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91
article
stringlengths
0
2.3M
印度河
印度河(,,,,),巴基斯坦主要河流,其支流也有經過西藏及北印度。 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僅次於恆河,為該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地帶。該河流上源為獅泉河(森格藏布),它發源於岡底斯山脈岡仁波齊峰東北方向的切日阿弄拉山口西側,源頭位於中國西藏阿里地區革吉縣境內,源頭溪流名為邦果貢。從喜馬拉雅山脈朝西北方向流入克什米爾,調頭向南流入巴基斯坦,在信德省的卡拉奇附近流進阿拉伯海。河流總長度3180公里,流域面積100萬1549平方公里。印度河文明為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和定居社會主要文明之一,後來因為約二百年的乾旱而滅亡。 印度河每年的流量約有207立方公里,是世界流量第二十一名的河流。贊斯卡河是位在拉達克的左岸支流,在進入平原後,印度河的左岸支流是潘季納德河(五河),其五條主要支流分別是傑赫勒姆河、奇納布河、拉維河、比亞斯河及薩特萊傑河。印度河的主要右岸支流有什約克河、吉爾吉特河、喀布林河、庫拉姆河及古馬爾河。印度河的沿岸有溫帶森林、平原及乾旱鄉村等不同的生態系統。 印度河形成了,在古印度的《梨俱吠陀》中稱為Sapta Sindhu,在伊朗人的波斯古經中稱做Hapta Hindu,兩者都是「七河」的意思。波斯王大流士曾在西元前510年派探索印度河。 == 語源 == 河名出自梵文的拉丁語式拼法——即“河流”之意。 印度()的字源就是來自印度河。在古代,India是指印度河東岸的地區,但在西元前300年時,包括麥加斯梯尼的希臘作者用一詞表示整個印度次大陸: India, Indies . In : A glossary of colloquial Anglo-Indian words and phrases, and of kindred terms, etymological,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and discursive. New ed. edited by William Crooke, B.A. London: J. Murray, 1903。 == 歷史 ==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附近的曾發現舊石器時代的文明,以及的石器。在古健馱邏國(在今天伊斯蘭瑪巴德附近的馬爾丹)發現有15,000年之前穴居的證據。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主要都市,像哈拉帕及摩亨佐-達羅,可以回溯到西元前3300年,是古代世界的最多人口群聚的地方之一。印度河流域文明包括巴基斯坦及西北印度,還延伸到傑赫勒姆河以東,到上薩特萊傑河的魯普納加爾。住在沿海的人從有在伊朗邊界,巴基斯坦的到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喀奇縣。 大部份學者認為的在西元前1700年到600年曾在犍陀羅,當時的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已經荒蕪了。 印度河下游的盆地形成伊朗高原及印度次大陸之間的自然邊界,這個區域包括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開伯爾-普什圖省、旁遮普地區及信德省的全部或一部份,以及印度及阿富汗的一部份。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曾越過印度河,但在馬其頓王國攻克了印度河的東岸以後,他們選擇由河的南邊撤退,結束了這一場戰爭。印度平原之後由波斯帝國及貴霜帝國統治,幾個世紀後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伽色尼的馬哈茂德、帖木兒及巴卑爾等人的部隊也越過印度河,入侵印度次大陸的東邊及南邊。 ==地質學== 印度河的沈積產生了印度河海底扇,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沈積體,約有從高山上侵蝕的沈積體,體積約五百萬立方公里。研究現在河流中的沈積物,發現沈積物主要是來自北巴基斯坦及印度的喀喇崑崙山脈,喜馬拉雅山是第二大的沈積物來源,主要是由旁遮普地區的大河(傑赫勒姆河、拉維河、傑納布河、比亞斯河及薩特萊傑河)。分析阿拉伯海的沈積物發現在五百萬年前印度河不是流向旁遮普的河流,而是流到恆河,後來印度河才改道,流到旁遮普。較早的研究發現來自在4500萬年前,西西藏的沙子和淤泥已流到阿拉伯海,意味著當時有另一條此流向的古印度河。已在卡塔瓦茲盆地找到原印度河的三角洲,位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邊界上。 在南迦帕爾巴特峰地區,印度河的大量侵蝕應該是造成山峰中較低部份的岩石露出的原因。 ==流域== 國家 流域面積(萬km²) 5.3 6.6 35.4 56.1 合計 103.4 == 主要支流 == 以下由河口至源頭依序列出兩側主要支流: *印度河 ** 潘季納德河(左):旁遮普地區「五河」最終河段 *** 奇納布河:「五河」之一 **** 拉維河:「五河」之一 **** 傑赫勒姆河:「五河」之一 *** 薩特萊傑河:「五河」之一,源流象泉河/藏語為朗欽藏布河位於中國境內 **** 比亞斯河:「五河」之一 ** 古馬勒河(右):源於阿富汗境內 *** 昆達河 *** 佐布河 ** 庫拉姆河(右):源於阿富汗境內 *** 託奇河 ** 索安河(左) ** 科哈特託伊河(右) ** 哈羅河(左) ** 喀布林河(右):源於阿富汗境內 *** 斯瓦特河 *** 庫納河 ** 西蘭河(左) ** 吉爾吉特河(右):克什米爾境內 ** 什約克河(右):最遠源流奇普恰普河源於中印邊界爭議的阿克賽欽地區 ** 贊斯卡河(左) ==經濟== 印度河是旁遮普和信德平原最重要的水資源來源,維持巴基斯坦農業及食品生產的重要因素。因為在印度河下游的降雨十分稀少,因此印度河格外的重要。最早印度河文明時曾經修築灌溉水道,後來貴霜帝國及莫臥兒帝國的工程人員也有修築類似用途的水道。現代的灌溉水道是英屬東印度公司在1850年修築的,修築現代的水道時也同時拻復舊的水道。英國興建了世界上複雜度數一數二的灌溉水道。長,灌溉蘇庫爾、雅各布阿巴德、拉爾卡納及喀拉特縣。灌溉範圍超過。 ==相關條目== *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水協定 *信德學 *薩拉斯瓦蒂河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Blankonthemap The Northern Kashmir WebSite *Bibliography on Water Resources and International Law Peace Palace Library *Northern Areas Development Gateway *The Mountain Areas Conservancy Project *Indus River watershed map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Indus Treaty *Baglihar Dam issue *Indus* *First raft and kayak descents of the Indus headwaters in Tibet *Pulitzer Center on Crisis Reporting's project on water issues in South Asia Category:印度河流 Category:西藏河流 Category:巴基斯坦河流 Category:亞洲跨國河流 Category:阿富汗河流
DirectX
DirectX(,縮寫:)是由微軟公司建立的一系列專為多媒體以及遊戲開發的應用程式介面。旗下包含Direct3D、Direct2D、DirectCompute等等多個不同用途的子部份,因為這一系列API皆以Direct字樣開頭,所以DirectX(只要把X字母替換為任何一個特定API的名字)就成為這一巨大的API系列的統稱。目前最新版本為DirectX 12,隨附於Windows 10作業系統之上。 DirectX被廣泛用於Microsoft Windows、Microsoft Xbox電子遊戲開發,並且-{只}-能支援這些平臺。除了遊戲開發之外,DirectX亦被用於開發許多虛擬三維圖形相關軟體。Direct3D是DirectX中最廣為應用的子模組,所以有時候這兩個名詞可以互相代稱。 DirectX主要基於C++程式語言,並遵循COM架構。 ==元件== DirectX組成的元件有: *Direct3D:主要用於繪製3D圖形。 *Direct2D:主要提供2D動畫的硬體加速,為DirectDraw的替代者。 *DirectWrite:主要字型顯示API,提供使用GPU令字型顯示更為平滑,類似ClearType(只支援於Windows Vista/7/8/8.1以上)。 *DirectInput:用於結合鍵盤、滑鼠、搖桿,或其它的遊戲控制器。 *XInput:主要用於Xbox360的控制器。 *XAudio2:主要用於低延遲遊戲音訊播放。 *DirectCompute:GPU通用計算API。 *DirectXMath:針對遊戲最佳化的高速數學運算API,特別支援單精度浮點運算及矩陣運算,使用SSE2指令集。 *DirectSetup:用於DirectX元件的安裝,以及檢查DirectX的版本。 *DirectX Media:包含DirectAnimation可用於2D的網頁動畫,DirectShow可支援多媒體錄音以及資料流媒體,DirectX在網頁上的轉換,還有Direct3D可保留3D影象更清晰的解析。DirectShow亦包含有用於音訊訊號處理以及DirectX影片加速加速影音播放。 *DirectX媒體物件化:支援資料流物件,像是編碼、解碼和效果。 ===廢棄元件=== 這些元件曾經也是DirectX的一員,但現在微軟只提供最低程度的維護,也不再建議使用。 *DirectDraw:用於繪製2D圖形(不建議使用,雖然目前仍有大量的使用者),現開始被Direct2D取代。 *DirectInput:用於結合鍵盤、滑鼠、搖桿,或其它的遊戲控制器,自8.0之後就不再更新。 *DirectPlay:用於網路遊戲連線溝通,配合DirectInput使用,自8.0後就不再更新。 *DirectSound:用於錄音,記錄波形音效已被XAudio2取代。 *DirectMusic:用於DirectMusic Producer的錄音。 ==歷史== 1994年末,微軟即將推出新一代作業系統Windows 95。決定新作業系統的最終價值的因素在於究竟新系統能執行哪些程式。微軟的三個員工:Craig Eisler、Alex St. John、Eric Engstrom十分關心這個問題,因為不少遊戲程式設計師更喜歡在DOS系統下編寫遊戲,這意味著,沒有多少人願意為WIN95編寫遊戲,新作業系統不會獲得多少成功。 DOS允許直接訪問顯示卡、鍵盤、滑鼠、音效卡以及其他系統硬體設施。而Windows 95出於保護儲存系統的目的,限制了對硬體的直接訪問,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更加規範標準的訪問方法。微軟需要一種方法讓程式設計師在WIN95中也能編寫出高效的程式。此時,離新系統釋出不到幾個月了。St. John和Engstrom聯合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將解決方案稱為DirectX。 DirectX的第一個版本作為Windows Games SDK釋出於1995年9月,它作為Windows API的一部分用以替換Windows 3.1中的-{DCI}-和WinGAPI。ATI的一個開發團隊為微軟帶來了基本的遊戲影象技術,微軟方面,DirectX由專門的團隊負責開發,Eisler為團隊領導,而St. John和Engstrom則成為主程式設計師。 DirectX出現之前,微軟已經將OpenGL包括在Windows NT系統中,而在當時,OpenGL對硬體要求嚴苛,這限制了一些工程師和CAD使用者。Direct3D就作為OpenGL的代替品被加入DirectX。隨著硬體技術的發展,OpenGL成為行業標準,一場“戰役”發生在DirectX的支持者和OpenGL的支持者之間,而且前者只支援Windows平臺,而後者支援多平臺。在實際應用中,遊戲開發者常常兩者同時使用,因為DirectX支援許多OpenGL所不支援的功能,比如音效和輸入裝置。而選擇混合使用OpenGL和OpenAL的隊伍也在壯大。 由此衍生出的“特別DirectX”也作為微軟Xbox和Xbox 360的圖形API,這套API由微軟和NVIDIA公司共同開發,Xbox API和DirectX 8.1比較相似,但跟其他主機科技一樣不能更新,Xbox版本也叫做DirectXbox,但由於商業銷售緣故,還是被簡稱為Xbox。J. Allard, PC Pro採訪 , 2004 4月 2002年,微軟釋出了DirectX 9,它支援最新的頂點陰影著色器2.0版本,又於2004年4月將shader model 3.0(SM 3.0)加入了DirectX 9.0c。 2005年4月,DirectShow從DirectX移除,加入到Microsoft Platform SDK。 2010年6月7日釋出的DirectX SDK是最後獨立釋出的SDK版本,之後的DirectX SDK被整合進新版的Microsoft Windows SDK裡。例如DirectX 11.2 SDK被放在Windows 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SDK) for Windows 8.1裡。 ===釋出歷史=== DirectX版本 執行中輸入DxDiag即可),編號統一使用x.xx.xxxx.xxxx格式,而微軟網站上給出的編號使用x.xx.xx.xxxx格式,如果網站上編號為4.09.00.0904,那麼在電腦上安裝後,會變為4.09.0000.0904。 作業系統 日期 備註 DirectX 1.0 4.02.0095 1995年9月30日 DirectX 2.0 未知 1996年 DirectX 2.0a 4.03.00.1096 Windows 95和NT 4.0 1996年6月5日 DirectX 3.0 4.04.00.0068 1996年9月15日 DirectX 3.0 4.04.00.0069 之後的DirectX 3.0加入了Direct3D 4.04.00.0069 1996年 DirectX 3.0a 4.04.00.0070 Windows NT 4.0 SP3 1996年12月 最後支援Windows NT 4.0的版本 DirectX 3.0b 4.04.00.0070 1996年12月 3.0a的一個小更新糾正了一個日文版本下的漏洞 DirectX 4.0 從未釋出DirectX 4從未釋出過,Raymond Chen在他的書《The Old New Thing》中解釋說,DirectX 3釋出之後,微軟開始同時開發DX4和5,只是增加一些小特性的DX4版本會在短時間內完成,而DX5會增加大量新內容,遊戲開發者對DX4新特性的失望導致了DX4計劃的擱置。之後,微軟將重心完全轉移到DX5開發上。 DirectX 5.0 4.05.00.0155 (RC55) Windows NT 5.0的測試版本 1997年7月16日 DirectX 5.2 4.05.01.1600 (RC00) 為Windows 95釋出的版本 1998年5月5日 DirectX 5.2 4.05.01.1998 (RC0) 只用於Windows 98 1998年6月25日 DirectX 6.0 4.06.00.0318 (RC3) Windows CE上的Dreamcast版本 1998年8月7日 DirectX 6.1 4.06.02.0436 (RC0) 1999年2月3日 DirectX 6.1a 4.06.03.0518 (RC0) 只用於Windows 98 SE 1999年5月5日 DirectX 7.0 4.07.00.0700 (RC1) 1999年9月22日 DirectX 7.0 4.07.00.0700 Windows 2000 2000年2月17日 DirectX 7.0a 4.07.00.0716 (RC0) 2000年3月8日 DirectX 7.0a 4.07.00.0716 (RC1) 2000年 DirectX 7.1 4.07.01.3000 (RC1) 只用於Windows Me 2000年8月14日 2D與3D元件分離的最後一版(IDirectDraw7與IDirect3D7) DirectX 8.0 4.08.00.0400 (RC10) 2000年11月12日 2D與3D元件整合的第一個版本(IDirectGraphic8)與Vertex Shader與Pixel Shader DirectX 8.0a 4.08.00.0400 (RC14) 最後支援Windows 95的版本 2001年2月5日 DirectX 8.1 4.08.01.0810 Windows XP,Windows Server 2003和Xbox特別版 2001年10月25日 DirectX 8.1 4.08.01.0881 (RC7) 這個版本用於更早的作業系統(Windows 98, Windows Me和Windows 2000) 2001年11月8日 DirectX 8.1a 4.08.01.0901(RC?) 2002年 這個版本升級了Direct3D(D3d8.dll) DirectX 8.1b 4.08.01.0901 (RC7) 2002年6月25日 這個版本修正了DirectShow在Windows 2000上的一個漏洞(Quartz.dll) DirectX 8.2 4.08.02.0134 (RC0) 和DirectX 8.1b一樣,但包含了DirectPlay 8.2 2002年 DirectX 9.0 4.09.00.0900 (RC4) 2002年12月19日 (IDirectGraphic9)與HLSL DirectX 9.0a 4.09.00.0901 (RC6) 2003年3月26日 DirectX 9.0b 4.09.00.0902 (RC2) 2003年8月13日 DirectX 9.0c 4.09.00.0903 只用於Windows XP SP2 DirectX 9.0c 4.09.00.0904 (RC0) 2004年8月4日 DirectX 9.0c 4.09.00.0904 Windows XP SP2,Windows Server 2003 SP1,Windows Server 2003 R2和Xbox 360 2004年8月6日 DirectX 9.0c - 雙月更新 4.09.00.0904 (RC0) 2006年10月更新是最後支援Windows 98、Windows Me和Windows 2000的版本。2005年12月更新和2006年2月更新增加了對XML的支援 兩月更新一次,開始於2004年10月,直到現在,最新版本:DirectX 9.0c Redist Jun 2010(2010年6月) DirectX 10.0 6.00.6000.16386 Windows Vista 2006年11月30日 開始匯入DXGI(DirectX Graphics Infrastructure)架構 DirectX 10.1 6.00.6001.18000 Windows Vista Service Pack 1與Windows Server 2008 2008年2月4日 DirectX 11 6.01.7600.16385 Windows 7,Windows Server 2008 R2 2009年7月22日 與Windows 7 RTM一同釋出 DirectX 11 6.01.7601.17514 Windows 7 SP1,Windows Server 2008 R2 SP1 2010年11月23日 KB976932,與Windows 7 SP1一同釋出 DirectX 11 6.00.6002.18107 Windows Vista SP2,Windows Server 2008 SP2 2009年10月26日 KB971512 DirectX 11.1 6.02.9200.16384 Windows 8 2012年10月26日 與Windows 8一同釋出,Windows 7 SP1升級後部分支援 DirectX 11.2 6.03.9600.16384 Windows 8.1、Windows RT 8.1、Windows Server 2012 R2 2013年10月18日 包含於作業系統,無獨立程式包 DirectX 12 10.00.10240.16384 Windows 10 2015年1月18日 包含於作業系統,無獨立程式包,並支援Xbox One DirectX 12 Ultimate 10.00.19041.0928 Windows 10 build 19042 2020年11月10日 加入DirectX Raytracing Tier 1.1 光線追蹤,VRS(可變速率著色),Mesh Shader,Sampler Feedback(取樣器反饋) ==相容性== 硬體製造商要為每款硬體產品編寫驅動程式來支援DX,甚至一些硬體商只編寫DX的驅動,這意味著要使用這款硬體就必須安裝DX,早期的DirectX版本自帶了所有支援DX硬體的驅動程式,後來使用者可以透過自動更新系統下載適合的驅動。 一些驅動程式只支援某個版本的DX,DX10之前,所有DirectX版本都保持向下相容性,即新版本相容舊版本,例如安裝了DX9的電腦,依然可以執行由DX6編寫的程式碼。安裝了DX11的電腦,依然可以執行由DX9C編寫的程式碼,不過小部分依然需要安裝DX9C。 ==各種版本== ===.NET Framework=== 2002年間,微軟釋出一個相容.NET Framework的DX版本,因而允許程式設計師充分利用.NET的特性編寫DX程式,這套API被稱為(MDX)。2005年微軟在DirectX 9.0c版本上開發一套正對.NET平臺的Managed API,即Direct 9.0 for Managed Code 1.0(簡稱Managed DirectX)。 2005年12月、2006年2月、4月、8月,微軟相繼釋出DirectX的更新版本,使之支援.NET 2.0框架。然而.NET 2.0版本至今只是個測試版。 -{GDC}- 2006期間,微軟終止開發Managed DirectX,改推出了XNA framework,是一組基於Managed DirectX,幫助程式設計師更輕鬆的編寫遊戲的框架,將DirectX,Shader,高階著色器語言(HLSL)以及其他工具整合到一起。2006年12月11日,微軟對Windows XP提供免費的XNA Game Studio Express RTM的下載服務。 ===DirectX 10=== Windows Vista及以上的作業系統才支援DirectX 10(也就是說,DirectX 9是最後一個支援Windows XP的版本),比起之前的版本,DX10做了重大的變動:增加了XInput用以處理XBOX 360手柄的支援,DirectSound將被XACT替換。DirectX 10也減少了對音效硬體加速的支援,更多的使用CPU來運算音效。 Direct3D 10.1是DirectX 10的改進版,隨Vista SP1出貨。 ===DirectX 11=== DirectX 11是DirectX 10的改良,只對效能和擴充套件性進行最佳化,主要改進在提供Shader Model 5.0,加入對MSAA的直接取樣控制。大幅改進多執行緒效能,提供三個獨立的介面。進一步提高紋理壓縮,鑲嵌(tessellation)處理的效能,並加入Compute Shader(DirectCompute)來支援GPGPU,提供新版HLSL語言。 DirectX 11.1是DirectX 11的改進版,隨Windows 8出貨。Windows 7 SP1升級後部分支援。 DirectX 11.2是DirectX 11.1的改進版,隨Windows 8.1出貨。 ===DirectX 12=== DirectX 12將更好支援多核心、多執行緒的最佳化,降低GPU處理瓶頸,並強化跨平臺功能,可有效支援微軟各式平臺,並提升硬體功耗表現。隨Windows 10 出貨並支援Xbox One。 2019年3月13日,微軟於DirectX Developer Blog表示,未來魔獸世界8.1.5的遊戲更新將使Windows 7 平臺使用者也能體驗 DirectX 12的多執行緒渲染優勢,並提高遊戲效能。且未來陸續也會有其他廠商推出相關更新,將更多的 D3D12 遊戲移植到 Windows 7。 ==DirectX標誌的變更== 縱觀DX的各個版本,X都是一個核輻射警告標志或一隻螺旋槳葉片。這個設計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因為DX計劃的原名叫做“曼哈頓計劃”,這個名稱來源於美國的核武器研製計劃,最終美國使用核武器轟炸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這在暗示DX產品要替代日本在電子遊戲方面的霸主地位。這一說法被微軟公開否定,微軟表示這只是出於藝術設計的考慮。 File:DirectX 1 logo.png|DirectX 1.0–6.0 File:DirectX 7 logo.png|DirectX 7.0 File:DirectX 8.0 logo.png|DirectX 8.0 File:Directx9.jpg|DirectX 9.0 File:Microsoft-DirectX-Logo-wordmark.svg|DirectX 10.0 File:DirectX11_logo.png|DirectX 11.0 File:DirectX 12 Ultimate.png|DirectX 12 Ultimate ==參見== *圖形裝置介面(GDI) *GGI(通用圖形介面) *Graphics pipeline *DxDiag *DirectX plugin *ActiveX *Microsoft XNA *支援DirectX 10遊戲列表 *支援DirectX 11遊戲列表 ==其他API== *Metal *Mantle *SDL *OpenMAX *OpenML *OpenGL *OpenAL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Microsoft's MSDN文件&資源中心 *DirectSetup Documentation *GameDev'關於DX的資料 *OpenGL 3 & DirectX 11: The War Is Over : Introduction - Tom's Hardware *中關村線上 - 見證3D進化之路-DirectX發展歷史回顧 *DirectX知識庫 / 程式設計俱樂部 Category:Windows API
電子遊戲機
電子遊戲機是執行遊戲軟體並透過螢幕輸出訊號,提供娛樂功能的一種消費電子產品。該詞大多數情況下,是指為消費者設計、專司執行電子遊戲一職的裝置,且通常沒有自帶螢幕,與個人電腦或街機有很大不同:個人電腦除了娛樂外,還具備了其他各式各樣的功能,並不侷限於遊戲領域;街機則是螢幕、搖桿、按鍵及主機本體一體化的遊戲機。 廿一世紀,電競電腦的興起,使得電子遊戲機的角色開始模糊。此類電腦較一般電腦更適於執行遊戲,甚至比起電子遊戲機通常具同級或更佳的效能,而且還能執行一般電腦的日常用途,但是價格遠貴於電子遊戲機。但因為不少廠商都推出專為電子遊戲機的獨佔版、先行版遊戲,加上作業系統與遊戲機相異,因此一般不會視其為遊戲機的一種。電子遊戲機的主要組成元件包括CPU、記憶體、儲存媒體、影音輸出裝置、訊號輸入裝置等。其中,遊戲機的訊號輸入裝置又被稱為控制器、手把或搖桿。 電子遊戲機與採用較開放標準的其他消費電子產品不同,多年來皆採用特殊、獨立規格,以與其他競爭對手做出區別。電子遊戲機根據大小、用途不同,可分為家用遊戲機、掌上遊戲機、微型遊戲機及專用遊戲機等。隨著時代演進,電子遊戲機不再像過去一般單一,漸漸兼具了CD播放機、DVD播放機、藍光光碟播放機、聯網用裝置及數位視訊轉換盒等多元化功能。 == 歷史 == === 時間軸 === 附註 === 第一世代 === File:Magnavox-Odyssey-Console-Set.png|Magnavox Odyssey File:TV Tennis Electrotennis.jpg|TV Tennis File:TeleGames-Atari-Pong.png|雅達利.乓 File:ODYSSEY200 Konsole.JPG|飛利浦Odyssey200 File:ctelstar.jpg|Coleco Telstar File:Color TV-Game 15 (Cut out).jpg|任天堂ColorTV-Game15 第一世代開始於1972年,由美格福斯發售第一款家用遊戲機,稱為美格福斯奧德賽。雖然奧德賽在銷量上可以稱為成功,但是真正令大眾對電子遊戲機產生注視是於同年推出,雅達利的街機遊戲乓(Pong)。1975年,由於兵大受歡迎,美格福斯決定分別推出奧德賽100及奧德賽200,同時雅達利亦推出家用遊戲機版本的兵。而這三款家用遊戲機都使用比原本的奧德賽更簡單的設計,但在遊戲數目都較少,亦沒有任何配件及卡帶。 之後,很多公司都生產相似的家用遊戲機並推出於市場。加上通用儀器稍後時間研發出更便宜的微型晶片,令更多小型發展商推出大量表面上相異但都只是包含相同遊戲的電子遊戲機。當中以Coleco的Coleco Telstar及任天堂的Color TV-Game都是執行晶片的遊戲機,都在當代取得較佳的銷售成績。 而此世代大部分電子遊戲機都是專用遊戲機,正式來說只能稱呼為電子遊戲。由於雅達利、美格福斯及Coleco等公司大量推出相似的電子遊戲機,令整個市場都充斥著簡單及相似的電子遊戲。 === 第二世代 === Fairchild-Channel-F.png|Fairchild Channel F Atari-2600-Wood-4Sw-Set.png|雅達利2600 Videopac-pete-screen-800px.jpg|Magnavox Odyssey² VC-4000-Console-Set.png|VC 4000 Intellivision-Console-Set.png|Intellivision ColecoVision-wController-L.jpg|ColecoVision File:Microvision2.jpg|Milton BradleyMicrovision File:Entex-SelectAGame.jpg|Entex Select-A-Game File:Gamepocketcomputer.JPG|Epoch Game Pocket 第二世代(有時被認為是早期8位世代,或者從更短的範圍來看也可以說是4位世代)開始於1976年Fairchild Channel F和的Radofin 1292 Advanced Programmable Video System推出。 在這一世代的前段時間,各大廠商爭相為進入電子遊戲這一市場而推出了若干主機,而到了後期,推出的遊戲主機則大多是前一階段的改良。雅達利2600是在第二世代中比較有優勢的機型,而類如Intellivision、奧德賽2和ColecoVision也佔有一定的市場。 在第二世代亦開始發展掌上遊戲機,這代的掌上遊戲機都是各自每一款內建專門執行指定遊戲,例如Entex Industries的Entex Select-A-Game有一款對應遊戲為太空侵略者。其中任天堂的Game & Watch整個系列在掌上遊戲機市場中脫穎而出,更帶動令其公司獲得可觀的收益效果,在市場受到關注。 電子遊戲的第二世代在1984年由於雅達利引起的1983年美國遊戲業蕭條事件戛然而止。 === 第三世代 === Commodore-64-Computer-FL.png|Commodore 64 ZXSpectrum48k.jpg|ZX Spectrum Nintendo-Famicom-Console-Set-FL.png|任天堂紅白機(日版遊戲機) NES-Console-Set.png|任天堂NES(美版遊戲機) Sega-SG-1000-Console-Set.png|世嘉SG-1000(Sega SG-1000) Sega-Master-System-Set.png|Sega Master System 第三世代一般認為是以1983年7月15日在日本發售的FC即Family Computer(後來也稱為Famicom或NES,即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起始的。雖然在上一世代的主機也有使用8-bit位處理器,但在末期時才開始明確使用bit位來為主機進行標識。在這一世代中,這種以bit位來對主機進行區分的形式也開始成為一種潮流,就像Mega Drive/Genesis以16-bit為賣點一樣。在美國,NES(FC)在此世代中擁有主導地位。 在這個世代經歷了雅達利震蕩令遊戲業大蕭條後,隨著任天堂的遊戲推出,帶動大眾走出因為雅達利對遊戲產業的負面印象,逐漸走出上世代對遊戲的陰霾對遊戲接觸與接受程度得到遞進提升。 === 第四世代 === PC-Engine-Console-Set.png|PC Engine Sega-Mega-Drive-JP-Mk1-Console-Set.png|世嘉Mega Drive Neo-Geo-AES-Console-Set.png|Neo Geo Nintendo-Super-Famicom-Set-FL.png|超級任天堂 CD-i-910-Console-Set.png|飛利浦CD-i Pioneer-LaserActive-Set-FL.jpg|Pioneer LaserActive Game-Boy-FL.png|Game Boy Atari-Lynx-I-Handheld.png|Atari Lynx Sega-Game-Gear-WB.png|Game Gear NEC-TurboExpress-Upright-FL.png|PC Engine GT 第四世代(或普遍稱為「16位元時代」)是以1987年10月30日在日本發售,由日本電氣(NEC)研發的PC Engine(北美版稱為TurboGrafx-16)作為開始。雖然PC Engine是第一部發售的第四世代遊戲機,在日本銷量亦只是僅次於超級任天堂(Super Famicom,北美版稱為Super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簡稱「SNES」)。但在北美洲,遊戲機的銷量主要為任天堂的超級任天堂與世嘉(Sega)的Mega Drive(北美版稱為Sega Genesis)之爭。任天堂成功繼承在第三世代建立的基業,而SNES亦成為第四世代銷量最高的遊戲機。而世嘉亦在此世代發得重大成功,並創造出能夠與任天堂的吉祥物瑪利歐競爭的角色——超音鼠。除此之外,雖然有不少公司推出其他種類的遊戲機,但沒有一款獲得成功。但同時亦有不少公司認為遊戲機市場已經逐漸成熟,並計劃在將來推出自家研發的遊戲機。 在經歷第二世代的掌上遊戲機起始發展後,部份廠商自第三世代起退出掌上遊戲機研發。與此同時亦有部份家用遊戲機廠商加入競爭,這一代同時出現多家廠商開始開發掌上遊戲機,如雅達利、日本電氣、世嘉、萬代等廠家陸續投入研發,同時令第四世代踏入展開掌上遊戲的競爭市場。世嘉的Game Gear為這世代全綵遊戲機的代表,對比其他廠家的色彩顯示更為多變,成為下世代掌上遊戲機的指標。這世代任天堂的Game Boy與其他競爭者相比,以獲得大幅擴大差距的市場佔有率,達至歷史上破億銷量成為當代市場的優勝者。 === 第五世代 === 3DO-FZ1-Console-Set.png|3DO(Panasonic FZ-1) NEC-PC-FX-wController-R.jpg|PC-FX Neo-Geo-CD-TopLoader-wController-FL.jpg|Neo Geo CD Sega-Saturn-JP-Mk1-Console-Set.png|世嘉Saturn(Sega Saturn) PSX-Console-wController.png|PlayStation N64-Console-Set.png|任天堂64(N64/NINTENDO64) Sega-Nomad-Front.jpg|Genesis Nomad(Sega Nomad) Nintendo-Game-Boy-Color-FL.jpg|Game Boy Color Neo-Geo-Pocket-Anthra-Left.jpg|Neo Geo Pocket WonderSwan-Black-Left.jpg|WonderSwan Wonderswan color-JD.jpg|WonderSwan Color 第五世代是以1993年10月4日在北美發售的3DO遊戲機作為開始。一開始索尼原打算與任天堂合作推出帶有光碟的,但任天堂看出索尼在合作開發的細節帶有隱憂後中止了計劃,轉為跟飛利浦另議合作,之後索尼為報復任天堂便推出了具有對於家用遊戲機歷史上具有新時代意義的Playstation。Playstation採用了造價低廉而容量可觀的CD-ROM,即使任天堂其後推出的N64擁有在當時非常出眾的3D運算效果,其市場策略使索尼輕鬆擊敗了任天堂原有的市場版圖,在全球範圍內逐步地佔有壟斷地位。任天堂和世嘉分別於1996年和1994年11月推出了他們的主機N64和SATURN(索尼PlayStation遊戲機於世嘉 SATURN發售兩個禮拜後在也日本發售),但前者的卡帶式設計影響了主機效能的發揮,後者則缺乏第三方遊戲廠商的有力支援,最終都落敗於PS;N64最後在美國和日本依舊佔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而世嘉 SATURN則僅在日本國內有較小的影響力。除任天堂與世嘉外,SNK及3DO等遊戲公司也推出了他們自己的遊戲主機,雖然其中不乏精品,但都最終都屬於曇花一現的產品,很快便退出了市場。隨著2006年Playstation的停產,第五世代落下了帷幕。 在第五世代掌上遊戲機開始踏入彩色時代,多家廠商都投入研發多位元色彩的遊戲機,SNK和萬代正式加入競爭。除了上世代獲得優異成績的任天堂,這世代的主要競爭者為世嘉的Genesis Nomad(Sega Nomad)、SNK的Neo Geo Pocket、萬代的WonderSwan。最終在掌機市場多家加入激烈競爭下,任天堂穩固了在掌上遊戲機市場的領前位置,繼Game Boy後Game Boy Color在第五世代同樣獲得銷售佳績,在掌上遊戲機市場的地位穩定下來。 === 第六世代 === Dreamcast-Console-Set.png|世嘉Dreamcast PS2-Versions.png|PlayStation 2 GameCube-Console-Set.png|任天堂GameCube(NGC) Xbox console.png|Xbox Neo-Geo-Pocket-Color-Blue-Left.jpg|Neo Geo Pocket Color SwanCrystal-Wine-Left.jpg|SwanCrystal Nintendo-Game-Boy-Advance-Milky-Blue-FL.png|Game Boy Advance Nokia-NGage-LL.jpg|N-Gage 第六世代是以1998年11月27日,由世嘉DC的發售作為起始的遊戲主機的黃金時代。本世代的特點是DVD和網路的匯入。為挽回頹勢,世嘉於世嘉Saturn推出的第四年便推出了第六世代的世嘉Dreamcast,因不能向下相容Saturn而使得玩家們大為不滿,之後又因為所採用的GD-ROM容量問題和缺乏第三方遊戲廠商的的支援而最終落敗,並直接導致了世嘉完全退出遊戲主機市場;雖然第三方遊戲廠商的響應寥寥無幾,但世嘉DC上依舊不乏經典的大手筆作品,其中則以《莎木》曾被日本玩家評為最希望出續作遊戲排行的第二名,其續作並創下了20億日元天價開發費的世界紀錄,且其記錄直到2008年才被Rockstar Games的《GTAIV》所打破。隨後,索尼於1999年推出了Playstation的後繼機種Playstation2。索尼PS2向下相容上一代的Playstation,並依靠強大的DVD光碟機而輕鬆擊敗了世嘉DC後又面臨著來自微軟XBOX和任天堂Game Cube的威脅,其中微軟XBOX的效能為本世代最強,但最終都被PS2的豐富的遊戲數量和極高的價效比所擊敗;PS2截止至2011年的全球銷量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5億臺,並且還保持著三個世界之最的記錄,即世界上銷售時間最長(11年)、公司支援時間最長、遊戲最多的遊戲機。即使隨著2005年微軟Xbox360的發售遊戲機進入了第七世代,但PS2依舊在長時間內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直到2012年索尼才宣佈在日本地區停止生產PS2主機,而在東歐、北非和東南亞地區則依舊暢銷。 在第六世代掌上遊戲機是多位元色彩時代,在這世代定調掌上遊戲機的定位去向。在本世代為掌上遊戲機最後一次的多家競爭,多家廠商如SNK、萬代等在本世代後陸續退出研發掌上遊戲機。世嘉則因為Dreamcast的發展問題,上世代的Genesis Nomad(Sega Nomad)為最後一代的掌上遊戲機。在上世代同樣獲得優異成績的任天堂,面對同樣的競爭者如SNK的Neo Geo Pocket Color、萬代的SwanCrystal,亦有新挑戰者諾基亞的N-Gage。最終任天堂繼Game Boy Color後Game Boy Advance以銷售量大幅拋離對手的佳績,正式殿定往後在掌上遊戲機市場的主導地位。 === 第七世代 === XaviX-XaviXPORT-Console-FL.jpg|XaviX PORT Xbox-360S-Console-Set.png|Xbox 360 PS3Versions.png|PlayStation 3 Wii-Console.png|Wii Zeebo.svg|Zeebo Nintendo-DS-Lite-Black-Open.png|任天堂DS PSP-1000.png|PlayStation Portable 隨著2005年微軟Xbox360的發售,遊戲機進入了競爭白熱化的第七世代,並在市場佔有率上呈現出:任天堂的Wii、索尼的PlayStation 3與微軟的Xbox 360,三分天下的格局。第七世代的顯著特點是高畫質的遊戲畫面、網路服務的完善與體感娛樂的普及。率先於2005年發售的微軟Xbox360是Xbox的後繼機種,擁有著最為完善的網路功能Xbox Live,同時又在部分地區與當地供應商積極合作推出了流媒體服務,在美國地區有著很高的影響力;同時Xbox360在北美及歐洲地區帶來很好的反應,在對日本亞洲等地影響力亦令不少日本遊戲加入,同時令Xbox360在日本得到一定回應。在本世代中Xbox360開啟了銷路獲得優異成績及市場肯定,在本世代的末年PS3則挽回PS2後因為策略失誤的劣勢,另起爐灶開發了輕度玩家市場的Wii獲得更優秀的成績,最終以超過一億二千萬的銷量佳績成為本世代的競爭優勝者 在第七世代掌上遊戲機經歷上世代後,除了任天堂外過往過往的所有研發廠家皆退出市場。在這世代索尼投入研發掌上遊戲機,索尼的PSP成為全新的競爭者,其中有的多媒體相關功能為賣點,則令市場出現了對比過往有力的競爭。在這世代以曾經一度迫近任天堂當代遊戲機的銷量,獲得了一定的市場優勢,並以獲得超過八千萬的佳績完成在本世代的歷史銷路。任天堂本世代的掌上遊戲機NDS免不了受到挑戰,在本世代則以輕觸式熒幕可用觸控筆使用的創意玩法,以及利用雙熒幕創造大量新概念的遊戲,在遊戲性得到更高的創造力令遊戲機在競爭中獲得市場歡迎與肯定。最終獲得在掌上遊戲機中比game boy更高的歷史首位銷售成績,以超過一億五千萬的銷量佳績成為本世代的競爭優勝者。 === 第八世代 === Wii U Console and Gamepad.png|Wii U PS4-Console-wDS4.png|PlayStation 4 Microsoft-Xbox-One-Console-wKinect.png|Xbox One Ouya video game microconsole (9172860385) with transparency.png|Ouya Steam Link.jpg|Steam Box Nintendo-Switch-Console-Docked-wJoyConRB.jpg|任天堂Switch(主機模式) Nintendo-3DS-AquaOpen.png|任天堂3DS PlayStation-Vita-1101-FL.png|PlayStation Vita Nintendo-Switch-wJoyCons-BlRd-Standing-FL.jpg|任天堂Switch(掌機模式) NintendoSwitchLiteConsole.png|任天堂Switch Lite 在電子遊戲歷史中,第八世代主要指2012和2013年間推出的數款電子遊戲機。第八世代包括了任天堂在2012年第四季推出的後繼機種Wii U;索尼的PlayStation 4則是在2013年2月20日正式對外公開,並於2013年第四季上市;而微軟是在2013年5月21日宣佈了Xbox 360的後繼機種Xbox One,同樣也在2013年第四季發售。在攜帶型遊戲機方面,第八世代是隨著Nintendo 3DS在2011年2月於日本推出後正式展開,3DS之後於同年3月陸續在北美洲和歐洲地區上市。PlayStation Portable的後繼機種PlayStation Vita則是在2011年12月在日本登場,之後於2012年3月在歐美地區上市。 有許多觀點認為第八世代的遊戲機將會面臨來自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智慧電視遊戲市場的嚴峻挑戰。由於這些裝置的成長速度極快,許多分析家認為第八世代可能是家用遊戲機的最後一個世代。在發售前就已透過群眾募款獲得數百萬美元資金的遊戲機OUYA,將開源自由開發和免費遊玩的商業模式帶入了第八世代主機。、、Ouya和Steam Box等公司都試著想加入市場競爭;但卻都很少被人以第八世代遊戲機來稱呼。 任天堂在2015年3月17日以「NX」代號首次公佈開發期中的主機,在2016年10月20日首次於線上影片上公開其造型以及正式名稱任天堂Switch(簡稱:NS),於2017年3月3日在多個地區日本、北美、歐洲和香港發售,同年12月1日在韓國和臺灣正式發售。遊戲機發展歷史至今首次出現家用機及掌機兼顧的混合型遊戲機,作為家用機的同時亦可隨時轉換為掌機遊玩,並且擁有可拆卸的控制器和可分離式的主機。在歸類上最初視為獨立待定的新世代主機,及後被歸納與WiiU同時作為第八世代主機記載。 === 第九世代 === PlayStation 5 and DualSense with transparent background.png|PlayStation 5 Xbox Series X 2.jpg|Xbox Series X 在電子遊戲歷史中,第九世代主要指自2020年起推出的數款電子遊戲機。第九世代目前包括了索尼的PlayStation 5和微軟的Xbox Series X/S,其中兩款遊戲機均於2020年11月發售。 == 參見 == * 電競電腦 == 註解 == == 參考資料 == == 外部連結 == * MobyGames 一個網際網路影片遊戲資料庫 * Game-Machines.com Consoles遊戲機的詳細發展歷史 * The Console Conspiracy是一個專門報導所有關於影片遊戲新聞的網站 * What Console一個專注於介紹遊戲主機的網站 Category:電子遊戲術語
OpenGL
OpenGL(,譯名:開放圖形庫或者“開放式圖形庫”)是用於渲染2D、3D向量圖形的跨語言、跨平臺的應用程式程式設計介面(API)。這個介面由近350個不同的函式呼叫組成,用來從簡單的圖形位元繪製複雜的三維景象。而另一種程式介面系統是僅用於Microsoft Windows上的Direct3D。OpenGL常用於CAD、虛擬實境、科學視覺化程式和電子遊戲開發。 OpenGL的高效實現(利用圖形加速硬體)存在於Windows,部分UNIX平臺和Mac OS。這些實現一般由顯示裝置廠商提供,而且非常依賴於該廠商提供的硬體。開放原始碼函式庫Mesa是一個純基於軟體的圖形API,它的程式碼相容於OpenGL。但是,由於許可證的原因,它只聲稱是一個“非常相似”的API。 OpenGL規範由1992年成立的OpenGL架構評審委員會(ARB)維護。ARB由一些對建立一個統一的、普遍可用的API特別感興趣的公司組成。根據OpenGL官方網站,2002年6月的ARB投票成員包括3Dlabs、Apple Computer、ATI Technologies、Dell Computer、、Hewlett-Packard、IBM、Intel、Matrox、NVIDIA、SGI和Sun Microsystems,Microsoft曾是創立成員之一,但已於2003年3月-{退出}-。 == 設計 == OpenGL規範描述了繪製2D和3D圖形的抽象API。儘管這些API可以完全透過軟體實現,但它是為大部分或者全部使用硬體加速而設計的。 OpenGL的API定義了若干可被客戶端程式呼叫的函式,以及一些具名整型常數(例如,常數GL_TEXTURE_2D對應的十進位制整數為3553)。雖然這些函式的定義表面上類似於C程式語言,但它們是語言獨立的。因此,OpenGL有許多語言繫結,值得一提的包括:JavaScript繫結的WebGL(基於OpenGL ES 2.0在Web瀏覽器中的進行3D渲染的API);C繫結的WGL、GLX和CGL;iOS提供的C繫結;Android提供的Java和C繫結。 OpenGL不僅語言無關,而且平臺無關。規範隻字未提獲得和管理OpenGL上下文相關的內容,而是將這些作為細節交給底層的視窗系統。出於同樣的原因,OpenGL純粹專注於渲染,而不提供輸入、音訊以及視窗相關的API。 OpenGL是一個不斷進化的API。新版OpenGL規範會定期由Khronos Group發布,新版本透過擴充套件API來支援各種新功能。每個版本的細節由Khronos Group的成員一致決定,包括顯示卡廠商、作業系統設計人員以及類似Mozilla和谷歌的一般性科技公司。 除了核心API要求的功能之外,GPU供應商可以透過擴充套件的形式提供額外功能。擴充套件可能會引入新功能和新常數,並且可能放鬆或取消現有的OpenGL函式的限制。然後一個擴充套件就分成兩部分發布:包含擴充套件函式原型的標頭檔案和作為廠商的裝置驅動。供應商使用擴充套件公開自定義的API而無需獲得其他供應商或Khronos Group的支援,這大大增加了OpenGL的靈活性。OpenGL Registry負責所有擴充套件的收集和定義。 每個擴充套件都與一個簡短的識別符號關聯,該識別符號基於開發公司的名稱。例如,英偉達(NVIDIA)的識別符號是NV。如果多個供應商同意使用相同的API來實現相同的功能,那麼就用EXT標誌符。這種情況更進一步,Khronos Group的架構評審委員(Architecture Review Board,ARB)正式批准該擴充套件,那麼這就被稱為一個“標準擴充套件”,識別符號使用ARB。第一個ARB擴充套件是GL_ARB_multitexture。 OpenGL每個新版本中引入的功能,特別是ARB和EXT型別的擴充套件,通常由數個被廣泛實現的擴充套件功能組合而成。 == 文件 == OpenGL普及的部分原因是其高質量的官方檔案。OpenGL架構評審委員會隨規範一同發布一系列包含API變化更新的手冊。這些手冊因其封面顏色而眾所周知。 * 紅寶書 Dave Shreiner, Graham Sellers, John M. Kessenich and Bill M. Licea-Kane. 2013. OpenGL Programming Guide: The Official Guide to Learning OpenGL, Version 4.3(8th Edition).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ISBN 978-0321773036. * 橙寶書 Randi J. Rost, Bill M. Licea-Kane, Dan Ginsburg, John M. Kessenich, Barthold Lichtenbelt, Hugh Malan and Mike Weiblen. 2009. OpenGL Shading Language (3rd Edition).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ISBN 978-0321637635 == 相關程式庫 == 早期的 OpenGL 版本會一同釋出配套的 GLU 庫,提供一些同時代硬體尚不支援的簡單功能。GLU 最後一次更新規格要求是在 1998 年,對已棄用的 OpenGL 特性有依賴。 還有幾個庫也建立在OpenGL之上,提供了OpenGL本身沒有的功能: * GLFW * GLUT * 、 特別是,庫——由SGI開發並可以在IRIX、Linux和Microsoft Windows的一些版本上使用,構建於OpenGL,可以建立實時視覺化模擬程式。 當開發者需要使用最新的OpenGL擴充套件時,他們往往需要使用庫或者是庫提供的功能,可以在程式的執行期判斷當前硬體是否支援相關的擴充套件,防止程式崩潰甚至造成硬體損壞。這類庫利用動態載入技術(dlsym、GetProcAddress等函式)搜尋各種擴充套件的資訊。 === 上下文與視窗套件 === OpenGL 上下文()的建立過程相當複雜,在不同的作業系統上也需要不同的做法。因此很多遊戲開發和使用者介面庫都提供自動建立 OpenGL 上下文的功能,其中包括 SDL、Allegro、、FLTK、Qt 等。也有一些庫是專門用來建立OpenGL視窗的,其中最早的便是 GLUT,後被freeglut取代,比較新的也有 GLFW 可以使用。 * 以下套件可以用來建立並管理 OpenGL 視窗,也可以管理輸入,但幾乎沒有除此以外的其它功能: ** GLFW——跨平臺視窗和鍵盤、滑鼠、手柄處理;偏向遊戲 ** freeglut——跨平臺視窗和鍵盤、滑鼠處理;API 是 GLUT API 的超集,同時也比 GLUT 更新、更穩定 ** GLUT——早期的視窗處理庫,已不再維護 * 支援建立 OpenGL 視窗的還有一些「多媒體庫」,同時還支援輸入、聲音等類似遊戲的程式所需要的功能: ** Allegro 5——跨平臺多媒體庫,提供針對遊戲開發的 C API ** SDL——跨平臺多媒體庫,提供 C API ** ——跨平臺多媒體庫,提供 C++ API;同時也提供 C#、Java、Haskell、Go 等語言的繫結 * 視窗套件 ** FLTK——小型的跨平臺 C++ 視窗元件庫 ** Qt——跨平臺 C++ 視窗元件庫,提供許多OpenGL輔助物件 ** wxWidgets——跨平臺 C++ 視窗元件庫 == 歷史 == 1980年代,開發可以用在各種各樣圖形硬體上的軟體是個真正的挑戰。通常,軟體開發人員為每種硬體編寫自定義的介面和驅動程式。但這非常昂貴並會導致大量工作的重複。 20世紀90年代初,SGI成為工作站3D圖形領域的領導者。其IRIS GL的API被認為是最先進的科技並成為事實上的行業標準,而基於開放標準的PHIGS則相形見絀。IRIS GL更容易使用,而且還支援即時模式的渲染。相比之下,PHIGS難於使用並且功能老舊。 SGI的競爭對手(包括Sun、惠普和IBM)透過擴充套件PHIGS標準也能將3D硬體投入市場。這反過來導致SGI市場份額的削弱,因為有越來越多的3D圖形硬體供應商進入市場。為攻佔市場,SGI決定把IRIS GL API轉變為一項開放標準,即OpenGL。 然而,SGI擁有大量的軟體客戶,對他們來說從IRIS GL遷移到OpenGL將需要巨額投資。此外,IRIS GL的應用程式介面擁有與3D圖形不相關的函式。例如,它包括視窗、鍵盤和滑鼠的API,部分原因是由於它是在X Window系統和Sun公司的NeWS系統之前開發的。而且,IRIS GL庫由於授權和專利問題並不適合開放。上述種種因素要求SGI繼續支援先進和專有的IRIS Inventor和IRIS Performer應用程式介面。 IRIS GL的限制之一是隻能訪問由底層硬體支援的功能。如果圖形硬體不支援一項功能,那麼該應用程式將不能使用它。OpenGL透過為硬體不具備的功能提供軟體支援克服此問題,這就允許應用程式在相對較弱的系統中使用先進的圖形技術。OpenGL標準化訪問硬體的方式:硬體介面程式的開發(有時也稱為裝置驅動程式)交由硬體製造商,而視窗功能委託給底層作業系統。讓大量不同種類的圖形硬體講同一種語言影響深遠,它為軟體開發者進行3D軟體發展提供更高層次的平臺。 1992年,SGI公司領導OpenGL架構審查委員會(OpenGL ARB)的建立。該委員會由若干公司組成,負責未來OpenGL規範的維護和擴充。 微軟在1995年發布Direct3D,Direct 3D最終成為OpenGL的主要競爭對手。1997年12月17日,微軟和SGI發起華氏溫標專案,旨在統一OpenGL和Direct3D的介面。1998年,惠普加入。後來,由於SGI的財政限制、微軟的戰略以及缺乏行業普遍支援,專案1999年遭棄。 2006年7月,OpenGL架構評審委員會投票決定將OpenGL API標準的控制權交給Khronos Group。 == 高階功能 == OpenGL被設計為只有輸出的,所以它只提供渲染功能。核心API沒有-{zh-cn:視窗系統; zh-tw:視窗系統}-、音訊、列印、鍵盤/滑鼠或其他輸入裝置的概念。雖然這一開始看起來像是一種限制,但它允許進行渲染的程式碼完全獨立於他執行的作業系統,允許跨平臺開發。然而,有些整合於原生-{zh-cn:視窗系統; zh-tw:視窗系統}-的東西需要允許和宿主系統互動。這透過下列附加API實現: * GLX - X11(包括透明的網路) * WGL - Microsoft Windows 另外,GLUT庫能夠以可移植的方式提供基本的-{zh-cn:視窗;zh-tw:視窗}-功能。 == 版本 == OpenGL進化自(而且風格很相似)SGI的早期3D介面IRIS GL。IRIS GL的一個限制是它只能訪問底層硬體提供的特性。如果圖形硬體不支援例如紋理對映這樣的功能,那麼應用程式就不能使用它。OpenGL透過在軟體上對硬體不支援的特性提供支援的方法克服了這個問題,允許應用程式在相對低配置的系統上使用高階的圖形特性。Fahrenheit專案是Microsoft和SGI之間的聯合行動,為了統一OpenGL和Direct3D介面的目的。它一開始提出了一些把規則帶給互動3D計算機圖形API世界的承諾,但因為SGI的財政限制,這個專案後來被放棄了。 2002年微軟的DirectX 9提出了全新的Shader繪圖功能以及高階著色語言(HLSL),OpenGL霸主地位開始被瓦解。這使得3DLabs瞭解到必須開發全新的OpenGL 2.0版本,但僅加入支援GLSL的功能。2006年Khronos接手OpenGL,立刻著手發展Longs Peak與Mount Evans。2008年推出OpenGL 3,但評價普遍不高。 2010年3月10日, OpenGL同時推出了3.3和4.0版本,同年7月26日又釋出了4.1版本。2011年8月8日釋出4.2版本。2013年釋出4.3版。 主要版本 釋出日期 重要變更 1.1 1997年1月 1.2 1998年3月16日 1.2.1 1998年10月14日 1.3 2001年8月14日 1.4 2002年7月24日 1.5 2003年7月29日 2.0 2004年9月7日 2.1 2006年7月2日 3.0 2008年8月11日 3.1 2009年3月24日 3.2 2009年8月3日 3.3 2010年3月11日 OpenGL 3.3與4.0版一起釋出。 以體現硬體支援Direct3D 10的可能性。 4.0 2010年3月11日 OpenGL 4.0與版本3.3一起釋出。 它是為硬體設計的,以體現硬體支援Direct3D 11的可能性。 與OpenGL 3.0一樣,這個版本的OpenGL包含大量相當無關緊要的擴充套件,旨在徹底揭示Direct3D 11級硬體的能力。 4.1 2010年7月26日 4.2 2011年8月8日 支援的顯示卡:NVIDIA GeForce 400系列以上,AMD Radeon HD7000系列以上,Intel HD Graphics (第7代Ivy Bridge系列以上) AMD Radeon HD 6000 Series, AMD Radeon HD 7000 Series * 支援Shaders原子計數器和載入/儲存/原子讀-修改-寫操作的單級紋理著色器。 * 捕捉GPU-tessellated幾何變換反饋的結果繪製的多個例項,使複雜的物件進行有效的重新定位和複製。 * 支援修改任意子集的壓縮紋理,而無需重新下載整個GPU的紋理,顯著的效能改進。 * 支援包裝成一個單一的32位值顯著降低記憶體儲存和頻寬的高效著色處理多個8位和16位值。 4.3 2012年8月6日 支援的顯示卡:NVIDIA GeForce 400系列以上,AMD Radeon HD5000系列以上,Intel HD Graphics (第7.5代Haswell系列以上) * 圍內充分利用GPU的平行計算著色器的圖形管道 * 暗器的儲存緩衝區物件 * 紋理引數查詢 * 作為標準功能的高品質的紋理壓縮ETC2/EAC * 完全相容的OpenGL ES3.0的API * 在應用程式開發過程中除錯能力接收除錯訊息 * 沒有資料複製以不同的方式解釋紋理的紋理意見 * 增加了記憶體的安全性 * 一個多應用的健壯性擴充套件 4.4 2013年7月22日 支援的顯示卡:NVIDIA GeForce 400系列以上,AMD Radeon HD5000系列以上,Intel HD Graphics (第7.5代Haswell系列以上) * 緩衝區位置控制 * 高效非同步查詢 * 著色器可變佈局 * 高效多物件繫結 * 精簡化Direct3D應用的移植 * 非繫結的紋理擴充套件 * 稀疏紋理擴充套件 4.5 2014年8月11日 支援的顯示卡:NVIDIA GeForce 400系列以上,AMD Radeon HD7000系列以上,Intel HD Graphics (第8代Broadwell系列以上),Tegra K1, Tegra X1 * 直接狀態訪問(DSA) - 物件訪問器使查詢和修改狀態不會將物件繫結到上下文中,從而提高應用程式和中介軟體的效率和靈活性 * 重新整理控制 - 應用程式可以在上下文切換之前控制掛起命令的重新整理,實現高效能多執行緒應用程式 * 魯棒性 - 為WebGL瀏覽器等應用程式提供安全平臺,包括阻止GPU復位影響任何其他正在執行的應用程式 * OpenGL ES 3.1 API和著色器相容性 - 可輕鬆開發和執行桌面系統上最新的OpenGL ES應用程式 4.6 2017年7月31日 支援的顯示卡:NVIDIA GeForce 400系列以上(理論上可支援) * SPIR-V著色器 * 各向異性過濾 == 參見 == * Khronos Group * OpenGL ES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OpenGL官方網站 * Khronos Group官方網站 Category:應用程式介面 Category:計算機圖形學 Category:三維計算機圖形學 Category:圖形標準 Category:OpenGL Category:繪圖函式庫
首都
首都、國都或京(京師、京城),以現代政治角度而言,通常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要行政中心城市,也是政治活動的中心城市、各類國家級機關集中駐紮地、國家主權的象徵城市。 在大部分國家,首都是國家最大的城市,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大部份的國家也未在憲法和法律內訂定首都地點,而在部分國家,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例如美國的首都為華盛頓特區,經濟中心為紐約,土耳其首都為安卡拉,經濟中心為伊斯坦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為北京,經濟中心為上海等。有時候,一個國家會設有多個首都,如行政首都、立法首都、司法首都,分別作為該國的行政、立法及司法中心,例子有南非、史瓦帝尼等。此外,大部分外國駐當地大使館也設在首都。 ==意義== 在國際政治及外交上,首都的名稱可以直接代表其所在的國家及其中央政府。常見的例子有以“華府”取代美國、“倫敦”取代英國、“巴黎”取代法國、“首爾”取代大韓民國、“吉隆坡”取代馬來西亞等。 在歷史上,國家或地區的主要經濟中心往往成為政權的焦點,並透過佔領或合併成為首都。倫敦和莫斯科正是這樣。首都無形中吸引有志投身政治的人才,例如律師、新聞媒體及公共政策的研究員,協助政府實施有效的管治。如果首都兼是首要的經濟、文化或知識中心,有時會被稱為「首要城市」,如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 ==設立考量== 首都的設立有時會阻礙原有的主要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舊都裡約熱內盧和巴西東南部的人口過於稠密,新都巴西利亞遂設於巴西內陸。 政治與經濟或文化權力會合的情況並不普遍。傳統首都經濟上會被競爭者超越,朝代或文化的衰落,也意味著首都的破滅,巴比倫就是一個例子。此外,很多現代首都,例如阿布賈、坎培拉和渥太華,特意設於原有的經濟地區以外,而且至今仍未發展成新的工商業中心。 首都不一定會設立在面積較大的國土上,如赤道幾內亞的馬拉博、丹麥的哥本哈根、甘比亞的班竹,這些都不是島國,首都卻是位於較小的離島。 一般來說首都通常會特意設在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上,以防其他國家的侵略,但也有國家的首都是設於鄰國附近的邊界旁或是相鄰的地理位置上,如韓國的首爾、寮國的永珍、查德的恩賈梅納、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發、博茲瓦納的嘉柏隆里、烏茲別克的塔什干、以及中國明朝的北京。 == 特殊情況 == 每一個國家通常只設立一個首都,因為政府通常會將其重要機關集中在首都地區,以方便政府高層行政和管理,但亦有例外。一些國家有多個首都,一些甚至沒有。有時候,實際的首都和法定的首都由於某些原因並不在同一個城市。譬如,一個稱為「首都」的城市,實際上並非中央政府所在地。反之,所謂的正式「首都」雖然是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但可能不是政治決策的地理中心。故此,「行政首都」一般被認定為是該國的「國家首都」。 === 多首都 === 國家 首都 詳情 貝南 波多諾伏 法定首都 貝南 科托努 政府所在地 玻利維亞 蘇克雷 法定首都 玻利維亞 拉巴斯 國家行政與立法機構所在地 智利 聖地亞哥 法定首都 智利 瓦爾帕萊索 國會所在地 象牙海岸 亞穆蘇克羅 法定首都 象牙海岸 阿比讓 政府所在地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 吉隆坡 法定首都、經濟與金融首都、國會所在地 馬來西亞 布城 行政首都、政府及國家司法機構的所在地 荷蘭 荷蘭 阿姆斯特丹 法定首都 荷蘭 海牙 政府所在地 韓國 世宗特別自治市 行政首都 韓國 首爾 中央政府所在地 南非 比勒陀利亞 行政首都 南非 開普敦 立法首都 南非 布隆方丹 司法首都 史瓦濟蘭 姆巴巴納 行政首都 史瓦濟蘭 洛班巴 立法首都、皇宮所在地 坦尚尼亞 多多馬 法定首都 坦尚尼亞 達累斯薩拉姆 政府所在地 西撒拉威 阿尤恩 宣稱的首都 西撒拉威 提法裡提 事實上的首都 蒲隆地 基特加 法定首都 蒲隆地 布瓊布拉 很多政府機關所在地 葉門 薩那 法定首都,葉門統一前為北葉門法定行政首都 葉門 亞丁 臨時首都、多數政府機關所在地,葉門統一前為南葉門法定行政首都 === 世界各國和地區特殊的首都 === 獨立國家或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 中央政府所在地和行政中心 詳情 東京 日本天皇皇居、行政與立法機構所在地(事實上日本國憲法並無明文日本首都在何座城市)。 京都 原皇宮所在地。一些日本人認為因為史書中描述東京成為首都的過程用詞曖昧,所以東京和京都都是日本首都。詳見遷都東京。 耶路撒冷 以西耶路撒冷為首都,大部分政府機構都駐守此處。行政與立法機構所在地。 特拉維夫 耶路撒冷地位問題未完全解決之前,大部分國家和聯合國都以特拉維夫為以色列首都,因此除美國以外大多數大使館設館於特拉維夫而非耶路撒冷,被承認為以色列的實質首都。 耶路撒冷 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亦聲稱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但現時的「實質」首都位於拉姆安拉,而哈馬斯政府則駐守加薩市。 拉姆安拉 行政與立法機構所在地 柏林 法定行政首都,德國的行政首都是柏林,但依聯邦法律有部份政府部門仍設址於前西德首都波恩,波恩仍被稱為「聯邦市」()。行政與立法機構所在地。兩德統一前為東德法定首都(實際上行政首都僅限柏林東部,即東柏林) 波恩 部分政府機構所在地,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和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則位於卡爾斯魯厄,兩德統一前為西德法定行政首都 塞拉耶佛 法定首都 巴尼亞盧卡 根據岱頓協定,以塞拉耶佛為法理首都(塞拉耶佛同時是波士尼亞的首都),但事實上其政府位於巴尼亞盧卡。 薩拉熱窩 法定首都 東薩拉熱窩 行政與立法機構所在地 尼科西亞 法定首都 北尼科西亞 行政與立法機構所在地 === 國際組織 === 在如英語在內的一些外文中,首府和首都往往意義相近或者相同,部分國際組織所在地也會被稱為首都。 *:雖然歐盟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邦聯。但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被廣泛認為是歐盟的「首都」。因為歐盟的主要行政機構:歐盟委員會、歐洲理事會、歐盟理事會(也有部分立法機能)都駐在此地,而歐洲議會大部分會議亦在此進行(常規會議和正式投票在斯特拉斯堡進行)。在法律上,歐盟也沒有正式指定一個「首都」,但《阿姆斯特丹條約》規定了大部分機構駐紮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此外,歐洲法院位於盧森堡,而歐洲中央銀行駐於德國的法蘭克福。因此,歐盟也可以被看作像南非般的「多首都」狀況。不過對一個國際實體而言「首都」概念有爭議,因為「首都」或「首府」通常分別用於主權國和國內的行政區劃。 === 首都存在爭議 === :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27年定國都於南京市。1937年11月因為抗日戰爭日本軍已嚴重威脅到首都安全,而遷都重慶市(陪都),在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5月還都南京。然而在1946年11月召開的制憲國民大會中,對於國都設於南京或北平相持不下,經時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主張國都地點不必明文定於憲法,始將制憲國民大會的第一讀會透過的「國都定於北平」一條予以刪除荊知仁,《中國立憲史》,461頁。故1948年5月20日以後,中華民國政府仍於南京辦公,南京仍是首都。之後第二次國共內戰中華民國國軍失利,中國人民解放軍則於1949年4月23日發動渡江戰役攻佔南京城。中央政府在幾次遷移後,於1949年12月7日遷往臺北市,之後臺北成為中央政府所在地或實質上的首都。 然而,在1990年代及以前,中華民國政府從未放棄以武力反攻大陸並還都南京的目標,因此稱臺北市為「戰時首都」(地位類似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陪都),並在教科書上記載南京市為首都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於1967年6月27日在總統府主持國父紀念月會訓詞:「現在我們是處於戰時戰地,時時刻刻都在備戰狀態之中,臺北市為中央政府所在地,亦即為戰時之首都。以臺北改為院轄市的目的,即在建設其成為一個現代的都市,並以適應戰時之需要。此後一切規畫、組織、制度、行動即皆應以此一認識,為其準據」。《先總統蔣公全集》,第三冊,4070頁,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4月,張其昀主編。中華民國中等學校歷史教科書。1996年出版。國立編譯館。。2000年後民主進步黨執政期間,官方多次表示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臺巴聯合公報,其中最後的部分記載:“本聯合公報於中華民國93年5月24日即西元2004年5月24日在中華民國首都臺北市簽署。”行政院新聞局對外宣傳臺灣觀光的網站,其中的Capital記載為“Taipei City”。。2002年起,中華民國教育部決議修改教科書的相關記載為「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位於臺北」或「中華民國中央部會在臺北」中華民國中等學校歷史教科書。2007年出版。國立編譯館。中華民國原依訓政時期約法第五條定南京市為法定首都,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實行後,憲法中沒有法定首都的規定。詳見中華民國憲法與訓政時期約法。 === 沒有首都 === * 城市國家,如、、等,並沒有下設首都,但是基於國家與城市的雙重身份,人們有時會視之為「首都」。 * 是一個只有21平方公里(8平方英里)的島國,沒有首都,行政管理中心設在雅連。 * ,在《》廢止後,日本法律上已經沒有法定的首都。取代其的《》則定義了日本首都圈。但國際上都公認東京為日本事實上的首都。 * ,沒有法律上的首都,但是國際上都公認瑞士事實上首都為伯恩。 === 與國家名稱相同的首都 === 在世界各國當中,因為政治和地理位置或歷史的原因,部分主權國家和屬地的首都和首府的名稱成為了政治實體的名稱。下列列舉出與國家名稱相同的首都。 國家 首都 詳情 安道爾公國 安道爾城 法定首都 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 阿爾及爾 法定首都;也是阿爾及爾省省會。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阿布扎比市 法定首都;也是阿布扎比酋長國首府。 巴西聯邦共和國 巴西利亞 法定首都;也是巴西聯邦區所在地。 吉布提共和國 吉布提市 法定首都 多明尼加共和國 聖多明各 法定首都;和國名西班牙語詞源相同。 幾內亞比索共和國 比紹 法定首都 突尼西亞共和國 突尼西亞市 法定首都;也是突尼西亞省省會。 梵蒂岡城國 梵蒂岡城 法定首都;也是羅馬教宗和羅馬天主教中樞所在地。 科威特國 科威特城 法定首都;是科威特的首都和首都省的首府。 巴拿馬共和國 巴拿馬城 法定首都;是巴拿馬的首都和巴拿馬省的首府。 聖馬利諾共和國 聖馬利諾市 法定首都;是事實上的行政首都。 摩納哥公國 摩納哥城 法定首都;城邦;是事實上的行政首都。 新加坡共和國 新加坡市 法定首都;城邦;是事實上的行政首都。 墨西哥合眾國 墨西哥城 法定首都 盧森堡大公國 盧森堡市 法定首都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 聖多美 法定首都 瓜地馬拉共和國 瓜地馬拉城 法定首都;是瓜地馬拉共和國的首都和瓜地馬拉省的首府。 薩爾瓦多共和國 聖薩爾瓦多 法定首都;是薩爾瓦多共和國的首都和聖薩爾瓦多省的首府。 貝里斯 貝里斯城 原法定首都;是貝里斯的舊都和貝里斯區的首府。 == 政治象徵意義 == 隨著現代帝國及民族國家崛起,首都已成為國家及政府的象徵,而且具有政治色彩。在古代,多數國家行君主專制,「首都」一般指君主理政和居住的地方城市,所謂「天子腳下,首善之區」,首善之名,出自《漢書·儒林傳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序》說:杭州“車書混一,人物繁盛,風俗繩厚”,“為今日四方之標準”。不同的是,現代首都的選址、建立,以至遷移,均取決於人為因素。舉例: * 首都重置:曾經是廢墟的雅典,在希臘獨立後被定為首都,以恢復昔日的傳奇光彩。另外,經歷冷戰及兩德統一,柏林再度成為德國的首都。首都重置的例子還有十月革命後、蘇聯以莫斯科作為首都,以區別象徵沙皇統治及由彼得大帝興建的位處芬蘭灣的聖彼德堡。 * 首都遷移至地理或人口較次要的選址,可能基於經濟或戰略因素(或稱為「前鋒首都」或「先鋒首都」)。彼得大帝把政府由內陸的莫斯科遷至位處芬蘭灣的聖彼德堡,為俄羅斯帝國確立作為歐洲及西方國家為定位;而凱末爾則把政府東遷至安卡拉,以區別象徵奧斯曼的伊斯坦堡。明成祖把國都由南京遷至北京,把中國政治中心北移,以防滿蒙等明長城以北的外族侵擾邊疆。其他例子有東京、阿布賈、阿斯塔納、巴西利亞、赫爾辛基、伊斯蘭馬巴德、奈比多及亞穆蘇克羅。 * 首都的選址作為政治地域平衡,以代表新國家的統一。例子有伯爾尼、坎培拉、馬德里、渥太華、巴西利亞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坎培拉平衡悉尼和墨爾本;渥太華平衡英語及法語省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平衡美國南北,南北戰爭時期,面臨南方邦聯的進攻,聯邦軍用了大量資源來保衛該地。當時鐵路和電報發達,聯邦政府可選擇遷移費城或紐約,但他們選擇了死守首都。 * 中華民國政府在抗日戰爭中遷移到重慶市,並定重慶為陪都,戰後始遷回南京市,而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後再遷往臺北市。在1990年代前,實質首都雖在臺北市,卻在教科書上記載南京為首都以呼應其「光復大陸」之政策。但現今絕大多數臺灣人已將臺北市視為首都,中華民國政府以臺北市作為「中央政府所在地」,作為首都的地位,教科書記載的首都也改成臺北市。 * 有時氣候因素也可能成為遷移首都的原因,中美洲國家貝里斯的舊首都貝里斯市由於臨海,曾遭到颶風破壞,最後該國政府將首都遷到位處內陸的貝爾墨邦以躲避颶風。 == 戰略意義 == 首都長久以來是戰爭的首要目標,佔領首都等同取得敵方的政府,是取得勝利的標誌之一。 首都,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會聚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在古代,國家一般採取中央集權政策,地方勢力有限;首都一旦淪陷,就意味著朝代的覆亡。中國三國時代,蜀漢、吳因失去各自的首都──成都和建業(今南京)而亡國。 過去,社會經濟傾向地方權力,這戰略方式在封建制度發展後尤其盛行,其後又在民主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再獲肯定。對於世界其他地方,包括西方而言,首都在軍事上是較次要的。1205年,拉丁人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徵後佔領了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然而,拜占庭勢力成功在數個省份中重組;地方貴族在60年後重奪首都,並把國祚延長了200年。英國勢力先後在美國獨立戰爭和第二次英美戰爭中劫掠了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但美國勢力得到地方政府和傳統上獨立的邊遠地區的平民的支援,仍足以在地方開展戰鬥。例外的是,高度中央集權國家,例如法國,其中央政體有效地協調偏遠地區的資源,為國家帶來絕對的優勢。但是,假如首都被佔,國家會面臨崩潰的邊緣;其他戰略方面,法國的傳統敵人德國,於兩次世界大戰時把目標集中於佔領巴黎。 == 遷都 == 「遷都」指一個國家將原來設立的首都,由另一個城市取代,主要行動是將政府高層重要機關總部遷移至新首都,而背後亦涉及很多原因。在古代,多數國家面對不穩定的政治環境,因而遷都的機會較多。也有可能是舊的首都由於某些原因(例如經濟)而逐漸喪失其重要性。朝代的交替或領土的變更或擴大亦影響首都的遷移。 在中國,明朝從應天府(今南京)遷都北平府(改稱順天府,又稱北京),加強北方邊防,以防滿蒙兩族侵擾邊疆。李自成佔領首都後,明朝大致滅亡(南明──幾個由明朝皇室在南方建立的流亡政權──則繼續聲稱作為明室正統而存在)。而滿洲人在崇禎十七年五月初二(1644年6月6日)進入北京,將首都從瀋陽遷往北京,則代表了正式的權力轉移。這樣的格局在中國歷史屢見不鮮,及至20世紀傳統儒家政體垮臺。滿清覆亡後,基於地方分權及交通技術的改進,國民政府得以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迅速遷都,並維持其原有的領導架構。1949年因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中華民國政府也從南京遷都至臺北市。 在其他國家例子有蘇聯/俄羅斯(聖彼得堡—莫斯科)、土耳其(伊斯坦堡—安卡拉)和東西統一後的德國(波恩—柏林)。或是像巴西或澳大利亞等重新建造城市移轉首都的例子。 然而,因為古代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例如於2005年遷都的緬甸)行政架構較為簡單,遷都相對於已開發或相對發達國家來說是容易得多。現代的國家遷都要顧及將龐大複雜的政府部門有序不紊地調遷的步驟,以及巨大的國家經濟開支,故此一次完整的遷都可能要花上近10年的時間。 但也有其變通的方式讓國家資源不至於太集中於首都,但又不用花費巨資遷移首都,有些國家便設立所謂的副首都、行政副中心或是陪都來分散其風險。 == 最大首都 == 縮圖 | 首都不是其最大城市的國家 一些國家的最大城市並非首都,如圖上所示。 以下列出各大洲的最大首都,以市區/都會區人口計算: * 非洲:開羅(11,146,000) * 亞洲:東京(35,237,000) * 歐洲:莫斯科(10,400,000) * 北美洲:墨西哥城(17,809,471) * 大洋洲:惠靈頓(445,400) * 南美洲:布宜諾斯艾利斯(14,230,000) == 首都列表 == * 各國首都列表 ** 依國家(兼最大城市) ** 依大陸及國家 * 前首都列表 * * * == 參見 == * 首都圈 * 多首都國家 * 首要型都市 * 陪都 * 首府 * 中央政府所在地 == 參考資料 == == 外部連結 == * * Category:行政中心
彙編
匯編可以指: * 組合語言 *
雙生子佯謬
雙生子佯謬是一個有關狹義相對論的思想實驗。有一對雙胞胎兄弟,一個登上超高速飛船作長時間的太空旅行,而另一個留在地球。結果當旅行者回到地球后,他發現自己比留在地球的兄弟更年輕。 這個結果似乎與狹義相對論矛盾:狹義相對論所探討的是物體慣性參考系的相對運動,比方說物體A為觀察者,觀察到物體B等速率遠離自身。反之,物體B也會認為物體A等速率離開自身,根據狹義相對論,物體A會認為物體B的時鐘走慢了,物體B也會認為物體A的時鐘走慢了。狹義相對論指出所有觀測者都有同等意義,沒有任何一個參考系(frame of reference)是會獲得優待的。因此,旅行者覺得回到地球后會看見比他本人更年輕的雙胞胎兄弟,但他兄弟的想法卻恰好相反。 不過實際上旅行者的期望是錯誤的:狹義相對論並沒有說所有觀測者都有同等意義,而是只有在慣性系中的觀測者(即沒有進行加速運動的觀測者)才有同等的意義。但宇宙飛船在旅途中毫無疑問是至少加速過一次的,所以旅行者並不是慣性系。然而,留在地球上的兄弟在整個航程中都是在慣性系之中(如果忽略源自地球質量及移動所帶來的相對較小的加速度),所以他能夠把他跟他兄弟分辨開來。 有些人在解決這個弔詭時會認為狹義相對論並不能夠用於加速中的物體,而只可使用廣義相對論,這是不正確的。舉個例說,該對雙生兄弟的年齡是可以藉著求時空間隔(spacetime interval)在他們任何一個慣性系中所行走的時空路徑(這些路徑被稱為世界線)上的積分來準確地計算出來的。近似的方法可以用來計算一艘加速中的宇宙飛船的相對性行為(參看相對論火箭)。當重力的影響是不能被忽略的時候,狹義相對論就變得不適用,這時就真的需要用到廣義相對論。 這個結果是由狹義相對論所推測出的(移動時鐘的時間膨脹現象),而且能夠透過實驗來驗證。 日常生活中其實也有這種怪異的情況:如果兩人相距一段距離,則A會看到B「縮小」了,但是B也覺得A「縮小」了。這種透視現象已經被人們適應、接受了,因為它存在於平日的生活裡,但是人們對相對論就毫無準備。 我們已經對有關距離的相對論見解習以為常了:從甲地到乙地的距離當然等於乙地到甲地的距離。另一方面,當我們考慮到速度方面,會認為如果一個物體在運動,運動一定會是相對於某物:星體、地面或另一人。A物相對B物的速度,是相等於B物相對A物的速度,兩者完全相等。 注意要在參考系統中建立「同時」的概念,「到底一件事是否和另一處的另一件事同時發生」這個問題有著關鍵的重要性。所有計算都最終要涉及到哪些事件是同時發生的。也要留意,要建立兩個空間中相隔的事件的同時性,這兩個地方一定要有訊息相互傳遞,這也代表了光速是決定同時性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家當然會問到,狹義相對論怎麼能在A相對B有時間膨脹而B相對A也有時間膨脹的情況下不前後矛盾。要消除矛盾,我們必須丟棄人們日常對同時性的直覺概念。同時性,是位於一個參考系中的一位觀測者和一系列事件之間的關係。 理論的架構裡有一個同時性的相對論,它影響著特定事件如何根據有相對運動的觀測者被調準。由於每個觀測者對兩個事件是否同時發生都有不同的見解。 ==相關條目== * 時間膨脹 ==外部連結== *生活在高樓上衰老得更快 Category:相對論悖論 Category:狹義相對論 Category: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Category:物理學時間 Category:物理學思想實驗 Paradox Category:恆星際旅行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學生運動。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學生遊行示威,抗議巴黎和會上有關山東問題的決議,敦促當時的北洋政府不可簽約,要求懲處相關官員。事情的緣由是,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本期望“公理戰勝強權”陳獨秀,《每週評論》發刊詞,1918年12月22日,“自從德國打了敗仗,‘公理戰勝強權’,這句話幾乎成了人人的口頭禪”。,能收回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但參會各國決定把權益轉讓給日本,中國民眾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積蓄的民族情緒爆發,學生高喊“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羅家倫,《五四北京學界全體宣言》,1919年5月,上街遊行,並發展到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五四運動”這個概念一般還包括5月4日後一系列的全國性遊行示威、罷課、罷市、罷工等事件,包括工商界參與的六三運動,導致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親日派官員被免職,最後中國代表團6月28日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 關於“五四運動”跟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的關係有不同看法李澤厚,《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1986年8月,“關於五四運動應否包括新文化運動,歷來有不同看法。有人贊揚學生愛國運動而反對新文化運動(如蔣介石《中國之命運》),有人則反之,認為‘五四運動對新文化運動來説,實在是一個挫折’(胡適,見周陽山編《五四與中國》,第391頁,臺北)。但絕大多數認為二者有極密切聯絡而視為一體。”,一種意見認為二者基本是一個運動的兩個階段,可以統稱為廣義的“五四運動”,或者“五四新文化運動”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11章,1949,“辛亥革命,至多亦只算得中國禮俗丕變之開端。必待‘五四’新文化運動,直向舊禮教進攻,而後探及根本,中國乃真革命了”。;另外一些意見認為二者有聯絡但應該區分開:自由主義者認為一個是文化運動,一個是政治運動胡適,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第9章,1979年,“從我們所説的‘中國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的觀點來看,那項由北京學生所發動的而為全國人民一致支援的、在1919年所發生的五四運動,實是這整個文化運動中的一項歷史性的政治幹擾。它把一個文化運動轉變成一個政治運動”陳獨秀,《文化運動與社會運動》,原載1921年5月1日,“文化運動與社會運動本來是兩件事,有許多人當做是一件事,還有幾位頂刮刮的中國頭等學者也是這樣說,真是一件憾事!文化運動的內容是些什麼呢?我敢說是文學、美術、音樂、哲學、科學這類的事。社會運動的內容是些什麼呢?我敢說是婦女問題、勞動問題、人口問題這類的事。這兩類事的內容分明是不同的,硬要把他們混為一談,豈非怪事嗎?又有一班並且把政治、實業、交通都拉到文化裡面了,我不知道他們因為何種心理看得文化如此廣泛至於無所不包?若再進一步,連軍事也拉進去產,那便成了武化運動了,豈非怪之又怪嗎!創造文化,本是一民族重大的責任,艱難的事業,必須有不斷的努力,決不是短時間可以得著效果的事。這幾年不過極少數的人在那裡搖旗吶喊,想造成文化運動的空氣罷了,實際的文化運動還不及九牛之一毫,那責備文化運動的人和以文化運動自居的人,都未免把文化太看輕了。”李敖,《播種者胡適》,1961,“五四運動把胡適所希望的一個單純的文化運動轉變為政治運動,擾亂了他那為中國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礎的夢想。對這個夢想的達成而言,五四顯然是一條岔路。”;或者一個是啟蒙,一個是救亡李澤厚,《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1986年8月;蔣介石認為一個是崇洋媚外蔣介石,《哲學與教育對於青年的關係》,1941年7月,“我們試看當時所謂新文化運動,究竟是指什麼?就當時一般實際情形來觀察,我們實在看不出他具體的內容。是不是提倡白話文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零星介紹一些西洋文藝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推翻禮教否定本國歷史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祇求解放自身不顧國家社會,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打破一切紀律,擴張個人自由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國,毫無抉擇的介紹和接受外來文化,就是新文化運動?如果是這樣,那我們所要的新文化,實在是太幼稚太便易,而且是太危險了!老實說:當時除了白話文對於文學與思想工具略有所貢獻以外,其他簡直無所謂新文化。當時所有的新文化運動在他所標揭的「民主」與「科學」兩大目標來說,其本身簡直是完全失敗!不僅失敗,而且將我們中國固有高尚的民族道德與倫理哲學,完全鄙棄,由是不三不四的思想與各種異端邪說,一齊傳布出來,反而使中國真正的文化,有陷於無形消滅的危險!”,一個是愛國運動蔣介石,《中國之命運》,1943年,“日軍復擅自攻取青島,並要求繼承德國在山東的路礦權利。這些國恥,違揹我國民的希望,侮辱我國民的自信,激起我國民強烈的革命要求。五四運動就是這種要求最鮮明的表現。在國民強烈的革命要求之下,軍閥官僚的政治,只有沒落的一途。”;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認為一個是舊民主主義,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一個是新民主主義的開始,無產階級開始參與,並在此後成為領導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1月, “五四運動是反帝國主義的運動,又是反封建的運動。五四運動的傑出的歷史意義,在於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 “在五四以前,中國文化戰線上的鬥爭,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和封建階級的舊文化的鬥爭。在五四以前,學校與科舉之爭,新學與舊學之爭,西學與中學之爭,都帶著這種性質。” ”五四運動,在其開始,是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是當時運動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統一戰線的革命運動。它的弱點,就在只限於知識分子,沒有工人農民參加。但發展到六三運動時,就不但是知識分子,而且有廣大的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參加,成了全國範圍的革命運動了。” “五四運動是在當時世界革命號召之下,是在俄國革命號召之下,是在列寧號召之下發生的。五四運動是當時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在五四以前,中國的新文化,是舊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屬於世界資產階級的資本主義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後,中國的新文化,卻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屬於世界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 “在五四以前,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中國的文化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他們還有領導作用。在五四以後,這個階級的文化思想卻比較它的政治上的東西還要落後,就絕無領導作用,至多在革命時期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一個盟員,至於盟長資格,就不得不落在無產階級文化思想的肩上。” “所謂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一句話,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五四運動是一場學生和知識分子發動的政治運動,基本達成既定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思想和政治熱情。五四運動本身得益於此前新文化運動對學生思想和組織的預備,又反過來幫助新文化運動進一步推廣胡適,《五四運動紀念》,1928年5月4日李澤厚,《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1986年8月,“啟蒙沒有立刻被救亡所淹沒;相反,在一個短暫時期內,啟蒙借救亡運動而聲勢大張,不脛而走。這兩個運動的結合,使他們相得益彰,大大突破了原來的影響範圍,終於造成了對整個中國知識界和知識分子的大震撼。”,但也導致了新文化運動的分化。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中,陳獨秀、李大釗等一大批人積極投入政治活動陳獨秀,《五四運動的精神是什麼?》,1920年4月22日:“如若有人問五四運動的精神是什麼?自然不能不是愛國運動。五四運動的精神,的確比前此愛國運動有不同的地方。這不同的地方,就是五四運動特有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一)直接行動;(二)犧牲精神。”陳獨秀,《談政治》,1920年9月1日,“本志(《新青年》)社員中有多數人向來主張絕口不談政治,我偶然發點關於政治的議論,他們都不以為然。但我終不肯取消我的意見,我對於政治底態度,一方面固然不以絕口不談政治為然,一方面也不願意和一班拿行政或做官弄錢當作政治的先生們談政治。”,胡適等少數人繼續堅持非政治化的文化運動胡適,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第九章,“我曾向我的同事們建議,我們這個文化運動既然被稱為‘文藝復興運動’,它就應撇開政治,有意識地為新中國打下一個非政治的‘文化’基礎胡適,《多研究問題,少談些主義》,1919年7月。非政治化的新文化運動廣度擴大了,深度卻停滯了,許多政治思想則被引入胡適《我的歧路》,原載1922年6月18日《努力周報》第7期,“(五四以後),國內的‘新’分子閉口不談具體的政治問題,卻高談什麼無政府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五四激發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削弱了北洋政府統治。青年人積極參加政治活動,助成了北伐毛澤東,《一二九運動的偉大意義》,1939年,“很明顯,沒有五四運動,第一次大革命是沒有可能的。五四運動的確給第一次大革命準備了輿論,準備了人心,準備了思想,準備了幹部。,但國民黨掌權以後自身也被學生運動所困擾周策縱,《五四運動史》,1960年,“在三四十年代,國民政府用警察和軍隊來鎮壓學生運動,説明它已被迫取代了當年的舊北京政府”。。外來政治思潮加劇湧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影響擴大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1919年5月1日胡適,《我的歧路》,1922年,“我等待了兩年零八個月,中國的輿論界仍然使我大失望,...孔丘、朱熹的奴隸減少了,卻添上了一班馬克思、克洛泡特金的奴隸;”,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許多五四運動的參與者成為共產黨領袖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五四運動是在思想上和乾部上準備了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又準備了五卅運動和北伐戰爭。”。五四運動大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程序。從1939年起,國共兩黨都各自規定五四為青年節,國民政府於1944年改為文藝節。 對五四運動認識和評價眾説紛紜,周策縱大致區分了自由主義者、國民黨、共產黨三大類立場,每一類裡面還有不同看法和歷史變遷周策縱,《五四運動史》,1960年,“在各種混亂的闡釋中,主要的有自由主義者和其他獨立派、少數黨的認識以及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官方解釋”。大致而言,自由主義者肯定新文化運動,肯定五四運動本身,但否定五四運動所引發的政治和革命浪潮,認為阻礙了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胡適,《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1919年7月胡適,《我們走那條路》,1935年,“中國今日需要的,不是那用暴力專製而製造革命的革命,也不是那用暴力推翻暴力的革命,也不是那懸空捏造革命物件因而用來鼓吹革命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方面,孫中山、蔣介石都提倡傳統文化,否定新文化運動蔣介石,《哲學與教育對於青年的關係》,1941年7月發表的演講,“我們試看當時所謂新文化運動,究竟指的是什麼?...我們所要的新文化,實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險了”。,孫中山肯定五四孫中山,《致海外國民黨同志書》,1920年1月29日,“自北京大學學生髮生五四運動以來,一般愛國青年,無不以革新思想為將來革新事業之預備。...雖以頑劣之偽政府,猶且不敢攖其鋒。...輿論放大異彩,學潮瀰漫全國,人皆激發天良,誓死為愛國之運動。倘能繼長增高,其將來收效之偉大且久遠者,可無疑也”。,蔣介石對五四運動態度很微妙,明-{zh-hans:著;zh-hant:著;}-還是褒獎,強調其民族情緒,不談其反傳統的一面周策縱,《五四運動史》,1960年,“國民黨保守派一直有意或無意地強調五四運動的民族情緒,而否定其反傳統精神蔣介石,《中國之命運》,1943年,“這些國恥,激起我國民強烈的革命要求。五四運動就是這種要求最鮮明的表現。在國民強烈的革命要求之下,軍閥官僚的政治,只有沒落的一途。...近百年來,中國的文化,竟發生了絕大的弊竇。就是因為在不平等條約壓迫之下,中國國民對於西洋的文化,由拒絕而屈服;對於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暗中盡量疏遠胡適,《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原載1935年5月12日《獨立評論》第150號,“這年頭是“五四運動”最不時髦的年頭。前天五四,除了北京大學依慣例還承認這個北大紀念日之外,全國的人都不注意這個日子了。”周策縱,《五四運動史》,1960年,“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政府對五四運動如此反感,以至於誰若在公開場合提及這場運動,都會成為不受政府歡迎的人;共產黨對二者都肯定,從陳獨秀到毛澤東,對五四運動的評價大大提高,毛澤東認為五四運動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將文化革命推進到新階段,開啟了新民主主義,無產階級開始參與,並在此後成為領導。 == 背景 == 五四運動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全球革命浪潮之中五四運動100週年——學生運動開啟政治浪潮 Posted on 2019-05-04 – 工人歷史,俄國十月革命的結果激發了世界各地的工人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李大釗,《法俄革命之比較觀》,1918年7月1日李大釗,《Bolshevism的勝利》,1918年11月15日。時為日本殖民地的朝鮮在1919年3月爆發三一運動,同年3月2日,第三國際在莫斯科成立。在外來思想和影響交織影響下,本土傳統的思想、文化、政治等都隨之發生巨大改變。而五四之前很多國家都爆發了群眾運動與民族主義運動,這些事件都為運動帶來催化劑作用《1919年5月4日天安門大會宣言》,1919年5月4日,“法之於亞魯撒(注:今譯亞爾薩斯)、勞連(注:今譯洛林) 兩州(注:此二地在1871年普法戰爭後歸入德國)也, 日: `不得之, 勿寧死’。朝鮮謀獨立也, 曰:`不獨立, 勿寧死’ 。夫至於國家存亡, 土地割裂, 問題吃緊之時, 而其民猶不能下一大決心, 作最後之憤救者, 則是二十世紀之賤種, 無可語於人者矣。”周恩來,《天津學生聯合會報發刊旨趣》,1919年7月12日,“這次全國學生自動的事業( 指五四運動), 就世界上可以說是很不希罕, 但是在我們東亞, 實在是不甚多見。日本的米騷風潮, 朝鮮的獨立運動, 都是受世界新思潮的波動,...我們學生感受這種潮流,...實在不能不有這個覺悟。”。 === 辛亥革命後政局與新思想發展 ===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戰爭之後大量傳入中國並影響年輕一代,到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建立,這種影響隨著《新青年》等刊物的發展以及白話文運動的推展,自由和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影響了學生以及一般的市民。社團組織在中華民國後發展,新文化運動中各種組織紛紛建立,出現包括少年中國學會、工學會、新民學會、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和工讀互助團等組織,打下社會政治動員的基礎。而同時間革命風潮導致政局一直極不穩定,由二次革命到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後,北洋政府就曾試圖恢復帝制,失敗後至1916年袁世凱去世,各地軍閥相繼各自對峙,期間爆發三次革命。而社會在曲折進步的同時,社會民眾也日益不滿持續動盪的時局魯迅,《自選集自序》,1932年,“我那時(注:指1918年)對於‘文學革命’,其實並沒有怎樣的熱情。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闢,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胡適,《我的歧路》,1922年,“一九一七年七月我回國時,船到橫濱,便聽見張勛復闢的訊息;到了上海,看了出版界的孤陋,教育界的沉寂,我方才知道張勛的複闢乃是極自然的現象,我方才打定二十年不談政治的決心,要想在思想文藝上替中國政治建築一個革新的基礎。”梁啟超,《辛亥革命之意義與十年雙十節之樂觀》,1921年,“咱們十個年頭的中華民國,的確是異常進步。...尤可喜的是,社會進步所走的路,一點兒沒有走錯。...萬事在草創時代,自然有許多不完全的地方,而且常常生出許多毛病,這也無庸為諱。但方向既已不錯,能力又不缺乏,努力前進的志氣又不是沒有,像這樣的國民,你說會久居人下嗎?...我們這十年內社會的進步,乃是從極黑暗、極混亂的政治狀態底下,勉強掙扎得來。...只求國民別要自己看不起自己,別要把志氣衰頹下去,將來在全人類文化上,大事業正多著哩。”。 ==== 兩個政府與多派系的角力 ==== 「五四運動」前後,北京政府總統、內閣、國會之間達成了某種平衡,故政治運作較先前為暢順。當時政府領導者為大總統徐世昌、國務總理錢能訓,及「安福國會」幕後領袖段祺瑞。但政府仍深受各個黨派、各地軍閥的制約,政策因之時有變異。國會中段祺瑞操縱的「安福系」親日,梁啟超為首的「研究系」親英美派,研究系在五四前後一直煽動社會不滿情緒,「文治派」與「安福系」也藉機相互攻訐,以謀求自我派系之利益。是以「五四運動」絕對不可以單單理解為群眾在愛國意識之下的自發行為;事件源起、擴大都深受黨派鬥爭之影響。試論北京政府對五四運動的態度及舉措 此時南方另有一政府,源於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開展三次革命,又稱護法運動,誓師北伐,但1918年孫中山在內部矛盾中離職,廣州軍政府由桂系軍閥掌控。1919年2月,南北曾經試圖和談,但並無結果。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五人中有一人為南方政府代表。孫中山寓居上海,那裡是蔣介石的勢力範圍,並與在福建的陳炯明來往密切。而同時其他軍閥都有參與角力,除了控制國會的皖係段祺瑞以外,還有直系馮囯璋,奉係張作霖,山西閻錫山,桂系陸榮廷等等,雖非獨立,但都各自為政,關係錯綜複雜。這些錯綜複雜的派系在五四前後都有很多的運作,為運動推波助瀾。周策縱認為:“新式知識分子在五四事件中能夠成功,在諸多原因中,其中之一便是軍事和政治派系之間的實力均衡”周策縱,《五四運動史》第6章,1960年。 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在國內時呈現還有一個角力戰,是介於安徽派軍閥掌握的北京政府勢力,和希望介入中國支配權的日本帝國勢力間。由此於後顯見「運動」性質,非如表面單純反帝反封建,也暗內含反日、反安徽派的意圖。 ==== 文化進步與學術繁榮 ==== 中國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學習西方及日本學制而改革。到了民初,高等教育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北京大學,在校長蔡元培的領導下,引進了開放的學風,提出了「思想自由,相容並包」辦學方針,李大釗、朱家驊、陳獨秀、章士釗、胡適、辜鴻銘(英國文學)、劉師培、錢玄同(教音韻學)、吳梅(教戲曲史)、劉半農(教新文學)、嚴復(翻譯家)等被聘請於北大任教,同時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開放進步的思想和精神,這種思想和精神成為五四運動的重要動力。 在思想上五四前夕是一個空前開放的時代。中國近代以來,排外與開放兩個思潮不斷鬥爭,甲午戰爭震動中國,一方面開始有更多的人重視思想的引進費正清等,《劍橋中國晚清史》,“在中國,19世紀90年代開始了思想的風雲激蕩過程,這不僅產生了變法維新運動,也預示了一個社會文化變化的新時代的到來。...直到19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人對於西學僅有的一點興趣大部分集中在技術知識(‘藝’)上。但在該世紀末,如果我們可以用當時流行的一本關於西學的目錄(梁啟超的《西學書目表》來做判斷的話,那麼,中國學者的注意力已轉向西方政治經驗和政治知識(‘政’)以及西方宗教思想(‘教’)等方面了”。,另一方面也激發排外情緒,義和團事件是一次排外情緒大爆發,但此後轉入一個越來越開放的年代,新政、憲政、基督教、進化論嚴復譯,《天演論》,1898年陳獨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羅永珍,無日不在演進之途,萬無保守現狀之理;特以俗見拘牽,謂有二境,此法蘭西當代大哲柏格森(H. Bergson )之“創造進化論”(L'Evolution Creatrice)所以風靡一世也。”、德先生、賽先生陳獨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1919年1月,“擁護那德謨克拉西(民主)和賽因斯(科學)兩位先生”,無政府主義克魯泡特金著,李石曾譯,《互助論》中譯本,1908年1月《新世紀》連載吳稚暉,《無政府主義以教育為革命說》,載於1908年《新世紀》第65號,““無政府主義者,其主要即喚起人民之公德心,注意於個人與社會之相互,而以捨棄一切權利,謀共同之幸樂。此實講教育也,而非談革命也”。、馬克思主義孫中山,《致列寧賀電》,1918年夏、實用主義胡適,《實驗主義》,1919年5月2日,等等,各種外來思想紛紛進入中國。 在外來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的傳統文化被重新審視,出現了白話運動胡適,《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1月1日,反儒家思潮陳獨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周禮崇尚虛文,漢則罷黜百家而尊儒重道,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無一不與社會現實生活背道而馳。”吳虞,《家族制度為專制主義之根據論》,原載《新青年》1917年2月1日第2卷第6號、整理國故胡適,《哲學史大綱》,1919年2月胡適,《國學季刊發刊宣言》,1923年,“整理國故”。 1915年以來,這些對內對外的思想運動到了一個新高度,稱為新文化運動,《新青年》雜誌和北京大學是這個運動的主要陣地,提倡民主與科學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1919年1月,“擁護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賽因斯(Science)兩位先生”。 === 國際間關係和民族思潮的變化 === 自從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以來,日本就在中國不斷擴張勢力。日本透過《馬關條約》取得了臺灣等地,使中國藩屬國朝鮮王朝朝鮮獨立,此後逐漸控制大韓帝國的內政,並於1910年吞併韓國。 1914年8月23日,大日本帝國加入協約國陣營對德意志帝國宣戰,旨在奪取德國在東亞的殖民地,包括膠州灣。經70多日激戰,於11月7日全部佔領德屬膠州灣租借地。1915年1月,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納了其中大多數的要求,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協定,為新聞界所得知,並釋出該協定,激起了民族主義的情緒,使中國知識分子及民眾對於日本以及賣國政府強烈的不滿,被認為這是國恥,同時也引發了不少反日的活動,這種情緒在五四運動中進一步發展而發揮作用。 但除跟日本以外,五四前夕的中外關係大部分是空前的好。美國一直是對中國最友好的國家,1868年簽訂蒲安臣條約,承諾尊重中國領土完整,1899年,美國發表門戶開放照會,呼籲各國保持中國領土完整。義和團運動是一個中外關係的大倒退,但此後美國帶頭,各國主動放棄部分庚子賠款,中外關係大大緩和。1907年到1917年間,中英合作最終禁止了鴉片進口清政府外務部,《暫禁鴉片貿易章程》等照會,1907年,1912年12個國家簽訂了《國際鴉片公約》,基本解決一個歷史遺留問題。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站在英法協約國一方向同盟國陣營德國及奧匈帝國宣戰,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在跟法英美一同成了獲勝的協約國後,中國民眾歡呼“公理戰勝強權”,跟這些國家的政府關係和民間觀感可以說都在一個空前友好的階段蔡元培,《黑暗與光明的消長 - 在北京天安門舉行慶祝協約國勝利大會上的演講詞》,1918年11月18日,“現在世界大戰爭的結果,協約國佔了勝利,定要把國際間一切不平等的黑暗主義都消滅了,別用光明主義來代他。所以全世界的人,除了德、奧的貴族以外,沒有不高興的。...此次大戰,德國是強權論代表,協商國互相協商,抵抗德國,是互助論的代表。德國失敗了,協商國勝利了。此後人人都信仰互助論,排斥強權論了陳獨秀,《每週評論發刊詞》,1918年12月22日,“德國倚仗著他的學問好,兵力強,專門侵害各國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敗,稍微懂得點公理的協約國,居然打勝了。這就叫做「公理戰勝強權」。美國大總統威爾遜屢次的演說,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現在世界上第一個好人。他說的話很多,其中頂要緊的是兩主義:第一不許各國拿強權來侵害他們的平等自由。第二不許各國政府拿強權來侵害百姓的平等自由。這兩個主義,不正是講公理不講強權嗎?我所以說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好人。”。 ==== 一戰與民族工商業成長 ==== 清末以來,中國的工商業雖有所發展,但在西方產品的輸入情形下,中國本土工商業的發展仍然有限,一戰的發生使歐洲各國產業無力東顧,中國的工商業獲得很大的發展,參與工商業的人口持續增加,民族工業,尤其是輕工業得以巨大發展,城市中的工商階層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也更顯重要,在五四運動中,他們成為聲援愛國學生的主要力量。費正清等,《劍橋中國民國史》上,1983年,“經濟趨勢,1912-194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時期,可以看出中資現代工業的增長。在1913年有698家工廠,1920年有1759家。在大戰期間,歐洲列強忙於戰時軍火生產,又因缺乏船隻運輸,所以減少了對中國的出口,從而為中資工業的擴大提供了機會。在民國的前10年,外資和中外合資的企業也有增加,但在1914-1918年的4年中,直接的投資卻很少。投資增長最快的時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後的幾年。” ==== 戰後自決運動潮流 ==== 時美國總統威爾遜為戰後國際和平而提出「民族自決」的口號,包含了十四條原則,連同1919年舉行的巴黎和會,共同促成世界各地獨立運動的快速發展。受蘇維埃革命影響,在中國、朝鮮和臺灣等地,同時都注意到民族獨立的問題,在亞洲的各國民族運動者便開始相互交流意見或彼此支援。 在五四爆發前兩個月,日屬朝鮮爆發三一運動。朝鮮獨立人士在首爾塔洞公園宣讀《獨立宣言書》引發數萬名人民反日遊行示威。三一運動很快席捲整個朝鮮半島。有200萬以上群眾參加了上千起反日示威和暴動。三一運動與五四運動背景簡析 ,論文摘編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7年第0期1919年朝鮮三一起義 200萬人參加 ,中國網三一運動受到當時中國各界密切關注,得到當時中國廣大知識分子的高度支援與讚揚,成為推進五四運動的思想動力近年來國內五四運動研究述評 ,中國共產黨新聞。三一運動被認為是加速了五四程序朝鮮三一運動對中國五四運動的影響 ,百度文庫,成為五四的行為楷模。 == 前奏 == 1919年1月18日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美國總統在會前提出十四點和平原則,包括廢除秘密條約、平等對待殖民地人民、成立國際聯盟等,受到各國廣泛歡迎,中國希望藉此解決山東問題唐啟華,《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2014年,“1918年2月17日,顧維鈞電告外交部:與各項領土問題,英法意俄均主張以當地民意為解決之本,美國主張尤甚,德奧亦曾名義上宣言贊成,我國山東問題除根據條約與公法外,可藉此原則為將來立論之資(《收駐美顧公使17日電》(1918年2月21日),《外交檔案》)。(1919年1月11日,)顧維鈞電告外交部稱:‘與我國相關最切者,即第五款謂:解決各屬地問題須以開誠佈公為重...及第十四條謂:組織萬國公團,各國彼此擔保政治獨立與領土完全,不分大小一體待遇云云。’《收駐美顧公使8日電》(1918年1月11日),《外交檔案》)”。 2月15日,中國代表團向大會正式提交請求《山東問題說貼》,經雙方多輪陳述,幾經曲折,最後美國支援中國,英法傾向於日本,日本以退出國聯相威脅,美國妥協。大會4月30日決定支援日本立場,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唐啟華,《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2014年。代表團向政府直接報告結果的同時,代表團顧問梁啟超則致電外交委員會的汪大燮和林長民:“對德國事, 聞將以青島直接交還, 因日使力爭, 結果英、法為所動, 吾若認此, 不啻加繩自縛, 請警告政府及國民, 嚴查各全權, 萬勿署名, 以示決心”歐陽軍喜,《林長民與五四運動》,原載《復旦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 6 期 丁文江、趙豐田編. 梁啟超年譜長編[ Z] . 第 880 頁。 5月1日北京《中國時報》刊登中國代表團所報告之失敗原因:“此次中國主張失敗之原因,一由於1917年2月至3月間,日本與英法諸國有膠澳讓歸日本之密約,二由於1918年9月,我國當局與日本政府有‘欣然同意’之山東換文,遂使愛我者無從為力”周策縱,《五四運動史》,1960。 5月2日,外交委員會事務主任林長民在《晨報》上發表文章《外交警報敬告國民》: == 過程 == ===預備=== 5月2日晚,北京大學的一些學生在北大西齋飯廳召開緊急會議,議論巴黎和會事,氣氛激昂,決定通知北大全體學生舉行大會。許德珩,《許德珩回憶錄:為了民主與科學》,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 5月3日晚,北京大學學生在北大法科(第三院)大禮堂舉行大會,北大一千多人幾乎全體出席,高師、法政專門、高等工業等學校也應邀有代表參加,北大校長蔡元培亦有知曉和私下支援。同學們爭相發言,號召大家奮起救國,並要求嚴懲曹汝霖(交通總長,《二十一條》經手簽訂者)、章宗祥(駐日公使,簽訂膠濟鐵路協議)、陸宗輿(幣制局總裁,1915年駐日公使,向日借款經手人)。最後定出四條決議:一、定於次日即5月4日協同其他兄弟學校齊集天安門舉行愛國大示威,二、通電巴黎專使不準簽字,三、通電各省於5月7日(國恥日)舉行愛國示威遊行,四、聯合全國各界一致奮起力爭。 ===五月四日=== 5月4日,上午10時,北京大學等13所院校的學生代表召開碰頭會,陸軍學校也派了學生代表列席。周策縱 1919年5月4日北京到底發生了什麼? 2016-05-04 澎湃新聞教育部代表前去北大勸阻未果。下午1點許,諸院校共計三千餘名學生彙集天安門前廣場,預備進行示威活動:最早到達的學生來自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匯文大學,緊接的學生是來自北京法政專門學校、工業專門學校、農業專門學校、醫學專門學校、警官學校、鐵路管理學校、稅務學校、中國大學、民國大學和朝陽大學。最晚到達的是北京大學學生,因為在上午11時左右,教育部代表在幾名軍官警官陪同下到達北京大學,當著蔡元培的面(當時也有報說蔡不在現場),勸說學生放棄遊行,雙方經過長時間對話和辯論未有達成一致。教育部代表也隨同北京大學校生,抵達諸校學生分組列隊集合的現場,北大學生當場介紹該代表及前涉論辯事由。後教育部代表向學生詢問集會用意,學生便遞上傳單給他作答復,而該代表也繼續勸告學生解散集會,建議他們改推代表向政府和各使館交涉;步軍統領衙門統領李長泰、京師警察廳總監吳炳湘相繼到場,勸告放棄遊行。學生們沒有接受勸告,段時間集會經幾名參與者大略闡述了集會意義後,至下午兩點左右,學生們開始有序地從廣場出發出中華門,向東交民巷各國公使館前進。隊伍在遊行過程中,四處分送傳單,手執白布製成之旗,上書「力爭山東問題」、「排除賣國漢奸」及「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等字樣東方雜誌第16卷第6期,1919-06-15,還有提出「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合約簽字」等標語、口號。 羅家倫起草的《北京全體學界通告》,印刷了5萬份,廣泛散發: 隊伍經過中華門到棋槃街向東轉,到了東交民巷的西口。學生們事先曾打電話與美、英、法三國公使館溝通,他們都表示歡迎,而西口內的美國兵營的軍官也在學生們抵達時放行了,還讓隊伍透過了美兵營和美使館。然而東交民巷的捕房拒絕學生隊伍繼續透過,說除非得到大總統的同意,才得準許入內遊行。當由該巡捕打電話與總統府交涉,往返磋商不得要領。據《每週評論》引述當時情景:“大家只好在美使館前連呼‘大美國萬歲!威大總統萬歲!大中華民國萬歲!世界永久和平萬歲!’四聲。” 而後學生派代表前往美、英、法、意使館遞送說帖,至美國說帖中這樣説:“二十一條中日協約,乃日本乘大戰之際,以武力脅迫我政府強制而成者,吾中國國民誓不承認之。青島及山東一切德國利益,乃德國以暴力掠去,而吾人之所日思取還者。吾人以對德宣戰故,斷不承認日本或其他國繼承之。...吾國與貴國抱同一主義而戰,故不得不望貴國之援助。...請求貴公使轉達此意於貴國政府”。因為是星期天,並未見到各國公使本人。 東交民巷未能通行讓學生很懊惱,臨時決定前往位於長安街東端之北的趙家樓二號曹汝霖住宅,下午4點半左右到達,要求曹汝霖出來解釋與日本締結密約的原因。數十名軍警把守,試圖讓學生後退。學生非常激動,翻墻開啟大門湧入。藏匿起來的曹汝霖未被學生尋見,適駐日公使章宗祥正在曹宅有所商議,被眾瞥見攢毆,受傷甚重。闖入者並搗毀傢俱,火燒曹宅,史稱“火燒趙家樓”事件。隨後,軍警聞警前來救火。奉召到場的警察總監吳炳湘及步軍統領李長泰,帶領警隊及步軍遊擊隊,強迫解散剩餘人群,曹汝霖辭呈 1919-05-06並在街上捕去32名學生。章在警員護送下入醫院調治,據稱腦筋震動,遍體鱗傷。 ===運動擴大=== 北京政府方面態度嚴厲。5月6日,總統徐世昌下令警察恢復秩序,“倘再有借名糾眾,擾亂秩序,不服彈壓者,著即依法逮捕懲辦,勿稍疏弛”。5月7日驅散社會團體的國恥日紀念活動。5月8日,訓誡教育部,要其整飭學校。5月10日,學生提訊。5月14日,下令將用軍力來鎮壓學生運動。5月18日,日本公使向外交部抗議,要求禁止學生的反日活動,日本軍艦集中於天津、上海、南京等港口遊弋,施加武力威脅。5月23日取消多種學生及社會刊物,5月25日,教育部下令學生3日內復課。 學生方面寸步不讓,各校校方在短暫調停之後也與政府對立。5月5日,北京各校開會,重申要求。14所院校校長開會,著手爭取被捕學生的釋放,也勸告學生保持冷靜。5月6日,成立北京學生聯合會。9日,北大校長蔡元培辭職,11日,教育總長傅增湘辭職,多所學校校長紛紛辭職。北京教職員聯合會隨之成立。被捕學生向法庭提交言辭激烈之宣告。罷課開始是各校自行其是,到5月18日,學生聯合會決定全體罷課,上書總統,發表公開宣言,提出六點要求:不可簽字山東條約、懲辦曹章陸、挽回蔡傅、撤銷對學生壓力、抗議日本留學生被捕、重啟南北和談。5月21日,總理錢能訓回復,模稜兩可地表示會“鄭重進行”之意,隨後有更多高壓手段。學生進一步加強組織,設立義勇團、講演團、各校自治十人團。學生運動從大規模集會轉向多樣化小型街頭集會,發表演講,鼓勵抵制日貨。 五四運動得到全國各界支援,影響了22個以上省份的200多個大小城市。大中院校的學生迅速響應,遊行、示威、罷課、成立學生聯合會,6月16日在上海成立全國性的中華民國學生聯合會。全國的報紙、社會團體、工商團體紛紛表示支援學生。各方政治力量也都表示支援學生,南方政府、孫中山發表言辭激烈的宣告,一些軍閥、康有為等也表示支援和同情學生。 ===六三運動=== 6月3日,北京大逮捕,引發上海罷市罷工浪潮,進而擴充套件到全國,運動進入一個更激烈更廣泛的階段,這既是五四運動的一部分,也可以單獨稱作六三運動。 6月1日,總統徐世昌下令北京戒嚴,2號逮捕7名學生,學生非常憤怒,出動更多的人上街,3號逮捕400餘人,4號逮捕700餘人,政府不得不徵用校舍作為拘留所,學生出動更多的人在街頭演講,做好了被捕的準備。1000餘名女學生在總統府遊行請願,教師及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手,去監獄慰問,送去食物。6月11日陳獨秀在街頭散發他寫的《北京市民宣言》被捕,後來9月16日方獲保釋出獄。 5月下旬,上海學生與商人、工人積極聯絡,使得運動的參與面擴大了,成為運動的新的中心。5月31日,上海為在5月7日因傷去世的北大學生郭欽光舉辦追悼會,有10萬名學生和市民參加。6月3日,北京大逮捕開始之後,上海學生與工商界領袖開會,並一家一家地走訪商店,懇請支援。6月5日,上海大罷市開始,包括租界的商店也統統關門。上海工人也開始罷工,參加人數估計6萬到10萬以上。6月5日,上海各界成立“全國各界聯合會”,亦稱“工商學報聯合會”。此後罷工罷市浪潮擴散到全國。 ===政府妥協=== 在全國各界的壓力下,北京政府終於後退。6月5日,軍警從校園撤退,6月9日,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辭職,總統徐世昌提出辭職但沒有被接受,6月13日,總理錢能訓辭職,6月12號,各地的罷工罷市開始停止。 6月24日,政府通知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改變此前要簽約的指示,讓他們自行決定是否簽約。全國各界各方前後給代表團發了7000多封電報,強烈要求不可簽約,巴黎華僑也組織遊行示威強烈要求不可簽約。對德《凡爾賽條約》中也包括廢除中德不平等條約的條款,這是中國想要的。代表團跟和會溝通,看是否能簽約但註明保留意見,不承認轉讓山東權益給日本相關條款,和會不允許,一直抗爭到最後無果。最後,6月28日簽約日,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顧維鈞,《顧維鈞回憶錄》,1983年,“6月24日以後,北京外交部接連電告代表團:國內局勢緊張,人民要求拒簽,政府壓力極大,簽字一事請陸總長自行決定。...代表團最後的一致意見和決定是自己作出的,並非北京訓令的結果”。。 ==影響== ===山東問題後續=== 中國沒有簽署對德《凡爾賽條約》,到1919年9月15日方正式宣佈終止與德國的戰爭狀態。後來與德國單獨談判,於1921年5月20日簽署《中德協約》,德國共和政府放棄《中德膠澳租借條約》所獲一切權益,包括膠澳租借地。 1921年11月11日,美英法日中等九個一戰戰勝國在華盛頓舉行華盛頓會議。在美國的調停下,1922年2月4日,中日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將膠澳租借地交還中國,膠濟鐵路交還中國,所駐日軍撤離,等等。2月6日,九國簽訂《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又稱《九國公約》,宣告"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適用在中國之門戶開放,或各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等。 這是中國的一個外交勝利,至此,山東問題算是比較圓滿地解決唐啟華,《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2014,“在華盛頓會議上山東問題基本按照巴黎和會的方案解決,學者多認為是外交勝利。(如石源華稱《中日解決山東懸案條約》的簽署,是中國外交上取得的一個重大外交勝利,見《中華民國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196頁)”。 ===新文化運動的發展與分化=== 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蓬勃發展。 * 出版:在五四以後的半年內,湧現出約400種白話文新刊物,許多舊雜志也改為白話文,介紹西方思想。新書和翻譯大幅增長,商務印書館發行的書翻了一番,從1919年的602種到1920年的1284種。 * 社團:成立各種團體、組織,五花八門、不勝列舉。各種演講到處都有。許多知識界的名人訪華,到各地訪問演講,比如杜威1919-1921、羅素1920-1921、泰戈爾1923年訪華,等等。 * 文學:五四運動開創了中國文學新時代。五四以後,中國出現了大小40多個文藝社團,如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出現了大批白話文文學家,如魯迅、茅盾、葉聖陶、郭沫若、鬱達夫、鄭振鐸等。 * 教育:1920年1月12日,教育部決定在小學國文教學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頒布了《學校系統改革案》(壬戊學制),小學六年,初中四年,高中兩年,大學四至六年,以美國為藍本。出現平民夜校。 * 藝術:出國學畫的人逐漸增加,許多美術院校相繼成立,油畫得到推廣,湧現出許多畫家,以四大校長,即顏文樑、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的影響最大,還有方幹民、吳大羽、衛天霖等人。 * 婦女運動:婦女運動進一步發展,1920年初,北京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嶺南大學開放女禁,開始招收女生。女性就業機會增加,自由婚姻更加普遍,節育的思想傳入中國等等。 新文化運動在發展的同時也開始分化。五四運動剛結束,7月份,胡適和李大釗就因為“問題和主義”而辯論起來李大釗,《再論問題與主義》,1919年8月17日,載於《每週評論》第35號,陳獨秀和一些《新青年》的同仁因為是否談政治產生分歧陳獨秀,《談政治》,1920年9月1日,“本誌(《新青年》)社員中有多數人向來主張絕口不談政治,我偶然發點關於政治的議論,他們都不以為然。但我終不肯取消我的意見”,最後陳獨秀把《新青年》變成了共產黨的機關刊物,胡適等人另辦了《努力週刊》,正式分了家。1922年知識分子們關於非基督教運動又有一次爭論。此後各人愈行愈遠。大致上,一派是堅持非政治化的自由主義者,堅持民主、自由,如胡適、傅斯年,這是少數派;另一派是參與政治的左傾人士,這裡面又大致分兩派,一派後來轉向共產黨,如陳獨秀、李大釗,另一派轉向國民黨,如吳稚暉周策縱,《五四運動史》,1960年,“五四事件之後中國思想界的主流非常複雜,所以不容易分類。為了便於討論,我們將省略次要的枝節,把新式知識分子劃分為四個主要集團:自由主義者,左派分子,部分國民黨黨員、部分進步黨黨員。自由主義者、左派分子,與後兩者中擁護民族思潮的部分,共同構成了五四運動思想和行動的實際領導者”。。 五四運動大大增強了中國社會的反傳統思潮,杜威在1921年這麼評論說:“世界上似乎沒有一個像中國那樣的國家,學生如此一致和熱切地追求現代和新的思想觀念,特別是關於社會和經濟方面的思想觀念。同時也很少見到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有些辯論本來可以用來維護既成秩序和現狀的,卻一點也不被重視,事實上,完全沒有用來做辯護”周策縱. 五四運動史. 第七章. 湖南省嶽陽: 嶽麓書社. 1999: 267. ISBN 7-80520-750-X.。但相對堅持傳統的思想仍然還是存在,比如蔣介石、梁啟超、梁漱溟。 ===學潮、工會與商會周策縱,《五四運動史》,1960年=== 五四以後,學潮成為中國的一大難題和主要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之一,難以列舉。一項調查表明,1922年中國發生125次教育界大騷亂。學生也成立了很多學生組織,活動更加多樣化、社會化、政治化。自由主義者表達希望學生回校學習蔡元培,《自去年五四以來學生罷課的回顧與展望》,原載1920年5月《新教育》2卷5期蔣夢麟,胡適,《我們對學生的希望》,原載1920年5月《新教育》2卷5期,左傾主義者則積極鼓勵學生運動蔡元培,《關於青年運動的提案》,1928年7月,“往者中央黨部、國民政府在廣州,舉國大半皆在軍閥之下。不得不厚集革命之力量,以顛覆籍據。故吾黨當時助各地青年學生之運動,不復慮其一時學業之犧牲。”。 五四以後,現代工會開始發展起來,罷工也增加了,到1925年發展為五卅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積極參與工人的運動。 五四以後,大城市中的商人們開始以各種方式組織起來。比如在上海,他們建立起馬路商界聯合會,成為上海最有影響的組織之一。 ===直皖戰爭與北伐=== 五四運動影響了中國的政治勢力的平衡。它削弱了段祺瑞的力量,1920年7月北方軍閥爆發直皖戰爭,皖系段祺瑞下臺,直系上臺。 後來的國民黨周策縱《五四運動史》,“1919年年底起,一大批曾經參與五四時間的青年被吸收進國民黨。羅家倫回憶道:‘總理對於參加五四的青年,是以充分的注意和最大的熱情去吸收的。...所以民國十三年國民黨改組前後,從五四運動裡吸收的幹部最多,造成國民革命的一個新局勢(羅家倫,《從近事回看當年》)’”。、共產黨都積極吸納參加過五四的學生,毛澤東這麼評價五四與北伐:“很明顯,沒有五四運動,第一次大革命是沒有可能的。五四運動的的確給第一次大革命準備了輿論,準備了人心,準備了思想,準備了幹部。”毛澤東,《一二九運動的偉大意義》,1931年12月9日 ===馬克思主義與共產黨=== 五四之前,傳入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想不少陳獨秀,《社會主義批評》,原載1921年5月1日《新青年》第9卷第3號,“社會主義除了‘廢止資本私有’為各派社會主義所通之外,從來學説不一,至今尚留存的,有力量的,可分為五派:一、無政府主義,二、共產主義,三、國家社會主義,四、工團主義,五、行會社會主義(注:即基爾特社會主義)”,比如無政府主義劉師培、張繼等,《天義報》,1907年李石曾,吳稚暉等,《新世紀》雜志,1907年、馬克思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張東蓀,《我們為什麼要講社會主義》,原載1919年12月1日《解放與改造》雜志,五四以後成為一股熱潮。12月,社會主義研究會在北大成立,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都是成員,各地都有類似的組織。1920年3月,北京大學學生鄧中夏、劉仁靜等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五四的時候最流行的社會主義思想是無政府主義,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漸漸被排擠、衰落。 五四運動引起了蘇聯的注意,認為這為馬列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機會周策縱,《五四運動史》,1960年,“蘇俄對五四事件的主要反應登載在1919年9月的《訊息報》上。作者沃茲涅先斯基(A Voznesenskii)時任外交人民委員會東方司的主任,他樂觀地認為,五四運動為布林什維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機會”,1920年4月,共產國際派遣維經斯基來到中國,先後認識了李大釗和陳獨秀,幫助成立了上海和廣東等地的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6月3日,馬林來到中國,他發起並主持了中國共產黨一大。參加過五四的青年學生成為共產黨成員的重要來源。 ===非基運動與反帝運動=== 在五四之後日益濃重的政治氣氛中,出現了非基督教運動和反帝運動,蘇聯帶領中國共產黨策劃並發動了這兩項運動,許多參加五四運動的學生和知識分子積極地參與。 反對基督教的思想在中國一直就存在,義和團運動就是一次大爆發,但此後進入一個比較寬容發展的時期,孫中山、宋教仁都是基督徒,基督教青年會、中國內地會等發展很快,國語的和合本聖經1919年翻譯出版,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第11次大會於1922年4月4日在北京舉行。 五四之後共產國際帶領中國共產黨發起了有組織的非基督教運動,得到青年和知識分子的熱烈回應。時任共產國際在華工作全權代表的俄國人利金,擬定了反對基督教運動之計劃《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0—1925)》第1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第92頁。利金致共產國際執委會遠東部的報告:“上海中央局建立了由7人組成的專門委員會,來對這場運動進行實際領導,它制定了詳細的運動計劃,可歸納為以下五點:1.組建合法的非基督教青年同盟,其中央機構設在上海;2.制定同盟章程;3召開非基督教組織代表大會;4.透過派我們的同誌以基督教代表身份參加會議來從內部破壞基督教代表大會;5.透過派我們的同誌參加基督教同盟地方組織來瓦解基督教同盟。...運動的縂指揮部從第一天起就掌握在共產黨中央局手中,它透過青年團成功地控制了整個運動。...運動的基本力量確實是我們的共產主義小組和社會主義青年團”。。一些青年學生在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前身)的倡議和領導下,於1922年3月4日成立非基督教學生同盟,設立章程,規定同盟以反對基督教為宗旨,並於3月9日在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報《先驅》第四期發表特刊,發布《非基督教學生同盟宣言》及其通電,號召全國學生,起來反對將於4月4日召開的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大會《非基督教學生同盟宣言》,1922年3月9日,“(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第11次大會在中國召開),所討論者,無非是些怎樣維持世界資本主義及怎樣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把戲。我們認彼為侮辱我國青年,欺騙我國人、掠奪我國經濟的強盜會議,故憤然組織這個同盟,決然與彼宣戰”。。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大多不信基督教,在五四之前許多對宗教持溫和與學術性的批評態度,如陳獨秀陳獨秀,《再論孔教問題》,1917年,“餘主張以科學代宗教,開拓吾人真實之信仰,雖緩終達。”陳獨秀,《基督教與中國人》,一説原載1920年2月《新青年》第7卷第3號,“在歐洲中世,基督教徒假信神、信教的名義,壓迫科學,壓迫自由思想家,他們所造的罪惡,我們自然不能否認。但是歐洲底文化從那裡來的?一種源泉是希臘各種學術,一種源泉就是基督教,這也是我們不能否認的。因為近代歷史學、自然科學都是異常進步,基督教底‘創世說’、‘三位一體說’和各種靈異,無不失了威權,大家都以為基督教破產了。我以為基督教是愛的宗教,我們一天不學尼采反對人類相愛,便一天不能說基督教已經從根本崩壞了。基督教底根本教義只是信與愛,別的都是枝葉;...基督教在中國行了幾百年,我們沒得著多大利益,只生了許多紛擾。平心而論,實在是中國人底錯處多,外國人底錯處不過一兩樣。他們這一兩樣錯處,差不多已經改去了。...我們今後對於基督教問題,不但要有覺悟,使他不再發生紛擾問題;而且要有甚深的覺悟,要把耶穌崇高的、偉大的人格,和熱烈的、深厚的情感,培養在我們的血裡;將我們從墮落在冷酷、黑暗、汙濁坑中救起。”,李大釗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1918年6月,“觀於宗教:東方之宗教,是解脫之宗教;西方之宗教,是生活之宗教。...西方教主於生活中尋出活潑潑地之生命,自位於眾生之中央,示人以發見新生命、創造新生命之理,其教義以永生在天,靈魂不滅為人生之究竟,教堂中之福音與祈禱,皆足以助人生之奮鬥。”、蔡元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原載1917年8月《新青年》3卷6號,“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之作用而構成。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為三種:一曰智識;二曰意志;三曰感情。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而有之。...知識、意志兩作用,既皆脫離宗教以外,於是宗教所最有密切關係者,惟有情感作用,即所謂美感。...然而美術之進化史,實亦有脫離宗教之趨勢。...蓋無論何等宗教,無不有擴張已教、攻擊異教之條件。...宗教之為累,一至於此。皆激刺感情之作用為之也。鑑激刺感情之弊,而專尚陶養感情之術,則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五四以後,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逐漸分成兩派,其中一派受蘇聯影響,積極參與非基督教運動,對基督教發起嚴厲的批判,與幾年前的溫和批評相去甚遠。1922年3月21日李大釗、蔡元培、陳獨秀等77人發表《北京各學校非宗教同人霰電》李大釗等,《北京各學校非宗教同人霰電》,1922年3月21日,“教毒日熾,真理易泯,邪說橫行,人道弗彰,我國本為無教之國,乃近代受害,日趨日深,近聞世界耶教學生第十一次開(大)會,今年四月,又欲舉行於我北京首都之地,亦將於我中國,宣傳迷信,繼長增高,同人等特發起組織非宗教大同盟,依良心之知覺,掃人群之障霧,本科學之精神,吐進化之光華。”,4月4日,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等12人發表《非宗教宣言》;3月31日,周作人等5人則發表《主張信教自由宣言》周作人等,《主張信教自由宣言》,原載1922年3月31日《晨報》,“我們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我們不擁護任何宗教,也不贊成挑戰的反對任何宗教。我們認為人們的信仰,應當有絕對的自由,不受任何人的幹涉,除去法律的制裁以外,信教自由,載在約法,知識階級的人應首先遵守,至少也不應首先破壞。我們因此對於現在非基督教非宗教同盟的運動表示反對。”,此後雙方公開辯論若干回合。 五四的宗旨是反日,不是廣義的反帝周策縱,《五四運動史》,1960年,“(1919年5月4日),學生代表被推選進入美國使館去見公使,他們發現公使不在,便留下說帖,說帖全文如下:‘...貴國為維持正義人道及世界永久和平而戰,煌煌宣言,及威爾遜總統幾次演講,吾人對之表無上之親愛與同情。吾國與貴國抱同一主義而戰,故不得不望貴國之援助。吾人念貴我兩國素敦睦誼,為此直率陳詞,請求貴公使轉達此意於貴國政府,於和平會議予吾中國以同情之援助。謹祝大美國萬歲,貴公使萬歲,大中華民國萬歲,世界永久和平萬歲!’”。陳獨秀,《對日外交的根本罪惡》,1919年5月11日,“我們中國現在有什麼力量抵抗外人?全靠國民團結一致的愛國心,或者可以喚起列國的同情幫我們説點公道話。”。反對帝國主義是列寧主義的重要部分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五四以後在蘇聯的推動下,國內左傾政治思想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檔案,《關於‘國際帝國主義與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決議案》,1922年7月,“現在世界的大勢如下:A.世界的經濟秩序已為帝國主義的戰爭(1914-1918)破壞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大會認為最近要極力要求:(2)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孫中山,《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4年1月,“國民黨之民族主義,其目的在使中國民族得自由獨立於世界。...辛亥以後,滿洲之宰制政策已為國民運動所摧毀,而列強之帝國主義則包圍如故,瓜分之說變為共管,易言之,武力之掠奪變為經濟的壓迫而已,其結果足使中國民族失其獨立與自由則一也。...故民族解放之鬥爭,對於多數之民眾,其目標皆不外反帝國主義而已。...民國之民權,唯民國之國民乃能享之。...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而凡賣國罔民以效忠於帝國主義及軍閥者,無論其為團體或個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權利。”和民族主義思想不斷發展,推動了反帝運動的發展。前述1922年3月的《非基督教同學同盟宣言》,反對基督教的理由就是因為它幫助“資本主義”“掠奪我國經濟”,就是反帝的意思。1923年7月13日,中國學生聯合會、全國總工會、全國商業聯合會等組織在北京成立“反帝國主義大同盟”。此後成為中國政治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少數自由主義學者如胡適並不認同將西方國家都歸為掠奪中國的帝國主義胡適,《國際的中國》,原載《努力周報》1922年10月1日第22號,“我們並不想替外國的‘資本帝國主義者’作辯護,不過我們要知道:外國投資者的希望中國和平與統一,實在不下於中國人民的希望和平與統一。自從辛亥革命以來,世界列強對中國的態度已有一種很明顯的變遷了。...中國的國民外交和美國的輿論竟能使華盛頓會議變成一個援助中國解決一部分中日問題的機會,我們稍知當時情形的人,都該承認當日熱心援助中國代表團的許多學者,輿論家,並不是替‘資本帝國主義者’做走狗的。”。 ==評價== * 毛澤東: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1月: ** 五四運動是反帝國主義的運動,又是反封建的運動。五四運動的傑出的歷史意義,在於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 ** 五四運動是在當時世界革命號召之下,是在俄國革命號召之下,是在列寧號召之下發生的。五四運動是當時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 五四運動是在思想上和幹部上準備了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又準備了五卅運動和北伐戰爭。 ** 在中國文化戰線或思想戰線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後,構成了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五四以前,中國的新文化,是舊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屬於世界資產階級的資本主義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後,中國的新文化,卻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屬於世界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前,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中國的文化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他們還有領導作用。在五四以後,這個階級的文化思想卻比較它的政治上的東西還要落後,就絕無領導作用,至多在革命時期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一個盟員,至於盟長資格,就不得不落在無產階級文化思想的肩上。 * 蔣介石: **我們試看當時所謂新文化運動,究竟是指什麼?就當時一般實際情形來觀察,我們實在看不出他具體的內容。是不是提倡白話文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零星介紹一些西洋文藝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推翻禮教否定本國歷史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祇求解放自身不顧國家社會,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打破一切紀律,擴張個人自由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國,毫無抉擇的介紹和接受外來文化,就是新文化運動?如果是這樣,那我們所要的新文化,實在是太幼稚太便易,而且是太危險了!老實說:當時除了白話文對於文學與思想工具略有所貢獻以外,其他簡直無所謂新文化。當時所有的新文化運動在他所標揭的「民主」與「科學」兩大目標來說,其本身簡直是完全失敗!不僅失敗,而且將我們中國固有高尚的民族道德與倫理哲學,完全鄙棄,由是不三不四的思想與各種異端邪說,一齊傳布出來,反而使中國真正的文化,有陷於無形消滅的危險!蔣介石,《哲學與教育對於青年的關係》,1941年7月 **日本帝國主義者初則利用袁世凱帝制自為的野心,提出所謂「二十一條」,繼又迎合北洋派的武力政策,成立政治借款,更締結所謂「中日軍事協議」,向中國的領土進兵。日軍復擅自攻取青島,並要求繼承德國在山東的路礦權利。這些國恥,違揹我國民的希望,侮辱我國民的自信,激起我國民強烈的革命要求。五四運動就是這種要求最鮮明的表現。在國民強烈的革命要求之下,軍閥官僚的政治,只有沒落的一途。蔣介石,《中國之命運》,1943年 **五四以後,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思想,流行國內。他們對於中國文化,都是隻求其變而不知其常的。他們對於西洋文化,都是隻仿其形跡,而不求其精義以裨益中國的國計民生的。致使一般文人學子,喪失了自尊與自信。...他們的思想和主張,在客觀上是與我民族的心理和性情,根本不能相應的;而在主觀上更並無什麼根,不過是人雲亦雲。...其結果他們的效用,不過使中國的文化陷溺於支離破碎的風氣。在這種風氣之下,帝國主義者文化侵略才易於實施。這真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機,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隱患。 * 胡適:胡適、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錄於1959年,出版於1979年,第9章 ** 五四運動完成了兩項偉大的政治收穫:第一,便是在全國輿論譴責之下,北京政府把三位知名的親日高階官員撤職;第二,便是由於全國學生的強烈抗議和中國在巴黎留學生的強烈反對,中國參加巴黎和會的代表團不敢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因此使所謂‘山東問題’能夠在(1921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得以重開談判而獲得解決。 ** 從我們所說的‘中國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的觀點來看,那項由北京學生所發動的而為全國人民一致支援的、在1919年所發生的五四運動,實是這整個文化運動中的一項歷史性的政治干擾。它把一個文化運動轉變成一個政治運動。...這項學生自發的愛國運動的成功,中國的政黨因此頗受啟發。他們覺察到觀念可以變成武器,學生群眾可以形成一種政治力量。...1919年以後,國共兩黨的領袖們,乃至梁啟超所領導的原自進步黨所分裂出來的研究係,都認識到吸收青年學生為新政治力量的可能性而寄以希望。...當時所有的政黨都想爭取青年知識分子的支援,其結果便弄得‘知識界裡’人人對政治都發生了興趣。因此使我一直做超政治構想的文化運動和文學改良運動的影響也就被大大地削減了。 * 顧頡剛:顧頡剛,聖賢文化與民俗文化,嶺南大學學術研究會演講 1928-03-20 鍾敬文記,刊於《民俗》週刊第5期,1928-04-17 ** 八年前的五四運動,大家稱為新文化運動。但這是隻有幾個教員學生(就是以前計程車大夫階級)做工作,這運動是浮面。到現在,新文化運動並未成功,而呼聲則早已沉寂了。我們的使命,就在繼續聲呼,在聖賢文化之外解放出民眾文化;從民眾文化的解放,使得民眾覺悟到自身的地位,發生享受文化的要求,把以前不自覺的創造的文化更經一番自覺的修改與進展,向著新生活的目標而猛進。能夠這樣,將來新文化運動就由全民眾自己起來運動,自然蔚成極大的勢力,而有徹底成功的一天了。 * 李澤厚: ** 五四運動包含兩個性質不相同的運動:一個是新文化運動,一個是學生愛國反帝運動。關於五四運動應否包括新文化運動,歷來有不同看法,本文同意二者有極密切聯絡而視為一體。 ** 以專注於文化批判始,仍然復歸到政治鬥爭終。啟蒙的主題、科學民主的主題,又一次與救亡、愛國相碰撞、糾纏、同步。中國近現代歷史總是這樣。不同於以前的是,這次即同步又碰撞帶來了較長時期的複雜關係。 ** 儘管新文化運動的自我意識並非政治、而是文化,但從一開頭,其中便明確包含著或暗中潛埋著政治的因素和要素。這種以啟蒙為目標、以批判舊傳統為特色的新文化運動,在適當條件下遇上批判舊政權的政治運動時,兩者便極易一拍即合、彼此支援,而造成浩大的聲勢。五四運動正是這樣。啟蒙性的新文化運動開展不久,就碰上了救亡性的反帝政治運動,二者很快合流在一起了。 ** 啟蒙沒有立刻被救亡所淹沒;相反,在一個短暫時期內,啟蒙借救亡運動而聲勢大張,不脛而走。啟蒙又反過來給救亡提供了思想、人才和隊伍。 ** 五四時期啟蒙與救亡並行不悖相得益彰的局面並沒有延續多久,時代的危亡局勢和劇烈的現實鬥爭,迫使政治救亡的主題又一次壓倒了思想啟蒙的主題。救亡的局勢、國家的利益、人民的飢餓痛苦,壓倒了一切,壓倒了知識者或知識群對自由、平等、民主、民權和各種美妙理想的追求和需要,壓倒了對個體尊嚴、個體權利的注視和尊重。 ** 五四之後,除了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參加救亡-革命這條道路以外,另一條繼續從事教育、科學、文化等工作的啟蒙方面,也應該得到積極的評價。 ** 四人幫倒臺以後,“人的發現”、“人的覺醒”、“人的哲學”的吶喊又聲震一時。五四的啟蒙要求、科學與民主、人權和真理,似乎仍然具有那麼大的吸引力量而重新被人發現和呼籲,“拿來主義”甚至“全盤西化”又一次被提出來。這不是悲哀滑稽的歷史惡作劇麼?繞了一個圈,過了七十年,提出了同樣的課題? * 石齊平: ** 根據英國科技史學者李約瑟的研究,在文藝復興前,中國的科技從來就是領先全球的。但李約瑟未能解釋何以中國會先盛後衰,我的解讀是兩個原因:自漢以下的「獨尊儒術」,加上隋唐以下的「科舉取士」,兩者一結合,就使得中國幾乎所有讀書人一輩子皓首窮經,再也無暇鑽研天下其他學問了。所幸,這兩套約束先後在20世紀初獲得解除。清末1905年廢科舉,民初1919年五四運動重新認識科學,自此以後,中國原本的科技力獲得釋放。民國時期大師輩出,改革開放以來科技領域頻放異彩,此之故也。這一點,西方人不懂,中國人自己也多未懂,但慢慢會懂。 *五四運動標誌著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成為中國的革命領導力量,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步成為革命的指導思想,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進入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第42頁 ==重要參與者== === 學生 === 北京 * 方豪,浙江金華人。北京大學學生,北京學生聯合會及其後的中華民國學生聯合會的首任主席。後在安徽、浙江等地長期從事教育工作。 * 羅家倫,浙江紹興人,字志希。北京大學學生,《北京學界全體宣言》起草人。倡導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五四後留學海外,後來擔任過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校長(1928年9月18日就職)。逝世於臺北。 * 段錫朋,江西永新人,字書貽。北京大學學生會會長、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會長、中華民國學生聯合會會長。逝世於上海。 * 王自治,甘肅正寧人,字立軒。北京大學學生,繼段錫朋之後任北京學生聯合會會長。後長期在甘肅省任職,並從事教育工作,曾任甘肅學院(今蘭州大學前身)院長。曾參加中國國民黨。1949年後留在中國大陸,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 張國燾,江西萍鄉人。北京大學學生,北京學生聯合會講演部部長。後參與建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後來因與王明等人產生矛盾而借機出逃。最後逝世於加拿大。 * 傅斯年,山東聊城人,字孟真。北京大學學生,五四遊行總指揮。五四後遊學柏林、倫敦等地。歸國後致力於學術研究,創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並曾任臺灣大學校長。逝世於臺北。 * 鄧中夏,湖南宜章人。北京大學學生,北京學生聯合會總務幹事,參與火燒趙家樓行動。後成為中國共産黨創始人之一,長期擔任中共高階領導人。被中國國民黨逮捕後殺害於南京。 * 許德珩,江西九江人。北京大學學生。後創立九三學社,任主席。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病逝於北京。 * 匡互生,湖南邵陽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生,首位衝進曹汝霖家者,也是火燒趙家樓的點火者。後為教育家。 * 易克嶷,北京大學學生。 * 夏秀峰,湖南新寧人,北京高等工業專科學校學生,北京高等工業專科學校學生代表,1919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西齋飯廳會議上寫血書。後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員。 * 謝紹敏,貴州赤水人,北京大學學生,1919年5月3日在北京大學法科禮堂召開的大會上寫血書“還我青島”。 * 羅章龍,湖南瀏陽人,北京大學學生。後成為中國共産黨高階領導人。 * 高君宇,山西靜樂人,北京大學學生。後成為中國共産黨高階領導人。 * 羅隆基,江西安福人,清華學校學生。後為中國民主同盟主要領導人之一。 * 王造時,江西安福人,清華學校學生。清華學校學生評議會主席(清華學校學生運動的領導機構)。清華學校學生代表團成員,清華學校學生會第一任會長。曾經兩次被捕(一次是在東安市場散發傳單,一次是去向政府請願)。 * 陳長桐,清華學校學生。 * 何浩若,清華學校學生。後加入中國國民黨,曾擔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創辦中央日報。逝於臺灣。 * 聞一多,湖北蘄水(今浠水縣)人。清華學校學生。中華民國學生聯合會清華學校代表。後為詩人,學者,曾任西南聯大教授。被暗殺於昆明。 * 瞿秋白,江蘇常州人,後來曾兩度擔任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 * 鄭振鐸,原籍福建省長樂縣,生於浙江省永嘉縣(今溫州市)。鐵路專科學校代表。作家。 * 耿濟之,上海人,與瞿秋白同為俄專代表。翻譯家,俄羅斯文學研究家,外交家。文學研究會重要創始人之一。與鄭振鐸同為《國際歌》的最早譯者。 天津 * 楊興亞,天津學生聯合會總代表 * 張太雷,江蘇常州人,北洋大學學生,天津學生聯合會評議部部長。後來領導了中國共產黨的廣州起義。但在起義中被暗殺。 * 於方舟,直隸寧河人,原名蘭渚,又名芳洲。直隸省立第一中學學生,天津各界聯合會學生代表。後為中共天津市委創始人之一,1928年去世。 * 馬駿,黑龍江省寧安人。又名天安,字遹泉,號淮臺。回族。天津學生聯合會副主席。後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 * 孫越崎,北洋大學學生會會長,學生代表 * 周恩來,南開中學學生,天津覺悟社領導人。後來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曾長期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 諶志篤 * 沙主培 山東省 * 張文英,山東省桓臺縣人,本名姬文,字文英,漢族。五四運動時期的山東省學生聯合會主席以及留日學生救國團領袖,中國民主社會黨領袖之一。曾擔任天津永大和久利執行與總務主任二十三年,立項並支援研發出了侯氏鹼法。 上海 * 何葆仁,復旦大學學生,上海學生聯合會主席。 * 周明棟,同濟大學學生,上海學生聯合會調查科主任,同濟學生代表。 武昌 * 陳潭秋,湖北黃岡人,原名澄,字雲先。中共創始人之一。 === 知識分子 === * 梁啟超,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民主(國士)維新人物。 * 林長民,國民外交協會理事。 * 魯迅, 中國近現代思想家、作家。 * 蔡元培,民主主義革命家和教育家,北京大學時任校長。 * 李大釗,畢業於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後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 陳獨秀,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首任中共中央總書記。 * 胡適,中國近代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思想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 朱家驊,柏林大學博士,中國教育家,地質學家、學者,北京大學時最年輕的地質學教授、德語系主任。 === 相關團體 === 北京 * 歐美同學會:會長蔡元培、會員朱家驊、胡適等。 * 國民外交協會:1919年2月16日,由北京各界各團體聯合組成的國民外交協會在熊希齡宅開成立大會,推舉熊希齡、汪大燮、梁啟超、林長民、範源濂、蔡元培、王寵惠、嚴修、張謇、莊蘊寬十人為理事。北京大學英語專業學生張庭濟擔任英文翻譯。21日,該會通電發表七點外交主張:“一、促進國際聯盟之實行;二、撤廢勢力範圍並訂定實行方法;三、廢棄一切不平等條約及以威迫利誘或秘密締結之條約、合同及其他國際檔案;四、定期撤去領事裁判權;五、力爭關稅自由;六、取消庚子賠款餘額;七、收回租界地域,改為公共通商。” * 少年中國學會:一些不滿現狀、主張社會改造的青年組成。根據馬志尼在西方創造「少年義大利」建立。1918年6月30日發起,7月1日正式成立。發起人是王光祈、周太玄、李大釗、陳愚生、曾琦、雷寶菁、張夢九。王光祈是學會初期的主要負責人。學會存在達六年之久,先後入學會的有120多人。總會設在北京,在南京和成都設有分會,國內許多省份都有它的會員。在國外,旅居法國的會員最多。刊物:《少年中國》、《少年世界》和《星期日》。1925年五卅運動興起後,學會分裂,無形解散,停止活動。 * 新潮社:《新潮》(英文名稱是Renaissance,即「文藝復興」之意)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為口號,與當時的《新青年》雜誌相呼應。它是北大學生組織的一個社團,主要發起人是傅斯年、羅家倫。該社1918年11月19日開始成立,19年元旦創刊《新潮》月刊,1920年8月15日正式改成學會。成立時會員21人,1919年底發展到37人。「五四」後不久,傅、羅先後出國留學,新潮社即停止活動。 * 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北大學生組織的一個社會團,主要發起人是鄧中夏、廖書倉等。1919年3月成立,1925年結束活動,會同曾發展到六七十人。 * 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北京大學學生高崇煥、鄧中夏等十九人發起。 * 民治主義同志會:1922年春天,由北京大學九個學生發起的。這九個人是王汝(後改名崑崙)、傅汝霖、鍾汝中(後改名天心)、陳兆彬(後改名君樸)、鄒德高(明初)、陳銘德、譚克敏、袁世斌、姜紹謨等。 * 實踐社:發起人李壽雍、許孝炎、鄧文(火軍)等。除鄧文於1926年同李大釗先生一同遇難外,其成員大部分均傾向於支援國民政府。 * 興中學會:發起人童冠賢、王次甫、王禮錫等。此派以不左不右自命,後來王次甫加入新政學系,童冠賢則在蔣戰敗時,「人棄我取」地當上了政府的立法院長。學會經費由商震供給。 * 國民會議促成會:1925年5月1日在北京成立。 上海 * 國民社:1918年5月,中國留學生因反對《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罷學歸國後,在上海成立了學生救國團。1918年10月20日在北京成立國民社,1919年1月創刊《國民》雜誌。國民社得到蔡元培、李大釗等的支援,團結了許多具有愛國思想的青年知識分子,會員近200名。 天津 * 覺悟社:為打破天津男女學生的組織分開局面,1919年9月16日建立。當時社員有21人,男女各半。其中包括周恩來、鄧穎超、郭隆真、馬駿、劉清揚、張若名、諶志篤等。這個組織比較嚴密,對外廢除姓名,發展新社員必須有三名以上社員介紹,由全體社員討論決定,他們用抓鬮辦法決定每人的代號,周恩來就是「伍豪」;鄧穎超就是「逸豪」。1920年1月該社創刊《覺悟》,其中周恩來撰寫《覺悟的宣言》等。後來周恩來、郭隆真等因領導學生運動被捕,覺悟社轉地下。 廣州 * 孫文主義大同盟: 1927年1月26日廣州成立,後改名孫文主義學會,因黃埔軍校組織反共的孫文主義學會,又改為中山主義大同盟。 這個同盟是由八個青年發起的,即郭春濤、鄧飛黃、李誠之、於振瀛、李世軍、延國符、廖維藩、王炳鈞,後來加入者有王立哉、範予遂、黃少谷(湖南人)等二百餘人,後大部成員入汪精衛的改組派,並服務馮玉祥。 湖南 * 新民學會:共產黨早期組織,1918年4月14日成立時,1920年底70餘人。發起人毛澤東、蔡和森,包括李維漢、向警予、蔡暢、謝覺哉等。起初,「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1920年5月,毛澤東在上海半淞園主持在滬會員會議,討論確定學會的態度是「潛在切實,不務虛榮,不出風頭」。7月,旅居法國的會員在蒙塔爾集會,議定學會方針為「改造中國與世界",中國共產黨正式建立後,新民學會便逐漸停止了活動。 四川 * 誠學會: 是四川學生鄒附初、陳銘德、鄭獻徵等所組織,是企圖插手四川政局的地方性組織。大部分是民治主義同志會會員,與四川軍閥劉湘等有聯絡。 == 延伸 == * 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念五四活動 ** 紀念五四:五四紀念館 ** 紀念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專題:人民網、南方網 ** 紀念五四運動九十週年專題:中國共青團 ** 北京學生在八九民運期間紀念五四運動,並發表《新五四宣言》 * 中華民國紀念五四活動 ** 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認為“五四運動期間推動的『德先生』與『賽先生』,即使對於現今社會仍極具歷史意義,形成數十年後知識份子的奮鬥目標與社會改革方向。”“年輕學子不應被絕對真理或終極教條所左右,應培養自身獨立判斷思考與解決問題的實力,總統認為這象徵著五四時代最重要的啟蒙精神,相信這也將有助深化臺灣民主經驗的內涵,讓我們的社會尊崇追求真實且不媚俗的精神。”“臺灣以累積半世紀的民主經驗,做出第二次的政黨輪替,可以很自豪的說自己是一個真正自由民主的國家,也就是在五四所提倡的民主方面,交出第一張成績單。總統認為這不只對臺灣,對整個華人世界都有很重要的意義。”紀念五四 總統:自由民主將成兩岸對話共同語言 * 紀念五四大事 ** 2005年,兩岸四地大學生匯聚澳門紀念「五四」運動 * 五四青年節:1949年政務院正式宣佈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中華人民共和國) * 文藝節 (中華民國) * 五四精神:繼承五四運動及其思想的內在精神 * 五四事件:五四運動別稱,特指五四當天的遊行示威活動 * 五四紀念 * 五四主義:五四泛化精神 * 五四派:以五四為指導思想的青年派別 * 五四文學 * 五四藝術 * 五四美術 * 五四音樂 * 青島五四廣場 * 五四中學 * 五四街 * 五四路 * 五四紀念館:北京、天津、上海均有設立實地紀念館,同時亦有設立網上紀念館 * 五四青年獎:共青團中央和全國青聯於1997年1月23日設立 *五九國恥:五四運動的次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洋政府所妥協的「二十一條」 == 參見 == * 中國學生運動史 * 中華民國曆史 * 新民主主義革命 * 中國國民黨 * 中國共產黨 * 少年中國學會 * 新文化運動 * 義和團運動 *五卅運動 * 天安門事件 === 其他以「五四」為名的事件 === 1980年代的新五四運動(New May Fourth Movement),當時稱為就是新古詩運動(Neo-classical Poetry Movement),由範光陵博士(Dr. Fan Kuanling)等主張新古詩運動,主要提倡新古詩運動、詩意油畫、與四位先生打一桌牌,即德先生、賽先生、誠信先生(又名良心)、禮義先生(又名孝經)。 2014年,由中華民國的新黨所提出的新五四運動,以發揚五四精神、捍衛民主與法治為號召,呼籲國人手持國旗走上凱達格蘭大道,一同譴責近日來太陽花運動以及426凱道反核的行動。根據警政署的統計,截至當日下午2點20分左右,約有1萬餘人參與。張安樂、王炳忠以及正逢母喪的馬以南、馬冰如皆有參與。 2018年,臺大自主行動聯盟發起新五四運動反對政府引發的校長遴選事件。 == 注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張灝:〈重訪五四──論五四思想的兩歧性〉(1999) * 張灝:〈五四與中共革命: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激化〉 *王汎森:〈五四運動與生活世界的變化〉。 *王汎森:〈思想史與生活史的聯絡——“五四”研究的若干思考〉。 *羅志田:〈走向“政治解決”的“中國文藝復興”──五四前後思想文化運動與政治運動的關係〉。 * 羅志田:〈歷史創造者對歷史的再創造——修改「五四」歷史記憶的一次嘗試〉(2004) *孫隆基:〈公元1919年──有關「五四」的四種不同的故事 〉。 * 丘為君:〈革命與國家的想像─—《甲寅雜誌》、《新青年》與五四啟蒙運動〉。 * 陳方正:〈論啟蒙與傳統的關係——五四與日本啟蒙運動的反思〉(1999) * 王晴佳:〈五四運動在西方中國研究中的式微?〉(2009) * 汪暉:文化與政治的變奏--戰爭、革命與1910年代的“思想戰” * 胡適:再談“五四”運動 * 李敖談五四 * 羅章龍:五四運動和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 謝選駿:反傳統主義的七十年 * 周展安:二十世紀中國的文化與政治——以“五四”為場域的反思 * 回憶五四 * 李大釗——五四運動的總司令 * 五四先驅--陳獨秀 * 五四運動紅色領袖正年輕(附圖) * 復旦學生在五四運動中 * 五四運動八十週年感言 * 我參與了五四運動-梁實秋 * 人民日報:紀念五四運動八十週年 * 陳獨秀與五四運動 * 五四詩歌 * 五四運動前後大事記 * 蘇聖雄:試論北京政府對五四運動的態度及舉措 == 延伸閱讀 == * 周策縱,《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同書較早譯本名為《五四運動史》,嶽麓書社,1999年出版。原書Chow Tse-t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 唐啟華,《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 李澤厚,《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1986年,收錄於: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 林毓生著,穆善培譯,《中國意識的危機》,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 近藤邦男著,丁曉強等譯:《救亡與傳統:五四思想形成之內在邏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 餘英時、張灝、王元化、林毓生、王汎森、歐陽哲生、劉軍寧、秦暉,《五四新論: 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 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5月4日。 * 林賢治,《五四之魂: 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初版。 * 葉曙明,《重返五四現場: 1919,一個國家的青春記憶》,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9年4月。 * 劉再復,《共鑒“五四”: 與李澤厚、李歐梵等共論「五四」》, 三聯書店(香港),2009年6月1日;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 * 曹汝霖,《一生回憶》,香港春秋雜誌社,1966年初版;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 * 張鳴,《北洋裂變: 軍閥與五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初版。 W W W W W W W Category:陳獨秀 Category:北京民國時期政治事件 Category:新文化運動 Category:中國民主運動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學生運動 W Category:1919年5月
奧斯曼帝國
鄂圖曼帝國是一個存在於1299年至1923年的帝國,國名來自創立者鄂圖曼一世,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不過文化上採取東西交融,極盛時期並同時橫跨歐亞非三洲。 奧斯曼土耳其人源自於西突厥烏古斯人的遊牧聯盟。自中亞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裡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南及現今的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所以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蘇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H. İnalcık "The rise of the Ottoman Empire" in P.M. Holt, A.K. S. Lambstone, and B. Lewis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slam, (Cambridge University). pages 295-200。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長達六個世紀之久,直至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透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與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Antony Black, "The state of the House of Osman (devlet-i al-i Osman)" in The History of Islamic Political Thought: From the Prophet to the Present page. 197。同時鄂圖曼帝國雖然是伊斯蘭教,但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由於鄂圖曼帝國在軍事上的成功與對歐洲人來說東方世界的異國魅力,十八世紀時在全歐洲也掀起一陣崇尚鄂圖曼文化與時尚的風潮。Adam Jasiencki, "A Savage Magnificence: Ottomanizing Fashion and the Politics of Display in Early Modern East-Central Europe," Muqarnas, Vol.31 (2014): 173-205. 此時的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等同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最終不能抵擋歐洲國家憑藉著強大工業力量的衝擊,局勢於19世紀初趨於轉變為列強附庸,開始成為英國、法國等國家的近代化程序的一環,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吸引英國、法國得以與鄂圖曼帝國合作抵擋俄羅斯帝國對外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將其阻止。其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國民運動,成功推翻蘇丹的統治並放棄部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疆域,建立主權獨立但面積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 國名及由來 == 鄂圖曼土耳其語的官方名稱為「」,拉丁化轉寫為「」,意為“奧斯曼的崇高國度”;現代土耳其語中稱為「」“奧斯曼帝國”或「」“奧斯曼國”。奧斯曼君主從1453年征服東羅馬帝國開始自稱羅馬皇帝,但後期逐漸少用。至少從19世紀中葉開始奧斯曼君主亦將其國家稱為「」,即土耳其斯坦或突厥斯坦,如1856年的巴黎條約的土耳其語版本即出現該詞。漢語譯名方面,《明史》稱之為“魯迷國”,亦即阿拉伯語化的“羅馬帝國”,這沿襲了唐宋以來稱呼建都君士坦丁堡的政權為“Al-Rum”的傳統;英語名稱為「」或「」"The Ottoman Empire-also known in Europe as the Turkish Empire",或簡稱「」;阿拉伯語名稱為「 」。 奧斯曼帝國國名得名於開國蘇丹鄂圖曼一世的名字。“鄂圖曼”(奧斯曼土耳其語:;現代土耳其語:;國際音標:/osman/),注意奧斯曼土耳其語原使用阿拉伯-波斯文字書寫,/s/音出現在母音後的詞中時以ث /θa:/標示。由於土耳其語無「θ」音,而以「t」音代之。當鄂圖曼勢力擴張到東歐時,日耳曼人將「عثمان」(othman)訛念為ottoman,後轉音為「鄂-{}-圖曼」。這使得清代譯名對應翻譯國名為「鄂-{}-圖曼」,中華民國成立後亦沿用(以拉丁語“ottomano”為翻譯標準);另有「鄂-{}-斯曼」、「奧-{}-特曼」、「奧-{}-圖-{}-託曼」等譯名。 目前,中國大陸譯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簡稱「奧斯-{}-曼帝國」或「奧斯-{}-曼」,也稱“奧托曼帝國”。臺灣、香港一般稱為依照英語名稱音譯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部分書籍也音譯為「歐特曼帝國」。 == 歷史 == === 崛起 === 西突厥與唐朝戰爭戰敗後西遷。阿拉伯帝國統治西亞期間,為對抗十字軍東征攻佔耶路撒冷等內憂外患,以塞爾柱突厥人為僱傭兵。到11世紀下半葉,突厥部落以塞爾柱人為首遷居小亞細亞,建立羅姆蘇丹國。13世紀30年代,烏古斯人卡耶部落首領埃爾圖魯爾獲得封地瑟於特,瑟於特遂成為奧斯曼帝國的發祥地。埃爾圖魯爾之子鄂圖曼一世蠶食拜佔廷領土,並於1299年自稱埃米爾,宣佈獨立,建立以其名命名的奧斯曼國家。 自羅姆蘇丹國於1300年左右滅亡後,位於黑海和地中海間的安那託利亞高原上,分裂出多個獨立國家,統稱為安納托利亞侯國。在1300年,衰弱的拜占庭帝國失去了對安那託利亞地區的控制,該地區由埃爾圖魯爾加齊之子鄂圖曼一世率領的侯國統治,掌領安那託利亞西部的埃斯基謝希爾。鄂圖曼一世將其國境擴張至拜占庭帝國的邊境,並攻下後來的首都布林薩,奧-{}-斯曼一世因而得到「喀喇」(Kara,強大)的稱號。鄂圖曼一世被廣泛地認為是強而有力的領袖,即使在他逝世後,仍流傳著一句有數百年歷史的土耳其諺語:「他可能強如鄂圖曼」。中古土耳其故事「鄂圖曼之夢」亦顯揚了他的名聲,那是一個關於鄂圖曼在年輕時預見鄂圖曼帝國征服各國的神話。在他在位時,一個正式的鄂圖曼政府設立起來,其後這個政府在帝國時期經歷了劇烈的轉變。此外,政府設立法律實體,稱為米利特,各宗教派別及少數民族可在米利特底下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 鄂圖曼一世逝世後,鄂圖曼帝國的統治擴張至地中海東部及巴爾幹地區。1387年,威尼斯人治下的重鎮塞薩洛尼基被鄂圖曼帝國攻陷。1389年,鄂圖曼帝國在科索沃戰役的得勢導致塞爾維亞在巴爾幹半島的統治結束,去除了鄂圖曼帝國進軍歐洲的屏障。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戰役被視為中世紀最後一次大規模十字軍東徵,但未能阻止鄂圖曼帝國繼續擴張。土耳其人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持續擴張,而進攻君士坦丁堡是鄂圖曼帝國的關鍵目標。君士坦丁堡的周邊地區幾乎已全部落入鄂圖曼帝國手中。1402年,帖木兒入侵安那託利亞,蘇丹巴耶塞特一世在安哥拉之戰兵敗被擒,使東羅馬帝國得以苟延殘息。1402年後,鄂圖曼帝國對其佔據的部分巴爾幹地區暫時失去控制,在1430至1450年代間穆拉德二世在位時恢復對該地區的控制。 巴耶塞特一世的被俘使土耳其人方寸大亂,巴耶塞特一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帝位,在1402年至1413年爆發內戰。穆罕默德一世繼位為蘇丹,結束了爭位戰爭,標誌著大空位期的結束。穆罕默德一世的孫兒穆罕默德二世重組國家及軍事結構,並在1453年5月29日攻陷君士坦丁堡,當時的穆罕默德二世年僅21歲。君士坦丁堡成為鄂圖曼帝國的新首都,並開始使用羅馬皇帝的名號,但希臘及西歐都不承認穆罕默德二世負有這名號,而俄國沙皇也聲稱是拜占庭帝國的後繼者。為了鞏固其名號,穆罕默德二世希望可以奪取羅馬。1480年,鄂圖曼帝國佔領奧特朗託及普利亞,並深入義大利半島,但穆罕默德二世在1481年5月3日逝世,中止了鄂圖曼帝國的遠徵。 === 擴張 === 鄂圖曼帝國在1453年至1683年間的歷史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1566年前的領土、經濟及文化擴張時期及其後的軍事及政治相對緩和的時期。 ==== 擴張及極盛 ==== 鄂圖曼帝國在1453年征服了君士坦丁堡,穩固了帝國作為歐洲東南部及地中海東部地區霸主的地位,接下來帝國進入了漫長的征服擴張期,將疆域擴至歐洲及北非。鄂圖曼帝國的陸上擴張主要倚靠其軍事革新及軍紀,而其海軍亦對其征服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義大利城邦及葡萄牙人手裡爭奪及保障了黑海、愛琴海、地中海、紅海及印度洋的遠航路線。由於鄂圖曼帝國握有歐亞之間主要的陸路貿易路線,帝國的經濟因而蓬勃發展。鄂圖曼帝國對西歐及亞洲間貿易的壟斷經常被引證為西班牙女王支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西航尋找亞洲海路的主要原因。1492年前已有人推測地球是圓的,然而哥倫布卻是第一位發現了可縮短需經鄂圖曼帝國往亞洲貿易的危險路線的方法。 鄂圖曼帝國在一些賢能蘇丹的統治下繁榮興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時致力於向東及向南擴張,於1514年查爾迪蘭戰役擊敗了伊斯邁爾一世治下的薩非王朝。1517年,鄂圖曼帝國消滅埃及馬木留克王朝,其海軍勢力亦擴至紅海。此後,鄂圖曼帝國及葡萄牙帝國成為了地區最具支配地位的勢力。 繼後的蘇萊曼一世並沒有停止征服步伐。1521年,鄂圖曼帝國攻陷貝爾格萊德,其後征服了匈牙利王國,並在現今匈牙利及中歐的所在地建立鄂圖曼帝國屬匈牙利(Ottoman Hungary)Osman's Dream: The 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1300-1923,第134頁。1526年,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得勝,並於1529年發動維也納之圍,但由於冬季的來臨而被迫撤退。1532年,鄂圖曼帝國舉兵逾25萬再次進攻維也納,但在維也納以南的克塞格被擊退。 1543年,鄂圖曼帝國繼續進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認鄂圖曼帝國對匈牙利的宗主權The Islamic World in Ascendancy: From the Arab Conquests to the Siege of Vienna,第207頁。在蘇萊曼一世治下,特蘭西瓦尼亞、瓦拉幾亞及反覆無常的摩爾多瓦都成為帝國的附屬國,須向帝國納貢。在東面,鄂圖曼帝國在波斯人手裡奪取巴格達,得以掌控美索不達米亞及波斯灣,開啟了300多年的鄂圖曼-波斯戰爭。在蘇萊曼一世統治時期的末段,帝國的總人口多達1,500萬人The Ottoman Centur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urkish Empire,第206頁。 在塞利姆一世及蘇萊曼一世時期,帝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能控制地中海大部分地區Turkish Public Administration,第67頁。帝國海軍司令巴巴羅薩·海雷丁在蘇萊曼一世時期帶領鄂圖曼帝國海軍多次擊敗基督教國家的海軍,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西亞及阿爾及利亞。鄂圖曼海軍協助穆斯林及猶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時期逃離西班牙,並護送他們抵達鄂圖曼帝國(特別是塞薩洛尼基、賽普勒斯及君士坦丁堡)。1543年,鄂圖曼海軍佔領神聖羅馬帝國的尼斯,這是由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法國及鄂圖曼帝國因與哈布斯堡王朝於中歐及南歐的敵對而聯合起來,成為當時的強大聯盟,這是一個軍事及經濟聯盟,鄂圖曼帝國允許法國可在帝國內貿易而免收徵稅。事實上,當時的鄂圖曼帝國是歐洲相當重要及受接納的政體,帝國與法國、英格蘭王國及荷蘭共和國締結軍事同盟,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義大利及奧地利大公國。 隨著16世紀的發展,鄂圖曼帝國的海軍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歐勢力挑戰,特別是在波斯灣、印度洋及摩鹿加群島一帶受到葡萄牙威脅。由於鄂圖曼帝國封鎖了向南及向東的海路,歐洲各國只得另覓路徑。在陸上,鄂圖曼帝國被奧地利的戰爭及波斯這兩條戰線困擾,維持戰爭所需的資源、後勤補給及通訊因距離過遠而變得困難,使海軍無法維持。 ==== 叛變及中興 ==== 蘇萊曼一世逝世後,鄂圖曼帝國的領土擴張逐漸放緩。西歐海事力量的增長、發展由歐洲前往亞洲的海路及新大陸破壞了帝國的經濟發展。以往有效的軍事及官僚體制因蘇丹的管治失當而變異。雖然帝國面對著這些困難,它仍然是歐洲的主要擴張勢力,直至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維也納之戰標誌著鄂圖曼帝國終止向歐洲繼續擴張。 歐洲各國開始著手應付鄂圖曼帝國對陸路貿易通道的控制。西歐國家繞過帝國的貿易壟斷,建立她們通往亞洲的海路。從新大陸大量湧入的白銀導致鄂圖曼貨幣的貶值及通膨,這對鄂圖曼社會的各階層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塞利姆二世時期的大維齊爾索庫魯·穆罕默德帕夏開始進行蘇伊士及伏爾加航道的開發,以挽救經濟,但這些計劃在後來被取消。 1571年後,鄂圖曼帝國支援的克里米亞可汗德夫萊特·格萊計劃征服俄國。翌年,克里米亞軍在摩洛迪戰役被擊敗。當時的克里米亞汗國無疑是東歐的一個強大勢力,直至十七世紀末。 在南歐,腓力二世領導的天主教聯盟在地中海挑戰鄂圖曼的海軍,他們在勒班陀戰役擊敗鄂圖曼艦隊,對於鄂圖曼海軍不敗的姿態造成打擊。現今的史學家認為,勒班陀戰役的象徵意義重於軍事。在鄂圖曼海軍戰敗後的六個月內,一支約250艘戰船、其中八艘配備現代三桅帆裝軍備的新艦隊建成。在君士坦丁堡的碼頭,造船高峰時每天都有船艦落成The Ottoman Centur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urkish Empire,第272頁。鄂圖曼帝國大維齊爾在與威尼斯的部長討論時說:「在我們奪取塞普勒斯時,我們除去了你們的一支軍隊,而你們擊敗了我們的艦隊也只不過是刨掉了麵包的一層皮。」鄂圖曼海軍驚人的恢復能力使威尼斯於1573年簽訂和約,帝國得以在北非擴張及鞏固其地位。 哈布斯堡王朝的邊界則沒有太大的變動,只有多次爭奪個別要塞的小型戰役。這是由於歐洲發展了星形要塞,這是奧地利在邊界建造的一種低堡要塞,這種要塞須經長期圍攻方可攻破。鄂圖曼帝國對這種堡壘毫無辦法,帝國以往所使用的大炮都變得無效。這亦反映出其地理限制,在初春至晚秋的戰爭季節裡,鄂圖曼帝國軍從君士坦丁堡進軍,維也納是帝國軍的最遠點。此外,帝國亦須在前線部署軍力,一方面須防範奧地利人,另一方面又要對抗什葉派穆斯林的薩非王朝。 在戰場上,鄂圖曼帝國逐漸被歐洲的軍事技術趕過,宗教及知識份子保守派的壯大扼殺了帝國的軍事革新。歐洲軍事革命對戰略及軍備的改變使以往令人聞風喪膽的西帕希騎兵的威脅減弱。在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冗長戰爭裡,帝國需要大量配備火器的步兵,於是放寬募兵政策,使土耳其新軍的數量大為提高,但卻引起了軍紀、兵士素質等問題,政府甚至需要應付軍士嘩變。歐洲提倡火槍而發展的長矛與火槍及綫列戰術對鄂圖曼帝國軍造成致命打擊。帝國軍招募了一些非正規的狙擊手應付戰爭,一些狙擊手於復員後在傑拉里叛亂裡淪為土匪,傑拉里叛亂讓安那託利亞在十六世紀末及十七世紀初陷入無政府狀態。至1600年,鄂圖曼帝國的人口達到三千萬,對土地短缺的訴求亦對政府構成壓力The Ottoman Centur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urkish Empire,第281頁。 不過,十七世紀並非單純是鄂圖曼帝國的滯止及衰退期,這亦是帝國及其體制開始適應內外新的壓力及事物的時期。 原本在帝國的早期,一位蘇丹駕崩之後、其繼任者繼位之前往往有一段空位時期,這是因為當時帝國的皇位繼承製度像史學家描述的那樣,是“適者生存,而不是長子繼承”:當一位蘇丹駕崩後,他的兒子們不得不為了皇位兄弟相殘,最終勝利者方能繼任蘇丹,並可任意處決兄弟。因為兒子們的內訌和兄弟相殘的發生,蘇丹駕崩和其繼任者繼位經常不在同一天。1603年穆罕默德三世駕崩後,只有兩個兒子13歲的艾哈邁德一世和12歲的穆斯塔法。如仍按先例處決穆斯塔法,則一旦艾哈邁德無後而亡皇室就將絕嗣,加上艾哈邁德對弟弟的喜愛,穆斯塔法僅被囚禁而免於一死,新蘇丹殺光兄弟的先例被打破。 蘇丹女權時期(1648年-1656年)是對政治有很大影響力的一個時期,由太后代表兒子行使權力,這並非前所未有,許蕾姆蘇丹在1530年代初繼承艾謝·哈芙莎蘇丹成為蘇丹皇太后,她被安德里亞·傑裡迪形容為「極度善良、有膽識及聰慧的女人」。由於易卜拉欣一世無力管治國家,以及年幼的穆罕默德四世於1646年登位,政務就交帝國後宮治理Ottoman Empire and Islamic Tradition,第44-45頁,這時期最著名的女性是柯塞姆蘇丹及其兒媳婦。在柯塞姆蘇丹廢黜穆罕默德四世的計畫洩漏後,哈提婕的支持者在1651年將柯塞姆蘇丹殺害。 接下來帝國進入科普魯律時期(1656年-1703年),在這段時期,帝國由科普魯律家族的成員出任大維齊爾。1656年9月15日,時年八十歲的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得到杜亨·哈提婕保證帝國後宮不會幹預他處理政務。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是一位激進的保守執法者,他恢復了中央權力及帝國的軍力,其子及繼承人科普魯律·法齊爾·艾哈邁德(Köprülü Fazıl Ahmed)奉行其父的路線Ottoman Empire and Islamic Tradition,第77-81頁。科普魯律家族重振軍威的成果可見於重奪特蘭西瓦尼亞、1669年征服克里特及1676年擴張至烏克蘭南部,佔領霍京、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及波多里亞地區Ottoman Empire and Islamic Tradition,第80-81頁。 1683年5月,剛得到重振的軍事力量再遭到毀滅,卡拉·穆斯塔法帕夏舉兵再次進攻維也納,鄂圖曼帝國軍被波蘭國王約翰三世領導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國及波蘭聯軍擊敗Ottoman Empire and Islamic Tradition,第81-82頁。 《卡爾洛夫奇條約》的簽訂終止了大土耳其戰爭,使鄂圖曼帝國軍須首次割讓其控制的歐洲領土,包括鄂圖曼帝國匈牙利Ottoman Empire and Islamic Tradition,第84頁。自此,帝國無力再對歐洲奉行擴張政策,在歐洲戰線上只得採取防守。 在這時期,只有兩位蘇丹可對帝國實施有效的政治及軍事管治。穆拉德四世重奪埃裡溫及巴格達,中央權力再次得到重視Ottoman Empire and Islamic Tradition,第73頁。穆斯塔法二世在1695年至1696年反攻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但在桑達大敗Ottoman Empire and Islamic Tradition,第83-84頁。 === 滯止及改革 === 在滯止期,帝國的許多巴爾幹領地落入哈布斯堡帝國手中,而名義上歸鄂圖曼帝國的管治的埃及、阿爾及利亞實際上已獨立,後來受到英國及法國的控制。在十八世紀,中央政府給予地方統治者及領導不同程度的地區自治。在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間,俄國與鄂圖曼帝國爆發了一系列的戰爭。 歷史學家認為鄂圖曼帝國長期的滯止是改革失敗的時代Turkish Public Administration,第69頁。鄂圖曼帝國在這時期進行過科學及教育改革,包括建立高等教育機構,如伊斯坦堡科技大學。鄂圖曼帝國的科學及技術處於中世紀時代,這是鄂圖曼學者將伊斯蘭的哲學及數學、中國的火藥及磁鐵羅盤知識綜合得來。在這時期,科學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一些作家的同業工會抨擊印刷機為「魔鬼的發明」。西方的活字印刷術在1450年由約翰內斯·古騰堡發明,1493年由逃避西班牙宗教裁判的塞法迪猶太人引入鄂圖曼,但在十六、十七世紀的鄂圖曼只得到有限的發展,由官方主導的印刷所只印製了少量的書籍且多次遭到關閉,印刷業的失敗從側面顯示了鄂圖曼面對歐洲近代國家挑戰時的日漸力不從心。 鬱金香時期是以蘇丹艾哈邁德三世喜愛的花卉而命名,鬱金香亦可象徵其任內的和平統治。帝國對歐洲的政策在這時改變,在1712年鄂圖曼帝國在第三次俄土戰爭裡取得勝利及簽訂《帕薩羅維茨條約》後,在1718至1730年間,地區都處於和平狀態。帝國在巴爾幹的邊疆城鎮加強防禦工事,以防範歐洲的擴張。一些初步的改革開始實施,如降低稅率,以嘗試改善帝國的形象,國內開始出現私人投資及企業家。 鄂圖曼帝國軍事改革在塞利姆三世在任時開始,他是第一位嘗試沿用歐洲路線將軍事現代化的蘇丹,然而這些改革卻被反動分子妨礙,阻力來自宗教領袖及土耳其新軍,當時的土耳其新軍已失去控制及效用,他們對貧窮的不滿及反對變動觸發了叛變。塞利姆三世的改革終招致殺身之禍,其繼承者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對土耳其新軍進行了改革,壓制了叛變。 === 衰落及現代化 ===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帝國現代化的時期。帝國在前線失去不少領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導致管治不穩,帝國在坦志麥特時期試圖對帝國進行改革及重組。在坦志麥特時期,帝國須應對外國的入侵,帝國獨力難支,於是開始與歐洲國家結盟,如法國、荷蘭、英國等。在克里米亞戰爭,奧斯曼帝國聯合英國、法國等國抵抗俄國。 坦志麥特時期一系列的憲政改革包括建立現代化軍隊、改革銀行系統,以現代工廠取代同業公會。1856年,法令保證所有鄂圖曼帝國的公民,不論種族及信仰,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把1839年法令的內容進一步擴充。基督教米利特享有特權,如1863年的亞美尼亞國民憲法(Armenian National Constitution)是底萬批准的法規,包括150條條文,由亞美尼亞知識份子及新成立的亞美尼亞國民議會草擬Richard G. (EDT) Hovannisian "The Armenian Peopl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page 198。一部稱為坎寧-厄·埃沙西(鄂圖曼土耳其語解作「基本法」)的憲法使改革時期達到頂峰,該憲法由新奧斯曼人的成員編寫,於1876年11月23日釋出,為國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的概念Turkish Public Administration,第70頁。 一次立憲時期為期甚短,但其意念(鄂圖曼化)對改革派新奧斯曼人具有影響,新鄂圖曼人在西方大學接受過教育,他們相信君主立憲制能解決帝國社會不穩的問題。1876年的一次軍事政變廢黜了蘇丹阿布杜勒阿齊茲,穆拉德五世繼位,因精神問題,穆拉德五世在上任短短數個月內再遭廢黜。1876年12月23日,一如人們所期待,繼位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宣佈實行君主立憲制,然而,憲政下的議會執行了僅僅兩年就被蘇丹封禁,但沒有被廢除,其後礙於壓力下,議會再度召開,坎寧-厄·埃沙西的有效性被降至最低。 在十九世紀,民族主義的興起橫掃許多國家,奧斯曼帝國亦不能倖免。民族意識與公民民族主義意識的增長令西方的國家主義思想引入鄂圖曼帝國,使帝國須應付國內外的民族主義。國內滋生了不少革命政黨。民族主義興起對十九世紀的帝國影響深遠,還影響著二十世紀初帝國的國策。許多鄂圖曼土耳其人質疑當時的國家政策,一些人認為種族衝突源自外部,與行政無關。帝國在那時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她應付民族主義的能力也備受質疑。1829年,希臘在希臘獨立戰爭後宣佈獨立。改革未能抑制多瑙河大公國及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興起,兩地已處於半獨立狀態。1875年,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宣佈脫離帝國獨立。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正式確立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黑山及保加利亞的獨立。波士尼亞被奧地利帝國佔據,巴爾幹其他地區仍舊置於奧斯曼帝國的控制。在這反殖民化的浪潮裡,塞爾維亞裔猶太人居達·阿勒卡萊(Judah Alkalai)鼓吹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國度。土耳其人在俄土戰爭失敗,奧斯曼帝國以賽普勒斯換取英國在柏林會議的支援。在1798年被拿破崙一世佔領的埃及在1801年由奧斯曼及英國聯軍奪還,1882年,英軍以整頓治安為藉口佔據埃及,在法律上,埃及和蘇丹仍是奧斯曼帝國的省份,直到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英國隨即吞併埃及和蘇丹。在1830年至1912年間,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省份盡失,即阿爾及利亞(1830年被法國佔領)、突尼西亞(1881年被法國佔領)及利比亞(1912年被義大利佔領)。 帝國未能向歐洲銀行償還國債,導致的成立。十九世紀末,帝國沒有被西方勢力完全佔領是由於權力平衡的概念,奧地利及俄羅斯都希望藉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提高影響力及擴張領土,但英國竭力抑制他們,擔憂俄國會支配地中海東部。 === 解體 === 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及蘇丹宣佈復行1876年憲法、恢復議會後,奧斯曼帝國踏入,對有重要的作用。在這時期,政務被聯合進步委員會掌控。奧匈帝國乘鄂圖曼帝國陷於國內鬥爭在1908年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在1911年的意土戰爭,巴爾幹同盟向奧斯曼帝國宣戰。鄂圖曼帝國在巴爾幹戰爭裡失去了巴爾幹的領地,除了色雷斯及埃迪爾內。德國控制的巴格達鐵路成為國際局勢緊張的源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肇因之一。奧斯曼帝國在追擊戈本號及布累斯勞號(Pursuit of Goeben and Breslau)及介入中東戰線後正式參戰。在戰爭初期,奧斯曼帝國取得多次重要的勝利,如加里波利之戰和。奧斯曼帝國也遭遇不少挫敗,如在高加索戰役敗予俄國。1916年的阿拉伯起義讓鄂圖曼帝國在中東戰線的良好形勢逆轉。 有“三帕夏”之稱的內政部長穆罕默德·塔拉特帕夏、傑馬爾帕夏及恩維爾帕夏憂慮帝國內亞美尼亞人可能成立第五縱隊,下令逮捕亞美尼亞領袖,要求實施,開始大規模驅逐及屠殺亞美尼亞人,強行將數千人帶到敍利亞沙漠的營地,事件演變成種族滅絕,估計有150萬亞美尼亞人因飢餓、缺水、暴曬、盜賊掠奪而死亡,是為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亞美尼亞人遂以及成立(Administration for Western Armenia)作為回應。鄂圖曼帝國政府則指責亞美尼亞人在安那託利亞西部勾結入侵的俄國軍隊,俄軍裡就有亞美尼亞志願軍。 至1918年,葉門和麥地那是奧斯曼帝國在阿拉伯半島僅存的領地,《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訂後,奧斯曼帝國被迫交出葉門和麥地那,而在1917年俄國革命後奧斯曼帝國奪取的喬治亞、亞美尼亞及亞塞拜然都須一併交出。《色佛爾條約》的條約確立了鄂圖曼帝國的分裂。現時,在鄂圖曼帝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新國家達40個(包括備受爭議的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戰後安那託利亞地區的農民僅及戰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的傷亡重大。 佔領君士坦丁堡及激使土耳其國民運動的成立,國民運動在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領導下在土耳其獨立戰爭獲勝。1922年11月1日,蘇丹制被廢除,最後一任蘇丹穆罕默德六世於11月17日乘坐英國軍艦離開土耳其,宣告奧斯曼帝國滅亡。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在1923年7月24日簽訂的《洛桑條約》得到國際承認。1923年10月29日,大國民議會宣佈土耳其共和國成立。1924年3月3日,哈里發制被大國民議會廢除,末任哈里發阿卜杜勒-邁吉德二世被剝奪頭銜並流亡海外,鄂圖曼皇室也被土耳其政府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且被驅逐出境。50年後的1974年,大國民議會才準許奧斯曼皇室的後裔獲取土耳其公民身份。 === 滅亡原因 === 鄂圖曼帝國滅亡的主因是其經濟結構的崩壞,以及因幅員廣大而未能統合各地的經濟。另外,帝國的通訊技術不足以聯絡所有領土。奧斯曼帝國滅亡的環境與羅馬帝國衰落時相似,特別是國內種族間的緊張關係及政府未能調和種族問題。坦志麥特時期進行有關提高文化權利、公民自由及議會制度的改革開展得太遲,未能阻止十九世紀初民族主義崛起及國家分裂的潮流。 == 政治 == 鄂圖曼帝國是一個政教合一之國家。國教為伊斯蘭教,最高統治者為蘇丹,被認為是帝國最高統治者。中央機構有大維齊爾(宰相),輔佐蘇丹管理行政和軍事。下設兩名維齊爾,分管司法和財政,另外還有樞密大臣一人。如要罷相,就會召見國相,當場打碎相印。鼎盛時期,全國共分為31個省,250個縣,而土地為蘇丹所有,以服兵役為條件分封貴族。 鄂圖曼帝國國家機關是一個相當簡單的制度,可分為軍政及民政。蘇丹是國家機關裡地位最崇高的。民政系統是以具宗教色彩的地區行政為基礎。奧斯曼土耳其人執行的系統可管理宗教學者如大法官、伊瑪目。一些土耳其的傳統仍對奧斯曼帝國的行政具有重要作用。奧斯曼帝國統治者認為,帝國的首要責任是保衛和擴大穆斯林的領土,以確保遜尼派伊斯蘭教法及國家主權支配範圍內的安全和平。 鄂圖曼王朝,在國家機關來說即「鄂圖曼皇室」,其規模之大及持久在伊斯蘭世界裡前所未有。鄂圖曼皇室在種族上有土耳其血統,但由於宗室與不同種族的人通婚,使奧斯曼皇室並非由純土耳其人主導。 縱觀奧斯曼帝國的歷史,即使蘇丹擁有原則上的權力及蘇丹授權給大維齊爾的實際權力,在許多情況下,地區政府可獨立運作,甚至對抗統治者。奧斯曼帝國蘇丹曾經被11次罷免,因被政敵視為對國家構成危害,嘗試推翻鄂圖曼王朝的叛變有二次,均以失敗告終,反映政制在沒有不安定因素下有能力處理革命叛變。 伊斯蘭教中地位最高的身份—— 哈里發(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亦被奧斯曼帝國蘇丹所採用,是為鄂圖曼帝國哈里發,亦是穆聖逝世後,首位非阿拉伯人,更非古萊氏族出身卻擔任此位的人,從此在穆斯林世界中更有號召力。奧斯曼帝國蘇丹是帝國的唯一統治者,可視為政府的化身,儘管蘇丹不會完全行使其權力。帝國後宮是奧斯曼帝國宮廷內相當重要的權力機關,由蘇丹皇太后,即太后主管。她在後宮有絕對的權力,地位崇高。有時,蘇丹皇太后會干政,運用其影響力削弱蘇丹的權力。在十六世紀初至十七世紀,蘇丹皇太后掌握國家大權,稱為蘇丹女權時期。後繼的蘇丹由前任蘇丹的兒子當中選出。帝國學校強大的教育系統能夠排除不能勝任的蘇丹後裔,並為繼任者培育政治人才。帝國學校以雙軌的方式執行。伊斯蘭學校以穆斯林傳統來培訓知識分子及國家官員,使貧苦家庭的子女也有機會提升社會地位及收入。另外還有基督徒的寄宿學校,即恩德崙,每年在8至20歲的基督徒男生當中招募三千人入讀,這一過程稱為德夫希爾梅,不包括孤兒、獨子、已婚、猶太人、俄國人及牧師的孩子。 雖然蘇丹是至高無上的君王,蘇丹的政治及行政權力都會被分割。國家政務由顧問及大臣組成的會議底萬主理(十七世紀後更名為樸特)。當奧斯曼帝國仍是貝立克的時代,底萬由部族領袖組成,後來讓軍官及地區骨幹(如宗教及政治顧問)參與。始自1320年,蘇丹任命的大維齊爾代表蘇丹行使權力。大維齊爾在很大程度上獨立行事,掌有幾乎沒有限制的任命、開除及監督權力。十六世紀末,蘇丹不再參與政務,大維齊爾實際上成為國家元首。在奧斯曼帝國的歷史裡,地區首長在許多時候都能獨立行事,甚至違逆統治者的意願。1908年爆發青年土耳其人革命以後,奧斯曼帝國成為君主立憲制的國家,蘇丹沒有實權,建立議會,議會代表由各省選出,這些代表組成了奧斯曼帝國政府。 高速擴張的帝國以忠誠、精明的人才治理國家,不論是阿爾巴尼亞人、法納爾人、亞美尼亞人、塞爾維亞人、波斯尼亞人、匈牙利人或其他種族。帝國不分宗教背景任用希臘人、穆斯林及猶太人改革行政系統。 圖格拉是一種字母組合,是鄂圖曼帝國的官方記號,合共有35種。這些記號雕刻在蘇丹的印章上,帶有蘇丹及蘇丹父王的名字,多數包含「常勝」的意思。這種記號最早由奧爾汗一世所有。風格化的圖格拉衍生出奧斯曼土耳其書法的一個分支。 === 法律 === 和多數世襲制穆斯林國家一樣,鄂圖曼帝國的司法系統只願採納大部分和其政權合法性沒有衝突的伊斯蘭教法,組織起一個地區法學系統。帝國的司法行政是平衡中央及地方權力的重要一環。帝國的權力執行與土地權利管理悉悉相關,地區當局需要空間以建立一個地區米利特。鄂圖曼帝國錯綜複雜的管轄權,是為了融合不同族群的文化和宗教,帝國合共有三個法院系統,穆斯林及異教徒各佔一個,異教徒包括猶太人及基督徒管轄的宗教社群,另一個是貿易法庭。整個系統由卡龍法規規管,此外,卡龍法規是不屬於任何教派的法律,以補足沙裡亞法規的“不足”之處。 這些法院的分類範疇,並非全然是專門的,例如在帝國主要的法庭穆斯林法庭,可處理不同宗教背景訴訟各方的貿易糾紛。即使可透過地區統治者發揮影響力,鄂圖曼帝國傾向於不幹預非穆斯林宗教的法律制度。伊斯蘭教的沙裡亞法規集結《可蘭經》、聖訓(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論)、穆斯林公議而成,由一個稱為格亞斯(Qiyas)的系統運作。主要位於君士坦丁堡及布林薩的法律學院會教授這些系統。 坦志麥特改革對法律系統產生徹底影響。1877年,民法收錄在麥吉拉法典上。後來,麥吉拉法典包括商法、刑法及民事訴訟法。 === 軍事 === 鄂圖曼帝國的首個軍事組織是十三世紀末由奧-{}-斯曼一世在安那託利亞西部的部族裡組織的。隨著帝國的壯大,軍事系統越來越繁複,它有一套複雜的募兵及封地制度。鄂圖曼帝國軍隊的主力部隊有土耳其新軍、西帕希、阿肯哲及軍樂隊,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實戰軍隊,也是第一個使用火槍和加農炮的軍隊。在圍攻君士坦丁堡時,鄂圖曼人開始使用隼炮---一種輕型的加農炮。高速、高機動性的騎兵使用弓箭、短劍騎在土庫曼馬及阿拉伯馬上作戰,不攜重甲,強大、紀律嚴明的重騎兵人馬皆披重鎧,在最關鍵是向敵軍發動強力進攻。其作戰模式與蒙古帝國相似,如佯裝撤退,以新月型的陣式包圍敵人,發動突擊。17世紀中及大土耳其戰爭後,鄂圖曼帝國軍的戰績下滑。十八世紀,帝國軍在對威尼斯的戰事裡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在北方還被俄軍迫得節節敗退,喪失領土。十九世紀鄂圖曼帝國的現代化始於軍事。1826年,蘇丹馬哈茂德二世廢除土耳其新軍,建立現代化的軍隊,命名為新秩序(Nizam-ı Cedid)。鄂圖曼帝國軍是第一個聘用外國專家及派遣軍官到西歐學習的組織。那些相對年輕、受新式訓練的人返回土耳其後遂開展青年土耳其黨人運動。 鄂圖曼帝國海軍對於帝國在歐洲的擴張貢獻良多,海軍在1517年征服北非,包括阿爾及利亞、埃及。在阿爾及利亞及希臘失陷後,帝國的海事力量及對海外地區的控制力減弱。蘇丹阿布杜勒阿齊茲嘗試重建一支強大的海軍,其規模是英國、法國以後最大的。位於英國巴羅的船廠在1886年建造了首艘帝國潛艇。不過,鄂圖曼帝國崩塌的經濟未能支撐其海軍。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不信任海軍,認為大規模、昂貴的海軍在俄土戰爭裡毫無用處,於是將大部分戰艦鎖定在金角灣,戰艦在及後的30年裡逐漸鏽壞。1908年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後,團結與進步委員會欲發展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海軍基金是為了收集公共損獻購買船隻而成立。帝國空軍在1909年6月成立,是世上首個飛行戰鬥組織Turkish Public Administration,第85頁。1912年7月3日,帝國成立空軍學院,著手培訓飛行員,並訓練空軍軍官。空軍學院的成立加快了空軍壯大的程序,使更多的人員充實其中。1913年5月,空軍學院進行世上首個專門偵察訓練計劃,並成立首個偵察部門。1914年6月,一個新的海軍航空學院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現代化程序倉卒地停止,帝國空軍在前線參與戰爭,西至加利西亞,東及高加索,南抵葉門。 === 行政區劃 === 1923年,奧斯曼帝國滅亡前有23個州(省改革而來),各省下設旗(桑賈克)。 == 經濟 == 奧斯曼帝國每定都一處,皆大幅改革當地經濟,使其成為新政經中心。諸如布林薩、埃迪爾內、君士坦丁堡皆然Halil inalcik, Studies i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Middle East : from the rise of Islam to the present day / edited by M. A. Cook.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P. 1970, p. 209 ISBN 978-0-19-713561-7,因商人及工人對於創造大都會尤其重要。穆罕默德二世與其繼承人巴耶塞特二世鼓勵歐洲各地,尤其是被西班牙天主教政權迫害的塞法迪猶太人移居君士坦丁堡或其他城市,如薩羅尼加等(因土耳其人對經商不感興趣),而在許多歐洲地區,猶太人受到基督教徒的迫害。其經濟政策之最終目的仍使蘇丹之權力得以鞏固並擴大,故此特別著重於生產階級之利益上,使之生活富裕,從而使帝國生產力大增。另一方面,亦可減少紛亂,帝國清平Halil inalcik, Studies i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Middle East : from the rise of Islam to the present day / edited by M. A. Cook.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P. 1970, p. 217 ISBN 978-0-19-713561-7。 直至17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國庫管理與法治組織皆領先同儕,伊斯蘭世界諸國無有及者Antony Black, "The state of the House of Osman (devlet-i al-i Osman)" in The History of Islamic Political Thought: From the Prophet to the Present, p199 ,而經過高度訓練之金融專才亦不斷湧現 Halil İnalcık, Donald Quataert, (1971) 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1300–1914, p120。這些組織發展出來的文書官僚,部分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傑出宗教領袖,使這些組織成為專業團體,許多鄂圖曼帝國政治家的成功都是基於這些專業團體發揮的效能。 帝國的經濟結構受到地理因素影響,帝國掌控東西貿易之咽喉,堵塞了歐洲向東的陸路交通,迫使西班牙及葡萄牙的航海家遁海路前往東方。帝國亦控制了馬可·波羅所用的香料之路。正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在1492年抵達巴哈馬時,鄂圖曼帝國的國勢正處於高峰,其經濟影響力橫跨三大洲。現代研究奧斯曼帝國的學者認為,鄂圖曼帝國與中歐關係的轉變是源於海路的開通,西歐打通了繞過中東和地中海的遠洋路線,使陸路的重要性大減,從而導致帝國的衰落。《盎格魯-鄂圖曼條約》,又稱,將鄂圖曼帝國的市場開放給英國及法國,減緩了其衰落。縱然如此,其仍鼓勵城鎮自行發展,通由擴張領域至未開發地,吸引更多民眾聚居,增強生產力,從而發展成金融中心以保持競爭力,頗有現代資本主義之影子Halil inalcik, Studies i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Middle East : from the rise of Islam to the present day / edited by M. A. Cook.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P. 1970, p. 218 ISBN 978-0-19-713561-7。 == 社會 == 年 人口 1520 11,692,480 1566 15,000,000L. Kinross, The Ottoman Centur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urkish Empire, 206 1683 30,000,000L. Kinross, The Ottoman Centur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urkish Empire, 281 1831 27,230,660 1856 35,350,000 1881 17,388,604 1906 20,884,000M. Kabadayı, Inventory for the Ottoman Empire / Turkish Republic 1500-2000 1914 18,520,000 1919 14,629,000 鄂圖曼帝國社會結構以米利特統合多樣性人口。米利特是宗教組織,可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建立各自的社群,在蘇丹的保護下能保留宗教法律、傳統及語言。米利特製度是帝國長治久安的關鍵。早在穆罕默德二世統治時,法納爾人已享有多方面的權利,帝國歡迎猶太人來定居,故帝國對民族差異有相對較高的寬容,有能力消除種族隔離,然而,米利特-{}-制度並沒有同化能力,使得在民族主義崛起後成為了一個弱點。鄂圖曼帝國的解體表示鄂圖曼化及一次和二次立憲時期政策的失敗。 鄂圖曼帝國的生活模式結合了東西的生活模式。奧斯曼帝國生活模式其中一個獨一無二的特色就是非常無條理的,米利特-{制}-度產生了這種無條理的生活模式,使許多人在文化馬賽克裡生活。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有其獨特的文化,因君士坦丁堡曾經是羅馬帝國及拜占庭帝國的都會。奧斯曼帝國宮廷的生活模式在許多方面都傳承了波斯的古老傳統,並具有希臘及歐洲色彩。帝國宮廷四周形成的文化被稱為奧斯曼特色,可以託卡比皇宮作為概括。在當時,有許多大都市都受到奧斯曼帝國文化的影響,大抵是現今的塞拉耶佛、斯科普里、塞薩洛尼基、大馬士革、巴格達、貝魯特、耶路撒冷、麥加及阿爾及爾。後宮則作為藝術作品的主體。 奴隸是鄂圖曼社會的一部分。即使到1908年,帝國內仍有販賣女奴的活動。在十九世紀,奧斯曼帝國在受到西歐各國的壓力下禁止這種活動,多位十九世紀就任的蘇丹亦致力取締奴隸貿易,不過未能完全廢除。 === 宗教 === 伊斯蘭教不是從興起之時便立即流行於土耳其人或突厥民族,阿拔斯王朝在751年對中國唐朝的怛羅斯戰役中取得勝利,但沒有強迫突厥人放棄其所信奉的薩滿教和佛教,從而確保阿拔斯王朝在中亞的影響力。只是在戰後,許多突厥部落,包括塞爾柱王朝及鄂圖曼王朝的祖先烏古斯人在往後幾個世紀才漸漸轉改奉伊斯蘭。在十一世紀,他們將這種宗教帶入安那託利亞。 鄂圖曼帝國容許基督徒及猶太人(古蘭經所說的「有經人」)保持原有信仰,而不接納多神教,與沙裡亞法規一致。鄂圖曼帝國會向非穆斯林徵收吉茲亞稅。 在米利特-{制}-度下,非穆斯林人和穆斯林一樣都是帝國的臣民,但不受伊斯蘭信仰及法律約束或管制,例如東正教米利特受民法大全約束,民法大全早在拜占庭帝國時實施了九百年。作為帝國最大的非穆斯林族群,東正教米利特在政治及商業上能享有特權,但須繳納較穆斯林為高的稅項(非穆斯林須隨身攜帶已支付吉茲亞稅的收據,否則將被監禁。)"The Divinely-Protected, Well-Flourishing Doma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ttoman System in the Balkan Peninsula ", Sean Krummerich, Loyola University New Orleans, The Student Historical Journal, volume 30 (1998–99),。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後允許當地的基督徒留居,並執行他們原有的體制,如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1461年,穆罕默德二世設君士坦丁堡亞美尼亞牧首。在此前,拜占庭帝國視亞美尼亞教會為異端,禁止他們在君士坦丁堡城牆內興建教堂。1492年,摩爾人及塞法迪猶太人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驅逐出西班牙,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濟德二世派遣以凱末爾·雷斯為首的艦隊護送他們,並讓他們在鄂圖曼帝國定居。 鄂圖曼帝國與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教會的關係大致和平,縱使偶爾也會有一些針對希臘教會的壓迫性政策。教會的組織制度依舊不變,在緊密的監督下可獨自行事,除了1821年至1831年爆發的希臘獨立戰爭及十九世紀初鄂圖曼帝國君主立憲的崛起。其他的東正教教會,如保加利亞東正教教會,被解散並將其置於希臘教會的管轄,直到1870年阿布杜勒阿齊茲設立保加利亞主教,並恢復保加利亞教會的自治權。 鄂圖曼帝國的猶太人社群亦有設立米利特,歸哈克哈姆·巴斯(Haham Başı,猶太人教會領袖)或首席拉比所管;亞美尼亞教會社群則歸一名總主教所管,其他社群亦然。 == 文化 == thumb|塞利米耶清真寺是科查·米馬爾·希南的代表作,米馬爾·希南是塞利姆一世、蘇萊曼一世、塞利姆二世及穆拉德三世的首席建築師 鄂圖曼帝國採納地中海、黑海周邊地區的傳統、藝術及文化體系,並加入了新的元素。在鄂圖曼帝國之下,各種不同的文化得以傳承,故難以斷定一種具體的鄂圖曼文化,特別是在宗教中心及首都。宏觀來看,一種特殊的混合文化在奧斯曼的精英當中達致頂峰,這些奧斯曼精英包含無數的種族及宗教團體。奧斯曼帝國的多元文化及多元宗教政策反映在米利特製度裡。隨著帝國向西擴張,帝國吸收了一些征服地區的文化。不同文化種族之間的通婚亦有助於創造奧斯曼的種族文化特色。與土耳其民族文化比較,這些新文化對創造奧斯曼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鄂圖曼建築受到波斯、拜占庭及伊斯蘭阿拉伯式建築影響。鄂圖曼建築是前伊斯蘭時代薩珊建築的延續,例如方形建築上的圓穹是薩珊建築裡常見的型別,這成為了鄂圖曼建築的核心。在帝國崛起時,奧斯曼建築仍處於探索階段,帝國擴張時則是奧斯曼建築的古典時期。 在鬱金香時期,奧斯曼建築受到西歐高度裝潢的風格影響,如巴洛克、洛可可、及帝政風格。鄂圖曼建築的概念主要圍繞在清真寺,清真寺是社交及城市規劃裡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清真寺外,其他奧斯曼建築的例子有公共廚房、神學院、醫院、土耳其浴場及墓碑Frommer's Turkey,第408頁。 鄂圖曼古典建築的例子,除了伊斯坦堡及埃迪爾內,還可見於埃及、厄利垂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巴爾幹半島及匈牙利當地的清真寺、橋樑、水泉及學校。鄂圖曼裝飾藝術的發展受大眾影響,因為帝國種族繁多。宮廷技工對帝國產生了多元藝術性的影響,如以傳統拜占庭藝術混合中國藝術。 鄂圖曼土耳其語是土耳其語的變種,深受波斯語及阿拉伯語的影響。土耳其語、波斯語及阿拉伯語對奧斯曼人來說都是有影響力的語言,例如重視阿拉伯語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它是古蘭經的書寫語言。奧斯曼帝國官僚,特別是奧斯曼宮廷在後期以一種土耳其語溝通,同時採用阿拉伯語及波斯語的文法及字彙。即使基本的文法是土耳其語,使用阿拉伯語或波斯語字詞的鄂圖曼土耳其語對於並非精通阿拉伯語及波斯語來說都是不能理解的。奧斯曼土耳其語這兩種變體的極度差異令民眾的識字率偏低(十九世紀初的識字率是2-3%,十九世紀末是大約15%),普遍民眾須聘用寫手與政府溝通。各個種族在家庭和鄰居內說本族的語言(如猶太語、希臘語、亞美尼亞語等),在一些兩個或兩個以上族群聚居的村落,居民不時也會說對方的語言。在一些國際都市,人們通常會說家族語言,接受過教育的官員主要多說奧斯曼土耳其語或波斯語,但都能說阿拉伯語。在帝國淪亡前的兩個世紀,法語及英語開始成為流行語言,特別是在黎凡特地區的基督教社群,精英以學習法語、使用歐洲製品以示上流地位。鄂圖曼帝國統治時,土耳其語的使用穩步上升,但仍保留阿拉伯語及波斯語。後來,波斯語只作為文學語言,阿拉伯語則純粹用在宗教儀式上,當時出現了許多波斯語詩人。 鄂圖曼古典音樂是奧斯曼精英教育的重要部分,一些鄂圖曼帝國蘇丹是嫻熟的音樂家及作曲家,如塞利姆三世,他的作品直至現今都經常被演繹。奧斯曼古典音樂主要由拜占庭音樂、阿拉伯音樂及波斯音樂發展而來。在結構上,奧斯曼古典音樂透過一種稱為烏蘇爾的節奏體制及旋律體制木卡姆組織起來,烏蘇爾類似西方的韻律,木卡姆則酷似西方的調式。樂器方面以安那託利亞、中亞(巴古馬三絃琴、撒茲、肯門傑提琴)及中東樂器(烏德琴、彈不拉、卡龍琴、奈伊笛)為主,後來出現西方樂器(小提琴、鋼琴)。由於首都與其他地區的地理及文化差異,奧斯曼帝國出現兩種明顯不同的音樂風格:奧斯曼古典音樂及民間音樂。在地區上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民間音樂,當中孕育出著名的音樂風格的地區如巴爾幹-色雷斯民間音樂、東北民間音樂、愛琴海民間音樂、安那託利亞中部民間音樂及高加索民間音樂。一些具獨特風格的有新軍音樂、羅姆音樂、肚皮舞及土耳其民間音樂。 是指首府君士坦丁堡的菜式,各種文化匯聚的帝國創造了一種讓所有人都享受的菜式。皇宮御膳房的廚師測試不同的食材,創造了各式各樣的菜式,這種菜式透過賴買丹月活動、帕夏烹飪等方式流入民間,並流傳開去。現今,鄂圖曼菜可見於巴爾幹半島、安那託利亞及中東地區,這是「奧斯曼生活方式的遺產」。這種菜式基於地區變化並互相交流,但時又在首都居民的精煉下同化。 大量的傳統和文化被鄂圖曼吸納,並以新的形式展示出來,將它們融入鄂圖曼帝國不同地區的種族及宗教族群,產生了一種新穎及獨特的鄂圖曼文化特徵。 == 參見 == * 奧斯曼帝國蘇丹列表、奧斯曼帝國蘇丹世系圖 (簡版) * 聖斯特凡諾條約 * 1878年柏林會議 * 青年土耳其黨人 * 波斯尼亞危機 * 土耳其革命 *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 土耳其共和國 * 泛突厥主義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 * * * * * * * * * * * * * * == 延伸閱讀 == == 外部連結 == * 奧斯曼文字檔案專案–華盛頓大學 * 奧斯曼帝國:資源–密歇根大學 * 奧斯曼帝國資訊 * 土耳其的亞洲部分,1920年 Category:穆斯林王朝 Category:突厥王朝 Category:地跨歐亞非的帝國 Category:1299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22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即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於2000年(民國89年)3月18日舉行,為中華民國第2次正、副總統公民直選,將採用普通、直接、平等、無記名、單記、相對多數投票制度。共有5組候選人參選;選舉人數超過1,200萬,投票率截至目前仍為史上最高,達82.69%。最後由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副總統候選人呂秀蓮當選,達成中華民國行憲以來、也是中華民國政治史上第一次政黨輪替,終結中國國民黨在臺灣長達55年的執政。同時、本次選舉也產生中華民國首位女性副總統,是女性在臺灣政治上的一大發展。本次是第一次當選者得票數未過半的總統選舉,也是2024年之前的唯一一次。 1990年代的臺灣社會瀰漫尋求政治改革的氣氛,執政已逾半世紀的國民黨在重大選舉中受到民進黨的挑戰。第7~9任總統李登輝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規定「總統、副總統之任期為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原可繼續連任,但最終宣佈放棄。國民黨提名連戰參選,民進黨提名陳水扁參選,加上原任臺灣省省長的宋楚瑜脫黨參選,和與陳水扁不合的前民主進步黨主席許信良、及以批判國民黨著稱的作家李敖也跟著參選。國民黨敗選後李登輝辭去黨主席,隔年即遭國民黨開除黨籍。不久後部分李登輝支持者成立臺灣團結聯盟並奉其為精神領袖,政治立場趨向臺灣獨立,並與民進黨結盟;拿下第二高票的宋楚瑜則在支持者的期盼下創立親民黨,後與國民黨合作,組成國親聯盟並掌握立法院多數席位。國民黨在選後進行一連串的黨務改組、並和過去李登輝的政治本土化路線切割。臺灣亦在本屆選舉後,走向藍綠兩大政治勢力的競爭局面。 這次總統選舉是民進黨的首次勝利,陳水扁及呂秀蓮當選為正副總統,成為首位民進黨籍正副總統,而呂秀蓮成為中華民國首位女性副總統。國民黨在選前的分裂無疑對陳水扁的當選有很大的幫助。國民黨內宋楚瑜、連戰兩派人馬在選前未能整合成功,較高聲望的宋楚瑜最後宣佈退出國民黨獨立參選。這最終導致國民黨選民票源分散,宋楚瑜最後以30多萬票的差距落選,而連戰則慘敗。 在選票的結果上可看到,國民黨是一面倒慘敗。傳統的國民黨支持者全部倒向宋楚瑜,而臺灣本土的支持者也全部倒向陳水扁。正如部分學者分析的一樣,李登輝的兩個圖騰,外省的代表以及本省的代表分別被宋楚瑜與陳水扁搶走,連蕭競選總部主委王金平則表示是「棄連保宋」、「棄連保扁」兩邊棄保效應都發作的結果。 無論在馬英九執政的臺北市,還是傳統執政的花蓮縣、臺東縣等都一面倒倒向宋楚瑜。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的高雄縣,國民黨執政的嘉義縣、彰化縣則倒向陳水扁。而民進黨從國民黨手上搶得執政的桃園縣、新竹縣市、臺中縣市、以及南投縣倒向宋楚瑜。 宋楚瑜之所以以30萬票之差敗選,部分看法認為一來是他的外省人身份,二來是興票案使他失去了大量中間選票,加上李遠哲臨門一腳,使中間選票流向陳水扁處。三來是棄連保扁的耳語,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朱鎔基於大選前三天一席「不管是誰,只要搞臺獨,就沒有好下場」的說話,引起臺灣選民反彈。 而宋楚瑜在擔任省長時大量投入公共建設(被其它候選人譏為送錢(宋前)省長),因此在基礎建設落後的東部,山區及離島上及921大地震的受災區又獲得高得票率(花蓮縣獲58.8%,臺東縣52.8%;震災嚴重的南投縣達到46.9%;在臺中縣的受災區大里市(41.0%)太平市(44.1%)霧峰鄉(42.1%),宋楚瑜的得票率均高於臺中縣的平均得票率(38.1%)。) 部分人士則認為李登輝的本土老友們都現身支援陳水扁,使支援李登輝的本土票大量流向陳水扁,導致連戰失去與陳水扁相峙不下的機會,反變成連宋相爭、阿扁得利。然而以中選會資料顯示:在李登輝有影響力的故鄉三芝鄉,連蕭以48.44%得票率大幅領先陳呂配的24.53%,對比全國連戰23.10%落後陳呂39.30%,以及2004年三芝鄉陳水扁得到44.25%得票率(提升20%得票率,超過全國提升約10%得票率)來分析,2000年李登輝應有出力支援連戰。 == 政治背景 == 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於1996年首次總統直選成功連任後,動念再進行政治改革。在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中首次聯手締造三黨不過半局面的民進黨與新黨開始合流,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出面和新黨領袖趙少康喝「大和解咖啡」,達成在立法院及國民大會中聯手合作的共識。在立法院長選舉中民進黨與新黨搭檔競選立法院長,但是原先被看好的施明德由於內部跑票,以一票之差敗給國民黨的候選人,跑掉的這一票更是黨內新興政治明星、時任臺北市長陳水扁的子弟兵民進黨立委張晉城,造成施明德和陳水扁日後的不和。李登輝於是要新任副總統的連戰,繼續出任行政院院長,被民進黨等立委指責違憲。1996年總統選舉後,民進黨主席施明德以選舉失利引咎辭職,改由許信良再次出任民進黨主席。 李登輝其後召開國家發展會議。會議中,時任總統李登輝以凍結臺灣省政府選舉,虛級化臺灣省政府功能(又稱為「凍省」)來與民進黨交換行政院長不需要由立法院同意,只由總統任命即可。連戰雖然退下火線,但同時招來民選臺灣省長宋楚瑜的強烈反彈,為日後宋楚瑜脫黨參選種下遠因。1997年,國民大會透過第四次增修條文,正式落實國發會的決議,連戰專任副總統,改由立委蕭萬長出任行政院長,年底國民黨於縣市長選舉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慘敗,在多處縣市出現國民黨內鬨分散選票的情形下,團結的民進黨奪得了佔百分之七十以上人口的縣市的執政權。 199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以及立法委員選舉(簡稱三合一選舉),國民黨奪回臺北市執政權,但同時失去高雄市,在立法院則重新奪回簡單多數。民進黨和新黨的立法院席次均告萎縮。陳水扁陣營在臺北市長選舉中一度以「土狗、貴賓狗」和「新賣臺集團的棋子」批評香港出生的馬英九。陳水扁的失利和外省籍選民在國民黨和新黨候選人之間的主動棄保引發民進黨內部反思,黨內四大派系於選後進行電視實況轉播的中國政策辯論會。會後,民進黨為了邁向執政而採取較溫和的兩岸政策。 1999年,國民黨總統提名初選,連戰副總統獲得提名,而宋楚瑜決定脫黨參選。連任臺北市長失利的陳水扁獲民進黨提名,許信良脫黨參選。新黨提名作家李敖參選。 === 中國國民黨 === 自時任總統李登輝連任以後,國民黨中生代的接班競爭日漸激烈。由於連戰已當選副總統,理應卸下行政院長一職。但時任總統李登輝考量立法院的席次以及中生代搶位置的問題,決定由連戰續任行政院長,當然,傳有“極具代表性的中生代重量級人士”同意此說,有說是宋楚瑜。 副總統兼行政院長是戒嚴時代的事,原行政院長陳誠當選副總統後,行政院長由俞鴻鈞接任,但俞氏與監察院結怨,最後下臺,故由副總統陳誠兼任行政院長。後來由嚴家淦接任行政院長。陳誠病逝後,蔣中正提拔嚴家淦為副總統,嚴氏續以副總統兼行政院長,但同時蔣中正的兒子蔣經國被任命為行政院副院長。最後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直到此刻,並未再有副總統兼任行政院長。 連戰以副總統身份兼任行政院長,引來在野黨違憲的指責。在野黨在立法院拒絕連戰進行施政報告,把之拒於門外。後來司法院大法官會議作成《釋字第419號解釋》,指副總統兼任行政院長「與憲法本旨未盡相符」。 宋楚瑜自出任臺灣省長後,成功塑造出勤政愛民形象,聲望日漸提高,政壇逐漸傳出對「葉爾欽效應」的疑慮。而省政府與行政院的對峙亦日益嚴重。雖然副省長林豐正北上出任內政部長,省府亦有一些官員高升,但省府仍然繼續因為省政事務炮轟行政院。在李登輝連任總統的選舉中,宋楚瑜出了不少力,間接對李登輝構成威脅。 總統府放出訊息,表示有意把臺灣省政府虛級化,國民黨立委亦已顯示出動作。而臺灣省政府亦同時作出駁斥。時任總統李登輝宣佈在1996年12月舉辦國家發展會議,邀請民進黨一同協商。結果李登輝以凍省與虛省與民進黨交換立法院對行政院長的同意權。儘管國民黨與民進黨認為這是取材於法國的「改良式雙首長制」,但在民進黨執政以後,除了唐飛是國民黨,陳水扁任內所有行政院長是民進黨,朝野一直對立。 時任臺灣省長宋楚瑜在國發會有決議以後,宣佈辭職抗議。結果在李登輝挽留下,宣佈請辭待命。本來宋楚瑜與李登輝情同父子,如今反目成仇。無論李登輝以甚麼理由凍省,但在宋心中都是針對其本人的削權打壓之舉。就以1997年8月的國民黨中常委選舉來說,宋得到第一高票當選中常委。但黨報中央日報中,完全沒有宋楚瑜以第一高票當選的訊息,頭版只有“蕭萬長以數票之差得到第二名”。自此宋與李漸行漸遠。 蕭萬長於1997年國民黨全代會後接任行政院長。雖然連戰已經下臺,但接下來的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因凍省風波以及黨內內鬨而大敗。民進黨得到一些從未執政的縣市。 1998年,臺北、高雄市長及立法委員選舉,雖然新黨也派出形象牌的王建煊出選,但在馬英九的超人氣加上棄保效應使新黨票源迴流,擊敗尋求連任的陳水扁。而高雄市長由民進黨的謝長廷擊敗國民黨的吳敦義。 1999年,時任副總統連戰得到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想找前臺灣省長宋楚瑜為副手,可惜連戰太遲表態,總統府對宋又冷嘲熱諷,結果時任副總統連戰只好找時任行政院長蕭萬長為副手參選,而前臺灣省長宋楚瑜則脫黨參選。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連戰常被認為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官宦子弟,再加上其性格保守,在政治上拙於表現,所以當時連戰的形象並不好,甚有「阿斗」之譏。另一方面,前臺灣省長宋楚瑜則成功塑造了精明幹練、勤政愛民的好形象,民意支援度遠高於連戰。 === 民主進步黨 === 民進黨在1996年總統大選中,彭明敏及謝長廷的搭配對上李登輝慘敗,但同時在1996年國大代表選舉中得到可以否決修憲的席次,使國民黨不能一黨修憲。 民進黨慘敗後,黨主席施明德辭職負責,第五屆黨主席、前桃園縣長許信良當選第七屆黨主席。一直致力於參選總統的他,被時任總統李登輝深夜請到總統府協商修憲事宜,被黨內視為“主席夜奔敵營”。時任總統李登輝召開國家發展會議,以凍省來交換行政院長由總統委任,在目的達到後不再續灘。兩黨聯手進行第四次修憲,但被人稱為“一件西裝換四條內褲”。 1996年11月,國民黨籍的桃園縣縣長劉邦友被槍殺,1997年3月的桃園縣長補選,被視為年底縣市長選舉的前哨戰,結果由民進黨提名的立委呂秀蓮勝出。年底選舉,民進黨一舉攻下多席縣市長,使國民黨執政的基隆市及臺中縣、市等變綠。 1998年,北高市長及立委選舉,民進黨最高位階的民選首長,時任臺北市長陳水扁被國民黨籍候選人馬英九擊敗,未能連任,但高雄市長則由謝長廷以些微票數擊敗尋求連任的吳敦義而當選,高雄從此由民進黨執政至2018年。 1999年,許信良參與黨內總統初選,初時認為前臺北市長陳水扁被黨內公職參選相隨時間的限制(即民進黨所謂的「四年條款」)而未能參選,但因陳水扁具有高度民意,所以部份民進黨人士有意專為陳水扁修改四年條款。雖然陳水扁籲請民進黨同志勿為其一人量身訂做規定,也口頭表態支援許信良出馬,但檯面下的運作暗潮洶湧。最終民進黨仍透過修改四年條款,使陳水扁得以解套參選。黨內初選結果由陳水扁打敗許信良得到提名,在民進黨5月8日召開全國黨代表前一天,許信良發表〈同志們,我們在此分手〉宣言,宣告退黨參選。 == 政黨內部初選 == === 中國國民黨 === 國民黨並無舉行黨內初選,時任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堅持指定時任副總統兼國民黨副主席的連戰為總統參選人,前臺灣省長的宋楚瑜表示強烈不滿,最終公開宣佈退黨參選。 在副手方面,國民黨高層一致屬意由蕭萬長成為副總統候選人與連戰搭檔競選,兩人最終獲得國民黨提名。而國民黨也於1999年11月開除宋楚瑜黨籍。 === 民主進步黨 === === 新黨 === 新黨同樣也沒有辦理黨內初選,李敖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直接成為為新黨的總統參選人。在副手方面,李敖指定馮滬祥為搭檔。 === 其他被連署人 === 這次總統選舉,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告的被連署人共計六組,至民國89年(2000年)1月6日17時30分截止提出連署書,統計如下表(送審的被連署人都是向臺北市選舉委員會提出): 第十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公民連署結果 被連署人 被連署人 被連署人 連署書份數 連署書份數 連署書份數 透過與否 總統 副總統 政黨 提出連署人數 刪除連署人數 合格人數 透過與否 宋楚瑜 張昭雄 width=200 許信良 朱惠良 348,100 63,201 284,899 鄭邦鎮 黃玉炎 1 0 1 章強 梁熾誠 0 0 0 賴正義 李祖傑 0 0 0 邵建興 彭勝遙 0 0 0 == 選戰過程 == 以下為根據TVBS在1999年9月19日,10月3日,10月17日,10月24日,10月31日,11月7日(興票案前)舉行的六次民意調查之平均數值。 教育程度與總統候選人支援度(%) 全體 國中及以下 高中高職 大專及以上 連戰 20.2 23.7 21.3 16.0 陳水扁 23.2 18.2 22.0 28.5 宋楚瑜 34.8 19.7 40.5 42.5 未決定 21.0 38.0 15.5 10.8 教育程度與總統候選人支援度(%) 全體 20-29歲 30-39歲 40-49歲 50歲以上 連戰 20.2 13.0 16.7 24.0 27.7 陳水扁 23.2 33.2 22.5 20.5 16.8 宋楚瑜 34.8 42.2 44.3 35.0 18.0 未決定 21.0 10.5 15.2 21.2 36.8 宋楚瑜在中高學歷及50歲以下獲得壓倒性優勢,此外在他客家及原住民的主要地區更拿到最高票,而連戰則在國中及以下學歷和50歲以上取得優勢,陳水扁則處於中間。 根據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指出,年齡層分佈在五十歲以上的世代,學歷皆不高,他們最關心的事是縣市內的利益分配而派系同志們權力爭奪。而高學歷高收入人們,得到有關臺灣內外的政治經濟發展的資訊多,社會意識現代化,因而他們期待改革,因此反對國民黨卻肯定「中華民國體制」的人最終轉向支援宋楚瑜,而對「中華民國體制」產生疏離感的人則轉向支援陳水扁 。 本次選戰特殊的是連戰支援度長期底下,但看好度最高,而根據聯合報在2000年1月統計資料顯示,看好連戰勝出的選民認為國民黨資源龐大;看好陳水扁勝出的選民認為陳水扁清廉、反黑金;看好宋楚瑜的選民則認為宋過去政績好,且非常親民。 ===宋楚瑜領先=== 自1999年春起,宋楚瑜方面一直保持支援率的領先。雖然宋氏在省長任內亦有將地方派系當作自己支援基礎,但仍成功與李登輝及國民黨保持距離。宋氏雖然出身保守派,卻以改革為訴求。成功吸引了「期待結束國民黨的長期執政,卻又不放心讓民進黨執政」的選民。以族群論,支援宋楚瑜者除了外省人外,還有相當比例的客家人及原住民,以及一些閩南系本省人(尤其是住在都市地區的高學歷分子,以及國民黨的地方派系及中堅幹部),宋楚瑜帶出的聲勢,遠遠超過只以外省人為支援物件的新黨。這是宋楚瑜的優勢。 隨著1999年9月,宋楚瑜的聲勢仍未下滑,李登輝也開始急了。李登輝開始親上火線大力抨擊宋楚瑜。批評宋氏在擔任省長期間「只會拿省政府的錢來收攬民心」,是「提籃假燒金」。提籃假燒金 戒急用忍!重溫李前總統經典語錄 ,1分09秒起,youtube總統府秘書室主任蘇志誠也一再以情緒性字眼攻擊宋楚瑜。民眾的省籍情結也受到刺激,也使外省人對李登輝反感攀升。9月21日,臺灣發生大地震,災情極為慘重。選戰因此中斷了大約一個月,李登輝帶頭指揮救災及重建工作,再度讓世人感受他的重要性。但選戰重新開打後,宋楚瑜支援率仍居於領先地位。 另一在野陣營陳水扁擁有政治改革的決心及能力,獲得民眾普遍認同。但亦有人擔心如果讓陳氏當選總統,不管是國內政治還是兩岸關係都會發生巨變。因此陳水扁陣營以「新中間路線」為口號,並不擺出與中國勢不兩立的姿態,而是主打執政之後將推動黑金改革。但即使如此,支援率還是沒上的徵兆。 ===興票案=== 1999年12月9日,立委楊吉雄揭發「中興票券事件」(即興票案)攻擊宋楚瑜涉及金錢醜聞,而宋楚瑜對此解釋先後出現「長輩給的」、「託孤蔣家(蔣中正家族)後代」等說法,被認為前後不一,引起選民質疑,選情受到重大衝擊,唯該案在選後獲不起訴處分。 另一方面,民進黨提名的陳水扁原本支援度排名最後,以「清流共治」為訴求,在宋氏聲望下跌後開始支援度高昇。 根據中國時報在興票案後做的民調,宋楚瑜支援度下滑,但仍然位居第一。 興票案後總統候選人支援度(%) 陳水扁 連戰 宋楚瑜 支援度 21 19 23 ===中共的干涉與連戰陣營失策=== 2000年2月21日,距投票剩一個月的時候,中共釋出了《一個中國原則與臺灣問題》白皮書,文中強調不排除動用武力,同時強硬要求臺灣當局立刻與大陸展開以統一為前提的政治協議。在發表這篇白皮書的同時,中共方面也透過對臺政策負責人的發言,企圖幹預選舉,阻止陳水扁當選。陳陣營冷靜以對,並沒有出現過度反應。 在連戰陣營方面,出現1996年總統選舉脫離國民黨參選的陳履安,表態支援連戰。連戰也利用蔣經國故子的遺孀為自己拉抬聲勢,而且讓蔣經國時代的大老上臺發言,彷彿回到以前的時代。反而造成許多是因為李登輝才支援國民黨的本省人背離國民黨。陳水扁陣營趁機表示繼承李登輝理念的不是連戰,而是陳水扁,引誘支持者「棄連保扁」。 連陣營為了挽回劣勢,開始大打負面選戰。當時臺灣的無線電視臺有四臺,其中臺視、中視及華視都受國民黨影響,唯獨民視是親民進黨的電視臺。當時三臺的黃金時段廣告幾乎全由連戰陣營包下,形成連一般的商業電視臺也幾乎看不到的詭異狀態。三臺的新聞節目也只報導連戰的競選活動,關於其他候選人的報導可說是少之又少。在各大報紙上,連戰陣營也靠雄厚的資金實力,持續發布大量競選文宣。以2000年3月7日的《自由時報》為例:全版共十六個版面中,連戰陣營就刊登了兩則全版廣告及兩則半版廣告。投票日前兩個星期,幾乎都是這樣的狀態。而且這些廣告大部分是攻擊陳水扁及宋楚瑜的負面文宣。反而讓標榜「優質民主政治」的連戰喪失了民眾的信任。 2016年3月,有「國民黨大掌櫃」之稱的前國民黨投資事業管理委員會主委劉泰英,在接受《財訊》雙週刊專訪表示,連戰在2000年總統選舉時花了120億新臺幣。比李登輝在1996年選舉花不到20億還多。對此時任連陣營競選總部發言人的陳學聖於3月25日表示,120億元應該包含其他的捐款,但總數應該沒錯。 ===百萬人民站出來=== 2000年初,由於陳水扁在民調上不及連戰,民進黨於3月17日召開名為「百萬人民站出來」的大型造勢晚會。 ===李遠哲效應=== 在選舉最後關頭,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以「臺灣未來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之說公開支援陳水扁,並領銜時任奇美電子董事長許文龍、前臺灣高速鐵路公司董事長殷琪、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等多名重量級商業、學術、文化界人士組成「國政顧問團」為陳水扁背書,成為陳水扁當選的一大關鍵。 ===朱鎔基言論=== 在選舉前三天的3月1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中外記者會上發表「不管是誰,只要搞臺灣獨立,就沒有好下場」、「切莫一時衝動,以免後悔莫及」、「還有三天,世事難測,臺灣同胞你們要警惕啊!」的談話,朱鎔基總理發表警告臺獨的講話 ,youtube朱鎔基的言論經電視畫面播出,瞬間被傳播到臺灣內外。中川昌郎,〈〉,交流協會,2003年,頁535 朱鎔基此舉立刻引起中華民國陸委會主委蘇起表明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並批評中共沒有權力對總統大選指指點點。〈陸委會回應:我絕不接受中共武力威脅〉,《中國時報》,2000年3月17日,頭版同日美國國務卿阿布萊特在眾議院答覆問題時也表明無法接受中共對臺宣告,而正在日本訪問的美國國防部長威廉·科漢在厚木基地接受訪問時亦呼籲中共停止對臺恫嚇,並表明美國有義務對臺灣提供防禦性武器裝備。〈美無法接受中共威脅臺灣〉,《中國時報》,2000年3月17日,二版朱鎔基宣告亦引起美國《華盛頓郵報》在16日發表「朱鎔基是柯里昂」社論,將其比為電影《教父》中的黑手黨老大。由於朱鎔基言論被視為對臺灣選民威脅,引發部分選民反彈反而支援被視為偏向臺獨的陳水扁,成為影響選情的因素之一。 ===馬英九假民調=== 時任臺北市長馬英九在選前二天,違反《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47條,選舉前10日不得發布民意調查結果的規定,早晚各開一場記者會,說連戰的民調超過宋,說宋楚瑜已出局。 選前之夜又說連戰的民調超過宋十多個百分點,結果反倒是宋贏了連戰13.4%(1,739,419票),結果證明馬英九釋出的民調是假的。 == 開票特別節目 == === 電視臺 === * 華視:2000總統大選特別報導 * 公共電視:希望2000總統大選之夜 * ERA LIFE:決戰318〈選臺看選情 報喜也報憂〉,《民生報》2000/03/18 (該篇新聞中,記者將ERA LIFE誤植為「ERALIVE」) === 廣播電臺 === * 飛碟聯播網、News98、Touch廣播網:龍騰千禧‧全民當家〈開票最前線 電臺同步轉播〉,《民生報》2000/03/18 * ICRT:2000之夜 ==選舉結果== === 全國得票統計 === === 各縣市投票結果 === 縣市 選舉人數 宋楚瑜、張昭雄 宋楚瑜、張昭雄 連戰、蕭萬長 連戰、蕭萬長 李敖、馮滬祥 李敖、馮滬祥 許信良、朱惠良 許信良、朱惠良 陳水扁、呂秀蓮 陳水扁、呂秀蓮 無效票 投票率 前二名得票差 縣市 選舉人數 得票數 得票率 得票數 得票率 得票數 得票率 得票數 得票率 得票數 得票率 無效票 投票率 前二名得票差 臺北市 1,914,915 347,564 21.90% 1,876 0.12% 8,723 0.25% 597,465 37.64% 12,449 83.53% -34,073 臺北縣 2,437,456 451,707 22.37% 2,384 0.12% 10,641 0.53% 741,596 36.73% 22,711 83.77% -71,225 基隆市 275,256 48,545 21.52% 295 0.13% 1,116 0.49% 69,555 30.84% 1,958 82.65% -36,477 宜蘭縣 325,691 86,549 33.05% 51,082 19.51% 350 0.13% 736 0.28% 2,029 81.03% 36,608 桃園縣 1,134,413 208,881 22.15% 1,140 0.12% 20,581 2.18% 299,120 31.72% 11,628 84.16% -114,250 新竹縣 295,192 51,442 20.69% 309 0.12% 7,093 2.85% 61,533 24.25% 2,607 85.10% -66,698 新竹市 249,395 46,234 22.40% 292 0.14% 1,746 0.85% 69,760 33.97% 2,185 83.65% -18,652 苗栗縣 390,780 71,798 22.20% 399 0.12% 3,931 1.22% 86,707 26.81% 3,298 83.59% -73,826 臺中縣 992,527 206,832 24.74% 1,176 0.14% 4,304 0.51% 305,219 36.51% 9,344 85.17% -13,280 臺中市 636,533 111,391 21.19% 616 0.12% 2,463 0.47% 193,796 36.86% 5,000 83.38% -23,690 彰化縣 896,075 251,310 33.71% 191,685 25.71% 1,070 0.14% 2,811 0.38% 7,997 84.08% 47,261 南投縣 383,478 56,025 18.15% 395 0.13% 914 0.30% 106,440 34.49% 2,622 81.17% -38,423 雲林縣 538,140 114,188 27.70% 102,177 24.78% 975 0.24% 1,230 0.30% 3,298 77.23% 79,527 嘉義縣 410,702 85,890 26.98% 73,409 23.06% 561 0.18% 920 0.29% 3,006 78.23% 71,622 嘉義市 183,325 43,773 29.34% 34,670 23.24% 169 0.11% 448 0.30% 1,134 82.00% 26,351 臺南縣 789,844 136,217 21.10% 159,443 24.70% 1,164 0.18% 1,582 0.25% 5,531 82.44% 210,993 臺南市 508,517 114,299 27.53% 107,679 25.93% 580 0.14% 1,408 0.34% 3,282 82.30% 76,962 高雄市 1,042,117 259,023 29.78% 208,544 23.97% 877 0.10% 3,103 0.36% 8,103 84.25% 139,358 高雄縣 874,875 206,616 28.43% 174,021 23.95% 1,024 0.14% 2,478 0.34% 5,851 83.73% 135,937 屏東縣 647,524 131,371 25.48% 142,934 27.73% 692 0.13% 1,939 0.38% 4,008 80.23% 107,201 臺東縣 177,706 36,042 19.28% 194 0.10% 736 0.39% 40,044 21.24% 1,418 68.95% -35,811 花蓮縣 252,771 28,659 23.66% 136 0.11% 294 0.24% 28,102 23.20% 2,201 74.84% -69,918 澎湖縣 64,887 10,418 23.25% 64 0.14% 119 0.27% 16,487 36.79% 388 69.66% -1,236 金門縣 35,808 3,543 14.50% 37 0.15% 105 0.43% 759 3.11% 214 68.84% -19,232 連江縣 4,698 787 24.43% 7 0.22% 8 0.25% 58 1.80% 16 68.92% -2,304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 選舉結果地圖 === == 後續及影響 == === 國軍效忠問題 === 當時臺灣長期處於從來沒有換黨執政經驗、中華民國國軍長期處於黨國不分的情形。在民進黨陳水扁確定勝選後,國家將首次進行政黨輪替時,當時軍方心態還相當保守,甚至出現無法接受過去被政戰系統列為「三合一敵人」的物件來擔任總統,時任中華民國參謀總長湯曜明上將事前錄製好國軍效忠《中華民國憲法》,國軍堅持行政中立、軍隊國家化的談話影片,在總統大選開票確定後,透過電視向全國與國軍官兵表達國軍效忠《憲法》,不會因政黨輪替有所變動,穩定軍心。,1分05秒起。 當時許多國軍高階將領心態上還無法接受有臺獨意識的陳水扁,因此湯曜明在開票結果的隔天,在陽明山青邨召開國防部主官(管)會議,並說服該等將領應該服膺憲法,效忠新任的三軍統帥。 === 國民黨中央黨部周邊的暴力示威 === 李登輝自述,中央黨部在選前提報的民調結果都顯示連戰會贏,只是多少的問題。因此在選前一天,李登輝還告訴美國前駐華大使李潔明,「國民黨的連戰會贏六個百分點」。而有的估票系統提醒說那些樂觀的選情有假,李登輝還一度懷疑其忠誠。 選舉開票當晚,李登輝取消了前往國民黨中央黨部的行程,因為「口袋裡只準備了勝選謝詞,沒有落選感言」。而宋楚瑜、張昭雄支持者從19日凌晨即群聚國民黨中央黨部及中華民國總統官邸,要求李登輝下臺為選舉負責。凌晨一時,新黨臺北市議員鍾小平及臺北縣議員金介壽到達現場向民眾表達訴求。中午時,國民黨決定召開臨時中常會,國民黨及宋張支持者聞訊又開始聚集中央黨部,要求利用臨時中常會向李登輝總統抗議。 下午二時四十分,中央黨部前聚集二、三千名群眾圍住中央黨部南北兩側停車場出入口及大樓門口,當時國民黨中常委徐立德坐車抵達中央黨部,由於仁愛路側門車道口被群眾包圍無法進入,徐立德只得下車走向正門,準備由大門近中央黨部,經過群眾時遭群眾認出,十餘名群眾立刻追打,徐立德在大門柵欄跌倒,引起群眾對其拳打腳踢,最後在保一總隊保護下才得以進黨部。另一中常委王又曾抵達黨部後亦遭群眾追打,王又曾情急之下攀爬黨部旁仁信郵局圍牆欄杆躲近中央黨部。下午二時四十分至五十分,群眾情緒失控,看到「黑頭車」入黨部側門就打,有人擲花盆、有人持榔頭敲毀車窗檔風玻璃,七、八輛黑頭車遭殃。而立法院長王金平在抵達黨部也遭群眾發現並拉扯,王金平的領帶遭拉扯扯落,最後在警方保護下才搭上座車離開現場。而副主席連戰在總統府等候無法進入黨部。四時三十分,中央黨部再爆另一波激烈衝突,民眾抬來一箱箱雞蛋砸向中央黨部門口,並推擠大門前的電動鐵捲門,鎮暴警察以盾牌阻擋民眾的旗竿及汽笛瓦斯罐。 五時四十分,警方完成部屬,分別從仁愛路及信義路兩側部屬鎮暴車噴灑強力水柱,強制驅離群眾,將群眾趕至仁愛路及信義路分隔島上。群眾則對鎮暴警察丟擲石塊、木棍、瓦斯空罐,並將警方拒馬扛至車道形成路障阻止警察前進。警方見群眾情緒激動,下令部隊停止前進、停止噴水,雙方形成對峙。下午六時十五分,警方以優勢警力強制淨空中央黨部南北兩側出入口,在驅離過程中發生中山分局派出所主管-{於}-增祥被人打傷頭部,新黨臺北市議員李慶元鼻血直流。 晚上八時,一輛宋楚瑜宣傳車抵達現場。向群眾宣佈臺北市副市長歐晉德要到現場,而市長馬英九則在開記者會。群眾高喊「馬英九不來不夠誠意」,當歐晉德上宣傳車時,談話也幾次遭群眾打斷。晚上九點四十四分馬英九市長趕至現場,表達理解群眾對李登輝主席下臺的要求,群眾曾一度歡聲雷動。但在馬英九表示將反映給李登輝,勸李主席做這樣考慮時,遭臺下爆出「他沒資格考慮,馬上下臺」,一度打斷其談話。十點四十分,有民眾更因認為馬英九沒有明確表態,丟出一顆雞蛋正中馬英九下顎,該名民眾也立刻被打到倒地不起,由鎮暴警察將他救起送醫。隨後馬英九表達願意促成李登輝辭黨主席,於十時四十五分離開現場,去李總統官邸。 凌晨一時十分,立委謝啟大重返中央黨部現場,勸說群眾離去回家,部分群眾及一輛宣傳車離去,但仍有不少群眾圍著中央黨部並發表言論,與外圍警方對峙。 === 國民黨方面 === 選舉失利後,國民黨支持者在街上抗爭,連續數天,要求黨主席李登輝下臺,結果時任總統李登輝辭去國民黨主席,連戰出任代主席,連戰於同年年中的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簡稱:全代會)上真除黨主席,翌年更當選國民黨第一個黨員直選的黨主席。 國民黨成為在野黨後,要求清算前總統李登輝與尊崇前總統李登輝的大有人在,加上連戰和李登輝關係決裂,使得李登輝與國民黨漸行漸遠,國民黨最終與前總統李登輝決裂,部分李系人馬在國民黨內被清除,導致了國民黨的再次分裂,部分原李系人馬和曾被李登輝提拔的如吳伯雄、馬英九與吳敦義等與李登輝決裂,之後成為國民黨的新主流派。 國民黨在政黨輪替後仍是立法院第一大黨(此時仍為第4屆立法委員任期,直至2001年底改選),作為最大在野黨掌握對立法院的控制權。雖然國民黨黨員唐飛受邀組閣,但是國民黨對唐飛的支援還是一般,加上核四問題,唐飛終於去職。作為反對黨領袖的連戰被時任總統陳水扁邀請到總統府面談,時任總統陳水扁當面答應研究是否停建核四的問題,連戰離去總統府後,時任行政院院長張俊雄就宣佈停建核四。認為受到陳水扁侮辱的連戰,遇到宋楚瑜同時釋出善意,使國民黨與親民黨以及新黨,合組在野大聯盟,泛藍軍一說從此面世。由於泛藍佔立法院席次超過140席,甚至提出總統罷免案,民進黨政府在「朝小野大」的情況下從此舉步維艱。 2001年底立委選舉,由於親民黨分去不少泛藍票數加上藍軍高額提名,國民黨席次大幅滑落至68席。但仍多於親民黨的46席。相反同時舉行的地方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則重新奪回桃園縣、新竹縣市、臺中縣市、基隆市等傳統泛藍縣市,與民進黨一樣是9席,若加入親民黨、新黨和親藍的無黨籍席次,泛藍陣營可謂小勝。 === 民進黨方面 === 本次是民進黨自創黨以來,首次獲得中央執政權。自1994年陳水扁當選臺北市市長,1997年縣市長選舉民進黨一舉攻下12席縣市長以來,更進一步地邁向執政。 陳水扁邀請國民黨籍卸任國防部長唐飛組閣,由遊錫堃出任行政院副院長、張俊雄出任總統府秘書長。總統陳水扁與行政院長唐飛甫上任時民意滿意度一度高達八成。但是未幾,八掌溪事件爆發,遊錫堃立即辭職承擔政治責任,由張俊雄接手,但是等風頭一過,數月後遊錫堃又出任總統府秘書長。由於民進黨與在野國民黨陣營之間對停建核四之間的爭執越演越烈,兩邊不是人的唐飛乃以健康不佳為由請辭獲準,由副院長張俊雄接任。唐飛去職後,陳水扁一度因為停建核四風波而被在野國民黨企圖罷免。由於泛藍陣營佔國會多數,少數執政的張俊雄內閣這一年的施政可謂舉步維艱。 在2001年12月的立法委員選舉中,被國民黨除黨籍的李登輝帶領部分國民黨本土派人士組成臺聯,與民進黨進行合作(「泛綠」之稱自此始),奪得13席立委席次。民進黨則得到87席,首度成為國會第一大黨,但同時亦失去了6席在1997年奪下的中北部縣市長席位。泛綠陣營在225席的立法院中又得到趙永清和張花冠兩名無黨籍立委加盟,實力成長到102席。 在選舉時,時任總統陳水扁稱組國安聯盟,拉攏國民黨內本土派系,但由於國親緊密合作,國安聯盟變成空話。立法委員選舉後,張俊雄內閣下臺,由總統府秘書長遊錫堃繼任,遊錫堃內閣歷時3年。 黨主席林義雄宣佈不連任,由高雄市市長謝長廷一人同額參選,結果當選主席。扁代謝長廷宣佈謝與高雄市民有約,將參選年底的選舉競選連任。結果,民進黨黨內推「黨政同步」案,在執政時由總統兼任黨主席,結果連謝長廷也支援,陳水扁正式以總統身份兼任民進黨第十屆黨主席。 ===宋楚瑜團隊(親民黨)方面 === 宋楚瑜在總統大選的得票率,創下36.8%的記錄。在前立法院院長劉松藩的鼓勵下,宋楚瑜宣佈組成親民黨。以搭檔張昭雄為副主席,鍾榮吉在辭去政務委員和退出國民黨後就任親民黨秘書長。 親民黨以前臺灣省省長宋楚瑜在臺灣省政府的班底為基礎,加上退出國民黨的人士。親民黨在國會有一定數量的席次,但與國民黨不和。核四停建爭議爆發以後,宋楚瑜向連戰伸出友善之手,成功整合國親新三黨,結成在野大聯盟。 在立委選舉以及縣市長選舉,親民黨的取向也非常重要,在彰化、南投等縣市,國親分裂使民進黨得利,國民黨的候選人(前外交部部長胡志強)在臺中市等地因親民黨的支援而當選。立委選舉中,親民黨席次之大幅成長至46席;親民黨還在臺東、連江兩縣成功取得執政權。 部分意見認為,黨產資源原本就不如國民黨雄厚的親民黨在2001年縣市長選舉中接近全面性的禮讓國民黨,雖然幫助泛藍團結勝選,但也造成了親民黨更加缺乏地方執政資源的局面,無法培養自身的樁腳,導致它快速泡沫化。於2003年國親合作搭檔參選2004年總統選舉之後,親民黨的政治明星如謝國樑等人更是大量地迴流國民黨。 ==註解== ==參考文獻== Category:2000年3月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即中華民國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於2004年(民國93年)3月20日舉行,為中華民國第3次正、副總統公民直選,將採用普通、直接、平等、無記名、單記、相對多數投票制度。 選舉結果,尋求連任的時任總統陳水扁與時任副總統呂秀蓮以不到3萬票的微小差距險勝。兩組候選人得票率僅差0.23%,為歷年及世界總統選舉罕見,而且廢票高達33萬票,為上屆三倍之多,因此另一總統候選人連戰及泛藍支持者要求立即查封所有票箱以備驗票。後來連宋陣營提出當選無效之訴,結果最高法院判決敗訴定讞,陳水扁順利連任。 ==議題== ===經濟民生=== 2004年的大選,經濟問題和兩岸關係依然是重點議題。經濟問題上,在野的中國國民黨及親民黨兩黨指責民主進步黨政府無能,搞垮臺灣的經濟。在野黨進一步比較臺灣執政黨——民進黨執政前與執政後的經濟形勢,試圖證明民進黨任內的臺灣經濟在下滑,失業人數上昇,而大學畢業生求職困難等。而民進黨政府則稱,經濟問題是國際大環境(如IT泡沫等)所造成的,與其他一些地區如歐盟、新加坡、香港等比起來,臺灣的失業問題並不太嚴重,經濟表現也不算太糟。執政黨支持者認為在野黨仗著其在立法院較多的席次,進行長期「非理性」政治杯葛,造成政治爭端不斷,也必須負起責任。 ===兩岸關係=== 民進黨時而指責國親是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黨,甚至暗示兩黨有「賣臺」意圖。民進黨也批評國民黨是「外來政權」,長期打壓本土人士。國親聯盟則反過來批評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會為臺灣帶來災難。在兩岸直航的問題上,民進黨持保留態度,而國親則趨於贊同,認為有助經濟發展。10月中旬,時任總統陳水扁在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專訪時稱,國親接受中國的「暗助」。國親對此強烈否認,並控告時任總統陳水扁,不過因時任總統陳水扁享有司法豁免權而未獲受理。 在統獨的問題上,國親旗幟也並非十分鮮明,始終不願公開、明確地支援統一併以此為選舉的主要政見之一。不過連戰2003年10月在美國的一個智庫會議上發表講話時,再次表示國民黨的立場,即支援一中各表,並向在場的美國政策顧問們解釋了一中各表的含義。但國親不願意公開提一個中國或統一,有人認為主要是擔心時任總統陳水扁會抓住把柄,批評國親是「外來政權」甚至與中共勾結賣臺。國親始終堅持的只是維持現狀、緩和臺海局勢。但副手宋楚瑜所提出的「一中屋頂」主張,卻被認為有著更向一個中國立場靠攏的意味。 ===省籍與族群=== 統獨意識形態爭議因臺灣的省籍矛盾而更加複雜化。省籍問題是多次選舉中雙方都會面對的敏感問題。臺灣人口中,有約15%是1949年前後隨國民黨遷到臺灣的「外省人」,其餘人口絕大多數則為1949年前遷移來臺的中國大陸移民後裔(稱為「本省人」)以及屬於南島民族的臺灣原住民。民進黨多次指責國親是少數人的政黨,忽視多數人的權益,將臺灣大部分的福利分配不均,幾乎都落到戰後來臺外省人身上,同時也批評國民黨歧視本土族群。而國親反過來批評民進黨玩弄省籍問題,故意挑撥族群關係,是在搞民粹主義。 2月28日是臺灣二二八事件紀念日。民進黨以這次機會舉辦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群眾集會活動「二二八手護臺灣」,參與的150萬群眾從南到北手牽手,喊出「支援公投」、「反對飛彈」、「中國NO」、「臺灣YES」等口號。此外,國親也在高雄市舉行「心連心」紀念活動,也有數十萬群眾出席。對於雙方陣營在2月28日以族群和解為名舉行大型造勢活動,多個團體和個人表示反對。族群和解聯盟就批評,兩個陣營都假借族群融合製造族群仇恨,在2月28日之前多次倡議雙方放棄在228當天舉辦任何活動。 ===新憲法制訂=== 2003年9月末,時任總統陳水扁在民進黨黨慶上首次提出“新憲說”,稱要在2006年“催生臺灣的新憲法”,並在民進黨內邀集學者專家,成立「九人制憲小組」,由臺灣大學名譽教授李鴻禧擔任召集人,初步研究新憲法的架構,但卻刻意對新憲法的內容保持模糊。支援臺灣主權獨立的人士認為“新憲說”是與前總統李登輝提出的「2008年建國論」相呼應,而民進黨人士則否認新憲法將涉及更改國號或變更領土範圍等敏感議題,但雙方皆同意現在所施行的1947年在中國制定的這部憲法,已經與臺灣現狀脫節。“新憲說”被提出後成功地使民進黨獲得支援改革及臺灣認同代言人的形象,而國民黨也在10月10日“雙十節”時宣佈要在當選後修改憲法,完善憲政體制,但否認是由於受到時任總統陳水扁的新憲說的壓力,稱很早就有修改現行憲法的企圖。 2003年10月1日,時任副總統呂秀蓮召開記者會,以「由民主大憲章到催生新憲法」為題深入闡述。10月25日,民進黨發動20萬人大遊行,支援公投、制新憲法。在這次遊行中,副總統呂秀蓮首次提出要開創臺灣新時代,更改臺灣的國號,使之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民進黨在選舉中日漸傾向臺獨的言論,很多觀察家認為是為了兩點原因:一、鞏固臺獨與本土人士選票;二、激怒中華人民共和國,激起臺灣民眾的逆反心理,從而幫助提昇民進黨支援度。這在2000年時已有先例,當時在選舉前幾天,中國大陸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曾發表對臺強硬談話,令臺灣民眾反感。但這次北京當局始終保持沉默,很少對臺灣政局表示評論,美國則對總統陳水扁施加壓力,令該策略失效。時任總統陳水扁的言論也使華盛頓感到越來越擔心,美國CNN記者就報導布希政府目前需要中國大陸在各項議題上的支援,因此對臺獨無法容忍。 ===公民投票=== 公投議題也相當突出。2003年6月時任總統陳水扁提出,將兌現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時的承諾,在任內推動政策諮詢性公投,但將不涉及敏感的政治地位等公投。但是7月臺灣立法院召開臨時會議時,《公投法》並沒有獲得透過。不過時任總統陳水扁依然堅持公投,並說會以行政命令方式推動,在2004年總統選舉前舉行有關龍門核能發電廠(核四)的公民投票。國親陣營指責時任總統陳水扁試圖透過公投議題激怒北京當局,惡化兩岸關係、挑撥臺灣民意,從而操控選舉。國親兩黨首先是反對,後來態度改變,支援公投立法,但是時任總統陳水扁必須為後果負全部責任。儘管如此,7月的立法院臨時會議上由於兩個陣營無法在公投法細節上達成協定而未能立法。之後在野黨就宣佈反對在無法可依的情況下強行進行公投。 到12月,情勢發生轉變,泛藍宣佈不再阻擋《公投法》,使得該法順利透過,但是卻有諸多限制(剝奪行政部門提出公投的權利,但卻使立法機關變相擴權,進而有機會操縱「公投審議委員會」……等)。時任總統陳水扁稱將使用《公投法》第17條所賦予總統的權力舉行“防禦性公投”,後又在美國的壓力之下改口為“防衛性公投”,再到“和平公投”,但是依然面對美國方面的強大壓力。而在泛藍的操作下,民進黨在公投議題上已經沒有佔到優勢,反而失去了美國的信任。儘管如此,時任總統陳水扁還是在2004年1月公佈了兩個公投題目,並表明不受國際壓力影響,堅持彰顯臺灣人民反對中國軍事威脅的意志。 針對時任總統陳水扁的動作,國親表示反對,宣稱時任總統陳水扁的行為違法,因為他在國家主權沒有變更之虞的情況下就發動公投,而且兩個公投題目(是否支援要求中國大陸撤除對臺飛彈,和是否支援兩岸和談)本來就已經是臺灣人民的共識,沒有舉行公投的必要。雖然在野黨表示反對,卻不願意發動拒領公投票等行為來抵制,擔心這樣做會影響到目前對泛藍有利的選情,且泛藍陣營內部,對於公投的意見也不一致。 民進黨方面,則繼續宣傳公投的必要性。他們認為,中國以將近700枚導彈瞄準臺灣,隨時有可能意圖以強勢武力,威脅臺灣主權獨立的現狀,符合公投法第17條「國家主權有變更之虞」的意旨。且臺灣人民反對中國武力侵略的主流民意,必須透過公投,讓國際上能夠更明確地瞭解。行政院新聞局宣佈,願意就是否應該舉行公投一事與在野或民間人士舉行10場辯論會,但國親因選舉考慮表示不願意參加。不過到2月17日,公投辯論一事發生變化,政治評論家趙少康、前無黨籍立委陳文茜、作家李敖、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等5名民間“名嘴”宣佈願意與行政院就公投議題辯論。他們批評,公投雖然是人民的基本權力,但是這次民進黨發動的公投既不合法、又沒必要,在在野黨不敢應戰的情況下,他們要站出來發表不同的聲音。在辯論會中,反方的一個共同的主軸是,公投非法,人民無論投贊同或支援,實際都預設了這種他們所宣稱的違法行為,唯一的抵制方法應該是拒絕領票,讓公投無法達到50%投票率的門檻,而最終無效。 泛藍普遍對公投與總統選舉一起舉行感到不滿,認為是時任總統陳水扁因為自己選情告急,故意用這種方法來“綁票”。泛藍公開抵制公投,多名泛藍人士明確表示將不會領票,甚至有人說將會貼著“拒領公投票”的貼紙進投票站投票。選舉前估計,由於泛藍的不合作,公投有可能無法達到50%的有效門檻。 ===教育改革=== 還有一個頗具爭議性的問題是臺灣教育改革。臺灣教育改革1994年由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領導規劃,但是在正式實施後暴露出許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包括:學費升高、學生壓力不減反升、學生學習品質下降等。民進黨政府被指責應該為教改失敗負責,特別是在學費調漲方面。在野黨批評出生“三級貧戶”的時任總統陳水扁在當選後脫離了底層中低收入階層,學費負擔過重令許多學生無法進入大學。民進黨則反駁,教改是在國民黨政府時期就已經開始推動,因此國民黨才應負全部責任。事實上臺灣大學學費相對於國民所得仍是遠低於世界各國。 ===候選人家產議題=== 在公投議題炒作不順利後,民進黨又轉而展開另一波攻勢,指責連戰的家產取得不當。民進黨稱,連戰祖上是臺灣名門望族,但是家產在連家遷回中國時已變賣,連戰現在的財產是從其父親繼承而來。但是連戰父親與連戰自己都是中國國民黨公務員,怎麼可能在兩代之內積累財富新臺幣200億元;民進黨又在連戰矢口否認在國外擁有房產後,挖出連戰在美國有三棟房產。國民黨則先是否認連戰200億財富的說法,後又指責陳水扁當總統的3年內,股票市值增長140%,而同時期全臺灣人民股票市值平均減少20%;國民黨還稱,時任總統陳水扁的兒子在服兵役期間就可以開四門跑車,質疑陳水扁的財產來源。 ===黑金=== 黑金指的是執政黨利用行政優勢,從財團或個人取得非法或不當利益。在過去,“黑金”一詞始終與國民黨聯絡在一起,國民黨被認為是黑金政黨。而前總統李登輝則是“黑金之父” 。在2000年的總統選舉中,“終結黑金”一直是民進黨的重點選舉訴求之一。但是在這一次的選舉中,民進黨政府,甚至時任總統陳水扁本人的清廉作風遭到在野黨質疑,最主要的批評就是陳水扁當選前一直攻擊國民黨黑金,當選後卻立即與前總統李登輝結盟,兩人關係形同父子。此外,也有報導稱,一直被指責是地方黑道大佬的立委顏清標被時任總統陳水扁多次召見;還有報導則稱時任總統陳水扁會見南部一地下賭盤莊主,這些都對時任總統陳水扁的改革形象造成嚴重衝擊。但是許多親泛綠陣營的學者則主張,黑金問題其實是泛藍陣營(更準確一點說,應該是國民黨)過去長期執政時,為掌控地方勢力,特意扶植地方黑道或派系所造成的。指控前總統李登輝為“黑金教父”,對他並不公平;另一方面來說,在國民黨執政的威權時期(即兩蔣執政期),仍然保有「家天下」的觀念,意即黨國不分、而黨領導者自然可以站受黨(即國家)的資源,所以不存在黑金問題,因為本來就是國庫通黨庫、黨庫通家庫。又當時威權政府控制媒體,不許民眾質疑。才會有「連戰兩代公務員家產二百億仍為合理」的思想。泛綠稱稱前總統李登輝為「黑金教父」,只是當時李進行本土化路線時,受到當時既得利益者攻擊的緣故。時任總統陳水扁與前總統李登輝是為了維護臺灣主權獨立,和促進臺灣邁向正常國家的共同政治目標,才會進而結盟的。若進一步抽絲剝繭分析,可發現黑金問題在蔣中正以及蔣經國執政時期雖然存在,但是卻是在李登輝時期有了明顯的惡化。總之,稱李登輝為“黑金之父”是否妥當仍待歷史評論。 在選舉之前30多天,臺灣的企業界人士,因負債數百億臺幣遭到臺灣法院通緝的陳由豪在香港表示,曾經以政治獻金方式資助國、民兩黨。 3月1日,陳由豪又公開指控時任總統陳水扁,宣稱他曾經親自到時任總統陳水扁家中,送給第一夫人吳淑珍600萬現金。他還稱,時任總統陳水扁一共收受至少1400萬有記錄的政治獻金。但是諸多指控,都未能提出更為明確的證據。而臺灣的檢調機關也持續要求陳由豪回國說明,但陳由豪卻一直避不回應。由於陳由豪只透過媒體提出指控,因此也受到泛綠陣營普遍懷疑可能是泛藍陣營在背後操縱。 3月15日,陳由豪再度在美國召開記者會,稱他一共給民進黨2,030萬元政治獻金,還公佈了之前一直被廣泛揣測的那位隨陳由豪到時任總統陳水扁家的“大老”就是民進黨立法委員沈富雄。對此沈富雄在3天後出面說明承認有此事,但不排除他自己或吳淑珍記錯了,他還表示自己有相關的證據,但是一定要到法庭上才會公佈。對此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表示,既然沈富雄已經承認有此事,吳淑珍就應該履行自己的諾言,讓時任總統陳水扁退選,但是吳淑珍之後又表示自己不會記錯。整件事情已經演變成為時任總統陳水扁個人的誠信問題,即使政治獻金不算違法。 ===中國國民黨黨產爭議=== 國民黨黨產問題在每一次選舉時重複被民進黨提出,但因泛藍國會過半,法案無法成立,被稱為「吸票議題」。泛藍指控民進黨每每都在選舉前才開始炒作平日卻沒有太大行動,這點已經成為臺灣人民心中的問號,黨產議題是否只是民進黨炒作選舉的議題;國民黨認為因親泛綠陣營媒體的密集報導,多少遭到損害。許多臺灣民眾更對國民黨已經徹底洗心革面表示懷疑。泛綠表示國民黨在獨裁時代不當取得的資產,至今沒有歸還,且有透過所謂「信託化」的手段,藉以脫產的嫌疑。對於此一議題,除了泛綠陣營立法委員要求政府追討外,行政院也提出「不當取得黨產處理條例」。但在立法院遭到泛藍陣營立法委員聯手在-{程式}-委員會封殺,讓人民更為懷疑國民黨「還財於民」的誠意。泛綠也表示,追討黨產的動作一直在進行中,並非到了選舉才提出。 ==競選過程== ===民意調查=== 資料來源:TVBS民調中心,誤差在正負三個百分點左右。 從上面的圖表可以看出,連宋從最高時領先20個百分點逐漸下滑,直到宋楚瑜下跪後跌至低谷,只領先3個百分點,已經是在誤差範圍之內。但是之後隨著泛藍選戰開打,民調的支援度又開始回升。在選前兩個禮拜,根據各個不同媒體、智庫、和政治團體所發布的民調,雙方幾乎是不分上下。臺灣智庫所公佈的數字是陳呂40.4%、連宋39.5%(3月8日);民進黨的資料是陳呂37.6%、連宋36.1%(3月7日);國民黨的資料是陳呂29.8%、連宋34.8%(3月5日);世新大學的資料是陳呂27.3%、連宋27.1%(3月2日)2004總統大選民調結果一覽表(東森新聞報,2006年11月1日造訪)。選舉前一週國親召開記者會,稱根據內部民調顯示連宋可贏70萬票,而民進黨方面則稱陳呂可小贏16萬票。 港資的TVBS也首次在選舉當天舉行出口民調。出口民調在許多國家都被使用過,被證明是非常準確的一種民意調查。TVBS原本宣佈將在全臺300多個投票所取樣,在選舉當天的4點01分公佈結果,但是最後卻因投票時間延長而拖延到5點30分左右才公佈結果,而且是認為連宋以7個百分點獲勝。出口民調的失準一般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是技術原因導致民調失準,例如缺乏經驗、選舉機構規定不得近距離取樣、拒訪率高等。特別是拒訪率的問題,這次民調的拒訪率高達三成,這樣的拒訪率已經讓民調數字無意義;而且以以往的經驗,支援綠營的選民比較不願意公開選舉意向。但是也有人認為出口民調的結果正好證明選舉開票過程有問題。實際上,臺灣高度政治化的媒體生態,使得泛綠選民經常不對傳統上被其認定為支援對手陣營的媒體表示意見,諸如擁有2100全民開講節目的TVBS,以及過去作為國民黨侍從報系的聯合報,此類媒體所做的民意調查一直都有機構效應(House Effect)的問題,存在著與事實相當程度的偏差。歷次的選舉顯示,這些偏差約在數個至十幾個百分點不等。 ===被連署人=== 這次總統選舉,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告的被連署人共計二組,至民國93年(2004年)1月3日17時30分截止提出連署書,統計如下表: 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公民連署結果(依據公告順序) 被連署人 被連署人 被連署人 連署書份數 連署書份數 連署書份數 連署書份數 透過與否 總統 副總統 所屬政黨 提出連署人數 刪除連署人數 合格人數 收件機關 透過與否 吳松財 吳志宏 0 0 0 沒有提出連署書件 楊天錫 黃春申 294 7 287 彰化縣選舉委員會 連署時間 連署時間 連署時間  2003年11月20日至2004年1月3日  2003年11月20日至2004年1月3日  2003年11月20日至2004年1月3日  2003年11月20日至2004年1月3日  2003年11月20日至2004年1月3日 門檻 門檻 門檻  237,341  237,341  237,341  237,341  237,341 ===選舉策略=== ====泛綠==== 民進黨的選舉主軸很早已經定下,即以公投為選舉的主軸,此外民進黨也丟擲2006年制憲,卻故意模糊2006年新憲法的內容,在鞏固自己的基本盤的情況下,也同時拉攏一些支援改革的中間/淺綠選民。 民進黨對於泛藍指控經濟狀況問題,採用以下方法應對:1.由於2003年底、2004年的臺灣經濟已經恢復許多、並強調經濟情況不佳主因不是執政無能。2.公投及臺灣的政治地位問題以轉移焦點。3.強調過於冒進的三通及西進政策會造成產業外移、失業率上升,反而不利臺灣經濟。 另外泛綠也意識到必須團結、鞏固自己的基本選民,為此他們動員20萬人發動1025公投大遊行,再次展示自己在南部的實力。同時他們也透過“負面文宣”,批評對手的參選人,雖然有可能喪失一些中間選民的選票,卻有利於鞏固傳統的親泛綠選票。 民進黨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十分成功的,再加上時任總統陳水扁2003年10月過境美國出席多個公開場合,宣揚其在外交上的成就,使陳呂與連宋的民調差距從2003年3月最高時的15%左右已經縮小到3%的誤差範圍以內,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形容這次選舉將會是“割喉戰”,綠軍僅差40萬票。 選戰開始時,民進黨的主要策略就是攻擊2000年選舉時聲望較高的宋楚瑜,其中之一就是指責宋楚瑜是 “散財童子”,在擔任臺灣省主席期間利用經濟資源鞏固自己在地方的影響,“要5毛給1塊”,揮霍公款以突現自己的政績。宋楚瑜在擔任省主席期間以親民的形象獲得很高的民意支援,民進黨希望透過打壓宋楚瑜來打擊連宋的高支援度,也可分化藍營的團結。而諷刺的是,“散財童子”的“封號”正是 2000年總統選舉時國民黨批評宋楚瑜的主要宣傳手段,民進黨在2004年選舉中故意將2000年時連宋的矛盾暴露出來,希望能造成連宋是為利益結合的印象。對此親民黨表示現屆政府也同樣花費上百億元用於高速鐵路的建設,也是一種鞏固選票的行為,但不同的是民進黨政府用掉大筆資金,卻依然無法改善臺灣經濟。國親也將2000年選舉時的分裂歸罪於當時的國民黨主席李登輝。 ====泛藍==== 泛藍因連宋民調高,主打傳統選戰:即鞏固外省票,透過軍公教系統團結淺藍票,經由農漁會地方派系樁腳拉攏中間票,故不打議題選戰,且也沒有進行任何大規模的造勢活動。 但由於民進黨的聲勢高漲,令連宋的支援度從剛剛宣佈聯合時的超過50%一路下滑,甚至在一些民調中已經落後民進黨1%。 對此,很多人認為主要是由於泛藍沒有意識到選舉已經接近,而是依然認為自己遙遙領先,能夠依靠基本盤獲勝。有人警告,臺灣選民的基本結構已經從2000年時的60比40改為55比45。很多人建議,國親應該立即合併,以更有利於統一選舉步調。此外也有人提議將“中國國民黨”改名為“國民黨”或“臺灣國民黨”,以突現本土化成分。此外,有人也批評連戰所謂選舉是中華民國對臺灣共和國的說法,認為國親應該將選舉焦點帶到經濟方面,而不是在政治定位上與泛綠較量。 隨著民調的不斷下滑,國親也有一些選舉策略上的調整。11月8日泛藍在臺中舉行首場造勢晚會,試圖拉抬選舉氣氛,凝聚選票。11月底國親又在公投議題上重拳出擊,國親提出的公投版本大獲全勝,令民進黨的選舉策略受到重大影響。之後泛藍決定由王金平出任連宋競選總部主委,馬英九為總幹事。王金平在泛藍較弱的南部有很大影響力,而馬英九則是國民黨的政治明星,兩人在選舉中擔任要角,無疑幫連宋加分不少。 泛藍另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是“宋強連弱”。宋楚瑜一直一來就十分善於選舉造勢,而連戰卻一直被認為沒有領袖魅力。在這種情況下,泛藍的候選人時常給人造成“宋強連弱”的印象,使得一些國民黨的支持者擔心,如果連宋當選,宋楚瑜有可能掌控實權。對此宋楚瑜不得不減少發言次數,讓連戰擔當主角。到2003年12月時,大多數關於“宋強連弱”的擔憂已經消失。 連宋之間的另一個問題是連宋兩人在2000年總統大選期間互相攻擊(例如連戰曾經攻擊宋楚瑜不敢承認兩國論)、攻擊言論還算惡毒;兩個互相攻擊的人居然在2004年合作競選政府總統,此點也成為泛綠選民揶揄的主題之一。 在整場選舉中,泛藍始終沒有能夠主導選舉主軸,將焦點轉移到民生經濟議題上來。他們猛烈批評執政黨沒有執政能力,而突顯自己擁有專業的行政團隊,豐富的行政經驗,還拉來5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為他們的經濟政策背書。但是儘管如此,相較之下顯然泛綠提出的公投制憲等議題更為吸引人,而且媒體在經濟上對於泛綠的攻擊已經很有效果。不過一些專家則認為,媒體所沒有興趣的並不等於公眾就一定沒有興趣,事實上大多數人對於公投的兩個題目都不清楚,他們或許更關注跟自己生活週遭的事情。另外,泛藍的三通議題對於人民的吸引力也令人質疑,畢竟三通很可能加速產業外移、增加失業率,對於臺灣的農民、勞工及社會治安有負面影響。 泛藍當然也同泛綠使用負面文宣助選。長久以來,泛綠譴責臺灣媒體除民視及自由時報之外大多或明或暗的支援連宋配(三立電視臺是在大話新聞以後才被貼上泛綠標籤),並與泛藍合作助選連宋,泛綠屢次批評,認為泛藍「有媒體出政權」。 ===群眾動員=== 臺灣選舉的一個大特色就是動員群眾舉行“造勢”活動。許多人相信,大型“造勢”活動對於拉抬選情有很大幫助,這在大型造勢活動後的民調中也有反映。但是還有一些人則認為,“造勢”活動對於改變選民意願沒有任何幫助,而臺灣真正的“中間選民”人數很少,所以此類活動並沒有實際效果。不過兩邊陣營卻都認為,“造勢”雖然不會改變選民投票意向,但是有利於凝固自己的基本盤,並且鼓勵那些傾向自己,卻並不堅定或不願意投票的選民最終出來投票。 ====泛綠==== 泛綠陣營最大規模的一場“造勢”活動是2月28日所舉行的“二二八手護臺灣”活動,有意仿照1990年,波羅的海三小國為爭取脫離前蘇聯統治,達成主權獨立而組成的「人間之鏈」。當天下午2點28分,泛綠的支持者們手牽手,沿著臺一線道路,從臺灣北端的基隆市和平島,一直牽到臺灣南端的屏東縣佳冬鄉昌隆村(取其「和平昌隆」之意),形成一條300多公里的人龍,不少地區還出現了兩、三排的人龍。參與者各出花招突顯自己,彷彿一場嘉年華會。活動透過紀念二二八事件,終結悲情,賦予新意義。與支援公投,反對中國大陸以導彈瞄準臺灣,意圖武力侵略等訴求,凝結支援民進黨的力量。人們先面向臺灣這邊的方向,高喊「Say Yes to Taiwan」。再面向中國大陸的方向,高喊「Say No to China」。時任總統陳水扁、前總統李登輝等人在苗栗縣的主會場發表講話,再次重申反對飛彈、支援公投、維護臺灣主權獨立,並且鼓勵民眾投票支援時任總統陳水扁。主辦者宣稱共有220萬人參加活動,不過一般媒體估計參與人數在150~170萬之間。 228活動的成功不僅表現在參與的人數,更反應在此後的民意調查之中。原先綠營一直落後藍營7~5個百分點,但在228之後,綠營只差藍營3個百分點,一些民調甚至顯示綠營有超過藍營的現象。 ====泛藍==== 民進黨228活動的成功令國親不得不舉行另一場活動來抗衡。他們決定在3月13日同樣發動百萬支持者的造勢活動,原先的主題是“反黑金”,後又改為反扁「嗆聲」(閩南語,意為「耀武揚威」或「叫陣」)大遊行,主要是擔心綠營諷刺國民黨是“黑金反黑金”。這場活動在全臺十多個縣市同時舉行,支持者在3月13日當天下午3時20分喊出“換總統”的口號。當天,連宋王馬四人分別在臺北市、臺中市、高雄市和桃園縣四個主會場。3時20分在吹響號角後,現場群眾高喊“換總統”、“320,連宋贏”等口號。但是當天的第二個高潮則是在10多分鐘後,宋楚瑜夫婦在臺中率先跪下親吻臺灣土地,10分鐘後在臺北,連戰夫婦更以五體投地的方式親吻土地,顯示自己熱愛臺灣。泛藍的動員超出預期,他們宣稱有300萬人參加,雖然大多數媒體認為參加人數在90萬人左右。針對第一夫人吳淑珍事前諷刺活動只會是“小貓兩三隻”,泛藍還很有幽默感地鼓動支持者帶著自己的寵物貓參加活動。馬英九表示看到那麼多人的參與,讓很多泛藍人士“吃了定心丸”;王金平則表示“選局已定”。 ===電視辯論=== 在經過民進黨和國民黨多次的磋商之後,連戰、陳水扁終於達成協議,在2月14日、2月20日舉行兩場電視辯論會,這也是臺灣歷史上首次舉行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 但是2月14日首場辯論結束後,卻令很多政治評論家和普通選民感到失望。雙方在議題方面的辯論都避重就輕,兩人卻有多次針對對方的人身攻擊。但是總體而言,大多數人認為陳水扁表現較好,但是連戰的支援度依舊領先。 ===各界表態=== 在選舉進入白熱化的最後階段,臺灣各界的人士都紛紛公開自己的投票意向。中央研究院院長、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在3月18日正式宣佈,支援時任總統陳水扁。李遠哲在4年前的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中就已經挺扁,這次再度挺扁,而且與時任總統陳水扁一起召開記者會。他表示,民進黨雖然執政經驗不足,但是“有理想性,可塑性高”,因此繼續支援。但是臺灣評論普遍認為,李遠哲這次的挺扁效力遠不如四年前高,有些評論家甚至稱他已經“信用破產”。臺灣學術界很多人也批評李遠哲,再度破壞李遠哲本人上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時發表的「學術中立」原則。 臺灣商界的兩名重要人物,臺塑董事長王永慶和長榮董事長張榮發雖然沒有公開支援連宋,卻批評政府遲遲不開放三通。其中張榮發一直是時任總統陳水扁的長期支持者,但是時任總統陳水扁上臺後因三通問題兩人關係破裂。 臺商的回臺投票率是歷次選舉中最高的,非正式的統計,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公開場合都表態支援連宋。臺商投票主要是因為民進黨中有人指責臺商“不愛臺灣”,而且遲遲不開放三通。臺商會長估計,大約會有15萬臺商返臺投票,可以影響30~45萬張選票。很多臺商早在2004年1月就在大陸臺商中為所支援的候選人拉票,甚至傳出在大陸舉行競選造勢活動的訊息,後因國臺辦介入,才被取締。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大陸、香港的機場中就已經舉出中華民國國旗和連宋的競選旗幟,公開挺連。除此之外,居住在其他國家的臺灣僑民也紛紛返臺。一般認為,越多臺商和僑民返臺投票,對泛藍就越有利。 ==投票期間== ===投票日前夕=== 3月19日下午1點45分,正在臺南市市區掃街拜票的時任正副總統陳水扁、呂秀蓮遭到槍擊,時任副總統呂秀蓮膝蓋受傷,時任總統陳水扁腹部輕微擦傷。兩人後被送往奇美醫院治療,兩人均意識清醒,並無大礙,醫院外聚集大批民進黨支持者。 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在3點30分證實,陳呂兩人遭到槍擊,並表示已經找到子彈,但是沒有說明一共開了幾槍、找到幾個子彈,以及是否已經逮捕兇嫌。總統府也表示已經啟動國安機制,並表示不會推遲第二天的選舉投票。連戰也在得知訊息後表示“希望他們儘早康復”。 針對這次事件泛藍支持者懷疑,根據電視畫面所見推論,子彈在汽車擋風玻璃右側撞擊,留下一個彈孔,但是當時時任總統陳水扁站在汽車的右側,副總統呂秀蓮在左側,因此子彈應該是先打倒時任總統陳水扁,再擊中副總統呂秀蓮。 槍擊事件後被認為,有可能是選情緊張,因此進而引發兇手企圖槍殺,但當時選情在槍擊事件之前泛藍聲勢高漲,連宋當選在望,連宋支持者並沒有理由與動機槍殺一位即將卸任的總統,而是民進黨為了選舉而上演的“苦肉計”;如果真的是自導自演,應該不久後就會發現明顯證據(在眾目睽睽的情況下想要自導自演而不留下明顯證據幾乎不可能)。尚有人揣測,此為總統選舉地下賭盤負責人差遣殺手前往狙擊。而後的調查結果顯示,此事件應該是一名不滿時任總統陳水扁的政治狂熱者的個人行為,但是由於該嫌犯已經死亡,故調查結果只能說是最有可能的推測。 事件發生後,民進黨立即宣佈停止當天下午和晚上的一切競選活動。連宋陣營也立即停止競選活動,並由馬英九和連戰夫人連方瑀赴醫院探望時任總統陳水扁。晚間,陳文茜等人召開記者會,宣稱據其「奇美小護士」內線訊息,強烈質疑槍擊案的真實性,並懷疑奇美醫院詹啟賢涉嫌作假。 8月29日,李昌鈺博士發表眾所矚目的319槍擊調查報告,首先排除部份輿論所謂自導自演之可能,並指出從兩顆彈頭內找出別的工具痕跡,應該是從同一把槍所發射,李昌鈺也認為改造槍枝的是內行人。但由傷口及彈道顯示,兩槍發射間格時間不超過一秒。 TVBS曾在3月18日及19日晚間分別做了民意調查,在槍擊案前,連戰約領先10%。而槍擊案當晚的民調,連戰領先幅度掉到僅剩1%。且據TVBS調查,許多搖擺選民在槍擊案後轉而支援陳水扁,成為其當選的可能原因之一。 ===媒體灌票現象=== 臺灣電子媒體為製造『選務資料更新比別人快』的假象,於開票過程中,在中選會各次公佈正確數字之前,即自行猜測可能之票數加入刻正播出之開票過程,待取得官方確切數字後再行調整,因此雖然最後的總票數正確,開票中途之數字實為自行灌水而得,這種情形俗稱灌票。首次發生電子媒體灌票行為之確切時間不可考,然已行之有年。本次總統大選因選情激烈,各媒體之灌票行為空前嚴重。而選前之估算與選舉結果頗有差距,甚至有媒體之開票數字因灌票而超出合理範圍者。 3月20日當天下午時間4點20分左右,從電視臺開票的資料中可以發現很多臺已經超過100萬票,4點40分時有許多臺已超過400萬票,當時同一時間點上中選會的開票資料仍顯示0,在4點54分左右,中選會開出2號(連宋)為599票,1號(陳呂)為28票,而有部分電視臺早已超過500萬票。 以下整理出票數一度超過中選會最終資料的電視臺,計有:臺視:1號(陳呂)、2號(連宋);中視:2號;華視:1號、2號;民視:1號;GTV:1號、2號;年代:1號、2號;東森:1號、2號;中天:2號;TVBS:2號。 中天和TVBS在晚間6點45分的二組資料完全一樣(有互相抄襲的嫌疑)。 民視則是唯一的「1號一直領先2號」的電視臺。 另外,公共電視當時的中立性也受到質疑;因為公視當日開票時所使用的資料來源有兩個,其一為中選會,其二為連宋競選總部。 本次開票,報導的較為離譜的為年代及東森。年代灌爆的情形為1號有650多萬票(實際最終為647萬票),灌爆的時間持續了將近40分鐘。東森在6點前2號贏1號40多萬票接近50萬票(實際差距不到3萬票)。中天新聞下午4點43分的廣告時間中出現2號得票735萬(相當於2000年選舉連宋合計票數),可能是電腦程式作業問題。三立更是下午5點打出總得票數綠贏藍100多萬票,但隨即消失,之後恢復雙方各450萬票上下的得票數。但中選會其實從5點起才有數字,5點到6點之間中選會呈現的資料的確為連宋領先,6點鐘時不過是28萬票對27萬票,6點以後公佈的資料1號就一路領先到結束。 最後除了三立新聞臺和公共電視,其餘九家電視臺所開出的總票數,皆超過了最後中選會公佈的總票數。 灌票合理的解釋有可能是為了收視率、廣告收入,或是電視臺本身的意識型態。也有人認為是資訊不足,佈線不夠,對於實際開票數字不能掌握,或內部電腦程式作業有問題,以及廣告時間的延誤等。 臺灣媒體在經過此一事件後,信譽再度大幅下降。 ==選舉結果== === 全國得票統計 === 號次 當選 候選人 候選人 候選人 候選人 3月20日中選會公告 3月20日中選會公告 5月18日驗票結果 11月4日高等法院判決 11月4日高等法院判決 號次 當選 總統 副總統 政黨 政黨 票數 得票率 票數 票數 得票率 1 陳水扁 呂秀蓮 6,471,970 50.11% 6,446,900 6,461,177 50.10% 2 連戰 宋楚瑜 6,442,452 49.89% 6,423,906 6,435,614 49.90% 合格選舉人數 合格選舉人數 合格選舉人數 合格選舉人數 合格選舉人數 16,507,179 16,507,179 爭議票數:40,570 投票總人數 投票總人數 投票總人數 投票總人數 投票總人數 13,251,719 13,251,719 爭議票數:40,570 - - 投票率 投票率 投票率 投票率 投票率 80.28% 80.28% 爭議票數:40,570 - - 有效票 有效票 有效票 有效票 有效票 12,914,422 12,914,422 爭議票數:40,570 無效票 無效票 無效票 無效票 無效票 337,297 337,297 爭議票數:40,570 - - === 各縣市投票結果 === 縣市 選舉人數 陳水扁、呂秀蓮 陳水扁、呂秀蓮 連戰、宋楚瑜 連戰、宋楚瑜 無效票 投票率 前二名得票差 縣市 選舉人數 得票數 得票率 得票數 得票率 無效票 投票率 前二名得票差 臺北市 1,981,562 690,379 43.47% 30,789 81.71% -207,491 臺北縣 2,685,778 1,000,265 46.94% 52,948 81.31% -130,350 基隆市 290,439 90,276 40.56% 4,996 78.35% -42,013 宜蘭縣 337,886 108,361 42.29% 8,885 78.46% 39,487 桃園縣 1,273,026 448,770 44.68% 30,838 81.33% -106,918 新竹縣 323,148 92,576 35.93% 6,737 81.80% -72,451 新竹市 271,967 96,818 44.88% 5,143 81.22% -22,106 苗栗縣 407,634 123,427 39.24% 10,868 79.82% -67,632 臺中縣 1,070,877 410,082 48.21% 21,270 81.41% 30,397 臺中市 710,555 267,095 47.34% 10,566 80.89% -30,003 彰化縣 947,526 350,128 47.74% 26,288 80.18% 33,168 南投縣 396,464 146,415 48.75% 8,784 77.97% -7,498 雲林縣 552,795 159,906 39.68% 16,748 75.94% 83,223 嘉義縣 421,904 118,189 37.21% 11,554 78.03% 81,277 嘉義市 193,458 67,176 43.94% 2,905 80.53% 18,526 臺南縣 826,288 229,284 35.21% 19,313 81.15% 192,643 臺南市 547,903 183,786 42.23% 8,247 80.93% 67,611 高雄市 1,117,380 398,769 44.37% 15,012 81.81% 101,535 高雄縣 919,717 302,937 41.60% 21,903 81.56% 122,328 屏東縣 669,646 215,796 41.89% 13,383 78.92% 83,525 臺東縣 180,255 53,501 29.79% 4,523 66.45% -72,540 花蓮縣 259,334 40,203 34.48% 3,198 70.98% -36,179 澎湖縣 69,545 22,162 49.47% 1,213 66.16% -477 金門縣 45,353 1,701 6.45% 1,069 64.39% -24,732 連江縣 6,739 248 5.76% 117 65.66% -3,812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 選舉結果地圖 === ==選舉後== ===公正性=== 對於臺灣選舉的公正性一直有很多懷疑,在這一次的選舉中,藍綠雙方都指責對方非法操控選舉。首先是藍軍稱,發現由民進黨執政的臺北縣(今新北市)近日銷毀56袋印錯的選票,而臺北縣根本就不需要那麼多選票,置疑當局故意多印選票,然後發給民進黨支持者,以增加時任總統陳水扁的選票。民進黨則稱只印錯600多張選票,其餘是裁剪選票後遺留下來的紙張。但是泛藍仍然表示擔心,稱會在各投票站部署人員,現場監看投票過程。 另一方面,民進黨也在3月18日指責,泛藍在綠軍領先的南臺灣展開扣押身份證的行動,他們收購一些選民的身份證,在3月20日選舉結束後才歸還,以降低泛綠票倉的投票率,依此達到做票的效果。對此,藍營表示自己從未採取這類行動,是地方人士自發行為,而且根本沒有捲入金錢交易。 ===泛藍陣營的反應=== 在選舉結果揭曉,時任總統陳水扁以不到3萬票的優勢獲勝後,連戰在泛藍支援群眾前表示,這場選舉“疑雲重重!”十分不公義,稱要提出選舉無效之訴,並要求中選會查封所有票箱,進行驗票。臺北市高等法院在3月21日早晨7點做出裁決,要求立即查封所有票箱。 在選舉結果揭曉後,大批泛藍支持者聚集在連宋競選總部前,不願散去,要求重點選票。在連宋離開後,群眾持續聚集通宵,在高雄和臺中也有群眾聚集,抗議選舉結果,甚至爆發警民衝突。在臺中,泛藍群眾聚集在臺中地檢署前,要求立即查封票箱,臺中市市長、國民黨中常委胡志強在凌晨3點30分到達現場靜坐抗議。親民黨立委邱毅率眾包圍衝撞高雄地方法院,後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2個月,2007年「中華民國九十六年罪犯減刑條例」公佈施行,減刑為有期徒刑7個月。【總統大選】國民黨支持者臺中、高雄、臺南暴動,邱毅衝撞法院 .2004-04-10 在臺北,新黨主席-{鬱慕明}-、國親多位立法委員也來到連宋競選總部,支援連宋關於要求驗票的要求。凌晨4時,連宋律師團將25份已經簽字的訴狀分別遞往全臺25個縣市的高等法院,同時有群眾在總統府前聚集。3月21日上午10時,國民黨立法委員章孝嚴來到總統府,聲稱美國政府已經延後向時任總統陳水扁發賀電,表明美方面也置疑結果。臺北市長馬英九、時任行政院長遊錫堃則先後來到現場,要求群眾保持理性,主動離開,但是沒有效果。 泛藍支持者宣稱,他們在重新驗票之前將一直在總統府廣場靜坐,即使22日工作日時人數也沒有大批散去。 部分泛藍支持者的抗議行為引起部分輿論,特別是臺灣南部民進黨、泛綠支持者們的不滿。 3月24日,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加入到抗議行列中,並以絕食表達不滿。 3月27日,藍軍在總統府前組織大規模的遊行示威。大量的國親支持者聚集在凱達格蘭大道,抗議選舉不公,並要求重新點票。根據一些報紙進行的調查顯示,59%的民眾反對抗爭,而66%的民眾贊成驗票。與此同時,數百名在紐約的泛藍支持者也舉行「紐約華人愛臺灣」的集會,表示聲援「327大遊行」。此外在華盛頓等地也舉行類似的遊行活動。 3月27日當晚9點,時任總統陳水扁親自主持國際記者會,對示威事件發表強硬談話,稱總統府廣場必須在3月29日之前完全淨空,稱自己不是“軟腳蝦”。不過他也表示願意立即與連宋會面。 在327遊行結束後,大多數支持者便離開廣場,只剩下上千名民眾繼續抗爭,這些人在凌晨也陸續離開,到3月28日清晨只剩下零星的數百人。3月28日清晨5點一刻,警方開始勸諭在凱達格蘭大道上剩餘的抗爭民眾離去,在此期間,警方與民眾發生零星衝突。在早上7點左右,清場工作已基本完成。而部分民眾則轉移到中正紀念堂繼續靜坐抗爭。從3月29日開始,陳文茜也每晚在中正紀念堂現場主持政論節目“文茜小妹大”,使得每天晚上參加靜坐的群眾人數又有增加。 4月2日,臺灣高等法院首次就國親提出的選舉無效之訴開庭審理,有一名主審法官和兩名陪審法官負責,原定應在當天就可做出是否驗票的判決,但是因正反雙方無法就如何驗票以及驗票費用問題達成協議,法庭決定兩方應先溝通,延期判決。泛藍後做出讓步,表示同意全面驗票,而放棄之前所堅持的只驗陳水扁的票,但是有關費用問題卻依然存在分歧。 4月2日,由絕食抗爭召集人臺大學生陳政峰與靜坐學生副總召陳信儒等來自臺大等七名「大學生」開始絕食抗議選舉不公,要求真相,自詡為野百合學運的翻版。最後一共有30餘名的學生採取絕食行動至5月20日的方式表達抗議。宋楚瑜的夫人陳萬水與1989年天安門六四事件中曾同樣參與絕食的政治評論員吾爾開希皆曾到場慰問。這些學生自稱無黨派色彩,但其他大學生在網路上激烈辯駁,並揶揄他們的接力絕食衹是為了吸引媒體的目光,並沒有抗議的誠心。後來並發現其中帶頭學生有泛藍政黨黨工、青年會身份,相關合照也被公佈在臺灣數個規模較大的BBS網路站臺。 4月3日,國親再度在中正紀念堂舉辦5萬人的大型遊行抗議活動,批評選舉不公正。由於國親的合法集會時間到4月4日即將結束,而且之後所有的遊行集會申請全部被駁回,大部分泛藍支持者在遊行活動後響應連戰號召,結束街頭抗爭,但是還是有數百人來到總統府前廣場抗議,他們高唱中華民國國歌,要求驗票,在警方舉牌警告集會非法後,依然不願意離去,在4月4日凌晨爆發新一輪的警民衝突。 4月4日,在中正紀念堂前靜坐的8名學生被警政署人員強行驅離,遭到泛藍人士的強烈抗議,他們稱學生們只是靜坐表達意願,並沒有妨害公共治安,警方沒有權力使用強制驅逐的方式。學生們在次日再度回到中正紀念堂繼續絕食靜坐。臺北市長馬英九隨後也到現場向學生致意,並稱他也反對警政署強制驅逐的做法,事前只是同意警方以柔性勸導的方式規勸學生停止絕食。 4月7日,民進黨立法委員羅文嘉到達絕食現場,轉達時任總統陳水扁的決定:將在4月12日接見學生。但是學生們認為時任總統陳水扁誠意不夠,因為此前已經表明希望時任總統陳水扁在4月9日之前到絕食現場探望學生。他們決定將不會與時任總統陳水扁會面,並在4月9日結束第一輪絕食活動,將發動第二輪的運動,他們自稱為「四月學運」。但此時他們的中立性已受到其他大學生在網路上的質疑,不久後即草草收場。 到4月3日的遊行後,國民黨內部出現不同的聲音。國民黨本土派成員認為應該結束抗爭活動,準備年底的立法院改選。但是親民黨和國民黨保守派則認為應該繼續抗爭。最終的決定是在4月10日舉行最後一場20萬人的遊行後不再舉行遊行活動,但是會繼續透過司法途徑來解決選舉爭議。他們同時也決定要發動連署發動公民投票,以成立三一九槍擊案獨立調查委員會,他們希望這個委員會能夠由立法院的朝野立委、監察院以及檢調單位三方組成,以確保調查的公正公開。不過這個提案在立法院已經遭到臺聯立委攔阻,只能透過公民連署然後舉行公投的形式實現。 ====公投拚真相集會==== 4月10日,泛藍再度發動「公投拚真相」集會,群眾前往凱達格蘭大道抗議,據警方估計至少有十二萬人參加。 下午6點04分,當集會活動結束、國親主席連戰、宋楚瑜立即離開會場;政治人物離去,但大部分群眾仍不離去,開始鼓譟。 下午6點20分,民眾合力將四層樓高的看板暨燈光鷹架被推倒,橫躺在拒馬上面。2004年4月10日中視新聞 陳水扁319槍擊案後的搖滾暴動 .2004-04-10 晚上6點35分,七、八位民眾爬上橫躺的鷹架,向警方挑釁,有兩名男子和一名婦女爬過鷹架,闖入禁制區,立刻被警方逮捕。 晚上7點08分,一名年約五十歲、爬上橫倒的鷹架上,向警方搖屁股挑釁的男子被逮捕,隨後部分群眾聚集介壽派出所前要求放人。 晚上7點13分,鎮暴噴水車展開第一波噴水驅離,群眾卻愈聚愈多,場面失控。 晚上7點15分,公園路介壽派出所被民眾攻擊,變電箱遭破壞。 晚上7點33分,介壽派出所內全面斷電,頂樓的指揮監控系統也因此失效,指揮官改以無線電部署警力;民眾持續以石塊棍棒攻擊派出所。 晚上7點38分,派出所前方空地突然冒出汽油味,警方發現有人趁亂以水瓶裝汽油向所內丟擲,警方立即噴滅火器以防意外,汽油未引燃,多數民眾聞到汽油味紛紛走避。 晚上7點50分,仍有汽油彈扔進派出所,警方一度想衝出抓人,但滋事民眾趁鐵門未開即逃離,警方只得作罷。 晚上8點10分,鎮暴部隊在公園路北側集結,推進至凱達格蘭大道前斑馬線,順利「收復」介壽派出所。 晚上9點45分,集會時間即將屆滿,親民黨立委李慶華等人進入介壽路派出所協調,部分泛藍支持者陸續推倒另三座巨大鷹架,合力扛起鷹架當作「撞城木」衝撞警察與拒馬,並向警察丟擲瓶罐等雜物,警方再度動員逮捕滋事民眾,雙方再度爆發衝突。 晚上10點10分,警方見集會遊行時間已過,開始對群眾喊話柔性勸導,但群眾情緒沸騰,企圖衝撞封鎖線,也推倒拒馬或架起木板,阻擋警方,另有群眾站上鷹架與警方對峙。 晚上10點15分,部分群眾將矛頭指向媒體,年代新聞臺的攝影記者黃星皓正在拍攝現場時,不知何故,被近十名戴口罩、手持鐵條的青少年鎖定,恐嚇黃星皓「不要播了!」;有人持國旗旗杆毆打黃星皓,黃星皓反抗,但引來更多群眾攻擊,一位導播同事與一位工程人員欲助他脫困,也遭毆打;群眾同時毆打東森電視臺攝影記者魯品農。【總統大選】國民黨支持者拿國旗打年代新聞記者的頭並圍毆 .2004-04-10 晚上10點20分,臺北市市長馬英九下令驅散群眾。 晚上10點30分,警方展開驅離,一名群眾手持長木棍攻擊,零星衝突不斷,警方持續推進,並逮捕滋事民眾。約有20多名群眾不滿被驅離,又試圖推倒大型鷹架阻隔警方。 晚上10點38分,一位不知名男子從臺北賓館內丟擲汽油彈攻擊警方,引發火勢;警方大動員迅速推進,強制驅離群眾。【總統大選】國民黨支持者向鎮暴警察投擲汽油彈,火燒警察 .2004-04-10 晚上10點45分,優勢鎮暴警力將群眾往景福門推進,淨空凱達格蘭大道。 晚上11點05分,攝影風網站站長劉家任,因拍到群眾攻擊警方的畫面,群眾要求交出底片並出示身分證件,劉家任不從,被五、六名群眾圍毆,隨後劉出示名片,並表示他冒著生命危險採訪新聞被打,警方卻沒處理。 凌晨0點35分,鎮暴部隊將群眾驅趕到國民黨中央黨部前,群眾人數已逐漸減少。 凌晨1點30分,宋楚瑜探視靜坐的親民黨立委勸他們回去,宋與該黨立委於二時許離去。國民黨秘書長林豐正,也於抵達臺大醫院探問國、親立委,並對有人在此次集會因遭驅離而受傷表示遺憾。 ==爭議及影響== ===選舉結果質疑=== 泛藍陣營於3月20日開票當晚對投票結果不滿,拒絕認輸,稱時任總統陳水扁有舞弊嫌疑,主要爭議的疑點包括: *三一九槍擊事件對選情的影響:國親支持者認為,在3月19日之前的所有民調(無論是選前10天之前所公佈的還是在選前10天所做的內部民調)都顯示,連宋領先對手6~7個百分點,但是在3月19日槍擊事件之後只領先1個百分點,認為槍擊事件疑點重重,可能是綠軍自導自演,但是民進黨否認,稱警方已經將事件定性為純粹的刑事案件。 *民調與選舉結果的差異;泛藍指控,選前的許多民調及選舉當天的出口民調都顯示,連宋陣營的支援率高於扁呂。但是泛綠則反駁臺灣的民調本來就容易高估泛藍支援率,原因在於民調機構本身的顏色、而專業性也有問題、不要誠實回答民調早就是一些泛綠支持者的共識。 *作票傳言:傳聞有旅居海外僑民在臺灣的親人接到自稱是臺南扶輪社的電話,調查親屬是否會回臺投票。泛藍也盛傳民進黨在南部有些地區有作票行為,許多不具投票資格的人,竟然在選舉名冊上。 *點票過程和廢票:泛藍支持者認為是民進黨在點票過程中做了手腳,但是民進黨表示對方始終沒有證據;另一方面,最後公佈的廢票高達33萬張,佔總投票數的2.5%,是上次選舉的幾乎3倍,但是民進黨表示主要是廢票認定標準加嚴,而此作法也對泛綠不利;加上選舉前鄭村棋發動“百萬廢票運動”,因此廢票有增加並不奇怪。 *軍隊投票:由於三一九事件,藍軍質疑有至少20萬軍人因而無法投票,而軍隊一向是偏泛藍的。中華民國國防部否認該項指控,指當天因戰備狀態而無法投票之軍人僅約三萬多人。不過這仍然可能對這場差距極微的選舉造成影響。 *廢票認定:泛藍指責一些地區對廢票認定的標準不一,使得很多原本是投向泛藍的票都被認定廢票,不過民進黨也回應稱沒有發現認定標準不一的情況,而且提高廢票標準(蓋在圈選欄外即屬無效票)是泛藍自己在立法院提出並修法的。 3月21日清晨六時許,臺灣高等法院在泛藍陣營的要求之下裁定查封全國票匭。連戰、宋楚瑜於2004年5月10日提出總統大選陳、呂當選無效及選舉無效之訴;當選無效之訴主要是質疑陳呂以不法方式勝選,選舉無效之訴主要是質疑選務機關辦理大選不公;臺灣經歷了民主化以來第一次的全國性驗票。管轄當選無效之訴的臺灣高等法院經近半年的審理,於11月4日宣判連、宋敗訴。一判決指出,全面驗票後,陳呂與連宋票數贏輸差距,雖有變化,但陳呂仍贏2萬5,563票,不影響當選之結果。12月30日,臺灣高等法院駁回國親提出的選舉無效之訴。選舉無效的四大爭議點為:公投綁大選、319槍擊事件、妨害投票秘密和選務工作違法,判決認為中選會點票有瑕疵但不違法也不足以影響結果,總統大選和公投,依法可以同日舉行,而319槍擊事件、啟動國安機制等不是總統副總統選罷法中規定必須停止選舉的要件,因此中選會並無違反中立公正,所以判國親敗訴。 2005年6月17日,最高法院判決連宋陣營所提之陳、呂當選無效之訴敗訴,當選無效之訴宣告定讞。 2005年9月16日,最高法院判決連宋陣營所提之陳、呂選舉無效之訴敗訴,選舉無效之訴宣告定讞。 ===政治影響及效應=== ====綠營方面==== 時任總統陳水扁在當選連任之後,提拔黨內的明星及為黨內派系進行權力分配,首先行政院院長遊錫堃大幅改組內閣,行政院秘書長由葉國興出任。文建會主委則由陳其南接任。陳水扁也將任期過半的縣市長提拔,例如內政部長餘政憲以319槍擊事件下臺負責,由屏東縣縣長蘇嘉全接任。外交部長簡又新則以「為美國在臺協會主席夏馨因賀電事件下臺負責」為由請辭,由民進黨臺南縣立委陳唐山接任。時任客委會主委的葉菊蘭升任為行政院副院長,立委羅文嘉則任客委會主委。陳其邁則接任行政院發言人。林佳龍則出任新聞局長。另外,四大天王之一的臺北縣縣長蘇貞昌被升為總統府秘書長。而高雄市市長謝長廷任期未過半,但他的子弟兵卓榮泰則升任總統府副秘書長。 在選後,綠軍士氣及支援度高漲,民調及輿論風向顯示臺灣當時應有明顯過半民眾認為藍軍以「非常不理性」的態度來對待民進黨政府、並製造謠言汙衊泛綠;故綠軍期待在年底的立法委員選舉中,以民意支援而連任的執政者身份,來奪得「國會過半」的目標。於是綠營方面有信心選票會大幅上揚,故在一些在是次選舉大有斬獲的地方高額提名,種下立委議席未能過半的遠因。而後立委選舉結果顯示,泛綠得票率的成長未如預期,造成泛綠當選席次比得票率少的結果。 ====藍營方面==== 國親合作選舉總統,其實有不少隱憂,因為國民黨內的本土勢力,向來與親民黨及宋楚瑜不和。而且國民黨高層也經常憂心,宋楚瑜一旦當選副總統將會對政府起主導作用,而非只當無實權的副總統。此外國民黨亦擔心以王金平為首的本土勢力會和宋楚瑜合作控制國民黨主流,如同李登輝時期一樣。而且,國親合作是因為2000年總統大選時,國親的票數超越時任總統陳水扁很多,所以他們期望合作贏回政權,以達到「1加1大於2」的效果,內部不團結是國親敗選的主要原因之一。 藍營方面認為,雖然他們對時任總統陳水扁的弊案窮追猛打,但是最後敗給了「兩顆子彈」,如果當時陳水扁沒有中槍,就會落選,所以他們堅持319槍擊案是綠營操作的,於是他們提出當選無效之訴。他們這樣做有兩個目的,一來令自己不致於樹倒猢猻散,二來可以綁住國民黨的本土派,使他們不容易出走。年底的立法委員選舉,國親兩黨一片低氣壓,王金平、林豐正等人高呼立委提名數量“總量管制”,以現任立委連任為優先,限制兩黨提名的候選人數目。國民黨內部多次要求秘書長林豐正下臺,為敗選負責。 時任總統陳水扁成立「三一九槍擊事件特別調查委員會」,並簽署箋函請監察院長錢復出任該委員會主席。錢復亦宣佈,在來年二月院長任期滿後,不再出任政府公職。 泛藍以立院優勢透過「三一九槍擊事件真相調查特別委員會條例」,簡稱「真調會法案」。由於泛綠認為真調會條例明顯違憲,不適用刑事訴訟法,故提出覆議,但覆議失敗。 綠營以總統令加上「批示」,「批示」如下:「總統、副總統於選舉期間同時遭受槍擊,為明事實真相自應調查。政府支援調查,但不應違憲調查。本條例既有重大憲政爭議,宜尋求釋憲或修法解決,以符憲政秩序。」綠營隨後將此法向司法院提出釋憲。行政院長遊錫堃與其內閣團隊宣佈,行使公務員“合法”的“抵抗權”,反制真調會的運作。10月7日法務部長陳定南,行政院發言人陳其邁、內政部長蘇嘉全、政務委員許志雄、行政院主計長許璋瑤至真調會,雙方互不相讓,使真調會召集委員、前司法院長施啟揚下逐客令,雙方不歡而散。綠營種種針對真調會的動作,使藍營更堅信:「319事件是綠營操作的結果,他們不敢接受調查。」年底立法委員選舉,由於藍軍出現危機感,加上總量管制及票源整合,成功使藍軍維持得到過半的席次,繼續控制立法院。立委選舉過後,真調會被判定部分條款違憲,其違憲理由大致如同泛綠的指控。 ===社會影響=== 2004年的總統選舉可以算是歷年來最激烈的一次,選舉的結果表明,臺灣社會對兩組候選人有幾乎相同的支援度,無論最終誰上臺,可能都難以得到另外一半選民的支援和認同,許多人擔心,未來的總統將很難推行任何重大改革計劃。 泛綠的氣勢及民意支援率在總統大選後、因泛藍大規模的示威抗議而達到最高峰,一直到立委選舉後才開始明顯下降。無論時任總統陳水扁的中槍是真是假,全臺灣已經有一半的人對此表示懷疑,即使三一九槍擊事件是真的暗殺企圖,那麼多人的質疑也表明,總統的誠信已經蕩然無存;而泛藍選後的抗議大幅打擊泛藍及其支持者的形象,泛綠支持者及少數泛藍支持者則譴責連宋「輸不起,所以製造《槍擊案自導自演》及《做票》等謠言來汙衊陳水扁」,掩飾其拒絕接受選舉結果的事實。 選後泛藍的抗議行為則讓泛綠支持者對泛藍不尊重選舉結果「感到仇恨」;泛綠(如林濁水)批評泛藍支持者及親藍媒體製造謠言、仇恨、族群階級歧視。選後臺灣的政治衝突也令人憂心,這是因為藍綠雙方抗議行為過於激烈、言論過於惡毒;這種作法至少會引起對方內心的仇恨與蔑視、也可能引起對方學習此惡劣手段。 此外,時任總統陳水扁在4年內增長150萬張選票,而民進黨在成立最初的10年中選票增長非常有限,卻在執政這4年中迅速增長了10多個百分點,認為陳水扁政府在四年間建立了更穩定的群眾基礎,即使沒有三一九事件,有關的選票也會流向陳水扁。陳水扁強烈要求維持臺灣主權獨立的現狀,反對中國武力威脅甚至侵略,捍衛臺灣的主權和利益,與美國保持合作關係,並繼承過去國民黨一直以來的親美反共的意識形態;民進黨長久以來累積的成長,以及臺灣主體意識在主流民意地位的鞏固(有關主體意識不限於支援民進黨),也在這次選舉當中得到應證。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臺灣經過這次的大選,已經清楚看到臺灣主體意識主導整個選舉,即使泛藍也趨向本土化,並日益減少過去的中國色彩,臺灣民主的體制也將面對一個嶄新的局面。 ==資料來源與注釋== 2
教育哲學
教育哲學是對教育問題的哲學思考,用哲學的方法和語言來研究教育問題。研究的物件包括教育的本質、目的、學習的歷程、知識的架構、人類的課題、權威的問題、教育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教育的方針等等。 教育哲學認為人民素養和文化的傳承、演變大多取決於教育,而教育孩子及公民都是很大的挑戰,因為教育的過程不僅是一些班級經營方法,還涉及倫理學、政治學、心理學、美學和經濟學等不同面向。 自從讓-雅克·盧梭開始,教育哲學開始跟發展心理學發生聯絡。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認為人有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教育的過程應該是以孩子為中心,從旁協助他對世界的主動探索,而不是由成人來主導一切。 == 東方的教育哲學 == === 儒家 === 在春秋時期的中國,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道德上,以仁為目標,「忠」(敬事)和「恕」(同理)為基礎,強調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認為天道、人德、禮樂和人生智慧比知識重要,提出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實踐方式,並透過六藝來鍛鍊身心。孔子的教育思想記錄在《論語》中。 孔子認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習者能認清自己的侷限是很重要的。 戰國時代的儒者荀子在〈勸學篇〉提出,教育和學習是為了超越人趨於惡的天性,建立人為的善,以達成公共秩序和個人的知識、修養。 儒家思想雖有不同派別,都一致同意教育的目的是《大學》提到的明明德,以協助個人自身的提升(內聖,自我實現)推廣到治理天下(外王)為方法。 在明朝,儒家分為程頤、朱熹的理學和陸象山、王陽明的心學。理學中強調透過明辨外在的事物來充實知識、體悟人生,因此學習的重點是分析客觀的世界。心學中強調知行合一,較重視內在的修行、致良知而較不重視分析客觀的世界。 === 道家 === 春秋時代的哲學家老子提出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的教育觀。老子提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方法,認為萬物自然會成長,學習者自然會學習,教育者應扮演協助的角色而不是引導或控制。這對自主學習的思想產生了影響。 老子和孔子一樣,認為學習者應瞭解自己的侷限。 === 佛家 === 主張人原本皆具足無量智慧與善良本性(以電腦比喻,電腦本身可以寫入完美的程式),只是因為累世以來業力蓄積,影響了原本的通達思考與良知良能(即剛開始寫入的程式並不完美,而且後面寫入的程式還受到前面的程式的影響).若能經常加以修行,即能保有一定的修為(不斷的修程式設計式達到完美),不至於因世事矇蔽而墮入六道輪迴,直至成佛.(將程式寫至完美便不再需要修改) 淨土宗有一說法,常念"南無阿彌陀佛"達到一心不亂,可以前往阿彌陀佛的無量壽佛國,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裡學習直至一生補處菩薩的境界,好來生成佛. == 宋明理學 == 朱熹 陸九淵 王陽明 == 西方的教育哲學 == ===Movements=== ====古典教育==== ===教育哲學家=== ==== 柏拉圖 ==== 柏拉圖是第一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教育在他的整體哲學視野中只佔一小部分,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認為教育是創造和傳承他的理想國的一把鑰匙。 他主張讓孩子遠離個別母親的照顧,接受整個社群的共同看護和公立的教育。透過教育的過程,一面培養孩子的知識和能力,一面觀察他們,依照其能力分為不同的社會等級,最高的接受最多的教育,以使他們成為城市的領袖和衛士。 一般的教育的內容以體育、音樂和數學為主。領袖的教育還包含哲學、遊歷(考察社會現象)等。 ==== 亞里斯多德 ==== 參見:亞裡士多德. ==== 盧梭 ==== 儘管盧梭(1712-78)對柏拉圖的哲學十分尊敬,但也拒絕了它。它因為社會腐朽而變得不切實際。盧梭卻對人類發展有另外一種理論, 認為存在著一個所有人共同的發展過程。這是一個內在而自然的過程是源於求知慾。這是驅使孩子去學習及適應環境的天性。 ==== 杜威 ==== 參見:約翰·杜威 ==== Rudolf Steiner ==== ==== 斯金納 ==== 斯金納(1904-1990)對教育哲學的一個貢獻 == Critical responses and counter-哲學 == 威權體制教育指的是升學主義和管理主義思維下的學校體制。它的特色是:學生對師長的絕對服從、量化的考試成績做為衡量人的價值的主要量尺、幾乎沒有空堂或自由選課的時間、學生的生活規範多半由成人制定和執行。簡單來說,威權體制教育將學生為自己做決定的空間壓縮得很小,而將成人的價值強加在學生身上。為了方便管理,許多不符合教育原則的事也可能發生。其中最為惡名招彰的是體罰。 == 自主學習 == 自主學習是一種教育與學習的哲學,同時是一門藝術。相較於其他教育學派,自主學習者認為沒有人能替別人作決定。這與許多教育的現況看似矛盾,因為成人總認為自己有權替孩子作決定,特別是在他們還小的時候。 從自主學習者的角度來看,他人所給予的只有資源和限制,但如何在這些條件下抉擇,以何種價值觀來抉擇,則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旁人最多隻能提供建議,不能替他抉擇,也不能替他判斷什麼對他好,什麼對他不好。 == 參見 == * 教育思想流派 ** 自主學習 ** 華德福教育聯盟 ** 蒙特梭利教育法 * 教育精要主義 * 教育進步主義 * 教育常經主義 * 教育存在主義 * 教育行為主義 * 教育人本主義 * Maturationism * 愛的教育 * 兒童哲學 * Taking Children Seriously * 成果導向教育 * 結構主義 (教育學) * 實驗主義 * Sudbury school * 教育哲學重要著作列表 ==參考文獻== Category:教育學
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即中華民國第九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於1996年(民國85年)3月23日舉行,為中華民國第1次正、副總統公民直選,採用普通、直接、平等、無記名、單記、相對多數投票制度。此次選舉是中華民國政治史上第一次總統、副總統由公民直選,也是動員戡亂時期結束後的第一次總統、副總統選舉。當屆選舉共有四組候選人參選,雖然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面臨部分黨員出走參選,但在當時發生臺灣海峽飛彈危機的推波助瀾下,最終投票率為76.04%,由中國國民黨提名的李登輝、連戰當選,並於同年5月20日於臺北市總統府宣示就職。 == 總統直選制的建立 == 時任總統李登輝於1988年繼任蔣經國餘下的兩年任期,並在1990年總統選舉當選獲得首個六年任期。1990年3月,爆發野百合學運,同年6月召開國是會議,形成了「總統應由全體公民一起選出」的共識。唯當時有修改憲法許可權的國民大會以執政的國民黨員佔大多數,因此國民黨內能不能討論出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是最大的關鍵。鑒於國民黨內「非主流派」仍擁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非主流派」主張委任選舉。總統直選的構想被壓了下來。 1992年3月,執政的國民黨舉行三中全會,但由於黨內不斷出現反對直選的聲音,因此這次會議沒能確定總統選舉方式。黨內「主流派」與「非主流派」對立越來越嚴重,民意則大多傾向簡單明快的直接選舉制。當時主張直接選舉制的民主進步黨,不斷在臺北市內發動遊行及靜坐抗議,強烈表達對直接選舉制的支援。 1992年12月19日,立法院全面改選。國民黨雖拿到過半席次,但民進黨也成功拿下約三成的席次,「主流派」以立院改選為由,成功的讓「非主流派」的行政院院長郝柏村率領內閣總辭。1993年8月,國民黨十四屆代表大會前。「非主流派」的「新國民黨連線」宣佈退黨,組織「新黨」。國民黨十四全象徵李登輝成功壓下「非主流派」,李氏以「老店新開」來形容此時的國民黨,象徵著國民黨的本土化。1994年4月,國民黨舉行中央委員臨時全體會議,透過總統直選案。總統選舉採相對多數制。 1992年6月於香港南懷瑾寓所的國共密使密談中,中國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曾對國民黨「直選」與「委選」衝突表達關切。當時臺灣的密使蘇志誠對汪氏說明,李登輝必須要推動總統直選,因為臺灣的老百姓歡迎直選,如果國民黨不走這條路,「直選會變成民進黨單一的本錢,國民黨將在選舉中失利」蘇志誠並指出,當前只有國民黨主掌政權,才能對兩岸關係有正面的貢獻。並解釋老百姓如果認為總統可以直選,就會比較安心,而不會被掛上「臺奸」之名。他希望汪道涵能夠向對岸領導層轉達李登輝的看法。 1994年7月28日,國民大會透過第三次憲法修正案,《憲法增修條文》第二條明定「總統、副總統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全體人民直接選舉之」、「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應聯名登記,在選票上同列一組圈選,以得票最多之一組當選」,此外亦規定總統、副總統的任期由六年改為四年,僅得連任一次,「自中華民國八十五年第九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實施」。並制定了《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及施行細則。 已執政八年的李登輝是否繼續連任成為焦點。1990年總統選舉參選人、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及司法院院長林洋港為了參選總統,亦提前卸任。 == 總統提名 == === 中國國民黨方面 === 中國國民黨第十四屆全國第二次代表大會於1995年8月23日召開,支援黨主席李登輝連任總統。李登輝與當時的行政院院長連戰一同搭配競選正、副總統。 李登輝表示在決定參選首屆民選總統前,他並無「非己不可」的想法。當初與李元簇一同競選時,也說過「六年後帶著李元簇一同退休」。後來司馬遼太郎來臺灣訪問時,李登輝也告訴他不打算再選了。在提名前,李登輝曾個別把連戰、宋楚瑜、許水德、吳伯雄等中生代找來,一一詢問每個人要推誰出來參選?最後也把大家找來,表明他無意參選,請大家當面公推人選,但中生代面面相覷,還是找不出共主。 最後在中生代們各自不服對方下,中共壓力紛至,不服輸的個性,加上個人使命感一出,李登輝自是再批戰袍出征。 後來李登輝決定參選第一任民選總統時,司馬遼太郎已經過世,其中的理由沒來得及告訴司馬遼太郎,李登輝耿耿於懷。直到1999年日本《文藝春秋》預備出版司馬遼太郎的紀念文集,特別來信請李登輝寫一篇文章,他才得以在文中說明:「以當時的情況確實最好不要再選了,但是出於愛臺灣,希望為臺灣做一些事,所以改變初衷又出來參選」。 === 民主進步黨方面 === 民主進步黨方面,依據1994年修訂的黨規《公職人員候選人提名辦法》,採兩階段選出候選人:第一階段由黨內幹部及一般黨員進行投票(比重各50%),選出兩名候選人;第二階段由一般民眾進行投票,最後將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各50%比重進行合計,分數最高者為黨內提名候選人。第二階段的一般民眾投票,只要持有身分證,任何人都可以投票。 1995年5月8日,開始接受黨內初選第一階段的登記參選。登記者有四人:分別是知名臺獨運動人士彭明敏(臺獨聯盟支援)、黨外運動時期重要參與者許信良(美麗島系)、林義雄(與美麗島派相近,但無派系)以及尤清(福利國派)。5月27日,在高雄勞工育樂中心舉行電視辯論會,由TVBS全程轉播。6月12日,公佈第一階段的幹部及黨員投票的開票結果。前兩名由許信良及彭明敏勝出。 第二階段,民進黨自7月10日起,花兩個半月時間在巡迴臺灣各地,舉辦五十場政見說明會並舉行投票。9月25日,民進黨內初選結束。一般民眾投票結果,彭明敏獲17萬7477票、許信良為12萬9816票,總投票數約三十萬票。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合計之後的點數,彭明敏為40.88,許信良為36.12。彭明敏當選為民進黨提名候選人,並指定曾角逐臺北市市長初選失利的時任立法委員的謝長廷為副總統參選人。 === 無黨籍參選人方面 === 林洋港與時任監察院院長陳履安(故副總統陳誠之子)整合失敗後,改與郝柏村(前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脫黨參選,成為無黨籍候選人,獲新黨支援參選。而陳履安則與擔任監察院監察委員的律師王清峰雙雙辭去監察院職務,搭配參選總統。 該次選舉成為了五院中有三院的現任及前任院長參與的奇特現象;而所有總統參選人除彭明敏外,均有中央政府機關的現任或曾任職務:一位現任,二位因為要參選總統而離任,一位前任,立法院及考試院並未參與(時任立法院院長為劉松藩;時任考試院院長為邱創煥)。 == 過程 == 競選連任的總統李登輝成功在1995年訪問美國母校康乃爾大學。史上首位進入美國的中華民國現任元首,也是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首位訪美的現任元首。這次訪問因此被認為是中華民國在外交上的一大突破,使李登輝在臺灣政壇的聲望高漲。 當時民進黨候選人彭明敏面臨到民調落後國民黨候選人李登輝的情況,1995年11月,當時民進黨內最具人氣的政治明星臺北市市長陳水扁在對媒體分析總統選情時,也以「阿婆生子」來形容彭明敏當選機會低。引發黨內認為陳水扁「失言」,抨擊阿扁「向李登輝靠攏」的質疑。並引起國民黨及新黨借題發揮打擊彭明敏選情。 陳水扁方面評估此事極易被炒作,甚至影響到第三屆立委選舉選情,最後陳水扁於1995年11月12日親赴仁愛路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登門向彭明敏致歉,一見面就以「彭總統」稱彭明敏,並稱「阿婆生子」的意思是要化不可能為可能,就像當年他選上臺北市長一樣。彭明敏則笑著說陳市長太客氣,一切都已過去,並稱讚阿扁的風度值得肯定。陳水扁為展現自己的助選誠意,喊出「要用生命為彭明敏助選」,在講臺上,陳水扁更形容「自己現在看到電線桿都會鞠躬伸手」,凸顯自己的賣力程度。 == 飛彈危機 == 選舉期間,也發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臺灣海峽進行飛彈試射演習,企圖影響中華民國選舉,導致美國出動獨立號與尼米茲號兩艘航空母艦前往臺灣海峽與花蓮、臺東旁側太平洋海域的事件。這個引發國際關注的事件被稱為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選舉結果== === 全國得票統計 === === 各縣市投票結果 === 縣市 選舉人數 陳履安、王清峰 陳履安、王清峰 李登輝、連戰 李登輝、連戰 彭明敏、謝長廷 彭明敏、謝長廷 林洋港、郝柏村 林洋港、郝柏村 無效票 投票率 前二名得票差 縣市 選舉人數 得票數 得票率 得票數 得票率 得票數 得票率 得票數 得票率 無效票 投票率 前二名得票差 臺北市 1,842,261 165,541 11.89% 338,895 24.34% 346,272 24.87% 12,522 76.26% 195,449 臺北縣 2,166,016 186,973 11.37% 370,728 22.55% 292,541 17.79% 17,074 76.69% 422,990 基隆市 254,276 25,950 13.42% 34,256 17.71% 35,978 18.60% 1,747 76.75% 61,245 宜蘭縣 313,770 20,573 8.94% 68,044 29.56% 15,154 6.58% 2,063 74.02% 58,361 桃園縣 985,365 91,048 12.02% 114,901 15.16% 128,607 16.97% 9,955 77.91% 294,591 新竹縣 270,365 24,746 11.67% 23,555 11.11% 23,342 11.01% 3,051 79.53% 116,766 新竹市 226,574 22,603 12.93% 28,281 16.17% 30,155 17.25% 2,031 78.07% 63,657 苗栗縣 376,581 29,884 10.31% 31,036 10.70% 26,459 9.12% 3,795 78.01% 171,557 臺中縣 897,357 71,030 10.01% 115,034 16.22% 96,594 13.62% 9,099 80.06% 311,634 臺中市 555,794 46,844 11.11% 82,416 19.55% 96,509 22.89% 4,084 76.60% 99,356 彰化縣 841,294 62,138 9.70% 116,154 18.12% 54,776 8.55% 8,412 77.18% 291,666 南投縣 371,630 14,552 5.31% 86,357 31.52% 45,556 16.63% 2,786 74.48% -41,180 雲林縣 521,592 25,914 7.22% 68,785 19.17% 26,247 7.31% 4,343 69.63% 169,086 嘉義縣 398,362 17,515 6.37% 63,101 22.94% 13,716 4.99% 3,105 69.82% 117,608 嘉義市 175,137 12,761 9.90% 42,984 33.35% 12,515 9.71% 1,130 74.24% 17,644 臺南縣 742,953 41,263 7.48% 134,969 24.47% 27,590 5.00% 5,686 75.02% 212,856 臺南市 469,463 39,058 10.97% 84,929 23.85% 30,603 8.60% 3,136 76.50% 116,507 高雄市 952,202 68,158 9.29% 200,406 27.32% 93,691 12.77% 7,089 77.79% 170,985 高雄縣 809,157 47,790 7.64% 151,943 24.30% 51,139 8.18% 6,210 78.04% 222,443 屏東縣 623,207 26,644 5.78% 117,283 25.46% 26,902 5.84% 4,752 74.68% 172,529 臺東縣 176,313 8,160 8.91% 14,506 11.24% 25,836 15.80% 1,709 62.49% 59,705 花蓮縣 245,715 14,568 7.52% 18,383 13.37% 11,584 10.68% 2,364 67.51% 78,904 澎湖縣 63,533 4,170 10.29% 8,070 19.92% 2,907 7.18% 563 64.65% 17,297 金門縣 30,476 5,805 28.09% 336 1.63% 6,123 29.63% 401 69.12% 2,278 連江縣 3,895 356 13.56% 35 1.33% 1,013 38.59% 53 68.75% 208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註: * 各縣市得票數領先者使用網底標出。 * 得票資料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為準。 === 選舉結果地圖 === == 參考文獻 == ==相關書籍及研究資料== * 李登輝受訪,鄒景雯採訪紀錄,《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臺北縣樹林市: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5月初版。ISBN:957-2044-30-3。 == 參見 == *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 * 葉爾辛效應 * 九六共識 Category:1996年3月 Category:臺灣民主運動
伽利略·伽利萊
伽利略·伽利萊(, ;)Drake(1978, p.1).伽利略出生日期用的是儒略曆,當時所有基督教國家都使用這個曆法。義大利及幾個天主教國家於1582年改用公曆。除非特別註明,條目中的日期皆為公曆。 by John Gerard. Retrieved 11 August 2007,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哲學家,科學革命中的重要人物。伽利略被譽為“現代觀測天文學之父”(page 217)、“現代物理學之父”、科學方法之父Thomas Hobbes: Critical Assessments, Volume 1. Preston King. 1993. p. 59、“科學之父”及“現代科學之父”Finocchiaro (2007).。 史蒂芬·霍金說,“自然科學的誕生要歸功於伽利略。"Galileo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Science, by Stephen Hawking, American Heritage's Invention & Technology, Spring 2009, Vol. 24, No. 1, p. 36。” == 生平 == === 早年 === 伽利略生於義大利比薩(當時為佛羅倫薩公爵領地)。是溫琴佐·伽利萊Vincenzo Galilei與茱莉亞·阿曼娜蒂Giulia Ammannati六個兒子中的長子。溫琴佐是個著名的魯特琴手、作曲家和樂理學者。伽利略自己是個靈巧的魯特琴手,並繼承了其父對現有權威的懷疑態度John Gribbon. The Fellowship: Gilbert, Bacon, Harvey, Wren, Newton and the Story of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The Overlook Press, 2008. p. 26、對精湛謹慎的、量化實驗的價值取向、對時間或韻律的週期或是音樂性的欣賞,以及對數學與實驗聯姻的期望與啟迪。伽利略五個兄弟中的三個長大成人,最小的是米凱蘭傑洛Michelangelo,又作Michelagnolo(米凱拉尼奧洛)成為了著名的魯特琴手、作曲家。 伽利略是根據一個家庭先祖伽利略·博尼圖來命名的。博尼圖Galileo Bonaiuti, 1370-1450年是位佛羅倫薩醫生、大學教授、政治家;在14世紀末期,家族姓氏從博尼圖改為伽利萊。伽利略·博尼圖被葬在佛羅倫薩聖十字大殿,200年後這位著名後裔伽利略·伽利萊在此與先祖一同長眠。當伽利略·伽利萊8歲時,他的家庭搬回了佛羅倫薩,但是他在傑卡布·博洛尼那裡寄養了兩年。之後,他在離佛羅倫薩東南35公里的瓦隆布羅薩的卡馬多萊斯修道院Camaldolese Monastery at Vallombrosa裡學習O'Connor, J. J.; Robertson, E. F. "Galileo Galilei". The MacTut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rchive.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Scotland. Retrieved 2007-07-24. 。 雖然伽利略是位虔誠的天主教徒Sharratt(1994, pp. 17, 213),但是他與馬麗娜·甘巴Marina Gamba以非婚生的方式,育有三個孩子。他們在1600年生下了長女弗吉尼亞(Virginia Galilei, 1600年8月12日 - 1634年4月2日),1601年生下了次女利維亞(Livia, 1601年 - 1659年),1606年生下了長子溫琴佐(Vincenzo, 1606年 - 1649年)。由於他們是非婚生子女,所以伽利略覺得女兒們嫁不出去。在當時,這隻能由高額的嫁妝來彌補,而伽利略的兩個妹妹在這個問題上都帶給了他不小的麻煩John Gribbon. The Fellowship: Gilbert, Bacon, Harvey, Wren, Newton and the Story of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The Overlook Press, 2008. p. 42。兩個女兒的出路就是出家。兩個女兒在阿切特里的聖·馬泰奧門下修道,並在其門下度過餘生。Sobel(2000, p. 5)Chapter 1. Retrieved on 26 August 2007. "But because he never married Virginia's mother, he deemed the girl herself unmarriageable. Soon after her 13th birthday, he placed her at the Convent of San Matteo in Arcetri."弗吉尼亞的修女名字是瑪利亞·塞萊斯特。她於1634年4月2日去世,與伽利略同葬在佛羅倫薩聖十字大殿。利維亞的名字是阿爾漢格爾斯克,終生疾病纏身。溫琴佐最終成為伽利略合法的繼承人,後與埃斯特拉·波什尼日結髮Pedersen, O.(24–27 May 1984). "Galileo's Religion". Proceedings of the Cracow Conference, The Galileo affair: A meeting of faith and science. Cracow: Dordrecht, D. Reidel Publishing Co.. pp. 75–102. Bibcode 1985gamf.conf...75P.。 === 作為科學家 === 伽利略篤信基督,在年少時曾經嚴肅地考慮過是否要剃髮成為修士,但他父親堅持他去比薩大學學醫Reston(2000, pp. 3–14).。在1581年學醫時,他注意到了搖擺的吊燈,吊燈在風的推動下劃出大小不一的軌跡。與自己脈搏做出對比後,伽利略發現不論吊燈搖擺的距離如何,他們的週期時長都是相同的。回家後,他架起了兩個長度相同的擺,將其中一個擺晃動大一些,另一個小一些,結果發現他們的時長的確相同。 此後,伽利略無意中旁聽了學校的幾何課,隨後向他父親要求准許他改修數學與自然哲學Asimov, Isaac (1964). Asimov's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BN 978-0-385-17771-9,後者答應了他。 伽利略設計了一個溫度測量器(溫度計的前身),並於1586年出版了小冊子,上面記錄了他設計發明的液壓秤(這使他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伽利略也研究了美術中的素描,並於1588年在佛羅倫薩的素描美術學院擔任講師,主講透視法和明暗搭配。受到佛羅倫薩城市藝術氣息與文藝復興運動的啟迪,伽利略獲得的審美細胞。在他還是學院年輕講師的時候,他與佛倫丁畫家西格里建立了長達一生之久的友誼,後者在他的繪畫中描述了伽利略觀察月球的場景Panofsky, Erwin (1956). "Galileo as a Critic of the Arts: Aesthetic Attitude and Scientific Thought". Isis 47 (1): 3–15. doi:10.1086/348450. JSTOR 227542. 。 1589年,伽利略被任命為比薩大學的數學主任。1591年他父親去世,小弟弟邁克安格諾魯託付給他照看。1592年到1610年間Sharratt(1994, pp. 45–66).,伽利略在帕多瓦大學執教幾何、機械和天文。在這段期間內,伽利略在基礎性純科學(如運動學和天文學)與應用科學(如材料力學、望遠鏡改良)上都有重大突破。他也有許多其他興趣愛好,如研究占星術,這在當時是數學與天文學的交叉學科Rutkin, H. Darrel. "Galileo, Astrology,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nother Look". Program in History & Philosoph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tanford University. Retrieved 2007-04-15. 。 === 去世 === thumb|位於佛羅倫薩聖十字大殿內的伽利略墓 伽利略的來訪者源源不斷,直到1642年為止。伽利略在經歷高燒與心悸後死去,享壽77歲。托斯卡納大公 斐迪南二世(麥地奇家族成員之一)The Grand Duke of Tuscany, Ferdinando II希望把他葬在佛羅倫薩聖十字大殿,挨著他的父親及其他先祖們,併為他樹立一座大理石紀念陵墓Shea & Artigas(2003, p. 199); Sobel(2000, p. 378).。由於伽利略的“有強烈異端嫌疑”之判決Monumental tomb of Galileo. Institute and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Florence, Italy. Retrieved 2010-02-15.,使得此舉遭到教宗烏爾班八世和他的侄子佛朗西斯·巴貝日尼樞機的抗議Shea & Artigas(2003, p. 199); Sobel(2000, p. 378); Sharratt(1994, p. 207); Favaro(1906,18:378–80) (Italian).,該計劃被否決。因此,他被葬在初學生禮拜堂隔壁的小屋旁,它位於主堂南翼與聖物儲藏室之間的走廊末端Shea & Artigas(2003, p. 199); Sobel(2000, p. 380).。1737年,伽利略的紀念碑被重新樹立,他的遺體被改葬在聖殿Shea & Artigas(2003, p. 200); Sobel(2000, pp. 380–384).。在改葬時,遺體中的三根手指和一顆牙齒被取了出來Section of Room VII Galilean iconography and relics, Museo Galileo. Accessed on line 27 May 2011.。目前,他右手中指被陳列在義大利佛羅倫薩的伽利略博物館中Middle finger of Galileo's right hand, Museo Galileo. Accessed on line 27 May 2011.。 == 成果 == === 直接成果 === 伽利略的研究結果對牛頓提出、完善牛頓運動定律中的第一、第二定律有一定的啟示。伽利略非常重視數學在應用科學方法上的重要性,特別是實物與幾何圖形符合程度有多大的問題。 伽利略認為選擇得當的數學證明可以用來探索任何牽涉到定量性的問題。伽利略為自己提出的第一套力學問題,是那些牽涉到尺度效果的問題。在考察尺度效果時,伽利略研究了物質的數量,即後來稱質量的物理量,後來又以同樣方式探索了牽涉到時間測量和速度測量的運動學問題。伽利略所研究的中心問題就是僅在重力影響下的落體運動問題,推翻了亞里士多德關於不同重量的物體下落速度不同的論點。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力的持久作用是保持物體勻速運動的原因。但是伽利略的實驗結果證明:物體在引力的持久影響下並不以勻速運動,而是每次經過一定時間之後,在速度上有所增加。物體在任何一點上都繼續保有其速度並且被引力加劇。如果沒有了引力,物體將仍舊以它在那一點上所獲得的速度繼續運動下去,這就是慣性原理。這個原理闡明物體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就會保持其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不變。伽利略在研究運動學時研究過物體的勻加速運動,這個課題在今天幾乎所有高中及大學的入門物理學程中都是必教的。他對觀測天文學的貢獻包括運用望遠鏡確認金星的盈虧,發現木星最大的四個衛星(以他命名為伽利略衛星)以及觀測並分析太陽黑子。伽利略也曾研究過應用科學及科技,並改進了圓規的設計。 從慣性原理,伽利略發展了拋射體的飛行軌跡理論,從而表明數學證明在科學上的價值。他考察了一個球以勻速滾過桌面,再從桌邊沿一根曲線軌道落到地板上的動作。在這條墜落軌道上的任何一點,球都具有兩種速度:一個是沿水平面的速度,根據慣性原理始終保持勻速,另一個是垂直的速度,受引力的影響而隨著時間加快。在水平方向,球在同等時間內越過同等距離,但是在垂直的方向,球越過的距離則和時間的平方成正比。這樣的關係決定球走出的軌跡形式,即一種半拋物線,因此,一個物體以四十五度角丟擲時,距離將最遠。 === 對現代科學的影響 === 史蒂芬·霍金認為,伽利略對現代科學誕生的貢獻,「比其他人都多」Hawking(1988, p.179).;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稱他為「現代科學之父」Einstein(1954, p.271). "Propositions arrived at by purely logical means are completely empty as regards reality. Because Galileo realised this, and particularly because he drummed it into the scientific world, he is the father of modern physics—indeed, of modern science altogether."。 伽利略在天文學的發現和對尼古拉·哥白尼學說的研究已經傳給世界一筆永存的遺產,這筆遺產包括伽利略發現並歸類的木星四大衛星,合稱伽利略衛星。 伽利略號探測器以伽利略命名,Fischer, Daniel (2001). Mission Jupiter: The Spectacular Journey of the Galileo Spacecraft. Springer. pp. v. ISBN 978-0-387-98764-4. 它是第一個圍繞木星公轉的太空飛行器。歐盟建造中的衛星定位系統﹕伽利略定位系統以伽利略命名。 在古典力學裡慣性系統(慣性參考系)之間的座標轉換稱為伽利略變換。伽,有時稱為{伽利略},雖不是國際單位制的單位,卻是一個加速度單位,常用於重力場的測定。 因為2009年是伽利略第一個有記載使用望遠鏡作天文觀測的第四百年,聯合國訂此年為全球天文年。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1 August 2005). "Proclamation of 2009 as 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PDF). UNESCO. Retrieved 2008-06-10. 2011年8月5日發射的無人太空探測船朱諾號帶有一塊2吋長2.8吋寬的鋁質紀念牌﹐上面鐫刻有伽利略的自畫像﹐以及他在1610年發現木星衛星的親筆觀測記錄。同一艘太空探測船上並帶有三個樂高積木人像,其中一個是伽利略,剩下兩個分別是古羅馬神話的朱庇特(木星名字的來由)及他的夫人朱諾(朱諾號名字的來由)。 === 科學研究方式 === 伽利略在透過實驗和數學方式研究運動學做出了最初的創新Sharratt(1994, pp. 204–05)。當時更多的科學研究方法是威廉·吉爾伯特的對電磁的量化研究。伽利略的父親,魯特琴手、樂理專家溫琴佐·伽利萊,可能進行了最古老的非線性物理實驗,並有結果:就伸展的弦來說,音高與張力的乘方成比例Cohen, H. F.(1984). Quantifying Music: The Science of Music at. Springer. pp. 78–84. ISBN 978-90-277-1637-8. 。這些觀察結果處在畢達哥拉斯音樂傳統的結構框架內,被樂器製造工人廣為知曉,包括將弦以整數相除能得到一個和諧音階。因此,數學的一部分總是與音樂和物理科學有聯絡,年輕時代的伽利略可以從他父親的觀測中拓展這種傳統Field, Judith Veronica (2005). Piero Della Francesca: A Mathematician's Art. Yale University Press. pp. 317–320. ISBN 978-0-300-10342-7. 。 伽利略是當時思想家中明確宣稱自然規律是數學性的。在《試金者》中,他寫道:“哲學寫在這本偉大的著作中,這宇宙中...它是用數學作為語言寫成的,他的特性是三角、圓和其它幾何形狀;..."In Drake(1957, pp. 237–238)他的數學分析跟進一步發展了後期自然哲學學者的傳統,這是伽利略在他學習哲學時做的Wallace,(1984).。他養成了一個奇特的能力,就是無視權威,特別是亞里士多德學派的權威。在更廣義上,他的作品更進一步推動了科學從哲學與宗教中分離出來;這是人類思想的一大進步。他常常願意根據自己的觀察來改變想法。為了進行試驗,伽利略為長度與時間制定標準,以便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實驗室所做的工作可以複製。這為數學歸納法提供了堅實基礎。 伽利略展示了數學、理論物理、試驗物理之間奇妙的關係。他理解拋物線,無論是作為一種圓錐曲線,還是縱座標(y)與橫座標(x)之間的乘方關係。伽利略進一步認為拋物線是勻加速拋體在沒有摩擦和其它干擾情況下的理論上完美的軌道。同時,他承認自己的理論有侷限性,因為從理論角度來看地球大小的彈道軌道不大可能呈拋物線形狀Sharratt(1994, pp. 202–04), Galilei(1954, pp. 250–52), Favaro (1898), 8:274–75 (Italian);但他仍舊堅持從當時的迫擊來看,炮彈軌道與拋物線相比差不到哪裡去Sharratt(1994, pp. 202–04), Galilei(1954, pp. 252), Favaro (1898), 8:275 (Italian)。 == 爭議 == === 伽利略、開普勒與潮汐理論 === 紅衣主教貝拉明Cardinal Bellarmine1615年發表宣告,稱哥白尼學說不成立,除非“有物理證據證明太陽不是圍繞地球,而是地球圍繞著太陽執行”Finocchiaro (1989), pp. 67–9.。伽利略認為他的潮汐理論足可證明地球運動。這個理論十分重要,以至於他最開始將著作命名為《關于海洋潮汐與流動的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Finocchiaro (1989), p. 354, n. 52。關於潮汐的字眼最終因為宗教法庭的指令而被刪除。 伽利略認為,由於地球圍繞軸心自轉並圍繞太陽公轉,導致地球表面運動的加速減速引發海水潮汐式前後湧動。1616年,他將第一份有關潮汐的文獻整理出來,交給了紅衣主教奧斯尼Cardinal Orsini)Finocchiaro (1989), pp. 119–133。他的理論第一次涉及了海底大陸架的形狀尺度,以及潮汐的時刻等。例如,他正確地推算出亞德里亞海中途的波浪相對於到達海岸的最後一波來說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從潮汐形成的總體角度來看,伽利略的理論並不成立。 如果理論成立了,那麼每天只能出現一次漲潮。伽利略與他的同事們注意到該理論的不足之處,因為在威尼斯每天會漲潮兩次,時間間隔為12小時。伽利略認為這種反常現象不過是因為海洋形狀,深度及其它的問題導致的Finocchiaro (1989), pp. 127–131 and Galilei,(1953), pp. 432–6,不值得一提。對於他這種觀點是不可信賴的論斷,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則表示伽利略只是急於給出地球運動的物理證明,構造出了這種“引人入勝的觀點”並自己全盤接受了Einstein (1953) p. xvii。伽利略否定了當時約翰內斯·開普勒的觀點,即月球導致潮汐運動Galilei,(1953), p. 462.,而後者的觀點襲承了托勒密法之書中占星傳統。他也拒絕接受開普勒關於行星沿橢圓軌道執行的觀點,認為圓形軌道才是“完美”的Kusukawa, Sachiko. "Starry Messenger: The Telescop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Retrieved 2007-03-10. 。 === 就彗星與《試金者》的爭議 === 1619年,伽利略與羅馬耶穌會大學數學教授賀拉斯·格拉西神父Father Orazio Grassi發生爭執。爭執的開始時就彗星性質的辯論,但是當伽利略發表《試金者》時,爭議已經升級為就科學自身性質的辯論。《試金者》中包含了伽利略關於如何研究科學的大量思想,這可以說是他的科學宣言Drake(1960, pp.vii, xxiii–xxiv), Sharratt(1994, pp. 139–140).。1619年早期,格拉西神父匿名釋出了一本小冊子《關於1619年三顆彗星的天文論述》Grassi (1960a).,討論了去年11月份出現的彗星的性質。格拉西斷言彗星是個熾熱的天體,離地球以固定距離沿著圓形軌跡運動Drake(1978, p. 268), Grassi(1960a, p. 16).,因為它在天上執行速度比月亮慢,所以它必定離月亮遠。 格拉西的論述與結論被之後的小冊子《論彗星》Galilei & Guiducci (1960).批駁。雖然這份小冊子基本上是伽利略自己寫的Drake(1960, p.xvi).,但署名作者是伽利略的一個學生:佛倫丁律師馬里奧·古迪西Mario Guiducci。伽利略與古迪西在冊子中並沒有給出他們所確定的彗星本質Drake(1957, p. 222), Drake(1960, p.xvii).,而是給出了一些暫時性的推測。這些推測從今天看來並不成立。伽利略和古迪西的《論彗星》中包含了對耶穌會克里斯托佛·什車尼Christopher Scheiner的無故攻擊Sharratt(1994, p. 135), Drake(1960, p.xii), Galilei & Guiducci(1960, p. 24).,對羅馬大學教授的不敬之詞遍佈全書40。耶穌會被羞辱了Sharratt(1994, p. 135), Drake(1960, p.xvii).,格拉西立即回敬了他自己的論點《天文學與哲學的平衡》Grassi (1960b).,以筆名魯西輪·撒西歐·西格薩諾Lothario Sarsio Sigensano發表Drake(1978, p. 494), Favaro(1896, 6:111). The pseudonym was a slightly imperfect anagram of Oratio Grasio Savonensis, a latinised version of his name and home town.。這個筆名可能來自他的一個學生。 《試金者》是伽利略對《天文學與哲學的平衡》的竭力反駁Galilei (1960).,並被認為是辯論文獻中的經典Sharratt(1994, p. 137), Drake(1957, p. 227).。書中對“撒西歐”Sarsi的主張進行了無情的嘲諷Sharratt(1994, p. 138–142).,獲得了廣泛讚許。新任教宗烏爾班八世對此尤為感興趣,因為該書是致給他的Drake(1960, p.xix).。伽利略與格拉西的辯論離間了他與耶穌會之間的關係,後者曾經同情他的觀點Sharratt(1994, p. 175).,而伽利略和他的朋友確信是耶穌會導致了他日後的不幸。目前的證據對此模稜兩可Sharratt(1994, pp. 175–78), Blackwell(2006, p. 30).。 === 地心說爭議 === 《聖經》在《詩篇》93:1, 96:10,以及《歷代志》上16:30記錄著“世界就堅定,不得動搖”。在《詩篇》104:5以同樣的方式寫著“將地立在根基上,使地永不動搖”。更多地,在《傳道書》1:5中記錄著“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等等Brodrick(1965, c1964, p. 95)quoting Cardinal Bellarmine's letter to Foscarini, dated 12 April 1615. Translated from Favaro(1902, 12:171–172) (Italian).。 和焦爾達諾·布魯諾一樣,伽利略捍衛日心說,進而宣稱它與經文並不衝突。他採取奧古斯丁的解經立場,即不能將所有篇章予以字面解釋,特別是在詩篇和歌頌上,不是對現實的描述或歷史問題上。他相信經文作者僅僅是從地理角度來觀察世界,從這點來看太陽的確升起落下。另一種解釋是作者從一種現象的角度來記錄,或是這只是一種寫作風格。因此,伽利略認為科學與經文沒有衝突,只是經文僅僅討論了一種不同的地球“運動”,而非自轉Galileo Galilei – New Mexico Museum of Space History. Retrieved 26 August 2011.。 在1616年時,反對哥白尼學派的聲浪成為教會的主流,伽利略到羅馬勸說天主教權威不要禁止哥白尼思想。直至最後,將哥白尼的《天體執行論》納入《禁書目錄》的命令被下達Congregation of the Index,理由是太陽恆定,地球自轉為錯誤理論,與神聖經文相悖。在指令下達前,根據教宗的要求,貝拉明樞機提前告知了伽利略,稱這種觀點不可能被“辯護”,說服他放棄。伽利略答應順從。貝拉明並沒有禁止伽利略將日心說當成數學科幻,但如果他膽敢將它作為物理觀點的話,就得小心。在隨後的幾年中,伽利略都回避這個問題。當樞機馬佛奧·巴貝日尼當選為教宗,是為烏爾班八世,伽利略才繼續在這一問題上著書。因為烏爾班八世是伽利略的朋友,對伽利略十分尊敬,反對教會在1616年對伽利略的指控。因此,在1632年出版的《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一書被異端審判法庭透過,也獲得教宗准許"Galileo Project – Pope Urban VIII Biography".。 達瓦·索羅貝Dava SobelSobel(2000, pp. 232–4).解釋道,在這一時期,烏爾班在宮廷陰謀與國務問題中越陷越深。他將自己與伽利略的友誼放置的第二位,將更多精力注意在自身安全上。在烏爾班人生低谷中,伽利略問題被宮廷內部人員和伽利略的仇敵擺了上來。由於西班牙籍的樞機近期發表言論,指責烏爾班在保護教會上軟弱,烏爾班感到憤怒和恐慌。這對伽利略的辯護來說十分不利。 教宗烏爾班八世在早些時候私下找到伽利略,要他在書中就日心說給出正反兩方面辯駁,並小心不要刻意宣傳日心說。教宗同時要求將他自己的意見也放在書中,這個要求後來被伽利略完成。然而不知是疏忽還是故意的,《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中為亞里士多德地心說辯護的辛普利西奧(Simplicio)在書中常常自相矛盾,醜態百出。雖然伽利略在扉頁中闡明辛普利西奧是亞里士多德學派哲學家,但它的名字在義大利文中的意思是“大笨蛋”(simpleton)Finocchiaro (1997), p. 82; Moss & Wallace (2003), p. 11。這個辛普利西奧的角色使得《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一書成為攻擊亞里士多德地心說,辯護哥白尼理論的形象。不幸的是,伽利略將烏爾班八世的話放到了辛普利西奧的嘴裡。絕大多數史學家認為伽利略並非出於惡意,而是低估了著作所產生的後果See Langford(1966, pp. 133–134), and Seeger(1966, p. 30), for example. Drake(1978, p. 355)asserts that Simplicio's character is modelled on the Aristotelian philosophers, Lodovico delle Colombe and Cesare Cremonini, rather than Urban. He also considers that the demand for Galileo to include the Pope's argument in the Dialogue left him with no option but to put it in the mouth of Simplicio(Drake, 1953, p. 491). Even Arthur Koestler, who is generally quite harsh on Galileo in The Sleepwalkers (1959), after noting that Urban suspected Galileo of having intended Simplicio to be a caricature of him, says "this of course is untrue"(1959, p. 483).。然而教宗可沒輕視這種公開的侮辱,或是對哥白尼學說的宣揚。伽利略因此為教宗——他最大最重要的支持者——所疏遠,並被傳喚到羅馬接受審訊。 1632年9月,伽利略被傳喚到羅馬接受審訊。他於1633年2月到達,被審判者文森佐·麥克萊恩Vincenzo Maculani指控。伽利略起初堅持自己信守諾言,沒有宣揚任何禁語,否認為禁語辯護。然而,他最後不得不被迫承認,《對話》的讀者可能會被誤導,認為它是在為哥白尼學說辯護。另一種觀點認為伽利略甚至稱1616年後他放棄了哥白尼學說,甚至在《對話》中證明了這一點。在1633年7月的最後審訊中,他被威脅如果不「從實招來」,就對他刑求。但他堅持否認Sharratt(1994, pp. 171–75); Heilbron(2010, pp. 308–17); Gingerich(1992, pp. 117–18).。裁判庭6月22日的判決包括了3個核心部分: * 伽利略被判“有強烈異端嫌疑”,即聲稱太陽在宇宙的中心,地球不是中心而且在運動著,對持有併為此辯駁者與神聖經文相悖。他必須“發誓放棄、詛咒並厭棄”這樣的觀點Fantoli(2005, p. 139), Finocchiaro(1989, pp. 288–293). Finocchiaro's translation of the Inquisition's judgement against Galileo is available on-line. "Vehemently suspect of heresy" was a technical term of canon law and did not necessarily imply that the Inquisition considered the opinions giving rise to the verdict to be heretical. The same verdict would have been possible even if the opinions had been subject only to the less serious censure of "erroneous in faith"(Fantoli, 2005, p. 140; Heilbron, 2005, pp. 282–284).。 * 異端審判庭指示將他正式拘捕,翌日起,他將會在家中終身軟禁Finocchiaro(1989, pp.38, 291, 306). Finocchiaro's translation of the Inquisition's judgement against Galileo is available on-line.。 * 他悖逆的《對話》將被查禁;在判決之外,他所有的著作也將被查禁,今後他不能再繼續著書Drake(1978, p. 367), Sharratt(1994, p. 184), Favaro(1905, 16:209, 230,Italian). See Galileo affair for further details.。 根據流行的傳聞,伽利略在宣佈放棄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理論時曾經喃喃道“但是,地球依然在轉啊”,但是並沒有證據證明他是否說了類似的話。有關這個傳奇的第一個記載出現與他去世後的一個世紀左右Drake(1978, p. 356). The phrase "Eppur si muove" does appear, however, in a painting of the 1640s by the Spanish painter 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 or an artist of his school. The painting depicts an imprisoned Galileo apparently pointing to a copy of the phrase written on the wall of his dungeon(Drake, 1978, p. 357).。 一段時間後,在他的朋友阿斯卡尼奧·皮科洛米尼Ascanio Piccolomini, the Archbishop of Siena的幫助下,伽利略於1634年被允許回到他在佛羅倫薩阿克特雷旁的小宅焦耶洛別墅,在那裡他度過了自己的餘生。伽利略被要求在三年中每星期朗讀七篇懺悔詩,他的女兒瑪利亞·塞萊斯特向教會請求,教會允許將這個負擔,改由她代為實行William Shea, M. A. The Galileo Affair 2006. Available online William Shea (January 2006). "The Galileo Affair". Grupo de Investigación sobre Ciencia, Razón y Fe (CRYF). Unpublished work. Retrieved 12 September 2010. 。在被軟禁在家時,伽利略致力於完成他最經典的著作之一《兩種新科學》,在此他總結了過去40年中所做的一切工作。這兩個新科學今天被叫做運動學和材料力學。此書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盛讚Stephen Hawking, ed. p. 398,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Galileo ... is the father of modern physics—indeed of modern science"—Albert Einstein.。由於他的貢獻,伽利略被譽為“現代科學之父”。他於1638年完全失明,得了嚴重的疝氣和失眠,因此被准許回到佛羅倫薩接受治療Carney, Jo Eldridge (2000).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1500–1620: a.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SBN 978-0-313-30574-0.Allan-Olney (1870)。 == 天文學 == 伽利略最先發現了木星的衛星。這個發現對於所有天體都必須圍繞地球轉來說並不是好訊息。伽利略在1610年3月出版的《星際信使》一書中對此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根據一些不可靠的手稿,漢斯·利伯謝Hans Lippershey製作了第一個實用望遠鏡,並於1608年打算在荷蘭申請專利King(2003, pp.30–32). The Netherlands States-General would not grant Lippershey his requested patent(King, 2003, p.32).。次年,伽利略製作了一個3倍的望遠鏡,改良後,望遠鏡達到了30倍之大Drake(1990, pp. 133–34).。透過伽利略望遠鏡,觀測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地上的豎直呈像——這便是通常所知的地面望遠鏡或小望遠鏡。伽利略也用它來進行天體觀測,在當時他是少數可以製作如此精良的觀測裝置的人。1609年8月25日,他向威尼斯律師們展示了他早些時候製作的8到9倍望遠鏡。出售望遠鏡為伽利略帶來了不少的額外收入。商人們可以利用它來航海,或是作為商品交換。伽利略在1610年3月釋出了他最初利用望遠鏡觀測天體的結果,題為《星際信使》Sharratt(1994, pp. 1–2)。 === 開普勒超新星 === 根據瓦盧辛斯基Walusinsky的記錄1964, p. 273,伽利略在1604年觀測並討論開普勒超新星時作為天文學者而出名。由於這顆超新星沒有明顯的週日視差,伽利略認為它是一顆相距遙遠的天體,因此否決了亞里士多德對天體恆定的觀點。他對這種意見進行了公開宣揚,受到了強烈的抗議According to Walusinsky(1964, p. 273), it "aroused the life-long enmity of all the opponents of modern science"。 === 木星 === 1610年1月7日,伽利略透過望遠鏡觀察到了當時被描述為“三個固定天體,因為渺小而幾乎看不見”i.e., invisible to the naked eye.,它們都靠近木星,成一條橫跨的直線Drake(1978, p. 146).。第二天晚上觀測的結果是那些木星旁邊的天體改變了位置,那麼它們作為固定天體就無法解釋了。1月10日,伽利略發現它們其中的一個消失了,他認為天體藏到了木星的背後。幾天後,伽利略得出結論:它們在環繞木星執行In Sidereus Nuncius(Favaro,1892, 3:81(Latin)) Galileo stated that he had reached this conclusion on 11 January. Drake(1978, p. 152), however, after studying unpublished manuscript records of Galileo's observations, concluded that he did not do so until 15 January.。伽利略發現了木星四個衛星中的較大的三個,並於1月13日發現的最後的一個。伽利略將這四個一組命名為美第奇行星,致敬他未來的贊助人托斯卡納大公科西莫二世與其三個兄弟Sharratt(1994, p. 17).。然而,天文學家日後將它們改名為伽利略行星以紀念它們的發現者。這些行星如今被命名為艾奧、歐羅巴、伽倪墨得斯和卡利斯托。 他就木星衛星的發現導致了天文學的一場革命,並持續至今:一個小行星圍繞著大行星運轉不符合亞里士多德的宇宙觀,後者認為所有天體都圍繞著地球運轉Linton(2004, pp. 98,205), Drake(1978, p. 157).。許多天文學家和哲學家最初都否認伽利略的發現Drake(1978, pp. 158–68), Sharratt(1994, pp. 18–19).。他的發現日後被克里斯托佛·克拉烏證實,當他1611年訪問羅馬時獲得了英雄般的歡迎God's Philosophers ju James Hannam Orion 2009 p313。伽利略在隨後的18個月中繼續觀察,到了1611年中他已經總結出相當精確的衛星執行週期。伽利略進展神速,以至於約翰尼斯·克卜勒認為這是不可能的Drake(1978, p. 168), Sharratt(1994, p. 93).。 === 金星、土星、海王星 === 伽利略在1610年9月透過觀測發現金星所呈現的所有相位與月球十分相似。根據尼古拉斯·哥白尼的日心說,天體的所有相位可視。在金星環繞太陽執行的過程中,當它處在背對太陽的位置時,金星的發光面朝向地球;當它處在與地球同側的位置上時,金星的發光面背對地球。金星的執行軌跡傳統上被放置在太陽執行軌跡的內側,在此它可以呈現出新月相位。然而,金星的執行軌跡不可能處於太陽執行軌跡的外側,否則它的相位將會是凸圓或是滿圓。當伽利略用望遠鏡觀測到金星的新月、凸圓和滿月相位時,托勒密的模型就顯得十分不可靠了。在17世紀早期,許多天文學家採用了各種地日混合模型Thoren (1989), p. 8; Hoskin (1999) p. 117.,如第谷體系Tychonic、科普蘭Capellan或是其改良版In the Capellan model only Mercury and Venus orbit the Sun, whilst in its extended version such as expounded by Riccioli, Mars also orbits the Sun, but the orbits of Jupiter and Saturn are centred on the Earth。模型中有的包含了環繞地球運動的模式,有的則沒有。這些體系都沒有完全否定地心說就恆星視差的預測,嘗試著對金星執行相位進行解釋。在完全地心說經歷地心混合模型到完全日心說的兩個發展階段中,伽利略對金星相位的實驗性發現可以說是其最具影響力的貢獻了。 最初,當伽利略觀測土星時,將土星光環誤判為行星,以為這是一個由三部分組成的星系。之後,當他再度觀測時,土星光環則直面地球,以至於伽利略認為之前的那兩部分突然消失了。1616年當伽利略再度觀測土星時,光環重新出現。伽利略對此深表疑惑。Baalke, Ron.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Saturn's Ring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SA. Retrieved on 2007-03-11 伽利略於1612年觀測了海王星。在他書中將其記錄為一個不起眼的、幽暗的天體。當時他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顆行星。他繼續記錄著海王星相對於其他天體的執行軌跡,直到最後丟失目標為止。Drake & Kowal (1980) === 太陽黑子 === 在最先發現太陽黑子的歐洲人中,伽利略算是其中的一位。雖然約翰尼斯·克卜勒在1607年意外地觀測到了這一現象,卻將其誤認為是正在經過的水星。伽利略也將查理曼時期的太陽黑子現象重新作出瞭解釋,這個現象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正在經過的水星。正統的亞里士多德天文物理學認為所有天體完美不變,而太陽黑子的存在令其難以解釋。1609年,約翰尼斯·克卜勒出版了《新天文學》,闡述了他的天文力學觀。該書認為太陽自轉,預測了太陽黑子的週期,是一部極為成功的天文物理著作。In Kepler's Thomist 'inertial' variant of Aristotelian dynamics as opposed to Galileo's impetus dynamics variant all bodies universally have an inherent resistance to all motion and tendency to rest, which he dubbed 'inertia'. This notion of inertia was originally introduced by Averroes in the 12th century just for the celestial spheres in order to explain why they do not rotate with infinite speed on Aristotelian dynamics, as they should if they had no resistance to their movers. And in his Astronomia Nova celestial mechanics the inertia of the planets is overcome in their solar orbital motion by their being pushed around by the sunspecks of the rotating sun acting like the spokes of a rotating cartwheel. And more generally it predicted all but only planets with orbiting satellites, such as Jupiter for example, also rotate to push them around, whereas the Moon, for example, does not rotate, thus always presenting the same face to the Earth, because it has no satellites to push around. These seem to have been the first successful novel predictions of Thomist 'inertial' Aristotelian dynamics as well as of post-spherist celestial physics. In his 1630 Epitome(See p514 on p896 of th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952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edition)Kepler keenly stressed he had proved the Sun's axial rotation from planetary motions in his Commentaries on Mars Ch 34 long before it was telescopically established by sunspot motion.1612到1613年,等人Drake(1978, p. 209). Sizzi reported the observations he and his companions had made over the course of a year to Orazio Morandi in a letter dated 10 April 1613(Favaro,1901, 11:491 (Italian)). Morandi subsequently forwarded a copy to Galileo.發現了太陽黑子的年度週期變化,這為辯駁托勒密體系和第谷·布拉赫的地日模型提供了強大的證據。In geostatic systems the apparent annual variation in the motion of sunspots could only be explained as the result of an implausibly complicated precession of the Sun's axis of rotation(Linton, 2004, p. 212; Sharratt, 1994, p. 166; Drake, 1970, pp. 191–196). This did not apply, however, to the modified version of Tycho's system introduced by his protegé, Longomontanus, in which the Earth was assumed to rotate. Longomontanus's system could account for the apparent motions of sunspots just as well as the Copernican.在誰是最先發現並解釋太陽黑子的問題上,伽利略與耶穌會的克里斯多夫·沙伊納發生了曠日持久的痛苦爭執。在證實開普勒與太陽自轉的問題上,他倆人都毫無疑問地輸給了和他的兒子。沙伊納很快接受了克卜勒於1615年提出的現代望遠鏡的設計方案,該方案利用倒立呈象的方式提升了放大效果;而伽利略卻明顯地拒絕了它。 === 月球 === 在伽利略自制望遠鏡之前,英國數學家、探險家托馬斯·哈里奧特已經用“窺視鏡”perspective tube來觀測月球了。根據他的報告,哈里奧特注意到在月虧處有“奇怪的斑點”,但是並不能解釋現象的原因。由於接受了藝術薰陶和對明暗繪畫法Edgerton, Samuel Y. The Mirror, the Window, and the Telescope, 2009的瞭解,伽利略意識到這些光斑與陰影組合實際上是一些月球的地形結構。雖然伽利略不是第一個透過望遠鏡觀測月球的人,但卻是第一個將其解釋為光在月球山與環形山所留下的陰影。在他的研究中,伽利略繪製了月球的地形圖表,估測這些山峰的高度。月球由此不再是之前如亞里士多德所認為的半透明的、完美的球體,也不是但丁所描述的第一個“行星”,一個“永恆的珍珠,壯麗地直升入天堂般的蒼穹”了。 === 銀河系與恆星 === 銀河最初被認為是一團雲霧。伽利略觀察了銀河系,發現它是由許許多多恆星組成的集團,從地球這裡看很像是雲彩。伽利略用望遠鏡定位了許多肉眼看不到的恆星。他於1617年觀測到了大熊星座中的開陽雙子星。Ondra (2004), p. 72–73 在《星際信使》一書裡,伽利略記錄,恆星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純粹的發光體,在望遠鏡裡也一樣,沒有什麼改變,和行星相比,行星在望遠鏡裡顯示是一個圓盤狀物體。此後不久,在他的關於太陽黑子的信件中,他報告,在望遠鏡裡,恆星和行星都看起來“相當圓”。從這個觀點引發開來,他接著報告,望遠鏡顯示出恆星的圓度,透過望遠鏡觀測,恆星的直徑為幾弧秒。Graney(2010, p. 455); Graney & Grayson(2011, p. 353).他還設計了一種方法,不透過望遠鏡來測量一顆恆星的表觀尺寸。正如在他的《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一書中描述的那樣,他的方法就是在他看向恆星的視線裡,懸掛一根細繩,他慢慢前進,直到細繩徹底遮住恆星,然後測量他與細繩之間的距離。Van Helden,(1985, p. 75); Chalmers,(1999, p. 25); Galilei(1953, pp. 361–62).透過這個距離和細繩的寬度他就能計算出恆星相對的他的觀察點的角度。在這本書裡,他記錄了他發現一等星的視直徑不會超過5弧秒,6等星的視直徑大約為5/6弧秒。就像同時代的大多數天文學家一樣,伽利略也沒有認識到他測量的恆星的表觀尺寸是虛假的,這是由於光線衍射和大氣層對光線的扭曲造成的(參見《視寧圓面和愛禮園盤面》),測量的結果並不能代表恆星的真實尺寸。但是與之前的對最亮的恆星做出的表觀尺寸的估計值相比,伽利略的值要小很多,如由第谷·布拉赫給出的估計值(參見《星等》),這就使伽利略能夠反駁那些反哥白尼的論點了,比如第谷的論點,荒謬的認為這些恆星一定很大,因為探測不到它們的年度時差。Finocchiaro(1989, pp. 167–76), Galilei(1953, pp. 359–60), Ondra(2004, pp. 74–5).其他一些天文學家都對恆星進行了同樣的測量,如西蒙·馬呂斯Simon Marius,喬瓦尼·巴蒂斯塔·裡希澳利Giovanni Battista Riccioli和馬丁努斯·霍爾登休Martinus Hortensius。馬呂斯和裡希澳利得出結論,得出的尺寸雖然小了,但是並沒有小到可以反駁第谷的論點。Graney(2010, p. 454-462); Graney & Grayson(2011, p. 352-355). == 技術 == 伽利略所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貢獻中,其中一部分就是目前所說技術,而非純物理。這與亞里士多德學派不同,前者會將伽利略的物理知識歸納為techne 或是有用的技巧,而不是episteme,即用哲學方式研究事物本質。在1595到1598年見,伽利略設計並改良了地理軍事兩用圓規,為炮兵和勘探員提供方便。尼古勒·塔爾塔利亞Niccolò Tartaglia與吉多貝多·蒙蒂Guidobaldo del Monte早些時候製作了類似的儀器,伽利略則在他們的基礎之上進行了創新。對於炮兵來說,圓規不但可以更快更準地測出彈道角度,而且可以根據炮彈的大小和材質測算出新增火藥的量。作為地理儀器,他可以繪製出任意的規則多邊形,並對其他計算進行輔助。在伽利略的指導之下,裝置製造商馬克·安東尼奧·馬哲勒尼Marc'Antonio Mazzoleni製造出了一百多附這樣的圓規。伽利略為此收入了50里拉(包括使用說明書在內),並提供了相應的使用教程,收入120里拉。Reston(2000, p. 56). 1593年左右,伽利略製作了一個溫度計,溫度計利用空氣在圓球內的熱脹冷縮來推動管中水的運動。 在1609年時,伽利略與英國人托馬斯·哈里奧特等人最先利用折射望遠鏡來觀測恆星、行星及月球。1611年,當費德里·克卡王(Prince Federico Cesi)在他的宴會上宣佈伽利略為琳氏科學院Accademia dei Lincei,又譯作林琴學院、林賽學會、猞猁學會、山貓學會、山貓眼學會等,以山貓眼在夜裡發光而寓意啟蒙。Rosen, Edward, The Naming of the Telescope (1947)院士時,希臘數學家喬凡尼·德米亞尼Giovanni Demisiani為伽利略的裝置起名“望遠鏡”Sobel(2000, p. 43), Drake(1978, p. 196). In the Starry Messenger, written in Latin, Galileo had used the term "perspicillum".。這個名字來自希臘字根tele = “遠”和skopein = “觀看”。1610年,伽利略利用望遠鏡近距離觀察昆蟲肢體Drake(1978, pp. 163–164), Favaro(1892, 3:163–164,Latin)。1624年,伽利略開始使用復顯微鏡。同年五月,他將這些裝置的其中之一贈給了紅衣主教祖林Cardinal Zollern,並展示給巴伐利亞侯爵Duke of Bavaria看Drake(1978, p. 289), Favaro(1903, 13:177,Italian).。九月,他也為克卡王送去了一套。Drake(1978, p. 286), Favaro(1903, 13:208,Italian). The actual inventors of the telescope and microscope remain debatable. A general view on this can be found in the article Hans Lippershey (last updated 2003-08-01), © 1995–2007 by Davidson, Michael W. and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Retrieved 2007-08-28琳氏院士們也為“顯微鏡”的命名做出了重要貢獻。一年後,院士喬凡尼·法布林Giovanni Faber根據希臘字根μικρόν(micron)意為“微小”,和σκοπεῖν(skopein)意味“觀看”為裝置組字,它正好是“望遠鏡”的反義詞。 "brunelleschi.imss.fi.it "Il microscopio di Galileo""(PDF).Van Helden, Al. Galileo Timeline (last updated 1995), The Galileo Project. Retrieved 2007-08-28. See also Timeline of microscope technology.。利用伽利略顯微鏡所繪製的昆蟲圖於1625年出版,該圖是第一次運用復顯微鏡觀測繪製而成的。 Drake(1978, p. 286). 1612年,在確定了木星的衛星軌道週期後,伽利略提議如果軌道週期可以被充分了解,那麼衛星的位置可以作為宇宙時鐘來加以利用,並透過經度測量方法來實現定位。伽利略在暮年時不停地在這一問題上下功夫。然而實踐方面的困難重重,直到1681年才被喬凡尼·多明戈·卡西尼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實現。這種方法日後被用在大範圍地域勘察上,如勘測法國,以及1806年澤比倫·派克Zebulon Pike探美國中西部等。由於航海時精確望遠觀測難以實現,導航上的經度問題迫切需要解決。最後,約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製造了便攜航海精密計時器,解決了上述問題Longitude: the true story of a lone genius who solved the greatest scientific problem of his time, Dava Sobel Penguin, 1996 ISBN 978-0-14-025879-0, ISBN 978-0-14-025879-0。伽利略晚年時雙目全盲,但他仍為擺鐘設計了司行輪(被稱之為伽利略司行輪)。1650左後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於製造出第一個可以完全運轉的擺鐘。 == 物理 == 伽利略在物體運動的理論與實驗上成果豐碩,並與開普勒和勒內·笛卡爾一道,成為艾薩克·牛頓爵士所創立的經典物理的先驅。伽利略試製了幾個鐘擺實驗。這些實驗的靈感據傳說是來自於觀察比薩大教堂中央銅質吊燈的擺動,並測算伽利略自己的脈搏而得到的(見溫琴佐·維維亞尼為伽利略寫的傳記)。這些實驗日後被記載在他的著作《兩種新科學》中。伽利略認為簡單的鐘擺是等時的,即無論幅度多大,擺的週期運動時長總是一定的。然而,根據克里斯蒂·惠更斯的研究,這只是近似成立,並不精確。Newton, R. G.(2004). Galileo's Pendulum: From the Rhythm of Time to the Making of Matt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51.ISBN 978-0-674-01331-5.伽利略發現了週期的乘方與鐘擺的長度成比。伽利略的兒子溫琴佐根據他父親的理論與1642年設計了一個大鐘。但大鐘沒能夠建造起來,主要是因為擺度太大,需要冕狀司行輪,導致計時不準。 伽利略在理解聲音訊率上也是先驅之一,雖然他在這點上並不是很出名。伽利略在以不同的速度摩擦鑿子時,發現了鑿子中間距的不同導致了音高的不同,即頻率的不同。1638年,伽利略描述了測量光速的實驗:安排兩個人站在一定遠的距離,各拿著帶百葉窗的燈籠。第一個觀測者開啟燈籠的百葉,第二個觀測者看到後,立即開啟他手上的燈籠百葉。這樣,從第一個觀測者開燈到第二個觀測者開燈之間時差就可以用來計算光在兩者之間穿越所需要的時間。伽利略報告說,他在相距一英里之內做過這樣的實驗,但是無法確定光是否是同時出現的。 Galileo Galilei, Two New Sciences,(Madison: Univ. of Wisconsin Pr., 1974)p. 50.在伽利略去世後,佛倫丁地西門託科學院的院士們也嘗試了類似的實驗,實驗距離超過了一英里,但直到1667年,也以無果告終。 I. Bernard Cohen, "Roemer and the First Determination of the Velocity of Light (1676)", Isis, 31 (1940): 327–379, see pp. 332–333伽利略總結了相對論的基本原理,即物理定律在任意系統內一定,沿直線勻速運動的物體,無論它的具體速度還是方向,物理定律一定。如此看來,不存在絕對運動或是絕對靜止。這條原理為牛頓定律提供了基本框架,它也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核心部分。 === 質量相異者同時落地 === 伽利略的學生溫琴佐·維維亞尼在傳記中稱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扔下了兩個同種材質、不同質量的球,以證明物體下落時長與它們的質量無關。Drake(1978, pp. 19,20). At the time when Viviani asserts that the experiment took place, Galileo had not yet formulated the final version of his law of free fall. He had, however, formulated an earlier version which predicted that bodies of the same material falling through the same medium would fall at the same speed(Drake, 1978, p. 20).這與亞里士多德的學說相悖,即物體下落時長與質量成反比,重的下落速度比輕的快。這個傳奇被世人廣泛傳頌,但伽利略自己卻從來沒有記錄過這樣的事情。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這個事件不過是個假想,並沒有真實存在過。Groleau, Rick. "Galileo's Battle for the Heavens. July 2002". Ball, Phil (2005-06-30). "Science history: 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 30 June 2005". The Hindu(Chennai, India). 德拉克卻不這麼認為,辯駁稱實驗的確存在過,只是與溫琴佐·維維亞尼所描述的多少有出入。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個完成這類試驗的人是西蒙·斯特芬),在《自然科學史》中記載,荷蘭人西蒙·斯特芬在1586年使用2個重量不同的鉛球在代爾夫特教堂塔頂上完成了這個試驗,並證明了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是錯誤的。Galileo Galilei: The Falling Bodies Experiment. Last accessed 26 Dec 2011. 在斯臺文試驗的幾個世紀以後,阿波羅15號的宇航員大衛·斯科特1971年8月2日在無空氣月球表面上使用一把錘子和一根羽毛重複了這個試驗,證明且讓地球上的電視觀眾親眼看到了這兩個物體同時掉落在月球表面上。 1638年,伽利略出版《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Discorsi),主人公薩爾維亞蒂Salviati被普遍視為伽利略的代言人。薩爾維亞蒂認為,“在真空中,重量不同的物體以相同的有限速度下落。”但是,盧克萊修LucretiusLucretius, De rerum natura II, 225–229; Relevant passage appears in: Lane Cooper, Aristotle, Galileo, and the Tower of Pisa(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35), p. 49.和西蒙·斯特芬Simon StevinSimon Stevin, De Beghinselen des Waterwichts, Anvang der Waterwichtdaet, en de Anhang komen na de Beghinselen der Weeghconst en de Weeghdaet [The Elements of Hydrostatics, Preamble to the Practice of Hydrostatics, and Appendix to The Elements of the Statics and The Practice of Weighing](Leiden, Netherlands: Christoffel Plantijn, 1586)reports an experiment by Stevin and Jan Cornets de Groot in which they dropped lead balls from a church tower in Delft; relevant passage is translated in: E. J. Dijksterhuis, ed., The Principal Works of Simon Stevin Amsterdam, Netherlands: C. V. Swets & Zeitlinger, 1955 vol. 1, pp. 509, 511.此前也提出了這一觀點。克里斯蒂亞諾·本蒂Cristiano Banti的薩爾維亞蒂也認為,“鉛製鐘擺和軟木鐘擺具有不同的質量,而其它方面類似。透過比較兩種鐘擺在空氣中的運動可以驗證上述觀點。” 伽利略指出,“只要下落的介質產生的阻力微不足道,或者在限定的真空條件下落下,落體將以均勻加速度下落。”Sharratt(1994, p. 203), Galilei(1954, pp. 251–54).他也推匯出均勻加速度正確的運動學規律,也就是說與所經歷時間的平方成比例(d ∝ t2)。Sharratt(1994, p. 198), Galilei(1954, p. 174).在伽利略之前,尼科爾·奧雷姆Nicole Oresme與14世紀推匯出勻加速改變的時間平方規則,Clagett(1968, p. 561). Oresme, however, regarded this discovery as a purely intellectual exercise having no relevance to the description of any natural phenomena, and consequently failed to recognise any connection with the motion of falling bodies(Grant, 1996, p.103).多明戈·德索托(Domingo de Soto)於16世紀提出,“落體在均勻介質中將勻加速下落。”Sharratt(1994, p. 198), Wallace(2004, pp.II 384, II 400, III 272)Soto, however, did not anticipate many of the qualifications and refinements contained in Galileo's theory of falling bodies. He did not, for instance, recognise, as Galileo did, that a body would only fall with a strictly uniform acceleration in a vacuum, and that it would otherwise eventually reach a uniform terminal velocity.透過幾何結構和精確的數學語言,伽利略依據他所處時代的標準表達了時間平方規則。(這就為其他人也使用代數術語重新表達了這一規則留下餘地)。伽利略還總結道“除非對物體施加一個力,常常是摩擦力,否則物體將一直保持勻速運動。這駁斥了當時為人們所普遍公認的亞里士多德假說---除非對物體施加外力,否則運動的物體將“自然”減速並停下來。正如讓·布里丹Jean Buridan所說的那樣,早在亞里斯多德提出這一假設幾個世紀之前,約翰·菲洛波努斯John Philoponus就已提出了有關慣性的哲學思想。據喬瑟芬·李約瑟Joseph Needham所述,“在他們之前,墨子早在幾個世紀之前已經提出這一觀點。但是,這是首次使用數學表達這一觀點,並經過實驗驗證,並引入摩擦力的概念,這是驗證慣性中所取得的一次突破。”伽利略的慣性原理提到,“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否則運動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就會按照其原來的方向,保持勻速運動。後來,這一原理納入了牛頓運動定律(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 數學 == 在實驗物理上運用數學是一個重要創新,他的數學方式在當時也是相當標準。伽利略數學分析與證明法大量依賴於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第五本中的比例論。該書由塔爾塔利亞等人於較早的一個世紀前翻譯完成。但到伽利略晚年時,這些運算方式被笛卡爾的代數法取代。 伽利略也作出了一些數學貢獻:如伽利略悖論。悖論認為有多少整數就有多少完全平方,雖然大部分整數自身不是完全平方。 == 天主教對伽利略的重新認定 == 1718年,天主教會放鬆對伽利略部份著作的禁令,允許他部份著作在佛羅倫斯印行,但是《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仍然遭到禁止Heilbron(2004, p. 299).。1741年,教宗本篤十四世授權,允許他所有在科學方面著作都能夠出版,包括經過審查修改的《對話》。Two of his non-scientific works, the letters to Castelli and the Grand Duchess Christina, were explicitly not allowed to be included(Coyne 2005, p. 347).1758年,天主教會將伽利略的著作由禁書目錄中移除,但是《對話》和哥白尼的《天體執行論》的一些未被審查版本仍然在名單中。Heilbron(2005, p. 307); Coyne(2005, p. 347)The practical effect of the ban in its later years seems to have been that clergy could publish discussions of heliocentric physics with a formal disclaimer assuring its hypothetical character and their obedience to the church decrees against motion of the earth: see for example the commented edition (1742) of Newton's 'Principia' by Fathers Le Seur and Jacquier, which contains such a disclaimer('Declaratio')before the third book (Propositions 25 onwards) dealing with the lunar theory.直到1853年,伽利略的所有著作才從禁書目錄中被完全移除。 1939年,庇護十二世在當選天主教教宗不久後,在宗教科學院發表演說,讚揚伽利略“是研究方面大無畏的英雄...不怕路上的危險與絆腳石,也不懼怕到達墳墓的那一刻。”Discourse of His Holiness Pope Pius XII given on 3 December 1939 at the Solemn Audience granted to the Plenary Session of the Academy, Discourses of the Popes from Pius XI to John Paul II to the Pontifical Academy of the Sciences 1939–1986, Vatican City, p. 34。教宗40年的親密顧問羅伯特·雷伯教授寫道:“庇護十二世很注意不去對任何事物(對科學)進行過早干預。在這點上他十分積極,並對伽利略的案件表示深深的後悔。Robert Leiber, Pius XII Stimmen der Zeit, November 1958 in Pius XII. Sagt, Frankfurt 1959, p. 411 1990年2月15日,紅衣主教約瑟夫·拉辛格(日後當選為教宗本篤十六世)在羅馬第一大學An earlier version had been delivered on 16 December 1989, in Rieti, and a later version in Madrid on 24 February 1990(Ratzinger, 1994, p. 81). According to Feyerabend himself, Ratzinger had also mentioned him "in support of" his own views in a speech in Parma around the same time(Feyerabend, 1995, p. 178).發表演說,引述了當代一些對伽利略事件的流行觀點,稱“這樁案件讓我們看到了現代人對自身深深的懷疑,以及科學技術在今天的走向。”Ratzinger(1994, p. 98).他引述了哲學家保羅·費耶拉本德的一些觀點,稱“在伽利略時代,教會較之伽利略本人更加理性,同時考慮了伽利略教導對未來道義和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教會對伽利略的判決是理性而公正的,對判決的否決不過是為了獲得政治利益而已。”主教並沒有明確指出他同意或否認費耶拉本德的觀點。但是他說道:“在此基礎上做出衝動性的道歉是愚蠢的。” 1992年10月31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表示教會對伽利略事件的處理方式表示遺憾,並根據宗教文化議會的研究結果"Vatican admits Galileo was right". New Scientist (1846). 1992-11-07. Retrieved 2007-08-09.. "Papal visit scuppered by scholars". BBC News. 2008-01-15. Retrieved 2008-01-16.,發表了一份宣告承認教會對伽利略在科學的錯誤判決。2008年3月,宗教科學院院長尼古拉·加比伯宣佈計劃在梵蒂岡城牆上樹立伽利略的雕像,以示對他的紀念。 Owen & Delaney (2008).同年12月,即伽利略的第一次利用望遠鏡進行觀測的400週年紀念日上,教宗本篤十六世讚揚了伽利略對天文學的貢獻。"Pope praises Galileo's astronomy". BBC News. 2008-12-21. Retrieved 2008-12-22.然而一個月後,宗教文化院長加弗科·拉瓦錫表示在梵蒂岡城牆上樹立伽利略雕塑被擱置了。Owen (2009). == 流行文化 == 伽利略在皇后樂隊的“波西米亞狂想曲”中出現了多次Bohemian Rhapsody. everything2. Retrieved 2010-08-20. 。他在靛藍女孩的歌曲“伽利略”中也被著重描寫。 21世紀有關伽利略的劇本有:德國劇作家貝託爾特·布萊希特的《伽利略傳》(1939),以及它的電影改編版(1975)。貝莉·斯塔維斯的《午夜燭光》Stavis, Barrie. Lamp at Midnight. South Brunswick, New Jersey: A.S. Barnes, 1966.,和2008年戲劇“伽利略·伽利萊”Lalonde, Robert. Galileo Galilei/Vesalius and Servetus. February 2008. ISBN 978-0-9783909-1-4.。 在金·史坦利·羅賓遜的科幻小說《伽利略之夢》(2009)中,伽利略穿越到了未來,破解了科學危機。故事主線在當時的伽利略時代與未來的假定時代之間穿梭Robinson, Kim Stanley (2009). Galileo's Dream.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ISBN 978-0-553-80659-5. 。 最近,伽利略·伽利萊成為了高價值紀念幣的主角:面值€25的2009年版國際天文年紀念幣。該幣同時紀念伽利略望遠鏡誕生400週年。紀念幣的背面印有他的一部分頭像,以及他發明的望遠鏡。背面他繪製月球表面的初稿。在銀色外圈是艾薩克·牛頓的望遠鏡,斯特修道院中的天文館,現代望遠鏡、無線電望遠鏡和空間望遠鏡。2009年,伽利略望遠鏡發行。這種被大批次製造的低成本、高質量望遠鏡為2英寸長(51mm),被廣泛用於教學。 == 著作 == 1586年,伽利略出版了他的早期作品《小天平》 (La Billancetta)記載了一些能在空氣中或水中稱重的精密天平。 Hydrostatic balance. The Galileo Project. Retrieved 2008-07-17.1606年出版印刷了《地理軍事兩用圓規使用指南》(Le Operazioni del Compasso Geometrico et Militare)介紹如何使用地理軍事兩用圓規。The Works of Galileo.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Retrieved 2008-07-17. 伽利略早期動力學---運動和力學的科學的著作包括:1590年比薩版的《論運動》(De Motu);大約1600年帕多瓦版的《力學》(Le Meccaniche)。《論運動》參考了亞里斯多德-阿基米德流體動力學,流體動力學認為“在一種流體介質中,重力加速度和物體超過介質的比重成比例;而在真空中,物體將按照與自身比重成比例的重力加速度下落。”《論運動》也參考了Hipparchan-Philoponan動力學。Hipparchan-Philoponan動力學認為,“動力自動消散。在經過最初的加速以後,根據物體的具體重量,真空中的自由落體將具有必不可少的極限速度。” 伽利略1610年出版的《星際信使》(Sidereus Nuncius)是第一部利用望遠鏡進行觀測的科學著作。它包括瞭如下發現: * 伽利略衛星; * 月球表面粗糙的地理地質; * 存在有大量肉眼看不到的天體,它們組成了銀河系; * 行星與恆星外表的不同——前者看上去像是小圓盤,後者則類似小光點。 伽利略在1613年出版的《論太陽黑子》Sunspots and Floating Bodies.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Retrieved 2008-07-17.中詳細描述了太陽黑子,並認為太陽和宇宙都是可以朽壞的。《論太陽黑子》中也記錄了他在1610年利用望遠鏡觀察的全部金星相位,土星奇怪的“附屬物”以及後者的神秘消失。1615年,伽利略寫成了《致大侯爵夫人克里斯蒂娜》手稿,但直到1636年才得以發表。手稿是《致凱斯泰利》的翻版,其中斥責了異端審判庭就禁止宣揚哥白尼理論的錯誤神學立場,認為後者是物理真理,與經文並不衝突。 Galileo, Letter to the Grand Duchess Christina.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Retrieved 2008-07-17.。1616年,異端審判庭下達指令,禁止伽利略為哥白尼學說辯護,伽利略不得不將基於哥白尼地理的《論潮汐》(Discorso sul flusso e il reflusso del mare)以私信的方式傳送給紅衣主教奧思尼。Galileo's Theory of the Tides. The Galileo Project. Retrieved 2008-07-17.1619年,伽利略的學生馬里奧·古迪西出版了伽利略的演講彙編,命名為《論彗星》(Discorso Delle Comete),反駁耶穌會對彗星的解釋。Galileo Timeline. The Galileo Project. Retrieved 2008-07-17. 1623年,伽利略出版了《試金者》,攻擊亞里斯多德權威的學說,鼓勵實驗,並運用數學來支援科學理論。該書的出版獲得了巨大成功,甚至得到了一些天主教會高層的支援。Galileo Galilei. Tel-Aviv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enter. Retrieved 2008-07-17.在《試金者》的成功發表後,伽利略於1632年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Dialogo sopra i due massimi sistemi del mondo)。雖然顧及到了異端審判庭的1616年指令,但《對話》依然傾向於哥白尼理論而非地心說模型,並最終造成了伽利略受審,出版物被禁。雖然出版物被禁,伽利略依然寫成了《論兩種新科學及其數學演化》(Discorsi e Dimostrazioni Matematiche, intorno a due nuove scienze),並於1638年在異端審判庭管轄範圍之外的荷蘭將其出版。 === 伽利略出版的主要作品 === 伽利略出版的主要作品如下: * 《小天平》(1586) * 《運動論》(1590)"Collection of Galileo Galilei's Manuscripts and Related Translations". Retrieved 2009-12-04. * 《力學》(ca. 1600) * 《地理軍事兩用圓規使用指南》(1606) * 《星際信使》(1610;義大利文Sidereus Nuncius) * 《流體力學》(1612) * 《論太陽黑子》(1613) * 《致大侯爵夫人克里斯蒂娜》(1615; 1636年出版) * 《論潮汐》(1616;義大利文Discorso del flusso e reflusso del mare) * 《論彗星》(1619;義大利文Discorso Delle Comete) * 《試金者》(1623;義大利文Il Saggiatore) * 《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1632;義大利文Dialogo sopra i due massimi sistemi del mondo) * 《論兩種新科學及其數學演化》(1638;義大利文Discorsi e dimostrazioni matematiche intorno a due nuove scienze) == 時間軸 == *1543 – 尼古拉·哥白尼出版《天體執行論》,提出與托勒密相對的地心說模型,導致對亞里士多德物理學的質疑。 *1563 –溫琴佐·伽利萊與茱莉亞·阿曼娜蒂結婚。 *1564 –出生於義大利比薩。 *~1570 – 托馬斯·迪格斯出版Pantometria,介紹了他父親倫納德·迪格斯在1540–1559年間製作的望遠鏡。 *1573 – 第谷·布拉赫出版De nova stella《論新星》,否決了亞里士多德天體觀中的永恆、不變的宇宙,以及月亮之上的以太空間。 *1576 –傑賽普·米利特(Giuseppe Moletti)坐帕多瓦大學數學主任,研究指出相同質量物體下落時速度一樣,無關材質。Giuseppe Moleti, Walter Roy Laird. The unfinished mechanics of Giuseppe Moletti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9. p. 5 *1581 –父親溫琴佐·伽利萊出版Dialogo della musica antica et moderna,將樂理公式化。Robert Henry Herman, Vincenzo Galilei. Dialogo della musica antica et della moderna of Vincenzo Galilei: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art 1. North Texas State University, 1973. p. 17 *1581 –在比薩大學報到,專業為醫學。 *1582 –聽Ostilio Ricci講授的數學課,決定研習數學和科學。 *1585 –離開比薩大學,沒有獲得文憑,做家教為生。 *1586 –發明液體比重天平;寫成《小天平》 *1586 – 西蒙·斯特芬發表研究報告,討論鉛球從10米高墜落的結果。 *1588 –第谷·布拉赫出版了對彗星的研究報告,闡述了第谷體系。 *1589 –被任命為比薩大學的數學主任。 *1590 –完成《運動論》的一部分,但沒有出版。 *1591 –父親溫琴佐·伽利略去世。 *1592 –被任命為帕多瓦大學數學教授,任教18年。 *~1593 –發明早期溫度計,但必須同時依賴溫度和壓力。 *~1595 –改進彈道技術幾何,研發軍用圓規,並透過教授使用說明來獲取學費。 *1597 –伽利略致開普勒的信中闡述了他對地心說的主張。 *1600 – 威廉·吉爾伯特出版《論磁石》,支援哥白尼體系。 *1600 –羅馬審判庭將哥白尼體系的支持者焦爾達諾·布魯諾判處異端,理由是支援泛神論、多重世界觀、否認三位一體、基督神聖、瑪利亞神聖、以及支援變形論,交由地方當局處以火刑。 *1600 –第一個孩子弗吉尼亞出生;~1600版《力學》寫成。 *1601 –女兒利維亞出生。 *1604 –觀測超新星位置,表明新星無視差。 *1605 –被內兄起訴,控沒有支付姐妹的嫁妝。 *1606 –兒子溫琴佐出生。 *1606 –為計算圓規出版使用手冊。 *1607 – Rotilio Orlandini試圖刺殺伽利略的朋友,神父保羅·薩爾皮 *1608 –漢斯·利伯謝發明折射望遠鏡 *1609 –就漢斯·李普希的說明所述,獨立研發、改進望遠鏡。 *1609 –開普勒出版《新天文學》包涵了他前兩個理論,並第一次展示哥白尼體系在導航和預測上優於托勒密體系。 *1609 – 托馬斯·哈里奧特透過望遠鏡觀測,繪製月球表面圖,早於伽利略4個月。 *1610 –出版《星際信使》;觀測月球山脈以及木星的四個衛星。 *1610 - Martin Horky出版Brevissima Peregrinatio Contra Nuncium Sidereum,反對伽利略 *1610 –開普勒向伽利略索要望遠鏡或鏡片,但伽利略回覆自己忙,沒有剩餘的。Timothy Ferris. Coming of Age in the Milky Way. William Morrow & Company, Inc. 1988. p. 95 *1610 –任命為帕多瓦大學終身數學教授,併為托斯卡納大公科西莫二世·德·美第奇的數學、哲學師。 *1611 –發現金星周相;獲得教宗接見;成為琳氏科學院院士。 *1611 –大衛·法布里修斯在克里斯托佛·什車尼和伽利略之前出版《觀察太陽黑子及其旋轉》(Narration on Spots Observed on the Sun and their Apparent Rotation with the Sun) *1612 –提議稱木星衛星可以透過觀測其經度來用做宇宙時鐘。 *~1612或1613 –弗朗西斯科·西茲發現太陽黑子年度週期變換規律。 *1613 –寫成《論太陽黑子》 *1615 –寫成《致大公夫人克里斯蒂娜》(1636出版) *1616 –被教廷正式通知不要去維護哥白尼體系。 *1616 –天主教廷將《天體執行論》列在《禁書目錄》上。 *1616 –私下寫成《論潮汐》 *1617 –搬到佛羅倫薩以西的Bellosguardo,靠近女兒的修道院;觀測到大熊星座的雙子開陽星。 *1619 –開普勒出版Harmonices Mundi,生成自己第三條定律。 *1619 –寫成《論彗星》 *1621 – Maffeo Barberini成為教宗烏爾班八世 *1623 –出版《試金者》 *1624 –與教宗會面,得到讚許,並允許出版有關哥白尼—托勒密體系的作品;使用複合顯微鏡。 *1625 –使用顯微鏡繪製的昆蟲圖片出版。 *1630 –完成《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得到教廷出版的許可。 *1632 –出版《對話》。 *1633 –被審判庭判決軟禁,理由是強烈異端嫌疑。 *1633 –天主教廷將《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列在《禁書目錄》上。 *1638 –出版《論兩種新科學及其數學演化》。 *1642 –在義大利Arcetri去世。 *1668 –牛頓製造自己的反射望遠鏡。 *1687 –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使用萬有引力定律推導開普勒公式,將天地之間的韻律合而為一。 == 參見 == * 伽利略博物館 * 比薩-聖朱斯托伽利略·伽利萊國際機場 * 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 * 伽利略定位系統 * 慣性原理 * 伽利略關於慣性的斜面實驗 * 小行星697 == 腳註 == ==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searchable online copy is available on the Institute and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Florence, and a brief overview of Le Opere is available here. * * * * * * * * * *Galilei, Galileo Galileo: Two New Sciences(Translation by Stillman Drake of Galileo's 1638 Discourses and mathematical demonstrations concerning two new sciences)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4 ISBN 978-0-299-06400-6 * * * *Geymonat, Ludovico(1965), Galileo Galilei, A biography and inquiry into his philosophy and science, translation of the 1957 Italian edition, with notes and appendix by Stillman Drake, McGraw-Hill * * * * *Grant, Edward Aristotle, Philoponus, Avempace, and Galileo's Pisan Dynamics Centaurus, 11, 1965–7 * * *Grisar, Hartmann, S.J., Professor of Church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Innsbruck(1882). Historisch theologische 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Urtheile römischen Congregationen im Galileiprocess (Historico-theological Discussions concerning the Decisions of the Roman Congregations in the case of Galileo), Regensburg: Pustet. Google Books ISBN 978-0-7905-6229-2. (LCC# QB36—microfiche) Reviewed here (1883), pp. 211–213 *Hall, A. R. From Galileo to Newton 1963 *Hall, A. R. Galileo and the Science of Motion in 'British Journal of History of Science', 2 1964-5 *Hilliam, R., Galileo Galilei: Father of modern science,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 2005, ISBN 978-1-4042-0314-3. *Hoskin, Michael (Ed) The Cambridge concise history of astronomy CUP 1999 * * *Hellman, Hal (1988). Great Feuds in Science. Ten of the Liveliest Disputes Ever. New York: Wiley * *Humphreys, W. C. Galileo, Falling Bodies and Inclined Planes. An Attempt at Reconstructing Galileo's Discovery of the Law of Squares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1967 * * * * Original edition published by Hutchinson(1959, London)。 *Koyré, Alexandre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Problem of Fall from Kepler to Newton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55 *Koyré, Alexandre Galilean Studies Harvester Press 1978 *Kuhn, T. 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 1957 *Kuhn, T.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1962 *Lattis, James M.(1994). Between Copernicus and Galileo: Christopher Clavius and the Collapse of Ptolemaic Cosmolog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Original edition by Desclee(New York, NY, 1966) *Lessl, Thomas, "The Galileo Legend". New Oxford Review, 27–33 (June 2000). * *Losee, J. Drake, Galileo, and the Law of Inertia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34, p. 430-2 1966 * * *恩斯特·馬赫. The Science of Mechanics 1893 *Machamer, Peter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Galile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 *Naylor, Ronald H.(1990). "Galileo's Method of Analysis and Synthesis", Isis, 81: 695–707 *Newall, Paul (2004). "The Galileo Affair" * * * * * * * * * *Shapere, Dudley Galileo, a Philosophical Stud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4 * * * * * * * *Wallace, William A.(1984)Galileo and His Sources: The Heritage of the Collegio Romano in Galileo's Science,(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Pr.), ISBN 978-0-691-08355-1 * * * * * * == 外部連結 == * * 伽利略乍聞望遠鏡(1609年5月) * * Category:義大利天文學家 Category:義大利物理學家 Category:17世紀義大利數學家 Category:義大利哲學家 Category:衛星發現者 Category:比薩大學校友 Category:山貓學會會士 Category:義大利羅馬天主教徒 Category:義大利盲人 Category:17世紀天文學家 Category:17世紀拉丁語作家 Category:16世紀天文學家 Category:16世紀數學家 Category:比薩人 Category:哥白尼革命
物理學家列表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名單包含更多的20世紀以及21世紀著名物理學家。 == 著名物理學家 == __NOTOC__ 早期著名物理學家 近代著名物理學家 18世紀著名物理學家 19世紀著名物理學家 20世紀著名物理學家 A—Z === 早期著名物理學家 === * 墨子—戰國(前470年—前391年) * 阿基米德—-{zh-cn:錫拉庫薩; zh-hk:錫拉庫薩; zh-tw:敘拉古;}-(前287年—前212年) * 盧克萊修—羅馬(前98年?—前55年 ) *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前384年—前322年) * 沈括—宋(1033年~1097年) === 近代著名物理學家 === * 威廉·吉爾伯特—英格蘭(1540年—1605年) * 伽利略—義大利(1564年—1642年) * 威理博·司乃耳—荷蘭(1580年—1626年) * 笛卡兒—法國(1596年—1650年) * 埃萬傑利斯塔·托里拆利—義大利(1608年—1647年) * 布萊茲·帕斯卡—法國(1623年—1662年) * 羅伯特·波義耳—英格蘭(1627年—1691年) *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荷蘭(1629年—1695年) * 羅伯特·胡克—英格蘭(1635年—1703年) * 伊薩克·牛頓—英格蘭(1642年—1727年) === 18世紀著名物理學家 === * 加布裡埃爾·華倫海特—德國(1686年—1736年) * 皮埃爾·莫佩爾蒂—法國(1698年—1759年) * 丹尼爾·伯努利—瑞士(1700年—1782年) * 本傑明·弗蘭克林—美國(1706年—1790年) * 萊奧哈爾德·尤拉—瑞士(1707年—1783年) * 魯傑羅·朱塞佩·博斯科維奇(Roger Joseph Boscovich)—杜布羅夫尼克(1711年—1787年) * 達朗貝爾—法國(1717年—1783年) * 亨利·卡文迪什—英國(1731年—1810年) * 夏爾·庫侖—法國(1736年—1806年) * 約瑟夫·拉格朗日—法國(1736年—1813年) * 詹姆斯·瓦特—蘇格蘭(1736年—1819年) === 19世紀著名物理學家 === * 亞歷山德羅·伏打—義大利(1745年—1827年) * 恩斯特·克拉德尼(Ernst Chladni)—德國(1756年—1827年) * 約翰·道爾頓—英格蘭(1766年—1844年) * 約瑟夫·傅立葉—法國(1768年—1830年) * 托馬斯·楊—英格蘭(1773年—1829年) * 讓-巴蒂斯特·必歐—法國(1774年—1862年) * 安德烈-瑪麗·安培—法國(1775年—1836年) * 阿莫迪歐·阿伏伽德羅—義大利(1776年—1856年) * 卡爾·高斯—德國(1777年—1855年) * 漢斯·奧斯特—丹麥(1777年—1851年) * 約瑟夫·路易·蓋-呂薩克—法國(1778年—1850年) * 大衛·布儒斯特—蘇格蘭(1781年—1868年) * 威廉·普洛特—英格蘭(1785年—1850年) * 約瑟夫·夫琅禾費—德國(1787年—1826年) * 奧古斯丁·菲涅耳—法國(1788年—1827年) * 格奧爾格·歐姆—德國(1789年—1854年) * 邁克爾·法拉第—英國(1791年—1867年) * 菲利克斯·沙伐—法國(1791年—1841年) * 尼古拉·卡諾—法國(1796年—1832年) * 約瑟·亨利—美國(1797年—1878年) * 克里斯蒂安·多普勒—奧地利(1803年—1853年) * 威廉·韋伯(1804年—1891年) * 威廉·哈密頓—愛爾蘭(1805年—1865年) * 安德斯·埃格斯特朗—瑞典(1814年—1874年) * 詹姆斯·焦耳—英國(1818年—1889年) * 阿曼德·斐索—法國(1819年—1896年) * 萊昂·傅科—法國(1819年—1868年) * 喬治·斯托克斯—英國(1819年—1903年) * 赫爾曼·馮·亥姆霍茲—德國(1821年—1894年) * 魯道夫·克勞修斯—德國(1822年—1888年) * 古斯塔夫·基爾霍夫—(1824年—1887年) * 約翰·巴耳末—瑞士(1825年—1898年) * 威廉·湯姆森—(開爾文勳爵)英格蘭(1824年—1907年) * 約瑟夫·斯萬(1828年—1914年) * 詹姆斯·麥克斯韋—英國(1831年—1879年) * 約瑟夫·斯特凡—奧匈帝國,斯洛維尼亞(1835年—1893年) * 恩斯特·馬赫—奧地利(1838年—1916年) * 約西亞·吉布斯—美國(1839年—1903年) * 恩斯特·阿貝—德國(1840年—1905年) * (1841年—1902年) * 詹姆斯·杜瓦—英國(1842年—1923年) * 奧斯鮑恩·雷諾—英國(1842年—1912年) * 路德維希·玻爾茲曼—奧地利(1844年—1906年) * —匈牙利(1848年—1919年) * 威廉·康拉德·倫琴—德國(1845年—1923年) *奧利弗·黑維塞—英國(1850年—1925年) * 喬治·費茲傑羅—愛爾蘭(1851年—1901年) * 約翰·亨利·坡印廷—英國(1852年—1914年) * 昂利·龐加萊—(1854年—1912年) * 約翰尼斯·裡德堡—瑞典(1854年—1919年) * 埃德溫·霍爾—美國(1855年—1938年) * 約瑟夫·湯姆孫(1856年—1940年) * 海因裡希·赫茲—德國(1857年—1894年) * 查爾斯·威耳遜—美國(1869—1959) === 20世紀著名物理學家 === * 保羅·朗之萬—法國(1872年-1946年) * 歐內斯特·盧瑟福—紐西蘭,英格蘭(1871年—1937年) * 馬克斯·普朗克—德國(1858年—1947年) * 威廉·倫琴(1845年—1923年) * 亨利·貝克勒—法國(1852年—1908年) * 瑪麗·居里—波蘭(1867年—1934年) * 卡末林·昂內斯—荷蘭(1853年—1926年)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瑞士,美國(1879年—1955年) *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澳大利亞,英國(1890年-1971年) * 卡爾·史瓦西—德國,英國(1873年-1916年) * 威廉·德西特—荷蘭(1872年-1934年) * 喬治·勒梅特—比利時(1894年-1966年) * 愛德文·哈勃—美國(1889年-1953年) * 赫爾曼·魏爾—德國(1885年-1955年) * 阿諾·索末菲—德國(1868年—1951年) * 保羅·埃倫費斯特—奧匈帝國,荷蘭(1880年-1933年) * 尼爾斯·玻爾—丹麥(1885年—1962年) * 奧托·施特恩—德國(1888年-1969年) * 維爾納·海森堡—德國(1901年—1976年) * 埃爾溫·薛定諤—奧地利(1887年—1961年) * 沃爾夫岡·包立—奧地利(1900年—1958年) * 保羅·狄拉克—英國(1902年—1984年) * 錢德拉塞卡拉·拉曼—印度(1888年-1970年) * 約翰·馮·諾伊曼—奧匈帝國,美國(1903年—1957年) * 費利克斯·布洛赫—瑞士(1905年—1983年) * 歐文·朗繆爾—美國(1851年—1957年) * 馬克斯·玻恩—德國,英國(1882年—1970年) * 路易·德布羅意—法國(1892年—1987年) * 保羅·厄倫費斯特—奧地利(1880年—1933年) * 亞歷山大·弗裡德曼—蘇聯(1888年-1925年) * 湯川秀樹—日本(1907年—1981年) * 薩特延德拉·玻色—印度(1894年—1974年) * 伊達·諾達克—德國(1896年-1978年) * 奧托·哈恩—德國(1879年-1968年) * 莉澤·邁特納—德國(1878年-1968年) * 恩斯特·魯斯卡—德國(1906年-1988年) * 西奧多·卡魯扎—德國(1885年-1954年) * 奧斯卡·克萊因—瑞典(1894年-1977年) * 恩里科·費米—義大利(1901年—1954年) * 埃託雷·馬約拉納—義大利(1906年-?) * 漢斯·貝特—美國(1906年—2005年) * 弗裡茨·茲威基—瑞士(1898年-1974年) * 羅伯特·奧本海默—美國(1904年—1967年) * 弗雷德·霍伊爾—英國(1915年-2001年) * 羅伯特·亨利·迪克—美國(1916年-1997年) * 西奧多·梅曼—美國(1927年-2007年) * 厄恩斯特·斯蒂克爾堡—瑞士(1905年-1984年) * 吉安·卡羅·威克—義大利(1909年-1992年) * 漢尼斯·阿爾文—瑞典(1908年—1995年) * —美國(1922年—1998年) * 理查德·費曼—美國(1918年—1988年) * 朱利安·施溫格—美國(1918年-1994年) * 默裡·蓋爾曼—美國(1929年-2019年) * 弗里曼·戴森—英國,美國(1923年-2020年) * 史蒂文·阿德勒—美國(1939年-) * 尼古拉·博戈柳博夫—蘇聯(1909年-1992年) * 喬治·伽莫夫—美國(1904年-1968年) * 查爾斯·W·米斯納—美國(1932年-) * 阿蘭·古斯—美國(1947年-) *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美國(1910年-1995年) * 尤金·維格納—奧匈帝國,美國(1902年—1993年) * —英國(1926年—1999年) * 羅傑·彭羅斯—英國(1931年—) * 約翰·巴丁—美國(1908年-1991年) * 列夫·朗道—蘇聯(1908年—1968年) * 菲利普·安德森—美國(1923年-2020年) * 戴維·玻姆—英國,美國,巴西(1917年-1992年) * 約翰·貝爾—英國(1928年-1990年) * 約瑟琳·貝爾·伯奈爾—英國(1943年-) * 皮埃爾-吉勒·德熱納—法國(1932年-2007年) * 斯蒂芬·霍金—英格蘭(1942年—2018年) * 雅可夫·澤爾多維奇—蘇聯(1914年-1987年) * 安東·蔡林格—奧地利(1945年-) * 阿瑟·阿什金—美國(1922年-2020年) * —英國(1922年—2013年) * 謝爾登·格拉肖—美國(1932年-) * 哈沃德·喬吉—美國(1947年-) * 傑弗裡·戈德斯通—英國(1933年-) * 彼得·希格斯—英國(1929年-) * 傑拉德·特·胡夫特—荷蘭(1946年-) * 阿卜杜勒·薩拉姆—巴基斯坦(1926年-1996年) * 史蒂文·溫伯格—美國(1933年-2021年) * 南部陽一郎—日本(1921年-2015年) * 熱拉爾·穆魯—法國(1944年-) * 格爾德·賓寧—德國(1947年-) * 戴維·格婁斯—美國(1941年-) * 安東尼·萊格特—英國(1938年-) * 肯尼斯·威耳遜—美國(1936年-2013年) * 馬克西姆·孔採維奇—美國(1964年-) * 羅伊·克爾—紐西蘭(1934年-) * 喬治·茨威格—美國(1937年-) * 約翰·惠勒—美國(1911年-2008年) * 基普·索恩—美國(1940年-) * 阿貝·阿希提卡—印度(1949年-) * 愛德華·威滕—美國(1951年-) * 李奧納特·蘇士侃—美國(1940年-) * 胡安·馬爾達西那—阿根廷(1968年-) * 李·斯莫林—美國(1955年-) * 吳健雄—中國,美國(1912年—1997年) * 李政道—中國,美國(1926年—) * 楊振寧—中國,美國(1922年—) * 林家翹—中國(1916年-2013年) * 丁肇中—臺灣,美國(1936年—) * 朱經武—中國,美國(1941年—) * 徐一鴻—美國(1945年-) == A == * 恩斯特·阿貝—德國(1840—1905) * Derek Abbott—澳大利亞(1960—) * 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俄羅斯(1928—) * 若雷斯·阿爾費羅夫—俄羅斯(1930—) * 漢尼斯·阿爾文—瑞典(1908—1995) * 卡利裡(Jim Al—Khalili)—英國(1962—) * William Allis—美國(1901—1999) * Samuel King Allison—美國(1900—1965) * 路易斯·阿爾瓦雷茨—美國(1911—1988) * 安德烈-瑪麗·安培—法國(1775—1836) * 安德斯·埃格斯特朗—瑞典(1814—1874) * Hans Henrik Andersen—丹麥(1937—) * 卡爾·安德森—美國(1905—1991) * 菲利普·安德森—美國(1923—) * 愛德華·阿普爾頓—英國(1892—1965) * 弗朗索瓦·阿拉戈—法國(1786—1853) * 阿基米德—Syracuse(ca. 287—212 BC) * 阿里斯塔克斯—Samos(310—ca. 230 BC) * 亞里士多德—希臘雅典(384—322 BC) * 尼瑪·阿卡尼—哈米德—美國(1972—) == B == * 約翰·巴耳末—瑞士(1825—1898) * 約翰·巴丁—美國(1908—1991) * 查爾斯·巴克拉—英國(1877—1944) * Laura Maria Caterina Bassi—義大利(1711—1778) * 尼古拉·巴索夫—俄羅斯(1922—2001) * Zoltán Lajos Bay—匈牙利(1900—1992) * Karl Bechert—德國(1901—1981) * 亨利·貝克勒—法國(1852—1908) * 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德國(1950—) * 伊薩克·皮克曼—荷蘭(1588—1637) * 約翰·貝爾—英國(1928—1990) * Carl M. Bender—美國 * 丹尼爾·伯努利—瑞士(1700—1782) * 漢斯·貝特—德國,美國(1906—2005) * 格爾德·賓寧—德國(1947—) * 讓-巴蒂斯特·必歐—法國(1774—1862) * Raymond T. Birge—美國(1887—1980) * 皮葉克尼斯—挪威(1862—1951) * 帕特里克·布萊克特—英國(1897—1947) * 費利克斯·布洛赫—瑞士(1905—1983) *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荷蘭(1920—) * 戴維·玻姆—美國(1917—1992) * 尼爾斯·玻爾—丹麥(1885—1962) * 奧格·玻爾—丹麥(1922—2009) * 路德維希·玻爾茲曼—奧地利(1844—1906) * 馬克斯·玻恩—德國,英國(1882—1970) * 魯傑羅·朱塞佩·博斯科維奇—杜布羅夫尼克(1711—1787) * 薩特延德拉·玻色—印度(1894—1974) * 博斯查—荷蘭(1831—1911) * 瓦爾特·博特—德國(1891—1957) * 羅伯特·波義耳—愛爾蘭,英格蘭(1627—1691) * 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國(1862—1942) *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澳大利亞(1890—1971) * 沃爾特·布喇頓—美國(1902—1987) * 卡爾·費迪南德·布勞恩—德國(1850—1918) * 布儒斯特—英國(1781—1868) * 珀西·布里奇曼—美國(1882—1961) * 伯特倫·布羅克豪斯—加拿大(1918—2003) * 路易·德布羅意—法國(1892—1987) * 托馬斯·湯森·布朗—美國(1905—1985) * Hermann Brück—德國(1905—2000) * Johannes Martinus Burgers—荷蘭(1895—1981) * W.G. Burgers—荷蘭 * 白貝羅—荷蘭(1817—1890) == C == * Nicolás Cabrera—西班牙(1913—1989) * 佛瑞提奧夫‧卡普拉—奧地利,美國(1939—) * 尼古拉·卡諾—法國(1796—1832) * 亨德里克·卡西米爾—荷蘭(1909—2000) * 亨利·卡文迪什—英國(1731—1810) * 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國(1891—1974) * 歐文·張伯倫—美國(1920—2006) *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印度,美國(1910—1995) * 喬治·夏帕克—法國(1924—2010) * 帕維爾·切連科夫—俄羅斯帝國,蘇聯(1904—1990) * 克拉尼—德國(1756—1827) * 朱棣文—美國(1948—) * Giovanni Ciccotti—義大利(1943—) * 魯道夫·克勞修斯—德國(1822—1888) * Jacob Clay—荷蘭(1882—1955) * 約翰·考克饒夫—英國(1897—1967) * 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國(1933—) * 阿瑟·康普頓—美國(1892—1962) * 愛德華·堪頓—美國(1902—1974) * 利昂·庫珀—美國(1930—) * 埃裡克·康奈爾—美國(1961—) * 考紐—法國(1841—1902) * 查爾斯·庫侖—法國(1736—1806) * 詹姆斯·克羅寧—美國(1931—2016) * 瑪麗亞·居里—波蘭,法國(1867—1934) * 皮埃爾·居里—法國(1859—1906) == D == * 達朗貝爾—法國(1717—1783) * 古斯塔夫·達倫—瑞典(1869—1937) * 約翰·道爾頓—英國(1766—1844) * 查爾斯·達爾文—英國(1887—1962) * 保羅·戴維斯—澳大利亞(1946—) * 雷蒙德·戴維斯—美國(1914—2006) * 克林頓·戴維孫—美國(1881—1958) * 彼得·德拜—荷蘭(1884—1966) * 漢斯·德默爾特—德國,美國(1922—) * 德謨克利特—Abdera(circa 460—360 BC) * 詹姆斯·杜瓦—英國(1842—1923) * Robbert Dijkgraaf—荷蘭(1960—) * 迪摩波羅—美國 * 保羅·狄拉克—英國(1902—1984) * Revaz Dogonadze—前蘇聯,喬治亞(1931—1985) * 克里斯琴·多普勒—奧地利(1803—1853) * Henk Dorgelo—荷蘭(1894—1961) * Friedrich Ernst Dorn—德國(1848—1916) * 保羅·德魯德—德國(1863—1906) * 弗里曼·戴森—英國,美國(1923—) == E == * William Eccles—英國(1875—1966) * Carl Eckart—美國(1902—1973) * 保羅·埃倫費斯特—奧地利—匈牙利,荷蘭(1880—1933) * Felix Ehrenhaft—奧地利—匈牙利,美國(1879—1952)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德國,義大利,瑞士,美國(1879—1955) * Loránd Eötvös—奧地利—匈牙利(1848—1919) * 江崎玲於奈—日本(1925—) * Ernest Esclangon—法國(1876—1954) * Louis Essen—英國(1908—1997) * 萊昂哈德·尤拉—瑞士(1707—1783) * Paul Peter Ewald—德國,美國(1888—1985) * 詹姆斯·阿爾弗雷德·尤因—英國(1855—1935) == F == * 加布裡埃爾·華倫海特—德國(1686—1736) * 邁克爾·法拉第—英國(1791—1867) * Eugene Feenberg—美國(1906—1977) * 恩里科·費米—義大利(1901—1954) * 赫爾曼·費什巴赫—美國(1917—2000) * 理查德·費曼—美國(1918—1988) * David Finkelstein—美國(1929—) * 瓦爾·菲奇—美國(1923—) * George Francis FitzGerald—愛爾蘭(1851—1901) * 斐索—法國(1819—1896) * 弗拉基米爾·福克—俄羅斯帝國,蘇聯(1898—1974) * 阿德里安·福克—荷蘭(1887—1972) * James David Forbes—英國(1809—1868) * 萊昂·傅科—法國(1819—1868) * 讓·巴普蒂斯·約瑟夫·傅立葉—法國(1768—1830) * 威廉·福勒—美國(1911—1995) * 詹姆斯·弗蘭克—德國,美國(1882—1964) * 伊利亞·弗蘭克—俄羅斯(1908—1990) * 本傑明·富蘭克林—美國(1706—1790) * 約瑟夫·夫琅禾費—德國(1787—1826) * 奧古斯丁·菲涅耳—法國(1788—1827) * Daniel Friedan—美國 * B. Roy Frieden—美國(1936—) * 傑爾姆·弗裡德曼—美國(1930—) * 奧托·弗裡希—奧地利,英國(1904—1979) * Erwin Fues—德國(1893—1970) * Harald Fuchs—德國(1951—) == G == * 伽博·丹尼斯—匈牙利(1900—1979) * 伽利略·伽利萊—義大利(1564—1642) * Sylvester James Gates—美國(1950—) * 卡爾·高斯—德國(1777—1855) * 約瑟夫·路易·蓋—呂薩克—法國(1778—1850) * 默裡·蓋爾曼—美國(1929—) * 哈沃德·喬吉—美國(1947—) * Walter Gerlach—德國(1889—1979) * 約西亞·吉布斯—美國(1839—1903) * 威廉·吉爾伯特—英國(1544—1603) * Lev Gor'kov—美國(1929—) * 塞繆爾·高德斯密特—荷蘭,美國(1902—1978) * Leo Graetz—德國(1856—1941) * Willem 's Gravesande—荷蘭(1688—1742) * Brian Greene—美國(1963—) * John Gribbin—英國(1946—) * 戴維·格婁斯—美國(1941—) * Feza Gürsey—土耳其(1921—1992) * 阿蘭·古斯—美國(1947—) * Martin Gutzwiller—瑞士(1925—) == H == * 魯道夫·哈格—德國(1922—) * 萬德·約翰尼斯·德哈斯—荷蘭(1878—1960) * Edwin Hall—美國(1855—1938) * 威廉·哈密頓—愛爾蘭(1805—1865) * 彼得·安德魯·韓森—丹麥(1795—1874) * W.W. Hansen—美國(1909—1949) * Douglas Hartree—英國(1897—1958) * 史提芬·霍金—英國(1942—2018) * 奧利弗·黑維塞—英國(1850—1925) * 維爾納·海森堡—德國(1901—1976) * 瓦爾特·海特勒—德國/愛爾蘭(1904—1981) * 赫爾曼·馮·亥姆霍茲—德國(1821—1894) * 約瑟·亨利—美國(1797—1878) * John Herapath—英國(1790—1868) * Carl Hermann—德國(1898—1961) * 海因裡希·赫茲—德國(1857—1894) * 彼得·希格斯—英國(1929—) * 喬治·希爾—美國(1838—1914) * Gustave—Adolphe Hirn—法國(1815—1890) * 多蘿西·霍奇金—英國(1910—1994) * Gilles Holst—荷蘭(1886—1968) * Helmut Hönl—德國(1903—1981) * 傑拉德·特·胡夫特—荷蘭(1946—) * 羅伯特·胡克—英國(1635—1703) * William V. Houston—美國(1900—1968) * Fritz Houtermans—荷蘭/德國/奧地利(1903—1996) * John H. Hubbell—美國(1925—) * Friedrich Hund—德國(1896—1997) * Andrew D. Huxley—英國(1966—) *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荷蘭(1629—1695) == I == * Nathan Isgur—美國,加拿大(1947—2001) == J == * Ali Javan—伊朗(1928—) * Edwin Jaynes—美國(1922—1998) * 伊倫·約里奧—居里—法國(1897—1956) * 帕斯庫爾·約當—德國(1902—1980) * 布賴恩·約瑟夫森—英國(1940—) * 詹姆斯·焦耳—英國(1818—1889) == K == * 加來道雄—美國(1947—) * 海克·卡末林·昂內斯—荷蘭(1853—1926) * William R. Kanne—美國 * 彼得·卡皮查—英國,蘇聯(1894—1984) * 阿爾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國(1902—1984) * Heinrich Kayser—德國(1853—1940) * Willem Hendrik Keesom—荷蘭(1876—1956) * Edwin C. Kemble—美國(1889—1984) * 約翰內斯·開普勒—德國(1571—1630) * John Kerr—英國(1824—1907) * Julii Khariton—蘇聯(1904—1996) * 古斯塔夫·基爾霍夫—德國(1824—1887) * Jacob Kistemaker—荷蘭(1917—) * Bruce G. Klappauf—美國(1961—) * 克勞斯·馮·克利青—德國(1943—) * Arthur Korn—德國(1870—1945) * Matthew Koss—美國(1961—) * 柯塞爾—德國(1888—1956) * 克拉默斯—荷蘭(1894—1952) * Lawrence Krauss—美國(1954—) * August Krönig—德國(1822—1879) * 庫爾恰托夫—蘇聯(1903—1960) * Behram Kurşunoğlu—土耳其(1922—2003) * 波利卡普·庫施 德國(1911—1993) == L == * 約瑟夫·拉格朗日—法國(1736—1813) * 威利斯·蘭姆—美國(1913—) * 保羅·朗之萬—法國(1872—1946) * 列夫·朗道—俄羅斯帝國,蘇聯(1908—1968) * Kenneth Lane—美國 * 歐文·朗繆爾—美國(1851—1957) * 馬克斯·馮·勞厄—德國(1879—1960) * 歐內斯特·勞倫斯—美國(1901—1958) * 彼得·列別捷夫—俄羅斯帝國(1866—1912) * Georges—Louis Le Sage—瑞士(1724—1803) * 李政道—中國,美國(1926—) * 李輝昭—韓國,美國(1935—1977) * 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德國(1646—1716) * Robert B. Leighton—美國(1919—1997) * 喬治·勒梅特—比利時(1894—1966) * 菲利普·萊納德—匈牙利,德國(1862—1947) * John Leslie—英國(1766—1832) * 瓦爾特·列文—荷蘭,美國 * Robert von Lieben 奧地利—匈牙利—(1878—1913) * David Lindley—美國(1956—) * Karl L. Littrow—奧地利(1811—1877) * Maurice Loewy—奧地利/法國(1833—1907) * Robert K. Logan—美國(1939—) * Alfred Loomis—美國(1887—1975) * 亨德里克·洛倫茲—荷蘭(1853—1928) * 約翰·約瑟夫·洛希米特—德國(1821—1895) * Archibald Low—英國(1888—1956) * 盧克萊修—羅馬(98?—55 BC) * 亞歷山大·李亞普諾夫—俄羅斯帝國(1857—1918) == M == * 恩斯特·馬赫—奧地利—匈牙利(1838—1916) * 西奧多·梅曼—美國(1927—2007) * 埃託雷·馬約拉納—義大利(1906—1938) * Juan Martín Maldacena—阿根廷(1968—) * 馬呂斯—法國(1775—1812) * Leonid Isaakovich Mandelshtam—俄羅斯帝國,蘇聯(1879—1944) * 古列爾莫·馬可尼—義大利(1874—1937) * Henry Margenau—德國/ 美國(1901—1977) * William Markowitz—美國(1907—1998) * Harrie Massey—澳大利亞(1908—1983) * 詹姆斯·麥克斯韋—英國(1831—1879) *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德國,美國(1906—1972) * 羅納德·麥克內爾—美國(1950—1986) * 皮埃爾·莫佩爾蒂—法國(1698—1759) * 西蒙·範德梅爾—荷蘭(1925—) * 弗爾維奧·梅利亞—美國(1956—) * 梅洛尼—義大利(1798—1854) * 莉澤·邁特納—奧地利(1878—1968) * Thomas Corwin Mendenhall—美國(1841—1924) * 阿爾伯特·邁克耳孫—美國(1852—1931) * 羅伯特·密立根—美國(1868—1953) * John J. Montgomery—美國(1858—1911) * Jagadeesh Moodera—印度,美國(1950—) * 亨利·莫塞萊—英國(1887—1915) * 內維爾·莫特—英國(1905—1996) * Amédée Mouchez—西班牙,法國(1821—1892) * José Enrique Moyal—巴勒斯坦,法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1910—1998) * 理查德·馬勒—美國(1944—) * 穆申布魯克—荷蘭(1692—1762) == N == * 南部陽一郎—日本,美國(1921—) * 賈揚特·納利卡—印度(1938—) * Ann Nelson—美國(1958—) * 馮·諾伊曼—奧地利—匈牙利,美國(1903—1957) * 西蒙·紐康—美國(1835—1909) * 艾薩克·牛頓—英國(1642—1727) * Leopoldo Nobili—義大利(1784—1835) * 埃米·諾特—德國(1882—1935) * Lothar Nordheim—德國(1899—1985) == O == * 格奧爾格·歐姆—德國(1789—1854) * 拉斯·昂薩格—挪威(1903—1976) * 羅伯特·奧本海默—美國(1904—1967) * Lochlainn O'Raifeartaigh—愛爾蘭(1933—2000) * 尼高勒·奧雷斯姆—法國(1325—1382) * Leonard Salomon Ornstein—荷蘭(1880—1941) * 埃貢·歐羅萬—奧地利—匈牙利/ 美國(1901—1989) * Yuri Feodorovich Orlov—蘇聯,美國(1924—) * 漢斯·奧斯特—丹麥(1777—1851) == P == * 塔努·帕德馬納班—印度(1957—) * 亞伯拉罕·派斯—荷蘭,美國(1918—2000) * 沃爾夫岡·帕諾夫斯基—德國/美國(1919—) * 布萊士·帕斯卡—法國(1623—1662) * Jogesh Pati—美國(1937—) * 沃爾夫岡·泡利—奧地利—匈牙利(1900—1958) * G. B. Pegram—美國(1876—1958) * 魯道夫·佩爾斯—德國/英國(1907—1995) * 羅傑·潘洛斯—英國(1931—) * 索爾·珀爾馬特—美國(1959—) * Bernhard Philberth—德國(1927—) * 馬克斯·普朗克—德國(1858—1947) * 約瑟夫·普拉託—比利時(1801—1883) * John Polkinghorne—英國(1930—) * 龐加萊—法國(1854—1912) * 巴爾塔扎爾·範德爾·玻爾—荷蘭(1889—1959) * Heraclides Ponticus—希臘(387—312 BC) * 約翰·亨利·坡印廷—英國(1852—1914) * 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蘇聯/俄羅斯(1916—2002) * 伯勒特—英國(1785—1850) * Ivan Pulyuy—烏克蘭(1845—1918) * 邁克爾·樸平—奧地利—匈牙利/美國(1858—1935) == Q == * Helen Quinn—美國(1943—) == R == * 伊西多·拉比—奧地利,美國(1898—1988) * 錢德拉塞卡拉·拉曼—印度(1888—1970) * Edward Ramberg—美國(1907—1995) * 冉紹爾—德國(1879—1955) * 麗莎·藍道爾—美國(1962—) * 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英國(1842—1919) * Sidney Redner—加拿大,美國(1951—) * 于貝爾·雷弗—加拿大(1932—) * Louis Rendu—法國(1789—1859) * 奧斯本·雷諾—英國(1842—1912) * Étienne—Gaspard Robert—比利時(1763—1837) * 威廉·倫琴—德國(1845—1923) * 馬歇爾·羅森布盧特—美國(1927—2003) * 卡爾-古斯塔夫·羅斯貝—瑞典,美國(1898—1957) * 卡洛·魯比亞—義大利(1934—) * Serge Rudaz—加拿大,美國(1954—) * 達維德·呂埃勒—比利時,法國(1935—) * 歐內斯特·盧瑟福—紐西蘭,英國(1871—1937) * 約翰尼斯·裡德伯—瑞典(1854—1919) == S == * 安德烈·薩哈羅夫—蘇聯(1929—1989) * Oscar Sala—巴西(1922—) * 阿卜杜勒·薩拉姆—巴基斯坦,英國(1926—1996) * Jack Sarfatti—美國(1939—) * Isidor Sauers—奧地利(1948—) * 菲利克斯·沙伐—法國(1791—1841) * Martin Schadt—瑞士(1938—) * Otto Scherzer—德國(1909—1982) * Kees A. Schouhamer Immink—荷蘭(1946—) * 約翰·施裡弗—美國(1931—) * 埃爾溫·薛定諤—奧地利—匈牙利(1887—1961) * 朱利安·施溫格—美國(1918—1994) * 埃米利奧·塞格雷—美國/Italy(1905—1989) * 羅伯特·塞爾伯—美國(1909—1997) * Roman U. Sexl—奧地利(1939—1986) * 曼內·西格巴恩—瑞典(1886—1978) * 凱·西格巴恩—瑞典(1918—2007) * Ludwik Silberstein—波蘭,德國,義大利,美國,加拿大(1872—1948) * 威利姆·德·錫特—荷蘭(1872—1934) * John C. Slater—美國(1900—1976) * 路易斯·斯洛廷—美國(1910—1946) * 喬治·斯穆特—美國(1945—) * 威理博·司乃耳—荷蘭(1580—1626) * 阿諾·索末菲—德國(1868—1951) * 約翰尼斯·斯塔克—德國(1874—1957) * 斯特藩—奧地利—匈牙利,斯洛維尼亞(1835—1893) * Karl August von Steinheil—德國(1801—1870) * 西蒙·斯特芬—比利時,荷蘭(1548—1620) * 斯托克斯—英國(1819—1903) * Oleg Sushkov—澳大利亞—俄羅斯(~1950—) * 約瑟夫·斯萬—英國(1828—1914) * Jean Henri van Swinden—荷蘭(1746—1823) * 利奧·西拉德—奧地利—匈牙利,美國(1898—1964) * 沈括—中國(1031—1095) == T == * 伊戈爾·塔姆—俄羅斯帝國,蘇聯(1895—1971) * 馬克斯·泰格馬克—瑞典,美國(1967—) * 愛德華·泰勒—奧地利—匈牙利/美國(1908—2003) * 尼古拉·特斯拉—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美國(1856—1943) * 約瑟夫·湯姆孫—英國(1856—1940) * 喬治·湯姆孫—英國(1892—1975) * 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美國(1940—) * Samuel Tolansky—英國(1907—1973) * 托里拆利—義大利(1608—1647) * Bruno Touschek—義大利(1921—1978) * 查爾斯·湯斯—美國(1915—) * Johann Georg Tralles—德國(1763—1822) * Sam Treiman—美國(1926—) * John J. Turin—美國(1913—1973) == U == * 喬治·烏倫貝克—荷蘭,美國(1900—1988) == V == * Sergei Vavilov—蘇聯(1891—1951) * 馬丁紐斯·韋爾特曼—荷蘭,美國(1931—) * 維尼齊亞諾—義大利(1942—) * 文丘裡—義大利(1746—1822) * Émile Verdet—法國(1824—1866) * 沃耳德瑪·福格特(Woldemar Voigt)—德國(1850—1919) * 亞歷山卓·伏打—義大利(1745—1827) == W == * 範德華—荷蘭(1837—1923) * Ludwig Waldmann—德國(1913—1980) * 歐內斯特·沃吞—愛爾蘭共和國(1903—1995) * Aaldert Wapstra—荷蘭(1923—2006) * Gleb Wataghin—烏克蘭/義大利/巴西(1896—1986) * John James Waterston—英國(1811—1883) * 詹姆斯·瓦特—英國(1736—1819) * Denis Weaire—愛爾蘭共和國(194?—) * 威廉·韋伯—德國(1804—1891) * 史蒂文·溫伯格—美國(1933—) * 維斯可夫—奧地利,美國(1908—2002) * 卡爾·馮·魏茨澤克—德國(1912—2007) * Heinrich Welker—德國(1912—1981) * Peter Westervelt—美國(1919—) * Gregor Wentzel—德國(1898—1978) * 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美國(1911—) * Gian—Carlo Wick—義大利(1909—1992) * 埃米爾·魏恰特—俄羅斯(1861—1928) * 威廉·維恩—德國(1864—1928) * —美國(1922—) * 尤金·維格納—奧地利—匈牙利/美國(1902—1993) * 弗朗克·韋爾切克—美國(1951—) * 羅伯特·威爾遜—美國(1914—2000) * 查爾斯·威耳遜—美國(1869—1959) * Mark B. Wise—加拿大/美國(1953—) * 愛德華·威滕—美國(1951—) * 埃米爾·沃耳夫—捷克斯洛伐克,美國(1922—) * Lincoln Wolfenstein—美國(1923—) * 羅伯特·威廉姆斯·伍德—美國(1868—1955) * 吳健雄—美國(1912—1997) == Y == * 羅薩林·耶洛—美國(1921—) * 楊振寧—中國(1922—) * 托馬斯·楊—英國(1773—1829) * 湯川秀樹—日本(1907—1981) == Z == * 周培源—中國(1902—1993) * Jan Zaanen—荷蘭(1957—) * 徐一鴻(Anthony Zee)—美國 * 彼得·塞曼—荷蘭(1865—1943) * 弗裡茨·塞爾尼克—荷蘭(1888—1960) * Barton Zwiebach—美國(1954—) == 參看 == * 理論物理學家列表 * * 等離子體物理學家列表 * 數學家列表 * == 外部連結 == * Pictures of some physicists (mostly 20th century American) are collected in the Emilio Segre Visual Archives * 20th century women in physics in the Contributions of 20th Century Women to Physics archive * W Category:科學家列表 W
第一代程式語言
第一代語言(1GL)或機器語言是一種低階的面向計算機的程式設計語言,使用0和1表示各種命令。 起初,沒有為第一代語言使用的編譯器或聯結器,指令是透過計算機系統開關的面板輸入到系統中的。 機器語言的特點是執行速度快,效率高,但是難以學習、記憶和修改,同時它的移植性很差。 == 參看 == *程式語言世代 Category:程式設計語言
C++
C++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計算機程式設計語言。它是一種通用程式設計語言,支援多重程式設計正規化,例如過程化程式設計、物件導向程式設計、泛型程式設計和函式式程式設計等。 比雅尼·斯特勞斯特魯普博士在貝爾實驗室工作期間在20世紀80年代發明並實現了C++。起初,這種語言被稱作“”(“包含‘類’的C語言”),作為C語言的增強版出現。隨後,C++不斷增加新特性。虛擬函式、運算子過載、多繼承、標準模板庫、異常處理、執行時型別資訊、名稱空間等概念逐漸納入標準草案。1998年,國際標準組織頒布了C++程式設計語言的第一個國際標準ISO/IEC 14882:1998,目前最新標準為ISO/IEC 14882:2020。ISO/IEC 14882通稱ISO C++。ISO C++包含了主要包含了核心語言和標準庫的規則。儘管從核心語言到標準庫都有顯著不同,ISO C++直接正式(normative)引用了ISO/IEC 9899(通稱ISO C),且ISO C++標準庫的一部分和ISO C的標準庫的API完全相同,另有很小一部分和C標準庫略有差異(例如,strcat等函式提供對const型別的過載)。這使得C和C++的標準庫實現常常被一併提供,在核心語言規則很大一部分相容的情況下,進一步確保使用者通常較容易把符合ISO C的源程式不經修改或經極少修改直接作為C++源程式使用,也是C++語言繼C語言之後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作為廣泛被使用的工業語言,C++存在多個流行的成熟實現:GCC、基於LLVM的Clang以及Visual C++等。這些實現同時也是成熟的C語言實現,但對C語言的支援程度不一(例如,VC++對ANSI C89之後的標準支援較不完善)。大多數流行的實現包含了編譯器和C++部分標準庫的實現。編譯器直接提供核心語言規則的實現,而庫提供ISO C++標準庫的實現。這些實現中,庫可能同時包含和ISO C標準庫的共用實現(如VC++的msvcrt);而另一些實現的ISO C標準庫則是單獨於編譯器專案之外提供的,如glibc和musl。C++標準庫的實現也可能支援多種編譯器,如GCC的libstdc++庫支援GCC的g++和LLVM Clang的clang++。這些不同的豐富組合使市面上的C++環境具有許多細節上的實現差異,因而遵循ISO C++這樣的權威標準對維持可移植性顯得更加重要。現今討論的C++語言,除非另行指明,通常均指ISO C++規則定義的C++語言(雖然因為實現的差異,可能不一定是最新的正式版本)。 值得注意,和流行的誤解不同,ISO C和ISO C++都從未明確要求源程式被編譯(compile),而僅要求翻譯(translate),因此C和C++並不是所謂的編譯型語言。技術上,實現C和C++程式的單位是翻譯單元(translation unit)。作為對比,Java語言規範中就明確要求Java程式被編譯實現,明確存在編譯單元(compilation unit)。實際上C和C++也存在REPL形式的直譯器實現,如CINT和Cling。但因為傳統上C和C++多以編譯器實現,習慣上仍有一些混用,甚至至今仍出現在ISO C++某節標準庫條款的標題 上。 傳統上,C++語言被視為和C語言實現效能相近的語言,強調執行時的高效。根據《C++編-{}-程思想》()一書,C++與C的程式碼執行效率往往相差在±5%之間。 == 發展歷史 == C++語言發展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80年代到1995年。這一階段C++語言基本上是傳統型別上的物件導向語言,並且憑藉著接近C語言的效率,在工業界使用的開發語言中佔據了相當大份額;第二階段從1995年到2000年,這一階段由於標準模板庫和後來的Boost等程式庫的出現,泛型程式設計在C++中佔據了越來越多的比重。當然,同時由於Java、C#等語言的出現和硬體價格的大規模下降,C++受到了一定的衝擊;第三階段從2000年至今,由於以Loki、MPL(Boost)等程式庫為代表的產生式程式設計和模板超程式設計的出現,C++出現了發展歷史上又一個新的高峰,這些新技術的出現以及和原有技術的融合,使C++已經成為當今主流程式設計語言中最複雜的一員。 比雅尼·史特勞斯特魯普工作起於1979年的。這個構思起源於斯特勞斯特魯普做博士論文時的一些程式撰寫經驗。他發現Simula具備很利於大型軟體開發的特點,但的執行速度太慢,無法對現實需求發揮功效;BCPL雖快得多,但它過於低階的特性,使其不適於大型軟體的開發。當斯特勞斯特魯普開始在貝爾實驗室工作時,他有分析UNIX核心關於分散式計算的問題。回想起他的博士論文經驗,斯特勞斯特魯普開始為C語言增強一些類似的特點。之所以選擇C,是因為它適於各種用途、快速和可移植性。除了C語言和之外,同時也從其它語言中取得靈感,如ALGOL 68、Ada、CLU以及ML。 剛開始時,類別、衍生類別、儲存型別檢查、內聯和預設引數特性,都是透過Cfront引入C語言之中。 1983年,改命名為C++(++是C語言中的增值運算子)。加入了新的特性,其中包括虛擬函式、函式名和運運算元多載、參考、常數、使用者可控制的自由空間儲存區控制、改良的型別檢查,並恢復了BCPL風格的雙斜線(//)單行註釋(之後C99也支援了這種註釋)。 1985年,釋出第一版《C++程式設計語言》,提供一個重點的語言參考,至此還不是官方標準。1985年10月出現了第一個商業化釋出。 1989年,釋出了。引入了多重繼承、抽象類別、靜態成員函式、常數成員函式,以及成員保護。1990年,出版了The Annotated C++ Reference Manual。這本書後來成為標準化的基礎。稍後還引入了模板、例外處理、名稱空間、新的強制型別轉換,以及布林型別。 隨著C++語言的演變,也逐漸演化出相應的標準程式庫。最先加進C++標準函式庫的是串流程式庫,其用以取代傳統的C函式,如printf和scanf。隨後所引入的程式庫中最重要的便是標準模板庫,簡稱STL。 多年後,一個聯合的ANSI-ISO委員會於1998年對C++標準化(ISO/IEC 14882:1998)。在官方釋出1998標準的若干年後,委員會處理缺陷報告,並於2003年釋出一個C++標準的修正版本。2005年,一份名為Library Technical Report 1(簡稱)的技術報告釋出。雖然還不是官方標準的一部分,不過它所提供的幾個擴充套件可望成為下一版C++標準的一部分。幾乎所有目前仍在維護的C++編譯器皆已支援。 目前最新的C++標準是2020年12月釋出的ISO/IEC 14882:2020,又稱C++20。 雖然C++免專利,但標準檔案本身並不是免費的,儘管標準文件不是免費的,但是很容易從網路中取得,最簡單的就是C++標準文件之前的最後一次草稿版本,它與標準的差別幾乎只在於排版上。 === C++名字的由來 === C++這個名字是Rick Mascitti於1983年中所建議的,並於1983年12月首次使用。更早以前,尚在研究階段的發展中語言曾被稱為「」,之後是「」。在電腦科學中,C++仍被稱為C語言的上層結構。它最後得名於C語言中的「++」運運算元(其對變數的值進行遞增)。而且在共同的命名約定中,使用「+」以表示增強的程式。斯特勞斯特魯普說:「這個名字象徵著源自於C語言變化的自然演進」。C+是一個和C/C++無關的早期程式語言。 Rick Mascitti在1992年被非正式地問起名字的由來,他表示這是在半開玩笑中說出的。他從沒想過C++會成為這門語言的正式名字。 有一個關於C++名字的笑話是,當你使用字尾++時,附加只發生在運算之後(因此,它應該是++C,而不是C++,這個笑話是說時下某些程式設計師還在以使用C的方式使用C++,這通常被一些權威著作認為是不正確的)。 === C++標準 === 由進行。已經出版的標準文件如下: 釋出時間 文件 通稱 備註 待發布 N4950(草稿,釋出於2023-05-10) C++23 2020 ISO/IEC 14882:2020 C++20 2018 ISO/IEC TS 21544:2018 modules TS 模組 2018 ISO/IEC TS 19570:2018 parallelism TS 並行擴充套件 2018 ISO/IEC TS 19216:2018 networking TS 網路庫 2017 ISO/IEC 14882:2017 C++17 第五個C++標準 2017 ISO/IEC TS 22277:2017 coroutines TS 協程庫擴充套件 2017 ISO/IEC TS 21425:2017 ranges TS 提供範圍機制 2017 ISO/IEC TS 19568:2017 library fundamentals TS 標準庫擴充套件 2016 ISO/IEC TS 19571:2016 concurrency TS 用於併發計算的擴充套件 2015 ISO/IEC TS 19217:2015 concepts TS 概念庫,用於最佳化編譯期資訊 2015 ISO/IEC TS 19841:2015 TM TS 事務性記憶體操作 2015 ISO/IEC TS 19570:2015 parallelism TS 用於平行計算的擴充套件 2015 ISO/IEC TS 18822:2015 filesystem TS 檔案系統 2014 ISO/IEC 14882:2014 C++14 第四個C++標準 2011 ISO/IEC TR 24733:2011 - 十進位制浮點數擴充套件 2011 ISO/IEC 14882:2011 C++11 第三個C++標準 2010 ISO/IEC TR 29124:2010 - 數學函式擴充套件 2007 ISO/IEC TR 19768:2007 C++TR1 C++技術報告:庫擴充套件 2006 ISO/IEC TR 18015:2006 - C++效能技術報告 2003 ISO/IEC 14882:2003 C++03 第二個C++標準 1998 ISO/IEC 14882:1998 C++98 第一個C++標準 == 設計原則 == 在《C++語言的設計和演化》(1994)中,描述了他在設計C++時,所使用的一些原則。知道這些原則有助於理解C++為何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以下總結了一些原則,詳盡的內容可參閱《C++語言的設計和演化》: * C++設計成直接的和廣泛的支援多種程式設計風格(過程化程式設計、資料抽象、物件導向程式設計、泛型程式設計)。 * C++設計成給程式設計者更多的選擇,即使可能導致程式設計者選擇錯誤。 * C++設計成儘可能與C相容,藉此提供一個從C到C++的平滑過渡。 * C++避免平臺限定或沒有普遍用途的特性。 * C++不使用會帶來額外開銷的特性。 * C++設計成無需複雜的程式設計環境。 == 標準程式庫 == 1998的C++標準分為兩個部分:核心語言和C++標準程式庫;後者包含了大部分標準模板庫和C標準程式庫的稍加修改版本。存在許多不屬於標準部分的C++程式庫,且使用外部連結,程式庫甚至可以用C撰寫。 C++標準程式庫充分吸收了C標準程式庫,並佐以少許的修改,使其與C++良好的運作。另一個大型的程式庫部分,是以標準模板庫()為基礎,於1994年2月正式成為ANSI/ISO C++。它提供了實用的工具,如容器類(如:Array和),迭代器(廣義指標)提供容器以類似陣列的存取方式,以及泛型演算法進行搜尋和排序的運算。此外還提供了(multi)map和(multi)set,它們都共享相似的成員函式。因此,以下成為可能,使用模板撰寫泛型演算法,它可以和任何容器或在任何以迭代器定義的序列上運作。如同C,使用#include指令包含標準表頭,即可存取程式庫裡的功能。C++提供69個標準表頭,其中19個不再贊成使用。 使用標準模板庫(例如:使用std::vector或std::string來取代C風格的陣列或字元陣列)有助於開發更安全和更靈活的軟體。 在STL在納入C++標準以前,是來自HP和後來的SGI的第三方程式庫,標準中並未稱之為「」,它只是標準庫中的一部分,但仍有許多人使用這個名稱,以別於其它的標準庫(輸入/輸出串流、國際化、診斷、C程式庫子集,等等)。 另外,如std::basic_string此類標準委員會新增的介面,有時也被誤認為;實際上它們並不存在於原始的中,在標準化後才從標準庫吸收加入其中。 == C++中的特色 == 和C語言相比,C++引入了更多的特性,包括:複合型別(引用型別等)、限定符和常量表示式、型別處理運算子(型別別名及和等多種型別指示符)、C++標準庫(庫與多種容器類)與迭代器、動態記憶體與智慧指標、函式過載、物件導向程式設計(如資料抽象、成員函式、類作用域、建構函式與解構函式、靜態成員、訪問控制與繼承、虛擬函式、抽象類與介面等)、複製控制、運算子過載、造型與函式風格的強制型別轉換、模板與泛型程式設計,以及異常處理、名稱空間、多繼承與虛繼承、執行時型別識別及巢狀類等。 C++在某些案例中(見下「與C不相容之處」),進行比C還要多的型別檢查。 以「//」起始作為註解起源自C的前身BCPL,而後被重新引入到C++。 C++的一些特性,C不久之後也採用了,包括在迴圈的括號中宣告,C++風格的註解(使用//符號,和inline,雖然C99定義的inline關鍵字與C++的定義不相容。不過,C99也引入了不存在於C++的特性,如:可變引數巨集,和以陣列作為引數的較佳處理;某些C++編譯器可能實作若干特性,以作為擴充套件,但其餘部分並不符合現存的C++特性) 一個常見的混淆其實只是一個微妙的術語問題:由於它的演化來自C,在C++中的術語物件和C語言一樣是意味著記憶體區域,而不是-{zh:類別;zh-tw:類別;zh-cn:類}-的實體,在其它絕大多數的物件導向語言也是如此。舉例來說,在C和C++中,語句int i;定義一個int型別的物件,這就是變數的值i將在指派時,所存入的記憶體區域。 === C++語言中的關鍵字 === const是一個C和C++語言的關鍵字,意思是宣告一個不能改變值的變數,即只讀。使用const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程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便於實現對此進行最佳化(如把只讀物件放入ROM中)。const作為-{zh:型別;zh-tw:型別;zh-cn:型別}-限定符,是型別的一部分。 C++不是第一個正式引入const型別的語言。80年代早期,和討論之後提供了在C語言中readonly/writeonly的實現機制,並在帶類的C中取得了一定經驗。關鍵字const正式引入C語言是在ANSI C89。這早於第一個C++國際標準近十年,但此時const已被C++實現普遍採用。 以下是和C語言相容的用法: int m = 1, n = 2; // int 型別的物件 const int a = 3; // const int 型別的物件 int const b = 4; //同上 const int *p //指向 const int 型別物件的指標 int const *q; //同上 int *const x; //指向 int 型別物件的 const 指標;注意 const 的位置 const int *const r; //指向 const int 型別物件的 const 指標 int const *const t; //同上 但是,const在C++中有更強大的特性。它允許在編譯時確定作為真正的常量表示式。例如, const int max_len = 42; int a[max_len]; 此前C語言並不支援這樣的用法,直到C99允許用變數作為陣列長度(需要注意的是C99中的支援執行期確定陣列長度,但C++從未支援)。此外,C++中,名稱空間作用域的物件的名稱隱含內部連結。這意味著直接在標頭檔案裡定義物件被多個原始檔包含時,也不會重定義。 在C++11及之後的C++標準中,推薦使用擁有更嚴格語義的constexpr限定符來表示一個可以出現在常量表示式中的變數。const可區分為頂層const(top-level const)和底層const(low-level const)。 實際上,在語義表達方面,const更多表示為“只讀”,constexpr才表示一定能在翻譯時確定的常量,但實際求值仍可能在執行時進行(只有像作為宣告陣列大小這樣確定要求常量表示式的上下文中,才會因為需要確保翻譯時必須確定所需的值而進行翻譯時求值)。C++20引入了更嚴格的consteval和constinit的語法,直接限定特定的求值必須在翻譯時完成。不過,和const不同,後三者修飾宣告但不是型別限定符,不參與型別宣告構成複合型別,不透過型別檢查實現所謂的const正確性(const correctness),也不影響利用這些特性的相關API的型別簽名。 一些參照C和C++設計的語言中,也存在類似的差異。例如,C#同時具有readonly和const關鍵字,前者接近原始的“只讀”(即最先被討論的readonly機制和C語言中的const),而後者更接近C++的const。 == 與C不相容之處 == C++有時被認為是C的超集(),但這並不嚴謹。 各個版本的的附錄C中都指出了C++和的一些不相容之處。 大部分的C程式碼可以很輕易的在C++中正確編譯,但仍有少數差異,導致某些有效的C程式碼在C++中失效,或者在C++中有不同的行為。 最常見的差異之一是,C允許從void*隱式轉換到其它的指標型別,但C++不允許。下列是有效的C程式碼: // 從void *隱式轉換為int * int *i = malloc(sizeof(int) * 5); 但要使其在C和C++兩者皆能運作,就需要使用顯式轉換: int *i = (int *)malloc(sizeof(int) * 5); 另一個常見的可移植問題是,C++定義了很多的新關鍵字,如new和class,它們在C程式中,是可以作為識別字(例:變數名)的。 C99去除了一些不相容之處,也新增了一些C++的特性,如//註釋,以及在程式碼中混合使用。不過C99也納入幾個和C++衝突的新特性(如:可變長陣列、原生複數型別和複合逐字常數),而C++11已經加入了相容C99前處理器的特性。 由於C++函式和C函式通常具有不同的名字修飾和呼叫約定,所有在C++中呼叫的C函式,須放在extern "C" { /* C函式宣告 */ }之內。 == C++的程式 == 下面這個程式顯示“Hello, world!”然後結束執行: #include <iostream> // import <iostream>; // C++20 起 // import std; // C++23 起 int main() { std::cout << "Hello, world!" << std::endl; // std::println("Hello, world!"); // C++23 起 return 0; } 這裡也可以使用指令以避免多次宣告std::——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cout << "Hello, world!" << endl; return 0; } 如果使用“\n”代替以上程式碼裡的“”,輸出結果相等。 std::cout << "Hello, world!\n"; std::endl 不僅僅會在某個輸出流中插入換行字元,還將執行輸出流的 flush() 函式(即重新整理緩衝區),而'\n'則不會。 根據ISO C++的規定,全域性函式必須返回。 以下兩種形式是合法的: int main() { // ...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 } 不過,在一些編譯器(例如Visual C++)上, void main() { // ... } 也是合法的。但是這樣的寫法相容性較差。 == 語言特性 == === 運算子 === 分為 優先權 運運算元 說明 結合性 1 () 括號 由左至右 2 !、-、++、-- 邏輯運運算元NOT、算術運運算元負號、遞增、遞減 由右至左 3 *、/、% 算術運運算元的乘法、除法、餘數 由左至右 4 +、- 算術運運算元加法、減法 由左至右 5 <<、>>、>>> 位元運運算元左移、右移、無符號右移 由左至右 6 >、>=、<、<= 關係運運算元大於、大於等於、小於、小於等於 由左至右 7 ==、!= 關係運運算元等於、不等於 由左至右 8 & 位元運運算元AND 由左至右 9 ^ 位元運運算元XOR 由左至右 10 | 位元運運算元OR 由左至右 11 && 邏輯運運算元AND 由左至右 12 || 邏輯運運算元OR 由左至右 13 ?: 條件控制運運算元 由右至左 14 =、op= 指定運運算元 由右至左 === 前處理器 === C++主要有三個編譯階段:預處理、轉譯成目的碼和連結(最後的兩個階段一般才視為真正的「編譯」)。在第一階段,預處理,會將前處理器指令替換成原始碼,然後送到下一個編譯階段。 ==== 前處理器指令和巨集 ==== 預處理指令的運作方式是根據使用者定義的規則,簡單的把記號字元序列置換成其它的記號字元序列。它們進行巨集置換、含入其它的檔案(由底層至高階的特性,例如包含模組/包/單元/元件)、條件式編譯和條件式含入。例如: #define PI 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41971693993751 原始程式碼中出現的PI,都將會替換為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41971693993751。另一個普遍的例子是 #include <iostream> 它將使用標準庫標頭檔案iostream中的所有內容來替換本條預處理指令。除了以上提到的常用指令以外,還有幾個額外的前處理器指令,可以用來控制編譯流程、條件式含入或排除程式碼區塊等等。 :參閱前處理器和C前處理器 === 模板 === 模板()指C++程式語言中的函式模板()與類別模板(),這種觀念是取材自Simula的泛型程式設計。它採用typename和class兩個關鍵字,來標識模板類別的型別引數。C++11和C++14分別引入了型別別名模板和變數模板。 === 類別與物件 === 在物件導向物件程式設計術語中,物件()是資料()和處理資料的指令()的聯合()。模擬()實際世界(),物件有三種特質():狀態()、行為()、,並且使用訊息()來引發彼此的互動。類別()為物件的藍圖或工廠,定義了物件的抽象特質,包括物件的屬性特質和物件的行為特質,屬性的值即是物件的狀態,行為即是物件能夠做的事。 C++為類別構成式物件導向程式設計語言(),類別概念具現化()地作為二等公民()出現在C++語言當中,在語法中明確地使用類別來做到資料抽象化、封裝、模組化、繼承、子型別多型、物件狀態的自動初始化。C++中,一個類別即為一個型別,加上封裝,一個類別即為一個抽象資料型別(,),繼承、多型、模板都加強了類別的可抽象性。在C++可以使用或這兩個關鍵字宣告類別(),而使用運運算元實體化類別產生的實體()即為物件,是一等公民。C/C++以資料成員()表達屬性,以成員函式()表達行為。 宣告一個: class Car { private: int isRunning; public: Run(); }; 但是仍然需要注意,嚴格來說,C++中物件的概念和C的對應概念接近,表示的是具有特定型別的儲存,而非物件導向意義上的“物件”:一個物件不一定是類型別的。此外,C++意義上的“例項”僅指模板例項化的結果,而並不指物件。作為對比,Java的“物件”和“例項”的概念和這裡的使用一致。 ==== 封裝 ==== 封裝()是將資料和處理資料的程式()組合起來,僅對外公開介面(),達到資訊隱藏()的功能。封裝的優點是能減少耦合()。C++、、C# 等語言定義物件都是在語法中明確地使用類別()來做到封裝。 C++的類別對其成員(包括資料成員、函式成員)分為三種封裝狀態: * 公有():類別的使用者可以訪問、使用該類別的此種成員。 * 保護():該類別的衍生類別可以訪問、使用該類別的此成員。外部程式程式碼不可以訪問、使用這種成員。 * 私有():只有類別自身的成員函式可以訪問、使用該類別的此成員。 一般可以將C++類的對外介面設定為公有成員;類內部使用的資料、函式設定為私有成員;供派生自該類別的子類別使用的資料、函式設定為保護成員。 ==== 繼承 ==== 繼承()是指派生類()繼承基類(),會自動取得超類別除私有特質外的全部特質,同一類別的所有實體都會自動有該類別的全部特質,做到程式碼再用()。C++只支援類別構成式繼承,雖然同一類別的所有實體都有該類別的全部特質,但是實體能夠共享的實體成員只限成員函式,類別的任何實體資料成員乃每個實體獨立一份,因此物件間並不能共享狀態,除非特質為參考型別的屬性,或使用指標來間接共享。C++支援的繼承關係為: * 公有繼承():最常用繼承關係,含義是「」關係,代表了在完全使用公有繼承的物件類別之間的層次關係()。 * 受保護繼承():基礎類別的公有或保護內容可以被衍生類別,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類別使用。但是基礎類別對外界使用者是不可見的。衍生類別的使用者不能訪問基礎類別的成員、不能把派生類別轉換(造型)為基礎類別的指標或引用。 * 私有繼承():基礎類別的公有或保護內容僅可以被衍生類別訪問。但基礎類別對衍生類別的子類別或衍生類別的使用者都是不可見的。衍生類別的子類別或衍生類別的使用者都不能訪問基礎類別的內容、不能把衍生類別轉換為基礎類別的指標或引用。 C++支援多繼承(,)。多繼承(,)的優缺點一直廣為使用者所爭議,許多語言(如Java)並不支援多重繼承,而改以單一繼承和介面繼承(),而另一些語言則採用用單一繼承和混入()。C++透過虛繼承()來解決多繼承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 多型 === PolymorphismAd Hoc                   UniversalOverloading   Coercion       Inclusion  Parametric 除了封裝與繼承外,C++還提供了多型功能,物件導向的精神在於多型(),一般的多型,是指動態多型,係使用繼承和動態繫結()實現,使用多型可建立起繼承體系()。類()與繼承只是達成多型中的一種手段,所以稱物件導向而非類別導向。 多型又分成靜態多型()與動態多型()。C++語言支援的動態多型必須結合繼承和動態繫結()方式實現。靜態多型是指編譯時決定的多型,包括過載和以模板()實現多型的方法即引數化型態(),是使用巨集()的“程式程式碼膨脹法”達到多型效果。 型別轉換()也是一種非引數化()多型的概念,C++提供dynamic_cast, static_cast等運算子來實作強制型別轉換()。 運算元過載()或函式過載()也算是多型的概念。 == 分析和處理C++原始程式碼 == ,但C++是個著名的例外:請看下面的程式碼。 #include <vector> #include <string> std::vector< std::vector<std::string> >table1; std::vector<std::vector<std::string>>table2; 上面的顯然是一個字串的二維陣列,而則未必能透過編譯:如果嚴格遵循分析過程,串 >> 會被解釋為右移運算子而非兩個代表模板參數列結束的右尖括號,因此出現編譯錯誤,必須以的方式用空格區分。(在C++11釋出之後,特別規定了當處理模板時,>>被優先視為兩個>,所以table1和table2均可透過編譯.) == 爭議 == 「在這12年裡,C++使用者人數大約每七個月半增加一倍」是許多C++相關檔案必引的一段話;然而,時至今日新語言層出不窮,使用者人數已不太可能以如此速度增長。分析機構定期對開發人員展開調查,其資料顯示,以C++為工具的開發人員在整個開發界所佔的比例由1998年春天的76%下降至2004年秋的46%。 一部分程式設計師對C++語言深惡痛絕,他們批評的理由如下: # STL以非常醜陋的方式封裝了各種資料結構和演算法,寫出來的程式碼難以理解、不美觀。 # C++編譯器複雜和不可靠,不適合構建人命關天類-{}-型的程式。 # Ian Joyner認為物件導向技術徒增學習成本,不如程序導向的C語言簡單容易使用,尤其是在系統軟體的構建上Ian Joyner著的《C++?? A Critique of C++ and Programming and Language Trends of the 1990s》第3章51節。 概括說來UNIX程式設計師批評C++主要是由於社群與C++社群的文化差異Eric Raymond著的《Unix編-{}-程藝術》一書第十四章第四節“語言評估”。 Linux之父林納斯·託瓦茲曾經多次炮轟C++。圖靈獎得主尼克勞斯·維爾特也曾經批評C++語言太複雜、語法語義模糊,是“拙劣工程學”的成果。 事實上,對於C++語言的批評並不只來源於系統下的程式設計師。就像C++語言本身是一個跨平臺的語言一樣,對C++的批評並不侷限於系統使用者。 == 參閱 == * 《C++程式語言》() * 比較Java和C++ * C++託管擴充套件 * C++/CLI * Boost C++ Libraries * Objective-C ,另一個以C語言新增物件導向設計的程式語言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閱讀 == * * ** * * * * * * == 外部連結 == * JTC1/SC22/WG21 - The C++ Standards Committee * C和C++資源的最終列表 * C++教學 * C/C++參考手冊(中文) Category:C語言家族 Category:跨平臺軟體 Category:基於類的程式語言 Category:1983年建立的程式語言
圖形檔案格式比較
下面是最經常使用的圖形檔案格式: ==點陣圖== 常用的點陣圖格式 常用的點陣圖格式 常用的點陣圖格式 常用的點陣圖格式 副檔名 MIME 型別 固有名稱 描述 .bmp image/bmp Windows點陣圖 最常被Microsoft Windows 程式以及其本身使用的格式。可以使用無損的資料壓縮,但是一些程式只能使用未經壓縮的檔案。 .iff .ilbm ? 互換檔案格式(Interchange file format / Interleave bitmap) 在Amiga機上很受歡迎。ILBM是IFF的圖表型別格式,可以包含更多的圖片。 .tiff, .tif image/tiff 標籤影象檔案格式 大量的用於傳統影像印刷,可進行有損或無失真壓縮,但是很多程式只支援可選專案的一部分功能。 .png image/png 行動式網路圖片 無失真壓縮點陣圖格式。起初被設計用於代替在網際網路上的GIF格式檔案。與GIF的專利權沒有關聯。 .gif image/gif 圖形交換格式 在網路上被廣泛使用,但有時也會因為專利權的原因而不使用該圖形格式。支援動畫影象,支援256色,對真彩圖片進行有失真壓縮。使用多禎可以提高顏色準確度。 .jpeg.jpg image/jpeg 聯合專家組 在網路上廣泛用於儲存相片。使用有失真壓縮,圖片品質可根據壓縮的設定而有所不同。 .mng video/x-mng Multiple-image Network Graphics 使用類似於PNG和JPEG的資料流動的動畫格式,起初被設計成GIF的替代格式。與GIF的專利權沒有聯絡。 .xpm image/x-xpm X Pixmap 在UNIX平臺的X Windows System下使用廣泛的格式。一種不使用壓縮的ASCII格式 .psd ? Photoshop檔案 Photoshop檔案的標準格式。有很多諸如圖層的額外功能。只被很少其它的軟體支援。 .sai ? Paint_Tool_SAI檔案的標準格式。有很多諸如圖層的額外功能。只被很少其它的軟體支援。 .psp ? Paint Shop Pro檔案 Paint Shop Pro檔案的標準格式,類似於為Photoshop的.psd 。被很少軟體支援。 .ufo ? PhotoImpact檔案 PhotoImpact檔案的標準格式,類似於為Photoshop的.psd 。Corel出品的相關影像、圖片編輯軟體皆可支援。 .xcf ? eXperimental Computing Facility 具有很多諸如圖層的額外特性,主要使用於GIMP,但是也可以被ImageMagick等軟體讀取。 .pcx image/pcx PCX檔案(ZSoft Paint) 一種較早出現的點陣圖圖形檔案格式,用長度遊程演算法(RLE, Run-Length Encode)壓縮,支援1位、8位和24位顏色。 .ppm ? Portable Pixmap Format 很簡單的圖形格式,使用於交換點陣圖。 .WebP image/webp 同時提供了有失真壓縮與無失真壓縮(可逆壓縮)的圖片檔案格式。Google出品的相關產品皆可支援。 ==向量圖形== 常用的向量圖格式 常用的向量圖格式 常用的向量圖格式 常用的向量圖格式 副檔名 MIME型別 固有名 描述 .ps application/postscript PostScript 屬於基於向量頁面描述語言,由Adobe研製和擁有。Postscript是強大的stack-based程式語言。受很多鐳射印表機支援。 .eps ? Encapsulated PostScript 一個描述小型向量圖的PostScript檔案,對比與描述整頁的檔案格式。 .pdf application/pdf 行動式檔案格式 一個簡化的PostScript版本,允許包含有多頁和連結的檔案。與Adobe Acrobat Reader或Adobe eBook Reader配合使用。 .ai application/illustrator Adobe Illustrator Document Adobe Illustrator使用的向量格式。 .fh ? Adobe Freehand Document Adobe Freehand使用的向量格式。 .swf 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Flash Flash是用來播放包含在SWF檔案中的向量動畫的瀏覽器外掛。有幾種應用程式可以建立SWF檔案,包括由Macromedia釋出的Flash。 .fla ? Flash Source File Shockwave Flash原始檔,只能使用於Macromedia Flash或Adobe Flash軟體。 .svg image/svg+xml Scalable Vector Graphics 一個基於XML的向量圖格式,由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為瀏覽器定義的標準。 .wmf image/x-wmf Windows圖元檔案格式 作為微軟作業系統儲存向量圖和光柵圖的格式。 .dxf image/vnd.dxf ASCII Drawing Interchange 為CAD程式儲存向量圖的標準ASCII文字檔案。 .cgm image/cgm CGM ISO標準,在1990年代非常普遍,是業界的檔案交換標準。但隨著新一代而且更好的格式(例如:svg)出現,使今時今日在實際中幾乎沒有再使用。 ==常用副檔名與其關連程式列表== 格式 全稱 所有者 副檔名 MIME型別 應用程式 專利 AGP ArtGem專案圖形檔案 .agp 使用軟體的推薦圖形檔案格式。 AI Adobe Illustrator 文件 Adobe Systems, Inc. .ai application/Illustrator 不適用於web使用。Adobe Illustrator檔案,可以被支援該檔案的程式編輯,比如Adobe Illustrator, CorelDRAW等。 CDR CorelDRAW文件 Corel Corporation .cdr application/CorelDRAW 不適用於web使用。CorelDRAW檔案,可以被支援該檔案的程式編輯,比如CorelDRAW, Adobe Illustrator等。 CPC 平面直角感知壓縮(Cartesian Perceptual Compression) Cartesian Products, Inc. .cpc, .cpi image/cpi 對於點陣影象格式具有很高的壓縮比。 GIF 互動影象格式(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 CompuServe,Unisys(壓縮演算法) .gif image/gif 適用於窄帶連線,可以實現透明和動畫 (已過期) IMA .ima .ima小組 .ima 使用高動態範圍影象(HDR)編碼來處理攝影影象的檔案格式 ILBM InterLeaved BitMap 美國藝電和Commodore Amiga .iff, .ilbm, .lbm image/x-ilbm 為Amiga圖形裝置硬體設計的平面圖形影象格式。 JPEG 聯合影像專家組(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 .jpg, .jpeg(containers: .jfif, .jfi) image/jpeg 尤其適合攝影照片影象 (權利放棄) JPEG 2000 聯合影像專家組(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 .jp2, .j2c image/jp2 尤其適合攝影照片影象,是JPEG的升級格式 PICT PICT 蘋果電腦 .pict, .pic, .pct image/pict Mac OS的後設資料檔案,並不適用於釋出和列印 PNG 跨平臺網路圖形(Portable Network Graphics)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png image/png W3C對於替代GIF格式所做的工作。 PSD Photoshop文件 Adobe Systems .psd, .psb, .pdd image/psd, image/photoshop, image/x-photoshop 不適合在web上使用,檔案主要用於儲存對於影象編輯以及操作的資料。 PSP Paint Shop Pro文件 Corel Corporation .psp image/psp 不適合在web上使用。僅可以使用支援該檔案的程式編輯,比如:Corel PaintShop Photo、GIMP等。 ? SVG 可縮放向量圖形(Scalable Vector Graphics)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svg, .svgz(壓縮) image/svg+xml 指令碼化的向量影象格式;可能需要Web瀏覽器外掛 TGA Truevision Targa .tga, .tpic image/tga 被很多三維渲染程式以及三維遊戲使用。 ? TIFF 標記影象格式(Tagged Image File Format) Adobe Systems .tiff, .tif image/tiff 掃描以及映像所使用的文件格式,也常作為“容器”檔案使用。 BMP Windows點陣圖 Microsoft .bmp image/x-bmp 簡單並且無壓縮的檔案格式,主要使用在Microsoft Windows作業系統上。 JPEG XR Windows Media照片 Microsoft .wdp image/vnd.ms-photo 舊名Windows Media Photo、HD Photo。輕量級、高效能、類似TIFF容器功能、並且使用了高動態範圍影象(High dynamic range imaging)編碼的檔案格式,適用於攝影圖片。 (無授權費) ==技術詳情== 格式 壓縮演算法 點陣 / 向量 色深 索引顏色(Indexed color) 透明 內嵌後設資料 交叉* 多幀 動畫 分層 色彩管理 可擴充套件 高動態範圍格式(HDR format) AGP RLE 點陣 32 AI 有損和無損 向量/點陣 1, 8, 24, 32(多色調?) ? AVIF AV1 有損 和 無損 每通道(或者alpha值)1, 8, 10, 或12位顏色深度。 4:2:0, 4:2:2, 4:4:4 YUV色度抽樣或RGB BMP None, RLE, JPEG, and PNG 1, 4, 8, 16, 24, 32, and 64 BPG HEVC, 有損和無損 8 to 14 bits per channel CD5 無損, ACSC 1, 8, 24, 32 and 64 CDR 有損和無損 向量/點陣 1, 8, 24, 32(多色調) ? CPC CPC 點陣 1 , 透過內嵌字典 GIF LZW 點陣 1, 2, 3, 4, 5, 6, 7, 8 , 索引 ? HEIF 有損資料圧縮 & 無損資料圧縮 點陣 8, 10, 12, 16 ILBM 可選run-length encoding 點陣 8位 IMA 有損,以及透過多解析度分析變換的無損(original mutiresolution analysis transformation) 點陣 8位元和16位元整數, 32位元浮點數 JPEG 有損, 離散餘弦變換, RLE, 哈夫曼 點陣 8位(灰階), 12位, 24位 JPEG 2000 有損和無損(離散小波變換) 點陣 8位元, 16位元(灰階)最高48位元? ? JPEG XR 有損或者使用二維正交變換的無失真壓縮 點陣 1, 2, 8, 16, 24, 32, 48, 64, 128(浮點數) PICT 無壓縮, RLE, QuickTime 向量和點陣 1, 2, 4, 8, 16, 24, 32 ? ? ? PNG 無損, DEFLATE 點陣 1, 2, 4, 8, 16, 24, 32, 48, 64 (1-8位元模式) , 阿爾法通道(8- or 16-bit) , Adam7演算法 (檢視MNG和APNG) , 透過分段 PSD 無壓縮, RLE 向量和點陣 1, 2, 4, 8, 16, 24, 32, 48, 64 ? PSP 無壓縮 向量和點陣 1, 2, 8, 16, 24, 32, 48 ? ? ? SVG 無壓縮(或者使用gzip得到無失真壓縮) 向量 24, 32 (基於向量) , 基於XML TGA 無壓縮, RLE, 或者其他 點陣 1, 2, 4, 8, 16, 24, 32 ? TIFF 無壓縮, LZW, RLE, ZIP或其他 向量和點陣 1, 2, 4, 8, 16, 24, 32 (1-8位元模式) ? , 透過標籤 , TIFF浮點數 Windows bitmap 無壓縮, RLE 點陣 1, 4, 8, 16, 24, 32 WebP 有損和無損 點陣 YUV420P (12bpp), YUVA420P (20bpp) and RGB (8bpc) indexed (8bpc), grayscale and RGB (8bpc, 16bpc, float16bpc, 32bpc, float32bpc, float64bpc) 注意: 交叉是指僅供web使用的圖片檔案格式。 ==參見== *檔案格式列表 圖形檔案格式 * Category:術語列表
公曆日期列表
這是一份公曆日期列表,共一年三百六十六天(含閏年2月29日),用於索引特定日期的歷史、出生和死亡人物、節假日等資訊。 1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4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5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6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7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8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9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0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1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2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參見 == * 閏年 * 曆法列表 == 註釋 == == 外部連結 == * On This Day * BBC:On This Day * 《紐約時報》:On This Day * 美國國會圖書館:Today in History * 美國曆史頻道:This Day in History * 計算機歷史博物館:This Day in History * 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This Day in Movie History Category:分類系統 Category:日曆 Category:年代學 Category:各時期歷史 Category:歷史相關列表
6月26日
6月26日在一年當中是第177天(閏年則是178天),距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88天。 == 大事記 == === 前6世紀 === * 前529年:中國春秋楚國公子棄疾即位。 === 前2世紀 === * 前195年:中國西漢太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 === 4世紀 === * 363年:羅馬帝國皇帝尤利安在率領軍隊遠征波斯薩珊王朝時陣亡,軍隊推立約維安為新任皇帝。 === 14世紀 === * 1321年:元英宗至治元年六月朔,環食穿過亞歐大陸北部,中國東北見日全食。 === 16世紀 === * 1541年:西班牙征服者暨首任秘魯最高行政長官法蘭西斯克·皮薩羅在利馬被政敵支持者刺殺身亡。 * 1549年:荷蘭十七個省宣佈脫離神聖羅馬帝國而獨立。 === 18世紀 === * 1735年:中國苗疆發生起義。 === 19世紀 === * 1825年:清政府制定《回疆斂錢條例》。 * 1858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第二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天津條約》(參見天津條約)。 * 1886年:法國化學家亨利·莫瓦桑成功分離出元素氟,其後因此而獲頒諾貝爾化學獎。 * 1887年:清政府和法國簽訂《續議界務專條》。 * 1891年:中國北洋水師艦隊起航訪問日本。 * 1900年:《東南保護約款》制定。 === 20世紀 === * 1902年:山西大學堂西學書齋開學。 * 1907年:布林什維克革命組織成員於-{zh-cn:喬治亞; zh-hk:喬治亞; zh-tw:喬治亞; zh-sg:喬治亞}--{zh-hans:第比利斯; zh-hk:第比利斯; zh-tw:提比里斯}-成功搶劫1家銀行的運鈔車,劫走將近341,000盧布。 * 1917年:中國的國史館併入北京大學,在文科附設國史編纂處。 *1917年:一戰中刺殺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的首謀被處死。 * 1918年:德意志帝國軍隊使用貝爾塔巨炮轟擊巴黎。 * 1923年:中國北京的皇宮紫禁城發生大火,共燒燬房屋三四百間,文物損失巨大。 * 1930年:。 * 1931年:中國東北發生中村事件。 * 1935年:臺灣大甲鐵路橋竣工。 * 1936年:世界第一架可正常操縱的直升機在德國首次試飛成功。 * 1945年: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的會員國代表在美國舊金山簽署《聯合國憲章》,正式建立聯合國。 * 1945年:聯合國託管理事會成立。 * 1945年:蘇聯領袖約瑟夫·斯大林獲“蘇聯英雄”稱號。 * 1946年: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執行會議透過《美國軍事援華法案》,對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加強軍事和財政援助。 * 1948年:柏林危機:西方國家開始空援被蘇聯封鎖的西柏林。 * 1953年: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內務部長貝利亞因“反黨和反國家”罪行被蘇共中央清除出黨並解除政府職務。 * 1959年:連線北美洲五大湖和大西洋的聖勞倫斯河通海航道正式開放。 * 1960年:英屬索馬利亞獨立。 * 1963年:在蘇聯與東德建立柏林圍牆後,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發表支援西德的「我是柏林人」演講。 * 1965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提出“六·二六”指示。 * 1968年:美國將小笠原群島交還日本統治。 * 1974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正式簽署了美國同西歐盟國調整關係的《大西洋關係宣言》。 * 1974年:通用產品程式碼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家超市中進行了首次商業使用。 * 1976年:加拿大多倫多的加拿大國家電視塔首次向公眾開放,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自立式建築。 * 1978年:中國第一座抗高烈度地震公路橋,河北灤河新橋竣工通車。 * 1983年: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國兩制」構想。 * 1987年: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在最高蘇維埃會議上第一次提出改革方案。 * 1987年:中國和美國天文學家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天文觀測站發現了位於仙女座方向的“馬卡良348”星系。 * 1988年:國際生物數學學術會議在中國西安開幕。 * 1988名:法國航空一架空中客車A320在執行公開試飛航班時墜毀於阿布桑機場跑道一端的樹林,3人死亡。 * 1993年:中國首次在國內發行外幣債券。 * 1994年: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上海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 1994年:中國“引大入秦”總乾渠工程全線貫通。 * 1997年:英國魔幻文學作品《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出版。 * 199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開會議,就《香港基本法》中有關居港權的條文進行釋法。 * 2000年:香港專上學生聯會聯同爭取居港權人士遊行示威並到政府總部外通宵靜座,紀念人大釋法一週年。警方在次日清晨清場同示威者衝突,期間警方曾向示威者使用胡椒噴霧。 === 21世紀 === * 2006年:(北京時間6月27日凌晨)中國中央電視臺足球解說員黃健翔在凱澤斯勞滕解說2006年世界盃義大利vs澳大利亞的1/8決賽的最後時刻發生中國體育解說評論史無前例的“黃健翔激情解說事件”(又稱“黃健翔解說門事件”)。 * 2013年:臺灣新北市永和區發生6次停電。 * 2015年:美國最高法院在奧貝格費爾訴霍奇斯案裁定同性婚姻受到《美國憲法》修正案的保障。 * 2022年:孟加拉橫跨博多河、連結沙裡亞德布林縣和馬達里布林縣的帕德瑪橋正式通車,此為南亞最長的橋梁。 == 出生 == * 1717年:約翰尼斯·林克,德國作曲家、風琴手(1778年逝世) * 1730年:夏爾·梅西耶,法國天文學家(1817年逝世) * 1824年:威廉·湯姆森,愛爾蘭數學物理學家(1907年逝世) * 1882年:莫幹生,香港紳商,太古洋行末任買辦(1958年逝世) * 1892年:賽珍珠,美國女作家,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73年逝世) * 1899年:瑪麗亞·尼古拉耶芙娜,俄羅斯帝國末代女大公(1918年逝世) * 1908年:薩爾瓦多·阿葉德,智利政治人物、醫師,第29任智利總統(1973年逝世) * 1913年:莫里斯·威爾克斯,英國電腦科學家(2010年逝世) * 1928年:中松義郎,日本發明家、企業家 * 1933年:克勞迪奧·阿巴多,義大利指揮家(2014年逝世) * 1936年:黃煦濤,華裔美國電腦科學家、電機工程師、作家(2020年逝世) * 1938年:尼爾·阿伯克龍比,美國政治人物,第7任夏威夷州州長 * 1945年:秦沛,香港男演員 * 1954年:卡特琳娜·桑巴-潘扎,中非政治人物 * 1955年:具志堅用高,日本拳擊手 * 1958年:曾守明,香港演員(2017年逝世) * 1959年:林劍華,美國加州檢察官 * 1959年:喬納森·盧寧,美國行星科學家、物理學家 * 1964年:森田宏幸,日本動畫導演 * 1966年:王志文,中國演員 * 1966年:皆口裕子,日本女性聲優 * 1966年:羅永昌,香港導演、演員 * 1968年:陳偉鴻,中國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 1968年:千葉一伸,日本男性聲優 * 1968年:保羅·馬爾蒂尼,義大利足球運動員 * 1968年:古德尼·約翰內森,冰島歷史學家、政治人物,現任冰島總統 * 1970年:許斐剛,日本漫畫家 * 1970年:保羅·湯瑪斯·安德森,美國電影導演 * 1972年:黃小楨,臺灣創作女歌手 * 1972年:楊鎮浯,臺灣政治人物,前任金門縣縣長 * 1972年:王挺,中國男演員 * 1974年:德瑞克·基特,美國棒球選手 * 1975年:楊證樺,香港演員 * 1977年:久保帶人,日本漫畫家 * 1979年:梁永能,香港舞臺劇導演 * 1979年:瑞恩·泰德,美國歌手 * 1980年:坂本宗華,臺灣偶像團體大嘴巴成員 * 1980年:傑森·薛茲曼,美國男演員、音樂家 * 1981年:鄧肇基,香港配音員 * 1981年:近藤佳奈子,日本女性聲優 * 1984年:文章,中國男演員 * 1984年:奧布瑞·普拉扎,美國女演員、喜劇演員 * 1985年:阿葰·卡浦爾,印度男演員 * 1986年:蔣燕皎,中國女子羽球運動員 * 1987年:沙米·拿斯利,法國足球運動員 * 1988年:中西里菜,日本女子偶像團體AKB48成員 * 1991年:花江夏樹,日本男性聲優 * 1992年:魯迪·戈貝爾,法國籃球運動員 * 1993年:中島良樹,日本男性聲優 * 1993年:愛莉安娜·格蘭德,美國女歌手、演員 * 1997年:白藝潾,韓國女歌手 * 1998年:李宏毅,中國男演員 * 1998年:田中有紀,日本女性聲優 * 2005年:艾莉希亞·茱莉安娜·瑪賽拉·蘿倫蒂,荷蘭公主 * 生年不詳:水原薰,日本女性聲優 == 逝世 == * 363年:尤利安,羅馬皇帝(331年出生) * 422年:宋武帝劉裕,劉宋皇帝(363年出生) * 822年:最澄,日本平安時代僧人,天台宗開創者。(767年出生) * 1541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西班牙探險家,首任秘魯最高行政長官,在秘魯利馬被殺(約1475年出生) * 1757年:馬克西米連·尤利西斯·布勞恩,奧地利陸軍元帥(1705年出生) * 1830年:喬治四世,英國國王,漢諾瓦國王(1762年出生) * 1836年: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德·李爾,法國軍人、作曲家,《馬賽曲》的作曲者(1760年出生) * 1856年:麥克斯·施蒂納,德國後黑格爾主義哲學家(1806年出生) * 1931年:山川健次郎,日本教育家、學者(1854年出生) * 1934年:內藤湖南,日本歷史學家(1866年出生) * 1943年:卡爾·蘭德施泰納,奧地利醫學博士,血型的發現者(1868年出生) * 1944年:中川健藏,日本政治人物,第16任臺灣總督(1875年出生) * 1947年:高魯,中國天文學家(1877年出生) * 1949年:金九,韓國獨立運動革命家(1876年出生) * 1997年:伊瑟瑞·卡瑪卡威烏歐爾,夏威夷音樂家、夏威夷獨立運動者(1959年出生) * 2002年:胡美拉·貝甘,阿富汗末代王后(1918年出生) * 2003年:斯特羅姆·瑟蒙德,美國政治人物,曾任南卡羅萊那州州長(1902年出生) * 2003年:金景福,中國放射性地質學家(1932年出生) * 2003年:馬克-維維安·福,喀麥隆足球運動員(1975年出生) * 2004年:阮文馨,越南軍事人物(1915年出生) * 2005年:林由美香,日本AV女優、粉紅色電影演員(1970年出生) * 2006年:金玉玕,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層古生物學家(1937年出生) * 2006年:高幸枝,臺灣演員(1943年出生) * 2007年:楊元龍,香港企業家(1924年出生) * 2013年:孫國棟,中國歷史學家(1922年出生) * 2021年:邁克·格拉韋爾,美國房地產商、作家、政治人物,前阿拉斯加州聯邦參議員(1930年出生) * 2021年:弗雷德裡克·熱夫斯基,波蘭裔美國作曲家、鋼琴家(1938年出生) * 2021年:阿布德拉汗·哈魯恩,卡達男子田徑運動員(1997年出生) * 2022年:瑪格麗特·基恩,美國藝術家(1927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國際禁毒日 * 支援酷刑受害者國際日 * 聯合國憲章日 * :獨立日 * :國旗日 == 參考資料 ==
6月27日
6月27日是陽曆一年中的第178天(閏年第179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87天。 == 大事記 == === 13世紀 === * 1214年:為避蒙古軍鋒芒,金宣宗離開金朝首都中都,兩個月後金宣宗南遷到達河南汴京,將汴京作為金朝的新首都。 === 18世紀 === * 1709年:彼得大帝于波爾塔瓦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終結瑞典位列歐洲列強的時代。 * 1743年: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英國國王喬治二世率領的軍隊在德廷根戰役中擊敗法國軍隊。 === 19世紀 === * 1806年:英軍佔領布宜諾斯艾利斯。 * 1858年:大清與法國簽署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鴉片改稱「洋藥」,可自由買賣。 * 1869年:蝦夷共和國被日本所滅。 * 1873年:駐北京的外國的外交官們覲見同治帝。外交使節1861年時駐在北京後第一次。 === 20世紀 === * 1905年:在俄國革命期間,俄羅斯帝國海軍黑海艦隊的-{zh-cn:波將金號戰列艦;zh-tw:波坦金號戰艦;zh-hk:普譚金號戰艦;}-水兵發起暴動。 * 1917年:美軍登陸法國。 * 1927年:日本田中義一內閣召開東方會議,制定對華戰爭計劃。 * 1929年:蔣桂戰爭結束。 * 1935年:中日《秦土協定》簽署。 * 1941年:匈牙利對蘇聯宣戰。 * 1948年: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開拍。 * 1950年:美國決定派兵參加朝鮮戰爭。 * 1967年:英國發明家約翰·謝菲爾德-巴隆在巴克萊銀行恩菲爾德鎮分行啟用世界首臺自動櫃員機。 * 1970年:中國各高校首次招收工農兵學員。 * 1970年: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倫敦德里的天主教徒與新教徒、英軍爆發衝突,造成3人喪生,90人受傷。 * 1971年:上海江南造船廠製造的中國第一艘兩萬噸級貨輪“長風號”下水。 * 1973年:中國進行第15次核試驗,這是一次空中的氫彈試驗。 * 1974年:法國和伊朗簽訂幫助伊朗發展十年協定,向伊朗出售了五座核反應堆。 * 1974年: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訪問蘇聯。 * 1976年:以色列軍方及摩薩德發動武裝行動營救遭巴解組織劫持的法國航空客機,劫機者全數遭擊斃,100餘名人質獲釋。 * 1977年:法屬阿法爾和伊薩領地正式脫離法國近100年的統治而獨立,並定名為吉布地共和國。 * 1979年:世界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宣佈退休。 * 1980年:。 * 1980年:義大利國內航空870號班機空難,機上77名乘客及4位機組員全部罹難。 * 1981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透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正式否定文化大革命。 * 1982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首次運載軍用物資。 * 1982年:臺灣鐵路臺東線拓寬工程通車。 * 1983年:美國駐薩爾瓦多大使館遭火箭筒襲擊。 * 1983年:發達國家和東南亞地區國家對話在泰國曼谷舉行。 * 1984年:。 * 1985年:臺灣金蘭醬油董事長鍾秋桂夫婦,因生食非洲大蝸牛感染嗜伊紅性腦膜炎,不治身亡。 * 1986年:國際法庭裁決,尼加拉瓜訴美國案中,美國敗訴。 * 1987年:。 * 1990年:尼加拉瓜內戰結束。 * 1991年:南斯拉夫人民軍開始進攻兩日前宣佈獨立的斯洛維尼亞,十日戰爭爆發。 * 1992年:義大利三大工會組織10萬人大遊行,抗議黑手黨暴行。 * 1993年:美國派駐波斯灣戰艦向伊拉克巴格達發射戰斧巡弋飛彈,但有三枚導彈誤中民居,造成十幾人死傷。 * 1994年:上海楊浦大橋與內環線高架順利接龍。 * 1994年:奧姆真理教在日本松本市釋放沙林毒氣,造成八人死亡、五百多人受傷。 * 1998年: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機場正式啟用。 * 2000年:科學家公佈人類基因“工作框架圖” * 2000年:CIDEX2000中國國際國防電子展覽會開幕。 * 2000年:香港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 === 21世紀 === * 2007年: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到白金漢宮向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辭呈。 * 2008年:世界十三年首富比爾·蓋茨正式退出微軟的日常管理工作,並將把580億美元的財產全數捐作慈善。 * 2010年:冰島成為世界上第九個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 * 2015年:代表臺灣民主社運歌曲〈島嶼天光〉(演唱:滅火器樂團)在第26屆金曲獎中獲得最佳年度歌曲獎 。 * 2015年:臺灣八仙樂園彩色派對發生火災,造成15人死亡、484人輕重傷。 * 2016年:臺北於6月份第8次觀測溫度超過37度以上,打破1897年以來紀錄。 * 2021年:港鐵屯馬線土瓜灣站及宋皇臺站啟用,屆時市民無須轉車便可由烏溪沙直達屯門。 == 出生 == * 1462年:路易十二,法蘭西國王(1515年逝世) * 1550年:查理九世,法蘭西國王(1574年逝世) * 1740年:約翰·萊瑟姆,英國鳥類學家(1837年逝世) * 1809年:弗朗索瓦·塞爾坦·康羅貝爾,法國軍人、政治人物,法國元帥(1895年逝世) * 1850年:小泉八雲,日本小說家(1904年逝世) * 1869年:埃瑪·戈爾德曼,立陶宛裔加拿大哲學家、活動家(1940年逝世) * 1869年:漢斯·斯佩曼,德國胚胎學家,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41年逝世) * 1872年:希伯·柯蒂斯,美國天文學家(1942年逝世) * 1876年:第十三世達賴喇嘛,(1933年逝世) * 1878年:何香凝,中國畫家(1972年逝世) * 1880年:海倫·凱勒,美國盲聾學者(1968年逝世) * 1884年:加斯東·巴舍拉,法國哲學家(1962年逝世) * 1895年:傅作義,中國軍事家(1974年逝世) * 1899年:瑪麗亞·尼古拉耶芙娜,俄羅斯帝國末代女大公(1918年逝世) * 1902年:菲利普·巴布科克·戈夫,美國詞典編纂者(1972年逝世) * 1902年 : 趙忠堯教授,核物理學家(1998年逝世) * 1905年:關德興,香港電影演員(1996年逝世) * 1915年:趙丹,中國電影演員(1980年逝世) * 1921年:嚴孝章,曾任中華民國棒球協會理事長,有成棒之父的稱號(1986年逝世) * 1921年:白光,中國女歌手、演員(1999年逝世) * 1930年:羅斯·佩羅,美國商人,曾經兩次參加總統競選(2019年逝世) * 1931年:馬丁紐斯·韋爾特曼,荷蘭理論物理學家,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21年逝世) * 1941年: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波蘭電影導演、編劇(1996年逝世) * 1945年:李國章,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香港政府官員 * 1949年:永山則夫,日本連環殺手(1997年逝世) * 1953年:山本二三,日本美術監督、導演(2023年逝世) * 1955年:伊莎貝爾·阿佳妮,法國演員 * 1962年:梁朝偉,香港男演員 * 1966年:傑弗瑞·亞柏拉罕,美國電影導演 * 1968年:馬德鐘,香港男演員 * 1969年:彭家麗,香港女歌手 * 1970年:林由美香,日本AV女優、電影演員(2005年逝世) * 1970年:能田達規,日本漫畫家 * 1970年:陳建斌,中國男演員 * 1971年:狄潘德拉,尼泊爾沙阿王朝第十二任國王(2001年逝世) * 1972年:王千源,中國男演員 * 1974年:安德烈·蘇霍維茨基,俄羅斯將領(2022年逝世) * 1974年:克里斯托弗·奧尼爾,美國商人 * 1975年:託比·馬圭爾,美國演員 * 1977年:簡舒培,臺灣政治人物 * 1977年:勞爾·岡薩雷斯·布蘭科,西班牙足球員 * 1981年:汪小菲,中國商人 * 1982年:陸永,香港男藝人 * 1984年:科勒·卡戴珊,美國電視名人、名媛、商人、主持人、模特兒 * 1984年:孫浩俊,韓國男演員 * 1986年:山姆·克萊弗林,英國男演員 * 1987年:艾德·域斯韋克,英國男演員 * 1987年:阮兒,香港女演員 * 1988年:楊真誠,韓國女演員 * 1989年:貴美子·格倫,日裔美國女演員、歌手 * 1991年:山崎遙,日本女性聲優 * 1991年:李源根,韓國男演員 * 1992年:安昭熙,韓國女演員 * 1992年:本田翼,日本女演員 * 1994年:若月佑美,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 1997年:長野佑紀,日本女性聲優 * 1997年:徐範俊,韓國男演員 * 1998年:李建熙,韓國男子偶像團體ONEUS成員 * 1999年:項婕如,臺灣女演員 * 2003年:張本智和,日本男子乒乓球運動員 * 2003年:Raul,日本男子偶像團體Snow Man成員 * 2004年:胡戈·拉爾森,瑞典職業足球運動員 * 2007年:小川彩,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 逝世 == * 1635年:安藤直次,日本戰國時代大名(1555年出生) * 1636年:伊達政宗,日本戰國時代大名,仙台藩首任藩主(1567年出生) * 1831年:索菲·熱爾曼,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1776年出生) * 1863年:石達開,太平天國聖神電通軍主將翼王,反清領袖。天京事變後南下,後於1863年在成都被殺。(1831年出生) * 1844年:約瑟·斯密,美國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創始人。(1805年出生) * 1892年:,德國化學家(1834年出生) * 1957年:重光葵,日本政治家、外交家(1887年出生) * 1980年:瓦爾特·羅伯特·多恩伯格,德國航空航天工程師(1895年出生) * 1997年:方奕輝,香港高階警官(1915年出生) * 1998年:鄭作新,中國鳥類學家(1906年出生) * 1999年:喬治斯·帕帕佐普洛斯,希臘軍人、政治家(1919年出生) * 2017年:麥可·龐德,英國作家(1926年出生) * 2020年:-{於}-藍,中國女演員(1921年出生) * 2021年:中西宏明,日本企業家,日立製作所第十任社長(1946年出生) * 2022年:科林·布萊克默,英國生物學家(1944年出生) * 2023年:帕斯卡·梅西耶,瑞士作家、哲學家(1944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中小微企業日 * :烈士節 * :獨立日 * :咖啡日 == 參考資料 ==
PmWiki
PmWiki是一款用PHP編寫的、無需資料庫支援的Wiki。個人網站尤其適合。PmWiki支援簡體中文,但需要做一些修改工作,以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錯誤。 ==參見== *Wiki軟體比較 == 外部連結 == *PmWiki官方網站 Category:Wiki
1月1日
1月1日是公曆(平年)一年中的第1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364天(閏年則是365天)。因為這天是一年的開始故稱之為「元旦」。 == 大事記 == === 19世紀前 === * 前4713年:中午12點儒略日開始計算。 * 前153年:羅馬執政官職務開始。 * 前45年: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尤利烏斯·凱撒規定開始使用儒略曆,取代舊有的羅馬歷。 * 前42年:羅馬元老院在凱撒死後,使其神格化。 * 193年:佩蒂奈克斯即位羅馬皇帝。 * 404年:東晉將領桓玄正式稱帝,國號楚。 * 404年:在羅馬最後一次角鬥士比賽紀錄。 * 630年: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帶領軍隊向麥加進發,兵不血刃就奪取了聖地。 * 976年:南唐後主李煜被俘,南唐滅亡。 * 990年:基輔羅斯採用儒略曆。 * 1085年:《資治通鑑》編成。 * 1438年: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加冕為匈牙利國王。 * 1600年:蘇格蘭採用儒略曆。 * 1700年:俄羅斯採用儒略曆。 * 1773年:英國牧師約翰·牛頓為奧爾尼新年佈道會創作聖詩《奇異恩典》,但與當前版本有所差異。 * 1785年:倫敦泰晤士報首次出版。 === 19世紀 === * 180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解散。 * 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王國根據《聯合法案》合併,成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 1801年:義大利天文學家朱塞普·皮亞齊發現位於矮行星穀神星並以農業女神刻瑞斯命名,這是第一顆被發現的小行星。 * 1804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法屬聖多明戈宣佈獨立,成立海地第一帝國。 * 1806年:法國共和曆被棄用。 * 1808年:美國禁止進口奴隸。 * 1818年:英國作家瑪麗·雪萊的科幻小說《科學怪人》於倫敦首次匿名出版。 * 1844年:根據《南京條約》,寧波開埠。 * 1861年:波費裡奧·迪亞斯攻佔墨西哥城。 * 1863年: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發表之《解放奴隸宣言》正式生效,確保位於美利堅邦聯州份之黑奴應享有自由,然邊境州及美利堅聯邦所屬州份不在此限。 * 1873年:日本採用公曆。 * 1896年:芝山巖學務部學堂六名教師遭臺灣抗日人士刺殺身亡,嗣後日本政府特立碑設祠紀念。 === 20世紀 === * 1901年:英國在澳洲的六個海外殖民地合併成立澳洲聯邦,埃德蒙·巴頓成為首任總理。 *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總統府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成立。 * 1914年:世界第一條民航客機定期航線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開始運營,航線距離為35公里。 * 1916年:袁世凱稱帝。 * 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號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發起新文化運動。 * 1923年:孫中山發表《中國國民黨宣言》。 * 1926年: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 1929年:國民革命軍編遣會議召開。 * 1933年:中國駐檀香山領事館落成。 * 1934年:德國實施優生法,能對遺傳病患者強制施行絕育手術。 * 1942年:美國、英國、中華民國、蘇聯等盟國簽訂《聯合國家宣言》,計劃在二戰後成立聯合國。 * 1946年:日本昭和天皇發表《人間宣言》,天皇作為「現人神」的地位,宣告天皇也是僅具有人性的普通人。 * 1948年: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 * 1949年:聯合國促成克什米爾停火。 * 1950年:巴黎統籌委員會成立,審查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出口貿易。 * 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五計劃開始實行。 * 1956年:埃及王國和聯合王國在北非的共管地英埃蘇丹宣佈獨立,成立蘇丹共和國。 * 1957年:薩爾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歸德國。 * 1958年:國際天文學界建立了第一個原子時系統。 * 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共同市場成立。 * 1959年:斐代爾·卡斯楚領導的革命軍控制古巴首都哈瓦那,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政權垮臺。 * 1960年:法國在西非的國際聯盟託管地法屬喀麥隆宣佈獨立,成立喀麥隆共和國。 * 1962年:紐西蘭在波里尼西亞的聯合國託管領土西薩摩亞宣佈獨立,成立西薩摩亞獨立國。 * 1963年:香港警察隊少年罪犯調查組成立。 * 1963年:日本最早的電視動畫《鐵臂阿童木》在富士電視臺開播。 * 1965年:法塔赫(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領導的巴勒斯坦武裝鬥爭開始。 * 1970年:UNIX時間的開始。 * 1972年:奧地利籍庫爾特·瓦爾德海姆成為聯合國第4任秘書長。 * 1973年:英國、愛爾蘭和丹麥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 * 1978年:印度航空855號班機從孟買起飛後墜海,213人死亡。 * 1979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停止從1958年開始的對大金門等島嶼的炮擊。 *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相互承認並建立中美關係,同時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 * 1982年:秘魯籍佩雷斯·德奎利亞爾成為聯合國第5位秘書長。 * 1983年:ARPANET將其網路傳輸協定由網路控制程式改為TCP/IP協定套組,成為網際網路的前身。 * 1984年:英國在東南亞的保護國汶萊達魯薩蘭國宣佈獨立。 * 1984年:蘇聯開通從西伯利亞到西歐的天然氣管道,向法國輸送西伯利亞天然氣。 * 1985年:陳立仁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書開始在中國各地陸續發行。 * 1986年:阿魯巴島正式脫離荷屬安地列斯,升格為荷蘭王國下屬的自治國。 * 1988年:中國北京天安門城樓正式向中外遊人開放。 * 1992年:埃及籍布特羅斯·加利成為聯合國第6任秘書長。 * 1993年:由於昨日發生之天鵝絨分離導致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解體,分裂為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 * 1993年:香港蘭桂坊發生人踩人慘劇,釀成了21死62傷。 * 1994年:歐洲經濟區成立。 * 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協議正式生效。 * 1995年:取代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世界貿易組織正式開始運作,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 * 1995年:奧地利、芬蘭、瑞典加入歐洲聯盟。 * 1995年:阿拉法特呼籲制止以色列擴建猶太人定居點。 * 1995年:中國內地第一個專業體育頻道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正式開播。 * 1997年:聯合國第7任秘書長──迦納籍科菲·安南上任。 * 1998年:歐洲中央銀行成立。 * 1999年:歐元正式啟動。 * 2000年:全球各地迎接千禧年的同時,共同應付電腦-{zh-tw:千禧蟲危機; zh-hk:千年蟲問題; zh-cn:千年蟲問題}-。 * 2000年:於1999年公民投票透過的新《瑞士憲法》正式實施。 === 21世紀 === * 2002年: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等12個歐洲聯盟成員國組成的歐元區正式啟用歐元。 * 2002年:中華民國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簡稱中華臺北)的名義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 2003年: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 * 2004年:第一個美國與亞洲國家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美新自由貿易協定”(美國、新加坡)開始實施。 * 2005年:土耳其發行新貨幣新土耳其里拉。 * 2005年:世界第一高樓臺北國際金融中心首次舉辦臺北101跨年煙火表演(確實有放煙火的第一次)。 * 2006年:香港警察訓練學校升格成為香港警察學院。 * 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廢止農業稅。 * 2006年:三菱東京日聯銀行落成。 * 2007年: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加入歐盟。斯洛維尼亞加入歐元區。 * 2007年:印尼亞當航空574號班機於蘇拉威西島墜毀,102人全部罹難。 * 2007年:曼谷連環爆炸案發生。 * 2007年:聯合國第8任秘書長──韓國籍潘基文上任。 * 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死刑案件統一收回最高人民法院行使。 * 2009年:挪威成為世界上第六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 * 2009年:梵蒂岡宣稱“義大利的法律過於繁雜,而且欠缺穩定、時常和天主教教義相違背”,正式廢除《拉特蘭協議》,不再自動採納義大利議會透過的法律。 * 2009年:斯洛伐克成為歐元區第十六個成員國。 * 2009年:曼谷Santika夜總會發生火災,造成66人死亡。 * 2010年: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 * 2010年: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一處村莊內的排球場遭到自殺式汽車炸彈襲擊,造成至少95人死亡,100多人受傷。 * 2010年:美國新罕布什爾州成為全美第五個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州份。 * 2013年:象牙海岸阿必尚發生人踩人慘劇,造成61人死亡,超過200人受傷。 * 2014年:拉脫維亞成為第18個加入歐元區的國家。 * 2014年:歐洲聯盟解除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兩國公民工作限制,該兩國公民可在歐盟全境自由工作。 * 2015年:立陶宛成為第19個加入歐元區的國家。 * 2017年:槍手襲擊土耳其伊斯坦布林的夜總會。至少有39人死亡,而襲擊者的動機尚不清楚。 * 2017年:聯合國第9任秘書長──葡萄牙籍安東尼歐·古特瑞斯上任。 * 2019年:中華民國實施大型餐飲業如連鎖速食店等,內用將禁止提供塑膠吸管的規定; * 2019年:中華民國依法屆期終止第三代行動通訊(3G)業務。 * 2019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新視野號飛越小行星「終極遠境」,是人類探測距離最遠的天體。 * 2022年:由15個國家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正式生效,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 * 2022年:迪士尼頻道退出臺灣。 * 2023年:克羅埃西亞正式啟用歐元,並加入申根區。 * 2024年:臺灣鐵路管理局改制為臺灣鐵路公司。 * 202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正式實施,條文列出的適用物件包括「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2024年:日本石川縣能登半島發生Mj 7.6地震,造成236人死亡、1,279人受傷。 * 2024年:出現在1928年動畫片《汽船威利號》中的第一版米老鼠形象進入公有領域。 == 出生 == * 1431年:教宗亞歷山大六世,羅馬主教(1503年逝世) * 1449年:-{zh-tw:羅倫佐·德·麥地奇; zh-hans:洛倫佐·德·美第奇;}-,義大利政治人物,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共和國實際統治者(1492年逝世) * 1467年:齊格蒙特一世,波蘭國王與立陶宛大公(1548年逝世) * 1484年:烏利希·慈運理,瑞士宗教改革運動改革家(1531年逝世) * 1618年:巴託洛梅·埃斯特萬·牟利羅,西班牙畫家(1682年逝世) * 1638年:後西天皇,日本第111代天皇(1685年逝世) * 1734年:保羅·列維爾,美國銀匠、實業家、愛國者(1818年逝世) * 1745年:安東尼·韋恩,美國大陸軍指揮官(1796年逝世) * 1752年:貝特西·羅斯,美國國旗的首位製作者(1836年逝世) * 1814年:洪秀全,太平天國領袖(1864年逝世) * 1823年:裴多菲,匈牙利愛國詩人、英雄、自由主義革命者,匈牙利民族文學奠基人(1849年逝世) * 1852年:尤金·德馬塞,法國化學家、光譜學專家(1904年逝世) * 1854年:詹姆斯·弗雷澤,蘇格蘭人類學家(1941年逝世) * 1859年:錫袍,緬甸貢榜王朝末代國王(1916年逝世) * 1863年:皮埃爾·德·顧拜旦,法國教育家、歷史學家,現代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創始人(1937年逝世) * 1864年:喬治·華盛頓·卡佛,美國教育家、農業化學家(1943年逝世) * 1864年:齊白石,中國畫家、篆刻家(1957年逝世) * 1879年:E·M·福斯特,英國小說家、散文家(1970年逝世) * 1880年:拉瑪六世,泰國卻克里王朝第六位君主,泰國史上首位出國留學的國王(1925年逝世) * 1884年:中島知久平,日本實業家、政治人物(1949年逝世) * 1887年:威廉·卡納里斯,德國海軍上將(1945年逝世) * 1894年:曼努埃爾·羅哈斯,菲律賓第三共和國首任總統(1948年逝世) * 1894年: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印度物理學家(1974年逝世) * 1895年:約翰·埃德加·胡佛,美國聯邦調查局改制後第一任局長(1972年逝世) * 1898年:瑪爾塔·福克斯,德國歌劇演唱家(1974年逝世) * 1900年:杉原千畝,日本外交官,有「日本的辛德勒」之稱(1986年逝世) * 1902年:王光讓,越南律師、教育家、政治人物(1962年逝世) * 1904年:程硯秋,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1958年逝世) * 1909年:斯捷潘·班傑拉,西烏克蘭民族主義運動領導人(1959年逝世) * 1909年:達納·安德魯斯,美國男演員(1992年逝世) * 1909年:貝利·高華德,美國政治人物(1998年逝世) * 1911年:李性求,韓國男子籃球運動員(2002年逝世) * 1912年:金·費爾比,蘇聯冷戰時期潛伏英國間諜(1988年逝世) * 1913年:石堅,香港粵語電影男演員(2009年逝世) * 1919年: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美國作家(2010年逝世) * 1921年:凱撒·巴達奇尼,法國雕塑家(1998年逝世) * 1923年:米特·傑克遜,美國爵士樂顫音琴樂手,現代爵士四重奏成員(1999年逝世) * 1924年:查理·芒格,美國投資家(2023年逝世) * 1927年:弗農·史密斯,美國經濟學家,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1929年:柯旗化,臺灣文學家(2002年逝世) * 1929年:中島春雄,日本特攝片哥斯拉主要扮演者(2017年逝世) * 1930年:加法爾·尼邁裡,前蘇丹共和國總統(2009年逝世) * 1930年:阿里·艾哈邁德·賽義德·伊斯比爾,敘利亞詩人、思想家、文學理論家、翻譯家、畫家 * 1932年:恩里科·薩巴蒂尼,義大利劇裝設計師、美術指導(1998年逝世) * 1932年:哈立德·阿薩德,敘利亞考古學家(2015年逝世) * 1932年:王心剛,中國男演員 * 1933年:江龍,中國物理化學家(2022年逝世) * 1934年:兒玉清,日本演員(2011年逝世) * 1934年:拉赫達爾·卜拉希米,前阿爾及利亞外交官 * 1935年:細川智榮子,日本漫畫家,代表作《王家的紋章》 * 1937年:艾哈邁德·亞辛,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的精神領袖與創始人(2004年逝世) * 1937年:薛中銳,中國男演員(2022年逝世) * 1938年:蕭泰然,臺灣音樂家(2015年逝世) * 1939年:瓦列裡·薩布林,蘇聯海軍軍官,蘇聯共產黨黨員(1976年逝世) * 1939年:荒木伸吾,日本動畫人物設計師(2011年逝世) * 1942年:阿拉薩內·瓦塔拉,象牙海岸政治人物,現任象牙海岸總統 * 1944年:扎法魯拉·汗·賈邁利,巴基斯坦政治人物,第22任巴基斯坦總理(2020年逝世) * 1944年:阿卜杜勒·哈米德,孟加拉政治人物,現任孟加拉總統 * 1944年:-{zh-cn:奧馬爾·巴希爾; zh-tw:奧馬爾·巴席爾}-,蘇丹政治家、獨裁者,第6任蘇丹總統 * 1945年:袁和平,香港動作指導、導演 * 1946年:陳寶珠,香港演員 * 1949年:徐小鳳,香港女歌手 * 1950年:迪帕·梅赫塔,印度裔加拿大導演、編劇 * 1952年:哈邁德·本·哈利法·阿勒薩尼,卡達現任埃米爾 * 1953年:蓋瑞·強生,美國第29任新墨西哥州州長,2012年暨2016年自由意志黨總統候選人 * 1954年:溫瑞安,馬來西亞武俠小說家 * 1954年:羅伯特·梅南德茲,美國政治人物,現任紐澤西州聯邦參議員 * 1955年:保羅·金斯巴格,美國物理學家,因開發arXiv電子預印網站而知名 * 1956年:莫納·芬迪,馬來西亞女歌手(2001年逝世) * 1956年:麥克·馬契爾,美國籃球運動員(2011年逝世) * 1956年:役所廣司,日本男演員 * 1956年:祖基菲裡阿邁德,馬來西亞政治人物 * 1956年: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法國律師、政治人物,現任歐洲中央銀行行長 * 1956年:阿卜杜拉·哈姆杜克,蘇丹經濟學家、政治人物,第15任蘇丹總理 * 1957年:埃萬蓋洛斯·維尼澤洛斯,希臘泛希臘社會運動黨主席 * 1959年:山本貴嗣,日本漫畫家 * 1959年:阿扎利·阿蘇馬尼,葛摩政治人物,現任葛摩總統 * 1960年:穆罕默德·巴祖姆,尼日政治人物,第10任尼日總統 * 1960年: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黎巴嫩裔美國散文家、數理統計學家、前期權交易員、風險管理師、諺語家 * 1962年:莫·海德,英國犯罪小說家(2021年逝世) * 1963年:德拉任·拉迪奇,前克羅埃西亞足球運動員 * 1964年:張麗善,臺灣政治人物,現任雲林縣縣長 * 1964年:蔡崇信,臺灣裔加拿大商人、律師、慈善家 * 1965年:麥兆輝,香港電影導演 * 1965年:舛成孝二,日本動畫導演、電影導演、演出家、編劇 * 1966年:羅文嘉,臺灣政治人物 * 1966年:李原種,韓國演員 * 1966年:伊維察·達契奇,塞爾維亞政治人物,前任塞爾維亞總理 * 1967年:陳錦鴻,香港演員 * 1967年:北川美幸,日本漫畫家 * 1967年:斯潘塞·圖尼克,美國攝影師 * 1968年:達沃·蘇克,前克羅埃西亞足球運動員 * 1969年:陳永業,香港藝員、節目主持 * 1970年:謝爾蓋·基里亞科夫,前俄羅斯足球運動員 * 1972年:沙寶亮,中國男歌手 * 1972年:利利安·圖拉姆,法國足球運動員 * 1972年:阿斯哈·法哈蒂,伊朗電影導演、編劇 * 1973年:菲比·費洛,英國設計師 * 1974年:宮崎英高,日本電子遊戲製作人 * 1974年:漢密爾頓·裡卡德,哥倫比亞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75年:林如琦,臺灣女藝人、主持人 * 1975年:尾田榮一郎,日本漫畫家 * 1975年:索娜莉·班德利,印度女演員 * 1976年:歐陽英傑,香港醫生、作家、政治人物 * 1977年:言承旭,臺灣男演員、模特兒 * 1977年:哈桑·薩利哈米季奇,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足球運動員 * 1977年:安德烈·史杜利亞路夫,俄羅斯男子網球選手 * 1978年:瑋焍婭·芭蘭,印度寶萊塢演員 * 1979年:堂本光一,日本男性偶像、演員、歌手 * 1979年:艾爾·卡提布,黎巴嫩職業籃球運動員 * 1980年:傅子純,臺灣男演員 * 1981年:杜宇航,香港男演員 * 1981年:鮑姆加特納·佐爾特,匈牙利F1賽車手 * 1981年:姆拉登·佩特里奇,克羅埃西亞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82年:林智勝,臺灣棒球選手 * 1982年:大衛·納爾班迪安,阿根廷網球選手 * 1983年:周受資,新加坡企業家,現任TikTok執行長 * 1983年:小林惠美,日本模特兒 * 1983年:樸成賢,韓國男子射箭運動員 * 1983年:卡魯姆·達文波特,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 1984年:張健峰,香港足球運動員 * 1984年:荷西·保羅·古里路,秘魯足球運動員 * 1984年:穆罕默德·代比,查德政治人物,現任查德總統 * 1985年:斯蒂文·戴維斯,北愛爾蘭足球運動員 * 1985年:路易斯·漢米爾頓,英國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 * 1986年:李晟敏,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uper Junior成員 * 1986年:巴勃羅·奎瓦斯,烏拉圭職業網球運動員 * 1986年:格倫·戴維斯,美國NBA球員 * 1986年:柯林·摩根,北愛爾蘭男演員 * 1986年:谷阿莫,臺灣網路名人 * 1987年:林又立,臺灣女模特兒 * 1988年:原紗央莉,前日本AV女優 * 1988年:白雲,香港女演員 * 1989年:艾迪塔·維爾克薇楚特,立陶宛名模 * 1989年:山新,中國配音演員、歌手 * 1992年:王敏奕,香港女演員 * 1992年:何可欣,中國女子體操運動員 * 1992年:-{zh-hans:傑克·威爾希爾;zh-cn:傑克·威爾希爾;zh-hk:積克·韋舒亞;zh-tw:傑克·威爾希爾;}-,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 1992年:李日昇,香港男演員 * 1993年:鄭美美,韓國女子偶像團體gugudan成員 * 1993年:西凡·哈桑,荷蘭女子田徑運動員 * 1995年:薩達爾·阿茲蒙,伊朗足球運動員 * 1996年:錢錕,韓國男子偶像團體NCT成員 * 1997年:阿布德拉汗·哈魯恩,卡達田徑運動員(2021年逝世) * 1997年:楊俊瀚,臺灣男子田徑運動員 * 1997年:阿卜杜拉汗·阿巴卡爾·穆罕默德,沙烏地阿拉伯男子田徑運動員 * 1999年:趙磊,中國男子偶像團體X玖少年團、R1SE成員 * 2001年:蔣依依,中國少年表演藝術家 * 2001年:Winter,韓國女子偶像團體Aespa成員 == 逝世 == * 138年:盧基烏斯·埃利烏斯·凱撒,羅馬帝國貴族(101年出生) * 379年:該撒利亞的巴西流,該撒利亞主教(約330年出生) * 466年:前廢帝劉子業,南朝宋皇帝(449年出生) * 898年:厄德一世,法國國王(約865年出生) * 1387年:查理二世,納瓦拉國王(1332年出生) * 1515年:路易十二,法國國王(1462年出生) * 1559年:克里斯蒂安三世,丹麥和挪威國王(1503年出生) * 1748年:約翰·白努利,瑞士數學家(1667年出生) * 1782年: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德國音樂家(1735年出生) * 1817年:馬丁·克拉普羅特,德國化學家(1743年出生) * 1862年:米哈伊爾·奧斯特洛格拉德斯基,俄國數學家(1801年出生) * 1869年:詹姆斯·巴頓·朗埃克,美國肖像畫家、雕刻師(1794年出生) * 1891年:奕譞,清朝道光帝七子,第一代醇親王,光緒帝生父(1840年出生) * 1894年:海因裡希·赫茲,德國物理學家(1857年出生) * 1896年:楫取道明,日本教育家。(1858年出生) * 1921年: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德意志帝國前首相(1856年出生) * 1944年:埃德溫·魯琴斯,英國建築師(1869年出生) * 1958年:愛德華·韋斯頓,美國攝影家(1886年出生) * 1984年:吳大羽,中國現代藝術家(1903年出生) * 1990年:莊月明,香港首富李嘉誠的髮妻(1932年出生) * 1995年:尤金·維格納,匈牙利裔美國物理學家,196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02年出生) * 1996年:阿利·伯克,美國海軍將領(1901年出生) * 1996年:吳炳南,臺灣男演員(1926年出生) * 2006年:不浪·尤幹,臺灣原住民歌手(1968年出生) * 2008年:張希庸,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將領(1917年出生) * 2011年:山本良一,臺灣日治時期教師(1907年出生) * 2013年:帕蒂·佩奇,美國女歌手(1927年出生) * 2015年:馬里奧·庫默,美國政治人物(1932年出生) * 2017年:王家禧,香港漫畫家,漫畫《老夫子》的作者(1924年出生) * 2020年:大衛·斯特恩,前任美國國家籃球協會總裁(1942年出生) * 2023年:韓銳,中國藥理學家(1930年出生) * 2023年:侯一民,中國油畫家、雕塑家、美術教育家(1930年出生) * 2023年:韋廉,中國電影導演(1945年出生) * 2023年:維克託·伊萬年科,蘇聯和俄羅斯國家安全機構領導人(1947年出生) * 2024年:巴斯德奧·潘戴,千里達及託巴哥律師、政治人物,第5任千里達及託巴哥總理(1933年出生) * 2024年:Lynja,美國TikToker、廚師(1956年出生) * 2024年:張誌家,臺灣旅日棒球選手(1980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新年,中文稱為“元旦”,這一天是公曆新一年的開始。 * :開國紀念日 * :全國解放日 * :國慶日 * :獨立日 * :獨立日 * :婦女掌權日 * :武裝鬥爭日 == 參考資料 == * 正月初一 * 會計年度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聯邦(),通稱澳大-{}-利亞、澳-{}-洲(,縮寫為AU、AUS),是一個位於南半球中北部、東半球東部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聯邦制國家。全國整體屬於大洋洲(並非自成一洲),是該洲面積最大、南半球面積第二大和全球面積第六大的國家。澳大利亞國土囊括了整塊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聖誕島等數個海外島嶼,國土總面積約7,692,300平方公里,和美國本土的面積相近。根據2019年的普查資料,全國人口約為2,522萬,居世界第54位。該國沒有陸上鄰國,所有近鄰國家均與其隔海相望。其中東南部有紐西蘭王國;東北部有巴布亞紐幾內亞及萬那杜、斐濟等太平洋島國;北部及西北部是印度尼西亞、東帝汶等東南亞國家。澳大利亞的首都為堪培拉,最大城市為悉尼(大都市)和墨爾本(市區),其他主要城市有布里斯班、阿德萊德、珀斯、達爾文等,本土劃分為六個州及兩個領地。經濟社會發展上,屬於發達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 澳大利亞所處之大陸在遠古時期即有人類居住生活,但其直至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才被發現從而與外部人類社會接軌,18世紀末期始成為英國殖民及囚犯流放的地點,後因發現珍貴礦藏而成為移民、投資興業的熱點。受益於地理位置較為孤立的特點,澳洲自被殖民以來幾未受到國際戰爭波及,內部也鮮有戰亂、衝突的發生,僅北部城市達爾文曾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事影響。但在兩次世界大戰及朝鮮戰爭等戰役期間,均有澳洲籍士兵遠赴歐洲、朝鮮半島等主要戰場支援聯合王國、聯合國等國家及組織的軍事行動。在自身資源稟賦、歐洲成熟的近現代工農業文明植入和英國帶來的良好商業法規共同組成的良性發展環境下,自19世紀中後期始,澳大利亞逐步被建設發展成為了自由民主程度、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與國民生活質素均屬世界前列的發達國家。然而澳洲大陸上的原住民卻因此在一些方面深受其害(包括“失竊的一代”等事件),事後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曾為此致歉,並逐漸努力改善和保障原住民的生存發展條件和各項權益,情況至今已大有改觀。澳大利亞的獨立運動與程序始自1901年,原有的六塊英屬殖民地(即現在的州份)組成了澳大利亞聯邦,從此澳洲開始逐漸脫離英國並獨立行使作為國家的主權,直至1986年透過法令完全脫離英國正式成為獨立國家。唯君主立憲制未曾變動,至今仍尊英國君主兼任為澳大利亞國家元首。 從地理角度來看,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國土覆蓋整塊大陸的國家。國際相關地理標準將澳洲大陸確定為全球最小的大陸,即凡是面積小於其的陸地均視為島嶼,大於等於其的方可視為大陸。澳洲大自然——最古老的大陸 《華夏文學》2010年7月13日 同樣獲益於相對孤立的地理位置及較晚被發現墾荒開發的歷史,澳洲當地為數眾多的自然遺產鮮少遭遇各種開發及毀壞,使不少生於斯產於斯的古老珍貴動植物種(如鴨嘴獸、袋鼠、樹袋熊和桉樹等)得以存活至今,這些也構成了極高的遊覽觀光及科學研究價值。澳洲政府亦非常重視對這些珍貴自然遺存的保護,比如提倡氣候變化與珊瑚的存亡等,其與美國是並列擁有世界自然遺產最多的國家。該國地廣人稀,平均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之一,全國人口集中分佈於東部沿海、各州、領地首府城市及西部沿海城市珀斯附近等地區。在人口集中聚居的地區城市化、現代化程度較高;人口稀疏卻佔據絕大多數面積的地區(如中西部沙漠、旱熱區)等則反之,因其極端自然條件不甚適宜人類生存。澳洲遼闊的國土橫跨經緯度範圍巨大,所以其有著不同氣候下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大維多利亞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艾爾斯巨石)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157, 254.。澳大利亞是有人居住的大陸中最古老、最平坦、和最乾燥的。 在人口的組成及文化譜系上,與美國類似,作為殖民地的歷史使澳洲成為了一個本地原住民、各種族與各國籍移民人口混居的國家。各類移民及其後裔在現今人口比例中佔絕大多數,其中又以歐裔為多,佔到了83%。來自歐洲以外的其他地區移民和原住民目前佔到總人口的17%。也因此該國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聚合體,可覽多國語言、習俗及特產於一域。但其根本性的政治、經濟、流行文化、教育等元素的架構與體系仍與其曾經的宗主國英國相近甚至趨同,英語亦為其官方行政及民眾生活中最主要的流通語言,在國旗的左上角也至今保留有整幅的聯合王國國旗圖案。 經濟上,礦產資源開發、畜牧業、乳畜業、旅遊觀光以及中高等教育業等是該國獲得收入的支柱產業,素有“騎在羊背上”與“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之稱。澳洲是全球第14大經濟體,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排名世界第10,並被瑞士信貸集團列為世界財富中值最高的國家。澳大利亞的軍事支出排名世界第13。澳大利亞的人類發展指數及生活質素、健康醫療、教育、社會福利、經濟自由度、媒體言論自由度、公民政治權利之保障等發展指標均長期居於世界前列,因而成為世界上的移民及留學熱點之一,特別是吸引許多鄰近的東亞及東南亞國家人口。澳洲被《福布斯》列於2020年退休宜居國的名單中。 國際事務方面,澳洲是聯合國、二十國集團、英聯邦、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亞太經合組織及太平洋島國論壇的成員,參與程度積極。因地理位置與亞洲東部及南部相近,其與紐西蘭和東亞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文化關聯相對其它西方發達國家要高。雙方經濟互補性、相互依存度大。 == 詞源 ==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 其英文“”源於拉丁文“”,意為南方。20世紀初,口語化的稱呼“Oz”開始流行。“”亦同樣成為澳洲人的口語化稱呼。早在古羅馬,“(未知的南方大陸)”的假想開始出現,並常在中世紀被歐洲地理學家使用。在澳大利亞大陸被西方世界發現後,此名稱便順理成章地成為這片新大陸的名字。 Ambrosius Aurelius Theodosius Macrobius, Zonenkarte. Retrieved 7 July 2014. 在英語世界使用“”這個名稱的最早記錄是在1625年的印刷物上。但直到18世紀末期前,這個名稱是泛指整個南太平洋地區而非特指澳大利亞。1817年,澳大利亞這個名稱第一次出現在官方檔案上,當時的新南威爾士總督拉克倫·麥覺理批准了此一名稱,並建議當時殖民政府正式使用此詞。到1824年,海軍也正式認可了此名稱。 == 歷史 == ===原住民=== 澳大利亞原住民包括兩個廣泛的群體:澳大利亞大陸(以及包括塔斯馬尼亞島在內的周邊島嶼)的原住民和託雷斯海峽島民,他們是一個獨特的美拉尼西亞人。據估計,澳大利亞大陸的人類居住始於5萬至6.5萬年前,當時人們從現在的東南亞透過陸橋和短暫的海上通道遷移。目前還不確定有多少移民潮可能促成了這些現代澳大利亞原住民的祖先。阿納姆地的Madjedbebe岩石避難所被認為是澳大利亞最古老的人類棲息地。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遺骸是蒙哥湖遺骨,其年代約為41000年前。 ===歐洲的探索和殖民=== 17世紀後,歐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為了尋找香料而陸續到達。在小說《格列佛遊記》中,“新荷蘭”即是指澳大利亞大陸,“迪門蘭”則是指塔斯馬尼亞島。1768年,英國庫克船長乘坐奮進號由英國前往大溪地。1770年,英國宣佈擁有澳洲主權Purchas, vol. iv, p. 1422–32, 1625. This appears to be variation of the original Spanish "Austrialia" [sic]. A copy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can be read online。1788年1月26日,英國航海家亞瑟·菲利普率領首批移民定居悉尼,並且升起英國國旗,澳洲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797年,麥卡瑟()由好望角引進美麗諾羊,澳洲畜牧業開始快速發展。 英國於1610年至1770年間將罪犯送至北美,其中包括美國及加拿大流放地,時間長達160年。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464–65, 628–29.隨後美國十三州殖民地的獨立美國革命後,英國擔心被送至加拿大北美殖民地的英國囚犯會聯合美國來對付英國,因此英國面臨另尋囚犯地的窘境,從1788年至1868年的80年期間,英國才轉向澳洲送囚,同時協助開墾澳洲大陸。根據統計,這期間英國送至澳洲的總囚犯數為16萬5千人左右,最後一批英國囚犯於1868年被送至西澳。 ===聯邦運動和當代=== 新南威爾斯州的貝瑟斯特、維多利亞州的巴拉瑞特發現金礦,自由移民開始激烈增長。Bate, Weston. Lucky City: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Ballarat 1851–1901 (1978)Bate, Weston. Life After Gold: Twentieth-Century Ballarat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93)Goodman, David. Gold Seeking: Victorian and California in the 1850s (1994)Jacobs, Wendy. Ballarat: A Guide to Buildings and Areas 1851–1940 Jacob Lewis Vines Conservation Architects and Planners (1981)Molony, John. Eureka, (1984)1901年1月1日,澳洲各殖民區-{改制}-為州,組成澳大利亞聯邦,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243–44.成為大英帝國的聯邦或自治領,歸類為君主立憲制國家。依其聯邦法律,其國家元首是澳大利亞君主,與英國君主為同一人。"History of the Commonwealth". Commonwealth Network.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Retrieved 16 February 2015.1914至1918年,澳洲參與主戰場在歐洲大陸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也是戰勝國之一。Otto, Kristin (25 June – 9 July 2007). "When Melbourne was Australia's capital city". Melbourne, Victoria: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 April 2010. Retrieved 29 March 2010.Reed, Liz (2004). Bigger than Gallipoli: war, history, and memory in Australia. Crawley, WA: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p. 5. ISBN 978-1-920694-19-7.1927年,首次澳洲聯邦會議在坎培拉臨時國會大廈舉行,從此澳洲走向政治獨立。1931年,澳洲取得內政外交的獨立自主權,成為大英國協的獨立國家。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 609.1933年,西澳公投透過脫離英國而獨立,但聯邦國會予以否決。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澳洲跟隨英國參戰並對德國及義大利宣戰,並參與一切盟軍與軸心國的戰役,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入侵澳洲的新幾內亞領地,美澳聯軍成功抵擋日軍攻勢,1942年,日本帝國空軍空襲達爾文,澳洲本土第一次被戰火波及,日本海軍亦曾駛至雪梨市海灣,令當時澳洲人民覺得日軍會登陸澳洲本土,這個問題直到2年後日軍敗退、1945年日本投降才消失。1956年,墨爾本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為澳洲舉辦的第一次夏季奧運會,亦是南半球國家以及英國本土外的英聯邦國家的首次奧運會。 1967年,澳洲國會以全民公投廢除對原住民的法律歧視,這是白人移居澳洲後的第一次改變。Woodard, Garry (11 November 2005). "Whitlam turned focus on to Asia". Melbourne: The Age. Retrieved 30 March 2010. 1986年,澳洲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前往澳洲簽署《與澳洲關係法》,規定澳洲高等法院擁有終審權,位於英國倫敦的樞密院司法委員會將不再對澳洲擁有終審權"Australia Act 1986". Australasian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Retrieved 17 June 2010.。 1999年舉行澳洲實行共和制公投,決定是否改採共和體制取代現有君主立憲制,並且以總統為國家元首,但最後被否決"Newspoll: January 2007 republic poll (PDF)". Retrieved 2011-02-18.。其後工黨領袖陸克文上任總理後,於2007年12月3日宣佈將計劃再舉行類似公投來改變現行體制,並且直選總統,但最終不了了之。 2008年2月12日,時任澳洲總理的陸克文在多名原住民代表、國會議員和社會賢達的見證下,於聯邦國會向原住民三次道歉,代表政府向原住民為失竊的一代和有損原住民族文化的政策鄭重道歉。 2023年10月14日,澳洲舉行「原住民之聲」公投,決定是否應該設立“原住民之聲”機構並承認該機構列入憲法的地位。最後因近6成人反對,公投失敗告終。 == 地理 == 澳洲位於南半球、東半球,介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擁有澳洲大陸和塔斯曼尼亞等島嶼。澳洲四面環海,東南隔塔斯曼海與紐西蘭為鄰,北部隔帝汶海和託雷斯海峽與東帝汶、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相望。 澳洲佔有大洋洲絕大部分陸地,總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沙漠和半沙漠面積達340萬平方千米,約佔總面積的44%。澳洲四面環海,海岸線較為平直,長達36,735公里。"State and Territory Government". Government of Australia. Retrieved 23 April 2010. 澳大利亞全境平均海拔300米,超過1,000米的山地面積低於1%,低於500公尺者達87%,乃地表起伏最和緩的大陸。西部是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多分佈沙漠和半沙漠;也有一些海拔1,000-1,200米的橫斷山脈。中部是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盛長草本植物,其中埃爾湖是最低點,湖面低於海平面12米,以此為中心的大平原為大自流盆地。東部是古老山脈所形成的高地——大分水嶺,大部分海拔800-1,000米,東南部的科修斯科山海拔2,230米,是澳洲本土最高峰。東北部沿海的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珊瑚礁。"The World Factbook 2009". Washington, D.C.: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09.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4 March 2010. Retrieved 29 March 2010. 澳大利亞大盆地從卡奔塔利亞灣向南延伸至達令河北支流的上游,為世界最大的自流盆地。 澳大利亞主要河流有墨內河(2,520公里)及其支流,水量季節性強,乾季易斷流。 澳洲於2012年11月設立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以保護澳洲6塊水域、共23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環境。 === 氣候 === 氣候上西部高原和內陸沙漠屬熱帶沙漠氣候,乾旱少雨,年降水量僅100-300毫米;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1,000-2,300毫米,為全國多雨區,少部分屬亞熱帶;東部新英格蘭山地為南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年降水量500~1,200毫米。年均溫北部為27℃,南部14℃。 澳洲地理-澳洲移民局 澳洲是全球最乾燥的大陸,飲用水主要是自然降水,並依賴大壩蓄水供水。政府嚴禁使用地下水,因為地下水資源一旦開採,很難恢復。 2006年起,聖嬰現象影響擴大,導致降雨大幅減少,各大城市普遍缺水,紛紛頒布多項限制用水的法令,以節水渡過乾旱。 http://e-info.org.tw/node/19232 澳洲乾旱昆士蘭省將被迫飲用再生水這一現象直到2008年後開始好轉,東海岸每年的降雨量亦開始恢復正常。 "Administrator of Norfolk Island". Australian Government Attorney-General's Department.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6 August 2008. === 生態 === 澳洲大部分是半乾旱或荒漠地帶,但生態環境極為豐富,包括從高地的石南荒原到熱帶的雨林,為全球17個超級生物多樣性國家之一。澳洲許多生物是當地獨有,原因是澳洲大陸較古老、地理上長期孤立,和氣候極端多變。其被子植物約85%、哺乳類動物約84%、鳥類超過45%,和近岸溫帶魚類約89%是特有種。澳洲許多生態區,和區內的生物已被人類活動和外來物種所威脅。聯邦《1999年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育法案》是保護瀕危物種的根本法律。基於“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設立了許多受保護地區以保育獨特的生態系統;64個溼地根據《溼地公約》而登記;另有16個世界遺產。“環境可持續指數”公佈於2005年,澳洲在2006年排名全球第13。 澳洲多數木本植物是常綠的,且很能適應火災和乾旱,例如桉樹和金合歡。但近十年來,由於乾旱惡化,東岸地區屢次發生森林大火;2009年,東岸地區的森林和部分民宅受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火災侵襲,史稱2009年澳洲熱浪。2019年,再有嚴重火災襲擊澳洲東部。澳洲的豆科植物種類繁多且本地特有,它們能與根瘤菌和菌根真菌共生,因此較適應較貧瘠的土壤。澳洲出名的動物有單孔目(如鴨嘴獸和針鼴)、有袋類(如袋鼠、樹袋熊和袋熊,其中拳擊袋鼠還是澳大利亞的國家象徵)、灣鱷和淡水鱷、鴯鶓和笑翠鳥等鳥類。澳洲的毒蛇數量在世界之最。 澳大利亞野犬約引進於公元前3,000年,當時澳洲原住民與南島人貿易。Savolainen, P. et al. 2004. A detailed picture of the origin of the Australian dingo, obtained from the study of mitochondrial D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1:12387–12390 PMID人類最初定居後,許多動植物物種很快絕種,包括一些大型動物。歐洲殖民開始後,更多物種步向滅絕,包括袋狼。 === 時區 === 澳大利亞的時區構成比較複雜,因為各個州的時間是該州政府或居民公投結果所決定。整體上全國時區介於UTC+8至UTC+10(夏令時期間為UTC+11)之間。由於只有個別州份使用夏令時,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間,同一經度上的地區會出現不同的地方時,如北領地與南澳大利亞州,以及昆士蘭州和同處東部海岸的首都領地及維多利亞等州。此外,南澳大利亞州與北領地和其它州的時差並不是大多數情況下跨過一個時區所增減的1小時,具體情況如圖所示。因此,在澳洲各州間旅行遷徙,要注意核對當地的時間。 例如,在非夏令時(4月-10月)期間,當西澳大利亞州的時間為00:00時,南澳大利亞州和北領地的時間即為01:30,昆士蘭、新南威爾士、首都領地、維多利亞、塔斯馬尼亞州的時間為02:00;而在夏令時(10月-次年4月)期間,同樣設定西澳大利亞州的時間為00:00,此時北領地的時間是01:30,南澳大利亞州為02:30,昆士蘭州為02:00,新南威爾士、首都領地、維多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州則為03:00。 == 政治 == 澳洲政治體制是聯邦制度君主立憲議會制,設有聯邦議會(包括參、眾兩院)、6個州各自的議會,此外兩個自治領地也有自治議會。國家元首為澳大利亞君主,君主不在澳大利亞時由澳大利亞總督在聯邦層面代表。聯邦總督依據聯邦行政會議的建議施政。名義上,內閣施政必須經總督批准才有法律效力,但是聯邦政府總理和其內閣實際擁有大多數的行政權力。"How Australia's Parliament works". Australian Geographic. Retrieved 16 June 2014.澳洲君主在各州亦有州總督作為其代表,依據州政府的建議行事。 澳洲選舉採用強制投票制度,擁有選舉權的澳大利亞公民必須參加投票,沒有參加投票的選民需要給出合理解釋,否則需要繳納罰款。 在聯邦層面議會陣營大致分為執政黨和反對黨,兩大陣營分別為中間偏左的澳大利亞工黨和由澳大利亞自由黨與澳大利亞國家黨組成中間偏右的執政聯盟。還有若干個小黨如澳大利亞綠黨和澳大利亞民主黨等。各州及領地層面的情況則各有不同,參見下表。 行政區 聯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維多利亞州Victoria 新南威爾斯州New South Wales 昆士蘭州Queensland 塔斯馬尼亞州Tasmania 南澳大利亞州South Australia 西澳大利亞州Western Australia 首都領地Capital Territory 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 執政黨 澳大利亞工黨 澳大利亞工黨 澳大利亞工黨 澳大利亞工黨 澳大利亞自由黨 澳大利亞工黨 澳大利亞工黨 澳大利亞工黨 澳大利亞工黨 反對黨 自由黨—國家黨聯盟 澳大利亞自由黨 自由黨—國家黨聯盟 自由國家黨 澳大利亞工黨 澳大利亞自由黨 自由黨—國家黨聯盟 澳大利亞自由黨 鄉村自由黨 起始日期 2022年5月 2014年12月 2023年3月 2015年2月 2014年3月 2022年3月 2017年3月 2012年10月 2016年8月 === 政府架構 === 澳洲聯邦的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和議會制。現任澳大利亞君主是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他同時也是英國和其他英聯邦王國的國家元首。澳洲總督代表國王行使權力,有權解散國會,但實務上僅在總理建議下為之。歷史上最著名的憲政危機發生在1975年,當時由於執政工黨和在野自由黨聯盟分別控制兩院,在野黨拒絕支援預算案,總督其後突然解除總理的職務。 政府三大體系如下: * 立法權:在聯邦議會(Parliament)。由參議院(The Senate)、眾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組成。 * 行政權:內閣。成員有聯邦總理及各部會首長。澳洲聯邦總督和各州總督由內閣提名。 * 司法權:在最高法院和其他聯邦法院、州法院。 眾議院目前共151個席位,基本以各個州人口數分配,實行單一選區制,以排序複選制產生。眾議院多數黨組成聯邦內閣,其黨魁為聯邦總理。 參議院具有立法審議權,參議院席位無關人口數,每州各12席,北方領地和首都特區各只2席,共76席。兩院每三年改選一次。眾議員任期三年,參議員任期六年(注:首都和北方領地的參議員任期是三年),故後者每次只改選半數。 機構及職務 澳大利亞君主 澳大利亞總督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總理 澳大利亞高等法院首席大法官 澳大利亞參議院議長 澳大利亞眾議院議長 照片 center|thumb 姓名 查爾斯三世國王 大衛·赫利 安東尼·阿爾巴尼斯 蘇珊·基弗爾 蘇·萊恩斯 密爾頓·迪克 出生地 英國倫敦 澳大利亞臥龍崗 澳大利亞悉尼 澳大利亞凱恩斯 澳大利亞珀斯 澳大利亞布里斯班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2年9月 2019年7月 2022年5月 2017年1月 2022年7月 2022年7月 所屬黨派 無 無 澳大利亞工黨 無 澳大利亞工黨 澳大利亞工黨 === 北領地與首都領地 === 北領地實行高度地方自治,因為澳洲原住民的文化根深蒂固。北領地經濟以旅遊業為主,人口約25萬,首府達爾文有10萬名居民。首都領地則主要為國家公共行政相關的人士所居住與生活。 === 印度洋和其他領地 === 澳大利亞在印度洋有多個島嶼,其中有人居住的聖誕島和科科斯(基林)群島組成澳屬印度洋領地,而臨近紐西蘭的諾福克島也有一定的自治權,上述地區和幾個無人島統稱為外部領地(External territories)。 == 外交 == 澳洲政府自1931年後一直採取比較溫和的外交政策,在極力保持同美國、英國等其他西方國家維持盟友關係的同時,亦在1980年代開始後因為地理位置因素積極的拓展同東亞以及東南亞國家的關係,近年來與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及中華民國交往密切。而作為英聯邦中的主要國家之一,澳洲是英聯邦論壇中的主要首腦成員國之一。雖然澳洲與其前宗主國英國一直關係密切,然而到1990年代,澳大利亞共和運動開始發展,2010年下半年,工黨領袖,時任總理茱莉雅·吉拉德上臺後明確表示,澳大利亞適宜於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退位後,考慮改為共和制國家。 澳洲政府在其2004年的外交白皮書中表示:其基本外交的政策是重視澳洲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並且藉助經貿互動促進與亞太地區國家的關係,即強化美澳同盟的前提下與亞太地區國家發展。近幾十年來,某程度上,澳洲政府一直在致力於推進全球貿易的自由化發展,這亦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凱恩斯集團和亞太經合組織的形成。澳洲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及世界貿易組織創始會員國之一,並與美國簽署了,此外澳洲亦與。截止到2010年,澳洲政府與日本政府持續進行關於自由貿易和雙邊互信等一系列親密合作夥伴的談判,並且簽訂了多個雙邊自由貿易協議。澳洲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上的親密盟友包括北約諸國和日本。 作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之一,澳洲亦在多年來堅定致力於外交上的多邊主義,在聯合國和多個國際組織的援助計劃下,澳洲曾經援過的發展中國家逾60個,2005年至2006年度的海外援助計劃逾250億美元,但是以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來計算,這個數字則微不足道。1971年,澳洲與英國、紐西蘭、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共同簽署五國聯防(FPDA)協定。透過該協定,澳洲與英國以及紐西蘭將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任何一方受到軍事滋擾時共同幫助防禦,澳洲透過該協定迅速的擴大了自己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並且逐漸開始將自己的軍事以及經濟勢力擴充套件至東南亞地區,成為一個政治以及軍事上的多邊國家。 == 軍事 == 澳大利亞聯邦的國家武裝力量為澳大利亞國防軍,其中包括澳大利亞陸軍、澳大利亞皇家空軍和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截至2020年7月共有90,070名官兵在役(包括60,330名常規軍和29,740名預備役士兵),其中皇家澳洲海軍配備了柯林斯級潛艇柴電潛艇、紐澳軍團級巡防艦、阿德萊德級巡防艦和霍巴特級驅逐艦等,於1940年代至1980年代亦曾經配置有墨爾本號航空母艦。澳洲國防軍在近期的編制以及架構均保持在防衛性質,鮮有離岸攻擊或者入侵別國的遠期計劃。但在近期美國和北約發起的大型戰爭中,幾乎都可以看到澳軍的身影。國防軍總司令人選經由內閣提出,由總督委任,負責軍隊日常行動。而其他行政上的工作,則由國防部及其部長負責。 澳洲皇家空軍是當今世界上裝備最為精良的空軍力量之一,在與美國等盟友國共同研發了當今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戰鬥機:F-35閃電II戰鬥機後亦訂購了72架該機型,並將於2018年以後進行裝備。目前皇家空軍裝備有75架F/A-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21架P-3獵戶座海上巡邏機等。 澳洲憲法一直將無核化視為其重要國策之一,不僅民用設施,在軍事領域亦禁止任何核武,不過保留核動力的使用(AUKUS);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實施這一計劃的西方大國。澳軍曾經參與過的大型戰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南戰爭、波斯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 2010年-2011年澳洲的年度軍費開支為257億美元,在全球各國中排名第14位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Defence (2010). Budget 2010-11: Portfolio budget overview ,但是隻佔據全球軍費總支出的1.2%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2010). "SIPRI Yearbook 2010—Military expenditure" , p.8. Retrieved 28 June 2010.。澳洲國防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直有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在世界各地的救災和各地武裝衝突的維和任務;截止2009年,大約有3,300名澳洲國防軍分佈在包括索羅門群島,阿富汗,東帝汶等12個國家和地區執行維和任務Global Operations . Retrieved 9 March 2009.。 == 行政區劃 == 澳洲本土劃分為六個州和兩個內部領地。 六州為: * 新南威爾士(New South Wales,簡稱為NSW),面積800,642 km²,首府悉尼(Sydney) * 昆士蘭(Queensland,簡稱為QLD),面積1,730,648 km²,首府布里斯班(Brisbane) * 南澳大利亞(South Australia,簡稱為SA),面積983,482 km²,首府阿德萊德(Adelaide) * 塔斯馬尼亞(Tasmania,簡稱為TAS),面積68,401 km²,首府霍巴特(Hobart) * 維多利亞(Victoria,簡稱為VIC),面積227,416 km²,首府墨爾本(Melbourne) * 西澳大利亞(Western Australia,簡稱為WA),面積2,529,875 km²,首府珀斯(Perth) 二領地是: * 首都領地(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簡稱為ACT),面積2,358 km²,首府堪培拉(Canberra),連同傑維斯灣領地。 * 北領地(North Territory,簡稱為NT),面積1,349,129 km²,首府達爾文(Darwin) 澳大利亞首都位於堪培拉。堪培拉是在兩大城市墨爾本和悉尼相爭20年未果後,以地理位居兩城之中而獲選為首都。 == 經濟 == thumb|left|250px|墨爾本濱海港區,墨爾本擁有澳洲的文化,藝術,購物中心的美名 === 綜述 === 澳大利亞為南半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亦是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2023年,澳大利亞國內生產總值約1.7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6.5萬美元。澳大利亞是世界十大農產品出口國和六大礦產資源出口國之一。被譽為“騎在羊背上的、坐在礦車上的、手持麥穗的國家。”澳大利亞的金融業,商業和服務業也極為發達。此外,澳大利亞的旅遊業也在全球名列前茅。 === 金融貨幣 === 澳洲的貨幣是澳幣,但最初是隨英國採用英鎊。後來發展自己的幣-{制}-──澳洲鎊,幣值同於英鎊。當時一鎊有20先令;一先令有12便士。因此每鎊有240便士。1966年,澳洲推行十進位制,亦同時改革貨幣。當時已是十進位制的1美元約價值0.5英鎊,新的澳幣改為與美元作等值連結。一澳幣等於0.5舊澳洲鎊,即0.5英鎊。一澳幣有100分,因此每一澳分約等於1.2便士。2002年起,澳洲改革幣質,新紙幣內含膠質,不易破爛、耐用美觀;不同面值的紙幣有不同特色的透明「視窗」,是全球最先採用此設計的國家。2010年,澳幣正式取代瑞士法郎的國際地位,成為全球第五大流通貨幣。 澳大利亞金融業極為發達,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銀行總價值第三高的國家,僅次於中國和美國。澳大利亞四大銀行的市值甚至超過了歐元區所有國家所有銀行的總和。 澳洲四大金融集團是西太平洋銀行(Westpac Bank)、澳洲國民銀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澳新銀行(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Banking Group)和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 === 旅遊 === 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業在澳大利亞得到長足而迅速的發展。因為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加之發達的經濟,澳大利亞成為讓人流連忘返的旅遊聖地。主要旅遊景點有悉尼歌劇院、悉尼海港大橋、悉尼塔(南半球第二高建築)、黃金海岸、大堡礁、北艾爾湖、墨爾本藝術館、原住民發祥地卡卡杜國家公園及原住民文化區威蘭吉湖區等。 === 對外貿易 === 澳大利亞為貿易強國,是世界十大農產品出口國和六大礦產資源出口國之一。小麥出口量高居在於世界第二位。主要出口商品有煤、黃金、鐵礦石、原油、天然氣、鋁礬土、牛肉、羊毛、小麥、糖、飲料等。主要進口商品有航空器材、藥物、通訊器材、車輛、原油、精煉油和汽車配件等。澳大利亞的主要貿易物件有中國大陸、日本、臺灣、美國、紐西蘭、香港、德國、英國、南非、沙烏地阿拉伯、印度、韓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巴西等。其中,日本、美國、紐西蘭、中國及新加坡為澳大利亞最重要的貿易伙伴。 由於農業佔了澳洲經濟的五分之一,因此自然生態檢疫上和紐西蘭一樣嚴格,對外來物種有極嚴格的檢查。以保護澳洲自然生態環境。 === 科學技術 === 澳洲的科學技術在能源利用領域、醫學及化學領域、市場資源管理、農業及畜牧業領域等貢獻良多。在醫藥領域,一些大學以及眾多學者對於人類器官移植基礎以及免疫學,人類大腦神經,利用細菌以及微生物學方面為全球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其中霍華德·弗洛裡男爵曾於1945年因為與德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共同研究出盤尼西林(青黴素),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澳洲是核融合科技的發源地。國科會國際合作簡訊 , Taiwan, 2005 NO. 7核融合程式於1932年由澳洲科學家馬克·奧利芬特發現;隨後於1950年代早期,他在澳洲國立大學(ANU)成立了全球知名的電漿核融合研究機構(Fusion Plasma Research)。ANU校內的是全球核融合與電漿研究的重鎮,目前也是南半球唯一的核融合研究設施。 澳洲是全球利用太陽能能源最為廣泛與先進的國家之一,太陽能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在工業,農業,民用設施等領域。自1990年代開始後,澳洲大量興建太陽能發電廠以取代核電站的作用,太陽能能源與風力發電在全國被大力推廣。此外墨爾本亦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太陽能動力供給城市交通燈以及儲存太陽能供應路燈電力的城市。澳洲的農業及畜牧業擁有先進的管理體制與極高現代化的裝置,是全球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在培育農作物,漁業以及飼養牲畜方面產生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並保有先進的無汙染培植飼養環境,令農業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在海洋生物技術方面澳洲亦是全球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全國設有多個海洋生物研究機構,豐富的海洋資源得以被充分的利用,生物食品業亦異常發達。 工業科技方面,十九世紀以來至二十世紀中葉澳洲受到英國影響,設立眾多重工業企業,這其中有現在已是通用汽車旗下的霍頓汽車、大型車身生產企業傲群、採礦業巨頭必和必拓公司的前身布羅肯希爾控股公司以及力拓集團等,科技方面亦有Altium公司,金屬風暴。澳洲的科技公司總部多設立於第二大城市墨爾本,墨爾本工業以及高科技企業雲集,亦有南半球矽谷之稱。同時,悉尼作為澳大利亞的第一大城市,大多數的金融、貿易、高階服務業、旅遊業的大型公司把總部設於此。 截止2021年,共有十四名澳洲科學家以及文學家摘得諾貝爾獎。 == 交通運輸 == === 綜述 === 澳洲有公路810,641公里(2004年)、鐵路38,550公里(2006年)、機場461座(2007年)、河運航道2,000公里(2006年)。澳洲的交通系統發達,特別在主要大都會,如悉尼、墨爾本和布里斯本,皆有大型國際機場和暢通的大眾運輸系統,如城市火車和城市高速公路。在大多數的城鎮道路上,汽車限速一般是每小時60公里,學校周圍則是每小時40公里。高速公路則是每小時80以至100公里,在城市以外的高速公路限速則是每小時110公里。澳洲地廣人稀,大城市的間距通常很遙遠,公路是主要交通設施,人均擁有汽車數量則為世界國家中最高的之一。汽車延續了英聯邦制度的左側行駛,駕駛員座位亦在汽車右側,與宗主國英國、日本、香港及新加坡相同。由於澳洲遠離其他大陸,海運港口是國家與外界經濟溝通的重要命脈;墨爾本港是澳洲貨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曾經是世界50大港口之一。澳洲其他的主要港口還有悉尼港及布里斯班港等。澳洲的公共交通系統在悉尼和墨爾本比其他國內城市發達Urban Australia: Where most of us live. CSIRO. Retrieved on 15 July 2012.,均有城市火車、有軌電車、公共巴士和輪渡,其中縱橫交錯在大墨爾本地區的墨爾本軌道交通系統是世界上長度最長的軌道交通之一Year.Bobbk.Australia 2006 Transport ISSN 0312 4746。 === 公路及鐵路 === 澳洲採礦業發達,國內運輸大量使用火車、長途汽車,公路和鐵路運輸系統因此發達。在專為運輸而設的公路上,可看到澳洲特有的公路列車,即一輛高效能卡車頭拉著數節拖車和貨櫃在行駛,有時延伸長達50米(165英尺)。火車系統也很普遍應用在工業運輸。一般國民在選擇境內旅行或是商務活動多採用飛機,甚至自駕汽車,導致澳洲的鐵路客運並不發達。 === 水運及航空 === 大洋洲是亞洲與南美洲、非洲與南北美洲之間船舶和飛機往來所需淡水、燃料及食物的供應站,又是世界海底電纜的交匯處,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憑此優勢澳大利亞形成了兩個排名世界前三十的大型港口悉尼與墨爾本。同樣憑此優勢澳大利亞形成了很多重要的機場,如悉尼、墨爾本、堪培拉、布里斯班、珀斯、阿德萊德。 == 人口 == 由於沒有使用黑人奴隸的歷史,以及近鄰印度尼西亞人並不像墨西哥人大量移民美國那樣大量移民澳大利亞,因而澳大利亞的白人比例遠高於與其同為移民國家的美國,亞洲裔不到100萬人。多數澳洲白色人種的祖先是19、20世紀的英國移民。來自其他國家者也很多,澳洲與美國一樣是外來移民人口比例佔絕多數的國家,其外來移民數量更居世界第一。例如歐洲的德國、希臘、義大利和一些亞洲國家或地區,如香港、臺灣、中國大陸、日本、印度和穆斯林國家。澳洲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總人口的0.1%。根據2018年人口普查,有85.67%的人自稱為澳大利亞人(多數為歐洲移民後裔),接著是英格蘭裔澳大利亞人的31.65%、愛爾蘭裔澳大利亞人9.08%、蘇格蘭裔澳大利亞人7.56%、義大利裔澳大利亞人4.29%、德裔澳大利亞人4.09%、東亞裔5.37%以及希臘裔1.84%。 近年來澳洲東岸的一些國際化大都市,如悉尼和墨爾本以其高福利、高薪水以及良好的經濟氛圍吸引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北美以及南美的新移民。孟加拉國和敘利亞近年來超過英國等歐洲國家成為澳洲單年度最大移民的來源國。 澳洲統計局估計在2021年7月30日,全國人口為25,795,807人,各大城市(2016年6月30日資料)和各州、北方領地與首都的人口(2009年3月底)如下: 澳洲人口分佈列表 澳洲人口分佈列表 澳洲人口分佈列表 澳洲人口分佈列表 首府 首府人口 所屬州或領地 所屬州或領地總人口(已包括首府) 悉尼 5,260,000人 新南威爾斯州 7,076,500人 墨爾本 4,976,725人 維多利亞州 5,496,400人 布-{裡}-斯本 2,004,262人 昆士蘭州 4,380,400人 珀斯 1,658,992人 西澳大利亞州 2,224,300人 阿德萊德 1,187,466人 南澳大利亞州 1,618,200人 霍巴特 212,019人 塔斯馬尼亞州 501,800人 堪培拉 349,900人 首都領地 351,868人 達爾文 124,760人 北領地 223,100人 === 語言 === 根據澳大利亞政府2016年的調查,在澳大利亞居住的人們在家中最普遍使用的語言,根據人數多少排序,依次是英語(72.7%),官話(2.5%), 阿拉伯語(1.4%),粵語(1.2%),越南語(1.2%)以及義大利語(1.2%)。英語在從第一代英國移民到來後,就是澳洲最通用語言。原住民則部分保留著有使用母語者。Agence France-Presse/Jiji Press, "Arabic Australia's second language", The Japan Times, 16 April 2011, p. 4.而許多第一第二代移民通常都是雙語人士。 澳大利亞原住民語言數量於歐洲殖民者初到澳洲時大概有250種語言,如今還剩20種原住民語言仍在各年齡層使用,其中110種語言於年長者使用。根據2006年調查,52,000名澳洲原住民在家中使用原住民語言,約佔12%的原住民總人口。澳大利亞的為5,500名聽覺障礙人士的主要語言。 === 宗教 === 澳洲沒有國教;是一個世俗國家。《澳洲憲法》(Australian Constitution)第116條規定澳洲是一個宗教信仰之自由國度,任何人有信仰任何宗教的權利及自由。 根據2016年的人口普查,有52.2%的澳洲人表明自己是基督徒,其中包括22.6%是羅馬天主教教徒、13.3%為聖公宗;Professor Gary Bouma's book, Australian Soul: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雖然澳洲不是基督教國家,但基督宗教仍為澳洲的最大宗教。 == 文化 == 澳洲受其地理位置影響,很容易被誤解成文化沙漠,然而由於澳洲逐漸與殖民母國英國的疏離,澳洲目前的主流文化自1960年代崛起,其各類的藝術、文學、音樂及電影等文化與世界主流文化接軌,澳洲原住民文化亦與主流的歐洲裔白種人文化同化,在一些領域形成了「澳大利亞文化」。 澳洲主流文化源自英國文化,Teo and White, pp. 121–23.在1940年代前,遠離歐美大陸而在文化方面顯得異常孤立。Jupppp 796–802Teo and White, pp. 118–20.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美國興起和1960年代後新一代移民的成長,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98–99.Teo and White, pp. 125–27.帶給澳洲一股轉向以美英為主的多元文化熱潮,使澳洲逐漸成為世界主流文化的輸出國之一。澳洲也在電影、文學、流行音樂和藝術取得巨大成功,出現多位世界級大師,貢獻於世界文化藝術。Jupp, pp. 808–12, 74–77. 但是1980年代起,許多澳洲新生代崇尚以好萊塢電影為主的美國文化,原有的英國文化則被視為傳統文化,慢慢被取代。 === 文學 === 澳洲文學發展可以大略分成以下階段: 口傳時期(1788年以前):在歐洲人到來以前,澳洲原住民沒有語言文字。個人的言語可能經由口耳相傳,但整體語言系統直到二十世紀才有所繫統性的發展。然後,他們的歌謠、吟唱、傳說和故事在各民族間因為沒有共同語言因此並相當分歧。而這些創作也因此常常不為本民族之外的人們所理解,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才逐漸被研究。 殖民時期(1788~1888):從1788年新南威爾斯登陸後開始,就不斷出現對於這片新大陸的的研究報告。當時大眾對於罪犯的新生活並不感興趣,反而是對新大陸的動植物與土地河流等自然景觀感到興趣,大部分的出版書籍都與探索與冒險的內容和摘要為主。而同時出現的還有懷鄉文學,有些在澳洲待過一段時間的作家透過詩集和作曲等抒發對於家鄉的思念,例如Barron Field的First Fruits of Australian Poetry 國族主義擴張時期(1888~1939):此時期民族主義和各州聯邦的運動顯著增長,關於澳大利亞人的口號開始被呼喊,充滿了國族主義色彩。J. F. Archibald創辦的《公報》雜誌,提出澳大利亞屬於澳大利亞人的口號,宣傳眾人平等的觀念,具有社會主義的色彩。公報團結了一大批作家,形成公報派,促進了澳大利亞的文學發展。 國際化階段(1940~1969):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一批具有才華的作家和藝術家開始出現。包括Southerly和Meanjin在內的文學雜誌都關注促進澳大利亞的寫作。並且國際閱讀公眾對澳大利亞寫作的興趣也在增長。此時期開始發展本土意識的文學 走向自由主義(1970以後):在20世紀70年代後,澳洲文學擺脫了所有的限制,開放包括性、挑釁或科幻等題材。事實上,他們的價值觀允許自由主義,他們的故事在道德層面上反映當代社會和政治,因此每個人都非常警惕個人遭遇的諷刺可能性。而在此之後澳洲原住民意識逐漸崛起,原住民文學的作品開始出現,他們的作品通常直接反映在白人社會中的處境與地位。 Australian literatur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C.W. Mitchell 1973年,澳洲政府成立藝術理事會文學委員會,文學開始大力發展,在國際上已具有一定成就,本土文學創作則受國際矚目。例如早期馬庫斯·克拉克於1874年創作《無期徒刑》。19世紀晚期,澳洲的叢林詩人為尋求更多自己的「澳洲化」歸屬感,而與英國傳統文化決裂。小說自1920年代起,在世界文學界中越發重要,澳洲亦如此。此一階段的優秀澳洲文學作品有《庫納爾杜》、《卡布裡康尼亞》和《可憐的傢伙,我的故鄉》。 帕特里克·懷特是澳洲文學巨匠之一,1973年他以《風暴之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澳洲人首獲此獎者。Lundkvist, Artur.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73: Presentation Speech. Nobel Lectures, Literature: 1968-1980. Eds. Tore Frängsmyr and Sture Allén.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當今澳洲文學巨匠是來自西澳州的蒂姆·溫頓(Tim Winton)、彼得·凱裡與布賴斯·考特尼(Bryce Courtenay),他們主要作品包括:《雲街》、《乘客》、《塵土音樂》、《奧斯卡和陸辛達》、《凱利幫的真實故事》、《一個人的權勢》、《愚人節》、《託摩和霍克》、《傑西卡》。 託馬斯·肯尼利是近代澳洲為世界文壇貢獻的最優秀文學作家之一。他曾是牧師,主要作品有《雲雀和英雄》、《鐵匠吉米的贊歌》、《辛德勒名單》。其大部分作品都已拍成電影,包括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單》(1993年),導演是荷里活的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澳洲其他著名作家還有墨累·貝爾、大衛·馬洛夫、科林·麥卡洛等。 澳洲現代知名文學還有《瘋狂樹屋》《就是》等系列 === 藝術 === 澳洲的繪畫和建築風格很不同於其他大洲。Australian art ,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 Retrieved 27 August 2014.1850年代,澳洲不少畫家放棄原有歐洲畫派中心的創作思想,因為它無法充分呈現出澳洲景色的特殊風格。"Social and Personal " Sydney Morning Herald 7 February 1935 p.13. Retrieved 27 November 2012.這時期的代表畫家有ST·吉爾、湯姆·羅伯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澳洲藝術領域維持既有固執而保守的風格,鮮少展開印象主義、立體主義等方面的革命。社會現實派畫家則以諾伊爾·庫尼漢、喬西·伯格納為首,刻畫新移民和勞動階層的痛苦生活,成為1950年代澳洲藝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澳洲知名藝術家另還有艾爾伯特·納馬特吉拉、西德尼·諾蘭、唐納德·弗蘭德、拉塞爾·德賴斯等。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469–70.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 85. 今日澳洲是公認的世上最具藝術活力國家之一,豐富多彩,具有獨特性。當代著名設計師肯·多恩、佈雷特·懷特利等人,將澳洲藝術推向世界領域,並取得國際地位。習慣戴貝雷帽的澳洲當代藝術大師羅爾夫·哈里斯(Rolf Harris)乃代表性人物。2005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欽點他為八十歲誕辰慶典畫像。The Culture-Australia By Iisa·Sharp ISBN 978-7-5637-1607-4 澳洲淘金熱在1840年代展開,澳洲建築風格同時趨向華麗典雅。澳洲基本是著重遺產保護的。現今的重要建築,如始建於1893年的悉尼維多利亞女王大廈、坎培拉國立美術館、墨爾本維多利亞藝術中心,雪梨歌劇院(丹麥建築師烏特松設計,澳洲建築師彼得·霍爾完成)等。首都堪培拉乃預定規劃、以祥和四方為尚的人造城市,在當時被視為建築師的「操練場」。Macquarie ABC Dictionary. The Macquarie Library. 2003. ISBN 978-1-876429-37-9. 澳洲城市的居民建築通常是成片的低矮小樓,帶有花園,每棟約佔地1/4英畝,大於許多西歐國家、略小於美國。有些建築則保留原始建材的特色,如將磚、木頭裸露在外,具有墾殖時代的感覺。澳洲氣候適合全盤引進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地中海和亞洲熱帶地區的建築風格。澳洲建築業很注重節能環保,法律嚴格規定了許多建材用料的標準。 === 音樂 === 澳洲有多位世界級歌劇演員,著名歌唱家包括1880年代的女高音內莉·梅爾巴女爵士(Dame Nellie Melba)和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瓊·薩瑟蘭。著名男中音如約翰·布朗利(John Bvrownlee)和彼得·道森(Peter Dawson)。歌劇創作以瑪格麗特·薩瑟蘭最傑出,她創作許多經典的音樂曲目。珀西·格蘭傑創作的歌劇《鄉村花園》(1907年),聞名世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20世紀下半葉有著名作曲家斯克爾索普等。著名指揮大師理察·波寧吉是澳洲最具代表性的音樂人之一,多次為帕瓦羅蒂和世界知名芭蕾舞劇團錄製唱片。此外,鋼琴大師艾琳·喬伊恩和古典吉他手約翰·威廉斯亦為世界知名的澳洲音樂家。Year.Bobbk.Australia 2006 Film and video 367 ISSN 0312 4746 澳洲的流行音樂領域在西方流行樂壇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Slim Dusty – Chronicler of the Bush . Historyofcountrymusic.com.au (2003-09-19). Retrieved on 2011-04-14.尤其是曾產生大量的國際知名的搖滾樂團,.如比吉斯(Bee Gees)結合抒情和搖滾發揮到極致,創作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廣受全世界歡迎。AC/DC則為當今全球搖滾樂團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著名樂團,其音樂理念和文化輻射已經成為澳洲乃至西方社會中的主要文化象徵之一。其他的著名樂隊還有輕鬆節拍、電波鳥人樂團、You Am I樂團、新浪潮、工作的人們、狼母、午夜的油、小河樂團、猶豫的哀傷、生病的小狗、再一個比約恩(Björn Again)、空中補給、野人花園和Jet。重量級的流行樂歌手則有凱莉米洛、奧莉薇亞·紐頓-強、Helen Reddy、希雅。 === 電影 === 澳洲電影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澳洲即開始製作電影,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二戰後的澳洲電影業處於停頓狀態。直至1970年代,工黨領袖惠特蘭為首的執政黨政府設立澳洲電影發展公司,後更改名為澳洲電影委員會(AFC)。電影委員會設立了政府自己的電影製片機構澳洲電影局,拍攝大量的電影,成為澳洲史上第一輪的電影製作熱。報紙專欄作家和廣告業巨頭菲利普·亞當斯是當時積極參與電影熱的名人之一。The Culture-Australia By Iisa·Sharp 236 ISBN 978-7-5637-1607-4 至今,澳洲製片人和導演以其獨特風格為自己在全球電影業贏得了無可爭辯的地位,且有力地影響了荷里活。澳洲旅美電影人在荷里活因此被稱為「桉樹葉幫」,包括現今活躍於荷里活的多位製片人、導演和演員。著名導演有巴茲·魯爾曼、亞歷士·普羅亞斯、喬治·米勒和溫子仁等,著名演員包括 妮可·基嫚、凱特·布蘭琪、休·傑克曼、蓋·皮爾斯和蜜雅·娃絲柯思卡等。 == 社會生活 == === 人民生活 === 澳洲是一個高福利國家,福利的種類多而齊全,主要包括失業救濟金、退伍軍人及家屬優撫金、殘疾人救濟金、退休金以及家庭補貼等。2008年12月,就業人數為10,804,000(佔國家的一半人口),失業人數為504,000,全職成年職工人均周工資1,165.3澳元,家庭消費開支同比增長0.7%。然而,澳洲亦是一個稅率極高的國家,最高達到49% (2015財政年)。 蓋洛普民意測驗中心(Gallup)公佈2010至2012年「潛在淨移民指數調查」(Potential Net Migration Index)發現,全球最具移民吸引力排名,亞太地區澳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三,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及科威特)[王怡文,《亞太最吸引移民國家 澳洲居首》,中央社,2014年2月5日,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2050112-1.aspx ]。 === 醫療保健 === 澳洲擁有完善的聯邦醫療保健系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醫療保健系統的總排名(2009年),澳洲名列全球各國第12位。"Overall Health system attainment in all Member States 199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ccessed 29 November 2006.澳洲的公民和永久性居民都可以在全國任意的公立醫療機構享受免費的醫療服務,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資料顯示,在2006年至2010年的世界各國人口預期壽命排名中澳洲以平均壽命81.2歲排在世界各國第五位。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06 revision – Table A.17 for 2005-2010 澳洲的醫療保健體系會發給任何澳洲公民和澳洲永久性居民由公共事業部下屬的政府機構Medicare製造並帶有磁條的醫療保健卡,患者使用醫療保健卡前往任意醫院就醫將被醫院記錄在案,從而為每一個國民建立起一套強大的個人病例記錄系統。而根據澳洲與其他西方國家簽訂的《醫療保障體系的互惠協議》(RHCA),所有澳洲公民和永久性居民持有Medicare卡可以前往如下任意國家享有免費醫療:英國、瑞典、荷蘭、比利時、芬蘭、挪威、斯洛維尼亞、馬爾他、義大利、愛爾蘭和紐西蘭。近年來,澳洲政府積極鼓勵擴大私人醫療保險;所有公民投保私人醫保可享受政府的保費補貼,這可以減少公立醫療單位的壓力。至2006年6月,約43%的人參加各種私人醫療保險。 == 教育 == 澳大利亞教育為世界知名,全國有1所國立大學(聯邦政府立法成立)、36所公立大學(州政府立法成立)、3所私立大學,以及兩所國際大學。1990年代,各所大學皆已經-{升}-格為綜合型大學,且於海外廣設分校。截至2023年,根據QS世界大學排名,有10所大學的排名進入了2024年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6所大學的排名進榜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大,3所大學獲得商學院三重認證。澳洲不同於美國,其最知名高等學府皆為公立。澳洲每年吸引到世界各地學生前往留學,是全球重要的教育樞紐之一,亦是澳洲經濟的最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 高等教育 === 在澳洲對於學士學位和以上之教育以高等教育稱之,目前全澳共有42所高等教育院校,其中37所為公立大學(含1所國立大學)、3所為私立大學,還有2所為國際大學。 大學一詞在澳洲有聯邦法律保護,須經專家學者及政府針對相關學術、財務等方面之品質評估與認可,且由國會或州議會立法透過,方-{準}-設立。透過以後,無論公立或私立,皆獲授權允自行核可開設課程以及頒授證書、文憑和學位並由澳洲教育部以學程名錄CRICOS (Commonwealth Register of Institutions and Courses for Overseas Students,簡稱CRICOS)管理之。 澳洲各大學的競爭力排名,隨著政府評鑑標準的多樣化而浮動。由於每一所高等學府都需要政府部門補助其校務發展經費,因此皆須即早定位出可長可久的發展特色和卓越的教學科-{系}-或研究-{系}-所,以利爭取經費、招生和全球學術評等。澳洲現有三大校際聯盟,目的都是在逐年遞減的聯邦教育預算趨勢中,提醒教育部增加或維持對大學教育品質的支援。 八所最著名的大學組成了八大盟校(Group of Eight): *澳洲國立大學(堪培拉) *悉尼大學(悉尼) *墨爾本大學(墨爾本) *新南威爾士大學(悉尼) *昆士蘭大學(布里斯本) *蒙納許大學(墨爾本) *西澳大學(伯斯) *阿德雷得大學(阿德雷得) 接著是由四所著名大學組成澳大利亞科技大學聯盟,Australian Technology Network - Griffith University ,以理工、社會科學、創新研發,和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享譽澳洲About the ATN - ATN Homepage : *悉尼科技大學(悉尼) *科廷大學(伯斯) *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墨爾本) *南澳大學(阿德雷得) 第三個校際聯盟澳大利亞創新研究大學聯盟則由六所大學組成,以商業、藝術、人文、教育、設計產業等見長於世,'http://www.shanghairanking.com/ARWU2013.html 佔全國入學率15%,目標是建立共享的科學研究應用中心: *紐卡索大學(紐卡索) *麥覺理大學(悉尼) *格里菲斯大學(布里斯本) *拉籌伯大學(墨爾本) *梅鐸大學(伯斯) *弗林德斯大學(阿德雷得) == 體育 == thumb|200px|left|墨爾本公園正在進行澳網比賽 澳洲是體育運動大國,體育在全國各年齡段人口中都非常普及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162–163.。國際運動競技場上,澳洲的許多運動如澳式足球、聯盟式橄欖球、橄欖球、板球、籃球、網球、游泳、賽車、單車、賽艇、曲棍球、籃網球等均名列世界前茅,足球、賽馬、高爾夫球和田徑等也是國內流行的運動。 澳洲本土舉辦過兩次奧運會,分別是1956年墨爾本奧運和2000年悉尼奧運,亦曾經參與了自第一屆奧運會至今的大部分賽事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479–480.。澳洲曾經舉辦過四次英聯邦運動會,並出席了英聯邦運動會歷屆賽事。雖然現有僅有約2300萬人口,但數十年來卻一直位居夏季奧運會金牌榜的前六名,游泳和田徑專案通常帶來許多獎牌,其中游泳專案曾為澳洲贏得最多的金牌,亦是澳洲長期以來最為引以為傲的專案之一,其中不乏伊恩·索普這樣的泳壇巨星,其曾獲得5枚奧運金牌,是澳洲迄今的最高紀錄;著名的游泳運動員還有格蘭特·哈克特、喬迪·亨利、莉比·倫頓、艾麗斯·米爾斯和彼得裡婭·托馬斯等。 澳洲是全球網球運動的聖地之一,四大滿貫之一的澳洲網球公開賽每年一月在墨爾本公園進行。墨爾本的亞伯公園賽道則是一級方程式賽車(F1)的一個比賽分站。澳洲有多位得過大滿貫賽事的網壇巨星,如柏·卡殊、羅德·拉沃、帕特里克·拉夫特、萊頓·休伊特、艾麗西亞·莫利克、薩曼莎·斯托瑟、瑪格麗特·考特和約翰·紐康姆等。 澳式足球為澳洲特有,並且是澳洲最受歡迎的運動,澳大利亞澳式足球聯盟(AFL)是澳洲入場觀眾最多和收視率最高的運動賽事。繼AFL後,全國橄欖球聯賽(NRL)是澳洲第二受歡迎的職業聯賽,在昆新兩州和坎培拉甚至比AFL更受歡迎,並且是世界最高水準的職業聯盟式橄欖球聯賽。此外,超級橄欖球聯賽、和也是澳洲相當流行的體育聯賽。 thumb|200px|right|澳洲國家足球隊比賽中聲勢浩大的球迷團體 近年來籃球和足球亦迅速普及,澳洲國家籃球聯賽是世界一流水準的職籃聯盟,澳洲籃球國家隊是世界籃壇強權之一,屢次制霸亞太地區並在奧運及世界盃籃球賽取得佳績;澳洲職業足球聯賽在建立後發展迅速,不斷有新球會加盟,澳洲國家足球隊近年來成為澳洲頗受歡迎的集體運動隊伍之一《墨爾本時代報》2009年6月16日3版,2006年退出大洋洲足協加入亞洲足協,在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中表現出色,打入16強後,輸給後來得到世界冠軍的義大利國家足球隊,2009年更是以世界盃外圍賽十強賽8場不敗的戰績再次打進2010年南非世界盃的決賽階段,不過最終在首圈被淘汰。2015年1月,澳洲為東道國舉辦了亞洲盃足球賽,並在最終的決賽中擊敗宿敵南韓國家足球隊首次獲得冠軍。2023年作為東道國舉辦2023年女子世界盃足球賽。相形之下,棒球在澳洲顯得冷門,不過在澳洲棒球聯盟成立後,澳洲棒球發展迅速,並有許多球員在美國職棒體系打拼。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澳大利亞政府 * 澳大利亞旅遊局 * 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 * * * * == 參見 == * 大洋洲、澳大利亞洲、澳大拉西亞 * 英聯邦王國、澳大利亞君主、澳大利亞總督、西敏制、澳大利亞議會、澳大利亞政府、澳大利亞總理 * 澳大利亞行政區劃、澳大利亞城市人口列表 * 消歧義頁面:澳大利亞 (消歧義)、澳洲 (消歧義) Category:大洋洲國家 Category:島國 Category:前英國殖民地 Category:英聯邦王國 Category:聯邦君主制國家 Category:君主立憲國 Category:聯合國創始會員國 Category:聯合國會員國 Category:普通法系國家及地區
6月28日
6月28日是陽曆年中的第179天(閏年是180天),距一年的結束還有186天。 == 大事記 == === 2世紀 === * 192年:漢朝衰微,董卓舊部李傕、郭汜率兵十餘萬攻入長安,逐走呂布。 === 11世紀 === * 1098年:由法蘭克貴族組成的十字軍在長達半年多的軍事行動後攻下安條克。 === 14世紀 === * 1389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拉德一世率領軍隊在科索沃戰役中擊敗塞爾維亞貴族拉扎爾率領的聯軍,穆拉德和拉扎爾雙雙戰死。 === 16世紀 === * 1519年:查理五世當選為新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 17世紀 === * 1635年:瓜德羅普成為法國殖民地。 * 1651年:在赫梅利尼茨基起義期間,札波羅結哥薩克在別列斯特赫科戰役與波蘭立陶宛聯邦軍隊交戰。 === 18世紀 === * 1762年:俄國彼得三世在宮廷政變中被妻子葉卡捷琳娜廢黜。 * 1776年:美國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草案經富蘭克林與亞當斯修改後提交大陸會議。 * 1797年:法國佔領希臘的愛奧尼亞群島。 === 19世紀 === * 1838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舉行加冕典禮。 *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 1841年:清政府將林則徐遣戍新疆伊犁。 * 1861年:中國與俄國簽訂《中俄勘分東界約記》。 * 1881年:紐西蘭實行移民法,以限制日本移民。 * 1895年: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共組中美洲聯盟。 === 20世紀 === * 1902年:美國國會透過了參議員的議案,決定開鑿巴拿馬運河。 * 1907年:永安百貨繼先施百貨後於中國開業的第二間華資百貨公司。 * 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法蘭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訪問時遭到加夫裡洛·普林齊普暗殺身亡。 * 1919年:各國代表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正式簽署《凡爾賽條約》,協約國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 * 1926年:張作霖、吳佩孚在北京會晤,聯合組建北京政府。 * 1928年:德國內閣重新改組社會民主黨領袖赫爾曼·穆勒擔任總理。 * 1934年:滿洲國實行日滿經濟一體化。 * 1936年:日本在中國北方成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的傀儡政權。 * 1940年:羅馬尼亞割讓比薩拉比亞(現今的摩爾多瓦)給蘇聯。 *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國防軍向蘇聯南方展開大規模攻勢,試圖佔領高加索地區並推進至史達林格勒。 * 1946年:義大利廢除了實施君主制的王國政權。 * 1950年:韓戰:韓國政府決定棄守首都漢城後,軍方下令炸燬漢江大橋,朝鮮人民軍成功佔領漢城。 * 1951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政府宣佈大主教格羅斯·約瑟夫有陰謀顛覆政府罪。 *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印度共和國兩國總理發表聯合宣告,提出了“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 1956年:波蘭波茲南的工人為爭取更好的工作環境而展開大規模抗議遊行活動,次日遭到軍方與警方的強行鎮壓,導致至少53人死亡。 * 1958年:貝利率巴西足球隊獲得第六屆世界盃冠軍。 * 1961年:中共中央發出精減職工的通告。 * 1967年:以色列政府在六日戰爭結束後佔領約旦管理的東耶路撒冷,從而統治耶路撒冷全部地區。 * 1969年:美國紐約市警察局警察在同性戀聚集的石牆酒吧突襲搜查,引發紐約同性戀和跨性別者的激烈反抗,後來成為全球同性戀權利爭取運動的分水嶺。 * 1971年:美國最高法院就做出裁決,所謂穆罕默德·阿里拒絕兵役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 1976年:塞席爾群島獨立。 * 1981年:伊朗德黑蘭的伊斯蘭共和黨總部,70餘人死亡。 * 1984年:蘇聯宇宙飛船“禮炮七號”同“宇宙1443號”軌道複合體實現對接。《太空救援》“救援禮炮7號” * 1991年:經濟互助委員會在布達佩斯正式宣佈解散。 * 1992年:為宣傳改革開放,在中共政府鄧小平曾經作南巡講話的深圳懸掛一幅鄧小平畫像。 * 1995年:花岡事件倖存者及死難者家屬11人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狀告在日本入侵中國期間鹿島建設公司虐待中國勞工。 * 1997年:廣州地鐵一號線首段(黃沙站-西朗站)開通。 * 1997年:中國國務院授權香港特區政府接收原殖民地政府的資產。 * 1997年:在美國的拉斯維加斯舉行的世界拳擊協會重量拳手爭霸戰上,當比賽進行到第三回合時,挑戰者邁克·泰森因向衛冕者依凡德·何利菲德的耳朵狠咬一口而喪失比賽資格。 === 21世紀 === * 2002年:香港金融管理局宣佈重新發行十元港幣鈔票。 * 2004年: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在中國蘇州召開。 * 2004年:聯盟駐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將伊拉克主權交還給伊拉克臨時政府。 * 2004年:愛沙尼亞、立陶宛、與斯洛維尼亞加入歐洲匯率機制。 * 2006年:黑山成為聯合國第192個成員國。 *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場館鳥巢竣工完成。 * 2009年:宏都拉斯總統曼努埃爾·塞拉亞試圖以公投修改憲法後,軍方發起軍事政變強迫他下臺。 * 2012年:「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第一階段實施,涵蓋範圍為港鐵一般路線。 * 2012年: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線,旨在向中國讀者介紹《紐約時報》的優秀作品。 * 2015年:「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的涵蓋範圍除港鐵、5間專利巴士、渡輪服務及407條(約81%)「綠色」專線小巴路線外,再增加多55條(約10%)「綠色」專線小巴路線。 * 2018年:上海徐彙區世界外國語小學門前發生持刀隨機砍人事件。一名男子揮刀砍向3名男童和一名女性家長,其中2名男童傷重不治身亡。 == 出生 == * 1491年:亨利八世,英格蘭國王(1547年逝世) * 1577年:彼得·保羅·魯本斯,佛蘭德斯畫家(1640年逝世) * 1712年:盧梭,法國哲學家、作家、教育家、啟蒙思想家(1778年逝世) * 1796年:卡羅琳·阿瑪莉,丹麥王后(1881年逝世) * 1831年:姚阿幸·約瑟夫,匈牙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音樂教育家(1907年逝世) * 1835年:約翰·楊·布朗,美國政治家,肯塔基州第31任州長、聯邦眾議員(1904年逝世) * 1867年:皮蘭德婁,義大利戲劇家、小說家,193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36年逝世) * 1867年:小松吉久,日本政治人物、漢詩詩人、實業家(1943年後逝世) * 1873年:亞歷克西·卡雷爾,法國外科醫學、生物學家,19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44年逝世) * 1875年:亨利·勒貝格,法國數學家(1941年逝世) * 1876年:羅伯特·格林,法國記者,首任國際足球聯合會會長(1952年逝世) * 1900年:吳濁流,臺灣作家(1976年逝世) * 1906年: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德裔美國物理學家,196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72年逝世) * 1912年:謝爾蓋·切利比達奇,羅馬尼亞指揮家(1996年逝世) * 1933年:鐵孟秋,臺灣男演員 * 1934年:卡爾·列文,美國密西根州聯邦參議員(2021年逝世) * 1940年:卡巴星,馬來西亞資深國會議員、大律師(2014年逝世) * 1943年:周慶峻,臺灣政治人物,中華愛國同心黨主席(2021年逝世) * 1943年:克勞斯·馮·克利青,德國物理學家,198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1945年:彼得·G·卡薩扎,美國數學家 * 1947年:羅賓·鄧巴,英國人類學家、演化心理學家 * 1948年:石川賢,日本漫畫家(2006年逝世) * 1968年:趙正平,臺灣藝人 * 1969年:桑迪亞加·烏諾,印尼企業家、投資家、政治人物 * 1969年:斯特凡納·查普伊薩特,瑞士足球運動員 * 1971年:伊隆·馬斯克,美國企業家 * 1971年:藤原紀香,日本演員 * 1971年:木村亞希子,日本女性聲優 * 1971年:巴夫斯,法國足球運動員 * 1972年:亞歷桑德羅·尼沃拉,美國男演員、製片人 * 1973年:洪智敏,韓國女演員 * 1974年:水野美紀,日本女演員 * 1978年:河智苑,韓國女演員 * 1979年:歐萱,新加坡女演員 * 1981年:劉國勳,香港政界人物 * 1981年:-{zh-cn:喬恩·沃茨;zh-tw:強·華茲}-,美國電影導演、製片人、編劇 * 1982年:馬麗,中國女演員 * 1982年:霍政諺,中國男演員 * 1982年:早坂瞳,日本AV女優 * 1982年:鄭糠雲,韓國男演員 * 1982年:伊拉克利·加里巴什維利,喬治亞政治人物、商人,現任喬治亞總理 * 1984年:喬杉,中國男演員 * 1986年:三森鈴子,日本女性聲優 * 1986年:胡靈,中國女歌手 * 1987年:工藤大輝,日本男子團體Da-iCE成員 * 1988年:黃露瑤,臺灣女藝人 * 1988年:林師傑,香港男歌手 * 1988年:近藤唯,日本女性聲優 * 1988年:分島花音,日本女歌手 * 1988年:朱千雪,香港女演員、主持人 * 1988年:李佳玲,臺灣主播 * 1989年:Markiplier,美國Youtuber * 1990年:陳學冬,中國演員 * 1991年:凱文·德布勞內,比利時足球運動員 * 1991年:徐朱玄,韓國女子偶像團體少女時代成員 * 1991年:姜敏赫,韓國男子偶像樂團CNBLUE成員 * 1991年:蘇嘉豪,澳門前立法會議員 * 1992年:小原好美,日本女性聲優 * 1993年:鄭大賢,韓國男子偶像團體B.A.P成員 * 1993年:李泰利,韓國男演員 * 1994年:琳誼,臺灣女歌手 * 1994年:侯賽因王子,約旦王儲 * 1998年:星宮一花,日本AV女優 * 1999年:馬爾凱塔·萬卓索娃,捷克職業網球運動員 * 2001年:小花暖,日本AV女優 * 2002年:瑪莎·柯絲堤雅克,烏克蘭職業網球運動員 == 逝世 == * 202年:袁紹 ,漢末三國時代軍閥,鄴侯,領冀州牧(154年出生) * 928年:瞎子路易,普羅旺斯國王、義大利國王、以及從901年至905年短時間裡為神聖羅馬皇帝(約880年出生) * 1194年:宋孝宗趙昚,南宋皇帝(1127年出生) * 1598年:亞伯拉罕·奧特柳斯,布拉班特地圖學家、地理學家、宇宙學家(1527年出生) * 1607年:多梅尼科·豐塔納,義大利建築師(1543年出生) * 1716年:喬治·斐茲洛伊,英國貴族,第一代諾森伯蘭公爵(1665年出生) * 1730年:白晉,法國耶穌會傳教士(1656年出生) * 1836年:詹姆斯·麥迪遜,美國政治人物,第4任美國總統,《合眾國憲章》和《權利法案》起草人之一(1751年出生) * 1914年: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奧匈帝國皇儲(1863年出生) * 1940年:伊塔洛·巴爾博,義大利空軍元帥(1896年出生) * 1942年:王鳳山,中國軍人,於抗日戰爭中陣亡(1904年出生) * 1970年:何震,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1897年出生) * 1974年:萬尼瓦爾·布什,美國工程師、發明家(1890年出生) * 1989年:尤里斯·伊文思,荷蘭電影導演,曾執導過中國抗日戰爭紀錄片《四萬萬人民》 * 1992年:錢三強,中國物理學家(1913年出生) * 1996年:關德興,香港著名電影演員(1905年出生) * 2007年:宮澤喜一,日本政治人物,第78任日本首相(1919年出生) * 2008年:露拉娜·科爾舒諾娃,哈薩克名模(1987年出生) * 2010年,羅伯特·伯德,美國西維吉尼亞州資深參議員、參議院臨時議長(1917年出生) * 2013年:蔡明耀,臺灣政治人物,曾任高雄縣縣長(1949年出生) * 2013年:,太陽劇團團員之一(1982年出生) * 2020年:申紀蘭,中國政治人物,第一至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29年出生) * 2021年:勞倫·貝蘭特,美國學者、文化理論家、作者(1957年出生) * 2022年:馬丁·班格曼,德國政治人物(1934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憲法日 * :豪華汽車Benz成立日 * 里昂:聖愛任紐節 == 參考資料 ==
6月29日
6月29日是陽曆年中的第180天(閏年是181天),距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85天。 == 大事記 == === 17世紀 === * 1613年:英國倫敦的環球劇場在上演戲劇《亨利八世》時,因為大炮道具點燃屋頂而燒燬劇場。 * 1672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拒絕荷蘭提出的和平條約。 === 19世紀 === * 1854年:清朝蘇松太道吳健彰與駐滬美英法三國領事訂立關於上海海關征稅規則。 * 1880年:塔希提王國國王波馬雷五世被迫簽署檔案放棄王位,塔希提及其附近領土成為法國屬地。 * 1888年:美國人使用愛迪生贈送的留聲機錄製了最早的音樂唱片。 * 1889年:與幾個伊利諾州小鎮投票決定與芝加哥合併,形成了美國第二大城市。 * 1900年:瑞典政府正式批准設定諾貝爾獎全基金會。 === 20世紀 === * 1905年:《時報》刊登廣告,宣告震旦學院解散,更名為“復旦公學”。 * 1913年: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 * 1916年:黎元洪宣佈遵行《臨時約法》,恢復國會,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 1920年:中華民國加入國際聯盟。 * 1932年:暹羅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 1939年:。 * 1944年:二戰:蘇聯收復明斯克戰役開始。 * 1945年:捷克斯洛伐克割讓喀爾巴阡烏克蘭給蘇聯。 * 1949年:南非開始實行種族隔離計劃。 * 1957年:蘇共中央全會透過關於馬林科夫、卡岡洛維奇、莫洛托夫問題的決議。 * 1965年:美軍首次在越南作戰。 * 1967年: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發表。 * 1970年:美軍從柬埔寨撤退完畢。 * 1975年:斯蒂夫·沃茲尼亞克成功發明瞭Apple I個人電腦。 * 1976年:英國直轄殖民地塞席爾在經協商後宣佈脫離英國獨立,併成為大英國協的成員國。 * 1978年:越南正式加入經互會。 * 1981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六中全會閉幕,華國鋒正式辭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職務。胡耀邦接任中共中央主席,鄧小平出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 1982年:。 * 1983年:。 * 1985年:歐洲經濟共同體透過歐洲理事會於1955年透過的旗幟繼續沿用作為自身標誌。 * 1986年:阿根廷贏得第16屆世界盃足球賽冠軍。 * 1987年:韓國執政黨領袖盧泰愚提出實行直接選舉建議,以謀求結束韓國政治動盪。 * 1993年:西哈努克親王簽署命令,更改柬埔寨國名、國旗和國歌。 * 1994年:中國與安道爾建交。 * 1995年: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在太空第一次實現了太空梭與空間站的對接任務。 * 1995年:南韓首都漢城瑞草區瑞草洞的三豐百貨店發生倒塌事故,造成502人死亡和937人受傷。 * 1999年:第一屆歐盟-拉美國家首腦會議閉幕。會議發表了《里約熱內盧宣告》和《行動計劃》。 === 21世紀 === * 2002年:朝鮮人民軍海軍和韓國海軍的巡邏艇於黃海延坪島具有爭議性的海上邊界處爆發軍事衝突。 * 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在香港簽署。 * 2007年:美國蘋果公司研製的智慧型手機iPhone在美國上市,該公司也因而成為市值最高的公司。 * 2009年:中華民國臺北捷運內湖線於本日提供免費試乘服務。 * 2022年:法國巴黎特別巡迴法庭針對2015年巴黎襲擊案的20名被告做出有罪判決,此為法國最大規模的刑事審判之一。 == 出生 == * 1730年:查爾斯·摩爾,愛爾蘭貴族,英國陸軍元帥,第一代德羅赫達侯爵(1822年逝世) * 1886年:羅貝爾·舒曼,法國政治人物,前任法國總理(1963年逝世) * 1890年:亨德里克耶·範·安德爾-席佩爾,荷蘭超級人瑞(2005年逝世) * 1900年:安託萬·聖·德克旭貝里,法國作家(1944年逝世) * 1908年:勒萊·安德森,美國作曲家(1975年逝世) * 1914年:彭林,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2002年逝世) * 1925年:喬治·納波利塔諾,義大利政治人物,第11任義大利總統(2023年逝世) * 1927年:羅慧夫,美國醫生、傳教士(2018年逝世) * 1927年:帕特·麥吉爾,加拿大男子籃球運動員、醫師、教授、政治人物(2022年逝世) * 1929年:奧里亞娜·法拉奇,義大利女記者(2006年逝世) * 1932年:王仲奇,中國工程師(2022年逝世) * 1938年:羅烈,香港演員(2002年逝世) * 1941年:倍賞千惠子,日本演員 * 1941年:羅納德·科夫曼,以色列裔美國數學家 * 1945年:錢德里卡·班達拉奈克·庫馬拉通加,斯里蘭卡政治人物,前任斯里蘭卡總統 * 1946年:馬凱,中國政治人物,前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 1947年:姜大衛,香港演員 * 1957年:古爾班古力·別迪穆罕默多夫,土庫曼政治人物,現任土庫曼總統 * 1958年:娜傑拉·布登,突尼西亞地質學家、政治人物,前任突尼西亞總理 * 1959年:金佩姍,臺灣女歌手 * 1959年:姚鴻澤,華裔美國數學家 * 1962年:董文華,中國歌手、一級演員、政協委員 * 1966年:安德烈·西蒙諾夫,俄羅斯陸軍少將(2022年逝世) * 1966年:神尾葉子,日本漫畫家 * 1967年:齊藤千穗,日本漫畫家 * 1968年:梁芷珊,香港作家、小說家 * 1971年:野田順子,日本女性聲優 * 1971年:汪峰,中國男歌手 * 1972年:珊曼莎·史密斯,美國兒童演員,在冷戰中的美國、蘇聯以和平活動者身份聞名(1985年逝世) * 1972年:趙建銘,臺灣醫師 * 1972年:高亞麟,中國男演員、編劇、導演 * 1974年:李忠希,香港男藝人 * 1974年:迫井政行,日本動畫演出家、動畫導演 * 1976年:馬伊俐,中國演員 * 1980年:川瀨晶子,日本女性聲優 * 1982年:權律,韓國男演員 * 1984年:韓智慧,韓國演員 * 1984年:陳德秀,臺灣演員 * 1985年:西野翔,日本AV女優 * 1987年:齋藤康嘉,日本男演員 * 1988年:村井良大,日本男演員 * 1988年:連詩雅,香港歌手 * 1989年:嘻小瓜,臺灣男藝人 * 1989年:陳小紜,中國女演員 * 1990年:木村昴,日本男性聲優 * 1990年:吳沚默,香港女藝人、編劇、作家 * 1990年:孫承源,韓國男演員 * 1991年:顏如憶,臺灣藝人 * 1991年:何穎璇,香港藝人 * 1991年:科懷·雷納德,美國NBA職業籃球運動員 * 1992年:羅斯·娜瑪尤納斯,立陶宛裔美國綜合格鬥運動員 * 1992年:蘇海拉·雅各布,瑞士女演員、戲劇製作人 * 1995年:傅菁,中國女子偶像團體火箭少女101成員 * 1995年:陳怡瑄,臺灣女子射箭運動員 * 1995年:陳怡叡,臺灣女藝人、Rakuten Girls成員 * 1997年:賈一凡,中國女子羽球運動員 * 1998年:陳詩妤,臺灣女歌手 * 2000年:伊波卡,奈及利亞裔臺灣男子籃球運動員 * 2002年:吳文瑄,臺灣童星 * 2003年:裘德·貝靈漢,英格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 逝世 == * 226年:魏文帝曹丕,三國時期曹魏開國皇帝、文學家(187年出生) * 1156年:趙桓,宋欽宗,死於金國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1100年出生) * 1435年:鄭和,明朝太監,曾七次下西洋(1371年出生) * 1520年:蒙特蘇馬二世,阿茲特克帝國特諾奇蒂特蘭君主(1475年出生) * 1858年:耆英,清朝宗室、官員、外交官(1787年出生) * 1903年:瀧廉太郎,日本鋼琴家、作曲家(1879年出生) * 1925年:洪以倫,臺灣詩人(1870年出生) * 1940年:保羅·克利,德國畫家(1879年出生) * 1959年:苫米地義三,日本企業家、政治家,曾任眾議院議員、運輸大臣與內閣官房長官(1880年出生) * 1969年:莫伊茲·沖伯,剛果民主共和國軍閥(1919年出生) * 1993年:寇世遠,基督教傳教士,後創立基督之家,臺北基督之家主任牧師寇紹恩為寇世遠四子,著名臺灣基督徒藝人寇乃馨為寇世遠孫女(1920年出生) * 2003年:凱瑟琳·赫本,美國女演員,美國電影學會AFI百年百大明星評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1名(1907年出生) * 2005年:傑拉德·C·邦德,美國地質學家(1940年出生) * 2006年:郭文治,黑龍江齊齊哈爾教區地下主教(1918年出生) * 2007年:楊德昌,臺灣電影導演(1947年出生) * 2013年:吉姆·凱利,美國演員、武術家、運動員(1946年出生) * 2016年:詹姆斯·庫利,美國數學家(1926年出生) * 2021年:唐納·倫斯斐,前美國國防部長(1932年出生) * 2022年:赫舍爾·伍迪·威廉姆斯,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因在硫磺島戰役中的英雄事蹟獲得榮譽勳章的最後一位在世者(1923年出生) * 2023年:亞倫·阿金,美國男演員、導演、音樂家、歌手(1934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西方基督教: * :獨立日
北戴河區
北戴河區是中國河北省秦皇島市的一個市轄區,瀕臨渤海灣。面積為70.3平方公里,海岸線22.5公里。北戴河屬暖溫帶、半溼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受海洋的調節,又具有的海洋性氣候特點。森林覆蓋率70%以上,暑期平均氣溫只有24.5℃。區人民政府駐戴河鎮聯峰北路88號。 ==歷史== 清朝光緒年間,許多住在北京的外國人要求在這裡建造別墅。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正式將北戴河開闢為“各國人士避暑地”。1938年,已有別墅700多棟,中央和許多大型單位在北戴河又新建約200所療養院。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北戴河區常住人口為130104人。 == 行政區劃 == 下轄2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 。 牛頭崖鎮原屬撫寧縣,2015年7月該地撤縣設區,同時牛頭崖鎮劃歸北戴河區管轄。 == 旅遊 == 北戴河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避暑勝地。 縮圖|海濱景區(2012) ;旅遊景點 * 北戴河國家溼地公園 *鴿子窩 *北戴河鳥類保護區 *聯峰山 *老虎石 *集發觀光園 *北戴河野生動物園 *碧螺塔 縮圖|鳥類觀景區 ;文物古蹟 *金山嘴秦始皇東巡行宮遺址 *朱家墳 *雍家墳 *盧家墳 *北戴河烈士陵園 *北戴河吳家樓 *北戴河段家牆 == 人文 == 1954年7月26日,毛澤東在北戴河寫了一首稱頌北戴河的詞——《浪淘沙·北戴河》 == 政治 == 如同俄羅斯的索契或扎維多沃、美國的大衛營一般,許多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經常到這裡避暑、休養,並在此召開一些具有影響力的會議,因此北戴河具有一定的政治含義。 == 特產 == === 食品 === * 螃蟹 * 幹貝 *海鰉魚 * 梭魚 * 墨斗魚 * 帶魚 * 魷魚 * 海螺 * 毛蚶 * 刺參 * 對蝦 * 火腿腸 * 小洋梨 === 工藝品 === * 門簾 * 項鍊 * 珍珠掛件 * 平螺製品 == 物種保護 == 北戴河是東亞最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之一,每年都有大量涉禽和各種其它鳥類遷徙經過北戴河,北戴河溼地被觀鳥者稱為“觀鳥麥加”。北戴河鳥類環志站是目前中國環志鳥類最多的環志站點之一,目前北戴河市轄區內有北戴河市級候鳥保護區一處。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區 秦皇島 Category: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西晉
西晉(266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中國歷史上繼三國時期曹魏之後的王朝,與後來的東晉合稱晉朝。自晉武帝司馬炎於266年2月(乙酉年十二月)改元泰始開始,到316年晉愍帝被俘為止,西晉皇朝共歷三世四帝,時間共51年。西晉皇城洛陽於永嘉之亂期間陷落後,西晉的第四任皇帝晉愍帝被迫遷都到長安。西晉是中國古代魏晉南北朝時期唯一實現短暫統一的王朝,也被批評是「最弱、最亂的大一統皇朝」。由於魏晉以來世族在地方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地位遠超帝王(如司馬氏篡奪曹魏王朝),長期以來都令中國處於分裂局面。晉武帝時實行佔田制、蔭客制,更是加劇世族的權力擴張。當晉武帝死後,西晉陷入混亂,皇族失勢,賈皇后更操控了即位的惠帝,假傳聖旨,引起諸侯王不滿,發生八王之亂導致西晉衰敗,讓外族有機可乘而引起五胡亂華,西晉皇朝失去了維繫統一的重心,讓中國又再一次分裂。 晉室司馬家本為曹魏世族,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剷除曹氏權臣曹爽及黨羽後,司馬氏既實際掌握了曹魏政權。公元263年在司馬昭實際控制下曹魏出兵攻滅蜀漢,公元266年2月(乙酉年十二月),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代魏稱帝,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西晉正式建立,公元280年,晉武帝出兵滅孫吳,三國統一,因國家統一戰火平息,西晉統一之初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時期,被稱為“太康之治”,公元290年,晉武帝去世,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司馬衷“不慧”,至皇后賈南風專政,後八王之亂爆發,晉惠帝被毒殺,晉懷帝司馬熾繼位,八王之亂致西晉國力大損,各遊牧民族紛紛起兵入侵,並建立政權,引發五胡亂華,公元311年漢趙皇帝劉聰攻入洛陽,晉懷帝被擄後被殺,晉愍帝司馬鄴在長安繼位,不久長安亦被漢趙攻陷,西晉亡。 東漢以來,大量遊牧民族因各種方式被遷入柳翼謀:《中國文化史》,到西晉時關中和涼州一帶的外族已佔當地人口一半。這些外族本身被世族收作奴婢如五胡十六國時君主之一的石勒既為例子。 西晉時期以仿鑄青銅器高溫燒製的青瓷聞名。西晉墓穴中除了青瓷,還發現有墓穴模型、銅鏡等。藝術與建築索引典—西晉 於2011 年4 月1 日查閱 == 歷史 == === 三國歸晉 === 西晉的開國君主司馬炎出身於一個名為河內司馬氏計程車族,祖父司馬懿歷任三國時曹魏的大將軍、太尉、太傅,其伯父司馬師官至大將軍,其父親司馬昭官至晉王。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剷除曹魏宗室權臣曹爽,奪取曹魏實權,曹氏被徹底架空,曹魏實際由司馬家專政,在西晉建立前的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漢及平定了隨後的鐘會之亂。乙酉年冬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馬炎代魏稱帝,改國號為「晉」。西晉期間,發生了西陵之戰,於279年底發動滅吳之戰,280年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中國。東北到西域各族小國也稱臣歸附。 === 朝政腐化 === 西晉滅吳後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中國至漢末以來的戰亂局面,社會生產秩序得以恢復,加上晉武帝司馬炎統治前期,也就是太康年間,他還能勵精圖治,推出政治措施改革土地制度鼓勵農業生產,下令興修水利,加上戰火停息,人口開始恢復增長,西晉太康年間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時期,被稱為“太康之治”尚志邁.《 晉武帝與太康之治》.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3):83-88.,但很快腐敗奢靡的風氣成為西晉的社會主流,更是出現了官僚貴族之間相互鬥富南朝宋,劉義慶著《世說新語·汰侈》石崇與王愷爭豪,以及西晉荊州刺史石崇靠攔路搶劫商旅發家致富的惡劣事件《晉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三》:崇穎悟有才氣,而任俠無行檢。在荊州,劫遠使商客,致富不貲。。 在政治上晉武帝為鞏固司馬氏的統治便分封各宗室成員為王,以期在地方上拱衛中央皇權,卻造成地方宗室諸王擁兵自重。同時為籠絡世家大族的支援,又頒布蔭客制、「佔田令」,不斷提高世家貴族的特權待遇,致世家貴族的權力及影響力越來越大,門閥政治癒演愈烈。 === 八王之亂 === 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病卒,太子司馬衷嗣位,是為晉惠帝。惠帝本人並無治理國家之才能。之前很多大臣鑑於太子“不慧”而希望武帝傳位於其弟、素有賢能之名的齊王攸。武帝也一度考慮廢黜太子,但在皇后和一些寵臣的勸阻下改變了主意,並勒令齊王攸離京前往封國,攸發憤病卒。惠帝終於即位。 動亂的前期表現為宮廷政變。晉武帝臨終,命其岳父楊駿輔政。惠帝皇后賈南風夙有干政野心,與宗室楚王瑋合謀,於元康元年(291年)發動政變殺楊駿及其家屬親黨,以輩份較高的宗室汝南王亮輔政。不久,賈后唆使楚王瑋殺亮,然後又以專殺之罪殺瑋,這樣大權就落到了賈后手中。此後數年,儘管地方上連續出現流民及內遷諸民族的暴動,朝廷尚相對穩定。元康九年(299年),賈后廢黜惠帝后宮所生的太子司馬遹,並於次年將他殺害,此舉使西晉統治集團的內部衝突大為激化。統領禁軍的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殺死賈后,隨後又廢黜惠帝,自即帝位。趙王倫的篡位引起了宗室諸王的普遍反對,政變開始演變為內戰。在外任都督的齊王冏(時鎮許昌)、成都王穎(時鎮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河間王顒(時鎮關中)起兵討伐趙王倫,隨後司馬倫被殺,擁惠帝復位,隨後三王又互相廝殺,長沙王乂、東海王越也捲入了戰爭。 諸王各引效忠於自己的地方官乃至內遷的民族參戰使北方社會陷入嚴重的動盪和混亂。自惠帝即位至此捲入政變和內戰的主要有汝南、楚、趙、齊、成都、河間、長沙和東海八位宗王,故史稱“八王之亂”。至光熙元年(306年),前七王除只保有長安的司馬顒外皆已敗死,東海王司馬越最終控制了朝政,毒死惠帝,立司馬熾為帝是為晉懷帝。懷帝召司馬顒入朝為司徒,司馬顒在途中被殺。八王之亂遂結束。但這段時間,南匈奴和氐族流民已經分別建立了漢趙、成國兩個政權,西晉的統一局面已被打破。 ===永嘉之亂=== 西晉晉懷帝時期漢族北部地區大規模戰爭不斷,內徙的周邊外族相繼建立君主制政權,強大起來威脅到西晉政權。公元311年西晉當時實際掌權者司馬越領兵討伐在江漢一帶劫掠的漢趙軍閥石勒,途中司馬越病逝,王衍率軍想護送其遺體回司馬越封國東海安葬。西晉大軍行至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時,遭石勒伏擊,西晉大軍全軍覆滅,寧平城之戰致西晉主力全滅,西晉再無力對抗漢趙等割據政權。同年漢趙大軍攻陷西晉首都洛陽,殺害西晉太子及官員百姓數萬餘人,晉懷帝被俘虜帶走,不久被殺,史稱“永嘉之亂”《晉書·王彌傳》:彌後與曜寇襄城,遂逼京師。時京邑大飢,人相食,百姓流亡,公卿奔河陰。曜、彌等遂陷宮城,至太極前殿,縱兵大掠。幽帝於端門,逼辱羊皇后,殺皇太子詮,發掘陵墓,焚燒宮廟,城府蕩盡,百官及男女遇害者三萬餘人,遂遷帝於平陽。。永嘉七年(313年)晉懷帝被弒,司馬鄴得到訊息後於長安即帝位,並改元建興,是為晉愍帝,建興四年(316年)漢趙出兵進攻長安,晉愍帝投降,不久被殺,西晉滅亡,公元317年在江東的晉室宗親司馬睿自立稱帝,改元建武,定都建康,後史稱之東晉,晉建武年間,因北方戰亂不斷中原漢族臣民紛紛南渡避禍,史稱衣冠南渡。 == 政治 == 西晉的政治被世族大家所主導,是為門閥政治,地方大家族在經濟和政治上擁有巨大的特權,可以世代為官,世族完全壟斷了西晉的官員選拔,官員的級別官位大小完全由出身決定,俗稱“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 經濟 == 西晉時期的經濟基礎依舊是莊園經濟,西晉統一全國後因戰亂平息社會生產秩序恢復,經濟出現了短暫的繁榮和人口增長。晉武帝廢除屯田制實施佔田制,規定王公貴族官員平民依據身份地位佔據多少田地,客觀上佔田制與屯田制相比,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推動了農業的復興,也讓世家貴族們的經濟特權得到法律保護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六章 世族統治下的西晉》。。 == 文化 == 西晉時期儒家的經學已經衰落,玄學成為當時的學術主流。魏晉司馬家掌權時期,多次發生政變和叛亂(高平陵之變,淮南三叛),政局動盪,加上司馬家採取高壓統治,其中“竹林七賢”之一、西晉著名文學家嵇康,就因不服從司馬家的專權而被處死,動盪的社會環境推動了玄學的興起,也造就了西晉時期的名士之間流行酗酒,清談和服食五石散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 軍事 == 西晉的軍事基本與曹魏相同,都採用世兵制,就是軍戶世代為兵,西晉的軍隊分為地方軍和中央軍,中央軍既中軍,中軍直屬西晉朝廷,駐紮京師,地方軍又分為地方都督統領外軍和州郡地方政府統領的州郡兵,州郡兵由地方政府支配,西晉朝廷雖有意裁撤,但並未成功,而外軍由皇帝任免都督統領,負責地方防務,而西晉王室為壓制強大的地方世族,都督都由王族宗室特別是地方藩王擔任《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四章 分裂割據時代的軍事概況》,結果導致這些地方宗室既握有兵權,又有封國食邑作為財政來源,實與軍閥無異,是導致八王之亂的重要原因。 == 疆域 == 西晉是透過政變推翻曹魏政權建立的故完全繼承了曹魏滅蜀漢後的領土,統一後再兼併了孫吳的領土。疆域最北部佔有現在的山西、河北及部分遼寧,東部至東海;南達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肅、雲南。面積大約有543萬平方公里。 == 封爵大臣 == 皇族: * 司馬伷:琅琊王 * 司馬倫:趙王 * 司馬攸:齊王 * 司馬亮:汝南王 * 司馬瑋:楚王 大臣: * 郡公 ** 賈充:魯公 ** 陳騫:高平公 ** 王渾:京陵公 * 縣公 ** 何曾:朗陵公 ** 王祥:睢陵公 ** 鄭沖:壽光公 ** 劉禪:安樂公 * 郡侯 ** 荀勖:濟北侯 ** 苟晞:東平侯 * 縣侯 ** 羊祜:鉅平侯 ** 杜預:當陽侯 ** 王戎:安豐侯 ** 楊駿:臨晉侯 ** 衛瓘:菑陽侯 ** 胡奮:陽夏侯 ** 馬隆:奉高侯 ==重要人物== * 司馬炎 * 賈充 * 羊祜 * 司馬攸 * 司馬衷 * 司馬駿 * 張華 * 杜預 * 王濬 * 唐彬 * 裴秀 * 王戎 * 王祥 * 王覽 * 鄭沖 * 何曾 * 陳騫 * 馬隆 * 楊駿 * 司馬倫 * 司馬越 * 司馬亮 * 文立 * 何攀 * 江統 * 段灼 * 衛瓘 * 王渾 * 胡奮 * 胡烈 * 山濤 * 劉琨 * 祖逖 * 李特 *何攀 ==帝王世系== == 註解 ==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閱讀 == * 辻正博:〈西晉的諸王封建與出鎮 〉. Category:266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266年中國建立 Category:316年中國廢除
6月30日
6月30日是6月的最後一天,也是陽曆年的第181天(閏年是182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84天。 == 大事記 == === 14世紀 === * 1353年:元朝泰州張士誠率起義軍攻陷泰州及興化。 * 1398年:朱允炆即位,是為明朝建文帝。 === 18世紀 === * 1718年:清朝康熙帝任命翰林院檢討海寶、編修徐葆光為前往琉球國的正副冊封使,正式冊封尚敬為中山王。 === 19世紀 === *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艦隊北犯閩、浙沿海。 * 1852年:英國批准紐西蘭自治領新憲法,條件是要求成立代議制政府。 * 1860年:發生關於進化論的「」。 * 1876年:英商在上海擅自修築吳淞鐵路通車,這是外國人在中國建築和經營的第一條鐵路。 * 1876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塞爾維亞向土耳其宣戰。 * 1880年:法國工人運動中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綱領《法國工人黨綱領》發表。 * 1894年:在歷經長達8年的興建,位在英國首都倫敦、橫跨泰晤士河的懸索橋倫敦塔橋正式啟用。 === 20世紀 === * 1903年:蘇報案在上海發生,章炳麟、鄒容等6人被捕。 * 1905年:德國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論動體的電動力學》,首次提出狹義相對論。 * 1906年:美國頒布確保食品和藥品純潔性法案。 * 1908年:俄羅斯西伯利亞石泉通古斯河附近發生通古斯大爆炸,2,15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焚燬傾倒。 * 1914年:袁世凱廢各省都督,在北京建立將軍府,設立將軍名號。 * 1915年:義大利向奧地利陣地開始全線進攻。 * 1916年:俄國進攻奧地利。 * 1923年:。 * 1924年:中國國民黨公佈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新中華民國國旗。 * 1928年:香港第一個電臺誕生,臺號為GOW。 * 1930年:英國承認伊拉克獨立。 * 1930年:法國把最後一批軍隊撤出德國的萊茵蘭。 * 1932年:。 * 1932年: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釋出了由軍委代主席項英簽署的《關於決定八一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的命令。 * 1934年:阿道夫·希特勒派遣德國納粹黨親衛隊打擊恩斯特·羅姆等衝鋒隊成員,造成至少85人死亡。 * 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紅二、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在甘孜縣會師。 * 1936年: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創作的小說《飄》出版。 * 1945年:在日本秋田縣花岡礦山的中國苦工900餘人,因不堪忍受虐待起而反抗,遭日本當局鎮壓,560人被殺害。史稱花岡慘案。 * 1947年:國共內戰:劉鄧野戰軍挺進中原,舉行魯西南戰役,揭開解放軍戰略反攻序幕。 * 1947年:。 * 1947年:林彪猛攻四平受挫於陳明仁,東北民主聯軍損失慘重。 * 1949年:毛澤東為中共成立28週年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 * 1950年: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美國陸軍參加朝鮮戰爭。 * 1950年:中國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 1952年:中國結束三反五反運動。 * 1954年:法國和中國在瑞士的伯爾尼會議上就政治解決印度支那問題的基本條件達成協議。 * 1958年:蘇聯幫助中國建成第一座實驗性重水型原子反應堆並正式運轉。 * 1959年:。 * 1960年:比屬剛果成立獨立的共和國,約瑟夫·卡薩武布任總統,盧蒙巴任總理,首都金沙薩,稱剛果民主共和國。 * 1963年:教宗保祿六世當選教宗。 * 196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簽署停火協議。 * 1967年:《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簽訂。 * 1969年:美國宣佈柬埔寨境內作戰活動結束,並保證美國今後僅對越南作戰活動提供空中支援。 * 1971年:蘇聯聯盟11號載人宇宙飛船在返回大氣層時發生密封艙洩漏而減壓失敗事故,3名宇航員因而身亡,這也是人類第一起死於太空的案例。 * 1971年:俄亥俄州成為美國第38州批准了美國憲法第26後修正案:降低投票年齡至18歲。 * 1972年:為了讓世界協調時間與太陽日實際情況相符,國際時間局第一次引入閏秒調整系統。 * 1973年:人類歷史上單次日全食觀測時間最長紀錄,藉助協和式超音速客機從空中完成,飛機上全食共持續74分鐘。 * 1975年:。 * 1978年:威利·麥科維成為第12位500全壘打俱樂部的一員。 * 1980年:冰島共和國總統大選中維格迪絲·芬博阿多蒂爾勝出,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民選女總統。 * 1980年:中國國務院在北京召開開發海南島問題座談會,準備加速開發海南島。 * 1985年:結束,恐怖分子釋放全部人質。 * 1986年:中葡關於澳門問題的首輪會談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 * 1987年: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發出《關於堅決查處共產黨員索賄問題的決定》。 * 1993年:香港Beyond樂隊主唱黃家駒在日本富士電視臺錄影節目時意外墜地昏迷六日後身亡。 * 1997年:英國對香港統治的最後一天,主權移交儀式於同日晚上11時半開始。 * 1998年:埃斯特拉達出任菲律賓總統。 === 21世紀 === * 2001年:香港警務處偵緝訓練學校解散及改組,改革為香港警察學院偵輯訓練科。號稱臺灣第一家合法直播衛星電視業者的太平洋衛視結束營業。 * 2002年:巴西在決賽中以2比0擊敗德國贏得第十七屆世界盃足球賽冠軍,亦是巴西第五度奪得世界盃冠軍。 * 2008年:無線電視J2正式啟播 * 2011年:京滬高速鐵路正式開通運營、青島膠州灣大橋和青島膠州灣隧道正式通車。 * 2012年:香港電臺正式在慈雲山發射站進行數碼地面電視訊號測試,高畫質頻道編號為31、標清頻道1編號為32、標清頻道2編號為33。 * 2012年:受熱帶風暴杜蘇芮影響,香港天文臺於6月29日23:05至30日08:45曾發出八號東北、東南烈風或暴風訊號、三號強風訊號、雷暴警告和一號戒備訊號。 * 2019年: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朝韓非軍事區舉行第三次首腦會晤,這是美國現任總統首次踏入朝鮮領土。 * 2020年:《香港國安法》由人大常委會透過。 == 出生 == * 1470年:查理八世,法蘭西國王(1498年逝世) * 1720年:愛新覺羅福宜,清朝雍正帝的兒子(實際上的第七子,但因早殤而未序齒)(1721年逝世) * 1817年:約瑟夫·道爾頓·胡克,英國植物學家(1911年逝世) * 1859年:內森·科布,美國生物學家(1932年逝世) * 1873年:弗里德里希·卡爾·喬治·費德,德國植物學家(1942年逝世) * 1886年:楊慕琦,英國官員,第21任香港總督(1974年逝世) * 1892年:奧斯瓦爾德·波爾,納粹德國黨衛隊軍官(1974年逝世) * 1893年:哈羅德·拉斯基,英國政治理論家、經濟學家(1950年逝世) * 1911年:切斯瓦夫·米沃什,波蘭作家、詩人,198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04年逝世) * 1926年:保羅·伯格,美國生物化學家,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2023年逝世) * 1929年:楊鐵樑,香港法律界人士(2023年逝世) * 1936年:阿西亞·德耶巴,阿爾及利亞小說家、翻譯家和電影製片人(2015年逝世) * 1942年:羅伯·巴拉德,美國退役海軍軍官 * 1951年:波希瓦·圖伊奧內託阿,湯加會計師、政治人物,第14任東加總理(2023年逝世) * 1953年:林鳳嬌,臺灣電影演員 * 1954年:謝爾日·薩爾基相,亞美尼亞政治人物,前任亞美尼亞總統 * 1955年:徐耀昌,臺灣政治人物,前任苗栗縣縣長 * 1955年:埃吉爾斯·萊維茨,拉脫維亞律師、政治人物,第10任拉脫維亞總統 * 1958年:林傑樑,臺灣醫師、教授、毒物學權威(2013年逝世) * 1958年:瑪麗·芙瑞德克森,瑞典女歌手(2019年逝世) * 1959年:文森·唐諾佛利歐,美國男演員、導演、製片人、編劇、歌手 * 1960年:塀內夏子,日本漫畫家 * 1963年:奧莉加·佈雷茲金娜,烏克蘭女子短跑運動員 * 1964年:文雅麗,丹麥女伯爵,約阿基姆王子的首任妻子 * 1966年:邁克·泰森,美國男子拳擊運動員,前世界重量級拳擊冠軍 * 1967年:王中平,臺灣歌手 * 1969年:潘美辰,臺灣歌手 * 1973年:樸贊浩,韓國棒球運動員 * 1975年:湯盈盈,香港藝人 * 1975年:拉爾夫·舒馬赫,德國賽車手 * 1977年:陳秀麗,新加坡女演員 * 1979年:蘇耀宗,香港DJ * 1979年:馬太·保羅·米勒,美國雷鬼音樂家 * 1983年:呂晶晶,香港女演員 * 1983年:越智大祐,日本棒球選手 * 1983年:雪莉·柯爾,英國女歌手 * 1985年:春田菜菜,日本漫畫家 * 1985年:邁克爾·菲爾普斯,美國游泳運動員 * 1987年:林夏薇,香港演員 * 1988年:郭雪芙,臺灣歌手 * 1988年:陳明珠,臺灣節目主持人 * 1988年:中尾明慶,日本男演員 * 1988年:傑克·道格拉斯,美國YouTuber * 1988年:阿迪爾·艾爾·阿比,摩洛哥裔比利時電影和電視導演 * 1990年:車學沇,韓國男子偶像團體VIXX隊長 * 1991年:夏帆,日本女演員、時裝模特兒 * 1992年:喬凡娜·史提凡洛域,塞爾維亞女子排球運動員 * 1993年:菊地彩香,日本女藝人 * 1993年:史策,中國女演員 * 1995年:春日望,日本女性聲優 * 1997年:丁子朗,香港演員 * 1997年:伊藤健太郎,日本男演員 * 1999年:橫田真悠,日本女演員、模特兒 == 逝世 == * 945年:紀貫之,日本平安時代歌人。(生年不詳) * 1496年:日野富子,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的正室,第九代將軍足利義尚之母。(1440年出生) * 1685年:阿奇博爾德·坎貝爾,蘇格蘭貴族、軍事人物,第九代阿蓋爾伯爵。(1629年出生) * 1785年:詹姆士·奧格爾索普,英國陸軍上將(1696年出生) * 1857年:阿爾西德·道比尼,法國自然學家(1802年出生) * 1878年:奕山,清朝官員(1790年出生) * 1945年:葛布列·艾爾瑞傑斯坦,蘇聯亞美尼亞記者、戰地記者、作家、詩人、編劇,蘇聯國歌作詞者(1899年出生) * 1978年:袁牧之,中國電影藝術家,曾任文化部電影局局長(1909年出生) * 1984年:亨利·法布林,法國飛行員,史上第一架水上飛機的發明者(1882年出生) * 1993年:黃家駒,香港Beyond樂隊主音(1962年出生) * 2005年:啟功,中國古典文獻學家、書法家(1912年出生) * 2012年:羅慧娟,香港電影女演員(1965年出生) * 2014年:克裡斯提安·富勒,星期一示威發起人(1943年出生) * 2022年:卡齊米日·齊姆內,波蘭男子田徑運動員(1935年出生) * 2022年:Technoblade,美國YouTuber、網路紅人(1999年出生) * 2023年:蕭勤,臺灣藝術家(1935年出生) == 節假日和風俗 == * 小行星日 * 社交媒體日(Social Media Day) * :獨立日 * :絆愛誕生紀念日 ==參考資料==
6月25日
6月25日是陽曆一年中的第176天(閏年中第177天),離一年的終結還有189天。 == 大事記 == === 12世紀 === * 1140年:金朝軍隊攻入順昌。 === 14世紀 === * 1389年:奧斯曼人在科索沃戰役中打敗了塞爾維亞與波斯尼亞聯軍。 === 16世紀 === * 1501年:教宗亞歷山大六世宣佈路易十二為那不勒斯國王。 * 1530年:信義宗信徒在奧格斯堡議會上向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呈遞《奧格斯堡信條》。 === 17世紀 === * 1658年: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擊潰西班牙。 === 18世紀 === * 1788年:維吉尼亞政府正式簽署美國憲法,成為美國第十個州。 === 19世紀 === * 1843年:法國開始製造歷史上第一批用以商業販售的香菸。 * 1866年:左宗棠奏設船政學堂於福建,為中國最早的海軍學校。 * 1876年:坐牛和瘋馬率領美國原住民蘇族在小大角戰役殲滅喬治·卡斯特的美國陸軍第7騎兵團。 * 1900年:道士王圓籙於莫高窟第16窟側壁密室發現藏經洞,內藏經卷、文物、美術品、古籍、佛器達五萬餘件。 === 20世紀 === * 1938年:在《愛爾蘭憲法》生效後,愛爾蘭大學教授德格拉斯·海德正式就任首屆愛爾蘭總統。 * 1940年:意法停戰協議和德法停戰協議生效。法國正式敗降。 *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空軍對芬蘭境內的德國軍隊發動空襲,芬蘭政府隨即向蘇聯宣戰。 * 1942年:英軍出動一千架飛機轟炸不來梅。 * 1945年:美國舊金山舉行《聯合國憲章》制定會議,51國簽訂《聯合國憲章》。 * 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釋出通緝令,緝拿毛澤東。 * 1950年:朝鮮人民軍以反擊挑釁為理由越過38度線向南韓發動突襲,朝鮮戰爭爆發。 * 1951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開始播映世界上第一個彩色電視節目。 * 1953年:日本九州發生罕見暴雨,造成759人死亡,2,775人受傷。 * 1975年:非洲國家莫三比克獨立。 * 1978年:阿根廷贏得了1978年世界盃足球賽的冠軍。 * 1982年:。 * 1984年:強烈熱帶風暴雲茵以高速西移的路徑吹襲香港,並令皇家香港天文臺懸掛八號風球。同時由於雲茵的高速度,香港的烈風很快便消退,因此八號風球也只懸掛了兩小時四十分鐘,是有紀錄以來最短的八號風球。 * 1984年:歐洲共同體會議召開。 * 1991年: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各自宣佈脫離南斯拉夫獨立,隨後引發長期的南斯拉夫內戰。 * 1993年:金·坎貝爾當選為加拿大進步保守黨領袖,併成為加拿大首位女總理。 * 1996年:沙烏地阿拉伯美軍基地發生,20人死亡,372人受傷。 * 1998年:美國微軟公司正式發行16位和32位混合的Windows 98圖形作業系統。 === 21世紀 === * 2006年: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於-{zh-cn:加沙地帶;zh-hk:加沙走廊;zh-tw:加薩走廊;}-凱裡姆沙洛姆遇襲、遭綁為人質,一直到2011年才被哈馬斯釋放。 * 2009年:流行音樂之王麥可·傑克遜因在相隔過短時間內注射丙泊酚和苯二氮平類而藥物中毒導致心臟驟停,在美國當地時間下午2點26分宣告不治而與世長辭,終年50歲。 * 2016年: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正式啟用執行首次發射任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發射升空,成功將載荷組合體送入預定軌道。 * 2016年:香港在副熱帶高壓脊的支配下,天文臺最高氣溫升至35.5度,是自一八八四年有記錄以來6月份的第二最高紀錄。另外,天文臺於6月24日至27日連續四日的最高氣溫皆為35.0度以上,打破了1963年5月30日至6月1日連續三日的舊紀錄。 * 2021年:中國河南,凌晨3時許,商丘市柘城縣遠襄鎮某武術館發生重大火災事故,造成18人死亡、4人重傷、12人輕傷。 == 出生 == * 1109年:阿方索一世,葡萄牙國王(1185年逝世) * 1852年:安東尼·高迪,西班牙建築家,雕刻家(1926年逝世) * 1864年:瓦爾特·能斯特,德國化學家,19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41年逝世) * 1899年:瑪格麗特,瑞典公主和丹麥王妃(1977年逝世) * 1903年:喬治·奧威爾,英國作家(1950年逝世) * 1908年:威拉德·範奧曼·蒯因,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2000年逝世) * 1918年:黃仁宇,中國歷史學家(2000年逝世) * 1924年:薛尼·盧梅,美國電影導演(2011年逝世) * 1928年: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俄羅斯物理學家,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17年逝世) * 1929年:託馬斯·埃斯納,德裔美國昆蟲學家、生態學家(2011年逝世) * 1929年:艾瑞·卡爾,美國設計師、插畫家、兒童繪本作家和兒童文學作家(2021年逝世) * 1936年:優素福·哈比比,印尼政治人物,第3任印尼總統(2019年逝世) * 1936年:老羅伯特·唐尼,美國導演、製片人、編劇、攝影師、演員(2021年逝世) * 1937年:小淵惠三,日本政治人物,第84任內閣總理大臣(2000年逝世) * 1937年:納瓦夫·艾哈邁德·賈比爾·薩巴赫,科威特科威特埃米爾(2023年逝世) * 1942年:威利斯·瑞德,美國NBA職業籃球運動員(2023年逝世) * 1942年:阿納託利·布戈爾斯基,蘇聯物理學家,在被粒子加速器射出的質子束擊中頭部後倖存下來 * 1946年:羅密歐·達萊爾,加拿大國會上議院議員、人道主義者、作家、退休將軍。 * 1948年:澤田研二,日本歌手 * 1950年:張家祝,臺灣當代運輸工程界學者 * 1956年:安東尼·波登,美國廚師、電視主持人(2018年逝世) * 1961年:瑞奇·賈維斯,英國喜劇演員、演員、導演、製作人、編劇、音樂家 * 1963年:喬治·邁克爾,英國歌手(2016年逝世) * 1963年:揚·馬特爾,加拿大作家 * 1964年:路學長,中國導演(2014年逝世) * 1965年:韋家雄,香港演員 * 1966年:迪肯貝·穆湯波,美國NBA前職業籃球運動員 * 1974年:卡麗詩瑪·卡浦爾,印度演員 * 1975年:琳達·卡迪林尼,美國女演員 * 1976年:林美秀,臺灣配音員 * 1976年:劉謙,臺灣魔術師 * 1976年:渡邊祥智,日本漫畫家 * 1976年:加文·威廉姆森,英國政治人物,現任英國國會議員 * 1977年:左小青,中國演員 * 1979年:周洪,美國女演員 * 1979年:紫兒·高爾,美國時裝模特兒 * 1979年:威斯頓·科夫·阿保,迦納裔香港足球運動員 * 1981年:李亮瑾,臺灣演員 * 1981年:駒野友一,日本足球運動員 * 1982年:蘇心甯,臺灣女藝人 * 1982年:鄭智薰,韓國歌手、演員 * 1982年:米哈伊爾·尤日尼,俄羅斯網球運動員 * 1982年:阿拉·胡貝爾,巴林足球運動員 * 1984年:賴銘偉,臺灣歌手 * 1984年:尹子龍,香港電臺主持 * 1986年:王晴,臺灣演員 * 1986年:松浦亞彌,日本歌手 * 1987年:藤谷太輔,日本歌手、演員 * 1987年:岸本早未,日本女歌手 * 1989年:付夢妮,中國女歌手、演員、模特兒 * 1990年:許芯悅,香港女模特、演員 * 1990年:貝莉莓,臺灣Cosplayer、遊戲實況主、YouTuber * 1991年:董梓甯,臺灣女藝人 * 1991年:濱尾京介,日本演員 * 1991年:程人富,香港演員、主持人、藝人 * 1992年:吳紫韻,香港女模特、演員 * 1993年:篠崎泫,臺灣女藝人 * 1994年:張若凡,臺灣女歌手 * 1994年:麻倉桃,日本女性聲優 * 1995年:梁逸峰,香港中文科教師、業餘朗誦家 * 1997年:鄭乃馨,中國女子偶像團體硬糖少女303成員 * 2000年:金勢泫,韓國男子偶像團體DKZ成員 * 2001年:平手友梨奈,日本偶像團體欅坂46成員 * 2001年:明炯瑞,韓國女子Busters前成員,現為CLASS:y成員 * 2006年:麥肯娜·葛瑞絲,美國女演員 == 逝世 == * 635年:唐高祖李淵,唐朝開國皇帝(566年出生) * 1031年:遼聖宗耶律隆緒,遼朝及契丹皇帝(972年出生) * 1864年:威廉一世,符騰堡國王(1781年出生) * 1876年:喬治·阿姆斯壯·卡斯特,美國陸軍軍官(1839年出生) * 1912年: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英國畫家(1836年出生) * 1916年:湯姆·艾金斯,美國畫家、攝影家(1844年出生) * 1930年:詹姆斯·K·瓦達曼,美國密西西比州州長及聯邦參議員(1861年出生) * 1940年:佐藤乾,日本醫生(1861年出生) * 1960年:沃爾特·巴德,德國天文學家(1893年出生) * 1965年:貝蒂爾·林德布拉德,瑞典天文學家,銀河系結構和星系動力學方面的先驅(1895年出生) * 1966年:理查德·薩瑟蘭,美國陸軍中將(1893年出生) * 1973年:荒勝文策,高能物理學家,在臺北帝國大學物理學講座做出亞洲第一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1890年出生) * 1984年:-{zh-cn:米歇爾·福柯; zh-tw:米歇爾·傅柯}-,法國哲學家、思想史學家、社會理論家、語言學家、文學評論家、性學家(1926年出生) * 1985年:辛志平,臺灣教育家(1912年出生) * 1993年:劉開渠,中國雕塑家(1904年出生) * 1997年:雅克-伊夫·庫斯托,法國海軍軍官、探險家、生態學家、電影製片人、攝影家、作家、海洋及海洋生物研究者(1910年出生) * 2003年:顧誠,中國歷史學家(1934年出生) * 2009年:花拉·科茜,美國演員(1947年出生) * 2009年:-{zh-cn:邁克爾·傑克遜; zh-hk:米高·積遜; zh-tw:麥可·傑克森}-,美國流行音樂歌手、作曲家、唱片製作人、舞蹈家、演員、慈善家(1958年出生) * 2013年:劉家良,香港電影武打明星(1934年出生) * 2019年:徐中玉,中國教育家(1915年出生) * 2023年:約翰·B·古迪納夫,美國固體物理學家,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22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 全球白癜風日 * :全國土地日 * :祖國解放紀念日 * :獨立日 * :建國日 == 參考資料 ==
都道府縣
都道府縣()是日本的一級行政區,、道、府、縣的合稱,又稱為廣域型地方公共團體()、綜合型地方公共團體()。其下為「基礎型地方公共團體」,即市町村。 都道府縣的制度是隨著明治新政府於1871年實施的廢藩置縣政策而建立的,現行的設定法源則是1947年施行的《地方自治法》。目前共設有47個,分別為1都(東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縣。這個層級的行政區劃是日本國會參眾兩院基本選區劃分的一部份。 == 概要 == 都道府縣是日本的行政區劃之一。 市町村被定義為“基礎型地方公共團體”(地方自治法第2條第4項),而都道府縣被定義為“包括市町村在內的廣域地方公共團體”(第2條第5項)。負責處理與市町村有關的廣域事務和聯絡事務。 全日本共分為1,718個市町村(792個市、743個町、183個村)和23個特別區(東京都區部),所有市町村和特別區均屬於47個都道府縣之一(1都、1道、2府、43縣),實行兩級地方體制。 各都道府縣設有作為決策機構的議會(都道府縣議會)和作為執行機構的知事(都道府縣)。 此外,還有公安委員會(都道府縣公安委員會)、警察本部、教育委員會、選舉管理委員會、審計委員會等委員會及其管理部門。 都道府縣擁有自治權,制定法令和條例,徵收地方稅和捐款,並有權發行地方債券。 都道府縣行政事務中心的機關及政府建築物稱為都道府縣廳,位於都道府縣內的一市(都道府縣)。 某些都道府縣的城市名稱可能與都道府縣名稱相同,也可能在其他都道府縣中不同。 1947年5月3日,隨著日本憲法的實施,地方自治法也於同日頒佈,開始了以都道府縣、市町村為中心的地方自治制度。 地方自治法確立了統一的都道府縣體制。 但都道府縣中,首都擁有一定的許可權來協調特別區。 都道府縣之間沒有法律上的區別,名稱上的差異純粹是歷史原因。 雖然根據地方自治法,府與縣的待遇相同,警察組織略有不同(警察法第 46 條和第 51 條)外,河流法(第 96 條)和道路法(第 88 條)對道路也有特殊規定。 當提及日本的一部分都道府縣時,如果不包括北海道,用「都府縣」,如果不包括東京,也用「道府縣」。 == 都道府縣列表 == === 按地區 === 日本列島 地方 都道府縣 合計 北海道 北海道地方 北海道 1道 本州 東北地方 青森縣、巖手縣、宮城縣、秋田縣、山形縣、福島縣 6縣 本州 關東地方 茨城縣、栃木縣、群馬縣、埼玉縣、千葉縣、東京都、神奈川縣 1都、6縣 本州 中部地方 新潟縣、富山縣、石川縣、福井縣、山梨縣、長野縣、岐阜縣、靜岡縣、愛知縣 9縣 本州 近畿地方 三重縣、滋賀縣、京都府、大阪府、兵庫縣、奈良縣、和歌山縣 2府、5縣 本州 中國地方 鳥取縣、島根縣、岡山縣、廣島縣、山口縣 5縣 四國 四國地方 德島縣、香川縣、愛媛縣、高知縣 4縣 九州 九州地方 福岡縣、佐賀縣、長崎縣、熊本縣、大分縣、宮崎縣、鹿兒島縣 7縣 琉球群島 沖繩地方 沖繩縣 1縣 ===基本資料=== 都道府縣 新字型 假名 首府 地域 區域 人口2023年資料 面積單位為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單位為人/平方公里 郡 市町村 ISO 3166-2 愛知縣 名古屋市 中部 本州 7,480,897 5,153.90 1,451 10 63 JP-23 秋田縣 秋田市 東北 本州 913,556 11,612.11 79 6 25 JP-05 青森縣 青森市 東北 本州 1,184,531 9,606.24 123 8 40 JP-02 千葉縣 千葉市 關東 本州 6,273,530 5,156.15 1217 6 56 JP-12 愛媛縣 松山市 四國 四國 1,291,198 5,676.44 227 7 20 JP-38 福井縣 福井市 中部 本州 744,568 4,188.76 178 7 17 JP-18 福岡縣 福岡市 九州 九州 5,106,912 4,971.01 1,027 15 69 JP-40 福島縣 福島市 東北 本州 1,766,358 13,782.54 128 13 61 JP-07 岐阜縣 岐阜市 中部 本州 1,929,669 10,598.18 182 9 42 JP-21 群馬縣 前橋市 關東 本州 1,900,840 6,363.16 299 9 39 JP-10 廣島縣 廣島市 中國 本州 2,739,446 8,476.95 323 6 23 JP-34 北海道 札幌市 北海道 北海道 5,091,680 83,453.57 61 64 180 JP-01 兵庫縣 神戶市 近畿 本州 5,369,834 8,392.42 640 8 41 JP-28 茨城縣 水戶市 關東 本州 2,826,047 6,095.62 464 7 44 JP-08 石川縣 金澤市 中部 本州 1,109,574 4,185.32 265 6 19 JP-17 巖手縣 盛岡市 東北 本州 1,163,024 15,278.51 76 11 35 JP-03 香川縣 高松市 四國 四國 925,408 1,861.70 497 5 17 JP-37 鹿兒島縣 鹿兒島市 九州 九州 1,547,710 9,132.42 169 11 49 JP-46 神奈川縣 橫濱市 關東 本州 9,229,713 2,415.42 3,821 7 35 JP-14 高知縣 高知市 四國 四國 666,293 7,104.70 94 6 35 JP-39 熊本縣 熊本市 九州 九州 1,707,747 6,908.45 247 10 48 JP-43 京都府 京都市 近畿 本州 2,536,995 4,612.93 550 6 28 JP-26 三重縣 津市 近畿 本州 1,727,503 5,760.72 300 7 29 JP-24 宮城縣 仙台市 東北 本州 2,263,552 6,861.51 330 10 36 JP-04 宮崎縣 宮崎市 九州 九州 1,041,150 6,684.67 156 8 31 JP-45 長野縣 長野市 中部 本州 2,004,785 12,598.48 159 14 81 JP-20 長崎縣 長崎市 九州 九州 1,266,334 4,092.80 309 4 23 JP-42 奈良縣 奈良市 近畿 本州 1,295,681 3,691.09 351 7 39 JP-29 新潟縣 新潟市 中部 本州 2,126,276 12,582.37 169 9 35 JP-15 大分縣 大分市 九州 九州 1,096,235 5,804.24 189 3 18 JP-44 岡山縣 岡山市 中國 本州 1,846,525 7,008.63 263 12 29 JP-33 沖繩縣 那霸市 沖繩 沖繩 1,468,375 2,271.57 646 5 41 JP-47 大阪府 大阪市 近畿 本州 8,774,574 1,893.18 4,635 5 43 JP-27 佐賀縣 佐賀市 九州 九州 794,385 2,439.23 326 7 23 JP-41 埼玉縣 埼玉市 關東 本州 7,331,296 3,767.09 1,946 9 71 JP-11 滋賀縣 大津市 近畿 本州 1,406,103 4,017.36 350 5 26 JP-25 島根縣 松江市 中國 本州 649,235 6,707.32 97 7 21 JP-32 靜岡縣 靜岡市 中部 本州 3,553,518 7,328.61 485 9 42 JP-22 栃木縣 宇都宮市 關東 本州 1,895,031 6,408.28 296 6 33 JP-09 德島縣 德島市 四國 四國 694,841 4,145.26 168 8 24 JP-36 東京都 新宿區 關東 本州 14,099,993 2,102.35 6,707 1 39 JP-13 鳥取縣 鳥取市 中國 本州 537,318 3,507.19 153 4 19 JP-31 富山縣 富山市 中部 本州 1,006,367 4,247.22 237 2 15 JP-16 和歌山縣 和歌山市 近畿 本州 891,620 4,725.58 189 6 30 JP-30 山形縣 山形市 東北 本州 1,026,228 9,323.34 110 8 35 JP-06 山口縣 山口市 中國 本州 1,296,593 6,110.76 212 5 22 JP-35 山梨縣 甲府市 中部 本州 795,544 4,465.37 178 5 28 JP-19 == 歷史 == ===1880以前=== ===1880年代=== 行政區 日語(新字型) 羅馬字 廢除年份 後續 金澤縣 Kanazawa 1869 重新命名為石川縣 仙台縣 Sendai 1871 重新命名為宮城縣 盛岡縣 Morioka 1872 重新命名為巖手縣 名古屋縣 Nagoya 1872 重新命名為愛知縣 額田縣 Nukata 1872 併入愛知縣 七尾縣 Nanao 1872 併入石川縣及新川縣 入間縣 Iruma 1873 併入熊谷及神奈川縣 印旛縣 Inba 1873 併入千葉縣 木更津縣 Kisarazu 1873 併入千葉縣 宇都宮縣 Utsunomiya 1873 併入栃木縣 足羽縣 Asuwa 1873 併入敦賀 柏崎縣 Kashiwazaki 1873 併入新潟 一關縣→水澤縣→磐井縣 Ichinoseki→Mizusawa→Iwai 1875 併入巖手縣及宮城縣 置賜縣 Okitama 1875 併入山形縣 新治縣 Niihari 1875 併入茨城縣及千葉縣 酒田縣→鶴岡縣 Sakata→Tsuruoka 1876 併入山形縣 平縣→磐前縣 Taira→Iwasaki 1876 併入福島縣及宮城縣 若松縣 Wakamatsu 1876 併入福島縣 築摩縣 Chikuma 1876 併入名古屋及岐阜 敦賀縣 Tsuruga 1876 併入石川縣及滋賀縣 新川縣 Niikawa 1876 併入石川縣 堺縣 Sakai 1881 併入大阪 足柄縣 Ashigara 1876 併入神奈川縣及靜岡 熊谷縣 Kumagaya 1876 併入群馬縣及琦玉縣 相川縣 Aikawa 1876 併入新潟 濱松縣 Hamamatsu 1876 併入靜岡 函館縣 Hakodate 1886 併入北海道 札幌縣 Sapporo 1886 併入北海道 根室縣 Nemuro 1886 併入北海道 東京府 Tokyo 1943 改制為東京都 ===二戰後失去=== 以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失去的領土,以所謂的「外地」為主。這並不包括大日本帝國所有實控政權的領土,例如滿洲國。 領土 行政區 行政區 行政區 行政區 盟軍佔領 現況 現況 現況 現況 領土 名稱 日語 (新字型) 羅馬字 首府 盟軍佔領 國家 行政區 首府 內地 沖繩縣 Okinawa-ken 那霸 那霸市 內地 樺太廳 Karafuto-chō 豐原市 rowspan=7 薩哈林州的一部份 南薩哈林斯克 朝鮮 平安北道 Heianhoku-dō 義州 → 新義州 平安北道、慈江道、兩江道 朝鮮 平安南道 Heiannan-dō 平壤府 平安南道、平壤市、南浦市 朝鮮 鹹鏡北道 Kankyōhoku-dō 鏡城 → 羅南 鹹鏡北道、慈江道 朝鮮 鹹鏡南道 Kankyōnan-dō 鹹興 鹹鏡南道、慈江道、江原道 朝鮮 黃海道 Kōkai-do 海州 黃海北道、黃海南道 朝鮮 江原道 Kōgen-dō 春川 江原道 元山市 朝鮮 江原道 Kōgen-dō 春川 rowspan=8 江原道 春川市 朝鮮 忠清北道 Chūseihoku-dō 清州 忠清北道 清州市 朝鮮 忠清南道 Chūseinan-dō 公州 → 大田 忠清南道、世宗特別自治市、大田廣域市 朝鮮 京畿道 Keiki-dō 京城 京畿道、首爾特別市、仁川廣域市 朝鮮 慶尚北道 Keishohoku-dō 大邱 大邱廣域市、慶尚北道 朝鮮 慶尚南道 Keishōnan-dō 釜山府 慶尚南道 釜山廣域市(Busan) 朝鮮 全羅北道 Zenrahoku-dō 全州 全羅北道 全州市(Jeonju) 朝鮮 全羅南道 Zenranan-dō 光州府(Kōshū) 全羅南道 光州(Gwangju) 臺灣 澎湖廳 Hōko-chō 馬公(Makō) rowspan="8" 澎湖縣 馬公市(Magong City) 臺灣 花蓮港廳 Karenkō-chō 花蓮港市(Karenkō) 花蓮縣 花蓮市(Hualien City) 臺灣 新竹州 Shinchiku-chō 新竹市(Shinchiku) 新竹縣、新竹市、桃園市、苗栗縣 臺灣 臺中州 Taichū-chō 臺中市(Taichū) 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 臺灣 臺北州 Taihoku-chō 臺北市(Taihoku) 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 臺灣 臺南州 Tainan-chō 臺南市(Tainan) 臺南市、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 臺灣 臺東廳 Taitō-chō 臺東(Taitō) 臺東縣 臺東市 臺灣 高雄州 Takao-shū 高雄市(Takao) 高雄市、屏東縣 關東 關東州 Kantō-shū 大連 遼寧省大連市的一部分 遼寧省大連市的一部分 遼寧省大連市的一部分 南洋 南洋廳 Nanyō-chō 科羅爾(Korōru) colspan="2" 恩吉魯穆德 南洋 南洋廳 Nanyō-chō 科羅爾(Korōru) colspan="2" 馬久羅 南洋 南洋廳 Nanyō-chō 科羅爾(Korōru) colspan="2" 帕利基爾 南洋 南洋廳 Nanyō-chō 科羅爾(Korōru) colspan="2" 塞班島 == 參見 == * 日本行政區劃 * 現任日本都道府縣知事列表 * 日本道州制議論 * 令制國 == 註釋 == == 外部連結 == * 全國知事會 * 2017日本都道府縣別人口資料 *
歐洲野牛
歐洲野牛(學名:)為美洲野牛屬內的一種,且為歐洲最重的陸上動物。一般的歐洲野牛約長2.9公尺,高1.8至2公尺,重300至1000公斤。比同屬的美洲野牛()較瘦及較輕,且在頸部、頭部和前半部的毛髮都較短。歐洲野牛居主要住在東歐各大森林裡,更是白俄羅斯最大型的野生動物,故此其天敵除人類以外只有狼和熊。歐洲野牛第一次被科學地記載是在1758年由卡爾·林奈所完成。後來有一些記載將其和美洲野牛視為同種。它和原牛()不同。(在英語裡,原牛的英文名稱aurochs亦被用來指歐洲野牛。) == 歷史 == 歷史上,歐洲野牛的棲息地包括了歐洲的大片低地,從法國的中央高原一直延伸到伏爾加河和高加索山脈,可能也一度囊括了烏拉爾山以東的俄羅斯部分地區。不列顛群島、義大利和伊比利亞半島等地區未有過歐洲野牛的蹤跡。 隨著人類數量增長,森林被破壞,歐洲野牛的棲息地漸漸縮小。巴爾幹地區最晚近的關於該物種的記錄出現在西元3世紀,在現代希臘、北馬其頓共和國和保加利亞的交界處附近。它的高盧種群在8世紀滅絕。在阿登高地和孚日山脈,歐洲野牛於15世紀滅絕。今屬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的最後一頭歐洲野牛死於1790年。 在東歐,歐洲野牛被規定為波蘭君主、立陶宛君主及俄國君主的財產。波蘭國王西格蒙德一世在16世紀中葉下令盜獵歐洲野牛為死刑。儘管有這些措施,歐洲野牛的數量在接下來的四個世紀間依然持續地下降著。波蘭的最後一頭野生歐洲野牛於1919年被殺,而世上最後一頭野生歐洲野牛於1927年在西高加索被屠夫所殺。那個年代的歐洲野牛剩下不到50頭,全部都在動物園裡。 在1951年,歐洲野牛開始被重新放歸大自然。牠們多發現在一些禁獵區例如西高加索,俄羅斯、波蘭和白俄羅斯。族群多數發現於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俄羅斯和 吉爾吉斯斯坦。分佈在30個國家的動物園中還有許多歐洲野牛,2000年約為3000頭,全部都是12頭野牛的後代,由於基因的限制,其健康程度不樂觀。 1996年IUCN將歐洲野牛定為瀕危物種。但近來積極的保育計劃,為歐洲野牛進行人工繁殖及野放,歐洲野牛的數量於2000年開始回升,IUCN於2008年將歐洲野牛定為近危物種。部份歐洲野牛群落的數量仍然正在下降,並未擺脫瀕危狀況。持續的保育工作對歐洲野牛的存活尤其重要。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The reintroduction of Bison into Germany. * ARKive - images and movies of the European bison (Bison bonasus) * Bison entry from Walker's Mammals of the World * The Extinction Website - Caucasian European Bison - Bison bonasus caucasicus. * The Extinction Website - Carpathian European Bison - Bison bonasus hungarorum. * European bison / Wisent BB bonasus B
拉丁語
拉丁語(,),是印歐語系義大利語族的古典語言,是古羅馬的官方語言和通用語,當時的書面語古典拉丁語的使用至少可追溯至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時期。拉丁語最初是臺伯河下游拉丁姆(現今的拉齊奧)地區的方言,隨著羅馬共和國和之後羅馬帝國的疆域擴張成為歐洲大部和環地中海地區的通用語。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拉丁語直到仍作為歐洲各國相互間外交、宗教和學術交流的通用語而被廣泛使用到18世紀,而從通俗拉丁語演化出的羅曼語言至今仍是西南歐諸國及其前殖民地地區的第一語言,並深刻影響了包括英語在內的日耳曼語和斯拉夫語等印歐語言的術語詞彙。 雖然現在拉丁語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死語言(因為已無母語使用者,但也有部分人認為僅算是瀕危語言),拉丁文仍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學、解剖學、醫學、法學和神學領域,拉丁字母也是絕大多數歐洲語言的基礎表音文字。如今教會拉丁語在梵蒂岡仍被聖座列為官方語言之一,羅馬天主教傳統上也用拉丁語作為正式會議的語言和禮拜儀式用的語言。現今仍有少數基督教神職人員及學者可以流利地使用拉丁語,許多西方國家的大學、高中也仍然提供拉丁語課程。拉丁語詞根也常常被用於西方語言創造新詞的過程中。 拉丁語及其後代羅曼語族(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等)是義大利語族中僅存的一支。透過對早期義大利遺留文獻的研究,可以證實其他義大利語族分支的存在,之後這些分支在羅馬共和國時期逐步被拉丁語同化。拉丁語的親屬語言包括法利斯克語、奧斯坎語和翁布里亞語《拉丁語和希臘語》(2007年1月第一版)信德麟 p13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但威尼託語可能是一個例外,作為威尼斯居民的語言,在羅馬時代得以和拉丁語並列使用。 拉丁語是一種高度屈折的語言。它有三種不同的性,名詞有七格,動詞有四種詞性變化、六種時態、六種人稱、三種語氣、三種語態、兩種體、兩個數。七格當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詞一起使用。呼格與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語一般只有五個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種格。形容詞與副詞類似,按照格、性、數曲折變化。雖然拉丁語中有指示代詞指代遠近,它卻沒有冠詞。後來拉丁語透過不同的方式簡化詞尾的曲折變化,形成了羅曼語族。 拉丁語與希臘語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語言。在中世紀,拉丁語是當時歐洲不同國家交流的媒介語,也是研究科學、哲學和神學所必須的語言。直到近代,通曉拉丁語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學科教育的前提條件。直到20世紀,拉丁語的研究才逐漸衰落,重點轉移到對當代語言的研究>。 == 異名 == 中文“拉丁”一詞譯自英語“Latin”,始見於1873年《中西聞見錄》。此外拉丁語的中文名稱在明、清文獻中曾有40多種異譯,如“大西字”“紅毛字”“番字”“喇提諾”“臘底諾”“辣第諾”“拉替努”“賴丁”“羅典”等(美)F. M .韋洛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世界圖書出版社,第8頁;其中“臘定諾”“訥體那”“拉體諾”等稱謂是譯自拉丁文“Latino”。 == 在語言史中的定位 == 在英語中,“I”(我主格)、“me”(我賓格)、“is”(是)、“mother”(母親)、“brother”(兄弟)、“ten”(十),這些詞實際上是以某種方式被歐洲人和亞洲人已經說了上千年的詞。 目前為止,並不清楚這些詞到底有多麼古老。雖然它們的拼寫和發音因時空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這些人類思想符號的基本要素卻能夠越過這樣的時空跨度,一直留存到今天。從下面這個簡表就可以看出這一點。(美)F. M .韋洛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世界圖書出版社,第39頁 梵語 希臘語 拉丁語 盎格魯-撒克遜語 古愛爾蘭語 立陶宛語 俄語 德語 英語 現代漢語翻譯 aham ἐγώ(egṓ) ego ie aš я(ya) ich I 我(主格) mā με(me) mē mē mé manè меня(menya) mich me 我(賓格) asti ἐστί(esti) est is is esti есть(yest') ist is 是 mātar- μήτηρ(mētēr) māter mōdor máthir motė мать(mat') Mutter mother 母親 bhrātar- φράτηρ(phrātēr) frāter brōthor bráthir broterėlis брат(brat) Bruder brother 兄弟 daśam δέκα(déka) decem tīen deich dešimitis десять(desyat') zehn ten 十 表中的這些同源詞相互之間是有關聯的。然而在它們當中,除英語是從盎格魯-撒克遜語派生出來的以外,沒有任何一種語言是直接從另一種語言派生出來的。其他語言都可以回溯到一種共同的祖語。 所有這些“親戚語言”或同源語的源始語(現己消亡)一般稱為原始印歐語,因為它的派生語既出現在印度附近(梵語、伊朗語),也出現在歐洲(希臘語、拉丁語、日耳曼語、凱爾特語、斯拉夫語、波羅的語)。據文獻考證,這些語言中最古老的是梵語、伊朗語、希臘語和拉丁語,這些文獻均可追溯到公元前。(美)F. M. 韋洛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世界圖書出版社,第40頁 英語是從與拉丁語同源的盎格魯撒克遜語中派生出來的。盎格魯撒克遜語早先從拉丁語中借用過一些詞彙。 公元7世紀時,又有更多的拉丁詞被吸收進來,這主要是由於坎特伯雷的聖奧古斯丁(不是那個著名的希波的奧古斯丁)著作的影響,他曾受教皇額我略一世差遣,到英格蘭傳教,並使大量的盎格魯人皈依基督教。 在征服者威廉於1066年統治英格蘭之後,諾曼法語成為上流語言,盎格魯撒克遜語被看作被征服者和農奴講的劣等語言。盎格魯撒克遜語不再是上層語言,而是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土話。 然而,又過了大約兩個世紀,隨著諾曼人的後裔最終與當地英國人融合,古英語的地位又重新得到上層的肯定,但此時其已經吸收了數百個諾曼語詞。 到了13、14世紀,隨著這種借用的不斷增多,中古英語慢慢發展出來,其代表人物便是於1400年去世的傑弗裡·喬叟。除了這些含有拉丁詞根的法語詞被吸收進來,還有一些詞是直接從拉丁語借過來的。 到了16、17世紀,文藝復興重新喚起了人們對於古典作品的興趣,從而使這一過程得到加強。從那以後,拉丁語一直是許多新詞特別是科學語彙的來源。 英語中由拉丁語派生詞彙舉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美)F. M. 韋洛克 p43 世界圖書出版社 英語 中文對照 拉丁語同源詞 英語派生詞 現代漢語翻譯 mother 母親 māter maternal 母親的;母性的 two 二 duo dual/duel 雙的;雙倍的;雙重的 tooth 牙齒 dēns (詞幹dent-) dental 牙齒的;牙科的 foot 腳(單數) pēs (詞幹ped-) pedal 踏板 heart 心臟 cor (詞幹cord-) cordial 衷心的;真摯的 bear 負擔、生(小孩) ferō fertile 肥沃的、多產的 既然英語經由盎格魯-撒克遜語而與拉丁語同源而且英語從拉丁語中直接或間接地借用了許多詞彙,所以很容易用英語的詞彙來說明同源和派生現象。 例如,“brother”(兄弟)一詞與拉丁詞 “frāter”(兄弟)同源,而 “fraternal”(兄弟的)顯然是由 “frāter”派生出來的。(美)F. M .韋洛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世界圖書出版社 == 歷史 == 拉丁語原本是義大利亞平寧半島中西部、臺伯河下游拉提姆(),一個稱為拉丁人的部落的方言。 公元前8世紀,羅馬()成為拉提姆地區的中心,於是周圍各部落也自稱羅馬人()。羅馬建國後,經歷了王政時期(公元前7世紀 - 前510年)、共和時期(公元前510年 - 前27年)和帝國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隨著國家版圖的擴大,拉丁語不僅在亞平寧半島取得統治地位,淘汰了其他親屬語言,而且作為官方語言推廣到羅馬帝國的各個行省——西起伊比利亞半島,東抵黑海之濱,北自布列塔尼半島,南達非洲地中海沿岸。 拉丁語的歷史發展可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 史前拉丁語 === 史前拉丁語()(公元前250年以前),最古文獻是公元前6世紀的上的4詞銘文:MANIOS MED FHEFHAKED NUMASIOI相當於古典拉丁語的「Manius me fecit Numerio」,意味「此飾針乃馬尼烏斯為努梅利烏所製」。《拉丁語和希臘語》(2007年1月第一版)信德麟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古體拉丁語 === 古體拉丁語()(公元前250年 - 前90年),羅馬自公元前4世紀開始向外擴張,至公元前1世紀已使整個義大利拉丁化。不過,在此期間拉丁語尚沒有統一的規範。公元前3~2世紀,古拉丁語的代表人物包括詩人恩紐斯以及深受希臘影響的喜劇作家普勞圖斯和泰倫提烏斯。 * 恩紐斯()(前239年 - 大約前169年)。著有史詩《編年史》,被譽為羅馬詩歌之父。 * 普勞圖斯()(大約前254年 - 前184年)。著有《商人》、《凶宅》等21種詩體喜劇,是現存最早的拉丁語文學作品。 * 泰倫提烏斯()(前185年 - 前161年)。著有《婆母》、《兩兄弟》、《安德羅斯女子》等多部詩劇傳世。 === 古典拉丁語 === 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前80年 ~ 公元2世紀,即共和晚期至帝國初期)大致相當於拉丁語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前90年~公元14年,即屋大維逝世時)和白銀時代(14年~117年,即圖拉真逝世時;或者 180年,即奧勒留逝世時)。到黃金時代,拉丁語已經形成有統一規範的標準語,詞彙豐富,句法完善,表現力強。 黃金時代拉丁語的主要代表作者有: * 西塞羅()(前106年 - 前43年),曾任執政官,作家,演說家。著有《論演說家》、《論共和國》、《反腓力辭》(14篇演說)、長詩《我的執政》和《我的時代》,另遺下書信900多封。 * 凱撒()(前102年或100年 - 前44年),曾任執政官、軍事家、演說家,散文作家。著有《高盧戰記》()等,其著作和演說皆有文學價值。 * 尼波斯()(前99年 - 前24年),史學家,傳記文學家。著有《名人傳》、《年代學》、《軼事集》等。 * 盧克萊修(,前96年 - 前55年),著有長詩《物性論》()和許多哲學論文。 * 薩盧斯特(,前86年 - 前35年或34年),政治家,歷史學家。著有《喀提林戰爭》、《朱古達戰爭》、《歷史》(僅存殘篇)。 * 卡圖盧斯(,大約前84年 - 大約前54年),抒情詩人。作品於2-13世紀失傳,手稿在13世紀為人發現,流傳下來的有116首詩。 * 維吉爾(,前70年 - 前19年),詩人。著有民族史詩《埃涅阿斯記》(12卷)和牧歌多首。 * 賀拉斯()(前70年 - 前19年),詩人。著有《諷刺詩集》、《長短句集》、《歌集》(4卷)、《書札》(多卷,其中第3卷通稱《詩藝》)。 * 李維(Titus Livius)(前59年 - 公元17年),歷史學家。著有《羅馬史》(142卷)。 * 奧維德(Publius Ovidius Naso)(前43年 - 公元17年),詩人。著有《愛情詩》(5卷)、《變形記》(15卷)、《歲時記》(12卷)等。 這些代表人物反映的古典拉丁語,成為後世歐洲學校的必修科目和學術界研究的主要物件。 === 古典後拉丁語 === 古典後拉丁語(14年-200年)包括文學史上的白銀時代(14年-117年或118年)是早期羅馬帝國的語言。它基本上仍遵循黃金時代的語法規範,但句法結構有所革新,散文中吸收了某些詩歌成分,修辭手法更加豐富。 白銀時代拉丁語的代表作者有: * 塞內卡(,約前4年 - 公元65年)哲學家,雄辯家,悲劇作家。著有哲學論文《安慰》、《道德論》等,悲劇《特洛伊婦人》、《奧狄浦斯》以及政治諷刺文章。 * 昆提良(,35年 - 95年)修辭學家,教育家。有鉅著《雄辯家的培訓》以及《長篇雄辯術》、《短篇雄辯術》。 * 馬提亞爾(,38年或41年 - 104年)銘辭作家。寫了1500多首銘辭,從多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許多詩句後來成為警句。 * 塔吉突士(,名亦可能為Gaius,約55年 - 117年)歷史學家,曾任執政官。著有《日耳曼尼亞》、《歷史》(12卷)、《編年史》(18卷,今仍存若干殘篇)。 * 尤維納利斯(,55年或60年 - 約127年)詩人。著有《諷刺詩》。 * 老普林尼(,23年 - 79年)科學家,散文作家。曾寫過7部作品,但現存的僅有《博物志》(37卷)。 * 小普林尼(,61年或62年 - 113年)老普林尼的養子,曾任執政官,遺有9卷信札選集,反映羅馬全盛時期的狀況,具有社會價值。 * 阿普列尤斯(,約124年 - 170年以後)哲學家,散文作家。因小說《金驢記》(自稱《變形記》)成名,另著有《佛羅里達》此外,寫過數卷論述柏拉圖的哲學著作(多已遺失)。 === 晚期拉丁語 === 晚期拉丁語(公元3世紀至6世紀,即羅馬帝國後期至西羅馬帝國覆沒之後一百年這段時期),2-6世紀民眾所使用的口語則稱為「通俗拉丁語」()。主要代表人物是一些基督教神職人員。這些人都受過良好教育,由於傳教的需要,比較瞭解人民大眾的口語,從而對通俗拉丁語採取開明的態度。 早期的重要人物有: 特爾圖良(Tertullianus,160年~220年以後)、西普里安(Cyprianus,St.,200年? - 258年)、拉克坦提烏斯(Lactantius,240年 - 326年)、安布羅斯(Ambrosius,St.,339年? - 397年)等 影響最大的人物是: 哲羅姆(Jerome,St.,347年 - 419年或420年)學識淵博,在383年~405年期間,將希伯來文文字《舊約》和希臘文字《新約》譯成接近大眾口語的拉丁語。他宣稱:“為使讀者容易理解,我特地採用普通人所說的口語。”這個譯本後世習稱Vulgate,即通俗拉丁文譯本,對中世紀影響很大。聖奧古斯丁(Augustine,St.,354年 - 430年)著有《懺悔錄》、《論上帝之城》等,語言接近大眾口語()。他聲稱,只要蠻人是基督徒,即使他們把羅馬征服,也無關緊要。 === 衰落 === 羅馬帝國衰落時期的拉丁語發生了變化。6至8世紀的通俗拉丁語變化迅速。變格詞尾大部分消失,介詞和助動詞使用得日益廣泛,虛擬式常與陳述式混用。結果古典拉丁語漸漸與通俗拉丁語脫節,終於變成一種書面語。而中世紀時,通俗拉丁語的地域變體(方言)則在此後數百年中逐漸分化,又衍生出了若干獨立的「羅曼諸語」。其中包括東部羅曼語:羅馬尼亞語,達爾馬提亞語(1898年已滅亡);薩丁語;義大利語;西部羅曼語:法語、羅曼什語、加泰羅尼亞語、奧克語(包括有名的普羅旺斯方言),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加里西亞語,阿拉貢語。十六世紀後西班牙與葡萄牙勢力擴張到整個中美洲和南美洲,因此中南美洲又稱「拉丁美洲」。 拉丁語向羅曼語族諸語言演化的過程中,失去了很多單詞的語法變化詞尾。特別是名詞的變格詞尾,在很多羅曼語中已經完全喪失(一些代詞除外)。但名詞變格在羅馬尼亞語中仍然有所保留。 === 後續影響 === 雖然拉丁語作為口語消亡了,但它作為歐洲社會的書面共同語仍繼續使用了1000年左右。 基督教在歐洲興起後,拉丁語的影響力進一步加深。從中世紀至20世紀初葉,拉丁語不僅是天主教的禮儀語言和公用語,亦是學術著作、學術論文乃至文學作品的寫作語言。許多世界著名學者都曾經用拉丁語著述,如:波蘭的哥白尼、法國的笛卡爾、英國的培根和牛頓、德國的萊布尼茨和高斯、荷蘭的斯賓諾莎、瑞士的尤拉、瑞典的林奈等。 此外,拉丁語作為外交語言使用到18世紀,而醫學、生物學等領域裡一些學術的詞彙或文章,例如生物分類法的命名規則至今仍然得以廣泛使用。 拉丁語在一定程度上也曾直接或間接地對漢語造成影響。由於英語中有50%到80%的單字來自拉丁語(越是學術性的文獻,其拉丁語成分越高),許多拉丁語詞透過英語進入漢語。如漢語「卡」(英語:card)來自拉丁語的charta(最早來自希臘語)。 公共汽車的音譯「巴士」(英語:bus)這個稱呼來自19世紀的法國,當時法國人稱公車為omnibus(即拉丁語:「給一切人的」、「公用的」 ),這個詞至今亦仍存在於羅曼語族語言中,如西班牙文的公共汽車可用ómnibus表示。此外,一些現代漢語中的說法雖然沒有明顯的「外國味」,但實際上也和拉丁語有關係。比如「熱愛」一詞來自英文的ardently love,而該英文詞源自拉丁語的ardenter amare。這種說法在古代漢語中是找不到的。 (美)F. M .韋洛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世界圖書出版社 現在只有梵蒂岡仍在使用拉丁語。拉丁語和希臘語是西歐文化史上影響最大的兩種語言。所以歐洲語言中都有大量拉丁語藉詞和利用拉丁語詞(語)素創造而後廣為通用的所謂國際詞。 拉丁語和其他衍生語言的相似之處 拉丁語 義大利語 法語 西班牙語 羅馬尼亞語 葡萄牙語 中文對照 朋友 眼睛 手 picior 腳 時間 liber 書 măiestru mestre 教師 兒子 人民,人們 數目 paucus puțin(存疑) 少 好的 好(副) 有 做 說 lectură 讀 (介詞)的;表從屬關係 == 字母和發音 == === 字母 === 現在所使用羅馬字母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它們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紀法國圖爾聖馬丁修道院修士們的加洛林手書體,加洛林文藝復興使之得以完善,並藉由11、12世紀的手稿以及15世紀最古老的義大利印本流傳下來。這些修士根據半安色爾字型發展出了小寫字母,而半安色爾字型又源於羅馬帝國時期的安色爾字型和方塊大寫字。現今,人們習慣於將羅馬字母與希臘字母區分開來,但事實上,羅馬人從伊特魯里亞人那裡學會了書寫,而伊特魯里亞人又是從公元前8世紀定居於那不勒斯附近的希臘移民那裡學會了書寫。因此,羅馬字母實際上只是希臘字母的一種形式。但在這方面,希臘字母是從閃米特人的一支即腓尼基人那裡得到的。而再往前追溯,早期閃米特人似乎又受到了埃及象形文字的啟發。 羅馬字母是英文字母的源頭,只是其中缺少字母j(long-I)和W(double-U),而且字母v最初既相當於母音u,也相當於子音w。雖然直到公元2世紀,圓底的u的形式才出現,但是為了方便,現在的版本大多v和u並用。字母k(發音同於c)比較罕用,僅在少數幾個詞中出現於a之前。到了羅馬共和國晚期,字母y和z開始被用於拼寫源於希臘的詞。 拉丁語的字母如下: 古典拉丁語字母表 字母 A B C D E F G H 名稱 ā bē cē dē ē ef gē hā 發音(IPA) /aː/ /beː/ /keː/ /deː/ /eː/ /ef/ /geː/ /haː/                 字母 I K L M N O P Q 名稱 ī kā el em en ō pē qū 發音(IPA) /iː/ /kaː/ /el/ /em/ /en/ /oː/ /peː/ /kʷuː/                 字母 R S T V X Y Z   名稱 er es tē ū ex y Graeca zēta   發音(IPA) /er/ /es/ /teː/ /uː/ /eks/ /yːgreka/ /ˈzeːta/   拉丁語並不使用。在中世紀之前,拉丁語以代替,代替,亦未有小寫字母。 例如當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時,用來形容他的拉丁語“拿撒勒之耶穌——猶太人之王”,現在一般都寫為“”;但其實原文是“”。 === 發音 === :     唇音 齒音 顎音 軟顎音 軟顎音 喉音     唇音 齒音 顎音 普通 唇音 喉音 塞音 濁音 b d ɡ   塞音 清音 p t   k kʷ 塞音 送氣 pʰ tʰ   kʰ 擦音 濁音   z 擦音 清音 f s h 鼻音 鼻音 m n   ŋ     顫音 顫音 r       近音 近音   l j w 發音拉丁語中母音的發音有長和短兩種。長母音的持續時間一般是短母音的兩倍 (就像音樂中的二分音符之於四分音符),許多教科書書中以長音符號標出(比如ā);沒有長音符號的母音就是短母音。長音符號所指示的發音區別往往對於含義極為關鍵(例如,Liber是名詞,意為“書”,而Līber則是形容詞,意為“自由的”)。《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美)F. M . p52-53韋洛克世界圖書出版社 長母音、短母音及雙母音 長母音字母 國際音標 短母音字母 國際音標 雙母音字母 國際音標 Ā /aː/ A /a/ AE 或 Æ /ai/ Ē /eː/ E /e/ AU /au/ Ī /iː/ I /i/ EI /ei/ Ō /oː/ O /o/ EU /eu/ Ū /uː/ U /u/ OE 或 Œ /oe/ Y Y 古典拉丁語:/y/ 或 /yː/教會拉丁語:/i/ 古典拉丁語:/y/ 或 /yː/教會拉丁語:/i/ UI /ui/ 拉丁語子音 子音字母 國際音標 發音方式 B /b/ 濁雙唇爆破音;在s、t前面清化。 C 古典拉丁語:/k/教會拉丁語:/k/ 或 /t͡ʃ/ 古典拉丁語:清軟顎不送氣爆破音,即使在E或I前面也不會軟化為/t͡ʃ/。教會拉丁語:清軟顎不送氣爆破音,但在E或I前面會軟化為清顎齦塞擦音。 CH /kʰ/ 清軟顎送氣爆破音。多用於轉寫希臘語借詞,對應字母「Χ」。 D /d/ 濁齒齦不送氣爆破音。 F /f/ 清唇齒摩擦音。 G 古典拉丁語:/g/教會拉丁語:/g/ 或 /d͡ʒ/ 古典拉丁語:濁軟顎不送氣爆破音,即使在E或I前面也不會軟化為濁顎齦塞擦音。教會拉丁語:濁軟顎不送氣爆破音,但在E或I前面會軟化為濁顎齦塞擦音。 H 古典拉丁語:/h/教會拉丁語:不發音 古典拉丁語:清聲門摩擦音。教會拉丁語:不發音。 I /j/ 硬顎近音。 K /k/ 清軟顎不送氣爆破音。常見於希臘語借詞或早期拉丁語,轉寫希臘語借詞時對應字母「Κ」。 L /l/ 齒齦邊近音。 M /m/ 雙唇閉口鼻音。 N /n/ 齒齦鼻音 P /p/ 清雙唇不送氣爆破音。 PH /pʰ/ 清雙唇送氣爆破音。多用於轉寫希臘語借詞,對應字母「Φ」。 QU /kw/或/kʷ/ 清軟顎爆破音後接濁圓唇軟顎近音,或唇音化的清軟顎塞音。 R /r/ 或 /ɾ/ 齒齦顫音或齒齦閃音。 S /s/ 古典拉丁語:所有情況下發清齒齦擦音。教會拉丁語:一般情況下發清音,但在兩個母音字母之間會濁化。 T /t/ 清齒齦不送氣爆破音。 TH /tʰ/ 清齒齦送氣爆破音。多用於轉寫希臘語借詞,對應字母「Θ」。 V 古典拉丁語:/u/ 或 /w/教會拉丁語:/v/ 古典拉丁語:閉後圓唇母音或濁圓唇軟顎近音。教會拉丁語:濁唇齒摩擦音。 X /ks/ 濁軟顎不送氣爆破音後接清齒齦擦音。有時用於轉寫希臘語借詞,對應字母「Ξ」。 Z /z/ 濁齒齦擦音。多用於轉寫希臘語借詞,對應字母「Ζ」。 == 語法 == 拉丁語是個綜合語,複雜的詞形變化體系構成了拉丁語語法的主要部分。這些變化通常使用在詞尾新增字尾構成(外部屈折)或者變化詞幹的子音或母音(內部屈折)。對於名詞、形容詞和代詞,這種變化叫做“變格”(),對於動詞,叫做“變位”()。初學者一開始就得熟記相當數量的規則,常常招致挫折。德國詩人海涅曾因不能熟記,感歎「要是羅馬人得先學好拉丁語,他們大概沒剩多少時間征服世界」。拉丁語帝國(Le latin ou l'empire d'un signe),瓦克(Françoise Waquet),ISBN 978-986-7001-80-1 === 名詞 === 一般每個名詞都有六個格的區別;更多的可以有七個,少的可能只有兩個。名詞的七個格是: * “主格”([casus] nominativus; )在通常情況下,羅馬人用主格來指示一個限定動詞的主語。 * “賓格”([casus] accusativus; )羅馬人用賓格來表示動詞動作的直接賓語,即受到動詞動作直接影響的人或事物。它也可以用作某些介詞(例如ad,to;in,into;post,after, behind)的賓語。 * “與格”([casus] dativus; )羅馬人用與格來表示間接受到動詞動作影響的人或事物,類似於英語中的“(to)sb.”,即間接賓語,這是與格最常見的用法。在大多數情況下,與格的含義可以透過把to或for與名詞連用來確定。 * “奪格”([casus] ablativus; )奪格有時又稱離格或狀語(adverbial)格,羅馬人在用下述觀念修飾或限制動詞時會使用奪格:手段(或工具)、施事者、伴隨、方式、地點、時間。羅馬人有時把奪格與介詞連用,有時不連用。翻譯這個複雜的格沒有什麼簡單規則可循。不過,如果有拉丁語介詞(ab,by,from;cum,with;dē和ex,from;in,in,on)出現,問題就不大。一般而言,總可以把奪格與by,with,from,in,on,at等英語介詞聯絡起來。 * “屬格”([casus] genetivus, [casus] genitivus; )當用一個名詞來修飾另一個名詞時,羅馬人把修飾名詞寫成屬格形式,類似於英語中的“'s”。屬格通常表示屬有關係,雖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用法,但屬格的意思一般都可以用英語中的介詞of來翻譯。屬格的拉丁語名詞通常位於它所修飾的名詞之後。 * “方位格”([casus] locativus)(用於一些特定的詞來表示方位) * “呼格”([casus] vocativus; )羅馬人用呼格(有時與感嘆詞Ō連用)來直接呼喚(vocāre,to call)某人或某物。例如,(Ō)Caesar,(O)Caesar;Ō fortūna,O fortune。在現代的標點符號中,呼語(或直接稱呼的名詞)用逗號與句中其餘部分隔開。在以-us結尾的第二變格法名詞和形容詞的單數情況下,呼格的拼寫才與主格不同,所以通常不列入詞形變化表。 因為格變化已經表達了拉丁語的名詞動詞之間的語法關係,因此拉丁語的詞序高度自由,並不遵守主-謂-賓之類的順序。例如:「他愛錢」,此句在中文、英文、法文等現今主要語言中,皆僅有一種語序,即主語-謂語-賓語。但在拉丁語與俄語中,因格變化已闡明其關係,故可自由排列,產生六種語序。(一般而言,羅馬人會將欲強調的觀念放置句首。)又,拉丁語之中的語序雖較不重要,但最常用的語序為主賓謂結構(SOV),亦即例句中的第一條。另外,拉丁語的動詞變化可以看得出來主詞是單複數的第一、二或三人稱(共6個組合),所以這句也能進一步簡化:意思是他/她/它愛錢。 拉丁語名詞有五類變格法、形容詞有兩類變格法,每類變格法用不同的變格方式來區別上述六個格。名詞以單數屬格詞尾確定變格法。 === 五類變格法 === 以下列表列示拉丁語的五類變格法: 例詞 中文對照 詞性 變格種類 單數主格 單數呼格 單數屬格 單數與格 單數賓格 單數奪格 複數主、呼格 複數屬格 複數與、奪格 複數賓格 女孩 陰 一 奴隸 陽 二 兒子 陽 二 戰爭 中 二 父親 陽 三 河 中 三 城市 陰 三 海 中 三 手 陰 四 觸角 中 四 白天、一天 陽 五 希望 陰 五 === 動詞 === 動詞有人稱、數、時態、語氣(直述、虛擬、命令)和態(主動、被動)的區別。拉丁語動詞有四類不同的變位法,另外還包括一些不規則動詞。 大部分規則的動詞以它們的不定式詞尾來區分它們的變位法:第一類變位法的不定式結尾是“”,第二類變位法是“”,第三類變位法是“”,第四類變位法是“”。第三類變位法中還可細分出-io動詞,變位介於第三類和第四類之間。 茲舉一例,演示拉丁語動詞的主動語態的變位: (愛,屬於第一類變位法) 現在時 未完成時 (過去進行時) 將來時 完成時 過去完成時 將來完成時 直陳式 虛擬式 命令式 (第三人稱單數) (第三人稱複數) 不定式 分詞 被動語態則只需把上述主動語態的結尾改成被動語態專用的結尾即可。 == 名言 == * Scientia potentia est:“知識即力量。” * Iūs est ars bonī et aequī:“法律為善良與正義之藝術。” * Vēni, vīdī, vīcī.:“我來,我見,我征服。”——尤利烏斯·凱撒 * Fortiter in rē, suāviter in modō:“行動要堅決,態度要溫和。” * Sī vīs pācem, parā bellum:“若汝欲和平,先備戰。”——韋格蒂烏斯 * Nīl dēspērāndum:“永不絕望。” * Nēmō mē impūne lacessit.:“無人可欺我而不受懲罰。” * Tempus fugit.:“光陰似箭。”——維吉爾 * Vōx populī, vox Deī.:“民意即天意。” * Salūs populī suprēma lēx est.:“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直譯為:人民之利益為最高法律)——維吉爾 * Nōn sibi, sed omnibus.:“不為己,而為人。” * Cōgitō, ergō sum.:“我思故我在。”——笛卡爾 * annus mīrābilis:“奇蹟迭出之年”或“令人驚異之年。”——源自英國詩人德萊頓紀念1666年倫敦大火詩篇 * annus horribilis:“可怕之年”或“多災多難之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稱呼1992年所用句 * Ē plūribus ūnum:“合眾為一。”——美國國徽上格言之一 * Quī tacet cōnsentit.:“沉默即預設。” * Carpe diem:“及時行樂。”——出自賀拉斯 * Ūnus prō omnibus, omnes pro uno.:“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對應英語:One for all, all for one)——瑞士國家格言、大仲馬座右銘 * Veritās:“真理。”——哈佛大學校訓 * Mēns et manus:“手腦並用。”——麻省理工學院校訓 * Velut arbor ævo:“如大樹般茁壯”——多倫多大學校訓 * Ut Prosim: “學以致用,為民福祉”——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校訓 * Deī sub nūmine viget:“讓她以上帝之名義繁榮。”——普林斯頓大學校訓 * Lūx et veritās:“光明與真知。”——耶魯大學校訓 * Novus ōrdō sēclōrum:“時代新秩序。”——耶魯管理學院校訓 * Rerum cognoscere causas:“瞭解萬物發生之源。”——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訓 * Tempus omnia revēlat:“時間會揭露一切。” * Hinc lūcem et pōcula sacra:“此乃啟蒙之所,智慧之源。”——劍橋大學校訓 * Dominus illūminātiō mea:“主照亮我。”——牛津大學校訓 * Postera crēscam laude:“吾等將成長於後人之敬重。”——墨爾本大學校訓 * Sapiēntia Et Virtūs:“智慧和品德(字面直譯)”(官方中文校訓為“明德格物”,語出《禮記·大學》。)——香港大學校訓 * Via Veritās Vīta:“道路、真理、生命。”——《新約聖經》,格拉斯哥大學校訓 == 備註 == == 學習資料 == === 教科書 === * 肖原編著,《拉丁語基礎》,商務印書館1983 * 張卜天譯,《韋洛克拉丁語教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09(新版2017) === 詞典 === * Thesaurus Linguae Latinae * Oxford Latin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²2011. * 謝大任等編纂,《拉丁語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8 * 吳金瑞編譯,《拉丁漢文辭典》,光啟出版社1965(再版1980) * 張維篤、甘增佑、苗德秀(Theodorus Mittler)、彭加德(Ernestus Röhm)編纂,《中華拉丁大辭典》,保祿印書館1956(再版1983) === 語法 === 一般語法: * 顧枝鷹、楊志城等譯《拉丁語語法新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 H. Rubenbauer, J. B. Hofmann, R. Heine, Lateinische Grammatik * Dirk Panhuis, Lateinische Grammatik, De Gruyter, ³2015 參考語法: * Kühner-Stegmann, Ausführliche Grammatik der lateinischen Sprache === 歷史語言學 === * Gerhard Meiser, Historische Laut- und Formenlehre der lateinischen Sprache, ²2006. * Michael Weiss, Outline of the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grammar of Latin, Beech Stave Press, ²2020.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拉丁語發音 * 拉丁語語法 * 新拉丁語 * 通俗拉丁語 * 拉丁語短語列表 * 拉丁文縮寫列表 * 拉丁民族 - 羅馬帝國 * 教會拉丁語 == 外部連結 == * 《民族語》關於拉丁語的報告 Category:拉丁-法利希語支 Category:古代語言 Category:古羅馬 Category:屈折語 Category:主賓謂語序語言 Category:安道爾語言 Category:法國語言 Category:義大利語言 Category:葡萄牙語言 Category:西班牙語言 Category:羅馬尼亞語言 Category:梵蒂岡語言
天蠍座
天蠍座(,天文符號:♏),星座日期10/24~11/22,是一個位於南天球的黃道帶星座之一,面積496.78平方度,佔全天面積的1.204%,在全天88個星座中,面積排行第三十三。每年6月3日子夜天蠍座中心經過上中天。天蠍座中亮於5.5等的恆星有62顆,最亮星為心宿二(天蠍座α),視星等為0.96,是全天第十五亮星,屬於夏季星座。 == 特點 == 天蠍座位於天秤座與人馬座之間,為黃道十二宮第八星座,最佳觀測時間為七月中旬至九月上旬。天蠍座是一個接近銀河中心的星座,擁有不少亮星,其中心宿二(天蠍座α)是全天第十五亮星。 天蠍座亮星的形狀很像一隻巨大的蠍子,其中π、ρ、δ、β諸星代表蠍子的頭部,σ、α、τ代表蠍子的胸部,ε、ζ、η、μ、θ、ι、κ等代表蠍子的尾巴。 == 歷史 == 天蠍座的α星「心宿二」在古波斯認為它是守護天球四柱之一,另外三柱分別是南魚座的α星「北落師門」、獅子座的α星「軒轅十四」及金牛座的α星「畢宿五」。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天蠍座身體部位的三顆星稱為商星,獵戶座腰帶處的三顆星稱為參星。天蠍和獵戶分別是夏天和冬天最顯著的星座,剛好一升一落,永不相見,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天空上,因此杜甫有詩曰:“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贈衛八處士》)。它又有「釣魚星」之稱。(代表姜太公釣魚的魚鉤,因天蠍座形狀呈「S」形,可將之想像成為「丁」字型的圖案,天蠍尾巴的鉤狀,位在銀河之上,因此也被傳為姜太公釣魚「離水三尺,願者上鉤」的魚鉤。) == 神話 == 天蠍座神話之一——太陽神阿波羅的兒子--法厄同,天生美麗而性感,他自己也因此感到自負,態度總是傲慢而無禮,太過好強的個性常使他無意間得罪了不少人。有一天,有個人告訴法厄同說:“你並非太陽神的兒子!”說完大笑揚長而去,好強的法厄同怎能吞得下這口氣,於是便問自己的母親:“我到底是不是阿波羅的兒子呢?”但是不管母親如何再三保證他的確就是阿波羅所生,法厄同仍然不相信他的母親,於是說:“取笑你的人是宙斯的兒子,地位很高,如果仍然不相信,那麼去問太陽神阿波羅自己吧!”阿波羅聽了自己兒子的疑問,笑著說:“別聽他們胡說,你當然是我的兒子!”法厄同仍執意不信,其實他當然知道太陽神從不說謊,可是他卻另有目的—要求駕駛父親的太陽車,以證明自己就是阿波羅的兒子。“這怎麼行?”阿波羅大驚,太陽是萬物生息的主宰,一不小心就會釀巨禍,但拗不過法厄同,阿波羅正說明著如何在一定軌道駕駛太陽車時,法厄同心高氣傲,聽都沒聽立刻跳上了車,疾馳而去。結果當然很慘,地上的人們、動物、植物不是熱死就是凍死,也亂了時間,弄得天錯地暗,怨聲載道。眾神們為了遏止法厄同,由天后赫拉放出一隻毒蠍,毒蠍向法厄同攻擊,法厄同根本來不及反應,毒蠍就咬住了法厄同的腳踝,而宙斯則用可怕的雷霆閃電擊中了法厄同,只見法厄同慘叫一聲墜落到地面,法厄同最終死了,人間又恢復了寧靜,為了紀念那隻也被閃電擊斃的毒蠍,這個星座就被命名為“天蠍座”。 天蠍座神話之二——據說它是赫拉克勒斯在山澗中殺死的一隻大毒蠍子。還有一個故事說是獵人俄裡翁過於傲慢,誇口說天下沒有一個動物是他的對手,天后赫拉就派毒蠍子咬傷了他的腳,使他中毒而死。所以它們到了天上以後也互相為敵,遠居天空的兩邊,每當天蠍座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時,獵戶俄裡翁便從西方匆匆離去。 == 恆星 == 重要主星: * 心宿一(Alniyat,σ) * 心宿二(Antares,α) * 心宿三(Alniyat,τ) * 房宿一(π) * 房宿二(ρ) * 房宿三(Dschubba,δ) * 房宿四(Acrab, Graffias,β1) * 尾宿一(μ) * 尾宿二(ε) * 尾宿三(Grafias,ζ) * 尾宿四(η) * 尾宿五(Sargas,θ) * 尾宿六(ι) * 尾宿七(Girtab, κ) * 尾宿八(Shaula,λ) * 尾宿九(Lesath,υ) * 鍵閉(Jabah,ν) == 深空天體 == 因為這星座位於接近銀河中心的位置,它所包含的深空天體非常豐富,如疏散星團M6(蝴蝶星團)、M7(托勒密星團)、球狀星團M4、M80,以及著名的疏散星團NGC 6231。 == 中國星官 == 天蠍座天區在古中國的星座系統中包括房宿的房、西鹹、鉤鈐、鍵閉、罰,心宿的心,尾宿的尾、神宮、傅說、魚等星官,它們都是東方青龍的一部份。 *房Room(房4): *西鹹Western Door(房4): *鉤鈐Lock(房4): *鍵閉Door Bolt(房1): *罰Punishment(房3): *心Heart(心3): *尾Tail(尾9): *神宮Changing Room(尾1): *傅說Fuyue(尾1): *魚Fish(尾1): == 相關條目 == * 天蠍宮 * 深空天體 * 蠍子 * 黃道十二宮 * 星座 * 占星學 == 外部連結 == * The Deep Photographic Guide to the Constellations: Scorpius * Star Tales – Scorpius Tian1 * Category:托勒密星座 Category:黃道星座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簡稱中國國家主席、國家主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禮儀性和象徵性的虛位國家元首,地位從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共同行使職權,是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排名第二的正國級職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主席的主要職能是根據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的決定簽發主席令和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國事和外交活動。國家主席也是國家機構之一,國家主席機構處於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從屬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國家主席是不掌握實權的虛位元首,職能是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國事活動。國家主席不領導任何國家機關,不承擔行政、立法、軍事權力與責任,僅負責簽署全國人大及常委會透過的法令。自江澤民以來,因其同時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而成為實際的最高領導人。 國家主席職務自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後開始設立。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被罷免後開始缺位,1975年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透過的第二部《憲法》廢除了此一職務。1982年透過的第四部《憲法》恢復了主席和副主席設定。 == 職權 ==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章第二節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行使下列職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第八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行使下列職權: 除《憲法》第八十一條規定國家主席可以進行國事活動、接受外國使節外,國家主席的其他職權均需根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定執行。 == 機構設定 ==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十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協助主席工作,國家副主席受主席的委託,可以代行主席的部分職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設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辦公室,作為國家主席日常辦事機構。 == 歷任主席 == 任次 肖像 姓名 所屬政黨 上任日期 卸任日期 在職時間 國家副主席 是否曾為國家副主席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年-1954年)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年-1954年)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年-1954年)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年-1954年)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年-1954年)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年-1954年)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年-1954年)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年-1954年)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年-1954年) 1 毛澤東 1949年10月1日 1954年9月27日 朱德、劉少奇、宋慶齡、張瀾、李濟深、高崗 否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4年-196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4年-196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4年-196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4年-196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4年-196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4年-196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4年-196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4年-196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4年-1968年) 1 毛澤東 1954年9月27日 1959年4月27日 朱德 否 2 劉少奇 1959年4月27日 1968年10月31日(未依憲罷免) 宋慶齡、董必武 是 主席缺位及代理主席時期(1968年-1975年) 主席缺位及代理主席時期(1968年-1975年) 主席缺位及代理主席時期(1968年-1975年) 主席缺位及代理主席時期(1968年-1975年) 主席缺位及代理主席時期(1968年-1975年) 主席缺位及代理主席時期(1968年-1975年) 主席缺位及代理主席時期(1968年-1975年) 主席缺位及代理主席時期(1968年-1975年) 主席缺位及代理主席時期(1968年-1975年) 宋慶齡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1968年10月31日 1972年2月24日 副主席代行主席的職權 副主席代行主席的職權 107x107畫素 董必武 1968年10月31日 1975年1月17日 副主席代行主席的職權,1972年起以“代理主席”名義行主席職權 副主席代行主席的職權,1972年起以“代理主席”名義行主席職權 1975年至1982年的憲法不設國家主席,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行使部分職權。 1975年至1982年的憲法不設國家主席,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行使部分職權。 1975年至1982年的憲法不設國家主席,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行使部分職權。 1975年至1982年的憲法不設國家主席,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行使部分職權。 1975年至1982年的憲法不設國家主席,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行使部分職權。 1975年至1982年的憲法不設國家主席,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行使部分職權。 1975年至1982年的憲法不設國家主席,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行使部分職權。 1975年至1982年的憲法不設國家主席,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行使部分職權。 1975年至1982年的憲法不設國家主席,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行使部分職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83年-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83年-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83年-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83年-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83年-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83年-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83年-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83年-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83年-至今) 3 李先念 1983年6月18日 1988年4月8日 烏蘭夫 否 4 楊尚昆 1988年4月8日 1993年3月27日 王震 否 5 江澤民 1993年3月27日 2003年3月15日 榮毅仁↓胡錦濤 否 6 胡錦濤 2003年3月15日 2013年3月14日 曾慶紅↓習近平 是 7 習近平 2013年3月14日 至今 李源潮↓王岐山↓韓正 是 == 沿革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設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4年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此時只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一職;1954年國家主席的設立至1975年第二部《憲法》對國家主席的廢除;自1975年國家主席在《憲法》上的缺位至1982年第四部《憲法》對國家主席的恢復;以及1982年至今國家主席制度的穩步發展時期,其中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由資歷深厚的中共元老擔任,至90年代初國家主席開始由具有實權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任,在職位本身未變的情況下其實際地位職權發生了變化。 === 建國初期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1954年行憲之間,在國家機構體系中,沒有設定專門的國家主席,行使國家主席職權的國家機關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設主席1名(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6名,委員56名,秘書長1名。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會議和領導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工作,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機關,名義上不是國家元首,而只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不過在實際上主席行使了一部份屬於國家元首的職權。因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至1954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實際上被視為國家主席的前身。 === 1954年憲法 === 1954年3月23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解釋為什麼要設國家主席時說:“為了保證國家安全起見,設了個主席。我們中國是一個大國,疊床架屋地設個主席,目的是為著使國家更加安全。有議長,有總理,又有個主席,就更安全些,不至於三個地方同時都出毛病。”憲法起草委員會的成員對於國家主席的職權問題進行過多次討論,他們曾設想將主席的權力定得低一些,超脫一點,讓主席只相當於“半個伏羅希洛夫(時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主席可以提出建議,建議不起決定作用,人家願理就理,不理拉倒,毫無辦法。”但是,這並不是意味著主席什麼事情也不幹。因為主席還可以“擔任國防委員會主席”,“在必要的時候召開最高國務會議”。 1954年9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之下設立常務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取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國家主席是政治體制中一個獨立的國家機關,既是國家的代表,又是國家的象徵。同時第一部《憲法》還對國家主席的產生、任期、地位和職權等一系列問題予以明確的規定。 1954年至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席制度基本上正常運轉。1954年9月至1959年4月,毛澤東和朱德分別擔任國家主席和副主席。毛澤東在任期屆滿後不再連任國家主席,但繼續擔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的職務。1959年和1965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劉少奇兩次當選為國家主席。在1954年至1965年期間,國家主席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決定,公佈了大批的法律法令,多次召開了最高國務會議,接見外國使節,並進行了其他許多有關的職務活動。 文化大革命期間,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在1968年10月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上被“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由於沒有召開全國人大會議,該罷免案屬於違憲。1980年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透過了為劉少奇平反的決議,恢復其名譽。1968年至1975年間,國家主席長期處於空缺狀態,先後由國家副主席(宋慶齡和董必武二人)和代主席(董必武一人)代理職務。 === 缺位和廢除 === 劉少奇死後,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有意廢除國家主席一職,但其法定接班人林彪及多數中央領導人均不同意,甚至為國家主席的存廢,而引起嚴重爭執及後來的九一三事件。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透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二部《憲法》。《七五憲法》正式取消了國家主席的建制,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國家元首職責。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透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三部《憲法》。《七八憲法》仍然堅持不設定國家主席。不過,1978年《憲法》把1954年《憲法》所規定的由國家主席行使的一些職權,改為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央委員會主席行使,包括:提名國務院總理及統率全國武裝力量。另外,接受外國使節;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公佈法律和法令,派遣和召回駐外全權代表,批准同外國締結的條約,授予國家的榮譽稱號的重要職權,改為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而委員長在當時被視為國家元首。 === 1982年憲法 ===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透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四部《憲法》,即《八二憲法》,在國家機構一章中恢復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規定,重新設定國家主席、副主席職務,但取消了《五四憲法》中賦予國家主席的兩項職權,包括召開最高國務會議和擔任國防委員會主席,失去了憲法賦予的行政參與權、立法提案權和名義上的軍事統帥權,也不再設立作為國家主席辦事機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辦公廳,國家主席成為虛位元首。在八二憲法審議過程中,鄧小平指出:“還是要設國家主席,有國家主席代表國家比較好,但是對國家主席的職權可以規定得虛一點,不要管具體工作,不要干涉具體政務。” 根據《八二憲法》的規定,國家主席沒有實際權力,但歷任國家主席均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以上級別的高階黨員擔任,其實權來自同時擔任的其他職務。自江澤民開始,國家主席與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三職由同一人擔任而握有實權,胡錦濤、習近平也承此慣例。雖然憲法上國家主席沒有權力,但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元首,對外的最高代表,縱觀歷任人選,即使不是由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兼任,也是由黨內舉足輕重的人物擔任。 1983年6月,中共元老李先念和烏蘭夫分別當選國家主席和副主席。1988年,中共元老楊尚昆和王震接任國家主席和副主席的職務。1982年《憲法》雖於1988年4月、1993年3月、1999年3月、2004年3月和2018年3月經過了五次修正,但每次都繼續維持國家主席、副主席的設定,從而使國家主席制度得到確立。 隨著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對外交流不斷增加,領導人外訪和接待外賓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在楊尚昆的任期屆滿後,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接任國家主席一職,從此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兼任國家主席以獲得國家元首的身份開始制度化,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胡錦濤卸任國家主席後也承繼這“三位一體”的慣例。國家主席職務讓最高領導人有了代表國家的身份,在國際上進行元首外交、國事訪問和出席國際會議等國事活動。江澤民文選第三卷 江澤民說:“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軍委主席三位一體這樣的領導體制和領導形式,對我們這樣一個大黨、大國來說,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最妥當的辦法。”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透過的憲法修正案刪除了國家主席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的任期限制,不過沒有增加任何權力,其“虛位元首”的性質不變。 2023年3月10日,習近平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再次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第一位任期超過十年、開展第三個任期的國家主席。 == 規章制度 == === 選舉和任免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選舉和罷免國家主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主席團提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憲法》第六十二條選舉產生,任期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相同。《憲法》第七十九條同時規定:國家主席必須是年滿45歲並有選舉權及被選舉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實務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主席團的提名一般均根據中共中央的建議並依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經過各省自治區代表團的協商從而正式確定候選人名單。國家主席候選人名單人數可以為一人或多人,但實務中基本只有一人(等額選舉)。 根據《憲法》第七十九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全國人大代表在選舉國家主席時可以對候選人投出同意、否決、棄權或另選他人,共計四個選項。全國人大代表國家主席候選人需要獲得至少全部全國人大代表總數的半數選票可當選。以2018年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為例,代表為2,970人,則國家主席或副主席候選人至少需要1,486票便可當選。若一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希望提名主席團名單以外的其他人擔任國家主席或副主席,必須先否決主席團名單中所提名人選並在“另選他人”一欄中填寫該人的姓名。如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中,除主席團提名之國家副主席候選人李源潮以外,另有2名代表另選劉雲山、1名代表另選李鴻忠、1名代表另選汪洋、1名代表另選袁純清、1名代表另選潘逸陽。 《憲法》第八十二至八十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協助主席工作。國家副主席受主席的委託,可以代行主席的部分職權。如果國家主席出缺,由副主席繼任;國家副主席缺位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補選。在國家主席、副主席都缺位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補選;在補選以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暫時代理主席職位。 2018年2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中共中央關於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建議取消憲法中“國家主席與副主席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的規定。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決定取消對國家主席、副主席連任次數的限制。 === 政治排名 === 由於身兼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所以毛澤東擔任國家主席時在黨內的排名同樣處於首位。1959年劉少奇接任國家主席時,他是排名第一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黨內地位僅次於黨主席毛澤東名列第二。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劉少奇失去了黨中央副主席的頭銜,雖然保留了政治局常委職務,但排名降至第八位,隨後被開除出黨。李先念作為相隔15年後的另一位國家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五,在國務院總理之後。到了楊尚昆擔任國家主席時,他沒有進政治局常委會,但與其他領導人同時列席時排名第三,僅次於總書記趙紫陽和軍委主席鄧小平。從1993年江澤民以中共中央總書記身份兼任國家主席開始,國家主席在時隔34年後再次排名黨內首位。不過根據中國官方的政治排名,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地位還是在國家主席之上,領導人的頭銜依官方次序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 就職誓詞 === 自2018年開始,國家主席選出後,須在人民大會堂宣誓就職,而其宣誓詞內容如下: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應進行憲法宣誓方得就任。宣誓詞內容如下: == 在世前任主席 == 截至,在世的前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有1位: 姓名 任期 出生日期和年齡 胡錦濤 2003年3月15日-2013年3月14日 最近去世的一位前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是江澤民,他於2022年11月30日在上海去世,-{zh-tw:享耆壽;zh-hans:享年;zh-hk:享年}-96歲。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黨和國家領導人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元首列表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 最高國務會議、國防委員會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存廢之爭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配偶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辦公廳、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辦公室 * 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代主席、副主席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國家機構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元首 Category:國家級正職 Category:虛位元首 Category:國家主席
2003年4月
== 4月1日 == *美伊戰爭 **美軍繼續對伊拉克巴格達南部進行空襲。伊拉克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總部大樓在空襲中被美軍導彈擊中,大樓一到四層的牆體嚴重受損。據稱,該大樓也是薩達姆長子烏代所領導的伊拉克政府青少部辦公室所在地。美國五角大樓於當地時間31日晚宣佈,過去3天裡向伊拉克境內共投擲了3000多枚炸彈。 **伊拉克電視臺否認薩達姆的家人已經逃亡國外。 *其他 **香港著名藝人張國榮在香港文華東方酒店跳樓自殺身亡。 == 4月6日 == *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香港四大天王同臺表演,紀念不久前自殺身亡的張國榮。 == 4月7日 == *美伊戰爭 **俄羅斯駐伊拉克大使的外交車隊在撤離伊拉克途中,遭到不明武裝人員襲擊,有人員受傷。俄羅斯總統普京分別召集駐俄羅斯的美國和伊拉克大使,要求交戰雙方保證俄國外交人員的安全。 **美國空軍再次誤傷友軍地面部隊。有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和伊拉克庫爾德叛軍人員受傷。英國BBC記者也受輕傷。 **美軍宣稱已經完成包圍巴格達的行動,並佔領了巴格達的薩達姆機場。但伊拉克方面否認,宣稱已經重奪機場的控制權。 ==4月9日== *美軍部隊佔領巴格達,薩達姆政權被推翻。 ==4月20日== *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莫哈末取代南非總統塔博·姆貝基成為不結盟運動秘書長。 ==4月21日== *退役美軍將領傑伊·迦納(Jay Garner)出任伊拉克臨時管理委員會負責人。 ==4月25日== *百人會2003年年會開設「中國的機會與市場的發展」討論會,《中國即將崩潰》作者章家敦應邀擔任主講人,原本是對頭的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馬克·史瓦茲(Mark Schwartz)、摩根史坦利亞洲榮譽董事長傑克·華沃茲(Jack S. Wadsworth)、《風險資本主義者》作者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聯合圍剿章家敦,馬克·史瓦茲以其華爾街老江湖的經驗當面駁斥章家敦「你的中國崩潰論,只在你的書中存在,不存在現實的中國」。 ==4月28日== *蘋果電腦的iTunes音樂商店開放,在首周賣出1,000,000首歌曲。 *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在全球迅速蔓延,尤其在中國、東南亞和加拿大的多倫多最為嚴重。 == 參考文獻 ==
臺灣問題
臺灣問題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國共內戰後,關於臺灣政權及主權歸屬的問題及爭議。背景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雙方關於主權、領土以及政權合法性的爭議、對彼此的主權聲索、彼此宣稱擁有對方統治範圍全境之主權,其中臺澎金馬未來政治前途的爭議最為尖銳。通常被稱為「兩岸問題」、「統獨議題」,也有「臺灣議題」、「臺灣(政治)地位問題」、「中華民國問題」等多種稱呼。在中華民國則有「中國問題」的提法1977年5月3日蔣經國〈中國並無所謂臺灣問題〉談話:「中國並無所謂臺灣問題。目前外電報導有關臺灣問題的討論,是因為對中國問題不夠瞭解。我國政府絕不與中共妥協的立場早經不斷申言。我們的目標是結合大陸反共人民,推翻中共偽政權,重建三民主義新中國。在整個中國問題中突出臺灣問題,甚而無視中國問題而將所謂臺灣問題提出討論,是五十年代末期到現在,近二十年間中共國際統戰宣傳結合部分西方親共學人、新聞從業者和短見的政客所通力製造的『傑作』。……『臺灣問題』將『中國問題』界定在狹隘範圍內,具有極明顯而惡毒的政治意義,即客觀上認定中共對於中國大陸的統治,已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所餘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將與中國大陸採取不同社會態〔制〕度、生活方式及具有不同政治理念的臺灣合併於中國大陸。……中華民國自先總統蔣公始,迄至嚴總統與蔣院長,均曾多次向世界宣告:中國並無所謂臺灣問題。世界的問題在亞洲,亞洲的問題在中國大陸,中國大陸的問題在於中共違背全中國人心及為禍全世界的罪惡統治。」,收錄於《蔣主席言論選集——國家建設的方向》,蔣經國先生全集《第14冊》。。 對於臺灣問題在未來的變化,常見的推測有三種:維持兩岸分治現狀、兩岸統一,以及臺灣獨立。目前,臺灣問題是海峽兩岸關係中重要的一部分。因為臺海兩岸的政治、軍事,以及時代變化等因素,造成兩岸政府、政黨和民眾對臺灣問題最終結果的認知與追求各不相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金門戰役失敗,無法武力解放臺灣之後,自1980年代開始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的和戰兩手策略為基本方針,以求統一臺灣;執政中華民國政府的國民黨在1990年代前持謀求中華民國統一大陸的立場。國民黨的李登輝執政前期曾提出國家統一綱領,謀求經由和平方式,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逐步統一國家統一綱領原文 中華民國國家統一委員會,中華民國行政院,執政後期提出特殊兩國論。民主進步黨的陳水扁執政時,傾向一邊一國。國民黨的馬英九則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立場,主張一中各表及接受九二共識,並呼籲中華人民共和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馬英九要求北京正視中華民國存在 林楠森. BBC中文網駐臺灣特約記者.。對於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臺灣朝野均不接受;蔡英文政府上臺後則拒絕了九二共識。 == 歷史 == 1936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毛澤東在接受埃德加·斯諾訪問時,表達關於中國共產黨若打敗日本後收復領土的立場,在這訪問中毛強調東北是要收復的,但同時明白指出支援朝鮮及臺灣脫離日本管制尋求獨立,以及內蒙古成立自治區。1941年12月9日,中華民國正式對日本宣戰,單方面宣佈中國與日本之間一切條約、專約、協定、及契約均屬無效。在美軍投入太平洋戰場之後,身為日本重要南進基地的臺灣也多次遭受美軍的轟炸。 1943年12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於埃及首都開羅發表《開羅宣言》,其中表示「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及使日本在中國所竊取之領土,如滿洲、臺灣及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Cairo Declaration National Diet Library of JapanCairo Communiqué National Diet Library of Japan。 1945年7月26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未被邀請與會)Potsdam Declaration National Diet Library of Japan 、美國總統哈瑞·S·杜魯門、英國首相邱吉爾於德國波茨坦發表《波茨坦公告》,第八點表示「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為日本投降必要條件之一。《波茨坦公告》第八條表示“《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確認了《開羅宣言》,而抱持臺灣主權未定論者認為《波茨坦公告》及《開羅宣言》的效力遠不如經48國所簽訂的《舊金山和約》,領土歸屬問題仍須經過和平條約的規定才能確立李明峻:行使住民自決權才能捍衛臺灣領土 ,《新臺灣新聞週刊》,第390期,2003-09-12。 8月15日,昭和天皇於東京發表《終戰詔書》,清楚表示「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支、蘇四國,願受諾其共同宣言。」 9月2日,日本與美國、中華民國、英國、蘇聯、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十國於東京灣簽署正式《降伏文書》,降伏文書第一點指出「餘等遵奉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及日本帝國大本營之命令並為其代表,茲接受美、中、英三國政府首領於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所發表,其後又經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所加入之公告所列舉之條款。中美英蘇四國在此檔案中將被稱為盟邦」。 同日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釋出《一般命令第一號》,當中第一道命令的甲項指示「在中國(滿洲除外)、臺灣及北緯十六度以北之法屬印度支那境內之日軍高階司令官及所有陸海空軍及附屬部隊應向蔣介石將軍投降」,9月9日,由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的何應欽上將在南京市與駐華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上將一同簽署了《向中國戰區投降降書》,第一點指示「日本帝國政府及日本帝國大本營已向聯合國最高統帥無條件投降。」第二點乙項指示「(東三省除外)臺灣與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地區內之日本全部陸海空軍與輔助部隊應向蔣委員長投降。第七點指示「當即服從蔣委員長之節制並接受蔣委員長及其代表何應欽上將所頒發之命令。」;10月5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長兼警備總司令部前進指揮所主任葛敬恩中將,率領幕僚80餘人飛抵臺北;10月17日,第七十軍及長官公署官員分乘美軍艦艇40餘艘抵達基隆;10月25日,臺灣地區的受降典禮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由陳儀將軍代表蔣介石將軍接受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的投降。受降典禮結束後,陳儀對外發表一篇「廣播詞」,稱「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經正式重入中華民國版圖」。 1946年,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就二戰後統一、民主之中國談判破裂,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6年10月,蔣介石偕夫人赴臺灣巡視,蔣察看後十分高興,私下曾說:“臺灣尚未被共黨分子所滲透,可視為一片淨土,今後應積極加以建設,使之成為一模範省,則俄、共雖狡詐百出,必欲亡我國家而甘心者,其將無如我何乎!”、“有了臺灣,就有了一切。”;此外,臺灣條件獨特,氣候宜人,物產礦藏豐富,經過日本長期統治後,臺灣經濟自成系統,與中國大陸有相隔100多公里之臺灣海峽,解放軍沒有現代化海空軍極難橫渡。自從國民政府接管臺灣以後,為因應國共內戰將大量臺灣物資輸往中國大陸,長官公署治臺政策錯誤、官員貪汙腐敗現象層出不窮,在民不聊生之下,於1947年2月底發生二二八事件,臺灣各地發生軍民衝突,抗爭與衝突數日間自臺北市蔓延全臺灣,國民政府由中國大陸增援軍隊抵達臺灣鎮壓屠殺與實施清鄉,眾多臺灣民眾與菁英犧牲,此事件造成臺灣本土人民與自中國大陸遷臺軍民之間長期的裂痕。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同年12月7日,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正式遷往臺北市。兩岸自此進入對立與分治狀態,中華民國政府繼續有效統治浙東諸小島、臺灣島、澎湖群島、金門、馬祖、東沙群島,以及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有效統治中國大陸。直到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前,中華民國政府是國際承認的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宣稱要收復大陸高階中學地理教科書 第三冊,國立編譯館,1985年初版,109頁「本國地理總論」,第一章「疆域」,第一節「地理位置與國土面積」中的中華民國地圖,含有中國大陸、外蒙古等地區。。 由於美國總統杜魯門對於中國國民黨嚴重的貪汙腐化深感不滿,並計畫聽任中國共產黨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臺灣,但之後由於國際局勢發生重大變化,而且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杜魯門一改「袖手旁觀的政策」轉為「介入中立的政策」。在6月27日的總統宣告中,杜魯門指出,共產主義已經不僅是採用顛覆手法,而是也使用武力及戰爭手段來擴散,違背了聯合國安理會發出的維持國際和平的命令,在此種情況下,共產黨若佔領臺灣將威脅到在亞太地區行事的美軍,因此他派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防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臺灣,但也阻止中華民國反攻大陸;杜魯門同時提出「臺灣地位未定論」,說「臺灣未來地位的確定,須待太平洋地區安全得到恢復、或對日簽署和平協定、或由聯合國考量。」7月19日,杜魯門亦在對國會的朝鮮情勢報告中重申此立場,以及保持臺灣和平的必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指責這些行為及言論粗暴干涉中國內政。9月8日,杜魯門指示時任美國國務卿外交政策顧問的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在起草1951年《對日和平條約》時,實現將臺灣「中立化」的決策。約翰·福斯特·杜勒斯於是凍結臺灣地位問題,使日本僅僅放棄對臺灣的主權,卻不指定接收國,這樣可隨後由軍事佔領日本的美國、英國、蘇聯及中華民國四國代表所有簽約國來決定臺灣的主權歸屬;如果四方不能在一年內達成協定,將把臺灣問題送交聯合國裁決,而當時中華民國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且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 1951年9月8日,日本與48個國家簽訂舊金山和約而取回自身主權時就於第二條乙項同意「日本放棄對臺灣及澎湖列島的一切權利、權利根據及要求。」許多人認為,日本對臺灣的主權是在此時才正式終結。然而無論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均未獲邀參加《舊金山和約》,因此誰是中國的合法代表問題上,存在爭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政府當時都宣稱自己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而英國與蘇聯當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與日本則承認中華民國。日本在無接收國情況下放棄臺灣主權,這在國際法實踐中是很不尋常的,但這正是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的計畫。中華民國就未獲邀請一事提出了抗議,而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舊金山和約》違背了盟國於1942年1月1日簽署的《聯合國宣言》中「不與敵人個別媾和」的限制條款,因而不是全面合法的對日和平條約,始終拒絕承認該條約。 隨後在1952年4月28日,中華民國與日本終於在臺北簽訂《中日和平條約》(《臺北和約》),但由於中華民國亟需透過和約鞏固其中國合法代表地位,在談判中處於極度劣勢,未從條約得到任何實際利益,條約沒有超出《舊金山和約》範圍,仍然只於第二條條文中載明「茲承認依照公曆一千九百五十一年九月八日在美利堅合眾國金山市簽訂之對日和平條約(以下簡稱金山和約)第二條,日本國業已放棄對於臺灣及澎湖群島以及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不過,《中日和平條約》第四條也規定「承認中國與日本國間在中華民國三十年即公曆一千九百四十一年十二月九日以前所締結之一切條約、專約及協定,均因戰爭結果而歸無效。」中華民國外交部據此認為第四條承認的無效條約包括馬關條約,第十條承認臺灣、澎湖人民具有中華民國國籍,更進一步解讀認為中華民國恢復了其對臺灣、澎湖地區的主權。 對於馬關條約無效之說,日本外務省曾在1964年表示,雖然中日和約第四條承認1941年中日開戰前的所有條約無效,但諸如臺灣割讓等條約是完成割讓臺灣一事即達成目的,由於該條約已執行完畢,即使事後廢棄也無法使已執行完畢的事項回復到未執行前的狀態 . 。 中日和約第十條並未承認臺灣、澎湖人民「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而是將臺灣、澎湖居民「視為」中華民國國民。日本國國會在1952年審議《中日和約》時,外務省官員解釋中日和約條款時說明:因為臺灣、澎湖的歸屬還未確定,一旦舊金山和約生效,臺灣、澎湖就會脫離日本,臺灣、澎湖人民亦會失去日本國籍,之後處於國籍不明的狀態會造成不便,例如欲前往世界各國旅行時缺乏護照,因此第十條才規定將臺灣、澎湖居民「視為」中華民國國民 . ,中日和約並未決定何處是中華民國領土、誰是中華民國國民,第十條的宗旨並不是規定誰是中華民國國民 . 。 1952年5月13日,中華民國外交部的對日和約案卷第54冊載明:「查金山和約僅規定日本放棄臺灣澎湖,而未明定其誰屬,此點自非中日和約所能補救。」《議定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總報告書》(民國41年5月13日),第11面左頁,外交部「對日和約」案卷第54冊,臺北:國家檔案局持續「抗日」合理「中華殖民主義」 ,Orange Nick,極光電子報,2015-08-28 1972年,中日關係正常化後,日本宣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提出的「復交三原則」,《中日和約》即行廢止,臺灣歸屬問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場,被回退到二戰時期的《波茨坦公告》第八條同盟國方面所宣告的內容,但是日本早已經於《舊金山和約》宣佈放棄臺灣、澎湖。該宣告的法律地位隨後在1978年簽訂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得到確認。 == 臺灣方面的立場 == 自1895年起120餘年中,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只有短短4年的政治關係(1945年~1949年),而此有所聯絡的中華民國已於1949年12月將中央政府遷至臺北市。臺澎金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無實質關係,(中華民國政府於李登輝時代前概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僅將中國大陸視為“共匪竊佔”的神聖領土、中共政權為叛亂團體,主張「反攻大陸,統一中國」)。(從李宗仁解釋的臺灣問題之開始) 時至今日,中華民國政府的立場,自1990年代李登輝總統之後開始改變,因應於國家未統一之現狀,凍結部分憲法條文(並非廢除),不再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大陸地區的實際控治及不再視中共當局為叛亂團體、承認蒙古的存在,並放棄以武力收復大陸失土。但中華民國政府在法理上並未放棄對中國大陸地區主權,僅將領土區分為對等地位的中國共產黨實際控制的“大陸地區”以及臺澎金馬的“自由地區”,憲法條文僅在自由地區施行此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中未修正領土相關條文可見。 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一部分先前在臺灣日治時期的前臺灣共產黨人士逃往中國大陸、香港。其中統獨立場皆有,其中謝雪紅、楊克煌、蘇新等人於1947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紀念日)在香港成立臺灣民主自治同盟。1949年7月10日,臺盟由香港輾轉得到一份《臺灣恥政三週年告同胞書》並予以複製在臺灣傳送。但7月14日即遭舉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隨即逮捕印刷成員廖學銳、鄭慶龍,這就是白色恐怖中的廖學銳案。1949年9月,臺盟參加中國共產黨召開的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參與制定共同綱領。1955年,臺盟中央遷至北京。當臺灣省保安司令部獲悉臺盟已遷至北京後,下令嚴辦廖學銳案。又再牽扯出30餘人,廖學銳與其他11名涉案者最後被中華民國政府槍決。現時臺盟成為中國大陸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八大黨。 中華民國在臺灣自1950年起開始實施縣市地方自治,吳三連與高玉樹等臺籍非中國國民黨人士亦多次當選為具地方實權之首都臺北市市長。中華民國的民主化在中央政府決定於1987年開放組黨結社、組織參加集會遊行、從事政治活動、自由辦報或出版刊物後有了更全面的進展。1991年起國會全面選舉,也象徵中華民國邁向民主國家。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與國民大會在民主化與1994年臺灣省長民選的葉爾辛效應(中國大陸譯為葉利欽)壓力下,於1995年修改並凍結部分憲法,而於選舉總統和副總統時適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一改先前由國民大會代表間接選舉的方式。於臺灣、澎湖、金門、與馬祖舉行之總統直接選舉於1996年首次辦理,也讓中華民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家。 臺灣問題不僅僅是由馬關條約或國共內戰所導致,臺灣問題之原因,實際上也離不開文化衝突、自由民主與專制政治制度之對立迥異以及美國和中國大陸的角力。而中國大陸由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其政治制度無法被臺灣人民所接受,而絕大多數臺灣民意長期且穩定地支援維持現狀。 對於臺灣問題,雙方對於海峽兩岸「現狀」,即臺灣政治及法律地位,各方有不同立場與見解,甚至對歷史本身也有不同認知與解讀。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05年制定《反分裂國家法》。針對中國大陸之武力威脅,中華民國國會立法院於2003年制定《公民投票法》,保障國民舉行公民投票的權利,其中的第十七條「防禦性公投」(公投-國家安全事項)條款規定「當國家遭受外力威脅,致國家主權有改變之虞,總統得經行政院院會之決議,就攸關國家安全事項,交付公民投票。」公民投票法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臺灣問題形成初期,海峽兩岸糾結於「中國代表權問題」。臺灣內外均有官方或非官方人士提出「臺灣地位未定論」,這個理論以《開羅宣言》僅為新聞稿宣言且各國並未簽字為由,代之以具國際法效力之《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簡稱《舊金山和約》)中,僅明載日本國「放棄」臺灣及澎湖列島之權利,而未言明交予何國為法理基礎,向美國舊金山法庭提出訴訟;同時,過去中國國民黨作為「臺灣新統治政權」在臺灣長期威權獨裁統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長期閉鎖中國大陸邊境並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與言論管控,兩岸經濟發展差距等原因,造成兩岸很大差異與隔閡;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臺灣武力威嚇,中華民國政府的外交空間被打壓;臺灣獨立運動,臺灣本土意識形態崛起;部分臺灣人(包括激進獨派)對中國大陸人士之歧視,中國大陸激進統派人士對臺灣人之貶抑用語;部分臺灣政治家操作族群意識、統獨議題,兩岸媒體對對岸之片面報導,都造成兩岸間不少誤解與對立。另外,19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大批臺商開始“登陸”。2000年以來,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發展,臺灣經濟發展趨緩,而中國大陸在經濟地位上提升,成為臺灣最大貿易夥伴。部分臺灣民眾和臺灣獨立人士認為是中國大陸崛起造成了臺灣產業、人才、資金外流,臺灣勞工失業增加,並以此作為反對兩岸經貿合作、人員往來之理由。 臺灣方面,1990年代起,中華民國政府不再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放棄武力反攻大陸。有人認為,此後臺灣問題之癥結已由「中國代表權問題」轉化為統一與獨立之爭、中國化與去中國化(臺灣本土化)之爭。 除了這種強烈之二分法,也有人認為還有第三種中間路線存在——採用邦聯制或聯邦制等來解決,歐盟模式是為典型;同時去中國化(或說去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必排斥中華文化;民調也顯示,大多數臺灣民眾支援維持維持現狀。現時統獨比例皆下降且持平,支援臺海維持現狀者佔有絕大多數。 ==== 中華民國政府 ==== =====兩蔣時期===== 蔣中正時代的中華民國政府被大部分反共產主義國家承認為中國之合法政府,堅持認為中華民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有權對中國大陸地區(包括外蒙古地區)及臺灣地區行使主權中華民國-蒙古關係,並將大陸地區劃為淪陷地區,將臺灣地區稱為自由地區及復興基地。以“反攻大陸,光復國土,拯救大陸同胞”作為國策,在臺灣島內實行戒嚴,嚴防共產勢力滲透臺灣,防止重蹈覆轍動搖統治根基。 蔣經國時代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代替“反攻大陸”。對中國共產黨及其政權採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後,提出一國兩制與和平統一作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中國統一的方針。作為回應,蔣經國提出:「只有中國問題,沒有臺灣問題。」的說法,以反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統一方案1977年5月3日蔣經國〈中國並無所謂臺灣問題〉談話:「中國並無所謂臺灣問題。目前外電報導有關臺灣問題的討論,是因為對中國問題不夠瞭解。我國政府絕不與中共妥協的立場早經不斷申言。我們的目標是結合大陸反共人民,推翻中共偽政權,重建三民主義新中國。在整個中國問題中突出臺灣問題,甚而無視中國問題而將所謂臺灣問題提出討論,是五十年代末期到現在,近二十年間中共國際統戰宣傳結合部分西方親共學人、新聞從業者和短見的政客所通力製造的『傑作』。……『臺灣問題』將『中國問題』界定在狹隘範圍內,具有極明顯而惡毒的政治意義,即客觀上認定中共對於中國大陸的統治,已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所餘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將與中國大陸採取不同社會態〔制〕度、生活方式及具有不同政治理念的臺灣合併於中國大陸。……中華民國自先總統蔣公始,迄至嚴總統與蔣院長,均曾多次向世界宣告:中國並無所謂臺灣問題。世界的問題在亞洲,亞洲的問題在中國大陸,中國大陸的問題在於中共違背全中國人心及為禍全世界的罪惡統治。」,收錄於《蔣主席言論選集——國家建設的方向》,蔣經國先生全集《第14冊》。。蔣經國認為,中國無法統一的主要原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制度,缺乏民主自由,破壞中華傳統文化,因此形成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三民主義中國」與以馬列主義為根源的「共產主義中國」的兩個中國之爭。在制度上的各項歧異,讓中國無法統一。蔣經國認為,只有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消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產主義暴政,重建自由民主的中國,才能解決中國問題,為中國及亞洲帶來和平蔣經國《中華民國73年元旦總統祝詞》:「消滅共產暴政,解救大陸同胞,重建民主自由平等的中國,是我們奮鬥的終極目標,也是根本解決『中國問題』和確保亞洲永久和平的唯一道路。先總統  蔣公早就昭示:『亞洲的災禍,是來自中國大陸。』並且指出:『如要解除亞洲和世界的戰禍,必須要從中國大陸著手,亦即必須由中國共匪之滅亡,而後方得根除。』這是謀求亞洲安定的關鍵,自由世界唯有確切認清了這一關鍵,才能知道:沒有民主自由的中國,就沒有和平的亞洲。而我們中華民國的責任,便是積極致力以民有、民治、民享為根基的三民主義來統一中國,為中國和亞洲的未來開啟一條光明的坦途!」。 =====李登輝政府===== 250px|thumb|臺灣申請加入聯合國的文宣 蔣經國去世後, 1990年李登輝經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全面掌握黨政軍大權後,於1990年10月7日宣佈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當時設定目的在主導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依據「民主、自由、均富」,力促兩岸統一,並於1991年2月23日第三次會議上透過了《國家統一綱領》。在1991年,中華民國代表以中華臺北之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同加入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相當於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存在,是現階段統治中國大陸地區的政府。往後,中華民國政府鑑於兩岸政治制度及兩地人民生活水準皆存在極大差異、觀點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尊重,遂對中國的統一不再一廂情願。李登輝同時進一步推行蔣經國晚年推行的臺灣本土化政策,並且開始強調臺灣主體性。 1995年,李登輝訪問美國康乃爾大學,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訪問美國的在任國家元首,美國國會議員和康大校方都稱呼他是臺灣總統。李總統於歐林講座發表題為《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演講,當中以英文提及「中華民國」達四次,且指出臺灣已實現“主權在民”的政治體系。總統李登輝訪美國康乃爾大學,臺灣民主受推崇, 行政院新聞局民國84年李登輝總統於康乃爾大學歐林講座發表演講 , 國家圖書館 (中華民國)李總統訪美與民進黨初選座談會紀實 ,臺灣教授協會通訊,1995年7月引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強烈反應。1996年,李登輝與連戰搭檔,參選中華民國第九任正、副總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臺灣海峽舉行一連串稱為“海峽九六一”的軍事演習以恐嚇中華民國。美國為防範有事,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巡防臺灣海峽。選舉就在「第三次臺灣海峽危機」中完成,結果李登輝與連戰以54.0%的得票率,贏得了中華民國第九任總統、副總統職位,也是華人歷史上首次由公民直選產生的國家元首(參見: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國會全面改選與成功的總統直接民選也更加鞏固中華民國的民主制度。 1996年,李登輝當選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民選總統後,由於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政治壓迫,李登輝對兩岸關係的態度逐漸發生了變化,也愈發傾向臺灣獨立。1999年7月9日,他在接受德國之聲錄影專訪的時候,提到海峽兩岸的關係,表示“臺灣和中國是國與國的關係,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這也就是著名的「兩國論」。該觀點導致中國大陸的激烈反應。在李登輝總統任內,臺灣認同已逐步開始在臺灣社會走向主流地位。 ===== 陳水扁政府===== 2000年5月20日,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是為第一次和平的政黨輪替。陳水扁在首次就職時,發表了四不一沒有的兩岸主張。2002年8月2日陳水扁透過視訊會議在日本東京世界臺灣人大會第二十九屆年會上發表演說時,提出「臺灣應該走自己的路」,重申「臺灣、中國,一邊一國,要分清楚」,並承諾將推動公民投票,由人民決定臺灣命運兩岸關係 歷任元首詮釋不同 ,民視新聞,2012-03-23。相對於特殊兩國論僅認為臺灣與中國大陸分屬不同國家,一邊一國論更強調臺灣有別於中國大陸之外的獨立性。同時扁政府凍結了李登輝時期頒佈的國家統一綱領。中華民國任務型國民大會亦透過憲法增修,把公民投票寫入憲法,導致中國大陸透過反分裂國家法。 ===== 馬英九政府 ===== 2008年,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是為第二次和平的政黨輪替。他提出一個中國就是自由、民主、均富和統一的中華民國。臺灣與中國大陸唯一合法政府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為自由、民主、均富和統一的國家。但此「憲法一中」的表述僅用於與中國大陸協商時,事實上馬英九總統所領導的國民黨不但黨綱刪去了統一中國的文字表述,外交部網站亦承認了蒙古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以「不統、不獨、不武」的說法,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臺灣海峽的現狀。在國民黨所主張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協商。並堅持臺灣要安全、要繁榮、更要尊嚴,「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施政原則。 2008年9月4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接受墨西哥太陽報專訪時,稱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非國與國、擱置爭議 府:兩岸可互不否認 《聯合新聞網》 2011年2月7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強調依據憲法未來官員在口頭表達和官方公文中,稱呼對岸只能用“中國大陸”或“大陸”,禁用“中國”。2012年12月26日,馬英九重申,兩岸關係是一種特殊關係,而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並指出這種特殊的關係是“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 2013年10月10日,馬英九在雙十國慶上表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馬英九: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 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 ,鳳凰網及其鳳凰衛視,2013年10月10日 馬英九執政期間的兩岸政策使兩岸關係得以改善,並促成了兩岸領導人會面。 ===== 蔡英文政府 ===== 2016年1月16日,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當選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是為第三次和平的政黨輪替。蔡英文口頭主張兩岸維持現狀,不接受中國大陸方面所要求「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中國大陸認為民主進步黨政府推動文化臺獨和漸進臺獨、作為因應加大力度對臺灣進行外交層面的孤立。蔡英文執政8年,中華民國斷了10個邦交國,且其駐外代表機構亦被迫更名。 ===== 賴清德政府 ===== ==== 泛藍政黨 ==== 中華民國政黨方面的立場則包括泛藍及泛綠兩派。兩派主張的共同點是臺灣不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統治,相異之點則在於「中國」、「中華民國」及「臺灣」之界定與未來走向。中華民國泛藍陣營政黨主要包括中國國民黨、新黨。除了新黨及統促黨堅決反對臺灣獨立及提出與中國統一外,其他大多數泛藍政黨願意在臺灣人民的認可下,接受“一中原則”,惟堅持一個「中國」指稱的是「中華民國」,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於社會環境與民意變遷,國民黨本土派人士增加,國民黨在論述中早已不談過時的中國政權法統,甚至絕大部分人士及媒體都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故僅在兩岸政經協商時使用「一中各表」。至於親民黨則採取較新黨模糊的偏統論述,在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時泛藍副總統候選人-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提出一中屋頂的構想,這個構想類似於政治學上的邦聯制。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2012年3月與中國共產黨會談中也曾提出一國兩區構想。 而一國兩府則最早由美國政府提出。1990年,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主持的國家統一委員會,再度提出一國兩府的建議。2000年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總統時,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曾再度提出一國兩府、聯邦制和邦聯制等構想,但主要是反對臺獨。 此外,2004年由臺灣大學政治學教授張亞中所提出的一中同表則希望兩岸由一中各表的立場更進一步。2015年,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洪秀柱在其兩岸政策中亦使用了這一主張,但民調顯示六成的臺灣人不支援此主張六成民調反「一中同表」 ,聯合影音,最後洪撤回一中同表。 ==== 泛綠政黨 ==== 臺灣泛綠陣營政黨主要包括民主進步黨、臺灣團結聯盟、時代力量、臺灣基進 #主張《舊金山和約》才具有最高位階的國際法律效力 #臺灣擁有明確規範的領地、固定的人口、享有主權的政府以及與他國締結外交與實質官方關係的能力,完全符合國際法中主權國家的定義 #民進黨黨綱第一條: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臺灣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理應尊重現狀和臺灣人民的決定,承認中華民國是代表臺灣的主權國家,臺灣自始且向來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臺灣沒有任何管轄權。 #民主進步黨1999年提出《臺灣前途決議文》,並依此作為民主進步黨於解決兩岸問題時之最高指導原則。 #針對過時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不適於臺灣的部份,認為有需要將過去容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混淆不清的地方修正,使人民瞭解臺灣與中國大陸是有所區別的。 #臺灣自1949年以後就不再是中國的一部分,若是中國欲以武力遂行「統一」,是侵犯了臺灣人民的自由意志。 #陳水扁分別於2002年與2005年提出了《一邊一國論》及《四階段論》。 #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後,民主進步黨再次成為中華民國的執政黨,蔡英文執政後以中華民國憲法為論述兩岸關係的基礎強調與中國大陸維持現狀,對九二共識持不承認態度,認為若承認九二共識就是否認了中華民國的合法性。 ==== 臺灣民眾 ==== =====國族認同===== 由於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共內戰中敗退遷往臺灣,使得臺灣對於中華民國的比重一躍增大。時至今日,中華民國政府實際控制範圍即為臺澎金馬。今日大部分臺灣人所認為的臺海現狀應該是維持現狀,不統不獨。然而,認同中華民國是臺灣論述的支持者認為「中華民國是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主權屬於臺灣人民」,主張中華民國是臺灣的國名,而臺灣並不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另外,有一些臺灣人認同以前由蔡英文等人起草、總統李登輝所公佈的《兩國論》,意即認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政治實體,或「中華民國是臺灣」的論述,意即臺海兩岸是兩個「國家」的政治實體之間在外交及軍事上的對立與爭執。許多人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持續以武力威脅和外交封鎖,是臺灣人普遍對其產生反感的原因。 =====民調資料=====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在2010年12月的調查資料顯示:6.4%儘快獨立;17.6%暫維現狀以後走向獨立;28.4%永遠維持現狀;34.2%暫維現狀以後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7.1%暫維現狀以後走向統一;1.2%儘快統一;5.2%其它/無意見/不知道/拒答。民調結果顯示,支援廣義維持現狀的比率達到87.3%,顯示臺灣民意仍繼續保持「廣義維持現狀」的趨向。 2013年10月臺灣指標民調顯示,有七成臺灣民眾認為臺灣和中國(大陸)是兩個各自發展的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九零年代本土化加深的臺灣,臺灣人的身份認同已經逐漸轉變為臺灣人認同:即當問到你是臺灣人、中國人,還是兩者都是時,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選擇臺灣人,而非其他兩者。一般認為,在臺灣,立場偏藍或偏綠的媒體在進行民調時,會有所謂的「機構效應」(house effect),然而即便是傳統上被認為是親藍的《聯合報》,在其2006年11月的民調中仍顯示,已有高達百分之六十二的臺灣民眾自認為臺灣人,而非中國人。根據行政院研考會於2009年5月進行的民調,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例達到6成7,認同自己同時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佔1成7,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僅1成1。 臺灣遠見民調在2014年9月進行的民意調查,針對臺灣民眾的統獨觀點調查結果顯示,贊成統一的只有8.9%、維持現狀的有47%、贊成獨立的亦有32%。這次調查是由遠見民調中心在2014年9月9日至9月12日晚上18:20至22:00進行,以等比例分層隨機抽樣,抽出電話門號後末二碼代以隨機亂數處理,並採電腦輔助電話訪問方式,成功完訪居住臺灣20歲以上民眾共1020位。對母體各項引數的推論,以95%信賴度估計最大抽樣誤差分別為±3.1%。調查結果已對受訪者性別、居住縣市、年齡、教育程度等項進行樣本代表性檢定,並進行加權處理,但沒有說明如何進行加權處理的細節。臺灣遠見民調在2014年3月進行的民意調查,針對臺灣民眾的統獨觀點調查結果顯示,贊成統一的只有10.7%、維持現狀的有46.8%、贊成獨立的有24.8%。 2016年聯合報民調顯示,自認是臺灣人的比率由20年前的44%大幅成長到最近的73%,創該報歷次民意調查的新高。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則由20年前的31%,下降至這次調查的11%,是歷次調查新低。這次民意調查也有10%的人認為,自己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雙重認同,臺中默契咖啡老闆陳致豪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與中國對臺灣的施壓以及看到香港一國兩制失敗有關。 2016年臺灣陸委會民調顯,主張統一為10.5%,主張維持現狀為64.7%,主張獨立為19%。 2017年6月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關於身分認同趨勢的長期民調,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而不是中國人者有56%,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有36.6%,是中國人而非臺灣人者有3.8%,無意見的有3.6%。 根據2021年聯合報「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民眾對於臺灣統獨前途的看法:「盡快獨立」佔18%、「維持現況再獨立」佔16%、「永遠維持現狀」佔51%、「維持現狀再統一」佔6%、「盡快統一」佔4%、「無意見」佔3%,仍以「維持現狀」為絕對主流。 == 中國大陸方面的立場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主流的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張為中國大陸武力攻佔臺灣,統一中國,即“解放臺灣”。後轉變為以和平方式取得臺灣,統一中國,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2010年代後,“武力統一”,以及實際管控臺灣後實行“一國一制”的主張亦有廣泛的民間支援。中國大陸持不同政見者或反共人士中,則常見支援臺灣獨立者。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建立後,一直宣稱自己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堅持臺灣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臺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等立場,反對臺灣獨立,反對其他國家對臺灣問題的干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政府期望以武力統一臺灣,即解放臺灣。因國力、軍力有限,未能實現。 鄧小平時代,對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張轉化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1975年9月9日,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同菲律賓共和國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會談時,談到臺灣問題:有人要我們保證不使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我們不作這個承諾;臺灣問題是中國人的內部事務;我們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但是採用和平方式還是非和平的方式,那是我們的權利。 1990年代起,主張兩岸必須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一個中國原則)展開交流及談判。 ===== 法律定義和政治處理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自1949年10月1日建立起,即聲稱擁有臺灣地區的主權。在憲法層面,四部憲法中,1978年以前的兩部憲法沒有特別提及臺灣地區的主權問題;在1978年的憲法序言中,首次出現「臺灣是中國的神聖領土」的表述,1982年的憲法序言又修改為「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 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自己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故對於實際統治臺澎金馬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予承認,在官方檔案及歷史文獻當中,中華民國截止於1949年10月1日。但是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稱為“與臺灣當局交流基礎”的九二共識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沒有反對中華民國“對於一箇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的但書。在中國大陸的新聞媒體報道中,一般用“臺灣當局”指代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國旗、中華民國國徽、任何含有“中華民國”、“國家”、“國立”字樣的機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立中正紀念堂等),以及任何涉及國家主權象徵的標誌(如外交部、國防部、中華民國國軍軍旗等)都會被作馬賽克處理。而在確實需要提到中華民國行政機關部門時,會加上引號,例如:臺“經濟部”,臺“教育部”等,但也存在例外情況,如“五院”一般稱之為“機構/機關”,如臺灣立法機構、臺灣行政機構、臺灣司法機關等;而涉及國家主權的外交部、國防部、中華民國國軍則稱之為「外事部門」、「防務部門」、「臺軍」;對於中華民國總統,則一般稱之為“臺灣地區領導人”,對於“總統府”,則稱之為“辦公室”或“辦公大樓”,具體詳見《關於正確使用涉臺宣傳用語的意見 》。 =====武力統一、和平統一=====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軍佔領南京城後,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作詩《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有“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之句,希望武力解放臺灣。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軍武力封鎖臺灣海峽,致使毛澤東的計劃擱淺。毛澤東接受外國記者的採訪時坦率直言:“臺灣問題可能立刻可以解決,也可能五十年後,或一百年後,才能解決。”陳世昌:《戰後70年臺灣史》.時報出版1955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首次提及“和平統一”。1956年,毛澤東第一次提出以“第三次國共合作”來“和平統一”,1961年提出“一國兩制”的雛形,在1963年被周恩來概括為“一綱四目”。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多次代表政府希望蔣介石回歸大陸,實現全國統一;他明確指出:「蔣介石和他的‘集團’是中國人,作為中國人,我們不願意看到中國人之間永久分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認為他們應該並且最後會回到祖國來的原因。」但對於蔣中正、國民黨政權的輿論攻擊從未停止,也有金門炮戰等臺海危機的發生。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毛澤東時代結束後,中國大陸政治形態轉變,中國共產黨在鄧小平領導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政府對臺灣的政策也開始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尋求積極有效的方式來和對岸商談,並且決心以和平方式統一。在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稱「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已經表示決心,一定要考慮現實情況,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在解決統一問題時尊重臺灣現狀和臺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不使臺灣人民蒙受損失。」最顯著的標誌是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在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報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宣佈「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宣佈了爭取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1981年9月30日中國大陸提出的九點方針是按照這一大政方針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進一步重大努力。」 臺海兩岸關係在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開放之後稍顯緩和,但臺灣海峽導彈危機等一系列事件後,兩岸又處於執政當局雙方中斷對話的狀態。 中國共產黨自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起,就聲稱臺灣為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中國大陸方面認為,臺灣的主權已經於1945年歸還給中華民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已佔據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與代表權,並聲稱“一箇中國”是兩岸談判的前提,在該前提下,“什麼都可以談”,臺灣問題可以-{zh-hant:透過;zh-hans:透過}-香港和澳門模式,即鄧小平提出的“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一國兩制)的模式來解決。但為阻止“臺獨”,或者臺灣發生內亂、外國入侵,或者臺灣方面無限期拖延談判時間,中國大陸方面堅持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不排除使用武力解決的可能性。 =====九二共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對臺工作中一貫強調「一個中國原則」,自2001年起也經常使用「九二共識」一詞,認為九二共識的核心即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2001年4月27日,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新聞局局長張銘清發表談話紀念汪辜會談八週年,談話提到「九二共識」,此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首次使用「九二共識」一詞。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大陸,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面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在公文書上使用九二共識這名稱,認為其含義是「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大會上說國民黨擔負著“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的作戰任務,對國民黨做了正面評價。中國國民黨(特別是孫中山)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特殊貢獻,也是中國大陸的歷史教科書上充分肯定的,中國共產黨把“廣大臺灣人民”和“少部分臺獨分子”做嚴格的區分。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針對反制臺獨勢力的擴張而透過《反分裂國家法》,條文包括: 2008年5月,中國國民黨籍的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總統之後,國共兩黨都做出積極回應。2008年11月,中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首次訪問臺灣,與臺灣“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代表兩岸政府簽署《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和《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四項協議(第二次江陳會談“四協議”),標誌著兩岸三通基本實現。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藉北京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三十週年的機會,發表了《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公開講話,提出了六點對臺政策方針(胡六點),成為兩岸和平發展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臺政策的最高綱領。 2014年6月,時任民進黨籍臺南市長賴清德訪問中國大陸時,被問到臺獨黨綱問題時表示:「臺灣的前途由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對此,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發言人範麗青於2014年6月11日回應:「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並且強調反對臺獨的立場不變。」此言論引發部分人士的不滿。 2019年1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時,重申“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 。 ==== 中國大陸民眾 ==== 2016年,臺灣執政黨輪換。4月25日,《環球時報》和上海社會科學院面對中國大陸網友進行的網路民意調查顯示,99%的受調查者認同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0.7%的認為和平統一“完全沒可能”,40%認為“可能性很小”;超過85%支援“武統臺灣”,更有超過六成受調查者稱不惜為此進入全面戰爭。此次調查稱,執政的民進黨為“明獨”,下野的國民黨是“暗獨”,兩者無本質區別。這一對臺灣主要政黨在臺獨問題上的定性,獲得85.5%的受調查者贊同。而在反對一國兩制已是香港、臺灣民意主流的情形下,作者郭茂辰指,一國兩制已失去中國大陸民眾支援,最終,“武力統一、一國一制”。同時,臺灣對中國大陸這一民意現狀存在誤判。 == 國際社會方面 == 國際社會對臺灣問題的看法並不一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一個中國」作為建交的基本原則與其它國家發展外交關係,中華民國政府認為其國際生存空間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打壓,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能在國際上充分代表臺灣人民的利益及聲音。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中華民國政府均採取“中國唯一代表權”的政策,凡是與一方建交的國家,就不能同時與另一方建交。所以,目前全世界大部分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有正式的外交關係,而與中華民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不過大多數國家都與臺灣保持密切的經貿暨民間往來,例如對臺經濟、文化、民間參訪和旅遊等交流活動,並在臺灣設立準官方代表處以處理領事、經貿、文化等各項事務。其中亦一些國家與臺灣保持政治軍事等官方層面的交流。 1971年之前,中華民國曾長期在國際上打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空間。中華民國政府採取名為「漢賊不兩立」的政策,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入聯合國以及絕大多數國際組織,甚至派遣間諜安裝炸彈襲擊進行外交活動的中共領導人。多數國際組織也多以「北京政權」(Peking Regime)或「中共政權」(Chinese Communist Regime)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於朝鮮戰爭結束後,在受邀出席聯合國安理會會議和進行國際談判時,卻也能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或P.R.O.C.)名義在國際空間中活動。"聯合國紀錄片:《中國席位》 1971年,聯合國透過聯大第2758號決議,議文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而同時進行的由美國提議的保留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的投票,則遭到否決。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後,也轉而積極打壓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近二十年來,中華民國政府多次由其邦交國提案希望加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以及向世界衛生組織派出觀察員,但是均受到中國代表權問題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決反對而未被接受。中華民國政府一直試圖增加其國際影響力,但在政治現實下,甚少國際組織接受中華民國作為其會員國。且多數國際組織往往以「中國臺灣省」(Taiwan, Province of China)或「中國臺灣」(Taiwan,China)稱呼中華民國。(但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包含臺灣省及福建省兩個省份) 不過,一些無須要求會員是主權國家的組織,如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亞洲開發銀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則接受中華民國作為其會員,中華民國使用的名稱多為「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但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則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名稱,簡稱「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在中國奧委會和中華奧委會的協商後的中文名稱決定為「中華臺北」,在各種國際場合的中文名稱均使用「中華臺北」。在北京奧運會之前,中國大陸境內仍大多使用「中國臺北」稱呼「中華臺北」,此後則改為稱「中華臺北」。但在2017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又將“Chinese Taipei”的稱呼修訂為「中國臺北」。中華民國前總統陳水扁直接稱呼「Chinese Taipei」為「臺灣隊」,臺灣民眾則簡稱為「中華隊」或「臺灣隊」。 ====== 1950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記者會中宣讀宣告,表示日本投降是接受了《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因此臺灣應當歸還中華民國,美國與其他同盟國在過去四年已經接受中國在臺灣行使權力。美國對臺灣沒有領土野心,無意捲入國共內戰,也不會向在臺灣的國軍提供軍事援助。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簽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的戰略同盟關係及和美國在遠東對立的戰略格局由此而形成。與此同時,進攻臺灣成為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工作的首要任務,並開始積極準備。3月~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海南島戰役攻佔海南。5月16日,國軍從舟山群島撤到臺灣。臺灣形勢日益緊張,中國大陸沿海島嶼紛紛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奪取,使甫遷來臺的中華民國政府局勢更加不利。 美國對中國政局發展極為重視,5月18日,原共和黨發言人、剛剛出任國務卿顧問的杜勒斯向國務院提交一份與國務卿迪安·艾奇遜觀點相左的備忘錄。他提出:“由於共產黨已控制中國,而中國又與蘇聯結盟,世界力量均衡的局面已被打破,並且朝著有利於蘇聯而不利於美國的方向傾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美國的行為仍表現出允許那些未確定地區,即美洲和北大西洋條約國以外的地區存在落入蘇聯之手的傾向,那麼在類似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這樣具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地區,美國就將遇到一系列重大的災難,甚至中東石油地區也將處於危機之中。為了防止這種災難的發生,美國應該迅速採取一種能夠顯示信心和決心的全新與強硬的立場。”杜勒斯認為:“如果美國宣佈要使臺灣保持中立,既不容許它被共產黨佔領,也不容許它被用作對抗中國大陸的軍事基地,那麼,我們就一定能夠使這一決策堅持下去,除非蘇聯發動公開的戰爭”。 5月30日和6月9日,助理國務卿魯斯克採納杜勒斯的意見,並在向艾奇遜提交兩份建議書,稱“如為保證臺灣軍事中立化,美國派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水域,宣稱防止臺灣海峽雙方發生軍事行動;照會英、蘇及聯合國,說明中國人之間在臺灣即將發生的衝突將涉及國際和平問題,應由聯合國及對日和約有關國家共同解決。” 6月24日,美國遠東駐軍司令官麥克阿瑟向美國國防部長約翰遜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遞交一份《保臺意見書》,其中把臺灣比喻為“不沉的航空母艦”,強調臺灣一旦落入共產黨手中對美國遠東戰線造成的威脅,主張美國應採取主動措施防止臺灣被共產主義政權所統治。 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布萊爾大廈召集國務院和國防部高階官員商討朝鮮問題。布萊德雷首先提出的不是朝鮮問題而是臺灣問題,他宣讀麥克阿瑟的《保臺意見書》,並提出“臺灣比朝鮮更重要”,“在朝鮮的進攻可能是一次佯動,目的是轉移我們被共產黨急迫進攻臺灣的注意力……如果共產黨果真要從遠東把仗打下去,我們就必須刻不容緩地保衛臺灣”。 杜魯門遂於6月27日發表宣告,表示:“對朝鮮的攻擊說明,共產主義現在要使用武裝的侵犯與戰爭……共產黨部隊對臺灣的佔領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及在該地區執行合法與必要職務的美國部隊”,並宣佈“臺灣未來地位的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本的和平解決或聯合國的審議”,當天,第七艦隊十餘艘軍艦進駐臺灣基隆、高雄兩港口,並在臺灣海峽進行 “偵察巡邏”和作戰演習。6月28日,杜魯門命令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阻止任何對臺灣的進攻,確保臺灣中立化。8月4日,美國空軍第13航空隊一批飛機進佔臺北空軍基地。同時,美國駐遠東軍總部還設立名為“駐臺考察團”的指揮機構,統一指揮海、空軍。美軍的舉動,標誌著美國已經全面介入中國內戰,並將臺灣的戰略地位納入國際冷戰格局,成為中(包含兩岸)美關係未來發展的重要一環。 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確提出“島鏈”概念,試圖以島鏈方式來封鎖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臺灣則成為第一島鏈的重要一環。1954年12月2日,美國同中華民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共十條,其中第二條:一旦“締約國將個別及聯合以自動及互助之方式,維持並發展起個別及集體之能力,以抵抗武裝攻擊,極由國外指揮之危害其領土完整與政治安定之共產顛覆活動”;第五條:“每一條約國承認對在西太平洋區域內任一條約國之武裝攻擊,即將危及其本身之和平與安全,茲並宣告將以憲法程式採取行動,以對付此共同危險”;第七條:“中華民國政府給與,美利堅合眾國接受,依共同協議之決定,在臺灣、澎湖及附近,為其防衛所需要,部署美國陸海空軍之權力”;第十條:“本條約有效期無限”。 1955年1月29日,美國透過臺灣決議案。 1955年2月,美國國務院宣稱:國際任何討論臺灣問題之會議,倘無中華民國代表出席,美國決不參加。 1955年4月26日,美軍協防颱灣司令部(USTDC)成立,是美軍的一個次級聯合司令部,負責指揮駐臺美軍各單位,由時任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總司令蒲賴德中將出任為該司令部的首位司令。 此後,美國在臺灣長期駐軍,客觀上避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期的數十年間,透過落後薄弱的海軍跨海作戰,統一臺灣的可能性。直至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壓力下全數撤出,《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被廢除,而以由美國國會透過的美國國內法《臺灣關係法》取而代之,該法律仍然強調美國應對臺灣提供防禦性武器,以維護太平洋和平與安全。 美國並未放棄其在臺灣的戰略利益,也一直沒有放棄島鏈封鎖中國大陸的戰略,故臺灣問題一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認為是“中美關係發展中最敏感的問題”,“中美關係發展最大的障礙”。2005年5月13日,抵達美國紐約出席聯合國成立60週年首腦會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胡錦濤,在會晤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時,再次提出“中美關係的關鍵在臺灣問題”。美國總統與國務卿則多次強調臺灣問題也是人權問題,其處理必須是和平方式且經臺灣人民之同意。 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前與中華民國斷交,並釋出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美國在《中美建交公報》中關於臺灣的部分,表示「認知」(acknowledge,中華人民共和國譯為「承認」外交部翻譯室專家施燕華大使:淺談中美建交公報的翻譯 ,滾動新聞,新浪網,2003-11-09,"所以中美建交檔案實際上是由三個檔案所組成:《公報》和兩國政府的宣告…也更符合我們的立場,所以章部長最後親自敲定譯為“承認”"。吳建民傳 ,王凡,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但在建交公報中用"承認"更符合中國的立場,於是章文晉最後親自敲定譯為"承認""。中國翻譯 ,第25卷,第1-6期,2004中國社會科學季刊 ,第38頁,第10-13期,香港社會科學服務中心,中國問題硏究所,1995,"上海公報"和"建交公報"中,美國都用"認知"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在中文翻譯中, "建交公報"中的"認知"被譯為"承認。"學者:美一中政策 不應混淆 ,張可衣舊金山17日專電,中央社,2018-11-18,"戈迪溫指出,中國持續在國際間以其「一個中國原則」(One China Principle)混淆美國「一個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在「一個中國」的定義上,美國從未「承認」(recognize)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他說,在美中之間的三個公報之中,美國僅「認知」(acknowledge)中國認為只有一個中國且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立場。戈迪溫強調,美國僅是「認知」,但非「承認」,認知並不表示「承認與接受」,但中國將美國所用的「認知」一詞,中譯為「承認」,並以此混淆視聽。"中國大陸硏究 ,第17頁,第44卷,第1-6期,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硏究中心,2001,"一九七八年和美國的建交公報,中共將「認知」翻譯成「承認」"中國時報週刊 ,第11頁,China Times Incorporated,1995,"「建交公報」裡中共把「認知」( acknowledge )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譯作「承認」"新新聞 ,第1099-1106期,第37頁,Xin xin wen zhou kan za zhi she,2008,"美國在臺灣問題上未曾放棄或改變過使用「認知」,中共對此也心知肚明,祇是在中文上就是硬要把acknowledge翻譯成「承認」"總統府公報 ,第6438-6469期,China. Zong tong fu,總統府第5局公報室,2002,"中共將美國「承認」(recognize)中共政權與「認知」(acknowledge)只有一個中國都中譯成『承認』二字,這是相當狡詰(tricky)的事。"從華府看臺北 ,第322頁,施克敏,正中書局,1993,"中共方面把(acknowledge )自譯為「承認」,那要不是英文程度有問題,就是蓄意曲解,以從中取利。"中共對臺政策之硏究 ,第72頁,King C. Chen,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儘管中共將「認知」譯為「承認」,這是中共故意曲解並錯譯,美國的態度,十餘年如一日,從未更改。這個對「主權」看法不同的問題,關係重大")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What Is the U.S. “One China” Policy, and Why Does it Matter? ,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7-01-13, "The United States did not, however, give in to Chinese demands that it recognize Chinese sovereignty over Taiwan......Instead, Washington acknowledged the Chinese position that Taiwan was part of China. For geopolitical reasons,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RC were willing to go forward with diplomatic recognition despite their differences on this matter. When China attempted to change the Chinese text from the original acknowledge to recognize, Deputy Secretary of State Warren Christopher told a Senate hearing questioner, “[W]e regard the English text as being the binding text. We regard the word ‘acknowledge’ as being the word that is determinative for the U.S.” In the August 17, 1982, U.S.-China Communique, the United States went one step further, stating that it had no intention of pursuing a policy of “two Chinas” or “one China, one Taiwan.”To this day, the U.S. “one China” position stands: the United States recognizes the PRC as the sole legal government of China but only acknowledges the Chinese position that Taiwan is part of China."Zhonghua za zhi ,第6頁,第 330-335 卷﹔第 337-341 卷,Zhonghua za zhi she,1991,"白樂崎說,在中美公報中美國只有用了〈認知) ,而沒有使用《承認)"Taiwan Communique and Separation of Powers: Hearings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Separation of Powers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 United States Senate, Ninety-seventh Congress, Second Session, on Taiwan Communique and Separation of Powers ,第31頁,United States. Congress. Senate.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 Subcommittee on Separation of Powers,1983,"The posi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eminently clear. The official position has been that the United States "recognize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sole legal government of China. " It has also "acknowledged the Chinese position that 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 but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t itself agreed to this position."Taiwan: Issues for Congress ,第9頁,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2017-10-30,"“By only acknowledging ‘the Chinese position,’ the United States did not adopt [it] as its own.” See also remarks by former State Department Office of Republic of China Affairs Director Harvey Feldman: “In fact, officially, the U.S. has never ‘accepted’ the PRC view; we have only ‘acknowledged’ it.”"海峽評論 ,第23頁,海峽評論雜誌社,2004,"綜觀「三公報」的內容,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美中建立合作「反霸」的聯盟;二是美國接受「一個中國」原則,認知〔尊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務院解密美中建交秘辛 ,中國評論新聞,2013-04-25,"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代表政府,並認知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臺灣法律地位問題的研究 ,第79頁,酆邰,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中美建交公報中,美國政府僅表示「認知」「中國」的立場,「中國」只有一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共將英文「認知」譯為「承認」)"斷交40年來美國不變利益:維持臺海現狀 ,文天翔,新新聞第1669期,2019-02-28,"它涉及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臺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 Act)與六項保證所構成美國對兩岸關係的「戰略性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包括美國只是「認知」(acknowledge)而非「承認」(recognize)中國自稱「臺灣是其一部分」的「一個中國政策」立場"臺灣大百科全書─中美建交公報 ,周俊宇,文化部,2009-09-09,"「中美建交公報」,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美國「認知」(acknowledge)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立場。"臺灣關係法與三公報 讀懂美國一中政策 ,中央通訊社,2017-04-05,"中美建交公報…美國認知(acknowledges)中國(人)立場(the Chinese position),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川普政府「一個中國政策」變化因素之分析 ,第86-87頁,謝賢璟,國會季刊,第47卷第2期,2019-06,"美國於 1979年與中國建交,雙方簽署《中美建交公報》…美國認知(acknowledges)中國的立場(the Chinese position),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岸關係與國際法發展 ,第76頁,陳純一、許耀明、陳貞如主編,元照出版公司,2016-10-01,"中美建交公報(Normalization Communique)《中美建交公報》於1979年1月1日正式發布…美國認知(acknowledge)「臺灣海峽兩岸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一立場。"時報雜誌 ,第8頁,第 135-147期,1982,"一九七九年元月一日,美國在與中共的「建交聯合公報」中宣告·美國「認知」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而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雖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但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臺灣擁有主權(『美國一中政策』)。 但此後,美國政府一直保持模糊政策,直至2004年中,美國政府因應民進黨政府激進動作,不得不開始日益清晰其一個中國、不支援臺獨的政策。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提及關於最終主權地位時,均使用“福爾摩沙”(Formosa),而其他時候則使用“臺灣”(Taiwan)。此外,透過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以及美國國內法“臺灣關係法”,但美國的態度是兩岸的過程必須是臺海兩岸的政府共同以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反對以片面或非和平的方式來解決,而此過程是沒有時間表的,由兩岸的政府和人民共同決定。這樣的政策符合美國的利益,也符合臺海兩岸人民的利益。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政策是,“美國對臺灣沒有領土野心”,這點已由杜魯門總統所確定,而至今沒有改變。 因此,按照美國的說法,不論是韓戰時協防臺灣、金門砲戰時協助中華民國國軍運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日內瓦會談、臺灣關係法的訂定及執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簽訂、1996年臺海危機時巡弋臺海、反對臺灣公投、不支援臺灣加入聯合國……等,均不是支援或反對兩岸統一或臺灣獨立,而是因為那樣做,符合美國的政策、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的政策是清晰的,一貫的,而且沒有改變。此一立場美國於2007年8月31日再度重申。 2007年,美國國會研究處在研究海峽兩岸的『一個中國政策』報告書中闡述美國的立場,並總結了五點: # 在1972年、1979年和1982年三個美中聯合公報中,美國沒有明確說明臺灣的主權地位。 # 美國「認知」兩岸「一個中國」的立場。 # 美國的政策並「沒有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臺灣的主權。 # 美國的政策並「沒有承認」臺灣為主權國家。 # 美國的政策認為臺灣地位未定。 這些內容在2013年美國國會研究處的研究報告中保持不變。還原臺灣國際地位真相 ,頁10-11,城仲模,臺灣國際地位研討會,2009-11-21 美國眾議院以及參議院於2016年9月分別提出旨在促進臺灣與美國間的高層級交流的法案——《臺灣旅行法》(英語:Taiwan Travel Act),之後2017年1月及5月重新提出,均獲參眾兩院透過,並於2018年3月16日由總統特朗普簽署生效。此法是續《與臺灣關係法》後,另一部現行與臺灣相關的美國國內法。 ====== 1972年日本自由民主黨總裁選舉中,日中關係就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議題,田中角榮在競選時承諾上臺後要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得到其他候選人三木武夫和中曾根康弘的支援,選舉結果是田中大比數擊敗最大的競爭對手,當時屬於親臺派的福田赳夫。7月,田中角榮出任內閣總理大臣(首相)後,表示充分理解中國政府的「復交三原則」(即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廢除《中日和約》),中國政府也對此做出積極回應。相應內容發表於《中日聯合宣告》中。 2010年5月19日,日本外務省副大臣武正公一在日本眾議院外務委員會會議上回答眾議員中津川博鄉質詢時表示:「日本並未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只是在《舊金山和約》中,日本政府放棄對臺灣的所有權利,有關臺灣的法定地位,日本政府沒有加以認定的立場」。2012年3月9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彥亦作相同表示。「我が國は、日本國との平和條約(昭和二十七年條約第五號)第二條に従い、臺灣に対する全ての権利、権原及び請求権を放棄しており、臺灣の領土的な位置付けに関して獨自の認定を行う立場にない」 日本首相野田佳彥答覆參議員山谷えり子,日本參議院,2012-3-9 2016年10月14日,日本民進黨黨首蓮舫因出生於臺灣導致的雙重國籍爭議影響政治生涯,已向日本法務省提供國籍放棄的證明檔案,日本法務大臣金田勝年14日召開記者會,表示日本並不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所以沒辦法受理蓮舫的國籍放棄之證明檔案。日本並不承認臺灣當局的合法性,所以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所開出的國籍放棄證明檔案為官方文書,蓮舫可以改為向法務省宣示只願意擁有日本國籍,能夠消除雙重國籍的問題。 2021年4月17日,日本首相菅義偉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高峰會,並共同發布聯合宣告:「我們強調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議題」。菅義偉在聯合記者會表示,雙方有談論臺灣和中國新疆的情況,日本與美國曾明確就臺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達成共識,而今天對此再次確認。這一表態,引發臺海兩岸及國際輿論關注,對其是否是日本政府協防颱灣的承諾,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參見:日本協防颱灣)。 === === 1988年12月20日,鑑於臺灣在聯合國機構中的稱謂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中國常駐聯合國亞太經社會副代表名義致函亞太經社會秘書處,要求聯合國各有關機構應當使用“中國臺灣省”稱呼。1989年5月3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向聯合國秘書處法律部遞交了正式外交照會,“謹奉授權確認聯合國系統檔案包括統計表格中如必須提及中國臺灣省時,其正式稱謂應為‘中國臺灣省’。”同年6月15日,聯合國秘書處法律部答覆稱,其已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外交照會印發聯合國系統各有關部門,並將立即啟用新稱呼。 2005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一份退回關於臺灣加入聯合國請求的函件中,指稱鑒於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文,聯合國認為臺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聯合國認為,就一切意圖和目的而言,臺灣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民國政府對此向聯合國大會致函反駁潘基文的言論。但是該函件隨即遭到聯合國大會總務委員會退回,聯大總務委員會同時拒絕將這一問題列入聯大議程,這是聯合國大會第15次退回類似函件。 2007年,中華民國方面試圖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7月,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致函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正式提出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訴求,潘基文引用相關決議文拒絕。美國國務院隨後對潘基文的這一說法表示反對,重申美方對臺灣主權不採立場,並指聯合國檔案主張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惟該主張不為包括美國在內等聯合國會員國接受,若聯合國堅持,美國將以國家立場與此劃清界線。2011年公開的一份維基解密外交電文指出,潘基文在當年8月與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扎勒米·哈利勒扎德會面時,承認他有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公開發言「太過分(go too far)」,並確認未來聯合國提及臺灣時,不再使用「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一詞。澳洲、加拿大、日本及紐西蘭也跟進美國,在與聯合國諮商之後確定聯合國不再使用上述說法2007年擋臺入聯 潘基文認發言「過分」 美阻聯國稱「臺是中國一部分」 ,星島日報,2011-09-07。但之後,聯合國及各下屬機構仍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先前要求延續“中國臺灣省”之稱謂。2016年,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杜加里克在記者會上被問及秘書長一份關於高雄美濃地震的宣告中“中國臺灣省”的稱謂時強調,這是聯合國所採用的正式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壓制臺灣的國際空間,要求其邦交國及國際組織不得承認臺灣有國家地位。兩岸關係定位與國際空間——臺灣地區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研究 ,第203頁,祝捷,九州社 崧博出版社,2017-11-22,"是壓縮臺灣地區以“主權國家”身份所佔據的國際空間"臺灣爭取奧運正名 臺中東亞青運會被停辦 ,BBC NEWS,2018-07-24,"自從1970年代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之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逐漸開始在國際場合上壓制臺灣生存空間。"Danger ahead? Taiwan’s politics, China’s ambitions, and US policy , Richard C. Bush,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19-04-15, "Second, a long-suppressed Taiwanese identity flowered to the point that consistently less than 10 percent of Taiwan people say they are Chinese."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總論與主題列表:海峽兩岸關係、海峽兩岸相關主題列表 * 1945年後中國內戰的歷史背景:國共內戰、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 * 臺灣獨立和本土化等背景:臺灣獨立運動、民主進步黨、臺灣地位未定論、臺灣前途決議文、臺灣本土化運動、去中國化 * 公投問題:中華民國公民投票法 * 臺灣對大陸的政策和相關問題:國家統一綱領、中華民國外交 * 大陸對臺灣的政策和相關問題:中國統一、一個中國、一國兩制、統一戰線、中美關係、中國外交、反分裂國家法、鄧小平理論、臺灣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臺灣特別行政區構想 * 兩岸協商:汪辜會談、九二共識、兩岸一中 * 另見:臺灣、中國大陸、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崛起、中國聯邦主義、兩個中國、統派 * 相似的國際問題:朝鮮半島統一問題、兩德統一、魁北克獨立、加泰隆尼亞獨立、北愛爾蘭問題、直布羅陀、福克蘭群島 Category:臺灣戰後時期與日本關係 Category:臺灣戰後時期法律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關係 Category:民族問題 Category:臺灣問題 Category:中華民國政治術語 Category:臺灣政治術語 Category:意識形態競爭 Category:二分法
獵戶座
獵戶座(Orion)是一個非常顯著的星座,其星等是一般人肉眼能看見的。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它那些分佈在天赤道上耀眼的星,也是各地人都認得的星座,最適合觀賞的季節是冬季,也因此獵戶座一直有著「星座之王」、「冬之星座」的美譽,形如獵人俄裡翁站在獵戶座的河岸,身旁有他忠誠的獵犬大犬座,與他一起追逐著金牛座和天兔座。在神話中,俄裡翁被他心愛的月亮女神阿緹蜜絲送到天上變成獵戶座,延續他們的愛情故事。 == 特徵 == 這星座有很多光亮的恆星及深空天體。以下是它其中的幾顆星: * 觜宿一(Meissa,λ)是獵戶的頭。 * 參宿四(Betelgeuse,α),獵戶的右肩,是一顆紅超巨星──它的直徑比木星公轉軌道的直徑還要大。它其實有其他五個伴星,但它們都太小而難以看到。參宿四與南河三及天狼星組成冬季大三角。 * 參宿五(Bellatrix,γ),是獵戶的左肩。 * 參宿一(Alnitak,ζ)、參宿二(Alnilam,ε)及參宿三(Mintaka,δ)就是獵戶腰帶:三顆亮星由東向西連成一線,就是這一個星群可以令人輕易認出獵戶座。 * 參宿六(Saiph,κ)位於獵戶的右膝。 * 參宿七(Rigel,β),位於獵戶的左腳踝,是一顆大型的白色的星。它是全天第七亮的星。它有三顆難以看見的伴星。 除參宿四外,獵戶座中主要的星都有相似的年齡及特徵,表示它們可能有一共同的起源。 透過獵戶座我們能夠很容易找到其他的星。把獵戶的腰帶往東南方伸延就能找到天狼星(大犬座α);向西北方則會碰到畢宿五(金牛座α)。沿著獵戶的肩膀往東就是南河三(前犬星,小犬座α)。從參宿七往參宿四的方向一直伸延就可見到北河二(雙子座α)及北河三(雙子座β)。 === 深空天體 === 從獵戶腰帶掛下來的是他的劍,它是由四合星(獵戶座θ1及獵戶座θ2)及獵戶座大星雲(M42)所組成,在中國稱為伐星。即使用肉眼也能夠清楚辨認出這個壯麗的天體不是一顆星;如果利用到雙筒望遠鏡,我們更可看到它那些年輕的恆星、發光的氣體及塵埃。 另一著名的星雲就是位於獵戶座ζ的馬頭星雲(IC 434),它的名字來自當中的一團形似馬頭的黑色塵埃。 如果以一支小型望遠鏡去觀察獵戶座就能看到更多有趣的深空天體。 == 歷史與神話 == 這一個耀眼的星座在不同的古代文明中都有它的位置,只是形象不同。 古代蘇美人把這些星視為一隻綿羊。參宿四的拉丁名Betelgeuse意為“腋窩”,指的就是“綿羊的腋窩”。 在古中國,獵戶座是廿八宿之一,即“參宿”。-{zh-tw:「參」就是「三」的國字大寫; zh-cn:“參”同“三”的大寫“叄”;}-,指獵戶腰帶上的三顆星。中國傳統中,有“三星高照”的說法,認為三顆亮星高照,象徵吉祥幸福、健康長壽和富裕。“三星”即指參宿一、參宿二與參宿三。還有“三星正南,就要過年”的諺語,表示這三顆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農曆新年的關係。 古埃及人認為這些星是奉獻給光之神──歐西里斯(Osiris)的貢物,一些金字塔與獵戶座有密切聯係。 無論在古代或現代的文學作品中,獵戶的腰帶與劍經常都有出現,例如美國陸軍第27步兵師的臂章、米高梅旗下的獵戶座影業。 Lie4 Category:赤道星座
阿拉伯字母
阿拉伯語字母,也作天方字母(,),是一種拼音文字,屬於亞蘭字母體系,習慣上從右到左連筆書寫。目前阿拉伯語字母是世界上第二多人使用的拼音文字,僅次於拉丁字母。 除了阿拉伯語之外,波斯語、達里語、中國的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等等母語使用者大多為穆斯林的語言,也使用阿拉伯字母來拼寫。除此之外,中國的回族也偶爾用阿拉伯字母來拼寫漢語,被叫做「小兒經」。 == 字母表 == 阿拉伯字母共有27個表示子音的字母,和一個表長開口母音的字母(海姆宰有時也會被算做字母);並在字母上新增音符來標註其他母音與發音細節。但除了《古蘭經》或教育、解說的文字裡,這些音符通常省略(但也有如維吾爾語,以修改過的阿拉伯字母來表示短母音,詳請參見維吾爾文字),這可歸因於閃族語更常使用子音和長母音來區分單詞。另外阿拉伯字母會依據處在詞首、詞中或詞尾,而分別有不同的書寫形式。 阿拉伯文轉寫成拉丁字母的規則並不統一,有諸多系統,詳請參見阿拉伯語羅馬化。 獨立 內文形式 內文形式 內文形式 名字 基本音值 對應腓尼基字母 獨立 尾部 中部 首部 名字 基本音值 對應腓尼基字母 , (在一些借詞中讀作 ) , , (在一些借詞中讀作 ) (在一些借詞中讀作 ) (在一些借詞中讀作 ) (在一些借詞中讀作 , , ) (無) (無) (無) ===太陽字母和太陰字母 === 阿拉伯文字母分太陽字母和太陰字母(月亮字母)兩類。 ====太陽字母 ==== 太陽字母 (ḥurūf shamsiyya)是指發音部位與 /l/ 相近的舌冠音字母,也就是以下黃色背景的字母:     唇音 非咽化音 非咽化音 咽化音 咽化音 硬顎音 軟顎音 小舌音 咽音 聲門音     唇音 齒音 齒齦音 齒音 齒齦音 硬顎音 軟顎音 小舌音 咽音 聲門音 鼻音 鼻音 m n n               爆破音 清音 t t tˤ tˤ   k q   ʔ 爆破音 濁音 b d d dˤ dˤ dʒ       摩擦音 清音 f θ s   sˤ ʃ x ~ χ x ~ χ ħ h 摩擦音 濁音 ð z ðˤ     ɣ ~ ʁ ɣ ~ ʁ ʕ   顫音 顫音     r r             近音 近音   l ~ lˤ l ~ lˤ l ~ lˤ l ~ lˤ j w       像是「太陽」「 」 (),詞首為太陽字母「」;加上定冠詞「」() 後變成 ,卻念為,而不照字面念做 。也就是說,定冠詞 會被緊接其後的太陽字母同化。 ==== 太陰字母 ==== 太陽字母以外的字母,稱作太陰字母或月亮字母 (ḥurūf qamariyya)。如「月亮」 ( )以太陰字母「 」開頭,加上定冠詞「」後變成「 」,念為 ,也就是說,定冠詞「」遇到太陰字母時依然發作 。 ==== 柔母與剛母 ==== 二十八個字母中, 「」 ( )、「」()和「」()這三個字母稱為柔母,其餘二十五個字母為剛母,阿拉伯動詞的詞根若有柔母,則詞根會發生屈折上的變化。 == 其他字母 == ة — — ــة tāʾ marbūṭa h / t / ʰ / ẗ 「ت」(ta, /t/)的變體。加在名詞、形容詞詞尾做陰性。 ى ىــ ــىــ ــى ʾalif maqṣūra ā / ỳ 「ا」(alif) 的變體,用在某些特定詞尾。 ھ ھــ ــھــ ــھ Dochasmee hā hā 「ه」的變體。常用於烏爾都語。 لا — — ــلا lām ʾalif lā 「」(lam, /l/) 與「」(alif) 的合字 注意到帶有海姆宰「」的「」前接「」(/l/) 而合寫成帶海姆宰的「」時,要念作 ;這是因為帶海姆宰的「」會依據標註其上(或下)的動符而實際上發為 , 或 。 例: 屈從「」( ) 接定冠詞「」() → ( ) ==音符== 音符 ()通常情況下省略,只用在《古蘭經》或教育、解說的文字裡。音符分為動符 ()和「靜符」。 === 動符 === 名字 基本音值 範例 064E 開口符 「」 「」上標「」 064F 合口符 「」 「」上標「」 0650 齊齒符 「」 「」下標「」 動符可以跟「」()和「」()組合來表示雙母音: 範例 音值 「」 「」上標「」+「」 「」 「」上標「」+「」 動符更可以與柔母「」 ( )、「」()和「」()三者組合來表示對應的長母音: 範例 音值 「」 「」上標「」+「」 「」 「」上標「」+「」 「」 「」下標「」+「」 === 詞尾鼻音 === ( )是為了標記書面阿拉伯語名詞和形容詞的屈折變化所發明的符號(口語一般會省略),以下取名詞「 」(, 房屋)為範例: 語格 音值 範例 064B 單數賓格 064C 單數主格 064D 單數屬格 ===艾裡夫和子音相關符號 === 符號 名稱 音值 含義作用 آ ٓ(لآ ـلآ) madda [ʔaː]([lʔaː]) 帶海姆宰的艾裡夫「أ」後面再加「ا」時專用的長音符。 ٱ wasla [-] 艾裡夫專用的靜音符號,表示不發音。 上標alif [aː] 明確注出此處省略了艾裡夫「ا」,又叫小艾裡夫、短劍艾裡夫。(※) ّ shadda [CC] 子音重複符號、長子音符號、促音符號。表示兩個子音重疊。 (wasla 和 alif khanjariyya 無法從鍵盤直接輸入。) ※伊斯蘭教真主安拉在阿拉伯文裡寫作الله, ّ (shadda) 上面有一個短線,這是小艾裡夫(短劍艾裡夫)的一個特殊形式。鍵盤輸入時輸入 ل (lam) + ل (lam) + ه (ha) 後會自動轉換成帶記號的符號。 ==海姆宰== 海姆宰 (hamza) 是表示聲門塞音 /ʔ/ 的文字(符號),由字母 ع (ayn, /ʕ/) 派生而來。很少單獨書寫,基本是附著在 ا (alif) (及其與 ل (lam, /l/) 的 لا 合字 )、ي (ya, /j/)、و (waw, /w/) 這幾個「主字母」上。(另外,與「ي」(ya, /j/) 組合時下面的兩點常省略寫成「ئ」。) 獨立 附於主字母 名稱 轉寫 音值 含義作用 ء أ إ لأ لإ ئ ؤ 等 hamza ʾ / ’ / ‚ [ʔ] 聲門塞音 使用規則如下: *如果出現在詞頭,通常只以 ا (alif) 為主字母,組合後發 /ʔa/ /ʔi/ /ʔu/ 的音。另外,海姆宰出現在詞中、詞尾時,都寫在主字母上方,而只有出現在詞頭是和母音符號一樣,母音發 /a/ 或 /u/ 時在上寫作「أ」、發 /i/ 時在下寫作「إ」。 *出現在詞中時,根據後續母音音值挑選主字母,如「أ」/ʔa/、「ئ」/ʔi/、「ؤ」/ʔu/ 。(※但是,伴隨「i > u > a」順序,有少許例外。後續雖然接 /u/ 但之前母音是 /i/ 時,還是會與 /i/ 配合寫作「ئ」。同理,後續母音即使是 /a/,只要前面母音是是 /i/或者 /u/,還是會配合寫作「ئ」或「ؤ」。)另外,如果後面沒有母音(主字母母音音值被刪除)時,則按照前面母音選擇主字母。 *出現在詞尾時,配合前面母音挑選主字母,/(-a)ʔ/ 則寫作「أ」,/(-i)ʔ/則寫作「ئ」、/(-u)ʔ/則寫作「ؤ」。 列表如下。 字形(帶母音符號) 字形(無母音符號) 音值 位置 أَـ أـ /ʔa/ 詞頭 إِـ إـ /ʔi/ 詞頭 أُـ أـ /ʔu/ 詞頭 ـأَـ(ـئَـ)(ـؤَـ) ـأـ(ـئـ)(ـؤـ) /ʔa/(/(-i)ʔa/)(/(-u)ʔa/) 詞中(有後續母音) ـئِـ ـئـ /ʔi/ 詞中(有後續母音) ـؤُـ(ـئُـ) ـؤـ(ـئـ) /ʔu/(/(-i)ʔu/) 詞中(有後續母音) ـأْ ـأ /(-a)ʔ/ 詞中(無後續母音)及詞尾 ـئْ ـئ /(-i)ʔ/ 詞中(無後續母音)及詞尾 ـؤْ ـؤ /(-u)ʔ/ 詞中(無後續母音)及詞尾 海姆宰單獨出現「ء」僅限於詞尾以子音結尾結尾,或者(之前遇到的和主字母相同的字母)以長母音結尾等不適合使用主字母的場合。 ==傳統的字母順序== 現在使用的字母順序是按字母造型類似統一放在一起的。除此之外,習慣上還有一種源於腓尼基文字傳統的稱作 abjadī 順序 (أَبْجَدِي)。根據區域有所不同,但是一般順序如下(從右向左)。阿拉伯字母當做數字使用時,也按照這種順序。 字母 轉寫 50 40 30 20 10 9 8 7 6 5 4 3 2 1 數值 字母 轉寫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90 80 70 60 數值 通常把這個順序分成八組加上母音念做 ,或者 abujadin hawazin ḥuṭiya kalman sa‘faṣ qurishat thakhudh ḍaẓugh。 == 阿拉伯語數字 == 有兩套數字體系:標準阿拉伯語數字和東阿拉伯語數字,使用於書寫阿拉伯語的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 標準阿拉伯語數字 東阿拉伯語數字 0 1 2 3 4 5 6 7 8 9 == 合字 == * -“願主福安之”,多會在伊斯蘭經典中出現,都會出現在先知穆罕默德名字之後,或出現在先知、使者之後代指穆罕默德。(,) * - 安拉(,) * - 泰斯米(,),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 Unicode編碼 == ==阿拉伯字母鍵盤排列法==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阿拉伯語書寫和書法 * 關於阿拉伯語的文章 * 阿拉伯語字母和書法 * SIL開發的阿拉伯文字型 == 參見 == * 阿拉伯語字母表的Unicode編碼、ISO/IEC 8859-6 * 阿拉伯數字 * 阿拉伯語聊天字母 *阿拉伯字母鍵盤(Arabic keyboard) *Intellark(Intellark) Category:亞洲文字
僧伽羅文
僧伽羅文是在斯里蘭卡用來書寫官方語言僧伽羅語並有時用來書寫書面語言巴利語和梵語的一種母音附標文字。Daniels (1996), p. 408.作為婆羅米系文字的一員,僧伽羅文可以追溯祖先到2000多年前。 僧伽羅文有兩套字母表,代表所有本土音位的核心字母表叫做(純僧伽羅)或(字母表)。為了表示梵語和巴利語詞語,採用擴充套件字母表(混合僧伽羅)。Gair and Paolillo 1997:15f. == 字母表 == :如果看到大片空白或亂碼請安裝包含僧伽羅字母的Unicode字型。 多數僧伽羅字母是花體的;在字母表中幾乎完全缺少直線。這是因為僧伽羅文被寫在棕櫚葉上,書寫直線會使葉脈破裂,因此偏好圓形。本節的表格中用更深色的背景來指示擴充套件字母。 === 母音 === : 字母 附標 轉寫 字母 附標 轉寫 අ ආ ා ඇ ැ ඈ ෑ ඉ ි ඊ ී උ ු ඌ ූ ඍ ෘ ඎ ෲ ඏ ෟ ඐ ෳ එ ෙ ඒ ේ එ ෙ ඓ ෛ ඔ ො ඕ ෝ ඔ ො ඖ ෞ === 子音 === : 塞音 塞音 塞音 塞音 鼻音 前鼻化塞音 近音 邊音 擦音 清音 清音 濁音 濁音 鼻音 前鼻化塞音 近音 邊音 擦音 不送氣 送氣 不送氣 送氣 鼻音 前鼻化塞音 近音 邊音 擦音 軟顎音/聲門音 ක ඛ ග ඝ ඞ ඟ හ 硬顎音/齦後音 ච ඡ ජ ඣ ඤ ඦ ය ශ 捲舌音 ට ඨ ඩ ඪ ණ ඬ ර ළ ෂ 齒音/齒齦音 ත ථ ද ධ න ඳ ල ස 雙唇音/唇齒音 ප ඵ බ භ ම ඹ ව * ↑ ඦ 這個字母在現代和古代僧伽羅語中都沒有用到。它的用途不明,但它是標準字母表的一部分(參見http://unicode.org/reports/tr2.html)。 === 變音符號 === : ං ඃ ් Anusvara Visarga === 其他字母 === : ඥ ෆ === 數字與標點 === 僧伽羅文有表示數字的特殊符號,一直使用到了19世紀初。現在被阿拉伯數字取代。以前用作為表示完全停頓的標點符號。現在一般不再使用。 == Unicode編碼 == 僧伽羅文在Unicode 3.0及以後的版本獲得支援,在U+0D80至U+0DFF的位置。 == 引用 == == 參考 == * * == 外部連結 == * 僧伽羅文字母字型檔案 * Sinhala Unicode Character Code Chart * Complete table of consonant-diacritic-combinations * Sinhala page at Omniglot * Transliteration Add-on for Firefox (Tamil script to Sinhala script * Noto Serif Sinhala ;Noto Sans Sinhala Category:亞洲文字 Category:婆羅米系文字
世界語
世界語(,又稱「希望語」,因為Esperanto在該語言中的意思為「希望者」),舊譯萬國新語,旨在成為世界通用語。波蘭猶太人眼科醫生柴門霍夫在對其進行了十年的創作工作後於1887年出版《第一本書》,創立了這個語言的基礎。世界語的命名來自於(希望博士),這是柴門霍夫出版《第一本書》時所使用的筆名。最早,柴門霍夫給這門語言取的名字「La Lingvo Internacia」,意為「國際語言」。 在《第一本書》中,柴門霍夫寫道自己對世界語有三個主要目標: # “使世界語的學習變得易如反掌。” # “使學習世界語者能夠直接應用自己對於世界語的知識,與任何國籍的人交流,無論世界語是否被廣泛接受;換句話說,世界語將成為國際交流的媒介語。” # “尋找克服人類自然不屑一顧的方法,並且儘快廣泛鼓勵全球人民學習與使用世界語,而並非在絕望之時才開始。” 總之,世界語的定位是國際輔助語言,不是用來代替世界上已經存在的語言。柴門霍夫原本想要創立一種簡單易學而靈活的語言,一種普世的第二語言,用來促進世界和平並且幫助世界各地的人民瞭解他國的文化,而現在一些世界語者仍然抱著這樣的期望。 根據民族語言網的統計,世界各地一共有大概200萬人會說世界語,其中包括大約兩千名以世界語為母語的人。世界語是目前唯一有母語人士的人工語言。國際世界語協會在全球120個國家中有大約5,500個成員,其中在歐洲、東亞及北美的成員最多。世界語維基百科至今已有大約個條目,是第32大維基百科(曾在2005年排名第32),也是第一大的人造語言維基百科。 在世界語的學習網站中,lernu!是其中之一,在2013年公佈有15萬個註冊使用者,每個月也有大約15至20萬個訪客。2015年5月28日,多鄰國增添了透過英語學習世界語的課程。隔年10月26日,透過西班牙語學習世界語的課程也加入了多鄰國外語課程的行列。2017年5月27日止,在多鄰國網站上開始學習世界語的人超過一百萬。 世界語有文學作品、歌曲和電影,可說在短短的一個多世紀內衍生了一種獨特的世界語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1954年將世界語推薦學習使用,1985年再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給聯合國各個成員國。2007年,世界語成為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CEFR)的第32種語言。雖然至今仍無任何國家給予世界語官方地位,但世界各地許多學校從小學到大學皆有提供世界語學習課程 2009年巴西列為中學的選修課,且Google、維基百科、Facebook 在面子書的世界語使用人數、Firefox Firefox的世界語版下載、Ubuntu等皆有世界語版本。Google翻譯自2012年2月22日開始新增世界語為第64門語言。印尼的外交學院也將把世界語列為年輕外交官學習的語文之一 印尼的國際臺的報道。 == 歷史 == 柴門霍夫醫生的第一本世界語書《Esperanto》作於1880年前後。他是俄國猶太裔眼科醫生,生於時屬俄羅斯帝國的比亞韋斯托克。他創造這門語言是為了促進各國人民友好相處。他早年在比亞里斯托克的境遇和感慨可以在他給Nikolai Borovko的信中窺見一斑: 柴門霍夫用了約十年時間將外語文章譯作世界語,同時也直接用世界語創作散文與詩歌。1887年在華沙出版了第一本世界語語法。在其後的幾十年裡,世界語使用者的數目急劇增加,起初只是在俄羅斯帝國疆域內以及東歐地區,之後延伸到西歐、美洲、中國和日本。早期的世界語者是透過通訊和雜誌交流的,自從1905年第一屆世界世界語大會在法國海濱城市布羅涅召開後,世界世界語大會每年在不同國家召開,只有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中斷。二戰後,每年都有兩千到六千人與會。 === 遭受迫害 === 因為世界語大有希望成為人類互相瞭解的橋樑,從而常常招致極權主義國家的猜忌,比如納粹德國。Lins, Ulrich: Die gefährliche Sprache. Die Verfolgung der Esperantisten unter Hitler und Stalin. Bleicher, Gerlingen 1988 由於柴門霍夫是猶太人的緣故,德國對世界語的迫害更是變本加厲。在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中,指世界語是猶太人密謀支配世界後所使用的語言。世界語者因此遭屠殺,柴門霍夫的家人也遇害。 蘇聯初建時,世界語得到官方支援,蘇聯世界語協會也是官方承認的組織。然而1937年斯大林改變了政策,指世界語是內奸語言,世界語者慘遭流放乃至屠殺。蘇聯禁止使用世界語,直到1956年才結束禁令。 西班牙內戰後,佛朗哥獨裁政權迫害無政府主義者和加泰羅尼亞民族主義者,從而牽連了世界語者。直到1950年代,西班牙才重新容納世界語的發展。 === 正式應用 === 現在,世界語並不被任何國際承認的國家確認為第二語言。但於二十世紀初建立了第一個世界語國家莫里斯尼特。中國語言學家錢玄同曾經提倡用世界語取代漢語。另外,1968年,自封獨立的微型國家玫瑰島共和國也確定世界語為官方語言。 世界語一度很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民間的歡迎。共產黨建政後不久的1951年3月11日即成立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又於1963年召開第一次全國世界語工作座談會,陳毅副總理發表長篇講話;高教部發出《關於開設世界語課程的通知》。1964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世界語廣播正式開播。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中國大陸也曾有過世界語的學習熱潮,據稱當時中國有40萬人學世界語。並且1985年於昆明舉辦了第一屆全國世界語大會。 美軍曾出版過世界語軍用喊話手冊,作為軍演中假想敵的語言。1924年夏天,美國無線電中繼協會接受世界語作為國際輔助語言,並希望其他各行各業的人也能夠用世界語來進行國際交流,然而世界語在無線電通訊中的實用價值反而不大。 世界語還是幾個國際非營利組織的工作語言,比如Sennacieca Asocio Tutmonda,還有很多世界語組織。最大的世界語組織就是國際世界語協會,它與聯合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正式顧問關係。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在1954年推介以世界語作為國際溝通媒介。世界語是已於2020解散 的聖馬利諾的國際科學學院的教學、管理語言。 == 語言特性 == === 語言學分類 === 作為一種計劃語言,世界語不與任何民族語言有譜系上的關聯。人們說它是“詞源上多采用羅曼詞彙,詞法上高度黏著,而又有些孤立語特徵。」其音韻、語法、詞彙、是基於西方印歐語言的,而音位系統本質上是斯拉夫形式的,也有少量日耳曼語言特徵。在語用和其他在最早的柴門霍夫的世界語文獻中未詳細說明的方面上深受早期使用者的母語影響,尤其是俄語、波蘭語、德語、法語。 在語言型別學範疇上,世界語的介詞、語序自由,而預設為主謂賓。形容詞可以自由地置於所修飾的名詞的前或後,然而通常還是在名詞前。新詞透過豐富的前字尾而形成。 === 世界語音系 === 世界語有23個子音、5個母音、兩個半母音,半母音可以和母音組合成六種複合母音。(子音/j/ 和半母音/i̯/ 都寫作j,不常見的子音 /dz/寫作字母組合dz.)不使用重音來區分語義。重音恆在倒數第二個母音上,除非在個別情況主要如詩歌中略去了詞尾母音,比如familio“家庭“讀作[fa.mi.ˈli.o],重音在i上,而略去了最後一個母音o時(famili'),重音仍然在i上[fa.mi.ˈli]。 23個子音是: 雙唇 唇齒 唇齒 齒齦 齒齦 齦後 齦後 硬顎 軟顎 軟顎 喉 喉 鼻音 m m n n 塞音 p b t d k g 塞擦音 ts dz tʃ dʒ 擦音 f v s z ʃ ʒ x h 顫音 r r 邊音 l l j /r/通常讀作顫音,但也可以讀成英語r [ɹ]。/v/常常讀如英語v,但是也有人讀成[ʋ] (介於英語的v與w之間)或者[w],這就要看說話者的語言背景了。半母音/u̯/常常只在母音/a/和/e/之後構成複母音,而並不像子音w /w/。通常也存在把nk讀成[ŋk]和把kz讀成[ɡz]的同化現象。 世界語中子音叢很多,詞首可達三連子音(比如在stranga“奇怪”中),詞中可達四連子音(比如在instrui“教學”中)。除非在外來人名中,詞尾子音叢不常見;詩歌用語省略詞尾o;也有極少的基礎詞彙如同cent“百”,post“在……後”有詞尾子音叢。 *母音 世界語有五個基礎母音,前閉母音i、後閉母音u、前中母音e、後中母音o和開母音a,與西班牙語、斯瓦西里語、菲律賓語、現代希伯來語、現代希臘語一樣。 半母音兩個/i̯/ 和/u̯/,常與基礎母音結合,形成六個複合母音aj、ej、oj、uj、aŭ和eŭ,幾乎和菲律賓語裡一樣。 因為只有五個母音,所以世界語允許把母音讀作其變體。比如說e可能會被讀成介於[e] (相當於法語é)與[ɛ] (相當於法語è)之間的各種音。這些細節問題常常要看說話人的母語。有人會在後面還緊連一個母音的母音後添上一個喉塞音,比如heroo“英雄”讀作[he.ˈro.o]或者[he.ˈro.ʔo],praavo“曾祖父”讀成[pra.ˈa.vo]或者[pra.ˈʔa.vo]。 == 世界語正書法 == 世界語文字是拉丁字母變體,一字一音,一音一字。世界語字母表中有六個帶附加符號的字母,有峰形符的ĉ[tš/ch/tsh]、ĝ[dž/dg/dzh]、ĥ[x]、ĵ[ž/zh]、ŝ[š/sh]和有谷形符的ŭ[w],而世界語字母不包括拉丁字母本來的q,w,x和y,這幾個字母只有在拼寫一些未世界語化的其他語言名字時才會用到。 世界語28個字母如下: A a B b C c Ĉ ĉ D d E e F f [a] [b] [ʦ] [ʧ/tš] [d] [e] [f] G g Ĝ ĝ H h Ĥ ĥ I i J j Ĵ ĵ [g] [ʤ/dž] [h] [x] [i] [j] [ʒ/ž] K k L l M m N n O o P p R r [k] [l] [m] [n] [o] [p] [r] S s Ŝ ŝ T t U u Ŭ ŭ V v Z z [s] [ʃ/š] [t] [u] [w] [v] [z] 清 p [p] t [t] k [k] f [f] s [s] ŝ [ʃ/š] ĉ [ʧ/tš] 濁 b [b] d [d] g [g] v [v] z [z] ĵ [ʒ/ž] ĝ [ʤ/dž] 這些字母大多按照對應的國際音標發音,只有c是讀成ts。 字母c ĉ ĝ ĥ ĵ ŝ和複母音中的ŭ分別讀作[ts] [tʃ] [dʒ] [x] [ʒ] [ʃ] [u̯]。以捷克式IPA轉寫應該寫成ts,tš,dž,x,ž,š,w。 ====音節的劃分==== 母音可以單獨構成音節,而子音必須和母音在一起才能夠構成完整的音節。如果兩個母音之間沒有子音,就從它們中間劃分,如:mia劃分為mi-a兩個音節,frua劃分為fru-a兩個音節。世界語沒有複合母音。如果兩個母音間的子音數為單數,則後面的母音所在的音節多得一個子音,如:u-nu, i-li, se-sa, be-la, kon-traŭ, vin-tro, in-dus-tri-o。如果兩個母音之間的子音數是雙數,兩個母音所得子音相同,如:ler-ni, lon-ga, las-ta, kons-tru-i。重音:世界語單詞的重音在倒數第二個音節上,單音節詞沒有重音。如:domo, labori, esperanto。 === 變體字母的書寫 === 變體字母一度帶來了列印和輸入的麻煩,尤其是那五個帶峰形符字母是世界語特有的。鑑於這些戴帽子的字母已經收入在在國標字元的擴充拉丁字元A中,目前這個麻煩只會困擾那些只能使用ASCII碼的網路交流和資料庫。 另外也有兩種應對方法,其一是用加h來替代加帽字母,比如ĉ、ĝ、ĥ、ĵ、ŝ分別寫作ch[tsh]、gh[dzh]、hh[x]、jh[zh]、sh,而把ŭ寫作u[w]。或者使用捷克式IPA轉寫為t、dšž、x、ž、š、w。 計算機輸入法通行時代後,加x的方法更加通行,即改加帽為在後加x,這樣ĉ、ĝ、ĥ、ĵ、ŝ、ŭ就寫作cx、gx、hx、jx、sx、ux。 也有一些電腦特殊鍵盤能夠包含世界語字母,在有的系統下能透過軟體將加h或加x的字母轉換成加帽字母。微軟的Windows的EK軟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世界語維基百科也支援“加x轉化為加帽字母”功能。 === 世界語語法 === 世界語詞語是由字首、詞根、字尾構成的,其構成方式很規則,從而人們自己造造詞也能讓旁人明白。複合詞是由修飾語在先,主要部分在後的原則構成的,比如birdkanto就是鳥的歌聲,kantbirdo就是鳴禽。 不同的詞性有各自的獨特詞尾,名詞恆以o結尾,形容詞恆以a結尾,所有派生而來的副詞以e結尾,動詞的六種變化也都有固定詞尾,比如現在式就是as結尾。 名詞複數會在o後面加j形成oj(發音如同英語的oy),而賓格名詞還會在最後加n,於是單數賓格名詞結尾就是on,複數ojn。o表明了這是名詞,j表明這是複數,n表明是賓格。形容詞與名詞保持數格一致,主格複數形容詞結尾aj(發音如同英語eye),賓格單數an,賓格複數ajn(發音如同英語fine的ine)。 名詞 主語 賓語 單數 -o -on 複數 -oj -ojn 形容詞 主語 賓語 單數 -a -an 複數 -aj -ajn 字尾n除了表示賓格外,也可以表示運動目的地等一些其他意義,類似於德語的第四格Akkusativ。 動詞的六種屈折形式包括三種時態和三種式。現在時as,將來時os,過去式is,不定式i,條件式us,命令式u(表達願望和要求)。動詞不隨人稱和單複數變位。如此kanti就是“唱”的不定式,相當於to sing,mi kantas就是“我現在唱”,vi kantas就是“你現在唱”,ili kantas就是“他們現在唱”。 動詞時態 字尾 現在式 -as(kantas) 過去式 -is(kantis) 將來式 -os(kantos) 動詞的式 字尾 不定式 -i(kanti) 命令式 -u(kantu) 條件式 -us(kantus) 語序相對自由。形容詞可以在修飾的名詞的前或後,動詞和賓語可以以任何順序出現。而冠詞la(相當於英語the),形容詞性代詞tiu(相當於英語that)和介詞(比如ĉe,相當於英語at)都應該在所修飾詞或短語之前。而在主系表句中,語序如同英語一樣,people are animals和animals are people是不同的。 === 詞彙 === 1887年柴門霍夫在《Ligvo Internacia》中就已經確定了世界語核心詞彙,此書中列出了九百詞根透過前字尾就可以派生出上萬複合詞。1894年,柴門霍夫出版了第一本世界語字典《Universala Vortaro》,其中囊括的詞根數量更大。只要有必要,使用者可以從其它語言中“借”來詞根,這是符合世界語規則的。當然了,借比較國際通行的詞根更好些,其派生詞也要按照世界語規則來。 從那以後,世界語確實借來了很多外來詞根,起初大多是來自西歐語言。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有意識地廣泛從外語中藉詞,但還是有很多人確實引入了很多借詞,尤其是科技術語。而另外日常用語大多是用舊有的詞根派生來,比如komputilo(計算機、電腦)就是由動詞komputi(計算)加上工具字尾il構成的。同時也存在語義轉借的現象,也就是說,詞彙根據外語中對應詞彙的意義而擴充套件。比如muso(老鼠)就因英文mouse(老鼠、滑鼠)的多義而增添了“滑鼠”的含義。世界語者常常為規範某個藉詞和舊有詞彙的語義是否應該擴充套件而有紛爭。 有些世界語複合詞含義並不那麼清楚明白,比如eldoni從字面上拆開應該是“給出”,而它的實際意義是“出版”,這種複合方式往往是模仿某種西歐語言比如德語的構詞時產生的。另外字尾um並沒有明確含義,只有靠逐個記憶才能搞明帶um字尾的詞的確切意思,比如dekstren(向右)和其加um派生來的dekstrumen(順時針方向)。 世界語中習語俚語並不多,因為太多習語俚語可能讓各國人之間的交流變得困難,當然也就與世界語的創造初衷背道而馳了。 === 實用世界語短語 === 以下列出了一些實用的世界語詞彙和短語: 漢語 世界語 國際音標 你好 Saluton [sa.ˈlu.ton] 是 Jes [ˈjes] 不是 Ne [ˈne] 早安 Bonan matenon [ˈbo.nan ma.ˈte.non] 晚安 Bonan vesperon [ˈbo.nan ves.ˈpe.ron] 夜安 Bonan nokton [ˈbo.nan ˈnok.ton] 再見 Ĝis revido [dʒis re.ˈvi.do] 你叫什麼名字? Kiel vi nomiĝas? [ˈki.el vi no.ˈmi.dʒas] 我叫約翰。 Mi nomiĝas Johano [mi no.ˈmi.dʒas jo.ˈha.no] 你好嗎? Kiel vi fartas? [ˈki.el vi ˈfar.tas] 你說世界語嗎? Ĉu vi parolas Esperanton? [ˈtʃu vi pa.ˈro.las es.pe.ˈran.ton] 我聽不懂你說的。 Mi ne komprenas vin [mi ˈne kom.ˈpre.nas vin] 好。 Bone [ˈbo.ne] 行。 Ĝuste [ˈdʒus.te] 謝謝 Dankon [ˈdan.kon] 不客氣 Nedankinde [ˌne.dan.ˈkin.de] 請 Bonvolu [bon.ˈvo.lu] 保佑你 Sanon! [ˈsa.non] 祝賀 Gratulon [ɡra.ˈtu.lon] 我愛你 Mi amas vin [mi ˈa.mas vin] 請給我來一杯啤酒 Unu bieron, mi petas [ˈu.nu bi.ˈe.ron, mi ˈpe.tas] 那是什麼? Kio estas tio? [ˈki.o ˈes.tas ˈti.o] 那是條狗。 Tio estas hundo [ˈti.o ˈes.tas ˈhun.do] 安靜! Pacon! [ˈpa.tson] === 例文 === 下面的短文體現了世界語的一些特點: *世界語原文 En multaj lokoj de Ĉinio estas temploj de drako-reĝo. Dum trosekeco oni preĝis en la temploj, ke la drako-reĝo donu pluvon al la homa mondo. Tiam drako estis simbolo de la supernatura estaĵo. Kaj pli poste, ĝi fariĝis prapatro de la plej altaj regantoj kaj simbolis la absolutan aŭtoritaton de feŭda imperiestro. La imperiestro pretendis, ke li estas filo de la drako. Ĉiuj liaj vivbezonaĵoj portis la nomon drako kaj estis ornamitaj per diversaj drakofiguroj. Nun ĉie en Ĉinio videblas drako-ornamentaĵoj, kaj cirkulas legendoj pri drakoj. *中文翻譯 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龍王廟。乾旱的時候,人們就去廟裡祈求龍王給人間降雨。當時龍還是超自然力量的象徵。此後,龍成了皇帝的祖先,並象徵了封建帝王的絕對威權。皇帝宣稱自己是龍之子,皇帝的所有個人物品都帶有龍的名字,裝飾有龍形圖案。如今,中國處處都能見到龍的裝飾,處處都流傳龍的神話。 *英語翻譯 In many places in China, there were temples of the dragon-king. During times of drought, people would pray in the temples that the dragon-king would give rain to the human world. At that time the dragon was a symbol of the supernatural. Later on, it became the ancestor of the highest rulers and symbolised the absolute authority of the feudal emperor. The emperor claimed to be the son of the dragon. All of his personal possessions carried the name "long" and were decorated with various dragon figures. Now dragons decoration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China and legends about dragons circulate. == 教學 == 大多世界語者是自學的,可以網上學,也可以參加志願者開的課。近年來像lernu!、多鄰國之類的教學網站於網際網路上流行。 部分學校裡亦有世界語教學,包括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轄下的先鋒嚮導計劃的四所小學,以及世界各地的69所大學(包括柏克萊大學、史丹佛大學及棗莊學院)。然而除了中國和匈牙利的幾所大學,這些教受世界語的大學大多並非正式的教學也無國家贊助。匈牙利布達佩斯的羅蘭大學曾在1966年到2004年有國際語言及世界語系,2004年後將其教學移交給職業學校,還有官方組織的世界語教師考試。巴西參議員於2009年通-{}-過了一項議案,將使世界語成為公立學校外語課程的一種,然而2010年,此議案由於下院反對未能通-{}-過。 很多教育工作者估算,無論在何處,世界語都只需要其他語言的二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不等的學習時間。Claude Piron曾是日內瓦大學的心理學家,也是聯合國的英漢俄西四種語言的翻譯家,堅稱世界語比很多民族語言都直觀:“世界語幾乎完全依賴直觀感受,它和其他任何語言的區別在於你可以永遠跟著自己的感覺走,概括與模仿。讓·匹亞格特所說的同樣的神經心理學法則也適用於其構詞和語法。 然而必須指出,這資料只能反映以法語為母語的人學習不同語言的難度。要得出精確結論,還得比較其他國家的資料(因為法語和義大利語都是羅曼語,他們間的差距比法語和德語間的差距、法語和英語間的差距要小)。 在曼徹斯特大學指導下,有230名學生的四所英國小學,從2010年至2013年,為期四年的研究,正在進行“世界語預備課程”教學,也就是透過世界語教學來提升語言意識,並幫助接下來的其他外語學習 英國的四年先鋒嚮導計劃。在紐西蘭、美國、德國、義大利和澳大利亞也有研究。研究結果很正面,說明了在學習另一門外語(自然語言)之前先學一些世界語有利於該語言的學習。這似乎是因為學過外語再學外語比第一次學外語簡單,而語法簡單,無固定文化背景的輔助語言世界語的教學讓學生打破了第一語言學習的障礙。在一項研究中,一組歐洲初中生先學一年世界語,再學三年法語,最後他們的成績比學四年全學法語的對照組學生強。把接受實驗者的母語和所學習自然語言換成其他的語言,結果也是一樣的,甚至總課程被壓縮到兩年,其中學六個月世界語時也是。 == 社群 == === 地理分佈與人口 === 到現在世界語還是世界上最通用的人造語言。在歐洲有大量的使用者,尤其在城市地帶。世界語在東歐北歐、伊朗,在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非洲的多哥等地尤其通行。 ==== 使用人數 ==== Sidney S. Culbert 是華盛頓大學退休教授,也是持之以恆的世界語者。他為估算世界語者的數目做了一項實驗,耗費二十年,在數十個國家劃定實驗地區,並在其中統計世界語者。其結論如下:一百多萬人能夠達到“三級純熟水平”,即有能力穩健毫不遲疑地表達複雜概念,能跟得上演講和廣播等。古爾博特的估算工作不止是算世界語一種語言,他調查也有一部分是調查一百多萬人的語言狀況,並按年度發表在《世界年鑑》上。他最詳細的方法寫在了他1989年給David Wolff的信上。由於Culbert不曾在媒體上詳細刊載某國某地的調查結果,所以也不好客觀獨立地評價他調查結果的準確性。 在年鑑中,他估算世界語者的數目大概在兩百萬人。這個資料登在了Ethnologue上。要是這個資料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可以說世界總人口的萬分之三會說這種語言。這沒有達到柴門霍夫創造世界共同語的目標,但同時也表明,世界語的成就已經是其他人造語言遠不能匹敵的了。 Marcus Sikosek認為有160萬世界語者的說法是誇大的,他估計,就算全球各地世界語者分佈是平均的,那麼算下來科隆市應該是有180個世界語者,但是他在那裡只找到30個能夠流利講世界語的人,其餘本應世界語者較密集的幾個地方也如此。他還指出,各種世界語組織總會員數 -{}- 只有20000(有人覺得他估算少了)。雖說也肯定有很多世界語者沒參加世界語組織,但他認為世界語者總量達到20000的五十倍似乎還是不可能的。 芬蘭語言學家Jouko Lindstedt是研究世界語母語者的專家,他統計的所有世界語者的世界語能力比例如下: * 一千人的母語是世界語 * 一萬人能夠流利使用世界語 * 十萬人能夠積極地說和寫世界語 * 一百萬人能夠看懂、聽懂一定程度的世界語 * 一千萬人或多或少學過一些世界語 由於古爾博特博士的統計缺乏詳細區域資料,也沒有真正的普查,所以不太可能確切講到底有多少世界語者。全球世界語協會稱,世界語課本的數量和地方社團的人數表明,對於世界語有一定了解的人有幾十萬乃至可能上百萬。 Lu Wunsch-Rolshoven於2001年匈牙利和立陶宛的普查資料得出結論,全球大概有十六萬到三十萬的人能夠能動、流利地講世界語,其中半數在歐洲。 隨著科技的發達,更多的國家皆能使用網際網路,因此,學習世界語的人數是難以計算的。很多都是透過網上學習的管道,讓自己成為世界語人。特別是lernu 和Kurso 這兩個公益網站所提供的學習資料,很受歡迎。上述的數字只是一個參考資料,沒有一定的來源。 ==== 以世界語為母語者 ==== Ethnologue估算出世界上約有200到2000名世界語母語者(Denaskuloj),這些人士出身自跨國婚姻家庭中,從小便在家講世界語,因為這是父母唯一共通的語言;但也有些情況是父母熱衷世界語推廣運動,因此讓他們的小孩在家講世界語。但是世界語母語者必須面臨的問題是,他們必須有能夠使用另一語言的能力來面對鄰居、學校和職場。 著名的世界語母語者包括猶太裔美籍的富豪喬治·索羅斯(他父親是位世界語作家)、195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達尼埃爾·博韋和納粹大屠殺遇難的男孩彼得·金茲。 === 文化 === Monato,意為月刊,是最大的世界語新聞雜誌。世界語者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世界文化,包括原創的和翻譯而來的文學作品。有25000多種世界語書籍,有世界語原創也有譯作。也有世界語雜誌定期出版。用Pasporta Servo,透過世界語筆友服務發展筆友關係,世界語使用者可以在92個國家獲得免費住宿。 每年有1500-3000名世界語者在國際世界語大會(Universala Kongreso de Esperanto)上歡聚一堂。 歷史上就有很多世界語音樂作品帶有各種民歌風格,比如Kaj Tiel Plu。近幾十年來,更多的搖滾等現代音樂流派出現,比如瑞典音樂組合Persone。還有很多古典、半古典的合唱樂隊,既有世界語原創也有譯作,也有集體世界語合唱。Lou Harrison在他的音樂中糅合了世界多種不同文化的風格和樂器,並使用世界語標題或內容,最值得一提的是La Koro-Sutro(心經)。David Gaines創作《第一交響曲(世界語)》,用世界語詩歌和柴門霍夫演講選段作女次高音、管絃樂隊歌詞(94年-98年)。他還用世界語直接創作歌詞Povas plori mi ne plu(我再也不能哭泣),由無伴奏的男女高低音合唱團演唱。 1964年的是第一部使用世界語拍攝的電影。1965年,由威廉·夏特納主演的Incubus是唯一一部知名的完全使用世界語的長片。 世界語者還有一些共同傳統,如柴門霍夫日,還有同樣的行為規範,世界語者在世界語會議中優先講世界語。 貶低世界語的人常常講世界語“沒有文化”,而支持者,如哈特福德大學的教授認為世界語是生來就在文化上中立的,只是為便利文化間交流而存在,並不要成為獨立的文化承載者。蘇格蘭世界語作家William Auld曾在這方面論述很多,他堅稱世界語是“人類共同文明的表達”,不受國家間阻礙,這樣我們就可以認為世界語有一種屬於自己的文化。也有觀點認為世界語有潛在可能加強歐洲共同認同,因為它結合了多種歐洲語言的特點。 ==世界語的遺產== ===一些有世界語作品的作者=== *William Auld *Julio Baghy *Kazimierz Bein(Kabe) *Marjorie Boulton *Jorge Camacho *Fernando de Diego(mainly translations) *瓦西里·愛羅先柯(魯迅的朋友) *Jean Forge *Antoni Grabowski *Kálmán Kalocsay *李士俊(筆名:"Laŭlum") *Miyamoto Masao *Abel Montagut *Nikolai Nekrasov *Nemere István *Claude Piron *Edmond Privat *Frederic Pujulà i Vallès *Baldur Ragnarsson *Reto Rossetti *Raymond Schwartz *Tibor Sekelj *Tivadar Soros *Henri Vallienne *Vladimir Varankin *Gaston Waringhien *Ludwik Łazarz Zamenhof === 流行文化中的世界語 === 世界語在很多電影和小說中應用,尤其為了在增加異域風情的同時不點明具體國家,也為了避免創造新語言的麻煩。卓別林1940年的電影《大獨裁者》中猶太區商店標識就是世界語的,這是為了創造東歐的異域風情,而不用具體的東歐某國語言,他另一部1940年的電影《上新加坡的路》裡也有一首世界語歌曲。 有兩部電影是從頭到尾完全用世界語拍攝的,一部是1964年的Angoroj(窒息),還有1985年的B級恐怖片Incubus(噩夢)。加拿大男演員威廉·薛特納學過一定的世界語,所以他有條件在《噩夢》中主演。不過世界語者講他說的世界語法語口音太重了,這是他在McGill大學上學時學的。在弗裡茨·朗1927年的作品《大都市》中,背景中有世界語書寫的商店名和路標。 也有其餘的同類作品,比如由同名小說改編的Gerda Malaperis(蓋爾達消失了)。也有很多以民族語言拍攝的主流電影或多或少用到些世界語。比如1997年的電影《千鈞一髮》,裡面可以時不時聽到世界語廣播。1994年的《街頭霸王》中,世界語是虛構國家Shadaloo的語言。其中一個兵營場景裡,壞蛋M. Bison計程車兵用世界語唱一首激昂的俄羅斯軍樂風格的合唱,即《Bison計程車兵前進曲》。世界語也在電影《刀鋒戰士3》中出現。 1980年中日合拍電影《望鄉之星》講述日本反戰人士綠川英子(慄原小卷飾演)的故事。綠川英子本人可以熟練使用世界語,故電影中有不少使用世界語的情節。 英國喜劇《紅矮星號》的前幾集中,人們可以看到Arnold Rimmer在學習世界語,還有Kryten。在第一季中,航天飛船上的標誌是世英雙語的。 在Harry Harrison的Stainless Steel Rat和Deathworld Stories中,世界語也被用作未來世界的通行語言。 音樂家Stephen Kellogg說他2009專輯《熊》中的歌曲《Shady Esperanto and the Young Hearts》就提到了世界語。儘管在那個歌裡Shady Esperanto只是個角色名。 流行的電子遊戲《最終幻想XI》中的歌曲《石憶》是用世界語寫的。這是該系列中第一部網路遊戲,作曲者植松伸夫認為世界語是一種極好的表達世界大同的語言,這段旋律也被全世界傳唱。 在Michael Chabon的小說《意第緒警察聯盟》中,主角就住在柴門霍夫賓館裡,賓館裡所有標誌都是世界語的。 動畫片《Tiny Toon歷險記:假期怎麼過》裡面,Buster Bunny講:“音樂是大同語言。”而Babs Bunny回答:“這麼我覺得應該是世界語。” 在系列動畫片The Tick第二季的第11集《The Tick vs. the Big Nothing》中迪克遇到一種稱作Whats的外星人,這些外星人聲稱他們什麼地球語言都會講,就是不會世界語,因為“你曉得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2002年的日本科幻電視動畫翼神世音中,TERRA(テラ)為世界語"TERENO EMPIREO RAPIDMOVA REAKCII ARMEO"的首字母縮合詞。 在2011年釋出的暢銷電腦遊戲《上古卷軸V:天際》(The Elder Scrolls V: Skyrim)中,有一本經過密碼翻譯的,用世界語寫成的書(實際只是一篇短文),作為遊戲中的一個“彩蛋”而十分有趣。 2012年上映的日本動畫電影《哆啦A夢·大雄與奇蹟之島~動物歷險記~》,劇中的貝爾加蒙德(Belegamondo)島上的原住民——克洛克族使用的語言實際上就是世界語。在電影劇情中其族人有一小部分使用世界語的對白。這個島的名字本身也是一個世界語詞彙,意為“非常美麗的世界”。並且,劇中角色,克洛克族族長的孫女科隆的渡渡鳥寵物的名字——克拉祖(Kuraĝo)也是一個世界語單詞,意為“勇氣”。同時,族長的名字奧洛(Oro)是世界語中“黃金”的意思。 2013年上映的日本動畫電影《帕蒂瑪的顛倒世界》中的片尾曲《Patema Inverse》是以世界語作詞,描述兩個世界的相遇,在漸行漸遠的天空與地球之間,手中緊握的是彼此的手,以及片頭的對話也是用世界語所描述的。 2017年日本美少女遊戲《戀語Juliamo -amrilata lingvo-》中異世界使用一種被稱為「Juliamo」的語言,該語言與世界語相同在某年七月被創立。該語言是使用特殊字母書寫的世界語,玩家在遊戲中必須逐漸學習這門語言。「Juliamo」是由世界語的七月Julio和愛Amo所組成,在日文中有「七月愛=文月愛=以文相互扶持」的多重含意,也隱含了來自不同平行世界的人們能夠彼此相愛的宏願。 === 科學 === 1921年法國科學院推薦世界語作為世界科學交流語言。一些科學家,比如數學家莫里斯·弗雷歇,語言學家John C. Wells,教育家Helmar Frank,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賴因哈德·澤爾騰的一部分研究成果是以世界語出版的。Frank和Selten還是聖馬利諾國際科學學院的創始人,這所學校也被人叫做世界語大學,因為那裡教學管理都是講世界語的。 === 商業活動 === 世界語的商業活動已經進行了好幾年,2013年的全球世界語商業聯合會 的會長是來自中國的王天義。遠在二十年代,法國的商業會已經做了研究,顯示世界語是最理想的商業用語。這項研究刊登在1921年的紐約時報上 。 === 世界語運動的目標 === 柴門霍夫的目的是創造一種易學的語言來增進國際間瞭解。世界語的功能是作為國際輔助語言,也就是一種通用的第二語言,並不是用於取代民族語言。在世界語運動的早期,絕大部分世界語者都贊成這個目標。後來,鑑於世界語和其文化的成長,有的世界語者開始提出更高目標,儘管世界語並不被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接受。 這種希望世界語最終在大尺度上被官方接受的世界語者一般被稱作finvenkistoj,這個名稱來自世界語詞fina venko,意為“最終勝利”,也叫pracelistoj,詞源是pracelo,意為“本來目標”,那些堅持語言的內在價值的人一般被稱為raŭmistoj,這個名稱來自芬蘭地名Rauma,1980年國際世界語青年大會曾在那裡發表宣言,他們提出了世界語文化的價值,而認為fina venko短期內很難實現。以上這些思潮其實互相併不排斥。 1996年的布拉格宣言展現了世界語運動即主要世運組織國際世界語協會(UEA)的主流觀點。 === 世界語標誌和旗幟 === ;綠旗 最早的綠旗和目前通用的綠旗的特點是,綠底,角上的白方塊上有綠色五角星。這是1887年愛爾蘭人Richard Geoghegan設計給柴門霍夫看的,此人也是編寫英語世界語教材的第一人。1905年,在法國Boulogne-sur-Mer召開的第一屆世界語者大會的代表們批准此旗作為標誌。有時人們也會在星星上加一個字母E。基督徒有時會在星星上面加上一個白十字架。左翼人士會把綠色改為紅色。 1987年,另一種旗幟樣式在UEA舉辦的世界語百年慶典的競賽上嶄露頭角。這個旗幟是白底子上有兩個相對的E曲線,裝點有jubilea simbolo的字樣,意為“百年大慶”。有的世界語者批評它的橢圓曲線像甜瓜。不過到現在人們還在用這個旗幟,只是不如傳統的verda stelo綠星旗更加通用。 === 政治 === 很多政治理念都牽涉到世界語。最常見的就是“歐洲–民主–世界語”政黨,其目標是讓世界語成為歐盟的官方語言。愛爾蘭政黨Éirígí最近也接受了綠星的標誌,因為一些成員支援讓世界語成為替代英語的國際語言。 === 宗教 === 世界語在某些宗教中也有特殊地位,比如日本的大本教和巴哈伊信仰(Baha'i Faith),其餘的一些宗教也多少提倡世界語。 *大本教 大本教提倡信仰者使用世界語,還尊崇柴門霍夫為神。 *大同教(巴哈伊信仰) 大同教提倡使用國際輔助語言,而未曾說清是哪一種語言,一些大同教信徒認為應該是世界語。莉迪亞·柴門霍夫(Lidja Zamenhof),柴門霍夫的女兒是大同教信徒。很多大同教文章被譯成世界語。 *招魂術 1908年,招魂巫師Camilo Chaigneau在雜誌《La Vie d'Outre-Tombe》寫了一篇文章《招魂術與世界語》,推薦在一部招魂巫師和世界語者的“核心雜誌”上使用世界語。然後主要在巴西,招魂巫師開始積極使用世界語。巴西招魂巫師聯盟出版世界語教科書,翻譯招魂術的基本書籍,並勸招魂巫師學世界語。 *聖經翻譯 第一部翻譯成世界語的聖經是柴門霍夫自己翻譯的《舊約》。一些英國的牧師和學者在對此書加以批註並與其他語言的聖經比較,然後在1910年由英國外國聖書協會出版。1926年世界語新舊約譯本又一同出版,這個版本一般稱作Londona Biblio(倫敦聖經)。六十年代,國際聖經信徒和東方學者協會想要組織編輯一部更能通行世界的世界語譯本。於是荷蘭諍言派(Remonstrant)牧師Geritt Berveling除新翻譯了福音書、部分新約書信、部分舊約外,還翻譯了經外書。這些譯作陸續在一些小冊子裡發表,也有的在《天國》(Dia Regno)連載,而經外書是在新版倫敦聖經中發表的。 *基督教 有兩個基督教世界語組織是在世界語早期就成立的。一個是1910年的國際天主教世界語者聯盟。一個是1911年的國際基督徒世界語者同盟。自從1994年的復活節之後,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和教宗本篤十六世總在復活節和聖誕節的用多種語言的普世祝福中使用世界語。使用世界語的教派還有: 貴格派(顫抖者)世界語協會,他們有人稱是“兄弟會”的活動。 1910年,基督教兄弟會首次用世界語出版。 也有以世界語傳道的基督教教士和教師,奈及利亞的牧師Bayo Afolaranmi的“精神食糧”(Spirita nutraĵo)雅虎郵件傳送單,從2003年開始每週傳送傳道資訊。 Chick出版公司將其出版的Jack T. Chick創作的基督教基要派福音書漫畫式傳單譯成了世界語,比如“Jen Via Tuta Vivo”(這就是你的全部生活)。 *伊斯蘭教 伊朗的最高領袖霍梅尼呼籲穆斯林學習世界語,他稱讚世界語是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人交流的好媒介。霍梅尼建議用世界語取代英語做世界通用語,於是聖城庫姆的神學院開始使用世界語,世界語的古蘭經不久後也在伊朗出版。然而1981年之後霍梅尼和伊朗政府開始反對世界語,因為他們發現“異端”巴哈伊教徒也喜歡世界語。 == 批評 == ===難學=== 目前能夠流利使用世界語的人都是較有語言天賦的人,同屬印歐語系的歐洲人在記憶世界語詞彙方面有天生優勢。然而,對於普通人,特別是非歐洲語言使用者而言,世界語並非那麼容易學習。 一派學者認為,學習世界語有利於學習外語,但事實上,研究表明,學習第一外語之後再學習第二外語,本來就比較容易,對其他語言也是一樣的,世界語並非特殊。 ===使用人數=== 世界語使用者聲稱世界上有幾百萬世界語者,但實際數量遠低於這一數字。就算全球各地世界語者分佈是平均的,那麼算下來科隆市應該是有180個世界語者,但是Marcus Sikosek在那裡只找到30個能夠流利講世界語的人,其餘本應世界語者較密集的幾個地方也如此。他還指出,各種世界語組織總會員數只有20000。雖說也肯定有很多世界語者沒參加世界語組織,但他認為世界語者總量達到20000的五十倍似乎還是不可能的。 世界語的最初構想就是成為國際交流用語,準確地講就是做所有人的第二語言。自從公開後,就一直有人爭論世界語能否達到這個程度,是否對國際交流有幫助。世界語支持者也因主張將學習外語的錢改用在學習世界語上而受到批評。 世界語並沒有達到創始者設定的成為世界共通語的目標,而世界語支持者則強調世界語既得的成就已經不小了。儘管世界語也問世了一百多年了,世界語使用者相對於世界總人口仍然很少。比如在英國,學校很少教世界語,因為政府認為世界語不符合需要。還有很多批評說道世界語希望成為佔優勢的國際輔助語言的抱負不實際,它鬥不過英語。從實際上的國際交流來看,英語在很多方面都充當著事實上的世界共通語,而世界語的使用範圍則相當有限。 ===消滅母語=== 世界語若廣泛通用,將有消滅母語的可能,特別是那些以世界語為母語的人,已經將本身的母語消滅了,這些人的行為本身已經試圖讓世界語成為母語而不是他們自己所聲稱的第二語言。表面上看,即使是世界語母語者也需要生活在當地的語言社群內,也需要掌握其父母的語言,所以世界語註定只是其母語之一,不存在“將本身母語消滅”的問題。但是,如果世界語母語者不斷增長,幾代人之後,多數人都以世界語為母語,那麼,以上觀點就不成立了。 世界語目前之所以沒有得到大規模的反對,在於它實際上規模很小,對母語構不成威脅。 ===目標錯誤=== 柴門霍夫聲稱統一的語言有助於增進不同民族的理解、和平。但這種觀點並不正確。語言只是幫助溝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誤會。但衝突多半仍是產生在傳統文化、階級、價值觀、以及利益考量等方面上,還有一些是被蓄意操縱出來的。例如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有很多人懂英語,但還是有不少衝突;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又說相同語言的團體內部也常都會有內部衝突。批評者甚至進一步認定統一的語言與和平毫無關係,尤其是在世界語不那麼普及的情況下。 ===規則複雜,拒絕改進=== 由於世界語是人工造的語言,所以有很多人批評它的細節問題。比如柴門霍夫選擇用edzo而不是在歐洲語言中更常見的spozo表達“丈夫”的意思。還有他選擇用古代希臘語拉丁語的單複數詞尾-o,-oj,-a,-aj而非後來的拉丁語希臘語簡化了的-o,-i,-a,-e(這些改動都被伊多語接納了,不過伊多語取消了形容詞變化一致的規定)。 有批評說世界語看起來似乎有些不自然,這主要源於變音符號,讓一些人覺得古怪麻煩。還有人認為人造語言是必然充滿各種缺陷的,因為它是人造的。 ===中文翻譯=== 「Esperanto」在中文被翻譯為「世界語」,而只基於歐洲語言的世界語明顯不夠「世界」,該詞在世界語中也並無「世界」之意,而是「希望者」之意,所以部分中文世界語使用者將其稱為「希望語」。部分中文學習者因為「世界」而學習世界語,但學習後發現和「世界」並無太大關連。而真正將自己稱為「世界語」是世界語的先驅沃拉普克語(Volapük),「Volapük」中vol來自「world(世界)」而pük來自「speech(話)」,雖然該語言也只基於歐洲語言。 ===歐洲中心主義=== 世界語詞彙語法是基於歐洲主要語言的,並不“世界”,不過這也只是因為中文翻譯的問題(見世界語#中文翻譯段落),但世界語依舊帶有很強的歐洲中心主義。更常見的問題是,世界語語法只基於歐洲語言,對於歐洲之外的亞洲人來說還是很陌生,這樣講歐洲語言的人在學習上就佔了優勢,目標是成為全球輔助語言的話,就對非歐洲人來說顯得不公平。雖然世界語基於西方語言,但而它的詞彙、帶帽的字母、語法卻都與主要西歐語言有所差異。所以世界語對於講西歐語言的人來說也並非多好學,甚至可能比學某種真正的歐洲語言更難。舉例來說,還常有抨擊世界語形容詞與名詞數格一致和賓格的言論,這是歐洲語言中常見的語法之一,但對於歐洲以外的語言來說並不常見,甚至構成了很大的學習障礙。其實這些細節問題也是一些世界語者希望改革的。 由於世界語的詞彙的語義學都是來自歐洲語言的,所以世界語是基於歐洲文化的,這也給世界語灌入了歐洲式的世界觀。還有,世界語詞彙量巨大,不光從既有的詞根中派生大量新詞,而且還大量吸收外來詞。這樣對於非歐洲人來說,就有些不必要地難學了。關於詞彙量的問題,很多世界語支持者也認為要修改,他們覺得除非非用不可就堅決不用外來藉詞,一切情況下都應儘可能使用世界語本身的派生詞。但“世界語本身”基於歐洲語言,而“外來藉詞”主要指代非歐洲語言,這也變相增強了歐洲中心主義。 為改進世界語,誕生了很多的改良人工語言。其中包括Lojban(邏輯語),這門語言解決了歐洲中心主義的問題,它結合了六種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阿拉伯語、漢語普通話、英語、印地語、俄語、西班牙語,語法則如同電腦程式設計一般。也包括伊多語(Ido)和國際語(Interlingua,英特林瓜語),這些語言是為瞭解決和歐洲語言的差異,但仍然與非歐洲語言差異巨大。 === 缺少承載的文化 === 世界語“沒文化”,儘管有汗牛充棟的世界語寫的文章,世界語還是不能承載起某種文化。 ===性別不中立=== 世界語對於陰陽性的處理使得它有了性別歧視之嫌。大部分表示親屬的詞語都是預設為男性,女性形式要另加字尾。也有一些修改的嘗試,其中比較好的就是世界語作家霍爾海·加馬喬(Jorge Camacho)使用的iĉism法,從他的點子中也派生出了Riism(世界語語法性改革主義)一詞。 == 改革與變種 == 儘管世界語從創造起到現在也經歷了一些修改,近年還是有人提出更多修改要求。較早的就是柴門霍夫自己在1894年的提案,另外還有1907年有人發明的伊多語等。 現在還有人想讓世界語擺脫性別歧視之嫌,比如Riism(世界語語法性改革主義),然而世界語已經是一種很多人口中講慣了的活的語言了,要改革世界語不比改革自然語言簡單。 有人認為在世界語的發展過程中,有必要參考古拉丁文進行修改,因為古拉丁文的成份今天仍然是歐洲語言的共同交集。 == 命名 == 有很多地理和天體名稱以世界語或柴門霍夫命名。比如南極洲沿岸的世界語島。還有芬蘭世界語者天文學家爾約·維薩拉(Yrjö Väisälä) 發現的小行星1421被命名為世界語小行星,小行星1462被命名為柴門霍夫小行星。 == 註釋 == == 參閲 == * 世界語歷史 * 世界語文學 * 世界語音樂 * 世界語正書法 * 世界語語法 * 世界語文化 * 世界語旗幟 * 世界語標誌 * 人工語言 * 世界語與因特語的比較 * 世界語與伊多語的比較 == 外部連結 == ;世界語資訊 * 世界語更新 - 作者為國際世界語協會 * Esperanto.net - 超過57種語言的世界語資訊。 * 國際語言的鑰匙(R. Kent Jones|Kent Jones和Christopher Zervic編 * Blueprints for Babel: Esperanto - Commentary and grammatical summary of Esperanto and Riismo, with glossary and links * From a Nobel Nominee who writes in Esperanto * Articles on Esperanto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 Lots of links for Esperanto ;字典 * 開放詞典 開放中文-世界語詞典 *UEA baza vortaro詞典 (詞典) cídiǎn * Reta Vortaro,an Esperanto dictionary * The Alternative Esperanto Dictionary * Esperanto – English Dictionary:from – the Rosetta Edition. * Traduku: Online Machine Translator * Wiktionary:Category:Esperanto language * jVortaro,an Esperanto dictionary written in Java ;世界語輸入法 * Amiketo 世界語輸入法 * 各種平臺的世界語軟體 * 世界語鍵盤配置表讓你打世界語詞彙打的跟英文一樣快 * 世界語輸入法 ;世界語課程 *Lernu.net *簡明世界語基礎教程 * 中國世界語網 - 從入門到高階的全套世界語網路自學課程及各類世界語讀物 * Esperanto a, b, c Lernu.net - 多語種的免費世界語教程,也有簡體和正體中文版 * Saluton! Internacia Kurso - 國際視聽學習環境 * Senpaga Esperanto-Kurso - 免費世界語教程(電子郵件函授課程) * Kurso de Esperanto –軟體和電子郵件函授課程 * Esperanto - Panorama * Projekto NESTO – Tutoring courses of Esperanto in several languages. * Esperanto Picture Books for Children * Evertype的世界語字母表 。 * 國際世界語協會(UEA) * Akademio de Esperanto * Akademio Internacia de la Sciencoj San-Marino -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the Sciences ;以世界語播報的新聞 * Raporto - Kie la mondo raportas al vi - news site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 有世界語廣播 *
冰島語
冰島語()為冰島國語,屬於日耳曼語族的斯堪的那維亞語支(北日耳曼語支),源自古代北歐維京人使用的古諾斯語。冰島語是與古諾爾斯語差異最少的分支,只差文字不是用盧恩字母。同時,可能是鑑於其離各國較遠與偏僻,其發音法(尤其是母音音素)也是北日耳曼語支當中改變最少的。自維京人在近一千年前,將古諾斯語帶到冰島並形成冰島語後,由於冰島語詞彙的拼法同語法變化不大,其標準化的寫法基於自古諾斯語音位系統、在語義與詞彙順序上細微的拼寫差異。所以,現代冰島人或懂得冰島語的人不須花太多時間即能方便地閱讀及能理解維京時代的古代文學作品或冰島的古代文學作品See, e.g., Harbert 7-10.。 ==音系== ===子音=== 子音音位 雙唇音 雙唇音 唇齒音 唇齒音 齒音 齒音 齒齦音 齒齦音 硬顎音 硬顎音 軟顎音 軟顎音 聲門音 聲門音 鼻音             塞音           擦音         近音                 顫音                         濁擦音 , , 和 是不完全緊縮的(constrictive)而經常近乎近音而非擦音。 ===母音=== 單母音 前母音 前母音 後母音 普通 圓唇 後母音 閉母音   次閉母音   半開母音 開母音 雙母音 前滑 後滑 中母音 開母音 ==文字== 冰島語字母表是由拉丁字母組成,字母如下: 其中, c, q, w, z 只在拼寫人名、地名和外語詞等地方使用。 ==文法== 冰島語的基本語序為主語-謂語-賓語,不過為了強調語氣,語序可以比較自由的變化。在冰島語的詩裡面,可以見到所有語序的組合。然而冰島語也和大部分日耳曼語一樣,遵守動詞第二順位,因此不及物動詞的位置會受到限制。 例句: * Ég veit það ekki.(I know that not.)(中譯:我不知道那是什麼。〔以下意義皆同〕) * Ekki veit ég það.(Not know I that.) * Það veit ég ekki.(That know I not.) * Ég fór til Bretlands þegar ég var eins árs.(I went to Britain when I was one year old.)(中譯:當我一歲時,我與家人一同去英國。〔以下意義皆同〕) * Til Bretlands fór ég þegar ég var eins árs.(To Britain went I, when I was one year old.) * Þegar ég var eins árs fór ég til Bretlands.(When I was one year old, I went to Britain.) ==註釋== ==參考文獻== * * * * * * * ==外部連結== *冰島大學冰島語資料庫 *冰島語文法簡介(英語) *BRAGI - 冰島語線上學習(德語) *冰島語-英語字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圖書館) *《民族語》冰島語條目 *Icelandic - English Dictionary: from Webster's Rosetta Edition. *Mimir - Online Icelandic grammar notebook *Verbix - an online Icelandic verb conjugator *Mímir - Icelandic grammar notebook *Örnefnaskrá Íslands - Icelandic place names directory Category:北日耳曼語支 Category:主謂賓語序語言
烏加里特字母
烏加里特字母(Ugaritic alphabet)是一種楔形文字字母,使用於烏加里特語,它是在烏加里特發現的一種已滅絕的和迦南語支相關的語言。烏加里特字母表含有31個字母。 ==起源== 在使用烏加里特文的時代(約公元前1500年-前1300年),烏加里特和埃及、安納託利亞、塞普勒斯島、克里特島和美索不達米亞一起,是文字讀寫世界的中心。烏加里特文利用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的外觀而組合出了閃米特子音音素文字系統。但是,學者們已經徒勞無功的研究過了烏加里特字母在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中的圖形原型。最近,一些人建議說烏加里特字母表示了某種形式的原始西奈字母,其字母形態變形為適合於用尖筆書寫在泥板上。此外,亦有人認為這些文字受到一種至今我們仍然只有很少認識的Byblos syllabary的影響。基於這些觀點,人們已經提出在楔形文字中的兩個基本形狀,線形楔()和角形楔(),可能對應於線上形閃米特字母中直線和圓圈:由希臘字母Θ、Ο和拉丁字母Q所保留的三個帶有圓圈的閃米特字母,在烏加里特字母都帶有角形楔: Tet、 Ain和 Qopa。其他字母看起來也類似: Ho相似於其假定同源希臘字母E,而 Wo、 Pu和 Thanna則相似於側傾的希臘字母Y、Π和Σ。Jared Diamond相信這套字母是精心設計的,其證據是越少筆劃的字母就越常用。 == 字母表 == 烏加里特字母表 字元 轉寫 IPA 阿拉伯字母 希伯來字母 b g d h w z y k l m n s p q r t / ? 詞分隔符 詞分隔符 == 排列次序 == 從現時的烏加里特文獻中,人們發現烏加里特字母有兩種排列次序,這兩種排列次序分別為: # 依照北閃米特語支的排列次序,與腓尼基字母、希伯來字母和更疏遠些的希臘字母及拉丁字母的次序相近; # 依照南閃米特語支的排列次序,與南阿拉伯字母和更疏遠些的吉茲字母的次序相近。以下列出兩種排序的分別,與字母相對應的希伯來字母亦同時並列作比較,沒有相應字母的則留空。 北閃米特語排序(the abjad) -{’}-a b g x d h w z ħ y k š š-{'}- l m ð n s c p q r θ γ t ś -{’i}- -{’}-u א ב ג ח׳ ד ה ו ז ח ט י כ ל מ ד׳ נ ט׳ ס ע פ צ ק ר ש ע׳ ת שׂ           南閃米特語排序 h l ħ m q w š r t s k n x b ś p -{’}- c g d γ z ð y θ ה ל ח מ ק ו ר ת ס כ נ ח׳ ב שׂ פ א ע ט׳ ג ד ע׳ ט ז ד׳ י ש צ == Unicode編碼 == 在Unicode中,烏加里特字母被指派至U+10380 - U+1039F。 == 延伸閱讀 == * 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 ==引用== == 外部連結 == * Ugaritic script(Brian Colless - version 1) * Ugaritic script(Brian Colless - version 2) * Ugaritic writing * Ugaritic script(ancientscripts.com) * Ugaritic cuneiform Omniglot entry on the subject * Download an Ugaritic font (includes Unicode font) * Ugaritic cuneiform characters from the Unicode Ugaritic cuneiform script Category:楔形文字 Category:字母系統 Category:已消亡的書寫系統 Category:青銅時代文字
7月1日
7月1日是陽曆年的第182天(閏年是183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83天。 == 大事記 == === 1世紀 === * 6年:漢朝皇太后詔王莽朝見太后,稱王莽為“假皇帝”。 === 8世紀 === * 748年:唐玄宗賜安祿山鐵券。 === 12世紀 === * 1117年:金太祖詔令百姓自收寧江州後有同姓結婚的人,一律杖打逐出。 === 13世紀 === * 1251年:蒙哥成為蒙古帝國大汗。 === 16世紀 === * 1543年:英格蘭和蘇格蘭簽訂。 * 1569年:盧布林聯合,波蘭立陶宛聯邦誕生。 === 17世紀 === * 1650年:《》在德國萊比錫創刊,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報。 * 1688年:噶爾丹大舉東犯喀爾喀。 * 1690年:法國軍隊在弗勒呂斯戰役中擊潰奧格斯堡同盟聯軍,迫使其撤退至布魯塞爾。 === 18世紀 === * 1703年:清廷拘禁索額圖。 === 19世紀 === * 1810年:荷蘭國王路易在拿破崙的壓力下退位。 * 1823年: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和哥斯大黎加合組中美洲聯合省,釋出獨立宣言。 * 1863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蓋茨堡地區爆發蓋茨堡之役,為南北戰爭中最血腥的一場戰鬥。 * 1863年:蘇利南宣佈廢除奴隸制。 * 1864年:上海《北華捷報》改名為《字林報》。 * 1867年:加拿大省、新斯科細亞省、新布藍茲維省基於《英屬北美法令》組成加拿大聯邦。 * 1873年:愛德華王子島加入加拿大邦聯。 * 1879年:大清帝國發生8級地震,震中位於今天甘肅省南部的武都區,接近四川省。此次地震造成巨大破壞,導致大約22000人死亡。 * 1898年:英國與清政府簽訂中英《訂租威海衛專條》。 * 1900年:清軍、義和團與八國聯軍在天津激戰。 === 20世紀 === * 1904年:第三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於美國聖路易斯舉行。 * 1908年:清政府改戶部銀行為大清銀行。 * 1911年:孫洪伊等在北京組織成立憲友會,鼓吹君主立憲。 * 1911年:德意志帝國派出豹號炮艦至摩洛哥港口阿加迪爾以宣示其利益,引發與英國、法國的外交衝突。 * 1913年:中國清華學校第一屆畢業生行畢業禮。 * 1916年:英國和法國聯軍在索姆河區域發動進攻,開戰首日便成為英國陸軍史上最血腥的一天。 * 1916年:美國新澤西州沿岸地區接連發生大白鯊傷人事件,至7月15日共計造成4人遇害,1人死亡。 * 1916年:威廉·愛德華·波音建立波音公司。 * 1917年:張勳擁溥儀復辟。 * 1919年:李大釗、王光祈、曾琦在北京成立少年中國學會,並創辦《少年中國》月刊。 * 1919年:墨索里尼發表法西斯宣言。 * 1921年: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在上海上映。 * 1923年: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刊物《前鋒》月刊在上海創刊。 * 1925年:廣東國民政府成立。 * 1928年:上海外灘公園正式向中國人開放。 * 1928年:蔣介石邀請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在北平湯山開會,商討軍事善後問題。 * 1931年:國民革命軍發動第三次剿共。 * 1932年:三聯書店成員“生活書店”在上海創立。 * 1933年:吉鴻昌率同盟軍收復多倫。 * 1935年:《何梅協定》正式簽訂。 * 1940年:義大利皇家空軍開始轟炸英屬巴勒斯坦。 * 1941年:德國和義大利及其歐洲軸心國宣佈承認汪精衛國民政府為唯一合法中國政府。 * 1941年:汪精衛政府清鄉委員會開始推行“清鄉運動”。當年,中國共產黨正式確立每年的7月1日為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 * 1944年:決定戰後經濟體系的佈雷頓森林會議舉行。 * 1945年:蘇美英法軍隊進入德國的佔領區。 * 1946年:十字路口行動:美國在太平洋比基尼島進行核試驗。 * 1947年:中共東北民主聯軍歷時50天的夏季攻勢結束。 * 1952年:成渝鐵路建成通車。 * 1953年:中國巨型露天煤礦“阜新海州礦”正式投產。 * 1954年:日本自衛隊正式組建。 * 1955年:蘭新鐵路黃河大橋正式通車。 * 1955年:北京市創辦的第一所工讀學校開學。 * 1958年:《紅旗》雜誌首次提出“人民公社”的名稱。 * 1960年:索馬利共和國正式宣佈獨立。 * 1960年:迦納共和國宣告獨立。 * 1961年: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在臺復業。 * 1961年:中國革命博物館正式開館。 * 1962年:阿爾及利亞、蒲隆地共和國、盧安達共和國宣告獨立。 * 1966年:法國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一體化軍事機構。 * 196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個組織機構合併為歐洲共同體。 * 1967年:中華民國臺北市升格成為直轄市。 * 1968年:防止核武器擴散條約簽訂。 * 1969年:英國查理斯王子獲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冊封為王儲。 * 1969年: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成立。 * 1970年:成昆鐵路建成並正式通車。 * 1972年:國光計畫辦公室正式裁撤,中華民國政府由總統蔣中正主導下正式放棄以軍事武力方式反攻大陸。 * 1974年:馬來西亞最大執政黨聯盟國民陣線繼承前身聯盟後並於當日正式註冊。 * 197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泰國建交。 * 1979年:新力公司正式推出隨身聽。 * 1979年:中華民國高雄市升格成為直轄市。 * 1979年:臺灣縱貫鐵路電氣化完工通車。 * 1980年:中國實行“郵政編碼”制度。 * 1980年:中國國務院透過《關於推動經濟聯合的暫行規定》。 * 1980年:中國重慶長江大橋竣工通車。 * 1980年:《哦!加拿大》正式成為加拿大的國歌。 * 1981年:中國短波授時系統BPM標準時間、標準頻率發播臺在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臺建成。 *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次人口普查,這是世界歷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的人口普查。 * 1982年:中華民國嘉義市與新竹市恢復升格為省轄市。 * 1983年:《鄧小平文選》出版。 * 1990年:《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正式生效。兩德貨幣得到統一。 * 1991年:華沙公約組織成員國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簽署議定書,正式宣告組織解散。 * 1991年:長榮航空首航。 * 1993年:柬埔寨臨時民族政府成立,拉那烈、洪森任聯合政府主席。 * 1994年:中華民國成立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為研擬及審議消費者保護基本政策與監督其實施之機關。 * 1996年:世界上第一部允許自願安樂死的法律在澳大利亞北領地生效。 * 1997年:中華民國國防部由總統李登輝主導下正式實施精實案,中華民國國軍總兵力計畫由60萬人開始裁減至38萬人,且以中華民國陸軍與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影響最大。 * 1997年:英國政府將英屬香港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董建華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 1998年: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正式成立,臺灣公共電視開播。 * 1998年:Animax開始播放。 * 1998年:經典災難電影《世界末日》上映。 * 1999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正式為蘇格蘭議會揭幕,同一天,在愛丁堡的蘇格蘭行政院取代了在倫敦的蘇格蘭辦公室。 === 21世紀 === * 2001年: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週年大會上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 2002年:烏伯林根空難:俄羅斯巴什克利安航空2937號班機與DHL快遞公司611號班機在德國南部的烏伯林根上空相撞,共造成71人罹難。 * 2003年:50萬人在香港參與由民間人權陣線舉行的七一大遊行(七一遊行在1997年起每年舉行,但早期並不受注目),主題是反對「二十三條」立法。這一年後每年香港七一遊行都獲得市民和媒體的廣泛關注,成為了香港的一項年度恆常活動,直至2021年,因港區國安法實施而停止七一大遊行。數月後,民間人權陣線也因而解散。 * 2003年:臺灣客家電視臺開播,是全球第一個完全以客家話發音的電影片道,也是臺灣唯一包括直播新聞與節目都上字幕的頻道。 * 2004年:卡西尼-惠更斯號進入環繞土星軌道。 * 2004年:河南實施《河南省監獄提請老病殘罪犯減刑假釋實施辦法(試行)》和《河南省監獄老病殘罪犯認定標準》,這是中國大陸首次對老病殘罪犯進行減刑和假釋。 * 2004年:民間人權陣線如常再次在香港舉行七一大遊行,要求加快民主化以及特首普選。 * 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正式實施,中國大陸在行政許可方面出現了重要改變,許多行政許可專案被取消。 * 2005年:臺灣原住民電視臺開播,是亞洲唯一的原住民專營電影片道。 * 2006年:青藏鐵路第二期順利通車,首班列車分別從格爾木和拉薩開出。 * 2006年:臺灣公視、華視共同成立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成為臺灣與亞洲第一個公共媒體事業群集團。 * 2007年:為慶祝香港主權移交十週年而在香港維多利亞港舉行的「幻彩詠香江」暨煙花匯演,共計43棟樓參與盛會,破金氏世界紀錄。 * 2007年:深圳灣口岸連同深港西部通道一同啟用。 * 2007年:中央人民政府送給香港的一對大熊貓「樂樂」與「盈盈」正式於海洋公園亮相。 * 2008年:北京青年楊佳因不滿警方無故截查,持汽油瓶和刀具闖入上海市公安局閘北分局,導致六名警員死亡、四名警員和一名保安人員受傷,最終被判死刑。 * 2012年:根據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的決定,協調世界時7月1日零點前全球同步進行了閏秒調整。 * 2015年:顏曉芳成為新加坡陸海空三軍首位女性將領,獲授空軍準將階級。 * 2016年:臺灣發生雄風三型反艦飛彈誤射事件。 * 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週年紀念,林鄭月娥宣誓就任行政長官,是香港首位女性政府首長。 * 2018年:臺灣省政府將走入歷史,相關業務及人員將移交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接續辦理。 * 2019年:香港立法會被反修例運動示威者闖入破壞。 * 2020年:香港舉行遊行活動,反對全國人大常委會透過實施《港區國安法》。 * 202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在中國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宣佈中國已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一百年目標。 * 2021年:香港銅鑼灣發生警方遇刺案件,涉事50歲男子梁建輝持刀刺傷一名警員後自殺身亡。 * 2021年:VTuber桐生可可畢業。 * 2022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五週年紀念,李家超宣誓就任行政長官,是香港首位紀律部隊出身的政府首長。 * 2023年:香港新巴結束營運,與城巴合併。 == 出生 == * 1311年:劉伯溫,中國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詩人。(1375年逝世) * 1481年:克里斯蒂安二世,丹麥國王。(1559年逝世) * 1506年:拉約什二世,匈牙利國王、波西米亞國王。(1526年逝世) * 1534年:弗雷德裡克二世,丹麥、挪威國王。(1588年逝世) * 1551年:順懷世子李暊,朝鮮國王世子。(1563年逝世) * 1646年: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德國哲學家、數學家。(1716年逝世) * 1725年:羅尚博伯爵,法國元帥。(1807年逝世) * 1750年:和珅,中國政治家、詩人、富商。(1799年逝世) * 1814年:約翰·厄爾利,愛爾蘭裔美國天主教神父、耶穌會士。(1873年逝世) * 1818年: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匈牙利醫學家、科學家。(1865年逝世) * 1882年:西奧多·梅耶,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1972年逝世) * 1902年:威廉·惠勒,德裔美國電影導演。(1981年逝世) * 1908年:雅詩·蘭黛,美國企業家,雅詩蘭黛創辦人。(2004年逝世) * 1914年: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伊拉克政治人物,第4任伊拉克總統。(1982年逝世) * 1915年:顧準,中國思想家。(1974年逝世) * 1916年:奧麗維亞·德哈維蘭,英國女演員。(2020年逝世) * 1921年:瓦爾特·阿諾德·考夫曼,美國哲學家。(1980年逝世) * 1925年:烏拉太也夫,中國民族政治家。(2007年逝世) * 1926年:費南多·柯巴託,美國電腦科學家。(2019年逝世) * 1926年:唐由之,中國中醫眼科學家。(2022年逝世) * 1926年:卡爾·哈恩,德國企業家,前任大眾集團總裁。(2023年逝世) * 1927年:錢德拉·謝卡爾,印度政治家。(2007年逝世) * 1930年:貢薩洛·桑切斯·德洛薩達,玻利維亞政治家。 * 1932年:翁嶽生,臺灣政治人物。 * 1935年:陳鼓應,臺灣哲學學者。 * 1941年:陳松勇,臺灣男演員。(2021年逝世) * 1946年:佐藤正治,日本男性聲優。 * 1954年:阿布·馬赫迪·穆罕迪斯,伊拉克政治家、軍事人物。(2020年逝世) * 1955年:楊念生,中國男藝人。 * 1955年:明石家秋刀魚,日本演員、主持人。 * 1956年:黃文擇,臺灣偶戲師。(2022年逝世) * 1956年:黃文耀,臺灣偶戲師,天宇布袋戲創辦人。(2022年逝世) * 1956年:陳美鳳,臺灣演員。 * 1957年:張慶瑞,臺灣物理學家。 * 1957年:潘長江,中國男演員。 * 1958年:岡田鬥司夫,日本社會評論家。 * 1959年:樂易玲,香港媒體人。 * 1960年:石井康嗣,日本男性聲優。 * 1961年:威爾斯王妃黛安娜,英國王儲威爾斯親王查爾斯之第一任妻子。(1997年逝世) * 1961年:卡爾·劉易斯,美國短跑運動員。 * 1962年:安德魯·布瑞格,美國男演員。(2023年逝世) * 1964年:林超賢,香港電影製作人、電影導演。 * 1967年:單承矩,臺灣男演員。 * 1967年:帕米拉·安德森,加拿大模特、演員。 * 1972年:邢佳棟,中國男演員。 * 1972年:稻田徹,日本男性聲優。 * 1974年:洪天明,香港武打演員。 * 1974年:明格爾·薩普什尼克,英國導演、製片人、故事板藝術家。 * 1974年:赫費爾松·佩雷斯,厄瓜多男子田徑運動員。 * 1976年:側田,香港創作歌手。 * 1976年:喬恩·巴斯,英國前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76年:雲尼斯杜萊,荷蘭足球運動員。 * 1976年:古華特,荷蘭足球運動員。 * 1977年:高政華,臺灣棒球選手。 * 1977年:郭金,中國女演員。 * 1977年:麗芙·泰勒,美國女電影演員。 * 1977年:傑西卡·梅爾,美國-瑞典太空人、海洋生物學家、生理學家。 * 1980年:陳信安,臺灣籃球運動員。 * 1980年:高志溶,韓國男子偶像團體水晶男孩前成員。 * 1982年:賀剛,中國男演員。 * 1982年:林士平,日本漫畫編輯。 * 1983年:葉丁仁,臺灣棒球選手。 * 1983年:楊家成,臺灣美聯英語名師、明星導師。 * 1983年:利特,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uper Junior隊長。 * 1983年:瑪麗特·拉森,挪威女歌手。 * 1983年:謝拉·卡斯特羅,巴西女子排球運動員。 * 1985年:櫻井紀雄,日本女性漫畫家。 * 1985年:蕾雅·瑟杜,法國女演員。 * 1986年:楊詩曼,華裔印尼女歌手。 * 1986年:巖崎諒太,日本男性聲優。 * 1987年:林宥嘉,臺灣男歌手。 * 1987年:吳欣岱,臺灣基進籍政治人物、血管外科醫師。 * 1988年:黃得生,香港演員。 * 1988年:水野索諾亞,英國女演員。 * 1989年:安宰賢,韓國模特兒。 * 1989年:丹尼爾·裡奇亞多,澳洲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 * 1990年:張君明,臺灣女演員。 * 1992年:米亞·瑪爾科娃,美國色情演員。 * 1993年:前田誠二,日本男性聲優、歌手、舞臺演員。 * 1993年:神山智洋,日本男子偶像團體Johnny's WEST成員。 * 1995年:泰容,韓國男子偶像團體NCT成員。 * 1997年:新田日和,日本女性聲優。 * 1998年:克蘿伊·貝莉,美國女歌手、詞曲作家、演員、唱片製作人。 * 1999年:林妙可,中國童星。 * 2000年:杉浦栞,日本女性聲優。 * 2003年:佩頓尚未,日本女性聲優、歌手、偶像。 * 2004年:元儐,韓國男子偶像團體ATBO成員 == 逝世 == * 1109年:阿方索六世,萊昂國王、卡斯蒂利亞國王(1040年出生) * 1128年:宗澤,南宋抗金名將(1060年出生) * 1224年:北條義時、鎌倉幕府第2代執權(1163年出生) * 1277年:拜巴爾一世,埃及蘇丹(1223年 / 1228年出生) * 1615年:母裡友信,日本安土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武將(1556年出生) * 1782年: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英國首相(1730年出生) * 1796年:福康安,武英殿大學士、閩浙總督(1753年出生) * 1860年:查爾斯·古德伊爾,美國商人,硫化橡膠發明者(1801年出生) * 1876年:巴枯寧,俄國無政府主義者(1814年出生) * 1891年:米哈伊爾·科格爾尼恰努,羅馬尼亞政治人物、律師、歷史學家(1817年出生) * 1896年:哈里特·伊莉莎白·比徹·斯托,美國作家、廢奴主義者,代表作品《湯姆叔叔的小屋》為美國南北戰爭的導火線之一(1811年出生) * 1919年:約翰·卜內,英國實業家、政治人物(1842年出生) * 1925年:埃裡克·薩蒂,法國作曲家(1866年出生) * 1934年:恩斯特·羅姆,納粹德國早期高層,衝鋒隊組織者(1887年出生) * 1967年:陳小翠,中國女詩人、書畫家(1902年出生) * 1971年:威廉·勞倫斯·布拉格,英國物理學家(1890年出生) * 1973年:章士釗,中國教育家、政治家(1882年出生) * 1974年:胡安·裴隆,阿根廷軍人、政治家,第29、40任阿根廷總統(1895年出生) * 1976年:張聞天,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1900年出生) * 1979年:黃鳴龍,中國有機化學家(1898年出生) * 1981年:馬塞爾·布勞耶,匈牙利裔美國建築師(1902年出生) * 1991年:蔣孝武,中華民國前總統蔣經國之子(1945年出生) * 2003年:歷蘇,非洲籍香港演員(1944年出生) * 2004年:馬龍·白蘭度,美國電影演員(1924年出生) * 2006年:橋本龍太郎,曾任日本首相、自民黨總裁(1937年出生) * 2007年:柳文揚,中國科幻作家(1970年出生) * 2010年:王廷歆,香港企業家(1911年出生) * 2015年:尼古拉斯·溫頓,英國人道主義者,在二戰時拯救兒童(1909年出生) * 2021年:路易斯·安德里森,荷蘭作曲家、鋼琴家(1939年出生) * 2022年:扎赫約·庫莫羅,印尼政治人物(1957年出生) == 法定出生日 == * :依民法第124條第二項前段規定,出生之月、日無從確定時,推定其為七月一日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世界建築日:1985年6月9日,國際建築師協會在美國三藩市召開了第63屆理事會。為了促進建築事業的共同進步和感謝那些為人類創造了生活空間的人們,此次會議透過決議,將每年的7月1日定為“世界建築日”。 * :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 * :公路節、漁民節 *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 :國慶日(加拿大日) * :獨立日 * :獨立日 * :國慶日 * :荷蘭廢除奴隸制日 * :阿羅的命名日 * :人民警察日 == 參考文獻 ==
陳子昂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縣(今四川省射洪市)人《新唐書》卷四二《地理志》六:「劍南道梓州梓潼郡有射洪縣。」。唐代詩人,是唐詩革新、古文運動的先驅者。方回在《瀛奎律髓》說道:「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故有「唐詩詩祖」之稱。因其詩“風格激昂,詞意高俊”,有漢魏之風,故被稱為詩骨。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 == 生平 == 陳子昂出生於富有的家庭,早年喜愛跑馬打獵,不好學,慷慨遊俠,「年十八未知書」《新唐書》雲:「子昂十八未知書,以富家子,尚氣決,弋播自如。」。後來在學校看到學子刻苦勤學,遂至金華山鄉校,發憤讀書盧藏用《陳氏別傳》稱「嘗從博徒入鄉學,慨然立志,因謝絕門客,專精墳典,數年之間,經史百家,罔不該覽。」。學業有成後前往長安,但得不到名家的賞識。一日遇到一個賣胡琴者,有胡琴索價百萬,陳子昂買了這把胡琴,邀眾人至家中賞玩,竟當眾摔琴。陳對大家說他只是一介書生,不懂琴藝,但會寫文章,請大家欣賞他的文章。於是名震京師《獨異記》曰:「陳子昂初入京,不為人知。有賣胡琴者,價百萬;豪貴傳視,無辨者。子昂突出,顧左右曰:‘輦千緡市之’。眾驚問,答曰:‘餘善此樂。’皆曰:‘可得聞乎?’曰:‘明日可集宣陽裡。’如期,偕往。則酒餚畢具,置胡琴於前,食畢,捧琴語曰:‘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馳走京轂,碌碌塵土,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役,豈宜留心。’舉而碎之,以其文軸遍贈會者。一日之內,聲華溢都。」周昭《雙橋隨筆》卷八引馮夢龍評價說:「唐人重才,雖一藝一能相與驚傳贊嘆。故子昂借胡琴之價出奇以市名,而名果成矣。若今日,不惟文軸無用處,雖求一聽胡琴者,亦不可得。惜哉!」。 唐高宗開耀元年(682年)東入鹹京,遊於太學,次年應試不第,西經長安返鄉。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陳子昂24歲進士及第,成為四川第一位狀元。此年高宗駕崩於洛陽,他上書闕下將高宗靈駕西歸乾陵。武則天很欣賞他的文才,拜為麟臺(秘書省)正字,之後歷官至右拾遺。通天元年(696年)武攸宜北伐契丹,陳子昂為記室,主撰軍中一切檔案。後辭官回家。縣令段簡以其家富豪,誣陷入獄,憂憤而死盧藏用《陳氏別傳》載:「屬本縣令段簡貪暴殘忍,聞其家有財,乃附會文法,將欲害之。子昂荒懼,使家人納錢二十萬,而簡意未已,數輿曳就吏。子昂素羸疾,又哀毀,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氣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而號曰:‘天命不佑,吾其死矣!’於是遂絕。年四十二。」南宋人葉適對此事表示懷疑:「子昂名重朝廷,簡何人?猶二十萬緡為少而殺之,雖梁冀之惡不過。恐所載兩未真也。」(見《習學記言序目》卷四十一《唐書》四);又見沈亞之《上九江鄭使君書》:「喬(知之)死於饞,陳死於枉,皆由武三思嫉怒於一時之情,致力克害。一則奪其妓妾以加憾;一則疑其擯排以為累,陰令桑梓之宰拉辱之,皆死於非命。」(《沈下賢文集》卷八)。也有人說是陳子昂得罪了武三思,因而被武三思命段簡將其殺害胡震亨在《唐音癸簽》中說:「嘗怪陳射洪以拾遺歸裡,何至為縣令所殺。後讀沈亞之《上鄭使君書》……始悟有大力人主使在,故至此。」(《唐音癸簽》卷二十五)岑仲勉曾在《陳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跡》一文中提出懷疑:「以武後、周、來之淫威,子昂未之懼,何獨畏夫縣令段簡?……餘由此推想:謂子昂家居時,如非有反抗武氏之計劃,即必有誅討武氏之文字,《別傳》所謂‘附會文法’,匣劍帷燈,饒有深意。唯如是,斯簡之敢於數輿曳就吏,子昂之何以懼,何以賄,均可釋然。及不甚其逼,遂一死謝之」(《輔仁學志》第一、二合期),彭慶生對岑仲勉的推想不以為然:「岑氏所疑極是,唯推想子昂有反抗武氏之計劃或文字,卻未免鑿空。依當日情勢,倘子昂有此種計劃或文字,段簡必然上奏,斷無權擅自處理,而《別傳》亦不得言其‘附會文法’。」葛曉音則認為「陳子昂集中《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陳公墓誌文》可能是他招禍的直接原因」,這篇文章的用字「青龍癸未,唐歷雲微」「大運不齊,賢聖罔象」等等,皆「犯了武後的大忌」(《學術月刊》1983年第2期)。 == 文學觀點 == 陳子昂批評六朝南朝齊至南朝梁期間,詩體「採麗競繁,而興寄都絕」《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其代表作為《感遇》詩38首,旨在抨擊時弊,抒寫情懷,還有《登幽州臺歌》等。他的詩歌創作在唐代頗有影響。他主張漢魏風骨,提倡風雅比興,對唐詩的健康發展是有利的。其詩風高昂清峻,雄渾蒼涼,語言深沈質樸。其友人盧藏用說他「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陳伯玉文集序》。其文學理論主張包括:一為提倡漢魏風骨和風雅寄興。二為反對齊梁詩風。此外陳子昂一說也是古琴曲《平沙落雁》的作者。閭鵬,古琴曲《平沙落雁》分析,音樂時空,2015年11期 == 家庭 == 父陳元敬早年以明經擢第,後隱居射洪東山《陳子昂集》卷六《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陳公墓誌文》。 子陳光,官至朝議大夫。孫陳易輔及陳簡輔,易輔官至監察御史。《四川通志》卷九上 == 作品列表 == * 大周受命頌,本作品收錄於:《全唐文/卷0209》。 * 奏白鼠表,本作品收錄於:《全唐文/卷0209》。 ==著作== *明弘治年間楊澄校刻楊春本《陳伯玉文集》10卷 *今人徐鵬校點《陳子昂集》 == 參考資料 == Z Category:射洪人 Category:唐朝政治人物 Category:開耀二年壬午科進士 Category:唐朝狀元 Category:唐朝詩人
水滸傳
《水滸傳》,是以官話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列為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之一,六才子書之一。成書年代極具爭議,主流支援「明代嘉靖說」,約1524年。其內容講述北宋山東梁山泊以宋江為首的梁山好漢,由被逼落草,發展壯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東徵西討的歷程。又稱《忠義水滸全傳》、《江湖豪客傳》、《水滸全傳》,一般簡稱《水滸》,全書定型於明朝。作者歷來有爭議曹晉傑、朱步樓,《施耐庵新證》,學林出版社,1987年4月,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而羅貫中則做了整理。此書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亦是《四大奇書》之一。 ==成書年代== 成書年代極爭議。現存最早的完整版本刊於1589年,這是年代下限。主流支援「明代嘉靖說」,約1524年,除了書中出現的物件的年代引證外,主要證據是該書最早被其他文獻提及是在1520年代,此說法由於具科學可證偽性,為學界共識。其他學說認為成書於更早,上限在元末明初(約1370年代),但相關證據的可證偽性較差,未廣獲承認。 《水滸傳》的故事源起於北宋宣和年間,出現了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描述了宋江、吳加亮(吳用)、晁蓋等人起義造反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滸傳》的故事雛型,目前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而從南宋之史籍《東都事略》以後,已成為了民間文學的主要題材。 到了元朝,元雜劇中出現了有關水滸故事的劇本,流傳後世的有高文秀的《黑旋風雙獻功》,李文蔚的《燕青博魚》和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等。《水滸傳》全書是到了明朝,經許多作者不斷增添情節乃至定型。也有觀點認為,《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生活原型是與作者施耐庵關係甚密的張士誠領導的鹽民起義。 ==作者==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目前最廣泛認可的說法認為作者是施耐庵。歷史上還有其他幾種觀點,包括了羅貫中說,施惠說,郭勳託名說,宋人說等。 ===施耐庵說=== 其中一種觀點認為百回的《水滸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著,後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另一種觀點是全書為施耐庵撰寫,再由羅貫中整理編輯。此說最早見於明代高儒《百川書志》,認為《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這種觀點在學術界有不少人認同。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長春人民廣播電臺,《水滸評論集》,《工農兵通訊》增刊《水滸傳》屬於「世代累積型群眾創作」,因為關於梁山泊好漢的故事最早記載於《宣和遺事》,在南宋時代已經開始流傳。在水滸傳成書之前,已經有許多相關的民間傳說、戲曲故事。故此推論施耐庵在創作過程中參考借鑒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筆記和某些完整的小說、戲曲或其選段。但毫無疑問,施耐庵在創作長篇章回小說中豐富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發展。 胡適在《水滸傳考證》及《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傳序》中主張,「施耐庵」可能為某一生活在明代中期的某一文人的託名,因「其時士大夫還不敢公然出名著作白話小說」(《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傳序》);並且書中內容確有「犯上作亂」之嫌,不為當時統治階級所容。 ===羅貫中說=== 這種觀點認為全書皆由羅貫中所著。明朝嘉靖年間的汪道昆託名「天都外臣」在《水滸傳敘》中,首次指出《水滸傳》「越人羅氏……為此書,共一百回」。其後,許多明清人士都相繼指出羅貫中是《水滸傳》作者。直到民國年間,魯迅、俞平伯仍然認為水滸傳簡本是羅作,繁本是施編。 但是,這種觀點現在普遍沒有得到認同。反對者認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明顯不同,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惠康野叟在《識餘》中說:「二書深淺工拙,如天壤之懸,詎有出一手之理?」而且關於羅貫中作《水滸》的證據也大多經不起考證。 胡適認為:水滸傳的草本(約一百回)出自羅貫中之筆。內容可能有田王和徵臘,但無徵遼。文筆可能極粗劣胡適《水滸傳考證》、《水滸傳後考》。 《水滸傳》的後半部,在一百回版本是三十回,包括了招安,徵遼和徵方臘,在一百二十回版本還包括徵田虎、徵王慶。《水滸傳》的後半部有時也稱之為《徵四寇》,比較吻合羅貫中的「忠君」思想。 ===施惠說=== 此說最早見於明人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即君美之傳水滸,意欲供人說唱,聳人觀聽也,原非欲傳信作也。」 至清朝時,很多談及施惠的人開始把施惠和施耐庵混為一談。如無名氏《傳奇會考標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至近代,仍然有人力主此說。如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中認為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卷六《說公案》第三「水滸傳」,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耐庵即施惠號」。此後又有人考證王利器,《水滸全傳》是怎樣纂修的?《文學評論》1982年第3期。《水滸傳》中有江浙方言,並發現施惠的《幽閣記》中有一些描寫和《水滸傳》相似,以次推斷二書皆出自同一人之手,乃施惠所作。但是很多人認為該證據難以令人信服,而且有關施耐庵和施惠的關係多數臆斷。 ===郭勳託名說=== 明朝時,沈德符在《野獲編》中說:「武定侯郭勳……所刻《水滸傳》善本……」。後沈國元在《皇明從信錄》則說:郭勳「仿《三國志演義》及《水滸傳》為《國朝英烈記》。」而錢希言在《戲嘏》中又說他曾刪過水滸。 胡適在《水滸傳新考》中則認為郭勳刻水滸乃是假託。戴不凡則認為戴不凡,《小說見聞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第90-135頁。「疑施耐庵即郭勳」。他認為郭勳刻水滸後才開始署名施耐庵。但是,這個論據並不能夠立足,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署名施耐庵的百回本《水滸》出現高儒,《百川書志》。。 ===宋人說=== 這種說法最初是認為《水滸傳》是羅貫中編寫,而考證羅貫中是宋朝人。此說多被視為無稽之談。 後程穆衡在《水滸傳注略》中推測施耐庵為宋末元初人。其後黃霖根據《靖康稗史》七種的編者署名「耐庵」,而推斷這位南宋末年的「耐庵」就是施耐庵,並且認為施耐庵所作水滸乃是簡本,而不是當前的版本。 ==版本== 現存最早的《水滸》版本,當屬儲存於上海圖書館的《京本忠義傳》,此本大約刻於明朝嘉靖年間,為一百回版本。水滸傳的版本很多,在流傳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故事版本。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系統:繁本和簡本。 《水滸傳》版本嬗變關係圖 ===繁本=== 繁本也稱「文繁事簡本」,為後人增刪本,寫得比較細緻,也是流傳最廣的。主要有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三種。但主要改寫增添的部分都是在招安之後的情節。 * 一百回本(「容與堂本」、「天都外臣本」、「四知館本」):在宋江受招安後,又有「徵遼」,徵方臘等情節。 * 一百二十回本(「鬱鬱堂本」、「袁無涯本」):一百回本基礎上再增加徵田虎、徵王慶的情節。 * 七十回本(「貫華堂本」):明末金聖歎進行刪改,腰斬一百二十回本(「袁無涯本」)招安以及之後的事,將原書第七十一回改寫成盧俊義的夢作為結尾,再將第一回作為楔子,共為七十回。 * 一百二十回本(「梅氏藏本」,梅氏全名梅寄鶴):還有一種一百二十回本被稱為「古本水滸傳」,也稱「梅氏藏本水滸傳」,該本前七十回與金聖歎貫華堂本一致,同樣有盧俊義的惡夢。但後五十回與其他版本截然不同,並沒有招安的情節,梁山依舊與官府作戰。目前關於與此版本後五十回的真偽及該版本本身的價值還有爭議,許多人認為後五十回實為梅寄鶴偽作。 一般認為只有百回本可能是《水滸》故事成型定書的最早本子,也最接近傳說故事的版本。 ===簡本=== 簡本也稱「文簡事繁本」,最接近原著原本,包括了受招安、徵遼、徵田虎、王慶,打方臘以及宋江被毒死的全部情節。之所以稱為簡本,主要是文字比較簡單,細節描寫少。後有人將其後段獨立發行,並託名羅貫中,稱《續水滸傳》。 已發現的簡本有: * 一百十五回本(全像水滸忠義傳、漢宋奇書) * 一百一十回本(英雄譜) * 一百六十四回本(與後傳合刊) * 一百九回本(二刻英雄譜) * 一百二十四回本(大道堂本) * 一百四回本(水滸志傳評林) ==情節== thumb|right|200px|洪太尉釋放妖魔 故事描寫了一百零八將各自不同的故事,從他們一個個被逼上梁山、逐漸壯大、起義造反到最後接受招安的全過程。 水滸中的一百零八將,是張天師禁錮的三十六個天罡星和七十二個地煞星,因為太尉洪信的無心之過而轉世,他們講究義氣,愛打抱不平、劫富濟貧,不滿貪官汙吏,最後集結梁山,與腐化的朝廷抗爭。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林沖、史進、李逵、魯智深、武松等人物的鮮明形象,也向讀者展示了宋代的政治與社會狀況。 全書可分為三段:第一至第四十回講述的是各個好漢的故事,它們既有獨立性又有關聯性;第四十一至第八十回講述的是好漢們在梁山集合,形成了以宋江為寨主的梁山水寨,並發動一系列對官僚惡霸及附近城池的戰爭,直到接受北宋朝廷的招安;第八十一回至第一百二十回講述的是梁山好漢歸順朝廷後,鎮壓田虎、王慶、方臘等的戰爭,到最後鳥盡弓藏,悲壯死亡的故事。 ===逼上梁山=== 12世紀初,北宋王朝,朝廷內的奸臣蔡京、童貫和高俅權傾朝野,手握重權,視皇帝宋徽宗如傀儡,殘害忠良。地方豪強惡霸也同流合汙,史進、魯智深、林沖、楊志、武松等相繼被冤枉陷害,無路可逃,上了山東的水泊梁山,打家劫舍,劫富濟貧。同時,在黃泥崗,晁蓋、吳用等七人發動了一場震驚全國的搶劫案,奪走了北京大名府官員送給蔡京的生辰綱禮物,逃到梁山泊,與林沖合謀殺掉原寨主王倫,晁蓋做了梁山泊之主。 晁蓋的朋友宋江也捲入官府紛爭,差點被處死,幸虧晁蓋與梁山好漢救出他,宋江的朋友李逵及戴宗等跟隨宋江加入梁山泊。隨後,梁山泊向周圍地方官僚惡霸和其他敵對山寨宣戰,攻破了祝家莊、高唐州、青州城、曾頭市和大名府,招降了秦明等數十名大將。其中最後兩次戰爭中,晁蓋戰死,宋江繼承了寨主之位,盧俊義、燕青上山。梁山全盛時足有一百零八個好漢,空前強大。梁山勢力的壯大,震驚了朝野上下,童貫、高俅傾全國各路水陸大軍,討伐梁山泊,卻慘敗於梁山的精兵良將,數十名大將被斬殺。 ===招安=== 宋徽宗無奈,只好派人招安。梁山泊的部份首領堅決反對招安,但首領宋江、吳用等人卻不願繼續做強盜,答應了朝廷的招安請求。但在招安之後,朝廷奸臣屢次找茬陷害梁山好漢。 這時候,河北的田虎、淮西的王慶、江南的方臘叛亂,朝廷派梁山好漢出兵鎮壓。宋江先是用水淹了田虎的根據地太原城,剿滅田虎勢力,然後揮師南下,大破淮西軍並生擒王慶,但在更激烈的平定方臘之戰中,宋江遭遇強大對手,梁山好漢死傷過半。一場惡戰之後,宋江控制了杭州城和烏龍嶺,攻破了清溪洞,方臘的勢力才被消滅。 戰後,梁山好漢僅剩下三十六人,班師途中林沖及張橫等人病逝,武松在六和寺剃髮出家,魯智深在六和寺圓寂,李俊、燕青等人又悄然離去。回京時梁山好漢僅剩二十七人。宋江等人被封為功臣,但童貫、高俅等人野心未死,他們設計毒死了盧俊義、宋江和李逵。吳用和花榮在宋江墓前大哭一場後自縊而亡,剩下的梁山好漢,除雙鞭將呼延灼與女真戰鬥英勇陣亡,其餘大都善終。 ==人物== ==主題思想== 「水滸」字面的意思是水邊,指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山東梁山泊。另外《詩經》中有「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句子,記載了周太王率領部族遷徙的事情。王利器與羅爾綱不約而同指出羅爾綱考訂《水滸傳原本》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第一版[1989年10月] 來自《水滸傳考證》頁2 用水滸做書名,是將宋江等的聚義和周朝的興起作類比,證明原作者肯定起義英雄們反抗統治的精神。水滸義軍領袖宋江原是基層官吏,後被逼上梁山,與其他梁山好漢一起反抗暴政,「替天行道」,逐漸發展壯大。《水滸傳》故事豪放、粗獷,全書透過人物的言語、行為來表現其矛盾的內心世界,人物性格刻畫也各有特色,而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各自的成長經歷也不盡相同。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對於《水滸傳》的思想傾向歷來有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水滸傳》表現的是忠義的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李贄。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一部寫給強盜看的書,是教人做強盜的書。主要是明朝的左懋第提出的,他認為《水滸傳》教壞了百姓,強盜學宋江,並且認為如果不禁毀《水滸傳》,對於世風的影響是不堪設想的。 再加上水滸傳內容為聚眾反對朝廷,對封建王朝而言本身就是一大禁忌,因此當時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議,將《水滸傳》在全國各地收繳。此後從崇禎年間至清末,水滸傳一直是禁書,其中清朝康熙、乾隆、嘉慶、道光時期查禁尤為嚴格。 1950年代,中國官方認為《水滸傳》是描寫歌頌農民起義的。這種看法是當時各種中國大陸的教科書、文學史和小說史所持的一個主流的看法。也是反應北宋新舊黨爭激烈之小説,許多被逼上梁山者,皆舊黨英豪。 ==藝術成就== 《水滸傳》深刻地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情節曲折複雜而富戲劇性,善於描寫場面,人物眾多、形象生動、個性鮮明、對話傳神,善於以對比手法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描寫人物的心理變化,從人物的行動表現其性格。《水滸傳》以流暢的白話口語為基礎,再加錘鍊,既生動潑辣,又簡潔洗鍊。《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開創了白話章回體小說的先河。它和《三國演義》一起,奠定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心理和鑒賞習慣。 與《三國演義》相比,《水滸傳》的長處不在於政治和戰爭場面的描寫,而在於主要人物的刻畫和市民生活的描寫。其中梁山主要人物宋江、林沖、武松、魯智深、李逵等,人物個性鮮明,角色語言各有特色。 ==影響== 在古早年代,《水滸傳》與《三國演義》等通俗小說往往透過民間藝人,以戲曲曲藝的形式,成為普通民眾熟悉的文化活動。其中虛構的人物或者虛構的故事變成為老百姓眼中的史實。很多故事,如「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武松打虎」等,歷來男女老少皆津津樂道。書中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各種道德觀如:輕生死重義氣,敢作敢為,劫富濟貧乃至「忠君反貪」等理念,便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大眾評判是非善惡的標準。毛澤東在1949年建國後,就曾讚揚水滸傳,並稱推翻蔣介石統治成功,靈感來自於水之三打祝家莊,今都收錄在《毛主席語錄》內。 ==評價== 《水滸傳》是中國古代四大小說名著之一,在文學成就上受到後世不少文學評論家的讚許。 ===明清兩代=== 明末文學批評家金聖歎將《水滸傳》與《離騷》、《莊子》、《史記》、《杜甫詩》、《西廂記》合稱為「六才子書」。李漁將《水滸傳》與《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定為「四大奇書」。但他本人對宋江的評價非常低,在他的批註本裡,處處可見對宋江的貶損。後來有人把「四大奇書」,加上《紅樓夢》、《儒林外史》合稱為「六大奇書」。 民間流傳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意年輕人不該讀《水滸傳》,否則容易嚮往打打殺殺的生活,盲目崇尚武力與江湖義氣,過分反叛,脫離現實;而老年人不應該讀《三國演義》,因為其中人物善於用計使詐,處心積慮、鈎心鬥角,作為應該安分守約的老人應該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著算計別人,對自己身心無益。 ===現代=== 到了20世紀,文學評論家除了評論《水滸傳》的文學成就,亦開始對《水滸傳》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價值觀產生興趣。 1930年代初,魯迅在《三閑集·流氓的變遷》中曾這樣評論《水滸傳》:「『俠』字漸消,強盜起了,但也是俠之流,他們的旗幟是『替天行道』。他們所反對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們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將相。李逵劫法場時,掄起板斧來排頭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 從歷史角度看,對於《水滸》的爭論焦點則集中在主要人物宋江所表現出的「忠君報國」的思想上。反面觀點一般認為宋江的思想有其侷限性,梁山好漢受到招安後又為朝廷去徵討各地山賊,下場悲慘,是齣歷史悲劇;作品歌頌和美化宋江,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強調「忠義」,表現出嚴重的思想侷限。正面觀點一般認為宋江相對於其他草莽英雄思想進步,對當時社會可以起到積極作用。 毛澤東在1975年時亦對《水滸傳》的價值觀作了評論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毛澤東傳(1949-1976)》。:「《水滸》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又屏晁蓋於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義,把晁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讓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鬥爭,是地主階級內部這一派反對那一派的鬥爭。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臘。」又說:「《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他的言論曾使中國掀起一場「評《水滸》運動」。當時有官方媒體觀點認為,《水滸傳》是一部宣揚投降主義的書;宋江所執行的是一條投降主義的路線,否定了晁蓋的革命路線。晁蓋和宋江是兩條路線的鬥爭,宋江上山以後就排斥晁蓋,而且108人就沒有晁蓋的名字、沒有他的地位。 ==翻譯== 《水滸傳》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滿文=== 清朝乾隆初年,已有人將《水滸傳》翻譯成滿語,引發乾隆帝的強烈不滿及嚴厲打壓。 ===日文=== 日文版的《水滸傳》的版本非常多,甚至被改編和演繹成了許多漫畫、電影,電視作品。日本自江戶時代開始傳入《水滸傳》整本小說。1728年(享保13年)由岡島冠山執筆將部分篇章翻譯成日語。1773年,作家建部綾足將《水滸》故事改編為以日本為背景的《本朝水滸傳》。到了19世紀,出現了大量《水滸傳》的日文翻譯本和改編文學作品。 日本古典文學家曲亭馬琴不僅在創作其代表作《南總裡見八犬傳》和《椿說弓張月》時大量參考了《水滸傳》的情節,還直接創作了《傾城水滸傳》、《新編水滸畫傳》等以《水滸傳》故事為題材的文學作品。江戶時代的一些俠客如國定忠治、笹川繁蔵、飯岡助五郎等人的真實故事,在日本民眾口中反覆流傳時,也被染上一層《水滸傳》色彩。 進入明治時代之後,隨著漢學研究的發展,日本出版了多部《水滸》譯作,主要的譯本如下: * 松枝茂夫,全譯一百二十回本,1940年版(巖波文庫) * 松枝茂夫編譯的面向青少年的抄譯本,帶有「潔本」性質,基於一百二十回本,對徵遼、徵田虎、徵王慶、徵方臘的段落進行了壓縮,二戰後出版,全3冊(巖波少年文庫) * 吉川幸次郎・清水茂合譯,全譯一百回本,全10冊(巖波文庫) * 駒田信二譯,全譯一百二十回本,全8冊(講談社文庫、ちくま文庫) * 佐藤一郎譯,全譯金聖歎七十回本(「世界文學全集」集英社版) * 村上知行譯,全譯金聖歎七十一回本,全5冊(現代教養文庫) ===英文=== 英文版通常將《水滸傳》翻譯成《》或《》。在眾多譯本中,最早的當屬賽珍珠女士在1920年代中後期翻譯的《》(四海之內皆兄弟)。書名出自《論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1933年出版,是《水滸傳》的第一個英文全譯本,當時在美國頗為暢銷。但是譯本中有很多錯誤。比如書名的翻譯,就不符合原意,受到過魯迅的批評,認為「山泊中人,是並不將一切人們都作兄弟看的」1934年3月24日,《致姚克信》(《魯迅全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59頁。)。對一百零八將的綽號,也往往望文生義,比如將花和尚魯智深譯為(姓花的牧師),更是將母夜叉孫二孃譯為(夜間的怪物)。 迄今為止《水滸傳》被認為比較好的英文版本,應該是中國籍的美國猶太裔學者沙博理先生在文革期間受命譯的一百回版的《》。他的譯本,被認為更加忠實於原著,而且很貼切地反映了原文的神韻,符合翻譯的「信、達、雅」的原則。可惜由於這個譯本產生於文革時期,影響不大。 ===法文=== 法文版則將其直譯為《》。 ==衍生作品== 作為中國歷史上以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名著,《水滸傳》對後世影響巨大。 ===小說=== ====續書==== * 《水滸後傳》 * 《續水滸傳》 * 《蕩寇誌》 * 《水滸新傳》有褚同慶、張恨水兩位作家的版本 ====改編小說==== * 《金瓶梅》 * 《水滸傳》(北方謙三) ===戲曲=== 《水滸傳》被改編成多種曲藝形式。另一篇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就提到了「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曲目。評書、蘇州評彈和山東快書都有很多經典節目是取材自《水滸傳》。 ===舞臺劇=== * 《水滸傳》,林奕華指導,2008年,亞洲巡演。以《水滸傳》為藍本,探討現代男人的生存壓力。 ===電影=== * 《三打祝家莊》(上集),1951年,香港,遠洋影片公司 * 《三打祝家莊》(下集),1951年,香港,遠洋影片公司 * 《水滸傳之智取生辰綱》,1957年,香港,中聯電影企業有限公司 * 《水滸傳》,1972年,香港,邵氏公司 ** 《蕩寇誌》(《水滸傳》續集),1973年,香港,邵氏公司 * 《水滸傳故事浪子燕青》,1984年,香港,惠基(發行) * 《水滸外傳》,1984年,臺灣,華國電影製片廠 * 《阮氏三雄》,1984年,中國,河南電影製片廠 * 《水滸傳之英雄本色》,1993年,香港,港影娛樂事業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 《水滸笑傳》,1993年,香港,東方電影出品 * 《水滸外傳之江湖怨》,1993年,臺灣 * 《水滸傳之英雄好色》,1999年,香港,清新電影 * 《水滸笑傳之黑店尋寶》,2003年,香港,瀟湘電影 * 《水滸笑傳之林沖打鴨》,又名《水滸笑傳之金球疑案》,2003年,香港,瀟湘電影 * 《新水滸英雄傳》,2005年,香港 * 《水滸英雄譜》系列,27集,2008年起,數字電影,CCTV-6製作 ===電視劇=== * 《水滸傳》,1973年,日本,日本電視臺 * 《迫上梁山》,1976年,香港,電視單元劇,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 《水滸》,1983年,中國,山東電視臺 * 《水滸英雄傳》,1992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 《水滸傳》,1998年,中國,中國中央電視臺 * 《水滸無間道》,2004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 《新水滸傳》,2011年,中國大陸,北京如意吉祥影視策劃有限公司 * 《小戲骨:水滸傳》 * 《水滸傳》,待定,全球,Netflix * 《水滸傳》,待定,日本,WOWOW ===漫畫=== * 《水滸傳》,橫山光輝,1967-1971年,日本 * 《老夫子水虎傳》,王澤,香港,老夫子漫畫 * 《幻界魔鈴》,呂水世(當時以艾瑞克.吉他名義發表),1993-1996年,臺灣。借用了天罡地煞108星的名稱命名反派角色。 * 《水滸傳》,李志清,2004-2005年,香港 * 《AKABOSHI-異聞水滸傳-》,天野洋一,2009年,日本 * 《一零八Fighters》,司徒劍僑,2014-2015年,香港 ===動畫=== * 《七彩卡通老夫子:水虎傳》,1982年,香港,老夫子動畫電影 * 《》,根岸弘,1993年,日本,OVA * 《水火108》,2010年,英國/臺灣/加拿大,動畫電視劇 ===電子遊戲=== * 《水滸傳·天命之誓》,1989年,日本,光榮株式會社 * 《》,1995年,日本,Data East * 《幻想水滸傳》系列,1995年起,日本,科樂美 * 《水滸傳 梁山英雄》,1996年,臺灣,熊貓資訊 * 《水滸傳·天導一〇八星》,1997年,日本,光榮株式會社 * 《水滸無雙 Online》,2012年,臺灣,樂酷網路 ===卡牌遊戲=== 日本動漫《遊戲王》的卡片中,有出和水滸傳相關的炎星系列卡片。炎星系列的卡片是從2012年7月開始出的,怪獸卡是炎屬性,種族是獸戰士族,卡片叫炎星是根據對應108條梁山好漢的36天罡和72地煞來創作,怪獸卡的圖案是根據水滸傳的人物搭配動物造型的火焰設計的,卡名是用小說人物代表天上的哪顆星和代表動物來命名,比如說宋江是天魁星,代表動物是老虎,所以宋江的卡名叫魁炎星王虎宋江。炎星牌組的專用魔法陷阱卡叫炎舞。炎星牌組的戰術是搭檔炎舞系列的魔法和陷阱卡使用,並結合超量、同步、連結召喚的怪獸卡等多種戰術結合運用。 == 參考文獻 == ==研究書目== * 孫述宇:《水滸傳:怎樣的強盜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 宮崎市定著,趙翻等譯:《宮崎市定說水滸——虛構的好漢與掩藏的歷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 * 佐竹靖彥著,韓玉萍譯:《梁山泊——《水滸傳》一零八名豪傑》(北京:中華書局,2005)。 * 香坂順一著,植田均譯:《水滸詞匯研究(虛詞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 * 馬幼垣:《水滸論衡》(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 * 馬幼垣:《水滸人物之最》(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 * 馬幼垣:《水滸二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 馬幼垣:〈嵌圖本《水滸傳》四種簡介 〉。 *馬幼垣:〈流行中國大陸的水滸傳說 〉。 *大塚秀高:〈天書與泰山——從《宣和遺事》看《水滸傳》成書之謎 〉。 *勝股高志:〈從敘事觀點來看《水滸傳》的描寫手法 〉。 *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 忠義水滸故事的奇傳文體與謫凡敘事》 。 *荒木達雄:〈石渠閣出版活動和《水滸傳》之補刻 〉。 *荒木達雄:〈兩種《水滸傳》為何“再造”一百回本 〉。 == 延伸閱讀 == == 外部連結 == * 中國水滸文化傳播中心 Category:子部小說家類 Category:元朝小說 Category:明朝小說 Category:明朝禁書 Category:北宋背景小說 Category:改編成漫畫的小說
星座面積列表
這是國際天文聯合會認可的88個星座按其面積大小的排行表,單位是平方度(sq. deg.)。這些星座的面積是依據1930年由歐德爾波特測量的星座邊界測量的,並且經過國際天文聯合會認可發表在Délimitation scientifique des constellations(劍橋大學出版)。在德爾波特的工作之前,每個星座的邊界並不精確,而只有粗略的定義。德爾波特提議以垂直和平行的赤經和赤緯來畫分星座的邊界,他以1875年分點的曆元進行這項工作,這意味著由於二分點的進動,在現在的星圖上(例如,2000.0分點)星座的邊界線不再是完全的水平或垂直。這個偏斜會逐年和逐世紀的增加,但並不會改變各個星座的面積。 排序家族“家族”中對應的的星座家族:英仙 = Perseus,大熊 = Ursa Major,武仙 = Hercules,黃道 = Zodiacal,獵戶 = Orion,水族 = Heavenly waters,拜耳 =J. Bayer,拉卡伊 = La Caille(參見星座列表)。 縮寫 星座 面積(平方度)星座的總面積就是天球的總面積,它的值是4π 球面度,或4π乘上; (180/π)2平方度,大約是41252.961平方度。 百分比 赤經:星座中心點的赤經和赤緯。 h m 赤緯:d m 象限象限表示星座所位於南天S或北天N的哪個象限,從1到4。 01 武仙 HYA 長蛇座 1302.844 3.16% 11 36.73 −14 31.91 SQ2 02 黃道 VIR 室女座 1294.428 3.14% 13 24.39 −04 09.51 SQ3 03 大熊 UMA 大熊座 1279.660 3.10% 11 18.76 +50 43.27 NQ2 04 英仙 CET 鯨魚座 1231.411 2.99% 01 40.10 −07 10.76 SQ1 05 武仙 HER 武仙座 1225.148 2.97% 17 23.16 +27 29.93 NQ3 06 水族 ERI 波江座 1137.919 2.76% 03 18.02 −28 45.37 SQ1 07 英仙 PEG 飛馬座 1120.794 2.72% 22 41.84 +19 27.98 NQ4 08 大熊 DRA 天龍座 1082.952 2.63% 15 08.64 +67 00.40 NQ3 09 武仙 CEN 半人馬座 1060.422 2.57% 13 04.27 −47 20.72 SQ3 10 黃道 AQR 寶瓶座 979.854 2.38% 22 17.38 −10 47.35 SQ4 11 黃道 OPH 蛇夫座 948.340 2.30% 17 23.69 −07 54.74 SQ3 12 黃道 LEO 獅子座 946.964 2.30% 10 40.03 +13 08.32 NQ2 13 大熊 BOO 牧夫座 906.831 2.20% 14 42.64 +31 12.16 NQ3 14 黃道 PSC 雙魚座 889.417 2.16% 00 28.97 +13 41.23 NQ1 15 黃道 SGR 人馬座 867.432 2.10% 19 05.94 −28 28.61 SQ4 16 武仙 CYG 天鵝座 803.983 1.95% 20 35.28 +44 32.70 NQ4 17 黃道 TAU 金牛座 797.249 1.93% 04 42.13 +14 52.63 NQ1 18 大熊 CAM 鹿豹座 756.828 1.83% 08 51.37 +69 22.89 NQ2 19 英仙 AND 仙女座 722.278 1.75% 00 48.46 +37 25.91 NQ1 20 水族 PUP 船尾座 673.434 1.63% 07 15.48 −31 10.64 SQ2 21 英仙 AUR 御夫座 657.438 1.59% 06 04.42 +42 01.68 NQ2 22 武仙 AQL 天鷹座 652.473 1.58% 19 40.02 +03 24.65 NQ4 23 武仙 SER 巨蛇座巨蛇座是由兩部份所組成:巨蛇座頭(428.484平方度,中心:RA 15 46.49, Dec +10 58.20)與巨蛇座尾 (208.444平方度,中心:RA 18 07.60, Dec -04 51.73) 636.928 1.54% 16 57.04 +06 07.32 NQ3 24 英仙 PER 英仙座 614.997 1.49% 03 10.50 +45 00.79 NQ1 25 英仙 CAS 仙后座 598.407 1.45% 01 19.16 +62 11.04 NQ1 26 獵戶 ORI 獵戶座 594.120 1.44% 05 34.59 +05 56.94 NQ1 27 英仙 CEP 仙王座 587.787 1.42% 02 32.64 +71 00.51 NQ4 28 大熊 LYN 天貓座 545.386 1.32% 07 59.53 +47 28.00 NQ2 29 黃道 LIB 天秤座 538.052 1.30% 15 11.96 −15 14.08 SQ3 30 黃道 GEM 雙子座 513.761 1.25% 07 04.24 +22 36.01 NQ2 31 黃道 CNC 巨蟹座 505.872 1.23% 08 38.96 +19 48.35 NQ2 32 水族 VEL 船帆座 499.649 1.21% 09 34.64 −47 10.03 SQ2 33 黃道 SCO 天蠍座 496.783 1.20% 16 53.24 −27 01.89 SQ3 34 水族 CAR 船底座 494.184 1.20% 08 41.70 −63 13.16 SQ2 35 獵戶 MON 麒麟座 481.569 1.17% 07 03.63 +00 16.93 NQ2 36 拉卡伊 SCL 玉夫座 474.764 1.15% 00 26.28 −32 05.30 SQ1 37 拜耳 PHE 鳳凰座 469.319 1.14% 00 55.91 −48 34.84 SQ1 38 大熊 CVN 獵犬座 465.194 1.13% 13 06.96 +40 06.11 NQ3 39 黃道 ARI 白羊座 441.395 1.07% 02 38.16 +20 47.54 NQ1 40 黃道 CAP 摩羯座 413.947 1.00% 21 02.93 −18 01.39 SQ4 41 拉卡伊 FOR 天爐座 397.502 0.96% 02 47.88 −31 38.07 SQ1 42 大熊 COM 後髮座 386.475 0.94% 12 47.27 +23 18.34 NQ3 43 獵戶 CMA 大犬座 380.118 0.92% 06 49.74 −22 08.42 SQ2 44 拜耳 PAV 孔雀座 377.666 0.92% 19 36.71 −65 46.89 SQ4 45 拜耳 GRU 天鶴座 365.513 0.89% 22 27.39 −46 21.11 SQ4 46 武仙 LUP 豺狼座 333.683 0.81% 15 13.21 −42 42.53 SQ3 47 武仙 SEX 六分儀座 313.515 0.76% 10 16.29 −02 36.88 SQ2 48 拜耳 TUC 杜鵑座 294.557 0.71% 23 46.64 −65 49.80 SQ4 49 拜耳 IND 印第安座 294.006 0.71% 21 58.33 −59 42.40 SQ4 50 拉卡伊 OCT 南極座 291.045 0.71% 23 00.00 −82 09.12 SQ4 51 獵戶 LEP 天兔座 290.291 0.70% 05 33.95 −19 02.78 SQ1 52 武仙 LYR 天琴座 286.476 0.69% 18 51.17 +36 41.36 NQ4 53 武仙 CRT 巨爵座 282.398 0.68% 11 23.75 −15 55.74 SQ2 54 水族 COL 天鴿座 270.184 0.65% 05 51.76 −35 05.67 SQ1 55 武仙 VUL 狐狸座 268.165 0.65% 20 13.88 +24 26.56 NQ4 56 大熊 UMI 小熊座 255.864 0.62% 15 00.00 +77 41.99 NQ3 57 拉卡伊 TEL 望遠鏡座 251.512 0.61% 19 19.54 −51 02.21 SQ4 58 拉卡伊 HOR 時鐘座 248.885 0.60% 03 16.56 −53 20.18 SQ1 59 拉卡伊 PIC 繪架座 246.739 0.60% 05 42.46 −53 28.45 SQ1 60 水族 PSA 南魚座 245.375 0.59% 22 17.07 −30 38.53 SQ4 61 拜耳 HYI 水蛇座 243.035 0.59% 02 20.65 −69 57.39 SQ1 62 拉卡伊 ANT 唧筒座 238.901 0.58% 10 16.43 −32 29.01 SQ2 63 武仙 ARA 天壇座 237.057 0.57% 17 22.49 −56 35.30 SQ3 64 大熊 LMI 小獅座 231.956 0.56% 10 14.72 +32 08.08 NQ2 65 水族 PYX 羅盤座 220.833 0.54% 08 57.16 −27 21.10 SQ2 66 拉卡伊 MIC 顯微鏡座 209.513 0.51% 20 57.88 −36 16.49 SQ4 67 拜耳 APS 天燕座 206.327 0.50% 16 08.65 −75 18.00 SQ3 68 英仙 LAC 蠍虎座 200.688 0.49% 22 27.68 +46 02.51 NQ4 69 水族 DEL 海豚座 188.549 0.46% 20 41.61 +11 40.26 NQ4 70 武仙 CRV 烏鴉座 183.801 0.45% 12 26.52 −18 26.20 SQ3 71 獵戶 CMI 小犬座 183.367 0.44% 07 39.17 +06 25.63 NQ2 72 拜耳 DOR 劍魚座 179.173 0.43% 05 14.51 −59 23.22 SQ1 73 大熊 CRB 北冕座 178.710 0.43% 15 50.59 +32 37.49 NQ3 74 拉卡伊 NOR 矩尺座 165.290 0.40% 15 54.18 −51 21.09 SQ3 75 拉卡伊 MEN 山案座 153.484 0.37% 05 24.90 −77 30.24 SQ1 76 拜耳 VOL 飛魚座 141.354 0.34% 07 47.73 −69 48.07 SQ2 77 拜耳 MUS 蒼蠅座 138.355 0.34% 12 35.28 −70 09.66 SQ3 78 英仙 TRI 三角座 131.847 0.32% 02 11.07 +31 28.56 NQ1 79 拜耳 CHA 蝘蜓座 131.592 0.32% 10 41.53 −79 12.30 SQ2 80 武仙 CRA 南冕座 127.696 0.31% 18 38.79 −41 08.85 SQ4 81 拉卡伊 CAE 鵰具座 124.865 0.30% 04 42.27 −37 52.90 SQ1 82 拉卡伊 RET 網罟座 113.936 0.28% 03 55.27 −59 59.85 SQ1 83 武仙 TRA 南三角座 109.978 0.27% 16 04.95 −65 23.28 SQ3 84 武仙 SCT 盾牌座 109.114 0.26% 18 40.39 −09 53.32 SQ4 85 拉卡伊 CIR 圓規座 93.353 0.23% 14 34.54 −63 01.82 SQ3 86 武仙 SGE 天箭座 79.932 0.19% 19 39.05 +18 51.68 NQ4 87 水族 EQU 小馬座 71.641 0.17% 21 11.26 +07 45.49 NQ4 88 武仙 CRU 南十字座 68.447 0.17% 12 26.99 −60 11.19 SQ3 ;註解: == 相關條目 == * 星座列表 * 星座家族 == 外部連結 == * http://www.ianridpath.com/constellations1.htm * http://calgary.rasc.ca/constellation.htm#list Xing1 Category:天文學目錄 Category:國際天文聯會星座
新拉丁語
新拉丁語(、 或 )指在文藝復興時期之後,20世紀前(約1375年至1900年之間)這段時間在學者間與科學文獻上使用的拉丁文。在文藝復興時期拉丁語作家,因不滿中古拉丁語脫離古典拉丁語發展,以古典拉丁文為正規化,發展出的較規範和純潔“新拉丁語”,以期在重構古典拉丁文之外建構新拉丁文。 ==概論== 在西洋古典學中,新拉丁語指的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在義大利地區所講的拉丁語,以及根據這種語言來寫作的拉丁文作品,時間約在14及15世紀之間。 ==新拉丁研究== 對新拉丁語作家及作品的研究被稱為新拉丁研究(Neo-Latin Studies),相關主要期刊有Humanistica Lovaniensia - Journal of Neo-Latin Studies等。 ==註釋== ==參考文獻== *IJsewijn, Jozef with Dirk Sacré. Companion to Neo-Latin Studies. 2 vols.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1990-1998. *Waquet, Françoise, Latin, or the Empire of a Sign: From the Sixte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ies (Verso, 2003) ISBN 978-1-85984-402-1;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John Howe. ==外部連結== * An Analytic Bibliography of On-line Neo-Latin Titles — Bibliography of Renaissance Latin and Neo-Latin literature on the web. * A Lost Continent of Literature: The rise and fall of Neo-Latin, the universal language of the Renaissance. — An essay on Neo-Latin literature by James Hankins from the I Tatti Renaissance Library website. * http://www.arts.yorku.ca/aanl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Neo-Latin Studies] Category:拉丁語
主格
主格(, ,縮寫:),德語和俄語語法稱之為第一格,是作通格語言中,標定及物動詞句施事論元和不及物動詞句變元(A=S)的語法格,傳統語法上標示主格的通常就是動詞的主語;與之相對,及物動詞句的受事論元(P)則為賓格。 主格在拉丁語和古英語中都有。現在的英語中仍然存在於與賓格相反的主格代名詞 I、we、he、she 以及 they。古英語的用法包括 ye 以及單數第二人稱代詞 thou。 == 參見 == * 作通型配列 * 賓格 * 與格 * 離格 * 呼格 * 屬格 * 不及物格 * X'理論 * 配列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German nominative case A lesson covering the nominative case in the German language * Russian Nominative: , , Category:語法格
賓格
賓格(;,縮寫: ),又稱對格,德語和俄語語法稱之為第四格,表示一個動詞直接賓語的名詞或一個前置詞的賓語。 主賓格語言有賓格,其中包括拉丁語、希臘語、德語、俄語、芬蘭語、維吾爾語、蒙古語、滿語、土耳其語、冰島語、古典阿拉伯語、波蘭語、匈牙利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克羅埃西亞語、塞爾維亞語、阿爾巴尼亞語、羌語、錫伯語、鄂倫春語、赫哲語、韓語和藏語(透過變化施動者為具格而間接體現賓格)等等。世界語也用名詞變格表達賓格。 不透過變格體現賓格的語言,則會使用虛詞和語序來表達這個意義。例如:漢語、英語、荷蘭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泰語、越南語等等。 例如,名詞詞尾變化較少的英語,在少數一些代詞中存在賓格(例如whom是who的賓格形式;him是he的賓格形式)。但是在英文的名詞中,主格和賓格形式完全一致,沒有任何變化,因此必須透過“SVO”的結構,區分主語和賓語。德語或拉丁語就不需要這樣。 舉例來說,「The hunter kills the tiger.(獵人殺死老虎。)」與「The tiger kills the hunter.(老虎殺死獵人。)」此二句中,主語及賓語完全是由語序的正反區別的(和漢語一致),因此這兩句的主賓相反是因為語序相反造成的。 以德語舉例,「Der Jäger tötet den Tiger.」與「Den Tiger tötet der Jäger.」(語意同上)此二句中,主語及賓語是由名詞的變格(在此二句中體現在冠詞上)區別的,因此這兩句的主賓相反不是因為語序相反造成的,而是名詞的格位不同造成的。因為在德語中,將這兩句話顛倒,意思也完全不變(和漢語相反):「Den Tiger tötet der Jäger.」與「Den Jäger tötet der Tiger.」這兩句話的意思分別和前述兩句話意義相同。 在英語裡,who / whom和he / him在不僅僅是主格和賓格的關係,也是主格和與格的關係(例如:「I gave him the present.」);在古英語中有很明顯的區分,him是與格,hine是賓格,這個雙重性使得很多學習英語的學生沒有意識到英語中賓格和與格的不同。 == 參見 == * 主格 * 與格 * 離格 * 呼格 * 屬格 * 主動格 ==外部連結== * Russian Accusative: , , , * German Accusative Case Grammar lesson covering the accusative case in the German language * Arabic case endings Category:語法格
與格
與格( ,,縮寫: ),也稱格,德語和俄語語法稱為第三格,是指名詞的語法上的格。與格通常表示動詞的間接賓語。與格存在於梵語、古希臘語、拉丁語、俄語、古英語和德語中。在德語中,一些介詞要求其後的名詞使用與格,例如 和 之後,總是跟隨與格。 在克丘亞語中,用在詞尾加上-paq來表示與格,比如wasi(房屋)的與格就是wasipaq。 在現代英語中,與格不再是英語語法的一部分,它只出現在一些表達用語中。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單字methinks(據我看來)。它來源於古英語的與格形式變化:me(與格的人稱代詞)+thinks(to seem,與動詞片語to think很接近的一個片語)。 與格在英語中可以不要前置詞,例如在“He gave me a book.”中一樣。在這個例子中,“me”是與格。 ==參見== *間接格 *主動格 *屬格 ==外部連結== *German dative case A lesson covering the dative case in the German language *Hungarian dative case from www. HungarianReference.com *Russian Dative: , , Category:語法格
屬格
屬格(;;;縮寫: ),亦稱所有格、領格、生格,德語和俄語語法稱之為第二格,是指名詞的語法上的格。屬格表示一個名詞的所屬,例如一個名詞提及的物件擁有其它的一些屬性。有格範疇的語言一般都有屬格,例如:拉丁語、希臘語、德語、俄語、芬蘭語、梵語、蒙古語、藏語等等。 在克丘亞語中,由在詞尾加上詞綴p或pa來表示屬格,比如Inti(太陽)的屬格就是Intip(太陽的)。 在天文學上,知道星座拉丁文名字的屬格形式是重要的,因為在命名恆星的時候都會用到它們。在拜耳命名法中,我們會以一顆星所處星座名稱的屬格再加上一希臘字母來為它命名。例如,雙子座的拉丁名Gemini的屬格形式是Geminorum,那麼按照命名法,雙子座中最亮的星北河二(Castor)又叫做αGeminorum。參看恆星命名法。 ==參見== *主動格 == 外部連結 == *德語屬格 介紹了德語屬格的課程 * Russian genitive: ,  , * 阿拉伯語屬格 Category:語法格 Category:屬格結構
離格
離格(,縮寫: ),又稱奪格、從格,在語法功能上為表示某些意義的狀語。有出現在拉丁語、梵語、俄語等原始印歐語系語言中,但是蒙古語,藏語、芬蘭語中也有類似的格。 ==拉丁語== 拉丁語的離格()同時具有離格、工具格和方位格的功能。除此之外,拉丁語的離格還具有其他許多功能,包括原因離格(表明由什麼產生)、時間離格(表示“在某一時間”,來源於方位格)、做某些動詞的受詞以及絕對離格。 == 芬蘭語 == 在芬蘭語中,離格是六種位置格之一,表示“從某個表面/平面”出來,和出格(elative“從某種東西里面”出來)有明顯的區別。 除了離格和出格,芬蘭語位置格還包括: *內格(inessive case) *接格(adessive case) *入格(illative case) *向格(allative case) ==各個格的相對關係== 芬蘭語、愛沙尼亞語,和匈牙利語等烏拉爾語系常見的方位格如下: 靜止 起點 終點 內部 內格 出格 入格 上格 外部 接格 離格 向格 頂格 ==突厥諸語== 在突厥諸語的研究與教學中,離格一般稱為從格李增祥(2011),突厥諸語普遍具有離格(從格)的語法結構李增祥(2011)。 ===古突厥語=== 古突厥語的離格(從格)可以表達行為或事物的來源、原因等意義,還可以表示比較耿世民,魏萃一(2010),離格(從格)字尾為-DIn/-DUn,在回鶻文文獻與摩尼教文獻中也見-DAnD表示t與d,隨前接詞彙最後一個子音的清濁而變化;I表示i與ï,U表示u與ü,A表示a與ä(土耳其語則是a與e),隨母音和諧律而變化。。 如äw-din“從屋子裡”,käyiktän“從野獸那裡”。 ===土耳其語=== 離格(從格)在土耳其語除了可以表達空間或時間推移上的起始點外,也可用於以闡述原因、或則表示某物體的組成原料曾蘭雅,"土耳其語中在格,從格,及到格與漢語對譯問題初探--以Hitit第一冊教材為例 ,政治大學土耳其語文學系,外國語文文學專刊創刊號,pp.151-174,2006-6.。而土耳其語的離格(從格)字尾為-DAn。如ev-den“從屋子裡”,attan“從馬那裡”。李增祥(2011)。İstanbul'dan lokum aldım. (我在伊斯坦堡買了土耳其式軟糖)。 == 楚科奇語 == 在楚科奇語中,離格字尾-jpə使陰性的詞根變成陽性:kupre-n “網路”的離格形式是kopra-jpə。 ==藏語== 藏語中的離格(從格) -ནས་ལས nas las/-ལས las,還用於比較物件。ཁྲུང་ཁྲུང་ལས་རྨབྱ་གཟུགས་མཛེས། “孔雀比鶴漂亮”。ཁྲུང་ཁྲུང(鶴)+ལས(las)比鶴。 ==註釋== ==參考文獻== * * ==參閱== *語法格列表 *主格 *賓格 *與格 *呼格 *主動格 *屬格 ==外部連結== *What is the ablative case? *Ablative case in Hungarian Category:語法格
(;源於),是一種化學元素,化學符號為,原子序數為15,原子量為。 == 性狀 == 磷是一種易起化學反應的、有毒的氮族非金屬元素。它的化學反應活性和毒性取決於形態不同而有所區別。 磷化氫燃燒的火叫鬼火。 === 單質磷的同素異構體 === * 黑磷(金屬磷) ** 化學結構類似石墨,因此可導電。 ** 化學式一般寫為P。 ** 深黑色粉末 * 白磷(黃磷) ** 化學式:P4 ** 淡黃蠟似半透明可結晶的固體,於黑暗中能發光。放置一段時間部份表面白磷會形成紅磷,使白磷變成淡黃色。不溶於水,但可溶於苯、乙醚,需儲存於水中。有特臭,劇毒。比重1.83,熔點44.4,沸點287度。可作武器白磷彈,吸入人體會燃燒形成磷酸酐,造成呼吸道及肺部灼傷,磷酸酐溶於水形成磷酸,具強脫水性,使呼吸道及肺部脫水。 **在溫度35℃以上會在大氣中自燃,與氧氣産生P4O10 ,必須儲存在水中。P4O10當被吸入時會與肺裡水分形成磷酸並產生大量熱能使肺部灼傷。 * 紅磷(赤磷) ** 化學結構為巨型共價分子。 ** 化學式一般寫為P。 ** 鮮紅色粉末,無毒,比重2.296,熔點725度,是黃磷於壓力下稀有氣體中加熱8-10日而成,白磷隔除空氣加熱至250度可得紅磷。 * 紫磷 ** 化學結構為層狀,但與黑磷不同。 ** 化學式一般寫為P。 == 化學性質 == 磷可以在空氣中燃燒,生成大量五氧化二磷 白煙:4P + 5O2 -> P4O10在有催化劑存在的情況下,白磷、紅磷和水經過幾步反應生成H3PO4、H2及很少量的H3PO3和PH3:P4 + 16H2O = 4H3PO4 + 10H2無機化學叢書.第四卷.P195.張青蓮 主編 == 發現 == 在化學史上第一個發現磷元素的人,當推十七世紀的一個德國漢堡商人亨尼格·布蘭德(Henning Brand,約1630年~約1710年)。他是一個相信鍊金術的人,在三十年戰爭時他擔任初級軍官,戰爭結束後成為玻璃工匠的學徒。後來他娶了一位有錢人的女兒。豐饒的嫁妝讓他從此不愁吃穿,所以他開始追求他真正的興趣,也就是尋找賢者之石。當時的社會相信賢者之石要透過煉金術才能製成,可以把所有東西變成黃金,甚至可以讓人長生不老。 然而,反覆的實驗失敗終究還是花光了他的所有積蓄。更不幸的是他妻子也過世了。之後他又娶了另一位女人,這位後來娶的妻子不只帶給他財富讓他可以繼續實驗,也給他一個兒子可以在實驗室幫他的忙。 由於他相信人體本身就是一種煉金術,因為從嘴巴吃進去的跟排洩出來的物質完全不一樣。所以他使用尿作了大量實驗。1669年,他在一次實驗中,將砂、木炭、石灰等和尿混合,加熱蒸餾,雖沒有得到黃金,而竟意外地得到一種十分美麗的物質,它色白質軟,能在黑暗的地方放出閃爍的亮光,於是波蘭特給它取了個名字,叫“冷光”,這就是今日稱之為白磷的物質。波蘭特對制磷之法,起初極守秘密,不過,他發現這種新物質的訊息立刻傳遍了德國。 德國化學家孔克爾曾用盡種種方法想打聽出這一秘密的製法,終於探知這種所謂發光的物質,是由尿-{zh-hans:裡; zh-hant:裡;}-提取出來的,於是他也開始用尿做試驗,經過苦心摸索,終於在1678年也告成功。他是把新鮮的尿蒸餾,待蒸到水分快-{zh-hans:幹; zh-hant:乾;}-時,取出黑色殘渣,放置在地窯裡,使它腐爛,經過數日後,他將黑色殘渣取出,與兩倍-{zh-hans:於; zh-hant:於;}-“尿渣”重的細砂混合。一起放置在曲頸瓶中,加熱蒸餾,瓶頸則接連盛水的收容器。起初用微火加熱,繼用大火乾餾,及至尿中的揮發性物質完全蒸發後,磷就在收容器中凝結成為白色蠟狀的固體。後來,他為介紹磷,曾寫過一本書,名叫《論奇異的磷質及其發光丸》。 在磷元素的發現上,英國化學家羅伯特·波義耳差不多與孔克爾同時,用與他相近的方法也-{zh-hans:制; zh-hant:製;}-得了磷。波義耳的學生漢克維茨(Codfrey Hanckwitz)曾用這種方法在英國-{zh-hans:制; zh-hant:製;}-得較大量的磷,作為商品運到歐洲其他國家出售。他在1733年曾發表論文,介紹-{zh-hans:制; zh-hant:製;}-磷的方法,不過說得十分含糊,以後,又有人從動物骨質中發現了磷。 == 名稱由來 == 由於單質磷在空氣中會自燃或緩慢氧化而放熱發光,因此磷的拉丁文名稱來源於希臘文的拉丁化,原指“啟明星”,意為“光亮”。 而在中文裡,磷的本字為-{粦}-,根據晉代《博物志》記載,「戰鬬死亡之處,有人馬血,積中為粦,著地入艸木,如霜露不可見。有觸者,著人體後有光,拂拭即散無數,又有吒聲如鬻豆。舛者,人足也。言光行著人。」可見上部"米"字乃代表鬼火之"炎"字轉寫,下部"舛"字則指人足部。 “磷”字本與“-{粦}-”無關,如司馬相如在作賦時將其與"嶙"、"粼"混用,指光亮。南朝時期的字典《玉篇》中記載為雲母之意。本作為鬼火之源的"-{粦}-"後加石字偏旁以作為其元素性質之辨,指鬼火之源所含的元素。此與"磷"之原來諸義皆有所不同。 == 分佈 == 磷在地殼中的含量為0.09%。磷不以單質存在,通常在磷酸鹽中天然存在,尤其是磷灰石。磷也存在於生物體當中,是原生質的基本成分。 == 製備 == 磷的現代製法是將磷酸鈣與砂(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及焦炭一起放在電爐中加熱。為使反應式易於理解,可寫成兩步如下: *Ca3(PO4)2 + 3SiO2 -> 3CaSiO3 + P2O5 *P2O5 + 5C -> 2P + 5CO == 同位素 == 已發現磷的同位素共有13種,包括磷27至磷39,其中只有磷31是穩定的,其他同位素都帶有放射性。 == 化合物 == ===含氧酸=== 磷的含氧酸非常豐富,結構較為複雜,且大多具有商業價值。這些含氧酸都有和氧相連的氫原子,可以體現酸性,也有些有不體現酸性的直接連在磷上的氫原子。縱然許多磷的含氧酸已經被合成,但僅有以下幾種是較常見的。其中的三種——次磷酸、亞磷酸和磷酸尤為重要。 名稱 化學式 磷的氧化數(化合價) 結構式 N元酸 化合物形態 次磷酸 H3PO2 +1 1 酸、鹽 亞磷酸 H3PO3 +3 2 酸、鹽 偏亞磷酸 HPO2 +3 1 鹽 原亞磷酸(與亞磷酸為互變異構體) H3PO3 +3 3 酸、鹽 連二磷酸 H4P2O6 +4 4 酸、鹽 n(聚)偏磷酸 (HPO2)_{n} +5 n 鹽(n=3、4、6) 磷酸(正磷酸) H3PO4 +5 (n聚磷酸n=1時) 3 酸、鹽 n(聚)磷酸 H(HPO3)_{n}OH +5 n+2 酸、鹽(n=1-6) 焦磷酸 H4P2O7 +5 (n聚磷酸n=2時) 4 酸、鹽 三磷酸 H5P3O10 +5 (n聚磷酸n=3時) 5 鹽 ===磷(V)化合物=== ====含氧化合物==== 最常見的磷化合物是磷酸鹽(PO4^3-),它是一個呈四面體的陰離子。D. E. C. Corbridge "Phosphorus: An Outline of its Chemistry, Bio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5th Edition Elsevier: Amsterdam 1995. ISBN 978-0-444-89307-9.其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是用作化肥。磷酸根離子是(正)磷酸的共軛鹼。磷酸是一個三元酸,所以它可以逐步轉變為以下三種共軛鹼: :H3PO4 + H2O <=> H3O+ + {H2PO4}^{-}       Ka1= 7.25×10−3 :{H2PO4}^{-} + H2O <=> H3O+ + {HPO4}^{2-}    Ka2= 6.31×10−8 :{HPO4}^{2-} + H2O <=> {H3O}^{+} + {PO4}^{3-}      Ka3= 3.98×10−13 磷酸及其衍生物有聚合成鏈或環而形成P-O-P鍵的傾向。目前已知的聚磷酸衍生物已經有很多,比如ATP。它們透過磷酸氫鹽(例如{HPO4}^{2-}和{H2PO4}^{2-})脫水得到。例如,下列縮合反應在工業上非常廣泛地用於生產三磷酸鈉(俗稱五鈉): :2Na2[(HO)PO3] + Na[(HO)2PO2] -> Na5[O3P-O-P(O)2-O-PO3] + 2H2O 十氧化四磷(P4O10)是磷酸的酸酐。它是白色的固體,與水反應非常劇烈。 PCl5和PF5兩種化合物具有共同點:它們都較不穩定,且都是白色或淺色的。PCl5和PF5的空間構型都是五角雙錐,並且它們都是路易斯酸。後者可以形成{PF6}^{-}離子,它和SF6互為等電子體。至於另外兩種磷的鹵化物PBr5和PI5都是極不穩定的。而磷最主要的滷氧化物是三氯氧磷(POCl3),它的空間構型是四面體型的。 以往一直認為磷(V)化合物中磷的d軌道參與了雜化。然而經過計算機大量計算,事實並非如此:磷只用了s和p軌道雜化。這可用分子軌道理論來解釋。 ====含硫化合物==== 磷酸根中的氧可以被硫取代,如硫代磷酸。 多種硫化磷也是已知的。 == 用途 == 磷可用於安全火柴、煙花、燃燒彈和化肥,還可以保護金屬表面免於腐蝕。 磷酸的用途也十分廣泛。 == 對人體的影響 == 磷是骨骼和牙齒的構成材料之一。正常成年人骨中的含磷總量約為600~900克,人體每100毫升全血中含磷35-45毫克。磷能保持人體內代謝平衡,在調節能量代謝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它是生命物質核苷酸的基本成分。它參與體內的酸鹼平衡的調節,參與體內脂肪的代謝。 磷缺乏可以出現低磷血癥,引起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異常,軟骨病。磷過多將導致高磷血癥,使血液中血鈣降低導致骨質疏鬆。 短時間內攝取一定分量的白磷單質,可造成急性白磷中毒。 == 參考文獻 == ==外部連結== 3E 3E P Category:反應性非金屬元素 Category:多原子非金屬元素 Category:膳食礦物質 Category:煙火燃料
新聞學
新聞學,或譯為報道學(日譯)或言論學(韓譯),是一種包含蒐集、撰寫及報導新聞的學科。在廣義上,它亦包含了編輯和演示新聞專題的過程。新聞學在報業、電視、電臺以及網路新媒體等各種傳播媒介上均起著重要的作用。多數的傳媒機構皆希望「先發制人」,爭先釋出資訊,而處於這種壓力下,傳媒機構通常會先對新聞進行編輯和校對,以使其內容符合該機構在準確性、素質和式樣等方面的標準。有很多傳媒機構均聲稱他們是政府機關和官員的監察者,由此監督政府對人民負責,並為這傳統感到自豪。但同時,批評者則對傳媒本身能否向大眾負責而提出質疑。"10 Most Censored Countries ," 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 2 May 2012, page retrieved 23 May 2013. 二十世紀初,傳統新聞工作者都是受僱的畢業於相關學士學位的專業人士。可是到了九十年代,隨著新聞製作數碼化及網際網路的普及程度日益上升,傳統、專業的新聞文化正在受到挑戰。民間記者的概念應運而生,網路上的記者可以透過不同渠道來把自己製作的新聞發放,而不只限於透過專業的媒體渠道。 前華盛頓郵報編輯形容以訊息導向的新聞寫作是「歷史初稿」“Who Said It First? Journalism is the ‘first rough draft of history.’ ” by Jack Shafer, Slate (30 August 2010),因為每當重大歷史事件發生時,新聞工作者都把它們記錄下來,接著把該些專題報道在短時間內製成,而這與寫作歷史的初稿無異。 ==新聞製作== 在美國,新聞是由媒體組織或是個人所製作。部落客多半也都是記者(不過也有例外)。聯邦貿易委員會要求部落客若在著文介紹產品前,已有收到免費推廣用的產品,需要告知讀者其產品是廠商免費贈送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利益衝突及保護消費者。 假新聞是已知不真實,但又特定散發給大眾的訊息,或是由不可靠的組織所製作的訊息。假新聞很容易在社交媒體上傳播(例如)。讀者可以根據新聞是否由可靠的新聞機構發布來評估是否是假新聞。美國的可靠新聞機構會有編輯委員會,而且其編輯部門和廣告部門會有清楚的劃分。可靠的新聞機構或是其員工會屬於一個或多個專業組織,例如、, 或是。這些協會都有其成員必需遵守的職業道德準則。許多新聞機構也有其職業道德準則,規範記者的專業行為。一認認為紐約時報的標準和道德規範是相當嚴謹的。 在記者寫作的時候,就會出現有關客觀及偏見的問題。有些報導是特意要表示作者自身的觀點,有些報導則是刻意比較中立及客觀的。在印刷版的報紙中,報導有其各自的版面,可以根據版面判斷報導是作者自身觀點或是較中立的描述。若在網路版的報紙中,上述版面的分界就不一定存在。讀者需要仔細根據其標題或是其設計元素,來瞭解作者意圖傳達個人觀點,或是要傳達中立的觀點。作者個人觀點一般會是由專欄作者寫作,或是在社論對頁版的章節中。、封面新聞及資訊娛樂新聞一般不會是作者自身觀點。 根據所述,民主國家健康的新聞需要提供當權者的意見,也需要提供想要執政者的意見,需要有各方面的意見,考慮所有人資訊的需求。 許多爭議的焦點是在記者是否應該是-{「}-客觀-{」}-或是-{「}-中立-{」}-的。記者是在一特定社會背景下產生新聞的人,自身也是其社會背景的一部份。記者遵守其職業道德守則,盡力呈現所有合法的觀點。 == 歷史 == 的《》於1605年在斯特拉斯堡出版。這被認為是第一份報紙。第一份成功的英文報紙,於1702至1735年出版。在巴西20世紀50年代報紙《政府卡里奧卡》(Diário Carioca)的改革通常稱為巴西現代新聞業的誕生。 ==角色== 1920年代時,現代的新聞才開始起步,作家沃爾特·李普曼和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曾針對在民主社會中新聞扮演的角色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其不同的哲學仍影響著在社會及國家當中,新聞所扮演的角色。 李普曼認為新聞記者扮演了大眾和政策訂定者之間的媒介(翻譯)。李普曼認為大眾無法評估現代社會中日益複雜的事務,因此需要中間人來過濾訊息,新聞記者就是這個中間人,記錄政策訂定者之間傳遞的訊息,萃取精華再提供給社會大眾。大眾可以透過選舉影響政府,政府會讓政府的權力繼續運作。李普曼的哲學是將社會大眾放在權力鏈的最下方,繼承從上層統治者提供的資訊 杜威的想法不同,杜威認為大眾不只可以瞭解政策訂定者提供的資訊,或是回應的訊息,並且政策需要以公眾討論的方式進行討論後才能進行決策。當問題徹底討論後,最佳的決策自然會浮現。杜威認為記者不能只是傳遞資訊,也需要權衡各政策施行後的結果,告知政策訂定者及社會大眾的。杜威的想法已或多或少的有實施,也就是。 李普曼對新聞記者的概念較接近政府的立場。而杜威的論點較類似現代記者對其自身角色的認定,多少也是社會上期待新聞記者可以扮演的腳色。例如美國人會批評記者一些過度的行為,但仍期待記者可以作為公眾監督政府、企業及有力人士的守門人,告知大眾相關的資訊,以便進行決策。 及Tom Rosenstiel propose曾在其著作《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列出了一些新聞記者的行為守則 。因為新聞記者首要是要對大眾忠誠,因此新聞記者需要對社會大眾說實話,並且獨立的監督有權力的個人以及組織。新聞記者最重要的是基於查證的原則,提供社會大眾可靠的資訊。 == 報導 == 新聞寫作的過程採用5W1H分析法,即介定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為什麼(why)和如何(how),以及介定該事件或趨勢的顯著性和效應。報章、電視、電臺和雜誌,還有最近網際網路上的全球資訊網等媒體均涉及新聞寫作。 記者寫作並報道廣泛且多樣的題材,包括: * 國際、國家、省/州分乃至地方層面上的政治、經濟、商業議題; * 醫療與保健; * 教育; * 體育; * 文化娛樂與興趣; * 生活方式; * 服裝; * 飲食; * 人際關係 ==新聞的形式== 新聞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對應不同的受眾。新聞是第四權,是看門狗,監督政府的施政。一份報紙中可能包括多不同形式的新聞。報紙、雜誌或是網站的各部份也可能是為了不同的受眾Gerald Stone, Kaye O’Donnell, K., & Stephen A. Banning (Winter/Spring 1997). "Public perceptions of a newspaper’s watchdog role".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18(1-2), 86–102.。 以下是一些新聞的形式: *:新聞目的是為了倡議特定觀點,或是要影響受眾的看法。 *:為了廣播或是電視而作的新聞,可能是文字或是語音。 *公民新聞:參與式的新聞 *:在數字及資料中找出故事的新聞,也利用數字及資料來說故事。資料記者會利用資料來支援其報導。這些報導也可能包括資料的使用或是誤用。美國新聞組織ProPublica就以資料新聞著名。 *無人機新聞:利用無人航空載具來捕捉新聞片段 * :最早由亨特·斯托克頓·湯普森提出,是有高度個人風格的報導方式 * :一種在網站上呈現的網路新聞方式 * 調查報導:深度報導一些社會問題,一般目的是希望可以解決社會問題。 * 攝影記者:透過影像傳達訊息,故事的報導方式。 * :利用感測器來作為新聞報導的基礎。 * :寫作方式是輕鬆娛樂性的,一般認為比主流新聞合理性更低。 * 黃色新聞(煽情主義):強調一些聳動的謠言或是宣告。 近來社交媒體的興起也引起有關新聞的探討,即重新將新聞報道視為一個過程,而不是將其歸類於特定的新聞產品。以這個觀點來看,新聞報道是互動性的,由許多的作者、記者以及社會媒體大眾一起參與。 == 法律地位 == 各國政府對於新聞及記者的政策及管理方式不同,相關政策會決定記者可以研究或是撰寫報導的內容範圍,以及哪些媒體機構可以製作新聞。有些政府保證新聞自由,而有些國家嚴格的限制記者可以研究或是或是撰寫報導的內容範圍。 在許多國家中,記者有一般大眾沒有的特權,包括比較容易接觸到公眾事件、犯罪現場以及記者會,也可以和政府官員、社會名流以及大眾關注的人進行訪談。 以報導戰爭為主的記者(可能是國家和國家的戰爭,或是國內的暴動),常常不會受到政府的保護。在戰爭中被抓獲或拘留的記者會視為是平民,送回到所屬國家。由於記者報導的內容有時是政府不希望公開的,因此世界各地的許多政府會給予記者恐嚇,騷擾和暴力等幹預手段。 === 來源的保密權 === 記者對訊息來源保密的行為受法律保護。即使警察或檢察官要求,情報提供者的身份也是機密的。 美國州法院對訊息來源提供不同程度的保護,但在美國聯邦法院調查時記者無權保護來源。一般而言聯邦法院不會強迫記者透露訊息來源,只有法院尋求的資訊是高度相關案件,也沒有其他的方式來獲得時才會強迫記者透露訊息來源。記者拒絕作證會被以藐視法庭罪處以罰款或監禁。 以記者的角度來說,有需保密的訊息來源也有其風險,因為無法確認訊息是否屬實,若最後訊息不實,可能會因此而破壞記者的信譽。 == 新聞學的分科== * 理論新聞學 * 實用新聞學 * 歷史新聞學 * 新聞法學 * 輿論學 * 新聞倫理學 * 新聞社會學 * 新聞心理學 * 比較新聞學 * ** 新聞思想史 * 新聞業務 ** 新聞採訪 ** 新聞寫作 ** 新聞編輯 ** 新聞評論 ** 新聞攝影 * 新聞法 * 新聞事業經營管理 * 廣播與電視 ** 廣播電視史 ** 廣播電視業務 ** 廣播電視播音 == 參看 == * 新聞 * 傳播學 * 報紙列表 * 電視臺列表 * * 民間記者 * 無國界記者 * 新新聞主義 ==參考資料== Category:傳播學
2003年6月
== 6月30日 == *中國長江防汛總指揮部已向長江沿線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八省市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切實做好長江防汛工作。 *印度尼西亞警方宣佈抓獲巴厘島爆炸案主嫌。 *北京施行《關於實施北京市工作居住證制度的若干意見》。 *微軟調降亞洲地區Xbox遊戲主機價格至179美元。 *菲律賓軍方宣稱,政府軍遭到不明游擊隊的襲擊,13人死亡,10人受傷。 *由於克羅埃西亞拒絕了美國的“不向國際刑事法庭引渡美國公民”條約,美國將從7月1日起停止對克羅埃西亞的軍事援助。 == 6月29日 == *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今日下午在香港正式簽署。 *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決定,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日期將比原定日期推遲兩週,改在8月8日至24日舉行。 *美國影壇第一夫人凱瑟琳·赫本辭世,享年96歲。 *法國隊以1:0戰勝對手喀麥隆隊,蟬聯國際足聯聯合會杯足球賽冠軍。喀麥隆隊獲得亞軍。 *以色列開始從加沙地帶撤軍。 * 6月20日至6月29日——愛爾蘭都柏林舉辦2003年世界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 == 6月28日 == *廣西岑溪發生一起沉船事件,1人死亡7人失蹤。 *河北撫寧縣煤礦瓦斯爆炸,造成5人死亡數人受傷。 == 6月27日 == *喀麥隆國腳維維安·福在喀麥隆隊與哥倫比亞隊進行聯合會杯半決賽時,猝死在足球場上。 *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得克薩斯州禁止同性戀者在自願情況下性交的法例。 *加拿大以間諜嫌疑為名拒大陸一名《人民日報》記者姚海泉(譯音)移民,但是《人民日報》表示完全不知姚這個人。 *上海浦東開張世界最大移動遊樂場。 == 6月26日 == *國際禁毒日主題:遠離毒品,關愛未來。 *駐韓美第八軍司令首次表明駐韓美軍將部分裁減。 *臺灣宜蘭南澳凌晨發生里氏規模四級地震。 *世界最大輸變電工程、國家西電東送工程中通道重點專案、三峽輸變電工程的組成部分之一的荊州換流站進入主體裝置安裝期。 *駐伊拉克美軍汽車再遭襲擊,至少一名士兵死亡。 *菲律賓反政府武裝襲擊政府軍,造成18人死亡,3人受傷。 *哈薩克議會上院批准了“關於確認《上海合作組織憲章》”的法律。 *八寶山追悼會送別中國“科幻之父”鄭文光。 *湖南醴陵一花炮廠發生爆炸,9人死亡。 *中國搶救性保護灘頭年畫工作正式啟動。 == 6月25日 == *美國駐賴比瑞亞使館遭炮擊,3人死亡16人受傷。 *印度海軍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接收“克里瓦克”級護衛艦中的第二艘“特利舒爾”號隱形軍艦。 *臺灣前軍情局官葉炳南在大陸獲釋。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所屬北方九省電信分公司近日已全部掛牌運營。 *俄羅斯第一屆聖彼得堡國際海軍節開幕。 *阿富汗城市喀布林發生特大火災。 *中國銀行瀋陽分行發生墜樓事件 “某處長”身亡。 *朝鮮百萬群眾在平壤集會紀念“反美鬥爭日”。 *香港政府任命王錫基為創新科技署署長。 *美國國會眾議院透過決議,決定授予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一枚金質獎章,以感謝他在2001年9.11襲擊後對美國反恐以及伊拉克戰爭的支援。 *美國與歐盟發表聯合宣告,要求伊朗放棄核武計劃。 == 6月24日 == *英國皇家憲兵隊(Royal Military Police)在伊拉克一個城鎮阿馬拉附近的Majar al-Kabir受到襲擊,6人死亡,8人受傷。 == 6月23日 == *在紐約的皮克斯基爾市(Peekskill),一個十個月大的女嬰從七層樓掉下來後仍然生存。她的父親,威利·威廉斯(Willie Williams),把她帶到醫院進行治療。但是威廉斯後來因為涉嫌故意謀殺被警方逮捕。 *在印度尼西亞的印尼國防軍與“自由亞齊運動”武裝人員發生的交火中,有6名該組織的成員被打死,2人被俘虜,22人投降。 == 6月22日 == *加拿大的衛生官員表示,加拿大的首都多倫多的非典病人中又有兩人死亡,使得加拿大死於非典的人數達到38人。 *哥倫比亞的軍方宣佈,哥倫比亞的反政府武裝“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的一處秘密地點被軍方發現並被佔領,共繳獲3噸炸藥等軍用物資。 == 6月21日 == *南非總統姆貝基批准了向剛果派遣維和部隊的方案。 *哈利·波特第五部《哈利·波特與鳳凰令》(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的英文版系列開始發行。 *根據一名美國情報官員透露的訊息,中國將在未來的幾周內進行洲際及潛射導彈的試射。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阿根廷的雙方協議報告,該基金組織將繼續向阿根廷提供31億美元的貸款。 *由於法國政府搜捕流亡到法國的伊朗反政府武裝組織人民聖戰者,又有兩名伊朗男子在法國駐英國大使館外自焚抗議。 *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將提名斯科特·麥克萊倫為新的白宮新聞秘書。 == 6月20日 == *《基督教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為它的有關蘇克蘭政治家喬治·祖卡路威(George Galloway)從薩達姆·海珊那裡接受了一千萬美元的錯誤報道表示道歉,但是祖卡路威拒絕接受這個道歉。 *維基媒體基金會宣告成立。 == 6月19日 == *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莫哈末最後一次以巫統黨主席身份出席巫統代表大會。 *美國海基導彈防禦系統第四次導彈攔截試驗失敗。 == 6月18日 == *為抗議法國逮捕流亡到法國的伊朗左派分子,兩名伊朗婦女18日在巴黎自焚。其中一人死亡。 *美國密歇根州發生騷亂,政府宣佈該鎮進入緊急狀態,並實行宵禁。 *韓國警方稱,由於涉嫌腐敗問題,前總統金大中的政策企化首席秘書樸智元已經被警方逮捕。 *在擔任第一位芬蘭女總理兩個月後,耶滕邁基(Anneli Jäätteenmäki)承認在大選期間曾經獲得關於伊拉克問題的敏感政治資訊。耶滕邁基已經正式向芬蘭總統提出辭呈。 *安哥拉政府稱,一架波音727客機在羅安達國際機場被盜。聯邦航空局(FAA)要求美國所有機場的控制塔注意不按時間表飛行的飛機。 == 6月17日 == *林納斯·託瓦茲宣佈他將結束在Transmeta的工作,從現在開始,他將為OSDL工作。 *為了回應安大略省一家上訴法院對加拿大現行的婚姻定義非法的判決,加拿大將正式立法討論同性婚姻的問題,總理讓·克雷蒂安表示他的政府將引入立法以改變對婚姻的定義,但他同時表示將保留不同宗教教派自行決定何種婚姻合法的權力。如果議案透過,加拿大將成為繼比利時和荷蘭之後,第三個給以同性戀婚姻合法地位的國家。 *日本共同通訊社報道美國軍隊在巴格達西部100公里的Ar Ramadi逮捕了一名日本記者Rei Shiba和兩個伊拉克導遊。報道說,他們在被捕時被用袋子套住了頭。 *美軍士兵打死兩名前伊拉克士兵。他們當時在抗議自從美軍佔領他們的國家後就沒有領到過薪金。 == 6月14日 == *有55%捷克公民參與的投票中,有77%的公民贊成捷克加入歐盟。 ==6月1日== *中國三峽大壩開始蓄水。 * 三峽大壩永久性船閘正式開通。
7月2日
7月2日是陽曆年的第183天(閏年是184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82天。 == 大事記 == === 7世紀 === * 626年:唐朝皇帝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暗殺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 === 16世紀 === * 1502年:法國和西班牙在義大利就那不勒斯分治問題爆發戰爭。 * 1505年:馬丁·路德在斯道特亨附近突然遇到狂風暴雨,發誓如能不死願意出家。 === 17世紀 === * 1644年:英國內戰:馬斯頓荒原戰役發生。 * 1679年:清朝開始修撰《明史》。 === 18世紀 === * 1777年:佛蒙特州成為美國第一個廢除奴隸制度的州。 === 19世紀 === * 1853年:俄羅斯軍隊入侵土耳其,展開了克里米亞戰爭的序幕。 * 1881年:美國總統詹姆斯·A·加菲爾德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鐵路站遇刺重傷,79日後身亡。 * 1890年:國際會議透過,廢除非洲奴隸買賣和向原始民族出售酒類。 * 1890年:美國國會透過休曼法案,該法案用來打擊有托拉斯行為的公司與組織。 * 1900年:德國工程師齊柏林發明的齊柏林飛艇在腓特烈港附近的康斯坦茨湖進行了首次飛行。 === 20世紀 === * 1917年:黎元洪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 1922年:中國南京國民政府設立青島特別市。 * 1931年:日本製造萬寶山事件。 * 1937年:美國女性飛行員愛蜜莉亞·艾爾哈特和領航員佛萊得·努南在太平洋豪蘭島附近失蹤。 * 1947年:波蘭把奧斯威辛集中營改為紀念館。 * 1949年: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平開幕。 * 1950年:日本京都市鹿苑寺舍利殿遭患有精神病的僧侶縱火燒毀,5年後重建。 * 1959年: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廬山召開,史稱廬山會議。 * 1961年: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作家厄尼斯特·海明威在愛達荷州的家中自殺身亡。 * 1964年:美國總統林登·詹森簽署《民權法案》,禁止學校、工作場所和公共空間的種族隔離。 * 1976年:在越南戰爭結束1年多後,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共和國合併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 1987年:中國國務院批准在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增列“星火”獎,國家“星火”獎勵辦法由國家科委釋出,並負責具體實施。 * 1990年:蘇共召開二十八大,葉利欽宣佈退出蘇共。 * 1990年: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朝覲踩踏事故。 * 1993年:土耳其錫瓦斯數千名回教徒縱火,抗議出版土耳其文《撒但詩篇》。 * 1995年:廣東大亞灣核電站重新併網。 * 1997年:泰國政府針對官方貨幣泰銖實行浮動匯率制而導致貨幣暴跌,亞洲金融風暴爆發。 * 2000年:香港大澳沙面仔發生大火,燒毀棚屋90多間。 === 21世紀 === * 2003年:溫哥華成為2010年冬季奧運的主辦城市。 * 2004年:臺灣中南部發生七二水災。 * 2005年:10場現場八方演唱會在世界各地舉行,要求G8高峰會多關注有關於貧窮的議題。 * 2012年:西班牙隊在2012年歐洲盃決賽中擊敗義大利隊,獲得2012年歐洲足球錦標賽冠軍。 * 2012年:在2012年墨西哥大選中代表革命制度黨和綠色生態黨的候選人培尼亞·涅託獲勝,將成為下一屆墨西哥總統。 * 2012年:英國巴克萊銀行因操縱倫敦同業拆放利率被課以4.5億美元罰款,董事長宣佈辭職。 == 出生 == * 1489年:託馬斯·克蘭麥,英格蘭聖公會主教長(1556年逝世) * 1714年: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格魯克,德國作曲家(1787年逝世) * 1894年:安德烈·柯特茲,匈牙利攝影師(1985年逝世) * 1898年:安東尼·麥考利夫,美國陸軍上將(1975年逝世) * 1903年:奧拉夫五世,挪威國王(1991年逝世) * 1903年: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曾任英國首相(1995年逝世) * 1906年:漢斯·貝特,德裔美國理論物理學家,196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05年逝世) * 1908年:瑟古德·馬歇爾,美國民權律師、法學家,首位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的非裔美國人(1993年逝世) * 1916年:漢斯-烏爾裡希·魯德爾,德國空軍飛行員,外號「東線之鷹」(1982年逝世) * 1922年:皮爾·卡丹,法國服裝設計師(2020年逝世) * 1925年:帕特里斯·盧蒙巴,非洲政治家,曾任剛果民主共和國總理(1961年逝世) * 1935年:關橋,中國工程師(2022年逝世) * 1939年:亞歷山德羅斯·帕納古利斯,希臘政治家、詩人(1976年逝世) * 1939年:陳淑芳,臺灣女演員 * 1941年:查理·沃茨,英國作曲家,滾石樂隊鼓手(2021年逝世) * 1956年:瑞莉·霍爾,美國超級名模、演員 * 1960年:埃爾馬爾·馬梅季亞羅夫,亞塞拜然外交官 * 1961年:蔣志光,香港男演員、歌手 * 1964年:張達明,香港演員 * 1965年:黃雅珉,臺灣女歌手 * 1970年:任天野,中國男演員 * 1971年:瞿穎,中國女演員 * 1974年:文素利,南韓女演員 * 1976年:關穎,臺灣歌手 * 1976年:劉曉憶,臺灣女演員 * 1976年:皮耶卓·馬切洛,義大利電影導演 * 1976年:盧多維特·奧多爾,斯洛伐克經濟學家、政治人物,現任斯洛伐克總理 * 1978年:於裡·拉塔斯,愛沙尼亞政治人物,前任愛沙尼亞總理 * 1979年:霍啟剛,香港企業家 * 1979年:郭京飛,中國男演員 * 1979年:三宅健,日本男子偶像團體V6成員 * 1980年:渡瀨晶,日本AV女優 * 1981年:權賢尚,韓國男演員 * 1984年:鄧小琳,香港癌症患者,作家(2013年逝世) * 1984年:沈志明,臺灣男演員 * 1984年:持田秋,日本漫畫家 * 1984年:藤井莉娜,日本模特兒 * 1984年:李昌旭,韓國男演員 * 1984年:埃莉斯·斯蒂芬尼克,美國政治人物,現任紐約州眾議院議員 * 1985年:陳嘉唯,臺灣女歌手 * 1985年:艾希莉·提斯代爾,美國女演員、歌手、模特兒 * 1985年:揚·利帕夫斯基,捷克政治人物,現任捷克外交部長 * 1986年:琳賽·蘿涵,美國女演員、時尚設計師、錄音藝術家、歌手、模特兒 * 1987年:露拉娜·科爾舒諾娃,哈薩克模特兒(2008年逝世) * 1987年:政井光,日本女歌手 * 1988年:李青龍,韓國足球員 * 1989年:Dev,美國女歌手 * 1989年:周紋希,香港女藝人 * 1989年:亞歷克絲·摩根,美國女子足球運動員 * 1990年:瑪格·羅比,澳大利亞女演員 * 1991年:金高銀,韓國女演員 * 1992年:鄺潔楹,香港女藝人 * 1993年:岸洋佑,日本男歌手 * 1993年:薩維蒂,美國饒舌創作型女歌手、演員 * 1995年:大野絲,日本女演員 * 1995年:金澤朋子,日本組合Juice=Juice成員 * 1995年:萊恩·墨菲,美國男子游泳運動員 * 1996年:廖慧儀,香港模特兒 * 1998年:張顏齊,中國男子偶像團體R1SE成員 * 2007年:樸敏荷,韓國女演員 == 逝世 == * 626年:李建成,唐高祖李淵長子,死於玄武門之變(589年出生) * 626年:李元吉,唐高祖李淵四子,死於玄武門之變(603年出生) * 936年:亨利一世,東法蘭克國王(876年出生) * 1504年:斯特凡三世,摩爾達維亞公國大公(1433年出生) * 1582年:明智光秀,日本戰國名將 * 1704年:洪昇,清朝戲曲家(1645年出生) * 1743年:斯賓塞·康普頓,英國政治人物,第2位英國首相,第一代維明頓伯爵(1673年出生) * 1778年:盧梭,法國哲學家、作家、教育家,法國啟蒙主義思潮的代表人物(1712年出生) * 1915年:波費裡奧·迪亞斯,墨西哥將軍、政治家,第29任墨西哥總統(1830年出生) * 1943年:哈里·科爾多,英屬印度陸軍軍官(1870年出生) * 1943年:古澤勝之,日本政治人物(1894年出生) * 1949年:季米特洛夫,保加利亞國際共產主義活動家(1882年出生) * 1961年:厄尼斯特·海明威,美國作家,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899年出生) * 1977年: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科夫,俄羅斯裔美國作家(1899年出生) * 1986年:陳雀,臺灣女子籃球運動員(1934年出生) * 1991年:鄧寄塵,香港男歌手、演員(1912年出生) * 1994年:安德列斯·埃斯科巴,哥倫比亞職業足球運動員(1967年出生) * 1999年:馬裡奧·普佐,美國作家,代表作《教父》(1920年出生) * 2004年:穆赫塔爾·盧比斯,印尼記者、作家(1922年出生) * 2006年:趙南哲,韓國圍棋創始人(1923年出生) * 2011年:香灼璣,香港建築師(1943年出生) * 2013年:茀絲亞·福阿德,前伊朗皇后,埃及公主(1921年出生) * 2013年: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美國發明家,滑鼠的發明者(1925年出生) * 2013年:李國修,臺灣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1955年出生) * 2014年:哈羅德·W·庫恩,美國數學家(1925年出生) * 2016年:埃利·維瑟爾,198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1928年出生) * 2016年:魯道夫·卡爾曼,匈牙利裔美國電機工程師、數學家、發明家(1930年出生) * 2018年:劉伯裡,中國工程院院士,放射化學和放射性藥物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1931年出生) * 2019年:洪金梅,香港已故粵劇名伶鄧永祥第四任的妻子洪金梅,藝人鄧兆尊之母親。(1945年出生) * 2022年:彼得·布魯克,英國戲劇和電影導演(1925年出生) * 2022年:羅啟銳,香港導演、編劇(1952年出生) * 2023年:凌永順,中國電子對抗技術專家(1937年出生) * 2023年:米蘭·米盧蒂諾維奇,塞爾維亞政治人物,前任塞爾維亞總統(1942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世界幽浮日 * 國際體育記者日 == 參考資料 ==
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通稱萬有引力定律,定律指出,兩個質點彼此之間相互吸引的作用力,是與它們的質量乘積成正比,並與它們之間的距離成平方反比。 萬有引力定律是由艾薩克·牛頓稱之為歸納推理的經驗觀察得出的一般物理規律。它是經典力學的一部分,是在1687年於《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首次發表的,並於1687年7月5日首次出版。當牛頓的書在1686年被提交給英國皇家學會時,羅伯特·胡克宣稱牛頓從他那裡得到了距離平方反比律。 此定律若按照現代語文,明示了:每一點質量都是透過指向沿著兩點相交線的力量來吸引每一個其它點的質量。力與兩個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關於牛頓所明示質量之間萬有引力理論的第一個實驗,是英國科學家亨利·卡文迪什於1798年進行的卡文迪許實驗。這個實驗發生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111年之後,也是在他去世大約71年之後。 庫侖定律類似於牛頓的引力定律,用來計算兩個帶電體之間產生的電力的大小。兩者都是平方反比定律,其中作用力與物體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庫侖定律是用兩個電荷來代替質量的乘積,用靜電常數代替引力常數。 牛頓定律的理論基礎,在現代的學術界已經被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取代。但它在大多數應用中仍然被用作重力效應的經典近似。只有在需要極端精確的時候,或者在處理非常強大的引力場的時候,比如那些在極其密集的物體上,或者在非常近的距離(比如水星繞太陽的軌道)時,才需要相對論。 == 定律定義 == === 基本定義 ===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可以表示如下: 任意兩個質點由透過連心線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該吸引力的大小與它們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它們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兩物體的化學本質或物理狀態以及中介物質無關。 === 標量式 === 其標量式方程表示為:F=G\frac{m_1m_2}{r^2}, 其中, * F:兩個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 * G: 萬有引力常數 * {{m}_{1}}:物體1的質量 * {{m}_{2}}:物體2的質量 * r: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 依照國際單位制,F的單位為牛頓(N),{{m}_{1}}、{{m}_{2}}的單位為千克(kg),r的單位為米(m),常數G大約為6.67×10−11 N m2 kg−2(牛頓米的平方每千克的平方)。 === 向量式 ===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亦可透過向量方程的形式更加準確地進行表述,而用以計算萬有引力的方向和大小。 在下列公式中,以粗體顯示的量代表向量。 : \mathbf{F}_{12} = G {m_1 m_2 \over r^2} \, \mathbf{\hat{r}} 或 \mathbf{F}_{12} = - G {m_1 m_2 \over r^2} \, \mathbf{\hat{r}} , ;其中, :\mathbf{F}_{12}:物體2作用於物體1的萬有引力 :G: 萬有引力常數,其值約等於6.67408 \times 10^{-11} \ \mbox{m}^3 \ \mbox{kg}^{-1} \ \mbox{s}^{-2} :{{m}_{1}}與{{m}_{2}}:分別為物體1和物體2的質量 :r:物體2和物體1之間的距離 : \mathbf{\hat{r}} \equiv \frac{\mathbf{r}_2 - \mathbf{r}_1}{\vert\mathbf{r}_2 - \mathbf{r}_1\vert} :物體1到物體2的單位向量 可以看出向量式方程的形式與之前給出的標量式方程相類似,區別僅在於在向量式中的F是一個向量,以及在向量式方程的右端被乘上了相應的單位向量。而且,我們可以看出:F12 = − F21. == 引力加速度 == === 標量式方程 === 假設質點的引力加速度為a_1。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 m_1\ a_1,即a_1=F/m_1。將這表示式代入牛頓萬有引力方程,則可得到 :a_1 = G \frac{m_2}{r^2}。 類似地,亦可得到a_2。 依照國際單位制,引力加速度(同其他一般加速度)的單位被規定為米每平方秒 (記作\rm m/s^2或\rm m\cdot s^{-2})。 請注意上述方程中的a_1,質量m_1的加速度,在實際上並不取決於m_1的取值,即引力加速度大小僅與m_2和r有關。 === 向量式方程 === 同樣,引力加速度的向量式方程與其標量式方程相類似: :\mathbf{a}_1 =G {m_2 \over r^2} \, \mathbf{\hat{r}} 。 == 引力場 == 引力場是用於描述在任意空間內某一點的物體每單位質量所受萬有引力的向量場。而在實際上等於該點物體所受的引力加速度。 === 向量式 === 以下是一個普適化的向量式,可被應用於多於兩個物體的情況(例如在地球與月球之間穿行的火箭)的計算。對於兩個物體的情況(比如說物體1是火箭,物體2是地球)來說,引力場 \mathbf g(\mathbf r) 表示為: : \mathbf g(\mathbf r) = G {m_2 \over r^2} \, \mathbf{\hat{r}}。 因此可以得到 :\mathbf{F}( \mathbf r) = m_1 \mathbf g(\mathbf r) 。 該公式不受產生引力場的物體的限制。引力場的單位為力除以質量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上,被規定為N·kg−1(牛頓每千克)。 == 適用範圍 == 如果被討論的物體具有空間廣度(遠大於理論上的質點),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可以以物體的各個等效質點所受萬有引力之和來計算。在極限上,當組成質點趨近於“無限小”時,將需要求出兩物體間的力在空間範圍上的積分。 從這裡可以得出:如果物體的質量分佈呈現均勻球狀時,其對外界物體施加的萬有引力吸引作用將同所有的質量集中在該物體的幾何中心Proposition 75, Theorem 35: p.956 - I.Bernard Cohen and Anne Whitman, translators: Isaac Newton, The Principia: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Preceded by A Guide to Newton's Principia, by I.Bernard Coh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ISBN 0-520-08816-6 ISBN 0-520-08817-4 時的情況相同。(這不適用於非球狀對稱物體)。 == 存在的問題 == 儘管牛頓對萬有引力的描述對於眾多實際運用案例來說十分地精確,但它也遭遇到一些理論難題,而且被證實不符合一些重要觀測結果。 === 理論難題 === * 沒有任何徵兆表明萬有引力的傳送媒介可以被識別出,牛頓自己也對這種無法說明的超距作用感到不滿意(參看後文條目“定律侷限性”)。 * 牛頓的理論需要定義萬有引力可以瞬時傳播。因此給出了古典自然時空觀的假設,這樣亦能使約翰內斯·開普勒所觀測到的角動量守恆成立。但是,這與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理論有直接的衝突,因為狹義相對論定義了速度的極限——真空中的光速——在此速度下訊號可以被傳送。 === 與觀測結果不符 === 牛頓的理論並不能完全地解釋出水星在沿其軌道運動到近日點時出現的進動現象Max Born (1924), Einstein's Theory of Relativity (The 1962 Dover edition, page 348 lists a table documenting the observed and calculated values for the precession of the perihelion of Mercury, Venus, and Earth.)。牛頓學說的預言(由其它行星的引力拖曳產生)與實際觀察到的進動相比每世紀會出現43弧秒的誤差。 牛頓理論預言,在萬有引力作用下,光線的偏折只有實際觀測結果的一半。廣義相對論則與觀察結果更為接近。 牛頓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所有物體的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相同這一觀測現象。廣義相對論則將它作為一個基本條件。更多內容,請參閱條目等效原理。 === 定律侷限性 === 當牛頓的非凡工作使萬有引力定律能夠以數學公式來表達後,他仍然不滿於公式中所隱含的超距作用觀點。他從來沒有在他的文字中給出產生這種能力的原因。在其它情況下,他使用運動的現象來解釋物體受到不同力的作用的原因,但是對於萬有引力這種情況,他卻無法用實驗方法來確認運動產生了萬有引力。此外,他甚至還拒絕對這個由地面產生的力的起因提出假設,而這一切都違背了科學證據的原則。 牛頓對萬有引力的發現埋葬了“哲學家至今仍在徒勞無功地試圖探索自然”()這句所謂的真理,就同他深信著的“有各種因素”使得“各種迄今未知的原因”是所有“自然現象”的基礎。這些基本的現象至今仍在研究中,而且,雖然存在著許多種的假設,最終答案仍然沒有找出。雖然愛因斯坦的假設的確比牛頓的假設更能精確地解釋確定案例中萬有引力的作用效果,他也從來沒有在他的理論中為這種能力賦予一個原因。在愛因斯坦的方程式中,“物質告訴空間怎麼彎曲,空間告訴物質怎麼移動”。但是這個完全異於牛頓世界的新的思想,仍不足使愛因斯坦所給出“產生這種能力的原因”比萬有引力定律使牛頓所賦予的原因更能使空間彎曲。牛頓自己說: 如果人類的科學最終能夠發現萬有引力是如何產生(製造)的,牛頓的夢想也將隨之實現。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使用的單詞“原因()”並不是“起因()和影響”或者“被告導致()受害者死亡”中所表示的意義。何況,當牛頓使用單詞“原因()”時,他(明顯地)意指為一種“解釋”。或者說,像“牛頓學說的萬有引力是行星運動的原因”這個短語的意思就是牛頓學說的萬有引力解釋了行星的運動。參看條目因果。 === 賓利的悖論 === 賓利的悖論是一個關於宇宙整體的悖論,指出當牛頓的引力理論應用於宇宙學時,會出現問題。牛頓匯出了他的萬有引力公式後,他在寫給當時的劍橋哲學家(Richard Bentley)的一封信中說,如果所有的恆星都由萬有引力相互吸引的話,那麼一個會被吸引到另一個;恆星之間的距離將逐漸地縮短,最後它們應該會合併成為一個點。牛頓認為,宇宙中的每顆恆星都應該被其它恆星所吸引,它們之間不會維持固定的距離,而是應該全部疊落在一起,變成單一個恆星。牛頓在信中承認了這一點。他宣稱上帝會“不斷的微調”來防止萬有引力應用上預見的結果。 == 參見 == * 力 * 質量 * 絕對時空觀 * 相對時空觀 * 廣義相對論 * 物理學定律列表 == 參考文獻 == Category:重力理論 Category:艾薩克·牛頓 Category:包含影片剪輯的條目 Category:科學定律 Category:天文學概念 Category:牛頓引力
引力
thumb|200px|地球引力場中的引力探測器B 引-{}-力或重-{}-力()是造成所有具質量或能量的物質之間相互吸引的作用,屬一種基本相互作用;其為地球表面物體重量的來源。 由於物理學概念的發展,術語語義也隨時代有變化;在嚴格區分術語的定義下,引-{}-力(gravitation)或稱萬有引-{}-力,用於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而重-{}-力(gravity),用於地球對其上物體的作用。儘管引-{}-力與重-{}-力的差值非常小,兩者仍可作區別。當考慮地球自轉時,地表參考系屬旋轉參考系並非慣性系,因此重-{}-力是“地球的萬有引-{}-力與慣性離心力的合力”,此受離心力影響的重-{}-力,可精確描述為“表觀重-{}-力”趙凱華. 概念的形成是首要的,然後才是名稱——談"重力"的定義[J]. 物理教學, 2011(01)。 引力與電磁力、弱相互作用及強相互作用一起構成自然界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在這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中,引力是最弱的一種,但同時也是一種長程有效作用力。在現代物理學中,引力現象一般由廣義相對論來精確描述,認為引力反映了物體的慣性在彎曲時空中的表現。而經典力學中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則是對引力在通常物理條件下的極好的近似描述。 在地球上,物體受地球引力產生了重力加速度,其方向為豎直向下而使物體落向地面,此引力並賦予物體重量。在宇宙中,引力讓物質聚集而形成天體,同時也讓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形成按照軌道運轉的天體系統。此外,月球以及太陽對地球上海水的引力,形成了地球上的潮汐。 == 理論史 == ===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 === 在1687年,艾薩克·牛頓在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發表了萬有引力定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的陳述如下: 如果兩個質點的質量分別為m_1、m_2,並且在它們之間的距離為r,則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F為 :F = G \frac{m_1 m_2}{r^2}; 其中,G是被稱為引力常數(或萬有引力常數),2018年CODATA推薦的引力常數值是 G=(6.67430 \plusmn 0.00015) \times 10^{-11} \operatorname{m}^3 /(\operatorname{kg} \cdot \operatorname{s}^2)。注:只有當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遠大於物體的幾何尺寸時,物體可以近似看作質點,這個公式才是適用的。否則應當把物體分割為足夠小的質點,兩兩之間計算引力,而後進行積分。 重力的單位有牛頓(N)或是達因(dyn),在國際單位制中,1公斤的物體在地球表面的重量大約是9.8 \operatorname{kg} \cdot \operatorname{m}\cdot \operatorname{s}^{-2}。在CGS制中,1克的物體在地球表面的重量大約是980 \operatorname{g} \cdot \operatorname{cm} \cdot \operatorname{s}^{-2}。 === 廣義相對論 === 1916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用幾何語言描述的引力理論,它代表了現代物理學中引力理論研究的最高層級。廣義相對論將經典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包含在狹義相對論的框架中。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力被描述為時空的一種幾何屬性(曲率);而這種時空曲率與處於時空中的物質與輻射的能量-動量張量直接相聯絡,其聯絡方式即是愛因斯坦場方程(一個二階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組)。 == 引力傳播的速度 == 對於引力傳播的速度基本有三種理論: # 牛頓的超距作用觀點,認為引力的傳遞不需要時間(速度無限大)。 # 引力的速度是超光速的某值。 # 現在所普遍認定的是愛因斯坦所提出的說法,即重力的傳播速度是真空中的光速。 == 相關內容 == === 地球引力 === 各個行星天體,包括地球,都具有其自身的萬有引力特性。假設一個球形對稱的物體,對一特定位置的引力強度和物體質量成正比,和物體球心的距離平方成反比。 一位置的引力場強度等於一物體放置在該位置時,受影響而產生的加速度。地球表面的自由落體加速度被表示為g,可以用以下的標準重力表示:根據國際度量衡局(BIPM)的資料,標準重力為9.80665m/s2或者32.1740ft/s2 。 這表明,如果忽視空氣阻力的影響,在地表附近正在自由落體的物體速度每秒將增加9.81 m/s(大約22mph)。因此,一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物體在一秒後的速度將達到9.81 m/s,第二秒將達到19.62 m/s,以後的情況也將依此類推。 根據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地球同時也受到下落的物體等值反向的力的作用,意味著地球也將加速向物體運動。但是,由於地球巨大的質量,這個加速度小到難以察覺。 === 自由落體方程組 === 在一般情況下,物體因不變的重力持續作用而運動時,一組動力學方程組可描述它運動的軌道。例如,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給出了一個簡單的方程F = mg,其中m代表物體的質量。當物體自由落體向地球的距離可以以我們日常用到的距離衡量時,這個猜想是合理的;但若用於對大距離譬如太空船的軌道進行計算時,這將導致極大的誤差。 === 萬有引力和天文學 ===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和應用被用於計算和了解我們的太陽系內各個行星的詳細資訊、太陽的質量、恆星間的距離,甚至被用於推測暗物質理論。儘管人類還沒有去過太陽和其他星球,我們都可以知道它們的質量。這些都是透過萬有引力定律研究得出的。在空間中任何物體都按照一定的軌道圍繞某些大質量物體運轉,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保持著它們的軌道。行星圍繞恆星運轉,恆星圍繞星系中心運轉,星系圍繞星團中心運轉,星團圍繞超星系團運轉。 === 萬有理論 === 在上個世紀,另外三大基本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產生機制已經透過傳遞相對作用的規範玻色子的觀念加以解決。現在人們正在嘗試將規範玻色子、相對論與萬有引力聯合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重力相互作用是如何與其他三個基本作用互相影響的是一個未決問題。 == 應用 == 極大數量的機械發明的正常執行在某種程度上依賴於重力而實現。例如,高度差可以提供有用的液壓,這是靜脈滴注和水塔的運作原理。利用水的重力勢能發電的水力發電裝置亦可以用這種能量將電車推上斜坡。同樣,纜繩上懸掛的重物可透過滑輪使纜繩及纜繩位於滑輪另一邊的那一部分持續地繃緊。 還有更多的例子:比如說熔鉛,當鉛水從霰彈塔的頂端灌入後,會變成一顆顆如雨點一般散落的鉛彈——首先被分離成為多個小液滴,形成熔融狀態的球體,之後逐漸凝固為固體,並在被眾多相同的熔融石的共同作用下,最終在自由落體中冷卻形成球形或近球形。重力驅動時鐘由重力勢能提供執行的能量,擺鐘則依賴於重力來校準時間。人造衛星的正常執行則是運用牛頓《原理》計算的結果。 == 可供參考的理論 == 歷史上的各種理論 * 亞里士多德重力理論 * 尼可拉·特斯拉(Nikola Tesla)表示這個理論「在任何細節中都運作的完美無暇」但是從未發表的重力動力學理論;由於美國政府的幹擾,他在來不及發表他的演說時就被美國政府制止,並把他的研究報告列入絕密檔案,因為理論的細節(如果有的話)並沒有透露,並沒有得到物理學家們的重視。 * 感應重力(Induced Gravity),由安德烈·薩哈羅夫(Andrei Sakharov)提出,認為廣義相對論可能起源於量子場論。 * 雷薩吉萬有引力理論(Le Sage's Theory of Gravitation,也叫做雷薩吉重力理論),由喬治-路易斯·雷薩吉(Georges-Louis Le Sage)提出,以一種充滿整個宇宙輕的氣體的流動來解釋這種現象。 * 諾斯特朗姆萬有引力理論(Nordström's Theory of Gravitation),廣義相對論的早期競爭者。 * 懷特黑德萬有引力理論,(Whitehead's Theory of Gravitation)廣義相對論的另一個早期競爭者。 最近的各種理論 * 約翰·莫法特提出非對稱重力理論(Nonsymmetric gravitational theory)。 * 布蘭斯-迪克(Brans-Dicke)有關重力的理論(Brans-Dicke theory)。 * 納森·羅森有關重力的理論(Rosen Bi-metric Theory)。 * 莫德採·米爾格若姆(Mordehai Milgrom)在修正牛頓引力理論(Modified Newtonian Dynamics, MOND)中,提出在微小加速運動上對牛頓第二定律的修正。 * 新近提出的且被高度爭論的程式物理學(Process Physics)理論試圖處理重力問題。 * 自建宇宙理論(Self Creation Cosmology)將布蘭斯-迪克理論修正為允許創造質量。 * 埃裡克·韋爾蘭德提出引力的熵力假說。 == 相關條目 == * 反重力 * 人造重力 * 伯克蘭電流 * * 逃逸速度 * G力 * * 高斯重力定律 * 廣義相對論 * 重力波 * 重力結合能 * * * 重力和分離定理 * 重力反演和氣候實驗 * 開普勒行星運動第三定律 * 多體問題 * * * 拉格朗日點 * 標準重力引數 * * 失重 * 重力勢能 * 重力助推 * 引力子 ==註釋== == 參考資料 == * * * * Jefimenko, Oleg D.,"Causality,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and gravitation :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the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and gravitational fields". Star City [West Virginia]:Electret Scientific Co., c1992. ISBN 978-0-917406-09-6 * Heaviside, Oliver,"A gravitational and electromagnetic analogy"(英文). The Electrician, 1893. * Proposition 75, Theorem 35: p.956 - I.Bernard Cohen and Anne Whitman, translators: Isaac Newton, The Principia: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Preceded by A Guide to Newton's Principia, by I.Bernard Coh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年ISBN 978-0-520-08816-0 ISBN 978-0-520-08817-7 * Max Born(1924年), Einstein's Theory of Relativity(The 1962 Dover edition, page 348 lists a table documenting the observed and calculated values for the precession of the perihelion of Mercury, Venus, and Earth.) == 外部連結 == * Gravity Probe B Experiment 英文,愛因斯坦官方網站(斯坦福大學) * 大珠小珠落玉盤中文,有關於霰彈塔的一些介紹 Category:加速度 Category:經驗定律 Category:基本物理概念 Category:物理現象
胡錦濤
胡錦濤(),安徽績溪人,生於江蘇泰縣(今江蘇泰州),畢業於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四代最高領導人,曾於2002至2013年間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國家中央軍委主席等職務。 大學畢業後,胡錦濤起先留校參加了科研工作,並擔任了政治輔導員。1968年,前往位於甘肅省的劉家峽工程局參加勞動,從事技術員、秘書等工作。1974年起,相繼在甘肅省建委、共青團甘肅省委擔任領導職務,後進入共青團中央工作,於1984年出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1985年起,陸續出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等職務。 1992年10月,在中共十四屆一中全會上越級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是改革開放後在當選時最為年輕的正國級領導人(時年50歲),二職均於1997年獲得連任。1998年3月,當選為國家副主席、1999年出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及國家中央軍委副主席。 2002年11月,在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2003年3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後分別於2004、2005年當選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及國家中央軍委主席。其任內與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搭檔,二人主政期間被外界稱作“胡溫體制”。 胡錦濤是中共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二至十七屆中央委員,十四至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十六及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是第七至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 == 生平 == === 早年生涯 === 1942年12月21日,胡錦濤出生於江蘇省泰縣(今泰州市),父親本名胡增鈺,後改名胡靜之,其家族在清朝道光年間始安徽績溪至泰州從事茶葉生意。母親李文瑞,畢業於南通通州的師範院校,後執教於龍潭小學。兩人經人介紹相識在上海結婚。在婚後第二年,胡錦濤出生,後再生育二女,為胡錦蓉和胡錦萊。 在胡錦濤進入學齡後,胡錦濤最初就讀於五巷小學,後轉入泰州大浦小學。李文瑞注重子女的教育,故胡錦濤兄妹成績良好,李文瑞於1949年辭世,當時胡錦濤年僅7歲。因父親忙於打理茶莊生意,分身乏術,胡錦濤兄妹曾短暫由姨媽李文桂撫養,但不久後李文桂也因病過世。自此,胡靜之便獨身撫養三人。 在1953年,胡錦濤考入私立泰州中學就讀,1956年高中時進入江蘇省泰州中學。據其族人回憶,胡錦濤年幼時文靜、喜愛讀書、性格儒雅隨和。他曾在履歷表籍貫欄中填過“江蘇省泰州”,但在受到父親訓導後從中學開始就一直填“安徽績溪”。胡錦濤在績溪家鄉的堂姐胡錦霞回憶:胡錦濤看到她的籍貫填的也是“安徽績溪”,父親胡增鈺對他說:“我們老家是安徽績溪,你長在江蘇,祖籍是安徽。”多年後,胡錦濤在一次全國團代會上,他對來自安徽的代表說:“我也是安徽人,我的老家在徽州地區,我是績溪人”。 === 大學時期 === 1959年高中畢業時,胡錦濤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學習。求學期間,他結識了之後的夫人劉永清,他和劉永清當時是水利工程系同年級學生中年齡最小的兩位,但劉永清略較他年長。在校期間,胡錦濤成績優異依舊,除一門功課4分外,其餘全是滿分5分。 胡錦濤在清華大學期間熱衷於舞蹈等活動,曾擔任學生文工團舞蹈隊團支部書記Willy Wo-Lap Lam (2006),第4頁,並擔任水利系政治輔導員。1964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週年,胡錦濤作為清華大學選派的100名學生參加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在10月1日當天,胡錦濤又被選入清華大學遊行隊伍,參加了國慶大遊行。之後,胡錦濤把參加《東方紅》排練和遊行的感受寫成一篇文章,題為《上了生動的一課 毛澤東思想的頌歌——工人農民戰士學生座談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發表在1964年10月6日的《人民日報》上,這便是胡錦濤首次出現於此報。 1965年大學畢業後,胡錦濤被學校留在水利系參加科研工作、任教,並繼續擔任政治輔導員。文化大革命期間,曾參加溫和派紅衛兵組織“清華大學井岡山兵團四一四總部”。 === 參加工作與步入政壇 === 1968年,胡錦濤前往位於甘肅的水電部劉家峽工程局房建隊,參加工作並勞動「胡錦濤是水利系五字班的,應該在1965年畢業。因為當政治輔導員,按規定延後一年畢業。這一延就到了文革,所以一直拖到1969年才離校。」見萬潤南《清華歲月-同胡錦濤南下串聯沿江而下 》。1969年至1974年,在水利部第四工程局八一三分局歷任技術員、秘書、機關黨(中共)支部副書記。1974年,任甘肅省建設委員會秘書,此後歷任甘肅省建委設計管理處副處長、甘肅省建委副主任。 在甘肅期間,胡錦濤也與結識多年的大學同窗劉永清結婚,並相繼生育了女兒胡海青和兒子胡海峰。 有訊息指胡錦濤在此時受到了時任中共甘肅省委第一書記、後來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的賞識,並把其引薦給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1981年9月至1982年7月參加第2期中共中央黨校一年制中青年幹部培訓班。1982年9月,胡錦濤進入共青團系統,出任共青團甘肅省委書記,自此走上仕途發展的快車道。僅數月後,便赴京擔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主席。1984年,出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期間曾訪問日本,受到禮遇。 在此期間,胡錦濤於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對此曾有描述。彼時的胡錦濤剛滿40歲,非常年輕,此為當時鄧小平提倡“幹部四化”的體現。 === 主政地方 === ==== 貴州扶貧與改革 ==== 當時中共中央一度考慮胡錦濤出任中央宣傳部部長,但考慮到當時中央的團派成員不少,即讓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朱厚澤擔任此職。胡錦濤則受命補缺,於1985年7月出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首次得以主政一方。貴州省因其自然條件等原因,歷來是中國最貧困的省份之一。1986年,貴州的人均生產總值僅為461元人民幣,在中國省級行政區中排名倒數第一。 在上任半年後,胡錦濤針對貴州的客觀實際及自身的考察所見,提出了“造血”的扶貧做法,即貧困地區不能僅僅依靠救濟,還應該發揮充分主動性,自力更生髮展經濟,才能真正擺脫貧困。在其提議下,貴州省抽調大量幹部充實基層,開展了大規模扶貧。針對畢節地區的生態和貧困問題,1988年,胡錦濤推動實施了畢節生態試驗區,確定生態建設、扶貧開發、人口控制三大主題,努力探索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並邀請北京的考察小組親自前往調研。時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建立“貴州省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在此後,畢節地區情況進步明顯,從1987至2011年,畢節生產總值增長41倍,財政收入增長90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3倍,城鎮化率、森林覆蓋率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左右,少出生人口150多萬,勞務輸出人口150多萬,轉移農村人口180萬,減少了絕對貧困人口345萬。 胡錦濤還對貴州省開始大規模的機構改革,先後撤消了省人事局、勞動局、統計局、審計局、工商局、物價局等11個部門的中共黨組,政府系統逐步建立行政首長負責制,動作大而迅速。 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胡錦濤正式當選為中央委員。 1988年10月14日,貴州大學發生進修學員毆打致傷本校學生事件,後來又演變發展成數千名學生上街遊行示威的群體事件。面對事態,胡錦濤連夜召開會議,與示威大學生進行商討並進行協調,最終化解這一事件。 ==== 西藏維穩 ==== 由於時任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的伍精華處置當地事務的能力有限,且因勞累過重而連續病倒。1989年1月,中共中央決定由胡錦濤接替伍精華出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胡錦濤也成為首位沒有軍隊背景的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 胡錦濤在西藏所面臨的局面遠比其在貴州時複雜。在其上任不久後,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在1989年1月28日因為突發心肌梗死圓寂於日喀則,享年51歲。雖然中央派人與胡錦濤一道在班禪病重時曾盡力組織搶救、走訪藏傳佛教界上層人士,併為班禪舉辦了隆重的葬禮,但安撫社會的力度仍然有限。此後,在一系列流言和情緒的擴散下,要求西藏獨立的人士開始舉行示威,並爆發一系列騷亂,局勢異常緊張。有關胡錦濤在拉薩騷亂期間的相關記載仍然較少,根據《胡錦濤文選》記載,1989年3月8日,中央政府宣佈拉薩戒嚴,胡錦濤領導下的中共西藏黨委迅速響應,果斷處置了騷亂,迅速恢復了社會秩序,戒嚴直至1990年5月1日解除。此事據稱使得鄧小平等中共高層認為胡行事果斷,對黨和國家忠誠,使胡進一步得到賞識肯定,為其幾年後的高升奠定了基礎。1990年4月30日,胡錦濤發表講話,將平息拉薩騷亂定性為西藏反分裂鬥爭的重大勝利,並指出境內外分裂勢力、達賴、臺獨等分裂主義分子仍然是西藏社會的隱患。而有關胡錦濤在騷亂期間身著軍裝出現在拉薩街頭等軼事,因無具體證據支援,仍僅流於傳言。 而在具體的工作中,胡錦濤延續了其在貴州期間的作風,主張維護班子團結,發展經濟和治理貧困。據時任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政協主席的熱地回憶:胡錦濤曾對他說要多換思想,少換人。他在西藏仍然保持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和集體商討的習慣,將周圍的同事和西藏幹部隊伍的凝聚力提升了許多。 === 進入中央 === 1992年初,胡錦濤返回北京,起初曾在中共中央組織部工作,參與中共十四大的籌備工作。意外的是,為了響應當時國家幹部年輕化的舉措,經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推薦及鄧力群提名,1992年10月19日,時年49歲的胡錦濤在中共十四屆一中全會上越級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七)、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負責常務工作),進入中國最高領導層,成為正國級領導人。當時,胡錦濤的實際年齡還不到50歲,相較於其他6位政治局常委的平均年齡足足小了16歲左右,也因此總書記江澤民在媒體見面會上稱呼他為“年輕人”。這樣的年齡和安排,若非有著未來佈局等等的特殊考慮,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外界普遍認為自此鄧小平為江澤民安排了接班人。後來的總書記習近平和總理朱鎔基、李克強也有越級直接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經歷。同年11月,胡錦濤不再兼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職務。 1993年2月,胡錦濤接替喬石,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在此期間,胡錦濤主要分管黨務和組織等工作。1997年3月,鄧小平逝世後,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胡錦濤、丁關根、溫家寶、尉健行陪護下,鄧小平的骨灰撒入大海。1997年9月19日,54歲的胡錦濤在中共十五屆一中全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書記處書記,黨內排名由第七上升為第五。1998年3月,胡錦濤在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接替榮毅仁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99年9月,胡錦濤在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上被增補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並在1999年10月召開的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上被增補為國家中央軍委副主席,成為江澤民名副其實的接班人,為接下來的權力交接而做準備。除此之外,胡錦濤還兼任過中央關於軍隊武警部隊政法機關不再從事經商活動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國家反恐怖工作協調小組組長等職務,其業務領域也逐漸由黨務向軍事、外交拓展。1999年5月9日,胡錦濤以國家副主席身份就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一事發表了電視講話,闡述中國政府態度,並肯定各地的集會遊行。 === 最高領導人生涯 === 2002年11月15日,59歲的胡錦濤在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上接替江澤民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但當時江澤民留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及國家軍委主席。2003年3月,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第六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2004年和2005年在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和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分別當選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和國家軍委主席。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屆一中全會上連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2008年3月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連任國家主席及中央軍委主席。同年5月胡錦濤出訪日本時表示自己「本人沒有想當主席,是全國人民選了我,讓我當主席」。 胡錦濤在上任後的首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強調“憲法的不可侵犯性”。中國政府也首次釋出了關於中國社會動盪的資料,並贊同人民有知情權。在2003年非典疫情中胡錦濤政府行動果斷,及時免去了衛生部部長張文康和北京市市長孟學農的官職。以平民領導人的姿態受到了人們的稱讚。在經濟方面,取消了農民農業稅,對民工採取更寬鬆的政策,率先扶持內陸城市,實施基本醫保制度,增加城市地區的最低工資金額,建設經濟適用房專案。 ==== 經濟政策與重大專案 ==== 胡錦濤的任期橫跨中國國家第十、十一和十二個五年計劃,其領導的中國當局注重社會經濟的平衡和中國內陸地區資源的合理配置。在其任內,中國經濟整體呈現出“國進民退”的趨勢。在民航、鋼鐵、汽車、房地產等領域,一些國有大型企業靠政府政策傾斜及直接注資,大規模吞併民營企業。08-09年間,政府為抵禦金融危機推出了擴大內需十項措施,但鉅額的投資大部分流向地方政府和國企,使得民營企業在危機中受到市場和國企的雙重夾擊。國進民退:激盪2009 ,南方週末,2009年12月23日童大煥:國進民退的速度可能超乎想象 ,鳳凰網,2009年12月30日 胡錦濤任內中國的重大專案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三峽工程、青藏鐵路、首條高速鐵路(武廣高鐵)等重大工程均在胡任內竣工。國防科技事業也有所突破,首次實現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六、七、八、九號載人航天飛船均實現成功發射與著陸。嫦娥、天宮等航天工程也陸續將其飛船發射升空。 ==== 民族政策 ==== 胡錦濤任內西藏和新疆均發生過大型的騷亂和暴力犯罪事件,也因此觸發了更為嚴格的管控。2009年9月29日,國務院第五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胡錦濤以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身份發表了針對民族問題的講話。 ==== 兩岸關係 ==== 執政期間的2005年3月1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投票透過了《反分裂國家法》,被認為是從法理上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中國透過《反分裂國家法》 ,人民網。2005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胡錦濤與其見面並會談,這是60年來國共領導人的首次會晤。同月,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也訪問大陸,胡錦濤以同等禮遇接待。 2003年,在其上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之際,兩岸首次開通春節臺商直航包機。2008年,國民黨在臺灣重新執政後,兩岸政策取得一系列實質性進展。在原有的“小三通”基礎上,兩岸開通了週末直航包機,並於2009年起將包機改為定期班機。2008年6月,海協會與海基會在北京共同簽署《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協議》,並於同年7月開放中國大陸居民赴臺團隊遊。2011年起,開放部分城市居民的赴臺個人遊。 ==== 黨務政策與指導思想 ==== 繼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之後,胡錦濤提出包括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榮辱觀、和諧社會等理論,其中科學發展觀已在中共十七大上被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學發展觀更被列為黨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2018年3月「科學發展觀」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08年1月15日,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講話,聲稱今後會把反腐敗工作的成效看作是取信於民的重要指標,這是中國進入轉型發展近30年來第一次明確提出來的關於反腐敗目標的看法任建明:總書記強調把反腐工作成效看作取信於民的重要指標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8年1月16日。執政期間,社會問題越來越尖銳,收入差距也不斷擴大。 在胡錦濤任總書記期間,有兩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級別的官員被處理。2006年9月,原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上海市長陳良宇被免去職務並接受調查。2012年3月,原商務部部長薄熙來被免去職務並接受調查。 ==== 外交政策 ==== 胡錦濤執政的大部分時期中國與主要的外交關係國間總體相處平穩,沒有相對大的波動。胡錦濤推行睦鄰友好政策,主張全方位外交,重視對東南亞的中國周邊鄰國改善關係。中美、中日、中俄、中歐間的關係也大比較平穩。 2010年後,中日關係遭遇一系列波動,當年日本曾扣押中國漁船船長,引發外交爭端。2012年,針對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島,中國採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在南海問題上,中國適時妥善應對,同時積極推動與東盟國家開展海上對話與合作,切實地維護了地區穩定。胡錦濤表示:「在釣魚島問題上,中方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日方採取任何方式‘購島’都是非法的、無效的,中方堅決反對。中國政府在維護領土主權問題上立場堅定不移。日方必須充分認識事態的嚴重性,不要作出錯誤的決定,同中方一道,維護中日關係發展大局。」。 ==== 任內期間的重大事件 ==== ===== 自然災害及疫情 ===== 胡錦濤上任後所面對的第一個重大挑戰就是非典型肺炎疫情,其於2002年11月開始在中國廣東省蔓延,但是當地政府沒有及時公佈疫情,雖然當時曾經出現過短暫的恐慌,官方媒體卻鮮有報道。事件直到次年2月才擴大,當時該病蔓延到香港、東南亞及北美等地,越來越多媒體開始懷疑廣東、北京等中國內地城市的疫情比官方報道的要嚴重,但是中國官方開始時不願承認。2003年4月(兩會結束後),由於蔣彥永醫生公開披露疫情,中國政府改變先前的做法,公開承認SARS確實在中國大陸多個省市造成嚴重危害,胡錦濤並將隱瞞疫情的衛生部長張文康和剛剛上任的北京市長孟學農撤職,然後積極在全國範圍展開疫情防治工作,每天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疫情。新領導層的做法得到國際媒體的普遍好評。中國政府也允許世衛專家進入中國瞭解疫情,這也是史無前例的。 thumb|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震級8.0級地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次。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共遇難69,227到300,000人,受傷374,643人,失蹤17,923人,直接經濟損失達8,452億元。地震造成四川、甘肅、陝西等省的災區直接經濟損失共8,451億元人民幣,災區的衛生、住房、校舍、通訊、交通、治安、地貌、水利、生態、少數民族文化等方面受到嚴重破壞。地震災情引起民間強烈迴響,全中國以至全球紛紛捐款援助,累積金額超過500億元人民幣。中國軍隊調動了和平時代以來規模最龐大的隊伍進行救災,中國民間的大批志願者和來自中國各地以及世界各國的專業人道救援隊伍也加入救災。災後的頭七,中國政府首次對公眾設立了全國哀悼日。震後中國政府採取“一省幫一縣”的原則,用三年時間進行地震災區的重建工作,計劃在2010年基本實現目標。2012年初,時任四川省省長蔣巨峰宣佈重建完成。 2007年以來,中國境內的恐怖主義事件明顯增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生多次發生恐怖性質的襲警、爆炸案件,包括2008年的喀什襲擊事件、庫車爆炸案和2011年的和田7·18嚴重暴力恐怖事件、喀什暴力恐怖襲擊事件。此外,也發生針對民航班機的恐怖事件,如南航班機三·七爆炸未遂案(2008年)和天津航空7554號班機劫機事件(2012年)。大多恐怖事件發生在中國大型活動(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前期,在國內外造成巨大反響,如2008年昆明公交車爆炸案和在新疆發生的數起事件。 除此之外,胡錦濤時期中國還處置過2005年禽流感疫情、2008年南方特大雪災、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青海玉樹特大地震、2010年南方及北方特大洪災、2010年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2011年甬溫線重大動車事故等公共事件。 ===== 大型活動 ===== 胡錦濤時期中國舉辦的兩次最大的活動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兩次活動均取得巨大成功、圓滿落幕。2009年,中國舉辦了建國60週年大型閱兵式,胡錦濤親自上陣閱兵。此外,還有2010年廣州亞運會等大型活動也在胡錦濤的任內得以成功舉辦。 === 卸任及退休後 === 根據中國政府確立的領導人最多連任兩屆的原則,69歲的胡錦濤在2012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大選出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後,卸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的職務,由習近平接任。胡錦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位一次交出所有權力的非終身制最高領導人。2012年12月27日,胡錦濤重返30多年未踏足的故鄉江蘇泰州。在2013年3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胡錦濤卸任國家主席和國家軍委主席的職務,同樣由習近平接任。胡錦濤自此正式退休,結束了其四十餘年的政治生涯和二十餘年的最高層生涯。習近平對其表示高度讚賞,稱讚其主動離開領導崗位體現了崇高品德和高風亮節。 退休後的胡錦濤較少出現在公開場合,偶有出行到各地巡遊,但黨和國家的大型活動仍會參加或露面。在重要人物逝世後,也能看到其出席致哀或送花圈,如萬里、喬石、倪志福、布赫、王光英、司馬義·艾買提、陳錦華、趙南起、錢其琛、萬國權、張震、劉復之等人的遺體告別儀式。2014年9月,胡錦濤出席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週年招待會。2015年5月7日,胡錦濤來到北川縣。2015年9月3日,胡錦濤出席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大會。2017年10月,胡錦濤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2019年10月1日,胡錦濤出席觀看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2021年7月1日,胡錦濤出席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 2022年10月,胡錦濤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22日,大會在閉門會議中選舉產生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後簡短休會並對記者開放,之後將對一系列草案以及黨章修改案進行舉手表決。在此休會期間,胡錦濤被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孔紹遜和另一位工作人員帶離會場,由於胡錦濤所屬的團派勢力在中共二十大徹底出局,引發大陸境外媒體的高度關注及解讀。 2022年12月5日,胡錦濤前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告別室為已故前領導人江澤民送別,但缺席了翌日舉行的追悼大會。 2023年11月2日,為已故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送花圈。 == 評價 == === 正面 === 2012年6月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以《黃金10年強國路》為題,稱過去的十年,是“黃金發展期,矛盾凸顯期”。文章還將胡溫執政的十年定調為“光榮綻放的十年”、“多難興邦的十年”、“人字大寫的十年”。 習近平剛上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時表示,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為了黨和人民事業的繼往開來,胡錦濤同志,以及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賀國強、周永康等同志,帶頭退出黨中央領導崗位,體現了崇高品德和高風亮節。 美國第43任總統小布什在個人自傳《抉擇時刻》評價世界各主要國家領導人時寫到“他處事冷靜、思維敏捷”、“是一位專注國家內部事務的實幹家” 2021年11月11日,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透過《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其中提到:“黨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程序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成功在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014年,時任臺北市長柯文哲接受專訪時稱,美國是個偉大國家,因為華盛頓總統當了兩任後就回家種田,但中國一直沒有類似的典型人物,「直到最近有一個,那個人叫胡錦濤」。他並稱自己雖不知事情的真相,但表面上看起來實在很了不起。他稱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幹了十年國家主席就回家,現在不見了的人物。 === 負面 === 美國雜誌《大觀》認為以胡錦濤為首的中國領導層控制輿論與強行鎮壓被中國官方所認定的邪教組織,在其2005年的十大獨裁者排名欄目中,將胡列第四名,2006年降至第六,其後數年均名列十名內。無國界記者指責胡錦濤以「和諧社會」為藉口阻止中國出現自由媒體,把胡錦濤列入「新聞自由掠奪者」名單胡錦濤再上新聞自由「掠奪者」名單 BBC 2010年5月3日。2012年,「無國界記者」報道,胡錦濤下令囚禁68名網民和30名記者,是囚禁新聞自由捍衛者最多的領導人之一。 2022年10月25日,新華社受權釋出的中共二十大報告全文中,有一段話批評了“十年前(即在胡錦濤執政期結束時)”“一系列長期積累及新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 著作 == ===代表作===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2003年10月14日,在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上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005年2月19日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2007年10月15日在中共十七大報告。 *《論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2010年2月3日 *《論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2011年2月19日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2012年11月8日在中共十八大報告。 ===文集=== *《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013年4月中央文獻出版社,精選2003年7月28日-2012年11月胡錦濤論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文稿40篇。 *《胡錦濤文選》,三卷本,2016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收錄了胡錦濤於1988年6月至2012年11月這段時間內具有代表性、獨創性的重要著作,共有報告、講話、談話、文章、信件、批示等242篇。 **第一卷,1988年6月8日-2002年9月2日,74篇,在貴州西藏工作和十四至十五屆中共中央期間。 **第二卷,2002年12月6日-2007年10月15日,82篇,十六屆中共中央期間。 **第三卷,2007年12月17日-2012年11月8日,86篇,十七屆中共中央期間。 == 家庭 == 胡錦濤祖上曾出過明朝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等歷史名人,屬龍川胡氏一系。 胡錦濤的高祖父胡允源來到江蘇泰州後,開了一個小店。到胡錦濤曾祖父胡樹銘時已小有規模,又在上海、浙江等地開設了7個分店,並從事茶葉出口生意,生意興隆時曾聘用多名英語翻譯。胡錦濤的祖父胡炳衡。父親本名胡增鈺,後改名胡靜之。母親李文瑞,出生於上海市,籍貫江蘇,李文瑞的父母分別出生於與姜堰相交的海安白甸和上海法租界。 胡錦濤自身有胞妹兩人,胡錦濤與夫人劉永清婚後育有一子一女。劉永清的舅舅是常芝青,曾任新華日報社長,光明日報和大公報的總編輯,其光明日報總編輯職務被毛澤東建議轉讓給了民主黨派代表人物儲安平。 *兒子:胡海峰(1972年11月6日-),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副部長。 **兒媳:1973年2月17日出生,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父親曾任職於昆明軍區、國防工辦和總參二部情報部。 *女兒:胡海青(1970年5月26日-),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學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MBA。 == 榮譽 == ;國外勳章 授予國家 勳章 授勳日期 地點 授予者 參考資料 一級 2010年8月31日 - - 大十字級秘魯太陽勳章 2008年11月19日 利馬 加西亞總統 2008年8月29日 阿什哈巴德 別爾德穆哈梅多夫總統 巴基斯坦勳章 2006年11月24日 伊斯蘭堡 穆沙拉夫總統 何塞·馬蒂勳章 2004年11月23日 古巴革命宮 卡斯特羅國務委員會主席 60px 一級 2001年1月14日 安曼 阿卜杜拉二世國王 大十字級 1999年1月25日 塔那那利佛希爾頓飯店 授勳委員會主席 國家功勳特別大十字勳章 1997年1月21日 哥倫比亞總統府 桑佩爾總統 ;其他榮譽 * 2001年,法國里昂中央理工學院榮譽博士學位。 * 2008年,德國Stern雜誌的lifestyle版,評選為最有影響力100人,名列榜首Stern 2009年4月10日查閱。 * 2010年,美國福布斯雜誌公佈2010年全球最具權力人物排行榜,胡錦濤排名第一。 == 影視形象 ==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第44集第36分鐘時,出現一個未標明姓名的新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根據他戴黑框眼鏡、面型、髮型等特徵判斷,相信是胡錦濤。 有網民在微博說:“沒提名字的年輕候補委員,幾位元老都和他握手。演員有點胖了,不過這個造型倒是很容易讓人想到是他。”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 * == 外部連結 ==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胡錦濤簡介(多國語言) * 中國領導幹部資料庫-胡錦濤 * 新華網-領導人活動報道集-胡錦濤 * 新意文化網—胡錦濤專刊 * BBC News:China's leader shows his stripes * 胡主席指揮我們向前進(軍旅歌曲) == 參見 == * 胡溫體制、團派 * 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榮辱觀 * 胡六點、《反分裂國家法》、胡連會 *《胡錦濤文選》、《胡錦濤傳》 *胡錦濤二十大離場事件 Jintao Category:績溪人 Category:清華大學校友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程師 Category:全國青聯主席 Category: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甘肅省委員會書記 Category: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 Category:中共貴州省委書記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Category: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Category:中共中央黨校校長 Category: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Category: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Category: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Category: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Category: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Category: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Category: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Category: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Category:江蘇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Category:西藏自治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Category:貴州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Category:時代百大人物 Category: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會長 Category:中國共產黨黨員 (1964年入黨)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書記處書記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書記處書記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 Category:智者雅羅斯拉夫王公勳章獲得者 Category:何塞·馬蒂勳章獲得者 Category:大十字級秘魯太陽勳章獲得者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Category:中華民國出生者 (1949年前)
勒達
在希臘神話中,勒達(,;古希臘語:Λήδα )也譯麗達,斯巴達王后,廷達瑞俄斯的妻子,卡斯托耳、波呂克斯、福柏、Philonoe、克呂泰涅斯特拉和海倫的母親。 == 傳說事蹟 == 勒達受到化身為天鵝的宙斯的引誘,生了兩個蛋,每個蛋變成兩個小孩。第一個蛋中的波呂克斯和海倫是宙斯的孩子,另一個卡斯托耳和克呂泰墨斯特拉則是延德爾斯的孩子。 也是天鵝座誕生的故事角色之一。 L
456年
== 大事記 == *西羅馬帝國 **在科西嘉附近的海戰中,裡西默(Ricimer)打敗了汪達爾人 **10月16日——裡西默(Ricimer)打敗皇帝阿維圖斯,西羅馬帝國王位空缺至457年4月由馬約裡安繼位,裡西默為事實上的西羅馬帝國的統治者。 *東羅馬帝國 **國王Marcian鎮壓了在亞美尼亞邊境上的騷亂 == 出生 == *4月30日-陶弘景,南朝道士、醫學家、文學家與書法家(536年逝世)。 == 逝世 == *顏延之 * 6年 5
457年
== 大事記 == *拜占庭帝國皇帝馬爾西安去世,始於379年的迪奧多西王朝正式告終。 *2月7日:君士坦丁堡長老為利奧一世加冕為拜占庭皇帝,之後統治拜占庭帝國長達20年,開啟利奧王朝。 == 出生 == * == 逝世 == *馬爾西安,拜占庭帝國皇帝(450-457年在位),狄奧多西王朝最後一位統治者。 * 7年 5
458年
== 大事記 == ===羅馬帝國=== *馬約裡安皇帝在米塞諾和拉文納建造了一支羅馬艦隊。他透過招募大量僱傭軍(巴斯塔納人、勃艮第人、匈奴人、東哥特人、魯吉人、斯基泰人和蘇埃比人)來加強軍隊。 *夏季 –汪達爾人在坎帕尼亞登陸(位於麗日河或加里利亞諾河的河口),並摧毀了該地區。 == 出生 == * == 逝世 == * * 8年 5
Windows 2.0
Windows 2.0是一套基於MS-DOS作業系統,微軟於1987年發行,類似Mac OS圖形使用者介面的Windows版本。這個使用者介面較Windows 1.0有著更多的功能,且已近似Windows 3.0。它已有一些的改進,而緊接著它誕生了更受歡迎的3.0版本,但此版本的支援週期仍然長達14年,由1987年支援到2001年12月31日。 Windows 2.0是16位基於Microsoft Windows GUI的操作環境,於1987年12月9日釋出,它是Windows 1.0的後續版本。 == 特點 == Windows 2.0允許應用程式視窗彼此重疊,而其前身Windows 1.0只能顯示平鋪視窗。Windows 2.0還引入了更復雜的鍵盤快捷鍵,以及“最小化”和“最大化”的術語,與Windows 1.0中的“圖示化”和“縮放”相對。此處介紹的基本視窗設定將持續到Windows 3.1。與Windows 1.x一樣,Windows 2.x應用程式不能在Windows 3.1或更高版本上執行,因為它們不是為保護模式設計的。Windows 2.0也是第一個整合控制面板的Windows版本。 Windows 2.0中的新功能還包括在某些版本中支援 i386 CPU 的新功能,256色VGA圖形、擴充套件儲存器、PS/2滑鼠支援。這也是最後一個不需要硬碟的Windows版本。 隨著速度,可靠性和可用性的提高,計算機現在已開始成為某些工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桌面圖示和鍵盤快捷鍵的使用有助於加快工作速度。 Windows 2.x EGA,VGA和Tandy驅動程式在Windows 3.0中為希望在Intel 8086機器上使用彩色圖形的使用者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法(該版本通常不支援該功能)。 IBM將Windows OS/2的GUI許可為Presentation Manager,並且兩家公司表示它和Windows 2.0幾乎相同。 == 版本 == Windows 2.0x有兩種不同的版本,它們具有不同的名稱和CPU支援。第一個版本在包裝盒上簡單地寫著“Windows”,背面有一個版本號,以區別於Windows 1.x。第二個在包裝盒上標為“Windows/386” 這種區別一直延續到 Windows 2.1x,其中命名習慣更改為Windows/286和Windows/386,以說明它們是同一產品的不同版本。 === Windows === === Windows/386 === == 應用程式支援 == Microsoft Word和Microsoft Excel的第一個Windows版本執行在Windows 2.0上。此版本Windows大大增加了第三方開發人員對Windows的支援(有些為未購買完整版Windows的客戶提供了應用程式作為Windows執行環境軟體)。雖然大多數開發人員仍然維護著他們的應用程式的DOS版本,因為Windows使用者仍然少部分人。Windows 2.0依然非常依賴於DOS系統,它在記憶體方面仍然沒有超過1兆位元組。(Stewart Alsop II )在1988年1月預言:“在IBM樣式的機器上向圖形環境的任何過渡都必然緩慢得令人發狂,並且嚴格由市場力量驅動”,因為GUI有“嚴重缺陷”,使用者必須切換到DOS來執行許多工。 Windows 2.0附帶了一些應用程式。他們是: * CALC.EXE:計算器 * CALENDAR.EXE:日曆 * :個人資訊管理系統 * CLIPBRD.EXE:剪貼簿檢視器 * CLOCK.EXE:時鐘 * CONTROL.EXE:配置Windows 2.0的系統元件 * CVTPAINT.EXE:將繪製檔案轉換為2.x格式 * :簡單的檔案管理器 * NOTEPAD.EXE:記事本(文字編輯器) * PAINT.EXE:點陣圖影象編輯器,允許使用者在計算機螢幕上互動地繪製和編輯圖片 * PIFEDIT.EXE:一個編輯器,它定義了DOS程式在Windows中的執行方式 * REVERSI.EXE:黑白棋計算機遊戲 * SPOOLER.EXE:Windows的列印後臺處理程式,一個管理和維護要列印的文件佇列的程式 * TERMINAL.EXE:虛擬終端 * WRITE.EXE:簡單的文書處理器 == Windows 2.1x == Windows 2.0的繼任者Windows 2.1x於1988 年5月27日在美國和加拿大正式釋出。2.x系列的最後一個版本Windows 2.11於1989年3月釋出。 == 參見 == * * == 參考文獻 == Category:磁碟作業系統 Category:Microsoft Windows Category:已停止開發的作業系統
臭氧
臭氧()即三氧(,化學式:O3),是氧的單質三原子分子,是氧氣(雙氧)的同素異形體,在常溫下是一種有刺鼻味道的淡藍色氣體。臭氧的英語稱呼源自希臘語的中性現在時分詞 ozein (ὄζειν),意為“嗅”。 臭氧主要存在於距地球表面20公里的平流層下部的臭氧層中,含量約50ppm,主要由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雙氧產生光解而成,少量由大氣層中的放電現象(閃電)電解產生。臭氧是一種比氧氣更活躍的氧化劑,能吸收對生物細胞和遺傳物質有害的短波紫外線,防止其到達地表。 == 發現 == 1785年,德國人在做實驗時,發現發電機附近有股異味,但是他並沒有繼續研究下去。1839年,另一德裔瑞士化學家克里斯提安·弗里德里希·尚班在做電解水實驗亦發現特殊的臭味,於是他以「ozone」來命名這種新氣體,來源自希臘語「ozein」,意思是「臭味」,並於1840年在《》上發表相關他的發現。 == 物理性質 == 臭氧是一種淡藍色氣體,微溶於水,易溶於四氯化碳或碳氟化合物而顯藍色。在-112℃凝結成深藍色的液體。溫度低於-193℃,臭氧會形成紫黑色固體。 大多數人都可以嗅到有點類似氯刺鼻的氣味。暴露在0.1-1 ppm的臭氧會產生頭痛,眼睛灼熱,刺激呼吸道。即使空氣中有低濃度的臭氧,也會破壞有機材料,如橡膠、塑膠,及動物的肺部組織。 臭氧是抗磁性的,這意味著它的電子都是成對的。 == 性狀 == 臭氧具有等腰三角形結構,含有一個3中心4電子離域π鍵,三個氧原子分別位於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頂角為116.79度,密度約為氧氣的1.5倍,其沸點和凝固點均高於氧。臭氧在液態時呈現藍紫色,在固態呈現紫色。它與氧氣不同,高濃度的臭氧帶明顯令人噁心的氣味。但低濃度的臭氧聞起來就像下過雨後出門聞到的“新鮮空氣”的那種氣味,十分怡人。臭氧反應活性強,極易分解,很不穩定,在常溫下會逐漸分解為氧氣。臭氧性質比氧活潑,比重為一般空氣的1.7倍。臭氧會因光、熱、水份、金屬、金屬氧化物以及其他的觸媒而加速分解為氧。 它不溶於液態氧等。有很強的氧化性,在常溫下可將銀氧化成氧化銀,將硫化鉛氧化成硫酸鉛。臭氧可使許多有機色素褪色,對橡膠和纖維破壞性很大,很容易氧化有機不飽和化合物。臭氧在冰中極為穩定,其半衰期為2000年。 臭氧可利用碘化鉀來檢驗。 O3 +2I^- +H2O-> I2 + O2 + 2OH- 臭氧能迅速且定量地氧化成,此反應也可以用來測定的含量。 臭氧能氧化故常被用來處理電鍍工業中的含氰廢水 : O3 +CN^- -> OCN- +O2 2OCN- + 2O3 ->2CO2 +N2 +2O2 由於它的強氧化性,亦可用於消毒殺菌劑。 == 結構 == 臭氧分子呈彎曲形對稱結構。中心原子採取sp²雜化(混成),兩個雜化軌道與其他兩個氧原子形成兩根σ鍵,另一雜化軌道容納孤對電子,除此之外,互相平行的2pz軌道重疊形成三中心四電子的大π鍵。 臭氧分子可以結合一個電子形成臭氧根離子(O3-),所形成的化合物為離子型臭氧化合物。臭氧分子也可以形成臭氧鏈-O-O-O-,構成共價型臭氧化物,如O3F2。劉新錦等.無機元素化學 氧族元素.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01 ISBN 978-7-03-026399-5 == 臭氧層 == 在大氣層中,氧分子因高能量的輻射而分解為氧原子(O),而氧原子與另一氧分子結合,即生成臭氧。臭氧又會與氧原子、氯或其他遊離性物質反應而分解消失,由於這種反覆不斷的生成和消失,乃能使臭氧含量維持在一定的均衡狀態,而大氣中約有90%的臭氧存在於離地面15到50公里之間的區域,也就是平流層,在平流層的較低層,即離地面20到30公里處,為臭氧濃度最高之區域,是為臭氧層(ozone layer)。 臭氧層具有吸收太陽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線,起到保護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線侵害之功能;可解自由基,令生物RNA和DNA斷裂。 == 用途與制備 == 工業上,用乾燥的空氣或氧氣,採用5-25kv的交流電壓進行無聲放電製取,用空氣做氧源時會衍生出大量氮氧化合氣體。目前最先進的臭氧製備方法為高能量紫外線光解空氣而對應生成純淨的臭氧。另外,在低溫下電解稀硫酸,或將液體氧氣加熱都可製得臭氧。大自然很容易產生臭氧,在打雷閃電時會產生幾十萬伏特的高壓電,電離空氣及有機物形成臭氧。臭氧能於短時間內將空氣中的浮游細菌消滅,並能中和、分解毒氣,去除惡臭。臭氧作為一種常溫下的氣態強氧化劑,能迅速瀰漫到整個滅菌空間,滅菌不留死角,殺菌更徹底。因此臭氧可用於淨化空氣及飲用水、殺菌、處理工業廢物和作為漂白劑。在一些游泳池以臭氧取代氯氣做為消毒用途。 市面上有一部分的空氣清淨機(或活氧機)具有製造活氧的功能,其實活氧就是臭氧,因為臭氧對生物有危害,在使用時人跟寵物都不能在室內。 三聚體的三過氧化三丙酮分解也可以產生臭氧,但反應較為劇烈,不宜使用: :C9H18O6->O3 +3C3H6O 臭氧的滅菌原理:滅菌過程屬生物化學氧化反應。臭氧能對細菌的細胞體直接氧化,即破壞其DNA而達到抑制的效果,對病毒的RNA亦有破壞作用;對各種毒素具有一定的氧化作用,降低其毒性。 # 臭氧能氧化分解細菌內部葡萄糖所需的酶,使細菌滅活死亡。 # 直接與細菌、病毒作用,破壞它們的細胞器和DNA、RNA,使細菌的新陳代謝受到破壞,導致細菌死亡。 # 透過細胞膜組織,侵入細胞內,作用於外膜的脂蛋白和內部的脂多糖,使細菌發生通透性畸變而溶解死亡。 == 臭氧對人體的影響 == 臭氧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吸入過量對人體健康有一定危害。它主要是刺激和損害深部呼吸道,並可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對眼睛有輕度的刺激作用。 臭氧吸入體內後,能迅速轉化為活性很強的自由基-超氧基(O₂⁻),主要使不飽和脂肪酸氧化,從而造成細胞損傷。 當大氣中臭氧濃度為0.1mg/m3時,可引起鼻和喉頭粘膜的刺激;臭氧濃度在0.1-0.2mg/m3時,引起哮喘發作,導致上呼吸道疾病惡化,同時刺激眼睛,使視覺敏感度和視力降低。臭氧濃度在2mg/m3以上可引起頭痛、胸痛、思維能力下降,嚴重時可導致肺氣腫和肺水腫。 此外,臭氧還會阻礙血液輸氧功能,造成組織缺氧;使甲狀腺功能受損、骨骼鈣化,還可引起潛在性的全身影響,如誘發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損害某些酶的活性和產生溶血反應。臭氧超過一定濃度,除對人體有一定毒害外,對某些植物生長也有一定危害。臭氧還可以使橡膠製品變脆和產生裂紋。臭氧對人體也有致畸性,母親孕期接觸臭氧可導致新生兒瞼裂狹小發生率增多。《常見有毒化學品應急救援手冊》,中山大學出版社 == 參見 == * 臭氧層 * 氧 * 臭氧化反應 == 參考文獻 == Category:環境化學 Category:氧化劑 Category:消毒劑 Category:有色氣體 Category:1840年代發現的物質 Category:氧的同素異形體 Category:同核三原子分子
化學物質列表
因為化學物質的數量太多,所以此條目原本的列表內容已分割為以下幾個條目。請參見: * 元素列表,收錄所有的化學元素; ** 無機酸列表 * 無機化合物列表,收錄常見的無機化合物; * 有機化合物列表,收錄常見的有機化合物; **生物分子列表,收錄常見的生物分子。 * 離子列表,收集每個化合物所對應的離子的列表。 * 礦物列表 == 參見 == * :Category:依元素分類的化合物 == 外部連結 == 中文: * 化工引擎 很全面的化學品資料庫,但內容有時缺乏準確性。 英文: * CAS化學物質資料庫 ,擁有2300萬種化合物的資料。 * Chemfinder 提供有化學物質的資訊。 * R&D Chemicals * ChemIDplus 是個非商業的網站,提供有化學品的資訊。 * PubChem * MSDS 這些商業的連結,也可以提供有用的資料: * Sigma Aldrich * Acros Organics * Lancaster * 化工字典 * Category:化學列表
康熙帝
清聖祖玄燁(),(),愛新覺羅氏,中國清朝第三位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也是首位出生和成長在北京的清朝皇帝,於公元1661年至1722年在位,年號「康熙」,廟號「聖祖」。 玄燁於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午時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其八歲時,父親順治帝駕崩,幼年的玄燁繼位,朝政由輔政大臣輔佐。少年時期,康熙帝在智擒權臣鰲拜後,開始親政。其在位期間,注意緩和階級矛盾,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農業政策,重視農耕,發展經濟,改革稅收,疏通漕運。同時還對三藩、明鄭、噶爾丹等各地反清勢力大規模用兵,對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確保黑龍江流域和廣大東北地區的控制,實現清朝的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努力調節滿族與漢、蒙、藏等族的關係,尊崇儒學,開博學鴻儒科籠絡漢族士大夫;實行“多倫會盟”安撫蒙古各部,下令編修《理藩院則例》,確定鞏固邊疆的統治方針;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派兵入藏驅逐入侵西藏的準噶爾汗國。還開海設關,發展內外貿易,重用海外傳教士,學習西方近代科學。此間,使中國社會出現“天下初安,四海承平”相對穩定的局面,為開啟百餘年的康雍乾盛世奠定基礎。 晚年的康熙帝沉浸於前半生的豐功偉業之中,開始倦於政務,標榜仁政致吏治廢弛,從而暴露出許多社會問題,而廢太子事件造成的奪嫡之爭也對清朝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8歲。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通稱聖祖仁皇帝(),葬於清東陵中的景陵。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零十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 生平經歷 == === 幼年繼位 === 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玄燁出生於紫禁城景仁宮內,是順治帝的第三子,生母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其父親順治帝在位十八年之中沒有冊立過皇太子。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六(1661年2月4日)順治帝早逝,時年僅24歲。兩年後,康熙二年(1663年)康熙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亦病逝。 接受湯若望的建議,因年幼的玄燁曾得過天花具有免疫力,也因從天花疾病倖存下來而被獲選立為皇太子。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1661年2月5日)玄燁登基時,只有八歲,次年正月(1662年2月)正式宣佈新年號為康熙。 因康熙帝尚年幼,順治帝的遺詔同時指派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等四大臣輔政,輔佐康熙帝,因此清朝的政局不受康熙帝實際掌控。《清世祖遺詔》「……朕子玄燁,佟氏妃所生,年八歲,岐嶷穎慧,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臣,伊等皆勳舊重臣,朕以腹心寄託,其勉矢忠藎,保翊衝主,佐理政務。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 執政時期 ===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帝發動突襲,捉拿了鰲拜之後,掌握朝政。 先前鰲拜掌權時,欽天監官楊光先勾結鰲拜反對西洋學說,發生曆獄案,湯若望被判處死刑。八月,因為楊光先從前依附鰲拜捏詞陷害湯若望,康熙帝並趁此時間給湯若望平反以往不明之冤。《聖祖仁皇帝實錄》康熙八年八月辛未,和碩康親王傑書等議覆、南懷仁、李光宏等、呈告楊光先依附鰲拜、捏詞陷人,將歷代所用之洪範五行、稱為滅蠻經、致李祖白等各官正法。且推歷候氣、茫然不知。解送儀器虛縻錢糧。輕改神名。將吉凶顛倒。妄生事端。殃及無辜。援引吳明烜、謊奏授官。捏造無影之事、誣告湯若望謀叛。情罪重大。應擬斬。妻子流徙寧古塔。至供奉天主、系沿伊國舊習。並無為惡實跡。湯若望複通微教師之名。照伊原品賜恤。還給建堂基地。許纘曾等複職。伊等聚會、散給天學傳概、及銅像等物、仍行禁止。西洋人慄安黨等、該督撫驛送來京。李祖白等、照原官思恤。流徙子弟取回。有職者複職。李光宏、黃昌、司爾圭、潘盡孝、原降革之職、仍行給還。得上□日、楊光先、理應論死。念其年老、姑從寬免。妻子亦免流徙。慄安黨等二十五人、不必取來京城。其天主教、除南懷仁等、照常自行外。恐直隸各省複立堂入教。仍著嚴行曉諭禁止。餘依議。 康熙年間,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矇蔽欺騙,康熙還親自出京巡視,瞭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此舉極大的促進了康熙對民情的瞭解,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是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另一方面,康熙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上冊》,中文大學出版社,第30頁。文治武功取得巨大成績的康熙帝,群臣一再商議給他上尊號,康熙多次表示“斷不受此虛名”,這在歷朝帝王中十分罕見。 === 晚年懈怠 === 康熙晚年懈怠無為,曾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清聖祖實錄》卷二四五:康熙五十年三月,偏沅巡撫潘宗洛陛辭,上諭之曰:“今天下太平無事,以不生事為貴,興一利即生一弊,古人云‘多事不如少事’,職此意也。馭下宜寬,寬則得眾,為大吏者,若偏執己見,過於苛求,則下屬何以克當。”,“政寬事省”,“凡事不可深究者極多”,不能嚴禁浮費和規銀,寬縱州縣火耗和虧空。同時他還標榜仁政,對官吏盡量以寬鬆待之,導致出現吏治廢弛,官場貪汙,國庫虧空,“大小官員,怠玩成習,徇庇尤甚”《清聖祖實錄》,個別地區出現暴動和騷亂,統治秩序奏出了不和諧音符。盛世處於衰微的現象,給繼任者雍正帝留下許多隱患。更有甚者指出清朝衰亡,病在康熙。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御史參劾戶部堂官希福納等侵貪戶部內倉銀64萬餘兩,牽連的官吏多達112人。康熙說“朕反覆思之,終夜不寐,若將伊等審問,獲罪之人甚多矣”《聖祖實錄》卷二四二。最後只把希福納革職,其餘官吏則勒限賠款。康熙末年社會矛盾日趨激化,有江蘇無錫縣人劉三因縣令李牧殘酷成性,聚數百人於山中反抗,後被捕黃印《錫金識小錄》記載說:“劉自知必死,訊時辭色侃侃,歷數其惡(指李牧)。備受極刑,終不委靡乞哀,下於獄,瘐死獄中。”。 康熙的皇太子兩立兩廢,徹底暴露出嫡長子皇位繼承製度的種種弊端,儲位之爭的時間之長,捲入者之多,波及面之廣,以及對皇朝及皇帝本人影響之大,無不超出前代。 ===去世===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崩逝於大清順天府(今北京市)暢春園清溪書屋內,享壽69歲,結束了長達61年的統治。當時八爺黨支援的十四阿哥胤禵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奉康熙帝遺詔,使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併為康熙帝上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安葬於清景陵。 === 傳位 ===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立皇后所生的一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並親自撫養。但數十年後由於父子矛盾問題而決定廢嫡。廢太子後,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更加尖銳,故太子廢而復立,但康熙稱其舊疾未除,三年後再廢太子。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駕崩后皇四子胤禛繼位。 目前理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康熙是希望精明幹練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寬縱積弊,而傳位於胤禛。還有傳說是顧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矯篡遺詔,在十字上加一劃、下加一勾,「十」字變成「-{於}-」字,故有「傳位十四皇子胤禎」竄改為「傳位-{於}-四皇子胤禛」之傳說;但按清宮秘檔分析,康熙帝的遺詔是由滿、漢、蒙三種語文並列寫成,「傳位十四皇子胤禵」改為「傳位-{於}-四皇子胤禛」之傳說符合漢字書寫邏輯,但卻無法符合滿文及蒙文書寫邏輯,且遺詔全文並未出現「傳位-{於}-」之類的語句。 曾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康熙皇帝遺詔上並無「傳位-{於}-四皇子胤禛」,而是寫著: == 為政措施 == === 政治 ===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時常召集小內監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一:“帝在內,日選小內監強有力者,令之習布庫以為戲。鰲拜或入奏事,不之避也。拜更以帝弱且好弄,心益坦然。一日入內,帝令布庫擒之,十數小兒立執鰲拜,遂伏誅。”在宮中作「布庫」之戲,不過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鰲拜進見時,突然下令以大不敬之罪《南亭筆記》:康熙帝在南齋,召鰲拜入。內侍請鰲拜坐在三條腿椅子上,而以一位內侍在其後扶著椅子。命賜茶,先把茶碗煮於熱水,上茶時,鰲拜接茶,茶碗燙手,砰然墜地。靠椅子的內侍乘勢一推,鰲拜仆倒在地。康熙帝呼曰:“鰲拜大不敬。”健童群起,擒撲鰲拜,交部論罪。,命少年們將其逮捕。大臣商議鰲拜大罪三十條,請求將他滅族,康熙帝念鰲拜曾救過祖父皇太極的功勞,赦其死罪,改為拘禁,但誅殺了鰲拜的很多弟侄親隨及黨羽。僅存的另一輔政大臣遏必隆因為長期勾結鰲拜,被削去太師、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康熙勤政,堅持每日御臨乾清門會見朝臣處理政務,居住在暢春園、熱河行宮以及在出巡途中仍聽政不惜。黎明時分,部院大臣,起居注官員到位,各部院衙門依次奏事,皇帝與內閣大臣商決裁斷。《起居注》中詳細記載了康熙皇帝御門聽政現場辦公的場景內容。康熙帝晚年還透過趙鳳詔貪汙案來抑制漢官。 === 經濟 === 康熙帝為了箝制反清復明的活動而打擊明鄭王朝,初年實行遷界禁海政策,規定沿海居民內遷,片板不準下水。先在閩地實行,後推廣至山東至廣東沿線。清政府劃定三十里至二三百里的瀕海範圍,設立界碑,乃至修建界牆,強制處在範圍內的沿海居民遷移,有敢不遷移的,殺無赦,有敢越界的,也殺無赦。讓距離海邊三十里至二三百里不等的山東至廣東沿海地區成為無人區。此政策所造成的破壞遠超過一次大規模戰爭潘楠,張金林,《清初遷海令對東南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蘭臺世界》, 2015, 19期(19):156-157。 康熙帝打敗明鄭王朝。拿下臺灣之後,康熙開放了海禁,並設立了四個通商口岸(廣州、漳州、寧波、雲臺山)。 1677年,康熙帝開始了整治黃河工程。到1684年,歷時七年的整治黃河工程完成。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出現各地豐收,無災可免的情況。康熙在晚年亦繼續減免天下賦稅,蠲免全國各地省份的錢糧,免除多處地區的欠賦。多種措施令到各地的農民都能夠休養生息,也防止了地方官吏中飽私囊和橫徵暴斂孟昭信《康熙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第198-199頁。 學者姚念慈認為清史研究者往往忽視清代賦稅的沉重。透過比較明清賦稅,清初全國賦稅總額是以明朝萬曆末期至崇禎時期的橫徵暴斂為基準的。直至康熙末年清朝的人口土地並未超過明萬曆時期,然而其賦稅收入卻較萬曆初期增加了許多倍。清廷立國的基礎,就是過於沉重的高額賦稅。康熙朝實行的大量而頻繁的蠲免,實質上是變換手法,將竭澤而漁也無法獲得的部分宣揚成惠政姚念慈,《“康乾盛世”與歷史意義的採擇》。 === 軍事 === ==== 平定三藩、明鄭及反清勢力 ==== 1673年,因為康熙帝決定削藩,導致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反清,其他二藩相繼響應,整個天下為之一動。三藩勢力一時不可阻擋,清廷失去江南半壁江山。而康熙帝在孝莊太后的支援下,沉著應對,積極調兵遣將,三藩之亂最終在1681年被完全撲滅,而國家遭受了較大的損失,在四川、雲南以及江西等地有不少人被殺害鄭光路《張獻忠剿四川真相》,四川民族出版社:「除張獻忠外,清軍、南明殘軍、“搖黃”土匪、吳三桂叛軍等也曾亂殺人、大破壞。長達四十餘年的戰亂」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剿洗,玉石難分,老幼死於鋒鏑,婦子悉為俘囚,白骨遍野,民無噍類”。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43頁。 ==== 平定臺灣 ====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時憲曆五月,康熙採納了安溪大學士李光地的意見,授明鄭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時憲曆八月丙辰,施琅攻克臺灣,鄭克塽和劉國軒等上奏歸降《臺灣外紀》卷二十九記載〈偽藩鄭氏歸降第一表〉“招討大將軍延平王鄭克塽謹奏:伏以論域中有常尊,歷代紹百王為得統。觀天意有攸屬,興朝宅九土以受符。誠五德之推移,為萬彙所瞻仰者也。伏念先世自矢愚忠,追懷前代之恩,未沾盛朝之澤。是以臣祖成功,篳路以闢東土,臣父經,靺韋而雜文身。寧敢負固重險,自擬夜郎;抑亦保全遺黎,孤棲海角而已。迨至先人弛擔,稚子承祧,常思畏天之恩,莫求縮地之術。茲蓋伏遇皇帝陛下高覆厚載、仁育義懷。底定中邦,如旭日升而普照;掃擴六宇,雖浮雲翳而乍消。苟修文德,以來遠人;寧事勝心,而焚海內。乃者舳艫西下,自揣履蹈之獲愆;念此氣血東來,無非霜露之所墜。顏行何敢再逆,革心以表後誠。昔也威未見德,無怪鳥骸於虞機;今者誤已知迷,敢後麟遊於仁圃。伏願視天地萬物為一體,合象胥寄棘為大同。遠柔而邇能,形民固無心於醉飽,貳討而服舍,依魚自適性於淵泓。夫且問黃耇之海波,豈特誓丹誠以皦日為已哉。”〈為舉國內附、仰冀聖恩事〉“招討大將軍延平王臣鄭克塽謹奏:為舉國內附、仰冀聖恩事。竊惟臣生自海邦,稚懵無識;謬繼創垂之緒,有乖傾向之誠。邇者,樓船西來,旌旗東指;簞壺緩迎於周旅,幹羽煩舞於虞階。自省重愆,誠為莫贖;然思皇靈之赫濯,信知天命有攸歸。逆者亡、順者昌,迺覆載待物之廣大;貳而討、服而舍,諒聖王與人之甚寬。用遵往時之成命,爰邀此日之殊恩;冀守宗祧以勿失,永作屏翰於東方。業有修表具奏外,及接提督臣施琅來書,以復居故土,不敢主張。臣思既傾心而向化,何難納土以輸誠。茲特繕具本章,並延平王印一顆、冊一副及武平侯臣劉國軒印一顆、忠誠伯臣馮錫範印一顆,敬遣副使劉國昌、馮錫韓齎赴軍前繳奏;謹籍土地人民,待命境上,數千里之封疆悉歸土宇,百餘萬之戶口並屬版圖。遵海而南,永息波濤之警;普天之下,均沾雨露之濡。實聖德之漸被無方,斯遐區之襁負恐後。獨念臣全家骨肉,強半孺呱;本係南人,不諳北土。合無乞就近閩地方,撥賜田莊、廬屋,俾免流移之苦,且獲養贍之資;則蒙高厚之生成,當誓丹青以啣結。至於明室宗親,格外優待;通邦士庶,軫念綏柔;文武諸官,加恩遷擢;前附將領,一體垂仁;夙昔仇怨,盡與蠲除;籍沒產業,俱行賜復:尤期廣推寬大之仁,明布維新之令,使夫群情允愜,共鼓舞於春風;萬彙熙恬,同泳遊於化日。斯又微臣無厭之請,徼望朝廷不次之恩者也。為此,激切具本奏聞,伏候敕旨”。 ==== 發展軍備 ==== 康熙年間,由於戰爭連年不絕,平定三藩之亂以及抵禦外來侵略的需要大量製造火器,無論是造炮規模、數量、種類,還是火砲的效能和製造技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時,清朝所造的大小銅、鐵炮達905門之多,而其中半數以上由南懷仁負責設計監造,就品質而言,其「工藝之精湛,造型之美觀,炮體之堅固,均為後朝所莫及」王川《西洋望遠鏡與阮元望月歌》,學術研究(廣州,2000年04期),第82-90頁。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對準噶爾部噶爾丹的昭莫多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清朝初年一時間湧現出許多熱心武器裝備、致力於引進和仿造西方火器的技術專家。如戴梓就是一位在中國最早製造出具有較高射擊速度的管形火器專家,這種火器稱為“連珠火銃”。戴梓仿鑄技術比南懷仁更為高超,亦成功地仿造了沖天炮“南懷仁謂沖天炮出其國,造之一年不成。上命先生造,八日成,上大悅,率群臣親試之,即封炮為威遠將軍,鐫治法官名,以示不朽。沖天炮,子在母腹,母送子出,從天而下,片片碎裂,銳不可當。後徵噶爾靼,以三砲墜其營,遂大捷”。文獻記載的“連珠火銃”與故宮所藏的一支康熙年間外國進獻的火槍十分相似,然而在因為沖天炮事件中得罪了南懷仁,被誣陷“私通東洋”《嘯亭雜錄》雲: “戴學士梓,字文開,浙江仁和人。少有機悟,自制火器,能擊百步外。先良王南征時,公以布衣從軍,獻連珠火炮法。下江山縣有功,王承製授以道員扎付。仁皇帝召見,喜其能文,命直南書房,賞學士銜。公善天文演算法,與南懷仁詰論,懷仁為之屈,心甚忮刻,因誣公通東洋。上大怒,遣戍黑龍江。後赦還,卒於旅邸,人共惜之。”,康熙將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瀋陽)《清史稿·藝術傳四·戴梓傳》:“後赦還家,留於鐵嶺,遂隸籍。”。 烏蘭布通之戰後,康熙帝更加重視在戰爭中發揮火器的戰鬥威力,使火器營成為清軍八旗兵的新的戰鬥編成。清軍最早裝備火器的是漢軍八旗,隨著戰事頻繁,滿洲、蒙古八旗亦迅速裝備了火器。至康熙二十二年,在每旗專設一營操練鳥槍。康熙三十年始選滿洲、蒙古習火器之兵組建火器營。設鳥槍護軍、鳥槍馬甲和炮甲三種營兵,滿洲、蒙古八旗每佐領下設鳥槍護軍3人,鳥槍馬甲4人,炮甲1人,共7395人。由於西方經典彈道理論在戰鬥人員中逐漸普及,火器命中率的提高,極大地提高了火力武器的殺傷力。因此,火器在康熙以後不僅成為八旗的主要武器裝備,而且清軍還產生了更專門的火器營的戰鬥編成,完全改變了清軍以騎射為主的傳統作戰方式李斌《西式武器對清初作戰方法的影響》,自然辯證法通訊.2002年第04期。 === 文化 === ==== 崇尚儒學 ==== 康熙崇尚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建立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整合》、《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 ==== 宗教 ==== 康熙對於宗教基本上是寬容的,不僅僅是漢傳佛教,或者滿洲的藏傳佛教、薩滿教信仰,還褒封道教白雲觀方丈王常月,並皈依於門下。他甚至也時常聽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南懷仁等人講道。直到他發現聖座試圖干預中國政治,並且皇子信仰基督宗教後以此作為爭權奪利的工具,遂開始有所抵制天主教,即中國禮儀之爭。 ==== 文字獄 ==== 康熙也利用戴南山(戴名世)的南山案文字獄事件,株連甚多,來抑制漢族士大夫的反叛思想,甚至桐城派文家方苞都差點遭斬首。 ==== 科學 ====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重視自然科學的皇帝,對西方文化也十分感興趣,自身具有相當高的科學素養,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並頗有著述。例如:曾從南懷仁學習歐幾里得《幾何原本》並且每天聽講。後來又學習西方的測量、天文、物理和醫學等知識,並在宮中設定了研究化學和藥學的實驗室。康熙因南懷仁督造火炮方面的功績,一直對他優禮有加,而南懷仁等西方傳教士也促進了伽利略的彈道理論在中國的傳播。 康熙除了學習西方科技之外還會應用實踐,其最突出的是用科學方法和西方儀器繪製全國地圖。康熙亦會利用巡行和出兵之便,實地測量,吸取經驗。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委任耶穌會傳教士雷孝思、白晉、社德美及中國學者何國楝、明安圖等人走遍各省,運用當時最先進的經緯圖法、三角測量法、梯形投影技術等在全國大規模實地測量,並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繪製成《康熙皇輿全覽圖》,其作被稱為在當時世界地理學的最高成就,英國李約瑟亦稱之為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都要好、更精確《康熙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19頁。 康熙還以巡視之便訪求民間的有才之士,例如將在數學方面有很大成就的梅轂成調進宮中培養深造《清史稿》卷五百六,《梅文鼎傳》。梅轂成亦透過學習西方數學知識,重新令在明朝被廢棄的中國古代數學受到重視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卷三:「但是這些明代史學家沒有一個通曉宋元的代數學。宋元的代數學完全被廢棄不用了,直到耶穌會傳教士及其他人引入歐洲代數學以後很久,梅轂成等人才意識到隱藏在不習見語言下的中世紀中國化數學,並重新對它進行研究。」。 由於康熙帝是中國歷代帝王中最重視科學、最提倡科學和最精通科學的人,故後代有很多評判和標籤加在他身上,他被視為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皇帝」,或被視為是「窒塞民智」的「罪魁禍首」。有學者及歷史學家認為,清朝中後期國力開始遠遠落後於西方,跟康熙晚年墨守成規和缺乏創新有關,故他應當為中國科技的落後狀況負責任;此外,亦有學者認為,康熙由於自身的侷限性,對當時的科學內容採取又用之又防之的手段,他又擔心先進的西方科技一旦傳開,將會極大的動搖以騎射起家的滿清的統治,另外,康熙亦被批評阻礙了中國火器的發展席澤宗:“論康熙科學政策的失誤”,《古新星新表和科學史探索》,2002史景遷,《康熙自畫像》(Emperor of China: Self-Portrait of K'ang Hsi)。 此外,由於傳教士們所宣揚的基督宗教教義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之有很大的差異和分歧,故西學受當時中國各階層保守人士竭力反對,清初保守派官員楊光先就強調「寧可使華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國有西洋人」,對傳播西學的傳教士表示不滿。面對士大夫的不滿情緒以及羅馬教廷對中國文化禮俗的批評,作為中華文化正統的最高代表,康熙特意對理學名臣李光地、熊賜履等說:“汝等知西洋人漸漸作怪乎?將孔夫子亦罵了。予所以好待他者,不過是用其技藝耳。歷算之學果然好。你們通是讀書人,見外面地方官與知道理者,可俱道朕意。”《榕村語錄續集》卷六希望藉助他們剖白他為何使用傳教士及其底線所在。與批評西學為「奇技淫巧」的守舊派官僚不同,願意學習和提倡西學的康熙對西學採取較開明的態度。 === 民族 === 康熙對國家的治理中對“漢學”傳統的學習與推崇,從各方面接受並正確執行漢族政策,充分正視和運用“漢家”的傳統意識,為開創鼎盛局面打下基礎。但是康熙作為“天下之主”,為了維護清朝的根本利益,極力標榜“滿漢一體”。但是,受本民族利益的驅使和民族情感的困擾,他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偏徇滿洲的境地,在噶禮和張伯行互參案中體現出來。 1690年至1697年多次擊敗準噶爾部噶爾丹,史稱三徵噶爾丹。在雅克薩戰役,康熙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成功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收復了雅克薩城(舊稱阿爾巴津;現俄羅斯聯邦斯科沃羅季諾)和尼布楚城(現俄羅斯聯邦涅爾琴斯克)。他在京師東北的熱河營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為清朝大肆的修建皇家園林開闢了先河。 === 外交 === ====中西交流==== 亦有史學家指出,康熙會欣賞和重用有才華的傳教士,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被推崇和應用。康熙曾經委派傳教士返回歐洲招募人才,希望增進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德]夏瑞春《德國思想家論中國》。而民間與西方傳教士能夠互相交遊,西學在社會中得以自由傳播,亦指出分別由康乾皇帝敕輯的叢書《古今圖書整合》和《四庫全書》亦收錄了傳入中國的西方科學技術李曉丹,王其亨,金瑩《17-18世紀西方科學技術對中國建築的影響——從《古今圖書整合》與《四庫全書》加以考證》,故宮博物院院刊 2011年03期。 據傳教士張誠(J. F. Gerbillon)的日記記載,康熙為了保護傳教士不被其他官員陷害而不准他們在有漢人和蒙古人的衙門裡翻譯任何科學文獻。18世紀康熙末期,因羅馬教廷發出禁止中國人教徒祭祖的禁令而引發禮儀之爭,促使清廷反制並下令“自今以後,若不遵利瑪竇規矩,斷不準在中國住,必逐回去”《康熙與羅馬使節關係文書》。 康熙帝時期在發生根特木兒事件後,中俄開始正式接觸,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以後,兩國貿易逐漸繁榮。1715年,俄國東正教北京傳道團首次來華,加強了兩國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康熙晚年,因為俄商來華人數眾多;更重要的是俄方一些行為違背了康熙關於安全、和平的原則,因而使中俄關系形勢逆轉。 ==== 海外貿易 ==== 然而有文獻記載指出,在清朝康熙年間,原本閉關鎖國的中國逐漸向外界開放,並維持著國內、近鄰貿易以及歐洲貿易。甚至說「全歐洲的貿易量都無法跟巨大的中國貿易量相比」,並且形容中國的各個省就相當於歐洲的各個王國,它們各自擁有自己豐富且多種多樣的特產進行貿易,而且這傾向於聯盟保護的形式,在所有的城市裡也一樣,以至官員們在商業界裡都擁有自己的股份/分成,他們當中有部分人會將他們的金錢委託給值得信任的人打理以保證他們的資產在商業往來中取得成果,連平民百姓也可以從商業貿易中得益。同時記載了清朝市集的繁華程度和中外商家的貿易情況,又稱中國商人在交易時都很誠實可靠,跟日本、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馬尼拉以及歐洲也有貿易來往DuHalde, Jean Baptiste (1741),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Containing a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chronological, political and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Chinese-Tartary, Corea, and Thibet. Including an exact and particular account of their customs, manners, ceremonies, religion, arts and scienc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189-196, p298-302。《全球通史》裡亦指出,康熙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急劇膨脹且發展快速,大量的茶葉、絲綢、棉布、瓷器和漆器經廣州口岸運往歐洲銷售《全球通史》 第十五冊,美國時代生活公司,吉林文史出版社,第53頁。 == 評價 == thumb|right|避暑山莊康熙帝銅像 《清史稿》:「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於戲,何其盛歟!」 《嘯亭雜錄》:「仁皇天資純厚,遇事優容,每以寬大為政,不事溪刻。」 《全球通史》:「康熙有理由這樣自信。他統治的大清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就連那些自命不凡的歐洲來訪者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他在『康熙』這一年號下,統治中國60多年,並成為17世紀的偉大人物。同時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一位精細的管理者,一位淵博的學者。」「康熙曾有過幾回巡視,他不但視察公共工程、寬赦囚犯、聆聽民間疾苦,而且還親自審閱那些有志向的舉子的科考卷子。一位為此而吃驚的教士寫道:『康熙甚至會召見那些地位低下的勞工和農夫,並以一種友善可親的態度同他們交談,這使他深得人心。』也許是因為經常外出巡行,並能親臨下層,康熙學會了識別18個省中的13個省的方言。」 《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玄燁是中華帝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他的統治時間不僅僅是最長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華帝國的歷史上更是最複雜的。也許同時他是冷酷而且粗心大意的,在判斷的時候會犯錯誤,但是他卻擁有敏銳的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對帝國的使命感,這都標誌著他是少有的可以隨心所欲的改變人類歷史程序的人!而且被眾多歷史學家(包括中國,日本和西方的史家)所注意的是,康熙的統治可與俄國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國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們三人的共同特點標誌著前工業時代,傳統君主王權的最高階段。」「而且,康熙在很多事上,行事果斷,對於統治和文化做出了許多有益的事,而他的人品與品格則成為理解導致清朝秩序鞏固的眾多因素的入口點。」 南懷仁:「(康熙)親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圖讓所有人都能看見自己,就像在北京時的慣例一樣,他諭令衛兵們不許阻止百姓靠近。所有的百姓,不管男女,都以為他們的皇帝是從天而降的,他們的目光中充滿異常的喜悅。為一睹聖容,他們不惜遠涉跑來此地,因為,對他們來講,皇帝親臨此地是從不曾有過的事情。皇帝也非常高興於臣民們赤誠的感情表露,他盡力撤去一切尊嚴的誇飾,讓百姓們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傳下來的樸質精神。」 白晉:「具備天下所有人的優點,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應列為第一等的英主。」「康熙皇帝的孝順和感恩是如此罕見,他因此獲得了舉國百姓的尊敬和擁戴。」 金昌業:「以康熙之儉約,守汗寬簡之規模,抑商貿以勸農,節財用以愛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 萊布尼茨:「現世皇帝康熙就是這麼一個空前偉大的君主。他對歐洲人頗懷好感,但起初還是不敢違法輔政臣僚的意願,以國家法規形式公開允准基督教在中國自由傳播。直到他親政之後,方才辦到這點。事實證明,正是康熙這一雄才大略才使得歐洲的技藝和科學更換地輸入中國。僅此而言,我認為康熙帝一個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遠見卓識。我之所以視他為英明的偉人,因為他把歐洲的東西與中國的東西結合起來了。」 伏爾泰:「北京的耶穌會教士,由於精通曆算而博得康熙皇帝的歡心,以致這位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馳名遐邇的君主,準許他們在中國傳教,並公開講授基督教義。」 馬戛爾尼:「時至今日,正如耶穌會的傳教士們所講,康熙皇帝對科技有很濃厚的興趣,但無論如何他的後世子孫並沒有繼承他的這一優點,甚至也沒有繼承他的其他優秀品質與聰明才智;因為現在他們的國家政策與王室的虛榮感正在共同牴觸著我們所表現出的優秀傑出方面的一切事物,儘管他們毫不懷疑我們的卓越,但是他們還是沒有學習會如何利用這些(先進的科技)。」 曾國藩:「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而雍乾以後,英賢輩出,皆若沐聖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雖大智莫能名也。」「凡前聖所稱至德納行,範無一而不備。上而天象、地輿、歷算、音樂、考禮、行師、刑律、農政,下至射御、醫藥、奇門、王遁,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且無一不創立新法,別啟律途。後來高才絕藝,終莫能出其範圍。」 梁啟超:「清聖祖尤篤嗜,召西士南懷仁等供奉內廷。風聲所被,嚮慕尤眾。」「康熙帝是比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間興文字之獄,大抵都是他未親政之前的事……本身卻是廓達大度的人,不獨政治上常採寬仁之義,對於學問,亦有宏納眾流氣象。試圖他《庭訓格言》,便可以窺見一斑了。所以康熙朝學者,沒有什麼顧忌,對於各種問題,可以自由研究。」 呂思勉:「聖祖是個聰明特達的君主。他樂於求學,勤於辦事。於天文、地理、律歷、算術……學問,多所通曉。又頗能採用西洋的學問。……他能勵精圖治,確是實在的。……他能儉於用財,也確是真的。所以當三藩平後,國內已無戰事,政治亦頗清明,百姓就得以休養生息。」 蔡東藩:「自古藩鎮,鮮有不生變者。撤亦反,不撤亦反;與其遲撤而養旤益深,不若早撤而除患較易。清聖祖力主撤藩,正英斷有為之主。洎乎倉卒告警,舉朝震動,聖祖獨從容遣將, 田淼:「康熙作為一代有作為的封建帝王,在政務之餘,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習西方數學和天文學知識,為西方數學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不能不說是非常可貴的。」 高陽:「與唐太宗均是第一流的君主,其個人修養和道德言行也是無可挑剔。論述缺點時,謂其晚年因傳位而至吏治漸壞。」 錢宗範:「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自然科學方面的數學、天文、曆法、物理、地理、農學、醫學、工程技術;人文方面的經、史、子、集;藝術方面的聲律、書法、詩畫。他幾乎都有所研究。他寫出了八九十篇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論著,他親自審定了多種歷史方面的書籍,他還精通多種民族語言。」 邵力子:「康熙本人儘管對西方科技感興趣,但他卻絲毫不打算將這種興趣向官員和民眾推廣。對於西洋傳來的學問,他似乎只想利用,只知欣賞,而從不注意造就人才,更不注意改變風氣。 楊啟樵:“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清朝恐早衰亡。” == 軼事典故 == === 刻苦學習 === 康熙帝幼年繼位,立志“為治天下而學”,終身好學不倦,同時勤習騎射,弓馬嫻熟,體格健壯。其中,刻苦的學習精神和良好的讀書方法對他治國理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康熙從少年時代開始直到晚年,對古代書家作品的學習都不曾間斷。《石渠寶笈》和《佩文齋書畫譜》著錄了較多康熙對古代書跡的題跋。 === 養生與美食 === 康熙帝也是一位重視自然科學、精通醫道的養生家,相傳,八寶豆腐和康熙帝也有淵源。但是康熙晚年多病纏身,還患有高脂血症,這多少與他的飲食失衡有關。 == 紀年對照 == 清聖祖 康熙元年 康熙二年 康熙三年 康熙四年 康熙五年 康熙六年 康熙七年 康熙八年 康熙九年 康熙十年 西元 1662年 1663年 1664年 1665年 1666年 1667年 1668年 1669年 1670年 1671年 干支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清聖祖 康熙11年 康熙12年 康熙13年 康熙14年 康熙15年 康熙16年 康熙17年 康熙18年 康熙19年 康熙20年 西元 1672年 1673年 1674年 1675年 1676年 1677年 1678年 1679年 1680年 1681年 干支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清聖祖 康熙21年 康熙22年 康熙23年 康熙24年 康熙25年 康熙26年 康熙27年 康熙28年 康熙29年 康熙30年 西元 1682年 1683年 1684年 1685年 1686年 1687年 1688年 1689年 1690年 1691年 干支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清聖祖 康熙31年 康熙32年 康熙33年 康熙34年 康熙35年 康熙36年 康熙37年 康熙38年 康熙39年 康熙40年 西元 1692年 1693年 1694年 1695年 1696年 1697年 1698年 1699年 1700年 1701年 干支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清聖祖 康熙41年 康熙42年 康熙43年 康熙44年 康熙45年 康熙46年 康熙47年 康熙48年 康熙49年 康熙50年 西元 1702年 1703年 1704年 1705年 1706年 1707年 1708年 1709年 1710年 1711年 干支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清聖祖 康熙51年 康熙52年 康熙53年 康熙54年 康熙55年 康熙56年 康熙57年 康熙58年 康熙59年 康熙60年 西元 1712年 1713年 1714年 1715年 1716年 1717年 1718年 1719年 1720年 1721年 干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清聖祖 康熙61年 西元 1722年 干支 壬寅 == 家族 == === 兄弟姐妹 === ==== 兄弟 ==== 姓名 封號、諡號 生母 備註 牛鈕 庶妃巴氏 大哥,早殤 福全 裕親王 庶妃董鄂氏 二哥 榮親王 端敬皇后董鄂氏 四弟,(順治十四年立為皇太子,未取名,不久即逝) 常寧 恭親王 庶妃陳氏 五弟 奇綬 庶妃唐氏 六弟 隆禧 純親王 庶妃鈕氏 七弟 永幹 庶妃穆克圖氏 八弟 ==== 姊妹 ==== 封號、諡號 出生年 生母 備註 (1652~1653),順治九年三月十五生,順治十年十月殤。 庶妃陳氏 皇長女 和碩恭愨長公主 (1653~1685) 庶妃楊氏 皇二女 (1653~1658),順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順治十五年三月殤。 庶妃巴氏 皇三女 (1654~1661),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順治十八年三月殤。 庶妃烏蘇氏 皇四女 (1654~1660),順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順治十七年十二月殤。 庶妃巴氏 皇五女 (1657~1661),順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順治十八年二月殤。 庶妃那拉氏 皇六女 ==== 堂姊妹(父親養女) ==== 封號、諡號 出生年 生父 和碩和順公主 (1648年-1691年) 承澤親王碩塞女。 和碩柔嘉公主 (1652年-1673年) 安郡王嶽樂女。 固倫端敏公主 (1653年-1729年) 簡親王濟度次女。 === -{後}-妃 === ====皇后==== 封號、諡號 備註 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輔政大臣之首,文忠公索尼孫女,領侍衛內大臣,一等公噶布喇之女,康熙四年與康熙帝大婚,生下兩子(嫡長子承祜、嫡次子胤礽),康熙十三年,生皇太子胤礽時,皇后難產駕崩。 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 輔臣遏必隆之女,鰲拜義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封皇后;康熙十七年二月逝世。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國舅佟國維之女,生母孝康章皇后之姪女,康熙帝之表妹,康熙十七年獲賜胤禛為養子,康熙二十年封皇貴妃,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皇八女早夭,康熙二十八年病危封皇后,次日病逝。弟隆科多。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康熙十八年封德嬪,二十年晉德妃,康熙死後尊為皇太后,生三子三女(胤禛、胤禵、胤祚、固倫溫憲公主及二佚名皇女)。 ====皇貴妃==== 封號、諡號 備註 愨惠皇貴妃佟佳氏 孝懿仁皇后的妹妹。雍正帝尊為皇考皇貴妃,乾隆帝晉升其徽號和太妃之位為壽祺皇貴太妃。乾隆八年薨,年七十六,諡號為愨惠皇貴妃。 惇怡皇貴妃瓜爾佳氏 侍奉康熙時為和妃,雍正帝尊為皇考貴妃,乾隆帝晉升其徽號和太妃之位為溫惠皇貴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殤。諡號為惇怡皇貴妃。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一子,胤祥,生二女,下嫁倉津多爾濟。雍正帝因胤祥之故,將其生母敏妃追封尊為皇考敬敏皇貴妃,並將已下葬的敏妃金棺從妃園寢起出,祔葬皇考康熙景陵地宮,開了清朝皇貴妃陪葬的先例。雖然敏妃葬入帝陵,經考其祭祀規格仍同於此前妃時之水平。 ====貴妃==== 封號、諡號 備註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 孝昭仁皇后的妹妹,一子,胤䄉,一女,夭折。 ====妃==== 封號、諡號 備註 平妃赫舍里氏 孝誠仁皇后的妹妹,生皇子胤禨。清初重臣王熙稱赫舍里氏為貴妃,因此宮中諸人應視赫舍里氏為貴妃身份,但其未正式冊封。赫舍里氏死後正式追封僅為妃,原因應是其尚未履行貴妃職責,而且未正式獲得貴妃名號。《王熙自定年譜》貴妃薨逝,入內至隆宗門外坐班,初七日發引。恭送於景山東門外至朝陽門外園內安厝。二十七日往暢春園啟奏,奉諭撰進追封妃。上傳並擬諡。 《清聖祖實錄》卷之一百七十三 諭禮部、原任領侍衛內大臣一等公噶布喇之女何舍里氏、選入宮中。未經冊封、倐以疾逝。良用軫惻。今追封為平妃。應行禮儀、爾部察例議奏。 順懿密妃王氏 初為密嬪,雍正帝尊封為皇考密妃,乾隆帝尊封為皇祖順懿密太妃。三子,胤禑、胤祿、胤祄,胤祄八歲夭折。 純裕勤妃陳氏 二等侍衛陳希閔之女,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為勤嬪,雍正帝尊封為皇考勤妃,乾隆帝尊封為皇祖純裕勤太妃。一子,胤禮。 惠妃那拉氏 郎中索爾和之女,初為庶妃。康熙十六年八月封為惠嬪,二十年十二月晉惠妃。生二子,承慶、胤禔,胤禩年幼時也由惠妃扶養。 宜妃郭絡羅氏 滿洲正藍旗人,佐領三官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封宜嬪,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晉封為宜妃。三子,胤祺、胤禟、胤禌。 榮妃馬佳氏 員外郎蓋山之女。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胤祉成人,一女固倫榮憲公主下嫁烏爾袞。 定妃萬琉哈氏 閨名妞妞,康熙時為定嬪,雍正帝尊為皇考定妃,後來隨兒子履親王胤祹住,輪到自己的生日的時候,還會被迎進宮去祝賀,但再未進尊封,薨時九十七歲。她也是康熙諸妃中最長壽。 宣妃博爾濟吉特氏 孝莊文皇后親弟滿珠習禮之子科爾沁達爾漢親王之女,順治帝悼妃的侄女,孝莊文皇后的姪孫女,無子。 成妃戴佳氏 司庫卓奇之女,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封為成妃,一子,胤祐。 良妃衛氏 閨名雙姐,康熙三十九年初封為嬪,一子,胤禩。 慧妃博爾濟吉特氏 科爾沁三等臺吉阿鬱錫之女,也是清聖祖的遠房表姑。 ====嬪==== 封號、諡號 備註 安嬪李氏 總兵官剛阿岱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冊為安嬪。李氏未葬入妃園寢。 敬嬪王佳氏 護軍參領華善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冊為敬嬪。王佳氏未葬入妃園寢。 端嬪董氏 員外郎董達齊女。康熙十年,生皇二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冊為端嬪。康熙四十六年仍為端嬪。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安。 僖嬪赫舍里氏 賚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冊為僖嬪。康熙四十一年壬午九月卒。康熙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 通嬪那拉氏 監生常素代之女。康熙二十年,生皇十女固倫純愨公主。雍正二年六月,雍正晉尊為皇考通嬪。乾隆九年甲子六月二十三日卒,乾隆十年十月十六日奉安。 襄嬪高氏 閨名在儀。高廷秀之女。初為庶妃,康熙四十一年,生皇十九子允禝。康熙四十二年,生皇十九女,皆在三歲早夭。康熙四十五年,生皇二十子簡靜貝勒允禕。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雍正晉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十二月,乾隆晉尊為皇祖襄嬪。乾隆十一年丙寅六月二十八日卒,七月十六日奉安。 謹嬪色赫圖氏 員外郎多爾濟之女。初為庶妃,康熙五十二年,生皇二十二子恭勤貝勒允祜。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雍正晉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十二月,乾隆晉尊為皇祖謹嬪。乾隆四年己未三月十六日卒,同年九月二十六日奉安。 靜嬪石氏 石懷玉之女。初為庶妃,康熙五十二年,生皇二十三子鎮國公允祁。六十一年十二月,雍正晉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十二月,乾隆晉尊為皇祖靜嬪。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六月初六日卒,乾隆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安。 熙嬪陳氏 陳玉卿之女。初為庶妃,康熙五十年,生皇二十一子慎靖郡王允禧。六十一年十二月,雍正晉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十二月,乾隆晉尊為皇祖熙嬪。明年丁巳正月初二日卒,同年四月十二日奉安。 穆嬪陳氏 陳岐山之女。初為庶妃,康熙五十五年,生皇二十四子諴親王允秘。六十一年十二月,雍正晉尊為皇考貴人。雍正五年十一月庚午卒,十二月初四日奉安。乾隆元年十二月,乾隆追尊為皇祖穆嬪。 ====貴人==== 封號、諡號 備註 貴人郭絡羅氏 宜妃之姐。康熙十八年,生皇六女固倫恪靖公主。康熙二十二年,生皇子允䄔。郭絡羅氏於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前,即布貴人兆佳氏死前已故,由內務府的奏摺可見,郭絡羅氏的喪葬禮儀同嬪位。《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此病不可齋戒,依三公主之母、嬪出殯,有關初祭、大祭,且外客等前來,筵樂照備。欽此欽遵。 布貴人兆佳氏 布貴人亦稱作卜貴人。參領塞克塞赫之女。康熙十三年,生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康熙四十六年已為布常在。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十一日亥時卒,兆佳氏的喪葬禮儀同嬪位。《內務府奏為辦理袁常在移葬折》五十六年正月十一日,卜貴人薨,奉旨:花園內現有貴人金棺,將二金棺可否葬一處,倘不可,葬何園寢,明日可否出殯,交欽天監觀定,速儀奏。......竊查貴人薨,依嬪例著喇嘛十一人轉軸念經,皇上綴朝二日,此二日自皇宮以下,宗室以上,不祭、不還願,著素服。停厝三日,每日晨貢獻飯桌、夕貢獻餑餑桌、茶。差膳上人、茶上人,著四十喇嘛念經三日,棺油漆金黃色,幃、棺罩頂幃俱用金黃色綢、垂沿為純小龍藍妝緞,頂子為旋木貼飛金,抬架、引幡、抬槓俱為金黃色,刷棺槨時,以金黃色蟒緞一匹紅片、金緞一匹、閃緞一匹,刷三次,棺槨越栓紅綢。在貴人處之女子、太監、孃家男、女穿孝。因貴人無派份管領,差派未輪主子班內管領一人,著一管領之半數男、女穿孝,俱禁剪髮辮;和碩親王以下,內大臣、侍衛、民公、候、伯、都統、尚書、子以上,固倫公主、和碩福金以下,固山貝子福金、縣主以上,民公、候、伯、都統、尚書、子之妻室齊集。出殯備八馬馱二皮包列隊。依仗寶箱有花紅綢傘二把、素金黃色扇屏二座、貼飛金鳳凰黑旗一對、樹瓜棍一對、金黃色轎一頂、金黃色車一輛、銀臉盆一個、痰盂一個、香爐一個、盒子一個。依欽天監擇視,本月十三日出殯,送往朝陽門外孫衛善花園暫厝。 袁貴人袁氏 康熙二十八年,生皇十四女和碩愨靖公主。康熙五十八年八月十二日病逝於景山,為袁常在。《奏為辦理袁常在喪禮折》 今景山袁常在於本月十二日薨,入殮、移送之吉日良辰著欽天監擇視,本月十三日癸丑日申時入殮為妥,十七日丁巳日不可出殯,十九日卯時移送,現朝陽門外孫衛善花園房屋傾斜,且牆院俱倒塌,不可安放,另處亦無,既然曹八里屯殯宮有三間空房,送往暫厝,按何例辦理之處,伏起聖裁。奉旨遵行。為此謹奏,請旨。署理內務府總管事務郎中董殿邦、禮部尚書貝和諾、工部侍郎穆爾泰。硃批:照辛貴人例,免祭文、依仗,餘依儀。 移送、安放、掃墓諸事依新貴人之例。《內務府奏為辦理袁常在移葬折》 康熙五十八年九月二十日內務府等部謹奏:為請旨事。現竊依葬於曹八屯寢園之辛貴人例移辦袁常在靈柩送往淑勒妃寢園安放......送抵淑勒妃園寢,亦照辛貴人例修精緻席殯宮,暫安放,照例恭謹油漆,十一月二十九日未時暫安放於木板房,為請示修木板房、安放寢宮之處及淑勒妃園寢圖一併奏覽,俟奉上指示,交付工部,預修木板房,移送、行走、守護、安放、掃墓諸事,俱依往送辛貴人之例為之;修圈、安葬、動土之處,交欽天監衙門、喇嘛等。擇視山頂合年吉後,再另行儀奏可也。為此謹奏,請旨。署理內務府總管事務郎中董殿邦、禮部尚書貝和諾、工部侍郎穆爾泰。硃批:依奏。 伊貴人易氏 雍正六年戊申卒。雍正七年八月二十五日卯時,伊貴人葬入妃園寢。《昌瑞山萬年統志》 白貴人陳氏 陳秀之女。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一日午時,生皇子胤禐,同日胤禐天折。雍正至乾隆三十多年間仍在檔案出現。白貴人陳氏與穆嬪實為一人《星源集慶》允禐 ,幼齡 。無嗣。康熙五十七年戊戍二月初一日午時生。母貴人陳氏陳秀之女。本時卒。 。 貴人納喇氏 那丹珠之女,無所出。 貴人納喇氏 驍騎校昭格之女。《愛新覺羅宗譜》稱納喇氏是萬黼、胤禶的生母。《星源吉慶》萬黼,幼齡,無嗣,康熙十四年乙卯十月初八巳時生,母貴人那拉氏,驍騎校昭格之女,康熙十八年己未正月廿九日戌時卒,年五歲。允禶,幼齡,無嗣,康熙十八年己未二月卅日巳時生,母貴人那拉氏,驍騎校昭格之女,康熙十九年庚申四月初二亥時卒。 新貴人 亦稱作辛貴人、忻貴人。康熙四十六年已為新常在。康熙五十五年二月初五日卒《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五十五年十月初五日,辛貴人薨時,奉旨:貴人以金黃色車一輛、金黃色轎一頂,儀仗低於嬪。欽此欽遵。貴人薨,喇嘛、太監、和尚、道士得病感轉軸念經,棺漆紅油,以蟒緞一匹、閃緞一匹、綢一匹為之,刷三次。越栓為紅綢,架紅蟒緞帷。純小龍藍蟒緞垂帳,停放五龍亭三日,前設銀製五供桌,每日貢獻飯桌、茶、差派飯上人、茶上人,著在貴人前女子四人、太監十二人穿孝。差派未輪主子班內管領一人,著一管領之半數男丁、婦女穿孝,俱禁剪髮辮。棺罩頂、幃為紅綢,垂沿為純小龍藍妝緞,頂子以旋木貼飛金,抬架、幡、抬槓為紅色,六十四人抬,穿孝輿服。備六馬馱二皮包列隊,依仗為鍍金頂金黃色轎一頂、金黃色車一輛、寶箱有花紅綢傘二把、素金黃色扇屏二座、貼飛金鳳凰黑旗一對、銀臉盆一個、痰盂一個、香爐一個、盒一個。依欽天監選堪,本月初七日出殯,送往朝陽門外花園暫厝。初祭掃墓,祭文以漢文寫。 。康熙五十八年十二月初九日未時,新貴人葬入妃園寢《清東陵拾遺》新貴人,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初五日薨,奉旨以金黃色車一輛、金黃色轎一頂,儀仗低於嬪。 【康熙五十五年十一月初三日,新貴人已滿百日奉移慧妃陵的日期,定於康熙五十六年二月十七日壬寅辰時為吉。至於墓穴動土及安喪之事,有人說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因年克山,不宜動土安喪。康熙五十七年戊戌與山嚮不合,也不宜動土安喪。既如此,新貴人只得暫安板殿。奉旨著建享殿於二門外東側。後來到康熙五十八年十二月才奉安地宮。 】。 馬貴人 亦稱作瑪貴人,康熙五十五年前卒。因來不及制擺馬貴人的喪儀,故康熙帝命令取用榮妃之儀仗。《奏請制備已逝貴人喪儀折》查前薨逝之馬貴人因不遑制擺喪儀,故上命取用榮妃之儀仗,其後補造之。至該貴人用何妃之儀仗,照皇上指示取而用之,事手補造可也。為此謹奏。請旨。硃批:著用惠妃儀仗。 康熙五十七年八月十八日午時,馬貴人葬入妃園寢《清東陵拾遺》馬貴人薨逝後的奉移禮,一直被後來妃嬪奉移禮所遵循。馬貴人奉移禮致奠曾用紙錁一萬、楮幣一萬、饌筵九、羊三、酒三瓶,其中紙錁一萬減三千為七千,楮幣一萬減三千為七千,饌筵九減二為七,羊三酒三瓶照常,列儀仗所屬管領下男女鹹集,禮部工部大臣等內務府總管視察。奉移時諸侍女送,派所屬管領 下官員執事人並妻十五對,禮部大臣各一員內務府總管一員送,每旗派章京各三員,每翼各一員,副都統和兵丁八十人,仍令該兵丁看守。令太監等為諸女駕車,派包衣章京三員、護軍三十名,太監等乘騎之馬匹,自上駟院領取。 。 尹貴人 亦稱作殷貴人。康熙四十六年已為尹貴人。雍正朝、乾隆朝未受任何晉封。乾隆朝《食肉底賬》顯示尹貴人下有官女子三人,媽媽裡一人,蒙古女子一人,比嬪例還多。尹貴人為蒙古妃嬪,死後有蒙古王公為其穿孝。乾隆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午時,尹貴人葬入妃園寢。 洛貴人 洛貴人亦稱作勒貴人。雍正九年正月已為洛常在。乾隆元年正月已晉為洛貴人。《宮內等處女子嬤嬤媽媽裡食肉底賬》乾隆元年正月初一起至四月二十九日止,官女子,一百五十四人;家下女子,六十七人;使女,一百三十一人;嬤嬤,二十九人;媽媽裡,三十六人;姥姥,二人;看燈火媽媽,二十八人;兆祥所媽媽,三十人,共四百七十七人。一月二十九日共豬肉一萬四百六十五斤六兩。合銀:四百九十一兩八錢七分二釐六毫二絲五忽。康熙朝,寧壽宮:皇貴妃下官女子三人,學生二人,家下女子一人; 貴妃下官女子七人; 憲妃下官女子四人; 成妃下官女子六人; 密妃下官女子六人,使女二人;勤妃下官女子一人,家下女子三人;通嬪下官女子三人,家下女子一人;倩嬪下官女子三人; 秀嬪下官女子三人;玉嬪下官女子三人;綺嬪下官女子三人; 尹貴人下官女子三人,媽媽裡一人,蒙古女子一人; 洛貴人下官女子三人;文貴人下官女子二人;常貴人下官女子一人; 蘭貴人下官女子二人;智答應下官女子一人;令答應下官女子一人,家下女子一人。 乾隆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巳時,勒貴人葬入妃園寢。 文貴人 亦稱作溫貴人。雍正九年正月已為文常在。乾隆元年正月已晉為文貴人。乾隆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午時,文貴人葬入妃園寢。 藍貴人 藍貴人作蘭貴人。雍正九年正月已為蘭常在。乾隆元年正月已晉為蘭貴人。乾隆二年五月二十六日去世,按貴人例辦理後事。乾隆三年閏九月二十七日午時,藍貴人葬入妃園寢。 常貴人 乾隆十五年五月初五日,常貴人過七十歲生辰。《賞賜檔》......乾隆十五年五月初五日,寧壽宮常貴人 七十歲生辰(另有物品)......乾隆十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午時,常貴人葬入妃園寢。 蘇貴人 康熙四十六年已為蘇貴人。未葬入妃園寢。 仙貴人 康熙四十六年已為仙貴人。未葬入妃園寢。 ====庶妃==== 庶妃泛指未經冊封的嬪御,有些嬪御雖未經正式冊封,但在宮內被稱為嬪,甚至貴妃。如順懿密妃在奏摺內被稱為王嬪,平妃赫舍里氏被清初重臣王熙稱為貴妃。一些庶妃應能擁有嬪位,甚至妃位的待遇。因為康熙三十六年的《康熙朝滿文硃批》顯示妃位有六人,而當時正式冊封為妃者僅有四人。《為皇太后皇子公主等預備豬鵝雞等數目清單》妃六人,豬肉各十二,各八斤,鵝各一隻,雞各二隻;嬪四人,豬肉各八,各六斤、鵝各半隻、雞各一隻半;貴人四人,豬肉各六,各五斤八兩、鵝半隻、雞各一隻;常在六人,豬肉各五,各四斤、雞各一隻。四公主豬肉五,四斤;嬤嬤二人,豬肉各一斤八兩;六公主豬肉五,四斤;嬤嬤二人,豬肉各一斤八兩;老宮女二人,豬肉各一斤四兩。 封號、諡號 備註 庶妃鈕祜祿氏 員外郎晉寶女。康熙四十七年,生皇二十女,僅活一個月。 庶妃張氏 康熙七年十一月,生皇長女。康熙十三年二月,生皇四女。 庶妃王氏 康熙三十四年十月,生皇十六女。 庶妃劉氏 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生皇十七女。 ====常在==== 封號、諡號 備註 尹常在 雍正三年三月十一日未時,尹常在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色常在 雍正三年三月十一日未時,色常在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壽常在 雍正三年三月十一日未時,壽常在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常常在 雍正十一年九月初七日,常常在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瑞常在 雍正二年六月十七日午時,瑞常在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徐常在 康熙三十六年已為徐常在,並且與二位答應隨康熙帝西巡。《中國皇帝:康熙自畫像》 諭顧太監:朕走鄂爾多斯地方,蒙古富金們來的甚多。爾將妃嬪們的綿衣,每位一套,棉紗衣,每位一套,報上,帶來。又徐常在、二位答應,襯衣、夾襖、夾中衣、紡絲布衫、紡絲中衣、鍛靴襪都不足用。傳於延禧宮妃,著量做,完時報上,帶來。 康熙四十一年十月十四日卒《內務府奏為辦理袁常在移葬折》 康熙四十一年十月十四日,徐常在薨,棺漆紅油,統一花紋刷一次。越栓為紅綢,制無花青緞帷,明旌引,四十八人抬之。揀骨殖後,閃緞夾被一床、褥一條、綾子雙層佈單一條、栓瓶口時,為紅片金緞雙層佈單。 。康熙五十五年十一月時,墓券位置已經定好了。雍正三年三月十一日未時,葬景陵妃園寢。徐氏去世時間與入葬時間相隔頗久,為較罕見的情況。 石常在 雍正三年三月十一日未時,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祿常在 祿常在亦稱作路常在。雍正三年三月十一日未時,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牛常在 康熙四十六年已為牛常在。未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查常在 康熙四十六年已為查常在。未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堯常在 康熙四十六年已為堯常在。未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內常在 李煦家僕郭臧書的妻姊或妻妹。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康熙帝欽賜內常在之母房屋三十三間《兩江總督查弼納奏報李煦案內郭臧書等人員口供折》......供稱:小的父郭茂曾為李煦家裡人。康熙五十六年,李煦將小的們抬出為民。五十七年,小的父郭茂病故。後因家計貧寒,於六十年小的隨同岳母前來京城。六十一年,小的岳母故去,小的即守岳母之墳,仍住於京城。小的並無隱藏李煦家物。小的亦無家產。誠然有之,在蘇州審訊時,小的母親何不供出?等語。據此,即行委員搜查郭臧書住家,共有房屋三十三間,其中郭臧書住有三間,其餘房屋皆由他人租住。查此房屋,於康熙六十一年三月,聖祖仁皇帝欽賜內常在之母居住,常在之母與姑爺郭臧書住在一起。常在之母故去後郭臧書仍住於此屋。此房屋原為公房,擬仍充公。李煦子李定(鼎),以及其家人,均在蘇州,故將郭臧書交與刑部,擬押解至查弼納處,於塞楞額、李周望審理案件內進行質訊。 ......硃批:為李煦一案,爾始終未盡心,且多負於朕。即便派來京城折價之人,均已替換,而重要人員,亦不知派往何處。爾隨便辦理而已。因為都已經及時巧飾,朕亦無可奈何了。 。未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答應==== 康熙帝有大小答應二百多人為謬誤,康熙四十六年時,康熙帝的妃子僅有乾清宮主位十六人,大答應十人。康熙朝的乾清宮主位,即指皇后以下,大答應以上的妃子。因此景陽宮主位應非為康熙帝的后妃,或為以景陽宮為主的附屬建築群內的宮女子,如乾清宮主位實際上居住在東六宮、西六宮。另外,毓慶宮主位應為皇太子的妻妾。《康熙朝滿文奏摺》皇太子豬肉二十四斤八兩;奶公並哈哈珠子等豬肉八斤;妃豬肉十二斤、鵝一隻、雞二隻;貴人豬肉六斤八兩、鵝半隻、雞一隻;嬤嬤豬肉二斤;稍大些的女孩一人,豬肉一斤八兩;女孩十六人,豬肉各一斤 封號、諡號 備註 貴答應 雍正二年四月十九日午時,貴答應葬景陵妃園寢。 靈答應 亦稱作令答應。乾隆十一年十月十一日辰時,靈答應葬景陵妃園寢。 春答應 乾隆十九年三月十二日午時,春答應葬景陵妃園寢。 曉答應 乾隆三十三年十月十二日辰時,曉答應葬景陵妃園寢。 慶答應 亦稱作瓊答應。乾隆五年亡故,五月行初上墳禮、大上墳禮。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巳時,慶答應葬景陵妃園寢。 秀答應 雍正九年正月已為秀答應。雍正十三年三月去世,同年九月初六日巳時,秀答應葬入景陵妃園寢。 治答應 亦稱作智答應。雍正九年正月已為智答應。約卒於乾隆十六年至乾隆二十一年四月《宮中雜件》智答應銀五十兩,官女子二人。所內答應十一人,每人銀五十兩,官女子十二人。學生十六人,每人銀三十六兩,官女子十六人。 ......所內答應四人,每人銀五十兩,官女子五人。學生十一人,每人銀三十六兩,官女子十一人。 。乾隆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卯時,治答應葬景陵妃園寢。 妙答應 雍正九年正月已為妙答應。約卒於雍正十年正月至雍正十三年九月。雍正十一年九月初七日未時,妙答應葬景陵妃園寢。 牛答應 亦稱作紐答應。雍正九年正月已為紐答應。雍正十三年九月閏四月去世,同年九月初六日巳時,牛答應葬景陵妃園寢。 雙答應 雍正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卯時,雙答應葬景陵妃園寢。 採答應 寧壽宮所內答應之一。乾隆七年二月行初上墳禮、大上墳禮,同年巳安葬曹八里屯塋地。 向答應 乾隆三十六年,向答應行初上墳禮。乾隆帝的祥答應去世後,安葬在曹八里屯塋地,身後事按“寧壽宮向答應”之例辦理。 蔣答應 寧壽宮所內答應之一。雍正九年,寧壽宮蔣答應病故。 豐答應 寧壽宮所內答應之一。雍正十二年,豐答應行初上墳禮。 瑞答應 寧壽宮所內答應之一。雍正十二年,瑞答應行初上墳禮。 袁答應 寧壽宮所內答應之一。雍正十年,袁答應安葬曹八里屯塋地。 御答應 亦稱玉答應,寧壽宮所內答應之一。乾隆元年,玉答應安葬曹八里屯塋地。 玉答應 寧壽宮所內答應之一。乾隆五年,玉答應行初上墳禮。 ====福晉、格格==== 康熙朝早期,仍以福晉、格格稱呼妃嬪。中期之後,妃嬪有正式冊封。而格格之號用至康熙朝後期,地位低微。乾隆十九年二月,曹八里屯塋地安葬的格格已有144位,地壇後塋地安葬格格1位,以上共145位。未知當中有多少為康熙帝的格格。 時期 稱謂 簡介 早期 蒙古格格 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康熙八年,與慧妃同時入宮,福晉級格格。 早期 格格 鈕祜祿氏,遏必隆之女。康熙十年六月二十日,與安嬪、敬嬪一同進入宮,福晉級格格。後事無記載。 早期 格格 納喇氏,明珠之女。康熙十年,與安嬪、敬嬪一同進入宮,福晉級格格。後事無記載。 早期 格格 扎斯瑚里氏,副都統瓦爾達之女。康熙十年,與安嬪、敬嬪一同進入宮,福晉級格格。後事無記載。 早期 格格 佟氏,總兵官佟國璽之女。康熙十年,與安嬪、敬嬪一同進入宮,福晉級格格。蒙古格格出宮之前,佟格格已出宮。 晚期 榮格格 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初五日申時,榮格格薨逝。凡出殯、祭奠、守靈等事,皆照服級十四以上,三十以下之格格例為之。康熙五十五年十一月初三日,內務府奏報忻貴人等人的喪儀折顯示榮格格與新貴人非為同一人。 晚期 霍格格 乾隆元年十一月,寧壽宮霍格格去世。去世後有較簡單的初祭禮、大祭禮。霍格格的葬地在曹八里屯。 === 子女 === 康熙共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其中只有20個兒子、8個女兒活到成年。康熙諸子初隨“承”、“保”、“長”等字、後均隨“胤”字。之後雍正帝胤禛即位後為避帝王諱,諸皇子名中“胤”字改為“允”字。唯怡親王允祥逝後,雍正帝將其名改回胤祥。 ==== 子 ==== 此處按照出生順序排序。並非所有的兒子都參與排序(即「序齒」、有「皇〇子」稱號),唯有活到成年的兒子(20個)以及4個因為各種原因而例外的早夭兒子才參與排序(所以允禔並非嚴格意義上的長子),故共有24個排序的兒子。 姓名 皇子 備註 承瑞 早殤 2歲殤,未序齒 承祜 早殤 嫡長子,康熙第一任孝誠仁皇后生(2歲殤,未序齒)。 承慶 早殤 1歲殤,未序齒 賽音察渾 早殤 2歲殤,未序齒 允禔 皇長子 原名保清,直郡王,後降為貝子品級 長華 早殤 旋殤,未序齒(1日) 允礽 皇二子 原名保成,嫡次子,孝誠仁皇后生下他時難產崩逝,胤礽即在兩歲被康熙立為皇太子,皇太子在位三十八年,經二立二廢→(追封)理親王→諡曰密,是為理密親王 長生 早殤 2歲殤,未序齒 萬黼 早殤 早殤,未序齒。生於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月十八,生母是通嬪納喇氏,或說貴人納喇氏,當時康熙皇帝虛歲二十二。萬黼只活了5歲,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廿九,萬黼病死。 允祉 皇三子 誠郡王,諡曰隱,為誠隱郡王 胤禛 皇四子 雍親王→清世宗憲皇帝 胤禶 早殤 1歲殤,未序齒 允祺 皇五子 恆親王,諡曰溫,為恆溫親王 胤祚 皇六子,早殤 6歲殤,無諡號 允祐 皇七子 淳親王,諡曰度,為淳度親王 允禩 皇八子 廉親王,後被雍正帝廢為庶人 允禟 皇九子 貝勒品級 允䄉 皇十子 敦郡王(降)→輔國公→貝子 胤䄔 早殤 1歲殤,未序齒 胤禌 皇十一子,早殤 11歲殤,無諡號 允祹 皇十二子 履親王,諡曰懿,為履懿親王 胤祥 皇十三子 怡親王,諡曰賢,為怡賢親王 允禵 皇十四子 原名胤禎,恂郡王,諡曰勤,為恂勤郡王 胤禨 早殤 2個月殤,未序齒 允禑 皇十五子 愉郡王,諡曰恪,為愉恪郡王 允祿 皇十六子 出繼承澤親王碩塞之後,後改封莊親王,諡曰恪,為莊恪親王 允禮 皇十七子 果親王,諡曰毅,為果毅親王 胤祄 皇十八子,早殤 8歲殤,無諡號 胤禝 皇十九子,早殤 3歲殤,無諡號 允禕 皇二十子 簡貝勒,諡曰靖,為簡靖貝勒 允禧 皇二十一子 慎郡王,諡曰靖,為慎靖郡王 允祜 皇二十二子 恭貝勒,諡曰勤,為恭勤貝勒 允祁 皇二十三子 郡王品級誠貝勒 允秘 皇二十四子 諴親王,諡曰恪,為諴恪親王 胤禐 早殤 旋殤,未序齒 ==== 女 ==== 康熙帝度過幼兒期的女兒在正式冊封前,以齒序稱某公主。大公主是他的養女固倫純禧公主。 出生次序、齒序 出生年 封號、諡號 生母 備註 皇長女 (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殤,時年二歲。 庶妃張氏 皇二女 (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殤,時年二歲。 庶妃董氏 皇三女、二公主 固倫榮憲公主 庶妃馬佳氏 皇四女 (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殤,時年五歲。 庶妃張氏 皇五女、三公主 和碩端靜公主 貴人兆佳氏 皇六女、四公主 固倫恪靖公主 貴人郭絡羅氏 皇七女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殤。 德妃烏雅氏 皇八女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閏六月殤。 皇貴妃佟佳氏 皇九女、五公主 固倫溫憲公主 德妃烏雅氏 皇十女、六公主 固倫純愨公主 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 (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殤。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 皇十二女 (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閏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時年十二歲。 德妃烏雅氏 皇十三女、八公主 和碩溫恪公主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皇十四女、九公主 和碩愨靖公主 貴人袁氏 皇十五女、十公主 和碩敦恪公主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皇十六女、十一公主 (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殤,時年十三歲。 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 (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殤,時年三歲。 庶妃劉氏 皇十八女 (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殤。 和嬪瓜爾佳氏 皇十九女 (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殤,時年三歲。 襄嬪高氏 皇二十女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殤。 庶妃鈕祜祿氏 ====養女==== 封號、諡號 生父 生母 經歷 備註 固倫純禧公主 聖祖弟恭親王常寧 庶福晉晉氏 嫁蒙古科爾沁部頭等臺吉班第 養長女 郡主 康熙帝子允礽的第三女 嫡福晉瓜爾佳氏 嫁土默特達爾漢貝勒阿喇布坦 == 影視形象 == 飾演康熙的演員 影視作品 飾演康熙的演員 影視作品 吳桐 《七劍下天山》 張瑛 《十大刺客》 程思俊 《鹿鼎記》(1977年版) 張國立 《康熙微服私訪記》(一至四) 李亨 《大內群英》 井淼 《清宮啟示錄》 《清宮劍影錄之大將軍年羹堯》 劉家輝 《鹿鼎記》(1983年版) 尊龍 《康熙微服私訪記》(五) 劉德華 《鹿鼎記》(1984年TVB版) 焦晃 《雍正王朝》《李衛當官》 周紹棟 《鹿鼎記》(1984年臺灣中視版) 劉松仁 《步步驚心》 爾冬升 《天官賜福》 陳申生 《金鏢黃天霸》 溫兆倫 《鹿鼎記》(1992年版)《康熙情鎖金殿》 湯鎮業 《宮鎖心玉》《正牌韋小寶》 馬浚偉 《鹿鼎記》(1998年版) 許還山 《江山為重》《宮廷畫師郎世寧》《避暑山莊大傳奇》 譚耀文 《小寶與康熙》(2000年臺灣華視版) 雷恪生 《少林寺傳奇3》 梁奕倫 《鹿鼎記》(2000年廣播劇版) 王繪春 《布衣知縣梵如花》 陳道明李楠陳韋辰(童年) 《康熙王朝》(2001年) 鄧超陳韋辰(童年) 《少年康熙》 鍾漢良史磊(童年) 《鹿鼎記》(2008年版) 陳國邦 《紫禁驚雷》 王勇 《鹿鼎記》(2009年話劇版) 張智霖 《天子屠龍》 夏雨 《康朝秘史》 劉德凱 《皇太子秘史》 孫耀威 《懷玉公主》 保劍鋒 《青天衙門》《青天衙門2》 陳建軍藺達諾(童年) 《康熙大帝》 舒適 《雍正皇帝》 陳鴻烈 《江湖奇俠傳》 白彪 《滿清十三皇朝》 張英才 《大刺客》《呂四娘》 潘志文 《九王奪位》《君臨天下》 杜淳 《大河頌》《填四川》 趙文卓 《御前四寶》 達式常 《神廚》 張鐵林 《滿漢全席》 寇振海 《躍龍門》 劉大剛 《書劍恩仇錄》(黃海冰主演) 孟飛 《雍正 小蝶 年羹堯》 吳奇隆 《夢迴鹿鼎記》 崔浩然、倪齊民 《施公奇案》(臺灣版) 楊麗花 《歌仔戲─順治與康熙》 倪齊民 《深宮諜影》 許文翹 《蒲松齡》 王新 《傾城絕戀》 嶽華 《食為奴》 鄭少秋 《雍正皇帝》(2001年廣播劇版) 秦俊傑 《龍珠傳奇》 魏千翔 《鹿鼎記》(2014年版) 劉愷威 《寂寞空庭春欲晚》 王俊東葉禾(童年) 《大清總督于成龍》(2017年版) 張天陽 《鹿鼎記》(2020年版) 楊澤霖 《十三妹》(1983年) 蘇可 《莊妃軼事》 王珏 《康熙大鬧五臺山》 張立威 《一代皇后大玉兒》 顧冠忠 《康熙豔談》 王光輝 《康熙遺妃五臺山》 李德旗 《刺虎》 鄔朋達 《孝莊秘史》 宋昊林 《施琅大將軍》 袁弘 《天下無雙》 呂行 《煙花三月》《新九品芝麻官》 賈致罡 《廉吏于成龍》 簡遠信 《怪俠歐陽德》 敖翔 《公主出山》 李子雄 《新施公案》 巴雅爾馬格奈 《阿努可敦》 趙文瑄 《宮鎖沉香》 秦沛 《鄭板橋》 楊德民戚辰煊 《大玉兒傳奇》 趙濱 《花落宮廷錯流年》 朱宏嘉 《一代名相陳廷敬》 王龍華 《少帝康熙》 劉鈞 《夢迴大清》 羅晉 《天下長河》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閻崇年 著:《康熙大帝》. 中華書局. ISBN 9787101061529. * 馮爾康、王思治 著:《康熙事典》. 紫禁城出版社. ISBN 9787513400190. == 研究書目 == * Jonathan D. Spence(史景遷)著,吳根友 譯:《中國皇帝:康熙自畫像》(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 == 外部連結 == * 康熙帝玄燁 (新浪讀書) * 韓琦:〈科學、知識與權力——日影觀測與康熙在曆法改革中的作用〉。 * 人物/皇帝/康熙皇帝(故宮博物院) * 被隱沒的明亡真相,被抬高“聖君”的康熙 (鳳凰網) 4 3 Category:中國禮儀之爭 Category:墓穴遭搗毀者 Category:天花倖存者
加拿大日
加拿大日(;),中文中常俗稱加拿大國慶節,是加拿大的國慶日,定於每年的7月1日,為一全國公眾假日。此假日是慶祝1867年7月1日加拿大自治領籍《英屬北美條約》將英國在北美的三塊領地合併為一個聯邦,包括加拿大省(今安大略南部和魁北克省南部)、新斯科舍省和新不倫瑞克省。此節日從1867年聯邦化後直到1982年稱為自治領日(;),1982年10月27日加拿大取得完全獨立後改名為加拿大日。 1867年7月1日這天常常被民眾以及媒體稱為「建國日」或「獨立日」,但嚴格來說是一種誤稱(比如2017年「建國150週年」),因為當時加拿大並沒有從英國獨立建立一個新的國家,而是建立了一個英國名下的「自治領」(Dominion),所以這一天在加拿大一直被稱為「自治領日」,而非「國慶節」。直到1982年,英國女王兼加拿大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簽署命令,將加拿大憲法修憲權移交加拿大國會,至此加拿大與英國的特殊關係終結,加拿大成為完全主權獨立的國家,7月1日這一天才被改稱為「加拿大日」。 ==歷史== 1868年6月20日,加拿大總督蒙克子爵()發表皇家公告,呼籲加拿大人在當年7月1日慶祝加拿大聯邦成立一週年。然而,聯邦成立紀念日到1879年才正式成為法定假日,並取名“自治領日”。由於英裔加拿大人到20世紀初期仍普遍視自己為英國人,他們當時並未大肆慶祝自治領日。到了1917年(即聯邦成立的金禧紀念),聯邦政府才首度舉行官方慶祝活動。 1946年,來自魁北克的加拿大國會下議院議員科提()提出私人草案,建議將自治領日更名為加拿大日。草案獲下議院透過,但在上議院遇到阻力;上議院將草案交回下議院,並建議將節日名稱改為“加拿大國慶日”(The National Holiday of Canada);建議最終沒有落實。 縱雖如此,到了1980年代部分國民已開始將此節日稱為加拿大日。然而,此名稱仍備受爭議:多名政治人物、作家和記者皆反對將該節日更名,又指此舉是不必要地打破傳統,而部分保守派人士則認為此舉是加拿大自由黨試圖為加拿大歷史重新定義的其中一環。另一方面,支援更名的人士卻認為“自治領日”一名是殖民地時期所遺留下來的過時名詞。 從1946年至1982年間,不同國會議員曾先後數十次提出將自治領日更名,但沒有一次成功,當中來自魁北克自由黨下議院議員赫爾伯特()提出的C-201號草案於1980年5月透過首讀後便不了了之。到了1982年7月9日,某議員在議事廳只有13名議員的情況下重提C-201號草案;草案於五分鐘內透過二讀和三讀。雖然當時議事廳內議員數目不足法定人數的20人,但由於沒有議員提出點算人數,因此沒有違反議事規則。草案其後送交上議院:上議員曼寧()指更名方案若沒有廣泛民意基礎的話,國民只會將之視為執政黨慢慢侵蝕掉國家豐厚的傳統;自由黨籍上議員麥伊爾雷斯()雖然不反對將節日更名,但不認同下議院倉猝透過議案,認為更名過程應以更具威嚴的方式進行。上議院於1982年10月25日三讀透過C-201號草案;法案於兩日後(10月27日)獲得御準,自治領日正式更名為加拿大日。 由於禁止華人移民的《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在當年7月1日生效,加拿大華人從當時起將自治領日視為“僑恥日”而拒絕慶祝,直至到1947年排華法被廢除為止。 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分別於1990年、1992年、1997年和2010年親臨渥太華出席加拿大日慶祝活動。劍橋公爵威廉王子和夫人凱瑟琳則於2011年訪問加拿大期間在渥太華參與加拿大日慶祝活動。 ==慶祝活動== 全國大小社群在加拿大日會舉行不同慶祝活動,包括巡遊、嘉年華會、燒烤派對、煙花匯演和戶外音樂會等,而政府亦會為新入籍的公民舉行入籍儀式。此節日並沒有全國通用的固定慶祝模式;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威爾許()就此表示此節日就像奉行聯邦制的加拿大般,慶祝模式隨地區而異。縱雖如此,加拿大日慶祝活動的焦點還歸首都渥太華:國會山莊外圍會舉行音樂會和文化匯演,通常由總督和總理擔任主禮嘉賓,但君主本人或其他皇室成員亦可能會出席或主禮慶祝活動。 ==爭議== === 中華民國(臺灣)列入「不歡迎物件」名單 === 根據加拿大新聞媒體CBC的報導,加拿大保守黨政府曾命其官員刻意冷落一組精選的被排斥的國家,並要求加國各地使團,不要邀請這些國家代表參與7月1日的國慶活動,這些國家被列在加拿大外交部流通的一份「不歡迎物件」(persona non grata)名單上,且每年皆會選出新的名單。CBC聲稱已從另一當地媒體取得此名單2013年的版本,該報導也推測2014年的版本和2013年的或許會沒什麼改變,也可能列入俄羅斯。而被列入2013年名單的國家有:北韓、伊朗、敘利亞、斐濟、白俄羅斯、馬達加斯加、幾內亞比索、蘇丹與臺灣。北韓至幾內亞比索等前七者會被列入名單,主要是因為其政府並非由民選產生。蘇丹的狀況則比較特殊,會入選是因為該國部分政治人物,受到國際刑事法庭通緝,但除此之外,其他官員可以被邀請。臺灣會在名單上,則是因加拿大不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Canada Day 2014: What pariah states made Ottawa's 'do not invite' list 《CBC News》加媒:臺與北韓 同列不受歡迎物件 《自由時報》2014年7月1日加媒列不受歡迎 外交部澄清 《中央社》2014年7月1日 ==== 後續反應 ==== ===== 官方 ===== 中華民國外交部發言人高安和外交部北美司司長謝武樵加媒稱臺灣不受歡迎 外交部澄清 《NOWnews今日新聞網》2014年7月1日北美司長:臺加關係發展上軌道 《聯合新聞行動網-中央社》2014年7月1日表示,加拿大外交部從沒有對外公佈相關資訊,報導所稱的「不受歡迎物件」也是媒體自行加上的,外交部對此相當遺憾。高安:「該報導所稱不受歡迎名單,事實上是媒體報導自行所冠用的說法。報導所稱我國為何列為名單之中,不是因為加國對我們有不滿之處,而是因為加國不承認我國,我們對這樣的報導表遺憾。」我列加拿大「不歡迎物件」? 外交部:雙邊互動頻繁《中廣新聞網》2014年7月1日 高安指出,臺灣和加拿大的雙邊實質關係持續密切發展,例如雙方已在2010年4月簽訂了青年度假打工協定,同年11月加拿大給予臺灣人免簽證待遇,2013年雙方簽署新航約增加互飛航班,足見雙方的互動頻繁。 至於國慶活動,高安則低調表示,對渥太華的實際情形他並不瞭解,目前加拿大駐臺機構也並未在臺舉辦國慶慶祝活動,而是由臺灣加拿大商會辦理,準備在月底於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舉辦,我方都有應邀參加,但這項活動加國駐臺代表與外交部代表都是客人。加拿大不歡迎臺灣?高安:兩國有免簽 《聯合新聞網》2014年7月1日 === 原住民抗議 === 2021年5月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學校舊址發現墳墓,原住民在該年加拿大日遊行,呼籲「取消加拿大日」(#CancelCanadaDay),獲得不少城市響應或改辦為反思和解活動,原住民組織認為國慶日是殖民統治者的節日,他們表示「我們不會為被盜取的原民土地和生活而慶祝,我們聚在一起,是要紀念那些在加拿大統治之下的犧牲者」,示威者喊著「以加拿大為恥」、「帶他們回家」的口號,希望國家反思過去的殖民歷史。 ==備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Canada day is a national holiday Category:加拿大節日 Category:7月節日 Category:國慶日
加拿大省
加拿大聯合省()是19世紀時英國在加拿大東南部的一個殖民地,也被稱為加拿大省(),為現今加拿大聯邦的前身。 1841年,英國將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合併成為加拿大省,而原來的上、下加拿大則改名東、西加拿大。 1867年,加拿大省跟另外兩東部省同盟後廢除,然後東、西加拿大分別成為“魁北克省”與“安大略省”。 Category:加拿大行政區劃 Category:前英國殖民地 Category:安大略省歷史 Category:魁北克省歷史 Category:1841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867年廢除的行政區劃 Category:美洲前英國殖民地或受保護國
加拿大聯邦化
加拿大聯邦化(;)是指聯邦制的加拿大自治領最終在1867年7月1日建立的過程。當日三個英國殖民地成為新自治領的四個省份。原有的加拿大聯合省劃分為魁北克及安大略,並聯同新不倫瑞克及新斯科舍,四省成為新的加拿大自治領之省份。聯邦化之日被定為自治領日(Dominion Day),注意當時並非從英國獨立,而是建立了一個英國名下的「自治領」(Dominion),所以這一天在加拿大一直被稱為「自治領日」,而非「國慶節」。直到1982年,英國女王兼加拿大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簽署命令,將加拿大憲法修憲權移交加拿大國會,至此加拿大與英國的特殊關係終結,成為完全主權獨立的國家,7月1日這一天才被改稱為「加拿大日」,即中文中常俗稱的「加拿大國慶節」。所以雖然1867年7月1日常常被民眾以及媒體稱為「建國日」或「獨立日」,如2017年「建國150週年」,但嚴格來說是一種誤稱。 當時大英帝國立法(英屬北美法)決定將加拿大各省和各領地合併成為一個聯邦制的自治領級別的殖民地。聯邦制的設立由兩部法律完成,其中較早的一部《1867年英屬北美法令》在加拿大被稱為《1867年憲法法令》。 == 聯邦之父 == 聯邦的形成經過了一系列的統一會議,1867年的最後一次會議決定了後來透過的聯邦政體和自治領的憲法架構。參加這些會議的領袖人士在加拿大被稱作“”,其中包括後來加拿大第一個總理,約翰·亞歷山大·麥克唐納。 1867年成立的聯邦後來又有擴張,主持這些領土併入加拿大的人士不稱為“聯邦之父”,而被尊為該省或領地的“建立人”(founders)。第一批非白人的建立人是7個因紐特人,在1999年帶領努納武特脫離西北地方,成為獨立的省級行政區。 == 成員 == 名字、順序參看加拿大行政區劃列表。 == 其他 == Confederation雖然在英語中也有「邦聯制」的意思,但在加拿大延伸出了一種特別的用法,常常指代此事件。所以「Canadian Confederation」並非指代不存在的「加拿大邦聯」,而是同樣指代此事件。 Category:加拿大歷史 Category:加拿大聯邦制
英屬北美法令
英屬北美法令()是兩部英國法律,它們建立了加拿大的聯邦制度,並確立了加拿大的自治領地位。共有兩部同名法令,分別於1867年和1871年立法。其中《1867年英屬北美法令》後來在加拿大被改名稱為《1867年憲法法令》。英屬北美法令在加拿大一直實行,直到1982年加拿大憲法透過後才被取代。 英屬北美法確立了加拿大的自治領地位,但是大英帝國各自治領獲得完全自治權則要等到《1931年西敏法規》的頒佈。 == 歷史 == 1867年法令是在幾次聯邦大會中確認下來的: # 查洛頓:1864年9月 # 魁北克市:1864年10月 # 英國倫敦:1866年月至1867年3月 參加這三次大會的人被稱作“聯邦之父”。 1982年,加拿大由英國收回修憲權,並將《1867年英屬北美法令》改名稱為《1867年憲法法令》。 Category:19世紀法律 category:英國法律 category:加拿大法律 Category:加拿大憲法
7月3日
7月3日是陽曆年的第184天(閏年是185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81天。 == 大事記 == === 10世紀 === * 987年:法蘭西公爵于格·卡佩被正式推舉為法蘭克人之王,建立法蘭西王國卡佩王朝。 === 17世紀 === * 1608年:法國探險家山姆·德·尚普蘭建立魁北克市,此地成為法國殖民地新法蘭西的首府。 === 19世紀 === * 1844年:大海雀絕種。 * 1849年:法國干涉軍攻陷羅馬。 * 1863年:美利堅邦聯將軍羅伯特·李命令邦聯軍發動皮克特衝鋒失敗,聯邦軍在蓋茨堡之役贏得勝利。 * 1866年:普魯士軍隊在柯尼希格雷茨戰役中擊敗奧地利帝國軍隊,取得普奧戰爭的決定性勝利。 * 1886年:德國機械工程師卡爾·賓士在曼海姆開始製作和出售第一輛賓士專利汽車。 === 20世紀 === * 1904年:宋教仁等人在武昌成立科學補習所。 * 1905年:法國將教會和政府分離。 * 1914年:英國代表亨利·麥克馬洪與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簽訂《西姆拉條約》,中國政府代表拒籤。 * 1923年:英國政府向各國提議國際共管中國。 * 1924年: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正式開學。 * 1931年:受萬寶山事件影響,朝鮮各地發生排華事件。 * 1944年:蘇聯紅軍從納粹德國手中收復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 * 1954年:法國軍隊開始從越南撤軍。 * 1957年:蘇共解除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職務。 * 1962年:在公民投票透過後,法國總統夏爾·戴高樂宣佈正式承認阿爾及利亞為獨立國家。 * 1978年:巴西、秘魯等8國代表正式簽署《亞馬遜合作條約》,組成。 * 1978年:中國停止對越南援助。 * 1986年:美國自由神像矗立紐約100週年。 * 1988年:伊朗航空655號班機從伊朗阿巴斯港飛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途中,在波斯灣上空被美國海軍軍艦文森號擊落,機上290人全部罹難。 * 1993年:在河南省南陽地區的西峽盆地發現了恐龍蛋化石群。 * 1997年:古巴宣佈找到切·格瓦拉遺骨。 === 21世紀 === * 2003年:明十三陵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 2005年:西班牙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 * 2008年:馬來西亞副首相納吉·阿都拉薩助理阿都拉薩·巴金達所聘用的私家偵探巴拉蘇巴馬廉(P Bala Subramaniam)揭露納吉與蒙古女郎阿爾丹杜雅·沙麗布(Altantuya Shaariibuu)擁有性關係,而阿丹杜雅更是馬來西亞向法國購買潛水艇的中間人,並曾經向納吉索取50萬美元的佣金。巴拉指出,雖然他接受警方錄取口供書時,曾告知納吉與阿丹杜雅擁有親密的關係,但是警方卻把這些驚人的內容刪除,沒納入其供詞裡頭,檢控官也沒有在法庭上盤問他此事。 * 2008年:九龍巴士有八輛巴士因天水圍巴士爆炸事件正式除牌。 * 2011年:Lady Gaga首次入境臺灣,臺中市封這天為Lady Gaga日。 * 2013年:中華民國陸軍裝甲第542旅下士洪仲丘因禁閉單位不當操練而昏倒送醫,並於翌日凌晨死亡,隨後引發要求改善軍中人權及軍法改革的社會運動。 * 2013年:王建民在藍鳥隊連兩敗,被下放到3A,促使義大犀牛隊祭出優渥條件邀王建民加入。 * 2013年:埃及軍方宣佈終止憲法,推翻首位民選總統穆爾西,並成立過渡政權。 * 2013年:比利時國王阿爾貝二世宣佈7月21日比利時國慶日退位,王位傳給其子53歲的菲利普王儲。 * 2015年:陽光動力號於夏威夷時間早上5點55分成功降落,以4天21小時52分完成從日本名古屋到美國夏威夷7212公里的航程。 * 2015年:美國《華爾街日報》揭露,中東神秘人物將7億美元(約26億馬幣)的政治獻金匯入馬來西亞首相納吉·阿都拉薩的銀行戶口裡,以用作其下的「一個馬來西亞發展有限公司」(1MDB),引起坊間爭議,最終他被馬來西亞法庭裁決無罪。 *2018年:馬來西亞前首相納吉·阿都拉薩在家中遭馬來西亞反貪汙委員會逮捕。 *2021年:日本靜岡縣熱海市因連日暴雨發生嚴重土石流,造成至少2人死亡、20人失蹤。 *2023年:打破全球平均氣溫最高記錄。 == 出生 == * 1423年:路易十一,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483年逝世) * 1518年:李時珍,中國明代醫學家兼藥物學家。(1593年逝世) * 1534年:朝鮮明宗李峘,朝鮮國國王。(1567年逝世) * 1883年:卡夫卡,奧地利作家。(1924年逝世) * 1890年:陳寅恪,中國歷史學家、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1969年逝世) * 1914年:路易·德菲內斯,法國演員。(1983年逝世) * 1914年:徐四民,緬甸華人報人、前全國政協常委。(2007年逝世) * 1924年:賈施雅,香港法官、政治人物。(2010年逝世) * 1924年:納丹,新加坡政治家。(2016年逝世) * 1929年:谷峰,香港演員。 * 1930年:深作欣二,日本導演。(2003年逝世) * 1931年:阮銘,中國政治學者以及政治評論家。 * 1935年:哈里遜·舒密特,美國地質學家、太空人,曾執行阿波羅17號任務。 * 1946年:鄭經翰,香港政治人物。 * 1946年:宮本雄二,日本外交官。 * 1946年:讓-呂克·馬裡翁,法國哲學家、天主教神學家。 * 1948年:馬克·奧克蘭,美國語言學家。 * 1949年:薄熙來,中國政治人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 1949年:原田真人,日本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影評人 * 1950年:張抗抗,中國女作家。 * 1951年:讓-克洛德·杜瓦利埃,海地政治人物,第35任海地總統。(2014年逝世) * 1952年:張學明,香港政治人物。 * 1954年:樓南光,香港男演員。 * 1955年:李克強,中國政治人物,第7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2023年逝世) * 1956年:敏昂來,緬甸軍政府最高領導人。 * 1962年:湯姆·克魯斯,美國男演員。 * 1963年:翠西·艾敏,英國藝術家。 * 1964年:包偉銘,臺灣藝人。 * 1965年:康妮·尼爾森,丹麥女演員。 * 1966年:高永,臺灣漫畫家、作家。 * 1968年:吳倩蓮,臺灣女演員、歌手。 * 1970年:永島由子,日本女性聲優 * 1970年:志倉千代丸,日本企業家、作詞家、作曲家。 * 1971年:黃凱旋,華裔英國男演員。 * 1971年:朱利安·阿桑奇,澳大利亞記者,維基解密創辦人兼發言人。 * 1973年:桑晨,中國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 1973年:劉在明,韓國男演員。 * 1973年:派翠克·威爾森,美國演員、歌手。 * 1976年:李飛飛,華裔美國電腦科學家。 * 1978年:璜·瑞維拉,美國棒球選手。 * 1980年:奧利維亞·穆恩,美國女演員。 * 1980年:唐·麥克尤恩,加拿大女子冰壺運動員。 * 1981年:多田葵,日本女性創作歌手、聲優。 * 1987年:賽巴斯蒂安·維特爾,德國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 * 1989年:任然,中國歌手。 * 1989年:賀來賢人,日本男藝人。 * 1989年:岡崎體育,日本創作歌手。 * 1990年:王丹妮,香港女演員、模特兒。 * 1991年:王威晨,臺灣棒球選手。 * 1991年:白痴公主,臺灣YouTuber。 * 1991年:板野友美,日本藝人。 * 1992年:程雅晨,臺灣女演員。 * 1993年:Roy Kim,韓國男歌手。 * 1998年:金東漢,韓國男子偶像團體WEi成員。 * 1999年:邱傲然,香港男藝人。 * 2001年:李孟恩,臺灣男子跆拳道運動員。 == 逝世 == * 710年:唐中宗李顯,唐朝皇帝(656年出生) * 1062年:包拯,中國北宋官員(999年出生) * 1722年:施世綸,清朝漕運總督(1659年出生) * 1749年:威廉·瓊斯,英國數學家(1675年出生) * 1865年:岡田以藏,日本土佐藩鄉士,幕末四大人斬之一(1838年出生) * 1885年:查爾斯·斯通斯崔特,美國天主教神父兼耶穌會士(1813年出生) * 1904年:翁同龢,同治、光緒皇帝的老師(1829年出生) * 1904年:西奧多·赫茨爾,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領袖(1860年出生) * 1916年:海蒂·格林,美國女富豪(1834年出生) * 1918年:穆罕默德五世,鄂圖曼帝國蘇丹,伊斯蘭哈里發(1844年出生) * 1933年:伊波利托·伊裡戈延,阿根廷政治人物,第19、21任阿根廷總統(1852年出生) * 1969年:布萊恩·瓊斯,英國音樂家,滾石樂隊創始團員(1942年出生) * 1971年:吉姆·莫里森,美國創作歌手、詩人,門戶樂團主唱(1943年出生) * 1972年:楊業宏,香港演員(1900年出生) * 1980年:,約旦首相(1939年出生) * 1981年:陳文成,臺灣白色恐怖受難者(1950年出生) * 1985年:張榮冕,香港教育家及教育行政人員(1906年出生) * 1985年:許不了,臺灣知名喜劇演員(1951年出生) * 2017年:派屈克·史賓賽·約翰遜,美國醫生、作家(1938年出生) * 2019年:約翰·巴瑞,美國企業家(1924年出生) * 2022年:羅伯特·柯爾,美國化學家,富勒烯發現者之一,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33年出生) * 2022年:倪匡,香港作家、編劇及節目主持人(1935年出生) * 2022年:朱俐靜,臺灣華語流行音樂女歌手(1981年出生) * 2023年:閻明復,中國政治人物(1931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獨立日 * 臺中市:Lady Gaga日 ==參考資料==
7月4日
7月4日是陽曆年的第185天(閏年是186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80天。 == 大事記 == === 5世紀 === * 414年:狄奧多西二世使其姊普爾喀麗亞攝政,後者成為東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 === 11世紀 === * 1054年:阿拉伯、中國和日本天文學家觀測到金牛座超新星SN 1054爆發《宋史‧天文志九》,其殘骸成為蟹狀星雲。 === 12世紀 === * 1187年:巴勒斯坦太巴列湖附近發生哈丁戰役。 === 14世紀 === * 1333年:日本後醍醐天皇軍隊於東勝寺合戰中擊敗鎌倉幕府軍隊,鎌倉幕府宣告滅亡。 === 16世紀 === * 1528年:英國發生首次嚴重鼠疫。 === 18世紀 === * 1776年:第二次大陸會議在英屬北美費城透過《美國獨立宣言》,宣告北美十三州自大英帝國獨立。 * 1779年:法國軍隊佔領西印度群島的格瑞那達。 * 1780年:秘魯印第安人圖帕克·阿馬魯起義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 * 1781年:新格拉納達市民起義。 * 1782年:暹羅曼谷王朝開始。 * 1787年:《越法凡爾賽條約》簽訂。 * 1787年:美國透過西北土地法令。 === 19世紀 === * 1802年:美國西點軍校成立。 * 1848年:美國在華盛頓特區為華盛頓紀念碑奠基。 * 1862年:英國作家路易斯·卡羅向愛麗絲·李道爾等人講述故事,其後以此出版《愛麗絲夢遊仙境》。 * 1871年:沙俄以幫助清政府「防機」和「安定邊境秩序」為名,出兵強佔伊犁。 * 1878年:英國及祖魯爆發烏倫迪之役,祖魯戰敗,英祖戰爭正式結束。 * 1886年: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吳大澂與俄訂立《琿春東界約》。 === 20世紀 === * 1903年:太平洋海底電纜投入使用。 * 1904年: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 1908年:。 * 1910年:日俄兩國在聖彼得堡簽訂了第二次《日俄協定》。 * 1910年:黑人拳手約翰遜衛冕成功引起美國種族騷亂。 * 1926年:國民軍誓師北伐。 * 1928年: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 * 1941年:南斯拉夫遊擊隊領袖鐵託組織抵抗力量。 * 1941年:重慶國民政府宣佈和德國及義大利斷交。 * 1942年: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飛虎隊解散。 * 1946年:在美國轉交菲律賓自由邦的主權後,菲律賓共和國正式獲得完全的獨立。 * 1947年:蔣介石頒布《戡亂共匪叛亂總動員令》,實行「戡亂」救國。 * 1949年:遷至廣州的國民政府行政院公佈幣制改革令和《銀元及銀元兌換券發行辦法》。 * 1954年:聯邦德國在瑞士伯爾尼3:2擊敗了當時極其強大的匈牙利隊,首次奪得世界盃足球賽冠軍,史稱「伯爾尼奇蹟」。 * 1959年:。 * 1964年:紀念玄奘逝世一千三百週年法會在西安大慈恩寺舉行。 * 1972年:朝鮮南北雙方發表和平統一聯合宣告。 * 1976年:以色列突擊隊解救在烏幹達的恩德培國際機場被親巴勒斯坦劫機者扣留的105名人質。 * 1976年:美國隆重慶祝獨立200週年。 * 1980年:第一屆歐洲核裁軍大會在布魯塞爾結束。 * 1991年:中英兩國就香港新機場安排達成協議。 * 1995年:中共中央決定對陳希同進行審查。 * 1997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火星探路者號探測器攜帶著美國首部火星車在火星表面著陸。 * 2000年:南非搶救大批因油輪撞毀漏出油汙而沾汙的企鵝群生。 === 21世紀 === * 2001年:海參崴航空公司由葉卡捷琳堡前往海參崴,中停伊爾庫茨克的352號班機,於伊爾庫茨克機場附近失控墜毀,機上145人全部喪生。 * 2005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探測器深度撞擊號成功撞擊坦普爾1號彗星的彗核。 * 2005年:京津城際軌道交通正式開工建設。 * 2007年:臺灣貓空纜車正式營運通車。 * 2008年:中國大陸與臺灣的兩岸定期包機正式開始。 * 2011年:羅馬天主教會根據 《天主教法典》1382條,將6月29日被「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房興耀「主教」私自祝聖為「樂山教區主教」的雷世銀「神父」除以絕罰(即俗稱的開除教籍)。(按照《天主教法典》,主禮房興耀「主教」亦被絕罰) * 2012年:歐洲核子研究組織藉由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實驗,成功發現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 2012年:巴西科林蒂安隊在2012年南美解放者杯決賽中擊敗阿根廷博卡青年隊,獲得冠軍。 == 出生 == * 1802年:約翰·L·赫姆,美國政治人物,第18、24任肯塔基州州長(1867年逝世) * 1804年:納撒尼爾·霍桑,美國小說家,代表作品《紅字》(1864年逝世) * 1807年:加里波第,義大利民族英雄(1882年逝世) * 1826年:史蒂芬·福斯特,美國民謠作家(1864年逝世) * 1853年:恩斯特·奧託·貝克曼,德國化學家(1923年逝世) * 1868年:亨麗愛塔·勒維特,美國天文學家(1921年逝世) * 1872年:卡爾文·柯立芝,美國政治人物,第30任美國總統(1933年逝世) * 1896年:茅盾,中國文學家(1981年逝世) * 1898年:格特魯德·韋弗,美國超級人瑞(2015年逝世) * 1911年:吳楚帆,香港男演員(1993年逝世) * 1916年:戶慄鬱子,日裔美國播音員、廣播節目主持人,暱稱「東京玫瑰」(2006年逝世) * 1923年:錢正英,中國水利專家、政治人物(2022年逝世) * 1926年:阿爾弗雷多·迪·斯蒂法諾,阿根廷足球運動員(2014年逝世) * 1927年:珍娜·露露布莉姬妲,義大利女演員、攝影記者、雕塑家(2023年逝世) * 1934年:詹姆斯·漢密爾頓,英國貴族、政治人物,現任嘉德勳章大臣,第五代阿伯康公爵 * 1940年:馬志玲,臺灣商人、企業家,元大集團創辦人(2022年逝世) * 1940年:於爾根·海因施,德國男子足球運動員(2022年逝世) * 1942年:麥可王子,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的第四個兒子喬治王子之幼子 * 1945年:斯泰納爾·阿蒙森,挪威男子皮划艇運動員(2022年逝世) * 1951年:北川進,日本化學家 * 1952年:阿爾瓦羅·烏里韋,哥倫比亞政治人物,前任哥倫比亞總統 * 1954年:巴戈,臺灣男演員(2022年逝世) * 1956年:孫淳,中國男演員 * 1956年:陳明章,臺灣男歌手、音樂製作人 * 1959年:雷安娜,香港歌手 * 1963年:倪夏蓮,華裔盧森堡女子乒乓球運動員 * 1964年:埃迪·拉馬,阿爾巴尼亞政治人物,現任阿爾巴尼亞總理 * 1968年:賽勒斯·米斯特里,印度裔愛爾蘭企業家,前任塔塔集團主席(2022年逝世) * 1970年:丁寧,臺灣女演員 * 1971年:可可,雌性西部低地大猩猩,以掌握大量修改版美國手語手勢而聞名(2018年逝世) * 1973年:Gackt,日本歌手 * 1974年:米克·溫格特,美國喜劇演員、歌手 * 1974年:阿依達·巴拉耶娃,哈薩克政治人物 * 1976年:伊澤一葉,日本鋼琴手,樂團東京事變成員 * 1977年:中村由利,日本歌手 * 1978年:村田雄介,日本漫畫家 * 1979年:林迺晴,臺灣漫畫家 * 1979年:歐漢聲,臺灣藝人 * 1980年:新井裡美,日本女性聲優 * 1981年:塔哈·拉辛,法國男演員 * 1982年:葉安婷,臺灣女演員 * 1983年:胡彥斌,中國創作歌手 * 1984年:李帝勳,韓國演員 * 1984年:赤西仁,日本歌手、演員 * 1985年:隋凱,美國華裔演員 * 1986年:增田貴久,日本男子偶像團體NEWS成員 * 1989年:趙璧渝,香港女演員 * 1989年:尹鬥俊,韓國男子偶像團體HIGHLIGHT隊長 * 1989年:畢暢,中國女演員 * 1990年:紀艾希,臺灣女藝人 * 1990年:町田啟太,日本男演員 * 1990年:大衛·克勞斯,德國男演員 * 1992年:美里有紗,日本AV女優 * 1993年:哈其·凱馬魯丁,馬來西亞射箭運動員(2021年逝世) * 1994年:張蔓姿,香港模特兒、演員、歌手 * 1994年:張蔓莎,香港模特兒、演員、歌手 * 1994年:李海印,韓國女子偶像團體I.B.I成員 * 1995年:波茲·馬龍,美國男歌手、演員、作曲家 * 1995年:戴利·辛克格拉文,荷蘭職業足球員 * 1996年:朱豪,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F9成員 * 1998年:鹿希派,臺灣男歌手、詞曲作者 * 1999年:菊地最愛,日本女子偶像團體BABYMETAL成員 * 2000年:江坤宇,臺灣棒球選手 == 逝世 == * 192年:王允,東漢官員(137年出生) * 1336年:楠木正成,鎌倉幕府末期到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武將(生年不詳) * 1546年:海雷丁·巴巴羅薩,鄂圖曼海盜(1478年出生) * 1826年:約翰·亞當斯,美國開國元勛、政治家、律師、外交官、作家,第2任美國總統(1735年出生) * 1826年:托馬斯·傑斐遜,美國政治人物,第3任美國總統,獨立戰爭時期資產階級民主派主要代表之一,反聯邦黨創始人(1743年出生) * 1831年:詹姆斯·門羅,美國政治人物,第5任美國總統(1758年出生) * 1900年:亞歷山大·斯基恩,英國裔美國婦科醫生(1837年出生) * 1902年:斯瓦米·維韋卡南達,印度印度教僧侶、哲學家、作家、宗教導師(1863年出生) * 1915年:佛荷裡,法國傳教士、植物採集家。(1847年出生) * 1926年:森醜之助,日本博物學家(1877年出生) * 1927年:陳延年,中共江蘇省委書記,陳獨秀之子(1898年出生) * 1934年:瑪麗·居禮,法國科學家(1867年出生) * 1962年:小林躋造,日本海軍軍人、政治人物,第17任臺灣總督(1877年出生) * 1971年:奧古斯特·德雷斯,美國作家(1909年出生) * 1979年:李惠堂,香港男子足球運動員(1905年出生) * 1983年:博德金·亞當斯,英國普通科醫生,涉嫌涉及多宗連環謀殺案(1899年出生) * 1987年:阿卜杜勒·哈利姆,印尼政治人物,第4任印尼總理(1911年出生) * 1995年:鮑伯·魯斯,美國著名油畫畫家,同時也是主持長達11年的美國公共電視網的電視節目「歡樂畫室(The Joy of Painting)」系列的主持人(1942年出生) * 2006年:拉爾斯·科瓦爾,挪威政治人物,曾任挪威首相(1916年出生) * 2010年:黃友棣,臺灣音樂家(1911年出生) * 2013年:洪仲丘,臺灣義務役士官,洪仲丘事件受害者(1989年出生) * 2014年:李福和,香港銀行家,東亞銀行主席(1916年出生) * 2016年:阿巴斯·奇亞羅斯塔米,伊朗電影導演、編劇、製作人(1940年出生) * 2019年:李承翰,臺灣鐵路警察(1996年出生) * 2021年:哈爾莫科,印尼政治家(1939年出生) * 2022年:克勞狄·胡默斯,巴西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方濟各會會士(1934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獨立日 * :共和國日 == 參考資料 ==
7月
7月是公曆年中的第七個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7月是夏季的第二個月,本月有兩個節氣:小暑、大暑;在南半球,7月是冬季的第二個月。 英文中的7月(July)來源於古羅馬的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他死後人們將他的名字Julius命名為7月。 == 7月的節日/紀念日 == * 7月1日:中國共產黨建黨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日和加拿大國慶日 * 7月3日:白俄羅斯獨立紀念日 * 7月4日:美國國慶日 * 7月5日:阿爾及利亞的獨立紀念日。 * 7月7日:世界巧克力日 * 7月8日:世界過敏性疾病日 * 7月11日:中國航海節 * 7月14日:法國國慶日 * 7月21日:比利時國慶日、香港發生元朗恐怖襲擊事件 * 7月的第一個星期六是國際合作節 * 7月的第三個星期一是日本的海之日 == 其它 == 請參看 * 星座:巨蟹座(6/22~7/22)和獅子座(7/23~8/22) * 四季: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 平年與4月有相同的一天開始,閏年與1月和4月有相同的一天開始。 月07 月07
5月
5月是公曆年中的第五個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5月是春季的第三個月,這個月有兩個節氣:立夏、小滿;在南半球,5月是秋季的第三個月。 英文5月名稱(May)可能源自羅馬神話豐收繁殖女神邁亞,或來源於在5月慶祝節日的Bona Dea女神,或來自拉丁語詞maiores(意為"較年長者")。 == 例行節日 == * 5月1日:勞動節(又稱五一國際勞動節、國際示威遊行日),英國將公眾假期設於5月首個星期一 * 5月3日:日本憲法紀念日公眾假期 * 5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四青年節、五四運動紀念日、科技傳播日、北京大學校慶日。日本的綠之日(1948年至2006年在4月29日) * 5月5日:日本兒童日 * 5月7日:美國國家自慰日 * 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V-E Day),世界紅十字日 * 5月9日:大多數前蘇聯和東歐國家衛國戰爭勝利日,聯合國紀念與和解日 * 5月12日:國際護士節 * 5月16日:馬來西亞衛塞節、國際牛奶節、國際白飯節 * 5月17日:世界電信日、國際不再恐同日 *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 * 5月25日:非洲解放日 、阿根廷革命紀念日、蘇丹革命節、世界預防中風日、 國際失蹤兒童日 * 5月26日:世界向人體條件挑戰日 、國家道歉日 * 5月29日:聯合國維持和平人員國際日,於2002年12月11日57/129號決議透過 * 5月30日:克羅埃西亞國慶日、美國陣亡戰士的紀念日、法國聖女貞德紀念日 * 5月31日:世界無煙日(又稱 世界不吸煙日、世界禁菸日) == 其他例行節日 == * 4月29日至5月5日為日本的連續假日,稱為「黃金週」。 * 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介於5月8日-14日之間):母親節(美國等大多數國家) * 5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助殘日,根據1991年5月開始實施的《殘疾人保障法》規定 * 5月的最後的星期一:英國春天銀行假期,是為公眾假期 * 5月開始於一個星期中獨自不同的一天。例如5月1日為週日,當年其他月份的1日都不為週日。6月,8月有相同的屬性,但是與翌年的1月的首週位置是一樣,如5月1日為星期日,翌年的1月1日也是星期日。 == 其他5月象徵 == * 星座:金牛座(4/20~5/20)和雙子座(5/21~6/21) * 生日石:祖母綠 == 參見 == * 5月35日 月05 月05 * Category:五
康熙
康熙(;;)為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清聖祖玄燁的年號,前後共61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清世宗即位沿用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第223頁。,次年改元雍正。 ==藝術== 康熙帝時期(1662年至1722年在位)發展出來的綠地五彩瓷。其特色是瓷器細緻,最著名的是一系列極白而薄的半透明盤。圖案包括樹枝上的鳥兒、仕女等,瓷器邊緣飾以紅色花紋,並有框起的款識文字。 ==改元== *順治十八年——正月六日,清世祖福臨去世,清聖祖玄燁即位,有詔明年改元康熙。「順治十八年正月丙辰,世祖崩,帝即位,年八歲,〔有詔明年〕改元康熙。」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聖祖去世。十一月二十日,清世宗胤禛即位,有詔明年改元雍正。「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聖祖在暢春園不豫,命代祀圜丘。甲午,聖祖大漸,召於齋宮,宣詔嗣位。聖祖崩。辛丑,上即位,以明年為雍正元年。」 == 公元紀年對照表 == 康熙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公元 1662年 1663年 1664年 1665年 1666年 1667年 1668年 1669年 1670年 1671年 干支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康熙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公元 1672年 1673年 1674年 1675年 1676年 1677年 1678年 1679年 1680年 1681年 干支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康熙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 三十年 公元 1682年 1683年 1684年 1685年 1686年 1687年 1688年 1689年 1690年 1691年 干支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康熙 三十一年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 三十四年 三十五年 三十六年 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 三十九年 四十年 公元 1692年 1693年 1694年 1695年 1696年 1697年 1698年 1699年 1700年 1701年 干支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康熙 四十一年 四十二年 四十三年 四十四年 四十五年 四十六年 四十七年 四十八年 四十九年 五十年 公元 1702年 1703年 1704年 1705年 1706年 1707年 1708年 1709年 1710年 1711年 干支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康熙 五十一年 五十二年 五十三年 五十四年 五十五年 五十六年 五十七年 五十八年 五十九年 六十年 公元 1712年 1713年 1714年 1715年 1716年 1717年 1718年 1719年 1720年 1721年 干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康熙 六十一年 公元 1722年 干支 壬寅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年號== *中國 **南明 ***永曆(1647年-1683年):明昭宗永曆帝朱由榔、明鄭之年號 ***定武(1646年-1664年):定武帝朱本鉉(朱亶塉)之年號(存疑) **清朝時期 ***大慶(1665年):王耀祖之年號 ***廣德(1673年):楊起隆之年號 ***元興(1704年):李天極之年號 ***文興(1707年):魏枝葉之年號 ***永興(1708年):朱文非之年號 ***永興(1708年):錢寶通之年號 ***天德(1708年):張念一之年號 ***永和(1721年):朱一貴之年號 **吳周 ***昭武(1678年):周太祖吳三桂之年號 ***洪化(1679年-1681年):吳世璠之年號 *越南 **後黎朝 ***永壽 (1658年-1662年):神宗黎維祺之年號 ***萬慶 (1662年-1663年):神宗黎維祺之年號 ***景治 (1663年-1672年):玄宗黎維䄔之年號 ***陽德 (1672年-1674年):嘉宗黎維禬之年號 ***德元 (1674年-1676年):嘉宗黎維禬之年號 ***永治 (1676年-1680年):熙宗黎維祫之年號 ***正和 (1680年-1705年):熙宗黎維祫之年號 ***永盛 (1705年-1720年):裕宗黎維禟之年號 ***保泰 (1720年-1729年):裕宗黎維禟之年號 **莫朝 ***順德(1628年-1677年):莫敬完之年號 *日本 ***寬文(1661年-1673年):後西天皇、靈元天皇之年號 ***延寶(1673年-1681年):靈元天皇之年號 ***天和(1681年-1684年):靈元天皇之年號 ***貞享(1684年-1688年) :靈元天皇、東山天皇之年號 ***元祿(1688年-1704年) :東山天皇之年號 ***寶永(1704年-1711年) :東山天皇、中御門天皇之年號 ***正德(1711年-1716年):中御門天皇之年號 ***享保(1716年-1736年):中御門天皇、櫻町天皇之年號 == 註釋 == == 延伸閱讀 == * *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中國年號索引 * 康雍乾盛世 * 康熙 (消歧義) Category:清朝年號 清 Category:17世紀中國年號 Category:18世紀中國年號 清
1月
1月是公曆年中的第一個月,是新一年度全年第一個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1月是冬季的第二個月。該月的節氣:小寒、大寒;在南半球,1月是夏季的第二個月。 英文中的1月()來源於古羅馬的雙面神雅努斯(Janus)。 == 大事記 == 1912年:武昌起義後的第二年,本日國父在南京總統府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節日/紀念日== * 1月1日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新年,大陸和臺灣則稱為元旦。 * 1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是黑人日。 * 在日本,1月的第二個星期一是成人節。 * 1月26日是澳洲日。 * 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是國際麻瘋日或世界防治麻風病日。 * 1月的第三個星期一是美國的馬丁·路德·金紀念日。 * 1月的第三個星期五是國際戀物日。 ==其它== * 在1月,太陽穿過黃道帶的射手座和摩羯座 * 在平年,1月開始於與10月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 在閏年,1月開始於與4月和7月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 1月的星座包括摩羯座(12/22~1/19)和水瓶座(1/20~2/18) * 1月的誕生花是雪花蓮 * 1月的誕生石是石榴石 ==參看== * 四季: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月01 月01
2月
2月是公曆年中的第二個月,平年有28天,閏年有29天。在歷史上,曾經有3次,2月出現30天。(請參見:2月30日) 在北半球,2月是冬季的第三個月,本月節氣有:立春、雨水;在南半球,2月是夏季的第三個月。 英文中的2月(February)來源於古羅馬的Februus(齋戒月),也可能是源自於薩拜恩。 ==節日/紀念日== * 聯合國:2010年10月20日,大會第A/RES/65/5號決議,每年2月的第一週為世界不同信仰間和諧周。 * 2月2日是聖燭節。 * 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 * 2月10日是國際氣象節。 * 在日本,2月11日是建國日。 * 2月14日是情人節。 * 2月16日是光明星節,紀念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第二代領袖金正日的生日。 * 在日本,2月23日是天皇誕生日。 * 在臺灣,2月28日是和平紀念日(紀念1947年二二八事件)。 * 在美國和加拿大,每年2月是黑人歷史月。 ==其它== * 在2月,太陽穿過黃道帶的摩羯座和水瓶座 * 在平年,2月開始於與3月和11月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 在閏年,2月開始於與8月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 2月的星座包含水瓶座(1/20~2/18)和雙魚宮(2/19~3/20) * 2月的誕生花是堇菜和櫻草 * 2月的誕生石是紫水晶 ==參看== * 四季: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月02 月02
3月
3月是公曆年中的第三個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3月是春季的第一個月,本月節氣有:驚蟄、春分;在南半球,3月是秋季的第一個月。 英文中的3月(March)來源於古羅馬戰神瑪爾斯。 ==節日/紀念日== * 3月是美國的全國婦女歷史月。 * 3月3日是日本的女兒節。 * 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 *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3月12日是植樹節,也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逝世紀念日。 * 在日本,3月14日是白色情人節 * 3月14日是圓周率日。 * 在中國,3月17日是國醫節。 * 在愛爾蘭,3月17日是-{zh-hans:聖帕特里克節; zh-hk:聖博德節; zh-tw:聖派翠克節}-。 * 每年節氣春分前的星期五是世界睡眠日。 * 在日本,3月20日或前後日為春分之日。同時也是伊朗的納吾肉孜節。 * 3月21日是世界林業節、世界森林日。 * 3月最後一個星期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 * 3月25日在英國是母親節。 * 耶穌受難日是訂在3月19日至4月30日之間的首個滿月天之後的星期五。 * 復活節是訂在3月19日至4月30日之間的首個滿月天之後的星期日。 * 3月31日是國際跨性別現身日。 ==其他== * 3月開始於與11月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 在平年,3月開始於與2月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 3月的星座包含雙魚座(2/19~3/20)和牡羊座(3/21~4/19) * 3月的誕生石是海藍寶石和雞血石。這些石代表勇氣。 * 3月的誕生花水仙花。 * 在加拿大、印度、香港、澳門及日本等國家或地區,財政年度(會計年度)從昨年4月1日起,至本年3月31日為止。在日本,各級學校的畢業典禮通常於3月舉行。 == 參考資料 == * 四季: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月03 月03
4月
4月是公曆年中的第四個月,是小月,共有30天。 在北半球,4月是春季的第二個月,本月節氣有:清明、穀雨 ;在南半球,4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 英文中的4月(April)來源於單詞aperire,表示「開」,可能意味著植物在春天開始生長。 == 4月的節日/假日/紀念日/習俗 == === 日期固定 === 4月1日 * 在很多國家是愚人節(天主教國家的愚人節在12月28日)。 * 中華民國主計節,不放假。 * 羅馬帝國:維納斯節(Veneralia)。 * 日本開學、開工日。 * 荷蘭南部佈列艾兒城慶祝戰勝西班牙軍。 * 聖馬利諾每年今天兩位會攝政領導(Capitani Reggenti)被議會選舉,任半年。 4月2日 * 國際兒童圖書日 * 世界自閉症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 (簡稱WAAD) 4月4日 * 中華民國、香港及西方社會的兒童節 * 賴索托:英雄日 4月5日 * 清明節(大約4月5日,可能在前後兩三天的範圍內變動)——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假日,用於祭祀故人。 ** 清明節前、中、後的三天是寒食節 4月7日 * 反思盧安達大屠殺國際日,由聯合國大會於2003年12月23日訂立。 * 世界健康日 4月8日 * 在中華民國,4月8日是傘兵節。 4月13日 * 潑水節的第一日,是中國雲南等地的傣族、德昂族等民族慶祝新年的日子。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亦有相同風俗。在泰國被稱為宋幹節。 4月14日 *中國新防災減災日 *海神諸誕,記念諸位海神出生,為海洋帶來平靜,起源於古希臘。 4月15日 * 非洲自由日 * 太陽節,紀念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國領袖金日成的生日。 4月16日 * 丹麥國慶日 4月17日 * 世界血友病日 * 敘利亞國慶節 4月18日 * 辛巴威共和國成立紀念日 * 愛爾蘭獨立日 4月20日 * 國際大麻日 4月22日 * 世界地球日 4月23日 * 世界閱讀日 * 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 聖喬治日 4月24日 * 24小時幽默日 * 實驗室小動物日 * 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紀念日 4月26日 * 世界智慧財產權日 * 通常電腦CIH病毒會在這一天大規模發作 * 車諾比核電站事故紀念日 4月28日 * 羅馬帝國 - 向福羅拉(羅馬神話中的花神)獻禮的福羅拉麗亞節第一日 * 巴哈伊信仰 - Jamal (Beauty)的節慶 - 巴哈伊曆法第三個月的第一天 4月29日 * 世界舞蹈日 * 昭和之日,日本國定假期,用於紀念昭和天皇(裕仁天皇)的誕辰。裕仁天皇在位時,這一天一度被稱為天長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改稱為天皇誕生日,1989年裕仁天皇去世後被改為綠之日(みどりの日),2007年起又被改為昭和之日。 4月29日-5月5日 * 黃金週 (日本) 4月30日 * 越南官方假期,稱為解放日,是紀念越共在越戰勝利解放南越及西貢的日子。 === 日期不固定 === *4月的第一個週日是世界枕頭日 。 * * 4月最後一個星期三是秘書節。 * 耶穌受難日是訂在春分(約每年3月20~21日)之後首個滿月天之後的星期五,即在3月20日至4月23日之間。 * 復活節是訂在春分(約每年3月20~21日)之後首個滿月天之後的星期日,即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 * 埃及聞風節 ,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復活節後的星期一 == 其它 == * 在加拿大、印度、香港、澳門及日本等國家或地區,財政年度(會計年度)從每年4月1日起,至翌年3月31日為止。在日本,學校於4月開始新的學年度;不少企業的新進員工於4月到職開始工作。 * 4月開始於與7月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 在閏年,4月開始於與1月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 4月的星座包含牡羊座(3/21~4/19)和金牛座(4/20~5/20) * 4月的誕生石是鑽石,代表純潔。 * 4月的誕生花是雛菊和甜豌豆。 == 參考資料 == == 參看 == * 四季 ** 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月04 月04 Category:四
6月
6月是公曆年中的第六個月,是小月,共有30天。 在北半球,6月是夏季的第一個月,本月的節氣:芒種、夏至;在南半球,6月是冬季的第一個月, 英文中的6月(June)來源於古羅馬女神朱諾,朱庇特的妻子,或來自拉丁語詞iuniores(意為"較年輕者")。 6月的節日/節慶 * 6月1日是國際兒童節。 * 6月3日是禁煙節。 * 6月4日是湯加王國獨立日(國慶節)。 *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 。 * 6月6日大韓民國顯忠日 * 6月10日是葡萄牙日、賈梅士日暨葡僑日。 * 6月12日是俄羅斯聯邦的國慶日。 * 6月14日是世界獻血者日。 * 6月15日是警察節 * 瑞典在6月第三個星期五慶祝夏至。 * 在美國,6月第三個星期日是父親節。 * 在很多國家,每年六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人們為紀念石牆騷動而慶祝同性戀自豪日。 * 6月30日是世界青年聯歡節。 其它 * 6月的星座包含雙子座(5/21~6/21)和巨蟹座(6/22~7/22) * 6月開始於一個星期中獨自不同的一天。例如6月1日為週日,當年其他月份的1日都不為週日。5月,8月有相同的屬性,但是與翌年2月首週位置一樣,如6月1日為星期日,翌年2月1日也是星期日。 請參看: * 四季: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月06 月06
8月
8月是公曆年中的第八個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8月是夏季的第三個月,本月節氣:立秋、處暑。 英文中的8月(August)來源於羅馬帝國的開國皇帝奧古斯都。 8月的節日/紀念日 *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 * 在俄羅斯,8月1日是陣亡將士紀念日。 * 在臺灣,8月1日是原住民族日 * 在瑞士,8月1日是該國國慶日。 * 在以色列,8月5日是該國國慶日。 * 8月6日是國際電影節。 * 在中華民國,8月8日是父親節(又稱作爸爸節,由於國語「八八」的發音和「爸爸」相近)。 * 在新加坡,8月9日是該國國慶日。 * 在日本,8月11日是山之日。 * 8月13日是國際左撇子日。 *8月14日是中華民國的中華民國空軍節。 * 8月15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本抗戰勝利紀念日(V-J Day或Victory over Japan Day)。 * 在波蘭,8月15日稱為聖母瑪利亞節。 * 在印尼,8月17日是該國國慶日。 *8月19日是世界攝影日(World Photo Day)。 *在烏克蘭,8月24日是該國獨立日 * 在馬來西亞,8月31日是該國獨立日。 * 在中華民國,8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是祖父母節(由教育部發起,2010年8月29日為首屆祖父母節)。 * 1992年起,國際動物權協會定每年8月第三個星期六為國際流浪動物日。 其它 * 8月的星座包含獅子座(7/23~8/22)和處女座(8/23~9/22) * 在閏年,8月開始於與2月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 在平年,8月開始於與其他月份沒有同樣一天開始,5月,6月均有相同特性(如8月1日為禮拜一,當年的1日均不為禮拜一)。 請參看: * 四季: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月08 月08
9月
9月是公曆年中的第九個月,是小月,共有30天。 * 在北半球,9月是秋季的第一個月,本月節氣:白露、秋分;在南半球,9月是春季的第一個月。 * 在英文中,9月(September)源自拉丁語September,意為第七個月,因加入1、2月而後移,在月曆上的簡寫為Sep.或Sept.。 * 日本的九月有很多別名,如「長月」、「稻刈月」、「寢覺月」等。 * 在臺灣,九月底泛指九月最後一天 == 9月的節日 == *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 在天主教傳統,9月8日是聖母聖誕,9月21日是聖瑪竇日,9月29日是聖彌額爾,聖加俾額爾及聖辣法爾天使日。 * 在中華民國,9月28日是孔子誕辰日,春秋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公元前551年)也是該國的教師節。 *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9月10日是教師節。 * 在美國和加拿大, 9月第一個星期一是勞動節。 * 在加拿大,9月30日是全國真相與和解日。 * 9月第三個星期一是日本的敬老之日。 * 9月第三個星期二是國際和平日。 * 9月第三個週六及週日是古蹟日。文化部-認識古蹟日 * 9月的第三個週末是世界清潔日,又名世界清潔地球日,也有組織和個人把9月14日作為參與該活動的時間。 *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9月第三個星期六是全民國防教育日。 * 9月第四個星期日是國際聾人節。 * 9月最後一個星期日是世界心臟日和世界海事日。 *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9月30日是烈士紀念日。 * 9月21日是國際失智症日。 * 在日本,9月23日前後是秋分之日。 * 在馬來西亞,9月16日是成立日。 * 9月30日是國際翻譯日。 == 其它 == * 每年9月為蘋果公司推出新一代iPhone系列產品的時期。 * 9月是許多國家的新學年度啟始之時期 * 9月跟12月的首周星期位置相同 * 9月的星座有處女座(8/23~9/22)和天秤座(9/23~10/23) * 在平年,9月開始、12月於與6月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 在閏年,9月開始、12月、3月與11月於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 參考資料 == 月09 月09
10月
10月是公曆年中的第十個月,是大月,共有31天。 歐洲語言中的October是拉丁文中八月的意思。 在北半球,10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本月節氣有寒露和霜降。 ==10月的節日/紀念日== * 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 * 10月1日是世界明信片節。 * 10月1日是國際老人節。 * 10月3日是德國統一日、韓國開天節、伊拉克國慶日。 * 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 * 10月5日是國際教師節。 * 10月8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高血壓日。 * 10月第二個星期四是世界視覺日。 * 10月第二個星期一是日本的體育之日。 * 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紀念日,在1911年的這一天武昌起義爆發,直接或間接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因此作為中華民國國慶日。 * 10月10日也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執政黨朝鮮勞動黨的黨慶日。 * 10月11日是聯合國的國際女孩日。 * 10月12日是西班牙國慶日。 * 10月12日也是美洲的哥倫布日。 * 10月13日是泰國的普密蓬紀念日。 * 10月14日是世界標準日(World Standards Day)。 * 10月15日是國際盲人節(白手杖節)。 *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 * 10月17日是世界消除貧困日。 * 10月第一個星期一是國際住房日。 * 10月第二個星期三是國際減災日。 * 10月第二個星期日是香港地區的祖父母節。 * 10月20日是越南的婦女節 * 10月21日是中華民國的華僑節。 * 10月24日是聯合國日。 * 10月25日是中華民國的臺灣光復節。 * 在土耳其,10月29日是該國國慶日。 * 10月31日是萬聖節前夕(Halloween)和蔣中正生辰紀念日。 ==其它== * 10月的星座包含天秤座(9/23~10/23)和天蠍座(10/24~11/22) * 在平年,10月開始於與1月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 在閏年,10月開始於與其他月份沒有一個同樣一天開始 ==參看== * 四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月10 月10
11月
11月是公曆年中的第十一個月,是一年當中最後一個小月,共有30天。 在北半球,11月是秋季的第三個月,本月節氣:立冬、小雪,在南半球,11月是春季的第三個月, 在英文中,11月(November)源自拉丁語November(第9個月)。在古羅馬早先的曆法中這個月為9月。 == 11月的節日/紀念日 == * 天主教的諸聖節,慶祝儀式在11月1日,在諸聖節之夜(Halloween/All Hallows Eve)後。以及11月2日為追思亡者節。在瑞典,萬聖節官方假日在11月的第一個星期六。 * 11月3日是日本的文化日,1912年至1927年稱為「明治節」,紀念明治天皇誕辰。 * 11月8日是國際陰陽人團結日。 * 在中國,11月8日是記者節。 * 在中國,11月9日是消防節。 * 美國總統選舉規定在選舉年(通常為閏年)的11月裡第一個星期一之後的一個星期二舉行。因此通常在11月2日-11月8日之間舉行。 * 11月11日是波蘭的國慶節。 * 11月12日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壽辰紀念日,在很多華人社群都會紀念這一天。 *在香港,11月第三個星期日是長者日 * 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 * 11月17日是國際大學生節。 * 美國在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慶祝感恩節。 * 在11月17日前後,獅子座流星雨達到頂峰。 * 11月20日是國際跨性別紀念日。 * 11月23日是日本的勤勞感謝日。 * 11月24日為中華民國政黨中國國民黨的黨慶日,同日為國民黨的前身—興中會的創立日。 * 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以及國際素食日。 * ==其它== * 11月的星座包含天蠍座(10/24~11/22)和射手座(11/23~12/21) * 11月開始於與3月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 在平年,11月開始於與2月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 在閏年,11月開始於與5月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參看== * 四季: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月11 月11
12月
12月是公曆年中的第十二個,以及每年是一年有12個月當中最後一個的一個月,是大月,共有31天。 歐洲語言中的12月源自拉丁語decem(意思是十),在古羅馬早先的曆法中這個月為十月。 在北半球,12月是冬季的第一個月;在南半球,則為夏季第一個月。 本月節氣有:大雪、冬至 本月的節日與活動為:冬至節,平安夜,聖誕節,行憲紀念日,跨年夜 == 12月的節日/紀念日 == *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 * 12月5日是國際志願者日。 *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 *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12月19日是聯合國南南合作日。 * 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紀念日,以及菲律賓革命英雄日(黎剎日)。 * 12月23日是蘇丹和南蘇丹的兒童節。 * 12月24日是平安夜。 * 12月25日是聖誕節、中華民國的行憲紀念日。 * 12月26日是英國與大多數大英國協國家的節禮日。 == 其它 == * 12月開始於與9月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 12月的星座包含射手座(11/23~12/21)和摩羯座(12/22~1/19) == 參見 == * 四季: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月12 月12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簡稱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23條,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中第2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關係》的最後一條,其用意是促使立法禁止任何有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統一及國家安全的行為。內容主要包括禁止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和顛覆中央政府等行為。 2002年至2003年期間,《國家安全(立法條文)條例草案》的立法過程在香港引起巨大爭議,最終終止立法程式。 2020年6月3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表決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涵蓋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恐怖活動以及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四項罪行,並以全國性法律形式納入《基本法》附件三中在香港施行,但此舉不等同取代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工作。 2024年3月8日,針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正式刊憲並正式在香港第七屆立法會進行首讀,同月19日二讀、三讀透過。準此,《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由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簽署後同年3月23日刊憲生效。國安條例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原則。 ==條文草擬==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於1988年8月發表《基本法》第一稿,稿內第二十二條(即第二十三條前身)全文如下: 第一稿公佈後社會意見認為條文含糊,認為條文應刪去「顛覆」字眼,草委會隨後在1989年2月發表的《基本法》第二稿第二十三條中刪除「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字眼,以釋疑慮: 條文中又加入「自行立法」字眼,讓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可在適當時機才立法。 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後,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為需要收緊有關條文,故於最後修訂的條文中重新加入「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字眼,並於條文中加上禁止香港政治性組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進行政治活動和建立聯絡的內容,以避免香港成為「顛覆基地」。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條文原文: ==立法時間線== ===2003年立法未果=== 2003年,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任內推出《國家安全(立法條文)條例草案》,在同年七一遊行後撤回。 2004年9月,立法會選舉結束,自由黨晉身為立法會第2大黨,自由黨主席田北俊即時向董建華建議重新提交23條草案予立法會諮詢,但董建華拒絕。 2010年8月21日,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王敏剛表示,由於國際形勢危急,不時發生恐怖活動,香港不應再迴避問題,愈快立法愈好,因此會在下週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上,重新要求香港特區政府為基本法第23條立法。 2011年5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範徐麗泰表示,行政長官需要面對多項挑戰,更有責任及有需要為在2003年立法失敗的《基本法》第23條立法,同時表示23條並非洪水猛獸,市民無需過於擔憂。範徐指廿三條非洪水猛獸 習近平自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後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最高領導人以來,特別關注中國國家安全問題。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國家安全在各領域的重要性。 2012年11月22日,時任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在報章撰文,指基本法23條規定了特區應自行立法禁止危害國家安全行為,香港需要在適當時候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防止外部勢力幹預香港事務。他強調,在基本法下,中央的權力不限於外交和防務,還包括主要官員的任命和法律的審查。他更指出,香港人要深入瞭解中國共產黨在國家中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公民黨黨魁梁家傑批評張的言論,反映了行政長官梁振英的確肩負了包括為基本法23條立法的政治任務;民主黨亦批評張的言論,是中央企圖加緊對香港人的思想箝制。 2017年6月20日,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批評香港回歸二十年仍然未為基本法23條立法,並指出面對港獨需要中央落實全面統治。 === 202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訂立《香港國安法》 === 2019年中香港爆發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對此強調要「止暴制亂」。2019年11月,時任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在區議會選舉前接受中國中央電視臺專訪,指出「總書記(習近平)已經說得很清楚,現在香港最緊迫的任務就是止暴制亂。而且總書記講的有關三個堅定支援,支援行政長官、支援警隊、支援我們司法機關」。 2020年5月19日,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行政會議前會見記者時,被問及基本法23條立法時間表的問題時表示,香港迴歸23年來,至今仍未能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以維護國家安全,“令人失望”。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蔓延,原定3月舉行的全國政協及全國人大會議分別延期至同年5月21日及22日在北京開幕。當中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曼琪打算在人大會議上提案,建議中央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的全國性法律,並納入《基本法》附件三,不需透過香港立法會審議就可以在港實施。隨後在公佈的全國人大會議議程中,包括了審議《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草案)》的議案。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透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在督促香港儘快就二十三條完成立法的同時,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可就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制定相關法律,並列入《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三,而這部法律就是被民間稱為“港區國安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 === 2024年重新立法 === ====立法程式前==== 2021年9月26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在電視節目中透露,現在是23條立法的最佳時機,並稱正在研究立法細節。 2022年7月20日,《明報》李先知專欄指保安局於2002年就23條立法而設的專題網站已下架。保安局指政府重新就《基本法》23條立法進行預備工程,包括將有關網站更新而故暫時關閉網站,但未有交代關閉網站的時間。政府檔案處前處長朱福強認為有關的政府檔案有歷史意義,不應該隨便銷毀。 2022年10月11日,政府更新年度立法議程期間,抽起為《基本法》23條於2022年本地立法的計劃。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行會前見傳媒時表示目前國安的風險千變萬化,加上國際地緣政治急速惡劣變化下,過往難以想像目前有不少危害國家的手段。因此需要評估國際形勢而完善法例,以達到可處理極端情況和沒有任何漏洞。又指有普通法國家提出禁止構成國家安全風險的人士長時間離開處所,甚或可重覆禁止,指出政府會密切留意當地實施情況,包括涉人權方面問題處理。 2023年1月17日,行政長官李家超接受《香港商報》專訪時表示,已要求保安局草擬23條的第二稿,尤其針對間諜活動、偽裝組織,以及新媒體新科技等手段,「希望在今年,最遲在下年可以完成整個工作」 。 2023年2月13日,全國僑聯副主席盧文端在《明報》撰文,列舉四大理由指出今年不宜就《基本法》23條展開立法程式。他認為全面通關後應聚精會神抓機遇謀發展,目前亦有《港區國安法》「保底」,擔憂展開23條立法後會讓民進黨在臺灣總統大選中以此爭取選票而「撈取執政權繼續搞臺獨」。 2023年2月14日,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當日行政會議前回應說,自己對23條立法的立場沒有改變,希望盡快在今年、否則明年完成立法,至於在甚麼時間推出,要按整體實際情況決定,當局會在認為應該推出時推出。6月21日,李家超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強調,23條必然要盡快立法,「一定在我的任期內立,在今年或最遲明年一定要立法」。10月25日,李家超宣讀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時表示,2024年內會完成23條立法。12月3日,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已開始準備基本法第23條的立法工作。12月18日,李家超在北京向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匯報將會展開基本法第23條立法工作。 2024年1月12日,第六屆特區政府向第七屆立法會提交本年度立法議程,當中涉及29項法例修訂,包括為《基本法》23條立法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政府各項法例修訂議程中,均列明計劃於上半年或下半年提交草案至立法會,但23條本地立法的提交時間則只列為「上半年度/下半年度」。 ==== 展開諮詢 ==== 2024年1月30日,行政長官李家超聯同主事官員宣佈正式展開基本法23條立法的公眾諮詢,邀請巿民表達意見,諮詢期至2024年2月28日為止,比2003年立法時的諮詢期短。李家超明確,23條列明相關案件案件在香港審理,不會將被捕人送往大陸。 諮詢檔案建議訂立一套全新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諮詢檔將有九章,前兩章解釋憲制責任、國家安全風險 、立法原則、考慮因素等;第三到七章涵蓋五大類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包括: * 叛國及相關行為,完善現行《刑事罪行條例》,將不合時宜的部分(如殖民統治時期的提述)刪除,納入與叛國相關罪行,例如危害國家安全份子參與涉及境外勢力操練; * 叛亂、煽惑叛變及離叛,以及具煽動意圖的行為,建議完善《刑事罪行條例》,擴大煽惑叛離罪涵蓋的煽惑物件,涵蓋物件由目前只針對警員等,擴闊至包括制訂與執行政策、維持公共秩序的公職人員;並引入「叛亂」罪,處理涉及國家安全的暴動及國家內亂及武裝衝突等; * 竊取國家機密及間諜行為,將定義國家秘密行為,禁止非法獲取、管有和披露國家秘密,並將法例涵蓋現代間諜活動,例如境外勢力透過代理人發布虛假或誤導訊息,禁止參加、支援境外情報組織或接受境外情報組織利益; * 危害國家安全的破壞等活動,將新增罪行,針對透過電腦或電子系統進行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 * 境外幹預及組織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將訂立「境外幹預罪」,禁止任何人配合境外勢力,透過不當手段幹預特區或國家事務,包括特區選舉、立法和司法機關決定,損害中央及特區與任何外國或中國任何其他地區的行為,涵蓋物件亦會擴大至現行《社團條例》不適用的組織。 同日,全體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表態堅定支援政府就第二十三條提出的立法建議。 香港律師會2月27日向政府提交意見書,認同諮詢檔案提出的立法原則及考慮因素。 ===== 對披露國家秘密“免責辯護”的討論 ===== 2024年3月6日,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和研究與《基本法》第23條立法相關的事宜小組委員會聯席會議就“公眾利益”是否應該加入“國家秘密”罪行相關的免責辯護進行討論。工聯會吳秋北認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一國兩制”最高原則,最高原則其實是最高的公眾利益。謝偉俊議員提到了李文亮醫生的個案,作為公眾利益免責辯護的一個例子,認為他可能涉及違反國家利益,但有公眾利益在內。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則回應,任何事情都不應該凌駕於國家安全之上,披露國家秘密的風險可能遠大於所謂的公眾利益,強調即使有公眾利益的考慮,也要有很高的門檻和舉證責任。 《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列明公眾利益可作為指明披露國家秘密的免責辯護。2024年3月9日,新民黨議員葉劉淑儀在法案委員會會議就該議題發言,以李文亮醫生個案為例,指出「吹哨人」並非自動免責,披露前必須採取切實可行的替代步驟,例如和上司溝通。保安局副秘書長廖李可期對此表示贊同,認為在披露國家秘密之前,應該先完成所有合理的步驟,才能以公眾利益作為辯解理由。實政圓桌議員田北辰發言,以2018年紅磡站剪鋼筋事件為例,表示自己曾經披露了這一涉及乘客安全的問題,如果沒有獨立調查委員會去調查,他會以公眾利益為免責辯護。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則回應,這是一個特定的場景,不方便作出討論。 ====中共中央要求盡快立法==== 2024年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丁薛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期間會見港澳人大代表團,表示香港基本法第23條要盡早完成立法。同日,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決定將《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於翌日刊登《香港政府憲報》並提交立法會審議。 ====立法會審議==== 2024年3月8日,針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正式刊憲並正式在立法會進行首讀及二讀,研究基本法23條相關小組委員會轉為法案委員會就條例草案展開逐條審議,其後每日連續密集式開會,舉行20節會議,逐項審議條文,審議近40小時,13日完成。 3月13日晚,香港特區政府提交《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修正案,就共40項條文提出修正。修正案中建議,賦權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訂立維護國家安全附屬法例,以應對未能預視的情況,違附屬法例者最高可罰款50萬元及監禁7年。 14日,法案委員完成逐條審議修正案,並獲委員會所有議員支援,翌日向立法會內務委員會提交口頭報告。 15日,立法會內會將《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提交修正案的限期定於16日中午12時,一致同意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尋求豁免23條條例草案恢復二讀辯論的建議,在限期屆滿前,只接獲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提交的修正案,如條例草案獲二讀,保安局局長可就條例草案動議修正案。 19日,立法會於上午9時加開會議,恢復二讀辯論、全體委員會審議及三讀《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二讀辯論中發言的議員都支援立法,下午4時10分左右,二讀無反對透過。晚上接近7時,三讀以89票(一個議席懸空)全部贊成透過。於3月23日刊憲生效。 ==評價== ===支援=== ====香港 ==== ===== 特區政府 ===== * 有媒體指出,金融界、外國企業可能擔心23條立法生效後,面臨“叛國”“煽動”“國家安全”相關罪行的指控,導致遵守法律成本較高,讓投資人將資金撤離香港。2024年2月3日,特區政府投資推廣署署長劉凱旋曾在記者會上表示,商界並不需要擔心相關立法的影響,她接觸過的外國商會及領事都表示英、美、加等地都有維護國家安全的法例,外商關注本港的立法細節,但並不憂慮會影響做生意,亦無特別考慮。她同時指出,2023年78%商會成員表示無計劃在未來3年內將總部撤離香港,去年來港企業數字增長27%,反映企業相信香港繼續是營商好地方。 * 2024年3月8日,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決定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於當日刊憲並提交立法會審議,行政長官李家超強調:“基本法第23條立法應早一日得一日,早一日完成立法,國家安全便早一日得到有效維護。” * 2024年3月13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在立法上發言時説,如今地緣政治複雜多變,香港國安風險無日無之,政府必需堵塞國家安全的缺口,儘早完成立法工作,早一日完成立法,國家安全受威脅風險就少一日。 他同時強調,23條諮詢期間收到98.6%的支援和正面意見,立法具巨大民意基礎,條例草案已清楚界定各項罪行,列有適當例外情況及免責辯護,無辜者不會誤墮法網。 * 2024年3月15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主持入境事務學院學員結業會操,檢閱209名結業學員,儀仗隊與會操隊伍靈活變陣拼砌出中國數字「二十三」,展示入境處全力支援《基本法》第23條立法。 * 2024年3月16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就《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修正案中,有關賦權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訂立維護國家安全附屬法例發出宣告,強調立法機關授權行政機關為更有效地實施主體法例的規定而制定附屬法例,是普通法制度下行之已久的做法,市民毋需顧慮。 * 2024年3月19日,23條立法獲立法會透過後,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隨即發表講話稱,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十週年,而立法結果則是「不負國家所託、中央所託」,讚揚「整個立法過程謹慎,審議過程體現了『愛國者治港』的最高價值,完成了23條立法的『神聖任務』」。 * 2024年3月20日,5間重點企業與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簽約,包括6間美國企業以及19間內地企業,其中美國B2B支付解決方案供應商PlayCargo指出23條立法將幫助香港打造一個更穩定的營商環境。香港政府強調,23條立法只是針對危害國家安全的極少數人,李家超指出,安全和穩定的環境將對企業、資本帶來更大的新引力。 ===== 法律界及立法會 ===== * 2024年1月30日23條立法展開諮詢,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杜淦堃稱,基本法第23條立法是特區政府履行憲制責任;身兼香港中律協創會會長的立法會議員陳曼琪表示,公眾諮詢檔參考了其他國家有關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顯示英美國家的國家安全法律比《香港國安法》更嚴更闊。 *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稱,基本法23條立法是整個特區的憲制責任,政府及立法會要盡一切努力完成責任,儘快堵塞國家安全的缺口,完全認同早一日立法、國家安全就早一日得到保障的說法。 * 民建聯議員、全國人大常委李慧瓊稱,《基本法》23條立法並沒有「死線」,但早一日立法就早一日得到保障,認為“最重要是有高質、高效的心意。”李慧瓊形容「這份是欠了20多年的功課」,經歷2019社會事件後,令大家明白國家安全與生活息息相關。 * 2024年3月19日,在立法會二讀會議中,保安局前局長、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稱今此次立法比起她於21年前處理,肩負更大責任,完成憲制責任感到高興。如果2003年能夠成功立法, 2014年佔中、2019年暴力行動中的分裂國家、顛覆政權的不法份子就能夠有法可依。 * 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管浩鳴稱,在任何政府要動用國安法,其實是一個極少數的情況,因為是一件很『丟架』的事情,有辱我們國家的體面,亦傷害了民族的精神;他強調緊急透過立法,背後的用意只是要保障廣大市民的福祉,並非打算隨便去捉捕大家,市民亦毋須過份去擔心這件事。 * 新民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因《港區國安法》通緝家翁袁弓夷與其脫離翁媳關係,2024年3月19日,她表示從不擔心違法丈夫袁彌昌違法,有信心丈夫會小心處理與父親聯絡,不涉及國家安全。 * 基本法委員會委員、經民聯議員梁美芬稱,世界各地無一個國家是授權給地方政府自行制定國家安全的法律,只有香港和澳門有這個機會,認為充分反映中央維護一國兩制和香港普通法的決心,亦是顯示中央對香港的高度信任。中央寧願等了20多年這麼久都還要給機會香港自行立法,可謂「用心良苦」,認為香港應好好珍惜。 * 立法會議員、新論壇選舉委員會界別議員馬逢國稱,在10年前沒有23條立法前,立法會某些議員與境外勢力勾結,研討如何挑戰政府、製造麻煩,癱瘓社會、立法會及政府運作,他們國家觀念模糊、國家意識缺乏,甘於被外國勢力利用,讓人痛心。 * 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陳曼琪稱,堅決支援完成《基本法》第23條規定的本地立法、完善相關法律,向世界展示國家堅定不移、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方針。 ===== 香港親建制團體人士 ===== *前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稱,支援香港特區政府按照《基本法》的規定,就《基本法》23條進行立法。 * 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譚耀宗稱,各國都有維護國家安全的法例,稱外國的相關法例頗嚴謹,強調23條只為保護香港,屬防禦性質。 * 2024年3月9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北京參加兩會時稱,跟歐美、日本或新加坡比較,香港目前建議的最高刑罰是合適,也相對寬鬆;提到條文限制嫌疑人接觸律師,他認為要防止互相串通,如今香港的地緣政治環境、國際關係等會變得複雜,不能夠不警惕和防範。 *香港中華總商會、香港中華廠商會、香港廣東社團總會、香港福建社團聯會、香港島各界聯合會、九龍社團聯會、新界社團聯會、香港婦女發展聯會、香港工商專業聯會、香港新界區原區事顧問協會、香港華人革新協會、香港青年社團聯盟、新界青年聯會、大埔各界協會、香港漁民團體聯席會議、香港漁民互助社等團體均發表文章支援立法。 * 香港商會稱堅決支援23條立法,確保“一國兩制”實踐,有助於減少政治風險和不確定性;為了更好落實23條立法,應該針對立法加強宣傳解説、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教育。 * 2024年3月16日,基本法委員會前委員、港大法律學院憲法學教授陳弘毅在採訪中支援《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認為符合23條立法的要求,表示和英美等國家的國安法相比,他認為目前建議的《條例草案》相對簡單,比較容易遵守和執行,市民應該不會誤墮法網。 *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生院院長吳宏偉稱,從學界的角度來看,23條立法會保護學術自由,過去有些外國學者可能擔心在香港從事某些學術活動會觸犯法律,現在有了明確的法律規定,有助於消除顧慮,促進學術研究的開展;他強調了立法對科研成果保護的重要性,香港的智慧財產權和科研成果在法律的保護下將更加安全,促進香港的科研創新和經濟發展。 * 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李鎮強形容23條立法並非洪水猛獸,香港市民經過「佔中」、「黑暴」,深深體會到設立《國安法》的重要性,清楚要先穩固國家的防線,才可以發展好經濟。 * 特區政府將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香港中華聯誼會會長鄭翔玲稱,國家安全是國家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必須全速推進基本法23條立法,落實香港26年多來未完成的憲制責任;只有盡快完成立法、築牢國安防線,才能更好保障投資者和市民利益,最佳化營商環境,集中精力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開新局。 * 全國青聯委員、深圳市政協委員、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譚鎮國稱,2019年的慘痛經歷使得香港社會各界已意識到國家安全風險真實存在。基本法第23條立法是特區政府必須履行的憲制責任,能完善香港基本安全保障,對此社會已早有共識。 * 2024年2月15日,《大公報》絲路智庫研究院院長梁海明從經濟學、金融學角度,透過公共物品理論(Public Goods Theory)、外部性理論(The Theory of Externalities)、投資和創新理論(Investment Theory and Innovation Theory)、社會穩定理論(Social Stability Theory)等理論分析得出,23條立法可保障香港經濟穩定、增強投資者信心、促進國際金融合作,帶來正面影響。 ===== 商家 ===== * 新世界發展、恆基兆業、城巴、花旗銀行(香港)等商企一致堅定支援《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立法,並深信隨著有關的憲制責任得到履行,香港特別行政區將更有條件全速前進,發展經濟,普惠民生。。 ===== 組織調查 ===== * 2024年3月17日,據《點新聞》報道,香港社交媒體熱傳一條名為《街頭遇撲咪,你敢唔敢答?》的短片,反映市民對23條立法的看法。影片顯示,包括金融從業員、青年學生、公司秘書、客戶經理、設計師、律師等不同職業的多位市民支援23條立法,但被西方媒體「滅聲」。他們認為23條立法“使社會更安全,避免過分政治爭拗,令特區政府騰出手來全力發展經濟”“有穩定的社會環境,經濟才能起飛”“23條立法堵塞法律漏洞”“國家安全,社會穩定,青年才可以勇於發掘更多就職機遇”。 * 2024年3月18日,香港研究協會公佈一份民調,訪問了1034名18嵗或以上市民,結果顯示72%受訪市民認同香港有憲制責任維護國家安全,約45%受訪者認為香港社會仍面對外部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的風險,約67%市民相信若《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獲透過無損日常生活基本權利,約60%受訪市民亦對香港未來經濟前景有信心,當中約半數人相信落實條例草案會產生正面影響。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明全力支援特區政府為23條立法,相信有助維持香港長期和平和穩定,保障居民福祉及各地投資者利益。 * 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旗下人民網稱,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皆有為當地的地區安全立法。若反對就「分裂國家行為」及「顛覆『中央人民政府』」立法,等於放縱和包容對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前立法局成員杜葉錫恩支援23條立法 》,人民網,2002年12月19日 * 中共中央軍委機關報《解放軍報》評論認為,很多西方國家都有相關國家安全法例,而且訂得比中國政府對待香港問題更嚴苛。例如早在1831年美國即制定法律規定:當聯邦法律和州法律衝突時,應遵守聯邦法,否則聯邦政府有權動用武力在各州執行聯邦法,分裂分子將以叛國罪論處。(參見美國重建時期#南方回歸聯邦的問題、是的加利福尼亞獨立運動。堅決維護國家統一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 ,法律圖書館) * 2024年3月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新聞釋出會,大會發言人婁勤儉稱,儘早完成香港基本法規定的維護國家安全立法,是香港特區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憲制責任,也是特區落實香港基本法、全國人大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的,以及香港國安法有關規定的法定義務,確保香港長治久安,“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未來,中央將繼續支援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 * 2024年3月20日,中國駐美大使館對於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就香港立法會全票透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作出詆毀抹黑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指出 《條例》懲治的是極少數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保護的是遵紀守法的絕大多數香港居民,及進行正常活動的外國機構、企業、人員;立法透過後不會影響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及正常的商貿活動和國際交流合作,強調《條例》契合世界各國維護國家安全立法趨勢,充分借鑒普通法國家同類立法經驗,與國際做法及規則相接軌。 * 2024年3月20日,歐盟發宣告稱《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侵蝕香港基本自由和政治多元化,外交部駐港公署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強調香港國安條例充分借鑒其他國家特別是普通法國家立法經驗,敦促歐盟摒棄虛偽雙標和狹隘偏見。 ==== 海外團體 ==== * 2014年10月2日,超過100間擁有者為「海外華文傳媒協會」的海外中文媒體聯合署名發表立場,表示由於23條立法至今未能落實,香港成了全世界絕無僅有的一個連叛國和分裂都無法入罪的“法外飛地”。外國顛覆勢力和香港本地極端反共勢力一步步將香港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一場導致國家分裂的顏色革命隨時可能爆發。百家海外中文媒體署名發表保衛香港宣言 ,[鳳凰網],2014年10月2日翌日,聯合署名此《宣言》的主要撰稿及發起者——海外華文傳媒協會主席、日本《中日新報》社長劉成在接受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專訪中認為,面對策動禍亂香港的後臺勢力,希望中國中央政府「不能這樣忍讓下去」。 ===反對或質疑=== 在2011年,距離2024年23條立法會議13年,反對香港基本法二十三條的人士(例如瑪麗·勞勒、香港民主黨)當時認為,其內容含糊不清,其中尤以香港、內地兩地標準及定義不同為首,「煽動叛亂」、「顛覆國家政權」、「竊取國家機密」等入罪條件輕則數句即可入獄,最高判刑更達終身監禁。激揚文字:為何二十三條立法成「燙手山芋」? 。 ====香港==== ===== 泛民主派 ===== * 2011年,擔任過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的前民主黨主席李柱銘稱《第二十三條》關於顛覆中央人民政府的罪名是於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後才再次加入《基本法》草稿中。同樣曾任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的司徒華則認為條文是針對支聯會及泛民主派。 * 民主黨於2024年2月26日向政府提交意見書,擔心「竊取國家秘密罪」涵蓋範圍太廣泛,建議加入公眾利益免責條款,降低「境外幹預罪」定罪門檻,並確保相關法律條文定義清晰。 *社民連於2024年2月27日就23條立法示威,並釋出意見書稱「先有民主人權,才有國家安全」。 ===== 中間派 ===== *2011年,時任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認為,所有主權國家法律有維護國家安全,目前已被美國自由法取代的美國愛國法比香港03年草案嚴苛;香港人只是被中國大陸案例嚇怕。劉認為,香港人愛國,也認同要就國家安全立法,只要中國大陸政治民主、法制健全,對「煽動」、「顛覆」、「竊密」的定罪令人信服,符合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的普世價值,尊重國家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二十三條立法自然就水到渠成。劉夢熊. 激揚文字:為何二十三條立法成「燙手山芋」? . 東方日報. 2011年7月19日. ===== 媒體調查 ===== 2024年3月1日,BBC中文刊登一篇9分鐘長的訪問,探討香港今次23條立法與21年前的社會氛圍對比。大部分被「撲咪」的市民聽到記者是想訪問有關「23條」的問題都避之則吉,轉身而去,不願回答記者的提問。 BBC認為,在香港討論《基本法》第23條可能已成為了公眾禁忌。 ==== 國際組織 ==== *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階專員福爾克爾·蒂爾克(Volker Türk)對23條立法透過表示遺憾。他表示:「儘管(外界)就其許多條款與國際人權法律無法匹配提出了嚴重關切,如此重大的法案還是得以如此加速透過立法程式,著實令人震驚」,並認為「未經徹底審議和有意義的諮詢就透過,是香港人權保障的倒退」,且該法中對多項罪名定義含糊,令人「深感不安」。 * 2024年3月8日,國際特赦組織中國事務總監莎拉·布魯克斯(Sarah Brooks)指,香港政府急速立法表明其急於進一步廢除人權保障,背棄國際義務;又批評法案將中國大陸內被用以侵犯言論結社自由的「國家安全」及「國家秘密」的法律概念引入香港法律;而且新增「境外幹預罪」措辭模糊,可能導致與外國交流行為被視為危害國家安全。她又批評延長拘留期及容許當局拒絕被捕者接觸律師嚴重侵害公正審判權,並總結指立法目的顯然是為了扼殺批評聲音。 * 2024年3月25日,國際律師協會人權研究所發表宣告指23條立法代表香港人權狀況繼《港區國安法》實施以來進一步倒退,對維持法律專業的獨立性構成重大壓力。宣告批評立法條文與言論自由、集會結社自由、公平審訊權利等多項基本人權背道而馳,而廣泛而模糊的條文亦容許對異議者的任意、出於政治動機的檢控。宣告總結批評法例違背了香港於《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聯合國《關於律師作用的基本原則》等條文下的國際義務。 ==== 中華民國 ==== * 2024年2月1日,陸委會副主委詹志宏表示,擔憂23條立法將使香港「民意代表」無法再表達意見。針對立法後對臺港的往來的影響,表示非常不樂見因為一些政治因素而限縮臺港兩地的民間往來。 * 2024年3月8日,港府將《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刊憲,同日透過立法會首讀及二讀。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表示,該法很多是原則性的規定,「問題是在之後的執法」,擔憂該法將影響赴港旅遊、經商的人士。他同時亦對港府所稱立法得到全面支援並不意外,表示「我們擔心的跟全世界各國所擔心的是一樣的:香港過去的自由、民主跟人權,還有它獨立的司法等等,是不是逐漸逐漸的在被消失、被剝奪當中。」 * 2024年3月20日,民進黨國際部主任兼發言人李問表示,中共與港府強制推進《基本法》第23條立法,對此強烈譴責,認為這一行動無視國際社會與香港民眾的擔憂,是對香港自治及民主自由的進一步侵蝕,稱其為「香港最黑暗的一天」。並認為此舉暴露了中共的極權本質及「一國兩制」政治承諾的不可靠。 * 2024年3月20日,立法委員、國民黨文傳會主任李彥秀就香港昨日三讀透過基本法23條回應表示,中國大陸應該思考這樣限縮人民自由的方式,是否利於未來治理,同時強調,此事更加凸顯「中華民國臺灣」在自由民主之下的可貴。 ==== 美國 ==== *2020年,美國時任國務卿邁克·蓬佩奧稱,美國政府反對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視為違反美國利益,認為會對北京持續幹預香港自治的情況感到擔憂,同時指出“香港的自由被侵蝕與中共承諾的一國兩制背道而馳”。 * 2024年2月28日,美國國務院發布新聞宣告,稱正在密切關注香港《基本法》第23條相關立法進展及其影響,認為“國家機密”和“外部干涉”等模糊定義可能會被用來扼殺不同意見,擔憂香港政府將加劇其針對異議人士的跨國打壓,並認為23條立法將進一步損害香港人民的人權和自由,削弱「一國兩制」。 * 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韋丹特·帕特爾(Vedant Patel)在2024年3月20日的例行記者會上稱,香港新透過的安全法規“涵蓋廣泛” 且“定義模糊”,“可能加速香港曾經開放的社會走向封閉”。 * 美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嚴重關切”港府當局利用該法打壓遏制異議人士,並認為可能會有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聲譽。 ==== 英國 ==== *英國外交大臣、前首相戴維·卡梅倫於2024年2月28日發表宣告稱,23條立法提案未履行《中英聯合宣告》的義務,敦促香港特區政府重新考慮該提案。 * 2024年1月31日,英國安全事務大臣董勤達質疑23條及《港區國安法》摧毀香港繁榮的要素,包括自由及公正的法律等,亦會進一步削弱外國投資者信心。 *2024年3月,23條在香港立法會三讀透過後,英國外相卡梅倫發表宣告,批評新法破壞香港作為國際城市長期賴以立足的法治、自治及對自由的保障,認為此舉違反《中英聯合宣告》和國際義務。他指出新法對國安定義過廣,威脅言論自由,促港府履行國際承諾,尊重《基本法》。 ==== 歐盟 ==== * 2024年1月,歐盟發言人稱,對23條立法表達密切關注,認為當中的定義及準則或與嚴厲的《港區國安法》看齊,甚至更為嚴苛,擔憂將進一步削弱香港的自由。 *歐盟駐港澳辦事處就23條立法向港府表達嚴重關注,並發出外交照會,為自2019年以來第二次。 * 2024年3月,歐盟對香港19日全票透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表示擔憂,對條例中「外部幹預」和「國家機密」的廣泛定義表達關注,擔心在港的歐盟機構、公民和企業將受到重大影響,並認為立法將引發外界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長期吸引力的質疑。 ==== 日本 ==== * 2024年3月20日,日本外務省發言人小林麻紀就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表示「嚴正關切」,表示新法將「進一步損害對『一國兩制』框架的信心」。宣告表示東京「高度重視維護自由開放的制度以及確保香港民主和穩定的發展」。並呼籲中國和香港當局尊重和保護在港日本公民及企業的活動和權利。 ==== 加拿大 ==== * 2024年3月,加拿大駐港總領事館就23條立法向港府發出「外交照會」,要求立法須符合包括國際條約所保障的權利和自由,並要建立獨立機制,以確保具有透明度、相稱度及問責性。同時認為港府引用加拿大法例與《23條》作比較為不準確類比。 ==== 澳洲 ==== * 2024年3月1日,澳洲外交部就香港提出的《基本法》第23條國安立法草案發表宣告,表達了對該法案可能造成的對於《基本法》和《中英聯合宣告》下保障的權利與自由侵蝕的擔憂。認為此法案可能會影響身居香港以外的人士,包括在澳居民。宣告敦促香港當局保障言論自由和司法獨立,並要求進行真正的諮詢,考慮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影響。 * 2024年3月19日,澳東時間21點,墨爾本澳洲港人組織HKPACE(HongKonger Protection Against Chinese Expansion)在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外舉行抗議活動,對23條立法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訪澳表示強烈反對。 ==== 其他 ==== * 全球81位跨國議員及公眾人物聯名錶達對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的嚴重關切。聯署人包括末代港督彭定康、前英國外交大臣聶偉敬、前波蘭外交部長兼歐洲議會議員 Anna Fotyga MEP等。他們指出此法將侵害香港的自治、法治及自由,違反國際人權規範,呼籲國際社會反對違背《基本法》和《中英聯合宣告》的行為。 == 與港區《國安法》的區別 == 《基本法》第23條包括七宗罪: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進行政治活動、香港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絡。而2020年中實施的香港國安法是基本法的附件,僅涵蓋基本法第23條的分裂國家和顛覆國家政權罪。。 《基本法》第23條草案內指明顛覆罪的主體為「中央人民政府」,而港區《國安法》顛覆罪是針對「國家政權」,除了涵蓋顛覆國務院外,還包括人大及中央轄下的其他部門、地方機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影響 == ===政治=== 2003年,《香港基本法》23條立法引發50萬港人上街抗議,最後特區政府撤回立法程式。此舉動讓北京當局質疑港人對國家觀念不足。 2021年3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亦引述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稱社會均出現鼓吹仇視中央及特區政府言論。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行會成員葉國謙則引述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韓正稱,自當年反23條起,香港形勢並非「非民主不民主的問題」,而是「顛覆和反顛覆的問題」。 ===經濟=== ====股票市場==== 2024年1月30日,香港政府正式展開23條公眾諮詢,當日香港股市再度跌穿16,000點,恒生指數最多跌逾400點,收市報15703點,跌373點,跌幅2.32%。李家超強調稱「股票市場涉及許多因素,23條對香港必然有利」。 2024年2月28日,也就是23條立法本地諮詢結束之日,香港股市已重新回到16,000點上方。2月28日恆指夜期收報16838點,較1月29日恆指收市(16,077點)提高近800點。 ====航運物流==== 2024年4月,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行政總裁德里(Tom Derry)認為,中美衝突直接令到華府暫停給予中國優惠待遇。華府的科技禁運不但影響到中國,也影響了香港作為中國貨物轉口港的角色。德里指出,「香港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當中享有特殊地位,皆因香港是一個半獨立自主的地方。隨著中國逐步幹頂,香港已不再獨立自主。我指的是包括美國人在內的外國人因《國安法》被捕,現在香港的法治比以前更任意妄為了。香港只委任國安法官審案,因此香港的特殊地位已被侵蝕。這都對香港不利,另一方面卻令中國其他港口得益。」 2024年3月,現代貨箱碼頭母公司、九龍倉集團主席兼常務董事吳天海出席業績發布會時坦言,香港貨櫃碼頭情況嚴峻,並謂香港的碼頭由20年前排名全球前列,到今日跌至十大榜尾,加上內地港口搶生意,他見不到短期內的情況會改善,甚至預見還會進一步惡化。 ===傳媒=== ==== 明報 ==== 2024年3月14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點名批評《明報》當日一篇關於23條立法的報導「誤導」,標題為“23條修正案賦權特首行會施國安指令 涵加強管理傳媒等4條罪類可送交內地”,他指報導「讓人誤以為23條會加強管理傳媒的條款,當中有些罪行可送交內地處理」,對此予以強烈譴責,強調23條草案並無條文針對傳媒,本地立法的罪行都在本地處理,形容該標題“惡毒”,會引起香港市民對23條的誤解。 根據《明報》報道,政府13日晚向立法會提交修正案,包括修改“特定4條罪類下把被告移送內地處理”。14日10時47分,《明報》修改網上文章內容,刊登「更正及澄清」,澄清修正案中,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維護國安及更有效實施包括國安法等而訂立附屬法例,當中包括國安法第五章中央駐港國安公署職責,並非在23條新增或修訂罪行中可移送內地,指出“有關標題並不準確惹人誤會,特此更正及深表歉意。”鄧炳強表示,雖然《明報》網上版已修改,但“傷害已經造成”,希望《明報》重回正軌、正確報導23條,“這是傳媒的基本守則”。 ==== 自由亞洲電臺 ==== 2024年3月13日,《大公文匯》報道,自由亞洲電臺傳將會撤出香港,訊息指預計2024年3月底正式離港,並於4月中結業。 2024年2月19日,在民建聯舉辦的23條立法講解會上,鄧炳強曾點名批評前港督彭定康、英國保安大臣董勤達、自由亞洲電臺及許智峰對23條立法的「抹黑」,其中特別提及自由亞洲電臺曾「汙衊」23條將針對傳媒,且受美國聯邦政府資助。 2024年3月29日,自由亞洲電臺發表公告,決定關閉香港實體辦事處。該公告指出:“香港官方的行動,包括把RFA視作“外國勢力”,令人嚴重質疑,我們在“23條”相關法律生效後還能否在香港安全地運作。” 。 ==== 香港監察 ==== 2024年3月13日,特區政府就香港監察與16名連署人「刻意誤導公眾」、「抹黑《基本法》第23條立法中的“披露他人犯叛國罪”規定是針對宗教」的宣告,予以強烈譴責。“香港監察”刊登16名宗教或信仰自由人士的宣告,擔憂23條立法或許威脅宗教自由,對天主教教會「告解」的保密傳統帶來一定影響。對此,政府發言人表示該宣告刻意誤導公眾,「企圖挑撥宗教人士和信眾對立法的不滿」,並強調叛國罪和隱匿叛國罪是存在已久的罪行,並非針對宗教人士或信眾,而宗教自由也並不保障任何人進行嚴重犯罪行為而不用受到法律制裁。 ==== 社交媒體 ==== 部分媒體擔憂,“煽動罪”涵蓋範圍較廣,23條立法透過後,媒體人對新聞言論的把握不太有信心。對此,2024年3月4日,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一活動致辭中強調,資訊自由和言論自由是香港維繫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獨特優勢,《基本法》23條立法絕對不會對言論、新聞或資訊自由帶來不合理的限制,媒體人不需要過多擔心。 2024年3月,根據23條立法諮詢結束後釋出的公開檔案,在“其他意見”一欄中,有人提議“將Facebook、YouTube等網站撤出香港市場”,亦有人建議「禁止Telegram、Signal通訊軟體」,稱兩款應用程式是“犯罪溫床”,更有甚者建議觸犯條例者應當被沒收公屋。彭博社等媒體亦報道了相關事件。3月6日晚,香港律政司長林定國表示不會在23條立法的框架下禁止任何社交媒體,強調「香港貴為國際金融貿易中心,非常依賴資訊自由流通」,批評有人「唯恐天下不亂」。香港特區政府亦發表宣告並無建議禁止任何社交媒體、影片分享平臺或串流平臺在香港運作,並譴責彭博社的報道是“假新聞”。隨後,彭博社對報道作出更新澄清,並承認錯誤。 2024年3月27日,選委界立法會議員謝偉俊主動將Facebook個人專頁暫時落架。他表示會審視以前發表嘅帖文會唔會太尖銳,甚至引起煽動嘅聯想,坦言係擔心以前發表有關「小紅書治港」等等嘅言論會畀人借題發揮。 ==== 華爾街日報 ==== 2024年3月20日,《華爾街日報》以“香港透過「第23條」立法,外企高管憂心忡忡”為題,報道23條已招致西方國家政府的強烈批評,外國商業團體和公司律師的態度更為剋制,但一些人表示,擔心法案的某些部分措辭過於含糊,感覺企業的風險和合規成本會增加。而對於該法律,國際商界最為關切的部分,即對國家秘密和境外幹預的寬泛定義,與最初的公眾諮詢檔案幾乎完全相同。香港德國商會主席赫佑漢(Johannes Hack)表示,由於認為存在風險,企業今後可能會避免從事某些活動,並表示外國總部的高管們,將更難理解香港到底與中國其他地方有何不同。 中國外交部駐港公署隨後致函《華爾街日報》,駁斥該報社論日前抹黑香港《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唱衰香港發展前景的惡劣言論,闡明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正當性。 ==== 無國界記者 ==== === 旅遊警示 === 自香港透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多個國家和地區對需要赴港民眾提出旅遊風險警示。 ====臺灣==== 2024年3月21日,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域性局長蔡明彥提醒入境香港的臺灣民眾,”要特別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注意過往在社交媒體是否曾對中國惡意批評,以防入境入境時被檢查後無端入罪“。3月22日,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王國材稱,「民眾要非常小心,真的有類似的行為,我是覺得民眾就不要去香港了」。3月25日,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王國材重申,是“建議”不要去,不是說所有人都不要去。 ====西方國家==== 2024年3月22日,澳大利亞政府也更新對香港旅遊風險提示,描述香港有「嚴格且可空泛詮釋的國家安全法律」、「就算非刻意亦可能犯法」,風險水準為四級中第二級的「保持高度警戒」。英國、美國等國家也同樣對需要赴港旅遊、工作的國民發出了類似的警示。 == 註釋 == ==參見== * 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特別行政區的相關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 **澳門維護國家安全法 *總體國家安全觀 *應變反駁隊 *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 == 參考文獻 == ==外部連結== *民間網站:基本法23網站(已經停止更新) *政府網站: **實施基本法第二十三條 **《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公眾諮詢檔案(2024年)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 歷史 Category:香港政治史 Category:2000年代香港政治 Category:2020年代香港政治 Category:香港人權 Category:香港立法 Category:2000年代法律 Category:2020年代法律
著作權
著作權(),-{zh-hans:俗稱版權;zh-hant:俗稱版權;zh-hk:又稱著作權;zh-mo:俗稱版權;zh-tw:俗稱版權;}-,是著作權人對其作品所專有的權利。廣義的著作權還包括鄰接權,許多國家將其一併規定在其著作權法律規範中。 著作權要保障的是思想的表達形式,而不是保護思想本身,因為在保障著作財產權,此類專屬私人之財產權利益的同時,尚須兼顧人類文明之累積與知識及資訊之傳播,從而演算法、數學方法、技術或機器的設計,均不屬著作權所要保障的物件。 著作權是有期限的權利,在一定期限經過後,著作財產權即歸於失效,而屬公有領域,任何人皆可自由利用。在著作權的保護期間內,即使未獲作者同意,只要符合「合理使用」的規定,亦可利用。凡此規定皆在平衡著作人與社會對作品進一步使用之利益。 == 名稱 == -{zh-hans:著作權;zh-hk:著作權;zh-tw:著作權;}-曾被稱為-{zh-hans:版權;zh-hk:版權;zh-tw:版權;}-,至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中仍然將兩者等同。“-{zh-hans:版權;zh-hk:版權;zh-tw:版權;}-”最初的涵義是copyright(版和權),也就是複製權。此乃因過去印刷術的不普及,當時社會認為附隨於著作物最重要之權利莫過於將之印刷出版之權,故有此稱呼。不過隨著時代演進及科技的進步,著作的種類逐漸增加。世界上第一部版權法,英國《安娜法令》開始保護作者的權利,而不僅僅是出版者的權利。1791年,法國頒佈了《表演權法》,開始重視保護作者的表演權利。1793年又頒佈了《作者權法》,作者的精神權利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 “-{zh-hans:版權;zh-hk:版權;zh-tw:版權;}-”一詞已漸漸不能含括所有著作物相關之權利內容。19世紀後半葉,日本融合大陸法系的著作權法中的作者權,以及英美法系中的版權,制定了日本著作權法,採用了“-{zh-hans:著作權;zh-hk:著作權;zh-tw:著作權;}-”的稱呼。 中國已知有-{zh-hans:版權;zh-hk:版權;zh-tw:版權;}-一詞,始於宋朝。到明清時,印書興盛,不少著書人都會在書本後印上「-{zh-hans:版權;zh-hk:版權;zh-tw:版權;}-所有,敢有翻印,千里必究」,但在尚無法律保障之當時,實屬威嚇之舉。 中文最早使用“-{zh-hans:著作權;zh-hk:著作權;zh-tw:著作權;}-”一詞,始於中國第一部的著作權法律《大清-{zh-hans:著作權;zh-hk:著作權;zh-tw:著作權;}-律》採日本譯自德文「Urheberrecht」詞彙,當時只涉及重製權: : 清政府解釋為劉薇,-{zh-hans:著作權;zh-hk:著作權;zh-tw:著作權;}-法新釋與例解,同心出版社,2003年1月,353-354 ISBN 978-7-80593-616-1: : 此後中國著作權法律都沿用“-{zh-hans:著作權;zh-hk:著作權;zh-tw:著作權;}-”這個稱呼。 在香港,仍使用「-{zh-hans:版權;zh-hk:版權;zh-tw:版權;}-」為正式的法律名詞,例如香港法例第528章《-{zh-hans:版權;zh-hk:版權;zh-tw:版權;}-條例》: : 如今華人社會通常二者混用。自清著-{}-作權律以後的中國政府立法都使用“-{zh-hans:著作權;zh-hk:著作權;zh-tw:著作權;}-”作為正式稱呼,但其含義與通稱的“-{zh-hans:版權;zh-hk:版權;zh-tw:版權;}-”相同。這一立場與關於版權的國際公約一致:在這些公約裡,英美法系的“copyright”與歐陸法系的“droit d'auteur”是等同的。在中華民國的法律中,對於著作相關權利的正式稱呼不使用「-{zh-hans:版權;zh-hk:版權;zh-tw:版權;}-」,以避免與常見的「出-{zh-hans:版權;zh-hk:版權;zh-tw:版權;}-」或著作權法之特殊權利「製-{zh-hans:版權;zh-hk:版權;zh-tw:版權;}-」混淆;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zh-hans:著作權;zh-hk:著作權;zh-tw:著作權;}-法》第六十二條(2020年修正後版本)中,則規定“本法所稱的-{zh-hans:著作權;zh-hk:著作權;zh-tw:著作權;}-即-{zh-hans:版權;zh-hk:版權;zh-tw:版權;}-”。 == 著作權的客體 == 著作權的客體是作品。只要不違反該國家或地區所參加的國際條約的要求,對作品如何分類、對各類作品施加何種程度的保護依其各自法律規定。而依在世界範圍內有較多簽約國的《伯爾尼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公約》第二條第一款的規定,“文學和藝術作品”一詞包括文學、科學和藝術領域內的一切成果,不論其表現形式或方式如何,諸如: * 書籍、小冊子和其他文學作品; * 講課、演講、講道和其他同類性質作品; * 戲劇或音樂戲劇作品; * 舞蹈藝術作品和啞劇作品; * 配詞或未配詞的樂曲; * 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法表現的作品; * 圖畫、油畫、建築、雕塑、雕刻和版畫作品; * 攝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影的方法表現的作品; * 實用藝術作品; * 與地理、地形、建築或科學有關的插圖、地圖、設計圖、草圖和立體作品。 == 保護範圍的例外 == 著作權法在上述客體內,也有不受保護的情況。 === 原創性門檻 === === 概念與表述的區分及合併原則 === ==== 概念與表述的區分 ==== 概念與表述的區分(idea–expression divide),又稱思想、表達二分法,是指著作權不保護概念,只保護由此概念發展出來的表述。也就是著作權法只保護作者有獨創性的表達,而並不保護思想,無論它是否有獨創性。 在歐盟,European Union Software Directive 第1.2條即指出,“軟體程式和介面中存在的任何概念和原則,是不受本法保護的。”quoted in 在美國,最高法院1879年在 Baker v. Selden 一案的裁決中認為,記賬所利用的技術可能能得到專利法的保護;關於該技術的描述性文字可以獲得著作權保護,但技術本身不行。在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v. Nation Enters.一案中,最高法院即指出著作權法對概念和表述的區分是在“著作權法和第一修正案所賦予的言論自由之間所達成的關鍵性平衡”。471 U.S. 539, 556 (1985)在 Mazer v. Stein,最高法院再度提及,“著作權法跟專利法不同,對所公佈的技術無法提供保護,只能保護對該技術的表述,而不是技術本身”。347 U.S. 201, 217 (1954) 在英國的法院判決中,Donoghue v. Allied Newspapers Limited (1938) Ch 106 對該區分進行了如下表述:“對一個概念用任何形式的表述,不管是影象、戲劇還是書籍”,都能獲得該表述的著作權。在澳大利亞的判決中,Victoria Park Racing and Recreation Grounds Co. Ltd v. Taylor (1937) 58 CLR 479 at 498,Latham 大法官用一個人從巴士上跌落為例,第一個報導該事件的人不能用著作權法來防止其他人對該事件進行的相同報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zh-hans:著作權;zh-hk:著作權;zh-tw: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規定,-{zh-hans:著作權;zh-hk:著作權;zh-tw: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複製的智力成果。 ==== 合併原則 ==== 合併原則(merger doctrine)是很多國家的法律依據概念與表述的區分而得出的一個衍生概念,即指某一事物只能用一種或有限的幾種方式表述,這種情況下就不能為這種表述進行著作權保護;這種情況下概念與表述已經“合併”了。有時這也用法語稱之為“Scènes à faire”(中文:總是出現的場景)。 === 初售原則和著作權的耗盡 === 初售原則(first-sale doctrine),有時也譯為首次銷售原則,是指某項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的著作物(可以是原件或者複製件)在首次出售之後,對於立基在該著作物所有權的著作權就已經耗盡了(exhaustion of rights)(著作權的耗盡又被稱為著作權窮竭),著作物的合法擁有者有權基於對著作物的所有權,可以再次發行銷售該著作物,例如自行再次出售、出租、出借、贈與該著作物,著作權人不得限制此種利用。 著作權窮竭是指著作權人喪失作品原件或者複製件的再銷售權(發行權的一種),著作權本身並沒有終止。 但是這一原則也有限制。 # 特定型別的作品因為複製過於容易,若允許耗盡原則將嚴重影響著作權人的利益,因此部分國家的法律會排除特定型別的著作的耗盡原則,例如音樂、影視作品或電腦軟體。有時這會引發商品平行輸入的問題,例如,某本只得在泰國出售的書,可能會被買家轉手賣給定價更高的美國市場。這種行為是否合法,要根據各國法律確定。在美國截止2014年,初售原則適用於平行輸入的情況,所以前述將低定價地區的著作物轉售到美國市場的行為是合法的。 # 對於上述作品,著作權人雖然不能控制著作物再次銷售,但是可以控制它們的出租。TRIPS協定、《WIPO版權條約》(WCT) 和《WIPO表演和錄音製品條約》(WPPT) (權利人為表演者與錄音製品製作者),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均肯定了這項權利。 # 作家或者藝術家文學藝術作品的原稿、初稿第一次轉讓後,作者或者其繼承人可以分享之後轉讓的利益。《伯爾尼公約》第14條之3規定了此權利,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沒有規定該權利。 # 少數國家規定著作權人有公共借閱權。圖書館等將書籍借給不特定讀者的機構需要支付費用。 當然,初售原則一般也適用於著作物出售後,由買家自行對該著作物進行處分的情況,比如對該著作物進行修改、塗改、毀滅等行為。 ===合理使用=== == 著作人格權和著作財產權 == 一些國家和地區將著作權分為著作人格權和著作財產權,前者又稱著作人身權或精神權利。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條規定“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又如臺灣《著作權法》第三條中把“著作權”定義為“指因著作完成所生之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 與之相反,在一些國家和地區,“著作權”一詞在狹義上僅指著作財產權。例如日本《著作權法》中對著作人格權雖有規定,但其權利的內容一節將“著作者人格權”(日語:)和“著作權中所包含的權利種類”(即著作財產權,日語:)分列,即體現了這種觀點。 === 著作人格權 === 著作人格權一般包括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決定是否將作品公之於眾的權利及保護作品不受歪曲和篡改的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還規定了修改權(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這一種著作人格權。其存廢問題歷來受學者討論。2014年公開徵求意見的修訂草案中將該權利合併到了保護作品完整權中,但亦有學者指出這一做法只是將原來的兩種權利簡單合併。 === 著作財產權 === 著作財產權的種類在過去一百年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原先較單純的出版權、演出權,因電影的發明而有公開上映權、因廣播及電視的發明而出現公開播送權,時至今日因應網際網路的普及化,公開傳輸權隨之而生,除了這些一個接著一個出現的新型態著作權利,另外一些較傳統的權利也由於人類生活型態的轉變而發生變化,例如因為國際間的交流日漸頻繁,著作物在各地區以及國際間的散佈權問題獲得重視;著作物所有人以往基於所有權,擁有將該物出租的權利,規模有限,對於著作權人的利益影響不大,但由於大型連鎖租書店的出現嚴重影響了著作權人的利益,從而使得著作物的出租權亦須被顧及。 一般來說,著作權人對於著作享有若干項基本權利,其中有一些是專屬權利。他們享有「使用」或「根據議定的條件許可他人使用」其作品的專屬權。 雖依各國家或地區的法律規定致權利內容有所差異,著作權人往往可以禁止或許可他人: * 以各種形式對各種著作進行重製,例如以印刷或錄音的方式重製語文著作或音樂著作。 * 將其著作公開口述、演出,例如將戲劇及表演著作或音樂著作公開演出、將語文著作公開口述等等。 * 將其著作透過無線電、有線或衛星或網際網路加以公開播送、公開傳輸。 * 對其視聽著作公開上映;對其攝影著作、美術著作、圖形著作加以公開展示。 * 將其著作翻譯成其他語言,或對其加以改編,例如將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本、將英文版本改譯為中文版本。 即使未提供下載,只要公開著作權內容就有可能會觸法。 受著作權保護的許多創作性作品,需要進行大量發行、傳播和投資,才能得到推廣(例如:出版物、音樂作品和電影)。因此著作權人常常將其對作品享有的權利,授權給最有能力推銷作品的個人或公司,以獲得報酬。這種報酬經常是在實際使用作品時才支付,因此被稱作授權費/版稅。 著作財產權有時間限制,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相關條約,該時限為創作者死後50年。但各國國情不同,各國國內法可規定更長的時限。這種時間上的限制使得創作者及其繼承人能在一段合理的時期內就其著作獲得經濟上的收益。 著作財產權人通常可透過行政手段或透過法院保障自己的財產權益,前述手段包括以搜尋住居處的方式查詢生產或擁有非法重製的——亦即"盜版的"——與受保護作品有關之物,作為證據以實施權利。權利人還可要求法院對非法活動發出禁制令,並可要求侵權者就其在財產上和表彰姓名等人格權方面所受損失負損害賠償之責。 == 科技發展與技術中立原則 == 著作權的種類由於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而大大拓寬了範圍。以往隨著印刷術的出現,而有版權的概念,直到今日人類科技進步到透過諸如衛星、廣播和光碟之類的全世界通訊手段,為傳播創作作品提供了新的途徑。在網際網路上公開傳輸著作是出現了新的著作權種類的一個動態,未來還有可能出現更多種類、權利關係更複雜的著作權型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積極參與正在進行的國際討論即意圖制定關於電腦世界中保障著作權的新標準。《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版權(著作權)條約》(WCT)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製品條約》(WPPT)(常被統稱為「網際網路條約」)規定了一些國際準則,旨在防止未經許可在網際網路或其他電子網路上獲得和使用創造性著作的行為。 ; 技術中立原則 隨著科技的進步,侵害著作權的方法也越來越多,甚至某些技術扮演著侵害著作權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音樂壓縮格式MP3的發明大大減低音樂檔案的容量,進而使得人們彼此重製或在網路上傳輸音樂檔案更為便捷,未經許可而使用他人著作的行為也大大增加。政府可能接受著作權人檢舉,進行取締下載或互相交換MP3音樂檔案的行動,導致社會大眾往往認為MP3音樂檔案是不合法的。事實上某一項技術,除了用來侵害著作權之外,也有其他正當用途,像是錄影機一樣可以用來合法錄製有著作權的錄影帶,並非所有的錄影機都是用來違法重製,這時候並不能認為錄影機的製造商或販賣者有侵害著作權,此即所謂的「技術中立原則」:法律不會因為新科技或技術可作為侵權工具之用途,就直接認定該技術提供者必須負起侵權責任,必須負責的是使用該項新科技或技術的管理方法、是否經過著作權人的同意授權或是否符合合理使用的範圍。 == 著作權的起點、財產價值與經營 == 在大多數的國家,著作權是從著作完成時即開始享有,不需要經過任何官方程式。然而,許多國家設有國家著作權機關,而且法律對於作品的保護是以經過註冊為前提,也有些註冊著作權的目的在於確定和區分作品的題目。不過,著作權的財產概念是近代才有的,以下兩個例子可供對照: 中國西晉時期,京城洛陽地區的文學家左思花費十年時間,完成描寫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首都山川地形與風土人情的鉅著三都賦,當時人人爭讀此賦,熱烈傳抄的結果使得洛陽的紙供不應求,一日三價,從此中國以「洛陽紙貴」形容一部著作受歡迎的程度。不過,這個成語也意涵著:在過去,著作本身的價值是依附於紙的價值之上。過去中國一直在「文以載道」的觀念下,不重視著作的經濟利益,反而認為文章必須經世濟民、廣為流傳,也造成著作權制度的接受度不及一般有體財產權。 ;著作權利人團體 相較於前述有實體可依附的語文著作,其著作權人得到豐富收益,許多音樂、戲劇和表演的著作權人則無法尋求法律上和行政手段上的保障,特別是全球化的結果使各型別的著作被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民所使用。也因此,許多國家有一種發展趨勢:社會上漸漸出現集體管理著作權的組織或協會,就是所謂的「著作權利人團體」。這些著作權利人團體集體管理會員們的著作財產權,他們具有法律專門知識,並且對於國際上使用該會成員著作所須支付的授權金的收取、管理和分配等方面具有豐富的行政經驗,著作權人的利益即因參與此種團體而獲得確保。 === 參照 === * 著作權法的發展軌跡 == 著作權之保障及反思 == === 保障創作者和資訊流通之平衡點 === 著作權是以表彰創作者及給予合理報酬的方式鼓勵創作者,從而保障著作權對於人類創造力至為重要。這種權利制度使創作者確信在傳播其作品時可不再擔心遭受未經許可的重製或盜版。因為這種制度性保障而不斷產生的創意,使全世界人類享有更多、更好的文化、知識及娛樂的樂趣。 從另一方面來說,有-{雲}-「人不必當巨人,只要站在巨人的頭上,就可以和巨人看得一樣遠」,這句話是在說明人類文明的進步在於知識的累積,人類基於過去社會經驗的傳承得以更加快速地發展文化、知識與娛樂,假如過度保障關於著作的私人權利,將使得資訊無法流通、知識亦無從累積。從而,有人主張知識財產權是人類公共財產,應由全體人類所共享,例如維基百科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創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簡稱CC,中國大陸正式名稱為知識共享)亦提出保留部分版權(some rights reserved)的概念,希望為資訊流通和保護創作者兩方面重新取得平衡。 由上述二點可知,如何在保障著作權人的利益以激發思考及促進人類文明繼續進步這兩個面向上取得平衡點,是在制定著作權相關法令的重要思考,法令中合理使用的條文即往往是這兩個面上尋找平衡點所得到的結果。 === 著作權與保障創作者之關係 === 創作者不等同著作權持有人。為了使作品能獲得最大商業利益,不少作品(尤其是商業創作如電影、流行歌曲)的著作權持有人多為商業機構(如娛樂機構),而非創作者本身。結果是著作權帶來的報酬(尤其是經濟報酬)實際上多會轉到商業機構手中。因此著作權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究竟是保障了創作者的利益,還是保障了商業機構的利益,早已有人提出質疑。 日本音樂著作權協會便因壟斷著作權收益(2005年為99.3%)而備受批評。由於絶大部份的唱片公司會在合約上要求作曲家把著作權讓給唱片公司以交換作曲費,所以很多時候作曲家並不擁有他們自己作品的著作權。就曾有創作者從來沒有因自己的作品,從JASRAC得到任何著作權收益分帳,卻在使用自己的作品時,被JASRAC要求繳交著作權費用,否則採取法律行動。(其他批評還有財政透明度不足、高層收入過高、濫收著作權費用等) === 著作權保障年期 === 著作權保護期限 不恰當 根據伯爾尼協定——大多數的作品都應當在作者整個在世期間,以及在作者去世之後不少於50年的期限內維持著作權保護。而在大多數國家都將作者逝世之後的保護期限延長至70-90年。 * 著作權保護和作者的生命相掛鉤相對於長壽的和早逝的作者來說不公平。 * 早期的作品的保護期限可以到150年(取決於作者的壽命),那麼晚期的僅為作者逝世後70年。 * 發明專利的頒發期限為20-25年,那麼作為著作權保護卻維持作者一生和直至逝世後的70年。這將發明家和工程師與受到著作權保護的作者來說置於了不公平的境地。 計算著作權保護的期限沒有根據 * 如果財產著作權歸屬於組織機構所有,保護期限依然按照已經不屬於其所有的作者的壽命計算。 缺乏權利持有人-{zh:資訊;zh-hans:資訊;zh-tw:訊息;}- * 尋找著作權所有人非常困難,因為該權利有可能已經不屬於作者所有,而著作權登記註冊體系並不存在。 消費者缺乏計算機軟體的權利 * 軟體的消費者,剝奪權利:出售,贈予,繼承。 * 軟體繫結在使用者方,與認證軟體界限的交叉——會使消費者受騙。 * 計算機軟體沒有保證期限,如果軟體不好用——誰都沒有責任去維護它。 網際網路興起帶來的巨大資訊流通和流通速度增長均為前所未見。因此有人提出舊有的「作者死後50年」著作權保障年期,在資訊時代已不合時宜,應該重新修訂。如美國建國者著作權(Founder's Copyright)授權條款的保護期限為14年。 === 著作權的不當使用 === 著作權的不當使用可能造成不同大小的後果,例如-{zh-cn:大眾;zh-my:福士偉根;zh-hk:福士;zh-tw:福斯;}-汽車可能藉由數字千年版權法導致其長期進行排放舞弊。 == 世界各地的著作權制度 == === 中華民國(臺灣) === 在中華民國境內,著作權的規範是依照著作權法,最早於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五月十四日製定40條,而後多次修正。著作權法現行主管機關為經濟部。著作人一般於著作完成時享有著作權。 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在民國79年或更早的版本,著作許可權終身加30年,而且“沒有”該期間屆滿當年之末日為期間之終止規定。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民國81年5月修正條文(於中華民國81年6月10日公佈施行),才改為著作許可權終身加50年,而且“有”該期間屆滿當年之末日為期間之終止規定。當新法不溯及既往時,中華民國作者在1962年6月9日或更早逝世者,其作品在臺灣已經屬於公有領域,但在其他國家不盡然屬於公有領域。 依據著作權法第九條,下列各款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 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 # 中央或地方機關就前款著作作成之翻譯物或編輯物; # 標語及通用之符號、名詞、公式、數表、表格、簿冊或時曆; # 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 # 依法令舉行之各類考試試題及其備用試題; 前述公文,包括公務員於職務上草擬之文告、講稿、新聞稿及其他文書。 由於中華民國幾乎每幾年就受到美國以貿易制裁的壓力而修改著作權法,該法關於著作財產權的限制及合理使用的章節,是中華民國與美國角力妥協下的產物,也是歷來臺美著作權談判中頗為重要的一章,相較於多國法制體例僅以一個條文規定,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卻是花了二十幾個條文規定「合理使用」,殊值注意。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 在中國大陸,-{zh-hans:著作權;zh-hk:著作權;zh-tw:著作權;}-一詞通常為法律檔案中所使用,而-{zh-hans:著作權;zh-hk:著作權;zh-tw:著作權;}-一般被習慣稱呼為-{zh-hans:版權;zh-hk:版權;zh-tw:版權;}-,政府亦設定有國家-{zh-hans:版權;zh-hk:版權;zh-tw:版權;}-局,而國家-{zh-hans:版權;zh-hk:版權;zh-tw:版權;}-局並不隸屬於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凡是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都享有著作權;外國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的,也依著作權法享有著作權;外國人在中國境外發表的作品,根據其所屬國與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著作權。 在中國,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符合著作權保護條件的作品,通常是能以某種物質復制形式表現的智力創作成果,因此不排除對未被有形載體固定的口述作品的保護。而不像英美法那樣要求作品必須固定在有形載體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zh-hans:著作權;zh-hk:著作權;zh-tw:著作權;}-法》第五條的規定,該法不適用於: # 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檔案,及其官方正式譯文; # 單純事實訊息; # 曆法、通用數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發表權和財產權則根據不同作品有不同的保護期。對於自然人作品,視聽作品的保護期是作品發表後50年截止,而其他作品則是作者死亡後50年截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針對著作權法頒佈了一部更加具體的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zh-hans:著作權;zh-hk:著作權;zh-tw:著作權;}-法實施條例 》。 === 香港 === 根據香港法例,在業務中使用侵權作品屬於犯罪。此外,若任何人分發侵權作品,而達到損害版權持有人之利益的程度,或者是未經版權持有人許可,將有版權的作品向公眾傳播,亦屬違法。近年來,不少人士因涉及上述罪行而被逮捕。另外,香港政府及香港立法會的作品,以及條例中的排印編排或編彙等,其版權亦受《-{zh-hans:版權;zh-hk:版權;zh-tw:版權;}-條例》(第528章)之保障。 === 澳門 === 澳門第43/99/M號法令就是規範著作權的法令。該法令第六條官方作品規定: === 美國 === === 日本 === 2010年,日本的修訂著作權法(日語:),所謂開始施行,除了非法上載繼續為犯法外,非法下載也列為刑事罪行。不過,法例沒有為非法下載定下任何罰則,法例也不包括音樂及影像以外的非法下載,觀看如Youtube一類的影片串流也不屬犯法。 該年1月底,一項調查顯示日本非法下載減少了6成。 2月中,Oricon的調查顯示日本人對法例認知率為51.6%,有12.1%的人表示會繼續非法下載。 ===義大利=== 義大利版權法 義大利版權主要受1941年4月22日的第633條法律管轄,關於“保護與其行使有關的版權和其他權利”,和“民法典”第2577條及其後續行為(Book Quinto - Title IX:智慧財產權和關於工業發明)。第54條L.218 / 95規定了無形資產的權利如何受到使用國法律的管轄,儘管網際網路的出現使得確定活動所在地變得複雜。 ===德國=== 在德國,智慧財產權法包括版權法,專利法,商標法,實用新型法和外觀設計法。德國版權有效期限到作者去世70多年為止,並適用於任何承認的作品,無需註冊。根據聯邦議院批准的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政府提出的法案,在德國,侵犯版權等同於盜竊罪。侵犯版權的監獄刑罰與盜竊罪一樣,是五年監禁,是歐洲最嚴重的刑期。即使是18歲以下的人也可以因犯罪而受到調查。此外,根據1993年10月20日關於Phil Collins案的判決,啟動了第12條 (在建立歐洲共同體的條約中),根據該條款,各州不能歧視來自其他國家的作品。 ===英國=== 在英國,版權起源於1709年的“安娜法令”,並因1988年的“版權,設計和專利法”而更新。 智慧財產權/財產的型別以及受版權保護的時間如下: *文學,戲劇,音樂或藝術作品:作者去世70年後為止; *錄音或電影:首次出版之日起70年後為止; *廣播或電視節目:創作日期後50年為止; *已出版作品的印刷:創作日期後25年為止。 擁有“CLA”教育執照(如學校教師)的數字可以製作用於教育目的的智慧財產權副本。 侵犯版權的行為由民事法院處理,而非刑事法院處理。 == 參見 == * 智慧財產權 * * Copyleft * Wikipedia:版權資訊 * 孤兒作品 * 公有領域 ;對著作權提供建議的團體 * 電子前哨基金會 * * 網路先進用家會 == 參考資料 == == 外部連結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法律法規資料庫 * 中華民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 香港法例 * 香港智慧財產權署 - 版權常見問題 * 臺灣著作權保護協會 *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 Category:民法學 Category:著作權法 Category:無形資產
清朝
清朝(1636年或1644年-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號為大清(),對外使用中國()、中華大清國、大清國、大清帝國等名稱,又稱滿清、皇清,是中國歷史上由滿族建立的大一統朝代,亦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帝制王朝,皇族為起源於明代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清朝共經歷10位或11位皇帝,另有4位建州女真領袖及1位後金君主被追贈為大清皇帝。 滿人源自女真,皇族愛新覺羅氏為建州女真一部,隸屬明朝建州衛管轄之部眾,而建州衛是明朝在今中國遼寧省東北部和吉林省東南部一帶設立的一個羈縻衛所,曾隸屬於奴兒干都司的管轄,愛新覺羅氏則世代為明朝建州左衛之都指揮使。1616年,女真族人努爾哈赤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建國稱汗,建立大金(史稱後金),定都赫圖阿拉,又稱興京(今遼寧新賓)。1636年,努爾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極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定國號為「大清」,當時控制地區僅止於今中國東北及漠南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陷北京,同年,吳三桂部等原明朝殘餘軍隊為對抗李自成而歸降清軍,由此清軍進入山海關內,在擊敗民變軍後遷都北京,並開始大規模南下。其後的數十年時間內,清朝陸續擊敗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軍、張獻忠的大西軍、南明和明鄭等勢力,控制中國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統治著遼闊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高度權力集中,不設宰相,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但清朝廷的勤奮也用在嚴苛的法治上,清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訊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核心精銳,龐大的綠營為主要軍力,而後期逐漸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初期所進行的陸上與海上擴張,以及對邊疆地區的入侵,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本領土範圍。清極盛時除去對外戰爭暫時佔領的地區,實質控制下的領土達1310萬平方公里,在中國歷史上僅次於元朝,即使在清末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局穩定、新作物傳入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餘。國際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外交方面,除了與周邊東亞國家有往來,當時正值航海時代,西方人直接透過海路進行貿易及宣教活動,其中以耶穌會的傳教士最先踏入中國。本來康熙帝頗為支援傳教士來華,但羅馬教皇於康熙43年(1704年)降旨不-{準}-中國信徒祭祖、祀孔而引發「禮儀之爭」前教皇克雷芒十一世《自登基之日》:一、西洋地方稱呼天地萬物之主用「鬥斯」(拉丁語:Deus) 二字,此二字在中國用不成話,所以在中國之西洋人,併入天主教之人方用「天主」二字,已經日久。從今以後,總不許用「天」字,亦不許用「上帝」字眼稱呼天地萬物之主。如「敬天」二字之匾,若未懸掛,即不必懸掛,若已曾懸掛在天主堂內,即當取下,不許懸掛。 二、春秋二季,祭孔子並祭祖宗之大禮,凡入教之人,不許作主祭、助祭之事,連入教之人,並不許在此處站立,因為此與異端相同。 三、凡入天主教之官員或進士、舉人、生員等,於每月初一日、十五日,不許入孔子廟行禮。或有新上任之官,並新得進士,新得舉人生員者,亦俱不許入孔廟行禮。 四、凡入天主教之人,不許入祠堂行一切之禮。 五、凡入天主教之人,或在家裡,或在墳上,或逢弔喪之事,俱不許行禮。或本教與別教之人,若相會時,亦不許行此禮。因為還是異端之事。凡入天主教之人,或說我並不曾行異端之事,我不過要報本的意思,我不求福,亦不求免禍,雖有如此說話者亦不可。 六、凡遇別教之人行此禮之時,入天主教之人,若要講究,恐生是非,只好在旁邊站立,還使得。 七、凡入天主教之人,不許依中國規矩留牌位在家,因有「靈位神主」等字眼,又指牌位上有靈魂。要立牌位,只許寫亡人名字。再者,牌位作法,若無異端之事,如此留在家裡可也,但牌位旁邊應寫天主教孝敬父母之道理。 以上我雖如此定奪,中國餘外還有別樣之理,毫無異端,或與異端亦毫不相似者,如齊家治國之道,俱可遵行。今有可行與不可行之禮,俱有教王之使臣定奪。有與天主教不相反者,許行,相反者,拒決斷不許行。,康熙帝大怒,乃開始禁教。康熙帝晚年,宮中爆發政爭,天主教會捲入其中,於是雍正帝在位時更全面禁止傳教士東來。後乾隆帝又因與英使對禮儀意見不合,而下令不準開放港口,導致清朝中後期的科技較西方更為落後。清朝外交港口當時主要集中於南部港口廣州,不過西方各國在18世紀左右隨著工業革命的突破,開始大幅拉開與清朝的國力差距,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從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諸外國政府迫使清朝政府簽訂系列門戶開放條約,加速門戶開放及與海外商貿產業聯絡。清廷在飽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外國資本加速流入的同時,西方科學與文化亦被加快引入,令官方及社會民間出現一連串改革與革命,如洋務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而甲午戰爭失敗使督辦軍工化路線受沉重打擊,國際地位大為降低,加速列強瓜分中國。其後的維新運動也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義和團運動也在八國聯軍和清朝政府鎮壓下失敗,清廷推動清末新政,雖取得一些成效,但由於仍維護滿清皇室的利益,讓許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向支援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隆裕太后以皇帝溥儀的名義於2月12日頒下《退位詔書》,清朝正式滅亡。清朝政府也於1912年3月10日解散,正式進入中華民國時期。 == 國號 == === 名稱來源 ===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入關後成為元朝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把“大”字加入正式國號之中的大一統皇朝。皇太極改國號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確記載,有說法認為是為了掩蓋女真曾臣服於明的歷史以鼓舞士氣;「清」之國號,或-{雲}-是金的諧音,而且滿人尚青,加水字邊以符合五德終始說,用水免去朱明(朱是指明朝皇帝的姓氏,明是明朝國號)之「火」;或取自《管子》心術下篇與內業篇之“鏡大清者,視乎大明”、“鑑於大清,視於大明”,大清即天,大明即日月,天蓋過日月;另有一種觀點認為“大清”這一國號並非來自漢語,而是滿語中的一個蒙古藉詞「」(),原意為“善戰者,戰士”,故“大清國”的意思是“上國”或“善戰之國”;但此論述有爭議,有學者從語言與文獻考證等反駁,指出清朝統治者編撰的語言辭書皆無此用法。 ===對「中國」一詞的重塑=== 清朝以前“中國”的詞義基本上為地理、民族、政治區域和文化意義,而現代國體意義上的“中國”,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才首次正式出現於外交檔案上。 自入主中原之後,清朝皇帝正式以“中國”()稱呼全境。1689年,清朝康熙帝在與俄國簽訂的具有現代國際法水準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中,首次將“中國”作為正式國家名稱使用,與“俄羅斯”相對,該「中國」指包括蒙古以及中國東北等地在內的整個清帝國。 中西史學家如黃興濤博士及新清史學派學者、東亞史學家歐立德認為,康雍乾之後的中國,是被清朝皇帝、滿人、漢人等其他族群共同認同並加以再造過的中國。現代「中國」的概念,正是來自於清朝所塑造的中國觀。 == 歷史 == === 後金立國 === 15世紀初期,位於東北亞的女真族大致分成三部分,其中以建州女真最為強大。建州女真源自於遼金時代生女真完顏部的附屬五國部,居於牡丹江與松花江匯流地方,在元代組成為五個女真萬戶府,元末因受野人女真及朝鮮滋擾不斷,以及明朝的招撫等因素,其殘餘部族選擇歸附明朝。明朝將其部遷至原渤海地(今綏芬河流域)設定為他們新的聚居地。 1403年明朝依據原渤海建州的地名稱呼為建州女真,並設定了衛所這一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冊封李承善為建州衛指揮使,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左都督。其後1416年又建立建州左衛,以猛哥帖木兒為指揮使,並賜姓童。建州衛早期歸屬奴兒幹都司,奴兒幹都司廢除後改屬遼東都司。 猛哥帖木兒在被野人女真所殺後,其弟凡察與子董山被迫率眾南移,最後定居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併入建州衛內。1442年,明朝又從建州左衛分立出右衛,以凡察領導右衛、董山領導左衛,形成建州三衛,三衛首領也是世襲制,但須經明朝政府認可後方生效。 由於建州三衛對明朝過度幹預女真產生不滿,因而逐漸不遵守朝廷命令。而此時女真各部也因嫌隙已四分五裂。1467年明朝聯合朝鮮削弱建州三衛(即成化犁庭),並且於遼東邊界興建長城。明朝萬曆初年,董山的後代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以建州右衛王杲叛亂為由攻滅王杲與其子阿臺,然而覺昌安同其子塔克世在入城勸降叛明的阿臺時發生混戰,覺昌安父子也在混戰中被明軍誤殺死亡。1586年明廷襲封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為指揮使,世襲建州衛作為補償。 努爾哈赤深覺被明朝背叛,以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遺甲崛起,統一建州女真後陸續併吞女真各部,並與漠南蒙古友好。 建州女真勢力日盛,1595年明朝授予努爾哈赤龍虎將軍的稱號,其勢力更加強大。1603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築城,兩年後致遼撫趙楫、總兵李成梁的呈文中說:“我努爾哈赤收管我建州國之人,看守朝廷九百五十餘裡邊疆”,以守疆名義索要更高權利,地位仍與過去相同,聲勢則已不同以往。一直到1616年,努爾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後於赫圖阿拉(後稱興京)稱汗立國,即後金汗國。兩年後他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檄文中儼然以“北朝”自居。努爾哈赤在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楊鎬指揮的明軍、朝鮮與葉赫聯軍;接連佔領瀋陽、遼陽、撫順等遼東城市,戰無不勝的他更堅定了入主中原之志,隨後戰事集中於遼西地區。1626年,在與明袁崇煥交戰的寧遠戰役中受挫,數月後逝世。第八子皇太極歷經權力鬥爭後繼位。 皇太極即位之後,針對努爾哈赤時期的社會矛盾進行一系列改革,史稱“天聰新政”。皇太極改文館為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這是清朝內閣的雛形。還繼續完善和擴大蒙古八旗、漢軍八旗,設立理藩院管轄蒙古等地事務。1634年,將都城瀋陽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5年,多爾袞於征伐漠南蒙古時,聲稱得到元順帝離開中原時帶走的傳國玉璽 ,皇太極親率其子與諸官出城迎接,拜天行禮。1636年,漠南諸部尊皇太極為“博格達徹辰汗”,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年號為崇德,改國號為大清。當時明朝在關外的勢力尚有袁崇煥守備的錦州、寧遠與松山等三城。皇太極為繞道避開此防線,首先穩定根據地。他先脅迫明朝求和未果,隨後成功降伏西邊蒙古察哈爾部和東邊朝鮮。接著,皇太極經察哈爾繞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最後崇禎帝(有人認為他中了反間計),處決援救北京的袁崇煥,史稱己巳之變。這種藉由繞道入侵的作法後來又執行五次,與明朝內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經濟力。1642年,清軍於松錦之戰擊潰明軍並收降洪承疇等人,奪取明朝在關外的所有堡壘,明朝防線移至山海關及長城沿線。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 === 統一全國 === 明朝崇禎末年,明朝民變勢力(史稱“流寇”)如李自成於陝西西安建立大順,張獻忠於四川成都建立大西。1644年李自成經河南、山西順利地攻入北京,明思宗在煤山上吊自殺,明亡。同年遼東總兵吳三桂不願投降大順。面對李自成的順軍,吳三桂引清兵入山海關,於一片石戰役擊敗順軍,史稱甲申之變。李自成放棄北京,率軍退回陝西。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成功迎順治帝入關,順治在北京天壇圓丘行祭天之禮,祝文宣佈受天命、建王朝,名稱仍用大清國號,並將首都遷到北京。同一時間,明朝馬士英擁護福王在明朝陪都南京應天府稱帝,即弘光帝,南明成立。然而弘光朝因為黨爭與宦官之亂而混亂分裂。 多爾袞先派阿濟格、吳三桂與多鐸、孔有德分陝北、河南二路攻打陝西李自成,李自成最後於湖北滅亡;派豪格攻滅四川張獻忠,其餘部投降南明以抗清。多爾袞接著對付位於江南、內鬥分裂的南明諸勢力。1645年,多鐸率清軍攻破史可法駐守的揚州,弘光帝逃至蕪湖被逮,送到北京殺害。明朝魯王朱以海與唐王隆武帝分別在浙江與福建建立勢力,然而雙方不和,不久被清軍各個擊破,擁護隆武帝的鄭芝龍也宣佈投降。之後桂王於廣東的肇慶即位為永曆帝,期間瞿式耜、李定國、鄭成功及其他明將先後收復華南各省,最後因為距離互相難以照應,內部又發生叛變而節節敗退。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逃亡緬甸的永曆帝最後被吳三桂殺死,南明亡。此時只剩下臺灣的明鄭(鄭成功勢力)和緬甸果敢的明軍,清朝基本佔領明朝全部領地。由於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為王以鎮守雲南、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 多爾袞在清軍攻入關內後推行剃髮易服政策,導致關內漢人對清廷態度驟變,甚至極力反抗,如「入關之初,嚴禁殺掠,故中原人士無不悅服,及有剃頭之舉,民皆憤怒,或見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獨為此剃頭乎?」,而明朝官員左懋第亦言「我頭可斷、髮不可斷,我早辦一死矣。」。清軍對反抗者進行鎮壓,重要事件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與庚寅之劫等。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棄土地,增加更多流民。為此又制定嚴禁奴僕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區的民族與階層矛盾。 但後續清廷下令停止這些政策,並實行獎勵墾荒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1661年,順治帝英年早逝,其子8歲的玄燁即位,即康熙帝,由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與鰲拜四大臣輔政。康熙帝於繼位之初即運用計謀消滅跋扈的權臣鰲拜以穩固皇權。三藩勢力如吳三桂、耿精忠與尚之信等涵蓋全國之半,他們先後請求撤藩以試探清廷。當時部分大臣擔憂三藩叛變而反對。最後,孝莊太皇太后與康熙帝無懼三藩而同意撤除。這使得三藩與陝西王輔臣、廣西孫延齡與臺灣明鄭的鄭經聯合發動三藩之亂。在這九年期間,反清勢力遍及華中、華南,吳三桂更於後期稱帝建國周。然而清軍採取積極防禦,進軍陝西、江西以切割叛軍。加上吳三桂沒有積極北伐,反清聯軍因佔領地與吳三桂過度干涉而發生糾紛,最後王輔臣、耿繼忠與尚之信先後投降,佔領福建沿岸的鄭經被擊敗。1681年清軍攻入雲南,繼承吳三桂之位的吳世璠在昆明自殺,三藩之亂最終在1681年被完全撲滅,國家遭受較大的損失,在四川、雲南以及江西等地有不少人被殺害,從許多記載來看,在三藩之亂時,清軍,叛軍,土匪等曾造成屠殺平民事件,不僅僅在川滇,其他相關地區也遭受類似的厄運,比如江西百姓遭受屠戮的數量就不少,“剿洗,玉石難分,老幼死於鋒鏑,婦子悉為俘囚,白骨遍野,民無噍類”。同年,鄭經之子鄭克塽繼位,明鄭因內亂不斷導致不少將領降清。清朝派明鄭降將施琅率領水師攻打臺灣。施琅佔領澎湖,逼近東寧(今臺灣臺南),鄭克塽率領大臣降清,至此明鄭亡。 === 康雍乾盛世 === 康熙帝平定三藩後,清朝進入康雍乾時期,這段時期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史學界通常稱為“康雍乾盛世”。康熙帝為政寬仁,留心民間疾苦,在他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受康熙帝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攤丁入畝)政策以及外來農作物的引進等影響,清朝人口大大提升。他先後任用靳輔和于成龍治理黃河與大運河,得到很大的成績。在他六次南巡期間,考察民情習俗之外,更是親自監督河工。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為安定社會秩序,他頒行十六條聖諭,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誡鄉民。他又派心腹包衣(即家奴)如曹寅、李煦等人打探地方物價、人民收入與官紳不軌之事,並以密褶奏報。此即密摺制度的萌芽,到雍正時期趨於完善。康熙帝重視對漢族士大夫的優遇,他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建立南書房制度,並且向來華傳教士學習西方科學與文化。 清初蒙古分為四大部。其中準噶爾汗國與俄羅斯沙皇國友好,其可汗噶爾丹先滅領葉爾羌汗國與青海和碩特,又佔領喀爾喀蒙古,喀爾喀三部南下投靠清朝。康熙帝首先派薩布素於雅克薩戰役驅除入侵黑龍江的沙俄軍隊,與沙俄所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以確立東北疆界並獲得沙俄的中立。接著於1690年至1697年間烏蘭布通之戰與三徵噶爾丹使噶爾丹戰死,進行多倫會盟以將喀爾喀蒙古納入直接統治。青藏地區的和碩特汗國協助黃教達賴五世擊敗紅教統一全藏,之後分裂成青海與西藏和碩特。達賴六世時,藏區政事交由第巴(理事大臣)桑結嘉錯管理,他聯合準噶爾對抗西藏和碩特的拉藏汗,拉藏汗先下手殺桑結嘉錯並廢除達賴六世。1717年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攻殺拉藏汗,並且佔領拉薩。清軍多次被準軍擊敗,最後於1720年由胤禵率軍驅除成功,協助達賴七世入藏,以拉藏汗舊臣管理藏區。 康熙晚期,由於官員薪資過低以及法律過寬,導致官吏貪汙,吏治敗壞,併發生南山案文字獄事件,到雍正與乾隆時期這種情況加重。康熙帝本來按照中國立嫡立長的傳統封胤礽為太子,由於太子本身的素質問題及其在朝中結黨而廢太子,使得諸皇子為皇位互相結黨傾軋。故太子一度復立,但康熙帝仍無法容忍其結黨而廢除。康熙帝於1722年去世,胤禛繼位,即雍正帝。 雍正帝獲得隆科多的協助繼位,賴年羹堯平定青海亂事以穩固政局,然而後來因故賜死年羹堯、幽禁隆科多。雍正帝在位時期,針對康熙時期的弊端採取補救措施,以延續康雍乾盛世。他設定軍機處加強皇權,廢殺與他對立的王公並削弱親王勢力。注重皇子教育,採取秘密立儲制度以防止康熙晚年諸皇子爭位的局面再度發生。將丁銀併入地賦,減輕無地貧民的負擔。廢止賤民政策,令世代受到奴役且地位低賤的賤戶被解放。為解決地方貪腐問題使火耗歸公,耗羨費用改由中央政府計算;設定養廉銀以提高地方官員的薪水。 對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復興和碩特汗國而亂,隔年年羹堯與嶽鍾琪等人平定。為此雍正帝佔領部分西康地區,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具自治性質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將喀爾喀蒙古併入清朝;於1727年與俄羅斯帝國簽訂恰克圖條約,確立塞北疆界。1729年聽從張廷玉建議,以傅爾丹與嶽鍾琪兵分二路於科布多對抗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最後於和通泊之戰戰敗。1732年噶爾丹策零東徵喀爾喀蒙古,兵至杭愛山,被喀爾喀親王策稜擊敗。1734年清準和談,以阿爾泰山為界,西北大致和平。 雍正帝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在位期間的奏摺大多由他親自批改,軍機處的諭旨也由他再三修改。他所親信的內外臣僚如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與李衛等人也都以幹練、刻覆著稱。他所派遣的特務遍即天下以監控地方事務,密摺制度至此完善,然而屢興文字獄打壓異己。雍正帝於1735年去世,其子弘曆繼位,即乾隆帝。 乾隆帝繼位之初,獲得張廷玉與鄂爾泰的協助,穩定政局。他以「寬猛相濟」理念施政,介於康熙帝的仁厚與雍正帝的嚴苛之間。人口不斷增加使乾隆末年突破三億大關,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江南與廣東等地的絲織業與棉織業都很發達,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歷史高峰。與此同時,銀號亦開始在山西出現。中國的國庫庫存亦從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34,530,485銀兩上升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的73,905,610銀兩。然而乾隆晚期多從寬厚,寵信貪官和珅,官員腐化使政治大壞;六次下江南以蠲賦恩賞、巡視河工、觀民察吏、加恩士紳、培植士族、閱兵祭陵,有學者認為供張過盛,擾民有餘的批評。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歐立德指出乾隆六次南巡誠然耗資巨大,但相對於當時國庫收入而言尚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 乾隆帝鴻講學術,然而由於限制過多,所得人才不如康熙詞科。此時期有許多書籍出版,例如《續三通》、《皇朝三通》與《大清會典》等史書;著名小說《紅樓夢》、《聊齋誌異》和《儒林外史》等;1773年更下令考據補遺,編纂《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整合》成為全世界最龐大的類書,這些都成為盛世的文化標誌。然而為維護統治卻嚴厲控制思想,編書期間藉機對不符其思想的書籍進行禁毀與秘藏。此外大興文字獄使如戴名世等人被株連殺害或者流放。有學者認為這些都讓文人思想受到嚴厲阻礙,遲滯文化的發展,另有學者認為此舉扼殺中國人的思想活力。梁啟超則認為,清朝二百多年,對文化發展有相當程度的貢獻,是「中國之文藝復興時代」。清朝盛行的輯佚學亦救亡不少大量早已失傳的中國古籍。另外,史學家郭成康、林鐵鈞指出清代有些包括「反滿」內容的書籍多次在作者沒被追究的情況下合法出版,例如王夫之的《讀通鑑論》和顧炎武的詩文集。在清初年間的思想界、學術界,都相當活躍。康熙規定:“凡舊刻文卷,有國諱勿禁;其清、明、夷、虜等字,則在史館奉上諭,無避忌者”,表現出比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較為開明和寬容的態度,史學家喻大華指出不應該將清朝查禁「反清」言論與「文字獄」混為一談,因為號召推翻現政權的言論不屬於文字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西方傳教士將中國文化介紹給歐洲人,引發18世紀“中國風”熱潮。歐洲人追崇中國文化、思想與藝術,在1769年更有人寫道:「中國比歐洲本身的某些地區還要知名」。佩雷菲特筆下與乾隆帝不歡而散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認為清朝已經衰落,然而馬戛爾尼在其日記著作中寫道:「中國政府的行政機制和權力是如此地有組織和高效,有條件能夠迅即排除萬難,創造任何成就」,馬戛爾尼訪華團的成員之一安德遜亦對當時期的清朝有相當的正面評價。 對外方面,乾隆十年(1745年)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去世,國內諸子爭位。乾隆十七年(1752年)冬,達瓦齊襲奪準噶爾汗國汗位,阿睦爾撒納在隨後的內鬥中被擊敗,不得不歸附清廷。乾隆帝乘機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其為引導,以定北將軍班第率軍平定準噶爾,攻下伊犁。而後阿睦爾撒納想要成為新一代準噶爾之主,由於沒有獲得乾隆帝支援而叛變。乾隆帝派兆惠西征,阿睦爾撒納戰敗逃亡哈薩克汗國,後因為哈薩克汗歸降於乾隆,又逃亡帝俄,乾隆以《尼布楚條約》規定之中俄引渡逃人的條款要求俄方引渡,而阿睦爾撒納本人已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出天花病死在託波爾斯克附近的庫杜斯克酒廠。隨著阿睦爾撒納的死去,天山北路遂告平定,準噶爾亡,其族在乾隆的屠殺令下慘遭滅絕。然而在天山南路,脫離準噶爾統治的回部領袖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史稱大小和卓之亂。其領袖布拉尼敦(大和卓)與霍集佔(小和卓)佔據喀什噶爾與葉爾羌,意圖自立。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率輕軍渡沙漠圍攻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反被包圍於黑水營。隔年清將富德率軍解圍,兆惠與富德最終攻滅大小和卓,並讓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各國成為藩屬國。乾隆末年,尼泊爾的廓爾喀王國兩次入侵西藏。1793年清廷派福康安與海蘭察領兵入藏,擊退廓爾喀入侵,不丹與哲孟雄(今錫金)亦為藩屬國,加強駐藏大臣的權力。 西南方面,乾隆初年派張廣泗平定貴州苗民之亂,隨後清軍前往平定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今四川金川縣與小金縣)動亂,史稱大小金川之役。1747年到1749年期間發生大金川之戰,清軍於此吃盡苦頭。1771年第二次金川之戰爆發,大小金川的索諾木與僧格桑均叛,清將溫福戰死,阿桂歷經多次作戰,直到1776年方平定。期間緬甸貢榜王朝與清朝爆發清緬戰爭,清軍四次進攻皆失敗。1769年乾隆帝派傅恆、阿桂入緬未果,雙方最後停戰。1784年暹羅卻克里王朝派使朝貢,1788年緬甸為應付暹羅威脅,也派使朝貢。1789年安南發生西山朝統一後黎朝、鄭主與廣南國的事件。清軍入安南擊敗西山朝,護送黎帝黎愍帝復位,但途中遭西山軍的伏擊而敗,史稱清越戰爭。西山朝阮惠遣使向清廷謝罪,清廷封為安南國王。 乾隆期間清朝疆域達1300萬餘平方公里,東方的朝鮮與琉球國也早就成為藩屬國之一。但只有德川幕府統治的日本處於鎖國時期,與清朝來往甚少。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譽,他平定準噶爾與回疆大小和卓之亂,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然而其餘戰事皆小題大作使國庫嚴重損耗,讓清朝國力衰退,全國範圍內開始爆發民變。乾隆時期的戶部存銀最高達8,000萬兩,常年保持在6,000-7,000萬兩左右,足以應付政府的各項日常開支、重大工程、戰爭,而雖然清朝的賦稅較為輕,且於康乾時期多次對外用兵、大興各項工程,但每年國家財政都會有餘,國庫儲備逐年上升。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併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於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白蓮教於1770年代舉兵,後來又於1796年爆發川楚教亂,八年後被清軍鎮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臺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1787年發動林爽文事件,歷時一年多。在乾隆年間,平定大小金川之亂、消滅準噶爾汗國等各威脅,將新疆正式重新納入中國版圖,並且頒佈被視為西藏屬於中國領土的最有力的證據《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加強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治,最終奠定現代中國的版圖。 === 嘉道中衰 === 1795年,乾隆帝照其誓言禪位於子顒琰,即嘉慶帝。乾隆雖為太上皇,但依然「訓政」至1799年去世,嘉慶帝方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退。 嘉慶帝親政後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整肅綱紀。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其親信。廣開言路,平反自乾隆時朝以言獲罪的官員。 針對乾隆時期過度開銷的弊端,嘉慶帝提倡黜奢崇儉,縮減朝廷與宗室的開支,把貧窮的旗民送到關外開墾。並要求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但其對於其體制改革有限,最後因為朝野強烈的反彈聲浪而妥協,未能扭轉清朝頹敗的趨勢。此時八旗兵與綠營軍紀腐敗不可堪用,只能靠地方地主勢力的團練平定亂事。而後期更由此形成湘軍與淮軍等地方軍。嘉慶末年民亂不斷,有白蓮教的川楚教亂、東南有海盜侵襲,華北又有天理教之亂,清廷自此走向敗落。 thumb|《道光帝情殷鑑古像》 1820年,嘉慶帝崩,旻寧繼位,即道光帝。此時,朝廷暮氣沉沉,滿朝文武只知迎合貪汙謊報。道光帝即位之初,勵精圖治、振衰起敝、提倡儉樸,所穿龍袍是宮內舊料所製,滿朝文武故意在朝服補丁,以示簡樸。 陶澍改革漕運鹽政,使用海運替代河運,克服了漕運的障礙。實行行票鹽制,使兩淮鹽政保持「弊肅風清」。道光七年(1827年),平定新疆張格爾之亂,中央政府對新疆的管治得到了鞏固,此後新疆地區維持了較長的和平。但因體制改革不夠徹底,到了嘉慶執政中後期。大臣們官官相護、結黨營私、買官鬻爵,奏章大多報喜不報憂,致使鴉片禁令形同具文。導致鴉片氾濫、軍隊廢弛、國庫虧空、民變四起。曹振鏞是當時第一重臣,奉行「多磕頭,少說話」哲學。繼起的穆彰阿,人稱「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矇蔽為務」。鴉片戰爭時,前方將帥不斷撒謊,敗將奕山竟被欽命交部優敘。儘管嘉道二帝傾力維護清廷的穩固,然不可逆轉歷史發展趨勢,內有太平天國之亂、捻亂以及陝甘回變與雲南迴變,外有鴉片戰爭等外患,一度使清廷搖搖欲墜。 === 近代憂患 === 19世紀上半葉,西方各國為使通商正常化,多次派使者前往中國協商。然而清政府以天朝上國自居,不願與西方各國平起平坐,屢次不了了之。當時不列顛帝國對中國茶葉與絲綢的需求龐大,對華貿易成逆差狀態。為此,英國將成癮劑鴉片大量輸入中國以改善本身經濟。1838年鴉片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人民健康被削弱,清朝經濟發生通貨膨脹,國力也持續衰退。道光帝為解決此弊端,派林則徐到外貿口岸廣州宣佈禁菸,此即虎門銷煙。為此,1840年中英兩國爆發鴉片戰爭,清軍戰敗後和英國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啟中國近代史。當時道光帝與耆英不瞭解國際法,認為給予英人貿易之便以換取國家長存,所以割讓許多影響甚遠的權力。清朝後期被迫和各國簽訂不平等條約,除割地、開港、賠款之外,還讓外國派駐軍隊於首都,中國主權逐漸流失。 1850年,道光帝崩,子奕詝繼位,即鹹豐帝。西方各國迫使清政府開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併土地,使得傳統農村經濟受到破壞。各地乘機紛紛起事,其中華北以捻亂為主,華中華南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與雲南杜文秀、馬如龍的雲南迴變為主。洪秀全改造基督教教義,1851年於廣西金田起義,聯和天地會、三合會北伐。兩年後攻陷並定都江寧,並且發動兩次西征;不久又發動北伐,最遠達天津近郊。後來曾國藩、左宗棠與李鴻章為保護儒家文化,紛紛組織湘軍與淮軍抵抗太平天國。太平天國發生天京事變後國力衰退,部分勢力轉入捻軍。 1864年7月,曾國藩弟曾國荃率湘軍攻陷首都天京,隨後湘軍屠城,許多當地平民和太平軍人被殺,太平天國也因此失敗。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所長郭廷以在其所著《近代中國史綱》引趙烈文《能靜居日記》記載曾國荃率湘軍攻入南京城後的情景:“湘軍‘貪掠奪,頗亂伍。中軍各勇留營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被戳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均被虜),老者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於四方。’凡此均為曾國荃幕友趙烈文目睹所記,總計死者約二、三十萬人(死亡人數有爭議)。” 此期間英國與法國因為和清廷修約不成,趁中國發生內亂之際,於1858年發動英法聯軍之役。清軍於八里橋之戰戰敗,聯軍攻陷北京,放火燒燬圓明園,簽訂《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同時帝俄以調停有功逼清廷簽訂《璦琿條約》,取走外東北領地。1864年帝俄強迫清廷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外西北。面對內外交迫的局面,清廷為使國力恢復而發起自強運動。 === 改良中興 === 1861年,鹹豐帝崩,其六歲之子載淳繼位,即同治帝。鹹豐帝本任命肅順等八大臣贊襄政務,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兩宮垂簾聽政,最後由兩宮之一的慈禧太后獲得實權。被稱為洋務派的奕訢與部分漢臣在與太平軍作戰時認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並且鑒於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為方針展開自強運動(又稱洋務運動)。當時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隨後的北洋通商大臣負責對外關係與自強運動的策劃與推行,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建立現代銀行體系、現代郵政體系、鋪設鐵路、架設電報網。建立翻譯機構同文館、新式教育(新學),培訓技術人才並派遣留學生到歐美日等先進工業國家,培育出唐紹儀與詹天佑等人才。開設礦業、建立輪船招商局、江南製造總局與漢陽兵工廠等製造工廠與兵工廠,同時也建立新式陸軍與北洋艦隊等海軍。洋務運動使得中國社會出現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其間太平天國於1864年滅亡。1865年,僧格林沁的滿蒙騎兵(八旗兵)中捻軍埋伏後全殲,賴洋務派左宗棠與李鴻章分別滅西、東捻,捻亂到1868年為止。1862年至1878年間,左宗棠先後平定陝甘回變,平定新疆回亂,並收回伊犁。雲南迴變也於1867年由馬如龍投降清朝岑毓英,以及1872年杜文秀自殺而止。西方各國的租借地也將西方思想帶入中國,推動中國革命與民主制度的發展。1875年,同治帝去世,慈禧太后立載湉為帝,即光緒帝。 對外方面,1884年,清朝和法國為越南(安南)主權爆發中法戰爭,最終法國戰術性勝利,清朝失去藩屬國越南,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臺灣也宣佈建省。1885年英國入侵緬甸,清朝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抗議無效,隔年被迫簽訂《中英緬甸條約》,承認緬甸為英國所有。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1872年日本強迫清朝藩國琉球改屬日本,清朝拒不承認,中日交惡。1894年為朝鮮主權清朝和日本發生甲午戰爭。兩個推行西化運動的亞洲國家的戰爭最後以清軍落敗而告終。戰後簽《馬關條約》,清朝割讓臺灣和澎湖,失去藩屬國朝鮮和租界。洋務派李鴻章建立的北洋艦隊全面瓦解,也宣告自強運動最終失敗。 甲午戰爭後,維新派康有為與梁啟超於1895年公車上書光緒帝,要求深入改革政府架構、教育、經濟體制與軍事制度等多個層面,期望清廷從制度面革新。1898年光緒帝在康有為的幫助下實施維新運動(戊戌變法),然而由於做法和態度過於激進而激起舊有保守派和原本的中立群體的反抗,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評道:「伯兄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地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導致原本支援變革的慈禧太后以「聽信逆臣蠱惑,改變祖宗成法」為由軟禁光緒帝,處決譚嗣同、康有溥等多人。由於維持103天就結束,被稱為「百日維新」。 1896年清廷為連俄製日,簽訂《中俄密約》。後來密約洩露,外國鑒於清朝已無力自衛,紛紛劃分在中國的勢力範圍以維護為各自利益,而美利堅合眾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平衡列強在華勢力。中國長期受列強欺辱,使地方產生義和團之類仇洋排外的民族主義團體。慈禧太后藉此排外而發生義和團事變,義和團屠殺洋人、姦淫婦女、搶奪店舖、破壞各國使館、燒毀與西洋有關的東西。慈禧太后不理會各國抗議,更曾半正式向十一國宣戰,引發八國聯軍報復。俄軍於黑龍江海蘭泡越境,悉數屠殺清民六千多人,史稱海蘭泡慘案。北京被聯軍佔領,慈禧太后率光緒皇帝西逃西安。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清廷賠償重款,列強派兵駐守北京一帶、劃定租借地和勢力範圍,加深中國的半殖民化。1904年日俄兩國更因在東北的利益衝突爆發日俄戰爭。義和團事變時,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東南各行省之總督巡撫為保護華中華南,自行宣佈中立,不服從朝廷對外一律宣戰的敕命(即東南自保);從此清廷權威低落,地方各省自主性提高。 光緒年間中國發生了不少天災,有些天災甚至造成人口損失。光緒元年至四年(1875-1878年)河南、山西、陝西、直隸、山東等地發生特大旱災饑荒,尤以山西最嚴重,太原府100萬人死95萬。總死亡數計950萬-2000萬不等,也就是清朝人口的約2-4%,史稱丁戊奇荒。光緒十三年(1887年)河南鄭州下汛十堡(今惠濟區花園口鎮石橋村)發生黃河決口,致使200多萬(一說93萬;一說最保守估計150萬;一說700萬)人罹難。 === 光緒新政 === 清朝於太平天國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後國勢大墜,各界人士及知識分子莫不提出各種方法拯救中國,主要分成立憲派與革命派兩種主要改革路線。立憲派主張效仿英德等國實行君主立憲制,而革命派則堅決主張推翻帝制,實行共和制。 1901年,立憲派康有為、梁啟超等推動立憲運動,梁啟超發表《立憲法議》,希望讓光緒帝成為立憲君主。而慈禧太后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除了推行君主立憲外,還有諸如建立清朝新軍、廢除科舉、整頓財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對清廷的改革失望,他們鼓勵推翻清朝,建立中華共和。1894年,孫文等於夏威夷檀香山建立興中會;1904年,黃興等於長沙成立的華興會;1904年,蔡元培等於上海成立光復會;此外,還有其他革命團體。1905年,孫文在日本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成立中國同盟會,並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革命派聯合舊有反清勢力如三合會、洪門等,在華南地區發起十次起事,並將勢力滲入華中、華南的清朝新軍。 當時立憲派與革命派為改革方式發生爭執,起初立憲派佔上風,清廷也承諾實行立憲。1907年清廷籌設資政院,預備立憲,並籌備在各省開辦諮議局。1908年7月頒布《各省諮議局章程及議員選舉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內成立諮議局。同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成立代議會。在立憲派成員的請願下,清廷宣佈把預備立憲縮短三年,預定在1913年召開國會。同年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皆去世,溥儀繼位,即宣統帝,其父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宣統三年四月初十日(1911年5月8日),清廷組成由慶親王奕劻領導的「責任內閣」,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不過,該內閣中的很多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很多轉向於革命派合作。 1910年10月末,東北爆發鼠疫,波及69個縣(大連、北京、天津、保定、旅順、芝罘、濟南等地先後都曾出現鼠疫患者),共死亡6萬餘人,除了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之外,還嚴重影響經濟。在奉天出現了擠兌風潮。在鐵嶺、錦州、營口、安東等地,因交通阻斷,市面缺貨,大量商鋪倒閉,商品價格瘋漲。在哈爾濱,因貨物減少,關稅的徵收受到影響。學校和工礦也紛紛停課和停產。 === 滅亡 === 宣統三年五月二十一日(1911年6月17日),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清廷急派新軍入川鎮壓,湖北空虛。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湖廣總督瑞澄斬殺彭楚藩、劉堯澄、楊洪聖等三個革命黨士兵,參加文學社與共進會等反清團體計程車兵,人心惶惶,兩名革命分子金品臣、程定國夜間與排長陶啟聖齟齬,一怒之下,射殺排長,發起武昌起義,南方各省隨後紛紛宣佈獨立,是為辛亥革命。 清廷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朝的北洋軍。袁世凱一方面於陽夏戰爭壓迫革命軍,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形成南北議和,宣統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於江寧成立,改稱南京,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統三年十二月初八日(1912年1月26日),清室優待條件達成,孫中山也承諾只要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自己即讓位於袁世凱,由袁世凱出任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與革命黨人的意見達成一致,之後袁世凱開始加緊逼宮。 在袁世凱授意下,段祺瑞等五十位北洋軍將領,釋出了《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要求宣統退位。段祺瑞不久又發《乞共和第二電》,以發動兵變要脅朝廷。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宣統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將權力交給中華民國政府,清朝滅亡,標誌著中國五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正式結束。隨後孫中山讓位予袁世凱,南北統一。民國元年(1912年)3月6日,南京參議院正式決議同意袁世凱在北京就職,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定都北京。 因正統觀使然,清朝滅亡時不少大臣如鄭孝胥等依舊忠於大清,終身以滿清遺老自居,不願接受中華民國統治,甚至有老臣捨身殉國。後來,民國六年(1917年),張勳組織辮子軍,於北京擁護宣統帝溥儀,復闢清朝(史稱張勳復闢),但只持續12天而終。民國十三年(1924年),馮玉祥驅逐溥儀,溥儀和他的隨從只好由紫禁城移往天津租界居住。 == 疆域 == === 發源與擴張 === thumb|360px|18世紀乾隆時期清朝疆域與藩屬國 清朝發源於東北地區,努爾哈赤在與明朝決裂前,已領有建州之地,自稱“收管我建州國之人,看守朝廷九百五十餘里邊疆”。經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時期的發展後領有今東北地區、外東北地區與內蒙古地區。1644年多爾袞偕同順治帝率軍入關,隨後指揮清軍佔領全明朝領地,統一中原,領有內地十八省。 1661年,南明亡。然而當時尚有以吳三桂為首,鎮守華南的三藩;以及奉明朝為正朔,領有臺灣臺南、澎湖的明鄭。三藩之亂與施琅攻臺後,康熙帝完全掌控華南地區與臺灣西部及澎湖地區。此時準噶爾汗國的可汗噶爾丹與俄國友好,噶爾丹南征青海和碩特,東徵喀爾喀蒙古。而沙俄為在遠東尋找出海口,向東移民侵略黑龍江上游。康熙帝先是於雅克薩戰役擊敗俄軍,與其劃定邊疆;之後率軍三徵噶爾丹,協助喀爾喀蒙古收復其領土。喀爾喀蒙古其後在多倫會盟後併入清朝,外蒙古地區正式歸清朝所有。1727年雍正帝與帝俄簽訂恰克圖條約,確立塞北疆界。 1717年準噶爾汗國新可汗策妄阿拉布坦入侵青藏地區,滅和碩特汗國,並且佔領拉薩。清軍多次被準軍擊敗,最後於1720年由胤禵率軍驅除成功,協助第七世達賴喇嘛入藏,以拉藏汗舊臣管理藏區,這是清朝經營青海、西藏地區之始。雍正時期,平定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之亂後,雍正帝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控管青藏地區。 新疆地區方面,1755年乾隆帝乘準噶爾汗國噶爾丹策零去世的機會,派將領率軍西征,軍勢直達準國首都伊犁。在平定阿睦爾撒納之亂與大小和卓之亂後徹底掌控準噶爾地區與回疆,並且獲得帕米爾高原以西諸國的朝貢。 === 極盛疆域 === 康熙年的《尼布楚條約》和雍正年的《恰克圖界約》後清朝與俄羅斯帝國確定了北部邊界,乾隆時期滅亡準噶爾後清朝的疆域最為穩定,一般將乾隆乾隆三十四年清緬合約之後疆域定為清朝的最大範圍:東北與俄國分界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與外興安嶺,這條疆線直到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正北與帝俄分界薩彥嶺、沙畢納依嶺、恰克圖與額爾古納河。西北與哈薩克汗國等西北藩屬國分界薩彥嶺、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至帕米爾高原。西南與印度的蒙兀兒帝國、喜馬拉雅山諸國家分界喜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與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分界相同,但清朝尚獲得緬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東與日本、琉球國分界日本海與東海,與朝鮮王朝沿圖們江、鴨綠江分界,清朝還領有臺灣、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諸島(時稱千里石塘、萬裡長沙、曾母暗沙)。 === 衰退 === 進入19世紀,由於清朝的衰落,列強於鴉片戰爭後以不平等條約掠奪許多領土與藩屬國。俄羅斯帝國藉由1858年璦琿條約與1860年北京條約獲得外東北,包括庫頁島等地。1900年趁八國聯軍的機會又強佔黑龍江以北的江東六十四屯。1864年藉由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與1881年的伊犁條約獲得外西北,並且陸續佔領中亞諸藩屬國。19世紀末大博弈時期英俄兩國簽訂英俄協定,私自劃分帕米爾地區。不列顛帝國藉由1842年的南京條約、1860年的北京條約與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獲得現今香港地區,並且侵佔藩屬國緬甸與喜馬拉雅山諸國家。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於中法戰爭佔領藩屬國安南、南掌。葡萄牙帝國於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永居管理澳門。明末時薩摩藩已對藩屬國琉球國實施以軍事佔領為後盾的遙控統治,而日本帝國明治時代更於1872年將其正式吞併,並於1895年的馬關條約獲得臺灣與澎湖列島,並強迫清朝放棄藩屬國朝鮮,而原先亦被割讓的遼東半島則因三國干涉而重回清朝之手,朝鮮後來被日本吞併。甲午戰爭後,列強認為清朝無有效自衛能力,為自身利益劃分在中國勢力範圍並設定租借地,使得重要港口如旅順、大連被帝俄與後來的日本領有、威海衛被英國領有、膠澳被德國領有、廣州灣被法國領有等。部分清朝末期建立的租界到1945年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才得以收回主權,而清朝割讓給英國的香港島、九龍和租借地新界於1997年才得以被收回主權。 == 行政區劃 == 清朝版圖遼闊,民族眾多,在行政區劃上也「因時順地、變通斟酌」。在漢族地區沿用明朝舊制,實行“省—府—縣”三級制。在東北地區,為滿洲八旗制、漢人“省—府—縣”三級制與漁獵部落的“姓長制”並行。在藩部地區則因俗而治,並根據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加以改革:蒙古實行“旗盟制”、“札薩剋制”;西藏實行“宗谿制”,新疆回部實行伯克制。全國分為內地十八省、五個駐防將軍轄區、兩個辦事大臣轄區共二十五個一級行政區域和內蒙古等旗、盟。 清末,在列強蠶食鯨吞的形勢下,邊疆各地依靠舊有的行政體制已無法維持有效的統治。光緒年間,新疆、奉天、吉林、黑龍江相繼建省,實行與內地相同的行政體制。蒙古、西藏也有建省之議,但在清朝滅亡之前未能實行。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朝分為二十二省,以及西藏、外蒙古、內蒙古、青海等邊疆地方。 === 內地政區 === 清代山海關以內、長城以南的漢族地區被稱為「內地」、「關內」或「漢地」,又繼承明代「兩直十三省」的稱謂合稱「直省」。內地的行政區劃承襲明代「省—府(州)—縣」的層級體制。一級政區為省,又俗稱“行省”,本布政使司,但隨著承宣布政使逐漸淪為督撫的屬官,“布政使司”的名稱逐漸被“省”取代,至嘉慶朝《一統志》編纂時“省”已成為一級政區的正式稱呼。二級政區為府、直隸州。府管轄的州(散州、屬州)不再領縣,形成單式的三級制。清代初年,原為臨時差官的巡撫取代布政使,成為一省的長官。在一些民族雜居之處及戰略要地,設定新型政區「廳」,分為省直轄的直隸廳和府轄的散廳。少數直隸廳下轄縣。 明代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派出的差官「道員」,在清代也保留下來。道員的統轄區域是「道」,介於省與府之間,有分巡道、分守道、糧儲道、鹽法道、兵備道等名目。清初的道並不是行政區,道員亦無品級。乾隆以後,定道員秩品為正四品,分巡道、分守道的職權也漸趨一致。有的道下直接領縣。有人認為清末的道實際上已成為省、府之間的一級政區,之後北洋政府更有廢省置道之計畫,後因被國民政府取代而未實施。清朝行政區劃層級為: === 行省 === 在行省設定方面,清代基本沿襲明代所置的兩京與十三布政使司,設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廣、四川、雲南、貴州。順治元年(1644年)定鼎北京,以盛京為留都。二年(1645年)改北直隸為直隸省,改南直隸為江南省。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廣為湖北、湖南二省。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正式分為江蘇、安徽二省。康熙七年,設立甘肅省,自此形成所謂「內地十八省」的格局。 * 直隸省 * 江蘇省 * 安徽省 * 山西省 * 山東省 * 河南省 * 陝西省 * 甘肅省 * 浙江省 * 江西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四川省 * 福建省 * 廣東省 * 廣西省 * 雲南省 * 貴州省 光緒十一年(1885年),分福建省臺灣府置臺灣省。兩年後臺灣正式建省,稱「福建臺灣省」。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因甲午戰爭戰敗,臺灣被割讓予日本。光緒三十年十二月(1905年1月),分江蘇江寧、淮安、揚州、徐州四府及通州、海州二直隸州置江淮省,旋即裁撤。此後至清末,內地仍為十八省,與東三省、新疆省合為二十二省。 各省以總督巡撫為長貳,掌管一省軍政大權及吏僚考察,號曰“封疆大吏”。乾隆直省轄區確定後,計有轄省總督八員,除直隸、四川兩督轄一省,兩江總督轄三省外,餘均轄兩省,而山西、山東、河南三省不設總督;轄省巡撫十五員,直隸、四川、甘肅三省以總督兼巡撫事。清季新疆、東北設省,又新設巡撫每省各一員,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巡撫由新設東三省總督統轄,新疆巡撫由陝甘總督統轄,同時內地八督全部兼領駐省巡撫,至是計有轄省總督九員,轄省巡撫十四員。 督撫以下,以布政使(俗稱“藩臺”)與按察使(俗稱“臬臺”)各置官司(俗稱“藩司”“臬司”),分管一省行政與司法,雍正後又有提督學政一員開衙建署,負責管理教育事務,以上三員均受督撫節制。原則上每省三使均各設一員,唯江蘇省民事繁重,分設江寧蘇州兩藩司,分管省事。 清末新政,針對省級政區實施現代化改革,其中江蘇等總督駐省不復設巡撫,而以總督兼巡撫事;撤消鹹同以來各省新設的新式財務機關,統歸藩司屬下的度支公所;按察使改提法使,遵循司法審判與司法行政分離的原則,專管司法行政與監督,審判等權分歸各級審判廳和檢察廳;學政改提學使,強化其教育管理職能以適應新式教育;新設交涉使,專門負責與外國通商交往事宜;每省於藩司外另設巡警道及勸業道,分管一省民政警務與農工商業事務。唯東三省因系新政時初建,不徇故例,故無藩司及巡警道,而設度支使與民政使,東三省當時發展程度低,實業事務輕,故亦無勸業道缺。 各省軍隊雖為督撫節制,但八旗駐防軍不在其列。駐防八旗由各省駐防將軍統領,直接向皇帝負責。 以下為各直省對應的統治軍民的封疆大吏簡表: 省份 總督 巡撫 八旗駐防官 直隸 直隸總督 以總督兼 稽察寶坻等處(直隸小九處)駐防大臣 直隸 直隸總督 以總督兼 熱河都統 直隸 直隸總督 以總督兼 張家口都統 直隸 直隸總督 以總督兼 密雲副都統 直隸 直隸總督 以總督兼 山海關副都統 山東 山東巡撫 青州副都統 山西 rowspan="2" 山西巡撫 綏遠城將軍 山西 太原城守尉 山西巡撫 河南 河南巡撫 開封城守尉 江蘇 兩江總督 江蘇巡撫清季以總督兼 江寧將軍 安徽 兩江總督 安徽巡撫 江寧將軍 江西 兩江總督 江西巡撫 江寧將軍 浙江 閩浙總督 浙江巡撫 杭州將軍 福建 閩浙總督 福建巡撫清季以總督兼 福州將軍 湖北 湖廣總督 湖北巡撫清季以總督兼 荊州將軍 湖南 湖廣總督 湖南巡撫 荊州將軍 廣東 兩廣總督 廣東巡撫清季以總督兼 廣州將軍 廣西 兩廣總督 廣西巡撫 廣州將軍 四川 四川總督 以總督兼 成都將軍 雲南 雲貴總督 雲南巡撫清季以總督兼 成都將軍 貴州 雲貴總督 貴州巡撫 成都將軍 陝西 陝甘總督 陝西巡撫 西安將軍 甘肅 陝甘總督 以總督兼 寧夏將軍 甘肅 陝甘總督 以總督兼 涼州副都統 新疆 陝甘總督 新疆巡撫 伊犁將軍 新疆 陝甘總督 新疆巡撫 烏魯木齊都統 奉天 東三省總督 奉天巡撫 奉天將軍 吉林 東三省總督 吉林巡撫 吉林將軍 黑龍江 東三省總督 黑龍江巡撫 黑龍江將軍 === 衝繁疲難 === 清代的府、州、廳、縣,按照「衝、繁、疲、難」的考語分為不同等次。考語字數越多,地位就越重要。一般以四字俱全者為「最要缺」,三字者(衝繁難、衝疲難、繁疲難)為「要缺」,二字者(衝繁、繁難、繁疲、疲難、衝難、衝疲)為「中缺」、一字或無字者為「簡缺」。 * 衝:地當孔道者為衝 * 繁:政務紛紜者為繁 * 疲:賦多逋欠者為疲 * 難:民刁俗悍,命盜案多者為難 === 土司 === 雲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湖北、甘肅等省設有土司,分為宣慰司、宣撫司、招討司、安撫司和長官司(長官為武職),與土府、土州、土縣(長官為文職)。土司的長官以當地各族頭人充任,可以世襲,由朝廷或地方官府頒給印信,歸所在地方之督撫、駐紮大臣管轄。宣慰等司的長官隸屬於兵部、土知府、土知州等官隸屬於吏部。雍正年間,雲南、貴州、廣西等省的土司開始改行流官制,史稱“改土歸流”。光緒、宣統之際,趙爾豐出任川滇邊務大臣,四川西部的藏人土司、西藏東部的宗也開始改土歸流。 === 東三省 === 中國東北為清朝「龍興之地」。順治年間入關後,以駐防八旗留守盛京瀋陽。康熙至乾隆年間,逐漸形成三個相當於行省的將軍轄區:盛京、吉林和黑龍江。將軍之下設專城副都統分駐各城,並管理各城的臨近地區。副都統下有總管統領各旗。在漢民聚居之處,置府、州、縣、廳,如同內地。居於黑龍江、嫩江中上游的巴爾虎、達斡爾、索倫(鄂溫克)、鄂倫春、錫伯等族,編入八旗,由布特哈總管、呼倫貝爾總管管轄。黑龍江、烏蘇裡江下游及庫頁島的赫哲、費雅喀、庫頁、奇楞等漁獵部落則分設姓長、鄉長,由三姓副都統管轄。 * 盛京,由盛京將軍統轄 ** 奉天府 / 盛京副都統 ** 錦州府 / 錦州副都統 ** 熊嶽副都統 ** 金州副都統 ** 興京副都統 * 吉林,由吉林將軍統轄 ** 寧古塔副都統 ** 伯都訥副都統 ** 三姓副都統 ** 吉林副都統 ** 阿勒楚喀副都統 ** 拉林副都統 ** 琿春副都統 * 黑龍江,由黑龍江將軍統轄 ** 黑龍江副都統 ** 墨爾根副都統 ** 齊齊哈爾副都統 ** 布特哈副都統 ** 呼蘭副都統 ** 呼倫貝爾副都統 ** 通肯副都統 光緒末年的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之役與日俄戰爭嚴重動搖清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迫使其廢除滿洲的旗民分治制度,設立行省。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廢除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地將軍衙門,改設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隨後裁撤各城副都統、總管,改為府、廳、州、縣。宣統三年(1911年),奉天省領八府、八廳、六州、三十三縣;吉林省領十一府、一州、五廳、十八縣;黑龍江省領七府、六廳、一州、七縣。 === 藩部 === 清代蒙古、西藏、青海、新疆與黑龍江布特哈(達呼爾、索倫、鄂倫春等族)被稱為藩部,由理藩院管理。 ; 蒙古 明清之際,蒙古分為眾多部落,部落首領為“部長”或“汗”。清太宗時,依照滿洲八旗的組織形式,將蒙古各部落編為旗,日後成為蒙古的基本行政單位,其長官為札薩克或總管。旗下設“佐”,相當於鄉。自此蒙古各部落被納入統一的行政體系之中。在地域上,蒙古地區大致分為察哈爾、內蒙古、西套蒙古、外蒙古(包括土謝圖汗部、賽音諾顏部、車臣汗部、札薩克圖汗部)、科布多與唐努烏梁海。 清代蒙古又分為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內屬蒙古包括八旗察哈爾、歸化城土默特、唐努烏梁海、阿爾泰烏梁海等部,各旗由朝廷派遣官員(一般為總管)治理,與內地的州、縣無異。外藩蒙古各旗則由當地的世襲札薩克管理,處於半自治狀態。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為一盟,設正、副盟長,掌管會盟事宜,對各旗札薩克進行監管。清代的盟是監察機構,並不能視為一級政區。 外藩蒙古又按其歸附清朝的先後分為內札薩克蒙古與外札薩克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又被稱為內蒙古,於天命至康熙初年陸續歸附清朝。乾隆以後定為二十四部,共四十九旗,設六盟。內札薩克各旗不但政治地位很高,還保留一定的兵權。康熙中期以後歸附清朝的各部落稱為外札薩克蒙古,包括漠北的喀爾喀四部、西套蒙古二旗、青海蒙古各部、科布多各札薩克旗、新疆舊土爾扈特部及中路和碩特部。外札薩克各旗無兵權,隸屬於當地的將軍、都統、駐紮大臣(西套蒙古二旗除外)。其中喀爾喀四部後來演變為外蒙古。 ; 新疆 清代新疆分為天山北路的準部和天山南路的回部,統屬於伊犁將軍。其中的蒙古遊牧地區實行盟旗制。維吾爾、布魯特、塔吉克等族地區則實行伯克制。蒙古舊土爾扈特部與中路和碩特部設立旗、盟:舊土爾扈特部為南北東西四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和碩特部為巴圖塞特奇勒圖盟。準部地方設烏魯木齊都統,統轄烏魯木齊(迪化州)、庫爾喀喇烏蘇、吐魯番、哈密、古城、巴里坤(鎮西府)等城。其中迪化州、鎮西府由新疆與甘肅省雙重管轄。塔爾巴哈臺由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管轄。伊犁及其以西地方由伊犁將軍、領隊大臣管理。回部設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一般為喀什噶爾參贊大臣),統轄喀什噶爾、葉爾羌、和闐、阿克蘇、烏什、庫車、喀喇沙爾等城。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實行與內地相同的府、廳、州、縣體制。 ; 青海 清代的青海不包括今西寧、海東、黃南以及部分青海省邊緣地區。統轄青海地方的官員為西寧辦事大臣,常駐西寧(當時屬甘肅省)。青海大致以黃河為界,分為青海蒙古和玉樹等四十族土司。黃河以北主要為蒙古人,有和碩特、輝特、綽羅斯(準噶爾)、土爾扈特、喀爾喀五大部落。雍正三年(1725年),編青海蒙古為二十七旗,後增至二十九旗,由西寧辦事大臣主持會盟。另有察漢諾門罕牧地,實際上單獨為一喇嘛旗。道光三年(1823年),分黃河以北二十四旗為左、右翼二盟,每盟設正、副盟長各一人。黃河以南主要為藏人,設有四十個土司,其中以玉樹土司最大,故稱玉樹等四十族土司。土司以下有土千戶、土百戶。嘉慶、道光年間,藏人不斷越過黃河向北遷徙,形成環青海湖一帶的環海八族。 ; 西藏 西藏在清代又稱“唐古忒”、“圖伯特”,分為衛、康、藏、阿里四部,以及霍爾三十九族地區。西藏地方的行政長官為駐藏大臣,駐喇薩,會同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辦理藏內政務。其政令由噶廈(西藏官府)執行。西藏的基層政區是宗,大致相當於內地的縣,但規模很小。一些貴族、寺廟的莊園領地稱為谿卡,地位比宗低或者平級。宗的長官為“宗本”,谿的長官為“谿堆”,一般由噶廈委派,也有的由特定寺廟委任。後藏札什倫布附近的幾個宗,由班禪直接管理。今那曲地區、昌都地區北部的各部落統稱霍爾三十九族,簡稱三十九族,為蒙古人後裔,由駐藏大臣的屬員夷情章京管轄。駐紮於達木(今當雄)的達木蒙古八旗,每旗設一佐領,不設總管,直屬於駐藏大臣。 == 政治 == thumb|清朝政治中心北京紫禁城,圖為清朝皇權的象徵太和殿 === 決策機關 === 清朝的政治體制基本上沿襲明朝的君主集權制度,不置宰相,但先後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南書房、軍機處等輔政機構。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別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清朝制定內國史院、內秘書院與內宏文院等內三院為內閣,作為中央最高決策機關。設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學士滿六人、漢四人,下轄中央執行機關六部。內閣的地位雖高,殿閣大學士自雍正朝起為正一品官階,但實際權力比明朝小,掌握權力的機關會隨時代不同而改變。後金時期,議政王大臣會議是皇帝與王公貴族討論國事之處。1631年皇太極為了中央集權,仿明朝制度設立六部與內閣以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入關之後,1677年康熙帝設立南書房,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雍正帝為了西征準噶爾準備設定軍需處,雍正十年改稱軍機處。軍機處機構精簡,行政效率高,能迅速處理軍國大事,進一步加強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鴉片戰爭之後,為推行自強運動,先後於1861年與1870年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北洋通商大臣,負責對外關係與自強運動的策劃與推行,成為自強運動期間最高行政機關。實施清末新政之後,1911年5月18日清廷宣佈廢除軍機處,仿西方國家與日本實行內閣制,內閣總理大臣和諸大臣組成的內閣成為最高行政機關。 清初康熙帝一方面則透過各種手段限制滿洲貴族的權力,如剝奪各旗王公幹預旗務的權力,破除“軍功勳舊諸王”統兵征伐的傳統,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政治影響等;另一方面提出要建立由皇帝個人獨裁的專制政體,“天下大權當統於一”,“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身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於人,則斷不可行”,亦表示:「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獨任」,康熙要掌管「用人之權」,以阻止朋黨的形成,免得鰲拜掌權時期「結黨專權」和「罔上行私」的情況再度發生,也為了防止不同派別黨派之間互相鬥爭。康熙帝確立的君主專制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 #「用人之權」、「獎懲之權」由皇帝親自控制,不許臣僚幹預; #透過特務統治、密奏制度,對臣僚實行嚴密的監督和防範; #反對朋黨,嚴防臣僚結黨對抗皇權。 在明代,文人結社超出了文學和學術的領域而成為政治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清朝統治認為前朝文人團體的龐大和干政是明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見及此,清初統治者吸取前朝教訓,於順治九年(1652年)下令“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社”和“所作文字不許妄行刊刻,違者聽提調官治罪”。康有為對此作出評論,指出中國數千年來的黨派皆為君主所深惡,又以漢代黨錮之禍,唐代清流,宋代元祐黨籍碑和明朝東林黨為例。近代日本學者宗方小太郎評論:「(清朝)建國之初便多方預防弊政,防止禍亂於未萌狀態,其中如以法令嚴禁組織會黨,故在三百年之治世中黨禍頗少者即係此故。」 康熙帝確立的君主專制原則,被雍正、乾隆二帝繼承和發展,雍正帝的專制體現在他私派特務人員監視全國各地地方長官一切活動,許多地方官的私生活,連家裡的瑣事都瞞不過他。 學者錢穆從傳統“夷夏之辨”與近代民族主義相結合的角度強調清朝的“斷裂性”,在界定清朝的性質時以漢人文明的尺度衡量其價值的優劣,認為是滿人只有接受漢人的先進文化才能步入文明的境界,才具有延續前代王朝正統的資格,是近代史學中“漢化論”的表現。錢穆的論證基於傳統漢化的歷史觀,對滿人的統治評價負面。他引據革命家鄒容的《革命軍》的內容認為中國由漢唐等朝代的“士人政權”在清代變為“部族政權”,認為蒙古人和滿洲人變為中國內的特權階級或特殊分子。亦認為清朝政權始終是維護和偏袒滿洲人,須滿洲人在後擁護,才能控制牢固,以及清朝的政治,制度的意義很少,法術的意義多,批評清朝政府釋出最高命令的手續,比如他認為“寄信上諭”是清朝特有的,不按照中國向來的程式,而是直接由皇帝軍機處寄給受命令的人,旁人都不知道。他亦認為,清朝在政治上還限制發言權、結社和出版自由。在清朝,除了六部尚書和侍郎可以向皇帝講話,其他的不論什麼人都不許向皇帝講話,而一直得到中央重視的翰林院等,向來他們可以向政府講話的,但是到了清朝也不準專折言事。在地方上,只有總督、巡撫、藩臺、臬臺可以向政府講話,其他的府縣均不可,又認為在明代的「布衣」也可以直接向皇帝講話。他又批評在地方上,清朝也不允許民間有公開發言權。在順治五年立在府學、縣學明倫堂裡的臥碑就足可以證明。在當時府學、縣學都有明倫堂,清朝在每一個明倫堂裡都設定一個石碑,而這個石碑不是豎立的,而是橫躺在那裡,所以叫「臥碑」。在臥碑上有三條禁令:第一,生員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結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然而史學家徐復觀指出錢穆的「士人政權」說並不正確,因為政府的性質必須就權力根源之地是由誰來運用而言。他亦指出透過《二十四史》一直到現代,都證明凡是站在平民的立場進入到仕途的人地位愈高,與皇帝愈接近,命運性的困擾、艱難必定來自專制的機構與專制的觀念。他批評錢穆對專制下的必然產物例如「外戚宦官」和漢代統治者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例項置之不顧」,且根據《報任安書》,凡是皇帝親自交下與皇帝自己有關的案子,承辦的官吏決不敢問是非。 新清史學派認為,滿人採取的政治制度在明代的基礎下有所創新。比如軍機處就從帶有臨時性的純粹軍事諮詢組織轉變成了一種常規的政治治理機構,由此提高了統治效率。密摺制度的建立完全改變了君臣之間相互溝通的傳統方式,使得君主控制臣下的能力大大增強。八旗駐防城使漢人人口佔絕大多數的城市染上了頗為濃厚的異族色彩。內務府的設定與執行,嚴格了宮廷內部的禮儀規範,與明代的內廷制度有了本質的區別,宦官外戚干政的現象也由此完全絕跡。 西方傳教士如南懷仁等人記載康熙經常親身到各地巡視,以便了解百姓的生活情況和官吏們的施政狀況,亦會允許「最卑賤的工匠和農夫」接近自己,諭令衛兵們不許阻止百姓靠近,康熙會向百姓提出各種問題,包括詢問百姓對當地的官吏的滿意度,以便對官員作出獎勵或處分。另外,在清朝敢言且未被追究的學者有反對專制思想的袁枚、著書批評君權的唐甄、一道反朝廷的黃宗羲以及顧炎武等學者。 === 南書房 === 南書房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設立,起初是康熙帝為了與翰林院詞臣們研討學問,吟詩作畫而設。因在乾清宮西南角特闢房舍故名南書房。由於南書房「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嚴密控制的一個核心機要機構,隨時承旨出詔行令,這使南書房「權勢日崇」。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的重要步驟。 === 軍機處 === 軍機處原稱軍需處,歷來被視為清朝的最高決策部門。雍正八年(1730年),清軍在西北與準噶爾激戰,為及時處理軍報雍正皇帝始立,雍正十年改稱軍機處。軍機大臣以下設章京等官,從六部員司和內閣中書裡選用。章京的任務是繕寫諭旨、記載檔案、查核奏議,作軍機大臣的輔助人員。章京也是滿、漢人員各兩班,每班八人,各設一領班。章京參與機要,草擬聖旨,俗稱「小軍機」。 乾隆皇帝即位後服孝,安排數位「總理事務王大臣」進入軍機處,故改名總理事務處。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服滿親政,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自請罷職,恢復軍機處名稱,自此遂成定製,軍機處成為直接對皇帝負責的核心權力機構,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幾乎可忽略不計,政治權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為清代中央集權制度的頂峰。 《清史稿》記載,乾隆時軍機處雖然只有兩名漢人,但漢人的地位都很高,張廷玉是太保、大學士、三等伯,徐本是太子太保、大學士,高於除了鄂爾泰之外的所有同僚。至於鄂爾泰的地位之所以穩居軍機大臣之首,則與他在“改土歸流”、“混一華夷”過程中曾立下的功業恰成正比。到了清季,軍機處仍不改諸族合作之傳統,吳鬱生、榮慶和世續等軍機大臣,在國勢陵夷的光緒與宣統時期,依然在默契地合作。 宣統三年(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佈成立「責任內閣」,軍機處廢止。 === 責任內閣 === 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宣佈廢除軍機處,實行內閣制,任命內閣總理大臣和諸大臣組成內閣。由慶親王奕劻組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責任內閣。由於閣員中過半數為皇族,時人譏之為「皇族內閣」。當時的內閣學士李家駒指出: #當時中國唯一具有憲法性質的《欽定憲法大綱》並沒有規定皇族不能組織內閣; #日本憲法也沒有類似規定(李家駒曾充駐日公使和出使日本考察憲政大臣); #奕勵內閣只是暫行閣制,具有過渡性質。 中國歷史學博士李細珠指出,與其說奕勘內閣是因皇族親貴太多,不如說是因清朝皇族親貴為滿族,滿漢矛盾才是問題的焦點。該內閣在辛亥革命後倒臺,由袁世凱組成的新內閣所取代。 === 執行機關 === 與漢地地方行政制度一樣,清朝中央執行機關基本沿襲明朝體制,只有少量機構調整,大致上可以總結為七部院五寺察院兩府。 七部院包括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與理藩院,為清朝最高執行機關,各部長官稱尚書,副長官稱侍郎,以前尚書均由滿人擔任,順治元年(1644年)規定尚書及侍郎滿、漢各一,只有新設的理藩院因為與漢地事務無關而多涉及旗務,始終不設漢缺。 清朝以前的政治,因為政治的公開性和六部尚書是全國行政首長的關係,由外部送到內部的公事,都是先送到六部;而皇帝拿出來的公事,六部也一定要得先看,例如有關教育的公事一定要經過禮部,而不能由皇帝私下決定,到了清朝卻非如此。清朝的六部雖然沿襲明朝,但是清朝的六部的權力不如前朝,六部尚書更不能直接對部下發命令,而六部尚書也不是行政首長。六部的許可權權力集中到皇帝手裡,同時還有滿漢之分,有一個漢人尚書,就必須有一個滿洲尚書,並且始終以滿尚書為主。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大理寺與刑部和都察院合為三法司,其職權與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長稱為大理寺卿,也是九卿之一。其餘四個寺的卿職權較低。太常寺負責祭祀;太僕寺管理馬匹;光祿寺負責壽宴;鴻臚寺負責接待外賓。 都察院是最高監察機關,架構基本沿襲明制,以左院察京畿,右院刺外藩(故直省督撫均領右都御史或右副都御史銜),所不同者,隨著君主專制的高度加強,都察院的諫諍職能遭到空前削弱。因為同樣的原因,明朝具有批駁權和言官職能的六科也只餘下分察六部的監察職能,故於雍正年間被併入都察左院。為加強監督管理,凡天下文武官員,都要定期進行考察。規定三載考績,以定升降獎懲。京官叫“京察”,外官叫“大計”。對武官的考察,每五年一次,稱為“軍政”,由兵部主持。但是,不論“京察”、“大計”還是“軍政”,在實行中都是瞻徇情面,弊端叢生。後來更成為故事具文,走走過場而已。 內廷事務方面,鑑於明朝太監亂國,清朝皇帝獨創內務府以管理宮禁事務。其成員由內務府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的15個包衣佐領、18個旗鼓佐領、兩個朝鮮佐領、一個回子佐領和30個內管領的包衣及太監組成,其機構組織相容清初內務府和十三衙門兩種制度的內容和特點,並最終形成以七司三院為主幹兼轄其他40餘衙門的龐大的宮廷服務機構。 宗室管理方面,清朝仍設宗人府管理宗室覺羅事務,但與明朝宗人府人浮於事只用於優待親王的狀況不同,由於八旗制度的存在,數量龐大的宗室覺羅成為清廷的核心軍事力量,管理他們的宗人府也成為重要的實權部門。 清末新政中,對此前的制度進行大量的改革,此前的七部院被改革為十一部,長官(國務大臣)均為責任內閣閣僚;大理寺改組為大理院,根據司法獨立原則不再是刑部的複審機關,而是全國最高審判機關,與最高監察機關都察院同為全國最高司法機關;下四寺進行省革而歸入新官司,內務宗人兩府儘管保有舊時職權,但隨著軍制改革,權力也大為下降。 === 刑律 === 順治四年(1647年),《大清律例》編修完成。《大清律》基本上承襲《明律》的內容。後經康熙、雍正兩朝屢次增刪,並於雍正五年公佈。但清朝最經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胡林翼說:「《大清律》易遵,而例難盡悉。」,胥吏都諳熟例案,常可執例以壓制長官。清廷對各少數民族地區還有各種特訂的法律,如對蒙古族有“蒙古律”,對維吾爾族有“回律”,對藏族有“番律”等等。 清朝皇帝為打壓漢人反清復明運動與防止散播不利皇帝的訊息,屢興文字獄以控制士大夫的思想。文字獄之案件常是無中生有,小人造謠所為。較大規模的文字獄甚至可以牽連多人受害。柳詒徵稱“前代文人受禍之烈,殆未有若清代者。故雍乾以來,志節之士,蕩然無存。……稍一不慎,禍且不測。”。順治四年(1647年),發生第一起文字獄“函可案”。一位法號函可的和尚因藏有“逆書”《變記》而被逮捕,後來流放到瀋陽。順治末年又發生莊廷鑨明史案,並驚動朝廷中的輔政大臣鰲拜等人。清朝諸例文字獄中,有名的有康熙時期的南山案、雍正時期的查嗣庭試題案和呂留良案等。 《劍橋中國史》評價:「清代文字獄中禁止的大多數作品一直被儲存下來,而大多數遺失的作品不在被禁之列。這可能是直到今天在許多國家看到的現象的又一種說明。一本被列入禁書名單的書,被認為有特殊價值,從而被小心地儲存下來。禁令實際上是最有效的廣告形式。」。 == 軍事 == 清朝武裝力量主要有八旗軍、綠營、地方義勇與團練、湘軍、淮軍與清末新軍。 === 八旗 === 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一種組織形式和軍事制度,是清朝軍隊之核心。原先採取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方式。入關後專門以兵為業,世代為兵。包括旗下士兵和戶籍被編制在八旗軍隊中的家庭成員,由各地八旗駐防將軍或都統管轄。1601年,努爾哈赤將建州女真分為四旗。1615年時擴建為八旗,八旗制度至此成形。皇太極在征服漠南蒙古察哈爾部,以及收降明朝降將後,又建立起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儘管八旗有滿洲、蒙古、漢軍之分,但他們都是基於同一套制度之下,因此差異不大。旗人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絕大多數情況下終身不變,所屬旗籍亦基本世代固定。旗人因戰功而獲得的職位可以世代承襲,例如,每旗下屬的眾佐領通常都是世襲職位。旗人居住地大多是固定的。在各地的駐防軍(分佈在如杭州、成都等大城市)更設立「八旗駐防城」(俗稱「滿城」)供旗人居住,與平民所居住之地相隔離。旗人不得務農或經營工商業,每月錢糧由朝廷供給,號稱「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旗人不受當地總督、巡撫管轄,犯罪時由特定機關審理。 === 綠營 === thumb|150px|清朝早期規定各省綠營鳥銃兵佔全數一半,隨著火器技術日漸成熟,至清中葉鳥銃兵已完全取代弓兵 綠營是順治帝入關後招降明軍、招募漢人組織的軍隊,以協助少量的八旗兵鎮守廣大的疆土。當時由八旗軍守備京師、華北地區與各地要衝,綠營守備華中與華南地區。華南更交由三藩鎮守,以壓制當地反清勢力。綠營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單位,兵制繼承明朝,編有標、協、營及汛。綠營由漢人統帥,最上位的提督統領一省綠營,受文官總督、巡撫所節制,各省兵力大小不一,由萬餘到六七萬不等;提督之下為總兵,管轄一鎮兵力,約幾千人至一萬五千人。直屬兵力鎮標由參將統領,約千人至兩三千人不等。再下面的為副將,管理一協兵力,約數千人左右。副將以下就是參將、遊擊、都司與守備,統轄一營兵力,兵員數量各有不同。最下面的為千總與把總,負責統領一汛,也就是一個駐地。士兵為世兵制,父死則子繼。將兵由兵部直接統轄,將領無法直接統兵,有效地防止軍人擁兵自重。隨著八旗軍的腐化,綠營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強,例如三藩之亂時即以綠營為主力。乾隆嘉慶兩朝,綠營總兵六十餘萬,成為軍事主力。然而由於太平已久,綠營本身隨著種種弊端而逐漸腐化。乾隆帝閱兵時,所見已是“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1796年川楚教亂時,綠營已無力對付擅長遊擊戰的白蓮教徒,部分將領甚至屠殺平民以換戰功。到了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之亂時,綠營上陣一觸即潰,作戰主力也改交由湘軍、淮軍等地方團練負責。同治年間多次裁減綠營,綠營的重要性逐漸減弱,清末新軍成立後綠營同名存實亡。至民國初年,綠營被改編為警察性質的地方治安衛戍部隊,成為民國時期警察的濫觴。 === 義勇與團練 === 義勇與團練於川楚教亂後逐漸成為清朝武裝力量之一,由於清軍不善游擊戰,所以鼓勵地方建立義勇與團練協助清軍鎮壓,1799年清廷正式同意組建團練。太平天國之亂與捻亂時,由於清廷的正規軍腐敗無能,且不善游擊戰,地方官員曾國藩整合江忠源、胡林翼與羅澤南義勇,成立湘軍。湘軍作戰能力強,屢次擊敗太平軍。監視太平天國天京的江南大營被攻破後,湘軍成為清廷唯一抵禦太平軍的力量。1860年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於安徽一帶建立淮軍。平定捻亂時,僧格林沁率領的八旗軍中捻軍埋伏全滅,後來有賴淮軍才平定之。當時如豫軍、東軍、滇軍、川軍等義勇也陸續建立起來。這些地方軍成為清朝晚期平定內亂、抵禦外侮的主要力量。然而不管是湘軍或淮軍皆以「兵隨將轉,兵為將有」為方針,與後來的北洋軍形成聽命於個人的軍閥勢力,這個作風深刻影響著民國軍事。 當時湘軍與淮軍採用西方新式槍炮,火力強大。而由外國人協助建立的常勝軍、常捷軍更是讓曾李等將領印象深刻,使他們意識到西方軍事技術的重要性。例如李鴻章目睹常勝軍用4個小時即攻破太倉城,事後寫信給曾國藩,宣稱“若火器能與西洋相埒,平中國有餘,敵外國亦無不足”,這成為自強運動的起因之一。為建立現代化清軍,洋務派聘請外國教官來訓練八旗軍、綠營和守衛首都的神機營,一些兵工廠也建立起來。然而淮軍的地位仍然不可動搖,例如發生天津教案時,儘管守衛首都的神機營已有三萬之眾,清廷仍然調集淮軍來加強京師的防務。 === 清末新軍 === 自強運動隨中法戰爭與甲午戰爭而失敗,而清廷守舊派利用義和團抵禦西方列強的策略也隨八國聯軍而落幕。八國聯軍之後,清政府決定實施改革,即「清末新政」。為建立現代化清軍,早在維新運動時即建議成立一支現代化的陸海軍,組織團練並建立保甲制度。清末新政時,袁世凱在華北組建新建陸軍(即北洋軍),張之洞在南方組建自強軍。1904年清廷正式建立由36個鎮組成的常備軍的計劃,而綠營在1901年即開始裁減。同時取消武舉,在各省建立武備學堂,以培養新式軍官。負責軍事改革的中央機構是1903年成立的練兵處,它在1906年被併入新立的陸軍部,其尚書和左右侍郎都是滿人。清廷試圖削弱地方軍閥力量,1907年袁世凱和張之洞就在明升暗調中被剝奪軍權。1908年宣統帝的攝政王載灃決定進一步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在1909年的一道上諭中,他宣佈自己(代表年幼的皇帝)對軍隊行使最高統帥權,他還把自己的兄弟任命為海軍處和軍諮府的管理大臣。到清帝國滅亡前夕,其陸軍可以號稱100萬,但大概只有60萬戰鬥人員,其中只有17.5萬人是現代化的正規軍。並非所有新軍均效忠清廷,部分是暗中支援革命軍的。參謀機制上,在1907年即仿照西製成立參謀部門軍諮處,隸屬陸軍部之下。為把軍事管理和軍事指揮分開,1911年決定把它升格為獨立於陸軍部外的軍諮府。 === 海軍 === 清朝視水師為陸軍之輔。加之滿洲以騎射為本,故不善水戰。入關初期,在對抗鄭成功等海上抗清勢力時,往往力不從心。1636年皇太極徵滿洲瓦爾喀部,即開始造戰船。1651年順治帝令沿江沿海各省循明制,各設水師,此為清朝水師之始。內河防務以長江為主體,沿岸各設水師。海防上,清朝為封鎖明鄭的經濟力量,實施海禁。即使在平定明鄭後,仍受海禁影響,水師多以防禦為主,缺乏攻擊性戰艦。嘉慶時由於東南沿海海盜氾濫,就有學者開始注意海防,如湖南的嚴如煜寫有《海防輯要》。鴉片戰爭後在面對西方炮艦時,清朝水師一戰即潰的事實讓魏源、鄭復光等人意識到東西方的差距,紛紛提倡建立現代化海軍。太平天國興起時,英國協助清朝建立中英聯合指揮的阿思本艦隊,然而指揮權的問題使得艦隊解散。 直到自強運動時,清朝才有新建海軍的動作。為建立船艦自製能力,1866年清廷在福州馬尾成立總理船政事務衙門,以沈葆禎為船政大臣。同年,李鴻章要求其江南製造局建造炮艦。1868年8月,第一艘中國製造的蒸汽軍艦,“恬吉”號下水。然而自製船艦與外國艦隊相比較差也較貴,李鴻章等官員仍然從國外購艦為主。其中最有名的即是由德國建造定遠與鎮遠,這兩艘是北洋艦隊的主力艦。人事上,早在1867年即建立福州船政學堂以培養海軍軍官,1872年和1876年分別派使團前往海外學習。沈葆楨和丁日昌離開後,福州船政局開始衰落。1880年李鴻章在天津成立天津水師學堂,張之洞在廣州成立水陸師學堂(1887年),曾國荃在南京開辦南洋水師學堂(1890年)。1885年10月清政府宣佈成立海軍衙門,以醇親王為總理大臣。 清朝先後建立四支艦隊:受北洋大臣節制的北洋艦隊,受南洋大臣節制的南洋艦隊,受福州船政局節制的福建水師,受兩廣總督節制的廣東水師。其中北洋艦隊在當時被評論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然而四隻艦隊資源獨立,互不統屬,也不互相合作。財政上,1891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預算於興建頤和園。到1890年後,守衛黃海、東海的北洋艦隊即已“停購船械”。李鴻章也稱“自光緒十四年(1888年)後,並未添購一船。操演雖勤,戰艦過少”。隨後的中法戰爭南洋水師、福建水師遭受重創,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也標誌自強運動的失敗。隨後旅順、大連、威海衛、膠澳與廣州灣等海軍基地相繼喪失,八國聯軍後大沽等地沿海砲臺又被列強下令摧毀,清朝已無海防可言。1909年,清廷決定成立海軍處,並將殘餘的戰艦重編成巡洋和長江兩艦隊。1910年改海軍處為海軍部,力圖重振海軍。 == 民族 == 清朝統治者根據實地情況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政策。在中原地區基本沿襲明代的統治方式,包括開科舉等,以贏得漢族知識分子的支援,並根據清朝的實際情況實行旗民分治;在邊疆地區則採取加派駐防大臣與當地貴族共同治理。 清朝統治合法性建立的基礎與前朝有所不同,清朝統治在鞏固滿洲自我認同的同時,相容其他族群的信仰和習俗,使之擁有遠超前代的疆域和領土。清朝皇帝本身擁有各種政治與宗教頭銜,具備不同文化象徵意義的多維品格,體現出對各類臣民復雜多樣之宗教信仰的認可。因為清朝對不同地域和族群的宗教信仰採取了更多的包容政策,使各種異質文化因素能夠共存。 === 漢族政策 === 清初入關之後有「六大弊政」之說,剃髮(或薙髮)、易服、圈地、佔房(侵佔房舍)、投充(搶掠漢人為奴隸)、逋逃(逃人法),延續時間最長的,是逃人法。順治七年六月,廣西巡撫郭肇基等人因為「擅帶逃人五十三名」,被處死。清初曾頒令諭:一、八旗制度移入關內,全族皆兵。二、鼓勵滿人入關。三、圈地,使近畿五百里內全屬旗人所有。四、禁止旗漢通婚;禁止滿人自由擇業。弊政中的投充和逋逃皆為圈地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康熙帝親政後即立即下令永遠停止圈地,並逐步放寬對逃人的禁令並最終裁撤督捕衙門。隨後康熙開始採取一系列與民休息的政策。 ; 剃髮易服 清軍入關之前,為易於辨識順逆,就已要求被征服或投效的漢人改變髮式。順治元年(1644年),多爾袞率清軍入關。山海關之戰後,多爾袞下令沿途州縣官員按滿人風俗,剃頭留辮。清軍驅逐李自成,定鼎北京,漢人強烈反對剃髮,降清之漢族官員剃髮者亦寥寥無幾。多爾袞見滿清統治尚未穩固,便下旨收回成命,命「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明朝降臣孫之獬卻全家主動剃髮迎降,更令妻子不再纏足,並上疏標榜「臣妻放足獨先,閤家剃髮效滿制」,得授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清初筆記《研堂見聞雜記》稱,孫之獬入朝後,列於滿班,滿臣認為他是漢人而不受;歸入漢班,漢臣又因為他從滿俗而不容,孫之獬於是羞憤上疏,稱「陛下平定中國,萬裡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言辭激烈。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大順與南明弘光政權相繼被清軍摧毀,多爾袞認為大局已定,於六月重新下剃髮令。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規定清軍所到之處,成年男子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以恫嚇抵抗軍民。關內地區不少人反抗剃髮令,嘉定三屠、大同之屠等亦由此引發。 當時一些在華傳教士曾描述過當時一些城市的屠城情況。20世紀的法蘭西學院院士佩雷菲特認為:「建國後的最初幾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殺。強迫留辮子引起騷亂,結果都被殺害而倒臥在血泊之中。」錢穆認為:「清人又想討好民眾,又存心壓迫知識分子,他們只需要有服服帖帖的官員,不許有正正大大的人,結果造成了政治上的奴性、平庸、敷衍、腐敗、沒精神」。 ; 漢臣與漢軍 清朝統治者為能使自己的王朝更長久,按歷代漢人王朝的傳統開設科舉,大力尊崇儒學,從中選拔統治精英以贏得漢族知識分子的支援。早在後金時期,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就曾起用範文程、寧完我等漢八旗人士。崇德年間,又先後招降洪承疇、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及其統領的漢族軍隊。後來,這些前明將領在消滅南方反清勢力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康熙年間帶兵攻克臺灣的水師將領施琅也是前明降將中為清朝立功的代表人物之一。晚清時期,漢族官員逐漸成為清王朝的中流砥柱,有虎門銷煙的林則徐;還有在消滅太平天國和捻軍中立下大功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又如在洋務運動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張之洞、劉坤一;實行新式練軍的袁世凱等。 清太宗皇太極即汗位後改變努爾哈赤對漢人的政策,釋放掠奪來的漢人奴隸,編莊別居,將加入漢軍八旗的明朝官員或後金提拔的漢人官員來管理。1633年皇太極下令從所屬的滿洲八旗的漢人壯丁中每十名抽出一名,組成一旗漢軍,這是皇太極組成漢軍的開始,並成為漢八旗的前身。 隨著軍隊的發展,崇德二年(1637年),即皇太極稱帝改後金為大清的第二年,又分漢軍旗為兩旗。又過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把漢軍擴為八旗。至此,漢軍八旗正式出現,成為清朝三軍之一。所使用的旗幟和滿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由於漢軍編成八旗,所有旗下成員都是旗人,也稱漢軍旗人。漢八旗中的原漢人後代與滿人同樣享受世襲待遇,亦有很多世襲佐領之職。漢軍旗人在司法上和滿洲旗人一樣,與民人同罪不同罰。乾隆年間,由於財政原因,漢軍八旗曾大量出旗為民,僅剩在後金時期便跟隨滿洲統治者漢軍勳舊之後。雍正元年(1723年),漢軍與漢人家奴壯丁共計44萬餘人,約佔當時八旗人丁總額的72%。至出旗後嘉慶元年(1796年)的再度統計,已降至總人口的43%,可見漢軍出旗之規模是巨大的。到宣統末年,漢軍旗人共有21596人,約佔旗人總數的6%。 ; 滿漢文化 一般認為,清朝統治者在保持滿族優先前提下,很大程度上採取漢化政策。但一些研究遼金元清史的日本學者認為,清和遼金元一樣屬於中國的征服王朝,漢化深度和速度均遜於北魏等滲透王朝;清室只推行對自己有利的漢化措施,並儘可能保留本族文化,而非全盤漢化。 所有施政文書都以滿漢兩種文字釋出。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學為代表的漢文化,漢傳統經典成為包括皇帝在內的滿族人必修課。滿族皇帝也納有漢族嬪妃,詳見滿漢通婚。儘管滿漢通婚的現象早已普遍存在,不過真正解除滿漢通婚禁令,是直到1902年清末新政才完全落實。到乾隆中期,滿人幾乎全部以漢語為母語,滿文漸漸成為僅用於官方歷史記載用的純書面文字,並在使用中逐步為漢文所取代。部分史學者認為,正因滿人自動漢化才沒有在短時期之內覆滅,甚至反被漢人奴化。若無法漢化,則如南北朝的胡族政權一樣,無法吸收漢族先進的文化而滅亡。支援儒化說者則認為,清朝皇帝只是有選擇尊儒,儒家的一些思想清朝皇帝也沒有完全接受,而儒家只是漢文化的內容之一,漢文化不僅僅只包括文字和儒家,還有衣冠、風俗禮儀、各種宗教信仰等。 === 西南土司 === 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時期羈縻州縣制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其實質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認各少數民族的世襲首領地位,給予其官職頭銜,以進行間接統治,朝廷中央的敕詔實際上並沒有能夠得到真正的貫徹。有些土官以世襲故,恣肆虐殺百姓,為患邊境,「漢民被其摧殘,夷人受其荼毒。」。 康雍乾盛世時期,國力強盛,中央政府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雍正四年(1726年),鄂爾泰大力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即由中央政府選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務,“改流之法,計擒為上策,兵剿為下策,令其投獻為上策,敕令投獻為下策。”,“制苗之法,固應恩威並用”。 乾隆後期學者魏源透過《聖武記》的編寫,認同清朝所代表的正統地位。至於地方上計程車大夫們,還透過他們編寫於乾隆、道光和光緒等不同時期的《鳳凰廳志》,逐步確證了民間對國家及其民族平等政策的認同。日本東亞史學家安部健夫指出,改土歸流是一個借苗族的漢化,證明「夷性華化」能夠實現的「活廣告」,中國史學家王柯指出,至遲到道光皇帝在位的十九世紀前半,在清朝的帝國構造中,西南部的非漢民族地區就已經被完全當作「內地」來對待。 === 首崇滿洲 === 清朝皇帝強調“滿漢一體”,在實行一些政策時會考慮到要平衡各族的心理,例如在康熙晚年的內閣大學士中經常在五至六人中保持一兩個南方人的名額,令南北地主共同參政。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內閣新加入的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四名漢人,而在四名漢人當中南人北人各半。此外,康熙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亦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擔任官職。有學者指出,“滿漢一體”實際上是以「首崇滿洲」為前提,清朝統治者的滿漢畛域觀念始終根深蒂固。作為統治族群和八旗軍隊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滿洲人尤其被清朝歷代君主視為國家根本、朝廷柱石。滿洲將士為清朝定鼎中原、以及之後平三藩、滅準部等戰役中立下汗馬功勞。故終清一代,“首崇滿洲”(又稱“滿洲根本”)是清朝的既定國策。雍正帝曾明言,“惟望爾等習為善人,如宗室內有一善人,滿洲內亦有一善人,朕必先用宗室;滿洲內有一善人,漢軍內亦有一善人,朕必用滿洲;推之漢軍、漢人皆然,苟宗室不及滿洲,則朕定用滿洲矣。”。 清朝時期,八旗子弟(以滿洲為主,也包含蒙漢八旗子弟)在政治或生活領域主要在教育、科考、補缺、律法、生活待遇等方面享有一定特權待遇。清廷特為宗室子弟特設宗學,覺羅子弟有覺羅學,普通八旗子弟有鹹安宮官學等八旗官學,內務府子弟有景山官學等。在文武科舉之外,還提供筆帖式、翻譯士、皇帝侍衛等方式供旗人子弟進入仕途。高層官職也一向有旗缺與漢缺之分。旗人可酌任漢缺,反之除極個別情況外,理論上是不可能的。能力不足以登科做官的旗人可以從參與最基本的挑選八旗兵丁做起,旗人子弟中的未成年者還可以參與類似於預備役制度的“養育兵”選拔,按月可得一定薪資。清代旗漢亦不同刑,若正身旗人犯充軍、流刑罪者有免發遣以枷號代替的特權。滿洲人的司法權也獨立於漢人之外。例如,駐防旗人觸法不歸當地督撫管制,而由該地區駐防將軍、都統負責。京旗子弟則由步軍都統衙門負責處理、宗室則由宗人府全權裁決。清廷還分撥旗地和營房給八旗子弟居住生活,不必承擔任何賦稅。旗地和營房受國家保護,不得私自買賣。清廷在全國各處八旗駐防地實施旗民分治,駐防地俗稱“滿城”,專供兵丁居住,非旗人不得隨意出入滿城。 東北滿洲故地無滿城之分,清初設定柳條邊,防止漢人及外藩蒙古進入“龍興之地”。然而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有多次漢人移居中國東北地區的記載:「其吉林寧古塔、伯都訥、阿勒楚喀、拉林等地方,乾隆二十七年定例不準無籍流民居住。及三十四年,吉林將軍傅良奏:“阿勒楚喀、拉林地方流民二百四十二戶,請限一年盡行驅逐。”上曰:“流寓既在定例之前,應准入籍墾種,一例安插,俾無失所。”嘉慶中,郭爾羅斯復有內地新來流民二千三百三十戶,吉林有千四百五十九戶,長春有六千九百五十三戶,均經將軍奏令入冊安置。其山東民人徙居口外者,在康熙五十一年已有十萬餘人。聖祖諭:“嗣後山東民人有到口外及由口外回山東者,應查明年貌籍貫,造冊稽查,互相對核。”其後直隸、山西民人亦多有出口者。」 諸多優待政策的初衷主要是為了保證兵源、加強八旗的軍事職能。同時,這也導致滿族受到束縛,居所不能遠離本佐領之所在;八旗兵役也使得許多人在各大戰爭中戰死疆場,一定程度上阻礙滿族人口的發展;經濟方面,滿族也過於依賴八旗制度,清廷除兵差外,僅允許旗人在所屬旗地務農,這使得以京旗為主、已經適應城居生活的滿族在清朝中期開始出現生計問題。幾代皇帝都曾嘗試解決八旗生計問題,但終因不肯放任旗人自行謀生而均告失敗。此外,東北滿族因保持八旗兵農合一的習俗,始終沒有產生嚴重的生計問題。自乾隆末年,清朝開始走向衰落,並且在之後一系列與外國侵略者的戰爭中接連失敗,陷入內憂外困。這期間,在與漢人的交流中,滿族逐漸接受漢文化,被視為立國根本的國語騎射遭到廢弛。清末民初時,僅有黑龍江齊齊哈爾和璦琿一帶還有滿語使用者。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帝遜位,民國建立,“首崇滿洲”之國策也隨之壽終正寢。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歷史學教授認為,在清帝國統治者所構建的天下秩序觀中,皇權的表達具有「共主性」,清帝國成功地將幾種不同的統治方式糅入皇權之中,並在不同的地域空間和價值體系中發揮不同的作用,在這樣的天下秩序觀之下,談論「滿族中心觀」並沒有意義,清朝皇帝在絕大多數時間裡僅僅把滿洲人看作是多民族帝國的一份子,認為一個真正的帝國不是隸屬於某一個文化的,而是超越文化的存在,帝國的皇權也是如此。她又說,乾隆皇帝作為清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擁有征服者、家族首領、神權領袖、道德典範、律令制定者、軍事統帥、文化藝術贊助者等多重身份,這多種身份既相互聯絡又具有混雜性,但是又集中統一於乾隆帝一身,乾隆帝不僅僅是滿洲人的大汗,更是全天下的共主。 清朝統治者對滿洲民族意識的梳理和重塑有重要的政治層面的考慮,清代邊疆的少數民族主要是透過對「滿洲」的認同來體認中華「大一統」,故有「崇滿洲以安藩部」,從而有效聯絡「大一統」政治格局的切實需要。「崇滿」所針對的主要是日漸興起的蒙古和回疆勢力的挑戰,及其所觸發的「胡虜無百年之運」的思想異動,這種異動在清朝國內和屬國朝鮮有所反映,雍正時期出使清朝的朝鮮使臣回國後給朝鮮國王的上疏中說:「自古夷狄之主中國,非有仁義德禮,服天下之心而臣之也。華夷雜處,禍變層生,苟無聖人之應期,則漠北諸種,必將因其衰而代之。蓋今胡運之窮,不十數年可決,而蒙古強盛,異時呑倂,必至之理也。」這種情況在朝隆時期進一步深化,並且從準噶爾蒙古和大小和卓之亂可見。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清朝統治者透過對滿洲部眾的精神整合與「國語騎射」傳統的張揚,威服和結合邊疆地區。 === 蒙古政策 === 清朝在外藩蒙古地區建立盟旗制和札薩剋制,對蒙古部落採取因俗而治、多封眾建的政策。旗是分解原來的部落而組成。每盟設盟長、副盟長各一人,掌管盟務。盟長先由各旗會盟時,從旗長即札薩克中推選。後來改為清朝理藩院開列盟內札薩克,由皇帝任命。其外每盟各裝置兵札薩克一人,管理軍務。有的盟還設幫辦一二人,協理盟務。旗是軍政合一的地方政權機構,每旗設旗長一人,即札薩克,掌全旗要務,可以世襲。又設協理臺吉襄贊旗務。其屬有管旗章京、副章京及參領、佐領、驍騎校等。旗盟官員多是原蒙古各部落的貴族,並被冊封為札薩克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臺吉等爵位。另外,清朝統治者在一些方面較為優待蒙古人,只有蒙古王公可得到親王封號的待遇。 盟是由各部定期會盟而形成的機構,主要職能是監督各旗札薩克。若干相鄰的旗為一盟,盟有盟長,由朝廷直接任命,多選旗長中勢力大、威望高、與中樞關係親密者任之。盟為監察區,不屬行政單位。當時主要有哲裡木、昭烏達、錫林郭勒等盟。各盟旗直接對朝廷負責,受理藩院的管理。另外,在內蒙古地區設熱河都統、察哈爾都統和綏遠副將軍,率軍駐防要地,以加強軍事控制。但各都統、將軍不干涉行政事務。如科爾沁部一類可以自治,察哈爾與土默特則被取締。 清朝對外札薩克蒙古盟旗的管轄,中央有理藩院的典屬、柔遠清吏司等機構,地方上有駐紮大臣。定邊左副將軍即烏裡雅蘇臺將軍,為漠北蒙古地區的最高官員,下設烏裡雅蘇臺參贊大臣二人,與將軍共同管轄喀爾喀諸部盟旗。科布多參贊大臣及幫辦大臣管轄杜爾伯特、輝特、新土爾扈特等盟旗及札哈沁、阿明特、烏梁海等旗。庫倫辦事大臣掌中俄交涉事務,其屬恰克圖辦事司員等人,負責監督中俄貿易。 清王朝統一蒙古各部後,對蒙古的統治策略是,既要使其不再成為朔方邊患的勢力,又要籠絡當地領袖們統治當地人民,使蒙古成為清政府統治全國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和清帝國北部疆域不設防的屏障。包括在蒙古大力扶植推廣藏傳佛教,有效地收服人心,維護蒙古地區安定局面。蒙古人一向信藏傳佛教中的黃教,滿人一直重視籠絡大喇嘛,如哲布尊丹巴與章嘉呼圖克圖;與此同時,蒙古八旗亦成為清朝軍隊的一支生力軍,在徵討噶爾丹的過程中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外藩蒙古旗下的軍事力量(不屬八旗)也曾發揮重要作用,如清中期的喀爾喀的超勇親王策稜和晚清時的博多勒噶臺親王僧格林沁的部隊。 === 藏族政策 === 清代西藏地方官府為噶廈。清朝將西藏納入版圖後為加強對西藏的治理曾採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建立政教分離的制度。當時清政府的治藏政策有設定駐藏大臣,訂立治藏章程;派駐官兵,整頓藏軍;設立臺站,釐定疆域等。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政府平息頗羅鼐之子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叛亂後決定廢除札薩克郡王監政的權力,設立噶廈衙門,由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共同領導。噶廈為總管藏務衙門,設三品官噶倫四人。下設商上,為分管財政的機構,除以噶倫一人管理外,設四品仔琫(孜本)三人,商卓特巴二人。還有專掌糧務的葉爾倉巴、管理拉薩城的朗仔轄、掌刑名的協爾幫、掌馬廠的達琫及第巴等四至七品的各種名目官員。後藏也設四品商卓特巴、葉爾倉巴,五品達琫等官員,掌管相應的政務。武官則有四至七品的戴琫(代本)、如琫、甲琫、定琫,從幾人至百多人。凡前後藏皆有營寨,按其地理險易和大中小,各設邊營官及營官,總計一百六十餘人。佛教在西藏盛行,喇嘛很多,有的喇嘛在噶廈、商上任職,而僧官又分國師、禪師、札薩克大喇嘛、札薩克喇嘛、大喇嘛、副喇嘛等,專掌教事。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政府出兵打敗入侵西藏的廓爾喀(尼泊爾)後頒行《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對西藏的宗教事務、外事、軍事、行政和司法等做出詳細的規定,並加強駐藏大臣的權力。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的地位是平等的,而達賴與班禪之間則互為師徒。駐藏大臣作為清政府的代表,可直接向皇帝上奏。達賴、班禪上奏事宜必須透過駐藏大臣轉奏。此外,達賴、班禪及以下呼圖克圖十八人、沙布隆十二人等活佛轉世,稱為「呼畢勒罕」,即奔巴金瓶掣簽,均由駐藏大臣監督。 清朝治藏期間,清政府振興西藏經濟的措施有改革烏拉、租賦、錢法、貿易制度;活躍民族貿易;創報、興學、發展農牧工礦業和加強交通、郵電事業的開發等。清末時為防止英國殖民者對西藏的滲透,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等決定在川邊藏區進行改土歸流、建置州縣等,以繼續加強中央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理。宣統二年(1910年)川軍入藏後還曾計劃將改土歸流擴大到整個藏區並鞏固對藏南地區的控制,但因次年(1911年)武昌起義的爆發而作罷。 === 回部政策 === 天山山脈將新疆分成天山南北兩個區域。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區為當今維吾爾族的祖先所居,亦稱為回部。由於哈密、吐魯番率先歸服,被封為回部札薩克。乾隆平定大小和卓之亂之後,新歸附的地區不設札薩克,實行伯克制。伯克原來是回部的酋長,經清朝重新任命,按職責和品級稱「某某伯克」,共三十餘名目。最高的為阿奇木伯克,掌綜一城回務,三品至六品,其次為伊什罕伯克,掌贊理回務。四品至六品。其餘分掌地畝、田糧、稅務的,大抵四品至七品。在清朝所封的札薩克郡王和諸伯克之上,清朝還派駐伊犁將軍,掌天山南北最高軍政大權,下設參贊大臣一人輔之。又設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喀什噶爾參贊大臣及幫辦大臣,葉爾羌辦事大臣及幫辦大臣,和闐、阿克蘇、烏什、庫車、喀喇沙爾辦事大臣等。乾隆末年以後,內地漢人和回民開始遷往新疆(以天山北路為主),把大片不用的牧場變為戶屯。到十九世紀初,這些定居北疆的移民已達數十萬人。在迪化(今烏魯木齊),1808年時各縣的民戶農田數量已達到1775年的十倍。 從乾隆後期開始,以沈垚、張穆、龔自珍等為代表的學者,均紛紛關心邊疆事務,為國家獻計獻策。龔自珍大倡「回人皆內地人也」,無所謂「華夷之別」,並上疏安西北策,將新疆等同內地,主張「疆其土,子其民,以遂將千萬年而無尺寸可議棄之地,所由中外一家,與前史迥異也」。 == 外交 == === 外交機關 === 清朝在近代以前並沒有正式的外交機構,因當時清廷一向以天朝上國自居,除將俄國視為“與國”而進行平等外交外,通常不願承認與四周國家的平等關係。清朝的外交按照物件的不同,分由禮部、理藩院、內務府與公行制度負擔外交事務。六部的禮部負責對日本、朝鮮、琉球與東南亞各國外交或朝貢事務,以維繫朝貢體制。理藩院負責交涉東亞內陸如內外蒙古、準噶爾、西藏、俄羅斯帝國等事務,主要防止邊患形成。其編制與六部基本相同,官員大多由滿族、蒙古族人擔任,漢人只能擔任堂主事、校正官等少數官職。內務府除管理本身內廷事務,也管理歐洲來華傳教士、宗教使節團的事務以及國外貿易的傳運徵收特別稅。公行制度負責西洋各國如葡萄牙、荷蘭、英國等貿易關係(在清朝來看仍為朝貢),限制於廣州一地,又稱廣州制度。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史,清朝對外關係轉向被列強歧視。由於缺乏正式外交機構,為西方國家不滿,在《天津條約》就有要求外國公使進駐北京,這使得中國正式開始面對新的外交形勢。1861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專門負責對外關係;然而,其地位逐漸被1870年成立的北洋通商大臣所取代。直到1901年的清末新政,將總理衙門改制為外務部後,才得以統一負責對外事務。晚清政府共與二十多個國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並在多個國家(如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設立了公使館或領事館以發揮近代外交部門的職責。 === 藩屬國 === 清朝的藩屬國方面,早在皇太極與康熙時期就有朝鮮與琉球國。到乾隆時期擴充到東南亞地區的安南(即越南)、南掌(琅勃拉邦王國,地屬今寮國)、暹羅(今泰國)、緬甸以及南洋群島的蘭芳共和國(柬埔寨被安南與暹羅瓜分,呂宋與蘇祿於西班牙統治菲律賓群島後相繼消失);西南喜馬拉雅山有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等國;中亞地區有哈薩克汗國、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愛烏罕(今阿富汗)、巴達克山、乾竺特與拉達克等國。 === 海禁與海外貿易 === 清朝建立伊始,清政府為禁止和截斷東南沿海的反清勢力與據守臺灣的鄭成功部的聯絡,以鞏固新朝的統治,曾五次頒布禁海令,並三次頒布「遷海令」,禁止人民出海貿易。1683年清軍攻佔臺灣後,康熙接受東南沿海的官員請求,停止清初的海禁政策,並在“粵東之澳門(一說廣州)、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寧波府、江南之雲臺山”分別設立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作為管理對外貿易和徵收關稅的機構。江浙閩粵四大海關總領各自所在省的所有海關口岸,通常下轄十幾至幾十個海關口岸。但當時西方殖民者的殖民地已遍佈中國周圍,其殖民步伐引起了清廷警惕,康熙甚至曾口諭大臣們:「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以海防重地規範外商活動為理由,諭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廣東通商。乾隆諭令“本年來船雖已照上年則例辦理,而明歲赴浙之船,必當嚴行禁絕。……此地向非洋船聚集之所,將來只許在廣東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寧波。如或再來,必令原船返棹至廣,不準入浙江海口。豫令粵關,傳諭該商等知悉。……令行文該國番商,遍諭番商。嗣後口岸定於廣東,不得再赴浙省”這一上諭只是讓“外洋紅毛等國番船”、“番商”只在廣東通商,不得再赴浙江等地,而不是一些資料中所說的關閉江、浙、閩三海關,更不是“廣州一口通商”。 鴉片戰爭前美國和英國兩個航海大國的船舶總噸位的總和一度遜於清朝,當時中國沿海商船總數約在9,000至將近10,000艘之間,約有150萬噸。加上其他種類的船舶,全國總有大小江海船舶20多萬艘,共計400多萬噸。而在1814年,英國全國有大小21,500多艘船,共240萬噸;美國在1809年全國有船舶135萬噸。 ===西風東漸=== 18世紀,歐洲各國普遍流行中國風尚,當時歐洲人對中國普遍持正面和嚮往的態度,例如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父」的法國啟蒙時代思想家伏爾泰就曾高度讚揚當時在位的乾隆帝及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不過與此同時亦存在不同的聲音,佩雷菲特指出1792年外交失敗的英使馬戛爾尼回程路上寫的紀事中就包含批判性的看法。然而馬戛爾尼在他的日記《A Journal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裡對清朝的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官員對下屬的態度、統治者的儀態以至整體社會和國家的法律制度有多處正面評價。 有學者指出,在乾隆以後,清朝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一開始是四口通商,到後來只有廣州開放對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壟斷其進出貿易。當時西洋的科技發展蓬勃,漸漸地超越奧斯曼帝國為首的伊斯蘭世界和以清朝為首的東方世界。 但也有學者指出,「閉關鎖國」實際上是西方侵略者強加在清朝頭上的貶詞,反映出當時對華虎視眈眈的西方國家不顧事實反誣清朝排外,又指出就算是當時西方各國的口岸也只容許本國船隻進出,本國的進口貨物只容許本國船或原產國船裝運,稱之為「保護政策」,但又同時強迫其他國家洞開國門,任由他們自由離去和壟斷,是為雙重標準。此外,英使馬戛爾尼曾向清朝提出六項要求,當中包括: # 要求英國貨船能到浙江、天津等地收泊; # 要求在北京設立商行; # 要求在珠舟山佔一島嶼,以便英國人居住和收存貨物; # 要求在廣州城劃一地方居住英國人,或者居住澳門之人出入自便; # 要求準許英商從廣東內河航行澳門,貨物不納稅或少納稅; # 要求確定關稅條例。 乾隆帝隨之復書批駁英國使臣的要求,有學者認為信中雖有妄自尊大的一面,但一些史學家往往斷章獨引「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這句話證明清朝「閉關鎖國」,對英國侵犯中國領土完整及關稅自主的六項要求避而不談。清廷為了防止澳門被霸佔的情況重演而限制英國只能在廣州一口通商,其他國家仍然可到四口通商,且並無任何限制。廣州海關以外的江、浙、閩三個海關依然對外開放。美國東亞史學家歐立德也指出乾隆帝並非如過去所想的對外界一無所知,乾隆不僅熟悉西方地理,同時也清楚歐洲法、俄兩國內部的情勢,且清朝政府也認識到英國在印度和廣州的影響力。 === 簽訂條約 === 清朝在近代以前與他國簽定的條約較少,主要有《尼布楚條約》與《恰克圖條約》,均為與俄國簽定。 自19世紀以來,經歷一系列失敗之後,清廷在列強的威迫下,前後被迫簽定許多不平等條約。據統計,中國近代簽定的不平等條約共有343個,其中四十多個條約影響較大。清朝在西方國家的威逼下透過開放租界口岸,允許外國人來華經商等割地手段來達到和解。致此中國開始向近代過渡,清廷在被迫開啟國門的同時也喪失中國大量領土的管轄權。甲午戰爭後,列強鑒於清朝失去自衛能力,紛紛劃分在中國勢力範圍,中國變成半殖民地。由於受到西方乃至日本的侵略以致割地賠款,中國人的國際形象和地位也驟然下降。但與此同時也激發自強運動等改革措施使西方的科技、文化以及民主憲政思想傳入中國,並為隨後的辛亥革命提供發展契機。 === 國旗與國歌 === 清朝與中國歷史上的其它朝代一樣,本來並無法定的國旗與國歌。近代以後,隨著西方國家開啟清朝國門,清朝逐漸引入西方國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國旗與國歌。晚清重臣李鴻章在同西方國家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莊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深感有失「天朝威儀」。於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場閤中需要有代表中國的旗幟,請求頒制國旗。1888年(光緒十四年),清政府認定「黃底藍龍戲紅珠圖」(即俗稱的「黃龍旗」)為大清國旗。這是中國歷史上正式確立的第一面國旗。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清朝曾先後使用《普天樂》、《李中堂樂》、《頌龍旗》作為其半官方國歌或代國歌。1911年,清政府將《鞏金甌》定為正式國歌。不過由於辛亥革命的爆發,《鞏金甌》後來沒有流行開來。 === 國籍法與「大民族」主義 === 古代中國只有「戶籍」制度而無明確的「國籍」規定,是以「戶籍」管理制度實現「國籍」管理功能。為了能夠在保護海外華人、華僑方面能夠採取法律依據,以及加強海外華人及華僑對大一統中國的認同,清政府於1909年3月28日頒布針對荷蘭國籍法的「出生地主義」、採用「血統主義」原則的《大清國籍條例》,也就是中國第一部國籍法,條例中的《固有籍》部分規定: * 第一條凡左(下)列人等不論是否生於中國地方均屬中國國籍: *# 生而父為中國人者 *# 生於父死後而父死時為中國人者 *# 母為中國人而父無可考或無國籍者。 * 第二條若父母均無可考或均無國籍而生於中國地方者亦屬中國國籍。其生地並無可考而在中國地方發現之棄童同。 由於受到當時「大民族」主義的影響,清政府以「血統主義」而不以「居住地主義」的原則來確立國籍法,清政府「獨採折衷主義中注重血脈系之辦法」,其「血脈」亦包括中國各個民族如滿、漢、回、蒙等民族,「統轄於中國中華大『血脈』之中之意」與「大民族」主義主張的「國內本屬部之諸族,以對國外之諸族」觀念一致。旅美華裔史學家何炳棣表示,是滿族創造一個包括滿、漢、蒙、回、藏和西南少數民族的多民族國家,而為五族共和的中華民國張本。 == 人口 == 明末清初,因為流寇擾亂、清兵入塞、入關戰爭與三藩之亂的關係造成人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而飢饉、瘟疫使得中國人口又一次地急速下降。史學家葛劍雄認為明清之際人口的跌幅估計可達40%,從崇禎元年(1628年)以來平均每年下降19%,至順治末年達到谷底。另一種說法則認為,人口隱匿數量遠大於人口損失數量,而真正人口損失最大的時期就是入關戰爭的戰亂時期,以及各種的滅絕性屠殺如屠蜀。康熙二十年(1681年)後,清廷平定三藩之亂並佔領臺灣,經過康雍乾盛世獲得長期的休養生息,人口得以迅速增加。清初人口數量未明確,史學家姜濤估算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後,人口增長到1億;趙文林推估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超過1億。到乾隆時期,全國人口正式突破2億,到鴉片戰爭前夕的道光十三年(1833年)又猛增到4億。清朝人口的增長一反中國人口過去的波浪式增長型態,呈現斜線上升。 19世紀時,清朝因為太平天國、捻亂及回亂等戰亂損失不少人口;光緒年間又發生不少天災,光緒元年至四年(1875-1878年)河南、山西、陝西、直隸、山東等地發生特大旱災饑荒,尤以山西最嚴重,太原府100萬人死95萬。總死亡數計950萬-2000萬不等,也就是清朝人口的約2-4%,史稱丁戊奇荒。光緒十三年(1887年)河南鄭州下汛十堡(今惠濟區花園口鎮石橋村)發生黃河決口,致使200多萬(一說93萬;一說最保守估計150萬;一說700萬)人罹難。最後加上海外移民風氣日盛,因此到清朝滅亡時,中國人口維持在4億3千萬多人,與道光年間的人口數差不多。 ===人口流動=== 清朝的人口擴張和流動規模在長期性和常規化等方面在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而且清政府在大部分情況下都鼓勵內地人往外移民。 學者認為,清朝鼓勵內地人移民,讓漢文化推廣到非漢民族地區,是為了「移民實邊」,發展經濟,保衛疆土,是「為了中國本身的利益,也為了較為落後的邊疆地區人民的前途」。 在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內地各省約有七百至八百萬人遷移到邊疆或海島地區,形成了一股股由中原向東南、西南、西北、北、東北四面八方輻射狀的移民浪潮。 ====四川地區==== 四川由於明末清初長年的戰亂與屠殺,產生許多真空地區,而後又因為人口大量提升,使部份省份人口過剩,這些都帶動移民潮。後來清廷推動以湖廣、陝西等各省人口填補四川地區,史稱第二次湖廣填四川,移民四川的趨勢歷經一個世紀。 ====東北地區==== 清廷為保護其發祥地中國東北地區,於奉天(今遼寧省)設立柳條邊以限制漢人及外藩蒙古向盛京地區及長白山地區移民,但仍「封而不禁」,對越邊時而佯作不知,並透過流放犯人,招撫流民及移旗等方式進行移民實邊。而乾隆年間則開始嚴厲封禁東北地區,直到1792年,由於發生旱災,清政府公開放鬆禁令,允許並鼓勵災民前往長城及柳條邊外的東蒙及東北地區謀生,以分流難民潮。該措施隨即引發了規模空前的難民遷徙,東三省、特別是柳條邊沿線地區從此開始大量接收關內移民。1792年旱災後的10餘年間,清廷即在東北柳條邊沿線地區新建四個行政單元以管理移民,包括長春、昌圖、伯都訥和新民,大淩河東岸、養息牧廠、拉林、雙城等官墾聚落也分佈在附近。 據統計,1780年東北人口約95萬,至1820年猛增至247萬人,較1780年增長1.6倍,年均增長率24.2‰,增長人口中大部分來自移民(約100萬),其中吉林省接收移民30萬人,移民增加的趨勢極為迅猛。1873年,清廷考量俄國與日本有意染指東北,故撤除柳條邊,並且在日俄戰爭後完全開放移民。 ====蒙古地區==== 清朝初期,清朝統治者限制漢人與蒙古人混雜。但到了康熙年間攤丁入畝後,清廷放開封禁,引起大量民眾遷徙到長城口外漠南之地定居謀生的浪潮,史稱「走西口」。到了二十世紀初,清延開始以各類優惠政策大力鼓勵漢人移民內外蒙古,原因之一是為了反制當時俄國人在內蒙古東部的殖民計劃。由於意識到漢人大量移民最終可能會導致蒙古人自身被同化或全面漢化,加上漢商的詐欺手法以及清朝統治者的政策轉變,一些蒙古人因此懷恨在心並發起叛變。然而那些叛變基本上是地區性的叛變,而非組織嚴密的「全區性暴動」。 ====西南地區==== 自雍正朝大規模地實行改土歸流政策以後,內地與西南廣西和雲南邊疆地區之間的交流被加強,地域壁壘被打破,內地人迅速移往西南邊疆地區,自清初至道光中葉,約有200-350多萬人遷入了西南滇桂地區。 ====臺灣地區==== 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以後,清朝向前往臺灣的漢人實行限額發給照票。雍正十年(1732)後規定渡臺者有田產生業足以謀生,均可允許攜眷入籍,從此渡臺人數急升。乾隆五十五年(1790),清政府為了減少私渡偷渡而決定多處官渡。自清初至道光中葉,共有150多萬人從中國大陸遷入了臺灣。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住民根據《馬關條約》第5款,在同年5月8日住民去就決定日決定去留,最終99.75%臺灣人決定留在臺灣。隨之於5月25日有部份臺灣人成立臺灣民主國,但為期不長。同時,各地也有反日人士展開了長達二十餘年的武裝對抗殖民統治的臺灣抗日運動時期,而渡臺潮亦隨之減弱。 ====新疆地區==== 鑑於新疆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清朝在統一新疆前後,對治理新疆的方針開展過深入討論,並確定向新疆移徒中國內地人口以充實農業勞動人口的方針,又制定一系列組織移民出關的具體措施,因而出現內地人戶移民新疆的熱潮。自清初至道光中葉,新疆地區約遷入了五十萬人。 ===海外移民=== 福建與廣東各省因為山多人狹,又靠海,許多人口移民海外。臺灣早在荷西統治時期、明鄭時期就獲得閩南、粵東的移民,約有十餘萬人。清初因為防止如朱一貴事件等動亂發生,曾嚴格限制移民臺灣。同治末年發生牡丹社事件,日軍一度侵臺,這使得清廷積極開放移民臺灣。到臺灣割日前夕,已經有三百數十萬的移民人口。早在十五、六世紀,閩粵人民就時常移民泰國、馬來西亞與印尼等東南亞地區,這些海外華人還建立了華人為主體的蘭芳共和國。鴉片戰爭之後更多華人移民海外,主要以東南亞地區、美國西部、加勒比海群島為主。清朝滅亡時,海外已有七百萬的華僑。 === 賦稅制度 === 清兵入關後,多爾袞令蠲免三餉,順治元年七月十七日釋出“大清國攝政王令旨”:“前朝弊政,厲民最甚者,莫如加派遼餉,以致民窮盜起,而復加剿餉,再為各邊抽練,而復加練餉。惟此三餉,數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遠者二十餘年,近者十餘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更有召買糧料,名為當官平市,實則計畝加徵,初議準作正糧,繼而不肯銷算。……予哀爾百姓困窮,……為爾下民請命,自順治元年為始,凡正額之外,一切加派,如遼餉、剿餉、練餉,及召買米豆,盡行蠲免。”福臨登極詔書又重申:“地畝錢糧俱照前朝《會計錄》原額,自順治元年五月初一日起,按畝徵解。凡加派遼餉、新餉、練餉、百買等項,悉行蠲免。”但清初由於軍費繁浩,財政困難,並沒有認真實行,特別是順治四年(1647年)復徵遼餉,七年(1650年),多爾袞邊外築避暑城加派9省額外錢糧250餘萬兩,順治十四年(1657年)遼餉編入《賦役全書》,即為“九釐額銀”,“順治十八年(1661年)還食言自肥,恢復了明末時的剿餉,加賦五百多萬兩”,州縣也常私自另有科派,終清一代,從未蠲除。例如清光緒十三年臺灣民田中田每甲徵租稅2兩8分5毫4絲,不含地方官員加派,相當於每畝徵2分4釐8毫,是明初稅制「卅取一」得八倍,若加上地方官加派則達十倍之譜。 ====永不加賦與攤丁入地==== 康熙後期,經過長時期的休養生息,社會已日趨安定,但人丁與地畝的載冊數增加遲緩。一方面由於土地與人口的清查不夠徹底,再者也由於地主以多報少之故,貧民迫於賦役的繁重而相率逃亡,人丁的統計並不確實。康熙帝為確實掌握人口數,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詔「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冊人丁數作為全國徵收丁銀的固定總額,以後新增者為「盛世滋生人丁」,從中央到地方均不得隨著人口的增加而增稅。但除補不易,弊端又無法避免。所以採取攤丁入地政策,廢除人頭稅(丁稅),併入土地稅內。這使得無產者沒有納稅負擔,而地主的負擔增加,對於清朝人口的持續增加、減緩土地兼併、以及促進工商業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 錢穆認為“地丁攤糧”只收田租,不收人丁稅的辦法是「清朝統治者自己誇許的『仁政』。但是實際上,這一規定,並不算的是仁政,從中國歷史講,兩稅制度,早把丁稅攤派到地租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學者說,地丁攤糧改革政策也給當時及其後的土地墾闢帶來了重大影響,雖然這是一次賦稅改革,似乎與墾荒並不相干,但它卻有效放鬆了對貧苦無地農民的約束,使人們可以自由流遷,為異地墾荒提供了豐富的勞力資源。歷史學者張硏評價,攤丁入畝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賦役不均的情況,增加了地主的賦役,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負擔,減少了戶口隱漏,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生產發展,以及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 學者姚念慈認為清史研究者們往往忽視清代賦稅的沉重。透過比較明清賦稅,清初全國賦稅總額是以明朝萬曆末期至崇禎時期的橫徵暴斂為基準的。直至康熙末年清朝的人口土地並未超過明萬曆時期,然而其賦稅收入卻較萬曆初期增加了許多倍。清廷立國的基礎,就是過於沉重的高額賦稅。康熙朝實行的大量而頻繁的蠲免,實質上是變換手法,將竭澤而漁也無法獲得的部分宣揚成惠政。 === 人口普查 === 乾隆六年(1741年),戶部有感於人口的增長,有必要對人口登記制度加以檢討,並徹底改變戶口統計與管理制度,以掌握人口真實情形。然而卻遭到廷臣蘇霖渤等人們的反對,他們認為實施人口普查對維護統治沒有實質意義,各省戶口殷繁,「若每歳清查,誠多紛擾」。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湖北東部發生災害,由於賑濟的人數超過地方登載的戶口總數,經過清查發現,有些縣份在每年上報人口數都含混交代。乾隆帝大怒,要各省督撫全面展開人口清查。隔年,保甲嚴格執行人口普查制度,共增加43,534,131人,此後全國各省人口數較以往更接近實際人口數。人口查報也成為保甲的一項重要職責。無論在乾隆四十年(1776年)前後,人口統計都限於各省。而且京師順天府、八旗、黑龍江、新疆、蒙古、西藏、臺灣、雲貴川廣地區居住的少數民族等並未列入戶口統計中,不管何時見於官方記載的人口均低於實際人口數。葛劍雄以為乾隆四十一年至道光三十年的戶口統計數基本上是較可靠的。 === 養老制度 === 清代社會上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約百分之二。清代法令對於老人給予免稅和減刑,獨子犯罪可因親老而留養,而官員可因自己年老告休,也可因父母年老而申請終養。此外,清代老人在一些場閤中獲政府的賞賜、禮遇和優待。貧窮的老人也是慈善機構救濟的物件之一。 清朝戶口流動表 年代 戶數 口數 備註 順治八年(1651年) 人丁10,633,326戶 這是清朝第一次人口統計,其中人丁指成丁(十六至六十歲的男子)或是指賦稅基本單位。 順治十二年(1655年) 人丁14,033,900戶 推算為4、5千萬人 。 順治十七年(1660年) 麥迪森推算為1億3千5百萬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高王凌推算7、8千萬人 去年清廷平定三藩之亂並佔領臺灣。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葛劍雄推算1億3千萬人 去年清廷平定三藩之亂並佔領臺灣。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何炳棣推算1億5千萬人 。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人丁24,621,324戶 康熙帝為確實掌握人口數,宣佈永不加賦,自康熙五十二年起人口數字分成應繳稅的“人丁戶口”和不需繳稅的“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二年(1724年) 人丁26,111,953戶 推算為8、9千萬人 。 雍正十二年(1734年) 人丁27,355,462戶 乾隆六年(1741年) 143,411,559人 本年起統計制度廢除人丁,改為統計口數(含大小男婦),此後人口穩定成長。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221,027,224人 乾隆四十年(1775年) 264,561,355人 保甲嚴格執行人口普查制度,增加43,534,131人,此後全國各省人口數較以往更接近實際人口數。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約301,000,000人 。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313,281,795人 嘉慶十七年(1812年) 361,695,492人 天災、川陝楚白蓮教和各地起事不斷,造成人口傷亡,也影響人口查報。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0,000人 道光十三年(1833年) 398,942,036人 鴉片戰爭前夕。 咸豐元年(1851年) 432,164,047人 鹹豐二年(1852年) 334,403,035人 太平天國進入長江流域,華北有捻亂,影響人口查報。 宣統三年(1912年) 347,902,565人 到宣統年間(1910年至1911年間),清廷再度實施人口普查,至本年完成。本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 註:本表主要以《清實錄》為主,僅用於觀察人口變化的狀況。雖然文獻中的人口數字都是一些近似值,並非完全準確,但即使統計誤差為上下十個百分點,這個數字仍然是相當龐大的。 註:本表主要以《清實錄》為主,僅用於觀察人口變化的狀況。雖然文獻中的人口數字都是一些近似值,並非完全準確,但即使統計誤差為上下十個百分點,這個數字仍然是相當龐大的。 註:本表主要以《清實錄》為主,僅用於觀察人口變化的狀況。雖然文獻中的人口數字都是一些近似值,並非完全準確,但即使統計誤差為上下十個百分點,這個數字仍然是相當龐大的。 註:本表主要以《清實錄》為主,僅用於觀察人口變化的狀況。雖然文獻中的人口數字都是一些近似值,並非完全準確,但即使統計誤差為上下十個百分點,這個數字仍然是相當龐大的。 == 經濟 == 清朝人口呈現爆發式增長,乾隆時期已達三億,相對應地,需要更加以多種方式提升糧食作物的產量。清朝採取開墾荒地、移民邊區及推廣新作物,改進種植技術等方式以提高生產量。由於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經濟農業也相對發達。手工業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為代稅役制。產業以紡織和瓷器業為重,棉織業超越絲織業,瓷器以琺瑯畫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鎮為瓷器製造業中心。清朝商業發達,分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中國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清朝曾實施海禁政策,直到消滅明鄭統治臺灣後,宣佈展界開海,沿海對外貿易開始活躍,而貨幣方面則採銀銅雙本位制。康熙晚期曾為防止民變,一度推行禁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工商業的發展。到18世紀中葉,徭役勞動力的動員已大大減少,清朝統治者透過財政改革減少了這種古已有之但令人厭惡的做法,獲得了民眾的高度讚揚。《哈佛中國史》等著作將晚明到整個18世紀康乾盛世時期的發展稱為中華帝國的第二次商業革命,比宋朝時發生的第一次商業革命轉型幅度更大,其中商業化擴散至地方鄉村社會的情況達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到了清朝中葉,中國被認為大概是全世界最商業化的國家。 清朝人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為最高,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總量所佔的世界比例在中國近三千年歷史上也是最高的,據英國經濟學家麥迪森的研究,按照1990年美元價格計算,1820年清朝GDP總量為2286億美元,佔世界GDP總量的32.9%,中國人均GDP為600美元,當時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人均GDP為1,706美元。據他研究,即便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時代的宋朝,其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宋代中國的人均GDP在450美元,略低於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人均GDP(621美元);這兩個地區皆超過當時西歐人均GDP(427美元)。這裡僅表明購買力平價,與所謂財政收入是不同的概念,英國財政年收入在1830年代至1840年代在5000萬英鎊以下;不過,清朝GDP數值在1840年前凌駕於歐洲之上,這一說法基本得到普遍認同,但部分中國學者如劉逖仍認為麥迪森高估了中國歷史上的GDP總量和人均GDP。因此,劉逖對麥迪森1600至1840年資料做了調整,認為1820年中國人均GDP在325美元,而非麥迪森說的600美元。 === 農業 === 清代的土地仍可分為官田和民田兩大類。清朝入關後,1644年多爾袞頒布圈地令。有主與無主地被滿人圈佔,統稱“官莊”。大量農民不得不棄家逃亡,或者淪為新主人的奴僕。圈地主要執行三次,以北京附近的順天、保定、永平、河間四府最為突出,直到1685年康熙帝宣佈廢止而終。至於全國其他原明朝皇室或地主的土地,清廷稱其為“更名田”,分配給無地農民使用,或是被新地主霸佔。據統計,這種土地的總數不下二十多萬頃。清代也擁有不少屯田,屯區多在新疆、漠南等邊疆地帶。清帝推行令民墾荒的政策。使得華北、華中地區先後著令準墾,一些邊疆如新疆、青海、海南、臺灣、漠南等地區於清朝中葉先後實行開墾政策,而東北地區直到清朝後期才準許大量漢人前往開墾。 清代農業亦是歷史畝產量最高的一個歷史時期,秦漢時中國的畝產量為264市斤/市畝,唐代是334市斤/市畝,清以前畝產量最高是明代,為346市斤/市畝,清代的畝產量達到了374市斤/市畝,分別比漢代增加了41.6%,比唐代增代11.9%,比明的畝產量高了8%」,清代所編著的農書數量為之前所有中國朝代總和的2.09倍。另外,在清代的農書中,蠶桑類的農書共155部,而清以前所編寫的蠶桑書有4部,反映了清代蠶桑生產和蠶桑技術發展的程度。 ; 水利設施 清初,在康熙時期進行的多項水利興修。明末清初,黃河、淮河下游堵塞,京杭大運河也受阻塞。康熙帝時大力修治黃河,任靳輔為河道總督,採用疏導和築堤的辦法將黃、淮故道逐漸修復,使這一帶的農業生產在一段較長的時間裡減少水患的威脅。1713年康熙帝成功修浚位於北京的永定河,使舊河兩岸的「斥鹵」變為膏腴良田。另外,雍正時修築江浙海塘也是保護農田的水利工程。由於明末戰亂,耕地遭到破壞大為減少,清朝的耕地總面積直至嘉慶初期達10.5億市畝,恢復到明代萬曆年間水平。在之後的道光年間,並逐漸反超,耕地面積達14億市畝。江南、湖廣與四川等地的土地比中原地肥沃許多,湖廣更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譽稱。 ; 糧食作物 由於清朝人口成長超過可耕地發展速度,如何維持龐大人口有賴占城稻與一些新的糧食作物。占城稻在中國有一段長期的發展時間,到明清時期發展成五十日到三十日即可收穫的品種,使得二次收穫,甚至三次收穫變成可能。此外早熟稻耐旱,可在高原或山坡地種植。從宋朝初期到清朝道光年間,稻米產量以及耕種面積都增加一倍。一些從美洲引進的糧食作物也開發許多原先不擅種植的地形,以提高糧食生產面積。例如比較乾旱的高原有賴玉米與甘薯,更加崎嶇的山地則依靠馬鈴薯。到嘉慶年間,這些高原都種滿新一代的糧食作物。而河川沿岸的沙地則大量種植花生,約18世紀到19世紀才由南方推廣到北方。 清朝糧食產量遠超以往的歷史時期,康熙二十四年,全國共有耕地六億畝,到乾隆帝去世,全國耕地約為10.5億畝,全國糧食產量則迅速增至2040億斤。當時隨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中國的巴羅估計,中國的糧食收穫率高於英國,麥子的收穫率為15:1,而當時的歐洲,糧食收穫率居首位的英國也僅僅為10:1。 法國漢學家謝和耐認為:「中國農業於18世紀達到其發展的最高水平。由於該國的農業技術、作物品種的多樣化和單位面積的產量,其農業看來是近代農業科學出現以前歷史上最科學和最發達者。」。 ; 賑災政策 清政府在各省設有常平倉,儲藏穀物以應付緊急需要,其幅度遠遠超過前朝。同時在全國設有災害監測網,任何地方遇上災害,政府便會利用附近常平倉的糧食來賑濟災民,以致清朝在鴉片戰爭之前從沒出現過嚴重饑荒。康熙年間的外國傳教士亦對清朝的治災手法有所讚揚。 乾隆帝多次蠲除國家賦稅錢糧,賑災救濟費用,在乾隆二十年之前達到2,500萬兩以上。乾隆十一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共四次普免全國共計1.2億兩的賦稅錢糧,次數高於康熙年間的一次。 ; 經濟作物 清朝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也逐漸擴大,促進商品經濟的活躍。棉花在清朝已是十分重要的經濟作物,其產地遍及全國,其中江蘇、浙江、河北、河南、湖北、山東等地都是著名的產棉區,甚至連農業發展較晚的奉天,也成了外輸地區之一。產棉量以河北保定一帶,長江中下游的松江、太倉與通州一帶,以及上海等地最大。菸草原產地是美洲,明中葉以後開始傳入中國,最早的種植地區是福建。種菸草獲利很高,重要產地以陝南漢中、城固,山東兗州,湖南衡陽等地為主。湖南的衡煙、陝西的蒲城煙、北京的油絲煙、山西的青煙、雲南的蘭花煙、甘肅酒泉的水煙(又名西尖),均負盛名。甘蔗產地以華中、華南為主,江南、四川與臺灣等地的製糖業非常發達。蠶桑業以江蘇浙江的蘇州、湖州、嘉興、杭州和廣東的廣州最為發達,已成為當地農民的重要生產活動。 === 手工業 === 清朝的手工業在康熙中期以後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至乾隆年間,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江南的棉織業、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歷史高峰。手工業分成官營與民營,由於工匠實行以銀代役,所以順治二年就下令廢除工匠制度,官營缺乏必要的工匠而逐漸衰落。民間手工業興盛,例如雲南民間鍊銅場十分發達。蘇杭一帶民間絲織中已有不少具有專門技術的人,站在一定的地方等待僱用。 ; 製瓷業與紡織業 180px|left|thumb|清朝瓷器 瓷器製作技術改進,產量也大幅提升。例如江西景德鎮瓷窯所燒造的御瓷產量在雍正六年(1782年)時,一年之中生產十數萬件御器 。玻璃製造有較大的進步,清宮玻璃廠能生產透明玻璃和多達十五種以上的單色不透明玻璃,造型也豐腴美觀。絲織技巧也有新的提高,出產的重要提花品種有妝花紗、妝花緞、妝花絹等。廣東的「女兒葛」是廣東增城的少女用一種葛藤的絲織成,質量極優。當時的棉織業以松江最為發達,技術最好,而染色、踹布業則以蕪湖、蘇州為最先進。 ; 勞僱關係 清朝勞動者與僱主之間的關係,主要是透過買與賣來體現的。不僅全部勞動成果全歸僱主,而且在人身上也很少自由。在這些行業中,勞動者的工資是“按件而計”的;而且按照工匠技術的高低和工作的繁簡論定工價。勞動者所得的工資,已經是根據勞動的熟練程度來規定。勞動者也比過去有較多的自由。例如蘇州絲織業作坊中的勞動者,“倡眾歇作”,要求增加工價,可以“另投別戶”,追尋較好的待遇。 === 商業 === 在明清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商業也很發達,商品貨幣經濟空前活躍。由於農業中商品性生產擴大,農產品越來越多地變為商品,出現許多專門化的經濟作物地區,為手工業生產提供原料,或者直接供應消費者。例如養蠶地區為調劑桑葉的供需,出現專賣桑葉的「青桑行」和「葉市」。一些經濟作物如蔗糖行銷國內外,茶葉於十八世紀輸出激增。糧食作物除大量供給城市居民食用外,還有不小的部分用於釀酒、油和豆製品加工等。這些產品自然都是為供應市場而生產的。 清代城市工商業者的地位相對改善,明代以來匠人對國家人身依附的“匠籍”制度隨之瓦解。國家對民營瓷窯、紡織工場及採礦等進一步放寬限制。大小城市各類作坊林立,蘇杭的絲織,松江的棉紡織,景德鎮的製瓷,佛山的鑄鐵等業名揚天下。 ; 商業城市 商品性生產的發展,商品流通範圍的擴大,促使一些新的工商業市鎮的興起和發展,例如漢口鎮和朱仙鎮就是位處交通樞鈕點而興起,而佛山鎮和景德鎮專司生產如絲綢、瓷器等高價值產品的城鎮。至嘉慶年間,這四鎮並稱為「四大名鎮」。其他興起的尚有於江涇、震澤鎮等等。許多重要城市如北京、蘇州、江寧(今南京)等地,也更趨發達。例如北京的居民已不下百萬,一切生活所需,都從商業渠道取得,不能一日無貿易。當時尚流行“天下四聚”的說法:“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北京),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然東海之濱,蘇州而外,更有蕪湖、揚州、江寧、杭州以分其勢,西則惟漢口耳。” 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為商業繁榮奠定基礎,揚州、蘇州、南京、杭州、廣州、佛山、漢口、北京,成為全國八大商業城市。中小城市星羅棋佈,取得比前朝更大的成就。 ;商幫 與此同時,金融業與貿易業發達,商人分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清朝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廣州的行商與揚州的鹽商都是最闊氣的商人,山西商人掌控全國銀號。 === 貨幣制度 === 清朝貨幣大體上採白銀與銅錢並用的銀銅雙本位制,大數用銀,小數用錢,但銀的地位更見重要。因海外貿易發達,白銀大量從國外輸入,康雍乾盛世流通的外國銀元除西班牙銀元外,還有葡萄牙銀元、威尼斯銀元、荷蘭銀元、法國銀元等。鴉片戰爭前後,需要固定形式的銀幣出現,正式使用機器鑄造銀幣則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鴉片戰爭前,由於英國將大量鴉片銷入中國,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需要更多的銅錢才能換取白銀。由於白銀是百姓納稅的固定貨幣,這帶動通貨膨脹,嚴重惡化經濟。使得曾經於1651年順治帝發行紙幣,到1853年鹹豐帝又發行大清寶鈔與戶部官票等紙幣,以穩定清朝經濟。 === 海外貿易 === 清廷在初期平定明鄭前對於民間海外貿易厲行海禁政策;對於外國來華貿易,仍沿襲明代的朝貢制度加以控制。最初與清朝發生朝貢關係的,主要還是南洋和東南亞諸國,但有許多限制,如貢期和隨貢貿易的監視等都作嚴格的規定。對於西方國家來華商船的限制就更嚴。只許它們停泊澳門,與澳門商人進行貿易,每年來華貿易的大小船隻,不得超過二十五隻。1685年才允許外商到前述口岸通商。 清廷平定明鄭後放寬海禁,在“粵東之澳門(一說廣州)、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寧波府、江南之雲臺山”分別設立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作為管理對外貿易和徵收關稅的機構。江浙閩粵四大海關總領各自所在省的所有海關口岸,通常下轄十幾至幾十個海關口岸,並准許外商在指定口岸通商,逐步建立一套管理外商來華貿易的制度,主要有公行制度和商館制度。浙江、福建與廣東地區盛行海外貿易,人民時常與日本、琉球、東南亞各國及葡萄牙、西班牙與荷蘭等西洋各國展開貿易。到18世紀還有英國、法國與美國參與其中,當中英國幾乎獨佔對華貿易。西洋各國與日俱增地需要清朝的絲綢、茶葉與甘蔗,然而清朝對西洋事物需求不大,使得中國對外貿易呈現大幅出超的情形。大量銀元流入中國,增加貨幣流通量,刺激物價上漲,促進商業繁榮。在此期間,中國沿海以泉州、漳州、廈門、福州與廣州先後崛起,成為貿易大城,操控對外國際貿易。漢學家杜赫德認為,在清朝國內貿易的極盛時期,整個歐洲的總貿易量也不能與中國抗衡。 據西方文獻記載,清朝時期的中國各省被比喻為歐洲諸國,各自擁有自己豐富且多種多樣的特產進行貿易,如湖廣省和江西省專門向所有不產大米的省份提供大米;浙江省出產最優質的絲綢;江南省盛產漆料、墨水,以及各種有趣的小作坊;雲南省、陝西省、山西省出產鐵、銅還有其他各類金屬,還富有馬、騾和毛皮生意等等;福建產糖和最好的茶葉;四川盛產植物、藥物、像大黃等等,而且都傾向於聯盟保護的形式,在所有的城市裡也一樣。清朝官員在商業界裡都擁有自己的股份/分成,同時亦惠及平民百姓。清朝的市集亦相當繁華,中外商家貿易往來頻繁,外國商人對中國商人的誠實也有深刻的良好印象。 清朝在康熙年間部分主要與近鄰國家或地區貿易的進出口貨品如下: * 清朝向日本出口的商品:各種藥材、白糖、水牛、各類刺繡、木料類等; * 清朝從日本進口的商品:珍珠、紫銅棒、日本刀具、花紋裝飾的紙張、瓷器、日式工藝品、金等; * 清朝與馬尼拉的交易商品:大量的絲綢,各類刺繡,地毯,茶葉,瓷器,各種藥材等; * 清朝從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進口的商品:銀、各種香料、玳瑁、木材、瑪瑙玉石、琥珀、歐洲布料等; * 清朝向歐洲出口的商品:上等藥材、各色各樣的茶葉、金色棉線、麝香、珠寶玉石、水銀、瓷器等。 另外,當時期清朝與歐洲貿易最為重要的商品為日式工藝品、茶、瓷器以及各類絲綢;清朝亦有將從歐洲進口的布匹轉銷至日本。 乾隆年間雖有10年的「南洋海禁」和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禁止西洋商船前往閩、浙、江三海關貿易的阻礙和影響,但中國的海外貿易並未因此停頓或萎縮,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其規模和貿易總值超越前代,在清朝乾隆十年期間,四港貿易額總值達到36,571,777兩,是前朝最高時期的三十五倍,僅廣州一地,貿易額就是前朝全部貿易最高額的十餘倍。18世紀時期中國海外貿易的鼎盛還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帶來危機感。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於外商頻年不斷的掠奪和違法行為,清廷只保留廣州一地作為「番商」如英國、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洋商人的通商出口處,而江、浙、閩三個海關在乾隆、嘉慶和道光期間雖有所限制,但在某程度上亦有繼續正常履行其管理對外貿易的職能。到十九世紀,英國在印度種植鴉片,並且大量銷往中國。這使得中國對外貿易逆轉為入超。鴉片的問題引爆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門戶大開。南京條約不但開放廈門、上海、寧波、福州、廣州等五口通商口岸給外國人。隨後陸續的不平等條約使外國人大量來華投資,並且建立租界,加速對清貿易。 == 宗教 == ===佛教=== 清朝起,自康熙至乾隆,雖然總體上對於佛教(藏傳佛教除外)較為冷淡,不過對於穩定社會仍有一定的幫助。乾隆:「彼為僧為道,亦不過營生之術耳。窮老孤獨,多賴以存活。其勸善戒惡,化導愚頑,亦不無小補。」清朝皇帝多與僧人來往,順治帝先後與名僧憨璞性聰、玉林通琇、茚溪行森和木陳道沁等互相交流,順治本人曾削髮打算出家,他所寵愛的董鄂妃在他的影響下也棲心禪學。再如康熙帝在外出巡,每往名山巨剎,為之題字撰碑。 雍正帝喜讀《金剛經》,也多與佛教徒往來,選編語錄,儼然以禪門宗匠自居。 不過佛教無限制的發展,對統治者也有不利之處,如果太多人民出家,政府徵稅的物件就會減少,寺院上層兼併土地,發展寺院經濟,就會加強土地集中的程度,激化社會矛盾,一些犯法的人,往往藏身寺廟作為躲避懲罰的手段,某些「聚眾為『匪』之案」,甚至「多由『奸邪』僧道主謀,「平時『煽惑』愚民,日漸釀成大案。」,因此清朝一方面保護佛教,另一方面又對之加以限制。清朝限制佛教的辦法主要有三種,設定僧官、實行度牒制度與不許擅造寺廟。佛教在限制下仍有一定影響力。佛教各派,除了禪宗還算盛行之外,其精神日趨世俗化,宗風也隨之衰落。另外如淨土宗、律宗、也僅能保持典型。乾隆時,曾禁止各地建立新寺院,民間出家為僧者也受限制。士大夫雖喜談佛學,但只是談論佛理,沒有興隆佛教的意願。 清朝為籠絡內外蒙古、青海、西藏外族,優禮和尊崇藏傳佛教(亦稱喇嘛教),順治八年,特於北京建造一大喇嘛廟,度喇嘛一百餘人,皆內府諸旗王公屬下滿州人。雍正帝曾得喇嘛之助繼位,之後以其潛邸改建為雍和宮大喇嘛廟,成為北京也是當時中國最大之喇嘛廟。雍正五年,又為蒙古之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建大喇嘛廟,發帑銀十萬兩之多。並尊哲布尊丹巴為喀爾喀大喇嘛,其地位與西藏之達賴、班禪鼎立為三,後世稱為「活佛」。乾隆帝曾經把藏傳佛教作為解決現實社會矛盾的方法不過也以理藩院來控管其發展。藏傳佛教雖然表面上受到君王的禮遇,不過事實上不像元明前兩代如此興旺,乾隆末年發生川楚教亂,使藏傳佛教漸走衰落之途。 === 道教與民間宗教 === 道教在宋朝最為盛行,之後元明兩代對其仍為優遇,到了清朝,帝室雖然也信奉道教,但不如前代之盛行,清朝對道教的政策與對待其他宗教一樣,既保護又加以控制。清朝的道教在明朝衰落的基礎上,進一步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如下: # 滿族統治者對道教素無信仰,他們在入關前尊奉藏傳佛教格魯派,乾隆時又宣佈黃教為國教。 # 清朝在思想上更加重視程朱理學,宣揚「忠」「孝」觀念,以束縛人們思想,麻痺人們鬥志。他們收羅一些理學家,如李光地等,纂修性理精義等書,頒行天下。而這些理學家則對釋、道兩教進行攻擊。 # 基督教傳入中國後,也使部分群眾改信其教。 # 民間秘密宗教的發展,這些民間宗教往往是正統道教的流衍,因此道教實際上慢慢演變成這些民間宗教。 衰落最根本原因是時代發生急劇的變化。商品經濟的發展,生產水平的提高,世界交流的頻繁,科學技術的傳入和進步,新文化、新思想的興起,這些衰落的表形,使其在政治上的地位日益下隆;另外道教教義學說陳陳相因,已停滯不前;道教上層人物日益腐化,失去群眾;道教也與儒佛兩教教日趨融合,使其自身的特點日益消退。 由於正統的道教逐漸衰落,促成民間宗教的崛起。其為道教的變種與流衍。因為他們被統治者視為「邪教」,而只能秘密傳播,但傳播的範圍卻很廣泛這些的民間宗教,名目不下數十百種。 民間宗教的思想內容,大量抄襲佛、道、儒等各家的教義,但也有不同之處。其中最多宣傳的東西,是關於彌勒等神佛下凡和劫變的觀念,以及關於「真空家鄉,無生父母」的信仰。民間宗教的所有這些宣傳,無疑是一種迷信,表達人民的不滿和抗議,它給人們以安慰和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們要求改變現實願望,因此容易被人民所接受,可以成為組織,號召貧苦群眾參加起義的工作。有些民間宗教,還有明確的「反清復明」思想,如清茶門教宣傳,「清朝已盡,四正文佛落在王門;胡人盡,何人登基;日月復來屬大明,牛八元來是土星。」這些民間宗教如白蓮教與天地會,在清朝中葉以後,發動許多起義活動,如:川楚教亂、林爽文事件等等,對清朝國力造成很大的損傷。 === 伊斯蘭教 === 從元朝開始,西域伊斯蘭教教徒大量來到中國各地,穆斯林居住於甘肅、陝西、四川、山西、直隸、廣東、雲南等省。清廷對伊斯蘭教採取放任的態度,尊重他們的信仰,用他們的法律來處理紛爭,但是比起元、明前兩代來說較為沒落,清朝防制回人的法律極嚴,內地各省,回人犯法,判罪較一般犯人為重,凡罪當流徒,一般人民可申請存留養親者,回民卻不得申請。在回疆,清朝每於重要所在分建漢、回二城,限制回民的自由,並禁止漢回通婚,在公文書中,則民、回別稱,表示將回民排斥於一般平民之外。 在清朝統治期間,清朝末年時,甘肅、陝西、雲南這三省曾發動叛亂。康熙順治年間,甘州回民丁國棟、米喇印起兵造反,乾隆年間的大小和卓之亂,嘉慶年間張格爾據浩罕叛,道光同治年間的陝甘回變與雲南迴變一時俱起。 === 基督教 === 滿清入關後,湯若望、南懷仁等教士,先後被任命為欽天監主要官員,他們利用職務之便來傳教,雖然一度受到康熙曆獄的打擊,不過隨著康熙帝開始親政後,翻案成功重新執掌欽天監來繼續傳教,康熙帝對於天文曆算、火炮之學很有興趣,曾叫傳教士徐日昇、白晉等人輪流進講。並以他們擔任通譯及處理外交事務。如:徐日昇、張誠隨索額圖參加中俄尼布楚條約談判,充當翻譯和參謀。清朝對定居中原的西方傳教士採取禮遇態度。其中,順治帝特別倚重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並尊其為「瑪法」(滿語「爺爺」的意思)。在隨後的一百多年前,欽天監皆由耶穌會士掌管。 耶穌會傳教士對於中國原有的風俗習慣,抱持容忍態度。教徒祭天、祭祖、祭孔者盛行,雖然與教義互相衝突,但都以默忍。不過到了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天主教內部發生“禮儀之爭”。依照道明會傳教士的指控,羅馬教宗下令禁止的傳教士使用耶穌會的中文詞彙“天”和“上帝”來稱呼天主,也禁止中國信徒祭拜祖先與孔子。這與當初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以及其後的傳教士在中國傳教時所採取的本土化政策截然相反。清政府對此十分不滿,認為這樣做有違中國敬孔祭祖的傳統。康熙帝於1700年批示說:“敬孔敬祖為敬愛先人和先師的表示,並非宗教迷信”。 雙方爭持不下,最後清廷下令必須遵循「利瑪竇規矩」傳教,不然就不準傳教,逐出中國,是為「禁教令」。1722年,雍正帝徹底推行禁教令,使得清朝初年西方基督教在中國傳教被終止,到了道光帝時,連欽天監也不任用傳教士。不過清朝皇帝對於教禁並沒有徹底禁止,嘉慶年間(1807年),新教教士英國人馬禮遜,曾藉工作之便私下在廣州進行傳教的工作。 鴉片戰爭後,清廷雖並未正式撤銷禁令,但基督教的傳教自由已經由不平等條約獲得確認,於是歐美各地的基督教教士在西方列強的庇護下進行宗教活動,基督宗教傳播更為迅速。除了傳教之外,設立醫院和學校,對於中國文化和社會的演進,發生巨大的影響。不過有些西方傳教士擁有種族優越感,以爭議手法傳教,如不理會傳統社會階級之分、強佔土地(強行索回雍正禁教時遭沒收的土地房產)、袒護教徒干涉司法審判、下令教徒不得分攤並參與地方集體祭祀活動、直接要求北京政府撤換省級官員,甚至一些犯罪之人也藉由信教取得司法保護,引起中國人的反感,因此民教衝突不斷,許多民眾則憤而紛紛起來焚燒教堂,驅逐或甚至殺害傳教士,收回被侵佔的土地財物。從1856年至1889年先後發生的教案多達三百多起,著名的有1870年的天津教案,1900年的義和團之亂期間,有數萬民中西方傳教士與基督教信徒慘遭殺害。 == 文化 == 180px|thumb|left|清朝乾隆時期的瓷器,出產於江西景德鎮 清朝統治中原後,推行的漢化政策比其他征服王朝還要深,然而清室也盡可能保留本族文化,並且維持本身文化與漢文化的平衡。清初以來,所有施政文書都以漢文、滿文兩種文字釋出。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學為代表的漢文化,漢傳統經典成為包括皇帝在內的滿族人必修課。到乾隆中期,滿人幾乎全部以漢語為母語,滿文漸漸成為僅用於官方歷史記載用的純書面文字。到19世紀,官方檔案中的滿文已基本為漢文所取代。然而儒家的一些思想清朝皇帝沒有完全接受。 在18世紀康乾盛世期間,歐洲前往中國的傳教士們將當時中國圖景呈現給歐洲人,而後引發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的100餘年間,甚至直到19世紀初,歐洲吹起中國風。無論是在物質、文化還是政治制度方面,歐洲都對中國極為追捧,以至於在1769年曾有歐洲人寫道:「中國比歐洲本身的某些地區還要知名。」對中國風的狂熱追逐曾經是當時歐洲社會的普遍時尚。這種時尚滲透到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裝飾、園林建築等。1735年,法國神父翻譯並發表法文版《趙氏孤兒》後,造成非常轟動的中國戲劇熱。西方對當時的中國也存在負面的聲音,認為中國朝廷過於獨裁與專權。乾隆末年英國派遣馬戛爾尼出使清朝,在佩雷菲特筆下的馬戛爾尼本人認為:「人民生活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懼之中,所以人們膽怯、骯髒並且殘酷」,而馬戛爾尼本人的日記卻如此記載:「中國政府的行政機制和權力是如此的有組織和高效,有條件能夠迅即排除萬難,創造任何成就」。馬戛爾尼訪華團成員之一的安德遜卻如此評價:「殺頭案在中國是非常少見的。關於這問題,我甚為注意而且好奇地去打聽,一有機會就向人探問,我不只問過一個人,有好幾個人,至少有70歲高齡的老人,他們從未見過或聽到過有殺頭處刑的事……比較輕的刑事案,在這人口非常多、商業又發達的國內也不常有」;「走過的鄉村(北京郊區)前後每1英里路上的人數足以充塞我們英國最大的市鎮」;「這城市(廣州城)的街道一般是15英尺到20英尺寬,用寬大的石板鋪砌,房屋超出一層的很少,用木材和磚建築。商店的正面大門之上有漂亮的陽臺,因而門前形成一街簷,用各種油漆裝修得很美麗」;“……這個馬車隊伍停歇在一個大市鎮內,鎮名“吉陽府”。說它是人口稠密,則我又用了這冗繁的語詞,這語詞可以同樣應用於整個帝國,如每個村莊、市鎮、城市;不,每一條河流和河流的兩旁也充滿了人。在這國家裡,在我們所經過的地方,人口是極為眾多而且是到處是那麼多:我們走過的鄉村前後每1英里路上的人數足以充塞我們英國最大的市鎮,道路兩旁不少別墅田莊散佈在田野之間,大為增色,也足以證明其富裕”;「……不能不對這位偉大、顯赫、聰明、慈善的中國皇帝致以崇高敬意。他治理中國60年之久,按他的百姓的普通呼聲,他對他們的康樂與興旺從未忘懷。在他管理司法方面的情況是:他保護他的百姓中最低微的人」。 === 學術思想 === 清朝學術興盛,文人學者對明朝以前各朝代的種種學術都加以鑽研、演繹而重加闡釋,集歷代之大成,梁啟超稱清朝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鑑於晚明政治腐敗、內憂外患不斷,宋明理學流於空泛虛偽,致使清初學者多留心經世致用的學問。明朝亡於流寇、清朝定鼎中原後,一時學者痛定思痛,排斥空談心性的宋明理學與陽明學,推究各朝代治亂興衰的軌跡,提出種種改造政治與振興社會的方案,使清初學術思想呈現實用主義的風氣,發展出實事求是的考據學。 ; 考據學 考據學又稱為「樸學」,強調客觀實踐,有疑問時求證,具有科學精神。考據學專研訓詁、音韻和校勘等。而其治學遠宗兩漢的經師,有異於宋明理學,故又稱為「漢學」。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並為明末清初三大儒,與方以智、朱舜水等人並稱清初五大師,顏元也是這一時期的大師。顧炎武提倡「經學即理學」,提出以「實學」代替宋明理學,要學者直接研習六經。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其學說發展成乾嘉學派。黃宗羲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稱,著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是中國學術史之祖。他保護陽明學,排斥宋明理學,力主誠意慎獨之說,蔚為浙東學派。王夫之強調實際行動是知識的基礎,認為歷史發展具有規律性,是「理勢相成」。其思想發展成船山學,後人編為《船山遺書》。 ; 民主思想 以民為天下之主的思想於明末清初亦有所流行,例如生活在明末又經歷清初時期的黃宗羲和顧炎武、王夫之提倡民權,所著的《明夷待訪錄》攻擊君主專制體制,提倡天下為主,君為客的觀點,倍受清末革命黨的推崇。部分學者認為黃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主義的思想,有西方學者稱黃宗羲為「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清初思想家唐甄所著《潛書》描述:「清興五十年來,四海之內,日益困窮,農空、工空、市空、仕空(值得一提的是,清初五十年期間正處於氣候最為異常之時,當時世界上多處亦發生罕見的大饑荒)。」,並指出皇帝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認為「自秦以來,凡帝王者皆賊也。」 被當時正純學者(儒生)斥為「名教罪人」、「喪心病狂」、「人可戮而書可焚」的袁枚追求自由個性,反對專制思想和理學,亦貶斥漢學,他亦針對清廷統一人心風俗政策說「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天亦不能做主,而況於人乎?」,但袁枚從來沒被追究過「害義傷教」之罪,在當時亦生活得頗為順暢,名傾一世,令人羨慕。 ; 六經皆史 清代中期的考據學崇尚研究歷史典籍,對中國歷史從天文地理到金石銘文無一不反覆考證。當時分成吳、皖兩派。吳派以惠棟父子、段玉裁、王引之與王念孫為主,以「博學好古」為宗旨,恪守儒家法則;皖派以戴震為首,以「實事求是」、「無徵不信」為宗旨。他們“畢注於名物訓詁之考訂,所成就亦超出前儒之上”。桐城派健將姚鼐提倡“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道光與鹹豐年間,曾國藩又把經濟與義理、考據、詞章並列。然而考據學到後來過分重視瑣碎事物的探究,為學問而學問,知古不知今。當時章學誠提出「六經皆史」,注重六經蘊含的義理,並使用於當代政治上,意圖矯正此歪風。鴉片戰爭後,西學大量流入中國,考據學逐漸式微。 ; 西方技術與思想 明末清初,隨著歐洲耶穌會傳教士來華,西學輸入中國,對於當時的學風由浮虛轉為務實,也是有相當的激勵作用。他們將西方科技介紹給中國人,擴大其知識領域,使中國的學術思想添增不少新成分。 當時有才華的傳教士被皇帝欣賞和重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被推崇和應用。而在民間,民人與西方傳教士能夠互相交遊,西學在社會中得以自由傳播,由康乾皇帝敕輯的叢書《古今圖書整合》和《四庫全書》亦收錄傳入中國的西方科學技術,當中《四庫全書》收錄了24種西方傳教士的著述。 康熙帝亦曾經委派傳教士閔明我返回歐洲招募人才,希望增進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四庫全書總目》以及乾隆帝亦對西方技術作出較高的評價:「西洋之學,以測量步算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於民用,視他器之徒矜工巧,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講水利者所必資也」;「歐羅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製作之巧,實逾前古」。 鴉片戰爭之後,大量西方科技與思想帶動中國近代化革新。此時學者如龔自珍、魏源與康有為等人繼承章學誠的說法,並進一步要求改革祖宗的法制,來應付內憂外患的局勢。龔自珍講求經世之務,志存改革,追求「更法」。魏源的《海國圖志》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主張「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康有為與梁啟超主張君主立憲。他們吸收來自西方的知識,先後推動自強運動與維新運動,這一波改革風潮最後引發清末新政與辛亥革命。 === 文學 === 清朝文學多元發展,相容並包歷代之文學特色。明朝以前的文學發展多表現在聲韻、格律、句法、結構的因襲或創變;清朝承接各代文學成果,先後形成許多學派,將各種在明朝以前已式微的文體重新復興,並繼明末進一步發展各類小說、戲曲;另外,因不同地區、民族互動而呈現出語言風格多樣化之文學面貌,於古體詩、近體詩、駢體文、散文、賦、詞、曲、小說、戲曲皆然。由於語言轉變較微妙,往往被人忽視,造成清朝文學缺乏明顯特徵與創造力的一般印象。整體而言,清代文學面向相當複雜多樣,但質量上也良莠不齊。 ; 散文 清朝前期出現風格率真、浪漫的小品文,以張岱、李漁與袁枚為主;又有侯方域、魏禧、汪琬合稱「清初散文三大家」。但是他們的文風不受道學學者支援,這些學者發起復興唐宋文風的古文運動,此即桐城派。創始人方苞與劉大櫆、姚鼐有「桐城三祖」之稱。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張,在提倡「義理(內容合理)、考據(材料確切)、詞章(文辭精美),三者不可偏廢。」講究義法,提倡義理,要求語言雅潔,反對俚俗。後來曾國藩發展成湘鄉派,惲敬、張惠言發展成陽湖派。 ; 詩 清朝的詩風甚盛,以帝王、宗室為首,官方大力提倡詩學,自清聖祖以後諸帝主導官修《御定全唐詩》、《御選唐詩》、《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御定歷代題畫詩類》、《御選唐宋詩醇》、《御定歷代賦彙》等以及各代皇帝之《御製詩集》,如清高宗酷愛作詩,一生作《御製詩》五集,共計十餘萬首,每作一首詩便令詞臣注釋,若詞臣不得內容原委則準許其回家查閱典籍,多羅安郡王瑪爾渾選宗室王公詩為《宸萼集》。皇帝也將詩詠作為聯絡、攏絡官員的方式。在清代,寫詩的女性越來越多,且詩的創作者皆來自各行各業。清代是一個文學收藏和批評的時期,許多現代流行版本的中國古典詩歌都是透過清朝詩集傳播的,如《全唐詩》和《唐詩三百首》等。 清初詩家首推錢謙益、吳偉業與王士禎;康熙中後期,江南地區出現王式丹、吳廷楨、宮鴻曆、徐昂發、錢名世、張大受、管棆、吳士玉、顧嗣立、李必恆、蔣廷錫、繆沅、王圖炳、徐永宣、郭元𨥤合稱「江左十五子」。乾隆時期袁枚、蔣士銓與趙翼並稱江左三大家,同時黃景仁與鄭板橋也以詩聞名。嘉慶、道光年間文人廣結詩社,京師與揚州風氣最盛,以消寒詩社最知名,代表人物有顧蓴、夏修恕、程恩澤、陶澍、朱珔、吳椿、梁章鉅、胡承珙、李彥章、劉嗣綰、周之琦、林則徐、徐寶善、卓秉恬。被稱為「詩界革命」的詩歌改良運動產生於維新運動,其代表有黃遵憲的以寫作反映時代的社會詩,其餘如譚嗣同、唐才常、康有為、蔣智由、丘逢甲、夏曾佑均有作品存世。於清末又發展出同光體,代表作家陳三立、陳衍、沈曾植等,且延續到辛亥革命後。清朝詩論學說分成沈德潛的格調說、王士禎的神韻說、袁枚的性靈說與翁方剛的肌理說。 ; 詞 詞興起於隋唐的「燕樂」,兩宋發展達高峰,至元朝衰微,延續至明朝則趨近消亡;清初詞學振興繁盛,康熙年間納蘭性德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隨後產生由陳維崧為代表的陽羨詞派、朱彝尊為代表的浙西詞派,詞學蔚為風潮。萬樹整理詞調輯成《詞律》,於清詞頗有影響力;康熙末,清聖祖敕命王奕清等編成《御定詞譜》,為詞調格律的集大成鉅作,影響層面最廣。乾隆、嘉慶朝,常州詞派起而代之,反對浙西詞派的「清空之弊」,代表人物有張惠言、張琦、惲敬、黃景仁、李兆洛、丁履恆、錢季重、陸繼輅、左輔、董士錫、周濟、劉嗣綰、劉逢祿、譚獻、莊棫、宋翔鳳、謝章鋌、馮煦、陳廷焯、王鵬運、鄭文焯、況周頤、朱祖謀等人,著名詞人輩出,持續到清末民初。清朝因此被稱為詞的「極盛時期」,「號稱詞學中興」,「作家之盛,直比兩宋」,門戶派別各具風采,婉約、豪放都各自重現、盛行。 ; 小說 清朝小說傑出者眾,曹雪芹等著《紅樓夢》不僅為四大名著之一,由於其對社會百態和眾多人物全面精確的寫實描繪和豐富的藝術魅力而被普遍認為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蒲松齡以志怪內容反映社會面貌的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吳敬梓所著的雖結構鬆散但足稱偉大諷刺小說的《儒林外史》;以及在《儒林外史》的影響下,以《老殘遊記》為代表的揭發官場醜態的譴責小說均有很大影響。 ; 四庫全書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九年(1773年-1784年)編纂的《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461種、79338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儲存豐富的文獻。「四庫」之名,源於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這些書籍分為“著錄”、“存目”與「禁燬」三類處理:符合部分條件的,被列為「存目」,只存書名,不收其書。「抵觸本朝」之書一概「禁燬」。符合收錄條件的「著錄」共3461種。存目書者共6793種,稱四庫存目,是「著錄」的2倍。禁書共2855種,稱四庫禁書,甚至還有不另保留原文而直接修改內容,而被後世學者所批判。 === 藝術 === ; 書法與陶藝 書法方面,晚明的帖學在清初仍然發達,姜英、張照、劉墉、王文治、梁同書與翁方綱等人在刻尊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面貌,或以淡墨書寫,或改變章法結構等。但由於帖學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而逐漸頹勢。隨著金石考證學的發展,清朝書法多從碑體入手,成為清朝書壇的主流。有名的有翁方綱、劉墉、何紹基與趙之謙。到康有為大力張揚碑學,碑學作為一種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系統而存在。清代的陶藝發展出繁複的不透明釉上彩陶器以及素色陶器兩種風格迥異的風格。 ; 京劇 京劇被稱為中國的“國粹”,起源於明朝的崑曲和京腔,形成於乾隆、嘉慶年間。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而成,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集唱(歌唱)、念(唸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透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淨(男人)、醜(男、女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 建築與園林 thumb|圓明園別有洞天石舫 清朝建築比前世變化不多,除了規模宏偉之外,作為中國建築特色之一的斗拱日趨虛飾纖麗,幾乎失去原來用途。北京紫禁城有許多大型色彩豐富的磚石建築。歷代帝陵無寢,自明太祖開始方有明孝陵。清朝分別建有位於遼寧瀋陽的盛京三陵、河北遵化的清東陵與河北易縣的清西陵。清代園林藝術以圓明園為代表,融合江南名園佳景與歐洲義大利樓房花園,被外國傳教士譽為「萬園之園」。清朝提倡藏傳佛教,分別於奉天、北京與五臺山興建大喇嘛廟。康熙帝也於熱河承德興建仿西藏布達拉宮的承德避暑山莊,供遊獵避暑的住所。 ; 繪畫 清朝畫壇由文人畫佔主導地位,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更多畫家追求筆墨情趣。清代山水畫家有名的有「正統派」的四王(王時敏、王翬、王鑒和王原祁)、吳歷與惲壽平,合稱「清初六大家」。其中惲壽平創造不用墨線勾勒的沒骨花卉畫法,承自北宋徐崇嗣之沒骨法,又加入創意,蔚為清代花卉畫宗師,頗為後人所效仿,形成以惲壽平、鄒一桂為首的常州畫派。然而正統派的繪畫與元明兩朝相比,其水準水平一般,大致上總不脫臨摹的陋習。不過清初繪畫仍有翻新出奇、流於怪異之處,比如清初四僧的「遺民派」畫家(八大山人、石濤、漸江與髡殘)以及「金陵八家」的龔賢、樊圻、高岑、鄒結、吳宏、葉欣、胡慥和謝遜等人;雍乾之際以金農、鄭板橋為首的揚州八怪。清朝的宮廷畫院以義大利的郎世寧、最著名。受到西洋畫的影響,清宮廷中的畫家如焦秉貞、冷枚等人受西洋畫影響。清末時期,任伯年、吳昌碩、居廉的仕女花鳥畫及楊柳青、桃花塢和民間年畫如《蓮生貴子》、《魚躍龍門》等對後人也有很大影響。 === 禁書 === 據統計,清代禁書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次數上都遠勝於明代,也遠超於中國古代以往的任何朝代。其中,違礙書籍的數量是明代的約29.2倍,科舉時文是明代的約27.2倍,劇本小說是明代的10.2倍,妖書是明代的約8倍,禁書總數為明代的約12.6倍。明代的統治時間為278年,清朝自天聰年間開始禁書,到道光年間,共224年,比明代還要少50多年,而其禁書的數量卻比明代多了不止十倍。雖然這只是一個概數,但卻能很直觀地反映出明清兩朝在禁書數量上的巨大差距。 == 科學與技術 == 整體而言,清朝的科學技術和同時代的西方國家相比較為落後,在晚期差距更為明顯。清初統治者和部分中國學者積極與西方傳教士進行中西文化技術交流,統治者亦會將習得的新知識實際地運用在治國方面,然而後來由於禁教的原因導致人們對西學日益模糊和隔閡。清代科學技術的落後是中國貧困積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某些科學技術領域中比前也有明顯進展,尤其是在數學、天文、曆法等學科方面得到空前發展,而精於此道的學者也是英才輩出且人數眾多,從遠古到清朝這段期間,有關學者的數量在清代佔約44%。清代學者亦對古代技術和文獻的復興和修復也作出貢獻。 === 天文學與地理學 === 清軍入關後,湯若望、南懷仁等教士來華傳教,帶來西方科學與技術。他們先後被任命為欽天監。康熙帝對於天文曆算,火炮之學很有興趣,曾令白晉、德瑪諾等人,測繪全國地圖,歷時十年而成,康熙帝命名為《皇輿全覽圖》,它是中國第一部用經緯度測繪的地圖。順治帝多次向湯若望學習天文、曆法、宗教等知識,以及治國之策。不久湯若望成為「欽天監」的負責人,掌管國家天文曆法事務。在隨後的一百多年前,「欽天監」皆由耶穌會士掌管。由於需要新的曆法,清政府遂下令根據湯若望所著的《西洋新法曆書》,制定新曆法並頒行全國,名為時憲曆。另一受西方影響較大的是地圖測繪學。康雍乾時期,國家統一,版圖鞏固,始繪製全國和各地的地圖,派人到各處實地測量。外國傳教士雷孝思、杜德美和清朝學者何國宗、明安圖等參加這項工作,採用西方經緯度定位和梯形投影法,所制地圖居當時世界水平的前列。在測繪全國地圖的過程中,康熙時期編成的數學鉅著《數理精蘊》亦發揮實際作用。 從順治到乾隆期間,西方傳教士在皇帝的要求下製造以及新增不少天文儀器如赤道經緯、黃道經經緯、簡平儀等,同時有相關天文學術著作出現,亦改善和編製較為先進的曆法。西方的物理學知識也從明朝末年起一直在中國傳播,康熙年間的學者戴震就寫有關於阿基米德定律的作品,傳教士南懷仁著有《熙朝定案》等介紹各種工程技術的作品外,亦著有《驗氣圖說》和《形性理推》等對中國的物理學界產生一定影響的介紹西方光學知識的書籍,並在一定程度下讓一些學者啟迪進而研究光學,例如在康熙年間寫有《鏡史》一書的孫雲球以及在十九世紀前期寫有《鏡鏡詅痴》的鄭復光;在對待西洋器物方面,清代有不少學者、匠師和科學家如黃履莊、黃履、孫玄球等對西方「奇器」有一定的研究和高度仿製,西方「奇器」在一定程度上亦推動中國的物理實驗和機械製造的發展。 由於清政府對天文曆法的重視,民間的天文學研究也很活躍,主要代表人物有著有《曉庵新法》和《五星行度解》的王錫闡等。 ===火器=== 為平定三藩之亂,康熙特命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製造適應南方地形特點和便於戰場上機動使用的火砲。南懷仁“依洋式鑄造新炮”,並進呈《神威圖說》一書,介紹西方的製炮理論和方法。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至康熙末年四十餘年間,僅中央政府就督造或改制神威無敵大將軍、金龍炮、制勝將軍、威遠將軍等各型火砲近千尊。不但數量多,而且種類也不少,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頒行的《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載有各種火砲共85種,同年的《皇朝禮器圖式》中鳥槍,紅衣炮,子母炮這三樣火器成為製式武器。其他的著作分別有薛熙撰的《練閱火器陣紀》,沈善蒸撰的《火器真訣解證》,王達權、王韜同撰的《火器略說》,薛鳳祚撰的《中西火法》,陳暘撰的砲規圖說以及董祖修撰的《炮法撮要》等。清朝軍隊的火器裝備率也超過明朝,直到兩次鴉片戰爭期間和太平天國戰爭初期,清軍的主要火器是鳥槍和各種生鐵、青銅鑄造的火砲,在道光、鹹豐年間又裝備了兩人抬用的抬炮和抬槍,清朝軍隊火器的裝備率達到50-60%。 清朝初期在政權穩固及穩定後容許漢族民眾持有冷兵器,但仍然警惕火器尤其是重型火器的流存。雖然清朝在法律上嚴禁民間私製火器,但在實行上卻沒有也難以嚴加管制,終清一代火器在民間幾乎隨處可見,製造和銷售火器在民間已有相當的規模,出於自衛、捕獵、遊戲等原因有不少平民都擁有了火器,甚至在京城也有鐵匠私造火器售賣。此外,清朝希望士紳掌管的民間武力協助國家維持基層社會的秩序和協助保衛國土,加上亦需顧及民間狩獵和自衛的需要,故清政府在一定條件下容許民間武器合法存在。中國歷史上的歷代王朝都不會樂見民間有大量武器,特別是不願看到有精利武器在民間流傳,但基於上述原因,清朝對民間火器的政策經常陷於「允許、鼓勵」與「禁止、控制」的兩難處境。 === 農業 === 農業方面,清代有《授時通考》、《廣群芳譜》、《補農書》等著作,詳細論述各種作物的栽種和農業生產技術。清代亦是中國傳統農學的高度發展時期,中國曆代所編著的農書共714部,其中清以前的二千一百多年間編著的農書為231部,清代267年,編著的農書為483部,為清代以前農書數量的2.09倍,清朝治理及研究蝗蟲的技術亦相對比較發達。 === 醫學 === 清初至鼎盛時期,醫藥學進步所表現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是明朝醫藥盛況的延續。如對經典著作的研究、本草學、方劑學、診斷治療學、醫案整理等,均較明朝更成熟。各家學派的紛爭也逐漸緩和,大多醫家能採各家之長折衷於臨床。但也不乏固守《內經》、《難經》、《傷寒論》,而批評金元以後一切新說的醫學,這與當時考據學盛行不無關係。清朝中醫藥學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關於急性傳染病的研究,它已形成一個新的系統,即溫病學說。這一學說的出現,雖然是基於歷代醫家的有關成就上,但清代溫病學派在中醫發展史上的貢獻,仍然是相當顯著的,它並不亞於東漢張仲景著《傷寒論》,金朝劉完素創河間學派。 康熙年間有不少精通醫術的傳教士如張誠和白晉等向中國傳授西方醫學,並且被容許在入職朝廷、建立試驗室以傳授解剖學知識,康熙對此深感興趣,甚至曾經在一次研探解剖學時得病。法國傳教士巴多明用滿文翻譯人體解剖學方面的著作並名之為《欽定格體全錄》,巴多明和白晉也在康熙的支援下翻譯出有關人體血液迴圈的著作,並且在北京傳播相關知識。西方傳入的醫學知識和理論亦引起了當時中國醫學界人士的注意,例如清初劉獻廷研究過人物圖說等西方醫學著作,乾隆年間著有《醫林改錯》的醫學家王清任亦十分重視解剖學:「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痴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於盲子夜行」。 清朝中葉後,西學的影響不像清初僅侷限於個別傳教士,西方科技的刺激顯然變得十分具有影響力。尤其是西方國家有意識地把醫藥作為實現他們宗教目的、掠奪目的的手段,所以西方醫學對中國的滲透變得比清初那時更為明顯。那時中國人民也有吸收外來醫藥學的需求,於是中西醫匯的主張應運而生。這種新的思想既有解放中醫藥學家保守思想的一面,也有壓抑對傳統中醫藥學繼承和發展的一面。 到了清末民初,由於西方醫學的強勢輸入,以其診斷、手術器械的先進、服藥的便利、診間及病房的明亮乾淨,對當時的傳統中醫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與競爭的壓力。然而由於中國人根深蒂固的醫療習慣、中醫的實際療效以及西醫人數尚少不能普及於全國等原因,當時的中醫並未如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漢醫般幾乎絕跡。 ===數學=== 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曾名列世界前茅,到明代衰落下來,古算幾成絕學。明末,西算傳入中國,從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前六捲起,直到康熙時編成《數理精蘊》(明末清初西算輸入時期一部帶有總結性的數學鉅著,被稱之為當時中國最高水平的數學百科全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西算輸入時期,雍正以後到鴉片戰爭以前,又為「古算復興時期」。介紹西算和復興古算構成清前期數學發展的兩大內容。清初的曆法大辯論,新法以計算精確戰勝舊法,這件事使當時知識界對數學重視起來。康熙又聘請傳教士徐日昇、白晉、張誠、安多等入宮,講授幾何、代數、天文、物理等科學知識,這就推動數學的蓬勃發展,出現方中通、梅文鼎、梅轂成、明安圖、王元啟、董祐誠、項名達等著名數學家。 清朝學者亦重新發掘出在古代已長期失傳的大量數學著作,例如《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者之一的戴震就從《永樂大典》中發現和整理出久已失傳的許多古典算書。如《海島算經》、《五經算術》、《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孫子算經》、《五曹算經》以及《夏侯陽算經》。他又從南宋刻本的毛扆影抄本中抄輯出《張丘建算經》和《輯古算經》兩種,連同明刻本的《數術記遺》共計十種。這十部算經於乾隆三十八年由孔繼涵刻入《微波榭叢書》,正式題名為《算經十書》。戴震還從《永樂大典》中抄輯出宋秦九韶的《數書九章》及楊輝的各種算書,令漢唐以來數學成就的結晶重現。 清朝的數學人才輩出且著作繁多,大約有五百人貢獻一千多種數學著作,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但因受乾嘉漢學的影響,多集中在對古算的整理、註釋方面。在若干領域內,清代學者也作出創造性的貢獻。如陳世仁發展宋元以來垛積術的研究,即高階等差級數求和的方法;焦循註釋《九章算術》,提出加減乘除的交換律;還有汪萊和李銳繼承宋代天元術和四元術,發展方程論的研究,對方程根的性質以及根和係數的關係等進行探討。 ===化學=== 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學説陸續傳入中國,其中不乏化學知識。1866年設立的算學館就有教授化學課程。清朝學者對中國現代化學發展的貢獻在於出版大量化學書籍和翻譯化學名詞。1855年(鹹豐五年),英國醫生和傳教士合信以中文出版《博物新編》,書中介紹了自然科學的知識。合信把“元素”一詞翻譯為“原質”,並介紹了不少元素的性質。到了1868年(同治七年),同文館出版了美國傳教士丁韙良編著的《格物入門》全書共七卷,其中卷六講述化學,附有一個元素一覽表,名為“原行總目”。於1871年,嘉約翰和何瞭然兩人以福恩斯的《化學手冊》和威爾斯的《化學鑒原》作為基礎寫成《化學初階》,由博濟醫局印行,此書再一次翻譯元素的名稱。同年傅蘭雅和徐壽將《化學鑒原》翻譯成中文,裡面介紹到不同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質和化學反應。徐壽把以往元素冗長的名字簡化成一個字,亦定下化合物命名的規則。1872年,美國醫生兼傳教士瑪高溫和華蘅芳譯了達納的礦物學檔案《金石識別》,書裡面有一個原子量列表,稱為「重率全表」。其後清朝學者翻譯出《化學考質》、《化學求數》、《化學分原》、《化學指南》等書籍。 清朝最為著名的化學家是徐壽和他的兩個兒子徐建寅、徐華封。而華蘅芳雖為數學家,但他對數、理、化、工、醫等學科有廣博的學識,並注重科學研究。他翻譯過化學書,亦在光緒十五年(1889年)於天津武備學堂試製氫氣球。但清末的科學教育培育了後來中國王璡、任鴻雋、陳裕光、陳可忠等化學家。 ===建築學與基建=== 建築學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宮殿、園林、寺廟、宅宇、城垣的建築,盛極一時。或雄偉莊嚴,或富麗典雅,彩繪藻飾,光彩照人,庭院草木,錯落有致。著名匠師梁九、雷發達均有高超的設計和施工技藝。外國傳教士蔣友仁、王致誠等帶來西方的建築技術,設計圓明園內西洋樓、大水法等建築群。 清朝末年,中國的交通事業有所發展,詹天佑是中國第一位傑出的鐵路工程師,他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工程之艱巨是當時世界鐵路史上罕見的。詹天佑克服一道道難關,創造性地設計出「人」字形軌道,減緩坡度,降低造價,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完工。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期間,釐定各種鐵路工程標準,並上書政府要求全國採用。中國現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標準軌、鄭氏自動掛鈎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議。此外詹天佑亦著重鐵路人才的培訓,制定工程師升轉章程,對工程人員的考核和要求作出明文規定,並且定明工程師薪酬與考核成績掛鉤。京張鐵路培訓不少中國的工程人員,詹天佑所製定的考核章程亦成為其他中國鐵路的模仿物件。 == 君主列表 == == 參見 == * 中國近代史 * 女真、建州三衛 * 後金、八旗制度、滿族、滿洲 * 滿漢文化交流、中華文化 * 清朝政府、清朝經濟、清朝官職表、清朝官員服飾 * 明清戰爭、清初六大弊政、南明、反清復明 * 明末清初屠殺事件、湘軍南京屠城 * 清初四大疑案、《清實錄》、《清史稿》 * 《宣統帝退位詔書》、《清室優待條件》、張勳復辟 * 新清史學派 * 元清非中國論 * 清代蒙古、清朝治疆歷史、清朝治藏曆史 * 自然災害:郯城大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1718年通渭・甘谷地震、1739年平羅地震、1786年康定-瀘定地震、1799年石屏地震、1833年嵩明地震、1850年西昌地震、丁戊奇荒、1878年玉環地震、1879年武都地震、1887年黃河決口、1908年西江水災、1910-1911年東北鼠疫 == 註釋 == == 參考資料 == ===書目=== == 外部連結 == * 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 清朝歷史 歷年千年網 * 清朝歷史 藝術中國網 * 清朝的書籍 清朝歷史網 * 清朝歷史 勸學網 * 清代歷史 華夏歷史網 * 清朝歷史 鮮莓草堂網 * 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 新浪讀書頻道 Category:元明清 Category:滿族歷史 Category:17世紀中國 Category:18世紀中國 Category:19世紀中國 Category:20世紀中國 Category:1636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12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636年中國建立 Category:1912年中國廢除
7月5日
7月5日是公曆年的第186天(閏年的第187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9天。 == 大事記 == 7月5日 7月5日 英國科學家艾薩克·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闡述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尚未準備就緒的美國陸軍特遣部隊和北韓軍隊展開首次交戰。 英國艦隊炮轟中國舟山群島上的定海縣城,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英國艦隊炮轟中國舟山群島上的定海縣城,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世界首隻成年體細胞選殖成功的哺乳動物桃莉羊在英國出生。 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發生一系列的暴力騷亂事件。 === 10世紀 === * 905年:朱溫派人在滑州白馬驛(今河南省滑縣境)將被貶逐的朝官三十餘人殺死,投屍於黃河,史稱白馬驛之禍。 === 13世紀 === * 1295年:蘇格蘭和法國組成聯盟關係「老同盟」以共同反對英格蘭。 === 14世紀 === * 1316年:勃艮第公國與馬約卡王國在中戰勝亞該亞侯國。 === 16世紀 === * 1594年:率領葡萄牙帝國軍隊攻打康提王國,但是在斯里蘭卡爆發的衝突中戰敗。 === 17世紀 === * 1610年:與其他39名開拓者從布里斯托啟航準備前往紐芬蘭島。 * 1687年:英國科學家艾薩克·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闡述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 18世紀 === * 1770年:俄羅斯帝國和鄂圖曼帝國之間爆發。 * 1775年:第二屆大陸會議透過《橄欖枝請願書》。 === 19世紀 === * 1803年:在擊敗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軍隊並簽署《》後,法國佔領漢諾威地區。 * 1809年:拿破崙戰爭中規模最大的華格姆戰役爆發。 * 1811年:委內瑞拉正式宣佈脫離西班牙的殖民統治獨立,也是首個脫離西班牙帝國的南美洲國家。 * 1813年: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針對紐約州、普拉茨堡和展開為期3個禮拜的攻勢。 * 1814年:由少將領導的美國軍隊在爆發的奇帕瓦戰役中擊敗率領的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軍隊。 * 1830年:法國佔領阿爾及利亞。 * 1833年:海軍上將在中擊敗篡位成為葡萄牙國王的米格爾一世其軍隊。 * 1840年:英國艦隊砲轟中國舟山群島上的定海縣城,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 1854年:中國《上海英法美租地章程》公佈。 * 1854年:廣東省天地會首領陳開在佛山發動叛亂行動。 * 1865年:卜威廉在英格蘭倫敦東區創立「東倫敦基督教傳道部」,後來改名為救世軍。 * 1878年:巴庫省的紋章正式創立。 * 1884年:德國佔領喀麥隆。 === 20世紀 === * 1918年:中華民國國民軍政府成立。 * 1921年:蘇聯人民委員會頒布《關於出租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所屬企業的程式》之法案。 * 1924年:第八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法國巴黎舉辦。 * 1928年: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軍長孫殿英盜掘清東陵。 * 1934年:參與的碼頭工人遭到舊金山警方開槍示警。 * 1935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簽署了《全國勞工關係法》,而該法案又因為提議者為而被稱作「華格納」。 * 1937年:荷美爾於市場上開始販賣午餐肉。 * 1940年:英國與維琪法國斷絕外交關係。 * 1941年:德軍推進至聶伯河。 * 1943年:同盟國登陸艦隊前往西西里島準備展開哈士奇行動 * 1943年:德國軍隊向蘇聯陣地展開大規模入侵攻勢,庫斯克會戰爆發。 * 1943年:王稼祥發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首次提出毛澤東思想。 * 1945年:美軍宣佈已經全面解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日軍佔領的菲律賓。 * 1946年:法國巴黎時裝展首次推出兩件式比基尼泳衣,以進行核試行動的比基尼環礁命名。 * 1947年:與克里夫蘭印地安人簽訂合約,而成為美國聯盟第一位加入棒球隊的黑人球員。 * 1948年:英國國民健保制度法案獲得透過,並且憑此開始建立國家公共衛生系統。 * 1948年:中國國民黨軍警在北平鎮壓中國東北地區流亡學生並且因發流血衝突。 * 1950年:美國陸軍所派遣的第一支部隊史密斯特遣部隊在烏山戰役中首次與朝鮮人民軍交火,成為韓戰中朝鮮和美軍第一次的交火紀錄。 * 1950年:以色列國會透過《猶太人回歸法》允許所有支援錫安主義的猶太人得以移民至以色列。 * 1954年:英國廣播公司從電臺頻道服務跨足至電視節目。 * 1954年:正式成立。 * 1957年:馬寅初發表《新人口論》。 * 1962年:在歷經長達數年的阿爾及利亞戰爭,法屬阿爾及利亞正式宣佈脫離法國的殖民統治獨立。 * 1970年:加拿大航空621號班機於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附近墜毀,造成109人死亡。 * 1971年:美國總統理查·尼克森正式簽署透過將擁有選舉權的投票年齡從21歲降低至18歲的《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二十六條修正案》。 * 1973年:亞利桑那州金曼一輛車子正在將丙烷運至儲存槽時發生現象,隨後引起的火勢造成11名消防員喪生。 * 1975年:亞瑟·艾許成為第一位贏得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單打冠軍的黑人網球選手。 * 1975年:維德角自葡萄牙獨立成為國家。 * 1977年:巴基斯坦上將穆罕默德·齊亞·哈克發動軍事政變,推翻總理佐勒菲卡爾·阿里·布托。 * 1980年:法國警方營救伊朗大使館內人質,將支援魯霍拉·穆薩維·何梅尼的學生全數制服。 * 1986年:第一屆友好運動會在蘇聯莫斯科舉辦。 * 1987年:坦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首次以自殺攻擊的方式襲擊,之後幾年便多次透過來對斯里蘭卡政府帶來嚴重影響。 * 1988年:中國國家行政學院正式成立。 * 1989年:在伊朗門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美國聯邦法官被判處150,000美元的罰款、1,200小時的社群服務以及為期2年的3年有期徒刑緩刑,不過之後這項判決又再度被推翻。 * 1991年:國際商業信貸銀行宣告停業。 * 1995年:亞美尼亞在自蘇聯獨立後4年開始施行新憲法。 * 1996年:英國羅斯林研究所研究的桃莉羊出生,是世界上首隻克隆成年體細胞成功的哺乳動物。 * 1996年: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莫哈末提出以全新橋樑取代新柔長堤的建議。 * 1999年:印尼前獨裁總統蘇哈托起訴《時代》雜誌。 * 1999年:英格蘭伍爾弗漢普頓遭於大規模的風暴襲擊,甚至還一度出現龍捲風。 * 1999年: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宣佈對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實施。 === 21世紀 === * 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已經獲得控制。 * 2004年:印度尼西亞舉行首次總統直選第一輪投票,最後由蘇西洛·班邦·尤多約諾當選總統。 * 2006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向外試射短程、中程和長程飛彈,其中最新的遠端飛彈大浦洞2號飛彈則在試射過程墜入日本海。 *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發生一系列騷亂事件,造成至少156人死亡、1080人受傷。 * 2009年:羅傑·費德勒在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第五局中贏過安迪·洛迪克,成為第一位奪下15次網球大滿貫的職業網球選手。 * 2009年:在英格蘭史丹佛郡利奇菲爾德的附近發現盎格魯-撒克遜人所藏最多的,其中便有多達1,500項的金工飾品。 * 2012年:位於英國倫敦的碎片大廈竣工外側部分,2013年2月1日完工後該大廈高達310公尺而成為歐洲最高的摩天大樓。 == 出生 == * 182年:孫權,東吳大帝(252年逝世) * 1716年:愛新覺羅,康熙帝第二十四子,誠親王,諡號恪(1773年逝世) * 1755年:薩拉·西登斯,英國女演員。(1831年逝世) * 1779年:休·達爾林普爾·羅斯,英國陸軍軍官。(1868年逝世) * 1801年:戴維·法拉格特,美國海軍四星上將(1870年逝世) * 1810年: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美國商人,玲玲馬戲團創辦者。(1891年逝世) * 1820年:威廉·約翰·麥誇恩·蘭金,蘇格蘭工程師、物理學家。(1872年逝世) * 1845年:奧古斯特·威廉·海因裡希·布萊修斯,德國鳥類學家。(1912年逝世) * 1846年:約瑟夫·福勒克,美國政治家,曾任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1917年逝世) * 1849年:威廉·託馬斯·斯特德,英國報紙編輯,鐵達尼號罹難者。(1912年逝世) * 1853年:塞西爾·羅德斯,英裔南非商人、政治家,戴比爾斯創辦者。(1902年逝世) * 1857年:克拉拉·蔡特金,德國理論家、活動家。(1933年逝世) * 1860年:羅伯特·培根,美國政治家。(1919年逝世) * 1872年:赫裡歐,法國政治家。(1957年逝世) * 1879年:旺達·蘭多芙絲卡,波蘭大提琴演奏家。(1959年逝世) * 1885年:安德烈·洛特,法國畫家。(1962年逝世) * 1888年:赫伯特·斯潘塞·加塞,美國生理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63年逝世) * 1889年:尚·考克多,法國作家。(1963年逝世) * 1891年: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美國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87年逝世) * 1893年:舒新城,中國辭書編纂家。(1960年逝世) * 1904年:恩斯特·瓦爾特·邁爾,美國生物學家。(2005年逝世) * 1908年:吾雍·雅達烏猶卡那,臺灣政治家、音樂家、教育家,臺灣白色恐怖受難者。(1954年逝世) * 1910年:羅伯特·金·莫頓,美國社會學家。(2003年逝世) * 1911年:喬治·蓬皮杜,法國政治人物,第19任法國總統。(1974年逝世) * 1921年:維克託·庫利科夫,蘇聯元帥。(2013年逝世) * 1924年:亞諾什·斯塔克,匈牙利大提琴家。(2013年逝世) * 1928年:皮埃爾·莫魯瓦,法國政治家。(2013年逝世) * 1928年:尤里斯·哈特馬尼斯,美國理論電腦科學家。(2022年逝世) * 1932年:霍恩·久洛,匈牙利政治家。(2013年逝世) * 1936年:詹姆斯·莫理斯,蘇格蘭經濟學家,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2018年逝世) * 1936年:理查德·斯特恩斯,美國電腦科學家。 * 1940年:查克·克洛斯,美國畫家、攝影師。(2021年逝世) * 1942年:漢內斯·洛爾,德國足球運動員暨教練。(2016年逝世) * 1946年:傑拉德·特·胡夫特,荷蘭物理學家,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1947年:陶德·艾金,美國政治家。(2021年逝世) * 1948年:李太楓,臺灣天文學家。 * 1950年:陳丕燊,臺灣物理學家。 * 1951年:邁克爾·赫斯,愛爾蘭裔美國律師。(1995年逝世) * 1951年:藤圭子,日本歌手。(2013年逝世) * 1952年:陳育虹,臺灣詩人、翻譯家。 * 1956年:奧拉西奧·卡特斯,巴拉圭政治人物,前任巴拉圭總統。 * 1957年:卡烏塞亞·拿塔諾,吐瓦魯政治人物,第15任吐瓦魯總理。 * 1959年:日比野朱裡,日本女性聲優。 * 1961年:日渡早紀,日本漫畫家。 * 1961年:增谷康紀,日本男性聲優。 * 1961年:佛瑞斯·惠特克,美國電影演員、導演、製片人、慈善家、環保人士。 * 1963年:艾迪·法柯,美國女演員。 * 1964年:皆川亮二,日本漫畫家。 * 1966年:吉安弗蘭科·佐拉,義大利足球運動員暨教練。 * 1968年:赤松健,日本漫畫家。 * 1968年:伊藤賢治,日本作曲家。 * 1968年:蘇珊·沃西基,波蘭裔美國商業主管,現任YouTube執行長。 * 1969年:李曉東,中國男歌手、音樂人。 * 1971年:戴歷·麥因尼斯,蘇格蘭足球運動員。 * 1971年:郭靜純,臺灣女演員。 * 1971年:林子博,香港主持人。 * 1973年:馬庫斯·奧爾巴克,瑞典足球運動員。 * 1973年:李紫昕,香港歌手、電臺DJ * 1975年:埃爾南·克雷斯波,阿根廷足球運動員。 * 1975年:杉山愛,日本網球選手。 * 1976年:努諾·高梅斯,葡萄牙足球運動員。 * 1977年:尼古拉斯·基弗,德國網球選手。 * 1978年:許雲雲,臺灣女性配音員 * 1979年:梁興昌,臺灣男性配音員 * 1979年:尚恩·菲南,愛爾蘭歌曲暨歌詞作者。 * 1979年:莫瑞絲摩,法國網球運動員。 * 1979年:斯蒂利揚·彼得羅夫,保加利亞足球選手。 * 1979年:李明進,臺灣棒球選手 * 1980年:伊娃·葛林,法國電影女演員。 * 1980年:大衛·羅澤納爾,捷克足球運動員。 * 1980年:傑森·韋德,美國歌手、作曲家和音樂家。 * 1980年:尹敬浩,韓國男演員。 * 1981年:吳中天,臺灣男演員。 * 1981年:卡捷琳娜·蒙祖爾,烏克蘭足球裁判。 * 1982年:貝諾·烏德里,斯洛維尼亞籃球運動員。 * 1982年:阿爾貝託·吉拉迪諾,義大利足球運動員。 * 1982年:伊東憐,日本AV女優。 * 1982年:波形純理,日本網球選手。 * 1982年:哈維爾·帕雷德斯,西班牙足球運動員。 * 1982年:凱特·金瑟,澳洲水球運動員。 * 1983年:鄭潔,中國女子職業網球員。 * 1983年:霍納斯·古鐵雷斯,阿根廷足球運動員。 * 1984年:山田優,日本女演員、模特兒、歌手。 * 1984年:何嘉露,香港唱片騎師。 * 1984年:延宇振,韓國男演員。 * 1984年:呂佳容,中國女演員。 * 1985年:楊奇煜,臺灣歌手。 * 1986年:阿什坎·德賈加,伊朗足球運動員。 * 1987年:安德里亞·卡魯德洛維奇,塞爾維亞足球運動員。 * 1987年:池昌旭,韓國男演員。 * 1987年:陳曉,中國男演員。 * 1989年:肖恩·奧普瑞,美國模特兒。 * 1989年:迪贊·洛夫雲,克羅埃西亞足球運動員。 * 1989年:蘇青,中國女演員。 * 1990年:倞利,韓國女子偶像團體Nine Muses成員。 * 1991年:林秀怡,香港女演員。 * 1992年:佐久間大介,日本男子偶像團體Snow Man成員。 * 1994年:大谷翔平,日本棒球選手。 * 1994年:全鐘瑞,韓國女演員。 * 1995年:Hyuk,韓國男子偶像團體VIXX成員。 * 1995年:普薩拉·文卡塔·辛杜,印度女子羽球選手。 * 1996年:紡木吏佐,日本女性聲優。 * 1997年:樸智敏,韓國女歌手。 * 1998年:謝章穎,臺灣男演員。 * 1999年:姜惠元,韓國女子偶像團體IZ*ONE成員。 * 1999年:黃大憲,韓國男子短道競速滑冰運動員。 * 2002年:扎拉·盧瑟福,比利時裔英國飛行員,獨自環遊世界的最年輕女飛行員。 * 2003年:粼粼,韓國女子偶像團體Cherry Bullet前成員。 * 2003年:普文諾·唐薩宇恩,泰國男演員。 == 逝世 == * 967年:村上天皇,日本第62代天皇。(926年出生) * 1637年:堀親良,日本安土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前期大名。(1580年出生) * 1826年:史丹福·萊佛士,英國政治家,首任新加坡總督。(1781年出生) * 1833年:約瑟夫·尼塞福爾·涅普斯,法國發明家,拍攝目前已知最早的照片《在萊斯格拉的窗外景色》。(1765年出生) * 1908年:約納斯·李,挪威小說家。(1833年出生) * 1920年:馬克斯·克林格爾,德國藝術家。(1857年出生) * 1927年:阿爾布雷希特·科塞爾,德國醫生,19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853年出生) * 1945年:約翰·科廷,澳洲政治家,曾任澳洲總理。(1885年出生) * 1966年:喬治·德海韋西,匈牙利化學家,194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885年出生) * 1969年:沃爾特·格羅佩斯,德國建築師,同時也是設計學校包浩斯的創辦者。(1883年出生) * 1969年:威廉·巴克豪斯,德國鋼琴家。(1884年出生) * 1976年:凱文·奧哈洛倫,澳大利亞自由式運動員。(1937年出生) * 1977年:亨利·施菲,美國統計學家。(1907年出生) * 1992年:阿斯托爾·皮亞佐拉,阿根廷作曲家。(1921年出生) * 1995年:福田赳夫,日本內閣總理大臣。(1905年出生) * 1997年:唐納德·馬夸特,美國統計學家。(1929年出生) * 2002年:泰德·威廉斯,美國棒球運動員。(1918年出生) * 2003年:奧爾良-布拉幹薩的伊莎貝爾,巴黎伯爵夫人。(1911年出生) * 2006年:肯尼思·萊,美國商人,安隆公司創辦人。(1942年出生) * 2015年:南部陽一郎,日裔美國粒子物理學家,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21年出生) * 2021年:高振鵬,臺灣男演員。(1929年出生) * 2021年:李察·唐納,美國電影導演。(1930年出生) * 2021年:弗拉基米爾·緬紹夫,俄羅斯演員、電影導演。(1939年出生) * 2022年:穆罕默德·巴爾金多,奈及利亞政治人物。(1959年出生) * 2023年:李玟,華裔美國女歌手、演員(1975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比基尼日 * 世界羽毛球日 * 天主教會:紀念日 紀念日(為天主教牧師,1539年逝世) * : * : * :獨立日 * :獨立日 * :獨立日 * :憲法日 * 、:聖濟利祿與聖梅篤丟斯日 * :(如果7月5日為週末假日的話,將會在下週一時繼續放假) * :解放日 == 參考資料 == == 外部連結 == * BBC ON THIS DAY * On This Day: July 5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簡稱WIPO、,簡稱OMPI)是聯合國的15個專門機構之一,致力於促進使用和保護人類智-{}-慧作品的國際組織。 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負責管理涉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各個方面的24項條約(16部關於工業產權,7部關於版權,加上《建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公約》)。直至2021年1月為止,共有193個成員,包括190個聯合國成員國(其中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帛琉和南蘇丹不屬於WIPO)以及庫克群島、紐埃及聖座。 == 成立與發展 ==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的根源可追溯到1883年。1883年,《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巴黎公約)誕生了。這是第一部旨在使一國公民的智力創造能在他國得到保護的重要條約。這些智力創造的表現形式是工業產權,即: * 發明(專利)。 * 商標。 * 工業品外觀設計。 《巴黎公約》於1884年生效,當時有14個成員國,成立了國際局來執行行政管理任務,諸如舉辦成員國會議等。 1886年,隨著《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伯爾尼公約)的締結,版權走上了國際舞臺。該公約的宗旨是使其成員國公民的權利能在國際上得到保護,以對其創作作品的使用進行控制並收取報酬。這些創作作品的形式有: * 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戲劇。 * 歌曲、歌劇、音樂作品、奏鳴曲。 * 繪畫、油畫、雕塑、建築作品。 同《巴黎公約》一樣,《伯爾尼公約》也成立了國際局來執行行政管理任務。1893年,這兩個小的國際局合併,成立了被稱之為保護智慧財產權聯合國際局(常用其法文縮略語BIRPI)的國際組織。這一規模很小的組織設在瑞士伯爾尼,當時只有7名工作人員,即是今天的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的前身。 隨著智慧財產權變得日益重要,這一組織的結構和形式也發生了變化。1960年,BIRPI從伯爾尼搬到日內瓦,以便與聯合國及該城市中的其他國際組織更加鄰近。10年後,《建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公約》生效;經歷了機構和行政改革併成立了對成員國負責的秘書處之後,BIRPI變成了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 1974年,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成為聯合國組織系統的一個專門機構,肩負著管理智慧財產權事務的任務,這一任務得到了聯合國會員國的承認。 1978年,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秘書處搬入聯合國總部大樓。 1996年,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同世界貿易組織(WTO)簽訂合作協定,從而擴大其在全球化貿易管理中的作用,並進一步證明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性。 2009年7月23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部啟動「發展與創新研究之資料取得」(Access to Research for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簡稱aRDi)計畫,免費提供低度開發國家政府智慧財產權部門、大學和研究機構線上使用特定的科學、技術期刊,開發中國家則可用低廉的價格使用這些期刊。 2013年11月,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啟動新資料庫共享綠色技術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啟動新資料庫共享綠色技術 中國經濟網 2014-06-28。 == 大事記 == * 1883年——巴黎公約 * 1886年——伯爾尼公約 * 1891年——馬德里協定 * 1893年——BIRPI成立 * 1925年——海牙協定 * 1960年——BIRPI遷至日內瓦 * 1967年——WIPO公約 * 1970年——WIPO成立 * 1970年——專利合作條約 * 1971年——保護錄音製品製作者禁止未經許可複製其錄音製品公約 * 1989年——馬德里協定議定書 * 1996年——WIPO版權條約 * 2000年——專利法條約 * 2016年——商標法新加坡條約 == 條約制訂 == == 任務 == * 協調各國智慧財產權的立法和程式, * 為工業產權國際申請提供服務, * 交流智慧財產權資訊, * 向發展中國家及其他國家提供法律和技術援助, * 為解決私人智慧財產權爭端提供便利, * 利用資訊科技和因特網作為儲存、查詢和使用有價值的智慧財產權資訊的工具。 == 參考文獻 == 國際 Category:聯合國專門機構 Category:總部在日內瓦的國際組織 Category:1967年建立
智慧財產權
thumb|240px|位於日內瓦的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部 智慧財產權(),是人類用智慧創造出來的無形的財產,主要涉及著作權、專利、商標等領域。Ann Marie Sullivan, Cultural Heritage & New Media: A Future for the Past, 15 J. MARSHALL REV. INTELL. PROP. L. 604 (2016) https://repository.jmls.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392&context=ripl 音樂和文學等形式的藝術作品,以及一些發現、發明、詞語、片語、符號、設計都能被當作知識財產而受到保護。"Intellectual property", Black's Law Dictionary, 10th ed. (2014). 智慧財產權可以分為工業產權與版權兩類,工業產權包括專利、商標、工業外觀設計和地理標誌,版權則包括文學和藝術作品等。 17世紀中葉,法國學者卡普佐夫在著作中首次提出“智慧財產權”一概念,這被視為“智慧財產權”一詞的來源。後來,比利時法學家皮爾第在此基礎上,對智慧財產權的概念進行了發展;其將“智慧財產權”概括為“一切來自知識活動領域的權利”。到1967年《成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公約》簽訂後,智慧財產權的概念得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認可。 == 歷史 == 智慧財產權起源已不可考,一種說法是起源於歐洲威尼斯,中世紀的威尼斯商業允許買賣技術與紡織的圖樣,可以登記買賣,並且於取得專利權之後獨家販售。其後推廣藝術作品也可以買賣,視為代表作者人格權之一的權利。藝術品因為作者而有不同的價值,例如法國收藏藝術作品時特別強調藝術家身份,以強調藝術品的價值。 在中國,歷史上的智慧財產權可見於兩浙轉運司於嘉熙二年(1238)為祝穆《方輿勝覽》所釋出的《榜文》,以及淳佑八年(1248)行在國子監發給段昌武開雕《叢桂毛詩集解》的《執照》。 ==智慧財產權的分類== 工業產權,它包括專利、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以及原產地地理標誌等。專利保護期一般20年,工業設計保護至少10年,而商標則可無限期保護。 著作權,它包括文學和藝術作品:諸如小說、詩歌和戲劇、電影、音樂作品;藝術作品諸如繪圖、繪畫、攝影和雕塑以及建築設計。與著作權相關的權利包括表演藝術家對其表演的權利、錄音製品製作者對其錄音製品的權利以及廣播電視組織對其廣播和電視節目的權利。著作權持續到作者逝世後至少50年。 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智慧財產權:商業秘密。企業可以認定任何資訊為“商業秘密”,禁止能夠接觸這些機密的人將秘密透露出去,這一般是透過合約的形式來實現。只要接觸到這些秘密的人在獲取這些機密前簽署合約或同意保密,他們就必須守約。商業秘密的特點是沒有時限,而且任何東西都有可被認定為商業秘密。例如:可口可樂的配方。 ===狹義的智慧財產權分類=== 一類屬於“文學產權”(literature property),包括著作權和鄰接權。 另一類則是“工業產權”(industrial property),主要包括專利權和商標權。 ==智慧財產權之範圍==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1967)之界定: *文學藝術及科學作品 *表演藝術家、錄音及廣播之演出 *在人類一切活動領域內之發明 *科學發現 *外型設計 *商標服務標記、商號名稱及牌號 *制止不正當競爭 以及在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內其他一切來自知識活動之權利。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之界定: 記載於《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議》(Trade 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簡稱TRIPs,1994) *版權與鄰接權 *商標權 *地理標誌權 *工業品外觀設計權 *專利權; *-{zh-hant:積體電路佈線圖;zh-hans:積體電路布圖}-設計權 *未披露過資訊之保護 ==智慧財產權的特點== ===專有性=== 專有性是指除權利人同意或法律規定外,權利人以外的任何人不得享有或使用該項權利。這表明除非透過“強制許可”、“合理使用”或者“徵用”等法律程式,否則權利人獨佔或壟斷的專有權利受到嚴格保護,他人不得侵犯。 ===地域性=== 地域性是除非國家間簽有國際公約或雙邊互惠協定外,經一國法律所保護的某項權利只在該國範圍內發生法律效力。在特定地區依特定之法或程式產生,也只在該地區生效。 ===時間性=== 時間性即法律對各項權利的保護,都規定有一定的有效期,各國法律對保護期限的長短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完全相同,只有參加國際協定或進行國際申請時,才對某項權利有統一的保護期限。 == 智慧財產權戰略 == 智慧財產權戰略是一些國家的一項長期發展戰略。他對提升國家競爭力有很大的作用。在2016年,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報告國際專利,商標和工業設計申請達到新高。專利合作條約申請數量最大的國家為美國、日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國際專利和商標申請的數量增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Asian Legal Business - May 2017 Edition ===美國=== 1979年,美國政府提出“要採取獨自的政策提高國家的競爭力,振奮企業精神”,並第一次將智慧財產權戰略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從此,智慧財產權戰略成為美國企業與政府的統一戰略。美國在智慧財產權的法律上進行了一系列的修訂和擴充。 1980年透過《杜拜法案》,1986年又透過《聯邦技術轉移法》以及1998年的《技術轉讓商業化法》。1999年美國國會又透過了《美國發明家保護法令》,2000年10月眾參兩院又透過了《技術轉移商業化法案》,進一步簡化歸屬聯邦政府的科技成果運用程式。 此外在國際貿易中,一方面透過其綜合貿易法案的“特殊301條款”對競爭對手予以打壓,另一方面又積極推動世界貿易組織的智慧財產權協議的達成,從而形成了一套有利於美國的新的國際貿易規則。與此同時,美國同時非常注重智慧財產權戰略研究。如美國CHI研究公司的“專利記分牌”系統,運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對科學論文和專利指標進行研究,現在已經被許多國家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透過所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保護智慧財產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27條規定,智慧財產權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 智慧財產權出資需要經過評估,評估需要提供如下材料: # 提供專利證書,專利登記簿,商標註冊證,與無形資產出資有關的轉讓合同,交接證明等。 # 填寫無形資產出資驗證清單。要求填寫的名稱、有效狀況、作價等內容符合合同、協議、章程,由企業簽名或驗收簽章,獲得各投資者認同,並在清單上簽名。 # 無形資產應辦理過戶手續(智慧財產權辦理產權轉讓登記手續;非專利技術簽定技術轉讓合同;土地使用權辦理變更土地登記手續)但在驗資時尚未辦妥的,填寫出資財產移交表,由擬設立企業及其出資者簽署,並承諾在規定期限內辦妥有關財產權轉移手續;交付方式,交付地點在合同、協議、章程中有規定的,應與合同、協議、章程相符:“接收方簽章”欄,由全體股東簽字蓋章。 # 資產評估機構出具的評估目的,評估範圍與物件,評估基準日,評估假設等有關限定條件滿足驗資要求的評估報告和出資各方對評估資產價值的確認檔案。 # 一般無形資產出資最高可達企業註冊資本的70%。 # 以專利權出資的,如專利權人為全民所有制單位,提供上級主管部門批文;以商標權出資,提供商標主管部門批文;以高新技術成果出資的,提供國家或省級科技管理部門審查認定檔案。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臺灣)智慧財產管理規範(TIPS) 2007,經濟部工業局96年3月23日核定=== 根據中華民國經濟部工業局發布的中華民國(臺灣)智慧財產的規範,有如下的架構方針。 *0系統架構:建立起以PDCA(計畫、執行、檢查、行動)的系統架構,並根據提案>>評估>>維護>>運用等步驟過程以建立評鑑。 *1適用範圍:改善管理制度、建立規範要求、找尋公正第三方驗證 *2版本標示:每一個引用的檔案需要註明並確定保持在最新的版本。 *3名詞定義 **3.1智慧財產:指具經濟或精神價值之人類心智活動成果,受到法律保護(專利、商標、著作、商業秘密) **3.2智慧財產管理政策:指組織陳述其本身對於智慧財產管理的期許與原則之宣告,並據此提供行動架構,和設定管理目標。 **3.3組織:為達成特定目標所成立的團體,可以隸屬於機關、機構、專案團隊、組織。 **3.4研發:泛指產品或服務之設計、開發、行銷企劃、商品包裝設計、文宣創作等活動。 **3.5檔案化:將智慧財產的流程建立並記錄,不限於紙本。 *4智慧財產管理基本要求:建立管理政策、流程圖、委外管理、流程運作資源、檔案化、建立智慧產財權手冊。 *5管理責任:傳達法令、釐清人員權責、管理審查 *6資源管理 **6.1概論:包含相關人員的教育使其產生相對的認知和能力。 **6.2人力資源:基本概念、相關規範、智慧財產法。 **6.3基礎設施:軟硬體設施、公共設施、其他服務(網路、通訊) *7智慧財產取得、保護、維護 *8監督、評估及改善:內部稽核、資料分析、矯正及預防措施 === 各國家和地區智慧財產權管理機構 === ==智慧財產權的思潮== 透過授予這種壟斷權利,智慧活動的創造者能夠獲得對其勞動成果的補償。例如一個廠商可能為了開發一種新產品而投入了10年的精力與資金,如果沒有智慧財產權對其新產品的保護,則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在其新產品推出後,其他廠商可以在沒有任何成本的情況下立即抄襲其成果,從而也因此能夠以更低價格出售相同或類似產品,損害原創作者的利益。這種例子現在常見於製藥業:許多發達國家的藥廠抱怨,他們在花費多年心血與大量資金投入後開發出來的藥物,最終卻可能被第三世界國家的藥廠仿造,使這些原創藥廠的利益受損。 智慧財產權的存在能夠保護創造者利益:在規定的時間內,原創者將獲得相對壟斷權(反專利法理對濫用智慧財產權有制約作用),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參與相同產品的製造,除非獲得權利人的授權。原創者可以對使用者收費。而從長期來講,公眾也將受惠:雖然在短期內他們無法享用更加便宜的產品,但是這樣卻能激勵對原創性創新的更多投入,導致未來更多、更好、更便宜的產品的誕生。而智慧財產權中的相對壟斷也被認為是良性的:智慧活動的創造者若將產品價格定得太高,只可能刺激其他廠商開發類似但是更便宜的產品,最終受害的是創造者自己,而消費者則永遠是受益者。 ===自由軟體=== 近年來,很多人開始相信,隨著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過度擴張,智慧財產權這個概念創立之初的宗旨已經改變:智慧財產權的目的已經從保護公眾利益變為保護知識創造者的利益。在憂心智慧財產權已經觸犯公眾利益的人中,最著名的就是自由軟體運動的發起者理查德·斯托曼。 ===中國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 指企業或個人以其合法擁有的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經評估後作為質押物,向金融機構申請流動資金貸款。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在中國始於2006年,目前尚需完善智慧財產權交易體系、智慧財產權評估機制、智慧財產權司法制度等。 2006年智慧財產權質押誕生,中國專利權質押合同登記量連續5年保持高速增長,質押金額年均增長78.8%,質押專案年均增長77.63%,涉及專利數量年均增長98.71%,全國實現2073項質押貸款專案,涉及7326件專利,2013年全年專利權質押金額達254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80%。專利權質押金額累計達到638億元,年均增長112%。 佛山南海區最早在2008年成為中國全國首批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試點。此後,南海先後制定出臺了《南海區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等對企業予以扶持。迄今為止,全區透過海科智慧財產權交易平臺(www.hkipe.com)共有44家次企業獲得4.86億元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質押682件智慧財產權,其中專利157件,商標525件,其評估總值超過19億元。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網站 == 參見 == * 知識、智力、智慧 * 產權、物權 * 著作權、專利、工業所有權 Category:無形資產
專利
專利,即專利權的簡稱,主要分為發明、實用新型及工業設計三種型別。各國政府設立專利制度,其目的在於鼓勵民眾從事發明,保護發明人(或其受讓人或繼承人)的權利,並指導專利權人與民眾以合法、適當的方式利用發明,以促進產業發展。專利制度是讓專利權人在法定期間(例如:20年)內享有專利技術的排他權(注意,並非獨佔權),使其享有商業上的特權利益,以鼓勵其將知識公開分享。當專利權法定期間屆滿,專利權即告消滅,民眾即可根據專利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自由運用其專利技術。 申請專利,必須向政府機關提出「專利說明書」,明確且充分揭露其發明技術的內容到可具體實施的地步(不可僅是漫天空想),並界定請求的權利範圍。請求的權利範圍如不符合專利要件(例如:發明是既有的習知技術),就會被駁回,無法取得專利權。由於專利要件的判斷涉及不確定法律概念,專利專責機關對專利範圍在其判斷餘地中所為的專業判斷經常引發爭議,因而導致專利爭訟。 == 歷史 == 西元前五百年在希臘某些城邦曾設立類似發明的專利權。1450年威尼斯頒佈了保護期為期10年的專利條例。較近代的專利權來自1623年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所設立,保護新發明的權利。專利是刺激個人創造力的制度。然而對個人創造力加以刺激的制度並不限於專利,技術秘密保護制度和獎勵制度都起著同樣的作用,但它們發揮作用的機制不同,這些不同決定了專利是必要的。 ===民國前=== 1881年,清廷授予鄭觀應上海機器織佈局的機器工藝十年專利。這是中國首次授予專利。1898年7月12日,清朝頒佈第一部專利法規《振興工藝給獎章程》,該章程共12條,其第一條至第三條分別規定了為期50年、30年、10年的專利。 ===北洋及民國時期=== 1912年6月13日北洋政府農工商部制定了《獎勵工藝品暫行章程》。1912年12月12日,由參議院透過予以施行,對“發明之製造品”授予5年以內的“營業上的專賣權”,對外國人不授予專利權。1923年4月5日北洋政府農商部重新頒佈了修訂版的《暫行工藝品獎勵章程》及《實施細則》,增加了對發明的方法的保護,並對專利的申請、繼承、轉讓、取消、查禁在《實施細則》中予以明文規定。1947年11月8日中華民國政府公佈《專利法》實施細則,自1949年1月1日實施,後經多次修訂並在中華民國實控區(臺灣)沿用至今。 == 獎勵制度 == 獎勵制度是非市場化的獎勵機制,它由國家建立專門機構進行發明評估,然後對個人進行獎勵,同時對發明進行全國的無償推廣。這損害了發明人所在企業的利益。而且獎勵制度很難將發明的市場價值與發明人的報酬掛鉤。 國家獎勵制度同樣是一種激勵制度,中國在1984年之前曾借鑑前蘇聯的做法,實施了一段時間的獎勵制度,但效果不好。因此主流的激勵制度,已經不再是國家獎勵。當然各種國家、集體、企業的獎勵制度仍然有存在的空間。 == 商業秘密 == 商業秘密是相對於專利的另外一種對保護發明技術的手段。專利的其中一個性質是「公開性」。這是希望民眾在已公開的發明技術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出更高層次的發明。因此,各國專利法都有規定,專利權不及於無營利的學術研究中華民國專利法第59條。 商業秘密,顧名思義就是不公開一些商業產品或商業方法。例如可口可樂的配方,就是一種商業秘密。他人由於不知道它的配方,就無法生產出相同的飲品。商業秘密在保密措施非常完善的狀況下,具有無限久的效力,不像專利權有效期間結束後民眾即可自由運用之。另一方面,營業秘密壟斷的效力比專利權更大,因為他人完全不知道它的內容,但對公益而言是不利的,因為無法從事進一步的研發。 營業秘密多半必須自行保密,不像專利是由國家公權力介入,因作成行政處分(專利核准審定書)而發生對世效力。《營業秘密法》大致上只規範了竊密及洩密的禁止,至於獨自發現與營業秘密相同的產品或方法,則是合法的。因此,當他人「破解」該秘密而製造出了相同產品或使用了相同方法時,營業秘密權利人完全無能為力。 是故,商業上到底應以專利或以營業秘密保護發明技術,其選擇策略一般是:容易被逆向分析而破解的技術(例如:機械裝置,透過拆解可以發現它的零件及構造),就以專利保護;不容易的(例如:化合物的成分,就算知道內含元素的比例,但不一定能得到化合物的結構),則以營業秘密保護。 == 專利權的性質 == 專利權是一種無體財產權。發明人(或其受讓人或繼承人)必須主動向(各國)政府申請專利,才可能透過專利審查而取得專利權。 專利範圍(claim)是由專利檔案所揭露的特定技術特徵加以界定。上述專利檔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即是「權利要求書」;在中華民國即是「申請專利範圍」;在美利堅合眾國,專利權範圍被記載在「專利說明書」中,通常位在「What is claimed is:」或「We claim:」等字句後方。 這裡必須注意的是,申請專利範圍在透過審查並由專利專責機關發給專利證書才變成專利權範圍。中華民國專利法第58條 === 地域性 === 專利權採屬地主義,意即在某國取得的專利權不及於他國。欲在某國取得專利權,即必須向該國政府申請專利,並透過該國政府的專利審查,故無所謂「世界專利」,僅有所謂「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取得之專利」。 專利一般由各國國家專利局授予,或由代表若干國家授權的地區局授予,例如美國專利及商標局(USPTO, 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歐洲專利局(EPO, European Patent Office),日本特許廳(JPO)和非洲智慧財產權組織(OAPI, Organisation Africaine de la Propriété Intellectuelle)等處是世界上各專利權人基於商業佈局的考量,會積極申請專利的物件。 根據這些地區制度,申請人在一國或多國提出要求保護發明的申請,然後由每一個國家來決定是否在各自領土上給予專利保護。 近來,各國政府積極推展專利合作,成立世界專利局。若在該局申請並取得專利,則可將其專利權生效於若干合作國,但仍必須各別向各國繳納專利年費。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管理的《專利合作條約》規定,提出一份國際專利申請,即具有與在被指定國提出的國家申請相同的申請效力。提出保護要求的申請人可以只提出一份申請,而申請在該條約的無論多少個簽署國中獲得保護。 根據《專利合作條約》提出的國際申請,僅能使申請人向多國提出專利申請,如果希望在多國獲得專利權,還需要分別經過各國的專利審查才有可能分別由各國授予 專利 權。而向歐洲專利局提出的專利申請,則可以由歐洲專利局統一審查,如透過審查,則由歐洲專利局統一授權,在申請人指定的國家中都享有專利權。 === 排他性 === 專利權人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其同意而實施其專利之權。所謂「實施」,包括:製造、使用、為販賣之要約(許諾銷售)、販賣(銷售)或進口。透過上述排他手段,專利權能獲得接近獨佔的利益。 然而,必須注意的是,專利權是一種排他權,而不是一種獨佔權。雖然發明專利權人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其同意而實施其專利之權,這並不代表專利權人必然有實施其專利之權。這是因為他的專利權可能同時位在他人專利權的排他範圍之內。舉例而言,假設專利權人甲擁有腳踏車的專利,專利權人乙擁有變速腳踏車的專利(乙之所以具有變速腳踏車專利是因其具有實用性、新穎性、進步性等專利要件),則甲得生產腳踏車,惟未經乙同意,不得生產變速腳踏車;而乙未經甲同意,不得生產任何腳踏車,包括變速腳踏車。甲、乙兩方若欲生產變速腳踏車,則可考慮進行互動授權。 === 時效性 === 專利權期限太短將不利於專利權人透過行使專利權而獲益,太長則不利於民眾無償利用,例如:英國人瓦特擁有其蒸汽機的終身專利權,卻不允許其他人作技術改良,就妨礙了蒸汽機技術的發展。因此,各國政府即在兼顧私益與公益下訂定專利權期限,且可能設有不同專利權期限。 依中華民國現行法律,發明專利權期限為20年中華民國專利法第52條,新型專利權期限為10年中華民國專利法第114條,設計專利權期限為15年中華民國專利法第135條(中華民國108年5月修正)。 依美國現行法律,發明專利權期限,1995 年6 月8 日以前申請並授權的專利(除設計專利)期限為:自專利授權日起17 年屆滿美國專利法第一五四條; 1995 年6 月8 日以後申請並授權的專利期限為:自專利申請日起20 年屆滿。設計專利的保護期限為14年,從授權日起算。延長專利期限,最長5年http://www.cnpat.com.cn/show/pkb/PKBInfo.aspx?Type=19&PKBID=52 中國專利資訊中心。 === 公開性 === 專利制度是以授予專利權人一定年限的排他權來換取發明人將原本保密之技術公開,使大眾可以作進一步的改良,能避免重複研發的資源浪費,甚至避免特定技術隨其持有人過世而消失。是故,取得專利權的前提,即必須公開發明的技術內容 以發明專利而言,一般會在申請後約18個月由專利審理機關將專利說明書內容公開,大眾可至各專利機關之官網進行查閱。 前述「專利說明書」即是申請專利必備的法定檔案之一。各國政府在專利法或其相關規定中,對專利說明書的內容均有形式及實體的規範。 == 申請專利與取得專利權 == === 專利申請權 === 得申請專利之人,稱為專利申請權人。一般而言,專利申請權人為發明人或其受讓人或繼承人。常見的情況例如:發明人在完成發明後,不自己申請專利,而轉讓他人(例如:公司)申請之:或者發明人死後,由其子嗣申請之。 專利申請權與專利權不同,是一種請求權,用以請求政府授予申請人專利權。 當專利權人不是專利申請權人時,就意味著權利的歸屬發生了問題,會造成專利權的撤銷、無效或轉移。例如:發明研究成果遭受他人剽竊。由於瓢竊者並非該發明的發明人或其受讓人或繼承人,即非專利申請權人,而該專利權即屬不法。 大部分國家之專利法規定受僱發明人所完成之職務上之發明,其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僱用人,但受僱人仍可得合理之報酬並保有姓名錶示權。 === 申請程式 === 申請人(專利申請權人)必須主動向政府申請專利,才可能透過專利審查而取得專利權。 申請專利必須依照法定程式,在法定或指定日期內,交付法定或指定檔案。逾期或檔案不齊備經常導致申請人在取得專利權上處於相當不利的狀況,這是因為幾乎所有國家都採取「先申請主義」,而非採取「先發明主義」,逾期而被機關退件到重新申請的期間,可能他人搶先申請,又檔案不齊備則可能意味著發明有未完成的部分,致不得主張該部分的權利。在申請日主張的權利範圍,日後只得縮減不得擴張。 === 專利檔案 === 一般而言,專利檔案包括:申請書、專利說明書、專利申請範圍(權利要求書)及圖式,但依其申請專利的型別是發明、實用新型及工業設計而略有差異。 === 專利審查 === 專利審查由(各國)政府的專利專責機關進行,在中國大陸是智慧財產權局,在中華民國則是智慧財產局。 專利審查的目的是評估申請專利的發明技術內容是否能增進人類福祉,而有授予其專利權之價值。 專利審查通常分為:形式審查與實體審查兩種層面(或兩個階段)。在形式審查中,專利專責機關的審查人員會仔細閱讀專利檔案,檢查是否有檔案不完備、錯字、明顯邏輯謬誤等情事。在實體審查中,審查人員會透過檢索本國或全世界的科學技術,判斷申請專利之發明是否具有實用性、新穎性、進步性等要件,決定是否准予其專利權。 在中華民國及中國大陸,專利專責機關必須對發明專利申請案先進行形式審查,如申請人進一步請求實體審查,始進行實體審查;對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案僅進行形式審查;對工業設計進行形式審查後,當然(自動)進行實體審查。 專利專責機關經過專利審查,認為申請專利之發明符合法定要件,即會准予其專利權,並核發專利權證書給予專利權人(專利申請權人此時已轉變為專利權人),並將核准專利的處分公告周知。 由於專利審查曠日費時,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遲來的專利權可能無法提供專利權人完善的權利保護。目前各國政府均積極推展專利合作,俾利加速審查,例如:專利高速公路。假設申請人在甲、乙兩合作國申請專利,若甲國已率先核准其專利,則申請人可向乙國申請加速審查。政府除設法加速審查程式外,亦不乏從法規面強化專利權人的權利保護,例如:中華民國專利法訂有「補償金請求權」制度,可使專利權人在取得專利權後,回頭向在專利申請案公開後實施其專利之人,請求補償。 === 實體要件 === 發明必須符合下述條件始得透過審查而取得專利權: * 符合發明定義:世界各國對發明之定義均有所不同。如美國專利法定義所謂「發明」係指「發明」與「發現」,日本專利法則定義「發明」係指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之高度創作;中華民國專利法則定義「發明」係指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之創作(其創作之「高度」可於進步性中加以認定)。常見的不符合發明定義的例子包括:遊戲(屬人造規則而非自然法則)、永動機(違反自然法則)、藝術作品(非技術思想)、單純發現新事物(非技術思想),均不得申請專利。由於專利權係採屬地主義,欲在某國申請專利,必須符合該國法規中發明之定義,始得為之。在資訊革命以後,-{zh-cn:計算機; zh-tw:電腦;}-[[軟體-{zh-cn:軟體; zh-tw:軟體;}-]]是否應當列入專利保護的標的,成為一項議題。 * 符合法定專案:世界各國由於道德倫理、風俗習慣等國情各有不同,其法律可能規定有法定不予專利專案,例如:動、植物(基於道德倫理)、醫學方法(基於人道理由)及妨害公序良俗者經常被規定為不得取得專利。 下述要件常被稱為「專利三要件」,是政府機關審查專利的重要基礎: * 實用性:又稱為產業利用性。非可利用科學方法重現之技術即不具有產業利用性。 * 新穎性:分為相對(國內)新穎性與絕對(國際)新穎性。任何已經存在的技術,稱為「先前技術」、「習知技術」或「既有技術」,英文作「prior art」。不屬於先前技術者即具有新穎性。 * 進步性:發明雖具有新穎性,未必具有進步性。舉例而言,「方形的輪胎」應具有新穎性,但顯然不具有進步性。進步性要件旨在確保發明可增進人類福祉。 === 優先權 === == 專利權人的權利與義務 == 由於專利權是一種排他權,專利權人自己是否實施專利相關技術和專利權的行使並不相關,專利權人在專利權有效期間,得以下述方式行使其專利權: * 授權他人實施其專利,包含單向的同意他人實施專利權人所有的專利,以及雙向地與其他專利之專利權人進行 互動授權。 * 排除他人非經同意實施其專利。 * 向非經同意而實施其專利者請求賠償。 * 有條件或無條件轉讓其專利權。 需留意的是,若一專利為多數人所共有時,原則上,只要取得專利權共有人之一的授權,其他專利共有人即無法再對該被授權人行使排他權。 同時,各國專利法通常訂有強制授權之規定,強制要求專利權人授權給他人實施,以因應國家緊急危難,或增進公益,並避免不公平競爭(壟斷)之情事。在強制授權的情形下,專利權人仍可向專利實施人收取合理的補償,只是無法排除其使用。 專利權消滅之原因包括: * 專利權保護期限屆滿。 * 逾期未繳交維持專利之年費。 * 專利權人自行放棄其專利權。 * 專利權違法遭撤銷,且窮盡一切救濟程式仍無法恢復其權利者。 == 專利糾紛 == === 專利爭訟 === 當他人未經專利權人實施具有專利之發明時,無論那個人是獨立完成發明,還是參考專利說明書才完成發明的,都已構成專利侵權行為。專利侵權行為,並不是刑事犯罪行為,而是屬於民事糾紛。 專利權人發現專利侵權行為,就會對侵權人提出警告,要求他停止侵權行為,並且對侵權人提出損害賠償。此時,如果對方不服而發生爭執,就會引發「專利爭訟」。 專利爭訟涉及幾種層面: * 對方實施的產品或方法,到底有沒有落入專利權人的專利權範圍? * 專利到底是否有效?其中有包括: ** 專利權的取得程式不合法(程式要件欠缺),例如:專利權人非專利申請權人(剽竊或授權有問題)。 ** 專利權所涵蓋發明技術內容不具有可專利性(實體要件欠缺),例如:發明不具有實用性、新穎性或進步性。 * 專利權是否已耗盡?例如訴訟之係爭產品是否購自於已取得專利授權之供應商。 專利權因專利爭訟導致效力消失的情況有兩種: * 撤銷,即溯及既往失其效力。撤銷是行政爭訟的結果,即行政機關或其上級機關所為之處分結果或行政法院所為之審判結果,具有普世效力。 * 無效,即自始、當然、確定「不具有」效力。無效是由民事法院不待行政爭訟的結果自為判斷的結果。只對爭執的當事人有拘束力,不具有普世效力。 因此,在專利爭訟中,被告可以做兩件事: * 專利舉發,即向專利專責機關提出證據表示某專利不合法,要求專利專責機關撤銷該專利權。如專利專責機關仍認定其合法而維持其專利權(因而駁回舉發案),可以再向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 專利有效性抗辯,即向法院抗辯涉案的專利權不合法,要求(民事)法院宣告其無效。 由於被告可以同時做上述兩件事,可能導致同時有兩個法院(或法庭)在審理專利爭訟案件,而且由於法院得自為判斷,甚至可能出現兩種互相矛盾的審判結果,例如:民事法院宣告專利無效,但行政機關或行政法院認定其有效而維持其專利權,在這種情況下,民事判決已經對當事人產生拘束力,所以專利權人不得再主張被告侵權,但民事判決並未發生普世效力,因此專利權人仍得向其他人主張其專利權。然而,在一些情況下,如專利權被宣告為無效,行政機關會順從法院的判決結果,一併撤銷專利權。 不同國家對專利無效的處理程式各不相同,在中國,一件已經被授權的專利必須先向專利複審委員會提出無效請求,不服專利複審委員會決定的,才可以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另外應該注意,由於發明專利申請和審查的時間比較長,從專利申請日到專利申請檔案公開日再到專利授權日,專利提供的保護力度不同。依照中國《專利法》的規定,發明從專利申請檔案公開到專利授權日之間,專利權人僅有臨時保護權,即要求實施其專利的人支付適當的費用。 === 專利戰爭 === 專利戰爭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學術名詞,而是一種商業現象,通常描述企業間圍繞著專利權所做的商業行為,常見的情況包括: * 控告他人侵害專利權,並要求損害賠償。 * 舉發他人專利權,使其遭受撤銷,或在專利訴訟中抗辯專利權人專利權無效,讓己方可以無償運用其專利技術。 * 被告不否認侵害他人專利,但同時反告原告侵害被告專利,促使其和解。這種情況類似恐怖平衡。 * 在他人專利權範圍申請其他專利,這種情況稱為「再發明」,俗稱在別人的專利權裡「卡位」或「挖洞」。再發明如取得專利權,會導致原發明專利權人在實施專利權時,踩到(踏入)再發明專利權人的專利權範圍,被迫與之互動授權。如上文排他性條目中所述,假設甲為腳踏車專利權人,乙為變速腳踏車專利權人。乙固然不得製造任何腳踏車,但甲亦不得製造變速腳踏車。由於變速腳踏車富有商機,甲便會與乙協議互動授權。 1993年美國用專利蟑螂來形容積極發動專利侵權訴訟的公司。Google法務長David Drummond曾提到,一-{zh-cn:部; zh-tw:支; zh-hk:部; zh-sg:支;}-智慧型手機最多有可能涵蓋25萬種專利-{zh-hans:申請;zh-hk:申請;zh-tw:提告;}-臺灣《商業週刊》2011年8月29日-9月4日。 贊成軟體列入專利的團體通常為商業團體,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拿起有效的法律武器避免產品被盜版和非法複製分發,中國大陸則透過版權途徑對計算機軟體實施保護,出臺了《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反對軟體列入專利的團體通常為支援開放原始碼及自由軟體的社群人士,反對者認為授與軟體專利,容易引發一個問題,即如果用於執行軟體的電腦硬體的產品生命週期並不如預期持久時,長達20年的專利或更長時間的著作權保護功效甚微,並且認為此舉會妨礙技術的傳播和應用,普通人必須付出高昂的費用才能使用軟體和/或其中的技術,反而使得開源軟體和技術得到推廣和傳播。 == 國際專利合作 == PCT == 注釋 == == 參考文獻 == * == 參見 == * 版權 * 公有領域 * 工業設計 * 專利池 * 專利師 * 專利家族 * 專利地圖 * 專利蟑螂 *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 == 外部連結 == * * * * * Category:無形資產
商標
商標()是識別某商品、服務或與其相關具體個人或企業的顯著標誌,可以是圖形或文字,也可以以聲音、氣味或立體圖來表示。Black's Law Dictionary, 9th Edition (2009),另見 Overview of Trademark Law == 標記 == 在採商標註冊標示國家,如美國,圖形「®」表示某個商標經過註冊,並受法律保護,稱作「主要註冊」(Principal Register)。圖形「™」常用來指某個標誌未經註冊透過而作為商標使用,僅具描述(merely descriptive)性質,可申請「輔助註冊」(supplemental register)避免日後其他類似商標註冊混淆,但標示使用上不限商標是否註冊透過。®與TM的差別 - 申請USPTO「主要註冊」的好處 . 北美智權報. 2014-05-06另外,尚有「℠」的服務商標。 目前兩岸三地商標法規中,中國大陸有明確規範「®」及「㊟」(圈內中文化的「-{注}-」),香港和臺灣則無。 ==起源== 商標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當時工匠將其簽字或「標記」印製在其藝術品或實用產品上。這些標記演變成為今天的商標註冊和保護制度。這一制度幫助消費者識別和購買某產品或服務,因為商標所標示的該產品或服務的性質和質量符合他們的需求。 中國最早的商標是北宋時期,山東濟南劉家功夫針鋪使用的“白兔標識”,已經與現代商標無顯著區別。1904年8月4日,中國第一個商標法規《商標註冊試辦章程》頒佈。 ==作用== 商品的生產者、經營者在其生產、製造、加工、揀選或者經銷的商品上或者服務的提供者在其提供服務上,用於區別商品或服務來源。商標註冊人享有商標的專用權,也有權許可他人使用商標以獲取報酬。一般來說,商標有以下三個作用: #指示來源或所有權; #保證商品或服務擁有同等水平的質量或特質; #用於廣告宣傳。Rudolf Callmann, The Law of Unfair Competition, Trademarks and Monopolies § 17.01, at 2 12 (4th ed. 1998). 從廣義上講,商標對商標註冊人是一種獎勵,使其商品或服務獲得承認和經濟效益,商標也鼓勵創作和積極的態度。商標保護還可阻止仿冒等不正當競爭者用相同或相似的標記,來推銷低劣或不同的產品或服務。商標制度主要在維護市場公平競爭,能使有技能、有進取心的人在儘可能公平的條件下,進行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與銷售,從而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註冊== 商標不一定要註冊。未註冊的商標在投入商業使用後,取決於當地法律,也可能獲得一定保護。但註冊過的商標能獲得更多的保護。 ===註冊的種類=== 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註冊成商標。商標可以是文字、字母和數字,或它們的組合。構成商標的可以是圖形、顏色、符號、立體圖(例如商品的形狀和包裝)、有聲標誌(例如音樂聲或聲音),可以是香味或具區別特徵的顏色,也包括網域註冊商標,以及上述要素的組合,均可作為商標申請註冊。經國家核准註冊的商標為「註冊商標」,受法律保護。商標透過確保商標註冊人享有用以標明商品或服務,或者許可他人使用以獲取報酬的專用權,而使商標註冊人受到保護。 商標除了可標明商品或服務的商業性來源,還有其他種類的商標。集體商標為某協會所擁有,該協會的成員用集體商標來標明其符合一定的質量標準和該協會所確定的其他要求。這些協會中有代表性的有,會計師協會、工程師協會或建築師協會。證明商標是用來證明達到某些規定的標準的商標,但不限於僅由任何成員使用。任何人只要交驗有關產品達到若干規定的標準的證明,即可取得證明商標。例如,用於乾酪的英國商標“斯第爾頓”即是一種證明商標。 ===註冊流程=== 首先,必須向適當的國家或地區商標局提交商標註冊申請書,該申請書中必須有一份申請註冊的標誌的清晰圖樣,包括任何顏色、形狀或立體特徵。該申請書中還必須列出使用該標誌的商品或服務的清單。該標誌必須符合若干條件,才能作為商標或其他型別的標記受到保護。該標誌須有顯著性特徵,使消費者能將其作為識別某具體產品的標誌加以區別,並與識別其他產品的其他商標區分開來。該標誌不得誤導或欺騙消費者,也不得違反公共秩序或公共道德。 最後,所申請的商標權不得與已經授予另一商標註冊人的商標權相同或相似。這一點可以透過國家局的檢索和審查,或透過提出相似或相同權利主張的第三方所提出的異議,予以確定。例如,中國大陸商標註冊採用審查制,要透過形式審查和實質審查兩個過程。 國際註冊有兩種方式,一種為直接向所在國申請商標註冊,另一種為商標國際註冊及領土延伸。在國際商標註冊領土延伸所需注意者,必須延伸申請於規定的期限之內沒有被所要延伸領土的成員國駁回,依照協定商標才會在該成員國受到保護。 ==保護== 各國對商標權的保護期限長短不一,但期滿之後,只要另外繳付費用,即可對商標予以續展,次數不限。商標保護是由法院或行政機關來實施的,在大多數制度中,法院和管理商標的行政機關都有權制止商標侵權行為,一般而言,法院的裁決具有最終效力。 ===保護的範圍=== 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均對商標進行註冊並加以保護。每一個國家或地區局均有商標註冊簿,其中載有關於所有註冊和續展的全部申請資料,為審查、檢索和可能由第三方提出異議或評定,但商標註冊的效力僅限於所涉的一個國家(或,屬於地區註冊的,幾個國家)。 為了避免非要在每一個國家或地區局分別註冊不可的情形,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實行一種商標國際註冊制度。目前有所謂的國際註冊簿,可供查詢在哪些國家註冊商標。該制度的依據是兩部條約,即《商標國際註冊馬德里協定》和《馬德里議定書》。與該一部或兩部條約的成員國有某種聯絡(透過國籍、住所或營業所)的任何人,根據在該國商標局進行的註冊或提出的申請,可以取得在馬德里聯盟部分或全部其他國家有效的國際註冊,目前,有60多個國家參加了該一部或兩部協定。 ===保護的形式=== 保護商標如果去法院,一般有兩類訴由,一類是商標侵權之訴(infringement),一類是商標沖淡之訴(dilution)。 ==不受保護的情況== ===合理使用=== 商標與版權一樣,可以合理使用。在美國有兩種情況可以合理使用,一種是“描述性合理使用”(descriptive fair use),即不將被註冊為商標的詞彙作為商標使用,如有人將“大白兔”註冊為商標,但仍然可以使用該詞彙來指代一隻很大的白兔;另外一種是“名義合理使用”(nominative fair use),即不將商標放在商品上使用,僅僅提及該商標以指示擁有該商標的商品或權利人,如在報紙中調查讀者對特定樂隊的印象而使用這些樂隊被註冊為商標的名字。 ==參見== * 中國馳名商標 * 中國名牌 * 自有品牌 * 商標蟑螂 ==參考文獻== == 外部連結 == * 中國大陸 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商標局 中國商標網 * 香港 智慧財產權署 網上檢索系統 * 臺灣 智慧產權局 商標檢索系統 Category:商業 Category:智慧財產權 Category:無形資產
GNU寬通用公共許可證
GNU寬通用公共許可證(,簡稱:)是由自由軟體基金會公佈的自由軟體授權條款。它允許企業與軟體開發者使用,或將LGPL授權的軟體整合至他們自己的軟體內(即使該軟體是私有軟體也被允許),同時不會受到Copyleft特性的許可證強制對軟體開源的限制。該許可證常被用於一些(但不是全部)GNU程式庫。 這個許可證以前被稱為GNU程式庫通用公共許可證()。此許可證最新版本為“第3版”,2007年6月29日釋出,較早的版本有2.0和2.1版。此種授權之出現,是為了在GPL與許可式授權(如MIT許可證及柏克萊大學的BSD許可證)間取得折衷。 採用LGPL之計畫本身雖然仍有“Copyleft”之限制條件,但這些限制不感染僅僅只-{zh-hans:連結;zh-hant:聯結}-到本計畫的軟體。不過此等軟體仍會受到其他限制。 LGPL主要使用之標的為軟體函式庫(Software Libraries),但是其亦可使用於獨立存在的應用程式。比較有名的例子為Mozilla跟OpenOffice.Org。 == 歷史 == LGPL原本被稱為GNU Library General Public License,最初於1991年發布,為與GPLv2保持一致而採用2.0版的編號。許可證的2.1版與1999年在修訂後發布。與此同時,它被重新命名為GNU Lesser General Public License,以顯示FSF認為並不是所有程式庫都應當採用該許可證的態度。LGPL的第3版於2007年發布,它以在GPL第3版之上附加應用一系列許可的方式表現。 == LGPL與GPL差異之處 == LGPL有一特點是LGPL軟體可以被轉換成GPL(參見Section 3)。這種特性對於在GPL函式庫或應用程式中直接使用LGPL程式有一定程度之幫助。 == 程式語言要求 == LGPL 協議主要是面向使用 C語言 以及類C語言。Franz Inc. 釋出了 LLGPL 協議,增加了序言部分以澄清 LISP 語言中的上下文問題。 另外 Ada 語言還有一個特殊的特性——泛型,所以需要使用 LGPL 的另一個變種 GNAT Modified General Public License:允許程式碼連結一些特殊情況,以避免被 GPL 所覆蓋。 C++ 模板和只有標頭檔案的庫也會遇到類似於 Ada 的泛型問題。LGPL 的第三版在第三小節中專門處理了這方面的特殊情況。 == 可閉源特性 == 由於許多程式設計師都弄不清各種許可證之間的差別,導致一些開源專案成為了小部份別有用心人士所利用的物件,較著名的例子有DivX,早期DivX雛形是一個使用LGPL許可證的自由軟體,由大部份優秀的軟體高手義務地開發,但當軟體漸漸成形時,DivX的公司DXN利用LGPL的漏洞對DivX進行了閉源,大部分軟體愛好者都感到被出賣,所以著手開發了XviD。雖然XviD在軟體方面明顯比DivX優秀,但市場佔有率卻不如DivX。 == 參見 == * Copyleft * GNU Affero通用公眾授權條款 * GNU通用公共許可證 * GNU自由文件許可證 * BSD授權條款 * Mozilla公共授權條款 * MIT授權條款 * Apache授權條款 * 使用LGPL許可證的軟體(分類) == 參考資料 == == 外部連結 == * LGPL英文版 * LGPL v2.1非正式中譯版2.1版 * LGPL v3非正式中譯版3版 * GNU較寬鬆公共許可證(中譯版)1999年2月,2.1版 * 五種開源協議的比較(BSD,Apache,GPL,LGPL,MIT) - 整理 Category:版權 Category:自由軟體授權 Category:Copyleft
Copyleft
Copyleft(中文翻譯包括:著作傳、著佐權、、、公共-{版}-權https://www.openfoundry.org/tw/glossary/736-copyleft Copyleft〈公共-{版權}-〉等),源自自由軟體運動,是一種利用現有著作權體制來保障使用者軟體自由使用權利的授權方式,可以理解為允許他人使用、傳播,附加一些規則。在增加Copyleft條款之後,該自由軟體不僅允許使用者自由使用、散佈、改作,還要求作者所授權的人對改作後的衍生作品使用相同許可證授予作者,以確保其後續所有衍生作品都能被任何人自由使用。與寬容式自由軟體授權條款相比,Copyleft許可被認為具有保護傘且互惠的作用,與目前限制著作內容傳播的著作權體制完全相反。 Copyleft授權方式雖然與常見的著作權授權模式不同,但選擇Copyleft授權方式並不代表作者放棄著作權。與目前限制著作內容傳播的著作權體制不同,Copyleft貫徹始終地強制被授權者使用同樣授權方式來發布衍生作品。Copyleft授權條款不反對著作權的基本體制,而是透過利用著作權法來進一步促進創作自由,同時保障著作內容的傳播。 Copyleft,不是反著作權運動,不主張廢止著作權,也不是公有領域。 == 授權方式 == 版權的概念是透過賦予對著作的專有權利的方式,為作者提供從事創作的經濟動機。然而,與此相對的是,這種賦予作者專有權利的方式同時也限制了他人任意使用創作物的自由。Copyleft則是自由軟體運動為了保護這種自由而發展的概念:它允許他人任意的修改散佈作品,惟其散佈及修改的行為和作法,亦限定以Copyleft的方式行之。GNU通用公眾授權條款的序言也有提及: Copyleft作品是有版權的,但它們加入了法律上的分發條款,保障任何人都擁有對該作品及其衍生品的使用、修改和重新釋出的權力,惟前提是這些釋出條款不能被改變。 Copyleft不同於傳統的公有領域(public domain)。因為公共領域的作品,任何使用者雖然都可以使用,但可以不回饋變成已用並獲取利益;而Copyleft作品的使用者若是向外界釋出衍生作品,不按Copyleft的許可證要求保持同樣的授權條款,並將更改的版本公開,就是違反授權的侵權行為。 Copyleft是將一個程式變為自由軟體的通用方法,同時也使得這個程式的修改和擴充版本成為自由軟體。提出並使用Copyleft觀唸的是GNU計畫,具體的釋出條款包含在GNU通用公共授權條款、GNU較寬鬆公共許可證、GNU自由檔案授權條款的條款裡。其他使用copyleft概念的還有創作共用的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標誌== Copyleft的標誌是一個反寫的C套上圓圈(即反轉的版權標誌©)。這個標誌沒有法律意義。2016被提議加入到統一碼並獲統一碼技術委員會許可。其編碼收錄在統一碼 11。由於現時多數字型沒有實作,可以由或更常用的加上括號組成「(ɔ)」,或者在程式支援的情況下與組合:「ↄ⃝」。 == 屬於Copyleft的授權方式 == *GNU通用公眾授權條款 *GNU較寬鬆公共許可證 *GNU自由檔案授權條款 *創作共用的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條款 *自由藝術作品許可協議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What is Copyleft?(什麼是 copyleft?)-理查德·斯托曼撰寫 * GNU 公告 第一卷 第四號——第一篇介紹「什麼是 copyleft?」的文章 * 自由和力量,-理查德·斯托曼,Bradley Kuhn * Copyleft: Pragmatic Idealism-理查德·斯托曼 * Copyleft and Copyright-《Eye》雜誌 == 參見 == * 著作權 * All Rights Reversed * * * 自由著作權 * 創作共用 * 電子前沿基金會 * 技術法律術語 * 開放音樂 * 平均分攤 * GNU通用公共許可協議 * 對著作權的爭議 * Copyleft藝術 * 創用CC公眾授權條款 * 自由文化運動 * 自由軟體基金會 * * 公有領域 * GNU自由檔案授權條款 * 藍絲帶 Category:CopyleftCategory:版權
通訊社
{{Refimprove|time={{subst:#time:c}}}} 通訊社()指的是收集新聞報道並出售給訂閱其新聞機構的組織,這些機構可以是報社、雜誌社、或電視臺等。在英語環境中,通訊社還可以寫作“”、“”或“”。 儘管世界各地有許多通訊社,但全球最大的三家通訊社則分別是:美聯社、路透社和法新社。這三大通訊社在全球各地區均設有辦事處,報道範圍涵蓋所有領域。這三大通訊社都遵循同一理念,即向所有訂閱使用者提供統一的客觀的新聞內容;同時拒絕向保守派或自由派新聞機構提供額外的不同的新聞報道。英國記者兼分析家是如此闡釋這一理念的。 與的區別在於,報業辛迪加是將其內容出售給某個地區的具體客戶,而通訊社則是出售給所有感興趣的團體。 == 發展歷史 == 由於只有少數報社負擔得起在總部以外的城市建立分支機構,因此它們為了獲取其他城市的新聞就需要依靠通訊社。1835年,全球第一家通訊社——哈瓦斯通訊社在法國成立;隨後到了1846年,美國的美聯社也正式成立。哈瓦斯通訊社的兩名前僱員從這裡辭職之後分別於1849年在德國創立了沃爾夫通訊社和於1851年在英國創立了路透社;哈瓦斯通訊社則發展成了現在的法新社。在報道國際新聞時,這些通訊社各有側重點。例如法新社的報道重點在法蘭西帝國、南美洲和巴爾幹地區,並與其他地區的通訊社共享新聞。在法國,根據哈瓦斯通訊社與法國各省省級報社所簽訂的標準合同,哈瓦斯通訊社每天向這些報社提供1800行電報的文字內容,而它每年則收取訂閱費約1萬法郎。而其他機構則負責提供專欄及虛構作品。 1830年代,法國就出現了幾家通訊社。其中哈瓦斯通訊社於1835年有巴黎翻譯和廣告代理商查理斯-路易斯·哈瓦斯創立,旨在向外國客戶提供有關法國的新聞。到了1840年代,哈瓦斯通訊社開始逐步將法國其他通訊社併入到它的旗下。最後,哈瓦斯通訊社演變成今天的法新社。哈瓦斯通訊社的兩名員工和保羅·路透在日後成立兩家競爭通訊社;伯恩哈德在1849年於柏林成立了沃爾夫通訊社,而保羅則在1851年於倫敦成立了路透社。在都靈於1853年成立了,這家通訊社後來在19世紀中葉到第二次大戰期間發展成為義大利最重要的通訊社。 隨著電報機在1850年代取得了發展,英國、德國、奧地利和美國等國家紛紛建立起強大的國家通訊社。儘管各國政府為推廣電報做出了努力,例如法國在1878年制訂了電報相關法律。這些法律都受到了英國《》的影響,為電報公司及其業務的國有化鋪平了道路,但電報的成本卻始終沒有降下來。 在美國,受“跨洋出版訴美聯社案()”的判決影響,所有的通訊社不得拒絕任何報社成為它們的客戶。隨著報業的蓬勃發展,美聯社在美國境內開始受到1907年成立的合眾國際社及1909年由報紙出版人威廉·赫斯特成立的的挑戰。 在巨大的美國市場推動下,再加上當時廣播電臺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美國的三大廣播機構都要求透過1927年8月26日的協議以解除那些卡特爾通訊社。美國的廣播機構們關心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那些尋求在本國建立國家通訊社的案例可以在美國複製成功。由於戰爭審查制度的影響,路透社的影響力受到削弱,這導致英聯邦國家與亞洲地區國家的通訊社展開了合作,而這兩個地區正是路透社的報道強勢領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家通訊社的建立進度得到了進一步加速;特別是前殖民地國家在獨立前,紛紛建立了由本國獨立政府運作的國家通訊社。此時的路透社開始尋求合作,並取得了財務上的突破,而且還幫助美國將其國內的通訊社從三家削減到一家。也是在這個時候,西班牙的埃菲社和法國的法新社都解決了其國際化的問題。 1924年,貝尼託·墨索里尼將交由領導,莫爾加尼將斯蒂法尼通訊社在義大利國內和國外的業務都發展得更加強大。斯蒂法尼通訊社在1945年被解散,其技術結構和組織都移交給了安莎通訊社。沃爾夫通訊社在在1934年被德國納粹政府接管;而路透社時至今日依舊是全球主要的國際通訊社。1865年,路透社與查理斯-路易斯·哈瓦斯及的兒子們簽署合作協議並組成了卡特爾,這為路透社在歐洲所有地區的報道都找到了合作的通訊社。 自1960年以來,各主要通訊社的發展的得到了新的際遇。隨著雜誌和電視媒體的蓬勃發展,這些機構對通訊社在照片和影片方面的需求大大增加。例如在法國,這些機構的需求佔據市場的三分之二以上。 == 商業服務 == 通訊社可以是一家出售新聞的商業公司,例如:、湯森路透、合眾國際社等。而像印度報業托拉斯這樣的通訊社則會選擇與大型傳媒公司合作,集中製作它們的新聞並分享當地的地方新聞;一些主要通訊社(例如美聯社、法新社和美國新聞通訊社())或會重新選擇它們的新聞並重新發行。同時,各國政府也會控制一些通訊社,比如中國的新華社、法國的法新社和俄羅斯的塔斯社等。除此之外,其他還有一些國家透過資助也部分控制了一些通訊社。這些政府直接或間接掌控的通訊社也會採用其他通訊社的新聞。商業財經類電訊社則是向企業收費來發布新聞,例如美國商業資訊、、新聞稿公司()、美通社、、等。 主要通訊社通常會準備一些硬核的新聞故事或專題報道,其他新聞機構可以直接使用或修改後使用;然後這些新聞機構還可以再將自己轉載的報道出售給另外一些新聞機構。新聞機構以電子方式透過有線渠道批次提供這些文章。它們過去是以電報,而現在則以網際網路。企業使用者、個人使用者、分析機構及情報機構也會訂閱通訊社的服務。 統稱為“另類媒體”的新聞來源向社會及大眾提供由它們所定義的“非企業觀點”的新聞報道,並自認為這種新聞報道與傳統的由或政府掌控的通訊社所釋出的新聞報道所表達的觀點形成了鮮明對比。基於網際網路的成為了這種新聞源的一種重要組成部分。 == 聯合組織 == 在國際上,通訊社有一些聯合組織。有基於地緣因素而組建的新聞聯合會,比如面向歐洲的歐洲新聞社聯盟和麵向亞太地區的亞洲-太平洋通訊社組織;還有基於媒體型別的聯合會,比如面向新媒體的。 == 主要代表 == 通訊社名稱 簡稱 所屬國家地區 法國新聞社() 法新社() 埃菲通訊社() 埃菲社() 全國報業聯合社() 安莎社() 聯合通訊社() 美聯社() 巴基斯坦聯合通訊社() 巴聯社() 澳大利亞聯合通訊社() 澳聯社() 加拿大聯合通訊社() 加通社() 亞塞拜然國家新聞社() 阿新社() 彭博新聞社() 彭博社 中央通訊社() 中央社() 中國新聞社() 中新社() 捷克新聞通訊社() 捷通社() 德意志新聞社() 德新社() 道瓊斯電訊社() 阿聯酋通訊社() 阿通社() 歐洲新聞圖片社() 歐新社() 法斯通訊社() 法斯社()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 伊通社() 國際文傳電訊社() 時事通訊社() 時事社 朝鮮中央通訊社() 朝中社() 共同通訊社() 共同社 馬來西亞國家新聞社() 馬新社() 印度報業托拉斯() () 路透通訊社() 路透社 今日俄羅斯通訊社() 今日俄羅斯 俄通社-塔斯社() 俄塔社() 瑞士通訊社() 瑞通社() 阿拉伯敘利亞通訊社() 敘通社( 新南斯拉夫通訊社() 南通社() 印度聯合新聞社() 印聯社() 烏克蘭國家通訊社() 烏通社() 烏克蘭獨立新聞社() () 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 合眾國際社() 合眾社() 越南通訊社() 越通社() 新華通訊社() 新華社() 韓國聯合通訊社() 韓聯社() == 相關條目 == * * == 參考資料 == == 延伸閱讀 == * * * P
鹵素
|-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left;" | ↓ 週期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鹵素()是指在元素週期表中同屬第17族(舊稱ⅦA族)的六種元素:氟(F)、氯(Cl)、溴(Br)、碘(I)、砈(At)和(Ts),砈和有極強放射性,且屬於人造元素。 鹵素是類化學性質非常活潑的元素,能和許多金屬形成鹽類。鹵素原子序越大,熔沸點越高;電負度與第一遊離能越低,越不活潑;常溫常壓(300K、10萬Pa)的密度越高。鹵族是唯一在常溫常壓有固液氣三態元素的族。在標準狀況,氟和氯是氣體,溴是液體,碘、砈、鿬是固體。 == 歷史 == 含氟礦物螢石在1529年就已知。早期化學家就已知氟化合物裡有種未知元素,但無法分離。在1860年,英國化學家用電流流過氫氟酸的方法並可能產生了氟氣,但他當時無法證明自己的結果。1886年,巴黎化學家亨利·莫瓦桑電解了溶於無水氟化氫的氟化氫鉀,成功分離出氟。 鍊金術士和早期化學家早已知道鹽酸,但1774年卡爾·威廉·舍勒加熱鹽酸和二氧化錳時才發現氯單質,他稱之為dephlogisticated muriatic acid,也就是氯在這33年來的名字。1807年,鹹夫裡·戴維研究了氯,發現它是化學元素。氯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用作化學武器。根據不同的汙染濃度,氯氣會灼傷人體內外的組織,尤其是肺部,使人呼吸困難或無法呼吸。 在1820年代將氯氣通入樣品發現了溴。他最初提議為新元素命名為muride,但法蘭西學術院將該元素改名為bromine(溴)。 貝爾納·庫爾圖瓦發現了碘。他通常將海藻灰與水煮沸來生成氯化鉀,用以生產硝石。然而,在1811年,他在產物加入硫酸,發現產物生成紫色煙霧,這些煙霧凝結成黑色晶體。他懷疑這些晶體是新元素,因此將樣品發給其他化學家來調查。約瑟夫·路易·蓋-呂薩克證明了它是新元素,也就是今天的碘。 1931年,自稱用磁光機器發現了85號元素,並將其命名為Alabamine,但他的發現是錯誤的。1937年,拉真達拉·德(Rajendralal De)自稱在礦石發現85號元素,並稱其為dakine,但他的發現也是錯誤。和在1939年用光譜學嘗試發現85號元素也未成功。於同年嘗試尋找由釙β衰變生成類似碘的元素。85號元素今天稱為砈,於1940年由、和埃米利奧·塞格雷成功合成,他們用α粒子轟擊鉍來合成砈。 2010年,由核物理學家尤里·奧加涅相領導的團隊,包含來自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和範德堡大學的科學家用鈣-48轟擊鉳-249原子合成出鿬-294。截至2024年3月,鿬是最新發現的化學元素。 == 命名 == 鹵素可和很多金屬形成氟化鈣、氯化鈉、溴化銀、碘化鉀等鹽類,英文halogen來自希臘語halos(鹽)和gennan(形成)兩詞。中文滷的原意是鹽鹼地。所有已發現鹵素的英文名都以ine結尾。 1811年,德國化學家提議用halogen一名,意為「成鹽者」,是希臘文αλς(als,意為鹽)和γενειν(genein,意為產生),代替漢弗裡·戴維提出的chlorine一名來稱呼氯元素; On p. 251, Schweigger proposed the word "halogen": "Man sage dafür lieber mit richter Wortbildung Halogen (da schon in der Mineralogie durch Werner's Halit-Geschlecht dieses Wort nicht fremd ist) von αλς Salz und dem alten γενειν (dorisch γενεν) zeugen." (One should say instead, with proper morphology, "halogen" (this word is not strange since [it's] already in mineralogy via Werner's "halite" species) from αλς [als] "salt" and the old γενειν [genein] (Doric γενεν) "to beget".)不過,1826年,瑞典化學家約恩斯·貝爾塞柳斯提議把halogen一詞改為指代氟、氯和碘元素,這些元素與鹼金屬形成化合物時,會產生類似海鹽的物質。In 1826, Berzelius coined the terms Saltbildare (salt-formers) and Corpora Halogenia (salt-making substances) for the elements chlorine, iodine, and fluorine. See: From p. 187: "De förre af dessa, d. ä. de electronegativa, dela sig i tre klasser: 1) den första innehåller kroppar, som förenade med de electropositiva, omedelbart frambringa salter, hvilka jag derför kallar Saltbildare (Corpora Halogenia). Desse utgöras af chlor, iod och fluor *)." (The first of them [i.e., elements], the electronegative [on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lasses: 1) The first includes substances which, [when] united with electropositive [elements], immediately produce salts, and which I therefore name "salt-formers" (salt-producing substances). These are chlorine, iodine, and fluorine *).)The word "halogen" appeared in English as early as 1832 (or earlier). See, for example: Berzelius, J.J. with A.D. Bache, trans., (1832) "An essay on chemical nomenclature, prefixed to the treatise on chemistr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 22: 248–276 ; see, for example p. 263. 所有鹵素名的結尾都有字尾。氟的名字來自拉丁語fluere,意為「流動」,它由礦物螢石衍生而來,而螢石在金屬加工中用作助焊劑。氯的名字來自希臘文的chloros,意為黃綠色。溴的名字來自希臘文的bromos,意思是惡臭。碘的名字來自希臘文iodes,意為紫色。砈的名字來自希臘文的astatos,意為不穩定。鿬的名字則來自美國的田納西州。 == 分佈 == 鹵素在自然界以化合態廣泛存在(極不穩定的砈和鿬除外)。氯的存在範圍最廣,其餘鹵素的含量按氟、溴、碘、砈、鿬順序減少(砈在自然界只有痕量,鿬則不在自然界出現)。 鹵素 分佈狀況北京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無機化學教研室。無機化學(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54頁. 氟 在螢石、冰晶石、氟磷灰石等礦物出現(地殼質量分數:0.065%) 氯 火成岩、沉積岩、海水、鹽湖(地殼質量分數:0.031%;海水含量每公升20克) 溴 岩石、海水、礦井水(地殼質量分數:0.00016%;海水含量每公升0.065克) 碘 海水(含量5×10⁻⁸%)、智利硝石(含量0.02%~1%) 砈 在某些含放射物質的地方,由其他放射性核種衰變生成(含量:少於1克) 鿬 以粒子加速器人工合成(含量:0克) == 性質 == === 物理 === 名稱 符號 原子半徑,奈米 主化合價 狀態(標況) 單質密度,每毫升克數 單質熔點,℃ 單質沸點,℃ 氟 F 0.071 -1 氣體 0.0017 -219.62 -188.12 氯 Cl 0.099 -1,+1,+2,+3,+4,+5,+6,+7 氣體 0.0032 -101.5 -34.04 溴 Br 0.114 -1,+1,+3,+4,+5,+7 液體 3.1028 -7.3 58.8 碘 I 0.133 -1,+1,+3,+5,+7 固體 4.933 113.7 184.3 砈 At 0.150 -1,+1,+3,+5,+7 固體 6.2-6.5(推測) 302 337? 鿬 Ts 0.156-0.157(推算) -1,+1,+3,+5(推測) 固體(推測) 7.1-7.3(推測) 350-550(推測) 610(推測) === 化學 === 通常來說,液態鹵素分子的沸點均高於對應的烴鏈,主要是鹵素分子比烷鏈更電極化,而分子電極化增強分子間的連線力(正電極與負電極的相互吸引),我們需要對液體提供更多能量才能使其蒸發。 鹵素單質都是雙原子分子,亦很易揮發。鹵素的電子構型均為ns² np⁵,它們獲取一粒電子以達到穩定結構的趨勢極強烈,化學性質很活潑,在自然狀態不能以單質存在,一般以-1價即滷離子(X⁻)形式在溶液及礦物出現。 Z 元素 核電外子構型 電子排布為了簡潔,用惰性氣體標記法表示核外電子排布:先寫之前的惰性氣體元素符號,再寫該元素外的電子排布。 9 氟 2,7 [He] 2s² 2p⁵ 17 氯 2,8,7 [Ne] 3s² 3p⁵ 35 溴 2,8,18,7 [Ar] 3d¹⁰ 4s² 4p⁵ 53 碘 2,8,18,18,7 [Kr] 4d¹⁰ 5s² 5p⁵ 85 砈 2,8,18,32,18,7 [Xe] 4f¹⁴ 5d¹⁰ 6s² 6p⁵ 117 鿬 2,8,18,32,32,18,7(預測) [Rn] 5f¹⁴ 6d¹⁰ 7s² 7p⁵(預測) 鹵素 分子 結構 模型 d(X−X),pm(氣態) d(X−X),pm(固態) 氟 F₂ 143 149 氯 Cl₂ 199 198 溴 Br₂ 228 227 碘 I₂ 266 272 == 無機反應 == === 氧化 === 鹵素單質都是氧化劑,氧化力從氟到依次降低。碘單質氧化力較弱,三價鐵離子可以把碘離子氧化為碘。鹵素能與部分金屬、非金屬單質直接化合。鹵素與水也能氧化還原: * 2X₂+2H₂O → 4H⁺+4X⁻+O₂ 氟與水反應劇烈,氯受光照與水緩慢反應,碘不反應。 === 歧化反應 === 鹵素單質在鹼中易歧化: * X₂+2OH⁻(冷)→ X⁻+XO⁻+H₂O * 3X₂+6OH⁻(熱)→ 5X⁻+XO₃⁻+3H₂O 但在酸中很易逆反應: * 5X⁻+XO₃⁻+6H⁺ → 3X₂+3H₂O 這反應是製取溴和碘單質流程的最後一步。 === 氫化物 === 鹵素的氫化物叫鹵化氫,為共價化合物;其溶液叫氫鹵酸,它們在水中都以離子形式存在,且都是酸。一般而言氫氟酸(pKa=3.20)是弱酸。氫氯酸(即鹽酸)、氫溴酸、氫碘酸都是典型的強酸,酸度從HCl到HI依次增強,它們的pKa均為負數。至於-{zh-hans:氫砈酸; zh-hant:氫砈酸;}-則為氫鹵酸中最強的酸,但它極易分解為氫與-{zh-hans:砈; zh-hant:砈;}-單質。Fairbrother, Peter, "Re: Is hydroastitic acid possible?" , accessed July 3, 2009. === 氧化物 === 鹵素的氧化物都是酸酐。二氧化氯(ClO₂)等偶氧化態氧化物是混酐。 鹵素 X₂O X₂O₂ X₂O₃ XO₂ X₂O₅ X₂O₆ X₂O₇ 氟 OF₂ O₂F₂ 氯 Cl₂O ClO Cl₂O₃ ClO₂ Cl₂O₅ Cl₂O₆ Cl₂O₇ 溴 Br₂O Br₂O₃ BrO₂ Br₂O₅ 碘 I₂O₅ === 含氧酸 === 鹵素(除了氟,氟只有-1價)可顯示多種價態,正價態一般都出現在其含氧酸根。 以氯為例: * +1:HClO(次氯酸) * +3:HClO₂(亞氯酸) * +5:HClO₃(氯酸) * +7:HClO₄(高氯酸) 鹵素的含氧酸均有氧化力,同一元素中,次滷酸最強。 鹵素含氧酸多數-{}-只在溶液中,少數鹽以固態存在,如碘酸鹽和高碘酸鹽。HXO(X為Cl、Br、I)、HIO₃和HXO₄(X為Cl、Br、I)分子在氣相十分穩定,可用質譜和其他方法研究。鹵素含氧酸見下表《無機化學》叢書。第六卷.2.6.4鹵素含氧酸及其鹽.P290-291。 氟的含氧酸 氯的含氧酸 溴的含氧酸 碘的含氧酸 HXO(次滷酸) HFO HClO HBrO HIO HXO₂(亞滷酸) HClO₂ HBrO₂ HIO₂ HXO₃(滷酸) HClO₃ HBrO₃ HIO₃ HXO₄(高滷酸) HClO₄ HBrO₄ HIO₄ 其他 H₇I₅O₁₄ 其他 H₅IO₆ === 互鹵化物 === 只由兩種鹵素形成的化合物叫互鹵化物,較電正的元素呈正氧化態,氧化態為奇數。鹵素的價電子數是奇數,周圍與奇數粒其它滷原子成鍵比較穩定(如IF₇)。互鹵化物都能水解。 鹵素 氟 氯 溴 碘 砈 氟 F₂ 氯 ClF、ClF₃、ClF₅ Cl₂ 溴 BrF、BrF₃、BrF₅ BrCl Br₂ 碘 IF、IF₃、IF₅、IF₇ ICl、I₂Cl₆ IBr、IBr₃ I₂ 砈 — AtCl AtBr AtI At₂(?) === 其他無機化學性質 === F₂ Cl₂ Br₂ I₂ 和鐵反應 FeF₃ FeCl₃ FeBr₃ FeI₂(碘的氧化力較弱) 和氫氧化鈉反應 NaF+OF₂ NaCl+NaClO加熱反應則生成NaCl+NaClO₃ NaBr+NaBrO加熱反應則生成NaBr+NaBrO₃ NaI+NaIO₃ 和硫反應 SF₆<Br />也會產生SF₄ S₂Cl₂<Br />在催化劑的作用下產生SCl₂<Br />低溫下和低價硫的氯化物作用產生SCl₄ S₂Br₂ 不反應 == 有機反應 == 在有機化學,鹵族元素經常作為決定有機化合物化學性質的官能團存在,常用X表示,如R-X是含鹵原子的烴類。 鹵素的物理特性和化學特性明顯區分於與它對應的烴鏈的主要原因,在於鹵素原子(如F、Cl、Br、I)與碳原子的連線,即碳-鹵的連線,明顯不同於烴鏈碳-氫連線。 * 滷原子通常較電負,碳-鹵連線比碳-氫連線更加電極化,但仍然是共價鍵。 * 滷原子體積和質量通常較碳原子大,碳-鹵連線的偶極子矩(Dipole Moment)和連線能量(Bonding Energy)遠大於碳-氫,碳-鹵的連線力(Bonding strength)遠小於碳-氫連線。 * 滷原子脆弱的p軌道(Orbital)與碳原子穩定的sp³軌道相連線,碳-鹵連線不甚穩定。 鹵素最常見的有機化學反應為親核取代反應(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通常的化學式如: Nu:⁻+R-X → R-Nu+X⁻ “Nu:⁻”在這裡代表親核負離子,離子越親核,產率和化學反應速度越可觀。 “X”在這裡代表鹵素原子,如F、Cl、Br、I,若X⁻所對應的酸(即HX)為強酸,那麼產率和反應的速度將非常可觀,如果若X⁻所對應的酸為弱酸,則產率和反應的速度均會下降。 == 合成有機鹵化物 == === 加成反應 === 加成反應可在未飽和烴鏈加入鹵素,此為最簡單的方式,如: CH₃-CH₂-CH=CH₂+HBr → CH₃-CH₂-CHBr−CH₃ 不經催化,產率也可達90%以上。 === Karasch方式 === 如想將溴加在烴鏈第一粒碳原子,可用Karasch方式: CH₃-CH₂-CH=CH₂+HBr → CH₃-CH₂-CH₂-CH₂-Br+H₂O 以雙氧水催化,產率90%以上。 === 由苯合成 === 由苯合成鹵化物則必須有催化劑,如: :400px 催化劑:三鹵化鋁或三鹵化鐵(X為對應鹵素) 產率較高。 === 由醇合成 === 由醇合成鹵化物,必須用好的親核試劑,強酸作為催化劑以提高產率和速度:CH₃-CH₂-CH₂-CH₂-OH+Br⁻ ⇌ CH₃-CH₂-CH₂-CH₂-Br+H₂O 催化劑:H⁺ 此反應為雙向反應,產率和速度有限。 == 生產 == 含氟礦物螢石年開採約六百萬公噸。氫氟酸年產約40萬噸。由在磷酸生產中作為副產物產生的氫氟酸可製得氟氣。氟氣年產約15000公噸。 石鹽是最常用於開採氯的礦物,但光鹵石和鉀石鹽等礦物也可用於開採氯。每年還有約四千萬噸的氯氣以電解滷鹽水的方法產生。 溴年產約45萬噸,一半來自美國,35%來自以色列,其餘多來自中國。溴過去是在自然滷鹽水新增硫酸和漂白粉生產;現代以赫伯特·亨利·道發明的電解法生產。溴也可由氯氣通入海水,然後將空氣通入海水生產。 2003年全球碘產量約2.2萬公噸,智利生產四成、日本生產三成,另外少量由俄羅斯和美國生產。碘以前從海帶提取出來,直到1950年代,現代以其他方式生產。產生碘的一種方法是將二氧化硫與硝酸鹽礦石混合,其中含有一些碘酸鹽。碘也可以從天然氣田中提取。 砈在鈾礦天然出現,但僅作為次要衰變產物痕量生成,且生成後會快速衰變,通常要在粒子加速器以α粒子轟擊鉍原子合成。 鿬等超重元素皆不在自然界出現,只能藉粒子加速器人工合成。 == 用途 == 氟最大的用途是在核燃料迴圈生產六氟化鈾,每年消耗近7000噸。首先二氧化鈾與氫氟酸反應生成四氟化鈾,然後以氟氣氟化四氟化鈾生成六氟化鈾,可透過氣體擴散法或者氣體離心法濃縮鈾.。每年大約有6000噸氟用於生產惰性電介質六氟化硫,該物質可以用於高壓變壓器與斷路器,這樣就不必在充油裝置中使用危險的多氯聯苯了。電子產品中會使用一些氟化合物:在化學氣相沉積中會使用六氟化鎢或六氟化錸,在等離子蝕刻中會使用聚四氟乙烯..。此外氟也可用於牙齒護理、製藥及在血液中攜帶氧氣等。 氯可作為較便宜的消毒劑,一般的自來水及游泳池就常用它消毒,但氯氣頗難溶、甚毒、會放出特殊氣味,且易生成有致癌風險的三鹵甲烷等有機氯化合物,中、美等國常改用二氧化氯(ClO₂)、氯胺或臭氧等代替氯氣作為水的消毒劑。除了用於消毒,氯氣也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用於製造鹽酸和漂白粉、製造氯代烴。也可以用於製造多種農藥、製造氯仿等有機溶劑。此外氯氣還廣泛用於造紙、紡織、有機合成、金屬冶煉等行業,也有作為化學武器的紀錄。 許多種的有機溴化物在工業上有其應用,其中一部份是由溴製備而來,另一部份則是由溴化氫製備而來。溴化合物在工業可用於阻燃劑、汽油新增劑、鑽井液和化工原料等,用途十分廣泛。 碘化物的主要用途包括做為催化劑、動物食物新增品、穩定劑、染劑、著色劑、顏料、藥品、清潔衛生(碘酒)、照片與鹵素燈泡等;其他小眾用途為除霧、種雲,和在分析化學中的多種用途。此外其放射同位素碘131可用於醫學造影及放射治療。 砈的同位素皆非常不穩定,但砈211用於核醫學。剛製成的砈211須馬上用,不然其總量在7.2小時之後就會減半。砈211會釋放α粒子,或經電子捕獲衰變成釋放α粒子的釙211,可用於α粒子靶向治療。 只能用粒子加速器人工合成,極難製備,造出的量又極少(至多幾顆原子),生成後又會很快衰變,沒有任何商業用途,僅用於學術研究。 == 生物學作用及防護 == 氟並非人類或者其它哺乳動物必須的元素。有人認為少量的氟可能對增加骨強度有益,但該理論尚未確立。日常環境有很多微量氟的來源,只有人工飲食能使人缺氟..。至於吸入大量氟氣對人體來說是劇毒,會刺激眼、皮膚、呼吸道粘膜。 和氟相似,大量氯氣對人體來說也是劇毒,可損害人體全身器官及神經系統,但氯離子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在人體中為代謝作用很重要的物質,胃中生成鹽酸和細胞幫浦的功能皆需要氯,飲食中主要的來源是餐桌上的氯化鈉,血液中過低或高濃度的氯為電解質失調的例項,在沒有其他異常的情況下很少發生低氯血癥。 溴在人體中還未找到已知功能,但有機溴化合物的確自然存在。海中的有機物是有機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例如海藻和骨螺等。溴會腐蝕及毒害人體,刺激皮膚及呼吸道粘膜等,且傷害神經系統及腸胃道等。 碘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用以製造甲狀腺素以調控細胞代謝、神經性肌肉組織發展與成長(特別是在出生胎兒的腦部)Gropper SS, Groff JL, et al.(2005)Advanced Nutrition and Human Metabolism, 4th ed., pp. 468-473. Wardswirth, ISBN 978-0-534-55986-1。缺碘症是造成可避免性腦損害疾病最常見的因素,全世界估計有五千萬人深受影響。 砈和鿬沒有生物學功能。雖然依元素週期律,鹵素越往下越低毒,砈和鿬會比氟、氯、溴、碘低毒,但其極強放射可能引發輻射中毒,砈和鿬極可能有毒,但只會出現在受管制的輻射區域,絕大多數人不可能攝入砈和鿬(除非是在核電廠附近,某些鈾同位素衰變會產生砈)。 == 註解 ==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元素週期表 * 鹵化 * 元素的族 * 官能團 * 擬鹵素 左方一族: 鹵素第17族(ⅦA) 右方一族: 氧族元素 鹵素第17族(ⅦA) 稀有氣體 L Category:族 (化學)
樂羊
樂羊(),中山國人,戰國時魏國的大將。是樂毅的先祖。 == 生平 == 樂羊初為魏相國翟璜門客,中山武公發兵犯魏,翟璜舉薦了樂羊。可是樂羊之子樂舒是中山王的將領,而且曾殺死了翟璜之子翟靖。但是翟璜深知樂羊為人,不計恩怨,力保樂羊為帥。 樂羊出兵後,由於敵強我弱,施了緩兵之計。訊息傳來,朝中大譁,群臣誣告樂羊通敵。中山武公又烹殺他的兒子,煮成肉羹送給他,樂羊飲羹以訣志。隨後大敗中山國。 魏文侯賞賜了他,將其封在靈壽,稱靈壽君河北風物誌,但是認為他心地殘忍,沒有父子骨肉之情。樂羊死後,葬於靈壽。 == 參考 == *《韓非子》說林上第二十二:「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坐於幕下而啜之,盡一杯。文侯謂堵師贊曰:“樂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誰不食?”樂羊罷中山,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孟孫獵得鹿,使秦西巴持之歸,其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與之。孟孫適,至而求鹿。答曰:“餘弗忍而與其母。”孟孫大怒,逐之。居三月,復召以為其子傳。其御曰:“曩將罪之,今召以為子傳,何也?”孟孫曰:“夫不忍鹿,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詐不如拙誠。”樂羊以有功見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Y羊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