疑慮。孕母是否具有充分知能行使其知情同意權,係評價代孕生殖制度行為倫理之核心 ,謹參考相關文獻試析爭點如次: 1. 懷孕經驗之獨特性造成孕母產後不履約情事之處理 美國律師公會(ABA)曾於1988年研擬代孕法範本草案 ,雖最終未完成立法,惟仍影響美國各州後續立法承認之代孕契約規範 。為確保當事人均於事前充分理解代孕契約內容,草案規範立約前應由專業人士,例如律師、社工、心理諮商師及醫師等,向委託代孕者、孕母及其配偶充分告知代孕過程中可能面臨之醫療風險及心理問題,復經專業評估確認孕母具有足夠履約能力 ;另,醫師經對孕母進行完整之檢查後,亦須向委託代孕者揭露孕母之生育史 ,以落實雙方之知情同意程序。 美國佛羅里達州(下稱佛州)開放妊娠型及傳統型代孕,後者因孕母與代孕子女間具有生物學上之遺傳關係,州法中給予孕母產後48小時之猶豫期間,委託代孕者需於前揭猶豫期過後始能向法院聲請確認親子關係 ;而加利福尼亞州(下稱加州)亦開放代孕,但規定委託代孕者係代孕子女的當然父母,並得於孕母生產前向州法院聲請出生前親權判決(pre-birth order) 。 2. 避免孕母因處弱勢地位而難以得到足夠之法律及醫療保障 ABA代孕法範本草案規範委託代孕者應負擔孕母因履行代孕契約所延伸之醫療費用 ,且須為孕母承保自代孕事實發生起至孕母產後6個月期間之定期壽險及健康保險 。在佛州,代孕契約應記載事項已規範委託代孕者得同意僅支付孕母從受孕事實發生後至代孕子女出生後直接相關之合理生活、法律、醫療、心理及精神費用 ;在加州,代孕契約需揭露委託代孕者負擔孕母及代孕子女醫療費用之方式,若採用醫療保險支付前揭醫療費用,揭露事項亦應包含對代孕相關醫療保險條款之審查 。 3. 商業代孕及利他代孕模式下合理費用之估算 ABA代孕法範本草案允許商業代孕模式,代孕費用之上下限係由各州組成之代孕費用機關(Surrogacy Fee Agency),依據消費者物價指數、代孕服務內容等因素每2年檢討及決定 。 (3) 從孕母之知情同意探討美國代孕生殖法制對我國之借鏡 有關我國修正草案規劃之代孕生殖制度涉及雙方之知情權利,從前揭美國文獻可見,孕母知情同意之落實,對於代孕契約之履行及孕母權益保障影響甚鉅,為促進代孕契約之公平性,經分析影響孕母知情同意之要素,以供我國研議代孕生殖法制借鏡: 1. 導入出生前親權判決制度,以期在兼顧各方權益下履行代孕契約   在基因遺傳上,修正草案係採妊娠型代孕模式 ,針對孕母之資格規範足月懷孕生產經驗且無重大併發症之資格限制 ,有本院委員支持代孕制度法制化將有利於提升孕母自主性及正當性 ;惟亦有委員對於修正草案能否處理代孕生殖制度中,孕母因各種因素所牽涉之不履行契約、契約標的瑕疵及毀棄契約等糾紛 產生質疑。代孕契約的履行涉及多重因素,針對孕母可能因對代孕子女萌生難以割捨之情感而悔約一節,或可參考加州州法導入出生前親權判決,使委託代孕者於代孕子女出生起即刻具有當然父母資格,以期在兼顧各方權益下履行代孕契約。 2. 建立滾動式檢討「必要費用」估算基準機制,以保障孕母權益 在報酬之給付上,修正草案採利他代孕模式 ,並已規範委託代孕者須支付孕母有關法律 及醫療照護等「必要費用」 ,且委託代孕者亦須為孕母分別投保壽險及健康保險 。 有委員擔憂代孕生殖產業背後的龐大利益,政府應嚴格管控欲從中獲利的利益集團 ,且有心人士可能利用利他代孕來壓低代孕價格,造成歧視及剝削 云云。未來若採行代孕生殖制度,或可參酌ABA代孕法範本草案,有關委託代孕者為孕母投保之期間,明定代孕事實發生起至產後6個月之期間,以保障孕母健康權益;另有關委託代孕者須支付之「必要費用」數額估算,允宜由主管機關滾動式檢討計算基準,以便及時因應物價調整,維護孕母權益。 撰稿人:陳樂庭 � 李洛、楊令瑜,《人工生殖法》修法:台灣民眾怎麼看「借精生子」和「代孕」合法化爭議?,BBC中文,113年12月2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ly2gk7rk5yo/trad,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ly2gk7rk5yo/trad,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1日。 �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詳修正草案第24條第1項及第27條第1項。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網站,衛生福利部113年5月14日衛授國字第1130461585號公告,預告修正「人工生殖法」草案,網址:� HYPERLINK "https://join.gov.tw/policies/detail/d7ad48de-c5e3-4426-942c-4a6a729919de,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join.gov.tw/policies/detail/d7ad48de-c5e3-4426-942c-4a6a729919de,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1日。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新聞稿,關於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是否將代孕脫鉤處理的說明,113年12月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809&pid=18620,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809&pid=1862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1日。 � Alex Finkelstein, Sarah Mac Dougall, Angela Kintominas, Anya Olsen,〈Surrogacy Law and Policy in the U.S.: A National Conversation Informed by Global Lawmaking〉,《Report of the Columbia Law School Sexuality & Gender Law Clinic》,2016年5月,頁24,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academia.edu/53683662/Surrogacy_Law_and_Policy_in_the_U_S_A_National_Conversation_Informed_by_Global_Lawmaking?auto=download,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www.academia.edu/53683662/Surrogacy_Law_and_Policy_in_the_U_S_A_National_Conversation_Informed_by_Global_Lawmaking?auto=download,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1日。 � 陳孟秀、張廷睿,〈「生」不由己-台灣代孕生殖制度之課題與展望〉,《月旦律評》,第33期,113年12月,頁66。 � Abby Huang,《人工生殖法》朝野16版本送至立法院!台灣可能出現代孕專法?5個QA看懂代孕爭議,關鍵評論網,113年12月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assistedreproductionact/245785,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assistedreproductionact/24578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1日。 � 呂翔禾,人工生殖年底修正 綠委盼暫緩開放代孕,臺灣醒報,113年10月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anntw.com/articles/20241009-zbbj,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anntw.com/articles/20241009-zbbj,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1日。 � 潘永鴻,黃捷痛批藍白「把小孩當商品」 林宜瑾斥陳昭姿汙衊基督教,匯流新聞網,113年12月5日,網址:https://cnews.com.tw/232171205a1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3日。 � Alex Finkelstein, Sarah Mac Dougall, Angela Kintominas, Anya Olsen,同註� NOTEREF _Ref187746881 \h � \* MERGEFORMAT �5�,頁24。 � ABA「代孕法範本草案」(Draft ABA Model Surrogacy Act)係由美國律師公會(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ABA)收養委員會所草擬,惟收養委員會於1988年將本草案提交ABA代表大會時,惜未通過。詳參美國律師公會,〈Draft ABA Model Surrogacy Act〉,《Family Law Quarterly》,第22期,1988年,頁123,網址:� HYPERLINK "https://heinonline.org/HOL/PrintRequest?collection=journals&handle=hein.journals/famlq22&id=141&print=section&div=19&ext=.pdf&format=PDFsearchable&submit=Print%2FDownload,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heinonline.org/HOL/PrintRequest?collection=journals&handle=hein.journals/famlq22&id=141&print=section&div=19&ext=.pdf&format=PDFsearchable&submit=Print%2FDownload,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1日。 � 陳鳳珠,《代孕契約法律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2年6月,頁22。 � ABA代孕法範本草案第4條b項。美國律師公會,同註� NOTEREF _Ref188368988 \h � \* MERGEFORMAT �11�,頁128。 � ABA代孕法範本草案第3條f項。美國律師公會,同註� NOTEREF _Ref188368988 \h � \* MERGEFORMAT �11�,頁127。 � Alex Finkelstein, Sarah Mac Dougall, Angela Kintominas, Anya Olsen,同註� NOTEREF _Ref187746881 \h � \* MERGEFORMAT �5�,頁10。 � 加州家庭法典第7613條規定委託代孕者是透過代孕出生子女的合法父母,無論與代孕者有任何遺傳聯繫。詳Alex Finkelstein, Sarah Mac Dougall, Angela Kintominas, Anya Olsen,同註� NOTEREF _Ref187746881 \h � \* MERGEFORMAT �5�,頁9;GSHC Surrogacy Agency,加州代孕合法嗎?加州代孕法律全面解析,GSHC Surrogacy & Egg Donation,113年9月19日,網址:https://www.gshcsurrogacy.com/zh/blog/surrogacy-in-california;喬伊米蘭,加州的代孕法是什麼?,JoyLife,113年5月2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joyoflife.com/zh-TW/blog-post/california-surrogacy-laws/,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joyoflife.com/zh-TW/blog-post/california-surrogacy-laws/,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1日。 � ABA代孕法範本草案第5條c項。美國律師公會,同註� NOTEREF _Ref188368988 \h � \* MERGEFORMAT �11�,頁131。 � ABA代孕法範本草案於第5條d項1款規定,委託代孕者須為孕母投保定期壽險;同項3款中規定,委託代孕者須以因代孕事實衍生之醫療費用數額之百分之八十為保額,為孕母投保健康保險。美國律師公會,同註� NOTEREF _Ref188368988 \h � \* MERGEFORMAT �11�,頁131。 � 佛羅里達州法(Florida Statues)第742.15條代孕契約(Gestational surrogacy contract),網址:� HYPERLINK "https://codes.findlaw.com/fl/title-xliii-domestic-relations/fl-st-sect-742-15/,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codes.findlaw.com/fl/title-xliii-domestic-relations/fl-st-sect-742-1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1日。 � 加州家庭法典第7962條a項4款,網址:� HYPERLINK "https://codes.findlaw.com/ca/family-code/fam-sect-7962/,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codes.findlaw.com/ca/family-code/fam-sect-7962/,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1日。 � ABA代孕法範本草案第3條b項。美國律師公會,同註� NOTEREF _Ref188368988 \h � \* MERGEFORMAT �11�,頁126。 � 詳修正草案第24條第1項,同註� NOTEREF _Ref188367063 \h � \* MERGEFORMAT �3�。 � 詳修正草案第22條第1項2款,同註� NOTEREF _Ref188367063 \h � \* MERGEFORMAT �3�。 � 立法院公報,第113卷,第24期,委員會紀錄,113年4月3日,頁365。 � 立法院公報,第114卷,第3期,委員會紀錄,113年12月5日,頁203。 � 詳修正草案第27條第1項,同註� NOTEREF _Ref188367063 \h ��3�。 � 詳修正草案第25條第5款,同註� NOTEREF _Ref188367063 \h � \* MERGEFORMAT �3�。 � 詳修正草案第27條第2項,同註� NOTEREF _Ref188367063 \h � \* MERGEFORMAT �3�。 � 詳修正草案第27條第3項,同註� NOTEREF _Ref188367063 \h � \* MERGEFORMAT �3�。 � 同註� NOTEREF _Ref190447756 \h ��24�,頁380。 � 陳稚華,立院審《人工生殖法》代孕脫鉤版本何時出爐?邱泰源:12月底前送行政院,信傳媒,113年12月5日,網址: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5103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13日。 2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798/File_19846540.doc
R02690
主權基金相關法制議題研析
中央銀行法;管理外匯條例;外國人投資條例;僑外投資負面表列
陳育靖
2025-02-2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90 議題研析 1、 題目:主權基金相關法制議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中央銀行法、管理外匯條例、外國人投資條例、僑外投資負面表列 3、 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美國總統川普已於2025[footnoteRef:1]年2月3日簽署行政命令,要求財政部與商務部於12個月內創立「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 SWF,下稱主權基金)[footnoteRef:2],並於90天內針對該基金之經費機制、投資策略、資金結構與管理模式等提出建議方案[footnoteRef:3]。主權基金係由政府設立,進行股票、債券與房地產等金融投資[footnoteRef:4],而美國主權基金除了可能投入高速公路與機場等基礎建設計畫、製造業及醫學研究等外[footnoteRef:5],亦可能投入TikTok之收購事宜[footnoteRef:6]。 [1: 本文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2: 林家宇、陳成良,美將成立主權基金 有助收購TikTok,自由時報,114年2月5日,第A05版。] [3: 顏伶如,川普下令成立主權基金,經濟日報,114年2月5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0511/852742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6日。] [4: 林家宇、陳成良,同註2] [5: 顏伶如,同註3。] [6: 林家宇、陳成良,同註2。] 4、 問題爭點 全球目前有超過90個主權基金,管理資產總額逾8兆美元,包括挪威、中國大陸、阿布達比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及新加坡等,皆擁有資產總額雄厚之主權基金[footnoteRef:7],主要投資方向包括永續發展、脫碳、城市發展與數位基礎建設、人工智慧新創公司與水資源及食品科技企業等[footnoteRef:8]。我國應否設立主權基金歷來皆有所討論,本院第10屆、第11屆委員亦有提案修正中央銀行法,將外匯存底提撥一部分設立主權基金[footnoteRef:9],爰擬探討我國相關法制議題。 [7: 張正芊,美國主權財富基金錢從哪來?規模用途重點一次看,中央通訊社,114年2月4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2040373.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6日。] [8: 吳文忠,新加坡「淡馬錫控股」與「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在全球「主權基金」交易案件數量排行榜中分別榮登冠軍與亞軍,經濟部國際貿易署,113年11月24日,網址:https://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pid=79395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6日。] [9: 本院第10屆委員吳欣盈、羅明才等64人及第11屆台灣民眾黨黨團、委員羅明才等24人皆提出中央銀行法第20條及第33條條文修正草案。] 五、探討研析 (1) 主權基金資金來源非僅限外匯 主權基金資金來源多為各國之財政盈餘、外匯儲備或自然資源收入,目前資產規模排名第一之挪威全球退休基金(Government Pension Fund Global, GPFG),與中東國家之主權基金如:阿布達比投資局(Abu Dhabi Investment Authority, ADIA)、沙烏地阿拉伯的公共投資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 PIF)及科威特投資局(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 KIA)等,皆係以石油收入做為資金來源;而資產規模排名第二的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CIC)則係以外匯儲備做為資金來源[footnoteRef:10]。新加坡國家投資公司(Government Investment Company, GIC)資金來源一部分為國家財政收入減去支出後之「財政盈餘」,另一部分則係以中央公積金(Central Provident Fund)[footnoteRef:11]購買國家債券,再由財政部以債券收入購買外匯進行投資,爰為不涉及星幣匯率之「非貨幣儲備」[footnoteRef:12]。 [10: 主權基金的概述與投資趨勢,EBC Financial Group,113年7月22日,網址:https://www.ebc.com/zh/jinrong/71054.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7日。] [11: 范世平,〈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發展與影響的政治分析〉,《問題與研究》,第51卷第1期,101年3月,頁39。] [12: 楊雅惠,新加坡主權基金的濫觴與發展,工商時報,112年12月1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1201700134-43990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7日。] (2) 主權基金組織型態並無一致要求 主權基金組織型態因各國國情而各有不同,有論者將其歸納為三類,第一類為「國家資產池」類型,如挪威GPFG,其不具獨立法人格[footnoteRef:13],依據挪威《政府退休基金法》該基金係由財政部管理並向國會報告,惟實際操作係由挪威央行(Norges Bank)成立之獨立資產管理單位─挪威央行投資管理公司(Norges Bank Investment Management, NBIM)負責[footnoteRef:14];第二類為「公法人主權基金型」,該基金具有公法人格,如南韓、科威特及卡達之主權基金即為此類型;第三類為「公司型主權基金」,係依據公司法等民事法規設立,具有獨立法人格,如中國大陸之CIC、新加坡之GIC與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 Private Limited)皆屬之[footnoteRef:15]。 [13: 洪慧中,〈國際投資法視野下國家主權基金規範法制再思考〉,《貿易政策論叢》,第28期,106年12月,頁263。] [14: 尹俊傑,挪威主權基金為後代謀福,中央通訊社,102年5月2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topic/newsworld/34/201305020001.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7日。] [15: 洪慧中,同註13,頁263-264。] (三)主權基金之投資並非毫無限制 由於主權基金規模龐大,且為政府所控制,投資標的往往可能帶有政治目的,為避免對被投資國造成政治威脅,美國於2008年促使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oundation, IMF)等國際組織提出聖地牙哥原則(The Santiago Principles)[footnoteRef:16],強調主權基金應具有妥適揭露資訊之透明度、健全之監管架構、風險管理機制及課責度,且本於公平競爭與商業目的進行投資[footnoteRef:17];此外,被投資國亦可能限制主權基金之投資項目,如德國《風險限制法》即針對主權基金投資該國能源、基礎建設及媒體等予以限制[footnoteRef:18]。惟為避免被投資國過度限制主權基金之投資,影響自由貿易與資金流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同年亦提出OECD宣言,重點包括:除涉及國家安全外,禁止被投資國之內國法對於外國主權基金為歧視性待遇、被投資國之內國法規範應公開透明,且具可預測性、倘因涉及國家安全須限制主權基金之投資,該限制應符合比例原則,並應給予司法救濟機會[footnoteRef:19]。 [16: 洪慧中,同註13,頁259。] [17: 洪慧中,同註13,頁270。] [18: 梁海明,建構防禦性開放體系 應對美國主權基金潛在威脅,香港文匯網,114年2月5日,網址:https://www.wenweipo.com/a/202502/05/AP67a275a4e4b02d997bcb842b.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11日。] [19: 洪慧中,同註13,頁271-272。] (四)為降低對外匯準備之影響,建議評估參考新加坡作法規劃主權基金資金來源之可行性 我國外匯存底高居全球第4位,歷來皆有提撥部分外匯存底設立主權基金,以有效運用、提升外匯收益之討論[footnoteRef:20]。外匯存底係指中央銀行所持有的外幣現鈔、存款、票據(支票、匯票等)、以外幣計價的有價證券及外幣貸款等債權[footnoteRef:21],而持有穩定之外匯存底,將可避免外國資金大幅撤出時產生之匯率波動、貨幣貶值與物價膨脹,以降低對於經濟之衝擊[footnoteRef:22]。惟113年12月底外資持有我國國內股票、債券市值及新臺幣存款共計8,300餘億美元,已遠超我國外匯存底(約5,700餘億美元),倘若將部分外匯存底提撥設立主權基金,恐將降低我國因應匯率大幅波動之能力,而影響貨幣穩定度[footnoteRef:23],亦可能導致央行外匯準備被高估[footnoteRef:24],一旦發生金融海嘯等經濟危機,將難以妥善因應。以新加坡之GIC為例,其資金來源主要包括政府財政盈餘及非貨幣準備之外匯,建議評估參考新加坡GIC作法之可行性,以降低對於外匯準備之影響。 [20: 工商時報社論,從主權基金看外匯存底的定位,114年2月7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207700054-43990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10日。] [21: 臺北市重要統計指標名詞定義,臺北市政府主計處,網址:https://dbas.gov.taipei/News_Content_table.aspx?n=CE1296E27DE6B8E1&sms=9C2BFA02577D5A1E&s=337D1CF660EAB27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10日。] [22: 陳虹宇、吳聰敏、李怡庭、陳旭昇,連續兩月創新高!台灣持有高外匯存底的好處是什麼?商業周刊,110年10月27日,網址: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focus/blog/300813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10日。] [23: 工商時報社論,同註20。] [24: 陳博志,〈主權基金的正確做法〉,《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46卷第7期,112年7月,頁8。] (五)建議針對外國主權基金投資特性,檢視、評估外國人投資條例及僑外投資負面表列之規範完整性 主權基金非同於一般基金或境外資金,即便聖地牙哥原則期望主權基金能提升透明度、妥為資訊揭露,並以商業目的進行投資,惟該原則屬自願性遵循性質,主權基金既為國家控制,其投資自可能帶有政治目的,爰除德國制定《風險限制法》,藉此限制主權基金投資可能危害國家安全之業別外,美國為因應杜拜主權基金收購美國港口股權之爭議,亦於2007年通過《外人投資與國家安全法》(Foreign Investment and National Security Act of 2007, FINSA),強化外資併購審查[footnoteRef:25]。查我國有關外國人投資項目及審查,係依據《外國人投資條例》及《僑外投資負面表列-禁止及限制僑外人投資業別項目》等規範,建議主管機關評估上開規範之完整性,或增加資訊揭露等機制,於鼓勵外人投資之同時,強化我國國家安全並降低經濟風險。 [25: 蘇俊銘,〈淺談主權財富基金〉,《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6卷第1期,97年1月,頁44-45。] 撰稿人:陳育靖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796/File_19846538.docx
R02689
水價調整與建構水資源永續利用相關法制之研析
自來水法
楊翔宇
2025-02-2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89   議題研析 一、題目:水價調整與建構水資源永續利用相關法制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自來水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行政院指示檢討31年未調之水價,有媒體推測水價可能漲4成,經濟部表示,檢討水價未必代表立即漲價,且水價或電價均有審議委員會決定,如需調整亦將通盤考量國內經濟及民生消費情況,不會貿然調整[footnoteRef:1]。另依台灣自來水公司(下稱台水公司)資料,現行水價自83年[footnoteRef:2]7月1日頒行迄今未調整,於國際水協會(IWA)2024年8月網站資料顯示,我國平均單位水價排名為國際第2低,112年售水之平均單位成本為新臺幣(下同)12.9元/度,平均單位售價為11.06元/度,平均單位盈虧為-1.84元/度,且103年至112年之平均售水投資報酬率為-0.62%[footnoteRef:3]。台水公司指出我國水價偏低,不利用戶節約用水,影響永續用水,亦無法累積資金辦理自來水新擴建工程,必須長期仰賴舉債支應問題等,爰探討自來水法框架下之調整水價相關法制問題。 [1: 胡經周,水價恐漲4成?經部:檢討未必會立即漲價,經濟日報,114年1月15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8491298,最後𣸠覽日期:114年1月24日。] [2: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3: 台灣自來水公司網站,台水公司現行水價是否合理,113年11月15日,網址:https://www.water.gov.tw/ch/Subject/Detail/3765?nodeId=488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7日。] 四、問題爭點 我國自來水法雖有明文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成立水價評議委員會,負責水價之調整,惟因長期受限於政府之低水價政策,水價無法客觀調整,亦未能將水資源永續利用等目的適度納入水價調整原則,容有檢討空間。 五、探討研析 1. 現階段臺灣水價訂定之法制概況 按《自來水法》第59條第1項規定:「自來水價之訂定,應考量自來水供應品質,以水費收入抵償其所需成本,並獲得合理之利潤;其計算公式及詳細項目,由主管機關訂定;其由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訂定者,應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定之。」次按經濟部訂定《水價計算公式及詳細項目》第4點規定,依給水投資報酬率為5%至9%核算合理利潤。我國水價之訂定雖有明文規定,惟按《自來水法》第59條第2項規定:「自來水事業依前項規定擬定水價詳細項目或調整水費,應申請主管核定之……。」及第60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成立水價評議委員會,委員會由政府機關、學者專家、消費者團體等各界公正人士組成,負責水費之調整,其組織規程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因此,自來水事業所擬定之水費調整,尚須經中央主管機關成立之水價評議委員會審議,惟往往囿於政策考量,難以落實調整合理水價,長期下來導致臺灣地區水費占家庭消費支出平均約為0.29%[footnoteRef:4],與世界衛生組織認定合理比率為2%-4%,差距頗大[footnoteRef:5]。 [4: 同前註。] [5: 周國鼎,〈2022國際水價現況解析〉,《自來水會刊》,第42卷,第4期,112年11月,頁76,網址:https://www.ctwwa.org.tw/SysUpDoc/message/magazine/A27C069A8851456.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7日。] 除此之外,為因應氣候變遷及用水公平正義,依《水利法》第84條之1第1項規定[footnoteRef:6],另針對枯水期單月用水量超過9,000度之大用水戶開徵「耗水費」[footnoteRef:7],納入中央主管機關水資源作業基金管理運用。 [6: 水利法第84條之1第1項規定:「為水資源有效及永續利用,中央主管機關得向用水超過一定水量之用水人徵收耗水費。但已落實執行節約用水措施者,得於百分之六十範圍內,酌予減徵。」] [7: 經濟部水利署新聞稿,2月1日開徵大用水戶耗水費,促進產業節水並落實用水正義,112年1月6日,網址:https://www.wra.gov.tw/News_Content.aspx?n=6430&sms=9122&s=16362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7日。] 1. 研議水價之調整應考量水資源永續利用為目的 因水、電價影響民生經濟甚鉅,關於水價之調整原則,台水公司認為主要以擴大累進費率、增加用水段別,從現行4段別(級距)再增加數段,但以不影響民生基本需求用水之方向辦理,讓用水量高者負擔較高水費,落實用水公平正義[footnoteRef:8]。有論者建議,現階段臺灣自來水事業均採單一累進級距價格,或可參考國外水價針對不同收費之用水族群依不同成本訂價模式,依用水種別或地區別等差異化訂價,例如將醫院、學校等非營利單位與營利事業作不同水價調整方式[footnoteRef:9]。另有論者建議,在面臨極端氣候情況下,為強化自來水事業之韌性、維護水資源永續利用,允宜在調整水價時合理納入氣候變遷風險[footnoteRef:10]。 [8: 經濟部「台水公司水價合理化及耗水費開徵辦理進度」書面報告, 立法院第10屆第8會期第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31號政府提案第10037589號),112年11月1日印發。] [9: 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105年度研究計畫,《我國自來水價計算公式的探討》,105年12月,頁91,網址:https://www.ctwwa.org.tw/download.aspx?AttachmentFile=SysUpDoc/message/newone/7F62B66B18C94B1.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3日。] [10: 陳佩君、鍾澤邦、蕭淑貞、楊晴雯,〈氣候變遷下調整合理水價之探討〉,《自來水會刊》,第39卷,第4期,109年11月,頁31-32,網址:https://www.ctwwa.org.tw/SysUpDoc/message/magazine/1B53EF9A047546D.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3日。] 綜觀上述水價調整之考量因素,主要係為達成水資源之永續利用、公平及效率等目的,以反映自來水事業營運成本為主要原則。亦與其他國家以穩定供水、增進社會利益為目的,而非為了營利,所採行之「完全成本訂價法」相似[footnoteRef:11]。然而,我國《自來水法》第59條第1項規範自來水價之訂定應獲得「合理之利潤」(目前水價公式之合理投資報酬率為5%-9%),不僅與實際審議通過之投資報酬率幾乎脫勾,亦容易誤導民眾以為水價內隱含可觀報酬率而生困擾[footnoteRef:12](實際年平均售水投資報酬率為-0.62%)。爰或可研議修正自來水法第59條自來水價之訂定,考量納入水資源永續利用等目的之可行性,檢討不合時宜之利潤計算規範,或參採國外作法之差異化訂價模式。 [11: 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105年度研究計畫,同註9,頁89。] [12: 同前註,頁90。] 1. 評估修法促使自來水事業發展技術降低漏水率之可行性 除透過水價之合理調整,促使大用水戶節約用水外,《自來水法》於節約用水專章第95條之1[footnoteRef:13]及第95條之2[footnoteRef:14]分別有要求或鼓勵民眾及事業達到節約用水之目標,惟未明定自來水事業之節水(降低漏水率)義務規範。然而,管網系統漏水問題造成自來水事業之經營成本虧損負擔,經查日本東京漏水率為3%[footnoteRef:15]、荷蘭為5%、新加坡為5.7%、德國柏林為6.8%[footnoteRef:16],行政院雖持續推動降低漏水率,從102年為19.55%降低至113年的11.99%,並規劃於120年達成漏水率降至10%之目標[footnoteRef:17],惟若相較於上述先進國家或都市之漏水率,尚有檢討精進空間。 [13: 自來水法第95條之1第1項規定:「法人、團體、個人於國內銷售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用水設備、衛生設備或其他設備之產品,該產品應具省水標章。」] [14: 自來水法第95條之2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鼓勵民間參與節水技術研發;其獎勵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15: 東京都水道局,《東京水道の国際展開の取組》,2021年3月,頁6,網址:https://www.waterworks.metro.tokyo.lg.jp/documents/d/waterworks/program_jp,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11日。] [16: 監察院網站,監院力促降低漏水率 節省公帑 11 億,105年10月2日,網址:https://www-ws.cy.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Q3lPbGRGaWxlL3B1YmxpYy9kYXRhLzUxMTI1OTQ2MTE3MS5wZGY%3d&n=MDEtMzToqr8t6ZmN5L2O5ryP5rC0546H56%2bA55yB5YWs5biRMTHlhIQucGRm&icon=.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11日。] [17: 行政院新聞稿,卓揆:政府推動降低自來水漏水率成效顯著 未來8年再投807億元 以達先進國家之10%目標,114年1月9日,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abb59f35-b178-4f6d-a69a-7ae19ddda23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11日。] 事實上國外已有自來水事業引入人工智慧(AI)技術改善漏水,例如加拿大市政供水系統使用新型水聽傳感器及AI技術,對聲學數據進行預處理,記錄水聲信號,藉此辨識漏水信號及位置,並確定優先次序進行維修[footnoteRef:18]。我國傳統漏水檢測方法主要依賴於人工巡檢及反應性維護,效率低且成本高,現階段自來水事業有研究機器學習技術,利用歷史漏水數據、管網資料、地理及環境等數據,建立模型預測漏水熱區[footnoteRef:19],亦有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研發智慧漏水音輔助辨識系統,以提升檢漏效率[footnoteRef:20]等。爰建議評估修正自來水法,增訂自來水事業節水(降低漏水率)之義務規範及目標,並鼓勵其發展人工智慧相關技術,俾利自來水事業加速導入人工智慧技術檢測漏水,藉由節水降低整體經營成本。 [18: 邱嘉南,〈AI在自來水產業應用的趨勢〉,《自來水會刊》,第42卷,第3期,112年8月,頁69,網址:https://www.ctwwa.org.tw/SysUpDoc/message/magazine/DAFC950782AF44A.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11日。] [19: 時佳麟、張瑛興,〈北水處導入AI運用初探〉,《自來水會刊》,第43卷,第3期,113年8月,頁60,網址:https://www.ctwwa.org.tw/SysUpDoc/message/magazine/54D8BACA24C3448.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11日。] [20: 蔡曜隆、張洪誌、林士能、邱薆蕙、林高玄、丘宗仁,〈AI 智慧科技應用於水管洩漏辨識系統開發〉,《自來水會刊》,第41卷,第4期,111年11月,頁20,網址:https://www.ctwwa.org.tw/SysUpDoc/message/magazine/DDD2EECAB5B4412.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11日。] 撰稿人:楊翔宇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793/File_19846535.docx
R02688
中央銀行準備資產管理運用相關問題研析
中央銀行法;管理外匯條例
傅朝文
2025-02-2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88 議題研析 1、 題目:中央銀行準備資產管理運用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中央銀行法、管理外匯條例 3、 背景說明(緣起) 瑞士聯邦秘書處2024年12月31日公布提案,擬修憲要求瑞士國家銀行(SNB)把一部分準備資產配置在黃金和比特幣上。近來美國總統川普亦呼籲美國建立比特幣儲備 。前行政院長陳冲表示,央行如果不投資黃金或比特幣,外匯資產恐有縮水之虞 。 4、 問題爭點 黃金在各國中央銀行(以下簡稱央行)的準備資產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國際政經環境的劇烈變化,是否應增持黃金及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納入準備資產,各方看法不同,爰研析國內外相關法規與意見,作為我國管理運用相關準備資產法制之參考。 五、探討研析 (1) 準備資產的意義及種類 準備資產(reserve asset)又稱國際準備(International reserve),係指一國政府可以用來清償國際債務的金融資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以下簡稱IMF)的說明,準備資產有下列4種 ︰ 1、「貨幣性黃金」 「貨幣性黃金」(Monetary Gold,以下簡稱黃金)係指一國央行持有的黃金。 2、外匯存底 外匯存底(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係指一國央行持有的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國外票據與國外有價證券等金融資產。 3、在國際貨幣基金的準備資產 在國際貨幣基金的準備資產(IMF reserve position)又稱為普通提款權(GDR)。IMF的會員國依據其國民所得與貿易額等指標,分配到一定的配額,會員國必須依據配額向IMF繳交準備資產。 4、特別提款權(SDR) 特別提款權(以下簡稱SDR)是IMF所創設的一種人為的記帳單位,可以用來清算各國官方的債權債務,由IMF按各會員國的配額,無條件分配給各會員國。SDR不同於其他準備資產,只能用於政府之間的結算,不能用於私人之間。2001年起,一單位SDR即由美元、歐元、英鎊及日圓等4種貨幣按一定比例組成,自2016年10月1日起,又將人民幣納入SDR。2022年8月起,SDR中各幣別權重分別為美元43.38%、歐元29.31%、人民幣12.28%、日圓7.59%、英鎊7.44% 。 (2) 中央銀行準備資產的現狀 依據央行公布資料,113年12月底我國外匯存底金額為5,766.77億美元 。另截至113年6月28日,央行持有黃金13.59百萬盎司(約385公噸) 。又因我國並非IMF會員,並無在國際貨幣基金的準備資產及SDR。 依中央銀行法第1條及第2條規定,央行為國家銀行,隸屬行政院,並於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之穩定,並於上列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之發展。另依同法第33條規定,央行持有國際貨幣準備,並統籌調度外匯;同法第34條規定,央行得視對外收支情況,調節外匯供需,以維持有秩序之外匯市場。基此,央行持有國際貨幣準備,並具有統籌調度外匯及調節外匯供需職權。 (3) 增持黃金與比特幣納入準備資產的爭議問題 1、 增持黃金問題 1944年7月22日,44個國家代表舉行布列敦森林會議,創建「布列敦森林制度」(Bretton Woods system);美元與黃金價格掛勾,固定於每盎司(ounce)黃金為35美元,其他各國通貨則與美元維持固定匯率,即所謂黃金美元本位制。惟其後美國黃金不斷流失,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關閉「黃金窗口」(gold window),終致「布列敦森林制度」崩潰。但在各國當前的貨幣制度下,黃金仍充當重要的準備資產,在全球央行準備資產中平均占比約10%。美國、德國、法國及義大利等先進經濟體之黃金則占央行準備資產的60%至70%,而我國與日本則介於1%至5%間 。 近年來全球政經環境變動劇烈,學者認為全球各國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信任度降低,央行應審時度勢,逐年增持黃金準備 。另前行政院長陳沖亦表示,顧及全球通膨問題,央行如果不投資黃金或比特幣,資產就有縮水之虞 。惟央行認為在當前的貨幣制度下,央行無特別理由須持有大量黃金,其原因在於︰1.「布列敦森林制度」崩潰後,以黃金擔保貨幣價值的目的已不再,各國央行在1980年代後期成功控制通膨,不再需要黃金迅速籌資,用於干預外匯市場。2.黃金相對於外匯存底,不能產生孳息。3.央行持有黃金須投入人力物力以確保安全 。 2、比特幣納入準備資產問題 比特幣(Bitcoin)是2009年出現的一種虛擬「商品」,由於不是以實體形式存在(如黃金),而是在電腦世界中以虛擬方式呈現(如遊戲點數),且其最初的設計理想,係試圖建構出一種新型態的電子現金,因此,一般稱其為「虛擬通貨」(virtual currency)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1月23日簽署一項行政命令,實踐他在選前宣稱支持加密虛擬貨幣的諾言。這項行政命令將讓聯邦政府建立國家數位虛擬貨幣準備。根據這項行政命令,美國政府將致力發展加密虛擬貨幣,並建立法規推動相關產業成長。此外,美國政府也將建立特殊工作小組來推動國家數位虛擬貨幣準備 。另據捷克央行總裁表示,央行考慮提案持有比特幣作為準備資產,最多占準備資產的5%,約730億美元。若獲通過,捷克可能是首個將虛擬幣納入準備資產的國家銀行,但該國財長已表態反對 。 惟我國央行認為比特幣等虛擬通貨不是貨幣,而較類似投機商品或投機資產之概念 。且虛擬資產不具內含價值,易受人為炒作,還可能參雜詐騙行為;此外,提供虛擬資產交易之平台,可能有遭受駭客入侵、系統故障等風險,另可能刻意淡化風險來誘導投資、挪用客戶資產、無預警凍結客戶資金,甚至惡意倒閉,使客戶求償無門 。雖然若干比特幣支持者聲稱比特幣為「數位黃金」(digital gold),可能取代政府貨幣或黃金,成為應對極端風險的首選另類資產。然而,央行認為無論從貨幣功能、貨幣演進及避險資產應有的特徵進行分析,比特幣在貨幣金融體系,實無法與黃金相提並論 。 (四)央行準備資產管理運用之建議 1、研議提升黃金在準備資產中比重之可行性並建立相關評估機制 世界銀行於2024年2月28日發布《資産管理者黃金投資手冊》(Gold Investing Handbook for Asset Managers),該手冊表示黃金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發揮着關鍵作用,既是對抗通脹的避險工具,也是一種安全資産。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各國央行對黃金的立場發生了轉變,儘管黃金價格不斷上漲,但它們自那時以來一直是淨買家,之前則是淨賣家。2022年烏俄戰爭後,各國央行對黃金作爲準備資産的態度也更加積極,61%的受訪者表示預計未來將增加黃金準備 。其次,據世界黃金協會(WGC)於2025年2月5日所發布之「黃金需求趨勢︰2024年全年」報告,2024年全年世界黃金總需求量達到創歷史紀錄的4,974公噸,各國央行繼續大量購買黃金,購買量連續第三年超過1,000公噸 。況且據統計黃金地下存量僅54,000公噸,以每年開採2,500~3,000公噸速度,約剩20年開採年限,供給相對稀少 。反之,作為外匯存底之美元及其他貨幣,理論上可以無限發行。另2018年下半年以來黃金價格呈現不斷上揚走勢,投資報酬率勝過美國公債及美元投資級公司債 。因此,黃金沒有孳息的缺點,相對而言可以被高報酬率所緩和。再者,我國黃金占準備資產的比例(1%〜5%)不但遠低於前揭美歐等先進國家(60%〜70%),甚至低於全球平均10%,似有檢討提升之空間。綜上,為避免通貨膨脹對我國準備資產價值之減損,建議央行研議提升黃金在準備資產中比重之可行性,並建立相關評估機制。 2、研擬明定持有黃金之法源依據及黃金之管理或運用事項 有關央行持有之黃金,其管理或運用事項,先進國家多有所規範。以美國為例,依美國「黃金準備法」(the Gold Reserve Act)第10條規定,為達成穩定美元交易價值之目的,美國財政部經總統同意後,有權運用本條所定之外匯安定基金(Exchange Stabilization Fund,約20億美元),於達成目的之必要程度,從事黃金、外匯,及其他信用與證券工具之交易 。另法國「貨幣和金融法」第L141-2條規定,則明確賦予法蘭西銀行持有和管理國家黃金準備的責任 。而瑞士更以憲法位階,對黃金的管理權責予以規範,依瑞士憲法第99條規定,瑞士國家銀行作為獨立的中央銀行,應從其收益中建立足夠的貨幣準備;其中部分準備應以黃金持有 。 我國黃金相關規範主要見於中央銀行法第43條規定︰「本行以黃金、白銀、外幣及其他國際準備計算之資產或負債,如其價值因國幣平價之改變,或此類資產、負債對國幣之價值、平價或匯率改變而發生利得或損失,均不得列為本行年度損益。前項變動所生之利得,應列入兌換準備帳戶;其損失應由兌換準備帳戶餘額抵沖。」惟該條規定僅係解決有關黃金之會計處理問題,有關央行持有黃金之法源依據及黃金之管理或運用事項,尚缺乏明文規定。建議主管機關研擬明定其法源依據,以資明確。 3、追蹤比特幣等虛擬資產之國際發展趨勢並強化相關研究 目前國際間雖有若干國家有意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納入準備資產,但依我國央行研究意見顯示,其本質為投機資產,不具備貨幣應有的功能,與黃金無法相提並論。現階段自不宜納入準備資產。但隨著美國政府對此類虛擬資產之大力提倡,其產業前景可期,仍不失為一種具有升值潛力的金融資產,建議主管機關持續追蹤其國際發展趨勢並強化相關研究。 撰稿人:傅朝文 �瑞士 比特幣話題熱 考慮列國家準備資產,經濟日報,114年1月2日,第A8版。 � 柳名耕、林宛彤,陳冲稱陣腳已穩 美俄已買妥相當部位 川普倡建立儲備 比特幣飆破10.6萬美元,中國時報,113年12月17日,第A1版。 � 臺灣大學網站,黃志典教授~個人網頁/金融案例評析/國際準備的作用與管理,網址︰http://www.ib.ntu.edu.tw/jdhwang/files2/%E5%9C%8B%E9%9A%9B%E6%BA%96%E5%82%99%E7%9A%84%E4%BD%9C%E7%94%A8%E8%88%87%E7%AE%A1%E7%90%86.pdf,�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3日。 � 中央銀行網站,貨幣金融知識專區/國際金融字母湯:粉絲們多半知道ADR、GDR、TDR,但對SDR或許較陌生,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SDR吧!,113年4月12日,網址︰https://knowledge.cbc.gov.tw/front/knowledge/45B3E4EB-90F1-EE11-9104-00505694F3B3,�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3日。 � 中央銀行網站,113年12月底外匯存底,114年1月6日發布,網址︰https://www.cbc.gov.tw/tw/cp-302-179880-8d71f-1.html,�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4日。 � 中央銀行網站,國際準備與外幣流動性,113年6月28日,網址︰https://www.cbc.gov.tw/tw/lp-6294-1.html,�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5日。 � 中央銀行網站,比特幣vs.黃金:在全球貨幣金融體系扮演的角色,112年12月14日,頁88,網址︰https://knowledge.cbc.gov.tw/front/references/inpage/3C61CD21-219A-EE11-90FC-00505694F3B3,�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5日。 � 李沃牆,央行應增加黃金儲備量,112年6月27日,臺灣醒報,網址︰https://anntw.com/articles/20230627-QiOf,�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6日。 � 柳名耕、林宛彤,陳冲稱陣腳已穩 美俄已買妥相當部位 川普倡建立儲備 比特幣飆破10.6萬美元,中國時報,113年12月17日,第A1版。 � 中央銀行網站,比特幣vs.黃金:在全球貨幣金融體系扮演的角色,112年12月14日,頁88,網址︰https://knowledge.cbc.gov.tw/front/references/inpage/3C61CD21-219A-EE11-90FC-00505694F3B3,�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5日。 � 中央銀行網站,比特幣是什麼?,108年9月19日,網址︰https://www.cbc.gov.tw/tw/cp-2141-101141-bbc8a-1.html,�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3日。 � 陳穎芃,川普下令推國家數位貨幣儲備,工商時報,114年1月25日,第A5版。 � 經濟日報,捷克央行總裁表態 考慮將比特幣納儲備資產,114年2月1日,第A2版。 � 中央銀行網站,比特幣等虛擬通貨是不是貨幣?,108年9月19日,網址︰https://www.cbc.gov.tw/tw/cp-2141-101140-c35d6-1.html,�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5日。 � 中央銀行網站,比特幣等虛擬資產之簡介及相關風險,113年1月17日,網址︰https://www.cbc.gov.tw/tw/cp-1170-165144-bad0e-1.html,�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3日。 � 中央銀行網站,比特幣vs.黃金:在全球貨幣金融體系扮演的角色,112年12月14日,網址︰https://knowledge.cbc.gov.tw/front/references/inpage/3C61CD21-219A-EE11-90FC-00505694F3B3 � 世界銀行網站,Gold Investing Handbook for Asset Managers (English),網址︰https://documents.worldbank.org/en/publication/documents-reports/documentdetail/099610302282427760/idu136aee178198b114722197d515b4a9f9ef84a,�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6日。 � 世界黃金協會網站,Gold Demand Trends: Full Year 2024,網址︰https://www.gold.org/goldhub/research/gold-demand-trends/gold-demand-trends-full-year-2024,�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6日。 � 中央銀行網站,近年黃金價格走高現象之分析,109年9月17日,頁83,網址︰https://knowledge.cbc.gov.tw/front/references/inpage/1EA9B426-274F-EB11-80EB-000C29A1B907,�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6日。 � 中央銀行網站,近年黃金價格走高現象之分析,109年9月17日,頁82,網址︰https://knowledge.cbc.gov.tw/front/references/inpage/1EA9B426-274F-EB11-80EB-000C29A1B907,�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3日。 � 美國聯準會網站,Gold Reserve Act of 1934,網址︰https://www.federalreservehistory.org/essays/gold-reserve-act,�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3日。 � 法蘭西銀行網站,La gestion de l’or,網址︰https://www.banque-france.fr/fr/strategie-monetaire/marches/gestion-or,�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3日。 � 瑞士聯邦法律網站,Bundesverfassung der Schweizerischen Eidgenossenschaft,網址︰https://www.fedlex.admin.ch/eli/cc/1999/404/de,�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3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771/File_19846506.doc
R02685
強化營造業專業管理法制簡析
營造業法
陳宏明
2025-02-1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85 議題研析 一、題目:強化營造業專業管理法制簡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營造業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近期某處建案在進行地下室開挖工程時,疑似因施工不慎造成兩旁鄰房倒塌,緊急撤離附近住戶近2百人。對此,有專家[footnoteRef:1]指出,現行營造業法主要係以資本額規模為規範,而未依個案工程項目特性予以管理。然營造業現場人員、技師對於特定工程項目是否具備相關工程專業經驗?容有疑義。建議政府強化營造業之基礎專業及管理能力,並參考政府辦理公共工程採購案,於營造業法中規範營造業執行工程,應依工程特性而具備相關技術履歷經驗。 [1: 經濟日報,三重鄰損建案適用舊制 中央地方法規如何強化成考驗,114年1月8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8477078;聯合新聞網,蓋房頻傳鄰損 專家籲強化營造業法,114年1月9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24326/8477912,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5日。] 四、問題爭點 工程品質之良窳,與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雖然目前對於建築及工程之施工管理已定有相關法令規範,然實務上施工安全及工程品質之確保,主要仍仰賴於營造業及其專任工程人員[footnoteRef:2]落實施工管理及自主檢查制度。有鑑於近年來頻有建案在進行基礎工程時,因工法錯誤或施工不慎造成鄰損,為強化營造業專業及施工管理能力,爰就前開專家所提意見檢視現行法相關規範是否完備?以及後續檢討修正之方向。 [2: 營造業法第3條第9款:「專任工程人員:係指受聘於營造業之技師或建築師,擔任其所承攬工程之施工技術指導及施工安全之人員。其為技師者,應稱主任技師;其為建築師者,應稱主任建築師。」第34條第1項:「本營造業之專任工程人員,應為繼續性之從業人員,不得為定期契約勞工,並不得兼任其他綜合營造業、專業營造業之業務或職務。但本法第六十六條第四項,不在此限。」第35條:「營造業之專任工程人員應負責辦理下列工作:一、查核施工計畫書,並於認可後簽名或蓋章。二、於開工、竣工報告文件及工程查報表簽名或蓋章。三、督察按圖施工、解決施工技術問題。四、依工地主任之通報,處理工地緊急異常狀況。五、查驗工程時到場說明,並於工程查驗文件簽名或蓋章。六、營繕工程必須勘驗部分赴現場履勘,並於申報勘驗文件簽名或蓋章。七、主管機關勘驗工程時,在場說明,並於相關文件簽名或蓋章。八、其他依法令規定應辦理之事項。」第37條第1項:「營造業之專任工程人員於施工前或施工中應檢視工程圖樣及施工說明書內容,如發現其內容在施工上顯有困難或有公共危險之虞時,應即時向營造業負責人報告。」第38條:「營造業負責人或專任工程人員於施工中發現顯有立即公共危險之虞時,應即時為必要之措施,惟以避免危險所必要,且未踰越危險所能致之損害程度者為限。……」] 五、探討研析 (1) 現行法就營造業升等、評鑑制度及承攬資格限制已定有規範 為提高營造業技術水準,確保營繕工程[footnoteRef:3]施工品質,促進營造業健全發展,增進公共福祉,營造業法於92年1月13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該法規定,營造業分綜合營造業[footnoteRef:4]、專業營造業[footnoteRef:5]及土木包工業[footnoteRef:6],除就資本額設有不同規定[footnoteRef:7]外,綜合營造業及專業營造業尚須置符合資格規定之專任工程人員。此外,營造業之設立採許可制,非經許可,領有登記證書,並加入營造業公會,不得營業[footnoteRef:8]。 [3: 營造業法第3條 第1款:「營繕工程:係指土木、建築工程及其相關業務。」] [4: 營造業法第3條 第3款:「綜合營造業:係指經向中央主管機關辦理許可、登記,綜理營繕工程施工及管理等整體性工作之廠商。」] [5: 營造業法第3條 第4款:「專業營造業:係指經向中央主管機關辦理許可、登記,從事專業工程之廠商。」] [6: 營造業法第3條 第5款:「土木包工業:係指經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辦理許可、登記,在當地或毗鄰地區承攬小型綜合營繕工程之廠商。」] [7: 營造業法施行細則第4條:「本法第七條第一項第二款所定綜合營造業之資本額,於甲等綜合營造業為新臺幣二千二百五十萬元以上;乙等綜合營造業為新臺幣一千二百萬元以上;丙等綜合營造業為新臺幣三百六十萬元以上。」第6條:「本法第十條第二項所定土木包工業之資本額為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上。」] [8: 營造業法第4條 第1項。] 綜合營造業分為甲、乙、丙三等,丙等綜合營造業有3年業績,5年內其承攬工程竣工累計達新臺幣(下同)2億元以上,並經評鑑2年列為第1級者,得升等為乙等綜合營造業;乙等綜合營造業有3年業績,5年內其承攬工程竣工累計達3億元以上,並經評鑑3年列為第1級者,始得升等為甲等綜合營造業[footnoteRef:9]。 [9: 營造業法第7條 第5項及第6項。] 營造業升等同時結合評鑑制度,中央主管機關對綜合營造業及認有必要之專業營造業得就其工程實績、施工品質、組織規模、管理能力、專業技術研究發展及財務狀況等,定期予以評鑑,評鑑結果分為3級[footnoteRef:10]。而為維護工程品質,該法賦予定作人得定有承攬資格之權利,營造業承攬工程應受其規定之限制;另依政府採購法辦理之營繕工程,不得交由評鑑為第3級之綜合營造業或專業營造業承攬[footnoteRef:11]。由此可知,並非僅限於依政府採購法辦理之公共工程標案,即使是一般民間建築工程,定作人亦得就營造業承攬資格予以限制。 [10: 營造業法第43條 第1項。] [11: 營造業法第44條。] 然而,營造業參加評鑑與否並非強制,實務見解[footnoteRef:12]認為,對於未依法申請評鑑之營造業,在無法認定其為經評鑑為第3級營造業之情形下,尚無上開規定之適用。是以,如欲強化對營造業之管理,以促進其專業技術及施工品質之提升,或可就如何精進現行營造業評鑑機制,抑或對未參加評鑑之營造業須否納入承攬資格限制之規範,再予檢討。 [12: 內政部98年3月30日內授營中字第0980801818號函。] (2) 營造業承攬工程涉及專業工程項目,須否就其專任工程人員資格另作規範,允宜進行可行性評估 對於經營業務涉及建築、土木工程施工範圍,且直接影響建築物結構安全、施工品質者[footnoteRef:13],營造業法將其定為專業營造業登記之專業工程項目,包括鋼構工程、擋土支撐及土方工程、基礎工程……等[footnoteRef:14]。另基於安全及工程特性考量[footnoteRef:15],明定專業營造業應置符合各專業工程項目規定之專任工程人員,其應置專任工程人員之資歷及人數,授權由中央主管機關分別按各專業工程項目定之[footnoteRef:16],內政部爰於93年8月23日訂定發布《專業營造業之資本額及其專任工程人員資歷人數標準表》[footnoteRef:17],以資規範。 [13: 立法院第5屆第2會期第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802號政府提案第8779號),91年10月9日印發,頁政242-243。] [14: 營造業法第8條:「專業營造業登記之專業工程項目如下:一、鋼構工程。二、擋土支撐及土方工程。三、基礎工程。四、施工塔架吊裝及模板工程。五、預拌混凝土工程。六、營建鑽探工程。七、地下管線工程。八、帷幕牆工程。九、庭園、景觀工程。十、環境保護工程。十一、防水工程。十二、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主管機關增訂或變更,並公告之項目。」] [15: 同註13,頁政244。] [16: 營造業法第9條。] [17: 內政部,《專業營造業之資本額及其專任工程人員資歷人數標準表》,93年8月23日,網址:https://glrs.moi.gov.tw/LawContent.aspx?id=FL03153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7日。] 前開專業工程項目,除專業營造業外,亦得由綜合營造業承攬及自行施工[footnoteRef:18]。然現行法對於綜合營造業及專業營造業之專任工程人員資格條件規定有所不同:綜合營造業之專任工程人員係須「領有 土木、 水利、測量、環工、 結構、 大地或水土保持工程科技師證書或建築師證書,並於考試取得技師證書前修習土木建築相關課程一定學分以上,具2年以上土木建築工程經驗」[footnoteRef:19];而專業營造業則按各專業工程項目有不同規定,例如涉及地下室開挖、基樁及連續壁工程之「基礎工程」項目,其專任工程人員之資歷僅限於「 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結構工程、大地工程科技師證書,並具2年以上土木建築工程經驗」[footnoteRef:20]。當專業工程項目由綜合營造業承攬時,其專任工程人員所領技師證書類科若與專業營造業資格規定不同,是否仍能符合營造業法確保結構安全及施工品質之要求?或有進一步討論之空間。 [18: 營造業法第25條第1項:「綜合營造業承攬之營繕工程或專業工程項目,除與定作人約定需自行施工者外,得交由專業營造業承攬,其轉交工程之施工責任,由原承攬之綜合營造業負責,受轉交之專業營造業並就轉交部分,負連帶責任。」] [19: 營造業法第7條 第1項第1款。] [20: 同註17。] 據監察院調查報告[footnoteRef:21]指出,營造業法採專業證照制度,惟主管機關對於專任工程人員(技師種類繁多,如土木技師、水利技師……等)如何落實專業分工,是否應受有建築工程(如高層建築物施工……等)之相關教育訓練始得施工一定規模、高度以上之建築物一節,有待檢討釐清。另有論者[footnoteRef:22]認為,營造業負責現場實際施工,專任工程人員現場經驗應較理論重要,且須經常受訓,並落實「人照合一」。亦有提出鑑於工安意外多發生於結構施工階段,為加強施工品管,避免發生工安意外,建議應在結構安全投入更多的專業人力資源之見解者[footnoteRef:23]。 [21: 監察院調查報告(108內調0064),108年8月15日,頁32-33,網址:https://www.cy.gov.tw/CyBsBoxContent.aspx?n=133&s=670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7日。] [22: 吳憲彰,營造業法對專任工程人員之規範,營造天下,第88期,92年4月,頁4-8。] [23: 社論,論從現行施工管理制度以強化工程品質之提升,技師報,第1465期,114年1月4日,網址:http://www.twce.org.tw/modules/freecontent/include.php?fname=twce/paper/1465/1-1.htm,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7日。] 綜上,衡酌專任工程人員之資格規定,涉及不同類科技師之專業技術認定、領照執業人數及各專業工程項目之不同特性,是否須就專業工程或特定施工項目另作規範[footnoteRef:24],建議廣納各界之專業意見及實務需求,進行可行性評估,以資周妥。 [24: 營造業法就專業工程或特定施工項目另作規範者:如針對經營專業工程項目之專業營造業,另定其工地主任資格為:得以領有該項專業甲級技術士證或該項專業乙級技術士證,並有3年以上該項專業工程經驗者為之(第31條第1項第6款);為提升專業工程特定施工項目之品質,爰就營造業承攬之工程,明定其專業工程特定施工項目,應置一定種類、比率或人數之技術士(第33條第1項),內政部並依同條第2項授權,訂定《營造業專業工程特定施工項目應置之技術士種類比率或人數標準表》,以資規範。此所稱技術士,係指領有建築工程管理技術士證或其他土木、建築相關技術士證人員(第3條第11款)。] 撰稿人:陳宏明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635/File_19846335.docx
R02684
校園學生行動載具使用及管理相關問題研析
教育基本法;學校衛生法
蔡月秋
2025-02-1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84 議題研析 1、 題目:校園學生行動載具使用及管理相關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教育基本法、學校衛生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教育部於108年訂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以下簡稱行動載具使用原則),明定校園內使用行動載具,除教師引導學習或緊急必要聯繫時使用外,其餘時間應以關機為原則,也規定對學生使用於與學習無關之活動,應予必要管理,以符合教學現場及學生合理合規使用行動載具之需求。由於學生手機成癮問題日漸嚴重,教育部擬修正行動載具使用原則,除現行規定在校原則須關機之外,將增訂由學校或各班統一保管為原則。預計於114年2月開學前完成修正草案,提供學校訂定行動載具使用及管理的參考依據 。 四、問題爭點 在網路數位時代中,手機及平板電腦等行動載具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青少年學生族群過度使用手機、沉迷於社群媒體所帶來的手機成癮等問題,成為學校和家長共同關心的議題,如何平衡行動載具的使用以促進學習,避免學生不當使用帶來干擾,影響學習成效,也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教育部透過修正行動載具使用原則之方式,除應加強學生使用行動載具的正向引導及教育,對於校園行動載具使用管理規範之研修亦應做審慎評估,以達實際效益。 五、探討研析 (1) 為防制學生不當使用行動載具影響身心健康,允宜研議適度規範相關物品或行為 國民教育法第3條前段規定:「六歲至十五歲之國民,應受國民教育。」、高級中等教育法第2條第1項規定:「九年國民教育及高級中等教育,合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重視以學生中心的教學,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則提供國中畢業生依其性向、能力和興趣,升入高級中等學校或五專之分流選擇,並分別施予適性的課程和教學,以使每個學生潛能都能獲得開展 。隨著手機等行動載具成為現代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智慧型手機帶來很多便利性,可以讓學生即時查詢資料、獲取最新資訊,甚至在特定課堂上成為學習工具。然而,當手機使用不當,使得許多學生沉迷於手機遊戲、社群媒體,甚至在課堂上偷偷使用手機進行非學習活動,這些行為嚴重影響學習專注力與教學效果 。 所謂的「手機成癮」,是指個人因某種緣故而導致過度濫用手機、並且出現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適應現象。手機成癮不僅影響一般人的日常作息,也可能帶來多方面的健康問題,如:長期使用手機的姿勢會造成肩、頸、下背肌肉痠痛,或因眼睛吸收手機螢幕的藍光而導致失眠或睡眠品質不良;其次,由於手機成癮者長期依賴線上資訊的刺激而缺少人際間的實體互動,可能會增加心理上的孤獨感與焦慮感,甚至引發憂鬱症狀。研究顯示,過度使用手機可能導致注意力缺乏、學業表現不佳或工作表現下降,這現象在青少年學生族群中尤其明顯 。 國民教育及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其教育乃係人格養成,有規律的學習課業,且學生心智尚未成熟,故此階段學生對於智慧型手機吸引力,尚處於未有一定克制力,須教師、家長加以管制。允宜研議適度規範危害學生健康之物品或行為,爰建議於學校衛生法第19條增訂第2項:「學校對影響學生健康之物品或行為,應適時管理或限制其使用。」透過增訂校園行動載具等可能影響學生身心健康之規範,以強化親師透過對學生手機成癮等行動載具管理問題之輔導作為。 (2) 學校管理學生使用行動載具,建議明定法源依據 近年有關網路與手機對於腦部影響的討論相當廣泛,特別是在澳洲宣布將禁止16歲以下青少年使用社群網站,以及牛津辭典選出腦腐為年度代表字,顯示網路成癮、手機成癮等狀況不僅影響青少年,更影響成人 。有關法國教育部於2017年12月宣布,自2018年起全法中、小學生將全面禁用手機,換言之,法國學校得在學生進校門起,就得由老師搜查學生書包,並保管攜帶入校之手機。全法手機普及率達80%,此項政策引起家長聯盟與教師工會的熱議。另英國則是由各校自由決定手機是否禁用;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邦,雖然早年即以在青少年手機中發現色情、暴力影片為由,禁止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近年學校與家長都主張應該交由各校自行管理,而非一味禁止。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義大利,雖然該國自2007年起亦全面禁止中、小學生使用手機,義大利教育部卻於2017年12月表示,正研議部分解禁,以利學生進行數位媒體學習 。 為了讓學生專心學習並減少網路社交媒體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美國部分學校已禁止學生使用手機,例如華盛頓州西雅圖公立學校有部分中學也已於2024年秋天加入學生禁用手機行列,要求學生在上課期間將手機鎖在校方提供的處所,僅能在特定情況下開鎖使用。且該部分中學考量,讓學生自由使用手機確實會干擾教師上課,導致每堂課平均損失5-15分鐘的教學時間,因此學校希望創造6小時左右的無手機空間,讓學生能專心上課,教師也能心無旁騖地進行教學,學校也規定家長若需緊急聯絡孩子,可隨時利用電話或電子郵件方式請校方安排協助訊息傳遞。此外,每間教室也備有手機保管處所的鑰匙,方便教師於必要時讓學生使用手機 。 經查我國僅以行動載具使用原則作為學生使用手機等行動載具之規範,此原則僅針對學校內部管理學生事項為規範,然依上開各國立法例,部分國家以法律位階規範學生之行動載具使用及管理,以明確學校與學生之權利義務關係,例如法國將手機使用規定於教育法,且前開國家所規範手機限制方式,雖使家長與學生通訊有所受限,但對於學生持有手機之財產權、秘密通訊自由權、家長之親權等基本權利亦應合理規範並保障之,爰建議主管機關研議以法律位階明文規範行動載具使用及管理之法源依據,避免衍生學生手機等個人財產權益因被沒收等行為而產生爭議。 撰稿人:蔡月秋 �莊璦筠,<手機管理各自為政 教育部拍板「統一保管」>,大紀元時報,第A8版,生活文教,2025年1月6日,網址: https://nplnews.ly.gov.tw/news/202501061040030/%E6%89%8B%E6%A9%9F%E7%AE%A1%E7%90%86%E5%90%84%E8%87%AA%E7%82%BA%E6%94%BF%20%E6%95%99%E8%82%B2%E9%83%A8%E6%8B%8D%E6%9D%BF%E3%80%8C%E7%B5%B1%E4%B8%80%E4%BF%9D%E7%AE%A1%E3%80%8D?statisticMenu=%E6%AF%8F%E6%97%A5%E6%96%B0%E8%81%9E,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3日。 �教育部,<過曝世代、手機成癮與校園學習公聽會報告>,(2024年10月17日,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彙編),頁95、97,網址:https://lis.ly.gov.tw/pubhearc/pubhearkm?.af3004000111010010100000000003^000100000E0000000000E2000423d#JUMPOINT,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5日。 �教育部,<當前教育重大政策/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相關業務>,2024年12月30日,網址: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37E2FF8B7ACFC28B,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5日。 �李珮瑩,<校園手機管理 關鍵在學生自控力>,聯合新聞網,2025年1月5日,網址: � HYPERLINK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8468957,日期:2025"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8468957,�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5日。 �張雲潔,<手機成癮怎麼辦?>,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2024年11月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CFB4198B850ECC95&sms=F3B948768F07712C&s=E27A1D57E59D2852" �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CFB4198B850ECC95&sms=F3B948768F07712C&s=E27A1D57E59D2852�,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6日。 �葉立斌,<防兒童手機成癮!心理師:給孩子手機前 先問自己5問題>,健康網站,2024年12月11日,網址: � HYPERLINK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900251,日期:113"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900251,�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6日。 �李森永,<中小學校園中智慧型手機使用的美麗與哀愁?各國經驗及其啟示>,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180期,2019年2月,網址: � HYPERLINK "https://epaper.naer.edu.tw/upfiles/edm_180_3174_pdf_0.pdf" �https://epaper.naer.edu.tw/upfiles/edm_180_3174_pdf_0.pdf�,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7日。 �陳鐘民,<美國華盛頓州的 2 所中學禁止學生在上課期間使用手機>,臺灣研究教育資訊網,2024年6月20日,網址:https://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7&mp=teric_b&xItem=2065554&resCtNode=454,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7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520/File_19846275.doc
R02683
機車考照年齡下修相關問題研析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楊盛旺
2025-02-1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83 議題研析 一、題目:機車考照年齡下修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三、背景說明(緣起) 根據交通部資料[footnoteRef:1],近年取締無照駕駛交通違規案件,每年平均約30萬件,其中未成年人無照駕駛每年平均約3.9萬件,整體而言,變化不大;據報載[footnoteRef:2],無照駕駛情況居高不下,有地方首長表示,不少偏鄉地區缺乏大眾運輸工具,高中學子上下學騎機車比較方便,然現行法規規定考領輕型或普通重型機車[footnoteRef:3]駕照須年滿18歲[footnoteRef:4],爰建議中央下修機車考照年齡至16歲。 [1: 「偽變造車牌或其他隱匿車牌方式之查緝與防制暨如何有效杜絕無照駕駛猖獗之亂象」專題報告,交通部,113年11月18日,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交通委員會第10次全體委員會議。] [2: 藍于洺、李建緯,無照駕駛率居高不下,地方首長盼降考駕照年齡至16歲,TVBS新聞網,114年1月6日,網址:https://news.tvbs.com.tw/life/274152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7日。] [3: 本議題主要探討汽缸總排氣量(下同)250cc以下之普通重型及輕型機車。] [4: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60條第1項第1款第1目規定,考領普通駕駛執照、輕型或普通重型機車駕駛執照須年滿18歲,最高年齡不受限制。] 四、問題爭點 對於機車考照年齡下修至16歲相關課題,民眾看法不一,有高中生認為可行,尤其家住較偏遠地區學生,公車班次少,會有需要騎機車;但也有家長持反對意見,認為16歲以下孩子不夠成熟,容易衝動飆車,不妥,太危險[footnoteRef:5]。機車考照年齡下修相關課題引發討論,為確保民眾騎乘機車之安全,值得進一步探討。 [5: 于維寧,鍾東錦喊話中央:機車考照降至16歲 減少無照駕駛、灌輸正確觀念,Yahoo奇摩(即時新聞),113年12月18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9%8D%BE%E6%9D%B1%E9%8C%A6%E5%96%8A%E8%A9%B1%E4%B8%AD%E5%A4%AE%EF%BC%9A%E6%A9%9F%E8%BB%8A%E8%80%83%E7%85%A7%E9%99%8D%E8%87%B316%E6%AD%B2-%E6%B8%9B%E5%B0%91%E7%84%A1%E7%85%A7%E9%A7%95%E9%A7%9B%E3%80%81%E7%81%8C%E8%BC%B8%E6%AD%A3%E7%A2%BA%E8%A7%80%E5%BF%B5-073949012.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7日。] 五、探討研析 (一)我國與國外機車駕駛訓練及駕照考驗方式[footnoteRef:6] [6: 林大傑、劉欣憲、姜琇森、溫傑華、張立言、曹瑋玲、 楊佳蓉、周冠瑜、陳璟誼、葉祖宏、賴靜慧、周文靜,國內駕駛訓練、駕駛執照考驗及駕駛人管理制度之通盤檢討(上冊),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11年3月,頁2-1至頁2-311。] 有關我國與國外之機車駕駛訓練及駕照考驗方式(包含最低考照年齡、考驗內容、是否強制參加駕駛訓練等)摘述如次: 1、 我國 250cc以下(普通重型及輕型)機車最低考照年齡為18歲,駕照考驗內容包含筆試(交通規則)、場考(場內駕駛考驗),無路考;初考領駕照者,須先參加道路安全講習。另無規定強制性之機車駕駛訓練課程。 2、 日本 400cc以下(重型及輕型)機車最低考照年齡為16歲;駕照考驗內容包含筆試(學科理論測試)、場考,無路考;50cc至400cc機車,有提供非強制性之機車駕駛訓練課程35至41小時。 3、 韓國 125cc以下機車最低考照年齡為16歲,其他不限制排氣量則為18歲;駕照考驗內容包含筆試、場考,無路考;125cc以下機車,有提供非強制性之機車駕駛訓練課程13小時。 4、 美國 以加州為例,15歲半至20歲取得機車培訓計畫證,即可申請機車學習駕照,滿21歲可不用申請學習駕照;滿18歲者即可申請正式駕照,但未滿20歲者需持學習駕照至少6個月。正式駕照考驗內容包含筆試、場考,無路考。 未滿21歲之駕駛人需接受強制性之駕駛訓練課程(17小時),訓練課程包含基本學科理論及操作技能;滿21歲之駕駛人則可選擇參加駕駛訓練或是直接進行考驗。 5、 德國 AM類(50cc以下)機車與A1類(50cc至125cc)機車考領駕照須年滿16歲;A2類(輸出馬力35kw以下)機車須年滿18歲。駕照考驗內容包含學科(筆試)、術科(路考)。 AM類駕照考驗需先接受強制性之21小時學科訓練,A1類及A2類駕照考驗則需接受42小時學科及術科訓練。 6、 英國 以A1類(125cc以下)機車為例,考領駕照前,滿15歲9個月即可向駕駛執照及車輛牌照申請核發機構(Driver and Vehicle Licensing Agency,DVLA)申請學習駕照,其後至駕駛訓練學校參加強制性訓練課程(Compulsory Basic Training),課程包含基本理論、實用騎車技巧,以增加經驗參加後續之機車駕照考驗。 125cc以下機車最低考照年齡為17歲。駕照考驗內容包含筆試(理論及危險感知測試)、術科(第1階段場考與第2階段路考)。 前開各國機車最低考照年齡限制各有不同,大多訂於16歲至18歲間,歐美等國家之考照年齡較低,然多有學習駕照制度及分階段考驗制度等配套措施,作為風險控管措施。另大多數國家提供機車駕駛訓練課程,然部分國家要求強制參加;也有國家僅針對考照年齡較低之駕駛人要求強制參與駕駛訓練,如美國(加州)規定未滿21歲申請考照者需完成17小時訓練課程,方可申請學習駕照進行練習。有關機車駕照考驗內容,多數國家規定需通過筆試及場考,另有國家須通過路考測驗,如英國、德國等。 (二)建議中央主管機關宜就現行機車駕駛訓練、駕照考驗等議題通盤檢討評估下修機車考照年齡之可行性,並優先協助地方政府改善其偏遠地區交通問題 根據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11年3月之研究報告[footnoteRef:7],統計5年間(104年至108年)共發生機車事故約139萬件,整體(含汽車事故)事故共約157萬件,機車涉入事故比率[footnoteRef:8]約88.5%,相當於整體事故中有近90%與機車有關;又機車涉入事故當事人之年齡分布,以18歲至24歲之年輕族群約占1/3最多,其中以18歲至19歲之年齡層發生機車事故機率[footnoteRef:9](逾12%以上)最高。再者,該研究報告分析比較機車與汽車事故傷亡程度,其中機車事故受傷比率87.21%,汽車9.12%,一旦發生機車事故有近9成比率會受傷,而汽車僅近1成;機車事故死亡比率0.33%,汽車0.08%,機車為汽車之4倍。 [7: 林大傑、劉欣憲、姜琇森、溫傑華、張立言、曹瑋玲、 楊佳蓉、周冠瑜、陳璟誼、葉祖宏、賴靜慧、周文靜,國內駕駛訓練、駕駛執照考驗及駕駛人管理制度之通盤檢討(下冊),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11年3月,頁4-4至頁4-6。] [8: 機車涉入事故比例=機車事故件數/整體事故件數*100%。] [9: 發生機車事故機率=機車事故人(次)數/機車駕照持有人數*100%。] 另再依交通部道安總動員網站之最新統計資料[footnoteRef:10]顯示,年輕人(18歲至24歲)機車騎士於110年事故死傷人數103,586人,111年105,418人、112年109,233人,逐年增加,且少年(13歲至17歲)無照機車騎士(110年至112年)事故死傷人數,平均每年亦高達6,614人[footnoteRef:11]。 [10: 交通部道安總動員網站,網址:https://roadsafety.tw/Dashboard/Custom?type=%E7%B5%B1%E8%A8%88%E5%BF%AB%E8%A6%BD%E5%9C%96%E8%A1%A8,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7日。] [11: 110年6,646人,111年6,711人,112年6,485人,3年平均每年6,614人。] 前開報載所提因偏遠地區公車班次少,公共運輸較不便利,為利高中生騎乘機車通學,有地方政府提出下修機車考照年齡至16歲之建議,然依前開研究報告顯示,104年至108年間,近9成交通事故與機車有關,並以18歲至19歲之新手駕駛發生事故機率最高,且機車事故傷亡比率亦明顯高於汽車,再依前開道安總動員網站之統計資料,110年至112年間,年輕人(18歲至24歲)機車騎士事故死傷人數逐年增加,少年(13歲至17歲)無照駕駛死傷人數並未呈現明顯減少趨勢,爰建議中央主管機關宜參酌各國相關作法就現行機車駕駛訓練、駕照考驗等議題通盤檢討評估下修機車考照年齡之可行性;並優先協助地方政府改善其偏遠地區交通問題,以滿足學生通學、民眾通行之交通需求並確保交通安全。 撰稿人:楊盛旺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518/File_19846273.docx
R02682
兒童死因回溯分析法制問題淺析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陳秋芬
2025-02-1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82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兒童死因回溯分析法制問題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 ,根據教育部統計,近年來我國兒童及少年 (以下簡稱兒少)自殺、自傷事件持續增加,校安通報人次顯著攀升。截至2023年 ,各學制學生自殺、自傷通報總人次達15,196人,較2019年的4,477人增加超過1萬人次。其中,國小學童通報人數由2019年的353人次增至2023年的1,583人次,甚至2023年還出現8起幼兒園自殺、自傷通報。過去5年間,共有9名國小學童及2名幼兒園學童輕生。 有論者指出 ,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以下簡稱兒少權法)規定,政府僅針對6歲以下兒童進行死亡原因回溯分析(CHILD DEATH REVIEW,以下簡稱CDR)。然而,近年來7歲至18歲兒少輕生事件頻繁發生,卻僅停留於統計層面,缺乏深入分析,導致無法有效從環境因素或制度機制著手進行預防。因此,建議應針對7歲至18歲兒少輕生事件建立CDR機制,並由中央政府統籌推動,據此完善相關預防機制,降低兒少自殺發生率。 四、問題爭點 根據兒少權法第13條第1項規定:「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進行6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並定期公布分析結果。」現行規定僅限6歲以下兒童進行CDR。然而,考量兒少自殺比例逐年攀升,且如英國 之外國立法例亦規定對未滿18歲所有兒童 死亡個案均需進行全面回溯分析 。是本文擬針對CDR之定義與特色,並就英國規定為簡介,並提出兒少權法關於CDR修法建議,以供後續修法參考。 五、探討研析 (一) CDR定義及其特色 CDR 是一種制度,透過回溯性收集死者相關資料,包括執法人員、法院、兒童保護服務機構及照顧者的資訊,經由系統性、跨機構及跨團隊的專業討論,深入分析並找出可矯正的致死原因,進而透過行政措施加以改善,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該制度起源於美國,因社會對嚴重兒童暴力侵害的意識逐漸提升,推動了CDR。1978年,洛杉磯加州率先實施,主要針對因嚴重暴力侵害致死的兒童案例進行回溯分析。到1990年,研究結果顯示,實際因暴力侵害致死的兒童案例遠超過通報數量,因此密蘇里州立法規定,所有14歲以下兒童死亡案例均須進行死因回溯分析。1993年,該制度開始在全美推廣,隨後英國、澳洲及紐西蘭等國家相繼採用。在亞洲,日本及印度也陸續引入CDR制度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力 。而我國亦於2019年3月29日三讀通過兒少權法部分條文修正案,該次修正案中第13條增訂第1項規定,賦予6歲以下兒童CDR之法源依據 、 。 CDR具有以下特點:首先,該機制是一項跨領域的協作體系,類似於兒童保護政策,涵蓋內科、外科、警政、社會福利及法律等多個領域,回溯分析團隊需由不同專業背景的成員共同組成,以確保分析的全面性與多角度視野 。其次,回溯分析的核心目的並非進行責任歸屬或追究,因此不會因分析結果對任何個人或機構進行指責或懲責。該機制採用質性分析與數據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檢視兒童死亡過程中的各種因素,而非僅限於實驗室數據或醫療紀錄的檢討。其最終目標在於預防未來類似悲劇的發生,而非聚焦於個別錯誤的責任歸咎。且因兒童死亡原因通常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回溯分析應以宏觀視角全面檢視所有可能改善的環節,並提出具體且可行的預防措施 。 據此,CDR制度重點在於預防,希冀透過政府相關單位的積極介入,識別並干預影響兒童死亡的可預防性因素,從而避免類似事件的重複發生,切實保障兒童的生存權,並促進公共健康與安全的提升。 (二) 英國CDR適用主體法規簡介 根據《2004年兒童法》(Children Act 2004)第65條 規定,兒童係指未滿18歲之人。該法第2部分 關於英格蘭兒童服務的第16M條至第16Q條,對於CDR為進一步規範。其中,第16M條第(1)項 明確規定,所有兒童死亡案件均須依法進行回溯分析 。 此外,再依2018年《兒童死因回溯分析法定與操作指南(英格蘭)【Child Death Review Statutory and Operational Guidance (England)】》 亦指出,CDR適用於未滿18歲的所有兒童,且無論死亡原因為何,均需進行審查。審查範圍包括任何已出生之活產嬰兒,且隨後簽發死亡證明的死亡案例。若嬰兒出生時無醫療人員在場,相關單位得進行初步調查,以確認嬰兒是否為活產。若調查結果確認為活產後死亡,則需對其死亡原因進行回溯分析。 然而,以下三類情況不納入分析範圍: 1.死產:指妊娠24週後出生時無生命跡象的嬰兒; 2.晚期胎兒流產:指妊娠24週前妊娠結束且無生命跡象的情況; 3.合法妊娠終止:無論妊娠週數,若終止後有活產,亦無需進行兒童死亡審查。 上述規範旨在對兒童死亡案件進行全面且一致的回溯分析,以確保兒童福祉及公共健康安全。 (三) 我國兒少權法關於CDR修法建議 依兒少權法第1條規定,該法之立法目的在於促進兒少身心健全發展,保障其權益並增進其福利。另據行政院於2019年3月15日以院臺衛字第1080168789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修正草案總說明 ,我國建立兒童死因調查機制,旨在因應當時頻繁發生之兒童受虐案件及不適任教師(狼師)事件。透過法規的強化,期能有效防範不當對待兒童案件的再度發生,並藉由建立兒童死因調查機制,降低兒童死亡率,該次修法方以6歲以下兒童為主要死因回溯分析對象。 然而,鑒於近年來兒少自殺、自傷事件持續攀升,自殺已成為僅次於交通事故之學生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成因亟待深入探討與分析,以採取適當措施防範未然。考量將兒少全面納入CDR範疇可能涉及範圍過廣,建議主管機關應以兒少權法第1條之立法目的為依據,並參考英國CDR立法經驗,審慎評估並逐步修正該法第13條第1項規定。 建議初期修法先將兒少自殺案件納入死因分析範疇,後續再逐步擴大至涵蓋所有兒少的死亡案件。希冀藉此循序漸進修法,能有效提升兒少保護機制的效能,並為未來全面實施CDR奠定堅實基礎,進一步實現兒童及少年福祉的全方位保障與提升。 撰稿人:陳秋芬 � 林良齊、李侑珊,5年11死 兒童輕生校安通報新高,YAHOO!新聞,2025年1月19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5%E5%B9%B411%E6%AD%BB-%E5%85%92%E7%AB%A5%E8%BC%95%E7%94%9F%E6%A0%A1%E5%AE%89%E9%80%9A%E5%A0%B1%E6%96%B0%E9%AB%98-201000476.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0日。 � 全國法規資料庫,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網頁:� HYPERLINK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01"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01�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2日。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2條規定,兒童及少年指未滿18歲之人;兒童指未滿12歲之人;少年則指12歲以上未滿18歲之人。本議題所稱「兒童及少年」,除在介紹英國立法例時依《2004年兒童法》第65條第1項規定,將兒童定義為未滿18歲之人外,其餘均與上述法條範圍一致。 � 本議題年份之使用,因部分內容涉及外國法制介紹,為利閱讀與比較,統一以西元紀年表示,俾利索引。 � 林良齊、李侑珊,同註� NOTEREF _Ref189553121 \h � \* MERGEFORMAT �1�。依該新聞觀之,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即指出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規定,目前政府僅應對6歲以下兒童為死亡原因回溯分析,然近年來有許多7歲至18歲兒少選擇輕生,卻僅有統計而沒有分析,無法事前預防,爰建議應新增7歲至18歲兒少輕生事件建立死亡回溯分析。 � 縣市推動兒童死因回溯分析資源網站,後續追蹤執行與倡議網頁中表六:不同國家與美國不同州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貢獻,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dr.org.tw/upload/%E5%A6%82%E4%BD%95%E9%80%B2%E8%A1%8C/%E6%96%87%E4%BB%B6/%E8%A1%A8%E5%85%AD%EF%BC%9A%E4%B8%8D%E5%90%8C%E5%9C%8B%E5%AE%B6%E8%88%87%E7%BE%8E%E5%9C%8B%E4%B8%8D%E5%90%8C%E5%B7%9E%E5%85%92%E7%AB%A5%E6%AD%BB%E4%BA%A1%E5%8E%9F%E5%9B%A0%E5%9B%9E%E6%BA%AF%E5%88%86%E6%9E%90%E8%B2%A2%E7%8D%BB.pdf" ��https://www.cdr.org.tw/upload/%E5%A6%82%E4%BD%95%E9%80%B2%E8%A1%8C/%E6%96%87%E4%BB%B6/%E8%A1%A8%E5%85%AD%EF%BC%9A%E4%B8%8D%E5%90%8C%E5%9C%8B%E5%AE%B6%E8%88%87%E7%BE%8E%E5%9C%8B%E4%B8%8D%E5%90%8C%E5%B7%9E%E5%85%92%E7%AB%A5%E6%AD%BB%E4%BA%A1%E5%8E%9F%E5%9B%A0%E5%9B%9E%E6%BA%AF%E5%88%86%E6%9E%90%E8%B2%A2%E7%8D%BB.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0日。依表六「一、影響政策或立法」所載,英格蘭於2004年通過兒童法案,規定所有兒童死亡都要回溯分析。 � 英國官方立法網站,《2004年兒童法》第65條第1項規定,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4/31/section/65" ��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4/31/section/65�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2日。依《2004年兒童法》第65條第1項就兒童定義,係指未滿18歲之人,考量此處係提及英國立法例,爰配合稱此為兒童。 � 縣市推動兒童死因回溯分析資源網站,什麼是CDR?國外推動歷程,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dr.org.tw/?rout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8" ��https://www.cdr.org.tw/?rout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8�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0日。 � 縣市推動兒童死因回溯分析資源網站,為什麼要推動CDR,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dr.org.tw/?rout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4" ��https://www.cdr.org.tw/?rout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4�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0日,經該網站指出,目前我國關於CDR有不同翻譯用語,有使用「兒童死亡回顧」、「兒童死亡檢視」、「兒童死因複審」及「兒童死亡審查」。本議題考量目前《兒少權法》第13條第1項條文使用為「兒童死因回溯分析」,爰遵循條文用語稱之。 � 李嶸,不可忽視的「兒童死因複審」制度,長庚醫訊,第39卷第4期,頁19。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gmh.org.tw/cgmn/cgmn_file/1803012.pdf" ��https://www.cgmh.org.tw/cgmn/cgmn_file/1803012.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0日。 � 縣市推動兒童死因回溯分析資源網站,什麼是CDR?台灣推動歷程,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dr.org.tw/?rout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9" ��https://www.cdr.org.tw/?rout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9�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0日。 � 依2019年3月29日三讀修正通過之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3條第1項規定之立法理由:「一、增列第一項,規範中央衛生主管機關針對六歲以下兒童建立死亡原因調查機制,藉由分析該等兒童死亡原因,找出可矯正之致死原因,續採取相關改善行政措施,避免類似事件再發生,有效降低兒童死亡率。……。」詳見立法院法律系統,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之法條沿革,網址:� HYPERLINK "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897C3BED220000000000000000032000000007000000^05125109122900^00007001001" ��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897C3BED220000000000000000032000000007000000^05125109122900^00007001001�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年4日。 � 有關CDR是一跨領域協作體系,可參酌如高雄市政府兒童死因回溯諮詢會設置要點規定,依該要點第3點規定,成員包含各局處成員(含社會局、民政局、教育局及警察局)、專家學者(含衛生醫療、幼兒保育、社會工作及法律等相關領域者)及兒童福利相關民間組織團體代表,可資參酌。詳見法源法律網,高雄市政府兒童死因回溯諮詢會設置要點,網址:� HYPERLINK "https://db.lawbank.com.tw/FLAW/FLAWDAT0202.aspx?lsid=FL096512" ��https://db.lawbank.com.tw/FLAW/FLAWDAT0202.aspx?lsid=FL096512�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0日。 � 李嶸,同註� NOTEREF _Ref188278416 \h � \* MERGEFORMAT �9�,頁19。 � 英國官方立法網站,《2004年兒童法》第65條第1項規定,同註� NOTEREF _Ref188451083 \h � \* MERGEFORMAT �6�。 � 英國官方立法網站,地方當局區域的兒童死亡審查夥伴(Child death review partners for local authority areas-第16M條至第16Q條),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4/31/part/2/crossheading/child-death-review-partners-for-local-authority-areas" ��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4/31/part/2/crossheading/child-death-review-partners-for-local-authority-areas�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0日。 � 英國官方立法網站,《2004年兒童法》第16M第(1)項規定,網址: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4/31/section/16M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2日。依第16M第(1)項規定:「英格蘭地方當局區域的兒童死亡審查夥伴必須就通常居住於該區域的每位兒童的死亡情況作出審查安排。」 � 地區性兒童保護程序適用於西米德蘭茲區網頁,1.17 Child Death Reviews,網頁:� HYPERLINK "https://westmidlands.procedures.org.uk/ykpzz/statutory-child-protection-procedures/child-death-reviews#s589" ��https://westmidlands.procedures.org.uk/ykpzz/statutory-child-protection-procedures/child-death-reviews#s589�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1日。 � 英國政府網站,兒童死因回溯分析法定與操作指南(英格蘭)之PDF檔【Child Death Review Statutory and Operational Guidance (England)】,網頁:� HYPERLINK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637f759bd3bf7f154876adbd/child-death-review-statutory-and-operational-guidance-england.pdf"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637f759bd3bf7f154876adbd/child-death-review-statutory-and-operational-guidance-england.pdf� ,頁5,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1日。 � 立法院第9屆第7會期第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932號政府提案第16701號),2019年3月20日印發。 3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516/File_19846271.doc
R02681
日美德山域救援系統簡介
消防法;緊急醫療救護法;災害防救法
吳淑青
2025-02-0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81 議題研析 一、題目:日美德山域救援系統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消防法、緊急醫療救護法、災害防救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近日有一名51歲女山友,與7名山友以LINE揪團爬卑南主峰,但過程中身體不適,獨自留在3,000公尺高山待援,一度以為是遭隊員丟包,女山友獲救後澄清是自己要求隊員先行下山,且沿途一直受到照顧,輿論大逆轉。對此,登山專家表示,隊友要慎選,能力參差不齊,往往是造成山難的原因 。 依內政部消防署統計 發現,自110 年起,山難事故連續3年創下新高,112年山難案件已高達513件、救援人數786人,造成48人喪生,也是近22年來的最高峰。 四、問題爭點 從事登山及戶外環境教育均有一定的風險,且並非民眾日常生活或工作之一部分,性質較偏向運動、體驗或遊憩活動,且相關事故的發生亦在所難免。但山域事故發生時,往往耗費大量人力與物力救援,進而衍生搜救費用爭議。擬介紹日本、美國及德國的山難意外應變體系及搜救費用的分擔機制供參。 五、探討研析 (1) 日本 1. 搜救組織:山難的搜救任務主要由地方政府的警察局和消防署負責,管轄範圍內擁有高山的長野縣、富山縣、岐阜縣等甚至還有設置專門搜救山難的警察山岳警備隊,或是消防署的山岳救助隊 。 2. 搜救費用:除了埼玉縣於 2017年修正「埼玉縣防災航空隊緊急運航業務相關條例」,增加了直昇機出勤費用收取之規定 之外,原則上政府初步的搜救都是免費的,但只要臨時租賃民間的直升機協勤,或是徵調需付費的民間搜救組織,求援者或家屬就會需要付費。當然,一旦需要付費,負責協調搜救任務的單位也會盡量詢問求援者或家屬的意見,以免未來產生爭議 。 3. 保險制度:日本的山岳保險基本上都包含了搜救費用,其保險金額端看投保的內容。日本山岳保險裡有些只有保搜救費用,並不含人壽傷害費用,換句話說,日本的山岳保險以搜救費用的保險為主。支付保費有幾種不同的模式,有的是年費式,有的則是單次式,所以每個登山者會依其需求投保最適合的保險。如果只在夏天高山健行且一年只爬幾次,那每次買單次的健行保險就夠;如果要攀爬冬季雪山岩壁,且常爬山,那買年費式高搜救費保險最好,但並不強制登山者投保 。 (2) 美國 1. 搜救組織:雖然美國各州法令不同,但聯邦政府在搜救領域制定了「國家搜救計畫(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Plan)」,明確定義不同區域的搜救主責機關。以美國國家公園來看,園區內部署全職搜救人員,並輔以受過訓練的志願者 。其他地區則是以成立於1950年的全國性民間志願者組織-美國登山救援協會(Mountain Rescue Association)為主,各州都有其分會,各州的登山救援協會均有多個救援中心,該中心在業務上歸地方政府之警察局管轄 。 2. 搜救費用:美國的戶外救助行動跟警察和消防救援一樣是免費的,費用由政府承擔。但是,由於一些成本過高的救援事件導致公眾不滿,已有8個州通過可對求救者收費的法律。但是大多數州,包括加利福尼亞州和愛達荷州的法律均規定,收費往往係針對因疏忽或刻意違規而令自己身陷險境的求救者 。 3. 搜救基金:對應可能有使用者付費的情況,科羅拉多州、猶他州和新罕布夏州皆推出了類似山難救助基金的制度,讓民眾以繳交年費的方式免除救援費用。另一個選項則是美國登山俱樂部(American Alpine Club)推出的付費會員機制 。 (3) 德國 1. 搜救組織:在德國,山域救援(Bergrettung)屬於救援服務(Rettungsdienst)的一種特殊類型。救援服務在德國非屬聯邦權限,而是歸屬於各邦,巴伐利亞邦(下稱巴邦)於1974年1月11日率先制定公布救援服務法(Bayerisches Rettungsdienstgesetz),為現代的救援服務創立獨立的法律基礎,許多邦後來陸續跟進。該法明定,提供全面的救援服務是一項公共任務,並應由公共救援服務予以確保 。依據該法規定山域救援係由「救援消防地方聯合會」委託巴伐利亞紅十字會的「巴伐利亞山域守護隊」(Bergwacht Bayern),或是經由甄選程序委託合適的私人山域救援企業實施之。如上述單位無法執行,則由「救援消防地方聯合會」自行為之。 2. 搜救費用:依巴邦救援服務法第36條第1項規定 ,山域救援實施者,得為其服務收取費用。「巴伐利亞山域守護隊」依任務分級定額向當事人及其親屬請求支付。該守護隊總支出的1/3係來自於向當事人收取的費用;另1/3由巴邦政府提供,以採購裝備車輛、通訊及其他救援設備;其餘金額則經由捐款來募集。 3. 保險制度:傷者和患者的救援行動通常由法定或私人的健康保險法人支付費用。健康保險法人吸收的費用必須是基於健康醫療需要。反之,如涉及營救而非救援 ,即不屬於法定或私人的健康保險範圍。因此,各界大多建議登山者自行投保涵蓋「搜尋」、「營救」、「救援」和「運送」等之險種。 (4) 我國山域救援法制之省思 1. 搜救組織:我國現行法中關於登山活動管制之規範,分別定於《國家安全法》、《國家公園法》、《森林法》、《文化資產保護法》及《發展觀光條例》等 。惟現行中央相關山域管理規範,雖有管制區或保護區山地須經相關單位許可或符合特定要件方可進入之規定 ,但有關山域救援定位,並無明確法律基礎。目前是依《消防法》第24條 規定及該法授權之《緊急救護辦法》為之。內政部另訂有「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消防機關處理山域事故人命救助作業要點」,但該要點法位階過低,亦未就山域救援之任務性質、組織安排、經費來源等等有相關規範。德國巴邦的救援服務法,相當於我國《緊急醫療救護法》,但我國該法並未規定山域及水域救援的類型 。至是否納入《災害防救法》由各主管機關針對山域事故的防治,落實減災的管理措施,以減少山域事故的發生,則有待各界凝聚共識。 2. 搜救費用:105年起,臺中市政府轄內有多起濫用救援資源之疑慮案件,遂於105年11月24日制定公布《臺中市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研訂相關事前預防措施及罰則,如發生事故,得以書面命被救者支付相關 搜救費用,隨後南投縣、花蓮縣、高雄市、苗栗縣及屏東縣政府,陸續制定公布所屬登山活動管理或救援管理自治條例 。惟搜救費用之計算不得逾登山綜合保險緊急救援費用保險金額 。 3. 保險制度:論者指出,由於目前的登山綜合險實際上並不包含航空器費用,所以這個保險只是象徵性地符合規定,實際的搜救費用仍是由納稅人買單,無法遏止資源的濫用 。另有論者認,考量我國登山及戶外教育保險市場尚在起步階段,可先由山岳協會、山難搜救協會或登山用品裝備公司等,鼓勵其會員以會員制山難基金之運作模式,基於使用者負擔及互助原則,共同分攤戶外風險 。 撰稿人:吳淑青 � 施郁韻,撿回一命山神保佑!登山專家曝4年前「打死不退姐」山難:救援該收費了,三立新聞網,114年1月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setn.com/News.aspx?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mainpage&utm_campaign=005&NewsID=1590033&fbclid=IwZXh0bgNhZW0CMTAAAR2cM0M3diWQ-MqnoxzHwqcWHwb2J14AV8QpL-UwozByXXEu_-GZuEeLT-o_aem_q9CFwe4853UQuJm-xlwxDQ" �https://www.setn.com/News.aspx?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mainpage&utm_campaign=005&NewsID=1590033&fbclid=IwZXh0bgNhZW0CMTAAAR2cM0M3diWQ-MqnoxzHwqcWHwb2J14AV8QpL-UwozByXXEu_-GZuEeLT-o_aem_q9CFwe4853UQuJm-xlwxDQ�,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0日。 � 內政部消防署,112年山域事故案件分析,113年9月1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nfa.gov.tw/cht/index.php?code=list&ids=1625" �https://www.nfa.gov.tw/cht/index.php?code=list&ids=162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6日。 �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Michael Sone,日本的山岳救援與登山保險制度,健行筆記,網址:� HYPERLINK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9719"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971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6日。 � 洪振豪,從憲法基本權探討山域事故搜救「使用者付費」的妥適性,2019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108年9月26日,頁204。 � 董威言,使用者付費,或濫用者買單?山難搜救再思考(上),111年1月2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51559"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5155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6日。 �Michael Sone,同註4。 � 董威言,同註6。 � 林志純、陳玉婷,國際山域事故救助政策制度與我國救助成本之初探,2017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106年11月17日,頁50。 � 同前註,頁51。。 � 董威言,同註6。。 � 劉如慧,山域救援收費及保險問題初探,全國律師,第24卷,第2期,109年2月,頁26-32。 � 巴邦救援服務法第1條:「1Dieses Gesetz regelt Notfallrettung, arztbegleiteten Patiententransport, Krankentransport, Patientenrückholung, Berg- und Höhlenrettung sowie Wasserrettung (Rettungsdienst). 2Die flächendeckende Versorgung mit rettungsdienstlichen Leistungen ist vorbehaltlich der Sätze 3 und 4 eine öffentliche Aufgabe und durch einen öffentlichen Rettungsdienst sicherzustellen. 3Die Patientenrückholung erfolgt außerhalb des öffentlichen Rettungsdienstes. 4Der bodengebundene Krankentransport kann außerhalb des öffentlichen Rettungsdienstes erfolgen, soweit dies durch dieses Gesetz zugelassen ist.」,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gesetze-bayern.de/Content/Document/BayRDG-1" �https://www.gesetze-bayern.de/Content/Document/BayRDG-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8日。 � 巴邦救援服務法第36條第1項:「Die Durchführenden der Berg- und Höhlenrettung sowie der Wasserrettung können für ihre Leistungen Benutzungsentgelte erheben.」,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gesetze-bayern.de/Content/Document/BayRDG-36" �https://www.gesetze-bayern.de/Content/Document/BayRDG-3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8日。 � 營救:例如滑雪者因天候因素而無法安全返回,需要直升機運輸的情形。救援:例如登山客心肌梗塞或遭落石擊中,需要立即的醫療協助。 � 參「國家安全法」第6條,由國防部會同內政部指定山地管制區並公告之,人民出入管制區應提出申請並經許可;「國家公園法」第19條,則得劃分生態保護區,人民進入該區應經許可;「森林法」第17條之1,基於維護森林生態環境及保存生物多樣性之考量,劃設自然保護區,人民不得擅自進入;「文化資產保存法」第86條,就自然地景劃設自然保留區,非經許可不得任意進入其區域範圍;「發展觀光條例」第19及第64條,則指定及劃定觀光地區及風景特定區,禁止人民擅自進入觀光地區或風景特定區管理機關公告禁止進入之地區,另劃設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須申請專業導覽人員陪同進入。 � 張哲豪、廖子緹、郭德田、蔡佳融、林瑞安,整合山域事故救援效能法制化之第一步,2022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111年10月21日,頁153、154、155。 � 消防法第24條:「直轄市、縣(市)消防機關應依實際需要普遍設置救護隊;救護隊應配置救護車輛及救護人員,負責緊急救護業務(第1項)。前項救護車輛、裝備、人力配置標準及緊急救護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 � 劉如慧,同註12,頁35、36。 � 張哲豪、廖子緹、郭德田、蔡佳融、林瑞安,同註17,頁151。 � 臺中市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第14條第3項:「第1項搜救費用之計算不得逾第6條第4項登山綜合保險緊急救援費用保險金額。但從事登山活動者有違反第4條、第6條第1項、第4項或第7條第2項規定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 孫嘉君、陳禹蓁,一國多制的登山條例、未達共識的定型化契約草案──安全登頂路還有多遠?報導者,111年7月2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twreporter.org/a/climbing-security-policy-and-awareness" �https://www.twreporter.org/a/climbing-security-policy-and-awareness�,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4日。 � 林志純、陳玉婷,同註9,頁56。 2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477/File_19846238.doc
R02680
勞資雙方誠信協商義務相關法制之探討
工會法;團體協約法
陳建欉
2025-02-0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8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勞資雙方誠信協商義務相關法制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工會法、團體協約法 三、背景說明 (一)據報載,某科大因停辦引發教職員組成工會,爭取合理失業補償,惟校方無視於工會所提團體協約協商之要求,經勞動部裁決,確認校方行為違反《團體協約法》(下稱《團協法》)第6條第1項規定[footnoteRef:1]及《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規定[footnoteRef:2],構成不當勞動行為[footnoteRef:3],令校方限期提出對案並恢復協商[footnoteRef:4]。《團協法》第32條第1項規定,違反第6條第1項規定,經依《勞資爭議處理法》(下稱《勞爭法》)之裁決認定者,處新臺幣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另雇主、雇主團體經認定違反誠信協商之不當勞動行為者,工會得依《勞爭法》第53條規定為爭議行為[footnoteRef:5]。 [1: 《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1項,勞資雙方應本誠實信用原則,進行團體協約之協商;對於他方所提團體協約之協商,無正當理由者,不得拒絕。本條所揭櫫者,即團體協商誠信原則及義務。] [2: 《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規定,雇主或代表雇主行使管理權之人,不得有下列行為:…5.不當影響、妨礙或限制工會之成立、組織或活動。] [3: 李俊璋,不當勞動行為類型有哪些?─(三)雇主或工會「違反誠信協商」,法律百科,2022年11月14日,網址: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1069,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不當勞動行為係指,行為人意圖破壞或弱化工會活動,對工會成員所採取的不公平或不公正的作為,可分為「不利益對待」、「支配介入」及「不誠信協商」等3種類型。] [4: 張博瑞,東方設大遭爆欠薪逾千萬 勞動部裁決不當勞動下回應工會最後通牒,聯合新聞網,2025年1月8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885/8477137,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9日。] [5: 依《勞資爭議處理法》第53條第2項規定,雇主、雇主團體經中央主管機關裁決認定違反工會法第35條、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1項規定者,工會得依本法為爭議行為。另依同法第5條第4款規定,爭議行為係指勞資爭議當事人為達成其主張,所為之罷工或其他阻礙事業正常運作及與之對抗之行為。即任何阻礙事業正常運作及與之對抗之行為皆屬於「爭議行為」,其中罷工屬最嚴重、影響程度最大之爭議行為。] (二)團體協約是藉由平等、民主之協商方式,確立勞資間權利義務之規範。《團協法》第6條第1項前段所課予勞資雙方誠信協商之義務,即指勞資雙方進入團體協商程序後,雙方需秉持誠信原則進行協商;同條項後段則課予勞資雙方有團體協商之義務,係指就當勞資一方請求他方針對勞動條件等進行協商時,他方無正當理由時,不得拒絕團體協商。 (三)美日韓等國工會組織及勞資團體協商相關法制概述: 1.美國 美國工會組織並不存在企業內,勞工須透過秘密無記名投票方式,加入外部全國性產(職)業工會,投票過半同意加入該工會,則該工會就贏者全拿,取得該企業所有員工代表權[footnoteRef:6]。美國勞資團體協商法律架構主要規範於《全國勞資關係法》(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NLRA),該法第8條第(d)項規定,雇主與擁有協商代表權之工會,就工資、工時及其他勞動條件,有相互誠信協商之義務[footnoteRef:7]。 [6: 張烽益,美國高科技勞工的工會組織發展困境,台灣勞工陣線,網址:https://labor.ngo.tw/labor-comments/political-views/1088-2021-08-04-06-45-28,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7: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 ,網址:https://www.nlrb.gov/guidance/key-reference-materials/national-labor-relations-act,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勞資爭議經國家勞動關係委員會(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NLRB)認定後,該委員會即可強制命雙方進行協商,並得由聯邦法院進行強制執行。誠信協商義務非以確保協商結果為目的,而係以促成勞資雙方於協商過程得以維持對等地位為目的,故其基本概念仍係基於「契約自由」原則[footnoteRef:8]。 [8: 沈以軒,【宇恒週報】集體勞動法專章(九)─團體協約法的誠信協商義務,宇恒勞資錦囊部落格,2021年11月12日,網址:https://www.jobforum.tw/discussTopic.asp?id=327206,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2.日本 日本《勞動組合法》(以下簡稱《勞組法》)第1條第1項即明定該法主要目的,為維護勞工自主組織工會,促進勞資雙方透過談判及相關程序締結團體協約[footnoteRef:9]。《勞組法》第7條第2款規定,雇主如無正當理由而拒絕與工會進行團體談判即屬不當勞動行為[footnoteRef:10]。日本《勞組法》雖明定雇主拒絕團體談判屬於不當勞動行為之類型,但「拒絕」意義並不是僅指雇主單純地「避不見面」之行為,而是指達到「實質拒絕協商」程度之行為,亦即包括雇主未能與工會之間以適宜方式進行協商等各種之事實行為[footnoteRef:11]。 [9: 日本E-GOV法令検索,労働組合法,網址:https://laws.e-gov.go.jp/law/324AC0000000174,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日。] [10: 日本労働組合法第7條第2項規定,使用者が雇用する労働者の代表者と団体交渉をすることを正当な理由がなくて拒むこと。] [11: 林良榮,〈論雇主支配介入與拒絕團體協商之不當勞動行為及工會保護-兼論我國裁決決定之實務案例〉,軍法專刊,第61卷,第3期,2015年6月,頁145-146。] 日本勞資非誠信協商可進一步區分為「拒絕交涉」與「非誠實交涉」兩種爭議之類型。就實務上,雇主之行為是否該當於無正當理由拒絕協商,尤其是「非誠實交涉」之類型,其判斷基準乃在於雇主以何種方式、態度回應工會之協商請求,包括雇主對於協商進行之規則設定、協商時程、進行之時間與場所、勞資交涉過程中的雇主所持立場與對應態度等,是否違反誠信協商應遵守之義務規範[footnoteRef:12]。 [12: 同前註,頁146。] 3.韓國 韓國工會組織主要以企業工會為主,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韓國非典型勞工增多,當時工會經歷多次抗爭,檢討後發現企業工會林立,對於整體勞工團結發展產生限制,因而推動有利於團結的產業工會制度。若以產業工會身分進行爭議或協商,即能以更宏觀角度與雇主協商或進行施壓,透過產業勞工的團結力量帶動整體產業勞動條件向上提升[footnoteRef:13]。 [13: 周于萱,韓國民主勞總來訪 聚焦集體勞權與公正轉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2024年2月5日,網址:https://www.bankunions.org.tw/?q=node/3101,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韓國1997年將《工會法》(노동조합법)與《勞動爭議調整法》(노동쟁의조정법)修正合併為《工會與勞動關係調整法》(노동조합및노동관계조정법)。前揭法律於2010年修正,其修正重點包括工作時間豁免制度、協商窗口單一化制度、公正代表義務。依《工會與勞動關係調整法》第29條之4第1項規定[footnoteRef:14],工會及雇主協商代表無正當理由,不得對參加協商之工會及其會員為差別待遇;依同條第2項規定,協商代表違反前項義務時,工會得要求勞動關係委員會,於3個月內依據相關法律程序糾正該不當行為[footnoteRef:15]。 [14: 韓國法律資訊中心,工會與勞動關係調整法,網址:https://www.law.go.kr/%EB%B2%95%EB%A0%B9/%EB%85%B8%EB%8F%99%EC%A1%B0%ED%95%A9%EB%B0%8F%EB%85%B8%EB%8F%99%EA%B4%80%EA%B3%84%EC%A1%B0%EC%A0%95%EB%B2%95,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15: 張義德,〈初探 2010 年韓國工會與勞動關係調整法之修正〉,《台灣勞工季刊》,第35期,2013年9月,頁3-6。] 四、問題爭點 (一)依《團協法》第6條第1項前段所規定之「誠信協商原則」屬抽象原則,是否違反前揭原則,仍須仰賴實務上個案判斷,尚無統一認定標準;另同條第2項雖例示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協商之情形,然因各事業單位與工會間不同之勞資關係脈絡、工會組織型態之差異,易引發認定之爭議[footnoteRef:16]。 [16: 沈以軒,同註8。] (二)依《團協法》第8條第2項前段規定,工會或雇主團體之協商代表以會員為限。前揭規定對個別雇主並不適用,雇主得自由委任第3人擔任協商代表,而工會欲委任第3人與雇主協商時,卻須得到雇主之書面同意,有失勞資雙方對等、公平進行團體協商之精義[footnoteRef:17]。 [17: 蔡晴羽,拒絕上級工會幹部當協商代表,違反誠信協商嗎?-103年度勞裁字第43號裁決決定簡介,勞動視野協會,2015年6月15日,網址:https://labor-vision.org/2015/06/15/%E3%80%90%E5%B7%A5%E6%9C%83%E6%AC%8A%E5%88%A9%E4%BF%9D%E8%AD%B7%E4%B9%8B%E8%A3%81%E6%B1%BA%E6%A1%88%E4%BE%8B%E5%B0%88%E6%AC%84%E3%80%91-%E6%8B%92%E7%B5%95%E4%B8%8A%E7%B4%9A%E5%B7%A5%E6%9C%83%E5%B9%B9/,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五、探討研析 (一)誠信協商義務係強調勞資雙方協商態度,而非協議之達成 誠信協商並非意謂強迫勞資任一方,須就某些事項達成合意而締結團體協約。法律規定僅要求協商過程應保持誠信原則,雇主對工會所提出的勞動條件實無全盤接受之義務[footnoteRef:18]。依勞動部見解,誠信協商義務係指勞資雙方須傾聽對方之要求或主張,而且對於他方之合理適當的協商請求或主張,己方有提出具體性或積極性之回答、主張或對應方案,必要時有提出根據或必要資料之義務[footnoteRef:19]。有論者認為是否違反誠信協商仍應視實際情況判定,若工會只要提出協商,不論其主張之合理性,一概認為雇主必須讓步,不僅有礙勞資和諧,更添企業永續經營之難度[footnoteRef:20]。 [18: 陳金泉,團體協商與誠信原則-以美國法制為中心,網址:https://www.geocities.ws/chenkc.geo/law/law11.htm,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19: 韓仕賢,團體協商「誠信協商義務」之判斷與實務態樣,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2021年8月6日,網址:https://www.bankunions.org.tw/?q=node/2783,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20: 俞百羽,雇主拒絕進行第三次協商,是否違反誠信協商義務?,蔚理法律事務所,2017年8月22日,網址:https://welilaw.com/2017/08/22/%E9%9B%87%E4%B8%BB%E6%8B%92%E7%B5%95%E8%88%87%E5%85%AC%E6%9C%83%E9%80%B2%E8%A1%8C%E7%AC%AC%E4%B8%89%E6%AC%A1%E5%8D%94%E5%95%86%EF%BC%8C%E6%98%AF%E5%90%A6%E9%81%95%E5%8F%8D%E8%AA%A0%E4%BF%A1%E5%8D%94/,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二)勞雇違反誠信協商態樣除例示規定外,宜增訂概括條款 《團協法》第6條第1項規定,勞資雙方互負誠信協商義務。透過法律規範,以落實協商權之保障,促進集體勞資關係健全運作。同條第2項規定,勞資之一方於有協商資格之他方提出協商時,屬無正當理由之「違反誠信協商」3種態樣[footnoteRef:21]。是否屬無正當理由,實務上僅能以具體行為,判斷是否構成不當勞動行為[footnoteRef:22]。關於違反誠信協商類型雖已例示前述3種類型,惟現行裁決案例至少已彙整12種實務態樣。為避免雇主誤認誠信協商範圍,並導正其應秉持誠實信用原則進行團體協商[footnoteRef:23],爰建議修正《團協法》第6條,增訂較常出現之類型及概括條款,俾能落實本條立法目的[footnoteRef:24]。 [21: 《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2項,勞資之一方於有協商資格之他方提出協商時,有下列情形之一,為無正當理由:1.對於他方提出合理適當之協商內容、時間、地點及進行方式,拒絕進行協商。2.未於60日內針對協商書面通知提出對應方案,並進行協商。3.拒絕提供進行協商所必要之資料。] [22: 蔡晉維,《我國團體協約法關於誠信協商制度之探討—以不當勞動行為之裁決與法院見解為觀察對象》,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年1月,頁159。] [23: 韓仕賢,〈團體協約法修法後實施現況及面臨之挑戰與因應〉,《台灣勞工季刊》,第68期,2021年12月,頁27-28。依臺灣勞動法學會主編之「集體勞動法實務見解彙編」,目前經由勞動部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委員會審理違反誠信協商之案例(團體協約誠信協商爭議),已經累積逾百件,至少包括以下12 種態樣:1.對於他方提出合理適當之協商內容、時間、地點及進行方式,拒絕進行協商。2.未於 60 日內提出對應方案並進行協商。3.拒絕提供進行協商所必要之資料。4.自始宣示無達成合意之意思。5.迴避工會逕與個別勞工進行協商。6.協商中單方決定或變更勞動條件。7.指派無權限之人作為協商代表。8.不承認所授權之協商代表與工會達成合意之草案。9.變更已達成共識之團體協約草案條款。10.拒絕就已達成合意之內容簽署團體協約。11.認為不具協商資格而拒絕協商。12.主管機關拒絕核可團體協約或拒絕協商。] [24: 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建立更公平對等的集體勞資關係─對團體協約法的修法建議,2021年5月31日,網址:http://www.bankunions.org.tw/?q=node/2763,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三)為符勞資對等原則,研議修法允許非工會會員參與協商工作 《團協法》第8條第2項前段規定,工會或雇主團體的協商代表僅能由會員擔任。實務上,現行尚未存有所謂雇主團體,而個別雇主並無上述之限制,工會若想委託外部專業人士擔任其協商代表,則須經協商他方(資方)的書面同意,顯然有失勞資雙方對等、公平原則。勞資雙方衍生相關之協商困境,主要是工會欠缺外部專業人員協助,對其協商議題之論述無法完整且具說服力,資方協商代表欠缺決策權,常以攜回研議或請示而無法明確回應工會[footnoteRef:25]。 [25: 韓仕賢,〈團體協約法修法後實施現況及面臨之挑戰與因應〉,《台灣勞工季刊》,第68期,2021年12月,頁31。] 有論者認為擔任輔助團體協商之工作(如擔任團體協商會議之記錄,或居於第二線提供企業工會有關協商策略等諮詢意見等而直接針對協商議題發言之職務),實無需雇主或雇主團體之書面同意[footnoteRef:26]。為使勞資雙方進行對等、公平的團體協商,參酌日本《勞組法》第6條,「工會代表或受工會委託者,有權與雇主或其團體簽訂勞動協議及其他事項進行談判。」之規定[footnoteRef:27],爰建議修正《團協法》第8條,允許一定資格之非工會會員(如上級工會幹部、法律顧問等)參與協商工作。 [26: 參見2014年3月20日勞動部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委員會103年勞裁字第43號裁決決定。] [27: 日本E-GOV法令検索,同註9。] 撰稿人:陳建欉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351/File_19846146.docx
R02679
政府照顧責任及退撫基金撥補之淺析
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條例
賴怡瑩
2025-02-0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79 議題研析 1、 題目:政府照顧責任及退撫基金撥補之淺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條例 3、 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公教人員呼籲修法停砍公教退休金。銓敘部114年1月10日回應說明,政府於107年推動年金改革,主要是為了解決退休所得與現職待遇接近的不合理現象,以健全退撫制度,並使退撫基金財務永續;現行退撫制度採確定給付[footnoteRef:1],已不是全由政府負擔的恩給制,因此應該依照精算結果,由基金成員和政府共同努力維持,避免過度擴大國庫及全民負擔[footnoteRef:2]。 [1: 銓敘部所指現行現行退撫制度採確定給付,係指適用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人員。] [2: 林曉雲,退休公教團體要求比照警消 銓敘部:確保退撫基金永續,自由時報,114年1月11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68670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3日。] 4、 問題爭點 我國公務人員退休制度最早係採行恩給制,84年7月1日則由恩給制改為確定給付制[footnoteRef:3],由政府與公務人員按月共同提撥一定數額,建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用以支應公務人員退休金,退休金給與方式仍維持確定給付制,本文擬就退撫法令支付責任規定、政府照顧責任等,據以提出研析意見。 [3: 同註1。] 5、 探討研析 (一)退休制度設計及基金經費挹注之法令及執行情形 確定給付制(Defined Benefit Plan)簡稱DB,係指雇主承諾員工於退休時,按照約定之退休辦法支付定額退休金,或分期支付一定數額之退休俸,至於退休給付多寡與雇主及員工提撥之資金並無必然關係,其金額與薪資水準及服務年資有關。此種辦法對雇主而言,性質屬於長期給付承諾,退休金之精算成本為估計值,較不確定[footnoteRef:4]。我國現行退休制度係採確定給付制,依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以下簡稱退撫法)第7條第1項規定,由公務人員與政府共同按月撥繳退撫基金費用,並由政府負最後支付保證責任。另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條例第8條後段規定,如基金不足支付時,應由基金檢討調整繳費費率,或由政府撥款補助,並由政府負最後支付責任。 [4: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資訊專區-退撫基金詞彙197,網址:https://www.fund.gov.tw/News.aspx?n=708&sms=9395&_Query=c88253dc-067f-4205-8270-e41b6683b7a5&page=10&PageSize=2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4日。] 除依上開規定撥繳退撫基金費用外,在政府撥款補助部分,依退撫法第93條規定,112年7月1日以後初任公務人員者,其退撫制度由主管機關另以法律規定,退撫基金用罄年度提前之財務缺口,由政府依退撫基金財務精算結果,自前項退撫制度實施之日起,分年編列預算撥款補助之;政府完成撥補後,應依退撫基金財務精算結果,接續分年編列預算撥補現行退撫基金,以健全基金財務。爰此,為因應112 年公教退撫新制實施後,原退撫基金財務缺口,銓敘部前於112 年3月13日邀集教育部及財政部、行政院主計總處等有關機關開會研商,並獲致結論略以:在先撥補初任公務人員實施個人專戶制後,現行公務人員退撫基金將提前 5 年(140 年提前至 135 年)用罄之財務缺口原則下,並參照銓敘部及教育部於立法過程中委託進行精算之結果,自 113 年度起,分 10 年撥補,其中公務人員部分,由銓敘部每年編列預算撥補新臺幣(以下同)194 億元;教育人員部分,由教育部每年編列預算撥補 123 億元,並請行政院主計總處慎重考量[footnoteRef:5]﹔另據審計部決算報告,銓敘部及教育部依「政府編列預算撥補公教人員退撫基金之執行事宜會議」決議,每年度應撥補公務人員及教育人員數額分別為194 億元及123 億元,合計317 億元,並於113 年度撥補退撫基金100 億元,其中113 年度仍有217億元尚未撥補,已經連同114 年度應撥補數額317 億元,共計534 億元,編入退撫基金114 年度預算案,未來將依會議決議賡續辦理撥補退撫基金,持續改善基金收支情形,以保障公務人員之退休權益[footnoteRef:6]。惟查,114 年政府撥補數額為194 億元[footnoteRef:7],併計113年度100 億元,共計撥補294 億元,距上開二年度撥補總數額仍有340億元[footnoteRef:8]差距。 [5: 銓敘部,〈銓敘部書面報告〉《立法院第 10 屆第8 會期司法及法制委員會「112 年公教退撫新制實施後,原退撫基金財務缺口如何補?」專題報告》,112年10月25日,頁2-3。] [6: 審計部網站/審計報告/總決算審核報告/112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附屬單位決算及綜計表審核報告_非營業部分(丁31),網址:https://www.dgpa.gov.tw/mp/archive?uid=577&mid=15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6日。] [7: 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第16次全體委員會議,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及公教人員個人專戶制退撫儲金基金114年度業務計畫及收支預算案口頭報告(資料截至113年10月底),頁9,113年11月27日。] [8: 分10年撥補退撫基金財務缺口情形下,113年及114年需各撥補317億元,扣除113度撥補100億元及114年度撥補194億元,尚有340億元未撥補。] 在調降退休所得節省費用挹注部分,年金改革前並無調降退休所得節省費用挹注;年金改革後依退撫法第40條規定,調降退休所得和優惠存款利率所節省經費,應全部挹注退撫基金;107年至112年軍公教人員節省經費挹注退撫基金達2,774億元[footnoteRef:9]。 [9: 同註7,(丁30)。] (二)優予考量退撫基金撥補數額,以強化公務人員對政府照顧責任之信心 公務人員與國家之間係為公法上職務關係,國家對公務人員有給予俸給、退休金等照顧其生活及保障其權益之義務,公務人員對國家亦負有忠誠、執行職務等義務[footnoteRef:10],亦即揭櫫國家對公務人員之照顧原則;學者認為,公務人員關係仍被認為有別於勞動法上勞動法律關係之特別法律關係,除了忠誠、執行職務義務外,對於公務人員生活維持有關者,特別是兼職限制以及不能透過團體協約與「雇主」(國家)協議勞動條件,相對國家應給予俸給與退休金以照顧其生活[footnoteRef:11],亦再肯認政府照顧責任。 [10: 司法院釋字433號理由書第1段。] [11: 張桐銳,〈公務人員退休制度之年金保險化:公務人員退休制度之改革評析〉,《東吳法律學報》,30卷 1期,107年7月,頁49。] 司法院釋字782解釋文(理由書第67段)認為,政府負最後支付保證責任意旨在於,於採行開源節流手段仍不足以維持退撫基金收支平衡時,政府應另以預算為撥款補助支應。分年編列預算撥款補助經費情形,事涉政府資源如何分配,惟在公教人員已於107年7月1日實施年金改革(已開源節流)後,政府財主單位是否能優予考量分年編列預算撥款補助經費數額,以使公務人員退撫基金財務健全及永續,攸關公務人員對政府照顧義務之信心;爰此,建議政府善盡公教退撫基金撥補責任。 撰稿人:賴怡瑩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349/File_19846144.docx
R02678
共享運具個資保護相關法制研析
民法;個人資料保護法;消費者保護法
楊蕙如
2025-02-0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78 一、題目:共享運具個資保護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民法、個人資料保護法、消費者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消基會)質疑共享汽機車「iRent」租車條款宛如霸王條款,將租用者之個資交給多個關係企業分享 ,過度蒐集個資對消費者極為不利,有違法之虞 。主管機關交通部公路局於114年1月8日對案關公司進行行政檢查,查核結果認為針對公司將消費者個人資料分享給關係企業使用部分,雖有經當事人同意,惟其合理性與必要性並不明確,為避免爭議,公司承諾立即將消費者個人資料上傳至其集團內共同行銷資料系統功能關閉 。 (二)消基會表示,案關公司在消費者透過APP租用汽車時,即規定消費者必須要填寫姓名、出生年月日、行動電話、e-mail、戶籍地址及聯絡地址、性別、國籍、身分證、護照、駕照、來台許可證、相片、電子簽名檔、信用卡(限於門市租車信用卡傳刷單)及銀行存摺影本(使用於帳務退款申請) 等資訊,填寫的項目之多,顯已超越租用汽車所必備的資料範圍,提供資料之多,已有失衡且非必要,違反平等互惠原則 。 四、問題爭點 本案顯示過往許多企業集團希望一次蒐集資料就能夠提供予全部「關係企業」應用的不合理期待。而企業藉經營之便蒐集過多且超出使用目的之個資,一旦發生個資外洩其所造成之損害難以想像,非單一企業所能負擔,而最後的損害及風險,恐仍由消費者承擔。國內資料治理及個資保護成熟度尚有不足,過度的蒐集也未尊重當事人之權益,相關契約有不利於消費者之嫌,爰探討共享運具企業廣蒐消費者個人資料所涉法制問題。 五、探討研析 (一)個資蒐集應符合基於特定目的 且須與蒐集目的有正當合理關聯 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簡稱個資法)第5條規定:「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或利用,應尊重當事人之權益,依誠實及信用方法為之,不得逾越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並應與蒐集之目的具有正當合理之關聯。」,故即令看起來形式上符合個資法第19條非公務機關對個人資料之蒐集或處理的要件 ,此「行銷」之特定目的,仍必須具正當合理之關聯。故須審酌提供共享運具服務之公司,與該集團旗下關係企業要進行共同行銷,有沒有正當合理的關聯 ?其行銷方式是否已超出原先蒐集的目的為使用;此外,若在消費者申請使用共享運具服務時,要求填寫過多的個人資料,亦可能會因為不具正當合理關聯性,而違反個資法第5條。 (二)契約內容對消費者顯失公平者 該部分約定無效 消基會表示,消費者若租用共享運具汽車,就必須接受租賃公司片面的條款,將個資交給多個關係企業分享,對消費者不利也不安全。依民法第247條之1,消費者得主張這類的定型化契約條款造成一方當事人(此指消費者)「重大不利益」,顯失公平而無效 。 另消費者保護法第12條亦規定:「定型化契約中之條款違反誠信原則,對消費者顯失公平者,無效。定型化契約中之條款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推定其顯失公平:一、違反平等互惠原則者。二、條款與其所排除不予適用之任意規定之立法意旨顯相矛盾者。三、契約之主要權利或義務,因受條款之限制,致契約之目的難以達成者。」如符前述規定,該定型化契約之條款為無效。 (三)個資若需授權宜以個別契約簽訂 交通部公告之「機車租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小客車租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對於承租人個資使用限制並無明定。消基會表示,個資的授權應該屬於一對一的關係,如果要轉授權給其他單位,企業與消費者應要重新簽訂一份新的合約,另行約定 。因此個資不應僅以一個契約就以此包裹式全部轉予關係企業「共同分享及利用」,而避開個別授權契約之簽訂。爰建議主管機關交通部研議將「個資轉授權」、「完全免責聲明」等事項列入機車租賃、小客車租賃定型化契約「不得記載事項」當中,以避免消費者個資被利用的不公平情事。 撰稿人:楊蕙如 � 根據和雲行動服務(轄下營業項目包含和運門市短期租車、和運專車附駕接送、iRent共享汽機車及Hi PARKING停車場等服務)的「隱私權條款」顯示,和雲公司蒐集的個人資料類別:包括但不限於姓名、出生年月日、行動電話、e-mail、戶籍地址及聯絡地址、性別、國籍、身分證、護照、駕照、來台許可證、相片、電子簽名檔、信用卡(限於門市租車信用卡傳刷單)及銀行存摺影本(使用於帳務退款申請)資訊等;而消費者的個人資料透過和雲公司無償分享及利用的對象,「包括:和運公司、和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關係企業、台灣地區授權經銷商及有合作關係第三人(包含國都汽車、北都汽車、桃苗汽車、中部汽車、南都汽車、高都汽車、蘭揚汽車、東部汽車、和航汽車、中誠汽車、長源汽車、和泰豐田物料運搬、和泰聯網、和泰移動服務、和泰產險、和潤企業、和潤電能、和運租車、車美仕、興聯科技、和泰興業、和安保代、和全保代、和勁企業、和漾旅行社、和泰服務行銷、和泰車體銷售股份有限公司);及當會員承租iRent共享車平台上架之合作租賃公司(愛旺租車股份有限公司、小馬小客車租賃股份有限公司、直航聯合有限公司等。)時,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irentcar.com.tw/UPLOAD/event/111event/2654/index.html" �https://www.irentcar.com.tw/UPLOAD/event/111event/2654/index.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0日。 �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網頁/新聞發佈 /新聞發佈一覽 /iRent霸王條款對消費者極為不利 消基會認已違法,交通部應立即強制刪除 保障消費者權益,114年1月7日,網址:https://www.consumers.org.tw/product-detail-3831319.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0日。 � 交通部公路局/公告資訊/新聞專區/新聞稿,iRent蒐集個資爭議 公路局查核結果說明,114年1月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thb.gov.tw/News_Content_table.aspx?n=12181&s=263785" �https://www.thb.gov.tw/News_Content_table.aspx?n=12181&s=26378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0日。 � 消基會,同註2。 �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 19 條規定: 「非公務機關對個人資料之蒐集或處理,除第六條第一項所規定資料外,應有特定目的,並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一、法律明文規定。 二、與當事人有契約或類似契約之關係,且已採取適當之安全措施。 三、當事人自行公開或其他已合法公開之個人資料。 四、學術研究機構基於公共利益為統計或學術研究而有必要,且資料經過提供者處理後或經蒐集者依其揭露方式無從識別特定之當事人。 五、經當事人同意。 六、為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 七、個人資料取自於一般可得之來源。但當事人對該資料之禁止處理或利用,顯有更值得保護之重大利益者,不在此限。 八、對當事人權益無侵害。 蒐集或處理者知悉或經當事人通知依前項第七款但書規定禁止對該資料之處理或利用時,應主動或依當事人之請求,刪除、停止處理或利用該個人資料。」 � 賴文智,從iRent過度蒐集、利用個資事件談企業資料治理,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114年1月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is-law.com/a-discussion-on-corporate-data-governance-prompted-by-irents-excessive-personal-data-collection-and-usage-incident/" �https://www.is-law.com/a-discussion-on-corporate-data-governance-prompted-by-irents-excessive-personal-data-collection-and-usage-incident/�,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0日。 � 民法第 247條之1規定: 「依照當事人一方預定用於同類契約之條款而訂定之契約,為左列各款之約定,按其情形顯失公平者,該部分約定無效: 一、免除或減輕預定契約條款之當事人之責任者。 二、加重他方當事人之責任者。 三、使他方當事人拋棄權利或限制其行使權利者。 四、其他於他方當事人有重大不利益者。」 � 消基會,同註2。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331/File_19846139.doc
R02677
落實國血國用之法制研析
血液製劑條例;捐血者健康標準;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必要藥品短缺通報登錄及專案核准製造輸入辦法;藥品追溯或追蹤系統申報及管理辦法
李郁強
2025-02-0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77 議題研析 一、題目:落實國血國用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血液製劑條例、捐血者健康標準、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必要藥品短缺通報登錄及專案核准製造輸入辦法、藥品追溯或追蹤系統申報及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依據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以下簡稱血液基金會)統計,去(113)年國人捐血率8.08%,為近10年最高,亦為世界第一[footnoteRef:1]。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預告最新血液製劑預估需求,115年血漿需求預計達17萬公斤,較114年再增3萬公斤[footnoteRef:2],[footnoteRef:3]。 [1: 吳雅瑜、張國樑,臺灣捐血率世界第一仍經常缺血 住院輸血率超出美國3倍,公視新聞網,113年2月19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8134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0日。] [2: 沈佩瑤,避免戰爭或疫情供應短缺 國血製劑產品盼逐年增,114年1月4日,中央社,國內衛生版。] [3: 為加強捐血血液品質,降低輸血相關傳染病之風險,自102年起,全面納入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及B、C型肝炎病毒之血液核酸擴大試驗(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 NAT)。此種檢驗具有極佳的敏感度,可直接偵測病毒核酸,有效縮短檢驗空窗期,可使B型肝炎空窗期由56天縮短至36天;C型肝炎空窗期由82天縮短到10天;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空窗期由22天縮短到11天。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核酸擴大檢驗,108年2月15日,網址:https://www.blood.org.tw/Internet/main/docDetail.aspx?uid=7971&pid=9&docid=4545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5日。] (二)雖然我國捐血率世界第一,卻沒有血液製劑工廠,是由血液基金會將血漿原料送到澳洲,生產「以國人血源為基礎的血液製劑」(以下簡稱國血製劑)[footnoteRef:4]。即血液基金會自96年起,辦理血漿原料收集,委託澳洲CSL Behring血漿分離工廠加工製成「國血製劑益康」4項國血製劑,包括:血清白蛋白注射劑、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劑、第8凝血因子注射劑及第9凝血因子注射劑,以供應國內醫療院所病人輸用[footnoteRef:5]。 [4: 血液基金會於96年承辦國血製劑業務時,因國內無血漿工廠,經公開招標並報請行政院衛生署(102年改制為衛生福利部)同意,與國內生技公司簽訂國血製劑委託代工代銷合約,並約定該公司需配合「血液製劑自製先導計畫(BOO)」之政策,規劃建置國內血漿工廠,但行政院衛生署依據99年自製先導計畫評估結果,建議血液基金會續以委託代工方式投產國血製劑。鄭稀瑋、侯勝茂,〈配合『國血國用』政策,達成國血製劑自給自足之目標〉,《臺灣醫界》,第64卷,第2期,110年2 月,頁44。] [5: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112-115 年度血液製劑發展方案,111年12月5日衛授食字第1111412488 號,網址: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cid=3&id=2839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4日。] 四、問題爭點 目前國血製劑藥品許可證,包括免疫球蛋白許可證、白蛋白許可證、第8凝血因子注射劑及第9凝血因子注射劑各1[footnoteRef:6];其餘血液製劑均由國外輸入,非國人血源之許可證共約71張。免疫球蛋白是重要血液製劑,各國均管控用量,若遇到戰爭或疫情將管制出口。去(113)年國血製劑中免疫球蛋白之供應量僅占使用量一半;而白蛋白占比更低,供應量不到使用量10%[footnoteRef:7]。如何提升國人的捐血血源以及國血製劑自給率,以穩定醫療韌性,在疫情、戰爭頻仍的國際局勢下,益顯重要。 [6: 由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申請輸入之國血製劑計有:「第二代"國血製劑益康"人體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液10%」(許可證字號:衛部菌疫輸字第001238號)、「第二代"國血製劑益康"人類血清白蛋白20%注射液」(許可證字號:衛部菌疫輸字第001239號)、「“國血製劑益康”高純度第八凝血因子/溫韋伯氏因子注射劑」(許可證字號:衛署菌疫輸字第000844號)、「“國血製劑益康”高純度第九凝血因子注射劑」(許可證字號:衛署菌疫輸字第000843號)。] [7: 沈佩瑤,同註2。] 五、探討研析 (一)建議主管機關參酌WHO指引及德國作法,放寬捐血者年齡上限宜逐步為之 為減少各國間血液傳染病源之傳播,及避免病人輸用境外不安全之血液及血液製劑,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於1975年第28屆世界衛生會議之血液安全決議(Resolution WHA 28.72),要求其會員國以收集低危險群自願無常捐血者之血液提供醫療使用,以確保用血安全與品質,並以立法或政策性管理國家血液事業,採行必要措施保障捐血人及用血人健康[footnoteRef:8]。 [8: 鄭稀瑋、侯勝茂,同註4,頁43。] 我國於90年行政院核定「國血國用」政策,並於同年10月修正《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第30條[footnoteRef:9],於該條文「家屬、親友捐贈或捐血機構供應之血液」後將血液製劑列入優先使用的範圍,並由健保給付。以推動使用國人無償捐血所得之血液及國血製劑,期達到國血自給自足之目標。 [9: 90年10月修正《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第30條為:「保險對象需要輸血及使用血液製劑時,應優先使用其家屬、親友捐贈或捐血機構供應之血液及其製劑;所需工本材料費,由保險特約醫院、診所併入送核醫療費用,逕向保險人列報,不得向保險對象收費。(第1項)因緊急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必要之輸血及使用血液製劑,而捐血機構無庫存血液及其製劑供應時,保險特約醫院、診所得向評鑑合格醫院之血庫調用捐血機構之血液及其製劑。(第2項)保險特約醫院、診所使用前項血液或使用非第一項所定之血液,於向保險人申請費用時,應出具證明單,註明供血人姓名、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詳細住址、血型及供血數量等資料。(第3項)」。本條文歷經101年 11 月、107 年4 月兩次修正,條次改為第19條,現行條文規定:「保險對象需要輸血及使用血液製劑時,應優先使用捐血機構供應之血液及其製劑。(第1項)因緊急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必要之輸血及使用血液製劑,而捐血機構無庫存血液及其製劑供應時,特約醫院、診所得向評鑑合格醫院之血庫調用捐血機構之血液及其製劑。(第2項)」。] 94年1月19日制定公布《血液製劑條例》,該條例第4條前段規定:「血液製劑原料,應以國內捐血而得。」第14條規定:「捐血機構採集血液應對捐血者實施健康篩檢。(第1項)捐血者健康要件之標準及前項健康篩檢之項目,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基於過去醫療對於高齡者健康特徵的認識,捐血年齡普遍會訂定上限,以保障捐血者安全。WHO在2012年版《評估捐血者適捐性指引》(Guideline on Assessing Donor Suitability for Blood Donation)建議,捐血年齡上限的訂定需考量當地的健康平均餘命,而一般常用的捐血年齡上限為65歲;在醫師的允許下,可接受超過60歲的首捐及超過65歲的規律捐血者捐血,然超過60歲的首捐者,在首次捐血時應在有醫師駐診的場所捐血。歐盟輸血醫學委員會則建議,捐血者年齡最大為65歲,超過65歲的規律捐血者如要持續捐血,每年需由醫師評估,或者可基於對當地捐血者之風險評估結果,決定該族群是否可捐血[footnoteRef:10]。 [10: 侯勝茂、陳韻元、余靜美,〈捐血年齡上限之國際趨勢〉,《臺灣醫界》,第62卷,第8期,108年月,頁34。] 外國對於捐血者年齡之限制,英國國家血液中心委託專家小組,提出「取消規律捐血者年齡上限之建議」(Recommendations for removal of the upper age limit for regular whole blood and component dornors),該小組參考美國、加拿大等11篇研究及5個國家的執行經驗,建議規律捐血者只要符合現行捐血者健康標準,在70歲後可以繼續捐血。德國自1996年將規律捐血者的年齡上限自65歲提高至68歲,並在2005年進一步放寬,68歲以上之捐血者經醫師評估後可以捐血。不同於英、美、加等國,德國認為各國的捐血者健康標準具相當的差異性,應採用審慎的態度面對其他國家的經驗,於是該國進行大規模前瞻研究,結果顯示經醫師許可捐血的高齡規律捐血者,其安全性沒有問題,據此,德國在2010年1月起取消捐血年齡上限,在72歲生日前,捐血中心會主動邀請捐血者前來捐血,之後就不再主動邀約。在2012年,超過68歲的捐血者貢獻4.2%的血量[footnoteRef:11]。 [11: 同前註,頁 36。] 我國為因應高齡化,食藥署於去(113)年10月預告修正「捐血者健康標準」草案[footnoteRef:12],將捐血者年齡上限放寬至70歲、下限放寬至16歲;體重標準也有調整,以增加血液來源。鑑於WHO指引建議捐血年齡上限需考量「當地」的健康平均餘命,以及德國面對他國經驗之審慎態度,建議於放寬捐血者年齡上限,或可如德國先放寬至68歲,經過實證研究評估安全性沒有問題後,再逐步放寬。 [12: 衛生福利部公告,預告修正「捐血者健康標準」草案,113年10月24日衛授食字第1131408229號。] (二)建請主管機關參酌日本之用血指引,研議訂定我國本土的指引並列入醫院評鑑項目 我國捐血率世界第一,仍經常缺血(尤其是每年春節前[footnoteRef:13]),經統計我國住院輸血率超出美國3倍,在高齡化、少子化情況下,血液基金會預計捐血量與用血量將於116年呈現交叉,屆時缺血情況恐更嚴重[footnoteRef:14]。是以,除放寬捐血年齡外,捐血血品以及血液製劑之使用,亦需訂定規範。 [13: 余亭萱,全台鬧血荒!台北剩4.7天最慘「急缺O型血」春節前差5.9萬袋血,114年1月4日,TVBS新聞網,網址:https://news.tvbs.com.tw/life/273966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2日。] [14: 吳雅瑜、張國樑,同註1。] 日本對於血品及血液製劑之使用,過去已訂定《針對大量出血病例之血品適當使用治療指引》、《依科學建立之新鮮冷凍血漿(FFP)使用指南》、《依科學建立之紅血球製劑使用指南》(修訂第2版)、《依科學建立之血小板製劑使用指南》、《白蛋白製劑使用指南》(第2版),而我國「台灣輸血學會」已將上述指引、指南翻譯並提供下載[footnoteRef:15]。建議主管機關參酌日本指引、指南,訂定我國本土的用血指引,並列入醫院評鑑項目。 [15: 台灣輸血學會,《2022年台灣血液安全監測網絡年報》,112年7月,頁13。] (三)建請主管機關參酌澳洲作法,研議統一採購血液製劑之可行性 前已述及,我國血液製劑幾乎全仰賴國外廠商供應。《血液製劑條例》第6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為確保血液製劑安全、品質及穩定供應,並促進血液製劑安全性技術之研發及發展國內血液製劑產業,應訂定血液製劑發展方案。」。行政院衛生署(102年改制為衛生福利部)於96年依據條例第6條,訂定「血液製劑發展方案」,最新「血液製劑發展方案」為「112-115年度血液製劑發展方案」。方案中「穩定供應血漿原料,確保血液及血液製劑供應無虞」部分,執行方式提出:「建立血液製劑缺藥預防機制[footnoteRef:16],掌握國際及國內市場需求趨勢,建立國內庫存機制,如建立國血製劑免疫球蛋白6個月庫存量、2個批次及規劃多來源之血液製劑製造廠」[footnoteRef:17],建立庫存及缺藥通報機制雖有一定助益,仍屬消極作法。 [16: 為確保血液製劑之穩定供應並強化管控其販售與庫存,衛生福利部已於105年7月11日、9月6日先後訂定發布《必要藥品短缺通報登錄及專案核准製造輸入辦法》及《藥品追溯或追蹤系統申報及管理辦法》,規範包括血液製劑在內之必要藥品短缺之通報、登錄及專案核准製造、輸入等事項,並強化其流通管理機制。] [17: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112-115 年度血液製劑發展方案,111年12月5日衛授食字第1111412488 號,頁4,網址: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cid=3&id=2839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4日。] 有論者認為,我國配合「國血國用」政策,制定《血液製劑條例》,雖已規定優先使用國血製劑[footnoteRef:18],但對於商用血液製劑並無限制性使用規定,造成國血製劑須與商用血液自由競爭,又因藥商削價競爭,壓縮國血製劑生存空間[footnoteRef:19]。例如國內約99%血友病人使用基因工程之血液製劑,造成國血製劑凝血因子藥品使用量不佳[footnoteRef:20]。 [18: 《血液製劑條例》第9條第1項規定:「醫療機構、醫師使用血液製劑時,應優先使用國內捐血製造之血液製劑,並提供病人血液製劑之用藥資訊。」。] [19: 鄭稀瑋、侯勝茂,同註4,頁45。] [20: 鄭稀瑋、侯勝茂,同註4,頁44。] 先進國家為達到其「國血國用」自給自足目標,皆以制定國家衛生政策進而立法管理國家血液事業。以澳洲為例,其於2003年成立國家血液管理署(National Blood Authority, NBA)[footnoteRef:21]統籌血品及血液製劑的政策規劃及行政管理,其血液製劑依據該國《2013年公共治理、績效與問責法》(Public Governance,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Act 2013, PGPA)及《聯邦採購規則》(Commonwealth Procurement Rules)[footnoteRef:22],如同疫苗採購政策一樣,統一由政府採購,全國醫療院所遂得以持續獲得足量、安全且價格穩定的血液製劑。而正因為血液製劑由政府統一採購,故可優先採購國血製劑;當國血製劑供應不足時,才開放招標其他商用血液製劑[footnoteRef:23]。如此作法對於落實「國血國用」、穩定醫療韌性甚有助益,爰建議主管機關參酌澳洲作法,研議統一採購血液製劑之可行性,倘屬可行,再進一步配合修正《血液製劑條例》。 [21: 澳洲依據《National Blood Authority Act 2003》,成立國家血液管理署。] [22: 澳洲國家血液管理署(National Blood Authority),採購及服務(Procurement of goods and services),2024 年 3 月,網址:https://www.blood.gov.au/procurement-goods-and-services,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2日。] [23: 巫芝岳,〈政府可借鏡澳洲「國血國用」成功經驗〉,《環球生技月刊》,第168期,108年10月,頁10-11。] 撰稿人:李郁強 2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323/File_19846125.docx
R02676
落實特殊教育鑑定評估人員專職化之研析
特殊教育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特殊教育班班級與專責單位設置及人員進用辦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鑑定評估人員資格權益及培訓辦法
趙俊祥
2025-02-0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76 議題研析 一、題目:落實特殊教育鑑定評估人員專職化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特殊教育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特殊教育班班級與專責單位設置及人員進用辦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鑑定評估人員資格權益及培訓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特殊教育法》明定各級主管機關應設「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以下簡稱鑑輔會),遴聘專業團隊辦理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鑑定、就學安置、輔導及支持服務等事宜(第6條第1項)[footnoteRef:1]。據此,各縣(市)政府在鑑定與安置特教生時,須經由鑑輔會相關專業人員合作,進行各種資料蒐集、多元化的評量;並利用相關標準化測驗,協助專業人員進行障別評估。而鑑定評估人員(112年修法《特殊教育法》第19條稱為「評估人員」,以往實務上則多稱心理評量簡稱心評人員),即是標準化與多元資料蒐集的執行者。 [1: 《特殊教育法》第6條第1項規定:「各級主管機關應設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以下簡稱鑑輔會),遴聘學者專家、教育行政人員、學校及幼兒園行政人員、同級教師及教保服務人員組織代表、特殊教育相關家長團體代表、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學生及幼兒家長代表、專業人員、同級衛生主管機關代表、相關機關(構)及團體代表,辦理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鑑定、就學安置(以下簡稱安置)、輔導及支持服務等事宜;其實施方法、程序、期程、相關資源配置、運作方式與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及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 (二)心理評量是利用特定的測量工具及程序,對個人或群體的心理特徵進行量化測驗及評估,目的在於瞭解個體的心理狀態、能力、興趣和偏好等,藉以幫助心理學家、臨床醫師、教育者、人力資源等專業人士對個案進行評估診斷,提供適當的介入、教學及治療[footnoteRef:2]。《特殊教育法》112年修正,其重點之一為「心評專職化」,相關子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特殊教育班班級與專責單位設置及人員進用辦法》自113年8月1日施行、《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鑑定評估人員資格權益及培訓辦法》除第12條自113年8月1日施行外,自114年8月1日施行,依法各地方教育主管機關可自行增置免除課務之專職心評人員。 [2: 李佳璇,〈心評人員工作現況與困境之探討—以高雄市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3卷,第2期,113年2月,頁110。] 四、問題爭點 《特殊教育法》第51條[footnoteRef:3]第4項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特殊教育班班級與專責單位設置及人員進用辦法》第7條[footnoteRef:4],規定主管機關得增置編制內特殊教育教師,《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鑑定評估人員資格權益及培訓辦法》第12條[footnoteRef:5],則規定專職與兼職鑑定評估人員的合理報酬。但113年12月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普查發現,僅2縣市(苗栗縣、南投縣)在教育部國民教育署(以下簡稱國教署)補助員額外,依法自行增置鑑定評估人員並給予合理待遇[footnoteRef:6];多數縣市(11縣市)僅依據國教署補助的員額增置,甚有地方未增置[footnoteRef:7]。爰此,如何落實特殊教育鑑定評估人員專職化,以保障特殊教育學生受教權益及建立友善特殊教育教師職場環境,亟待各界持續關注。 [3: 《特殊教育法》第51條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之主管機關,得商借公立學校或幼兒園教師組成任務編組性質、具專業自主性之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及特殊教育輔導團,推動特殊教育。(第1項)前項任務編組之組織、任務、運作與教師資格、遴選、商借、培訓、獎勵、年資採計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各級主管機關為有效推動特殊教育、整合相關資源、協助各級學校及幼兒園特殊教育之執行及提供諮詢、輔導與服務,應建立特殊教育行政支持網絡;其支持網絡聯繫、運作方式與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及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第3項)各級主管機關得於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或幼兒園,指定增置由主管機關統籌運用及調派之編制內特殊教育教師員額,用以協助辦理第十九條第一項所定鑑定評估作業,及辦理第一項所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及特殊教育輔導團業務,或前項所定支持網絡業務。(第4項)」。] [4: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特殊教育班班級與專責單位設置及人員進用辦法》第7條規定:「各該主管機關得依本法第五十一條第四項規定,於學校或幼兒園,指定增置編制內特殊教育教師;該增置教師得免除課務,並依各該主管機關之調派,辦理下列業務:一、本法第十九條第一項所定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鑑定評估作業。二、本法第五十一條第一項所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相關業務。三、本法第五十一條第一項所定特殊教育輔導團相關業務。四、本法第五十一條第三項所定特殊教育行政支持網絡相關業務。」] [5: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鑑定評估人員資格權益及培訓辦法》第12條規定:「鑑定評估人員辦理鑑定評估工作,除有第三項規定情形外,各該主管機關應為下列措施:一、於校(園)內鑑定評估者,給予至少半日公假及課務排代。二、至他校(園)或幼兒園新生入園鑑定評估者,給予至少一日公差及課務排代,並支給跨校鑑定評估費新臺幣四百元及交通費。三、採用鑑定評估工具施測者,依其實施之測驗給予施測費。四、鑑定評估人員撰寫鑑定評估報告,每份給予至少新臺幣一千一百元。(第1項)前項個案鑑定評估安排於平日下班後時段、夜間或假日進行者,各該主管機關除依前項規定辦理外,並應依鑑定評估人員辦理鑑定評估時數,給予補休及其課務排代。(第2項)本法第五十一條第四項所定增置之編制內特殊教育教師辦理鑑定評估,應核予公差假及支給差旅費,並依第一項第三款規定支給施測費;具鑑定評估人員資格之退休教師或教保員辦理鑑定評估,依第一項規定支給交通費、施測費及報告費。(第3項)」] [6: 陳至中,特教法心評專職化 全教總:僅苗栗、南投完全落實,113年12月3日,中央社,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2030159.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3日。] [7: 林曉雲、蘇孟娟、花孟璟、甘孟霖,心評專職化10指標調查 臺北、花蓮、台中幾近滿江紅,自由時報,113年12月30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8469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3日。 ] 五、探討研析 (一)建議教育部積極監督地方主管機關落實相關法規以減輕特殊教育教師壓力 依據教育部統計,93年至112年特殊教育學生從70,799人增至131,884人,增加86%;與此同時,特殊教育教師從9,681人增至14,295人,僅增加48%。在特殊教育教師人力已顯不足的情況下,鑑定評估工作還長期要求特殊教育教師兼任,特殊教育教師因此請公假、找代課,進行施測及撰寫評估報告,所增加之工作負擔,對特殊教育學生之教學品質也受影響,此亦為特殊教育教師工作超量及壓力之主因[footnoteRef:8]。 [8: 林曉雲、蘇孟娟、花孟璟、甘孟霖,同註7。] 前已述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鑑定評估人員資格權益及培訓辦法》第12條已明定專職與兼職鑑定評估人員的合理報酬,但依據全國教師工會聯合總會113年調查各縣(市)依法落實增置專職鑑定評估人員及鑑定評估人員合理報酬的狀況,與上述法規及政策推動上存有不小落差。調查結果顯示,除「給予至少半日公假及課務排代」落實率90%外,其他各項落實率介於23%-77%之間。其中即便國教署提供專款經費補助跨校鑑評估費新臺幣(以下同)400元及鑑定評估報告撰寫費1,100元,都僅有約59%的落實率。顯示在專職鑑定評估人力不足的狀況下,兼任鑑定評估工作的特殊教育教師,仍處於教學、鑑定評估工作兩頭燒,以及缺乏合理待遇的職場環境[footnoteRef:9]。鑑於各縣(市)落實狀況不一,造成一國多制的不合理情況,爰建議教育部正視此一問題,積極監督地方主管機關,落實《特殊教育法》及其相關子法之特殊教育鑑定評估人員專職化規定,以保障特殊教育教師及特殊教育學生之權益。 [9: 全國教師工會聯合總會新聞稿,教學心評兩頭燒,特生權益誰來保?依法落實心評專職與合理待遇刻不容緩,113年12月3日,網址:https://www.nftu.org.tw/News/news_view.aspx?NewsID=202412031120423D0D,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3日。] (二)建立專職鑑定評估人員之制度性保障,以鼓勵具備教學與鑑定評估經驗之現職特殊教育教師轉任 鑑定評估人員須具有使用測驗工具及撰寫評估報告的能力,而這些能力需要相當時間的經驗累積,目前的師資培育不僅對鑑定評估知能著墨甚微,更難以做到對教學現場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多仰賴進入教學現場後的培訓、實作及教學經驗的積累。是以,全國教師工會聯合總會特殊教育委員會主委認為,若要建立專職且專業的鑑定評估人員,應在提供完善待遇的前提下,鼓勵具備教學與鑑定評估經驗之現職特殊教育教師轉任,擔任依法增置之無課務專職鑑定評估人員[footnoteRef:10]。 [10: 鍾正信,落實「心評專職化」才能完整保障特教學生的權益,獨立評論,113年12月2日,網址: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559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6日。] 然而,在初期專職鑑定評估人員數量不足的狀況下,仍不免需要多數第一線特殊教育教師兼任,呈現「兼職為主、專職為輔」的狀況。尚待未來專職鑑定評估人員達一定數量後,即應轉而成為「專職為主、兼職為輔」,最後再往全部專職化之目標邁進。為達成此目標,建議主管機關調查具備特教教學與鑑定評估特殊教育教師轉任專職鑑定評估人員之意願,建立人才資料庫並施以專業訓練,並透過優化待遇與升遷等制度性保障方式,以鼓勵具備特教教學與鑑定評估之特殊教育教師轉任專職鑑定評估人員。 撰稿人:趙俊祥 2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320/File_19846121.docx
R02675
車輛非廢氣排放顆粒之法制問題研析
null
林淑靜
2025-01-24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95/File_19846071.docx
R02674
山坡地濫墾防制相關問題研析
null
曾耀民
2025-01-23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88/File_19846051.docx
R02673
澳大利亞社群媒體用戶最低年齡限制法簡介
null
陳韋佑
2025-01-23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86/File_19846049.doc
R02672
醫師涉及性騷擾案件公布個資措施相關法制探討
null
蔡琮浩
2025-01-23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84/File_19846046.docx
R02671
安樂死相關法制之探討
null
尤月亭
2025-01-22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67/File_19846021.docx
R02670
台灣高鐵行車人員之監督管理法制研析
null
陳淑敏
2025-01-22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64/File_19846019.doc
R02669
風力發電結合國防需求相關法制研析
null
康世宗
2025-01-22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60/File_19846011.docx
R02668
歐盟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制研析
null
陳育靖
2025-01-22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57/File_19846009.docx
R02667
課徵檳榔稅捐之合宜性研析
null
安怡芸
2025-01-22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48/File_19845997.doc
R02666
歐盟永續治理評鑑監管法制之介紹及借鏡
null
莊弘伃
2025-01-22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46/File_19845995.docx
R02665
全民閱讀力培養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null
傅朝文
2025-01-20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07/File_19845922.doc
R02664
美國國防教育法(NDEA)簡介與影響
null
林智勝
2025-01-16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129/File_19845851.doc
R02663
未盡扶養義務作為喪失繼承權事由之研析
null
吳欣宜
2025-01-16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127/File_19845847.docx
R02662
美國國家機密保護機制-「安全查核」(security clearance)制度簡介
null
楊蕙如
2025-01-14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104/File_19845825.doc
R02661
AI生成之自動語音相關法制研析
null
林鈺琪
2025-01-14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099/File_19845823.doc
R02659
國際數位貿易協定所涉議題於我國法制之借鏡
null
陳樂庭
2025-01-07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970/File_19845641.doc
R02658
簡介日本有關外國人工作法制概況
null
陳宏明
2025-01-07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965/File_19845637.docx
R02657
政策環評之法制問題研析
null
李淑瓊
2025-01-07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963/File_19845634.docx
R02656
韓國職場霸凌防治相關法制簡介
null
陳建欉
2025-01-07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917/File_19845619.docx
R02655
低收入戶家庭財產審查之法制問題研析
null
林淑靜
2025-01-06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879/File_19845599.docx
R02654
觀光產業發展相關法制研析
null
林鈺琪
2025-01-06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877/File_19845597.doc
R02653
人事業務主管機關組織職掌之淺析
null
賴怡瑩
2025-01-02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741/File_19845495.docx
R02652
公部門資安人力問題簡析
null
曾耀民
2024-12-23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484/File_19845318.docx
R02651
樂齡教育學習資源整合相關問題研析
終身學習法;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
蔡月秋
2024-12-1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51 議題研析 1、 題目:樂齡教育學習資源整合相關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終身學習法、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因應55歲以上人口教育需求增加,教育部規劃第三人生大學試辦計畫,試辦期間將採累計學分,預計114學年開始執行。教育部自民國99年開始推動「樂齡大學」計畫,仿照大學校院學年制,讓55歲以上樂齡者有機會到校園學習。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113學年樂齡大學計畫核定補助84校,約3,405名長者參與學習。部分樂齡大學反映目前樂齡大學採2年制學制,且規定新舊生比例為1比1,導致部分舊生想持續學習就必須轉至其他學校上課。教育部回應,基於政府資源充分運用,為拓展及招募更多55歲以上國民投入樂齡學習,該部歷年補助樂齡大學,均責成學校成立樂齡學習社團,鼓勵學員在學習年滿後,引導到社團持續學習,113學年度教育部補助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大學實施計畫規範,新生比例以不低於50%為原則,以提供更多高齡者學習機會。該試辦計畫長期將規劃銜接授予學位,以滿足55歲以上民眾的學習需求,並協助其強化參與職場的能力 。 四、問題爭點 在樂齡大學之學習環境資源有限情形下,有必要研議資源整合平臺或多元學習模式以提供樂齡學習者之便利管道,亦有必要評估樂齡學習者透過學習資源整合的培力,同時充實其生活技能或再度就業的專業知識。 五、探討研析 (1) 研擬強化高齡教育資源整合,以提升高齡者學習機會 臺灣正面臨2026年「超高齡社會」的挑戰,為讓民眾即早養成終身學習習慣,教育部樂齡學習網建置「退休準備專區」,以「健康促進」、「醫療照護」、「心靈成長」、「經濟安全」、「人際關係」、「服務貢獻」、「居住安全」及「休閒娛樂」八大面向為退休準備之必備知識層面,協助國人在面對退休後的生活適應、人際關係變遷以及家人相處時間變多等議題,進行退休規劃。屆退者或退休者可以從認識退休規劃開始,進而根據自己的需要規劃相關知識的學習,例如:退休金的計算與規劃、正確的理財、志工的參與等,讓高齡者及早意識到退休準備的重要性,瞭解退休準備的方式,透過各種學習資源,蒐集退休準備的資訊,進而產生退休準備的行動,享有健康、快樂、有尊嚴的退休生活 。 現代科技的快速普及已讓生活愈加依賴數位工具,但高齡族群的科技使用率偏低。依調查顯示,我國61至70歲族群中,僅有41.8%使用智慧科技,而70歲以上更僅剩22.7%,65歲以上的上網率也驟降至51.6%,數位能力不足讓高齡者在生活中遭遇困難,影響社會參與及身心健康,也影響其透過數位學習方式吸取知識的能力。相較於40至50歲世代則因對科技接受度高,其退休生活品質將更優越。借鏡外國採用超智慧科技解決高齡之經驗,例如日本早在2016年提出超智慧社會Society 5.0計畫,運用AI及機器人解決高齡問題,提供老年人健康與生活支援,我國則於2023年啟動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以智慧科技整合高齡者需求,提供包括智慧學習環境的多元友善服務 ,透過科技方式整合學習資源,讓樂齡者更便利學習。 依終身學習法第16條規定:「各級政府及終身學習機構得視需要結合網際網路、行動通訊載具、電視、廣播、報紙、雜誌、圖書等,規劃終身學習活動,擴展人民參與非正式教育之學習機會。」依該條文雖規定各級政府及終身學習機構得視需要與各種傳播工具結合,惟尚無明確規定積極性的措施或規範,考量年齡越高者,其使用網際網路、行動通訊載具接受度越來越低,但科技時代的學習知識訊息無不由網際網路、行動通訊載具得知,為保障樂齡族群學習權益,並提供其科技型整合型的多元學習管道,爰建議終身學習法第16條增訂第2項:「前項終身學習活動之學習資源整合或多元學習服務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俾利各級主管機關建構終身學習資源整合平臺,結合各種傳播工具提供樂齡者學習之需求,以增進學習資源共享之成效。 (2) 增訂終身學習課程生活技職之輔導學習,加強高齡人力的開發運用 邁入21世紀之後,終身學習的發展愈加受到各國際組織及歐美成人教育專業組織的重視及推廣;歐美成人教育專業組織對於終身學習的發展影響及貢獻較為深遠者,當屬「歐洲成人教育學會」、「英國成人及繼續教育協會」及「美國成人及繼續教育學會」,其中「英國成人及繼續教育協會」的終身學習推動方向,主要包含生活技能、職場學習、家庭與社區學習等;在生活技能方面,促進人人具備識字、數學運算、理財、數位能力等生活技能,幫助民眾養成終身學習能力,以促進每個人未來都能繼續學習,尤其是提供弱勢團體學習機會;在職場學習方面,成人均應持續充實職涯生活與品質,俾利於本身、家人以及社區,並且有助於經濟能力之提升;在家庭與社區學習方面,透過家庭學習,促進代間融合與互動,社區學習則提升學習者的自信,並且協助弱勢團體學習如何管理生活,以發揮自我潛力 。 依終身學習法第20條規定:「各級主管機關應發展、普及終身學習機會,並考量不同族群、文化、經濟條件及身心狀況對象之特殊性,設計符合其需求之課程,提供具可近性之服務;其課程、教材、師資、補助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定,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第1項)前項對象參與依第十三條第二項所定辦法規定之認可課程,中央主管機關得酌予補助其所繳納之學費;其補助對象、補助方式、比率、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另依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第3條規定:「本辦法所定終身學習課程,其範圍如下:一、社區教育:現代公民素養、公共事務參與、在地認同、地方文化、社區性別平等教育等課程或教育活動。二、語文學習:我國語文課程或教育活動。三、人文鄉土:民俗節慶、傳統手工藝、戲劇樂曲、鄉土建築、地方產業及古蹟等人文鄉土特色課程或教育活動。四、家庭教育:依家庭教育法及家庭教育法施行細則所定家庭教育範圍之課程或教育活動。五、法令常識:憲政、移民法規、戶籍法規、國籍法規、民事、刑事、社會秩序維護、消費者保護、教育、衛生福利、勞動及其他基本法律常識。六、多元培力:提供各類生活技能之輔導學習。七、其他配合國家政策發展需求開設之課程或教育活動。」惟依終身學習法第20條立法理由雖敘明終身學習不以引導投入社會服務機會為目的,然基於終身學習多元發展愈形重要,且我國高齡化及少子女化情況日趨嚴重,國人退休年齡普遍較早,但中高齡者、高齡者勞動參與相較於日本、韓國、美國等主要國家較低,我國樂齡大學計畫的推動係因應55歲以上人口教育及技能訓練需求增加,並活化過早離開職場或退休但仍有體力、技術者的學習,惟對於退休者開創事業第二春之基本技能或專業能力仍有待檢討加強,爰建議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第3條第6款修正為:「六、多元培力:提供各類生活技能 或職場專業 之輔導學習。」俾使樂齡學習既可充實生活技能亦可學習職場上專業需求,以強化終身學習的多元目標。 撰稿人:蔡月秋 �許秩維,<教育部114學年試辦第三人生大學 將採累計學分>,國內文教,中央通訊社,2024年11月24日,網址: https://nplnews.ly.gov.tw/news/202411243200176?statisticMenu=,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7日。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教育部樂齡學習網 讓你樂齡學習情報一把抓>,2022 年10月30日,網址: � HYPERLINK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9EB73E61D38E7FD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4日"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9EB73E61D38E7FD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4日�。 �黃英傑,<台壽高齡友善調查:超高齡社會來臨,向日本看齊>,經濟日報,2024年11月19日,網址: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35/837108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4日。 �賴協志,<英國終身學習教育政策之發展趨勢>,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185期,2019年7月,網址: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eg_name=%E5%9C%8B%E9%9A%9B%E6%95%99%E8%82%B2%E8%A8%8A%E6%81%AF%E5%88%86%E6%9E%90&edm_no=185&content_no=3270#:~:text,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5日。 5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468/File_19845272.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