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76
article
stringlengths
52
32.7k
衣索比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提格雷危機離首都只剩一步之遙
在衣索比亞,當局和反抗勢力「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Tigray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TPLF) 之間的衝突已經持續了整整一年,但這場被稱為「提格雷危機」的戰事卻於本月初出現了重大轉折。政府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呼籲人民武裝自己,協助保護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因為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自今年七月以來便一路步步進逼,目前甚至已經控制了距離首都不遠的兩個重要城鎮。衣索比亞當局於本周二 (2) 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監控提格雷相關衝突的外國官員表示,目前有跡象顯示,衣索比亞當局的部分軍隊,已經崩潰或開始進行撤退行動。而如今的緊急狀態則顯示,這場焦點逐漸自北部轉移至南方的戰事,最終或許將撕裂整個衣索比亞。回顧衝突初起時,2020 年 11 月 3 日,提格雷州的執政黨「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偷偷攻擊設在當地的政府軍基地;作為反制,現任總理阿比 (Abiy Ahmed) 於隔天 (4) 發起軍事行動,希望能一舉擊敗該黨,沒想到卻從此陷入進退兩難的戰事泥淖。直到今年六月,衣索比亞政府軍面臨了重大的打擊,當時它們被迫撤離提格雷地區,有數千名士兵在行動中被敵方活捉俘虜。此後,當局便一直處於不利的情勢,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則自七月開始往南推進,但由於網路停擺和記者難以進入相關地區等限制,消息本來一直難以傳遞給外界。然而上周末,位處東北方、距離首都僅 160 英里 (約 257 公里) 的兩個重要城鎮「德西」(Dessie) 與「康博爾查」(Kombolcha) 卻雙雙傳出了被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控制的消息,這代表戰事已經漸漸威脅位於國土中央的首都。此外,德西和康博爾查還佔據著該國由北至南的交通要道,意即此二處或許將成為提格雷危機的關鍵,決定著衣索比亞的未來。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也明確表示,它們目前正考慮要繼續南下,聯合國 (United Nations) 一名官員則指出,該黨的確已經在本周二自康博爾查繼續南行。同時,隨著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向南的行動,它們還與另一反抗勢力奧羅莫解放軍 (Oromo Liberation Army) 攜手合作,這是一個相對較小的武裝組織,致力於爭取奧羅莫族,也就是衣索比亞最大族裔的相關權益。奧羅莫解放軍發言人塔比 (Odaa Tarbii) 指出,它們目前也已經佔領了另一個首都以北 120 英里 (約 193 公里) 的一個城鎮,預計在近日會和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一同南行。回到衣索比亞當局,本周二宣布的「緊急狀態」將賦予總理阿比廣泛的權力,包括可以在沒有逮捕令的狀況下拘留異議人士、實施宵禁、箝制媒體、設置路障、中斷運輸服務,或甚至讓軍隊接管某些地區,此外,任何超過 18 歲的衣索比亞公民都可能會被要求加入戰事。司法部長提莫瑟沃斯 (Gedion Timothewos) 在宣布緊急狀態的記者會上如此表示:「我們國家的存在、主權以及統一性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無法透過一般的執法系統與措施解除這項危機。」緊急狀態將一連持續六個月,任何違反者都將面臨 3 到 10 年的有期徒刑,其罪名是向「恐怖組織」提供財務、物質與精神上的支持。這次的狀況和上次的緊急狀態大同小異。2018 年 2 月,當時衣索比亞正要將政權轉交給總理阿比,人們因此受到宵禁等行動限制,有數千人一度因違法而遭政府拘留。而在司法部長提莫瑟沃斯的記者會前數小時,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的市政府則要求市民要使用自己的武器保護街坊,並指出它們將進行挨家挨戶的搜查,確認有無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的支持者。再兩天之前,總理阿比也同樣曾呼籲人民武裝自己,共同反抗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這些公告加深了首都瀰漫的恐懼感,隨著新聞不斷傳出提格雷告捷的消息,當地的緊張程度逐漸升高。面對衣索比亞剪不斷理還亂的提格雷危機,今年九月中旬,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曾威脅,除非該國走向和平談判,否則將進行制裁。本周二,拜登則進一步指出,由於衣索比亞「嚴重侵犯國際所認可的人權」, 因此將考慮把它們自《非洲成長與機會法案》(African Growth and Opportunity Act) 中除名,這形同取消讓衣索比亞的商品免稅進入美國市場的貿易優惠。拜登政府於非洲之角 (Horn of Africa, 註) 的特使費爾特曼 (Jeffrey Feltman) 則透露,美國對於衣索比亞北部不斷惡化的情勢感到震驚,並敦促各方想辦法緩和狀況。費爾特曼表示,不斷加深的衝突可能會對衣索比亞的統一性以及與美國的關係造成「災難性的結果」, 可他也同時指出,雖然美方提出了警告,但這並不是它們期望的結果。「我們可以走這條路,這條路不可避免地將走向制裁或其他措施;然而我們也可以做出另一個選擇,恢復總理阿比剛上任時,彼此之間開始的夥伴關係。美國想要的是後者。」註:又稱東北非洲,為東非的一個半島,其中包括了吉布地、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利亞和索馬利蘭等國家。在美國可能施加經濟制裁的狀況下,衣索比亞貿易與區域整合部則於聲明中反制,認為取消貿易特權的決定將會反轉衣索比亞的經濟收益,並「不公平地影響和傷害女性及孩童」。它們補充,衣索比亞目前正致力於將侵害人權的肇事者繩之以法。另一方面,美國的態度也揭露了一項事實 —— 因為結束與北方鄰國厄利垂亞的長期邊界衝突,衣索比亞總理阿比本來在西方世界中擁有良好的形象,但隨著提格雷危機的戰事不斷拖延,阿比的名聲受到重創,被控在衝突期間侵害人權、犯下屠殺,並且造成人為饑荒的產生。像是近期外界的批評便集中在衣索比亞當局對提格雷的懲罰性封鎖上,這使得大部分的食品和藥品援助都無法抵達該地區。根據聯合國 (UN) 估計,目前當地至少有 520 萬人需要緊急援助,40 萬人正處於類似饑荒的狀況。針對目前的狀況,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表示,它們正努力要打破官方的圍困,好解決人民挨餓的處境,然而其軍事指揮官格布雷坦賽將軍 (Tsadkan Gebretensae) 卻也在上月向《紐約時報》透露,西方世界對阿比施加的壓力,對它們的幫助其實不過是「杯水車薪」。「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幾杯水而已。」格布雷坦賽將軍坦言。The top general of #Tigrayan fighters, Tsadkan Gebretensae rules out negotiations with #Ethiopian government, saying the war is nearing its end.https://t.co/l2PwPEIhZX pic.twitter.com/3SKFYc8bfz 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軍事指揮官格布雷坦賽將軍指出,目前西方世界對阿比施加的壓力,其實無法為它們帶來太大的幫助。但另一方面,也不是沒有人權團體反控提格雷戰士做出虐待行為,像是殺害自北方鄰國厄利垂亞而來的難民等,只是它的規模終究不如衣索比亞軍方所為;而衣索比亞政府則同樣曾表示,提格雷戰士殺害了它們控制的城鎮康博爾查內的「100 名年輕居民」, 可是卻沒有提供任何相關證據。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發言人瑞達 (Getachew Reda) 指出,衣索比亞軍在往南撤退時已經陷入了混亂,代表它們的「指揮和控制的結構已經開始崩潰」,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兩名因外交因素而無法公開身分的西方世界官員同意了這個說法。然而,如果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真的持續南進,無論是來自戰場、己方陣營內部,又或是西方世界,總理阿比都將持續面臨更加嚴峻的壓力。
提拉米蘇之父坎貝爾93歲辭世 等等,他真的是發明提拉米蘇的人嗎?
上周日 (31), 義大利餐廳勒貝切里 (Le Beccherie) 的經營者坎貝爾 (Ado Campeol) 以 93 歲的高齡逝世。在許多人眼中,勒貝切里餐廳是提拉米蘇的誕生地,也是這道經典甜點首度登上菜單的地方,許多媒體也因此替坎貝爾冠上「提拉米蘇之父」的稱號。坎貝爾的死訊傳出後,威尼托大區的區長柴亞 (Luca Zaia) 也很遺憾地在 Facebook 上表示:「在坎貝爾以 93 歲的高齡逝世後,特雷維索市 (Treviso, 註) 又失去了另一位美食之星。」「我向坎貝爾家族獻上最深切的哀悼,以此紀念坎貝爾 —— 一位為大特雷維索地區做出貢獻的人。」然而,在各界哀悼坎貝爾逝世的同時,提拉米蘇的身世之謎也再度成為熱議的話題,許多人提出質疑:坎貝爾真的配享「提拉米蘇之父」這個稱號嗎?註:勒貝切里餐廳位於義大利威尼托 (Veneto) 大區首府特雷維索市。事實上,有關提拉米蘇起源的故事版本眾多,但目前最廣為接受的版本都指出,提拉米蘇是在坎貝爾家族所經營的勒貝切里餐廳中誕生,更精確地說,是在 1970 年代由坎貝爾接手經營後的勒貝切里餐廳廚房中誕生。有一天,勒貝切里餐廳雇用的廚師林瓜諾托 (Roberto Linguanotto) 一個不慎,讓手上的馬斯卡彭起司 (mascarpone) 掉進了香草冰淇淋裡。誰知,這道料理出乎意料地美味,林瓜諾托隨即把這件事告知坎貝爾的妻子阿爾巴 (Alba), 兩人便著手研究起食譜,最後推出了這道以手指餅乾 (ladyfinger)、可可粉、馬斯卡彭起司、咖啡等原料做成的甜點,並將之命名為「提拉米蘇」(Tiramisù), 直譯起來便是「帶我走」之意。不過呢,這只是故事的其中一個版本。坎貝爾之子卡羅 (Carlo) 表示,他的母親雖然於提拉米蘇的誕生有功,但提拉米蘇的誕生其實與意外無關,而是上述兩人改良特雷維索產婦喜愛的一種營養品後所誕生的甜點。「小時候阿爾巴會將馬斯卡彭起司與糖、餅乾混在一起,並泡在咖啡裡吃,以便維持體力,這是特拉維索地區的一種傳統。」卡羅回憶道:「之後,她和廚師兩人一起將這道料理作成類似布丁狀的甜點。」由此來看,不管是哪個版本的故事,提拉米蘇的發明都與坎貝爾本人沒有太大關聯,因此多年來一直有人主張,坎貝爾自始至終都不該享有「提拉米蘇之父」的稱號。然而,這還僅僅是提拉米蘇複雜身世起源當中的兩個版本而已。致力於推廣提拉米蘇文化的組織提拉米蘇學院 (Accademia del Tiramisù) 則是主張,這款舉世聞名的甜點是誕生於特雷維索的妓院當中,被當作一種春藥來使用,「差不多就是 19 世紀的威而鋼 (Viagra)」。除此之外,義大利廚師伊納科內 (Carminantonio Iannaccone) 也曾試圖爭取「提拉米蘇發明者」的榮譽,自稱這款小甜點從頭到尾就是他的心血結晶。但說起坎貝爾家族和威尼托大區最有力的競爭者,就不得不提到一份來自毗鄰大區佛里烏爾 - 威尼西亞・朱利亞大區 (Friuli-Venezia Giulia, 下文簡稱佛里烏爾大區) 的手稿。這份手稿是在 1959 年時,由阿爾柏格羅馬旅館 (Albergo Roma hotel) 的經營者皮耶利 (Norma Pielli) 寫下。當地人表示,在阿爾卑斯山山腳經營旅館的她,多年來都會為飢腸轆轆的旅客們提供這道「馬斯卡彭切片」(Mascapone slice), 直到其中一位旅人順口稱這道甜點為「提拉米蘇」, 它才成了今日廣受人們喜愛的甜點。2017 年,這個說法得到了義大利政府的認可,宣布提拉米蘇為佛里烏爾大區的官方認證地方特色料理 (prodotto agroalimentare tradizionale)。可以想見,這個消息讓威尼托大區的民眾氣到了極點,甚至威脅要對此採取法律行動,時任威尼托大區的區長柴亞也曾不滿地表示:「沒有人可以把提拉米蘇 —— 全世界最棒的甜點 —— 從我們手上騙走。」An Italian factory worker beat out 700 amateur pastry chefs to win the first ever Tiramisu World Cup https://t.co/wxk9bABxsT pic.twitter.com/fmqkC2vhLb 在 2017 年第一屆提拉米蘇世界盃上,一名義大利工人打敗了全場 700 多位業餘廚師,拿下冠軍。好在,威尼托人面子上雖然輸了一籌,但今日大部分人依舊把勒貝切里餐廳視為提拉米蘇的誕生地,而一年一度的業餘廚師提拉米蘇世界盃 (Tiramisù World Cup for amateur chefs), 也依舊是在威尼托大區舉辦。每年,這場世界盃照慣例都會分為「原版食譜組」及「創意食譜組」。參加原版食譜組的選手,必須嚴格遵守 2010 年獲義大利烹飪學院 (Italian Academy of Cuisin) 認證過的食譜,使用大會提供的手指餅乾、馬斯卡彭起司、蛋、咖啡、可可粉和糖,製作出原汁原味的提拉米蘇 —— 是的,原版食譜中的食材並不含酒精,而這也是特雷維索人主張提拉米蘇源自於當地產婦營養品的有力主張之一。至於不喜歡處處受拘束的業餘廚師,則可以報名參加「創意食譜組」, 這樣一來,就可以使用除了馬斯卡彭起司、蛋、咖啡和可可粉外的另外三種自選食材。每年,這個組別總是會誕生許多令人驚喜萬分的提拉米蘇,舉凡鳳梨、抹茶、辣椒、啤酒都曾獲選為提拉米蘇的食材之一;至於去年的創意食譜組冠軍,則是選用了肉桂和薑來讓這道經典甜點更上一層樓。或許正是因為提拉米蘇的多樣性,讓本格派、嘗鮮派的饕客都能從中找到驚喜,才造就了提拉米蘇的飛速爆紅。自從 1972 年出現在勒貝切里餐廳的菜單上後,提拉米蘇很快便成為義大利知名的甜點,威尼托大區專門介紹美食和美酒的刊物《威尼托》(Veneto) 也在 1981 年撰稿介紹提拉米蘇。4 年之後,提拉米蘇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國紐約爆紅,1985 年的《紐約時報》還特地用了整整半頁的版面,專門介紹這道「全新的」義大利甜點,提拉米蘇也就此一路傳遍世界的各個角落,成為廣受全球人們喜愛的一道甜點。《我們如何愛上義大利料理》(How We Fell in Love with Italian Food, 暫譯) 一書的作者贊卡尼 (Diego Zancani) 指出,1980 年代正是義式料理在全球崛起的年代,而提拉米蘇更是其中的代表美食。「1980 年代是義式料理在海外飛速擴張的年代,而提拉米蘇是其中的經典,因為它代表著一種升級、改良版的經典義式冰淇淋...... 它是一種令人心滿意足,又有多種用途的提神小點,可以當甜點,也可以是早餐的絕佳選擇。」所以說,到底誰才是提拉米蘇的真正發明人呢?這個問題人們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有答案,唯一大多數人都會同意的是:提拉米蘇真的很好吃。
「蚊子政黨」陪襯競選 尼加拉瓜總統有望四度連任
上周日 (7), 位於中美洲的尼加拉瓜舉辦了五年一度的總統大選,開票持續至今,已經開出約一半的票數,其中連任 4 屆總統的奧蒂嘉 (Daniel Ortega) 成功拿下 75% 選票,估計將成為笑到最後的贏家。然而,奧蒂嘉的大勝並沒有讓任何分析師、記者感到意外,畢竟自他從 6 月開始「全力備戰」以來,有望與他分庭抗禮的在野候選人不是被捕入獄、就是流亡海外,最終一同「競選」的只有五位被尼加拉瓜人諷為「蚊子政黨」的候選人,奧蒂嘉的勝出自然是水到渠成。現年 75 歲的奧蒂嘉是現任尼加拉瓜總統,儘管這幾年作風飽受批評,但其實在 1979 年的尼加拉瓜反政府運動中,他曾是反對派陣營的一員大將,致力於推翻時任尼加拉瓜總統的獨裁者索摩查 (Anastasio Somoza)。成功推翻索摩查後,奧蒂嘉兩度擔任尼加拉瓜的總統,一次在 1985-1990 年間,另一次則是始於 2007 年,至今還未結束。2018 年時,奧蒂嘉政府欲推動的退休金改革計畫遭遇了民間強力的反對,隨後更演變成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沒想到,在抗議越演越烈的同時,尼加拉瓜當局也採取更暴力的手段鎮壓示威群眾,甚至被控與親政府民兵組織「桑定暴徒」(Sandinista mobs) 合作,透過他們來攻擊示威群眾。根據《華爾街日報》的統計,當時共有約 328 名尼加拉瓜人於反政府示威中喪命,但奧蒂嘉本人至今依舊稱當年的示威是「由境外勢力支持的政變陰謀」。自從 6 月各方開始積極備選、期待於 11 月的大選中讓奧蒂嘉下台後,奧蒂嘉陣營也開始「積極備戰」。在接下來幾周,克魯茲 (Arturo Cruz)、馬拉迪亞加 (Félix Maradiaga)、莫拉 (Miguel Mora) 等外界看好有實力在選戰中與奧蒂嘉一較高下的候選人,紛紛遭政府以叛國罪等罪名逮捕、拘留或是被迫流亡海外,就連在民調中曾一度以 53% 的支持率大幅領先奧蒂嘉 39% 支持率的候選人查莫羅 (Cristiana Chamorro) 也不例外。在多位在野候選人接連中箭落馬的同時,尼加拉瓜國內的反政府政黨也先後被解散,右翼政黨「自由公民」(Citizens for Liberty) 就是其中之一。原本,外界還預期他們應該是少數獲准參加選戰的政黨 —— 至少可以營造一種選戰很公平的表象,誰知在 8 月,尼加拉瓜選舉委員會突然召開記者會,宣布解散自由公民黨。「我連新聞都沒看完,」自由公民黨的黨主席蒙特雷 (Kitty Monterrey) 說道:「我連忙抓起護照,頭也不回地逃跑了。」一路上,她小心翼翼地躲過警察的耳目,接著一連騎馬 14 小時、冒險橫跨好幾條河流,這才僥倖抵達鄰國哥斯達大黎加。「這根本不是選舉,」蒙特雷不滿地說道:「所謂選舉,代表你有權做選擇,可是現在大家要不是入獄,就是流亡海外了。」與此同時,奧蒂嘉也動員親政府的媒體,一方面抹黑被捕入獄的反對派候選人,稱他們是「美國支持的恐怖份子」, 目的是要在尼加拉瓜國內「散播仇恨及混亂」; 另一方面則大肆宣傳 7 號這天的選戰,稱它既「民主」又「透明」。《紐約時報》在報導中形容,7 號當天除了剛開始投票時有些選民現身投票外,大多數的時刻,投票站都門可羅雀,首都馬拿瓜 (Managua) 的街頭也是一片平靜,絲毫感覺不出這一天是五年一度的選舉日。BBC 在報導中指出,這樣空蕩蕩的投票站可能多少與流亡者在哥斯大黎加首都聖荷西 (San José) 發動的抵制大選示威有關。「所有尼加拉瓜人都知道,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反政府組織民族團結聯盟 (National Unity Movement) 的支持者薩莫拉 (Alexa Zamora) 說道。一位中年婦人是當天少數出來投票的選民,不過她告訴記者此行並非要投票給心儀的候選人,而是要投廢票,「我怕他們把我的票給了別人」。不過在另一間投票站裡,執政黨桑定民族解放陣線 (Sandinista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 的支持者埃爾南德斯 (Fabio Hernández) 告訴記者,這場選舉「公正又乾淨」、有「很多優秀的候選人」, 只是他最終還是要把票投給奧蒂嘉。根據哥斯大黎加民調機構 CID Gallup 近期的一份民調顯示,像埃爾南德斯這樣的選民其實只佔約 17%,2/3 的受訪者則說他們只會把票投給真正的反政府候選人。除此之外,還有 76% 的受訪者提到,奧蒂嘉的連任在他們眼中「不合法」, 或是只有「一點點合法性」。事實上,不只尼加拉瓜的反政府選民看不慣這場大選,美國、歐盟,以及同樣位於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巴拿馬等都先後對這場大選提出批評。上個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Antony Blinken) 就曾嚴厲批評奧蒂嘉夫婦 (註) 正「透過壓制、逮捕反對者,以準備一場毫無可信度的假選舉,最終達成建立起一個無須對尼加拉瓜人民負責的獨裁王朝」。歐盟資深外務代表波瑞爾 (Josep Borrell) 也在本周受訪時明確告訴記者,他認為這場大選「完全造假」, 從中不可能誕生「合法的結果」。在大選當晚,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則發表了聲明,稱這場大選「既不自由也不公平,還一點都不民主」。但在俄羅斯眼裡,歐美所批評的大選卻完全不是這樣。受邀擔任「選舉同伴」(electoral companions) 的俄國杜馬代表諾維科夫 (Dmitry Novikov) 在參觀了幾個投票站後召開記者會,他觀察到政府相當遵守「不干涉原則」, 同時也批評歐美領袖質疑這場大選的態度。註:自 2016 年起,奧蒂嘉的妻子穆里歐 (Rosario Murillo) 便以副總統的身分與奧蒂嘉一同執政。在批評之餘,美國、歐盟各自透露,未來將對尼加拉瓜發動新一輪的制裁,也會選擇比較不會波及尼加拉瓜民眾的選項,以免加劇他們的負擔,甚至引爆新一波的移民潮,反過來讓美國面臨更大的邊境壓力。一位匿名受訪的美國官員坦言,在此前提下,美國其實選擇有限,因為當一個政府的目標很低,只不惜代價保住權力,連本國公民的意願、權利都可以無視的時候,找出不會波及大眾的制裁手段其實並不容易。再者,BBC 在報導中補充,即使歐美祭出制裁,同為反美陣營的古巴、委內瑞拉和俄羅斯等國家,應該也都會伸出援手,因此制裁能發揮多少效果,或將打上一個問號。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7 月來到美國邊境、期盼尋求庇護的尼加拉瓜人已成長至超過 1 萬 3,000 人,今年前九個月的尼加拉瓜移民人數更是直逼 5 萬人。尼加拉瓜政治分析師巴爾加斯 (Oscar René Vargas) 悲觀地指出,未來尼加拉瓜人可能只會遭遇更強硬的打壓,因為目前看起來,奧蒂嘉夫婦很清楚未來「要嘛掌權、要嘛死路一條」。「他是不會遠離權勢的,因為一旦沒了權勢,就意味著他的死期。」非營利組織人權觀察 (Human Rights Watch) 的美洲地區主管維萬科 (José Miguel Vivanco) 則是擔心地表示:「這是中美洲地區走向威權統治的關鍵轉捩點。」身為前尼加拉瓜外交官的帕拉萊斯 (Edgar Parrales) 也對局勢不大樂觀,畢竟反對派自己內部也充滿分歧,重要的人物又幾乎入獄、流亡或是躲藏著不敢露面,實在難以令人懷抱希望。但他依舊期許反對陣營能克服以往的分歧繼續前進,而目前看來,「它們似乎明白團結是必要而緊迫的了」。 上線時間:2021/11/09 增修時間:2021/11/10 修正內文,原文將國家「尼加拉瓜」誤植為「瓜地馬拉」
紐西蘭年度鳥兒不是鳥 長尾蝙蝠「大獲全勝」勇奪頭銜
這是年度鳥兒票選賽第一次出現非鳥類奪得優勝的情況。社群媒體上因此出現了一些認為比賽是鬧劇的反彈聲浪,甚至直指選舉有所不公。「如果你把這場比賽重新命名為『紐西蘭最佳飛行小東東』, 那一切就沒問題了。」一名網友在 Twitter 上表示:「但這是對鳥類的一種冒犯行為。」不過另一方面,也還是有很多人對長尾蝙蝠的勝利抱持著正面的觀感,甚至還出現了「如果『pekapeka-tou-roa』(本次得名的長尾蝙蝠俗稱) 可以在不是小鳥的情況下贏得年度鳥兒票選賽,那麼你也能夠約一下自己的暗戀對象,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嘛」的說法。說起年度鳥兒票選賽,它是一項由環保非營利組織「紐西蘭皇家森林與鳥類保護協會」(Forest & Bird) 所主辦的兩周競賽,有著十餘年的悠久歷史,向來有著各種選舉爭議,例如灌票、操縱民意,或甚至曾出現俄籍人士介入賽事的謠言。去年,則是有一名駭客在票選期間闖入系統,為候選鳥之一的小斑奇異鳥 (Apteryx owenii) 灌入 1,500 張選票,讓牠的名次迅速攀升,不過這項行動最後還是失敗了,獲勝者依舊落在別的鳥類身上。但即使有著奇奇怪怪的爭議,年度鳥兒票選賽發言人基翁認為,紐西蘭人依舊喜歡這個活動,因為它是「純然的傻事」, 以及「對我們本土野生動物的一種歡慶」。「這些醜聞讓比賽變得更有趣,還讓人們發笑,」基翁說:「而如果我們可以讓大眾笑出來,並學習本土物種相關的知識,那麼我想我們真的實現了年度鳥兒票選獎之所以舉辦的原因。」事實上,這次的得獎者 —— 也就是俗稱為「pekapeka-tou-roa」的紐西蘭長尾蝙蝠 (pekapeka 是毛利語中「蝙蝠」的意思), 被該國環保局列入了「國家極危」(nationally critical,NCR) 等級,意即如果人類不採取手段保護牠們的話,這種蝙蝠很有可能會面臨絕種的命運。因此,這次讓長尾蝙蝠也參賽,其實是一種希望引起世人關注牠們的手段,至於為何不另外舉辦蝙蝠獎,基翁表示:「因為紐西蘭沒什麼陸上原生哺乳類,要是辦年度蝙蝠獎,一定會是一場非常無聊的比賽;如果能讓大家注意到這個極度瀕危的本土物種,並將牠們從無人得見的陰暗角落帶到陽光之下,感覺就會是個好主意。」#BREAKING The bat has it! @Forest_and_Bird has just announced on the show the pekapeka-tou-roa has won Bird of the Year. The long-tailed bat beat fellow frontrunners the kākāpō, titipounamu, kea and toroa to be Bird of the Year's first mammalian winner. pic.twitter.com/Fxtb9UARId 這次讓長尾蝙蝠也參賽,其實是一種希望引起世人關注牠們的手段。奧克蘭大區議會 (Auckland Council) 的資深環保顧問和蝙蝠愛好者派瑞斯 (Ben Paris) 則指出:「長尾蝙蝠,又或者是『pekapeka-tou-roa』, 是奧特亞羅瓦生物多樣性中獨特的一部份,但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牠們的存在。」在紐西蘭,包括長尾蝙蝠在內的兩種蝙蝠,和其他相對有名的動物,像是於 2009 年贏得年度鳥兒票選賽的奇異鳥 (Apteryx), 都有著同樣的困境 —— 牠們的生存受到老鼠、貓、白鼬和負鼠等物種的威脅。除此之外,棲息地被破壞和氣候變遷也是問題之二,這導致長尾蝙蝠的數量正以一年 5% 的速度減少中。雖然長尾蝙蝠這次勇奪年度鳥兒頭銜,但其實很多紐西蘭人根本沒看過這種害羞的夜行性動物,畢竟牠的身形極小,只有大拇指左右的長度,剛出生時甚至和大黃蜂差不多大,可是移動速度頗快,最高能以超過時速 35 英里 (約 56 公里) 的速度,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牠們根本不會和人類互動,」紐西蘭環保局蝙蝠生物學家柏金 (Kerry Borkin) 指出:「也因為如此,目前我們還在探究許多和蝙蝠有關的大小事,而這一點讓牠們更令人感到興奮了。」回到賽事本身,發言人基翁表示,她不知道蝙蝠會不會再次出現在明年的賽事中,但「年度鳥兒票選賽對於引發爭議從來不陌生,我必須這麼說...... 我們總是把一切弄得亂糟糟的,令某些人感到惱怒。」主辦單位,也就是紐西蘭皇家森林與鳥類保護協會的發言人費恩柯 - 海瑟 (Lissy Fehnker-Heather) 則直率指出:「沒有一些醜聞發生,年度鳥兒票選獎就不是年度鳥兒票選獎了。」
洪水3年內毀了他家4次 印度氣候難民等著政府從未實現的諾言
每年 6 月到 9 月是印度的雨季,溫暖潮濕的空氣穿過印度洋向南亞移動,引發季節性降水,這原本是當地的自然氣候現象,但近年來,其帶來的水量卻越來越極端;隨著氣候變遷,更是成了難以預測災害的狀況,像是原本通常從東海岸襲來的氣旋,卻反而侵襲了西海岸。目前印度每年約有數千人會死於豪雨帶來的洪水與土石流。孟買 (Mumbai) 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當地貧富差距十分明顯,在 1,200 萬名居民當中,約有 65% 的人口住在擁擠貧民窟內的拼湊小屋裡。26 歲的亞達夫 (Anish Yadav) 就住在孟買北部郊區馬拉德 (Malad) 的一個貧民窟中。2019 年 7 月的一個晚上,亞達夫正在家中睡覺,但他突然聽到人們的尖叫聲,一醒來,大水已經灌進家門,他只能倉皇逃生。亞達夫說:「我親眼看到人們被水沖走。」這天,強烈的季風風暴為印度西部帶來了強降水,馬拉德一道曾守護貧民窟度過無數次風雨的混凝土擋土牆,則在這次的洪水中不堪雨勢而倒塌,除了造成 20 人死亡以外,高牆倒下也象徵著不同於以往強度的極端氣候已經來臨。亞達夫與母親在房子第一次被沖走後,被臨時安置到一所學校,洪水造成多人死亡,當局也表示,貧民窟太危險了,無法繼續居住。但即使政府提議提供新的住處,這個政策卻從來沒有實現,亞達夫母子二人只得回到貧民窟重建家園。對於當時重建的家園,亞達夫是這樣描述的:「我們的房子長約 10 英尺 (約 3 公尺)、寬約 15 英尺 (約 4.6 公尺), 地板是泥土。我們用槌子在地上打入木樁,綁起固定後,再加上塑膠布覆蓋。但如果有強風,它們就會被連根拔起。」因此,他們會將貴重物品放在塑膠袋中,以便撤離時可以快速帶走,因為他們所能守護的也就只有這些。到了 2020 年的雨季,亞達夫再次因雨水和洪水失去家園、衣服和珍貴的食物,卻同樣求助無門;今年也不例外,5 月一個強烈的氣旋襲來,帶走了他們簡陋的小屋。還來不及撐到明年,9 月的一場大水夾帶著之前風災的殘骸,再次找上了他們。深夜,大水帶著之前水災的殘骸席捲貧民窟,亞達夫說:「大概 (凌晨) 一點半,雜物與垃圾開始流動,我們聽得到它的聲音。」居民再度被疏散到學校,至今無家可歸。亞達夫提到:「(當局) 只說我們將在三到四天內獲得住處,實際上卻什麼也沒做。人們失去了工作,沒有錢買食物。」多年來,氣候專家和科學家一直警告,在未來幾十年內,氣候危機可能會導致全球超過 10 億人流離失所,形成「氣候移民和難民」。而在印度,這樣的人已經出現了,逐漸頻繁的極端氣候,逼得許多人不得不搬離高風險的地區,但像亞達夫這樣沒有能力搬遷的人,只能在危險的環境繼續生存,成為每次風災的受害者。這些居民也更容易受到洪水的二次傷害,包括傳染病、水源汙染和糧食不足等。至於當局該如何因應極端氣候帶來的影響,印度人類居住研究所 (Indian Institute of Human Settlements) 的研究員班 (Gautam Bhan) 提出,必須透過詢問貧民窟的居民才能得到答案,因為他們是最直接經歷災難的人,知道哪裡是問題所在。班認為,改善貧民窟的基礎設施對於城市的備災至關重要。印度科學與環境中心 (Centre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的主任納蘭 (Sunita Narain) 則警告,該國現有的災害應變系統是在風災發生頻率仍是 5 年或 10 年一次時所建立,但現在災害的發生頻率已經攀升到了一年 10 次。最近的洪水、乾旱和其他氣候事件「清楚地向我們展示了未來的樣貌」。面臨這樣的狀況,印度的一些地區已經有所行動,比如西南部的喀拉拉邦 (Kerala) 就為危險地區的居民提供搬遷補助;替貧民窟建造雨水渠的奧里薩邦 (Odisha) 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強烈氣旋造成的死亡人數從 1999 年的 1 萬人,降至 2017 年不到 50 人的程度。然而,即使印度許多地方機關已經踏出了第一步,中央政府的進度卻十分緩慢。據一些研究人員和當地媒體表示,幾項用於改善貧民窟和改造城市的政策,在過去的二十幾年中總是因為缺乏資金、規劃不善或印度官僚主義的繁文縟節而受到阻撓。而在最近於英國蘇格蘭大城格拉斯哥 (Glasgow) 舉辦的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COP26) 上,各國正嘗試對氣候變遷的議題給出相應的政策與承諾。其中,印度的環境部長布彭德 (Bhupender Yadav) 便在與會前表示,印度將特別強調氣候正義 (Climate Justice, 註), 並督促已開發國家轉移必要的資金及技術以因應全球暖化。印度總理莫迪 (Narendra Modi) 則在 COP26 上大膽承諾,將逐步減少碳排放,並在 2070 年達到零排放的目標。作為世界第三大碳排放國,印度這次的宣告讓不少人感到驚喜,因為過去印度多次拒絕做出明確承諾。但莫迪同時也表示,希望已開發國家能盡快提供 1 兆美元 (折台幣約 28 兆元) 的資金協助印度轉型。雖然 2009 年的 COP15 會議中曾有過一項決議,要由富裕國家在 2020 年至 2025 年間,每年共同籌措 100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2.8 兆元), 以幫助開發中國家減少碳排放並因應氣候變化,然而如今莫迪提出的金額卻是協議金額的 10 倍之多。註:氣候正義是從倫理和政治層面切入,探討氣候議題的因果是否符合正義,希望正視「對氣候變化責任最小的人們卻在承受最嚴重後果」的現象。諷刺的是,在國家官員高調放話的同時,亞達夫仍然困在貧民窟,等著政府的紙上承諾何時會成真,或是下一次的洪水來襲。在多年的苦等之下,亞達夫已經逐漸失去希望,「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擁有另一個家」。
來自二戰的79歲德國小蛋糕 英軍轟炸下的意外倖存者
今年四月,在德國北方城市呂貝克 (Lübeck) 的一個遺址中,考古學家注意到了一塊燒得焦黑、今年高齡 79 歲的榛果杏仁蛋糕。來自 1942 年的它雖然外觀又小又黑,但上面仍然保持著烘焙師精心擠上的糖霜小花形狀。「它燒焦得非常嚴重,而且外頭被煤灰裹到渾身都是黑的,熱度同時也將它壓縮到原本尺寸的 1/3 高。」呂貝克市考古小組裡的挖掘經理任恩 (Lisa Renn) 如此表示。除了糖霜小花外,這塊榛果杏仁蛋糕上還可以看到一些堅果製成的內餡,以及覆蓋在上面的蠟紙。發現蛋糕的遺址,是一間在二戰期間被英軍轟炸到只剩下廢墟的房屋。1942 年,為了報復納粹德國在 1940 年對英國城市考文垂 (Coventry) 進行轟炸,200 多架來自英國皇家空軍 (British Royal Air Force) 的軍機對呂貝克市進行閃電空襲,投下 400 噸炸彈,造成約 300 人死亡。呂貝克市考古部門負責人施耐德 (Manfred Schneider) 表示,發現蛋糕的房屋在倒塌時,瓦礫於堆疊下恰好形成了一個空洞,讓這塊糕點可以遠離過高的溫度,沒有因此被燃燒殆盡,而只是被碳化。因此,79 年後,這個甜點「雖然被煤灰裹得渾身焦黑,但還是能很輕易地被辨認出來」。根據考古團隊的官方聲明,這塊蛋糕當初應該是被存放在廚房內,在它的附近,研究人員發現了泡咖啡用的器具和瓷器。當然,現在很難判定這塊蛋糕的原主人究竟是誰。但二戰時,它位處的房屋屬於呂貝克本地商人韋爾瑪 (Johann Wärme), 因此,無論是這塊蛋糕和咖啡杯盤,都很有可能是韋爾瑪為了基督教節日棕枝主日 (Palm Sunday) 所準備的,因為空襲發生於 1942 年 3 月 28 日周六深夜,以及 3 月 29 日棕枝主日的早晨。除了蛋糕跟咖啡器具外,現場找到了一台留聲機和 15 張唱片,裡頭包括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Moonlight Sonata) 以及《第 9 號交響曲》(Ninth Symphony)。呂貝克興建於 1143 年,擁有大量考古遺跡,1987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評定為世界遺產 (World Heritage Site), 是歐洲北部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城市遺址之一。至今,考古人員在呂貝克一帶發現了超過 400 萬件的人工製品,呂貝克歷史古蹟保護局負責人里格 (Dirk Rieger) 表示,這些東西「從小巧的兒童鞋到中世紀船隻,應有盡有」。身為位處波羅的海 (Baltic Sea) 的港口城市,呂貝克曾經是漢薩同盟 (Hanseatic League) 的首都,這是由德國商人於 13 世紀創立的商會,旨在保護彼此的貿易利益,但於 15 世紀時就逐漸轉衰。直到二戰期間,呂貝克遭受了嚴重的破壞,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該市有約 20% 的區域都在當時被炸毀,但其中多數地方已經經過重建。呂貝克歷史古蹟保護局負責人里格表示:「這個蛋糕就像是一扇通往 80 年前時光的窗戶。」所以,當這塊蛋糕到了終於能向公眾展示的時候,人們將「會滿懷希望地發現,他們不只是看到了戰爭帶來的毀滅,同時還有人們擁有過的歡樂。因為這曾經來自一個家族間的慶祝活動,他們聽音樂、想要來上一杯好茶,還想吃這塊蛋糕。這是一個非常親密的情景,卻立刻被戰爭給破壞了」。目前,修復師正努力進行這塊榛果杏仁蛋糕的保存作業,但必須先確認裡面是否還殘留著磷之類的易燃物質,以免在使用防腐的化學藥劑時,讓它們彼此之間產生化學反應,造成蛋糕的損傷。
【地球 24小時】10/31 「地球24小時」的最後一天
在台北的 DQ 地球圖輯隊辦公室裡,陪伴許多小隊長、小隊員們的長青專題「地球 24 小時」系列即將畫下句點。2,909 天,這是 DQ 地球圖輯隊最長青的專題「地球 24 小時」持續的日子。過去 7 年多來,小隊長們一直為小隊員忠實地記錄過去 24 小時裡地球發生的大小事,一天接著一天,從未間斷過。但今天,2021 年 11 月 2 日,我們決定要讓「地球 24 小時」走下舞台,不是因為它已經失去價值,而是讓小隊長們有時間為大家籌備更多精彩專題。如果你和小隊長一樣,對「地球 24 小時」有些依依不捨,歡迎點擊「地球 24 小時」, 跟小隊長一起回憶過去 2,909 個日子;或是前往首頁,關注我們的最新文章;又或者是到贊助頁面,用行動表達你對 DQ 地球圖輯隊的支持。在美墨邊境的華雷斯城 (Ciudad Juarez), 戴著骷髏面具的梅爾喬 (Rocio Melchor) 在亡靈節這天來到一處紀念式現場,為那些因針對女性的暴力事件而身亡的受害者進行哀悼。 相關閱讀:《【地球咬一口】死人麵包與骷髏頭糖 墨西哥亡靈節限定好滋味》每年 10 月底、11 月初,是墨西哥知名的亡靈節,街上也會出現許多有關的裝飾,麵包店裡也會充滿應景的「死人麵包」。此外,不論大人小孩都開始花心思,想在亡靈節大遊行上靠著骷髏裝扮吸引大家的注意。這一次,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墨西哥最重要的節日──「亡靈節」在做什麼,又會出現什麼「亡靈節」限定的食物吧!在墨西哥南部的馬帕斯特佩克鎮 (Mapastepec), 一名難民小女孩正在營地裡吹泡泡。最近,這名小女孩和她的親人一起踏上了北徙之旅,一路朝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前進,希望能在那裡得到庇護資格。 相關閱讀:《進入土耳其難民營的孩子眼中 看他們拍出的世界》相較於一般家庭的兒童,在難民營中長大的孩子人生無疑顛沛流離許多。然而,當他們手上握有相機,這些孩子雙眼所看到的世界,可是會讓許多大人都驚艷萬分...... 在日本東京,31 號晚間,京王線地鐵傳出隨機攻擊、縱火事件。在列車於國領站緊急停車後,大批消防員、警察立刻湧入站內,協助旅客疏散。經過調查後,警方逮捕了男性兇嫌服部恭太。現年 24 歲的他,在犯案當晚打扮成小丑的樣子走進車廂中,抽出刀子襲擊四周乘客,造成至少 17 人受傷,還在車廂內縱火。但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發動襲擊後,他並沒有試圖逃逸,而是乖乖坐在車廂內等著警方前來逮捕他。根據 BBC 的報導,這已經是今年日本地鐵第二起隨機攻擊事件,另一起發生於今年 8 月,當時有 10 位乘客遭持刀兇嫌攻擊受傷。 相關閱讀:《小丑歪風橫掃全球 受害者:一生沒這麼怕過》縱使小丑帶給人們許多歡笑,然而,國外一連串小丑襲擊事件也讓人為小丑這個角色貼上負面標籤,不僅受害者倍受驚嚇,還波及了那些奉公守法,試圖帶給人們更多歡笑的專業小丑們...... 在日本東京的自民黨總部,自民黨總裁兼新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一場記者會上露出微笑,因為他所領導的自民黨在剛剛結束的眾議院選舉中,成功拿下 261 席的「絕對安定多數」, 意味著自民黨未來在推動新法案、新政策上都將佔有龐大優勢。 相關閱讀:《「我可以保留投票用的紅筆嗎?」荷蘭國會大選選民的小心願》同樣是投票選舉國會議員,但在去年荷蘭的國會大選上,選民們關心的除了最終贏家,還有那枝他們用來圈選選票的小紅筆。在中國首都北京,一名女子拿出一塊仿 Netflix 熱門影集《魷魚遊戲》(Squid Game) 椪糖造型的餅乾,餵食懷裡抱著的一對狗狗。 相關閱讀:《比揉肚子更享受 狗狗也要吃冰淇淋》每當你在大快朵頤吃冰消暑時,一旁的毛小孩是否眼巴巴地直盯著你看呢?美國冰淇淋公司 Ben&Jerry's 最知道這種滋味!在蘇格蘭地區的首府格拉斯哥 (Glasgos), 一名參與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 (COP26) 戴著耳機,聚精會神地聆聽台上的演講。 相關閱讀:《耗時 13 天的會議 COP24 197 國談定《巴黎協議》施行細節》眼下 COP26 的會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在有最新結果前,就來和小隊長一起看看兩年前的 COP24 究竟談出了什麼樣的內容呢?在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安克拉治 (Anchorage), 一位民眾穿上恐龍裝,上街參加萬聖節遊行。萬聖節自西方傳入之後,很自然地成為台灣學校、社區和店家共襄盛舉的活動,在周遭開始出現許多萬聖節裝飾之際,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滿滿都是鬼的節日要叫萬「聖」節呢?相關閱讀:《是有多「聖」? 明明是萬聖節 怎麼都是鬼?》在海地首都太子港 (Port-au-Prince), 兩名排隊買汽油的男子在加油站外大打出手。今年下半年可以說是海地的多事之秋,自從前總統摩伊士 (Jovenel Moïse) 於 7 月遭人暗殺後,海地上下立刻陷入一片混亂,示威、罷工層出不窮。沒想到,在這棘手的當下,8 月海地又發生規模 7.2 的強震,不僅加劇了許多海地民眾對生活的不安感,街頭幫派橫行的問題也急速惡化。最近,海地部分地區開始面臨無電可用的威脅,許多幫派把持了港口要道收取高額過路費,時不時就會綁架油罐車司機勒索贖金,導致司機大多拒絕冒險開車運油。然而,無人送油的結果,便導致海地上下都面臨著沒有能源可用的窘境,不只民眾無油可用,醫院也因為發電機缺油可用的關係,連帶面臨了停擺危機。在面臨著政治、能源危機的同時,10 月 16 日這天,命運多舛的海地再傳噩耗,17 名外國宣教士遭幫派團夥綁架,好長一段時間都音信全無...... 相關閱讀:《傳教士綁架案未完、太子港槍聲再起 海地和平之日遙遙無期 (10/20 更新)》在英國西北部的維根鎮 (Wigan), 一名女子舉起手機,與身後高約 3.5 公尺的木偶小阿莫 (Little Amal) 拍照。 相關閱讀:《從土耳其徒步到英國 木偶「小阿莫」的 8,000 公里奇幻之旅》今年 7 月,藝術公司「好機會」(Good Chance) 的藝術家帶著木偶「小阿莫」展開了一場長達 8,000 公里的徒步旅行。在這場旅行中,每個人都得靠雙腳走路,小阿莫也不例外。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澳洲偏遠小鎮成全球熱門移居地 奎爾皮郡搬家送地皮政策獲矚目
從任何角度來看,處在澳洲內陸、被一大片鐵鏽色大地包圍的奎爾皮郡 (Quilpie Shire) 都不像有心移民澳洲者的落腳首選。這裡沒有高薪的職業、豐富的夜生活,夏季高溫可達攝氏 45 度,開車前往最近的城市得一路開上約 10 小時才能抵達。然而,自從奎爾皮郡推出「免費送地」政策後,它隨即成了全球最熱門的移居地點之一,過去一個月內,打來洽詢「免費送地」政策細節的電話高達上百通。提出「免費送地」政策的奎爾皮郡理事會執行長漢考克 (Justin Hancock) 很開心地表示:「消息顯然傳到正確的人耳朵裡,從上周一 (18) 早上開始,我的手機就從沒停止響過。」目前,奎爾皮郡僅開放澳洲公民、永久居民參與這項計畫。想要免費得到一塊地,申請者首先必須拿出 1 萬 2,500 美元 (折台幣約 35 萬 1,438 元) 買地,並在上頭蓋新房子。只要在新房子裡一連住滿 6 個月,奎爾皮郡就會把當初申請者購地的 1 萬 2,500 美元退還給他。漢考克表示,目前他已經接到超過 300 通洽詢電話,其中一部分是來自海外,像是歐洲、香港、印度等地方;其他則是來自住在澳洲大城市的家庭 —— 在 COVID-19 防疫封鎖令期間,他們可以說是吃盡苦頭,「他們不想被關在家裡,而是想盡情享受廣袤的生活空間」。「這真的很不可思議,」漢考克說道:「有些人一聽到『免費土地』就直接打電話來了。」不過,漢考克並不覺得撥打這 300 通電話的人最後都會決定要落腳於奎爾皮郡,據他估計,其中只有 15-20 人是真的有興趣,且有意想要搬家。奎爾皮郡理事會也表示,如果未來兩年內,有五棟房子是因為這項措施而誕生,那將會是「巨大的成功」, 也能挽救這座小鎮長期停滯不前的房地產市場。奎爾皮郡是一個位於澳洲東北部昆士蘭州內陸的小鎮,人口約有 800 人,以農業、開挖蛋白石礦 (Opal) 為兩大主要產業,附近還曾出土過幾具澳洲最大的恐龍化石。雖然地處內陸、夏季也很炎熱,但奎爾皮郡本身的生活機能並沒有想像中差,它有一座免費的游泳池、24 小時營業的健身房、兩間超市,還有兩間學校。而這裡其實也不乏工作機會,奎爾皮郡理事會正在招募財務經理,現有的護理師、老師團隊也很需要新血加入。然而,即使有人有心想要應徵,奎爾皮郡也很難提供他們落腳之處,因為這裡以及昆士蘭州其他地處偏遠的小鎮,都有房地產市場長年停滯不前、影響社區發展的問題。澳洲地區研究所 (Regional Australia Institute) 的經濟學家霍頓 (Kim Houghton) 指出,銀行嚴格的貸款審核措施是造成像奎爾皮郡這類偏遠鄉鎮、社區房地產發展停滯的原因之一,因為大部分銀行的貸款審核模型都是以城市地區交易產生的數據為基礎,想蓋房子的人、建商即使有心,光是資金一環,就會讓許多人打退堂鼓。除此之外,即使解決了資金的問題,如何請到合適的建築工人、運送建材到這些地方也都是問題之一,建商往往得付出更高的薪資、更高的運費,才能順利開工。身為奎爾皮郡理事會的執行長,漢考克對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感同身受。他在今年一月來到奎爾皮郡就任後,就被迫暫時落腳於一棟位於退休社區的房子 —— 那是當時郡裡唯一一處的空房產。漢考克坦言,住在退休社區的那半年「情況很特殊」, 他說:「幾周前,我的鄰居才在慶祝她的 90 歲生日;幾周後,卻輪到我慶祝我的 30 歲生日。」除此之外,無時無刻都想找他聊聊郡上議題的鄰居,也讓漢考克十分困擾。有時,鄰居們連漢考克曬衣服的時間都不想錯過。「我在退休社區交到了一些很好的朋友,現在偶爾也會和那裏的居民喝杯茶聊天,但退休社區於我而言真的不是個理想的住處,不管那裏有多可愛。」事實上,跟奎爾皮郡一樣面臨類似問題的鄉鎮、社區遠比想像中多。今年 10 月,澳洲西昆士蘭州理事會聯盟 (The Western Queensland Alliance of Councils,WQAC) 的 22 位成員才與州政府及聯邦政府代表會面,討論房地產市場停滯不前的問題,並坦言社區的發展已經因此受到影響。該聯盟的成員希望,政府能提供補助給有心要翻修房子的屋主,或是讓有心想要在此蓋房子的人及建商可以更容易取得貸款,甚至可以嘗試用 3D 列印技術來蓋房子,解決工人、建材不容易取得的問題。「房地產不足的問題,限制了人口成長、就業及經濟發展,」西昆士蘭州理事會聯盟的會長霍夫曼 (Greg Hoffman) 說道:「昆士蘭州西部正面臨著一場房地產危機。」在這支由新聞媒體《7News》製作的報導中,可以看見奎爾皮郡的風貌。而對於奎爾皮郡來說,「免費贈地」政策讓他們看到了希望。現在,已經有一些人出錢參與免費贈地計畫,希望未來能在奎爾皮郡擁有自己的家,新婚夫婦麥克杜格爾 (Tessa McDougall) 和軒尼詩 (Tom Hennessy 就是其中之一。兩人在電話訪問中表示,奎爾皮郡的地方很適合成家、養小孩,「這裡很安靜,人人都認識彼此。需要幫忙的時候,鎮上半數人都會朝你伸出援手」。軒尼詩則形容,這個機會「好到令人難以錯過」。不只參與計畫的人感到充滿希望,奎爾皮郡取得的成果也讓經濟學家霍頓倍感振奮,「這個有創意的做法已經開始打破停滯不前的市場」。他甚至表示,有心想要促進地方發展的政府,都應該考慮奎爾皮郡的作法。「我認為這絕對不只是一個噱頭而已。」霍頓說道。
【地球圖書館】所以我說那個沙茶呢?訴說移民創業故事的功夫醬汁
日治時期臺灣的沙茶醬消費比例甚低,或許有少數潮汕移民製作沙茶醬自行食用,但鮮少在市場上出現。二次戰後隨著潮汕人來到臺灣,沙茶醬的消費逐漸普及,一九七七年《聯合報》指出:在臺灣光復前,並沒有「沙茶醬」這玩意兒。光復後,由相繼來臺的廣東汕頭人開始製造,才逐漸普遍,於是到處可以看到「沙茶牛肉」、「沙茶火鍋」一些搶眼的招牌。「沙茶」原名「沙爹」, 是馬來話,因閩南語「茶」的語音念「ㄉㄧㄝ」, 所以「沙茶」這名稱是閩南語 (包括汕頭話) 的譯音,如果以國語或廣州話的譯音就又不對勁了。(註 1) 這篇報導說明沙茶醬進入臺灣的發展脈絡,最早源自東南亞的「沙嗲」(satay), 經由潮汕移工傳回家鄉,戰後再傳至臺灣,且多與牛肉烹飪入饌。當時面對這一項新奇醬料,大家顯然不熟悉,甚至不知道從何吃起!的確,臺灣不若南洋盛產香料,傳統飲食甚少加入香料提味,戰後初期面對由各式香料組成的沙茶醬 (包括香草、丁香、大小茴香與薑黃等) 自然顯得陌生。在此環境下,在臺的潮汕人士不僅熟悉沙茶醬原料取得的方法,同時也專精於沙茶醬的製作。經過多方訪談可看出戰後臺灣的沙茶醬製作歷經轉變,概略來說,第一代來臺潮汕人的製作方式與原鄉相當類似。然而,到了第二代與第三代之後,製作方式明顯不同,此時多採臺灣本土食材製作,並考量臺灣消費者飲食習慣,有些店家堅持自行炒製沙茶醬,希望保有自己特色,有些店家需求量較大,開始透過食品工廠代為製作。無論是自行炒製或者透過代工,店家多對沙茶醬的「秘方」有所保留,因為關係著沙茶醬品質與口味好壞,甚少人願意公開秘方。晚近由於衛生法規,食品必須詳列原料名稱,因此沙茶醬的配方不若過往神秘。來臺第三代的潮汕人,同時也是臺北「汕頭元香沙茶火鍋」的負責人吳振豪表示:沙茶醬的製作過程非常繁複,首先從迪化街買來白芝麻炒熟,需拿捏火候,火候太大會使芝麻外表焦黑但內部不熟,導致芝麻內部油份無法釋出。其次,從信譽可靠的店家購買花生粉加入芝麻油內。然後再處理蒜頭,將蒜末放入大鍋與沙拉油同炒,炒過的蒜頭必須瀝乾防止長霉。接著將曬好的扁魚 (通常是比目魚或鰈魚) 以油炸酥,放涼後再用機器攪拌製成扁魚酥。此外,還需將辣椒炒熟並以油浸、煎炒椰絲備用以及油炸蝦米,並使用獨門中藥添加風味。如此一來,安全可靠且味道香醇的沙茶醬才大功告成 (註 2)。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潮汕人在製作沙茶醬時會添加「魚露」, 將鮮魚置入鹽滷缸中浸泡多日,再將滷水與魚蝦共煮,蒸餾出的汁液即為「魚露」, 或稱為「魚汁」與「鹹汁」, 味道濃厚 (註 3)。不過,並非每個人都喜歡魚露的味道,店家會調整沙茶醬中的魚露比例,有些店家就不添加魚露。當沙茶醬製作完成進入市面後,大家對此醬料感到新奇,但卻不知如何食用。一九六九年一月十七日《經濟日報》刊登一則報導,教導人們如何食用沙茶醬:在吃沙茶火鍋的時候,應該注意到菜類及佐料的調拌方法。每人首先要把一個雞蛋破殼,用一個碗將蛋黃和沙茶醬拌勻,蛋白留置另一隻小湯碗中 (假如連蛋清亦放進沙茶醬內,則難以拌勻,因為當你挾菜肉類浸入沙茶醬中時,由於蛋白過於滑黏,使沙茶醬不易被帶起)(註 4)。傳統臺灣社會雞肉取得不易,雞蛋亦是如此,甚少單獨將蛋黃取出食用。戰後沙茶火鍋流行後,將蛋黃加入沙茶醬內已成為約定俗成的吃法。爾後沙茶醬的佐料日趨多元,也添加蔥、蒜、辣椒以及香菜等,近來由於禽流感以及食安意識提高,顧客在沙茶醬內攪拌生蛋黃的比例已大幅減少。除了餐館之外,也有潮汕移民在臺成立食品工廠製作沙茶醬,一九六八年十月二十二日《經濟日報》指出:不少家庭主婦喜愛購買「臺南南華家庭工業社」出產的「牛頭牌沙茶醬」, 因為售價便宜 (每罐新臺幣十二元) 且罐裝密封,乾淨衛生 (註 5)。「牛頭牌」由廣東潮安人劉來欽創辦,日後成為華人世界知名的沙茶醬品牌。此外,來自廣東澄海的高雄杜象家族也投入沙茶醬製作,推出「赤牛牌沙茶醬」。一九八○年代以生產醬油聞名的「金蘭食品公司」也投入沙茶醬的生產,強調做菜時「加一點金蘭沙茶醬,倍增食物鮮美,且能產生獨特的風味,教人吃了胃口大開」(註 6)。與此同時,「亞伯實業公司」也推出「豬王牌沙茶醬」, 強調不含防腐劑及任何人工添加物,因應市場需求,推出不同包裝 (分別是十八公斤、三公斤、七三七公克與一二○公克等), 方便顧客選擇 (註 7)。當沙茶醬逐漸普及後,電視教學節目也開始教導家庭主婦如何使用沙茶醬烹調。戰後提倡中菜廚藝的著名廚師馬均權和傅培梅,均曾在節目中介紹沙茶醬。馬均權 (一九二一 - 一九八一) 在中視《點心世界》示範做菜,回答讀者來信時,提到臺北「元香沙茶火鍋」老闆吳藩俠慷慨分享沙茶醬的原料與製作方式,食材包括芹菜子、韭菜子、香茶子、金鉤蝦、辣椒、花生粉、花生油、紅糖、鹽、麻油、香料、紅蔥頭、蒜頭以及醬油等 (註 8)。另一位是本籍山東的傅培梅 (一九三一 - 二○○四), 她是戰後臺灣中菜的代言人。一九四九年來到臺灣,丈夫喜愛打牌,牌友多為講究美食的上海人,為煮出像樣的菜色宴客,傅培梅以每堂課八百元的學費向名廚學習燒菜,當時臺北有名的中菜館包括上海「老正興」、「狀元樓」、四川「豫園」、廣東「金城」、湖南「玉樓東」以及北方「平津」。一九五六年她自設中菜烹飪班,並主持臺視多個烹飪教學節目,例如《傅培梅時間》、《家庭食譜》和《幸福家庭》, 其中《傅培梅時間》是全臺第一個烹飪節目,也是臺灣第一個直播的非綜藝與非新聞性節目,播出時間從一九六二至二○○二年 (註 9)。傅培梅也曾出版《咖哩與沙茶醬》專書,教導家庭主婦如何使用沙茶醬調味 (註 10)。本文摘自曾齡儀於前衛出版之作品《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 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地球圖書館】透露玄機的第三道門鎖 蘇聯間諜的隱密英雄之路
對蘇聯國安會反情報部門──K 局來說,這是一項例行竊聽公事。用不到一分鐘就撬開了列寧大道一○三號八樓一間公寓的門鎖,莫斯科的這棟高樓大廈裡,住滿了國安會軍官及其眷屬。在兩名戴著手套、身穿工作服的男子開始有條不紊搜索公寓之際,還有兩位技師神不知鬼不覺地迅速在屋裡布線,在壁紙和壁腳板後方植入竊聽裝置,在電話聽筒裡嵌入麥克風,並在客廳、臥室和廚房的燈具裡安插攝影機。當他們在一小時後完事,這間公寓已經沒有一個角落能逃脫國安會的耳目。最後,他們戴上口罩,對衣櫥裡的衣服和鞋子噴灑放射塵,濃度夠低而不至於中毒,但足以讓國安會的蓋革計數器 (Geiger counter) 追蹤到穿戴者的行動。然後他們離開,小心鎖好身後的大門。數小時後,一名俄國高階情報官從倫敦搭乘蘇聯民航 (Aeroflot) 班機,降落在莫斯科機場。國安會上校歐列格。安東尼耶維奇。戈傑夫斯基 (Oleg Antonyevich Gordievsky) 正處於生涯顛峰。這位蘇聯情報機構的奇才認真刻苦地逐步晉升,先後任職於斯堪地那維亞、莫斯科和英國,紀錄幾乎無可非議。這時,他以四十六歲的年紀,獲拔擢為國安會倫敦聯絡站站長這份高位,並應邀返回莫斯科,接受國安會主席正式指定。戈傑夫斯基這位職業間諜,可望在這個一手掌控蘇聯、巨大而冷酷的情報網絡裡,晉升到最高層級。結實健壯的戈傑夫斯基,信心十足地大步穿越機場的人潮。但一種低沉的恐懼卻在他心中沸騰。因為國安會資深特務、蘇聯忠實的祕密情報員歐列格。戈傑夫斯基,是一名英國間諜。十多年前被英國對外情報部門軍情六處 (MI6) 吸收,代號「諾克頓」(NOCTON) 的這名特務,已經證明了自己是史上最有價值的特務之一。他回饋給英國主管的大量資訊,改變了冷戰的走向、撬開了蘇聯間諜網、協助防止了核戰,並在世界事務陷入凶險的時候,提供獨特的洞見,讓西方得以理解克里姆林宮的思維。這位蘇聯間諜所提供大量不同凡響的機密,都匯報給了美國總統雷根 (Ronald Reagen) 和英國首相柴契爾 (Margaret Thatcher), 但兩位領袖都不知道他的真實身分。就連戈傑夫斯基的年輕妻子也對他的雙重人生一無所知。戈傑夫斯基被任命為國安會駐外站長 (俄文 rezident, 國安會駐外聯絡站負責人), 這件事讓知曉這個專案的一小群軍情六處官員雀躍不已。身為蘇聯派駐英國最高階的情報特務,戈傑夫斯基從此就能取得俄國間諜工作最核心的機密,他得以在國安會採取行動之前,先行將他們的計畫告知西方;國安會在英國也將失去力量。但他突然被召回莫斯科,諾克頓小組對此感到不安。有些人察覺這是個圈套。戈傑夫斯基在倫敦的安全屋和軍情六處的上線們倉促會面時,他們向他提供了「全家叛逃並留在英國」這個選項。所有與會人員都了解風險:要是他正式成為國安會站長回來,那麼軍情六處、美國中央情報局 (CIA) 和他們的西方盟友在情報上就中了大獎;但如果戈傑夫斯基落入圈套,他就會失去一切,包括性命在內。他苦思長考之後下了決定:「我會回去。」軍情六處官員們再次複習了七年前擬訂的戈傑夫斯基緊急脫逃計畫:行動代號「皮姆利科」(PIMLICO), 當年的期望是這項計畫永遠無須派上用場。軍情六處從來不曾從蘇聯境內將任何人偷運出境,更別提國安會軍官了。這個複雜又危險的計畫,只能在萬不得已時發動。戈傑夫斯基接受過察知危險的訓練。當他步行穿過莫斯科機場,神經因為內在壓力而衰弱不堪,他到處看見危險信號。護照審查官查驗他證件的時間似乎久得不尋常,然後才揮手放行。派來迎接他的那名軍官到哪兒去了?這應當是國安會上校返國時的小小禮數。儘管機場原本就在嚴密監控之下,但今天看似漫不經心佇立著的不起眼男女似乎比平時更多。戈傑夫斯基搭上計程車,對自己說,要是國安部得知實情,他踏上蘇聯領土那一刻就會被逮捕了,這時已經在前往國安會監獄的途中,準備面臨偵訊和拷打,而後處決。就他所見,他走進列寧大道上那座熟悉的公寓大樓,搭上電梯前往八樓時,並未受到跟蹤。他從一月就不曾踏進他們家的公寓了。前門的第一道鎖輕易開啟,第二道鎖也開了。但門板紋風不動。門上的第三道鎖是老式的鎖舌輔助鎖,從這座大樓興建時就已經安裝,而它被鎖上了。但戈傑夫斯基從來沒用過第三道鎖。事實上,他沒有這道鎖的鑰匙。那必定意味著某人帶著萬能鑰匙進去過,離開時失手上了三道鎖。那個某人必定是國安會。前一週的恐懼具體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凍結感。意識到自己的公寓遭人入內搜索,可能還被裝了竊聽器,令他毛骨悚然、動彈不得。他受到懷疑了。有人出賣了他。國安會在監控他。這名間諜被他的間諜同僚監視了。本文摘自班。麥金泰爾 (Ben Macintyre) 作品《叛國英雄。雙面諜 O.A.G.》, 繁體中文版由野人文化代理、蔡耀緯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M&M’s、棉花糖、羊奶全用上 動物園如何替動物接種疫苗
美國加州的奧克蘭動物園 (Oakland Zoo) 是最早為動物接種疫苗的動物園之一,今年夏天,它們已經替超過 50 隻動物陸續接種了由美國獸醫製藥公司碩騰 (Zoetis) 所生產的動物 COVID-19 疫苗。其中老虎「莫莉」(Molly) 和其它動物一樣,雖然沒有接受麻醉,但施打的過程仍非常順利。準備接種疫苗時,16 歲的莫莉在工作人員的口令之下,乖巧地來到籠子的邊緣,並將牠的臀部靠近欄杆以便獸醫注射。獸醫首先以手指進行幾次試戳,確認莫莉並沒有抗拒之後,最後一次才真的用針筒戳進去並快速完成注射。園方表示,過程很順利,因為大多數老虎以前就已經受過接種疫苗的訓練。美國奧克蘭動物園替不同動物接種 COVID-19 疫苗,接種過程中會提供動物們喜愛的食物,並先以手指試戳,讓動物熟悉接種的感覺後,再行針頭注射。在接種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同時餵莫莉喝山羊奶,除了協助牠轉移注意力,也是作為正增強物 (Positive Reinforcer), 強化注射行為與獲得滿足之間的連結,讓莫莉不會對挨針有所厭惡,這有助於下次的接種。奧克蘭動物園的獸醫赫爾曼 (Alex Herman) 表示:「對園內所有大型貓科動物進行接種時,包括獅子、老虎和美洲獅等,我們都會餵牠們喝山羊奶,牠們真的很喜歡。」鑒於這些大型貓科動物不是唯一需要接種的園內居民,工作人員面對不同的動物,也出現了不同的應對方式。赫爾曼說:「像替熊接種時,牠就吃了冰淇淋和打發的鮮奶油;為了使大猩猩不要亂動,我們則給牠棉花糖和 M&M's。」As part of @Zoetis ongoing commitment to help those who care for animals in our communities, they are donating more than 11,000 doses of our COVID-19 vaccine to nearly 70 zoos in 27 states. The Zoo has recently vaccinated tigers, Grizzly & Black bears, mountain lions & ferrets. pic.twitter.com/FeWlMjs4kv 奧克蘭動物園一隻雪貂正在接種 COVID-19 疫苗。奧克蘭動物園表示,在專家點名的 100 多隻「有罹患 COVID-19 危險」的動物,像是靈長類、大型貓科動物、水獺和熊等,其中有 37 隻仍未接種疫苗,因為接種是採「自願制」:「大多數老虎經過訓練,會主動靠近展示臀部以便接種;但有些動物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學習。」目前接種的動物中,只有一頭棕熊出現了疫苗副作用,在注射部位有疼痛的狀況。根據澳洲廣播公司《ABC News》報導,國際上已有紀錄證實許多動物可能藉由人的傳播,感染 COVID-19 病毒,但與之相關的嚴重症狀在動物中似乎非常罕見,因此目前並沒有為動物接種疫苗的必要與急迫性。至於奧克蘭動物園為何替所有園內的靈長類和食肉動物接種疫苗,則是因為依照現有的資料推測,這些物種較容易感染 COVID-19 病毒。但即使如此,除了今年 6 月印度阿里納爾安娜動物園 (Arignar Anna Zoological Park) 的兩隻獅子接連因感染 COVID-19 而死亡之外,目前為止大多數受感染的靈長類和大型貓科動物都只出現輕微的呼吸道症狀,並已完全康復。但在《國家地理》的文章中也提到,疫苗的效果以及它們是否能預防 Delta 變種病毒,這些問題都仍待更進一步的研究。奧克蘭動物園也計劃在接下來對接種疫苗的動物進行抗體檢測,並與其他單位分享結果,共同建立一個數據庫,以確定疫苗對各物種的效果。
衛生又環保 可食用杯風潮悄悄興起
一次性餐具,無論是杯、盤、刀、叉、筷子等,都是環保禍源。其中紙杯最大問題在於它壽命最多就是喝飲料所需的一個小時,用過即丟;加上紙杯內壁多塗有聚乙烯,難以回收;再說,每年要砍超過 2,000 萬棵樹來製造紙杯,過程還消耗大量能源,實在不環保。因此,許多國家開始推出「甜筒」概念的可食用杯。除了環保意識抬頭,COVID-19 (2019 冠狀病毒疾病) 疫情使得可反覆使用的玻璃杯和瓷杯遭禁,也意外推升了可食用杯的需求。可食用杯素材跟冰淇淋圓錐杯餅皮差不多,是用麵團製成。在捷克布拉格,兩名主修經濟學的大學生,茲佛洛瓦 (Zuzana Zverova) 和梅倫庫克 (Miroslav Myroncuk) 發明了可盛攝氏 85 度的熱飲長達 12 小時的可食用杯。茲佛洛瓦說,杯子麵團主要是燕麥麩,「嚐起來微甜,像健康零食」。喝完飲料就算不把杯子順便給吃下去,也可當成廚餘回收,並不會造成環境太大負擔。茲佛洛瓦說,他們是看到校園有太多的紙杯和垃圾杯後,決定創業發明可食用杯。他們兩年前在公寓小廚房開始實驗,經過一年努力才找出麵粉、蛋、蘇打粉之間製作可食用杯的完美平衡比例,如今捷克已有超過 50 間咖啡店使用他們這款美味的環保杯。Cheers @ManCity @citysquarelive edible cups for breakfast #CitySquareLive #biobite pic.twitter.com/gJExlpMUh3 英格蘭超級聯賽四大豪門之一的曼城也推出了可食用咖啡杯。而在英國,英格蘭超級聯賽四大豪門之一的曼城 (Manchester City) 也在這個賽季主場推出可食用咖啡杯,不僅減少碳足跡、降低垃圾量,同時還可以支持在地烘焙業者,可謂一舉數得。他們的可食用咖啡杯口味類似鬆餅或軟餅乾,倒入咖啡後不會改變咖啡或杯子本身的口感,也不會燙手。曼城與捷克雙人組茲佛洛瓦和梅倫庫克一樣,接下來的目標都是製作可食用啤酒杯。後者已經想好要用起士或培根口味餅皮來搭配冰涼啤酒。而在紐西蘭,已經有 20 家咖啡店改用可食用杯,且廣受好評,開發商已經在研究無麩質和無蛋的純素版本,或有助於減少當地每年 800 萬個一次性咖啡杯的使用量。除了可食用杯,部分企業為了回應消費者高漲的環保浪潮,也開始使用百分之百純紙製造、內層無塑膠塗料的「可堆肥」(compostable) 杯。咖啡連鎖店星巴克 (Starbucks) 去年 3 月開始在歐美五處地點試用全新可回收、可堆肥性的咖啡杯,外型和觸感與傳統外帶咖啡杯並無不同,但內壁捨棄塑膠塗料,改用可分解素材,代表新式咖啡杯可以被工業用堆肥機製成堆肥。但這種可堆肥杯仍需經過處理程序才能回收,不像可重複使用的杯具或可食用杯來得環保。一次性紙杯有多不環保,從數據可以窺出一二。光是英國,一年就用掉 25 億個咖啡紙杯,且逐年增加,預計 2030 年英國使用的杯量會比現在多出 33%。英國下議院環境審查委員會 2017 年的報告發現,每 400 個杯子只有一個會被回收,其他直接進掩埋場,代表英國掩埋場內的咖啡紙杯每年製造的碳足跡相當於 15.2 萬噸二氧化碳,類似 3.33 萬輛車一年製造的量。審查委員會敦促政府設定目標,於 2023 年前回收所有單用杯,「如果無法於這個日期前建立起有效率的回收系統,政府應該下令禁止所有用過即丟的咖啡杯」。
【地球 24小時】10/30 不給糖就搗蛋!
在新北市的板橋府中商圈,大批民眾參加了「2021 府中搞什麼鬼」變裝遊行,一起在街頭歡慶即將到來的萬聖節。本照畫面中,兩個打扮成小恐龍的孩子邊走,手上還邊拿著糖果驚喜包。萬聖節自西方傳入之後,很自然地成為台灣學校、社區和店家共襄盛舉的活動,在周遭開始出現許多萬聖節裝飾之際,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滿滿都是鬼的節日要叫萬「聖」節呢?相關閱讀:《是有多「聖」? 明明是萬聖節 怎麼都是鬼?》在首都突尼斯 (Tunis), 突尼西亞籍藝術家札路古伊 (Zohra Zarougui) 正在精心調整她的浮水畫 (Ebru) 所呈現的圖案。浮水畫為一種在水上作畫的創作方式,作法是將彩色顏料噴灑在一盆油性的水中,再將圖樣轉移到紙上。因為顏料互相擠壓後易於出現如大理石般的紋路,所以又被稱為大理石浮水畫。 相關閱讀:《用 6,300 桶顏料畫成 世界最大油畫破 17 億台幣售出》歷時八個月,英國藝術家賈弗里 (Sacha Jafri) 完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油畫創作,它不僅獲得金氏世界紀錄,更在今年三月以 6,2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7 億 6,833 萬元) 的天價成功拍賣。在首都墨西哥城 (Mexico City) 東南方行政區特拉瓦克 (Tlahuac), 當地居民和工匠將精心製作的大型雕塑移到了街頭,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亡靈節 (Day of the Dead) 活動。 相關閱讀:《【地球咬一口】死人麵包與骷髏頭糖 墨西哥亡靈節限定好滋味》隨著 11 月 1 日的腳步越來越近,墨西哥大街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有關「亡靈節」的裝飾,麵包店裡也出現了許多「死人麵包」。此外,不論大人小孩都開始花心思,想在亡靈節大遊行上靠著骷髏裝扮吸引大家的注意。這一次,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墨西哥最重要的節日──「亡靈節」在做什麼,又會出現什麼「亡靈節」限定的食物吧!在死海 (Dead Sea) 沿岸的酒店度假區恩波其克 (Ein Bokek), 一個口罩被遊客隨意棄置於地上,隨著時間過去,它的上面漸漸覆蓋了一層厚厚的死海鹽。 相關閱讀:《忘了把垃圾帶走?別擔心!泰國政府寄回你家》遊客亂扔垃圾好困擾?2020 年,面對不把垃圾從國家公園帶走的露營客,泰國政府祭出新招:寄垃圾到你家!在首都太子港 (Port-au-Prince), 一名男子扛著兩個大桶子,希望能為自己弄到一些燃料,解決家裡發電機無法運作的危機。事實上,這是海地目前所面臨的通常性問題,該國諸多地區在近日面臨幫派把持港口和要道,強收高額過路費的情形,油罐車司機也常常被綁架以換取贖金,導致無人願意開車送油,便使得海地各地面臨燃料短缺的狀況。 相關閱讀:《傳教士綁架案未完、太子港槍聲再起 海地和平之日遙遙無期》今年十月中旬,17 名來自美國及加拿大的傳教士及其家人,在太子港的近郊遭到綁架,引發當地民眾的強烈不滿,認為政府應該要有所作為,好打擊日益強大的幫派勢力...... 在日本,30 號這天是該國第 49 屆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前日。本照攝於東京,在重要的最後造勢之夜,內閣總理大臣兼自民黨總裁岸田文雄 (左 2) 和其黨派的議員參選人一起站在宣傳巴士上,向周遭群眾表達他們的熱忱與決心。在首都卡土穆 (Khartoum), 大批民眾走上街頭,他們高舉手勢並吶喊口號,反對該國軍方近日政變奪權、解散過渡政府的行動。三年前,蘇丹軍方和民間勢力達成了一份權力共享協議,約定要在三年多後舉辦大選,將政權交由民選政府執政。沒想到,三年還沒過完,兩派人馬間的分歧卻讓軍方決定發動政變,也再次將蘇丹拖入動盪不安的深淵...... 相關閱讀:《蘇丹軍方政變、開除六位大使 那條始終走不完的民主轉型之路》在首都基輔 (Kyiv), 兩名參加萬聖節活動「殭屍遊行」(Zombie Walk) 的女巫,正坐在長椅上悠哉地吃著她們的點心和飲料,一旁還走過了拿著染血刀柄的死神。 相關閱讀:《還給塞勒姆最後一位「女巫」清白 來自 300 年後美國中學生的翻案請求》在美國,300 多年前,一名來自麻塞諸塞的女性被指控為施行巫術的女巫,並因此被判決死刑;300 多年後,多虧一群有熱忱的中學生,這位女性終於得到了含冤昭雪的機會...... 這天,為期兩日的二十國集團 (G20) 峰會於義大利羅馬揭幕。在本照畫面中,英國首相強森 (Boris Johnson, 左起)、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德國總理梅克爾 (Angela Merkel), 以及美國總統 (Joe Biden) 正準備要在會議開始前先拍一張大合照。另一方面,2021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COP26) 則即將在 31 號於蘇格蘭大城格拉斯哥 (Glasgow) 展開,全球各地諸多環保團體紛紛以街頭抗議或大型雕塑表達自己的訴求,冀望這次會議能真的達到保護環境、減緩暖化危機的共識。本照攝於英國倫敦的格羅夫納廣場 (Grosvenor Square), 這座以回收的牛仔褲製成的大型雕塑「混亂的 COP 尼斯湖水怪」(Messy the COP Ness Monster), 其創作意旨為突出牛仔布對環境的污染影響。 相關閱讀:《耗時 13 天的會議 COP24 197 國談定《巴黎協議》施行細節》在 COP26 的結果出來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三年前的 COP24, 各國於兩周的談判協商之後,究竟達成了什麼樣的協議......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過度自信不是大老闆才有,4 歲小孩就出現「認知偏差」
對自己能力高度自信,這是高成就者的常見特徵,一般人身上也常見,有些人可能能力普通,但就因過度自信,讓他在升遷路上一路順風。其實對自己能力的自滿錯覺是種認知偏差,不是成人才有,而是很小時候就很明顯。英國薩塞克斯大學 (University of Sussex) 研究人員找一組年齡介於 4~6 歲的男孩與女孩玩稱為「兒童賭博任務」的紙牌遊戲,目的是在比較誰收集最多貼紙及策略。每個小孩要從兩組紙牌選一張紙牌,然後翻轉卡片以顯示贏得和失去多少貼紙,一組牌的勝負明顯高於另一組。每隔一段時間,孩子必須評估是否會拿到更多或更少貼紙。練習後正式開始時,每個小孩都從 4 張貼紙開始玩起,平均而言,每位參與者每回合獲得 0.3 張貼紙,最終平均有 6.67 張貼紙離開遊戲,最多有人拿到 33 張,也有人一張都不剩。超過 70% 的 4 歲兒童和一半的 5~6 歲兒童玩十回合和六次練習後對自己期望過於自信,這種比例通常是商界領袖、醫生和銀行家才會出現。且儘管研究出現大量重複、學習和回饋,也沒有減少小孩對自己一定會成功的錯誤信心。最後孩子玩 60 多回合,看貼紙有多有少,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認為他們接下來會拿到更多貼紙。研究人員發現,即使面對自己的缺點,小朋友們仍然過度自信的特質,與投資者的心理策略很類似。研究人員表示,兒童賭博任務非常類似金融市場非常簡化版,一種是安全選擇提供低但穩定的平均報酬率,以及高風險資產,有更高短期收益但可能有慘烈的長期收益。過度自信廣泛視為男性特徵,但總體而言過度自信的女孩更多,且男孩與女孩有微妙差異。遊戲時女孩比男孩平均多 2.87 張貼紙,因她們選擇相對更安全的卡片,採取風險較低策略,即收益較低但可持續性更高的選項。但女孩也更不可預測,研究發現男孩會在自以為合理的方式緩慢但穩定學習,女孩會在連續獲勝時高估自己的能力,且連續輸時低估自己,波動很大。這項研究證實人類的認知錯覺自小就有,雖然過度自信可能是人生成就的助力,研究人員建議,如果想稍微校準一個人的非理性自信,可能需在孩童時期就有效干預,增加孩子了解自己的知識程度及能力有限。研究發表於《科學報告》期刊。
【地球 24小時】10/29 梳梳我的爆炸頭
在美國洛杉磯市的奧斯卡電影博物館 (Academy Museum of Motion Pictures), 男演員傑登麥可 (Jaden Michael) 正在整理他的爆炸頭,準備出席 Netflix 新影集《科林・卡佩尼克:黑與白》(Colin in Black and White) 的首映式。 相關閱讀:《因你而敗,也因你而盛:Netflix 紀錄片與最後一家百視達》自從影音串流服務 Netflix 爆紅後,昔日的影片租賃巨頭百視達 (The Last Blockbuster) 便迅速衰退。不過今年,全球最後一間百視達又再次爆紅,而背後的功臣,竟然就是死對頭 Netflix。在美國加州大城舊金山,環保人士在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COP26) 拉開序幕前,於金融公司貝萊德 (BlackRock) 投資部門總部外的馬路上彩繪。 相關閱讀:《因氣候變遷失去第一座冰川 冰島為它辦喪禮》2019 年 8 月,冰島為該國第一座因氣候變遷而消失的冰川舉辦了一場隆重的喪禮,並在它的墓碑上寫道:「這是所有冰川最後的歸途。」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近期智利的公共衛生單位宣布開始為 6-11 歲的孩童接種 COVID-19 疫苗。看著醫護人員手上的針頭一步步靠近,一名小孩用手臂遮住雙眼。 相關閱讀:《不想打還是沒得打?澳洲防疫廣告疑似鎖定年輕人遭批評》在國內 COVID-19 疫情前景不明朗的同時,各國都致力於提高國民接種疫苗的比例,而澳洲也不例外,還在今年 7 月推出了一支廣告鼓勵民眾接種疫苗。然而,它卻疑似因為鎖定錯宣傳對象,而在網友間引發熱烈討論。在墨西哥南部的阿卡科亞瓜市 (Acacoyagua), 來自中美洲、近期一路朝著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前進的移民們在一座回力球 (jai-alai court) 裡休息。 相關閱讀:《車隊移民的一天 跟著宏都拉斯母子一路向北》2018 年,中美洲車隊移民的故事佔據了全球新聞媒體的版面,這一次,【地球圖輯隊】要帶著大家透過《路透社》的鏡頭,跟著宏都拉斯母子的腳步走一小段路,身歷其境移民們的日常生活。在象牙海岸首都阿必尚 (Abidjan) 的安格德杜森林 (Anguededou forest), 象牙海岸森林監測暨干預特別部隊 (special Ivorian forest surveillance and intervention brigade) 的成員正在搬運一棵小樹苗,準備拉開森林復育活動「一日五千萬棵樹」(One day fifty million trees) 的序幕。 相關閱讀:《如果森林消失了...... 瑞士藝術家在體育館種出一片森林 實現反烏托邦未來》一直以來,大型公共藝術作品都是將大眾目光吸引到特定議題上的好辦法,而在 2019 年,瑞士藝術家利特曼 (Klaus Littmann) 便在奧地利一座足球館中間種出一片森林,呼籲大眾重視氣候變遷的嚴重性。在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 (La Paz) 的一間烘焙坊裡,一名男子正在製作外觀神似小寶寶的甜點「娃娃餅」(T'anta wawa)。 相關閱讀:《【地球咬一口】死人麵包與骷髏頭糖 墨西哥亡靈節限定好滋味》在亡靈節期間,墨西哥大街上充斥著許多和亡靈節有關的裝飾,麵包店裡也出現了許多「死人麵包」。此外,不論大人小孩都開始花心思,想在亡靈節大遊行上靠著骷髏裝扮吸引大家的注意。這一次,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墨西哥最重要的節日──「亡靈節」在做什麼,又會出現什麼「亡靈節」限定的食物吧!在以色列大城耶路撒冷,一名參加耶路撒冷馬拉松的跑者開心地在人群中一躍而起。 相關閱讀:《極盡奢華的超級馬拉松 用 60 萬元享受管家、水療和米其林主廚服務》超級馬拉松往往考驗著跑者的耐力和極限 —— 但今年 7 月,一場新賽事將提供前所未見的奢華體驗,讓參賽者「跑得像個戰士,但休息得像個國王」(Race like a warrior, recover like a King!)。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附近、與北方邦毗鄰的加齊普爾鎮 (Ghazipur), 一名印度農夫握緊了鐵絲網,拒絕讓警察輕鬆清除它們。從去年 9 月開始,印度政府力推的農業改革法案在農民間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彈聲浪。眼見抗議始終沒有太重大的成果,去年 12 月,印度農民帶齊了過冬裝備,一路朝著首都新德里前進,打算與政府展開長期抗戰...... 相關閱讀:《要不要「保證最低收購價」? 印度農民上街反農業改革》在蘇格蘭地區的首府格拉斯哥 (Glasgow), 環保組織海洋反叛 (Ocean Rebellion) 的成員套上塑膠油桶,在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 (COP26) 的開會場地外潑灑假石油。 相關閱讀:《吃一口魚,配一口原油:墨西哥灣漏油惡夢 十年還沒完》到 2020 年為止,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已經過去整整 10 年,但在人們逐漸淡忘這起意外的同時,它所帶來的生態浩劫仍然影響著墨西哥灣的海洋生態。在土耳其大城伊斯坦堡 (Istanbul), 人們紛紛舉起國旗、火把,以及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 (Mustafa Kemal Ataturk) 的肖像,一邊遊行、一邊慶祝土耳其國慶日。 相關閱讀:《「博物館」走入歷史,「清真寺」重新現身 土耳其地標命運塵埃落定 (07/15 更新)》在凱末爾上台後,他隨即將「世俗化」定為土耳其立國的重要精神之一,昔日世人所熟知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博物館就是這項精神下的產物之一。但到了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 (Recep Tayyip Erdoğan) 手上,去年他卻大膽推翻了凱末爾的決定,宣布要將聖索菲亞大教堂博物館廢除,重新將其定調為聖索菲亞「清真寺」。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今晚,想來場臨時音樂會?讓 AI 虛擬音樂家幫你實現!
虛擬音樂家系統,這是蘇黎與其團隊最近的研究成果,他將 AI 應用到音樂表演現場,並試圖推展到整個多媒體產業。這套系統已實際在舞台演示,並與多個音樂展演團隊合作,包括:沛思文教基金會、清大 AI 樂團、長笛家林怡君、口口實驗室等。以近年蘇黎舉辦的音樂會為例,主要可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台上親手彈奏著貝多芬〈春〉第一樂章伴奏部分的真人鋼琴家;另一個,即為該場演奏的特別之處:正在螢幕裡演奏主旋律的虛擬小提琴音樂家。這場表演是人類與「虛擬音樂家系統」的巧妙組合,真人鋼琴家彈奏的過程中,虛擬音樂家系統除了負責合奏,同時還要生成螢幕上虛擬演奏者的動畫身影。虛擬音樂家系統的「自動伴奏」, 不同於卡拉 OK 的機器伴奏,演奏者不需配合伴唱音樂,而是程式控制伴唱音樂以配合演奏者,讓演奏者自由詮釋樂曲。但因為要配合真人演出的現場發揮與不確定性,自動伴奏的運算必須又快又準。蘇黎指出,這也是研究中比較具有挑戰性的部分。自動伴奏系統的音樂偵測器、音樂追蹤器與位置估算單元,讓虛擬音樂家精準掌握真人演奏實況。舉例來說,想要跟人合奏,首先要確定能同步開始,這個重責大任就由自動伴奏系統中的「音樂偵測器」擔綱。「音樂偵測器是偵測音樂什麼時候發出,但現場會有其他聲音,不可以讓機器聽到雜音就以為演奏開始了。」蘇黎說,因此團隊會先將整個樂譜,輸入到虛擬音樂家的自動伴奏系統中,並在演奏會場早早就讓系統持續待命,只要音樂偵測器偵測到樂譜的第一個音,伴奏隨即啟動。自動伴奏系統在確認演奏開始之後,馬上又有另一項任務:追蹤音樂進度。因為每位音樂家會有自己的演奏風格,而且真人不管如何熟練,都還是有可能出現搶拍或延遲等變數。追蹤音樂進度的這項任務,便由自動伴奏系統中的「音樂追蹤器」和「位置估算單元」來執行。「音樂追蹤器採用多執行緒線上動態時間校正 (online dynamic time warping) 演算法,每一個執行緒在最短時間內各自計算並取平均值,以找出最貼近該音樂家當下演奏速度的數值。」蘇黎解釋,追蹤器抓到現場演奏速度後拿來跟參考音樂檔案比對,就能推測多久後會演奏下一個音。至於位置估算單元,則是用來估計當下已演奏到整個樂譜的哪個位置。虛擬音樂家系統藉由上述的自動伴奏技術,追蹤真人演奏進度,並自動觸發並演奏相應的聲部。目前團隊已經將偵測到觸發伴奏的平均延遲控制在 0.1 秒左右,但蘇黎的目標是要降低到「0.01」秒內。蘇黎表示,音樂心理學已證實,就算是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一般人,0.1 秒的誤差聽起來仍非常明顯,「延遲 0.01 秒可以勉強不引起業餘人士的注意;但面對專業音樂家時,延遲可能要到 0.001 秒左右才能過關。」現場音樂表演是影音的雙重享受,所以虛擬音樂家除了擁有自動伴奏的「聲音」, 還需要擁有將表演動作形象化的動畫「影像」。真人音樂家演奏時,不論是情感的表達、與其他合奏者及觀眾互動、還有操作樂器的動作等,都存在個人差異,沒有一套固定標準。例如拉琴的手勢,10 個音樂家可以有 10 種不同的習慣。因此蘇黎與研究團隊採取的方法是:取得大量影音資料,讓 AI 學習如何製造虛擬音樂家的肢體動作。首先,徵求多位專業小提琴演奏者,穿上有標記點的特殊衣服,站在有動態捕捉裝置的空間中,演奏不同風格曲目。蘇黎使用的 3D 動作偵測技術,會偵測音樂家全身骨骼的關節點,作為虛擬音樂家動畫生成的訓練資料,並在訓練動畫生成模型的過程中,重點關注持弓的右手如何移動。透過 U 型網路、自注意力機制等核心技術,來輸出虛擬音樂家動態肢體影像。在訓練 AI 與生成動畫影像的過程中,需要卷積神經網路來協助完成工作。蘇黎團隊採用的模型是 U 型網路 (U-net), 負責圖像之間的轉換,由編碼圖層傳到解碼圖層。它的優點是速度快,而且輸入輸出格式相對容易設計,能一次輸出大量資料點。「 U-net 可以一次輸出單一時間的所有肢體骨架點,而非一個一個骨架點逐步輸出。」蘇黎說。除此之外,還有自注意力 (self-attention) 機制,讓 AI 學習判斷肢體動作與音樂的相關性。因為肢體動作跟音樂都是序列形式,有時間上的關聯性,假設真人音樂家某個動作在大鼓響起時一直出現,就會判定兩者存在關聯。之後自注意力機制在虛擬動作生成過程中,只要聽到該音樂的大鼓聲出現,就會發出明顯訊號,認為此時要搭配相應的肢體動作。簡單來說,想要自動化生出虛擬小提琴家,不僅聲音要到位,動畫也要足夠精準。音樂需要自動伴奏系統,即時追蹤真人演奏者的進度並觸發伴奏;而相應的肢體動作,則有賴透過 U 型網路與自注意力機制,讓 AI 在音樂現場了解此時要搭配何種動作。自動生成聲音和影像後,研究團隊還有一個更進階的目標。「我們想讓機器聽到某一首歌,就聯想到一幅畫。但坦白講,這種音樂到視覺風格轉換 (music-to-visual style transfer) 非常困難。」蘇黎說。當初有學生向他提出這個構想,想要訓練 AI 將音樂與畫面連結。只是這設定一開始就困難重重,因為最重要的訓練資料幾乎是無法取得。AI 並非無中生有,機器學習有賴龐大、高品質的資料。想要讓 AI 學習聽音樂聯想畫面,就必須要有真人示範,聆聽音樂並畫出心中所浮現的畫面來當作訓練資料。找人聽音樂不難,但找來的人未必善於繪畫;即使花大錢請畫家參與實驗,人少沒有代表性,人多則風格又可能大相逕庭。「演奏動作還有跡可循,但大家聽音樂腦補的畫面都不一樣,這樣是沒辦法當作訓練素材的。」蘇黎點出其中關鍵。研究團隊決定退而求其次,改成在一組音樂跟一組影像資料庫,透過兩者之間共享的語義標註 (labels), 試圖建立起對應關係。就像是電腦在連連看,如果配對起來共通點還算合理就成功。此時問題又來了,所謂「合理」實在難以界定,於是執行標準只好再一次降低,音樂與畫面的共同標註越簡單越好。「雖然這跟當初想像中的差距非常大,但目前我們也只能用創作年代來當標註。」蘇黎說,經由創作年代這個共同標註,電腦聽到 1800 年的樂曲就會連到同樣年代的圖畫。即使不符原本理想,模型建立起來後,在虛擬音樂家系統裡還是可以發揮一些功能,像是為演奏會搭配符合音樂年代的背景畫面,或色彩效果。在虛擬音樂家系統之前,蘇黎與實驗室團隊 (音樂與文化科技實驗室) 在自動音樂採譜方面的研究已經有豐厚成果,他們研發出開源工具《Omnizart》。《Omnizart》是音樂與文化科技實驗室研究成果集大成的實用開源工具。它具備當前全世界最多樣樂器組合的分析功能,只要輸入一段音樂,不管是鋼琴獨奏、多重樂器、打擊樂,還是和弦辨識、節拍偵測,甚至是困難的人聲處理,都會幫你分析。「像鋼琴這類樂器的話,是音樂進去《Omnizart》, 生出 MIDI; 而人聲進去會輸出成供電腦判讀的數位資料。」蘇黎解釋,透過這些數字化的音訊數據能了解每一瞬間的音高變化,或是泛音、抖音等手法。研究自動採譜 AI 是因為,蘇黎想探究如蕭邦的夜曲等,這些百年來不斷被重複演奏超過千百次的古典樂,在不同時代、風格迥異的音樂家手中究竟是如何被詮釋。而這次蘇黎用 AI 創造虛擬音樂家系統,同樣也是源於本身對音樂的喜愛與好奇。不是科班出身的他能彈奏鋼琴、吉他,會吹小號,喜歡聽經典的古典樂。對蘇黎來說,興趣是驅使研究向前的一大動力,他認為身為研究者必須要時常探索新的領域,因此常會要求自己不斷接觸世界各國的在地歌謠。蘇黎的下一步,是以現有虛擬音樂家系統為基礎,加入更多細膩動作 (例如臉部表情) 的虛擬多人樂團。他也坦言目前自動伴奏系統、肢體生成還有風格轉換這三項技術,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想訓練電腦產生出更貼近真人演奏者動作的虛擬音樂家,必須花大量人力取得更多影片資料。「民眾常以為不用多做什麼 AI 就會自己學習,但真相是沒有夠好的資料什麼都不用談。」蘇黎解釋,AI 研究者的時間幾乎都耗在蒐集資料上。同時,研究室也在規劃下一場發表。蘇黎認為,實體演奏會是考驗研究品質最好的方式。除了訓練好模型,現場還有很多要克服的變數,像是很多音樂廳沒有網路,團隊必須將整場演奏會所需的模型,事先設計成用一台筆電就能執行。「總不可能演奏到一半,資料量太大電腦跑不動,然後要跑出去連網路吧。」蘇黎笑著說,音樂會現場要面對很多做研究時不曾碰到的狀況,是很刺激、有挑戰性的任務。AI 將是未來主流,是好、是壞終究取決於人心。AI 出現之後,自然也面臨許多批判,例如工作是否會被 AI 取代,甚至以 AI 操控虛假言論或用在軍事用途,但蘇黎覺得,主導權終究還是躲在背後操作的「人」。同樣,隨著虛擬音樂家系統日漸完善,真人音樂家是否擔心未來飯碗被搶走?令人意外的是,蘇黎說身邊最期待這個系統的反而就是與他合作的藝術家,「別小看他們,藝術家可是一群勇敢、期待新事物、信仰未來的人。」
線上也可以玩「魷魚遊戲」!加密貨幣平台趕搭熱潮,「魷魚幣」大漲2,400%
Netflix 近日推出的韓劇《魷魚遊戲》(Squid Game) 受到熱烈關注,劇情以闖關遊戲的輸家致命,而贏家可獲得鉅額獎金為主軸,因此加密貨幣遊戲平台 Squid Game 推出了同名闖關遊戲,並獨家推出加密貨幣「魷魚幣」(SQUID), 但由於《魷魚遊戲》風靡全球讓「魷魚幣」的交易價格由 2.22 美元,在 24 小時內上漲了近 2,400%, 市值衝破 1.74 億美元。不過,交易所 CoinMarketCap 已發出警告,目前已有多名用戶回報無法在去中心化交易所 Pancakeswap 出售「魷魚幣」, 且原因不明,但根據「魷魚幣」的白皮書中,明示為防止「魷魚幣」被大量拋售,持有者若未滿足某些條件時,無法出售 SQUID 幣。美國媒體《CNBC》針對「魷魚幣」無法出售的狀況已聯繫 Squid Game 平台,但未獲得任何回應。「魷魚幣」在 10 月 20 日開放預售,就在 1 秒內售罄,成為狗狗幣 (Dogecoin)、柴犬幣 (Shiba Inu coin) 之後,又一個以惡搞為主題的加密貨幣。這些加密貨幣除了會因為惡搞主題而受媒體關注報導,更大的特色就是,常會沒有特別的原因而莫名大漲,讓投資者難以掌握動態。要參加遊戲平台 Squid Game 線上闖關遊戲,必須要先持有「魷魚幣」並且預付每輪遊戲的入場費,某輪遊戲還會要求參賽者購買訂製的 NFT, 而其中部分 NFT 是以《魷魚遊戲》角色裝扮為主,例如全身紅粉色西裝的警衛和覆蓋全臉的黑色面具。不過,以目前「魷魚幣」大漲的情況來看,想參加最後一輪競賽可能需要花費約 15,000 至 33,450 美元,並且需要購買 NFT。遊戲將於 11 月展開,並仿效《魷魚遊戲》劇中進行六輪比賽,最終贏家將可獲得巨額的「魷魚幣」, 但輸了也不用擔心,遊戲平台並不會取玩家性命,此外也不會限制參賽者的人數。更多【數位時代】精彩內容:《Facebook 正式更名「Meta」! 元宇宙納入未來企業願景》 《麥當勞薯條變成英文字體!超吸睛「薯條體」可免費下載、自由商用》 《張忠謀:我的策略就是要對手絕望!一張台積電手稿揭開他 60 年的領導心法》
元宇宙到底在幹嘛?Facebook改名「Meta」真的有必要嗎?
在成立超過 17 年後,美國社群平台巨頭 Facebook 於本周四 (28) 的年度會議「Facebook Connect」中宣布,它們將名字改為了「Meta」, 其原本的招牌「Facebook」則會成為 Meta 的子公司之一,成為與 Instagram、WhatsApp 並列的產品,而不是總品牌名稱。除此之外,Meta 還表示它們將把己方第四季的財報切分成兩個營運部門,包括應用程式系列 (Family of Apps) 以及實境實驗室 (Reality Labs); 而且自今年 12 月 1 日開始,它們的股票代碼還會從「FB」改為「MVRS」。這一切的行動,都是 Facebook—— 也就是「Meta」—— 展現它們要專注發展「元宇宙」(metaverse) 的決心。在這場引人注目的年度會議中,執行長祖克伯 (Mark Zuckerberg) 表達了自己對於網路未來樣貌的期待,以及針對此目標,究竟應該執行如何的軟硬體技術升級,顯然非常具有企圖心。所以什麼是元宇宙?其實就是指沉浸式的虛擬空間,使用者可以在裡面玩遊戲、參加音樂會、跟同事開會,或是購買數位商品與服務,意即把現實生活搬到了網路世界之中。Facebook 執行長祖克伯指出,當它們決定要專心發展元宇宙之際,同時也認真思考起了自己的定位。「在我們開始步入下一階段時,我一直在思考我們的定位。Facebook 是史上最多人使用的產品之一,它是個經典的社群媒體品牌,但漸漸地,它無法涵蓋我們做的所有事情。」「今天,我們被視為一個社群媒體公司,但在我們的 DNA 裡,我們是個發展技術、好讓人們彼此連結的公司,而元宇宙將成為下一個應用領域,就好像我們剛起步時的社群網路一樣。「從現在開始,我們將會優先身為元宇宙,而不是 Facebook。」而這也成為了 Facebook 如今更名為「Meta」的原因 —— 其中,「Meta」之名來自希臘語,意思是「超越」, 祖克伯表示:「對我來說,它代表永遠都還有更多可以做的東西。」Meta 甚至進一步更改了公司的商標,原本在加州總部外的「讚」被換成了一個藍色的無限標誌,官方則指出,這個圖案有著 2D 和 3D 的版本,如果從不同角度看的話,它還可以是「Meta」中的「M」。此前,Facebook 還宣布要在五年內,於歐洲雇用 1 萬名員工來實現元宇宙的理想;同時,為了要發展虛擬實境和其他未來產品及服務,它們還同時做好了今年會減少 10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2,783 億元) 營收的準備。另一方面,祖克伯表示他已經預期要在接下來的數年間繼續投資數十億美元,但他認為未來將會有 10 億人使用元宇宙,商機驚人,或許會帶來上千億美元的經濟價值 —— 不過祖克伯也承認,目前元宇宙的理想基本上仍是「任重而道遠」。影片中,祖克伯分享了元宇宙的樣貌以及 Meta 接下來的發展計劃,逐字稿可參考此處。大致上,在本次的年度會議「Facebook Connect」中,前面半小時是祖克伯對元宇宙的看法,其中包括設置虛擬的公共空間、遊戲平台,還有個人的私領域「家庭空間」(Home Spaces)。在「家庭空間」內,使用者可以客製化裡頭的樣貌,擺放不同的裝置、或將其佈置成工作環境。而且顧名思義,一如「家」的概念,使用者可以邀請他人進入自己的「家庭空間」, 但也可以讓它維持完全的私密狀態。不過目前都還只是個開始。作為元宇宙的前哨站,祖克伯在本周四宣布,它們將率先將旗下產品「Messenger」的通話功能,以及超過 20 款的應用程式,包括 Slack、Dropbox 這種生產型 APP, 或是 Meta 自家產品 Instagram 納入現有的 VR 世界中。而在這樣的發展下,元宇宙會慢慢被建成,並隨著時間容納整個「世界」—— 比方說,當談到元宇宙的教育價值時,Meta 的商務總監萊文 (Marne Levine) 便表示,人們將可以在其中看到古羅馬廣場 (Roman Forum)。但另一方面,無論是身在這個古羅馬廣場,或是其他任何的虛擬空間,其中的「人」都只是使用者的化身,這代表人們可以為自己建立不同的形象。就像社群平台的大頭貼一樣,在 Facebook 與 Instagram 中,使用者或許會想以更輕鬆有趣的樣貌呈現自己;可是在商務用的 LinkedIn 上,人們可能會想讓自己的形象看起來更專業。而在元宇宙,讓使用者可以建立一個化身,或建立多個化身,都將會是預定達成的目標。Facebook teases "Project Cambria" high-end VR / AR headset https://t.co/fPGi3zNzTf pic.twitter.com/mrPaRm560QMeta 預計在明年推出新型高階 VR 裝置「坎布里亞計畫」。在 Meta 官網上,它們表示元宇宙「會像是現在網路社交體驗的混合體」, 並讓現實中身處不同地方的人們能夠共處,或甚至一起做些什麼;而「不用移動到活動場所」這點也被祖克伯指出,將為使用者帶來更多機會,他們不用再把時間浪費在通勤上,與此同時還可以減少碳足跡。但談到究竟要多久才能實現元宇宙,Meta 則表示元宇宙是行動網路的繼承者,而行動裝置可是推廣了超過十年才達到如今的規模,所以世人或許得先保持耐心。「這聽起來或許像是科幻小說,但我們開始看到,有許多這樣的技術正要融合在一起,」祖克伯樂觀地指出:「在接下來的五到十年內,其中很多東西都會主流化。」至於五到十年這個時程究竟是如何評估出來的,一方面是因為 Meta 還需要時間與空間去準備元宇宙奠基的系統;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目前相關的應用硬體裝置,普羅大眾尚難以負擔。也就是說,想使用元宇宙,特定的裝備是必須的,但祖克伯認為,一旦元宇宙的概念真的實現了,那麼裝置就不再會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裝置將會給予使用者「存在感」, 並將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使用經驗本身。在周四的年度會議中,Meta 便介紹了一款將在明年發售的混合實境 (mixed reality) 新型高階 VR 裝置,其代號為「坎布里亞計畫」(Project Cambria)。這款 VR 裝置將能提供高解析度與全彩影像輸出,也就是說,使用者可以看到現實世界的影像以更好的畫質呈現,並將數位元素,例如藝術創作、虛擬電腦螢幕等都融合在周遭環境,同時表現出畫面的深度與透視感。此外,「坎布里亞計畫」裡頭配置的新感測器,還會讓使用者的臉部表情、視線以及膚色都能夠忠實地被呈現出來。但另方面,祖克伯也感嘆表示它們總是得為「其他平台」開發產品,Meta 未來準備要補貼使用元宇宙所需的裝備,甚至是以成本價販售,好讓它們「能被更多人使用到」。「我開始相信,消費者缺乏選擇以及開發者必須負擔的高昂費用正在扼殺創新的動能,阻止人們打造新的東西,並阻礙整個網路經濟,」祖克伯說。《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的報導指出,祖克伯是在此處暗批 Apple。除了以上,元宇宙還有另一個目標:形塑虛擬與現實的經濟體系。也許使用者的「家庭空間」會需要一些藝術作品,又或是對自己的「化身」感到不滿意,想要換一個。Meta 認為,這時候人們就會想要在虛擬世界中花錢購買虛擬商品,因此它們希望能夠建構出一個虛擬的經濟體系,協助大家創作並販賣此類產品。祖克伯認為:「歸根究柢,創作者和開發者才是真的構築出元宇宙,並讓它成真的人,」並指出這些人必須要可以「靠著這項工作賺大錢」。而這個虛擬經濟體系將稱為「地平線市場」(Horizon Marketplace), 這也將推動非同質化代幣 (non-fungible tokens,NFTs) 的發展。Meta 的元宇宙產品負責人沙阿 (Vishal Shah) 便指出:「這將讓人們可以更簡單地販售像是 NFT 這樣的限定數位商品,他們可以在自己的虛擬空間裡進行展示,或甚至將東西安全地轉售給下一個人。」最後,祖克伯還指出,Meta 將會嘗試以更負責任的方式來建構元宇宙,「隱私」會是元宇宙的關鍵元素之一。「隱私標準將從一開始就設置在元宇宙的系統當中,」祖克伯說:「我在過去五年間得到的其中一個教訓是,我們需要從一開始就強調這些原則。」他同時給出了幾個執行概念:「你將可以決定自己什麼時候想和其他人待在一起,例如你想要封鎖某個人、讓他不能出現在你的空間裡,又或是你想要休息一下,把自己傳送到一個私人空間獨處。」但基於元宇宙目前還在醞釀當中,尚不清楚「封鎖」意味著什麼結果,比方說,若在共享的公共虛擬空間中遇到不想遇到的人,可以直接封鎖對方嗎?若是封鎖又會發生什麼事呢?不過現在要談這些,或許都還太早了。而比較特別的部分是,Meta 這次還提到了監管機構在元宇宙的建構期,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的看法是,在過去,新科技出現的速度有時候會讓立法者和監管機構難以追趕,」Meta 的全球事務副總裁克雷格 (Nick Clegg) 說:「而我真的認為這次不用再發生一樣的事了,因為在我們設想的元宇宙完全實現前,還有好幾年的時間。」但話說回來,提到審查,Facebook 近日才面臨前員工豪根 (Frances Haugen) 的爆料,身為吹哨者,她將 Facebook 部分內部文件洩漏出來,裡頭透露該公司多年來任由平台上出現假新聞、政治宣傳、厭女、種族仇恨言論,不只無法做出管控,甚至還有所助長。因此在改名 Meta 之前,Facebook 本來正面臨著強大的輿論聲浪,外界認為它們旗下的多個社群平台已經危害到了現實世界;CNN 和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更認為,它們之所以挑此刻改名,根本是要彌補自己此前一系列的公關惡夢。可是在這個面臨強烈批判的時機,Meta 卻決定要把焦點放在未來,並將元宇宙稱為公司的「北極星」, 而不是改善既有的產品,祖克伯表示:「我知道有些人會說,現在不是專注在未來的時機,我也想承認現在有重要的議題必須去處理,但永遠都會有這樣的事。」「我其實不太確定真的會有一個可以專注在未來的好時機,我們為了我們開發的東西而活。當我們犯錯時,我們會繼續學習、繼續開發,並繼續向前進。」然而回過頭來,雖然改名是種對於自身發展目標的宣示,但 Facebook 並不是第一個為自己改名的科技公司,而過往的例子中,改名的成效看來十分有限。2015 年,Google 便成立了一間名為「Alphabet」的母公司,並讓「Google」這個品牌成為底下的子公司,不過無論是提到品牌本身,或是與母公司相關,大家基本上還是會稱呼它為 Google。而在發展了 17 年、擁有約 25 億使用者的狀況下,Facebook—— 又或者說是 Meta—— 很有可能也會獲得同樣的待遇,但這對 Google 來說或許無關好壞,可是對近年接連面臨假訊息、使用者隱私外洩、吹哨者揭密問題的 Facebook 而言,卻可能不是個好兆頭。因此在更名之後,無論這間社群平台巨頭是否真能被外界視為「Meta」, 又或是它們是否能實現自己於本周四立下的豪語,都還有待觀察。至少在 NPR 報導中,美國喬治城大學 (Georgetown University) 麥克唐納商學院 (McDonough School of Business) 的行銷學教授馬拉維亞 (Prashant Malaviya) 是這樣認為的:「就算他們正談論著這間新公司,事實上華爾街 (Wall Street) 和主街 (Main Street, 註) 的人可能只會繼續這麼說:『嘛,對啦,它們依舊只是 Facebook 啊。』」編註:指美國的普通投資者、小型獨立企業和投資機構。
是有多「聖」? 明明是萬聖節 怎麼都是鬼?
提到萬聖節,就不得不提及它的悠久歷史及各種轉變,最遠可以追溯到到現今歐洲人的祖先「凱爾特人」(Celtic) 及他們的傳統節日「薩溫節」(Samhain)。2,000 多年前,凱爾特人居住在歐洲大陸及不列顛群島,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而在 11 月 1 日的薩溫節是他們新年的第一天,這個日子同時也是豐收季的結束及冬季的開始。凱爾特人相信在前一晚,隔開生死兩界之間的界線會變得模糊,這時仙女、邪靈及祖靈可以自由遊走。凱爾特人認為邪靈會在這天跨界進到人世,破壞一切景觀、帶來冬天。因此,凱爾特人會點燃篝火並準備食物、酒水,希望能獲得祂們的保佑,讓人畜平安活過冬天。但同時他們也會偽裝自己,避免被邪靈們認出來。西元一世紀後,基督教在歐洲逐漸廣傳,進入六世紀後,更開始有標準化的神職制度。據傳,為了強化自己的節日,同時又希望避免歸信基督教的信徒再去參加異教的節慶,教皇格雷戈里三世 (Pope Gregory III) 於西元 731 年將 11 月 1 日定為諸聖節 (All Saints' Day 或 All Hallows' Day), 以紀念基督教殉道者和聖徒;而 11 月 2 日則成為萬靈節,是紀念死者靈魂的日子。但薩溫節的活動,包括點篝火、裝扮和遊行等,仍會在諸聖節前一天以新名稱「諸聖節前夜」(All Hallows' Eve) 進行。「All Hallows' Eve」之後成為現在萬聖節的英文「Halloween」, 不過考量到由來以及諸聖節仍是現行的宗教節日之一,其實萬聖「夜」可能會是個更合適的翻譯。但為符合台灣習慣,本文皆使用萬聖節。至於萬聖節標誌性的南瓜燈,又是怎麼來的呢?南瓜燈籠其實起源於愛爾蘭神話,是關於一位綽號名叫「吝嗇傑克」的人。相傳吝嗇傑克欺騙了魔鬼兩次,第一次,他邀請對方一起喝酒,但人如其名的傑克並不想付酒錢,於是便說服魔鬼將自己變成一枚硬幣,好用來付帳。但魔鬼照做之後,傑克卻將他放在一個銀色十字架旁,讓他無法變回原來的樣子。雖然後來傑克還是放出了魔鬼,但附帶的條件是他一年不能去打擾傑克,並且在死後,魔鬼不能取走他的靈魂。第二年,傑克又騙魔鬼爬上樹去摘水果,隨後卻在樹皮上刻下十字架,直到魔鬼答應傑克接下來十年也不會打擾他後,才將他放下來。到了傑克去世時,魔鬼遵守諾言不奪取他的靈魂、不讓他下地獄;然而傳說中,上帝也並不歡迎他進入天堂。最後,傑克只能待在漆黑的夜裡,並以裝著煤炭的燈籠照路,永遠徘徊在世間,被稱為「燈籠傑克」(Jack O'Lantern)。為了嚇唬吝嗇傑克和其他惡靈,愛爾蘭人會將點燃的蠟燭放在燈籠中,並放置於家門口或在移動時提著。由於金屬燈籠相當昂貴,所以人們會把根莖類蔬菜挖空作為代替。隨著時間推移,愛爾蘭當地漸漸出現在上面雕刻臉孔的習俗,就像今日的南瓜燈一樣。這個習俗則跟扮裝、篝火等一起成為了薩溫節的傳統。從愛爾蘭國家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Ireland) 館藏的蘿蔔燈籠石膏模型可以一窺從前燈籠的樣貌。早在 16 世紀,英國就有窮人在萬靈節乞討的習俗,這個習慣漸漸由孩子們接手,他們會給予孩子們上頭有十字架樣式的「靈魂蛋糕」(soul cakes), 以換取對方禱告祝福。這項傳統的日期與行為都與現代萬聖節的「不給糖就搗蛋」十分接近。不過也另有一說表示,「不給糖就搗蛋」(trick or treat) 也可能來自美東的聖誕節習俗「Belsnickling」。Belsnickling 於 18、19 世紀在美東開始流行,成群結隊的參與者會在聖誕節期間到各家門口表演小把戲,並換取食物和飲料,其中偶爾也會加入嚇唬小孩或扮裝的元素。到了 19、20 世紀,Belsnickling 中的惡作劇逐漸變得過分,有人甚至會為了偽裝超自然現象而敲打窗戶或破壞房屋,引起了大眾關注。1927 年,加拿大艾伯塔省 (Alberta) 的《每日先驅報》(Daily Herald) 便出現了一篇報導,當中讚許年輕人在進行「不給糖就搗蛋」時並沒有搗蛋,而是得到點心後就安分地回家了。這篇報導很可能就是「不給糖就搗蛋」短語的首次登場。Belsnickling 也被推測很可能啟發了萬聖節,最後卻反而成為了萬聖節的活動,Belsnickling 一詞漸漸不為人所知。在美國,「不給糖就搗蛋」的做法在二次大戰後變得普遍,因為那時配給制結束,糖果變得更容易取得。而現成糖果也慢慢取代過去的自製蛋糕或點心,一來是人們發現這樣會省事許多,二來是一些流行的都市傳說引發人們恐慌。這源於 1964 年的萬聖節,一名紐約的家庭主婦因為覺得上門要糖果的人太老,而給了他們一包狗餅乾、螞蟻藥和鋼絲絨,這件事情鬧上了新聞,也引發一連串的謠言,像是埋有刀片的蘋果,或是糖果有毒等等,這也引發人們對於孩子向陌生人領取糖果的危機意識。在這之後,孩子們通常會被告誡丟掉沒有密封的糖果,只留下包裝完整的零食。隨著萬聖節中的糖果點心越來越強調完整包裝、來自品牌,加上裝扮開始受到電影等流行文化的影響,現在的萬聖節逐漸商業化及脫離傳統。塑膠燈取代真正的南瓜雕刻燈籠;「不給糖就搗蛋」也不再有「搗蛋」, 單純是要糖果的好日子;而曾經在農村是充滿恐怖氣氛的節日,如今在都市中也變得更熱鬧歡騰了。雖然隨著幾千年的歷史,萬聖節漸漸地遠離最早的形式和意涵,不過畢竟這個節日就是從古至今,不斷地融入各種文化而呈現出今天的樣貌。再說,些微的名不符實也許才恰好契合這個節日吧,畢竟除了教皇貼心為它取的名字之外,萬聖節與諸聖節、萬靈節不同,它可是從來就沒有聖徒,並以惡作劇、討糖果為主軸的萬「聖」節呢。
【地球 24小時】10/28 Facebook再見,Meta哈囉!
在美國加州門洛帕克市 (Menlo Park) 的 Facebook 總部,一名男子站在一塊寫著 Facebook 公司新名字「Meta」的 logo 面前。元宇宙的時代似乎近在眼前。至少,在本周四 (28) 的 Facebook 年度會議中,其執行長祖克伯 (Mark Zuckerberg) 嘗試要讓所有人如此相信,甚至還為此一舉將公司更名為「Meta」, 但它究竟什麼時候能成真?又會以什麼樣貌呈現呢?相關閱讀:《元宇宙到底在幹嘛?Facebook 改名「Meta」真的有必要嗎?》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南馬尼拉公墓 (Manila South Cemetery), 一名孩子在諸聖節 (All Saints' Day) 前夕,仔細清理一格一格小墓地上殘餘的蠟油。 相關閱讀:《置之死地而後生 在南韓,免費為你舉辦的喪禮死亡體驗》人生遇到瓶頸了嗎?走一遭喪禮體驗,躺一躺棺材,讓這間南韓治癒中心引導你反思生活。在巴西大城里約熱內盧的維拉維特姆貧民窟 (Vila Vintem slum), 蘇亞雷斯 (Gabriel Soares, 右) 在祖母羅桑吉拉 (Rosangela Soares) 排隊買瓦斯的時候,在一旁逗弄著他養的小猴子弗雷德里科 (Frederico)。在捷克首都布拉特納鎮 (Blatna), 一名漁夫將啤酒拋給另一位同樣駕船來補鯉魚的同行。 相關閱讀:《英法上演「扇貝戰爭」 海上惡鬥不手軟》2018 年時,在扇貝資源豐富的英吉利海峽,英國和法國漁船為了搶奪扇貝上演了一場惡鬥,而這場被稱為「扇貝戰爭」的衝突,背後也反映出英國脫歐後面對到的一大難題:漁權。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的聖伊波托利托教堂 (San Hipolito church), 天主教徒們齊聚一堂,歡慶一年一度的聖猶達 (San Judas Tadeo) 紀念日。 相關閱讀:《墨西哥法院裁定墮胎罪違憲 天主教大國也吹綠色風潮》今年 9 月,墨西哥最高法院做出一項歷史性的裁定,宣布墮胎罪法規違憲,令墨西哥為墮胎權奔波多年的人士倍感振奮,也象徵著去年自阿根廷吹起的一股「綠色風潮」, 如今也正式吹進了墨西哥。在蘇格蘭首府格拉斯哥 (Glasgow), 環保主義者在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COP26) 正式開幕前,帶著布條和標語來到喬治廣場 (George Square) 示威。 相關閱讀:《洪水、乾旱、熱浪越來越頻繁 人為氣候變遷惹得禍》從 2000 年開始,每年都是史上最熱的一年,因為氣候異常導致劇烈水災、颶風、乾旱等新聞也幾乎成為我們的日常,而最近的研究再次強調,這一切和人為的氣候變遷脫離不了關係。在英國首都倫敦,維基解密 (Wikileaks) 創辦人阿桑奇 (Julian Assange) 的支持者紛紛來到皇家司法院 (Royal Courts of Justice) 外聲援他。今年一月,英國以擔憂阿桑奇的心理狀態為由,拒絕將他引渡至美國,為 2010-2011 年間大量揭露美軍在阿富汗、伊拉克戰爭行動的相關資料而受審。但美方表示,負責審案的法官收到心理醫師的「誤導」, 因此宣布將提出上訴,爭取將阿桑奇引渡回美國受審。 相關閱讀:《為什麼厄瓜多不再庇護阿桑奇?》在 2012-2019 年間,厄瓜多駐英國的大使館一直為阿桑奇提供庇護,以免他被捕受審。可是在 2019 年,厄瓜多大使館終究還是敞開大門,讓英國入內逮捕阿桑奇。究竟,為什麼厄瓜多不再庇護阿桑奇了?在墨西哥南部的馬蒂特蘭鎮 (Villa Comaltitlan), 一名難民背著一個大包包,和其他難民們一起不斷朝墨西哥城前進,希望能在那裡申請到庇護資格。 相關閱讀:《車隊移民的一天 跟著宏都拉斯母子一路向北》在 2018 年時,中美洲車隊移民的故事佔據了獲得了國際媒體的關注。現在,就讓我們跟著《路透社》攝影師的鏡頭,體會當年車隊移民當中一對母子的一天吧!在智利大城瓦爾帕萊索 (Valparaiso), 有漁民們在瓦爾帕萊索港揮舞致力國旗、高喊口號示威,要求智利政府遵守八年前的承諾,為他們新建一座港口,好讓他們有工作可以做。 相關閱讀:《「一口氣」能在海裡待上好久 巴瑤族優異潛水能力之謎》生活在世界不同角落的漁民,都因應自己的周遭環境,摸索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打魚方式。有些人靠網子,有些人靠釣竿,生活在東南亞的民族巴瑤族靠著是驚人的肺活量。而這也讓許多科學家感到好奇:究竟,巴瑤族人的肺活量為何這麼出色?在荷蘭阿納姆市 (Arnhem) 的皇家漢堡動物園 (Royal Burgers' Zoo), 一隻剛出生的白犀牛 (Ceratotherium simum) 在媽媽關切的目光中,好奇地望著周遭世界。 相關閱讀:《3D 列印犀牛角可拯救犀牛,專家稱「真是個壞主意」》世界有五種犀牛,三種在亞洲,兩種在非洲,大部分都面臨絕種威脅,原因就是盜獵犀牛角。犀牛角在地下市場非常有價值,有些人食用犀角粉,或雕刻成象徵財富的飾品。為了改變犀牛角市場供需,一些科技公司生產合成犀牛角,企圖擾亂市場,認為最終能減少市場需求,但保育專家稱這簡直是個壞主意。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蘇丹軍方政變、開除六位大使 那條始終走不完的民主轉型之路
三年前,非洲國家蘇丹發生了一場政變,隨後軍方和當時的反對派陣營達成協議、共組過渡政府,由出身民間的哈姆多克 (Abdalla Hamdok) 擔任總理,致力於在三年多後讓蘇丹民主化;但僅過了兩年,蘇丹軍方突然發動政變,讓蘇丹原本已經脆弱的民主更加岌岌可危。周一 (25), 蘇丹軍方領導人布爾漢 (Abdel-Fattah Burhan Abdulrahman) 發動軍事政變,軟禁了蘇丹總理哈姆多克 (Abdalla Hamdok), 並將軍方與反對派陣營共組的過渡政府「政務議會」(Sovereign Council) 解散,宣布蘇丹進入緊急狀態。布爾漢提到,他這麼做是為了要在過渡政府內部分歧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避免蘇丹「再次爆發內戰」。然而,他的說法並沒有被蘇丹人民接受。政變的消息傳開後不久,蘇丹民眾紛紛湧上首都喀土穆 (Khartoum) 的街道示威,與前來驅散群眾的軍警當面對峙,遭其開槍射擊,造成至少 10 人身亡、80 多人受傷。不僅如此,6 位蘇丹駐外大使也因為譴責蘇丹軍方,而在周三 (26) 晚上遭開除。位於非洲東北部的蘇丹,是非洲國土面積第三大國。每逢談到它,許多人就會聯想起蘇丹先前與南蘇丹的獨立爭議,或是發生於蘇丹西部達佛省 (Darfur) 的動亂事件。而這一切,都與獨裁統治蘇丹長達 30 年的蘇丹獨裁者巴希爾 (Omar al-Bashir) 有關。巴希爾自 1989 年政變後便成了蘇丹的獨裁領袖,前面所提到的南蘇丹獨立爭議、達佛省動亂事件等都與他有關。2019 年,出於國內窘迫的經濟及政治局勢,巴希爾被軍方政變而被迫下台,隨後上台執政的軍人本來試圖成立過渡政府,由軍方執掌大權。沒想到,街頭一波又一波的示威,迫使得軍方必須坐下來與反對派勢力談判,最終達成一項權力共享協議,成立「政務議會」(Sovereign Council) 作為過渡政府,先後分別由蘇丹軍方領導人布爾漢及反對派勢力推舉的領袖領導。3 年又 3 個月後,過渡政府將辦理全國大選,將政權交給蘇丹人民投票選出的政府。根據《美聯社》等外媒的報導,如果沒有這場政變,那麼布爾漢理應在今年 11 月時將政權交給反對派勢力推舉的領袖。乍看之下,這份權力共享協議的構想很美好,但在實際執行的這兩年多來,軍方和反對派勢力間的分歧不斷惡化,導致雙方始終難以達成政治共識。當代蘇丹歷史學家科克特 (Richard Cockett) 指出,這種分歧始終是蘇丹民主發展道路上的一大死穴,各黨各派彼此難以達成共識的結果,往往讓軍方有充足的藉口發動政變奪權。但除了政治困局,經濟也是這場政變爆發的遠因之一。《華爾街日報》在報導中指出,蘇丹在巴希爾時代中面臨到的經濟問題,並沒有隨著過渡政府的上台,或是其推行的經濟改革而改善,通貨膨脹、民生物資的缺乏反而還有惡化的情形。在蘇丹首都喀土穆,雜貨店、麵包店外仍不時就會大排長龍 —— 一如 2018 年底,蘇丹獨裁者巴希爾被推翻前的光景。過去這幾周,軍方要發起政變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幾周前,有支持軍方的民眾在蘇丹總統府前舉辦了靜坐活動,呼籲軍方推翻哈姆多克政府;隔週,支持哈姆多克政府的民眾也走上街頭示威,展現他們的支持。周一,蘇丹軍方的領導人布爾漢便發動政變了。他在電視中解釋,政客間的內訌、野心和企圖煽動暴力的行為,才是迫使他發動政變,以「糾正革命路線」的主因。同時他還承諾,雖然軟禁了總理、解散了政務議會,但他依舊會依照當初權力共享協議規劃出的時間表,在 2023 年 7 月舉辦大選,將政權交給民選政府。但蘇丹的民眾並沒有被他說服,BBC 阿拉伯線的記者奧斯曼 (Mohamed Osman) 表示,政變後不斷有示威者湧上蘇丹首都喀土穆的街頭,燃燒輪胎、用石塊和鐵絲網堵住街道,或是一邊敲著鼓、塑膠桶,一邊高唱著像「我們是革命者,我們是自由之身,我們會走完全程」這樣的歌詞。一名上街參與示威的民眾穆罕默德 (Haitham Mohamed) 在受訪時告訴記者:「我們已經準備好為蘇丹的民主過渡犧牲生命。」政變演變至今,街頭示威的規模也越來越大,蘇丹各個職業公會也陸續宣布罷工,加入反對軍方政變的行列。可是同一時間,街頭上的民眾也發現,蘇丹軍警的鎮壓手段也正變得越來越暴力。在發現催淚瓦斯、閃光彈成效不彰後,蘇丹軍警開始朝群眾開槍,現已造成至少 10 人死亡。BBC 也在報導中提到,蘇丹軍警為了逮捕策劃反政府示威的人,甚至開始在喀土穆裡挨家挨戶地找人。面對蘇丹的變局,國際上幾乎是一面倒地批評蘇丹軍方發動政變的行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紛紛表達了對蘇丹總理哈姆多克的支持,部分西方國家駐蘇丹的大使館也發表聲明,稱未來將繼續認定哈姆多克政府為「合法的過渡政府領導人」。除了公開支持,世界銀行、美國也雙雙暫停給蘇丹的 3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842 億 7,000 萬元)、7 億美元 (折台幣約 196 億 6,300 萬元), 但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 (Ned Price) 在發言中也坦言,美國其實對蘇丹緩慢的民主轉換過程「感到失望」。至於蘇丹的未來究竟會走向哪裡?這個問題就連專家都無法下定論。長年關注蘇丹的非洲分析師德瓦爾 (Alex de Waal) 指出,考慮到蘇丹「極強的民間動員力」, 這場政變仍未到「一錘定音」的程度。「每當蘇丹軍方越線,街頭就會動員起來將軍方拉回正軌 —— 而我懷疑這就是我們現正目睹的事情。」而另一名在蘇丹總理哈姆多克政府內任職的官員也有類似想法,但他擔憂地向 BBC 表示,這場政變「極有可能」將蘇丹重新拖回內戰的泥淖當中。
【地球 24小時】10/26 中場休息時間
在南方恰帕斯州 (Chiapas) 市鎮胡伊席特拉 (Huixtla), 一位移民在河中漂浮,享受難得的休憩時光。待會,他便要繼續踏上旅程,跟隨其他來自中美洲和海地的移民一起往北移動,前往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 (Mexico City) 申請庇護許可和難民身分。 相關閱讀:《車隊移民的一天 跟著宏都拉斯母子一路向北》中美洲移民是怎麼前往美國的?這一次,讓我們透過《路透社》的鏡頭,跟著宏都拉斯母子的腳步走一小段路,身歷其境移民們的日常生活。在法蘭克福 (Frankfurt), 嗅探犬「暴風」(Storm) 與他的人類夥伴一起來到德國鐵路 (DB) 的下一個鐵路興建預定地,準備用牠的鼻子進行示範,找出附近有沒有需要被轉移到安全棲息地的保育類動物。德國鐵路在這天指出,它們目前正讓嗅探犬受訓尋找保育類動物,此前一直都是人類負責在施工期間找尋需要被轉移的物種,但這些狗狗在今年底完成培訓後,就可以於 2022 年接手這項工作,它們估計能藉此加快鐵路興建的進度。 相關閱讀:《用五年聞出上百件爆裂物 獲頒金牌的「掃雷鼠英雄」要退休了》在德國,嗅探犬「暴風」用牠的鼻子找出保育類動物;在柬埔寨,掃地雷老鼠「馬加瓦」(Magawa) 則是用牠的鼻子聞出地雷在哪裡。在首都渥太華 (Ottawa),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 (Justin Trudeau) 任命了該國的新內閣,並於總督府 (Rideau Hall) 內進行宣誓儀式。在這個重要的日子,他選擇了有著駝鹿圖案的長襪作為他的穿搭之一。 相關閱讀:《加拿大總理「襪子外交」 燒到愛爾蘭》公眾人物的衣著打扮蘊藏許多訊息,不管是服裝的顏色、配件的使用還是設計上的小巧思,都是媒體捕捉的焦點。這次,就讓我們來看看加拿大總理杜魯道的襪子吧!在蘇格蘭大城格拉斯哥 (Glasgow), 兩名環保團體「海洋反叛」(Ocean Rebellion) 成員將自己扮成了英國首相強森 (Boris Johnson) 以及所謂的「石油巨頭」, 並於蘇格蘭會展會議中心 (Scottish Event Campus) 附近燃燒著寫有「你孩子的未來」的小船。本月 31 號至下月 12 號,蘇格蘭會展會議中心內將進行為期兩周的 2021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COP26), 在這個會議中,來自世界各地的 197 個國家將一同討論未來的能源及環保政策方向。這個大會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 的其中一個部分,自 1994 年 3 月 21 日生效以來,今年將是第 26 次舉辦會議,因此簡稱「COP26」。 相關閱讀:《耗時 13 天的會議 COP24 197 國談定《巴黎協議》施行細節》在 COP26 到來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三年前的 COP24, 在兩周的談判協商之後,究竟達成了什麼樣的協議...... 在首爾的一間公園裡,一名小女孩穿著和 Netflix 韓國影集《魷魚遊戲》中的參賽者相似的服裝,並與身後的巨型娃娃「英熙」(Younghee) 一起合照。 相關閱讀:《在語言中看見「韓流」 《牛津英語詞典》新增 26 個韓語詞彙》《魷魚遊戲》、防彈少年團、《寄生上流》—— 對於英語世界來說,「韓流」是他們漸漸無法忽視的一股強大浪潮,不僅生活已處處可見,甚至還逐漸在詞典中佔有一席之地...... 在城市瓜亞基爾 (Guayaquil), 大批民眾走上街頭抗議保守派總統拉索 (Guillermo Lasso), 因為他於上周宣布該國燃料價格將再調整上漲約 12%, 等於自去年以來,當地的汽油跟柴油價格已經近乎翻了一倍。發起抗議的厄瓜多原住民民族聯盟 (CONAIE) 表示,它們希望燃料價格上限能夠有所限制,因為在 COVID-19 疫情的肆虐下,市井小民早已難以負荷經濟重擔。厄瓜多政府表示,在這天的示威活動中,至少有 8 名警察受傷,37 位民眾因堵塞道路被捕;但抗議方也指出它們有成員受傷,只是沒有給出具體的數字。 相關閱讀:《英國司機荒釀缺油之亂 加油站爆恐慌性消費》在厄瓜多,民眾面臨著不斷攀升的油價,想買卻可能難以負荷;但在上個月的英國,大眾則面臨著有錢也買不到油的缺油窘境...... 在巴黎的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 (Musée du quai Branly), 一名攝影師正在拍攝一尊來自達荷美王國 (Kingdom of Dahomey) 王宮的雕像。達荷美王國存於現今非洲西部國家貝南 (Benin), 興盛時間約在 17 世紀至 19 世紀,但在 19 世紀中期被法國逐步侵占,並於 1894 年淪為該國殖民地,1904 年成為法屬西非 (AOF) 的一部分。而在本次展覽中,包括畫面中的雕像,一共有 26 件來自達荷美王國的展品將在活動結束後歸還給貝南。 相關閱讀:《五年內物歸原主 法國總統馬克宏下令歸還非洲文物》2018 年,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下令,他會立刻歸還存放於法國的非洲文物,這一切都和他 2017 年的一場演說有關...... 在安大略省首府多倫多 (Toronto), 運動員們正在展示加拿大隊於 2022 年北京冬奧 (Beijing 2022 Winter Olympics) 的制服。2022 年北京冬奧將於明年 2 月 4 日至 2 月 20 日舉行。 相關閱讀:《一塊奧運獎牌究竟值多少錢?》在運動員眼中,辛苦贏下的奧運獎牌價值難以估計,不過倘若有運動員願意忍痛割愛,將奧運獎牌鎔化、拿到市場上販售,這些獎牌又將值多少錢呢?在紐約市 (New York City) 的「帝國大廈登高賽」(Empire State Building Run-up) 活動中,來自墨西哥的參賽者在踩過了 1,576 階樓梯、攀登足足 86 層樓,終於抵達了終點。 相關閱讀:《研究:跑太多對身體不好》我們許多人都相信,多運動對身體有好處,而且要儘量多動才會健康,但 2015 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其實動越多不見得對身體越好。在首都喀布爾 (Kabul), 三名穿著罩袍的女子正坐在路邊短暫小憩。 相關閱讀:《黑色罩袍才不屬於阿富汗 女性用五彩傳統服飾反擊塔利班》搭配 hashtags「# 別干涉我的穿著」、「# 阿富汗文化」和「# 阿富汗女性」, 今年九月,世界各地的阿富汗女性在 Twitter 掀起一場運動,以自己身穿鮮艷傳統服飾的照片,反對塔利班針對女學生的嚴格服裝規定。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馬德里不思議 西班牙鬧區羊滿為患的遷徙放牧節
西班牙馬德里一年一度的「遷徙放牧節」(Transhumance Festival, 註) 始於 1994 年,由觀光旅遊局推動,旨在向傳統山牧季移的牧羊方式致敬,允許牧羊人在這天使用傳統的路線,帶領羊群從西班牙北部前往更南邊、地勢也較低的牧場進行冬季放牧。而坐落在古老遷徙路線上的馬德里,平時車水馬龍的市中心道路,也會在遷徙放牧節期間化身為「羊群專用道」。註:transhumance 來自拉丁語,「trans」意思是穿越,而「humus」則是土地的意思。去年,遷徙放牧節因為 COVID-19 疫情的關係停辦,今年則在上周日 (24) 舉行,一千多隻綿羊與山羊攻佔馬德里的街頭,身邊伴隨著穿上傳統服飾的牧羊人,羊鈴聲加上當地的音樂與舞蹈,場面非常熱鬧。除了當地人自己相當期待這睽違 2 年的活動,遊客也從各地來到馬德里,所有人沿著馬路站著,觀看這奇特又壯觀的景象。一名遊客表示,他之前不知道有這個活動,本來只是要來馬德里觀光,「我們很幸運!這個一年一度的慶典,而我們剛好在這裡」。平常習慣了塞車的孩子們,難得有機會看到「塞羊」也更顯得興奮,8 歲的伊格萊西亞斯 (Carmen Iglesias) 天真地說:「我們甚至可以摸到牠們耶!」每年,馬德里市長會和牧羊人代表在市政廳舉辦付款儀式,支付象徵性的費用換取動物安全的穿越。這也是延續自 1418 年的傳統,當時牧羊人們與市政廳達成協議,每 1,000 頭牲畜須支付 50 枚硬幣的通行費。遷徙放牧節中也有許多孩子參加,有些是身著傳統服飾的小牧羊人,十分可愛。大街上有樂隊、跳傳統舞蹈的人、羊,以及更多的羊,非常熱鬧。雖然乍看之下,現行的遷徙放牧節是起於 1994 年,不過它的歷史與所含的智慧卻遠遠不止於此。以往,每年五月下旬,動物們會變得焦躁不安。沙漠南風帶來的熱氣使草地變乾,綿羊和山羊幾乎食不下嚥。牧羊人和羊群都明白,是時候向北方出發了,那裡涼爽的天氣和新鮮的草場正等著他們;而隨著空氣變冷、凜冬將至,他們會再度返回南方。在西班牙,像這樣的遷徙路線不只一條,途中不同路線更是縱橫交錯,不時會穿過村莊和市中心,也包含今日的首都馬德里。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後,20 世紀時,現代科技開始影響了遷徙放牧的傳統,牧人改以鐵軌、卡車取代了徒步移動;飼料與牧養設備的進步也讓許多牧民選擇定居、不再隨季節遷徙。然而,這樣的轉變卻使生態劇烈變化:廢棄的高山草場生態多樣性降低、發生野火的風險增加,牧場則因長期過度放牧而讓樹木停止再生。隨著許多問題浮現,牧羊人加爾松 (Jesús Garzón) 決定重新擁抱傳統,並提高外界對這種放牧法的認識,他背後多年的努力也是「遷徙放牧節」出現的原因之一。重新推行遷徙放牧的決定讓他遇上不少困難,首先許多牧道早已荒廢,或被新的高速公路、市鎮、農田取代。再來是飲水點及庇護所並不連貫,牲口的水源可能斷斷續續,牧羊人可能也沒有合適的地方落腳休息。但加爾松堅持不懈,從道路修復到提倡政策,將阻礙一一排除。他發現,連氣候變遷都能成為復興遷徙放牧的力量之一,因為乾貨及飼料價格上漲,反而替免費的草場增添吸引力,讓早已不再移動的西班牙畜牧業開始有了新動能,逐漸有人響應回歸遷徙放牧的牧羊形式。加爾松也成立了遷徙與自然協會 (TyN), 為面臨法律或有其他困難的遷徙牧民提供幫助。到了 1993 年,加爾松終於完成西班牙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次的遷徙。1994 年「遷徙放牧節」成為正式的節日活動,而西班牙也於 1995 年通過第 3/1995 號牧道法,當中明文規定牧道為不可移動的公共財產,並強調其生態保護意義,任何破壞行為將受到處罰。遷徙放牧不僅是在地的文化資產,更有生態上的價值。加爾松表示,只要不過度放牧,季節性遷徙有助於刺激植物生長、提高生產力、減少土壤侵蝕並促進水土保持。也因為如此,除了向傳統致敬,遷徙放牧節其實也是另類的街頭行動,呼籲西班牙當局更關注 12 萬 5,000 公里放牧路線的保存與維護。
首例對亞茲迪的迫害定罪 德國IS新娘坐視5歲女童渴死遭判10年
德國慕尼黑高等法院在 25 號宣判 30 歲的德國籍女子溫尼許 (Jennifer Wenisch) 10 年有期徒刑,她因協助與教唆謀殺未遂及參與外國恐怖組織,被判「危害人類罪」及「戰爭未遂罪」(attempted war crimes), 此判決也被認為是全球第一例與伊斯蘭國 (IS) 對亞茲迪人 (Yazidi) 迫害有關的定罪。這宗犯罪的起因是她與身為伊斯蘭國戰士的丈夫虐待並造成了一名女童的死亡,該名女童是他們連同女童母親一起購買的亞茲迪奴隸。法院發言人格利維茨基 (Florian Gliwitzky) 提到,「這名 5 歲女童曾遭大力毆打頭部,並被推倒在地,用力之猛烈甚至還導致她肩膀受傷」。溫尼許也曾威脅女童,如果她不停止哭泣,將會拿槍射她。格利維茨基說:「女童從 2015 年 8 月開始有尿床的症狀,當她第二次尿床時,這名丈夫用鎖鏈將女孩綁住,並且將她丟在院子中,任其曝曬在伊拉克炎熱的烈日之下,讓女童活活渴死。當溫尼許發現時,她曾告訴丈夫得做點什麼,不然孩子可能會死。」「然而,她自己到最後卻什麼也沒做。」而被迫看著女兒死去的母親諾拉 (Nora) 是這場訴訟最重要的證人,在長達 77 天的庭審中,她出席了超過 11 天。當判決出來時,她人也在法庭現場。母親諾拉的法律團隊在聲明中表達了她對判決的想法:「今天能到法院聽最終判決對我來說很不容易,所有記憶如潮水般湧了上來,我很高興在六年後,法院讓她為我女兒的死負責,但世上也沒有任何判決能夠讓我的女兒回來了。」溫尼許的律師則對母親作為證人表示抗議,認為孩子的母親是不可靠的證人,而且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孩子確實死亡。法院以奴役兒童導致死亡的罪名判處溫尼許 9 年有期徒刑,這同時也被視為危害人類罪;另外還以參與恐怖組織的罪名判處她 2 年 6 個月的有期徒刑,最後總刑罰共 10 年。檢察官曾建議將溫尼許終身監禁,然而,法官發現她幾乎沒有能力可以阻止這對母女受虐,因為她的丈夫擁有最大的權力並掌管一切。溫尼許的丈夫目前也因過去長期對亞茲迪母女的虐待遭起訴,在德國法蘭克福的法院接受審理中。溫尼許的辯護團隊現在有一周的時間可以向德國總檢察長辦公室提出上訴。溫尼許在德國長大,從小信奉基督教,但在 2013 年改信伊斯蘭教,並於隔年前往伊拉克加入伊斯蘭國,成為該組織的「道德警察」, 專門檢查行為與服裝不符合組織規範的女性。溫尼許於 2016 年在德國駐土耳其安卡拉大使館處理證件問題時被捕,一開始當局無法完全掌握她的罪行,只懷疑她參與恐怖組織。但當溫尼許返回伊拉克的家時,卻在聊天中將一切經歷告訴司機,包含加入伊斯蘭國的過程及在地的生活,卻沒想到司機正是為德國情報局工作的人,而且所有一切都被監聽著。最後,她被引渡至德國受審,因為德國的法律納入了普遍性原則,能起訴在全球發生的戰爭罪,這也包含種族滅絕罪,也就是伊斯蘭國對亞茲迪人所做的。所謂的亞茲迪人其實是庫德族中信仰亞茲迪教的部分人口,亞茲迪教融合了多種宗教的教義,被許多穆斯林視為「膜拜惡魔」的邪教。伊斯蘭國成員則以宗教為名,在中東殺害、綁架和驅逐數以千計的亞茲迪人。而作為伊斯蘭國的一員,溫尼許也支持「摧毀亞茲迪宗教」和「奴役亞茲迪人」。亞茲迪教派是一種混合了多神信仰、瑣羅亞斯德教 (祆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教義、古老而獨特的宗教。崇拜以孔雀形象出現的大天使。亞茲迪教派相信有至高無上的神,但非善惡二元論,否定地獄及魔鬼的存在。他們認為魔鬼已在耶穌基督下降至陰間的三日期間,因著天主給予耶穌的權柄,向耶穌基督讖悔了,所以耶穌基督赦免了他的罪,並恢復了他的大天使地位。故他們被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視為拜魔鬼者。《德國之聲》的編輯馮海因 (Matthias von Hein) 表示,溫尼許一案凸顯了處理這些恐怖罪行的困境,因為要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獲取證據、傳喚證人或勘查涉嫌犯罪的地點,要不是困難、就是不可能。對於種族滅絕的犯罪,需要的是更全面的系統性現場調查。其實德國多年來不斷在調查「針對伊拉克及敘利亞的亞茲迪人民」的犯罪。目前也有多間德國法院對前伊斯蘭國成員針對雅茲迪人的罪行進行審判。但即使在此刻,仍有數以千計的亞茲迪人還被困在伊拉克北部的難民營中,因為他們一族居住的伊拉克辛賈 (Sinjar) 地區依舊處在混亂與危險之中,他們不敢回家。所以馮海因認為,要做到系統性調查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地球 24小時】10/27 來自棺材裡的問候
在俄國首都莫斯科的 2021 國際殯葬展 (Necropolis - Tanexpo 2021) 上,一名會展人員穿上棺材形狀的偶裝,招呼行經攤位附近的人。 相關閱讀:《死後人生的新開始 迦納造型棺材揚名國際》獅子、飛機、美人魚...... 乍看這些五顏六色的木製工藝品,如果不仔細說明,沒有人知道它們不僅是送死者最後一程的棺材,更是迦納揚名國際的另類藝術。在墨西哥恰帕斯州 (Chiapas) 的胡伊席特拉鎮 (Huixtla), 來自中美洲的移民們不斷朝著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前進,希望能在那裏獲得庇護資格。2018 年,有大批來自宏都拉斯的民眾決定收拾行囊,一路北上往墨西哥或美國前進。但究竟為何他們會想要離開自己的母國呢?相關閱讀:《為什麼數千名宏都拉斯人想北上到美國?》在英國首都倫敦,支持維基解密 (Wikileaks) 創辦人阿桑奇 (Julian Assange) 的民眾在皇家司法院 (Royal Courts of Justice) 外,高舉著一幅將阿桑奇形容為「英雄」的標語聲援他。今年一月,英國以擔憂阿桑奇的心理狀態為由,拒絕將他引渡至美國,為 2010-2011 年間大量揭露美軍在阿富汗、伊拉克戰爭行動的相關資料而受審。但美方表示,負責審案的法官收到心理醫師的「誤導」, 因此宣布將提出上訴,爭取將阿桑奇引渡回美國受審。 相關閱讀:《為什麼厄瓜多不再庇護阿桑奇?》在 2012-2019 年間,厄瓜多駐英國的大使館一直為阿桑奇提供庇護,以免他被捕受審。可是在 2019 年,厄瓜多大使館終究還是敞開大門,讓英國入內逮捕阿桑奇。究竟,為什麼厄瓜多不再庇護阿桑奇了?在古巴首都哈瓦那 (Havana) 的一座動物園,一名遊客停下車輛,讓鴕鳥可以順利地過完馬路。 相關閱讀:《動物專屬 立陶宛藝術家打造暖心路標》在 2015 年 8 月,走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 (Vilnius) 的路上,你或許會看到一座座迷你路標還有縮小版斑馬線,這都是創意行銷公司 CLINIC 212 的傑作。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一名孩子在殺蟲劑噴出後所形成的煙霧裡玩得不亦樂乎。 相關閱讀:《沒有登革熱的日子要來了 印尼「奇蹟蚊子」防疫效果佳》經過兩年多來在印尼日惹市周邊地區的實驗,如今科學家們發現,讓世人免受登革熱之苦的日子可能已經離人類不遠了。在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 (Caracas), 一名就讀公立學校的學生,正在接種中國國藥集團研發的 COVID-19 疫苗。 相關閱讀:《美國假疫苗卡越來越猖獗?免費打針還是要花錢買認證》隨著美國國內的 COVID-19 疫苗的接種人數越來越多,有越來越多民眾開始被要求,必須得出示已經接種 COVID-19 疫苗的「疫苗卡」, 才能去工作、上學或參加社交場合。於是,黑市中漸漸出現了一項特別服務,專攻那些不願意打疫苗,卻又需要疫苗卡的人...... 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 (Santiago) 的一間實驗室裡,衛生單位正在檢查一副標榜可燃的萬聖節面具。 相關閱讀:《英國萬聖節的驚悚真相 2,400 萬顆南瓜近半被浪費》每年萬聖節過後,不少英國人都得開始面對「如何處理南瓜燈」的問題。然而,知道這些被雕成南瓜燈的南瓜其實可以吃的民眾卻出乎意料的少...... 在法國首都巴黎的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 (Musée du quai Branly), 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正仔細端詳著古代達荷美王國 (Kingdom of Dahomey) 半人半鳥統治者「蓋佐國王」(King Ghezo) 的雕像。達荷美王國存於現今非洲西部國家貝南 (Benin), 興盛時間約在 17 世紀至 19 世紀,但在 19 世紀中期被法國逐步侵占,並於 1894 年淪為該國殖民地,1904 年成為法屬西非 (AOF) 的一部分。在這場展覽結束後,包括畫面中的雕像在內的 26 件文物,將打包運往非洲,歸還給貝南。若要提到法國近年來的歸還文物行動源起,其實這些都與馬克宏在 2017 年的一場演說有關...... 相關閱讀:《五年內物歸原主 法國總統馬克宏下令歸還非洲文物》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德國總統史坦因邁爾 (Frank-Walter Steinmeier) 及夫人布登班德 (Elke Büdenbender) 正一起參觀聖三一學院圖書館 (Library of Trinity College Dublin) 知名的長閱覽室 (Long Room)。 相關閱讀:《Minecraft 成為言論自由的新聖殿 「自由圖書館」全面開幕》有沒有一家圖書館,既能避免各國的嚴厲監視,又能存放最自由的新聞,還能讓遭監視國家的人民看到?有,只是它不在現實世界裡,在 Minecraft 中。在荷蘭大城阿姆斯特丹的水道中,研究者們正在試駕一艘自駕船。 相關閱讀:《自動駕駛車該撞誰?各國道德標準比一比》不管是自駕車還是自駕船,但凡自動駕駛的交通工具,就會遇上相似於「電車難題」的兩難情境。但你知道嗎,2018 年美國的一份研究發現,不同國家的人,在道德選擇上的結果也不一樣。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10/25 療癒人心的時刻
在美國東部大城費城的費城國際機場 (Philadelphia International Airport), 一名參加非營利組織壁畫藝術 (Mural Arts) 社交情緒藝術計畫的孩子,正坐在地上埋頭畫畫。 相關閱讀:《加拿大醫生新處方:去逛博物館》觀賞藝術可以療癒人心並非秘密,但從 2018 年起,加拿大蒙特婁的醫生可是能把「博物館」當作處方箋,讓患者可以免費前往博物館,用一幅幅畫作療癒身心。在蘇丹首都喀土穆 (Khartoum), 一名男子在當地傳出軍事政變後,在街上揮舞著蘇丹國旗。周一 (24), 三年前才剛剛自另一場軍事政變陰影中走出的蘇丹,再度爆發了一場軍事政變。原本與民選政府共組過渡政府的將軍布爾漢 (Abdel-Fattah Burhan Abdulrahman) 突然撕毀協議,單方面發動政變、切斷蘇丹國內的網路,並宣布解散過渡政府。政變的消息傳出後,蘇丹首都喀土穆街頭隨即湧現了大批反對軍事政變的示威者,而被派來現場的軍警也朝示威群眾射擊實彈以驅散人群。根據 BBC 的報導,目前已知至少有 3 人死亡,還有 80 多人受傷。 相關閱讀:《歷經血腥鎮壓後 蘇丹示威者、軍方共組過渡政府》2019 年,蘇丹在推翻執政數十年的獨裁者巴希爾 (Omar al-Bashir) 後,軍方和民選政府共同簽署了一項權力共享協議,如果沒有意外,這份協議將讓蘇丹在三年後,正是蛻變為一個民主國家。在波蘭東部,靠近白羅斯邊境的小鎮錫米亞諾夫卡 (Siemianowka), 一群來自索馬利亞的難民們坐在地上,靠著樹幹圍成一圈。最近,與白羅斯毗鄰的波蘭、波羅的海諸國,通通遇到了難民自白羅斯快速湧入的情形。歐盟方面批評,白羅斯是藉著放任難民通過邊境進入歐盟,以報復歐盟在去年 8 月白羅斯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後所施加的制裁措施。 相關閱讀:《「歐洲最後獨裁者」連任:白羅斯民眾抗議作票、反對派領袖流亡》去年 8 月,有歐洲最後獨裁者之稱的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 (Alexander Lukashenko), 因為涉嫌在總統大選中作票,而面臨國內排山倒海的反對聲浪。在美國紐約市,一名男子朝著鏡頭高舉起一件寫著示威標語的 T 恤,抗議當局強迫民眾接種 COVID-19 疫苗。 相關閱讀:《美國假疫苗卡越來越猖獗?免費打針還是要花錢買認證》在美國,有越來越多民眾被要求,必須得出示已經接種 COVID-19 疫苗的「疫苗卡」, 才能去工作、上學或參加社交場合。於是,黑市中漸漸出現了一項特別服務,專攻那些不願意打疫苗,卻又需要疫苗卡的人...... 在印尼首都雅加達附近的丹戎不碌港 (Tanjung Priok port), 一名即將於歡迎澳洲坎培拉號兩棲攻擊艦 (HMAS Canberra (L02) 歡迎式上表演的舞者掀開簾幕,查看外頭的情況。自澳洲來的坎培拉號,即將在接下來幾天,與印尼軍隊一同參加一年一度的 2021 印太奮進軍演 (Indo-Pacific Endeavour 2021)。 相關閱讀:《戰狼外交:沸騰全球的中國外交新政策》過去幾十年來,中國外交官在國際舞台上謹守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路線,多採用淡而無味、長篇大論的外交形式。但是,從 2019 年開始,中國外交官在中國境內用不了的 Twitter 上頻頻和西方「叫戰」, 這樣的外交手段被稱為「戰狼外交」。究竟,什麼是「戰狼外交」? 這種外交手段又是怎麼出現的呢?在香港,一名女子打開國際特赦組織香港辦公室的大門,走進辦公室裡。周一 (25), 國際特赦組織無預警地在官網宣布,它將於年底關閉在香港的兩個辦公室,原有業務則會移交給亞太地區的其他辦公室負責。國際特赦組織董事會主席拜斯 (Anjhula Mya Singh Bais) 坦言,這個決定是受到港版《國安法》的影響,它的上路,導致在香港的人權組織「難以在免於擔憂被政府嚴厲報復」的情況下工作。 相關閱讀:《《紐約時報》揮別香港 1/3 員工明年轉戰首爾》事實上,同樣因為擔憂港版《國安法》對員工威脅的不只有國際特赦組織。早在去年 7 月、港版《國安法》剛剛上路的時候,《紐約時報》就已經率先開出第一槍,撤離了部分在香港辦公室工作的員工,成為第一間因為港版《國安法》而離開香港的外媒。在美國加州的柏本克市 (Burbank), 男男女女們來到美國攝影指導賀勤茲 (Halyna Hutchins) 的守夜會現場外,悼念在片場槍擊意外中身亡的她。上個周末,美國男星亞歷鮑德溫 (Alec Baldwin) 在拍攝新作品《鐵鏽》(Rust, 暫譯) 期間,不慎用道具槍殺害了攝影指導賀勤茲,48 歲的導演蘇薩 (Joel Souza) 也在這場事故中受傷。在美國,片場們會使用「道具槍」(prop gun) 來拍攝槍擊畫面。但所謂的「道具槍」, 其實並沒有清楚的定義,端視各個片場而定,可以是玩具槍、仿真槍的道具手槍,又或者是填入空包彈的真槍。但可以確定的是,一般片場要使用道具槍拍攝,裡頭填入的幾乎都是空包彈,也就是沒有彈頭的子彈,它雖然比一般子彈安全,但因為裡頭同樣含有火藥,因此一個不慎仍然可能會致命。而這正是本案最大的爭議所在。在書面證詞當中,亞歷鮑德溫表示現場工作人員把槍交給他時,曾明確告知這把槍是「冷槍」, 也就是裡頭沒有填彈的道具槍。沒想到,在他扣下扳機後,這把冷槍造成了一死一傷的悲劇。目前,警方還在調查案發經過,試圖釐清為何在有嚴密片場規範的情況下,為何還會發生這種憾事,而亞歷鮑德溫也承諾將「全力配合調查」。 相關閱讀:《長得像樂高的「真」槍 美國槍商掀輿論後下架》在美國猶他州,一間槍枝專賣公司不只面臨了輿論的撻伐,還收到了來自樂高的下架要求信件,一切都因為它們生產了一款長得像是玩具的「真」槍。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的溫哥華國際機場 (Vancouver International Airport) 附近,環保組織「滅絕反叛」(Extinction Rebellion) 的支持者在機場外發動示威,堵住了通往機場的道路。 相關閱讀:《被稱為環保瘋子、受全球青年支持 到底誰是「滅絕反叛」環保示威組織?》發跡於 2018 年的「滅絕反叛」, 是一個手法充滿爭議的環保組織。多年來,他們在大大小小的城市發動示威活動,呼籲各國政府重視氣候變遷的問題。雖然示威行動充滿爭議,但無可否認的是,它們的努力也促成了許多不可忽視的改變。在海地首都太子港 (Port-au-Prince) 的路邊,販賣龜殼為生的 74 歲男子多里瓦爾 (Roland Dorival) 與身後一整牆的龜殼拍照。 相關閱讀:《研究:龜殼不是為了保護才出現》小時候,大人們總會告訴我們烏龜的龜殼是為了要保護自己。但你知道嗎,其實龜殼一開始可不是用來當作烏龜的盔甲喔!在英國首都倫敦的國會大廈 (Houses of Parliament) 外,高 3.5 公尺的木偶「小阿莫」(Little Amal) 彎下腰,準備擁抱前工黨黨魁柯賓 (Jeremy Corbyn)。 相關閱讀:《從土耳其徒步到英國 木偶「小阿莫」的 8,000 公里奇幻之旅》今年 7 月,藝術公司「好機會」(Good Chance) 的藝術家帶著木偶「小阿莫」展開了一場長達 8,000 公里的徒步旅行。在這場旅行中,每個人都得靠雙腳走路,小阿莫也不例外。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盜獵導致大象天生無牙 莫三比克內戰下的演化悲劇
1977 年至 1992 年,非洲的莫三比克爆發內戰,無數的大象因此遭到交戰雙方屠殺,只為了摘取牠們的象牙拿去販售,再以豐厚的資金繼續助長政府軍與反政府勢力之間的惡性對立。這導致該國的大象數量銳減了 90%, 本來的 2,500 隻,到 2000 年代僅剩下約 200 隻,幾乎絕種。而在大象的生存危機下,上周四 (21), 一篇發表在美國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 的論文,則指出了當中的一個特殊現象 —— 研究人員發現,在莫三比克的戈龍戈薩國家公園 (Gorongosa National Park), 沒有象牙的母象變得越來越多了。在莫三比克內戰之前,本來只有 18.5% 的母象天生沒有象牙;但自 1990 年代以降,在新誕生的母象中,沒有象牙的比例卻開始逐漸攀升,如今已經到了 33%。其中,研究人員更認為,戰前的數據依舊反映了當地早期的衝突和盜獵情況,因為在保護良好的大象群體中,沒有象牙的大象比例基本應該可以低至 2% 左右。所以,母象為何逐漸失去象牙呢?就如同人的血型和膚色一樣,基因決定了大象是否會長出象牙。而目前的現象或許代表著一個可能性:沒有象牙的大象不會被盜獵者殺害,所以牠們可以持續繁殖,並將自己沒有象牙的基因遺傳給自己的後代,這才導致現在沒有象牙的大象比例越來越高。一般來說,公象和母象都可能會長出象牙,但研究人員發現,沒有象牙的這項特徵,只能從母象身上看到,這讓他們長久以來懷疑問題與性別有關。但在分別測定有象牙和沒象牙大象各自的基因序列後,分析結果顯示,沒有象牙的趨勢和 X 染色體的變異有關,而這種變異對公象來說是致命的,牠們將因此難以在子宮中正常發育,所以沒有象牙的情況才比較容易出現在母象身上。也就是說,當沒有象牙的母象生出母象時,牠會有較高的機率再生出沒有象牙的母象;可是這個變異基因若是傳給了公象,這隻公象通常會在出生前便死亡。這份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Princeton University) 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教授普林格 (Robert Pringle) 指出,沒有象牙或許能在戰爭中為大象帶來生存上的優勢,卻也可能對該物種產生許多長期影響。普林格表示,因為沒有象牙的表徵對於大象的雄性後代是致命的,所以整體來說,這或許將導致大象的生育數量下降,該物種的恢復速度便也會跟著變慢,目前整個戈龍戈薩國家公園只有大約 700 隻大象。研究另一共同作者坦伯爾 - 史塔頓 (Shane C. Cambell-Staton) 則直白點明:「我認為,當你聽到這種故事時,你很容易就會想說:『喔,這樣很好,牠們進化了,牠們現在更好了,也可以自己應對這個狀況。』」但事實是,物種的快速演化不免伴隨著犧牲,「選擇總是得付出代價」, 坦伯爾 - 史塔頓說:「而這份代價正是牠們的生命。」此外,當大象沒有象牙的比例變高,另一個可能產生的連鎖效應是,當地的生態景觀或許也會發生改變,因為有象牙和沒象牙的大象,兩者吃的植物是不一樣的。坦伯爾 - 史塔頓表示,通常大象會用牠們的象牙剝樹皮當作食物,或是拿它們挖洞取水、保護自己,但「如果你沒有這項關鍵的工具,作為補償,你要怎麼去調整自己的行為」? 然而,這份研究也沒有抹滅如今的復育努力。共同作者普林格便強調,隨著時間流逝,只要大象的數量可以從滅絕的邊緣逐漸恢復,沒有象牙的大象比例是可以被改變的。普林格認為:「所以,如果保護物種的手段能維持和最近一樣積極,我們實際上期望這種症候群發生的頻率,能在我們研究的大象群體裡逐漸下降。」「現在有一堆與生物多樣性或環境中的人類相關的新聞,它們都很令人沮喪,我認為強調其中有些光明之處是很重要的。」
【地球 24小時】10/24 不可能的任務:「人力車」
在土耳其大城伊斯坦堡 (Istanbul) 的大力士比賽 (Strongman Challenge) 上,五位伊斯坦堡市立地鐵公司 (Istanbul Municipality metro) 的員工使盡吃奶的力氣,企圖拖動身後重達 47 公噸的電車。 相關閱讀:《新世代青年手無縛雞之力是真的》年輕人吸收新知速度快且體力充沛,相較之下似乎比長輩還要厲害許多。但 2016 年的一份研究發現,有一項能力卻是年輕人怎麼樣都比不上的,那就是「握力」。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布奎基市 (Albuquerque), 人們在美國攝影指導賀勤茲 (Halyna Hutchins) 的守夜會現場外,擺了一張她的照片。上個周末,美國男星亞歷鮑德溫 (Alec Baldwin) 在拍攝新作品《鐵鏽》(Rust, 暫譯) 期間,不慎用道具槍殺害了攝影指導賀勤茲,48 歲的導演蘇薩 (Joel Souza) 也在這場事故中受傷。在美國,片場們會使用「道具槍」(prop gun) 來拍攝槍擊畫面。但所謂的「道具槍」, 其實並沒有清楚的定義,端視各個片場而定,可以是玩具槍、仿真槍的道具手槍,又或者是填入空包彈的真槍。但可以確定的是,一般片場要使用道具槍拍攝,裡頭填入的幾乎都是空包彈,也就是沒有彈頭的子彈,它雖然比一般子彈安全,但因為裡頭同樣含有火藥,因此一個不慎仍然可能會致命。而這正是本案最大的爭議所在。在書面證詞當中,亞歷鮑德溫表示現場工作人員把槍交給他時,曾明確告知這把槍是「冷槍」, 也就是裡頭沒有填彈的道具槍。沒想到,在他扣下扳機後,這把冷槍造成了一死一傷的悲劇。目前,警方還在調查案發經過,試圖釐清為何在有嚴密片場規範的情況下,為何還會發生這種憾事,而亞歷鮑德溫也承諾將「全力配合調查」。 相關閱讀:《長得像樂高的「真」槍 美國槍商掀輿論後下架》在美國猶他州,一間槍枝專賣公司不只面臨了輿論的撻伐,還收到了來自樂高的下架要求信件,一切都因為它們生產了一款長得像是玩具的「真」槍。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 (Kampala) 郊區的柯馬姆波加區 (Komamboga), 伊斯蘭國 (IS) 對一間當地餐廳發動炸彈攻擊,導致一名女服務生死亡,還有五人受傷。案發後,炸彈專家急忙趕到現場,確認現場是否還有其他炸彈。在海地首都太子港 (Port-au-Prince), 民眾帶著大大小小的容器走出家門,希望能帶回一點燃料,解決該國現正面臨著的嚴重能源危機。今年下半年可以說是海地的多事之秋,自從前總統摩伊士 (Jovenel Moïse) 於 7 月遭人暗殺後,海地上下立刻陷入一片混亂,示威、罷工層出不窮。沒想到,在這棘手的當下,8 月海地又發生規模 7.2 的強震,不僅加劇了許多海地民眾對生活的不安感,街頭幫派橫行的問題也急速惡化。最近,海地部分地區開始面臨無電可用的威脅,許多幫派把持了港口要道收取高額過路費,時不時就會綁架油罐車司機勒索贖金,導致司機大多拒絕冒險開車運油。然而,無人送油的結果,便導致海地上下都面臨著沒有能源可用的窘境,不只民眾無油可用,醫院也因為發電機缺油可用的關係,連帶面臨了停擺危機。在面臨著政治、能源危機的同時,10 月 16 日這天,命運多舛的海地再傳噩耗,17 名外國宣教士遭幫派團夥綁架,好長一段時間都音信全無...... 相關閱讀:《傳教士綁架案未完、太子港槍聲再起 海地和平之日遙遙無期 (10/20 更新)》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的維多利亞市 (Victoria), 人們三三兩兩地坐在三葉草公園 (Clover Point Park) 裡,看著消防船全力灌救失火的貨輪齊姆金斯頓號 (Zim Kingston)。 相關閱讀:《一道怪風、一點差池 長榮貨輪堵住埃及蘇伊士運河》今年 3 月,位於埃及西奈半島西側、連接紅海和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被堵住,嚴重影響海上國際貿易。而讓蘇伊士運河被堵住的關鍵,就是來自長榮海運的巨無霸貨輪 —— 長賜號 (evergiven)。在香港立法會的會議大廈外,一名熱情的民眾在路旁舉著「奔跑不放棄!」的牌子,為參加香港馬拉松的跑者們加油打氣。 相關閱讀:《極盡奢華的超級馬拉松 用 60 萬元享受管家、水療和米其林主廚服務》超級馬拉松往往考驗著跑者的耐力和極限 —— 但今年 7 月,一場新賽事將提供前所未見的奢華體驗,讓參賽者「跑得像個戰士,但休息得像個國王」(Race like a warrior, recover like a King!)。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 (Madrid), 許多民眾紛紛圍在路旁,看著牧羊人驅趕著一批批羊群經過街上,帶著羊群循著古老的遷移路線,一路從西班牙北部前往南部的草場。 相關閱讀:《「以羊充數」解決減班危機 法國山區小學讓 15 隻羊註冊入學》2019 年,法國阿爾卑斯山山區的一所小學,因為班級人數不足面臨減班危機。為了阻止班級被停課,小鎮家長們想出了一個非常有創意的方式,他們讓羊註冊入學,以維持學生人數。在英國首都倫敦的 ExCel 國際會展中心 (ExCeL London), 打扮成蜘蛛人 (右) 和小說《魔戒》中的半精靈愛隆 (Elrond, 左) 的民眾,在 MCM 動漫展上打了個招呼。 相關閱讀:《《哈比人》粉絲在捷克森林大打出手》你是《魔戒》或《哈比人歷險記》的粉絲嗎?2016 年,數百位熱愛作家托爾金 (JRR Tolkien) 筆下世界的粉絲們全化身成書中的角色:半獸人、精靈、遊俠、矮人等等,他們重現了《哈比人:五軍之戰》中的對戰場景,在捷克的一座森林裡大打出手...... 在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邊疆區 (Peshawar) 的一座市場裡,一群板球愛好者們正在觀賞 Twenty20 世界盃板球賽由巴基斯坦對陣印度的比賽,看到精采處,一名男子甚至激動地站起身來歡呼。 相關閱讀:《鴿子,你被逮捕了:印度警方逮捕巴基斯坦「間諜鴿」》多年來,印度、巴基斯坦兩國始終關係緊張,任何不尋常的事物都很容易引發雙方摩擦。去年 6 月,印度政府就在境內逮到了一隻可疑的「巴基斯坦間諜鴿」。在英國首都倫敦,高 3.5 公尺的巨大木偶「小阿莫」(Little Amal) 在從土耳其出發,一路走了超過 8,000 公里後,終於順利抵達英國。 相關閱讀:《從土耳其徒步到英國 木偶「小阿莫」的 8,000 公里奇幻之旅》今年 7 月,藝術公司「好機會」(Good Chance) 的藝術家帶著木偶「小阿莫」(Little Amal) 展開了一場長達 8,000 公里的徒步旅行。在這場旅行中,每個人都得靠雙腳走路,小阿莫也不例外。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真子公主結婚 為什麼有日本人不開心?
自 2017 年宣布訂婚以來,日本皇室的真子內親王 (註) 及未婚夫小室圭的婚姻,就因為種種八卦、醜聞而獲得全民的關注,相關爭議也讓兩人的婚事一延再延。周二 (26) 上午,真子公主和小室圭提交結婚登記,正式成為夫婦,真子公主也從此刻起正式脫離皇籍,改名為「小室真子」, 雙方並在下午召開記者會,親自對外宣布婚訊。在記者會上,真子提到,她一直謹守皇室成員的職責,也向過去 30 年來幫助、支持她的人們表示由衷的感謝。至於有關他們二人的錯誤訊息被廣傳,她感到沮喪、受傷跟害怕,但仍然感謝那些願意相信小室的人。小室則說:「我愛真子,我想和一個我愛的人共度一生。」他表示,兩人一起經歷了順境和逆境,不論發生什麼事,他都決定要與真子一起,並感謝那些支持他的人。除此之外,兩人也提到將不會循過往慣例舉辦婚禮、婚宴,今日的登記與記者會就是全部與結婚相關的事宜。隨著記者會的落幕,這場前後延續了數年、讓日本上下高度關注的婚事,也總算暫時告一段落。註:內親王為日本皇室公主正式的封號,但為符合台灣稱呼習慣,本文在強調皇室身分時將稱「真子公主」, 其餘則簡稱「真子」。上週六 (23) 滿 30 歲的真子公主,是現任天皇德仁天皇最年長的侄女。打從孩童時期起,她就贏得了日本大眾的喜愛。一位日本皇室記者多賀 (Mikiko Taga) 曾表示:「她的舉止無可挑剔。人們認為她是完美的皇室成員。」皇室原本希望真子公主與其他上流菁英一起就讀私立的學習院大學 (Gakushuin University), 但她卻選擇在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 攻讀藝術和文化遺產,也是在這所大學,她遇到了將來的丈夫小室圭,兩人隨後相戀。小室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和祖父母,由母親單獨撫養長大。2014 年從國際基督教大學畢業後,他在東京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隨後獲得獎學金,前往在紐約福特漢姆法學院 (Fordham School of Law) 學習法律。真子則於 2014 年以交換學生的身份到英國萊斯特大學 (Leicester University) 就讀,之後獲得藝術博物館和畫廊研究碩士學位。不久之後,這對戀人重新團聚,並在 2017 年欣喜地向日本民眾宣布訂婚的消息。在人潮洶湧的新聞發布會上,真子說她一開始是被小室「陽光般燦爛的笑容」所吸引,隨著時間過去,她也更認識到他的「真誠、堅強、勤奮和寬容」。真子也告訴記者,她的夢想很簡單:「建立一個充滿笑容、溫馨舒適的家庭。」兩人原本計劃在 2018 年結婚,但這計畫卻突然被推遲了。皇室表示延遲是因為準備不周,但有人懷疑這是由於小室母親的債務問題,有報導稱她仍然欠著從前未婚夫那裡借來的 400 萬日元 (折台幣約 98 萬元)。對此,小室在今年 4 月發布了一份長達 28 頁的聲明,內容提到他的母親認為這筆錢是一份禮物,而他本人將會負責出錢清償,解決這起爭議。然而,八卦小報已經將其視為最新的獵物,迅速爬梳了他家庭和過往生活的各層面,一些報導把他描述成難以信任的拜金者。美國密西根大學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婦女和性別研究教授戶村 (Hitomi Tonomura, 音譯) 提到:「在美國,我們會認為母親的事跟已成年的小室圭無關,但日本人認為這是有問題的,並把他從一個可親、善良、誠實的年輕人變為一個精於算計、追求名聲與金錢的機會主義者。」除了小室的形象問題,真子與小室的婚姻當中更有不少有違傳統期待的元素。例如,在大學裡相遇、談戀愛實在不是日本皇室的傳統的結婚途徑。媒體研究專家、東京大學執行副校長林 (Kaori Hayashi) 表示,皇室的對象通常是從皇室交往的傳統圈子中精心挑選出來的。林也補充,單身母親無法好好地教養孩子的看法仍然存在。「在日本,有一種強烈的厭女症,在道德和經濟層面貶低單身母親」。有人認為,小室的成長經歷不被認可,明顯地說明了日本性別並不平等,在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中,日本也是所有 G7 國家中性別差距最大的國家,此報告綜合了男女在經濟地位、學習機會、政治參與及衛生福利 4 個範疇中的差距。婦女和性別研究教授戶村說,小室母親的金錢問題玷污了狂熱保皇黨民眾心中的皇室形象。他們認為皇室應該象徵純潔,並為日本人民的精神福祉而存在。東京國學院大學 (Kokugakuin University in Tokyo) 的講師高森 (Akinori Takamori) 也表示:「從道德上來說,日本人民希望他們 (皇室) 在金錢與政治方面無可挑剔。日本容不下小室和真子公主,雖然真子公主對家人仍有感情,並沒有鬧翻,但也不能留下來。」上周六 (23), 東京出現了一場約有 100 人參加的遊行。其中一位示威者指出,許多像他一樣的「皇室觀察家」, 都將真子公主視為做出錯誤選擇的姐妹或女兒,「人們對小室圭和他媽媽有太多的疑慮和顧慮,他們擔心皇室的形象會受到玷污」。16 日、訪れた銀座で「眞子様小室さん結婚反対デモ」に遭遇。 参加者は警察の指示に従って、マナーを守り、規律正しくデモに参加されていました。 #眞子様結婚 #小室さん #銀座 #東京 #結婚 pic.twitter.com/dW4p0IzlYA 反對真子公主與小室結婚的民眾舉著旗子走上街頭抗議。上個月,當小室抵達日本準備 26 號的婚事時,民眾的蔑視更是不言而喻。當時小室以馬尾的造型在機場亮相,這個髮型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許多小報從不同角度刊登了小室的馬尾照,將其與武士的丁髷 (chonmage) 相提並論。Twitter 上,有不少人認為它不適合皇室的新郎。性別教授戶村表示,在西方,男生有馬尾可能沒甚麼特別的,但日本人認為言行是反映他們的地位和角色,民眾會覺得馬尾是小室不符合社會期望的象徵,「如果他是一名歌手或藝術家,那可以。但人們認為他這樣不像律師,也不適合與皇室女性結婚」。在輿論壓力之下,小室剪掉了馬尾辮。多年來的猜測和誹謗也對真子造成了影響,日本皇室於本月稍早透露,她罹患了「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CPTSD 為當事人在很少或沒有機會避開的情況下,因長期反覆的人際創傷經歷而造成,如霸凌、流言誹謗、騷擾等都有可能形成 CPTSD。替真子診療的東京 NTT 醫療中心主任秋山剛 (Tsuyoshi Akiyama) 透過宮內廳對媒體表示,真子「感到悲觀,並且因為一直擔心自己的生命被摧毀而很難感到快樂」。事實上,真子公主不是第一個感受到皇室生活壓力的日本皇室女性。在 1993 年與德仁天皇結婚後,日本皇后雅子便放棄了高調的外交生涯,終生在皇室生活。 對於雅子來說,這種轉變很辛苦,她長期與一種被醫生描述為「適應障礙」的病症對抗。「每一個皇室女性成員患有精神疾病的案例都涉及不同的情況,」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羅夫 (Ken Ruoff) 表示:「就當時的太子妃雅子而言,幾乎完全起因於她被指責沒有生出重要的男性繼承人。」至於真子的案例,羅夫認為這是因為「她的婚姻受到了罕見的嚴格審查」。如今好不容易完成婚事,依照日本的法律,嫁給平民的真子公主也將必須放棄頭銜、離開皇室,這也將使得日本皇室的成員數進一步縮減至 18 人。上一位同樣嫁給平民後離開皇室的成員,就是真子的姑姑清子,她是上一任天皇明仁天皇唯一的女兒,於 2005 年脫離皇籍,和城市規劃師黒田慶樹結婚。面對循著同樣慣例,即將離開皇室的女兒,真子公主的母親文仁親王王妃紀子坦言,她與女兒在某些議題上確實存在分歧,不過並沒有點明哪些層面。父親文仁親王則大方表示,只要這是他們真正想要的,他會給予兩人祝福。但真子放棄的並非只有皇籍,根據日本皇室經濟法規定,皇族因結婚等原因脫離皇室時,通常會給予「一時金」來保障日後生活,以真子作為內親王的身分而言,這筆「一時金」最高可達 1 億 5,250 萬日圓 (折台幣約 3,820 萬元)。不過為了安撫那些不贊成婚事的民眾,真子也婉拒了這筆高額的「一時金」。與此同時,真子的大婚也不會循以往皇室女性出嫁的慣例,舉辦傳統儀式。兩人在今日低調成婚、辦完記者會後,接著就將飛往美國定居,小室則將在美國紐約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
禁獵50週年鹹水鱷數量暴增 下一個50年澳洲人如何與牠們共存
今年一月,在澳洲北領地 (Northern Territory), 一名野生動物護林員於距離帕默斯頓市 (Palmerston) 不到 1 公里處移除了一個鹹水鱷 (Crocodylus porosus, 註) 的巢穴,而帕默斯頓離北領地首府達爾文 (Darwin) 僅有 15 分鐘的車程。在過去 50 年內,當地鹹水鱷的數量從 3,000 上升到 10 萬隻,因此當護林員在巡察的時候,看到鱷魚是很稀鬆平常的事。然而,這次卻是第一次,人類記錄到鹹水鱷在距離北領地首府 50 公里的範圍內產卵。護林員亨特 (Ian Hunt) 表示:「在這裡找到窩真的很奇怪,這真的非常靠近 (城市)。」註:澳洲有兩種鱷魚,鹹水鱷及淡水鱷 (Crocodylus johnstoni), 本文提及的鱷魚皆指鹹水鱷。當地頂尖的鱷魚研究員福田 (Yusuke Fukuda) 努力想找出鱷魚來源,為了解開這個謎團,它從剛孵化的幼鱷中提取 DNA 樣本。由於每年有上百隻的鱷魚會徘徊在達爾文港,福田希望建立一個資料庫掌握牠們的來源。透過這次的新發現,他認為鱷魚正在遷徙到新的地方。福田說:「我認為這意味著良好的繁殖棲地趨於飽和,未來會在越來越多牠們不曾出沒的地方發現巢穴。」雖然在現在,北領地幾乎跟鱷魚、鱷魚遊船體驗成為同義詞,但其實在過去,野外很少可以看到鱷魚,因為 50 年以前,鹹水鱷曾遭到大量獵捕、販賣。粗估從二戰開始,北領地已經出口了超過 11 萬 3,000 張鱷魚皮。這也使得當年鱷魚的數量低於 3,000 隻,處於滅絕邊緣。由於擔心這種利潤豐厚的資源會消失,以及澳洲整體社會對野生動物保護的態度逐漸改變,1971 年,當地引入了狩獵禁令,以養殖代替獵捕,使鹹水鱷免於滅絕。年度觀測結果顯示,今年北領地的鱷魚數量已超過 10 萬隻。隨著鱷魚數量不再處於危險邊緣,近年來,鱷魚的族群大小已趨於穩定,沒有明顯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鱷魚的平均身長每年都在變大。從政府對北領地河流的監測結果得知,鱷魚的重量與大小出現了變化。2019 年的一份報告顯示,近年來體型為 1 至 3 公尺的鱷魚在族群中的比例有所下降,而體型為 3 至 4 公尺及超過 4 公尺的鱷魚的比例則有所增長。換句話說,雖然數量不再增加,大鱷魚的比例卻提高了,而牠們似乎也更不害怕人類,這個現象讓一些人感到危險。在達爾文以南約 220 公里的戴利河 (Daly River), 人類與野生鱷魚之間的接觸最為密切,這不僅成為了吸引遊客的賣點,河流中豐富的漁產也曾被視為漁民的聖地之一。然而,對當地來說,釣魚已成了高風險的活動。當地漁民庫克 (Rob Cook) 表示:「我已經不想再去計算 (鱷魚的) 數量了。」除了數量變多,庫克還提到,鱷魚們跟船的接觸有增加的趨勢。這樣的趨勢讓不少在此活動的人感到緊張,進而提倡撲殺鱷魚的計畫。當地一名釣友沃爾頓 (Russell Walton) 便說:「我認為一旦他們開始這樣做 (指撲殺), 鱷魚就可以像以前一樣害怕船隻,對船敬而遠之。」老漁夫布里斯班 (Stuart Brisbane) 從 1990 年代就開始在戴利河捕魚,他親眼見證了鱷魚數量的倍增,卻不贊成撲殺計畫。布里斯班認為撲殺鱷魚的行為與北領地的生活方式完全背道而馳,人類沒有必要再次拿起武器。「那些鳥、那些鱷魚,這樣原始的風景已經不多了。這裡就是牠們的後院,牠們住在這裡。」說話的同時,一條鱷魚正在船周圍游泳,布里斯班看著牠繼續說:「如果牠們沒有造成很大的麻煩,為什麼要打擾牠們?」但撲殺鱷魚的訴求並不是草率提出的,畢竟過於靠近、威脅到人類生活的鱷魚實在太多。例如,在 1970 年代,一隻鱷魚因為長期徘徊在達爾文南方芬尼斯河 (Finniss River) 流域的潟湖 Sweets Lagoon 附近而得名「Sweetheart」, 牠會在一個熱門的釣魚點定時襲擊小艇,因咬壞船隻螺旋槳和嚇唬漁民而「鱷」名昭彰。但在 Sweetheart 連續造成兩起嚴重意外後,民間開始傳出撲殺牠的聲浪,當局最後決定以捕獲安置作為替代方案,Sweetheart 卻不幸在被抓捕過程中,因為遭受麻醉而意外淹死。最後,牠被製成標本並收藏於北領地的博物館中。今年 9 月 28 日,一名北領地導遊迪爾利 (Sean Dearly) 在阿德萊德河 (Adelaide River) 進行鱷魚遊船體驗時遭到鱷魚攻擊,他的右手掌和前臂都因此打上了石膏。當時他提醒船上 18 名遊客不要將任何地方伸出船外,自己卻打破了規則去撿一根掉落的桿子。迪爾利說:「一瞬間有什麼東西撲向我。」當他往後退時,鱷魚仍夾在他的手臂上。「我把鱷魚舉了起來,然後我心想:『我的天,這是什麼?該怎麼辦?牠掛在我手臂上!』」幸運的是鱷魚很快就鬆口、掉回水中,要是牠有一絲扭動,都可能造成迪爾利更嚴重的撕裂傷。隨後迪爾利被送往最近的醫院接受治療,動了修復手部肌腱的手術,他對於自己能免於更嚴重的傷害或甚至死亡,感到非常慶幸。澳洲攝影師赫斯特的空拍機在瞬間遭到鱷魚咬入水中。今年 9 月中,一位攝影師赫斯特 (Dane Hirst) 來到達爾文鱷魚公園 (Crocodylus Park), 用空拍機為澳大利亞廣播公司 (ABC) 拍攝紀錄片,只見平靜的潟湖中有一隻鱷魚漂浮著,顯然對經過的空拍機興趣缺缺,但當空拍機稍微遠離,換個角度再度靠近時,這隻鱷魚瞬間尾巴輕擺,下一秒鏡頭中只見鱷魚的利牙與水花,空拍機被咬入水中。兩周後,有人在潟湖岸邊發現了這架被咬傷的空拍機。原本嶄新的空拍機上充滿咬痕,再也無法運作了,但值得慶幸的是,記憶卡倖免於難,留下了這個難得的畫面。野生動物研究員艾琳 (Erin) 和布里頓 (Adam Britton) 一直透過線上資料庫追蹤澳洲和世界各地的鱷魚襲擊事件,從全球 5,250 起事件彙整的數據中,他們發現一些趨勢。數據顯示,當某地區沒有發生事故的時間越長,鱷魚襲擊的可能性就越大。艾琳說:「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發生的鱷魚襲擊事件,都是因為當地人對鱷魚感到非常自在,所以更容易輕忽風險。」當白天的酷熱減弱、太陽準備落下海平線時,居民會在美麗的夕陽下湧向達爾文的海灘,儘管知道水下可能潛伏著鱷魚,但去海灘依舊是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北領地的公園和野生動物委員會執行主任伊根 (Sally Egan) 表示:「民眾常常低估風險。」根據北領地的鱷魚管理計劃,護林員會清除在熱門水域周圍發現的鱷魚,但這並不能完全消除風險。當地政府長期的危機意識宣導「Be Crocwise」是這麼說的:「北領地的任何水域都可能包含大型且具有潛在威脅的鱷魚。」鑑於鱷魚威脅一直存在,伊根說,北領地政府的立場是,涉及鱷魚攻擊時,將不會為個人的行為負責。「我們不能保證你的安全,你必須自己負責。」伊根表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盡可能發布風險消息,這樣人們才能自己做出選擇。」幾十年來,護林員一直在收集鱷魚蛋,他們會把蛋帶到附近的鱷魚養殖場孵化,這有助於減少野生鱷魚的數量,對護林員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收入來源。據估計,這些養殖場為北領地的經濟貢獻了超過 1 億美元 (折台幣約 28 億元)。在北領地,原住民護林員被允許可以誘捕、重新安置或射殺鱷魚。但對於像瑞安 (Jonah Ryan) 這樣的原住民來說,要下任何一個決定,心情都很複雜。鱷魚圖騰是他們一族的信仰,透過祖先的歌謠與其連結。「我也是鱷魚的一部分,」他說:「牠們在我的家鄉阿納姆地 (Arnhem Land) 附近被稱為巴魯 (Baru), 那是我祖母的圖騰。」「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常常告訴我:『總有一天你將有權決定如何處置鱷魚。』」現在北領地原住民護林員們積極建設鱷魚養殖場,並希望由原住民自己來經營。提供族人更多機會的同時,這也許是他們在思考鱷魚圖騰信仰及生態平衡之後,所作出的決定。在鱷魚復興帶來不少商業利益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於下一個 50 年該如何與鱷魚共存的思考。野生動物研究員布里頓提到,在過去幾十年我們看到了鱷魚數量增加、看到牠們出現在新的地方、看到從未出現的行為模式,他說:「我認為在接下來幾十年裡,我們還需要學習很多東西,並嘗試將人與鱷魚之間的關係與距離維持在合適的程度。」
裸體藝術老是被找碴 維也納博物館18禁藝術品登陸OnlyFans
一直以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博物館們都有個共同的煩惱:每當它們把裸體意象的藝術品上傳到社群媒體,像是 Facebook、Instagram 或是 TikTok 上,三不五時就會被視為違反社群守則,輕則貼文 / 圖片被下架,重則整個帳號被停權,讓眾家博物館們十分傷腦筋。舉例來說,收藏豐富奧地利現代藝術品的利奧波德博物館 (Leopold Museum) 在今年 9 月準備上傳 20 周年紀念影片到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時,就因為影片裡一幅裸體情侶相擁的畫作,導致整支影片被演算法給攔下。「那幅畫作展示了一對裸體的情侶相擁,其實很甜蜜。」利奧波德博物館的社群經理科丘 (Christine Kociu) 說道。眼見同樣的戲碼一再發生,最近,維也納的博物館們在和維也納觀光局協商後,推出了一個大膽的作法 —— 在以成人內容著稱的訂閱制影音平台 OnlyFans 上開一個帳號,專門讓博物館們分享 18 禁藝術品,及早訂閱的人還能獲得獎品,或是參觀博物館的免費門票。從今日各大媒體特地撰稿的結果來看,這個做法無疑相當成功,可是對利奧波德博物館的發言人波克爾尼 (Klaus Pokorny) 來說,博物館們其實是被迫出此下策。「我們並沒有想在 OnlyFans 上開帳號的意思。可是國際知名的社群平台,像是 TikTok、Facebook 和 Instagram 都不願接受我們的作品。」「當你想到奧地利畫家席勒 (Egon Schiele) 在 1910 年畫的自畫像時,那可是最具指標性的作品,」維也納旅遊局的發言人哈特勞爾 (Helena Hartlauer) 說道:「如果他們無法在像社群媒體這樣強而有力的溝通工具上使用,這一點都不公平,也令人感到十分沮喪。」「我們對這種審查提出質疑,因為我們深信讓演算法決定我們的文化遺產不是個好主意。」「這就是我們想到要開 Onlyfans 帳號的原因:終於,有個方法可以展示這些作品了。」其實,如果攤開各大社群媒體的社群守則,維也納眾家博物館們理應不會遇上圖片 / 貼文被下架、甚至是帳號停權這樣的麻煩,因為大部分社群媒體審查色情內容之餘,都早已承諾會對藝術品網開一面。舉例來說,Facebook 便允許裸體內容出現在「畫作、雕塑或其他種形式的藝術中」;Instagram 則表示在哺乳、生產、產後、健康相關內容裡,或是在抗議示威等情況下,它們將例外允許裸體內容上傳至平台,「畫作、雕塑的照片中包含裸體也是 OK 的」, 而 TikTok 方面也有類似的規定。但諷刺的是,儘管藝術品理論上享有「豁免權」, 可是當這些規定交到演算法和人類審核員的手上時,藝術品還是三番兩次遭下架。除了前面提過的案例,奧地利的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Albertina museum) 也曾在 TikTok 上宣傳了日本攝影師的作品後,因部分作品包含了女性的裸體,導致整個帳號「被消失」, 必須重辦新帳號。而有類似經驗並不只限於奧地利的博物館而已,就連美國的博物館,像是波士頓美術館 (Museum of Fine Arts in Boston, 註 1)、費城藝術博物館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註 2), 乃至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註 3) 等,通通都曾遇過類似的窘境。最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是,當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Vienna) 在 Facebook 上分享《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 的照片 —— 一尊擁有約 2 萬 5,000 年歷史的小石灰岩雕像 —— 後,整張照片也被 Facebook 以「色情」為由下架。維也納觀光局的局長凱特納 (Norbert Kettner) 坦言,當時的狀況令所有人都感到相當「離奇」。註 1: 受影響的作品是美國攝影師坎寧安 (Imogen Cunningham) 的多張裸體作品。註 2: 受影響的作品是比利時畫家阿克塞爾 (Evelyne Axell) 一幅描繪一名女子舔冰淇淋桶的畫作。註 3: 受影響的作品是義大利畫家莫迪利亞尼 (Amedeo Modigliani) 在 1917 年創作的作品《斜躺著的裸體》(Reclining Nude, 暫譯) 所幸,Facebook 最終出面致歉,承認它們將《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下架是個「錯誤」。然而,像這樣申訴成功的案例只是少數,多數時候,博物館們送出去的申訴都石沉大海。「有時候,這其實令人挺沮喪的,」利奧波德博物館的社群經理科丘表示:「人們當然可以自由決定喜不喜歡一件藝術品,但因為演算法的緣故而無法展示它們實在是太奇怪了。」時至今日,維也納博物館們的 OnlyFans 帳號已經小有成就,上頭有了 22 篇貼文,還有 300 餘位支持它們的訂閱者。雖然這個帳號無法一勞永逸地解決社群媒體審查的問題,但它確實達到了另一個維也納博物館們當初設定的目的:激發人們對社群媒體審查現象的討論,以及此舉對人們的意義。「我們也感覺到年輕藝術家的大腦裡有種無意識的自我審查 ——『我可以上傳什麼?』」維也納觀光局局長凱特納指出:「這個問題很嚴重,因為突然之間,演算法就高居一個可以決定我們文化遺產的地位。」「我們的計畫不是要反對科技。我們想問的是:『有沒有替代作法?』、『如果裸體本身不是問題,那什麼才是問題呢?』」
【地球圖書館】從捕魚看中國歷史 江河大海如何養出更迭的文明?
因為地質上的意外發展,繩紋文化可能必然成為早期亞洲捕魚活動的典範。繩紋人長期以來以各種方式巧妙適應資源豐富、生態多樣的海岸環境,捕獵魚類和軟體動物。這讓他們在稻米農業和更複雜的社會在日本群島占據主導地位後許久以後,儘管是以多種樣貌發展,仍能繁榮興盛。中國古代的捕魚傳統也可以追溯至冰河時期後生氣勃勃、變化不斷的海洋環境,一如歐洲北部和地中海的情況。捕魚活動在中國中部和南部的發展情形和繩紋漁民的經驗形成強烈對比。在這裡,早在一萬兩千年前,捕魚就是廣譜狩獵和搜食活動的一部分。長江下游流域供養的社群以野米維生,幾乎可以肯定他們也會食用氾濫平原上的淺水池和支流水路中常見的鯉魚。西元前七〇〇〇至六〇〇〇年左右,長江沿岸開始耕種稻米後,捕魚的重要性提高。鯉魚大量棲息在長江中游流域等氾濫平原地區,而考古發掘的沉積物中當然也有牠們的骨頭。在長江下游地區,跨湖橋遺址位於錢塘江南岸、低於海平面約一公尺處。在有人占居的時期,遺址的一側傍山,另一側則有些淡水湖。人們居住在積水地上的干欄式建築中,但最終因為海平面上升而遷離。這個區域的淺水使魚類相當豐富,跨湖橋可能只是此區的眾多聚落之一,但其他聚落都已經消失沉沒在海底。經過好幾百年,中國漁民發展出一些簡易但有效的捕魚方法。 除了隨處可見的倒刺魚矛,漁夫還會從挖空樹幹製成的獨木舟、船筏和木板船上部署投網,尤其是在淺水域。有些漁網不過是帶有籠子來接收魚群的立竿網,有些則是可以撈捕大量漁獲的圍網。漁民會刻意種植灌木叢,用陰影和隱蔽處來吸引魚群進入淺水,再在那裡用漁網圍捕,或直接從水中撈起。早期中國的許多捕魚活動都會使用船筏,尤其是在平靜的內陸水域。木板拼成的平底船隻和筏子後來逐漸演變成兩端高起的中式帆船。有個著名的捕魚技巧是運用馴養的鸕鶿。漁民會圈養飼育這些鳥,訓練牠們為主人捕獵小魚。通常,訓練良好的獵鳥不需要頸環來防止牠們把魚吞下肚。有時候,幾隻鳥甚至會通力合作,捕捉單一隻鸕鶿無法叼起的大魚。明朝作家徐芳曾評論:「多條河流的河岸都有許多人飼養鸕鶿,人們會用小船筏來載牠們...... 這些鳥兒會深深潛入水中,迅速叼起一些小魚;牠們的脖子上綁著一只小環,防止牠們吞下大魚...... 這些鳥貪得無厭、永不滿足,但漁夫對此相當滿意,獲利可觀。」一直要到西元前一〇〇〇年後,在海上航行的中式帆船才會被用來在海岸捕魚,但當地特有的海盜活動限制了大規模的作業。對前工業化的中國人而言,最重要是當一名成功的農民,而捕魚通常只是副業。隨著人口膨脹,耕地縮減,人們越來越仰賴野生食用植物和魚類。在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等許多地區,淡水捕魚是季節性循環的一部分;在這個循環中,魚類和包括稻米在內食用植物是人們主要的糧食。在信史時代,許多中國中部平原的居民會在夏季季風期間捕魚,這時他們的稻田和蘆葦住屋會淹水。他們有半年的時間都住在船上並吃魚,等到季風洪水退去時才回到農田。他們的史前祖先可能也是這麼做的。在氣候較溫和的長江沿岸和更南方的地區,大量棲息在河中淺水處和湖泊中的淡水魚是重要的資源,尤其是亞洲鯉魚。季風時節是捕鯉魚的重要時期:消退的洪水形成淺水域,魚會受困其中,用漁網和魚矛便能輕易捕撈。在珠江流域和長江沿岸,夏季洪水挹注的廣闊濕地和淺水湖提供野生鯉魚理想的棲息環境。 如此,遲早會有農夫打造水池來養活鯉魚,以便日後需要時取用,而他們確實很快就開始圈養魚。學名為 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 的鯉魚,亦即普通的赤棕鯉,是東亞的原生種。牠是雜食性的魚種,偏好流速緩慢或靜止的龐大水體,以及柔軟泥濘的沉積物。長江下游有四種鯉魚,即草魚、青魚、鰱魚和鱅魚,全都會在產卵季期間從湖泊洄游至河流。他們在長江繁殖,接著在數千座河岸的湖泊生長。這四種鯉魚的產卵環境相似,但牠們生活在不同的深度。多數都在長江中游繁衍,那裡長三百八十公里的河道上有十二個產卵地點,直到到了人們經常填土造地和建造水壩的河段,魚群數量才銳減。鯉魚很容易捕捉和在圈池飼養,牠們早在西元前三五〇〇年以前便已受中國人馴養,當時尚沒有捕魚或水產養殖的書面紀錄。人們之所以開始飼養鯉魚,可能是始於野生魚口在季風季期間,遭沖刷進水池和稻田所致。鯉魚是多產的種魚,生長快速,而且不會吃掉自己的幼魚。隨著農耕人口增加,飼養鯉魚成為人口越來越稠密的環境中,農民自給自足的一種可行的補充性食物來源。馴養的鯉魚生長的速度遠快過野生種,兩年內就可以重達四十公斤以上,並且長約一百二十公分。據說牠們是在養蠶農家被豢養長大,人們會用蠶的蛹殼和糞便餵魚。早在人們普遍養殖鯉魚之前,中國政治家范蠡在約西元四七五年寫成了一部經典的入門書《養魚經》。范蠡為越國 (今中國東部的浙江) 大夫,首先開始在大水池中繁殖和飼養鯉魚。據說他在池緣種植桑樹,並設置養蠶場,蠶落下的糞便可以餵魚,同時桑葉能滋養家蠶和山羊。他的書中包含許多軼事,有時還提及神話,但關於鯉魚的建議如處方箋般詳實:「以六畝地為池,池中有九洲。求懷子鯉魚長三尺者二十頭,牡鯉魚長三尺者四頭。令水無聲,魚必生。」他在「二月」(西曆三月) 期間將魚放入池中。他建議在四月 (西曆五月) 至八月 (西曆九月) 間一步步放入六隻鱉;他將這種生物形容成「神守」,「所以內鱉者,魚滿三百六十,則蛟龍為之長,而將魚飛去,內鱉則魚不復去」。在池中游來游去的鯉魚彷彿身在大江或大湖中。一年後產量顯著。「至來年二月,」范蠡寫道,「得鯉魚長一尺者一萬五千枚,三尺者四萬五千枚,二尺者萬枚。」總共價值「一百二十五萬錢」 。他建議留下兩千條兩尺的鯉魚,當作種魚,其餘全數售出。據范蠡估計,每年增加的產量會不可勝數。魚池養殖發展得相當複雜精細。有些魚池還特別設有多個人工凹地,鯉魚會自行依體型大小分開生活。為了養出大型的鯉魚,池主會從大魚聚集的湖泊和河流岸邊採集魚卵。此外,若從水邊取得十餘堆泥土鋪在池底,就能讓農民在兩年內養出大鯉魚。范蠡開始養殖鯉魚時,已經將他所有的財富都捐給窮人,後來又靠著養魚獲得第二筆資產。接下來的數千年是中國養殖鯉魚的顛峰,漁民對魚群的飼料越來越講究,以避免寄生蟲滋生。因為古代中國的所有水體都是公有的,養魚成為鄉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在南方,漢朝 (西元前二〇六至西元二二〇年) 漁民的做法必定是遵循古法,他們會挖建自己的魚池和水塘,在裡頭種植蓮花和荸薺,並飼養魚和龜。他們會在池畔種樹和拴養水牛,並用水牛來耕地。在北方,黃河支流沿岸的等高灌溉水渠透過重力,為農田和魚塘注水。鯉魚養殖的黃金年代於唐朝 (西元六一八至九〇六年) 崛起時戞然而止。因為皇帝的姓氏為「李」, 與最常養殖的「鯉」同音。一道詔令下來,任何養殖鯉魚的行為立即被禁止,食用鯉魚更是應受五十大板的觸法行為。皇帝的命令最終讓一個越來越仰賴魚的社會因禍得福,因為詔令促使池主馴養新的魚種。養殖漁民轉為飼養鱅魚,這是另一種東亞的淡水原生種,可見於各地的大河和氾濫平原。這些有斑點的銀灰色魚體型龐大,體長介於六十至八十二公分,生長快速,非常適合水產養殖。牠們的魚肉色白且結實,使之成為優良的食用魚種。漁民也會養殖鰱魚,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見的養殖鯉科魚種。這種濾食動物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以達到極高的魚口密度。鰱魚的重量可以超過十八公斤,受到驚嚇時會猛然跳出水面,對獨木舟上的漁民和現今的休閒乘船者來說,是相當嚴重的危險。池主很快便發現,鱅魚、鰱魚和草魚或鯁魚可以共存在同一個水體中。每個魚種都會待在各自偏好的環境中。草魚是頂層魚類,鰱魚和鱅魚在中層,鯁魚則在底層搜食。這項發現使得養殖的生產力突飛猛進,同時人們也能在表面上遵循皇帝的詔令。一次幸運的基因突變也促使金魚出現,備受珍視,成為貴族花園中的觀賞魚類。唐朝的政策也導致另一項革新:人們會在不同季節沿著大河採集小魚苗。魚苗累積到一定數量後,會被分散到各個天然水域中,其放養方式到了宋朝期間 (西元九〇六至一一二〇年) 變得極為精細。明朝 (西元一三六八至一六四四年) 皇帝大力提倡水產養殖,驅使漁民提供鮮魚給統治者和都市市集。明朝當局也鼓勵使用更精細的養殖技術,例如疾病控制手段,以及在池中添加食物和肥料。他們向池主宣導,使用動物糞便或有機廢物為池水添肥,以維持高生產力。除了如范蠡所建議,種植餵蠶的桑樹,農民還會在水邊建造豬舍和雞舍,才不會浪費牠們的排泄物。當要排乾池水維修保養時,池主會挖出底部的淤泥,用來替他的農作物施肥。在中國南部,人們會用魚來清理山腳下有築堤分界的農田。一旦雨水填滿農田,地主就會購買小魚苗,放入圍池中。在兩三年內,魚群便會吃光雜草根,農田也準備好可以耕種。地主會售出那些魚,並在淨空的農田上種稻。到了一五〇〇年,從河流採集魚苗,再放入池塘飼養,在中國已是一門龐大生意。將漁獲發酵製成魚糊和魚醬的事業也蓬勃興盛,他們使用的技術和羅馬人製造魚醬的方式出奇相似。在中國中南方的貿易中,魚醬和發酵魚的交易占據很高的比例,在東南亞亦然。在養魚仍是家族事業的時期,飼養鯉魚的方法世代相傳長達好幾百年,水產養殖也成為中國農業的基石。十三世紀的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描寫了他在中國大河和湖泊看到的許多貨運運河。他也注意到每天都有鮮魚從海岸運往內陸的當地市集,數量多到他難以相信能夠全數售罄。他觀察到市場的魚種會隨季節變化,但不尋常的是,他辨認不出任何一種。今天,幾乎所有能在中國買到的魚都是養殖魚類。本文摘自布萊恩・費根新作品《漁的大歷史:大海如何滋養人類的文明?》, 繁體中文版由八旗文化代理、黃楷君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阿根廷水豚驚現富豪住宅區 是入侵還是濕地家園奪還戰?
在阿根廷,諾戴爾塔 (Nordelta) 是一處建立於溼地上的封閉型社區,專門為該國的有錢人提供舒適又美好的田園時光 —— 但這裡近來卻面臨了一個毛茸茸的大麻煩:全世界最大齧齒類動物「水豚」的闖入。水豚以創紀錄的數量在諾戴爾塔這個富豪住宅區到處遊蕩,啃食居民精心修剪的草皮、和人類的家寵打架,還隨地大便,處處都留下了牠們碩大的排泄物。根據當地居民表示,水豚主要住在諾戴爾塔高級河濱房產的周圍,佔該地區 3,000 處房產的 15% 左右,騎腳踏車和跑步的人往往必須繞過路上的水豚,以避免發生碰撞。水豚,一種看起來不太具有威脅性的動物,有著寬寬的鼻子、圓圓的身體,以及悠閒溫和的氣質,但成體體積龐大,可以長到約 140 磅 (約 63.5 公斤), 或甚至 174 磅 (約 78.9 公斤), 身長約 1 公尺,四肢站立時身高則約 60 公分左右。這種大型齧齒類動物天生性喜群居,《衛報》指出,一個水豚群落約有 10 至 20 隻成員,《華爾街日報》則表示最多可達 40 隻,其中,一隻母水豚一年可以生下約 6 隻後代。而在不同的南美洲國家,水豚有著不盡相同的名字,例如委內瑞拉的「chigüire」、秘魯的「ronsoco」、巴拿馬的「poncho」, 以及阿根廷的「carpincho」, 足見水豚於這些地方的普遍性。回到諾戴爾塔,水豚似乎特別喜歡這裡的生活,牠們可以在這裡曬曬日光浴,或是跑到人造湖裡游來游去,而且還不用擔心掠食者的攻擊,像是美洲豹,或是中南美洲鱷魚種「凱門鱷」(Caimaninae)。事實上,水豚對此處的偏好其來有自,倒不是因為人類的庇護,而是因為 —— 牠們才是先出現在這裡的生物。諾戴爾塔這個社區,正是建立在水豚賴以為棲地的溼地上。這裡是南美洲僅次於亞馬遜河 (Amazon) 的第二重要河流「巴拉那河」(Parana River) 所形成的濕地之一,位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的北邊,於 1999 年動工建造。也就是說,諾戴爾塔其實是填河造陸形成的,是專為有錢的阿根廷人所打造、具有美式風格的度假勝地,同時也歡迎著想要長久居住的居民。在諾戴爾塔的官方網站上,當地的管理者甚至還承諾會為住戶帶來「自然的寧靜,以及城市的舒適」。也因此,如今水豚的侵入 —— 又或者是回歸,讓當地人出現了意見分歧,一部份民眾把牠們當成有害的動物,另一部份則將水豚視為受害者。「我並不是討厭水豚,我和其他人一樣想搔搔牠們可愛的小肚肚,」諾戴爾塔居民,同時也是一名房地產仲介的 62 歲男子伊格萊西亞斯 (Gustavo Iglesias) 表示:「問題是牠們的數量已經失控了,人們卻害怕得什麼也做不了,沒有人想要自己看起來像是大自然的反對者。」在伊格萊西亞斯的湖邊小花園,每天平均都會出現二十幾隻的水豚,並遺留下大量的排泄物;更糟的是,兩年前,他的狗狗路邱 (Lucho) 突然一瘸一拐地回到家,身上帶著一對血淋淋的傷口,看起來像是水豚門牙造成的傑作。另一方面,水豚本身也面臨了危險。例如今年七月,住在諾戴爾塔的巴西裔模特兒費雷拉 (Anamá Ferreira) 便在 Twitter 張貼了一張照片,上面是一隻血淋淋的水豚,費雷拉表示牠是被鄰居的鉛彈射中;除此之外,還曾有另一位當地住戶分享過數張水豚被貨車輾過的畫面。然而,根據該地區野生動物官員的說法,居民其實不得觸摸或是傷害水豚,如果要狩獵水豚的話,則得先經過相關監管機構的同意。En NORDELTA bairro LOS LAGOS hay un Inadaptado y sin vergüenza un tremendo hdp que está DISPARÁNDOSE CON RIFLE a los carpinchos ,se alguien sabe quien es ,por favor a denunciarlo en AVN pobrecitos mi cielo pic.twitter.com/DfnnZHhANk 巴西裔模特兒費雷拉在 Twitter 張貼了水豚受傷的照片。而如今,這場人與動物間的爭端也逐漸引起了阿根廷全國的關注,部分環保主義者希望水豚可以不被打擾,好好地在諾戴爾塔棲息。「我對於諾戴爾塔居民的抱怨感到很生氣,」一名 47 歲的國家公園響導瑪莎 (Adrián Mazza) 指出:「是人類入侵了水豚的領地。」阿根廷知名生態學家維亞勒 (Enrique Viale) 也認為,將水豚視為入侵者是錯誤的,「情況正好相反:是諾戴爾塔侵入了水豚的生態系統。」維亞勒表示,他和其他人已耗費至少十年,就是為了避免阿根廷各地的溼地遭到開發、希望當地政府能夠通過相關法案。「在政府的支持下,有錢的房地產開發者必須破壞大自然,才能向客戶販售住在野外的美好夢想 —— 因為那些房客想要大自然,卻不想要蚊子、野蛇和水豚。」然而,也有諾戴爾塔當地的居民認為,基於不斷發生的人豚車禍,以及水豚啃咬草坪和棕櫚樹所帶來的破壞,大家應該要協助水豚遷移棲息地。「我們不能讓野生動物住在這裡,在主要幹道上跑來跑去。」當地居民,同時也是名教師的 47 歲女子羅米娜 (Romina) 如此表示,她不願透露自己的姓氏。除此之外,諾戴爾塔開發商柯斯坦蒂尼 (Eduardo Costantini) 最近則試圖在一個電台採訪中,向阿根廷民眾保證,他們沒有撲殺水豚的計畫,同時他們也呼籲居民找方法和這些大型齧齒動物和諧共存。當地居民協會的發言人,同時也是一名退休記者的坎頓 (Marcelo Canton) 則指出,他們目前已向政府的監管機構提出了各式各樣的水豚保護計畫,其中一個是在諾戴爾塔建立一個 500 公頃大的水豚保護區,另一個則是幫公水豚結紮。坎頓透露,在 COVID-19 疫情期間,他們難以和阿根廷的野生動物官員接洽,目前只能張貼路標,敦促車輛駕駛和腳踏車騎士注意路上的水豚。「看到人們指責我們虐待水豚,這一點令大家非常痛苦,因為在這裡,我們是非常尊重牠們的,」坎頓先生說:「我們投注了大量的資金,好確保水豚能維持安全。」另一方面,填河造陸形成的諾戴爾塔,除了奪走了水豚曾經的棲息地以外,還會帶來其他破壞性的生態影響,例如建造大規模的不透水路面,會導致河流易於氾濫;土地開發、水道被破壞,也造成了更多且更嚴重的森林大火。極力想要維護濕地的阿根廷生態學家維亞勒便指出:「諾戴爾塔是溼地社區的超大型範例,而它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剝奪了土地的吸水功能,所以當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時,最終淹水的卻是周邊較貧困的鄰近地區。一如往常地,每次付出代價的都是窮人。」
日本打造「地下神殿」 滯洪防災與水患共存
有鑑於此,日本建設省 (現國土交通省) 1980 年制訂建設多功能滯洪池公園計畫,經過土地徵收及當地居民同意等程序後於 1994 年動工,並在三年後的 1997 年完工「鶴見川多功能滯洪池公園」。鶴見川多功能滯洪池公園占地約 84 公頃,裡面包括橫濱國際綜合競技場、棒球場、網球場及停車場等設施。其中,橫濱國際綜合競技場是建造在超過 1,000 根柱子支撐的人工地盤上的高台式體育館。構造特殊的橫濱國際綜合競技場比賽區域位於三樓,四樓開始設置觀眾席,一樓則是停車場。當競技場旁的鶴見川即將氾濫潰堤時,水會先流入滯洪池公園內,並淹沒位於一樓的停車場,但體育館聯外交通主要依靠相當於二樓的高架道路,所以一樓淹水並不影響進出。以 2019 年 10 月 13 日的淹水為例,管理滯洪池公園的橫濱市體育協會負責人說,颱風帶來的雨勢造成鶴見川水位上漲,並流入滯洪池公園內,流入水量約 93 萬立方公尺。當時流入的水淹沒了橫濱國際綜合競技場的一樓停車場,待鶴見川水位下降後,體育館打開排水門排水,就算水來不及排空,也不會影響體育館舉辦的賽事。鶴見川多功能滯洪池公園最多可貯水 390 萬立方公尺,相當於三座東京巨蛋。此處從 2003 年啟用到 2019 年止,已發揮 21 次供鶴見川滯洪的功能。「地下神殿」とも呼ばれる、巨大な空間。 埼玉県春日部市に設けられた世界最大級の地下放水路で、59 本の大きな柱がそびえています。 今月 23 日から新たな体験コースの一般公開が始まるということです。https://t.co/33t72KzofF pic.twitter.com/QIU5x7pPhP 位於埼玉縣春日部市被稱為「地下神殿」的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其內部調壓水槽可貯存主要河川超標水量,再把水排入河幅寬廣的江戶川,發揮洪水調節作用。不僅橫濱有這樣的滯洪設施,位於埼玉縣春日部市被稱為「地下神殿」的首都圈外郭放水路 (首都圈外圍排水道), 也在 2019 年 10 月時隔四年第二度全面啟動所有設施排洪。《朝日新聞》報導,為防止河川氾濫,「地下神殿」內部調壓水槽可貯存主要河川超標水量,再把水排入河幅寬廣的江戶川,發揮洪水調節作用。這座「地下神殿」2006 年完工,第一次全面啟動內部所有設施,是在 2015 年造成茨城縣鬼怒川氾濫的關東及東北豪雨時。「地下神殿」主要由排水隧道、豎井、調壓水槽等設施組成,是一座位於地下 50 公尺深的排水道,全長 6.3 公里。主要功能是當附近的中川、倉松川、大落古利根川、第 18 號水路及幸松川等河川水位上升時,利用豎井把水引入調壓水槽內貯存。「地下神殿」貯水量可達 67 萬立方公尺,相當於東京池袋的太陽城 60 大樓的容積。「地下神殿」迄今共啟動兩次全面排洪,2019 年 10 月 12 日到 14 日上午共排出約 1,000 萬噸水量,大約可裝滿 15 棟太陽城 60 大樓;2015 年關東及東北豪雨時排出約 1,900 萬噸水量,確實發揮了防災或減災的功能。
無煙硝的跨國戰爭!審查刪文、製造訊息,資訊獨裁的雙重手法
跨入千禧年之時,傳言中國將著手建置防火長城,全面管制網路資訊流通,時任美國總統的柯林頓 (Bill Cliton) 嘴角淺淺上揚地微笑說,「祝他們好運。那就像是要把果凍釘在牆上。」大約 10 年過後,透過社群平台的迅速串連,從網路點燃的燎原怒火,果真在 2010 年底掀起北非、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 革命浪潮!一時之間,網路儼然成為組織動員的新興反抗支點,藉由虛擬世界的合縱連橫,便得以撐起更好未來的想像,動手打造屬於人民的明天。「從阿拉伯之春、佔領華爾街到太陽花運動,那時候主流的觀點是,網際網路有助於年輕人集結抗爭,或是獲得社會資本。」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林宗弘說。阿拉伯之春的浪潮下,「數位烏托邦主義」(Cyber-Utopianism) 蔚為風行,人們相信隨著數位科技愈成熟、使用人口愈多,公民社會就能擁有愈大力量。烏托邦論者立基於技術決定論,樂觀地相信網際網路的崛起,得以打破威權政體的資訊高牆,鬆動原先被政府一手掌控的單向訊息來源。人民不再只能被動接受資訊餵養,得以透過網路自由地共享資訊、迅速串連,召喚出集體行動。對於公民社會,網路無疑是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賦權工具。然而,當革命時刻的激昂褪去後,那些威權國家卻沒有被掃出歷史舞台,原先瑰麗的網路烏托邦想像反倒轉眼成空。短短幾年,威權國家管控、壓制、操弄資訊的技術全面進化來說,乃至於發展出一整套資訊政治經濟學戰略。換言之,如今果凍不只牢牢地被釘在牆上,甚至連呈現在牆上的大小、形狀和樣態,也幾乎被資訊獨裁國家玩弄於股掌之間!由此,另一套對立論述應運而生:面對新科技的突破,獨裁國家已重新再進化,運用新工具反制網際網路帶來的自由衝擊,透過高度的網路審查監控,再次壓制公民社會的力量。原先普遍樂觀的烏托邦期待,究竟是如何走向宛如老大哥夢魘般的非預期結果?林宗弘指出,2010 年前後為關鍵分水嶺。在此之前,網路的崛起確實帶來強烈衝擊,因此多數威權國家的網路覆蓋率遠低於民主國家,即是因政體感受到數位科技的威脅,從源頭限制人民使用。但是阿拉伯之春爆發後幾年,威權國家的網路覆蓋率卻迅速攀升,不僅超過全球平均值,最後更越過了民主國家。林宗弘研究發現,這項飛躍性成長並非偶然,而是當權者有意為之的反制性操作。過去,政府的反制是限制人民上網、抑制網路擴散,但大約 2012 年以後,威權度較高的國家,包括中國、伊朗、埃及、土耳其、俄羅斯,以及近年的泰國和馬來西亞,已陸續建置了網路審查系統 (internet censorship), 形塑出強大的維穩防火牆,得以遮蔽並扭曲訊息。換言之,國家已重新奪回資訊掌控權。因此即便網路更普及,但實則被套上重重枷鎖,甚至轉而成為國家打壓監控的有力工具。例如,埃及在 2011 年示威運動期間,曾採取全國斷網手段,用來防止示威者串聯。但之後,政府大量投注科技資源以監控網路,限網、斷網就不再是政府採取的手段。林宗弘指出,國家如何介入且建構出一整套資訊政治體制,過往研究始終較為貧瘠。雖然有宣傳學、傳播理論可援引,但缺少系統性的資訊政治經濟學理論。 2019 年,Sergei Guriev 和 Daniel Treisman 兩位政治經濟學者才提出「資訊獨裁論」。他們研究發現,威權國家在資訊審查、政治宣傳上的投資愈大,政權的存活率愈高,愈不容易被推翻,也會減少流血暴力鎮壓的機率。這便構成了一個簡潔的理論架構,明確解釋威權國家加強資訊審查操弄的動機。不過林宗弘認為,現有研究多半集中在資訊審查如何影響政治轉型,聚焦於宏觀的變遷過程,卻忽略了中介影響機制,例如對公民社會的活躍性打壓。因此林宗弘與廈門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張鈞智合作,援引瑞典哥德堡大學 V-Dem 資料庫 (Varieties of Democracy) 的大型跨國調查,取得全球 153 個國家的資料 (1995-2018 年), 探究網路審查對於公民社會的影響。研究進一步以互動固定效應模型 (interactive fixed-effects model), 檢視 2011 至 2018 年網路審查成長超過 10 % 的 34 個國家。以 2017 年為例,網路審查的效力削弱了核心公民社會指數約 8%, 清楚呈現出兩者的相關性。研究發現國家的網路審查,確實是降低公民參與的關鍵因素。「我們的研究發現,網路覆蓋率已經跟公民社會的活力脫鉤,也跟政治體制脫鉤。」林宗弘分析,在威權國家底下,網路科技是推進新興經濟、科技產業的工具,但同時也是澆熄公民社會的武器。林宗弘直言,過往的比較研究,大多聚焦於網路對政治轉型的影響,普遍忽略了威權國家運用科技針對公民社會展開操弄與反動員 (demobiliztion) 的策略。網路的快速發展最初雖為威權國家帶來了空前挑戰,然而這些政體很快展現其韌性,已學會靈活地運用科技手段,有效壓制公民社會持續壯大,化解潛在的政治風險。以中國為例,習近平上任後成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 大力強化網路審查技術與訊息防火牆。一般人可以透過網路表達個人意見、商業交易、聯繫親友等等,甚至可以批評政策,但絕不能用於發動社會抗爭。背後嚴密的審查機制,包含特定關鍵字,緊盯著使用者的一舉一動,防範集體集結行動的火苗於未然。哈佛大學政治學者 Gary King 等人曾提出經典解釋:中國進行網路審查的重點不在於阻止一般人批評政府,而是要防堵、阻絕動員的可能,也就是禁止那些會集結群眾發動連署、陳情、抗爭或更激烈政治行動的內容。林宗弘進一步分析,威權國家進行網路審查的兩種策略。首要是減法。簡單來說,如同前述的刪文、斷網與關鍵字屏蔽等,皆是威權國家常見的審查手段,關鍵在於「減少訊息」, 隔絕封鎖踩到政體紅線的新聞與討論。但這只是資訊操弄的其中一個面向。另一個手段則是加法,即「增加訊息」。包括散播假訊息,選擇性釋出足以歪曲、遮蔽原先焦點的訊息,又或是刻意放送溫暖正面的心靈雞湯,目的皆在於奪取民眾的注意力。根據 Gary King 等人的另一篇研究指出,中國網軍的操作並非直接反擊不利於政府的訊息,而是帶風向、貼歪樓,使用反諷、嘲弄、抹黑對方的手法轉移焦點,讓原先的議題力道被削弱。威權國家正是同時運用減少訊息、增加訊息兩套手法,導引操弄社會可獲得的資訊,達到統治目的。不過林宗弘提醒,類似的操作不只侷限國內。威權國家也會對外投射,特別是針對潛在敵對或競爭關係的民主國家,包括病毒攻擊、癱瘓伺服器造成斷網,同時也投放大量的假訊息,以此讓目標國內部分化,製造情緒爭端,使社會陷入認知癱瘓。林宗弘解釋,這種干擾模式有其特殊性。「我們另一個研究已系統性發現,只要周邊存在一個領土爭議的威權政體,民主政體被攻擊的頻率就會大幅上升;但是相對地,威權政體並沒有同樣被大幅攻擊。」換句話說,這個攻擊是單向、非對稱的,來自於威權政體。資訊戰已被當作攻擊武器,使用在國際關係中。一旦國家與鄰國沒有領土爭議,或四周都是民主政體,國內被投放假訊息的比例就大為降低。但民主國家內訊息原本即多元殊異,資訊戰攻擊是否真的會造成實質威脅?或者,社會其實終將形成「群體免疫」, 無需過度擔憂?林宗弘不同意這類觀點,他正在進行的研究發現,根據 2020 年資料,一國的假訊息量愈大,該國的疫情愈嚴重。近期英國研究也顯示,假訊息會降低接種疫苗的意願。「如果資訊戰確實會產生效果,造成社會傷害,又怎麼達到群體免疫呢?」迄今,林宗弘已大致拼湊出理論圖像,希望更完整理解資訊操弄背後的整體面貌,但仍有許多亟待突破的環節。包括在民主、威權不同政體下,哪些更容易被操弄?運作結構與結果有何殊異?以及,它對哪個社會階層更有利?都是未來待持續梳理的部分。根據 V-Dem 跨國研究,在 2018 年全球 179 個國家「遭受境外假資訊攻擊」的調查中,台灣高居世界第一!面對威權國家的步步進逼,林宗弘雖不再如過去的數位烏托邦論者樂觀,但也不致絕望。「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循環結束:公民社會因為網路而崛起;接著國家掌控愈來愈多資源,投資審查技術,把公民社會壓制下去。這表示原先樂天看法是錯的,但未來的科技突破還會有進展,下一個循環還是可能出現。」但他強調,我們不應該僅單憑烏托邦或反烏托邦的想像來面對。「人一定要介入科技發展,它是權力鬥爭的一部分,民主的一部分。不投入,當作搭便車,最後就是被宰制。」具體而言可以怎麼做?林宗弘提出三點建議。根據 2019 年台灣民主基金會的調查,65.7% 民眾認為假訊息對台灣民主危害很大,這顯示資訊戰的威脅感已深入大眾。政府應該在基礎研究與資料情報蒐集上,提供更多挹注,才能依據實證研究成果建立防護體系。其次,主動揭露調查結果。除了專業的事實查核機構,公民社會內部也可以自我動員組織,譬如醫師公會若發現錯誤的醫療流言,即主動澄清、提供正確資訊。第三,假訊息攻擊的受害者具共同特徵,包括和外在社會接觸較少、資訊獲取管道不足。因此政府應該找出方法彌平數位落差,協助更多弱勢者培養資訊識讀的能力。身處在資訊紛雜的年代,真假難辨已成日常。林宗弘總結,當假訊息的類型、來源愈趨五花八門,國家、公民社會、研究者都需要持續尋找各種政策工具,完成這幅複雜的拼圖,而不應寄望可能存在一個快速解決的萬靈丹。【研之有物】延伸閱讀: 01 Chang, Chun-Chih and Thung-Hong Lin, 2020, “Autocracy login: internet censorship and civil society in the digital age”, DEMOCRATIZATION, 27 (5): 874-895 02 林宗弘,2019,〈數位貧窮與天災風險資訊來源:來自台灣傳播調查的證據〉,《新聞學研究》, 第 138 期,頁 131-162 03 Sergei Guriev,Daniel Treisman,2020, “A Theory of Informational Autocracy”,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 186, issue C 04 林宗弘個人網頁
【地球 24小時】10/22 南瓜園裡的鋼琴家
在英國南部聖奧爾本斯郡 (St Albans) 的佛雷斯達鎮 (Flamstead), 一名小男孩朝著「彈出農場」(The Pop Up Farm) 南瓜園裡的一座鋼琴伸出雙臂,準備要大顯身手。 相關閱讀:《英國萬聖節的驚悚真相 2,400 萬顆南瓜近半被浪費》每年萬聖節過後,不少英國人都得開始面對「如何處理南瓜燈」的問題。然而,知道這些被雕成南瓜燈的南瓜其實可以吃的民眾卻出乎意料的少...... 在西班牙的帕爾馬島 (La Palma), 人們隔著好一段距離,謹慎地觀看老峰火山 (Cumbre Vieja) 噴發中所流出的岩漿和煙氣。 相關閱讀:《Google 地心冒險 把岩漿湖帶到你面前》透過 Google 街景服務,我們可以神遊全世界;但從 2017 年開始,人們想坐在家裡神遊火山岩漿湖也不成問題。在愛爾蘭米斯郡 (Meath) 的小鎮斯萊恩 (Slane), 人們站在斯萊恩城堡 (Slane Castle) 前,欣賞著主辦單位為了慶祝古代凱爾特人 (Celtic) 節慶「薩溫節」(Samhain) 所舉辦的燈光秀「普卡」(Puca)。薩溫節是古凱爾特人的節慶之一,旨在紀念豐收季的結束及冬季的開始,舉辦時間相當於現在的 10 月 31 日或 11 月 1 日。凱爾特人相信,薩溫節期間是人界、靈界界線比較模糊的時刻,靈體也因此能輕易來到人世,人們也會在薩溫節的宴席上準備祭品、酒水招待它們,祈求人畜能平安活過冬天。在美國加州大城洛杉磯的私人俱樂部魔術城堡 (The Magic Castle), 魔術師貝克爾 (Steve Becker) 正在舞台上表演。 相關閱讀:《觀眾受傷吃官司 美國魔術師大衛被要求公布戲法》對魔術師來說,魔術戲法是他們最大的秘密,畢竟「說出來就不值錢了」, 然而在面臨法律訴訟時,總是會面臨公開與否的難題。在美國加州大城舊金山 (San Francisco), 一名無家可歸的街友獨自坐在街角。 相關閱讀:《香港「麥睡族」: 把麥當勞稱為家的人們》對有些香港人來說,在那黃金拱門的標誌下,他們找到了可以稱為家的安身之所。在巴西大城市里約熱內盧 (Rio de Janeiro), 全球知名的地標救世基督像 (The Christ the Redeemer) 已經打上了粉紅色光芒,響應十月的全球乳癌國際乳癌意識月 (Breast Cancer Awareness Month)。 相關閱讀:《刺下最美的勳章 乳癌患者擁抱新生》切除乳房是許多乳癌患者最恐懼的惡夢,外貌上的缺陷影響了不少患者的自信心。不過在 2015 年時,美國公益組織想到了一個辦法,請來刺青師傅出馬,幫助乳癌患者重建自信。在瑞士大城伯恩 (Bern), 參加「Fridays For Future 為氣候罷課」示威活動的示威者,帶著寫著「星球高於利潤」的標語,上街為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發聲。 相關閱讀:《【DQ 直擊】響應全球罷課日!德國慕尼黑四萬名民眾為氣候變遷走上街頭》綜觀多年來的全球環保遊行活動,2019 年 9 月 20 日在世界各個角落舉辦的「全球罷課日」遊行是相當重要的里程碑。而在這天,人在德國慕尼黑的 DQ 小隊長也有幸加入四萬多名走上街頭的德國民眾,記錄下這項深具歷史意義的遊行。在日本首都東京的赤坂御苑中,將於 26 日出嫁的真子公主 (左) 正與妹妹佳子內公主 (右) 聊天。根據日本宮內廳釋出的消息,早在 2017 年便已經與未婚夫小室訂婚的真子公主,預計將於下周二 (26) 這天結婚,當天預計將舉辦記者會。兩人這場延宕已久的婚姻,是一場得不到全民祝福的婚姻。在 2017 年訂婚後,週刊雜誌隨即爆料小室的母親與人有金錢糾紛,新人、雙方的家庭及日本皇室也立刻成為日本輿論大力抨擊的焦點,真子公主自己甚至因此被醫師診斷罹患了複雜性創傷壓力症候群 (complex PTSD)。宮內廳在報導中指出,26 號結婚後,真子公主預計也將脫離皇籍、未來不再是皇室成員,僅能維持前皇室成員的品味,原本因此能獲得的一筆補助金,據傳真子公主也已經婉拒,兩人婚後預計也不會住在日本國內,而是會旅居美國自力更生。 相關閱讀:《嫁給平民後要脫離皇室 日本皇室女性地位再引議論》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Kabul), 一名男孩在公園裡販售食物。 相關閱讀:《曾經的階下囚 塔利班成為阿富汗監獄的新主人》過去,曾有許多阿富汗塔利班組織 (Taliban) 的成員被關押在監獄中;但在該組織掌權後的現在,當年的階下囚搖身一變,成為了牢房的新統治者...... 在澳洲大城墨爾本 (Melbourne) 的聖基爾達區 (St Kilda), 隨著當地 COVID-19 疫情逐漸減緩,留著一臉大鬍子的史密斯 (Greg Smith) 也在 22 號這天,走進浴血黑幫理髮店 (Peaky Blinders Barber Shop) 中整理儀容。 相關閱讀:《30 分鐘理髮夠嗎?澳洲政府防疫措施遇反彈》去年 3 月,澳洲政府在權衡 COVID-19 疫情和民生需求後,同意理髮業者可以開門營業,但出於防疫考量,業者們必須嚴格遵守「30 分鐘理髮令」。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10/21 選我!選我!選我!
在墨西哥小鎮加西亞 (Garcia) 的參佩爾動物園 (Xenpal Zoo) 裡,遊客們爭相伸長了手臂,希望長頸鹿能啃一口自己手上的紅蘿蔔。 相關閱讀:《「我不是矮,只是腿長得不明顯」 非洲短腿長頸鹿發生什麼事?(無修圖)》小隊長保證,本文中的照片都沒有經過修圖。在蘇丹首都喀土穆 (Khartoum), 一名男子在反軍政府統治的示威上,於一堆熊熊燃燒的輪胎前表演倒立。2019 年 8 月,蘇丹反政府示威者與軍方達成協議,雙方將一同分享權力、共組過渡政府執政。3 年 3 個月後,蘇丹將舉辦大選,正式將政權移交給民選的領袖。然而,最近這個由文官、武將共組的政府卻開始出現嫌隙,雙方各自的者也開始在街頭示威當中針鋒相對,民間也浮現了反對這個聯合政府的聲音,讓蘇丹得來不易的民主,再度陷入破裂的危機當中...... 相關閱讀:《歷經血腥鎮壓後 蘇丹示威者、軍方共組過渡政府》在海地首都太子港 (Port-au-Prince), 一名加入左鄰右舍的行列、用障礙物堵住街區,抗議海地燃料短缺問題的男子,在被錄影的時候用帽子遮住臉龐,以免輕易被認出來。今年下半年可以說是海地的多事之秋,自從前總統摩伊士 (Jovenel Moïse) 於 7 月遭人暗殺後,海地上下立刻陷入一片混亂,示威、罷工層出不窮。沒想到,在這棘手的當下,8 月海地又發生規模 7.2 的強震,不僅加劇了許多海地民眾對生活的不安感,街頭幫派橫行的問題也急速惡化。上周六 (16), 命運多舛的海地再傳噩耗,17 名外國宣教士遭幫派團夥綁架,好長一段時間都音信全無...... 相關閱讀:《傳教士綁架案未完、太子港槍聲再起 海地和平之日遙遙無期 (10/20 更新)》在烏克蘭由叛軍掌控的頓內次克 (Donetsk) 地區,現年 42 歲的當地居民萊薩克 (Evgeniy Lysak) 在一場衝突過後,站在被砲彈打穿的家裡,四處檢視還有哪裡受損。 相關閱讀:《看不見盡頭的衝突 烏克蘭與東部分離主義分子交換人質》自 2014 年開始,烏克蘭與東部分離主義者之間的衝突就一直看不到終點,簽訂的停戰協議也屢屢違約。2017 年 12 月,兩方互相交換超過 300 名人質,外界一方面希望這能成為烏克蘭衝突的轉捩點,一方面卻又對此抱持著保守態度。在西班牙的拉帕馬島 (La Palma island), 從衛星照片上來看,老峰火山噴發後流出的岩漿,就像是一條發亮的橘色紐帶。 相關閱讀:《Google 地心冒險 把岩漿湖帶到你面前》透過 Google 街景服務,我們可以神遊全世界;但從 2017 年開始,人們想坐在家裡神遊火山岩漿湖也不成問題。在泰國首都曼谷,表演者們正在組合特殊的帽子,等著待會在一間四面佛的佛寺裡表演。 相關閱讀:《過午不食、一天吃一餐 泰國和尚的過重之謎》在有 90% 人口是佛教徒的泰國,路上常常可以看到穿著橘色寬鬆袈裟的和尚在化緣,他們得遵守嚴格的飲食戒律,除了必須對信徒布施的食物照單全收外,過午不食也是其中一項,而這些都讓他們的體重直線上升...... 在祕魯首都利馬 (Lima) 的一場萬聖節狗狗服裝大賽 (Halloween costume contest for dogs) 上,一名男子和狗一同打扮成了準備為病人接種 COVID-19 疫苗的醫護人員。 相關閱讀:《英國萬聖節的驚悚真相 2,400 萬顆南瓜近半被浪費》在西方世界,萬聖節的南瓜燈是許多民眾成長中的重要回憶。然而,在每年萬聖節過後,不少英國家庭都得開始面對「如何處理南瓜燈」的問題,而且事實上,知道這些被雕成南瓜燈的南瓜其實可以吃的民眾出乎意料的少......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莫臥兒帝國創始人巴卑爾 (Zahir-ud-din Muhammad Babur) 之子胡馬雍 (Nasir-ud-din Muhammad Humayun) 的陵寢胡馬雍陵 (Humayun's Tomb) 亮起了五彩的燈光,慶祝印度政府成功為民眾接種了 10 億劑 COVID-19 疫苗。 相關閱讀:《美國假疫苗卡越來越猖獗?免費打針還是要花錢買認證》在美國,有越來越多民眾被要求,必須得出示已經接種 COVID-19 疫苗的「疫苗卡」, 才能去工作、上學或參加社交場合。於是,黑市中漸漸出現了一項特別服務,專攻那些不願意打疫苗,卻又需要疫苗卡的人...... 在南韓首都首爾的一間工廠內,工人們正在趕工製造 Netflix 熱門影集《魷魚遊戲》(Squid Game) 中的同款運動服。 相關閱讀:《在語言中看見「韓流」 《牛津英語詞典》新增 26 個韓語詞彙》《魷魚遊戲》、防彈少年團 (BTS)、《寄生上流》(Parasite)—— 對於英語世界來說,「韓流」是他們漸漸無法忽視的一股強大浪潮,不僅生活已處處可見,甚至還逐漸在詞典中佔有一席之地...... 在北愛爾蘭的安特里姆郡 (County Antrim), 英國首相強生 (Boris Johnson) 走進克魯姆林綜合小學 (Crumlin Integrated Primary School) 的教室裡,和身旁的小學生一同舉起裡頭種著樹木種子的盆栽合照。 相關閱讀:《愛爾蘭政府國土森林化「種錯樹」? 居民:家鄉變陰森死地》在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許多政府都積極種樹,希望能藉此延緩氣候變遷的腳步,而愛爾蘭政府也不落人後。可是在 2019 年時,卻有越來越多居民抗議政府「種錯樹」, 導致原本應該一片綠意盎然的環境,變成不斷擴大的黑森林。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10/23 看我的瞎趴大鬍子!
在德國巴伐利亞邦的湖畔埃京鎮 (Eging am See), 擁有一臉漂亮鬍子的奧地利人多夫 (Norbert Dopf) 來到鉑爾曼城西部主題公園 (Pullman City Western Theme Park), 參加 2021 德國鬍子錦標賽 (German Moustache and Beard Championships 2021)。 相關閱讀:《人類長鬍子是為了擋拳頭?2021 搞笑諾貝爾獎得主出爐》演化學家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相信鬍子是一種「用來吸引異性的裝飾」, 但今年搞笑諾貝爾獎得主凱利爾 (David Carrier) 證實,鬍子的功能可不只有美觀而已。在墨西哥東南部恰帕斯州 (Chiapas) 的塔帕丘拉市 (Tapachula), 來自中美洲的車隊移民們 (caravan migrants) 朝著墨國首都墨西哥市走去,希望能在那裏獲得難民資格,得到庇護。2018 年,數以千計的宏都拉斯人一同跨越宏都拉斯 — 瓜地馬拉邊境,想要北上到墨西哥或美國,驚人的聲勢獲得了大量媒體的關注。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想要離開自己的母國呢?相關閱讀:《為什麼數千名宏都拉斯人想北上到美國?》在海地首都太子港 (Port-au-Prince), 一名女子頂著一籃蔬菜,在拉庫普市場 (Marche Lacoupe market) 中四處販售。今年下半年可以說是海地的多事之秋,自從前總統摩伊士 (Jovenel Moïse) 於 7 月遭人暗殺後,海地上下立刻陷入一片混亂,示威、罷工層出不窮。沒想到,在這棘手的當下,8 月海地又發生規模 7.2 的強震,不僅加劇了許多海地民眾對生活的不安感,街頭幫派橫行的問題也急速惡化。最近,海地部分地區開始面臨無電可用的威脅,許多幫派把持了港口要道收取高額過路費,時不時就會綁架油罐車司機勒索贖金,導致司機大多拒絕冒險開車運油。然而,無人送油的結果,便導致海地上下都面臨著沒有能源可用的窘境,不只民眾無油可用,醫院也因為發電機缺油可用的關係,連帶面臨了停擺危機。在面臨著政治、能源危機的同時,10 月 16 日這天,命運多舛的海地再傳噩耗,17 名外國宣教士遭幫派團夥綁架,好長一段時間都音信全無...... 相關閱讀:《傳教士綁架案未完、太子港槍聲再起 海地和平之日遙遙無期 (10/20 更新)》在西班牙的拉帕爾馬島 (La Palma) 小鎮塔居亞 (Tajuya), 人們拿著望遠鏡,遙望著遠方依舊在噴發中的老峰火山 (Cumbre Vieja volcano)。 相關閱讀:《一座美國火山終結一個輝煌羅馬?羅馬共和衰亡的線索,就在一管冰芯裡》對生活在凱撒 (Gaius Julius Caesar) 死後兩年內的羅馬人而言,那兩年特別不容易。和煦的陽光不見了,滋潤農地的小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低溫,是暴雨以及時不時帶走大量生命的饑荒。當時的羅馬人,和後代歷史學家們都有一個共同疑問:到底發生什麼事?在美國喬治亞州的布倫瑞克市 (Brunswick),「騎腳踏車穿越喬志亞州」(The Bicycle Ride Across Georgia) 隊伍的教練柯林斯 (Anita Collins) 正在和參加單車客們解釋這趟旅行的意義 —— 悼念去年 2 月在薩蒂拉海岸 (Satilla Shores) 慢跑,最終卻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遭一對白人父子追逐、射殺的黑人男子阿爾貝里 (Ahmaud Arbery)。 相關閱讀:《「我不能呼吸了」黑人遭白人警察膝蓋壓頸致死 引爆全美輿論沸騰》去年 5 月,美國出現白人警官執法失當,用膝蓋壓制黑人頸項,導致當事人送醫後不治身亡的事件。這起事件再次挑起美國社會種族議題的敏感神經,以及警方執法過當的爭議。在埃及首都開羅的吉薩大金字塔 (Great Pyramids of Giza) 附近,一名遊客正在參觀由 AI 藝術家艾達 (Ai Da) 創作的雕塑。 相關閱讀:《貝多芬頭號遺作大功告成 AI 執筆譜《第十號交響曲》》綜觀如今的 AI 科技進展,AI 除了處理數據的能力遠勝於人,在藝術領域也開始大展長才。除了這次 AI 藝術家艾達創作的雕塑,今年 10 月,致力於推廣音樂科技的奧地利組織卡拉揚研究所 (Karajan Institute) 也利用 AI, 為音樂大師貝多芬 (Ludwig von Beethoven) 完成他的遺作《第十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No.10), 也了卻許多貝多芬粉絲們心中的一大憾事...... 在美國紐約市,索拉亞 (Seira Soraya) 打扮成迪士尼 (Disney) 動畫《101 忠狗》(One Hundred and One Dalmatians) 角色庫伊拉 (Cruella) 的樣子,牽著狗狗杭杭 (Hang Hang, 音譯) 和龐龐 (Paung Paung, 音譯), 出席第 31 屆湯普金斯廣場萬聖節狗狗大遊行 (31st annual Tompkins Square Halloween Dog Parade)。 相關閱讀:《英國狗狗竊案暴增 寵物警察專門找》在動畫《101 忠狗》中,庫伊拉派人偷狗是劇情急轉直下的開始。但你知道嗎,在英國政府下達防疫封鎖令期間,「寵物被偷」也連帶成了許多飼主的煩惱,甚至到了英國警方必須派人專責調查寵物竊案的程度。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多倫多市 (Toronto) 的米隆加社交俱樂部 (Milonga Social), 一對男女在身旁人們熱情地跳著探戈 (Tango) 的時候,獨自坐在角落裡聊天。 相關閱讀:《一路跳到死 曾經風靡全美的「跳舞馬拉松」》在人們生活越痛苦的時候,越會追求殘忍的娛樂。其中,發源自美國經濟大蕭條時代的「跳舞馬拉松」就是...... 在美墨邊境的華雷斯城 (Ciudad Juarez), 岡薩雷斯 (Gabriela Gonzalez) 將寫著嫂嫂阿維萊斯 (Elena Avilez) 名字的愛心卡片掛上繩索,以此悼念她和其他同樣罹患 COVID-19 而病逝的人們。 相關閱讀:《不想打還是沒得打?澳洲防疫廣告疑似鎖定年輕人遭批評》在今年 7 月國內 COVID-19 國內疫情蔓延的時刻,澳洲政府推出了一支全新的廣告鼓勵民眾接種疫苗。然而,這支廣告卻因為劇情安排充滿爭議,而在網友間引發熱烈討論。在紐約市的雄偉劇院 (Majestic Theater), 受到 COVID-19 疫情影響,一度暫停演出的知名音樂劇《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 終於能再次上演,一名觀眾在表演結束後開心地戴上面具,在觀眾席間自拍紀念這一刻。 相關閱讀:《日出日落皆有時 太陽馬戲團聲請破產、百老匯取消 2020 年所有演出》對於表演藝術行業來說,COVID-19 疫情對它們造成的影響難以言喻,即便是身為全球表演藝術指標的太陽馬戲團和百老匯,依舊難抵 COVID-19 疫情的衝擊。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3D 列印犀牛角可拯救犀牛,專家稱「真是個壞主意」
幾十年來在環保組織努力下,雖然犀牛角盜獵率從 2000 年代中期高峰期開始下降,但非洲犀牛仍繼續滅絕,40 年來非洲極度瀕危的黑犀牛數量減少 90% 以上,從 1970 年約 7 萬頭到今天只剩約 5,500 頭。一些科技公司認為科技可解決問題。《VOX》報導,2015 年生物技術新創公司 Pembient 創辦人當時聲稱,只要以市場價格八分之一提供無限供應的犀牛角,就能抑制盜獵行為。公司最初開發合成犀牛角粉,後來使用 3D 列印技術生產犀牛角,還表示實心犀牛角比粉末更難複製,認為想要購買犀牛角雕刻品的人,不太可能關心是否真品。多年來一些有類似想法的公司如雨後春筍湧現,包括總部位於美國的 Rhinoceros Horn 和 Ceratotech。2019 年牛津大學和上海復旦大學研究人員發表論文,表示可將馬尾綁在一起製造合成犀角,並聲稱讓其他人進一步開發這項技術,目的是混淆貿易、壓低價格,支持犀牛保育。這些學者與科技企業家相信,相同的假貨可降低成本,並減少正品牛角。如潛在買家認為牛角產品 50% 可能性是假的,可能會少付 50% 費用。由於交易時更猶豫,最終可能限制殺死犀牛的動機。但許多保護和動物福利組織並不相信。他們說,當地情況遠比經濟模型告訴人們複雜得多,認為製作假牛角更不用說 3D 列印簡直是壞主意,因會有很多副作用,首先可能阻礙執法,甚至可能為非法貿易提供法律保障。保護專家擔心,由於現在國際運輸犀牛角非法,不清楚條約是否適用合成角,若合成角滲透市場,執法人員需要方法區分真角和假角,以確定什麼是非法、什麼合法,試圖運輸真犀牛角的盜獵者可能會聲稱獵物是假的。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等主要保護組織也擔心,即使是假角也會助長野生動物產品市場,並可能為瀕危物種產品引入新的、更廣泛的消費群,助長盜獵行為。此外,假角充斥也可能導致消費者願意付更多錢買野生牛角製品。科技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原本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計劃使用小型監視無人機幫助非洲肯亞自然公園護林員防止盜獵,但發現無人機沒那麼有用,護林員需要的只是簡單的夜視鏡,因盜獵者通常在黑暗掩護下行動。動物保護專家對這些新科技不以為然,在他們眼中,所謂的高科技解決方案往往忽視錯綜複雜的社會和政治力量網絡,看到犀牛角商機的科技公司也一樣,忽略犀牛角盜獵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驅動原因,基本上是社會問題,而不是科學或技術問題。
美國成功將豬腎移植人體 創造醫界「分水嶺時刻」
今年九月,在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 (NYU Langone Health) 裡,人類第一次成功將豬的腎臟移植到人體上,而且還沒有引發身體立即性的免疫排斥反應。這被視為一項具有潛力的重大醫學突破,最終或許有助於解決人類器官捐贈供不應求,導致每年有無數病患在等待中抱憾而終的情形。在本次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一頭經過基因改造的豬,牠的身體組織內幾乎沒有可能會立即引發人體免疫系統攻擊、造成排斥反應的分子。受試者則是一名腦死的病患,患有腎功能失調,在醫生為她拔除生命維持器前,她的家人同意進行移植豬腎的測試。LOOK: A pig kidney has been transplanted into a human without triggering rejection by the recipient's immune system, a potentially major advance that could help alleviate a dire shortage of human organs for transplant. Photos by Joe Carrotta/ NYU Langone Health via Reuters pic.twitter.com/iBsCfm9HMQ 本系列照片中為研究中實際運用的豬腎和手術畫面。這顆豬腎和受試者的兩條大血管成功連接在了一起,但並沒有放入人體內,而是維持在體外的狀態,方便研究人員能夠近距離觀察它 —— 實驗本身僅持續了 54 小時。領銜這項研究的是移植外科醫生蒙哥馬利 (Dr. Robert Montgomery), 他認為從實驗結果來看,移植豬腎的功能「看起來非常正常」。蒙哥馬利指出,這顆豬腎能夠過濾廢物,並製造出和一般移植腎臟相同的預期尿液量,他甚至還告訴《紐約時報》:「我想,這比我們預期的結果還要更好。」「這看起來就像我做過的任何活體捐贈者移植手術。很多從死者身上取下的腎臟無法 (在手術後) 馬上發揮功用,必須得花上數天或數周才能運作,但這次實驗立刻就奏效了。」蒙哥馬利表示,受試者體內的肌酸酐 (creatinine) 濃度,也就是腎功能不良的指標之一,在移植後回到了正常的數值。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器官共享聯合網路」(United Network for Organ Sharing) 的數據顯示,在美國,有大約 10 萬 7,000 人在等待器官移植,其中有 9 萬人是等待腎臟,通常必須要排隊三到五年才有可能獲得機會,因此每天都有 12 人久候不及去世。此外,去年美國只有 3 萬 9,717 名患者獲贈器官,但其中高達 2 萬 3,401 人是接受腎臟移植;同時,美國目前有超過 50 萬名的腎衰竭患者,只能依靠洗腎維持身體機能,他們基本上是沒有資格接受移植手術的,因為器官捐贈的數量實在太過稀少,必須優先保留給術後預期狀況最好的人。因此,想方設法自別的來源取得器官,就成為了人類發展醫療領域的要務之一。事實上,將動物器官移植到人類身上,又被稱為「異種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 其歷史可以追溯至 17 世紀,當時人們試著用動物血輸血,但始終沒有成功。直到 1960 年代左右,人類開始嘗試將黑猩猩的腎臟移植到少數人類患者身上,但大多數人不久後便死了,患者中最長的壽命是九個月。1984 年,美國一名外科醫生嘗試將狒狒的心臟移植到人類身上,受試者是一名不到一個月大的嬰兒「寶寶小費」(Baby Fae), 她患有左心發育不全症候群,用狒狒的心臟活了 21 天。由於手術成果始終無法維持太久,再加上巨大的輿論反彈,科學家們於是將實驗目標從靈長類換到豬身上,並藉由修改豬隻的基因,彌補人與牠們之間的物種差距。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NPR) 指出,由於豬是人類的食物之一,所以比起猴子或猿類,使用牠們的器官進行移植,倫理爭議相對較少,而且豬一胎的幼崽生產數量較高、懷孕周期也短,器官也與人類有一定的相似度。目前,人工瓣膜中主要便是由豬的心臟瓣膜製成,抗凝血的肝素 (heparin) 也是從豬腸中萃取出來的,而豬皮也能應用在燒傷的治療上。回到本次的豬腎移植實驗,領銜研究的醫生蒙哥馬利及其團隊推測,豬的體內有一種基因會製造出被稱為「alpha-gal」(註) 的聚糖 (glycan), 而「alpha-gal」會引發人體免疫系統的排斥反應,所以只要剔除掉該基因,便能解決問題。因此,美國聯合醫療公司 (United Therapeutics Corp) 旗下的子品牌「Revivicor」打造出了被稱為「GalSafe」的基因改造豬,這種豬目前約有 100 頭,以嚴格控制的條件飼育於美國的愛荷華州。編註:這種「alpha-gal」聚糖,或稱「Galactose-alpha-1,3-galactose」存在於牛肉、豬肉、羊肉和其他紅肉中,少部分人會對其產生遲發性過敏反應 (delayed-typed hypersensitivity,DTH)。2020 年 12 月,「GalSafe」豬獲得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 的批准,可以作為對肉類過敏患者的食物,又或是人類醫療應用的潛在來源。但 FDA 也表示,如果以「GalSafe」豬開發的醫療產品要應用於人體,又或是要將其納入移植器官的選項之一,還是得再次經過它們的特別核可,才能正式上路。不過這依舊無損「GalSafe」豬的潛力,目前研究人員正在探索「GalSafe」豬是否可能成為人類從心臟瓣膜到皮膚等一切器官的移植來源。面對豬腎移植實驗的成功,打造出「GalSafe」豬的母企業美國聯合醫療公司執行長羅斯布拉特 (Martine Rothblatt) 則在聲明中表示:「這是實現異種移植的重大發展,在不遠的未來,異種移植每年將能夠拯救數千條性命。」領銜研究的醫生蒙哥馬利則認為,本次研究或許將造福腎衰竭晚期的患者,而且可能在一兩年內就可以正式納入醫療領域。然而,蒙哥馬利也指出,目前實驗只讓豬腎運行了不到三天,所以未來可能發現必須被克服的新障礙,無論如何,之後的受試者基本上會是那些難以等到人類腎臟、洗腎評估成效不佳的病患。因此蒙哥馬利表示:「對腎病患者中的很多人來說,他們的死亡率跟一些癌症是一樣高的,而無論是使用新藥物,又或是進行新實驗,我們 (在面對癌症患者時) 都不會考慮太多,因為這或許可以讓他們再多活上幾個月。」明尼蘇達大學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醫學院教授亞當斯 (Dr. Andrew Adams) 向 NPR 表示,他認同這次的豬腎移植研究是「重要的一步」, 這將讓病患、研究人員和監管機構都感到安心,因為「我們正在往正確的方向前進」。器官共享聯合網路醫療長克拉森 (Dr. David Klassen) 也認為,這次的實驗可以說是創造了一個分水嶺,但他警告,就算是人與人之間的器官移植,在匹配度良好狀況下,都還是會發生長期器官排斥反應,更何況如今還是跨越物種的案例。克拉森指出,腎臟可不只有清除血液中的廢物與毒素的功能,此外,接受移植的患者也有可能在手術後感染豬的病毒。「這是一個複雜的領域,自以為我們知道所有即將發生的事情,以及所有會因此出現的問題,都是非常天真的想法。」克拉森道。另一方面,美國倫理研究機構「黑斯廷斯中心」(Hastings Center) 研究學者馬什克 (Karen Maschke) 則點出了豬腎移植的倫理問題。馬什克表示,對一些人來說,養豬、並讓豬隻成為器官捐贈者,似乎是件錯事,但如果能夠妥善解決動物福祉問題,便能增加世人的接受度,而她將在美國國家衛生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的支持下,協助相關研究人員制訂倫理與政策建議。然而即使如此,馬什克依舊提出質疑:「另一個問題將會是:因為我們做得到,所以我們就要這麼做?」
想出去玩的心關不住了!2022年有這7項旅遊趨勢、「維他命假期」是什麼?
全球社會在經歷一年半的巨大轉變後,生活的各個面向都催生出了不同形式的「新常態」。為了深入解析旅遊產業的新趨勢,Booking.com 結合 25 年以來的平台數據,以及橫跨 31 個市場的消費者問卷調查,統整出「2022 年七大旅遊趨勢」。七大旅遊趨勢包含:旅人將在明年「視假期為維他命」一般的正向存在、想來場與「邂逅新面孔」的旅程、更想「切割假期與工作」的界線、將試圖重溫旅程「第一次」的新鮮感、以旅遊行動回饋「地方社區」、對隨性行程說「好」。調查顯示有高達 87% 的台灣旅人表示,旅遊對於自己心理健康的助益比運動、冥想等活動還有效。而在經歷重重旅遊限制的一年後,有近七成 (69%) 的台灣旅人體認到旅遊之於身心靈的重要性;還有超過九成 (91%) 的人,認為規劃假期對於自己的情緒健康有正面的影響。旅行之所以能被台灣旅人視為是「維他命」一般的存在,正是因為能幫助自己感受不同景色 (65%) 及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 (69%); 而對部分的人來說,藉旅行來嘗試新美食 (74%) 和聽到新的語言 (45%), 也能讓自己感受到重新充電的感覺。在迎接旅遊回歸後,旅人們將有機會能拓展生活圈、認識更多新朋友。調查顯示,有超過六成 (62%) 的台灣人想在未來的旅程中認識新朋友、或是入住周遭有夜生活的住宿 (54%)。此外,還有超過半數 (56%) 的人,期待自己的下趟旅程就能來一場邂逅真愛之旅。在這一年多之間,有許多人的居家空間變身成了辦公室,在感受遠端工作所帶來的新鮮感之餘,越來越多人想重新劃定出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據 Booking.com 調查顯示,有超過七成 (77%) 的台灣旅人,希望在 2022 年假期間能完全不必處理公事,明確切割辦公與假期的界線;甚至還有 65% 的台灣旅人表示,願意以縮短假期來換取在旅程中徹底拋開工作束縛。據 Booking.com 的調查顯示,旅人在被困住那麼久之後,在未來的旅程將會更細細地品味每個時刻,舉凡是感覺陽光灑落在皮膚上 (80%)、凝望大片水域 (湖水 / 海水 / 河水)(88%), 或是到不同語言的城市,探索未知的大眾交通 (65%) 等這些旅遊小細節,也都將搖身一變成為 2022 年的旅程重點。在無法長程旅行的限制之下,反倒開啟了旅人與在地社區連結的契機,此現象也將會一路延續至 2022 年。調查指出有 71% 的台灣旅客認同出遊地點能否對當地社區有助益是十分重要的,有 68% 的人希望他們在旅程之中所花的錢會回到當地社區,還有 75% 的人希望能有網站或 APP, 為自己推薦對當地社區有回饋的地點。另有 33% 的台灣旅客表示將在 2022 年搜尋更多資料,著手了解住宿方如何支持在地的事業;並且關注自身的旅遊消費將如何回饋至當地社區 (19%)。旅人對於突發狀況的接受度也更高了。有 62% 的台灣旅客表示,將在未來的旅程適度地保持彈性,並以更隨性樂觀的態度面對旅程中的轉折。此外,有 71% 的人表示,未來會嘗試以前沒玩過的假期類型,還有 67% 的人認為只要能離開家中就感到開心了。在 2022 年的隨性旅程風潮中,科技將繼續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此,有 73% 的旅人期待未來能有創新的旅遊科技為自己推薦最符合喜好、預算以及「驚奇」的選項正因為無法預測未來的每個變化,所以旅人們將會更勇於接受旅程中的每個「不確定」。有超過 75% 的台灣旅人認同科技能幫助自己降低旅行中的焦慮感,其中還有高達 83% 的台灣旅人表示,未來有興趣借用新科技來幫助自己找到合適且安全的旅行目的地;或是希望能有新的科技是可以依照各地的防疫政策,來自動推薦合適的旅行地點 (77%)。然而,無論機器學習預測有多精準,為了讓所有人能夠真正接受無法預測的新常態,整個旅遊產業將會繼續將旅程彈性放在首位,因為旅客最在意的三點為:不必擔心金錢損失 (39%)、可以取消 (29%)、可以免費改期 (22%)。更多【數位時代】精彩內容:《長榮獲全球前 10 大航空公司排名第 7, 旅遊雜誌票選結果出爐》 《熬過疫情和裁員潮!Airbnb 力推線上達人體驗,如何從危機中找到新商業模式?》 《旅行需求回來了!國際航空協會估:明年虧損減至 78%、最大危機已經度過》
【地球 24小時】10/20 神啊,請保佑我成功......
在梵蒂岡,一名男孩把握教宗方濟各 (Pope Francis) 每周例行的公開接見 (Wednesday general audience) 時間,大膽地摸了摸教宗的頭。 相關閱讀:《戒指不給親 教宗:因為衛生問題》在天主教的傳統中,信徒們在與教宗見面當下,都會依照慣例親吻教宗右手上的戒指。然而,在 2019 年與義大利的信徒們見面時,教宗方濟各卻在信徒準備親吻戒指時迅速將手抽回,小小的行動在被人錄下後,隨即在天主教內部引發保守派、改革派間的爭論。在俄國首都莫斯科,塔利班組織 (Taliban) 代表團的團長哈納菲 (Abdul Salam Hanafi) 帶著其他成員,一同出席了一起協商阿富汗命運的國際會談。在 10 月 20 日這天,俄國出面邀請了阿富汗領導者塔利班組織的高層、阿富汗周遭國家的代表,一同到莫斯科參與阿富汗議題國際會談。會議後,所有參與國呼籲「目前的阿富汗領導人...... 改善治理情形,並組成一個真正包容、又足以反映該國主要政治民族力量的政府」。至於缺席的美國,則是表達了對這場會議的支持,並解釋美方是因為「後勤因素」, 才無緣出席這場會議。 相關閱讀:《曾經的階下囚 塔利班成為阿富汗監獄的新主人》過去,曾有許多塔利班成員被關押在監獄中;但在該組織掌權後的現在,當年的階下囚搖身一變,成為了牢房的新統治者...... 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一名示威者帶著一副巴西總統波梭奈羅 (Jair Bolsonaro) 肖像的面罩,參加總統府前的一場反政府示威。眼見巴西距離下一次總統大選只剩不到一年,最近這幾周,巴西各地接連爆發了多場抗議總統波梭奈羅 (Jair Bolsonaro) 政府執政表現 —— 尤其是防疫表現 —— 的示威,甚至要求國會議員們對他提出彈劾案。 相關閱讀:《原住民的存亡關頭 巴西部落的防疫困境》在波梭奈羅經濟至上、防疫其次的政策面前,巴西的人民可以說是吃盡苦頭。其中,居住於偏遠地區、不易取得現代醫療資源的巴西原住民,又是首當其中的一群人...... 在美國加州大城洛杉磯,示威者們高舉著「團結一心」(Stand Up in Solidarity) 的標語,力挺在 Netflix 工作的跨性別員工。最近,美國知名喜劇演員戴夫夏普爾 (Dave Chappelle) 在 Netflix 上的特別節目《華麗最終回》(The Closer), 因為內容涉及開跨性別者玩笑,引發 Netflix 跨性別員工的不滿。在 20 號這天,有數百位民眾來到了 Netflix 洛杉磯辦公室前抗議,要求 Netflix 必須在《華麗最終回》的節目中加註警語,還要加強宣傳跨性別喜劇演員和人才。但儘管反對聲浪排山倒海而來,夏普爾本人依舊不改喜劇演員本色,他說:「如果這就是我的節目被取消的原因,我喜歡。」 相關閱讀:《奧運史上首位跨性別女將 紐西蘭舉重選手將出戰東奧》在今年的東京奧運賽場上,紐西蘭代表隊裡出現了一位備受矚目的選手 —— 跨性別舉重女將選手哈伯德 (Laurel Hubbard)。在印度大城孟買 (Mumbai), 眼見電影院即將重新開幕,一名工作人員穿上全套防護衣,仔細消毒影廳的每個角落。 相關閱讀:《疫情當中,人們需要「有深度的」消毒 美國特殊清掃業快速成長》受到 COVID-19 疫情全球蔓延的影響,許多產業收益紛紛下滑、工廠停工、員工被迫放無薪假。然而,有個產業的收益不減反增,甚至服務供不應求...... 在法國魯貝市 (Roubaix) 的斯塔布自由車場 (Stab Velodrome), 最近正逢世界自由車場地錦標賽 (UCI Track Cycling World Championships) 男子團體追逐賽 (Team pursuit) 項目的資格賽舉辦期間,俄羅斯代表隊的選手整齊劃一地從場上飛速經過。 相關閱讀:《臭到你想吐 「臭鼬鎖」單車失竊的救星》你有過單車失竊的經驗嗎?2016 年,有人發明了臭氣沖天的「臭鼬鎖」, 期待它能一勞永逸地解決人們單車失竊的煩惱!在英國首都倫敦,一名女子彎下腰、仔細看了看英國國家 COVID-19 紀念牆 (National Covid Memorial Wall) 上的愛心。這面牆是英國紀念 COVID-19 疫情的公共藝術品之一,上頭手繪了許多愛心,悼念罹患 COVID-19 病逝的病患。 相關閱讀:《走百圈後院募款破 12 億 英國 NHS 募款騎士穆爾過世》說起英國在 COVID-19 疫情期間的暖心小故事,你一定忘不了百歲老兵穆爾上尉 (Capt. Tom Moore)。在外頭疫情肆虐的同時,即將滿百歲的他靠著助步車一連在後院走上 100 圈,為英國國民保健署 (NHS) 醫護人員募得了 3,200 萬英鎊 (折台幣約 12 億 5,152 萬元)。今年 2 月,這位充滿愛心的爺爺也去世了,但他的故事依舊留了下來,存在於無數懷念他善行的人們心中...... 在西班牙拉帕爾馬島 (La Palma), 一位民眾靠著塔居亞教堂 (the church of Tajuya) 的牆壁,拍下遠方依舊在持續噴發中的老峰火山 (Cumbre Vieja volcano)。 相關閱讀:《一座美國火山終結一個輝煌羅馬?羅馬共和衰亡的線索,就在一管冰芯裡》對生活在凱撒 (Gaius Julius Caesar) 死後兩年內的羅馬人而言,那兩年特別不容易。和煦的陽光不見了,滋潤農地的小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低溫,是暴雨以及時不時帶走大量生命的饑荒。當時的羅馬人,和後代歷史學家們都有一個共同疑問:到底發生什麼事?在日本熊本縣 (Kumamoto prefecture) 的阿蘇市 (Aso), 從日本氣象廳的影片截圖可以看到阿蘇火山 (Mount Aso) 噴出的大量火山灰。20 號這天,阿蘇火山中岳的第一火山口在上午 11 點 43 分噴發,濃煙直直衝入了 3,500 公尺的高空。眼見火山活動轉為劇烈,日本氣象廳也隨即將周遭地區噴發警戒提升至第 3 級,並警告民眾不要輕易冒險入山。在法國首都巴黎,民眾好奇地圍觀有 6,600 萬年歷史、即將於不久後登上比諾什暨吉奎羅 (Binoche et Giquello) 拍賣行拍賣的三角龍化石「大約翰」(Big John)。 相關閱讀:《連博物館都買不起 史上最大三角龍化石由私人收藏家得標》在巴黎的拍賣會場,迄今發現最大的三角龍化石以 2 億多台幣賣出,但買走牠的不是任何一家知名博物館,而是一名私人收藏家,畢竟這個價格實在高的令眾家博物館望之卻步......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連博物館都買不起 史上最大三角龍化石由私人收藏家得標
本周四 (21), 在巴黎的 Drouot 拍賣會上,一具 8 公尺長的三角龍骨骼化石以 660 萬歐元 (折台幣約 2 億 1000 萬元) 成交。得標者是一位匿名的美國收藏家,他擊敗了其他 10 個競標者,與其中 3 位的競爭尤其激烈,4 個人在最後的幾分鐘內積極搶標,將價格推至最終的高價。據 Drouot 拍賣行表示:「這位買家在來看過它後,就愛上了它。」買家代表瑞佛斯 (Djuan Rivers) 則透露:「它是被一位美國收藏家收購,對於能夠擁有這樣一件化石供他個人使用,他感到非常興奮。」這副巨大的三角龍骨架被稱為「大約翰」(Big John), 來自 6600 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也是最後一個有恐龍活動的時代。它於 2014 年 5 月在美國南達科他州 (South Dakota) 被發現,一年多後被全數挖掘出來,有超過 200 片分散的骨頭,隨後轉由義大利修復骨骼的專家團隊 Zoic 組裝而成。大約翰光是頭骨的部分就長 2.62 公尺、寬 2 公尺,是目前為止人類發現最大的三角龍化石。監督大約翰重建的古生物學家布里亞諾 (Iacopo Briano) 表示,這副骨架比迄今為止發現的任何其他三角龍都要大上 5-10%。而且大約翰的完整度非常高,Drouot 拍賣行表示:「大約翰整體有超過 60% 的完整度,而頭骨完整度高達 75%。這是大自然的奇蹟,也是一件貨真價實的藝術品。」古生物學家布里亞諾也表示:「世界上有不少三角龍的頭骨,但幾近完整的很少。」專家推測大約翰住在拉臘米迪亞 (Laramidia), 這是一個古大陸島 (island continent), 大約位在現在的阿拉斯加延伸到墨西哥的範圍。大約翰最後死在氾濫平原,也就是化石的發現地南達科他州的地獄溪層 (Hell Creek), 這裡由沉積物所組成,沒有太多的生物活動,因此大約翰絕大多數的骨骼都經歷了石化作用,並很好地被保存於地下。不過專家也發現,大約翰頭上的角有受傷的痕跡,顯示它生前可能有遇上一場惡鬥。專家表示,這很可能是另一隻三角龍從背後撞擊它而造成的。原本 Drouot 拍賣行估計大約翰的成交金額大概會落在 120 萬歐元 (折台幣約 3,900 萬元) 到 150 萬歐元之間 (折台幣約 4,900 萬元), 沒想到最後以 4 倍以上的 660 萬歐元被拍出,顯示了恐龍化石市場的熱度。但即使如此,這還不是史上拍賣價錢最高的恐龍化石,去年美國的佳士得 (Christie's) 拍賣會上以 318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8.9 億元) 拍出了一組暴龍化石。因此大約翰的拍賣價還遠遠不及此紀錄,不過它仍然刷新了歐洲的恐龍化石拍賣紀錄。Drouot 拍賣行的發言人吉奎羅 (Alexandre Giquello) 表示,世界上大約只有十幾位買家會對如此巨大的化石感興趣,但這個人數在增加。「每次拍賣都會看到新的個人資料。我們發現一些特別地方的業主會想要購買 (化石) 以吸引客戶;也有對科學和古生物學充滿熱情的人,他們通常很年輕、是侏羅紀公園一代,在看過電影之後就沉迷於這個好萊塢神話中。」但這些恐龍化石熱讓化石的價格明顯飆升,不斷出現的天價則明確地將博物館拒之門外。法國的圖盧茲自然歷史博物館 (Toulous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的館長杜蘭通 (Francis Duranthon) 在大約翰拍賣會前就曾表示,即使是一開始的預估拍賣價就已經相當於他們 20 到 25 年的收購預算,「我們根本無法競爭」。雖然大約翰即將成為私人收藏,但拍賣行表示,買家還是可能會願意將它出借給博物館或藝廊進行展示,不過一切仍取決於擁有者。
「不能懷孕過」、「必須未婚」法國小姐選美歧視性標準遭提告
擁有 101 年傳統的法國小姐選美比賽 (Miss France), 近期被當地非營利組織「勇於女權」(Osez le feminisme) 組織和 3 名落選的參賽者提告,指稱這場選美以帶有歧視的標準來篩選參賽者。「勇於女權」和 3 名前參賽者表示,他們的起訴對象是法國小姐 (Miss France) 公司及負責發行電視節目的 Endemol Production 公司。他們表示,對方違反了法國的勞動法,要求參賽者們必須超過 165 公分、單身,並且「作為美麗的代表」。「作為美麗的代表」聽來抽象,它的意思是不能有刺青或在身體穿孔。還有其他要求包括,參賽者必須在競賽期間不喝酒、不抽菸、不能接髮、不可有過大的體重變化,而且所有的行為必須要「在優雅之上,不偏離道德、公共秩序或選美精神」。如果不遵守規定,參賽者可能會被處以 5,000 歐元 (折台幣約 16 萬元) 的罰款。這 3 名前參賽者表示,他們被取消資格的原因包含身高、年齡、曾在公眾場合喝酒、抽菸,以及帶有刺青。「勇於女權」組織的律師表示,法國勞動法明文規定禁止企業以「道德、年齡、家庭狀況及外貌」歧視。但這個案子的關鍵在於,法官是否會認定法國小姐的參賽者與主辦方和電視公司之間是僱傭關係。雖然參賽者沒有簽署雇傭合約,但原告方指出,在 2013 年有一個支持性判決,是法國先生 (Mister France) 比賽的前參賽者同樣基於沒有簽合約一事提出訴訟,最後法官判決認定主辦方需要提供。「勇於女權」的新聞稿中提到,除了其中為了利益剝削女性,這項比賽還帶給整個社會不良的影響,不斷固化性別歧視的價值觀。「現在是時候讓 Endemol Production 從比賽中移除那些性別歧視的條款了。」法國《世界報》(Le Monde) 負責人阿拉巴雷 (Alyssa Ahrabare) 也表示:「這是一場強化性別歧視觀念的選美,儘管每年都在抗議,但什麼都沒有改變。僅僅提高意識是沒有用的,我們現在致力於法律層面的改革。」這不是近年來選美界第一次因為過時的標準與文化而受到批評了,例如 2018 年的烏克蘭小姐 (Miss Ukraine) 迪杜森科 (Veronika Didusenko) 便在摘下后冠後被取消頭銜,只因為她被發現育有小孩。2019 年,印度小姐的選美比賽則被指出決賽選手清一色都有著白皙的肌膚,被視為是膚色歧視。不過美國印第安那大學 (Indiana University) 媒體學院的教授帕拉梅斯瓦蘭 (Radhika Parameswaran) 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印度小姐是為了站上全球的舞台,有些觀點認為必須要效仿西方對美的標準才能獲勝。」之前法國政府為了避免助長過度性化兒童,下令禁止了 16 歲以下的選美比賽,但即便全球各地對此議題皆有大量的請願書,卻很少有國家跟進立法。即使風波批評不斷,選美界仍然有些轉變的例子。像是 2019 年的環球小姐由非裔的唐吉 (Zozibini Tunzi) 代表南非奪冠,是睽違八年再度有黑人獲得此殊榮,也是在向來由白人女性所主導的比賽中,帶來更多變化的象徵。而去年印度已經舉辦了第三屆的跨性別小姐 (Miss Transqueen India) 選美比賽,今年法國也辦了第三屆的法國紋身小姐 (Miss Tattoo France) 比賽,可惜這些進步往往被更引人注目的爭議事件所蓋過。在此事件中,也不是每個人都支持女性主義者,像法國右翼雜誌《Causeur》編輯萊維 (Elisabeth Lévy) 就說:「你可以視選美為過時的,但你可以看看收視率、看看有多少人喜歡看那些漂亮的女孩,你就知道問題在哪了。」、「這些新女性主義者就像生態學家一樣,他們不喜歡人們真正享受的那些東西。」而數據也顯示,人們對這些選美比賽的關注似乎不減反增。像是去年法國小姐的比賽是從 2006 年以來收視最好的一次,共有 860 萬人次觀看最後的加冕典禮;前年與 2018 年則分別有 687 萬及 735 萬人次觀看。截至目前為止,Miss France 公司拒絕對被提告一事作出評論。但毫無疑問的是,不管是期待或批判,這個節目受到大眾的矚目。而今年比賽將於 12 月 11 日在法國北部的康城 (Caen) 舉辦。
現象級購物號召力 新世代銷量密碼「TikTok」
在美國彩妝品牌倩碧 (Clinique) 於 1971 年推出近期爆紅的 Black Honey 口紅時,美國總統尼克森 (Richard Nixon) 仍在位。經過了半世紀、9 任總統的輪替,這個老產品因為 TikTok 而再度爆紅,美妝專櫃跟零售商店都銷售一空,連在網路商店都只能排著遙遙無期的等候名單。在 Black Honey 初上市時,它以其多功效和襯托膚色的能力而聞名,許多年來也一直是經典商品,產線沒有斷過。如今它在 TikTok 上被試用、推薦的影片不斷增加,在幾周的時間內累積了高人氣,並迅速轉換為銷售量,熱門到讓所有通路都呈現缺貨的狀態。而倩碧的網站上雖然沒有「售罄」二字,不過在商品頁面上,你只能看到它寫:「倩碧第一名的口紅造成了 TikTok 的轟動,現在就訂購以預留你的口紅,當商品一到貨我們就會寄給你。」一名 TikTok 美妝達人諾蓋拉 (Mikayla Nogueira) 於 9 月 8 日上傳了一部影片回應 Black Honey 這個熱潮,她對 Black Honey 會爆紅感到非常驚訝,她表示:「會購買這個產品的通常是成熟、年長的女性,所以看到 TikTok 上的年輕女孩子在使用,我感到非常驚訝。」影片底下的一則評論寫到:「我已經用這個超過 20 年以上」; 另一則表示:「這是我在幫奶奶打理時,她唯一願意讓我幫她上的口紅。」而諾蓋拉自己也在影片中表示,她對這款口紅非常滿意,「這已經生產好幾十年了」。Black Honey 的病毒式傳播只是與 TikTok 相關的成功故事之一。在這個 App 上,美妝相關影片對於產品銷量或是品牌曝光度都有直接的影響力,而且只要有一支能夠吸引其他 TikToker 跟風的影片就夠了,接下來相關的影片就會自行不斷增加。像現在雖然 TikTok 上已經無法追溯最初帶出風潮的影片了,但目前仍然不斷有 Black Honey 相關的影片被上傳,標籤 #blackhoney 和 #cliniqueblackhoney 已經有至少 3,600 萬的觀看次數。Reply to @cccccarlotta back with another even cheaper dupe for #cliniqueblackhoney 🖤🐝 #blackhoneydupe #viralmakeup #dupesTikToker 也會上傳其他類似 Black Honey 的口紅短片,同樣能獲得高觀看量。上面這這支影片是一名 TikToker 在推薦妮維雅的「Blackberry Shine」, 目前已有至少 320 萬人次觀看。另一個現象是,當倩碧的口紅售罄時,TikTok 上開始出現其他彩妝品牌的口紅,它們跟 Black Honey 在外型上或產品特色上很相似,但通常更便宜。倩碧的 Black Honey 要價 20 美元 (折台幣約 557 元), 但另一美妝品牌 e.l.f. 的「Black Cherry」只要 5 美元 (折台幣約 139 元)、妮維雅 (Nivea) 的「Blackberry Shine」售價則是 5.18 美元 (折台幣約 144 元)。時尚評論家諾爾特 (Michael Nolte) 認為,如今之所以會有這股口紅熱銷潮,是受益於 Black Honey 在 90 年代問世。對於 Z 世代來說,90 年代非常有魅力,象徵著一種時尚與美妝的典範;而 TikTok 的短片特色也成為推波助瀾的一員,因為比起相片的形式,動態影像更能呈現美妝產品的質地與使用的效果。在短短幾年內,TikTok 就從大眾眼中的跳舞影片 App 一躍成為各領域的話題引領者,囊括了音樂、食物、新聞與政治等層面。它的成長速度更是驚人,2020 年初,TikTok 的用戶數還只有 5 億,但在經過了一年半之後,其月活躍用戶已經在今年 9 月達到了 10 億。快速成長的用戶數也是 TikTok 具有現象級購物號召力的本錢之一。TikTok 的另一項優勢就是它的真實感。即使發展到現在,TikTok 仍然保有某種不專業的感覺,就算上面的人想賣你什麼商品,他們的說法都像是即興地真心推薦,而非制式化的廣告詞,即使有不少人的確是收錢業配的。但至少 TikTok 讓用戶們在使用平台時,感覺就像輕鬆地在逛一間虛擬百貨。顧問公司 Gen Z Planet 主要針對出生於 90 年代末期至 2016 年的年輕世代給予商業建議,其創辦人本沙巴特 (Hana Ben-Shabat) 也提到,對於 Z 世代來說,TikTok 上的購物建議很有說服力,因為與 Instagram 不同,TikTok 的用戶不是為了上傳最完美的自拍,上面的創作者看起來很真實。其中一個「真實」的案例來自 22 歲的科瓦魯比亞斯 (Nathalie Covarrubias), 她是一位加州的彩妝 TikToker, 在今年上傳了一部 40 幾秒的短片,內容僅僅是她坐在車上,滔滔不絕地介紹她剛買到的 Kate Spade 粉紅色心型提包。這個影片及其他無數相關的影片讓要價 300 美元 (折台幣約 8,350 元) 的粉紅色提包迅速售罄。影片爆紅後,科瓦魯比亞斯表示:「我簡直不敢相信,因為我完全沒有要替它們打廣告。我只是真的很喜歡這個提包跟它的獨特性。」在這之後,原本應該是情人節期間限定商品的提包,躍昇成為 Kate Spade 全年販售的常態商品。Run to your nearest Kate Spade store! They’re on sale today #Katespade #heartpurse #YouShouldKnow 美國 TikToker 科瓦魯比亞斯在介紹剛買的 Kate Spade 粉紅色心型提包,結果卻意外爆紅事實上,外界很難去預測什麼會是下一個 TikTok 的爆紅密碼,因為它們的演算法至今仍是一個謎,企業往往在了解到發生什麼事之前,自家產品便已經銷售一空。連 Kate Spade 營運長坎貝爾 (Jenny Campbell) 都曾說過:「一開始其實有點摸不著頭緒。」被捲入了 TikTok 漩渦的還包括生產了清潔用品 The Pink Stuff 的英國公司 Star Brands, 網友用 The Pink Stuff 來刷洗生鏽的鍋子、油膩的檯面,有些是實用的、有些只是搞笑,這些影片累積起來超過了 2 億 5,000 萬觀看次數,大量的影片在 TikTok 上如病毒般擴散,讓這個商品熱門起來。三年前,The Pink Stuff 總銷售額約為 26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7,200 萬元;去年,它的銷售額超過了 3,4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9 億 4,000 萬元), 占公司總銷售額的一半。The Pink Stuff 甚至還乘勢一躍而過大西洋,於今年 1 月在美國上市,迄今每個月售出超過 130 桶,而且不斷收到各大通路需要增加供貨的請求。曾經,Facebook 是一個老朋友互相聯絡的地方、Twitter 是新消息的來源、YouTube 是充滿有趣影片的網站、Instagram 是分享相片的地方,你會不會覺得這些印象已經漸漸不那麼具代表性了?現在每個平台似乎都有個共通點,就是要讓人們在滑手機的過程當中,同時被推銷、甚至買東西,App 介面上充斥著各種商品廣告,還有功能齊全的購物引導介面,這就是大家都想要做的社群商務 (social commerce)。社群商務是指在社群平台上的購物行為,結合了社群當中「人」的因素,藉由朋友、素人、網紅的影響,創造龐大的購物動機。在美國,社群商務每年有高達 37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1 兆 3,000 萬元) 的商機,到了 2025 年底,這個數字預計將會上升到 80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2 兆 2,000 萬元)。所有社群平台公司多年來都在嘗試開發這個市場,加強廣告、並推動客戶在平台上銷售與購物。上個月,TikTok 進行了一項新的測試,讓品牌可以在 TikTok App 中建立自己的商店,用戶在裡面能夠直接結帳。這個功能會讓 TikTok 更像是中國的姊妹 App「抖音」一樣,用戶不需要離開 App 就可以買賣商品,而這也是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目前已經有提供的功能。TikTok 讓一項商品爆紅起來的能力有目共睹,它總是有千奇百怪的方式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並將之轉換成銷售量,從衣服、化妝品、清潔用品、科技配件、玩具和生活用具無所不包。TikTok 的總經理霍金斯 (Sandie Hawkins) 的工作之一,就是與不同品牌接觸,讓他們購買 App 內的廣告,並協助增加他們的銷售量。他表示:「過去一年,我們看到 TikTok 社群帶起了一種全新的購物體驗。我們傾聽社群並嘗試給出對策,幫助他們發現、了解跟購買喜愛的產品。」聖地牙哥大學 (University of San Diego) 行銷學助理教授柯林 (Colin Campbell) 表示,隨著廣告和購物管道增加,真實性會隨之降低,特別是當這些廣告太明目張膽或過於刻意的時候,這對 TikTok 而言會是一大風險。Facebook、Instagram 等平台在意識到自己的商業潛力之前,已經建立了用戶與朋友或 KOL 之間的聯繫。但 TikTok 的魅力則是在於有趣的影片與真實感,當它變成了一個成熟的商務平台,TikTok 的吸引力是否還能維持,將會是一大問題。
【地球 24小時】10/18 你累了嗎
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Kabul), 一名孩子在腳踏車上睡著了。 相關閱讀:《聽起來越催眠越好 「睡前故事朗讀服務」那些不為人知的小秘密》對一般的作家來說,讀者從沒看完故事,通常表示故事有些地方出了問題,但是對專門撰寫睡前故事的作家們而言,聽眾從沒聽完他們的故事是種至高無上的榮耀。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一名女子在鎮暴警察的身旁舉起手上的鳳梨,加入示威的群眾,抗議電信費調漲。今年下半年可以說是海地的多事之秋,自從前總統摩伊士 ((Jovenel Moïse)) 於 7 月遭人暗殺後,海地上下立刻陷入一片混亂,示威、罷工層出不窮。沒想到,在這棘手的當下,8 月海地又發生規模 7.2 的強震,不僅加劇了許多海地民眾對生活的不安感,街頭幫派橫行的問題也急速惡化。上周六 (14), 命運多舛地海地再傳噩耗,17 外國宣教士遭幫派團夥綁架,好長一段時間都音信全無...... 相關閱讀:《傳教士綁架案未完、太子港槍聲再起 海地和平之日遙遙無期》在緬甸大城仰光 (Yangon), 聽到緬甸軍政府將再次釋放於反軍政府示威中落網者的消息之後,永盛監獄 (Insein Prison) 外聚集了大批民眾,希望在第一時間就能與家人、親友團圓。最近,緬甸軍政府以紀念點燈節 (Thadingyut festival) 的名義,宣布將在釋放關押的 5,000 多名囚犯,成為自 7 月以來的第二波釋囚事件。 相關閱讀:《「我要回家了」緬甸軍政府大釋囚 兩千多名民眾獲釋》在被緬甸軍政府關押好幾個月後,上千名反政府民眾總算可以回家,然而,在前方等待他們的仍是一條危機四伏的道路...... 在希臘南部奧林匹亞市 (Olympia), 一名示威者在 2022 年北京冬奧的聖火交接儀式上拉起西藏的雪山獅子旗,抗議中國長年打壓西藏。 相關閱讀:《沒有俄國只有 ROC 奧運強國換名出征東奧》不管是在今年的東京奧運,還是即將來臨的北京冬奧上,人們暫時都無法看到「俄國代表隊」的身影,取而代之的反而是一支以台灣人十分熟悉的「ROC」之名出戰的隊伍。在西班牙加納利群島的洛斯利亞諾斯德亞里達內鎮 (Los Llanos de Aridane), 近來島上持續噴發的老峰火山 (Cumbre Vieja volcano), 迫使克魯茲 (Chona Cruz) 和她的丈夫必須開著露營車倉皇離開家園。照片中的克魯茲,已經幸運地找到一座露營車公園可以暫時安頓下來,走出戶外遛狗。 相關閱讀:《一座美國火山終結一個輝煌羅馬?羅馬共和衰亡的線索,就在一管冰芯裡》對生活在羅馬統治者凱撒 (Gaius Julius Caesar) 死後兩年內的羅馬人而言,那兩年特別不容易。和煦的陽光不見了,滋潤農地的小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低溫,是暴雨以及時不時帶走大量生命的饑荒。當時的羅馬人,和後代歷史學家們都有一個共同疑問:到底發生什麼事?在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市 (St Andrews), 聖安德魯斯大學的學生們正在參加「葡萄乾周末」(Raisin Weekend) 活動,所有人身上都蓋滿了泡沫。在聖安德魯斯大學,學生間同樣風行與台灣大學生間類似的「家族」制度,而在葡萄乾周末這天,家族的成員們會互相捉弄彼此,年輕的家族成員們則會換上華麗又奇怪的服飾,並收到高年級學生贈送、上頭有奇怪拉丁銘文的禮物。而在該周周一下午,學生們還會在草坪上展開一場刮鬍泡大戰。 相關閱讀:《不洗澡反而不會臭?《大西洋月刊》編輯親身實驗》小時候,家長總會耳提面命地警告孩子「不洗澡身體會臭臭」, 但實情真的是這樣嗎?2016 年,美國報刊《大西洋月刊》的編輯就親身做了一次實驗。在英國東南部利鎮 (Leigh-on-Sea) 的一座滑板公園內,一名女子拿出手機,拍下公園裡一幅悼念遇刺身亡的英國議員顏敏時 (David Amess) 的塗鴉。上周五 (15), 顏敏時在會晤選民時遭人連次數刀,送醫搶救後不治身亡,成為繼 2016 年工黨議員柯克斯 (Jo Cox) 後第二位遭殺害的國會議員。目前,警方已經逮捕了一名 25 歲的英國男子,但詳細案發過程、動機都還在調查當中,全案也已經被認定為一起恐怖攻擊。在以色列北部的古城凱撒利亞 (Caesarea), 以色列文物局 (IAA) 的考古學家沙維特 (Yaakov Sharvit) 拿著一把最近剛由業餘潛水夫發現的劍。初步分析顯示,這把劍很可能屬於中世紀某個曾參與十字軍東征的士兵所有。 相關閱讀:《拔出湖中千年古劍 瑞典網友:新一代女王誕生啦》你有聽過《石中劍》的故事嗎?在《石中劍》的故事裡,只要有人能拔出石中劍,他就能成為國王。2018 年,瑞典就有位小女孩就從湖裡面拔出了一把劍...... 在南韓首爾附近的河南市 (Hanam), 三隻狗狗在一片粉紅色的粉黛亂子草 (Muhlenbergia capillaris) 園前拍照。 相關閱讀:《比揉肚子更享受 狗狗也要吃冰淇淋》每當你在大快朵頤吃冰消暑時,一旁的毛小孩是否眼巴巴地直盯著你看呢?美國冰淇淋公司 Ben&Jerry's 最知道這種滋味!在英國首都倫敦,連鎖超市 Tesco 最近開了旗下首間免結帳商店,消費者們在購物後無需多經額外的掃描產品條碼,或是傳統的結帳流程,就能直接帶著商品離開店鋪。 相關閱讀:《「香蕉騙術」超市自助結帳區無人管,順手牽羊招式多》考量到人力成本日益高漲,許多超市為了節省人力成本,都會設置自助結帳區讓顧客使用。然而,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順手牽羊的行為也就成了家常便飯,五花八門的偷竊手法也推陳出新......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謀殺是假,賺錢是真:中國「劇本殺」為什麼這麼夯?
歡迎來到「劇本殺」的世界。「劇本殺」是一種獨特的多人解謎遊戲,近年來在中國年輕人間尤其盛行。在不同劇本中,玩家們會分別飾演不同的角色,親身經歷一宗謀殺案,或是其他犯罪事件。遊戲的目的很簡單,所有非兇手的玩家得一同合作,力求在最終投票裡找出飾演兇手的玩家,而兇手則得小心混淆其他人,以免被揭穿馬腳。它的玩法十分彈性、多元,玩家們可以直接在自己的平板、手機設備上玩線上版,或是到劇本殺店中付費玩更精緻的版本,有些店家甚至會依照劇本設定,準備對應的服裝讓玩家更能「身歷其境」, 或是將劇本殺與密室逃脫結合,為玩家帶來更新穎的體驗。不論玩法如何變化,唯一不變的是,劇本殺已經成為當今中國年輕人最熱門的休閒娛樂之一,玩家花費的時間、金錢,也幫助劇本殺產業飛速成長。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中國目前約有超過 900 萬名熱衷於劇本殺的玩家,讓這個產業今年的營業額上看約 154 億人民幣 (折台幣約 682 億 6,820 萬元), 更吸引了許多人創業,讓去年中國註冊的劇本殺店家數成長至 6,500 家,比前一年多了足足 60%。但在這些店家當中,鮮少有人的表現可以比得上連鎖劇本殺店「洛陽卡卡」。根據中國科技媒體《36 氪》的報導,最近洛陽卡卡剛獲得了近千萬元的投資,創辦人楊侃表示,洛陽卡卡預計在未來半年內,將分店數從現在的 50 家,大幅擴張至超過 500 家。.Chuno Chan (@chunochan) 分享的貼文在中國,真正熱愛劇本殺的玩家甚至可以每周玩上好幾次。圖為幾位剛剛玩完一場劇本殺的中國年輕人。《紐約時報》在報導中指出,狼人殺、劇本殺這樣的角色扮演其實在中國早已行之有年。但從 2015 年開始,中國出現了一系列像是《狼人殺》、《明星大偵探》的實境秀,當紅明星在電視節目裡大玩角色扮演遊戲的畫面,吸引了無數觀眾想跟著嘗鮮,於是紛紛蜂湧進各地的劇本殺店裡,帶動了劇本殺產業的起飛。很多劇本殺玩家對劇本殺著迷的程度遠超乎一般人的想像,不管是學生還是上班族,資深玩家幾乎周周都會呼朋引伴一起到劇本殺店中玩劇本殺。然而,每個人走進店裡的理由都不太一樣,有人單純是為了與朋友相聚,有人則是像現年 20 歲、在陝西省太原市念大學的女大生湯西西 (Sisi Tang, 音譯) 一樣,深深著迷於找出謎底的快感。大約從去年開始,湯西西便和同學養成了定期玩劇本殺的習慣,一行人每周幾乎都會玩上一、兩次,每次的時間可以長達 4-6 個小時,「每次解開謎底,劇本殺都能給你一種努力有了回報的成就感。」但是對於住在深圳的劇本殺玩家劉傑 (Liu Jie, 音譯) 來說,解謎的成就感還是其次,玩劇本殺過程中體會到的人生百態,才是劇本殺真正吸引他的地方。劉傑指出,玩家在飾演劇本殺角色之餘,其實也正在體驗這些角色的人生,他說:「如果你嚴格照著劇本走,你就可以完全融入角色,並親眼見證他們的最終命運,而他們的命運,也會因為你的選擇而有些許的不同。」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在激烈的競爭下,有些劇本殺店家試圖透過相應的裝潢、服裝,吸引更多劇本殺玩家上門消費。想要滿足劉傑,乃至廣大劇本殺玩家的興致,中國各地的桌遊店紛紛使出渾身解術,有些店家會配合劇本,提供相應的服飾、裝潢,有些店家則會將劇本結合密室逃脫的元素,讓玩家盡情享受在遊戲世界中。但北京劇本殺店老闆白露表示,「劇本」才是決定劇本殺店能否持續吸引玩家的關鍵,「我們對道具、線下功能的投資,通常沒有高過於我們對劇本的投資」。成都劇本殺劇本創作企業的創辦人張撲克也指出,一部足夠優秀的劇本,可以牽動玩家的情緒,讓他們心跳加速、放聲大笑,甚至是不自覺流下淚來。在這樣激烈的競爭環境底下,優秀的劇本完全不愁有行無市。劇本殺店的老闆們會定期到劇本殺博覽會,或是劇本銷售平台「小黑探」上尋找優秀的劇本,而劇本的價格除了取決於內容,還會受到篇幅、授權方式等因素的影響。舉例來說,目前一份授權次數不限的劇本,行情價大約落在 80 美元 (折台幣約 2,230 元) 左右,如果是限定授權於特定一座城市的少數幾間劇本殺店,價碼便可能會升至 300 美元 (折台幣約 8,366 元) 左右。要是再往上一級,只限定授權於一間劇本殺店中使用,那麼價格可能會一下上漲至 900 美元 (折台幣約 25,098 元)。現年 28 歲的上海資深劇本殺玩家張旖指出,目前劇本殺市場對優秀劇本的需求遠遠高過於供給,「劇本就是這個遊戲一切的基礎」。然而,蓬勃發展中的劇本殺產業,也在最近引來了中國政府的關注,由中國官媒《新華社》率先刊出的一則報導,更是讓廣大劇本殺業者繃緊了神經。上個月,《新華社》的記者特地採訪了中國的一間劇本殺店,當時店家特別向這位記者介紹了靈異系列的劇本,其中不乏像是「人魅」、「夜店凶靈」或是「瞳靈人」這樣的角色。《新華社》在報導中憂心忡忡地表示,倘若未成年人,或是沒有足夠辨別能力的人玩到這些過於恐怖刺激的劇本,最終可能會混淆現實與劇情,甚至是引發心理問題。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的教授方可成表示,他對於劇本殺產業遭到批評一事並不意外。畢竟在中國當局的眼中,劇本殺的劇本和電玩、電視節目、電影的相似度很高,自然也應接受審查,「尤其是自從政府積極設立高道德標準以來,那些『血腥和可怕』的遊戲便格外受矚目」。著有介紹角色扮演遊戲史的作品《危險遊戲》(Dangerous Game, 暫譯) 的作者萊科克 (Joseph Laycock) 也有類似的觀察,他並補充,在威權政府統治的國家中,類似的打壓並不罕見。「這類想像的遊戲帶有一種激進的自主性,因為如果你可以用另一種方式想像世界,你將擁有一種質疑過往從未被質疑的事物的能力。」至於劇本殺產業未來可能會遭遇的打壓會長什麼樣子呢?目前雖然還沒有適用全國的確切規範,但已經有一些苗頭浮現。最近,湖南省株洲市的掃黃打非小組對轄下的劇本殺產業發起了一波專項整治行動,檢查劇本殺店使用的劇本內容、劇本是否侵犯著作權、劇本殺店是否有安全隱患等問題,甚至當場向經營者「提出經營建議」, 要求店家避免讓未成年人參與涉及恐懼、暴力等有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內容的遊戲。而從中國媒體的報導來看,未來株洲市還將針對轄區內的劇本殺發動更大規模的整治行動,以便「淨化未成年人成長的社會環境、構建全方位社會保護體系」。
法律保障你坐下的權利 印度南方大邦通過「就坐權」
在連續工作、完全沒辦法坐下來休息長達 10 小時後,女子拉克什米 (S. Lakshmi) 拖著沉重的步伐回家,她嘗試替自己痠疼的小腿和腳踝按摩,舒緩不適,然而成效有限。「直到現在,這些長時間的輪班之中所能擁有的唯一慰藉,就是 20 分鐘的午餐休息,還有我們靠著貨架上、讓痠痛的腿休息一下的那幾秒鐘。」今年 40 歲的拉克什米如此表示,她已經在同一間服飾店裡工作超過 10 年。「就算沒有客人,坐在地板上也是不被允許的。」長久以來,無論有沒有客人光顧,印度的店員都必須要一直站著工作,時間可能長達 10 至 12 小時,沒有椅子、也不能休息 —— 但現在,一項法律或許能夠幫助解決這項困境。今年 9 月,印度南部的零售重鎮泰米爾納德邦 (Tamil Nadu) 成了印度境內第二個把「就坐權」納入法律中的邦,要求商家、機構必須為員工提供椅子,讓他們在工作的閒暇時間能稍作休息。法條如此表明:「每間商店和機構都應適當設置座位,提供給所有工作人員,以避免大家在值勤時總是處於戰戰兢兢站著的狀態,如此一來,他們便可以把握工作時出現的任何空檔坐下。」根據促進投資的機構「投資印度」(Invest India) 的數據顯示,在印度,快速增長的零售業是該國的經濟支柱,佔據 GDP 的 10% 以及 8% 的工作機會。而包括泰米爾納德邦在內的南部城邦,由家族所營運的連鎖品牌主導著珠寶、紗麗以及服飾業,並從低端中產階級 (lower middle-class) 家庭中雇用大批女性,來服務它們的女性顧客。《印度快報》(The Indian Express) 報導便指出,泰米爾納德邦擁有該國最大的紡織和服裝業,光是紡紗,就佔了全國產量的 65%。然而,在製造業大盛的情況下,員工的福利及權益卻常常被忽視或壓榨 —— 其中,受影響的大部分都是女性。因此,2016 年,比鄰泰米爾納德邦的喀拉拉邦 (Kerala) 出現了大規模的抗議行動,許多紡織品店員因為不得坐下休息、或甚至不能去上廁所而走上街頭,要求政府立法改善她們糟糕的工作狀況。其中,協助帶領抗議行動的維奇 (P. Viji) 便向《衛報》表示,十多年前,在喀拉拉邦城市科澤科德 (Kozhikode), 曾有一名銷售助理在客人挑選紗麗時靠在牆上休息,最後她因「冒犯」而被扣了 100 盧比 (折台幣約 37 元) 的薪資。自此,維奇便開始爭取「就坐權」納入法律之中。直到 2018 年,喀拉拉邦才首度於議會中展開討論,並於 2019 年 1 月正式將其列入法條。兩年過去,身為零售業重鎮之一的泰米爾納德邦終於也跟上了喀拉拉邦的步伐。根據湯森・路透基金會 (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 表示,雖然相關的勞權倡議者認為立法來得有些遲,但他們終究歡迎這類能保障工作者健康的法律修正案。「這是個一直以來都被擱置的訴求。」職業婦女協調委員會 (Working Women's Coordination Committee) 泰米爾納德邦的召集人達納拉喀什米 (M. Dhanalakshmi) 道。「從他們搭上公車去上班,到工作 12 至 14 小時後回到家,這中間他們幾乎沒有坐下來過。這會導致健康問題,像是靜脈曲張,還有在持續的壓力下工作,這項法律已然姍姍來遲。」曾協助喀拉拉邦爭取「就坐權」的維奇也指出,自己對於泰米爾納德邦的修法感到非常激動,但仍表示:「真正的考驗是實施。作為一個工會,如果沒有設置座位設施的話,我們就會持續檢查商家並做出投訴。如果沒有強制執行的話,法律就沒有意義了。」如今,維奇則為了沒有相關機構保障他們職務的工作,例如零售店員,建立了一個名為「Asanghaditha Mekhala Thozhilali」的工會。泰米爾納德邦勞動部秘書庫馬爾 (R. Kirlosh Kumar) 則表示,它們將會派遣檢查員拜訪各個商家,確保它們都有遵守法律,讓店裡的員工擁有「就坐權」。「我們將此視為工人的關鍵福利措施,而且會確保商家遵守這項規則。」庫馬爾說。此外,宣布納入「就坐權」法條的泰米爾納德邦勞動部長查涅桑 (C.V. Ganesan) 也指出,政府衷心歡迎這項改變。但另一方面,工會和婦女權利倡議者表示,無法坐下休息其實只是店員所面臨的困境之一,例如他們其實常常獲得比最低工資還少的薪水、有時候會被迫一周工作七天,還有很多人反映自己受到經理的不斷監視,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有規定。職業婦女協調委員會的達納拉喀什米指出:「就坐權是其中一個達成的訴求,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爭取公平薪資、適當的使用休息室時間、減少監控的抗爭都還在持續中。當店家老闆替監視器辯護,說它們可以防止顧客偷東西的時候,他們其實是在藉此監視自己的員工,店裡的空氣令人窒息。」爭取喀拉拉邦「就坐權」的維奇也表示:「在某些情形下,他們會因此被扣薪。我們要求勞動部門針對監控的狀況作出管制,減少監視器設置的數量,還有工作者被監控的時間長度。」然而,身為受惠於「就坐權」的當事人,每天必須久站的印度店員拉克什米卻表示,她對於這項新法感到非常懷疑,不確定這真的能為自己的工作帶來什麼改變:「在沒有顧客的時候,我們要摺衣服,幫它們分門別類,然後重新整理貨架。」「經理們都非常、非常嚴格...... 他們會確保我們有站好,所以就算送來了椅子,我也不知道我到底能不能在上班時間時坐到它。」
傳教士綁架案未完、太子港槍聲再起 海地和平之日遙遙無期(10/20更新)
上周日,來自美國及加拿大的 17 位傳教士及其家人,在拜訪太子港近郊小鎮克魯瓦德布凱茨 (Croix-des-Bouquets) 的一間孤兒院後,於周邊的另一市鎮甘西亞 (Ganthier) 遭到綁架。這 17 人當中,有 16 名美國人、1 名加拿大人,當中包括 7 名成年女性、5 名成年男性,以及 5 名未成年人士,其中最年幼的孩子只有 8 個月大。他們在甘西亞的一條公路上被幫派「400 鄉民」(400 Mawozo, 註) 伏擊,目前所有人都下落不明。註:《華爾街日報》指出,「Mawozo」來自海地克里奧爾語 (Creole), 意指從鄉村來的人、沒有經驗之人,有時會用作粗俗之人或傻瓜的同義詞。這些傳教士隸屬的美國俄亥俄州非營利組織「基督教援助部」(Christian Aid Ministries) 在本周三 (19) 收到「400 鄉民」的贖金要求,一人要價 1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2,793 萬元), 總金額高達 1,7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4 億 7,389 萬元)。過去,「400 鄉民」則曾就一名被綁架的神父,要求約 8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2 億 2,340 萬元) 的贖金。「這項要求是直接向基督教援助部提出的,」海地司法部長奎特爾 (Liszt Quitel) 指出,目前可能只是漫長談判的開始:「這些幫派通常知道他們的要求無法被滿足,而且會將家屬的討價還價列入考量。談判有時候可以花上數天,或甚至數周。」奎特爾表示,就他所知,「400 鄉民」還沒有提出付款的最後期限。海地是世界上綁架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當地許多幫派藉此方式獲取大量贖金。尤其時任總統摩依士 (Jovenel Moïse) 於今年七月被暗殺後,與其敵對的派別一直試圖獲取海地政權,更加深了當地人民的不安全感及生存的難度。而幫派便利用了如此的不穩定氛圍,綁架事件發生的機率急遽增加,受害者則往往來自該國的中產階級,像是教師、牧師、公務員、小型企業主等,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資本可以支付贖金。海地當局表示,贖金的金額通常從幾百美元到 100 萬元不等 (100 美元折台幣約 2,793 元)。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聯合國海地綜合辦事處 (BINUH) 的數據顯示,光是今年前八個月,海地登記在案的綁架事件就有 328 起,但去年整年僅有 234 起。總部位於海地首都太子港、專門追踪海地綁架事件的人權分析與研究中心則指出,今年九月,海地有 117 人遭綁,遠高於七月時的 31 人,這或許顯示了時任總統摩依士於 7 月 7 日被暗殺後的混亂局勢。而在今年所有的受害人當中,有 42 人不是海地人,而是外國公民。除了暗殺事件外,海地還於今年八月中旬面臨規模 7.2 的強震,造成 2,200 多人死亡,使得當地人民生活更陷困頓,不安感更加強烈。而回到本次綁架案,犯案團體「400 鄉民」目前控制著海地太子港東側的克魯瓦德布凱茨一帶。根據太子港的人權分析與研究中心主任季恩 (Gédéon Jean) 表示,「400 鄉民」從偷牛起家,犯罪內容一路拓展至汽車竊盜、敲詐當地企業等,直到近幾個月才開始進行綁票或劫車,並藉此進行勒贖。例如今年四月,「400 鄉民」就曾綁架五名神父、兩名修女,其中包括法國公民,他們遭劫持三周後才被釋放,但不清楚交涉過程的最後是否有支付贖金。根據《紐約時報》報導,「400 鄉民」讓克魯瓦德布凱茨一帶幾乎變成了鬼城,許多當地人被迫放棄家園,向外尋求穩定的生活,只求能夠安全地走在路上,又或是無所畏懼地送孩子去上學。大約一年前,海地警方則針對「400 鄉民」傳聞中的領導人喬瑟夫 (Wilson Joseph) 發布通緝令,相關指控包括謀殺、意圖謀殺、綁架、汽車竊盜和劫持運輸貨物的卡車等。其中,喬瑟夫的綽號為「Lanmò Sanjou/ Lanmò 100 JOU」, 意思是「人不知道死亡何時到來」。本周一 (18), 海地司法部長奎特爾曾表示,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 正在協助它們處理此案;美國白宮也於這天指出,它們已經在海地設置一個小組,正與美國大使館及海地地方機關合作進行救援行動,其發言人薩奇 (Jen Psaki) 在記者會上指出,美國總統拜登 (Joe Baiden) 已經聽取了案情的簡報,並會持續跟進救援進度,好安全地將受害者們帶回家。事實上,早在時任總統摩依士被暗殺前,海地的情勢就已經逐漸混亂。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聯合國 (United Nations) 曾在 2004 年至 2019 年期間,於海地執行維和任務,協助當局遏止暴力活動,但任務結束後卻形成了一段讓幫派有機可趁的空檔。甚至到了摩依士任職的最後兩年,各幫派的勢力已擴張並控制了海地約 1/3 的區域。而且就在本次綁架案的隔天,也就是上周日 (17), 當海地總理亨利 (Ariel Henry) 前往太子港市中心,打算為該國開國元勳之一的德薩克 (Jean-Jacques Dessalines) 獻花,以紀念其遭到暗殺的日子時,亨利的護衛車隊甚至遭到幫派開槍示警,迫使他提前離開。幾個小時後,海地惡名昭彰的黑幫領袖舍里澤 (Jimmy Chérizier) 便率領著大批群眾穿越太子港,來到總理亨利到不了的那尊德薩克雕像下,奉上了自己的花束。面臨著逐漸失控的國家,有一些海地人於本周一 (18) 走上街頭示威,他們燃燒輪胎、用路障封鎖道路,太子港部分商店甚至發動罷工,全國至少有八個城鎮的示威者要求政府表態,希望它們能打擊日益強大的幫派勢力。然而另一方面,對許多海地人來說,即使面臨著內部的紛亂,他們也反對聯合國的外部干預,認為這是對其國家主權的侮辱。同時,在 2010 年海地大地震前後,聯合國一支來自尼泊爾的維和部隊,還曾為當地帶來了毀滅性的霍亂疫情,可是聯合國卻從未對受害者或其家人進行相關賠償。但另一方面,聯合國仍於最近同意延長一項在海地促進政治穩定的任務,不過只給了該國九個月的時間,海地外交部長約瑟夫 (Claude Joseph) 則要求聯合國將助力集中在改善國家安全的努力上。而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 (António Guterres) 的發言人杜加里克 (Stéphane Dujarric) 被問及周六的綁架事件時,他於本周一向記者表示,古特雷斯「非常關切目前安全情勢急遽惡化的狀況,其中包括了這些猖獗的綁架案件」。但杜加里克並沒有具體說明古特雷斯是否希望聯合國恢復於海地的維和行動,他只表示,聯合國將繼續「與海地當局合作,加強海地的民主機構和公共秩序」。
【地球 24小時】10/17 裸體大師再出江湖
在以色列南部城市阿拉德 (Arad), 以拍攝裸體人像而聞名的攝影師圖尼克 (Spencer Tunick) 再次找來了好幾位裸體模特兒擔綱主角,拍攝呼籲大眾重視死海生態議題的照片。 相關閱讀:《反對裸體禁令 攝影師召集群眾在 Facebook 總部高舉乳頭》2019 年 9 月,上百人在圖尼克的號召下來到紐約的 Facebook 總部前,他們赤裸地躺在地上、高舉乳頭的照片,抗議 Facebook 和 Instagram 針對女性乳頭及裸體藝術照的社群禁令。在美國德州的韋科市 (Waco), 前貝勒大學美式足球校隊「貝勒熊」(Baylor Bears) 明星四分衛葛瑞芬三世 (Robert Griffin III) 在比賽開始前,帶著許多人從球場上疾奔而過。 相關閱讀:《小學生自製大學 T 恤被嘲笑 美國田納西大學:我出》2017 年,美國一名小學生粉絲因為穿上自製的田納西大學應援 T 恤到校而遭同學嘲笑。聽到消息後,田納西大學美式足球校隊志願者隊 (Tennessee Volunteers) 立刻挺身而出,不僅送上各式各樣的紀念品,還加碼宣布將採用小粉絲的設計,推出一模一樣的應援 T 恤力挺他。在希臘首都雅典,示威者把握當局彩排 2022 年北京冬奧迎聖火儀式的機會,在雅典衛城山門 (Acropolis Propylaea) 附近的鷹架上高掛起西藏的雪山獅子旗和「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旗幟,呼籲各國攜手抵制 2022 年北京冬奧。 相關閱讀:《中國復旦大學前進歐洲惹議 匈牙利千人上街示威》聽到總理奧班 (Viktor Orban) 要開放中國鼎鼎有名的復旦大學前來設校的消息,今年 6 月,許多匈牙利民眾立刻在街頭發起示威,高舉「拒當殖民地!」、「不要復旦!」的標語,反對奧班的作法。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甚至不惜祭出改名手段,用香港、新疆等敏感議題的名字為復旦大學校預定地四周的道路命名。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市 (Buenos Aires), 示威者在街頭舉辦遊行活動,展現他們對現任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 (Alberto Fernández) 的支持,同時也紀念有 76 年歷史的忠誠日 (Loyalty Day)。而在示威人群當中,一名街頭藝術家則帶了一盆泡泡水,在人群中吹出一個又一個的泡泡。忠誠日是阿根廷的一個紀念日,旨在紀念 1945 年 10 月 17 日阿根廷前總統裴隆 (Juan Perón) 的支持者發動示威,要求執政的軍政府釋放裴隆的活動。在巴西南部南里約格蘭德州 (State of Rio Grande do Sul) 的托雷斯市 (Torres), 第 34 屆巴西熱氣球錦標賽 (34th Brazilian hot-air balloon championships) 的工作人員正在檢查一個充氣中的熱氣球。與巨大的熱氣球相比,他的身影顯得特別嬌小。在薩爾瓦多首都聖薩爾瓦多市 (San Salvador), 一名示威者帶著一張寫著「獨裁者,別想重新當選」的標語走上街頭,抗議薩爾瓦多總統布格磊 (Nayib Bukele) 推動的一連串改革。如果這些改革順利上路,布格壘就可以無視選舉規定、二度挑戰連任總統。今年 9 月,薩爾瓦多成為全球首個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的國家。關於這項充滿爭議的政策,布格壘信誓旦旦地告訴大眾以及眾多專家,這是他和幕僚們深思熟慮的結果。 相關閱讀:《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 薩爾瓦多總統想創全球先例》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拉洛里亞」(La Lloreria) 展覽中,一名女性在浴缸中做出假裝要打電話給心理師的樣子,替自己拍下了一張照片。 相關閱讀:《當心理健康問題遇上球員的義務 大坂直美宣布退出法網公開賽》會遇上心理問題的可不只有一般人,頂尖運動好手也同樣有類似的困擾。今年 5 月,日本網球好手大坂直美便宣布,基於她自身的心理健康因素,她將不會於法網公開賽期間參與賽後記者會,引起體育界輿論。豈料事件才過不到一周,大阪直美又再次投下震撼彈 —— 宣布退出今年的法網公開賽。在哈薩克中部的礦業城市傑茲卡茲甘市 (Zhezkazgan), 俄國導演斯彭科 (Klim Shipenko) 和女演員別列希爾德 (Yulia Peresild, 未在圖中) 在拍完人類影史上第一部真太空電影後,與本來就在國際太空站 (ISS) 上輪值、順便在電影中客串的太空人諾維斯基 (Oleg Novitsky, 未在圖中), 一起返回了地球。 相關閱讀:《到國際太空站拍電影 俄國將搶先美國拍出真・太空片?》以往,電影中的太空場景有賴電腦動畫大顯神威;可是在不久的將來,這些畫面將不再是動畫,而是「實地拍攝」! 在中國首都北京一間麵包店的甜點製作活動中,一名女子小心翼翼地用針,將椪糖從盒子裡戳出來。 關閱讀:《在語言中看見「韓流」 《牛津英語詞典》新增 26 個韓語詞彙》《魷魚遊戲》、防彈少年團、《寄生上流》—— 對於英語世界來說,「韓流」是他們漸漸無法忽視的一股強大浪潮,不僅生活已處處可見,甚至還逐漸在詞典中佔有一席之地...... 在日本川崎市的青少年奧林匹克盃全日本小學相撲錦標賽中,兩位小相撲選手激烈地打成一團。 相關閱讀:《我要成為最強相撲選手!日本相撲少年的登頂之路》在同學們都還懵懵懂懂的年紀,年僅 10 歲的日本少年熊谷毬太 (Kyuta Kumagai) 已經想好了自己的未來 —— 他想要成為日本首屈一指的相撲選手。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進入土耳其難民營的孩子眼中 看他們拍出的世界
2017 年,「Sirkhane DARKROOM」計畫在土耳其東南部邊境城市馬爾丁 (Mardin) 悄悄發起,這裡距離敘利亞北部邊境只有不到 30 公里的距離,聚集著超過 10 萬名來自土耳其、敘利亞和伊朗的難民。「Sirkhane DARKROOM」發起人為敘利亞籍攝影師薩利赫 (Serbest Salih), 他在此計畫中帶馬爾丁的難民孩子們學習攝影,並發給他們外界捐贈的二手相機,讓他們紀錄自己獨特的生命經驗。「Sirkhane DARKROOM」的概念起源於負責人薩利赫,有一天他在馬爾丁西南邊伊斯泰森區 (Istayson) 遭廢棄的政府建築中,發現了一個龐大的難民社區,裡頭住著來自土耳其及敘利亞的庫德族工人。薩利赫說:「在那裡,土耳其庫德族人與敘利亞庫德族人住在一起,明明語言相通、明明同樣作為難民,但他們之間卻沒有交流,像是說著相同語言的陌生人。在那個時刻,我開始思考以攝影作為融合不同族群的方法。」最開始,Sirkhane DARKROOM 計畫是由德國人道救援組織「救濟世界飢餓組織」(Welthungerhilfe) 出資,與在地社區組織 Sirkhane (註)、攝影師薩利赫的團隊合作,共同開設給孩子們的攝影工作坊。工作坊裡所使用的都是捐贈的便宜底片相機,薩利赫說:「數位相機的確更簡單也更快速,但底片相機教小孩學會細細觀察與培養耐心,因為他們沒辦法馬上看到結果。在這個過程當中,也產生了某種療癒或治癒。」一開始,孩子們對這種老式的底片相機有點疑惑,不過到了暗房,當他們看見影像逐漸從相紙上浮現出來,便開始為此著迷。薩利赫表示:「很多孩子一開始還真的相信這是某種魔術。」註:Sirkhane 的名字來自於土耳其語的馬戲團「sirk」, 這個組織在敘利亞、伊拉克及土耳其地區提供馬戲團和藝術工作坊給受戰亂影響的孩子與青少年,讓這些孩子能夠重新獲得他們應有的童年。Sirkhane DARKROOM 計畫的孩子正在學習沖洗相片的技術。薩利赫提到,這個工作坊最棒的部分在於,你可以看到孩子們在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的差異。通常第一天他們都不太有自信,但偏偏使用底片相機與數位相機不同,如果你對那張照片沒自信、你也不能刪除。最後,當他們一起看到那些美麗的照片一張一張被洗出來,這些孩子開始相信他們自己、開始有了自信。作為計畫的發起人,薩利赫同時也是難民的一員,他原本只是個普通的年輕人,2012 年在敘利亞的阿勒頗大學 (Aleppo University) 學習攝影,但在兩年後為了逃離恐怖組織伊斯蘭國 (IS) 而被迫中止學業,並成為難民。語言不通的他在德國的 NGO 找到一份攝影工作。直到 2017 年,他的生活因著 Sirkhane DARKROOM 計畫開始出現轉變。「當我看到照片時,我常常被這些孩子們的作品所驚豔。這也讓我很驕傲,因為我一直深信攝影的力量。」薩利赫說:「所有人一開始都認為這些照片會拍出成為難民的生活、拍出痛苦,但結果卻是非常快樂的,這些相片全部都圍繞著幸福。」將暗房及其他設備安置在車上,就變成了移動的攝影工作坊。薩利赫現在全力投入在 Sirkhane DARKROOM 計畫當中,除了在馬爾丁的教學,他從 2019 年開始還會開著載有移動式工作坊「Sirkhane Caravan」的車到附近的村莊,讓小孩學習攝影及沖洗技術。薩利赫說:「有時他們會突然笑出來,說:『這是我爸媽時代的相機。』但一旦拍照時,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孩子們開始展現從他們眼中看到的世界。」在 Sirkhane 的網站上,許多照片與影片記錄了孩子們在工作坊中的模樣,也顯示出他們沉浸其中的喜悅。但當地大人又怎麼看待這個計畫呢?起初,人們會把孩子送來工作坊通常是以托兒為目的,只是不希望他們待在家裡,因為當地孩子很少去上學。但是當這些大人看到成果時,往往也感到非常驚訝。隨著孩子攝影技巧與眼光的進步,薩利赫會給他們特定的主題去拍攝,從日常,例如院子、家等,到一些更具社會意識的題目,像是童工、童婚與性別議題。「在一開始,女孩們都不相信自己能做的跟男孩們一樣好。」他特別提到:「可悲的是,這就是成人世界灌輸她們的。但隨著她們拍攝屬於自己的生活與個人經驗,相機給了她們自信做到這一點。」工作坊的成果呈現在今年出版的攝影集《我看見空氣在飛翔》(i saw the air fly, 暫譯), 書名源自於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 (Adonis) 的詩〈歡慶童年〉(Celebrating Childhood):Many times I saw the air fly with two grass feet and the road dance with feet made of air. 好幾次 我看見空氣以一雙青草的腳飛翔 道路用空氣製成的雙腳跳舞就像這首詩一樣,攝影集想呈現出孩童的視角。這些照片反映出的不是流離帶來的創傷,反而是天真、好奇跟歡樂,像是全家福、朋友在玩鬧時模糊的瞬間、或是照顧動物的照片。雖然背景中往往伴隨著戰爭的痕跡,例如戰鬥機、難民署的標誌等,它們提醒著人們,這些歡愉、富含兒童情感的照片仍然依存於戰亂這個殘酷的大敘事之下。薩利赫一直希望能夠更推廣移動式工作坊的計畫,去那些受影響更嚴重的地區,但自從疫情開始以後,這個專案就暫停了,他被迫只能以線上的形式繼續教學。但這也遇到許多困難,因為許多孩子們沒有智慧型手機,或甚至沒有網路。Sirkhane DARKROOM 工作坊曾經嘗試提供支援維持教學,但目前看來,這些都沒辦法再繼續下去。薩利赫說:「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捐款和二手器材,不只相機,還有不能從土耳其國外進口的物品,像是暗房的化學藥劑。情況真的很困難。」過去 5 年來,土耳其已三度跨境出兵敘利亞北部掃蕩軍事團體人民保護部隊 (Kurdish People's Protection Units,YPG)。YPG 是隸屬於庫德族民主聯盟黨 (Syrian Kurdish Democratic Union Party,PYD) 的軍事組織,並被土耳其政府視為恐怖組織。本月 10 號,敘利亞北邊的阿勒坡省 (Aleppo)​阿扎茲鎮 (Azaz) 發生了飛彈攻擊事件,此地主要是由敘利亞反對派及土耳其所控制,事件造成 2 名土耳其員警殉職,土耳其官方認定此攻擊是由 YPG 所為。總統埃爾多安 (Recep Tayyip Erdogan) 11 號在記者會上強調,警察遇襲事件是「最後一根稻草」, 他決心消除來自敘利亞北部的威脅。外界認為,他是在暗示土耳其可能會再度出兵敘利亞。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 (Ned Price) 12 號對土耳其遭受攻擊一事予以譴責。然而土耳其外交部長恰武什奧盧 (Mevlut Cavusoglu) 則反指美國的譴責並不真誠,因為美國一方面對恐攻表示責難,另一方面卻持續提供 YPG 武器與訓練。他也提到:「過去的停火協議,美國與俄國曾承諾,確保 YPG 撤離土耳其敘利亞邊境地區至少 30 公里,但他們沒有信守承諾。為了土耳其的安全,我們將會採取必要行動。」 : 對 Sirkhane DARKROOM 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 01 Facebook 02 Instagram 03 圖片在 2021/10/14 取得 Sirkhane DARKROOM 同意刊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上線時間:2021/10/19 增修時間:2021/10/20 修正參與計劃的人員名字
【地球圖書館】聽不懂教授胡言亂語,卻沒人發問?「多數無知」:其他同學很專心上課,是我自己有問題
1963 年,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年輕的心理學家羅勃。羅森塔爾 (Bob Rosenthal) 決定在他位於哈佛大學的實驗室嘗試一個小實驗。他在兩個鼠籠旁放了不同的標誌,來標示其中一籠老鼠為特別受訓過的聰明樣本,而另一群則是蠢笨的。那天稍晚,羅森塔爾指示學生把老鼠放進迷宮,並記錄每一隻花多少時間找到出路。他沒跟學生說的是,事實上這裡面沒有哪隻動物特別突出──牠們全都是普通的實驗鼠。但接著某件不尋常的事情發生了。學生「相信」比較聰明的那群老鼠,真的表現比較好。簡直有如魔法。那些「聰明」的老鼠儘管和「笨」的同類沒有差別,表現卻是兩倍優秀。一開始,沒人相信羅森塔爾。「針對這場實驗,任何部分我都很難發表。」他幾十年後這麼回憶道。就連他自己一開始也很難接受,這裡頭沒有神祕力量來起作用,反而有一個完全合理的解釋。羅森塔爾後來才了解到,他的學生對待「聰明」老鼠──那些他們期望比較高的老鼠──比較溫暖而溫柔。這樣的對待改變了老鼠的行為,強化了牠們的表現。實驗之後,有一個激進的想法在他心中生根;他堅信自己發現了一個看不見但基本的力量。「如果人期望老鼠變聰明就真的變聰明的話,」羅森塔爾在《美國科學家》(American Scientist) 雜誌上推測,「那麼,認為學生若受老師期望就可以變聰明,應該也不會太牽強。」幾週後,這位心理學家收到了一封信。寄信者是舊金山司布魯斯小學 (Spruce Elementary School) 的校長,她讀了羅森塔爾的文章之後提出了一個無法拒絕的提議。「請讓我知道我能否效勞。」她寫道。羅森塔爾根本不作他想。他立刻動手設計了一個新實驗。這次他的受試對象不是實驗鼠,而是孩童。新學期開始時,司布魯斯小學的老師得知有一位備受推崇的科學家羅森塔爾博士要給他們的學生做一個測驗。這個「學習變化測驗」會顯示那年誰將在學校進步最多。實際上那就是一個普通智力測驗,然後,一旦分數結算之後,羅森塔爾和研究團隊就沒在管這分數了。他們丟銅板來決定要跟老師說哪些孩子「天分高」。同時,他們什麼都沒跟孩子講。毫無疑問地,期望的力量很快就開始發揮魔力。老師們更加關注、更加鼓勵、更加讚揚「聰明」組的學生群,因此也改變了學生看待自己的看法。這個效應在最年幼的孩子身上最明顯,他們一年內智力分數平均起來就增加了二十七點。增加最多的是那些外貌是拉美裔的男孩,也就是通常在加州會受到最低期望的群體。羅森塔爾把他這項發現命名為畢馬龍效應 (Pygmalion Effect), 來自一名神話故事中的雕刻家;他實在太迷戀自己的作品,導致諸神決定讓他的這尊雕像活過來。我們全心投入的信念──不論是真實還是想像──也同樣可以活過來,在世界上產生十分真實的改變。畢馬龍效應就類似安慰劑效應 (我在第一章討論過), 只是說,這些期望不是對自己有益,而是對別人有益。我一開始心想,這麼老的研究一定早就被證明錯誤了,就跟所有從 1960 年代以來各種迎合傳媒的其他實驗一樣。完全不是。五十年下來,畢馬龍效應依舊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大發現。這種效應已經在軍方、大學、法庭、家庭、養老院和各種組織裡進行的實驗中測試過幾百回。確實,這個效應並不是到處都像羅森塔爾想的那麼強,尤其是在兒童的智力測驗表現上。即便如此,2005 年一項關鍵的回顧研究做出結論,認為「大量的自然證據和實驗證據證明,教師的期望明顯是會影響學生──至少有時候會」。高期望可以是種強效工具。當管理者使用時,員工表現會更好。軍官使用時,士兵會更英勇善戰。護理師使用時,病患會更快康復。儘管如此,羅森塔爾的發現並沒有引發他和研究團隊所期待的革命。「畢馬龍效應是明明有效卻過少運用的偉大科學,」一位以色列心理學家如此感嘆。「它本來該改變世界的程度不應只限於此,而這實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我要講的壞消息還不只如此:一如正面期待會有非常真實的效應,惡夢也可以成真。畢馬龍效應的反面就是所謂的「魔像效應」(Golem Effect), 名稱來自一個猶太民間故事,有一個本來要保衛布拉格市民的東西反而變成了怪物。就跟畢馬龍效應一樣,魔像效應也無所不在。當我們對某人有了負面期待,我們就不會經常看他們。我們會與他們保持距離。我們不會那麼常對他們微笑。基本上,我們會做的事,正好就跟羅森塔爾的學生把「笨」老鼠放進迷宮的時候做的事情一樣。有鑑於倫理上我們反對讓人遭受負面期待,所以,針對魔像效應所做的研究很少也就不意外了。但我們對此所得知的事非常震撼。好比說,1939 年由心理學家溫德爾。強森 (Wendell Johnson) 於美國愛荷華州戴文波特 (Davenport) 進行的研究。他把二十個孤兒分成兩組,跟其中一組說他們是善於表達的好講者,而另一組則說他們注定要變成口吃者。這個如今被稱作「怪物研究」(The Monster Study) 的惡名昭彰實驗,最後讓許多人一輩子都有言語障礙。魔像效應是一種反安慰劑:這種反安慰劑導致窮學生更加落後,讓無家可歸者失去希望,讓孤立的年輕人極端化。它也是種族歧視背後的潛在機制,因為當你接受低下期待時,你就不會盡全力表現,而這又進一步降低了其他人的期待,因此更進一步削弱了你的表現。也有證據主張,魔像效應和其惡劣的負面期望累積循環,可以徹底摧毀整個組織。畢馬龍效應和魔像效應被編入了我們世界的網絡中。每天,我們讓彼此更聰明或更愚蠢,更強或更弱、更快或更慢。我們沒辦法不透過凝視、肢體語言和聲音洩漏期望。我對你的期待,決定了我對你的態度,而我對你所做的行止,又影響了你的期待以及你對我的所作所為。如果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已經來到了人間百態的核心癥結。幼犬人 (Homo Puppy, 註) 像一種天線,一直在體會他人。別人的手指被門夾到,你會猛地一顫。走鋼索的人在細繩上平衡身體時,你會感覺自己的肚子在翻攪。有人打呵欠時,你幾乎不可能不跟著打。我們天生就會鏡映他人。大部分時候,這種鏡映運作良好。它會促進連結和良好氣氛,就像所有人一起在舞池跟著曲子跳那樣。人們就是基於這個理由,而以正面看待我們鏡映他人的自然本能,但這種本能也是雙面刃。我們也會鏡映負面情緒,好比說仇恨、嫉妒和貪婪。而當我們接受他人的壞想法──把這些想法想成是我們周圍每個人抱持的想法 — 的時候,結果可能會慘烈無比。編註:幼犬人 (Homo Puppy) 是作者羅格・布雷格曼 (Rutger Bregman) 在書中引述俄國遺傳學家迪米崔・貝利雅耶夫 (Dmitry Belyayev) 所提的理論「人是馴化的猿,幾萬年來,最善良的人類有最多孩子」而創造的詞彙。簡單來說,人類的演化是取決於「最友善者生存」。比如說從人類顱骨的演化,觀察到我們的臉孔和身體長得越來越柔和、用解剖學術語來說,已經變得有如幼態 (paedomorphic)。一如成犬像幼狼,人類外觀也演化成像幼猴。就以經濟泡沫為例。1936 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因斯 (John Maynard Keynes) 做出結論,認為金融世界和選美比賽有著驚人的相似性。想像一下一百名參賽者在你面前,但你得要挑選的不是你自己最喜歡的,而是要指出哪一位是「其他人」會偏好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傾向是要去猜別人會怎麼想。同樣地,如果每個人都覺得別人會覺得某股要上漲,那麼該股就會上漲。這可以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到頭來泡泡會破掉。舉例來說,1637 年 1 月鬱金香熱潮橫掃荷蘭時就發生過這種事,單一個鬱金香球莖瞬間就以超過熟練工匠年薪的十倍價格賣出,但在幾天內就變得一文不值。這種泡沫並不只限於金融圈,這種事無處不在。杜克大學 (Duke University) 的心理學家丹。艾瑞利 (Dan Ariely) 曾經在大學課堂上做過一次傑出的示範。為了解釋他的行為經濟學領域,他跟班上同學講了些聽起來學術到了極點的定義。然而學生不知道的是,他用的這些辭彙都是電腦產出的,用一連串隨機辭彙和句子胡亂拼湊,來產生關於「辯證神祕理論」和「新解構理性主義」之類的鬼扯。艾瑞利的學生──世界頂尖大學的學生們──全神貫注地聆聽這堆言語大雜燴。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沒有人笑出聲。沒有人舉手。沒有人透露出一點他們聽不懂的跡象。「而這就讓我們來到了這個大哉問......」艾瑞利終於做出結論。「為什麼都沒人問我到底是在講啥麼鬼?」在心理學圈內,該教室的情況稱作「多數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對了,不是喔,這個詞不是機器生出來的。艾瑞利的學生個別都沒辦法跟上他的講述,但因為看到其他同學都全神貫注在聽,他們便假定是自己有問題。(那些參加過主題為「網路社群之擾亂性共創」之類討論會的讀者,一定很熟悉這個現象。) 儘管在上述情況中對人無害,但研究證實,多數無知的效應也可以非常慘烈──甚至達到致命程度。就想想暴飲。個別去調查每個大學生的話,大部分人會說喝到掛不是他們最喜歡的消遣。但因為他們假設「其他」學生熱愛喝酒,他們就會嘗試跟著喝,喝到最後每個人都在水溝吐。研究者已經蒐集了一大堆資料,證明這種負向螺旋也可以成為更深沉的社會邪惡的一個因子,好比說種族歧視、集體性侵、榮譽殺人、支持恐怖分子和獨裁政體,甚至種族滅絕。儘管罪犯們各自的心中都譴責這些行徑,但他們擔心自己是特例,因此決定隨波逐流。畢竟,如果說有哪件事一直令幼犬人覺得為難、辦不到,那就是對抗團體。我們寧願選擇一磅的極度悲慘,勝過幾盎司的羞恥感或者社會不適。這就讓我忍不住想:我們對人性的負面想法,有沒有可能其實是一種多數無知?我們對於「多數人都力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恐懼,會不會是來自於「別人都是這麼認為」的假想?所以我們才會在大多數人內心深處渴求更善良團結生活的同時,採納了一種憤世嫉俗的觀點?有時候我會想起,螞蟻怎麼會困在一個圈圈裡爬個不停。螞蟻的模式是會跟著彼此的費洛蒙痕跡。這通常會導致螞蟻走出整齊的軌跡,但偶爾會有一整組螞蟻走偏了路,最終淪落在持續的圓圈中「長途行進」。幾萬隻螞蟻可能會被困在幾百英尺寬的圓圈裡團團轉。牠們盲目地一直走下去,直到力量耗盡及食物缺乏而死去。不時就有家族、組織甚至整個國家彷彿就困在這種螺旋中。我們不停打圈子走,對彼此抱著最壞的猜想。沒什麼人出來反抗,於是我們就往我們自己的滅亡行進過去。本文摘自羅格・布雷格曼新作品《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繁體中文版由時報出版代理、唐澄暐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108鍵、9個八度 澳洲製琴廠的鋼琴「大作」
現在所知的鋼琴,是樂器技師 Bartolomeo Cristofori 於 1700 年左右發明的,以能夠改變音量大小的擊弦裝置,取代了傳統的大鍵琴。鋼琴製造商接著設計更多按鍵的新琴,讓海頓、莫札特等古典時期作曲家得以創作更有挑戰性的「全鍵盤曲目」。蕭邦、李斯特等浪漫時期的作曲家與鋼琴家繼續這種趨勢,他們的音樂更要依靠樂器來表現。直到 1880 年代晚期,史坦威開發出 88 鍵鋼琴,現代鋼琴的「標準」才由此奠定。在 Wayne Stuart 的大琴問世前不久,紐西蘭曾經出現低音弦特長、額外加強低音域的鋼琴;日本也有拿掉黑鍵的鋼琴。澳洲鋼琴家、作曲家 Ashley Hribar 試過 Stuart 的 108 鍵大琴,除了閃爍的最高八度與深沉的低音,也展示了因為尺寸與結構強化,而富有亮度與迴響的琴聲。如果不提那多出來的 20 個鍵,108 鍵大琴與演奏會用的標準琴看起來所差無幾。如果不提那多出來的 20 個鍵,該琴與演奏會用的標準琴看起來所差無幾。至於多出來的音域有何作用?Hribar 解釋道:「人耳無法辨別該琴頂端音域的音高,但腦、耳合作之下,卻能在某種程度上想像出那個音高的聲音。」這部大琴是由維多利亞省 Beleura House & Garden 總監 Anthony Knight 以 30 萬澳幣的價格委託製造、目前正安置於 Beleura, 他形容該琴是「世界第一爆好」。製琴的 Wayne Stuart 則表示:「這是 21 世紀,我們需要新東西、需要新的視野,而這當然就是。」
從槍林彈雨逃回家 黎巴嫩貝魯特為何發生街頭駁火?
上周四 (14), 在一切衝突尚未發生前,黎巴嫩首都貝魯特 (Beirut) 的居民札巴內 (Jumanah Zabaneh) 身處家中,她有兩個女兒,分別是 8 歲和 6 歲,那天,她們學校的幾個街口外,正好有大規模的抗議活動正在進行,而札巴內的丈夫也在那附近上班。札巴內對抗議不以為意,她走了 15 分鐘,把孩子送去上學,以為一切一如往常 —— 直到她聽見了槍響、從窗戶看見了外頭的飛逝的子彈,才發現本來的和平示威竟然迅速升溫成了暴力衝突。在抗議現場,來自什葉派穆斯林的「真主黨」(Hezbollah)、「阿邁勒運動」(Amal Movement), 以及基督教政黨「黎巴嫩力量」(Lebanese Forces) 的成員將本來的社區變成了戰場,敵對槍手不斷高呼自己支持的領導人之名,一邊躲在車子和垃圾桶的後面,一邊朝對方發射自動武器和火箭推進榴彈 (Rocket-propelled grenade)。這場衝突造成至少 7 人死亡、30 人受傷,許多居民在事發時都躲在家裡,老師則把學生趕到學校的地下室,或是讓他們把身體伏低、雙手抱頭進行掩護,避免他們被槍戰波及。而在死者之中,有些人正是死於頭部中彈,甚至有一名婦女,是在自己的家裡被流彈給擊中。回到札巴內的視角,她發現局勢失控後,便冒險穿過槍林彈雨,先是和丈夫會合,然後再去學校把孩子帶走、一路跑回家,並試圖忽視周遭不斷大作的槍聲。札巴內說:「孩子們一直問我們發生了什麼事,但我們沒有什麼可以告訴她們的。」最後,他們一家安全返回家中,於槍戰期間坐在一條遠離玻璃窗的小走廊內,防止自己被波及。而對扎巴內來說,這一切讓她回想起了 1975 年到 1990 年的黎巴嫩內戰。「這次的經歷,基本上就是我們當年所體驗過的。」她說。另一對夫婦,瑪迪 (Reem Madi) 和丁納威 (Haitham Dinnawi) 的家,則正好在抗議現場附近,但即使槍戰發生、聽到外頭衝突不斷,他們仍做著自己的事:準備早餐、處理工作。他們似乎對此並不意外,也不陌生。瑪迪告訴《半島電視台》, 這兩年來,他們夫婦倆跟很多黎巴嫩人一樣,一直都在苦苦掙扎著:「我們很震驚,但本來就有預期到那種事會 (在抗議期間) 發生。」這是貝魯特近年來最糟糕的武裝衝突之一,加劇了黎巴嫩經濟與政治危機下的不穩定感。自 2019 年秋季以來,黎巴嫩鎊貶值超過 90%, 對該國經濟造成嚴重打擊,也使得當地原本的中產階級陷入貧困,世界銀行 (World Bank) 指出,黎巴嫩如今的情況,是自 1800 年代中期以來,世界前三大嚴重的經濟危機。最近幾個月,嚴重的燃料短缺甚至迫使許多人都只能忍受長期停電,又或是在加油站前大排長龍,曾經令黎巴嫩人引以為傲的金融、醫療與教育系統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許多專業人士紛紛選擇離開國家,往外尋求生機。而隨著國家逐漸失能,黎巴嫩政界之間的內鬨也日益嚴重。去年,貝魯特港的大爆炸造成超過 200 人死亡,並揭露許多黎巴嫩人眼中的真相 —— 這是政府治理不善和貪腐的結果。而 COVID-19 的疫情又更加深了該國的經濟困境與絕望感。周四的衝突甚至也是港口爆炸的餘波之一。兩個什葉派穆斯林政黨,也就是由伊朗支持的激進政黨「真主黨」和「阿邁勒運動」一起組織了一場抗議活動,要求罷免負責調查爆炸事件,並判定責任歸屬問題的法官。根據目擊者和黎巴嫩官方的說法,當抗議者聚集在一起時,槍聲突然大作,其來源是附近高樓的狙擊手,抗議者於是分散到附近的街巷,取回自己的武器並加入戰鬥。而這點也因此遭受質疑:如果本來只是想訴求和平抗議的話,為何附近卻擺放著數百件的武器,可以讓抗議者們迅速拿取、對突襲做出回應呢?尤其是這些武器中,甚至還包括了殺傷力極大的火箭推進榴彈。時至今日,眾人仍不知道在抗議活動中開下第一槍的人是誰、又來自哪一方。但無論如何,槍戰在橫跨兩個街區的範圍內迅速蔓延,其中一方是真主黨等什葉派,另一方則是堅決反對真主黨的基督教政黨「黎巴嫩力量」。四小時後,黎巴嫩軍隊才出現鎮壓衝突現場,槍戰就此結束,可是許多居民害怕暴力事件會再度升溫,仍然不敢外出,又或是乾脆選擇逃離貝魯特 —— 例如瑪迪和丁納威夫婦,他們選擇和住在附近的兩個朋友一起逃難。「我們必須要離開,因為我們害怕武裝人員闖入我們的家中,或從我們的屋頂和其他任何地方開火,」夫婦兩人的朋友保羅 (Paul) 拒絕透露姓氏,他告訴《半島電視台》:「我們還沒有機會能夠處理 COVID-19、經濟危機,還有貝魯特大爆炸所帶來的創傷,但現在我們又有了這場槍戰。」這次的槍戰成為了眾人心中的另一道創傷,對於擁有兩名年幼女兒的札巴內來說,自己的孩子在一年多間接連經歷了港口爆炸和槍戰,她對此深感憂慮,卻不知道該怎麼安慰她們。「我八歲的女兒一直在接受治療,想要從貝魯特大爆炸中恢復過來,但現在我們又回到了原點,」札巴內說:「她告訴我她今晚想要睡在我的床上。」針對本次槍戰的責任歸屬,真主黨成員指責黎巴嫩力量發起槍擊事件,但真主黨和阿邁勒運動的官方聲明則表明是未具名的武裝勢力,試圖「將國家拖入蓄意的衝突之間」。另一方面,黎巴嫩力量的領導人賈賈 (Samir Geagea) 也在 Twitter 上譴責暴力,表示衝突是由「未經控制又大量散播,隨時隨地都威脅著市民安危的武器」所造成的,話中暗指著真主黨的大型軍火庫。黎巴嫩力量更指責真主黨是在利用宗派之間的緊張局勢,好破壞貝魯特港口爆炸事件的調查進度,因為它們害怕自己也會被牽連其中。黎巴嫩官方則指出,它們已經逮捕了雙方的 19 名涉案者,其中包括 2 名敘利亞籍人士和 17 名黎巴嫩公民。該國總統奧恩 (Michel Aoun) 則公開譴責朝抗議者開火的槍手,承諾政府會將他們繩之以法,但「我們的國家需要冷靜的對話、冷靜的解決方案,以及對政府機關的尊重」。奧恩還強調,貝魯特港口爆炸事件的調查將持續下去。根據目前的調查進度,法官比塔爾 (Tarek Bitar) 已經開始傳喚一系列有權勢的政客,而且極有可能以刑事指控起訴他們。真主黨對比塔爾的批評也因此變得越來越直接,並表示調查已經變得政治化。除此之外,還有兩名面臨指控的前部長對比塔爾提出申訴,雖然申訴最後遭到法院駁回,但調查還是在上周被暫停了,而這甚至是三周以來的第二次。貝魯特港口爆炸的受害者家屬譴責這項舉動,批評人士則直指,這些作為正是由於該國的政治領導高層,正試圖要避免為這場黎巴嫩史上最大的爆炸事件承擔責任。
【地球 24小時】10/16 掌心冒汗、心跳加速的時刻
在美國麻州波士頓市 (Boston) 的傳教山社區 (Mission Hill neighborhood), 四位海地舞團的成員在永援聖母朝聖地聖殿 (Boston's Basilica of Our Lady of Perpetual Help) 的後台準備,等著待會在社區 COVID-19 疫情後的首個大型年度活動上表演。 相關閱讀:《巴西無臂芭蕾少女 跳出驚人的美麗》在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 (Minas Gerais) 的一個小鎮,有名 16 歲的少女靠著雙腳舞出驚人的美麗...... 在英國東南部利鎮 (Leigh-on-Sea) 的貝爾費爾斯衛理公會 (Belfairs Methodist Church), 英國首相強生 (Boris Johnson, 右) 和英國工黨領袖斯塔摩 (Keir Starmer, 左) 各帶著一束花,來到不久前英國國會議員顏敏時 (David Amess) 遇刺身亡的地方悼念他。周五 (15) 這天,顏敏時在會晤選民的時候遭人連刺數刀,送醫搶救後不治身亡,成為繼 2016 年工黨議員柯克斯 (Jo Cox) 後第二位遭殺害的英國國會議員。目前,警方已經逮捕了一名 25 歲的英國男子,但詳細案發過程、動機都還在調查當中,現在這場凶殺案也已經被認定為是一起恐怖攻擊。在象牙海岸首都阿必尚 (Abidjan), 象牙海岸前總統巴波 (Laurent Gbagbo) 的支持者在走進索菲特酒店 (Sofitel hotel) 參與新政黨成立大會前,經過了一張巴波的海報。 相關閱讀:《牽涉 3,000 條人命 前象牙海岸總統巴波遭國際法庭宣判無罪》2010 年,巴波掌政的象牙海岸發生了一場為期五個月的內戰,這場由政治僵局演變成的衝突是象牙海岸史上最殘忍的衝突之一,數百人在當中喪生,巴波也因為涉嫌犯下反人類罪而面臨國際刑事法庭的審判...... 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 (Manila), 隨著當地 COVID-19 疫情趨緩,政府也放寬了防疫規定,開放民眾可以到海邊一遊。但在 15 號這天,沙灘上還是依舊出現了一名舉著「請留心保持社交距離!」(physical distancing) 的工作人員,提醒來到馬尼拉灣 (Manila Bay) 的遊客注意防疫規定。 相關閱讀:《不要靠我這麼近 「社交距離」下的世界》因為 COVID-19 疫情全球蔓延的關係,各國政府紛紛要求人民保持「社交距離」, 無論是上街購物、祈禱、用餐等都不能靠得太近,這樣的場景也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土耳其東南部第一大城迪亞巴克爾 (Diyarbakir), 示威者們帶著標語走上街頭,抗議該國國內的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及其他各式各樣的歧視問題。 相關閱讀:《為逝去的妳擺一雙鞋 土耳其藝術家用 440 雙高跟鞋紀念 2018 年因家暴而死的女性》在土耳其,每逢有人去世,人們將會在出入口處擺上一雙死者的鞋子,悼念對方的離世。2018 年,土耳其藝術家杜納 (Vahit Tuna) 以這個小習俗為靈感,舉辦了一場公共展覽,呼籲民眾重視土耳其國內女性面對的家暴、婚內性暴力問題。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影視愛好者們打扮成 Netflix 熱門影集《紙房子》(Paper House) 角色的樣子,參加 2021 年的布拉格動漫展 (Prague Comic Con)。 相關閱讀:《因你而敗,也因你而盛:Netflix 紀錄片與最後一家百視達》在美國奧勒岡州的城市本德 (Bend), 世界上最後一家百視達於最近又再次竄紅,而原因竟然是由於他們的昔日「對手」Netflix...... 在烏克蘭東部的頓涅次克 (Donetsk), 一名士兵出席了頓涅次克人民共和國軍官帕夫洛夫 (Arseny Pavlov) 的紀念碑揭幕儀式。2016 年,在烏克蘭分離主義者自立的政權中擔任軍官的他,於自家公寓中遭人以炸彈炸死。 相關閱讀:《看不見盡頭的衝突 烏克蘭與東部分離主義分子交換人質》自 2014 年開始,烏克蘭政府與東部分離主義者之間的衝突就一直看不到終點,簽訂的停戰協議也屢屢違約。2017 年,雙方再次向彼此遞出橄欖枝,互相交換了超過 300 名人質,而外界對此也樂觀其成,希望這次的人質交換行動可以成為烏克蘭衝突的轉捩點。在西班牙加納利群島 (Canary Island) 的拉帕爾馬島 (La Palma), 老峰火山 (Cumbre Vieja) 依舊在持續噴發當中,深紅色的岩漿照亮了夜空。 相關閱讀:《Google 地心冒險 把岩漿湖帶到你面前》透過 Google 街景服務,我們可以神遊全世界;但從 2017 年開始,人們想坐在家裡神遊火山岩漿湖也不成問題。在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廣場 (National Mall), 參與靈魂箱計劃 (Soul Box Project) 的志工們抱著一袋袋手折紙盒在會場內穿梭,為這場紀念死於槍下遇害者的展覽忙碌著。靈魂箱計劃是一個同名非營利組織發起的活動,有心參與的人們可以將親手摺的小紙盒寄給他們,讓他們在美國國內不同的地方展覽。 相關閱讀:《長得像樂高的「真」槍 美國槍商掀輿論後下架》在美國猶他州,一間槍枝專賣公司不只面臨了輿論的撻伐,還收到了來自樂高的下架要求信件,一切都因為它們生產了一款長得像是玩具的「真」槍。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 (Cape Canaveral Air Force Station), 肩負著替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研究特洛伊帶小行星 (Trojan asteroids) 的太空船露西號 (Lucy), 乘著火箭一路往太空飛去。特洛伊帶小行星,指的是與木星共用軌道,與它一起環繞太陽運行的眾多小行星。 相關閱讀:《遲到 60 年的太空之旅 貝佐斯邀 82 歲奶奶當太空旅伴》在各國政府獨霸探索太空的權利好多年後,如今人們終於進入了商業太空的時代,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現在也能自行發射火箭進入太空。在這場全新的商業太空風潮中,亞馬遜公司的創辦人貝佐斯 (Jeff Bezos) 創辦的太空公司藍色起源 (Blue Origins) 就是先驅者之一,而他也在今年 7 月,邀請當年距離太空僅一步之遙的奶奶芬克 (Mary Wallace Funk) 同行,一起當藍色起源的第一批太空旅客。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花生醬吐司夾最高機密,美海軍工程師洩漏潛艦設計圖被捕
涉嫌販賣軍事機密的 Jonathan Smay Toebbe 是前海軍中尉,2014~2017 年間擔任海軍核動力計畫總部 (Naval Reactors) 核子工程師,並在 2017~2019 年間轉任海軍人力資源管理單位「21 世紀水手」(21th Centry Sailors), 並於 2020 年退役,而 Toebbe 在核動力計畫總部的工作經歷,使他具備取得機密資料的權限。檢察官起訴書指出,洩密案首先是在 2020 年 4 月,由「1 號國家」(Country 1) 駐美大使館收到不明包裹開始,包裹有一張 SD 卡和紙條,標明要交給大使館情報人員,並表示「這不是惡作劇,記憶卡的資料對貴國有非常高的價值。」聯邦調查局 (FBI) 2020 年 12 月從「1 號國家」大使館收到這個包裹開始調查,臥底探員花數月時間假扮成「1 號國家」情報人員,與自稱「愛麗絲」的 Toebbe 聯絡。探員與 Toebbe 分別在今年 6 月 26 日、7 月 31 日和 8 月 28 日交易三次情報,都是由 Toebbe 將資料放在指定地點,再由探員前往取回,且為了取得信任,FBI 還與該國大使館合作,由大使館協助在旗竿處掛上約定暗號。Tobbe 第一次交易是將 SD 卡夾在兩片塗了花生醬的三明治內,放入夾鏈袋藏在指定地點,後面兩次是包入 OK 蹦和口香糖包裝交貨,每次交易都要求使用門羅幣 (Monero) 支付款項,Toebbe 妻子則在每次藏貨時負責把風。最後一次交易後,FBI 從 Toebbe 提供的 SD 卡發現完整美軍現役維吉尼亞級 (Virginia Class) 核子攻擊潛艦設計圖,目前共有 19 艘服役,還有 11 艘建造中,單艦造價達 30 億美元,預計服役至 2060 年。交易維吉尼亞級潛艦機密後,Toebbe 開始向臥底探員尋求協助,要求安排逃亡路線,但諷刺的是 Toebbe 在交易期間,曾向臥底探員吹噓自己受過反內奸訓練,因此即便後續調查,前同事也絕不會懷疑他是嫌犯。顯然他所受的訓練並不到家,連自己是跟 FBI 探員交易軍事機密都不知道,因此 Toebbe 在 10 月 9 日與妻子一起遭逮捕。
【地球 24小時】10/15 英國議員之死
在英國東南部的利鎮 (Leigh-on-Sea), 正當醫生全力搶救遭人連刺數刀的保守黨議員顏敏時 (David Amess) 的同時,許多人民眾也來到案發現場獻花、擺放氣球替他祈福。周五 (15) 這天,顏敏時在進行選民服務的時候遭人刺了數刀,送醫搶救後不治身亡,成為繼 2016 年工黨議員柯克斯 (Jo Cox) 後第二位遭殺害的國會議員。目前,警方已經逮捕了一名 25 歲的英國男子,但詳細案發過程、動機都還在調查當中,不過警方已經認定這次的謀殺案是一起恐怖攻擊。案發後,各國也紛紛發表聲明悼念顏敏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則特別在聲明中提及顏敏時勤政負責的議員生涯,並說:「攻擊民意代表,就是攻擊民主」。在肯亞首都奈洛比基貝拉 (Kibera) 貧民窟的基貝拉足球女子學院 (Kibera Girls School Soccer Academy), 一間空蕩蕩的教室裡擺著女學生馬科卡 (Cynthia Makokha) 的照片,她在今年 10 月初返鄉探親的路上遭歹徒性侵並殺害。 相關閱讀:《「20 年前,他性侵了我」英國安德魯王子遭控性侵未成年少女》別以為性侵犯只會在偏僻的巷弄、燈光昏暗的地方出現,對於某些受害者來說,那些造成他們一生陰影的人,反而是社會大眾眼中的光鮮亮麗之輩。今年 8 月,現年 38 歲的美國女子朱芙蕾 (Virginia Roberts Giuffre) 對英國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 (Duke of York,Prince Andrew) 提起民事告訴,指控安德魯在 20 年前曾性侵她。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現年 4 歲的維洛佐 (Jade Velozo) 在醫護人員準備為他接種 COVID-19 疫苗時,連忙別過頭看著媽媽。 相關閱讀:《美國假疫苗卡越來越猖獗?免費打針還是要花錢買認證》在美國,有越來越多民眾被要求,必須得出示已經接種 COVID-19 疫苗的「疫苗卡」, 才能去工作、上學或參加社交場合。於是,黑市中漸漸出現了一項特別服務,專攻那些不願意打疫苗,卻又需要疫苗卡的人...... 在法國首都巴黎的巴黎鐵塔附近,表演人員疊起羅漢,迎接自土耳其一路走來法國的木偶小阿莫 (Little Amal)。今年 7 月,藝術公司「好機會」(Good Chance) 的藝術家帶著木偶「小阿莫」展開了一場長達 8,000 公里的徒步旅行。在這場旅行中,每個人都得靠雙腳走路,小阿莫也不例外。 相關閱讀:《從土耳其徒步到英國 木偶「小阿莫」的 8,000 公里奇幻之旅》在印度大城艾哈邁達巴德 (Ahmedabad) 的警察總局內,一名警察在十勝節 (Dussehra) 這天於配槍上擺了一朵花,祈求來年的福份。十勝節是印度教的一個傳統節日,旨在紀念印度傳說中的英雄羅摩 (Rāma) 大勝十首魔神羅波那 (Ravana), 這天各行各業的人們會特別以花環裝飾自己的生財工具,祈求來年的好運。 相關閱讀:《相信簽證之神,祂就會幫助你 印度百年「美簽神廟」》每年,有無數留美學生希望畢業後能順利找到工作、獲得美國政府發放的 H-1B 簽證。然而,H-1B 簽證的發放往往幾家歡樂幾家愁,申請者除了得準備完備的資料,還得靠運氣抽籤,被這個過程折磨得不成人形的申請者所在多有,連帶也讓有「美簽神廟」之名的印度巴拉吉 (Balaji) 神廟參拜人潮絡繹不絕...... 在美國華盛頓州埃佛里特市 (Everett) 的波音公司 (Boeing) 外,波音的員工們帶著國旗、標語在街上示威,抗議波音公司強制員工接種疫苗。 相關閱讀:《沒打疫苗的家長,孩子不能上學?中國矛盾防疫措施遭批》在目前 COVID-19 疫情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各國政府紛紛在努力提振國內的疫苗接種率。然而,近期中國地方政府們一系列措施卻引發了民眾的討論...... 在印尼首都雅加達的草莓咖啡廳 (Strawberry Cafe), 一名店員打扮成 Netflix 熱門影集《魷魚遊戲》(Squid Game) 守衛的樣子,舉起身上揹著的步槍,檢查兩名顧客是否確實完成了椪糖挑戰。 相關閱讀:《在語言中看見「韓流」 《牛津英語詞典》新增 26 個韓語詞彙》《魷魚遊戲》、防彈少年團 (BTS)、《寄生上流》(Parasite)—— 對於英語世界來說,「韓流」是他們漸漸無法忽視的一股強大浪潮,不僅生活已處處可見,甚至還逐漸在詞典中佔有一席之地...... 在英國蘇格蘭首都愛丁堡 (Edinburgh), 一名女子正在陽光下翩翩起舞。 相關閱讀:《巴西無臂芭蕾少女 跳出驚人的美麗》在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 (Minas Gerais) 的一個小鎮,有名 16 歲的少女靠著雙腳舞出驚人的美麗...... 在日本首都東京購物商場太陽城 (Sunshine City), 一名女子走過太陽城觀景台附近的一扇窗,窗上正映著一盞月亮形狀的燈飾。 相關閱讀:《日本都市傳說「月台加裝藍光可以降低跳軌自殺率」之謎》如果曾經在日本東京搭過電車的話,你有注意到車站月台到了晚上會看到藍光嗎?這個藍光不是某個人手機發出來的光,而是車站特別加裝的防自殺藍光。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近郊的 Tv 山 (Tv mountain) 上,一戶人家的孩子們在屋子外嬉鬧。 相關閱讀:《為什麼這座墨西哥村莊讓孩子拿槍?》在墨西哥緊鄰太平洋的格雷羅州 (Guerrero state) 阿雅華坦帕村 (Ayahualtempa), 這裡負責持槍保衛家園的不是專業保全,而是一個個還未成年的孩子......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雙語越早學越好?閱讀障礙、注意力缺失是哪裡卡關?大腦電波來解答!
語言,是人類溝通、學習和知識傳承的基礎,但我們如何從牙牙學語到熟悉多種語言呢?英文有子音、母音,中文也有不同聲調,大腦怎麼區別不同語音?這些是「神經語言學」的內容,也是中研院「大腦與語言實驗室」的研究重心。李佳穎研究團隊透過大腦的腦波反應,試圖解鎖大腦與語言處理的奧秘關係,希望進一步找出影響孩童閱讀發展與注意力障礙的關鍵機制。「腦波的研究已經一百多年。」李佳穎將腦波原理娓娓道來,「大腦由很多神經元組成,這些神經元透過神經傳導物質及電的作用,相互溝通訊息。」想要研究大腦如何處理語言,一般不能直接把探針插在人的神經元做侵入式量測。受試者會戴上多個電極的帽子,從頭皮上以非侵入式、不影響大腦運作的方式量測。腦波觀測就像量測心電圖一樣,至少有兩個電極放在大腦頭皮上,便能量測到隨著時間的電位變化,也就是腦波圖 (EEG, Electroencephalogram, 以下簡稱腦波)。人類在專注、放鬆、睡眠等不同的狀態下,腦波會呈現出不同的頻率組合。在研究與臨床上,腦波圖也常被用來計算「事件相關電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 ERP), 了解特定事件 (例如認知、語音知覺或閱讀等) 是否能誘發出特定的腦波型態。例如,「新生兒聽力篩檢」就是常見的聽覺事件 ERP 臨床應用。透過量測新生兒接收聲音刺激後 10 毫秒內的腦波反應,就可以知道寶寶大腦的聽覺反應是否正常,有無聽損。檢查的過程中,小嬰孩不需要有行為反應,睡覺也沒關係。腦波不僅可用來解答語言或認知歷程的基本問題,也可應用在臨床或教育上。從量測到的事件誘發電位,科學家只要知道電位振幅強度、波峰發生時間點以及在頭皮上分布的狀態這三個重要資訊,就可以像氣象局預估地震震央一樣,透過數學模型推估神經元活化的起源 (generator), 解答語言與認知歷程的問題。李佳穎團隊解開閱讀障礙與注意力缺損之間的關係,即是使用:聽覺事件相關的腦波 MMN (不匹配負向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 是什麼呢?它是大腦偵測到聽覺刺激改變時,會自動產生的電位變化。試著想像,當你聽到高昂尖叫、低頻狂吼,是不是會有不同感覺?腦波反應也是。當大腦偵測到不同頻率的聲音變化,頻率差異越大,引發的 MMN 負向振幅就會越大,電位變化的時間點也越早。MMN 可以發揮什麼關鍵功能?MMN 振幅大小和發生時間點,能反應出人類對聽覺差異的自動感知區辨能力。此外,紀錄 MMN 腦波資料時,受測者只需要被動地聆聽,不須對聽覺刺激進行任何行為判斷,因此這個腦波指標很適合用來測試無法配合指令要求的族群,像是嬰幼兒、特殊疾病的族群。目前,MMN 被廣泛用在嬰幼兒語音知覺發展的研究,而且研究已發現,從嬰幼兒的語音發展及語音知覺表現,可以有效預測這些孩子日後的閱讀能力!芬蘭曾有一項知名研究,研究者想知道:不同母語的嬰兒,語音區辨力有什麼不同?研究者以芬蘭與愛沙尼亞的嬰兒來做比較,觀測他們聽到不同語音時的 MMN 腦波振幅,判斷嬰兒對愛沙尼亞語特有母音 [õ] 的辨別能力。結果發現,芬蘭嬰兒在 6 個月大時,雖然生活中不會聽到這個母音 [õ], 仍對它有很好的辨別力。但到了 12 個月大,芬蘭嬰兒對於非母語 [õ] 的辨別敏感度就顯著降低了!這項研究顯示:即使不是母語會出現的音素,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辨識力,但這種天賦會逐漸「關上門」。隨著語言學習的過程,我們對母語中不存在的音素會漸漸失去敏感度。每種語言具有不同的語音特徵,因此李佳穎實驗室近年也運用 MMN , 探討中文母語者的語音知覺發展,以及檢驗語音改變時的 MMN 與中文閱讀能力的關係。以中文聲調為例,幼童或初學中文做第二語言的外國人,常常分不清楚二、三聲。這是因為二、三聲調的物理屬性 (不論是起始頻率或隨時間變化的基頻), 比一、三聲的差異來得小。研究團隊也以一三聲、二三聲的 MMN , 觀測不同受試對象的腦波反應。李佳穎首先以大學生做實驗。比起一、三聲調變化,成年受試者在二、三聲差異變化時引發的 MMN 振幅較小,發生時間也比較晚,表示成人大腦能順利區辨這些聲調。不過,對於小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孩子,一、三聲調 MMN 負向振幅很大,二、三聲調的 MMN 卻是一個正波,顯示他們對二、三聲還沒有自動區辨能力,一直要到五年級後才穩定下來。此外,識字量越高的孩子,所測得二、三聲調的 MMN 振幅越負──代表識字量越高,對聲調的敏感度越高。研究團隊再針對閱讀障礙的孩子做量測。結果發現,閱讀障礙孩子的 MMN 反應和低年級孩子類似,對二、三聲的 MMN 反應不敏感。這和過去認為,他們是因為看文字、視覺區辨有困難而產生閱讀障礙,有些不同!閱讀障礙孩子對聲調的敏感度較弱,若用語音來學習文字可能容易卡關。實驗結果找出了閱讀障礙的學習關鍵,有助於未來鑑別或幫助閱讀有困難的學童。李佳穎表示,從這些研究發現可知,MMN 能反映大腦對語音的敏感度,並且與閱讀發展息息相關。未來,若能建立區辨中文語音的 MMN 發展資料庫,就可做為早期鑑別語言與閱讀障礙的神經生理指標。學習障礙的孩子裡,除了閱讀障礙、語言障礙,另一個常見的狀況是:注意力缺失。許多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的孩子,因為注意力不足,常常會伴隨著學習困難;但閱讀障礙兒童跟不上進度,往往也難專注。因此,老師或家長在兩者評估上經常遇到困難。不過李佳穎發現,注意力缺失與閱讀障礙的孩子,在偵測聲音刺激變化的腦波反應不太一樣。偵測聲音變化時所引發的 MMN , 是一個反應大腦自動偵測聽覺訊號差異的腦波成分,這個階段的反應,並不需要注意力的介入控制,也就是發生在前注意力階段 (pre-attentive stage)。即使在嬰兒睡覺、孩童看巧虎的時候進行測量,大腦也會自動偵測聲音聲調的變化。MMN 的腦波振幅出現得比較早,在 MMN 的波形發生後,通常還有另一個腦波成分叫做 P3a, 這是一個在「差異音」出現 300~600 毫秒後所引發的事件誘發電位。P3a 振幅會受到注意力資源分配 (例如差異音出現的比例) 影響。因此,P3a 反映的是不自主的注意力導引能力。李佳穎研究發現,在一、二、三聲差異音比例為 0.1:0.1:0.8 的情況下,閱讀障礙的孩子 MMN 指標即出現問題──閱讀障礙孩子「前注意階段」的語音敏感度比較差。但如果是過動兒,MMN 指標跟一般孩子並無差異,主要是 P3a 出現問題──過動兒在「不自主的注意力引導階段」反應較差。比起一般孩子,過動兒一、三聲的 P300 反應明顯較弱,這也顯示 ADHD 孩子大腦處理注意力的歷程,與正常孩子有所不同。研究也發現,P3a 的振幅與注意力行為評估量表的分數有顯著相關。總結來說,閱讀障礙的孩童在 MMN 腦波反應,也就是前注意力階段的語音敏感度出現問題。過動孩童的 MMN 反應和一般孩子差不多,但是 P300 反應較弱,也就是處理注意力的歷程比較差。從 MMN、P300 兩個不同的腦電波成份 (component) 研究顯示,腦波能反應出大腦內在語言、認知處理歷程。MMN 反應的是聲音敏感度,P300 反應注意力的歷程,對於未來在孩童學習障礙的臨床鑑定上,將提供重要的幫助。李佳穎希望能持續蒐集更多個案的常模,協助做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閱讀障礙的鑑別診斷,也能進一步做更多不同範疇的臨床應用。答:全世界的子音和母音有 600 多個,可是每一個語言大約只用到 30 到 50 個語音。我們的大腦神經元在出生後會不斷蓬勃發展,神經元之間的連結也會隨著經驗連結,持續開闢出新道路;但同時,沒有經驗或不需要的神經元也會被修剪掉。前面提到的芬蘭研究,嬰兒一開始對任何語音差異都能區辨或偵測,但是透過神經網絡 (neural network) 的學習後,反而逐漸喪失這種能力。這種例子很常見,就像許多講台語的長輩分不出國語的「發生」和「花生」, 因為台語沒有ㄈ、ㄏ;日語母語者無法區分 r、l; 我們學英文也有極限。這些例子,都是因為大腦將用不到的神經連結修剪掉,也就是大腦可塑性。因此可以提早讓孩童在自然環境中接觸語言,累積經驗值。口語詞彙是閱讀能力的根基,不管第一或第二語言,都不用急著讓孩童學習文字。還沒上學之前,家長可以透過講故事,累積孩童的語音敏感度與詞彙量,作為未來閱讀發展的根基。如果要強調第二語言,也可以在遊戲、自然互動中建立語感,不用一開始就教閃卡、背單字、寫字,因為書寫涉及視、知覺和動作的協調,也與小肌肉發展有關,不必過早介入教導。答:語言的傳遞有聽、說、讀和寫。文字的發展,讓訊息有不同的溝通模式,也加速了知識傳承。但對閱讀障礙的孩子來說,以文字做為獲取知識的媒介是較困難的。知識不一定只能透過文字傳播。如果孩子在文字形式的吸收有困難,也可以採用有聲或多媒體等方式來學習或評量,建立信心。他們閱讀能力的發展斜率或許比一般孩子緩慢,但還是會進步。如果因為經常失敗而扼殺了興趣和動機,反而更不利於小孩的學習發展。上學不只是為了學習文字、閱讀能力,而是幫助孩子獲取知識。閱讀障礙不代表不能學習,更不代表人生是黑白的!許多優秀的人都有閱讀障礙,例如知名歌手蕭敬騰、新加坡前總統李光耀,都是好例子。我們語言與大腦實驗室也做了好幾組遊戲,希望透過不同的形式,幫助學習困難的孩子,從互動遊戲來累積語言經驗。像是 「注音冒險王」, 已經上架 Google 和 iOS 平台提供下載。答:我原本研究非常基礎的腦神經科學,最大的研究動力是為了滿足學術上的好奇心,原先沒想過會投入臨床或教育方面的應用。過去,我找了一些閱讀學習困難的孩子當受試者,家長報名很踴躍,因為他們很想知道:孩子究竟怎麼了?我該怎麼幫他?每次實驗後,父母都很關心能為孩子做些什麼。但我發現:我根本沒辦法幫助他們,他們只是來幫我做實驗!這讓我慢慢思考,只提供施測並不夠,應該想辦法回饋這些孩子和家長。一開始,我沒辦法直接幫到孩子,就先做出中文的字詞資料庫,提供資源讓特教老師設計學習單。後來我開始四處演講,分享語言學習、閱讀學習的歷程,漸漸有特教機構和鑑定機構找我協助,也因此跟教育現場的老師有更多互動,更了解不同學習障礙類型的需求及鑑定上的困難。特教老師很忙,從「知道理論」到「可以使用」也仍有一段距離,所以我們開始進一步規劃輔助教學應用軟體。通常,第一版原型由實驗室自己研發設計,之後再和專業工程師討論,一步步發展。很幸運有長期支持的團隊,讓我們不只做基礎研究,還可以設計免費學習 APP 回饋社會。我也期待有更多生力軍加入大腦與語言實驗室,一起為臺灣的腦科學與教育應用努力。
【地球 24小時】10/14 女王陛下,請別動唷
在英國西北部的黑潭區 (Blackpool), 藝術家米漢 (Emma Meehan) 正小心翼翼地用畫筆,替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的蠟像上色。 相關閱讀:《「當倫敦鐵橋倒下」 英國女王過世時會發生什麼事?》今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已經快要 95 歲了,年事已高的她,已經不像以前一樣能履行各種皇室義務,倘若有一天女王不幸駕崩,英國各界又該怎麼做?在挪威南部的孔斯貝格市 (Kongsberg), 人們在鎮廣場中間擺放花朵和蠟燭,悼念在周三的攻擊事件中身亡的遇難者。周三 (13) 傍晚,現年 37 歲、住在孔斯貝格市區的丹麥籍兇嫌布拉森 (Espen Andersen Brathen) 帶著弓箭,在市區發動無差別攻擊,總共造成 5 人死亡、2 人受傷。目前,布拉森已經落網,但出於擔心布拉森還有共犯的緣故,警方並未透露太多訊息給外界。然而,這起發生於北歐國度的兇殺案,讓許多挪威居民想起了 10 年前的烏托亞島 (Utøya) 大屠殺事件...... 相關閱讀:《挪威出現弓箭手無差別攻擊 5 人遭箭射死》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 (Beirut), 周四 (14) 這天,市區內突然爆發了一場槍戰,街上的幾名路人在看到附近有人當街中彈後,立刻不顧危險地衝到街上將他救下。周四,黎巴嫩真主黨 (Hezbollah) 和盟友阿邁勒運動 (Amal Movement) 共同發起了一場示威活動,要求當局將主導去年貝魯特港口大爆炸調查案的法官比塔爾 (Tarek Bitar) 撤職,因為他只傳喚、訊問真主黨一脈的政治人物。不料示威才剛開始不久,示威人群隨即遭到狙擊手狙擊,藏身於示威群眾中的武裝份子也立刻抽出武器還擊,雙方就這樣在街頭展開了一場混戰,總計造成至少 6 人死亡,而這場混戰也不禁勾起許多黎巴嫩民眾對 1975-1990 年期間黎巴嫩內戰的無奈回憶。 相關閱讀:《貝魯特大爆炸一年後 黎巴嫩怎麼樣了?》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 (Kuala Lumpur) 的一間美甲沙龍裡,美甲師以近期爆紅的影劇《魷魚遊戲》(Sauid Game) 為靈感,替照片中的顧客彩繪指甲。 相關閱讀:《在語言中看見「韓流」 《牛津英語詞典》新增 26 個韓語詞彙》《魷魚遊戲》、防彈少年團、《寄生上流》(Parasite)—— 對於英語世界來說,「韓流」是他們漸漸無法忽視的一股強大浪潮,不僅生活已處處可見,甚至還逐漸在詞典中佔有一席之地...... 在英國中部納茨福德鎮 (Knutsford) 的阿爾利廳暨花園 (Arley Hall and Gardens), 最近這裡正準備舉辦一場以小說《哈利波特》(Harry Potter) 場景「禁忌森林」(Forbidden Forest) 為主題的體驗活動。在活動現場,主辦單位擺出了一台衛斯理家 (Weasley) 的飛天福特車。 相關閱讀:《怕邪惡咒語召喚惡靈 美國天主教學校將《哈利波特》撤出圖書館》任職於美國天主教學校的神父利希爾 (Dan Reehil) 表示,《哈利波特》所使用的咒語都是真的,因此為了守護學生們,他決定要將這部小說從校園裡趕出去。在中國天津市一間由中國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投資的發電廠附近,漁民們正在湖畔忙著打漁。最近,中國的一波「能耗雙控」政策引發了各國的關注,但在廣袤的亞洲大陸上,還有另一個大國隨時可能面臨大規模的能源危機...... 相關閱讀:《印度燃「煤」之急 產煤大國的缺電危機》在加拿大努納武特省 (Nunavut) 首府伊魁特市 (Iqaluit), 市府員工尤納哈 (Jackie Unahah) 正在替市民們裝水,唯恐他們和伊奎特市的其他 7,000 位市民不慎誤喝了可能已經遭到燃料污染的水。 相關閱讀:《「我們要水,不要可樂」 墨西哥小鎮對抗可口可樂的拉鋸戰》在墨西哥難以取得乾淨飲用水的地方,喝可樂比喝飲用水來得簡單,無形中也犧牲了民眾的健康,讓不少人飽受肥胖和糖尿病所苦。而在 COVID-19 疫情延燒的現在,更讓這些民眾成了染疫後死亡的高危險群...... 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一名狗狗帶著一塊寫著「不要虐待動物」(No animal abuse) 的牌子,跟著身為動保團體一員的主人上街發動示威。 相關閱讀:《德國愛狗新法:一天要遛兩次狗》當有一條新法規定狗狗的主人一天要遛幾次狗、遛多久,你覺得怎麼樣呢?去年,德國就出現了這樣子的規定..... 在英國首都倫敦,哈姆雷玩具店 (Hamleys toy store) 公布完今年的聖誕節十大玩具後,特別開放讓孩子們與聖誕老人、聖誕精靈們一起合照。每到聖誕節,一個蓄著白色長鬍、全身一片大紅色的和藹老人就會出現。不過,聖誕節可不是個專屬於聖誕老人的節日,今天就讓我們從聖誕老人開始,一步步走向一個「沒有聖誕老人的聖誕節」吧!相關閱讀:《【地球放大鏡】聖誕節,可不可以不要有聖誕老人?那些聖誕老人以外的怪奇聖誕人物》在澳洲大城雪梨的雪梨海洋生物水族館 (SEA LIFE Sydney Aquarium) 裡,一名孩子在海底隧道裡,又驚又喜地看著從頭上游過的魚。 相關閱讀:《別忘記人類!日本水族館推「跟魚視訊」幫助花園鰻不害羞》在日本為了防疫而封鎖的期間,位於東京的墨田水族館 (Sumida Aquarium) 最擔心的無非就是館內生性害羞的花園鰻 (Garden eels) 再次對人們感到陌生。為此,館方特地發起了一項特殊的活動 ——「跟花園鰻講視訊電話」!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瑞士仙境馬特洪峰 情迷無煙山城策馬特
人類,不得不說真是種視覺的動物啊!這觀點放在名聞遐邇的馬特洪峰 (Matterhorn) 之上,獲得了最好印證。放眼全球名山,她海拔高度 4,478 公尺的個頭連百大都排不上,卻因出眾的「顏值」, 讓她在阿爾卑斯山脈群峰中是如此耀眼、如此特出,以至於給所有見過的人 (無論是親臨或透過媒體) 留下深刻印象。一座四面陡峭的錐型山峰,就這麼尖聳在瑞士、義大利邊境,遊客望之無不震撼、傾心,而熱衷挑戰的登山客看了,難免倒吸一口涼氣,心想「四面都這麼陡峭,該怎麼征服啊?」往往還沒攀登呢,就先自慚形穢起來,一直到百餘年前才有膽大者嘗試挑戰,最終在 1865 年 7 月 14 日由愛德華。溫珀 (Edward Whymper) 等人首次登頂,創下紀錄,也迎來悲劇。一部瑞士策馬特 (Zermatt) 小鎮史,我猜大概有半數篇幅都離不開講述馬特洪峰登山史,走進坐落馬特洪峰山腳谷地的策馬特,只要仔細留心,不難發現這裡是歐洲人趨之若鶩的登山勝地,最熱鬧的班霍夫大街 (Bahnhofstrasse) 上,戶外用品店為旅人備齊一切裝備 (當然,如果計畫來登山、健行,建議使用自己穿戴慣的裝備為佳)。散步巷弄間,也能與那些創下輝煌紀錄的登山家足跡巧遇;如果想更進一步認識那些冒險故事,就請造訪一趟馬特洪峰博物館吧!裡頭介紹了策馬特考古遺址、馬特洪峰相關知識、登山裝備如何演進,自然也少不了攀登者前仆後繼的探險事蹟。150 多年前,由英國人愛德華。溫珀率領的五人登山隊克服困難,成功登頂馬特洪峰,卻在下山時發生意外,除溫珀平安回到策馬特外,其餘四人不幸喪生,其中一人甚至連遺體都遍尋不著。如今在博物館內,還以玻璃櫃展示當年斷裂的繩索,記錄這段輝煌又帶著遺憾的事蹟。登山客命喪聖山後換來什麼影響?檢討當地政府?封山?禁止攀登?都不是,看似無解的馬特洪峰被成功登頂後,吸引了更多想挑戰自我的登山客趨之若鶩,他們明白:戶外活動皆有風險,而這份風險不論高低,都必須自己承擔,即使不幸命喪大山,都是自己的選擇,家屬也多願意將罹難者安葬在策馬特,讓他們摯愛的親人長眠鍾愛的名峰旁,無怨無悔。在山嶽之國瑞士登高、賞名山,發達的鐵道網絡解決了交通問題,只要買張火車票,即使不良於行的年長者,也能輕鬆抵達海拔 3,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賞景。從策馬特出發,搭上高納葛拉特鐵道 (Gornergrat Bahn, GGB), 這趟火車旅程不賣關子,剛出發沒多久、穿越密林,主角馬特洪峰就迫不及待地出現在窗外,一路蜿蜒相隨。高納葛拉特鐵道是瑞士首條電氣化鐵道,2016 年與台灣阿里山森林鐵路締結為「姊妹鐵路」, 登山鐵道運用了齒軌技術,讓火車具備爬坡能力,齒軌列車從海拔 1,604 公尺的策馬特起站出發,其間攀登的高度比台北市七星山還高,只運行九公里,即抵達海拔 3,089 公尺高的終點站高納葛拉特站,迎接旅人的也非簡陋山屋,而是宛如城堡造型的高級飯店 3100Kulmhotel Gornergrat, 就算不在這兒睡上一晚迎日出,也可進入裡頭祛祛寒意,到餐廳用餐、喝杯咖啡、逛紀念品店,看世界最大的馬特洪峰造型巧克力,體貼喜愛親近山的旅人,一切本該如此愜意。策馬特坐落山谷,這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也促成了當地禁行燃油車的決議。早在 1961 年,策馬特居民即透過公投,禁止汽、柴油車輛進入,避免空汙滯留山城,今日遊客欲拜訪策馬特,可搭乘馬特洪哥塔鐵道 (Matterhorn Gotthard Bahn, MGB) 前往,若開車族就得先將車輛停泊至鄰近的塔什 (Tasch) 站,再轉搭火車進入。抵達策馬特站、剛下列車,可發現外頭廣場已有小型電動車等著載運乘客行李;步行班霍夫大街時,也常能與蹄聲達達的載客馬車擦身而過。熟悉瑞士的導遊還分享了件趣聞:原來策馬特曾發生過一樁「環保」搶案,搶匪打劫銀行後逃離現場,用的交通工具竟是自行車!不得不佩服當地禁用燃油車的政策,執行得果真相當徹底。我愛恣意在策馬特古色古香的街道漫遊,呼吸著來自崇山峻嶺的清新空氣,離開賣店區,往僻靜處多走幾步探尋,還能一睹瓦萊州最傳統的木屋形式「香菇屋」, 這種屋子在屋腳處,特別墊上石板隔絕木樁,以避免老鼠攀緣而上,類似的巧思我曾在台灣泰雅族穀倉見過,沒想到再度相遇竟是相隔千里的瑞士策馬特!不免讚嘆起老祖先們的共通智慧。由於在策馬特幾乎每個角落,都能欣賞到馬特洪峰的壯偉英姿,我建議把握晨昏時段取景捕捉,更能拍出不同於藍天尖峰的另種風情,比如太陽尚未露臉時,金色晨光會搶先染滿山頭;或趁傍晚華燈初上,從小山坡俯瞰馬特洪峰下的千家燈火,真令人百看不厭呢!
加州首開美國先例 「性交時偷拔保險套」是犯法行為
30 年前,在成為一名性工作者後數個月,住在阿拉斯加安克拉治 (Anchorage) 的女子杜根 (Maxine Doogan) 懷孕了。當時,杜根的客人在未經過她的同意下,於性行為過程中偷偷取下自己的保險套,發現這件事後,她立刻驚恐地衝向浴室清理自己,可是等杜根出來後,對方卻已經消失無蹤。於是杜根立刻跑到附近的診所,進行一連串的性病採檢,並暗自慶幸所有的結果都呈陰性。不幸的是,六周之後,杜根發現自己懷孕了,她必須花大約 300 美元 (折目前的台幣約 8,449 元) 進行流產手術,而且術後有一個月的時間無法工作。在這個情況下,客人的作為肯定是不道德的,可是並不違法。杜根指出:「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沒有追訴的能力。」但上周四 (7), 美國加州州長紐森 (Gavin Newsom) 簽署了一項法案,將被稱為「stealthing」, 也就是在性行為過程中偷偷拿掉保險套的行為,納入了民法的列管範圍內。這也讓加州成為了美國第一個將 stealthing 入法的州,受害者日後將能透過法律途徑,尋求救濟與損害賠償。引入這項法案的加州眾議院議員加西亞 (Cristina Garcia) 指出:「我們想要確保這 (指 stealthing) 不僅是不道德的行為,也是不合法的行為。」多年來,加西亞都在推動不同版本的 stealthing 法案,2017 與 2018 年,她都曾嘗試要將其納入刑法,允許檢察官有資格向法官求處有期徒刑,但結果不是立刻被否決,就是根本沒有進行聽證會。而如今這個只將 stealthing 納入民法的新版本,終於在加州參議院無異議通過了,受害者因此可以索賠,但卻無法提出刑事告訴,加西亞對此感到遺憾。「我仍然認為這項法案應該納入刑法中,」加西亞告訴 BBC:「如果違背了彼此的意願,這不正是性侵和性暴力的定義嗎?」加西亞表示,她之所以想要將 stealthing 入法,是因為她讀了一篇 2017 年的相關研究,這份研究由當時還是耶魯法學院 (Yale Law School) 學生的布羅茨基 (Alexandra Brodsky) 所著。如今,布羅茨基已經成為了一名民權律師,並著有《性正義》(Sexual Justice, 暫譯) 一書,該書著眼於如何應對性暴力,並將許多在研究中所提到的故事描述得更加仔細 —— 包括許多受害者和加害者間其實有著相互同意的情感或性關係。布羅茨基於書中表示,他們的說詞往往都是一樣的開頭:「我不確定這是不是性侵,但是......」, 她指出,當時很少有人會公開談論未經同意就於性行為過程中取下保險套的行為,就算說了,也往往會遭到其他人不友善的審視,畢竟 stealthing 是開始於雙方都同意的性行為。此外,書中的受害者們還詳述了自己在經歷 stealthing 後害怕得到性病或懷孕的恐懼,以及強烈的被侵犯和被背叛感;但與此同時,有很多人卻依舊認為,他們不認為 stealthing 等同於性侵害。布羅茨基認為,這代表人們還沒有建立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我想這個問題有很大的一部份是,很多人認為自己是唯一一個遭遇這種狀況的人。」「在意識到你的另一半或你的性伴侶,他們對於你的自主權、你的個人尊嚴,又或是你對於自己要跟誰發生性行為、何時發生、又是怎麼發生的決定權都毫不關心的時候,這種經驗本身就是嚴重的侵害,無論有沒有造成身體的傷害,或是否因此而懷孕。」布羅茨基如此告訴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On my way home from signing copies of SEXUAL JUSTICE at the wonderful @greenlightbklyn. Order yours here: https://t.co/RRk1HIdLkB pic.twitter.com/YYvGWTVulW 布羅茨基曾於 2017 年發表一篇有關 stealthing 的論文。本照攝於今年八月,為布羅茨基著作《性正義》的簽售會。根據加州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在評估加西亞的法案時所做出的研究顯示,stealthing 的情況「令人沮喪的嚴重」。例如,2019 年便有一份刊登於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的研究指出,在 21 歲至 30 歲的女性中,有 12% 的人曾經歷過 stealthing。同年,澳洲蒙納許大學 (Monash University) 的學者也表示,在與男性發生性關係的人中,約有 33% 的女性及 20% 的男性也都遭遇過一樣的狀況。除此之外,還有一則研究得出結果,認為會做出 stealthing 行為的男性,比起一般男性更容易得到性病,比例是 29.5% 對上 15.1%; 同時也更容易造成意外懷孕的結果,比例為 46.7% 對上 25.8%。而隨著近年越來越多人關注 stealthing 的議題,除了美國加州以外,也有其他一些國家已經陸續將此列為違法之列,像是英國、紐西蘭、瑞士、加拿大、德國和澳洲,可是另一方面,卻很少有加害者真的被起訴,因為受害者往往難以證明對方真的是故意偷偷拿下保險套。但即使如此,身為民權律師與參議員的布羅茨基和加西亞依舊認為,加州正式將 stealthing 視為非法行為,是具有其內在意義的。「想像一下,當他們 (指受害者) 發現加州政府認為自己不應該遭受這樣的待遇時,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布羅茨基說:「法律的救濟管道是理所當然的。」同時,布羅茨基還指出:「民事訴訟讓決定權掌握在受害者手中,這一點在性暴力發生後尤其重要,因為性暴力本身就是對受害者決定自己人生權利的一種否定。」而且有時候,受害者或許並不希望執法單位介入。布羅茨基透露:「有很多受害者,他們並不希望看到傷害自己的人坐牢,可是他們的確希望能獲得一些幫助,以便重建自己的生活、支付心理與醫療服務的費用,然後有餘裕可以暫時脫離工作,讓自己有時間能夠復原。」目前,加州的 stealthing 法案受到了倡議團體「色情服務提供者之法律、教育與研究計畫」(ESPLERP) 的支持,而 ESPLERP 正是由當年的 stealthing 受害者杜根所創立。杜根表示,這項法案除了能夠允許性工作者控告私自取下保險套的客人,或許也能為他們的未來鋪路,讓性工作者和其他常常被司法體系邊緣化的團體,能夠繼續取得更多的法律保障。不過根據布羅茨基所言,性侵害案件本身的處置也還有很大的問題,因為那些做出指控的受害者,往往會遭遇「審查和懷疑」; 而當事情碰上了 stealthing, 這樣的情緒和反應會更加強烈,因為「根據定義,傷害是在他們同意進行性行為之後才發生的」。但無論如何,這次的法案終究是加州,或整個美國所踏出的重要第一步 —— 尤其在紐約州和威斯康辛州,類似的法案最近才剛剛被駁回。「我為加州成為美國的首例感到驕傲,但我也要呼籲其他州的參議員一起跟上,而且速度要快,」加州參議員加西亞表示:「一個 (州) 完成了,現在還有 49 個 (州) 要處理。」另外,也有學者認為這項法案將有助於社會風氣的改變。例如史丹佛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法學教授道伯 (Michele Dauber) 就指出:「將它 (指 stealthing) 攤在陽光下、並立法禁止,這足以成為教育的空間。」「既然是違法的事,那它就會成為性教育課程的一部分。往後也能發揮影響力,幫助社會逐漸改變日常規範、價值與行為。」
【地球 24小時】10/13 給麻瓜孩子的魔法課
在英國首都倫敦的萊斯特廣場 (Leicester Square), 電影《哈利波特》(Harry Potter) 的編導哈里斯 (Paul Harris, 未在圖中) 在工人安裝慶祝《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上映滿 20 周年的巨大魔杖之餘,抽空指導哈林蓋倫敦自治市公園視野學校 (Park View School Haringey) 的學生如何揮舞魔杖。 相關閱讀:《到霍格華茲讀書一年要花多少錢?》你曾經夢想過跟著《哈利波特》書中的人物到霍格華茲魔法學校念書嗎?但在入學之前,你可得先把學費準備好,而在 2015 年,美國的一位特約作家就替所有滿心期待到魔法學校霍格華茲 (Hogwarts) 上學的學生們算了一筆帳,評估究竟需要準備多少錢才有學習魔法的機會。在英國首都倫敦的瑟羅克區 (Thurrock), 兩名警察千方百計地想將環保組織英國絕緣 (Insulate Britain) 成員自行黏在路上的手拔起來,好讓車輛通行。最近,英國絕緣的成員為了倡議英國政府加大補助家家戶戶安裝節能設施的力度,自 9 月 13 日起發動了一連串的示威,13 號這天則是有示威者跑到 M25 高速公路的匝道口,將自己的手黏在地上、阻止其他車輛通行。 相關閱讀:《印尼塑膠博物館新開張 萬島之國的塑膠危機》相較於英國絕緣組織的激進手法,印尼當地的環保組織生態觀測與濕地保護組織 (Ec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Wetlands Conservation) 選擇用更溫和的手法推廣他們的理念 —— 一間由海邊、河岸邊的塑膠垃圾搭建起的「塑膠博物館」。在澳洲大城雪梨,隨著疫情緩和、各項娛樂活動恢復生機,變身皇后范尼 (Dakota Fann'ee) 也終於可以回到帝國厄斯金維爾酒吧 (Imperial Erskineville bar) 的舞台上,享受台下觀眾的掌聲和尖叫聲。 相關閱讀:《「孩子比他人目光更重要」 在美國紐約找到「變裝小子」》今年 13 歲的拿波萊斯 (Desmond Napoles) 在網路上以「變裝小子」(drag kid) 的身份小有名氣,在鎂光燈前大力展現自己的他,無非是希望自身經驗能夠鼓勵更多人擁有自信、擁抱最真實的自己。在印度大城孟買,兩位工作人員於高壓電塔旁工作。在今年年初 COVID-19 疫情危機好不容易緩解之後,印度的經濟飛速復甦,電力需求也跟著水漲船高,加上近來國際煤價大漲,讓這個才剛要起飛的大國馬上陷入了另一個全新的危機當中:缺電。 相關閱讀:《印度燃「煤」之急 產煤大國的缺電危機》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Bosnia and Herzegovina) 西北部的城市大克拉杜沙 (Velika Kladuša) 裡,一名來自阿富汗的孩子正在一座臨時的營地裡玩玩具。 相關閱讀:《曾經的階下囚 塔利班成為阿富汗監獄的新主人》過去,阿富汗的監獄裡關了不少塔利班組織 (Taliban) 的成員;但在該組織掌權後的現在,當年的階下囚搖身一變,成為了牢房的新統治者...... 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阿靈頓郡 (Arlington), 一名男子獨自坐在陽台上,而放眼他附近的景色,全是相似陽台所形成的一片「陽台海」。 相關閱讀:《一人同行,兩人更好 結伴唱歌的魅力》從洗澡唱歌,到 COVID-19 疫情爆發期間各國居家隔離民眾的陽台大合唱,「唱歌」已經被證實是抒壓的好方法,而與其他人「一起唱歌」更是有獨特的魅力。13 日晚間,挪威南部孔斯貝格鎮 (Kongsberg) 的一間超市裡,突然闖入了一名持刀、弓的男子在此大開殺戒,造成至少 5 人死亡、2 人受傷。截至目前為止,警方已經逮捕了現年 37 歲的丹麥籍兇嫌,但除此之外,外界並無法掌握更多消息。針對此案件,挪威警方表示目前不排除是場恐怖攻擊,但因為懷疑有其他共犯的緣故,所以拒絕透露最新調查進度。在伊拉克的濟加爾省 (Dhi Qar province), 一名男子划著小船,經過切巴耶什沼澤 (Chebayesh marsh) 中間。 相關閱讀:《海上烏托邦幻滅:加密貨幣遊輪 Satoshi 的大奇航》去年,三名加密貨幣狂熱者買了一艘遊輪,想把它打造成海上烏托邦,然而卻在今年以失敗告終...... 在美國德州的范霍恩小鎮 (Van Horn), 今年高齡 90 歲、曾在電影《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中飾演太空船企業號 (NCC-1701) 艦長寇克 (James Tiberius Kirk) 的演員薛特納 (William Shatner) 在搭乘藍色起源的太空船進入太空後,於白色的火箭前方接受媒體的採訪。對於薛特納來說,這趟旅行不只是場圓夢之旅,也是一場紀錄之旅。高齡 90 歲的他,也順利地在這場太空小旅行後成為全球最年長的太空旅行者。 相關閱讀:《遲到 60 年的太空之旅 貝佐斯邀 82 歲奶奶當太空旅伴》今年 7 月,零售巨頭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 (Jeff Bezos) 成了自己一手創辦的太空公司藍色起源的第一位旅客,而這趟首航之旅,他還另外邀請了一位特殊的旅伴:差點就能成為太空人的奶奶芬克 (Mary Wallace Funk)。在美國加州的聖塔芭芭拉郡 (Santa Barbara County), 消防員扛起被野火燒毀的樹木,行經瑞福吉奧州立海灘 (Refugio State Beach) 附近的一段鐵軌。 相關閱讀:《美消防員平均一周兩人亡 為什麼他們要自殺?》2016 年,美國電視節目《斷層線》(Fault Lines) 拍攝了一支近半個小時的紀錄短片,指出美國消防員逐漸攀升的自殺率,也提到他們也許正承受著說不出口的心理疾病。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挪威出現弓箭手無差別攻擊 5人遭箭射死
本周三 (13) 晚上挪威的孔斯貝格市 (Kongsberg) 出現罕見的大規模隨機殺人事件,37 歲的丹麥籍男子布拉森 (Espen Andersen Brathen) 手持弓箭在市區進行無差別攻擊,總共造成 5 人死亡、2 人受傷。布拉森隨後被逮補,並進行通宵的審問。警方表示,他們之前就曾與布拉森接觸過,他也住在孔斯貝格。不過布拉森的犯案動機警方仍在釐清,目前不排除是場恐怖攻擊。嫌犯布拉森的母親為丹麥人,父親是挪威人,而他自己則是丹麥公民。丹麥總理佛瑞德里克森 (Mette Frederiksen) 表示,丹麥當局會與挪威共同進行事件的調查。布拉森是在孔斯貝格市西邊的一間超市發動攻擊,警方在當地時間 18 時 13 分接獲消息,表示有人帶著「應該是弓和箭的東西」走在路上,也有目擊者表示,他先是看到有男子拿著弓、背著箭袋站在角落,再過不久,就看到人們死命地奔跑,其中有一名女子還抱著小孩。警察在接到消息後 6 分鐘到達現場,開始與布拉森對峙,但他在向警方射了多箭之後逃逸,約 30 分鐘後被捕。而 5 名受害者就是在警方第一次迫近到嫌犯被捕的期間遭到殺害。當地的警察局長塞埃韋魯德 (Ole Bredrup Saeverud) 表示,死者年紀落在 50 到 70 歲之間。過程中也有 2 人受傷,其中一名傷者是非勤務中的警察,他下班的期間正好去了那間超市。犯案地點的連鎖超市發言人則表示,整起事件沒有任何員工受到傷害。孔斯貝格市長桑德 (Kari Anne Sand) 表示,這個城鎮是「徹底普通的社區、住著徹底普通的人」, 所以大家都被這個悲劇嚇到了。已經住在孔斯貝格 5 年的一位英國女士也告訴《BBC》記者:「這裡很溫暖、舒適,沒什麼事會發生。但今天發生的事是毀滅性的打擊,你可以感覺到這裡的氛圍都黯淡下來了。」同樣居住在此的布拉森,去年 8 月有人目擊到他於自家門口被兩位警察問話,雖然具體原因不得而知,但同月他被指控違反限制令,這限制令是由於他曾經威脅要殺害自己的父親。在逮捕布拉森前,警察曾開槍示警,但目前並不清楚在初期對峙時,警方是否有配帶武器,因為挪威的警察通常不會隨身攜帶槍枝,而是放在警局或警車上。事件發生後,國家警察總局發布了一項新命令,全國警方暫時需隨身攜帶槍枝以防萬一,但官方同時也強調「這不代表國內的危險程度有任何變化」。剛於本周四 (14) 卸下總理一職的瑟爾貝克 (Erna Solberg) 在卸任前對此事件表示:「我了解民眾很害怕,但我必須強調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現在情況已在警方的掌控之中。」目前在挪威,弓箭並未列為非法武器管制,因此買弓箭是合法的,也不需要進行登記。只是按規定,弓箭必須在指定的射箭場才能使用。此次攻擊也恰巧發生在挪威嚴重的奧斯陸屠殺案事件滿十週年之際。2011 年 7 月,一位極右派主義者布列維克 (Anders Behring Brevik) 以自製炸彈襲擊首都奧斯陸市區,並前往附近的烏托亞島 (Utøya) 以槍枝攻擊島上夏令營的參與者,總共造成 77 人死亡、151 人輕重傷,其中多數為青少年,是挪威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暴力事件。布列維克曾多次於網上發表強烈的國家主義言論,批評挪威寬鬆的移民政策,反對伊斯蘭教、女性主義,也反對不同背景的人生活在一起。還曾號召要趕出歐洲所有的穆斯林。由於挪威現行法規下並沒有死刑,布列維克最終在 2012 年被判處了該國最高的刑罰 ——21 年有期徒刑。布列維克在獄中時,提出了就讀大學的申請,並在 2013 年進入當地知名的奧斯陸大學,以線上課程的方式就讀,此舉一度引發挪威社會譁然。奧斯陸屠殺案並未在 10 年前就畫下句點,除了留在民眾心中的創傷,後續也有多起隨機殺人案受到此案的影響,甚至有兇手直接表示,自己是受到布列維克的啟發。像是在 2016 年的德國慕尼黑槍擊案,一名 18 歲的少年隨機槍殺了 9 人後自盡,犯案日期就刻意選在奧斯陸屠殺案的 5 周年,調查也顯示,這名少年生前非常著迷於布列維克,經常提及這個事件。另一起發生在 2019 年紐西蘭駭人的基督城清真寺槍擊案,作案者本身也是極右派主義者,他表示自己是受到布列維克的啟發。至於此次孔斯貝格的攻擊事件是否同樣與奧斯陸屠殺案有關聯,警方仍在調查當中,目前只初步認定布拉森應該為單獨作案,但不排除他有極端思想及恐怖主義的可能性。
【地球 24小時】10/12 456號,淘汰
在首都阿布達比 (Abu Dhabi), 韓國文化院 (Korean Cultural Center) 以近日爆紅的 Netflix 韓國影集《魷魚遊戲》為參考,設計了一系列的關卡讓當地民眾挑戰。畫面中,一名參賽者正在嘗試椪糖遊戲,並看向了裝扮成《魷魚遊戲》中工作人員模樣的關主。 相關閱讀:《在語言中看見「韓流」 《牛津英語詞典》新增 26 個韓語詞彙》《魷魚遊戲》、防彈少年團、《寄生上流》—— 對於英語世界來說,「韓流」是他們漸漸無法忽視的一股強大浪潮,不僅生活已處處可見,甚至還逐漸在詞典中佔有一席之地...... 聖保羅州城鎮阿帕雷西達 (Aparecida), 信眾們來到了當地的全國朝聖所聖殿 (Basilica of Our Lady of Aparecida), 一邊點燃蠟燭、一邊祈禱,向阿帕雷西達聖母表達自己虔誠的敬意。在法國中部市鎮羅亞爾河畔貝勒維爾 (Belleville-sur-Loire), 法國電力公司 (Electricite de France,EDF) 的核電廠一如既往地穩定運作中,濃厚的白煙不斷自工廠頂端竄出,與四周的黑夜形成強烈的對比。 相關閱讀:《35 年後再看車諾比核災:從人間煉獄到狗狗天地?》35 年前,蘇聯的士兵將槍口對準住在車諾比 (Chernobyl) 核電廠附近居民所飼養的寵物,打算一勞永逸地解決動物亂跑、反而讓輻射汙染逐漸擴大的問題;35 年後,當年那些逃過一劫的動物們、以及牠們的後代,一齊將這塊被人類拋棄的土地,轉化為一個生生不息的「動物天地」...... 在首都倫敦,非營利倡議組織「現在就要全球正義」(Global Justice Now) 的成員抬著寫有「取消專利」標語的棺木走上街頭,要求英國政府應該取消對 COVID-19 疫苗專利豁免權的否定決議,讓較貧窮的國家也能製造自己的疫苗。 相關閱讀:《美泰兒為她推出芭比 AZ 疫苗研發者的小故事》在英國牛津大學疫苗學家吉爾伯特教授 (Professor Sarah Gilbert) 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 AZ 疫苗後,她不僅獲得英國女王封爵、在溫布頓網球賽受到眾人鼓掌感謝,美國玩具製造商美泰兒 (Mattel) 還推出了以她為原型的芭比娃娃,然而對她來說,這場與 COVID-19 病毒的大戰還沒完,隨時都要繃緊神經...... 在大城艾哈邁達巴德 (Ahmedabad) 的郊區,兩名工人正從卡車上卸下大量的煤炭。誰都沒想到,在經歷今年年初的 COVID-19 疫情後,印度的經濟會以如此快的速度復甦,電力需求也跟著水漲船高,讓這個坐擁全球第四大煤礦蘊藏量的國家隨時都有可能會爆發缺電危機。 相關閱讀:《印度燃「煤」之急 產煤大國的缺電危機》在北部城市拉立特普爾 (Lalitpur) 的科卡納村 (Khokana), 當地民眾正在慶祝宗教節日「什卡利節」(Shikali festival)。畫面攝於慶典當下,人們將自己的傘倒著展開,好承接遊行途中沿路撒下的祈福米粒。根據《加德滿都郵報》(The Kathmandu Post) 報導,「什卡利節」是專屬於科卡納村的節日,當地人會在這天舉辦遊行,並戴上代表 14 位不同印度教神祇的面具,其中包括象頭神與濕婆。 相關閱讀:《登山王國裡的少數例外 尼泊爾那座「不能攀登的山」》這幾年來,無數登山客蜂擁至尼泊爾,攀登境內一座座壯麗的山峰。但在這個登山勝地裡,卻有一座山峰至今從未有人攻頂過...... 在首都倫敦的貝爾格雷夫廣場 (Belgrave Square), 一尊哥倫布 (Christopher Columbus) 的塑像遭到民眾噴灑紅漆,目前已經有四人因涉嫌破壞公物被捕。根據「拯救我們的雕像」(Save Our Statues) 運動創始人波爾 (Robert Poll) 表示,這尊哥倫布雕像是為了紀念哥倫布日 (Columbus Day) 於今年 10 月 11 日滿 300 周年,而針對它的潑灑紅漆行為是一種「對西方文明的象徵性破壞」。 相關閱讀:《紀念英雄還是兇手 美國哥倫布日留不留?》在歷史課本上,我們知道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在大家都相信地球是平的時候,他不害怕掉落海平線的恐懼毅然出海,美國也將 10 月的第 2 個禮拜一定為「哥倫布日」, 用來紀念這名大航海家。但是這幾年來,質疑哥倫布實際歷史定位的人也越來越多。在首都倫敦的一間書店中,一名店員正在翻閱 JK 羅琳 (JK Rowling) 所撰寫的最新兒童文學著作《聖誕節小豬》(The Christmas Pig, 暫譯)。 相關閱讀:《繼《哈利波特》後 JK 羅琳推出新童書《The Ickabog》免費線上看》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完結後,JK 羅琳的書迷都在引頸期盼她什麼時候會再推出兒童小說,去年五月,書迷的等待看到了盡頭...... 這天,是委內瑞拉新興宗教 —— 女神瑪麗亞・利翁莎 (Maria Lionza) 紀念日。本照攝於首都卡拉卡斯 (Caracas) 的佩塔雷區 (Petare), 女神瑪麗亞・利翁莎的信眾正在與印度戰士的靈魂共感,他們相信這樣的儀式能夠促進人體的健康。在加州城市拉肯亞達 - 弗林楚奇 (La Canada Flintridge), 德斯坎索植物園 (Descanso Gardens) 舉辦了萬聖節主題展覽活動「雕刻」(Carved)。畫面中,一名七歲的小男孩與他的家人正在擺滿南瓜的展區中閒逛。 相關閱讀:《英國萬聖節的驚悚真相 2,400 萬顆南瓜近半被浪費》在英國,每年萬聖節過後,不少人都得開始面對「如何處理南瓜燈」的問題。然而,知道這些被雕成南瓜燈的南瓜其實可以吃的民眾卻出乎意料的少......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布吉納法索34年後的審判 到底誰暗殺了總統桑卡拉?
1987 年,在非洲大陸上以反殖民主義聞名的布吉納法索總統桑卡拉 (Thomas Sankara) 遭到暗殺,然而當時的政治環境卻不容尋找真兇,於是一拖 34 年,直到本月 11 號,才終於有 14 名嫌疑犯要接受審判 —— 其中包括接任桑卡拉的總統,同時也是他曾經的好友龔保雷 (Blaise Compaoré)。這場世紀審判在布吉納法索的首都瓦加杜古 (Ouagadougou) 進行,首要目標是先找出殺害桑卡拉以及其 12 位下屬的真兇。然而,最引人矚目的被告 —— 當年 36 歲、現年 70 歲的龔保雷缺席審判,無論是當事人或代理人都沒有出席,布吉納法索當局曾嘗試要從龔保雷現在的定居地,也就是鄰國象牙海岸引渡他,但始終沒有成功。其餘被告則多有出席法庭,除了涉嫌組織及領導暗殺行動的人,也就是從屬於龔保雷的前總統衛隊首席准尉卡凡多 (Hyacinthe Kafando), 本次他同樣沒有參與審判,而且目前下落不明。「我們一直在等待這一刻,」桑卡拉的遺孀瑪麗安 (Mariam Sankara) 從位於法國南部的家來到瓦加杜古參與審判過程,她早在 1997 年就針對桑卡拉遭暗殺一案提起刑事訴訟,但布吉納法索最高法院卻花了 15 年才裁定調查可以繼續,而且直到時任總統龔保雷下台前,調查始終沒有太大的進展。「遇難者和我期待從這場審判中得到真相和正義,」代表被暗殺者的其中一位律師法拉瑪 (Prosper Farama) 則表示:「時至今日,『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存在著互相矛盾的版本。」1983 年,當時只有 33 歲的桑卡拉從布吉納法索的政變中掌權,成為了現代非洲歷史中最年輕的領導人,被稱為非洲的切格瓦拉 (Ernesto "Che" Guevara, 註 1) 當時,桑卡拉以反殖民立場在非洲大陸聞名並受到尊敬,是泛非主義 (pan-Africanism, 註 2) 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只呼籲非洲要聯合在一起,還反對西方金融機構的援助,例如世界銀行 (World Bank)、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等。桑卡拉曾經表示,非洲必須對抗這些金融組織的「新型殖民主義」(neo-colonialism), 因為「餵飽你的人,同時也是控制你的人」。除此之外,他於布吉納法索掌權後不久也曾說:「革命的主要目標...... 是要摧毀帝國主義的統治與剝削」。註 1: 切格瓦拉為 1950 年代古巴革命 (Cuban Revolution) 核心人物之一,著名的共產主義革命家。註 2: 非洲的民族主義思潮,呼籲非洲各國政治上的聯合,經常以政治或文化運動的形式出現。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泛非主義最狹隘的構想形式是一統的非洲國家;但更籠統地說,泛非主義是一種觀點,即非裔族群擁有許多共同點,這是個值得關注並慶祝的事實。布吉納法索如今使用的國名也來自於桑卡拉。1984 年,他將法國賦予的名字上伏塔 (Upper Volta) 改成「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 意思為「正直之人的土地」(the land of honest men), 這個詞彙來自該國最大種族摩西人 (Mossi) 的語言。另外,桑卡拉還於在任內推動財產國有化及土地重新分配政策,例如從地方酋長手中回收土地,將其分配給貧困農民,從而導致當地棉花產量增加。同時,他還擴展布吉納法索當地的受教途徑,並發起疫苗接種及社會改革活動,致力於終結女性割禮和一夫多妻制,堅持減少自己和所有公務員的薪水,而且要求官員放棄政府提供的特殊福利,例如私人司機和頭等艙機票。「對我們來說,桑卡拉是一名愛國者,他愛他的人民,他愛自己的國家,他愛非洲,他為我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布國當地桑卡拉紀念委員會 (Thomas Sankara Memorial Committee) 的秘書長達米巴 (Luc Damiba) 便向 BBC 如此表示。但另一方面,桑卡拉也有備受批評之處,例如他打壓異己、限制該國新聞自由,許多他的批評者都被迫流亡海外,國際特赦組織 (Amnesty International) 曾指控,有囚犯在布吉納法索的獄中受到虐待,其中甚至有人因此死亡。曾是桑卡拉總統任內的資訊部長巴利馬 (Serge Theophile Balima) 指出:「我想他太慢接受多元民主的論調了,那些反對他的人沒辦法和他對話,也沒辦法被聽見。」Fourteen men, including the former president of Burkina Faso, Blaise Compaore, are expected to go on trial today over the assassination of Thomas Sankara, the country's revolutionary leader and a Pan-Africanist icon 34 years ago. #JusticeForThomasSankara #Rise ✊🏿 pic.twitter.com/M1b1DBlw66 左圖為桑卡拉本人,右圖海報中則提到了桑卡拉曾發表過的名言:「如果沒有接受任何政治或意識形態的訓練,那麼一名軍人就會是一位潛在的罪犯。」直到 1987 年 10 月 15 日,桑卡拉和他的 12 名屬下於國家革命委員會 (National Council of the Revolution) 辦公室開會時,突然受到一隊突擊小隊襲擊,並就此死於槍下。根據桑卡拉曾經的摯友、時任國務卿、後來接任總統的龔保雷表示,當時他的手下曾聽說桑卡拉打算要殺掉龔保雷,便在龔保雷沒有下命令的情況下,直接前往國家革命委員會辦公室。龔保雷指出,最開始突擊小隊只打算要逮捕桑卡拉,但「桑卡拉要求開槍」。而在桑卡拉死後,他與其他 12 人的遺體在隔天被一起扔進了一個墓穴之中,上面只覆蓋著薄薄一層土,下葬過程倉促到哀悼者甚至可以用手帕沾取墳墓中流出來的血。直到 10 月 17 日,他們的遺體才又被重新下葬到不同的墓穴之中。但不久後現場便出現了士兵,嘗試阻止大眾靠近墓地為桑卡拉致哀,當時數百名學生在現場高喊「暗殺者!」、「匪徒!」作為回應。除此之外,當局還禁止任何人為桑卡拉進行安魂彌撒。至於繼任總統的龔保雷,他於任內始終拒絕挖掘桑卡拉的遺骸,桑卡拉的死在他執政期間成為了禁忌,龔保雷也始終否認自己有參與謀劃暗殺桑卡拉的行動。而龔保雷的政治作風也與桑卡拉大不相同,他被認為是「Françafrique」(註 3) 的中堅份子,讓法國在殖民結束後,依舊在布吉納法索這個非洲前殖民地中發揮了極大的政治影響力。除此之外,龔保雷在掌握總統大權 27 年後,甚至一度嘗試修改憲法,讓自己可以繼續連任,但布吉納法索當地爆發大規模抗議行動,他最終於 2014 年被迫辭職下台,遠走該國、前往鄰國象牙海岸。布吉納法索則在一年的政治動盪後,由現任總統卡波雷 (Roch Marc Christian Kaboré) 在 2015 年透過選舉獲取大位,並於 2020 年再次連任。註 3: 在國際關係中,「Françafrique」意指法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sub-Saharan Africa) 地區的前法國與比利時殖民地勢力範圍。也因為龔保雷的卸任,布吉納法索在 2015 年重啟了桑卡拉刺殺一案的調查。2016 年,當局更針對龔保雷了發布國際追緝令,但他目前定居的象牙海岸拒絕引渡,因為他已經成為了該國的公民。此外,面對這次預計將持續數個月的軍事審判,龔保雷的律師譴責這是「政治審判」, 指出龔保雷並沒有被傳喚接受訊問,而且身為前任國家元首,他應該要擁有豁免權。同時,本次審判中,還有一人的證詞備受期待 —— 也就是當年 27 歲、現年 61 歲的迪恩德勒 (Gilbert Diendéré)。迪恩德勒是本次開庭時唯一穿著軍裝參與審判的人,他是布吉納法索的前任將軍,也是龔保雷的左右手之一,被指控危害國家安全、參與暗殺行動的策畫、藏匿屍體,以及賄賂目擊者。但另一方面,由於迪恩德勒在 2015 年,也就是龔保雷辭職下台後,曾經策劃一場針對過渡政府的政變,因此他目前已正在服為期 20 年的徒刑。而本次的被告中也包括了簽署桑卡拉死亡證明的醫生克里斯多夫 (Diébré Jean Christophe), 他當時稱桑卡拉是死於自然原因,所以被控偽造公共文件。除此之外,多年來一直有指控認為法國也參與了暗殺行動,其現任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曾於 2017 年表示,他會撤銷所有和桑卡拉一案有關的機密文件檔案。至今,已經有三批文件被送到了布吉納法索,但其中沒有任何一份內容來自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 (Francois Mitterrand) 的辦公室。Burkina Faso has unveiled a new statue of former President Thomas Sankara. The statue stands on the site in Ouagadougou where he was assassinated on October 15, 1987. pic.twitter.com/7WUPcqFA6b 本照為首都瓦加杜古桑卡拉紀念公園中的桑卡拉青銅塑像。目前,在布吉納法索首都瓦加杜古的桑卡拉紀念公園,則矗立著一座高 6 公尺的桑卡拉青銅塑像;同時,這座公園預計還要再繼續擴建,其中包括一座高 87 公尺的塔樓,可以俯瞰整個城市。另外,桑卡拉的陵寢、以他為名的一間電影院和一棟多媒體圖書館也都正在興建中,當局期望能以此將桑卡拉的革命思想留傳給後代。桑卡拉的同僚之一,同時也是當年政變的倖存者特勞雷 (Alouna Traoré) 曾於一場電視訪問中如此表示:「審判將標示出謊言的終結 —— 我們會得到某種形式上的真相。但這場審判沒辦法重新恢復我們的夢想...... 我們得從這場審判中吸取教訓。」「這場審判要求我們從鏡中審視自己,看看我們在國外勢力的共謀下對自己做出了什麼錯事 —— 因為政變實際上是發生在布吉納法索,可是那些發動政變的人卻來自國外。」至於曾從屬於桑卡拉的前資深司法部官員巴齊 (Jean Hubert Bazie), 則認為這次的審判是「正義的希望」。「這是揭露真相的機會。」巴齊說。
香港大學下最後通牒 六四象徵《國殤之柱》的未來何去何從?
過去 24 年來,《國殤之柱》始終都是香港紀念六四事件的重要象徵,也是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依舊保有言論自由的重要指標之一。但在 24 年後的今天,這件代表著香港言論自由的藝術品,卻在 13 號下午 5 點過後,就此面臨隨時會消失在公眾眼前的命運。最近,展示《國殤之柱》的香港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下文簡稱港大) 已經正式發函給不久前解散的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 (下文簡稱支聯會,註), 表示在校方審度法律意見及評估風險後,決定要求支聯會必須在 13 號下午 5 點前,將《國殤之柱》從港大校園中移走,否則時間一過,《國殤之柱》將被認定為「棄置」, 校方將有權用合適的方式處理,屆時也不會特別通知支聯會。截至目前為止,雖然已經超過港大所設定的「最後通牒」時間,但校方目前還未對《國殤之柱》採取任何新動作,僅表示仍在就此事徵詢法律意見,日後會與有關單位一同依法處理。但在自從港大有意讓《國殤之柱》從校園中消失的消息傳出後,一連好幾天,不少港大的學生、香港的居民紛紛走入校園裡看《國殤之柱》最後一眼,生怕晚了一天,就再也看不到這件深具意義的藝術品。註:香港支聯會已經於今年 8 月解散,因此港大的發函實際上是發給支聯會解散時的清盤人蔡耀昌負責。《國殤之柱》是在 24 年前,也就是香港回歸中國的 1997 年抵達香港。這件高達 8 公尺的作品是由關注中國人權的丹麥藝術家高志活 (Jens Galschiøt) 所創作,旨在紀念於 1989 年天安門事件中喪生的死者。完工之後,這件藝術品隨即由高志活永久出借給支聯會,但支聯會考量到沒有足夠空間展示,因此最終與港大達成協議,得以在校園中展示《國殤之柱》, 期間衍生的費用則由雙方共同承擔。時至今日,《國殤之柱》已經成了香港最重要的藝術品之一,每年 6 月 4 日,都會有學生前來清洗《國殤之柱》, 並擦亮基座上的「六四屠殺」、「老人豈能夠殺光年輕人」等字樣,提醒世人莫忘 1989 年發生於中國的天安門事件。在收到港大的「最後通牒」後,支聯會清盤人兼前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不滿地形容港大的要求「非常不合理」, 而他也在回信給校方之餘,要求港大必須講清楚到底有沒有計劃要將《國殤之柱》從校園中移除,同時還得告知大眾這個決定背後的原因。「高等教育機構除了回應學生、利害關係人的要求,大學也負有社會和歷史責任。」蔡耀昌在寫給港大的信中寫道:「讓《國殤之柱》繼續在港大的校園中展示,才能彰顯港大對自由、正義等價值的堅持。」儘管這起爭議看似是香港支聯會、港大間的爭議,但遠在丹麥的《國殤之柱》創作者高志活也跨海表示,移走校園內的《國殤之柱》可不是港大單方面說了算。高志活強調,《國殤之柱》當初是由他永久出借給香港支聯會,所有權並沒有隨之轉移,因此他才是《國殤之柱》的真正擁有者。「我很不解為何我沒有收到任何要移動我作品的官方通知,」高志活不滿地向媒體表示:「我想知道為何直到媒體報導後,我才能得知此事。」除了不滿意港大的處理方式,高志活也強調,如今想要移動《國殤之柱》已經不是件容易的差事,在一連展示了 24 年後,整件藝術品可能已經變得很脆弱,負責移動的工程團隊可能得花 2、3 個月的時間,用起重機和貨櫃才能順利移動它。要是港大不顧他的警告貿然行動,導致《國殤之柱》在搬運過程中受損,高志活聲稱他有權將港大一狀告上法院。「我希望各方尊重我對《國殤之柱》的所有權,(即使要移除,) 也要讓我能安全、有序地將《國殤之柱》完好無缺地運出香港。」目前,高志活也已經雇用律師跟進此事進度。雖然他對港大撂下狠話,但是於高志活個人而言,港大回心轉意、決定繼續展示《國殤之柱》還是最好的結局。「我希望《國殤之柱》留在香港,繼續留在它現在的位置。」高志活向媒體表示,「《國殤之柱》是一件重要的藝術品,也和香港有很強的歷史關聯,它應該繼續留在中國的土地上。」至於香港政壇方面,則是沒有太多人旗幟鮮明地在此事上選邊站。身為香港全國人民大會代表的譚耀宗,也僅表示「任何不合乎國安要件的物件都應該要移走」, 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也沒有針對此事多做評論,只說自己無意介入這場紛爭當中。「這件事發生在大學校園中,我期待港大的管理階層能照自己的政策處理此事。」
曾多次槓上杜特蒂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收到杜特蒂遲來的恭喜
菲律賓記者瑞薩 (Maria Ressa) 於 8 號與俄國媒體《新報》創辦人穆拉托夫 (Dmitry Muratov) 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殊榮,她長期關注及批判菲律賓總統杜特蒂 (Rodrigo Duterte) 和其政策,被政府視為眼中釘。在瑞薩獲獎之際,菲律賓政府遲遲未做出回應。一直到 11 號,杜特蒂才公開祝賀,並稱「這是菲律賓女性的勝利」。瑞薩原本是 CNN 的首席調查記者,在東南亞服務了近 20 年,她於 2012 年回到菲律賓成立了新聞媒體《Rappler》, 以強大的調查能力與精闢分析受到不少關注。《Rappler》也是菲律賓當地少數敢公開批評杜特蒂的新聞媒體,多年來對於這位民粹總統的作為發表了大量報導,包括導致多人死亡的毒品戰、厭女、侵犯人權及腐敗等。瑞薩也親自調查了關於政府如何利用假訊息,在社群上操弄民眾、為自己宣傳。報導中指稱政府使用網路平台威脅、攻擊新聞媒體,甚至對記者做出死亡恐嚇,瑞薩表示:「這些攻擊很惡毒,而且針對個人。」不過針對相關議題,菲律賓總統府辦公室則不斷強調,杜特蒂政府支持言論自由,杜特蒂更曾發出重話,表示《Rappler》是假新聞媒體、背後有美國贊助的間諜,是美國中情局 (CIA) 的工具。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賴斯 - 安德森 (Berit Reiss-Andersen) 稱瑞薩「以言論自由揭發政府的暴力、濫用權力及強化威權主義」, 諷刺的是,這些她極力去評論的問題,也帶給她本人許多麻煩,包含屢次被捕和官司纏身。她表示這都是出於政治的因素,因為政府掌握著法律。上周四 (7) 接受 CNN 訪問時,瑞薩表示,自前總統馬可仕 (Ferdinand Marcos) 時代以來,記者以越來越極端的方式成為攻擊目標。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瑞薩就收到了 10 份逮捕令,從誹謗到逃漏稅等罪名都有,但她在做的事明明與過去沒有任何不同。其中一項受到高度關注的「網路誹謗」案,起因於《Rappler》的報導揭發了菲律賓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科羅納 (Renato Corona) 與華裔商人李偉利 (Wilfredo Keng) 之間的利益關係,李偉利更涉嫌人口販賣及毒品交易。報導發表的 5 年後,也就是 2017 年,李偉利對此提起誹謗告訴。此案於去年六月判決書出爐,除非能在未來上訴成功,否則瑞薩將面臨 6 年的有期徒刑。儘管官司纏身,不過這顯然沒有達到當權者期待的效果「讓她閉嘴」,《Rappler》仍持續報導政府的施政,瑞薩表示:「除了向當權者說真話,我沒有犯過任何罪。」而如今的獲獎更令政府的作為顯得尷尬。過去杜特蒂曾經說《Rappler》是假新聞媒體、背後有美國在操弄。如今瑞薩獲獎,成為菲律賓首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還是此獎項時隔 86 年後的另一位記者得主。許多評論人士因而認為,瑞薩的成就無異於對杜特蒂的一記耳光。雖然臉上不太好看,菲律賓總統府辦公室還是在獲獎後三天向瑞薩表示祝賀,但發言人不忘補充:「當然有些人認為瑞薩仍需在法庭上證明清白。」Maria Ressa (@maria_ressa) 分享的貼文瑞薩在 2017 年與 Facebook 創辦人祖克伯 (Mark Zuckeberg) 的合照。除了是新科諾貝爾獎得主,多年來鍥而不捨地專注在打擊假新聞議題的瑞薩,也曾因此獲選為 2018 年《時代雜誌》(Times) 的年度風雲人物。瑞薩受訪時特別抨擊了擁有 30 億用戶的社群平台 Facebook, 她表示比起事實,充滿仇恨與憤怒的不實消息在 Facebook 的演算法中,擁有更高的傳播順位。但這不是他們第一次交手,早在先前,瑞薩就曾向 Facebook 創辦人祖克伯 (Mark Zuckeberg) 喊話,認為 Facebook 在菲律賓擁有高達 97% 普及率,理應負起更高的社會責任,甚至邀請祖克伯親自來菲律賓了解問題。不過祖克伯顯然忽視瑞薩的邀請,而是繼續專注於增加 Facebook 的統治性地位,據傳他反問說:「那剩下的 3% 呢,瑞薩?」Facebook 離職的吹哨人豪根 (Frances Haugen) 也曾控訴公司將利益擺在遏止仇恨言論與假消息之前,但 Facebook 否認她的說法,也不認為他們的決策有任何的不妥。「Facebook 是目前世上最大的新聞傳播者,但是它對事實是有偏見的,對新聞業也是。」瑞薩強調,「如果沒有事實,就沒有真相、沒有信任。而沒有這些,也就不可能有民主。」
【地球 24小時】10/10 屬於我們的日子
在台北,許多民眾起了個大早,在雙十節這天拿著國旗抵達國慶典禮現場。 相關閱讀:《1911 建國那年 世界各地發生什麼事》西元 1911 年是清朝被推翻、中華民國誕生的一年。但是在中國之外,這一年世界各地又發生了什麼事呢?在波蘭東南部的熱舒夫市 (Rzeszow), 唯恐波蘭退出歐盟的民眾舉辦了一場示威活動,一些示威者們還將現場的兩面歐盟、波蘭國旗綁在一起打了個結,以示他們反對波蘭退出歐盟的訴求。今日歐盟的成立,有賴於各國將部份主權讓渡給歐盟,以維繫歐盟的日常運作,其中歐盟法律優先於會員國法律,就是此一精神的衍生原則之一。然而,上周四 (7), 波蘭法院的一紙判決卻挑戰了這個精神,不僅引來了其他歐盟會員國領袖的批評,國內許多民眾也擔心波蘭執政黨會就此帶領波蘭走上脫歐之路,因而在全國總計 100 多個城鎮舉辦示威,表達他們的訴求。 相關閱讀:《英國司機荒釀缺油之亂 加油站爆恐慌性消費》波蘭民眾之所以如此擔心退出歐盟,或許與他們看到今日英國的處境有關。今年 9 月底,受到 COVID-19 疫情和脫歐的影響,英國出現了一場「石油危機」, 許多加油站外大排長龍,排滿了害怕汽油供應會突然中斷,導致自己無油可用的民眾...... 在美墨邊境的華雷斯城 (Ciudad Juarez) 的「我們都是墨西哥人」(Todos somos Mexicanos) 健康中心裡,打算前往美國申請難民資格的家長正與孩子們一起埋首畫畫。這個繪圖活動是「我們都是墨西哥人」健康中心響應「世界心理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 所舉辦的活動。 相關閱讀:《加拿大醫生新處方:去逛博物館》對許多人來說,藝術有著可以療癒身心的神奇功效,但在加拿大的蒙特婁,這個說法可不只是熱愛藝術者的信念而已。從 2018 年開始,倘若醫生認為患者有需要,就能開出一張「藝術」處方箋,讓患者前往博物館用一幅幅畫作療癒身心。在西班牙大加納利群島 (Gran Canaria) 的阿爾基內金港 (Arguineguín), 船上的救難人員抱起一名孩子,將他遞給岸上的同僚。 相關閱讀:《從土耳其徒步到英國 木偶「小阿莫」的 8,000 公里奇幻之旅》今年 7 月,藝術公司「好機會」(Good Chance) 的藝術家帶著木偶「小阿莫」(Little Amal) 展開了一場長達 8,000 公里的徒步旅行。在這場旅行中,每個人都得靠雙腳走路,小阿莫也不例外。在秘魯首都利馬 (Lima) 的聖方濟各聖殿與修院 (San Francisco church) 外,一名女子正朝著一隻剛參加完天主教祝福儀式的狗狗拍照。在天主教的一眾聖人當中,聖方濟各亞西西 (Francis of Assisi) 是相當特別的一位,他生前對自然萬物的關愛成了他死後封聖的關鍵。在 10 號這天,祕魯當地也特別以紀念聖方濟各亞西西的名義舉辦了一場祝福活動,吸引了許多飼主們帶著寵物來此接受祝福。 相關閱讀:《德國愛狗新法:一天要遛兩次狗》當有一條新法規定狗狗的主人一天要遛幾次狗、遛多久,你覺得怎麼樣呢?2020 年 8 月,德國就出現了這樣子的規定...... 在以色列南部、位於沙漠地區的小鎮米茨佩拉蒙 (Mitzpe Ramon), 最近以色列和奧地利的太空單位攜手在這裡舉辦了一場火星任務模擬實驗,其中一位報名參與的科學家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穿上了一套完整的太空衣。 相關閱讀:《火星基地缺搭建材料 太空人的血汗與淚水是解答》若是要搭建火星基地,從地球送水泥過去顯然不是個好主意,因此科學家致力於找尋火星上各種可利用的建築材料,但現在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其實最佳解答可能正是我們自己...... 在埃及首都開羅郊區馬底區 (Maadi) 的特權語言學校 (Privilege Language School), 一名戴著口罩的家長拿起打卡框,替即將入學的兒子留下一張充滿意義的照片。 相關閱讀:《德國小一新生限定禮物:入學筒》在德國小學的開學日,孩子們除了帶著一顆期待的心走進學校,人人手裡還都會拿上一根特殊的入學禮:入學筒 (Schultüten)。在俄國首都莫斯科,一名女子帶著一頂用轉黃的葉子做成的帽子,走在秋天的艷陽裡。 相關閱讀:《就像一顆顆爆米花 你沒有看過的太陽表面》你有看過太陽表面的高解析度照片嗎?如果沒有,現在讓你看一下!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一處投票站裡,一名女子在投完票後,朝著鏡頭秀出她已經染上墨水的食指。周日 (10) 這天,伊拉克舉辦了一場國會大選,根據伊拉克選舉委員會的估計,周日這天共有約 41% 的選民出門參與投票,但《路透社》等外媒表示,這個數字雖然沒有部份候選人擔心的低,但明顯已經受到部分選民抵制這場大選的影響。就目前的開票結果來看,由伊斯蘭民粹主義者薩達爾 (Moqtada al-Sadr) 領導的陣營有望在選後成為國會最大黨,大部分的專家認為,他的勝出應該不會為中東地區的情勢帶來劇烈改變,但就先例來看,接下來組成執政聯盟、選出總理人選的任務預料將會耗去不少時間。 相關閱讀:《伊拉克徵部長 上千民眾瘋報名》在台灣,我們各部會的首長都是由行政院長任命的,如果今天行政院長說他要開放讓大家報名當各部會的首長,你會想去哪個部門呢?2018 年,時任伊拉克總理的邁赫迪 (Adel Abdul Mahdi) 便推出了這麼一項政策,開放有才之士可以自行到政府的網站上求職,爭取擔任公職的機會。在梵蒂岡城裡,教宗方濟各 (Pope Francis) 正在主持一場為後續主教會議祝福的彌撒。彌撒進行中,似乎有些疲憊的他,忍不住揉了幾下自己的山根。 相關閱讀:《天堂的陰暗角落:法國公布教會性侵報告 70 年 21 萬人遭神職人員染指》2018 年,一個獨立委員會受教會所託,對法國天主教教會的性侵問題展開了全面的調查。時隔兩年,它所出版的調查報告,顯示問題的嚴重性,遠遠超出教會自己,乃至於法國社會的想像......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10/11 弄髒首相的白西裝
在英國首都倫敦的首相官邸外,綠色和平組織 (Greenpeace) 的成員在這裡立起了一尊英國首相強生 (Boris Johnson) 的雕像,並朝著他身上傾倒油汙,抗議他發放鑽探許可,允許石油公司開採位於英國北部謝德蘭群島 (Shetland Islands) 的坎博油田 (Cambo oilfield)。雕像下方的銘牌上寫著:「坎博油田:強生的巨大氣候變遷敗筆」。 相關閱讀:《英國司機荒釀缺油之亂 加油站爆恐慌性消費》對於強生來說,發放開採許可、允許石油公司開採坎博油田或許不利於環境,但卻能幫助英國避免再次爆發像今年 9 月底那樣的「缺油之亂」...... 在華盛頓特區的白宮外,美國的原住民、環保人士在原住民日 (Indigenous Peoples' Day) 這天一起走上街頭,為環境發聲。 相關閱讀:《洪水、乾旱、熱浪越來越頻繁 人為氣候變遷惹得禍》從 2000 年開始,每年都是史上最熱的一年,因為氣候異常導致劇烈水災、颶風、乾旱等新聞也幾乎成為我們的日常,而 2017 年的一份研究也再次強調,這一切和人為的氣候變遷脫離不了關係。在伊拉克南部的納傑夫市 (Najaf), 伊斯蘭民粹主義者薩達爾 (Moqtada al-Sadr) 的支持者在街上舉辦活動,慶祝他所領導的陣營順利成為國會最大黨。經歷了一整天的開票後,周日 (11) 舉辦的伊拉克國會大選目前已經大勢底定,薩達爾陣營在 329 席國會席次中拿下 78 席,成為伊拉克國會最大黨,而緊追在後的則是拿下 38 席的遜尼派國會議長塔卡杜姆 (Mohammed al-Halbousi's Taqaddum) 陣營,兩人預計將成為接下來組閣談判中最有話語權的人物。在勝選感言中,反對任何外國勢力干預伊拉克內政的薩達爾也維持一貫立場,警告各國不要想輕易干預伊拉克內政或是組閣,言明「任何形式的介入,都將遭遇外交、甚至是民意的回應」。 相關閱讀:《伊拉克徵部長 上千民眾瘋報名》在台灣,我們各部會的首長都是由行政院長任命的,一般人鮮少有機會可以求得一官半職。但在 2018 年,時任伊拉克總理邁赫迪 (Adel Abdul Mahdi) 卻宣布他將敞開政府大門,廣邀有才之士來投履歷,爭取擔任各部會首長的機會。在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 (La Paz), 一名反對玻利維亞總統阿斯 (Luis Arce) 的示威者在街上與警方起了口角。示威者們認為,目前在國會辯論中的一項法案形同侵犯了無罪推定原則,因為它將允許政府在沒有法院許可下自行調查任何公民的財產,必要時律師、記者等還會被迫揭露有關客戶,或是與受訪者有關的訊息,引發了一眾示威者的不滿。在英國南部的米爾頓凱恩斯鎮 (Milton Keynes), 藝術家格林福特 (Tue Greenfort)、策展人里納爾迪 (Aldo Rinaldi) 和早津建築事務所 (Hayatsu Architects) 攜手策劃了一檔公共藝術展覽〈The Modernist Glade〉, 而在展區「蘑菇亭」(The Mushroom Pavilion) 當中,攝影師將鏡頭對準了一株在空中肆意生長的秀珍菇 (Pleurotus ostreatus)。 相關閱讀:《把閒置地下停車場變成蘑菇農場 巴黎新創公司落實低碳有機城市農耕》以往強調農產品新鮮,人們會形容它是「從農場到餐桌」, 但未來有了法國新創公司 La Caverne 的服務,新鮮蘑菇將不再是「從農場到餐桌」, 而是「從隔壁地下停車場到家門口」。在以色列西部的亞夫內市 (Yavne), 以色列文物局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的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一座擁有 1,500 年歷史、建於拜占庭帝國時期的酒廠。 相關閱讀:《埃及出土 5,000 年前啤酒廠 生產 2 萬公升小意思》自古以來,「酒」就是人類史上一項不可或缺的飲料,但人類釀酒的歷史可不只有 1,500 年。今年 2 月,考古學家便在埃及發現了一座擁有 5,000 年歷史的啤酒廠,顯示當時人們就已經發現酒的迷人之處。在北韓首都平壤的國防研發展 (Defence Development Exhibition) 上,一名軍人在獲得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親手頒獎的殊榮後,還在與他握手之際順勢鞠了個躬。 相關閱讀:《「歐爸」比持槍的敵人還危險 北韓警告年輕人別用南韓俚語》在金正恩眼裡,真正危險的不是南韓的飛彈、戰機,而是看不見、令人難以抵擋的南韓流行文化及俚語。在印度大城加爾各答市 (Kolkata) 的花市裡,一名小販將一束束萬壽菊花環掛在身上,等著顧客上門購買,當作廟宇、住宅在杜嘉女神節 (Durga Puja festival) 期間的裝飾。在印度,杜嘉女神節是每年相當重要的一個節日。相傳杜嘉女神是一位擁有 10 隻手、每隻手各持不同武器的神祇,祂常以與惡魔戰鬥的女武士形象出現,象徵著光明戰勝邪惡。 相關閱讀:《印度歡送光明女神「杜嘉」》在西班牙加納利群島 (Canary Island) 的拉帕爾馬島 (La Palma) 上,老峰火山 (Cumbre Vieja) 噴發出的岩漿照亮了夜空。 相關閱讀:《一座美國火山終結一個輝煌羅馬?羅馬共和衰亡的線索,就在一管冰芯裡》對生活在凱撒 (Gaius Julius Caesar) 死後兩年內的羅馬人而言,那兩年特別不容易。和煦的陽光不見了,滋潤農地的小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低溫,是暴雨以及時不時帶走大量生命的饑荒。當時的羅馬人,和後代歷史學家們都有一個共同疑問:到底發生什麼事?在英國首都倫敦的羅帕克藝廊 (Thaddaeus Ropac gallery) 裡,藝廊員工在澳洲藝術家穆克 (Ron Mueck) 的雕塑〈靜物畫〉(Still Life) 停下腳步,凝神細看穆克的作品。 相關閱讀:《《拿了錢就跑》 丹麥藝術家的最新力作》在丹麥奧爾堡現代藝術博物館 (KUNSTEN Museum of Modern Art Aalborg) 裡,有兩幅很不一樣的作品在近日獲得了來自全世界的關注......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10/08 基督像的新裝扮
在里約熱內盧 (Rio de Janeiro), 為了提升世人對海洋汙染議題的警覺性,從海洋中打撈出來的垃圾畫面被投影到了當地知名地標救世基督像 (Christ the Redeemer) 的身上。 相關閱讀:《印尼塑膠博物館新開張 萬島之國的塑膠危機》在地球的另一端 —— 印尼東爪哇省的小鎮錦石縣 (Gresik), 你會看到最近才剛蓋好、開幕的一座「博物館」。它雖然有些特殊之處,但裡頭每件展品的素材你我肯定都相當熟悉。在首都摩加迪休 (Mogadishu) 的一處公墓,一群男孩正於空曠之處踢著足球,戰況似乎十分激烈。 相關閱讀:《想靠觀光脫貧 盧安達金援英國足球俱樂部惹議》2018 年,盧安達政府和英國足球俱樂部達成協議,要讓選手們穿上印有「拜訪盧安達」字樣的球衣。然而,這項贊助計畫卻引來外界質疑。在印度城市加濟阿巴德 (Ghaziabad), 為了慶祝該國空軍日 (Air Force Day), 印度空軍的輕型戰鬥直升機小隊正於軍事基地上空進行閱兵表演。 相關閱讀:《搭乘直升機逃獄去 法國犯罪首腦成功脫逃》直升機可以幹嘛?可以進行空中表演、可以拯救山難的人,還可以 —— 搭著它逃獄?在首都喀布爾 (Kabul), 前美國大使館外有一幅大大的白底黑字壁畫,這是全面佔領阿富汗的塔利班組織 (Taliban) 所成立的政權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Islamic Emirate of Afghanistan) 的國旗。本照畫面中,兩名男子正站在這幅壁畫下方,向路過的民眾兜售長得一模一樣的小國旗。 相關閱讀:《二十年阿富汗戰爭曲終人散:美軍撤離、塔利班重新當家》今年 8 月 30 日,美軍最後一架 C-17 運輸機順利自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喀布爾機場起飛升空。它的離去,意味著長達 20 年的阿富汗戰爭已經畫下句點,也象徵著阿富汗即將回歸 20 年前,由阿富汗塔利班組織當家做主的年代。在南部城市蒙彼利埃 (Montpellier), 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抵達了「2021 年新非洲 - 法國高峰會」(The New Africa-France 2021 Summit) 的舉辦現場。根據《法蘭西 24》報導,馬克宏邀請了數百位來自非洲「公民社會」的青年一起參與本次高峰會,法國更是將這次會議的主旨定調為替非洲、法國兩地關係「提供新基礎」的機會。 相關閱讀:《五年內物歸原主 法國總統馬克宏下令歸還非洲文物》2018 年,法國總統馬克宏下令,他會立刻歸還存放於法國的非洲文物,這一切都和他再一年前的一場演說有關...... 在以色列南部村莊尼茲札那 (Nitzana) 的附近,一台無人機在飛行時意外捕捉到一小群駱駝的身影,牠們正於該處悠哉地休息或吃草。 相關閱讀:《在中東盛行的駱駝選美大賽 怎樣叫「美駝」?》高挺、亞麻色的毛髮、優雅的身段、在職涯顛峰可以賺進數以百萬元計的酬勞 —— 超級名模?不,是駱駝。在紐澤西州的最大城市紐瓦克 (Newark), 來到此處參訪、並談論兒童照護與 COVID-19 疫苗議題的美國副總統賀錦麗 (Kamala Harris, 右 2), 於旅途結束之際拜訪了一間烘焙坊。本照畫面中,賀錦麗正在向店員指定自己想要購買的蛋糕口味,她的一旁還站著紐澤西州聯邦參議院議員布克 (Cory Booker, 圖左)。 相關閱讀:《你不是胃口大,只是有個甜點胃?談「特定感官飽足感」》在大吃一頓後,此時的你覺得自己的肚子再也塞不下任何東西了;然而,在蛋糕上桌的那一刻,你卻覺得肚子又騰出了一點空間 —— 而且還真的把它吃完了,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在城市勒立德布爾 (Lalitpur), 為了慶祝印度教的最大節慶「德賽節」(Dashain), 想要購物的民眾擠爆了當地的一處大型傳統市場。 相關閱讀:《3 條線守護男孩變男人 尼泊爾聖線節》在尼泊爾,印度教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節日 ——「聖線節」(sacred thread), 這天對信眾來說,不僅是心靈上的重要歷程,也是社會上的一項重要儀式。在西班牙的海外自治區加納利群島 (Canary Islands), 拉帕爾馬島 (La Palma) 上的老峰火山 (Cumbre Vieja) 仍在繼續噴發中。 相關閱讀:《一座美國火山終結一個輝煌羅馬?羅馬共和衰亡的線索,就在一管冰芯裡》對生活在凱撒死後兩年內的羅馬人而言,那兩年特別不容易。和煦的陽光不見了,滋潤農地的小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低溫,是暴雨以及時不時帶走大量生命的饑荒。當時的羅馬人,和後代歷史學家們都有一個共同疑問:到底發生什麼事?在城市瓜達拉哈拉 (Guadalajara), 一隻名為奇塔拉 (Chitara) 的孟加拉虎正慵懶地躺在瓜達拉哈拉動物園 (Guadalajara zoo) 的草皮上,牠的身上同時還擠著自己不甘寂寞的幼崽。 相關閱讀:《到哪都要在一起 俄老虎山羊意外成好友》俄國野生動物園裡的一隻老虎,每個禮拜都會固定吃活的動物當食物,但這次看到動物園給牠的山羊之後,牠不但沒有吃了牠,還跟山羊成為好朋友。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10/9 女王奶奶,我有一個小心願
在英國首都倫敦的白金漢宮 (Buckingham Palace) 前,14 歲的少年麥考利 (Simeon Macauley) 對著鏡頭秀出一封請願書,希望王室能改變管理名下土地的方式。英國《衛報》在報導中指出,英國王室是名下土地最多的家族,全部相加起來約等佔英國國土的 1.4%。但許多環保團體發現,大量王室名下的土地生態情形並不樂觀,因此許多人選在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走上街頭,向王室提交請願書,希望王室能改變管理名下土地的方式。 相關閱讀:《天鵝、海豚通通歸她管 英國女王的奇妙特權》隨著時代演變,大部分英國皇室所握有的權力已經逐步轉移到現代政府身上,讓皇室只剩下象徵性的地位。目前英國君主除了能夠給予英國首相建議、冊封爵士、騎士等比較正式的權力,其實還有許多會讓你想大喊一聲:「咦?」的特權,就讓我們來看看英國女王有哪些你想像不到的權力吧!在泰國首都曼谷的一場反政府示威上,一名 17 歲的學生在大街上剃髮。 相關閱讀:《「還錢於民」 泰國王室到底多有錢?》自從泰國反政府示威爆發以來,泰國王室就是示威民眾的一大焦點,人們不僅好奇王室究竟手握多少錢,還希望他們能把這些錢全吐出來、還給人民。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最近深陷貪污醜聞的首相庫爾茨 (Sebastian Kurz) 在 9 號這天召開記者會宣布請辭,會後攝影師拍到他面色凝重地離開現場。 相關閱讀:《他國勢力干預選舉醜聞延燒 奧地利總理因不信任投票下台 (05/28 更新)》在 2017 年上任時,年僅 31 歲的庫爾茨堪稱是全歐洲最年輕的領袖,但兩年後,他卻因為涉嫌與俄國財閥合作,打算影響國內輿論而遭國會彈劾、狼狽下台。在美國德州的奧斯汀市 (Austin), 陶爾曼 (Amy Taulman) 在原住民日這天換上華麗的服飾,與其他人一起在街上共舞。 相關閱讀:《埋在學校底下的 215 條孩童亡魂 掀開加拿大原住民種族滅絕傷痛》在歐陸移民抵達後,北美大陸的原住民也開啟了一段充滿淚水的歷史篇章,加拿大用來同化原住民族的寄宿學校就是其中之一。今年 6 月,有人在加拿大的一所寄宿學校底下,發現了至少 215 具不曾被記錄下來的孩童遺骨...... 在德國中部的拉姆施泰因 (Ramstein) 美國空軍基地,一名剛自阿富汗被撤離的小女孩攀在鐵網上望著外邊,她和這裡的許多阿富汗移民一樣,都在等待民航機降落,載著他們飛往美國。今年 8 月底,美軍最後一架 C-17 運輸機順利自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喀布爾機場起飛升空。它的離去,意味著長達 20 年的阿富汗戰爭已經畫下句點,也象徵著阿富汗即將回歸 20 年前,由阿富汗塔利班組織 (Taliban) 當家做主的年代。 相關閱讀:《二十年阿富汗戰爭曲終人散:美軍撤離、塔利班重新當家》在黎巴嫩中部的班頓市 (Bhamdoun), 由於雜貨店裡停電,因此來店的顧客只能打開手機手電筒,就著微弱的燈光購物。周六 (9), 黎巴嫩國內的阿馬爾 (Deir Ammar)、札赫拉尼 (Zahrani) 兩大發電廠雙雙因為缺乏燃料的原因而停機,導致黎巴嫩全國陷入大停電,一度預計可能會持續好幾天。所幸在黎巴嫩軍隊介入、協助運送燃料後,兩座發電廠總算在未來幾天內有望再次開工發電。 相關閱讀:《貝魯特大爆炸一年後 黎巴嫩怎麼樣了?》一年前,黎巴嫩首都貝魯特 (Beirut) 港口發生大爆炸,造成至少 200 人死亡、超過 6,500 人受傷;一年後,上千名受害者親友來到事發地點抗議,要求應該負責的高層官員出來面對,給他們一個知道真相的機會...... 在英國首都倫敦的卡納比街 (Carnaby Street), 兩名女子坐在長椅上,端詳著坐在中間的披頭四樂團成員 (The Beatles) 約翰藍儂 (John Lennon) 雕像。這尊名為《想像》(Imagine) 的作品,是雕刻家霍洛芬森 (Lawrence Holofcener) 雕來紀念約翰藍儂 81 歲冥誕的致敬作品。 相關閱讀:《《拿了錢就跑》 丹麥藝術家的最新力作》在丹麥奧爾堡現代藝術博物館 (KUNSTEN Museum of Modern Art Aalborg) 裡,有兩幅很不一樣的作品在近日獲得了來自全世界的關注...... 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新科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瑞薩 (Maria Ressa) 望著攝影師的鏡頭。瑞薩是今年兩位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之一,現年 58 歲的她,多年來一直率領著 Rappler 監督菲律賓總統杜特蒂 (Rodrigo Duterte) 的掃毒政策和警察法外處決的案例。 相關閱讀:《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要開戰?談衣索比亞提格雷危機》兩年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衣索比亞總理阿比 (Abiy Ahmed) 曾說:「戰爭造就了痛苦、無情和野蠻的人。」沒想到事隔一年,阿比總理宣布對提格雷州 (Tigray) 發動戰爭,迫使超過 4 萬 5,000 人逃往蘇丹成為難民,這一場衣索比亞政府軍對上「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Tigray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TPLF) 的戰爭,也被稱為「提格雷危機」。在中國首都北京人民大會堂的辛亥革命 110 年慶祝典禮上,典禮現場掛起了一幅巨大的孫中山肖像。 相關閱讀:《1911 建國那年 世界各地發生什麼事》1911 年是清朝被推翻、中華民國順勢誕生的一年。但是在中國之外,這一年世界各地又發生了什麼事?在俄國韃靼斯坦共和國的首都喀山市 (Kazan), 一名男子在夕陽時分,出現在卡贊卡河 (Kazanka river) 河岸的一條街道上。 相關閱讀:《為什麼太陽曬過的衣服香香的?》把衣服一件件掛上曬衣繩、放在戶外讓太陽幫忙曬乾,收下來的衣服往往帶有溫暖好聞的香氣,但你知道這種「太陽香氣」怎麼來的嗎?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2,700年前廁所現身以色列 耶路撒冷富豪的財富象徵
在西元前 7 世紀的以色列城市耶路撒冷,一名超級富豪在城裡一處可以俯視整座城市的小山丘上,建起了一座豪宅。目前人們對他所知甚微,只知道他肯定富可敵國,或許是位呼風喚雨的政客,或是某位皇親國戚,甚至有可能是猶大王本人。這座豪宅可能有美麗的花園、粗壯的柱子,還有一項無庸置疑的財富象徵 —— 私人廁所。最近,以色列文物局的考古學家比利格 (Yaakov Billig) 在這座豪宅裡發現了一間擁有約 2,700 年歷史的廁所。古時候公共下水道系統不若現代發達,擁有一間私人廁所是相當罕見的事。《史密森尼雜誌》(Smithonian Mag) 在報導中補充,現代的沖水馬桶於 1596 年發明、並在 19 世紀普及,在此之前,大部分人使用的都是戶外公共廁所。「這真的很少見,」比利格在受訪時說道:「這傢伙肯定過得很舒服。」Rich People Have It Better! A 2700-year-old First Temple period private toilet was discovered in a Jerusalem royal mansion. The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unearthed a rare toilet during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t the initiative of the City of David for the planned Beit Shatz Tourist Center in Armon Hanatziv, Jerusalem. The stone toilet was found in a bathroom and was set above a deep septic tank carved into bedrock. The toilet, made of limestone, was designed for comfortable sitting and features a hole in it's center. According to Yaakov Billig, director of the excavation on behalf of the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A private toilet cubicle was very rare in antiquity, and to date, only a few have been found, mostly in the City of David. Only the rich could afford toilets. In fact, a thousand years later, the Mishnah and the Talmud discuss the various criteria that define a rich person, and Rabbi Yossi's option to be rich is by having a toilet near his table." In addition to the toilet, other impressive architectural fragments were discovered, including ornate stone capitals and small columns from a window handrail, carved in a style typical to the days of the First Temple. While working at the site, archaeologists also identified evidence that near the toilet was a garden of ornamental and fruit trees and aquatic plants. Combining these features allows researchers to reconstruct the magnificent First Temple period palace with lush gardens that once existed at the site. Eli Eskosido, Director of the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It is fascinating to see how something obvious to us today, such as toilets, was a luxury item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kings of Judah. ​​Jerusalem never ceases to amaze." Video credit: Gil Mezuman, City of David 在這支以色列文物局上傳的影片中,人們可以輕鬆地理解考古學家比利格和他的團隊發現這間古代廁所的過程。這座擁有兩千餘年歷史的廁所是由石灰岩鑿成,整間廁所並不大,大概只有 152 公分 x 198 公分左右,裡頭則有一座馬桶,馬桶中間還有一個明顯是讓排泄物通過的洞。除此之外,考古學家們還在這間廁所裡發現了 3、40 個小碗,比利格推測,這些小碗當初應該是盛裝古代香氛的容器,可能是某種會散發香氣的油,或是薰香。תא שירותים נדיר מימי בית ראשון, שהיה חלק מאחוזה מלכותית מהמאה ה-7 לפני הספירה, התגלה בטיילת ארמון הנציב בי-ם. חקירתו עשויה ללמד על אורח החיים והתזונה של אנשי התקופה ועל מחלות קדומות. מנהל החפירה: "תא שירותים פרטי היה נדיר בעת העתיקה"@sharonidan (צילום: יולי שוורץ, רשות העתיקות) pic.twitter.com/DOgNYr4RfO 從以色列文物局的 Twitter 中,可以更清楚地看見這間古代廁所,以及裡頭馬桶的結構。但更讓考古學家們驚訝的是,這間廁所裡的馬桶下還連著一個化糞池,比起私人廁所,這樣的設計又更為少見,考古學家們表示,整座耶路撒冷城只有幾座建築有私人廁所,但只有另一間廁所擁有和本次發現的廁所相似的專屬化糞池 —— 而這又是另一個財富的象徵。從這座化糞池並沒有再行向外連接到其他下水道系統之類的設計來看,考古學家相信,當初這座豪宅的主人應該是把定期清理的工作,交給奴隸或是僕役負責。在這座化糞池裡,比利格和他的團隊發現了一些陶器碎片、動物的骨頭和人類的糞便,考古學家們對那些便便非常感興趣,打算要仔細分析,深入了解當年人們的飲食習慣。比利格在受訪時向記者表示,在古代,猶太拉比們 (註) 曾針對什麼樣的人才算是富人有過一次討論,有拉比認為富人就是銀行帳戶滿滿滿的人,有拉比則認為富人就是對一生感到心滿意足的人。但另一位拉比則提了個發人深省的答案:「富人就是在自家餐廳,或是餐桌附近有間廁所的人。」比利格進一步解釋:「這樣一來,他就能免於遇到任何麻煩的情況,或是需要急中生智。在人們內急的時候,這可不是什麼舒服的狀況。」編註:拉比 (Rabbi) 是猶太人中的一個特別階層,他們是一群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從而獲得智慧的人,主要為有學問的學者、老師,也是智者的象徵。拉比的社會功能廣泛,尤其在宗教中扮演重要角色,為許多儀式中的主持,因此社會地位十分尊崇,連君王也經常邀請拉比進宮教導。這一系列的發現不只讓比利格等一眾考古學家感到相當驚喜,也在以色列考古文物局的局長埃斯克席多 (Eli Eskosido) 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我深信未來這座城市充滿榮耀的歷史將會不斷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深入體會、了解我們的過去。」「耶路撒冷從未停止驚艷我們。」
【地球 24小時】10/07 鈔票漫天飛舞
在首都巴西利亞 (Brasilia), 為了抗議及反對經濟部長蓋德斯 (Paulo Guedes) 與總統波索納洛 (Jair Bolsonaro), 大批示威者聚集於經濟部大樓外,一邊喊出自己的訴求,一邊拋出潑灑了紅墨水的假美鈔。 相關閱讀:《COVID-19 康復者限定 巴西群島有限度重啟觀光業》想要重啟觀光業、又想盡可能降低 COVID-19 疫情延燒的風險,去年 9 月,巴西世界自然遺產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群島 (Fernando de Noronha) 展開了一項階段性的觀光業重啟計畫。而首波開放登島的旅客不是別人,就是 COVID-19 的康復者。在城市孟買 (Mumbai), 隨著 COVID-19 疫情趨緩,當地寺廟終於能夠重新對公眾開放。畫面中,一名祭司正在廟裡為來訪的信眾祈福。 相關閱讀:《防疫還得靠信仰之力 印度 COVID-19 神現蹤》在 COVID-19 疫情肆虐的情況下,印度除了靠各種防疫政策,還要靠各種 COVID-19 神祇的幫忙,協助民眾度過眼前的疫情。在首都亞松森的查科保衛者體育場 (Defensores del Chaco), 世界盃足球賽 (World Cup) 的南美洲資格賽正如火如荼展開中。本照攝於巴拉圭與阿根廷的賽事之前,阿根廷隊的球迷戴上了足球巨星梅西 (Lionel Messi) 模樣的面具,熱情地為比賽加油。這場比賽最終以 0 比 0 平手結束,賽後還有球迷闖進賽場上,興奮地搶著與梅西合照。 相關閱讀:《梅西為何離開巴塞隆納?》今年八月,替西班牙巴塞隆納足球俱樂部 (FC Barcelona, 簡稱巴薩) 踢了 21 年球的阿根廷足球巨星梅西離開老東家,來到法國巴黎聖日耳曼足球俱樂部 (Paris Saint-Germain, 簡稱 PSG) 展開人生新頁...... 在台北,台灣總統蔡英文於總統府內接見了來訪的澳洲前總理艾伯特 (Tony Abbott), 兩人於會談期間有說有笑。根據總統府聲明稿表示,蔡英文總統希望能藉著這次會面的機會,促成台澳關係之間有更多的合作與了解,包括經貿方面、安全方面、疫苗方面、氣候方面,以及供應鏈方面等,都能跟所有共享自由價值的民主夥伴有更深入的合作。在首都曼谷的近郊大城暖武里 (Nonthaburi), 民眾正於一間淹水的餐廳中吃飯,每當浪潮湧起時,他們就必須站起身來,以免整個人被水浸濕。這間特別的餐廳設置於當地的一條河邊,在今年 2 月時開幕,本來以古色古香的建築與裝飾為主打特色,沒想到最近的一場嚴重的熱帶風暴和季節性降雨使得河流水位提升,導致這間倒楣的餐廳天天都淹水。然而危機就是轉機,餐廳老闆最終想出辦法,把在水中用餐的特殊體驗稱為「火鍋衝浪」(hot-pot surfing), 並因此吸引大批喜愛玩樂的饕客上門,享受一邊吃火鍋、一邊躲避浪潮的奇妙樂趣。 相關閱讀:《大水淹進家門 你會先救什麼》想像一下,當家裡淹大水,水越淹越高都要蓋過膝蓋的時候,你第一個會搶救的東西是什麼?在加州城市紐波特比奇 (Newport Beach), 一群工人們正在沙灘上蒐集被沖刷上岸的原油。本月 2 號,加州杭亭頓海灘 (Huntington Beach) 外海發生了大規模漏油事件,估計有 12 萬 6,000 加侖的原油自離岸鑽油平台的油管中漏出,這是加州近年來最大的漏油事故之一,估計將對當地生態產生巨大的破壞和影響。 相關閱讀:《吃一口魚,配一口原油:墨西哥灣漏油惡夢 十年還沒完》一直到現在,從墨西哥灣撈起的魚身上,仍然能看出 2010 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 (Deepwater Horizon Oil Spill) 對大自然的深遠影響。在巴基斯坦西南部的俾路支省 (Balochistan), 當地時間約凌晨三點時發生了規模 5.9 的地震,造成至少 20 人死亡,其中包括婦女及兒童。本照攝於俾路支省赫爾奈市 (Harnai), 居民在地震後的白天走過被震毀的房屋與街道。在城市巴爾瑙爾 (Barnaul), 為了慶祝俄國總統普亭 (Vladimir Putin) 的 69 歲生日,當地的冬泳俱樂部於鄂畢河 (Ob River) 舉辦了一場特別的水上活動。根據全球天氣預報媒體《Weather Underground》的資料顯示,巴爾瑙爾在 7 號當天的最高溫是華氏 37 度 (約攝氏 2.8 度), 最低溫則是華氏 32 度 (攝氏 0 度)。 相關閱讀:《俄國候選人的影分身之謎:一張選票,三個同名、同長相候選人?》今年九月,打開俄國聖彼得堡地區 (St Petersburg) 的選舉公報,你會看到三個名字、長相都十分相似的人名列其上,但這並不是兄弟鬩牆,而是一個選戰老招...... 在 BFI 倫敦影展 (BFI London Film Festival) 中,美國籍演員克莉絲汀・史都華 (Kristen Stewart) 出席了她的最新演出作品《黛妃 Spencer》(Spencer) 的首映會。 相關閱讀:《來片英國黛安娜王妃婚禮蛋糕!存放四十年今拍賣》四十年前,英國查爾斯王子 (Prince Charles) 和黛安娜王妃 (Princess Diana) 的皇家婚禮萬眾矚目,從兩人的禮服、排場再到婚禮的各個小細節無不是頭條新聞;四十年後,這場世紀婚禮留下的一塊蛋糕也準備登上拍賣場,成為拍賣界的傳奇拍賣品...... 在首都瓦萊塔 (Valletta), 今年 10 月 1 日至 17 日有一場特別的城市形象企劃 ——「點亮瓦萊塔藝術季」(Light Up Valletta)。這場免費的活動在瓦萊塔的多個地區都設置了發光的裝置藝術品,民眾可以自由前往參觀,欣賞城市染上不同光線色彩的模樣。本照攝於「點亮瓦萊塔藝術季」的其中一個展場《無限》(Infinity)。畫面中,一名女子正在欣賞圍繞著她的無數光點。 相關閱讀:《美景不再 馬爾他「藍窗」拱岩倒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總是令人驚嘆,馬爾他的「藍窗」(The Azure Window) 美景就是一例,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名觀光客。然而,這樣的美景卻在 2017 年時因為風雨的關係坍塌,從此消失在世人的眼中......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印度燃「煤」之急 產煤大國的缺電危機
最近一提到缺電,許多人直覺地就會聯想到中國,但其實在廣袤的歐亞大陸上,還有另一個國家同樣岌岌可危、面臨著缺電危機 —— 印度。在印度,國內有 70% 的電是仰賴燃煤的火力發電廠,可是最近,這些火力發電廠各各都面臨了煤炭儲存量不足、難以燒煤發電的窘境。根據印度政府的資料,在印度 135 個燃煤的火力發電廠中,有半數的煤炭儲存量都少於 3 天,這個數字遠低於印度中央政府所建議的 14 天 —— 相較之下,在今年 8 月初,燃煤發電廠們的煤炭儲存量平均還能維持在 13 天。但弔詭的是,印度也是全球煤礦蘊藏量第 4 高的國家,豐富的礦藏資源理應可以讓這些燃煤的發電廠們高枕無憂。印度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才會讓國內的煤炭發電廠面臨無煤可用的窘境?當前印度這波蠢蠢欲動的缺電危機,其實與今年年中的 COVID-19 疫情逐漸緩和、經濟逐步復甦有關。疫情的趨緩,使得印度各地的產業都開始恢復生產步調,大大小小的工廠陸續開工,試圖彌補防疫期間的損失,結果便導致了印度整體的電力需求大幅上漲。根據《路透社》的估計,一些工業發達的邦,像是馬哈拉施特拉邦 (Maharashtra)、古吉拉特邦 (Gujarat)、坦米爾納德邦 (Tamil Nadu) 等地區,今年 6-9 月的電力需求了大漲了約 14%-21% 不等,增加了印度發電廠們的負擔。「沒有人預期經濟會在短時間內 U 型反轉,」伊曼資源 (Iman Resources) 的資深交易員帕姆納尼 (Vasudev Pamnani) 說道:「人們大多預期經濟會需要 2-3 年,才會回到 COVID-19 疫情前的規模。」直覺上來看,只要能拿到更多的煤炭,就能一解印度燃煤火力發電廠們的燃「煤」之急,但問題卻沒有那麼簡單。最近這幾個月,國際煤炭的價格瘋漲,導致印度許多靠著進口煤碳發電的發電廠成本跟著水漲船高,不得不減少採購量。舉例來說,在今年 8-9 月全球煤炭價格大漲 40%、創下全球新高的同時,印度每周平均的煤炭進口量也比今年 1-7 月大跌了 30%, 像是上周印度的煤進口量便驟降至 150 萬噸,寫下近兩年來的新低。因此,很多發電廠也回頭轉向國內市場,希望靠著印度自產的煤礦來補足缺口,而這就讓印度國內的煤礦供應吃緊了起來。在印度,80% 的煤是由國營企業印度煤礦 (Coal India) 負責生產,而它們也確實有意要增產來滿足國內需求,但是由於最近這幾個月適逢印度的季風時節,大雨襲擊了印度重要的煤礦產區,導致印度國內的煤礦產量降低,已經開採出來的煤礦也很難及時運到買家手上。印度東部的產煤重鎮丹巴德市 (Dhanbad), 就是其中一例。除此之外,這幾年印度為了達到改善氣候環境的目標、降低當前高度仰賴煤來產能的現象,多少也間接導致了這幾年印度煤礦的開採勢頭不若從前,自然也難以一下大幅增產供應市場所需。種種因素交錯影響之下,便導致了今日印度隨時可能爆發大規模缺電危機的情形,印度能源部部長辛格 (RK Singh) 在受訪時就形容,在接下來 5、6 個月內,能源危機「一觸即發」。這樣嚴重的危機,就連許多專家也感到十分震驚,印度經濟學家兼日本金控集團野村的副總裁南迪 (Aurodeep Nandi) 就說:「以前我們曾經也有過能源短缺的問題,但目前的情形真的是前所未見,現在的煤價相當昂貴。」毫無疑問的,倘若短期內政府拿不出有效的解方,印度無疑會爆發一場缺電危機,而首當其衝的將是印度蓬勃發展的製造業。曾任國營採礦企業印度煤礦執行長的查特吉 (Zohra Chatterji) 說道:「電力是一切的基礎,要是煤真的不夠,所有製造業,像是水泥、鋼鐵、營造業等都會受影響。」在製造業被波及後,接下來就是消費者,尤其是印度境內沒有產煤的邦,像是北方邦 (Uttar Pradesh)、比哈爾邦 (Bihar) 等地區,更是有可能名列首波衝擊名單。「如果我是間需要進口高價煤礦的公司,我肯定會提高產品的售價,對吧?到頭來,企業們都會把這些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因此也會引發通貨膨脹,造成一連串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印度經濟學家南迪說道。印度信評機構 CRISIL 的主任馬斯特爾 (Pranav Master) 也說:「直到煤礦供應穩定以前,我們很可能會在部分地區看到停電的情形,其他地區的消費者則可能會被要求必須支付更高的電價。」但相較於資深交易員帕姆納尼,前面幾位專家的看法已經是相當樂觀。帕姆納尼認為,印度某些地區很可能已經開始停電了。「靠著進口煤礦的燃煤火力發電廠發電的地區應該會遇到停電的狀況,如果你看到塔塔電力 (Tata Power)、阿達尼電力 (Adani Power) 或 JSW 等發電廠開始降低發電量,那就很明顯了。」現在,印度政府已經急速動員起來,表示它們正積極與國營企業們協調,盡可能增產來滿足目前煤礦供不應求的情形,印度煤炭也已經率先承諾增產,預計下周就能替各個燃煤火力發電廠緩緩燃「煤」之急。另一個好消息則是,隨著季風時節逐漸靠近尾聲、冬天的腳步接近,印度的能源需求理應會逐步下跌,供需失衡的狀況理論上也會改善。等這場危機過後,前印度煤礦總裁查特吉表示,印度煤礦自己也必須和一些合作夥伴,像是運輸物流廠商更密切合作,確保買家能順利拿到煤礦,但同時印度的發電廠們也必須承擔更多責任。「發電廠必須自己儲存煤礦,它們必須永遠都保有一定的煤礦庫存。」這點目前大部分的發電廠做的都不確實,因為保有煤礦庫存意味著還需要額外支出一筆倉儲成本。而長遠來看,擺脫目前高度仰賴煤礦,逐漸朝靠火力發電和再生能源供電的混合模式,無疑是未來印度必須前進的方向。但包括 BBC 在內的外媒也指出,考慮到印度成長中的經濟及 14 億人口,要在滿足國內需求的情況下達成上述目標,也是項大挑戰。印度經濟學家南迪也不認為,短期之內印度政府有辦法改變印度高度仰賴燃煤發電的現況,「印度的能源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煤,但我不認為印度已經發展到煤可以被取代的階段」。「所以確實,(這次的危機) 會是一次警鐘,但我不認為短期之內煤居於印度能源需求中心的地位可以被取代。」
做太多夢好累?研究稱做夢是在清除大腦廢物
為什麼人類會做夢和睡覺,目的是什麼?科學家已知道睡眠是大腦重置、充電和處理新形成記憶的時間,但做夢有什麼功能還不清楚。過去研究已知做夢大多發生在睡眠快速動眼 (REM) 階段,為了找到更多證據,研究人員用一組實驗室老鼠使用稱為雙光子顯微鏡的新技術,透過染料讓腦血管在螢光燈下清楚顯示,讓研究人員即時觀察囓齒動物在各睡眠階段大腦血液流動狀況。同時研究人員測量睡眠期間小鼠大腦電活動確定不同睡眠階段。結果發現,快速動眼睡眠期間,大量紅血球流過大腦微血管,但非快速眼動睡眠和清醒狀態則沒有差別,顯示快速動眼睡眠是獨特狀態。研究小組在快速動眼睡眠期間喚醒老鼠。有趣的是,當老鼠重新入睡時,這種干擾會導致強度更強的反彈性快速動眼,似乎是彌補失去的時間。反彈階段囓齒動物大腦血流量增加更多。研究人員推測,快速動眼睡眠強度與神經血流量及大腦恢復有直接關係。另外研究人員還實驗一組缺乏腺苷 A2a 受體的老鼠。腺苷 A2a 受體是可控的,譬如咖啡就會讓其失去作用,這也是為什麼咖啡能醒腦。結果發現這些老鼠在快速動眼睡眠或反彈期間幾乎沒有顯示較多血流量,顯示腺苷 A2a 受體可能也會影響大腦血流變化。大腦血流量減少和快速動眼睡眠不足都與癡呆和阿茲海默症發作有關。此外,癡呆症與大腦神經廢物和蛋白質的堆積有關。所有因素加上新發現,無疑為快速動眼睡眠和做夢提供強力理由,證明生理運作是在老年時保持頭腦敏銳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員也說,未來應多研究腺苷 A2a 受體,期待有朝一日找到更好的癡呆症治療和預防方式。
在語言中看見「韓流」 《牛津英語詞典》新增26個韓語詞彙
對於英語世界的人而言,近日竄紅的韓劇《魷魚遊戲》(오징어 게임,Squid Game)、得到第 92 屆奧斯卡 (Academy Awards) 最佳影片獎 (Best Picture) 的電影《寄生上流》(기생충,Parasite), 以及多次攻佔美國《告示牌》(Billboard) 排行榜的防彈少年團 (BTS), 都在他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這些作品與明星都來自南韓,這股南韓熱逐漸變成了令西方世界也難以忽視的「韓流」, 甚至還成為了英國《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 的一部份。「公認的英語權威」《牛津英語詞典》在九月發布的最新版本中,新增了 26 個由韓語衍伸的英語詞彙,它們在聲明中指出:「我們都處在韓流的浪尖上,這能在電影、音樂、時尚,以及我們的語言中感受到。」在新收錄的詞彙清單中,韓國的食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眾所周知的韓國主要食物之一「泡菜」(kimchi) 早在 1976 年就已經收錄於《牛津英語詞典》, 而本次的新增詞則更進一步地展現了韓國的文化與風情。以下列舉幾個新增詞彙,以及《牛津英語詞典》對它們的詮釋:名詞。是搭配米飯的一小盤蔬菜,為經典韓式套餐的一部份。・名詞。韓式料理法:將牛肉或豬肉片醃製過後,再用烤的或炒的方式料理。・名詞。一種韓式料理,內含煮過的米飯和其他食材,外面用一層海苔包覆,並切成適合入口的片狀。・名詞。一種韓式料理,內含用番薯粉製成的透明狀麵條,會和蔬菜以及其他食材一起炒製而成。・名詞。泡菜 (kimchi) 的一種,以蘿蔔製成,通常也會放入大白菜。・名詞。在南韓和韓式餐廳內的一種菜式:炸雞配上啤酒。「吃播」(mukbang) 常見於影音平台 YouTube, 裡頭的 YouTuber 會一邊吃東西,一邊和觀眾說話。本影片來自南韓吃播 YouTuber「설기양SULGI」, 這支 2020 年 2 月 29 日發布的吃播影片有超過 5,500 萬的觀看次數。而除了食物之外,英國 BBC 指出,基於韓國流行娛樂在全世界都獲得了成功,所以不意外地,和其相關的詞彙也有出現在《牛津英語詞典》裡面:・名詞。意指國際上對南韓流行文化關注的逐漸提升,以南韓音樂、電影、電視、時尚和食物所獲得的全球性成功為代表。也可以代表:南韓流行文化和娛樂本身。常常會作為修飾語,例如韓流熱 (hallyu craze)、韓流粉絲 (hallyu fan)、韓流明星 (hallyu star)。・名詞。在南韓製作的韓語電視劇。・名詞。一種韓國類型的卡通或漫畫書 (comic books), 常常受到日本漫畫 (manga) 的影響。・名詞。一種以線上直播的方式播送的特殊影片,裡頭會有一個人一邊吃著大量的食物,一邊和觀眾說話。除此之外,《牛津英語詞典》還收錄了一些比較特別的詞彙,像是:・名詞。一種傳統服裝,其中包括長袖的短上衣或罩衫,搭配女性的高腰長裙,和男性的寬鬆褲子,通常會在正式或儀式性場合穿著。・名詞。特指的可愛與魅力,被認為是韓國流行文化的特徵之一。也可以代表:被認為可愛、有魅力、討喜的行為;形容詞。以「aegyo」、可愛、有魅力、討喜為特色。比較特別的是,《牛津英語詞典》還在新增詞彙的聲明稿中,提到了它們的形成方式,並指出不是所有新增詞彙都是「從韓語中借用、再借用或翻譯借用而來 (註)」, 有些詞彙是新的字詞組合,有些則是「現有的英語詞彙出現了新的意義」。註:字詞組合的幾種形式如下。例如感嘆詞「fighting!」, 在韓語中便被用來傳達鼓勵、鼓舞或支持,意思上更像是英語中的「Go on!」、「Go for it!」, 而不是「fighting」本來的戰鬥、搏鬥之意。除此之外,「skinship」是由英語詞彙「skin」和「kinship」組合而成。《牛津英語詞典》表示,「skinship」特別會出現於日語或韓語的語境之中,意指「父母與孩子、愛人間,以及朋友間的觸摸或肢體接觸」, 其中,愛人和朋友的用法出現地較晚,通常用來表達情感,或是加強情感的連結。而以上兩者詞彙,則又解釋了另一個新增詞「Konglish」。根據《牛津英語詞典》,「Konglish」可作為名詞與形容詞使用。其中,當「Konglish」是名詞時,它特指為韓語和英語的結合,是一種由韓國人使用的非正式的混和語言,內含韓語和英語元素。《牛津英語詞典》指出,本次收錄這麼多韓語詞彙,是表達英語人士使用語言方式的轉變之認可:「這些韓語詞彙在英語中的採用與發展,也證明了詞彙的創新已經不再侷限於英國和美國的傳統英語中心。」「它們顯示在亞洲不同地區的亞洲人,是如何於他們當地的語境中發明並交換詞彙,然後再將這些詞彙帶到英語世界中,並因此讓韓流可以繼續在英語詞彙之海中帶起漣漪。」根據 BBC 報導,來自英國倫敦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專攻文化與藝術、關注韓劇和韓國流行音樂潮流的李惠京博士 (Hye-Kyung Lee, 音譯) 便認為,《魷魚遊戲》、《寄生上流》的成功可以歸因於南韓文化工作者更廣泛的全球性思想。「自韓國流行音樂 (K-pop, 註 2) 於早期取得成功以來,已經超過了 10 年,所以韓國的文化工作者擁有全球性的思維。」註 2:《牛津英語詞典》於 2016 年收錄了這個詞。李惠京博士指出,雖然觀眾和南韓有著地理和語言上的隔閡,但韓劇裡的角色,即使是英國人或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也都能有所共感:「這些角色都沒有抱持著太大的希望,他們沒有未來,只是掙扎著生存而已。」「這些劇和電影都帶有娛樂性,而且它們都有某種特色,可以引起世界各地的人與之共鳴...... 它們對社會和社經狀況提出了批評,所以觀眾可以和角色有所連結。」李惠京博士認為,南韓在文化生產方面已經趕上了西方國家的腳步,而且還會繼續成長:「在技術和人才方面,它們處在了領先的地方,而且具有生產高品質作品的強大能力。」另一方面,根據澳洲 ABC 報導,雪梨韓國文化中心 (Korean Cultural Centre) 的負責人金智熙 (Jihee Kim, 音譯) 也認為,《魷魚遊戲》在全世界走紅顯示了一件事 —— 韓劇中所探討的普遍性主題可以幫助觀眾迅速進入特定的文化背景。「和電影《寄生上流》十分相似,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社會不平等成了普遍性的主題...... 這樣的普遍性主題可能會讓全世界的觀眾都迅速沉浸於《魷魚遊戲》的故事之中。」「人們已經熟悉於那種『死亡遊戲』主題。然而,我相信在這部劇裡添加的韓式元素是讓它在全球造成熱潮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金智熙還指出,每年都會有大約 600 名學生在他們的韓國文化中心學習韓語,其中超過一半的人都表示,自己是在看過韓劇後才對南韓產生了興趣。「我相信韓劇及韓國電影,還有韓國流行音樂,在澳洲都獲得了強大的追隨者和粉絲基礎。」金智熙也同樣相信韓流還在持續增強:「在《魷魚遊戲》的勝利之後,人們對結合更多樣類型、精緻故事敘述,還有出色視覺特效的高品質內容,期待度都更高了。」回到《牛津英語詞典》本身,詞典更新計畫的顧問之一,也就是牛津大學 (University of Oxford) 韓語語言學教授基爾 (Jieun Kiaer) 透露,她對這次的成果「非常滿意」。「我對這些詞彙感到非常驕傲,我很開心,」基爾說:「我相信它們豐富了英語。」基爾指出,詞典的工作並不是將新詞強加在一種語言裡,而是要反映語言的演變,添加這些由韓國而來的詞彙讓英語變得「更多樣又更美麗」。同時,一如韓流,隨著韓國文化繼續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26 個詞彙將只是一個開始。「我認為之後還會有更多的。」基爾說。
印尼塑膠博物館新開張 萬島之國的塑膠危機
最近,印尼東爪哇省錦石縣 (Gresik) 郊區的一座「博物館」, 意外成了一個小小的打卡聖地。雖說是「博物館」, 但每件展品的素材你我其實一點都不陌生。歡迎來到由印尼生態觀測與濕地保護組織 (Ec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Wetlands Conservation) 所籌辦的「塑膠博物館」。過去三個多月以來,隸屬於這個組織的學生、環保人士、在地居民和企業家們,利用多年來從附近的海灘、河邊,收集到的大量寶特瓶、吸管和大大小小的塑膠袋,無中生有地建立起這座塑膠博物館。說到遊客們來此喜愛的打卡景點,那絕非「4444 隧道」(4444 tunnel) 莫屬,這條隧道由上千個自附近河邊、海洋蒐集來的廢棄寶特瓶懸掛而成,而它之所以名叫「4444 隧道」, 背後其實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生態觀測與溼地保護組織的創辦人阿里桑迪 (Prigi Arisandi) 說道:「如果每人每天丟掉 3 個寶特瓶,不管是裝水或是裝汽水的寶特瓶,三年下來就會產生 4,444 個通常只被用了一次就拋棄的寶特瓶 (註)。現在,人們可以透過塑膠博物館中的展品,了解關於塑膠垃圾的故事。」註:生態觀測與溼地保護組織表示,根據它們在 2018 年對印尼泗水市 (Surabaya) 大學生所做的調查,雖然人均丟棄的寶特瓶是 3 個,但其實不少受訪者坦言他們每天丟棄的寶特瓶超過 3 個,加上為了方便民眾記憶,因此最終才會決定將寶特瓶隧道命名為「4,444 隧道」。本文為尊重受訪者,因此仍採用阿里桑迪在受訪時所提供的數據。Prigi Arisandi (@prigi.arisandi) 分享的貼文從阿里桑迪 Instagram 的貼文中,可以看到生態觀測與濕地保護組織的成員們搭建 4444 隧道的過程。另一件同樣受遊客們矚目的展品,則是位於整個展場中央的稻穀女神德威斯里 (Dewi Sri) 神像。德威斯里女神是許多爪哇人信奉的神祇之一,但塑膠博物館裡的這尊德威斯里女神像不僅身形高大,祂身穿的傳統長裙也換上了一件由多個小塑膠袋串成的長裙。看著這尊女神像及許多成員們一同努力趕工出來的展品,阿里桑迪坦言他們的目的,無非是想將停用一次性塑膠產品的訊息傳達給大家,他說:「這些塑膠非常難回收...... 從今天起,我們應該停止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因為這會污染我們的海洋,也就是我們食物的來源。」來到現場參觀的學生再努里 (Ahmad Zainuri) 表示,塑膠博物館的展覽讓他大開眼界,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我願意換成環保手提袋,買飲料的時候,我也會用杯子」。另一位同樣到場參觀的學生烏蘭 (Ayu Chandra Wulan) 也做出了類似的承諾,並且補充說道:「看到這裡有多少垃圾,我感到十分憂傷。」對於生態觀測與溼地保護組織的成員來說,這樣的承諾無疑意味著他們達成了最初的目的,但是就改善問題來看,他們還需要更多人一起做出相似的承諾。《路透社》在報導中指出,就流入海洋中的塑膠垃圾總量來看,印尼是全球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國,聯合國、印尼科學研究所的數據也指出,在每年流入全球海洋的約 800 萬噸塑膠垃圾當中,其中就有 60 萬噸是來自印尼。在這樣龐大的數字面前,許多專家也主張單靠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就想改變現況是不夠的,人們還需要建立效果更好的資源回收體系,並大力推廣可回收,或是可由生物分解的材料製成的產品。與此同時,也有專家提到雖然氣候變遷問題大量擄獲了媒體版面,海洋汙染問題同樣不可小覷。「氣候變遷無疑是當代最大的全球性威脅,」英國皇家學會的資深技術顧問科德威 (Heather Koldewey) 說道:「這不是在爭辯哪個問題 (氣候變遷、海洋汙染) 最重要,而是意識到這兩個危機其實彼此交織在一起,因此也會需要一個聯合解決方案。」
【地球 24小時】10/06 不是達文西畫的
在首都維也納,兩位民眾正在仔細端詳面前的《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 但這幅作品並不是由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於 16 世紀初所作,而是一名無名畫家在 1600 年前後完成的複製品 —— 真正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現存於法國巴黎的羅浮宮 (Louvre Museum)。根據《路透社》報導,法國拍賣行艾德 (Artcurial) 將在今年 11 月 9 日時舉辦「古典名作與 19 世紀藝術品」(Old Master and 19th Century Art) 拍賣會,這幅《蒙娜麗莎的微笑》複製品就是其中的拍賣品之一。 相關閱讀:《研究:蒙娜麗莎沒有在看你》很多人到法國羅浮宮一定要看的作品就是達文西的名作《蒙娜麗莎的微笑》, 而且一定要測試看看是不是從哪個角度看,「蒙娜麗莎」的眼睛都會看著自己。但 2019 年一項研究發現,「蒙娜麗莎」看的其實不是你。在城市克拉嗤 (Karachi) 的近郊地區賴亞里 (Lyari), 當地為了預防登革熱,正在街頭噴灑大規模的消毒噴霧。本照畫面中,一名男子騎著自己的驢車自煙霧瀰漫的路上走過。 相關閱讀:《一公斤就要三萬多元 全世界最貴的驢奶起司》在一般便利商店買四包起司也不過 476 元,你能想像同樣份量的起司可以賣到上萬元嗎?在首都曼谷的一間寺廟中,為了慶祝宗教節日素食節 (Vegetarian Festival, 又稱九皇齋節), 穿好全套戲服的中國戲曲團成員正準備要上台進行演出。泰國的素食節落在農曆九月初一至初九,也就是今年的 10 月 6 日至 14 日,在這段期間,許多泰國人都會堅持吃齋,街邊因此會擺滿販賣素菜的攤販,也有不少餐廳會推出此時限定的素食商品。 相關閱讀:《過午不食、一天吃一餐 泰國和尚的過重之謎》在有 90% 人口是佛教徒的泰國,路上常常可以看到穿著橘色寬鬆袈裟的和尚在化緣,他們得遵守嚴格的飲食戒律,除了必須對信徒布施的食物照單全收外,過午不食也是其中一項,而這些都讓他們的體重直線上升...... 在加州洛杉磯 (Los Angeles), 飾演知名間諜角色詹姆士・龐德 (James Bond) 的影星丹尼爾・克雷格 (Daniel Craig) 成功獲得專屬星星,名留好萊塢星光大道 (Hollywood Walk of Fame)。丹尼爾・克雷格最後一部龐德系列作品《007: 生死交戰》(No Time to Die) 已在上月 30 號於台灣上映。 相關閱讀:《世上真有一個 007? 英國情報員「詹姆士・龐德」 冷戰時期現身波蘭》講到「詹姆士・龐德」大家馬上會想到小說家佛萊明 (Ian Fleming) 筆下的虛構角色,然後最近波蘭的一份檔案顯示龐德可能真有其人...... 在首都喀布爾,一名穿著罩袍的女子正準備要走進一間美容院,她身後的牆面本該是美麗的宣傳廣告,可是當中的女性臉龐都被店家用噴漆塗掉了。根據 CNN 報導,在喀布爾西北部的卡爾卡納 (Khair Khana) 街區,幾乎所有美容院外的宣傳廣告都已經遭到破壞,上頭的女性臉龐被黑色或白色的噴漆覆蓋,或是整面外牆直接重新粉刷,再也看不出曾經的模樣。 相關閱讀:《黑色罩袍才不屬於阿富汗 女性用五彩傳統服飾反擊塔利班》搭配 hashtags「# 別干涉我的穿著」、「# 阿富汗文化」和「# 阿富汗女性」, 今年九月,世界各地的阿富汗女性在 Twitter 掀起一場運動,以自己身穿鮮艷傳統服飾的照片,反對塔利班針對女學生的嚴格服裝規定。在安大略省首府多倫多 (Toronto), 一架飛機正自比利・畢曉普機場 (Billy Bishop Airport) 起飛。在 6 號這天,加拿大總理杜魯道 (Justin Trudeau) 宣布,加拿大所有準備搭乘飛機、船隻,以及跨省火車的乘客,都必須在今年 10 月 30 日以前接種 COVID-19 疫苗,否則不得使用相關服務。 相關閱讀:《美國假疫苗卡越來越猖獗?免費打針還是要花錢買認證》在美國,有越來越多民眾被要求,必須得出示已經接種 COVID-19 疫苗的「疫苗卡」, 才能去工作、上學或參加社交場合。於是,黑市中漸漸出現了一項特別服務,專攻那些不願意打疫苗,卻又需要疫苗卡的人...... 為了慶祝哥倫比亞第一部憲法頒布 200 周年,當局在北桑坦德省 (Norte de Santander) 的羅薩里奧鎮 (Villa del Rosario) 舉辦了紀念儀式,總統杜克 (Ivan Duque, 不在圖中) 也有參加。照片攝於紀念儀式現場,一名穿著傳統制服的士兵正在活動上揮舞哥倫比亞國旗。 相關閱讀:《從反稅改到反警察暴力 哥倫比亞示威遭總統派兵鎮壓》今年 4 月 28 日,為了反對一項具爭議性的稅改政策,許多哥倫比亞人民走上街頭進行抗議,不料一條年輕的性命卻在當天死於警察槍下,自此點燃了大眾的怒火,要求政府正視包括警察暴力在內的各項社會問題,整場示威延續了好一段時間都仍未停止...... 在曼徹斯特 (Manchester), 英國首相強森 (Boris Johnson) 抵達了年度保守黨會議 (Conservative Party Conference) 現場,並在眾人環繞之下親吻了自己的妻子凱莉 (Carrie Johnson)。 相關閱讀:《英國的榮耀「藍護照」 30 年後重出江湖》去年二月,英國內政大臣佩托 (Priti Patel) 展示一本全新的英國「藍護照」, 表示英國從該年夏天起將全面換發新版的藍色護照。但是,這本佩托口中象徵「英國民族榮耀」的護照,其實意外的「血統不純」...... 在紐約市的巴特里公園 (Battery Park), 為了紀念紐約州過去一年因為槍擊案而死去的 1,050 條性命,現場的草地被擺上了 1,050 只裝著白花的花瓶。 相關閱讀:《長得像樂高的「真」槍 美國槍商掀輿論後下架》在美國猶他州 (Utah), 一間槍枝專賣公司不只面臨了輿論的撻伐,還收到了來自樂高 (Lego) 的下架要求信件,一切都因為它們生產了一款長得像是玩具的「真」槍。夕陽西下之時,一群住在芒什省 (Manche) 市鎮勒蒙聖米舍 (Mont-Saint-Michel) 的綿羊已經於外頭的草地飽餐一頓,正悠哉地準備走回自己的羊舍。 相關閱讀:《這不是本能是文化 羊群遷徙需要領頭羊》自然界中有很多動物都會隨著季節變化大規模遷徙,曾有研究指出昆蟲和鳥類等動物打從一出生就內建遷徙的本能。然而,最新的研究指出羊群並不是天生就會遷徙。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法國志工服務人數激增 疫外的弱勢暖流
去年 3 月首波封城措施剛上路時,不僅許多街友日間接待服務中心與提供街友洗漱的公共衛生空間都被迫按規範關閉,愛心餐的發放更大幅縮減,不少志工也第一時間因缺乏口罩等個人防護用品而暫時停止協助。頓失接濟與依靠的街友成了抗疫的死角,被遺忘的一群。所幸非政府組織 (NGO) 立即發現問題,開始相互連結動員。開門營運後的庇護中心很快就開始動作,承包的庇護區域共可容納 15 人與四組家庭。疫情之前,街友每晚可以撥打 115 詢問社福平台是否有安身之處,但在疫情期間,規則有了改變。為了避免人員流動造成的感染,只要街友願意,都能擁有穩定的棲身之所。被安置在巴黎郊區社會緊急住宅的阿梅爾 (Amel) 向記者表示,她在外面住了一個月,「然後新冠疫情就來了,他們就把我安置在這,之前這是不可能的」! 據《巴黎人報》(Le Parisien) 報導,疫情期間,睡在巴黎地鐵的無家者數量比往常減少了一半,從一年前的 300 降為約 150 人。由於餐廳關閉、行人不再,街友失去三餐來源,食物成了相當迫切的議題。2020 年 4 月初,當時的法國城市與居住部除了協調慈善機構組織發送食物行動外,也動用 1,500 萬歐元預算,推出給街友的「服務券」(chèques services), 讓約 6 萬名街友能在疫情期間憑券換購食物、衛生用品等。衛生安全措施方面,部分醫院成立了流動護理團隊,上街接觸街友,並提供新冠病毒的 PCR 採檢,非政府組織 Rimbaud 出動本來就有的醫療巡邏小隊,主動向受社會孤立的街友提供生理與心理協助,但疫情時期,他們的工作出現變化。Rimbaud 小隊的護理師蓋達 (Paul Gaida) 一邊發送口罩,一邊跟街友宣導社交距離的重要性。他向日報《2 0 分鐘》(2 0Minutes) 表示,「街友不太關注健康,對他們而言,生存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接獲疑似 COVID-19 案例,我們會建議他們去醫院篩檢,我們的工作是建立連結。若檢測為陽性,瓦倫西恩 (Valenciennes) 有個機構保留五個獨立空間給街友,滿了就要送到里爾 (Lille) 地區」。從今年 3 月中開始,街友的醫療需求也從採檢、隔離逐漸轉為疫苗施打。非政府組織要求政府提供街友每人至少一劑疫苗。衛生部也隨即表示,將優先為無居所者施打疫苗。與許多歐洲國家不同的是,法國民間社會的力量也很快回籠,許多民眾都表示願意加入陣線,在疫情期間向弱勢族群提供協助。有鑒於此,巴黎市社會行動中心啟動平台,搭建非政府組織與公民間的橋梁,讓民眾可以在家附近進行志願服務。全國性平台紛紛上線,動員人數激增,特別是年輕族群。他們幫餐風露宿者準備餐點,在寒風中送餐,並關注街友的身心狀況;有醫療背景的志工則加入醫療小隊,進行篩檢與轉介。志工平台「全民志工」(Tous Bénévoles) 負責人貝索茲 (Isabelle Persoz) 表示,光是在大巴黎地區,就有超過 3,500 個任務小組,她說道:「自從 2015 年《查理週刊》攻擊事件、難民危機後,我們就發現有越來越多人投入的趨勢。但這次疫情讓參與志工加倍⋯⋯橫跨全國,不分社會階層。」公民精神的激發或許是疫情意料之外的收穫。志願服務中心「致敬軍隊」(l'Armée du Salut) 負責人蒙傑阿爾 (Étienne Mangeard) 就說:「若要找出這個疫情有什麼好處的話,那就是它帶來了真正跨世代的團結。」
【地球 24小時】10/05 送你回家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路西拉德瑪爾小鎮 (Lucila del Mar), 一頭座頭鯨不幸於海灘擱淺,獲報趕到的民間救援人員在當地政府機關的協助下,準備以束帶和重型挖掘機將鯨魚抬到足以於水中自由漂浮的深度,再讓牠自行游回大海。根據《歐洲新聞台》報導,這是阿根廷當地於 48 小時內的第二次救援鯨魚行動,因為上周日 (3) 才有另一頭座頭鯨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新亞特蘭提斯市 (Nueva Atlantis) 海邊擱淺。幸運的是,這頭座頭鯨在眾人的協助下,同樣有順利返回海中。 相關閱讀:《「當牠看進你的眼睛」 德攝影師捕捉座頭鯨懾人之美》廣闊的海洋世界讓人心嚮往之,德國一名攝影師專門到位於南太平洋的東加王國,用鏡頭捕捉到了和她一起悠游的座頭鯨。在杜拜,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之作 ——《大衛像》(David statue) 的 3D 列印複製品正於 2020 年世界博覽會 (Expo 2020) 的義大利館中展出。2020 年世界博覽會由杜拜著手主辦,原定於 2020 年 10 月 20 日至 2021 年 4 月 10 日舉行,但因 COVID-19 疫情影響而延期至今年 10 月 1 日開幕、明年 3 月 31 日展期結束,但「2020 年世界博覽會」名稱沒有隨著日期改動而變更。 相關閱讀:《行走在超現實畫作裡 完成米開朗基羅的大理石夢》在 1517 年,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來到義大利托斯卡尼區 (Tuscany) 的阿爾蒂西莫山 (Mount Altissimo), 他馬上被這裡雪花白的大理石深深迷住了。在伊斯坦堡 (stanbul), 流浪狗波吉 (Boji) 是通勤渡輪、巴士、地鐵和路面列車的忠實乘客之一。畫面中,波吉正搭乘往來伊斯坦堡歐亞兩端的渡輪,在船中的座位上迎著海風呼呼大睡。 相關閱讀:《望穿千里的小狗眼睛 最新研究:「圓滾滾狗狗眼」是為了討人類喜歡的演化結果》你對水汪汪、圓滾滾的狗狗眼毫無抵抗力嗎?一群來自英國和美國的研究者於 2019 年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小狗的這項表情特徵其實是經人擇篩選影響的演化結果。在巴黎,一名來自非營利環保及人權組織「地球之友 — 法國」(Friends of the Earth - France) 的倡議人士,帶著寫上「過度消費 = 滅絕」(Overconsumption = Extinction) 的布條,跑到了時裝周的 LV 大秀上進行抗議。本照畫面中,駐場的安全人員正準備要將這名不速之客請離伸展台,但她不僅不願配合,反而還坐在地上不斷掙扎。 相關閱讀:《是人總會失足 那些時尚模特兒腳步沒踩好的瞬間》不管是再怎麼專業的模特兒,過長的衣擺、太高的高跟鞋總會讓人不小心失足,就讓我們一同來看看這些歷年在時裝周不小心失足的模特兒吧!在威尼斯 (Venice), 一名女子悠哉地站在氾濫的聖馬可廣場 (St. Mark's Square) 中自拍。 相關閱讀:《大水淹進家門 你會先救什麼》想像一下,如果哪天淹大水,家裡的水越淹越高都要蓋過膝蓋的時候,你第一個會搶救的東西是什麼?在 5 號這天,俄籍知名演員別列希爾德 (Yulia Peresild) 和她的劇組已經自哈薩克的拜科努爾太空發射場 (Baikonur Cosmodrome) 起飛,準備前往國際太空站 (ISS) 拍「真正的」太空電影。本照來自國際太空站的影片截圖,畫面中,別列希爾德在太空船完成對接後,興奮地進入國際太空站內。 相關閱讀:《到國際太空站拍電影 俄國將搶先美國拍出真・太空片?》在伊斯梅利亞省 (Ismailia), 一名男子朝著安穩通過蘇伊士運河 (Suez Canal) 的現代商船 (HMM) 貨輪揮手致意。 相關閱讀:《大排長榮完結篇:蘇伊士運河恢復通航》讓我們回顧一下今年三月的大事件 —— 長榮貨輪「長賜號」在堵住蘇伊士運河六天後才終於脫困,為這起耗費全球數十億美元的海上驚魂記畫下句點。在東南部肯特郡 (Kent) 的格雷夫森德小鎮 (Gravesend), 幾名英國軍人正在協助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裝填汽油。自今年九月下旬開始,因為司機人力短缺的緣故,英國全境面臨著嚴重的汽油短缺問題,當局因此徵召了數百名軍人,讓他們隨時待命,支援運送汽油的行動。目前,已經有大約 200 名軍人被部署到倫敦和東南部一帶,也就是缺油情況最嚴重的地區。根據英國汽油零售商協會 (Petrol Retailers Association) 表示,蘇格蘭和英格蘭的中部、北部地區的缺油問題「已經結束了」。 相關閱讀:《英國司機荒釀缺油之亂 加油站爆恐慌性消費》在首都基輔 (Kyiv), 以色列總統赫爾佐格來訪,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 圖中) 出席了為他而舉辦的歡迎儀式。 相關閱讀:《驚爆 1,190 萬個機密檔案 《潘朵拉文件》揭露世界領導人的財富大秘密》本月 3 號,《潘朵拉文件》揭露了全球數百位國家領導人、政要、億萬富翁、名人、巨星的資產秘密,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便是其中一人。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隨著雙十國慶即將來臨,三軍儀隊正在抓緊時間進行彩排。 相關閱讀:《讓女性軍人穿高跟鞋閱兵 烏克蘭國防部新計畫惹議》今年,烏克蘭國防部本來打算在國慶活動上,讓女性軍人穿著高跟鞋參加閱兵典禮,但這項計畫在宣布後隨即引起輿論......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被領養的流浪貓能適應整天關在家的生活嗎?
除了從合法寵物店購買以外,有一大部分應該是從周遭親友、貓咪中途或收容所領養而來的。如果你家的貓在被你收編之前曾經是一隻漂泊在外的街貓,不曉得在當初決定要領養貓咪的時候你有沒有擔心過這個問題?在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我們也須了解在戶外生活的貓咪有何特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貓的地域性,他們會到處尿尿做記號來告訴大家這裡是他的地盤,尤其是沒有絕育的公貓這種現象會更加明顯,大多數的公貓在接受絕育手術之後可以減少尿尿占地盤的行為;不過貓有地域性不代表一個空間只能有一隻貓咪,在食物來源充足的情況下流浪貓也是有可能過著群體生活。有些人可能會有個疑問說:只能說貓咪是十分有個性的動物,舉凡貓砂材質不喜歡,貓砂太髒或貓砂盆擺放位置不尬意,或是貓咪有泌尿道相關的疾病都可能是他們亂尿尿的理由。將貓咪絕育不代表就一定不會有亂尿尿的問題,但至少可以減少尿尿占地盤的可能性。貓咪在幼年時期的社會化 (socialization) 過程是一個重要關鍵!一般來說如果貓咪在出生後的 2 到 8 週之間有其他的貓或人類參與他們的成長,長大之後比較容易適應有人類或其他貓咪存在的居家生活。在領養貓咪之前可以先大概打聽一下牠們的身世,如果是出生沒多久就被單獨飼養的話可能就不是那麼擅長跟其他貓相處,這樣子的貓咪可能就比較適合生活在只有牠自己一隻貓的環境。這種情況下最好是提供貓咪們充足的生活空間,最好飼養在房間數目兩個以上的屋子,讓牠們能夠保持至少三公尺的距離以緩解貓咪之間相處的摩擦,也可以運用一些櫃子或牆壁層架讓牠們可以攀爬與躲藏;再來根據貓咪的偏好打造出安心舒適的睡覺與上廁所環境,例如有些貓喜歡睡在紙箱裡面,有些貓就是喜歡在密閉式的空間上廁所,盡可能多方嘗試找到每隻貓的喜好。另外玩具或紓壓小物 (例如貓抓板) 也都是幫助流浪貓適應居家生活的工具。如果提供充足的飲水食物與安全的休息與上廁所環境,並且幫每隻收編的貓咪做絕育,大多數的流浪貓都能適應整天待在家裡的生活,畢竟貓咪生活的重心就是睡覺嘛,根據統計室內貓每天將近有 19 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比起戶外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在室內伙食好、住得好,個個睡眠情緒高,我想如果貓咪會寫字,八成都會填下那張志願留營表。
法國立法保護獨立書店,將為運費設立最低門檻
法國目前有 3,500 家獨立書店,但自亞馬遜攻城掠地以來,法國獨立書店一直在苦撐。2006~2019 年間,由於亞馬遜和 Fnac 等線上零售商競爭,法國 3,500 家獨立書店市占率下降近 3 個百分點。第一次冠狀病毒 (COVID-19) 封鎖期間,書店也不得不關閉,2020 年與 2019 年相比,五分之一書店收入減少 10% 以上。2021 年初歸類為基本業務後,允許繼續營業。法國政界人士一直為獨立書店辯護,反對美國科技公司。巴黎市長 Anne Hidalgo 曾將線上零售的影響形容為「書店之死」, 有些人也呼籲抵制亞馬遜。事實上,法國書店一直受法律保護,1980 年代初期,法國通過關於單本書價的法律,出版商必須決定價格,經銷商不得以低於定價 5% 的價格販售。2014 年又通過另一項法律,禁止線上書商提供客戶 5% 折扣或免費送貨,但亞馬遜運費設為僅 1 美分,無視法律意義。現在法國書商運費有些低則 0.01 歐元,有些高達 7 歐元,主要取決於經銷商,這違背法律規定書籍只有一種價格的目的。亞馬遜以廉價和快速出貨建立全球帝國。法國文化部長稱亞馬遜的策略是犧牲獲利能力,透過激進定價政策征服市場,然後再以其他服務彌補損失,使書成為犧牲品。法國新法預計要求最低書本運費。換句話說,亞馬遜圖書幾乎免費送貨的承諾在法國不再合法。新規得到法國書店支持,也得到 Fnac 和 Leclerc 等亞馬遜競爭對手支持,因零售商被迫降低運費,等於侵蝕自己的利潤,才能與財力雄厚的美國科技巨頭競爭。法國書本運費立法,被視為支持當地文化對抗外國科技公司一連串運動的最新行動,包括支持新聞出版商對抗 Google 和 Facebook, 以及支持電視廣播公司對抗 Netflix。哈佛商學院教授表示,法國最新策略與美國書商對亞馬遜提起的類似反競爭訴訟不同,因為立法基礎是信念,即書店不僅是商業形式,更是文化產品。他說:「當你將書店視為文化產品時,就會為你保護某行業創造不同的理由。」亞馬遜當然反對新法,正在國會遊說。傳亞馬遜辯稱,若運費更高會損害幾乎沒有實體書店的農村地區,還辯稱亞馬遜是唯一受益的公司,因這會有更高利潤率。法案得到總統馬克宏支持,將於本月初提交國民議會。
為證明iPhone耐用,賈伯斯曾當場摔手機!他如何改變智慧型手機市場?
外媒《CNET》在一篇文章提及蘋果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 (Steve Jobs) 曾為了展示 iPhone 是否耐用,在第一款 iPhone 尚未正式發表前的不對外媒體預覽活動上,曾經以隨手摔機方式,證明 iPhone 抗摔程度。在當時第一款 iPhone 尚未對外公開情況下,即便現場要求所有媒體不得錄影、錄音,也不能將現場看見內容寫進報導內,但回顧賈伯斯的展示方式,依然有不少風險。當時市場許多說法都指稱,蘋果準備進軍手機市場,若賈伯斯以摔手機的方式展示抗摔程度,但最後卻發生手機損傷意外,勢必會造成品牌形象受損,縱使這場媒體預覽活動內容不會出現在當時的報導中,但仍有可能會透過媒體口傳方式傳出。不過,也許是因為當時地板上舖設地毯產生緩衝作用,也或者是賈伯斯激烈的展示方式有預先做好準備,使得被隨手丟出的 iPhone 並未產生任何損傷,而現場媒體也因為這樣的展示方式留下深刻印象,並且認定 iPhone 確實足夠耐用。後來在 2007 年 1 月 9 日,蘋果透過在舊金山 Moscone Center 舉辦的 Macworld 活動,正式揭曉第一款 iPhone, 並且標榜重新改變智慧型手機使用模式,讓智慧型手機變得真正有智慧,而不像坊間銷售的智慧型手機過於複雜,甚至透過當時以電容觸控螢幕打造的多點觸控操作方式,讓使用者能透過點按、滑動、縮放等手勢操作手機功能。而蘋果在後續接連推出加入支援 3G 網路服務的 iPhone 3G, 以及功能強化版本的 iPhone 3GS, 同時也開始加入軟體市集服務,讓使用者能透過 app 下載安裝方式擴充手機功能,並且推動日後龐大的 app 經濟規模。後來許多市場看法認為,蘋果打造 iPhone 的理念,並非像其他市場競爭對手透過技術展示加入許多看似絢麗,但卻沒有太大實質使用需求,或是不好使用的設計,而是透過減法方式讓使用者能以更簡單方式使用手機,並且更方便達成使用目的。 更多【數位時代】精彩內容:《賈伯斯離世十周年,蘋果是失去創新光環,還是走上另一條康莊大道?》 《鴻海攜手全家回收舊 iPhone! 雙強搶進二手手機市場圖什麼?》 《蘋果稅大讓步!App Store 免除媒體類應用程式 30% 抽成,明年初全球適用》
刻在你座位上的名字 土耳其古競技場的專屬VIP席
而若是說到阿塔利德王朝,則不得不將歷史回溯到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時代 —— 西元前 323 年,古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突然於巴比倫 (Babylon) 逝世,在沒有繼承者、也沒有繼位人的情況下,他所創建的國家因此陷入了繼業者戰爭 (Wars of the Diadochi), 而阿塔利德王朝便是從中崛起的王國之一。於是,阿塔利德王朝以首都帕加馬為中心,迅速於西元前 3 至 2 世紀時成為愛琴海 (Aegean Sea) 沿岸的一股重要勢力,直到西元前 133 年,其最後一任國王阿塔羅斯三世 (Antiochus III) 無嗣而死,王朝按遺囑被指定贈予羅馬共和國 (Roman Republic), 但於西元前 129 年才正式遭到併吞,成為了羅馬共和國亞細亞行省 (Roman province of Asia) 的一部份。也因此,根據定義,雖然帕加馬位處小亞細亞 (Asia Minor), 可是它其實曾經是一座希臘城市,和隔海相對的雅典 (Athens) 有著一樣的希臘身分認同,而且也以女神雅典娜 (Athena) 為祭祀的主神。至於本文提到的時間點 ——1,800 年前,也就是西元約 200 年左右,當時羅馬共和國早已成了羅馬帝國 (Roman Empire), 但針對亞細亞行省的控制並沒有隨著政權的變化而減弱,帕加馬依舊是羅馬帝國的一部份。照片攝於帕加馬圓形競技場的挖掘現場,但圖說中並沒有提到畫面中的石椅上究竟有沒有、又或是刻了什麼文字。上圖可左右滑動,看更多挖掘現場照片,最後一張為整個圓形競技場的全景圖。回到帕加馬的圓形競技場,德國考古研究院 (Deutsches Archäologisches Institut,DAI) 伊斯坦堡分部的負責人皮爾森 (Felix Pirson) 向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 (Anadolu Agency) 表示,它之所以會建成,是因為:「他們想要在這裡複製出一個羅馬競技場 (註), 一個社會各階層的人都會頻繁拜訪的地方。」「但出身上層階級或重要家族的人會在特殊區域中獲得私人座位,上面還刻著他們的名字。」註:羅馬競技場建於西元 70 至 80 年間。皮爾森透露,當研究人員發現在巨大石椅上刻著的,居然是以希臘語寫成的拉丁文名字時,眾人都感到非常意外 —— 但回顧帕拉馬的歷史,它又的確曾經是一個著名的希臘城市。「我們相信一些來自義大利的人,會在帕拉馬圓形競技場內獲得特殊的位置。」皮爾森如此道。根據研究人員估算,帕拉馬圓形競技場可以容納至少 2 萬 5,000 名觀眾,或甚至可以擠得下大約 5 萬人;此外,他們還在座位區發現了至少五個被稱為「cavea」的特殊豪華包廂,估計是提供給上流顧客的特別服務。帕拉馬圓形競技場的挖掘工作始於 2018 年,是帕拉馬微型區域轉型計畫 (TransPergMikro) 的一部份,背後的資金來源為德國科學基金會 (G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 並取得了土耳其文化旅遊部的許可。這裡雖然是目前小亞細亞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圓形競技場之一,可是卻從未有針對此處的詳盡研究。但另一方面,來自德國考古研究院和柏林工業大學建築學院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s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的考古學家們則認為這個圓形競技場非常重要,因為它和羅馬競技場有著非常高的相似度。他們指出,當初人們之所以要設計這座建築物,或許是為了要贏過鄰近城市以弗所 (Ephesus) 和土麥那 (Smyrna) 的競技場,當時這兩地正透過羅馬帝國的統治迅速崛起。而根據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報導,在西元 2 世紀時,帕加馬會利用這個圓形競技場舉行角鬥士和動物決鬥;除此之外,這裡還有可能同時被當作公開的處刑場,又或是海戰的重演 (re-enactment) 場地 —— 因為它的地理位置恰好在一條水路上。目前,考古學家們正在利用 3D 攝影測量法,即以多角度照片建立 3D 數位影像的方式研究這些石椅,並嘗試解讀剩下的未知銘刻。德國考古研究院伊斯坦堡分部負責人皮爾森告訴《史密森尼雜誌》(Smithsonian Magazine),「盧修斯」恰好是其中一個易於辨識的名字。「我們的銘文學家正在研究這些名字,我們還在等待結果。」皮爾森說。現在,有部分石椅被放置在城市貝爾加馬的紅色大教堂 (Red Basilica) 進行展示,這裡是當地一處已經傾頹的羅馬帝國遺跡。但皮爾森和他的研究小組表示,他們希望能在今年年末時,將這些石椅與剩下的發現一併帶到位在土耳其第三大城伊茲密爾 (Izmir) 的帕加馬博物館 (Pergamon Museum) 展出,並補充圓形競技場的挖掘工作將在今年畫下句點,此後遺址現場會被關閉。此外,皮爾森還透露,在這次的挖掘與研究工作結束後,他們將會就帕加馬圓形競技場的發現發表新論文。
【地球 24小時】10/03 狗狗貓貓祈福得來速
為了紀念 4 號的世界動物日 (World Animal Day) 和天主教動物與自然環境的守護聖人聖方濟各亞西西 (Saint Francis of Assisi), 在馬尼拉大都會區的奎松市 (Quezon City), 伊斯特伍德購物中心 (Eastwood Mall) 舉辦了為動物祝禱的得來速活動。本照畫面中,一名神父正在為一隻從車窗中探出頭的哈士奇灑聖水,進行祈福儀式。 相關閱讀:《哥倫比亞城市治安難解 主教:我們灑聖水驅魔》面對哥倫比亞城市布埃納文圖拉 (Buenaventura) 層出不窮的暴力事件,當地主教決定做一些他可以做的事情:幫整座城市灑聖水。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阿根廷藝術家格拉納托 (Leandro Granato) 打算要轉戰 NFT 藝術界,並因此決定把自己總價值約 7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95.5 萬元) 的五幅實體畫作一次炸毀。 相關閱讀:《一支 10 秒影片,怎麼賣出 660 萬美元?》今年二月底,一名數位藝術蒐藏家以 NFT 形式將他所擁有的一支 10 秒影片售出,拍賣金額高達 66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 億 8,400 萬元)...... 在加州城市歐申賽德 (Oceanside), 被部署到阿富汗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終於回到了美國西岸最大的海軍陸戰隊基地「彭德爾頓營」(Marine Base Camp Pendleton)。本照畫面中,一名海軍陸戰隊員見到了好久不見的另一半,兩人熱切地望著彼此,享受久違的溫馨時刻。 相關閱讀:《二十年阿富汗戰爭曲終人散:美軍撤離、塔利班重新當家》今年 8 月 30 日,美軍最後一架 C-17 運輸機順利自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Kabul) 的喀布爾機場起飛升空。在單日公路單車賽事「巴黎 — 魯貝」(Paris-Roubaix), 義大利車手科爾布雷利 (Sonny Colbrelli) 橫越了 257.7 公里,途經鵝卵石區、大雨過後泥濘的道路等難關,才終於抵達了終點,奪得了本次賽事的第一名。畫面中,渾身狼狽的他忍不住躺在地上大笑,慶祝自己的勝利。 相關閱讀:《臭到你想吐 「臭鼬鎖」單車失竊的救星》你有過單車失竊的經驗嗎?隨著「臭鼬鎖」的發明,未來小偷在偷車時可得三思,一旦「臭鼬鎖」發威可是會讓人呼吸困難、暫時失去行動能力喔!在馬德里王宮 (Royal Palace) 外的廣場,居民卡查迪納 (Carmen Cachadina) 和她的丈夫羅培茲 (David Lopez) 正一起跳著西班牙傳統舞蹈,旁邊路過的當地人及遊客都忍不住多看了他們的舞姿兩眼。 相關閱讀:《夜間閒聊不能亡 西班牙村莊欲讓「聊天」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倘若穿越回 30 年前的西班牙阿爾加爾村 (Algar), 大概不會有居民認為村裡的夜間閒聊文化「al fresco」有何特殊;可是在 30 年後、社群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這樣的畫面已經越來越少見。在華雷斯城 (Ciudad Juarez), 為了反對墨西哥最高法院於上月 7 號認定墮胎罪違憲的決議,大批民眾走上街頭進行示威遊行活動。畫面中,一名女子高舉一條手帕,上頭寫著「讓我們拯救兩條性命吧」。 相關閱讀:《墨西哥法院裁定墮胎罪違憲 天主教大國也吹綠色風潮》今年九月,墨西哥最高法院做出一項歷史性的裁定,宣布墮胎罪法規違憲,令墨西哥為墮胎權奔波多年的人士倍感振奮,也象徵著去年自阿根廷吹起的一股「綠色風潮」, 如今也正式吹進了墨西哥。本月 2 號,加州杭亭頓海灘 (Huntington Beach) 外海發生了大規模漏油事件,估計有 12 萬 6,000 加侖的原油自離岸鑽油平台的油管中漏出,這是加州近年來最大的漏油事故之一,估計將對當地生態產生巨大的破壞和影響,目前也已經有被原油汙染、並因此死去的魚和鳥類屍體被沖刷到岸上。在本照畫面後方,一個清潔小組正在清理附著於杭亭頓海灘沿岸的外洩原油。 相關閱讀:《吃一口魚,配一口原油:墨西哥灣漏油惡夢 十年還沒完》一直到現在,從墨西哥灣撈起的魚身上,仍然能看出 2010 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 (Deepwater Horizon Oil Spill) 對大自然的深遠影響。本月 1 至 3 號,世界拉力錦標賽 (World Rally Championship) 在芬蘭市鎮勞卡 (Laukaa) 熱烈展開中。本照攝於比賽現場,車隊「現代汽車運動」(Hyundai Motorsport) 的車手塔納克 (Ott Tanak) 和他的共同駕駛、愛沙尼亞籍車手亞爾韋奧亞 (Martin Jarveoja) 在經過第 19 號特殊賽段 (special stage 19) 時,短暫自空中飛越,引起一旁的觀眾驚呼並錄影留念。 相關閱讀:《志不在輸贏 撒哈拉沙漠的女子賽車比賽》如果今天在撒哈拉沙漠上舉辦一場賽車比賽的話,應該會是什麼樣呢?每年 3 月在摩洛哥的蹬羚車賽,或許會徹底改觀你對賽車比賽的既定印象,因為這場比賽的目標一直都不是比快,也不排名。在馬里卜 (Marib), 反政府胡西組織 (Houthis) 對當地的一個居民區發射三枚飛彈,造成 2 名兒童死亡,30 多人受傷。畫面攝於攻擊事件後,一名男子手中正捧著自己受傷的女兒。 相關閱讀:《是希望,也是失望:聯合國人道救援專機終於從葉門起飛》WHO 花費長達 3 年的時間,卻只為葉門帶來一架充滿希望和失望的醫療專機 —— 數萬人在等待,卻只有幾十人能獲得就醫的機會。這天是德國統一日 (Unification Day) 的 31 周年。畫面攝於城市哈雷 (Halle), 即將卸任的德國總理梅克爾 (Angela Merkel) 在參加統一日紀念活動時,對著一旁的群眾揮手致意。上月 26 號,德國進行了第 20 屆國會大選,雖然社民黨 (SPD) 的得票率最高,但也僅有 25.8%, 意即本次選舉沒有單一政黨獲得超過 50% 的議會席次,這也導致至少要有兩個政黨進行合作,才能籌組聯合政府,而在新政府籌組完成前,梅克爾將繼續擔任德國總理。 相關閱讀:《一個篇章的結束 德國總理梅克爾宣布只做到 2021 年》這 16 來,被稱為「德國鐵娘子」、「母親」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堪稱對歐洲最有影響力的國家領導人,也象徵著德國政治社會的穩定。因此當梅克爾要德國社會「準備好離開我的時代」, 不難想見德國民眾的不習慣。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10/04 完勝警方
在首都拉巴斯 (La Paz), 販售古柯葉的「Adepcoca」市場一直是兩組古柯樹種植者的衝突中心 —— 一組忠於政府,另一組則反對政府。根據聯合國 (UN) 的數據,玻利維亞的合法古柯葉交易每年可獲利約 1 億 7,3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48 億 3,054 萬元), 其中有約 90% 的業務都是自「Adepcoca」市場流通。上週,政府派撤換了反對派其中一人於市場中的職務,以藉此控制整個「Adepcoca」市場,導致雙方發生齟齬。直到本周一,警方介入兩者爭端,並施放催淚瓦斯試圖逼抗議人士撤退,但卻反被他們投擲石塊、煙火等進行攻擊最終,兩名抗議人士和兩名警察在衝突中受傷,反政府派最終擊退了警方,以武力成功奪回了「Adepcoca」市場的控制權。在本照畫面中,獲得勝利的反政府派高興地彼此相擁。 相關閱讀:《研究:河裡的古柯鹼會讓鰻魚變「嗨」》「鰻魚在含有古柯鹼裡的河裡嗨了」—— 聽起來雖然有些荒誕好笑,卻隱含著不可忽視的生態隱憂。這天,社群平台 Facebook、Instagram, 以及通訊軟體 WhatsApp 無預警大當機約六小時。在成功修復後,Facebook 於自家平台發布貼文,向使用者致歉。其內文表示:「我們承認,當機為每位天天依賴我們應用程式和服務的人都帶來了影響。」「對那些尋找新客戶的小企業、讓眾人聚在一起,分享愛好的社團、與自己的社群互動的創作者,以及試著聯繫彼此的家庭,我們感到很抱歉。「我們一直在努力恢復使用,並很開心地宣布我們的應用程式和服務都已經重新上線了。感謝你們的寬容,並繼續成為 Facebook 最棒的一部份。♥」 相關閱讀:《放下你的手機!Google 推「數位健康」工具》你知道自己每天都花多少時間在手機上嗎?為了平衡人們對科技的成癮和日常生活,Google 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要把時間還給大家。在首都阿迪斯阿貝巴 (Addis Ababa), 衣索比亞政府於梅斯克爾廣場 (Meskel Square) 舉行了總理阿比 (Abiy Ahmed Ali) 的連任就職典禮。畫面中,一群傳統舞蹈團體的成員正在一旁等候自己上台表演的時間來到。 相關閱讀:《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要開戰?談衣索比亞提格雷危機》2019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衣索比亞總理阿比曾說:「戰爭造就了痛苦、無情和野蠻的人。」2020 年,阿比總理對提格雷州 (Tigray) 發動戰爭,迫使超過 4 萬 5,000 人逃往蘇丹成為難民,這一場衣索比亞政府軍對上「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Tigray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TPLF) 的戰爭,也被稱為「提格雷危機」。在法國首都巴黎,以凱旋門為主角的大型藝術品「包裹凱旋門」(L'Arc de Triomphe, Wrapped) 宣告展期結束。畫面中,工作人員正在拆除凱旋門上的藍白色布巾。「包裹凱旋門」由已故藝術家克里斯托 (Christo) 和珍妮 - 克勞德 (Jeanne-Claude) 發想,兩人雖然已先後於 2009、2020 年逝世,但其外甥亞瓦喬夫 (Vladimir Yavachev) 仍在今年九月實現了他們的計畫。 相關閱讀:《法國羅浮宮 30 周年紀念作品一日全毀 藝術家:完美詮釋》2019 年,法國羅浮宮為了慶祝著名的玻璃金字塔設立滿 30 周年,藝術家 JR 在羅浮宮廣場創作了大型紙製拼貼藝術裝置,但沒想到,才剛剛開放幾個小時,他的藝術作品就被全數摧毀了。4 號這天是世界動物日 (World Animal Day) 暨天主教動物與自然環境的守護聖人聖方濟各亞西西 (Saint Francis of Assisi) 的紀念日。本照攝於巴西里約熱內盧 (Rio de Janeiro) 的聖方濟各亞西西教區教堂,一名修士正在為一隻小蛇祈福。 相關閱讀:《「你偷了幾支手機」 印尼警方用蛇逼嫌犯自白惹議》2019 年 2 月,印尼網路上廣泛流傳一支警方用活蛇逼嫌犯自白的影片,但這似乎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在東阿提卡州 (East Attica) 的一處市鎮,希臘郵政 (Hellenic Post) 新增了一批新成員 ——55 個裝載人工智慧 (AI) 的小型四輪自主機器人。這些黃色機器人會在分揀中心四處滑行,並依照包裹上的郵政編號和包裹本身的重量,將它們運送到不同的郵務袋中。目前,該分揀中心已經有多達 80% 的包裹分揀工作都交由機器人負責,它們每天可以處理多達 16 萬 8,000 個最重達 15 公斤的包裹,而且每 4 小時只需要充電 5 分鐘就能正常運作。在本照畫面中,一名希臘郵政的員工將包裹放到了機器人身上,準備讓它進行分揀、並將包裹運送到對的郵務袋內。 相關閱讀:《你會讓機器人律師幫你辯護嗎?》分揀包裹可以交給機器人,但你願意把人身傷害賠償、離婚申請或高風險的合約也交給人工智慧嗎?在城市巴拉希哈 (Balashikha), 一個心形湖被染上秋意的黃綠色樹林環繞,帶來專屬年末的浪漫氣息。 相關閱讀:《秋天結束前必作的六件事》本月 23 號恰好是今年秋天最後一個節氣「霜降」來臨的時候,在正式進入冬天之前,別忘記把特別適合秋天的事情或是活動做一做吧在第二大城鹿特丹 (Rotterdam), 包括綠色和平 (Greenpeace) 在內的許多環保人士,一起爬上了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殼牌」(Shell) 的儲油槽,表達他們對殼牌「漂綠」(greenwashing) 行為的不滿。「漂綠」一詞由「綠色」(green) 和「漂白」(whitewash) 結合而成,用來指稱一間公司、政府或組織明明以某些聲明或行動,表達自身對環保的支持與付出,實際作為卻相反,是在利用自己愛護環境的形象欺騙世人。 相關閱讀:《小蝦米打贏大鯨魚 漏油汙染石油公司願賠 8 千萬》2008 年,奈及利亞的小村莊連續發生 2 次漏油事件,油管漏出幾千桶原油汙染了周圍的環境,造成河流魚蝦死亡、當地居民視力發生問題。而在歷經了 3 年的法庭戰爭後,闖下大禍的殼牌才終於答應要賠償居民 8400 萬美元 (折台幣 26 億)。在紐約市布魯克林行政區 (Brooklyn borough), 大批民眾來到了美國教育部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總部外頭,抗議紐約市教職員都必須強制注射 COVID-19 疫苗的規定。在本照畫面中,戴著自由女神像頭冠的女子自稱自己正是紐約市學校的教師之一。 相關閱讀:《美國假疫苗卡越來越猖獗?免費打針還是要花錢買認證》在美國,有越來越多民眾被要求,必須得出示已經接種 COVID-19 疫苗的「疫苗卡」, 才能去工作、上學或參加社交場合。於是,黑市中漸漸出現了一項特別服務,專攻那些不願意打疫苗,卻又需要疫苗卡的人......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 26 屆締約方大會 (UNFCCC COP26) 來臨前夕,教宗方濟各 (Pope Francis) 與其他宗教領袖一起於梵蒂岡召開了一場主題為「信仰與科學:前進 COP26」(Faith and Science: Towards COP26) 的會議,並於會中呼籲世界盡快實現淨零碳排的目標。本照攝於會議途中,教宗方濟各正象徵性地為一株小樹澆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 26 屆締約方大會將於今年 11 月 1 日至 11 月 12 日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 (Glasgow) 舉行。 相關閱讀:《愛爾蘭政府國土森林化「種錯樹」? 居民:家鄉變陰森死地》愛爾蘭政府近年國土森林化有成,但越來越多居民抗議政府「種錯樹」, 原本應該一片綠意盎然的環境,變成不斷擴大的黑森林。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驚爆1,190萬個機密檔案 《潘朵拉文件》揭露世界領導人的財富大秘密
根據《潘朵拉文件》, 許多人在巴拿馬、杜拜、摩納哥、瑞士和開曼群島等避稅天堂建立離岸公司和信託,並利用空殼公司持有像是房產、遊艇等奢侈品,又或是設立匿名的銀行帳戶。另外,還有一些藝術品也牽涉其中,例如被劫掠的柬埔寨文物、畢卡索 (Picasso) 的畫作,還有英國藝術家班克斯 (Banksy) 的壁畫。基本上,《潘朵拉文件》是繼 2014 年盧森堡稅務外洩 (LuxLeaks)、2016 年《巴拿馬文件》(Panama Papers)、2017 年《天堂文件》(Paradise Papers), 以及 2020 年《金融犯罪執法局文件》(FinCen Files) 後,最新的一起大型洩密事件。同時,就洩密數據的總量而言,也是最大的一次。獲取這些機密資訊的,同時也主導此次調查的國際調查記者同盟並沒有透露這些資料到底從何而來、又是為何而來,但無論如何,《潘朵拉文件》帶來的衝擊,絕對不減當年的《巴拿馬文件》。事實上,《潘朵拉文件》是國際調查記者同盟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揭密調查活動,總共有超過 650 名記者參與其中,耗時超過 18 個月,包括英國《衛報》、《BBC 廣角鏡》(BBC Panorama)、法國《世界報》(Le Monde)、美國《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等來自 117 個國家的 150 間合作媒體,都有記者取得訪問這些資料的權限。針對《潘朵拉文件》, 國際調查記者同盟記者費茲本 (Will Fitzgibbon) 向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表示:「這是來自離岸避稅天堂和離岸專家的機密文件,這些專家幫助有錢、有權,甚至是有罪的那些人打造空殼公司或信託,並常常以此方式幫助他們隱藏資產,又或是逃避稅金。」The #PandoraPapers is the biggest dataset ICIJ has ever investigated, 2.94 terabytes of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from 14 offshore service providers — enterprises that set up and manage shell companies and trusts in tax havens around the globe. https://t.co/OynU1Ci8Ap pic.twitter.com/wt6ab5fQeA 國際調查記者同盟指出,《潘朵拉文件》(圖右) 洩漏的數據總量是最多的。本照圖左為《巴拿馬文件》, 洩漏的數據量為 2.6TB; 圖中則是《天堂文件》, 洩漏的數據量為 1.4TB。其實,在這份《潘朵拉文件》中,有許多交易內容都沒有涉及不法;設立離岸公司、並從中獲利,這本身也是合乎法律的。但另一方面,離岸公司和避稅天堂所提供的保密性,卻對逃漏稅、詐欺犯和洗錢犯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而且還能用於掩蓋恐怖主義融資、人口販賣,或其他侵犯人權的行為。根據估計,個人與公司將資產藏在海外以避免納稅的手法雖然是合法的,卻會讓政府損失數十億元 (註) 的稅收。註:本段論述出自《衛報》報導,文中並未明確點名此處是指美元或英鎊,但 10 億美元折台幣約 278.7 億元;10 億英鎊折台幣則約 378 億元。而《潘朵拉文件》則揭示了全球金融世界的內部運行方式 —— 包括世界上的富豪們究竟是如何隱藏自己的財富,又是在什麼樣的前提下擺脫自己納稅的義務。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執行編輯希爾 (Fergus Shiel) 便表示:「目前從未發生過這麼大規模的事件,這 (指《潘朵拉文件》) 顯示了一項事實,那就是離岸公司可以怎麼幫助人們藏匿可疑的現金,又或者是要如何避稅。」「他們使用那些離岸帳號、離岸信託,在其他國家購買上億元的財產,以犧牲人民為代價來充實自己的家族財富。」目前,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和其合作媒體的第一步,是揭露國家領導人的財務狀況,並指出他們與離岸公司之間的聯繫,其中包括:捷克總理巴比斯 (Andrej Babis) 則是在 2009 年向一系列的空殼公司投資 2,2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6 億 1,498 萬元), 購買了位處法國南部市鎮穆然 (Mougins)、靠近坎城 (Cannes) 的一座城堡,但巴比斯在進行公職人員的財產申報時,並沒有披露公司抑或城堡本身。 此外,根據《潘朵拉文件》調查,2018 年時,巴比斯間接控股的一家房地產集團還悄悄收購了擁有這座城堡的摩納哥公司。而十分剛好地,捷克即將在本周五 (8)、六 (9) 兩日迎來下一屆議會選舉,因此在《潘朵拉文件》曝光後,要爭取總理連任的巴比斯便在 Twitter 上表示:「我一直在等他們於選舉前帶來一些能傷害我、並影響捷克選舉的東西。」 「我從來沒有做過任何非法或錯誤的事。」巴比斯補充。肯亞總統甘耶達 (Uhuru Kenyatta) 和他的六名家族成員,也被指控秘密持有一個涉及 11 間離岸公司所構成的網路,其中一間的資產價值高達 3,0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8 億 3,860 萬元)。事實上,俄國總統普亭 (Vladimir Putin) 本人的名字並沒有出現在《潘朵拉文件》中,但數位和他擁有親密關係的親友都在上頭,包括他的已故兒時摯友科爾賓 (Petr Kolbin), 以及一位據傳是普亭紅粉知己的女性克里沃諾吉赫 (Svetlana Krivonogikh)。 根據媒體報導,克里沃諾吉赫在 2003 年生下了普亭的孩子;而據《潘朵拉文件》調查,克里沃諾吉赫恰好在報導的生產時間後數天,名下就多了一處位在摩洛哥的高級公寓。根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報導,當五年前爆炸性的《巴拿馬文件》橫空出世時,一些人認為這會導致離岸公司的改革出現,富人們將難以繼續隱藏自己的資產。然而《潘朵拉文件》卻揭露了一項事實 —— 他們並沒有被阻擋,反倒是找到了別的方式繼續藏匿現金並躲避審查。在這次洩漏的文件中,有超過 2 萬 9,000 個離岸銀行帳戶,這個數字是當年《巴拿馬文件》曝光量的兩倍多。此外,根據《潘朵拉文件》所擁有的資料顯示,參與離岸業務的人也同樣擔心,並曾試圖避免《巴拿馬文件》一事的重演。另一方面,本次《潘朵拉文件》還揭示了另一項事實,也就是當今所謂的「避稅天堂」,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巴拿馬、杜拜、摩納哥、瑞士和開曼群島等地以外,還有一個地方 —— 是美國境內的離岸業務也在爆炸性增長。具體來說,美國的南達科他州 (South Dakota) 和內華達州 (Nevada) 等地區都「採用了與離岸司法管轄區相差無幾的金融保密法」, 因此許多外國領導人和其家人,都會使用美國的信託來存放個人財富。
貝多芬頭號遺作大功告成 AI執筆譜《第十號交響曲》
1817 年,英國皇家愛樂協會 (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 委託音樂大師貝多芬 (Ludwig von Beethoven) 創作兩首交響曲,其中一首,也就是《第九號交響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成了貝多芬的代表作,另一首《第十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No.10), 則隨著貝多芬在 1827 年撒手人寰,成了一部遺作,只有寥寥幾個音符,以及一些貝多芬對這首作品的想法流傳下來。在 2019 年,致力於推廣音樂科技的奧地利組織卡拉揚研究所 (Karajan Institute) 負責人羅德 (Matthias Röder) 找來多位音樂家、AI 專家,打算利用 AI 模仿貝多芬的風格,替他完成《第十號交響曲》。羅德曾說道:「在此之前,從未有機器可以創作這麼長的曲子,這非常獨特。」現在,這首獨特的作品已經大功告成,近日也將準備舉辦全球首演,讓人們聽聽或許是有史以來最接近貝多芬本人創作版本的《第十號交響曲》。事實上,以往並非沒有人試著挑戰這項艱鉅的任務。早在 1988 年,音樂學家庫珀 (Barry Cooper) 就曾蒐集手邊的資料,創作出了他眼中「最接近貝多芬版本」的《第十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然而,他的嘗試並沒有獲得同行們的讚賞,反而招致了很多批評,另一位音樂學家溫特 (Robert Winter) 就曾形容,倘若以貝多芬作品的標準來檢視庫珀作品,「我認為兩者的差距之大,顯示庫珀 (對《第十號交響曲》) 的『認知及創作』只會誤導,無法啟發他人」。這也不難看出,羅德等人「讓 AI 替貝多芬完成《第十號交響曲》」的夢想究竟有多困難。為了讓 AI 有跡可循,在 AI 真正開始作曲前,這支團隊的音樂專家們花了許多時間,整理貝多芬遺留下來的《第十號交響曲》筆記,從中大致拼湊貝多芬對《第十號交響曲》的想法,並設法將現存的小節按樂章簡單分類。與此同時,AI 專家們也在幫助 AI「認識貝多芬」, 從各種遺留的作品與作品草稿中學習貝多芬的創作脈絡,許多曾影響貝多芬的音樂前輩作品,也被拿來當作幫助 AI 認識貝多芬的教材。除此之外,專家們還得教會 AI 如何「作曲」, 讓它熟悉交響曲的基本曲式、將簡單旋律發展為完整作品的方法,以及如何搭配樂器等學問。最重要的是,AI 不能只是單純把曲子完成,每一個音符、每一段旋律都得盡可能貼近貝多芬的創作風格,否則羅德等人的努力都只是白費工夫。在這項計畫進行了好一段時間後,2019 年年末,羅德的團隊替 AI 安排了兩次「期中考」, 分別由一位鋼琴家和一支弦樂四重奏樂團試演由貝多芬原創,以及 AI 創作組成的新版《第十號交響曲》片段,讓台下坐著的記者、音樂學家和貝多芬專家嘗試分辨哪些部分是由 AI 所做。AI 所繳出的成績單令人非常滿意,除了那些熟稔貝多芬流傳下的《第十號交響曲》旋律的專家,無人能分辨兩者之間的差別,羅德也倍感振奮地說道:「這些測試的成功,讓我們知道我們正走在正確的路上。」「但這也只是短短幾分鐘而已,還有很多工作得做。」接下來的一年多裡,羅德等人持續從旁協助 AI, 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把《第十號交響曲》完成,而 AI 的表現也從最開始的生疏,到後來甚至不時會讓專家們喜出望外。團隊中的一位音樂專家甚至形容,看著 AI 作曲,「就好像看著一位孜孜不倦的學生每天不斷練習、學習一樣,它的表現也越來越出色」。今年 10 月 9 日,這位「學生」就將代替貝多芬拿起指揮棒,在他的出生地,也就是今日的德國波昂市 (Bonn) 舉辦《第十號交響曲》的全球首演。但不需要等到首演那天,羅德就已經知道這首《第十號交響曲》註定得不到所有人的掌聲 —— 那些主張不應該讓 AI 創作藝術、AI 無法複製人類發揮創意過程的人,應該都會跳出來抨擊 AI 的作品。「談到藝術,我不認為 AI 會取代人,它反而會成為藝術家拓展新領域、用新穎的方式展現自我的工具。」羅德說道。迫不及待的樂迷們,可以先從這部長約 3 分鐘的影片中,搶先試聽 AI 版貝多芬《第十號交響曲》第三樂章的片段!
「復活」長毛象救地球?科學家估六年內辦得到
上月 13 號,一群科學家與一群企業家宣布,他們共同成立了一間新公司「Colossal」, 並且打算用基因工程技術「復活」在 4,000 年前就已經滅絕的長毛象,並將數以千隻的長毛象帶回西伯利亞的苔原,實現他們「減緩北極永凍土融化」的目標。「對我們來說,這是個重要的里程碑,」來自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的生物學與遺傳學家邱奇 (George Church) 說,他八年來都帶領著一個小實驗團隊,研究要怎麼復活長毛象:「這將讓世界變得不同。」「Colossal」目前已經獲得了 1,5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4 億 1,655 萬元) 的初始資金,這筆錢將用來支持邱奇的研究,並在它們位於美國波士頓 (Boston) 和達拉斯 (Dallas) 的辦公室同步展開相關實驗。邱奇團隊的前任成員之一海索利 (Eriona Hysolli), 則將負責監督「Colossal」編輯大象 DNA 的實驗,實驗團隊預計要在大象的 DNA 中添加長毛象的特徵,例如濃密的毛髮,以及可以抵禦寒冷的脂肪層,他們希望能在幾年內就製作出類似長毛象的大象胚胎,並在最終創造出整個族群。The catalyst: climate change. The mission: restore the #woollymammoth to the Arctic tundra. The vision: a healthier planet. #deextinction Read more: https://t.co/IsPrjc4MK4 pic.twitter.com/i85dxXDq4K「Colossal」在 Twitter 指出,它們復活長毛象的目的是為了要讓地球變得「更加健康」。復活長毛象的念頭在 2013 年第一次被提出,當時邱奇在國家地理學會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的一場演講中闡述了相關的概念。邱奇當時表示,現今的亞洲象 (Elephas maximus) 和已經滅絕的長毛象,在大約 600 萬年前有著共同的祖先,所以透過修改亞洲象的基因組合,可以製造出和長毛象相似、表現出同樣特徵和行為的物種。而且,除了滿足科學上的好奇心以外,邱奇認為復活長毛象還可以協助保護環境,因為長毛象曾經生活的西伯利亞和北美苔原正在迅速暖化,並釋放出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在長毛象還存活的時候,苔原還不是苔原,而是草原。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長毛象其實是生態系統工程師,牠們會破壞苔蘚、樹木,然後用自己的排泄物滋養大地,並因此維護了草原的生態系統。邱奇則進一步推論,復活長毛象將可以讓苔原變回草原,草原不只可以防止凍土融化、土壤被侵蝕,還可以吸收更多的碳、反射更多的陽光,從而減少大氣升溫,減緩氣候暖化的速度。2017 年,邱奇於哈佛大學的實驗室發表了一項成果,指出他們已經將 45 個長毛象基因添加到亞洲象的基因組中;2019 年,一間德州的人工智慧公司「Hypergiant」的創始人拉姆 (Ben Lamm) 找上了邱奇,表示自己對復活長毛象很有興趣。最終,拉姆成立了科技公司「Colossal」支持邱奇的研究,從修改 DNA 的實驗做起,他們希望最終能將實驗成員海索利所謂的「功能性長毛象」帶到大自然野放。拉姆向《華盛頓郵報》表示:「我們相信我們的努力會讓現在這個正在衰退的生態系統,復原成一個資源比較豐富的生態系統,就跟 1 萬年前的苔原一樣。」而且除了復活長毛象之外,他們還希望能夠「去滅絕」(de-extinct)—— 也就是「復活」其他物種,並建立一個瀕危物種的遺傳物質清單。目前,實驗成員海索利和她的實驗小組透過分析從化石收集而來的長毛象基因,列出了該物種和大象之間的關鍵差異,最終,他們集中研究了其中 60 個基因,認為這些基因對構成長毛象的特徵非常重要。接下來,研究人員將嘗試製造出一個基因組合類似長毛象的大象胚胎。為此,他們需要從大象的卵子中取出 DNA, 並用類似長毛象的 DNA 取而代之。然而,至今其實從未有人從大象身上取得卵子過,所以如果這個方法行不通,海索利和她的實驗小組打算從一般的大象組織中取得幹細胞,然後再誘導它們發育成胚胎。當胚胎製作完成後,邱奇一開始打算要將它們都植入雌性的大象子宮中,讓牠們代為孕育「長毛象」, 但他最終拋棄了這個想法:一來,從未有人幫大象做過體外受精;二來,如果要建立一個族群,他將需要非常多的代理孕母。因此,他最終決定要製造一個人造的長毛象子宮:「我不會做出大膽的預測,認為這將會非常容易...... 但所有事情到了這個時間點,已經都變得相對容易 —— 所有我們需要的動物組織,我們都有製作的方法了。」而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實驗團隊必須製作出一個人造子宮,能夠容納 200 磅 (約 91 公斤) 重的胎兒長達兩年。但另一方面,有許多科學家對於「Colossal」能否實現這個目標感到懷疑。即使成功了,「Colossal」也將面臨嚴重的道德問題:畢竟,製造出一個人類對其生物學特徵了解甚少的物種,是否是一件符合人道的事?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LSE) 研究動物感知與福利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布朗寧 (Heather Browning) 便認為,即使長毛象可以對苔原帶來任何好處,也必須先衡量牠們在被製造出來時可能會經歷的痛苦。「如果牠們和大象相似的話 —— 大象有著格外強烈的母嬰連結,而且會持續非常長的一段時間,但你卻沒辦法提供一個母親給牠們,」布朗寧說:「一旦有一隻或兩隻年幼的長毛象誕生了,誰來確保牠們有被好好照顧著?」Did you know #deextinction and species preservation efforts can rewild lost habitats to help combat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Read more: https://t.co/FMradwSSnG pic.twitter.com/MAFFc22I3M「Colossal」認為「去滅絕」可以恢復自然棲息地,並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除此之外,「Colossal」的投資人也有疑問:長毛象可以怎麼賺錢?但創辦人拉姆預測,他們將可以從復活長毛象的實驗過程中,取得新形式的基因工程和生殖技術:「我們對從中產生的新技術抱持著希望和信心,我們可以為此成立單獨的業務部門。」「但短時間內,我們的重點只會放在可以加速過程和效率的技術上,這些技術不只能夠復活長毛象,還能讓長毛象重新回歸野外。」根據科技新聞網站「TechCrunch」報導,拉姆認為「Colossal」目前的資金應該足以讓它們開發出一個成功的長毛象胚胎,它們預計在未來的四到六年內生產第一批「長毛象」。
天堂的陰暗角落:法國公布教會性侵報告 70年21萬人遭神職人員染指
2018 年,教會性暴力獨立調查委員會 (Commission indépendante sur les abus sexuels dans l'Église) 受法國主教團所託,對教會飽受批評的性侵問題啟動了全面的調查,希望能藉此挽回大眾對教會的信任,同時也找回教會的影響力。周二 (5), 這個獨立於教會之外的委員會發表了長達 2,500 多頁的調查結果,顯示在 70 年間,至少有 21 萬名兒童遭法國神職人員性侵,而這些案件之所以不為人知,完全是因為它們被教會「系統性地掩蓋」。不僅受害者為數眾多,獨立調查委員會的主席索夫 (Jean-Marc Sauve) 還表示,多年來教會始終對這些受害者們「表現出深刻、徹底,甚至是殘酷的冷漠」, 總是優先保護自己,而非保護更多受害者免於遭神職人員荼毒。毫無疑問,這份報告所揭示出的問題遠超出人們的想像,教會性侵受害者關懷協會「自由世界」(La Parole Liberee) 創辦人,同時也是受害者之一的德沃 (Francois Devaux), 就在記者會上怒斥出席的教會代表:「你們是人類的恥辱!」「大規模、令人髮指的犯罪在這個地獄裡發生,...... 更糟糕的是,(教會) 背叛了信任、背叛了道德倫理,也背叛了孩子。」根據這份報告的統計,在 1950-2020 年的這 70 年間,法國至少有 21 萬 6,000 名兒童被神職人員性侵,大部分人被性侵時年僅 10-13 歲,其中又以男童為大宗,大約佔了 80%。但 21 萬人還只是保守估計,如果把其他不是神職人員、但與教會合作辦理童子軍、夏令營工作人員的犯行計入,委員會估計,受害者數字將會躍升到至少 33 萬人 —— 這個數字也讓委員會直言,教會已經成了家庭、朋友圈之外,最容易發生性暴力案件的場域之一。然而,相較於上看數十萬的受害者人數,委員會估計涉案兇手大約只落在 2,900-3,200 人左右。受害者關懷組織「說出來、重新生活」(Parler et Revivre) 的會長薩維尼亞克 (Olivier Savignac) 直言,這兩者之間的巨大差異「對法國社會、天主教教會而言尤其可怕」。在這些受害者當中,現年 65 歲的庫圖里爾 (Claudette Couturier) 也是其中一員,在被三位神父性侵時,她還只是個與姐姐、酗酒的祖母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孩子。庫圖里爾表示,那時有三位神父常會來與她們一家共進晚餐,並在飯後於臥室裡輪流性侵年幼的孩子們,但在獨立調查委員會的工作人員來訪之前,她絕口不提這段往事,而這個選擇無形中也對她造成很大的傷害。「...... 我認為我才是那個噁心、有罪的人。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切讓我深刻意識到,我才是罪魁禍首,因為我讓他們這麼做了。」現年 73 歲的馬丁 (Martine)、71 歲的米雷耶 (Mireille) 也是眾多受害者當中的一份子,兩人在高中時期被一名神父性侵。談到這段過往時,米雷耶沉重地說道:「我認為每位受害者都感覺像是唯一的受害者,...... 我們處於屈服的狀態,處在精神的囚禁當中。因此,我們一直跟隨著這個一夕之間控制了我們的人......, 我們被蜘蛛網給纏住了。」在為期兩年多的調查過程中,調查委員會的主席索夫和他的團隊查閱了無數文件,也取得了許多受害者的證詞,當中許多人都像庫圖里爾、馬丁或是米雷耶一樣,至今飽受羞恥、孤立感所苦,有時還會被旁人指責。儘管如此,很多人還是勇敢出面作證,向工作人員娓娓道出他們的經歷,而委員會也深知這樣的決定有多麼不容易,特意在報告中寫道:「沒有他們的證詞,我們的社會就不會意識到,或是還會持續否認究竟發生了什麼。」遠在梵蒂岡的教宗方濟各 (Pope Francis) 也發表了聲明,他十分感謝這些受害者願意開口說出自己的故事,並說他的心與這些受害者同在,也對他們的創傷感到十分憂傷。但在另一方面,許多受害者也十分感謝獨立調查委員會的努力,教會性侵受害者關懷組織「自由世界」的創辦人德沃就相當肯定這份調查報告的價值,形容它是「我們歷史上的轉捩點」。「很多受害者擔心這份報告只會將問題輕輕帶過,但他們不僅對性暴力案件的規模做了質化和量化的分析,還試圖了解這些性侵案件的源頭 —— 也就是整個體制。」身為法國主教團主席,穆蘭 - 博福特 (Éric de Moulins-Beaufort) 總主教自然也深知這份報告對天主教教會的衝擊。他在記者會上直言,自己也為這些受害者的故事,以及更多兒童、年輕人身上「無法承受」的痛苦所震撼,「今天,我希望尋求你們 (受害者) 每一位的原諒」。穆蘭 - 博福特總主教也公開承諾,他已經下定決心要採取行動,「天真和模稜兩可的日子已經過了」。不過,對於教會是否會採取行動、又會做到什麼程度,許多受害者和專家反而抱持著保留的態度。這份報告披露出來的性侵案雖然多,當中很多卻已經過了法律追溯期而無法追究,但委員會表示,近期發生的案件都已經被呈報給檢察官。委員會建議,不論受害者是何時受害、案件又是否已經過了法律追溯期,教會都應該提供金錢賠償,「雖然這還不足以彌補性侵案造成的創傷,卻是承認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高中時慘遭神父性侵的米雷耶 (Mireille) 也同意這項作法,雖然金額不一定會很高,她認為「這將意味著讓教會付出一些代價。」除此之外,獨立調查委員會也鼓勵法國主教們,應該要考慮將已婚男子按立為神職人員的可能性,並且讓更多人、尤其是女性,加入教會的決策機構。另外,教會日後也應該要更仔細地審核負責兒童、弱勢族群工作人員的刑事紀錄,並為神職人員提供更多訓練。而這份報告最後也劍指核心,敦促教會應該「深刻反思」行之有年的教會法 (Canon Law), 因為它「完全無助於」處理性暴力案件。這方面教會倒不是完全無所作為,今年教宗方濟各對天主教教會的法規做了 40 年來最大的一次修正,要求各地的主教必須對性侵未成年者、弱勢民眾的神職人員採取行動,同時他也在今年 6 月公開批評,天主教教會的性侵問題是場「全球性的災難」。不過,許多批評者依舊認為方濟各處理這些性侵醜聞的速度緩不濟急,反而盲目地相信神職人員說的話,他也沒有對受害者表現出足夠的同情心。
【地球 24小時】10/02 按下快門的那一秒
全球四大著名時裝周之一「巴黎時裝周」(Paris Fashion Week) 於上月 28 號盛大展開。本照攝於巴黎世家 2022 春季大秀 (Balenciaga Summer 2022) 紅毯活動,攝影師正在拍攝與會來賓。 相關閱讀:《「起筷吃飯」廣告惹議 義大利品牌 D&G 上海時裝秀急喊卡》2018 年 11 月,義大利時裝品牌 D&G 臨時取消原定要在上海舉辦的大型時裝秀,背後的原因要從 3 支「用筷子吃飯」的廣告說起...... 在首都阿迪斯阿貝巴 (Addis Ababa), 一名男子穿著傳統服飾,參加奧羅莫人 (Oromo) 的儀式「謝雨祭」(Irreechaa Festival), 以感謝他們的神靈「瓦卡」(Waaqa) 在過去一年中給予他們的祝福與憐憫。 相關閱讀:《目標是栽培 27.6 個台灣的林地 衣索比亞一天種 3 億棵樹》2019 年,面對衣索比亞因為濫墾濫伐、氣候變遷加成下飽受乾旱所苦,當局做出了一個決定:叫大家種樹,而且一天就種下 3 億棵。在首都喀布爾 (Kabul) 的一處二手市場,這裡販售著許多離開阿富汗的人所留下之家用電器和其他物品。畫面中,一名女孩正於市場內好奇地四處張望,她的身後則坐著兩位穿著深藍色罩袍的女子。 相關閱讀:《黑色罩袍才不屬於阿富汗 女性用五彩傳統服飾反擊塔利班》搭配 hashtags「# 別干涉我的穿著」、「# 阿富汗文化」和「# 阿富汗女性」, 今年九月,世界各地的阿富汗女性在 Twitter 掀起一場運動,以自己身穿鮮艷傳統服飾的照片,反對塔利班針對女學生的嚴格服裝規定。在倫敦一間加油站外,一面鮮黃色的立牌提醒著路過的民眾,它們現在依舊無法提供車輛用的汽油。從今年九月下旬開始,英國許多加油站外便開始大排長龍,他們全都是害怕汽油供應會突然中斷,導致自己無油可用的民眾...... 相關閱讀:《英國司機荒釀缺油之亂 加油站爆恐慌性消費》這天,美國數百個城市接力展開了第五屆女性大遊行 (Women's March), 並在遊行中呼籲世人關注墮胎權的議題,畫面攝於德州首府奧斯汀 (Austin), 俄國女權龐克樂團「暴動小貓」(Pussy Riot) 的成員正在舞台上進行表演。德州上個月才通過全美最嚴格的墮胎法案,嚴格限制醫師為懷孕 6 周以上的女性實施墮胎手術。根據德州電台《KUT》報導,一些於奧斯汀參與女性大遊行的民眾表示,為了這項墮胎法案,他們正在考慮搬離德州。 相關閱讀:《墨西哥法院裁定墮胎罪違憲 天主教大國也吹綠色風潮》同樣發生於今年九月,墨西哥最高法院做出一項歷史性的裁定,宣布墮胎罪法規違憲,令墨西哥為墮胎權奔波多年的人士倍感振奮,也象徵著去年自阿根廷吹起的一股「綠色風潮」, 如今也正式吹進了墨西哥。在西班牙海外自治區加納利群島 (Canary Islands) 的火山島拉帕爾馬島 (La Palma), 兩位民眾正坐在離火山有一段距離的地方,從遠處觀賞熔岩噴發、煙霧籠罩天空的自然奇景。 相關閱讀:《一座美國火山終結一個輝煌羅馬?羅馬共和衰亡的線索,就在一管冰芯裡》對生活在凱撒 (Gaius Julius Caesar) 死後兩年內的羅馬人而言,那兩年特別不容易。和煦的陽光不見了,滋潤農地的小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低溫,是暴雨以及時不時帶走大量生命的饑荒。當時的羅馬人,和後代歷史學家們都有一個共同疑問:到底發生什麼事?在首都布加勒斯特 (Bucharest), 大批群眾走上街頭,反對政府在 COVID-19 疫情急遽升溫後實施新的防疫禁令。畫面中,一名與會男子手舉標語,上頭寫著「我相信神,而不是 COVID-19」。 相關閱讀:《防疫還得靠信仰之力 印度 COVID-19 神現蹤》在印度,信仰和抗疫則息息相關。除了倚賴各種防疫政策外,當地還靠各種 COVID-19 神祇的幫忙,協助民眾度過眼前的疫情。在蘇格蘭首府愛丁堡 (Edinburgh),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將主持蘇格蘭議會 (Scottish Parliament) 第六次開議,並於會上發表演說。而議會外頭,皇家蘇格蘭兵團 (Royal Regiment of Scotland) 成員則正在皇家哩大道 (Royal Mile) 上舉行遊行活動。 相關閱讀:《天鵝、海豚通通歸她管 英國女王的奇妙特權》除了主持開議、給予英國首相建議、冊封爵士、騎士等比較正式的權力外,英國女王還有許多會讓你想大喊一聲:「咦?」的特權。今年,卡達首度舉辦了民主選舉,讓人民自行選出諮議會 (advisory Shura Council) 三分之二的成員。本照攝於首都杜哈 (Doha), 數位選民正隔著社交距離,耐心排隊等候自己投票的時刻。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本次諮議會中僅有 30 個席次為人民投票選出,另外 15 席則是由卡達國王阿勒薩尼 (Tamim bin Hamad Al Thani) 指定。同時,這次選舉也非普選,只有在 1930 年前於卡達取得公民權的民眾和其後代有資格投票。 相關閱讀:《雪崩式斷交三年後 阿拉伯國家和卡達同意重修舊好》去年一月,在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海灣國家和卡達斷交三年半後,雙邊的關係有了重大的突破...... 在首都開普敦 (Cape Town) 的一間餐廳,一群熱愛橄欖球的民眾正高興歡呼,慶祝南非國家橄欖球隊「跳羚隊」(Springboks) 在比賽中戰勝了紐西蘭的國家橄欖球隊「黑衫軍」(All Blacks)。 相關閱讀:《為了看球賽 瘋狂球迷欲從倫敦騎 2 萬公里到東京》2019 年,為了要觀賞於日本東京舉辦的世界盃橄欖球賽,有 2 名住在倫敦的瘋狂球迷決定要騎腳踏車前往當地。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波及逾70間台廠!中國限電的原因為何?專家:可能會成常態
中國在上周無預警嚴格執行「能耗雙控」政策,產業擴及重工業和輕工業,以及在全球占有極大市場份額的太陽能產業,眾多台商聚集的昆山和蘇州受到衝擊,浙江和廣東等地區也受到影響。中國當局為何祭出限電措施?原因眾說紛紜,根據外媒報導,大致可歸納為 3 大原因。其一,中國高度仰賴煤炭來發電,但煤炭供應短缺,煤價節節攀升,成為漲幅最大的大宗原物料之一。《路透社》指出,製造商和工廠都有強勁需求,但中國與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國澳洲關係陷入膠著,抑制了煤炭的進口量。《BBC》報導,購煤成本水漲船高,但中國的電價受到政府管制,不能隨意抬價,使得火力發電廠也缺乏動力來提高發電量。隨著時序進入秋冬和產業旺季,工業和民生需求同時催化,電力供不應求恐怕愈演愈烈。其二,隨著碳中和成為國際主流,中國也必須跟上減排腳步。去年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出席聯合國氣候峰會便承諾,2030 年中國將達到碳峰值 (排放量最高峰), 力拚 2060 年達到碳中和。「能耗雙控」成為中國的重點政策,每年都會設定降低能源消耗的總量目標,再分拆給各省、各地區執行,每省和地區能耗標準皆不同。但《BBC》指出今年 8 月中國曾發表《2021 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 只有 1/3 的地區達成節能目標。第三,疫情已經不如爆發之初嚴峻,在東南亞等地仍受疫情影響而停工時,中國在 2021 上半年就迎來報復性復甦,除了出門消費的人變多,工業需求也看漲。此次缺電嚴重的江蘇、廣東、雲南等工業生產重鎮,能耗不降反升,下半年恐無法達標,才祭出用電調控措施。中國各地都傳出遭到限電、停電的消息,首當其衝的蘇州、浙江、廣東,是不少台廠的聚集地。《衛報》提到,有 30 多家有發展中國業務的台灣上市上櫃公司停工,以遵守限電政策。除了產業受影響,民眾的生活起居也受阻。有些地區的居民被提醒少用熱水器和微波爐等高耗能產品,還有部分地區的購物中心比平時更早關門。中國限電的影響大致可分為 2 波。第一波受到限電政策影響的共有 8 家供應鏈台廠。包含散熱廠建準子公司昆山廣興電子、電子零組件廠康控、模具加工製造廠乙盛、印刷電路板大廠欣興電子、精密之模具與筆電周邊產品及產品噴塗製造廠欣厚、軸承廠連鋐等都表示,自 26 日起至 30 日停工。經過一個周末,情況急轉直下。27 日後的第二波影響範圍擴大到包含晶片電阻廠凱美、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 印刷電路板) 廠定穎、功率模組導線架業者界霖、塑膠機構件廠新至陞、連接線業者今皓、測試代工供應鏈穎崴、軸承鑫禾、光通訊供應鏈嘉基、機構件廠聯德和神基、軟板廠嘉聯益、電源線材廠商鎰勝、主機板廠神達、電子零組件廠百容、網通廠耀登、半導體設備廠京鼎、連接線廠宏致等共計 54 台廠分別公告停工。28 到 29 日又有 9 家宣布,為配合中國限電政策停工。單單觀察 26 到 29 日,在中國設有據點並受政策影響廠家逾 71 家。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 71 家,還有數不勝數的廠商還在評估是否停工。觀察受影響名單,多是在昆山、蘇州設有子公司、轉投資或是廠房的公司。目前正式公布的訊息都是以停工到 30 日為止,順便連十一連假一起放。廠商無不盼望,限電政策在十一連假過後可以有所收斂,好迎接產業旺季。這次限電和停電會停多久,目前都沒有任何官方說明。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對廠商的原物料供應和生產排程都是巨大考驗,既有庫存能夠消耗多久,產能如何跟上訂單需求,都令人頭疼。此外,即便庫存足以應付需求,如何裝載及運輸也是問題。據悉,甚至有部分區域禁止啟用發電機,就連停電的備案也可能要重新規畫。不論廠商規模大小,都要比賽耐力、調度和口袋深度。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於 8 月景氣動向記者會中示警,因為「能耗雙控」中國限電恐成常態,每年都可能會發生,一旦碳排放的目標難以達成,就會再度祭出政策限電,台商須有中長期準備。如果限電成為經常性問題,台商需要思考的會是生產無法做足 12 個月的話,產能是否需要移轉?還有什麼方式調整生產排程?是否還要有其他的產線布局?目前時序進入產業旺季,本該是供應鏈為了西方聖誕節商機大展身手的時候,不料缺料、塞港問題未解,又有限電政策攪局,面對未知「黑天鵝」如何保持供應鏈韌性,會是廠商最困難卻最重要的課題。
【地球 24小時】09/30 一、二、三,木頭人!
在馬尼拉大都會區的奎松市 (Quezon City),Netflix 在一棟商場前設置了韓劇《魷魚遊戲》劇中的巨型娃娃,由該娃娃發起的木頭人遊戲是劇中的重點情節之一。 相關閱讀:《因你而敗,也因你而盛:Netflix 紀錄片與最後一家百視達》在美國奧勒岡州的城市本德 (Bend), 世界上最後一家百視達於最近又再次竄紅,而原因竟然是由於他們的昔日「對手」Netflix...... 在靠近阿富汗疆界的白沙瓦 (Peshawar) 地區,來自阿富汗的難民女孩正在聯合國難民署 (UNHCR) 的難民登記處按押指紋。 相關閱讀:《黑色罩袍才不屬於阿富汗 女性用五彩傳統服飾反擊塔利班》搭配 hashtags「# 別干涉我的穿著」、「# 阿富汗文化」和「# 阿富汗女性」, 世界各地的阿富汗女性在 Twitter 掀起一場運動,以自己身穿鮮艷傳統服飾的照片,反對塔利班 (Taliban) 針對女學生的嚴格服裝規定。在加拿大的聯邦首都渥太華 (Ottawa), 當地正在紀念第一屆全國真相與和解日 (National Day for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藉由該紀念日悼念當年在原民寄宿學校中失蹤和過世的原民孩童。 相關閱讀:《埋在學校底下的 215 條孩童亡魂 掀開加拿大原住民種族滅絕傷痛》在加拿大一間曾被用於同化原住民族群的寄宿學校底下,人們發現了至少 215 具不曾被記錄下來的孩童遺骨...... 在巴黎古監獄內,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前來此處觀賞迦納雕塑家亞納蘇 (El Anatsui) 的作品。 相關閱讀:《埋在學校底下的 215 條孩童亡魂 掀開加拿大原住民種族滅絕傷痛》在丹麥奧爾堡現代藝術博物館 (KUNSTEN Museum of Modern Art Aalborg) 裡,有兩幅很不一樣的作品在近日獲得了來自全世界的關注...... 在厄瓜多第一大城瓜亞基爾 (Guayaquil) 的一座停屍間外,受刑人的家屬正在等待認屍。本月 29 號,位於當地的一座監獄發生嚴重暴動,造成至少 116 名受刑人死亡,當局也出動大批維安人員進入監獄中掌控狀況。 相關閱讀:《在監獄種植物會發生什麼事?》過去,植物和綠地已經被證實能夠增加孩童的學習力、讓患者早日康復以及降低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現在,植物更被證實在監獄大有用處!在首都聖薩爾瓦多街頭,大批民眾上街抗議總統布格磊 (Nayib Bukele) 的比特幣政策,不滿比特幣在本月 7 號成為薩爾瓦多的法定貨幣。從今年開始,薩爾瓦多總統布格磊力推讓比特幣成為該國的法定貨幣之一,原因之一在薩爾瓦多有大約 70% 的人民都沒有傳統的銀行帳戶,所以若是能夠開放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那麼大家便能直接在網路上設置比特幣錢包,而不用仰賴現金的使用。 相關閱讀:《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 薩爾瓦多總統想創全球先例》在加那利群島的火山島拉帕爾馬島 (La Palma), 從上往下俯瞰可以看到火山噴發的岩漿和煙霧。 相關閱讀:《一座美國火山終結一個輝煌羅馬?羅馬共和衰亡的線索,就在一管冰芯裡》對生活在凱撒 (Gaius Julius Caesar) 死後兩年內的羅馬人而言,那兩年特別不容易。和煦的陽光不見了,滋潤農地的小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低溫,是暴雨以及時不時帶走大量生命的饑荒。當時的羅馬人,和後代歷史學家們都有一個共同疑問:到底發生什麼事?在數位藝術展覽上,觀展者正在欣賞土耳其裔美國媒體藝術家阿納多 (Refik Anadol) 的沉浸式藝術裝置,該作品將變成非同質化代幣 (non-fungible tokens,NFTs) 並且在蘇富比 (Sotheby's) 的線上拍賣會上拍賣。不同於金錢、股票,或黃金這些具有可替換性 (fungible) 的有價物,非同質化代幣擁有的是不可替換性 (non-fungible), 這使得每個代幣都是獨一無二的。 相關閱讀:《一支 10 秒影片,怎麼賣出 660 萬美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可以看到為了慶祝中國國慶日而設置的大型盆花,上頭刻著「祝福祖國」字樣。 相關閱讀:《百年黨慶前,先來認識黨 中國「紅色旅遊」正夯》儘管大多數人都無法出國旅遊,但在現在的中國,到「紅色景點」去朝聖,可以說是時下最夯的旅遊方式。在中國國慶日前夕,香港親民主人士上街要求香港當局釋放政治犯。 相關閱讀:《港版《國安法》首案判刑確定 「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機車騎士撞警被判九年監禁》今年 7 月 30 日,首位違反港版《國安法》的被告唐英傑判刑確定,香港高等法院宣判他犯下「煽動他人分裂國家罪」和「恐怖活動罪」, 必須服九年有期徒刑......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別再說她是狐狸精!主持祭祀、帶兵作戰,上古惡女妲己的歷史轉型正義
自古被冠以狐媚罵名的女性很多,但沒有一個比得上千古狐狸精「妲己」。打從先秦兩漢起,就有無數典籍記載了妲己魅惑、紂王暴虐的故事。《史記》不只編造妲己的姓氏,連酒池肉林、炮烙挖心等「豐功偉績」都編得完完整整。東漢《吳越春秋》則寫道:「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 列出一串斷送王朝的上古惡女。到了《封神演義》, 妖姬的人設已經不夠辛辣,作者再添一筆,給妲己備上了貨真價實的「真。狐狸精」身分,小說中心懷不軌的九尾妖狐,奪舍取代蘇護之女蘇妲己 (《史記》中則紀載妲己出身有蘇氏), 魅惑干政、迫害元配正宮娘娘,讓富強的商王朝就此走上滅國之路。歷代層層疊疊的「汙名」論述下,妲己不僅惡名昭彰,還與狐狸精形象完美結合。但妲己真的是軟綿綿的紅顏禍水嗎?在歷史文物陳列館的展覽「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中,亡國妖后的形象不僅被徹底顛覆,還原出的還是氣勢十足的將軍妲己!但文物陳列館主任黃銘崇解釋,這些由男性中心、勝利者視角建構形成的論述,真實性值得存疑。要更瞭解商朝的真實樣貌,必須從甲骨文與考古發現入手,系統性理解商代王室。為了解開已被層層汙名化的妲己之謎,黃銘崇嘗試尋找可相互參照的人物──商代王后婦好。妲己是商王帝辛之后,婦好則是商王武丁的三后之一,在甲骨文中有不少記載,是目前商代資料最多的女性。可以說,婦好是早妲己好幾屆的「大學姐」(前後相差六個世代), 能幫助我們推敲商代王后的活動面貌。作為商王的法定配偶有多威?武丁的王后婦好、婦井都曾率軍打仗,婦好還徵集一萬多人的軍隊征伐羌方,是驍勇善戰的將軍。黃銘崇提到,正因為商代史料稀少,我們必須透過多重脈絡相互比對,才能推測上古時代的可能情境。許多傳世文獻記載,妲己與紂王帝辛的下場很慘,兩人自焚後,周人不但毀其屍體,周武王甚至將妲己的頭斬下,一路招搖著送到陜西的宗廟展示,顯然妲己並非只是尋常深宮女子。另一個耐人尋味的地方在《尚書⸱牧誓》, 這篇周人文告做為誓師辭,出現諸如「大家加油!」、「你各位裝備檢查皮繃緊點!」等都很正常,周武王卻還特地點名商王聽信婦人之言。如此突出、被針對的女性份量,再結合甲骨文中商代王后參與軍事政治的傳統。凡此種種,讓黃銘崇嘗試作出「脈絡式復原」, 推測妲己的真實面貌未必是以色惑人的妖豔狐狸精,而且能讓周人軍隊如此痛恨,妲己極可能如同婦好一般,曾帶兵與周人作戰,甚至帶來重創。根據這些考古資料,建構出的妲己不再是影劇版的絕世妖姬,而是戎裝披甲、手持戈盾的帥氣將軍!妲己的衣著原型,來自安陽殷墟 1004 號大墓出土的一件指揮官皮甲、山東滕州前掌大晚商墓地青銅頭盔。兵器也不是憑空想像,妲己手上的盾,原型為殷墟 1003 號大墓出土的木盾;戈,源於弗利爾美術館 (Freer Gallery of Art) 商代玉戈藏品,以及小屯 331 號墓銅內玉戈。玉石雖美,但質地脆弱,因此商代的玉戈屬於儀式用器具,這也符合王后領兵可能扮演的角色──戰略指揮官,推測妲己不一定使用實戰兵刃,在戰場上應是像諸葛亮一樣指揮若定。像商王朝這樣規模的帝國,打仗往往採用系統戰,不依賴單兵作戰,而是運用戰術包抄團滅。在甲骨文記載中,婦好便曾與商王聯合作戰,商王從東面進攻,婦好則調動軍隊包抄,讓敵人陷入包圍圈,一舉殲滅!如果讓我們想像妲己作戰的樣子,她可能是威武立在戰車上,指揮眾多持戈步兵。當時的商朝軍隊不像春秋戰國那樣百乘、千乘,而是以步兵為主,馬車只給指揮官用。美國學者夏含夷便認為,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戰」應該是東亞史上第一場車戰。西元前 1046 年,商周兩軍在牧野集結對陣,只聽到轟隆隆的巨響,周人出其不意派出三百多輛戰車、一千多匹馬,奔騰的大軍如同怪物部隊來襲,把商人嚇得潰不成軍。另一方面,商朝作戰經常依賴王族分支的族軍,簡單說就是各堂口的弟兄,各自歸自家大哥管;相反的,周人一方的指揮官就是姜子牙統籌,組織程度較商朝一方為高。這場史詩級大戰,成為當時地表最慘烈的戰事,商朝出動的十七萬士兵幾乎全軍覆沒!紂王和妲己穿上玉衣自焚,而對周人來說,妲己是長期以來對面指揮作戰的首腦之一,所以對她恨之入骨,死了也不罷休。既然婦好與妲己可以在同個脈絡下類比,那麼為什麼兩人的名字差這麼多呢?黃銘崇解釋,商代的稱謂系統複雜,牽涉到自稱與他稱,他稱還要考慮是不是後代的人稱呼先人。例如,婦好的名號有后辛、母辛、后母辛。后是商王對配偶的稱呼,母辛是子輩對她的稱呼,子輩繼位後就改稱后母辛。這些稱謂中的「辛」, 恰好可以對應妲己的「己」, 代表著世系群 (Lineage), 暗示她們分屬於世系群中的「辛」與「己」兩支,約略是王室氏族一支的代稱。商代祭祀時,王的配偶都會被詳實記載,而且使用世系群天干來稱呼。商王朝這種獨特的十天干世系群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傳統,顛覆了我們熟知的宮鬥劇套路「母憑子貴」, 反過來是「子」憑「母」貴。由於商王朝建國時的特殊體制,母親源於哪個貴族世系群,決定了這個兒子繼承權的先後順序。換言之,如果要拍商王國的宮廷劇,「母憑子貴」這個老梗可就派不上用場了。妲己身為商王后妃,合理推測她應該被稱為「后妲己」,「妲」可能是她的私名,「己」標誌她所屬的王室世系。至於後世說妲己是姓蘇,目前考古證據仍無法證實這個河南蘇國,妲己的「己」也不應該是後來西周的「己」(妃) 姓。展覽雖以「為己而來」為名,為末代商王后妲己洗白平反,但黃銘崇也試著站在商、周兩方的角度,重新看待當時的景況。對於商來說,位處陜西的小邦周可謂狼子野心,從一開始就打算「翦商」。雙方關係時而平和,時而衝突,兩邊的王都有被對方打死的紀錄。比如說商王武乙到陜西渭河田獵,被雷給劈死了,這與周昭王南征楚國沒回來一樣,都可能是忌諱君王戰死的官方說詞。又如小邦周的季歷,吸收了草原部落的力量,成為了最早的天可汗,最後卻死於商王文丁之手。從周遭各國相對的角度看,商也非善類,是一個擄掠奴隸、殺人獻祭的世紀帝國。以考古文化類型來看,商王朝消滅了二里頭文化,河南東部的文化也被商人終結,還經常征伐俘虜外族人為奴,需要祭祀時就當作現宰祭品。透過考古實物與甲骨文的解讀,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商周史,不一樣的紂王與妲己。儘管歷史常被譏為「由勝利者書寫」的產物,但在學者的努力下,仍試著更有憑有據地貼近重現過去發生的人事。「我們嘗試做的,是打破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對史料論述進行批判性思考,扭轉歷史的不正義論述。」黃銘崇提到,在傳統價值觀之下,留在歷史記載裡的女性形象樣板而扁平,處身立世的痕跡更常被史家抹平。他曾以歷代史家忽視的女性為題演講,結果因為沒有把妲己說成狐狸精,事後竟被投訴!由此可見,傳世定見深入人心,要撥開「天下之惡皆歸焉」的迷霧十足困難。妲己真的是溫香軟玉吹枕邊風的狐狸精?抑或她更有可能扮演著力挽狂瀾,與丈夫同生共死的英烈角色呢?扭轉層層成見或許不容易,但透過還原妲己面貌的歷程,我們可以見到古代女性在特殊背景下,有著不同的命運,古代后妃也並非各個都圍繞著君王,宮鬥下毒爭寵。甲骨文中呈現了鮮明的商代王后形象:上得了祭典,出得了戰場。這些女子,出身高貴,年紀輕輕嫁入王室,統帥軍隊、主持祭典,作為一方領導者為「大邑商」發光發熱,也要面臨生育時刻的性命交關。甲骨文記載了她的功勳,保留了她的名字;考古發現讓我們可以看到她們的穿戴、兵器、座車與生命最終的棲所。【研之有物】延伸閱讀: 01 「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展覽介紹,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 02 「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線上展,開放博物館,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03 黃銘崇,演講:婦好、妲己、晉姜與夏姬──被史家埋沒的古代女人,國家圖書館,2020 04 黃銘崇,〈見證車戰時代〉, 歷史學柑仔店,2020 05 許雅惠,〈酒池肉林的紂王形象是如何出現──談武王征商的歷史論述〉, 歷史學柑仔店,2017
氣候變化干擾,將來楓紅可能成絕響
時序進入 10 月,秋天正式來臨,通常美國 9 月底就會看見樹葉變成暖黃色調。但今年許多地區甚至還一片綠油油,有些地方因秋季溫度還是很高,使許多樹葉直接枯黃。丹佛園藝師稱,已經很多年沒看到漂亮的秋季風采了。氣候變化不利秋葉發展,這個過程與植物生物學有關,當秋天到來,白天長度和溫度下降,葉子的葉綠素分解慢慢失去綠色,樹葉開始變黃變紅,成為高緯度國家秋季最典型的景觀。但這種微妙的平衡容易受環境影響,如果秋季溫度過高,綠葉持續時間就會更長。更糟糕的是,乾旱的夏天會給樹木造成壓力,樹木生理運作機制直接關閉,葉子會直接脫落。如美國俄勒岡州今年夏天達 43°C 高溫,導致稱為「樹葉焦化」現象,即樹葉過早變成褐色,當葉子色素降解,不久後就脫落,會影響樹木的長期健康、活力或生存。去年發表在《科學》期刊的研究發現,樹木有種限制生產期的自我調節機制,研究認為,春季和夏季光合作用增加導致樹木提前衰老,落葉時間提前。氣溫升高對樹木生長的其他危險因素還包括疾病和入侵性害蟲,以及樹種向北蔓延,都可能導致秋天色彩不再鮮豔。最令專家擔憂的,是高溫下茁壯成長的非本地昆蟲是氣候變暖的最可怕結果。秋天的自然之美是許多人創作的靈感,或想出門旅遊的動力,但以前看起來無關緊要的東西現在可能是氣候變化的警鐘。樹木學家、環保主義者和生態學家表示,最近季節景觀受天氣條件干擾已明顯不同,隨著地球變暖,這種趨勢可能會繼續下去。
【地球 24小時】10/01 今天來倒習
在台北,來自香港的學生和專業人士在中國國慶日這天舉行抗議活動,希望可以引起大眾關注中國政府迫害新疆維吾爾人的種種行徑,以及呼籲大家一起來抵制明年要在北京舉辦的冬季奧運。 相關閱讀:《【沒有最狂,只有更狂】地球五狂特輯:你所不知道的習近平》隨著世界局勢丕變,個人風格強烈的國家領導人成了國際焦點,我們特別推出【沒有最狂,只有更狂】地球五狂特輯,大家除了可以到 DQ Store 把地球五狂帶回家,也可以多知道一點狂人背後有血有肉的小故事。接下來,趕快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來瞧瞧本周的狂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吧!在吉隆坡國家動物園,剛滿四個月的小貓熊在工作人員的安排下和大眾第一次見面,牠是公貓熊「興興」和母貓熊「靚靚」愛的結晶,而「興興」和「靚靚」是中國貓熊外交下不可或缺的要角。講到動物外交,大家應該會想到中國政府把貓熊送到世界各地,打好彼此關係的舉動,究竟動物外交的魅力在哪裡呢?相關閱讀:《為什麼世界各國喜歡動物外交?》在馬尼拉大都會區的帕賽市 (Pasay), 支持菲律賓參議員帕奎奥 (Manny Pacquiao) 選總統的民眾站在總統候選人登記處前歡迎他。帕奎奧在擔任參議員前是菲律賓的傳奇拳擊手,曾經獲得多條不同級別的世界拳王金腰帶。 相關閱讀:《「有你一起,這場仗一定能贏」 傳奇拳王阿里逝世》說到拳擊,就一定會提到世人稱做「拳王」和「人民冠軍」的穆罕默德阿里 (Muhammad Ali), 他的一生凝縮了部分的美國社會發展史,不論是賽場中或賽場外的他都充滿傳奇色彩。在加那利群島的火山島拉帕爾馬島 (La Palma) 的衛星圖中,從上往下俯瞰可以看到火山噴發的岩漿流向。 相關閱讀:《一座美國火山終結一個輝煌羅馬?羅馬共和衰亡的線索,就在一管冰芯裡》對生活在凱撒 (Gaius Julius Caesar) 死後兩年內的羅馬人而言,那兩年特別不容易。和煦的陽光不見了,滋潤農地的小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低溫,是暴雨以及時不時帶走大量生命的饑荒。當時的羅馬人,和後代歷史學家們都有一個共同疑問:到底發生什麼事?在愛琴海東部的薩摩斯島 (the island of Samos), 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 (Kyriakos Mitsotakis) 在參觀完已經沒在使用的移民營後發表演說。而在演說中間,有多隻貓跑來演說現場湊熱鬧。 相關閱讀:《學者:貓咪眼中的你只是隻巨貓》家裡有養貓的你,可能會把自己看成是貓咪的爸媽,因為你總是要餵飽牠、陪牠玩、還要懂得幫牠隨時保持清潔和健康,好玩的是,其實貓咪們對你的想法跟你自己所想的不太一樣,現在就有研究動物行為的專家要告訴你,其實你在貓咪的眼中只是一隻大了點、沒有什麼威脅性的貓。1 號這天,高 3.5 公尺、以敘利亞難民小女孩為原型設計的巨型人偶「小阿莫」(Little Amal) 來到了靠近黑森林的城市司徒加特 (Stuttgart), 希望可以喚起人們對敘利亞難民的關注。大約一個多月前,英國藝術公司好機會 (Good Chance) 帶著高 3.5 公尺的巨型木偶「小阿莫」踏上了一場超過 8,000 公里的徒步旅行,打算從土耳其沿途拜訪 10 個國家,並在 11 月時重返英國,藉此呼籲大眾不要忘了難民議題。 相關閱讀:《從土耳其徒步到英國 木偶「小阿莫」的 8,000 公里奇幻之旅》在聖彼得堡的聖以撒主教座堂 (St. Isaac's Cathedral), 俄羅斯帝國皇室後裔米哈伊洛維奇 (George Mikhailovich Romanov) 和妻子共結連理。 相關閱讀:《俄國末代沙皇遇害一世紀 新研究調查骨骸真偽》在俄羅斯帝國末代沙皇一家遭到殺害屆滿 100 年,一份關於這家人遺骸的調查希望可以說服俄羅斯東正教教會,讓他們願意把這家人的遺骸安葬。在首都德古西加巴 (Tegucigalpa) 的憲兵營,技術刑事調查局的人員拿起手機紀錄正在熊熊燃燒的古柯鹼,這些古柯鹼在近日的查緝行動中被沒收。 相關閱讀:《海上漂來古柯鹼、警察局長滿大麻 斐濟警察的毒品對抗戰》斐濟警務處長基利霍 (Sitiveni Qiliho) 說,他的人生簡直就是一場電影。在海中潛水尋找古柯鹼、宣導居民不要把古柯鹼當作砂糖使用、僅靠一艘巡邏船追逐逮捕毒販...... 面對途經太平洋毒品航道抵達斐濟的大量毒品,他與其他島國一起長期抗戰。在瓦地倫沙漠 (Wadi Rum desert) 舉辦的熱氣球節,前來共襄盛舉的民眾看著準備起飛的熱氣球。 相關閱讀:《中國大學運動會比賽新項目:丟手榴彈》覺得運動會上的丟鐵餅、擲標槍不夠看了嗎?現在這間大學要讓你丟出不太一樣的東西:手榴彈 (模型)。在華盛頓特區的白宮,粉紅色的燈光打在建築物上,藉此紀念乳癌宣傳月。相關閱讀:《數百人被進行了不必要的手術 英醫師被判刑 15 年》「信任」在醫病關係中是很重要的一環,但是英國一名醫生卻長期濫用這層關係,替數百人進行根本不需要的手術,為這些人帶來難以回復的傷害。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餐桌上的氣候變遷 全球糧食危機進行式
氣候變遷不只帶給人類旱澇災情,農業和糧食生產更直接受到衝擊,溫度上升、海洋酸化等對構成人類飲食的動植物群造成嚴重破壞。研究預估,若全球均溫再上升攝氏兩度,包括小麥、楓糖漿、海鮮等食物原材恐減少,而像咖啡、巧克力、薯條、啤酒等也將因產量大減而變成「天價」食品。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1 月 14 日發表分析指出,2020 年的地表氣溫與 2016 年並列歷史最高溫,更直指過去 10 年是歷史上氣溫最高的期間。二氧化碳與食物之間最直接的相關性就是「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 食品的碳足跡指的是食物生命週期總共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攀升的溫度使部分食品可能成為「絕響」。位處南半球的巴西近期不只乾旱,正值嚴冬的當地 7 月底一波超乎尋常的寒流,使氣溫短短幾小時就降至攝氏零度以下,造成咖啡種植地帶嚴重寒害,衝擊明年收成,阿拉比卡咖啡生豆報價也應聲飆高,咖啡豆期貨價格在 7 月 22 日大漲 10%, 創下 2014 年初以來最大單日漲幅,價格也登上六年多來新高。路透社等外電報導,位於巴西南部的米納斯吉拉斯州 7 月 20 日早晨溫度降至攝氏負 1.2 度,為 1994 年以來最冷的一次。在當地擁有兩座咖啡農場的阿瓦倫加 (Mario Alvarenga) 表示,從沒見過這種情形,大家知道會很冷,卻沒料到溫度竟會在早晨一口氣下降好幾度。巴西盛產咖啡的小鎮蒙塞紐爾保羅當地的咖啡農芮納 (Joseph Reiner) 表示,種植不到一年的 20 萬株咖啡豆幼苗中,有 12 萬株在這波霜凍中受損,其中 20%~30% 有嚴重的根莖損傷,這批咖啡豆產量很可能化為烏有。米納斯吉拉斯州咖啡貿易公司 Exportadora de Café Guaxupé Ltda. 指出,咖啡豆產量估計損失 450 萬袋;巴西國家商品供應公司 (Conab) 表示,去年巴西阿拉比卡咖啡豆產量約 4,900 萬袋。英國《金融時報》7 月初指出,紐約交易的阿拉比卡優質咖啡生豆期貨,6 月初曾逼近每磅 1.7 美元、創四年半以來新高,較一年前飆漲近 70%。之後報價雖滑落至每磅 1.50 美元左右,依舊遠高於去年行情,而阿拉比卡生豆期貨價自 7 月 20 日起,已飆漲超過 23.5%。市調機構 RR Consultoria Rural 主任李柯 (Regis Ricco) 表示,由於咖啡樹根脆弱,受霜凍侵襲後,種植不到兩年的幼苗必須直接拔除,種植二到四年的植被往往需要大幅修剪,無法在下一個產期貢獻產量。資深咖啡市場顧問蓋納斯 (Judy Ganes) 表示,這次寒害恐波及兩年後咖啡產量;英國精品豆供應商 Mercanta 創辦人赫斯特 (Stephen Hurst) 表示,預測躉售 (整批買賣) 及零售價格大概年底前就有反應。總部設在美國的諮詢公司麥肯錫公司 (McKinsey &Company) 去年一份報告指出,隨著氣候變遷加劇,農作物開花期間溫度升高和降雨量減少,非洲最大咖啡產地衣索比亞 2030 年可能出現咖啡產量下滑 25% 的危機。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德國波茲坦氣候影響研究中心 (The 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 針對衣索比亞產區的阿拉比卡咖啡豆,研究氣候因素將如何影響五種不同的特種咖啡種植面積,包括平均溫度、年降雨量和季節性等等。根據電腦模擬顯示,氣候變化的確將衝擊衣索比亞的咖啡生產。研究發現,到 2090 年代,隨著氣候變化,適合中等品質咖啡的種植面積可能會逐漸增加,但以花香、果味和辛辣香氣為重的高品質特色咖啡的適合種植面積恐縮小。這項結論的依據在於如果氣候變暖,咖啡櫻桃的成熟速度會比豆子快,咖啡豆是咖啡櫻桃的種子,因此會導致咖啡豆品質降低;另一方面,降雨增加總體有利於咖啡生產,但不一定對每種特色咖啡有利。研究首席作者克姆拉 (Abel Chemura) 指出,屆時咖啡農會闢建更大區域來種植更普通的咖啡豆,精品咖啡豆栽植區將縮得更小。研究人員預測,研究的五種特色咖啡豆中,有四種種植面積將減少,有些受影響特別大。在最壞情況下,衣索比亞西南部種植的耶加雪菲咖啡豆種植面積,到 21 世紀末可能會失去超過四成。如耶加雪菲這類特色咖啡豆適合種植面積減少、中等品質的咖啡豆增加,代表用於拿鐵、卡布奇諾和義式濃縮咖啡的更多日常品種產量會變多,又進一步讓高品種咖啡豆更稀有且昂貴,就像某些葡萄酒市場,特殊品種的葡萄酒價格高不可攀,幾十年後消費者想像現在隨手來一杯精品咖啡,可能是遙不可及的事。芬蘭的阿爾托大學 (Aalto University) 5 月發表一份研究指出,2081 年到 2100 年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持續累積,可能危及全球將近三分之一的糧食作物產量,除人們飲食方式恐被迫改變,也會讓地球某些地方無法生產糧食。目前全球已有愈來愈多的研究樣本,並預估某些食品業會大受影響,就算產品不見得會消失,但預計會有價格上漲的趨勢,包含葡萄酒、啤酒、咖啡、巧克力、肉類、玉米、小麥、杏仁等。例如今年 4 月,法國葡萄酒產區發生嚴重寒害,造成 17 億到 23 億美元損失,未來適合生產優質釀酒葡萄的區域可能縮小;啤酒部分,根據《自然》期刊,大麥產量將在極端乾旱和高溫氣候下驟減,依目前趨勢看,大麥產量預計每年下降 3% 到 17%, 到 21 世紀末,世界上某些區域的啤酒價格甚至可能翻漲一倍。同樣在《自然》期刊上,也有相關研究提到咖啡及製作巧克力的可可豆因高溫及乾旱面臨產量減少威脅,而歐盟進口農作物的地區預計有 35% 受到嚴重乾旱帶來的威脅。此外,小麥和玉米也受乾旱衝擊。《科學先端》期刊的研究指出,除非全球均溫不再上升,否則乾旱將影響 60% 的小麥種植區,遠大於目前的 15%, 玉米單位產量也可能降低二到四成。英國《獨立報》指出,氣候變遷除導致海平面上升、旱澇等極端天候事件外,現在恐怕連薯條的供給都受影響。較高的溫度不僅影響馬鈴薯的大小、外觀和味道,褐皮馬鈴薯對溫度的反應更格外敏感:炸馬鈴薯時,含澱粉的部分保持白色或米色,而含糖的部分會變黑,這時,受氣候變遷引起的糖分膨脹,將使更多的馬鈴薯在油炸時變黑,這對業者而言是棘手難題。除前述的直接衝擊,氣候變遷對食物的間接衝擊之一是引發蝗災,在去年經歷 25 年來最嚴重的蝗災後,今年的情況也不樂觀。根據路透社等外電報導,受氣候影響,快速增加的蝗蟲數量已破壞了東非部分地區的農作,進而影響當地人的生存。影響蝗蟲的關鍵因素是「雨」, 雖然乾旱不雨可讓蝗蟲數量受到控制,但缺水無疑是灌溉與種植的頭號難關。英國《衛報》指出,聯合國減災辦公室 (UNDRR) 新發布的報告顯示,本世紀至少有 15 億人直接受到乾旱影響,旱災期間的經濟成本粗估近 1,240 億美元。報告強調,乾旱已蔓延到世界各地,到本世紀末,絕大多數的國家都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若不盡快採取適當的水資源與土地管理行動來面對氣候緊急狀況,乾旱就有可能成為下一次的全球性危機。
(0919更新)違約或是藝術創作?爭議作品《拿了錢就跑》,丹麥法院:藝術家必須還錢
上周五 (24 日), 丹麥奧爾堡現代藝術博物館 (KUNSTEN Museum of Modern Art Aalborg) 舉辦了名為《Work It Out》的特展,並且精選了好幾樣能呈現現代社會中人與工作關係的展品。其中,它們更請來丹麥知名藝術家哈寧 (Jens Haaning), 重新複製他過去的兩幅作品:一幅是在帆布畫框內排滿了丹麥克朗鈔票,象徵丹麥人的年平均收入;另一幅是運用歐盟紙鈔排出奧地利人的年平均收入。為此,丹麥奧爾堡現代藝術博物館從荷包中掏出了 53 萬 4,000 丹麥克朗 (折台幣約 233 萬元) 給哈寧用在藝術作品中,並且另外支付 2 萬 5,000 丹麥克朗 (折台幣約 11 萬元) 的創作費給哈寧。然而,當博物館在上周收到哈寧的作品時嚇了一大跳,因為原本應該排滿紙鈔的裱框畫布上空空如也,作品的名字則被改成了《拿了錢就跑》(Take the Money and Run)。在寄給博物館的 email 中,今年 56 歲的哈寧寫道:「我最後決定為了這場展覽創造一幅全新的作品,而不是重新複製已經有歷史的老作品。」「這幅新作品同時基於 / 回應了展覽的概念,還有我們原本計畫要展示的作品。」然而,在與博物館的合約中,哈寧明明白白地違約了。「從我自己藝術創作的角度來看,我可以創作出一幅比它們所想更好的作品,我不覺得我有偷錢... 我創作了一幅藝術作品,而且這幅作品可能比我們先前計畫的還要好上好上十倍甚至百倍。這有什麼問題嗎?」 David Pestorius (@australianfinearts) 分享的貼文原本哈寧提供給博物館的作品應該要像圖片中一樣排滿了歐元紙鈔,藉此象徵奧地利人的年平均收入。仔細檢視博物館和哈寧的合約內容,博物館承諾提供用在畫布上的 53 萬 4,000 丹麥克朗,以及給哈寧 2 萬 5,000 丹麥克朗的創作費,還外加裱框費跟運費。但對哈寧來說,這點錢遠遠不夠打平他所付出的成本,畢竟工作室需要錢,他的工作人員也需要薪水。哈寧表示,要是真的按照原來的合約去創作,他不僅會變得兩袖清風,還得額外倒貼大約 3,300 歐元 (折台幣約 10 萬 7,135 元)。「我鼓勵其他像我一樣工作條件悲慘的人跟我作出同樣的事。如果他們正在做某些爛工作、沒有拿到錢而且還要倒貼的話,那麼把你能拿的東西都拿一拿吧。」與此同時,哈寧堅稱自己絕對不會把錢還給博物館,他也不認為這叫偷:「我這不叫偷,這叫違約,但違約本來就是作品的一部分。」面對哈寧的驚人之舉,丹麥奧爾堡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安德森 (Lasse Andersson) 表示,博物館向來都有支付藝術家合理的報酬,要是哈寧在展覽結束的 1 月 16 日前不歸還那些供創作之用的丹麥克朗紙鈔的話,博物館不排除採取法律行動。安德森說:「我相信他會把錢還給我們,他是一名備受推崇的藝術家。但是,如果我們拿不回錢,我們將不得不起訴這名藝術家。」而在 1 月 16 日的截止日期尚未到來前,博物館只能先展出《拿了錢就跑》, 它們也不斷強調博物館不是在作秀,並非藉此推廣展覽。「我們是藝術的平台,但我們並沒有創作表演藝術。我就跟大家一樣感到困惑,」館長安德森說。「我們不是一間富有的博物館。這筆錢不是我的錢,是大眾的錢,是博物館的錢,」安德森接著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得確保這筆錢被還回來。」經過了 2 年訴訟,在 2023 年 9 月 18 日,哥本哈根的一間法院終於針對這個案件,判決哈寧應該將當時領到的「材料費」, 在 14 天內歸還給丹麥奧爾堡現代藝術博物館。法官認定,哈寧應該支付 78,500 丹麥克朗 (折台幣約 36 萬元) 的訴訟費用,並歸還博物館 49 萬 2,549 丹麥克朗 (折台幣約 226 萬元), 這個數字等於當時博物館給哈寧的金額,減去創作費與作品的展覽成本。根據《丹麥廣播公司》報導,當博物館向哈寧提出訴訟後,哈寧也隨之要求博物館賠償 55 萬丹麥克朗的賠償金,因為他認為博物館在媒體報導這起事件後,未經他授權地傳播作品照片。然而,最終法院認為哈寧應賠償博物館。哈寧對於判決結果表示震驚,不過由於資金不足,他目前暫時不打算進一步上訴;他也提到,這個結果「將我置於一個我不太知道該怎麼辦的困境中。」而他向媒體提到,由於此事引起的關注,博物館賺進「遠遠多於」這筆金額的錢。奧爾堡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館長安德森 (Lasse Andersson) 則表示,現在仍處於案件的上訴期內,在整個案件尚未落幕前,他們將不會發表其他評論。先前安德森曾在訪談中提到,他初次看到哈寧交出的兩張空白大畫布時「大笑不止」,「他激起了我的策展團隊的興趣,也激起了我的興趣。」最終,他們還是決定展示哈寧的作品,因此給予了哈寧創作費用;不過,博物館仍認為哈寧應歸還原本用於作品上的金額。除了哈寧的這幅創世巨作,過去在藝術世界中也不乏充滿爭議的作品。舉例來說,義大利藝術家卡特蘭 (Maurizio Cattelan) 的作品《喜劇演員》(Comedian) 在展出後隨即引起各界熱議 —— 因為這件作品呈現了一根被膠帶黏在牆上的香蕉。還有英國塗鴉藝術家班克斯 (Banksy) 的《氣球女孩》(Girl with a Balloon) 碎紙事件,也引起全世界的關注。而上述這還是「看得到」的藝術品。1958 年,已故法國藝術家克萊因 (Yves Klein) 曾用博物館的空房間展出了他的作品《空》(Empty)──一間什麼東西都沒有的房間。而在今年 6 月,由義大利藝術家加羅 (Salvatore Garau) 所創作的「看不見的雕塑」《我是》(Io Sono), 更以 1 萬 5,820 歐元 (折台幣約 49.1 萬元) 的價格在拍賣行「Art-Rite」的拍賣會上成功售出。
【地球 24小時】09/29 釋迦要往哪兒去?
在位於台東縣的釋迦果園內,一名釋迦農夫一邊抬頭看著結實累累的釋迦樹,一邊煩惱釋迦該如何賣出去。日前,中國宣布自 9 月 20 日開始暫停台灣的釋迦和蓮霧輸入,對台灣釋迦和蓮霧農產生巨大的衝擊。根據台灣農委會的資料,過去台灣的釋迦和蓮霧等水果外銷高度仰賴中國市場,最高占比達 84.4%。在加州洛杉磯的斯坦利莫斯克法院 (Stanley Mosk Courthouse) 外,在法官宣布暫時中止流行歌手小甜甜布蘭妮 (Britney Spears) 的父親對她長達 13 年的法律監護權後,布蘭妮的支持者爆出了歡呼。今年 6 月,美國知名歌手布蘭妮在洛杉磯法庭上,透過手機通話的方式,講述自己被父親監護了 13 年的經過,她透露自己被迫用藥、被強迫工作,甚至還被拒絕取下子宮內的避孕器,只為了不讓她再有小孩...... 相關閱讀:《布蘭妮首度公開被控制的生活:我只想拿回我的人生》在首都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公共廣場,人們在此慶祝當局宣布解除大部分的 COVID-19 防疫限制,其中包含取消對餐飲業和集會人數的限制。 相關閱讀:《一個人和一座島 瑞典大疫年限定企劃:孤獨電影院》在 COVID-19 疫情的影響下,「隔離」成為許多人在 2020 年、2021 年的新日常,於是,首度改成線上舉辦的瑞典哥特堡電影節 (Göteborg Film Festival) 索性以「隔離」為主題,應景了推出這樣的企劃:孤獨電影院 (The Isolated Cinema)。在這個企劃裡,哥特堡電影節打算挑出一位影迷,免費將他送到一座孤島上 7 天,期間不准使用手機、電腦,甚至連閱讀都不可以。意味著除了日常起居和看風景,這位影迷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 看電影。在墨西哥市的記憶與包容博物館 (Museum of Memory and Tolerance), 倡導女性身體自主權的團體向外界展示了一台名為「rAborta」的機器人,這台機器人會協助倡議人士分發墮胎藥。 相關閱讀:《墨西哥法院裁定墮胎罪違憲 天主教大國也吹綠色風潮》本月 7 號,墨西哥最高法院做出一項歷史性的裁定,宣布墮胎罪法規違憲,令墨西哥為墮胎權奔波多年的人士倍感振奮,也象徵著去年自阿根廷吹起的一股「綠色風潮」, 如今也正式吹進了墨西哥。在首都拉巴斯,來自安地斯山脈窄林帶「雲加斯」(Yungas) 地區的古柯農夫前來示威,他們齊聚一堂抗議政府管控古柯市場,讓他們的生活無以為繼。圖為兩名在鎮暴警察面前嚼食古柯葉的婦女。 相關閱讀:《製作可樂和毒品的天然原料!管制作物「古柯」的馴化起源研究》古柯是受到嚴格管制的作物,既可以拿來製造一級毒品古柯鹼 (Cocaine), 也可以做成大家都愛喝的可口可樂 (Coca-Cola)。古柯是南美洲最具文化意義的藥用植物,古印加人將古柯稱為「神聖之葉」, 因嚼食葉片會讓人有精神,相關品種的種植歷史已達上千年之久。在這悠遠的歷史中,不禁讓科學家好奇:現今人工種植的古柯都從哪裡來?有沒有單一的起源?還是說不同時空背景下人類各自馴化了不同的古柯呢?一起來看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黃仁磐助研究員怎麼說。在位於首都亞松森 (Asuncion) 的巴拉圭國會外,可以看到一場警民衝突激烈上演,民眾不滿國會將通過新法,把入侵土地者的刑期調高,最高可達 10 年有期徒刑。 相關閱讀:《偷天換日 巴拉圭警局步槍被盜換成玩具槍》2018 年,原本待在巴拉圭警局武器庫中的 44 把自動步槍被換成了玩具槍,引起社會對警察管理武器的信任危機,也讓媒體稱這是當地警察史上「最丟人的醜聞」。在東京街頭,人們走過正在播送新聞的巨型銀幕,上頭寫道自民黨總裁選舉由前外相岸田文雄勝出,他也將成為下一任的日本首相,接替目前擔任首相的菅義偉。 相關閱讀:《從令和大叔到一國之相 菅義偉是誰?》外界對菅義偉的印象,除了安倍的左右手外,就是 2019 年 4 月手拿「令和」字樣,宣布日本新年號從「平成」改為「令和」的樣子,菅義偉也因此被稱為「令和大叔」。在東部小鎮赫默爾亨普斯特德 (Hemel Hempstead), 可以看到一座加油站貼出了寫有「抱歉,沒有油了」字樣的告示。在 COVID-19 跨境管制和英國脫歐後的運輸限制下,運送民生物資和燃料的卡車司機人數銳減,讓英國面臨嚴重的缺油危機,即使英國交通大臣夏普斯 (Grant Shapps) 拍胸脯保證英國境內擁有足夠的燃料也難阻擋民眾恐慌購買。 相關閱讀:《英國司機荒釀缺油之亂 加油站爆恐慌性消費》在位於首都基輔的娘子谷大屠殺 (Babyn Yar) 紀念碑,可以看到前來悼念罹難者的將士們。1941 年 9 月 29 日到 30 日,納粹德國在基輔附近的娘子谷展開攻擊行動,總共屠殺了超過 3 萬 3,771 名猶太人,也讓該攻擊行動成為單一事件中死最多猶太人的屠殺事件之一。 相關閱讀:《今天,你是納粹還是猶太人?烏克蘭大屠殺紀念中心角色扮演提案惹議》在一場精心設計的參觀之旅中,親自體驗猶太大屠殺時期納粹或猶太人等角色的心境,這樣逼真寫實的角色扮演,你願意嘗試嗎?在蘇富比拍賣行的展示會上,一名模特兒正在展示 19 世紀瑞典王后約瑟芬 (Queen Josephine of Sweden) 的珍珠項鍊。 相關閱讀:《她或許真有其人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之謎》1665 年,荷蘭畫家維梅爾 (Johannes Vermeer) 畫下了舉世聞名的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300 多年後的今天,研究人員發現了畫中少女的秘密......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當立陶宛槓上中國 波羅的海小國的價值之戰
在中國,人們的手機搭載政府指定安裝的審查設備早已不是新鮮事,然而對和中國相距 6,000 多公里的立陶宛來說,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近日,立陶宛國防部國家網路安全中心就建議民眾不要使用中國製造商生產的智慧型手機,因為它們發現裡頭內建審查功能,縱使該功能在歐洲地區暫時休眠,未來也不知會在何時被開啟。除了公開要求民眾不要用中國製造商生產的手機觸怒中國外,立陶宛和台灣交好、退出中國領導的區域論壇等事都讓中國警鈴大作,也讓中國決定召回駐立陶宛大使、停駛進入立陶宛的中國貨運列車和禁止立陶宛商品出口到中國。中國國營媒體更猛烈砲轟立陶宛,除了嘲笑立陶宛是個小國外,還指控它們為歐洲的「反中先鋒」。和中國廣大的國土面積相比,立陶宛真的很小,少於 300 萬的人口更難以與中國 14 億人口相比,更別提立陶宛在軍事上的弱勢,它們沒有坦克車也沒有戰鬥機,經濟規模更比中國小了 270 倍。然而令人驚訝的地方在,立陶宛一再證明就算各方面都比不上中國,它們仍能成為中國忌憚的對象,歐盟更將在會議上討論會員國立陶宛和中國的關係,而這正是中國政府擔心的地方:它們害怕歐洲其他國家走上跟立陶宛一樣的反中之路。對立陶宛來說,來自中國政府的威脅無法削弱立陶宛政府捍衛的價值。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 (Gabrielius Landsbergis) 就說,立陶宛有個「奠基於價值觀的外交政策」, 那就是擁護那些支持民主運動的民眾。藍斯柏吉斯表感嘆道,立陶宛因為是個小國,讓它很容易成為中國的目標,因為「中國打的主意就是挑個體型比自己還小得多的敵人,將他們拉入戰局後輾壓」。和立陶宛同屬波羅的海國家的愛沙尼亞再清楚不過。愛沙尼亞外交政策研究所專家尤里斯 (Frank Juris) 就說:「立陶宛一直處於這種趨勢的最前線。事實證明,中國挑出小國家對其施壓的一貫手法適得其反。」中國政治分析師吳強表示,雖然立陶宛的國土面積小,但它實際在中國政府的心中分量卻不小,因為立陶宛地處要衝,是中國貨運列車將商品運往歐洲的運輸走廊。再者,身為第一個從蘇聯獨立出來的國家,立陶宛身上有許多值得中國政府學習的地方,包含研究怎麼避免國內產生反動勢力,出現和蘇聯一樣的垮台下場等,「中國視立陶宛為一間可以拯救它們避免重蹈蘇聯垮台覆轍的博物館」。除此之外,立陶宛也反映出中國「戰狼外交」的失敗。2019 年,中國外交官在立陶宛發起了一場抗議行動,反對立陶宛民眾支持香港民主運動,雙方人馬更在首都維爾紐斯中心的主教座堂廣場發生混戰。負責成立「立陶宛 - 台灣論壇」(​Lithuanian-Taiwan Forum) 友台組織的前國會議員史特波奈維希亞斯 (Gintaras Steponavičius) 評論道:「中國這樣的路線無法為它贏得任何朋友,我們不習慣別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做,就算是個超級強權也一樣。」正因如此,立陶宛不少知名的政治人物都加入了國會中友台的團體,並於去年十月參加在維爾紐斯舉辦的台灣國慶日活動。‘Global vaccines equity and solidarity is crucial in the fight against the COVID-19 pandemic, which, unfortunately, continues to disrupt the lives of people an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said PM @IngridaSimonyte. 🔗 https://t.co/ghN68H0x0m#Lithuania #Taiwan #StrongerTogether pic.twitter.com/DKvGoHCq2Q 今年 9 月 22 日,立陶宛宣布捐贈 23 萬 5,900 劑 COVID-19 疫苗給台灣。時序來到了今年五月,立陶宛退出了以中國為首的外交論壇,該論壇原本囊括了中國想與之交好的東歐和中歐 17 個國家,中國希望藉此推廣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一帶一路政策。不只如此,向來力挺香港民主運動的立陶宛同樣在五月時由國會站出來,將中國政府對待新疆少數族群的方式定調為大屠殺;立陶宛也在同月捐贈疫苗給台灣。今年七月,立陶宛的友台政策更進一步,它們宣布讓台灣在首都維爾紐斯成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 這是台灣首次在歐洲國家成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過去在其他歐洲國家都是以「台北代表處」的名義設立。對此,中國警告立陶宛此舉已經跨越了紅線,並且敦促立陶宛「立刻糾正自己的錯誤決定」、「不要再往錯誤的道路奔去」。然而,立陶宛並沒有搭理中國的警告。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在九月中出訪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並且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Antony Blinken) 會面,布林肯也承諾立陶宛,面對中國的脅迫美國將牢牢地支持立陶宛。立陶宛國家安全和防衛委員會主席卡修納斯 (Laurynas Kasciunas) 表示,立陶宛已經「做出了清楚的地緣政治決定」, 也就是立陶宛會堅定地和它們長期的盟友美國與其他民主國家站在同一陣線。「每個立陶宛人都同意這麼做,我們非常反對共產中國,這點深植於我們的 DNA。」卡修納斯說。在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美國行結束後不久,立陶宛國防部旗下的網路安全中心公布了一份報告,裡頭寫道小米出品的智慧型手機內建審查功能,可以偵測被中國政府列為敏感資訊的字句,像是「解放西藏」、「台灣獨立萬歲」和「民主運動」等。雖然該功能在歐洲販賣的小米手機中被調整成「暫時休眠」, 但仍有可能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啟動。立陶宛網路安全中心創新部門負責人巴克西斯 (Tatuvydas Bakšys) 表示:「我們發現小米在立陶宛販買的手機中內建內容過濾的功能,該功能被預設停用,且不會審查內容,但仍會定期發送被審查的關鍵字清單。」「從技術面來說,該手機的內建功能可以在沒有取得使用者的同意下,於任何時間遠端開啟,並且開始審查那些被下載的內容。」在立陶宛網路安全中心報告發布的記者會上,立陶宛國防部副部長阿布克維丘斯 (Margiris Abukevičius) 呼籲消費者不要購買中國製造商出產的手機,他說:「我們的建議是不要買任何中國製造商出品的新手機,並且盡快處理掉那些已經購買的手機。」對於立陶宛的這份報告,小米表示它們已經聘請第三方專家,嚴格地去評估和檢視報告中對小米手機的指控是否有理。小米也一再強調,它們家出產的手機「不會審查使用者之間的通訊」。無論如何,中國和立陶宛的關係已經出現巨大裂痕,中國已經召回駐維爾紐斯的大使,並且停駛固定開往立陶宛的貨運列車,還有阻擋立陶宛商品出口到中國。對此,立陶宛經濟部長阿爾莫奈特 (Ausrine Armonaite) 老神在在,她說立陶宛出口到中國的商品只佔了所有出口貿易的 1%, 沒了這 1%「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在今年 8 月 15 日與《金融時報》的專訪中,立陶宛總統瑙塞達 (Gitanas Nausėda) 則表示,他的國家不會在與中國的爭吵中退縮。「我們也想在基於互相尊重的原則下與中國維持關係,否則彼此的對話只會變成單邊下最後通牒,這種要求在國際關係中令人無法接受。」