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stringlengths
3
16.1k
地方法院與警察機關處理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聯繫辦法第14條: 警察機關廢棄或銷燬沒入物品,應通知該管法院派員到場監視。
地方法院與警察機關處理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聯繫辦法第15條: 警察機關處理違反本法案件發生法律上之疑義時,得隨時以書面、言詞或電話請求法官解答或指示。
地方法院與警察機關處理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聯繫辦法第16條: 各法院及警察機關辦理違反本法案件,均應指定專職聯絡人與專線電話,隨時保持聯繫及交換意見,並於每年七月至九月間召開聯繫會議一次。
地方法院與警察機關處理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聯繫辦法第17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地方法院與警察機關處理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聯繫辦法第13條: 警察機關對於罰鍰易以拘留之案件,如被處罰人已完納罰鍰者,應先以電話通知法院暫緩裁處,並於三日內撤回易以拘留之聲請。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1條: 本辦法依法院組織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九十之三規定訂定之。法庭錄音、錄影之利用及保存,除法律別有規定外,依本辦法之規定。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2條: 為維護法庭之公開透明及司法課責性,法院審理民事、刑事、行政訴訟案(事)件、家事及少年事件於法院內或其他法規規定之處所開庭時,應予錄音。其他案(事)件有必要錄音時,亦同。法院行遠距審理(訊問)開庭,應全程使用科技設備錄製視訊過程。法院於必要時,得在法庭內使用錄影設備錄影。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3條: 在庭之人非經審判長許可,不得自行錄音、錄影;未經許可錄音、錄影者,審判長得命其消除該錄音、錄影內容。前項在庭之人,於行遠距審理(訊問)開庭,包含遠距端出庭者,及未經審判長許可,以科技設備見聞視訊過程之人。審判長為第一項許可時,應審酌錄音、錄影目的及對法庭程序進行之影響,並得徵詢其他在庭之人意見。但有依法不公開法庭審理或其他不適宜情形者,不應許可。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4條: 法院應於法庭置數位錄音設備,以供開庭時錄音之用;開庭過程中,如遇有切換數位磁碟或偶發之事由,致錄音無法繼續進行時,得以錄音機或其他機器設備備援。法院依第二第二項使用科技設備錄製視訊過程中,如遇有設備故障或偶發之事由,致錄影無法繼續進行時,得以其他設備備援。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5條: 在法庭之錄音應自每案開庭時起錄,至該案閉庭時停止,其間連續始末為之。每案開庭點呼當事人朗讀案由時,法院書記官應宣告當日開庭之日期及時間。前項規定,於遠距審理(訊問)開庭使用科技設備錄製視訊過程時,亦同。前第一項後段、第二項後段情形,錄音、錄影人員應報告審判長,並由書記官將該事由記載於筆錄。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6條: 法庭開庭時雖經錄音或錄影,書記官仍應就當事人或其他關係人之陳述,當庭依法製作筆錄。但法律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7條: 法庭內之錄影,由審判長、受命法官或受託法官指揮實施,並命記明於筆錄。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8條: 當事人及依法得聲請閱覽卷宗之人,因主張或維護其法律上利益,聲請交付法庭錄音或錄影內容時,應敘明理由,由法院為許可與否之裁定。法院受理前項聲請,如認符合聲請人要件,並在聲請期間內提出,且就所主張或維護法律上之利益已敘明者,除法令另有排除規定外,應予許可。第一項聲請經法院裁定許可者,每張光碟應繳納費用新臺幣五十元。持有第一項法庭錄音、錄影內容之人,就取得之錄音、錄影內容,不得散布、公開播送,或為非正當目的使用。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9條: 法庭錄音、錄影內容,應保存至裁判確定後三年六個月,始得除去。但經判處死刑或無期徒刑確定之案件,其保存期限依檔案法之規定。法庭錄音、錄影內容儲於數位媒體者,案件終結後由各法院資訊室保管;儲於錄音、錄影帶及其他錄音、錄影媒體者,案(事)件終結後由各法院檔案室自行列冊保管。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10條: 前第一項錄音、錄影內容除去之相關規定,由保管錄音、錄影內容之法院訂定之。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11條: 法院院長或其指定之人,及其他司法行政監督人員,於必要時,得調取法庭錄音、錄影內容。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12條: 本辦法之規定,於其他法院組織法有準用本法之規定者,亦適用之。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13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本辦法中華民國一百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修正發布之文,自一百十一年八月一日施行。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9條: 法庭錄音、錄影內容,應保存至裁判確定後二年,始得除去。但經判處死刑或無期徒刑確定之案件,其保存期限依檔案法之規定。法庭錄音、錄影內容儲於數位媒體者,案件終結後由各法院資訊室保管;儲於錄音、錄影帶及其他錄音、錄影媒體者,案(事)件終結後由各法院檔案室自行列冊保管。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13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2條: 為維護法庭之公開透明及司法課責性,法院審理民事、刑事、行政訴訟案(事)件及家事、少年保護事件於法院內開庭時,應予錄音。其他案(事)件有必要錄音時,亦同。法院於必要時,得在法庭內使用錄影設備錄影。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3條: 在庭之人非經審判長許可,不得自行錄音、錄影;未經許可錄音、錄影者,審判長得命其消除該錄音、錄影內容。審判長為前項許可時,應審酌錄音、錄影目的及對法庭程序進行之影響,並得徵詢其他在庭之人意見。但有依法不公開法庭審理或其他不適宜情形者,不應許可。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4條: 法院應於法庭置數位錄音設備,以供開庭時錄音之用;開庭過程中,如遇有切換數位磁碟或偶發之事由,致錄音無法繼續進行時,得以錄音機或其他機器設備備援。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5條: 在法庭之錄音應自每案開庭時起錄,至該案閉庭時停止,其間連續始末為之。每案開庭點呼當事人朗讀案由時,法院書記官應宣告當日開庭之日期及時間。前後段情形,錄音人員應報告審判長,並由書記官將該事由記載於筆錄。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6條: 法庭開庭時雖經錄音,書記官仍應就當事人或其他關係人之陳述,當庭依法製作筆錄。前項規定,於法庭內使用錄影設備錄影時,亦同。
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8條: 當事人及依法得聲請閱覽卷宗之人,因主張或維護其法律上利益,聲請交付法庭錄音或錄影內容時,應敘明理由,由法院為許可與否之裁定。前項聲請經法院裁定許可者,每張光碟應繳納費用新臺幣五十元。持有第一項法庭錄音、錄影內容之人,就取得之錄音、錄影內容,不得散布、公開播送,或為非正當目的使用。
全國出版品國際標準書號及預行編目辦法第1條: 本辦法依國家圖書館組織例第十一第一項規定訂定之。
全國出版品國際標準書號及預行編目辦法第2條: 本辦法適用於中華民國境內依法出版或代理進口於原出版地未取得國際標準書號之出版品。
全國出版品國際標準書號及預行編目辦法第3條: 本辦法所稱出版品,指印刷成冊之圖書,或以印刷為主之其他媒體。
全國出版品國際標準書號及預行編目辦法第4條: 出版品出版前三個月或進口後,得依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本館)之規定,申請辦理國際標準書號及預行編目。
全國出版品國際標準書號及預行編目辦法第5條: 申請取得國際標準書號及預行編目資料者,應依本館相關規定,將國際標準書號及預行編目資料印製在出版品正確位置上;其書目資料有變更者,應依本館規定辦理。
全國出版品國際標準書號及預行編目辦法第6條: 出版品之國際標準書號及預行編目資料由本館建檔及維護,並提供查詢、轉錄及下載等服務。
全國出版品國際標準書號及預行編目辦法第7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1條: 物權在民法物權編施行前發生者,除本施行法有特別規定外,不適用民法物權編之規定;其在修正施行前發生者,除本施行法有特別規定外,亦不適用修正施行後之規定。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2條: 民法物權編所定之物權,在施行前發生者,其效力自施行之日起,依民法物權編之規定。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3條: 民法物權編所規定之登記,另以法律定之。物權於未能依前項法律登記前,不適用民法物權編關於登記之規定。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4條: 民法物權編施行前,依民法物權編之規定,消滅時效業已完成,或其時效期間尚有殘餘不足一年者,得於施行之日起,一年內行使請求權。但自其時效完成後,至民法物權編施行時,已逾民法物權編所定時效期間二分之一者,不在此限。前項規定,於依民法物權編修正施行後規定之消滅時效業已完成,或其時效期間尚有殘餘不足一年者,準用之。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5條: 民法物權編施行前,無時效性質之法定期間已屆滿者,其期間為屆滿。民法物權編施行前已進行之期間,依民法物權編所定之無時效性質之法定期間,於施行時尚未完成者,其已經過之期間與施行後之期間,合併計算。前項規定,於取得時效準用之。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6條: 前規定,於民法物權編修正施行後所定無時效性質之法定期間準用之。但其法定期間不滿一年者,如在修正施行時尚未屆滿,其期間自修正施行之日起算。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7條: 民法物權編施行前占有動產而具備民法第七百六十八之件者,於施行之日取得其所有權。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8條: 民法物權編施行前占有不動產而具備民法第七百六十九或第七百七十之件者,自施行之日起,得請求登記為所有人。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8-1條: 修正之民法第七百八十二規定,於民法物權編修正施行前水源地或井之所有人,對於他人因工事杜絕、減少或污染其水,而得請求損害賠償或並得請求回復原狀者,亦適用之。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8-2條: 修正之民法第七百八十八第二項規定,於民法物權編修正施行前有通行權人開設道路,致通行地損害過鉅者,亦適用之。但以未依修正前之規定支付償金者為限。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8-3條: 修正之民法第七百九十六及第七百九十六之一規定,於民法物權編修正施行前土地所有人建築房屋逾越地界,鄰地所有人請求移去或變更其房屋時,亦適用之。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8-4條: 修正之民法第七百九十六之二規定,於民法物權編修正施行前具有與房屋價值相當之其他建築物,亦適用之。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8-5條: 同一區分所有建築物之區分所有人間為使其共有部分或基地之應有部分符合修正之民法第七百九十九第四項規定之比例而為移轉者,不受修正之民法同第五項規定之限制。民法物權編修正施行前,區分所有建築物之專有部分與其所屬之共有部分及其基地之權利,已分屬不同一人所有或已分別設定負擔者,其物權之移轉或設定負擔,不受修正之民法第七百九十九第五項規定之限制。區分所有建築物之基地,依前項規定有分離出賣之情形時,其專有部分之所有人無基地應有部分或應有部分不足者,於按其專有部分面積比例計算其基地之應有部分範圍內,有依相同件優先承買之權利,其權利並優先於其他共有人。前項情形,有數人表示優先承買時,應按專有部分比例買受之。但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區分所有建築物之專有部分,依第二項規定有分離出賣之情形時,其基地之所有人無專有部分者,有依相同件優先承買之權利。前項情形,有數人表示優先承買時,以抽籤定之。但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區分所有建築物之基地或專有部分之所有人依第三項或第五項規定出賣基地或專有部分時,應在該建築物之公告處或其他相當處所公告五日。優先承買權人不於最後公告日起十五日內表示優先承買者,視為拋棄其優先承買權。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9條: 依法得請求登記為所有人者,如第三第一項所定之登記機關尚未設立,於得請求登記之日,視為所有人。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10條: 民法物權編施行前,占有動產,而具備民法第八百零一或第八百八十六之件者,於施行之日,取得其所有權或質權。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11條: 民法物權編施行前,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沈沒物,而具備民法第八百零三及第八百零七之件者,於施行之日,取得民法第八百零七所定之權利。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12條: 民法物權編施行前,依民法第八百零八或第八百十一至第八百十四之規定,取得所有權者,於施行之日,取得其所有權。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13條: 民法物權編施行前,以契約訂有共有物不分割之期限者,如其殘餘期限,自施行日起算,較民法第八百二十三第二項所定之期限為短者,依其期限,較長者,應自施行之日起,適用民法第八百二十三第二項規定。修正之民法第八百二十三第三項規定,於民法物權編修正施行前契約訂有不分割期限者,亦適用之。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13-1條: 修正之民法第八百三十三之一規定,於民法物權編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一月五日修正之文施行前未定有期限之地上權,亦適用之。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13-2條: 民法物權編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一月五日修正之文施行前發生之永佃權,其存續期限縮短為自修正施行日起二十年。前項永佃權仍適用修正前之規定。第一項永佃權存續期限屆滿時,永佃權人得請求變更登記為農育權。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14條: 修正之民法第八百七十五之一至第八百七十五之四之規定,於抵押物為債務人以外之第三人所有,而其上之抵押權成立於民法物權編修正施行前者,亦適用之。修正之民法第八百七十五之四第二款之規定,於其後次序抵押權成立於民法物權編修正施行前者,亦同。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15條: 修正之民法第八百七十九關於為債務人設定抵押權之第三人對保證人行使權利之規定,於民法物權編修正施行前已成立保證之情形,亦適用之。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16條: 民法物權編施行前,以抵押權擔保之債權,依民法之規定,其請求權消滅時效已完成者,民法第八百八十所規定抵押權之消滅期間,自施行日起算。但自請求權消滅時效完成後,至施行之日已逾十年者,不得行使抵押權。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17條: 修正之民法第八百八十一之一至第八百八十一之十七之規定,除第八百八十一之一第二項、第八百八十一之四第二項、第八百八十一之七之規定外,於民法物權編修正施行前設定之最高限額抵押權,亦適用之。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18條: 修正之民法第八百八十三之規定,於民法物權編修正施行前以地上權或典權為標的物之抵押權及其他抵押權,亦適用之。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19條: 民法第八百九十二第一項及第八百九十三第一項所定之拍賣質物,除聲請法院拍賣者外,在拍賣法未公布施行前,得照市價變賣,並應經公證人或商業團體之證明。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20條: 民法物權編修正前關於質權之規定,於當舖或其他以受質為營業者,不適用之。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21條: 修正之民法第九百零六之一之規定,於民法物權編修正施行前為質權標的物之債權,其清償期已屆至者,亦適用之。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22條: 民法物權編施行前,定有期限之典權,依舊法規得回贖者,仍適用舊法規。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23條: 修正之民法第九百三十二之一之規定,於民法物權編修正施行前留置物存有所有權以外之物權者,亦適用之。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24條: 本施行法自民法物權編施行之日施行。民法物權編修正文及本施行法修正文,自公布後六個月施行。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1條: 本辦法依國民法官法(以下簡稱本法)第十一第二項訂定之。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2條: 地方法院依本法第十一第一項規定支給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受通知到庭之候選國民法官日費、旅費及相關必要費用,適用本辦法之規定;本辦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相關法令之規定。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3條: 候選國民法官到庭參與國民法官選任期日(以下簡稱選任期日),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到庭執行職務時,地方法院應發給日費、旅費及相關必要費用。前項旅費包含交通費及住宿費。第一項之必要費用指為到庭參與審判所生負擔而須新增之支出;其項目及核給標準,除本辦法已有規定外,由司法院以要點定之。司法院或各地方法院得為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與到庭之候選國民法官辦理團體保險;其範圍、金額、繳費方式、期程、給付基準、權利與義務、辦理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處理,除依本辦法規定外,由司法院定之。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4條: 地方法院辦理本辦法所定日費、旅費及相關必要費用之支給流程,宜妥適考量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之實際需求,以便捷方式妥善為之,並持續進行優化及簡化,使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均得以專注參與審判,並提高參與意願。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5條: 日費、旅費及相關必要費用之數額認定、核算及發給,由國民法官科或院長指定之專責單位(以下合併簡稱專責單位)辦理之。前項業務之規劃及執行,得由院長指定庭長或書記官長督導之。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6條: 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或候選國民法官有第九第二項、第二十一所定情形者,審理本案之審判長或其指定之合議庭法官應即將其情形及處理意見告知專責單位人員。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或候選國民法官於支領日費、旅費或必要費用發生困難或有需協助情事,為審理本案之法官或法院相關人員知悉者,得由審判長將其情形及處理意見告知專責單位人員。前二項情形,專責單位應將處理結果報告審理本案之法院。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7條: 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支領日費、旅費及相關必要費用,除本辦法另有規定外,應檢具領款收據列報。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8條: 日費於當日以現金方式發給,或徵得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或候選國民法官同意後,以電子支付等匯入指定帳戶之方式發給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事後以補發現金、匯寄或其他適當方式發給:旅費經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或候選國民法官於到庭日之一日前,向地方法院表明預估數額且欲於到庭日即時領取者,應於到庭日依前項本文所定方式發給之;其餘情形,依前項但書規定方式辦理。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9條: 候選國民法官到庭者,支給日費新臺幣一千五百元。但選任程序進行逾午後六時者,應支給超時日費,以每小時新臺幣三百元計算,不足一小時均以一小時計算;惟與日費合計,每日支給總額以新臺幣二千五百元為上限(如附件一)。候選國民法官到庭後,表明欲先行離去並經法院同意者,地方法院得依到庭狀況酌給日費新臺幣五百元。如未經同意而離去者,不支給日費。第一項所定日費數額,由專責單位依報到及審判系統顯示之到庭及開庭時間核算之。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10條: 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到庭執行職務者,支給日費新臺幣三千元。但其執行職務時間未滿一小時者,支給日費新臺幣二千元(如附件二)。候選國民法官經選任為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且於選任期日當天即參與審前說明或審判程序者,僅得依前項規定支給日費,惟於計算日費時,其執行職務時間應加計參與選任程序之時間。法院開庭或評議逾午後六時者,應支給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超時日費,其數額以每小時新臺幣五百元計算,不足一小時均以一小時計算。延續至翌日者,亦同。前第三項規定,於前三項情形準用之。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11條: 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之戶籍地或主要居所地與地方法院最短行車距離未達三十公里者,其每往返地方法院與戶籍地或主要居所地一趟次,支給交通費新臺幣二百元。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之戶籍地或主要居所地在地方法院轄區且與地方法院最短行車距離達三十公里以上者,依交通費級距表一(如附件三)支給往返一趟次之交通費。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之主要居所地不在地方法院轄區且與地方法院最短行車距離達三十公里以上者,得依交通費級距表二(如附件四)支給往返一趟次之交通費。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12條: 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因搭乘公共汽車、大眾捷運系統、火車、高鐵、公民營客運汽車、輪船等大眾運輸工具,其支出之金額逾前所定數額者,得以其實際搭乘交通工具之中等等位標準支給交通費。居住於臺灣地區之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有下列情形之一,而有搭乘飛機往返地方法院之必要者,得搭乘經濟艙等級之飛機並支領交通費: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因身心障礙、行動不便或主要居所所在地與地方法院間無大眾運輸可利用者,得搭乘計程車,並以實際支出之金額支領交通費。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13條: 第十一第三項及前情形,申請支領費用之人應提出足資證明之文件或經本人簽名確認其主張為真實之聲明書,供地方法院審核之。前情形,由地方法院切實審核其單程費用證明或收據後,支給往返之交通費。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14條: 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到庭必須住宿旅館者,得釋明其必要事由,申請按實際住宿日數支領住宿費。地方法院認為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有住宿之需求者,亦得核給住宿費。住宿費由地方法院審核收據核實支給。但每日支領數額不得超過國內出差旅費報支要點所定簡任級人員每日給與之標準。依第一項、第二項支領住宿費者,除由法院接送之情形外,按其往返地方法院與住宿地之路程,依第十一至前規定支給交通費。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15條: 相關必要費用之支給,以下列方式為之: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16條: 法院應於本法第二十二第二項所定國民參與審判制度概要說明書詳細說明日費、旅費及相關必要費用之認定標準、計算方式、申請方法及發給流程。法院應於本法第二十二第二項所定候選國民法官調查表詢問候選國民法官下列事項: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17條: 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日費、旅費及相關必要費用中之誤餐費,應由地方法院使受領人於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日費旅費及相關必要費用領據或印領清冊(格式如附件五、附件六)簽名或蓋章,交由專責單位核計其數額,經督導庭長或書記官長審核後辦理支付手續,並按程序送請院長核准後報結。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申請誤餐費以外之相關必要費用時,應提出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相關必要費用申請書兼領據(格式如附件七),交由地方法院專責單位核計數額,經督導庭長或書記官長審核,並依程序送請院長核准後,辦理支付手續。前二項款項報結程序應於法院宣示判決後四個月內完成。但相關必要費用之發生或請求在後者,得專案辦理,不受四個月之限制。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18條: 日費、旅費及相關必要費用經地方法院核定後,如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或候選國民法官以書面表明不願領取或自願放棄者,不再支給。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遲不領取日費、旅費及相關必要費用,亦未表明不願領取或放棄者,地方法院應定相當期限通知其領取,並就本案其他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已領畢之費用部分先行辦理報結。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19條: 候選國民法官如因經濟困難,無法籌措單程旅費或相關必要費用,得事先預估所需費用並陳明得領取款項之金融機構帳號,填具預借費用申請書(格式如附件八),以郵寄或其他適當方式請求地方法院預借款項。前項相關必要費用之預借,以新臺幣三千元為上限。但候選國民法官確有預借超過新臺幣三千元之需求,已提出足資證明之文件,經地方法院審核後認為適當者,亦得核實發給。地方法院收到第一項申請書並審核無誤後,由專責單位匯寄該候選國民法官。候選國民法官收到預借費用並到庭參與選任程序者,於選任程序完畢後,應使其填寫候選國民法官預借費用結算表(格式如附件九),再由專責單位核計應發日費及旅費數額,扣除預借旅費或相關必要費用後,發給其餘額。預借費用之申請,至遲應於經通知應到庭期日之七日前送達至地方法院;未能及時提出者,地方法院得不予支給。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20條: 候選國民法官經選任為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者,得於第一次審判期日前請求預借費用,並準用前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21條: 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或候選國民法官有本法第九十四至第九十八所定情事者,不得支領日費、旅費及相關必要費用。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或候選國民法官有本法第九十九至第一百零二所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支領當日之日費、旅費及相關必要費用。前二項情形,如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或候選國民法官已領取或預借費用者,應即返還;地方法院並應儘速請求其返還之。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22條: 法院通知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或候選國民法官應到庭期日後,期日因故取消時,除有特別規定外,依下列規定辦理:前項期日之取消,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地方法院得不發給日費、旅費或相關必要費用;其已領取或預借費用者,地方法院得請求其返還之: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23條: 本辦法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一月一日施行。本辦法修正文自本辦法施行之日施行。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3條: 候選國民法官到庭參與國民法官選任期日(以下簡稱選任期日),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到庭執行職務時,地方法院應發給日費、旅費及相關必要費用。前項旅費包含交通費及住宿費。第一項之必要費用指為到庭參與審判所生負擔而須新增之支出;其項目及核給標準,由司法院以要點定之。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15條: 第三第一項所定相關必要費用之發給,除誤餐費得由地方法院當場核發以外,其餘費用由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檢具憑證提出申請,經地方法院審核後,儘速以匯寄或其他方式核實支給。
國民法官費用支給辦法第23條: 本辦法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一月一日施行。
批發業零售業及技術服務業購置設備或技術適用投資抵減辦法第1條: 本辦法依促進產業升級例(以下簡稱本例)第六第四項規定訂定之。
批發業零售業及技術服務業購置設備或技術適用投資抵減辦法第2條: 本辦法所用名詞,定義如下:
批發業零售業及技術服務業購置設備或技術適用投資抵減辦法第3條: 批發業、零售業及技術服務業購置自行使用之自動化、溫室氣體排放量減量或提升企業數位資訊效能之設備或技術,其在同一課稅年度內購置總金額達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者,屬設備部分得就購置成本按百分之七,屬技術部分得就購置成本按百分之五,自當年度起五年內抵減各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適用前項之設備,以全新者為限。
批發業零售業及技術服務業購置設備或技術適用投資抵減辦法第4條: 批發業、零售業及技術服務業購置自行使用之資源回收或防治污染設備或技術,其在同一課稅年度內購置總金額達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者,屬設備部分得就購置成本按百分之七,屬技術部分得就購置成本按百分之五,自當年度起五年內抵減各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適用前項之設備,以全新者為限。
批發業零售業及技術服務業購置設備或技術適用投資抵減辦法第5條: 依本辦法規定適用投資抵減者,其購置之設備或技術,應合於下列規定:前項第一款之訂購時間,依下列規定認定之:第一項第一款之交貨時間,依下列規定認定之:
批發業零售業及技術服務業購置設備或技術適用投資抵減辦法第6條: 本辦法所定購置,包括分期付款及融資租賃。前項融資租賃,其承租人為二人以上者,以各承租人所取得之使用權或所有權與其所支付之價款比例相等者為限。
批發業零售業及技術服務業購置設備或技術適用投資抵減辦法第7條: 公司依本辦法申請適用投資抵減之設備,其安裝地點以該公司自有或承租之營業處所為限。但因行業特性須安裝於特定處所,經經濟部專案認定者,不在此限。前項設備安裝地點位於實施都市計畫地區者,應符合都市計畫法及都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之規定;於非都市計畫地區者,應符合區域計畫法及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之規定。稅捐稽徵機關得於投資抵減證明所載預定安裝完成日期後查明或派員實地勘查;其結果與投資抵減證明所載事項不符者,以稅捐稽徵機關認定者為準。設備安裝地點或安裝日期如有變動,公司應即向公司所在地稅捐稽徵機關申請備查。
批發業零售業及技術服務業購置設備或技術適用投資抵減辦法第8條: 依本辦法申請抵減所得稅之設備或技術,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向稅捐稽徵機關補繳已抵減之所得稅額,並自當年度所得稅結算申報屆滿之次日起至繳納之日止,依臺灣郵政股份有限公司一年期定期儲金固定利率,按日加計利息,一併徵收:前項第二款因不可抗力災害而報廢之設備或技術,應於災害發生後十五日內檢具損失清單及證明文件,報請稅捐稽徵機關派員勘查;其因情形特殊,不能於該期間內辦理者,得於該期間屆滿前申請延期。但延長之期限,最長不得超過十五日,並以一次為限。依本辦法申請投資抵減所得稅之設備或技術,如有正當理由未能於投資抵減證明書所載預定安裝完成日期前完成安裝者,得於該完成日期截止前,向公司所在地稅捐稽徵機關申請延期。但至遲應於交貨之次日起三年內安裝完成,並於完成後,經稅捐稽徵機關查明或派員勘查屬實,始得依本辦法適用投資抵減之規定。前項申請延期,係因地震、風災、水災、旱災、蟲災、火災、戰禍及其他不可抗力之災害所致者,其延長之期限,得不受前項但書規定之限制。公司依本例第十、第十五規定辦理轉讓或合併,或依企業併購法規定辦理合併、分割或收購並符合同法第三十七規定,而將申請抵減所得稅之設備或技術轉移給受讓公司、合併後存續或新設公司、分割後既存或新設公司或收購公司者,該次轉移之設備或技術,不受第一項補繳所得稅款及加計利息之限制。
批發業零售業及技術服務業購置設備或技術適用投資抵減辦法第9條: 依本辦法申請抵減所得稅之設備或技術,其交易行為及購置成本之原始憑證,經稅捐稽徵機關發現有虛報不實情事者,依稅捐稽徵法及所得稅法有關逃漏稅處罰之規定辦理。依本辦法申請抵減所得稅之設備或技術,經稅捐稽徵機關查獲有虛報或浮報情形,致短繳自繳稅款,經核定補繳者,應自結算申報期限截止之次日起,至繳納補徵稅款之日止,依臺灣郵政股份有限公司一年期定期儲金固定利率,按日加計利息,一併徵收。
批發業零售業及技術服務業購置設備或技術適用投資抵減辦法第10條: 批發業、零售業及技術服務業購置之設備或技術,申請抵減所得稅,適用訂購當時本辦法之規定;其於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一月一日起至九十七年三月四日之期間內訂購者,適用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三月三日修正發布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