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76
article
stringlengths
52
32.7k
美國滑板明星推「血滑板」有它高手隨時與你同在
身為一個運動員,在比賽、練習過程中投入無數汗水、淚水甚至是受傷流血都是必經之路,但是獻出自己的鮮血,打造出「血滑板」, 那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最近,美國滑板明星霍克 (Tony Hawk) 便貢獻出了兩管自己的鮮血,製作出了限量 100 張、每張要價 500 美元 (折台幣約 1 萬 4,095 元) 的「霍克鮮血板」(Hawk Blood Deck, 暫譯), 並且在上周三 (25) 開賣後不久,立刻銷售一空。在這支宣傳廣告中,可以看到霍克乖乖坐在椅子上被抽血的畫面。事實上,這並不是霍克一個人的突發奇想,而是他和美國新創罐裝水公司「死亡之液」(Liquid Death) 聯名推出的滑板。從宣傳片中可以看見,專家們在取得霍克的血液後,隨即將其倒入紅色漆料中,並將混合後的漆料用來彩繪「霍克鮮血板」, 而滑板上頭當然也少不了死亡之液的招牌人物「口渴殺手」以及招牌標語 ——「殺死你的口渴」(Murder Your Thirst)。根據科技媒體 CNET 的報導,死亡之液的代表表示買家們無需擔心會因為買了這張滑板而惹上麻煩,他說:「由於霍克是『死亡之液國度俱樂部』(Liquid Death Country Club, 註) 的一員,因此他先前已經透過合法契約,將靈魂賣給死亡之液,意味著從技術性上來說,我們也擁有他的血液。」而他也向所有潛在買家擔保,每張滑板裡「真的有一小部分霍克的 DNA」。註:CNET 表示,死亡之液國度俱樂部是該公司不定期發放粉絲優惠的一個社團,至於出賣靈魂的部分......CNET 則坦言無法證實。對於一些足夠聰明、又有手段的買家來說,這張滑板形同給了他們「可乘之機」, 有望藉此複製出第二個霍克,因此死亡之液也特別提醒粉絲們:「雖然這個世界可能會因此變成一個比較好的地方,但還是請絕對不要用這些滑板來複製出其他霍克。」而霍克本人顯然也對此有些擔心,在 Instagram 版廣告的最後,就能看到他用著有些戒心的聲音警告剛拿走血液的人:「別想用來複製我!」根據死亡之液公司的說法,賣滑板所得的利潤將有 10% 會捐給致力於減少塑膠垃圾的環保組織 5Gyres, 以及霍克自己的慈善組織「滑板公園計畫」(The Skatepark Project), 好在世界各地的弱勢社區裡,為人們建造免費的滑板公園。JUST IN: All 666 of Lil Nas X’s limited edition Satan shoes sold out in under a minute pic.twitter.com/PJv00vjaR5 今年年初,美國饒舌歌手納斯小子也曾和美國藝術公司合作,推出內含人血的球鞋「撒旦鞋」, 並因此而受到許多基督徒、保守派人士的批評。儘管「霍克鮮血板」的主意噱頭十足,但死亡之液和霍克絕不是第一個想到用人血來打造產品的人。早在 1977 年,美國搖滾樂團 KISS 的成員就曾獻出鮮血,製作出獨一無二的漫畫書;今年 3 月,美國藝術公司 MSCHF 也曾找上饒舌歌手納斯小子 (Lil Nas X), 推出裡頭同樣含有人血的球鞋「撒旦鞋」。不同於霍克和死亡之液「血滑板」的是,當初「撒旦鞋」推出後隨即遭到許多基督徒、保守派人士的反對,鞋子本身也因為侵權爭議,而被 NIKE 一狀告上法院,因此看到由鮮血做成的「血滑板」並沒有受到同等批評,納斯小子有話要說。在納斯小子看來,大眾明顯是用兩套標準看待撒旦鞋及霍克鮮血板,因此他在 Twitter 上不滿地表示:「現在霍克推出了用他的血彩繪的滑板,而公眾對此一聲不吭,所以現在你們是準備承認當初撒旦鞋裡的血其實根本沒什麼,你們那麼生氣其實是為了其他原因囉?」而許多納斯小子的粉絲也站出來為他打抱不平,像是其中一人就生氣地說道:「納斯小子做了一雙裡頭有人血的客製化球鞋,隨後引來了輿論的批評;但霍克用『他自己的』血摻入油漆、做成滑板,反而就沒事了?」
日本7-11進軍外送!2萬間門市拚30分鐘到貨,為何敢挑戰亞馬遜、樂天?
當難以再依靠鋪設門市創造營收成長時,便利商店該如何煥發第二春?日本 7-11 就宣佈,2026 財年要實現全國所有門市提供外送服務,進而搶食由樂天、日本亞馬遜稱霸的電商市場。在日本 7-11 母公司 7&i 的設想中,未來遍布日本全國的逾 2 萬家門市將成為他們的外送基地,為周遭的住戶遞送鮮食或日用品,預計最快 30 分鐘左右即可送達。在便利商店門市趨於飽和、疫情衝擊、缺工等多重因素的交織下,日本便利商店產業正面臨 40 年來首度的負成長,2020 年整個產業銷售額下跌了 6.1% 至約 11.8 兆日圓。然而如同世界的趨勢,電商市場反倒持續上漲,去年成長了超過 22% 達到 12.2 兆日圓,多年來首次與便利商店的銷售額黃金交叉,也激起了便利商店巨頭的危機意識。截至 2019 年為止,日本便利商店總數已達到 5.8 萬間以上,平均約 2,200 人就有一間便利商店,雖然密度小於台灣與韓國位居世界第三,但嚴重的少子化與人口負成長問題,令日本便利商店面臨的困境更顯艱難。在日本 7-11 母公司 7&i 的財報中,去年銷售額也降低至過去 5 年來的最低水準,只有約 5.75 兆日圓。而為了突破眼前的瓶頸,日本 7-11 先前也已在北海道、東京、廣島等地約 550 家門市試驗外送服務,現在更目標將外送服務全面導入旗下逾 2 萬座門市,試圖搶進因疫情快速壯大的電商領域。7&i 社長井阪隆一表示,遍布全國的 7-11 門市將成為解決外送「最後一哩路」的關鍵,讓商品能夠快速地送達消費者手中,「商店不僅可以是販售商品的地方,也可以是保存商品存貨的空間,且不必額外的資本投入,短時間內就可以拓展服務。」根據《日經》報導,民眾將可以透過網頁或 App 訂購 7-11 約 3,000 多種品項的鮮食與日用品,最低消費需達 1,000 日圓以上,且會酌收 330 日圓的外送費用,預計送貨時間截至晚間 11 點。當這項外送服務全面拓展開來時,預期每間 7-11 門市只要需要負責方圓 500 公尺的住家,但也可能視實際情況擴大範圍,目標未來每間門市平均每日能收到 15 次以上的外送訂單。雖然喊出推行外送服務的目標,不過 7-11 沒有打算將物流一手包攬,目前已經與約 10 家物流業者攜手合作開展這項外送服務,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折衷的好辦法,比起像 Uber Eats 直接依靠個人外送員服務,與企業合作人員素質也更有保障。值得一提的是,未來發展外送業務,7&i 還開發了一個 AI 平台,能夠協助訂單的整合、車輛的調配,使得外送員能夠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將商品送給消費者。7-11 認為,雖然他們無法向亞馬遜等競爭對手發展巨大的倉儲與物流,但即時提供鮮食與日用品仍舊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且門市會從每天銷售的商品中分析出熱門品項,進而將有限的儲存最佳化利用。依據美國 7-11 的經驗,外送訂購商品的客單價往往是一般造訪門市的顧客的 1.7 倍以上,因此他們希望能藉由提供外送服務,為 7-11 創造更高的收益。另外,競爭對手也已經蠢蠢欲動,日本三大超商之一的 Lawson 也已經與 Uber Eats 合作,在 3,200 家門市推出了外送服務。零售業越加激烈的競爭,以及疫情帶來的變化,都使得 7&i 不得不將目光投放在核心業務上,從過往橫向的多元發展轉為縱向聚焦,今年 6 月就減持了服裝連鎖門市 Francfranc 的股份,將更多資源投入便利商店業務的發展。去年也宣佈砸下 210 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三大超商品牌 Speedway, 加速在美國超商事業的開拓。上線時間:2021/08/29 增修時間:2021/09/01 修正標題
海蛇攻擊源於大誤會,研究發現:把潛水員錯認成求偶對象
水肺潛水可體驗海底世界的深藍美好,與各色魚類一同慢遊,研究起源也是這樣開始,大堡礁的水肺潛水員發現,每到 5~8 月,劍尾海蛇常會直直衝向潛水員,不僅纏繞相機,甚至還會纏上潛水員四肢並試圖咬人。海蛇攻擊潛水員其實相當罕見,據澳洲的資料,除了 1935 年有名潛水員不幸遭海蛇蛇吻致死,直到 2018 年才出現海蛇咬人案例。劍尾海蛇是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珊瑚礁的有毒海蛇,頭部佈滿黃褐色鱗片,體背則是淺褐色與紫色鱗片,以甲殼類、魚類魚卵為食,通常不會攻擊人類或主動出擊大型動物。那牠們為何會「攻擊」潛水員呢?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 Tim Lynch、詹姆士庫克大學 Ross Alford 和麥覺理大學 Richard Shine 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的報告指出,這些攻擊可能是「錯誤的」求偶反應。研究發現,5~8 月、也就是南半球冬季是海蛇的繁殖季節,這段期間雄蛇最常游近潛水員,雄蛇也會不斷靠近、花滿多時間與潛水員在一起,像是纏繞肢體、身體摩擦就是常見的求偶方式。但蛇的求愛是不會有結果的,人們看到蛇迅速往自己衝來,第一個想法不會認為牠在求愛而是攻擊,因此會想盡辦法快速逃離。然而海蛇繁殖期,通常都是雄性海蛇四處尋覓雌性海蛇,不太感興趣的雌蛇不是逃跑就是藏在珊瑚礁裡,因此人類的逃跑行為,可能會無意間「吸引」公蛇追逐。報告還寫到,公蛇在追逐方面相當頑固,曾有潛水員迅速游了 20 分鐘嘗試遠離海蛇但還是被追上,幸好公蛇吐信沒兩下就發現不對離去。當雄性海蛇衝向潛水員,可能是先前對雌性求愛不成,或剛與競爭對手對峙,若是雌蛇誤把攝影機當成藏身之處,也會靠近,研究人員指出,除非蛇類受到攻擊或受傷,不然大多不會主動出擊。可是鑑於海蛇毒性較強,建議潛水員靜止不動,讓海蛇自己發現「誤會大了」。學者認為,公海蛇不是錯把人當成雌性、伴侶候選人,就是錯認成競爭對手。海蛇視力不佳,主要靠蛇信確認物種與性別,研究指出,乍聽蛇把潛水員誤認成蛇可能是件很可笑的事,畢竟兩個物種尺寸與身形迥異,儘管如此,這是研究員觀察後認為最合理的解釋。
【地球 24小時】08/27 浮在空中的是...一頭牛?
在克勞森山口 (Klausen Pass) 的夏季阿爾卑斯山高山草場,一架直升機正在協助牛隻轉換草場,讓牠們換個地方吃飯。 相關閱讀:《不受邊界阻擋的牧羊路 阿爾卑斯山上的跨國之旅》對這群牧羊人,以及上千隻羊來說,他們的放牧路線從來不受國家邊界所左右。在巴西總統府普拉納托宮 (Paláciodo Planalto) 前,一名原民女子下跪祈求巴西總統波梭奈羅 (Jair Bolsonaro) 盡快下台,讓他們可以拿回屬於祖先的土地。近日,巴西最高法院準備就是否承認原民對 1988 年巴西憲法批准之前佔用的土地有合法權利一事進行判決,要是判決結果為否,將讓原民難以拿回過去被菸草農場、採礦商和伐木商佔用的土地。 相關閱讀:《世上最孤獨的男人 直擊巴西原民部落最後血脈》2018 年,一名住在亞馬遜雨林深處的原住民被鏡頭捕捉了下來,他的族人全在和開發者的血腥戰爭中過世,他已經一個人獨自生活超過 20 年,與世隔絕的他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男人」。在埃卡提佩市 (Ecatepec), 今年 24 歲的布恩迪亞 (Luis Enrique Buendia) 正在替一所學校消毒,準備迎接開學日的到來。 相關閱讀:《疫情當中,人們需要「有深度的」消毒 美國特殊清掃業快速成長》受到 COVID-19 疫情全球蔓延的影響,許多產業收益紛紛下滑、工廠停工、員工被迫放無薪假,然而,有個產業的收益不減反增,甚至服務供不應求...... 在墨西哥市,民權組織「我的魔法世界中的現實」(Realities in my Magic World) 召開記者會,慶祝墨西哥總統奧布拉多 (Andres Manuel Lopez Obrador) 任內的成就,並且秀出為奧布拉多量身打造的雕像。 相關閱讀:《墨西哥「總統專機彩券」 能發財又能搭專機》去年,在墨西哥多次試圖賣掉奢華的總統專機卻碰壁後,墨西哥總統奧布拉多決定推出「總統專機彩券」, 不只讓民眾獲得發財、搭專機的機會,也有望替政府籌到購買醫療設備所需的資金。在首都波哥大,當地民眾發起了一場反對強迫接種 COVID-19 疫苗的抗議活動。 相關閱讀:《美國假疫苗卡越來越猖獗?免費打針還是要花錢買認證》在同為美洲的美國,有越來越多民眾被要求,必須得出示已經接種 COVID-19 疫苗的「疫苗卡」, 才能去工作、上學或參加社交場合。於是,黑市中漸漸出現了一項特別服務,專攻那些不願意打疫苗,卻又需要疫苗卡的人...... 在首都聖薩爾瓦多,退休軍人上街要求更好的退休金和待遇,並且反對國家使用比特幣當作法定貨幣。從今年開始,薩爾瓦多總統布格磊 (Nayib Bukele) 力推讓比特幣成為該國的法定貨幣之一,原因之一在薩爾瓦多有大約 70% 的人民都沒有傳統的銀行帳戶,所以若是能夠開放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那麼大家便能直接在網路上設置比特幣錢包,而不用仰賴現金的使用。 相關閱讀:《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 薩爾瓦多總統想創全球先例》在喀布爾國際機場,西班牙軍機等著撤離仍在當地的西班牙軍人、他們的阿富汗工作人員與家人。然而當天晚上,喀布爾國際機場驚傳兩起爆炸案,總計造成至少 13 位美軍陣亡、72 位平民受傷,極其慘重的兵力損失不僅讓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誓言報復,更讓倒數計時中的阿富汗撤離計畫雪上加霜...... 相關閱讀:《阿富汗機場恐攻至少 85 死 美軍司令:未來可能還有襲擊》在安大略省博爾頓 (Bolton),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 (Justin Trudeau) 臨時取消了造勢活動,特地前來抗議他的民眾手持印有「去你的杜魯道」字樣的旗幟和警方對峙。本月 15 號,加拿大總理杜魯道 (Justin Trudeau) 宣布將提前兩年進行聯邦選舉,從 2023 年 10 月改為今年的 9 月 20 日,他表示此舉是因為「加拿大人需要進行選擇,決定我們要如何結束與 COVID-19 疫情之間的抗爭」。杜魯道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他所屬的自由黨 (Liberal Party of Canada) 在 2019 年聯邦選舉中失利,成為了少數黨,因此必須要仰賴在野黨的支持才能通過自己的政策。 相關閱讀:《埋在學校底下的 215 條孩童亡魂 掀開加拿大原住民種族滅絕傷痛》在加拿大一間曾被用於同化原住民族群的寄宿學校底下,人們發現了至少 215 具不曾被記錄下來的孩童遺骨..... 在桃園當地的一場中元普渡活動上,可以看到神豬大賽正在熱烈展開。除了桃園會舉辦神豬大賽,每年農曆初六,位於新北市的三峽清水祖師廟也會舉辦「神豬祭典」, 雖然這個習俗隨著動物權益的提升招來批評,但每年前來朝聖的人潮並沒有因此減少。 相關閱讀:《三峽清水祖師廟的年度盛事:神豬祭典》在里丁音樂節 (Reading Festival) 的現場,參加民眾跟著音樂一起搖頭晃腦,現場氣氛歡快。 相關閱讀:《想辦實體演唱會怎麼解?美國烈火紅唇樂團打造真。防疫泡泡》自從 COVID-19 疫情爆發後,人們過往熟悉的日常生活全數變調。不過隨著疫情不斷蔓延,人們也找出許多創意的辦法,試圖重新過上以往的「日常生活」。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數學的重要不在考試,在於解答生活中的大小事
最近有句網路流行語獲得許多人共鳴:「人生會背叛你,但數學不會,數學不會就是不會。」從一句話就可以看出來,數學是很多人求學階段的挫折經驗。困難的學科有很多,為什麼在臺灣,數學特別容易得到「困難」、「聽不懂」的標籤呢?楊德清長年投入數學教育領域,研發「數常識電腦化診斷測驗」, 兩度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長年推廣「數感」(亦稱「數常識」) 的楊德清觀察,臺灣學生常年對於數學的排斥感,除了教材因素,更多與難以擺脫的升學壓力有關。許多家長認為,數學成績好才能在未來有好的課業表現,因此早在國小階段對於數學成績就非常看重,急著送孩子進補習班,反而讓孩子沒辦法好好享受數學所能提供的邏輯與思考的趣味。而學校課程與評量的安排,也受限於考試領導教學,讓數學流於偏重計算與記憶。過往偏重抽象計算的教學內容,也讓學生容易誤認為數學只有抽象的做題、沒有實用價值。由此的反思,掀起了一波對於「數感」的推廣。數感是什麼呢?「對數字有很好的理解,而能夠把這種理解實際的應用在生活當中,彈性、靈活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是人類理解世界最重要的工具,我們每天的生活環境不管有沒有意識到,都會遭遇到與數學有關的問題,從在菜市場買菜估算身上的錢夠不夠,到金融投資選擇保險、基金、儲蓄險要衡量損益,都會運用到數學的概念。臺灣的數學教育向來在國小國中階段,可以獲得不錯的成績,但是學生對於數學的興趣與自信心卻相對低落。楊德清率領團隊進行跨國研究,比較新加坡、芬蘭、美國的數學課本,後來還配合南向政策,加入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希望透過探究教材上的差異,了解是什麼因素讓有些國家的學生,既有好成績,也不致嚴重磨損學習熱情。「芬蘭的教科書非常強調與生活情境的連結,內容非常『寫實』。」芬蘭的數學課本會提供非常具體的例子,作為教材也應用於學生的練習。像是給國小的課本,講到比例就會以實際的昆蟲放大縮小來舉例;上到時間判讀,就直接拿出全球的時區來上課。這樣的教材內容除了生活化,也讓學生可以非常快速認識實際應用場景。臺灣過去國小的數學教材,相對重視背誦、記憶與計算。讓很多孩子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為什麼要回答這些問題,這些原因都會造成學生不喜歡數學。重視計算之餘,國小教材也很早就引入「直式算則」, 教學生使用特定計算方法、得到單一解答。而受限於教學現場,老師也沒有時間鼓勵發展創新多元的解法。這在國小階段相當可惜,沒有機會提供學生與數學一同玩耍、訓練思考、發展創新的機會。不只是選擇題、計算題、應用題等只有單一答案的問題,楊德清認為,國小數學也可以發展開放式的問題,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理解。楊德清舉例:「什麼是周長?」就是開放式的問題,每個孩子的回答可以都不相同,例如孩子可以回答:繞著我們家附近的池塘走一圈,那一圈的距離就是那個池塘的周長。透過這樣的提問與回答,可以觀察到學生是不是真正了解數學的觀念、是不是存在哪些迷思,也可以提供學生進一步思考數學概念的機會。楊德清在 2014 年與 2020 年兩次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研究的重心就與數學的「迷思概念」息息相關。他率領團隊完成可以在線上執行的「數常識電腦化診斷測驗」, 透過網路測驗系統,取代傳統的紙筆測驗或面對面訪談,針對國小四到六年級的學生,了解學生的數學程度,也診斷迷思概念。而學生評量完,除了可以快速獲得測驗結果,幾個比較常見的迷思概念也可以直接透過「數常識電腦數位動畫學習活動」獲得補救教學。楊德清表示,現階段的診斷系統屬於「三階」的診斷,第一階詢問學生數學問題,第二階詢問學生「原因選項」, 也就是選擇答案的原因,第三階「信心選項」更往下進一步詢問學生對於這個答案的「自信程度」。所有的問題都經過仔細設計,第二階「原因選項」更是經過多年詳細的訪談及紙筆測驗,扎扎實實收集資料,反映學生存在的迷思概念。現在還在進行的「四階」診斷,除了詢問對答案的自信程度,更詢問學生,對於「原因選項」的自信程度。線上的診斷系統除了針對數學教學研究能夠快速收集資料、進行分析,也可以提供學校老師作為教學與學生程度的參考。對於診斷測驗系統下一階段的發展,楊德清充滿了想像,認為未來甚至可以加入人工智慧,讓學生進行測驗的時候,直接藉由人工智慧與學生進行互動、討論,提供回饋甚至是補救教學。另外一個還在構思中的研究,則是透過臉部辨識系統區辨學生的臉部表情與情緒,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在教學的現場就可以提供老師回饋與教學指引。在臺灣的教育環境中,數學的課業壓力似乎短期內很難避免。焦慮或對數學缺乏自信的家長,又該怎麼做呢?楊德清提供的建議是:在早期階段,不需要急著給解答或資源,反而在孩子學習過程中,提供「陪伴」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多給孩子一些空間,不要有太多限制。「(面對數學的時候) 鼓勵他去想『要怎麼解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這樣做?』」楊德清認為,強求制式的解答或成績,容易導致孩子失去興趣或信心;讓孩子隨著自己的天性才能發展,適才適性才能有好的結果。「要讓孩子學得更好,應該要鼓勵他在學習過程中去思考、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去想為什麼,因為這些才是真正 (數學) 核心的重點。」
關島疫苗之旅 吃喝玩樂無拘無束
繼帛琉之後,位於西太平洋上的關島成為近來旅遊焦點話題。和先前帛琉與台灣團進團出的「旅遊泡泡」不同,7 月初關島對國際旅客開放之際,正當台灣疫情三級警戒之時,國內旅行社要包機、要洽談關島當地飯店皆可,唯獨不能以團體形式招徠旅客,只開放民眾用機加酒自由行方式參加。然而誰都明白,此時此刻願意冒風險出國、搭 3.5 小時飛機從台北直飛關島的人,都是為了當地祭出的「Air V&V (Air Visit &Vacation) 計畫」而去。什麼是 Air V&V? 簡單說就是打疫苗之旅囉!此計畫剛推出時,其實我可不怎麼看好,緣由在於最早規定想入境打疫苗的旅客,必須由指定專車直送旅館、多次 PCR 篩檢、長天數在房間隔離,而收費甚至高達每人 880 美元 (約新台幣 2 萬 4,630 元) 之譜!如果只去個五天四夜,這樣全程不碰沙灘、無法踏浪、不能血拼的關島還有什麼魅力?好在隨著當地疫苗注射率已超過七成,總督也從善如流大開方便之門:PCR 篩檢次數?再減!在房間隔離?免了!加上相關收費大幅調降,國際旅客持 72 小時內 PCR 採檢陰性報告入境,想去哪兒吃喝玩樂都無拘無束,對呀,這才是我認識的關島嘛!考量美西太遠,又拜 Air V&V 之賜,很多人可能因此決定踏上這處查莫洛族的世居地。歷史上的關島因地理位置重要,先後曾被西班牙、美國占領,二戰期間被日本攻下,實施三年多的軍事統治,之後再被美國奪回。時至今日,仍可在島上發現許多戰火洗禮後留下的痕跡,比如當時美軍登陸點之一的 Agat Unit-Ga'an Point, 已闢建為太平洋戰爭國家歷史公園的一部分;可體驗潛水的魚眼海洋公園坐落皮提灣 (Piti Bay), 一旁海面下的大坑則是被當年美軍轟炸機所炸出來的。不過往日的恩恩怨怨已經過去,熱愛海島度假的日本觀光客在疫情前,曾是關島仰賴的入境旅客最大宗,因為在國內辦婚禮的費用昂貴,前些年日本新人還流行起到海島舉辦教堂婚禮的風氣,而費用較夏威夷划算的關島,正是熱門選項之一呢!如果第一次來關島,還不清楚她的魅力何在?建議可租車自駕環島,感受一下島嶼四處風格獨具的地景風光和人文史蹟。島身呈東北、西南走向的關島,熱門飯店區位於西北面杜夢灣 (Tumon Bay) 一帶,這兒也是大部分旅人的落腳處,綿長的海灘不僅水清沙細,沿灣而建的高級國際連鎖品牌飯店櫛比鱗次,選擇眾多,離灣北不遠的戀人岬,更是初訪關島的必遊景點。關於戀人岬的傳說是這樣的:相傳在古查莫洛時期,部落酋長的長女奉父親之命,嫁給西班牙上尉為妻,但公主其實早已傾心於族裡的戰士,於是兩人趁夜駕獨木舟從杜夢灣私奔,卻不幸被西班牙軍隊發現,追捕中,戀人上岸逃抵懸崖絕壁,眼見追兵將至,於是兩人將頭髮打結後跳崖殉情,留下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沿環島公路逆時針前行,穿過足以讓荷包大失血的免稅精品店、商店街繼續往南,途中還能和 Paseo de Susana 廣場的迷你自由女神像快閃打卡,如果出遊日恰逢週末,也許還能看見瘋狂熱愛 BBQ 的關島人在公園、路邊燒烤派對。足跡愈往南,風光愈是原始自然,回憶來關島多次後的泳池體驗,最滿意的竟不是哪家五星酒店無邊際,而是島南熊岩附近的伊納拉漢天然池 (Inarajan Natural Pool), 在珊瑚礁岩環抱的海水池中跳水、嬉戲、與魚兒共游,累了就到一旁涼亭小憩、吹吹風,享受關島在地人的自在悠閒。當然,關島還是喜歡刺激、冒險、戶外活動者的玩樂天堂,這可以從海陸空來分別推薦。海的話嘛,除了拖曳傘、水上摩托車之類水上活動,深入海平面之下的水肺潛水,也是不可錯過的體驗之一,即使不會游泳、沒有證照,也能在中文教練帶領下體驗潛水。我試過在魚眼公園岸潛 (從海岸步行入水,相對於船潛), 背氣瓶只需走一小段即可輕鬆入水,水下也幾乎無湧無流,堪稱最佳入門新手村。陸地方面,我最推薦刺激度堪比雲霄飛車的四輪驅動越野車,從西部出發,深入島中央紅土山地聖里塔 (Santa Rita) 區域,時而在曠野奔馳,時而駛入密林穿梭,全程高低起伏、顛簸彈跳,平時少運動的人可真會吃不消呢!高空方面,有膽非試不可的,當然是最驚險刺激的高空跳傘 skydiving 了。號稱世界七大跳傘勝地的關島,擁有距離台灣最近的跳傘基地,每跳價錢依高度而定,費用從 8,000 英尺的 299 美元到 1 萬 4,000 英尺的 419 美元不等。與教練「綁定」躍出機艙門後,其實心境可分作兩段:未開傘前的自由落體速度極快,高空冰冷空氣直接衝擊五官,強烈的速度感又令人心生慌亂,壓力直逼得喉嚨不自覺放聲大喊!等仁慈的教練開傘後,整個畫風頓時變得寫意起來,隨著墜速急減,護目鏡也不用戴了,幾秒前飛失的心神逐漸歸位,才發現視野不同於搭飛機時隔著窗戶賞景,以飛鳥之姿自由翱翔、俯瞰碧海青山,竟又捨不得太快結束了。
阿富汗機場恐攻至少85死 美軍司令:未來可能還有襲擊
周四 (26) 晚上 6 點過後,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Kabul) 的喀布爾國際機場外接連發生了兩起爆炸案,造成 13 名美軍士兵陣亡、18 人受傷,還有至少 72 位阿富汗平民身亡,超過 140 人受傷搶救當中。不久後,恐怖組織伊斯蘭國的阿富汗分部「伊斯蘭國呼羅珊省」(Islamic State Khorasan, 下文簡稱 ISIS-K) 出面坦承犯案。爆炸發生後,現場隨即陷入一片混亂,人人都在焦急地尋找親友,確認他們是否安然無恙,一部分人也連忙捲起袖子、幫忙把重傷的人送往醫院。現場一片慘狀,讓一名目擊者形容「彷彿親眼看見了世界末日」。在喀布爾機場亂成一團的同時,美國政壇也陷入一片震驚當中,因為這起攻擊不僅是自 2020 年 2 月以來,駐阿富汗美軍首次傳出士兵陣亡,陣亡人數還創下了自 2011 年以來的新高。而就在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召開記者會,誓言將對 ISIS-K 展開報復、並重申阿富汗撤離計畫照常進行的同時,美軍罕見的傷亡也讓拜登的阿富汗撤離計畫再次面臨了排山倒海的批評。事實上,美國和其盟友早就掌握了 ISIS-K 可能將於近日在喀布爾機場發動襲擊的消息,也事先警告本國公民應該暫時遠離機場。然而,在周四當天,喀布爾機場周遭仍舊湧入了大批民眾,希望能爭取到搭機離開阿富汗的機會。到了晚上 6 點左右,喀布爾機場外的「男爵酒店」(Baron Hotel)、修道院大門 (Abbey Gate)—— 前者目前是英國官員用來審核撤離申請者身分的地點,後者則是機場的主要出入口之一 —— 先後傳出爆炸聲,埋伏的槍手也在爆炸後拿出槍枝朝周遭人群開槍。一名不願具名的目擊者形容,爆炸當下彷彿「有人從我的腳下把地面抽走」, 爆炸的巨響更讓他暫時喪失了聽覺:「我看到屍體、屍塊在空中飛舞,就好像龍捲風把塑膠袋捲入空中一樣...... 爆炸現場四處都是受傷的男女老少。」然而,即使發生這樣的慘劇,留給美國的撤離時間仍舊在無情地倒數計時當中。就接下來幾天喀布爾機場的維安,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麥肯錫上將 (Gen.Frank McKenzie) 表示美方會繼續與塔利班組織 (Taliban) 合作,並適度與其分享資訊。但他也承認,現有維安措施仍有失敗之處,他還不知道兇手是如何通過塔利班組織的檢查哨。「我們會試著改善程序,但我們會繼續允許人們進入機場。」案發後不久,向來反對美國、也反對塔利班組織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阿富汗支部「ISIS-K」隨即出面坦承犯案,聲稱其中一位自殺炸彈客的目標正是曾經協助過美軍的翻譯及地陪。根據 BBC 的報導,成立於 2015 年的 ISIS-K, 可以說是目前阿富汗境內最激進、最兇殘的聖戰組織之一。身為伊斯蘭國全球網絡一環的它們,同樣承襲了伊斯蘭國反美、反塔利班組織的立場,在其最顛峰的時刻,曾經擁有近 3,000 名戰士,主要都是來自阿富汗、巴基斯坦,尤其是那些看不慣阿富汗塔利班組織、覺得它們近年來不夠激進的人。雖然 ISIS-K 曾一度在多方的圍攻下影響力被大幅削弱,但曾針對 ISIS-K 做過大量研究的美國西點軍校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專家賈杜恩 (Amira Jadoon) 表示,美軍的撤退和阿富汗塔利班組織的全面接管,讓 ISIS-K 有了絕佳的發展機會。而在他看來,目前 ISIS-K 的目標就是「保持政治上的能見度,破壞恢復阿富汗穩定的努力,並且降低阿富汗塔利班組織的信譽」。英國智庫國際激進組織研究中心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Radicalisation) 的研究員漢明 (Tore Hamming) 則分析,喀布爾機場的攻擊事件無疑會對塔利班組織的統治帶來巨大挑戰。「伊斯蘭國向來對於暴露塔利班組織的無能感到興致勃勃。」漢明說道。面對美軍的重大傷亡,美國總統拜登也在第一時間召開記者會,一方面向陣亡將士表達哀悼之意,另一方面也誓言美國「絕對會將兇手一一獵殺,讓其付出代價」。據拜登表示,他已經下令美國國防部「研擬攻擊 ISIS-K 資產、領導人及設施」的計畫,「美國將在我們選擇的時間、地點,以精確且強而有力的方式做出回應」。至於已經雪上加霜的阿富汗撤離計畫,拜登則表示「美國不會被恐怖份子嚇退」, 撤離行動仍將依計畫進行,力拼在 8 月 31 日完成撤離行動。不過,要是真的無法及時撤軍,拜登也提到美國將在軍隊離開後繼續與塔利班組織合作、幫助美國民眾逃出阿富汗。拜登指出,塔利班組織一直在積極尋求經濟和其他援助,好幫助他們在未來幾個月內重掌阿富汗,而美國可以藉此影響塔利班組織、讓他們協助美國民眾和其他人員離開阿富汗。根據《路透社》的統計,截至 27 號為止,各國已經聯手將 10 萬人自阿富汗撤離,但美國自己的撤離計畫仍未完成,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麥肯錫上將估計,現在阿富汗境內大約還有 1,000 名美國人仍在等待撤離。然而,拜登提供的說法並無助於平息美國政壇、社會對其阿富汗撤離計畫的質疑。許多共和黨人紛紛呼籲拜登不應該繼續堅持 8 月 31 日的撤離大限,一來是要為撤離行動爭取時間,二來也是要讓軍方有時間對伊斯蘭國發動報復行動。美國眾議院的共和黨領導人麥卡錫 (Kevin McCarthy) 甚至進一步向眾議院議長裴洛西 (Nancy Pelosi) 喊話,要求她召開臨時會,考慮立法禁止美軍在撤出所有公民前離開阿富汗。「我們的敵人利用了撤退時的混亂,該是國會迅速行動以拯救人命的時候了。」但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史密斯 (Adam Smith) 則出面反對,表示堅守 8 月 31 日撤離大限有其必要性,否則美軍可能會被重新捲入戰爭中。他說:「國防部必須要做的是權衡風險,如果塔利班展開攻擊,我們的軍隊、試圖撤離的平民面臨的風險將會指數級升高。」先前,塔利班的發言人沙辛 (Suhail Shaheen) 曾明確拒絕為英、美延長撤軍期限,並威脅要是兩國一意孤行,就得準備「承擔後果」。同一時間,紐約州的共和黨籍眾議員卡特科 (John Katko) 也直言這一切是「拜登錯誤決策所導致的直接結果」, 並要求對其究責,他說:「我們的三軍總司令在這起行動中失蹤,也未能在歷史性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密蘇里州的共和黨籍參議員霍利 (Josh Hawley) 則是更進一步,要求拜登請辭下台。對此,拜登一方面表示身為總統,他對「所發生的一切」負有責任,可是他也為自己撤離阿富汗的決定、及其所帶來的混亂辯護,聲稱如果不讓美軍撤離阿富汗,他只有另一個選擇:增派數千人回到阿富汗。「我從不認為我們應該犧牲美國人的性命,好試圖在阿富汗建立一個民主政府。」《華盛頓郵報》在報導中指出,這類對拜登領導力的批評無疑相當沉重,因為一直以來拜登始終聲稱自己是一個「更有競爭力、領導力的領導人,也知道該如何保護美國人,不像前總統 (指川普,Donald Trump) 一樣」。但由《今日美國》(USA Today) 和英國薩福克大學 (Suffolk University) 合作的一項民調也顯示,在 COVID-19 疫情死灰復燃、阿富汗撤離計畫爭議頻傳的影響下,拜登的支持率已經下滑至 41%。隨著美軍的撤離計畫即將進入尾聲,外界現在也十分關注這起傷亡是否會成為美軍在阿富汗的最後一起傷亡事件。對此,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麥肯錫上將的答案並不樂觀,他在周四受訪時告訴記者,未來幾天喀布爾機場仍面對著「極其活躍的威脅」, 而這些威脅,麥肯錫上將表示:「非常、非常符合我們所謂的戰術性 —— 意思就是迫在眉睫,隨時都有可能會發生。」
30年前裸泳成Nirvana暢銷專輯《Nevermind》封面 當年嬰兒提告遭「性剝削」
但如今,當年的小嬰兒長成了 30 歲的大人,埃爾登表示,他的父母從未簽署過任何合約,從未同意將他的照片使用在《Nevermind》的專輯封面上。埃爾登還指控,這張用於封面的照片包含了兒童色情內容。他的律師在提交給加州聯邦法院的文件中提到:「從他還是嬰兒的時候直到現在,這張照片都暴露了埃爾登的私密身體部位,並以色情的方式展示埃爾登。」埃爾登的其中一名律師路易斯 (Robert Y. Lewis) 指出,那張後製上去的美元鈔票,讓畫面中的孩子「看起來像個性工作者」; 埃爾登的另一名律師馬比 (Maggie Mabie) 則認為:「它們試圖製造爭議,因為爭議具有賣點。」「重點不只是要創作出一張帶有威脅性的圖像,而是要跨越那條界線,它們也的確這麼做了 —— 它們利用暴露埃爾登的方式從中獲取利益。」馬比說。在提交給法院中的文件還提到,超脫樂團本來答應要把埃爾登的生殖器用圖案遮蓋起來,但這項協議最終卻沒有被實現。埃爾登本人則表示,他的「真實身分和法律上的姓名,永遠都跟這場他未成年時便經歷的商業性剝削活動綁在一起,而且從他還是嬰兒的時候直到現在,這樣的內容都持續在全世界散佈跟銷售」。埃爾登認為,自己「將持續受到終生性的損害」, 當中包括「極端和永久性的情緒困擾」, 而且還「對他的身心發展和受教育的過程出現了干擾」, 他也因此需要「醫學及心理方面的治療」。律師馬比則指出,埃爾登多年以來都在接受治療,以解決這張專輯封面對他所造成的影響:「他從未見過沒有看過他生殖器的人...... 這不斷提醒他,他不具有隱私,他的隱私對這個世界來說毫無價值。」在這起案子中,埃爾登的律師團要求 15 名被告,每人都必須賠償至少 15 萬美元 (折台幣約 419 萬元)。而這 15 人之中,包含仍舊在世的團員戴夫・格羅爾 (Dave Grohl)、克里斯特・諾弗賽立克 (Krist Novoselic), 以及已經過世的科特・柯本 (Kurt Cobain) 的遺產管理人、柯本的前妻寇特妮・洛芙 (Courtney Love), 還有拍攝這張照片的攝影師韋德爾 (Kirk Weddle)。目前,所有被告都尚未對訴訟做出回應,也沒有公開發表任何評論。事實上,回顧過去 30 年,埃爾登在青少年時期和成年後,曾多次重現《Nevermind》的封面,以此紀念專輯發布的 10、17、20 及 25 周年 —— 但在這些畫面中,他總是穿著泳褲。而且,埃爾登也曾在與各家媒體的專訪中,透露自己對於《Nevermind》封面的矛盾心理。例如在 2016 年時,他便曾告訴《時代雜誌》, 當他長大了一點之後,便開始對自己所招致的名聲「感到有點不開心」:「我才理解到自己已經是一個巨大計畫的一部份......(要理解) 很困難 —— 你會覺得自己是為了空虛的理由而成名。」「當你聽到有多少金額牽涉在內時,你很難不感到沮喪...... 當我去看場棒球賽的時候,我會想:『老兄,所有參加這場球賽的人說不定都看過我的小生殖器』, 我覺得我的部分人權被剝奪了。」同年,他還曾對《GQ Australia》說:「最近我總是在想:『如果我不同意將自己該死的生殖器展示給所有人看的話呢?』我並不真的擁有選擇權。」甚至,這次的訴訟並不是他第一次將自己的嬰兒裸照和色情內容有所連結,2007 年,當時還是青少年的埃爾登,曾經對《星期天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表示:「有這麼多人看過我的裸體,實在是滿讓人毛骨悚然的。我覺得自己好像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色情明星。」"But it’s always been a positive thing and opened doors for me." - Spencer Elden 2015 pic.twitter.com/3nULgTr2tq 在 NPR 的 Twitter 貼文中,一名網友以埃爾登不同時期的重現照片作為他對控告超脫樂團一案的回應,並於內文中引用了埃爾登在專訪中曾說過的話:「對我來說,這一直以來都是件正向的事,而且還為我敞開了機會的大門。」但在某些專訪,埃爾登卻又對照片抱持著樂觀的態度。「對我來說,這一直以來都是件正向的事,而且還為我敞開了機會的大門,」在 2015 年的專訪中,埃爾登對《衛報》說:「我現在 23 歲,是名藝術家,這個故事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可以和費爾雷 (Shepard Fairey, 美國當代街頭藝術家) 共事五年,這是個很棒的經驗。他是個資深的音樂行家:當他聽說我是《Nevermind》封面上的小嬰兒時,他覺得那很酷。」可是針對這部分,埃爾登的律師馬比也提到,當超脫樂團、媒體或歌迷要求他拍攝重現照片時,他有時候的確會同意,可是最終,他意識到這不過只是「讓他嬰兒時的照片進一步地被剝削」。「埃爾登先生從未同意他人使用或展示這些圖像,」馬比說:「就算他在之後的人生中重製了畫面,他也是穿著衣服的,而且他成年了,這是非常不一樣的情況。」2008 年,埃爾登的父親瑞克 (Rick Elden) 曾向 NPR 透露了專輯封面的照片是在什麼情況下拍攝的。他指出拍攝照片的韋德爾是他的朋友,有一天突然向他表示自己最近正在拍攝小孩的照片,並願意支付他 200 美元 (折台幣約 5,586 元), 讓瑞克帶自己的兒子到泳池拍照。《紐約時報》則提到,韋德爾當時為了專輯拍攝了數十張照片,而小嬰兒身在水中的畫面,則是超脫樂團已故成員科特・柯本提供的想法。而埃爾登本人也曾在 2008 年時告訴過 CNN:「有傳聞說,柯本最開始的概念,是想要展示一名母親在水中分娩的樣子...... 但妥協方案是讓小嬰兒在水中游泳。又或者這就是我被告知的版本。」在《衛報》的報導中,《Nevermind》專輯封面的設計師費雪 (Robert Fisher) 則表示,這張照片的靈感是來自科特・柯本看過的一部關於嬰兒在水中出生的紀錄片:「他認為這樣的畫面可以做成一個很酷的專輯封面。但這樣的視覺有點太形象化了,所以我們決定以在游泳的嬰兒作為替代。」回到拍攝當時,埃爾登的父親瑞克表示,他們全家人很快就忘記了這件事,直到三個月過後,他們才在洛杉磯街頭,看到《Nevermind》的專輯封面大大地展示在一棟建築物的外牆上;然後又過了兩個月,發行《Nevermind》的格芬唱片公司 (Geffen Records) 才送給了當時一歲的埃爾登一張白金專輯與一隻泰迪熊。2019 年,身為攝影師的韋德爾也曾告訴《衛報》, 他直到那時候都還有和埃爾登聯絡,他認為埃爾登的確「對於那張照片感到矛盾」:「他覺得所有人都從中賺取金錢,只有他沒有...... 我認為他值得獲取些什麼,但賺錢的總是唱片公司。」然而,這次的訴訟能得到正面的結果嗎?在美國,不帶有色情意味的嬰兒照片,通常不被視為觸犯兒童色情相關的法律。《紐約時報》的報導中也有提到,美國天主教大學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哥倫布法學院 (Columbus School of Law) 法學教授格勞 - 李瑞 (Mary Graw Leary) 認為,埃爾登的案子並不是典型的兒童色情案例:「僅僅只是兒童的裸體,並不構成色情的定義。」但格勞 - 李瑞也補充,即使是如此,在美國聯邦法律中,某些因素也可以讓法官或陪審團進行裁定,判斷未成年兒少的照片是否「包含生殖器的情色展示」, 例如生殖器本身是否是照片中的焦點。格勞 - 李瑞認為,這部分的法律「給了法庭更多的決定權」, 而且本次事件也「不是個擁有簡單答案的案例」。除此之外,格勞 - 李瑞還補充,關於埃爾登過去對於專輯封面的評論,不應對他現在認為自己是兒童色情受害者的說法產生影響,她指出,法律並不會在「立即舉發施虐者的孩子」與「在最開始對於發生之事不屑一顧的孩子」之間做出選擇。「我們不希望處在只把其中一個案子視為刑案的境地,只因為在另一個案子中,孩子於事情發生的當下並不覺得有什麼,」格勞 - 李瑞說:「我們並不只保護特定的孩子。」
【地球 24小時】08/26 我的第二人生
在薩克森自由邦第一大城萊比錫 (Leipzig), 阿富汗前通訊部長薩達特 (Sayed Sadaat) 穿著單車外送公司 Lieferando 的橘色制服,準備開始接單跑外送。今年 49 歲的他在去年九月搬到德國,遠離戰亂頻仍的家鄉,然而因為不懂德語的關係,找工作處處碰壁。現在的他上午上 4 個小時的語言學校,晚上再跑 6 個小時的外送維生。隨著美國從阿富汗撤軍,阿富汗民眾向德國申請庇護的人數從今年初開始暴增超過 130%, 申請者無不希望能夠像薩達特一樣在德國展開新生活。 相關閱讀:《阿富汗變天:塔利班攻佔首都喀布爾 總統流亡海外》在薩克芬邦的塞芬小鎮 (Seiffen), 當地一間手工藝公司推出了以德國總理梅克爾 (Angela Merkel) 為造型的香氛產品。 相關閱讀:《為什麼太陽曬過的衣服香香的?》把衣服一件件掛上曬衣繩、放在戶外讓太陽幫忙曬乾,收下來的衣服往往帶有溫暖好聞的香氣,但你知道這種「太陽香氣」怎麼來的嗎?在 2020 東京帕奧「盲人門球」(Goalball) 的比賽中,來自立陶宛的選手奮力擋下阿爾及利亞選手的攻擊。在「盲人門球」賽事中,三人一隊上場比賽,透過聽聲辨位的方式判斷球的來向和速度,拿到球後要想辦法以投擲的方式將球滾進對方的球門得分,在上下半場共 24 分鐘的比賽中,拿越多分的隊伍就獲勝;若平手,則進行加時賽;若依舊平手,則模仿足球 PK 戰互相射門的方式決定勝負。 相關閱讀:《從小醫院到大體育館 帕奧怎麼來?》隨著東京奧運落幕,堪稱是東京奧運下半場的「2020 東京帕奧」也在周二 (24) 晚上正式開幕。而在人們引頸期盼各國身障運動員表現的同時,你有沒有想過,帕奧究竟是怎麼來的?在首都基輔外圍的戈斯托梅利小鎮 (Hostomel) 機場,烏克蘭大力士們正在挑戰拖行全球最大的運輸機 —— 安托諾夫安 - 225「夢想」運輸機 (Antonov An-225 Mriya)。這艘運輸機由蘇聯時代的安托諾夫設計局研發,在蘇聯解體後歸烏克蘭所有,目前仍是全世界最巨型的飛機,重量高達 285 公噸、機身長 84 公尺、機翼長 88 公尺。 相關閱讀:《那些年,蘇聯用伏特加、油輪和百事可樂做生意》以物易物可以說是世界上做生意最古老的方式了,就算是現在,我們還是可以聽聞「用迴紋針換到一間房子」的傳奇故事,不過你知道嗎?其實不少國家、跨國企業也是透過這種方式在交易呢!在位於首都巴西利亞的巴西最高法院前,聚集著大批原住民,他們前來抗議祖先的土地遭開發商惡意侵佔。近日,巴西最高法院準備就是否承認原民對 1988 年巴西憲法批准之前佔用的土地有合法權利一事進行判決,要是判決結果為否,將讓原民難以拿回過去被菸草農場、採礦商和伐木商佔用的土地。 相關閱讀:《世上最孤獨的男人 直擊巴西原民部落最後血脈》2018 年,一名住在亞馬遜雨林深處的原住民被鏡頭捕捉了下來,他的族人全在和開發者的血腥戰爭中過世,他已經一個人獨自生活超過 20 年,與世隔絕的他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男人」。在雅典衛生部前,大批罷工醫護來到現場,抗議政府針對醫護人員頒布的疫苗政策。根據政府的規定,從今年 9 月 1 日開始,想要上班的醫護人員都必須至少接種一劑 COVID-19 疫苗,要不然就得出示染疫後痊癒的證明,否則就不准工作。對於政府祭出這樣的政策,希臘醫護人員表示,他們不是反對接種疫苗,而是反對政府將接種疫苗一事列為義務,侵犯醫護人員決定是否接種疫苗的自主權。 相關閱讀:《美國假疫苗卡越來越猖獗?免費打針還是要花錢買認證》在世界另一端的美國,有越來越多民眾被要求,必須得出示已經接種 COVID-19 疫苗的「疫苗卡」, 才能去工作、上學或參加社交場合。於是,黑市中漸漸出現了一項特別服務,專攻那些不願意打疫苗,卻又需要疫苗卡的人...... 在埃及北部的曼索拉市 (El Mansoura), 大學研究人員戈哈爾 (Abdullah Gohar) 小心翼翼地清理有著 4,300 萬年歷史的四腳兩棲鯨魚化石,準備進一步研究鯨魚是怎麼從陸地進入海洋的。 相關閱讀:《鯨魚壓力有多大 看「耳垢」就知道》人類大量的捕鯨、海洋活動,一直以來都影響著鯨魚的生活。但是要如何判斷鯨魚是否感到壓力大呢?科學家找到了新方法:鯨魚的耳垢。在都柏林三一學院的圖書館中,前來參訪的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正靜靜感受歷史的韻味。在都柏林三一學院畢業的知名校友中,不乏文學界鼎鼎大名的泰斗,像是寫下《快樂王子》的劇作家奧斯卡・王爾德 (Oscar Wilde)、著有《格列佛遊記》的小說家強納森・史威夫特 (Jonathan Swift)、小說《德古拉》的作者亞伯拉罕・「伯蘭」・史杜克 (Abraham "Bram" Stoker) 等。 相關閱讀:《被針戳而不是被獠牙咬 羅馬尼亞讓旅客在「吸血鬼德古拉的城堡」打疫苗》當遊客在近日拜訪「吸血鬼德古拉的城堡」時,他們的身上可能會出現一個洞,但不用擔心,那不是吸血鬼的咬痕,沒有失血過多的危機...... 在莫斯科紅場,璀璨的煙火在聖瓦西里主教座堂 (St. Basil's Cathedral) 上方盛放,為即將到來的俄國國際軍樂節做媒體預演。今年的俄國國際軍樂節將在本月 27 日舉辦,並且一路持續到 9 月 5 日結束。 相關閱讀:《嘻哈、爵士、古典...... 邊聽音樂邊工作好嗎?》音樂不只能振奮人心,還能夠讓人在工作時專心,至於哪一種音樂比較適合工作,就真的是個人音樂喜好的問題了。在倫敦動物園一年一度的動物健檢活動上,動物園管理員艾莉絲 (Charli Ellis) 正追著一隻加拉巴哥象龜 (Galápagos tortoise), 想知道牠的殼有多長。 相關閱讀:《草食性陸龜獵捕鳥類 鏡頭首度直擊驚奇畫面》在非洲國家塞席爾,人類第一次拍到了巨型陸龜狩獵海鳥的畫面。通常來說,野生動物的獵捕行為並不稀奇,但這件事罕見的地方在於 —— 陸龜,通常被視為是草食性的。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草食性陸龜獵捕鳥類 鏡頭首度直擊驚奇畫面
在非洲東部外海的群島國家塞席爾,一名研究人員於弗雷格特島 (Frégate Island) 上拍攝到了一幅珍奇的景象:一隻亞達伯拉象龜 (Aldabra giant tortoise) 正在獵捕一隻小黑燕鷗 (Anous tenuirostris) 的幼雛。這是人類的鏡頭第一次捕捉到如此的畫面,甚至連身為專家的研究人員都為此感到震驚。在錄下的影像中,這隻巨型陸龜眼睛直盯著一隻從樹上的巢中掉出來的燕鷗幼雛,而當牠慢慢靠近燕鷗時,這隻海鳥只是徒勞地後退,並一邊拍打著自己的翅膀。隨後,陸龜緩慢地張開嘴巴往燕鷗咬下,燕鷗立刻停止了動作,並從原本站著的木頭上翻滾了下去。接下來的過程則沒有收錄在公開的影片中 —— 陸龜也跟著從木頭上爬到了地面,然後便將燕鷗給吃掉了,從追逐到進食,牠一共花了七分鐘。本影片為巨型陸龜獵捕燕鷗幼雛的實際畫面,請斟酌觀看。這支影片出自本周一 (23) 科學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上發表的一篇研究,為劍橋大學彼得學院 (Peterhouse, Cambridge) 島嶼生態學家格拉赫 (Justin Gerlach), 以及弗雷格特島基金會 (Frégate Island Foundation) 保育和永續發展部門副經理佐拉 (Anna Zora) 所共同撰寫。負責拍攝的人是佐拉。2020 年 7 月的某天,當佐拉在弗雷格特島上進行海鳥的數量普查時,她注意到當事陸龜的行為很「奇怪」, 並因此開始錄影。「這不只是四處遊蕩並進食,牠是看著那隻幼雛,以牠為目標,」佐拉在研究中的影片裡提到:「牠開始往幼雛的方向前進,就是這個時候,我說我們應該停下來,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這真是令人驚訝,而且非常嚇人,」研究的另一名作者格拉赫表示,當佐拉把影片傳給他的時候,他對自己所看到的畫面感到非常訝異:「這隻陸龜蓄意追殺這隻鳥,然後再吃掉牠。所以,是的,這是狩獵行為。」巨型陸龜出沒的區域多位在塞席爾以及太平洋東部、隸屬厄瓜多的加拉巴哥群島 (Galápagos Islands), 而且牠們通常「被認為是嚴格的草食性動物」。事實上,本次發表的研究中也有指出,大型爬蟲類有時候會替牠們的飲食進行額外的補充,這一點有跡可循,例如陸龜會吃掉蝸牛殼,又或是已經死亡的鳥類、山羊,甚至是其他陸龜的腐肉及骨頭。然而,獵捕活體的行為卻是前所未見的。《紐約時報》指出,根據傳言,陸龜有時候會追蹤海鳥的幼雛,而當這些幼雛不小心從樹上的巢裡掉出來後,就會面臨無法求援的窘境。但格拉赫表示:「沒有人在尋找這件事 (的證據), 為何要這麼做呢?陸龜又不狩獵...... 你不會浪費時間,就為了找一隻會狩獵的陸龜。」直到現在,當世人首度見到真實的陸龜獵捕畫面後,格拉赫感到非常好奇,人類可以從這樣的巨大生物上學到什麼 —— 在弗雷格特島上,巨型陸龜的數量超過了 3,000 隻,而牠們通常能夠生存超過 200 年,成長超過 500 磅 (約 227 公斤)。針對這次的發現,來自紐約州立大學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和加拉巴哥群島保護協會 (Galápagos Conservancy) 的爬蟲學家吉布斯 (James Gibbs) 也表示:「他們在這裡發現的東西真是個謎團。」吉布斯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當他看完影片後,他表示自己對陸龜攻擊行為的緩慢和笨拙感到驚訝:「這是勤奮與無能的有趣結合。」吉布斯指出,他已經在加拉巴哥群島研究巨型陸龜大約 30 年,而當地的陸龜和鳥類也建立起了一種特別的關係,並因此衍生出一個特殊的傳聞。「陸龜會站起身,並將牠們的四肢跟尾巴都伸展開來,然後雀科的鳥類會過來幫牠們清理身上的蜱蟲,」吉布斯說:「我聽說有時候陸龜會突然倒下,把雀鳥壓死後再吃掉牠們,但那只是流傳多年的軼聞,我從未親眼看過這種景象。」Scientists captured the moment on video when a Seychelles giant tortoise, thought to be vegetarian, attacked and ate a tern chick. https://t.co/thteINB1uG pic.twitter.com/YsubmO5NxG 本照為此次事件中,巨型陸龜和燕鷗幼雛對峙的影片截圖。但這次已經不只是傳聞了,研究人員可是錄下了活生生的證據。本次研究甚至指出,這隻陸龜的行為顯示了牠不是第一次狩獵鳥類。通常來說,當陸龜吃樹葉、青草或水果時,牠們會伸舌頭、把食物捲回嘴裡;而影片中這隻陸龜收回舌頭時,牠同時閉上了眼睛,這表示牠對這項食物 —— 也就是這隻燕鷗本身,具有一定的警惕性。「牠表現出了和普通攝食時不同的行為模式,」格拉赫說:「這不只是在收集食物,這是藉由在收集食物。」而根據吉布斯所言,他認為這隻陸龜是母的,這點是解開獵捕謎團的重要線索,因為島嶼上的生態系統缺少鈣,而鈣是爬蟲類在孕育下一代、生成蛋殼時必需的重要礦物質,因此,這隻母陸龜吃下含鈣的燕鷗雛鳥或許是一種動物確保自己的下一代能夠成功誕生的方式。另一方面,本次研究的作者格拉赫還提供了另一項可能性:蛋白質。格拉赫指出,草食性動物通常在偶遇死去的動物時,常常會吃上幾口,從中獲得蛋白質跟不同的礦物質。但為何這次是活鳥呢?格拉赫則表示:「根據推測,陸龜發現燕鷗群落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包括牠們的屍體和掉落的魚等等,然後理解到自己也可以吃掉那些活著但還不會飛的幼雛。」「這有成為牠們營養中重要的一部份嗎?還是這對牠們而言只是珍貴又好吃的點心?」根據英國《獨立報》指出,弗雷格特島是一個用於生態旅遊的私人島嶼,島上因此有大規模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幫助像燕鷗一般的海鳥在此重新定居。目前弗雷格特島上大約有 26 萬 5,000 隻燕鷗,而在牠們築巢的樹下方,常常都會散落著在覓食中不慎掉落的魚,以及從巢裡掉出來的幼鳥。也因為如此,格拉赫認為:「如今在弗雷格特島上,燕鷗和巨型陸龜群落的結合是不尋常的,但我們的觀察凸顯了一件事,那就是當生態系統在重建時,不同物種之間可能會發生完全無法預料的相互作用。「或許在過去,這些事 (指陸龜獵捕燕鷗) 是很普遍的,只是我們從未看過而已。」而除了陸龜獵捕的普遍性以外,格拉赫透露,他也很好奇這是否是一種後天習得的行為:「塞席爾巨龜 (Aldabrachelys gigantea hololissa, 亞達伯拉象龜亞種) 比多數人想的還要更具有社交性,也更複雜。」至於這個發現到底帶來了什麼樣的啟示呢?當談到巨型陸龜時,格拉赫表示:「我們總是認為牠們並不特別有趣、行動緩慢,而且可能還很笨。」「但顯然地,這些動物不僅僅是如此。」
酒駕大象、讓小象工作都不行 斯里蘭卡頒布新動保法案
位於印度洋的斯里蘭卡,是一個知名的大象國度,國內有數千頭野生、人為飼養的大象在此生存,也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牠們既是財富、地位的象徵,也是部分行業重要的勞動力來源,許多節慶上更是少不了牠們的身影。然而,歷來斯里蘭卡也不乏各種大象受虐的新聞,動保團體也一直努力倡議,希望能改善大象們的處境。上周,動保團體的努力總算開花結果,斯里蘭卡頒布了一項新的動保法案,增設了許多保護人為飼養大象的條款,更禁止了當地象伕常見的酒駕大象、讓小象工作等行為,希望能讓斯里蘭卡的大象活得更自在。在這次公布的新法案裡,最引人矚目的一項規定莫過於「禁止酒駕大象」。斯里蘭卡動保團體「動物之友」(Sathva Mithra) 的主席拉杰卡納亞克 (Sagarika Rajakarunanayake) 表示,在斯里蘭卡,象伕們很常在工作期間喝酒、甚至是喝醉,但大部分出錢聘請象伕的人都會容忍他們的行為,因為大家都以為象伕必須喝酒,才有辦法應付行為失序的大象。諷刺的是,拉杰卡納亞克說道:「象伕們酒後失序、用殘酷的手段對付大象的舉動,才是導致大象暴力行為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這次斯里蘭卡政府新公布的動保法案裡,禁止象伕們在上工、騎乘大象的時候飲酒或是服用有害藥物,就成了相當關鍵的一環。除了盡可能減少大象遇上象伕失序舉止的機會,新法案也對在伐木、觀光等行業中工作的大象增設了許多限制。舉例來說,這部新法案規定伐木業者每天最多只能讓大象工作 4 個小時,而且不能在半夜工作。倘若想要讓大象參與電影拍攝,也必須要事先得到政府的核准,才能在獸醫的嚴格控管下開拍。至於那些被用於觀光產業中的大象,斯里蘭卡政府現在也規定,未來每頭大象每次最多只能乘坐 4 位遊客,而且還必須坐在特定的鞍座上。除此之外,政府也禁止人們在各種工作項目中使用未滿兩歲的小象 —— 就算只是用於節慶中也不行,同時也不准人們將小象帶離母象身邊。最後,斯里蘭卡政府則表示預計將為所有人為飼養的大象準備「身分證」, 上頭會有牠們的照片,以及 DNA 資訊,而這些大象每半年就必須強制做一次健康檢查。此外,每天每隻大象也必須要有至少 2.5 小時的洗澡時間。倘若違反這些規定,大象的擁有者最長可能得吃上三年牢飯,這頭大象也會被送往國家的飼育機構安置。乍看之下,這些規定確實很嚴格,可是如果考量到近年來發生的多起大象盜獵、虐待事件,或許也能一窺斯里蘭卡政府推出新動保法案的目的。根據統計,斯里蘭卡國內約有 7,500 頭野象,另外還有 200 頭由人為飼養的大象。環保人士指出,去年是斯里蘭卡大象死亡數字創下新高的一年,且估計有 85% 的大象死亡原因都是由人類活動所造成。近年來,斯里蘭卡更是不乏大象受虐而死亡的案例。舉例來說,2019 年時,就有一頭年約 70 歲、瘦骨嶙峋的大象被迫參加一場佛教慶典,卻在慶典中當場倒地死亡的案例。而且不只成年大象受虐的情況層出不窮,小象盜獵、走私的狀況也屢見不鮮。根據動保人士、大象專家的統計,過去 15 年來總計有超過 40 隻小象從野生動物國家公園中被偷走,並以每隻最高 17 萬美元 (折台幣約 478 萬 8,900 元) 的價碼賣到觀光娛樂產業中工作。而這也凸顯出另一個問題:來斯里蘭卡旅遊的遊客即使毫不知情,仍舊間接成了斯里蘭卡大象受虐事件中的幫兇。根據美國網路媒體《VICE》的報導,每年約有 400 萬名遊客會將錢花在對動物、動保事業有害的企業身上,而 80% 的遊客也沒有意識到他們所參觀的野生動物景點,其實並不是動物們生活的理想環境。
【地球 24小時】08/25 今朝看我打桌球
在帕奧男子桌球單打第六級的比賽上,來自埃及的帕奧選手哈馬托 (Ibrahim Elhusseiny Hamadtou) 對上南韓選手朴洪圭後落敗。今年 48 歲的哈馬托小時因一場火車事故失去了手臂,隨後參與足球及桌球訓練,他的招牌發球動作是靠腳把球給往上拋後,用嘴含著球拍來揮拍。哈馬托說:「我曾經想辦法把球拍夾在手臂下,或是用其他方式來揮拍,但都不是那麼順。最後,我決定用嘴巴。」 相關閱讀:《從小醫院到大體育館 帕奧怎麼來?》隨著東京奧運落幕,堪稱是東京奧運下半場的「2020 東京帕奧」也在周二晚上正式開幕。而在人們引頸期盼各國身障運動員表現的同時,你有沒有想過,帕奧究竟是怎麼來的?在路克索 (Luxor) 附近祭祀太陽神阿蒙 (Amun) 及其妻子姆特 (Mut) 女神的卡奈克神廟 (Karnak temple), 埃及總理馬布里 (Mostafa Madbouly, 頭戴白色棒球帽者) 正在視察。 相關閱讀:《22 位法老、王后巡遊開羅 「法老黃金大遊行」送木乃伊到新家》把埃及歷代大大小小的遊行規模一次排開,鮮少有遊行的出席嘉賓陣容足以和今年 4 月 3 日的這場遊行相比。當晚,共計 18 位法老、4 位王后應邀參與遊行,一同搭著訂製的汽車前往埃及新建好的埃及文明國家博物館。在耶路撒冷老城區的哭牆,一名猶太教徒扶牆禱告。隨著猶太新年 (Rosh Hashanah, 今年 9 月 6 日至 8 日) 的腳步越來越近,猶太教徒也紛紛動起來準備慶祝。 相關閱讀:《22 位法老、王后巡遊開羅 「法老黃金大遊行」送木乃伊到新家》你有想過以色列哭牆、印度泰姬瑪哈陵和巴西基督聖像這些名勝古蹟的背面長怎樣嗎?在蘇格蘭克萊德班克 (Clydebank) 的金禧國立醫院,蘇格蘭首席部長施特金 (Nicola Sturgeon) 正在一場模擬手術中試用最先進的醫療器材。 相關閱讀:《為了長高,他們選擇鋸斷大腿》每年,世界各地有成千上百人都希望自己的身高能再高一點,然而這些人不只是許願,他們還付諸行動...... 在紐約市政廳前,一名男子打扮成山姆大叔 (Uncle Sam) 的模樣,反對政府的疫苗護照政策。在美國,有越來越多民眾被要求,必須得出示已經接種 COVID-19 疫苗的「疫苗卡」, 才能去工作、上學或參加社交場合。於是,黑市中漸漸出現了一項特別服務,專攻那些不願意打疫苗,卻又需要疫苗卡的人...... 相關閱讀:《美國假疫苗卡越來越猖獗?免費打針還是要花錢買認證》在維吉尼亞州的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 (Dul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 來自阿富汗的難民剛剛下機,他們準備搭乘巴士前往難民處理中心。在塔利班組織 (Taliban) 攻佔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後,大批阿富汗民眾急著離開當地,他們紛紛湧入喀布爾國際機場和其他通往外國的交通要道,希望逃離塔利班組織的掌控。而阿富汗總統加尼 (Ashraf Ghani) 則早一步避走海外,他說自己為了避免流血衝突,不得不離開阿富汗,這個決定對他來說非常困難。然而,其他阿富汗官員與政治人物都無法諒解,並稱他的離去「不要臉」、「不愛國」。 相關閱讀:《阿富汗變天:塔利班攻佔首都喀布爾 總統流亡海外》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中國駐阿根廷大使館外,打扮成粉紅豬的女子手拿海報抗議阿根廷與中國簽訂的協議,她們反對阿根廷作為中國的養豬戶,幫中國生產豬肉後出口到中國的計畫。自從非洲豬瘟於中國爆發,中國為了避免疫情進一步惡化,已經撲殺上百萬頭豬隻,也讓不少養豬戶心生退意,中國國內的豬肉供給缺口也漸漸浮現,逼得中國必須盡早採取行動,避免未來造成更大的影響。 相關閱讀:《堅決不替中國人養豬 阿根廷民眾反對中資養豬場》在首都波哥大的總檢察長辦公室外,受害者的母親手持海報抗議「偽陽性」(false positives) 醜聞,而涉嫌犯下該醜聞的前陸軍總司令蒙托亞 (Mario Montoya) 將軍正在參加聽證會,海報上則寫著「不會忘記那 6,402 名被害者」。「偽陽性」醜聞的高峰發生在 2006-2009 年間,當時哥倫比亞政府軍內的不肖軍人會故意以工作為號召,將窮人或精神病患者騙到鄉間後殺害,再宣稱這些受害者是哥倫比亞革命軍 (FARC) 游擊隊分子,以此向當局換得晉升和好處。之所以此醜聞以「偽陽性」為名,就是採用實驗術語中,明明沒有偵測到卻宣稱有偵測到之意。 相關閱讀:《半世紀來最大進展 哥倫比亞和革命軍達成停火協議》2016 年 6 月,在歷經半個世紀的內戰,哥倫比亞政府和國內最大的游擊隊──哥倫比亞革命軍終於達成停火協議,FARC 決定放下武器,而政府也要信守承諾保護他們的安全。在巴西最高法院外,上千名原住民前來抗議祖先的土地遭開發商惡意侵佔,其中一名女性身上掛著寫有「讓森林活著」字樣的牌子。近日,巴西最高法院準備就是否承認原民對 1988 年巴西憲法批准之前佔用的土地有合法權利一事進行判決,要是判決結果為否,將讓原民難以拿回過去被菸草農場、採礦商和伐木商佔用的土地。 相關閱讀:《世上最孤獨的男人 直擊巴西原民部落最後血脈》2018 年,一名住在亞馬遜雨林深處的原住民被鏡頭捕捉了下來,他的族人全在和開發者的血腥戰爭中過世,他已經一個人獨自生活超過 20 年,與世隔絕的他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男人」。在倫敦滾石搖滾樂團 (Rolling Stones) 的品牌旗艦店外,一名男子拍下為已故鼓手查理沃茨 (Charlie Watts) 設置的裝飾。24 號時,查理沃茨病逝於倫敦醫院,享壽 80 歲。 相關閱讀:《從沒和名人見過面 為什麼還會哀悼他的死?》每當傳出名人過世的消息,社群媒體上都可以看到不少人在哀悼名人的死,就算他們根本沒有和對方見過面也一樣,究竟,為什麼人們會哀悼名人的死亡呢?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美國假疫苗卡越來越猖獗?免費打針還是要花錢買認證
去年 12 月,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推出了「疫苗卡」, 並將其描述為能夠「最簡單地」追蹤 COVID-19 疫苗注射情形的方法。而隨著 Delta 變種病毒在近期席捲美國,公司行號、大學或甚至諸如紐約和舊金山等等的城市,都相繼提出了必須出示疫苗卡,才能進出特定場所的規定。可是,無論是對疫苗安全的疑慮,又或是基於個人或宗教因素,仍有許多美國民眾不願意施打疫苗,也因此,「假疫苗卡」在黑市中漸漸興盛了起來,好幫助這些不願施打疫苗的人繞過規定。《紐約時報》便指出,曾有人在 Facebook 的一些反疫苗社團中,公開吹噓自己已經取得了假疫苗卡,例如一位用戶在貼文中即寫下:「我的身體,我的選擇」, 而下面有另一人回覆他:「我等不及要拿到我的 (假疫苗卡) 了,哈哈。」BBC 記者則嘗試聯絡了 Instagram 上一個自稱販售疫苗卡的帳號「COVID-19 疫苗卡卡卡」(Covid19vaccinecardsss), 其報導中提到,無論是誰在幕後操作這一切,對方都十分有熱忱,要求記者轉到另一個加密通訊應用程式,好繼續後面的交易手續。而它們開出的價碼,是以 100 美元 (折台幣約 2,795 元) 換取一張「註冊過」的疫苗卡,上頭會有著美國 CDC 或英國國民保健署 (NHS) 的標誌。付款方式則可以使用 Apple 的 Apple Pay 又或者是比特幣 (Bitcoin), 賣方還保證會在 24 小時內進行「獨立」配送,並強調買方的卡「會被輸入到資料庫裡」, 因為「(這些是) 非常棒的原版疫苗卡,不用擔心」。總部位於美國俄亥俄州城市克里夫蘭 (Cleveland) 的新聞網《Fox 8》, 則派遣調查小組找上了兩名在網路上兜售假疫苗卡、並保證會將買方資料登記在健保資料庫的人。調查小組詢問這兩位買家是否還有在進行買賣,又問他們是如何進入資料庫,一人回訊報價,表示空白的卡要價 100 美元、經過註冊過的卡則要價 200 美元 (折台幣約 5,589 元), 他聲稱自己和擁有資料庫權限的醫生取得合作。另一人則指出自己和一些藥局有合作關係,他表示:「我會付錢給某人,讓他幫你完成這件事...... 你不需要真的接種疫苗。」但當《Fox 8》調查小組公布自己的身分,並表示想要採訪他們後,這兩人都立刻傳訊說「掰掰」。除了上面提到的 Instagram 以外,eBay、WhatsApp 也都出現了兜售假疫苗卡的帳號。BBC 指出,這些透過社群平台、通訊軟體,又或是暗網販售的假疫苗卡,價格通常在 25 美元 (折台幣約 699 元) 到 500 美元 (折台幣約 1 萬 3,974 元) 不等。而面對猖獗的假疫苗卡,警方則提出警告,強調無論是造假者或是購買人都可能會面臨牢獄之災,但這依舊無法阻止這些買賣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畢竟,還有一點必須考慮的是:當假疫苗卡出現的時候,人們是否有辦法辨認?根據 BBC 報導,一名在紐約格林威治村 (Greenwich Village) 酒吧「Peculiar Pub」的首席調酒師珍妮佛 (Jennifer) 便透露,它們的店依循著紐約市的規定,要求顧客都必須先出示疫苗卡,才能夠進入店內。珍妮佛表示,目前還沒有人引起她的懷疑,但她認為要發現假疫苗證書,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在紐約,你只要出示一張從醫療機構拿到的紙卡,又或是卡的照片就好。「它是紙本,你可以在上面填個日期就好,我要怎麼知道是誰幫你注射疫苗、你又是在哪接種的?美國有成千上百個疫苗接種站,醫護人員現在甚至還能直接到你家幫你打疫苗。」另外,《美聯社》則指出,目前美國至少有 675 間大學院校要求提供疫苗接種證明,可是某些學校確認的過程卻十分簡單,只要把疫苗卡的照片上傳到學校的個人系統就好。這也因此掀起了同樣的疑慮,北卡羅萊納大學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教堂山分校 (Chapel Hill) 全球衛生政策教授邁爾 (Benjamin Mason Meier) 就認為:「美國不像多數國家擁有電子系統,這裡的疫苗接種紀錄是建立在一張脆弱的紙卡上。」而從幾件被查獲的假疫苗卡案子中,也可以發現這樣的犯罪活動似乎逐漸開始猖獗。例如今年七月,美國司法部 (Department of Justice) 便公布了第一起因涉及偽造疫苗卡而遭起訴的案件。在加州納帕郡 (Napa), 一名 41 歲的自然療法醫師梅茲 (Juli A. Mazi) 向客戶出售了疫苗卡。這些疫苗卡顯示客戶接種了莫德納疫苗 (Moderna), 在其中某些交易中,梅茲還會自己填寫卡上的資訊、疫苗的「批號」, 並簽上自己的名字。但事實是,她根本沒有幫這些人打疫苗。而這是以正版美國 CDC 疫苗卡進行詐騙的案例。類似的另一起案件發生在今年八月中旬,另一名持照的藥師在伊利諾州芝加哥 (Chicago) 被逮,因為她同樣涉嫌在 eBay 上販售「正版」的疫苗卡。這名 34 歲的藥師趙 (Tangtang Zhao) 在今年三月和四月,以每張卡約 10 美元 (折台幣約 280 元) 的價格,向 11 位買家賣出了 125 張由美國 CDC 核發的疫苗卡,趙藉此得手超過 1,200 美元 (折台幣約 3 萬 3,508 元)。同時,美國還出現了完全偽造的外來疫苗卡。例如上周,田納西州城市曼非斯 (Memphis) 和阿拉斯加州城市安克雷奇 (Anchorage) 的海關,就從不同艘來自中國的貨船中,查獲了 6,000 件偽造的疫苗卡,預備要寄送給美國各地的訂購人。卡上面印著美國 CDC 的標誌,而且長得與正版十分相似,可是仔細檢查後,卻可以發現內文的拼字錯誤,而且印刷品質也很糟糕。另一方面,目前則有一些使用假疫苗卡的民眾,已經被執法單位逮捕了。今年八月初,一對來自佛州邁阿密 (Miami) 的夫妻 —— 恩佐和丹妮拉・達爾馬佐 (Enzo & Daniela Dalmazzo), 嘗試要進入夏威夷,但卻被發現使用假的疫苗卡,觸犯了該州的旅遊規定。依照夏威夷的現行規定,民眾必須要出示注射疫苗或 COVID-19 陰性檢測的證明,才能避免 10 天的強制隔離。這對夫妻和他們的兩個小孩因此需要支付 8,000 美元 (折台幣約 22 萬 3,588 元) 的罰金,雖然根據最高罰則,這兩人本來需要面對最高一年的有期徒刑。More arrests of tourists w/fake vaccine cards. Daniela & Enzo Dalmazzo of Miami, Florida flew in to Oahu on Aug. 11 w/their 2 kids. Deputies w/the AG's office picked them up on the North Shore. They were cited a total of $8,000 PC: HI Dept. of Public Safety. #HawaiiNewsNow pic.twitter.com/690Ym4xtby 在進入夏威夷時,來自邁阿密的夫妻檔恩佐和丹妮拉・達爾馬佐出示了假的疫苗卡,他們因此被逮捕,並且必須支付 8,000 美元的罰金。《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 指出,總部位在美國加州和以色列的網路安全公司「Check Point Software Technologies」, 其發言人阿邁德 (Ekram Ahmed) 表示,假疫苗卡「是個嚴重的問題,而且數量只會越來越多」。「Check Point Software Technologies」於 8 月 10 日公布的研究顯示,今年稍早,假疫苗卡本來是在暗網上,以平均 250 美元 (折台幣約 6,982 元) 出售,所以人們需要「一點技術」才能買到,也因此這項「服務」並不適用於所有人。但市場在幾個月中發生了變化,逐漸地,連 Telegram、WhatsApp 這樣的平台都出現了販售假疫苗卡的帳戶,阿邁德認為:「(人們所需的) 負擔能力已經完全改變。」除此之外,BBC 還指出,許多在 Instagram 上兜售假疫苗卡的貼文,上面都會放上反疫苗的標語,又或是關於疫苗安全的假訊息。經過 BBC 通報,Instagram 雖然已經刪除了相關帳號,但類似的用戶還是源源不絕地出現,而 Instagram 則表示,無論是誰購買或販賣醫療文件,不管文件本身到底是真的或假的,使用者的帳號都會遭到封鎖。Instagram 發言人指出:「我們會繼續辨識這些內容,並在發現後立刻刪除它們,而且也會封鎖持續觸犯規定的那些帳戶、專頁或團體。」甚至,假疫苗卡的問題其實不僅僅出現在美國而已。去年 12 月,國際刑警組織 (Interpol) 就曾針對 194 個會員國的執法部門發布全球性警報,警告各國「必須準備應對針對 COVID-19 的犯罪網路,實體的或線上的皆然」; 另外,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 在今年三月底時,也曾發布針對假疫苗卡問題的警報。而且,除了假疫苗卡以外,國際刑警組織還指出,攜帶偽造 COVID-19 陰性檢測結果,並嘗試以此進入其他國家的旅人越來越多,像是非洲、歐洲及泰國都有相關的例子。國際刑警組織向《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表示:「我們可以看到,要求提供 COVID-19 陰性檢測結果的國家和逐漸增加的贗品犯罪活動之間有著直接的相關性。」至於美國政界,隸屬於民主黨 (Democratic) 的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 (Chuck Schumer), 則呼籲聯邦政府針對假疫苗卡進行制裁,並發起全國性的教育活動。《紐約時報》也指出,今年六月,美國有 45 名州檢察官聯合呼籲 Twitter、加拿大電子商務平台「Shopify」、eBay 等,必須要停止販售偽造或偷來的疫苗卡。根據一間使用 AI 偵測網路上遭詐騙的產品評論,以及第三方賣家的公司「Fakespot」, 其創辦人兼執行長哈里發 (Saoud Khalifah) 指出,來自官方的施壓已經促使較大的網路平台,開始將部份關鍵字放進黑名單中。但隨著美國和其他國家陸續出現假疫苗卡、假 COVID-19 陰性檢測證明,哈里發認為,更讓人擔心的狀況是,詐騙犯目前已經開始宣稱自己可以進入政府和私人資料庫,並在上頭輸入委託人的「接種狀況」。「可以這麼說,這將駭客的元素帶到了公眾的世界,這是我們以往從未見到過的。」哈里發說。網路安全公司「Check Point Software Technologies」的發言人阿邁德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疫苗措施變得「指日可待」, 他覺得假疫苗卡的情況可能看不見終點。「當人們在施打疫苗上受到越多壓力,我猜想黑市會增長、交易量會變得更大,」阿邁德說:「所以,某種程度上,這有點像是這種拉鋸效應正在發生中...... 我只覺得問題會變得更糟糕。」
【地球 24小時】08/24 阿富汗難民到美國
在維吉尼亞州的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 (Dul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 來自阿富汗的難民剛剛下機,他們準備搭乘巴士前往難民處理中心。在塔利班組織 (Taliban) 攻佔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後,大批阿富汗民眾急著離開當地,他們紛紛湧入喀布爾國際機場和其他通往外國的交通要道,希望逃離塔利班組織的掌控。而阿富汗總統加尼 (Ashraf Ghani) 則早一步避走海外,他說自己為了避免流血衝突,不得不離開阿富汗,這個決定對他來說非常困難。然而,其他阿富汗官員與政治人物都無法諒解,並稱他的離去「不要臉」、「不愛國」。 相關閱讀:《阿富汗變天:塔利班攻佔首都喀布爾 總統流亡海外》在莫斯科舉辦的「統一俄羅斯黨」(United Russia Party) 代表大會上,支持現任執政黨統一俄羅斯黨的俄國總統普亭 (Vladimir Putin) 為其拉票,希望它們在今年九月的下議院選舉時能交出好成績。普亭表示,他將下令發放 1 萬盧布 (折台幣約 3,778 元) 給退休人士,希望他們能出來投票、挽救統一俄羅斯黨低迷的選情,讓普亭所屬的政黨聯盟「全俄人民陣線」(All-Russia People's Front) 在下議院佔有絕對多數的優勢。目前,全俄人民陣線底下有五個政黨,分別是統一俄羅斯黨、社會主義政黨「公正俄羅斯 - 愛國者 - 為了真理」(A Just Russia — For Truth)、全俄政黨「祖國」(Rodina)、新人民黨 (New People) 和烏克蘭進步社會黨 (Progressive Socialist Party of Ukraine)。 相關閱讀:《【沒有最狂,只有更狂】地球五狂特輯:你所不知道的普亭》在烏克蘭獨立紀念日這一天,烏克蘭前總統波洛申科 (Petro Poroshenko) 在參加相關活動時遭到反對者潑綠漆攻擊。稍做整理後,他頂著綠漆的臉和支持者寒暄。 相關閱讀:《白羅斯流亡人士公園上吊 「被自殺」疑雲壟罩烏克蘭》在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 (Alexander Lukashenko) 不斷加大鎮壓異議人士的力道下,許多白羅斯異議人士流亡烏克蘭,這也讓烏克蘭當地的民宿、飯店與朋友家的空房充滿白羅斯異議分子。然而,白羅斯反政府團體 Razam 的領導人塔爾斯塔雅 (Alena Talstaya) 表示,就算異議分子離開了白羅斯,他們還是不覺得安全。在緊鄰白羅斯的梅迪寧凱村 (Medininkai Village), 移民們在臨時搭建的營地中休息。除了烏克蘭,立陶宛也是眾多白羅斯異議人士逃離獨裁政權的落腳地,也是白羅斯反對派領袖蒂哈努斯卡婭 (Svetlana Tikhanouskaya) 帶著孩子離開白羅斯的目的地。現在,蒂哈努斯卡婭也以立陶宛為基地,前往世界各地爭取反對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 (Alexander Lukashenko) 者的支持。 相關閱讀:《「歐洲最後獨裁者」連任:白羅斯民眾抗議作票、反對派領袖流亡》在位於首都巴西利亞的國民議會前,巴西原住民穿著傳統服飾前來抗議當局土地劃界不公,利用公權力侵犯原住民原本的領土,他們也高聲疾呼要巴西總統波梭奈羅 (Jair Bolsonaro) 下台負責。 相關閱讀:《世上最孤獨的男人 直擊巴西原民部落最後血脈》2018 年,一名住在亞馬遜雨林深處的原住民被鏡頭捕捉了下來,他的族人全在和開發者的血腥戰爭中過世,他已經一個人獨自生活超過 20 年,與世隔絕的他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男人」。在倫敦熙來攘往的牛津街上,環保團體「滅絕反叛」(Extinction Rebellion) 的成員把自己用膠水黏在高檔百貨公司塞爾福里奇 (Selfridges) 的門面上,和前來驅離抗議民眾的警察僵持不下。 相關閱讀:《被稱為環保瘋子、受全球青年支持 到底誰是「滅絕反叛」環保示威組織?》創始於倫敦的「滅絕反叛」, 以其衝擊視覺、極受爭議、大膽吸睛、具有公民不服從精神的人體行為藝術手段為主表達訴求。激烈卻和平的抗爭手段讓他們成功獲取極高的曝光率和新聞版面,但也引來不少批評的聲浪。到底「滅絕反叛」是誰?他們又有什麼訴求呢?在鄧斯特布爾 (Dunstable) 的 ZSL 惠普斯奈德動物園 (ZSL Whipsnade Zoo), 園內正在舉辦一年一度的動物身高體重量測活動,動物園管理員布朗 (Liz Brown) 正想辦法要讓緋紅金剛鸚鵡乖乖站上體重計。 相關閱讀:《澳洲鸚鵡瘋學開垃圾桶 同伴始終是最好的老師》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顯然澳洲的鸚鵡們也深諳此道。在帕拉林匹克運動會 (Paralympic Games, 簡稱帕奧) 開幕式上,日本吉他手布袋寅泰 (紫色西裝者) 和身障樂手們在國立競技場一同帶來精彩的表演。本屆帕奧將於 2021 年 8 月 24 日一路舉辦到 9 月 5 日。 相關閱讀:《「要怎麼玩都可以」Xbox 打造身心障礙友善的控制器》相較來說,身心障礙者在電動業的需求一直受到忽視,而 Xbox 決定要來改善這樣的狀況。在首都都柏林的沙灣海灘 (Sandycove beach), 年輕人排隊等著跳入沁涼的海水中消暑。 相關閱讀:《借你涼一下 德國超市推出冷藏櫃出租服務》連日高溫,大家外出的時候都想盡快躲進冷氣房消暑。2018 年在德國,有一間超市為了要讓民眾走過、路過都不要錯過他們的冷氣,決定推出冷藏櫃出租服務!在靠近南特 (Nantes) 的維埃耶維涅小鎮 (Vieillevigne), 農夫夏泰利爾 (Olivier Chatellier) 走在他辛勤採收下的小麥中。 相關閱讀:《「把我們和史前祖先連在一起」考古學家找到世界最古老麵包》想到小麥,就想到做麵包。在許多社會中,麵包一直是重要的主食之一,但是關於麵包的根源一直沒有定論。在讀下去之前,先試著想像一下,你覺得最古老的麵包應該是怎麼樣的味道呢?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印巴分治後的創傷與鄉愁 「達斯坦計畫」用VR帶倖存者重返故土
但達斯坦計畫給了他們「回去」的機會。「這個計畫是為了要給他們 (指倖存者) 一些慰藉,」今年 24 歲的阿胡加 (Sparsh Ahuja) 說,他是達斯的孫子,同時也是「達斯坦計畫」的發起人之一,而計畫名稱「達斯坦」(Dastaan) 在印歐語系的烏爾都語 (Urdu) 中是「故事」的意思。阿胡加在 2018 年時,和他的巴基斯坦同事馬拉克 (Ameena Malak) 一起開始了這項附屬於牛津大學區域和全球研究學院 (School of Area and Global Studies) 的非營利事業,當時的阿胡加是牛津大學哲學、政治與經濟系的學生,現在的他則是一名數位藝術家。阿胡加表示,他的祖父和外祖父都在 1947 年時從巴基斯坦遷徙到印度,所以當時的創傷常常成為家族晚餐的談話內容,而這一點也啟發了他,讓他想幫祖父重新找回與故土的連結。而當阿胡加和他的夥伴馬拉克交換祖父母在印巴分治時的經歷後,他們理解到彼此的長輩幾乎「向著相反的方向,走了相同的旅程」。阿胡加透露:「我們發現,他們告訴我們的故事,關於那些分治以前的過往,內容是如此地相似,它們幾乎映照出了彼此。」在這則刊登於達斯坦計畫官網的 TouTube 影片中,介紹了這項計畫的源起、發展、實際採訪過程和試用 VR 的畫面。因此,阿胡加跟馬拉克都認為彼此必須帶著祖父母重返位於邊境另一側的家鄉,可是印巴兩國不友善的政治環境和祖父母的年紀,都讓這個願望成了難以實現的事。但很快地,隨著兩人的朋友加入,也就是同樣來自牛津大學的梵文與波斯語學生,現在則是一名攝影記者和製作人的達林普爾 (Sam Dalrymple), 以及另一名巴基斯坦記者加德茲 (Saadia Gardezi), 不用實際回到故土也能一窺家鄉樣貌的「達斯坦計畫」正式啟動。達斯坦計畫利用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當地的志工,讓他們先行追蹤委託人描述的地點,等找到後再將現場畫面錄製下來,並把影片剪輯成數位化的體驗模式。製作團隊透露,它們的目標除了要「讓分治世代的經歷能夠永垂不朽」之外,也想替其他世代的人提供慰藉。「我們錄下了倖存者的故事,然後回到印度跟巴基斯坦進行實地勘查,我們找到他們的村莊、用 GoPro 的 360 度攝影機進行拍攝,然後再策畫出那些經歷,讓他們能以 VR 眼鏡觀看客製化的 360 度 VR 體驗。」共同創辦人加德茲說。而除了為印巴分治的倖存者提供身歷其境的虛擬體驗外,「達斯坦計畫」團隊也精選了於採訪中獲得的故事,將它們製作成名為《帝國之子》(Child of Empire) 的互動式 VR 動畫紀錄片。透過《帝國之子》, 體驗者將成為一位身處 1947 年的移民,並在印度及巴基斯坦衝突不斷的當下,從「宗派主義、殖民主義和身份認同」等多元議題中尋找自己的方向。同時,「達斯坦計畫」團隊還打算製作一部名為《失落的移民》(The Lost Migration) 的專題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將實際把一名經歷印巴分治的倖存者帶回他的家鄉,並敘述世界各地的移民所擁有的社會與政治背景。共同創辦人加德茲表示,透過達斯坦計畫,人們可以結束對於家鄉記憶和懷舊的無限循環,她表示:「我想我們絕對帶來了情感上的慰藉,尤其是當我們不只讓他們和故土重新連結,還找到了他們失去的人的時候。」事實上,印巴分治、上千萬人被迫遷徙的過往,在很多方面都影響著印度跟巴基斯坦,即使時到今日也是如此,可是圍繞在這個議題的討論卻通常都是政治性的,個人經驗常常被忽略。計畫共同創辦人達林普爾便表示:「這個計劃接觸到了私人的故事,而我們的努力絕對為個人帶來了慰藉,這個計畫的目的並不是要再次帶來創傷。」「有些人的記憶比較痛苦,他們並不想回到那個時代,但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來自那些移民第二代、第三代的要求,希望我們能夠為他們的祖父母製作 VR。」2020 年,達斯坦計畫發起人阿胡加在接受《印度教徒報》(The Hindu) 採訪時曾表示:「我們已經採訪了身在印度、巴基斯坦、英國和美國的 20 位移民,並製作了 8 支 VR 體驗,我們打算在封城結束以後,於孟加拉展開相同的業務。」團隊在當時透露,達斯坦計畫打算在 2022 年完成 75 件採訪,而這一年,同時是印巴分治的 75 周年。然而,由於 COVID-19 限制了人員的移動,造成團隊幾乎無法進行研究和實地考察,也使得它們很難去幫助每一位找上它們的委託人。其中,共同創辦人加德茲就透露:「我們接到了很多人的委託,希望我們能夠找到他們的家,但我們卻沒有資源能夠追縱並找到所有的地點,再接著製作出許多的 VR 體驗。」「所以我們現在在做的,是盡力去做,能做越多越好。」但對於世人來說,「達斯坦計畫」的存在意義或許是一個提醒,旨在敦促彼此永遠都不該忘記印巴分治 —— 這段過去不久、仍舊充滿傷痛與鄉愁的歷史。在去年與《印度教徒報》的專訪中,共同創辦人加德茲曾說過:「我們必須理解到,73 年僅意味著兩個或兩個半世代而已,所以對於大眾記憶來說,這其實並非很久以前的事,尤其是在巴基斯坦,這個國家在 (分治) 之前根本不存在,所以分治是巴基斯坦的起點。」「可以這樣說,你必須要放棄你的過去,才能在新的疆域中適應新的歷史。事實上,並不是我們不可以遺忘,而是我們不該遺忘,因為這真的太重要了。」
這裡不只有羊毛 喀什米爾消失的紙漿藝術
說到喀什米爾,大部分人直覺就會想起柔軟又保暖的喀什米爾羊毛製品。不過除了羊毛,喀什米爾地區還有另一項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工藝「papier-mache」, 也就是「紙漿藝術」(也可譯做混凝紙漿), 而由印度掌控的查謨和喀什米爾 (Jammu and Kashmir) 夏季首府斯利那加 (Srinagar), 自古以來便是紙漿藝術匠人的重要集散地。在工匠們的手中,紙漿經過塑形、乾燥、彩繪等步驟,就能化做美麗且精緻的花器、杯子甚至是屋子裡的擺飾。然而,不同於羊毛的是,喀什米爾的紙漿藝術是一項凋零中的產業。早在去年 COVID-19 疫情爆發前,紙漿藝術就已經因為當地政治環境不穩、觀光客人數減少和廉價機械產品的競爭等因素逐漸式微,而疫情的到來,無疑加速了整個過程。在斯利那加經營一間紙漿藝術品公司的米爾 (Nasir Mir) 無奈地表示:「紙漿藝術已經陷入昏迷,未來隨時會徹底死去。」嚴格說起來,紙漿藝術並非喀什米爾的原生工藝,而是某種程度上的「舶來品」。大約是在 14 世紀時,伊朗學者、詩人和伊斯蘭教蘇菲教派的聖人哈馬達尼 (Mir Sayyid Ali Hamadani) 自波斯來到喀什米爾,在致力於傳教的同時,他也帶來了很多精通各種手工藝的工人,其中就包括了擅長紙漿藝術的工匠。經年累月下來,喀什米爾的居民不僅學會了這項技藝,更將當地的特色融入其中,創作出上頭佈滿繁複幾何圖案、花卉,或是與喀什米爾相關的符號,像是杏仁或是三球懸鈴木 (Platanus orientalis) 的葉子等紙漿藝術品,打響了喀什米爾紙漿藝術的名號。一般來說,紙漿藝術的創作過程可以分為「Sakthsazi」、「Naqashi」兩大部分。在「Sakthsazi」階段,工匠們會利用模具將紙漿固定成特定形狀,可能是碗、杯子等用品,脫模的半成品稱為「Kalib」, 將其表面凹凸處銼平後會再塗上薄薄的漆料,以確保表面足夠光滑;而在「Naqashi」階段,工匠們的任務就是手繪上精細的裝飾,準備日後販售。因此不難想見,要想完全掌握紙漿藝術其實有一定的門檻,工匠們通常需要數年的練習,才能做出美麗的花器、碗、杯子等作品,至於更精巧的作品,像是大象、首飾盒、壁飾甚至是手鐲等作品,自然需要更長的練習時間。祖上三代都是紙漿藝術匠人的阿赫塔 (Akhtar Hussain Mir) 提到,紙漿藝術品曾經有一段被視為「奢侈品」的時間,工匠們的收入自然也十分優渥,但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和阿赫塔一起經營紙漿藝術品公司的米爾表示,現在兩人甚至不願鼓勵兒女們繼承衣缽,因為他們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薪水更優渥的職業。而這樣的結果和近代喀什米爾地區的混亂局勢有很大的關連。近 30 年來,喀什米爾武裝反政府事件頻傳,導致觀光客對這裡卻步,間接衝擊了喀什米爾的手工業。而在 2019 年 8 月,印度政府又取消了喀什米爾地區的特殊自治權,引發當地民眾的不滿,隨後當局更以宵禁、斷網等方式試圖掌控局勢,種種變故都讓手工業者的處境雪上加霜。原本人們還期待 2020 年局勢稍微緩和下來後,經濟景況有機會改善,沒想到 COVID-19 疫情的爆發,不僅觀光客更加稀少,連對外出口都受到影響,也讓手工業者的處境更加艱辛。現在,米爾和阿赫塔的公司裡堆滿了無法順利出口到國外的商品,他們公司的員工數也已經從 100 人驟減到 15 人,「現在,在地的顧客們向我們訂購一些在婚禮上需要用到的托盤、盒子等,好幫助我們存活下去」。至於政府,並沒有採取任何積極的行動來幫助他們。米爾表示:「我們很無助,我們沒有得到任何來自政府的幫助,它們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來幫助工匠們存活下去。」與此同時,阿赫塔和米爾也目睹數千名紙漿藝術工匠因為無法糊口而離開這行,留下來的人也未必是滿懷熱忱,反而是想走卻沒法走。今年 50 歲的紙漿藝術工匠阿里 (Barkat Ali) 每天都會在工作室待滿 12 小時才離開,可是儘管他埋頭苦幹,每天能賺到的錢仍不足 300 盧比 (折台幣約 113 元)。「我沒法靠著這份工作養家,我有兩個小孩,紙漿藝術也會影響我的視力。但我不得不說,在這個年紀我已經沒法學習任何新技能了,而這也是我現在還待在這行的原因。」不過,也有部分紙漿藝術工匠在試圖尋找新出路,像是曾四度獲得全國性獎項、以創意而聞名的紙漿藝術工匠簡 (Maqbool Jan), 就陸續開發出了筆筒、新娘用的手拿包、手機支架等新商品。除此之外,他和同為紙漿藝術工匠的妻子,也一起參加了一項由世界銀行出資的計劃,與其他 600 多位工匠一起參加工作坊,和專家們討論該如何升級紙漿藝術的設計和應用新色彩。負責主持這項計劃的經濟重建局 (Economic Reconstruction Agency) CEO 賽義德 (Syed Abid Rasheed Shah) 表示,目前他們正致力於協助工匠們成立一個能長期穩定運作的組織,專家們也會協助這些工匠處理營運、訂單、行銷活動等問題。在喀什米爾地區的政府內部任職的手工業者代表馬哈茂德 (Mehmood Ahmad Shah) 也告訴《德國之聲》的記者,只要 COVID-19 疫情得到控制,政府將計劃為手工業者們在全國各地舉辦展覽,地方性的展覽也在籌備當中。此外,政府也計劃提供更多協助,幫助手工業者們透過網路將商品賣往世界各地。
從小醫院到大體育館 帕奧怎麼來?
在東京奧運落幕後不久,周二 (24), 堪稱是 2020 東京奧運下半場的帕拉林匹克運動會 (Paralympic Games, 下文簡稱帕奧), 也在三位身障運動員一起點燃聖火後正式拉開序幕,來自 162 個國家的 4,400 位運動員將在為期兩周的賽事中,爭取把獎牌帶回家的機會。就如同東京奧運的開幕式一樣,帕奧的開幕式也在沒有現場觀眾的情況下展開。整個晚上的演出以「我們有翅膀」(We have wings) 貫穿全場,而國際帕奧委員會主席帕森斯 (Andrew Parsons) 也趁著開幕演說的機會鼓勵運動員們:「如果這個世界曾在你身上貼標籤,現在是你重新定義自己的時候了:冠軍、英雄、同事、模範或單純只是一個人。」「你的表現可以改變你一生的命運,但更重要的是,它也會改變全球 12 億人的生活 (註)。這就是體育的力量,它可以為人、社群帶來改變。」註:根據聯合國的估算,身障人士約佔全球人口比例的 15%, 相當於全球 78 億人中約有 11 億 7,000 萬人是身障人士。然而,在本屆賽事中,許多國家像是薩摩亞、吉里巴斯等都因為 COVID-19 疫情或是其他因素而無法參賽,而兩位本來預計代表阿富汗參賽的運動員,也因為近期阿富汗政局丕變的緣故而無法出賽。不過,阿富汗的國旗仍由一位志工執掌入場,象徵著各國對阿富汗的支持。少數預計出賽、但是缺席開幕式的國家則是紐西蘭,紐西蘭代表團在考量 COVID-19 疫情後,在開幕式前夕臨時宣布將缺席本屆帕奧開幕式。在帕奧熱烈展開的同時,你是否曾經好奇過,這個專門提供給身障運動員的舞台又是從何而來呢?事實上,在早期的奧運比賽中,並沒有特別區分一般運動員和身障運動員,雙方參加的是同一場比賽,但這並不代表身障選手的表現就會略遜一籌,像是在 1904 年舉辦的美國聖路易斯夏季奧運中,美國體操選手埃澤 (George Eyser) 就戴著左腳的木頭義肢,在賽事中贏下了 6 面獎牌。一直到 1948 年,帕奧的前身「曼德維爾運動會」(Stoke Mandeville Games) 才首度於英國誕生。這項比賽是由英國曼德維爾醫院 (Stoke Mandeville Hospital) 的神經科醫師古特曼 (Ludwig Guttmann) 舉辦,旨在透過運動協助病患康復。因此,在 1948 年英國主辦倫敦奧運的同年,古特曼醫師也在距離倫敦不遠的曼德維爾醫院舉辦了曼德維爾運動會。不過當時賽事還十分「低調」, 只有幾位在二戰中下肢癱瘓的英國士兵,坐著輪椅來參加射箭比賽。但過不了多久,在 1952 年,曼德維爾運動會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國際賽事」—— 幾位退役的荷蘭士兵也跨海一起來共襄盛舉。至於第一屆帕奧,則是在 1960 年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舉辦 (註), 相較於第一屆曼德維爾運動會的規模,首屆帕奧的參賽人數已經成長至 400 人,分別來自 23 個不同的國家。只不過,這時候上場比賽的選手仍是以乘著輪椅的選手為主,其他障礙別的選手,像是視障、肢體障礙等運動員,得要一直等到 1976 年的多倫多帕奧,才首度正式踏上帕奧舞台。同一年中,瑞典也舉辦了史上首屆的冬季帕奧賽事。從 1988 年的漢城奧運和 1992 年的阿爾貝維爾冬奧開始,帕奧開始有了與奧運在同年、同座城市舉辦的慣例。此後,帕奧的賽事規模也逐年成長。到了今年的 2020 東京帕奧,已經有超過 4,400 名的選手將一同角逐 22 項運動中的 539 面獎牌,其中也包括了來自台灣的 10 位選手,分別是桌球選手盧碧春、程銘志、田曉雯、林姿妤,田徑選手楊川輝、標槍選手劉雅婷、健力選手林亞璇、柔道選手李凱琳、羽球選手方振宇和游泳選手陳亮達。註:帕奧「Paralympic Games」一詞直到 1984 年才由國際奧委會批准成賽事名稱,因此在 1960-1980 年間舉辦的帕奧賽事是由後世回頭追認,當年的正式名稱是「國際曼德維爾運動會」(International Stoke Mandeville Games)。然而,就像剛結束的東京奧運一樣,東京帕奧也飽受 COVID-19 疫情所擾,不僅觀眾無法親臨現場觀賽,選手們乘坐的輪椅等器材也都必須定期消毒。就在帕奧開幕式登場的同一天,選手村內也首度傳出有選手 COVID-19 篩檢呈陽性的消息。不過對於國際帕奧委員會主席帕森斯來說,確診運動員的出現早已在他的預料中。「我相信這會是一次安全的賽事,但安全並不代表零確診。」帕森斯說道:「我們肯定會遇到確診案例,但我們成功與否的關鍵,取決於確診案例出現後我們如何應對、控制住新冠病毒,不讓它散播開來。」
【地球 24小時】08/23 高端疫苗施打中
在台大醫院內,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露出手臂注射第一劑高端疫苗,這是首支中華民國國產、對抗 COVID-19 的疫苗。在地球另一端的英國,在吉爾伯特教授 (Professor Sarah Gilbert) 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 AZ 疫苗後,她不僅獲得英國女王封爵、在溫布頓網球賽受到眾人鼓掌感謝,美泰兒 (Mattel) 還推出了以她為原型的芭比娃娃,然而對她來說,這場與 COVID-19 病毒的大戰還沒完,隨時都要繃緊神經...... 相關閱讀:《美泰兒為她推出芭比 AZ 疫苗研發者的小故事》在新加坡總統府,前來參訪三日的美國副總統賀錦麗 (Kamala Harris) 正在參與蘭花命名典禮,她也在這場典禮上收到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蘭花──Papilionanda Kamala Harris, 新加坡的這份禮物也被稱為「蘭花外交」, 靠著當地最著名的花卉贏得友邦的心。 相關閱讀:《為什麼世界各國喜歡動物外交?》除了蘭花外交,在國際舞台上還有動物外交,講到這裡,大家應該會想到中國政府把貓熊送到世界各地,打好彼此關係的舉動。究竟,動物外交的魅力在哪裡呢?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大螢幕上,可以看到紐約州長庫莫 (Andrew Cuomo) 在跟大家道別,這是他最後一天擔任州長,之後洲長大位將由長久以來擔任他副手的紐約州副州長霍楚 (Kathy Hochul) 接手,直到 2022 年年底任期結束。庫莫之所以無法做完州長任期,和他涉嫌性騷擾 11 位女性員工有關,這項醜聞爆發後隨即在美國政壇引發軒然大波,不只紐約州的州議員開始計畫要彈劾庫莫,民主黨內的核心人物也紛紛與他切割,並呼籲他辭職下台。 相關閱讀:《摸臀襲胸樣樣來:美國紐約州長請辭下台 性騷擾受害者至少 11 人》在首都新德里,來自阿富汗的女性手拿海報聲援仍待在家鄉的同胞,海報上寫著「向布卡 (Burqa) 說不,向牢籠說不」以及「受夠塔利班 (Taliban)」等字樣,抗議塔利班在阿富汗掌權,她們也擔心捲土重來的塔利班會箝制女性自由,讓阿富汗的女性回到黑暗時代。 相關閱讀:《從 Toyota 到福特 恐怖組織的挑車心法》過去這幾周,網路上多了許多塔利班組織在阿富汗境內攻城掠地的影像,當中有些網友就發現一件奇怪的事:為何塔利班組織開的車 Toyota 占比下降,而福特能見度升高?在倫敦街頭,參與環保團體「滅絕反叛」(Extinction Rebellion) 活動的民眾紛紛上街,其中一名女子手拿寫著「氣候危機!不改變就等死」字樣的紙板拍照。 相關閱讀:《停賽、延期成常態?氣候變遷下的苦主:職業運動賽事》2020 年是全球職業運動賽事及粉絲備受煎熬的一年,COVID-19 橫空出世,各大賽事不得不停賽、延期。但如果全球的職業運動賽事聯盟持續忽視他們在減緩氣候變遷中能扮演的角色,那麼延期、停辦或許將成為未來職業賽事的新常態。從去年三月至今,倫敦白金漢宮的衛兵交接儀式為了防疫而暫停,直到 23 號這天重新返回白金漢宮,讓民眾再次見識到英國王室風采。 相關閱讀:《【地球放大鏡】國君登基時要準備什麼?各國王室大不同》對王儲來說,當他們登基接觸到象徵王權的物品時,就是從王儲成為一國之主、改變後半輩子的瞬間,究竟,這些物品有著怎麼樣的故事呢?在莫斯科愛國者會展中心,當地正在舉辦國際軍事技術論壇「Army-2021」, 在活動中出現了醫生力抗 COVID-19 病毒的橋段。 相關閱讀:《沒打疫苗的家長,孩子不能上學?中國矛盾防疫措施遭批》在目前 COVID-19 疫情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各國政府紛紛在努力提振國內的疫苗接種率。然而,近期中國地方政府們一系列措施卻引發了民眾的討論...... 在佩斯特爾 (Pestel) 的 Nan Konsey 社區,一名小女孩在臨時搭建的救難帳篷中看向鏡頭,她的家在大地震中被夷為平地,只得跟著家人到臨時避難處先落腳再說。本月 14 號,台灣邦交國海地再遇強震,目前已有至少 2,200 人罹難、1 萬 2,200 多人受傷,但隨著救難工作的進行,實際傷亡人數將持續增加。而在面對災情的同時,海地還必須一邊應付國內的其他問題,以及逐漸逼近的熱帶低氣壓威脅...... 相關閱讀:《海地 11 年後再遇強震 規模 7.2、死亡上千人持續飆升》在首都巴西利亞,巴西原住民 Kayapo 族搭營抗議,反對政府開發土地、侵犯原民的權利。其中,一名 Kayapo 孩童靠在母親的懷中一同來到現場抗議。 相關閱讀:《世上最孤獨的男人 直擊巴西原民部落最後血脈》2018 年,一名住在亞馬遜雨林深處的原住民被鏡頭捕捉了下來,他的族人全在和開發者的血腥戰爭中過世,他已經一個人獨自生活超過 20 年,與世隔絕的他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男人」。在東京街頭,人們在下班尖峰時間走過為了降溫、落塵噴出的水霧。 相關閱讀:《SONY「用穿的冷氣」上市 瞄準日本上班族》今年夏天,你想好怎麼消暑了嗎?不妨參考一下「用穿的冷氣」吧!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OnlyFans「從良」風波峰迴路轉 創辦人:都怪金融機構(08/27更新)
上周四 (19), 知名的訂閱制影音平台 OnlyFans 宣布將應銀行、金流服務商們的要求,修改平台的內容管理政策。從 10 月 1 日開始,OnlyFans 將禁止創作者們上傳色情相關的照片、影片,「以確保 OnlyFans 可以長期經營下去」。不過未來,只要創作者們能遵守新版的內容管理規則,創作者們依舊可以上傳裸露相關的內容。而這也是繼去年 12 月 VISA、萬事達卡聯手施壓色情網站 Pornhub 後,再一次出現金流服務商施壓色情網站控管平台內容的情形。至於「色情」與「遵循新內容管理規則的裸露內容」之間的分野在哪,OnlyFans 當下並沒有清楚定義,只說未來會提供更多資訊,並且會「主動為創作者提供支援及引導,幫助他們適應內容管理規則的變化」。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目前 OnlyFans 的內容管理規則禁止創作者上傳涉及性暴力、人獸交和未成年人的相關內容。儘管承諾提供協助,但在 OnlyFans 宣布消息的第一時間,許多成人影音創作者紛紛表達了他們的擔憂和反彈,唯恐不久後將失去一個幫助他們在 COVID-19 疫情期間獲取收入的管道。創立於 2016 年的 OnlyFans 是一個主打影音內容的平台,它與 YouTube 有些相似,使用者們可以在上頭觀看免費的影音內容,也能付費訂閱喜歡的創作者、觀賞付費會員專屬的直播、影片或是傳付費訊息給創作者。倘若對特定創作者青睞有加,除了付費訂閱,使用者也能透過小費功能支持創作者,OnlyFans 則會從上述每筆交易中抽取 20% 的費用,以此營利。根據 OnlyFans 自己的統計,目前它們在全球共有 1.3 億名用戶和約 150 萬位創作者,透過付費機制,這些創作者每年賺取的收入合計超過 5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1,398.5 億), 其中 1 萬 6,000 人從 OnlyFans 賺得的年收入甚至可以超過 5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39.8 萬)。雖然 OnlyFans 宣稱平台上的內容相當多元,也有料理、瑜珈教學等節目,但目前它仍是以充斥著大量成人影音而聞名,加上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大量性產業的從業人員紛紛進駐、將 OnlyFans 當作替代收入的來源,又進一步鞏固了 OnlyFans 和成人內容之間的連結。根據 BBC 的報導,去年 5 月英國封城期間,OnlyFans 的新創作者人數成長了 75%; 英國通訊管理局 (Ofcom) 也發現在 COVID-19 疫情期間,OnlyFans 的知名度有了顯著的成長。可是面對大量的成人內容,OnlyFans 在管理上卻屢出紕漏。今年 6 月,BBC 就曾揭露 OnlyFans 上不僅有未成年人謊報年齡辦帳號,還有一些帳號違反現行的內容管理規則,販售未成年人相關的色情內容。這些問題也引來了英美政府的關注,英國兒童事務部的專員要求 OnlyFans 必須更積極處理未成年使用者的問題,最近美國也有超過百位國會議員共同發聲,要求司法部對 OnlyFans 展開調查。這種種的疑慮,加上 OnlyFans 身上的色情標籤,使得投資者始終對 OnlyFans 興致缺缺、甚至是退避三舍,而始終得不到新投資的 OnlyFans, 很可能便是因此才下定決心要揚棄成人內容,好博取投資者的青睞。可以想見,倘若 10 月 OnlyFans 開始實施新版的內容管理規則,主打成人內容的創作者、在封鎖期間轉戰 OnlyFans 的性工作者肯定首當其衝。今年 22 歲、來自英國伯明罕市的 OnlyFans 創作者威廉姆斯 (Tezza Williams) 就是其中一員,他靠著從 OnlyFans 上賺到的錢來還債,雖然另有收入、不會因為 OnlyFans 內容政策轉向而一下頓失生計,威廉姆斯依舊很為其他創作者擔心。「我們在自己舒適的臥室裡拍攝影片,這讓我們得以維生,遠離毒品和街頭。拍攝色情影片是在幫助人們,但它們卻還想要禁止,這太噁心了。」住在紐約、同樣是 22 歲的 OnlyFans 創作者帕邦 (Kenneth Pabon) 就沒這麼幸運了。雖然去年才剛加入,但現在來自 OnlyFans 的收入已經成了他還學貸、付房租和日常生活開支的來源,「我靠著這些來養活自己」。要是沒了這筆收入,他的生活會受到巨大的衝擊。「有人說這就好像漢堡王 (Burger King) 說不賣漢堡了一樣,這 (成人內容) 可是 OnlyFans 最有名的東西。」不過,也有些創作者不太擔心生計的問題,一位匿名使用者就告訴 BBC, 即使 OnlyFans 往後禁止上傳色情內容「也不是大問題」, 畢竟網路上還有許多網站可以取而代之。這位匿名使用者指出:「在 OnlyFans 之前,人們早就開始靠色情影片賺錢了。」另一方面,除了擔心自己的生計,現年 23 歲的創作者萊斯 (Jasmine Rice) 還感到很生氣,因為 OnlyFans 可以說是靠著這些成人影音創作者而聞名、利潤也大多是靠他們得來,一夕間改弦易轍的做法形同「將他們拋在一旁」。關注勞動議題的記者凱利 (Kim Kelly) 也有類似的觀察,她更進一步批評 OnlyFans 這麼做不僅是把性工作者拋在一邊,也「取消了一群被嚴重邊緣化、在美國勞動法規下也毫無保障工作者的重要財源」。而倘若連從 OnlyFans 而來的收入都受到影響,英國性工作者總會 (English Collective of Prostitutes) 的成員沃森 (Laura Watson) 擔心,很多人可能會冒險重操舊業,她說:「你可能會被逮捕、面臨巨額罰款,甚至會因此而坐牢。」「性工作者真的需要這類線上平台才能生存。」不過,在基督教慈善組織工作的人口販賣調查員阿格紐 (Lauren Agnew) 倒是很支持 OnlyFans 的決定,因為這麼做將有助於防堵性剝削案件的發生。她說:「弱勢的使用者很可能會被人口販子盯上,成為被他們利用或是剝削的對象。」要是相關政策能順利上路,日後色情內容在 OnlyFans 上將無利可圖,也能間接減少這些人被利用、剝削的可能性。Thank you to everyone for making your voices heard. We have secured assurances necessary to support our diverse creator community and have suspended the planned October 1 policy change. OnlyFans stands for inclusion and we will continue to provide a home for all creators. 正當許多創作者努力在尋找替代平台的同時,周三 OnlyFans 卻突然透過 Twitter 宣布暫停內容政策修訂計畫。正當許多 OnlyFans 上的創作者都在努力尋找替代網站的同時,周三 (25),OnlyFans 卻在 Twitter 和一封寄給創作者的信件中指出,由於 OnlyFans 方面已經和銀行夥伴取得共識,「得以繼續支持各類型的創作者」, 因此原訂的內容政策修訂計畫也將就此暫停。先前,OnlyFans 的創辦人斯托克利 (Tim Stokely) 曾透露更多有關修訂內容政策的內幕,他將責任全數推到銀行、金融機構頭上,還特別點名美國金融公司摩根大通 (JPMorgan Chase), 稱它們「在關閉性工作者、支持性工作者企業的帳戶上尤其積極」。不過,這項指控在隨後遭摩根大通的發言人駁斥。無論如何,對許多 OnlyFans 上的創作者來說,OnlyFans 暫停內容政策修訂計畫無疑讓他們鬆了一口氣,可是一名住在倫敦的創作者也指出,短期上這雖然是則好消息,「但我認為這可能已經引發了足夠的焦慮,導致許多創作者持續轉移到其他平台」。
還給塞勒姆最後一位「女巫」清白 來自300年後美國中學生的翻案請求
300 多年前,一位名為約翰森 (Elizabeth Johnson Jr.) 的女性被捲入了「塞勒姆審巫案」(Salem Witch Trials) 的浪潮之中,她被指控為施行巫術的女巫,並因此遭判處死刑。300 多年後,一群來自美國麻州北安多佛中學 (North Andover Middle School) 的學生將約翰森作為專案研究的主題,並把成果遞交給了民主黨參議員迪佐格里奧 (Diana DiZoglio)。他們希望,如今的美國政府能夠還給約翰森一個清白,洗刷她作為「女巫」的惡名。迪佐格里奧因此推動了一項修正法案,打算將約翰森也納入撤銷巫術罪的名單之中。而如果修正法案順利通過的話,根據致力於研究 17 世紀獵巫歷史及傳說的組織「麻塞諸塞海灣女巫」(Witches of Massachusetts Bay) 指出,約翰森將成為歷史上最後一位含冤昭雪的女巫。「我們努力糾正歷史,這一點是很重要的,」迪佐格里奧於上周三 (18) 受訪時向《美聯社》表示:「我們永遠無法改變發生在這些受害者身上的事,但至少,我們可以澄清事實。」回到 17 世紀末,當時美國尚未獨立,北美洲僅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之一。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1692 年,包括如今的北安多佛在內,麻塞諸塞海灣省 (Province of Massachusetts Bay) 的城鎮塞勒姆 (Salem) 和鄰近地區爆發了一連串的「塞勒姆審巫案」。「塞勒姆審巫案」是當地清教徒基於迷信、對疾病和陌生人的恐懼、偏執、仇外心理等原因,所帶起的一連串宗教狂熱行動,有 172 人在當年被指控施行巫術,其中有 20 人因此受刑死亡,裡頭有 19 人遭處以絞刑、另一人則是被石塊壓死。在之後的 328 年中,許多被宣判有罪的人陸續擺脫罪嫌,包括本次案件約翰森的母親、阿姨以及身為牧師的外祖父等,但不知為何,約翰森的名字卻始終沒有被含括進以往的除罪名單之中。根據歷史學家調查,約翰森是整個大家庭中,被指控施行巫術的 28 名成員之一,當時她年僅 22 歲;而在隔年,也就是 1693 年,約翰森承認了自己的罪行,並因此被判處絞刑,但麻塞諸塞海灣省的殖民總督菲普斯 (William Phips) 授予她緩刑,所以她始終沒有伏法,直到 1747 年才去世,享壽 77 歲。然而,基於約翰森的名字從未被放進撤銷罪名的名單之中,所以技術上來說,她仍是有罪的,只是沒有服刑而已。「這顯示了人們在女巫審判後依舊非常迷信,」目前已經升上高中,但曾於中學時參與約翰森專案研究的 14 歲學生莉哈諾娃 (Artem Likhanov) 表示:「並不是這件事結束之後,人們就不再相信女巫了,他們還是覺得她是一名女巫,而且也不會撤銷她的罪名。」那麼為何約翰森或其他人,在當年會被指控施行巫術呢?麻州塞勒姆州立大學 (Salem State University) 歷史教授貝克 (Emerson W. Baker) 向《紐約時報》表示,17 世紀尚未進入科學時代,因此:「當事情出問題的時候,你會尋找某人作為責怪的對象。」而根據貝克的研究,約翰森的外祖父曾形容她充其量是個「質樸單純到有點兒傻」(simplish) 的人,所以他認為:「這肯定使她被大家指摘了出來,成為與眾不同的存在。」貝克表示,在當時有大約 35% 被以巫術罪起訴的人,最終都承認了自己的罪行並逃過處決,他指出,那些死去的人都是堅持自己的清白並拒絕合作的人。事實上,在 1700 年代,便有一些被判巫術罪成立的人成功請願,推翻了自己的罪名;1957 年,麻州通過一項法律,旨在免除其他有罪之人的罪名,但並不是所有人的名字都被含括在內;直到 2001 年,這項法案進行了修正,可是約翰森仍舊沒有被列入其中。而當北安多佛中學的公民老師拉皮爾 (Carrie LaPierre) 發現約翰森的案例後,便讓學生將她作為公民參與專案的研究題材,他們花了一年的時間試寫法案、寄信給議員、準備簡報、找資料、查看約翰森當年的證詞、了解塞勒姆審巫案的細節等。最後,他們於去年 12 月時,將專案研究的成果寄給了參議員迪佐格里奧,希望她能推動法案的再次修改,把約翰森也放進無罪的名單之中。迪佐格里奧表示,為何一直以來約翰森的罪名都沒被撤銷,其緣由並不清楚,但可以知道的是,長年以來都沒有其他人為她採取行動。「這可能是因為她既不是為人妻子,也不是一名母親,幫她澄清罪名不被認為是有價值的,而且因為她沒有小孩,所以也沒有她的後代可以代表她。」迪佐格里奧說。今年 3 月時,迪佐格里奧將修正法案提交給了司法部的聯合委員會,並於 7 月舉行了聽證會,雖然法律程序還需要一段時間,但她仍對這個案件感到樂觀,認為所有的努力在最後都能獲得成功。迪佐格里奧提到,雖然約翰森沒有後代為其努力,但終究有這些努力不懈的中學生為她承接了這項責任。公民老師拉皮爾則指出,這次案件讓她的學生們學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法律程序應該要怎麼進行,以及這如何能成為一件折磨人的苦差事,但這樣的等待事實上並不罕見 —— 對當事人約翰森來說尤為如此。除此之外,拉皮爾還透露,當初在她的學生之中,有部分人對於幫約翰森撤銷罪名的行動感到遲疑,因為當他們啟動這項專案研究時,正值美國 2020 總統大選,以及 COVID-19 疫情開始肆虐之際。「有些對話像是『我們為什麼要做這個?她已經死了,這世界上不是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在發生嗎?』」拉皮爾說:「但他們後來改變了想法,認為我們能夠以某些微小的努力去做這件事,這是非常重要的。」
【地球 24小時】08/22 兄弟姊妹來綁線
在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一名印度女子將帶有保護力的聖線綁上一名阿富汗男子的手,以此來慶祝「手足節」(Raksha Bandhan)。在「手足節」這一天,印度教家庭的姊妹會替自己的兄弟綁上護身聖線,除了希望聖線可以發揮功能保護自己的兄弟外,也希望有朝一日兄弟能反過來保護家中的姊妹。這樣的習俗放到現在早已超越信仰和兄弟姊妹的界線,女性可以將聖線綁在沒有血緣關係的男性手腕上,同樣代表為他祈福之意。此外,街坊鄰居常會聚在一塊慶祝「手足節」, 雖然彼此沒有血緣關係,但仍希望拉近感情、守望相助。 相關閱讀:《為何媽媽老是叫錯你的名字?》你曾遇過媽媽在喊你的名字時,不小心叫成其他兄弟姊妹的名字的情況嗎?如果有的話請別擔心,這不代表媽媽對你的愛比對其他手足少喔!在首都基輔紀念親歐盟反政府示威者的紀念碑前,德國總理梅克爾 (Angela Merkel) 前來致意,紀念碑上的肖像都是在 2014 年烏克蘭反政府示威活動 (Euromaidan) 中喪生的示威者,親歐盟的他們為了反對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 (Viktor Yanukovych) 中止和歐盟簽署政治與自由貿易協議而上街示威,並且和當時的政府發生流血衝突喪命。在烏克蘭危機告一段落後,他們被視為捍衛民主與自由的英雄,並且被稱為「天上百人」(Heavenly Hundred)。 相關閱讀:《2021 年版烏克蘭危機解除?俄國宣布演習結束 大軍撤離烏東邊境》今年三月,俄國集結越來越多名軍人於烏克蘭邊境,讓歐美各國無不繃緊神經,害怕烏克蘭危機重演。一個多月後,俄國國防部長宣布撤軍,一方面讓各國鬆了一口氣,另一方面也充滿困惑:所以這一個月來,俄軍集結的目的是什麼?在首都基輔,烏克蘭軍人們正緊鑼密鼓地為即將在 24 號登場的獨立紀念日排練,一旁的小女孩也跟著家人現身支持。今年 8 月 24 日,烏克蘭打算舉辦閱兵典禮,以慶祝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 30 周年。然而,烏克蘭國防部本打算在國慶活動上,讓女性軍人穿著高跟鞋參加閱兵典禮,這項計畫在宣布後隨即引起軒然大波...... 相關閱讀:《讓女性軍人穿高跟鞋閱兵 烏克蘭國防部新計畫惹議》在喀布爾國際機場,一名美軍正在安慰一名小嬰兒,他倆在撤離行動中一塊等待嬰兒的母親。在塔利班組織 (Taliban) 攻佔喀布爾後,大批阿富汗民眾急著離開當地,他們紛紛湧入喀布爾國際機場和其他通往外國的交通要道,希望逃離塔利班組織的掌控。而阿富汗總統加尼 (Ashraf Ghani) 則早一步避走海外,他說自己為了避免流血衝突,不得不離開阿富汗,這個決定對他來說非常困難。然而,其他阿富汗官員與政治人物都無法諒解,並稱他的離去「不要臉」、「不愛國」。 相關閱讀:《阿富汗變天:塔利班攻佔首都喀布爾 總統流亡海外》在地震重災區萊凱 (Les Cayes) 附近,今年 68 歲的賽門 (Manithe Simon) 和他的伴侶──今年 67 歲的德絲蘿希爾 (Wisner Desrosier) 站在破敗的家園留影,兩人在地震發生前幾天於附近的教堂中完婚。在相伴 44 年並一起養育 4 個孩子後,賽門和德絲蘿希爾終於能以夫妻相稱,沒想到新婚不久就碰上規模 7.2 的大地震,震毀了兩人一起打造的家園。 相關閱讀:《海地 11 年後再遇強震 規模 7.2、死亡上千人持續飆升》在土耳其東方的邊境城市凡城 (Van), 來自阿富汗的非法移民目前被暫時留置於當地的移民處理中心,照片中的這個家庭從伊朗非法入境土耳其,在被土耳其安全部隊抓到後送來移民處理中心先安置。 相關閱讀:《移民、難民差在哪?》面對來自中東和非洲的難民大量湧入歐洲,有的國家張開雙手歡迎他們,有的則築起高高的城牆將他們擋在門外。外界也糾結該如何稱呼這些人,到底他們是「移民」、「難民」還是「尋求庇護者」呢?在伊斯坦堡海峽的歐洲這一側,完賽者興奮地對著鏡頭露出笑容。22 號這天,伊斯坦堡海峽舉辦了第 33 屆的歐亞跨洲泳渡比賽,共有來自全球 55 個國家、2,465 名選手參賽,看誰能最快從位於亞洲側的伊斯坦堡 Kanlıca 街區游到位於歐洲側的伊斯坦堡 Cemil Topuzlu 公園,成功挑戰 6.5 公里的泳距。 相關閱讀:《歡迎來到貓之城:土耳其伊斯坦堡》你知道嗎?伊斯坦堡有名之處不只在橫跨歐亞,它還以容納眾多貓咪著名!在倫敦舉辦的 2021 大半程馬拉松 (2021 Big Half Marathon) 上,可以看到跑者們打扮得花枝招展,其中一人更扮成了一艘潛水艇,希望可以獲得外界的注目,多多關心在任務中喪命的海軍潛水兵。 相關閱讀:《越界有夠煩 瑞典放同志霓虹燈嚇退俄潛艇》面對可疑潛艇偷偷侵入領海,你會怎麼反擊呢?瑞典和平與仲裁協會想了個好方法,做出能發出「同志這裡走」訊息的水手霓虹燈箱,放在深海裡對付俄國潛艇。在華盛頓特區的賓夕法尼亞大道上,男男女女身穿純白色的衣服,一塊參加第 7 屆「白色晚餐」(Le Diner en Blanc) 活動,該活動去年因為 COVID-19 疫情的關係停辦,今年捲土重來吸引到更多的民眾共襄盛舉。 相關閱讀:《面罩、口罩都不用,瑞典期間限定一人餐廳「Bord För En」新開幕》當 COVID-19 在全球蔓延開來後,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悄悄發生變化。不過,瑞典仍有一間餐廳決定不管政府戴面罩、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等建議,依然故我地開業。在西西里島東岸的卡塔尼亞 (Catania), 可以看到被稱為「藍月」的季節性滿月高掛天際。 相關閱讀:《長得就像那一根 義大利《教父》甜點卡諾里卷》在義大利西西里島,最有名的「特產」莫過於黑手黨和卡諾里卷 (cannoli)。究竟,卡諾里卷的背後有著怎麼樣的故事?為何卡諾里卷又會跟男性的生殖器官有關呢?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首位遷葬巴黎萬神殿的非裔女性 美國明星和二戰英雄約瑟芬·貝克
約瑟芬・貝克 (Josephine Baker), 一名出生於美國的歌手及舞者,她的遺骨將被遷葬到巴黎萬神殿 (Panthéon) 中 —— 因為除了上述的身分外,她還是在二戰期間協助法國對抗納粹德國的英雄,也是著名的民權倡議者。她將成為法國史上第一個得到這項榮譽的非裔女性。法國《巴黎人報》(Le Parisien) 在上周日 (22) 刊登了這項消息,並指出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決定要在今年的 11 月 30 日舉行遷葬典禮,這天同時也是貝克於 1937 年時,和法國實業家利翁 (Jean Lion) 結婚,並取得法國公民身分的日子。法國總統府隨後證實了這項消息。巴黎萬神殿又稱為「先賢祠」, 其建築中宏偉的柱子及圓頂設計,靈感都來自於羅馬萬神殿,因此才有巴黎萬神殿之名,這裡放著近 80 位法國重要歷史人物的遺骨,包括哲學家伏爾泰 (Voltaire)、政治學家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作家雨果 (Victor Hugo)、科學家瑪麗・居禮 (Marie Curie) 等。貝克於 1975 年病逝,死後身著法國軍服、別上因在二戰期間參與法國抵抗運動 (French Resistance) 而獲得的勳章,下葬於摩納哥。而當她遷葬至巴黎萬神殿後,她將成為第 5 位沉眠於此的女性、第一位獲得這項殊榮的藝人,以及殿內少數出生於外國的人物之一。而除了貝克以外,其他 4 名女性分別是瑪麗・居禮、蒂利翁 (Germaine Tillion)、戈勒 - 安東尼茲 (Genevieve de Gaulle-Anthonioz) 和韋伊 (Simone Veil), 其中,蒂利翁及戈勒 - 安東尼茲同樣在二戰期間參與了法國抵抗運動。至於韋伊,則是奧斯威辛集中營 (Auschwitz-Birkenau) 的倖存者,也是法國最受尊敬的政治人物之一,她在 1970 年代時擔任衛生部長,期間積極支持法國墮胎權的合法化。韋伊於 2017 年逝世,並在 2018 年安葬至巴黎萬神殿。貝克表演「香蕉裙」舞蹈的影片,攝於 1925 年。貝克 1906 年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 (St. Louis), 原名為「弗雷達・喬瑟芬・麥可多納」(Freda Josephine McDonald),1920 年代初期在紐約開始了她的舞者生涯,但於 1925 年搬到法國,希望能夠藉此逃離美國當地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貝克曾於 1974 年時告訴《衛報》:「我就是無法忍受美國,而且我是第一批搬到巴黎的有色美國人。」她表示自己在法國找到了一種在美國被剝奪的自由。貝克於 1930 年代成名,尤其在法國,她可以說是迅速引起了轟動,不僅成為了巴黎著名音樂廳「女神遊樂廳」(Folies Bergere) 的常見嘉賓,還以其幽默感、瘋狂的舞蹈和招牌歌曲「我的兩個最愛」(J'ai Deux Amours) 在法國歌舞界佔據了一席之地。然而,貝克的藝術生涯中,有部份也建立在帶有色情及刻板意味的舞蹈上,例如所謂的「香蕉裙」(banana skirt) 舞蹈,就被認為其中內含種族主義比喻,有部分批評者認為她助長了諷刺漫畫的風氣。1937 年,貝克和實業家利翁結婚,正式成為了法國公民。直到二戰開始,貝克加入了法國抵抗運動,成為了一名情報人員。她從自己在派對上遇到的德國軍官那裡收集訊息,並將情報藏在她的內衣裡面,再利用她的明星身分取得合理旅行緣由,把訊息帶到英國或其他國家。除此之外,貝克還曾在二戰期間擔任過救護車司機,並於 1950 年代收養了 12 名來自不同國家、種族,且擁有不同信仰的孩子,和他們一起住在位於法國西南部的一座城堡裡頭。現年 64 歲的養子布萊恩 (Brian Bouillon Baker) 曾向《法蘭西 24》分享:「我們家不僅僅只是一個烏托邦,我們的母親希望我們與眾不同但團結,而在這一點上,她完全成功了,因為到今日,我們還是跟彼此關係緊密。」同時,貝克還是一名民權倡議者,她曾於 1963 年參與了「向華盛頓進軍」遊行 (March on Washington for Jobs and Freedom), 也就是在這場遊行之中,馬丁・路德・金恩 (Martin Luther King Jr.) 發表了知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而且根據《法蘭西 24》報導,貝克還是當時民權運動高峰期間,唯一一個曾發表過演講的非裔女性。這次,讓貝克遷葬至巴黎萬神殿的決定,被視為是法國在如今種族關係緊張的情勢中,所做出的象徵性舉措。而建議遷葬貝克一事,是由法國作家庫普弗曼 (Laurent Kupferman) 所發起的請願,這份請願書在過去兩年間獲得了將近 4 萬人連署,並引起了總統馬克宏的注意 —— 而馬克宏同時也是唯一能批准此事的人。「喬瑟芬・貝克或許體現了法國的可能性,」提到為何會提出遷葬貝克的建議時,庫普弗曼表示:「一位出身受到歧視、又來自極端貧困環境的女性,要如何成就自己,變成一位世界巨星呢?」「這在當時的法國是可能的,而不是在美國。」遷葬貝克的支持者表示,正是因為法國的普世主義,也就是世俗化精神、無視膚色又賦予平等機會的價值觀,才能讓貝克在法國完成自己未能在美國完成之事。但《紐約時報》指出,這樣的理想在最近也招致了嚴厲的批評,部分人士 —— 尤其是法國境內年輕的少數族裔認為,這樣的說法掩蓋了法國目前存在的種族歧視風氣。然而另一方面,也因為安葬於萬神殿的決定只能由總統批准,現在又離 2022 年總統大選不到一年,在法國面臨種族議題困境的此刻,遷葬貝克一事同時被認為將對馬克宏產生政治利益。
【地球 24小時】08/21 軍機上的生命奇蹟
在德國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 (Ramstein Air Base), 醫護人員準備將一名阿富汗女性和她剛剛在軍機上生下的小女嬰送醫,目前母女均安。 相關閱讀:《阿富汗變天:塔利班攻佔首都喀布爾 總統流亡海外》在阿富汗變天、由塔利班組織 (Taliban) 掌權後,大量阿富汗民眾攜家帶眷擠向機場,希望可以搶下為數不多的商業航班機票,或搭乘美國軍機順利離開阿富汗。在倫敦街頭,大批民眾手拿阿富汗國旗上街,除了以行動聲援阿富汗民眾,也希望國際社會注意到塔利班組織 (Taliban) 對當地的暴行。 相關閱讀:《從 Toyota 到福特 恐怖組織的挑車心法》過去這幾周,網路上多了許多塔利班組織在阿富汗境內攻城掠地的影像,當中有些網友就發現一件奇怪的事:為何塔利班組織開的車不再是 Toyota, 而是換成了福特?在巴黎街頭,1 萬 4,700 名民眾上街反對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於七月中開始推行的健康護照制度。在該制度下,民眾若想進入餐廳、電影院、劇場、長途列車或大型購物中心都必須出示疫苗接種證明或 COVID-19 篩檢陰性證明,此舉也被部分民眾痛批限制自由而遭反對。 相關閱讀:《美泰兒為她推出芭比 AZ 疫苗研發者的小故事》在吉爾伯特教授 (Professor Sarah Gilbert) 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 AZ 疫苗後,她不僅獲得英國女王封爵、在溫布頓網球賽受到眾人鼓掌感謝,美泰兒 (Mattel) 還推出了以她為原型的芭比娃娃,然而對她來說,這場與 COVID-19 病毒的大戰還沒完,隨時都要繃緊神經...... 在開普敦的格羅特舒爾醫院 (Groote Schuur Hospital) 外,聚集著大批反對接種 COVID-19 疫苗的民眾,他們舉著寫有「保持冷靜,不要實驗性接種疫苗」、「我不是實驗室老鼠」、「沒有病毒」字樣的告示牌抗議。其中,「保持冷靜,不要實驗性接種疫苗」來自英國經典名句「保持冷靜,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 的變體。許多人相信這句話彰顯了英國人在高壓下仍冷靜自持的中堅精神;然而,這段話其實源自政府擔心人民因為戰線失控導致社會動亂、嘗試維持秩序的奮力一搏。 相關閱讀:《英國經典名句「Keep Calm and Carry On」 的由來是什麼?》在首都哥本哈根街頭,民眾正在參加「WorldPride」同志大遊行,這是當地最重要的 LGBT 活動「2021 哥本哈根」(Copenhagen 2021, WorldPride and EuroGames) 的內容之一,期望能分享多元性別及性向的樣貌給更多人。 相關閱讀:《丹麥小美人魚之爭 哥本哈根雕塑家後代開告》如果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玩,通常一定會去看位於長堤公園的小美人魚雕像,這座雕像在世界各地有許多「姊妹」, 不少人魚雕像也向哥本哈根小美人魚雕像「致敬」。對此,擁有哥本哈根小美人魚雕像著作權的艾瑞克森家族寸步不讓,就連同樣位於丹麥境內的「姊妹」也照樣開告。在安大略省首府多倫多市,加拿大新民主黨 (New Democratic Party) 黨魁駔勉誠 (Jagmeet Singh) 搭乘他的競選專車,準備開始造勢之旅。本月 15 號,加拿大總理杜魯道 (Justin Trudeau) 宣布將提前兩年進行聯邦選舉,從 2023 年 10 月改為今年的 9 月 20 日,他表示此舉是因為「加拿大人需要進行選擇,決定我們要如何結束與 COVID-19 疫情之間的抗爭」。杜魯道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他所屬的自由黨 (Liberal Party of Canada) 在 2019 年聯邦選舉中失利,成為了少數黨,因此必須要仰賴在野黨的支持才能通過自己的政策。 相關閱讀:《埋在學校底下的 215 條孩童亡魂 掀開加拿大原住民種族滅絕傷痛》在加拿大一間曾被用於同化原住民族群的寄宿學校底下,人們發現了至少 215 具不曾被記錄下來的孩童遺骨...... 在首都都柏林的藤架丘墓園 (Arbour Hill cemetery), 人們手拿印有亡者照片的紙板棺木,紀念 40 年前發生的 1981 年愛爾蘭絕食抗議活動。當時,照片中的十名囚犯在獄中絕食而死,藉此抗議英國政府取消了北愛爾蘭準軍事組織囚犯的政治犯地位。 相關閱讀:《吹動大麥的風 走過北愛爾蘭的動盪歲月》位於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 (Belfast) 並非一直都是如此和平,從 1960 年左右到 20 世紀末,由於宗教、政治上的分歧,長年動盪不安。如今這座城市卻入列「歐洲最友善城市」、「英國最快樂城市」等各種榜單。在韋拉克魯斯州 (Veracruz) 城市特科盧特拉 (Tecolutla), 當地居民希門尼斯 (Mayolo Jimenez) 看著他被颶風葛瑞絲 (Hurricane Grace) 攻擊的家園。 相關閱讀:《洪水、乾旱、熱浪越來越頻繁 人為氣候變遷惹得禍》從 2000 年開始,每年都是史上最熱的一年,因為氣候異常導致劇烈水災、颶風、乾旱等新聞也幾乎成為我們的日常,而 2017 年的一份研究再次強調,這一切和人為的氣候變遷脫離不了關係。在第 117 屆肯塔基州博覽會 (Kentucky State Fair) 上,一隻豬準備在喜劇表演中高歌一曲。 相關閱讀:《「《佩佩豬》效應」來襲?美國兒童一口流利英國腔的秘密》在封鎖令期間,許多與小孩成天待在家的家長不約而同地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怎麼孩子卡通看多了,口音似乎也變了?在靠近雅典的蘇尼恩岬 (Cape Sounion), 可以看到一輪明月與建於西元前 444 至 440 年的海神波賽頓神廟 (Temple of Poseidon)。 相關閱讀:《最古老的「計算機」 解密古希臘人如何預測星象》出自古希臘人之手的「安堤基特拉機械」(Antikythera Mechanism), 是一台已經超過 2,000 歲、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計算機」。科學家透過打造它的數位模型,嘗試了解它到底怎麼預測天體的運行。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8/20 人熊對峙
在加州城市帕薩迪納 (Pasadena), 疑似是為了在乾旱的天氣中找尋食物和水,一隻重達 300 磅 (約 136 公斤) 的野生大熊誤闖了人類的住宅區。這隻大熊最後在加州漁業和野生動物局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Wildlife) 人員的努力下,成功被鎮靜並捕捉了起來,牠預計在之後被送回該地區北部的自然棲息地。這起事件沒有造成任何人和熊受傷。 相關閱讀:《你是維尼,還是泰迪?科學家聯手開發「熊臉辨識系統」》不論是對專家,抑或是普通人而言,光憑幾張照片就想辨識出一隻特定的熊並不容易。但是自從美國、加拿大的科學家們聯手開發出 Bear ID 後,辨識出一隻特定的熊再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在韋拉克魯斯州 (Veracruz) 城市特科盧特拉 (Tecolutla), 商家為了防範即將登陸的颶風葛蕾斯 (Hurricane Grace), 正在幫店面的櫥窗貼上膠帶。颶風葛蕾斯在本周六 (21) 重創墨西哥,引發了嚴重的水災和泥石流,成為多年來襲擊該國墨西哥灣 (Gulf Coast) 沿岸的最強風暴之一,目前已經造成了至少 8 人死亡,其中 6 人來自同一個家庭。在首都基輔 (Kyiv) 的市中心,為了迎接即將於 8 月 24 日來臨的烏克蘭獨立紀念日,烏克蘭軍人正在街頭進行閱兵典禮的彩排。本照攝於彩排中途,來觀看演練的孩子開心地和全副武裝的軍人們合影。 相關閱讀:《讓女性軍人穿高跟鞋閱兵 烏克蘭國防部新計畫惹議》今年,烏克蘭國防部打算在國慶活動上,讓女性軍人穿著高跟鞋參加閱兵典禮,這項計畫在宣布後隨即引起輿論...... 在首都布達佩斯 (Budapest), 為了慶祝聖史蒂芬日 (Saint Stephen's Day), 美麗的煙火正於多瑙河 (Danube River) 上盛放,照亮城市的夜空。聖史蒂芬為匈牙利的第一位國王,於西元 1000 年即位、1038 年過世,並在 1083 年 8 月 20 日被封為聖人,成了匈牙利的守護聖徒。如今的聖史蒂芬日除了紀念聖史蒂芬以外,也被稱為「麵包出爐之日」(the Day of the New Bread), 在這天,人們會以烘烤麵包的方式慶祝穀物的豐收。 相關閱讀:《最近煙火特別多 美國謎之煙火熱》美國又爆炸了。這回不是疫情、不是抗議,而是幾乎每天晚上都出現在各大城市上空的煙火,連夜不斷的煙火已經到了擾人清夢的程度。更慘的是,沒有人知道這股「煙火熱」究竟是從哪開始吹起...... 在喀布爾的哈米德・卡爾扎伊國際機場 (Hamid Karzai International Airport), 一名美國第 24 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 (24th 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 的成員正抱著一個仍在襁褓中的嬰兒,以溫柔的微笑安撫懷中的孩子。 相關閱讀:《阿富汗變天:塔利班攻佔首都喀布爾 總統流亡海外》上周日 (15), 塔利班組織攻佔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阿富汗總統加尼出逃,這場塔利班組織與阿富汗政府的戰爭也接近尾聲,速度快到駐軍當地 20 年的美國猝不及防...... 在城市萊凱 (Les Cayes) 的附近,一塊巨大落石橫在了路邊,道路因此被部分封鎖,影響通行。本月 14 號,海地西南部區域發生了規模 7.2 的強震,目前已經造成了至少 2,189 人死亡,約 150 萬人生活受到影響,包括缺少醫療資源、失去住所、沒有自來水和食物等,搜救行動至今仍在持續中。 相關閱讀:《海地 11 年後再遇強震 規模 7.2、死亡上千人持續飆升》在一連串的競選活動中,加拿大總理杜魯道 (Justin Trudeau) 於這天來訪了曼尼托巴省 (Manitoba) 省會溫尼伯 (Winnipeg) 的一間超市,並於店內發表了他的政見演說。本月 15 號,杜魯道宣布將提前兩年進行聯邦選舉,從 2023 年 10 月改為今年的 9 月 20 日,他表示此舉是因為「加拿大人需要進行選擇,決定我們要如何結束與 COVID-19 疫情之間的抗爭」。杜魯道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他所屬的自由黨 (Liberal Party of Canada) 在 2019 年聯邦選舉中失利,成為了少數黨,因此必須要仰賴在野黨的支持才能通過自己的政策。 相關閱讀:《埋在學校底下的 215 條孩童亡魂 掀開加拿大原住民種族滅絕傷痛》在加拿大一間曾被用於同化原住民族群的寄宿學校底下,人們發現了至少 215 具不曾被記錄下來的孩童遺骨...... 在城市哈特爾浦 (Hartlepool), 由英國藝術家傑拉姆 (Luke Jerram) 所創作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悼念》(In Memoriam) 正於西頓卡魯公園 (Seaton Carew Park)。《悼念》由 120 面醫療用床單製作而成,以藍白兩色排列出了「+」的醫療標誌,這項作品表達了對所有因 COVID-19 而死去之人的紀念與哀悼。 相關閱讀:《給 YouTuber 的神祕委託:散播輝瑞疫苗不實謠言》「一切都始於一封電子郵件,」德國 YouTuber 兼記者德羅茨曼 (Mirko Drotschmann) 表示,他收到了來自行銷公司「Fazze」的邀請,想要付費請他散播和輝瑞疫苗有關的消息 —— 但裡頭的內容是假的。在 2020 東京帕奧 (Tokyo 2020 Paralympic) 的點火儀式中,工作人員正將象徵著日本每個都道府縣的火把安置在典禮台上。2020 東京帕奧將於本月 24 號正式開幕,並在下個月 9 號完成賽事。 相關閱讀:《一塊奧運獎牌究竟值多少錢?》在運動員眼中,辛苦贏下的奧運獎牌價值難以估計,不過倘若有運動員願意忍痛割愛,將奧運獎牌鎔化、拿到市場上販售,這些獎牌又將值多少錢呢?在東南方村莊基提 (Kiti) 附近的海邊,一隻剛孵化的小海龜成功從沙灘邁向了地中海,牠在水裡奮力游泳的模樣,被攝影鏡頭捕捉了下來。 相關閱讀:《地中海岸漏油嚴重 以色列用美乃滋救海龜》今年二月,大約 1,000 噸來源不明的原油,從海裡沖向了以色列西北部的地中海岸,造成了沿海環境和野生動物的浩劫。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海龜......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8/19 只要救他就好
在喀布爾的哈米德・卡爾扎伊國際機場 (Hamid Karzai International Airport), 大批民眾聚集在圍牆邊緣,希望能找到離開阿富汗的機會,為自己博得一線生機。其中,一名正在啼哭的嬰兒離開了家人的懷抱,被群眾一路傳遞至站在圍牆上方的美軍手中,希望美軍能夠在撤離阿富汗時,至少救救這個孩子,把他也一起帶走。 相關閱讀:《阿富汗變天:塔利班攻佔首都喀布爾 總統流亡海外》上周日 (15), 塔利班組織 (Taliban) 攻佔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阿富汗總統加尼 (Ashraf Ghani) 出逃,這場塔利班組織與阿富汗政府的戰爭也接近尾聲,速度快到駐軍當地 20 年的美國猝不及防...... 在杜拜 (Dubai), 一批自阿富汗撤離的民眾順利抵達了阿勒馬克圖姆國際機場 (Al Maktoum International Airport), 其中,一名女孩恰好透過玻璃窗,看向了記者手中的攝影鏡頭。在首都曼谷 (Bangkok), 不滿政府對抗 COVID-19 疫情不力的示威群眾將當地知名地標「民主紀念碑」(Democracy Monument) 的頂端用黑布罩了起來,並在前方掛起了大大的白布條,上頭的標語寫著「自稱『好人』的人即是暴君」。 相關閱讀:《「爸媽為何不懂我?」 泰國香港兩場抗爭 同一種策略、同一道世代難題》去年,隨著泰國反政府運動越演越烈,泰國警方也開始加強力道,驅逐上街抗爭的民眾。此時,擁有豐富街頭經驗的香港民眾毫不吝嗇地與泰國民眾分享面對警方的方法,唯獨世代隔閡,是香港人自己也解決不了,無法與泰國人分享的問題。在紐約曼哈頓 (Manhattan), 當地警方接獲可疑包裹的通報後,封鎖了時代廣場 (Times Square) 一帶,並於一個小時的清查後迅速確認現場「沒有問題」, 接著才又重新開放遊客進入。 相關閱讀:《「再 15 分鐘,這台露營車就要爆炸了!」美國預告炸彈驚魂 納什維爾爆炸案嫌犯身份出爐》去年聖誕節一大早,一台停在美國某個市鎮的露營車突然開始大聲放送起奇怪的廣播...... 在城市納傑夫 (Najaf), 為了紀念伊斯蘭節日「阿舒拉節」(Ashura), 當地的什葉派穆斯林將自己裝扮成了古代的戰士,以重現發生於西元七世紀時的卡爾巴拉戰役 (Kerbala war)。「阿舒拉節」是伊斯蘭曆第一個月「穆哈蘭姆月」(Muharram) 的第 10 天,為紀念先知穆罕默德 (Mohammad) 的孫子阿里 (Hussein ibn Ali) 於卡爾巴拉戰役中死亡的節日,是什葉派穆斯林一年當中最神聖及重要的一天。 相關閱讀:《「神啊,選中我吧!」 : 萬人名額限定 2020 年麥加朝聖不一樣》在沙烏地阿拉伯宣布只有 1 萬名穆斯林有幸參加 2020 年的麥加朝聖,名單待抽籤公布後,所有人都在引頸期盼成為那個「天選之人」。在保加利亞西南部的里拉山脈 (Rila Mountain),「環球白人兄弟會」(Universal White Brotherhood) 的信眾正群聚一堂,實行教義中類似舞蹈的身心靈儀式「paneurhythmy」。「環球白人兄弟會」由保加利亞男子杜諾夫 (Peter Deunov) 於 1920 年代所創,是結合了基督教和印度神祕主義的小型宗教團體。 相關閱讀:《荷蘭法庭:飛麵神教不是宗教》除了環球白人兄弟會以外,你還有聽過飛麵神教嗎?在東京,一間購物中心的外牆上映照出了城市的熱鬧,許多民眾正於道路上來來去去,準備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相關閱讀:《你的臉賣不賣?日本藝術家買人臉做面具》在東京這間名為「仮面屋おもて」的面具店,你可以找到一張張擬真到不行的人臉面具...... 在新加坡的冰淇淋博物館 (Museum of Ice Cream), 參觀民眾正興奮地於館內設施「巧克力米游泳池」中打滾玩耍。 相關閱讀:《【地球咬一口】暴君的御用甜點 義大利冰淇淋》每個去過義大利的旅人都知道,沒吃過義大利冰淇淋,不要說有來過義大利。義大利的冰淇淋文化源遠流長,一切都得從羅馬時代說起...... 在首都墨西哥城 (Mexico City) 的市郊霍奇米爾科 (Xochimilco), 一位穿著怪獸裝的男子正在排隊,準備接種輝瑞疫苗 (Pfizer)。 相關閱讀:《給 YouTuber 的神祕委託:散播輝瑞疫苗不實謠言》「一切都始於一封電子郵件,」德國 YouTuber 兼記者德羅茨曼 (Mirko Drotschmann) 表示,他收到了來自行銷公司「Fazze」的邀請,想要付費請他散播和輝瑞疫苗有關的消息 —— 但裡頭的內容是假的。在首都哥本哈根,運河上正舉行著盛大的遊行聚會「海洋驕傲」(Sea Pride), 這是當地最重要的 LGBT 活動「2021 哥本哈根」(Copenhagen 2021, WorldPride and EuroGames) 的內容之一。畫面中,與會民眾齊聚一堂,用豐盛的野餐與歡快的笑聲,慶祝人們能夠自由展現自己的性別和性向,並因此讓社會變得更加多元而美好。 相關閱讀:《士力架巧克力也恐同?西班牙分公司新廣告挨批》隨著夏季的到來,零食廠商士力架巧克力近期也推出了一檔新促銷廣告。沒想到,這支廣告卻出了大包,導致士力架被西班牙網友貼上了「恐同」的標籤......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龐貝罕見完整遺體現身 千年前的奴隸鹹魚翻身史
最近,義大利的知名考古遺址龐貝 (Pompeii) 再度傳出新發現,這次出土的是一具保存相當完整的遺體,但他並非在西元 79 年維蘇威火山 (Mount Vesuvius) 爆發中逝世,而是在火山爆發前就已經過世。更有趣的是,藉由研究這位死者的一生,考古學家意外揭露出他「鹹魚大翻身」的故事,也對當時龐貝城的生活百態有了更多認識。這座墳墓位於龐貝城薩爾諾門 (Porta Sarno) 附近的一塊墓地,現在這裡仍是禁區,並沒有對外開放。在打開墓室的那一瞬間,考古學家們對裡頭的景象感到非常驚訝。在這座古墓裡,躺著一具成年人的遺體 —— 光是這點就已經很不尋常,根據考古學家們的說法,當時羅馬成年死者的遺體幾乎都會火化,像這具遺體一樣埋入墓室的案例並不常見。就近一看,這具遺體也充滿了許多令考古學家饒富興致的細節。這具遺體的部分已經有木乃伊化的跡象,不過考古學家還不知道這是自然發生,抑或是經過人為防腐處理。但不管是自然所致,或是刻意防腐,無形中顯然都幫助這具遺體成功抵禦時間的侵蝕。考古學家在檢視遺骸的過程中,驚喜地發現遺體的頭上甚至還保存著一根根的白髮,一部份的耳朵也順利留存到今日。而除了遺體本身,考古學家還在墓穴裡發現了兩個玻璃骨灰甕,其中一個藍色的甕上寫著「Novia Amabilis」, 直譯起來就是「善良的妻子」, 很可能就是這位墓主的髮妻。Archaeologists have uncovered an ancient skeleton in a tomb dating to the final decades of Pompeii, which could shed light on the ancient Roman city’s culture pic.twitter.com/2NXcquAdhq 在影片 0:21 的地方,可以看見那塊記載塞昆迪奧身世的石碑。綜合在墳墓發現的石碑銘文,及先前研究的記載,考古學家得知這具遺體的主人生前名叫塞昆迪奧 (Marcus Venerius Secundio), 初步的分析得知他身故時約 60 多歲。塞昆迪奧的一生可以稱得上是個「鹹魚翻身」的故事,早年他曾是一名奴隸,負責管理女神維納斯 (Venus) 的神廟。不過,他後來有幸獲釋,並且成為當時羅馬一項崇拜羅馬君王宗教的祭司,或許藉此累積了一點財富和社會階級,得以擁有自己的一間墓室。「他並沒有變得超級富有,但他肯定累積了一定程度上的財富。」龐貝考古公園 (Archaeological Park of Pompeii) 主任祖赫特里格爾 (Gabriel Zuchtriegel) 說道。除了是一位鹹魚大翻身的祭司,塞昆迪奧也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根據銘文的記載,生前精通希臘語、拉丁文的他,能用這兩種語言「進行為期四天的路迪 (Ludi) 表演」。龐貝考古公園主任祖赫特里格爾 (Gabriel Zuchtriegel) 解釋道,「路迪」是一種以希臘語表演的影劇形式。而這項明確的記載,也是龐貝城第一份有關路迪曾在城內真實上演的直接證據,也是祖赫特里格爾眼中龐貝城「擁有開放、活躍文化氣息」的明證。
特斯拉正在開發人型機器人,身高比馬斯克矮 15 公分
特斯拉 (Tesla) 執行長馬斯克 (Elon Musk) 今日表示,特斯拉正在開發人型機器人,預計明年打造出第一架原型機。特斯拉將汲取超級工廠自動化設備經驗,以及自動駕駛技術軟硬體架構,打造這款 Tesla Bot。Tesla Bot 的用途是處理危險、重複且無趣的工作,出於某些沒有明說的原因,Tesla Bot 將是雙足行走,臉部是巨大的螢幕,身高也嚴格設定為 5 尺 8 吋 (約 172 公分), 比馬斯克矮 15 公分。Breaking: Elon Musk just announced Tesla plans to release a "prototype sometime next year," of a so-called Tesla Bot. More details to come 🤖 pic.twitter.com/xTadMutKPo 根據特斯拉的說法,特斯拉新打造出的機器人臉部將會是一塊螢幕,身高也絕不會比創辦人馬斯克還要高。可能有讀者會覺得奇怪,幹嘛特別強調身高,原因很簡單,因馬斯克堪稱害怕機器人的代表人物,不只一次公開表達對人工智慧的害怕,因此談到 Tesla Bot 時,他特別強調:「你可以逃離它,且你有很大機會打贏。」相較紅極一時的軟銀 Pepper,Tesla Bot 刻意打造得更像機器而不像人,或許反而讓人不那麼害怕。但 Tesla Bot 究竟要用在什麼地方,目前也沒明說,或許會成為特斯拉開採電池原料的超級礦工?馬斯克手上未完成的計畫已疊得跟山一樣高,現在又挖新坑,這種開完副本又不清的壞習慣,似乎成了他的標誌。
拒絕以貌取食 醜食革命聲勢日壯
蔬菜水果一向被分為兩類:「有賣相的」和「進垃圾桶的」。但近年來,糧食浪費議題引發關注下,拯救醜食大作戰聲勢逐漸壯大了起來。廢棄食物本就存在於食物供應鏈,因為害蟲、發霉、溫控管理不佳等因素下,丟棄糧食在所難免。但「不完美農產品」通常只因未達嚴格賣相標準,而被超市拒於門外,占廢棄食物總量的約 40%。美國農業部估計,農民種植的農產品有約三分之一沒被食用,相當浪費 1,616 億美元。有些浪費出自於後勤運輸,有些則出自賣相問題。「不完美食物」(Imperfect Foods) 的企業宗旨就是要剷除糧食浪費,執行長貝恩 (Philip Behn) 說,不完美農產品被丟棄的原因百百種,「形狀、大小、色澤可能有些瑕疵,但完全不影響風味和營養價值」。他說,除了如「黑斑」太多的香蕉等農產品,雜貨中也有許多品項因類似上述不合理的原因而遭浪費,諸如即將過賞味期的豆類罐頭。減少食物浪費是改善糧食安全的有效方法之一。糧食安全是全球人口成長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且食物浪費在造就地球暖化的碳排放中占了幾乎 10%。食物分解造成的甲烷之多,如果自成一個國家,排放量將排全球第三,僅次於中國和美國。正因如此,醜食要來個絕地大反攻。愈來愈多企業銷售醜食並把它們用於商品之中,將醜食命運從垃圾轉為美味營養的食物。除了「不完美食物」,Hungry Harvest 和 Misfit Market 也都買進「醜食」, 用紙箱包裝後配送到民眾家中;FoodMaven 從農民、大型批發中心尋找過剩的糧食,再找方法轉賣或捐贈出去;Full Harvest 則是買下農場醜食,轉賣給果汁商等企業。泡芙商 Spudsy 專門買進賣相差的地瓜,將這些地瓜磨成粉做成泡芙。營運主管史柯柴爾 (Tasia Skochil) 表示,醜食革命教育了大眾,超市加諸在食物上的標準,是造就糧食浪費很重要一個原因。尤其目前植物性飲食大行其道之下,農產品需求變高,醜食只會愈來愈多,實在沒有理由以貌取「食」, 將數十噸完全符合食用標準的農產品給丟棄。史柯柴爾說:「超市上架的農產品讓消費者以為田裡的番茄顆顆又紅又圓,事實當然不是這樣。」她表示,Spudsy 一年間救下 10 萬顆其貌不揚的地瓜,預計 2021 年底累計可「拯救」100 萬顆所謂賣相差的地瓜。「每年都有近 70 噸的醜陋地瓜留在田裡腐爛。我們社會生產過剩、耕種過剩、消費過剩,我們能拯救這些地瓜,善加利用剩餘的廢棄食物,把它們送回到糧食體系。可以利用的醜食不盡其數。」專家同意,糧食浪費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生產過剩。紐約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巴納德 (Alex Barnard) 認為,「追根究柢來說,我們生產的卡路里遠遠超過我們可攝取的量。到了某個時間點,糧食浪費大作戰必須得從生產減量做起」。除了拯救醜食,有證據顯示,打擊糧食浪費的應用軟體 (App) 有助於緩減窘境。分享平台 OLIO 讓民眾轉贈他們不再需要的食物或家庭用品,而研究人員分析 18 個月期間的 17 萬則貼文之後發現,價值近 100 萬美元的糧食因此免去進垃圾桶的命運,進而省去這些食物可能產生的 87 至 156 噸之間的碳排。也有軟體從餐廳賣不完的「剩食」下手。Too Good To Go 讓店家以低價出售期限內沒賣完的食物,避免浪費,他們估計每賣出一餐,就可避免 0.5 公斤的食物進垃圾桶,省下的碳排還可替智慧型手機充電 422 次。
鯨豚調查局:有科學證據,才能理性討論鯨豚保育——專訪臺灣大學獸醫學院楊瑋誠教授
「為什麼用『調查』這兩個字,而不是鯨豚研究室,或單純的鯨豚愛好者的 FB 社群,是因為我們認為『調查』這兩個字是有需要的。」楊瑋誠分享當初也考慮過「救援隊」之類的稱呼,最後還是決定用「調查局」, 一方面強調其中的急迫性與重要性,另一方面保留其中抽絲剝繭解開鯨豚的遭遇、針對事實下判斷的語感。不只錯誤的迷思,人們的「感性」有時也會成為保育討論的阻礙。楊瑋誠認為,處理鯨豚面對的問題,極度需要科學、理性的證據。不管是討厭或喜歡鯨豚,都要保持理性、有多少數據說多少話。在公共政策或各種爭議上,才有討論對話的空間。舉例來說,楊瑋誠多年前在海洋公園服務時,就曾遇過遊客投訴表演音響音量過大、認為會傷到海豚。團隊後來秉著研究精神測量水下音量,發現經過水的隔絕後,真正在水中傳播的音量,尤其是在海豚能夠接收到的音頻已經減弱到幾乎沒有影響。「鯨豚擱淺的死因分析」是鯨豚調查局的重要目標,在死因資訊尚未明瞭時,不少人會捕風捉影任意猜測,像是看到胃裡面有垃圾,就說死因是吃垃圾。楊瑋誠舉例,在 2020 年 1 月 19 日,宜蘭新城溪出海口擱淺的柯維氏喙鯨,外表並無重大創傷,經解剖、組織切片與細菌培養後,才在排除細菌感染的情況下,診斷是罹患了「潛水夫病」, 根據過往研究,巨大噪音 (如軍事聲納) 會使鯨豚受到驚嚇,改變鯨豚原本潛水的模式,使鯨豚罹患潛水夫病。因此調查局也推測,這次的擱淺原因,很可能是源於台灣周邊海域軍事升溫,海上軍事演習頻繁所造成。噪音對鯨豚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近期即將組建的風力發電機組,其打樁造成的巨大聲響,無疑是鯨豚保育必須關注的現況。近期,楊瑋誠也發表了打樁機噪音對鯨豚影響的研究,希望能藉由科學研究提供的數據為基礎,一同制定相關規範,並在施工階段採取預防性措施。楊瑋誠對鯨豚調查局的期許,就是能夠提供更多經過科學考驗過的數據資料,讓未來相關的保育政策討論,能有堅實的科學基礎。而他也強調,也是這二十年的人才與研究能量累積,才讓鯨豚調查局開始有機會發掘、展現更多更在地的鯨豚資訊。「生命有限、人力有限,時間要花在刀口上 (累積事實與資料)。鯨豚調查局所做的每件事情都很重要。」從 1999 年起開始鯨豚相關研究,浸淫其中超過 20 年的楊瑋誠分享,剛起步從事研究時,不僅國內資料闕如,就連國外文獻都找不到幾篇。只能一步步摸索、從實務中累積經驗與數據。鯨豚調查局使用的技術,有沒有什麼比較特別的地方?楊瑋誠表示,一般會用在人身上的檢測儀器,像是 X 光機、超音波、熱成像儀等設備,都能用於擱淺鯨豚的驗傷上。過去,楊瑋誠就曾使用高解析度的熱成像儀用在擱淺海豚上面,除了偵測體溫,還能用來檢查是否有表面看不出來的瘀青,或是牙齦發炎等情況。此外,雖然聽力對於鯨豚的重要性人盡皆知,但令人出乎意料的,世界上有在針對鯨豚進行聽力檢測的團隊不到十組,而臺灣正是其中一處,楊瑋誠說:「一般獸醫檢測中,很少有對聽力做檢測,世界上能做的人很少,臺灣更是花了兩、三年的時間,才完善了儀器、技術與人員培訓。」鯨豚聽力檢測的原理,其實跟人類新生兒一樣,都是給予聽覺刺激後用腦電圖觀察腦波變化。楊瑋誠認為目前聽力檢查需耗時 3-4 個小時,實在太長,希望未來能跟美國合作更新軟硬體,把檢查時間壓低在 1 小時以內。這樣往後就可以在野外現場直接檢查鯨豚,不用限制於有運回水池的個體。而運用斷層掃描技術做死因分析,雖然無法取代法醫解剖,卻有機會指出一些解剖時不易發現的狀況,如骨骼上細微的骨折、骨刺、退化性關節炎,或是其他隱晦的損傷,更重要的是,解剖會破壞骨骼或臟器間的相對位置,這時不具破壞性的斷層掃描技術,就能提供相對完整的資訊,幫助辨別死因。楊瑋誠舉例,香港的研究團隊針對擱淺死亡的鼠海豚進行斷層掃描,才發現許多個體有出現頸椎脫位的情況,爾後才推測此類死亡的原因,有可能與受困漁網掙扎有關。此研究也揭露鯨豚與漁業衝突的另一層面相。像這樣的資料,都直接或間接支持了楊瑋誠的「調查」理念,在開始討論之前,累積源自於事實的科學數據,自有其重要性。不管是研究上的突破或新設備的投入,每一點數據的累積都代表我們對鯨豚欠缺的認識補足了一點,逐漸步上更理想的保育路線。對不同物種先入為主的誤解,往往在進行保育討論時,造成溝通上的障礙。「有些人覺得『海豚有海就可以活』, 那就表示施工的時候 (海豚) 就應該閃邊去。又沒有把整個海圍起來,你可以去其他地方啊!」說到大眾對鯨豚常有的迷思,楊瑋誠只能苦笑。其實就跟人類都市會劃分商業區、住宅區一樣,鯨豚在海中也有屬於自己的覓食區、育幼區、繁殖區。而各種鯨豚對於海洋自有不同的棲地需求,像是台灣白海豚就生活在深度不超過二十公尺水域,離岸多在三至五公里範圍內,大海雖大,卻也不是到處都能去的。多數大眾對於鯨豚的關注主要從擱淺事件開始,關心的是某個個體是否回復健康、回到大海。楊瑋誠在鯨豚調查局的研究,從鯨豚面對壓力的緊迫生理、潛水夫病等疑難雜症,甚至是如何在檢測違法鯨豚肉的試紙開發,以及發現鯨豚身上有來自陸地汙染海洋的病原,皆是期待能做得更多。「我們在做的事情已經不是在保護一隻海豚,而是保護更多海豚。」研究之餘,如何把成果傳達給更多人、發揮影響力也是同等重要的任務。經過二十年的累積,楊瑋誠團隊開始經營起 FB 粉專「CIB 鯨豚調查局」傳遞相關的知識洞見。除此之外,他也期待近年鯨豚保育議題已經開始逐漸發酵,如出現在中小學課本中,或者有更多相關的展覽等,都能加深大眾對鯨豚的認識。雖然「保護更多鯨豚」的目標任重而道遠,但楊瑋誠認為這就跟種樹一樣,即便可能要很久才能看到成果,卻絕對有努力去做的價值。「保育一詞雖代指『保護各種生物的行為』, 但其內涵是生物的『共存』, 讓不同生物都能活在這個地球上。我認為推廣保育的工作,也應該秉持『共存』的概念,讓意見相左的人一同前進,才是真正的保育。透過公開數據與資料,將不同意見的人們拉向針對事實的討論,正是鯨豚調查局的初衷。」鯨豚身為海洋食物鏈的頂點消費者,其種類與數量反應了海洋的生產能量,是海洋健康的指標物種。台灣周遭海域的鯨豚,既是自然的餽贈,維繫其健康與福祉,也應是我們無法推卸的責任。 1. 為白海豚減噪 學者模擬風機真實打樁噪音 證實可能傷及海豚免疫力 2. 船隻與鯨豚的距離 讓白海豚悠游 關心的不只是風機打樁噪音 3. Deep dive: What we are learning from the language of whales | James Nestor | TEDxMarin 4. Sound exposure-induced cytokine gene transcript profile changes in captive bottlenose dolphin (Tursiops truncatus) blood identified by a probe-based qRT-PCR 5. 海洋噪音汙染如「聲霧」 科學家發現人為噪音持續傷害海洋生物健康 6. Investigation of silver (Ag) deposition in tissues from stranded cetaceans by autometallography (AMG)
19 世紀擊退美軍的排灣族,是舶來品大戶?羅妹號事件的考古揭密
1869 年 2 月 28 日早上,恆春半島上的射麻裡社正舉行著一場熱鬧的盛宴。宴會主人卓杞篤 (Cuqicuq Garuljigulj), 既是豬朥束社頭目、同時也是斯卡羅族部落聯盟的大股頭人。席上嘉賓,則有美國駐清國廈門的領事李仙得 (Charles W. Le Gendre), 以及擔任通譯的英國商人必麒麟 (William A. Pickering) 等西方人。恆春半島與原住民往來密切的漢人聚落射寮,也以頭人綿仔為代表。宴席上佳餚美酒,不過所有人都清楚,這是一場充滿「政治意味」的外交儀式。卓杞篤以瑯嶠十八社大頭目身分,運用部落的傳統儀式接待外賓,一方面鞏固自己在部族內的權威地位,同時也正式確立先前他與李仙得議定的「南岬之盟」: 承諾保護漂流至該地的歐美人安全。(註一) 這場外交談判的源頭,來自一場關鍵的歷史船難「羅妹號事件」。時間回到兩年前。1867 年,美國商船羅妹號 (Rover) 遭遇風暴觸礁,十數名船員在墾丁一帶上岸後被視為入侵者,遭到排灣族龜仔律社原住民殺害。事發後,美國領事李仙得疾聲要求清廷懲凶,但清廷卻消極表示「生番」不在清國統治範圍,無力處理。美國於是下令出兵討伐,直指福爾摩沙!然而,這場滿懷帝國傲氣的報復性遠征,卻意外慘澹收場。1867 年 6 月,美國巡洋艦隊浩浩蕩蕩進攻,但登陸後慘遭龜仔律社伏擊,大敗而歸。最終,在必麒麟的居中牽線下,李仙得與十八社大頭目卓杞篤簽訂了「南岬之盟」, 那場匯集了恆春各方勢力、相當「國際化」且族群多元的外交場合,也被紀錄在李仙得的台灣踏查手稿。為何在船堅砲利的西方強權面前,部落族人能夠擊退美國艦隊的征伐、與美方代表平起平坐談判?李仙得手稿不曾詳述的側面,考古學或許能提供新的解釋觀點。訪談一開始,中研院郭素秋副研究員開宗明義地點出「歷史書寫」的特權。「原住民沒有文字,文字是殖民政權或現代政府介入後,把原有的族語文字化。」但沒有文字並不意味封閉、無知。「原住民有自己的語言,也有極佳學習外來文化的能力與智慧。」許多人對部落的想像,是原始、邊緣且落後未開化,然而從「南岬之盟」等歷史事件就能看到,原住民擁有極高的適應力與政治手腕。而他們能伺機觀察外國船隻、運用地利突襲美軍艦隊,顯然對外來文化、武裝都不陌生。郭素秋強調:「他們沒有文字,所以失去了發語權。即使作為事件的主角,但因為史料不是由他們書寫,而是來自外國人的視角,就會有偏頗性。所以我一直強調需要透過不同材料對話,我們不能只用單一史料的價值觀來詮釋歷史。」恆春地區古稱「瑯嶠」, 自古即有眾多族群在此匯聚。當地原以排灣族為主,後來東海岸知本的卑南族人南遷此地,自稱「斯卡羅」, 包含豬朥束、射麻里、龍鑾、貓仔四個番社,荷蘭時期的文獻便已留下記載。清代至日治初期,斯卡羅一度成為瑯嶠地區最強大的族群,對於當地排灣、閩南以及粵籍客家聚落皆有相當影響力,轄下的排灣、斯卡羅等十八個番社被統稱為「瑯嶠十八社」, 形成一個跨族群的鬆散酋邦。羅妹號事件當時,斯卡羅四大家系之首「豬朥束社」位階最高,頭目卓杞篤被視為「瑯嶠十八番社總頭目」。郭素秋談到,解讀羅妹號、牡丹社等衝擊原住民的重大歷史事件,必須從十九世紀台灣與風起雲湧的國際勢力競逐來理解。1860 年台灣開港通商後,自此捲入西方強權在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角力。一方面,南台灣海域歷來海難頻繁,不時有漂民被視為入侵者遭原住民殺害;而清廷長年將瑯嶠一帶視為「化外之地」, 治理態度消極,國際強權因而獲得可乘之機。相隔不到十年的「羅妹號事件」(1867)、 「牡丹社事件」(1874), 便是強權藉口船難爭端、嘗試搶占台灣的例子。當時,以漢人為經營體系的糖、樟腦、茶葉出口,讓台灣躋身世界貿易體系。不過從考古學調查,被清國視為化外之地的原住民部落,也並非與世隔絕。1980 年代在墾丁一帶發現的「社頂遺址」, 石棺內採用屈肢蹲踞葬、複體多次葬,判斷是古時排灣人盛行的墓葬形式。郭素秋進一步做考證。她將考古挖掘的社頂、龜子角遺址地點,與 1904 年日人繪製的「台灣堡圖」套疊,進行古今比對,證實了這兩處應該就是「羅妹號事件」中力戰美軍的主角──龜仔律社的相關遺址!剽悍的龜仔律社族人,是否孤立封閉、鮮少與外界接觸?考古研究給出了否定的答案。社頂遺址的陪葬品相當精緻豐富,有銅環、瑪瑙珠、玻璃珠,閩粵的瓷碗、瓷壺,甚至還有西班牙、墨西哥銀幣,都出現在排灣部族的石棺內。這些充滿「異國風味」的器物,與其他排灣遺址的考古發現相當吻合。「從屏東牡丹鄉、滿州鄉、來義鄉的出土文物,大概三四百年前,原住民就大量使用福建燒製的陶罐和青花瓷。」郭素秋解釋,來義、恆春半島等排灣舊社皆位居深山,但從考古挖掘的出土文物,十三至十五世紀 (宋元時期), 部落已經出現福建的青瓷、白瓷;十七至十九世紀 (明清時期), 排灣族家屋的出土文物,幾乎看不見部落傳統的手製軟陶,中國閩、粵陶瓷器取而代之成為日常用品;來義舊社甚至挖出日本江戶時代的銅錢。上述種種的考古發掘意味著:「我完全沒料到會找到這麼多海洋性器物!部落看起來很山區、很邊緣,但並不是一般想像的貧瘠和無知。他們大量使用舶來品作為日用品,代表可以穩定地持續取得這些器物。」郭素秋打趣地說,「其實部落可能過得挺好的,有大鐵鍋,還能用銀幣、瑪瑙珠、瓷碗陪葬。」但這些海外器物,怎麼遠渡重洋到達南部深山?西班牙、墨西哥銀幣,又怎麼來到龜仔律社的石棺裡?目前仍是待解之謎。郭素秋推測,因緣於大航海時代下的殖民浪潮與全球貿易,讓遠在墨西哥的銀幣、菲律賓 (西班牙殖民地) 的物資,有機會飄洋過海。同一時期的福建,也出現類似銀幣,隱然勾勒出在美洲墨西哥城、菲律賓馬尼拉、中國廈門、台灣瑯嶠之間輾轉流通的貨貿關係。透過出土文物、文物的使用痕跡和記號,對照歷史脈絡,考古學家雖無法完全還原銀幣流通的路線,卻獲得了一幅全球尺度的圖像,映照出各地人群透過戰爭、殖民、貿易產生的連結。而從這一枚銀幣,也隱約窺見台灣原住民曾在全球貿易舞台「參一腳」。回到局勢詭譎的十九世紀,海風瞬息萬變,恆春半島與外來勢力的牽扯,也並未隨著合約簽訂而結束。1871 年,距離「南岬之盟」不到五年,一艘琉球宮古島的船隻在恆春半島遇難,五十四位琉球船民上岸後,因為文化衝突遭到高士佛社殺害。事發三年,日本高舉懲凶大旗,兵分三路深入山區擊潰牡丹社、高士佛社等部族,史稱「牡丹社事件」。因為有美軍慘敗的前車之鑑,日本雖「故技重施」, 但更為周全縝密。不僅花費三年籌畫,還找了熟悉瑯嶠各社、地形、清國統治實力的李仙得作軍事顧問,成功攻下瑯嶠地區。這次征戰也是明治維新後日本首度出兵海外,展示初露的帝國野心。「事件後三年才出兵,日本人已經能畫出一張非常精準的地圖,背後當然有政治目的。」郭素秋將 1874 年日軍繪製的古地圖與今日地圖套疊後,幾乎相差不遠。她分析日本成功控制恆春半島的關鍵,「牡丹社是當時最強大的番社,把牡丹社拿下來,其他部族自然就臣服。再加上李仙得引導,所以日本人對當地局勢非常清楚。」牡丹社事件對台灣的命運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清國開始積極治理、開山撫番,可說是歷史科的「必考題」。那麼,還有什麼是我們不知道的?「高士佛社被攻下,之後發生什麼事?族人全部逃難遷走,那裡變成一個禁忌之地,十幾年前我訪談的耆老過世後,現在已經沒有人知道 Linivuan (日軍進攻時的部落之地) 在哪。」郭素秋感慨地說。1874 年,高士佛社遭到日軍攻擊焚毀後,部落族人只得逃離舊社、輾轉遷徙到今日的居住地;當年逃離的舊社,確切位置逐漸被族人遺忘,只留下 Linivuan 這個名字。為了找出舊社位置,郭素秋以「舊社考古學」方法多方比對,透過高士社耆老李金水、華阿財的口述,以及日軍發兵前繪製的「石門竹社楓港ノ三道攻擊要圖」交叉對照,終於判斷出 Linivuan 舊社應位於高士佛山東南側。這個考古發現,扭轉了過去研究者僅透過文獻史料造成的誤判!「舊社考古學」(methodology of archaeology of abandoned village site), 就是從現生部落往前追溯他們遷徙前的舊社,重回現場進行考古學研究。配合文獻、考古文物和口傳歷史,建構舊社生活的具體圖像,並進一步確認遺址與現生族群的關係。舊社考古學為何重要?郭素秋強調,文字留下的歷史常來自各方建構。從考古、出土文物考據,我們看到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另一側面。尤其部落常有不同遷徙歷程,僅透過歷史文獻研究有時便可能失真。舉例來說,先前的研究者繪製日軍攻擊地圖時,取用高士社晚近的地點,誤標了關鍵的高士佛社、竹社位置,因此畫出來的進攻路線便有誤差。「現今如果要對牡丹社事件提供新的理解,下一步就是回到 Linivuan 做考古研究,看看地底下有什麼樣的訊息,這是一個解決史料困境的方法。」郭素秋說。找出舊社位址,考古學者才有機會從一層一層的地表、地層深入發掘,更貼近數百年前的場景,勾勒部落當時的日常生活樣態。郭素秋有感而發地說:「考古不光只是研究『史前』, 在歷史時期、重要事件,也可以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增加新的資料、新的思考視點。」一系列社頂遺址及 Linivuan 舊社的考察,我們宛如通往十九世紀末恆春半島的蟲洞,依稀見識當年排灣族人的生活輪廓。結束這場「穿越時空之旅」, 郭素秋如此總結自己長年的研究關懷:「我們怎麼透過考古理解舊社、和史料對話,把發言權拉回原住民這邊,放到舞台中間寫歷史,這便是考古學可以努力做的事!」【研之有物】延伸閱讀: 01 郭素秋,〈從羅妹號事件到南岬之盟:誰的衝突?誰的和解?〉,《原住民族文獻》41 期,2019 02 郭素秋,〈牡丹社事件的考古學視點──1871 年事件的發生〉,《古今論衡》35 期,2020 03 郭素秋,〈現生族群的溯源研究──以來義舊社為例〉,《從史前到歷史 - 臺灣東半部的文化樣相》, 中央研究院,2020 04 郭素秋個人網頁 05 註一:開頭場景參考文獻:曾明德,〈瑯嶠十八社頭人卓杞篤家族與恆春半島族群關係之變遷 (1867-1874)〉,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
全球最老銀行的末日 義大利西恩納牧山銀行何去何從?
今年七月底,歐洲金融監管機構「歐洲銀行業管理局」(European Banking Authority) 公布了針對各大銀行的壓力測試結果,其中顯示,義大利的西恩納牧山銀行 (Banca 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 表現比其他任何金融機構都還要差勁。根據測試所預設的情境,假使有一場延續到 2023 年的嚴重經濟衰退,那麼期間西恩納牧山銀行的資本將完全耗盡,而這點似乎也迫使義大利政府必須正視一件糟糕的事實:在長達五個半世紀的獨立營運後,西恩納牧山銀行不得不走向一個重大的轉捩點。另一方面,在當局的敦促下,義大利第二大銀行「裕信銀行」(UniCredit) 於上個月表態,透露它們正為收購西恩納牧山銀行的部分資產進行談判。西恩納牧山銀行成立於 1472 年,而在被裕信銀行合併後,它或許仍會維持原本的名字成為裕信銀行的分行之一,顧客或許不會注意到有什麼差別,但收購還是會造成兩點非常大的改動:一是西恩納牧山銀行將不再是完全獨立的銀行,它的營運將由裕信銀行在米蘭 (Milan) 的總部操控,而不是它位於西恩納 (Siena) 的在地辦公室。第二點則是,西恩納牧山銀行不只是銀行,它還是一項歷史里程碑,是義大利商人在文藝復興時期施行現代銀行體制的實例,也是現存最老的銀行,一旦它變成裕信銀行的一部份,這項成就便會交棒給另外一間銀行 ——1590 年成立於德國漢堡 (Hamburg) 的貝倫貝格銀行 (Berenberg Bank)。而西恩納牧山銀行的困境對現任義大利總理,同時也是前歐洲央行 (European Central Bank) 行長的德拉吉 (Mario Draghi) 來說,顯然是個麻煩的問題,因為他自上任後便進行財政改革,試圖讓義大利擺脫歐元區「扯後腿之國」的定位。可是在歐洲,銀行業一直以來高度分散,每個國家都有許多區域性的銀行,再加上義大利經濟多年來幾乎沒有成長、這兩年 COVID-19 疫情又造成諸多損害,這讓當地銀行業面臨著艱困的處境。正因如此,金融監管機構長期以來不斷呼籲義大利銀行必須進行合併,這樣才能降低營運成本並簡化獲利途徑。讓我們把問題聚焦回西恩納牧山銀行,它可能被收購的事實對錫耶納當地及周邊區域來說,所造成的不僅是經濟層面影響,同時也有心理層面的;一方面,它是西恩納最大的私人企業雇主,把它賣給裕信銀行,可能會導致員工總數的 1/3, 也就是 5,000 個職位被砍。另一方面,擁有這家銀行的基金會,長年以來將利潤回饋於各式各樣的在地活動中,例如幼稚園補助、救護車服務等,或許對當地人來說,把西恩納牧山銀行賣給裕信銀行,某種程度上就跟拍賣掉他們部分的身份認同一樣。「西恩納牧山銀行是這個城市血肉的一部份,」西恩納記者、歷史學家與西恩納牧山銀行前通訊主管比安奇尼 (Maurizio Bianchini) 說:「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這間銀行如同每個西恩納家庭的支系 (branch) 一樣。」當然,西恩納牧山銀行的存續問題並不是近期才興起的疑慮,它的第一次危機出現於 2008 年,當時它支付了超過自己能負擔的金額,只為了要收購競爭對手,冀望能躍升為僅次於義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 (Intesa Sanpaolo) 和裕信銀行的義大利第三大銀行,而在這之後,西恩納牧山銀行便接二連三出狀況。2013 年,西恩納牧山銀行高層受到指控,當警方正在調查其是否真的對監管機構和股東隱瞞不斷增加的損失時,時任該銀行通訊主管的羅西 (David Rossi) 被人發現死於自己辦公室下方的小巷裡,死因研判為自盡,雖然羅西的家人認為他是因為知道太多內幕而被滅口,但警方從未找到能夠支持這項論點的確切證據。2014 年,西恩納牧山銀行曾嘗試將自己掛牌出售,但沒有找到買家;2017 年,經由歐盟委員會 (EU Commission) 協助,義大利政府斥資 54 億歐元 (折台幣約 1,767 億元) 取得其 68% 的股份,將這間銀行國有化,並對監管機構表明,它們會在 2022 年 4 月以前讓這間銀行重新回歸私人所有。2019 年,問題再次爆發,超過十位來自西恩納牧山銀行、德意志銀行 (Deutsche Bank) 和野村控股 (Nomura) 的高層被定罪,因為他們非法使用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去掩蓋西恩納牧山銀行本身的問題,這些人的上訴至今仍在審理中。而如今,隨著 2022 年 4 月的最後期限逐漸逼近,義大利政府也於近期不斷推動裕信銀行和西恩納牧山銀行達成交易協議。《華爾街日報》指出,它們的成交金額或許可能低至象徵性的 1 歐元 (折台幣約 32.7 元), 一如政府過去推動的其他交易,將有問題的金融機構託付給它們曾經的競爭對手 —— 事實上,大多數和西恩納牧山銀行有著相似問題的銀行,都已經在很久以前就被賣掉了。義大利經濟部長弗蘭科 (Daniele Franco) 在上個月告訴國會,如果要讓西恩納牧山銀行順利度過難關,它們還需要「遠高於」25 億歐元 (折台幣約 818 億元) 的資金。也是在上月 29 號,裕信銀行揭露了它們正準備要收購西恩納牧山銀行,但當隔天 (30) 歐洲銀行業管理局公布壓力測試結果後,其執行長奧謝爾 (Andrea Orcel) 表示它們將全面地審查西恩納牧山銀行的財務狀況,才能決定要不要繼續這個交易。可是奧謝爾也指出,他仍認為西恩納牧山銀行將拓展裕信銀行在義大利中部的事業:「這個 (交易) 時機是對的。」不過爭議也因此產生,例如義大利國會中,專責銀行系統的委員會主席魯奧可 (Carla Ruocco) 便認為,現在是個錯誤的買賣時機:「如果你在最終期限的壓力之下出售資產,而且你還只有一個感興趣的買家,你猜猜看是誰在主導買賣條件?」西恩納牧山銀行的買賣也因此成為政治議題,甚至可能左右這座城市和國會在今年 10 月的選舉。例如西恩納現任市長德莫西 (Luigi De Mossi) 的立場便傾向於反對目前的收購計畫,他表示西恩納牧山銀行不是「超市」, 裕信銀行不能只拿走自己想要的資產,讓政府處理剩下的爛攤子,而且西恩納牧山銀行的未來是「社會和政治議題,這不只會影響西恩納,也不只會影響義大利,而是會影響整個歐洲」。《紐約時報》指出,義大利右翼政黨「北方聯盟」(Lega Nord) 可能會因此獲得優勢,因為它們支持德莫西,而那些隨著德莫西而來的保守派民意將成為它們的一大助益。但另方面,也有其他義大利黨派認為,是時候讓西恩納向前看了,例如前義大利總理雷塔 (Enrico Letta), 他在投身學術界後,即將回歸政壇,成為代表西恩納省和阿雷佐省 (Arezzo) 的議員候選人。雷塔認為,雖然西恩納牧山銀行仍舊會是西恩納當地的主要企業雇主,可是這個城市應該要轉而將心力投注在其他產業,例如英國製藥公司葛蘭素史克 (GlaxoSmithKline) 在當地就有一間研究中心,為流行於貧窮國家的疾病研發疫苗。「之前,西恩納想要成為金融之都,」雷塔說:「(如今) 西恩納有潛力成為生命科學之都。」雷塔還呼籲在西恩納建立一個歐洲生科園區,並表示義大利從歐盟 (EU) 那裡獲得的 COVID-19 疫情復甦資金,應該要有部分用於協助當地的「托斯卡納生命科學基金會」(Toscana Life Sciences), 這間非營利組織專門協助醫療新創公司的初期發展。「我們必須給西恩納一個新的機會。」雷塔說。儘管有人仍想力挽狂瀾,但西恩納牧山銀行如今剩下的,或許只有那段回不去的輝煌歷史了。「它曾經代表了西恩納的繁榮與昌盛,」在某個清爽的早晨,70 歲的西恩納在地居民布魯蒂尼 (Marco Bruttini) 坐在西恩納牧山銀行總部旁的長椅上,告訴《紐約時報》:「但就算沒有這次的合併事件,這段往事也已經過去很久了。」
夜間閒聊不能亡 西班牙村莊欲讓「聊天」成非物質文化遺產
最近,位於西班牙南部的小村莊阿爾加爾 (Algar) 正在努力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申請,希望讓村裡風行的習俗「al fresco」加入芬蘭的桑拿、義大利拿坡里披薩的行列,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上的一份子。這項「al fresco」其實你我都很熟悉,與台灣的「夜間串門子」十分相似。在阿爾加爾村,每當太陽下山、天氣稍稍轉涼之後,左鄰右舍就會開始搬出椅子,在夜空下大聊起來,交流一天的生活或村裡的八卦消息。對現年 38 歲的阿爾加爾村村長桑切斯 (José Carlos Sánchez) 來說,在社群媒體日漸興盛的今天,以往發揮著串聯村民感情的 al fresco 已經逐漸式微,有好一段時間,日落後會出來一起聊天的幾乎都是中老年的居民,鮮少有年輕面孔,而他並不樂見這項傳統就此消失。「這 (指 al fresco) 和社群媒體完全相反,這是面對面的交談。」桑切斯解釋道。桑切斯也提到,儘管今年他的母親已經 82 歲了,現在每天傍晚依舊會搬出椅子和左鄰右舍一起聊天,「有時候我下班經過,就會坐下來和他們一起聊天,那是一天中最美的時刻了」。除了能串聯全村的感情,桑切斯眼中 al fresco 的好處還不只如此,在外頭聊天的時光也能替居民們省下幾個小時的電費,居民們彼此交流新聞、八卦的過程中,也能一點一滴地培養起人們的社區意識。不僅如此,桑切斯相信這樣聊天也有助於讓人們不會感到那麼孤單,還能幫助居民放鬆心理壓力。「居民們出門到街上一起聊天,而不是待在家裡獨自感受孤單。他們會一起分享故事,或是近期遇到的問題,有時左鄰右舍也會試著伸出援手。」桑切斯說道:「他們所獲得的是一個類似療程的過程。」對現年 81 歲、在阿爾加爾村住了約 30 年的伊巴涅斯 (José Ibáñez) 來說,村長桑切斯的想法其實與他的感受十分相似。在 30 年前、居民們依舊很享受 al fresco 的時候,伊巴涅斯有時會靠著數坐在索爾街 (Sol street) 124 級階梯上的人數,來判斷今晚有多少鄰居出來聊天。「每個傍晚,每級階梯都會坐滿大聊特聊的家庭,還會一邊玩賓果一邊吃晚餐。我們聊得很開心。」伊巴涅斯回憶道:「日落時分我們就出來了,我們會一路聊到晚餐,吃完飯後又繼續出來一路聊到午夜。」不過,有些專家也指出,像是 al fresco 這樣的夜間閒聊活動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罕見,很可能是從早期農村、比較閒適的生活形態裡所發展出來的行為,在其他地中海國家,像是義大利南部、希臘等,也都可以發現類似的活動。「在我看來,要把夜間閒聊歸給單獨一個鎮,或是一個地區,都是無稽之談。」西班牙塞維亞大學 (University of Seville) 的人類學家莫雷諾 (Isidoro Moreno) 表示。儘管專家間有些許反彈聲音、村長桑切斯送出去的申請可能也要等上好幾年後才會有下文,但阿爾加爾的居民對村長的計畫反而有不錯的迴響,桑切斯說道:「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收到任何批評,回饋都非常正面。」而且更令桑切斯驚喜的是,在他送出申請後,村裡「幾乎沒有人待在家裡了,每人都出來聊天了」。「當社群媒體蓬勃發展起來後,每個人都在用社群媒體。」桑切斯表示:「...... 我們希望大家可以再次出門聊天,而不是坐在家裡滑 Facebook、看電視。」另一個桑切斯沒預料到的驚喜則是,隨著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計畫傳開,西班牙全國媒體的焦點紛紛轉向這座村莊,讓阿爾加爾聲名大噪,「現在馬德里、巴塞隆納的人都知道阿爾加爾了。所以,我們也算是提供市鎮一個免費的宣傳機會啦」。
【地球 24小時】08/17 揮舞國旗的人魚
8 月 17 日是印尼的獨立紀念日,印尼建國領袖蘇卡諾 (Soekarno) 和哈達 (Mohammad Hatta) 在 1945 年的這一天宣讀了獨立宣言,這兩人後來分別成為了該國的開國總統及副總統 。今年為發表獨立宣言的 76 周年紀念日,本照攝於印尼首都雅加達 (Jakarta) 的某間水族館,一名打扮成人魚的潛水員在水中進行表演,手裡還揮舞著紅白色的印尼國旗。 相關閱讀:《丹麥小美人魚之爭 哥本哈根雕塑家後代開告》如果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 (Copenhagen) 玩,通常一定會去看位於長堤公園的小美人魚雕像,這座雕像在世界各地有許多「姊妹」, 不少人魚雕像也向哥本哈根小美人魚雕像「致敬」。對此,擁有哥本哈根小美人魚雕像著作權的艾瑞克森家族寸步不讓,就連同樣位於丹麥境內的「姊妹」也照樣開告。在法國東南方的聖特羅佩海灣 (Gulf of Saint Tropez), 兩位民眾正躺在浮板上享受日光浴,但畫面的另外一頭,一架消防用的救援飛機則忙著裝水,準備要到鄰近的瓦爾省 (Var) 山區協助撲滅野火。 相關閱讀:《印尼大火燒不停 大象滅火隊來幫忙》2015 年,當印尼大火持續延燒三個月時,當局不得不請出大象滅火隊,全力搶救災情。上周六 (14), 海地才遭遇規模 7.2 的強震,本周一 (16) 隨即迎來下一場磨難 —— 也就是熱帶低氣壓葛蕾斯 (Tropical Depression Grace), 葛蕾斯帶來了持續的強風和大雨,不僅造成部分地方淹水,也影響了災區的救援工作。根據本月 18 號的數據統計指出,上周的海地地震已經造成了至少 1,419 人死亡,6,900 人受傷,但搜救工作尚未完成,傷亡人數還會再繼續上升。本照攝於地震重災區萊凱 (Les Cayes), 一位災民正走過因大雨而泥濘不堪的臨時收容所。 相關閱讀:《海地 11 年後再遇強震 規模 7.2、死亡上千人持續飆升》在加州洛杉磯 (Los Angeles), 群眾聚集於西洛杉磯聯邦大廈 (West LA Federal Building) 外頭,為阿富汗人民進行守夜祈福活動,一名男孩高舉著手寫標語,上頭寫道:「20 年戰爭是為了什麼?(只是) 從塔利班 (Taliban) 到塔利班!」 相關閱讀:《阿富汗變天:塔利班攻佔首都喀布爾 總統流亡海外》上周日 (15), 塔利班組織攻佔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Kabul), 阿富汗總統加尼 (Ashraf Ghani) 出逃,這場塔利班組織與阿富汗政府的戰爭也接近尾聲,速度快到駐軍當地 20 年的美國猝不及防...... 在印度,一批人民被安全地自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撤離,回到了距離首都新德里 (New Delhi) 只有不到一小時車程的城市加濟阿巴德 (Ghaziabad)。本照攝於當地的印度空軍基地 (Hindon Air Force Station), 在搭上印藏邊防警察 (Indo-Tibetan Border Police) 提供的巴士後,安全返國的印度人民微笑著對車外的人群揮手致意。在美國,部分中美洲移民遭到遣返,他們正穿過橫越美墨邊境的勒杜・史坦頓國際大橋,並抵達了墨西哥地界,也就是位於格蘭河 (Rio Grande) 南岸,和美國德州城市艾爾帕索 (El Paso) 遙遙相望的華雷斯城 (Ciudad Juarez)。 相關閱讀:《逃離不再安全的家鄉、困在危險重重的墨西哥 美墨邊境移民問題現況為何?》美墨邊境的非法移民問題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2019 年時,一名年輕父親嘗試帶著女兒橫越格蘭河,最後卻不幸雙雙溺斃,畫面被捕捉下來後,震驚國際社會。作為防範 COVID-19 病毒散播的安全措施,在孟加拉首都達卡 (Dhaka) 的一間成衣工廠,員工只好在隔板之間自行享用晚餐,避免飛沫傳染。 相關閱讀:《南韓防疫有新招:健身房禁播快歌 BTS 低空過關 PSY 出局》針對 COVID-19 防疫措施,南韓政府有新招,譬如...... 健身房內播放的音樂最快不能超過每分鐘 120 拍?在城市阿默達巴德 (Ahmedabad), 為了紀念即將於本月 19 號到來的伊斯蘭節日「阿舒拉節」(Ashura), 當地的什葉派穆斯林群聚一堂,以鞭撻自己直至見血的方式,表達對這個日子的最高敬意。「阿舒拉節」是伊斯蘭曆第一個月「穆哈蘭姆月」(Muharram) 的第 10 天,為紀念先知穆罕默德 (Mohammad) 的孫子阿里 (Hussein ibn Ali) 死亡的節日,是什葉派穆斯林一年當中最神聖及重要的一天。 相關閱讀:《印度城市「正名」運動 從伊斯蘭風換成印度教風格的秘密》2018 年,有不少印度地名紛紛換上帶有印度教風格的新名字,這背後都和執政黨脫離不了關係。在首都柏林,群眾手持黑色氣球,穿上寫有「只有我們才有未來」(Future only with us) 標語的 T 恤,來到德國鐵路 (Deutsche Bahn) 總部外頭進行抗議。今年六月,德國列車駕駛工會 (German Train Drivers' Union) 與德國鐵路的工資談判破裂,並因此導致近來的罷工與示威行動不斷。 相關閱讀:《日本地方公車罷工:司機照樣開車 但全線不收費》2018 年,日本岡山縣的公車工會為了要表達不滿,決定要發起為期兩天的罷工。但是他們的罷工很不一樣──為了不要造成民眾的困擾,司機們決定公車照開,但所有人都能免費搭公車。在首都哥本哈根,撐著彩虹大傘的丹麥王儲妃瑪麗 (Danish Crown Princess Mary) 正要前往人權論壇 (Human Rights Conference) 的會議現場。人權論壇是當地最重要的 LGBT 活動「2021 哥本哈根」(Copenhagen 2021, WorldPride and EuroGames) 的內容之一。除此之外,這項活動還包含了「WorldPride」同志大遊行、歐洲運動會 (EuroGames)、藝術文化展演等等,以不同形式闡述和分享多元性別及性向的樣貌。 相關閱讀:《士力架巧克力也恐同?西班牙分公司新廣告挨批》隨著夏季的到來,零食廠商士力架巧克力近期也推出了一檔新促銷廣告。沒想到,這支廣告卻出了大包,導致士力架被西班牙網友貼上了「恐同」的標籤......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中國「北漂大象團」要回家 結束17個月、500公里長征
自去年從中國西南邊境的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出發以來,15 隻在中國雲南一帶漫遊的大象獲得了中國、乃至全球網友們的矚目,不管是 Twitter 還是微博,這群大象睡覺、玩鬧的影片獲得了大量分享。在旅行了一年多後,上周中國官方正式發布好消息:這 15 頭走了超過 500 公里的大象,現在已經踏上回家的旅途,目前距離啟程的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已經只剩 200 公里左右。據推測,這群大象應該是在去年 3 月的某一天,啟程往北朝雲南普洱市前進,開始了這趟廣受矚目的旅行。一開始,根本沒有多少人注意到牠們的動向,畢竟科學家知道大象需要在一定的範圍內覓食,否則牠們的食量很快就會耗盡一個地區的資源,而普洱市周遭歷來也不乏大象出沒的記錄。先前的記錄顯示,大象就算集體向外行動,移動距離通常也不會太遠、一陣子之後就會回家,因此牠們的動向一開始並沒有特別引人矚目。可是過了好一段時間,中國官方卻發現這次事情不太對勁:這些野象仍然持續往北移動,似乎沒有要掉頭回家的意思。而且,隨著牠們一路北行,沿途也陸續傳出越來越多起民眾房屋、財產遭牠們破壞的消息,像是擅闖民宅、吃掉農民們家裡的食物和破壞農田等,造成了沿路居民們的損失。根據中國官媒《新華社》的計算,截至目前為止,這群大象是超過 400 起不同破壞事件背後的始作俑者,造成的損失將近 11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3,093 萬 2,000 元)。眼見大象們並無折返跡象,仍然一路向北、朝著昆明市的方向前進,並在沿途造成越來越多的破壞,中國政府開始繃緊神經,組織了一組人馬,利用食物、大型卡車等障礙,想辦法引導象群盡量遠離村莊和城市,同時還先行派人疏散大象前方路上的民眾,以免傳出人命傷亡。此外,中國政府還派出了大量無人機,隨時掌握這群野象的最新動向。根據 BBC 的統計,為了保護民眾及野象,中國共動員了至少 2 萬 5,000 人,出動超過 973 架次的無人機追蹤,還有至少 15 萬人受到象群的影響而被提前疏散。在官方密切追蹤,時不時也有民眾在中國社群媒體上分享象群影片的影響下,這群「北漂」的大象迅速在中國網友間掀起一股旋風,不僅關於牠們的照片、影片屢屢爆紅,象群的最新動態也多次登上新聞版面,有些民眾甚至會跑到象群可能行經的路上,等著一睹牠們的巨大身姿,到最後就連官媒《新華社》也加入,以「旅行團」來形容這群大象們。然而,隨著大象們越來越靠近有 850 萬人居住的昆明市,人們對象群的態度也開始有了分歧。有些人要求政府應該加大引導象群的力度,有些人更提議應該直接麻醉牠們,以免象群就這樣一路闖進昆明 —— 但專家警告,這麼做很危險,因為一旦麻醉藥的劑量稍有誤差,很可能就會殺死大象或是徹底惹毛牠們。所幸,最糟糕的情形並沒有發生,象群在進入昆明市郊區不久後就決定掉頭,踏上回家之路。本月 8 號,這群「北漂」的大象也已經在中國政府的引導下,順利走上一座橫跨沅江的橋,目前距離起點西雙版納保護區已經僅約 200 公里。直到今天大象們已經在回家的路上,科學家們還是不知道這群野象為何會突然踏上這趟總長超過 500 公里的「北漂之旅」。有些專家推測可能是出於磁場變化,或是因為領頭的大象經驗不足、導致整群大象迷路所致。中國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首席研究員坎波斯 - 阿爾塞茲 (Ahimsa Campos-Arceiz) 指出,這很可能是中國過去數十年來野象保育有成的一項「副作用」。在成功的保育下,中國野象的數量已經從 1980 年代的不到 180 頭,成長到了今日的近 300 頭,而數量增加的結果,就是導致更激烈的食物競爭。加上去年中國的旱象,也加劇了食物稀少的問題,很可能便是這群野象決定北遷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有的專家也相信近代大象們賴以生存的森林迅速減少、農田逐漸擴張也是大象北遷的潛在原因。中國政府雖然曾試著制定政策保護大象們所居住的森林、也確實看見成果,但沒想到茂密的樹冠層反而遮蔽了陽光,讓地面的植物難以生長,反而又變相減少了大象的食物來源。研究員坎波斯 - 阿爾塞茲進一步指出,當大象有過幾次離開保護區、前往人類聚居的地區覓食的經驗後,這些聰明的動物發現外面「有更豐富、更營養、更容易取得的食物」, 讓牠們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出沒在人類周遭,回到牠們很久沒有出現過的地方。而這也意味著,中國民眾得開始學習如何與大象共存。坎波斯 - 阿爾塞茲說道:「當人、大象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不管是對大象或是對人而言都是件大事。」而趁著這次象群爆紅的機會,許多專家們一直在向大眾推廣有關人象衝突、人象共存議題的重要性。「如果我們還想進行保育,我們的主要工作將會是確保在保護野生動物的同時,生活在牠們周遭的人不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目前,中國官方已經承諾將建立起一套統一的大象保護、管理系統,並加速準備成立亞洲象國家公園。至於這些努力會發揮多少成果,只能有待時間來解答。
沒有他就沒有數獨 日本「數獨教父」鍜治真起病逝
周二 (17), 日本的益智遊戲出版商 Nikoli 發表聲明,宣布其共同創辦人鍜治真起已經於本月 10 號因膽管癌病逝,享壽 69 歲。你可能沒聽過這位在 1951 年出生於北海道的企業家,但他的身分可不只是 Nikoli 的創辦人,還是全球無數數獨愛好者口中的「數獨教父」, 甚至可以說,倘若沒有鍜治真起,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有「數獨」, 這款益智遊戲也不會有今日廣受全球民眾歡迎的地位。不過,在說鍜治真起的故事前,得先從數獨這款遊戲開始介紹起。雖然每道數獨都有一份清楚的解答,但這款益智遊戲卻沒有一個清晰的起源。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關於數獨的起源,最早可以回溯到西元 8-9 世紀的中國、印度或是阿拉伯,也有人主張數獨是由 18 世紀的瑞士數學家歐拉 (Leonhard Euler) 所發明。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到了 1895 年 7 月,當時法國財經報紙《法國》(La France) 上就已經出現了數獨遊戲的雛形,只不過它還不叫數獨,而是叫「邪惡魔法方陣」(le carré magique diabolique)。至於今日人們玩的數獨,則是美國建築師加恩斯 (Howard Garns) 的心血結晶,他在 1970 年代時以「數字填空」(Number Place) 推出了早期版本的數獨,並在 1984 年時被剛創立日本益智遊戲公司 Nikoli 的鍜治真起所發現。對熱愛益智遊戲的鍜治真起來說,一款優秀的益智遊戲應該要讓任何年齡、程度的玩家都能盡情享受其中,它的目的也不應該是要讓玩家傷透腦筋,反而是要讓人們能夠短暫抽離所處的世界。在他眼中,「數字填空」就深具成為一款優秀益智遊戲的潛力。但問題是:「數字填空」這個名字一點都不吸引人。「這款遊戲很有趣,解題過程也很好玩,」鍜治真起曾在訪問中表示:「但是那個名字,『數字填空』一點都沒有打動我。我想要替它創造一個日文的名字。」最一開始,鍜治真起本來想將日版的「數字填空」命名為「數字應該保持單一」(字は身に限る / Numbers should be single), 但同事認為這實在太拗口,希望鍜治真起換上另一個比較朗朗上口的名字,偏偏當時鍜治真起正趕著要出門看賽馬、沒有時間字斟句酌,只能在電光石火間 —— 據他本人的說法,大概是 25 秒左右 —— 想出替代方案:「數獨」(Sudoku)。原本他並沒有預期同事會採用這個名字,不料這次同事們都沒有提出異議,在稍加調整遊戲規則後,Nikoli 便在 1984 年於日本正式推出了「數獨」。一如鍜治真起的預期,數獨很快就在日本取得了成功,但他在 1990 年代末嘗試向西方出版商推銷數獨時卻意外吃鱉,直到後來數獨被一名前來東京度假的退休香港法官高樂德 (Wayne Gould) 發現,並找機會說服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 讓它們在 2004 年首度於報紙上刊登數獨,這才幫助數獨一炮而紅,正式登上世界的舞台。直到今日,數獨已經成了風靡全球的益智遊戲,數獨的重要推手 Nikoli 估計,全球已經有超過 100 個國家、2 億人玩過數獨,每年也都有各式各樣的數獨賽事,讓高手們相互切磋;而 BBC 也推測,每天新誕生的數獨題目可能數以百萬計,只等著玩家們來破解。然而,鍜治真起並沒有因為數獨的走紅而身家飛漲,CNN 指出,由於鍜治真起只在日本將「數獨」一詞註冊為商標,使得他無法從其他國家廠商推出的「數獨」遊戲中得利 —— 但鍜治真起並不介意,因為一來這讓數獨有了蓬勃發展的機會,二來讓其他人一起享受數獨的樂趣遠比賺錢重要得多。他曾在 2008 年的一場演說中表示:「比起成為富翁,看到大家都能輕鬆玩數獨,這更讓我感到開心。」儘管如今鍜治真起已經離世,但他對益智遊戲的熱愛及開放的心態並沒有消失,反而被他一手創辦的公司 Nikoli 繼承,現在這間以向讀者敞開大門、歡迎他們投稿益智遊戲的公司,已經成為益智遊戲愛好者們眼中充滿創意又多產的公司,或多或少也實現了鍜治真起對它的期待 ——「我想讓 Nikoli 成為世界益智遊戲之源」。部分玩家甚至相信,倘若日後還有其他足以比肩數獨的遊戲,Nikoli 很可能就會是其創造者。「沒有人比 Nikoli 更有創造力,」撰寫超過 20 本益智遊戲書籍的作家斯圖爾特 (Andrew Stuart) 說道:「如果數獨後繼有人,肯定是出自它們。」
丹麥小美人魚之爭 哥本哈根雕塑家後代開告
在距離丹麥首都哥本哈根 300 多公里的阿索小鎮 (Asaa), 人們以擺放在港口的小美人魚雕像為傲。這尊雕像和位於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魚雕像乍看之下有點像,同樣都以右手撐住屁股底下的岩石,同樣都將有著魚尾特徵的雙腳安放於岩石上,同樣都梳著微微旁分的髮型,然而,這尊從 2016 年就安放在阿索港口的小美人魚雕像,並不是哥本哈根小美人魚雕像百分百的複製品。可是,對擁有哥本哈根小美人魚雕像著作權的艾瑞克森家族來說,阿索小美人魚雕像實在和他們的長輩愛德華・艾瑞克森 (Edvard Eriksen,1876-1959) 創作的雕像太像,像到侵犯了著作權的地步。因此,艾瑞克森家族決定將設置阿索小美人魚雕像的布倫訥斯萊烏自治市 (Broenderslev) 告上法院,除了要求金錢上的賠償外,也要求當局立刻拆掉阿索小美人魚雕像。「一開始收到 email 的時候,我笑了,」布倫訥斯萊烏自治市市長克利加爾德 (Mikael Klitgaard) 接著說:「我以為這是個玩笑。」然而,對愛德華的後人來說,這可不是在開玩笑,為了捍衛愛德華的偉大創作,艾瑞克森家族過去有多次將「侵權嫌疑者」告上法院的紀錄,畢竟,哥本哈根小美人魚雕像對全世界來說,是丹麥藝術文化的重要象徵,不得隨意侵犯。1909 年,丹麥啤酒大廠嘉士伯 (Carlsberg) 創辦人的兒子雅克布森 (Carl Jacobsen) 因為看了丹麥皇家芭蕾舞團的小美人魚舞劇,深深為芭蕾女伶普萊絲 (Ellen Price) 飾演的小美人魚傾倒。於是,他委託了丹麥雕塑家愛德華雕塑小美人魚雕像,並邀請普萊絲來當小美人魚的臉部模特兒,小美人魚雕像的身體部位則是參考愛德華的妻子艾琳 (Eline Eriksen), 因為普萊絲不願當裸體模特兒。1913 年雕像完成後,雅布克森將小美人魚雕像送給了哥本哈根市,這尊雕像從此被安放在長堤公園的港口邊,望著遠方的大海。在小美人魚雕像之爭鬧得沸沸揚揚的同時,接到記者採訪電話的愛德華孫女、負責管理愛德華遺產的愛麗絲 (Alice Eriksen) 拒絕評論,她說這起侵權案已經進入相關程序。目前,雙方律師仍在談判,如果最後案子真的走到不得不開庭的結局,爭點就會是阿索的小美人魚雕像長得和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魚雕像究竟有多像:哥本哈根小美人魚雕像是座銅雕,高 1.25 公尺,重 175 公斤;阿索小美人魚雕像是座花崗岩雕像,高度目測差不多,但體重卻差了十萬八千里,重達 3 公噸,身型也比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魚雕像來得豐滿,五官則稍微粗糙了點,不過兩者的坐姿倒是挺像的。「要不然她要怎麼坐?」布倫訥斯萊烏自治市市長克利加爾德說:「她是一隻人魚,你又不能讓她坐椅子。」雕出阿索小美人魚雕像的雕塑家莫克 (Palle Mørk) 也說:「不然人魚要怎麼坐在岩石上?她又沒有腳。」莫克對抄襲的指控很生氣,他說自己才沒有故意仿製愛德華的作品。「身為一名藝術家,你會從萬事萬物中汲取靈感 —— 當然,我有看過哥本哈根小美人魚的照片,但這是來自我自己的靈感。」莫克表示,四年多前他買下了一塊大型花崗岩,就這樣把這塊岩石給放在院子,不知道要用它來刻什麼。一天深夜,莫克的謬思女神來了,他很快地抓起放在床邊的紙張,快速畫出了阿索小美人魚的樣子,「有的時候,石頭會對你說話」。不久後,莫克完成了阿索小美人魚雕像,這尊雕像被阿索當地公民團體給買下,並且捐給了負責營運阿索港口的組織,讓他們把小美人魚雕像放在港口邊,以此紀念建港 140 周年。一想到阿索小美人魚雕像有可能被拆毀,莫克就寢食難安,他說:「在丹麥,我不認為我們該摧毀藝術作品,塔利班 (Taliban) 才會這麼做 (註)。」至於艾瑞克森家族求償的金額雖然不高,只有 3 萬 7,000 丹麥克朗 (折台幣約 16 萬 2,436 元), 但莫克和克利加爾德市長都認為,艾瑞克森家族這麼做是出於貪婪。根據丹麥著作權法的規定,在藝術家過世 70 年後,作品的著作權就會過期,這也代表艾瑞克森家族對哥本哈根小美人魚雕像的著作權將在 2029 年到期。克利加爾德市長因而表示,艾瑞克森家族是想趕在著作權過期前拿到錢,而過去這種情況層出不窮。註:2001 年 3 月 12 日,阿富汗塔利班組織炸毀了位於巴米揚 (Bamiyan) 山谷內的兩尊千年大佛像。早從 1937 年開始,愛德華本人成功告贏一間丹麥工藝品公司,這間公司生產了以哥本哈根小美人魚雕像為圖案的帆布針繡花邊作品。而在去年,艾瑞克森家族也成功告贏總部設在哥本哈根的《貝林時報》(Berlingske), 獲得將近 28 萬 5,000 元丹麥克朗 (折台幣約 125 萬元) 的賠償金。起因是《貝林時報》刊登了兩張沒有獲得授權的圖片:一張是將哥本哈根小美人魚雕像的臉畫成殭屍的漫畫,另一張是讓哥本哈根小美人魚雕像戴上防疫口罩。不過,艾瑞克森家族在 2008 年踢到鐵板。當時,艾瑞克森家族主張丹麥雕塑家諾爾高 (Bjoern Noergaard) 的雕塑作品《基因改造的小美人魚》(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Little Mermaid) 侵權,這尊雕像距離哥本哈根小美人魚雕像只有幾百公尺,外型相當後現代:小美人魚的臉不像臉,魚尾也不像魚尾,坐姿方向剛好相反。諾爾高表示,艾瑞克森家族沒有意識到「藝術家們總是在參考其他藝術家」, 當年愛德華不也是在雅布克森的指導下,決定哥本哈根小美人魚的坐姿,並且參考了芭蕾女伶普萊絲的長相?「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愛德華也從其他藝術家身上得到了作品的主題,並且參考了客戶的設計。」諾爾高說。最後,諾爾高成功打贏了官司。時間來到 2009 年,艾瑞克森家族這次把目光轉到了美國密西根州的格林維爾市 (Greenville), 這裡有一尊已經在當地弗拉特河 (Flat River) 旁矗立了 15 年的小美人魚雕像,以此紀念當地丹麥移民遺留下來的文化。當時,艾瑞克森家族以「未經授權複製」小美人魚雕像為由,向格林維爾市要求 3,700 美元 (折台幣約 10 萬 4,000 元) 的授權費,然而過不久後他們放棄求償,至今原因不明,或許和密西根小美人魚雕像長得太不像哥本哈根小美人魚雕像有關 —— 畢竟它眼神呆滯、髮型走半屏山路線。或許,眼尖的民眾會發現,不管在美國、羅馬尼亞、西班牙、南韓、加拿大、摩納哥等地,都有看過與哥本哈根小美人魚雕像十分相似的雕像,為什麼它們沒有出問題?原因就在這些小美人魚雕像的複製品有獲得艾瑞克森家族的授權,是合法的複製品,就跟現在擺在哥本哈根長堤公園的小美人魚雕像一樣 —— 據說艾瑞克森家族將真正出自愛德華之手的小美人魚雕像放在秘密地點,現在人們看到的哥本哈根小美人魚雕像也是合法的複製品。回到居民人數少於 1,200 人的丹麥阿索小鎮,港口管理主席尼曼 (Thomas Nymann) 表示,當地很難付出艾瑞克森家族要求的賠償金,他們希望能避免阿索小美人魚雕像遭到拆毀。「鎮上許多人為此捐錢,所有的商家都共襄盛舉,」尼曼接著說:「如果我們失去了她,大家都會非常傷心。」克利加爾德市長則說,鎮上許多居民都深有同感,不僅反對支付賠償金,也反對拆毀雕像。「如果我們的雕像是銅雕,和哥本哈根小美人魚雕像的高度與長相相同,那賠償和拆毀沒問題。但是,她們實際上很不一樣。」「除此之外,」克利加爾德市長眨了眨眼說道:「她很明顯來自當地,她長得就像一個阿索女孩。」 上線時間:2021/08/18 增修時間:2021/08/23 修正內文人名翻譯
被勒索的作家 美國Goodreads一星負評轟炸潮
你有聽過 Goodreads 嗎?這個成立於 2007 年的網站號稱是「書本界的 Facebook」, 讓網友們以書交友,可以在上面為書籍評分、留下評論、建立書籍討論小組等,這個平台也是許多獨立出版作家被外界看見的機會。然而,有心人士運用這點,開始對獨立作家、非白人作家、支持 LGBTQ 等作家進行勒索,如果不支付贖金就要在 Goodreads 上把他們的心血「洗成一星」, 尤有甚者更寫下一則則惡毒的書評,摧毀作家發聲的機會。以寫言情小說和短篇故事為主的獨立出版作家布萊克 (Beth Black), 就遇到了網路勒索犯,準備綁架她的作品。幾個月前,布萊克在 Goodreads 預告她即將出版新書,過不久就收到了一封全以大寫英文字母寫成的 email, 威脅她如果不付錢就要用負評淹沒她的新書:要不用妳的錢包照顧好我們的需求,要不我們會摧毀妳的作家事業。付錢給我們,不然為了妳自己好,消失在 Goodreads 上。結果,布萊克並沒有付錢,「我把這件事回報給了 Goodreads, 然後幾小時後,我注意到我寫的書開始掉星,我開始收到一堆一星書評」。為了要讓寫作事業成功,布萊克和許多沒沒無聞的作家一樣,渴求讀者看她的書、留下書評,但這些來路不明的一星書評卻可能讓她的作家之路止步。布萊克坦言:「對沒有什麼人脈的作家來說,要找到書評很難,你不希望只有自己的親友留下書評,當然親友這麼做很貼心,但這無法成就你的事業。」而網路勒索犯正是抓住這點,對作家們展開勒索,也把 Goodreads 變成犯罪的獵場,且這個獵場大得驚人,目前全球已經有數百萬名愛書人在上面互相交流,為書籍評分和寫書評,堪稱全球最受歡迎也最有影響力的書籍社交網站。2013 年,科技巨頭亞馬遜 (Amazon) 看到 Goodreads 日益蓬勃,決定以 1 億 5,0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42 億 3,825 萬元) 的代價收購 Goodreads。當時,《大西洋月刊》在分析為什麼亞馬遜要買下 Goodreads 時寫道:「總而言之,在出版界,Goodreads 的影響力就像 Facebook 一樣。」而在沒有強勁對手下,Goodreads 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越來越大。曾待過麥克米蘭 (Macmillan)、利特布朗公司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等知名出版集團的資深編輯斯坦 (Erin Stein) 表示,出版業視 Goodreads 為「必要之惡」。「我希望我不用去管 Goodreads, 但它對出版業來說是關鍵的一環,」斯坦提到,書本在 Goodreads 上評分高有助銷售:「許多作家、部落客都在上面,出版業將它當成行銷工具,替書本打知名度。你無法完全忽視它。」作家們也和出版業一樣,縱使想要忽視 Goodreads, 但書要賣得好就得管上頭的評分,而這就給了網路勒索犯可趁之機,某些作家也逐漸覺得,Goodreads 的評分系統給他們帶來的傷害大過好處。在多次被抗議評分系統有問題、平台管理不當後,Goodreads 發言人在七月底出面回應,表示他們正著手調查負評勒索案的幾個可疑分子,Goodreads 也鼓勵受到影響的作家出面回報。然而,對非白人作家丘佩科 (Rin Chupeco) 而言,Goodreads 的管理不當早已積重難返,而且問題就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其中一大問題就是「負評轟炸」: 會有一堆帳號冒出來,故意把某本書的評分洗成一星,並且留下大量的負面言論,內容也不一定針對書籍本身,有時會針對作家或是擁護的價值。資深編輯斯坦說:「有很多人並不是真的在寫書評,他們甚至在書籍正式出版前就已經上傳評論,所以他們不過是在捧或是貶低作家。」在布萊克遭到「負評轟炸」後,一群同行冒出來聲援她,他們上傳正面的評論對付那些負評,想要將她原本獲得的星級給搶回來。布萊克表示,幸虧她的案子受到大眾高度關注,Goodreads 最後很快就介入,協助移除掉冒犯人的評論。但是,科幻小說家列奧諾娃 (Alina Leonova) 就沒這麼好運了,她也和布萊克遇到一模一樣的事情,網路上也出現許多同仇敵愾的受害者,但是 Goodreads 往往只說他們正在研究「防止這種事情未來再次發生的方法」, 之後就不了了之。going from 3.9 to 3 in goodreads is... 😬 I knew this was gonna happen, but maaan they sure really didn’t expect me to call them out when they’d gotten away with it for awhile without anyone talking, huh. Anyone know a GR librarian? 😂非白人作家丘佩科在 Twitter 上求救,表示自己的書籍在 Goodreads 上從 3.9 顆星掉到 3 分,想要問有沒有人認識 Goodreads 的管理員可以協助處理在比對受害者的共通點時,出版界資深編輯斯坦發現,非白人作家往往是遭到攻擊的目標:「這些作家在社群媒體上為重要的事情發聲,有的人不喜歡他們說的話,所以就跑到 Goodreads 上『負評轟炸』他們的書。」非白人作家丘佩科就說,去年她公開批評白人暢銷青年小說家麥肯辛李 (Mackenzi Lee) 在別人的作品上簽名有問題後,就遭到了「負評轟炸」。當時,丘佩科在 Twitter 貼文中問道:「作家在『別的』作家寫的書上簽名真的可以嗎?因為這件事發生在我寫的書上,看到一名白人作家在一名非白人作家的書上簽下自己的大名,並且拿來當作宣傳... 在我看來不太好?」而這番話很快便替丘佩科引來「一星大隊」的攻擊,她說:「我的書籍評分一夜之間從 3.9 顆星掉到 3 顆星,還看到人們跟別人說,不要去轟炸麥肯辛李的書,事實上我才是受害者,不過直到我發聲之前都沒什麼人在乎這件事。」當丘佩科向 Goodreads 回報時,她什麼回覆也沒收到。丘佩科說:「我寄 email 給 Goodreads 反應這件事,好幾個來自美國科幻和奇幻作家協會 (SFWA) 的成員也想要幫我,但最終什麼也沒發生。」「過去我有寄信給 Goodreads 回報其他問題,當時他們很快就回我了,但他們從來沒有就這個問題回覆過我。」「Goodreads 只會移除那些專門針對作者的評論,但他們並不是替每本書都這麼做 —— 他們只會為那些背後有大型行銷和公關團隊的作者這麼做。」丘佩科指出,許多非主流作家都遇到了一樣的事情,但他們擔心會受到更進一步的騷擾而不敢出聲。所謂「更進一步的騷擾」, 美國科幻小說家湯姆林森 (Patrick S. Tomlinson) 心有餘悸,他有一年半的時間被一群網路跟蹤狂盯上,他出的每本書在 Goodreads 和亞馬遜上都遭到「負評轟炸」。「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裡,這個團體... 創造了數百個假帳號,讓他們可以在我的好幾本作品上留下超過 1,000 則假的一星評論,」湯姆林森指出,這些「假帳號」成立的時間都很新,他們通常都會取一些冒犯人的帳號名稱,並且留下誹謗性的評論,讓真正的讀者對他的作品不感興趣。在 SFWA 的幫忙下,湯姆林森最後讓 Goodreads 採取行動,但這已經消耗他大量時間,也對他造成了極大的壓力。「這些人假扮成我的前妻和我的現任妻子,他們找人來冒充其他作家和 SFWA 的董事會成員,想要塑造這些在業界受人尊重、有份量的人公開批評我和我的作品的假象。事情要嚴重到這個地步、受到 SFWA 出面施壓,Goodreads 才願意表態:『OK, 我們有問題。』」湯姆林森表示,他知道負評轟炸這個問題要在 Goodreads 上根絕並不容易,但他說 Goodreads 至少該向母公司亞馬遜學習,採取某些預防措施。舉例來說,要在亞馬遜購物網站上留下商品評論,使用者不僅得使用 email 和手機號碼驗證帳號,他們還得在過去一年間使用有效的信用卡或簽帳金融卡消費至少 50 美元 (折台幣約 1,413 元)。反觀申請 Goodreads 的帳號根本就不需要繁瑣的驗證,有心人士一天內就可以創造好幾個假帳號,然後開始負評轟炸目標作家。澳洲編輯沃利斯 (Paul Wallis) 則建議作家們,要是真的收到嫌犯的勒索信,應該要狠狠地回信,並且就算看到大量負評也不要慌,畢竟像這麼海量的一星負評本身就很可疑,也很沒有意義,讀者喜歡這本書依舊會買。還有一個不是那麼有用的方法:向專門處理網路犯罪的警察單位報案,雖然最後可能不了了之,但有助於警方建立這些嫌犯的檔案。回到 Goodreads 身上,他們在網站成立宗旨處寫道,他們的任務在幫助人們「找到和分享喜愛的書」, 現在看來離這個目標仍有一段距離。資深編輯斯坦表示:「Goodreads 剛成立時的意圖是好的,在出版界,我們一直都希望能讓人更簡單地找到新書來讀,因為每年都有好多書出版,有好多書都很棒。」「但是,此時此刻 Goodreads 並沒有滿足這個需求,它們沒有有效地運作。」
讓猶太人難追討遺產 以色列抗議波蘭新法
上周六 (14), 波蘭總統杜達 (Andrzej Duda) 批准了一項具有爭議性的修正案,因為這項法律將讓於二戰期間遭受迫害的猶太人及其遺族,難以追討回那些本來屬於自己的財產。以色列為表抗議,在同一天立即宣布要召回駐華沙的大使,並稱波蘭這樣的作為根本是基於「反猶太主義」, 由此也引發了波蘭的外交危機。這次通過的法案,牽涉到的是那些被納粹德國竊取的財產。這必須先說回二戰前的波蘭 —— 在二戰前,波蘭是猶太人社群的主要居住地之一,當地約 350 萬人口都是猶太裔;可是到了 1930 至 1940 年代,納粹德國屠殺了約 600 萬的猶太人,當中有一半都是波蘭人,等於有大約 90% 的波蘭猶太裔人口被殺害。而在二戰結束以後,因為許多波蘭猶太人都已遭迫害而死去,不然就是被迫逃離了自己的家鄉,波蘭當地因此出現了許多被閒置的房屋和土地,所以當時的共產政權就將這些財產都收歸國有。不過隨著時間演進,在近年,有越來越多的財產所有人或其後代跳出來,他們主張了自己的財產所有權,並向波蘭政府提出賠償或歸還要求。但波蘭當局認為,長年以來,該國財產歸還的相關法規,已經讓財產的所有權產生了不確定性和詐欺行為。於是 2015 年,經過波蘭憲法法庭裁定,財產歸還法規應該設置特定的截止日期,人們在那之後便不能再對所有權的行政命令提出質疑。而在上周三 (11), 該國議會的下議院終於通過了法律的修正案,決定設立 30 年的年限,並將這項法案送交給總統杜達簽署。也就是說,若從 2021 年往前推算 30 年,只要是 1991 年以前發布的行政命令,原本的擁有者或其繼承人都無法再針對被收歸國有的財產提出所有權主張,而這顯然會影響到那些在二戰結束,也就是 1945 年後被迫充公的猶太人財產,目前許多還在走法律程序的索賠案將因此被強制中止或駁回。而且在波蘭,猶太人產權除了本次修正案外,本來就還有更複雜的問題 —— 因為和其他歐盟國家不同,波蘭並沒有成立專門的基金,來補償那些財產遭到官方沒收的人。另外,當波蘭的共產政權在 1989 年垮台後,成立新政府的波蘭也從未像別的中歐及東歐國家一樣,通過全面的財產歸還法,反而是讓想追討回自己財產的個人,自己在法庭上爭取機會。那麼,波蘭政府所謂的「不確定性和詐欺行為」又是指什麼呢?為何它們認為這次的修正案將終結已經持續一段時間的法律混亂?根據 BBC 及《歐洲新聞台》報導,在近幾十年間,波蘭的財產歸還法規和實施深陷在腐敗的泥沼之中,許多犯罪集團都利用這個名義,謊稱自己是合法的產權所有人,以詐欺的方式獲取產權,也因此常常發生住在房子裡的租客,突然被趕出自己家的狀況。所以為了解決這樣的窘境,在波蘭,本次修正案已經取得了政府和在野黨的共識,雙方都同意通過。其中,總統杜達在批准法條後的聲明內表示:「我今天針對這項法案做出了決定,在最近幾個月中,無論是國內或國外,它都引發了熱烈又激昂的辯論。」「在經過深度的分析之後,我決定要簽署這項修正案。」BBC 的報導提到,在追討產權的案例中,猶太人其實僅佔狀況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提出財產歸還的都還是非猶太裔的波蘭人,而且本次修正案同時適用於猶太人及非猶太人 —— 但反對者認為,在二戰之後,許多猶太人都很晚才提出財產歸還申請,因此將被大幅地影響。而身為猶太國家,以色列對波蘭表達了強烈的譴責。其實早在今年七月,以色列議會的 120 名成員中,就有 82 人簽署了一封致波蘭議員的信,要求他們反對通過修正案。信件中提到:「毫無疑問,波蘭人參與了 (納粹大屠殺時期的) 迫害、竊盜與種族滅絕...... 這是一項無法被改變的歷史事實,波蘭企圖要跟這些發生在自己的領土內、由波蘭人所犯下的罪行撇清關係,這是錯誤且危險的,畢竟 (你們) 要如何才能教育年輕的人們,不要重複那些根本沒有被犯下的罪行?」「你們作為波蘭的人民、公共領導人及人類,我們懇求你們,要承認這些罪行和作為,並且修復它們。不只是為了受害者的記憶,也不只是為了尊重倖存者,更不是為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而是為了波蘭。承認歷史,而非重寫歷史,這才是為波蘭贏得敬重的行為。」可是這樣的呼籲顯然無效,修正案通過後,以色列立刻以行動表達抗議,也就是撤回了駐華沙的大使,該國外交部長拉皮德 (Yair Lapid) 更是在聲明中提出嚴正的批評:「波蘭今天同意了一項不道德的反猶太法律 —— 而且還不是第一次。」拉皮德認為,波蘭已經「變成了一個反民主又不自由的國家,而且還不尊重人類歷史中的重大悲劇」, 並說明以色列在現階段不會重新派駐大使,也建議目前正返國度假的波蘭駐以色列大使馬吉羅斯基 (Marek Magierowski) 繼續待在波蘭就好。拉皮德還補充,馬吉羅斯基「應該利用自己有空的時間,向波蘭人解釋,納粹大屠殺對以色列人而言究竟代表什麼,以及我們有多無法容忍針對罹難者和大屠殺記憶的蔑視」。本周一 (16), 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召回己方大使的兩天後,波蘭外交部表示,基於以色列「近來的不正當行動」, 它們也同樣召回了馬吉羅斯基,讓他等候進一步的通知。除此之外,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 (Mateusz Morawiecki) 也於聲明中否認了以色列的反猶太指控,並表示在以色列煽動性言語「增加了針對波蘭的仇恨」的此刻,他已決定要為馬吉羅斯基的孩子安排能夠安全返國的交通工具。另外,以色列總理貝內特 (Naftali Bennett) 也稱波蘭的法律修正案展現了「對於納粹大屠殺的可恥輕蔑」, 並表示它們將不會對此袖手旁觀。而美國也與以色列抱持著類似的看法。上周四 (12), 也就是波蘭議會通過法案、但總統杜達尚未批准之時,該國國務卿布林肯 (Antony Blinken) 便曾透露,它們對此感到非常擔憂,並敦促杜達不要簽署。因此,當波蘭確定通過修正案後,以色列表示將與美國討論進一步的行動方針。
【地球 24小時】08/16 嘻哈時間到
為了慶祝紐約逐漸自 COVID-19 疫情中復甦,並感謝許多小商家和當地組織在嚴峻時刻中提供支持,讓城市能夠持續維持運作,本月 14 號至 22 號舉辦的「紐約市回歸周」(NYC Homecoming Week) 包含了一系列活動,包括露天電影院、演唱會、街頭藝術表演等。本照攝於紐約市回歸周的活動之一,即「這是紐約的嘻哈時刻」(It's Time for Hip Hop in NYC) 演唱會,畫面中,享受著音樂的民眾正盡情擺動自己的身體。 相關閱讀:《打完疫苗就不用戴口罩?美國 CDC 最新建議引起爭議》告訴打完兩劑 COVID-19 疫苗的人不用戴口罩、也不用保持社交距離,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今年五月公布的公衛建議引起了正反雙方的辯論。在首都柏林,環保團體滅絕反叛 (Extinction Rebellion) 的成員穿著一身紅衣,行經當地歷史景點「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 他們在這次的抗議活動中呼籲政府對氣候變遷議題採取更積極的行動。 相關閱讀:《被稱為環保瘋子、受全球青年支持 到底誰是「滅絕反叛」環保示威組織?》他們激烈卻和平的抗爭手法震驚全球,卻也推動了不可忽視的改變。在伊斯蘭曆第一個月「穆哈蘭姆月」(Muharram), 第 10 天為紀念先知穆罕默德 (Mohammad) 的孫子阿里 (Hussein ibn Ali) 死亡的「阿舒拉節」(Ashura), 是什葉派穆斯林一年當中最神聖及重要的日子,。今年的阿舒拉節則落在西曆的 8 月 19 日。本照攝於什葉派聖城納傑夫 (Najaf), 當地穆斯林正在舉行節日前的哀悼儀式,並於遊行過程中不斷甩動火炬,形成巨大的火圈視覺效果。 相關閱讀:《「神啊,選中我吧!」 : 萬人名額限定 2020 年麥加朝聖不一樣》在沙烏地阿拉伯宣布只有 1 萬名穆斯林有幸參加 2020 年的麥加朝聖,名單待抽籤公布後,所有人都在引頸期盼成為那個「天選之人」。在印度城市斯里納加爾 (Srinagar), 同樣是為了迎接「阿舒拉節」的來臨,為阿里哀悼的穆斯林們走上街頭,並在遊行過程中不斷敲打自己的胸膛。其中,還有人採取較激烈的紀念方式,例如用刀械自殘、又或是鞭撻自己的背部直到見血,以表達對這個日子的最高敬意。 相關閱讀:《印度城市「正名」運動 從伊斯蘭風換成印度教風格的秘密》2018 年,有不少印度地名紛紛換上帶有印度教風格的新名字,這背後都和執政黨脫離不了關係。上周六 (14), 海地西南部發生了規模 7.2 的強震,造成超過 2 萬 7,000 棟的建築物受損或完全倒塌,其中包括教堂、飯店、學校、監獄等。本照攝於重災區萊凱 (Les Cayes), 一名男子正在一座廢墟進行搜索,這裡原來是一間飯店,但不幸於地震時坍塌。 相關閱讀:《海地 11 年後再遇強震 規模 7.2、死亡上千人持續飆升》在首都聖薩爾瓦多 (San Salvador), 反對將加密貨幣「比特幣」當作國家法定貨幣的人走上街頭,向眾人宣傳自己的理念,並在車陣中發放反比特幣的貼紙。 相關閱讀:《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 薩爾瓦多總統想創全球先例》今年六月,薩爾瓦多總統布格磊 (Nayib Bukele) 表示,他打算向國會提案,讓「比特幣」成為該國的法定貨幣之一,如果順利通過的話,薩爾瓦多便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採用虛擬貨幣的國家。在首都德黑蘭 (Tehran), 為了遏止 COVID-19 疫情擴散,當局決定直接在城市內放置路障,以阻止民眾的車輛通行。 相關閱讀:《南韓防疫有新招:健身房禁播快歌 BTS 低空過關 PSY 出局》針對 COVID-19 防疫措施,南韓也有新招,譬如...... 健身房內播放的音樂最快不能超過每分鐘 120 拍?在塔利班組織 (Taliban) 全面佔領首都喀布爾 (Kabul) 後,無論是阿富汗百姓或外籍人士,許多當地民眾和旅客都急著要以飛行或徒步的方式盡速離開阿富汗。而在喀布爾的哈米德・卡爾扎伊國際機場 (Hamid Karzai International Airport) 外頭,當眾人忙碌奔走之際,幾名塔利班成員 (照片中央) 正持槍監視著現場狀況。 相關閱讀:《阿富汗變天:塔利班攻佔首都喀布爾 總統流亡海外》上周日 (15), 塔利班組織攻佔喀布爾,阿富汗總統加尼 (Ashraf Ghani) 出逃,這場塔利班組織與阿富汗政府的戰爭也接近尾聲,速度快到駐軍當地 20 年的美國猝不及防...... 在中爪哇省 (Central Java province) 的博約拉利縣 (Boyolali), 由於默拉皮火山 (Mount Merapi) 爆發的緣故,周遭的林地和農地都因此覆上了一層厚厚的火山灰。本照畫面中,一名農夫正在自己的菸草農田中確認受損的狀況。 相關閱讀:《熾熱岩漿衝向天際 義大利埃特納火山多次爆發》今年二月,義大利活火山「埃特納火山」(Mount Etna) 也同樣活動頻繁,爆發多次,大量艷紅的岩漿混著火山岩和灰燼不斷湧出,照亮了西西里島的夜晚。在暫時轉為 COVID-19 疫苗注射中心的東京巨蛋,日本職棒球隊「讀賣巨人隊」的吉祥物,也就是傑比兔家族成員之一的「傑比兔姐姐」(Sister Giabbit), 正穿著象徵醫護人員的白色外袍,在出入口和民眾打招呼。 相關閱讀:《不想打還是沒得打?澳洲防疫廣告疑似鎖定年輕人遭批評》今年七月,澳洲政府推出了一支全新的廣告鼓勵民眾接種疫苗。然而,這支廣告卻疑似因為鎖定錯宣傳對象,而在網友間引發熱烈討論。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從Toyota到福特 恐怖組織的挑車心法
上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Kabul) 正式被塔利班組織 (Taliban) 給攻下,一批又一批塔利班士兵接續抵達喀布爾的景象也震驚了全球。在這些照片、影片中,許多人不約而同地發現一件奇怪的事:為什麼很多塔利班組織的成員乘坐的汽車突然變成了美國汽車大廠福特 (Ford) 的汽車,而不是以往最受各個武裝組織青睞的 Toyota (豐田)? 事實上,這一切與美援及阿富汗政府的潰敗有很大的關係。在美國大舉注資協助阿富汗期間,福特的皮卡也被當作美援的一環送至阿富汗,不管是阿富汗的軍隊或是警察,都有使用福特皮卡的紀錄。然而,如今阿富汗政府的潰敗,也讓包括福特皮卡在內的許多美援裝備落入塔利班組織手中,加上購入 Toyota 車的難度增加,也就讓近期塔利班組織成員乘坐福特車的能見度越來越高。可是如果把時鐘撥回 2015 年或是更早之前,Toyota 仍是塔利班組織坐駕的首選。事實上,不只塔利班,各國的恐怖組織、武裝組織似乎都特別青睞 Toyota 車,像是蓋達組織、索馬利亞海盜等都曾有旗下成員搭乘 Toyota 車出沒的影像紀錄。不少政府在支援外國武裝勢力的時候也會將 Toyota 車做為選項之一,像是在 1986 年查德與利比亞的衝突中,查德就靠著 400 輛法國提供的 Toyota 皮卡擊敗了利比亞,讓那場戰役甚至被人稱為「豐田戰爭」(The Toyota War)。不過,若要說將 Toyota 車用得最徹底的恐怖組織,莫過於幾年前曾猖獗一時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在這支影片中,可以看見多個伊斯蘭國 Toyota 車隊在街上耀武揚威的畫面。對伊斯蘭國來說,Toyota 車除了是攻城掠地的好幫手,在它們的宣傳影片中,更是不乏恐怖份子們乘坐一台又一台的 Toyota 皮卡 Hilux、休旅車 Land Cruiser 等車款,在敘利亞、伊拉克或是利比亞的城市裡遊行的畫面,一些眼尖的專家還發現,有幾支宣傳片裡出現的 Toyota 車還都是剛上市沒多久的款式。「很遺憾的,Toyota 的 Land Cruiser 和 Hilux 幾乎已經成了伊斯蘭國品牌的一部份。」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現為致力於揭露恐怖組織金流的 NGO 反極端主義計畫 (Counter Extremism Project) CEO 的華萊士 (Mark Wallace) 表示。英國亞伯立斯威大學 (Aberystwyth University) 的戰略研究專家芬蘭 (Alastair Finlan) 指出,這些恐怖份子看上皮卡 Hilux、休旅車 Land Cruiser 等 Toyota 車的原因,無非是因為它們車內有冷氣,可以應付四周環境的高溫,全車重量輕、耗油不多、容易操控,又能完美適應當地的地形,而且它們還很容易改裝。曾經親自上過敘利亞戰場作戰、現為汽車媒體 HotCars 作者的斯托達德二世 (Warren Stoddard II) 補充,把大型機槍、反戰車飛彈等武器裝上 Toyota 的皮卡一點都不難,只需要將那些平時定點使用的武器用螺栓固定在皮卡的貨斗底部,最快只要十分鐘左右,就能將皮卡變成一台不可小覷的武器。對於自家產品廣受恐怖份子喜愛的現象,Toyota 多少也感到有些無奈,一名發言人就曾在 2001 年時,針對塔利班乘著 Toyota 車的影像向《紐約時報》表示:「那類『置入性行銷』其實並不怎麼光彩,但也顯示塔利班組織挑車的標準就和任何卡車買家一樣:耐用、可靠。」然而,在對抗恐怖組織的過程中,各國政府也很好奇這些組織如何弄到這麼多輛 Toyota, 更別提像伊斯蘭國那樣弄到新款式的 Toyota 車。為此,美國在 2015 年時便特別向 Toyota 求助,希望能透過它們找出伊斯蘭國買到 Toyota 車的秘密。雖然當時 Toyota 未公開提供給美國政府的資訊,但 Toyota 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公關主任路易斯 (Ed Lewis) 曾表示,Toyota 內部有嚴格的管制,「避免銷售車輛給可能使用、改裝車輛用於準軍事或恐怖活動中的買家」,Toyota 對中東地區的供應鏈也有一套管理規範,避免車輛、零件落到恐怖組織或是相關人士的手上。不過 Toyota 也坦言,對於那些被偷或是被轉售的車輛,它們並沒有太多著力點。而在 2001 年的一份報導中,《紐約時報》也透過明察暗訪,揭露出了一條塔利班組織及蓋達組織買到 Toyota 車的可能走私管道。最一開始,恐怖組織會先透過巴基斯坦的進口商向杜拜、科威特的經銷商一口氣進口數百部汽車,物流卡車載著汽車抵達巴基斯坦邊境的省分後,沿途部分汽車美其名會「從卡車上掉下來」, 以免被課徵關稅。這些汽車接著會被轉售給巴基斯坦當地的伊斯蘭學校,再由它們轉交給與阿富汗恐怖組織有關係的人。The long-anticipated evolution for the Middle East’s best loved vehicle. Now much stronger and even lighter, the all-new 2022 Toyota Land Cruiser.#AlFuttaim #EnrichingEveryday #Toyota #LandCruiser pic.twitter.com/kpiAYOSgvo 現在想要購買 Toyota 2022 年式的休旅車 Land Cruiser, 除了得準備好錢,準車主們還得簽字同意不會在一年內轉售。圖為 2022 年式的 Land Cruiser 照片。無論如何,對於 Toyota 來說,這些恐怖份子使用 Toyota 車的畫面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對其產品堅固、耐用的一種肯定,但得到恐怖組織們的「認證」, 終究不是什麼太光彩的事。因此,除了早就已經有的措施,今年 7 月底左右,日本 Toyota 又針對最新上市的 2022 年式 Land Cruiser 增加了額外的購買限制,要求買家得簽字同意交車後一年內,不會擅自轉售,倘若違約,不只買家會惹麻煩上身,就連當初賣車的經銷商也會受到連帶處罰。Toyota 指出,這麼做一方面是考量這款倍受眾多車主歡迎的汽車目前只在少部分地區上市,因此它們不樂見有人當黃牛,只想把車先賣給真正想開的人;另一方面也是擔心這些新車被人轉售到特定地區後,會「造成可能威脅全球安全的重大問題」。
【地球 24小時】08/18 紀錄燃燒的此刻
在南部維爾省 (Var) 的城鎮維多邦 (Vidauban), 大批警消正嘗試撲滅於樹林中不斷肆虐的野火,其中,一名消防員拿起手機,將周遭火勢不斷的嚴峻情形拍了下來。法國南部自本周一 (16) 出現火災,直到周三 (18), 野火已經蔓延了 22 公里,燒毀約 5,000 公頃的森林,並破壞了大約 100 棟的房屋,至少造成 2 位民眾死亡、24 人受到輕傷,其中包括 5 名消防員。 相關閱讀:《南非開普敦桌山大火 大學圖書館百年典藏危在旦夕》今年四月,南非首都開普敦的知名景點「桌山」(Table Mountain) 發生大火,火勢不僅一路延燒至附近校園,更吞噬了典藏非洲百年歷史的圖書館...... 在首都喀布爾 (Kabul) 的哈米德・卡爾扎伊國際機場 (Hamid Karzai International Airport), 一名面帶微笑的男孩正要通過美軍的疏散控制檢查哨 (Evacuee Control Checkpoint)。根據美國國防部官網的說明,美國海軍陸戰隊正於阿富汗協助美國國務院 (Department of State) 有秩序地疏散指定人員,其中正包括疏散控制檢查哨的設置。 相關閱讀:《阿富汗變天:塔利班攻佔首都喀布爾 總統流亡海外》上周日 (15), 塔利班組織 (Taliban) 攻佔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阿富汗總統加尼出逃,這場塔利班組織與阿富汗政府的戰爭也接近尾聲,速度快到駐軍當地 20 年的美國猝不及防...... 在首都哈瓦那 (Havana) 的某處,幾位民眾正悠哉地大滑手機,因為這裡有提供免費的公用熱點,其中一人甚至還躺了下來,專注地看著自己手中的螢幕。 相關閱讀:《Wi-Fi 熱點不稀奇 德國教堂給你「神點」》在德國,路上要找到提供免費 Wi-Fi 的咖啡店不容易,但 2016 年,德國新教教堂決定提供免費 Wi-Fi 供民眾使用,滿足人們溝通的需求。在保祿六世大廳 (Paul VI Audience Hall), 教宗方濟各 (Pope Francis) 正於每周三的例行公開接見活動中,嘗試桌面遊戲「手足球」的樂趣。 相關閱讀:《戒指不給親 教宗:因為衛生問題》2019 年 3 月,教宗方濟各的一個小動作受到了各界矚目,並且挑起一場天主教會的文化大戰,也讓教宗本人不得不出面說明原因。為了迎接即將於 8 月 24 日到來的烏克蘭獨立紀念日,烏克蘭軍人正在首都基輔 (Kyiv) 的市中心進行閱兵典禮的彩排。 相關閱讀:《讓女性軍人穿高跟鞋閱兵 烏克蘭國防部新計畫惹議》今年,烏克蘭國防部打算在國慶活動上,讓女性軍人穿著高跟鞋參加閱兵典禮,這項計畫在宣布後隨即引起輿論...... 在佛州的北邁阿密海灘 (North Miami Beach), 這天是天主教邁阿密總教區 (Archdiocese of Miami) 的開學日。畫面中,總教區的校監里格 (Jim Rigg) 正於聖勞倫斯天主教學校 (St. Lawrence Catholic School) 外迎接學生的到來。 相關閱讀:《「《佩佩豬》效應」來襲?美國兒童一口流利英國腔的秘密》在封鎖令期間,許多與小孩成天待在家的家長不約而同地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怎麼孩子卡通看多了,口音似乎也變了?在東京的淺草寺,幾名穿著和服的女子,正閉上眼睛、雙手合十,虔誠地向神明祈禱。 相關閱讀:《日本人也愛抬神轎 淺草神社三社祭》到淺草除了跟淺草寺的雷門燈籠合照,五月的時候還有另一個選擇,就是到淺草神社參加三社祭!在城鎮諾伊豪森 (Neuhausen am Rheinfal), 環保團體「Campax」的成員跑到萊茵瀑布 (Rhine Falls) 周邊的岩石上,以掛布條的方式呼籲瑞士國家銀行 (Swiss National Bank) 不要再投資化石燃料計畫,並往環境友善的路線發展。 相關閱讀:《想停止地球暖化 從改變牛放的屁做起 瑞士新創公司發明新飼料》除了石油和化石燃料產業之外,畜牧產業也是加劇全球暖化速度的元凶之一,而只會吃草反芻的乳牛和肉牛,打一個嗝或放個屁就能排出比二氧化碳更嚴重的溫室氣體。本周三,在連夜的異常豪大雨後,瑞典中部發生了大規模的洪災,本照攝於其中一座城市法倫 (Falun), 一名救難人員正在靠近一輛被大水淹沒的車子。 相關閱讀:《大水淹進家門 你會先救什麼》想像一下,當家裡淹大水,水越淹越高都要蓋過膝蓋的時候,你第一個會搶救的東西是什麼?在雪梨封城期間,一隻戴著口罩的袋鼠娃娃,正孤零零地躺在一間市中心商店的櫥窗後方。本周五 (20), 雪梨所在的新南威爾斯州 (NSW) 新增了 644 例本土 COVID-19 感染病例,當局因此決定再度延長大雪梨地區 (Greater Sydney) 的封城期限到九月底,並從下周一 (23) 開始實施宵禁,民眾必須於晚上 9 點至凌晨 5 點之間待在家裡。 相關閱讀:《在沙灘做全裸日光浴被鹿追 澳洲兩男違反封城令遭罰》今年六月底,新南威爾斯州的警察局長告訴媒體,有兩名男子因違反封城禁令而被開罰 2 萬元,但其中曲折的故事卻意外登上了澳洲 Twitter 的熱門趨勢......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海地11年後再遇強震 規模7.2、死亡上千人持續飆升
上周六 (14) 早上 8 時 29 分,海地西南部發生了規模 7.2 的強震,震源深度僅 10 公里,震央位置則在該國南部村莊聖路易斯杜蘇德 (Saint-Louis du Sud) 東北方約 12 公里處,距離 125 公里遠的首都太子港 (Port-au-Prince), 以及鄰近的其他加勒比海國家都能感受到震動。本次地震造成當地超過 2 萬 7,000 棟的建築物受損或完全倒塌,其中包括教堂、酒店、學校、監獄等;根據當局統計,目前已經有至少 1,297 人罹難、5,700 多人受傷,而且隨著救難人員在無數被夷為平地的建築物廢墟中進行挖掘,實際傷亡人數還將持續上升。海地總理亨利 (Ariel Henry) 因此宣布,該國進入為期一個月的國家緊急狀態,並指出他已經組織了一個團隊執行搜救行動。「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救出瓦礫堆下的倖存者,越多越好。」總理亨利表示:「我們聽說當地,尤其是萊凱 (Les Cayes) 的醫院,擠滿了受傷及骨折的民眾。」至今,海地公共工程部已派出了 55 支由軍隊跟民防人員組成的搜救小隊,但這樣的數量依舊遠遠不足,因為某些地區的民眾根本等不到救難人員,只能嘗試自力救濟。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在重災區萊凱轄下的市鎮托貝克 (Torbeck), 一名 31 歲的農夫卡西斯 (Jean-David Cassis) 便透露,當他們面臨沒有專業人員前來幫忙的情況時:「是住在附近的居民用自己的手進行挖掘,救出任何他們能夠救出的人。」在此之前,卡西斯和一群當地人注意到倒塌的房屋瓦礫中露出了一隻腳,最後成功救出了一名 21 歲的女子;但不幸的是,他們卻來不及幫助另一個 47 歲的婦女,她被發現時已經死去了,但仍緊緊抱著自己的小兒子。「到處都是倒塌的房子,」卡西斯說:「情況非常嚴峻...... 大家都還躺在自己死去的地方。」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已經針對海地這次的災情發布了緊急授權,準備支援當地的救援工作。他指出,美國國際開發署 (USAID) 將會幫忙「評估損失,並協助那些受傷、又或者是需要災後重建的人」。拜登表示:「在這個對海地人來說已經十分艱難的時刻,我對這場毀滅性的地震感到十分難過。」目前,美國國際開發署也已派出了一支 65 人的城市搜救隊協助尋找受困的生還者,其中還帶上了 4 隻搜救犬和總重 26 噸的專用工具,包括水硬性水泥破壞設備、電鋸、手電筒、電鑽和醫療器材等。美國國際開發署在聲明中指出,除了他們以外,維州費爾法克斯縣的消防與救援部門 (Fairfax County Fire and Rescue Department) 也將為聯合國災難評估與協調小組 (Disaster Assessment and Coordination Team) 提供技術支援,協助搜救工作上的調配。除此之外,許多拉美國家也表示將為海地提供人道救援,包括智利、巴拿馬、哥倫比亞等都將派遣人員或物資。另一方面,在重災區萊凱,還有許多人正嘗試著要透過小型飛機或汽車,將傷患從此處疏散到其他地方進行治療。前海地參議員福爾坎德 (Richard Hervé Fourcand) 便是其中一員,他租了一架私人飛機,預備將人都送往太子港,他向《紐約時報》透露:「有至少 30 名重傷患正在等我...... 但我 (的飛機上) 只有七個座位。」同時,具有日本和海地血統的網球選手大坂直美也在 Twitter 上聲援海地,她在內文中提到自己即將要參加於美國辛辛那提 (Cincinnati) 舉辦的西南公開賽 (Western & Southern Open)。「我即將要在本周參加一場比賽,我會把所有獲得的獎金都捐助給海地進行賑災。我知道我們祖先的血統十分強大,我們會振作起來的。」但另一方面,當外國慈善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志工團體,想要向海地派遣人員、物資和設備時,當局卻也重申,強調所有援助都必須經過他們的接洽與許可。海地政府表示,他們希望能夠避免出現和 2010 年大地震後一樣的錯誤,不要再因為混亂而造成錯誤的鉅額支出。總理亨利也指出,海地政府的確需要外國的幫助,但在他們要求更廣泛的國際援助之前,還是希望能先進行更完整的評估,他「不鼓勵」慈善團體直接來到海地,自行向民眾分發救援物資。然而,除了救援層面外,地震重災區的醫療也即將不堪負荷 —— 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人都嘗試要將傷患送走,讓他們在首都太子港等地進行治療的緣故。在萊凱市中心,聖母無染原罪醫院 (Immaculate Conception Hospital) 的救護車司機多默桑 (Paul Domerçant) 便向記者描述了目前的狀況。「受傷的人擠滿了急診室,」多默桑說:「我們沒有空間、沒有床位,只能把病人放在外面,像是停車場或樹下,可是人還是一直湧入。」多默桑指出,他目睹了居民從倒塌的建築物中拉出別人的遺體,還碰上了一間傾頹的教堂:「當地震發生的時候,有一間教堂正在舉行葬禮...... 整棟房子都塌了,有些人被救出送到醫院,但還有更多人被困在瓦礫裡頭。」「萊凱的醫院負荷量已達上限,不管是公立或私立的都一樣,這曾經是、目前也依舊是一場檢傷分流的惡夢。就算是在地震之前,我們的設備也並不完善。」美國地質調查局警告,在第一波強震過去後,海地西南部仍持續出現有感餘震,其中一個地震規模甚至達 5.8; 但稍微可以鬆一口氣的是,目前海地已經解除了海嘯警報,暫時不用擔心發生另一波的災情。可是除了救援及醫療量能不足以外,海地還面臨著其他危機。例如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 (OCHA) 的海地分部便提出警告,指出當地的暴力集團讓搜救行動面臨了「限制」,「阻撓了人道救援工作者正常執行任務與接觸受災人口的能力」。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一名官員透露,協調廳已與暴力集團達成一周的停火協議,好開闢一條救援用的道路,目前則希望他們能夠確實兌現自己的承諾。另外,回首 11 年前,海地在 2010 年時曾發生另一場規模 7.0 的大地震,當時造成了至少 22 萬人罹難、30 萬人受傷、約 150 萬人流離失所,遭摧毀的學校則多達 3,978 間。甚至時至去年 1 月,海地當地仍有 3 萬 3,000 名當年的受災戶無家可歸,這場大地震可以說是對該國的基礎建設和經濟造成了嚴重、廣泛且長遠的破壞 —— 但如今,在始終未走出陰霾的情況下,海地卻又再度面臨了地震的侵襲。不過比起 11 年前,至少這次的災情並不會如當時一般慘烈。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海地分部主任克里布姆 (Christian Cricboom) 便指出,他於上周日 (15) 搭機飛過了海地的南部地區,他稱景象「相當嚴峻...... 有些房屋受損,有些則完全被摧毀」, 但也還是有許多建築物屹立不搖。克里布姆表示,這次的災情並不如 2010 年一般慘烈,這是因為當年主要受災區域都集中在首都太子港周邊,但這次災情則集中在比較鄉下的西南部區域。「死亡人數還會繼續上升,但我們此刻所談論的,並不是數十萬人的性命。」克里布姆說。除此之外,海地還有別的挑戰。包括上個月,時任總統摩依士 (Jovenel Moise) 才遭到暗殺,造成該國政局不穩;同時,當地的暴力集團勢力還不斷在增長、經濟及糧食的雙重危機也不曾遠離。而且這次的地震,不僅可以說是在海地已然面臨糧食危機的此刻,襲擊了該國的重要糧倉,更是再度重創了 2016 年颶風馬修 (Hurricane Matthew) 的主要受災地區;同時,在救災的情況下,當局該如何阻止 COVID-19 及 Delta 變種病毒的擴散,也成為了嚴重的問題。更令人憂慮的是,熱帶低氣壓葛蕾斯 (Tropical Depression Grace) 目前正在穿越加勒比海,或許會在本周一 (16) 稍晚或周二 (17) 時來襲,除了帶來豪大雨外,也可能會造成土石流,不只會形成新一波的災情,還會讓目前的救援工作變得更加困難。
小牧童也能當總統 尚比亞反對派領袖六度參選終獲勝
周一 (16), 歷經幾天的開票過程後,尚比亞選舉委員會正式宣布,本屆的總統大選由希奇萊馬 (Hakainde Hichilema) 勝出,以 281 萬餘票的得票數大勝現任總統倫古 (Edgar Lungu) 的 181 萬餘票,成為尚比亞的新任總統。事實上,這已經是希奇萊馬第六度參與總統大選,而他也深知未來得面對的挑戰十分巨大,左右本屆大選的年輕選民期盼出身商賈的他,可以改善尚比亞積弱不振的經濟、債務困境,並解決國內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問題。「在這場選戰裡,我沒有投票支持任何人,我是投票給我的工作。」現年 25 歲的失業護士穆蒂拉 (Silvia Mutila) 說道。說起尚比亞,它是個位於非洲東南部的內陸國,人口約 1,800 萬人左右。相較於周遭國家,尚比亞的發展居於領先地位,部分原因得歸功於國土下蘊藏的大量銅礦,撐起了尚比亞國內經濟的一片天。自 2015 年以來,尚比亞總統便由隸屬愛國陣線 (Patriotic Front) 的倫古擔任。該黨雖然自 2011 年執政以來,便向選民承諾減稅,好讓「人民的口袋裡有更多錢」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而倫古的辦法就是推動基礎建設,致力於興建發電廠、學校、機場等基礎設施,在本次選戰裡,他也將此做為主要政績,宣稱這些政策顯著改善了尚比亞民眾的生活。然而,這一切都和人民的感受不太一致,尤其是在倫古執政期間,尚比亞的失業率居高不下,年輕人的失業率估計甚至高達 20%, 同時民眾的生活成本也在節節高升,讓民眾的日子過得並不容易。加上尚比亞本身還有外債問題,積欠外國債主的貸款超過 12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3,375 億元), 每年光是償還利息,就會佔去政府歲入的 30%。在今年 7 月抵達尚比亞,專注研究這次大選的南非金山大學 (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 講師比爾茲沃斯 (Nicole Beardsworth) 說道:「我聽到很多人說:『馬路又不能吃。』再者,如果學校裡沒有老師、診所裡沒有藥,那蓋這些的意義又在哪?」「這正是愛國陣線、倫古輸掉選舉的一大原因。」除此之外,在倫古執政期間,尚比亞反政府勢力的活動空間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政府暴力鎮壓示威的消息也時有所聞,希奇萊馬陣營在競選期間也受到了不少政府的阻撓,舉辦競選活動的阻礙重重。國際特赦組織曾在今年 6 月發表一份報告,表示「尚比亞的反政府領袖、記者、媒體都被政府鎖定,輕易批評政府貪污濫權已經變得十分危險」。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在本次大選投票期間,尚比亞還出現了社群媒體被短暫切斷、軍方被部署到街上的消息。不過政府方面表示,這麼做是為了避免 7 月底兩名愛國陣線支持者在與希奇萊馬的國家發展統一黨 (United Party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支持者發生衝突後遭殺害的事件重演。「尚比亞民眾很擔心他們可能得在一個失能政權手下再過五年。」尚比亞非政府組織社區行動聯盟 (Alliance for Community Action) 的負責人米蒂 (Laura Miti) 表示,而這也給了第六度參選總統的候選人希奇萊馬擊敗倫古的機會。拋開總統大選候選人的身分不談,希奇萊馬也是尚比亞國內知名的富商。出身牧童的他,在海歸後陸續開創了自己的商業版圖,事業橫跨金融、畜牧、房地產、醫療等產業,而這樣多元的身分背景也成了他在競選中的一大優勢。面對鄉村的選民,希奇萊馬利用自己出身牧童的故事,向民眾保證任內他將讓尚比亞轉變為周遭國家的「食物籃」; 面對其他選民,希奇萊馬則用自己富商的身分及成功的商業故事,說服選民尚比亞需要一位成功、了解經濟的商人,才能改善尚比亞的經濟現況。至於面對 35 歲以下、佔全體選民半數以上的年輕人,希奇萊馬除了打經濟牌,還利用社群媒體拉近彼此間的距離。BBC 記者馬塞科 (Nomsa Maseko) 在評論中指出,希奇萊馬的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成果,以往不太熱衷於投票的年輕選民這次傾巢而出,而且鮮少人把票投給了現任總統倫古。在懸殊的得票差距下,倫古即使發表了聲明,聲稱這場選舉「既不公平、也不公正」, 因為開票期間有零星省分傳出暴力事件,他的支持者也被人從投票站裡追打出去,導致選票「無人保護」、影響了選舉結果,不過最後他還是坦承敗選,並承諾將盡力確保政權交接能順利進行。但 BBC 也在報導中指出,即使現在希奇萊馬受到了人民的廣泛支持,倘若他無法盡快著手解決問題,尚比亞民眾對他的支持將會迅速消退。社區行動聯盟的負責人米蒂則警告尚比亞民眾,倘若他們以為投完票後就沒事、不再負起監督政府的責任,下一個專制、自私的政府可能近在眼前。「現在的問題是:希奇萊馬會用手中的權力來做什麼?」米蒂質問道:「倘若尚比亞民眾投完票後就拍拍屁股回家睡覺,並說『好了,我們該做的部分已經做完了』, 那麼很容易就會創造出另一個獨裁或是自私自利的政府。」
【地球 24小時】08/15 離開變天的家園
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交界,攜帶著家當的阿富汗人穿越了邊境「友誼關」(Friendship Gate), 抵達了隸屬巴基斯坦的城市查曼 (Chaman)。在塔利班組織 (Taliban) 攻佔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Kabul), 阿富汗總統加尼 (Ashraf Ghani) 出逃後,這場塔利班組織與阿富汗政府的戰爭也接近尾聲,速度快到駐軍當地 20 年的美國猝不及防...... 相關閱讀:《阿富汗變天:塔利班攻佔首都喀布爾 總統流亡海外》在塔利班組織掌控首都喀布爾後,英國根據擬定的「皮廷行動」(Operation PITTING), 派出了陸軍第 16 空中突擊旅 (16 Air Assault Brigade), 準備讓他們協助當地的英國人民進行撤離。在當地時間早上,黎巴嫩北部的阿卡縣 (Akkar) 發生了油罐車爆炸事件,造成 28 人死亡、79 人受傷。黎巴嫩公共衛生部長哈森 (Hamad Hassan) 表示,傷患中最嚴重的病例必須盡速送到他國進行治療,才有可能挽救他們的性命;當地醫院的一名員工則指出,它們至少接收到了 7 具屍體和數十名燒傷病患,其中有些遺體完全被大火燒焦,難以辨認原本的樣貌。根據《路透社》報導,有來自軍方的消息來源透露,事發地點藏著一輛被黎巴嫩軍隊沒收的油罐車,當爆炸發生之際,它們正在現場分裝汽油;然而根據黎巴嫩官方的國家通訊社 (National News Agency) 報導,爆炸是在「聚集於油罐車四周,想要裝汽油的居民」出現了衝突之後才發生的,並指出軍隊在他們起爭執和爆炸前就已經離開了現場。 相關閱讀:《貝魯特大爆炸一年後 黎巴嫩怎麼樣了?》一年前,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發生大爆炸,造成至少 200 人死亡、超過 6,500 人受傷;一年後,上千名受害者親友來到事發地點抗議,要求應該負責的高層官員出來面對,給他們一個知道真相的機會...... 本月 14 號,海地發生了規模 7.2 的強震,西南部城市萊凱 (Les Cayes) 及周遭一帶因此遭到重創,目前已經累積了至少上千人死亡、數千人受傷,約 3 萬棟房屋受損或倒塌。本照攝於萊凱,一名戴著護頸的受傷女性只能暫時被安置在路邊,一旁的女子正在協助她進食。 相關閱讀:《海地 11 年後再遇強震 規模 7.2、死亡上千人持續飆升》在面臨強震災情的同時,海地還必須一邊應付國內的其他問題,以及逐漸逼近的熱帶低氣壓威脅...... 在首都渥太華 (Ottawa) 的總督府 (Rideau Hall), 總理杜魯道 (Justin Trudeau) 正要摘下口罩發表重要訊息。杜魯道宣布將提前兩年進行聯邦選舉,從 2023 年 10 月改為今年的 9 月 20 日,他表示此舉是因為「加拿大人需要進行選擇,決定我們要如何結束與 COVID-19 疫情之間的抗爭」。杜魯道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他所屬的自由黨 (Liberal Party of Canada) 在 2019 年聯邦選舉中失利,成為了少數黨,因此必須要仰賴在野黨的支持才能通過自己的政策。但在野黨批評自由黨,認為它們打算在最新一波 COVID-19 疫情期間舉辦為期五周的競選活動,就只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 相關閱讀:《埋在學校底下的 215 條孩童亡魂 掀開加拿大原住民種族滅絕傷痛》在加拿大一間曾被用於同化原住民族群的寄宿學校底下,人們發現了至少 215 具不曾被記錄下來的孩童遺骨...... 在西班牙足球甲級聯賽 (LaLiga) 中,巴塞隆納足球俱樂部 (FC Barcelona, 簡稱巴薩) 於主場諾坎普球場 (Camp Nou) 對上了客隊皇家社會 (Real Sociedad)。本照畫面中,兩名巴薩的球迷高高舉著自製標語,上面提到了已經在本月離隊的阿根廷球星梅西 (Lionel Messi)。 相關閱讀:《梅西為何離開巴塞隆納?》替西班牙巴塞隆納足球俱樂部踢了 21 年球的梅西離開了老東家,來到法國巴黎聖日耳曼足球俱樂部 (Paris Saint-Germain) 展開人生新頁...... 在首都耶路撒冷 (Jerusalem) 以西的郊區休伊瓦 (Shoeva), 一名男子和他的女兒無助地看著遠方山區熊熊燃燒著的森林野火。根據當地媒體報導,目前已經有大約 6.5 平方英里 (約 16.9 平方公里) 的林地遭到燒毀,鄰近幾個小社區的村民被迫撤離,大火的濃煙持續擴散到耶路撒冷,以色列環境保護部呼籲民眾注意空氣污染,建議不要進行長時間的戶外活動。以色列表示,當地的調查人員仍未確認本次事件的起火原因。 相關閱讀:《無聲死亡:澳洲叢林野火威脅生態 學者估 4.8 億隻動物被燒死》2019 年到 2020 年,澳洲曾經陷入數個月不止的叢林野火侵襲,讓該國超過 300 種的原生物種面臨生存危機。自 1947 年脫離英國統治後,每年的 8 月 15 日都是印度的獨立紀念日 (Independence Day)。在城市斯里納加爾 (Srinagar) 的慶祝典禮上,穿著禮服的印度安全部隊成員正在進行閱兵表演。 相關閱讀:《105 克拉「光之山鑽」挑起印度和英國文化大戰》2016 年,英國王室成員造訪印度,讓外界重新關注英國佔有印度「光之山鑽」(Kohinoor) 一事,印度政府也重申立場希望英國歸還,不過英國表示,要是其他國家都要拿回自己的寶物,大英博物館將變得空空如也。在聖彼得堡 (Saint Petersburg), 一名街頭藝人在大雨中穿越了空無一人的冬宮廣場 (Palace Square)。 相關閱讀:《德國街頭藝人新規定 不准在查理檢查哨扮美軍》作為德國柏林最熱門的歷史地標,查理檢查哨 (Checkpoint Charlie) 周邊充斥著令當地人頭痛不已的觀光商業活動...... 今年的 8 月 15 日是日本在二戰時宣布對同盟國無條件投降的 76 周年。本照攝於東京的靖國神社,一名男子戴著繪有旭日旗的口罩,來到此地悼念於二戰中死去的日本軍人。 相關閱讀:《日本二戰首相骨灰去哪了?美軍文件解密:撒落太平洋外海》在前日本首相東條英機被處決後,為了避免極端的民族主義者找到他的遺骸,並將他奉為犧牲烈士,美國政府於是決定要讓世人再也尋不到他的任何痕跡,哪怕是骨灰的一小顆粒也不行......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你會讓機器人律師幫你辯護嗎?
你願意把人身傷害賠償、離婚申請或高風險的合約交給人工智慧 (AI) 嗎?有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的法律 app 和數位服務打賭你會,也由此吸引了矽谷投資人數以百萬美元的資金,同時,也在法律界引發討論,究竟,在面對法律問題時,科技的限制和倫理的那條線在哪?對今年 24 歲、來自英國倫敦、畢業自美國史丹佛大學的 app 研發工程師布勞德 (Joshua Browder) 而言,凡是能讓他免繳違規停車罰款、省下打官司的錢就是好科技。布勞德回憶道,當他 18 歲、還在倫敦的時候,是個糟糕透頂的駕駛,「我收到一堆貴到不行的違規停車罰單,當時我還在唸高中,我根本付不起」。透過大量研究交通違規申訴資訊,布勞德發現,其實自己只要「說對話」, 就能申訴成功、免繳罰款,「如果你知道該說些什麼,你就能省下大把時間和金錢」。在彭博科技 (Bloomberg Technology) 新聞釋出的這支訪談影片中,可以看到 DoNotPay 的研發者兼 CEO 布勞德在介紹「全球第一位機器人律師」。為了和其他有同樣煩惱的苦主分享自己的研究,布勞德在 2015 年研發出了號稱「全球第一位機器人律師」──DoNotPay, 這款 app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不付錢」, 不僅不讓使用者付交通罰款,也可以讓使用者不用付錢給律師。它的廣告詞是這樣的:只要按下按鈕,DoNotPay 可以幫你打擊企業、打敗官僚主義還有告任何人。簡而言之,使用者告訴 DoNotPay 的聊天機器人自己的法律問題,像是不滿收到違規停車的罰單、想要申訴,DoNotPay 就可以幫忙使用者起草法律文件。布勞德說:「人們可以用自己的話輸入自己的主張,然後這款搭載機器學習的軟體就能找出法律上正確的說法來匹配。」「法律制度不應該是付費遊戲,」布勞德表示,對許多人或小型企業來說,昂貴的律師費讓他們不敢爭取、維護自己的權益,遇到不公不義往往只能摸摸鼻子認了,「我們想要成為大家的顧問,我們想要避免人們被騙,並且給予人們影響力」。布勞德提到,DoNotPay 幫助使用者省下大筆可能消耗在政府官僚主義或大企業上的金錢,「我們想做的就是讓一般人在法律制度下,也握有和大企業同樣的力量」。透過 DoNotPay, 使用者可以快速對違規停車罰單提出申訴、申請保險理賠、申請觀光簽證、對企業商家或當局提出申訴、搜尋自己是否符合某項集體訴訟的資格、起訴科技公司外洩個資、拿回訂房和訂票網站的退款、輕鬆取消健身房的會籍等等,而最後兩項的需求更在 COVID-19 疫情期間飛速成長。綜觀 DoNotPay 提供的法律服務,大抵集中於消費糾紛,對於較「嚴肅」、較「重大」的訴訟,DoNotPay 並沒有提供服務。布勞德坦言:「我們不會試圖提供刑事辯護,或是某些非常嚴肅的事情。」目前,DoNotPay 靠著使用者訂閱來營利,使用者雖然可以免費下載 app, 但要使用進階服務就需要訂閱、繳納每月 3 美元 (折台幣約 84 元) 的月費。至今,DoNotPay 已經有 15 萬名付費訂閱戶,不僅十分受到使用者的歡迎,更在去年勇奪美國律師協會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頒發的獎項,獎勵他們增加了一般人近用法律的途徑。至於 DoNotPay 的成功率如何?DoNotPay 創辦人布勞德表示,整體來說成功率有 80%, 使用者平均能拿回 7,000 美元 (折台幣約 19 萬 6,805 元)。但談到違規停車罰單的申訴成功率只有 65%, 畢竟「有些人真的有違規」。然而,隨著 DoNotPay 這類機器人律師 app 推陳出新、越來越多人使用,法律界也越來越擔心這類 app 的「正確性」, 有的使用者也指出 DoNotPay 提供的法律資訊有誤。或許,面對一個增加法律近用性 (accessibility), 且費用相較律師鐘點費來說便宜許多的 app, 有 80% 的成功率就已經很高了,人們不應該太苛求。但是,法律科技網站 Above the Law's Non-Event 的自由撰稿人威爾金斯 (Steph Wilkins) 指出,這種「已經夠好了」的心態不適用於法律,畢竟在主張某些法律權益上,人們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不用懷疑,DoNotPay 是一項滿足人們真實需求、充滿野心的計畫。畢竟,像 DoNotPay 這樣價格合理、近乎免費的法律服務很難取得。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免費獲得正義和法律建議是很棒的事情,但唯有給出正確的法律建議,正義才會到來。」威爾金斯說。認為像 DoNotPay 這類機器人律師行不通的人表示,之所以法律專業受到嚴格的規範是有原因的,要是機器人律師「故障」, 那麼使用者很容易就會惹上麻煩。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學教授卡羅 (Ryan Calo) 表示,只要法律制度存在某些複雜性或阻力,機器人律師就無法處理,「雖然這款 app 給你一種它能幫助你了解法律制度的印象,但實際上它能幫的忙很小」。再者,要是代表使用者起訴他人的機器人律師出錯,這筆帳要算在誰的頭上?目前,全世界的法院對這個問題還找不到一個最好的答案,就跟自駕車要是發生車禍,其間的責任歸屬該如何釐清一樣難解。2018 年,美國岡薩加大學 (Gonzaga University) 法學教授希姆蕭 (Drew Simshaw) 在一篇研究中寫到,法律專業要想辦法在機器人律師提供的利益和造成的倫理問題間取得平衡。希姆蕭教授表示:「法律專業針對法律自助解法的限制有可能會阻礙法律界大型 AI 革命的發展,最終將有利於大企業而非公共利益。」意即法律人士對「專業」的擁護讓他們想盡辦法阻止 DoNotPay 這類 app 的出現,然而民眾一旦難以近用法律,最終得利的將會是擁有完整法律團隊和金錢的大企業。在美國,機器人律師要小心觸法,它們頂多只能提供使用者相關法律資訊,或從旁協助使用者立案,而非給予使用者所謂的「法律諮詢」, 畢竟要是被法院認定為針對個案深入給予法律諮詢,這可能構成無照非法從事法律實務。DoNotPay 創辦人布勞德表示,他們目前還沒有被人以此為由告過,為了跟上與時俱進的法律,他使用了許多律師們也在用的工具,好避免錯誤起訴。但不是每一間法律科技公司都這麼幸運。2017 年,位於美國加州的法律事務所 LegalForce 將 LegalZoom 這家法律科技公司告上法院,LegalZoom 靠著結合律師和軟體助人起草法律文件來賺錢。LegalForce 指控 LegalZoom 無照非法從事法律實務,最後這起案子在去年以庭外和解收場,LegalZoom 則拒絕評論這起案子。或許,正是因為法律與科技之間的模糊地帶,讓許多法律科技新創公司選擇保守地營運。舉例來說,美國波士頓家事法律師謝文 (Casey Shevin) 創辦的法律科技新創公司 Divorcify, 會利用聊天機器人協助使用者申請離婚,讓使用者知道哪一條路──調解、庭外談判或全面訴訟──比較適合,然而一旦進入法律程序的細節,聊天機器人就會把使用者轉給熟悉該條路的真人律師。其他法律科技公司為了避免涉及無照執業的爭議,乾脆選擇服務律師,而非一般民眾。舉例來說,LexCheck 這間法律科技新創公司就走這個路線,他們會協助律師自動審查合約,並且發現有問題時建議律師可以如何調整。過去,這類繁瑣的工作常常落在律師助理或菜鳥律師身上。對於 AI 科技強勢來襲,真人律師一點也不擔心會被取代,他們反而很開心 AI 能幫助他們快速處理大量的法律文件。倫敦律師事務所 The 36 Group 旗下的刑事律師霍布森 (Sally Hobson) 就說,她最近靠著 AI 協助梳理複雜的謀殺案,這起案子得快速分析超過 1 萬份文件,而她使用的法律科技軟體 Luminance 所花的時間比真人少了四周,省下將近 5 萬英鎊 (折台幣約 197 萬元)。Luminance 執行長偉芙 (Eleanor Weaver) 表示,律師使用 AI 來輔助工作已經成為常態,目前全球已經有 55 個國家、超過 300 間律師事務所在使用 Luminance,Luminance 可協助分析的語言共有 80 種。與此同時,現在的 AI 已經升級到不只可以協助律師整理、分析文件,還能幫助他們準備庭審,並且尋找有沒有相關法律判例。倫敦律師事務所 Taylor Wessing 數位爭議部門負責人利柏曼 (Laurence Lieberman) 就說,以色列法律科技公司 Litigate 開發的軟體就有這個功能。「你上傳你的案件摘要和訴狀後,這個軟體可以跑出誰是這起案子的關鍵角色,然後 AI 會把一切給連起來,按著時序列出關鍵事件,並且解釋在幾月幾日發生了什麼事。」利柏曼說。不僅如此,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德勤旗下的法律部門 Deloitte Legal 的科技長布洛德 (Bruce Braude) 表示,他們在用的 TAX-I 軟體可以分析相似稅務上訴案件的法庭歷史數據,讓他們能夠正確預測上訴的結果,準確率高達 70%。「它提供了一種更可以被量化的方式來衡量你成功的可能性,你可以用它來決定是否應該繼續上訴。」布洛德說。無論如何,複雜的案子還是得交由真人,AI 頂多只能扮演輔助的角色,DoNotPay 創辦人布勞德也這麼認為。幾年前,布勞德原本打算在 DoNotPay 中加入離婚申請服務,但最後在測試階段失敗了。「就算在簡單的離婚案中,依然充斥著過多的人類情感和判斷,這些都不是軟體擅於了解的事物,」布勞德接著說:「在某些領域,初期的測試結果還不錯,但我們認為電腦絕對不可能應付得了法庭上的鬧劇,我們最好還是專注在其他領域。」無論如何,布勞德對離婚申請服務測試失敗一點也不羞於啟齒,在募得新一輪的資金後,他已經準備好在接下來幾個月推出人身傷害訴訟的新服務了。
【地球 24小時】08/13 對付催淚瓦斯的方法
在首都曼谷,針對政府 COVID-19 疫情防範不力的抗議仍然在持續中,一名身在現場的示威人士在面對前來鎮壓的警察所投擲的催淚瓦斯時,拿出了自己準備好的球拍,打算將它一擊拍飛。 相關閱讀:《抗爭的記憶:香港冰淇淋店推「催淚瓦斯口味冰淇淋」》催淚瓦斯口味的冰淇淋,嚐起來究竟與真實的催淚瓦斯有多像?在首都柏林,一名外送員正騎著單車,準備將商品送到消費者的手上,當他從街頭疾駛而過時,恰好經過了兩家外送品牌「Flink」和「foodpanda」的廣告看板。 相關閱讀:《披薩店老闆的套利復仇 美國外送平台 DoorDash 踢到鐵板》如果你是一家披薩店的老闆,發現自己沒有簽約的外送平台以低於店內的價格在販賣自己的披薩,你會怎麼做呢?在賓州 (Pennsylvania) 費城 (Philadelphia), 來到夜店「Concourse Dance Bar」的顧客正在球池裡盡情玩樂,他們都是已經施打過 COVID-19 疫苗的人,必須向店家出示自己的接種證明才能進入店內。 相關閱讀:《打完疫苗就不用戴口罩?美國 CDC 最新建議引起爭議》告訴打完兩劑 COVID-19 疫苗的人不用戴口罩、也不用保持社交距離,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五月公布的公衛建議引起了正反雙方的辯論。在小鎮古薩 (Guca) 一年一度的小號音樂祭 (Guca Trumpet Festival) 中,一名被樂手環繞的女子正沉浸於音樂的美好。 相關閱讀:《只想聽舊歌,不想找新歌 你進入「音樂麻痺」的年紀了嗎?》打開你的音樂播放軟體,縱使有再多新歌可以選擇,你是不是只會點開熟悉的歌單重複播放呢?在巴塞隆納的巴塞羅內塔 (La Barceloneta) 海灘,來自厄瓜多的 33 歲女子塔蒂亞娜 (Tatiana) 正在和來自委內瑞拉的 36 歲男友曼德茲 (Richard Mendez) 一起慶祝自己的生日,涼爽的夏夜為他們的約會帶來了一絲浪漫的氣息。 相關閱讀:《男童打緊急專線邀慶生 紐西蘭警察:我們來了!》當警察全副武裝地抵達一場正在進行中的派對時,他們通常不是來送禮物的。但對紐西蘭曼努考郡 (Manukau) 的警察來說,在這場 5 歲男童的派對上,他們可不想空手抵達現場。這天是特諾奇提特蘭陷落之日 (Fall of Tenochtitlan) 500 周年的紀念日。在首都墨西哥城 (Mexico City) 的市中心,穿著傳統服飾的民眾正於佐卡洛廣場 (Zocalo Plaza) 以舞蹈感懷這段令人悲傷的歷史。特諾奇提特蘭是墨西哥古文明阿茲提克帝國 (Aztec) 的首都,於 1521 年 8 月 13 日覆滅,此事件也成為了阿茲提克帝國被西班牙征服的關鍵。 相關閱讀:《以人皮獻祭 墨西哥首次找到「剝皮神」神廟遺址》關於阿茲提克文明人皮獻祭的儀式,考古學家雖然透過許多文獻找到蛛絲馬跡,但一項在 2019 年初公布的發現,對他們來說可是一大突破。在萊茵蘭 - 伐爾茲邦 (Rhineland-Palatinate) 的阿爾韋勒郡 (Ahrweiler), 毀滅性的暴雨於今年七月時重創了小鎮舒爾德 (Schuld), 引發大規模的洪水,並因此造成嚴重的災情。時至今日,當地還是一片狼藉,到處都是水災留下的泥濘與殘骸。 相關閱讀:《「德語無法形容的慘狀」: 罕見暴雨、洪災襲擊西歐 德國至少 189 人死亡》今年七月,德國西部地區在短時間內下起了一陣暴雨,伴隨而來的洪災讓人們清楚意識到:氣候變遷的腳步已經來到家門口了。在北方城市提濟烏祖 (Tizi Ouzou), 鄰近的卡比利亞山區 (Kabylie region) 出現了野火,住在當地村莊的居民接力扛著水管,嘗試合力撲滅火勢。 相關閱讀:《無聲死亡:澳洲叢林野火威脅生態 學者估 4.8 億隻動物被燒死》2019 年到 2020 年,澳洲曾經陷入數個月不止的叢林野火侵襲,讓該國超過 300 種的原生物種面臨生存危機。在耶路撒冷 (Jerusalem), 一名女子正在醫療照護組織「克來利特」(Clalit) 接種第三劑 COVID-19 疫苗,她在針頭刺進手臂時比出了一個大大的讚。 相關閱讀:《美泰兒為她推出芭比 AZ 疫苗研發者的小故事》在吉爾伯特教授 (Professor Sarah Gilbert) 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 AZ 疫苗後,她不僅獲得英國女王封爵、在溫布頓網球賽受到眾人鼓掌感謝,美泰兒 (Mattel) 還推出了以她為原型的芭比娃娃,然而對她來說,這場與 COVID-19 病毒的大戰還沒完,隨時都要繃緊神經...... 在倫敦的賓福特社區球場 (Brentford Community Stadium), 賓福特足球會 (Brentford) 即將以主隊身分,於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 (Premier League) 的賽事中對上客隊兵工廠足球俱樂部 (Arsenal)。本照攝於賓福特社區球場外,一隻法國鬥牛犬圍著代表賓福特足球會的紅白圍巾,準備在待會和主人一起進場觀看比賽。 相關閱讀:《為什麼英國球場上沒有設柵欄?答案與許多家庭心碎的事件有關》你聽過「希爾斯堡球場事件」(Hillsborough Disaster) 嗎?這起事件在 32 年前讓許多英國家庭心碎,後續更影響球場安全設計,更讓許多媒體刊出道歉啟示。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8/12 公園裡的激辯
在阿肯色州 (Arkansas) 哈里森市 (Harrison) 的某間公園,聲稱自己還沒注射疫苗的女子格林 (Cheryl Green), 與聲稱自己無家可歸的 29 歲男子巴拉德 (Erick Ballard), 兩人在一起祈禱時因不明原因發生爭執,格林對著巴拉德激辯的模樣恰好被攝影鏡頭捕捉了下來。 相關閱讀:《研究:馬知道你正在生氣》你知道嗎?當人類生氣的時候,其實馬是看得出來的。在首都聖薩爾瓦多 (San Salvador), 當地政府為了避免 COVID-19 疫情升溫,決定關閉市中心所有的公園,以防止民眾進行大型集會。畫面中,該市的警察們正在弗朗西斯科・莫拉桑廣場 (Francisco Morazan Square) 周邊拉上禁止入內的黃色封鎖線。 相關閱讀:《沒藥、沒食物、也沒自由 古巴 62 年來首爆全國性示威》同樣在中美洲,古巴人民在面對疫情、經濟疲軟和物資缺乏等三重因素的夾擊,決定在今年七月走上街頭,發起古巴歷史上少見的大規模示威。在熱浪來襲的炎炎夏日,一名頭戴皮卡丘造型帽的女子正走在首都羅馬的街頭,過於炎熱的天氣讓她忍不住頻頻拿出毛巾拭汗。 相關閱讀:《周末高溫熱浪來襲 美國警方在臉書喊話:拜託大家等到周一再出來犯案》2019 年 7 月,美國各地迎來前所未見的高溫。為了確保居民安全,各地政府實施了一連串「防熱」措施,連美國警方也向市民喊話:別出來犯案了,待在家裡消暑吧!在首都雅典東北方的尤比亞島 (Evia), 自本月 3 號開始延燒的火災至今仍未停歇。本照攝於島上村莊佩奇 (Pefki) 附近的山區,被大火摧殘過的森林變得一片焦黑。 相關閱讀:《無聲死亡:澳洲叢林野火威脅生態 學者估 4.8 億隻動物被燒死》2019 年到 2020 年,澳洲曾經陷入數個月不止的叢林野火侵襲,讓該國超過 300 種的原生物種面臨生存危機。在經歷至少 24 小時的暴雨後,非洲國家喀麥隆的大城杜阿拉 (Douala) 於 12 號這天發生了大範圍的淹水事件,當地有數百間的房屋底層都被水侵襲,許多主要道路也因為被淹沒而中斷,造成了嚴重的交通堵塞。在當地,淹水的情況於 3 月至 10 月的雨季十分常見,尤其排水系統不良往往導致了更嚴重的災情,事實上不只喀麥隆,西非和中非的數個國家於過去一周內也發生了水災。 相關閱讀:《大水淹進家門 你會先救什麼》想像一下,當家裡淹大水,水越淹越高都要蓋過膝蓋的時候,你第一個會搶救的東西是什麼?在蘇格蘭城鎮鄧斯 (Duns), 隨著松雞打獵季來臨,幾名獵手帶上了自己的獵槍和獵犬來到一處農莊,準備在此地大展身手。在英國和北愛爾蘭,8 月 12 日又被稱為「光榮的 12 號」(Glorious Twelfth), 是松雞打獵季的開始,也是整個打獵季中最繁忙的日子之一,許多比賽都會選在這天舉辦。打獵季共 3 個月,結束時間為同年的 12 月 10 日。 相關閱讀:《最後一場狩獵!蘇格蘭高地上狩獵專家》鬣狗追擊、槍響、馬匹和獵人,這些刺激的場景我們並不陌生,但在英國當地有位狩獵專家,他是用隱匿的方式來追擊鹿群!在首都墨西哥城 (Mexico City) 的佐卡洛廣場 (Zocalo Plaza), 一名已經完成裝扮的男子在幫一個孩子畫臉,他們正準備要參加特諾奇提特蘭陷落之日 (Fall of Tenochtitlan) 滿 500 周年的紀念活動。特諾奇提特蘭是墨西哥古文明阿茲提克帝國 (Aztec) 的首都,於 1521 年 8 月 13 日覆滅,此事件也成為了阿茲提克帝國被西班牙征服的關鍵。 相關閱讀:《以人皮獻祭 墨西哥首次找到「剝皮神」神廟遺址》關於阿茲提克文明人皮獻祭的儀式,考古學家雖然透過許多文獻找到蛛絲馬跡,但一項在 2019 年初公布的發現,對他們來說可是一大突破。在首都巴西利亞 (Brasilia) 的普拉納托宮 (Planalto Palace) 外,被原住民支持者圍繞的總統波梭奈羅 (Jair Bolsonaro) 頭戴傳統服飾,手則高高舉起了一把經過彩繪的木劍。但另一方面,並不是巴西所有的原住民社群都支持波梭奈羅。本周一 (9), 巴西原住民協會 (APIB) 向國際刑事法院 (ICC) 提交了一份聲明,指控波梭奈羅政府在 COVID-19 疫情期間不斷迫害原住民,犯下了種族滅絕罪和危害人類罪。 相關閱讀:《原住民的存亡關頭 巴西部落的防疫困境》在 COVID-19 的威脅下,巴西原住民們再度來到一個族群存亡的十字路口...... 在拉貝河畔皇宮鎮 (Dvur Kralove nad Labem) 的一間動物園內,剛出生不久的小獅子正在圍欄內休息,其中一隻對鏡頭露出了猙獰的表情。 相關閱讀:《不滿「哈庫那馬他他」 變成迪士尼商標 肯亞人在氣什麼?》只要看過迪士尼動畫《獅子王》, 就一定會記得彭彭和丁滿的經典台詞「哈庫那馬他他」(Hakuna Matata), 但是你知道「哈庫那馬他他」這句話是從哪裡來的嗎?在北馬其頓東部,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斯多比 (Stobi), 其遺跡至今仍靜靜地矗立在廣袤的原野上。畫面攝於當地深夜,在繁星閃爍之際,一顆流星劃過了夜空。 相關閱讀:《想看流星雨嗎?日本太空公司做給你》想看流星雨,卻總是沒辦法在正確的時間爬起來欣賞嗎?日本「太空娛樂」企業 Astro Live Experiences (ALE) 在 2018 年時宣布要自製「指定時間、地點」的流星雨。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AI 再現社群網路上情緒用語的男女差異,卻能助人理解字裡行間的真實情緒——清大資工陳宜欣專訪
情緒反映著心理狀態,而語言又是情緒的載具之一。陳宜欣副教授和團隊想出了一種用機器學習來分析情緒的新方法,利用社群網路的大數據找出蛛絲馬跡,與過去不同的是,他們拿掉了情緒用字,從常見字裡的「特徵」找出情緒型態。「許多我們認為是中性的字眼,其實和情緒有關。」陳老師說,例如,他們曾在標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學校」這個字竟然有 80% 是帶著悲傷的。也有些令人出乎意料的發現,譬如我們通常認為「希望」是很正向的,然而分析結果卻是「悲傷」, 這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在說「希望如何如何」時,往往是在一個不太開心的狀態中才會這麼說。以往語言及情緒相關的研究,大多是由心理學家訪談,再進行人為標註,然而容易受到主觀判定、字彙有限等影響。而陳宜欣老師的團隊,起初從臉書粉絲頁抓取資料,將留言或貼文底下表情符號作為情緒特徵。由於社群媒體常作為人們抒發的管道,他們也發現,情緒用字是會隨著時代、潮流改變的,例如有一陣子社會案件頻傳,在網路上「恐龍法官」這個詞經常伴隨著憤怒。然而,同一個詞只會有一種情緒嗎?這可不一定,來看看下面這兩句吧!「謝謝團隊裡的每一個人,我們才能完成這個研究。」「真是謝謝你,毀了我美好的一天。」發現了嗎?一樣都是使用「謝謝」, 第一句是開心的,但第二句卻是無奈的。「語言有趣的地方是,人類在溝通時,會用所謂的諷刺文」陳老師笑著說。因此,除了詞本身,上下文也須納入考慮。也就是說,不同文字各有其表達的概念,組合起來後才會形成語意。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語言是傳遞訊息的媒介,乘載著我們的情緒與想法。但並非每次的傳遞都是順遂的,有時我們會用中性的字眼包裝強烈的情緒,對方不見得能理解背後的含義;有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明明你認為這句話沒什麼,但某些用詞卻造成他人的誤解。例如文初 A 說的「我以為你會早點回來一起出門吃大餐。」便是用期待的情緒來隱藏悲傷、失望。而 B 最後回答的「不然到底要我怎麼樣?!」, 或許他自己認為沒有什麼用意,但在 A 聽起來可能會以為 B 是帶著憤怒在說這句話的。「人在溝通時,有時候講的話跟別人收到的不一樣。」陳老師這麼說。不僅聽者可能會誤解,有時甚至連自己都能夠騙過自己。陳老師表示,隨著研究,她也逐漸了解到,我們平常認為平和的說話方式,原來暗藏著許多「眉眉角角」。提到語言裡的「眉眉角角」, 那男生和女生表達情緒的方式會不一樣嗎?陳老師在收集資料時發現,把性別納入考量,得到的結果會更準確。比如說同樣是憤怒的情緒,女生比較常用「期待」的語氣來表示,例如「我以為⋯⋯」、「我想說⋯⋯」, 而男生可能會用一些強烈的字眼,例如 f**k, 或是等事情過去才表達。後來他們分別訓練出男生和女生的情緒分析器,輸入只標註情緒但不區分性別的詞,果真得到不一樣的結果。像是原本帶著「期待」情緒的詞,女生的情緒分析出來是驚訝,但男生的卻是憎恨;帶「悲傷」的字,女生的結果卻是期待,男生的出來則是憤怒。陳老師表示,可能是在社會文化薰陶下,不論男女在表達情緒時總習慣以「不直接」的方式包裝,尤其是負面情緒。於是他們開始思考,這樣的發現是否能應用在男女表現差異較大的心理疾病上。後來,他們嘗試開發方法,能從社群平台發文動態中,偵測發文者的精神狀況,希望能協助受躁鬱症困擾的人。躁鬱症又稱為雙極性情感疾患 (bipolar disorder), 發作時會導致情緒失調,情緒會在狂躁 (異常興奮) 以及抑鬱之間擺盪。但有時女性躁鬱症患者會被誤診成憂鬱症,原因是當她狂躁時表現得比較像精神變好,與醫生認知的不同。陳宜欣老師的團隊搜集了上萬則的動態發文,除了用字之外,也從生活型態,例如發文時間、頻率等等,從行為中找出一些規律,最後訓練機器學習演算法,綜合各項特徵來區分初期徵兆。希望可以透過早期發現,給予患者需要的幫助及治療。從作情緒分析,到後來應用在心理疾病的偵測上,陳老師提及開始研究情緒語言的契機,當時,第一個博士班學生來找她時,抱怨怎麼都搞不懂女朋友到底在想什麼,有沒有辦法可以利用機器學習知道一句話背後的情緒。加上她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小朋友表達情緒的方式更是非典型,陳老師笑著說,她會想像小孩內建一個 model, 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不斷 trial and error, 就會發現有趣的事情。也因為去上媽媽教室及身心靈課程的關係,讓她時常用兩種觀點思考、相互結合。在研究情緒的過程中,發現人在某些時候會害怕自己的脆弱被看見,究竟是為什麼呢?陳老師分享,她在中央大學副教授陳永儀的 TED 演講中找到原因,其中有句話說「這個社會常常只獎勵正面情緒」, 好像表現出樂觀、正向才是好的,但如同他們在研究中發現的,當我們用另外一種情緒包裝負面時,其實對方不見得接收得到,溝通上的誤會便發生了。於是陳老師想,如果我們都能直接說出心裡的感受,或許許多衝突或傷害便能夠被避免。回到文章開頭 A 和 B 的對話,若 A 明確地向 B 說:「今天是我們很重要的日子,你沒有早點回來一起吃飯,讓我覺得有點難過。」B 在接收到 A 的情緒後,或許更能夠同理並說出自己的苦衷,使兩人的頻率一致,達成溝通。「我認為人際連結最好的方式是 —— 適度表達悲傷」陳老師說,她在撰寫部落格時,觸及率最高的竟然是分享自己升等失敗的文章,就像電影《腦筋急轉彎》裡的角色憂憂 (Sadness) 。把悲傷說出來,除了讓他人了解你的需求外,也能使其他有過相同遭遇的人,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在人人都說 AI 可以改變世界的今日,AI 真的能解決人類面臨的種種問題嗎?陳老師表示,不要期待 AI 能夠解決問題,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是人,機器只是輔助的工具,但只要是工具都像一把雙面刃,然而,她相信 Nokia 的那個廣告標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在決定要做什麼之前,先想最壞、最極端的情況,若還可以接受才會繼續做,不論未來如何發展,最根本的初衷是要考慮人性。而在作研究的歷程中,陳老師發現人的確會在某些情況下,提供一些本身也不知道的資訊,也就是說,我們可能連自己都不太了解自己。小時候常被叮嚀的「吾日三省吾身」, 但若原本認為的就是錯的,再怎麼想可能都還是得到一樣的結果。因此,她希望 AI 能夠像一面鏡子,幫助人們看到不願看見的自己,能夠更了解自己。 1. 社群大數據的情緒分析 2. 一名女科技人的反思 3.「狂躁抑鬱症」是什麼?4. Yi-Shin Chen IDEA lab 5. 台灣資料科學年會 —— 大數據下的情緒分析
這隻羊駝必須死?一場拖了四年的英國羊駝保衛戰
4 年前自紐西蘭抵達英國時,羊駝杰羅尼莫 (Geronimo) 很可能只打算在英國鄉下低調度過餘生;然而,在 4 年後的今天,疑似罹患牛結核病 (bovine tuberculosis,TB, 註 1) 而遭英國政府下令撲殺的牠,卻成了英國境內最有名的羊駝,不僅有超過 10 萬人連署為牠請命,希望阻止當局撲殺牠,甚至有一批志願者親自跑到農場,組成了「羊駝天使」(alpaca angels), 和杰羅尼莫的飼主麥克唐納 (Helen Macdonald) 一起輪班守護牠。就在麥克唐納和羊駝天使們與當局糾纏不下的同時,是否應該撲殺杰羅尼莫,也成了當今英國獸醫、牛隻專家,乃至公眾間最熱門的話題。註 1: 牛結核病是一種古老、曾出現於世界各地的人畜共通疾病,在動物身上主要經由飛沫或是傷口傳染,少數則是經由消化道感染。以牛為例,一旦染上這種慢性病,初期並不會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但病情惡化後,會出現咳嗽、體表淋巴結腫大、食慾降低、消瘦等症狀。一般來說,染疫動物幾個月後就會發病,但亦有病毒在宿主體內進入休眠期,導致罹病動物數年後才發病的案例。Met the most famous alpaca to walk the earth today #savegeronimo pic.twitter.com/vQirIZ2QIm 四年下來,兩度接受牛結核病篩檢皆呈陽性的羊駝杰羅尼莫依舊十分健康,讓飼主麥克唐納 (圖中女子) 相信篩檢結果可能有問題。飼主麥克唐納認為,杰羅尼莫雖然在牛結核病陽性篩檢結果中兩度呈現陽性,但她相信應該是測試過程有問題,因為四年來杰羅尼莫都十分健康,皮毛也十分柔軟,並沒有出現牛結核病常見的體重嚴重下滑、食慾降低等症狀。過去三年來定期為杰羅尼莫看診的獸醫布羅德本特 (Bob Broadbent) 也同意這項看法。布羅德本特表示,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 Rural Affairs,Defra, 下文簡稱環境事務部) 採用的篩檢方式,必須在篩檢前 10-30 天先打一針結核菌素 (註 2) 以輔助篩檢。布羅德本特認為,這一針會影響羊駝的篩檢結果,導致羊駝即使沒有染疫,篩檢結果也會呈現陽性,而被誤判為染疫。然而,他的說法也被英國政府駁斥。註 2: 結核菌素試驗 (Tuberculin test): 將結核菌素 (一種萃取自結核菌的蛋白質) 作為抗原、以皮內注射 (Intradermal injection) 的方式打入檢測對象體內,若其已感染結核菌,則會引發特異性免疫反應,藉此便可診斷動物或人類是否染疫。然而,麥克唐納的主張並沒有被法官、英國當局採信。隨著最近麥克唐納在高等法院的上訴失敗、申請第三次牛結核病篩檢也未獲准後,杰羅尼莫即將面臨被英國政府撲殺的命運。就在此時,麥克唐納和杰羅尼莫的故事開始受到矚目,網路上一份反對英國政府撲殺杰羅尼莫的請願書獲得了超過 10 萬人的連署;上周一 (9), 一部分民眾拿起了標語,分別到英國首相官邸,以及環境事務部的辦公室外抗議;最近,有些熱情的民眾甚至直接跑到格羅斯特 (Gloucestershire), 也就是杰羅尼莫和麥克唐納居住農場的所在地區,組成了「羊駝天使」, 用排班輪值、人鏈等方式聲援杰羅尼莫。其中一位「羊駝天使」, 現年 57 歲的英國看護兼學校清潔人員瓊斯 (Louise Jones) 在受訪時說道:「我從早上 6 點 15 分就在這了,可是有些人在車裡待了整晚,還有一名男子直接搭起帳篷。」「在我眼裡,對很多人來說,這應該會是個漫長的過程,但我自己現在每天都會來幫忙。希望越多人在這裡,環境事務部的人就越難進來。」而這群力挺杰羅尼莫的民眾中,也包括了英國首相強生 (Boris Johnson) 的父親斯坦利 (Stanley Johnson)。斯坦利雖然同意杰羅尼莫的牛結核病篩檢結果曾經呈現陽性,但他也指出那已經是數年前的事了,但至今杰羅尼莫仍活得好好的,因此他認為當局應該讓杰羅尼莫有重新篩檢的機會。儘管有許多動保人士,以及首相強生父親的聲援,但根據英國《衛報》的報導,目前政府內部並沒有要改變決定的打算,畢竟一旦開出先例,未來畜牧業者在面臨類似處境時也會提出同樣的要求,影響英國政府日後的牛結核病防疫成果。英國倫敦動物學會 (Zoological Society) 的牛結核病專家伍德羅夫 (Rosie Woodroffe) 表示,直到 1930 年代時,每年仍有許多人因牛結核病而病逝,多虧近代滅菌法的應用、強制牛隻必須接受牛結核病篩檢以及撲殺染疫動物等措施,這才讓疫情緩和下來,但近期又有惡化的跡象。根據英國環境事務部的統計,去年英國共有超過 2 萬 7,000 頭牛因為感染牛結核病而被撲殺。獸醫兼牛結核病專家湯姆林森 (Sarah Tomlinson) 補充,在英國,牛結核病是一種依法必須通報的疾病,而英國也有一套規定專門處理這類疾病,以防疫情擴散,影響動物們的健康,甚至是英國的國際貿易。英國首席獸醫官米德米斯 (Christine Middlemiss) 則指出,牛結核病篩檢出錯的機率只有不到 1%, 因此她雖然很同情麥克唐納的處境,「但我們還是得依照科學證據,撲殺牛結核病篩檢呈陽性的動物...... 以達成消滅這項對英國動物健康造成重大威脅疾病的終極目標」。而環境事務大臣尤斯蒂斯 (George Eust) 也在聲明中表達了對麥克唐納的慰問之意,坦言自己的家人也有過牛隻感染牛結核病、必須被撲殺的經驗,「所以我知道這有多痛苦,也很同情那些蒙受損失的畜牧業者」。為了替杰羅尼莫爭取活命的機會,飼主麥克唐納已經努力了四年,眼見有這麼多人出面支持他們,她也表示自己絕對不會放棄。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英國政府的官員遲早有抵達格羅斯特郡、準備撲殺杰羅尼莫的一天,那時,聚集在杰羅尼莫身邊的人們又該怎麼辦?「當他們抵達時,我們自有計畫。」如今每天都來到農場,與其他志願者一起守護杰羅尼莫的馬丁 (Peter Martin) 說道。有這些人的相挺,花了四年光陰為杰羅尼莫奔走的飼主麥克唐納十分感激,同時她也堅定地告訴媒體:「我生命中已經有 4 年的時間都被這場鬧劇佔據,但我仍會繼續堅持下去。」
玉石夢、罌粟田採大煙、馬幫變身摩托車車隊──穿梭中緬泰的邊境故事
在網路上幾乎找不到張雯勤的照片,她的研究也多以英文書寫。「用英文可以讓國際看見這些故事,另一個因素是保護我自己。」張雯勤做的是「邊境研究」, 她長年從事的人類學田野場域,北起中國雲南,向下延伸至緬北,再一路至泰北──這是一片廣闊、複雜且危機重重的邊境地域。這裡有 1949 年以後從雲南撤退至此的國民黨孤軍村落,也有隨著政治情勢、經濟生計頻繁遷徙的平民百姓,盤根錯節的武裝叛軍勢力,數百年往返滇緬的馬幫貿易,玉石、毒品、物資的地下走私。張雯勤踏入田野至今已有 27 年。她的研究從泰北孤軍,延伸到雲南移民的遷徙、跨境貿易,以及對於人類學更重要的主題──邊境百姓的日常生活。過去,學界焦點集中在邊區的國家政治治理,但作為人類學家,「日常」有其獨特深刻的意義。邊境研究在社會學科裡相對冷門,張雯勤透露,剛開始投稿國際期刊,編輯曾誤以為她是男性。「他們沒有問我性別,認為寫走私的就是男性吧,在論文刊出首頁用『His Mailing address...』來標註我的聯絡方式。」如同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投入邊境研究也是一個不斷突破刻板印象的歷程。1992 年,張雯勤隻身在泰北旅行,偶然到了泰緬邊境的一個村子,那裡正是臺灣媒體經常報導的泰北難民村之一。這段歷史得追溯到 1950 年初。當時,一批一千多人的國軍殘餘部隊,在雲南節節敗退後進入緬甸撣邦,抵達與泰國為鄰的大其力。經過集結、招兵買馬,1951 年這批重整的軍隊在撣邦勐撒成立了「雲南反共救國軍」。其後的故事即是一般人所熟知的「異域孤軍」戰史──經歷兩次撤台,部分軍隊落腳泰北邊境,當地人稱作「國民黨村」。然而,在被歌泣的男性化、黨國化歷史背後,隱藏著邊區遊移政治與無數難民的生活史。最初,張雯勤帶著既定印象從孤軍將領訪談,研究這些「雲南移民」。但在村子住了大半年,她發現日常接觸的並不是將官,反倒都是大爹、大媽、大嬸、大叔這樣的平常百姓。「臺灣報導裡全是忠貞愛國、異域求生的孤軍,這些普通人完全沒聲音,但他們的生命故事非常豐富。」於是,張雯勤用了兩年,走訪二十四個邊境村落,此後又一路延展到緬甸,展開二十多年以平民為視角的邊境研究。自古以來,從雲南、緬甸至泰北即常有大批人口來來回回遷移,多元族群交織著不同政治勢力,在這塊廣衾的土地上脈動著爭戰、交易營生、多元文化的習作與交流。1949 年因國共內戰及往後二十多年中國政治運動,造成大規模跨境遷徙。在 1961 年「二撤」之前,留在緬甸的國民黨軍隊主要有五支,其中三軍和五軍最終沒有撤回臺灣,集結於泰北。1970、80 年代,他們協助泰國政府剿滅泰共,爾後取得泰國國籍定居當地。然而在這些「國民黨村」裡,軍人只是一部分,大部分其實是跟著軍隊逃難的眷屬及一般難民。邊境村落或周遭,包含有雲南漢人、雲南穆斯林、阿卡族、佤族、儸黑、傈僳人等各式族群,彼此用不同語言交流。「我很佩服這些大媽,買賣東西的時候,遇到阿卡人,就講阿卡話,遇到百夷人,就講百夷話。」張雯勤說。平民耕地、做小生意謀生,撤退至緬泰的國民黨軍隊也亦商亦軍,軍隊找商隊馱運物資,商人仰賴武裝保護。對於難民來說,同樣如此,軍隊既保護也剝削他們。於此同時,帶兵的軍官也利用騾馬往返泰緬馱運「黑金」──大煙 (生鴉片)。從我們社會的眼光來看,毒品似乎萬惡不赦,但回歸到當地生活脈絡,這只是平民百姓的一種生計。許多人歷經顛沛流離,沒有身分、沒有錢,最重要的目標皆為了「努力活下來」。毒品、走私因而成為邊境的生存日常。「他們的童年記憶裡,從小就生活在大片大片的罌粟花田。爺爺躺在蚊帳裡抽煙,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抽大煙,只有老人家有權利,年輕人頂多是工作累了,抽個幾口。」現實中備嘗艱辛的生活,經過記憶轉化後的敘事卻呈現出一種近乎迷人的日常:罌粟花很美,年輕人為雇主做工「刮煙」, 一邊刮一邊唱歌。罌粟一顆一顆,用刀子劃下去,汁液才會跑出來。劃也不是亂劃,有一定技巧。劃完以後,白色的汁液流出,不能馬上去刮,隔天凝結成暗褐色,才能用一把彎彎的刀刮下來,在刀片上慢慢累積,就成了生鴉片。「他們說,刀片上是老闆的,刀片下就是我們自己的。」因為汁液大部分留在刀片上,少量落在刀片下,一點點攢起來可以賣錢,這也是一種酬勞的給付方式。毒品議題龐大而複雜,牽涉跨國政治、經濟與利益集團的輸送角力,甚至不乏國家政府涉入其中;但從底層百姓的角度,罌粟田是人們熟悉的生活記憶,採大煙是從小到大的日常勞作。對張雯勤來說,這也正是邊境研究的重要關懷,在傳統國家中心的分析視角外,看見每個真實的個別生命。她擅於採用敘事書寫方式,爬梳自 1949 年以後,雲南移民從中國西南逃難到緬甸,部份移民又從緬甸遷居他國的歷史,以及他們從事的耕作和跨境商貿。她如此說:這些人的生命和動亂時代交織在一起,相對邊緣不被看見,他們怎麼面對生命處境,掙扎、奮鬥、存活下來?我要做的,就是用說故事的方式書寫出來。除了戰事逃難,經濟營生也讓跨境成為邊界常態。雲南多高山,長途經濟活動必須依靠騾馬。由於在山上形單影隻不安全,容易遇到強盜劫匪,商人便集結起來形成了馬幫,這是自古中國西南獨特的商隊組織。張雯勤提到,1962 年尼溫軍政府上台,隨後實行國有化經濟體制,嚴厲禁止人民自由行動與私有交易,造成緬甸經濟迅速崩解,大量民生用品必須仰賴泰國走私;而進行地下貿易的主要族群,即為定居兩地的雲南移民。「雲南移民在泰緬邊區的馬幫貿易,雖然奠基於大漢中心主義『走夷方』的文化傳統心態,然而實踐過程呈現不同社群間互助、衝突與協商,突顯邊區特有的地理政治、經濟與文化主體性,以及這個經濟活動內涵的複雜規範和知識。」張雯勤分析。時代改變,跨境貿易的方式也在改變。1980 年代,汽車運輸漸漸取代原有馬幫,往來中緬與泰緬邊區,2000 年到 2014 年更出現「摩托車車隊」, 穿梭於上緬甸與雲南邊城瑞麗。過去,馬幫由頭人帶領,策劃路線與行走時間,在特定地點向叛軍或官方上稅;交通工具改變了,當代商隊同樣繼承這些「地下貿易規則」。以緬北摩托車車隊來說,一個車隊約五至二十人,大家先坐車到雲南瑞麗,到認識的摩托車商店買車。通常一個騎士騎一輛、帶兩輛 (拆解成零件), 厲害的能帶上四輛!回緬甸不能走正規大路,要趁夜翻山越嶺,路況好的時候,六小時就能抵達緬北臘戌,一路上過村則需要付費給警察。清晨五、六點,臘戌的摩托車市集擠滿了人。除了賣車的,還有販賣偽造車牌的攤位,貴一點用鐵片做,便宜陽春版則是塑膠材質製成。「我的摩托車車隊研究主軸,一方面引用地下經濟與日常政治理論,分析這個走私行業的運作規則與組織網絡。另一方面,我將它與過去中國西南與高地東南亞之間的長程馬幫貿易,進行比較對照,兩者在結構運作上高度相似,都是根基於地方知識與社會網絡的助因。」張雯勤談到。她進一步分析:「我因此主張,當今中緬摩托車走私並非隨意運作,而是延續了歷史上長途馬幫貿易的組織精神;但不同的是,當代摩托車走私打破了馬幫貿易的性別專斷 (只有男性從事), 同時吸納兩性。」中緬泰的邊境貿易存在已久,民間百姓經常跨境往返。雖然 1950 到 1980 年代中緬邊界關閉,但私下邊境貿易仍然存在,交易的物資包括許多日常用品:農產、醃豬肉、野生動物、熱水瓶、藥材、豬油、鹽巴、被單、枕頭套、膠鞋、布料、熱水瓶、腳踏車,以及貴重的玉石、紅寶、柚木等。一位玉石商人曾如此形容緬甸:「賣米不合法,賣鹽不合法,賣什麼都不合法,那還可以做什麼?只能走私啊。」這些國家法律不認可的交易,一般被稱為「非法走私」; 然而張雯勤認為,用「影子經濟」(shadow economy) 或「非正式經濟」(informal economy), 更能理解在國家治理視角之外,邊民們為了生存,遊走穿梭邊境的自主貿易。無論國界是否封鎖、政治角力如何劇烈,平民百姓手無寸鐵,唯能在檯面下運用常民強韌的生存力量,對抗突破國家政體的限制。在跨境貿易經濟鏈裡,普通人民、不同的叛軍武裝團體、政府官員、軍隊等,都共同參與這個地下商業活動。執法者也是違法者,合法與非法關係錯綜交織。緬甸最著名的玉石貿易,亦是如此。緬甸玉石開挖已有數百年,過去挖玉石叫「挖洞子」。依照傳統,找到未被開採之處,插個樹枝示意為有主之地,就能以簡單的器具挖掘。玉石產於克欽邦,是叛軍的勢力範圍,在尼溫主政的社會主義時期 (1962-1988), 雖然政府禁止私人開採,人民依舊冒險盜採。但緬軍和叛軍經常開打,挖掘玉石非常危險。到了 1990 年代初,緬軍和叛軍和談後,由政府接手管轄玉石場,商人必須向政府標地開挖,挖到玉石後上稅,再經過公盤買賣。不過,地下交易走私仍未消失。窮人沒錢參與標案,常常聚在玉石場,一等商家把廢棄石頭倒出便蜂擁而上,幸運的或許就能找到被錯過的玉石。但採石如同賭命,由石頭堆起的「山」極不穩固,經常崩塌,傷亡慘重。張雯勤回憶看過的「山崩」影片,滿心不忍地感嘆:「在那麼不安全的社會,你得要用生命去營生。」在玉石貿易網絡研究上,張雯勤打破既有華人關係研究的迷思,這些迷思強調華商成功源於人際關係的信任、忠誠、和諧。但她切入日常政治與法律層面,指出商貿網絡中組織性層次及規範,並藉由這個研究,提出跨越國家疆界、法律,從地區特性、歷史情境去追踪民間跨境能動性。性別關係是張雯勤的另一主要課題。「女性移民經常被忽略,尤其是具有軍事背景的雲南移民團體,多數報導、研究只集中在軍事與走私活動,婦女如何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扮演日常生活實際供養者與文化意義延續者,卻被視而不見。」論文中,張雯勤以一位段大嬸的生命故事,爬梳冷戰時期在紛亂的泰緬邊區,女性如何因應複雜的政治軍事生態。她們一方面穩定了家中的經濟,又成功支助男性出外打仗或跑馬幫過程所需的定點補充。論文處理了馬店與雜貨店的經營──這是雲南移民婦女在長程馬幫貿易上,不被看見的經濟角色。2010 年,張雯勤到泰北邊境的村子田調,剛巧就住進了段大嬸媳婦開的民宿。幾日的停留,張雯勤與段大嬸一起剝著大蒜,聽著她的生命故事。段大嬸是雲南漢人,少時與家人隨國民黨軍隊輾轉逃往緬甸、泰國。她結過兩次婚,都是部隊軍人,也都早早離世,留她一人流離遷徙,獨力撫養孩子。沒了丈夫,一個女人在邊境村落要靠自己謀生立足,艱辛可想而知。還好段大嬸很有生意頭腦,她買騾馬馱運貨物到少數民族村販賣,後來又開起了馬店和雜貨店,接待往返泰緬的馬幫商隊。但邊境的生活永遠充滿挑戰,一遇戰事,門來不及鎖就得逃命。有一次戰事又突然爆發,當時下著傾盆大雨,段大嬸抓了雨衣就逃,沿路頭上是盤旋的飛機,身旁是落下的子彈。幾天後,當她再返家才發現鋪子裡的東西全被軍人拿走了。但別說財物,在那樣混亂的時代裡,平民百姓只能在縫隙裡拚命求生,活下來已是大幸。邊境村子如同段大嬸這樣的女人很多。男人無論做了什麼、數年未歸,只要回家,女人還是必須接納他們。傳統性別的限制與突破,就如同邊境日常的曖昧與多重性。因為環境險惡,性別限制得以被打破,女性在輾轉遷徙中獲得更多自由與賦權空間,但並不代表她們能完全擺脫傳統框架。投入田野近三十年,張雯勤以人類學為根基,結合歷史學的深度,進行跨國界多點的田野研究。她從邊境百姓的遷徙著手,透過「非正式」的邊境貿易,梳理跨境流動的曖昧與多重性。她的研究瓦解了「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界限,突破由國家法律先行的刻板印象,並提出「跨境民間」的概念,來理解這個區域不曾中斷的民間跨界與流動。 【研之有物】延伸閱讀: 01 Wen-Chin Chang. 2014. Beyond Borders: Stories of Yunnanese Chinese Migrants of Burm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14 02 張雯勤,〈穿越冷戰國境:中緬邊境的「地下經濟」〉,《南方的社會,學》, 趙恩潔主編,左岸文化,2020, 頁 99-125 03 Wen-Chin Chang. 2017.“On the ‘New’ Burma Road: From Mule Caravans to Motorcycle Bands.” TRaNS: Trans-Regional and –National Studies of Southeast Asia. 5 (2), 217-242. 04 Wen-Chin Chang. 2017.“Military, Gender, and trade: The Story of Auntie Duan of the Northern Thai Borderlands.”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6 (3): 423-445. 05 張雯勤的個人網頁
火星住起來如何?NASA 徵求志願者參加「火星模擬實驗」
NASA 表示,這項實驗將在休斯頓的林登・詹森太空中心 (Johnson Space Center) 內一座約 1,700 平方英尺的模擬火星空間「火星阿爾法山丘」(Mars Dune Alpha) 內進行。建築物由 3D 列印打造,將模擬在火星時遇到的一系列挑戰,包括資源限制、設備故障、訊號延遲和其他環境壓力等因素;志願者任務相當多,包括模擬太空行走、種植和栽培作物、日常維護、科學工作及日常瑣事,例如做飯或鍛鍊身體。根據 NASA 公告,申請者介於 30~55 歲之間的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身體健康、不抽菸,除了精通英語外,還要有 STEM (理工科) 領域的碩士學位和並有至少 2 年 STEM 專業經驗,或是飛行經驗。這次任務的徵選過程將長達 13 個月的時間,第一次任務預計於 2022 年秋季開始。至於參加模擬火星任務的報酬是多少?NASA 暫時不透露這部分資訊,只說會有補助,更多內容將在篩選過程中提供。
如何正確地幫老鼠撓癢癢?快樂的動物讓實驗更成功
在澳洲的首都坎培拉 (Canberra), 坎培拉健康與醫療研究中心 (Center for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進行了一項研究計畫:每天幫一群實驗鼠搔癢,測試看看這會不會改善這些小動物的心情。在公告於澳洲首都特區 (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ACT) 官網的研究簡介海報中便提到:「人們普遍認為,快樂的動物可以改善研究結果,並因此成就更好的醫療照護環境,所以我們總是在尋找能夠做出改進的新技術、新設備和新技巧。」「幫老鼠搔癢是一項由動物技術員操作的技術,模仿幼鼠之間打架玩鬧的行為。透過和我們的老鼠一起從事這項行為,我們希望能夠減輕觸摸牠們所帶來的影響,並增加老鼠與人類互動時的正面聯想。」事實上,英國、德國的研究早已顯示,當老鼠被人類搔癢、又或是以其他溫柔的方式觸摸牠們的身體各處時,老鼠會發出類似笑聲的「超音波」。例如一篇在 2003 年發表於期刊《生理與行為》(Physiology & Behavior) 的研究便曾指出,老鼠在被搔癢後會發出大約 50000 赫茲 (Hz) 的聲波 —— 但人類最多只能聽到大約 20000 赫茲的頻率。可是這種超音波式的「笑聲」真的代表老鼠很開心嗎?去年九月,英國布里斯托大學 (University of Bristol) 心理藥物學教授羅賓森 (Emma Robinson) 和她的團隊則在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刊出了另一項實驗成果,他們針對這個笑聲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好讓研究人員能更好地評估動物的需求。而在他們的實驗過程中,他們發現「笑聲」最多的老鼠,對於搔癢的反應也最積極,羅賓森甚至表示:「我們其實有一隻老鼠,牠的反應非常正向且積極,給了我們預期中的笑聲。甚至當我們把牠放到進行搔癢的箱子裡時,牠還會在我們開始動作前就先發出那些聲音。」但在澳洲,這卻是第一次進行老鼠搔癢的實驗。包括坎培拉在內,澳洲首都特區在 2019 年成為了澳洲境內第一個承認動物具有知覺和感情的管轄區,並針對虐待行為設置了罰則,這意味著,當研究人員在以動物進行實驗時,必須將動物的生理反應和情緒健康都納入考量。澳洲新英格蘭大學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動物行為及福祉教授,同時也是本次研究計畫一份子的麥格里維 (Paul McGreevy) 便表示:「我們已經被要求要加入玩具、餵食裝置來豐富牠們 (指老鼠) 的環境,但漸漸地,由於認知到動物具有知覺和感情,我們應該也要為牠們帶來快樂。」也因此,模仿幼鼠行為的搔癢,便成為了如何為老鼠帶來快樂的實驗目標之一。根據澳洲臥龍崗大學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實驗動物技術員莫特利 (Carlee Mottley) 表示:「幫老鼠搔癢有正確的方式,也有錯誤的方式。」「如果你做錯了,它可能不會帶來益處。好一點的話,老鼠只是會不了解你在幹嘛而已,但最糟的狀況是,你的行為可能會傷到牠們。」莫特利同時還是一名獲得認證的老鼠搔癢師 —— 是的,幫老鼠搔癢甚至是一門有認證機制及網路課程的專業技術。這支影片上傳於 2018 年 6 月,為另外一項與搔癢老鼠有關的研究,畫面中可以看到美國普渡大學動物科學助理教授葛斯其爾 (Brianna Gaskill) 和她的實驗夥伴如何幫老鼠搔癢、老鼠之間又是如何打鬧。值得注意的是,搔癢這種方法僅適用於實驗大鼠身上,由於實驗小鼠的玩鬧模式與大鼠有所不同,如果對其撓癢癢,小鼠可是會在你手上開洞的!所以,到底要怎麼幫老鼠搔癢才好呢?根據坎培拉健康與醫療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彙整,有三種方法能夠正確地幫老鼠搔癢:1. 碰觸背部:以快速、輕柔的動作碰觸老鼠的後頸,這個動作必須注意避開老鼠的臀部和尾巴,因為那是老鼠攻擊彼此時針對的部位。2. 翻轉:溫柔地抓住老鼠的前肢並將牠舉起來,然後一邊旋轉你的手腕,把老鼠翻過去,讓牠以背著地。中心表示這個動作是「在老鼠搔癢的方式中最困難但也最有用的部分」, 因為它模仿了老鼠之間彼此角力的狀況。3. 固定:在老鼠身上施加牢固且持續的壓力,讓牠保持背部朝下的躺姿,然後一邊搔癢牠前肢之間與胸口的部位。那麼,當人類能夠正確地為老鼠搔癢之後,能得到什麼有益處的成果呢?在坎培拉健康與醫療研究中心的研究計畫中,研究人員將老鼠分為兩組,一組每天進行搔癢、一組則什麼都沒有,以為期一個月的時間觀察牠們彼此的差異和對實驗的反應。而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被搔癢過的老鼠對人類的抓握反應比較好,比較不會因此產生恐懼感。資深動物技術員、同時也是中心的研究領導人艾爾索普 (Ian Allsop) 則透露,這項計畫的終極目標其實就是要促進各項研究以搔癢的方式「改善老鼠的福祉」。刊登於澳洲首都特區的簡介海報更以此總結:「生活在豐富環境,感到既滿足又沒有壓力的動物,能夠為高品質的研究提供更好的表現。」但另一方面,老鼠也不是無時無刻都喜歡搔癢。2016 年,柏林伯恩斯坦計算神經科學中心 (Bernstein Center for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的研究人員布萊希特 (Michael Brecht) 和石山晉平 (Shimpei Ishiyama) 在期刊《科學》(Science) 發表了一篇研究,他們以老鼠作為實驗對象,探討搔癢為何使動物或人發笑;而在大腦的機制中,情緒又會如何影響個體的行為。布萊希特和石山晉平指出,在老鼠心情不好時,幫牠們搔癢是沒有用的 —— 這對人類來說也是如此。像是把老鼠放在空曠的平台或明亮的燈光下等會讓牠們產生緊張反應的環境時,老鼠對搔癢是沒有反應的。除此之外,回到本次坎培拉健康與醫療研究中心的研究計畫,動物行為及福祉教授麥格里維也提出了一項警告:雖然他們彙整出了三大搔癢法則,但不同老鼠對於搔癢也有不同的偏好。「認為所有老鼠都會喜歡搔癢,以及所有人類都很會幫老鼠搔癢,這都是錯誤的,」麥格里維說:「牠們之中有部分非常喜歡被抓握,有些會在搔癢做得很好時感到開心,但其他的則想要完全地避開任何施加在牠們身上的肢體壓力。」「如果有個方法能滿足每一隻老鼠的搔癢偏好,那就真是太好了。」
阿富汗變天:塔利班攻佔首都喀布爾 總統流亡海外
周日 (15) 這天,阿富汗塔利班組織 (Taliban) 成功攻佔首都喀布爾 (Kabul), 聲稱塔利班與阿富汗政府的這場戰爭已經結束,塔利班成功獲勝,即將建國。在這一天也可以看到塔利班武裝分子進入總統府,此時阿富汗總統加尼 (Ashraf Ghani) 早已逃往海外。在喀布爾大街上一片混亂,當地居民和駐外人士急著逃離阿富汗。對當地居民而言,塔利班的重新掌權代表 20 年前少數族群、女性被壓迫的惡夢將再次上演,對於美軍於近期撤離阿富汗一事更加無法諒解。然而,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出面捍衛他的撤軍決定,並且說他怎麼樣都無法合理化「美國無止境地在他國內部衝突中參一腳」。因此,在美國大動作撤軍後,塔利班抓準情勢一一攻佔各大省會,並且在周日拿下了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與此同時,阿富汗總統加尼 (Ashraf Ghani) 眼看大勢已去,決定在社群媒體上向國人最後一次喊話,他說自己為了避免流血衝突,不得不離開阿富汗,這個決定對他來說非常困難。加尼也在貼文中寫到:「塔利班在刀與槍的較量中獲勝,他們有責任保護同胞的榮譽、繁榮和自尊。」最後,加尼以「阿富汗萬歲」結束了這篇貼文。對於阿富汗總統的陣前出逃,其他阿富汗官員與政治人物都無法諒解,並稱他的離去「不要臉」、「不愛國」, 指控他一直在欺騙人民,營造阿富汗政府最終會打敗塔利班的假象。一名不願具名的政治人物指出,加尼在周六 (14) 預錄的聲明就是欺騙大眾的最好例子。在這份聲明中,加尼許諾民眾他會「專注於防止社會不穩、暴力和人民流離失所的擴大」, 然而在短短幾小時內,阿富汗第四大城馬扎里沙里夫 (Mazar-i-Sharif) 和靠近喀布爾的城市賈拉拉巴德 (Jalalabad) 就失守。長期抨擊加尼執政的巴爾赫省 (Province of Balkh) 前指揮官努爾 (Atta Mohammad Noor) 表示,阿富汗各大城市之所以會在短短幾周內相繼落入塔利班之手,是加尼政府的一場大型陰謀。上個月,赫拉特省 (Province of Herat) 前指揮官伊斯梅爾汗 (Ismail Khan) 也提出了類似的說法,聲稱阿富汗失守的背後與陰謀有關。加尼的死對頭、曾在總統大選中落敗的阿富汗民族和解高級委員會主席阿卜杜拉 (Abdullah Abdullah) 說:「阿拉將會追究加尼的責任,全國也會審判他。」上周,擔任阿富汗首席談判官的阿卜杜拉曾率團前往卡達與塔利班的代表見面,然而雙方並沒有達成和平協議。在排山倒海的批評湧向加尼的同時,一名女權運動人士表示,不管是加尼本人還是他的離去都不該成為今後的焦點,他說:「加尼已經走了,但是還有 3,800 萬名阿富汗人留在這裡。」在喀布爾街頭,民眾的恐慌顯而易見,不少人攜家帶眷擠向機場,讓通往機場的交通亂成一團,有的民眾乾脆下車赤腳奔向機場,希望可以搶下為數不多的商業航班機票、順利離開阿富汗。一名今年 22 歲的學生在接受 BBC 訪問時說,他已經走了超過 5 個小時,「我的腳好痛,它們已經起了水泡,連要站著都有困難」。「現在我準備要離開阿富汗了,我想到了我的家人──他們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逃離阿富汗。我看不到未來。」在喀布爾市中心的銀行前則出現了長長的人龍,人們急著從帳戶中提領出現金,就怕慢一步會出差錯。另一名害怕被報復、不願具名的居民在接受 NPR 採訪時說:「現在,小偷、強盜和所有作奸犯科者全都傾巢而出,並且想要搶車子──只要看到路上正在開的車子就搶。每個地方都可以聽到槍聲。」「在我們的社區,我們配有一位持槍警衛,他不得已也開始對著某些人開槍,因為這些人想要進房搶東西和行搶路人。」然而,在喀布爾另一頭,有的民眾站在大街上歡迎塔利班武裝分子的到來。人在當地的特約記者艾金斯 (Matthieu Aikins) 表示,他就看到一群塔利班武裝分子開著搶來的悍馬車和警車、手上揮舞著 M16 突擊步槍,在眾人的夾道歡呼聲中前進,身後還跟著一群孩子笑鬧追逐。針對喀布爾民眾對於身家財產的擔憂,塔利班發言人沙辛 (Suhail Shaheen) 表示,喀布爾民眾不需要擔心他們的人身以及財產安全,塔利班會積極重建當地秩序,「我們是人民和這個國家的僕人」。在地球的另一端,眼看阿富汗落入塔利班之手,美國快速派出 5,000 名軍人前往阿富汗,隨後又再增加了 1,000 人。不過,這 6,000 名美軍並不是要協助阿富汗政府擊退塔利班,而是要協助撤離駐守在當地的美國公民以及那些對美國有恩的阿富汗人。舉例來說,協助美國和當地溝通的阿富汗翻譯與地陪就很有可能遭到塔利班報復,因此美國大使館決定發給他們特殊移民簽證,讓他們可以前往美國展開新生活。至今,美方已經協助 1,200 名阿富汗人成功落腳美國,但這個人數遠遠不及那些曾涉險幫助美國人的阿富汗人。除了美國,英國也派出 600 名軍人前往阿富汗協助英國公民撤離。英國首相強生 (Boris Johnso) 表示,他的當務之急就是讓英國公民和那些幫助他們的人盡快撤離阿富汗。強生也呼籲盟友們共同合作,並且不要在彼此沒有達成協議之下就貿然承認塔利班政府的合法性。就在各國擔憂阿富汗情勢不穩、紛紛關閉大使館的同時,俄國表示它們不會關閉大使館,因為塔利班承諾會確保使館人員的安全。回顧塔利班與阿富汗的關係,塔利班在 1996-2001 年全面執政,並且在這六年間對人民設下嚴格的限制,包含不准女性工作和受教育,針對男性衣著、蓄鬍、禱告等自有一套規範,每個人的生活都被嚴格監控、自由跟人權受到箝制。2001 年 9 月 11 日,美國遭到了恐怖攻擊,在追緝主嫌蓋達組織 (al-Qaida) 首領賓拉登 (Osama bin Laden) 的時候,美國發現賓拉登就躲在阿富汗的山區、受到塔利班組織的庇護。在要求塔利班交出賓拉登遭拒後,美國以此為開戰理由前進阿富汗、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並且扶植了卡爾扎伊 (Hāmid Karzai) 政權,正式拉開阿富汗戰爭二十年的序幕。根據美國布朗大學「戰爭代價計畫」(Costs of War Project) 的統計,在這號稱「美國最長戰爭」的 20 年內,有超過 2,400 名美軍、3,800 名傭兵、1,100 名盟軍和 6 萬 6,000 名阿富汗軍警喪命,還有超過 4 萬 7,000 名平民死亡。除了大量人員傷亡,美國為了阿富汗戰爭付出了 2.26 兆美元 (折台幣約 63 兆 5,625 億元), 其中包含重建阿富汗政府和訓練阿富汗軍隊的成本。在得知喀布爾落入塔利班之手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Antony Blinken) 苦澀地表示,他沒想到由美國訓練出的 30 萬名阿富汗軍人這麼不堪一擊,「證明他們無法保衛國家」。布林肯也坦承:「這比我們預料的來得還要快。」前北約 (NATO) 盟軍最高指揮官史塔萊迪海軍上將 (Ret. Adm. James Stavridis) 也有同感,他說:「你可以把全世界的裝備都買下來,但你買不到領導力或是政治意志,尤其是戰場上衝鋒陷陣的意志。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阿富汗軍隊像人間蒸發了一樣,這真的很令人心痛。」對於外界批評拜登從阿富汗撤軍的決定,拜登在周六發表了一份聲明,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執政團隊和阿富汗現在的一團亂劃清界線。在這份聲明稿中,拜登強調原本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一事本可以有個和平的結果,但美國和塔利班的和平協議在前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任內被破壞殆盡。「我從前任總統手上繼承了一份被刪減過的協議,」拜登繼續說,這份協議讓塔利班「處於自 2001 年以來,最有利的軍事位置」, 而且給美軍撤離阿富汗設下了截止日期。「在川普離任前不久,他將駐阿富汗的美軍人數減少到剩 2,500 人。」面對拜登對川普撤軍的質疑,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 (Mike Pompeo) 表示,今天塔利班攻佔阿富汗一事要怪在拜登頭上,因為「看起來拜登政府在執行自己的計畫上失敗了」。回到目前由塔利班把持的阿富汗,針對 20 年後塔利班重新掌權一事,對阿富汗、對世界會造成什麼影響呢?首先,20 年前的塔利班和 20 年後沒有太大改變。過去塔利班拒絕讓女性接受教育、公然處刑他們的敵人、迫害信奉什葉派伊斯蘭教的哈扎拉人 (Hazaras), 以及炸毀無價之寶──巴米揚大佛 (Buddha of Bamyan)。現在,這類行徑已經重新出現在塔利班掌控的城市。前巴基斯坦駐美大使哈卡尼 (Husain Haqqani) 表示,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塔利班組織已經改頭換面,且塔利班已經在某些地區開始清算異己,「他們開始大肆地處決人、鞭打婦女、關閉學校、炸毀醫院和基礎建設」。在小布希 (George W. Bush) 執政時期擔任美國駐阿富汗大使的諾伊曼 (Ronald Neumann) 表示,上千名、甚至上萬名曾協助過美國人的阿富汗人現在發現,自己成了塔利班報復的頭號對象。「過去一年以來,這些人一直穩定地... 遭人暗殺。」諾伊曼說。在「報復」親美阿富汗人的同時,塔利班沒有忘記協助自己的盟友,外界也擔心塔利班會像 20 年前一樣,拒絕交出被美國政府視為恐怖分子的頭號通緝犯,並且把阿富汗變成恐怖分子的天堂。對於這點,美國有部分情報人員認為,現在的情勢已經跟 20 年前大不相同,美國在反恐上能力更強、經驗更多,反美勢力要在阿富汗境內茁壯,並且對美國發動實際的攻擊行動很難。但是,沒有人可以保證諸如蓋達組織、伊斯蘭國 (IS) 等恐怖組織會不會靠著一邊在阿富汗休養生息,一邊謀劃針對歐美國家的恐怖攻擊。前美國國防部長潘內達 (Leon Panetta) 直言:「塔利班是恐怖分子,他們會支持恐怖分子。一旦讓他們掌控阿富汗,在我看來,他們毫無疑問一定會為蓋達組織、伊斯蘭國和恐怖主義提供一個安全的天堂。老實說,這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了威脅。」上周,阿富汗駐聯合國代表伊薩扎伊 (Ghulam Isaczai) 也提出了類似的警告,他說:「在蓄意的野蠻行為中,塔利班組織受到了跨國恐怖主義分子網絡的協助。」眼看阿富汗遭到塔利班控制,與阿富汗接壤的巴基斯坦也開始惴惴不安,雖然不論是巴基斯坦情報單位還是軍隊,都曾有過相挺塔利班的紀錄,但巴基斯坦依舊擔心這波動盪會沿著邊界傳進巴基斯坦。多年來,巴基斯坦在兩國邊界設立了難民營,專門收容數以萬計的阿富汗難民,光是要經營難民營就已經耗費了巴基斯坦政府不少預算和心力。而巴基斯坦政府更擔心的,莫過於受到阿富汗塔利班組織啟發的巴基斯坦塔利班組織 (Pakistani Taliban), 雖然這兩個組織的領導人目標不同、據說不合,但即使如此,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 (Brookings Institution) 外國政策研究員阿夫札爾 (Madiha Afzal) 表示:「如果阿富汗出現塔利班政府,這鐵定將鼓勵巴基斯坦塔利班組織也去掌權。」前巴基斯坦駐美大使、現為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 (Hudson Institute) 南亞和中亞主任的哈卡尼分析道:「伊斯蘭激進主義早已按照宗派分裂了巴基斯坦社會,隔壁阿富汗伊斯蘭主義者的掌權,只會鼓勵巴基斯坦國內的激進分子。」他也提到,巴基斯坦一手支持塔利班,一手想跟美國交好,這樣的兩面手法宛如在玩一場危險的遊戲,「長期下來絕對撐不久」。Chinese State Councilor Wang Yi meets with Mullah Abdul Ghani Baradar, political chief of Afghanistan's Taliban, in Tianjin, China July 28,2021. Li Ran/Xinhua via REUTERS ATTENTION EDITORS - THIS IMAGE WAS PROVIDED BY A THIRD PARTY. CHINA OUT. NO RESALES. NO ARCHIVES. pic.twitter.com/Ks6kjDM19d 今年 7 月 28 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和阿富汗塔利班實際領導人巴拉達在天津會面,這是塔利班爭取國際盟友的一環。在一步步蠶食鯨吞阿富汗的同時,塔利班沒有忘記過去缺乏盟友的教訓,他們在最近派出代表前往伊朗、俄國和中國,爭取盟友和支持。其中,中國給出的正面回饋令塔利班受寵若驚。根據報導,中國允諾將大幅投資阿富汗的能源和基礎建設,包含興建阿富汗路網,它們也打算開發阿富汗巨大且尚未開發的稀土礦藏。不只如此,中國已經準備好正式承認塔利班政府的存在。國際危機組織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亞洲計畫負責人米勒 (Laurel Miller) 表示:「塔利班正積極確保自己在鄰國和波斯灣國家眼中,具有合法性。」當現任美國阿富汗和解問題特別代表哈利勒札德 (Zalmay Khalilzad) 在上周表示,美國絕不會承認塔利班政府的合法性時,塔利班早就開始布局、爭取其他國家的認同。《華爾街日報》報導道:「塔利班視中國為尋求國際合法性的來源,他們也視中國為潛在的經濟支持者,以及一種影響巴基斯坦的手段。」在上個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於天津和塔利班實際領導人巴拉達 (Mullah Abdul Ghani Baradar) 會面後,塔利班與中國的關係受到全球矚目。當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表示,他希望阿富汗能奉行「溫和的伊斯蘭政策」。對於王毅和巴拉達見面,一名中國網友在微博上寫到:「這難道不是那個在全球媒體面前炸毀巴米揚大佛的塔利班嗎?難道我們不該有底線嗎?」在和塔利班交往上,中國和俄國與美國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從來沒有攻擊過塔利班。在塔利班掌權的那段日子裡,中國老早在 1993 年就已經暫停與阿富汗的外交關係,並且把原本駐守在當地的外交官全數叫回,名義上不算得罪過塔利班。上海復旦大學南亞專家林民旺表示:「這就是我們務實的地方,你們要如何治理你們的國家是你們自己的事情,只要不影響到中國就好。」「當像中國這樣的亞洲大國透過公開和塔利班代表見面,藉此肯認塔利班在政治上的合法性,這等於給了塔利班一個在外交上的巨大勝利。」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教授張力則說:「現在中國必須以經濟援助和投資戰後的阿富汗為餌,鼓勵雙邊 (塔利班和阿富汗政府) 停止打仗,並且達成政治協議。」「中國的第一要務就是讓戰爭停止,畢竟混亂會孳生出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
再生能源不可靠? 德國穩定供電打破迷思
德國在全球能源界有能源轉型實驗室之稱。去年,再生能源占發電的比例首度超過一半,離淘汰核電和燃煤火力發電的目標更進一步,而供電可靠度與各國相比依然名列前茅,讓強大的高科技產業無後顧之憂。德國怎麼辦到的?德國的能源轉型是在 2000 年綠黨執政時奠下基礎。當時政府首度立法給予再生能源優渥的電力收購價,從此風力、太陽能、沼氣發電的規模和技術在德國突飛猛進。2011 年的日本福島核災在德國民間掀起強烈的反核聲浪,政府被迫提出廢核時間表,預計明年底核電廠將全數關閉。德國是產煤大國,但迫於國際社會的減碳壓力,最後一座燃煤火力發電廠最遲也將在 2038 年關閉。目前風力和太陽能已是德國發電的主力。其中風力占全國總發電量的 27%, 超越褐煤、核電、天然氣和太陽能,成為最重要的電力來源。去年風力和太陽能的發電量總計 1,830 億度,也首次超越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總發電量 1,780 億度。風力和太陽能源源不絕,可說是地球上最便宜的再生能源,卻有間歇性發電的特性。狂風來時發電量暴增,夏日平靜無風時風機葉片完全停擺;每天一到夜晚,太陽能板一度電也發不出來。隨著日升日落、颳風下雨、季節變化,風力和太陽能時時波動,到底該如何維持電力供應的穩定?首先,風力和太陽能來自大自然,進入再生能源時代,氣象預測成了維繫電力供需平衡的關鍵。在風能和太陽能尚未普及前,核電廠和火力發電廠又稱基載機組,具有長時間連續運轉和低成本的特性。可以馬上發電和停機的天然氣渦輪發電機組、水力發電則被稱為尖載機組,在用電高峰 (例如亞洲夏天的午後) 併聯發電以滿足尖峰需求。基載和尖載彼此互相支援,這是傳統的調度觀念。當風力和太陽能逐漸成為電網的主體,電力的調度觀念也跟著調整。調度人員透過氣象報告,事先推測風力和太陽能的發電量,以及早安排備用的發電機組。過去 24 小時火力全開的基載機組,由於應變的速度最慢,只好從原本除了歲修從不休息的主角,變成在後台待命、偶爾才上台兼差的配角。為維持電力供應的穩定,發電量必須隨時等於用電量。鑒於再生能源的變動性,隨時待命能立即上場救援,也就是過去的尖載機組,反而扮演關鍵角色,例如能迅速開停和升降載的燃氣發電與再生能源就是天作之合。德國北部地勢平坦,擁有數以萬座的風力發電機,但風速太強時,為避免發太多電造成電網難以承受,風機經常被迫停擺,這就是讓許多風力發電國家頭痛的棄風問題。德國因此與北歐的水力發電大國挪威合作,打造一條全長 623 公里的海底電纜,預計今年底完工,讓挪威成為德國的電池。當德國沒風時,挪威多餘的水力發電可供應德國;當德國風太大時,風電就送到挪威轉換成位能儲存起來,等到需要時再用。鋰電池的靈活性高,一樣也被視為適合再生能源的儲能技術,德國目前有多家業者經營鋰電池儲能系統,為電力調度業者解決短期供需不平衡、系統頻率變動的問題。不過,鋰電池的成本太高,應用在大量儲能還需要很多年的時間。現階段比較被看好的是再生能源與氫能的結合,也就是將過剩的電轉換成方便儲存和運輸的氫氣。零碳排的綠色氫能是能源界當前的熱門話題,全球最大的離岸風力發電業者丹麥沃旭 (Ørsted)、荷蘭石油天然氣巨擘皇家殼牌集團 (Shell) 都積極打造與風力發電設備結合的電解水製氫廠。氫應用的範圍很廣,除了發電也可應用在化工業、鋼鐵製造、交通等領域。法國鐵路設備大廠阿爾斯通 (Alstom) 的氫動力列車,近年已在德國和奧地利先後上路,戴姆勒 (Daimler)、曼集團 (MAN) 等德國卡車大廠也積極投入氫燃料卡車的研發。德國的汽車、機械、航太等高科技製造業發達,對電力穩定度的要求特別高,而德國供電的穩定程度向來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從各國衡量電力可靠度的標準 SAIDI (系統平均停電時間指標) 來看,過去 10 年德國始終維持在 16 以下,近年並有下滑趨勢,數字愈低表示電力穩定度愈高。從德國經驗來看,間歇性發電比重的增加並不影響供電的穩定度。不過,未來幾年,德國的電力供應仍面臨相當大的挑戰,首先是電力需求的問題。即便零碳排的綠電目前在發電占比已超過一半,但隨著經濟體走向低碳化,原本使用化石能源的汽車和建築用暖氣都可能改用電,用電量勢必成長,再生能源設備有必要再進一步擴充,才有可能在 2045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既定目標。其次,再生能源有因地制宜的特性,德國北部平原和北部外海的北海、波羅的海風力資源最豐沛,但製造業等用電大戶集中在南部,因此有必要建設高壓直流輸電網,將北部的風電南運。如何克服建設過程中遇到來自地主和環保人士的重重阻力,成了電力業者的一大難題。
一本食譜救語言 斯洛維尼亞神父巧計奏效
說到斯洛維尼亞這個國家,它位於巴爾幹半島上,與克羅埃西亞、匈牙利、奧地利和義大利接壤,人口大約在 200 萬人左右,從古至今輾轉於不同帝國之手,歷經了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匈帝國以及南斯拉夫的統治,一直到 1991 年才正式宣布獨立。正因如此,過去 600 多年來,斯洛維尼亞的土地上出現了各國人,有的國家挾其強勢的資源,不知不覺蠶食鯨吞、威脅到斯洛維尼亞文化。其中,斯洛維尼亞語所受的威脅最引人注目,因為一旦斯洛維尼亞語不再普及,斯洛維尼亞人的身分認同消失只是遲早的事情。而斯洛維尼亞語之所以還可以存續至今,斯洛維尼亞神父、記者、詩人沃德尼克 (Valentin Vodnik,1758-1819) 的努力功不可沒,尤其是他推出的那本以斯洛維尼亞語寫成的「食譜」。西元 1758 年 2 月 3 日,沃德尼克誕生於盧比安納 (Ljubljana) 附近,這裡現在是斯洛維尼亞的首都,但過去是哈布斯堡帝國 (Habsburg Empire) 的一部分。沃德尼克的興趣廣泛,他除了是一名神父,還是一名中學老師、校長、詩人和記者,並且發行了第一份以斯洛維尼亞語書寫的報紙,在當地知識分子圈中小有名氣。當時,沃德尼克加入了所謂的「佐伊斯圈」(Zois Circle), 這個圈子以佐伊斯男爵 (Žiga Zois) 為首,他是帶領斯洛維尼亞啟蒙運動的重要人物,並且願意投入大筆金錢在復興及培養斯洛維尼亞語言和認同。對沃德尼克來說,他的挑戰就是得想盡辦法普及和提升斯洛維尼亞語的名聲,畢竟當時受過教育的斯洛維尼亞人都說德語,並且看不起自己的母語,認為斯洛維尼亞語是那些貧窮的文盲農夫才在使用,不符合上流社會,也無法表達複雜的抽象概念。斯洛維尼亞語言學家拉夫尼卡博士 (Dr. Andreja Legan Ravnikar) 說:「我覺得沃德尼克是個非常理想主義的人,他不會讓現實阻礙他的理想。」「他從不放棄,就算發行報紙讓他幾乎破產,但他繼續寫各式各樣的工具書,從採礦到接生無所不包,他也寫了第一本斯洛維尼亞語文法書,以及第一本斯洛維尼亞語字典。」看到德語強勢文化步步進逼,再受到義大利、匈牙利和塞爾維亞的影響,沃德尼克很擔心要是他再不想辦法普及斯洛維尼亞語,屆時不同地區的民眾會難以溝通,斯洛維尼亞會只剩下方言,而沒有一個統一的語言。「如果事情繼續這樣發展下去,我們很快就會看到來自這片土地上不同地區的人們難以互相了解;有的人可能會被日耳曼化 (Germanisation), 有的人可能會變成一半義大利人。」沃德尼克這麼警告道。因此,沃德尼克開始用斯洛維尼亞語大量書寫各種書籍,希望可以保存並推廣斯洛維尼亞語。此外,一生中或許從沒下廚過的他,也在 1799 年出版了第一本以斯洛維尼亞語寫成的食譜,而且這本食譜就叫做「食譜」(Kuharske bukve)。在沃德尼克撰寫的食譜中收錄了 300 道菜餚,然而這 300 道菜餚的源頭都來自日耳曼料理 — 從巧克力濃湯、牛奶凍 (blancmange) 再到煙燻牛乳房和蒸鴿子 — 這些料理反映了當時維也納上流社會在吃些什麼,反而和與麵粉及粥為伍的斯洛維尼亞老百姓沒什麼連結。來自斯洛維尼亞的自由撰稿人塞魯加 (Kaja Seruga) 就說,或許從這點就可以看出沃德尼克的不切實際,他並沒有考慮到這些菜餚和他的目標讀者之間的距離,但也很有可能沃德尼克故意如此:對他來說,這本食譜不僅可以向讀者展示斯洛維尼亞語,也可以向他們展示一種更進步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用斯洛維尼亞語取代德語,並且用紅酒燉牛肉取代斯洛維尼亞人的蕎麥粥 (žganci)。斯洛維尼亞食物民族學家博加泰博士 (Dr. Janez Bogataj) 表示:「沃德尼克的食譜中沒有任何一道傳統斯洛維尼亞料理。他想要教育民眾、提供他們更好的選擇,同時也證明斯洛維尼亞語能夠表達其他語言可以表達的一切。」沃德尼克在他的食譜書前言除了強調健康飲食的重要,他也慷慨激昂地呼籲在斯洛維尼亞不同的方言中找到共通點:「我們必須找到散落在這塊土地上的斯洛維尼亞詞彙,並將它們聚集起來成為純正的斯洛維尼亞語。過去的經驗告訴我,沒什麼東西是不能以斯洛維尼亞語來說明的...... 如果我們在家就可以找到這些詞彙,為什麼還要向他人乞求呢?難道我們就這樣不去復振自己的母語嗎?」沃德尼克說到做到,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地蒐集可以取代德語詞彙的斯洛維尼亞語,如果找不到,他就會想辦法從另外一種斯拉夫語言中「借」過來,藉此蒐集、整理出一套所有斯洛維尼亞人都可以理解的語言。斯洛維尼亞語言學家拉夫尼卡博士說:「沃德尼克想讓我們的語言和德語保持距離,並且清楚表明我們的不同、獨立以及我們並沒有差人一等。在廚房裡,他向我們介紹奶油、麵包、勺子、沾醬和數不盡的事物用現代斯洛維尼亞詞彙可以怎麼說。透過把這些詞彙寫下來,他為後來的作家建立了一幅藍圖,並且讓這些詞彙成為我們語言的一部分。」雖然,大部分住在鄉村地帶的斯洛維尼亞人並不識字,沃德尼克的食譜對他們來說沒什麼用,但對那些在村子中替神父們煮飯的廚師們來說,這本食譜很受歡迎,日子一久食譜中的烹調技巧和詞彙也跟著散布到當地家庭中。有了沃德尼克的食譜,斯洛維尼亞廚師普萊薇絲 (Magdalena Pleiweis) 以此為基礎,在 1868 年出版了斯洛維尼亞食譜,書中除了包含沃德尼克食譜的升級版外,還加入了斯洛維尼亞傳統菜餚,像是蕎麥粥、螺旋圖案傳統糕點波提卡 (potica) 等。在前人承先啟後的努力下,現在斯洛維尼亞的食譜仍找得到沃德尼克的影子,像是巧克力湯就是。斯洛維尼亞食物民族學家博加泰博士說:「沃德尼克的食譜對我們現今所知的斯洛維尼亞料理影響甚鉅。在沃德尼克過世後,這本食譜還再版了兩次,諸如普萊薇絲等作家把這本食譜當作起點,並且從沃德尼克的著作中尋找正確的斯洛維尼亞單字。」今天,斯洛維尼亞當地有將近 50 種方言,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很容易不懂對方在說什麼,還好有斯洛維尼亞語的出現,讓人們可以互相溝通,由此也可以看出沃德尼克和其他保護與推廣斯洛維尼亞語者的貢獻。在 1819 年過世後,沃德尼克成了斯洛維尼亞語的守護聖人,並且成為引領新興民族運動的象徵。在 1858 年 2 月 3 日、沃德尼克百年冥誕這一天,斯洛維尼亞當地舉行了為期三天的慶祝活動,紀念這名靠著食譜拯救斯洛維尼亞語的神父。
紐約地標The Vessel接連成自殺現場 打卡勝地的未來何去何從?
自 2019 年開幕以來,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哈德遜廣場 (Hudson Yards) 的建築「The Vessel」就成了紐約最知名的景點之一,它以極度亮眼的外觀吸引了眾多觀光客和網紅來此拍照、打卡。然而,這裡卻也是許多人選擇終結生命的地方。開幕僅約兩年,這裡已經發生了四起自殺案,而建商、建築設計工作室遲遲不願依照專家、大眾的建議,加高 The Vessel 的護欄以防範更多自殺悲劇的舉措,也引發了一陣質疑及批評聲浪。回到今年一月,當時 The Vessel 剛剛因為發生第三起自殺案而暫時關閉。根據建商裏雷提公司 (Related Companies) 及 The Vessel 設計公司赫茲維克設計工作室 (Heatherwick Studio) 的說法,在此期間,他們參考了眾多自殺防範專家、安全專家及政府官員的建議,最後才在五月決定重新開放,並新增了許多規定,像是規定遊客必須購買 10 美元 (折台幣約 281 元) 的門票才能入場,而且入場必須結伴同行,同時場館內還增設了數塊提供求助、諮商資訊的看板,並增加了許多員工隨時巡邏。然而,The Vessel 的護欄高度並沒有隨之增加,仍維持在約及成年人腰部的高度。沒想到,在五月重新開放後過了兩個月,今年 7 月 29 日,The Vessel 又傳出一名 14 歲的少年在此自殺,導致 The Vessel 無限期關閉,重新開幕時間未定,甚至不排除未來不會再次對外開放。赫茲維克設計工作室表示,各種第四起自殺案相關的新聞讓它們感到「心煩意亂」, 不過目前它們和建商裏雷提公司已經研擬出幾個方案讓 The Vessel 更加安全,只是這些方案都還需要經「嚴格的測試」證實有效,而工作室方面也還未決定哪一個才是「工程、安裝上可行的選項」。而接連發生的自殺案,也讓一直以來都力主應該加高 The Vessel 護欄的居民感到十分無奈。第四社區委員會 (Community Board 4) 的主席克恩 (Lowell D. Kern) 提到,從 2020 年第一宗自殺案發生後,社區委員會就依自殺防治專家的建議,向裏雷提公司提議應該把護欄加高並加裝安全網。無奈直到今年 5 月重新開放時,裏雷提公司、赫茲維克設計工作室並沒有採納他們的建議。「我很難過,」克恩說道:「這完全是可以預防的。」事實上,從自殺防治相關研究及全球其他發生多起自殺案的景點案例來看,增設護欄可以說是一個能有效阻止更多自殺案例發生的辦法。先前,澳洲墨爾本大學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墨爾本人口與全球健康學院教授皮克斯 (Jane Pirkis) 曾針對美國、澳洲、紐西蘭、中國等地區的自殺案發生重點地區做過分析,發現加裝護欄可以減少人們在橋梁、月台等地方自殺的風險達 93%, 增設寫了求助電話告示牌的效果也很好,可以減少風險達 61%。但加裝護欄不是唯一的辦法,2015 年英國的一份研究便建議各大公共場所除了增設護欄,也可以在護欄邊增設警示標線、加裝監視器及聘雇受過相關訓練的員工,再不然就是可以考慮部分 / 完全關閉該場所來防止自殺案件的發生。大抵上來看,全球幾個知名的自殺案發生地點也都是用這幾個方法來防止自殺悲劇。2017 年,紐約市的喬治華盛頓大橋 (George Washington Bridge) 在增設了高 11 英尺 (約等於 3.35 公尺) 的護欄、安全網後,自殺及嘗試自殺的案例數雙雙降低;自 1937 年落成以來發生超過千件自殺案的舊金山金門大橋 (Golden Gate Bridge), 也藉由加裝安全網來減少自殺案例;香港的地鐵也是。位於 The Vessel 附近的紐約大學博斯特圖書館 (Bobst Library), 則是把裝設護欄發揮到淋漓盡致。在 2000 年代多位學生自盡後,校方直接安裝了一整面設計精巧、從地面延伸到屋頂的鋁製帷幕「博斯特像素帷幕」(Bobst Pixel Veil), 防止自殺悲劇一再發生。而除了加裝護欄,很多地點也透過提供求助電話達到了良好的成果。紐約的中哈德遜橋 (Mid-Hudson Bridge) 就透過增設求助電話指示牌,將每年平均 5 起的自殺案,降低至每年 2.3 起;英國南部、一個發生多起在車內自殺案例的停車場也透過類似辦法,達到了很好的效果。最特別的或許是位於日本福井縣的東尋坊海崖,以及位於澳洲雪梨的海崖斷魂谷 (The Gap)。在這裡,除了政府的自殺防治措施,還分別有自殺守門員茂幸雄、斷魂谷天使 (Angel of the Gap) 里奇 (Don Ritchie) 在此守護打算尋短的人。茂幸雄在退休前曾是一位警察,一位好友的死,讓他在東尋坊海崖附近創辦了一個防治自殺的組織,與志工們一起挽回來此尋短的人;斷魂谷天使里奇的故事也十分相似,家就住在斷魂谷附近的他花了數十年的時間凝視海崖,一旦出現疑似要自殺的人,他就會帶著笑容與陪伴出現在他們身邊,成功救下無數人的性命,甚至與一些被他拯救的人成為好友。回到 The Vessel 身上,顯而易見的是,能否拿出更有效的自殺防治辦法,已經成了決定這座知名地標能不能,以及何時可以重新開幕的關鍵。第四社區委員會的主席克恩其實很能同理赫茲維克設計工作室不太想輕易加高護欄的原因,「是的,技術性來說 The Vessel 是座建築物,而我 (的提議) 確實也在搞亂建築師的願景」,「但我們面對的是攸關生死的議題,藝術和建築必須讓步」。 : 遇到心理低潮想要找人聊聊,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該專線提供全年無休、24 小時免付費的心理諮詢服務。
美國紐約貓頭鷹明星驟逝 毛茸茸身軀、圓滾滾大眼成絕響
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從北方來到美國紐約中央公園的橫斑林鴞 (Strix varia) 巴里 (Barry), 就以一雙圓滾滾的大眼睛和不怎麼怕人的個性,成了紐約的當紅鳥明星。然而,最近中央公園管理處 (Central Park Conservancy) 卻發布一則噩耗,表示備受粉絲們喜愛的巴里,已經在上周六 (7) 深夜因為一場致命車禍,離眾多粉絲而去了。The beauty of nature is both timeless and fleeting. The #CentralPark barred #owl tragically passed away this morning. I will cherish our time with her. I took this photo just yesterday, which seems a long time ago. #birdcpp #BirdTwitter #bird #birding #nature #wildlife pic.twitter.com/y5kKHWv8fZ 巴里的驟逝讓許多紐約的賞鳥人士感到非常震驚,人們也紛紛發文悼念這位倍受喜愛的鳥明星。根據中央公園管理處的說法,這起致命車禍發生於上周六凌晨約 2:30 左右,「那時飛得較低、可能在尋找食物的巴里和一台管理處的工程車發生碰撞」, 雖然「肇事駕駛」當下便立即通報車禍的消息,只可惜這隻爆紅的明星鳥還是不幸辭世了。巴里突如其來地離世也讓眾多粉絲難以接受,許多人紛紛在中央公園管理處的貼文下留言悼念巴里,也有些人直接跑到以往巴里常出沒的地點,用粉筆在地板上寫字抒發心情,其中一則留言便寫道:「我的心有一小部分跟你一起飛走了。」然而,也有一些粉絲很生氣,反而回過頭來指責中央公園管理處為何要在大半夜、許多夜行性動物出來打獵的時候開車出來。對此,中央公園管理處解釋,當時工作人員正在進行例行性的打掃工作,案發當下他並沒有開快車,車速只有約 24 公里左右,也有記得打開頭燈。中央公園的資深賞鳥人德坎迪多 (Robert DeCandido) 則補充,貓頭鷹確實會因高速俯衝下來打獵而撞上汽車,但這些意外比較常發生在馬路上,肇事汽車的速度通常也很快。「貓頭鷹撞上汽車的機會應該不高,尤其這台車又開得如此緩慢。」德坎迪多說道。談到巴里的來歷,德坎迪多表示牠大約是在去年 10 月左右抵達紐約、住進中央公園。貓頭鷹在諾大的紐約市不算罕見,可是在中央公園裡,每年通常只會發現一、兩隻,使得巴里的現身格外受到紐約賞鳥人的矚目。而巴里自己也很有當明星的潛力,隨著鳥類愛好者對牠的了解日益增加,人們發現主要應該在夜晚活動的牠,反而很常在白天出沒,民眾很常能在水池裡、或是巴里棲息的樹梢上發現牠的身影,而牠似乎也不怎麼害怕人類,有時甚至會走近到距離人群僅約 1.5 公尺的距離。經營分享紐約鳥類行蹤帳號「曼哈頓鳥類通報」(Manhattan Bird Alert) 的巴雷特 (David Barrett) 說:「我們發現巴里對人似乎沒什麼警覺,牠很習慣人類的存在。」與此同時,在 COVID-19 疫情期間,越來越多紐約客開始培養「賞鳥」的興致,在中央公園有「賞鳥鮑伯」(Birding Bob) 外號、數十年來帶領許多人認識紐約鳥兒的德坎迪多,也會定期帶著遊客拜訪巴里,有時他也會播放貓頭鷹的叫聲,吸引巴里現身。Heat got you down? Just take a cool dip like #barry the #barredowl and don't forget to shake your tail feathers on the way out. @BarryBarredOwl #nyc #centralpark #birdcpp pic.twitter.com/13OTnIrVJz 巴里似乎不怎麼怕人,人們時不時就能在公園水池裡看到牠戲水的身影。而這正是部分賞鳥人士感到不滿的地方,他們深怕三不五時就在圍觀的人群,反而會影響了巴里的生活,而且隨著巴里名氣越來越大,人們也開始會特地上「曼哈頓鳥類通報」回報牠的位置,又會導致更多人到公園裡找牠。布魯克林鳥類俱樂部 (Brooklyn Bird Club) 的主席赫豪西克 (Dennis Hrehowsik) 指出,貓頭鷹其實對人群很敏感,因此他很擔心巴里會被圍觀的群眾給嚇壞了,而且他也覺得人們向「曼哈頓鳥類通報」回報鳥兒出現的地點「很不道德」。「我已經好幾年都沒有看到貓頭鷹了,」赫豪西克表示:「但就算我聽說有貓頭鷹出現,我也不會去找牠,不需要為牠們徒增壓力。」不過,「曼哈頓鳥類通報」的經營者巴雷特卻不覺得單純觀察有任何疑慮,他說:「在曼哈頓這樣的市中心,你不是每天都有機會看到貓頭鷹,牠們提醒了人類大自然的美麗、奧妙之處,我們當然要去觀察。」德坎迪多也認為他用貓頭鷹的叫聲吸引巴里的舉動,有助拉近人、鳥間的關係,「越多人看見巴里,他們就越喜歡貓頭鷹,也越不會想要溜冰場,或是其他會減少貓頭鷹生存所需 —— 也就是樹林 —— 的東西」。但無論如何,巴里的逝世都讓這一切成了往事。周一 (9) 晚上,大約有 250 人來到巴里生前棲息的中央公園樹木附近,為牠舉辦了一個小小的守夜活動,並在附近獻花、擺上玩偶悼念牠。談到這隻與眾不同的貓頭鷹,攝影師雷 (David Lei) 說:「以前我們總會開玩笑,如果可愛有公式,看看巴里就知道了:牠圓滾滾又毛茸茸的,還有一雙大而善於表達的眼睛。」「我認為牠非常特別......, 牠對我們很慷慨,每晚都讓我們可以近距離地觀察牠。」
【地球 24小時】08/11 再打一劑疫苗
本月 5 號,智利總統皮涅拉 (Sebastian Pinera) 表示,智利將針對已經施打過兩劑科興疫苗 (Sinovac) 的老年族群,進行第三劑疫苗的補強措施。根據此前的研究顯示,中國科興生技公司 (Sinovac) 所開發的 COVID-19 疫苗在接種的數個月後效力明顯下降,因此智利將從 86 歲以上的人口開始進行第三劑疫苗施打,並一步步擴大到 56 歲以上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族群。本照攝於智利城市瓦爾帕萊索 (Valparaiso), 一名老人家正在等候接種第三劑疫苗,政府提供的選項包括輝瑞 / BNT 疫苗 (Pfizer BioNTech) 及 AZ 疫苗 (AstraZeneca)。 相關閱讀:《給 YouTuber 的神祕委託:散播輝瑞疫苗不實謠言》「一切都始於一封電子郵件,」德國 YouTuber 兼記者德羅茨曼 (Mirko Drotschmann) 表示,他收到了來自行銷公司「Fazze」的邀請,想要付費請他散播和輝瑞疫苗有關的消息 —— 但裡頭的內容是假的。本周,西班牙迎來了今年夏天的第一波熱浪。畫面來自南部城市龍達 (Ronda), 大批羊群正在草地上悠哉地吃草,部分則躲進了樹蔭下,避開過於熱辣的陽光。 相關閱讀:《周末高溫熱浪來襲 美國警方在臉書喊話:拜託大家等到周一再出來犯案》2019 年 7 月,美國各地迎來前所未見的高溫。為了確保居民安全,各地政府實施了一連串「防熱」措施,連美國警方也向市民喊話:別出來犯案了,待在家裡消暑吧!在菲律賓,當地政府為了遏止 COVID-19 Delta 變種病毒疫情的擴散,所以實施了兩周的封城措施,並向民眾廣發作為補償和紓困的現金。本照攝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 (Manila) 的一間小學,一名女子向鏡頭展示自己剛領到的補助金。 相關閱讀:《德國百年紓困妙方「Kurzarbeit」 歐洲各國來取經》受到 COVID-19 疫情的影響,開不了源的企業先從節流開始,而這往往包含給員工放無薪假,甚至直接請員工捲舖蓋走路。不過,德國有百年歷史的紓困方案「Kurzarbeit」給了人們另一個選擇,歐洲各國也開始向德國取經,希望在疫情過後可以迅速恢復往日的榮景。在首都巴黎,剛和巴黎聖日耳曼足球俱樂部 (Paris Saint-Germain Football Club) 簽訂合約的阿根廷球星梅西 (Lionel Messi) 於記者會中展示了他的新球衣。梅西在新東家的球衣背號為 30 號,消息一出後,背號同樣為 30 號的 NBA 球星史蒂芬・柯瑞 (Stephen Curry) 立刻發 Twitter 祝福梅西,並稱讚他選號碼的品味不錯。 相關閱讀:《梅西為何離開巴塞隆納?》日前,替西班牙巴塞隆納足球俱樂部 (FC Barcelona) 踢了 21 年球的梅西離開老東家,來到法國巴黎聖日耳曼足球俱樂部展開人生新頁...... 在首都聖多明各 (Santo Domingo), 為了預防熱帶風暴佛瑞德 (Tropical Storm Fred) 的來襲,民眾正在把停泊在海邊的船隻拉到岸上。這天晚上,熱帶風暴佛瑞德在轉往鄰近國家巴哈馬及古巴時,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繼續向美國佛州 (Florida) 邁進,為經過的地區帶來豐沛的雨量。 相關閱讀:《為什麼下雨天讓人心情不好?》大雨大雨一直下,你是不是跟著心情都不好了呢?在孟買 (Mumbai) 的一間購物中心外,大批民眾正排隊等候接種 COVID-19 疫苗。 相關閱讀:《防疫還得靠信仰之力 印度 COVID-19 神現蹤》在 COVID-19 疫情肆虐的情況下,印度除了靠各種防疫政策,如今還要靠各種 COVID-19 神祇的幫忙,協助民眾度過眼前的疫情。在紐約曼哈頓 (Manhattan), 沉浸式多媒體特展「SuperReal」提供了 360 度的投影體驗,再加上現場的環繞音效,讓來訪的觀眾獲得身歷其境的超現實夢幻體驗。 相關閱讀:《「最大的廣告看板」 賽馬廣告登上雪梨歌劇院惹議》對於澳洲人來說,在世界遺產的雪梨歌劇院上投影出七彩的燈光作品,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如果今天打在雪梨歌劇院上的是賽馬廣告,就是另一件事情了。在東京淺草,一名穿著和服的女子漫步在街頭,準備前往東京都內歷史最悠久的寺院「淺草寺」。 相關閱讀:《日本人也愛抬神轎 淺草神社三社祭》到淺草除了跟淺草寺的雷門燈籠合照,五月的時候還有另一個選擇,就是到淺草神社參加三社祭!在首都哥本哈根 (Copenhagen), 大大的彩虹旗被懸掛在市政府的牆上,昭示著活動「2021 哥本哈根」(Copenhagen 2021, WorldPride and EuroGames) 的來臨。「2021 哥本哈根」結合了「WorldPride」同志大遊行、歐洲運動會 (EuroGames)、藝術文化展演,以及人權論壇等內容,是當地最重要的 LGBT 活動。 相關閱讀:《收到死亡威脅 俄國超市廣告的女同志家庭逃往西班牙》一個多月前,俄國一家超市的廣告因描繪女同志家庭而掀起爭議,廠商後來撤下了相關照片;然而一個多月後,這起事件卻仍未完全畫下句點:當初參加拍攝的女同志家庭被迫遠走西班牙 —— 因為她們收到了死亡威脅。在城市漢堡 (Hamburg), 由於德國列車駕駛工會 (German Train Drivers' Union) 發起了大規模的罷工活動,導致大批乘客只能擠在候車月台上,苦苦等候重新發車的時刻。 相關閱讀:《400 公里外的勞資糾紛?NASA 那起傳說中的「太空罷工」事件》在地球,想要調解任何一場勞資糾紛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發生在太空、距離地球 400 公里外的勞資衝突呢?在市井傳說裡,NASA 就曾發生一起史無前例的「太空罷工」事件......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梅西為何離開巴塞隆納?
當阿根廷足球巨星梅西 (Lionel Messi) 不得不離開西班牙巴塞隆納足球俱樂部 (FC Barcelona, 簡稱巴薩) 這個他從小到大踢球的地方時,他不禁潸然淚下;三天後,他在 11 號的記者會上正式以法國巴黎聖日耳曼足球俱樂部 (Paris Saint-Germain, 簡稱 PSG) 的球員身分亮相,這次哭泣的是 PSG 的球迷,喜極而泣的他們從沒想過向來與巴薩畫上等號的梅西會替 PSG 踢球。在記者會上,梅西拿著 30 號新球衣表示:「我依舊想踢球,我也依然想要贏。」他的身旁坐著 PSG 主席哈利菲 (Nasser al-Khelaifi), 梅西繼續說道,離開巴塞隆納對他來說「是非常艱難的一刻」, 但他很興奮可以加入 PSG,「我想要繼續成長、繼續贏得冠軍」。看著梅西正式成為 PSG 的球員、在 PSG 的主場王子公園體育場 (Parc des Princes) 踢球,對巴薩和 PSG 的球迷來說,都是值得在足球史上留下一筆的時刻,許多巴薩的球迷還在消化梅西離開的事實。在體育場外,球迷們齊聚一堂歡迎梅西的到來。今年 32 歲,肩上坐著 8 歲兒子的瑪利安 (Alexandre Marienne) 說:「梅西加入真的太棒了,他會幫我們創造精彩的成績 — 巴黎現在已經可以和其他著名足球俱樂部競爭了。」然而,在梅西踏上巴黎的土地前,他仍不斷重覆自己一點也不想離開從小長大的巴薩,他的球迷和巴薩也希望他能留下來。可惜最後事與願違,一切都出在巴薩管理不善,以及驚人的財務缺口,就算梅西願意減薪 50%, 巴薩仍無法留下他。究竟,巴薩發生了什麼事?根據巴薩的審計報告,它們的財務狀況遠比想像地還要來得糟,負債將近 5.9 億歐元 (折台幣約 195.6 億元), 而這個大缺口只有 10-15% 可以歸咎於 COVID-19 疫情造成的影響,剩下的則與巴薩管理不善有關。此外,審計報告中還發現,球員很容易就能拿到合約中所寫的獎金,讓獎金幾乎成了球員的固定薪,自然讓巴薩的支出大增。時間來到今年 7 月 1 日,梅西與巴薩的合約到期,雖然彼此有簽約的意願,但在還沒有簽定前,梅西的身分都是自由球員,這代表巴薩要是想再次和梅西簽約,得把梅西的加入當成自由球員的新轉會,而非舊有球員繼續留在隊上。然而,梅西離開的關鍵在西班牙足球甲級聯賽 (La Liga, 簡稱西甲) 的規定,該規定明訂一個球隊的球員薪資上限不得超過球隊總營收的 70%, 因此西甲任何球隊在新簽球員時,都要考慮這個新球員的加入是否會超過這個上限,而梅西這個「新球員」的到來,鐵定會超過上限。根據統計,巴薩目前的薪資營收比是 115%, 換句話說,巴薩每賺 100 歐元 (折台幣約 3,317 元), 就要支出 115 歐元 (折台幣約 3,815 元) 給球員。而就算巴薩沒有梅西,它們的薪資營收比也高達 95%, 比西甲規定的上限多出 25%。因此,怎麼增加巴薩的營收,看起來才是巴薩脫離困境的關鍵。而此時西甲和私募股權集團 CVC 達成了一項協議,CVC 願意拿出 27 億歐元 (折台幣約 895 億元) 交換歐洲超級聯賽 (The Super League) 往後收益 (例如綁定 50 年的轉播權利金) 的 10%, 以及西甲 10% 的股份。而 27 億歐元將會流向西甲底下的各家球隊,包含巴薩在內,如此一來巴薩就有足夠的營收可以支付梅西的薪資。然而,主導歐洲超級聯賽的巴薩和皇家馬德里足球俱樂部 (Real Madrid) 反對這項協議,他們認為歐洲超級聯賽的整體利益比單一球員重要多了,要是真的同意 CVC 的條件,將阻礙歐洲超級聯賽的未來發展。因此,巴薩主席拉波爾塔 (Joan Laporta) 最後決定還是讓梅西離開比較符合巴薩的利益。而在巴薩糾結於梅西的薪資時,網路上有人提到,說不定梅西願意「免費」替巴薩踢球。然而,印度足球分析員埃什瓦拉 (Adithya Eshwarla) 評論道,就算梅西願意「免費」替巴薩踢球,他也留不下來,畢竟拿掉他的薪資後巴薩的薪資營收比仍高達 95%, 巴薩的根本問題並沒有解決。除此之外,埃什瓦拉表示,真的叫這麼一名世界級的球員「免費」踢球,就連和梅西情感深厚的巴薩也做不出來這樣羞辱人的舉動。因此,巴薩主席拉波爾塔只好在梅西的離隊記者會上坦言:「在這一切之前,我想解釋的是我們從前任董事會手中接下了個爛攤子。」「梅西的離開沒有轉圜的餘地,西甲的財政公平競賽規則 (Financial Fair Play Regulations) 替球隊的薪資營收比設下了限制... 巴薩比任何事物都還要重要。」巴薩發出的聲明則寫道:「儘管巴薩和梅西達成協議,並且都想要簽署新的合約,但這終究不可能發生,因為巴薩財政和結構上的障礙。」「有鑑於此,梅西無法再待在巴薩,我們雙方都感到遺憾,因為不管是梅西還是巴薩的願望最終仍無法實現。」「巴薩全心向梅西對巴薩的貢獻表達感謝,並且祝福他未來個人和職業生涯一切順利。」對於最後和巴薩的合約破局,梅西在離隊記者會上流下不捨的淚水,他坦言自己根本毫無心理準備,沒想到居然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離開從小待到大的巴薩,「我們都以為最後會達成協議,不會有任何問題,沒想到最終仍不可能」。「就像巴薩主席所言,巴薩足球俱樂部比任何人都重要,」梅西表示:「我曾經歷許多艱難的時刻,輸過許多球,但最終你都可以回到巴薩受訓和踢球。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我沒有辦法再回去了,這就是終點。現在,新的故事要展開了。」11 號這天,誠如梅西所言,他的新生活將在巴黎展開,加入 PSG 的黃金陣容一起踢球。目前,PSG 隊上有義大利守門員多納魯馬 (Gianluigi Donnarumma)、負責聯繫前鋒與後衛的荷蘭中場球員維納爾杜姆 (Georginio Wijnaldum)、西班牙中後衛球員拉莫斯 (Sergio Ramos)、年僅 22 歲的法國前鋒姆巴佩 (Kylian Mbappé) 以及來自巴西的明星球員內馬爾 (Neymar da Silva Santos Júnior), 這樣的陣容不難想見 PSG 背後金主卡達的雄厚財力。自從卡達這個國家在 2012 年變成 PSG 的大股東後,PSG 的粉絲們看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菁英球員加入 PSG, 過去十年來沒有任何一個足球俱樂部可以簽下這麼多足球明星。卡達傾一國之財力投資 PSG 也讓其他足球俱樂部、球員、經理等不滿,認為這樣的競爭並不公平。當被問到 PSG 是否靠著砸大錢買球員、違反財政公平競賽原則時,PSG 主席哈利菲反駁道,PSG 向來遵守相關規定,他說:「我們有餘裕在財政公平競賽原則的規範下簽下梅西,我們一直以來都有遵循規範。」「我希望萊奧 (梅西的暱稱) 不會要求更高的薪水。」哈利菲笑著說。目前,梅西一個賽季的薪水是 3,500 萬歐元 (折台幣約 11.6 億元)。然而,PSG 先前簽下的任何球員都無法跟這次簽下梅西引起的關注度相比,許多 PSG 的球迷至今仍不敢相信梅西的到來。「這太瘋狂了,我們連作夢都沒想過會有這一天,」今年 19 歲的 PSG 球迷艾蒙 (Yohan Aymon) 說。PSG 主席哈利菲表示:「梅西讓足球變得神奇、美麗,他是個贏家,誰都知道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棒的球員。」 上線時間:2021/08/12 增修時間:2021/08/17 增補內文
【地球 24小時】08/14 空中的小輪車手
在首都卡拉卡斯 (Caracas) 熱鬧的街區「科塔 905」(Cota 905), 奪得 2020 東京奧運「自由式小輪車公園賽」銀牌的委內瑞拉選手德斯 (Daniel Dhers) 向圍觀民眾展示了他精湛的單車技術。 相關閱讀:《一塊奧運獎牌究竟值多少錢?》在運動員眼中,辛苦贏下的奧運獎牌價值難以估計,不過倘若有運動員願意忍痛割愛,將奧運獎牌鎔化、拿到市場上販售,這些獎牌又將值多少錢呢?在紐約中央公園 (Central Park), 一群穿著中世紀盔甲的男性在路人面前進行了一場激戰。這是每個月一次的例行性活動,兩支騎士隊伍「紐約角鬥士隊」(Gladiators NYC) 和「北方寶藏隊」(Northern Hoard) 在比賽中用斧頭等武器互相攻擊。 相關閱讀:《一波三折的屠龍騎士 西班牙雕像修補完畢!》記得 2012 年在西班牙南部小鎮,一幅本來畫有耶穌,卻被一名教友「修復」成人猿的百年壁畫嗎?—— 你沒猜錯,類似的事情在西班牙又再次上演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這座雕像已經順利的「回到原點」。在大城聖保羅 (Sao Paulo), 當地已經開放 18 至 21 歲的青年施打 COVID-19 疫苗。本照攝於當地的一間疫苗得來速,一名全身粉紅的變裝皇后正和打完疫苗、準備離開的車輛揮手道別。 相關閱讀:《「孩子比他人目光更重要」 在美國紐約找到「變裝小子」》拿波萊斯 (Desmond Napoles) 在網路上以「變裝小子」(drag kid) 的身份小有名氣,在鎂光燈前大力展現自己的他,無非是希望自身經驗能夠鼓勵更多人擁有自信、擁抱最真實的自己。在挪威知名地標 —— 懸崖「巨人之舌」(Trolltunga), 一對新婚夫婦在於倫斯旺市 (Ullensvang) 市長豪格 (Roald Aga Haug) 的見證下完成結婚儀式,他們是世上第一對在「巨人之舌」結婚的夫婦。這天,總共有四對新人在這裡完成了終身大事。 相關閱讀:《紐西蘭認可「飛麵神教」婚禮》信仰著「飛天義大利麵怪物」的飛麵神教 (Pastafarianism), 在 2015 年得到紐西蘭政府的認可,未來將可以合法舉辦屬於他們的特別婚禮。海地南部在這天發生了規模 7.2 強震,大批建築因此倒塌,造成嚴重災情,目前已經有至少 1,297 人罹難、5,700 多人受傷,估計傷亡人數還會持續上升。本照攝於南方城市熱雷米 (Jeremie), 民眾在地震後無助地看著變成廢墟的建築。在首都羅馬,大批民眾走上街頭,反對政府的「健康護照」(Green Pass) 計畫。「健康護照」可以顯示個人是否已經注射過第一劑的 COVID-19 疫苗、是否得病後痊癒,又或是有沒有經過病毒檢測並取得陰性報告,而民眾必須擁有這項證明才能出入當地許多服務及休閒設施。 相關閱讀:《給 YouTuber 的神祕委託:散播輝瑞疫苗不實謠言》「一切都始於一封電子郵件,」德國 YouTuber 兼記者德羅茨曼 (Mirko Drotschmann) 表示,他收到了來自行銷公司「Fazze」的邀請,想要付費請他散播和輝瑞疫苗有關的消息 —— 但裡頭的內容是假的。在倫敦街頭,大批民眾全身光溜溜地騎著腳踏車,響應「世界裸騎」(World Naked Bike Ride)。在活動中,騎士們大多數都是完全裸體的,但也有些人選擇穿上內衣,又或者用人體彩繪的方式裝飾自己。「世界裸騎」為一年一度的全球性活動,嘗試以裸騎的方式促進人們關注環保議題,包括過度倚賴石油、慣用汽車等,並提倡「身體積極性」(body positivity)。 相關閱讀:《倫敦「裸食」新體驗 全身脫光進餐廳》2016 年,在倫敦有一家餐廳非常火紅,這間餐廳讓客人能無拘無束的用餐,脫掉身上一件件衣服,感受解放的美好。在村莊豪爾塔 (Harta),16 支船隊參加了「瘋狂划船比賽」(crazy boat race), 在這場充滿創意的活動中,參賽隊伍不能使用船隻、皮艇或獨木舟,也不能採用任何可能破壞環境的材料,而只能用回收的紙板、寶特瓶、空桶等拼出屬於自己的「船」。 相關閱讀:《創意又好玩 台灣與各國的「辦公椅大賽」》這個活動也充滿創意!2016 年,台南的「辦公椅大賽」把辦公椅當賽車,玩起了好玩的比賽。在瑞典王室的私人宮殿「卓寧霍姆宮」(Drottningholm Palace), 菲立普王子 (Prince Carl Philip) 和妻子蘇菲亞王妃 (Princess Sofia) 的第三子,也就是今年三月出生的朱利安王子 (Prince Julian), 正於小教堂中接受基督教的洗禮儀式。 相關閱讀:《瑞典王朝大縮編 五名王孫宣布除名》2019 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 (Carl XVI Gustaf) 宣布要把 5 名孫子從瑞典王朝「伯納多特王朝」(Ätten Bernadotte) 除名,但他們仍然是王室家族的一部分。在城市帕克魯奧伊斯 (Pakruojis) 的花卉節中,有著桃紅色龜殼的大型烏龜雕塑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畫面中,一名女子正倚靠著它的前肢,並擺出了拍照的姿勢。 相關閱讀:《動物專屬 立陶宛藝術家打造暖心路標》走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 (Vilnius) 的路上,你或許會看到一座座迷你路標還有縮小版斑馬線,這都是創意行銷公司 CLINIC 212 的傑作。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印尼陸軍廢除貞操測試 不科學陋習畫下句點
周三 (11), 印尼陸軍參謀總長佩爾卡薩 (Andika Perkasa) 在一場訪問中透露,印尼陸軍將廢除對女兵實施的貞操測試,讓眾多多年來致力於推動軍方廢除貞操測試的人權團體、非政府組織雀躍不已。在訪問中,佩爾卡薩稱陸軍「每年都必須有所進步」, 而新兵的招募程序也包含在內,他告訴媒體:「處女膜是否破裂、或是部分破裂曾是檢查的一部分......, 現在它不再是了。」註:處女膜的正式名稱為「陰道冠」(Vaginal corona), 它並非一層「膜」, 而是陰道內一個富有彈性的環狀構造,由褶皺與黏液組織構成,每個人的大小、形狀都各不相同。所謂的貞操測試,指得是印尼女新兵在入伍前會接受的一項檢查,醫生們會將兩指伸入女性的陰道,以此得知受試者處女膜是否完整。然而,即使沒有通過測試,受試者也未必會受到懲處,而在印尼警察的案例當中,未通過貞操測試也不代表就沒有機會成為警察。在 2015 年接受 BBC 的採訪時,印尼少將巴夏 (Major Gen Fuad Basya) 形容,貞操測試關乎國家安全。「如果不這樣限制,有壞習慣的人就會成為軍方的一員。」巴夏接著補充,倘若一名新兵在婚前失去了貞操,即意味著「她的精神狀態不適合從軍」。不過,他也坦承失去貞操「可能是因為意外、疾病,或是習慣」, 而如果是因為習慣,「那麼印尼軍方就不會接受像這樣的新兵」。在 2014 年時,人權觀察組織 (Human Rights Watch) 對印尼的貞操測試情形展開了一次調查,訪談了曾接受測試的女性、她們的親友、執行測試的醫生等人,發現人人都提到了這項檢查會為受試者帶來痛苦,並在她們心裡留下創傷。其中一位在 2013 年接受貞操測試的女性說:「最讓我震驚的是,負責貞操測試的醫生竟然是男性。我的感受很複雜、我感覺被羞辱了,現場的氣氛也很緊張......, 它違反了每位女性的權利。」而除了準備入伍的女兵需要接受貞操測試,人權觀察組織在調查中也發現,就連準備嫁入軍人家庭的準新娘有時也會被要求接受類似的測試。雖然多年來,許多倡議者都在呼籲印尼軍方應盡速廢除貞操測試,也不乏有受試者出面分享她們接受測試的感受,但這項測試依舊沒有消失。2018 年,世界衛生組織 (WHO) 更發表了一項聲明,明確指出貞操測試「沒有科學依據」, 反而會造成女性生殖器官出血或是感染,而且處女膜也不是個判斷女性是否曾發生過性行為的可靠指標。此外,貞操測試也違反了受試者的人權,「並對她們的身心、社會整體福祉帶來立即性且長期的傷害」。直到今年,印尼陸軍這才開出第一槍,決定要從此廢止貞操測試。印尼一個對抗兒童人口販賣、虐待問題的非政府組織的創辦人西曼君塔克 (Faye Hasian Simanjuntak) 說,聽到消息時,她開心地流下眼淚。她提到身邊有很多朋友都曾接受過貞操測試,餘生幾乎都在和這段經歷奮鬥,也甚少提及這段過往,就算提到了,「她們幾乎都會用上『可怕』(這個字來形容)」。當年身為人權觀察組織貞操測試研究一員的哈索諾 (Andreas Harsono) 則認為,廢除這項測試是「正確的事」, 現在下級軍官們也「有責任要遵守命令,並意識到這項測試不科學又有違人權的本質」。不過西曼君塔克認為,在印尼這樣一個習於「以貞操衡量女性道德」的文化環境裡,要貫徹這道命令應該會很有挑戰。但印尼國家婦女暴力委員會的委員奇比提亞 (Alim Qibtiyah) 反倒比較樂觀,等待這項命令已久的她相信,這會讓更多女性也有從軍的機會,「她們將會更自在、更有自信,知道自己會因為能力而被錄取」。「要求女性透過貞操測試證明自己的道德很不公平,」奇比提亞說道:「那男性呢?他們要怎麼證明?」眼見陸軍跨出了第一步,但另一邊印尼的海軍、空軍目前雙雙未明確表態是否跟進。空軍發言人布爾丹西亞 (Indan Gilang Buldansyah) 只透露空軍會為男、女新兵做「生殖健康檢查」; 而海軍發言人維喬約諾上將 (First Adm. Julius Widjojono) 則說海軍沒有所謂的「貞操測試」, 而是以「產科暨妊娠檢查」稱之,不過他說在這項檢查中,男、女接受的檢查是一樣的。
摸臀襲胸樣樣來:美國紐約州長請辭下台 性騷擾受害者至少11人
周二 (10), 美國紐約州的州長庫莫 (Andrew Cuomo) 在性騷擾醜聞纏身多時後,決定請辭州長一職,也讓他成為最新一位捲入 #我也是 (#Metoo) 風波而下台的政治人物。今年 8 月,紐約州檢察總長詹樂霞 (Letitia James) 召開記者會,發布庫莫性騷擾醜聞中的調查報告,顯示他在任內曾對 11 位女性員工伸鹹豬手、或是發表與性有關的評論,還涉嫌報復其中一位受害人。調查報告一出,隨即在美國政壇引發軒然大波,不只紐約州的州議員開始計畫要彈劾庫莫,民主黨內的核心人物也紛紛與他切割,並呼籲他辭職下台。直到周二發表辭職聲明,庫莫依舊否認所有有關性騷擾的指控,但他也表示想對所有感覺被冒犯的女性致上「很深、很深的歉意」。談到辭職的決定時,庫莫表示在他百般思考後,相信以州長的身分繼續與這些醜聞纏鬥只會癱瘓州政府,並浪費納稅人數百萬美元,因此他才會決定請辭,並且正式在本月 24 號離開州長之位。在他下台後,長久以來擔任庫莫副手的紐約州副州長霍楚 (Kathy Hochul) 將接手完成庫莫的任期直到 2022 年年底。說起今年 63 歲的庫莫,他出身於一個政治世家當中,他的父親馬里奧 (Mario Cuomo) 也曾經擔任紐約州的州長一職,使得庫莫很早就有進入政壇的機會。努力多年後,庫莫在 2011 年首度勝選成為紐約州的州長,在三任的任期內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嚴格控管槍枝等政策。在去年 COVID-19 疫情期間,庫莫和其執政團隊的表現褒貶不一,他雖然時刻提醒民眾盡量待在家、戴口罩的重要性,還因此出了一本名為《美國危機》(暫譯,American Crisis) 的疫情回憶錄,但是他在防疫期間禁止安養院以 COVID-19 篩檢呈陽性為由拒收病患,以及涉嫌低報安養院 COVID-19 死亡病例數等爭議,都讓他的形象一落千丈。去年 12 月,庫莫的前助理博伊蘭 (Lindsey Boylan) 在 Twitter 上公開爆料庫莫性騷擾她「長達數年」, 指控庫莫曾在辦公室內擅自親吻她的嘴唇,以及多次發表貶低博伊蘭人格的性言論。隨著陸續有受害者出面提出指控,紐約州檢察總長也在今年 3 月開始著手調查。經過整整五個多月來的調查,上周紐約州檢察總長詹樂霞召開記者會,發表這份長達 165 頁的報告。報告中顯示,庫莫涉嫌性騷擾至少 11 位女性,像是擅自親吻受害者、撫摸她們的胸部或是臀部、對受害者的外貌或性生活發表暗示性的評論。舉例來說,報告裡提到一名受害者指控庫莫曾在州長官邸裡撫摸她的胸部,另一名女州警也指控庫莫曾以手或手指撫摸她的腹部和背脊。除了性騷擾,庫莫還被指控營造一個「充滿恐懼、威脅」的工作環境,而他的下屬也曾以外洩個人資料的方式來報復出面爆料的受害者。紐約州檢察總長詹樂霞在記者會上說道:「這些訪談和證據勾勒出了一幅令人不安卻清晰的畫面:州長庫莫曾性騷擾現任 / 前任政府雇員,違反了數條聯邦及州法律。」但不論是報告公布當時,抑或是宣布辭職的時候,庫莫都一概否認這些性騷擾指控,反而批評目前的情況完全不是基於事實,「這些都是政治,我們目前的政治體制太常被極端份子操弄」。不過對於受害者們的性騷擾指控,庫莫坦承他的部分行為,像是擁抱及親吻他人、用「親愛的」稱呼其他女性,或是其他試圖展現幽默的笨拙舉止等,確實會讓某些女性感到不舒服。「在我的認知裡,我從未在任何人面前逾越界線,但我並沒有意識到這些界線被重新劃定的程度。」庫莫解釋:「我只是沒有完全理解這些世代、文化上的改變。」與此同時,庫莫也談到了性騷擾醜聞爆發後和女兒間關係的轉變,「我和她們一塊坐在沙發上,聽著那些醜聞好幾個禮拜。當我看見她們臉上的表情、望進她們的眼睛,我感到非常受傷」。「我希望她們打從心裡知道,我從來沒有,未來也不會故意不尊重女性。」庫莫說道:「你們的老爸犯錯了,他會道歉並且從中汲取教訓。」然而,庫莫的解釋並沒有說服民主黨內的核心人物及紐約州的州議員們。在報告發布後,美國眾議院的議長裴洛西 (Nancy Pelosi)、總統拜登 (Joe Biden)、參議院的民主黨領袖舒默 (Chuck Schumer) 皆公開呼籲庫莫請辭下台,而紐約州的州議員也打算要彈劾庫莫。不僅政治人物,就連紐約州的選民也沒有被說服。上周美國昆尼皮亞克大學 (Quinnipiac University) 發表的一份民調顯示,70% 的紐約州選民都認為庫莫應該請辭,其中有 57% 的人是民主黨支持者。儘管庫莫的請辭看似讓性騷擾醜聞暫時來到一個段落,但 BBC 指出,卸任後庫莫依舊可能會面臨相關的刑事指控,目前已經有至少一位受害者對他提起刑事訴訟,檢察官也已經著手開始處理相關案件。至於庫莫請辭後留下的州長空位,預計將由長年擔任副州長的霍楚接任,她也將成為紐約州史上首位女州長。霍楚自 2014 年起便加入了庫莫的執政團隊,雖然不算是庫莫的心腹,但庫莫在請辭記者會上形容霍楚「既聰明又能幹」。她的任期預計會一路持續至 2022 年年底,屆時是否會正式參選、角逐州長大位,目前霍楚並沒有清楚對外表達意願。
【地球 24小時】08/10 睡在包袱堆中的孩子
在阿富汗的北方省份,許多人民因為阿富汗政府和塔利班組織 (Taliban) 之間的戰火而被迫遠離家鄉,南下尋求生機。本照攝於首都喀布爾 (Kabul), 一名男孩在跟隨家人一起逃到這裡後,只能暫時住在公園中,睡在包裹著家當的包袱堆上。對阿富汗政府來說,剛剛過去的周末形同一場惡夢,國內多個省的首府先後被塔利班組織給攻陷。與此同時,政府軍不僅無力重新奪回淪陷的城市,過去數十年來始終支援著阿富汗政府的美軍,也沒有要延後撤軍、甚至是重新駐軍的意思,仍舊維持著既定的撤離計畫,讓阿富汗民眾的處境越發艱難。 相關閱讀:《阿富汗全境陷落危機 塔利班周末再下六城》在卡西姆省 (Al-Qassim province) 的歐奈宰市 (Unaizah city), 當地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盛大貿易活動 —— 歐奈宰椰棗季 (Unaizah Season for Dates)。農夫們在市場中將一箱箱帶有金黃色澤的椰棗倒了出來,準備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買家。根據阿聯酋《海灣新聞》(Gulf News) 報導,歐奈宰椰棗季每天約能售出 28 萬公斤的椰棗,其價格依照品質,約在 3 公斤 5 里亞爾至 700 里亞爾 (折台幣約 37 至 5,195 元) 之間。在美國,各地的學校陸陸續續展開了新學期,但因 12 歲以下的孩童不得接種 COVID-19 疫苗,也讓回歸校園一事蒙上了一層陰影,無論是家長、專家或官員,都對學生的健康安全產生疑慮。本照攝於佛州坦帕 (Tampa) 的西坦帕小學 (West Tampa Elementary School), 在開學日當天,一名導護人員舉牌阻止車輛通行,讓孩子和家長可以順利通過馬路。 相關閱讀:《美泰兒為她推出芭比 AZ 疫苗研發者的小故事》在吉爾伯特教授 (Professor Sarah Gilbert) 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 AZ 疫苗後,她不僅獲得英國女王封爵、在溫布頓網球賽受到眾人鼓掌感謝,美泰兒 (Mattel) 還推出了以她為原型的芭比娃娃,然而對她來說,這場與 COVID-19 病毒的大戰還沒完,隨時都要繃緊神經...... 在倫敦的方舟學院 (Ark Academy), 學生在拿到申請大學的成績,確認自己獲得 A-level 以後,高興又感動地和同學緊緊相擁。 相關閱讀:《英國升大學成績算法大轉彎 終結 A-level 演算法之亂》去年八月,當英國高中生用來申請大學的 A-level 成績出爐後,不服結果的學生上街示威,教師組織也批評當局的演算法有問題。在師生們連日的抗議後,當局決定一改過去堅稱演算法沒錯的立場,從善如流聽取師生們的建議改變評分方式。然而,這麼做又引發了新的問題...... 在首都墨西哥城 (Mexico City) 的佐卡洛廣場 (Zocalo Plaza), 建築物的牆面掛上了五彩繽紛的圖畫裝飾,以紀念特諾奇提特蘭陷落之日 (Fall of Tenochtitlan) 滿 500 周年。特諾奇提特蘭是墨西哥古文明阿茲提克帝國 (Aztec) 的首都,於 1521 年 8 月 13 日覆滅,此事件也成為了阿茲提克帝國被西班牙征服的關鍵。 相關閱讀:《以人皮獻祭 墨西哥首次找到「剝皮神」神廟遺址》關於阿茲提克文明人皮獻祭的儀式,考古學家雖然透過許多文獻找到蛛絲馬跡,但一項在 2019 年初公布的發現,對他們來說可是一大突破。今年夏天,森林大火在西伯利亞的雅庫特地區 (Yakutia) 不斷延燒,造成許多村莊面臨被毀的命運,當地大城雅庫次克 (Yakutsk) 也處於嚴重空汙的危機之中。而就在上周末,當地村莊「Byas-Kyuyol」遭到了大火突襲,因為火勢延燒十分迅速,導致居民只能倉皇離開,來不及帶走自己的家寵。但當火災現場的影片在社群平台上傳開後,多名好心人士發現了在畫面中流竄的動物,並因此前往已經被燒成廢墟的村裡尋找牠們,最後將六隻尋獲的貓都送到了雅庫次克的獸醫院進行治療。 相關閱讀:《無聲死亡:澳洲叢林野火威脅生態 學者估 4.8 億隻動物被燒死》2019 年到 2020 年,澳洲曾經陷入數個月不止的叢林野火侵襲,讓該國超過 300 種的原生物種面臨生存危機。在首都雅加達 (Jakarta), 當地政府為了阻止 COVID-19 疫情擴散,實施了管制措施,這導致了畫面中的男子 —— 擁有兩名小孩的 30 歲小提琴家貝圖拉 (Aji Baitullah) 暫時無法繼續在結婚典禮上演奏的工作,所以他只好走上街頭,在等候通行的騎士們面前表演,希望能多少賺得一些費用,好讓他能夠養家餬口。 相關閱讀:《「迎接投資者不能靠閹割勞權」 印尼全新就業法案引爆勞工、環團大抗爭》2020 年 10 月,印尼為了加速走出 COVID-19 疫情帶來的景氣寒冬,透過鬆綁勞動、環保法規,創造一個高度有利企業的投資環境,但卻犧牲了勞工和環保團體,進而引發反對新法的大型示威。日前,薩爾瓦多海軍在公海查獲了多達 1.4 公噸的海洛因,其中,部分被送往了城鎮伊洛潘戈 (Ilopango), 而畫面中的警察正是在整理那些海洛因包裹,準備稍後要將它們盡數燒毀。 相關閱讀:《全球大釣魚!FBI 如何用加密通訊軟體「ANOM」逮 800 名罪犯?》當犯罪集團們在加密通訊軟體「ANOM」大聊自己毒品走私、洗錢甚至謀殺計畫時,他們不知道的是,上頭所有的對話內容都已經被 FBI 看光光了。在安博塞利國家公園 (Amboseli National Park), 一批象群正在橫越道路,其中,走在成象中間的小象被攝影師的鏡頭給捕捉了下來。 相關閱讀:《大象末日?波札那 300 隻大象死亡 謎樣死因正式出爐》波札那,一個棲息著 13 萬隻野生大象的國度,從 2020 年 5 月開始不斷出現死因不明的大象,詭異的臉部著地死亡姿勢,更是震驚全世界。在巴黎,抵達皇家蒙梭酒店 (Royal Monceau Hotel) 的阿根廷球星梅西 (Lionel Messi) 表情愉快地向周遭的民眾和記者打招呼,他即將加入法國的巴黎聖日耳曼足球俱樂部 (Paris Saint-Germain Football Club)。梅西在本月 8 號宣布,自己必須離開已經效力了 21 年的巴塞隆納足球俱樂部 (FC Barcelona), 發表談話的過程中甚至一度不捨落淚,他透露自己已經「盡了一切努力」想要留在巴塞隆納足球俱樂部,但由於西班牙足球甲級聯賽 (La Liga) 的規定限制,他最終還是只能無奈離開。 相關閱讀:《「沒有爆紅就好了」 阿富汗梅西小粉絲被塔利班追殺》還記得 2016 年穿著藍白塑膠自製球衣的梅西小粉絲嗎?自從他在全球爆紅後,他們一家就成了恐怖組織塔利班的目標。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世界首例 南非認定AI系統「DABUS」為專利的「發明者」
第一眼看過去,南非最近通過的一項專利設計非常普通,是一款「運用碎形幾何學 (fractal geometry) 製成的食物容器」, 透過這項技術,能讓多個食物容器互相扣合,使機器可以很方便地抓取跟堆疊它們。但這項專利卻有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不平凡之處 —— 它的發明者並不是「人」, 而是名為「DABUS」的 AI 系統。「DABUS」為「device for the autonomous bootstrapping of unified sentience」的縮寫,直譯即「統一感知自動引導裝置」, 它由美國 AI 專家塞勒 (Stephen Thaler) 所研發,能夠模擬人類的思考活動,並藉此發明出新產品。根據 QUARTZ 報導,「DABUS」經常被稱為「具有創造力的機器」, 因為它可以進行獨立且複雜的運作,而像是 iPhone 的聲控 AI「Siri」, 就因此和「DABUS」有非常大的不同。塞勒在 2019 年 9 月 17 日時,將「DABUS」列為發明者的專利申請送到了世界各地的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審核,包括美國、歐洲、澳洲和南非等,但只有南非在上月 28 號正式通過這項專利許可。這項結果隨即引來許多智慧財產權專家的反對,有些人甚至直指這是一個錯誤,是該國專利局的過失;但相反地,也有人將此事視為一項發展趨勢,代表了政府對創新技術的支持。而所謂「具有創造力的機器」, 即是指系統能夠處理,並以具有判斷力的方式分析數據,然後再從中學習,這個過程被稱為「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而一旦系統經歷了「機器學習」, 它便能在沒有人類干預的情況下「自主性」地開始進行發明。近一二十年間便有許多「具有創造力的機器」被製造出來,例如在「DABUS」之前,塞勒還發明過一個 AI, 這個 AI 可以創造出新樂譜,並開發出交叉刷毛造型的牙刷。當時,塞勒對牙刷提出了專利申請,也順利取得了許可,這證明 AI 的確可以完成符合專利審核標準的發明,只是當年塞勒是將自己列在發明者的欄位當中,而不是 AI。但是在「DABUS」發明出食物容器後,塞勒受到英國薩里大學 (University of Surrey) 法學專家阿伯特 (Ryan Abbott) 等人的支持,決定要在申請專利時將「DABUS」列為發明者。然而,美國專利及商標局 (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和歐洲專利局 (European Patent Office) 都在正式審查階段時拒絕了這項申請。首先,它們現行的專利法都只為人類設計,行文都以「他」(him) 和「她」(her) 作為發明者的代稱。就如同英格蘭及威爾斯高等法院 (England and Wales High Court), 它們也依據英國 1977 年通過的《專利法》(UK Patents Act 1977), 以 AI 不是「自然人」、無法作為發明者為理由,拒絕了塞勒的申請。此外,美國專利及商標局也提到,發明一項專利必須要有「構想」的存在,但這點只有人類的腦袋才辦得到,因此 AI 無法符合這項定義;最後還有一點則是,擁有「發明者資格」(inventorship) 意味著也能夠獲得相關權益保障,但 AI 在法律上並沒有辦法擁有權益。另一方面,在南非通過「DABUS」作為發明者的專利後,澳洲原本不予通過的審核結果則出現了轉折。澳洲聯邦法院在上月 30 號裁定,專利委員因 AI 系統不能被認為是發明者而拒絕專利申請,是錯誤的判斷。其中,審理案件的法官比奇 (Jonathan Barry Rashleigh Beach) 表示:「在專利委員的邏輯中,如果你擁有一項能夠獲得專利的發明,卻沒有發明者的話,那麼你就不能為它申請專利。」「澳洲的法律並沒有支持這樣的結果。」比奇認為專利委員對發明者的定義過於狹隘,他甚至直言:「發明者...... 可以是 AI 系統或是裝置。」澳洲智慧財產局 (IP Australia) 在判決出來後表示,專利委員正在針對這項結果重新考慮塞勒的專利申請,但它們現階段並不會做出進一步的評論。塞勒則告訴澳洲 ABC 新聞,爭取專利的官司對他來說:「更像是一場哲學性抗爭,嘗試說服人類相信,我那創造性的神經架構 (指「DABUS」) 的確具備認知、創造力、知覺和意識。」「DABUS 創造出了能夠擁有專利的發明,這一點進一步地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這個系統會『走動跟說話』, 就如同有意識的人腦一般。」除此之外,ABC 新聞報導中也有提到,雖然塞勒在申請時將「DABUS」列為發明者,但他自己依然是專利的擁有者,也就是說,塞勒並沒有進一步主張讓 AI 擁有產權。另一方面,回到南非本身,南非的公司與智慧財產權委員會 (Companie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mission) 雖然核可了專利的申請,卻沒有解釋為何會選擇這麼做。同時,包括 QUARTZ、《富比士》等媒體的報導則指出,南非並沒有實質的專利審核系統,意即專利的獲取在該國是非常簡單的事,因此反對「DABUS」成為發明者的人認為,如果南非有成立確實的檢查和審理機制的話,那麼這項專利申請當初就不會被通過了。塞勒的法律團隊表示,他們之所以會將「DABUS」列為專利申請中的發明者,是為了要測試專利制度的極限,並藉此促進相關改革。其中,法學專家阿伯特便指出:「現行的系統並不好,因為當科技開始領先時,我們必須從鼓勵人們發明東西,轉變成鼓勵人們創造出那些可以發明東西的 AI。」「在發明東西的時候,AI 在某些領域或許比起人類擁有更大的優勢,例如遇到需要使用大量數據,又或是廣泛的電腦計算資源時。」ABC 新聞則提到,目前各國的專利制度阻止了部分發明被註冊,只因為它們是由 AI 自主創造的,而這一點也導致了投資 AI 領域的不確定性。「我們想要一個專利制度,它能充分鼓勵人們創造出 AI, 並讓那些 AI 發展出具有社會價值的創新發明。」阿伯特說。
「20年前,他性侵了我」英國安德魯王子遭控性侵未成年少女
周一 (9), 現年 38 歲的美國女子朱芙蕾 (Virginia Roberts Giuffre) 在紐約對英國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 (Duke of York,Prince Andrew) 提起民事告訴,指控安德魯王子在她 17 歲未成年時性侵了她。朱芙蕾表示,她當時遭到美國億萬富豪艾普斯汀 (Jeffrey Edward Epstein, 註) 逼迫,在艾普斯汀位於曼哈頓和其他地點的豪宅與安德魯王子發生多次非合意性交,簡而言之安德魯王子性侵了她,而她當年只有 17 歲。對於朱芙蕾的指控,英國安德魯王子的發言人表示「不予置評」, 安德魯王子過去更多次否認該指控。註:美國億萬富豪艾普斯汀靠投資起家,隨後因與未成年人性交、教唆未成年人賣淫而遭到逮捕判刑。2019 年 8 月 10 日,艾普斯汀在曼哈頓監獄內自殺身亡。在艾普斯汀性侵未成年少女一案甚囂塵上之時,過去與艾普斯汀走得近的名人也被一一翻出,包含英國安德魯王子、美國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柯林頓 (Bill Clinton)、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Bill Gates) 等,都與艾普斯汀有數面之緣。The Epstein/Maxwell story has, in a sense, always boiled down to Prince Andrew & Virginia Roberts Giuffre. Very few people outside of Palm Beach had heard of Epstein before that infamous photo—taken in March 2001 of a then-17yo Giuffre—first appeared in a British tabloid in 2011. pic.twitter.com/BXR6hFdIhT2001 年 3 月,當時年僅 17 歲的朱芙蕾 (中) 和安德魯王子 (左) 合影,艾普斯汀的女友麥克斯威爾 (右) 就站在一旁觀看。回到事發時的 2001 年,朱芙蕾回憶道,她當時受到艾普斯汀、艾普斯汀的女友麥克斯威爾 (Ghislaine Maxwell) 和安德魯王子的脅迫,必須和安德魯王子發生性關係。要是不從,她害怕自己或他人會受到死亡或身體傷害。除此之外,她也擔心這三人的巨大財富、關係和權威會對她不利。朱芙蕾接著提到,安德魯王子在性侵她時知道她未成年,也知道她是艾普斯汀媒介未成年少女性交易下的受害者。時至今日,朱芙蕾已經 38 歲了,她仍感受到安德魯王子「極端且無恥的行為」對她造成「重大情緒和心理壓力與傷害」。朱芙蕾出示的文件上寫道:「在這個國家 (指美國), 不管你是總統或是王子,沒有人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不管你有多無權無勢或脆弱,沒有人會被剝奪法律的保護。」「20 年前,安德魯王子的財富、權勢、地位和關係讓他能虐待一名無人保護、既害怕又脆弱的孩子。早就該追究他的責任了。」2019 年 11 月,安德魯王子在 BBC 的節目《新聞之夜》上否認性侵朱芙蕾,他也提到自己不記得見過她。2019 年 11 月,安德魯王子曾接受 BBC《新聞之夜》(Newsnight) 的訪談,並且在訪談中斬釘截鐵地表示,他從未與朱芙蕾性交,更不記得曾經見過她。「這件事 (性交) 從未發生,我可以明確且果斷地告訴你,這件事從未發生。我不記得曾經見過這名女子,一點也不記得。」與此同時,白金漢宮也出面力挺安德魯王子,痛斥朱芙蕾對安德魯王子的性侵指控「錯誤且沒有根據」。而在艾普斯汀獄中自殺後,安德魯王子也發出聲明表示:「我一直都對自己缺乏判斷力地與艾普斯汀來往感到懊悔。」「尤其對他的受害者來說,艾普斯汀的自殺留下了許多未解疑問,我對所有受影響的人深表同情,他們希望得到某種形式的了結。」「我只希望他們可以來得及重建生活。當然,如果有需要,我願意協助任何適當的執法機構從事調查。」然而美國調查單位表示,當它們在調查艾普斯汀和麥克斯威爾的性交易圈時,曾希望能訪談安德魯王子,但安德魯王子並不配合。時任紐約南區聯邦檢察官的柏曼 (Geoffrey Berman) 在 2020 年 1 月表示,安德魯王子不願配合訪問,「直到今日安德魯王子的配合度是零」。說到今年 61 歲的安德魯王子,他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的第二個兒子,也是查爾斯王儲 (Prince Charles) 的大弟,目前在王位繼承人順序上排行第九。身為「備用繼承人」(spare heir), 安德魯王子和女王的妹妹──已故的瑪格麗特公主 (Princess Margaret) 和薩塞克斯公爵哈利王子 (Prince Harry) 很像,都曾因流連社交圈、喜愛玩樂而被封為「派對王室成員」(party royal), 英國小報甚至稱他為「好色安迪」(Randy Andy)、「航空哩程安迪」(Air miles Andy), 以此諷刺他熱愛搭乘飛機到處玩樂,豪奢花費令人咋舌。與此同時,英國小報也熱愛以「女王最喜愛的孩子」來稱呼安德魯王子,這個稱號的來源可能是因為女王花了較多時間陪伴他與愛德華王子 (Prince Edward) 長大。和兄長查爾斯王儲不同,安德魯王子沒有上大學,他直接加入皇家海軍,並且在數年後參與從阿根廷手中奪回福克蘭島的任務,並且凱旋歸國。1986 年,安德魯王子與受到民眾歡迎的平民莎拉弗格森 (Sarah Ferguson) 結婚,當時莎拉加入王室被視為是吹進王室的一股清新氣息。可惜好景不常,兩人在生下兩名女兒後,於 1996 年正式離婚,但莎拉仍可以繼續使用約克公爵夫人 (Duchess of York) 的頭銜。在安德魯王子於 2019 年遭朱芙蕾指控性侵、被翻出和艾普斯汀交好後,他便屈於公眾的壓力而退出王室職責,並且鮮少現身公眾眼前,就連他的大女兒碧翠絲公主 (Princess Beatrice) 去年結婚,安德魯王子也沒有出現在任何官方釋出的大婚照片中。回到朱芙蕾訴安德魯王子一案,該案之所以事隔 20 年還能夠立案,是基於時任紐約州州長庫莫 (Andrew Cuomo) 在 2019 年簽署頒布的紐約州《兒童受害者法案》(The Child Victims Act)。在該法案的保障下,已過法律追訴期的孩童性虐案受害者可在 28 歲前提出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則大幅延長至 55 歲。庫莫當時表示,這是一條給受害者尋求正義的路,他也希望該法案能「矯正那些沒有獲得承認和懲罰的錯誤」。時至今日,庫莫本人遭控性騷擾 11 名女性,雖然他否認有任何不法行為,但他表示自己會在 8 月 24 日正式辭職下台。和由國家發起的刑事訴訟不同,朱芙蕾對安德魯王子提起的民事訴訟至多僅能獲得金錢賠償。代表 9 名艾普斯汀受害者的紐約布魯 (Bloom) 法律事務所合夥人富達利 (Arick Fudali) 律師表示,通常這一類的民事訴訟案件「很少」會出現庭審,但仍非不可能。富達利說:「我想要聽聽看安德魯王子在法庭上會說些什麼,我想很多人都想聽。」「當然,我有看他上 BBC《新聞之夜》的訪談,並且讀過他在訪談後釋出的聲明稿,但我想許多利益相關人、任何與艾普斯汀案和艾普斯汀遺產有關者,都會想看到更多資訊... 在法庭的範圍之內。」富達利也繼續提到他的客戶仍活在陰影之下,他說:「幾乎我所有的客戶都活在對艾普斯汀、艾普斯汀朋友的恐懼和他的影響力之下。即使他已經作古,他們仍活在害怕之下。」紐約大學法律系教授莫瑞 (Melissa Murray) 分析道,即使安德魯王子最後要上法庭受審,很有可能也得花上一段很長的時間,甚至數年。不過,莫瑞教授認為此案開庭前和解的機會微乎其微。「安德魯王子有很多 (可以和解的) 機會不見了,因為當他在 BBC 的訪談中斷然否認性侵朱芙蕾,他很難再回頭和朱芙蕾和解,因為這會像你收回了那些話,或至少承認朱芙蕾所說有幾分真相在裡面。」英國德比大學法律系教授肯普 (Gerhard Kemp) 則說,朱芙蕾對安德魯王子的控訴不太可能會大幅改變安德魯王子的處境,畢竟朱芙蕾並沒有提出太多新證據,安德魯王子要擔心的反而是針對艾普斯汀女友麥克斯威爾的刑事訴訟。「翻盤的關鍵將會是針對麥克斯威爾的刑事訴訟案,該案可能會爆出大量暗示安德魯王子違法的證據,而這有可能反過來改變針對安德魯王子的訴訟性質,從當前的民事訴訟變成針對安德魯王子的刑事訴訟。」目前,麥克斯威爾遭到美國聯邦政府指控引誘和販運未成年少女從事非法性行為,協助艾普斯汀將未成年少女培養成「性奴」, 替有權有勢的上流人士服務。對此,麥克斯威爾一概否認,她也將在今年 11 月出庭受審。
【地球 24小時】08/09 倫敦塔橋下不來
在倫敦,擁有 127 年歷史的知名地標「倫敦塔橋」(Tower Bridge) 本來預計於這天升起橋面,好讓一艘大型的木製船通過,沒想到要降回原地時卻因「技術問題」卡住了,而且一卡就是 12 小時,直到隔天凌晨才修復完畢,恢復泰晤士河 (River Thames) 兩端的雙向通車。 相關閱讀:《倫敦「最糟糕」的景點?要價 7,787 萬元的人造巨大土丘》在倫敦,你可以想到許多知名地標,像是倫敦塔橋、大笨鐘 (Big Ben), 以及位在河岸的巨大倫敦眼 (London Eye)。然而今年七月底,一個新景點搶走了大家的目光 —— 但眾人給它的並不是正面的評價。在尼斯 (Nice) 的盎格魯街 (Promenade des Anglais) 海濱,大批當地民眾聚集在沙灘上,享受溫暖的夏日陽光。 相關閱讀:《35 年來一直漂上岸 法國海邊數不清的加菲貓電話》數十年來,法國西北部海灘一直有加菲貓電話的殘骸漂上岸。當地環保團體多年來努力不懈地撿拾不知從何而來的加菲貓電話,最終總算找到它們的源頭。在峇厘島的努沙杜瓦 (Nusa Dua), 顧客正於一間內建水族館的餐廳「Koral」用餐,在服務人員為他們端上飲料時,一旁的玻璃牆後是正在水中擦玻璃的潛水員。 相關閱讀:《飯店民宿怎麼住都好膩?來試試看巴黎水族館打造的鯊魚客房吧》富麗堂皇的旅館無法感動你?極致貼心的服務也毫無吸引力?那麼來試試看巴黎水族館的客房吧,包準你畢生難忘。在紐約曼哈頓 (Manhattan) 的紐約市政廳 (New York City Hall) 外,大批群眾走上街頭,反對強制接種 COVID-19 疫苗的政策,他們表示這是對於「醫療自由」的示威活動。本月 3 號,紐約市長白思豪 (Bill de Blasio) 在一場記者會上表示:「如果你想要完全地參與我們的社會,那你就必須要施打疫苗」, 而且由於 COVID-19 病例的源源不絕,紐約目前正推動必須出示注射證明,才能進入室內場所的政策。在本照畫面中,一名參與抗議的男子將自己打扮成了「山姆大叔」(Uncle Sam) 的模樣,但禮帽的部分被一支大大的疫苗注射筒穿越而過。 相關閱讀:《打完疫苗就不用戴口罩?美國 CDC 最新建議引起爭議》告訴打完兩劑 COVID-19 疫苗的人不用戴口罩、也不用保持社交距離,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於今年五月公布的公衛建議引起了正反雙方的辯論。在雪梨,為了防治 COVID-19 疫情的封城措施自今年 6 月底開始實施,當時原本預計 7 月 9 日就能解封,沒想到不斷新增的病例卻讓時程一延再延,目前已確定至少要到本月 28 號才有可能解除限制。本照攝於雪梨的市中心,一隻大鳥正悠哉地站在空無一人的十字路口。 相關閱讀:《在沙灘做全裸日光浴被鹿追 澳洲兩男違反封城令遭罰》今年六月底,新南威爾斯州 (New South Wales) 的警察局長告訴媒體,有兩名男子因違反封城禁令而被開罰 2 萬元,但其中曲折的故事卻意外登上了澳洲 Twitter 的熱門趨勢...... 為了紀念即將於 10 號到來的世界獅子日 (World Lion Day), 歷史悠久的倫敦動物園 (ZSL London Zoo) 特地舉辦了一場拍照活動。畫面中,名為艾麗婭 (Arya) 的母亞洲獅和印著英國資產管理公司「獅子信託」(Liontrust) 商標的地球合影。 相關閱讀:《為什麼獅子愛磨蹭》貓咪呼嚕嚕地在身邊蹭阿蹭的模樣讓人一眼就愛上,就連動物園兇猛的獅子也常會出現打滾磨蹭的現象,到底這又蹭又舔的行為是想表達什麼呢?每年的 8 月 9 日都是世界原住民國際紀念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World's Indigenous Peoples)。在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 (Mexico City), 大批原住民群眾穿上了自己的傳統服飾,上街遊行慶祝這個日子。 相關閱讀:《世上最孤獨的男人 直擊巴西原民部落最後血脈》2018 年,一名住在亞馬遜雨林深處的原住民被鏡頭捕捉了下來,他的族人全在和開發者的血腥戰爭中過世,他已經一個人獨自生活超過 20 年,與世隔絕的他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男人」。在英屬哥倫比亞省 (British Columbia) 的城市素里 (Surrey), 大批車輛正在位於美加邊境的和平拱門 (Peace Arch) 附近排隊,等著獲得通關許可,進入加拿大。因為 COVID-19 疫情的緣故,加拿大之前實施旅行禁令,禁止鄰國居民在非必要情況下前往該國,時間長達 16 個月,直到本月 9 號才正式鬆綁規定,允許已經完全接種疫苗至少 14 天的美國公民和永久居民可以進入加拿大,而且不需要在抵達後接受隔離檢疫。 相關閱讀:《給 YouTuber 的神祕委託:散播輝瑞疫苗不實謠言》「一切都始於一封電子郵件,」德國 YouTuber 兼記者德羅茨曼 (Mirko Drotschmann) 表示,他收到了來自行銷公司「Fazze」的邀請,想要付費請他散播和輝瑞疫苗有關的消息 —— 但裡頭的內容是假的。在 2020 東京奧運的選手村外,一名小男孩雙手拿著寫上了「後會有期」(See you soon) 的看板,為特地來到日本參賽的選手們送別。 相關閱讀:《東京奧運選手村「反性愛床」之謎 日本的防疫秘密武器?》原來,日本東京奧運選手村內這張毫不起眼的床,才是東奧主辦單位深藏不露的防疫秘密武器?在法國,該國的奧運選手帶著奧運會旗一起返抵了巴黎。本照攝於巴黎夏爾・戴高樂機場 (Paris Charles de Gaulle airport), 畫面中,巴黎市長伊達戈 (Anne Hidalgo) 正站在機艙門口揮舞奧運會旗,她身旁的黑衣男子則是 2024 巴黎奧運組織委員會 (Paris 2024 Organising Committee) 的主席埃斯坦蓋 (Tony Estanguet)。 相關閱讀:《一塊奧運獎牌究竟值多少錢?》在運動員眼中,辛苦贏下的奧運獎牌價值難以估計,不過倘若有運動員願意忍痛割愛,將奧運獎牌鎔化、拿到市場上販售,這些獎牌又將值多少錢呢?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阿富汗全境陷落危機 塔利班周末再下六城
自今年美軍加速撤軍以來,阿富汗政府在與塔利班組織 (Taliban) 的戰爭中可以說是節節敗退。從上周五 (6) 起算,短短幾天內,阿富汗境內已經有至少六個省的省會在被圍困多時後淪陷,其中還包括了阿富汗北部昆都士省、擁有近 30 萬居民居住的昆都士 (Kunduz)。而在一連佔領多個省會後,塔利班並沒有放慢腳步,根據駐紮在阿富汗西部赫拉特省首府赫拉特市 (Herat) 的民兵指揮官艾哈邁迪 (Abdul Razaq Ahmadi) 的說法,從周一 (9) 開始,「塔利班組織動員了所有它們在周遭省分的軍隊,好來佔領這座城市」。眼見塔利班組織的攻勢來得又快又猛,聯合國秘書長的阿富汗問題特別代表萊昂斯 (Deborah Lyons) 感嘆道:「這已經是完全不一樣的戰爭了,令人想起近年來的敘利亞,又或是不那麼遙遠以前的塞拉耶佛 (Sarajevo)。」根據外媒的報導,塔利班近期的這波攻勢大約始於上周五。從阿富汗西南部、與伊朗接壤的尼姆魯茲省首府札蘭季開始,阿富汗南、北部的省會開始迅速淪陷,諸如薩爾普勒省首府薩爾普勒市、塔哈爾省首府塔萊坎市等皆是在這段期間丟失,其中又以周日 (8) 淪陷的昆都士最具代表性。BBC 指出,與塔吉克接壤的昆都士除了是約 30 萬阿富汗人的家,還是阿富汗北部的交通樞紐,這裡有可以通往北部主要城市的高速公路,與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相距也僅約 335 公里左右。除此之外,昆都士也是阿富汗重要的毒品走私中心,鴉片、海洛因等毒品都是由此進入中亞,甚至一路被販賣至歐洲。因此控制這座城市,也意味著控制了中亞地區重要的毒品走私路線。在 2015、2016 年間,塔利班也曾兩度攻佔這座城市,只是兩次都被西方國家的軍隊擊潰而未能穩定佔領。而細究這次塔利班迅速佔領多個省會的原因,其實與阿富汗政府軍採取的防守策略有關。在美軍迅速撤離後,阿富汗政府軍選擇集中駐守幾個重要的城市以減少後勤補給的難度,間接導致最近許多省會接連淪陷。可是儘管如此,阿富汗政府的後勤補給工作依舊很常失敗,許多前線作戰的士兵不僅拿不到薪水,也沒法及時拿到彈藥和食物補給,只能在彈盡援絕下選擇投降塔利班。「軍人們沒有為貪腐的政府、貪腐的政客效力的動機,」曾任阿富汗駐英國大使的馬蘇德 (Ahmad Wali Massoud) 分析:「他們並非在為阿富汗總統加尼 (Ashraf Ghani) 打仗,無法獲得足夠補給的軍人為何要打仗?是為了什麼?他們反而和塔利班相處得更好,這就是軍人們為何要倒戈的原因。」與此同時,隨著塔利班步步進逼,阿富汗平民的傷亡數字也開始攀升。目前人在阿富汗東北部一間學校裡避難的民眾納茲 (Gul Naaz) 告訴記者:「有很多炸彈落在我們村莊,塔利班一來,就把所有東西都摧毀了,我們只能無助地離家、與孩子一起睡在地上。」根據聯合國先前的一份統計,在 5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之間,約有 2,400 名阿富汗平民在戰火中受傷,甚至死亡,創下自 2009 年聯合國開始這項統計以來的最高點;而在過去幾天塔利班接連佔領各大省會的戰事裡,孩子們的生命更是飽受威脅。周一 (9),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 的阿富汗代表德萊斯 (Hervé Ludovic De Lys) 指出,在過去三天內,阿富汗全境共有 136 名孩子受傷、27 名死亡,「這些可不僅是數字。每一個人的死亡和他們身體上所受到的痛苦,都是一場悲劇」。然而,面對陸續淪陷的城市,阿富汗政府似乎沒有特別重視前線的戰況。直到周日晚上,不管是阿富汗總統加尼,或是中央政府官員,都沒有人出面對戰況發表評論;國防部也僅表示阿富汗軍隊正努力為國奮戰,還成功殺了好幾位塔利班的戰士。這樣的應對方式也讓一名政府高層出面警告,除非阿富汗朝野攜手合作、制定對塔利班的作戰計畫,否則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淪陷、阿富汗政府的垮台,很可能在未來幾周內就會發生。在阿富汗政府、塔利班在阿富汗境內四處開戰的同時,雙方的和平會談仍舊在進行中。周一,阿富汗首席談判官阿卜杜拉 (Abdullah Abdullah) 也率團前往卡達與塔利班的會談代表見面,他們深知現階段要達成和平協議可以說是難如登天。「在這個階段,和平根本沒有任何進展。在針對平民的戰爭中,你可以看到暴力、野蠻、莽撞的程度節節升高,」阿富汗談判團隊的資深成員納德利 (Nader Nadery) 說道:「塔利班對有意義和平會談的興趣是零。」在阿富汗政府節節敗退的同時,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似乎沒有要改變美軍撤離計畫的意思。他也在上個月的一場演講中提到,多年來美軍已盡全力協助訓練阿富汗的軍、警單位,讓他們具備保護阿富汗民眾的能力,現在即使處境艱難,他們仍須自立自強,保護自己也保護阿富汗的人民。除此之外,美國的國防官員也提到,日後除了「有限的空襲」, 像是出動無人機摧毀塔利班的重型火炮等可能威脅人口密集地區、外國大使館、阿富汗政府大樓的武器等行動,美國無意進一步支援阿富汗。即使拜登的言詞中對阿富汗的軍力仍看似有一點信心,現在美國、英國駐阿富汗大使館都已經在催促還在阿富汗境內的公民「盡速搭乘商業航班離開阿富汗」。美國大使館便在一紙聲明中寫道:「有鑑於安全現況及大使館人員的減少,就算是在首都喀布爾,美國大使館能提供公民的幫助也極其有限。」
鳥兒築巢的動物毛從哪裡來?研究:從活動物身上偷拔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知道有些鳥類會用狗、浣熊等動物的毛髮,當作築巢的材料。不過有很長一段時間,科學家都相信這些毛是鳥兒從動物的屍體上拔來,但在一次偶然的經驗和歷來眾多愛鳥人士的幫忙下,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 - 香檳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的鳥類專家波洛克 (Henry Pollock) 發現,像山雀 (Paridae) 等鳥類未必是從屍體上獲得毛髮,反而是壯起膽子,直接從活生生的動物身上偷拔毛。影片中浣熊的毛皮顯然既美觀又柔軟,讓山雀即使被當眾抓包,還是鍥而不捨地回頭拔了好幾次。影片僅供示意,非波洛克等人看到的畫面。說起波洛克等人的這份研究,就得回到他和同所學校的演化學家布朗 (Jeffrey Brawn)、豪伯 (Mark Hauber) 等人一起參加的校園活動上。當時,這群一起參加了校園年度春季數鳥活動的科學家們正在校園裡忙著計算不同鳥兒的數量。數到一半,一隻簇絨山雀 (Baeolophus bicolor) 的身影突然擄獲了眾人的目光,只見牠悄悄靠近一隻在樹下睡覺的浣熊,接著便一躍到浣熊身上,開始拔浣熊的毛,技術還好到一連拔了 20 幾下都沒有把浣熊給吵醒。回憶起目睹這個有趣場景的時刻,布朗推測那隻「活生生、有爪子和牙齒的浣熊」可能不太在意 ——「畢竟牠連醒來都沒有」。活動結束後,波洛克立刻開始翻閱文獻、打算進一步了解鳥兒「偷毛」行為背後的祕密。沒想到,他發現鳥類專家們對此其實所知甚微,也讓他決定另闢蹊徑,改從 YouTube 著手,找找看是否有其他人曾經記錄下相仿的行為。對影片的女子來說,頭髮被山雀看上是件既開心又痛苦的事。出乎他意料的是,儘管文獻對鳥兒偷拔毛的行為甚少著墨,YouTube 上倒是充斥著全球各地賞鳥人士記錄下的鳥兒偷毛「證據」, 而且受害對象還不只有狗、浣熊等動物,偶爾連人類都會被鳥兒給盯上。「這正是另一個某項行為被科學家忽略,卻在賞鳥族群中廣為人知的案例。」波洛克說道。在對蒐集到的影片進行一番統計、分析後,波洛克等人發現「偷毛」似乎不是鳥類罕見的行為,在山雀中更是尤為常見。在同一份研究裡,波洛克等人也將這項「偷毛」行為正式命名為「kleptotrichy」—— 由希臘文字根「klepto-」和「trich-」組成,前者的意思是「偷竊」, 後者則是「毛髮」。儘管現在科學家對鳥類「偷毛」的行為有了初步的認識,可是對於鳥兒為什麼要這麼做,科學家們目前依舊毫無頭緒。波洛克等人猜測,這些鳥兒偷毛應該是為了替鳥巢保暖。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斯威格分校 (SUNY Oswego) 研究都市鳥類行為生態、但未參與研究的專家巴爾達薩雷 (Daniel Baldassarre) 進一步解釋,由於山雀科的鳥類「大多在初春、天氣還蠻冷的時候築巢,因此確保鳥巢的暖和肯定很重要」。而先前一份針對山雀的調查也呼應波洛克等人的猜測。在該份調查當中,科學家發現在 51 種山雀裡,有 44 種的鳥巢中都用上了哺乳類動物的毛髮當作築巢材料,剩下 7 種沒有使用者則全數居住在比較溫暖的氣候環境。除此之外,演化學家豪伯也推測,這些偷拔來的毛髮除了保暖,或許還能提供防害蟲的效果。「我們知道鳥巢裡常常會有蝨子、蟎等以鳥兒羽毛為食的害蟲,」豪伯說道:「因此,或許你可以誘使蝨子、蟎等改去啃食哺乳類動物的毛,而非雛鳥的羽毛。」但是科學家們也坦承,目前這項說法仍停留在假設的階段,他們並沒有證據能證實這項說法。雖然目前科學家們還不知道為何鳥兒們願意冒險偷毛,但波洛克相信,鳥兒從中肯定有所獲益,「否則它根本不會演化出來」。而有了這份研究當作基礎,波洛克很期待後續有更多科學家可以深入研究鳥兒「偷毛」必須付出的代價及好處,也協助專家們判斷在眾多鳥類中,「偷毛」一舉究竟有多常見。此外,波洛克也希望他的研究能向科學界的同僚們展示非傳統資訊來源的價值。「做為一位科學家,你應該保持開放的心胸,願意從其他替代的管道來探求新資訊。」波洛克在受訪的過程中說道:「我認為來自公眾的資訊很常被低估,尤其是賞鳥社群更是如此。」
【地球 24小時】08/08 2024巴黎再見
在因為 COVID-19 疫情延期一年、當地民眾反彈不斷、無法迎來外地遊客、比賽現場沒有觀眾、參賽選手染疫等風風雨雨後,2020 東京奧運在本月 8 號終於畫下了句點。本照攝於閉幕典禮時,盛放的煙火從新國立競技場直衝天際,照亮了東京的夜晚。國際奧委會 (IOC) 主席則在閉幕致詞時對日本人民表達感謝,並表示奧運是艱難疫情下希望的象徵。 相關閱讀:《一塊奧運獎牌究竟值多少錢?》在運動員眼中,辛苦贏下的奧運獎牌價值難以估計,不過倘若有運動員願意忍痛割愛,將奧運獎牌鎔化、拿到市場上販售,這些獎牌又將值多少錢呢?在首都基輔 (Kyiv), 一群民眾聚集在白羅斯大使館外頭,表達對該國反政府運動的支持。畫面中為其中一名參與抗議的女性正在現場對著空中吹泡泡。 相關閱讀:《白羅斯流亡人士公園上吊 「被自殺」疑雲壟罩烏克蘭》上周二 (3), 烏克蘭警方在首都基輔的一座公園找到失蹤的白羅斯 NGO 領導人席修夫 (Vitaly Shishov), 然而找到他時,他已經成了一具沒有呼吸的屍體...... 在諾福克郡 (Norfolk) 的城鎮大雅茅斯 (Great Yarmouth), 民眾正在欣賞一幅畫在公車等候亭上的塗鴉。據猜測,這幅作品應該又是出於神秘的英國塗鴉藝術家班克斯 (Banksy) 之手。 相關閱讀:《英國藝術家班克斯開「噁心傢飾店」 專賣不實用又冒犯人的商品》2019 年,班克斯開了一家專賣「不實用和冒犯人商品」的傢飾店。在諾坎普球場 (Camp Nou), 阿根廷球星梅西 (Lionel Messi) 於記者會宣布,自己將離開已經效力了 21 年的巴塞隆納足球俱樂部 (FC Barcelona), 發表談話的過程中甚至一度不捨落淚。梅西在記者會中表示,自己已經「盡了一切努力」想要留在巴塞隆納足球俱樂部,但由於西班牙足球甲級聯賽 (La Liga) 的規定限制,他最終還是只能無奈離開。 相關閱讀:《「沒有爆紅就好了」 阿富汗梅西小粉絲被塔利班追殺》還記得 2016 年穿著藍白塑膠自製球衣的梅西小粉絲嗎?自從他在全球爆紅後,他們一家就成了恐怖組織塔利班的目標。在首都奈洛比 (Nairobi), 一名小女孩在目睹父親接種 AZ 疫苗 (AstraZeneca) 後,露出了不敢置信的驚訝表情。 相關閱讀:《給 YouTuber 的神祕委託:散播輝瑞疫苗不實謠言》「一切都始於一封電子郵件,」德國 YouTuber 兼記者德羅茨曼 (Mirko Drotschmann) 表示,他收到了來自行銷公司「Fazze」的邀請,想要付費請他散播和輝瑞疫苗 (Pfizer) 有關的消息 —— 但裡頭的內容是假的。在華盛頓特區 (Washington, D.C.), 來自維吉尼亞州 (Virginia) 的 14 歲少女戈梅茲 (Gabriella Gomez) 正在美國國會大廈 (US Capitol) 外頭拍攝沙龍照,好迎接她的 15 歲慶祝典禮「Quinceañera」。 相關閱讀:《華麗轉大人的背後 日本疫情下的「成人の日」》每年一月的第二個星期一是日本的「成人の日」, 也就是日本滿 20 歲青年的成年禮。過了這天後,少男少女們就是成人,要開始對自己的人生和社會負責。然而,面對 COVID-19 疫情,今年的日本成年禮少了往年的大張旗鼓,多了口罩、消毒酒精和遠距視訊...... 由於海平面上升、地層下陷和漲潮等多重原因造成的「高水位」(acqua alta, 即英文的「high water」) 現象,大水淹沒了威尼斯 (Venice) 的聖馬可廣場 (St. Mark's Square)。但當地的居民和遊客對此不以為意,許多通行的路人選擇直接涉水而過,本照畫面中的男女甚至浪漫地於水中共舞。 相關閱讀:《十年來最嚴重洪水 義大利威尼斯真的變「水都」》2018 年 10 月,威尼斯用一點也不想要的方式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水都」。在首都雅典東北方的尤比亞島 (Evia), 自本月 3 號開始延燒的火災至今仍未停歇。本照攝於島上的村莊古韋斯 (Gouves), 大火正在鄰近的山區不斷焚燒著樹林,天空則一片灰橘,都是飄飛的灰燼與煙霧。 相關閱讀:《無聲死亡:澳洲叢林野火威脅生態 學者估 4.8 億隻動物被燒死》2019 年到 2020 年,澳洲曾經陷入數個月不止的叢林野火侵襲,讓該國超過 300 種的原生物種面臨生存危機。在施蒂利亞邦 (Styria) 的城鎮施皮爾貝格 (Spielberg), 世界摩托車錦標賽 (MotoGP) 的史泰利亞大獎賽 (Styrian Grand Prix) 賽事發生了一場暫時中斷比賽的意外。比賽剛開始不久,西班牙選手佩卓沙 (Dani Pedrosa) 和義大利選手沙巴多利 (Lorenzo Savadori) 便意外相撞,兩人的車子在賽道上直接起火燃燒,佩卓沙最後退出了比賽,沙巴多利則被抬上擔架送醫,但意識仍非常清楚。本照攝於起火當下,駐守賽場的消防人員正在嘗試用滅火器撲滅摩托車上的火勢,比賽在現場清理完畢後又重新開始。 相關閱讀:《掰掰賽車女郎 一級方程式 F1 賽車以後看不到她們》過往,一級方程式賽車場上都充滿了嬌俏可人的賽車女郎,她們撐著大陽傘、穿著印有贊助商品牌的衣服成為一道獨有的風景。然而,舉辦一級方程式賽車的組織在 2018 年宣布,從今以後場上再也不會有賽車女郎了。「英仙座流星雨」(Perseids) 在每年的七月至八月出現,並於八月中旬到達高峰,它和另外兩座流星雨「象限儀座流星雨」(Quadrantids) 和「雙子座流星雨」(Geminids) 並稱為年度三大流星雨。本照攝於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城市澤尼察 (Zenica), 在英仙座流星雨期間,一顆流星自山區的夜空中一劃而過。 相關閱讀:《數百年前塵土劃過夜空 2015 英仙座流星雨》2015 年的英仙座流星雨相當特別,天文迷可以看到百年前遺留下的塵粒所劃出的光亮,如果恰好沒機會親眼欣賞美景,就來看看地球圖輯隊蒐羅的英仙座流星雨特輯吧。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巴基斯坦八歲印度教男童「褻瀆阿拉」 穆斯林報復攻擊印度教神廟
上個月底,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 (Punjab) 的拉希姆亞爾汗縣 (Rahim Yar Khan), 一名來自印度教家庭的八歲男童遭到「保護性拘留」, 因為他觸犯了瀆神罪、褻瀆了伊斯蘭教的真主阿拉 —— 他是該國目前被指控這項罪名的人之中,年紀最輕的一位。而在他獲得保釋後,當地穆斯林不滿他被輕放,故於上周三 (4) 攻擊了一間印度教寺廟作為報復,巴基斯坦因此在隔日 (5) 到該地區部署軍隊,以防止進一步的動亂。在攻擊事件後,旁遮普省一名警官拉薩 (Asif Raza) 指出,警方已掌握了 50 位嫌疑犯名單,並於上周六 (7) 將其中 20 位相關人士逮捕歸案。為何這名男童會被控瀆神罪呢?上個月底,男童被人發現在一間伊斯蘭學校中的圖書館地毯上小便,那個區域存放著伊斯蘭教相關的書籍,他因此被認為是「有意圖」地做出這樣的行為,並被控瀆神罪。而在巴基斯坦,瀆神罪最重可能會被判處死刑。《衛報》指出,它們已掌握了男童和其家庭成員的身分和姓名,但為了保護他們的安全,報導的內文中將不會提及相關資訊,不過該報提到,男童的家人目前躲了起來,甚至許多住在事發地點的印度教社群,也都逃離了自己的家園。其中,一名男童的家人在一個未公開的地點接受《衛報》訪問,他解釋了目前發生在自己與旁人身上的遭遇:「他 (指男孩) 根本不了解這種與瀆神罪相關的問題,我們之前在類似的事情中都太過縱容他了。他還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還有他為何得待在牢裡一個星期。」「我們離開了自己的店鋪和工作,整個社群的人都非常害怕,擔心會遭到抵制,我們不想回去那個地區了。我們不期待 (當局) 採取任何實際而有意義的行動,可以用來反制那些加害者,又或者是保護住在那裡的少數族群。」在以伊斯蘭教信仰為大宗的巴基斯坦,瀆神罪常常被不成比例地施加於宗教少數群體身上,包括印度教徒、錫克教徒、天主教或基督教徒等。1986 年,死刑更被引入了瀆神罪的罰則中,雖然至今還沒有人因此遭到處刑,可是有許多被指控這項罪名的人因此遭到暴民的攻擊,又或者是被殺害。《半島電視台》的數據便指出,自 1990 年以來,巴基斯坦至少有 79 人因瀆神罪的名義被殺害,這些人之中甚至不只被控瀆神罪的當事人,還包括了他們的家人、律師,或甚至是做出「無罪」判決的法官。但即使如此,指控一名未成年孩童觸犯瀆神罪依舊史無前例,在巴基斯坦,從來不曾有年紀這麼輕的人被控瀆神罪。身為議員、同時也是巴基斯坦印度教委員會 (Pakistan Hindu Council) 領導人的庫瑪爾 (Ramesh Kumar) 便表示:「針對寺廟的攻擊行動,以及對八歲未成年男孩的瀆神罪指控,讓我感到十分震驚。因為擔心遭到攻擊,至少有一百個印度教社群的家庭離開了自己的家園。」巴基斯坦一名人權倡議者戴夫 (Kapil Dev) 則呼籲當局迅速採取行動:「我要求所有針對那男孩的指控通通都立刻撤銷,並呼籲政府為他的家人及其他被迫逃離的人提供保護措施。」「在過去幾年間,針對印度教寺廟的攻擊案件逐漸增加,這顯示了極端主義和宗教狂熱情況的惡化。最近發生的攻擊似乎是對印度教徒的新一波迫害行動。」You are free to go you temple? Watch this brazen attack on a temple in the broad daylight. Another bad day for #Hindus as Ganesh #Temple in Bhong city of Rahimyar Khan was attacked by miscreants. The beasts daringly live telecast the attack on Facebook: https://t.co/uVq8UYBkQB pic.twitter.com/SzGrtIxEzk 從 Twitter 流傳的影片中,可以看到暴民在印度教寺廟內部大肆破壞的樣子。根據在社群平台上流傳的影像,一群手持鐵製棍棒的憤怒暴民湧進了一間印度教寺廟。他們在這次行動中摧毀了內部的神像、燒掉了寺廟的大門,還短暫地封鎖了周邊的道路。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罕 (Imran Khan) 在 Twitter 上譴責暴民的行為,並表示他已經命令旁遮普省的警察局長,必須對任何參與在內的人展開行動,其中也包括了怠忽職守、沒有即時做出反應的警察。在印度新德里,印度外交部則召見了巴基斯坦的外交官,除了抗議攻擊事件以外,也要求巴基斯坦必須保證當地印度教家庭的安全。印度方表示,它們「對這起令人擔心的事件、少數族群的宗教自由以及他們的宗教場所」有著「嚴重的憂慮」, 發言人巴格奇 (Arindam Bagchi) 更指出,甚至有暴民襲擊了寺廟附近那些印度教徒的房屋。Restoration and maintenance work has by started at #Hindu temple that was attacked by an angry mob in Rahim Yar Khan #Pakistan - hope sanity will prevail and culprits will be held accountable. pic.twitter.com/EKVUsRKgjJ 記者哈森分享了印度教寺廟正在進行修復的照片,並希望大家能夠保持冷靜。巴格奇指控,與本次攻擊案類似的事件「正以令人擔憂的速度增長,但巴基斯坦的政府和安全機構卻袖手旁觀,而且完全沒辦法防止這些攻擊的發生」, 像是在 2020 年,便有許多印度教寺廟和錫克教的宗教場所「Gurdwaras」都遭到襲擊。其中包括去年 1 月,巴基斯坦信德省 (Sindh) 一間祭拜印度教女神「Rani Bhatiyani」的寺廟遭到破壞;又或是去年 12 月,一群穆斯林拆毀了該國開伯爾 - 普什圖省 (Khyber Pakhtunkhwa) 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印度教寺廟。根據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 (US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s) 去年出版的一份報告,在涉及瀆神罪的情況下,巴基斯坦暴民攻擊事件 (註) 的數量是最多的,次之為孟加拉、奈及利亞和埃及,光這四個國家就佔了案例數據的 80%。註:暴民攻擊事件細分為:暴民活動 (mob activity)、暴民暴力行為 (mob violence) 以及暴民暴力威脅 (threats of mob violence) 三者。回到這次事件本身,駐紮於旁遮普省的記者哈森 (Shiraz Hassan) 在 Twitter 上表示,被破壞的印度教寺廟已經開始進行修復工作,而隨著他貼文中附上的照片,也可以看到寺廟的天花板上安裝了全新的風扇。哈森表示,希望眾人可以在此事件中保持理智、犯案的兇手則能夠早日被逮捕歸案。
美泰兒為她推出芭比 AZ疫苗研發者的小故事
近日,英國牛津大學疫苗學家、研發出 AZ 疫苗的吉爾伯特教授 (Professor Sarah Gilbert) 收到了一尊以她為原型設計的芭比娃娃,這是美國玩具製造公司美泰兒 (Mattel) 為了向防疫第一線人員致敬的一項計畫,藉此表彰她們在這場病毒大戰中的貢獻。然而,吉爾伯特坦言,她一開始覺得美泰兒這麼做「怪怪的」, 不過後來她欣然接受,希望能藉此鼓勵更多女性和年輕女孩投入科學研發的領域。「我希望我的娃娃可以讓孩子們察覺到過去他們可能沒有注意到的職業,像是疫苗學家。我也很熱衷於鼓勵下一代的女孩投身 STEM (註) 領域,希望孩子們看到我的芭比娃娃後,會發現科學事業對幫助我們周圍的世界有多麼重要。」註:STEM 為科學 (science)、科技 (technology)、工程學 (engineering) 和數學 (mathematics) 的首字母大寫,泛指這四大領域。然而,吉爾伯特坦言,過去她曾經有想過放棄科學這條路,尤其是她在英國赫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她發現自己一點也不喜歡鑽研在特定領域。「有的科學家很開心能長期獨立投入單一研究計畫... 但這不是我喜歡的工作方式,我喜歡從眾多不同領域中汲取點子。」「在這個時刻我的確考慮過離開學術圈,做點不一樣的事,」吉爾伯特接著說,她最後還是決定再給投身科學事業一次機會:「...(畢竟) 我需要薪水。」回顧吉爾伯特的孩提時代,她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要當疫苗學家。今年 59 歲的她出生於英國北安普敦郡的凱特林鎮 (Kettering), 父親在鞋業工作,母親則是一名英文老師,也是當地業餘歌劇社團的成員。在 BBC 的訪問中,吉爾伯特的同學對她的印象是「沉默剛強」, 這樣的特質也反映在多年後、吉爾伯特決定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上。在好不容易畢業後,吉爾伯特先是在釀酒工業研究基金會內工作,負責研究拿來釀酒的酵母菌,之後才開始轉往研究人體健康領域。1990 年代中期,吉爾伯特來到牛津大學研究瘧疾的基因,並由此展開對瘧疾疫苗的研究。也是在這個時期,她的人生因為生下三胞胎而變得更加忙碌。吉爾伯特的好友形容道,或許是撫育三胞胎的經驗使然,讓吉爾伯特在做事時毫不拖泥帶水、一點都不廢話。吉爾伯特的兒子弗萊迪 (Freddie) 表示,他的母親一直都很支持孩子們,並且永遠把孩子們的利益放在心上。雖然吉爾伯特的三個孩子都選擇走自己的路,但他們最後不約而同都選擇以生物化學為主修。在牛津大學潛心研究的這段時間,吉爾伯特在學術界持續高升,最後成為牛津大學詹納研究所 (Jenner Institute) 的疫苗學教授,她也成立了自己的研究團隊,以打造全球通用的流感疫苗為職志,希望有朝一日能研發出一款對不同病毒株都有效的流感疫苗。2014 年,吉爾伯特帶領了伊波拉疫苗 (Ebola vaccine) 的首次試驗;當中東呼吸道症候群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 肆虐時,吉爾波特跑到重災區沙烏地阿拉伯研發 MERS 疫苗。然而當 MERS 疫苗的第二次試驗開始後沒多久,COVID-19 在中國武漢爆發,吉爾伯特很快意識到,或許她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製作 COVID-19 疫苗。吉爾伯特在牛津大學的同事、共同研發出 AZ 疫苗的賴博教授 (Prof Teresa Lambe) 說:「我們當時動作很快。」當中國科學家一公布 COVID-19 病毒的基因結構後,「過個周末,疫苗差不多就設計好了」。而 AZ 疫苗研發之所以能如此「神速」, 跟吉爾伯特不眠不休地工作有關。賴博提到,她會在凌晨四點收到吉爾伯特的 email, 這代表吉爾伯特從很早就起床工作,之後一路工作到深夜。然而,要把想法落實依舊需要時間。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試了好幾個星期,才研發出了 AZ 疫苗,並且在去年四月開始製造第一批 AZ 疫苗,一步一步地擴大試驗範圍。吉爾伯特教授形容到,這整個過程是一小步一小步累積而來,而非有什麼重大突破的時刻,她說:「從一開始,我們就把 (研發疫苗) 這件事當作和病毒在賽跑,而不是和其他疫苗開發者在比賽。」「我們是一間大學,我們不是為了賺錢。」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吉爾伯特在大學的同事和好友都形容她是名有良心、安靜、堅毅和「真正有勇氣」的人。一名吉爾伯特的博士生說:「有時候我覺得她很害羞,對人有所保留。我們在詹納研究所的有些同事有點害怕她,但是當你真正了解她,並且花時間和她相處,你會發現事情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隨著 AZ 疫苗的成功,全球已經有 170 個國家在使用 AZ 疫苗,各界也開始關注吉爾伯特的一舉一動。「她一定很討厭受到關注,」吉爾伯特的好友、生化學家摩爾博士 (Dr Anne Moore) 說:「我的意思是,莎拉 (吉爾伯特的名字) 是那種在房間內不想成為鎂光燈焦點的人。」An opening day on Centre Court with a difference... A special moment as we say thank you to those who have played such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ponse to COVID-19#Wimbledon pic.twitter.com/16dW1kQ2nr 在影片 0:22 處,可以看到在英國溫布頓網球公開賽第一天,眾人替吉爾伯特教授鼓掌,感謝她在防疫上的非凡貢獻。然而,吉爾伯特的成就讓她不受到鎂光燈的追逐也難。今年 6 月 12 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的官方生日時,她基於吉爾伯特在疫情期間幫助他人的非凡貢獻,特此授予她「女爵士」(Damehood) 的頭銜。而在今年 6 月 28 日、英國溫布頓網球公開賽的第一天,吉爾伯特和一起研發疫苗的同事波拉德爵士 (Sir Andrew Pollard) 被邀請到皇家包廂觀賽,並且受到現場觀眾鼓掌致意,感謝他們研發的疫苗讓大家可以再次回到球場上。今年 7 月 8 日,吉爾伯特與一塊研發 AZ 疫苗的格林博士 (Catherine Green) 共同出版了《Vaxxers: 牛津 AZ 疫苗與病毒賽跑的內幕故事》(暫譯,Vaxxer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Oxford AstraZeneca Vaccine and the Race Against the Virus) 一書,揭露疫苗的研發過程和碰到的阻礙,希望藉此讓疫苗陰謀論和反疫苗者可以收回不實的論述,並且讓還在猶豫要不要打疫苗者盡快接種。吉爾伯特和格林在書中寫到,她們不是「大藥廠」, 只是兩個在母職和養家壓力夾擊下想要有所貢獻的普通人。對於外界的不實批評,吉爾伯特非常生氣,她在書中寫到:「有時候我們不僅要和病毒作戰,還要和我們的老闆、媒體或一堆螫人的黃蜂 (批評者) 作戰。」不過,這些挫折從未打消吉爾伯特研發安全又有效的疫苗的決心。書中也解答了某些人對於 AZ 疫苗為何能這麼快研發出來的疑惑。格林博士用製作生日蛋糕來解釋,她形容研發對抗新疾病的疫苗有點像為客人訂製生日蛋糕。因為整個製作流程差不多,你可以事先準備好麵團並且先把蛋糕給烤好,等知道客人的生日後,再把要給客人的訊息寫在蛋糕上即可。上個月,AZ 疫苗達到全球發送十億劑的里程碑,研發團隊成員之一的波拉德爵士在慶祝之餘,也警告外界 COVID-19 危機尚未解除。吉爾伯特也在今年稍早提醒大家戰爭還未結束,研發疫苗依舊是一項需要投入大量努力和資源的辛苦工作。無論如何,在美泰兒推出的六名抗疫芭比娃娃中,除了吉爾伯特,其他五人分別是美國急診室護理師歐蘇利文 (Amy O'Sullivan)、美國第一線防疫醫師克魯茲 (Audrey Cruz)、對抗醫療照護體系種族歧視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精神病學住院醫師歐瑞娃 (Chika Stacy Oriuwa)、為巴西 COVID-19 變種病毒測定基因序列的巴西生物醫學研究員德黑素斯 (Jaqueline Goes de Jesus), 以及製作出重複用手術服的澳洲醫師懷特 (Kirby White)。美泰兒資深副總裁兼芭比娃娃部門全球負責人麥克奈特 (Lisa McKnight) 表示:「芭比感謝所有在面對疫情與其加劇的挑戰下,仍做出巨大犧牲的第一線工作人員。」「為了讓人們看到她們的努力,我們分享了她們的故事,」麥克奈特補充道,美泰兒希望這一系列的芭比娃娃能夠「激勵下一代效法這些英雄」。
打擊兒童色情 Apple將自動過濾用戶裝置內的照片
上周四 (5),Apple 宣布旗下作業系統,即 iPhone 使用的「iOS」和 iPad 使用的「iPadOS」, 兩者在未來的更新細節。然而,美國地區的版本中,有一項自動掃描照片的功能卻引發了爭議 ——Apple 將引入名為「neuralMatch」的工具,讓「neuralMatch」檢測用戶裝置內有沒有任何已知的兒童色情圖片。這項技術讓許多人產生質疑,這究竟是一項合理的管制手段,還是其實已經侵犯到用戶的隱私了呢?註:針對兒童色情相關內容,英文有一專有名詞為「child sexual abuse material」, 縮寫為「CSAM」, 直譯即「兒童性虐待材料」, 但本文將以「兒童色情」或「兒童色情照片」簡稱之。在 iPhone 和 iPad 內建「neuralMatch」後,當用戶的照片要自動儲存至 Apple 的雲端系統前,這項工具會自動對檔案進行檢測,確認其中有沒有任何內容與已知的兒童色情照片吻合。如果出現一定數量的吻合結果,系統將自動回報結果,Apple 則會以人工的方式進行雙重確認,如果真的是兒童色情照片,它們將封鎖該用戶,並通報執法單位。Apple 表示,所謂的「neuralMatch」將是「新的密碼學 (cryptography) 應用程式,能夠幫助遏止兒童色情在網路上散播,但同時兼顧用戶的隱私」。它們會和美國國家兒童失蹤與受虐兒童援助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Missing and Exploited Children), 以及其他兒童安全相關機構的資料庫進行合作,讓用戶的照片與已知的兒童色情照片進行比對。但這些照片並不是以「照片」的形式執行檢測,而是會先被轉譯成「雜湊值」(hashes), 是一種通常由隨機字母和數字組成的代碼。Apple 指出,這項技術甚至可以抓到那些經過編輯的照片,無論是被裁切過、尺寸被調整,又或是從彩色改為黑白,都通通逃不過雜湊值的比對。而且 Apple 還強調,這個系統有著「極高的正確率,並確保每年只有不到一兆分之一的機會,會錯誤地標記特定帳戶」; 同時,它們還聲稱,若是比起其他現有的技術,「neuralMatch」將能提供「極大」的隱私。也就是說,只要用戶裝置裡沒有兒童色情照片,Apple 就不會知道裡頭的實際內容。「如果你要儲存一堆與兒童色情相關的照片,對,這對你來說十分糟糕。」Apple 負責隱私領域的軟體經理紐恩史溫德 (Erik Neuenschwander) 表示:「但對其他人來說,這不會產生任何差別。」但即使 Apple 立下了如此的保證,還是有專家對此充滿疑慮,擔心這項技術經過擴展後,有朝一日會用來掃描其他禁止的內容,又或是被威權國家利用,作為政治言論審查的工具。例如約翰・霍普斯金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中,一名專攻資安領域的學者格林 (Matthew Green) 就表示:「先不管 Apple 的長期計畫是什麼,它們發出了一個非常確切的訊號:在它們 (非常具有影響力的) 言論中,建造一個檢測用戶手機有沒有被禁止內容的系統,是一件非常安全的事。」「它們到底是對或錯根本就不重要。這將打開先例 —— 政府會要求所有人都這麼做。」格林提到:「Apple 一直以來都對著全世界兜售自己的隱私功能,這讓大家信任它們的裝置...... 但現在,它們基本上屈服在了每個政府可能會提出的最糟糕要求之下。我不知道從今以後它們要如何 (對政府) 說不。」同時,格林還指出一項隱憂:有心人士可能會利用這個系統陷害無辜的人,寄送看似無害,但實際上經過設計、可以愚弄 Apple 演算法的照片,並因此觸發通報警告。而且除了檢測兒童色情照片以外,Apple 還將開放另一個類似的功能。這只有開啟「家人共享」功能的家庭可以使用,如果家長選擇開啟的話,小孩的 iPhone 將會監測他們有沒有接收或傳送包含裸露照片的訊息。如果孩子接收到照片的話,照片會先進行模糊化處理,讓孩子自行選擇要不要查看,但若是低於 13 歲的孩子選擇查看的話,家長將會收到系統的特別通知。Apple 表示,它們以保護用戶隱私的方式設計了這項新功能,其中確保了 Apple 永遠不會看到或發現訊息中的裸露照片,掃瞄功能會在孩子的裝置上直接完成,通知也只會發送到父母的設備中。但這點讓資安專家格林也十分擔憂,他認為如此的系統可能會被濫用,因為這等於是在向大家表示,Apple 可以在加密的情況下,依舊識別出你手機內的特定內容 —— 但在此之前,Apple 曾經跟政府宣稱,加密使得它們無法獲得特定數據。「如果其他的政府要求 Apple 為了別的目的而使用這個系統,這該怎麼辦?」格林問:「Apple 應該要說什麼才好?」然而 Apple 軟體經理紐恩史溫德駁斥了這些疑問,他表示 Apple 已經制定了防止系統被濫用的保護措施,而且 Apple 也會拒絕政府任何的類似要求:「我們會告訴它們,我們並沒有建造出任何它們以為的東西。」2019 年,《紐約時報》曾發表一項調查報告,揭露了全球性的地下犯罪結構,顯示在立法及各項努力不足的情況下,兒童色情內容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調查中還指出,許多科技公司無法有效監控它們的平台,這等同於幫助那些色情內容被不斷複製和傳播;同時,由於網路分享和下載的便利性,許多內容因此流傳多年,持續為被拍攝到的人帶來創傷和困擾。事實上,在美國的法律中,科技公司有義務要向當局回報兒童色情案件。但從歷史紀錄來看,Apple 的通報案例卻遠遠少於其他公司,例如在美國國家兒童失蹤與受虐兒童援助中心的統計數據中,Apple 去年僅回報了 265 件案例,但作為對比,Facebook 卻回報了 2,030 萬件。而這樣巨大的差距,便是因為 Apple 向來不願意侵犯用戶的私人領域,對類似的內容進行過濾審查 —— 直到現在,它們似乎終於要越過那道門檻。但是,對於 Apple 本次更新的創舉,也不是人人都採取反對的態度,而正向的回饋也顯示出了一點,也就是科技公司必須在協助加強公共安全及確保用戶隱私之間拿捏分寸。幫助開發早期雜湊函式技術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資訊工程教授法利德 (Hany Farid) 便表示,Apple 的系統確實存在被濫用的可能性。「是否有可能 (被濫用)? 當然,但我會擔心這一點嗎?不會。」但法利德指出,目前還有很多應用程式也具有類似的機制,例如 WhatsApp 雖然有提供使用者端對端的加密措施以保護隱私,可是也同時使用了一個監測惡意軟體的系統,會在用戶收到高風險連結時,警告他們不要點開。而且法利德還認為,如果是為了兒童安全的話,任何可能產生的風險其實都是值得的:「如果有採取合理的保護措施的話,我認為這是利大於弊的。」美國國國家兒童失蹤與受虐兒童援助中心的總裁兼執行長克拉克 (John Clark) 也讚揚了 Apple 這次的改變,他在聲明中指出:「Apple 擴大了對兒童的保護措施,這改變了遊戲規則...... 在這麼多人使用 Apple 產品的情況下,這些新的安全措施或許可以挽救孩子的性命。」「我們為 Apple 鼓掌,並期待能夠和它們一起合作,讓這個世界變成一個對兒童來說更加安全的地方。」
台灣也有國家寶藏!從化石窺探海洋古生物保育——專訪台灣大學生科系蔡政修教授
古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痕跡許多會被當時的泥沙掩埋,在地底經過多年的擠壓、分解,生物較堅硬的部位,像是骨骼或外殼,會被保留下來跟周圍的沉積物一起變成石頭。古生物學家在野外透過分辨岩石的材質差異找出可能埋有化石的岩層,經過觀察分析,小心地將整個岩石挖出帶回實驗室進行兩到三年的清修,才是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化石。印象中博物館裡的化石都來自歐美,那台灣也有化石嗎?其實也有喔!這次我們邀請到主持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古脊椎動物演化及多樣性實驗室的蔡政修教授跟我們聊聊台灣的古脊椎動物。蔡政修教授在 2004 年參與了台南市抹香鯨自體爆炸事件的解剖工作,從此迷上這個水中巨型脊椎動物。身為一名古生物學家,蔡政修教授主要從事鯨豚類化石及演化的研究,命名過四種先前完全未知的新種鬚鯨,並在台大組織了古脊椎 508 實驗室研究台灣本土古生物,這次就讓我們一起跟著教授深入了解這些長眠在地底的寶藏吧!古生物學家的工作可不是挖挖石頭、拿個刷子在岩壁上刷刷刷,再憑空編出一些故事這麼簡單!那些一塊一塊黑黑的化石怎麼看都長一樣,要怎麼分辨這個化石是哪種生物的哪個部位呢?蔡政修教授笑著告訴我們:「就像你們看到貓跟狗不會搞混,我們古生物學家每天都在看化石,我一看就知道這是露脊鯨耳骨了!但除了依靠經驗,科學佐證也很重要!」憑藉多年與化石打滾的經驗,古生物學家在為化石做分類的時候,會先將古生物與保有完整骨骼的現生生物做比對,再用科學方式,例如同位素定年、DNA、分子技術或骨蛋白做更深入的分析,才能確認這個化石是屬於什麼物種。聽起來科技進步為古生物學研究開啟另一扇窺探歷史的門,可惜的是這些科學檢驗方法有致命的缺點 —— 需要破壞化石,並且不是嘗試萃取分子資料就一定可以取得資料,畢竟化石在數十萬、百萬、千萬年以上的時間尺度形成的過程中,分子資料基本上都已經自然分解掉了。這對化石藏量本就非常稀少且資金缺乏的台灣來說可是一大瓶頸。儘管我們沒有足夠的化石數量來進行破壞性研究,但 3D 掃描、列印的技術成熟,使科學家在新物種發表的時候,漸漸的不需長途遠征去看化石結構,就能在實驗室自行列印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化石,360 度觀察化石的形態以驗證物種分類。每當講到古生物學,我們大多會想到電影《侏羅紀公園》裡的恐龍,但其實恐龍只是古生物眾多類群裡的一個小分支而已,百萬年前的台灣陸地上有比暴龍 (大約 7、8 公噸) 更大的生物喔!根據近年出土的化石資料,大約在距今 258 萬年到 1 萬多年前的更新世,台灣陸地上就存在超過 10 公噸的古菱齒象 (Palaeoloxodon), 不僅如此,台灣甚至還曾出現過體型長達 6、7 公尺的台灣馬來鱷 (Tomistoma taiwanicus)。細數目前台灣陸地上的大型動物,最大的也只剩下 200 公斤的台灣黑熊,為什麼我們現在都看不到這些遠古巨大生物呢?地球經歷五次大滅絕,古菱齒象、台灣馬來鱷、非鳥類恐龍都不見了,為什麼台灣黑熊、路邊的小鳥可以躲過滅絕呢?蔡政修教授告訴我們,這就是近十年來正熱門的「保育古生物學」在探討的問題。現代人一定對生物保育不陌生,常常可以在社群媒體上看到西部沿海中華白海豚和苗栗石虎的保育進展,現代保育利用保護物種棲息地、隔絕生命威脅的方式來避免物種快速滅絕。我們都知道保育工作很重要,但是那些已經不存在幾百萬年的生物,我們要保育什麼?「保育古生物學」是藉由古生物學的研究來測試生物對於環境變化的模型或是實例來預測未來可能的演變,主要有三大研究方向:1. 從現生物種的化石判斷此物種是該保育的本土種還是該撲殺的外來種。像是金龜 (Mauremys reevesii Gray) 就曾被誤認為外來種,但台灣其實有類似現生的金龜物種化石,此研究正在進行中,如果確認並且發表了,將可以證實金龜應該是台灣的原生淡水龜。2. 找出目前瀕危、極危物種的化石來推算物種原本的繁殖地,進行繁殖地再造,重建生態群聚、復育物種。3. 利用化石碎片拼湊出已滅絕動物當時的生活方式、棲息地環境、族群大小,分析出物種如何適應環境的變遷或是找出其絕種原因,再應用到現存生物的保育。蔡政修教授認為保育古生物的特點在於用更宏觀的視野來看待保育這份工作,畢竟永續的概念是無止盡的,希望可以把眼界放寬到下一個千年、萬年,全面性的「根治」保育。最經典的保育古生物例子就是灰鯨 (Eschrichtius robustus) 了,現存灰鯨分成東太平洋族群和西太平洋族群。東太平洋族群主要出現在阿拉斯加和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沿岸,原本因過度獵殺、工業污染幾乎要絕種的灰鯨,在國際捕鯨委員會的立法保護下漸漸脫離絕種危機穩定成長,但西太平洋的灰鯨就沒那麼幸運了。西太平洋灰鯨群目前只剩下一百多隻左右,不僅族群數量非常稀少,人類也不清楚他們的遷徙路線,如果想要復育灰鯨,除了保護現存的個體,還要努力培育下一代,那麼找到他們的繁殖地就很重要了!由於近年來環境的劇烈變化,還有族群數量稀少導致生物生存模式有所改變,灰鯨早已搬離他們原本的繁殖地。一直以來韓國、日本、中國都有人說灰鯨的原生繁殖地在他們海域,但至目前為止都沒有直接的化石證據來支持這個說法,正當科學家苦尋無果時,沒想到讓大家尋尋覓覓的繁殖地就在台灣!漁民從澎湖海溝打撈出兩件晚更新世時期的灰鯨頭骨化石,從骨骼大小推斷,這兩隻灰鯨只有 5 公尺,要知道灰鯨一出生大約 3~5 公尺,成年會長到 15 公尺,所以非常有可能是兩隻出生才幾個月大的灰鯨寶寶,也就是說,澎湖海溝一代曾經是灰鯨的繁殖地!這個重大發現足以讓古生物學家開始思考古生物保育的可能性:為什麼更新世時期的澎湖海溝可以孕育這麼多灰鯨?是什麼環境變遷讓灰鯨搬離原本的繁殖地呢?如果可以利用植物化石建立古環境,那是不是我們就能幫瀕危灰鯨重建家園了?澎湖海溝的兩個灰鯨化石就是保育古生物行動很好的開端,雖然離真正復育成功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但現在我們可以大聲說:「灰鯨在古代可是來我們台灣海峽產子、哺乳的呢!」跟其他國家相比,台灣的古生物研究可以說是非常「年輕」了!台灣最早的化石研究要追溯到 1930 年代日治時期,台北帝國大學 (台灣大學的前身) 地質學教授早坂一郎在台南左鎮的菜寮溪組織挖掘化石的團隊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台灣因為還沒有發展本土古生物研究,後續出土的化石還是繼續送往日本研究,而這也是導致目前台灣的古生物學研究成果相當稀少的原因之一。近年來的化石分佈大多在台南、南投出土或是台灣海峽打撈 (台灣海峽深度只有 60~70 公尺,漁民在從事海底拖網作業時時常會打撈到化石), 雖然說台灣陸續有許多化石出土,但相較於歐美幾百年的古生物研究和大企業的資金支持,台灣本土的古生物研究不僅資金缺乏、民眾對這個領域十分陌生,化石也大多在收藏家手上。台灣的古生物學研究還正在起步的階段,相比於其他國家累積多年的基礎資料庫,台灣這片土地還有許多未知的寶藏等著我們去發掘,一代一代接棒下去,說不定在未來,我們站在西部沿岸就能看到灰鯨媽媽回來哺育灰鯨寶寶的場景。說到這裡,蔡政修教授最後跟我們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有一次教授為國高中科展得獎學生演講,一名學生問他做古生物研究可以幹嘛?還沒等教授回答他的問題,旁邊就有另一名學生搶先回答:「宣揚國威啊!」是啊!從發現灰鯨寶寶化石這件事情來看,不正是向國際展示古灰鯨是以台灣海峽為繁殖地的直接證據嗎?蔡政修教授強調,我們必須以基礎研究做背書,才能大聲跟世界訴說這個小島曾經擁有的歷史痕跡。 1.【鯨非昔比】保育「古」生物學 – 到底是要保育什麼?2. 台大古脊椎 - Fossil Lab 508 - Home 3.【科學史沙龍】保護海龜大家一起來 & 台灣的古生物學 4.【海人臉譜】以古鑑鯨、以古鑑今的蔡政修老師 5. Wikipedia-Gray whale 6. Wikipedia-Fossil 7. 台南左鎮化石園區 8. Youtube - 蔡政修教授 20190426 演講
士力架巧克力也恐同?西班牙分公司新廣告挨批
最近,趁著夏天的到來,士力架巧克力的西班牙分公司推出了一檔全新的電視廣告,打算促銷旗下的冰淇淋巧克力棒。沒想到,這支廣告卻嚴重出包,不僅沒能成功推廣產品,還讓網友替士力架貼上「恐同」的標籤,並引發了一陣強烈的批評聲浪。El REPUGNANTE anuncio PLUMÓFOBO de Snickers. pic.twitter.com/bxtgMHh44e 在在這支廣告中,西班牙網紅吉巴哈吃巧克力前、後的樣貌對比,讓眾多網友、西班牙 LGBT 組織批評這支廣告呈現出濃濃的恐同意味。在廣告中,只見西班牙網紅吉巴哈 (Aless Gibaja) 來到一間海灘上的飲料吧,一邊扭著身體,一邊告訴服務生給他來杯「富含維他命 A、B 和 C 的性感柳橙汁」。這時,一頭霧水的服務生和吉巴哈的朋友交換了眼神,並遞上一根士力架冰淇淋巧克力棒。在吉巴哈享用巧克力棒的同時,他的友人轉頭問道:「感覺好點了嗎?」此時,已經變身為一名蓄鬍男子的吉巴哈回應道:「好多了。」廣告的最後,則是一句士力架巧克力的標語 ——「 餓著肚子,你無法做自己」。士力架巧克力原本預期這支廣告可以讓冰淇淋巧克力棒一炮而紅,沒想到,在今年上半年接連發生數起恐同襲擊案的西班牙,這支廣告只引發了眾多網友的不滿。CNN 在報導中指出,今年 7 月,西班牙同性戀男子路易斯 (Samuel Luiz) 在濱海城市拉科魯尼亞 (La Coruña) 的夜店外被人毆打致死,大量住在馬德里、巴塞隆納的民眾因而上街遊行,譴責對西班牙 LGBT 社群的攻擊行為 (註); 在更早之前,今年 5 月,西班牙大城巴塞隆納也傳出有 5 名同性戀男子在同一個周末,分別於 3 起不同的案件中遇襲、受傷的消息。註:儘管西班牙民眾相信這起攻擊事件就是一起恐同攻擊案,但西班牙警方在第一時間並沒有將之定調為恐同攻擊案。因此,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士力架西班牙分公司的廣告自然引發了網友們的不滿,有網友更語帶諷刺地表示:「士力架巧克力是在建議大家,來一根它們的巧克力棒,就可以讓你變成異性戀。」Es vergonzoso y lamentable que a estas alturas haya empresas que sigan perpetuando estereotipos y promoviendo la #homofobia y la #plumofobia. Si necesitáis algo de formación para la próxima vez, aquí estamos, #Snickers. 在貼文中,西班牙的國家 LGTB 聯盟也表達了他們對士力架公司的失望。同樣感到不滿的還有西班牙的國家 LGTB 聯盟 (Federación Estatal LGTB), 它們也在 Twitter 貼文中表達了對士力架西班牙分公司「延續刻板印象及恐同症」的行為感到「既羞恥又遺憾」, 並向士力架喊話:「如果下次你們需要一些訓練課程,我們隨時都在。」而西班牙平等部的部長蒙特羅 (Irene Montero) 也一起出面聲援西班牙的 LGBT 社群,不僅批評了士力架的行為,還提醒所有電視、廣告商:「西班牙是一個多元且包容的社會。希望未來所有有權決定人們要在電視節目、電視廣告上看 / 聽什麼的人也能學會這點。」眼見西班牙從政府到民間都對這支廣告如此反彈,士力架西班牙分公司很快便撤下廣告,並為引發的爭議致歉,解釋這支廣告的目的本來是想「以友善、輕鬆的方式呈現飢餓可能會改變人們的心情,而非要故意詆毀或冒犯任何人或團體」。士力架巧克力背後的母公司瑪氏箭牌糖果 (Mars Wrigley Confectionery) 也派出發言人致歉,承諾公司會從這次教訓中學習,繼續為創造一個任何人都可以自在做自己的世界努力。
探月登火星自建太空站 中國太空雄心超俄趕美
事實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早在 2013 年中國發射神舟十號載人太空船時就表示,要加大太空探索步驟,實現「中華民族的航天夢」。中國當時就計劃在 2020 年建造自己的載人太空站,還表示要在 2030 年趕上俄羅斯和美國成為主要的太空強國。於是,中國近來探月工程與發展太空站計畫頻繁,即便 2019 冠狀病毒疾病 (COVID-19) 肆虐全球,仍未受影響。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收集月球樣本,去年 12 月 17 日安全返回地球,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成功從月球收集岩石的國家。而太空計畫的成果在中共建黨百年之際自然也被作為「獻禮」, 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天宮太空站「天和」核心艙 4 月 29 日成功發射後,中國發射的火星漫遊車「祝融號」也在 5 月降落火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成功發射太空探測器登陸火星的國家。隨後,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太空船 6 月中旬發射升空,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三名太空人送入太空。這是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實施以來的第 19 次飛行任務,也是太空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根據新華社報導,這三名太空人此行目的在於進駐天和核心艙,完成為期三個月的在軌駐留,開展機械臂操作、太空出艙等活動,驗證太空人長期在軌駐留等一系列關鍵技術。而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計畫,2021 年至 2022 年,中國將執行四次載人太空飛行任務,總計 12 人次,主要目標是完成中國太空站的初步建設。這四次飛行任務駐留太空站時間分別為三至六個月。這些事件無疑顯示著,中國長達十年的太空探測計畫快速進步,正式晉升航天大國。而從官方的表態中,更可窺見中國對於太空戰略的野心。習近平在與神舟十二號太空人通話時說,建造空間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里程碑,「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做出開拓性貢獻」。在此之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也曾提及,中國空間站的建造營運,將為人類開展深空探索儲備技術,積累經驗。「我們願與所有致力於和平利用外空的國家和地區一道,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不過,中國的太空計畫並非孤軍奮戰,其中的重要戰友便是延續蘇聯太空技術的太空強國──俄羅斯。中俄兩國 4 月宣布,將在 2024 年聯手對一顆名為 Kamo'oalewa 的小行星實施機器人探測任務。雙方目前也正在合作一系列月球任務,目標是 2030 年在月球南極建立一個永久性研究基地。《紐約時報》6 月曾刊文分析,中俄雙方在太空領域的合作反映了當今世界的地緣政治。不過,相較俄羅斯受制於經濟停滯的隱憂,中國在太空探索的力度頗有「後浪推前浪」之勢。文中引述卡內基莫斯科中心 (Carnegie Moscow Center) 高級研究員加布耶夫 (Alexander Gabuev) 分析,中國有一個雄心勃勃的航太計畫,有與之匹配的資源。相比之下,俄羅斯則「需要一個合作夥伴」。文章形容,儘管俄羅斯在太空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但它難以維持這個歷史悠久的計畫,除了要長期和「落伍思想與腐敗鬥爭」, 且受到俄羅斯停滯的經濟影響,而得不到資源。文章表示,相比之下,中國在進入太空探索方面相對較晚,卻憑藉完成了俄羅斯和之前的蘇聯未能完成的任務躍居太空強國之列。對於中國在太空領域的快速崛起,坐擁太空領域龍頭寶座的美國自然不容地位遭到撼動。事實上,中國雖早在 2003 年便將第一批太空員送入太空,但從未被邀請加入國際太空站。美國國會更在 2011 年通過立法,禁止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與中國航天局或任何相關公司進行任何合作,理由是存在間諜風險。川普政府時期,時任副總統彭斯 (Mike Pence) 便在 2019 年提出,中國想攫奪月球戰略制高點,呼籲美國應全力嚴防。他也想複製美國於 1960 年代冷戰期間擊敗蘇聯率先登月的往例。雖然拜登政府的新任 NASA 署長尼爾森 (Bill Nelson) 近期發表聲明祝賀中國成功將太空人送入太空站,並說「期待後續的科研發現」。但他仍認為對方是「咄咄逼人的競爭者」, 正挑戰著美國的領導地位。在美國正把中國當成強力競爭者的當下,實在看不出美國有改弦更張與中國太空合作的可能。不過,雖然中國近年確實在太空領域飛快成長,但在中美科技戰之下,晶片科技面臨掣肘,也無非是一大致命傷。為此,去年底舉行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便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及「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制定實施「基礎研究 10 年行動方案」。習近平今年 4 月視察母校北京清華大學時更提出,各大學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且要完善大學創新體系,發展勇於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另外,中國的太空探索也長時間仰賴俄羅斯的技術,例如在 2011 年和 2016 年向俄羅斯購買設備來建造兩個臨時太空站,同樣暴露出技術被動弱勢。對於這項困境,中國下階段的目標便是「自主創新」, 就如「天宮」太空站設計師之一的楊宏 5 月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訪問時所說「國外的長期封鎖反倒倒逼了我們的自主創新」、「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我們不能永遠跟在別人後面跑」。
【地球 24小時】08/07 三千人齊聚一堂
在柏林,德國參議院與該城市的觀光局,共同籌辦了一場不尋常的活動 —— 讓 3,000 人一起在已經停業的泰格爾機場 (Tegel Airport) 共進晚餐。在這場被稱為「自由晚餐」(Freedom Dinner) 的活動中,晚會的桌子被擺在了跑道上,排出「柏林愛你♡」(Berlin loves you♡) 的字樣;與會者必須自備餐點,但主辦方仍有供應一些食物,一旁還有許多表演人士帶來豐富的節目。 相關閱讀:《歐洲流水席之王:捷克首都布拉格 515 公尺的「防疫慶功宴」》去年七月,布拉格的人們舉辦了一場光餐桌就長達 515 公尺的晚宴,和陌生人一起慶祝 COVID-19 疫情的趨緩慢。在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為了紀念該市首次同志驕傲遊行 (Gay Pride festival) 滿 25 周年,當地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慶祝活動。而在本月 7 號,大約 1 萬人參與了遊行活動「驕傲漫遊」(Pride Walk), 以步行的方式穿越阿姆斯特丹的歷史中心。本照攝於馬丁・路德・金恩公園 (Martin Luther King park)。畫面中,兩名參與遊行的人緊緊相擁,背景是大幅的彩虹旗。 相關閱讀:《收到死亡威脅 俄國超市廣告的女同志家庭逃往西班牙》一個多月前,俄國一家超市的廣告因描繪女同志家庭而掀起爭議,廠商後來撤下了相關照片;然而一個多月後,這起事件卻仍未完全畫下句點:當初參加拍攝的女同志家庭被迫遠走西班牙 —— 因為她們收到了死亡威脅。在紐約,為了紀念那些不幸因 COVID-19 而過世的患者,眾人齊聚一堂,穿著黃色的衣服橫越布魯克林大橋 (Brooklyn Bridge), 並將寫著「我為__而走」(I'm walking for) 的貼紙貼在為活動而設立的看板上。 相關閱讀:《給 YouTuber 的神祕委託:散播輝瑞疫苗不實謠言》「一切都始於一封電子郵件,」德國 YouTuber 兼記者德羅茨曼 (Mirko Drotschmann) 表示,他收到了來自行銷公司「Fazze」的邀請,想要付費請他散播和輝瑞疫苗有關的消息 —— 但裡頭的內容是假的。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聖嘉耶當教堂 (San Cayetano church), 一名天主教徒正在參與聖嘉耶當 (San Cayetano) 的紀念活動,她手上拿著的兩張圖卡中,左側為聖母瑪利亞 (Holy Mary), 右側則是聖嘉耶當。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中,義大利的天主教神學家聖嘉耶當於 1547 年 8 月 7 日逝世,這天成為了他的紀念日。 相關閱讀:《九度闖關終成功 教宗故鄉阿根廷墮胎合法化》2020 年 12 月 30 日,阿根廷走了十五年的漫漫長路終於來到盡頭,墮胎終於不再違法,女性終於拿回身體自主權。在倫敦,大批群眾正在圍觀一名街頭藝人表演特技,其中,有些人忍不住驚呼鼓掌,有些人則拿出手機記錄下這個特別的剎那。 相關閱讀:《德國街頭藝人新規定 不准在查理檢查哨扮美軍》作為德國柏林最熱門的歷史地標,查理檢查哨 (Checkpoint Charlie) 周邊充斥著令當地人頭痛不已的觀光商業活動...... 在義大利,由德國非政府組織管理,專門從事地中海海上救援的船隻「Sea-Watch 3」, 載著 247 名難民,抵達了西西里島 (Sicily) 的城市特拉帕尼 (Trapani)。畫面中,兩名孩童正在等候下船。 相關閱讀:《為什麼義大利人越來越討厭難民?》2015 年,《半島電視台》深入西西里島採訪,帶大家了解義大利人對難民的看法。在奧運馬術「團體場地障礙賽」決賽中,來自德國的選手蒂姆 (Andre Thieme) 騎著他的馬匹跨越了於兩邊擺放裝飾「勇氣」和「吉」的跨欄。本場賽事最後由瑞典奪得金牌、美國拿下銀牌。不管是馬術選手或是他們的馬,肯定都不喜歡驚喜 —— 但上周二 (3), 在奧運馬術個人場地障礙賽的資格賽中,場上一尊真人大小的相撲雕塑卻可能造成了不小的驚嚇。 相關閱讀:《相撲雕塑的屁股太嚇「馬」 奧運馬術賽場上的那些日式裝飾》在曼谷,為了抗議政府遏止 COVID-19 疫情不力,也沒有對受影響的經濟做出應對措施,上千位民眾走上街頭參與示威活動,並在過程中和前來壓制人群的警力發生衝突。 相關閱讀:《「爸媽為何不懂我?」 泰國香港兩場抗爭 同一種策略、同一道世代難題》去年十月,隨著泰國反政府運動越演越烈,泰國警方也開始加強力道,驅逐上街抗爭的民眾。此時,擁有豐富街頭經驗的香港民眾毫不吝嗇地與泰國民眾分享面對警方的方法,唯獨世代隔閡,是香港人自己也解決不了,無法與泰國人分享的問題。本照攝於首都雅典 (Athens) 北邊的郊區「Thrakomakedones」, 一名消防員正嘗試阻止野火繼續延燒。自本月 3 號開始,雅典東北方的尤比亞島 (Evia) 發生火災,火勢迅速蔓延,席捲該島數千公頃的原始森林,不僅迫使當地數十個村莊的居民進行撤離,強風更在上周五 (6) 晚間將大火吹往雅典北方的「Thrakomakedones」。直到本月 7 號,這場野火已經延燒了至少五天。 相關閱讀:《無聲死亡:澳洲叢林野火威脅生態 學者估 4.8 億隻動物被燒死》2019 年到 2020 年,澳洲曾經陷入數個月不止的叢林野火侵襲,讓該國超過 300 種的原生物種面臨生存危機。在城市塔爾卡瓦諾 (Talcahuano), 當地舉辦了智利自 COVID-19 疫情以來的第一場現場音樂會。畫面中,觀眾坐在能夠保持社交距離的座位中,專注地欣賞著台上的演出。 相關閱讀:《想辦實體演唱會怎麼解?美國烈火紅唇樂團打造真。防疫泡泡》自從 COVID-19 疫情爆發後,人們過往熟悉的日常生活全數變調。不過隨著疫情不斷蔓延,人們也找出許多創意的辦法,試圖重新過上以往的「日常生活」。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8/06 搭著小提琴乘風破浪
在義大利的水都威尼斯 (Venice), 大提琴家在一艘小提琴造型的船「挪亞的小提琴」(Violin of Noah) 上演奏。這艘船是藝術家德馬爾奇 (Livio De Marchi) 和斯維盧波 (Consorzio Venezia Sviluppo) 合作的心血,旨在悼念所有罹患 COVID-19 病逝的病患。 相關閱讀:《如果世界沒有克雷默納?COVID-19 重擊義大利小提琴重鎮》位於北義大利的小鎮克雷默納 (Cremona), 自古以來便是許多製琴師學習、成名之地。然而,一場 COVID-19 卻讓這座小鎮來到生死存亡的關頭...... 在中國湖南省張家界市,穿著全套防護服的醫護人員正在替民眾採樣,好知道他們是否感染 COVID-19。 相關閱讀:《沒打疫苗的家長,孩子不能上學?中國矛盾防疫措施遭批》有鑑於國內疫情蠢蠢欲動,先前許多中國地方政府陸續推出各式各樣鼓勵民眾接種疫苗的政策,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宣布「如果家裡的大人沒有接種疫苗,學生開學就不能進入學校」, 而這樣形同變相強迫民眾施打疫苗的做法,也在中國網路上引發一陣討論。在希臘第二大島尤比亞島 (Euboea), 林尼村 (Limni) 的村民紛紛走上渡輪、準備離開,因為他們的家園已經在近期的森林大火中毀於祝融。 相關閱讀:《天使搜尋隊參上!找到加州大火失蹤親友》在 2018 年,美國加州北部地區同樣發生了野火,大片的土地都被燒得焦黑,宛如戰場一樣。在這一片荒蕪中,多虧一群天使的出現,心急如焚的家屬這才有機會可以和走失的家人團圓...... 在美國紐約市的時代廣場 (Times Square), 一名失業的男子坐在街道旁乞討。 相關閱讀:《隔離還是保護?烏干達首都立法禁止兒童上街乞討》2019 年,烏干達首都坎帕拉 (Kampala) 正式禁止任何人給予在街道上乞討的兒童任何金錢、食物或衣物,同時也禁止任何孩童上街乞討,試圖改善街乞兒童被剝削的問題。在日本首都東京的國立競技場裡,女子七項全能競賽的參賽選手一起拍了張合照。照片中躺在國旗上的三人由左至右分別為:拿下銅牌的荷蘭選手奧斯特韋格 (Emma Oosterwegel)、拿下金牌的比利時選手蒂亞姆 (Nafissatou Thiam), 以及拿下銀牌的荷蘭選手維特 (Anouk Vetter)。 相關閱讀:《一塊奧運獎牌究竟值多少錢?》在運動員眼中,辛苦贏下的奧運獎牌價值難以估計,不過倘若有運動員願意忍痛割愛,將奧運獎牌鎔化、拿到市場上販售,這些獎牌又將值多少錢呢?在埃及首都開羅的郊區卡納特 (Al-Qanater), 男孩們在大熱天中從岸上一躍跳進尼羅河中。 相關閱讀:《洪水、乾旱、熱浪越來越頻繁 人為氣候變遷惹得禍》從 2000 年開始,每年都是史上最熱的一年,因為氣候異常導致劇烈水災、颶風、乾旱等新聞也幾乎成為我們的日常,而 2017 年的一份研究再次強調,這一切和人為的氣候變遷脫離不了關係。在美國加州的格林威爾鎮 (Greenville) 附近,舊金山消防隊的消防員麥克羅斯基 (Dan McCloskey) 正試圖撲滅野火。 相關閱讀:《美消防員平均一周兩人亡 為什麼他們要自殺?》2016 年,美國電視節目《斷層線》(Fault Lines) 拍攝了一支近半個小時的紀錄短片,指出美國消防員逐漸攀升的自殺率,也提到他們也許正承受著說不出口的心理疾病。在日本首都東京的東京體育場,巴西的女子現代五項 (Modern Pentathlon) 選手吉馬良斯 (Ieda Guimaraes) 在馬術階段一個不小心,從馬匹上摔了下來,還差點被自己的馬踩一腳。現代五項是由射擊、擊劍、游泳、馬術和跑步組成的運動賽事。 相關閱讀:《相撲雕塑的屁股太嚇「馬」 奧運馬術賽場上的那些日式裝飾》不管是馬術選手或是他們的馬,肯定都不喜歡驚喜 —— 但本周二 (3), 在奧運馬術個人場地障礙賽的資格賽中,場上一尊真人大小的相撲雕塑卻可能造成了不小的驚嚇。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的羅馬競技場 (Colosseum) 前,一名男子對著鏡頭秀出他的「綠色通行證」(Green Pass)。「綠色通行證」是近期義大利政府新推出的防疫政策,它是一種可以數位或是紙本形式呈現的證明,上頭會紀錄持有者是否至少接種過一劑 COVID-19 疫苗、近期的 COVID-19 篩檢結果,又或是持有人已經從 COVID-19 中康復。新政策上路後,義大利民眾必須出示綠色通行證,才能進入餐廳、參觀藝文場所,以及觀看現場體育賽事。 相關閱讀:《三年整修大功告成 義大利羅馬競技場「後台」揭開神秘面紗》經過三年的整修,由義大利精品品牌 TOD'S 贊助的羅馬競技場三階段維修計畫總算告一段落,而遊客們也將有機會可以走入競技場的「後台」, 一窺當年賽事主辦者讓格鬥比賽充滿「驚喜」的秘密。在印尼北部省份楠榜省 (Lampung province) 首府班達楠榜 (Bandar Lampung), 一名警察穿上 2019 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 造型的服裝,提醒民眾防疫的重要性。 相關閱讀:《印尼防疫鬼主意 半夜「Pocong」逛大街 民眾嚇到不出門》有鑑於不管怎麼宣導,當地總是有人不想遵守防疫規則、對節節升高的確診數字視若無睹,因此在去年 4 月,印尼一座小村落乾脆將計就計,直接「關門放鬼」, 希望能把那些不顧防疫規則的人嚇到不敢出門。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疫情期間人往哪裡去?預測重熱區,人流研究助一臂之力
COVID-19 爆發至今,全球疫情持續延燒。除了施打疫苗,「非藥物介入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NPI) 也是阻斷病毒傳播鏈的重要關鍵。倫敦帝國學院等權威學術機構的研究皆已證實,NPI 能有效降低傳染病的 Rt 值 (Effective Reproductive Number, 有效再生數,在一定時間內疾病會傳染的人數), 減少傳染可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列表,NPI 措施可以從個人防護、生活環境到社會大規模的限制規範,透過非疫苗與藥物的手段遏制疫情。歐盟也針對 COVID-19 詳細列出十幾項 NPI 措施,包含手部消毒、戴口罩、隔離檢疫等。其中,NPI 的核心概念之一即是落實社交距離。「社交距離的政策很廣泛,不只有室內保持 1.5、室外 2 公尺。」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詹大千解釋,公衛學者眼中的社交距離涵蓋多層意涵,包括限制聚會、人數規範、停班停課等,都屬於相關範疇。目前研究發現人流下降超過 20%,Rt 值就能降至 1 以下;亦有臺灣的研究推算出,若做好個案追蹤 (早期偵測、接觸者疫調、14 天隔離), 再加上群體保護 (社交距離、戴口罩),Rt 可從 2.5 降至 0.85, 有效壓制疫情擴散。數值或有不同,但各項研究皆顯示:社交距離管制與疫情傳播有明顯關聯,管制越嚴格,Rt 值越小。想減緩疫情,減少人與人的接觸是一大關鍵。那麼,要如何檢視社交管制是否奏效?人流、車流的變化是重要觀測風向球!詹大千以 Google (COVID-19 mobility)、蘋果 (Apple mobility trends) 所公布的各國人流數據,佐以本土的遠傳電信數據,同時檢視牛津大學的跨國政策指標,試圖找出政策、人流變化與疫情發展間的關聯。2021 年 5 月臺灣首度進入三級警戒後,人流減少了嗎?哪些地方降幅最明顯?首先透過 Google 數據來觀察。檢視人流有三個關鍵場所:工作場所、交通樞紐、購物商場,對疫情控制皆有重要影響。。從 Google 人流報告可以看到,5 月 19 日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後,工作場所人流隨即減少約 2 成;住宅區則因為鼓勵居家辦公,人流增加約 2 成。若與其他國家對照,成效如何?以歐洲最早爆發疫情的義大利來看,初期疫情慘重,工作場所迅速下降達 6-7 成,採行嚴格封城政策後更降至 9 成。詹大千提到,由於臺灣並未強制停班,工作場所人潮降低不大,但臺灣變化最明顯的是交通運輸。Google 的人流顯示,5 月 17 日 (雙北三級後的第一個上班日) 便迅速下降了 50%,5 月底降幅超過 7 成,趨近義大利的封城效果。詹大千也進行北市車流監測,數據顯示北市每條道路的平均小時車流量呈現一路下滑趨勢,5 月 14 日 (三級前的週五) 平均車流量為 981.7,5 月 21 日 (三級後的週五) 已降至 497.3, 大幅減少約一半車流。最後,若檢視,隨著禁止內用、電影院關閉等政策施行,人流也減少 5-6 成。整體來看,臺灣雖只升級到三級警戒,但人潮與車潮下降明顯。除了工作場所改變較小,其他如大眾運輸、公園、零售商店和遊樂場,社交管制都有明顯成效。詹大千分析:「從人流數據來看,臺灣雖然沒有強制封城,但民眾的自律和防疫配合度高,足夠達到自主封城的效果。」「人怎麼移動,疾病常常就那樣流動。」詹大千點出人流觀測的重要意義,「近十年國外已廣泛運用電信數據,從人流移動分析來進行各種推估,包括交通、疾病研究、公衛政策。」由於 Google 數據的空間尺度以國家為單位,無法觀察各縣市變化,測量地點也較粗泛,較難細緻分析臺灣真實的人流變化。為了精確掌握臺灣本土的人流圖像,詹大千也與遠傳電信合作,以電信數據作為在地研究基礎。「Google 沒有針對市場、高鐵、量販店做統計,但想判斷臺灣人潮群聚,這類場所很重要,有助於觀察人流熱區。」舉例來說,分析遠傳數據資料,去年 3 月量販店曾出現一波尖峰。回頭推敲,彼時正好是去年的「衛生紙之亂」, 透過圖表,即能清晰反映出常民生活面貌。除了觀測熱點場所,臺灣疫情期間的人流移動有什麼特徵?觀察跨縣市人流,2020 年上半年,每到連假各縣市便湧現旅客,多由北部往南部、東部移動,例如高雄、宜蘭的非居民量大增。隨著疫情趨緩,5、6 月後假日人潮不斷攀升,端午連假時移動距離達到高峰、觀光區人潮大增,成為南來北往最大量的連續假期!這些人流模式皆成為重要的防疫參考。今年端午連假前夕,政府便強力呼籲減少返鄉移動、降低雙鐵負載量,新北市也關閉部分觀光風景區。人流分析對防疫決策具有重要意義,一般可知只要政府管制嚴格,便能控管人流,但唯有科學地掌握實際人流面貌,才能更細緻、滾動式地擬定政策。「直接封城當然可行,但對社會和經濟的衝擊非常大。」詹大千解釋。借助人潮數據可判斷高風險的傳播節點,規劃管制順序和強度。清楚呈現人流模式、移動路徑,也有助提前預判可能熱區。舉例來說,從數據分析後意外發現,某些居住或在萬華區工作的人,可能與三峽經常有互動連結 (例如停留)。這個特殊的人流關係模式,無法從實體距離直接判斷出來 (如萬華與板橋僅一橋之隔,往來接觸可能性高)。但經數據分析後,地方政府便可以在疫情甫從萬華擴散時,先行至三峽進行重點快篩。詹大千生動比喻:「不要等個案出來後,像打地鼠一樣去解決;越清楚看出人流移動,我們就可能超前偵測,及早撈出隱形傳播鏈。」實際篩檢後也發現,數據預測處與高風險重熱里,確實高度重疊。COVID-19 衝擊前所未有,面對這張全新考卷,要封城或宵禁?何時解封?管制是否太鬆散?各國皆只能權衡應變。除了向內看臺灣,詹大千也進行跨國比較,對照不同社交距離政策的防疫效果。他運用牛津大學的「新冠肺炎政府政策強度指標」(Stringency index), 檢視各國的政策鬆緊變化。這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跨國 NPI 政策指標,依循 17 項檢視項目,涵蓋學校關閉、移動與集會限制等,每日統計 174 國的即時政策強度。管制愈嚴格,指標分數愈高,逼近 90 分大約已等同全面封城。以臺灣來說,過去一年以邊境管制為主,沒有大規模停班停課,維持在 20 至 30 分。進入三級警戒後,折線陡升至 70 分以上,大約居於全球 34 名,衝入前五分之一。綜合各國來看,邊境管制、限制集會等社會衝擊相對較小的防疫措施,多數國家最傾向使用。若把政策、確診數變化兩相對照,進一步觀察各國人流曲線,也呈現不同面貌。去年 4 月,日本首度針對大都市如東京、大阪、名古屋發佈「緊急事態宣言」, 強制性不大,呼籲減少密切接觸活動。施行一陣子後,確實降低確診數;但隨著緊急事態宣言第三、四次發佈,便出現防疫疲乏,加上政策嚴格維持中低度,整體人流僅減少約 3 成。視角轉到歐洲,英國同樣面臨類似窘境。政府祭出嚴格的社交距離政策,但民眾配合度不高加上無法可罰,2020 年夏天後人流與確診數再次暴增,中央還得另編獎勵金請地方政府協助,提升政策配合度。不難發現,能否減少確診數的箇中關鍵,其實和民眾配合度息息相關。臺灣沒有進入四級警戒,但民眾的自主封城,讓人流降幅已接近國外封城的效果。民眾的配合度高低,可以從臺大公衛的調查看見類似訊息:2020 年 7 月底調查,室內公眾場所戴口罩、進門用酒精消毒的比例高達 99.2% 和 98.4%, 防疫警覺高。力守邊境一年半後,臺灣疫情首度進入社區傳播,社區防護線成為一大重點。為了讓社區疫情觀察更超前,詹大千團隊也協助改造「社區疾病監測網」。「我們不是現在才開始,從 2018 年起,就建置北市、高雄社區醫療監測網,監測流感、腸病毒。希望越多基層診所加入,就能布建越全面的流行病社區哨兵。」去年疫情爆發後,研究團隊則新增了新冠肺炎確診、疑似案例、嗅覺喪失等 COVID-19 相關代碼,協助即時掌握社區潛在個案,觀測疫情曲線變化。社區監測網另一項好處是,多數年輕族群身體不適會先到診所,而非大型醫學中心。透過各地基層診所的症狀回報,有機會更早篩出症狀輕微的年輕確診者。詹大千直言,COVID-19 症狀與流感高度相似,特別是 Delta 病毒株,未來若政府能廣泛提供唾液篩檢組給診所,社區第一線哨兵才能更即時抓出隱形傳播鏈。來勢洶洶的病毒,已然顛覆了整個世界,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很可能將與病毒長期共存。廣泛施打疫苗,是社會對抗疫情的必要手段,但面對不斷變種的病毒株,詹大千強調 NPI 仍是不應輕忽的防疫保護網。他也再次提醒道:「打完疫苗並不是披上無敵金鐘罩,各疫苗的保護力、每個人的免疫狀況都不同,落實社交距離、做好個人防護,始終是根本的防疫之道。」【研之有物】延伸閱讀: 01 詹大千,〈有圖來解─社交距離對於延緩 COVID-19 疫情的影響〉,《研下知疫 - COVID-19 的人文社會省思》, 康豹、陳熙遠編,中研院出版中心,2021 02 從手機網路訊號資料,探勘人口動態奧妙,2018 03 Ta-Chien Chan*, Jia-Hong Tang, Cheng-Yu Hsieh, Kevin J. Chen, Tsan-Hua Yu, Yu-Ting Tsai, to appear,〈Approaching precision public health by automated syndromic surveillance in communities〉,《 PLOS ONE》(DOI: 10.1371/journal.pone.0254479) 04 詹大千的個人網頁
【地球 24小時】08/05 爺爺,我們辦到了!
在日本首都東京的國立競技場內,美國鉛球好手克勞什 (Ryan Crouser) 在確定拿下一面金牌後,開心地掏出一張寫著「爺爺我們辦到了,2020 東京奧運冠軍!」的紙條,透過鏡頭與爺爺分享奪金的喜悅。 相關閱讀:《一塊奧運獎牌究竟值多少錢?》在運動員眼中,辛苦贏下的奧運獎牌價值難以估計,不過倘若有運動員願意忍痛割愛,將奧運獎牌鎔化、拿到市場上販售,這些獎牌又將值多少錢呢?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紐奧良市,一名坐在車內的女性自行將棉花棒伸入鼻子中採樣,好確認自己是否罹患 COVID-19。 相關閱讀:《防疫還得靠信仰之力 印度 COVID-19 神現蹤》面對國內捲土重來的 COVID-19 疫情,許多民眾將防疫的希望寄託到神祇身上,開始祭拜起外觀各異的「COVID-19 神」, 祈求祂們能高抬貴手,放身邊的親朋好友一馬。在加勒比海島國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的首都京斯頓 (Kingstown), 總理龔薩福 (Ralph Gonsalves) 在試圖穿過國會外反對政府要求第一線醫護人員接種疫苗的群眾時,疑似遭群眾投擲的石塊打中頭,一席白襯衫立刻沾滿鮮血。 相關閱讀:《給 YouTuber 的神祕委託:散播輝瑞疫苗不實謠言》今年 5 月,德國 YouTuber 兼記者德羅茨曼 (Mirko Drotschmann) 收到了來自行銷公司「Fazze」的邀請,想要付費請他散播和輝瑞疫苗有關的消息 —— 但裡頭的內容是假的。在日本首都東京,巴黎奧運籌備委員會主席埃斯坦格 (Tony Estanguet, 右) 拿著東京奧運的聖火火炬,象徵 2024 年的奧運將由巴黎接棒舉辦,一旁則站著日本奧運籌辦委員會主席橋本聖子 (左), 她手上的 T 恤代表法國邀請她在 2024 年時前往巴黎,參加巴黎奧運的大眾馬拉松活動。 相關閱讀:《大到難以取消 東京奧運何去何從?》去年 3 月,眼見距離東京奧運的舉辦時間越來越近,COVID-19 疫情卻讓日本政府遲疑,不知究竟該延後、還是乾脆取消這場奧運。但不論是延期或是取消,東京奧運背後涉及的商業、人力 / 物力調度等議題,注定這兩個選項背後都將是一項大工程。在古巴首都哈瓦那 (Havana), 古巴青年共產主義聯盟組織了一場遊行,民眾開著插滿國旗的嘟嘟車,沿著海濱的馬雷貢大道 (Malecon) 前進。 相關閱讀:《沒藥、沒食物、也沒自由 古巴 62 年來首爆全國性示威》面對疫情、經濟疲軟和物資缺乏等三重因素的夾擊,今年 7 月,古巴各地的民眾先後決定走上街頭,發起古巴歷史上少見的大規模示威。在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 (Caracas), 隨著委內瑞拉央行大筆一揮,宣布將於今年 10 月 1 日發行新鈔,一舉從現行委內瑞拉鈔票「玻利瓦」(bolivar) 上減去六個 0, 圖中這位公車司機助理手上鈔票的價值也將一落千丈。委內瑞拉表示,這項改革旨在「促進」國內貨幣玻利瓦的使用,並改善國內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 相關閱讀:《一筆砍掉五個〇 委內瑞拉推新貨幣抗 80000% 通膨》對委內瑞拉民眾來說,委內瑞拉央行此舉在熟悉不過,因為就在短短的三年前,委內瑞拉央行也曾使出類似的招數,一舉砍去鈔票上的 5 個 0, 以阻止通貨膨脹問題持續惡化,並改善該國殘破不堪的經濟。在香港,香港歌手兼民主派人士黃耀明帶著一張寫著「撐黃耀明」的標語,離開香港的東區裁判法院。周一 (2), 黃耀明因為在 2018 年的議員補選中,為現年 34 歲的前香港立法會議員區諾軒站台獻唱、呼籲台下聽眾支持區諾軒,而遭香港廉政公署以「涉嫌選舉舞弊」逮捕。根據相關規定,以提供他人食物、飲料或是娛樂的方式,藉此誘使或感謝他人在選戰中投票 / 不投票給特定候選人皆屬違法,最高可以判刑七年。所幸,在考量案情、黃耀明的態度等因素後,香港當局最終撤銷了對黃耀明的指控。 相關閱讀:《港版《國安法》首案判刑確定 「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機車騎士撞警被判九年監禁》相較於黃耀明的遭遇,香港首位因違反港版《國安法》而被起訴的唐英傑就沒有這麼幸運。今年 7 月 30 日,香港高等法院宣判他犯下「煽動他人分裂國家罪」和「恐怖活動罪」, 必須服九年有期徒刑...... 在美國加州的草谷市 (Grass Valley), 一名消防員注視著一片極有可能燒毀附近房屋的野火。 相關閱讀:《天使搜尋隊參上!找到加州大火失蹤親友》在 2018 年,美國加州北部地區同樣發生了野火,大片的土地都被燒得焦黑,宛如戰場一樣。在這一片荒蕪中,多虧一群天使的出現,心急如焚的家屬這才有機會可以和走失的家人團圓...... 在比利時中部的小鎮格蘭德哈萊特 (Grand-Hallet), 現年 83 歲的老奶奶達登 (Yvette Dardenne) 站在屋子中間與自己的錫盒收藏合影。歷經 30 年來,達登的錫盒收藏已經上看 6 萬盒。 相關閱讀:《寶可夢卡牌之亂 Target 宣布實體店全面停售》自推出以來,寶可夢在全球累積了大量人氣,寶可夢卡牌的價格隨著玩家的搶購而水漲船高。然而,從今年 5 月 14 日起,美國量販店 Target 卻宣布,即日起所有實體店面都將全面停售寶可夢卡牌。在以色列中部的帕勒馬希姆海灘國家公園 (Palmahim Beach National Park), 一隻受傷的赤蠵龜 (Caretta caretta) 在以色列的國家海龜救援中心中休養好幾個月後,總算在 5 號這天在眾人的祝福中重返大海。 相關閱讀:《地中海岸漏油嚴重 以色列用美乃滋救海龜》今年 2 月,大約 1,000 噸來源不明的原油,從海裡沖向了以色列西北部的地中海岸,造成了沿海環境和野生動物的浩劫。為了挽回海龜的性命,生物學家們拿出了秘密武器:美乃滋。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一塊奧運獎牌究竟值多少錢?
對任何站上奧運頒獎台的選手而言,一塊奧運獎牌不只是勝利的代表,更是對他們毅力、苦練的肯定,其價值不言而喻。然而,如果拋開奧運光環不看,這一塊塊的奧運獎牌究竟值多少錢呢?答案很可能遠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想要知道奧運獎牌的價值,首先就得了解每塊獎牌的成分比例。事實上,根據 BBC 的報導,自 1912 年的斯德哥爾摩奧運以後,奧運金牌就已經不再是「金」牌,而是「鍍金銀牌」, 由至少 92.5% 的銀組成,表層再鍍上至少 6 公克的金,而銅牌的情況也很相似,是由銅鋅合金製成,唯有銀牌是以純銀製成的正宗「銀牌」。為了貫徹永續發展的理念,從 2017 年開始,日本便展開了一項為期兩年的計畫,向全國民眾募集廢棄手機、用不到的小家電,再從中提煉出金屬,製成本屆奧運、帕奧預計頒發的 5,000 餘面獎牌。在這支短短的影片裡,日本奧委會展示了廢棄電子產品一步步化身為金、銀、銅牌的過程,最後也能看到隨獎牌附贈的木盒。經過一連串的加工,這些獎牌最終都依照日本設計師川西俊一,製成今日運動員們在賽場上所拿到的獎牌。綜合外媒及東京奧運主辦單位的資料來看,今年選手們所拿到的「金牌」約重 556 克,其中 6 克是鍍在表面的黃金,其它 550 克則是銀;而銀牌則是由純銀製成,約重 550 克;銅牌則是由 95% 的銅和 5% 的鋅組成,約重 450 克。以近期各種金屬的價格下去換算,倘若有人把本屆東京奧運獎牌鎔化、拿到市場上販售,金牌的價值約在 800 美元 (折台幣 2 萬 2,447 元) 左右、銀牌約值 450 美元 (折台幣 1 萬 2,627 元), 銅牌的價值...... 大約只有 5 美元 (折台幣 140 元)。然而,當真會把奧運獎牌鎔化、出售的運動員肯定屈指可數,就算要忍痛割愛,大部分人也會選擇透過拍賣,將獎牌賣給為數不多的「奧運獎牌收藏家」, 讓他們成為另類的「奧運獎牌得主」。只不過,從近年來進入拍賣市場的獎牌數量來看,願意拍賣奧運獎牌的運動員少之又少,通常不是出於經濟困窘,就是為了做慈善,像是近期前 NBA 知名球員羅素 (Bill Russell) 便宣布將於今秋拍賣他在 1956 年奧運上贏得的獎牌,並將所得捐給一間慈善基金會和曾效力的塞爾提克隊 (Boston Celtics) 的慈善計畫。一旦進到拍賣行,此時決定這些奧運獎牌價值的將不再只有金屬本身的價格,每面獎牌的得主、得主自身的故事乃至該屆奧運的時空背景等因素,都會影響獎牌的拍賣價。舉例來說,今年美國的 RR 拍賣行 (RR Auction) 剛以 1,283 美元 (折台幣約 3 萬 6,026 元) 的價格,拍出一塊 1900 年巴黎奧運射擊比賽的銀牌;另一塊在 1896 年雅典奧運頒發的「第一名銀牌」(註), 則是以 18 萬 111 美元 (折台幣約 505 萬 7,517 元) 拍出。註:兩者間的價差與兩屆奧運的時空背景有些關聯,一來 1896 年的雅典奧運被視為是現代奧運的起源,二來當時頒給冠軍運動員的獎牌仍是銀牌,而非今日熟知的金牌。但相較在 2013 年時,以 146 萬美元 (折台幣約 4,099 萬 6,800 元) 拍出的 1936 年柏林奧運金牌,上述獎牌的拍賣價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紐約時報》在報導中形容,這塊金牌可以說是奧運歷史上最重要的獎牌之一,它是由美國非裔田徑好手歐文斯 (Jesse Owens) 在時任納粹德國領導人希特勒 (Adolf Hitler) 面前拿下。當時,希特勒正大肆宣揚他的「雅利安人優勢論」, 而歐文斯在該屆奧運上一舉奪下 4 面金牌的好表現,就像是朝希特勒的臉上潑冷水一樣。除了奧運獎牌得主的故事、該屆奧運的歷史背景,這些獎牌的價值也會受本身狀態的影響,諸如掛在脖子上的絲帶、獎牌附贈的木盒是否還在等,通通會影響一塊獎牌最終拍賣價的高低。儘管在拍賣場上,金牌永遠是一眾收藏家追逐的首要目標,但有些銀彈不足的收藏家,也會退而求其次,改以銅牌作為收藏標的。「銅牌仍然是奧運獎牌,」美國 RR 拍賣行的執行副總裁利文斯頓 (Bobby Livingston) 解釋道:「第三名還是挺不錯的。作為一位收藏家,倘若你沒有很多錢,可以從收藏銅牌開始。」
收到死亡威脅 俄國超市廣告的女同志家庭逃往西班牙
但一個多月後,這起事件卻仍未完全畫下句點。因為當初參與拍攝的女同志家庭:母親優瑪 (Yuma)、女兒米拉 (Mila) 和阿麗娜 (Alina), 以及阿麗娜的女友克休莎 (Ksyusha), 前三人於最近帶著優瑪年幼的孫女一起離開了俄國 —— 在她們不斷受到騷擾與死亡威脅之後。同樣身為同志族群的母親優瑪在 Instagram 上表示,她們搬到了新的地方,這裡很安全,她們正在好好休息,而且終於「不再需要隱藏作為一家人的幸福快樂」。而在附上的照片中,優瑪和家人一起身在一座公園內,四周被棕櫚樹包圍著,女兒阿麗娜高高揮舞著一支彩虹旗,四人的表情都非常開心。優瑪還在貼文裡感謝追蹤和支持她的朋友,她表示在俄國出現的那些仇恨言論,讓她們一家感到非常害怕:「這對我們全部人來說都是一個艱難的考驗,我們現在正處於脆弱的心理狀態。」Юма психология онлайн(@yumalevel) 分享的貼文在優瑪分享的畫面中,她和家人終於能在路上自由地揮舞彩虹旗。女兒米拉則在一篇貼文中表示,她們一家正身處西班牙的巴塞隆納,她提到:「不幸的是,因為和 VkusVill 之間的複雜狀況,我們必須在沒有工作和沒有家的情形下離開。」「我和我的家人現在真的非常需要在巴塞隆納安頓下來,這對我們來說並不容易,而且我們需要朋友。」其實早在「VkusVill」於一個月前撤下廣告時,社群平台上就有許多人表達了不滿及擔憂。例如俄國知名廣播主持人索布恰克 (Ksenia Sobchak) 便在 Instagram 上說:「人們真的會因為女同志而抵制凝乳糖跟櫻桃嗎?當然不會...... 但現在雙方 (指挺同和反同方) 都討厭起這家超市了。」拉脫維亞籍作家及導演伊多夫 (Michael Idov) 則在 Twitter 上指出:「從最地獄的角度思考 VkusVill 的故事,現在世界上有一個家庭,VkusVill 在媒體和社群平台的幫助下幾乎公開地曝光了她們,然後現在卻說這很令人害怕、不可接受,所以它們必須為了她們的照片而道歉。這太令人無法想像了。」而如今的狀況也證實了伊多夫的疑慮其來有自。根據俄國在 2013 年施行的法律,該國禁止「對未成年兒少宣傳非傳統的性別關係」, 而這一點向來被當地的維權人士和西方國家所詬病,這也是「VkusVill」的廣告標註「18+」的理由,雖然這顯然沒達成它想要避免爭議的目的。《莫斯科時報》的報導則指出,儘管俄國人在過去 15 年間對 LGBT 族群的態度有所改善,但最近的民調顯示,仍有 3/4 的俄國人反對同性婚姻。除此之外,俄國許多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及俄國東正教會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等也都抱持著反同的態度。回到這次事件,在優瑪一家離開俄國前,她們曾接受過俄國記者兼 YouTuber 山昂 (Karen Shainyan) 的採訪,山昂常常在他的 YouTube 頻道上討論 LGBT 議題。優瑪在談話中指出,她本來可以忽略掉那些網路上的負面評論,可是有些人提到了她年僅 8 歲的孫女,這一點讓她非常害怕:「我被那些針對我孫女的言論擊倒了,有些人表示他們想要性侵她、殺害她、用刀捅她,但她只是個在照片裡坐著並露出微笑的孩子。」「我最擔憂的就是我的孫女。」優瑪表示,這不是她們第一次面臨恐同攻擊。例如她曾在以 LGBT 為主題的俄國國際電影節「Bok o Bok」遇到反同者的突襲:「在莫斯科,一切都像是地獄,那裡有一場伏擊,他們對我們這些志工扔擲了化學製品。」同時,她還遇過被群眾包圍,威脅要拿刀捅她,又或是點火燃燒她的時候,所以她認為那些仇恨評論根本只是「冰山一角」:「我不希望這些事發生,我想要保護我的家人。」「我不想這樣子活著,真的好累。」YouTuber 山昂則表示,自己事前和優瑪一家達成了共識,只有在她們離開了俄國之後,才會公開採訪過程 —— 而在這支長達近一小時的影片片尾,正是優瑪一家搭機離開俄國、前往西班牙展開新生活的畫面。另一方面,身為引起事件的主角,俄國超市品牌「VkusVill」則拒絕對優瑪一家離開俄國一事做出回應。
終身免費機票、啤酒、香腸,甚至還送房子!各國奧運選手奪牌後有哪些獎勵?
國際奧委會 (IOC) 並不會提供獎金給奪牌選手,運動員通常會從各自的國家獲得獎金與其他福利,但不同國家間的獎金差距很大。舉例來說,依據我國的《國光體育獎章》規範,奧運金牌的獎助金 (也就是俗稱的「國光獎金」) 為 2,000 萬新台幣,銀牌為 700 萬新台幣,銅牌為 500 萬新台幣。新加坡發給選手的獎金,與台灣的相當接近,金牌選手能獲得約 73 萬美元 (約 2,000 萬新台幣), 銀牌與銅牌則分別是約 36 萬美元 (約 1,000 萬新台幣)、18 萬美元 (約 500 萬新台幣)。另一方面,美國的金牌獎金為 3 萬 7500 美元 (約 100 萬新台幣), 雖然金額與台灣、星國的相差約 20 倍,但有其他像是醫療保險、學費等的補助。眾所皆知,優渥的獎金能令選手備感振奮。有些國家不僅提供高額獎金,還給予特殊福利。菲律賓舉重女將伊迪琳・迪亞斯 (Hidilyn Diaz) 上月 26 日奪下女子舉重 55 公斤級金牌,替國家贏得首面金牌,終結過往 97 年未能拿下金牌的歷史。對此,菲國政府與當地企業家除了提供至少 3,300 萬比索 (約 1,800 萬新台幣), 在總統杜特蒂 (Rodrigo Duterte) 的推波助瀾下,還有房產公司宣布,將提供價值 28 萬美元 (約 780 萬新台幣) 的住宅給迪亞斯。另外,亞洲航空 (AirAsia) 也給予終身免費機票。根據《yahoo!finance》報導,通常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獎金分配制度,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福利。在南韓有免當兵的政策;德國提供終身免費啤酒;白羅斯則給予奪牌選手香腸吃到飽的待遇。然而,《富比士》(Forbes) 指出,並非每個國家都會提供獎金與福利,英國、紐西蘭、挪威、瑞典等,就不會給予奪牌選手額外的獎金。至於少了金錢的激勵,每個人看法則見仁見智。曾在奧運獲得銀、銅牌的澳洲前泳將傑夫・休吉爾 (Geoff Huegill) 就曾表示,獎金當然是很棒的獎勵,但錢不是唯一的重點,而是能讓選手認知到自己付出哪些努力的好方法。運動員奪牌的瞬間固然看似光鮮亮麗,不過《Vox》報導,多數選手的經濟狀況其實並不富裕。南卡羅萊納大學體育法教授約翰・格雷迪 (John Grady) 認為,如果選手的名字並不家喻戶曉,那代表他可能就不在「食物鏈的頂端」。擁有「網球天后」之稱的大坂直美,過去 12 個月收入達到 6,000 萬美元,其中 5,500 萬美元為贊助的合約。但能有這樣的金額,其實只是少數的例子。近來,觀眾除了替國內運動員喝采,也注意到支持這些選手的企業。如台灣大哥大贊助支持郭婞淳、徐薇淩、李旻、楊勇緯、詹詠然、詹皓晴等;富邦金控贊助郭婞淳、潘政琮;合庫銀行幫戴資穎加薪、升等;土地銀行羽球選手王齊麟、李洋獲得記功、升等以及獎金獎勵。在成功的背後,選手往往要先負擔高昂的訓練、醫療費用,也因此,運動員所爭取的每面獎牌,除了是為內心的榮譽、國家給予的獎金等,通常還代表著力求能被看見,吸引企業贊助或獲得代言機會。唯有擴大獲得經費的途徑,才得以繼續在運動的路上努力。
相撲雕塑的屁股太嚇「馬」 奧運馬術賽場上的那些日式裝飾
本周二 (3), 東京奧運上演馬術「個人場地障礙賽」的資格賽,共有 73 匹馬及騎士先後完成賽事。但在比賽過程中,場上卻有某個裝飾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這是賽馬們從未見過的奇怪東西,並可能因此倍受驚嚇 —— 一尊擺在第 10 號障礙物旁邊的真人大小相撲選手雕塑。「當你到那附近的時候,你會看到一個大傢伙 (的屁股)。」英國選手查爾斯 (Harry Charles) 告訴《美聯社》, 愛爾蘭選手歐康納 (Cian O'Connor) 則補充雕塑「有很多引人注目的地方」。「它長得很真實。」以色列選手維洛克 (Teddy Vlock) 附和。當天參加比賽的選手們表示,這個擺在第 10 號障礙物旁邊的大雕塑,或許嚇到了部分馬匹,讓牠們在賽場上意外分心,因為他身體前屈的動作實在有點像是要進行攻擊。而且當選手和馬匹通過第 9 號障礙物,要接近第 10 號障礙物時,那尊相撲選手是背對他們的,也就是說,當他們完成一個急轉彎,越過第 10 號障礙物 —— 也就是一個跨欄時,第一個闖入選手跟馬匹眼裡的東西,恰好是相撲雕塑的正面。「我的確注意到有四匹或五匹馬被那個東西嚇到。」英國選手查爾斯說。事實上,在本次東京奧運的馬術比賽中,有很多設置在賽場上的障礙物都加上了濃濃的日本特色,像是藝妓、縮小版日本宮殿和太鼓等,只是它們都不如相撲雕塑一樣引人注目。以色列選手維洛克表示,當他注意到其他人碰上相撲雕塑的問題後,他和愛爾蘭選手肯尼 (Darragh Kenny) 特地在自己的比賽開始前,讓他們的馬先到第 10 號障礙物邊晃晃,好讓牠們可以觀察一下相撲雕塑,熟悉一下它的模樣。維洛克說:「它看起來真的很像真人,而這有一點恐怖。你知道的,馬並不想看到一個人站在跨欄旁邊,表情緊張,一副他準備好要攻擊你一樣。」後來,維洛克和肯尼雙雙順利跨越第 10 號障礙物。其中,肯尼順利拿下當天的第二名,維洛克則出於別的原因而沒有通過資格賽。此外,也有選手指出了賽場中的其他問題,像是在某些路段,需要跳躍和轉彎的距離太近,又或是場內燈光過度明亮,對比賽表現也會造成影響。但英國另一名選手布拉什 (Scott Brash) 和瑞士選手福克斯 (Martin Fuchs) 則認為,在賽場另一頭擺放的櫻花樹才更有可能是嚇到馬匹的罪魁禍首。可是不管出現了什麼,對於以前就參加過奧運的馬術老手來說,這些引人注目的裝飾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奧運的馬術賽道本就以華麗的設計聞名。「老實說,你應該預期到奧運會出現這些的,」布拉什說:「你知道來到這裡後,一切都將變得多采多姿。」「你知道會有很多裝飾性的東西,而且它們很漂亮,你知道嗎?這真的太美好了,這正是成就冠軍的一切。如果賽場上就只是一些無聊的老跨欄,那麼比賽就跟其他任何時候都一樣了。」馬術個人場地障礙賽決賽於本周三 (4) 結束,最後由英國選手馬赫 (Ben Maher) 奪得金牌,銀牌和銅牌則分別由瑞典的弗雷德里克松 (Peder Fredricson) 和荷蘭的范 - 德 - 弗雷丁 (Maikel van der Vleuten) 拿下。根據奧運官網提供的資訊,馬術在 1900 年的巴黎奧運中第一次亮相,但直到 1912 年才首度在斯德哥爾摩進行賽事。馬術共有三種項目,分別是場地障礙賽 (Jumping)、盛裝舞步賽 (Dressage) 和三項賽 (Eventing), 而這三種項目又都各自分為個人賽及團體賽。場地障礙賽需要勇氣、控制力和技術,在賽程中,選手和馬匹必須跨越 12 至 15 個「可以被撞倒」的障礙物,如果馬匹撞到或拒絕通過障礙物,將導致罰分 (註)。除此之外,超時完成比賽也同樣會獲得罰分。通常來說,會有 75 組選手和馬匹組合參加奧運馬術的場地障礙賽,再通過個別的資格賽進入個人和團體決賽,其中,個人賽是取個人資格賽中排名最佳的前 30 名;團體決賽則是取團體資格賽中排名最佳的前 10 名。而在每場比賽中,賽道都是全新且獨特的,因此將挑戰選手和馬匹的溝通能力與技術,場上的障礙有突起也有橫溝,除了跨欄外,還會出現模擬石牆等,高度在 1.4 公尺到 1.65 公尺之間,深度則可達 2.2 公尺。同時,賽場上的美學設計因地制宜,因此常常反映主辦國家的文化風情。註:罰分,即「penalty points」, 在馬術的場地障礙賽中,選手和馬匹若有失誤將會導致「罰分」, 最後比賽結束時,由罰分分數較低者獲勝。盛裝舞步賽被認為是最具藝術性的馬術活動,能展現馬匹的體能,以及選手的協調力,像是選手如何能巧妙地命令馬從一側移動到另一側,又或是要怎麼讓牠加速或轉向等。這項比賽需要選手跟馬匹之間的緊密關係,要達成如此的默契需要多年的磨合及練習,選手才有可能發揮出精湛的技巧和控制力。三項賽又稱為馬術界的鐵人三項,每場比賽都結合了場地障礙賽、盛裝舞步賽和越野賽 (Cross Country), 因此選手和馬匹的各項技能都需要具備豐富的經驗。而在三項賽獨有的越野賽中,有大約 40 個障礙物散落在起伏的賽道上,選手和馬匹必須以超過時速 30 公里的速度,在大約 10 分鐘內完成這條長約 6 公里的賽事。除此之外,選手還可以在賽場上選擇較短卻也較困難的路線,並藉此以高風險換取更快完成比賽的優勢,所以三項賽同時還考驗了選手的戰術思考。就像人類一樣,所有參加奧運馬術比賽的馬,都需要「護照」才能進入日本。護照能夠用來識別參賽的馬匹,確保牠們健康,而且擁有所有必要的獸醫證明。如果馬匹沒有護照,又或是護照被認定不合規範的話,牠將無法獲准參加比賽。根據《路透社》報導,有數百匹馬在本次奧運中被送往日本。牠們的個體重量大約為 510 至 630 公斤之間,在用飛機運送時,會以成對的方式待在攝氏 16 度的特殊馬廄中,並由馬夫和獸醫陪同。而這樣的空中運輸必須得由專家辦理。自 1960 年以來,馬匹運輸公司「Peden Bloodstock」便負責了奧運和帕奧的馬匹運送。今年自歐洲的第一班奧運馬匹航班,便將 36 匹馬從比利時運往杜拜,然後再送往東京,旅途耗時 18 小時,還一併帶上了 1 萬 2,000 公斤的飼料和 1 萬 3,500 公斤的馬匹裝備。馬術相關雜誌《馬的編年史》(The Chronicle of the Horse) 則指出,這次共有 247 匹馬前去參加奧運、78 匹馬前去參加帕奧,這一共出動了 19 趟飛機航班,以及 185 趟從東京羽田機場到賽馬場的卡車運送。此外,所有馬匹在飛行前都必須接受 60 天的健康監測和 7 天的隔離,因為今年,馬術界不得不與兩種疾病抗爭 —— 一是影響人類的 COVID-19 病毒,二則是於今年二月爆發、攻擊馬匹的馬皰疹病毒 (equine herpesvirus,EHV)。
貝魯特大爆炸一年後 黎巴嫩怎麼樣了?
2020 年 8 月 4 日晚間六點左右,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出了轟然巨響,原來是港口倉庫中存放的 2,750 噸炸藥原料硝酸銨發生爆炸,當場造成至少 200 人死亡、超過 6,500 人受傷,鄰近事發地點的住宅區和商業區近乎全毀,連 200 公里遠的島國賽普勒斯都能感受到爆炸的威力。一年後,上千名受害者親友和憤怒的黎巴嫩民眾來到案發現場哀悼,幾個街區外則發生嚴重的警民衝突,示威民眾在靠近國會的街道上丟擲石頭和汽油彈,警方則以催淚瓦斯和水砲還擊。此時的黎巴嫩處於空前的政治與經濟危機之中,從事發以來就沒有一個正常運作的政府,政黨間遲遲無法達成協議,順利組閣。身為全球史上最嚴重的非核爆事件,貝魯特大爆炸震驚全球,外界和黎巴嫩民眾只想知道爆炸發生的來龍去脈,以及為何官員知道硝酸銨放在倉庫中相當危險,卻讓它一放就放了六年毫無動作。根據《路透社》的調查,包含黎巴嫩總統和總理在內,政府高層早就知道把硝酸案放在港口倉庫中很危險,但卻沒有採取任何措施預防爆炸的發生。對此,黎巴嫩民眾發起大型抗議活動,要求國際組織協助調查爆炸始末,找出應該要負責的官員。人民的怒火也讓時任總理的迪亞布 (Hassan Diab) 在爆炸發生的五天後宣布內閣總辭,並且承諾會展開內部調查。然而一年過去了,除了幾個無關緊要的官員下台外,沒有任何政府高層被追究責任,調查行動也頻頻受阻,迄今仍不知道是誰下令將硝酸銨放在倉庫,也不知道為什麼官員不斷忽視內部提出的警告,沒有盡速將硝酸銨存放在安全的地方。「一次,只要一次就好,這個國家本來可以給人民一個結果。」在爆炸現場哀悼的杜米特 (Fadia Doumit) 表示,這裡的狀況幾乎和一年前一模一樣,遍地狼藉。和杜米特一起站在爆炸現場的還有數千名同胞,他們齊聲控訴黎巴嫩統治階層管理不善、貪腐盤根錯節,讓黎巴嫩陷入破產危機。住在港口對面的建築師賈法爾 (Sara Jaafar) 說:「這樣的犯罪行為已經嚴重到難以掩蓋,讓外國知道我們反對這個殘忍的統治階級很重要。」賈法爾至今回不了家,因為她的家仍在一片廢墟之下。在抗議現場,民眾手舉黎巴嫩國旗和罹難者的照片,一一唸出罹難者的姓名後為他們禱告;在另一側,一把上頭寫著「為正義動起來」的巨大金屬槌子被掛在港口對面的牆上。「我們全都是這個系統下的受害者。」孩子在爆炸中身亡的納格爾 (Paul Naggear) 站在港口外的講台上對著群眾演講,一旁站著他的妻子翠西 (Tracy Naggear)。翠西回憶道,當爆炸發生時,人在家中的她和三歲女兒雅莉珊德拉 (Alexandra Naggear) 隨即被震波震飛、壓在磚頭瓦礫下失去意識。等丈夫納格爾衝回家將兩人送醫後,翠西幸運恢復意識,但雅莉珊德拉在昏迷三天後過世。從雅莉珊德拉過世那一刻起,納格爾和翠西決定為女兒和其他罹難者尋求正義,他們加入了罹難者家屬聯盟,並且開始到處奔走、向黎巴嫩高層施壓,要求他們配合調查。「我們一開始就很堅強,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別無選擇,」翠西接著說:「如果我們不帶頭抗爭,沒有人會願意跳進來。」但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就算納格爾、翠西和其他罹難者家屬積極奔走,希望真相能水落石出,但調查進度仍毫無進展,至今沒有任何一位黎巴嫩高層官員與罹難者家屬見面、沒有任何一位高層被起訴,更別提要他們正式道歉或承認負責。負責帶領調查的黎巴嫩法官比塔爾 (Tarek Bitar) 也一籌莫展,因為沒有任何高層願意配合調查,而先前負責調查的法官沙旺 (Fadi Sawan) 在指控總理和三名前部長怠忽職守後遭撤換。自從比塔爾接手沙旺已經過了五個多月,他仍在努力尋求突破口好讓高層願意配合調查。周二 (3), 人權觀察組織發布了一份調查報告,呼籲國際社會協助黎巴嫩民眾調查爆炸始末,它們更在報告中指控黎巴嫩高層企圖阻撓調查,直指黎巴嫩官員沒有盡到保護人民的責任。與此同時,黎巴嫩的經濟正瀕臨崩潰,世界銀行稱這或許是過去 150 年以來,全世界前三大最糟的經濟危機之一。而在 COVID-19 疫情的夾殺下,超過一半的黎巴嫩民眾落入貧窮線下,藥品、燃油和民生物資陷入短缺,停電更是家常便飯。為此,法國和聯合國在周三 (4) 合辦了一場線上國際會議,並且替黎巴嫩募得了 3 億 7,0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03 億 7,295 萬元), 其中有 1 億 1,86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33 億 2,495 萬元) 來自法國,而這筆善款預計繞過黎巴嫩政府,直接送到黎巴嫩人民的手上。與會的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表示:「如果黎巴嫩自己的領導人不致力於經濟改革和打擊貪腐這些艱苦但必要的工作上,那麼外界的援助怎麼樣也不會夠。」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則在會議上重砲抨擊黎巴嫩領導階層和機制,他說:「黎巴嫩的政治制度將不再有空白支票可開,自危機開始、甚至更早以來,他們 (指黎巴嫩領導階層) 就已經失敗了。」根據黎巴嫩權力共享的政府機制,不同宗教勢力分別擔任重要職位,舉例來說,總統大位通常由天主教勢力上位,總理則由遜尼派穆斯林擔任,國會發言人則是由什葉派穆斯林負責。雖然這樣的權力分配方式遭批分裂社會,但反政府民眾要有效率地組織起來對抗統治階層非常困難,也讓這樣的方式繼續下去。然而,即使國際社會對黎巴嫩領導階層發出警告,黎巴嫩政府的組閣之路依舊難以加快腳步。在 2020 年 8 月,時任黎巴嫩總理的迪亞布宣布內閣總辭後,同年 10 月由曾任總理的哈里里 (Saad Hariri) 再一次擔任總理,並且開始組閣,然而一直到今年 7 月 15 日,哈里里都未能成功組閣,而現在這根接力棒交到了今年 65 歲的億萬商人米卡提 (Najib Mikati) 手上。米卡提曾於 2005 年和 2011 年出任總理,他在今年 7 月 26 日獲得黎巴嫩國會的支持,隨後被黎巴嫩總統奧恩 (Michel Aoun) 任命為新總理,並且立刻開始組閣任務。然而,身為黎巴嫩最有錢的人之一,米卡提高達 27 億美元 (折台幣約 757 億元) 的身家也遭到懷疑。2019 年,一名檢察官出面指控米卡提盜用國家住房基金,米卡提出面否認,此事喧騰一時後不了了之。
【地球 24小時】08/04 大機器人的無聲加油
在日本首都東京的青海都市運動公園,義大利女子運動攀岩好手羅戈拉 (Laura Rogora) 手腳並用,在身後鋼彈機器人的凝視下迅速往上攀爬。 相關閱讀:《想爬世界第一高峰嗎?請先排隊 塞車的喜馬拉雅山聖母峰》對許多登山客來說,攀登聖母峰可以說是畢生的一大夢想。然而,想征服它可得有非凡的耐心,因為即使是在世界之巔,登山客依舊會遇上「塞車」的問題。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Kabul), 周二 (3) 晚上這座大樓附近發生了汽車炸彈爆炸案,多塊大樓的玻璃當場碎裂。隔天一早,一名男子開始著手收拾破碎的玻璃。案發後不久,阿富汗恐怖組織塔利班 (Taliban) 隨即出面,坦承這起鎖定新上任的國防部長穆罕默迪 (Bismillah Mohammadi) 為目標的攻擊事件是由他們所策劃。根據《天空新聞》(Sky News) 的報導,這起攻擊事件總共造成 8 人死亡,還有至少 20 人受傷。而這起攻擊案也讓人們對喀布爾的維安大起疑竇。事實上,本次案發的住宅區就是眾多阿富汗政府高層所居住的區域,爆炸現場附近還有一個檢查哨,而嫌犯是如何通過檢查哨、進而發動攻擊,目前都還有待調查。 相關閱讀:《阿富汗戰爭二十年:「沒有和平,也沒有進步」美軍撤出巴格蘭空軍基地》今年 7 月,美軍撤出位於阿富汗的巴格蘭空軍基地 (Bagram Air Base), 為這座守了 20 年的基地翻開新的一頁,也加速了美軍全面撤出阿富汗的進度...... 在土耳其度假勝地馬爾馬里斯港 (Marmaris) 附近的小村落奧爾哈尼耶 (Orhaniye), 四周山頭熊熊燃燒的火焰照亮了夜空。 相關閱讀:《兩年內五次撤離警報 美國加州居民現「撤離疲勞」》每逢夏天,美國加州的居民們往往坐立難安,因為當局隨時都有可能發布撤離警報,要求他們儘速離開家園,以免在森林大火中喪命。然而,密集的撤離警報也讓當地居民心很累...... 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 (Beirut), 醫護人員們帶著國旗、時鐘走上街頭,紀念已經屆滿整整一周年的貝魯特港大爆炸。時鐘上所顯示的,正是一年前大爆炸發生的時間。在這場大爆炸中,總計有至少 200 人死亡、超過 6,500 人受傷,如今過了整整一年,上千名受害者親友再次來到事發地點抗議,要求應該負責的高層官員出來面對,給他們一個知道真相的機會...... 相關閱讀:《貝魯特大爆炸一年後 黎巴嫩怎麼樣了?》在美國紐約市的紐約州州長辦公室外,共和黨籍紐約市長候選人斯留瓦 (Curtis Sliwa) 正在向媒體發表談話,他的身後則站滿了一群要求彈劾紐約州州長庫默 (Andrew Cuomo) 的示威者。最近,美國檢察官公布了一份調查報告,證實先前女性員工對庫默朝她們伸出狼爪的指控屬實。然而,對於這些指控,庫默目前仍採一概否認的態度,並將性騷擾醜聞歸咎到「文化差異」和「政治報復」上。但他的說法顯然沒有說服民主黨高層,諸如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眾議院議長裴洛西 (Nancy Pelosi) 等人,紛紛開始呼籲庫默請辭下台。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的溫哥華市,中國科技公司華為的財務長孟晚舟走出家中,準備前往法庭聽審。最近,圍繞著孟晚舟引渡案長達 2 年半的法律爭議即將來到最後階段,外界估計,今年稍晚法官就將對本案作出判決。倘若她贏得訴訟,孟晚舟將被釋放,但倘若她輸掉訴訟,她距離被引渡至美國又近了一步,但依法她仍有提出上訴的權利,意味著這場始於 2018 年的法律戰很有可能再次延長。 相關閱讀:《中國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 擬引渡回美》在巴西的聖保羅市,一名網紅在當地的知名景點「桑帕天空」(Sampa Sky) 中自拍。「桑帕天空」是一個上、下、左、右全由強化玻璃構成的空間,站在其中,人們將能遍覽聖保羅市的風光。 相關閱讀:《拍一下而已,沒有危險?「自拍死」人數大調查》想要拍出完美的自拍照不是什麼問題,但是如果你的照片包含和行駛中的火車或抵在太陽穴的手槍自拍,那還是再多想想比較好。在英國南部布里斯托市 (Bristol) 的布里斯托國際熱氣球嘉年華上,一名工作人員正在檢查一顆充了氣的熱氣球。 相關閱讀:《蒐集川普時代紀錄 川普寶寶氣球「飄」入英國博物館》眼見美國前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的任期即將結束,全球各大博物館紛紛加緊腳步,為將來世代記錄下川普當家的這 4 年,而位於英國首都倫敦的倫敦博物館,就看上了時常出現在各大示威活動中的「川普寶寶氣球」(The Donald Trump baby blimp)。在法國北部城鎮桑加特 (Sangatte) 的海邊,一名警察在巡邏邊境的途中,將一個單筒夜視望遠鏡舉到眼前,觀察周遭是否有任何異動。 相關閱讀:《這回,不在牆上塗鴉 英國藝術家班克斯新作:海上難民救援船》去年 9 月,英國知名塗鴉藝術家班克斯 (Banksy) 再度公開新作,不過這回的新作品不在任何一座城市的牆上,而是一艘在海上的難民救援船。在美墨邊境的墨西哥提華納城 (Tijuana), 藝術家在兩國邊境的圍牆上展開「提華納海灘壁畫計畫」(Playas de Tijuana Mural Project), 在牆上畫滿了人臉塗鴉。這些人都曾以孩子的身分前往美國、最終卻被驅逐,人們可以透過掃描一旁的 QR Code, 了解他們的故事。 相關閱讀:《美墨邊境鐵絲網不見了 當地人拿去保衛家園》在美墨邊界的墨西哥提華納城,美國當局在這裡設置了高牆和層層鐵絲網,可是在 2019 年的某一天,美國人卻發現,這裡的鐵絲網似乎少了許多......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跨年夜被偷走了?西班牙小鎮八月盛夏迎新年
在 8 月的第一周走進位於西班牙南部的小鎮貝爾丘萊斯 (Bérchules), 你一定感受得到空氣裡洋溢著的那份期待新年到來的興奮感,人人笑容滿面地忙碌著,準備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是的你沒看錯,在貝爾丘萊斯,人們不會在 12 月 31 日大肆辦跨年派對,在這座古樸的西班牙小鎮裡,跨年派對的舉辦時間是在每年 8 月的第一個周六晚上。說起貝爾丘萊斯獨特的跨年習俗,就得回到 1993 年的 12 月 31 日晚上 —— 那時的貝爾丘萊斯還遵循著「傳統」, 在 12 月 31 日歡慶跨年夜。正當所有人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準備迎來 1994 年時,晚上 8 點還不到,整座小鎮突然停電了,直到午夜都沒來得及恢復供電。曾任貝爾丘萊斯鎮長的格爾維拉 (Padilla Gervilla) 回憶,在停電後,當時年僅 11 歲的他只能和家人就著燭光吃晚餐,並圍在一台電池收音機旁聽廣播。「我們從沒用它聽過廣播,因為我們通常都會看電視,可是那晚它非常有用。」格爾維拉表示。幾天後,電力恢復了,但居民們的怒火並沒有平息。在很多人眼裡,這座小鎮的跨年活動就好像是被電力公司「偷」走了一樣,有些人更揚言要對電力公司採取法律行動。這時候,當地的一位記者維爾切斯 (Rafael Vílchez) 提出了一項大膽的意見:「我們不需要訴訟,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場嘉年華。」他建議乾脆改在 8 月重新舉辦跨年活動,一來不僅能安撫沒能跨到年的民眾,還能讓日漸沒落的貝爾丘萊斯鎮有機會一炮而紅。當時這座小鎮正面臨著人口大量外移的問題,鎮民人數已經從 1950 年代的約 3,000 人,一路下降至 1990 年代的約 900 人。在 1994 年,貝爾丘萊斯鎮首度決定要在 8 月的第一周舉辦跨年活動,可是當年的活動進行得並不順利,夏季的高溫讓一名打扮成聖經故事中東方三博士的男子差點暈倒,其他人在高溫下也是揮汗如雨。不過,貝爾丘萊斯鎮特立獨行的跨年活動還是獲得了媒體的矚目,名氣也逐年上升,加上 8 月正值許多歐洲國家的假期時間,每年都有不少觀光客慕名前來參加。光是 2018 年,就有超過一萬人前來一起共襄盛舉。至於「傳統的」12 月 31 日跨年夜,在貝爾丘萊斯鎮則是成了每戶人家各自的團圓時刻。在 8 月辦跨年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能吸引許多也正值假期的民眾前來共襄盛舉。圖為 2014 年 8 月貝爾丘萊斯鎮的跨年活動照片。「原本等到 8 月才補辦跨年,是為了要讓酒吧、餐廳、商店和夜店可以從先前 12 月 31 日的損失中恢復元氣,順便利用夏季的遊客人潮,」曾任貝爾丘萊斯鎮長的格爾維拉說道:「可是它實在是太成功,從那時起我們也就固定在 8 月慶祝 (跨年) 了。」儘管舉辦跨年活動的時間不一樣了,但是貝爾丘萊斯鎮的跨年習俗倒是與西班牙其他地方大同小異,常見的房屋裝飾比賽、以東方三博士為主角的遊行活動一樣不缺,很多人也會在這天穿上一條紅內褲或是紅襪子,祈求來年的好運。到了午夜時分,民眾也會隨著跨年夜的鐘響將 12 顆葡萄一一吞下 —— 同樣是為了祈求新的一年好運不離身。對於家鄉獨特的跨年傳統,小鎮居民桑切斯 (Castillo Sanchez) 向來深感驕傲,「你可以在西班牙各個不同的角落找到精彩的街頭派對,可是只有貝爾丘萊斯鎮擁有在 8 月慶祝新年的習俗」。「對我來說,這真的十分美妙。」
被性侵、殺害,再被強迫火化 九歲達利特女童引爆印度之怒
上周日 (1), 印度德里 (Delhi) 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案件:一名年僅九歲、出生於種姓制度底層階級的女童,遭到四名男性性侵並殺害,遺體甚至還被強迫火化以湮滅相關證據。在消息傳出後,印度舉國譁然,德里也因此出現了連日的抗議行動,支持者在現場大聲吶喊,要求政府必須還給家屬一個公道,許多人手上還高舉標語,上頭寫著「為印度的女兒伸張正義」。依照印度現行法律,這名九歲女童的身分不得被揭露。但根據媒體報導,她的父母是達利特人 (Dalit), 也就是印度種姓制度中的賤民 (untouchables), 一家人住在伊斯蘭教蘇非派 (Sufi) 的聖地外頭以乞討和拾荒維生,這裡恰好是德里南加爾地區 (Nangal area) 火葬場的附近。而就在上周日,女童的母親要求她去火葬場的冷卻設施中取水,可是明明只是短短的距離,她卻過了一個小時都沒有返家,女童的母親因此十分擔憂。然而當女童的母親去火葬場尋人時,得來的卻是駭人的噩耗,一名印度教祭司告訴這名母親,她的女兒已經死了 —— 但事實上,這名祭司正是本案的嫌疑人之一。女童的母親告訴《半島電視台》:「我很震驚,要求祭司跟我說為何我的女兒會死掉,我告訴他我想要帶她去警察局跟醫院,但他拒絕了,他說:『不要這麼做,我會給妳錢,讓我們在這裡就把事情處理好。妳沒有辦法打官司的。』」這名祭司是現年 55 歲的希亞姆 (Radhey Shyam), 他向女童的母親表示,女童是在裝水時觸電身亡的,但她感覺到他在說謊,並堅持要看到女兒的遺體。最後,女童的母親在火葬場某處發現了她:「她躺在那裡,了無生氣...... 她的身上都是瘀青,臉色發白,衣服都是濕的。」女童的母親透露,希亞姆和另外三名嫌疑人還告訴她,如果她真的報警的話,那麼「警察會堅持要驗屍,並藉機偷走她的器官,然後把它們拿去賣掉」。之後,這四名嫌疑人甚至把火葬場對外的大門通通鎖上,不只不讓女童的母親離開,甚至強行火化了女童的遺體。女童的父親則表示,當他得知消息,和大約 150 名村民趕到火葬場時,女童的遺體已經有大部分都被火化了。村民們於是立刻報了警,並用水澆熄了焚燒遺體的火堆,可是最後仍只救回了雙腿的部分,也就是說,檢警將難以透過驗屍的方式,釐清案件的真相和細節。但另一方面,現場還是有留下女童當時穿著的部分衣物,所以之後檢警將針對這部分展開調查,看看上面是否存有體液之類的證據。回到案發當下,村民隨後抓住了這四名嫌疑人,並將他們交給抵達現場的警察,根據當地媒體報導,他們在被捕後都已經承認犯案。一名資深警官則表示,他們已經依照女童父母提供的資訊,針對集體性侵、謀殺和強迫火化等指控,對這四人展開調查。另一方面,當這起案件的消息傳開後,便有一連串的抗議自周日當天發起,甚至直到本周三 (4), 仍有數百名抗議人士聚集在火葬場外,要求印度檢方對被告求處死刑,還呼籲政府應該停職當地的部分警察,因為他們騷擾了受害者家屬。至於女童的家人,他們目前則搭營在南加爾地區周邊的一條路上,希望屬於他們的正義能夠盡早被伸張。話說回「達利特人」, 他們是印度種姓制度的最底層,即使該制度在 1950 年時便已被正式廢除,但擁有大約 2 億人口的達利特人至今仍是印度國內最受壓迫的族群,常常受到種姓制度上層人士和政府的歧視。而若是身為達利特女性,處境則往往更為艱難,因為她們必須同時面臨貧困、種姓歧視和性別偏見三重負擔。印度國家犯罪紀錄局 (National Crime Records Bureau) 的數據顯示,自 2019 年以來,該國和性侵相關的案件通報已超過了 3 萬 2,000 件,意即每 17 分鐘,印度就會有一起侵犯事件發生。而且根據 CNN 報導,有專家認為實際數字絕對不只如此,因為說出真相的恥辱感及社會加諸於被害人的歧視與障礙,常常會使被害人不願也不敢報案,也因此,印度被認為是世界上對女性來說最危險的地方之一。在本次案件的抗議現場中,女權人士迪希特 (Suman Dixit) 便告訴《半島電視台》:「這不是單一個案,這只是其中一個被曝光的事件。女性 —— 尤其是那些來自落後階級的人,她們所面臨的性暴力威脅,在這個國家是很普遍的,而且她們必須努力掙扎,才有可能獲得正義。」另一方面,德里首席部長基里瓦爾 (Arvind Kejriwal), 以及印度國民大會黨資深領袖甘地 (Rahul Gandhi), 分別在本周二和周三拜訪了受害女童的家人,並承諾會為他們討回公道。其中,基里瓦爾還宣布將金援他們 100 萬盧比 (折台幣約 34.4 萬), 而且也會幫忙他們進行官司訴訟,除此之外他還在自己的 Twitter 表示,這起事件既「野蠻」又「可恥」,「德里的治安狀況必須要改善」。部分抗議人士則在周二時焚燒了總理莫迪 (Narendra Modi) 的人像,除了譴責他沒有對這起事件表態外,也質疑為何政府始終無法採取有效手段,防止該國女性持續遭到性侵害。其中,一名住在本案事發現場附近的居民希爾 (Savita Sheel) 便表示,她對此非常震驚,因為印度的軍隊總部、宿舍和醫院都在這個區域:「既然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軍營附近,那麼誰能夠確保首都地區的婦女安全呢?」事實上,去年九月底,印度才發生過幾起類似的事件,在當時也引爆了人民的憤怒和全國性的抗議:在北方邦 (Uttar Pradesh state) 中,一名 22 歲的達利特女性因遭集體性侵而身受重傷。也是在同一天,另一名 19 歲的達利特女性在北方邦的哈特拉斯區 (Hathras district) 死亡 —— 她於兩周前被四名來自上層種姓的男子集體性侵和勒頸,在搶救半月後仍宣告不治。而且根據報導指出,警方還在夜深人靜時強行火化了這位女性的遺體,不僅不顧其家屬的反對,甚至為此將他們反鎖於家中。
FBI如何找出性犯罪者?探員要求女性內勤提供「挑逗性」照片
本周一 (2), 美國司法部公布了一項調查報告,指出聯邦調查局 (FBI) 有一名男性探員,曾要求女性內勤人員提供自己具有「挑逗性」的照片,並將這些照片作為性犯罪臥底行動的誘餌。報告中提到,這項發現是因另一起案件才曝光的,司法部的內部監察機構本來是在調查該名探員,是否和一名女性內勤人員有「不正當」的關係,卻在過程中發現上述情形。美國司法部監察長霍羅威茨 (Michael Horowitz) 表示,這起事件並非單一個案,經過調查,其實還有其他多名 FBI 女性內勤人員曾被要求提供照片,而且這些照片往往以未成年兒少或性工作者的假身分發布在社群媒體上,以引起性犯罪者的注意。雖然在這些照片中,她們的臉都是模糊的,身上的衣著也保持完整,但霍羅威茨指出,這些提供照片的員工都沒有臥底資格,也不是 FBI 的秘密雇員。本次的調查報告中,其實並沒有指控這名涉案探員「未經過照片本人的同意」, 所以被使用照片的女性內勤人員理論上都是知情的;但同時,他並沒有取得對方的「書面同意書」, 意即沒有獲得正式的照片使用許可。而且,這名探員還曾建議這些照片的提供者「不要告訴任何人關於臥底行動的事」, 其中甚至包括她們的主管。除此之外,這名探員並沒有記錄自己使用了哪些內勤人員的照片,又或是這些照片被用在哪些社群平台上、會被放上去多久、什麼時候撤下。「這種行為將對沒有臥底資格的員工造成可能的負面傷害,」美國司法部監察長霍羅威茨指出,當這些照片在網路上被下載、複製和分享時,或許會讓裡頭的主角「面臨成為刑事犯罪受害者的風險」。根據 FBI 現行政策,內勤人員必須要在「絕對必要」的情況下,才能參與臥底行動,而且在加入前,還得先經過負責該起行動的特別探員同意。但本案卻處在模糊地帶,因為政策中並沒有禁止探員在臥底行動中,使用沒有臥底資格的內勤人員的照片。美國司法部因此要求 FBI 盡速建立相關規範,並確定所有探員在使用他人照片前,都有先取得對方的書面同意。其實對於 FBI 而言,在社群媒體上使用假身分、偽裝成未成年兒少,是它們打擊性犯罪的常見作法。在它們的官網上便有一篇文章指出,這種方式能「建立存在」並「創造可信度」, 好在嫌疑人犯案前,又或是犯案的當下就逮捕他們。文章還透露,雖然有些與嫌疑人的對話只持續了幾個小時,但其他則持續了「數周,又或是數月和數年」。作為回應,FBI 表示「完全接受」美國司法部的調查結果,而且它們將會改變政策、施行新的行事準則,並針對本次案件「迅速作出裁定」。
【地球 24小時】08/03 誤闖魔幻境
在日本首都東京的新銳美術館 teamLab Planets 裡,一名小女孩從一件數位藝術品前跑過。 相關閱讀:《住進梵谷的畫裡 一晚只要三百多元》你曾幻想過要「住」進一幅畫裡嗎?2016 年,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就在 Airbnb 上當起房東,以畫家梵谷 (Vincent van Gogh) 的作品《在亞爾的臥室》為靈感,復刻出一模一樣的房間,邀請梵谷愛好者們前來實際「住」進他的畫裡一晚。在烏克蘭首都基輔 (Kyiv) 的白羅斯大使館外,民眾帶著已故白羅斯流亡人士席修斯 (Vitaly Shishov) 的照片,悼念日前傳出失蹤、最終被烏克蘭警察發現吊死在附近公園樹上的他。 相關閱讀:《白羅斯流亡人士公園上吊 「被自殺」疑雲壟罩烏克蘭》在希臘首都雅典北部的郊區瓦林龐皮 (Varympompi), 一場森林大火在女神雅典娜 (Athena) 雕像的後方熊熊燃燒著。 相關閱讀:《一場揭露寶寶性別的派對 引發加州森林大火》每年夏天,森林野火總會成為美國山林的一大威脅。然而,在去年 9 月,一對新手爸媽的「寶寶性別揭露派對」意外點燃了美國加州的一片山林,不僅讓他們惹上大麻煩,也讓整個社會重新思考「寶寶性別揭露派對」背後的文化意涵...... 在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 (Caracas), 委內瑞拉國營石油公司 PDVSA 的退休員工在公司總部外舉行抗議活動,要求公司把積欠他們的退休金吐出來。 相關閱讀:《搶搭加密貨幣熱潮 委內瑞拉發行「Petro」》挾帶著國內龐大的石油儲量,2018 年,委內瑞拉宣布發行全新的加密貨幣「Petro」, 希望能成為該國突破「美元暴政」及國際經濟制裁的一大利器。在美國洛杉磯市,摔角明星希南 (John Cena) 戴上銀色頭盔,出席新電影《自殺突擊隊:集結》 (The Suicide Squad) 的首映式。 相關閱讀:《穿上褶邊裙來打架 玻利維亞的女子摔角 Cholita》在擂臺上,摔角手們大多會穿著緊身衣、頭戴面罩出現在觀眾面前;可是在玻利維亞的女子摔角活動 Cholita 上,你只會看到選手們穿著摺邊裙、戴著圓頂帽,以一身優雅的打扮準備和對手好好幹上一架。在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山莊 (Capitol Hill), 美國密蘇里州民主黨眾議員布什 (Cori Bush) 正在向支持者發表談話。她決定露宿國會山莊,藉此施壓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政府展延禁止房東驅逐房客令。在 COVID-19 疫情期間,美國許多民眾丟掉了飯碗、繳不出房租,為了避免租客們被掃地出門、露宿街頭徒增感染 COVID-19 的風險,美國政府特意下達了禁止房東驅逐房客的命令。然而,直到 7 月 31 日命令到期為止,拜登政府遲遲未有動作,也因此引來了曾露宿街頭的議員布什的關注。周二 (3),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正式下令延長禁止驅逐房客令 60 天,讓全美的弱勢租客鬆了一口氣,但與此同時,此舉亦再次引發部分房東們的不滿,畢竟這意味著他們必須另找辦法支付房貸、信用卡帳單等日常開銷,好度過額外兩個月沒有租金收入的日子。 相關閱讀:《租屋世代:沒房子其實很棒的 4 個理由》對許多租屋族來說,找房、簽約和房東打交道往往是許多煩惱的一大來源,可是對英國作家凱 (Laura Kay) 來說,租房度日反而是她人生中的一大亮點。在日本首都東京的青海都市運動公園外,一名站在公園外的女子用雙筒望遠鏡往公園裡望去,希望能一窺館內運動攀登比賽 (Sports Climbing) 的最新進展。 相關閱讀:《電競有加入奧運的一天嗎?》在今年的東京奧運上,空手道、滑板、衝浪、運動攀岩以及棒球 / 壘球被納入賽事當中,獲得了不少觀眾的關注。在它們之外,「電競」也是許多人眼中有望成為下一個正式奧運比賽項目的運動,然而,電競真的有機會成為奧運的一份子嗎?在日本首都東京的埼玉 2002 體育場 (Saitama Stadium), 西班牙足球選手梅里諾 (Mikel Merino) 和日本足球選手吉田麻也在看見裁判的判決後,做出了一模一樣的反應。 相關閱讀:《歐洲國家盃熱門金曲 《Sweet Caroline》為何成英格蘭球迷賽後合唱首選?》在今年的歐洲國家盃足球賽上,《Sweet Caroline》無疑是英格蘭球迷賽後大合唱的首選曲目。究竟,這首歌是如何一炮而紅、一夕間晉升為英格蘭球迷最愛的賽後合唱曲呢?在美國德州艾爾帕索市 (El Paso) 的沉思公園 (Ponder Park) 裡,一名男子在此施放白氣球,紀念在 2019 年 8 月 3 日槍案中的遇難者們。兩年前的 8 月 3 日,德州的艾爾帕索市和俄亥俄州的代頓市 (Dayton) 接連發生血腥槍案,槍手無差別攻擊民眾,造成 29 人死亡,至少 52 人受傷。這兩起槍案再次引發美國社會對槍枝管制、仇恨犯罪的討論。 相關閱讀:《美國血腥周末 兩起大型槍案 29 人亡》在印尼北蘇門答臘省的棉蘭市,人們戴著口罩在省政府大樓外大排長龍,等著接種 COVID-19 疫苗。 相關閱讀:《給 YouTuber 的神祕委託:散播輝瑞疫苗不實謠言》「一切都始於一封電子郵件,」德國 YouTuber 兼記者德羅茨曼 (Mirko Drotschmann) 表示,他收到了來自行銷公司「Fazze」的邀請,想要付費請他散播和輝瑞疫苗有關的消息 —— 但裡頭的內容是假的。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電競有加入奧運的一天嗎?
在 2010 年代開始迅速崛起,電競如今已經成為了數位生活中不可忽視的新「運動」。根據遊戲市場分析公司「Newzoo」的數據顯示,電競產業在今年吸引了大約 5 億的觀眾;而亞馬遜旗下的遊戲實況平台 Twitch, 每天也替超過幾百萬名的觀眾提供數不清的遊戲實況轉播。理所當然地,國際奧委會 (IOC) 不可能錯過如此具有發展性的產業 —— 但問題是,電競真的有可能成為奧運的項目之一嗎?要成為奧運的運動項目,有一些必須要達成的條件。例如該運動需要一個受到國際奧委會承認的全球性組織。電競也的確有 ——2008 年成立的「國際電子競技總會」(International eSports Federation) 至今已屹立約 13 個年頭,因此算是達成了一半的要求,只要再獲得國際奧委會認可就好。另外一點則是,被列為奧運項目的運動,需要有足夠多的人、在足夠多的地區和國家中參與,具體條件為:要有男性在 75 個橫越四大洲的國家中,又或是有女性在 40 個橫越三大洲的國家中進行這項運動。而根據電子產品相關網站《數位趨勢》(Digital Trends) 的報導,目前電競已經同時有男性及女性,在分布六大洲約 150 個國家內進行這項活動。再來,要成為奧運項目還有最後一個條件,而這或許也是最重要的 —— 這個活動必須是「運動」。然而電競是否可以被放到這個分類,一直以來卻沒有太明確的答案。理論上來說,運動被定義為一種需要技術和體力的身體活動,而且通常具有競爭性質,而電競似乎能滿足這個條件。例如 QUARTZ 便指出,有許多電競選手都接受了類似於傳統運動員的體能訓練,同時他們的技術也毫無疑問地需要手眼協調、靈巧敏捷、團隊合作和強大的心理素質。去年九月刊登於《國際運動科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cercise Science) 的研究結果也顯示,電競選手在進行訓練和比賽時,心率的上升和其他類型的運動選手相似;但科學研究資料庫「ScienceDirect」一篇於 2017 年出版的研究則認為,雖然電競選手確實會在比賽中發揮自我,但依舊不足以被定義為一項運動。同時,讓電競加入奧運還有另一項具有爭議性的疑慮:許多世界知名的電競遊戲,例如《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 和《絕對武力》系列 (Counter-Strike) 等內容都具有暴力元素,這違反了奧運一直以來強調及依循的友誼與尊重價值。另外,或許有一個問題也必須被考慮:電競可能沒有成為奧運項目的必要。根據《路透社》報導,電競產業 2021 年的預估收入將超過 1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279 億元), 這將比 2020 年成長約 14%, 而且還很有可能繼續成長。而且電競除了奧運外也還有很多選擇。像是今年五月,任天堂 (Nintendo) 才宣布將與美國業餘電競組織「PlayVS」合作,讓旗下遊戲《漆彈大作戰 2》(Splatoon 2)、《任天堂明星大亂鬥 特別版》(Super Smash Bros: Ultimate) 成為高中電競聯賽的比賽項目之二,這被視為一項促進電競吸引力的重大發展。但即使如此,國際奧委會仍嘗試在奧運賽事以外的部分,對電競產業表達關注與支持。例如今年,國際奧委會便舉辦了「奧運虛擬系列賽」(Olympic Virtual Series), 這是在東京奧運開幕前的電競活動,玩家可以透過「Zwift」、「Virtual Regatta Inshore」等虛擬遊戲參加比賽,體驗單車、航海,又或是棒球、划船、賽車等運動賽事,可以說是第一次將電競融入了奧運的一部份。而這對於傳統運動或許也有所幫助,例如電子航海專家兼評論員比約恩 - 路西 (Thomas Bjørn-Lüthi) 便認為,其中所運用到的運動模擬器,將在未來運動選手的訓練方法中佔據更大的一部份。可是問題或許也在這裡。一些人認為「奧運虛擬系列賽」的比賽項目將重心放在了複製傳統運動的遊戲上,能夠參與的玩家數量有限,而且也與現今電競產業中流行的遊戲,例如《英雄聯盟》和《Dota 2》有著相當大的距離。這支影片為英特爾在今年五月初時發布的「英特爾世界公開賽」宣傳片。另一方面,今年其實還有另一場備受矚目的電競賽事,也就是同樣於東京奧運前夕舉辦的「英特爾世界公開賽」(Intel World Open)。在這場賽事中,玩家以遊戲《Rocket League》和《快打旋風 5》(Street Fighter V) 爭奪總獎金共 5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396 萬元)。「英特爾世界公開賽」本來預計要在 2020 年時於日本東京的「Zepp Divercity」場館舉行,就在舉辦奧運的青海都市運動公園附近。但迫於 COVID-19 疫情,這場比賽最後延到了 2021 年,並改為全線上的賽事。同時,「英特爾世界公開賽」還和國際奧委會合作,雖然它並沒有被正式核可為奧運官方活動,但在奧運官網上有專屬的宣傳版位,而且在「英特爾世界公開賽」的官網上也可以直接連到奧運的頁面。英特爾表示,它們預計會在 2022 年北京冬奧和 2024 年巴黎奧運前後再次舉辦「英特爾世界公開賽」, 不過將依據到時候的疫情決定要進行實體或線上賽事。至於國際奧委會本身則表示,要在 2024 年將電競列為奧運項目「為時過早」, 但奧運的大門將會在 2028 年時為電競而開 ——2028 年奧運的主辦城市為美國的洛杉磯 (Los Angeles), 其中,洛杉磯奧委會的負責人瓦瑟曼 (Casey Wasserman) 是知名的電競產業支持者。回過頭來,QUARTZ 指出,或許奧運和電競在目前都沒有必須合作的需求 —— 但考量到彼此結合所可能產生的利益,以及電競加入奧運後,可能會為奧運帶來的競爭力與吸引力,或許漸漸地,眾人的問題焦點將不再是電競「會不會」成為奧運的一部份,而是電競究竟「何時」會成為奧運的一部份。
真實版海綿寶寶跟派大星?但深海裡既沒有大鳳梨也沒有友誼
上月 27 號,一支由科學家組成的探險隊,利用遙控潛水器探索大西洋海底,卻在水面下約 1,885 公尺處捕捉到了非常熟悉的畫面 —— 是一隻黃色海綿和一個粉色海星,不禁令人聯想到知名動畫《海綿寶寶》(SpongeBob SquarePants) 中的主角「海綿寶寶」, 以及他的最佳摯友派大星 (Patrick Star)。這個畫面來自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OAA), 是探索船「Okeanos Explorer」所發出的遙控潛水器拍下的影片截圖。注意到這個有趣的巧合、並將照片發在 Twitter 上的,則是海洋生物學家克里斯多福 (Christopher Mah), 他是美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的研究助理之一,對海星十分熟悉,也時常和 NOAA 進行學術合作。當時,克里斯多福正在查看遙控潛水器於網路上的直播,接著就發現了這兩個住在水底的小傢伙,他事後告訴 NPR:「牠們根本就是卡通角色的翻版。」*laugh* I normally avoid these refs..but WOW. REAL LIFE Sponge bob and Patrick! #Okeanos Retreiver seamount 1885 m pic.twitter.com/fffKNKMFjP 克里斯多福在自己的 Twitter 上分享了亮黃色海綿跟粉色海星的照片,並直指牠們正是真實版「海綿寶寶」和「派大星」。而在克里斯多福將照片貼到自己的 Twitter 後,也隨即逗樂了許多網友,還有人幫忙修圖,在這幅真實版《海綿寶寶》畫面上,畫上海綿寶寶和派大星的臉跟腳。甚至《海綿寶寶》官方也參與了這個意外的小活動,它們在 Instagram 上分享了真實版海綿及海星的照片,下方還附上另一張圖,是穿著寫有「最好的朋友」衣服的海綿寶寶和派大星。然而,比起動畫中海綿寶寶和派大星的真摯友誼,克里斯多福認為真實世界之中,這對海綿及海星組合之所以會如此靠近彼此,大概不是出於多溫馨的理由。畢竟,許多海星是肉食性動物,喜歡吃螃蟹、牡蠣、蛤蜊和珊瑚 —— 當然,海綿也在牠們的狩獵名單之上。「那隻海星之所以會待在海綿旁邊,非常有可能是因為要吞噬那隻海綿,或至少吞掉一半。」除了真相令人好奇,科學家對這隻海綿的亮黃色也嘖嘖稱奇,畢竟在如此的深海裡,通常很難發現這種顏色的海綿。根據《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 報導,大多數的深海海綿都是白色或橘色,這有助於牠們融入周遭環境,不被掠食者發現。但無論這隻粉紅海星到底吃不吃得到牠身旁的亮黃色海綿,克里斯多福表示:「真實世界大概比卡通所呈現出來的模樣還要殘忍那麼一些些。」那麼,這對海綿及海星組合到底具體是什麼物種呢?克里斯多福告訴科學網站 Live Science, 海綿是「Hertwigia」屬,海星則是「Chondraster」屬,但目前還無法確定牠們具體是什麼物種,也不排除牠們有可能是完全未知的新生物。除此之外,克里斯多福還補充,雖然這次發現的海綿跟海綿寶寶一樣是亮黃色的,但如同畫面所顯示的,牠的形狀一點也不如海綿寶寶方正。「海綿寶寶看起來就像是清潔海綿的形狀 —— 他是矩形的。」克里斯多福指出,住在海底的真海綿「幾乎都很超現實,有著怪異又瘋狂的形狀」。So long, and thanks for all the (jelly) fish (& corals & rocks & sponges & sea stars &...)! The water column dive was our last of #Okeanos 2021 North Atlantic Stepping Stones expedition. Want to catch up on what you missed or relive the glory? Visit: https://t.co/ldGHnNyhYH pic.twitter.com/x8jFS6xzw9NOAA 在 Twitter 上分享了於遠征計畫「北大西洋墊腳石」中拍攝到的畫面,並向所有魚、水母、珊瑚、岩石、海綿和海星致謝。話說回來,捕捉到這個有趣畫面的地點,是大西洋海岸外 200 英里 (約 321.87 公里) 處,也就是美國新英格蘭 (New England) 海岸的獵犬海底山 (Retriever Seamount)。這是 NOAA 遠征計畫「北大西洋墊腳石」(North Atlantic Stepping Stones) 的一部份,它們利用探索船「Okeanos Explorer」進行為期一個月的任務,打算藉此了解美國東部海岸和公海的深水區域。在「北大西洋墊腳石」計畫中,NOAA 的科學家們除了繪製海底地圖之外,也探索了深海的珊瑚、海綿族群、魚類棲息地,以及海底山 (seamounts) 的生態系統。針對這次的海綿及海星合體畫面,分享照片的克里斯多福表示,他希望能夠藉此讓大眾注意到這兩種生物,並意識到牠們的棲地正因為深海採礦和漁業濫捕面臨危機。同時,克里斯多福也透露,他非常喜歡那些來自 Twitter 的正面回應。「他們就像:『喔,我的天啊,這太完美了,超讚的。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克里斯多福說:「所以,如果我們可以在介紹自然時帶來正向的力量,並讓大家感到開心的話 —— 唉呀,其實這也正是大自然一直以來為我們所做的嘛。」
白羅斯流亡人士公園上吊 「被自殺」疑雲壟罩烏克蘭
周二 (3), 白羅斯非政府組織「烏克蘭的白羅斯之家」(Belarusian House in Ukraine,BDU) 負責人席修夫 (Vitaly Shishov) 被警方發現在基輔的一座公園上吊,離他的住家不遠。根據當地媒體的報導,今年 26 歲的席修夫去年在白羅斯政府的迫害下逃到烏克蘭,並且在烏克蘭帶領 BDU, 這是一個專門幫助流亡白羅斯人尋找落腳地、工作以及給予法律建議的非政府組織。而在周一 (2) 早上九點、席修夫離家出門晨跑後就音訊全無,也讓他的同事焦急地報案,請烏克蘭警方協尋席修夫的下落,沒想到卻傳來席修夫過世的消息。烏克蘭警方表示,他們目前會朝各種可能的方向偵辦,包含席修夫之死是偽裝成自殺的他殺。烏克蘭警方說:「在詢問證人、分析監視攝影機錄下的畫面以及完成其他調查步驟後,該事件的全貌將獲得確認。」細究席修夫的生平,他是一名著名的白羅斯反政府人士,並且和許多白羅斯人一樣,在去年為了逃離白羅斯政府的壓迫而遠走他鄉,落腳烏克蘭。席修夫的朋友們表示,席修夫向來有慢跑的習慣,而他最近在慢跑時常常感覺遭人跟蹤。「歐亞民主倡議」(Eurasia Democracy Initiative) 計畫主任、同時也是席修夫好友的札爾馬耶夫 (Peter Zalmayev) 表示,當他聽到席修夫過世後「非常痛心、非常震驚」, 且有跡象顯示席修夫遭到某種攻擊而亡、排除了他自殺的可能。札爾馬耶夫說:「我認識他這個人,說他是自殺的一點都不可信。」札爾馬耶夫繼續說道,席修夫的死是白羅斯政府給數千名流亡烏克蘭異議人士的一個「訊息」, 讓這些反政府人士「低調一點,最好閉嘴」,「這對其他人來說是個威脅信號」。席修夫的同事舒奇科 (Yuri Shchuchko) 則說,警方告訴他席修夫的臉有紅腫瘀青,顯示他應該有遭到毆打。此外,烏克蘭警方先前就曾警告他們,要小心針對白羅斯異議人士的威脅,「他們要我們小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因為白羅斯的祕密警察網絡在烏克蘭很活躍」。「烏克蘭的白羅斯之家」也在聲明中表示:「當地線人和我們在白羅斯的夥伴不斷警告我們,要小心可能出現的威脅,最誇張有可能出現綁架和暗殺。當時,席修夫用堅忍和幽默的態度回應這些警告。」席修夫曾開玩笑道,要是他真的出事,他的組織或許就能獲得需要的關注。而在席修夫確認身亡後,烏克蘭國家警察局長克雷緬科 (Ihor Klymenko) 表示,席修夫從未就遭人跟蹤一事報警,而在他的屍身上可以看到鼻子、左膝和胸部有輕傷,「專家表示,這些輕傷都是一次性摔落會出現的特徵」。回到席修夫的祖國白羅斯,從去年八月充滿爭議的總統大選開始,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 (Alexander Lukashenko) 不斷加大鎮壓異議人士的力道,好維持他從 1994 年以來的總統大位。然而,期待民主轉型的人民一次又一次地上街,各大城市也出現不少示威活動,抗議盧卡申科黑箱作業、選舉不公,而這些抗議最後都以被警察鎮壓、上千人被拘留作結。聯合國和人權團體表示,它們有收到許多白羅斯警察執法過當、虐待人民或是讓異議分子人間蒸發的報告,而在近幾個月當局更企圖捻熄剩餘的反政府勢力、將大學生關起來以及關閉獨立媒體。白羅斯反對派領袖蒂哈努斯卡婭 (Svetlana Tikhanouskaya) 雖然在去年大選中聲稱勝選,但最終也只能帶著孩子流亡立陶宛。而周二這天,蒂哈努斯卡婭飛抵英國倫敦和首相強生 (Boris Johnson) 會面,尋求英國的支持。英國首相強生向蒂哈努斯卡婭保證,英國會想辦法對盧卡申科政府施壓,並且協助流亡海外的白羅斯記者、民主運動人士以及組織。而在蒂哈努斯卡婭得知席修夫的死訊後,她在 Twitter 上寫道:「那些從白羅斯逃出來的人仍不安全,這點很令人擔心。」總部設於基輔的另一個白羅斯反政府團體 Razam 的領導人塔爾斯塔雅 (Alena Talstaya) 則說:「席修夫是一個很冷靜、很沉穩的人。他曾說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難民。」最近烏克蘭也的確看到大批白羅斯異議分子湧入,這與盧卡申科在上個月發起「清洗行動」有關,當時白羅斯維安單位表示,它們要以這場行動對抗西方國家在幕後操弄的「土匪和外國特務」, 因此,許多待在白羅斯的記者和人權分子都遭到突襲和逮捕,剩下的人則湧入烏克蘭求援,這也讓烏克蘭當地的民宿、飯店與朋友家的空房充滿白羅斯異議分子。然而,塔爾斯塔雅表示,就算異議分子離開了白羅斯,他們還是不覺得安全。「躲藏是不可能也沒有意義的一件事,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永遠活在恐懼中。」塔爾斯塔雅說。而席修夫之死正好發生在白羅斯奧運短跑女將齊馬努斯卡婭 (Krystsina Tsimanouskaya) 拒絕回國的時刻。齊馬努斯卡婭反對教練的指令,結果被強行送回國。就在登機前夕,她向日本警察求援,害怕一旦回國有可能被監禁。隨後,波蘭核發人道簽證給齊馬努斯卡婭,她的丈夫澤丹尼維奇 (Arseny Zdanevich) 也早已離開白羅斯抵達烏克蘭,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在波蘭和妻子相聚。白羅斯引起國際關注的人權事件不只這一樁。今年五月,反對派記者普羅塔賽維奇 (Roman Protasevich) 在搭機返回立陶宛的途中遭白羅斯戰機強行迫降在首都明斯克的機場,隨後警方上機逮人,至今他仍被軟禁等待受審。
【地球 24小時】08/02 當米妮遇上米妮
在美國紐約的時代廣場 (Times Square) 上,兩名同樣打扮成米妮 (Minnie Mouse) 的女子在大街上相遇。 相關閱讀:《米奇米妮被伸鹹豬手 迪士尼扮裝人員的辛酸淚》來到迪士尼樂園,看到米奇、米妮和各種卡通人物總是令人興奮萬分,除了要求合影外,不少遊客更是情難自禁地想和卡通人物們有更進一步的接觸。然而,扮演卡通人物的工作人員表示,有時遊客的接觸已經越界,對他們的身心造成了難以抹滅的傷害。在利比亞附近的一處國際水域,一艘充氣船載著 12 名剛從一艘木船上獲救的難民,朝著德國非營利組織的難民救援船 Sea-Watch 3 駛去。 相關閱讀:《義大利向難民救難船罰錢 政府:這不是救人,是綁架》2019 年,義大利總統正式簽署了一條新法,該「安全法令」將會針對在地中海地區救助、載運難民的非營利組織罰錢,引來國際社會的譴責和聯合國的警告。在日本首都東京,前來參加東京奧運的白羅斯短跑女將齊馬努斯卡婭 (Krystsina Tsimanouskaya) 在隨行人員的陪同下,走入位於東京的波蘭大使館中。周日 (1), 齊馬努斯卡婭在登機前夕臨時向日本羽田機場的警察求援,聲稱自己是因為公開批評教練團而被逼返國,倘若就這樣搭上飛機,回國後可能就得面臨一場牢獄之災。 相關閱讀:《不敢回國的奧運選手 白羅斯短跑女將羽田機場求援》在日本靜岡市的伊豆自行車競賽館,剛剛奪下自行車女子團體爭先賽金牌的中國選手,佩戴著一枚前中國領導人毛澤東頭像的徽章站上頒獎台。在本屆奧運中,國際奧委會 (IOC) 放寬了《奧林匹克憲章》(Olympic charter) 第 50 條的規定,允許運動員可以在不干擾他人的情況下,在賽場上以屈膝禮等動作表達理念,但在頒獎台上則依舊禁止。然而,不管是美國鉛球好手桑德斯 (Raven Saunders) 比出的「X」手勢,或是這次中國選手們的毛澤東徽章,兩者都是出現在頒獎台上,並不在 IOC 的開放範圍中,IOC 也因此決定啟動調查,要求兩國奧委會提出相應的解釋。 閱讀:《百年黨慶前,先來認識黨 中國「紅色旅遊」正夯》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毛澤東可以說是百年黨史中最重要的一位領導人,而在共產黨迎來百年黨慶的 2021 年,毛澤東和早年共軍待過的地方紛紛成了當前中國最熱門的旅遊景點。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的徹梅納斯鎮 (Chemainus), 一名小孩披著一面寫著「每個孩子都很重要」(Every Child Matters) 的橘色旗幟,加入街上的示威人潮中,抗議早年加拿大政府利用寄宿學校同化原住民的政策。今年 5 月,人們在加拿大一間曾被用於同化原住民族群的寄宿學校底下,發現了至少 215 具不曾被記錄下來的孩童遺骨...... 相關閱讀:《埋在學校底下的 215 條孩童亡魂 掀開加拿大原住民種族滅絕傷痛》在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兩名在核酸檢測站值勤的醫護人員分別坐、躺在冰塊上休息。 相關閱讀:《被逼著決定誰能活 印度醫生血淚告白:我們只是人》在今年印度遭新一波 COVID-19 疫情襲擊期間,印度第一線醫護人員的生活過得並不容易。身心俱疲的他們不僅得面臨著染疫的龐大風險,每天還得做出艱難的抉擇,決定誰可以接受治療,誰只能等待奇蹟出現...... 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 (Beirut), 黎巴嫩設計師卡拉姆 (Nadim Karam) 創作的雕像《手勢》(The Gesture, 暫譯) 靜靜矗立於落日餘暉中。這尊有 25 公尺高的雕像,是卡拉姆獻給在去年貝魯特大爆炸案中遇難者們的作品。去年 8 月,存放在貝魯特港內的 2,750 噸硝酸銨發生爆炸,造成市內超過百人當場死亡,還有數千人受傷。爆炸案後,當局隨即對這批炸藥原料的來歷,以及它們在貝魯特港存放如此之久的原因展開調查。 相關閱讀:《從錢不夠用的貨船到黎巴嫩大爆炸 2,750 噸的炸藥原料是怎麼出現在這裡的?》在日本首都東京的國立競技場,牙買加田徑選手塔珀 (Megan Tapper) 在贏下一面女子 100 公尺跨欄賽的銅牌後,開心地披著國旗從地上一躍而起。 相關閱讀:《「三屆三重金」光環不再 「牙買加閃電」恐失京奧金牌》「牙買加閃電」波特 (Usain Bolt) 的家鄉牙買加,是全球知名的田徑大國,曾在三屆奧運中寫下「三屆三重金」的傲人紀錄。然而,在 2017 年,牙買加卻因為一場禁藥風波,面臨了失去「三重金」的危機...... 在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占領區,部分示威者在知名反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人士巴納特 (Nizar Banat) 死後 40 天,再次舉辦了一場抗議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遊行活動。今年 43 歲的巴納特是巴勒斯坦知名的反政府人士,屢屢在 Facebook 上發布指控政客貪腐、濫權的影片,近期則是將批評的重心著重在巴勒斯坦政府和以色列間的防疫合作上 —— 其中一次合作讓巴勒斯坦獲得了以色列一批快過期的 COVID-19 疫苗。今年 6 月,巴勒斯坦當局以暴力手段逮捕了當時住在親戚家的巴納特,而他也在被警方拘留期間死亡。他的死不僅引發許多民眾的不滿,美國、歐盟、聯合國等組織也紛紛發表聲明,質疑巴勒斯坦當局是否不夠尊重人們的言論自由。 相關閱讀:《不在「被佔領的巴勒斯坦地區」賣冰淇淋 Ben & Jerry's 引發以色列抗議》說起這次爆發示威的以色列占領區,它其實是以巴間一塊非常有爭議的土地。今年 7 月,美國冰淇淋品牌「Ben & Jerry's」宣布,基於「價值觀的不一致」, 它們將在明年底退出「被佔領的巴勒斯坦地區」。在美國紐約市的納斯達克證券交易中心 (Nasdaq MarketSite), 全球最大的寵物保姆媒合網站 Rover 在周一 (2) 首次公開募股 (IPO), 其創辦人克里斯滕森 (Amber Christensen) 在交易所內與公司的三位元老級員工奇科 (Chico, 左)、歐利弗 (Olive, 中) 和羅西 (Roxie, 右) 合影。 相關閱讀:《為狗量身訂做聖誕歌 英國寵物食品公司祝狗狗聖誕汪汪樂!》想讓狗狗們一起感染聖誕節的快樂氣氛嗎?那麼,播放英國寵物食品公司 Tail 專門為狗狗們打造的聖誕歌〈Raise the Woof!〉準沒錯!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來片英國黛安娜王妃婚禮蛋糕!存放四十年今拍賣
近日,英國拍賣行「Dominic Winter Auctions」公布了一項即將於 8 月 11 日拍賣的奇特物品──一塊英國查爾斯王子 (Prince Charles) 和黛安娜王妃 (Princess Diana) 大婚的婚禮蛋糕。雖然這塊蛋糕已經存放了四十年,但它的價值並沒有隨著時間消逝,反而跟著水漲船高,預計可以拍出 200-300 英鎊 (折台幣約 7,948-1 萬 1,922 元)。根據「Dominic Winter Auctions」釋出的照片,可以看到這塊蛋糕由扁桃仁糖膏製成,並且用糖霜做出了彩繪著金色、紅色、藍色和銀色的皇家紋章,一旁還有象徵幸福好運的銀色馬蹄鐵和葉形裝飾。雖然這塊蛋糕有部分已經塌陷,並且有點小受損,但被放在塑膠套中保存的它依舊狀態良好,一旁還附有裝蛋糕的錫盒,上面貼著寫有「小心處理 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婚禮蛋糕 史密斯 (Moyra Smith)」字樣的標籤,顯示這塊蛋糕的主人是史密斯。說到史密斯,她是伊莉莎白王太后 (Queen Elizabeth The Queen Mother) 於倫敦克拉倫斯府 (Clarence House) 聘請的工作人員。伊莉莎白王太后曾在克拉倫斯府住了將近 50 年之久,現在這裡則住著查爾斯王子和他的另一半──康瓦爾公爵夫人卡蜜拉 (HRH Camilla, The Duchess of Cornwall)。根據拍賣行的說法,史密斯一開始在克拉倫斯府的廚房幫傭,之後在王室女官蘭金 (Lady Jean Rankin) 的推薦下轉去做一般事務。史密斯拿到的這塊蛋糕,正是新婚的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想和王室工作人員分享喜悅的產物。除了主要出現在兩人婚禮上、共有五層的婚禮蛋糕外,還有另外 22 個由不同烘焙師製作的皇室婚禮蛋糕,一起慶祝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結為連理。因此,這塊由史密斯拿到的蛋糕並不是第一次上拍賣場的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婚禮蛋糕,在 2014 年就有一塊婚禮蛋糕拍出 1,375 美元 (折台幣約 3 萬 8,775 元)。無論如何,史密斯的家人在 2008 年把這塊蛋糕賣給了一位收藏家,收藏家則在今年把這塊蛋糕交由 Dominic Winter Auctions 拍賣。Dominic Winter Auctions 在拍賣品聲明書中寫道:「這塊蛋糕的狀況就跟一開始出售的時候一樣好,但我們建議不要吃它。」「有鑑於這塊蛋糕的大小,它要不是從婚禮蛋糕的側面被切下,不然就是來自單層蛋糕的頂部。」隨著這塊蛋糕一起附上的還有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的喜帖,以及兩人在白金漢宮舉辦的皇家早餐請帖,當然還有裝著蛋糕的錫盒。當地媒體認為,這塊蛋糕的最終得標價可能將近 500 英鎊 (折台幣約 1 萬 9,870 元)。回到 1981 年 7 月 29 日,這天是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的大喜之日,兩人的婚禮在當時被譽為如童話故事一般,全球更有高達 7 億 5,000 萬名觀眾守在電視機前看轉播。然而,兩人在 1992 年分居,並且在 1996 年宣布離婚。隔年八月,黛安娜王妃和男友法耶茲 (Dodi Fayed) 的座車遭狗仔追逐,最後在巴黎隧道內發生致命車禍,黛安娜王妃也因此香消玉殞,享年 36 歲。時任英國首相的布萊爾 (Tony Blair) 在得知黛安娜王妃的死訊後說:「我徹底崩潰了,我們整個國家、我們所有人都處於震驚和哀悼之中。」事隔 20 多年,黛安娜王妃的故事仍舊是大眾流行文化關注的焦點,改編作品層出不窮,也讓英國王室的人氣持續不墜。
早上是學生,晚上是清潔工 巴西非裔男子的雙面人生
下午時分,住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非裔男子路德 (Felipe Luther) 為了取得巴西頂尖大學的學位,孜孜矻矻地苦讀;來到晚上,他從蓋在山腰、位於豪華海灘萊伯倫 (Leblon) 和伊帕內瑪 (Ipanema) 之上的大學下山,來到山腳下的富人區當一名清潔工。「當我告訴我的同學,我做什麼樣的工作時,他們通常都會嚇一跳。」路德說。2017 年,路德獲得了里約熱內盧天主教大學 (Pontifical Catholic University of Rio de Janeiro) 提供的全額獎學金,讓他可以在這所出產中央銀行總裁和電影明星的知名私立大學中修讀社會科學。而路德手中這個罕見的機會和他的清潔工作,一再提醒他巴西社會貧富差距的存在。今年 38 歲的路德表示,他先前為了養家,不得不放棄攻讀大學,並且從 2009 年開始就向里約市政清潔機構報到,負責清掃里約大街。「其實,許多學生像我一樣,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工作,這麼做減少了他們和菁英子女同場較勁的時間與資源。」而在里約熱內盧天主教大學就讀,讓路德的夢想近在咫尺,同時也讓他直面巴西的黑白種族問題。在菁英階層多為白人的巴西,有 54% 的人民有非裔血統。在 2000 年的時候,巴西全國人民普查發現,巴西白人上大學的可能性是非裔、混血和原住民的五倍。路德分析道:「正因為在這所著名的大學中實在太少黑人,讓許多人會把校園中的黑人當作服務人員,而不是同學。」路德提到,他就有幾次在校園中被人誤認的尷尬經驗。有一次,一名女子誤認路德是電梯操作員;另一次,有人以為他是校園咖啡廳的店員,還想要付錢給他買咖啡。「從某種方面來看,這真的滿傷人的,因為你會有一種自己不屬於這裡的感覺。」路德說。而在疫情期間,巴西教育資源不均的鴻溝越來越大,遠距教學的出現逼迫學生只能仰賴家中的資源,讓那些沒有電腦、沒有網路設備、沒有電的學生只能乾瞪眼。舉例來說,路德有好幾個月晚上都只能靠燭火唸書,因為他住在校園對面海灣城市尼泰羅伊 (Niterói) 的學生宿舍,這裡時不時會停電,所以路德會趁著工作的時候把他的手機和筆電充飽電,然後在晚間九點上街清掃前把書唸完,再一路掃街到清晨五點。「以我修讀的課程來說,需要讀很多參考文獻,我需要一台比我現在更好的電腦。不過,有的人甚至連電腦都沒有。」路德點出了弱勢學生在家上課會面對到的一系列挑戰:「不是所有手機的性能都好到可以工作,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手機... 或是有足夠的網路流量能下載他們的參考文獻。」近來在里約熱內盧發生的社會事件,更加凸顯出身為非裔男子的路德,在當地會面對到的挑戰。今年五月,警方為了掃毒強行突襲了位於里約北部的貧民窟 —— 雅卡雷濟紐貧民窟 (Jacarezinho favela), 希望能將犯罪組織「紅色命令」(Comando Vermelho) 一網打盡。而在長達數小時的槍戰中,總共造成 27 人死亡、一名警官殉職,也讓這起行動成為里約史上最致命的警察行動,更引起人權團體排山倒海而來的批評。在警方突襲行動落幕一周後,路德上街參與示威活動,抗議警方針對非裔巴西人的暴力行為。其中,一名示威者的牌子上寫著「對屠殺黑人說不」。路德表示,他一直活在警察暴力的恐懼中,每當夜幕降臨,他會刻意避免前往特定街區。路德說:「即使我變得很有錢,或是變得很有名,我仍舊是個黑人,並且住在這個從城市、州到國家都覺得黑人似乎可以隨意犧牲的地方。」根據人權觀察組織的統計,過去十年內,在 9,000 名被巴西警察殺害的民眾中,有超過四分之三是黑人。即使面臨貧富不均、警察過度執法的威脅,非裔巴西文化依舊在當地蓬勃發展。路德一周會抽出兩天的時間,造訪當地的「烏班達教」(Umbanda) 聚會所,並且參與宗教儀式。「烏班達教」源自西非神靈信仰,並且將非洲傳統、羅馬天主教、唯靈論和美洲原住民信仰融為一體。在宗教儀式期間,路德會換上全白的服裝,胸前掛著串珠項鍊,開始和其他信徒一起載歌載舞。「這麼做可以讓我和祖先搭上線。」路德說。1930 年代,「烏班達教」開始在里約熱內盧興起,它和同樣身為非裔巴西宗教的「坎東伯雷教」(Candomblé) 相同,均源自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當時有將近 500 萬人被從非洲帶來巴西為奴,人數是帶去美國的十倍。為了在實踐宗教儀式時不要受到歐洲人的騷擾,非裔巴西人將他們的非洲傳統與羅馬天主教融合,創立了融合式的宗教,現在全國有超過五十萬人信仰「烏班達教」。在不同宗教共存共榮下,巴西的天主教教堂常常被拿來當作社區集會的中心,就像路德在 2017 年上免費大學先修課的那間教堂一樣,最後讓路德得以前往里約熱內盧天主教大學就讀。路德表示,一旦他拿到大學學位,他的目標之一就是在低收入社區教導有心向學的學生大學先修課程,為下一代莘莘學子打開通往美好生活的大門。「我想要回饋給其他年輕人,讓他們知道這 (改變) 是可能的。」路德說。上線時間:2021/08/02 增修時間:2021/08/05 修正大標、小標與內文
【地球 24小時】07/31 日本武士的感謝
在印尼首都雅加達的雅加達會議中心 (Jakarta Convention Center) 裡,一名打扮成武士的 Cosplayer 轉頭和醫護人員打了個招呼。 相關閱讀:《被針戳而不是被獠牙咬 羅馬尼亞讓旅客在「吸血鬼德古拉的城堡」打疫苗》倘若遊客們有幸在今年 5 月到羅馬尼亞,拜訪當地知名景點「吸血鬼德古拉的城堡」, 他們的身上可能會出現一個洞,但不用擔心,那不是吸血鬼的咬痕,沒有失血過多的危機...... 在英國首都倫敦南部的 GALA 音樂節 (GALA festival) 上,歌手、舞者們正在舞台上賣力演出。 相關閱讀:《「讓這群納粹乾渴」 德國居民買光啤酒抗議極右翼音樂節》當自己的小鎮成了新納粹者們舉辦音樂節的場地,這些德國居民採取了很不一樣的抗議方式:買光超市裡的啤酒。在德國北部的布倫斯比特爾鎮 (Brunsbuettel), 氣候倡議組織「到此為止」(Ende Gelaende) 的成員們正與警方對峙。 相關閱讀:《「德語無法形容的慘狀」: 罕見暴雨、洪災襲擊西歐 德國至少 189 人死亡》今年 7 月,德國西部地區在短時間內下起了一陣暴雨,連帶使鄰近的比利時、荷蘭小鎮跟著淹起大水。這場洪災也讓人們清楚地意識到:氣候變遷的腳步已經來到家門口了。在瓜地馬拉首都瓜地馬拉市 (Guatemala City), 面對要求瓜地馬拉總統賈馬太 (Alejandro Giammattei)、檢察總長波拉斯 (Maria Porras) 下台的示威群眾,瓜地馬拉警察們排成長長的一列嚴陣以待。本月 16 號,波拉斯以「濫權」為由,開除了瓜地馬拉知名的肅貪檢察官桑多華 (Juan Francisco Sandova), 引發了民眾的不滿,許多人憤而走上街頭,要求總統、檢察總長兩人一齊下台。在突尼西亞首都突尼斯 (Tunis), 為突尼西亞贏下奧運男子 400 公尺自由式金牌的泳將哈夫納維 (Ahmed Hafnaoui) 受到了親戚、粉絲們的熱烈歡迎。 相關閱讀:《橫越塑膠海 法國長泳健將挑戰游過太平洋垃圾帶》2019 年的夏天,法國長泳健將勒孔特 (Ben Lecomte) 給了自己一項艱鉅的挑戰:徒手游過太平洋垃圾帶,親身體驗一回塑膠垃圾對海洋造成的影響。在土耳其西南部的觀光勝地馬爾馬里斯港 (Marmaris), 遊客們正看著一架直升機前來海邊補水,好撲滅附近一處延燒中的野火。 相關閱讀:《一場揭露寶寶性別的派對 引發加州森林大火》去年 9 月,美國加州一對準爸媽揭露寶寶性別的方式,意外引發了一場森林大火,也讓整個社會重新思考「寶寶性別揭露派對」背後的文化意涵...... 在日本東京的歌舞伎町中,一名身著和服的女性正在為一間酒吧招攬顧客。 相關閱讀:《面罩、口罩都不用,瑞典期間限定一人餐廳「Bord För En」新開幕》在瑞典餐廳「Bord För En」裡,你可以開心地脫下口罩,也無需理會什麼社交距離,因為這是一間獨一無二的「一人餐廳」。在約旦中西部古城阿爾薩爾特 (Al Salt), 兩名遊客正在參觀城內的一座教堂。今年剛剛獲得世界遺產認證的它,是約旦境內第 6 個,也是最新的一個世界遺產景點。 相關閱讀:《文化資產太豐富 義大利政府好頭大》義大利是全球文化資產數一數二豐富的國家,但從某個角度來看,這麼豐富的文化資產也給義大利政府帶來了大麻煩...... 在位於美墨邊界的華瑞茲城 (Ciudad Juarez), 瓦蕾塔 (Veleta) 姐妹參加了一場悼念 COVID-19 死者的活動,兩人一起在一面白牆上彩繪,哀悼罹患 COVID-19 病逝的母親安東尼奧 (Antonio Veleta)。 相關閱讀:《「我們要水,不要可樂」 墨西哥小鎮對抗可口可樂的拉鋸戰》在墨西哥難以取得乾淨飲用水的地方,喝可樂比喝飲用水來得簡單,無形中也犧牲了民眾的健康,讓不少人飽受肥胖和糖尿病所苦。而在 COVID-19 疫情延燒的現在,更讓這些民眾成了染疫後死亡的高危險群...... 在法國首都巴黎,黃背心運動 (gilets jaunes) 的成員組織了一場示威,抗議法國政府的防疫政策。在示威活動上,一名示威者高舉起一塊寫著:「不要健康護照」(No to health pass) 的牌子。健康護照是法國推出的一項防疫政策,上頭會載明持有者是否接種過疫苗,或是近期的 COVID-19 篩檢結果。最快從 8 月起,民眾想進入餐廳、咖啡館或是進入 50 人以上聚集的場合,都必須出示健康護照才能入場。 相關閱讀:《沒打疫苗的家長,孩子不能上學?中國矛盾防疫措施遭批》不只法國,中國也打算限制未接種疫苗民眾可以出入的公共場合,來提升民眾的接種意願。乍看之下,這麼做似乎是個好方法,但各國政府這麼做真的合理嗎?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7/30 「攝」手就定位!
在英國蘇格蘭謝德蘭群島 (Shetland) 的勒威克鎮 (Lerwick), 聽聞查爾斯王子 (Prince Charles) 前來當地主持勒威克港和斯卡洛韋魚市 (Scalloway) 開幕典禮的消息,一名漁夫早早便拿著相機、攀在鐵柵欄上,準備隨時抓住機會拍下查爾斯王子 (Prince Charles) 的英姿。 相關閱讀:《英法上演「扇貝戰爭」 海上惡鬥不手軟》2018 年時,英、法兩國的漁船在扇貝資源豐富的英吉利海峽上演了一場「扇貝戰爭」, 而這場惡鬥也讓兩國進一步去思考英國脫歐後,漁業資源究竟該如何分配。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 (Bogota), 示威者們將黑色的液體倒在填充娃娃上,抗議哥倫比亞政府使用水力壓裂法開採頁岩油。 相關閱讀:《吃一口魚,配一口原油:墨西哥灣漏油惡夢 十年還沒完》到 2020 年為止,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已經過去整整 10 年,但在人們逐漸淡忘這起意外的同時,它所帶來的生態浩劫仍然影響著墨西哥灣的海洋生態。在日本首都東京,一名小男孩拿著國旗坐在男子肩膀身上,觀賞本屆東京奧運的鐵人三項團隊混合接力 (mixed relay triathlon) 賽事。 相關閱讀:《改變日本混血兒處境 東京奧運是轉捩點?》在 2020 東京奧運上,可以看到日本代表隊中不乏出生多元背景的混血選手,以此呼應 2020 東京奧運的口號「多元共融」。然而,對一向給人單一民族排外印象的日本,要擁抱多元文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在突尼西亞首都突尼斯 (Tunis) 的觀光小鎮西迪布賽義德 (Sidi Bou Said), 路邊一間紀念品店裡擺出了一整牆的紀念品。 相關閱讀:《阿拉伯之春十年後,突尼西亞怎麼了?》十年前,從突尼西亞發起的茉莉花革命演變成席捲北非和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之春,讓民眾走上街頭推翻獨裁政權。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國家陷入內戰,有的國家由軍政府掌權,而突尼西亞成為這些國家中唯一擺脫獨裁、成功完成民主轉型的國家。然而,十年後的現在,突尼西亞變得怎麼樣了呢?在義大利南部的蘭佩杜薩島 (Lampedusa) 外海,一名利比亞男子抱著女兒坐在德國非營利組織的難民救援船 Sea-Watch 3 上。在逃難過程中,這對父女搭乘的難民船不幸發生火災,導致兩人雙雙受傷。如今幸運獲救後,他們將被送往義大利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相關閱讀:《這回,不在牆上塗鴉 英國藝術家班克斯新作:海上難民救援船》去年 9 月,英國知名塗鴉藝術家班克斯 (Banksy) 再度公開新作,不過這回新作品不在任何一座城市的牆上,而是一艘在海上的難民救援船。在古巴的哈瓦那港,人們紛紛拿起手機,錄下墨西哥海軍的多功能船艦 Arm Libertador Bal-02 帶著一船人道救援物資,緩緩駛入港口的畫面。 相關閱讀:《沒藥、沒食物、也沒自由 古巴 62 年來首爆全國性示威》面對疫情、經濟疲軟和物資缺乏等三重因素的夾擊,古巴各地的民眾先後決定走上街頭,發起古巴歷史上少見的大規模示威。在香港,載著唐英傑的囚車緩緩駛離香港高等法院。7 月 30 日,首位違反港版《國安法》的被告唐英傑判刑確定,香港高等法院宣判他犯下「煽動他人分裂國家罪」和「恐怖活動罪」, 必須服九年有期徒刑...... 相關閱讀:《港版《國安法》首案判刑確定 「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機車騎士撞警被判九年監禁》在印尼南蘇拉威西省 (South Sulawesi) 的戈瓦縣 (Gowa), 馬兒們駝著農民辛勤收割的莊稼走在田間。 相關閱讀:《來自 15 世紀的技術 比利時唯一還在用馬捕蝦的小鎮》自古以來,馬兒就是人類的好朋友,就算一直到今天,牠們也仍是生活在比利時西南岸漁民的捕蝦好幫手。在泰國首都曼谷,一名僧侶正在接種 COVID-19 疫苗。 相關閱讀:《過午不食、一天吃一餐 泰國和尚的過重之謎》在有 90% 人口是佛教徒的泰國,路上常常可以看到穿著橘色寬鬆袈裟的和尚在化緣,他們得遵守嚴格的飲食戒律,除了必須對信徒布施的食物照單全收外,過午不食也是其中一項,而這些都讓他們的體重直線上升...... 在巴西盛產咖啡豆的米納斯吉拉斯州 (Minas Gerais) 南部,近期這個區域受到寒流的侵襲,許多咖啡樹的葉緣都泛起了白霜。 相關閱讀:《沒有咖啡豆的咖啡 美國新創團隊端出秘密武器》在美國西雅圖,有一種特別的「咖啡」正要上市,它既有咖啡的味道,裡頭也含咖啡因,但卻不是用咖啡豆本豆做成的......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YouTube開鍘澳洲《天空新聞》 涉疫情不實資訊禁止上傳一周
上周四 (29), 因為澳洲《天空新聞》(Sky News Australia) 的影音內容,涉及 COVID-19 疫情相關的不實資訊,YouTube 於是依照「《社群規範》警告基本須知」, 對這個擁有 185 萬訂閱人數的新聞媒體發出第一次「警告」(strike), 讓它們有一周的時間無法在自己的頻道內新增影片。而根據 YouTube 的《社群規範》, 如果澳洲《天空新聞》在 90 天內再犯的話,將會導致二次懲戒,且時間延長到兩周;若是第三次觸犯的話,則會造成帳號被永久性移除。YouTube 並沒有具體指出澳洲《天空新聞》的影音究竟有什麼問題,只表示有許多「冒犯人的影片」遭到下架,而且它們強烈反對「可能會造成真實世界損害」的內容。該影音平台的聲明表示,它們「基於當地及全球健康部門的指引」, 擁有「清楚且公認的 COVID-19 醫療不實訊息政策」, 因此所有影片皆不得違背相關的治療、預防、傳播和社交距離資訊。除此之外,YouTube 的發言人還告訴《衛報》, 它們不允許任何「否認 COVID-19 存在」或「鼓勵民眾用奎寧 (hydroxychloroquine) 或伊維菌素 (ivermectin) 治療、預防 COVID-19 病毒」的內容。發言人還透露,有問題的那些影片「並沒有提供足夠的反制訊息」, 並強調「無論上傳的用戶是誰」,YouTube「都公平地實施著我們的政策」, 因此:「依循著這些政策和我們維持已久的警告系統,我們將《天空新聞》澳洲頻道的影片下架並發出警告。」澳洲《天空新聞》在上周四被 YouTube 發出第一次警告,有一周的時間無法上傳內容。上方影片為其頻道在被停權前的最後一支新聞。針對本次事件,澳洲《天空新聞》則在網站上發出了道歉聲明,表示 YouTube 有權執行其政策,而且它們也的確有找到一些不符合 YouTube 規範的舊影片。該媒體還透露,它們目前正「認真致力於滿足編輯上和社群中的期望」, 並期待在短時間後可以再度對其 185 萬的訂閱用戶播送新內容。但同時,澳洲《天空新聞》則否認了它們的主持人曾有反對 COVID-19 存在的言論,並強調它們不曾發表或刪除任何具有相關內容的影片。除此之外,它們也在聲明中指出,它們依舊支持「對大範圍主題進行的研討與辯論」, 也支持「對任何民主國家都非常重要的觀點」。澳洲《天空新聞》還提到,它們在過去一年間發布了 2 萬多支影片,而且頻道的 185 萬訂閱人數,比起澳洲廣播公司 (ABC News) 多 40 萬人,也比澳洲其他三個商業新聞網站的 YouTube 訂閱人數總和還要多。事實上,在這次爭議事件的背後,為了防止 Delta 變種病毒的散播,有數百萬的澳洲人正面臨又一次的封城,但與此同時,該國卻只有不到 15% 的人口完全接種疫苗。然而在這個敏感的時機,澳洲《天空新聞》資深主播瓊斯 (Alan Jones) 卻在前陣子發表了爭議的言論。上月 12 號的一場播出中,瓊斯和澳洲議員凱利 (Craig Kelly) 雙雙表示 Delta 並不如原始的 COVID-19 病毒危險,而且疫苗是沒有用的。澳洲電台主持人哈德利 (Ray Hadley) 便因此抨擊瓊斯,認為他「讓陰謀論者、反疫苗者...... 得到了少數人的支持,他們都認為 COVID-19 病毒不過只是一種流感」。澳洲《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則在上周三 (28) 結束了瓊斯的專欄。但另一方面,澳洲《天空新聞》的網路編輯部則做出反擊,認為 YouTube 祭出警告的決定,將對自由思考的能力產生令人不安的攻擊。其中,編輯豪頓 (Jack Houghton) 便在一篇刊登於其網站上的文章指出,那些被認為「令人不快」的影片,內容包括了口罩的效用及封城的合理性 —— 豪頓表示,他們對於兩邊的觀點都有進行討論,而且無論意見是正是反,雙方的科學證據「肯定都沒有很清楚」。同時,豪頓還認為,刪除內容是對保守派聲音的一種箝制手法,而且要是關於澳洲 COVID-19 政策的討論被扼殺的話,那麼澳洲的「政治人物將在免疫的情況下自由行事,這並不正當,也缺少了來自公眾的充足審查」。「你的思考自由將被消滅。」豪頓說。除此之外,豪頓還反控 YouTube 及 Facebook, 認為這兩個平台自己也沒有禁止商業媒體的不實言論,例如聲稱它們的資深主播瓊斯反對疫苗接種。豪頓抨擊那些故事「如此侮辱人、錯誤且偷懶」, 表示這些媒體都沒有公布瓊斯鼓勵大眾接種 AZ 疫苗 (AstraZeneca), 而且自己也已經接受施打的事實。豪頓透露,即使瓊斯的肺部有七個血栓,他也依舊這麼做了,而且澳洲《天空新聞》的所有評論家也都鼓勵人們施打疫苗,因為他們都明白這是讓澳洲擺脫封城的途徑之一。事實上,這並不是 YouTube 第一次針對 COVID-19 疫情不實資訊,對大媒體或大人物祭出懲戒手段。例如上月 22 號,YouTube 才因此刪除了巴西總統波梭奈羅 (Jair Bolsonaro) 的部分影片。波梭奈羅自疫情開始以來,便時常發表反對封城、口罩和疫苗等防疫措施的言論。YouTube 強調,它們並不是出於意識形態或政治理由而有此舉,而是無法允許口罩無助於防止疫情、以奎寧和伊維菌素進行治療等不實言論出現,是基於內容方針才採取的措施。
用環形植物園「圓」出新希望 塞內加爾的抵抗荒漠化行動
又是一天的夜晚,住在塞內加爾邊境小鎮「波奇戴爾威」(Boki Diawe) 的居民卡馬拉 (Moussa Kamara) 正於自己的麵包店中,準備著一批批的新鮮麵包。但當太陽升起、麵包也完成後,卡馬拉並不是回家睡覺,而是開始了另一項更加辛勞的工作 —— 他要用鋤子開闢土地、細心照料才剛剛播種的特殊環形植物園。卡馬拉今年 47 歲,他相信這份植物園的工作在將來會比麵包店更重要,讓他能夠餵飽自己的家人,其中包括他的 25 個小孩。除此之外,那些一樣住在波奇戴爾威小鎮的居民也能夠同樣受惠。「這個計畫非常重要。」卡馬拉在結束 10 個小時的耕種後,才終於能返家休息,但他並不喊累,還因為不斷地努力和奉獻而得到花園管理人的職位。「當你種下一棵樹,過了 20 年後,人們和動物都能從中受惠。」卡馬拉說。事實上,卡馬拉所照料的環形植物園,只是整體計畫的一小部分,最終目標則是在塞內加爾境內繼續打造出數百座一樣的設施。在塞內加爾沃洛夫語 (Wolof language) 中,這種環形植物園被稱作「Tolou Keur」。組織這個計畫的籌辦方表示,希望藉由設立「Tolou Keur」, 能夠確保本地居民的食物安全、減少地區性的荒漠化,並讓數千名的社區工作者都能參與其中。而這個「Tolou Keur」環形植物園計畫,比起 2007 年設立的「綠色長城」(Green Wall) 倡議,似乎是個更新,同時也更本土化的作法。在「綠色長城」倡議中,非洲聯盟 (African Union) 希望能種植出 8,000 公里長、從塞內加爾一路延伸到吉布地的樹林,好減緩非洲薩赫爾地區 (Sahel region) 荒漠化的速度。但根據聯合國 (UN) 數據,這項計畫預定要種植 1 億公頃的樹木,可是目前僅完成 4%, 預計要到 2030 年才能完工,而且總花費或許高達 43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1 兆 2,018 億元)。作為對比,「Tolou Keur」環形植物園只用了七個月的時間,就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現今已經有超過 20 個設置地點。根據計畫,塞內加爾的再造林部門會於植物園完成的三個月後開始固定訪視,並在兩年間評估發展進度。而在這樣的環形植物園內,種植著能夠抵禦炎熱、乾燥氣候的植物,像是木瓜、芒果、辣木 (Moringa oleifera) 和藥用鼠尾草 (Salvia officinalis) 等等。環形的結構將有助於它們的根向內生長,協助它們攔截液體跟細菌,如此一來便有助於水分的保存跟堆肥的進行。這項計畫的經理法克豪伊 (Karine Fakhoury) 表示,讓當地人參與其中,是「Tolou Keur」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這不是一個外來的計畫,並不是有人從外面進來這裡,然後告訴大家該怎麼做。這完全是本土的。」其實,之所以會有環形植物園的誕生,一部份是因為 COVID-19 疫情的爆發。塞內加爾在去年便關閉了邊境,想要藉此遏止病毒的散播,但這個舉動卻影響了進口,使得依賴外國食物和醫藥的偏遠社群面臨生存危機。這促使了政府的再造林部門開始尋找方法,希望能夠幫助村民自給自足。另一方面,一名本來居住在巴西的塞內加爾籍農業工程師恩迪亞耶 (Aly Ndiaye), 則因為邊界關閉而無法離開塞內加爾,他是植物園「環形」設計的幕後規劃者。恩迪亞耶強調「微小但效力長久的行動」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千個『Tolou Keur』花園代表著 150 萬棵樹...... 所以我們一旦開始了,我們就可以創造出許多成果。」但也不是所有的植物園都成功,例如瓦拉爾德區 (Walalde) 的另一個偏遠村莊,沙漠又開始漸漸回頭侵蝕土壤,而且太陽能發電的抽水機也出現了問題。不過在東部城鎮卡內爾 (Kanel), 植物倒是正茂盛地生長著,當地利用傳統灌溉渠道解決了供水問題,居民還興建了混凝土外牆,並利用看門狗解決囓齒類動物啃食植株的問題。回到波奇戴爾威小鎮,烘焙師兼植物園管理人卡馬拉相信,植物園還能提供更進一步的好處,例如阻止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踏上既漫長又危險的旅程,就為了要前往歐洲和美國,以非法移民的身分尋求更好的生活。「只要大家意識到綠色長城的全部潛力,他們就會停止那些可能會使人在海上失去生命的危險遷徙,」卡馬拉說:「留下來是最好的,耕種土地、好好栽培,看看你最後可以得到什麼。」
不滿《黑寡婦》直上Disney+ 史嘉蕾·喬韓森狀告迪士尼
本周四 (29), 身兼漫威 (Marvel) 最新影作《黑寡婦》演員和執行製作人的史嘉蕾・喬韓森 (Scarlett Johansson), 向美國洛杉磯郡高等法院 (Los Angeles Superior Court) 提出訴訟,控告迪士尼。史嘉蕾・喬韓森指出,她的片酬很大程度取決於電影的票房收入,但迪士尼卻讓《黑寡婦》在影院首映的期間,同步上架於該企業的串流媒體「Disney+」。此舉已經違背了他們之間的合約 —— 因為裡頭保證了《黑寡婦》的獨家影院發行權。訴狀中指出:「為了要最大化收入,並藉此保障個人的經濟利益,喬韓森女士從漫威那裡得到承諾,電影將會『在戲院上映』(theatrical releases)。」「而對喬韓森女士、迪士尼、漫威,以及好萊塢大多數人士來說,所謂的『在戲院上映』是指在電影院的獨家發行權。迪士尼很清楚這一項承諾,但卻還是指示漫威破壞自己的保證,並將電影發行在 Disney+, 而且還選在戲院上映的同一天。」「在提起這場訴訟前數個月的時間,喬韓森女士給了迪士尼和漫威許多機會,讓它們導正自己的錯誤,並實踐當初漫威許下的承諾...... 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迪士尼蓄意誘導漫威違反合約,好讓喬韓森女士無法獲得她和漫威協議中的全部利潤。」迪士尼則作出回應,表示這場訴訟「無論如何都沒有意義」, 而且:「這起訴訟讓人特別難過和痛苦,它冷酷地無視了 COVID-19 疫情所造成的、既可怕又長期的全球影響。」「迪士尼完全地遵守了喬韓森女士的合約,此外,在 Disney + 上以 Premier Access (註) 發行《黑寡婦》, 將在她迄今已經獲得至少 2,0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5 億 5,831 萬元) 收益的情況下,再更大幅地增加她的額外報酬。」註:「Premier Access」為 Disney + 的加購方案。也就是在原本的月租費外,用戶必須再額外購買「Premier Access」, 才能享有觀看部分限定影片 (例如目前的《黑寡婦》) 的權利。事實上,《黑寡婦》本來預定在 2020 年 5 月便要發行,但碰上 COVID-19 疫情爆發,它的上映計畫因此延後了超過一年,直到今年七月初才陸續登上全球各地的戲院。而在上映的首周,《黑寡婦》也迅速成為了疫情以來表現最好的電影作品,光是北美票房就有 8,0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22 億 3,326 萬元); 其他地區也進帳了約 7,8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21 億 7,743 萬元); 此外還有至少 6,0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6 億 7,527 萬元) 的 Disney+「Premier Access」收入。但在首周過去後,《黑寡婦》的票房開始大幅下跌,在它上映的第二個周末,全美戲院公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er Owners) 還曾發出一個罕見的聲明,批評戲院和串流媒體同步上映的策略,只會讓電影失去應有的收益,並造成更嚴重的盜版情況。此外,根據 BBC 報導,和史嘉蕾・喬韓森親近的消息來源則指出,她目前損失了大約 5,0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3 億 9,606 萬元) 的預估收入。讓電影在戲院和串流媒體同步上映,本來是被視為禁忌的,但隨著 COVID-19 疫情的發生,這件事對許多大製片公司而言變得越來越普遍。例如這周末,迪士尼才正要對其下一檔電影《叢林奇航》(Jungle Cruise) 採取一樣的策略,《叢林奇航》不只會在戲院上映,也會放到 Disney + 上供觀眾在家欣賞;而下周末,華納兄弟 (Warner Bros) 也打算讓《自殺突擊隊:集結》(The Suicide Squad) 於戲院和串流平台「HBO Max」同步開放。這樣的同步發行策略的確常常引來不滿和輿論,包括戲院所有者、演員及製片人等,他們對潛在的收入損失,以及製片公司單方面的決策感到不滿。但此前也不是沒有協商的先例。根據《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報導,華納兄弟的母企業華納媒體 (Warner Media) 為了要讓它們旗下所有 2021 年的電影,都能夠同步在戲院和 HBO Max 上映,與從業人員達成了超過 2 億美元 (折台幣約 55 億 8316 萬元) 的「修正協定」。另一方面,科技新聞網站 TechCrunch 則指出,在該媒體獲得的訴訟文件副本中,史嘉蕾・喬韓森對於串流媒體的擔憂,其實比 COVID-19 疫情的發生還要來得更早。訴狀中提到,當迪士尼要推出 Disney + 時,即使它們提出了促進訂閱人數的條件,史嘉蕾・喬韓森的代表依舊要求迪士尼和漫威給予保證,要讓《黑寡婦》維持「在戲院上映」的方針。內文還引用了一封和漫威首席法律顧問交涉的電子郵件。顧問於信中表示:「我們完全理解史嘉蕾對製作這部電影的意願,以及她的條件是電影要廣泛地於戲院上映,就像我們的其他作品一樣。我們了解如果計畫有變的話,我們將需要和你們進行討論,並認知到這個合約是奠基於一連串 (巨額的) 票房收入之上。」史嘉蕾・喬韓森的律師柏林斯基 (Berlinski) 告訴 CNN, 這一切根本只是迪士尼利用疫情當理由,並藉此提高股價的手法。「對於迪士尼把《黑寡婦》這樣的作品直接放到 Disney+, 好讓訂閱人數增加,並提高該公司股價的做法,這其實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 —— 而且它們還將 COVID-19 當成這麼做的藉口。」「但無視與促進電影成功的工作者之間簽訂的合約,就為了要推動這種短視近利的策略,這已經侵犯工作者的權利了,我們希望能在法庭上盡量證明這一點。」柏林斯基還表示,這「肯定不是好萊塢人才對抗迪士尼的最後一個案例」:「而且明白點說,不管這間公司如何偽裝,它都有執行合約內容的法律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